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公譜

  林氏宗廟修譜序

  凡例

  林氏正宗源流族譜序

  晉安世譜校正序

  林氏世紀源流

  殷太師比干公墓識語

  周武王封比干墓銅盤銘

  跋至聖先師孔子書「殷比干墓」

  唐太宗追贈比干太師詔及祭文

  重修太師殷比干祠墓碑記

  晉安郡王祿公墓識語

  宋仁宗皇帝〔御書「忠孝」〕題詩

  長林仕籍考

  林氏仕籍續考

  仕籍考補遺

  世系

  ·林氏宗廟修譜序

  林氏舊譜,世傳出於唐林蘊之手。然觀各宗刻本,其首皆弁以溫彥博之序。彥博為太宗從龍之臣,而蘊實貞元朝士,則舊譜不始於蘊明矣。獨恨溫序不言此譜得自何人,來自何地;由今思之,貞觀之初,以海內一統,再定族望,意其時必嘗徵郡國名家之譜,使上之中書,故溫乃得見而序之耳。自爾以來,譜學特盛、林寶嘗萃之以著「元和姓纂」;今譜中有「古仕籍考」一篇,記載簡當、而引據又多秘籍,殊非後人所能;則寶與蘊二人者或居其一歟!宋、明迄今,修輯日繁,顧卷帙雖多,而名篇轉少;試覆而校之,除「仕籍考」、「世系表」而外,其足資考證者,僅有「林氏世紀源流」及明林誌「晉安世譜校正序」二篇。而所謂「世紀源流」者,既闕撰人名氏,又瑣碎不成片段;於是林誌一篇,乃益為鳳毛麟角矣。

  民國壬申台中林氏宗廟,復有修譜之議,董其事者:從叔烈堂、獻堂、階堂、族叔秋金、宗兄耀亭,不才謬廁其列。夫修譜之難,既為上所述;重以處典籍無徵之地,丁彝倫失序之秋,則難之上復加難焉。議者又曰:『必續「士籍考」』;不獲已,乃取坊間共聞共見之「人名辭典」、「尚友錄」諸書排比而纂錄之。冷汗浹背,勉強成篇。嗟乎!是亦聊以塞責耳;抑何敢謂紹述先人、光揚祖烈哉!

  民國二十三年(甲戌)仲冬,台中裔孫幼春謹撰。

  ·凡例

  一、本譜著手之先,實集汕頭「西河林氏重修族譜」、廈門「鰲崗族譜」、廈門「輅存氏族系考」、秋金氏家藏手抄譜、耀亭氏家藏銅壺手抄譜、饒平縣子華祖派下族譜、「五全族譜」、先考家藏手抄譜,以資參考,力求減少過去之誤謬。雖見聞所限,誤謬或不能免;然心力既盡,吾宗必能諒之。

  一、本表以「輅存氏族系考」為藍本、與諸譜及「仕籍考」互相校對,從其可信而棄其可疑。

  一、由比干上溯自軒轅三十三世是為林姓以前之族系,今以得姓為始,故列堅公為一世始祖。

  一、本表自堅公至祿公六十四世,而「鰲崗族譜」所載僅四十七世,相差至十七世。今以干支求之:自武王元年丁卯堅公受姓、至晉太康十年已酉祿公誕生,計年得千四百二十三;再以六十三世分之,每世相距二十二載有奇。設以「鰲崗族譜」四十六世分之,每世相距三十載有奇(祿公僅一載故不算)。以漢民族之早婚,則從每世相距二十二載之說,或較可信也。

  一、堅公至放公,本表為二十三世,「鰲崗族譜」為十二世。考堅公受姓至放公出仕之年(周敬王三十年),計六百四十五年,一世相距至五十餘年,此又理之必無者也。

  一、堅之子,本表所載日載、曰磋;「鰲崗族譜」所載曰鍾、曰銘;其他名字相同者,亦十無一、二。今以「仕籍考」及經史百家所載為據,無徵不信之語均付闕如。

  一、萍公與九牧為從兄弟。萍公無生卒之年,乃以邁公出仕之年為據(唐光化二年)。舊譜載:萍公之孫和義公於宋末始入漳州漳浦。夫以唐光化二年,距宋末至於三百八十一年;如此悠久之間,僅傳三世,則其脫落又何待言。故老相傳:和義公以上不可知者至十四世。故明、清之際,修譜者稱和義公之父為十四郎公;然此語亦未可遽信,姑仍其舊,以俟咨訪。

  一、諸譜之序,錄要刪繁,使讀者得其梗概足矣。

  一、舊譜自九牧以上,凡人仕者,皆有像。然考其冠裳,則朝代倒置;視其面貌,則老少無分:蓋俗工所補無疑。今惟存比干公、堅公、放公、祿公四像,以志景仰;餘人則惟留像贊,以存德徽。

  一、墓圖不免失真,姑留之以待他日按圖而索。

  一、自堅公至子慕公兄弟,謂之「公譜」;自子慕公以下,謂之「私譜」。「公譜」謂宜家置一冊,「私譜」則頒佈獨限於本支也。

  一、「仕籍考」舊譜止於祿公,今以「尚友錄」、「中國名人辭典」、「臺灣通史」、「臺灣全志」為據,又增補三百餘名;自東晉至於有清歷代知名之人亦略備矣。其有掛漏,後起之賢或能匡其不逮也。

  一、「林氏世紀源流」序所載之系統,雖與本表不同,姑存之以作參考。

  一、系統表以十一世為一表,其第十一世復重載於第二表;蓋欲其首尾啣接,眉目明瞭;又別附說明於表下,亦「史記」年表之遺意也。

  一、系統表之說明,當以逐世順序為正。然因子孫眾多,一世之人數多至數十人;恐閱覽不易,乃變其例:如九牧葦公之直系敘完,然後敘藻公直系是也。

  一、堅公受姓於武王元年(丁卯),至西曆千九百三十五年,合計三千六十九年,是為林姓紀元。

  一、本譜之搜集材料,實賴莊發君之力為多,誌此以旌其勞。

  三千六十九年小暑日(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六月八日),裔孫獻堂謹識。

  ·林氏正宗源流族譜序

  林氏之先,出自黃帝高辛氏後。黃帝乃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母曰附寶,視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有孕,二十五月而生帝於壽丘。長於姬水,有聖德,受國於有熊氏。納四妃,生二十五子,得姓者十有二。一曰雲相,相生玄囂,囂生蟜極,極生帝嚳,為高辛氏。娶有娀氏女,名簡秋,從祀於禖,浴於玄丘之水,見玄鳥墮卵,取而吞之,遂孕而生契。及長賢,而舜用之,薦於堯,為司徒。佐禹治水有功,乃封國於商,賜姓子氏。契生昭明,明生相土,土生昌若,若生曹圉,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報丁,丁生報乙,乙生報丙,丙生主壬,壬生主癸。癸生天乙,謚曰成湯;伐夏無道,得天位,為殷國。傳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而生帝辛,為商紂。暴虐無道,殺害生民。比干,紂叔父,帝乙庶弟也。有賢德,佐紂為孤卿。見紂無道,微子去箕子囚,累諫不聽;乃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諫而不從且死,忠之至也』。乃奉面而進,諫不去者三日。紂問何以自持,比干曰:『善行仁義,所自以持也』。紂怒曰:『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遂殺比干,刳視其心,焚其面,下令曰:『宗小師說妖言惑眾,故誅云』。又剖比干次妃胎而視之。時正妃夫人陳氏有孕三月,恐禍及之,即將婢四人奔於牧野,避紂之難;逃於長林石室中,而生男名堅,字長恩。至周武王伐紂,夫人乃將堅歸周朝。武王以其居長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賜為林氏;以其殷湯之後、先王之冑,且能遠害避紂之難,以不絕其世。其智足以任政,遂拜堅為大夫,食邑博陵,受封爵焉。

  夫人受姓,各有所因。或以生而得姓,或因功而命氏;有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是其義也。如黃帝生姬水,故姓姬。堯生伊耆,故姓伊耆。舜誕姚墟,故姓姚:此因生而得姓。因官,若司徒、司馬之類是也。官族者,若孟孫、叔孫之徒,食邑而姓。取地而姓者,各因其封;若蔡、管、宋、楚、齊、魏、韓、梁是也。故林之受姓氏者,實自堅始。堅之後居博陵,子孫遂成閥閱。歷周、秦及漢,玉鈕金繩,枝葉繁興,榮蔭當世。戰國以來,遇始皇焚書坑儒,譜牒散落。後漢之末,遭董卓遷都長安,墳籍失去。卓言林氏門宗強於河北,漢主受卓譖,收林氏宗族七百四十四人,同時流竄,昭穆失序。降及三方鼎立,天下凡為三國;生民惟習武功,莫知文藝。爰自晉氏失馭,五馬浮江,衣冠避於南地,因以枝分葉散。前後紀牒,多所闕漏。自非建盛節、立奇功,可以著美一時、垂名千載,鮮有不墜者矣。以故大族帝王之裔、世家諸侯之胤,忠臣孝子、文德武功,各擅蘭芳,俱傳桂馥。著馬遷之「史記」,傳述殊名;見篇目之繁文,君臣異式。莫不世序相承,昭穆不紊。及觀受姓得封之因,源委可究。桑梓卜居,邱陵兆域。適時遷而南渡,遇世亂而北移;或受爵而西分,亦因居而東徙。雖復三江殊流,會出岷山;九河暫分,終歸滄海。綴集條貫,舉宏綱目;派系雖別於九州,星羅實同於五緯。上自博陵受封,下及貴賤無殊,具題緘對,名曰「宗譜」。惟夫命代奇績,載在茂陵之書;冠世高勳,先紀邱明之史。各隨事實,欲其傳信。庶幾來代哲人,尚有所考云。

  唐貞觀六年四月朔,中書令西河公並州溫彥博譔。

  ·晉安世譜校正序

  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師比干諫紂而死,其子堅逃於長林,周武王克商,封比干墓,爵堅郡公,命為監,賜姓林氏,食采博陵。堅生載、磋。載,襲封清河公;磋,成王時為大夫。磋生虎,為康王卿士;虎生光,康王再命為大夫。光生相,昭王時復為監,監諸侯國。相生玄,玄為元士。玄生鳳,鳳生翊,翊生萇,世為夏官。平王東遷,萇之後材,總六師以從。自是林氏或在周,或居魯,或在齊、衛。其在周者,貞,為卿士;英,為太保;雋,為畿內侯;宏,為內史;繇,為司冠。其在魯者,雍、不狃、楚,代仕季氏,傳稱季氏之良者。而放,問禮孔子,以長山侯祀闕里。其在齊者,回,見「莊子」,既,見「說苑」。其在衛者,類,年百歲,與孔子同時,見「列子」。戰國之時,或在周,或在秦;而相趙者皋,始居九門,有九子,號十德之門。秦並趙,徙齊郡、鄒郡。始皇時,詰,為河東郡守;文度,朝歌令;治,為治粟內使;亮,侍中。漢高祖定三秦,皋四世孫摯,從趙元父有功,封平棘侯千戶;傳子辟疆,國除。景帝分鄒縣置濟南郡,遂為濟南人。元康中,闢疆曾孫常覲為貞圉大夫。蓋自平棘懿侯四世而太傳尊,始由儒術顯;以今文尚書,授丞相平當,傅為歐陽氏學:故濟南之望獨盛。而秦侍中亮之後,則有御史大夫別、少府述、御史中丞光,歷仕文、景、武帝朝。其出守廣陵者告、後漢侍御史袞、吳將軍恂,實後之。哀帝時,鋻,為北平太守;後居平涼者,為後魏太守遯。而閭,居成都,抱道隱居;元正間,楊雄師之:其始末無聞焉。新室更始之際,或隱或仕。光武中興,時,為徐州刺史。而尊之六世孫清泉侯邈,亦徐州刺史;下邳林氏,其後也。永平中,言,為少府卿;三傳為大將軍萬年侯恂。漢末,農,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之事;祗,尚書僕射:此其尤著者。而禮,為魯王相,歷山陽平原太守,以治行稱。魏受禪,譚,為尚書郎;豫,為河南、河東太守;道固,吏部尚書。晉泰始初,玉,為侍中兼司隸校尉;顯、歷安定、博陵、山陽三郡太守。而清泉之五世孫喬,與釋道林為友,「世說新語」記之;玄孫道明,後魏清河太守。清河子勝,北齊散騎常侍,後始見之臨清;唐太常博士寶祖焉。其居廣平者,隋太子率令庭珉,自仕縣徙魏郡;庭珉生實,廣平魏郡蓋同出也。晉安林氏出自徐之下邳,晉黃門侍郎穎(一作隸、字元從);隋元帝南遷,初寓江左、生懋、祿。懋,下邳太守,生六子:鋻之、宜之、慶之、侃之、旭之、敬之,時號六龍,是為下邳祖。祿,由散騎常侍遷晉安太守,卒於官,追封晉安郡王。二子:通直郎景、廣威(一作威武)將軍暹;葬散騎於溫陵九龍崗,始居侯官縣都西里,是為晉安之祖。景生散騎常侍開國侯綏;散騎事獨詳,暹之後不見於譜。而開國五子漢、群、格、熙、鄱,子孫始居莆田,歷宋、齊、梁,陳、隋仕者甚眾。開國七世孫英之後,自莆田遷洪州,隋末士弘稱帝鄱陽是也。十二世孫唐饒州刺史萬寵,三子韜、披、昌。韜生尊,尊生福唐尉攢,以孝致白烏甘霞;貞元中,詔立雙闕以旌之,故世稱闕下林家。昌,居漳浦。而披為太子詹事,生九子:葦,端州刺史;藻,殿中侍御嶺南節度副使;著,橫州刺史;薦,韶州刺史;曄,通州刺史;蘊,尚書員外郎、邵州刺史;蒙,循州刺史;邁,雷州刺史;蔇,福唐刺史。惟藻、薦,成進士;葦、著、曄、蘊、邁、蔇皆明經及第;蒙由薦辟。而蘊以忠義拒劉闢,事載「唐史」儒學最知名,世稱莆田九牧是也。葦生平樂縣主簿恕、豐城縣主簿應、壽州司戶惠。薦生廣濟令憑、武昌令總。曄生建安尉愨。蘊生國子祭酒愿,其後蔓衍於莆。蒙生餘杭令愻,其後皆居閩縣。邁生都昌令愈,其後分居長樂、長溪。蔇生晉江令恩,其後居仙遊。蓋自永嘉南遷,晉安族姓,閩中推為第一。其散處侯官、福唐、長樂、連江、溫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龍溪、漳浦者,皆其苗裔,而莆田最盛;故唐、宋稱為昌宗。

  蓋長林賜姓,自晉、魏以來言氏族者,相承如此。故唐李翱作比干廟碑亦據以云,而「列子」林類、「莊子」林回,注家相傳,皆云殷之遺民。林寶著「元和姓氏纂」時,匡簿家藏,固足徵不誣矣。獨夾漈鄭氏云:以字為氏,周平王庶子林開之後;開生林英,英生林茂、林慶,具譏寶以不知其姓之所自出。竊疑之。按「春秋傳」,林雍、林不狃、林楚,代仕季氏;故曰林氏之先,皆季氏之良也。而放,為魯人;回、既,皆齊人;類,為衛人:在春秋之時,宜非近世矣。夫林開為平王之子,其孫必以王父字為氏,何得入春秋百餘年間·其子孫離宗為庶,反仕陪臣者若是之眾且遠哉!且唐人尚譜系之學,家藏譜系之書,非若後世之判渙無考也。寶之為博士,尚論其世;而乃昧其所自出乎?無是理矣。然寶之所獨詳者,直濟南而下徐州清泉派耳。他如平涼、廣陵、魏郡、晉安、成都,僅附見焉。而黃門下邳之後,述於林蘊者,源流本末最為詳備。豈非永嘉之亂,文獻以南,當時衣冠世族之舊猶有存者,鄭氏蓋偶未之見耶?至於晉安之林,唐、宋號為昌宗,寶由黃門入閩,族姓推為第一;又有九牧、闕下,以彰大之;而寥寥清泉之裔,無或論著者。鄭氏以是譏寶,何也!然鄭氏所據,乃「鄒縣風俗通」所云,而鄧名世氏辨誤,亦以為然。余觀桓王之孫,有林茂、林英者,為王子克之子,則又一族而名氏同者兩人,是鄭說疑信已相半矣。否則林開之林,又自為姓,亦如虞仲之為虞也與!故今既據舊譜為譜,而復疏其異以備參考焉。

  明永樂十八年(庚子)十月,右春坊右諭德翰林院侍講閩縣裔孫誌謹譔

  ·林氏世紀源流

  林氏出自子姓,殷比干之後。比干,太丁之子、帝乙之弟、紂之叔父;見紂無道、直諫而死。夫人陳氏有遺腹三月,懼紂之禍,與婢四人遯於牧野、長林石室之間,生子名泉。周武王克紂,表比干墓,徵其後嗣。子泉方三歲,其母陳夫人抱見武王;以其居長林而生,令以林為姓,賜名曰堅。以殷湯之後、先王之冑,封公爵,食邑博陵。世為大夫,出膺牧伯之寄,入部卿士之列;間世傑出,代不乏人。堅生子二:銘、鍾。銘襲封,生藩、深、瀾、洙。瀾生棨、檜、樞、柯、榆。柯生焞、炳、煜。焞生塔、堪、壇,徙於齊。鍾,為司馬,生波、淮。波,夫人倪氏,生子三:模、標、欉。標生燁、燮、焜,居於莒。燮生塏、坦、地、均。坦生鑰、鎰、宙、錦、礦。宙,徙於魯,生絨、絹、經、纓、綿。絨,居衛。經生騰、謄、勝。騰生澤、洆、澗。澤,居陳,為大夫。勝生沛、活、漆。漆,居於蔡。活生玻、珠。珠生霞、霧、露、雪。霞生盼,任右將軍,居於晉。雪生觀、覲、視。覲,仕大夫,居於鄭。謄,為司空,生添禝、泳。添生、珊、瑚、璧,靈王時為司馬。姍生雯、雲、霓。雯,為費宰;霓,為司■〈寇,女代攴〉;雲,為大夫。雲生旃、族、旋、放、旌。旃,居楚,為令尹。族,為內史。旌,為正。旋,為司空。

  放,敬王時為大夫,問禮於孔子;夫人芋氏,生子畿汝、滿、鴻、滄。鴻生皋。滄,為太傅。皋,為趙相;夫人胡氏,生九子:仁、年、昇、昶、文、曜、岳、佐、衛,俱登膴仕:國人號為九德之父、十德之門。仁生燦、爨。燦生牆、堆、填。牆,徙於岳,生子鑾、釴。釴生酒,鑾生淆,居雍。昶生培、■〈光韋〉、■〈火鼎〉、煥、輝。培,居燕。■〈光韋〉,為司徒,生奎、墊、坑、壠。坑生鑄、鐸。鐸生泱、潑。奎,為昭遠將軍,生銓、鍠、鏘。銓,為大夫,生池、湖、江。江生桐、桃、楠、植。植,為太子太保;夫人詹氏,生珂、琰、瑗、瓚。琰生昆、峰,徙潞。崑生僑、伉、儷、廠。伉生嫩、姜、妍、媵、姿。妍,居許。瓚生崗、巖、岱。崗生儀、僊、修,為大夫。修生毓俊、毓雅。俊生廷麟、廷鳳、廷祥。麟生潮、賢。賢,居黃。潮生鎰、謐、謚。謚,居吳。鎰生迨、迓、道。道生敷、施。施生梨、業。梨生端,為大夫,居舒。謐生遐、邇。遐生■〈釐,未代厘〉、釐。■〈釐,未代厘〉生梧、梓、攀、枇、松。梧生密、欽、室、定。欽生儉、奢、法,居鄧。儉生宇。宇生盛。盛生隆。隆生日。日生盈,居高陽。奢生全、美。美生鋪、鎮。鎮生裕、祝,居並。鋪生湍。湍生森、杰。森生丙、丁。丁生坼。坼生鋒、釧。釧生顓、顙,居弘農。丙生墟、坵。坵生鍼。鍼生撥,居徐。墟生鈺、■〈金甸〉。■〈金甸〉生泮、遊。遊生樸、校。泮生本、相。本生煉、煖、煨,居晉陽。煉生迆、運。迆生訂。訂生額。煖生逋。逋生祼、禮。祼生顖。禮生穎。穎生懋、祿。懋生監之、宣之、慶之、侃之、旭之、敬之,居下邳,時號六龍。

  祿,當永嘉之初,從元帝南渡,充招遠將軍,領合浦郡牧。晉太寧三年,奉敕守晉安郡。

  晉安,古越地。初,漢誅越王餘善,以閩粵數叛,移其民於江淮,久空其地;至是,祿公纔人閩。故林氏之族晉安者,自祿公始。封晉安郡王,贈夫人為貴人。生二子:長景、次暹。暹,咸和五年,授威武將軍;夫人方氏,生三子:良之、武之、英之。景,封南平侯;夫人司馬氏、黃氏,生子二:緩、詳。緩,封桂陽郡南平開國侯;夫人黃氏,生子五:漢、群、格、熙、鄱。漢,為河南王典書;夫人陳氏,生子五:孕之、淵之、敬之、永之、漂之。群,授蒼梧郡孟陵令;夫人陳氏,生子三:越之、方之、報之。熙,任郎中令;夫人王氏、鄭氐,生子五:吉之、春之、歡之、喜之、尾之。鄱,歸隱杭州萬松文迪嶺;子高之、遠之。格,寧康元年,授郎中令;夫人胡氏,生五子:初之、昌之、根之、克之、靖之。初之;宋補功曹;夫人陳氏,生子三:福寧、壽寧、安寧。昌之,宋補廬陵主簿;夫人謝氏,子兆之,居瀝潯村。根之,宋補功曹;子二:容、寶。容,居浦林村。寶,為建州刺史,居大義村。克之,宋補功曹;子二:文玉、文清,徙潮州。靖之,景平元年,授雄戰將軍,終建安令;夫人陳氏,子六:藹之、頤之、僉之、遂之、偉之、濤之。藹之生五子:超全、超稀、稠文、稠燭、信保,俱居溫州、台州。頤之,太始元年,為侍郎;夫人陳氏,子二:道、誘,仕梁為主簿。僉之,居石步村。偉之,封定平將軍:子八:伯樂、仲卿、僧鑑、繼常、雙扈、厥時、不疑、琴張,居大義村。濤之,子七:靈奮、靈度、靈智、靈樞、靈惠、靈液、靈光,俱居福州大加村、詩口村。遂之,太元十六年,為南海令;夫人鄭氏,子八:蕭史、長賓、肇真、安仁、歡忭、國容、堪時、遯民。長賓,仕宋,對右殿將軍,生顯祖。安仁,為武仙令;子汝陽、汝道。遯民,宋大明,為給事中;夫人黃氏,子七:玉童、玉質、玉琦、玉器、玉鍾、玉象、玉珍。童,生子邁,封安遠將軍,為朱紫忠義祖。質,生子佛進,為長樂祖。琦,居延壽村。器,仕梁,封征北將軍;生子英,居潮州。象,天監中,封西平將軍;夫人陳氏,子三:廷監、廷翼、廷欣。廷監,為冀州刺史。廷翼,官功曹。廷欣,為儀曹。玉珍,宋大明,補功曹;夫人陳氏,子三:元顯、元周、元次。元次、為建安令;夫人方氏、陳氏、何氏,子三:既、茂、詵。既,子二:辜、律,為長城、定莊、甜山、梨嶺祖。詵,子二:長雄、次德、俱仕後周;明帝武成二年,為侍郎,子孫居龍溪。茂,任右丞;隋開皇三年,由晉江遷莆田北螺村;夫人納刺都氏。子孝寶,武成二年,補國子祭酒;隋開皇中,轉河南令,遷泉州刺史;夫人王氏,生子:文幹、文強、文濟。強,唐開州教授;生子:國照、國規。濟,隋為侍御史;夫人方氏、張氏,子五:國楊、國清、國任、國都、國障。都,隋常侍參軍;夫人吳氏、陳氏,子玄興、玄譚、玄泰。泰,唐嗣聖六年,舉茂才·遷瀛州刺史;夫人吳氏,子五:萬寵、半珪、尚智、萬春、思歸。萬寵、開元八年,明經及第,遷高平太守;夫人黃氏,子三:韜、披、昌。韜,為禮部侍郎;生子尊,為太子太傅。尊生攢,攢居母喪,有白烏甘露之祥;是為闕下祖。昌,為澧州司馬。生子萍;萍,亦為澧州司馬,子孫居遊洋莒村。披,天寶十一年,年二十;明經及第,仕至太子詹事;夫人鄭氏、陳氏、朱氏,生九子:葦、藻、著、薦、曄、蘊、蒙、邁、蔇,是謂九牧祖。葦,建初中,明經及第,任端州刺史;夫人胡氏,生三子:恕、應、惠。恕,為平樂主簿,為前埭祖。應,貞元十七年,明經及第。惠,出嗣藻。藻,貞元七年,登進士,授侍御史,終江陵府使;夫人魏氏。嗣子惠,歷餘姚令,子孫居晉江、惠安、同安、夏井、江陵諸派。著,貞元六年,明經及第,授橫州刺史,夫人方氏;子患,居橫州。薦,貞元十二年,明經及第,授韶州刺史;夫人周氏,子二:憑,總。憑,授廣濟令;總,為武昌令,居石亭為石亭派。曄,明經及第,授通州刺史;夫人胡氏,子二:愨、志。愨,為建安尉,為前街祖。志,為雙石坑邊祖。蘊,貞元四年,明經及第,遷邵州刺史,夫人何氏;子愿,明經及第,授國子祭酒。愿,夫人王氏,生邕、同、圉。同,為竹嶼、東井、馬院後、田坑、上杭、江西、吉安、廣東諸派祖。圉生子保吉。保吉生孚。孚生惟愨,即天后父。蒙,授循州剌史,夫人姚氏;子愻,任餘杭令,居於閩縣。邁,授雷州刺史,夫人李氏;子愈,授都昌令,餘杭、閩縣、龍溪諸派祖。蔇,授福唐剌史,夫人鄭氏;子思,任晉江令,為仙遊祖:此九牧之分派也。餘支,再候考覈補入。

  ·殷太師比干公墓識語

  殷太師比干公墓,在汲郡——今河南衛輝府,去城西北十五里。周武王封其墓有銅盤銘,孔子有書「殷比干墓」四字。唐太宗貞觀十九年,迫封太師,謚忠烈。歷朝致祭,俱載祀典。

  墓東南地七頃五十畝,係前代相傳供祭,今汲縣民佃種辦祭。恐後泯滅,故勒石以誌之。計每歲四月四日致祭,羊一,豕一、帛、酒、果、香燭等物。佃戶張綱、張琬、李讓、李綱、崔昇等共種十頃五十畝(四月四日為公誕辰,載封建考)。

  明正統十四年四月日,衛輝府知府通州張亨識。

  ·周武王封比干墓銅盤銘

  唐開元四年,偃師縣武之奇耘耕卜築,獲一銅盤。形方四尺六寸,有鏤文深二分,其文十六字。初獲龕若豆釜,命工淬之,有古文字,不成言句:重鑿所得處,乃見斯銘。共後岡前道與泉並存,惟林木無矣。考覆圖籍,乃比干墓銘。銘曰:「右林、左泉、後岡、前道;萬世之寧,茲焉是寶」。

  河南偃師縣知縣江文標修刻。

  ·跋至聖先師孔子書「殷比干墓」

  衛輝比干墓前,有「殷比干墓」四字石刻缺者,先師孔聖人筆也;漢、唐以來,廟中所習見其書與周穆王時吉日癸巳石刻相肖,知其非後人所作,非聖人不能也。比干諫而死,聖人以「殷仁」稱之,其為之書墓也,斷斷然矣。且子適衛而往來墓上,不知其數。聖人嘗曰:『丘殷人也』。故,殷人因夏禮,殷有三仁,更不言商。茲比干墓而冠之以殷,於斯又知其為聖筆也。不然,由周而來幾千歲矣,中間兵火頻遭,非有神物護持,安能完固僅有半字之缺若斯哉!

  ……日,衛輝府知府通州張亨跋。

  (附)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詩

  嗟哉斯人,遭殷之季;五畝佳城,千秋弗墜。夫子適周,載經柏隧;早許「三仁」,詎惟四字!

  ·唐太宗追贈比干太師詔及祭文

  唐太宗皇帝追贈詔

  門下,昔望諸列國之相,漢主尚求其後;夷吾霸者之臣,魏君猶禮其墓。況乎正直之道,邁青松而孤絕;忠勇之操,掩白玉而振彩者哉!殷故少師比干,貞一表德,忠介成性;以明允之量,屬旡妄之災。玉馬遽馳,愍其邦之殄瘁;寶衣將燎,惜其君之覆亡!見義不回,懷忠蹈節。讜言纔陳,輕其百齡之命;淫刑既逞,碎其七尺之軀。雖周王封墓,莫救焚骨之禍;孔聖稱仁,寧迫剖心之痛:固以冤深終古,悼結彼蒼!朕觀風趙、魏,問罪遼碣;經途麥秀之墟,緬懷梓林之地。駐蹕而瞻荒隴,願以為臣;撫躬而想幽泉,思聞其諫。豈代終之義,久闕於往冊:易名之典,無聞於後代!宜錫寵命,以展宿心。可追贈太師,謚曰「忠烈公」。仍遣三品持節祭告,四品為副;所在有司封崇其墓、修葺祠堂,春秋二時祀以少牢,給隨近五戶以供祭享及洒掃,主者施行。

  〔唐太宗皇帝〕祭文

  維大唐貞觀十九年,歲次乙巳,二月己亥朔;三十日戊午,皇帝敬遣太府卿蕭欽宗、正少卿駙馬都尉長孫沖等,持節以少牢之奠,祭殷故少師比干之靈曰:朔聞龍躍鳳翔,必資鱗羽;聖王御下·必藉忠良。元首股肱,其道尚矣。惟君誕靈山岳,降德星辰;苞金石以為心,蘊松桂而為質。不以夷險易操,不以利害變節。孟津之師,挹高風而莫進;朝歌之滅,資至德而延期。且道喪時昏,好邪並用;暴君虐主,正直難居。是以江漢神龜殘形,由於蘊兆;荊山和璞碎質,以其懷珍。丹耀彩而磨肌,翠含色而解羽。驚風拂野,大樹先彫;零雨被枝,高花早墜:良由佩奇炫美,獨秀孤貞。雖道燭存亡,詎能遣凶殘之累;智周萬物,不能離顛沛之門。然則大廈將崩,非一木之能支;天命既去,豈一賢之可全!且夫舉過顯諫、存誠不欺,忠臣之義也;三諫不入、奉身而退,聖人之道也。何必殉形於國,以速商殷之亡;剖心於朝,以深獨夫之罪!每懷此根,正惜精忠!愚者睹朕斯言,以為飾非拒諫;智者明於此意。當知惜善愛仁。歎往哲之不迫,嗟後賢之未及!然則犯顏色、逆龍鱗、奮不辰、事不貳、蹈斯節者。罕有其人。非知之難,行之不易;所以永懷千古,駐駕九原。淒慘風煙,靡尋餘跡;荒涼丘隴,空負其名。昔周武封墓,褒忠表德;姬文葬骨,異世同臣。雖今古殊途、年休冥漠,式遵故實,爰贈太師。清酌少牢,以陳薄禮;遊魂不昧,鋻此嘉誠。

  司徒、太子太師、趙國公長孫無忌。開府儀同三司、申國公高士廉。光祿大夫、民部尚書、莒國公唐儉。吏部尚書、駙馬都尉、柱國安德郡開國公揚師道。中書令、江陵縣開國子岑文本。正議大夫、守中書令、兼太子左庶子馬周。中大夫、守黃門侍郎楮遂良。

  右貞觀十九年二月三十日,長孫無忌等奏請,以贈比干詔並祭文刻石樹碑,奉敕「依奏」。

  前左宗衛鎧曹參軍事宜、弘文館學士臣薛純駝書。

  ·重修太師殷比干祠墓碑記

  裴騫曰:『自古拒諫之君,莫甚於紂;自古死忠之臣,莫慘於比干者也』。夫比干以王子宗親、少師重位,歎沈冒之亂德,傷商祚之淪喪,是故不得不言、不當不死者也。夫紂不聽其言則亦已矣,而必欲殺其身;知其為聖人矣,而復欲觀其心。妻孥何辜也,而必欲剖剔以視其胎。風雷號呼於七竅,胎卵殰殈於九原;斮脛砲烙之刑,亡論也。此自古拒諫之君,莫甚於紂;自古死忠之臣,莫慘於比干者也。然紂以十一年殺比干,武王即以十三年封其基。殷墟莽而狐兔,故宮鞠而禾黍;今紂城有窩,已失葬所。雖以六七賢聖,遺弓一泣。陵寢亡存矣。而比干之廟貌如生,高塚鬱嵯峨也。夷考銅盤有銘,魏文有文,唐使高麗有祀。灑掃有田,有戶。由宋迨元,修葺有加,雖與穹壤俱敝,可也。且商之孫子,其麗不億。祭器抱周,宋毫僅封。洶洶不靖之徒,今舉何在!

  堅,比干子也,逃匿林谷,賜姓為林,武王封為清河公。春秋林放,襲清河公。子姓延綿,一在河南光州,一徙福建莆田。今莆田之林,盛天下;致身立朝,尤多忠貞節義之士。稱文獻邦,科第蟬聯,語曰「無林不開榜」,是也。是比干之心雖剖,而其忠魂義魂,竟不殂落;其孕雖剔,而其世代雲礽,綽有表見。忠義之氣充塞天地,磅礴古今,孰得而泯滅之哉!故曰:不依形而立、不隨死而亡也。

  嘉靖丁酉,巡按河南監察御史慈谿葉公照、平定朱公方,先後相繼,奉命茲土。祗謁祠墓,慨意修復。先是,衛輝府知府涇陽呂君顓,調任未果。知府利津王君聘,鳩財役力,令輝縣主簿溫尚志、本府陰陽官路龍,日夜督事。正傾補壞,築土培林。自大殿、兩廊、二門、大門之內,又益以齊堂十間。綽楔隧表,煥然一新;以嘉靖戊戌冬十月迄工矣。於是守巡河北道布政使司左參政臨川樂公頀、按察司僉事京山王公格,式觀厥成,咸有題詠。

  亡何,十一月二十一日詔下,各處帝王陵寢、前代名賢敕葬墳墓蕪穢不治者,所在官司即與修理;照例編僉附近民丁,看護免差。於是王君率其僚同知晉城裴騫、通判日照許縉、淇南楊仲旻、推官遼州楊永福釃牲樹石,謂是役也不可無記。以騫調官多暇、留心文墨,嘗修、「比干錄」、作「比干傳」;請復為記。因表次如左,以附諸碑碣之後。使萬世為君者,未至稔惡拒諫,當以紂為殷鋻;萬世為臣者,若欲盡忠死節,當以比干為宗師。勿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繩人以比干,萬古無忠臣矣。然則過祠墓而式遺像者,可不凜凜然哉!可不凜凜然哉!是為記。

  明嘉靖十七年戊戌冬日,河南衛輝府同知、前通政司右晉城裴騫撰。

  ·晉安郡王祿公墓識語

  晉安郡王祿公墓,在福建泉州府惠安縣塗嶺官路大路頂;坐乾向巽,穴名「龍馬毓奇」。墓頂岩石,古篆有「林始祖諱祿公九龍穴」。墓明器尚存石將軍二,石羊二。墓上有碑文鐫「晉安郡王林公誥封貴人孔氏墓」,系明嘉靖乙酉裔孫太子太保、刑部尚書俊命男吏部郎中遠書,知惠安縣新建萬夔立。天啟丁卯,裔孫惠安教諭齊聖偕惠安舉人徽龍等重立。「龍馬毓奇」碑於道左,鐫「莆林始祖晉安郡王祿公墓道」。知惠安縣事安福鄧茂書。

  墓左傍有祠,祠祿公孔貴人神位,以天后從祀。

  ·宋仁宗皇帝〔御書「忠孝」〕題詩

  嘉祐六年,侍御史臣林悅乞歸祭掃祖墳墓。仁宗問曰:『卿,殷少師苗裔,家乘可得見乎』?悅取族譜以進。閱數日,御筆大書「忠孝」二字於譜,首鈐以御寶。又賜書二章,敕曰:「卿」珍重到家,可則回京供職。

  御制詩

  長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閩邦遠更綿;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數子孫賢。故家喬木蟠根大,深谷芝蘭奕葉鮮;上下相承同紀載,二千年後萬斯年。

  莆郡卿家名望族,三仁而下爵王公;存孤實抗回天義,報國常懷貫日忠。德潤丰姿人有異,光增譜牒世無同;古今紀難載窮盡,一代強如一代隆。

  ·長林仕籍考

  林氏本自黃帝四世孫,曰帝嚳;娶有娀氏女曰簡狄,感飛燕之祥而生契。迨其兄堯為天子,八十一載甲子,封為商,賜姓子氏。相傳十三世,至癸。癸生履。當桀三十六歲戊寅,履嗣為諸侯是為成湯,始居亳。及桀行淫縱樂,政事怠廢,五十三歲乙未,湯放之於南巢。於是,奉天受命而都亳,國號曰商,歲曰祀。世傳至盤庚始遷殷,改國號曰殷,是時商道復興。又傳至太丁,生子帝乙、比干、箕子。帝乙生子紂,嗣位,曰受辛;淫虐無道,剖王子比干心,而波及於其後。夫人陳氏,逃難長林,乃免。生子泉,武王克商,賜姓林氏,改名堅,嗣為諸侯。子孫繁衍,分仕列國,莫稽其世次。今考諸史,自周武王封堅公始,迨至東晉祿公,共百有七人。

  仕西周十人

  堅公、字長恩,比干公子。周武王賜姓林,封清河公,食採於博陵(博陵,古冀州之地,又稱曰西河)。

  載公、字元超,襲封博陵·領二百四十國。

  磋公,字孟居,成王時,官司馬大夫。

  虎公、字雄德,康王時,為卿士。

  光公、字景輝,康王再命為大夫。

  相公、字世標,昭王時,為大夫,仍作三監。

  玄公、字文通,穆王時,為元士。

  鳳公、字智羽,恭王時,為夏官。

  翊公、字義則,厲王時,為夏官。

  萇公、字茂端,幽王時,為夏官。

  仕東周二十八人

  材公、字顯仕,平王時,為司馬右將軍;總六師,從東遷。

  貞公、字稚安、釐王時,為卿土。

  回公、字彥若,惠王時人(晉滅號,公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走;時稱賢人。事見「莊子」)。

  英公、字懷遠,惠王時,為卿,再任為太保。

  乾公、字天德·襄王時,為卿。

  保公、字貴材,頃王時,為左將軍。

  雋公、字商英,匡王時,為畿內縣正。

  宏公、字賓遠,定王時,為內史。

  類公、字子拔,定王時人(公年且百歲,春披裘,拾穗於畦,並歌並進。孔子適衛,望之於野,顧謂弟子曰:「彼叟可與言者」!使子貢問之。事見「列傳」)。

  標公、字公譽,簡王時,為前將軍。

  繇公、字紹宗,靈王時,為司寇。

  雍公、字秀和,景王時,為畿內閭正,出為魯大夫(炊鼻之戰,公奮不顧身。事見「左傳」)。

  敏公、字明徵,景玉時,為畿內族正。

  放公、字子丘,敬王時,為大夫。唐玄宗賜號西河伯,宋高宗加封長山侯。

  楚公、字仲文,敬王時,為太僕正,出為魯卿工(蒲圃之役,公義不辭艱:奮怒之勇,以衛桓子。事見「左傳」)。

  輔公、字安國,敬王時,為太僕正。

  立公、字子敬,敬王時,為太傅。

  通公、〔字〕遐邦,敬王時,為縣正。

  不狃公、字文習,敬王時,為魯卿士(齊伐魯,敗魯師;公徐步而行。君子曰:『魯非無壯士也,季子不能使也』。哀公十一年,稷曲之師,公誓不卻戰,竭力而死國;謚為「忠」。事見「左傳」)。

  撫公、字安育,元王時,為青州牧。

  欣公、字子悅,威烈王時,為縣正。

  儀公、字文軌,威烈王時,為縣正。

  鸞公、字士翔,安王時,為左將軍。

  皋公,顯王時,為趙相(公生九子,國人號為九德之父、十德之門)。

  士元公、字弘道,顯王時,為司空。

  伯公、字萬里,顯王時,為司馬。

  宜公、字子亮,慎靚王時,為翼州牧。

  微公、字世隱,赧王時,為大夫。

  仕秦十二人

  芳公、字初茂(一作茂度),秦昭囊王時,為軍屯僕射。

  玄軌公、字元範,昭囊王時,為衛尉。

  伯葛公、字子華,孝文王時,為博士。

  尹公、字子牧,莊囊王時,為太傳。

  詰公、字元叡,始皇時,去為河東郡守。

  瑋公、字子玉,始皇六年,為左將軍、給事黃門散騎常侍。

  文度公、字世則,始皇十一年,為朝歌令。

  剛公、字世強,始皇二十一年,為郎中。

  稚公、字起先,始皇二十五年,為會稽郡守。

  韶公、字景通,始皇二十三年,為右將軍,轉鬱林郡守。

  治公、字元立,始皇三十六年,為治粟內史。

  亮公、字元英,始皇三十七年,為侍中。

  仕西漢十七人

  憲公、字世武,漢高祖二年,授司隸校尉。

  摯公、字伯勇,高祖七年,為燕相,封平棘侯,謚曰「懿」(公以客從趙元父斬章邯所置屬守功,封平棘千戶。文帝九年,子辟疆嗣,後免。宣帝元康四年,曾孫常瑾為貞圉大夫,詔復其家。事見「漢書」)。

  纂公、字雉龍(作雅記),惠帝元年,授中山郡守。

  別公、字元甄,文帝元年,授御史大夫。

  告公、字安仁,文帝十三年,授廣陵郡守;終封高亭侯,食邑三百戶。

  述公、字得遂,景帝元年,授少府。

  良公、字紹先,武帝建元二年,為中郎將。

  功公、字元昌,武帝太初元年,授御史中丞。

  車公、字重任,昭帝時,授司隸校尉;宣帝地節元年,加鎮國將軍。後辭官,隱於會稽山治「尚書」。

  憑公、字純義,宜帝本始元年,為征西將軍、並州刺史。

  尊公、長賓,宣帝時,為博士;以尚書講論石渠,官少府太子太傅(舊譜自秦末並居齊郡鄒縣,漢分齊郡置濟南郡,故林氏之望以濟南稱者,自尊公始也)。

  高公、字尚勤,元帝時,為征遠將軍、江州刺史。

  閭公、字大材,成帝時人,抱道隱於成都,為楊雄師。

  苗公、字玄蒐,成帝建始元年,授平原太守。

  鋻公、字察之,哀帝建平三年,授北平太守,封永安伯。

  寧公、字安國,平帝元始元年,授征南將軍。

  仕新莽三人

  金公、字文英,天鳳二年,授建威將軍。

  重公、字世基,天鳳三年,授河東、京兆二郡太尹。

  秉公、字任職,地皇二年,授司隸校尉,遷司徒。

  仕東漢十五人

  襲公、字長義(一作龔、字長人),更始二年,為攘姜校尉。

  時公、字敬節,光武建武十二年,為徐州刺史。

  丞公、字延覽,光武建武三十一年,為散騎常侍、冀州刺史。

  吉公、字世寧,明帝永平六年,授少府卿。

  謨公、字文興(一作文典),章帝建初元年,授玄菟太守,轉並州剌史。

  恂公、字元信,和帝永元十二年,授鎮南將軍、大中大夫,遷大將軍,封萬年侯。

  就公、字元希,殤帝延平元年,授諫議大夫,遷司馬。

  橫公、字令遊,安帝永寧元年,授左諫議大夫。

  邈公、字世穆,安帝時,為徐州刺史、封清泉侯。

  道公、字文修(一作遵、字伯大),順帝永建二年,授秦州刺史、司隸校尉。

  永公、字仕遙,順帝永和元年,授秦州刺史,封關內侯。

  肇公、字元始,質帝本初元年,授潁川、西河二郡太守。

  封公、字烈士,桓帝永康元年,授諫議大夫,遷奏州剌史。

  農公、字野賢,獻帝初平二年,任司隸校尉,錄尚書事。

  祗公、字靈智,獻帝建安二十四年,使持節大將軍、中書令、左僕射。

  仕魏十人

  胡公、字文淵,魏文帝黃初元年,任東萊、陳留二郡太守。

  譚公、字文惠,明帝太和元年,任東宮舍人,遷尚書郎。

  池公、字澄清,明帝太和四年,使持節為秦州刺史。

  泰公、字永字,明帝青龍元年,授廣威將軍兼中書令。

  川公、字君封,明帝景初元年,使持節為徐州刺史。

  豫公、字敬悅,明帝初三年,授河東、河南二郡太守。

  奢公、字道運,齊王芳正始二年,為司錄校封、金城太守。

  玄峻公、字玄樂,齊王芳嘉平元年,舉孝廉,任東宮舍人、尚書令。

  道固公、字仲達,齊王芳正始元年,任諫議大夫兼吏部尚書。

  冠公、字仕文,陳留王奐景元元年,使持節為秦州刺史。

  仕晉至祿公十二人

  玉公、字真寶,晉武帝泰始二年,為侍中兼司隸校尉。

  逢勳公、字公勣,武帝泰始七年,授博陵太守。

  惠勳公、字公養,武帝咸寧元年,任太尉兼太傅。

  奇勳公、字公異,武帝咸寧四年,授河南尹。

  殊勳公、字公特,惠帝永安元年,任太子洗馬。

  忠勳公、字公藎,惠帝永寧二年,任南陽太守。

  顯公、字仲宗,武帝太康時為安定、博陵、山陽三郡太守。

  業公、字公冑,惠帝永康元年,為司馬。

  禮公、字元副,懷帝永嘉元年,歷中郎主簿、太子太傅。

  穎公、字元從,居下邳、梓桐鄉;愍帝建興三年,除徐州別駕,遷黃門侍郎。隨元帝渡江,寓江左。夫人邴氏,子二:懋、祿。

  懋公、字世興,建興四年,除通直散騎常侍、殿中侍御史、侍衛將軍,遷下邳太守。夫人京兆韋氏,生六子:鋻之、宣之、慶之、侃之、旭之、敬之,俱貴,時號六龍;為下邳祖。後鋻之公生檜公,檜公生表公,表公生象公,象公生仁愛公,仁愛公生楚璧公,楚璧公生爵公,爵公生泰公,泰〔公〕生國敏公,居台州、溫州。

  祿公、字世蔭,隨元帝渡江,由散騎常侍遷晉安大守,封晉安郡王,遂家焉。林氏入閩居晉安,自公始。

  按舊譜,堅公生二子:銘,襲封;鍾,為司馬。史言成王二十一年,林載襲封,磋為司馬,名雖殊而爵實同;想必譜載其諱、史記官名,則二公名爵而無疑。

  ·林氏仕籍續考

  舊譜仕籍考,自周至東晉祿公;其後南北諸林均無續之者,寧非憾事!今自東晉景公始,錄至清季;南渡以來之人物,略見於此。吾宗中,他日有譜學專家發揚光大,為力尚多,企予望之。幼春謹識。

  景公、字明徹,晉咸和五年,授通直郎;從朱寶平南有功,加授鎮威將軍、散騎常侍,封桂陽郡平南侯。

  緩公、字義和,晉永和中,從桓溫伐蜀,破姚襄,累遷散騎常侍,封桂陽郡南平開國侯。

  格公、字世標,晉寧康元年,授郎中令。

  靖之公、字居廣,宋景平元年;授雄戰將軍,改建陽令。

  遂之公、字孟成,晉太元十二年,由郡三禮任主薄,遷東莞郡南海縣令。

  遯民公、字廷隱,五季宋元嘉三年,任郡功曹,轉給事中。

  玉珍公、字世寶,五季宋大明元年,補功曹。

  元次公、字有仲、一字子聰,仕梁,任建安縣令。

  茂公、字汝盛,隋開皇三年,任右丞公;由晉江遷北螺村,為九牧闕下祖。

  孝寶公、字宗珍,周武成二年,補國子祭酒;隋開皇六年,轉河南縣令,遷泉州刺史。

  文濟公、字季悅,隋時,任為洛州刺史;遷侍御史,安撫洛州、廣州等處。

  國都公、字帝舉、一字允平,隋任建安郡常侍參軍。

  玄泰公、字履貞,唐永昌元年,舉茂才,策對第三名;拜內校文章博士,遷瀛州剌史。

  萬寵公、字聖公,唐開元八年,明經及第,授新安郡文學,累遷長史、饒州太守,改高平郡諸軍事行高平太守。

  韜公、字茂復,唐天寶三年,諫議大夫,遷禮部侍郎。

  披公、字茂彥,唐莆田人。(「續書一覽」即記李棲筠薦授太子詹事;子九人,俱為刺史,號九林)。

  昌公、字茂吉,唐披公之弟也:篤學力行。隱居不仕。以子萍貴,贈中憲大夫。

  勗公、字公懋,唐閩縣人;大中元年,以開元禮登科,為吉州刺史。

  葦公、字敏樹,唐建初中,明經及第,授朝散大夫、西平太守,終端州剌史。

  藻公、字緯乾,唐貞元七年,擢進土;為閩省破荒初授客州支使、殿中侍御史、內供奉嶺南節度副使,終江陵府使。

  著公、字友直,唐貞元六年,明經及第,授歸州巴東令,歷邕州經略推官,終橫州剌史。

  薦公、舊名玄奴,唐貞元十二年,明經及第、登進士,初授衢州文學、守郊社令,歷北陽令,終韶州刺史。

  曄公、字若思,唐明經擢第,授滄州、景州司法;賜緋魚袋,除通州刺史。

  蘊公、字夢復,唐貞元四年,明經及第,復舉孝廉,官侍御史,遷為蜀推官;後還京、除禮部員外郎,拜邵州刺史。

  蒙公、舊名辟奴,唐薦闢奉,授孟陵主簿,累遷金吾衛長史、桐州刺史,終循州刺史。

  邁公、舊名諷奴,唐光化二年,明經及第,初調循州與寧縣主簿,累遷商州、雷州刺史。

  蔇公、號四明,唐明經擢第,初授京兆參軍、春秋博士,遷福唐刺史。

  攢公、宇會道,唐莆田人;貞元中,為福唐尉,以孝聞(「唐書」有傳)。

  簡言公、字欲訥,唐福清人;大中間,及第,官至漳州刺史。

  諝公,唐閩縣人;博學,善屬文,隱居不仕,作「閩中記」十卷。

  鶠公、字祥鳳,唐長樂人;開元中,進士,為倉曹參軍。

  寶公,唐濟南人;官朝議郎、太常博士,著有「元和姓纂」。

  滋公、字後象,唐閩人。會昌間,登進士第,與同年詹雄、鄭誠齊名;時稱「雄詩、誠文、滋賦,為閩中三絕」;官終金部郎中。

  慎思公、字虔中;唐莆田人。咸通中,登第,復中弘辭科;歷官秘書省校書郎、興平尉,陞尚書水部郎中,後為萬年縣令。

  嵩公、字降神,唐長溪人。乾符進士,召除秘書省正字;黃巢亂,東歸,觀察使陳巖辟為團練巡檢官,轉度支使。後除毛詩博士,終金州刺史。

  安公,五代福清人。以孝親聞。

  鼎公、字煥文,五代慈谿人;仕吳越,自鎮海軍節度使官,累遷至丞相。

  仁肇公,五代建閩人,官至洪州節度使。

  克已公,五代錢塘人;錢弘叔時,官通儒院學士,博學,善文章。

  緒公,宋大中祥符七年,詔舉草澤,州郡以公應,特授將仕郎、本軍教授。

  殆庶公、字希顏,舉進士;累官度支員外郎、秘閣校理,知明州。

  石公、字介甫,宋瑞安人。當安石新政盛行時,公獨以「春秋學」教授;鄉閭學者稱「堂奧先生」。

  逋公、字君復,宋錢塘人。工書畫,不求仕進。真宗嘉其高隱,賜以粟、帛;卒謚「和靖先生」。五代克巳公,即其祖也。

  從周公,宋潮州人;登進士第,累官浙東提點刑獄。

  悅公,宋嘉祐時,官侍御史;乞假掃墓。仁宗問之曰:「卿,殷少師之後,家乘可得見乎』?悅取族譜以進,御筆大書「忠孝」二字於譜首,敕曰:『卿珍重到家,可即回京』。又鈴以御寶,賜詩二章以榮其行。

  通公、字達夫,宋富川人。仁宗時,為御史,棄官歸。素工詩,隱豹山邑,人名其山曰「山隱」、巖日「潛德」。

  特公、字士奇,宋順昌人。十歲,謁江南李璟,獻所為文,授蘭臺校書郎。江南平,太宗以為長葛尉。天禧中,官至尚書右丞。仁宗時,進刑部尚書。與丁謂善,謂貶,公亦落職。知許州,還朝,以戶部尚書知通進銀臺司;卒。

  祀公、字卿材,宋南安人。天聖中,策進土,歷知康、雅、泰、淄四州,所至有德政。

  巽公、字巽之,宋海陽人。慶曆中,投匭論事。仁宗異之,授徐州議曹;不就,南歸。誦「易」,著書八篇,總名曰「易範」。

  概公、字瑞文,宋福清人。舉進士,知長興縣:其後歷知連州、淮南軍官,至太常博士、集賢校理。著「史論」百篇「辨國語」四十篇。

  積公、字公濟,宋劍南人;官至大中大夫。

  正華公、字君輔;事母孝,與六代祖林安,世稱為「湧泉大小孝子」。

  用中公、字擇之,宋古田人。從朱文公學文,公嘗稱其通悟修謹、嗜學不倦,謂為畏友。

  伸公、字伸之,唐林攢之後。熙寧中,為永靜幕官。程昉建實邊之策,議開舊河新葫蘆河於孟家口,遂為都水使者。

  且公、字士明,舉進士,為監察御史裹行;累遷殿中侍御史,終河東轉運使。

  從世公,宋長樂人。性好博濟;治平中,至蒲,見同邑錢氏女築陂於將軍巖下勿克成功,公捐貲十萬緡以給其役。

  豫公、字順之,宋仙遊人。熙寧中,進士,歷官七郡皆有遺愛。後坐蘇軾薦,入元祐黨籍。

  師仲公、字質父,宋南海人;明經修行。黃山谷謫涪,公往謁;山谷勉其教子。遂創義齋,延名儒訓子弟。

  師益公,宋、豫次子;以父任,授雞澤縣尉。上書論邊防利官,譏切時政;留京聽旨。金虜深入,累授閤門宣贊舍人、提舉京城四壁守御使。

  師點公、字詠道,宋臨海人,官州學教諭。嘗裒輯唐以前天臺題詠,為「天臺前集」。

  師說公、字箕仲,少舉進士,知名。以父蔭,當補官:遜於從兄師文及第師龍,故入仕最晚。試詮曹第一,累遷兵部員外郎、知建昌軍。丞相趙鼎力薦之,除浙東提點刑獄。

  遹公、字述中,宋福清人;元符進士。建炎中,歷龍圖閣學士;有「妙峰集」。

  敏功公,宋蘄春人。博通經子,尤長於詩。元符末,詔徵不赴;郡守林震舉其隱德,賜號「高隱處士」。

  沖之公,宋莆田人;以主客司郎中使金,被執不屈,徙之邊極。

  幹公、字國材,宋樂清人。屏跡不仕,居木榴山,因號「木榴子」;著「淵通」四十八卷、「覃思」十三篇。

  之平公、字國衡,宋蒲寧人。崇寧中,登第,歷監察御史。高宗幸臨安,招為福建、廣西招募使。

  宋卿公、字朝彥,宋仙遊人。嘗從陳瓘、楊時學;崇□中,登第。後知恭州;秩滿,以治行薦,留再任。

  安上公、字民瞻,慎思八世孫。大觀中,釋褐,歷官國子博士、江東路監察御史、吏部考功員外郎、秘閣修撰,直龍圖閣。以劾丞租汪伯彥、黃潛善誤國,故命致仕。

  子立公、字伯與,宋莆田人。弱冠通經學,登政和二年進土,知茶陵縣。靖康初,召集諸道以兵勤王,公募集民兵二千餘人率赴南道總管司;至荊門,遇胡騎,接戰不敵,中流矢卒。

  搏公、字圖南,宋福清人;善鼓琴。政和中,授楚州參軍,不赴;退居靈石九疊峰之下。

  霆公、字時隱,宋莆田人,政和進士。博學,深象數。紹興中,為敕令所刪定官。力詆秦檜和議之非,即掛冠去;當世高之。

  勳公,宋賀州人,舉進土。建炎中,獻「本政書」十三篇。書奏,為桂林節度掌書記。

  季仲公、字懿成,宋永嘉人。宣和初,舉進士,官吏部郎。

  郁公、字襲休,宣和進土;〔……〕再調福建茶司幹官。建州勤王卒自京師還,求卸甲錢,郡守逃匿;卒鼓噪取庫,兵為亂。公聞變,急入諭,遇害。

  孝澤公,攢八世孫。宣和中,登第,提舉廣東市舶。有番婦滿持環產以獻,為子求官;公不之許,上書力爭。

  叔豹公、字懿文,宋永嘉人。建炎初,為慈谿令;高宗朝,為濫察御史。

  一鳴公、字文卿,宋莆田人。以技正蔭,補官。梁克家當國,起知南雄縣,改知惠州。

  孝淵公、字全一,宋建炎中,歷判,建州、泉州。

  大中公、字和叔,登進士;寧宗朝,除中書舍人。韓佗冑柄政時,凡閒居十餘年;及佗冑誅,始起為簽書樞密院事。

  大春公、字熙之,宋古田人。崇尚理學,戒子弟不得用浮屠法。

  之奇公、字少穎,號拙齋;宋侯官人。補校書郎。會朝廷策士;欲參用王安石三經;公以三經為新法,痛詆之。所著有「書經全簡」等書行於世。

  保公、字庇民,宋鄞人。登上舍第,兩從廣西帥璧掌管機宜文字。家居十餘年,著「中興龜鑑」,高宗賜書褒美。紹興七年,除提舉江東常平茶鹽。九年,入為國子監丞,遷比部郎;修定「明州鄉飲酒禮」,頒行天下。

  枅公、字子方,紹興中,登第。孝宗時,知信州,再調遣江西運判。

  栗公、字黃中,宋福清人。紹興進士,累官兵部侍郎;因論朱熹本無學術、妄自尊大,為侍御史胡晉臣所劾,出知泉州。卒謚「簡肅」。有「周易經傳集解」。

  桷公、字子長、一字景安,宋長安人。紹興進士,官右司郎中;有「橫堂小集」。

  湜公、宋長溪人。舉進士。紹興末,除監察御史。

  積仁公、字充美,登宋紹興四年進土,歷知甌寧縣、北海縣;秩滿、改提舉河東路。靖康初;以中大夫直秘閣;再領平陽,進直龍圖閣,充秘閣修撰。

  安宅公,宋侯官人。舉進士,歷知新昌縣、戶部郎中兼權樞密院事。孝宗朝,擢左司郎中,遷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外公、字豈塵,宋晉江人。工詩詞,遊太學;紹興中,第進士,知興化令。有「孏窠類稿」。

  謙之公,宋莆田人。晚登仕版,在詞掖,多論駁,不得其言而歸;號「文軒先生」。

  光朝公、字謙之,宋甫田人。登龍興進土,歷官國子司業、廣東提刑。孝宗時,召為祭酒,除中書舍人。

  藏公、字子禮,宋英人;舉進士。乾道中,為浙東提舉常平;五年,知秀州。

  憲公、字景思,宋吳興人。乾道間中,監南獄廟;參政賀子忱愛其才,以孫女妻之,因寓居天台。工詩,有「雪巢小集」。

  鼐公、字伯知,宋黃巖人。乾道八年進士,為奉化簿、改定海丞,遷知侯官縣。

  彖公、字裔卿,宋乾道四年,詔特與進士出身,添差興化軍教授。

  光公、字子輝,宋建安人。乾道進土,歷知信豐承議郎;有「建安志」、「兵論」、「迂論」。

  宗放公、字問禮,淳熙丁未,舉進士,授潭州教授,改通州,知蘭谿縣。

  祖洽公,宋淳熙中,知常州。尊禮者儒,延見秀士,增修學校。以河久湮沒,重浚治之,民賴其利。

  椿公,宋錢塘人。淳熙間,官畫院待詔,賜金帶。工畫花草、翎毛、瓜果,師趙昌;傅色為生。

  夢英公、字叔虎,師事象山。登淳熙第,授祁陽簿,再調衡州法曹;所至飭整。後改知武陵縣,通判靖州,知武岡軍。

  公遇公、字養正,宋福清人。初以父蔭,補寧化尉;調建州戶曹,辭不就。研思道理、考論古今。遯跡山水者二十年。及卒,學者私謚「文隱」。有「石塘閒話」、「求心錄」o

  公玉公、字文振,宋連江人。淳熙中,舉進士,調建武教授。

  公治公,宋長樂人。十四歲,全通「九經」。淳熙七年,中童子科、授迪功郎。

  子沖公、字通卿,自號曰雲岫居士。以學問德業有聲鄉里間,士宗之者數百人。

  仲麟公,宋福州人。初遊上庠;寧宗朝,與揚宏中等伏闕上書,乞留趙汝愚;世稱為「六君子」。

  含公,宋共城人。宮延尉;年方三十,則掛冠去。

  仲虎公、字景詹,宋寧德人。慶元中,應武舉,廷試第二,除右騎尉中郎將,充通謝副使。

  仲嘉公,宋福清人;以詩名於世。

  略公、字孔英,宋永嘉人。登慶元第,喬行簡薦之理宗,除侍御史,遷諫議大夫,遂僉書樞密院書。

  磻公、字豈■〈慮欠〉,宋嘉平十三年進士,知海陽縣,除國子監丞,遷宗正丞、權工部郎;又除秘書丞、權司封。

  夔孫公、字子武,宋古田人。嘉定中,特奏名為縣尉。

  學蒙公、字正卿,宋永福人。從朱文公學,因築室龍門庵,講道德性命之學,不務俗學;鄉人皆師尊之。

  亦之公、字學可,宋福清人。繼林光朝,講道於蒲之江泉。

  岊公、字仲山,宋古田人。嘉定中,出守全州,日偕諸生講明正學,勉敦實行。在郡九年,多惠政,郡人祀之柳宗元廟。有「毛詩諫議」。

  有之公、字公侶,嘉定間進士,授賀州司法:歷知古田縣、南雄州,官至朝散郎。

  守威公,宋公安人。幼喪父,事繼母甚孝,為鄉里所稱。

  文之公、字子彬,宋福清人。宋季文體纖弱,公獨用意為古文,平易高古;學者宗之。所著有「通鑑綱目」。

  子雲公、字質夫,宋長溪人。寶慶進士,為融州教授;潛心理學,躬行實體,多所自得。有「易說」。

  希逸公、字肅翁,宋福清人。紹定間進士,歷秘書省正字、司農少卿,終中書舍人。

  表民公,宋臨海人,博物洽聞;嘗修「赤城志」及自為「續志」三卷。

  文昭公、字宗範,宋福清人。有「論語注」一卷。

  宗道公、字仲學,宋福清人。性聰敏,為文章,一不經意,詞氣豪逸;尤善隸書。景定間,嘗領鄉薦。

  公一公、字道初,宋樂清人。年二十,舉於鄉。景定中,廷對,有司第其策,宜為第一;會丁大全請於理宗,以公主下嫁大魁,屬周震炎擢其私人,抑公第二;時論譁然。調興國軍判官,除宗學諭。

  耕公,宋景定初,攝惠州事,為政慈祥。嘗有盜為人所獲,送於官;公察其迫於饑寒,從容諭之,且遺以錢三緡而歸之。自是,境內無盜。

  大有公、字亨之,宋仙遊人。年十六,棄舉子業,千里求師授「六經」,不為章句之學。咸淳初,以子雷龍預薦,賜迪功郎。

  以辨公、字子泉,通「易」「書」「春秋」,尤善說「詩」。

  琦公,宋閩縣人。德祐初,元兵迫臨安,公於赭山結集數千人捍禦海道,以功補宣教郎。文天祥開府劍南,佐其幕;後被執至建康,以憂憤死。

  景熙〔公〕、字德陽。宋平陽人。上舍釋褐,歷象州教授。元兵破宋都,公與同舍生鄭樸翁等相率為採藥者,至陵上拾收骸骨,又以錢購漁者於湖水中求得理宗顱骨,葬於越山。後歸,教授鄉里;所奢有「霽山集」行於世。

  同公、字子真、號空齋,宋福清人。與弟合,俱有隱操。元兵至福州,抗節死。有孝詩。

  泳公,希逸長子;字太淵,自號艮齋、又號弓寮。寶祐進士,出宰安溪。善墨竹,能篆;工詩,有集。

  洪範公,宋閩縣人。自幼苦學,及長,博通經傳;累舉不利。教授門弟子,頗有達者。著「諸經義方」數十卷。

  國鈞公、字公秉,宋莆田人。高宗朝,以其嘗由里選版,授迪功郎,加承議郎,賜緋衣銀魚。

  逢龍公、字慶雲,宋平陽人;太學生。咸淳中,與弟廷龍同叩閽言事,忤賈似道。歸里後,又上封事;似道怒,削其籍,押還本貫。元兵至,溫素聞公名,索得之;公攘臂怒罵,以腹觸刃死。廷龍亦被執不屈,同日遇害。

  維屏公、字邦授,宋長溪人。通「易」、「書」、「詩」三經;梁克家判福州,延禮郡庠講道受業,一時學者雲集。有「易」、「春秋」等論、「韓柳辨疑語錄」諸書。

  廣公,宋萊州人。初以捧日軍授內殿崇班,後遷英州刺史。

  頤壽公、字褒世,宋晉江人。博覽經史,尤工大字。業醫,所活甚眾,號「華陽處士」。

  駉公、字德頌,宋寧德人。清修苦學,博極群書,「九經」注釋暗記成誦,尤習當代典故;領嘉定中鄉薦。著「源流至論皇鑑」前後集。

  雱公、字德溥,以父任,補明州刑曹椽兼功曹;時將籍寺觀餘財,雩爭之得罷。歷知錢塘、安吉二縣,遷宗正寺丞,通判福州;終朝奉郎。

  謨公、字丕顯,宋連江人。從林之奇遊,於呂祖謙為同舍生;長祖謙數歲。手鈔其詩文,默讀。及祖謙講學授徒,公詘首受業,從諸生後為謹;祖謙稱為閩中瑞物。

  憲卿公、字公度,宋懷安人。從朱子學,色溫氣和;擇言謹行,誨人必以義理,鄉里化之。公死無子,鄉人即其所創存齋祠之。

  攄公、字彥振,宋福州人。累官翰林學士,知穎州,終慶遠軍節度使。

  子長公、號筆峰,宋閩人。官京學教諭;有「論學繩尺注」。

  正大公、字敬之,號隨庵;宋開禧中,為嚴州學官。有「風雅遺音」。

  光世公、字逢聖,宋莆田人。淳祐中,以易學召赴闕,充秘書省檢校文字;官至迪功郎。有「水村易鏡」。

  至公、字德久,宋嘉興華亭人。官秘書郎。登朱熹之門,有「易稗傳」及「文集」。

  坤公、字載卿,號誠齋,元會稽人。曾官翰林;有「誠齋雜記」。

  泉生公、字清源,元福州永福人。天曆進士,授福清州同知,官至翰林;與直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卒,謚「文敏」;有「春秋論斷覺是集」。

  超宗公,元內丘人。從劉因遊,深得道學之旨;著有「志學指南」、「心學淵源」二圖及「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諸圖等書。

  廣發公、字明卿,號三溪,元龍溪人。薦授安溪學官,歷汀漳萬戶府經歷。善古文,工詩;有「三溪集」。

  興祖公,元羅源人。舉進士,知鉛山州;繼陞道州路總管。

  靜公、字子山,號愚齋,元德清人。窮研經史玄釋,累辟不就;有「愚齋集」。

  夢正公、字古泉,元黃巖人。以薦,補溧陽教授。蘄黃寇起,遇害。

  濟孫公、字石友,元仙遊人。至元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尋除侍講。

  弼公、初名唐臣,字元凱,明龍溪人。元末,官漳州路知事。明初,除禮部主事,遷豐城令,後知登州府。

  士敏公、名世懋,以字行。洪武中,由鄉貢入太學,除刑部郎中。以陳言,謫南丹州。永樂初,起知南康府。改淮安府。有「芹邊集」、「匡廬小稿」。

  右公、字公輔,明臨海人。洪武中,為中書舍人,進春坊大學士。成祖立,欲官之;不屈,劓之死。福王時,贈禮部尚書,謚「貞穆」。有「林公輔集」。

  圭公、字信玉,明莆田人。洪武初,以明經,薦為本邑訓導,陞寧國教諭。

  祖公,明潮陽人。終河間府通判。

  瑜公,明龍巖人。洪武中,由太學生授五軍斷事、中司稽理,遷江西按察使僉事;永樂中,陞副使,後陞浙江左參政。

  嘉猷公、初名昇,以字行,明浙江寧海人。建文初,入史館為編修,尋遷陝西僉事;燕王稱帝,坐方黨死。福王時,謚「穆愍」。

  鴻公、字子明,明福清人。官至精膳司員外郎;有「鳴盛集」。

  文秩公、字禮亨,明福州人。永樂進士,拜監察御史,擢山西按察使。

  文卿公、字五臺,明侯官人。工畫山水,筆氣清勁;亦精寫照。

  希蔭公、字宜民,明揭人。永樂舉人。

  長懋公、字景時,明莆田人。永樂中,由教授擢翰林編修,侍皇太孫講讀。

  時公、字學敏,明莆田人。永樂進士,除陝西布政使司僉事。

  誌公、字尚默,明閩縣人。永樂中,鄉、會試俱第一;以廷試第二,授翰林院編修。累官右春坊右諭德兼侍讀;有「蔀齋集」。

  碩公、字懋弘,明閩縣人。永樂進土,授御史,擢按察使,遷廣東布政使。

  環公、字崇璧,明莆田人。永樂廷試第一,仕至侍講;有「絅齋集」。

  文公、字恆簡,明莆田人。宣德進士,授翰林編修,累官太常少卿兼翰林侍讀學士,致仕歸。詩文自成一家,有「澹軒稿」。

  聰公、字季聰,明寧德人。正統進士,官至刑部尚書,加太子少保。

  雍公、字萬容,明龍溪人。景泰進士。授行人,歷駕部郎中。

  錦公、字彥章,明連江人。成化初,試廣州知府,進副使,皆有政績。

  鶚公、字一鶚,明浙江太平人。景泰進土,官至刑部侍郎。卒,謚「恭肅」。

  大猷公、字子道,天順中,舉鄉薦。歷國子監學錄、監丞,終翰林檢討。

  同公、字進卿,明龍溪人。天順進士,歷官廣東左布政使。

  棨公、字從信,明莆田人。天順進土,授監察御史,轉廣東按察司僉事。

  元甫公、字秉仁,明莆田人。成化進士,授工科給事中;巡撫四川,移雲南。

  正公、字克全,明莆田人。成化進土,授廣東監察御史,後巡按廣東。

  光公、字緝熙,明東莞人。成化舉人,歷國子監博士、襄陽府左長史。

  廷選公、字舜舉,明福建長樂人。成化進士,拜監察御史,終工部尚書。

  泮公、字用養,明閩縣人。成化進士,歷廣州知府,遷戶部尚書,謚「恭靖」。

  俊公,字待用,號見素,明莆田人;成化進士。世宗時,累官刑部尚書。卒,諡「貞肅」。有「見素文集」、「西征集」。

  瀚公、字亨大,明閩縣人。成化進士,授編修。正德中,累官吏部尚書。

  庭■〈木昂〉公、字利瞻;瀚子。弘治進士,官至工部尚書。卒,謚「康懿」。

  塾公,明莆田人。弘治進士,官至浙江布政司參議。

  魁公、字延元,明龍溪人。弘治進士,歷陞廣東參政;有「白石稿」、「歸田錄」。

  士元公、字舜卿,明瓊山人。正德進士,授戶科給事中,終浙江按察使。

  大輅公、字以乘,明莆田人。正德進士,官至湖廣巡撫;有「愧瘖集」。

  公黼公、字質夫,明長樂人。正德進士,任大理院評事,贈太常丞。

  文俊公、字汝英,號方齋,明莆田人。正德進士,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

  希元公、字茂貞,號次崖,明同安人。正德進士,授大理評事;有「次崖集」。

  春澤公、字德敷,明侯官人。正德進士,官至番程知府。邃於禮經,工詩。卒年百有四歲,有司為建人瑞坊;有「人瑞翁集」。

  遂公、字元成,明福寧人。正德進士,累官貴州參政;著有「石壁集」。

  大春公、字井丹,明潮陽人。嘉靖進士,除行人,累擢副使,督學浙江。

  有望公、字未軒,明桐城人。嘉靖進士,官至四川按察司僉事。

  有臺公,字德基,明閩縣人。嘉靖舉人,歷官戶部郎中;有「南山集」。

  有麟公、字仁甫,以父蔭,官至龍安知府。著有「素園石譜」、「法教佩珠」。

  垠公、字天宇,明閩縣人。嘉靖鄉貢,仕至戶部員外郎,有詩名。

  春公、字子仁,明泰州人。嘉靖中,會試第一;遷司封員外郎、文選郎中。

  庭機公、字利仁,庭■〈木昂〉弟;嘉靖進士。累官工部尚書。卒,「謚文」僖。

  烴公、字貞耀,庭機子;嘉靖進士。歷太僕少卿,終工部尚書;有「覆瓿草」。

  潤公、字若雨,明莆田人。嘉靖進士,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諸府。

  應亮公、字熙載,春澤子;嘉靖進士。官至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有「少峰草堂詩集」。

  懋和公、字惟介,明閩縣人。嘉靖進士,仕至廣東左布政;有「櫟寄集」。

  爌公、字貞恆,庭機長子;嘉靖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謚「文恪」;有「學士集」。

  公、號方塘,明鄞縣人。隆慶中,諸生;有「群書歸正集」。

  紀公、字廷肅,號粵山,明閩人。為石城令;工山水,能詩。

  日瑞公、字廷輯,明詔安人。萬曆進士,歷官都御史,巡撫甘肅。

  世璧公、字天瑞,明閩縣人。諸生,高才傲世,揮灑千言立就;有「彤雲集」。

  兆珂公、字孟鳴,明莆田人。萬曆進士,官刑部郎,歷知廉州、安慶。有「毛詩多識編」、「考工記述注」、「檀弓述注」、「宙合編」、「杜伯子詩鈔」。

  汝翥公、字大葳,明福清人。萬曆舉人,知沛縣,擢御史,終兵部右侍郎。

  宏衍公、字得山,明閩人。恩蔭,擢民部郎,深解畫理。

  材公、字謹任,明廣東人。萬曆進士;天啟中,官至南京通政使。

  良公、字以善,明廣東人。官錦衣衛百戶,供奉內廷。善畫墨花卉。

  秉漢公、字伯昭,明長泰人。萬曆進士,授御史;天啟中,贈太僕卿。

  茂槐公、字穉虛,明福清人。萬曆進士,官至吏部郎中;有「諸書字考」。

  祖述公、字道卿,明鄞人。萬曆進士,官廣西提學僉事;有「星曆釋義」。

  欲楫公、字平庵,明晉江人。萬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有「易經勺解」。

  章公、本名春元,字初文,明福清人。萬曆舉人;有「林初文詩選」。

  釬公、字實甫,明龍溪人。萬曆進士第三,官至東閣大學士。卒,謚「文穆」。

  堯俞公、字咨伯,明莆田人。萬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卒,謚「文簡」。

  允昌公、一作孕昌,字為磐,號素庵。天啟進士,官至吏部郎中;有「易史象解」、「經史縟義」。

  臺衡公、字兆清,明莆田人。天啟舉人,以詩畫名。

  兆鼎公,明福清人。初為四川參將,積功加左都督,召僉南京右府。

  之蕃公、字孔碩,號涵齋,明閩人。崇禎進士,知嘉興縣。

  垐公、字子野,明福清人。崇禎進士,授海寧知縣;唐王時,為御史。

  時躍公、字遐舉,號荔堂,鄞人。明季貢生;有「朋鶴草堂集」、「明史大事記」。

  時對公、字殿颺,號繭庵;時躍弟。崇禎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有「詩史」。

  蘭友公、字翰荃,明仙遊人。崇禎進士;唐王時,為僉都御史。

  銘几公、字祖冊,莆田人。崇禎進士,官山東按察司副使;有「南窗遺稿」。

  瀌公、字元盛,明福州人。官終昌化知縣;有「藻軒閒錄補」、「續詞叢類採」。

  起龍公、清大興人。順治進士,授吏科給事中;康熙間,官至漕運總督。

  堯光公、字覲伯,堯俞弟。以選拔貢生,官行人司行人;有「疎亭詩略」。

  堯英公、字蜚伯,號澹亭,堯俞弟。順治進士,官河南學政;有「澹亭詩略」。

  堯華公、字開伯,堯俞弟。順治舉人,知榆次縣;有「院亭詩略」及「歸來吟」。

  雲銘公、字西仲,清侯官人。順治進士,官徽州府通判;有「挹奎樓集」、「莊子因」、「吳山聲音」等書。

  侗公、字同人,清侯官人;貢生。康熙中,署尤溪教諭;有「來齋金石考」、「昭陵石蹟考略」、「李忠定公年譜」、「井野識塗」。

  模公、字靖若,號國木,清德化人。康熙進士,歷知興寧、普寧。工書,尤精繪事;著「四書講義」、「書詩易解義」。

  佶公、字吉人,號鹿原;侗弟。康熙進士,授內閣中書;有「樸學齋集」。

  嘉楠公、字直僊,清莆田人。康熙舉人,知阜平縣;有「晨苑閣古文詩集」。

  令旭公、字豫仲,一字晴江,清婁縣人。雍正進士,官至太常寺卿;有「墨花樓集」、「錦城記」。

  正青公、字洙雲;佶子。官淮南小海場大使;有「瓣香堂集」、「榕城舊聞」、「榕海詩話」、「小海場志」。

  本裕公、字益長,清奉天人。通聲音之學;有「聲位」、「遼載前集」。

  在義公、字涪雲;佶子。工畫,好古文詞;有「陶舫集」、「硯史」。

  蒲封公、字鰲洲,清東莞人。雍正進士,官侍讀學士;有「讀史錄」、「詩文集」。

  贊龍公、字雲澤,清侯官人。雍正舉人;有「學易大象要參」。

  其茂公、字培根,清侯官人。乾隆進士,知山陰縣;有「山陰集」、「歸田遺草」、「長林四世弓冶集」。

  澍藩公、字千宣,又字香梅,清侯官人。乾隆進士,官編修;有「南陔詩集」。

  明倫公、號穆庵,清始興人。乾隆進土,官衢州知府;有文集。

  學易公、字半霞,清衡山人。乾隆進士;有「郡玉書院學說」。

  蕃鍾公、字毓奇,清吳縣人。乾隆舉人,官華亭縣教諭;著「國朝詞綜」。

  喬蔭公、字育萬;一字樾亭,清侯官人。乾隆舉人,知江津縣;有「三禮述數求義」、「瓶城居士集」。

  方標公,清銅山人。嘉慶武進士,官至衢州鎮總兵。

  伯桐公、字桐君,號月亭,清番禺人。嘉慶舉人,授德慶州學正;有「毛詩通考」、「毛詩識小」、「古諺箋」、「冠昏喪祭儀考」、「修本堂稿」、「月亭詩鈔」。

  則徐公、字元撫,一字少穆,晚號竣村老人;清侯官人。嘉慶進士,官兩廣總督、雲貴總督,加太子太保,謚「文忠」;有「政書」、「雲左山房詩集」。

  昌彝公、字惠常,清侯官人。道光進士,有「小石渠閣文集」。

  圯公,福建同安人。延平郡王部將,累功至參軍,死於水沙連番變;居人至今祀之,易其地名為林圯埔。

  英公、字雲又,福清人。從永曆入滇,官兵部司務。尋祝髮為僧,輾轉入居臺灣。

  鳳公,福建龍溪人。延平郡王部將。荷蘭據雞籠,奉鄭經命遂之,陣沒;林鳳營,即其屯田之舊地也。

  國泰公、號符平,臺灣彰化縣人。乾隆間,為處州府同知。

  漢生公,臺灣淡水人。乾隆三十三年,召眾人墾蛤仔難。

  朝英公、字伯彥,臺邑人。乾隆中,貢成均,以資授中書銜;工墨畫,善書。

  平侯公、名安邦,號石潭,貨殖致富。道光中,以賑荒數次,賞道臺銜。

  維源公、字時甫,清廈門人;官至太僕寺卿。

  壽圖公、字潁叔,清閩縣人。道光進士,官至陝西布政使署巡撫;有集。

  鴻年公、字勿村,清侯官人。道光進士,官至雲南巡撫。

  肇元公,清賀縣人。咸豐間,以廩生從軍,官至貴州巡撫。

  維讓公、字巽甫,咸豐九年,欽賜舉人。屢助餉,以功授三品銜。

  佔梅公、字雪村,號鶴山,淡水竹塹人。累捐鉅款,論功以知府即選;咸豐中,克艇匪黃位,加鹽運使銜。著有「琴餘草」八卷及「潛園唱和集」。

  文察公、字密卿,臺灣彰化縣人。同治中,官至福建水陸提督,贈太子少保;死於瑞香亭之役,予謚「剛愍」。

  文明公、字利卿,文察弟;彰化縣人。從文察立功於浙,又從平戴潮春,每戰必先登陷陣,累功至副將。

  奠國公、字景山,臺灣彰化縣人。同治中,從姪文察平定戴潮春,以功授知府。

  文鳳公、字儀卿,奠國長子;彰化縣人。任俠,能養士。戴潮春、林日成之變,鄉之丁壯多從文察西征,存者僅七十二人,被圍經年;文鳳百計拊循,士皆致死,所居阿罩霧賴之以全。

  文欽公、字允卿,號幼山,奠國之三子;臺灣縣人,光緒舉人。法人犯臺之役。以鄉勇守衛臺南,敘功兵部郎中,尋加道銜。事親以孝聞。

  朝棟公、字蔭堂,文察長子;臺灣縣人。以父功,起為兵部郎中,加道銜。歸臺,統領鄉勇。法人之役,守衛雞籠,劉銘傳深倚賴之。平施九緞之難、遂掌全臺營務處。

  豪公、字卓人,廈門人。咸豐間,領鄉薦;有「東瀛紀事」及「淡水、澎湖廳志」。

  旭公、字暾谷,清侯官人。光緒舉人,官內閣中書,特加四品卿銜;入軍機,參預新政。有「晚翠軒詩集」。

  啟公、字迪臣,清侯官人。光緒朝,為杭州知府。

  慶岐公、字西和,彰化縣人。光緒間貢生,任安平儒學正堂。

  啟東公、字乙坦,號藜閣,臺灣嘉義縣人。光緒進士,官至工部屯田司主事。弟啟南,俱以孝聞。

  崑岡公、字碧玉,嘉邑諸生。乙未之役,率眾衛鄉里,與長子皆戰死。

  ·仕籍考補遺

  元德公,福清人。康熙十六年丁巳進士,乾隆十五年,來任臺灣府學教授。

  呂韜公,詔安人。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廣東大鵬營參將。

  華昌公,晉江人。康熙二十九年庚午舉人,任臺灣府學教授。

  宸書公,莆田人。貢生。康熙三十年辛未,以臺灣縣學教諭升廣東歸善縣知縣。亮公、字漢侯,漳州漳浦人。康熙六十年,守備澎湖。朱一貴之亂,全臺鼎沸,逃者日至,僉欲撤歸廈門。再謀恢復。亮力排眾議、守待;授兵卒隨施世驃建立大功。雍正五年,以臺灣鎮總兵移鎮浙江定海。

  黃彩公、字元質,臺灣人。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之亂,脫身內渡,上平臺策於制府滿保;以把總隨大軍征討,累升至碣石鎮總兵,卒於官。父宸昌,為本城良醫,好施捨,年至八十餘。

  正泰公,侯官人,舉人。雍正四年丙午,任鳳山縣學教諭。

  鵬飛公,廣東潮陽人。雍正八年庚戌科進土,任鳳山縣知縣。

  炯公,莆田人,舉人。雍正十年壬子,任彰化縣學教諭。

  天木公、字荔山,廣東潮陽人,進士。雍正十一年癸丑,以御史巡察臺灣兼理學政;在官公正,事母以孝聞。

  興泗公,湖北孝感人。雍正十二年甲寅,任臺灣縣知縣。

  夢熊公,廣東潮陽人,武進士。乾隆七年壬戌,任臺灣鎮標左營遊擊。

  達公,福清人,舉人。乾隆九年甲子,任諸羅縣學教諭。

  君陛公,同安人。乾隆十五年庚午十月,來任臺灣總兵;翌年,遷廈門水師提督。

  洛公,同安人。乾隆十七年壬申,任澎湖水師副將;翌年,升浙江溫州總兵。

  貴公,晉江人。乾隆十九年甲戌,任澎湖水師副將;十一年,升浙江溫州總兵。

  廷璋公,泉州永寧衛人。乾隆二十一年丙子,舉人。

  清源公,安溪人,舉人。乾隆二十二年丙子,任臺灣府學教授。

  居義公,霞浦人。乾隆三十三年戊子科舉人,彰化縣學教授。

  聰公,晉江人。乾隆三十七年壬辰進士。

  振嵩公、號毅圃,泉州人;賈於鹿港。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彰化林爽文之變,淡水、諸羅皆陷,提督任承恩率師來討;振嵩首倡義恢復鹿港,以迎王師;傾家助餉,又名男文會、文濬為前導。丁未,大將軍福康安來總統諸軍,旌其功,父子三人皆以監生敘知縣。嘉慶十四年,蔡牽擾沿海,文濬復救難民萬計;大府上奏,賜四品卿銜。

  璽公、字璽玉,臺灣人。乾隆五十五年庚戌恩貢。性和厚,善排難解紛,為鄉閭所推重。

  春溥公、字立源,福州閩縣人。嘉慶七年壬戌進士,以編修預修國史,凡四校京闈。歸,主鰲峰書院。學問淵博,所著有「竹柏山房十五種」;計「開闢傳疑」一卷、「古史紀年」十四卷、「古史考年異同表」二卷、「武王克殷日記」一卷、「滅國五十考」一卷、「春秋經傳比事」二十二卷、「戰國紀年」六卷、「竹書紀年補證」四卷、「孔孟年表」二卷、「孔子世家補訂」一卷、「孟子列傳纂」一卷、「孟子外書補證」一卷、「四書拾遺」五卷、「古書拾遺」四卷、「開卷偶得」十卷。

  謙光公、一名謙晉,嘉慶十八年癸酉舉人,任臺灣府學教授。

  遜賢公、一名世賢,晉江人。嘉慶二十一年丙子舉人,以貲得內閣中書。

  延福公、號受堂,同安金門人。道光五年乙酉,調澎湖遊擊;以御兵嚴整、善捕海盜,為部民所愛戴,孫爾準薦為烽火門參將。

  得義公、字謙亭,福清人。初為澎湖遊擊,以拒蔡牽有功,遷為艋舺參將。居官清廉,為部民所愛;既老去職,遂定居艋舺。

  伯桐公、字桐君,號月亭,廣東番禺人。嘉慶辛酉舉人,事親至孝;以父歿,遂不復上公車,制府阮公延為學海堂學長。公於經史無所不通,著述甚多;有「毛詩通考」三十卷、「毛詩識小」三十卷、「史託蠡測」一卷、「古諺箋」十一卷、「冠婚喪祭儀考」十二卷、「公車見聞錄」四卷、「修本堂稿」四卷、「月亭詩鈔」二卷。其未刊者,有「易象釋例」十二卷、「春秋風俗考」十二卷、「三禮注疏考異」二十卷、「史學蠡測」三十卷、「古音勸學」三十卷、「兩粵水經注」四卷、「粵風」四卷、「日用通考」十四卷、「修本堂文集」四卷、「外集」四卷、「駢體文鈔」二卷、「禺陽山館詩鈔」十二卷。

  榮源公,嘉義縣人。道光十五年乙未舉人。

  朝清公、字玉昆,嘉義人。咸豐二年壬子武舉人。

  朝輝公、字子煌,嘉義人。咸豐九年己未武舉人。

  邦基公,彰化人。同治六年丁卯武舉人。

  朝章公、字煥基,嘉義人。同治十三年甲戌進士,任刑部郎中。

  鳳藻公、字釆廷,安平人。光緒十一年乙酉舉人。

  際春公、字致和,安平人。光緒十四年戊子舉人。

  廷杰公、字戊修,嘉義人。光緒十五年己丑進士,任禮部郎中。

  瑤公、字西池,嘉義人。光緒十九年癸巳舉人。

  紓公、字琴南,福州侯官人。光緒壬午舉人。少嘗遊幕臺灣;中歲以後,遂寓北京主太學。近二十年,以詩古文辭稱於時,繙譯歐西小說數十種,自著有「畏廬詩存」及「筆記」數種;畫山水小幅,頗為時人所珍。

  福濬公、字紹堂,臺灣彰化人。公初名朝選,嘗以監生治舉業;光緒丁亥,巡撫劉銘傳巡臺中,公進謁,陳撫蕃策;銘傳壯之,為改今名。越年,適彰化施九緞以丈田之故為變,撫軍遂檄公募鄉勇一營為棟軍前鋒;事平,授廣東候補知縣。

  朝崧公、字俊堂,號癡仙,臺中人。十九歲,為邑名諸生。二十歲,值割讓,遂絕意仕進;有「無悶詩集」行世。

  ·世系

  第一表(林姓以前族系)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說明

  一、古史不可稽,謹據舊譜以軒轅為始。

  二、軒轅即黃帝,元妃螺祖。

  三、安溪湖,坵鄉林姓族譜及溫彥博譜序,皆曰軒轅子二人:長名雲相,次名昌意;雲相子名玄囂。惟「通鑑」則稱玄囂系黃帝子。臚傳鄉本支族譜,亦稱軒轅子二人;長玄囂,次昌意。不得不依據「通鑑」及本支族譜,以玄囂為軒轅子;而雲相一世,姑闕疑以侯考。

  四、玄囂又名摯、姓已,少昊金天氏。史稱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有四人,另為十二姓。摯與昌意係同母,故並列。

  五、帝嚳名■〈梭,去木〉,高辛氏。帝有四妃,元妃姜嫄,生棄。次妃簡狄(有蛾氏女,從妃高禖),生契。三妃慶都,生堯。四妃常儀,生摯。

  六、契為堯司徒,佐禹有功,封國於商,賜姓子;即湯之派。是為本族開支始祖。

  第二表(林姓以前族系)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說明

  一、修譜舊例,五世為一行;本表為節省紙張起見,改十世為一表。

  二、十一世振,即第十世冥之子;下倣此。

  三、第六世至十七世,皆據湖坵舊譜。世數與「通鑑」相同,惟名稱、人數有無疏漏,容再詳考。

  四、天乙名成湯,又名履,居亳;伐夏桀而得天下,是為商王。

  第三表(林姓以前族系)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說明

  一、商世,兄終弟及者,自太庚始。譜牒重世次,兄弟應合為一世;下倣此。

  二、太庚迄庚丁各世,舊譜紀載多訛;今據「通鑑輯覽」,以世次更正之。

  三、「通鑑輯覽」,載太甲傳子沃丁,沃丁傳弟太庚,太庚傳子小甲,小甲傳弟雍己,雍己傳弟太戊,太戊傳子仲丁,仲丁傳弟外壬,外壬傳弟河亶甲,河亶甲傳子祖乙,祖乙傳子祖辛,祖辛傳弟沃甲,沃甲傳祖辛之子祖丁,祖丁傳沃甲之子南庚,南庚傳祖丁之子陽甲,陽甲傳弟盤庚,盤庚傳弟小辛,小辛傳弟小乙,小乙傳子武丁,武丁傳子祖庚,祖庚弟祖甲,祖甲傳子廩辛,廩辛傅弟庚丁,庚丁傅子武乙。盤庚改國號曰殷。

  第四表(林姓以前族系)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說明

  一、比干為殷太丁之子、帝乙之弟、受辛之叔,官少師,以忠諫死。夫人陳死,逃於長林石室間,生子,名堅。周武王時,賜姓林。林姓,實自堅始。舊譜因重比干之名,列比干為一世,於得姓世次不無抵觸。今改列比干在林姓以前,蓋紀實也。

  二、受辛又名紂,殷朝最末之王,係比干猶子,林堅從弟,恰與林姓分支。

  三、自天乙迄帝乙,各有廟號及建都地名,有史可考;故從略。

  四、商自成湯得天下至紂,傳二十八王、十六世,合計共六百四十有四年;是為林姓遠族帝王時代。

  五、自軒轅迄比干,共三十三世,皆林姓以前族系。

  六、殷比干墓在汲郡——今河南衛輝府,去城西北十五里。周武王封其墓,有銅盤銘。銘曰:「左林右泉,後岡前道萬;世之靈,茲焉是寶」。共十六字。墓前有「殷比干墓」四字,相傳係孔子手筆。唐太宗貞觀十九年,贈太師,謚「忠烈」。

  第五表(林姓直系)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說明

  一、林堅、原名泉,比干之子。殷亡,周武王求殷嗣,得泉。因泉生於長林石室間,賜姓林,易名堅,字長恩;命為三監,食釆於博陵,爵公。夫人姜氏,生二子:載、磋。按博陵即古名冀州,又名西河。林之姓自此始。

  二、堅公係黃帝(軒轅)三十四世孫,因得姓為始祖,別列為一世。

  三、二世載公、字元超,襲封博陵,領二百四十國,為冀州牧。磋公、字孟居;成王時,封司馬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大夫。

  四、別一說:堅公之子,曰銘、鍾。其係差異殊甚,故存在末記,作為附錄。

  五、三世虎公、字雄德;成王時,為卿士。四世光公、字景輝,又字景熙;康王時,再命為大夫。五世相公、字世標;昭王命為大夫,仍作三監。七世玄公、字文通;穆王時,為卿士。八世鳳公、字智羽;恭王時,為夏官。十世翊、字義則;厲王時,為夏官。

  第六表(林姓直系)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說明

  一、翊公係第十世,即開公之父;不別書世,從譜例也。

  二、鄭樵「通志」「姓氏類考」所稱「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開之後,因以為氏」云云與本表十一世開公,未知是一是二,抑係訛傳?姑闕疑以候考。

  三、萇公、字茂端;王幽時,為夏官。十三世材公、字顯士;平王時,為司馬右將軍,總六師,從東遷。十五世貞公、字稚安;釐王時,為卿士。十六世回公、字彥若;惠王時人(晉滅■〈豸虎〉,公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走;時稱賢人。事見「莊子」)。十七世英公、字懷遠;惠王時,為卿士,再任為太保。十八世乾公、字天德;襄王時,為卿。十九世保公、字貴材;頃王時,為左將軍。十九世雋公、字商英;匡王時,為畿內縣正。二十世宏公、字賓遠;定王時,為內史:即本支系統。

  四、二十世類公、字子拔;定王時人。公年且百歲,春披裘,拾遺穗於故畦,並歌並進。孔子適衛,望之於野,顧謂弟子曰:『彼叟可與言者,試往訊之』。子貢請行,逆之隴端;面之而嘆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類行不留,歌不輟。子貢叩之,不已,乃仰而應曰:『吾何悔耶』!子貢曰:「先生小不勤行,長不競時;老無妻子,死期將至,亦有何樂而拾穗行歌乎?類笑曰:『吾之所以為樂,人皆有之,而反以為憂。少不勤行、長不競時,故能壽若此;老無妻子、死期將至,故能樂若此』。子貢曰:『壽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惡,子以死為樂,何也』?類曰『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於是者,焉知不生於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營營而求生,非惑乎?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貢還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與言,果然』。

  第七表(林姓直系)

  說明

  一、二十一世標公、字公譽;簡王時,為前將軍。

  二、二十二世繇公、字紹宗;靈王時,為司寇。

  三、二十三世雍公、字秀和;景王時,為畿內閭正,出為魯大夫(炊鼻之戰,公奮不顧身。事見「左傳」)。二十三世敏公、字明徵;景王時,為畿內族正。放公、字子丘;孔子弟子。周敬王時,為大夫。唐玄宗賜號西河伯;宋高宗加封長山侯,從祀孔子廟。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四、二十四世通公、字遐邦;周敬王時,為縣正。楚公、字仲文,周敬王時,為太僕正,出為魯卿士(蒲之役,公義不辭艱,奮怒之勇,以衛桓子。事見「左傳」)。輔公、字安國;周敬王時,為太僕正。立公、字子敬;周敬王時,為太傅。

  五、二十五世不狃公、字文習;敬王時,為魯卿士(齊伐魯,敗魯師,公徐步而行。君子曰:魯非無壯士也,季孫不能使也』。哀公十一年,稷曲之師,公誓不卻戰,竭力而死國;謚為「忠」。事見「左傳」)。二十六世撫公、字安育;元王時,為青州牧。二十八世欣公、字子悅;威烈王時,為縣正。二十八世儀公、字文軌;威烈王時,為縣正。二十九世鸞公、字士翔;安王時,為左將軍。三十世士元公、字弘道:顯王時,為司空。

  第八表(林姓直系)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說明

  一、三十一世伯公、字萬里,即士元公之子;顯王時,為司馬。

  二、三十世士任公之子曰亶;亶公之子曰洙、曰助。士調公之子曰球、曰廉、曰堤、曰因。球公之子曰夢。廉公之子曰簪。堤公之子曰宿、曰蟾、曰贊、曰鏘。因公之子曰端、曰權。以上皆舊譜所載,因限於篇幅,附錄於此。

  三、三十二世宣公、字子亮;慎靚王時,為冀州牧。三十三世微公、字世隱;赧王時,為大夫。三十四世芳公、字初茂,(一作茂度);秦昭襄王時,為軍屯僕射。皋公,顯王時,為趙相。公生九子,國人號為九德之父、十德之門。趙玉聞而嫉之,出令曰:『欲幸諸國,擇其木臬繁者伐之』!皋公曰:『此王欲殺我父子也』!。遂父子相攜,俱入白雲山。王聞而歎曰:『賢哉!林皋父子也』。玄軌公、字元範;昭襄王時,為衛尉。三十五世伯葛(公)、字子華;孝文王時,為博士。三十六世尹公、字子牧;莊襄王時,為太傅。三十七世詰(公)、字元叡;始皇時,為河東郡守。瑋公、字子玉;始皇六年,為左將軍、給事黃門散騎常侍。文度公、字世則;始皇十一年,為朝歌令。三十八世韶公、字景通;始皇二十三年,為右將軍,轉鬱林郡守。剛公、字世強;始皇二十一年,為郎中。稚公、字起先;始皇二十五年,為會稽郡守。治公、字元立;始皇三十六年,為治粟內史。亮公、字元英;始皇三十七年,為侍中。三十九世憲公、字世武;漢高祖二年,授司隸校尉。纂公、字雉龍;惠帝元年,授中山郡守。四十世鞠公、字養育;任郎中。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第九表(林姓直系)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說明

  一、四十一世別公、字元甄;文帝元年,授御史大夫。四十二世告公、字安仁;文帝十三年,授廣陵郡守。後封高亭侯,食邑三百戶。四十三世述公、宇得遠;景帝元年,授少府。四十四世良公、字紹先;武帝建元二年,為中郎將。四十五年世功公、字元昌;武帝太初元年,授御史中丞。四十六世車公、字重任;昭帝時,授司隸校尉;宣帝地節元年,加鎮國將軍。後辭官,隱於會稽山,治「尚書」。四十七世憑公,字純義;宣帝本始元年,為征西將軍、并州剌史。尊公、字長賓;宣帝時,為博士,以尚書講論石渠,官少府太子少傅。四十八世高公、字尚勤;元帝時,任征遠將軍、江州刺史。

  二、四十九世閭公、字大材,漢臨邛人;善學博古。自古天子有輶軒之使,由漢以來,儒者但聞其官、不詳其職,惟閭與嚴君平知之;曰:『此使考八方之風雅、九州之異同,使天子居高堂而聞民下也』。楊雄聞而師之。苗公、字玄蒐;成帝建始元年,授平原太守。金公、字文英;天鳳二年,授建威將軍。重公、字世基;天鳳三年,授河東、京兆二郡太尹。秉公、字任職;地皇二年,授司隸校尉,遷司徙。

  三、五十世道公、字文修;順帝永建二年,授秦州刺史、司隸校尉。襲公、字長義;更始二年,為攘姜校尉。恂公、字元信;和帝永元十二年,授鎮南將軍、大中大夫,遷大將軍,封萬年侯。時公、字敬節;光武建武十二年,為徐州刺史。就公、字元希;殤帝延平元年,授諫議大夫,遷司馬。丞公、字延覽;光武建武三十一年,為散騎常侍、冀州刺史。吉公、字世寧;明帝永平六年,授少府卿。永公、字仕遙;順帝永和元年,授秦州刺史,對關內侯。肇公、字元始;質帝本初元年,授潁川、西河二郡太守。謨公、字文興,(一作文典);章帝建初元年,授玄菟太守,轉并州刺史。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第一○表(林姓直系)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說明

  一、五十一世封公、字烈士,就公之子;桓帝永康元年,授諫議大夫,遷秦州刺史。五十二世農公、字野賢;獻帝初平二年,任司隸校尉,錄尚書事。五十三世祗公,字靈智;獻帝建安二十四年,使持節大將軍、中書令、左僕射。五十四世胡公、字文淵;魏文帝黃初元年,任東萊、陳留二郡太守。五十五世譚公、字文惠;明帝太和元年,任東京舍人,遷尚書郎。池公、字澄清;明帝太和四年,使持節為秦州刺史。泰公、字永安;明帝青龍元年,授廣威將軍兼中書令。五十六世川公、字君封;明帝景初元年,使持節為徐州刺史。豫公、字敬悅;明帝建初三年,授河東、河南二郡太守。五十七世道固公、字仲達;齊王芳正始元年,任諫議大夫兼吏部尚書。五十八世冠公,字仕文;陳留王奐景元元年,使持節為秦州刺史。五十九世玉公、字真寶;晉武帝泰始二年,為侍中兼司隸校尉。六十世逢勳公、字公勣;武帝泰始七年,授博陵太守。五傳至祿公,為閩林始祖。奇勳公、字公異;武帝咸寧四年,授河南尹。惠勳公、字公養;武帝鹹寧元年,任太尉兼太傅。殊勳公、字公特;惠帝永安元年,任太子洗馬。忠勳公、字公藎;惠帝永寧二年,任南陽太守。

  第一一表(林姓直系)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說明

  一、六十一世顯公、字仲宗,即逢勳公之子;武帝太康時,為安定、博陵、山陽三郡太守。六十二世業公、字公冑,即顯公之長子;惠帝永康元年,為司馬。禮公、字元副;懷帝永嘉元年,授中郎主簿、太子太傅。六十三世穎公、字元從;居下邳梓鄉。愍帝建興三年,除徐州別駑,遷黃門侍郎。隨元帝渡江,寓江左。夫人邴氏,生二子:懋、祿。

  二、六十四世懋公、字世興,即穎公之長子;愍帝建興四年,除通直散騎常侍、殿中侍御史、衛將軍,遷下邳太守。夫人京兆韋氏,生六字:鋻之、宣之、慶之、侃之、旭之、敬之,俱貴;時號六龍,為下邳祖。後鋻之公生檜公,檜公生表公,表公生象公,象公生仁愛公,仁愛公生楚璧公,楚璧公生爵公,爵公生泰公,泰公生國敏公;居台州、溫州。祿公,即懋公之弟。從晉元帝南渡,充招遠將軍,領合浦太守。入閩,遷家於晉安居焉。是為閩林始祖。

  三、祿公之子孫分居於莆田北螺村、涵頭,又分居晉安之北長嶺下村;今居福唐、侯官、閩縣、長樂、連江、溫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漳州、龍溪、漳浦、莆田、長城、南嘯、澄渚、壺公、龍上、桃枝、仙遊、金沙、風湖、大觀洋、鱉淡、遊洋、海豐及惠州、潮洲、潮陽、廣州、香山、浙江、梨嶺,皆其苗裔。時中州板蕩,同入閩者八大族:林、黃、陳、鄭、詹、邱、胡、何是也。

  四、自堅公迄穎公共六十三世,是為林姓未入閩以前列祖之系。

  第一二表(林姓直系)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說明

  一、福建林姓,以祿公始;另編直系世次,故列為一世祖。

  二、一世祿公、字世冑、(一作世蔭),穎公之次子也。生於晉太康十年己酉(西二八九年)正月初七日子時。世居濟南,徙籍下邳。從晉元帝南渡,任安東琅琊王府參軍,除給事黃門侍郎。以討杜弢功,遷招遠將軍、散騎常侍,領合浦太守。明帝太寧三年乙酉,奉敕守晉安郡,遂家焉。薨於東晉穆帝永和十二年丙辰(西三五六年)九月初九日未時,享年六十有八;追封晉安郡王。配夫人孔氏,生於晉元康三年癸丑(西二九三年)三月十六日戌時,薨於東晉哀帝隆和元年壬戌(西三六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午時,享年七十歲。合葬在九龍崗,乾巽向,穴名「龍馬毓奇」;即泉州府惠安縣塗嶺。公生二子:景、暹。

  三、二世景公、字明徹,祿公之長子。晉成帝咸和五年庚寅(西三三0年),授通直郎。從征南將軍朱寶平南有功,加授真威將軍,散騎常侍,封桂陽郡南平侯。與弟暹,俱居侯官都西里。配夫人司馬氏、黃氏,生二子:緩、詳。暹公、字文光,與兄同居侯官都西里。晉成帝咸和三年戊子(西三二八年),授武威將軍、輕車都尉。配夫人方氏,生三子:良之、武之、英之。良之公,生二子:寶、智。

  四、三世緩公、字義和,景公長子。晉咸康八年壬寅(西三四二年)郡舉計到台,補車騎府參軍。晉穆帝永和元年乙巳(西三四五年),從大司馬桓溫伐蜀有功,除遠略將軍。十一年乙卯,又從溫破姚襄,累遷散騎常侍,封桂陽郡南平開國侯。配夫人黃氏,生五子:漢、群、格、熙、鄱。詳公、字義密,緩公之弟。晉昇平三年己未(西三五九年),任散騎將軍。

  五、四世漢公、字世高,緩公之長子。晉太和元年丙寅(西三六六年),為河南王典書令。配夫人陳氏,生五子:孕之、淵之、冰之、敏之、漅之俱居大義村。群公、字世黨,緩公之次子。晉太和五年庚午(西三七0年),授蒼梧郡孟陵縣令。配夫人陳氏,生三子:越之、方之、報之,俱居大義村瀝潯村。格公、字世標,緩公之三子。晉孝武帝寧康元年癸酉(西三七三年),授郎中令。配夫人胡氏,生五子:初之、昌之、根之、克之、靖之。熙公、字世和,緩公之四子。晉太元二十一年年丙申(西三九六年),任郎中令。配夫人王氏、鄭氏,生五子:吉之、春之、觀之、喜之、尾之。鄱公、字世德,緩公之五子。晉安帝隆安五年辛丑(西四0一年),舉孝廉,隱杭州萬松文迪嶺。配夫人鄭氏,生二子:高之、遠之。

  六、五世初之公、字孟君,格分之長子;宋補郡功曹。配夫人黃氏,生三子:福寧、安寧、壽寧,俱居瀝潯村。昌之公、字宣德,格公之次子;宋授吉安郡廬陵縣主簿。配夫人謝氏,生一子兆之,居瀝潯村。根之公、字建元,格公之三子;宋補郡功曹。配夫人方氏,生二子:容、寶。容,居梓林村;寶,官建州刺史,居大義村。克之公、字德義,格公之四子;宋補秦州功曹。配夫人詹氏,生二子:文玉、文清;居瀝潯村,遷潮州。靖之公、字居廣,格公之五子;宋少帝景平元年癸亥(西四二四年),授雄戰將軍,終建陽縣令。配夫人陳氏,生六子:藹之、頤之、僉之、遂之、偉之、濤之。

  七、六世藹之公、字永茂、一字國讓,靖之公之長子。子五:超、全希、稠、文燭、信保。頤之公,靖之公之次子(候詳)。僉之公、字明道,子七:休達、公翼、佛義、智象、世文、省、爵,俱居石步村。遂之公、字孟成,靖之公之四子;晉太元十二年丁亥(西三八七年),由郡三禮任主簿,遷東苑郡南海縣令。配夫人鄭氏,生八子、蕭史、長賓、安仁、懽忭、肇真、國容、堪時、遯民。偉之公、字伯俊,靖之公之五子;齊定平將軍。子八:伯樂、仲響、繼常、厥時、不疑、僧鋻、桑扈、琴張。濤之公、字仲海,靖之公之六子。子七:靈奮、靈度、靈智、靈樞、靈惠、靈液、靈元,俱居福州大加村、桃枝村、莫子村、肥湖村、大羲村。

  八、七世長賓公、字廷觀,遂之公之次子;宋右殿將軍。子一:顯祖。安仁公、字廷靜,遂之公三子;宋象州武仙縣令。子二:汝陽,汝道。遯民公、字廷隱,遂之公之八子。宋文帝元嘉三年丙寅(西四二七年),補郡功曹;大明元年丁酉(西四五八年),轉給事中。配夫人黃氏,生七子:玉童、玉質、玉琦、玉器、王鐘、玉象、玉珍。

  九、八世玉童公、字永遜,遯民公之長子。子一:曰邁,字世建;梁武帝大通二年戊申,為安遠將軍。生三子:惠郎、惠期、惠朝;為朱紫四忠義祖。玉質公、字伯文,遯民公之次子。生一子佛進:為長樂祖。玉琦公、遯民公之三子,移居延壽村,為延壽始祖。玉器公、一名玉容、字永顏,遯民公之四子;梁征北將軍。生一子英,居潮州。玉象公、字喜度,遯民公之六子;梁天監中,任西平將軍。配夫人陳氏,生三子:廷堅、廷翼、廷欣。玉珍公、字世寶,遯民公之七子。宋大明元年丁酉(西四五八年),補功曹;明帝泰始元年乙巳(西四六六年),任主簿。配夫人陳氏,生三子:元顯、元周、元次。

  十,九世元顯公、字有謨、一字子明,玉珍公之長子;宋明帝泰始元年乙巳(西四六六年),任中書侍郎。配夫人陳氏,生二子:道誘、道梁。元周公、字子德,玉珍公之次子;無傳。元次公、字有仲、一字子聰,玉珍公之三子,隋建安縣令。配夫人方氏、陳氏、何氏,生三子:既、茂、詵。

  十一、十世既公、字汝靜,元次公之長子,生二子:辜、律;為長城、定莊、蚶山、梨嶺祖。茂公、字汝盛,元次公之次子;隋開皇三年癸卯(西五八四年),任右丞。由晉江遷莆田北螺村,為九牧闕下祖。配夫人納刺都氏,生一子孝寶。夫妻合葬在興化府莆田縣尊賢里北螺村紫霄嶺下上坵山,癸丁向。詵公、元次公之三子,子二:孝雄、孝德。十一世孝雄公、字宗豪,周廣順二年榜眼。孝德公、字宗賢,廣順二年,登進士第一,狀元及第。兄弟同科,子孫俱居龍溪縣(按:廣順,乃南北朝北周年號)。

  第一三表(林姓直系)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說明

  一、十一世孝寶公、字宗珍,茂公之子。陳宣宗大建三年辛卯(西五七二年),補國子祭酒;隋開皇中,轉河南縣令,遷泉州刺史。配夫人王氏,生三子:文幹、文強、文濟。

  二、十二世文幹公後裔未詳,候考。文強公、字志力,唐開州東明縣教授;子二:國照、國規。十三世國照公、生二子:普遂、普暹。十四世普遂公,生一子公儀。普暹公,生一子行深。十五世行深公,生一子務高。十六世務高公,唐開元元年,明經及第,授漳州錄事、參軍。

  三、十二世文濟公、字季悅,寶公之三子;隋洛州刺史,累遷侍御史,安撫廣州、洛州等處。配夫人張氏、方氏,生五子:國揚、國清、國任、國都、國障。

  四、十三世國揚公、文濟公之長子;生二子:伯科、伯凝。國清、國任、國障,皆未詳,候考。國都公、字帝舉,一字允平;隋建安郡常侍參軍。配夫人吳氏、陳氏、生三子:玄興、玄譚、玄泰。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五、十四世玄興公及玄譚公,後裔未詳,候考。玄泰公、字履貞,國都公之三子。唐永昌元年己丑(西六九0年),舉茂才,對策第三名,拜內校文章博士,遷瀛州刺史。配夫人吳氏,合葬烏齊山雞啼坪,寅申向。生五子:萬寵、珪圭、尚智、萬春、思歸。

  六、十五世萬寵公、字聖仁,(一作聖功),玄泰公之長子。唐玄宗開元八年庚申(西七二一年),明經擢第,授新安郡文學;累遷長史、饒州太守,改高平郡諸軍事,行高平太守。配夫人黃氏,附葬父墓,在興化府莆田縣西北尊賢里紫霄巖右雞啼坪,庚申向。生三子:韜、披、昌。前埭與闕下分派,此始也。

  七、十五世半珪公、玄泰公之次子;明經及第,授文林郎、象州主簿,轉長陽縣尉,遷滕州司戶。配夫人王氏,生二子:棲覺、棲伯。尚智公、玄泰公之三子,明經及第,授南海縣尉,知市舶令兼靖海郡。配夫人吳氏,生一子仁逸。萬春公、玄泰公之四子,明經及第,授文林郎。配夫人陳氏,生一子藏諸。思歸公、玄泰公之五子,未詳候考。

  八、十六世韜公、(一名升初)、字茂復,萬寵公之長子;唐天寶三年甲申(西七四五年),授諫議大夫,遷禮部侍郎。配夫人方氏、繼娶張氏,生一子尊。披公、字茂彥、一字茂則,萬寵公之次子。年十五,手抄六經、子史千餘卷。唐天寶十一年壬辰(西七五三年),年二十,明經擢第,為將樂令;遷漳州刺史、澧州司馬、康州刺史,貶臨汀郡曹椽、改臨江令。地多山鬼,作「無鬼論」,竟不妖。奏授臨汀別駕、知州事,風流人化,治聲聞闕下。御史李棲筠奏授太子詹事兼蘇州別駕,賜紫金魚袋、上柱國。解授四十年,志向清潔,寵辱不驚。廣帥薛景奏授瓊州都督,不受。故相國常袞曰:『林君出處猶龍』。所居有青龍白雀之異。子九人,同時為刺史(世稱九牧)。寶慶元年,以蘊,恩贈睦州刺史,(「一統志」、「郡志」俱有傳)。配夫人鄭氏,贈南安縣太君;生子:葦、藻、著、薦、曄。繼娶陳氏,亦贈南安縣太君;生子:蘊、蒙、邁。副室朱氏,生子:蔇。鄭氏、陳氏、朱氏,均附葬在上邱山;即興化府城北仁德里澄渚後壟山,癸丁向,穴名「三台拱曜」。舊有祠在墓西、神道碑在墓南,毀於黃巢。明弘治乙丑年,邵州裔孫刑部尚書俊公偕我大宗修砌墳塋。嘉靖壬戌又毀於倭,大宗復重修之。萬曆庚戌年,重建墓祠一座。昌公、字茂吉,配夫人宋氏,生一子萍;萍貴,追贈中憲大夫。

  九、十七世尊公、字志高,韜公之子;唐大曆十年乙卯(西七七六年),明經,京兆兵曹,歷戶部郎中,贈朝請郎。自北螺村移居澄渚,澄渚移居烏石。配夫人方氏、又娶黃氏,合葬在嘉禾里潘嶺,坐坤向艮,俗呼長墓,又曰林墓。生三子:松、栩、攢。十八世松公,自幼與叔著公客廣西,無傳,不別立表。栩公,年十八,亦早夭。欑公、字貫通,(一作會通),尊公之三子;唐貞元元年乙丑科(西七八六年)初舉進士不第,出為福唐縣尉。未及迎養,聞親有疾,奔歸。迨至親殞,水漿不入口,自埏磚甓以營塚、廬墓;甘露三降,白烏再翔。廉使李若初奏聞,德宗降詔褒異之,立雙闕,旌表門閭,舉族皆蠲徭役。至今號為闕下林,謂其門曰義門、其里曰孝里,名昭史傳。四門助教歐陽詹著「甘露述」,備詳其事。先在烏石山下,今居陽城義門等處,皆公之子孫。配夫人方氏,墓在潘嶺,即今林墓山;拾山地田租,蓋華巖山寺,今檀樾是也。每年晨忌並中元節,俱祭祀;公六月十六日忌,方氏十月初三日忌。生三子:延魯、延吉、延賓。十九世延公、欑公之長子;唐文宗太和三年己酉(西八三O年),為開元令。生一子彝諫。二十世彝諫公,唐監察御史,生三子:惟正、惟恭、惟肅。十九世延吉公,欑公之次子;唐太和元年,為都督府長史。生二子:彝訓、彝註、二十世彝訓公、唐員外郎,生一子幼謀。彝註公,唐功曹員外郎,生一子敏居。十九世延賓公,唐乾符五年,為司戶。

  十、十七世葦公、字敏樹,小名曾奴,披公之長子。唐德宗建中初,明經及第,授朝散大夫、西平太守,再任端州刺史。史載性明政寬、俗宜民化,與韋刺史共祀「名宦」。葬北螺村楓林積翠庵後,即是興化府城西北尊賢里福平山之原。端州居中,兄弟以次各列左右,九丘一行,坐壬向丙。配夫人胡氏,生三子:恕、應、惠;惠出嗣藻公。十八世恕公、字貫忠,小名合奴;唐貞元初,任韶州平樂縣主簿。配夫人王氏,合葬在馬洋北坑壟白石崙。以孫可貞居馬洋,公遊而悅其地,因卜兆焉。生二子:逢、遹。十九世逢公、恕公之長子;任晉江縣主簿,遷左武衛兵曹參軍。配夫人鄭氏,合葬烏石北亭山,癸丁向,穴名「仙人佩劍」。生四子:可貞、可仁、可賓、可徵;仁、賓,俱早夭。二十世可貞、逢公之長子;唐開成中,明經擢第,任長樂縣令。生四子:傳孫、仲晏、繻、辯瑩,俱居馬洋。可徵公、逢公之四子,號長壽老人;由澄渚遷郡城長壽社。配夫人劉氏,合葬在南廂蔡宅官路南,壬丙向;葬用瓦棺,上識「長壽老人」四字。生一子永。十九世遹公、恕公之次子;唐福清縣尉。配夫人王氏,生三子:仁倜、域、泰,俱居福清縣。十八世應公、葦公之次子;唐貞元十七年辛巳(西八O二年),明經擢第,授洪州豐城縣主簿,歷餘姚縣令。配夫人王氏,生一子琮。十九世琮公、應公之子,官奉禮郎,調泉州節度推官;生二子:延翰、延魯。

  十一、十七世藻公、字緯乾,小名遂奴,披公之次子。兄弟業文,度梨嶺,誓曰:『彼鵲彼鵠、睨在堅目;取乃得速,鵠放奪福』。省試「合浦還珠青雲於呂賦」,公賦既成,假寐,夢神人語曰:『何不作敘珠去來』!及寤、修之曰:『珠之去也,山無色兮,氛霧冥冥;海無光兮,波濤洋洋。珠之來也,川有媚兮,洋風習習;地有潤兮,生物振振』。主司杜黃裳曰:『敘珠去來,若有神助』。遂登唐貞元七年辛未(西七九二年)尹樞榜進士,為閩破天荒。兄葦、弟蘊,亦明經擢第。歸題曰:『昔向嶺頭題姓字,不穿楊葉不言歸;而今各折一技桂,同向梨嶺聯影飛』。初授容州支使,遷殿中侍御史內供奉、嶺南節度副使,終江陵府使(郡守陳偉祠於黌宮,事見「唐書」;而「閩川名士傳」、「通志」、「郡志」俱有傳)。葬列端州刺史之左。配夫人魏氏,無出,以兄之三子惠為嗣子。十八世惠公、小名二奴,藻公嗣子;授晉江縣尉,遷江陵府錄事參軍,轉壽州司戶、武寧縣令。配夫人陳氏,生六子:翛、珝、翹、翊、翱、翔,為東房祖。十九世翛公、惠公之長子,明經及第,任大理寺評事。配夫人趙氏,生二子:文煥、文峻。二十世文煥公、翛公之長子;明經及第,授奉禮郎。生四子:瑜、瑛、玉、玠。文峻公、翛公之次子,任太子校書。生四子:儻、昶、芳、孜。十九世珝公、惠公之次子;任攝巡官。由澄渚,移居壺公山。配夫人陳氏,生二子:文廣、文絅。二十世文廣公、珝公之長子;任福州館驛巡官。生二子:亮、祚。文絅公,未詳,候考。十九世翹公、惠公之三子;授晉江縣令。配夫人方氏,生四子:載仲、載隆、文獻、文素,為前宅惠州祖。二十世載仲及載隆皆未詳,候考。文獻公,翹公之三子;任光祿寺主簿。生二子:知道、知達。文素公、翹公之四子;任奉禮郎。生三子:彥、鍔、善。按鰲崗祖祠族譜內記十九世翹公生一子知。知公生二子:搏、握。搏公生二子:文英、文邁。未悉根據何本,今附存之。十九世翊公、字輔之,惠公之四子;唐光化二年己未(西九○○年),侍郎趙光逢下明經及第,初授校書郎。與弟翱同赴闕,得疾而卒。配夫人陳氏,生一子文藹,為埔上、池頭、西井、小廳祖。二十世文藹公、一名玄藹,翊公之子;由進士第,任尚書吏部員外郎,賜紫魚袋宣教郎。配夫人許氏,生二子:緒、宜。十九世翱公、字翀天;唐昭宗乾寧四年丁巳(西八九八年),侍郎裴贄下明經擢第,大理寺丞。生一子文會。二十世文會公、翱公之子,由明經擢第,任太子校書。生三子:真寧、真門、慕孝(一譜子一,曰慈明)。十九世翔公、一名辨,惠公之六子;明經及第,任大理寺丞。從緇於林泉院,三十年宿羅漢閣,道風遠聞(或云四十年不出院)。

  十二、十七世著公、字友直、一字文直,披公之三子。唐貞元六年庚午(西七九一年),明經及第,授歸州巴東令;歷邕州經累推官,終橫州刺史。以田園捨入栖隱寺。配夫人方氏,子缺遺(一譜配夫人張氏,生一子患,居橫州)。

  十三、十七世薦公、字擢升,小名玄奴,披公之四子。唐貞元十二年丙子(西七九七年),明經擢第,登陸贄榜進士;初授衢州文學,守郊社令,歷北陽令,終韶州刺史。配夫人周氏,生二子:憑、總,為石亭祖(一譜記長總、次憑,今以大宗譜正之)。十八世憑公、薦公之長子;唐穆宗長慶元年辛丑(西八二二年),侍郎錢徽下明經及第,初調廣州錄事參軍,次靳州廣濟令。總公、薦公之次子;為太廟齋郎、鄂州武昌縣令。兄弟世系,詳在韶州房譜。

  十四、十七世曄公、字若思,小名識奴,披公之五子;明經及第,奏授滄州、景州司法,賜緋魚袋,歷通州刺史。配夫人胡氏,生二子:愨、志;為前街房、雙石戶、坑邊深巷房租。十八世愨公、曄公之長子;唐任建安尉,昭宗光化二年,磨勘衣冠戶帖。生一子辟。志公、曄公之次子,生一子政。十九世辟公、愨公之子;修明經業,試大理評事,在陳延範尚書門下侍讀。生二子:元載、超勇(一譜記辟公,遷清源里百丈村;至九代孫成材,居東里雙石坑濱,為雙石祖窗仔房)。

  十五、十七世蘊公、字夢復,小名巳奴,披公之六子。唐貞元四年戊辰(西七八九年),明經擢第;復舉孝廉賢良,有「天不厭直,復生微臣」對,辟蜀推官。劉闢反,公切諫;闢怒,欲殺之。公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得死為幸』!闢陰戒儈人,以刀磨其頸,脅使屈。公叱曰:『死即死,吾頸豈爾礪石耶』!貶攝唐昌尉。闢敗還京,說滄師程權歸闕,除禮部員外郎,拜邵州刺史,謚「忠烈」(「唐書」、「閩川名士傳」,「通志」、「郡志」俱有傳)。配夫人何氏,生一子愿,為夏井村、行竹澗、南門棠村、留橋井頭諸房祖。十八世愿公、蘊公之子;明經及第,左驍尉參軍,歷著作佐郎、國子監祭酒。配夫人王氏,生四子:邕、同、圉、賦。十九世邕公、愿公之長子。應進士舉,授泉州辟,命入幕府;中途而卒。生二子:文範、文回。文回以詞業著名,生一子宗,移居瀨口。十九世同公、愿公之次子;明經及第,威武將軍,辟掌書記。配夫人許氏,生二子:暠、旻。二十世暠公、同公之長子;任湖城主簿,終潭州醴陵縣令。配夫人吳氏,生五子:向、白、子年、子羽、子美。旻公、同公之次子,生三子:尚業、尚清、尚闕。十九世圉公、愿公之三子;仕閩王審知,為州牧:即天后之高祖也。生一子保吉。賦公、愿公之四子;配夫人鄭氏,生二子:崇、嵩。二十世保吉公、圉公之子;周時,去官隱於莆之賢良港。生一子孚。二十一世孚公、保吉公之子;生一子曰惟愨。惟愨之第六女,即天后是也。后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西九六一年)三月二十三日酉時;誕生時,地變紫色,滿堂異香,鄰里咸異。始生至彌月,不聞啼聲,因名曰默。幼而聰穎,不類諸女。窺井,神授符錄,遂靈通變化,驅邪救世。屢顯神異,護國佑民,歷朝累受褒封。至乾隆五十二年丁未,敕封「天上聖母」,春秋致祭(詳載祀典)。

  十六、十七世蒙公、字賢達,小名芄奴,披公之七子;由薦辟,奏授孟陵主簿,累遷金吾衛長史、桐州刺史,轉循州刺史。配夫人姚氏,生一子愻。十八世孫愻公,唐元和十五年庚子(西八二一年),侍郎李建下明經及第,任餘杭令。子孫居閩縣,為福州之祖。

  十七、十七世邁公、字大才,小名諷奴,披公之八子。唐光仁二年己未(西九OO年),明經擢第,授循州興寧主簿,遷同州長史;改商州、雷州刺史,再任給事中。配夫人李氏,生一子愈,為漈坑祖,閩縣、長樂、龍溪皆其支派。十八世愈公、邁公之子;明經及第,初調循州雷鄉主簿,歷韶州錄事參軍,次嶺南鹽鐵巡官、江州都昌縣令。生一子以賢,子孫大盛閩中。

  十八、十七世蔇公,字廷佐,小名喚奴,號四明,披(公)之九子;由明經擢第,授京兆參軍、春秋博士,累遷福唐刺史。先是,太夫人鄭氏生葦、藻、著、薦、曄。朝廷以莫侯陳氏有釆繁之德,主繼披公,封南安縣太君,生蘊、蒙、邁;最後,朱氏生公。公初配夫人鄭氏,生子恩;後繼娶陳氏,生子思。十八世恩公、字敏牧,蔇公之長子;任晉江縣令。配夫人黃氏,生一子啟。思公、字致遠,蔇公之次子;贅福州西門兜周氏,同居於周,生一子發旺。十九世啟公、原名哲,字時公,恩公之子;授太常寺丞,後歷授拔萃科,陞太常寺。配夫人周氏,生一子文會。二十世文會公、字大貴,啟公之子;授太子校書。配夫人周氏,生三子:允明,允遇、允元。十九世發旺公、名乾,字汝初,思公之子;開基梓溪祖。生一子常春,開基柏葉祖。

  十九、十七世萍公、昌公之子。仕至州刺史,到任未幾,遽以獨子告歸養;自是杜門不出。生一子廷玉。

  二十、十八世十四郎公、諱琦,字廷玉,萍公之子。配夫人蔡氏儀娘,生三子:和忠、和孝、和義。

  二十一、十九世和忠公、字道藎,號吉庵,十四郎公之長子。常佐平和縣任事,政平訟理;嬰奇病而卒。時宋嘉熙元年丁酉(西一二三八年),遂居平和琯上坂泊,為洪厝埔一世祖;世稱洪厝埔房是也。與夫人蔡氏合葬東坑鄉上山飛天鳳,坐艮向坤。生一子敦確。

  二十二、十九世和孝公、十四郎公之次子(乃係根據饒平縣子華祖本枝族譜之抄本,今銅壺派係出孝公云)。

  二十三、十九世和義公、字鴻虞,十四郎公之三子。宋末,入漳州漳浦基(上疑有漏字),生一子大用。

  二十四、二十世大用公、和義公之子,生七子:子亨、子貴、子賢、子慕、子華、子齊、子淵。時丁元季之亂,兄弟分散。長房子亨公,分居苦竹;次房子貴公,守路下;三房子賢公,分居漳浦七都橋頭;四房子慕公,分居平和縣五寨墟埔坪社;五房子華公,分居饒平縣,子孫居南靖車田、攀龍;六房子齊公、分居平和五寨後巷;七房子淵公、分居漳浦下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