100%

  ●私譜

  林氏家傳序

  凡例

  太高祖石公家傳

  高祖考遜公家傳

  曾祖考甲寅公家傳

  祖考奠國公家傳

  先伯父文鳳公家傳

  先二伯父文典公家傳

  先考文欽公家傳

  曾祖考太封翁家傳

  先伯祖刐愍公家傳

  先考蔭堂公家傳

  先祖父志芳公家傳

  世系

  世譜(一)

  世譜(二)

  ·林氏家傳序

  獻堂不肖,辱承先人緒業,未能光揚盛德;早夜以思,叅叅在抱。顧念我族自始祖子慕公遷於莆坪,傳世十四至我太高祖石公,始入臺灣;初寓彰化,數遷至大里杙莊。中經喪亂,其業動搖;幸賴祖澤綿長,子姓蕃衍,其後分為塗城、太平諸族。而我高祖母實挈我曾祖卜居於阿罩霧莊,迄今百有四十餘年矣。力田習武,世有令德;忠義之氣,著在旂常。然譜系雖修,而宏功偉業,尚虞疏略。獻堂不敏,敬述遺聞。詢及耆舊,乃敢敷陳其事,以詔示後人,亦使知祖宗創造之艱難而不可一日怠也。詩曰:「毋念爾祖,聿修厥德」。我子孫其念哉!

  三千七十年二月(民國二十五年丙子仲春),獻堂謹識。

  ·凡例

  一、譜牒重修自堅公至路下七祖,是為公譜;自路下七祖以下,是為私譜(路下七祖子亨、子貴、子賢、子慕、子齊、子華、子淵)。

  一、自堅公受姓至六十四代孫祿公入閩,是為開閩一世祖;其二十一代孫子慕公入漳州平和,又為開平和一世祖。

  一、私譜自一世修至十八世,以下子孫眾多,散居各地,不能盡載,留待各房自行續修。

  一、十九世二十世、各房,自行續修他房譜牒,則未能為之並載。

  一、考妣係死後之稱;然死者人所不能免,今雖生存而譜上概稱考妣,以省將來添改。

  一、諱之稱,亦如前條所述之意。

  一、系統以長次為順序,而家傳則以印刷之前後為順序。

  一、過房子當記入其過房父之系統,若兼嗣則兩記之。

  一、林氏紀元係自周武王元年(丁卯)堅公受姓至民國二十五年丙子,計三千七十年(西曆一九三六年)。

  一、編中恐有不周之處,而文字間亦難免無疏略之失,閱者諒之。

  三千七十年大暑日(民國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獻堂謹識。

  ·太高祖石公家傳

  太高祖石公,福建漳州府平和縣五寨墟莆坪社人。自始祖子慕公遷於此,子孫蕃衍。傳十二世至持公,字扶我,諱可相;娶莊氏,生三子:長深、次洪、三江。江公名淑、字良士,娶曾氏,生子三,太高祖其孟也。次受、三總。性孝友,力田讀書,慨然有遠大之志。年十歲失怙,又二年而母氏云亡,兩番喪葬,哀感鄉鄰。方是時,莊太孺人猶在堂,受公九歲、總公七歲,家有薄田,差供衣食。太高祖上奉祖母、下撫弱弟,俯仰之際,有逾成人;識者蓋豫卜其心有以自立矣。

  年十八,結伴渡台。顧炎瘴之區,來者多樂居城邑;太高祖獨周歷草萊,備嘗艱險,陰為拓土定居計。嗣以莊太儒人書至,匆遽復歸。越七年,莊太儒人卒;窀穸既安,太高祖年已二十有五矣。有勸之娶者,不顧;乃令兩弟守廬墓,毅然獨行,以乾隆十九年,復至臺灣。是時彰化開闢未久,土厚泉甘,太高祖成算在握,即卜居於竉東堡大里杙莊。莊外負深山,溪流交錯,土番據之,每出殺人。太高祖不畏艱難,防禦周至,購地而耕。治溝洫、立阡陌,負耒枕戈,課晴習雨,勤勞莫敢懈。數年家漸裕,拓地亦愈多。雖番害猶烈,幾瀕於險;然而堅毅不屈,卒底於成。三十二歲,始聘於陳氏;陳氏少於太高祖十四歲,是則我之太高祖母也。嗟乎!斯寧非冒險投荒,有志者之規範耶!

  乾隆二十二年辛巳,太高祖歸展墓,議奉骸骨而東遷;受、總二祖贊之,遂挈與偕行。既至,遂改葬於阿罩霧莊之前。兩弟亦先後授室,各治其業,產亦日殖,歲入穀可萬石。顧性好任恤,遇年歉,輒出倉穀以濟;里黨之人,靡不周焉。

  當是時,彰化縣漳、泉分類械鬥,蔓延數十村莊;太高祖每出而排解,終不息。念此非樂士,議復歸故里;乾隆四十八年,命高祖考攜資赴平和,謀置產避患。高祖考既至莆坪社,方相地築屋,得病遽逝,遂不果。於時械鬥益烈,殺人越貨以相雄長。莊人林爽文者,聚黨徒、立約束,有事相策應;群不逞之徒皆出入其間,眾至數萬人,爽文遂謀起事。太高祖知之,大驚;歎曰:『此滅族事、胡可為』!往晤爽文止之,不聽。太高祖曰:『人生欲得富貴爾,吾今幸得稍溫飽,終不忍視汝及禍;能從吾言,毋妄動,願割產之半俾汝,且以一子為汝子』。聲淚併下。爽文意動,願解眾;而眾不從,乃竄於深山。然亂勢已成,終莫遏。五十一年,遂揭旗以亂,眾擁爽文為首,攻陷彰化,殺守吏;進圍諸羅,略淡水,南北俱動。太高祖見事已至此,欲棄家走內地,命諸婦且歸寧別父母。長媳黃氏,父為鹿港海防同知書辦,以婿既早沒,女又遠去,持不可;入稟同知,禁出港。太高祖欲道南北,而所在俶擾,路阻莫可行,乃潛匿鹿港。五十二年冬,大將軍福康安率師至,進復彰化,攻大里杙;爽文拒戰不敵,逃入集集內山。官軍放火燬廬舍,莊人多被捕,繫纍滿道。里有何傲者,無賴也;常告貸,雖與之而意不足。至是,伺太高祖寓所,以語衙胥,謂林某與爽文同宗,擁資厚,可得而利也。偵者至,遂被逮。太高祖仰天而歎曰:『豎子誤我,吾固知有今日也』!高叔祖大公方十四歲,挺身從;至獄,侍左右,奉飲食,號泣旻天,願以身代。未數月病卒,藁葬於鹿港埔。五十三年·爽文被擒至郡,諸人亦解郡待讞;訊之日,康安語爽文曰;『汝一匹夫,敢謀大逆!豈無有阻汝者乎』?曰:『眾皆欲我為王,博富貴;唯族人某力諫不可』。具言其事。康安曰:『林某,誠善人也』。命釋之,歸其產,且與六品軍功。出獄之日,病卒旅邸,權葬於郡治之郊。初,被逮之時,產亦籍沒;及是,欲請歸,而官中索金萬元。時方經喪亂,力薄不足以賄;高叔祖棣公又持不可,謂中堂既旌我父之功,豈有復抄我產之理!遷延歲月,上下相蒙,而產竟不能歸矣。

  太高祖生於雍正七年己酉二月十四日巳時,卒時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五月二十一日未時,享壽六十齡;號樸植。子六:長遜、次水、三瀨、四棣、五大,六陸。越數年,歸葬於貓羅堡阿罩霧莊之後山。

  陳太儒人既遭大故,而志不稍衰,督勵諸子以光復舊業為念;塗城、太平諸宗之得有今日,抑不能不謂太儒人之所賜也。太儒人生於乾隆八年癸亥五月二十二日未時,卒於道光六年丙戌十一月初六日寅時,享壽八十有四齡;葬於阿罩霧莊之前。

  獻堂謹撰。

  ·高祖考遜公家傳

  高祖考遜公,石公之長子也。有弟五人,而特為石公所鍾愛。石公有所慮,與之謀,答語恆中肯。

  年十八,聘黃氏;數年舉兩子,長為曾伯祖瓊瑤公,次則我曾祖考甲寅公也。於時太高祖方墾殖於大里杙之野,田疇日廣,居人日繁;高祖考撫字佃農、招徠商旅,首立鄉約,一方賴之以安。顧其時漳、泉械鬥之風已起,由郡治而蔓引於四郊,凶焰既張,非理可喻。高祖考默念此地不祥,亟白於太高祖,請置產莆坪為三窟計;太高祖許之,乃攜資獨行。既抵故里,營繕百方,不遑寧處;而天道無知,遽病以卒;時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十月初五日申時也。距生於乾隆二十七年壬午九月二十六日寅時,享齡二十有二齡;號宏美。遂葬於甫坪社時銀塘狗橒崑。報至,太高祖大慟;長子猝失,巨變將成,而西歸之途又絕,寧不痛哉!

  及林爽文起事;太高祖被株連,家人星散;高祖母黃太孺人負兩子、挈一婢,竄荒谷中,渴飲溪流,饑則擷野菜、劚地瓜以啖;棲風宿露,跋涉山壑,舄破足繭,至採月桃葉以里,婢又道斃。黃太孺人與我二祖之幸而得全,蓋九死一生耳。事平,始歸大里杙,顧室毀產沒,莫可居;諸叔已遷塗城莊,乃往依之。時谷日溪濱漏籍之田所在多有,諸叔以黃太孺人守節撫孤,割粗溪仔三十石與之。而陳太孺人因其父請禁港之故,怨黃氏深,他人又時有煩言,乃率兩子別居阿罩霧莊,築草廬以蔽風雨;孤苦伶仃,忍饑寒以造成復興之業:斯則我霧峰一系所當鑄金而事者也。黃太孺人名端娘,號守志。生於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十一月二十日丑時,卒於道光十五年乙未閏六月十五日辰時,享壽七十有四齡;葬於阿罩霧莊南勢。

  獻堂謹撰。

  ·曾祖考甲寅公家傳

  曾祖考甲寅公,字如圭,遜公之次子也。年二歲失怙,母黃太孺人撫之以育。六歲遭林爽文之亂,家破產沒,伶仃孤苦,與曾伯祖瓊瑤公侍膝下;母子三人相依為命,瀕於險者屢矣。及平,隨黃太孺人居阿罩霧莊;稍長習賈,懋遷有無。顧乏資,所入僅足供衣食。一夕,夢社公告之曰:『吾嘉汝孝行而性純樸,吾座下有金十二,將以賜汝;汝其勉力為之』!旦日,赴大里杙莊,途次有社公祠;入而謁之,果得金,拜受而歸。遂以此營商,往無不利。當是時,阿罩霧尚為土番之地,土厚而腴;然番愚且惰,不能耕,原田膴膴,委於草萊。乃購其地而墾之,歲入稍多;而近山一帶出產盛,伐木燒炭,又操其利。於時瓊瑤公已遷於柳樹湳莊,與阿與罩霧相鄰,亦各建其業;兄弟友愛,時相往來。每念幼年時事,未嘗不淚涔涔下也。

  曾祖考既富,歲可入穀四千石。道光十七年十月,乃命諸子各立家業,以衍宗支;而素持勤儉,布衣蔬食,樂善不倦,鄉里之人靡不稱之。

  配董氏,生三子:長定邦、次奠國、三振祥。董太孺人生有淑德,相夫教子,故能以成其家。

  曾祖考生於乾隆四十七年壬寅九月十四日子時,卒於道光十八年戊戌十二月十六日午時,享壽五十有七齡;號寬裕。葬於阿罩霧之阡。後以從伯文察有功於國,追封資政大夫,誥贈振威將軍。

  董太孺人名悅,號淑慎。生於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十二月二十三日丑時,卒於咸豐十一年辛酉九月二十三日未時,享壽七十有一齡;葬於阿罩霧莊。晉贈恭人,誥封一品夫人。

  獻堂謹撰。

  ·祖考奠國公家傳

  先祖考奠國公,諱天河,字景山;甲寅公之次子也。自甲寅公居於阿罩霧莊,產乃日殖。莊負山環溪,鄰鄉多巨族,各擁一方,非番害則械鬥,故莊人皆習武;手耒耜、腰刀槍,以相角遂。而先祖考能御之,里黨子弟咸就勒焉。

  同治元年春,邑人戴潮春謀起事,淡水同知秋曰覲至東大墩欲治之。途次聞其勢盛,遣人具幣至,請率鄉勇以衛;即挈二百人往,至新莊仔莊而曰覲已被殺。初,四塊厝莊人林日成為勇首,護曰覲行,及是而叛;見我軍至,即來攻。先祖考禦之,以其眾盛,退歸阿罩霧;鑿濠固壘,聚米鹽、討軍實,為持久計。已而日成又來攻,眾至三萬餘人;先祖考命先伯父文鳳公拒之,搏戰三日,日成敗走,莊始固。二年冬,堂伯父文察公以福建水陸提督奉旨平榖,先祖考見官軍至,即率鄉勇數百人從,皆精悍善戰,力蹷之,次第平;遂與文察公提師歸阿罩霧,招撫近山,經理善後。事聞,以功授知府,賞戴花翎。

  三年四月,閩浙總督左宗棠以延平軍務危急,奏調文察公內渡;先祖考亦率兵從至福州。未幾而漳州陷,下游俶擾,檄由同安規復。十一月,駐軍洋州,距城三十里;十二月,移萬松關。兩軍相持,疊接戰,互有勝負。時大軍未集,所部台勇僅五百人。先祖偕文察公率麾下二百人巡視各壘,至瑞香亭太平軍遽至,我軍拒戰而圍愈急,未能出。文察公竭力奮鬥,所部多死傷;乃顧先祖考曰:『吾為國家大將,義當死!阿叔可破圍出,毋俱盡』!先祖考不肯,文察公復迫曰:『勢危矣,可趣去,吾將殉之!遂授命。於是先祖考收餘軍以退。而台勇乏餉,未能歸;乃至福州見大府,請餉九千兩為遣散費;總督慶端不許,命待命。已而索賄五萬兩,不從。文鳳公請與之,不可;曰:『吾為國家效命,率子弟赴疆場,糜財固不足惜;而彼反以功為罪,此胡可者!且吾與鄉里五百人而西,今所部多歿,吾獨生還,又何面目以見父老乎』?遂以家事委文鳳公等,命各恤其家,而自留省垣。

  越十七年,卒於旅邸,時光緒六年庚辰六月初六日亥時也;距生於嘉慶十九年甲戌十月二十九日寅時,享壽六十有七齡。先考聞警,倉皇赴省治喪事。其明年,乃扶柩歸葬貓羅堡柳樹湳莊涼井仔;誥授朝議大夫,貤贈中憲大夫。

  配賴氏,名貴娘,號莊恬;誥封宜人,晉封二品夫人。生於嘉慶十九年甲戌十二月初一日寅時,卒於同治十年辛未八月十七日申時,享壽五十有八齡;葬於藍興堡廣隆莊南勢園。繼室羅氏,名蕉娘,號淑慈;晉封二品夫人。生於道光十二年壬辰九月二十七日午時,卒於民國十年辛酉八月初八日亥時;享壽九十齡;葬在霧峰莊萊園。

  子三:長文鳳、次文典、三文欽。

  獻堂謹撰。

  ·先伯父文鳳公家傳

  先伯父文鳳公,諱萬得,字儀卿,號丹軒;奠國公之長子也。性任俠,結交多奇土;濟困扶危,萬金不稍惜,故人爭效命。

  同治元年春,邑人戴潮春起事,陷彰化,殺守吏,所在俶擾。三月,股首林日成擁眾三萬餘來攻,環圍三匝,斷水道;時莊中丁壯多從堂伯父文察公轉戰閩、浙,僅遺七十有二人,願同生死。先伯父乃分為數隊,扼險守;別分壯士越山行,乞援於近山之族。日成之來攻也,勢張甚,又以故里前後厝之怨,誓必滅我。嘗一日陷圍數次,莊幾破;我隊力禦之,開砲擊,自日夕至於黎明,莫少懈。日成又募死士乘夜潛入我隊,輒殪之,而圍愈急。時東勢角人羅冠英駐軍翁仔社,聞報,越二日率二百人至,皆粵族;眾慮內變。先伯父曰:『彼來援,是愛我也;寧有是事』!椎牛饗之。出家資數萬列於庭,向眾而言曰:『諸公跋山谷、冒危險以來護我莊,其濟、莊之福也;不濟、吾以死繼之。不腆之資,願供一醉;幸毋為賊人有』!眾皆曰:『諾,願殺賊』!乃耦其人而守之。又一日,塗城、太平、漳仔墘、頭家厝等莊族人亦先後至,眾可四、五百,士氣大振。我隊開壁出,搏戰隴畝間,縱橫突擊,呼聲動天地,無不以一當百,陣斬數百、俘虜數十;日成大敗,踉蹌走,自是不敢復攻阿罩霧。當是時,彰化既陷,鎮、道俱死;潮春、日成之黨多至十數萬人,破斗六、圍嘉義、攻大甲,搏戰數百里。而阿罩霧以一村落,介立於紅旗之間,防戰經年。圳水又久為萬斗六莊洪姓所遏,良田盡暍,粒米不收;乃出倉谷以賑。聯絡沿山一帶,立約束、備器械,養精蓄銳,為規復計。二年冬,文察公奉旨平台,先祖父率鄉勇助戰,潮春、日成次第就滅。時方經大亂,流亡滿道;先伯父拊循鄉里,饑者食之、寒者衣之、病者藥之,集農人治畎畝,構廬樹芸,眾始得息。除夕之夜,圍爐聚飲,先伯父忽流涕曰:『當吾莊被圍時,吾三夕不寐;仰視飛彈,如雨入室。吾自分必死,不能以家人相見;邀天之福、仗祖宗之靈,幸得復睹太平!吾今思之,心猶悸也』。又曰:『莊人可愛,與吾同患難,冒生死,吾不能一一存問,心良慊』!命家人代視人,男女老少各贈百錢為壓歲;遂以為例。

  初,文察公提師內渡,先祖考從;進復漳州。不利。嗣至省垣,為台勇遣散計;而大府反事苛求,遂不歸。先伯父時往省視,跋涉波濤間。邑中公事,又知無不為;護閭閻、誥盜賊,排難解紛,眾倚為重。

  同治六年丁卯十二月,野番出草,乘夜來襲。先伯父聞警,提鎗出,趣召莊人禦之;鳴金發砲,列炬如白晝。番驚散竄,逐之。而堂伯父文明公亦率一隊遏其途,番不得歸,散走平壤間,盡殲之;自是不敢復犯阿罩霧。

  同治九年庚午三月十七日,文明公被害彰化。報至,莊人大憤,執戈制梃,不期而集者數千人,勢洶洶,欲復仇。先伯父偃病在床,聞之大驚;趣出,止之曰:『彼設井陷我;今若此,是自投其禍也,且黑白未可知。須稍待』。眾始散。初,城吏以計殺文明公,意我必擁眾至,即以圍城之罪罪之;及聞是言,愕眙而語曰:『林氏固大有人也』!然是時猾吏奸胥以我家富,每事傾陷。而文明公之獄尚未平,兵備道夏獻綸又以舊憾故,頗不懌;戴案被抄諸人,亦搆辭以訟,凡十數起。光緒五年己卯,獻綸既卸任,至省謁大府,請籍林氏之產;大府利之,命會營往。先伯父既遭家多難,又聞是事,徬徨中夜,數日不能寢食;獻綸抵郡,未久而逝,事稍止。先伯父乃間關至北京,見執政,陳冤抑,故無害。洎巡撫岑毓英來台,召視案卷,知其誣,而訟始結。

  先伯父生於道光二十年庚子三月二十四日辰時,卒於光緒八年壬午四月十九日巳時,享年四十有三齡;葬於大里杙莊北勢之田中。

  配陳氏,名勤娘,號斯恩。生於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八月二十四日未時,卒於同治九年庚子九月初七日辰時,享年二十有八齡;葬於阿罩霧莊南勢細埔仔洋。繼室莊氏,名粉娘,法號善白。賦性和藹,舉止端莊;持齋奉佛,五十年如一日,曾受當道表彰「節孝」;生於咸豐五年乙卯十一月初六日辰時,卒於民國二十年辛未八月十七日寅時,享壽七十有七齡;葬在車籠埔七星山家族墓地。子二:長烈堂、次澄堂。

  獻堂謹撰。

  ·先二伯父文典公家傳

  先二伯父文典公,諱萬秩,字序卿,號禮齋;奠國公之次子也。母廖太孺人。時方鼎盛,先祖父甚愛之,故不治家人產。性灑落,談吐風生。嘗自念曰:「人居濁世,名利桁楊;千古會心人,唯有信陵君爾』。遂日持斗酒,娛聲色,翛然自得。然事親孝、與士信、待人誠,一家之中怡怡如也。

  婚後二年,舉一子曰紀堂。又三年,卒。時為光緒三年丁丑六月二十三日亥時,距生於咸豐二年壬子正月初一日寅時,享壽二十有六齡;葬於藍興堡內新莊。

  配邱氏,名彩藻,號淑靜;邑孝廉維南先生之長女也。素嫺內則,事夫以禮。至是,欲以身殉;羅太夫人止之曰:『汝子幼,胡可死』!邱太孺人乃收淚,侍高堂;早夜撫孤,持齋繡佛。暇則誦「金經」祈姑壽,未嘗一出家門。洎紀堂稍長,就外傅,歸必課其所習;有不解者,諄諄誨之,督責甚嚴。每顧而泣曰:『汝父不祿,維酒之害;汝其慎之』!故紀堂善攝生,持行謹,未敢稍拂其心。邱太孺人性又慈惠,每聞災異,輒令紀堂捐賑,歲率數千金。又以里中窮民,年老無所得食,月給米三斗、錢三百以周之,所存活者數十人;至今不改。邱太孺人生於道光二十八年戊申正月初四日寅時,卒於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十且十三日未時,享壽五十有四齡;葬於阿罩霧莊南勢細埔仔。

  獻堂謹撰。

  ·先考文欽公家傳

  先考文欽公,諱萬安,字允卿,號幼山;奠國公之三子也。性溫和,待人接物,出於至誠;而尤以孝友事父兄。我家自遷阿罩霧莊以來,世業農習武,秉忠義,戮力致果,功在旂常;而先考獨好學,勉為世用。

  光緒十年入泮,兵備道劉璈見而奇之。時法人方犯臺灣,檄募義勇衛桑梓;遂集佃兵五百,駐台南,為南軍援,器械、糧秣悉取之家。已而調駐通霄,並捐鉅款助軍。堂兄朝棟亦率兵赴前敵,與法人戰,有功;一時林氏之名聞南北。事平,當道以聞,註銓郎中,分兵部;嗣請歸養。十四年戊子,以清賦功,加道銜。

  十九年癸巳,舉於鄉。而祖母羅太夫人在堂,雅慕萊子斑衣之志,築萊園於霧峰之麗,亭台花木,境極幽邃;家蓄伶人一部,春秋佳日,奉觴演劇侍羅太夫人以游,所以娛親者無弗致。顧尤好義舉,歲率用款數萬金;士之出入門下者,靡不禮焉。嘗道泉州,聞連鄉械鬥數十年不戢,怨日深;遂集兩造,陳利害,糜數千金以解之。光緒十五年己丑,河南薦饑,大府募賑,即捐萬金以恤。事聞,旨下有司,賜「樂善好施」之額。彰化舊有育嬰堂,而款絀不足以濟眾,窮民生女,輒棄於途;見而憫焉,割腴田歲可入三百石以充之。福馬剌桐之橋久圯,行者病涉;命工造之。又創烏日田中義渡,以濟往來。利人之事,知無不為;病者藥之、拜者瘞之、貧乏不能自存者周之,里黨之人無不受惠。御下以慈,視僮僕若家人,平居燕處,未嘗有疾言厲色;故人皆愛戴焉。

  初,臺灣巡撫劉銘傳經理番疆,興殖產;而中路以腦業為大。乃偕堂兄朝棟合墾沿山之野,謂之林合;東入番界,西至舊墾之地、北沿大甲溪、南及集集大山,延袤數十里。於是張隘線,募佃人,啟田樹芸,番害稍戢;沿山居民,賴以安之。

  二十一年,臺灣有事,大府命起兵;募鄉勇千名,自備餉糈,令堂叔文榮公統之,駐彰化。既而詔命割台,文武多去,四境俶擾,乃以鄉勇分邏各地,護閭閻、衛行旅,故無盜賊患。嗣見勢蹙、謀內渡;而羅太夫人老,不堪涉波濤,匿跡銷聲,居於幽翳;出鋒入鏑,瀕於殆者數矣。光緒二十二年六月,土匪猝發,襲南投、攻台中,鄰近莊人亦蠢蠢欲動;先考聞其事,遣人諭止之,故無害。軍事稍敉,大府徵辟,屢賁於門;輒婉辭以拒之,而終不出。唯日侍慈帷,教子姪,極家庭天倫之樂;故世稱貞士焉。

  二十五年秋,以樟腦事務赴香港,並醫痔疾。十月二十一日寅時,卒於旅寓。距生於咸豐四年甲寅六月二十三日午時,享壽四十有六齡。越明年,歸葬於大里杙莊。

  配許氏,名鸞娘,號德徽。生有淑德,事姑孝、相夫恭,素亦樂善好施;戚族之中靡不稱焉。生於咸豐六年丙辰四月初六日酉時,卒於民國二年癸丑十一月十二日申時,享壽五十有八齡;祔葬於大里杙之阡。

  子二:長獻堂、次階堂;孫攀龍、猶龍、陸龍、夔龍、雲龍,女孫關關。

  獻堂謹撰。

  ·會祖考太封翁家傳

  曾祖考諱定邦,其先彰化大里杙人。自七世祖石公,以林爽文之累破其家,我太高祖遜公又沒於漳之平和故里;於是我太高祖妣黃氏,乃挈其二子遷於阿罩霧,則我高祖考甲寅公與高伯祖瓊瑤公是也。高祖考生三子,復抱養他人子一;長則我曾祖考,次曾叔祖奠國公,次曾叔祖振祥公,次抱養叔祖四吉公。載世孝慈,家道復振;善人繼起,能讚其緒者,厥惟我曾祖考矣。

  曾祖考性質直,以能排難解紛聞於時;鄉人舉為連莊總理。於時民俗愚蒙,法網■〈束〉闊,強者恣為暴戾,弱者困於憑陵;曾祖考內惻於心、外思其職,苦口瘏音,百方補救,雖終入虎穴以殞其軀,然而死義死仁,固其志也。謹按家譜,道光二十八年八月某日,草湖莊土豪林和尚擄人勒贖;我曾祖考往諭之,反為所戕。咸豐元年六月某日,先祖考偕先伯祖卒綑林和尚致於曾祖考墓前,瀝其血以祭(事詳先祖考及先伯祖傳中)。閱十二年(同治二年),先伯祖以福建陸路提督兼水師提督奉旨平榖,乃改題墓牌曰「誥贈振威將軍」。嗚呼!聞我曾祖考之風者,亦可以勸矣。

  幼春謹撰。

  ·先伯祖剛愍公家傳

  伯祖諱文察,字密卿,彰化阿罩霧莊人。幼岐嶷,為曾祖考所鍾愛;以其狀貌不類武夫,十四歲使就學於邑之宿儒楊廷鰲。顧性不喜帖括,而樂聞古今治亂興亡之故、忠臣義士致身立節之所由;茶肆中有善談漢宋關、岳遣事者,伯祖廢寢食從之。同舍生或譏其荒,伯祖冷然應之曰:『汝曹所慕者秀才,我意殊不在此』。遂不應童子試而歸。

  十九歲,丁家難。報至,伯祖躍而起,擎鎗將赴之。時曾祖妣戴太夫人在堂,持之曰:『汝父屍未歸,汝弟猶居俎上,胡可造次』!伯祖哭而跪曰:『謹受教』。乃使人以巨金贖先祖,而輿櫬以迎曾祖考之喪。既大殮,未及葬,我二祖集鄉里父兄子弟而告之曰:『吾父為急人之難,而自及於難;巨憝未滅,我兄弟不與之俱生!諸君有能助我者乎』?僉應曰:『願從,有死不二』。我二祖跪而謝之。又告曰:『我寧冒萬險以生縛之,諸君以為何如』?僉應曰:『願奉命』!議既定,某月某日乃椎牛夜饗,衰服以出;然吾仇亦已集死士、築堅堡,以待我矣。嗣以我攻之急,仇乃數易其據,設詐以疑我;嘗朝食於東而暮宿於西,貓羅數十里間,巢窟十數。我二祖如狸之逐鼠,齧指,誓必得之。計邀之於路者四次、擊之於戲場賭錧者二次,彼我傷亡數十人;歷三十四度月圓,終破壁擒林和尚以歸。墓祭之日,我宗我里之人畢至;伯祖手刃之,以告於曾祖考之靈曰:『今日之事不特報仇,亦期以繼我父之志,而少戢兇人之焰也』!二祖哭,眾皆哭,哭聲震野。既而有張皇其事以報官者,官以公牒來索罪首,問徒黨;舉莊遑遑不安。伯祖密謂先祖曰:『事已至此,我匿而不出,將益使官府輕信一面之辭。今殺人報仇,雖破法,然情或可原。且彼暴而我仁,事少寬必有緩頰者。我將自投,汝善其後,毋使釀成巨變也』!遂到案。邑令廉得其情,故緩其獄。

  咸豐四年五月,閩南小刀會匪竄擾臺灣沿海,蹤跡如飄風;官兵無如之何。北路協副將曾公玉明力言於鎮、道,請使伯祖立功自贖。伯祖感奮,率鄉勇二百人為前鋒;與賊戰於雞籠,破之。他日又縛大筏、架火器,逐之於海中;燒賊船二,餘賊逃去。事平,以游擊錄用。

  咸豐九年,閩中大盜郭萬淙陷麻沙、攻建陽,聲勢洶洶,人情危懼。閩浙總督檄伯祖募二千人內渡,伯祖遂以先祖為前鋒,轉戰閩、浙間。於時清兵、太平軍均用刀斧,我台勇獨用火繩鎗,射法素精,名心尤熾;形勢在絕地求生之際、將士有布衣昆弟之歎,故能以少克眾,所向有功也。計其立功之地:在閩則延平、建寧、汀州,在浙則衢州、處州諸府屬最著。計其遷轉之階:起家游擊,而參將、而副將、而四川建昌鎮總兵、而福建福寧鎮總兵、而福建陸路提督;不數年間,遂手握軍符,坐鎮南嶠:風雲際會,何其盛歟!

  同治元年正月,臺灣戴萬生、林日成倡亂,彰化、斗六同日陷;鎮、道以下文武死者數十人,全島震動。阿罩霧以斗大一山莊;被圍累月,賴從叔祖文鳳公之力以守。七月,信使至營,先祖微服潛歸,有所布置;伯祖請於朝,願以所部回籍剿撫。而移鎮伊始,百廢方興,加以北道阻修,文書尤滯。同治二年八月,廷寄達漳,命伯祖以本官攝水師提督督辦臺灣軍務;伯祖念切維桑,九月治裝,十月全師安平上陸。以思歸之壯士,當烏合之叛徒;以父老之枕戈,待將軍之號令:蓋不待戰而機已決矣。長驅而下,以十一月初三日收復彰化,群醜次第擒獲,大局底定;先後僅二旬耳。

  翌年夏,太平軍李世賢人閩,羽書日夕至;而土勇離家久,多不欲行。伯祖義不內顧,六月某日令本標先發,由艋舺泛海到任。伊時上下游均俶擾,援軍未集諸將閉壁自固;伯祖獨激厲士氣,力遏鴟張。十月二十四日,諜報敵將襲泉州,伯祖截之於同安;明日,又拒之於江東橋、小楊洲,三戰皆捷。敵渠憤甚,傾穴而來。十一月初三,以小隊五百人遇敵於漳州東門之瑞香亭,相持竟日,敵人死傷枕藉;而偵我無援,終不退。日暮,圍漸合,我軍子彈竭,敵以勁騎來衝,熸焉俱盡。何辜蒼天殲我良人,寧不痛哉!事聞,清廷贈恤疊至,加太子少保,謚「剛愍」,賜祭葬,入祀京師並建功殉難地昭忠祠,予世職騎都尉。

  伯祖事跡,具載「清史」;凡茲所存,百不逮一。然詳其所略而略其所詳,正欲使百世後昆讀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因以悟英雄多起於艱難,而忠孝必根乎天性也。

  幼春謹撰。

  ·先考蔭堂公家傳

  先考諱朝棟,字蔭堂,號又密,以世職襲騎都尉。

  小好讀孫子兵法、韜鈐行陣諸書。年十八、先慈楊太夫人來歸,勸其攻舉子業;然以八比取功名,非其志也。越年,先叔祖為彰化知縣王文棨、道委凌定國所害,舉家冤痛。先考走福州,呼謈於閩督,不得直;入京,哀叩天閽,濡滯於北京多年。遂循例納貲,以兵部郎中敘用。

  歸台後,適岑毓英奉旨巡榖,治水大甲溪;先考集壯士數百協助,不費公家一錢。其駕馭工役,用什伍之法,正如明王守仁之督造王越墳也;岑公奇之。光緒十年,法人犯台,欽差大臣劉銘傳辦理防務。岑公以先考知兵,預為之薦;而地方紳民,亦力請先考禦敵。先考乃率鄉勇與法人戰於三貂嶺、八堵等處,奪回基隆;劉公保舉為候選道員,旋欽加二品銜,賞戴花翎。明年,劉公巡撫臺灣,益倚重之,委辦中路營務處;又開撫墾局,擢為局長,使其招撫各處番黎,開拓荒地。先考募熟識番情者,先施之以恩,繼懾之以威,赴罩蘭、大湖、大嵙崁各番界躬親討伐;望風歸化者數十社,開拓土地數百里。朝廷嘉其功,賜「勁勇」巴圖魯徽號,命統領棟軍全台營務處。劉公喜先考屢著勞績而又急公忘私,嘗謂之曰:『蔭堂!汝知有國,而不知有家;其將何以遺子孫乎』!乃給與「林合」墾契,許其在中部沿山之野及近海浮復地招佃力耕,並許其專賣全台樟腦以獲利。

  光緒十四年清丈臺灣田土,一時民心洶洶;咸恐增稅苦累,群擁土豪施九緞,嘯聚彰化城。人如蠛蠓,迫縣令焚棄丈量圖冊;縣令報為民變,乞師彈壓。朱統領先自斗六以兵來,被亂民所戕。上憲大怒,急令先考帶兵二營前往痛剿;鹿港及二十四莊民,禍幾不測。先考念及桑梓之邦,不忍自傷其類;一面向劉公力辯,一面解散亂民,惟執為首者械送究治。街莊之得晏然無事者,皆先考之力也;至今父老猶能道之。事平,得旨:賞穿黃馬褂。清例,以道員而穿黃馬褂者,全國中惟先考一人而已;聞者榮之。

  割台議成,挈眷內渡。丁酉年,蒙清廷召見二次,奉詔歸南洋大臣劉坤一處差遣,統領棟軍防衛海州。先考到是處,措置裕如,安於磐石。特旨命其辦理福建全省團練事宜;而劉坤一則以海州為江蘇近海要區,電奏留任。迨易鹿傅霖至,先考意有不合,乃辭職歸廈門,經營樟腦事業。

  未幾,轉寓申江而終,時年五十有四。資鑣與諸兄扶櫬歸漳州,葬於漳州之香亭坂。

  資鑣謹撰。

  ·先祖父志芳公家傳

  先祖父諱五香,字志芳,曾祖棣公之五子;生於清嘉慶二十年二月十九日。自少岐嶷,人塾異常童;文字粗通,時即棄之。中歲,好殖產,墾荒蕪,多歷年;艱難險阻,莫不備嘗。

  同治元年,四張犁莊人戴萬生作亂,為禍甚大。福建提督剛愍公奉旨回台除亂,公素知祖父之為人,甚器之;邀入戎行,從征各地,頗有勞績。亂平,賞以軍功六品銜;紅其纓而白其頂,固已列為衣冠中人矣。地方纔靖,當道設保安局於犁頭店街。犁頭店即今之南屯也,向為南北往來必經之地;漳、泉移民,雜處其間。有司以祖父有重望,特選為局長。祖父能於桑梓間排難解紛,不偏不黨;故鄉人咸德之。

  平生有遠識,知東大墩一帶平野可聚族數萬人,將來必有振興之一日,乃移住於東勢子;率先建設店舖,指導莊民經營各種商業,居然成一小市鎮矣。當道特任為藍興堡保甲局守,旋舉為大墩街建設董事。同治年間,內新莊有林姓宗祠傾圯,祖父商之文明公,協力移建於旱溪;宗人推文明公董其事,而以祖父副之。迨文明公遇害,祖父獨肩其任,四出勸募,以底於成。且出其餘力,在太平莊建設糖廍,開拓頭汴坑之原野;得有田園數百甲,招佃力耕,防番設隘,其利益於家國又如此。當岑襄勤公毓英之奉旨巡台也,以大甲溪水有礙交通,擬造橋以濟之;祖父自備餱糧,率眾佃以助力役,大為岑公所嘉許。

  祖父見義勇為,當仁不讓;對於地方公益事,莫不爭先踴躍。享壽七十有一齡,始卒於家;時在光緒十一年乙酉三月初十日也。時余尚稚駿,不詳知祖父之為人;後就雙親在日之所述及鄉中遺老所傳聞者而略記之,以示之後人。

  德和謹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