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臺灣南部碑文集成(二)

  甲、記(中)

  臺灣南部碑文集成(二)

  高陳二公遺像碑記(乾隆四十二年)

  恭修萬壽宮碑記(乾隆四十三年)

  郡城佐屬公館碑記(乾隆四十二年)

  護理臺潮兵備道臺灣府正堂蔣德政碑(乾隆四十二年)

  鼎建臺澎軍工廠碑記(乾隆四十二年)

  重修海會寺碑記(乾隆四十二年)

  重興苦竹寺碑記(乾隆四十二年)

  重修臺灣府孔子廟學碑記(乾隆四十二年)

  重修關帝廟碑記(乾隆四十二年)

  重建臺灣縣廟學碑記(乾隆四十三年)

  重修先農壇碑記(乾隆四十三年)

  重新虞朝莊關帝廟碑記(乾隆四十三年)

  重修天后宮碑記(乾隆四十三年)

  澎湖西嶼浮圖記(乾隆四十三年)

  創建西嶼浮圖記(乾隆四十四年)

  澎湖改建城隍廟碑記(乾隆四十四年)

  佛頭港福德祠碑記(乾隆四十五年)

  重修臺灣府學明倫堂碑記(乾隆四十五年)

  鼎建關聖神廟碑記(乾隆四十五年)

  孫太爺開租碑(乾隆四十七年)

  特簡直隸分州調補鳳山阿里港分縣呂公諱岳德政碑(乾隆五十年)

  嘉勇公福頌德碑(乾隆五十三年)

  御製平定臺灣二十功臣像贊序(乾隆五十三年)

  御製剿滅臺灣逆賊生擒林爽文紀事語(乾隆五十三年)

  御製福康安奏報生擒莊大田紀事語(乾隆五十三年)

  御製平定臺灣告成熱河文廟碑文(乾隆五十三年)

  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志事(乾隆五十三年)

  欽奉恩賜御匾碑記(乾隆五十四年)

  重修郡西關帝廟碑記(乾隆五十四年)

  義民祠記(乾隆五十五年)

  改建臺灣府城碑記(乾隆五十五年)

  功德碑記(乾隆五十五年)

  重新文廟碑記(乾隆五十六年)

  佳福寺碑記(乾隆六十年)

  重興護庇宮碑記(乾隆六十年)

  龍潭橋誌(乾隆六十年)

  大觀音亭公置瓦店碑記(乾隆六十年)

  新修海靖寺碑記(嘉慶元年)

  新砌泮池碑記(嘉慶四年)

  夢蝶園記(嘉慶五年)

  重建景福祠碑記(嘉慶六年)

  重修府學文廟碑記(嘉慶八年)

  建造天后宮碑記(嘉慶八年)

  黃氏家廟重修碑記(嘉慶九年)

  重建安瀾橋碑記(嘉慶九年)

  重建彌陀寺碑記(嘉慶十年)

  重建義民祠碑記(嘉慶十一年)

  溫陵廟增置廟產碑記(嘉慶十一年)

  重修龍山寺碑記(嘉慶十二年)

  募建湖山岩碑記(嘉慶十三年)

  通濟宮置租立業碑記(嘉慶十四年)

  重修良皇宮序(嘉慶十五年)

  玉枕火山碧雲寺募為緣業碑記(嘉慶十六年)

  新興街福德祠重修碑記(嘉慶十七年)

  重修樂安橋碑記(嘉慶十九年)

  觀音埤公記(嘉慶十九年)

  重修文廟碑記(嘉慶二十年)

  重修月港大橋誌(嘉慶二十年)

  重修魁星閣碑記(嘉慶二十一年)

  重建里仁橋碑記(嘉慶二十一年)

  威靈宮廟產碑記(嘉慶二十二年)

  重修文廟碑記(嘉慶二十三年)

  普濟殿重興碑記(嘉慶二十四年)

  港東里建立褒忠碑(嘉慶二十五年)

  重建關帝廟碑記(道光二年)

  修造老古石街路頭碑記(道光二年)

  萬泉寺重修碑記(道光二年)

  中埔宮代天府碑記(道光二年)

  龍溪天上聖母碑記(道光五年)

  清溪天上聖母碑記(道光五年)

  重修安瀾橋碑記(道光五年)

  重修忠義亭碑記(道光五年)

  福德爺牌記(道光五年)

  ·高陳二公遺像碑記(乾隆四十二年)

  郡庠奎閣,舊祀文昌大魁及高、陳二公之遺像。甲午□於風,兒案牌位,無一存者;惟二公之容宛然。信乎功德在人,當不朽也。郡憲李公捐金重塑,整齊如舊。余思二公距今未遠,父老尚有能言者;遲之又久,恐瞻仰者不識為誰何,是余之過也。余愧不能文,謹採郡志所載二公姓氏、里居,鐫石於壁;入而思敬,必有久而不諼者。舊座次照依品級,陳東、高西,余仍之。

  高公諱拱乾,陝西人,蔭生。由泉州守會薦,康熙三十一年任臺廈道,兼理學政。備採山川、風土、人物、修「臺灣府志」,當時比之文翁治蜀。秩滿,升浙江按察使。舊有祠,在關帝廟左。

  陳公諱璸,號眉川,廣果海康人,康熙甲戌進士。由古田令調臺灣,多善政。尋行取銓曹。康熙四十九年,以四川督學,調臺廈道,兼理學政。人於其再至也,扶老攜幼,歡呼載道。卒,贈禮部尚書,謚「清端」,特賜帑金歸葬。祀名宦祠。

  乾隆丁酉仲春,教授黃世模敬勒,東垣居刻字。

  按:碑龕臺南市孔子廟文昌閣二樓壁上,高三○公分,寬四八公分,烏石(玄武岩)。橢圓形,無紋飾、題目。文多風化。文中干支:甲午,乾隆三十九年(公元一七七四);康熙甲戌,三十三年(一六九四);乾隆丁酉,四十二年(一七七七)。

  ·恭修萬壽宮碑記(乾隆四十三年)

  洪惟我國家,景運郅隆,聲教四訖。誕及海表日出之鄉,置設郡邑,臨以監司,領之郡守、丞倅佐之,各邑宰分治之;又周布水陸營伍,統諸總鎮,而協防、參稗以次羅列。凡庶僚百司暨旅弁戎長之屬,均自內地擢移,責以職任,皆王臣也。夫歌下武者曰媚;茲一人詠卷阿者,曰媚于天子。先儒訓媚為順愛之義,蓋善為輸誠者擬諸形容也。念茲百爾臣工,航海而來,各勤厥職。雖企望闕廷,就瞻闊遠;然葵忱所向,詎判邇遐?則夫祝釐、朝正之有其所,宜崇煥汛結焉。懿鑠哉!典至鉅也。

  郡中萬壽宮,自前按察使臣蔣允焄守郡時恭建者,地既博敞,規模亦肅,越今十餘歲。臣元樞來守郡,每值拜舞屆辰,仰瞻殿陛,恆惕惕然思所以增其彤釆、屹其棟阿者久之。爰謹練日程工,次第構飾:雲楶龍桷,炳煥海隅。既訖功,乃拜手稽首作頌曰:於昭聖化,汜濩海東,疆索式廓,省僚攸同。榮光在川,瑞氣在嵕,有慝斯消,有年斯豐。乃規乃矩,紫宮是崇;芝栭戢孴,華蓋龐鴻;軒翥九鳳,蚴蟉五龍。歙赩溟渤,駁蔚巃嵷。億萬斯年,壽獻華嵩!百僚師師,咫尺景從。

  福建臺灣府知府臣蔣元樞謹泐。

  乾隆四十二年二月(缺)日,董事陳朝樑、督工生員陳大章。

  按:碑原勒萬壽官(址在今臺南市東區府前路);日據時移存南區碑林。高一九五公分,寬八一公分,花崗岩,篆額同題。作者另有「萬壽宮圖」碑,原與本碑並立,現亦存碑林。

  ·郡城佐屬公館碑記(乾隆四十二年)

  郡城佐屬公館設於乾隆三十一年,以舊時海東書院改作,老屋數椽,蓋仍其舊。屬僚畢集,每形窄隘;然而久未有以易也。歲在丁酉,系我大恩憲琴川蔣公(號香巖)守郡之次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己捐俸,購斯屋為佐屬館。規模宏大,數倍於舊,即輿隸下人,無虞露處;凡我佐屬,因公至郡,皆得所焉。

  夫屬者何?在下位也;佐者何?所以佐助為政也:顧名可以思義。公易其地而不易其名,是即寓造就之至意:勗以循分供職,豈徒使安其居而已耶?起蛟等幸在宇下,被澤高厚,館於斯者,報稱之心,更當油然生矣!不寧唯是;即後之來者,皆將觀感興起。公廣廈之庇,其功德又安可勝量哉!是為記。

  時乾隆四十二年二月吉旦,屬吏:葉起蛟、黃廷梓、吳履信、薛肇璜、王廷璧、周豐、陳曾楷、楊浩、高信可、瞿濟、何榖、王政、王坦、曹應蔚、邱敘五、陳奏功、周得士、徐同藩、郭道弘公立。

  按:碑原置臺南市南區臺南郵局南門宿舍,現陳列市立歷史館,高五二.一公分,寬一○四.四公分,花崗岩。文中丁酉,乾隆四十二年(公元一七七七)。

  ·護理臺潮兵備道臺灣府正堂蔣德政碑(乾隆四十二年)

  竊為政之道,首重利民。利民之事,本無鉅細;然惟經濟無不裕,而後事功無弗周。我大恩憲大人蔣,代受國恩,兩世相業昭垂,功在社稷,尚矣!初下車,即念臺灣僻居海外,民番雜處,最易滋生事端;而其道則在嚴治竊匪、耡抑強宗,使不得生事擾民,共安衽席。今之四境晏如,此其明驗也。而且修城垣以衛民居,設望樓以防民患,崇黌序以正民風,新神廟以成民事,辯疑獄以重民命,廣賑恤以贍民窮:其經濟事功,彰彰如是。近復兼護道篆,捐清俸,鳩工庀材,重建軍工船廠。而廠前板橋,向為春夏之□,大路積水,不便行旅,因置小橋,以通來往,法良善也。然橋身離地不逾二尺,凡車截之道經乎此者,必起橋然後使行;而藉端漁利之徒或從而生發,窮民稍不遂意,即為爭競,往往如是。公勘驗至此,即為蹙然曰:『此以便民,而實以厲民也』!爰剋日興工,即為另建木橋,加高丈許。上可便輿馬徒行,不(原碑重一「不」字)礙車輛重載。遠近居民經斯道者,實利賴焉。

  予小民之歌功誦德者,雖屬一己之私;而公之充類至盡,旋飭各鄉保,舉報臺治之有類乎此橋者,均用增改而更張之。將見四境皆遵王道之蕩平,而萬姓共戴仁恩之無疆也!是為記。

  乾隆四十二年三月□日,媽祖樓街眾舖戶、金龍街眾舖戶、車戶方秀仝車戶,同叩首立石。

  按:碑原存臺灣軍工道廠附近(址在今臺南市北區安民里);日據時,移存南區碑林。碑高二四○公分,寬八二公分,花岡岩。本碑所指「恩憲大人蔣」,名元樞。

  ·鼎建臺澎軍工廠碑記(乾隆四十二年)

  臺澎水師各營,額設戰艦八十有一,分編:平、定、澄、波、綏、寧等字號。巨者領運餉金,渡載戍士;次亦防守口岸,邏巡洋面是資:蓋重務也。方今聖化熙洽,海宇乂安,鯨波鯷浪之間,高臚大艑,所在間置。然於無警之時,亦有不弛之備:有故有造有修,厥依年例,勿曠也;動帑於藩庫,稽核於內部,勿浮也:慎乃攸司,法綦備也。夫務重則欲其固而弗窳,法備則欲其循而毋失,是有賴典領者之惟此兢兢焉。從前,承造承修,每無常員;而專其任於觀察使,則自雍正三年始。督理既歸重臣,程功宜有定所;顧就海壖隙地,僅以庳屋數椽榰柱其間,趨事者罔所萃止,飭材者失所儲藏,即省試者亦臨蒞局促。於課工簡料數大端,無以施其精審,何怪乎兵胥因緣舞智、工匠乘此營私耶?

  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予以郡守兼護臺道篆,頗悉其流弊所由。爰會營員,詳加糾察,嚴立規條,革除一切陋習,刊列榜文,俾垂永久。復亟捐廉俸,相其地勢,廣拓之,盡撤舊廠,鼎新建造:其前為轅門,列差房六間;中為官廳三楹,左右科房各二;又進為大堂三楹,川堂三楹,兩旁料庫各七間;又後為內房七楹,左右廚房、料庫亦各有七:計前後大小廳房共五十餘間。周樹木柵,並修葺天后宮及風神、潮神、輸般各廟,均於軍工相維繫者,塗塈丹雘,聿新其舊,所以揭虔妥靈也。通費洋鏹二千五百有奇。經始於四十二年二月朔,越三月告成。

  是役也,匪僅為侈規模、新堂構計也;蓋重其務,不能不舉所重以肅觀瞻;備其法,不能不申所備以昭守。雖以予謬權斯任;而軍國所寄,勿敢怠遑。用是籍手經營,庶幾少盡厥職云爾。是為記。

  護理福建分巡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臺灣府正堂、隨帶加六級、記錄八次、記功二十一次蔣諱元樞撰文。

  乾隆四十二年四月(缺)日勒石。

  按:碑原勒臺灣軍工道廠中(故址在今臺南市北區立人國校附近塭田中);光復後,移存市立歷史館。碑高二五六公分,寬八三.五公分,花岡岩,篆額「皇清」。全文載於「臺灣私法物權編」。按作者另有「軍工廠圖」碑,大小與本碑埒,原與本碑相對勒廠中;後並移市立歷史館。

  ·重修海會寺碑記(乾隆四十二年)

  天下事興廢之故,莫不有數焉存乎其間,詎必其在大者哉?雖數笏之宮、方丈之室,其適興適廢也亦然。此正如佛氏因緣之說,不必盡關福田善果也,則如余今日於海會寺重修是已。

  當斯寺之未建也,窮奇檮杌之所窟宅、封豕長蛇之所蟠踞,雖其時亦復饒水木之清華,極雲煙之綿邈;而腥羶中之、膏血塗之矣。未幾,通池既堙,重榭亦圮,墮虛甍之瓦,惟漬青苔,黯廢苑之叢,但飛黃蝶!此興廢之一時也。既而荒其陊館,忽植蓮幢;滅燼沉薰,聿新蘭若。是為斯寺創造所由來爾。其薙草開林、崇基表剎,實自前觀察偕總戎兩王公經始。嗣是置產皈筵,檀施不絕,海東象教,顯奕當時。迺以常住之業並於俗姓眾香之林,罕有護法,歷歲既久,高軌就荒。豈非王簡棲所云「僧□闃其無人,欀椽毀而莫構」?可為長太息者哉!此興廢之又一時也。余也偶過斯寺,循廊拾級,目睹摧殘:飯僧無□,庇經無舍,婆娑洋外,一燈熸矣。於是揆日庀徒,工作具舉:層軒飛閣,精室珠林,丹雘耆闍,金資寶相,以次營造,內外咸飭。更為釐其舊產,歸諸迦衛。庶幾蔭法雲於真際,曜慧日於康衢者歟?且夫儒者之疾言佛法也,為其無為出世也;然亦有不盡然者。夫處此毗舍耶中,炎海瘴鄉,眾生苦惱。是安得化猛鷙於慈仁,濯淟汙於清淨;拯□□以悲憫,覺迷罔以圓明者乎?則於彼法中,要不可少此締固也;何況興廢之故,因緣繫焉。試觀今日之琳宮□□、矢棘翬飛,皆昔之敗井頹垣、缺瓴斷甋也;今日之瓔珞莊嚴、髻鬟妙好,皆昔之篆綠蝸黃、愁雲慘霧也;今日之□魚粥鼓、花碗香廚,皆昔之澤葵荒葛、冷煙寒雨也。悟成敗之回環,感機緣之影幻,後之視今,當更何如耶?

  余□因寺之成,為之三嘆而記之。

  護理福建分巡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臺灣府正堂、隨帶加六級紀錄八次紀功二十一次蔣元樞撰文。

  乾隆四十二年四月榖旦,董事陳朝□(下缺)。

  按:碑原龕臺南市北區開元路開元寺右牆壁,民國四十九年(公元一九六○)建碑亭於左牆,移龕之。高二一三.五公分,寬七八.五公分,花崗岩。碑經斷折,字有磨損者。另有「海會寺圖」碑,亦本文作者蔣元樞立,藏寺內彌勒殿右室。

  ·重興苦竹寺碑記(乾隆四十二年)

  柳林有苦竹寺,溯自由來:於庚午秋,佛光普照,靈見顯示,令蓋殿宇,朝夕虔奉。維時眾信人士,咸歡欣捐資,踴躍趨工;擇淨土,建佛殿。繡瓦琱楹,宛若西天之故府;瑤臺金闕,居然南海之行宮:誠諸邑西南之一大寺觀也。

  越二十餘載,風雨飄搖,坤靈震動,殿宇有欹斜傾頹之堪虞,棟樑亦粉白丹青之減色。前所謂輪奐燦然者,今不復睹矣。雖然有其舉之,而莫或繼之。爰是住僧商諸同事,集諸善信,因思成果,種福為田,宏施樂助,計金兩千。堪則由舊(?),復增□□始建制,則因時彰繪。藻宇重新,遂使維摩月殿,群瞻貝葉,千尋迦葉雲廚,待看蓮花。士女咸沾法雨,共被慈云。是人以神是庇,神亦賴人而安。

  茲己告成,合就勒石,匪取言勞,聊誌不朽云爾。

  乾隆丁酉年桂月榖旦,董事黃珩亨、黃瑱善、黃啟永、黃缽桂、開山若修、乩童弼生,重興黃政、枝蓮、山海、住僧砵傳同立石。

  按:碑存嘉義縣水上鄉柳林村苦竹寺,高一六三公分,寬七一公分,花岡岩,額鐫丹日,缺題。碑中干支:庚午,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丁酉,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

  ·重修臺灣府孔子廟學碑記(乾隆四十二年)

  古之學者必有師,而立學實人才所自出。夫聖人,百世之師也。曩者釋菜於先聖、先師,常即學而行事。自漢廟祀孔子闕里;唐開元以降,郡、邑通有孔子廟祀;嗣乃專崇孔子為先師。嗚呼!舍末師而同奉至聖,庶幾道德出於一乎?教化之行也,學為之倡,鄉、國無殊軌,中、外無異度;而董以師儒,優之祿秩:蓋上溯兩漢,迄於今茲,未之或易也。夫既設學,必立廟,則夫戟門、頖沼、堂廡、寢筵、欂櫨、杗桷之有其制,雷洗、觴觚、爵鹿、俎豆、籩旅、禁壺之有其器,鐘、磬、瑟、鼓、笙、鏞、鞉、鐸之有其音,籥翟、綴兆、盤躃、俯仰之有其節,與夫書策、几席、藏修、息遊之有其所,均系焉。凡此令甲所頒,有司領之;然克備者,蓋鮮。

  臺郡僻在海外,建且百年。郡學之設,厥拱南離—魁斗之山,適當午位。所謂帝車之次、文昌是麗者,觀象測景,卜茲允臧:既有年矣。歲乙未,余來守是郡,每謁廟,輒嘆其棟宇摧頹、丹粉陳暗,若或剝之!前繚以垣,秀峰閟閼,若或障之!值春秋上丁,舉行釋奠,禮饗、樂侑,器用缺如,將何以肅觀聽?博士身司教,擁皋無數弓地,曷以傳道而授業?蓋惄然於心者久之。爰乃餼工、購材,聿新殿廡,門牖咸飾,金雘爛然。又疏其前除,表以石坊,軒豁呈露,氣象改觀已。復遠求吳市,製造彝器,一石一物,必澤於古。更就序旁舊館,撤而新之。俾設教官師,得所棲託。諸以次舉,胥訖厥功;而海表廟學,典略備矣。

  且夫學校者,王政之本也。古昔郅隆,上無私師,下無私學,故道德一而教化行,人才之盛,有自來矣。閩處南服,距中州遠甚,前代如羅、李、朱、蔡諸大儒,誕毓其鄉,為理學、為名臣,若親接席於尼山、泗水之間也者。謂非善所師,因以覘其學之正歟?郡雖僻處海外,閩封也。學者高山在望,觀型不遠;有志者寧甘自外耶?然則余之汲汲謀此也,亦竊為諸生一燈之導也夫。於是乎記。

  福建臺灣府知府、前護理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加六級、紀錄八次、記功二十一次蔣元樞撰文。

  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榖旦,董事陳作霖、林朝英泐石。

  按:碑龕臺南市孔子廟明倫堂右壁,高二七一.五公分,寬七九.五公分,花岡岩。篆額文與碑題同。另有「孔廟圖」碑,同出於本文作者,勒於此碑之左。

  ·重修關帝廟碑記(乾隆四十二年)

  郡城關帝廟凡數區;建西定坊者,為秩祀所在,規制視他所較備。自創建以來,歷有修葺。顧地雜闤闠,易致蹈躤;又闊於修有年,棟楹摧隳、丹粉陳暗,殆所不免。烏虖!廟貌之弗崇,將所為肅明禋而妥靈佑者安在哉?我皇上眷懷前烈,加意褒崇,明詔寵頒,定謚「忠義」。蓋匪僅補前古「陳志」、「裴注」之闕,實足樹萬世委身事主之範也。夫典既隆於熙朝,則靈益昭於率土。撫茲郡境,嶺海晏然,妖氛不作,民無夭札,歲且順成,蒙福者遍海表;將享者,當何如虔潔歟?余以守土主祀事,於秩祀所在,塗概之,黝髹之,抑曷敢辭所為於斯汲汲也!工既竣,益憬然於忠義之為神不可磨滅,而忠義之感人確有明驗也。「中庸」謂:『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而極其辭曰『至誠如神』。至誠者何?忠義而已矣。蓋盡心所事謂之忠;而孤忠所結,自能伸大義於千古。斯固凡為人臣者作之鵠,勿謂郡處僻遠,仰止神明,用鼓其忠誠義烈之氣,而潛化其恣睢囂競之風;習俗轉移,不當在是耶?斯又余所兢兢自惕,而更為此邦氓庶共相淬礪也夫。

  特授福建臺灣府正堂、前護理分巡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隨帶加七級紀錄八次記功二十次蔣元樞撰文。

  乾隆四十二年(無)月榖旦,督工:趙升、劉迎。

  按:碑龕臺南市中區永福路祀典武廟(俗稱大關帝廟)櫺星門內左壁,高一六○公分,寬八七公分,花岡岩。篆額「皇清」,周邊浮雕龍紋。全文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錄之,但遺其題款。

  ·重建臺灣縣廟學碑記(乾隆四十三年)

  凡郡必置附郭邑;而邑必有學,亦與之相同。蓋郡既立學,節府所駐,釋奠、釋菜,恆即郡學而行事。是學之在首邑者,反不如旁邑之學得以竦峙巍煥也,勢有固然者。臺灣倚郭邑也,其立學蓋創自設縣以來,迄於今垂百年矣。中間雖屢有修葺;顧完善則有待也。嗣經邑人士醵貲,興工構造,殿廡門逕,閱兩稔,以役巨未臧厥事。頃合詞來曰,乞余竟其功。余年來經營郡學,亦缺告備矣;念茲役不容中止,遂力任其事。督同縣令郁正、學博陳天杏、孫芳時,庸匠購材,次第畢飭:蓋自是邑學與郡學相望輝映矣。

  且夫天下不可一日無教,學不可一日廢於天下。祿利者所以作之,勸而率之,□方人才之所自出,國家登進之典,將於學焉程之;且因以風厲末俗,立教化之大端,亦於是乎在。唐梁肅有曰:『學之制與政損益:學舉則道舉;政行則道行』。此物此志也。夷考在昔,守令之勤於其官者,莫不以興學為先務,未始限郡邑而歧視之也。矧夫學以教養士;而廟者,所以崇禮先師,報本始而示景行也。我朝儒術昌明,廟學並重,薄海內外,靡有闕遺;抑豈於郡邑焉差等之?固凡勤於其官者,均宜致其汲汲也。若夫廟之敝也,笙鏞或不備於序,籩豆或有缺於筵;而學之廢也。師不擁席而講授,士不遊庠而弦歌,則尤為後之勤於其官者所當繕備而振作焉爾!是為記。

  特授福建臺灣府知府、隨帶加七級、紀錄八次、記功二十一次蔣元樞撰文。

  乾隆四十三年二月榖旦,董事陳名標、陳朝樑、督工生員戴大章。

  按:碑原勒臺灣縣學(址在今臺南市中區建國、府前二路間),日據時學毀,碑移今南區碑林。高二五九公分,寬八二公分,花岡岩。篆額曰「重建臺灣縣學宮碑記」,與題稍異。

  ·重修先農壇碑記(乾隆四十三年)

  我國家惠養元元,重農務本,禮隆祈報,率乃典常。雍正間詔直、省、郡、縣建先農壇:壇崇二尺一寸,闊二十五尺;壇之正北中一室奉先農神牌,牌崇二尺四寸,闊六寸,□□東西各一,東辦祭品,西居佃農;外繚以垣;門南向。前為耤田,田限四畝九分,每歲以耤田存貯預谷(下缺數字)闕行禮。蓋典鉅而制備如此。

  郡中置設,一遵是時頒行;第壇宇規模略具,歲久具漸傾陊。又耕耤無田□□□□□文視也。爰飭其壇壝,新其棟宇,堅其垣墉。復即荒原而墾闢之,引渠激水,沃壤低平,殆井然與□□□□□□,亦於政體有關。更就其旁側拓營公所,屆杏花菖葉之侯,庶幾主伯亞旅聿來沾飫也哉!

  吾聞□□□□□□風「七月」為逆暑迎寒之詩;而別以「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四篇為豳雅,以思文臣工。噫嘻!豐年□□□□□□有戒勉焉。長言詠嘆,無非於盈倉億庾、祈甘報福、新畬來牟、駿發淑載諸大端,三致其意。是故(下缺數字)聖天子廑念民依,勤求宵旰!郡境比歲豐稔有加,食帝德者,勿忘所自;茲役也,不當偕太平農共效其詠歌也哉!乃系之以詩曰:海東春及佔農祥,土膏壤潤榮青陽。惟田有祖社與方,絃以琴瑟刲豕羊。耕耤修祀典有常,□□□□□□□。草不宅分禽不荒,有鞦韆萬盈倉箱。受天百祜歸我皇!要豐黍稌綿金湯。肅乂之應時雨暘,視此半壁永樂康!

  附靈濟泉說

  八角亭之北隅,向有小屋數楹,供大士像。屋久頹圮,茲亦虔加修葺,以還其舊。屋後有□□□□□□□□□軍就汲,泉忽噴湧,因名之曰「靈濟」;並作謌勒石以紀其事。今樞復建小亭一座,以誌雪(下闕數字)

  福建臺灣府知府隨帶加七級、紀錄八次(下闕)。

  乾隆四十三年歲次戊戌季春月(下缺)。

  按:碑原應存臺南市東門外先農壇故址,後經移至南區南郭里新生街六號竹籬內,本文即錄於是處。民國四十三年(公元一九五四)碑移市立歷史館小碑林中,水泥塗抹,下部填沒,故就原碑抄讀,已難如本文之詳矣。碑高現存一八二公分(其下斜殘一段),寬九○公分,篆額「皇清」。按碑雖殘,作者難憑讀悉;然就其年代與職銜兼據「附靈濟泉說」中有「樞復建小亭一座」之語,則此文為臺灣知府蔣元樞所撰可無疑。

  ·重新虞朝莊關帝廟碑記(乾隆四十三年)

  我虞朝之有關帝廟也,起於雍正甲寅年國學生吳諱仕光集眾鼎建。迨乾隆戊子歲,地震,幾傾。越甲午,鄉賓黃諱清芳、優庠吳諱時舉興議新首倡。董厥事者,耆老陳諱志光、柯諱濬哲。閱四五月而告(竣),費用白金一千有奇。

  自此神靈赫濯,文衡佐司,何但黌序蜚聲、雍闢馳譽已哉!

  捐名開列於後:

  鄉賓黃清芳捐銀六十大員。生員吳時舉興捐銀六十大員。謝明德捐銀三十大員。郭耀觀捐銀三十大員。吳嫣協捐銀二十大員。吳時顯捐銀二十大員。陳通觀捐銀十六大員。監生林清海捐銀十二大員。陳承宗捐銀十二大員。郭淵觀捐銀十大員。陳顯宗捐銀十大員。林淵觀、林窕觀、莊圭觀、朱達三、陳進作,以上各捐銀六大員。陳朝佐、黃盆觀捐銀八元。黃雙觀、監生吳鐘華、柳連生、黃貴觀、張道觀、張奕芳、葉彪觀、陳有諒、吳葉老、李權公、陳朝君、陳存觀、蔣寬觀、蔣興觀、黃信用,以上各捐銀四大員。郭治再、陳景觀、陳恬觀、葉進觀、葉清榮、陳承祖、黃映觀、陳田觀、蔣同觀,以上各捐銀三大員。陳元觀、生員陳廷瓚、吳子賓、翁等觀、陳提觀、陳掇觀、陳有觀,以上合捐銀二大員。陳奇使、陳遜良、陳尾觀、郭奇觀、曾向榮、陳祐觀、鄭換觀,以上各捐銀一員半。柯和觀、生員郭歡觀捐銀一兩。郭拜觀、陳孟觀、郭乞觀、柯孕觀、呂眼觀、陳換觀、柯送觀、陳鼎觀、陳岳觀、陳銀觀、陳意觀、生員王羽義、李陣良、柳炳觀、陳省觀、陳顏觀、陳必達、陳性觀、陳賞觀、郭仲觀、張孔觀、陳輦觀、郭媽喜、李元德、柯錦觀、許仙觀、唐亭觀、吳仁貴、蔡祖觀、蘇民為、陳室觀、林梓觀、周海觀、陳福生、陳思榮、陳元觀、葉長茂、吳盛觀、吳振珪、蔡主觀、陳老、楊諒觀、陳吾觀、丁容觀、施再觀、施笑觀、林增奇、曾子良、洪恭觀、陳典觀、黃大盛、呂等觀、柯歡觀、林錐觀、溫光榮、陳耀觀、許三位、戴就觀、曾連觀、陳花觀、王成觀、生員林大美、陳齊觀、陳來觀、蔡義觀、郭富觀、王凱觀、王廷觀、王君德、林三月、林正觀、郭奏觀、吳鉞觀、楊傑觀、旅麟觀、林露觀、辜四代、陳隱觀、陳寬觀、陳財觀,以上各捐銀一大員。

  國興充銀二十元。通事米涼出銀二十元。耆番公出銀十二元。石涼六元。加弄四員。米劉四員。沙來四員。大苪二員。知甲一員。卓干二員。土目等充銀二十員。

  乾隆戊戌年荔月榖旦立。

  按:碑嵌臺南縣麻豆鎮大埕里關帝廟壁,高二三三公分,寬八六公分,花岡岩。額題「皇清」,浮雕雙龍,原碑缺題。文中雍正甲寅,十二年(公元一七三四);年款乾隆戊戌,四十三年(一七七八)。

  ·重修天后宮碑記(乾隆四十三年)

  環瀛而處者,莫不述天后靈蹟。所在構璇宮、設寶幄、爇栴檀、奏絃匏,潔粢、蒞牲,結幢、釃醴,而奉者相望也。蓋靈越百神,莫之與京矣。此邦啟疆內附,及乎奮威殄逆,天戈所指,靈潮應焉。是用蔚為華區,措之磐石者百年。然則神慈之覆育斯郡,不更厚且遠哉?記有之:『有功德於民者則祀之』,郡載神之功德既重,則其享豐祀於茲土也固宜。

  郡城西定坊有天后宮,蓋即著之祀典者也,凡春秋致祭暨航海往來,祈報無虛日。過其前者,恆肅容屏氣,若勿敢稍褻。□□□既興役於郡中各祠廟,顧瞻斯宮,尤關宏鉅;則修葺曷容少緩?爰乃諏吉起工,廟貌以新,明禋倍肅,庶幾□□□慝歟?

  且夫仁覆而愍下者、天也,天者、群物之祖也。謂天,蓋高尊莫尊於天矣;而好生為德,有祖道焉。則慈□□□於昭聖神。尊之為天,親之為祖,肸蠁感格,呼吸與通,所為拯拔群倫,幾於不可思議。人或詫其跡之靈□□□固昭著若是。無惑乎馨香之永永也。或言神姓氏列於「十國春秋」,行跡頗近於仙;或又言神為普門化身,亦□為佛:余皆不敢定。因工役告成,記其大端如此。

  特授福建臺灣府正堂、前護理分巡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隨帶加七級、紀錄八次、記功二十一次蔣元樞撰文。

  乾隆四十三年(缺)月榖旦,督工□□。

  按:碑龕臺南市中區民族路大天后宮享殿左壁,高二四八公分,寬八三.五公分,花崗岩。篆額與碑題同。文多風化。

  ·澎湖西嶼浮圖記(乾隆四十三年)

  澎湖居臺、廈之間,而西嶼尤為衝要。蓋當風信靡常,則官、商船舶,莫不就西嶼以為依息也。然而宵昏冥晦之時,風濤震盪,急欲得西嶼而安之,轉或別有所觸者,此無他,無以為之准也。余自奉命守臺以來,凡遇由澎至止者,鮮不以西嶼為斤斤,心用惻然!欲為樹之標准,俾往來收泊者利焉。卒以澎湖之未有同志也,弗果行。

  歲丁酉,介堂謝公,分駐澎湖,勤民恤商,賢聲四達。初至,即謀改置城隍神祠;知所利民,則其所留意也。爰札而商之,矚於西嶼籌所以便往來者。今其復書,酌就古墖基地,廣其下座凡五丈,礱石為浮圖七級,級凡七尺,惟樸固,期永遠。其頂設長明之燈,東照鷺門,西光鯤島,南達銅山、東粵。庶於一望無際之餘,知所定向。更闢地稱「宮」,供天后之神,而並以居司燈火者。所計固甚周也,第其工程頗浩,為費匪輕。欲醵金澎湖,而土瘠民貧,力弗能舉。余復以興修郡邑各工,接踵多費,未克獲獨擎。因念鹿耳門口歲集商船,不下數百計,而於澎之西嶼,非其所止泊,即其所經行也。酌以每船勸捐番鏹二元,不費之力,以成不朽之惠。乃謀之海防鄔公。公亦欣然題捐,樂為之助。並念要工不容久待,而善果貴在速成。既與別駕謝公先捐清俸,一面鳩工構材,並諏吉孟冬動土興建。而海防鄔公亦先約計歲內到口船數,預墊番鏹若干,一並賫赴工所,俾得如期舉事。

  然而是役也,所費之□,不止□□,又在居斯土者推濟人之隱,以宏利物之仁;則早一日蕆工,即早一日造福,而拔苦海以登彼岸,不獨余與□介堂分之願,亦以為澎之人廣遺澤於無窮也。

  大清乾隆四十三年,歲次戊戌,清和月,特授福建臺灣府知府隨帶加七級紀錄八次、記功二十一次蔣元樞記。

  按:碑存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外垵宮(溫王廟)前,高二五八公分,寬九八公分,花岡岩。額鐫如題。本文「澎湖廳志」、「澎湖續編」俱嘗徵引,各有若干出入,題並改作「創建西嶼塔燈碑記」。

  ·創建西嶼浮圖記(乾隆四十四年)

  臺灣補東南之缺,而澎湖為之樞;澎湖當臺、廈之交,而西嶼為之障。廈居乾而臺在巽,自廈而東者,則左西嶼而轉以抵臺;自臺而西者,則右西嶼而轉以抵廈。官民商船之來往,稍遇飛廉之乖迕,群望西嶼以為依歸焉。予於丁酉秋蒞澎之始,間嘗一陟西嶼之巔,則見有故壘□成邱者,廣不過仞,高不越尋常,殊不足系遙瞻而遠矚。心擬捐資建一浮圖於崇山,以作迷津之指南,兼以壯地方之形勢。顧填海雖本寸誠,而移山必須眾手。方當躊躇揣量之際,而郡伯蔣公先得同然之心,札以底事來商,樂首捐清俸以為之倡。遂邀同治中鄔公傳諭臺行船戶,復荷上憲寅僚隨緣醵金,以成其美。厥工維浩,厥費綦繁。予既力捐番鏹三百元,又酌之廈門□□(原碑缺)守張公亦援臺例,同仁一視,以共集厥事。經始於戊戌孟冬,落成於己亥季夏。高廣適宜,為級者七。宮其前,奉天后之神。廠其頂,懸長明之燈。所有常住日用之資,與夫敬神香燭燈油之費,則諗眾而出諸同欲焉。

  夫浮圖始西域教。予聞佛以濟人為德,則人仗佛力而藉神庥,拔渡苦漲,誕登彼岸。不特往來官商之志,當亦斯人大共之福也已。

  大清乾隆四十四年,歲次己亥,秋七月吉旦,會稽謝維祺撰。

  澎湖自來無僧,今既建城隍廟,延僧住持。而西嶼塔院又不可以士民職掌,遂屬僧人分司其事。日用香燭之費,開列於左:

  一、西嶼為澎湖要口,向無公館,坐汛者賃住民房,月出粗錢一千文。今既建有公館,上憲寅僚可以為守風停足之所,而坐汛者即將此項租錢,按月交給常住。

  二、塔廟住持,公館租錢一十二千文不敷所費。今就往來挽泊西嶼與進媽宮者,各行公議每船捐錢一百文,其杉板船隻每船捐錢五十文,交給常住。

  附捐資銜名

  臺灣掛印都督府董果捐番銀一百元。

  臺灣督學兵備道張棟捐番銀五十元。

  臺灣府知府蔣元樞捐番銀五百元。

  臺灣海防分府鄔維肅代墊各船戶捐番銀五百四十元。

  臺灣海防分府劉亨基捐番銀五十元。

  臺灣理番分府史崧壽捐番銀五十元。

  臺灣淡防分府成履泰捐番銀一百元。

  泉州廈防分府張朝縉捐番銀一百元。

  臺灣縣知縣鬱正捐番銀一百元。

  鳳山縣知縣李桐捐番銀一百元。

  諸羅縣知縣李倓捐番銀一百元。

  彰化縣知縣倪慶捐番銀一百元。

  廈門□□行共捐番銀三百元。

  廈門□□行共捐番銀二百元。

  廈門□□行共捐番銀二十四元。

  督視工程:晉江監江監生楊慶餘。石工:蔣寶、梁長。

  按:碑存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外垵官,高二五八公分,寬九八公分,額鐫如題。文中干支:丁酉,乾隆四十二年(公元一七七七);戊戌,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己亥,四十四年(一七七九)。此碑,「澎湖續編」錄全文及費用條款、捐資銜名,「澎湖廳志」則僅錄全文及費用條款。二者題目俱作「修建西嶼塔院(「澎志」作「燈」)落成碑記」。彼此出入者若干字。

  ·澎湖改建城隍廟碑記(乾隆四十四年)

  皇帝建元四十有二年,祺分守澎湖。故有城隍廟偏署之東,縻陋湫溢而囂塵。祺抵任之始,心擬捐俸改建而新之。戊戌夏,郡伯蔣公有聞焉,捐清捧三百圓,以為之助緣金;澎人士各隨其心之願而力之稱。爰卜吉於媽宮之陽,宇重者三,高其制,恢於前飾,毋侈於後;享祀允宜,妥侑畢備。

  噫嘻!明有禮樂,幽有鬼神,有陽以治陽,即有陰以治幽。是人情固鮮克有終,實亦難慮於始。雖澎湖自入版圖以來,僻居海島,而於城隍廟因陋就簡,廢焉不舉,於祀典為缺然也。忝守斯土,不憚□□而經營之,刻日而成之,當亦幽明所共愜已!

  興事於戊戌十月,落成於己亥二月。其捐資以集事者,姓名臚具於匾以懸諸軒。

  大清乾隆四十有四年歲次己亥十月吉旦,通判臺灣府澎湖事會稽謝維祺立。督視工程者董事監生郭志達。

  按:碑在澎湖縣馬公鎮城隍廟。高一七八公分,寬六六公分,花岡岩。碑前題作「澎湖改建城隍廟碑記」。

  ·佛頭港福德祠碑記(乾隆四十五年)

  佛頭港之有福德祠,由來久矣。緣戊戌之春,右廡之店,更築崇高;而我本街弟子,悉遇災咎。用是鳩集街眾捐銀,公置拆低;歷年收稅以充本廟誕辰資費。厥後,凡有捐銀鐫石者,遇春秋演戲,免題緣銀;其餘依舊照分題湊,相率慶賀。眾議:廟前店屋不得張高,致傷廟宇,貽禍街眾;如有增高其店者,值年爐主必聞眾阻止;如不遵公議,即呈官究治。又本廟前檳榔櫃一所,年議稅銀六元,作二季交爐主公用。謹此勒石為記。

  姚德豐捐銀十六員。楊廣盛捐銀十二員。宋瑞興捐銀十二員。宋東盛捐銀十二員。王源順捐銀十大員。黃振盛捐銀十大員。邱啟隆捐銀八大員。鄭發興捐銀六大員。鄭協盛捐銀六大員。邱元興捐銀六大員。邱福興捐銀六大員。邱永合捐減店契價銀二十員。謝恆泰捐銀六大員。邱悅盛捐銀六大員。邱三合捐銀六大員。邱雙合捐銀六大員。黃勝源捐銀六大員。周茂得捐銀六大員。邱漳隆捐銀六大員。周大順捐銀六大員。王長盛捐銀六大員。鄭振茂捐銀六大員。鄭義發捐銀六大員。黃永壽捐銀六大員。林時興捐銀四大員。許勝陶捐銀四大元。蔣東成捐銀三大元。集源號捐銀三大員。黃永茂捐銀三大元。陳壽安捐銀三大元。王源興捐銀三大元。林隆興捐銀三大元。高大有捐銀三大元。詹協順捐銀三大元。洪合成捐銀三大元。

  乾隆四十五年蒲月(缺)日榖旦。

  按:碑存臺南市西區佛頭港景福祠前,高一二一.七公分,寬六二.八公分,花崗岩。額楷鐫如題。文中戊戌,乾隆四十三年(公元一七七八)。

  ·重修臺灣府學明倫堂碑記(乾隆四十五年)

  學校之設,所以長育人才、一道德、同風俗,制綦重矣。我國家崇儒重道,文教覃敷,隨地建學。而學之有明倫堂也,飲射於此,讀法於此,賓賢能、習禮儀於此。昔柳子厚有云:『仲尼之道,與主化相遠邇,蓋尤學中之最關體要者』。臺陽平定,已及百年,詩書絃誦,人文蔚起。而郡學之明倫堂,實經始於海康陳公,規制具備。歷有年所,風雨侵蝕,勢不能免,數十年前曾有起而新之者。今則棟樑榱桷漸就剝落,麟等講學其中,蹙不自安。爰請府憲萬公,共謀修築;而紳士陳君名標、林君朝英,實董其事。飭材庀工,始於庚子仲春,成於初秋,凡六閱月而工竣,自堂內外,莫不煥然一新。復於宮壖外砌以砂磚,長凡百丈;從此泥濘無憂,而垣墉益固。噫嘻!其勤也已!

  工既訖,因為之記其顛末。而臺中紳庶所有樂助捐輸者,咸勒於石,誌不忘云。北郊蘇萬利捐銀二百元。南郊金永順捐銀二百元。糖郊李勝興捐銀二百元。廩生李廷柱捐銀四十元。泰寧學訓導陳捐銀二十元。生員韓高翔捐銀二十元。職員鄭其嘏捐銀十元。歲貢黃璿璣捐銀十元。廩生林森捐銀十元—無交。廩生蔡邦光捐銀十元。廩生林聯元捐銀十元。生員楊光謨捐銀十元。生員陳國英捐銀十元。生員薛邦揚捐銀十元。生員杜朝錦捐銀十元。生員郭廷樑捐銀十元。生員方顯誥捐銀十元。生員陳德聲捐銀十元。生員薛士清捐銀十元。生員王搢圭捐銀十元。生員蘇登雲捐銀十元。生員蘇天經捐銀十元。生員陳廷璧捐銀十元。生員王殿魁捐銀十元。生員林世基捐銀八元。生員王忠順捐銀六元。生員林濬明捐銀六元。生員陳時夏捐銀五元。生員黃廷珪捐銀五元。廩生郭青雲捐銀五元。生員施國輔捐銀四元。生員楊肇基捐銀四元。生員吳開基捐銀四元。生員林進捐銀四元。生員張文燦捐銀八元—交四元。生員林玉麟捐銀二元。生員沈文涵捐銀二元。生員林師聖捐銀二元。太學翁其睿捐銀二元。太學陳作範捐銀二元。太學王正聲捐銀二元。

  董事:舉人陳名標捐銀一百二十四元。廩生林朝英捐銀一百二十四元。

  臺灣府儒學俸滿教授廖玉麟、借補訓導張錦仝立,晉江生員張鈺書丹。監工:林自澄、林朝陽勒石。

  乾隆四十有五年歲次庚子秋七月榖旦,晉水陳宗方鐫字。

  按:碑龕臺南市孔子廟明倫堂左壁,高二六公分,寬一四六公分(系寬四八、四八、五○公分三塊等高之石所接成),烏石(玄武岩)。全文分九帖,有紋表之,無其他文飾。字端楷。

  ·鼎建關聖神廟碑記(乾隆四十五年)

  欽賜進士、御前侍衛、福建臺灣南路下淡水營都閫府、加一級、帶紀錄二次、記功二次烏諱龍圖鼎建關聖神廟碑記

  山西夫子,善春秋,忠肝義膽,充古塞今;事業功成,載書炳冊,無俟贅述。是以謚號頻錫於聖朝,禋祀並重於文廟;雖海外僻壤,莫不感戴神靈,共展誠敬。取以赫聲濯靈之尊像,附廟旁列,增茲褻越,此皆不知禮體者為之耳。余蒞南淡,是以悚惕,以不得專廟居中為憾;又乏力捐建,因感而成夢。寅歲春,冒病赴郡,陳其事於鎮憲董公、觀察張公,俱報可。文武寅僚,各以俸助;鳳邑紳士商民,知余恪恭將事,亦爭恐後,踴躍捐輸;而餘先以番鏹百圓為創。擇地阿猴,飭材購料,卜吉興工,經營數月厥功告成。

  從茲專廟,廟居中,佑國庇民,彌昭顯赫。爰集董事,將捐助芳名、動用數目,備書諸匾,以誌功德,以垂永遠。余因俸期屆滿,瓜代在即,未及辦理周匝。厥後或捐金以廣後殿,或輸田以充廟糧,有厚望於同志焉!是為記。

  乾隆庚子年臘且榖旦立。

  按:碑存屏東縣屏東市武廟里永福路聖帝廟,高一一七公分,寬六五公分,砂岩。原碑缺題。庚子,乾隆四十五年(公元一七八○)。

  ·孫太爺開租碑(乾隆四十七年)

  諸邑之賦,惟赤山獨重,闔保所以有向隅籲除偽鄭之弊。蒙縣主批:『事關具題更張,未便率詳;候商議妥確,再行定奪』。又蒙府憲批:『臺地賦額仍偽鄭之舊,輕重原有不齊。前據臺邑具呈另批,會同查議。茲據稱:諸邑之賦又惟赤山為獨重,是何緣故?仰諸羅縣確查,統於前案內一並聲明具詳。本年課票照舊急公,毋得藉口觀望』等因,遵即查明詳悉稟覆:『查諸邑之賦,原依偽鄭。偽鄭之時,以天興、萬年二州官分兵屯田,自給軍食,其租額八萬餘石。凡牛只種子農椇,皆委州官查給;食廒笨笓,皆委州官修理。彼時地廣人稀,崩壓墾換,歉收酌減,故無瘦瘠重賦之虞。今賦有常則,田無墾換,歉收不敢望減,農椇等物皆由己出:偽例所以不可行於今也。而諸邑之賦惟赤山獨重者,非無故也。緣康熙二十三年我師平臺,安兵一萬,即以偽鄭之天興、萬年二州所管之租額八萬餘石,分配臺、鳳、諸三邑,詳報在案,以給軍食。不為偽鄭歸正,而偽兵逃回者多;所以宿葬藏穢,千原俱蕪。始任諸邑縣主季觀其拋荒無主,額則猶存,欲減則詳報已定,欲墊則祿薄難供;躊躇無策,思惟赤山居民居多,故就我赤山現耕之田暫為會攤,以俟將來招墾改正。因追有主以代無主,追熟田以代荒田,於偽例之重中而加倍成例,諸邑之賦所以惟赤山獨重也。厥後富豪節次來臺稟請招立墾,又自業戶自報升科,或數十甲而報一二甲,曠土青埔盡為業戶所墾無餘。是彼之墾者,乃先日之拋荒而■〈勹外云內〉攤於我也。未經酌■〈勹外云內〉,安得不輕者自輕,而重者仍重?雖哀號頻仍,無知三年一遷,循例易而改轍難!茲蒙府憲民瘼為念,行查「諸邑賦惟赤山獨重」之故;又蒙太老爺保赤仁慈,著令查覆明確。安得不以「獨重之故」據實詳覆?伏望盡革偽弊,照內地輸例均賦,感戴罔有極矣』!九月廿九日,蒙縣主孫批:『據呈內,田賦之由已經深悉。本分府既為爾民之父母,豈不以痌瘝為念?祗因到任未久,適當大亂之後,諸事紛若亂絲,大案纍纍未斷,勞心勞力,晝夜靡寧;以致於地方利弊,尚未興除一件。中心耿耿,殊愧素餐!今睹此呈,猶深憫惻!候將闔邑新報甲額通盤打算,斟酌妥確,為爾等具詳;但此系地方大事,縱詳准■〈勹外云內〉減,亦俟明年方有定局。爾等各回安業,努力辦公,不必再行擾瀆』!

  隨蒙詳請,蒙巡撫都察院呂批:『為查偽鄭田賦舊例,於民果有不便。仰即親臨履勘,丈明甲額,照本朝上、中、下則例配納,申報摺覆,以便咨部題豁,重釋民困』等因。雍正三年,蒙部文批准如詳;闔保共開租粟一千零四石。功同覆載,合立石碑,以垂永遠。

  乾隆四十七年三月,赤山闔保立石。

  按:碑立於臺南縣六甲鄉赤山龍湖岩前,高二三二公分,寬八九公分,花岡岩。額鐫如題。文中「始任諸邑縣主季」,名麒光;「縣主孫」,名魯。

  ·特簡直隸分州調補鳳山阿里港分縣呂公諱岳德政碑(乾隆五十年)

  「甘棠遺愛」

  公字崧高,號維齋,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也。由庚辰副車,需次監州,慎簡來閩。曾代庖珩邑,佐理溫陵,政績彰彰,在人耳目間。辛丑秋,調補斯土。公學古入官,操修素裕。蒞任以來,教養兼施,寬猛並濟,視吾民如家人父子,除奸慝稂莠不啻焉。迄今野無萑苻,戶習誦弦,公之淪浹於民也,深矣!

  □者三年報政,標等臥轍難留,爰勒貞珉,以志終不可諼之意云爾。

  舉人陳名標、貢生陳鳴珂、陳廷材、張維光、柯廷第、楊仕爵、廩生楊國英、莊其章、柯元珪、生員黃國柱、陳綿華,連捷、蔡從龍、林克承、林克芳、陳汝勳、王大鵬、楊有章、生員鄭麟鼎、楊拔英、蘇勝輝、陳元宗、監生陳大俊、江元慶、王世英、顏朝彩、趙時泰、監生陳元□、楊聯玉、楊兆塔、耆老陳遜珩、陳君行、陳貞岩。

  舖民瑞源、瑞泰、益豐、金興、秀記、旭興、泰源、沛興、和源、怡記、莊拔芳、潘士瓊、協盛、鎮興、振合、應和、振興、王起龍、楊廣□、勝成、陳長發、致盛、萬盛、陳次玉、林登、顏長瑞、董王榮、黃紫香、金玉珍、永記、林興利、林廣泰、茂盛、王源順、莊義興、源興、王廣捷、瑞勝、萬春、發興、合春、協榮、協春、萬安、德源、瑞香、李亨利、林玉順、龔合源、培元、莊合興、莊繡山、莊士白、陳保和、蘇豐裕、王源茂、泉春、茂源、岱興、洪鴻源、玉山、沛源、瑞山、莊如佳、王志寶、洪士朗、洪有□、藍□隆、陳達□、小卓佳□、打鐵店莊頭崙□、鹽樹腳莊上下番仔□、上下冷水坑莊、莊文棣。

  乾隆五十年花月榖旦,港西里士庶同立石。

  按:碑存屏東縣里港鄉公園中,高一六○公分,寬七六公分,花岡岩。額題「甘棠遺愛」四字。有碑陰,鐫文曰:『道光二十九年七月,重建下淡水分防衙署瓦房、草房三十五間。次年六月工竣,報勘立案。就地掘得此碑,重立衙前,以垂永久。鳳山丞大興馬克惇記』。

  ·嘉勇公福頌德碑(乾隆五十三年)

  欽命大學士公中堂將軍嘉勇公福、參贊大臣一等超勇公□、參贊大臣四川成都將軍鄂,剿捕林爽文、莊大田,追兵到此。勒石碑曰:天以大清,克肖其德:聖聖承承,四方為壹;罔有海隅,咸歸皇極!蠢爾爽文,倡首逆則;么麼大田,嗣殘致力。帝念臣民,中心怛惻,簡命將軍,掃除宜亟。群匪膽寒,琅■〈王喬〉閃匿。迎請大兵,剛臨滅熄。瞻仰神威,石碑銘刻。旌獎鴻恩,沾□□域,長樂升平,於千萬億!

  乾隆五十三年二月榖旦,沐恩軍前給賞職銜義民首匠首陳元品、匠首陳□謨、林儀、董福泉、張亦俊、郭發興、廖文□、吳文□、林光界、林士□、黃督生、林□、董高陞、獎賞職銜生員林光輝、王學英、童生陳蒼、郭福興、林允盛、義合號、崑玉號、張□□。

  按:碑存屏東縣車城鄉福安村福安路福安宮,高一○八公分,寬五六公分,花崗岩。碑中「嘉勇公福」;名康安:「四川成都將軍鄂」,名輝,俱滿州人。

  ·御製平定臺灣二十功臣像贊序(乾隆五十三年)

  近著「剿滅臺灣逆賊生擒林爽文紀事語」,以為伊犁、回部、金川三大事各有耑文,王倫、蘇四十三、田五次三事不足薌其功。若茲林爽文之剿滅,介於六者間,雖弗種大事,而亦不為小矣。故其次三,訖未紀勳圖像;而茲福康安、海蘭察等,渡海搜山,竟成偉勳,靖海疆。吁!亦勞矣,不可湮其功而弗識。故於紫光閣紀勳圖像,一如向三事之為;然究以一區海濱,數月底績,故減其百者為五十。而朕親製贊五十者為二十,餘命文臣擬撰,一如上次之式。

  夫用兵豈易事哉?昔漢光武有云:『每一發兵,頭鬚為白』。況予古稀望八之年,須鬢早半白;而拓土開疆過光武遠甚,更有何冀而為佳兵之舉?誠以海疆民命,不得不發師安靖,所為乃應兵,非佳兵也。然亦因應兵、非佳兵,幸邀天助順而成功速。此予所以感謝鴻貺,不可以言語形容,而又不能已於言者也。昔人有言:『滿洲兵至萬,橫行天下無敵』。今朕所發巴圖魯侍衛章京等纔百人,已足以當數千人之勇。綠營兵雖多,怯而無用,茲精選屯練及貴州、廣東、湖廣兵,得近萬人,統而用之,遂以掃巢穴、縛逆首。是綠營果無用哉?亦在率而行之者為之埋根倡首,有以鼓勵之耳。若福康安未渡海以前,臺灣綠營已共有四萬餘兵,何以不能成功?則以無率而行之者,豈不然哉!且臺灣一歲三收,蔗薯更富。朕若微有「量田加賦」之意,以致民變,天必罪之,不能如是成功速也。後世子孫當知此意,毋信浮論富國之言!愛民簿斂,明慎用矣,庶其恆承天眷耳!

  近日以宮商三百,逐章饜飫其義,竟如幼年書室學詩之時。然彼時但知讀其章句,而今則竟其義味。因思「釆薇」、「出車」、諸章乃上之勞下,其義正,斯為「正雅」;「祈父」、「北山」諸什乃下之怨上,其義變,斯為「變雅」。夫上勞下可也,下怨上不可也。何則?下之怨上,固在下者不知忠義;然亦必在上者有以致之,斯則大不可也。我滿洲舊風,以不得捐軀國事、死於牖下為恥。其抱忠知義,較「祈父」、「北山」之怨上為何如?是則綠營之多恇怯思家,伊古有之,無足多怪矣。然為上者不可不存「釆薇」、「出車」之意,更不可不知「祈父」、「北山」之苦。如其一概不知,而但欲開疇擴土,是誠佳兵黷武之為,望其有成,豈非北轅而適越乎?故因為「功臣圖贊」,而申其說如此,以戒奕葉子孫,並戒萬世之用兵者。

  乾隆五十三年歲在戊申春三月上澣立。

  按:碑原立福康安生祠,祠久毀夷,址在臺南市南門路。日據時,碑移大南門內。民國四十九年(公元一九六○),再移赤嵌樓畔。原碑漢、滿文各一,茲滿文略。漢文碑高三二一公分,寬一四四公分。石花岡岩,紋理細緻,異於常石,俗稱「麻磁石」,材出金門烈嶼。碑週浮雕龍紋,篆額「御製」。座以贔屓,故亦號「龜碑」。「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卷首錄「像贊」全文,冠以此序;與原碑出入者五字,遺其年月、題款。「彰化縣志」亦載此序文,題款與碑同,然有九字之出入。

  ·御製剿滅臺灣逆賊生擒林爽文紀事語(乾隆五十三年)

  平伊犁、定回部、收金川,是三事皆關大政,各有專文勒太學;誅王倫、剪蘇四十三、洗田五,是三事雖屬武功,然以內地,懷慚弗薌其說。至於今之剿滅臺灣逆賊、生擒林爽文,則有不得不詳紀顛末以示後人者。

  向之三,予惟深感天恩,蒙厚貺。次之三,予實資眾臣之力,得有所成。若茲臺灣逆賊之煽亂,乃卒然而起,兵出於不得已,而又不料其成功若是之易也。

  蓋自康熙二十二年平定臺灣之後,歷雍正迨今乾隆戊申,百餘年之間,率鮮周歲寧靜無事;而其甚者惟朱一貴及茲林爽文。朱一貴已據府城,僭年號;林爽文雖未據府城,然亦僭年號矣。朱一貴雖據府城,藍廷珍率兵七日復之,不一年遂平定全郡。林爽文雖未據府城,亦將一年始獲首渠,平定全郡,則以領兵之人有賢否之殊。故曰:人在人為,不可不慎也。林爽文始事之際,一總兵率千餘兵,滅之而有餘。及其蔓延猖獗,全郡騷動,不得不發勁兵、命重臣,則予「遲速論」所云「未能速而失於遲」,予之過也。然而果遲乎,則何以成功?蓋遲在任事之外臣,而速在籌策之予心。故始雖遲,而終能以速。非誇言也,蓋紀其實而已。若黃仕簡、任承恩初遲矣,而予於去年正月即命李侍堯速往代常青為總督,辦軍儲;常青往代黃仕簡、藍元枚往代任承恩,司剿賊之事。而郡城與仕簡弗致失於賊手,是幸也,是未遲也(黃仕簡、任承恩既至臺灣,南北互相觀望兩月餘,遂至與賊以暇,日以滋蔓。幸予於正月初旬,值李侍堯入覲,即命往代常青為總督,而命常青代黃仕簡,又隨命藍元枚代任承恩。是以郝壯猷於三月初八日自鳳山棄城敗歸,立即置之於法。常青適於初九日到郡,整頓兵威,屢挫賊鋒,郡城得以無失。使常青不即到,則郡城必失守,仕簡或被賊獲,皆未可知。是始雖遲而實未遲也)。既而常青祗能守郡城,藍元枚忽以病亡,是又遲矣。而天啟予衷,於六月即自甘省召福康安來熱河,授之方略。八月初,即命福康安、海蘭察率百巴圖魯及各省精兵近萬,往救諸羅,是又未遲也(常青雖固守郡城,未能親統大兵往救諸羅。藍元枚正籌會剿,旋以病亡。又幸予六月內,早令福康安來覲熱河。即命於八月初二日同海蘭察率百巴圖魯、侍衛、章京百餘人馳赴閩省,並預調川、湖、黔、粵精兵近萬人分路赴閩。惟時諸羅被圍日久,糧餉火藥道梗不能運送;若非天啟予衷,及早命重臣統勁旅前往,幾至緩不濟事。是常青等救諸羅雖遲,而予所料亦未遲也)。福康安等至大擔門,開舟阻風。風略定而啟行,又以風遮至崇武澳不能進,是又遲矣。然而候風之際,後調之兵畢至,風平浪靜,一日千里,齊至鹿仔港。是仍未遲也(福康安到廈門,於十月十一日自大擔門開船,被風打回。十四日,得風駛行半日,又以風遮至崇武澳停泊,似覺遲滯。然當此候風之際,四川屯練二千、廣西兵三千俱至,而風亦適利,遂於二十八日申時放洋。至二十九日申時兵船齊抵鹿仔港,千里洋面,一帆直達。其餘之兵亦陸續配渡。福康安率此生力之兵,旬日內頓解諸羅之圍。繼克賊巢,生擒逆首。是未渡以前若遲,而計其成功,又未可為遲也)。夫遲之在人,而天地福明護佑,每以遲而成速,視若危而獲安,有如昔年「開惑論」所云者。予何修而得此於天地神明之錫祉哉!如是而不益深敬畏,勤政愛民,明慎用兵,則予為無良心者矣!予何取,抑又何忍乎?夫用兵豈易言哉?必也凜天命、屏己私、見先幾、懷永圖;方寸之間日日如在三軍前,而又戒掣肘、念眾勞。且予老矣,老而精神尚健,不肯圖逸以遺難於子孫、臣庶,藉以屢成大勳。此非天地神明之佑乎,亦豈非弗失良心得蒙天鑑乎?

  福康安等解圍殲賊以及生擒賊渠諸功績,已見聯句之詩、之序,茲不贅言;獨申予之不得不用武、又深懼用武之意如是,以戒後世。占驗家以正月朔旦值剝蝕為兵戈之象。遠者舊考,自漢至明屢逢其事;然亦有驗有弗驗(元旦日食自漢迄明有四十七,其本系正治廢弛及僭竊偽朝無論巳,如唐之太宗、宣宗元旦日食,其年俱寧靜無事。至宋仁宗四十餘年之中,元旦日食者四,最後嘉佑四年亦無事:此其弗驗者也。惟寶元元年元昊及康定元年元昊寇延州,皇祐元年廣源州蠻儂智高寇邕州;又元代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元旦日食,是年廣西上司州土官黃聖許結交趾為援,寇陷忠州、江州及華陽諸縣:此其有驗者也)。若昨丙午,可謂有驗矣。以予論之,千歲日至,可坐而致;剝蝕亦可笇而定也。即定矣,其適逢與不逢,原在依稀惝怳之間;且亦乏計預使之必無也。若使之無,是為詐也,不惟不能避災,或且召災。故史載宋仁宗朝第二次康定元年春正月朔當日食,司天楊惟德請移閏於庚辰歲,則日蝕在正月之晦。帝曰:『閏所以正天時而授民事,其可曲避乎』?不許。夫日食必當在朔可知,古稱月晦日食者,見移閏曲避之術耳。至於不得已而用兵,惟在見幾而作、先事以圖,遲不失於應機,速不失於不達。惟敬與明,秉公無私,信賞必罰,用兵之道其庶幾乎!夫行此數端,甚不易矣。知不易而慎用兵,又其本乎!

  凡軍旅事,必當有方略之書;書成,即以此語冠首篇,亦不更為之序矣。

  乾隆五十三年歲次戊申春三月吉日立。

  按;碑之存移沿革同前「像贊序」碑。原碑漢、滿文各一,茲滿文略。漢文碑高三一五公分,寬一四○.五公分。週繞龍紋,篆額「御製」。石與前「像贊序」碑同。本文「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卷首載之,與原碑出入者十字,且遺其年月。「彰化縣志」亦載之,題目、年月與原碑同,錯遺者十一字。「臺灣通志」又載之。

  ·御製福康安奏報生擒莊大田紀事語(乾隆五十三年)

  昨生擒林爽文,則剿滅逆賊事可稱蕆大端;茲生擒莊大田,則肅清臺灣事方稱臻盡善。二逆狼狽為奸,得一而不得二,餘孽尚存,慮其萌芽;且彼即聞首禍被獲,則所以謀自全而倖逃生,入山固易追,赴海則難捕矣。是以先事周防,屢申敕諭(莊大田在南路,距海甚近,不慮其入山,而慮其入海,則追捕甚難。因屢次降旨,令福康安等慎防其入海之路,思慮所及,隨時預敕)。茲福康安盡心畫策,凡港口可以入海者,無不移舟設卡。因聞莊大田帶同匪眾俱在柴城,初二日欲往蚊率社,經番眾極力抵禦,復行退回。初五日黎明,官軍由風港發兵,越菁穿林,遂有賊匪突出拒敵。我兵迎擊,海蘭察率領巴圖魯、侍衛奮勇齊攻,殺賊三百餘,生擒一百餘;追至柴城,賊愈眾多。然恐攻撲過急,莊大田或臨陣被殺,或乘間竄逸,轉不能悉數成擒。福康安分兵數隊,以徐合攻,自山梁布陣抵海岸。適烏什哈達所率水師得順風檣齊至,沿海進圍,水陸合剿,自辰直至午刻,殺賊二千餘。群賊奔潰投水,屍浮水如雁鶩,而獨莊大田伏匿山溝,以致生擒。是豈人力哉?天也!

  二逆以么■〈麻上骨下〉小民,敢興大亂,殺害生靈,無慮數萬,使獲一而逃一,未為全美。斯皆生致闕下,正國法而快人心。反側潛消,循良樂業。福康安、海蘭察等畫謀奮勇,不負任使,固不待言;然非天佑我師,俾獲萬全,豈易致此耶?

  更查康熙六十年四月,朱一貴於臺灣起事,提督施世驃、總兵藍廷珍於五月由澎湖進兵,至六月收復臺灣府城,計閱七日;於閏六月始擒獲朱一貴,計閱一月餘。至雍正元年四月,而餘黨悉剿盡。自朱一貴起事,至臺灣全郡平定,始末閱兩年。茲林爽文於五十一年十一月起事,其黃仕簡等前後誤事一年。福康安等於上年十一月,由鹿仔港進兵。其間解諸羅之圍、克斗六門、攻破大里杙賊巢,至本年正月獲林爽文,計越四十二日。繼獲莊大田,計閱三十二日。自林爽文起事至臺灣全郡平定,始末共越一年三月。是較之藍廷珍等,成功更為迅速矣!

  夫逆賊入內山,生番非我臣僕,性情不同,語言不通,其遵我軍令與否,未可知也。福康安示之以兵威,使知畏;給之以賞項,使知懷。其經畫周密,賢於施世驃、藍廷珍遠甚。又得海蘭察率百巴圖魯攻堅陷銳,遂得前後生獲二囚。且李侍堯忍心董理軍儲,毋誤行陣。使不以李侍堯易常青之總督,則軍儲必誤;不以福康安易常青之將軍,則成功必遲。茲盡美盡善以成功於三月之間,則上天之所以啟佑藐躬,俾以望八之年而獲三捷之速,則予所以深感昊慈,豈言語之所能形容也哉!

  自斯以後,所願洗兵韜甲,與民休息,保泰持盈,日慎一日,以待歸政之年,庶不遠矣。雖然,仔肩未卸,必不敢以娛老自怠所為;猶日孜孜,仍初志耳。

  乾隆五十三年歲在戊申春三月上澣立。

  按:碑之存移沿革同前「像贊序」碑。原碑漠、滿文各一,茲滿文略。漢文碑高三一四公分,寬一四二公分。石與前「像贊序」碑同。碑繞龍紋,篆額「御製」,負以贔屓。全文「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卷首載之,與原碑出入者九字,且遺其年月。「彰化縣誌」亦載之,與原碑出入者五字,年月之款亦遺。「臺灣通志」又載之。

  ·御製平定臺灣告成熱河文廟碑文(乾隆五十三年)

  昨記平定臺灣生擒二兇之事,亦既舉平伊犁、定回部、收金川為三大事,耑文勒太學;其次三為誅王倫、剪蘇四十三、洗田五,以在內地,懷慚弗薌其事;而平定臺灣介其間,固弗稱勒太學,然較之內地之次三,則以孤懸海外,事經一年,命重臣、發勁兵,三月之間擒二兇,定全郡,斯事體大,訖不可以不紀。

  因思熱河文廟雖承德府學耶,而予每至山莊,必先展拜廟貌;秋仲丁祭,常遣大學士行禮,則亦天子之庠序矣。且予去歲籌臺灣之事,日於斯,天佑予衷,命福康安、海蘭察率百巴圖魯以行,及簡精兵近萬,亦發於斯。而諸臣涉重洋、冒艱險、屢戰屢勝,不數月而生擒二兇,且無一人受傷者。是非上蒼默佑、海神助順,曷克臻斯?則予感謝之誠、兢業之凜,亦實有不能已於言者。籌於斯,發於斯,臻於斯,文廟咫尺,我先師所以鑒而呵護者,亦必在斯。記所謂「受成」、「告成」正合於是地也。則平定臺灣,告成熱河文廟,所以禮以義起,非創實因。且予更有深幸於衷而滋懼於懷者:予以古希望八之歲,五十三年之間,舉武功者凡八,七胥善成;其一惟征緬之事,以其地卑濕癘瘴,我軍染病者多,因其謝罪求罷兵,遂以振旅。是其事究未成也。近據云南總督富綱奏報緬甸謝罪稱臣奉貢之事,命送其使至熱河,將以賜宴施惠。是則此事又以善成於斯矣。夫奉天治民,百王誰不為天子?而予以涼薄,仰賴祖宗德施,受天地恩眷獨厚,近八旬之天子,蕆八事之武功,於古誠希,示後有述。使一事尚留闕欠,予之懷慚,終不釋也。自今以後,益維虔鞏持盈,與民休息,敢更懷佳兵之念哉?夫天地,天子之父母也。子於父母之恩,不可言報。中心感激,弗知所云已耳。系之辭曰:

  瀛壖外郡,閩嶠南區,厥名臺灣,古不入圖。神禹所略,章亥所無。本非扼要,棄之海隅。朱明之世,始聞中國。紅毛初據;鄭氏旋得:恃其險遠,難窮兵力,每為閩患,訖無寧息。皇祖一怒,遂荒南東,郡之縣之,闢我提封。一年三熟,蔗薯收豐。漸興學校,額晉生童。始之畏途,今之樂土。大吏忽之,恣其貪取(臺灣遠隔重洋,風濤冒涉。其始,升調之員原以為畏途,既以該郡物產豐饒,頗獲厚利,調任之員不以涉險為慮,轉且視為樂土。如近日福康安等參奏:文職自道員以至廳縣、武職自總兵以至守備千總,巡查口岸出入船隻,於定例收取辦公飯食之外,婪索陋規,每年竟至盈千累萬;而督撫大吏輒委之耳目難周,不能詳查,於是益無忌憚。茲據參奏,不可不分別嚴加懲治,以儆官邪,而申國憲)。既嬉其文,復恬其武。匪今伊昔,叛亂屢睹:向辛丑年、昨丙午載,一貴、爽文,其亂為最(地方文武既皆習於恬嬉,則文員祗知飽其慾壑,豈復以撫字為心?武員甚至縱兵離營牟利,並自總兵以下各衙內設立四項「聽差」名目,多者三百人,少亦三十人。存營之兵無幾,又豈復以操練為事?以致奸民既得藉口,更無畏心,煽誘愚民,屢形叛亂。其甚者,如康熙辛丑年之朱一貴及昨丙午歲之林爽文,糾眾戕官,據城僭號,更為罪大惡極)!水陸提督,發兵於外;奈相觀望,賊勢張大(林爽文滋事之始,水師提督黃仕簡、陸路提督任承恩,一同帶兵渡海,謂可即時撲滅;不意南北互相觀望,遂致賊勢日益披猖)。天啟予衷,更遣重臣,百巴圖魯,勇皆絕倫。

  川、湖、黔、粵,精兵萬人,水陸並進,至海之濱(上年正月,雖燭於幾先,命李侍堯代常青為總督,而以常青為將軍,專司征剿。常青究未經行陣,祗能保守府城,不能奮加剿殺。幸天牖予衷,六月內即諭令福康安入覲熱河。繼而常青亦請旨另簡重臣來閩。隨於八月初命福康安為將軍,海蘭察為參贊,帶巴圖魯侍衛章京等百人,並預調四川屯練二千、廣西兵三千、湖南兵二千,水陸並進,以待福康安至彼領剿)。至海之濱,崇武略駐。後兵到齊,恬波徑渡。一日千里,以遲為速(葉)。百舟齊至,神佑之故(福康安等至廈門,於十月十一日自大擔門開舟,連次遇風阻回,復在崇武澳守候逾旬。適四川屯練與廣西之兵踵至,而風亦轉利,遂於二十八日申刻放洋。至二十九日申刻,兵船共百餘只齊抵鹿仔港。千里洋面,一日而達。其始似覺遲滯,而既渡之後,所向無前,轉得迅蕆大功。信非神靈佑助,何以致斯)!馳救諸羅,群賊蜂擁;列陣以待,不值賈勇。如虎搏兔,案角隴種;頃刻解圍,義民歡動(維時賊匪久圍諸羅,聞大軍既至,亦蜂擁迎拒。福康安、海蘭察及巴圖魯等,即日統兵前進,剿殺無算,立即解圍。義民等無不歡忻踴躍,出城迎師)。斗六之門,為賊鎖鑰;大里之杙,更其巢落。長驅掃蕩,如風卷籜;夜攜眷屬,內山逃託(斗六門為賊門戶,最為險要,官兵乘銳立拔,隨即搗其大里杙巢穴。林爽文膽落,連夜攜其家屬逃至埔裏社、埔尾一帶,遂成釜底遊魂矣)。生番化外,然亦人類;怵之以威,賚之以惠。彼知畏懷,賊竄無地;遂以成擒,爽文首系(先聞林爽文計窮,即欲逃入內山,而生番狙獷,未必能喻利害,或將逆首藏匿,則難速蕆。預命福康安既怵以威,復賚以惠,生番等果即傾心效命,協同官兵社丁人等,竟於正月初四日在老衢崎地方,將林爽文生擒解京,俾元惡不致漏網。可知凡有血氣,無不各知自為,顧所以經理者得當否耳)。狼狽為奸,留一弗可。自北而南,居上臨下(葉)。海口遮羅,山塗關鎖。遂縛大田,略無遺者(葉)(林爽文逃入內山,勢已成擒;莊大田在鳳山一路窺伺府城,慮其事急,遁海而逸。乃福康安悉心籌畫,預令烏什哈達帶水師兵丁絕其去路,而分巴圖魯等為六隊,各自山梁挨次排下,四面合圍。適值順風,烏什哈達水師之兵連檣而至,沿海密佈。莊大田逃竄無路,立即就擒,並其頭目四十餘人,無一脫者。又殺賊眾二千餘名。又有逃入柴城、瑯嶠各番社者三百餘人,被生番等立即擒獻伏誅。於是賊匪一時殲戮殆盡,合郡頓稱平定)。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曰福康安、智超謀深;曰海蘭察,勇敢獨任。三月成功,勳揚古今。既靖妖孽,當安民庶。善後事宜,康安並付;定十六條,諸弊袪故。永奠海疆,光我王度(此次臺灣用兵,其始不能滅賊,非盡由士卒怯懦之故,亦由領兵者不得其人,遂致稽延時日。若福康安之智謀算無遺策,海蘭察之勇敢所向被靡,可謂一時無兩;而又同心共濟,以此士卒用命,勢如破竹。未及三月,而大功告成,詢能不負任使。至於平定之後,不可不亟籌善後之方,以為求靖之計。茲據福康安奏定袪除積弊十六條,俱能悉心算酌,切中肯綮。已令大學士九卿議行。以後地方文武實力遵守,海疆庶可永慶安恬矣)。凡八武成,蒙佑自天。雖今耄耋,敢弛惕乾。如曰七德,實無一焉。惟是敬謹,勵以永年。

  乾隆五十三年歲次戊申秋八月吉日立。

  按:碑之存移沿革同前「像贊序」碑。原碑漢、滿文各一,茲滿文略。漢文碑高三○八公分,寬一四三.五公分。石與前「像贊序」碑同。碑週浮雕龍紋,篆額「御製」。座以贔屓,故亦號「龜碑」。全文「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卷首載之,與原碑出入者二十九字,且遺其年月。「彰化縣誌」亦載之,與原碑出入者三十一字。

  ·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志事(乾隆五十三年)

  三月成功速且奇,紀勳合與建生祠。垂斯琬琰忠明著,消彼萑苻志默移。臺地期恆樂民業,海灣不復動王師。曰為曰毀似殊致(近年以各省建立生祠,最為欺世盜名惡習;因令嚴行飭禁,並將現有者概令毀去。若今特令臺灣建立福康安等生祠,實因臺灣當逆匪肆逆以來,荼毒生靈,無慮數萬。福康安等於三月之內,掃蕩無遺,全郡之民咸登衽席。此其勤績,固實有可紀;且令奸頑之徒觸目警心,亦可以潛消很戾。是此舉似與前此之禁毀跡雖相殊,而崇實斥虛之意則原相同,孰能橫議?且勵大小諸臣,果能實心為國愛民,確有美政者,原不禁其立生祠也),崇實斥虛政在茲。

  乾隆五十三年仲秋月御筆。

  按:碑之存移沿革同前「像贊序」碑。原碑右書漢文,即本篇所記;左書滿文,略之。高三一七公分(座高六○公分),寬一四二.七公分。週繞龍紋,篆額「御製」。石與前「像贊序」碑同。另一碑存嘉義市中山公園內。本碑漢文載「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卷首,與原碑出入者三字,且略其年月日。「彰化縣志」亦載之,與原碑出入者五字,押年月日而落「御筆」二字。「臺灣通志」又載之,題款與原碑同。此碑為臺灣僅見之乾隆御碑九通之一,碩大無朋。

  ·欽奉恩賜御匾碑記(乾隆五十四年)

  竊維乾隆五十一年冬逆匪林爽文倡亂,明等會眾防守,蒙升任臺分府楊飭撥壯丁護解軍餉前往嘉義縣,交繳接濟旋郡,蒙賞銀牌記功。迨賊勢猖獗,又蒙前道憲永札諭:『該明等會仝各莊招募義民,協力剿捕,歷經血戰五月,焚賊巢,毀賊舟,保固郡城通糧道無虞。蒙列憲嘉獎,功績註冊』。並蒙本縣主張詳請臺灣府楊轉請列憲具奏,欽奉恩旨賜給「旌義」御匾,以示獎勵。理合勒石,以垂不朽云爾。

  乾隆五十四年正月(缺)日,安定里西保蕭壟莊義首鄭國欽、陳聰明、黃文、蔡甫、謝英豪、王應全、王三錄、王登榜、楊親秀、林崇□、陳世榮、將軍莊義首吳光猛、吳光典、吳光丕、吳益郎、吳遜仁、吳圭侯、吳光颷、後港莊義首謝顏山、許廷宏、王皆生、黃天、黃財元、楊挺、陳豔、鄭市、□□□、□□□、□□□、北埔莊義首吳奇郁、吳光魏、城仔內莊義首蘇洲、金埋、蘇佐、潘彭、金貴、後汪莊義首吳圭■〈當,日代田〉、周遜庚、周遜智、林維儼、同分下中北甲各義民等邱玉□、周生□、鄭得勝、(下缺人名二十一約六十三字)、黃□□、黃□□、□□□、□□□、□□□、□□□、黃□□、王炎□、林光祥、□□□、□□□、黃紀土、□□□、□□□、□□□、黃賀、蔡乞、周且生、林希仲、陳大羅、黃福生、王陞、蔡儼、黃光笑同立。

  按:碑立於臺南縣佳里鎮建南里中山路金唐殿北廂義民亭,高二五○公分,寬九○公分,花岡岩。額題「皇恩」,浮雕雙龍拱護之。

  ·重修郡西關帝廟碑記(乾隆五十四年)

  臺灣府城西定坊武廟,為春秋秩祀所在。典禮備於熙朝,規模敞於支邑;自建造以來,葺而治之者屢矣。乾隆五十一年,逆匪不靖,蔓延經歲,南北騷然,焚郭戕吏,所在不免。而府城得堅守無恙者,每賊眾犯城時,輒聞廟中金鼓聲隱隱,似無數萬甲兵、出而撼賊、為我民呵護者,而城獲全;則神有功於茲城也大矣!迨大學士嘉勇公福公康安抵臺掃逆,蕩滌海氛,距今年夏,廷理始得請於臺灣鎮奎公林、臺灣道萬公鍾傑捐修神宇。易其蠹窳,完其頹缺,樸斫焉、丹雘焉;明禋告虔,象設維新。其所以報神功者,當如是也。

  方理之出入戎行也,躍馬提兵,數與賊遇,不殺賊則死耳,寧復作生計。然而不死者,向非神之威有以作其力、助其氣,挫賊鋒而頓踣之,其能卒自保耶?重以勞形苦心,數月不安席、累夜不交睫;而身不病,卒以捍其人民、得與偕存活者,豈非神佑之彰彰者哉?此神之宇,所為不得不汲汲於葺而新之也。若夫臺灣平賊之後,聖天子簡畀重臣,臨蒞海疆,文修武備,飭吏蘇氓,於以蒙庥集福,歲且再登矣。雖其致此有由,抑所得邀於神貺者,豈淺鮮歟?此神之宇更不得不汲汲於葺而新之也。嗚呼!神有功於國,有德於民,非一世矣。而往往於急難危迫之時,呼號莫之救;而神若儼然立乎其上而指麾之者,或假形聲以顯於眾而示之威焉,於以直其義者而拯之,怒其亂者而殛之,有斷斷乎其不爽者。固知神之能為神,即天地間至正至直之氣,發揚森布,昭昭在上,如疾風震雷之所摧擊,必其物之狂且暴、有戾乎其常者,斯觸之也。則神之靈,有赫矣哉!顧若臺灣各邑,遞為賊所陷,而府城獨以神故得全,且不旋踵而所陷處復;於以見國家洪澤之遠、敬神之至,俾府城固守有以扼臺之吭而附其背,而臂指之患易治也。此神所以獨靈於府城也歟!抑豈獨靈於府城也哉!

  時乾隆五十四年夏五月吉旦,知臺灣府事柳州楊廷理敬書。

  按:碑龕臺南市中區永福路祀典武廟(俗稱「大關帝廟」)櫺星門內右壁,高一六二公分,寬八七公分,花岡岩。篆額「皇清」,週繞龍紋浮雕。全文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錄之,缺其題款。

  ·義民祠記(乾隆五十五年)

  古者寓兵於農,制賦以治,七年之教,所由興矣。若夫規營以習軍旅,設卡以資捍禦,國家誠賴有此邊衛為也;民何與焉?

  臺灣隸中國土百有餘年矣,荷蘭之築、鄭氏之據、朱一貴之亂,生靈塗炭,靡有寧居!嗣是戍臺之兵額設一萬二千六百六十有奇,瓜期不爽,山海敉寧;加以聖化昭宣,無遠弗屆,熙熙然莫不有尊親之戴,何其安也!然而時安則兵懈,兵懈則民驕,民驕則藏奸匿宄漸起而滋事矣。洎歲丙午冬十有一月,余甫下車,適林逆謀逞不軌,浹旬之間席捲一廳三縣,荼毒官兵,到處焚掠。時大兵未集,慨郡治之孤危,岌岌乎有日蹙之勢矣。用召壯士,大舉義旂。不三四日,凡臺屬泉、粵莊、番社之民感生義憤,輒以萬計。為製營帳、備器械,內守外禦。南、北諸路又廣為招募,以與賊眾拒。則夫荷戈與殳、抉命爭首,其間蓋不免師或輿尸焉。於是皇上特詔撫卹之,所以愛我民也實甚!

  夫古今來,功在民社,固有廟祀奕祀以垂無窮;彼其身任義民,執干戈以衛社稷而因而陣亡者,亦得與祀。今自敉定以來,已三載矣,海宇澄清,依然熙皞!則余忝守茲土,安可不仰體天心以酬此義氣忠魂於罔替也耶?爰集清俸,詳請建立祠宇,度城北隙地構數椽而為之;所以視古之死於疆場之間、魂無以歸、靈無以為附,得斯祠也,庶幾忠魂有所棲息乎?是為記。

  時乾隆五十五年七月榖旦,知臺灣府事柳州楊廷理書。

  按:碑原勒臺南市中區忠義路義民祠,光復後移存市立歷史館。高二六○公分,寬一四八公分,花岡岩。篆額「皇清」,浮雕龍紋甚麗。碑中丙午,乾隆五十一年(公元一七八六)。

  ·改建臺灣府城碑記(乾隆五十五年)

  古來郡邑之設城郭,在國中則謹啟閉,以待四方之■〈句攵〉;在邊境則嚴鎖鑰,以資寇盜之防。凡民之奠其居、樂其業,足以長恃久安,而無不依賴焉。我朝自京師以至荒徼,一郡一邑,莫不臨江踐華因其地,飛樓雉堞壯其觀;外則有郭,下則有池;制之而盡善,費之而不惜。其使民有安居之休,吏有盤詰之治,何其盛歟!

  臺郡越在東南大海中,自前代不隸華夏,里居僻陋,村落參差;即鄭氏竊據,亦非中國規制。是以有可設之險,無捍衛之固。迨歸入版圖,其始也,大吏以瀕海沙淤,不宜環築;又以時有地震,雖築之亦不固。因周植木柵為垣,而繞以刺竹,隨時修補,以為守禦之防,蓋百有餘年矣。丙午歲,逆匪滋事,猝然而至,各屬無所備,城市為墟。惟郡城以居民稠密,而木柵完固,乃得統率兵民,力為保護,始獲安全,誠海外天險之區也。夫殊域形勝所關,區區竹木,誠不足以恃為屏翰;而況今昔異其宜、土地殊其利,一勞而永逸,不得不酌其情焉。於是大將軍協辦大學士嘉勇公福公康安、工部侍郎正白旗滿洲副都統公中左領德公成、兵部侍郎巡撫福建提督軍務徐公嗣曾,相時度勢,條陳善後事宜,首以改築土城入告。奉旨俞允,爰撥帑藏以速成之。舊制七門,缺其西一面,今添設券臺一。計袤延二千五百二十餘丈,估工程十有二萬四千六十餘兩。自戊申仲冬至庚戌季夏,凡城樓、城垛、城門以及卡房、馬道、水洞之屬俱告竣。所謂遠邇量事期,計徒庸餱糧,以令役實加黽勉焉。今則煙火萬家,猶之內郡,褰裳至止者,爰樂闤闠之休。予忝守茲土,安敢不仰體聖上南顧之心,更化其獷悍之氣,有屏垣之衛,無不虞之來乎?後之君子,亦望戴之以恕,御之以寬;為保障,勿為繭絲。二三孑遺,庶有豸焉。不然者,雖金城湯池,究何補於黎庶蒼生之治哉?

  是役也,始終襄事,日身編於畚鍤之間不辭勞瘁者,為原任臺灣太守萬公綿前、前署馬巷別駕張公鼎,粵東孝廉陳超、蘇州上舍陳維修及郡人吳天河、陳必琛、林廷佐、韓高翔、戴鳳群、林朝英、黃為樑、郭友直、程拔魁、杜朝聘、林九■〈尾力〉,因記城工之始末,並志於石。

  乾隆五十五年秋八月榖旦,知臺灣府事柳州楊廷理□書。

  按:碑現存臺南市南區碑林,高一九○公分,寬一二五公分,花崗岩。「續修臺灣縣誌」錄全文,碑所多者廷理題款。文中干支:丙午,乾隆五十一年(公元一七八六);戊申,五十三年(一七八八);庚戌,五十五年(一七九○)。

  ·功德碑記(乾隆五十五年)

  乾隆五十二年因逆匪林爽文作亂,有紫光閣功臣奮勇巴圖魯、前統廣東高廉鎮、升任福建陸路提督軍門、帶功加十八等軍功、紀錄三十九次、梁諱朝桂,統兵入臺,入寺祈禱菩薩庇佑。凱歌安寧,果感神明靈應,倡捐香資銀九十元,置買本寺後邱光明田,租粟十三石八斗五升,充入寺內,以為香燈之費。蒙嘉義縣主唐給示存案,不許僧、俗私相受授;違者聞官究治。因勒石,以垂不朽云爾。

  乾隆五十五年菊月,生員吳作揖,耆老邱明觀、謝協元、吳汀元、楊煖觀、周明觀、葉天恩、大二鎮莊同住僧慧覺等建置。

  按:碑存臺南縣下營鄉茅港村慈光寺外壁,高一二三公分,寬五○公分,花岡岩。額鐫如題。

  ·重新文廟碑記(乾隆五十六年)

  臺灣至今日,一海東鄒魯矣。自乾隆十有四年,都人士呈請改建郡學,大憲奏准,爰定規制,夫子之廟始於是乎美侖煥、肅觀瞻。宮牆之竣,固無分薄海內外也。士之沐其教者,菁莪棫樸,久道化成,人文之蔚起,彬彬乎稱雅俗已:則廟貌之宜新,謂非守土者所有事哉?

  方臺匪之未靖也,此賦同袍,彼歌獻馘,環黌宮而守衛者,干戈俎豆,倚伏為緣。而一二年間,風蕭雨晦,蓋未免摧殘剝蝕也。余時朔望恭謁,心甚惻然!今則掃蕩妖氛,百廢具舉,顧瞻聖宇,固有不能不先焉者。且斯廟之立也,萬世師表之所在,而王政之所本也。古者黨庠遂序,所以養智、仁、聖、義、忠、和之士,取備公卿、大夫、百執事之選,以治天下、國、家。為治者無變今之俗,而又不循乎古人之舊,將焉用之?志云「有基且勿壞」,況葺而新之乎?余用是捐俸為倡,司馬清公亦相助以成,各屬之急公者、又皆效之;於是臺之衿士,莫不踴躍以襄是舉。斜者正之,缺者補之,漫漶而剝落者黝之、堊之,而大成殿始煥然改觀;外此自櫺星門以內,靡不致嚴肅之規,蓋政教之所自出者,誠宜然也。君子謂:『是役也,有興賢興能之遺意焉』!

  夫臺郡本五方雜處,多遊販之民,其俗素稱難治;而以余所見義勇之士,則又不然。夫其荷戟從公,尊親是戴;當烽煙四起,咸振興於竹城沙礫之間,世之人實耳目焉。則其浹洽乎化育,直有愜夫治道之大原,而不僅小忠小信為也。臺雖僻在島夷,而一遵聖天子之聲教,將人才盛而文運昌。誰謂海隅日出之地不盡如古所云耶?是余之惓惓於是,誠望夫親炙羹牆者,皆以道學發為經濟,咸拜獻之,登於天府,真足為千古一大盛事。後之牧斯民者,皆厚以培養而修葺之;謀更相承忽替,則此興教之區,庶將垂於無窮也已!而董其事者為本學楊教授,並記之,以勸來者。

  知臺灣府事楊廷理撰。

  福建臺灣海防分府清華捐銀十元。署臺灣縣羅倫捐銀二十元。臺灣府學教授沈鴻儒捐銀四元。府學借補訓導兼署教授楊見龍捐銀三十元。鳳山學教諭朱蓮,借補訓導李虯,各捐銀十元。嘉義學教諭吳斯勃捐銀十元。訓導李維翰捐銀二十元。

  董事:舉人郭旁達捐銀四元,潘振甲捐銀二元。拔貢吳廷貴捐銀十元。監工:廩生朱鑛、魏璜、武生黃剛健,各捐銀四員。生員洪禧、武生葉殿瑞、潘振榮,各捐銀二元。

  各衿士捐題銀項:歲貢楊光謨、廩生蔡邦光、杜朝錦、楊莊彥,各捐銀三十元。黃毓輝、黃毓周、李廷柱,各捐銀二十元。歲貢林朝英、廩生施嘉徽、謝掌文、林維增、張維新、生員張植樹、楊建輔、張植材、黃秀美、廩生楊廷獻,各捐銀十元。生員吳開基、張國祥武生陳振輝、杜朝成,各捐銀八元。恩貢陳廷璧、生員林維垣、黃昌盛、吳積善,各捐銀六元。歲貢黃鳴鶴、廩生郭高時、陳翊元、李瑛、生員巫文馨、楊有儀、陳錦華、郭廷樑、楊丕謨、蘇登雲、黃應京、林士峻、武生蘇文儀、戴時香、楊介謙,各捐銀四元。石中玉、蘇天章,各捐銀三元。廩生黃同禮、林清圖、王振德、生員林秉睿、張國香、莊高明、張廷芝、黃志高、鄭儒珍、蘇文球、田珩、蕭世輝、石日成、蔡文珪、劉騰鳳、黃朝安、王文、蔡廷萼、陳光輝、高大烈、洪汝誠、潘振科、葉欣、吳廷慶、林青山、梁志高、林春申、梁蘭、林嵐、徐伸、陳攀龍、劉大河、趙由博、侯應選、杜逢春、林汝弼、蘇燨、武生林士宜、林兆庚、林兆祥、張國楨、吳世英、李光燦、黃廷萃、蕭世雄、林思恭、翁雲路、陳良梅、蔡元維、吳名標,各捐銀二元。廩生黃玉衡捐銀四元。黃學文、余俊明、黃必達,各捐銀二元。廩生王得昌、生員王遜鳴、王子安,各捐銀十元。生員□廷光捐銀二元。

  按:碑龕臺南市孔子廟櫺星門右內壁,高二五五公分,寬九三.五公分,花岡岩。乾隆五十六年歲次辛亥三月吉旦勒石。

  ·佳福寺碑記(乾隆六十年)

  蓋聞有興莫廢者,正人之行;□□□□,君子之心。吾莊佳福寺建自康熙辛卯年瓜月,□□□□□□□□□□□□□□□□□□□時歲奉祀香火費所□□□□□□□□□□□□入□租。迨至乾隆己未年,弟子鄭宗成喜充園□□□□□□□□□□□□□□西至□□□□園,南至呂家園,北至車路。經□□□□□□□□□□□□□□□□□□□□佛祖香火之資。其租聲條段□□□□□□□□□□□□□□□□□□□此租所由來。而園界租項,恐有□□□□□□□□□□□□□□□□□□□□□□眾公誼,將租聲銀項□□勒石立碑。

  計開:吳來觀租米一石。蘇玉觀租米五斗。□□□□一斗八升。曾遠祖租米一斗,又納租銀四元,又租銀一元五□,又□□公租米八斗。林笑觀租米二斗。李□觀租米二斗。呂江觀租米三斗。莊□觀租米二斗。□觀租米一斗六升。王□□觀租米一斗。□□□□□□□□□□□□□。莊□觀租米一斗。蘇獅觀租米一斗。□□□□乙斗。□□□□□□□□□□□二斗。□□□觀租米乙斗。□□□□□□乙石。

  乾隆乙卯年桂月(缺)日,營頂弟子同立。

  按:碑存臺南縣佳里鎮營頂里佳福寺,高一○二公分,寬四七公分,花岡岩。額鐫「佳福寺」三字,無另題。碑中干支:康熙辛卯,五十年(公元一七一一);乾隆己未,四年(一七三九);乙卯,六十年(一七九五)。此碑原文左起右行,與我國文書右起左行之慣例相違,頗為特殊。

  ·重興護庇宮碑記(乾隆六十年)

  月港之置天后宮也,於茲有年矣。康熙丙申歲,始擇其地,坐□□□□□□□宮以成,且扁其額曰「護庇宮」。越乾隆己未之秋,曾經修葺。數十年來,物換星移,風飄雨濕,□瓦傾□,□垣□裂,不幾於桂殿蘭宮鞠為茂草乎!顧聖母為眾人之母,梯山帆海,悉賴□□□□夫何也?□□□千潭一月,□鄉合志,集腋成裘。規模仍舊,棟宇聿新海;廣列僧房以駐。飛揚接湄島之□□□□□□□□□是神以人□□以誠。感此日廟宇一新,皆賴眾檠共氣。雖錙銖之布施,植無窮之福田;□□□□□□□□□緣。時行補葺,庶幾神庥長祐,為本處福地,不其幸耶?並列襄事於左。

  生員張照烈記。

  特調臺灣府嘉義縣正堂吳捐銀百大元。特調嘉義縣佳里興司候補分縣姜捐銀五十大元。北協鎮左營駐防鹽水港汛左部韓捐銀五十大元。臺灣水師協標中營駐防蚊港汛右部加三級陳租□□一座。

  董事陳惠生、李同泉、李艷淑、黃思德、李對淑、林泉□等□□徐豈中各捐銀四元。

  糖郊趙相泉捐銀一百大元,金信義捐銀一百大元。金綿發捐銀四十六元。布郊黃濟盈捐銀三十六元,黃志興捐銀二十二元,蘇國誠捐銀二十二元,陳振利捐銀二十元,李吉仁捐銀二十元,陳源馨捐銀二十元,翁文質捐銀十六元,紀珍泉捐銀十六元,張似月捐銀十五元,振隆號捐銀十五元,吳傳連捐銀十五元,崑山號捐銀十四元,黃齊觀捐銀十三元,沈啟成捐銀十三元半,□□興捐銀十三元,□□□捐銀十二元,□□□捐銀十二元,金泰□捐銀十元,郭□□捐銀十元,正□號捐銀十元,德順號捐銀十元,蔡福□捐銀十元。

  方□成捐銀九元。源記號捐銀九元。□成號捐銀九元。泉成號捐銀八元。德隆號捐銀八元。陳崑利捐銀八元。源成號捐銀八元。蘇永合捐銀八元。丁順昌捐銀八元。振茂號捐銀八元。怡和號捐銀八元。新成號捐銀八元。翁貴溪捐銀八元(以下多風化不可讀,僅洪孔觀捐銀六元、歐金源、興隆號、何待觀、怡興號、李神賜、鹽課館、吳周觀、吳文舉、吳騰輝等名號可見)。

  乾隆六十年菊月吉旦。

  按:碑存臺南縣鹽水鎮水正里中正路護庇宮,高一五六公分,寬七九公分,花岡岩。額有雙龍浮雕紋飾,並鐫如題。碑中干支:康熙丙申,五十五年(公元一七一六);乾隆己未,四年(一七三九)。又「特調臺灣府嘉義縣正堂吳」,名球;「佳里興司候補分縣姜」,名文炳。

  ·龍潭橋誌(乾隆六十年)

  郡城之東十餘里有潭焉,廣二百餘丈,長倍之,水逶迆自東南來,渟泓浩淼,實臺地一巨觀也。中產鯽魚,里人名曰「鯽魚潭」。厥後郡守蔣公偕鎮道汎舟,觴詠其間,覽其勝境,更為「龍潭」。

  龍潭上流為東西往來必由之經。冬春之時,潭水少汐,可以厲揭;夏秋之際,漲滿無涯,行旅病焉。里人爰鳩買其地,造為木橋,以濟行人;而歡欣鼓舞者載道矣。無奈波瀾橫衝,水勢洶湧,圮壞者屢矣。縉紳先生慕義修葺者不一其人,各勒石以為誌。此其蹟昭然無容贅述者也。迄今歲月邈矣,頹圮因之,浩浩湯湯。人病其涉,依然如故。嗟乎!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繼,雖盛弗傳,前人締造之功偉矣!忍令其基壞蹟滅,湮沒無傳乎?龍等爰遍造郡里慕義向方者,或捐銀,或助工,協力同心,再為嗣築。庶免行人之嗟嘆,亦以聯前人之盛蹟於無窮已耳。是為序。

  鄉賓郭士傑、武生陳協和各捐銀六十六元。武生郭有材捐銀三十四元。陳文雨、郭天極、張煥章各捐銀三十元。劉廷選、陳部叔、劉輝觀、李群觀、郭應盛各捐銀二十元。李元訓捐銀十六元。吳宗合捐銀十五元。戴安源捐銀十二元。許隆元、林道生、林中鶴、林元山、郭尾觀、李岱觀、李質觀、陳光顯、郭用卿、劉聯登、劉聯祥、陳清益,各捐銀十元。

  程肇榮、徐掌觀、黃舜觀,各捐銀八元。黃水生捐銀七元。方源興、歐榮隆、翁光來、翁朝珍、陳順記、施標觀、林富光、陳天助、李團生、魏再生,各捐銀六元。趙講生、徐大任、許符胤、王情叔、章柯伯、沈求叔、許營叔、許傳叔、謝陣叔、郭興生、郭春照、林姜生、顏廷佐、戴來獻、方贊觀、薛元亨、陳光全、徐士揚、顏賀觀、李丕德、黃珍義、徐順觀、顏昆生、林生老、張長觀、張環生、柯友生、黃耀光、薛老記、康文耀、林光實、李博生、嚴光柔、李賜觀、潘兩生、許乞市、陳光遠、陳江生,各捐銀四元。郭振芳、陳尊觀、郭品觀、林外觀、董生觀、王登相、許籃觀、林良德、蕭君憲、許愴觀,各捐銀三元。甘作霖、黃元魁、李延開、林漏老、黃光輝、陳蓮山、徐士敕、徐元備、吳茂生、林連生、陳志仁、黃智老、李廉老、林揚觀、陳元琛、陳昌榮、徐朝老、徐光成、陳光親、林四海、林天成、李極老、劉早生、葉來觀、徐光謨、鍾賓老、楊番觀、陳奇新、葉欲生、李榜生、陳同觀、李顒老、陳顏觀、施盼觀、施寮觀、施中正、郭三奇、林登祥、林振觀、張軒舍、施安貴、施快治、郭番觀、許石生、陳彰老、許澤觀、張超觀、蔡淵生、林益老、林釆觀、陳從觀、劉文輝、林君探、陳媽相、黃援生、張笑觀、洪拱生、林番生、李忠志、郭欲治、林毛央、鄭左生、侯光全、李斗生、林澤觀、林厚觀、吳光應、郭琴生、顏監生、郭元鄉、郭參觀、郭秦觀、郭肯老、郭光詠、張斐思、廖重發、林塹老、林珍老、王溫觀、盧注觀(似漏捐題銀數)。

  董事:武生陳從龍、郭有材、陳協和、監生郭學淵、薛元亨,協仝招工人;生員郭廷立、黃廷魁、李廷開、武生郭振芳、黃正名、沈求觀、黃鎮觀、陳光葉、郭佛恩、藍光觀、葉光全、許營觀、許茂生、黃援生、高三元、陳協皇、陳顏光、汪長觀、李榜生、張光瑞、王登相、李真觀、林猛觀、郭添生、陳文貴、郭翁光、林天成、陳講生、王再興、林高明、黃文輝、郭三奇、方振欣、郭浴治、郭笑老、陳顯光、王敦老。

  共捐銀九百六十二元。共費銀一千零五十九元三錢二分。

  乾隆六十年十二月吉日立。

  按:碑原勒臺南縣仁德鄉,後輾轉流落於臺南市南區逢甲路石鋪,高二六○公分,寬八七公分,花岡岩。額題「皇清」,浮雕龍紋,並鐫如題。碑云「郡守蔣公」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一七七八)知府蔣元樞也。

  ·大觀音亭公置瓦店碑記(乾隆六十年)

  郡城大觀音亭廟宇重興,誠見佛像巍然靈顯;第因本廟原無齋糧,所有諸善信喜點廟中燈油,僅敷住僧齋膳,餘費尚需。茲山等仰沐神恩善庇,惟是公置瓦店一座,在武館街,全年店稅銀永交住僧收理,慶祝釋迦佛祖壽誕;毋許交通典售。合應立石,永垂不朽。

  首事陳漳山。

  乾隆陸拾年臘月(缺)日,信士金恆奎、鐘山號、程文源、林世歡、林中梅、陳朝煜、新寶瑞、陳漳山等同謹誌。

  按:碑龕臺南市北區成功路大觀音亭廟壁,高六七.八公分,寬四二.六公分,寧波石。原碑缺題。

  ·新修海靖寺碑記(嘉慶元年)

  郡垣北門外有寺,名開元,亦名海會,由來久矣。予奉恩命,兼鎮來臺,嘗至其地,見夫頹垣毀瓦,神像幾失憑依,思有以新之,未果。今歲恭逢聖天子嗣大位,薄海內外,氣象聿新,梯航一家,咸各寧靖。予乃謀修斯寺,商之廉訪葦亭劉公、冶堂楊太守,議允協。遂捐俸為倡,人皆競勸。惟擇十有二人董其役,閱五月而工竣,糜金六千三百有奇,而寺於是一新矣。

  諸紳士請予記。予惟寺之新也,規制式廓,視前有加,而名之所關者大,尤不可以無取。因念臺為海疆重鎮,而南人尊神,斯寺所以安神像也。今茲之修行,將仰荷神力,指引迷津:俾林無伏莽,海不揚波,愚頑者向化,跋扈者斂跡。至於年谷時熟,民皆安堵;重門不閉,宵柝無驚,庶靖之至乎?遂易其額曰「海靖」。凡予所以修之之意蓋如此。入斯寺者,睹其制之新,原其名之易,當思仰副聖天子綏靖海疆至意,共勉馴良,長為樂土,顧名而思也。

  若夫修葺之資,臺之文武各官皆有捐題,例得書石;諸紳士樂捐,亦並列於後云。

  欽命福建全省水師提督軍門兼管臺澎等處地方掛印總鎮府噶普(下缺八字)加一等加一級又尋常加六級紀錄八次燕北哈當阿撰,署福建臺灣府知府兼管南路理番同知加七級紀錄七次餘姚楊紹裘(下缺數字)。

  嘉慶元年歲在丙辰八月(下缺數字)。

  按:碑存臺南市北區開元路開元寺,高二二六公分,寬八一公分,花崗岩,左下殘缺。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藝文」收之,與原碑有二字出入,且略題款。有副碑一,錄存「其他」類。

  ·新砌泮池碑記(嘉慶四年)

  臺地自入版圖以後,沐聖朝雅化,鳳山文運之盛,甲於諸邑;雖士克樹立,而山川鍾靈,文廟實得地焉。歲己酉,前任李公、鄉紳陳公鳩金重修;而頖池未甃(池為蓮花潭,邑諸景之冠者也)距今十有一年矣。予與同寅余公集諸生醵金暨前所餘未鳩者,俾竣其事。橫三十四丈,縱一十七丈,為半璧形。灰石工役,計費銀一千一百五十五元。

  先是,龜山右案中斷為坦途,水道通海,為田廬侵塞。茲並補其缺,清其界,使復其舊。工費悉系左營莊民急公,殊為可嘉。

  董其事者:生員柯金章、吳克達、柯來儀、廩生吳清時、張廷欽、余志仁、王花春、生員黃昌選、蘇振峰、謝名標、鄭朝清、吳朝陽。舊董事:廩生鄭廷輔、生員董必成、廩生林繼美、貢生許名揚、王振文。捐銀襄事者,另書石以示勸云。

  鳳山學教諭吳玉麟撰文。

  鳳山學訓導余邦佐、前任鳳山學教諭朱蓮、前任鳳山學訓導李虯,嘉慶四年十一月(缺)日立。生員吳□清書石。

  按:碑存高雄市聖后里舊城國民學校,高一三一公分,寬六八公分,花岡岩。「臺灣教育碑記」與盧德嘉「鳳山縣釆訪冊」並錄其文。

 

·夢蝶園記(嘉慶五年)

  嘉慶五年,裔孫李夢瓊、宗寅等,蒙府憲吳准將鳳邑主宋暨前府憲蔣原建陳永華所撰碑記,重給勒石。

  昔莊周為漆園吏,夢而化為蝴蝶,栩栩然蝶也。人皆謂莊生善寐,余獨謂不然。夫心閒則意適,達生可以觀化,故處山林而不寂,入朝市而不棼;醒何必不夢,夢何必不蝶哉?

  吾友正青善寐,而喜莊氏書。晚年能自解脫,擇地於州治之東,伐茅闢圃;臨流而坐,日與二三小童,植蔬種竹,滋藥弄卉,卜處其中;而求名於余。

  夫正青曠者也,其胸懷瀟灑無物者也。無物則無不物,故雖郊邑煙火之所比鄰,遊客樵夫之所闐咽,而翛然自遠,竹籬茅舍,若在世外;閒花野草,時供枕席,則君真栩栩然蝶矣!不夢,夢也;夢,尤夢也。余慕其景而未能自脫,且羨君之先得,因名其室曰「夢蝶處」,而為文記之。

  按:碑龕臺南市東區法華街法華寺納骨塔前牆壁,高八九公分,寬八六公分,花岡岩。考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外編」「遺蹟」條引載之,未錄題;六十七「使署閒情」亦載之,題曰「夢蝶處記」,與此碑稍異。按此系重勒;而所謂「鳳邑主宋(永清)暨府憲蔣(毓英)原建」者,為康熙間物。

  ·重建景福祠碑記(嘉慶六年)

  蓋聞建祠以迓福,祀神以祐人。我佛頭港之有景福祠,明德惟馨,祀事孔昭,由來舊矣。歲屆丁卯,適遭回祿;延至庚午,眾志合和,踴躍捐貲,而廟貌重光,美輪美奐焉。茲際落成,謹將各郊舖捐題勒之貞珉,以垂不朽。

  怡盛號捐銀六十大員。公源號捐銀六十大員。和順號捐銀六十大員。恆發號捐銀六十大員。協盛號捐銀六十大員。雙記號捐銀六十大員。通合號捐銀六十大員。瑞興號捐銀六十大員。永和號捐銀五十大員。長盛號捐銀五十大員。

  和茂號捐銀四十大員。振勝號捐銀四十大員。捷德號捐銀三十六員。日壽號捐銀三十大員。長茂號捐銀三十大員。東山號捐銀三十大員。雙號捐銀三十大員。振興號捐銀二十三員。啟茂號捐銀二十一員。復隆號捐銀二十大員。恆義號捐銀二十大員。森盛號捐銀十八大員。克昌號捐銀十五大員。合興號捐銀十五大員。大崙蔡捐銀十三大員。成發號捐銀十大員。源合號捐銀十大員。協發號捐銀十大員。宏川號捐銀六大員。永福號捐銀六大員。福茂號捐銀六大員。長順號捐銀四大員。方紹賞捐銀三大員。錦萬號捐銀三大員。集和號捐銀一大員。

  凡我本境既重興廟貌,則廟前街道,理宜清肅。公禁不得藉為公所、聚賭喧譁、寄囤貨物、高搭涼棚等弊;如有違禁,值年爐主,首先阻止;仍敢不遵,聞眾呈官究治。

  董事張克宜勒石。

  嘉慶陸年桂月(缺)日榖旦。

  按:碑勒臺南市西區佛頭港景福祠前街道左旁,高一二二.一公分,寬六四.九公分,花崗岩,楷額鐫題曰「重建景福祠碑記」。文中丁卯,乾隆十二年(公元一七四七);庚午,十五年(一七五○)。

  ·重修府學文廟碑記(嘉慶八年)

  自古學校興而人才出。我國家文德覃敷,聲教廣被,山陬海澨,靡不悅禮樂而敦詩書已。臺陽孤懸海外,自入版圖以來,涵濡聖澤,百有餘年,士習文風,蒸蒸日上。茲郡學宮歲久傾圮,無以肅宮牆萬仞之觀。孝廉郭紹芳等倡率捐修,經始於嘉慶辛酉孟冬,迄癸亥仲春告竣。宏整美麗,視昔有加,學校氣象,煥然一新。洵足仰副聖天子作人雅化;而益以見諸紳士之敬謹襄事,其來有自他。是為記。

  欽加按察使銜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加五級、紀錄十次遇昌,簡調臺灣府正堂、加五級、紀錄十次慶保同恭紀。

  嘉慶八年歲次癸亥瓜月吉旦泐石。

  按:碑龕臺南市孔子廟櫺星門右外壁,高二二九公分,寬八四.五公分,花岡岩,篆額「皇清」,雙龍浮雕拱之。文中嘉慶辛酉,六年(公元一八○一),癸亥,八年(一八○三)。有副碑二,曰「重修府學文廟閩籍題捐碑記」、「重修府學文廟粵籍題捐碑記」,俱錄存「其他」類。

  ·建造天后宮碑記(嘉慶八年)

  竊惟至聖能參天地,贊化育。天下古今,敬而禮之。蓋其德之所暨,直如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其尊親也固宜。至於神,則有□□□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雖世享明禋,亦分有所限,義□□□□代以來,求其德配天地,功補造化,而祀典重隆,不限分義者,惟我天后聖母最著。

  夫□□□□□□□之利,□天下而允往求攸濟者,□□□□□□乘□浪周回,孔道恃以無恐;□必有鑒觀其上,守護其□□□念□□□□□□□□□□□□□□□升平之世,天下□□□□□□茲土者,歲或數十百。府治南下淡水,為鳳邑屬。其間□□□□□迄□□□□□□□□□□□□□□□□□公□□□□□□□□途則聖母之□□□□也。爰□□□□□□□□□□□□□□□□□□□□□□□□□之德以保之,雖家尸戶祝,而廟貌缺如,非所以奉□□□□□□□量力捐金,□□□董其事□□□□□□□□□□□□□□□□□他日者,入廟思敬,而潔□□□以享以祀,以介□□□□□□廟經始□□□□□□□□□□□□□□□□□□□□□□□□□□□有□□如天,稱美□□□□□□□□以臨□萬□□□鄉□□□□□□□□□□□□□□□□□□□□保東□,赫赫□□□□民非□下之□□□□龍興□□。是為記

  □□總副理並各莊捐題銀款:

  倡建總理□□□原任福建水師提督軍門右營□□□□軍功加□級□□□□□麟江,副理職員鍾□□、監生李瑞七、監生鍾在甲、鍾韶□、□□□、鍾□□,領簿一本,題銀□□□□□。內埔莊副理:監生李孟檀、劉嘉榮、□□□、□□新、鍾彩□、梁□拔,領簿一本,題銀一千四百三十五元。

  □□大成祀典內何元濂、鍾廷綸、曾進文等題銀一百元。劉清桂、梁□拔等題銀二十元。李孟琳、廖賢新等題銀十二元。松□天后祀典內□芹□、李□□、鍾□□等題銀□□□元。鎮邑天后祀典內黃清華題銀□元。劉□□、公祀典題銀八、十元。豐林李龍祖新、老祀典題銀二十、三十一元。李反慎公祀典題銀十三元。鍾□□公祀典題銀□元。□□鄉公堂題銀□五元。鍾家瑞陽祀典題銀十六元。鍾基南公堂題銀十元。鍾啟農公堂題十元。

  二崙莊緣首賴進賢、李冉二、鍾福隆領簿一本,題銀六十四元;陳維書銀十二元。鍾福隆捐銀十元。賴進賢銀六元。蘇綱度典銀六元。李伯恭銀二元。賴萬公銀二元。聖母典、謝蘭芳、李鴻源,各二元。國王典、福德典、祈福典、李冉二,各一元。高坡會、李克誥、李文德、李德元、謝欽爹、王筠德、王文昭,各一元。賴乾劍、賴奎芹各一元。李旺伯、李克記、李克全、廖運章、鄧添芳、各中元。賴元相、陳新順、吳連官、張信利、賴順麟、賴清潭,各中元。

  南岸建功、沙崙等莊副理葉乃欽領簿二本,共銀七十元:林紹光十二元。老褒忠典六元。曾樂叟銀五元。老聖母典四元。邱均善銀四元。聖母典二元。謝蘭芳二元。曾子增、邱乙郎、鍾冰振、二王典、新丁福德、賴鸞揚、吳昌記,各二元。曾寶德、邱源興、黃順利、黃恆利、朱麟祥、張江宗、林紹香,各一元。天燈福德、聖母典、碧興福德、鍾行達、清明典、鍾乃鴻、楊慶福,各一元。楊慶元一元。陳淑賢、孫文桂、陳鳴麟、鍾乃松、陳石生、陳光芬,各中元。林仕財、楊三明、陳阿本、陳萬成、陳淑強、陳阿佔、趙傳祖,各銀中元。

  老陂莊緣首潘慶雨、李阿苟領簿一本三十六元:潘慶雨十四元。橋□典、□□典、□□□、□□□、□□□、□□□、□□□、□□□,各銀一元。周添雲一元。□朝仁、鄭進來、潘龍春、潘拼仔、潘石生、□弼亮、劉光山,各銀中元。周阿青、徐發振、利朝仕、郭定雄、潘文慶、潘萬春、潘連春、潘阿能,各銀中元。劉鳳源、吳增禮、陳高輝、涂傳麟、周阿荖、周阿溪,各中元。

  □□團仔莊緣首邱海興、徐三□:□□□□元。□□□□元。□□□□元。□□□二元。□□□一元。□□□一元。楊國□、劉英□、鄧受聲、徐奎章、邱銓、籃光廷,各□元。

  □□和順林莊:□□□四元。□□□二元。□□□二元,塗宏良、廖辰松、溫宏英,各一元。

  緣首廖展松:廖展相、廖展閏各一元。曾維俊、羅尚官、張寶官,(各)中元

  尾崙莊南勢莊緣首張才信、邱丙二各領簿一本:邱均政五元。邱玉虎、邱雲軒、清明典、關聖典、社官典,各銀二元。風雨公主一元。七聖典、邱標而、邱惟盛、公王典、謝蘭英、謝蘭美,各一元。謝華生中元。張相凰四元。張新鳳、元宵典、清明典,各二元。六月六典、張才信、張才元,各一元。鍾纘德、張達純、謝日開,一元。黃林福、張相立、鍾纘美,中元。

  八壽陂口十份四、七座屋等莊緣首鄧福四、宋斗五:聖母典十七元。春秋典三元。鄧應鰲、鄧東正、文昌典、二月二典、聖母典,各銀二元。宋德英二元。福德典、林益緝、謝荊山、張日貴、李添淑、鄧德壽,各一元。鄧善養、李宗拔、鄧慶祥、鄧德棟、洪怡茂、溫釆龍、宋添榮,各銀一元。劉嘉魁、鍾慶福各一元。劉萃拔、劉偉拔、李慶淑,各中元。

  竹頭背、九芎林、龍肚等莊緣首鍾耀廷、鍾玉書、各領簿一本:黃二、黃世、嘗六元。鍾德聰、羅輝宗、羅開明,各三元。朱來乾、謝思纘、傅興文、馮仁禮,各二元。鍾羅丁、曾智忠、蕭俊輝、陳楫新,各二元。溫六郎、梁崇義、溫龍英、溫鳳長,各一元。溫元萬、溫元祿、馮仁智、溫富英、溫佑俊、鍾興連、李元昌、鍾■〈艹寶〉淑,各銀一元。媽祖典、郭官興、鍾川麟、蕭寬祥、鄭能詩、黃玉興、邱千雲、鍾洪春,各銀一元。林善淑、邱瑞相各一元,曾賢興、郭才興、鍾纘新,(各)中元。黃奕紳二元。

  新、老潭頭莊、長興莊、崙上莊、德協莊緣首廖瑞芳、邱阿章、邱現堂:邱含英十二元。福德典崙上八元。三山國王典六元。邱旺承銀六元。邱端睦銀五元。西、南柵元宵四元。老福德三元。新福德三元。邱智山三元。邱天成二元。德協福德二元。邱維喜二元。鍾炳生、邱溫良、左卿雲、邱清泉、魏登雲、林增京,各二元。黃增興二元。邱增書、彭登基、邱現堂、賴清燕、邱鳳祥,各一元。上樹山莊、新、老竹山溝莊、二、三溝水莊緣首黃建禮、李阿古、謝銅樹各領簿一本:黃定亨四元。黃庭政、黃連源、黃仲琳、涂守忠,各二元。黃閏七、黃漢紹(各)一元。聖母典、籃紹連、黃正源、涂仁蘭、春秋典、黃顯偉、黃連開,各一元。仙祖典、李芳穆、李芳稽,各二元。福德典、李桂長、吳肇益,各一元。李乙龍中元。溫富官、李庚生、李大祥、利元官、劉首仁、賴九林、嚴義春,各中元。吳千公四元。謝銅樹、楊德元各二元。吳世隆、吳登淑、吳富名、謝燕生,各一元。楊欽榮一元。楊欽秀、宋華郎、謝魁樹、邱學益、黃得意,各中元。

  武洛、大路關、新威寮等莊緣首江阿增、鍾桂良、邱禮興各領簿一本:鍾百二公十二元。鍾聞泰公六元。鍾秀林公六元。鍾雪也二元。鍾川紀二元。鍾繼田二元。廖炳炎二元。邱清倫、涂輝寬、徐汝江,各二元。鍾日達、楊及興、江增長、邱順揚,各一元。邱禮興、廖華義、邱舉德、楊及仁、江錦輝、鍾友德、李懿龍,各銀一元。傅玉番、鍾步彩、李壽琳、徐華麟、陳成淑、江淮生、邱來生,各中元。李九義、廖鳳常、邱德興、廖鳳儀,各中元。

  凌洛新莊、老山尾上下竹架下等莊各簿一本:春秋典三元。有應公三元。馮法遊三元。馮先珀二元。福德典二元。徐來喜二元。六合福德元半。月半典元半。初五福德、張杞生、春秋典、馮炳文、謝芳輝、初二福德、謝廷海、陳玉書,各銀一元。郭增昌、戴梅皎、徐國耀、徐文才,各一元。徐國朗、徐輝朝、郭其慶、鍾賢珍,各中元。徐叔康、徐燕錦、徐光彩、徐光廷、戴芳卜,各銀中元。

  五溝水新莊:林桂興四元。□嘉慎、□聰淑、□庚英、賴復華、賴永榮、李光泰、盧西堂,各銀一元。李□□、吳□□、朱□□、朱□□(下缺人名三,並所題銀數)。

  頭崙莊綠首李鳳瑞、張康桂:李、張、涂、吳姓田甲十七元。黃、林、謝、邱姓共二元。吳恆記一元。張桂宏一元。賴九連一元。劉一義、李應龍、李芹爹、李開三,各中元。

  糴糶莊綠首謝秀隆:李德貴二元。林孫麟二元。謝玉標、林道昌、謝玉進、謝秀隆,各一元。福德典、蘇義貴各一元。謝昌慶、劉善生、吳阿興,(各)中元。

  油漆、金薄、伙食價銀三百三十元老東勢副理黃清□、鍾乃芳、黃毓麟、劉□雲領簿一本題銀三百元:張振東二十八元。張正位十五元。張志學十四元。劉訓運十元。廖興龍十元。涂□生十元。黃清華八元。黃志仰八元。張福元三元。張薰記五元。天后祀典八元。塗家祖堂六元。李秦綱四元。鍾同公堂六元。劉、鍾家渡費六元。城隍祀典五元。廖宗祖堂五元。黃初維五元。鍾水振公四元。鍾育鳳四元。鍾乃秩四元。張仲瑾四元。涂定煌四元。鍾百一郎四元。陳應晉四元。黃連拔、鍾乃芳、黃耀龍、福德祀典、鍾家祠堂、涂海英、邱西湖、張開鳳,各題銀三元。李孟檀、鍾佳魁、溫兆宣、徐嵩儒、涂振清、徐任文、涂雲恭、李雅仙、黃廷政、鍾成器、吳蘊三、鍾可榮、鍾亮公、李孔信、劉姓堂、李姓堂、徐听泉,各題銀二元,孔聖新、老祀典、李昌元、黃政元、黃連秀、黃五公、黃六公、李孟相、謝惕創、王禧官、徐鳳閣、溫景相、廖瑛公、關帝祀典、先師祀典、謝睦恆,各題銀二元。李友慎四元。涂守忠四元。溫旺國、鍾清軒、陳天賜、鍾新奎、涂覺玄、黃寧學、黃端學、黃政常、黃廷岳、林錦華、黃則賢、張淑秀、曾姓堂、鍾璣江、廖泰來、廖相職、吳雲萬,各題銀一元。

  中心崙莊副理曾進文、曾英魁、曾英傑、曾英智領簿一本,題銀二百五十六元:曾逸川公三十元。陳作霖二十元。曾先君公十八元。曾存省公十二元。李佳興十二元。曾英魁十二元。曾英智十二元。□□文十□元。□□□□元。□□□五元。曾宗周公、曾祿文、曾英伯、曾英敏、劉仲宏,各出銀五元。曾仁三公、曾存靜公、曾英淮、曾英傑、曾長鳳,各題銀四元。曾英錦三元。郭近度三元。曾連登、曾英超、謝統仁、謝雲倫、陳福先、廖添淑、利復習、天后祀典、謝姓堂、曾長嵩,各題銀二元。邱作廣二元。黃官麟二元。曾英俊、曾長纘、曾英澄、曾立伯、曾魁芳、曾英權、曾英杞、曾英梅、曾英達,各銀一元。吳丕煥、鍾悅梅、盧應貴、利國賓、謝元瑞、郭碧連、邱周緣、天后祀典、郭盛端、張先麟,各出銀一元。

  五溝水等莊副理吳萬元、鍾斗江、涂興華、宋斐標、宋作江領簿一本,題銀二百七十八元半:嵩山吳千公五十元。吳萬元二十元。宋新思公二十元。錦宣錦二十元。鍾愨軒公十二元。宋福惠公十二元。吳福彝公十二元。吳福榮公十二元。鍾萬成公十二元。涂王寶公八元。鍾文松六元。鍾成文公五元。宋世蘭公五元。文斐標五元。吳衷完公四元。鍾斗江二元。宋作江、涂興華、吳朋龍公、吳錫命公、吳來彩公、吳應長、吳啟康、吳傑祚、吳學萬、宋興淑、宋煥初、鍾開南、宋作嵩、鍾鳴佑、吳國烈公、鍾廣華,各題銀二元。梅溪祀典、盧西唐公、盧玉寅公、鍾球江、謝文宣、凌維玉、佐福龍、張文隆、李志廷、劉大我、熊貴東,各題銀二元。吳廷千、熊連儒、吳廷清、熊廣瑚、吳梅祚,各題銀一元。熊運伸、吳達義、李連耿,吳學瑚、林瑗芳、吳任獻公、龐南生、吳赴起、陳國興、盧斐章、盧兆來、宋連揚、宋煥興、宋福昌,各題銀一元。

  四十分、七座屋、八字坡副理劉泰秀、鄧振昌領簿一本,題銀一百七元:鄧應鰲公五元。鄧東淮公五元。鄧善養公五元。茶亭祀典五元。劉川公四元。劉泰秀五元。鄧一、鄧九郎公三元。劉榕爵公、天后祀典、遊世魁公、遊世魁公、遊永定公、遊永原公、鄒福有、鄒宏模,各出銀二元。劉振峰、鄧雲虎、廖方秀、宋謙伯、天后祀典、宋存禮公、謝漸逵公、謝荊山公,各出銀二元。月半祀典、公王祀典、謝尊基、朱榮拔、謝□基,各銀一元。謝佳惠、張文嵩、宋相福、李房麟、張可仁、遊華海、遊志亮、張廷寶、鄧伍秀、鄧■〈王句〉秀、鄧傑秀、□□□、鄧振進,各出銀一元。鄧允廣、劉大仁、劉奮超、朱心泉、朱九展、朱瞻生、鍾佳善、鍾佳鼎、邱廷賢、邱廷彩、邱廷浩、邱廷桂、各出銀一元。

  東勢莊副理鍾新文、李永仕、邱俊南、邱著科領簿一本,題銀二百大元:邱鏘公十六元。黃松山十六元。陳振宏十三元。鍾開華十二元。陳芹□十元。鍾新文九元。邱城書九元。邱俊南六元。邵紹瞻六元。葉相官六元。邱錫忠六元。新合元六元。李雲崇五元。賴九龍五元。邱興生五元。藍起瑞五元。邱璉瑾五元。潘英麟五元。鍾立江、謝廣盛、傅朋麟、賴永官,各銀四元。邱清標三元。余光裕三元。李榮增三元。李永仕二元。邱元起二元。邱淡公、張阿坤、邱春伯、黃光華、邱棉蘭,各銀二元。涂南英、李英光、張阿然、邱清江,各銀一元。李玉書、張江文、黃正□、陳清盛、陳慶伯、邱璉富、邱天□、江蘭□、陳雪□,各銀一元。

  新坡頭、新尚林莊副理林子賡、溫盛文、曾子捷、梁正揚領簿一本,各題銀三十元半、三十元半:林子賡五元。溫盛文五元。溫緒英四元。廖雲騰公四元。林標成三元。湯朝聲三元。曾超雄三元。鍾瑞祖三元。張文榜三元。曾子捷二元。梁正揚二元。鄭蘭揚二元。邱元程二元。邱元廩三元。吳英官二元。張善道公一元。福德祀典一元。梁年豐一元。陳聰禮、郭允昌、陳開運、古應元、潘雲欽、湯旦祥,各題銀一元。曾起俊、曾開□、湯長聯、廖奐科、梅溪祀典、曾俊梅,各捐銀一元。

  瀰濃莊副理何東振、鍾臺英領簿一本,題銀一百十七元:天后祀典內何東振、林巨濟、鍾臺英題銀三十元;內林長寧、林長煥題銀五元。何東振十五元。林巨濟二十元。鍾臺英十二元。吳克俊六元。張清□四元。黃如珀二元。涂名遠二元。鍾鳳相、林山秀、劉福生、濮□伯,各出銀一元。曾永良、黃國欽、廖興倫、劉履恭、劉錦先、劉□□、湯振秀、李德蘭,各出銀一元。陳德明、林瑞元、鍾約清、劉日仕、劉履安、林長里、鍾華麟、鍾福來,各出銀一元。陳石斌、陳隆英、黃紹賢、林燕秀、徐元壽、王南皋、信和店、劉履國,各出銀一元。

  中云莊副理劉應銓領簿一本,題銀二十六元:零工費出銀四元。劉連峰□銀二元。劉應銓、江崇德、徐榮春、吳廷玉、□盛裕、李□□、鍾毓輝、鍾炳揚、劉觀□、張清侯、劉孫廣、□□□(下疑有缺)。

  船肚莊、十張犁、新莊、吧■〈口六〉莊上下等莊副理李建猷、廖梅伯領簿一本,題銀二百三十八大元:李建猷十元。廖梅伯十元。新莊橋費十元。葉孫奎六元。葉孫麟六元。李晉亮五元。侯聘朝五元。豐源號四元。邱端三四元。李□琳、范□昌、徐□生、葉□□、劉承藏、劉承奕、劉承勳,各出銀三元。許善長、林盛欽、劉粵宜、協順號、榮盛號、林桂飄,各出銀三元。傅泮來、溫啟鳳、楊泮材、邱殿倫、梁春生、劉正元、劉承沛、陳進能、江傳祖、陳德成,各出銀二元。陳春賢、劉正倫、楊可行、陳郁、卓政賢、陳廷梓、黎文芳、鍾秀發、梁祥棟、曾忠義、賴桂龍、林華超、盧兆金、林輝麟、邱新堂、鍾伯義公,各出銀二元。鍾萬一公、鍾繼田公、鍾秀林公、鍾懷林公、鍾璥公、陳協和、賴安仲公,各出銀二元。徐捷秀、古應龍、鍾柏元、李梅秀、錦豐號、曾元生、泰興號、李通聚、利光史,各出銀一元。陳泰來、賴盛伯、鄭壽伯、范蘭麟、賴仕達、劉喬伯、劉惟一、何光榮、何光熾、賴九壽、徐元連、賴俊軒、賴國貞、徐耀明、楊雲秀、楊朝達,各出銀一元。楊朝進、楊京秀、楊元皋、陳心悅、陳心藏、陳觀興、劉萬登、梁鳳伯、鍾紹統、劉仁瑞、楊開麟、林復盛、黃景春、張開伯、張殿揚、張德燕,各出銀一元。張承元、卓柏賢、黎俊明、郭相坤、梁祥柱、李振泰、黎俊昌、姚輝龍、盧標鳳、姚魁俊、楊讓習、王隆發、鍾乾穎、鍾浩淑、鍾林長、鍾耀祖,各出銀一元。鍾光穎、陳悅友、林雅翊、林昌賢、林昌東、黃成德、協盛號、古佑臺、陳協興、林長春、馮錦春、鍾宿端、賴振先、賴日敏、張科淑、張周淑,各出銀一元。

  新北勢莊副理鍾友順、涂瑞義、黃德龍領簿一本,題銀一百五十元:陳作霖二十四元。涂□□祖堂十二元。鍾友順十元。□瑞義五元。黃德龍五元。侯廷才、□□號、□□□、□□□、□□□、□□□、□□□,各出銀□元。沛興號、黃任瑞、鍾佳猷、致和號、塗謙淑、宋柏生、黃添瑞、黃斗瑞、黃□興、楊漢章、□□□、□□□,各出銀二元。張大秀、曾元桂、盧遠麟、李宗元、劉廷山,各出銀二元。鄭允貞、黃禮和、賴賢裕、陳聰智、鍾佳煌、□□儒、□□□,各出銀一元。鄧芳秀、黃南閏、黃瑞永、劉毓光、羅鼎伯、余明夫、張啟棟、鄧芳識、張光相、鍾揚裕、徐龍龍、□□□,各出銀一元。涂雲越、涂雲標、涂登淑、黃春杞、廖昌輝、傅洪魁、李應玉、賴賢祿、劉清揚、黃德俊、涂喜伯,各出銀一元。

  二崙莊副理李榜華、李永進領簿一本,題銀一百元:李榜華三十元。天后祀典二十元。福德老祀典六元。福德新祀典五元。王侯祀典五元。天后祀典五元。李永進二元。黃昌生二元。李鳳觀二元。李伯恭公、鍾發遠、謝桐淑,各二元。李華忠、王興仁、黃云珀、張志成、王元章、張相文、吳國彬,各銀一元。保元堂、謝國雲、賴東生、吳方杰、吳方燕、吳古侯、林昌秀、吳相貴、李瑞睦公、鄧先雲,各出銀一元。

  凌洛莊副理涂明康、邱華貴領簿一本題銀一百零二元:天后祀典八元。徐秉鉅六元。義渡費五元。五顯祀典五元。涂桂官、溫仕俊、徐殷輅、徐毓顯、彭興鳳,各出銀四元。張思干、林朝亨、徐端龍,各銀三元。曾仁琳、林昌喜、徐達傑、李英連、涂明康、天燈祀典,各出銀二元。張元富、蕭玉壽、徐淑麟、徐選文、徐昌仁、徐以運、郭秀源、徐存玉、戴蘭伯,各出銀一元。王敏興、卜恆俊、彭盛伯、□敏州、巫寅浩、林淑江、徐松振、邱運伯、林良□、陳鳳秀,各出銀一元。陳孫祥,梁達權、梁萬豐、郭全淑、邱乾六、邱南鳳、徐孟龍、邱朝偉,各出銀一元。

  府郡、尾崙、頭溝水莊副理邱作瑞、林德成、張玉榮、□□□、吳捷喜各領簿一本,各題銀府郡□十六元、尾崙六十八大元、頭溝水二十三元半:陳振宏十二元。邱作瑞十二元。張玉榮八元。張元記八元。劉仲宏六元。謝仁峰六元。邱仰松四元。謝仁盛三元。謝仁璉、邱雲軒、邱發興、邱祥興,各銀二元。邱元秀、謝仁袞、吳西江、張粵鎮、陳鼎芳、林恆員,各出銀二元。李重曜、謝俊龍,各二元。謝萬和、曾佐清、鍾發江、曾孝芳、各出銀一元。黃達秀、鍾鼎才、謝文書、黃松秀、鍾清華、章榮喜,各出銀一元。溫景□、涂就文、邱榮華、邱作萬、劉元達、邱儒臣,各出銀一元。邱龍拔、邱元浩、邱元洪、劉嘉廣、林展俊、謝仁華,各出銀一元。林長玖、梁嘉勝、林長盛、鄭乾伯、謝慶江,各出銀一元。

  萬蠻、四溝水莊副理李纘方、林子來、林仁鄂、戴方魁領簿一本,各題銀一百二十四元、十八元:林泰公堂二十元林廣公堂十五元。金沙橋費十二元。李孜文公十二元。林隱樂公十二元。鍾七郎公十二元。天后祀典五元。李纘芳五元。林子來五元。林春崇堂四元。黃習海三元。黃習河三元。黃習清三元。鍾利傑、鍾秀貞、林九雲、鍾九旺、張佩英、林司訓公、林河大公、林有善公、林興義公、林催公、陳六一公,各出銀二元。鍾啟來公八元。陳有展公、林士達公、林有亮公、林鳳彩、陳伯三公、林振仟、林仁鄂、陳達芹、陳元伯、陳德琳,各出銀二元。林鳳倬一元。鍾華九一元。梁守奇、林瑞光、鍾盛伯、黃習漢、林桂發、謝展乾、鍾祥文、林華秀、鍾清賢、鍾廷仁、林孫成、李北坤、鍾正九,各出銀一元。鍾九光、林彬華、盧淑長、謝壽義、林和立、林聯官、徐孟龍、戴李魁、林廷柱、林仁全、林炳文、宋永珍、徐應龍,各出銀一元。和合號、陳德龍、劉龍生、林維仟、張棟伯、陳超文、林增龍、阿河清、陳康廷、賴連永、林華英、林道成、林□英,各出銀一元。

  檳榔林莊副理李孫麟、馮乃揚領簿一本題銀一百二十元:福德祀典十元。林啟義八元。鍾開誠七元。李孫麟七元。涂姓堂四元。李三合號四元。利如秀四元。邱連拔四元。邱元波三元。李光武、李孫佐、孔聖祀典,各銀二元。李運秀、溫玉伯、韓必昌、馮乃揚、李作楫、李龍祠、鍾捷陞、馮偉宏、利朝球,各出銀二元。鍾源裕、鍾海東、溫姓堂,各一元。邱姓堂、鍾泮東、李開揚、溫兆榕、劉華輝、邱元城、邱元□、曾禮倫、李光文、林廷朝、李孫偉、謝興華,各出銀一元。宋恩魁、鄒□志、溫南壽、邱佳拔、宋作增、李天貴、馮學宏、李學通、李學道、邱宗揚、謝喜彩、□彩□,各出銀一元。

  □□□、□□莊副理□□□、□□□領簿一本各題銀十六元半、十一元:舉人賴熊□四元。賴蕙芳公四元。賴顏氏、賴□振、□□光、賴□銓,各出□元。賴永章、賴芳拔、賴達欽、林天賜、林□清、嚴碧大,各出銀一元。陳義昭、何發伯、李獻禮、古奇山,各銀一元。

  崙□□、□勢莊副理□□□、□振成、□□□領簿一本,各題銀三十六元、二十五元、二十元半:卜善公堂五元。張萬二公堂四元。□□熙公堂四元。□成崇四元。邱丕成三元。福德祀典、張振成、鍾元麟、謝日開、溫榮俊,各出銀二元。藍□□二元。張新鳳、鍾連文、張瑞淮、張志標、陳德侯、陳德壬、葉玉生、謝盛鳳、賴德芹,各出銀一元。涂清盛、吳江登、溫翰龍、巫時俊、張昌明、張秀猷、鍾啟英、李紹純、李宗禮、涂揚東,各出銀一元。李學道、呂□芳公、邱清臣、張開德、李鼎旦、吳運貴、張相鳳、傅立興、張廷員、李元標,各出銀一元。陳偉才、□總、謝贊伯、黃進秀、邱天成、邱宗旦、鍾集科、卜文泰,各出銀一元。

  樹山、德協莊副理□□□、林□洲領簿一本,各題銀二十八元、十六元半:鍾璣江、張清連、徐鳳琳、林馥洲、林康樑,各出銀二元。黃漢紹、黃日新公、陳文虎公、林正煥、孔聖祀典,各出銀一元。陳宜秀、黃國斌、鍾家元宵費、公王費、陳君輝、陳顯明、陳桂賢、黃開華、黃德鳳、李嵩公,各出銀一元。黃德珍、張義興、黃福珍、馮鼎義、馮集化、陳貞玉、徐象仁、黃仁儒,各出銀一元。

  □□□建功莊、東埔莊副理戴萬傳領簿一本題銀二十六元:□尚旺十元。□□祀典二元。□玉麟公二元。□□□三元。□勝□三元。戴萬傳四元。鍾端公、謝登六、鍾□□公、鍾元輝,各銀二元。鍾元康、□興棟、藍□昌,各二元。□文元一元。□□拔一元。徐廷章、□□□、范□□、廖□□、賴啟□、各出銀一元。

  □□莊副埋□□□、□□□、□□□、□□□各題銀二十二元、十九元:葉孟榮、□□輝、三山王費、□□□、□□□,各出銀一元。□□□、□□□、□□□、□□□、關帝□,各出銀一元。戴清□、賴阿維、□□□、□□□、吳□謨、李□□,各出銀一元。

  大路莊副理鍾□元領簿一本,題銀二十六大元正:鍾大章公二元。鍾□元銀二元。張德勝銀二元。陳昌□、廖桂元、鍾□元,各銀一元。□瑞□、□□□、□□□、□□乾、□□□、□□□,各銀一元。□□□、李□□、□□□,各銀一元(以下缺人名十六)。

  老北勢莊副理(下有人名二十八,僅徐淑文、徐淑江、陳石千三名可辨,餘俱缺)。

  其餘題銀未成員□列左□內。

  以上總題佛銀四千四百十一元,總共用去佛銀四千一百一十元;除去外,仍存有佛銀三百零一元元正。

  按:碑成嘉慶癸亥(八年,公元一八○三)之秋,現存屏東縣內埔鄉內埔村廣濟路天后宮,分鐫五石,俱花岡岩。第一石高一四二公分,寬七三公分;第二石高一四七公分,寬七三.五公分;第三石高一四四公分,寬六七公分;第四石高一四四公分,高六八公分;第五石高一四二公分,寬四二公分。

  ·黃氏家廟重修碑記(嘉慶九年)

  竊惟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欲隆廟祀,必有圭田;思利後嗣,宜杜弊端。爰稽我宗自渡臺以來,卜居三間,由來舊矣。其鳩其族也,羅山屏繞,倚玉枕以鍾靈;而因流竟源,脈溯寶嶺,從後河而衍派。念水源之義、動報本之思,不無睹春露秋霜而感慨系之矣!因而叔兄弟姪輩各出銀粟,以休養生息,而為孝享之資者,時則維乾隆十有五年始也,其歷年收稅所置祀業,則俱書始祖黃茂隆姓名也。及建立宗祠而鳩工庀材,時則維乾隆四十有八年。而棟宇始竹苞松茂,不數月而告厥成矣。所謂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其是之謂乎?

  第恐善作者不必善成,有初者鮮克有終,不惟負前人董其事者創垂之苦心;而靈爽鑒觀,保無時怨而時恫也。用足悲夫!於是勒石為訓,凡諸族姓,各宜凜遵:務須敦實,行飭倫紀,毋廢先人之祀也,則幸矣!是為記。

  謹以各房所出銀粟姓名列左:

  進點出銀二員四錢半、粟二石七。興祖出銀二員二錢七、粟一石二。進廉出銀二員二錢半、粟一石五。世綱出銀二員、粟一石二斗。進市出銀一員半、粟六斗。困求出銀一員半、粟一石二斗。進尋出銀一員二、粟九斗。進賀出銀一員、粟一石二斗。世榜出銀一員、粟一石二斗。世賽出銀一員、粟石二。進欣出銀一員、粟九斗。進換出銀一員、粟六斗。進錐出銀一員、粟三斗。進宋出銀五錢、粟石二。進廣出銀五錢、粟九斗。進猛出銀五錢、粟九斗。世仍出銀五錢、粟九斗。進貨出銀五錢、粟六斗。大欣出銀四錢、粟石八。進桂出銀四錢、粟三斗。進芭出銀半員、粟九斗。進登出銀半員、粟六斗。世讀出銀三錢、粟石五。方密出銀三錢、粟石五。進連出銀三錢、粟六斗。世益出銀三錢、粟三斗。進雅出銀半員、粟三斗。世贊出銀二錢四、粟石五。進潮出銀二錢、粟六斗。進蒲出銀二錢、粟三斗。

  世有出粟一石五斗。進振出粟一石五斗。進祈出粟一石二斗。世春出粟一石。進芽出粟九斗。

  方聖出粟九斗。進柑出粟九斗。進柏出粟六斗。進傑出粟六斗。進執出粟六斗。進聯出粟六斗。

  進江出粟六斗。方眾出粟三斗。方張出粟三斗。進察出粟三斗。進隆出粟三斗。進回出粟三斗。

  進總出粟三斗。方強出粟三斗。

  嘉慶九年是歲甲子秋七月鐫立。

  按:碑存臺南縣白河鎮昇安里黃氏家廟,高一五七公分,寬五二公分,木質。額刻「祥雲湧日」,碑首有「奎壁」之印;碑末刻印章二:一曰「劉印植青」,一曰「俊先」。

  ·重建安瀾橋碑記(嘉慶九年)

  南河為海口要衝之地,凡■〈舟古〉艇出入、商旅往來,必由是道,其不可無橋也稔矣。從古創造、重修,世經幾更?是歲瓜月,復被水刮壞。由秋徂冬,木道未通,行人維艱。是以爰集同人,捐貲重建,自十月既望興工,閱二十五日告竣,計費番銀五百餘兩。列名勒石,以昭今日再造之功,俾將來有同志者嗣而葺之可也。於是乎記。

  計列各號捐題綠銀條件,總開於左:

  漳茂號、益成號、益源號、隆記號、長發號、鼎昌號、源盈號、振春號、振泰號、源利號、益茂號、興茂號,各捐銀二十元。復源號、恆昌號、益昌號、四美號、藏興號,各捐銀十六元。芳元號、長益號、德盛號,各捐銀十二元。錦順號、振成號、振源號、瑞盛號、信豐號、德茂號、和記號、比陶號、盛發號、振昇號、寶成號、源春號、文成號,各捐銀十元。致祥號、捷發號、和興號、源成號、長和號,各捐銀八元。順吉號、振岱號、錦榮號、德興號、長興號、慶陶號振益號、振發號,各捐銀六元。崑圃號、新源興、新振德、石源號、振隆號、德誠號、峰源號、長振號、錦興號、成興號、泉德號、豐錦號、泰源號,各捐銀四大元。藝苑齊捐銀二元。

  以上合共捐過緣銀六百二十八元。

  董事郭子璋、仲脩、仲禮同勒石。

  嘉慶甲子年葭月吉旦。

  按:碑原廢置臺南市西區和平街西羅殿前為路石,灰泥塗塞,無法辨讀。民國四十三年(公元一九五四)市立歷史館移收館中,啄磨藥洗,始復曉然;列於館右小碑林中。碑高六九.四公分,寬一二三.三公分,花崗岩。嘉慶甲子,九年(公元一八○四)。

  ·重建彌陀寺碑記(嘉慶十年)

  臺城隱處瀛洲,四面環海,奇花瑞草,八節長春,殆仙佛之隩宅也。郡東古寺,顏曰「彌陀」,由來舊矣。考昔檀樾洪公,布施捐造;歷今百有餘年,旁風上雨,瓦棟崩頹,半留佛像。諸同人目擊心愴,久議興建,討費頗繁;而靈光默相,屢顯神奇,不覺眾志之協,遂見雲集樂輸。爰於嘉慶己未年鳩工興築,越數年而工告成,費銀六千餘兩。又共議添建寺租二百大員,求遠馨香。人皆以為神助也。

  茲寺之興,經畫雖依故地,而規模大廓前基,禪房蘭若、寶殿珠林,殆與法華、竹溪並稱海外勝概焉。爰勒石以誌不忘。

  黃拔萃、黃葵共捐銀一千大元。林中鶴捐銀五百餘大元。林道生捐銀五百大元。三郊蘇萬利、金永順、李勝興共捐銀三百大元。職員趙朝陽捐銀二百八十大元。戴同源捐銀二百大元。職員林朝英捐銀一百九十大元。監生王克榮捐銀一百八十大元。陳德壽捐銀一百六十大元。歐永隆捐銀一百二十大元。許立生捐銀一百二十大元。許高利捐銀一百一十大元。陳大河捐銀一百零四大元。許生茂捐銀一百零二大元。

  程肇榮捐銀八十大元。林險光捐銀六十四大元。武生韓高略捐銀六十二大元。鄉賓陳廷華捐銀六十大元。許向陽捐銀五十六大元。蘇廷貴、朱文燦,各捐銀五十四大元。貢生沈清澤、鄭元肅、劉高陞,各捐銀五十大元。許陞利捐銀四十六大元。職員陳啟良、吳元光、吳元和、陳遜輝、張連榜、林日茂,各捐銀四十大元。許盈萬捐銀三十三大元。何元英捐銀三十二大元。監生程德珍、武生陳必琛、陳捷魁、亦興號,各捐銀三十大元。武生林大經、王佐娘、林桐亭,各捐銀二十八大元。職員吳世同、方源興,各捐銀二十四大元。洪源發、泰昌號、金喻義、金合發,以上各捐銀二十一大元。吳元仁、陳啟善、楊必報、金聯興、李聞香、許沛老、柳逢春、金協成、張朝章、林元山、商希綬、新興街眾弟子,各捐銀二十大元。監生蔡耀謨捐銀十八大元。洪綿青、朱可泉、陳克良、蘇振峰,各捐銀十六大元。馬陞、張必達,各捐銀十四大元。職員林開山、謝燦九,各捐銀十三大元。程文源、韓利記、曾源利、黃榜觀、林瑞觀、黃克喜、恆益號、煙■〈敢〉金石順、鼎昌號、韓亨書、林媽生、曾廷碧、吳天恩、吳鐏、黃虎觀、林雙和、謝獻三、沈建章、吳朝行、小船行、黃三旺、許大謙、陳天助,各捐銀十二大元。舉人吳朝宗、陳文儀、杜天奎、大廠各經管、洪存仁、生員林維垣、黃日觀、李源盛、張壎記、生員紀邦榮、許錫長、吳命龍、郭進生、簡印視、賴元榮、爐戶舖、許群飛、丘鳳記、餉磨鋪、李簡觀、曾振明、王鼎觀、柯英老、許廷弼、宋廷錫、方源記、鄭元成,各捐銀十大元。

  陳連馨、董廷輝、郭泉承、洪元興、顏睿觀、吳博連、同榮號、鍾進德、吳周觀、葉寶全、陳惕觀,各捐銀八大元。陳蓮山、林源美,各捐銀七大元。貢生許名揚、貢生張維新、許振興、王玉笏、楊瑞奇、許郡生、郭鼎成、黃海生、郭士傑、韋啟億、陳芳元、陳文雨、林萬海、黃祖賀、方德顯、馨盛號、何德沛、許復興、生員張啟文、武生郭有才、劉球、張殿玉、黃文斗、趙老觀、陳寶、黃漳勝、鄭陳氏、劉春雷、長茂號,各捐銀六大元。張媽光、莊著華、林中柱、戴合盛、曾振馨、許元略、蓮鑾號、王合成、石同興、崇德號、鄭虎獅,各捐銀五大元。

  貢生黃汝濟、貢生王國華、廩生徐朝選、職員戴鳳群、武生鄭端本、生員陳觀國、生員黃作雨、生員蔡邦望、武生鄭端友、江伯機、德昇號、蔡通觀、洪峻、顏榮豐、曾標生、杜元泰、王原興、林永成、邱逢原、許茂生、劉有成、鄭端宜、曾德利、楊安樂、大源號、許飛聲、義成號、瑞裕號、施四桂、長榮號、沛源號、郭採香、林源興、林藏茂、許和裕、張媽侯、郭克揚、張鼎元、張寵榮、李清泉、程其輝、李嶺觀、莊捷元、程鴻、林棋祥、王文質、張錦同、振利號、石振聲、歐陽時、陳宜守、信豐號、石其潤、石其浩、資安號、石德茂、石大川、元合號、方廷獻、李寵觀、黃鍾方、黃宗觀、林昆陽、信興號、蔡恆瑞、黃廷佐、文興號、潘元珍、黃尚義、石舜英、維記號、楊大元、楊有英、泉盈號、金亨泰、林福興、胡奇仕、許方寸、周瑤珍、莊球觀、德利號、林光邱、謝光頭、梁其清、陳惕觀、黃隆記,以上各捐銀四大元。溶川號、雙美號、錦春號、春源號、施太古、鄧德利、陳歡觀、陳崇成、胡檜觀、王興觀、林富光、恆德號、朱鴻利、豐源號、余攀龍、蘇尊獅、曾端明、戴炎貢、劉金春、林光侯、孫方川、謝勸郎、謝友和、林受謙、張堯嬸、和興號、陳拱秀、顏番觀、史元記,以上各捐銀三大元。

  張諒觀捐銀二兩。瑞成號、榮成號、文川號、錦川號、鍾謀觀、協勝號、洪元尊、陳廷岳、四成號、義成號、林藏興、金開泰、周應時、林開澤、張永盛、陳鼎源、郭執觀、陳利見、顏萬盛、田德盛、蔡應宜、陳好娘、甘露觀、全成號、郭春照、許如祥、陳聯和、楊日觀、陳廣科、顏七琴、鍾權觀、陳合成、邱三觀、徐塔老、曾廷昌、泰豐號、錦源號、王大經、林元耀、徐三瑝、黃文錦、永德號、永和號、錦盛號、曾有年、陳朝花、景德號、長順號、廣信號、洪有文、萬鎰號、廣成號、楊對■〈艹虎〉、黃啟光、謝以文、楊清爽、蔡鼎耀、蔡前觀、蔡秉彝、劉印堂、林周觀、黃世綬、蘇如山、楊薦瑛、何魏觀、王學詩、鄭和老、林廷華、郭生老、黃怡盛、石岑傳、李文捷、開泰號、蔡敬綸、四美號、石時育、振江號、林清澤、鄧高祥、莊元珍、曾使觀、甘正觀、林正觀、劉瑞觀、吳來生、謝江漢、陳迓觀、潘式玉、鄭士林、楊光澤、林應奎、葉義利、榮源號、周林、許文裕、鄧德利、楊世基、源盛號、鄭註生、吳毛觀、周曇龍、王文秀,以上各捐銀二大元。

  許拼生、李漲觀,各捐銀一兩。崇源號、戴源順、來成號、陳協香、艷興號、振東號、蕭文山、曾振家、吳寧盛、經興號、陳振興、嚴勝號、洪龍泉、盧番觀、林泮觀、鄭大飲、吳招觀、方傑老、陳院觀、吳良觀、莊王觀、陳孟老、陳要觀、陳蓮芳、柯景山、朱綿利、新同合、集杜利、王義合、顏偃觀、李媽扶、戴有源、鄭蘇氏、辛光義、鄭南山、許奇諒、吳國棟、黃媽超、號傳生、葉國華、方增輝、吳志老、林寧光、陳處獅、吳及觀、陳文東、李相文、郭總觀、劉淩泰、李麟蒼、鍾相福、黃鶴齡、杜藏觀、振聲號、吉和號、鄭源興、新文錦、文源號、王章成、陳陞、許番觀、陳和興、李賜觀、陳協和、順安號、郭會觀、林振合、元盛號、王殿治、王寶成、鄭根觀、陳聚興、張瑞觀、高士成、吳新求、姚王老、洪謀觀、陳簪觀、李綿玉、蔡忠孝、順興號、陳媽定、陳大元、陳金升、蔡光望、苻天章、戴淵源、林元觀、甘作楫、蕭冷觀、鄭維全、徐番觀、曾和光、戴肇郎、陳媽才、柯以信、許正吉、吳盤觀、鄭元成、羅可捷、陳化鳳、羅金生、德源號、莊同振、吳繪觀、戴元錦、陳遜瓊、王文江,以上各捐銀一大元。陳蓮發、洪源順、合成號、魏興觀、寶興號、陳沛源、榮成號、陳福嬸、謝老生、陳怡怡、陳志誠、漳茂號、振有號、李平江、陳歡觀、曹觀祐、楊仕老、梁克智、劉曰義、李德彩、李京華、李延惠、梁運和、李名芳、劉玉宏、黃四觀、王希瑞、文山號、玉成號、蘇圃觀、林振成、王馮生、許廷宜、賴溪獅、王愷獅、花縱獅、吳淑夜、許公立、陳杏觀、慮想觀、戴時久、沈再觀、林茂,以上各捐銀一中元。

  嘉慶歲次乙丑年葭月(缺)日,董事黃鍾岳、林道生、林中鶴、趙朝陽、陳德壽、程肇榮、陳廷華同立石。

  按:碑一通,鐫兩石,分龕臺南市東區彌陀寺三川門前左右壁。置左壁者,高二二三.五公分,寬八三.一公分;置右壁者,高二二二.一公分,寬八四.三公分:俱花岡岩。碑文干支:己未,嘉慶四年(公元一七九九);乙丑,十年(一八○五)。

  ·重建義民祠碑記(嘉慶十一年)

  郡城鎮北坊有義民祠。自乾隆五十一年林逆謀為不軌,郡人趨義,戮力疆場,不顧身家,隨軍殺賊。蕩平後,大憲奏請褒獎,建祠崇祀。前升府楊又捐俸買祠旁店屋二間,置田七分,年收租息以資歲祀。凡義民之歿於王事者,俱入列焉。所以妥忠魂,昭國典也。迄今二十年,棟宇傾欹,庭階坍損,修而葺之為難。

  去歲冬間,蔡逆不道,勾結陸匪倡亂。自鳳邑失事後,四面皆賊,日夜攻撲郡城。臺人咸起義旂,同心剿禦,執戈操戟,身冒鋒鏑之加,不避艱險;民之死於義者,殆難悉數:義民之功大矣!然而義民之死苦矣!三郊義首職員陳啟良、郭子璋、蔡源順、洪秀文等,深憫義民之死,而商入之祠;又目擊斯祠之日漸損壞,不足以壯觀瞻、示敬重也,謀所以鼎新之。慨然倡始捐建重修,邑人士咸踴躍樂輸。不數月間,楹桷煥然,堂廡式廓;雖仍厥舊址,而規模宏敞,頓異曩時湫隘之觀。將所以慰忠貞之幽魂、崇千秋之享祀者,實大有賴於斯祠焉。

  夫修舉廢墜,宣佈恩德,有司之事也。矧斯祠之建,尤足以風勵人心,優獎義烈:使海邦之眾,知捐軀為國者之死有餘榮、歿猶不朽也;庶後之興者,鹹睹廳貌而知所感發也。夫。祠既成,董事諸君將擇日而送主奠之,並請勒石以誌其事也。是為記。

  特加州銜、署臺防分府、臺灣縣知縣江左薛志亮撰文。

  嘉慶十一年仲秋月(缺)日立。

  按:碑原勒臺南市中區忠義路義民祠,光復後移存市立歷史館。碑高一六六.五公分,橫六九.五公分,篆額「皇清」,浮雕龍紋。全文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藝文」錄之,遺其題款。另有副碑款一,錄存「其他」類。

  ·溫陵廟增置廟產碑記(嘉慶十一年)

  竊惟乾隆四十二年,僧妙琛隨師兄岐衍同住嘉邑城內溫陵廟,奉祀聖母香煙。至四十八年,師兄歸世,蒙諸首事留琛住持、於今二十餘載。愧不能小心(?)粒積微資,思置嘉邑濫尾莊薄園三段,大小三坵,契三紙,價銀二百四十一元。充入廟內,永為香燈之資,以附(付)後來住僧承掌。圖報佛恩默佑,不忘十方之力。追垂永遠,俾免日後廢弛。爰是勒石。

  其後再置,至戊寅年止,園五段、田二段,價銀四百九十五大元。北門外瓦店一間,價銀一百十四大元。西門內瓦店一間,價銀一百六十三大元。應納大租,就園抽的。

  嘉慶十一年八月(缺)日,住僧妙琛立石。

  按:碑存嘉義縣嘉義市延平街朝天宮廟前,高八六公分,寬五六公分,花岡岩。原碑缺題,額鐫丹日。

  ·重修龍山寺碑記(嘉慶十二年)

  嘗聞神秀禪師之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竊疑佛之為道,「本來無一物」;而其神在天下,亦何處而得曰「香阜可以息□,□靈必專在是」哉?然稽唐以來,拓提有區,寶坊著美;則蘭若、花□為神靈棲息之所,非一世矣。況佛祖之定慧止觀,聲教頓悟,其法雨慈雲,尤為世所欽佩者乎!

  我埤街夙□安平,舊□建龍山寺於今之城東,敬奉佛祖神像,已多歷年所。嘉慶辛酉冬,因牆、桷傾頹,損貲補葺:規模由舊,無奢巧之奇;綢繆必堅,有觀瞻之壯。落成已告,□誌必需。傳云:人神之主也。茲之廟貌煥然,人心喜慶,神所憑依,將在是矣!慈悲普濟,其有艾耶?是為記。

  合將公捐善眾附列於後:

  武生吳登雲捐銀二百二十員。州同黃光美損銀一百員。鄉耆王□觀捐銀八十員。貢生林清和捐銀七十員。貢生李廷□捐銀六十員。鄉耆莊淺觀捐銀六十員。吳彭觀捐銀六十員。副司張應□捐銀五十員。監生陳可寄捐銀五十員。耆賓吳傑觀捐銀五十員。吳厚觀捐銀五十員。蔡瑞□捐銀五十員。蔡□源捐銀五十員。

  王載觀捐銀四十員。武生余明高捐銀三十員。張寅觀捐銀四十員。陳元吉捐銀四十員。耆□柯佛恩捐銀四十員。舉人洪熙捐銀三十大員。貢生余志仁捐銀三十員。張□觀捐銀三十員。楊享觀捐銀三十員。朱尊賢捐銀三十員。武生吳朝英、洪天觀、洪玉觀、張榮裕、張吉觀、鄉賓何□□、黃來觀、黃媽觀、王爽觀、吳尚□、吳家弟子、梁家弟子、鄭文□,以上各銀二十員。潘安樂、王轉鳳,各銀十五員。侯天來、王超觀,各銀十五員。吳□□、□□□、□□弟子,各捐銀十七員。黃世皋、謝淡觀,各銀十二員。吳長源、蔡□奇。

  按:碑存高雄縣鳳山鎮龍山寺,高二二一公分,寬八九公分,花岡岩。年代鐫副碑(錄存「其他」類),蓋「嘉慶十二年(公元一八○七)四月」也。

  ·募建湖山岩碑記(嘉慶十三年)

  募捐題建廟宇事。念我湖山岩佛祖,鑒觀有赫,時常顯身。康熙六十年,草寇作亂,民生塗炭,男婦老幼大眾逃入山林,如見有白衣婦女巡視,眾知佛祖救苦。爰是求筶下願,竟獲全安。於雍正三年,墾主林克明仝柴裡社業戶大茄臘等,擇地於湖山岩,卜吉興工,建立廟宇,巍峨雕塑,法身莊嚴。所以遠近四方沾佛祖之澤者,皆□主之力也。特恐年久月深,蹤緒難稽,由來莫考。是以謹登□□□□,虔錄戶名於□□□奕葉,共誌不朽云爾。

  林克明開墾湖山岩:計湖內外草地一所,因此廟中油香□乏。墾主克明兼捨岩前田一段,以岩后田一段、□□一段,但此二段田配納大租四石,餘者配納大租一十三石三斗一升。道業主茄臘聞知墾主喜捨田二段,亦將此□四石大租配入油香。

  乾隆十七年,墾主克明之子德人、士壇又喜捨岩前□岩后果子什物。嘉慶十三年,柴裡社業主派下屯首眉箸□□誠心喜助油香,將公大租十三石三斗三升,喜捨一半六石六斗六升半與佛祖油香;餘者一半,業主流存納課。

  嘉慶十三年九月(缺)日,立碑記。

  按:碑存雲林縣斗六鎮湖山里湖山岩,高七一公分,寬四六公分,花岡岩。原碑無題,茲據文意撰擬冠之。

  ·通濟宮置租立業碑記(嘉慶十四年)

  通濟宮原由尖山而帶重溪,北襟茅港而枕月港,南北之會也。四水旋繞,右有橋,曰「鐵線橋」,保因名曰「鐵線橋保」。此都人士懋建天上聖母宮宇,曰「通濟宮」。自有是宮,未有租產,釋子弁言,尚虞憂缽,難永虔祀。茲重修鼎新,欲奉明禋於勿替,須立齋糧以資遠。用是慕士樂施,湊合原存公銀九十有六員,置租立業。此亦貽謀久計也。第恐年湮,或有貪夫者出,私相盜買,不得不防微杜漸,無作神羞;庶幾廟宇整潔,香煙以妥,聲靈嚇濯,介爾景福,未必無少補云爾。

  爰將所買租園條段及樂施姓名,勒石於左:

  一、買盧敬觀園一坵七分,帶吳家租糖一百四十九觔半,陳永興餉銀一錢六分半。坐落溫厝廍莊尾,東至王宅園,西南俱至盧宅園,北至車路。價銀一百十員。

  一、買中社莊黃蔡氏五軍營莊大租粟二十石滿斗,價銀一百十二員。現佃許寬艮、鄭袁叔、許仁鄉、許武全、黃來、黃允、黃萬、黃試。

  劉得昌捐銀二十四元。陳源遠捐銀十元。郭寧邦捐銀八元。鄭洪舜捐銀八元。陵夏號、趙餘慶、陳君宗各捐銀六元。吳得位、王光熊、劉光成、盧敬觀、蘇成興、魏福生、陳欣然、王洙沛、王明善、許世梅、黃定主各捐銀四元。濫頭港捐銀三元。鹽課館、郭逢年、張閣觀、吳溫五、新興莊、五軍營、秀才莊各捐銀二元。

  陳國慶、陳魁石、林光選、陳君曙、余日觀、余吉觀、余寶觀、楊光留、林江生、楊天興、蘇茂源、蘇和興、林江水、蘇源益、元泰號、李青雲、余光柄、蘇營觀、蔡固觀、蘇振華、王長美、蘇貞源,各捐一元。

  郭添宗、蔡准觀、保源號、余光佐各捐銀一中元。

  嘉慶己巳年花月榖旦立。

  按:碑存臺南縣新營鎮鐵線里通濟宮,高一六一公分,寬六七公分,花岡岩。額雕靈芝草紋飾,原碑缺題。年款嘉慶己巳,十四年(公元一八○九)。

  ·重修良皇宮序(嘉慶十五年)

  蓋聞神非廟無以憑依,人非神莫由庇護。我西定坊建有良皇官,崇祀保生大帝,由來舊矣。迺邇年疊經風雨,棟宇傾頹,幾沒蓬蒿。岳等仰荷帡幪之下,竊不自揣棉力,因共勸盛舉。於嘉慶十一年冬初,拮据資斧,興工修築。雖需費頗屬浩繁,然猶幸神光默相,屢顯靈奇,遂使眾志協孚,不日而功告成。茲廟之興,規模雖仍其舊;而輪奐聿新,堪與法華、竹溪、彌陀等寺並稱海外巨觀焉。爰泐石以誌不忘。

  謹將捐題芳名列左:

  貢生沈清澤捐銀六十大元。監生鄭建邦捐銀五十大元。監生徐炳文捐油漆色料工。職員沈其孚捐銀二十大元。典舖沈長榮捐銀二十大元。石合觀、洪泉興、江淵源、洪朝宗、黃源泉、石源源、黃以田,各捐銀十二大元。鄭春生、卓文炳、陳郭氏,各捐銀十大元。

  黃番婆捐銀六大元。陳遠甫、陳振岱、葉愷觀、陸合振、阮源利、王媽光、扶振河、許永觀,各捐銀四大元。劉光贊、鄭振宗、董媽老、潘玉卿、陳合成,各捐銀三大元。王琳、張清雲、洪吉觀、盧獅觀、吳執觀、鄭浙江、王九觀、黃泉源、陳永觀、邱天生,各捐銀二大元。

  監生黃鍾岳捐銀五百餘元。

  嘉慶十五年庚午

  按:碑龕臺南市府前路良皇宮(俗稱下大道)內壁,高五六.五公分,寬八四公分,砂岩。

  ·玉枕火山碧雲寺募為緣業碑記(嘉慶十六年)

  夫有寺必有香火,而香火必資緣業,自古尚矣;於今為昭。火山碧雲寺,為嘉邑名勝,崇奉觀音大士,英靈遠庇,早已膾炙人口。因寺無緣業,住持僧家,富於煙霞,貧於供養,難為無米之炊,空□□□□□□□□□神而邀福也。士輝爰謀善士蘇公光賜、廷觀、子成諸君,首唱捐貲員緣由。繼偕住持□□捐地□公□□□□□□□□盛興。計鳩銀三百二十六元,買業三處,永為寺中香煙,以迓神庥。公議將年□息付□寺□□□□□□□□□。□此登堂為不夜之天,涓滴皆光明之藏矣。

  特盧世態變遷,或遭豪強兼併,或被不肖盜□,□□□□□□□□□□□昧。謹勒銀額、名數於石,以垂不朽。俾後起者擴而充之,庶幾斯寺振興,不致莫為之後,繼盛(下缺若干字)。

  今將明買緣業銀額並捐題名數條列於左:

  一、買□元墾田共六埒,坐落糞箕湖山腳,價銀二百零八元。

  一、買大武壟派社番婦斗鵑加弄承墾田園一所,並宅地一所,坐址七重坑口,價銀七十三大元。

  一、買大武壟派社番目京龜勿等承墾荒埔園一坵,並帶龍眼、檨仔在內,坐址六重溪溪□,價銀二十二大元。

  張士輝捐銀四十三元。蘇光賜捐銀三十三元。蘇廷觀捐銀三十三元。蘇子成捐銀三十三元。段士謨捐銀三十大元。盧秀華捐銀一十大元。吳永長捐銀一十大元。吳在觀捐銀一十大元。尤興捷捐銀一十大元。李時夏捐銀一十大元。邱垂統捐銀一十大元。卓楚觀捐銀一十元。白廷奎捐銀一十大元。白登山捐銀一十大元,林光卿捐銀一十大元。俞林觀捐銀一十大元。吳春觀捐銀□元。李還觀捐銀□元。林山觀捐銀□元。張尚觀捐銀□元。

  嘉慶十六年歲次辛未陽月(缺)日,職員張士輝等同立石。

  按:碑存臺南縣白河鎮仙草里火山路一號碧雲寺,高一四六公分,寬六四公分,砂岩。額有雙龍浮雕。

  ·新興街福德祠重修碑記(嘉慶十七年)

  竊謂廟宇建立,由前善肯構肯堂以創始;雕樑頹毀,賴後人美崙美奐而鼎新。我新興街福神,昔未有廟,祀在民居。迨康熙間,街耆建其廟於西,坐海衝衢,水繞人朝,可稱佳勝。自祀公以奠厥居,商賈輻輳之盛,渡頭舟楫往來之頻,居處士庶,咸仰賴焉。揆厥由來,雖蒙聖朝德意之所覃敷、官長教化之所普被,亦公之靈爽實式憑之。自乾隆五年重修以來,歲久日深,風雨剝蝕,幾乎頹壞。瞻仰之下,莫不惻然!於是鳩資庀財,敬仍舊制;眾善共施,靈宇聿成。工即告竣,爰輯前事而為之序。

  謹將各捐題開列於左:

  石德茂捐銀一百二十員。石致祥捐銀一百二十員。陳茂源捐銀一百二十員。吳盈豐捐銀一百員。董萬興捐銀八十員。復興號捐銀七十員。林怡全捐銀六十員。金振興捐銀五十員。和利號捐銀五十元。長慶號捐銀四十員。福德爺用公銀一百員。吳盛記捐銀四十員。方興源捐銀四十員。黃德隆捐銀四十員。郭長利捐銀四十員。通泰號捐銀四十員。捷順號捐銀四十員。同興號捐銀三十四員。正泰號捐銀三十員。施金興捐銀三十員。振美號捐銀三十員。韓高揚捐銀三十員。吳奕享捐銀三十員。張振盛捐銀二十四員。黃和成捐銀二十員。長合號捐銀二十員。吳長順捐銀二十員。利泰號捐銀二十員。新振發捐銀二十員。古東吳眾弟子捐銀二十員。劉和興捐銀二十員。石克纘捐銀二十員。張元春、王德順、新和發,各捐銀十六員。張振昌、莊泰興、吳景星、莊泉美、陳水蓮、益有號、張玉陞、張協盛、崇興號、合吉號、勝金號,各捐銀十二員。吳君令、張致遠、新長順、郭德成、陳文賢、陳益順、茂興號、張廣遠、德興號、怡發號、瑞泰號、張大興、張沃觀,各捐銀十員。

  長興號捐銀八員。陞興號、張元盛、張陞泰、張振協、金蘭號、鼎隆號、茂源號、洪永嘉、益興號、復振號、汪謙益、張盈順、同盛號、瑞成號、和源號、祥吉號、源興號、張源美、郭東成、張德勝、進興號、吳晉成、德陞號、洪勝遠,連上各捐銀六員。長記號、劉和成、林績盛、張源協、振合號、蔡煥珍,以上各捐銀四元。陳天長、陳協和、莊上權、陳協興、顏飛凰、蔡茂盛、蔡尊三、王江淮、陳萬順、李開興、林萬成、劉允久,各捐銀二元。施萬泉、吳泉勝、鄭仲恭、王讚觀、陳梓教、石興老、陳應熊、林拱源、李和協、林珍盛、合順號、嚴瑞興、鄭奪梅、石河鯨、戴福全、陳振源、蔡源利、王幫翰、陳字水、曹履綏,各捐銀一元。

  凡廟宇之建,崇祀神靈,內外最宜潔淨,不可狎褻污穢;今茲重修,尤當整肅。公議設立規條,以存永遠。

  一、禁:廟內不許閑人住宿,亦不許賭博;如有不遵者,值年爐主首先阻止;仍敢違禁,聞眾呈官究治。

  一、禁:廟埕及兩道巷路,雖是公所,不許堆積污穢;如有不遵規約,罰戲一檯。

  嘉慶十七年歲次壬申陽月(缺)日。

  按:碑存臺南市安平路神興宮廟左巷壁,高一七一.五公分,寬六七.一公分,花崗岩。

  ·重修樂安橋碑記(嘉慶十九年)

  蓋聞關梁必謹,而梁尤切通行之要。竊以建造日久,橋木磚石損壞,堆積糞土,過客艱辛。地屬通衢大道,奚堪頹壞久。朝惻等共議興築,相率捐金,重加修整;庶橋木堅固衡平,而行人利往來之便。自修後,毋許仍前堆積污穢。謹白。

  計開捐金,備列於後:

  瑞源號捐銀四大元。永和號捐銀四大元。和順號捐銀四大元。玉成號捐銀四大元。益順和捐銀四大元。福記號捐銀四大元。瑞興號捐銀四大元。通合號捐銀四大元。綿興號捐銀四大元。源順號捐銀四大元。

  計費用三百四十八大元。

  嘉慶十九年葭月(缺)日,董事:大崙鄉蔡朝惻捐銀三十六大元、湧源號(蔡)恆溪捐銀三十六大元、濟興號(蔡)世扶捐銀三十六大元建立。

  按:碑原存臺南市西區永樂街崇福宮廟附近,民國四十三年(公元一九五四)移列臺南市立歷史館。碑高一○四.五公分,寬五四.五公分,花崗岩。

  ·觀音埤公記(嘉慶十九年)

  蓋聞人資於谷,谷資乎水;而水非有修築之功,則無以昭素蓄時出之宜。此埤圳所由興也。我果毅後田土高下不齊,前築「楓仔林埤」未竣,己被衝壞。乾隆二年,眾等呈請縣主戴,仍就原處填築設閘,開圳立規。嘉慶四年,復被衝壞。連年禾苗曝槁,見者心傷。嘉慶十七年二月,眾等僉議填築,依舊開圳,設立閘門,一時踴躍成功。顧善始尤貴善終,公議立定條規,臚列水份,俾免截水、扢汴、混爭之弊。良法美意,堪垂久遠,爰勒石以紀其實。

  謹將規約、水份開列於左:

  公議條規開列於左:

  一、楓仔林埤水份原系一百二十分,凡費用工料俱照水份分派。茲有無銀可出,即將水份付與水份內之人承坐,照份出銀頂充,以濟公費。若恃強違約,眾等呈官究治。

  一、放水須先放至各汴底週滿,然後作三鬮為准:一汴至四汴為首鬮,五汴至八汴為二鬮,九汴至十二汴為三鬮。若要再放,以三汴尾鬮為首,二汴次之,頭汴為三鬮。又欲再翻放,以二汴為首鬮,頭汴為二鬮,三汴為尾鬮。如此定例,週而復始。至埤水短少,應會眾公議,不得恃強亂放。若塞涵時,圳底所剩之水仍歸各汴均分,不得混爭;違者議罰。

  一、分水立石定汴分寸,派定不易,不得改易。若恃強紛更,截水挖汴,藉稱涉漏,被眾察出,罰戲一檯,仍將水份充公。

  一、閘口不得擅安捕魚之具,致害埤閘;有在埤內築岸捕取魚蝦,被眾捉獲者,罰戲一檯。至埤岸閘門水瀨若有損壞,應修理:六十工內埤長自修,六十工外就水份攤銀修理;倘有不出者,鳴眾議罰。

  一、築埤以資灌溉,若帶水份之田園有種旱苗被曝,亦應開放埤水以濟急需;但當照汴分放,不可混爭。至塞涵之費,就早冬灌溉之田甲多少公鳩,毋容推委,違者議罰。

  一、此埤原帶正供三石六斗,系有水份者完納。茲議配落埤:將埤付埤長養魚,出息徵完,不得遲延累眾。倘遇旱年放水,埤長無水養魚,有關累課,議定留二塊枋之水為養魚之資。若逢大雨,洪水漲滿,設泊之處難免蔓草蔽塞,致衝崩埤岸之虞,務必將泊拆去;不得自顧私魚,致害公埤,違者罰戲一檯,仍呈官究治。

  一、欲放水,埤長須先傳知眾佃修理公圳各溝明白,然後照汴分放;倘有不到者,將其水份漸寄公汴。至各私汴當用枋鋸定,不許用竹生端。又放水之日不許捕取埤中魚蝦,致傷埤長血本;違者議罰。

  一、約□遇亂規,當會眾議罰;倘有不遵,即當呈官究治,費用銀兩就水份內公攤,不得推委,違者罰戲一臺。

  謹將水份開列於下:

  一汴第一:陳淑嬸五釐,蔡理興四分半,蔡玉和五釐,蔡玉崑二分,張玉盛九釐,蔡奕一分,張純仲五釐,張超五釐,鄭登一分七釐半,沈啟成一分,吳源隆二釐半。

  一汴第二:蔡玉興二分,蔡廷光一分半,張純武一分,張純仲二釐半,沈六順七分,楊求五釐,黃連二釐半,陳位三二釐半,劉德昌五釐,吳源隆五釐。

  一汴第三:沈六順一分,蔡玉興五釐,蔡奕七釐,蘇天麟一分半,劉德昌二分。

  一汴第四:劉德昌二分半,蔡玉崑一分,蔡后一分九釐,沈六順三分七釐半;一汴第四:蔡玉興五釐,蔡奕五釐,蔡連朝七釐半,吳協水五釐,張玉盛一分半,張塭五釐,林甘五釐,林登五釐,陳位三五釐,林元美一分。

  二汴第一:金媽光五分,劉得昌四分六釐半,蔡奕一分,沈六順二釐半。

  二汴第二:周萬一分,徐旺五釐,蔡奕五釐,周華麟七釐半,沈啟盛一分。

  二汴第三:陳位三六釐,蔡量五釐,沈啟成一分,張玉盛七釐,蔡玉和一分,蔡天五釐,鄭登一分二釐,周萬五釐,楊求七釐半。

  二汴第四:劉得昌十二分零五,蔡玉興一分,楊求二釐,沈五房五釐,張玉盛一分,蔡奕二釐半,張塭二釐半。

  三汴第一:蔡奕三釐。

  三汴第二:蔡玉興十分零四,沈大順一分,鄭登五釐,蔡天三釐,吳源隆二釐半,蔡玉和五釐。

  三汴第三:蔡奕一分四釐,劉得昌二分,沈二房六釐。

  三汴第四:蔡玉和四分半,張玉盛五釐,蔡奕二分四釐,劉得昌三分零五,沈六順一分九釐,鄭登五釐,蔡玉崑一分半,蔡玉興五釐,顏甲乙七釐。

  嘉慶十九年臘月(缺)日立。

  按:碑存臺南縣柳營鄉神農村(舊名果毅後)鎮西宮,高二一三公分,寬八四公分,花岡岩。額鐫如題。此碑所稱之「乾隆二年(公元一七三七)縣主戴」,名大冕。

  ·重修文廟碑記(嘉慶二十年)

  聖天子稽古右文,命天下郡縣皆立先師孔子廟,春秋祭祀,所以崇教化而正人心,甚盛典也。是故時代有升降,滄桑有變遷,而惟至聖廟宇,揭日月以常行,歷萬古而不墜。蓋廢者興、圮者修,中土固然;即極之海隅日出,罔敢或替。

  嘉邑文廟,自康熙四十三年甲申歲鳳邑宋尹永清來署斯篆,議建於城之西北,越乙未秋,遭颶傾圮;邑宰周鍾瑄獨任其艱,捐資修復。乾隆四十年間,邑紳士倡議移建西郊。五十一年,遭林逆之亂,竟為廢址!至嘉慶丁巳,復謀與舉,鳩金殆以萬計;而稽其工程,自崇聖祠、大成殿、大成門暨兩廡外,尚皆缺如。壬申秋,邑宰宋君廷枋來篆斯土,司鐸葉君文舟、邱君蒔深因與共商厥事。傳集紳士,奮然議興。於是櫺星門及東西禮門、義路、坊、泮池、紅牆、明倫堂、名宦、鄉賢祠,無不備具;並致齋、省牲所、福德祠、毓秀門、周圍牆垣,亦無一缺略。嚴肅整齊,丹堊輝煌,蓋至是始燦然大備矣。

  今春葉君因公到郡,請余為記。回憶丁巳創議之後,因循幾及廿載,豈人事之未濟歟?抑有數存乎其間耶?是役也,以癸酉仲春經始,以甲戌仲春落成,費重工繁,期□告竣。先師呵護之靈,其在斯乎!其在斯乎!從此規模式煥,俎豆常新。都人士由是路入是門,升斯堂者服教而畏神,潛移而默化,顧名思義,俗美風淳,丈元氣之祥和,化干戈為羽籥,斯真得聖天子崇祀先師之至意也!至若地效其靈,人鍾其傑,英才輩出,甲第聯登,理學名臣,後先輝映,是又分巡斯土者之所厚幸也,夫因喜而為之記。

  欽加按察使銜、分巡福建臺澎等處兵備道、兼提督學政、軍功加三級、紀錄十八次,蜀東糜奇瑜謹撰。臺灣府嘉義縣儒學教諭、加三級、海澄葉文舟謹書。

  嘉慶二十年(歲在乙亥)皋月榖旦立。

  按:碑存嘉義縣嘉義市北榮街省立嘉義醫院內,高二○四公分,寬八九公分,花岡岩。篆額如題。碑中干支:乙未,乾隆四十年(公元一七七五);嘉慶丁巳,二年(一七九七);壬申,嘉慶十七年(一八一二);癸酉,十八年(一八一三);甲戌,十九年(一八一四)。

  ·重修月港大橋誌(嘉慶二十年)

  余於癸酉秋七月蒞任斯土,閱月港大橋,系嘉、彰接壤南北通衢。行人履此,未嘗不嘆昔人創始於前,得資利涉之為快也。無如日久為風雨所侵,板柱傾衰,幾將朽折矣。余急欲興修,惜無領袖者。時有蘇明經自羅山遷居於此,與商厥事,遂邀出仝閤港紳耆,隨力捐題,計有千餘員。即赴郡廠稟請置料,蒙臬道憲糜檄准。爰是擇日興工,不一月而大橋告成:重加樑柱,翼以扶欄,計費番銀千五百餘員。茲者坦坦履道,行人便焉。竊為是橋之修也,諸紳耆董全其事,都人士樂助其貲,而余不覺喜有志之竟成焉。於是為誌。

  署佳里興司陳鴻寶撰。

  職員蘇文珍捐銀二百五十員。沈大順捐銀一百二十員。曾長源捐銀一百大員。柯盈茂捐銀六十大員。李怡成、林協泰、陳位三、振合號,以上各捐銀五十員。課館、劉順盛、蘇春記,以上各捐銀四十員。李美成、李源興、郭葉源,以上各捐銀三十員。蔡福安捐銀二十四大員。張振德、鍾崑源、楊成春、施源和、黃順、李慕陶、陳玉順、謝源美、黃聯源、林茂、王茂利、林續興、李利源、李招賢,以上各捐銀二十員。李俊元、詹金鳳、王蕙苑、謝贊、黃恆盛,以上各捐銀十五員。

  王桂芳、李綿興、陳合盛、王德隆、曾長隆、黃振隆、以仁號、義源號、黃益利、振利號、源益號、王蘭苑、丁恆昌、盈順號、周是、振茂號、丁啟隆、陳瑞記、泰源號、桓生號、柔通號、茂源號、德昌號、黃球生、李元應、黃謨、蘇光前、趙由新、蔡天助、李詞宗、紀得意,以上各捐銀十大員。

  陳和成、陳聯順、蔡榮利、振合號、李成興、李成利、陳福順、李福興、張協順、林大振、泉榮號、范麟、李恆安、黃利興、黃豐美、詹振芳、藏興號、金美號、黃長順、張珍香、方和盛、柯茂利、張祥記、丁源泉、張勝記、黃盈苑、蘇永芳、顏泉春、曾鼎珍、李致和、盧隆盛、柯泉順、生泉號、義方號、李集興、黃忍、寧順號、李順發、錢源盛、李順成、李新春、余棍、順興號、林媽保、曾夙駕,以上各捐銀四大員。

  嘉慶二十年八月(缺)日,董事李廷弼、蘇文瑞、陳瓊洲、林露、李元詩、陳學古、范勃世、陳廷顏同勒石。

  按:碑存臺南縣鹽水鎮水正里大橋畔,高一四七公分,寬七三公分,花岡岩。額鐫如題。碑文所稱癸酉,嘉慶十八年(公元一八一三)。

  ·重修魁星閣碑記(嘉慶二十一年)

  玉書□而文明,揭日月以常行;七曲開而彝倫,遍寰宇以攸敘。此千古道脈之真傳,即千古文運之正宗也。我朝至治光昭,追溯功德,崇祀先師孔子、文昌帝君,享以太牢,尚矣!而在天成象,顯應文場,於以黼黻隆平、祐啟多士者,則奎星之神並為儒林所崇奉焉。神於二十八宿中屬木,為西方七宿之首;光能射斗,筆可掃軍,默司桂籍權衡,顯示文章機杼。凡士人之德藝兼優者,無不發其光而助其捷,此普天之下所以咸修祀事也。

  臺陽自康熙癸亥歸入版圖,沐浴聖澤百數十年。嘉慶壬申夏,餘奉命來巡茲土。署左舊有大魁堂,基址不擴,祠宇亦卑。余拜禮其間,惜其因陋就簡,無以宏厥規也。越甲戌夏,適紳士黃君纘、黃生鍾岳、洪生坤、陳生廷瑜等,以建閣來請,余即捐俸以為之助。至丙子秋而厥功告成:易堂為閣,矗立三層,遐矚高瞻,玲瓏八面,神之靈爽實式憑之矣!

  考「宋史」,乾德五年三月,五星聚奎,論者以為太平有兆,文運振興;逮後濂、洛、關、閩諸大儒應運而生,以上接洙泗之心源。奎光顯耀,洵非偶然!茲閣之成也,聳出雲霄,光芒萬丈:北則玉山為之屏障,南則七星為之布羅,東與西則天乙、太乙為之拱照;而滄波萬頃更匯注焉以壯其文瀾。霞蔚雲蒸,珠聯璧合,神之精英有不會萃於此者乎?行見地靈人傑,文運天開,仙島神洲必有碩彥偉人、繼起於濂洛關閩之後者;豈止顯巍科、掇高第云爾哉!余故於都人士之修德力學有厚望、而即以覘氣運之光昌也,因喜而為之記。

  欽命按察使司銜,分巡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縻奇瑜撰,並捐俸銀一百員,又給發充公銀八百三十三員。

  王得祿(世襲子爵福建水師提督),捐出銀二百大員。吳春貴(拔貢原任戶部廣西司郎中),捐出銀三百大員。林朝英(歲貢,中書科中書欽加光祿寺署正),捐出銀三百大員。黃拔萃(監生),捐出銀二百大員。杜天奎(軍功,廣西平樂府通判),捐銀一百五十大員。許錫祥捐出銀一百五十大員。商國香捐銀一百二十員。林文濬(軍功,四品職銜)、吳世繩(候補詹事府主簿)、蘇德純(廩貢)、朱甘霖(布政司理問職銜)、郭廷輝(監生)、黃道宗(監生)、董向瀛(生員)、劉德涵,各捐銀一百大員。

  韓高揚(任刑部主政候補員外郎)、蔡世純(生員)、何元珪(武生),各捐銀八十大員。張維新(歲貢候補儒學訓導)、劉日純(監生),各捐銀六十大員。吳朝宗(武舉)、曾基業(歲貢)、郭拔萃(監貢軍功,六品職銜)、郭邦傑(監生軍功,六品職銜)、方耀漢(武生軍功,八品職銜)、陳棠瑞(貢生)、許向陽(監生)、郭友香(監生)、洪邦安(監生)、王起材(廩生)、吳紹芳(生員)、翁高爵(生員)、陳文仰(生員)、林錫祿(武生),各捐銀五十大員。

  陳玉輝(舉人)、徐朝選(歲貢)、黃本淵(優貢)、黃獻聲(貢生)、蕭元錕(布政司理問職銜)、吳國琛(監生)、陳啟善(監生)、石登雲(生員)、楊文顯(生員)、楊鶴鳴(生員)、張朝章(武生)、林元魁(武生)、林道生、施明嬌,各捐銀四十大員。蘇鳳翔(廩貢,候補儒學訓導)、石時榮(軍功,六品職銜)、吳洪波(州同職銜)、溫紹周(州同職銜)、吳春祿(布政司經歷職銜)、陳恆德(監貢,布政司經歷職銜)、徐炳文(布政司理問職銜)、楊有瑛(附貢)、韓高選(附貢)、鄧繼俊(監生)、陳學智(監生)、蔡耀謨(監生)、柯尚權(監生)、林兆鳳(生員)、林振(生員)、黃如珪、吳清暉、蔡星培、何安仁、各捐銀三十大員。郭青峰(生員軍功,六品職銜)、陳克良(布政司照磨職銜)、趙大成(生員)、林希瑜(生員)、紀揚名(武生),各捐銀二十四員。遊化(歲貢軍功,六品職銜)、林維壘(歲貢)、林開烈(拔貢)、程德莊(附貢,府經歷職銜、何安邦(監貢)、沈讀詩(監生)、曾紹基(附貢)、黃時成(廩生)、鄭朝清(廩生)、陳醇(廩生)、林有華(監生)、薛雲徵(監生)、林廷璣(增生)、林汝漢(生員)、韋廷葆(生員)、陳嘉猷(武生)、薛光耀(監生)、沈建中、吳景星、黃錦尚、黃錦萬,各捐銀二十大員。

  蔡其哲(生員)、蔡捷瓊(生員)、楊必報(典吏)、潘玉卿、鄭文忠、蔡文瀾、郭子津、何安吉、李酉山,各捐銀一十六員。劉瑞麟(武舉)、陳兆瑞、韓世魁、陳允中、簡長利,各捐銀一十五員。楊廷圭(監生)、侯經綸(生員)、葉有馨(生員)、楊聯陞(武生)、陳得馨(武生),各捐銀一十四員。林謙光(舉人)、張克忠(拔貢)、曾廷謨(生員)、施邦俊(生員)、黃名顯(生員)、陳聯飛(武生)、施嘉瑞、葉尚桐、張有慶、黃志仁,各捐銀一十二員。林師聖(恩貢)、陳震曜(優貢,署閩清縣學訓導)、陳肇昌(歲貢)、郭廷樑(生員軍功,六品職銜)、黃作雨(附貢)、陳植青(廩生)、陳振玉(廩生)、曾敦仁(廩生)、張鳳祥(增生)、林垂紳(增生)、沈其鳳(生員)、張名登(生員)、陳有章(生員)、林夏時(生員)、甘繼聲(生員)、楊一柱(生員)、劉其南(生員)、黃樹槐、蔡世鈺、陳釆芹、陳立安,各捐銀一十大員。

  蔡攀桂(歲貢)、趙新(廩生)、魏元樞(增生)、葉紳(生員)、葉濟川(生員)、蔡國香(監生)、楊崇謨,各捐出銀八大員。余慶(廩生)、程青震(增生)、郭綏猷(生員)、王啟泰(武生)、康辰助、林天錫、莊亦聘,各捐出銀六大員。林棲鳳(歲貢)、蔡有汜(廩生)、郭廷璋(生員)、周衡(生員)、陳瑞奎(生員)、葉進秩(生員)、朱世澤(生員)、吳時通(武生)、林師直、洪秉元,各捐出銀四大元。

  董事:黃纘(拔貢,候選直隸州州判),捐銀一百員;黃鍾岳(監生),捐銀六百員;洪坤(廩生),捐銀二十四員;陳廷瑜(增生),捐銀一十大員。

  嘉慶二十一年歲次丙子陽月榖旦勒石。泉城敬文堂刻。

  按:碑原龕臺灣府奎樓壁(今臺南市中正路西段),日據時「市區改正」,遷奎樓於今中區文昌里府前五巷,原狀重建,尚具勝概,碑亦移置焉。二次世界大戰,樓毀於空襲、碑幸全,分鐫兩石,俱高八七.九公分,一石寬五七.九公分、一石寬五八公分,質烏石。

  ·重建里仁橋碑記(嘉慶二十一年)

  斯橋處月港之區,南北往來必經之地,昔人創造,誌曰「里仁橋」,而所關大矣哉!乾隆七年間,始有汫水港溪渡,稅銀逐年十五兩,充修橋費,由來久矣。迨五十一至五十八等年,被渡夫抗稅,致訟公庭。次年六月,閤港紳耆請設義渡,是橋亦兼配修。及嘉慶十九年,洪水橫流,橋樑沖崩,寸木無存,修之不得,造之微力。瓊忝義渡典□,於是議舉董事。爰請職員蘇君捐資倡首,而好義諸公亦各隨緣樂助,計金數百,俾得巨材大木。擇吉重建,不日成之;庶幾行人得便,實諸公好施之力也。謹勒石以誌。

  蘇源裕捐銀六十大元。東興街捐銀五十五大元。李源興捐銀二十大元。劉順盛、林協泰、蘇春記、李怡成、郭葉源、盈茂號、曾長源、振合號,以上各捐銀十大元。黃聯源、施源和、李慕陶,以上各捐銀六元。陳瑞記、楊光庇、泰隆號、鍾昆源、怡仁號、泰源號、周視觀、蔡天助、恆盛號、致和號、利通號、李義成、盧隆盛、陳房觀、黃盈苑、王清溪、李泉安、林葛郎、捷興號、寶興號、丁寧昌、曾鼎珍、益利號、新福春、趙由新、徐太和、寧順號、謝源美、課館、王蕙苑、恆成號、林續興、盈順號、義源號、黃光定、振茂號、永和號、合昌號、福泉號、顏泉春、林茂老、詹金源,以上各捐銀四大元。

  陳瓊洲自捐銀八十六元完竣。

  嘉慶二十一年陽月榖旦,董事陳瓊洲、李廷弼、范勃世、林協泰、李群軼敬立。

  按:碑存臺南縣鹽水鎮武廟里里仁橋南橋頭,高一二五公分,寬七○公分,花岡岩。額鐫如題。

  ·威靈宮廟產碑記(嘉慶二十二年)

  同立石碑人援巢中莊眾弟子,為神祀不毀香姻,載有明買過林春申應份吳林潘佃租粟一十五石斗滿,年配納正供租粟二石正,價銀一百一十大員。與值年爐主,頭家同前去收租,納課。歷年演戲、五谷王千秋,永垂久遠,照年輪流,抵堂禋祀,不得推諉。眾等誠恐日後人心不古,久遠廢弛,公同參議,豎立石碑,永為千古不朽。

  謹將現佃租額,開列在下:

  在佃林慎觀頂黃懼租粟三石六斗滿,田住在圳墘。又頂周興祖租粟四石五斗滿,田住在新廟後。

  現佃林籃觀頂胡放租粟三石四斗滿,田住在竹巷口。又頂林仕傑租粟一石八斗滿,田住在石頭公廟,又頂林保租粟二石滿,田住在布袋口。

  嘉慶二十二年四月(缺)日,眾弟子等同立石。

  按:碑存高雄縣燕巢鄉瓊林村威靈宮廟壁,高六五公分,寬八六公分,花岡岩。原碑無題。

  ·重修文廟碑記(嘉慶二十三年)

  臺灣康熙二十二年方入版圖,前此未有夫子廟也。二十四年,巡道周因鄭氏之舊址始建焉。三十九年,巡道王重修。五十四年,中丞陳重修。五十九年,巡道梁重修。乾隆十年,知府褚重修。十六年,巡道(?)楊重修。五十六年知府楊重修。嘉慶八年,巡道遇、知府慶重修。凡諸工役,志記其事,碑勒其名,踴躍急公,多出其鄉紳士之力,洵可嘉也!

  癸亥迄今,又十餘載矣,蟲絲鳥跡,年久塵封,雖宮殿依然,觀瞻弗肅;而體制亦間有未周、溶蒞任時,已悚然心動,而力尚未逮也。丁丑歲,有建立考棚之議,時值歲試,合郡應試生童樂然捐題,聚□成腋,計有一千四百餘金。因估工浩大,所費不敷,事遂中止。戊寅冬,□□之府學廣文陳君,將此公帑移修文廟,並建正齋、衙署,請之觀察蓋、太守鄭,均為許可。遂擇吉興工,缺者補之,朽者易之,斜者正之,坍塌者築之,漫漶剝落者黝之堊之,而夫子廟內外煥然改觀;府學之官廨,時亦落成。唯是公帑之外,動費不足,特為捐廉俸銀五百餘金,以贊其成。經兩月蕆事。

  夫學宮為培養人才之地,風化所關,司牧者之責也。昔海康陳公修學記中有云:『非作新於始之為難,而能繼繼承承永護於後之為難』。旨哉言乎!蓋深□後之人有基之勿壞也。繼今以往,接踵而修葺之,是所望於後之宰斯土者。

  嘉慶二十三年戊寅歲冬月(缺)日,署臺灣縣事豫章溫溶敬勒。

  按:碑龕臺南市孔子廟明倫堂三川門右壁,高一○二公分,寬五三.五公分,花岡岩。文中干支:癸亥,嘉慶八年(公元一八○三);丁丑,二十二年(一八一七);戊寅,二十三年(一八一八)。所敘修廟諸職姓,其所撰碑文,本集悉錄之,檢之可得。

  ·普濟殿重興碑記(嘉慶二十四年)

  蓋聞蓮花片座,鍾靈嘗吸夫日星;貝葉半笥,護法必防乎風雨。維扶輿之所結,為法界之攸宜:北魏則一萬三千,罔非式廓;南朝則四百八十,亦系卜臧。曩者因王戾止,普濟名「殿」,原系「普濟廟」;寧靖王曾經此廟,將廟稱「殿」。實四境瞻依之地,罄群心皈懇之誠,流澤所加,無感不應!古建已不可考,越向猶無所稽。據以乾隆丙寅年石文耀之重修,今則歲時浸久,棟桷就淪,有風雨之淒其,無邃座之肅若!欲加修繕,興發何在?矧衡茅自庇,常懷必葺之安;神靈所棲,宜起勿傾之念。幸石氏等之精進,亙一心而就義;乃以嘉慶丁丑年博採堪輿之論,增郭福地之門:包絡菁華,點頭得諸移步;環襟城郭,倒丈只在差躔。匪誇棟宇之連雲,實相陰陽於揆日。啟土之基,勿壞壯麗王宮;契龜之吉,肇增清幽僧舍。務使葦渡西天,得緩神於面壁;鵬飛南海,聊養翮於巢林。周寶岸所以誕登,慈帆於焉普濟者也。然而石氏克纘等力莫能勝,所賴向義鉅公鑒投艱之重任、各助一臂之力,獎彼仁嗣、共出五家之財襄諸義舉。爰是工興於嘉慶丁丑年臘月初旬始事,越二年己卯歲臘月中旬告成。猗歟盛歟!有修有興,後先媲美,神之靈也,人之力也,皆可嘉也。因勒石以垂千載於不朽云爾。

  北郊蘇萬利、南郊金永順、糖郊李勝興共捐銀三百三十元。生員莊學禮捐銀一百二十元。澎船行等捐銀六十大元。六屬課館捐銀五十大員。職員黃鍾岳捐銀四十大元。戴媽喜觀捐銀四十大元。蔡鵬舉捐佛銀三十大元。郭捷益號捐銀三十大元。金綿瑞號捐銀二十六元。生員黃玉章捐銀二十六元。職員許鍾雲捐銀二十四元。蘇貞興號捐銀二十四元。蘇德興號捐銀二十四元。油釘舖捐銀二十四元。施嘉瑞捐佛銀二十大元。雙記寶號捐銀二十大元。郭振益號捐銀二十大元。莊和記號捐銀二十大元。林剎觀捐佛銀二十大元。黃茂源號捐銀二十大元。南北小廠捐銀十八大元。張瑞源號捐銀十六大元。前埔蔡妥司捐銀十六元。潘玉卿捐銀十六大元。黃怡盛號捐銀十六元。金吉利號捐銀十六元。臺郡餉典捐銀十六元。金合順號捐銀十六元。許鳴春捐銀十六大元。高益三觀捐銀十六元。職員郭友香捐銀十五元。蕭泉裕號捐銀十五元。新瑞利舟捐銀十三元。茂裕寶號捐銀十三元。盧合德號捐銀十三元。吳尚志捐銀十三大元。倪新廣發捐銀十二元。董其山捐銀十二大元。蘇怡成號捐銀十二元。方潮興號捐銀十二元。林進謀捐銀十二大元。三合興號捐銀十二元。順源寶號捐銀十二元。職員朱甘霖捐銀十二元。王恆發號捐銀十一元。監生黃拔萃捐銀十元。陳錫爵捐銀十大元。德昌寶號捐銀十元。石致祥號捐銀十元。益合寶號捐銀十元。蘇元順號捐銀十元。黃汝謨捐銀十大元。張慎堂捐銀十大元。監生何安仁捐銀十元。張克昌捐銀十大元。翁光前捐銀十大元。何東山觀捐銀十元。邵雲從捐銀十大元。石漸觀捐銀十大元。蔡埕觀捐銀十大元。義合寶號捐銀十元。蔡振益號捐銀十元。新合發號捐銀十元。新捷發號捐銀十元。新勝興號捐銀十元。新得勝號捐銀十元。三和興號捐銀十元。

  瑞吉寶舟捐銀八元。金合成號捐銀八元。盧合美號、公源寶號、蔡世德觀、其祥寶號、怡源寶號、郭振興號、倪啟順號、石大川號、復興寶號,右各捐銀八元。匠首吳血觀、林贊和觀、椗舵店、各捐銀七元。匠首吳瑞觀、吳華觀,蘇煥欽司、黃趙老觀、陳益記號、高溪水觀、曾振發號、郭金順觀、吳仕先司、沈六順號、陳樓觀、蔡泉順號、王和順號、林和順號、尹媽德觀、周三聖觀、許藏茂觀、郭天送觀、陳蓮招觀、林正記觀、黃元煥觀、顏資壽觀、陳雙德號、聯合寶號、何振評觀、柯烏生觀、榮泰寶號、合興寶號、金富有號、啟順寶號、陳源利號、新源發號、新德源號、保德寶號,右連上各捐銀六元。

  保福寶舟、通合寶舟、景瑞寶舟、源助寶舟、金福順舟、新徵寶舟,以上各捐銀六元。源慶寶舟、勝春寶舟、恆成寶舟、東山寶號、施岱福號、張鼎興號、金福春舟,以上各捐銀五元。盧合春號、石天賜觀、黃紀和觀、軍工大廠、職貝糜大正、遊培基觀、黃火生觀、監生陳成綿、金順發號、集豐寶號、蘇振昌號、福記寶號、蘇源來號、福源寶號、合利寶號、蘇貞振號、三有寶號、楊美利號、高成裕號、泉益寶號、振合寶號、王元利號、晉發寶號、新捷發號、興勝寶號、蘇德成號、新振利號、新利興廠、瑞興寶號、蔡湧源號、董綿興號、吉春寶號、協安寶號、黃源盛號、金永和號、植盛寶號、黃協盛號、宋瑞興號、新長盛號、程採石居、高樹德號、利川寶號、源記寶號、恆德寶號、新街課館、如陶寶號、振興寶號、正泰寶號、陳昌邦觀、和利寶號、林榮發號、盧金勝號、德茂寶號、永興寶號、郭振泰號、盧成香號、前埔蔡明跳舍、方長興號、吳清雲齊、吳進發號、振發寶號、鼎泰寶號、張綿興號、金浩發號、金生寶號、長益寶號、和記寶號、振升寶號、咸慶寶號、聯豐寶號、芳元寶號、竟成寶號、新瑞美號、義德寶號、益盛寶號、本亨川觀、盧張輝觀、盧自盛觀、許廷樓觀、洪合寶號、集順典舖、吳斗觀、莊必升、施好娘、泉榮觀、吳雹觀、李武觀、蔡恭觀、潮公館、張理觀、吳苛觀、陳洪觀、楊興觀、盧利觀、李帝觀、吳稿公、蔡欺觀、張慈觀、林文觀、陳國梓、黃接觀、商船總、謝黎觀、謝剌觀、蘇衡春觀、陳志賢觀、陳允中觀、陳神助觀、蘇湘江觀、汪江愛觀、林安平觀、陳深洲觀、金長春觀,金振發觀、新合勝號、新長春號、協興寶號、金捷興號、新合吉號、同合勝號、新長聯號、道口大轎館、新同發號、新義合號、新合發號、金源春號、新長勝號、瑞和舟、金得寶、金順和、捷隆舟、新得和、金豐美、源來舟、金義和、金進發、廣隆舟、廣合舟、廣春舟、金順利、大復源、新萬順、新崇順、金啟發、金得合、金福源、金源豐、金源榮、金萬吉、萬興舟、金瑞茂、金啟春、金振利、金順盛、許順成、新合勝、福源舟、綿春舟、金安吉、振坤舟、福安舟、金順源、順吉舟、元寶舟、金源利、保興舟、藏順舟、金成順、大順興、新長源、金捷順、聯發舟、三勝興號、金福發號、新長興號、合吉寶號、福興寶號、新得興號、新啟發號、金通裕舟、捷春寶舟、金啟春舟、聚德寶舟、金春利舟、福興寶船、新福成舟、慶來寶舟、金萬興舟、泰和寶舟、勝泰寶舟、保源寶舟、建興寶舟、瑞合寶舟、集興寶舟、大有寶舟、福振寶號、金得春號、同合興號、蔡順發號、振源寶號、馨遠寶號、隆興寶號、振興寶號、王錦盛號、曹文侯觀、黃永成觀、潘岱財觀、李高升觀、方定正觀、洪光性觀、聯遠寶舟、聯順寶舟、蔡福記號、金陽春號、洪協生觀、茂和寶舟、鼎元寶舟、保合寶舟,右九勻餘名,各捐銀四大元。

  陳昇雲號、許鼎盛號、聯成寶號、金源興號、郭海觀、林和發號、鄭順觀、遊順昌,以上各捐銀三大元。公源內陳應彬觀加捐銀八大元。邱雙記寶號加捐銀四大元。許奇勇捐銀六元。

  本殿內任持僧通蓮師出銀三十三大元,貼買室仔厝地一所。

  重興收費對除,尚不敷銀三百五十大元,新興街金綿瑞寶號自出理還各賬完。

  一、禁:大殿中、室仔廳,四方善信,祈謝接踵,毋許閑人偃臥,不成體態,狎褻未便。

  一、禁:大殿前埕,理宜潔靜,毋許科積以及演唱影戲、聚賭喧譁,滋事株累未便。

  其餘名號、各捐銀二元及一元者,書在樑籤。

  嘉慶二十四年臘月(缺)日,董事石克纘、首事戴媽喜、黃玉章、林雜觀、莊教觀、陳斐卿、王懷寧、黃吉立、方紹任等立。

  按:碑分二石,分龕臺南市西區人和街普濟殿三川門左右壁:左壁龕碑高一六一.八公分,寬一○八公分;右壁龕碑高一六三公分,寬一○七公分,俱花崗岩。文中乾隆丙寅,十一年(公元一七四六);嘉慶丁丑,二十二年(一八一七);己卯,二十四年(一八一九)。

  ·港東里建立褒忠碑(嘉慶二十五年)

  嘗思「一字之貶,嚴於斧鉞;一字之褒,榮於華袞」。古來彰善□惡,□□□□□□者,胥是道也。我皇上以仁厚治天下,凡屬邊民,共沐□光焉。予等聚居東隅,久荷厚澤之施,□□□之忱,悃悃款款,欽一人之命耳。皇上體念蒸民能知大義,因賜之曰「忠」,一字之褒,名昭千古矣!爰□□□□□嘉慶十六年,鳩集數莊,踴躍捐資,腋□公費,一舉庶可□銀□□□□□□□□者。足國足民之意將毋同。是為引。

  今將本莊、各莊捐題銀數、芳名,並列於左:

  業主林蕙芳嘗捐題銀一百五十大員。粵莊義渡捐題銀一百大員。張萬三嘗捐題銀五十員。蕭協興號捐題銀五十員。古奇山嘗捐題銀五十員。賴久通捐題銀二十大員。曾巴仰嘗捐題銀十五員。林秀輝捐題銀一十五員。林日康捐題銀一十五員。林映清捐題銀一十二員。

  楊及芹題銀三元。李登亮題銀二元。李生柏題銀二元。李文□題銀三元。李贊常題銀三元。十四福德題銀三元。林鳳英題銀三員。林京鳳題銀二元。□□□、□□□、□□□、陳□□、蔡□傳、林□□、林盛開、李贊盛、林榮仰、林朋英,各題銀□員。□□□、□□□、□□□、□□□、□□□、□□□、□□□、□□□、宋□□、李登洪,各題銀□員。

  楊桂盛捐題銀一十二員。張彩雲捐題銀十員。林廷禮捐題銀十員。林德賜捐題銀十員。□時儉捐題銀十員。

  賴瑞甫捐題銀九員。曾□珠捐題銀八元。楊及乾捐題銀八員。楊芳先捐題銀八員。巫先捷捐題銀七員。林任乾捐題銀七員。張尚惠捐題銀七員。林來淑捐題銀七員。羅輝龍捐題銀六員。□樹坪福德共題銀十二員。方任龍嘗題銀五員。

  漢帝祀典題銀四員。林始祖嘗題銀四員。曾洪孟捐題銀四員。張慶魁題銀四員。塗東桂題銀四員。林文旦題銀四員。鄒裕逢題銀三員。張日文題銀三員。

  南□桂題銀八員。建功莊題銀五員。沙□莊題銀五員。新□頭題銀十一員。十三莊題銀九員。□□莊題銀七員。□王莊共題銀七員。東埔莊題銀九員。枋寮莊題銀五員。葫蘆尾題銀五員。四座□題銀五員。

  張慶芳、沈龍英、林漢桂、陳錫安、張普照、張朝元、黃兆明、李求敏、李宗□、曾紹□、張慶顯,各題銀二員。楊升伯、林龍盛、李永廠、黃春魁、林文學、鄭□山、林東□、張阿東,銀一員五□。張同治、李富伯、張□義、張玉富、曾洪京、張盛雲、曾開卓、林義文、林□昆、林□清、張其丙,以上各題銀一員。左辛運、李□□、□□□、□□□、李華伯、李□亨、蕭蓮□、陳連江、陳□通、陳秀文、張辛伯、林春德、曾生東、黃元伯、張進伯、李登山,各題銀一員。

  □□珍、林□□、□□秀、陳□□、張尚慶、曾□普、張□慶、張□□、陳□宏、羅□桂、李□□、李東□、李□超、張啟集、張□□、賴才□、張紹行、林卓□、林卓方、林□□,各題銀五□。

  嘉慶二十五年(缺)月吉日,六根莊董理修立。

  曾先君堂捐題銀二十員。曾賢福題銀十員。邱志行題銀十二員。邱瑞□題銀八員。賴乾啟題銀十二員。賴顏氏等題銀八員。邱俊維題銀六員。賴明聲題銀五元。陳姓新、老祠會題銀四員。港口莊共題銀四員。埔頭莊題銀八大員。林仔邊等題銀二元。賴達綸題銀二大員。賴隍以題銀二大員。林清乾題銀一大員。

  曾建月題銀三員。邱樂永題銀二員。邱六九、石峰徑、賴伯深、謝德輝、賴伯完、賴彪永、賴求樟,各題銀二員。曾仲起題銀一員。賴久山、賴長倫、賴芳掖、賴永霖、黃玉麟,各題銀一員。

  陳日才、林璉桓、曾洪綠、楊和心、林天送,各題銀五員。賴永文題銀一員。郭相魁題銀一員。賴龍、賴承鳳、賴茶古、劉壬伯,以上各題銀十元。鍾友順題銀一員。徐晉二、林天援、林秀春,各題銀中元。張樹生、張子雲、林景連、謝治賢、張新元、吳智芳、張進三、邱清祿、吳華添、李□來、張朝福、張□陸、張齊□、張益□、以上各題錢二百文。

  董理:林映清、蕭達禎、古應元、張玉拔、賴久通、□登仁、林天賜、楊及乾、黃玉麟、林鳳英、林廷理、林□□。

  按:碑龕屏東縣佳冬鄉北柵門壁中,分鐫三石,俱砂岩。第一石高一二七公分,寬六○公分;第二石高一二七公分,寬六二公分;第三石高九○公分,寬四七公分。

  ·重建關帝廟碑記(道光二年)

  竊聞廟宇之建,所以妥神;廟宇頹壞,神何所依?本社舊廟頹壞已久,幸上年關聖大帝靈顯益著,再踏廟基。我眾人感其英靈赫赫,爰是鳩集銀元,克日興工,重新起蓋,以壯觀瞻。俾令煌煌在目,見像致虔。事既完竣,宜將費用之項以及捐題姓名,勒石開列於後:

  王新觀、陳獅觀、蔡樹觀、黃媽緣、郭祐觀、郭番婆各捐銀一兩。王舉觀、王諒觀、翁番觀、王烈觀、曾鄰觀、辛做觀、林強觀、林毛獬、李獅觀、楊愿觀、王薦觀、陳春觀、蔡天從、蔡紅觀、蔡佃觀、蔡國觀、劉文觀、辛羅觀、柯進觀、吳媽才、黃華觀、許科觀、許光表、陳印觀、鄭光漢、鄭光表、鄭大六、鄭景觀、鄭笑觀、黃盾觀、黃光庇、施球觀、施克萬、施太古、黃厚觀、鄭宇文、洪天賜、蔣屋觀、許步觀、郭扳良、許群輝、施緩觀、蔡眼觀、李本觀、許光茂、林光明、許烏觀、施番犁、馬王觀各捐銀一元。陳帳觀、吳篆觀、王象觀、辛添觀、黃仁宗、蔡天觀、郭便觀、蔡款觀、鄭贊觀、鄭應觀、鄭彬觀、鄭昔觀、吳談號、蔡坦觀、陳杼觀、施帝觀各捐銀四錢。

  共緣題銀四百六十二兩。

  踏公銀一百一十一兩九錢,磚、甓、瓦、杉去銀二百八十五兩五錢。土、木、漆,扁司去銀一百三十八兩四錢。

  大清道光二年九月(缺)日,董事馬沙喃、陳賀觀、劉亨觀,值年爐主蔡川觀、林番江、許相觀、陳信觀、李延觀、劉傳觀。

  按:碑存臺南縣仁德鄉一甲村忠義宮,高一○二公分,寬四作公分,花岡岩。原碑缺題。有副碑(捐題名錄)一,見「其他」類。

  ·修造老古石街路頭碑記(道光二年)

  竊謂除道成梁,人歌雅化;造橋修路,世推陰功。此一勞而永逸,實千秋而不朽。今老古石渡口,為商旅往來之地、人民輻輳之區。凡船入港,距岸尤遙:深厲淺揭,不無顛躓之憂;手胼足胝,惟覺塗泥是患。為想病涉堪傷,乘輿難濟;惟是肇基有願,徒杠可成。遂即捐題銀項,共一千五百有奇,為集腋成裘之舉,未幾鳩工告竣。斯時也,蕩平歸王道之正,視履協幽人之貞。即使極浦迢遙,既無憂於放踵;通津綿邈,又何患乎蹇裳?惟同志之抒此善心,故得成其勝舉云爾。

  爰將捐題名次,臚列於左:

  三郊蘇萬利、金永順、李勝興,同捐番銀四百大員。職員許錦興捐番銀八十大員。監生高時章捐番銀六十大員。臺郡油車公捐番銀六十大員。蘇源盛捐番銀三十二大員。吉成號捐番銀三十二員。陶成號捐番銀二十大員。蘇仁順捐番銀十四大員。源泉號捐番銀十四大員。方履泰捐番銀十二大員。藏茂號捐番銀十二大員。綿發號捐番銀十二大員。金振順、金源發、金進益、金隆益、金源裕、金合源、福慶號、源記號、有德號、蘇德成,各捐番銀十大員。

  恆德號捐番銀八大員。和興號、勝記號、三利號、義方號,各捐番銀六大員。恆足號、豐盛號,各捐番銀五大員。順利號、隆泰號、廣合號、益興號、復發號、亦利號、源春號、協榮號、金盛美,各捐銀四大員。金福春、金通寶、金長發、金泰利、金振發、金通裕、金廣泰、金瑞茂、金元寶、金惜有、金晉源、金晉德、金順興、金萬益、金啟春、金啟泰、金啟發、金瑞昌、金順春、金恆豐、金正源、金源泰、金源榮、金源豐、金發興、金廣利、金集源、金和成、金恆瑞、金長益、金勝泰、金振源、金益順、金全吉、金福順、金源茂、金盛美、金全合、紀德金、金成利、金順利、金福利,金富有、金源盛、金源昌、金源美、新崇順、新順成、新合勝、新啟發、新啟豐、新源豐、新得和、新勝合、新福勝、新德合、新德隆、新長源、新源美、新雙美、新瑞美、新聯源、新勝美、新晉福、大復源、大順興、林鼎元、林保合、吉捷春、蔡成盛、新聯興、邱和順、周長順、瑞吉、榮裕、榮春、榮發、聯順、金泰、勝泰、勝益、勝源、勝春、泰和、正和、綿春、德春、通合、長順、泰順、福順、得順、長榮、保德、保源、保發、保福、保吉、保益、保春、捷春、捷成、捷勝、捷德、捷順、啟順、逢利、福泰、乾泰、乾合、源利、源瑞、源來、源助、源慶、瑞發、瑞合、瑞金、瑞慶、順盛、招財、進寶、咸隆、益安、順得、順吉、履泰、大有、振升、振瑞、通利、通順、謙益、晉寶、晉益、祥慶、廣隆、集興、協昌、聚德、景瑞、萬利、萬興、聯豐、聯成、榮和、元寶、萬寶、瑞勝、恆和、源順、乾順、廣盛、全成、誠興、福興、恆成,以上每船各捐番銀四大員。

  泉興號、錦興號、協和號、亦足號、源發號,各捐番銀三大員。陳鄭瑞、陳允中、和利號、振義號、鼎合號、源盛號、源泰號、各捐番銀二大員。

  一、重修泊岸,立界五支:南草厝邊二支,北源泉號店後二支、有德號店後一支,計五支。此系本街公地;倘後日有敢侵界及毀滅界址者,即聞眾呈官究治。

  一、建造石橋,計二十五曠,長四十四丈四尺,原為貨物出入及人眾往來之便;該橋上不許堆積物件並粗硬等貨。擊折橋石者,就該舖是問,立即買補;違者,聞眾議罰。

  一、西畔隘門之外,北至源泉號壁地,南至三合號、源盛號、勝記號等滴水為界、系本街新修公地。以後不准搭寮及堆積各物;如有恃強固犯,即呈官究治。

  道光二年十月(缺)日,董事職員許鍾雲、監生高時章、監生蘇必智、監生蘇世忠、蕭受真、洪必成、黃質園、張仕奇、黃玉禧同勒石。

  按:碑原勒臺南市西區老古里甕城兌閱門附近,民國四十三年(公元一九五四)移列臺南市立歷史館碑林,高一八六公分,寬七七.二公分,花崗岩。

  ·萬泉寺重修碑記(道光二年)

  重修碑序

  蓋設宮置廟,原為崇奉神像之舉,從古已有。試觀維摩遺化,菩薩眾香,禮佛福區,養真靈境,人入福鄉,如紫極方丈。寺觀神靈,巨庇民人,難以概□。□□萬泉寺,創造有年,以奠觀音菩薩、列位尊神。靈其赫耀,求福得福,祈祥降祥,廣祐無窮。緣以多歷年數,漂搖損壞,亟宜重修;不宜坐耗,豈似拓提寺之空寂無益而可毀乎?自嘉慶丁丑年眾衿耆莊人等僉議重修,於是本廟住僧應□就街中莊眾捐題,督匠重修。今已告竣,謹將捐題名號、銀元,分明開列,勒石於左以示後。是為序。

  徐長益捐銀二百大員。李玉裕捐銀一百五十員。陳豐源捐銀一百四十員。□福□、□春生、李增選捐銀一百員。楊湧源捐銀一百大員。李大記號捐銀六十大員。義和號捐銀六十大員。順源號捐銀六十大員。通利號捐銀五十五大員。綿遠號捐銀五十五大員。林□春捐銀五十三大員。李同成捐銀五十三大員。萬益號捐銀五十二大員。捷成號捐銀五十二大員。順泰號捐銀五十大員。李尚世捐銀五十大員。石源源和捐銀五十大員。

  新湧源捐銀四十五大員。陳和順捐銀三十二大員。李振利捐銀三十大員。戴勝記捐銀三十大員。源順號捐銀三十大員。李承仰捐銀三十大員。義利號捐銀三十大員。街后鄭□觀捐銀三十員。鄭源春捐銀三十大員。李同美捐銀二十六員。陳合順捐銀二十五員。李吉源捐銀二十五員。李澤源捐銀二十四員。德興號捐銀二十二員。新源利捐銀二十二員。李烈□、黃萬春、陳長記、黃寶觀、泉源號、丁合珍、王壽元、協吉號、長□□、徐萬利、同和號、□文觀、復源號、寶□號,各捐銀二十大員。薛泰記捐銀十七大員。福興號捐銀十六大員。吳泉利、李源盈、娘娘會、吉記號、高協興,各捐銀十五員。蔡茂春捐銀十四大員。陳長和捐銀十四大員。娘娘會、劉協春、陳懷德,各捐銀十三員。鄭勃觀、許回春、盧和興、王芳美,各捐銀十二員。蔡玉珍、林新記、盧大源、洪申騰、林□坑、□昌號、洪有諒、□興號、謝晉隆、協珍號、漳美號、黃仁和、林廣安、□□黃新發、林獻瑞、洪文英、以成號、□□觀、正利號、李協福,各捐銀十大員。

  林泉勝捐銀八大員。李□觀捐銀七大員。張源春捐銀七大中。生員陳世芳捐銀六員。王朝棟捐銀六大員。許茂春、德源號、新東利、芳茂號、陳合興、新發春、泉豐號、陳京觀、潘源盛,各捐銀六大員。楊志詠、長裕號、陳□記、郡城莊志□,各捐銀五大員。協順號、洪行觀、郭協發、王逢源、范源興、謝隆記、和德號、鄭東山、楊南春、陳神求、洪振順、林□隆、陳宗□、王天福、金盛號、李瑞記、永昌號、□老觀、郡城黃文蔚、陳泉珍,各捐銀四大員。桂豐號、陳萬菊、林仁興、洪神助、李振裕,各捐銀三大員。丁七觀、張文全、洪品觀、林撻觀、龍泉號、吳泉茂、林□觀、□□鄭□觀,各捐銀三大員。振□號、楊南馨、長發號、□亨號、□泉發、□□□、□協□、林□□、楊□春、王□利、方如意、許德觀、彰德堂、王合源、余損觀、林紫圃、洪□觀、柯榮東、銀同松亭、烏□號、林江和、□□號、林合□、□□觀、□□□、丁□觀、李萬順、黃柒觀、謝全觀、李□川、鄭鎮海、林儀觀、林老觀、李寶□、李立德、成發號、林傳祖、陳□□、林邦慶、生員林渭濱、鑾和號,各捐銀二員。楊尚珍、日春號、林宗勝、新發利、陳江海、□順號、□□觀、□梧□、□□觀、陳天□、李□□、林□觀、黃□□、泰發號、鄭□觀、新協義、錦成號、劉溫觀、德發號、陳明月、吉興號、鄭榮錦、康入觀、魏前觀、聚利號、□泉黃歡觀、黃燦觀、謝頭觀、陳天生、陳景山、王光□、劉漢觀、黃□觀、王天記,各捐銀一員。

  水□莊陳升記捐銀六員。陳德恩、陳光恩、徐□元。陳唐欽、陳瓊觀、黃文淑,各捐銀二大員。王耀觀、粱三才、陳□□,各捐銀一兩二錢。

  共捐銀二千九百三十員零四錢。街莊眾等總合捐銀四千三百七十四員零四錢。

  道光二年歲次壬午陽月榖旦,住僧應璋立。

  按:碑存屏東萬丹鄉寶長厝(寶厝村),高一八八公分,寬八八公分,花岡岩。額題「萬泉寺」三字。有副碑二:(一)「萬泉寺重修捐題緣金碑」、(二)「萬泉寺重修捐題碑記」,俱錄存「其他」類。

  ·中埔宮代天府碑記(道光二年)

  蓋聞建置廟宇,奉祀神明,非特莊人;即凡朝廷京師,無不設立。所以然者,謂神明之靈爽,可以庇蔭國家,保祐人民也。我中埔莊,自開基以來,創造廟堂,崇祀代天府千歲爺神像,各家喜慶,人口平安。爰是眾等鳩集捐題銀兩,置買園宅充公,以為廟中香資。斯神之赫濯,顯耀罔替;閤莊之人眾,長幼益熙。但沿久弊生,恐園宅契券輪流掌管,未必盡皆得宜,莊眾簽仝議立石碑,將契字登載碑中,設立千秋,永垂不朽。書為碑記。

  立賣杜絕書契人仁壽里□埔莊陳士提,有明買園□□□,抽出大坵園一坵,東至岸,西至陳四園,南至車路,北至陳□園,四至明白,年納□□□租銀五錢。因乏費,託中引賣。代天府王爺願□出銀六十元,買充廟內立碑。銀即同中交訖,園□□爺頭家管耕,□□□已與房親無干。此系二比甘願,各無後悔。口恐無憑,立賣杜絕契一紙,□執為炤。嘉慶十三年四月(缺)日,立賣杜絕書契人陳士提、為中人王媽彰。

  立賣杜絕書契人仁壽里□埔莊陳士提,有明買產宅□□半□園九坵、栽種□□□,在□埔□□□□,廍中車鼎器□□備,年納大租糖六百□三十斤。東西四至□坵□額條段,□明契中。一、園一坵,坐在楠坑,分插芒蔗十八行。又園一坵,在□□□□□□□。又園一坵,坐在□□□,分插芒蔗十二行。又園一坵,坐在外廍隔車路,分插芒蔗十二行。又園一坵,坐在□尾,分插芒蔗十行。又園一坵,坐在□後,分插芒蔗十行。又園一坵,坐在竹仔腳,分插芒蔗□行。又一坵,耕作水田,坐在水堀。又□□□□明白為界。因乏費,託中引賣王爺頭家,佛銀二百三十元,銀同中交訖。□份園□頭家營耕。此園□□□□,與房親□□無干。二比甘願,各無反悔。口恐無憑,□□□□立賣杜絕書契一紙,付執為炤。嘉慶十九年二月(缺)日,立賣杜絕書契人陳士提,為中人陳□□。

  立賣杜絕契人觀音里中埔莊李光為,有宅一所,在本廟前,東至本廟埕,西至李宅水井□界,南至車路,西至明白為界。□託中引賣王爺頭家,佛銀三十三元,銀同中交訖,宅付頭家□□,不敢異言阻當。□二比甘□,□□□立賣契一紙,付執為炤。嘉慶五年四月(缺)日,立賣杜絕契人李光為,為中人□天德。

  道光二年十一月(缺)日,捐銀眾弟子□名:王□老、陳現老、王□老、孫萬老、陳源□,陳樓老、蔡□老、王□老、林度老、王經老、蕭□老、□成老、□□老、孫□老、呂虎老(中埔莊)、林景老、王□老、孫檜老(瓦厝莊)、杜□老、王相老、□□老、□□□、□□□、□□□、楠梓坑、□海老、李謨老、李□老、李幼老、□元老、金□老、陳□□同立石。

  按:碑存高雄市楠梓區中陽里代天府,高一○八公分,寬五七公分,花岡岩。額鐫「中埔代天府」五字。

  ·龍溪天上聖母碑記(道光五年)

  天上聖母之所以崇奉祀典者,由來尚矣。我龍邑蒙庥無既,前經設立祀租田,址在火燒莊口;因有水災之患,遂致荒蕪。茲爰集公議,再行捐金,創建祀業,以為恭祝聖誕之資。至若光前裕後之舉,更有望於後賢者也。

  爰將捐題姓名勒石以垂不朽,福有攸皈。

  歸來莊天上聖母捐銀四十一大員。總爺陳高山答謝黃羽傘一枚、彩旗一對、傘燈一對,計共捐銀五十大員。舉人林得時捐銀十五大員。總理陳大成捐佛銀四大員。方茂記號捐銀四十大員。蔣金順號捐銀四十大員。高成興號捐銀三十大員。鄭來興觀捐銀二十大員。鄭永興公捐銀二十大員。吳再添觀捐銀二十大員。蘇廷華觀、蘇新基觀、楊義林號,各捐銀十大員。林艾觀捐銀五員。

  蘇水賜觀捐銀八大員。林和成號、林萬春號、施和發號、李協發號、高瑞英觀、陳住觀、玉馨號,各捐銀六大員。蘇振成號、毛清標觀、施沛然觀、方玉成號,林振億號、饒尚觀、蘇新興號、林水觀、馬水觀,各捐銀四大員。劉漢章觀、郭溪水觀、施珍瑞觀、施招郎觀,各捐銀三大員。王仕同觀、陳學觀,各捐銀一員半。

  林文興號、黃德合號、施章興號、林現德觀、蔣天僯觀、毛晚生觀、陳意誠觀、周大□觀、王啟同觀、潘天成觀、陳聽觀、陳安觀、侯委觀、張蔡觀、王爽觀、施妙觀,各捐銀二大員。

  施光萬觀、吳光賢觀、施長庚觀、楊天富觀、林江海觀、周文德觀、黃江河觀、黃光占觀、黃添賜觀、王光水觀、王寬盛觀、王仕朝觀、施金水觀、施淵泉觀、施妙山觀、施嘉成觀、施謨論觀、侯領生觀、施和興號、張存貴觀、施必昌觀、方定山觀、鄭文隆觀、蔣升草觀、王江水觀、邱全祿觀、尹陶潛觀、陳保定觀、吳光冬觀、鄭明德觀、陳佛泗觀、黃威寧觀、黃甫山觀、陳存孝觀、王文鶴觀、郭永吉觀、侯光平觀、毛章舉觀、綿泰號、陳壽觀、毛龍觀、莊金山觀、林裙觀、蔣崇觀,郭蓋觀、林寬觀、莊愿觀、魏什舵、鄭水觀、林養觀、潘解觀、李錦觀、鄭穆觀、黃贊觀、林江觀、陳吉觀、施海觀、施准觀、周殿觀、陳全觀、蔣麟觀、林武觀、施異觀、李水觀、蘇求觀、蔣滾觀、蔣大觀、陳才觀、朱騰輝觀、鄭魁觀、蔡諧觀、吳武觀、林明觀、楊天賜、陳寬觀、郭諒觀、郭清觀、柯番觀、徐永成觀、陳宗觀、周杰觀、侯國觀,頭家毛清標、高成興、高瑞英、林文興、蘇振成觀、楊水觀、邱侢觀、陳友觀,各捐銀一大員。

  道光五年三月(缺)日,首事方公務同立碑

  按:碑存屏東縣屏東市天后宮,高一八二公分,寬六五公分,花岡岩。額題「龍溪天上聖母」六字,「碑記」二字為編者所加。

  ·清溪天上聖母碑記(道光五年)

  天上聖母,慈帆濟海,澤沾群生;故我阿■〈侯,彳代亻〉慈鳳宮眾等虔誠崇祀,以酬神恩。而在我清溪眾等,有每至□□勿替,訂期祭獻,冀神德永興。然以臨時捐題頗稱難事,所以雄集我邑人等,捐金建業,收租作費,擬定□□,餘存後置;但恐久而淹沒,孰若前而立碑?故將捐題銀項,以及建置租額,共九十九石一斗正,計共文□九紙,交付值爐輪流;又置大簿三本登記一樣,同立石。一本在阿緱街監生王嘉輝收存,一本在廣安莊收存,一本在龜屯莊許天助收存。

  武魁劉瑞麟捐銀三十五元。許天助捐銀三十大元。許耀武捐銀二十大元。王和美捐銀二十大元。監生王嘉輝捐銀一十大元。林金亨捐銀一十大元。林懷仁捐銀一十大元。吳廷生捐銀一十大元。貢生王振德捐銀一十大元。

  許梓生捐銀七大元。許燕生捐銀七大元。許金生捐銀七大元。王協源捐銀六大元。許照觀捐銀五大元。許琴觀捐銀五大元。李文富捐銀五大元。高玫光捐銀五大元。許俐觀捐銀五大元。王光宮捐銀五大元。許文補捐銀五大元。蔡以贍捐銀四大元。陳騎生捐銀三大元。王超禮捐銀三大元。陳厚生捐銀三大元。陳壽祖捐銀二大元。林逢捐春銀三大元。陳天送捐銀二大元。柯爺生捐銀二大元。柯水生捐銀二大元。郭光掄捐銀二大元。郭吉成捐銀二大元。郭仁護捐銀二大元。許慶自捐銀二元。林文苞捐銀二元。柯德生捐銀二元。王佃臣捐銀二元。陳泉興捐銀二元。蘇三合捐銀二元。許媽力捐銀二元。高天送銀二元大元。陳王生捐銀一元半。

  陳光串、王瑞珠、王鍾泰、陳堂生、林越生、蔡茅生、陳贍生、張兩生、柯傳生、張捷生、張晚生、林國忠、蔡祐生、劉光回、高瓊生、陳天賜、沈珍生、蔡惠生、蔡胡生、蔡琛生、陳■〈金員〉生、董元鬧、高得生、蔡淦生、蔡榮華、柯溪生、陳孟生、許苞生、劉光標、劉光斷、劉光務、王世慶、蔡媽吝、陳賀觀、白媽榮、蔡天生、李石生,以上各捐銀一大元。

  許永順號添捐銀十大元。

  道光五年桐月(缺)日,公置同立碑記,蓮英吉。

  按:碑存屏東縣屏東市天后宮,高一三二公分,寬七○公分,花岡岩。額題「清溪天上聖母」六字,「碑記」二字為編者所加。

  ·重修安瀾橋碑記(道光五年)

  安瀾橋利行旅之捷便,南河港通■〈舟古〉艇之往來;而橋為海口要衝大路,曩日幾回創造重新。迨嘉慶甲子冬,郭子璋等共董其事,捐貲購木再造,今復圮壤。竊思:木雖堅,久終不固;不若石之厚者,彌久長存。即欲易木更石,惟恐河溝塞窄,■〈舟古〉艇出入維艱;友珠等爰備資,依舊架木成梁。是歲葮月三日興工,重新再造,計費三百餘金,勒石以昭將來。是為序。

  計開:郭子璋捐銀一百元。柯尚協捐銀八十元。郭仲濟捐銀六十元。郭友珠捐銀四十元。以上共捐銀三百二十元。王增壽助石八片。蔡□觀助二十工。

  道光乙酉仲冬榖旦,董事:郭友珠、柯尚協、郭子津同立石。

  按:碑原廢為臺南市西區西羅殿前路石,民國四十三年(公元一九五四)移存臺南市立歷史館小碑林,高一○六.五公分,寬五九.六公分,花岡岩。年款道光乙酉,五年(公元一八二五);文中嘉慶甲子,九年(一八○四)。

  ·重修忠義亭碑記(道光五年)

  忠義亭在鳳邑港西里西市莊,康熙六十年,總督覺羅滿保為粵莊義民建;雍正十一年,御史覺羅伯修,提督學政高山重修。

  康熙六十年,總督覺羅滿保題准:『朱一貴倡亂臺灣,佔居郡縣,侵犯南路,義民李植三、侯觀德、涂文煊、邱永月、黃思禮、劉奎才、林英泰、鍾國虯、林文彥、賴君奏謀起義,誓不從賊。於四月廿四日,先遣艾鳳禮,涂煊華赴府請兵。五月初一日,府治失陷。各義民於五月初十日糾集十三大莊、六十四小莊,合粵鎮平、程鄉、平遠、大埔、閩永定、武平、上杭各縣人,共一萬二千餘人,於萬丹豎立大清旗號,連營固守。以八社倉廒貯粟一月餘,遣劉懷道帶領鄉社番人固守倉廒。各義民糾眾拒河嚴守一月餘,不容賊一人南渡淡水。六月十八日巳時,賊從西港口偷渡新□,劉庚甫、陳展裕、鍾貴和統眾與賊合戰兩次:糾入侯欲達、梁元章、古蘭柏,與賊戰於小赤山;至晚,復戰一次,各有損傷。十九日,賊犯萬丹,劉庚甫、侯欲達、陳展裕、古蘭柏、劉懷道合眾拒賊,且戰且守。誘至濫濫莊,鍾德純統眾賊後,從北殺入;劉庚甫、梁元章、古蘭柏、劉懷道統眾從南殺入;陳展裕、侯欲達、涂定恩統眾從南殺出:三面合攻,賊大敗,退至淡水河。還有侯若詹、艾鳳禮,攔河截殺,賊眾無船可渡,溺死及殺者數千餘。義人民為首涂煊文及鄉社被賊殺死者一百一十一人。奪得大銃四位、砂砲四位、偽劄、偽印、旗號、軍器甚多」。奉旨:「從優敘給臺灣守土義民劄付一百一十五張,引兵殺賊義民劄付三十六張,擒賊義民劄付二十三張」』。

  乾隆五十二年,德□題准:『雍正十年,北路兇番不法,南路奸匪吳福生乘機糾眾。粵義民侯心富,先於康熙六十年朱一貴竊發案內已經立功;至雍正十年,復行率眾九百餘人,渡河應援,賊勢奔潰;又經水師提督王郡調赴軍前,備充嚮導,出力用命:應予以優敘,均照部冊有名外委例,各加一等,授為千總,給與劄付』。

  道光五年冬月吉旦立。

  按:碑存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忠義亭,高一一六公分,寬八二公分,砂岩。原碑缺題。

  ·福德爺牌記(道光五年)

  立牌記:北寮莊福份內,因乾隆□□□年萬府憲詣勘田園十二甲,因准造報冊內配納福德爺逐年春秋□□香煙祭祀。至嘉慶十五年,奉憲委員溫覆勘,十二甲經已歸屯,並無香煙公費。眾弟子再議:牛埔頂荒埔一所,喜捨與福德香煙。人有誠心,神靈庇祐;如有不肖之徒者爭奪混絕香煙之業,天、地、神祇重責三代!

  一段菜寮坑田,大租銀四錢。

  一段井仔頂園,大租銀一錢。

  一段買觀埔頂田,小租榖七石,帶納屯租榖銀二兩二錢五分。

  一段買鏡面田,小租榖十石,帶納南莊大租榖一石。

  一段買菜藔坑厝宅,小租銀二大員。

  一段牛埔頂田園,小租榖九石八斗。

  一段芋蓁埔坑田,帶納大租榖四石。

  一段買井仔頂園,小租銀七大員。

  一段牛埔頂園,小租銀三大員。

  一段井仔頂園,大租榖一石。

  一段四埔園,大租銀一大員。

  一段買井仔頂(園),小租銀四錢。

  一段北寮莊前園,納租銀四錢。

  一段井仔頂園,納大租銀四錢。

  井仔頂、桶盤頂二段園,大租銀一員。

  道光五年歲次乙酉(缺)月(缺)日榖旦。

  按:碑存臺南縣南化鄉北寮村福德祠,高一○四公分,寬五一公分,砂岩。本碑所稱之乾隆年間「萬府憲」,名綿前,乾隆四十三年(公元一七七八)任,約在四十六年十一月卸任;碑中不明之「乾隆□□□年」,要當不出其在任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