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獻叢刊·第230種】清耆献类征选编
台灣文獻叢刊
【第 230 種】
清耆獻類徵選編
.作者:
.原書頁數: 1612 頁
●書籍簡介
第二三○種「清耆獻類徵選編」
本書(九冊一、六一二面九六七、二○○字)分編十二卷、附錄一卷,選自李桓纂「國朝耆獻類徵初編」。桓字叔虎,號黼堂,湖南湘陰人。清同治間,纂有「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四百八十四卷、卷首二百零四卷。卷首專載「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十二卷)及「欽定外藩蒙古回部工公表傳」(正續共一百九十二卷),正編乃為分類彙輯清太祖天命元年至宣宗道光三十年間內外臣僚及士庶身後「國史館本傳」以及私家記述之文。本書就其卷首「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及正編取錄關涉南明鄭氏與其後臺灣史事之篇。其編次,係以所取每一人物經歷涉及上述史事之時間為準。前六卷以清初與南明及鄭氏在浙海、閩海爭衡為中心:卷一,約自順治元年至四年前後,以清兵初定江南、浙江、福建——亦即南明福王、唐王相繼敗及魯王入海流亡為準;卷二,約自順治五年前後以訖十五年前後,以清兵與南明魯王諸臣及鄭成功在東南沿海周旋為主;卷三,以順治十六年鄭成功進攻南京為中心,並及其稍後之事;卷四,約以康熙初年鄭經撤離金、廈兩島至十三年三藩變起之前為起訖;卷五,自康熙十三年鄭經重入閩南、粵東至十九年再棄兩島為止;卷六,以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清兵規取臺灣為中心。後六卷純為臺灣入清以後之史事:卷七,自康熙二十三年臺灣人清版圖至末年朱一貴之變止;卷八,以雍正朝起訖為準;卷九,以乾隆初年至五十年前後為準;卷十,以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事變及其善後為中心,以訖乾隆之末;卷十一,以嘉慶朝起訖為準;卷十二,為道光朝事。至「附錄」一卷,以「文叢」作者傳略為限。本書所取,以「國史館本傳」為多,私家記述中已見第二三○種「碑傳選集」、第二二三種「續碑傳選集」者不錄。
(本文原題「臺灣文獻叢刊」(述介),初刊於民國五十六年十二月出版「臺灣銀行季刊」第十八卷第一期;六十五年十月國慶節改題、重訂並補記)
●序號 篇名
1弁言
2清耆獻類徵選編目錄
3卷一(上)
4多爾袞
5多鐸
6博洛
7尚善
8勒克德渾
9漢岱
10阿哈尼堪
11張朝璘
12清耆獻類徵選編卷一(下)
13圖賴
14都爾德
15卓布泰
16費揚武
17恩格圖
18甘都
19阿濟格尼堪
20張大猷
21景固勒岱(從弟崇阿)
22努山
23沃內
24黃廷元(弟廷儒、廷柏)
25瑚密色(色赫等)
26傅世烈(方重朗)
27高咸臨(錢嘉倫等)
28涂仲吉(諸永明)
29黃調鼎
30林嵋
31王孫蕃
32曹元方
33李世熊
34張若化、張若仲(若化子士楷)
35清耆獻類徵選編卷二(上)
36濟爾哈朗(子濟度)
37尼堪
38務達海
39屯齊
40陳泰
41魏裔介
42噶達渾
43棟阿賚
44哈世屯
45馬鳴佩
46馬國柱
47李棲鳳
48佟岱
49宜永貴
50劉清泰
51李日芃
52佟國器
53秦世禎
54劉漢祚(子光美)
55薛信辰
56清耆獻類徵選編卷二(下)
57洪尼雅喀(子武拉禪)
58康喀勒(兄孫嘉通)
59車爾布
60柯汝極(子永蓁)
61楊名高
62伊爾德
63烏庫理
64胡有陞
65圖喇
66褚庫
67徐大貴
68根特
69穆誠額
70鄂屯
71巴賴都爾莽奈(子哈岱)
72超哈爾(子額赫里)
73五納哈賚(阿布圖等)
74張愫(官撫渙等)
75葉璽(兄子辰部錄)
76宋人望(張俊等)
77李應宗(王紹基等)
78吳允焞(潘際昌等)
79黎樹聲(尚香策等)
80楊佐(陸大勳等)
81傅永吉(王曉)
82甘體垣(郭進祿等)
83陳錦
84呂公義(王彬等)
85陳有虞(王嘉楨等)
86哈勒巴(博爾和圖等)
87巴都(色魯等)
88覺羅阿克善
89鄭之文
90惲日初
91楊萟
92劉守賢
93清耆獻類徵選編卷三
94洛託
95興鼐(喀爾奇)
96明安達理(孫憲德、曾孫夢麟)
97尼滿
98胡昇猷
99湯斌
100蘇祖宏
101郎廷佐
102于時躍
103蔣國柱
104白登明
105鄂羅塞臣
106索渾
107喀喀木
108梁化鳳
109劉之源
110王國光(子永譽)
111郎賽
112沙納哈
113趙國祚(子玥)
114劉方至(吳夢鼐等)
115喀爾塔喇(子赫特赫)
116熊應龍(子天琳、劉國泰等)
117李柱國(李一元等)
118拜察(索丹等)
119羅明昇(游王彪等)
120瑚伸布祿(子愛音察、額色等)
121猛格圖(安塔鍚等)
122王祜光(王先中等)
123吳璠
124陳慎(許立達等)
125伊勒圖(巴拜等)
126佟濟(赫虎等)
127鄂勒布(鄂滿等)
128卞煥文
129清耆獻類徵選編卷四
130李率泰
131王命岳
132趙廷臣
133劉兆麒
134慕天顏
135李思忠(子塞白理)
136黃梧(兄子芳世、芳泰)
137吳萬福
138宜里布
139王之鼎
140黃栻
141清耆獻類徵選編卷五(上)
142傑書
143傅喇塔
144李之芳
145蘇納海
146李光地
147清耆獻類徵選編卷五(中)
148碩詹(子達色)
149金維城(子世礪)
150達都
151介山
152戴粹
153郎廷相
154劉秉權
155賚塔
156賽弼翰
157李懋珠
158吉勒塔布
159穆成額
160黃芳世
161黃芳泰
162鮑虎
163瑚圖
164侯襲爵
165石調聲
166沃申
167劉詔
168許貞
169拉哈達
170克什圖
171卷五(下)
172趙永吉
173王之儀(喻三畏等)
174陳啟泰
175黃樞
176黃芳度
177蔡隆(朱武等)
178阿什圖(格什圖等)
179范承謨
180張存(劉超鳳等)
181瓦爾達(喇占等)
182蔣鈖(高士英等)
183穆赫林
184段應舉
185多果(拉薩禮等)
186戴璣(子鏻)
187邁圖
188李兆慶
189李鑑(孔立)
190清耆獻類徵選編卷六
191馮溥
192吳興祚
193姚啟聖
194楊捷
195萬正色
196施琅
197吳英
198吳郡
199王文雄
200藍理
201趙邦試(蔡老等)
202姚昌
203周洽
204謝■〈羽辛〉
205清耆獻類徵選編卷七(上)
206李霨
207趙士麟
208王安國
209季麒光
210王國憲
211殷化行
212徐元文
213陳遷鶴
214朱宏祚
215唐希順
216清耆獻類徵選編卷七(下)
217張伯行
218范時崇
219陳璸
220俞兆岳
221歐陽凱(陳元等)
222覺羅滿保
223潘兆
224穆廷栻
225施世驃
226藍廷珍
227武進陞
228藍鼎元
229葉應龍
230清耆獻類徵選編卷八
231黃叔璥
232吳廷華
233王作梅
234宜兆熊
235何勉
236陳倫炯
237孫國璽
238高其倬
239史貽直
240沈起元
241李元直
242王郡
243張玉(徐學聖等)
244趙國麟
245郝玉麟
246清耆獻類徵選編卷九(上)
247陳世倌
248盧焯
249王士任
250舒輅
251王恕
252劉良璧
253張湄
254劉於義
255德齡(子書山)
256那蘇圖
257熊學鶻
258六十七
259范咸
260新柱
261陳大受(子輝祖)
262白瀛
263清耆獻類徵選編卷九(中)
264喀爾吉善
265金溶
266馬負書
267錢琦
268朱山
269李友棠
270陳大紱
271楊景素
272吳士功
273楊廷璋
274王曾
275竇璸
276余文儀
277鄒應元
278曾曰琇
279朱景英
280清耆獻類徵選編卷九(下)
281鍾音
282李仲堅
283王檀
284董果
285雅德
286穆和藺
287常青
288李奉堯
289富勒渾
290楊魁
291柯輅
292清耆獻類徵選編卷十(上)
293李侍堯
294阿桂
295保寧
296王杰
297孫士毅
298福康安
299常青
300德成
301姜晟
302何裕城
303徐嗣曾
304清耆獻類徵選編卷十(中)
305萬鍾傑
306孫永清
307鄂輝
308成林
309覺羅琅玕
310楊遇春
311趙翼
312陳慶
313藍元枚
314宗室恒瑞
315黃仕簡(子秉淳)
316普爾普
317尹德禧
318奎林
319張芝元
320梁朝桂
321海蘭察
322任承恩
323丁朝雄
324陸廷柱
325舒亮
326蔡攀龍
327博斌
328格綳額
329鄭國卿
330普吉保
331哈當阿
332翁果爾海
333岱森保
334潘韜(子汝渭)
335薩克丹布(子格布舍)
336阿哈保
337碩雲保
338永慶
339額勒登保
340特克什布
341春寧
342海興阿
343穆克登阿
344布當阿
345清耆獻類徵選編卷十(下)
346林起鳳
347德楞泰
348果勒敏色
349德成額
350常春
351成明
352喀勒崇阿
353陳廣寧(父聖傳)
354薛大烈
355彥吉保
356華聘
357孫全謀
358張績
359喜明
360馬元
361張志林
362魏大斌
363富登阿
364張大振
365傅廷標
366都明
367唐文淑
368龍電(黃廷雄、余光輝)
369任舉(子承恩)
370楊起麟(邱能成等)
371杭富(林玉得等)
372赤赫額(長庚等)
373耿世文(王宗武等)
374湯大奎(子荀業、史謙)
375湯荀業
376鄭嵩(徐慶等)
377楊燝(黃殿臣等)
378貴林
379壽同春
380張朝龍
381李化龍
382王宣
383劉越
384朱國瑞(黃達魁等)
385岑宜棟(黎致明等)
386朱慧昌(費增運等)
387索多爾凱(年鏞等)
388墨爾根保
389張占魁
390色丹巴
391季光德
392雍忠伊沙斯
393婁太壬占
394坤朋(桑卡)
395葉攀鳳
396姚國泰
397色凌額
398官啟文
399邢雄高
400何元卿
401袁國璜
402西津泰
403譚公義
404田占魁
405盧應朝
406豐伸布
407樊模
408烏什哈達
409邸于明
410岱德
411姜敏功
412毋之恭
413徐萬寧
414李應貴
415許廷桂
416清耆獻類徵選編卷十一(上)
417田鳳儀
418李南馨
419張師誠
420愛新泰
421何定江
422張見陞
423馮建功
424胡天格
425汪志伊
426謝得彰
427謝金鑾
428吳奇貴
429盧植
430武克勤(王維光等)
431阮元
432李長庚
433朱理
434韓崶
435邱良功
436許松年
437杜魁光
438李光顯
439孫大剛
440洪蕃鏘
441許文謨
442倪起蛟
443郭繼青
444徐慶超
445陳朝良
446如柏
447清耆獻類徵選編卷十一(下)
448賽沖阿
449玉德
450阿林保
451李殿圖
452清安泰
453陳夢熊
454胡于鋐
455朱天奇
456謝恩詔
457方維甸
458吳沙
459魏瀚(弟瀛)
460高大鏞
461武薩阿
462王紹蘭
463慶山
464葉世倬
465韓克均
466史譜
467音登額
468清耆獻類徵選編卷十二
469陳中孚
470羅鳳山
471趙慎畛
472孫爾準
473史致儼
474邵永福
475崇福
476劉起龍
477劉廷斌
478謝朝恩
479呂志恒(邵用之等)
480沈欽霖
481方振聲(沈志勇等)
482馬步衢(陳玉威)
483瑚松額
484張琴
485馬麟輝
486張然
487羅必魁
488齊克唐阿
489特依順
490陳炳極
491惠吉
492程祖洛
493保芝琳
494董教增
495詹功顯
496伊里布
497陳顯生
498附錄
499黃宗義(子百家)
500錢澄之
501鄒漪(秦保寅)
502查省
503李延昰
504鈕琇
505邵廷采
506全祖望
●弁言
清湘陰李桓嘗於同治年間纂有「國朝耆獻類徵初編」一書,都四百八十四卷、卷首二百零四卷。卷首專載乾隆「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十二卷)及「欽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正續共一百九十二卷),正編乃為分類彙輯清太祖天命元年至宣宗道光三十年間內外臣僚及士庶身後「國史館本傳」以及私家記述之篇。茲依「文叢」編印「選輯」例,就其卷首「欽定宗室王公功積表傳」及正編中取錄關涉南明鄭氏與其後臺灣史事之文,輯成這本「清耆獻類徵選編」。
本書之編次,係以所取每一人物經歷中涉及上述史事之時間為准,按序區為十二卷,末加列「附錄」一卷。前六卷以清初與南明及鄭氏在浙海、閩海爭衡為中心,後六卷純為臺灣入清以後之史事。
卷一(分上、下),約自順治元年至四年前後,以清兵初定江南、浙江、福建——亦即南明福王、唐王相繼敗及魯王入海流亡為准。
卷二(分上、下),約自順治五年前後以訖十五年前後,以清兵與南明魯王諸臣及鄭成功在東南沿海周旋為主。
卷三,以順治十六年鄭成功進攻南京一役為中心,並及其稍後之事。
卷四,約以康熙初年鄭經撤離金、廈兩島至十三年三藩變起之前為起訖。
卷五(分上、中、下),自康熙十三年鄭經重入閩南、粵東至十九年再棄兩島為止。
卷六,以康熙二十至二十二年清兵規取臺灣為中心。
卷七(分上、中、下),自康熙二十三年臺灣入清版圖至末年朱一貴之變止。
卷八,以雍正朝起訖為准。
卷九(分上、中、下),以乾隆初年至五十年前後為准。
卷十(分上、中、下),以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事變及其善後為中心,以訖乾隆之末。
卷十一(分上、下),以嘉慶朝起訖為准。
卷十二,為道光朝事。
至各卷所收人物之排比,前六卷由於每一時期史事先後之牽涉,無法區分次序,即以原編類別序列;後六卷大體改依各人所涉臺灣史事先後為序,惟卷十因情形特殊(主為林爽文事變事,亦無法區分次序)而仍按類編次。
本書所取,原以「國史館本傳」為多;私家記述已見「文叢」各書(包括第二二○種「碑傳選集」及第二二三種「續碑傳選集」)者,均未重複錄刊。至其選取標准,在前六卷,凡涉及當時史事之人物,均在入選之列;後六卷中,除取涉及當時史事者外,凡屬臺灣職官不論有無事蹟著錄,一律收入。所稱涉及當時史事之人物中,例如李蔚,因有一語關係臺灣棄留而錄全傳;又如楊遇春,則因早年曾預林爽文事變之徵討取其片斷記載而割其餘。其間去取,往往視各人所涉史事關係如何而定。所取各文,每有長篇累牘旁及他事、亦有僅節錄一二,蓋職是之故。此外,祖孫同傳,有錄其中一代者;弟附兄傳,有因連類而並存者;子傳及父,有收子傳之一節而存其父者。凡此,不及備舉。至於「附錄」之輯,大體以「文叢」作者為限。內有黃宗羲、錢澄之、查省(繼佐)諸人原亦為南明史事關係人物,但因記述之文多避不涉及,故未編入正文。
本書篇幅較多,頗涉微細,固不無煩複之處;但其可貴,亦即在此。(吳幅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