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台灣文獻叢刊·第69種】郑氏关系文书、石井本宗族谱、海外异传

台灣文獻叢刊

  【第 69 種】

  鄭氏關係文書

  .作者:齋藤正謙

  .原書頁數: 0083 頁

  ●書籍簡介

  第六九種「鄭氏關係文書」

  本書(一冊八三面四九、八○○字)集刊三種文獻:一為「鄭氏關係文書」,二為「石井本宗族譜」,三為「海外異傳」。所謂「鄭氏關係文書」,乃為日本前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市村讚次郎於清光緒二十七年夏在北京(今北平)紫禁城內閣東大庫檢出有關臺灣鄭氏之文書。今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存有抄本,據以整理刊印。有「鄭泰洪旭黃廷咨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文」、「欽命管理福建安輯投誠事務戶部郎中賁岱等題本」及「南安縣生員黃元龍密奏」三文並所附鄭泰造報官員兵民船隻總冊及所謂「偽底冊」等件,均為清康熙初年鄭成功歿後閩海發生變化之原始資料。「石井本宗族譜」一名「延平郡王鄭氏系譜」,據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所藏抄本編印。首有鄭芝龍、芝鸞等序文諸篇,次為「井江鄭氏歷代人物」,又次為「南安縣四十三都石井鄉鄭氏世譜」及「同安縣感化里石澳保獅石鄉鄭氏圖譜」。徵考各篇序文,有作於明崇禎十三年(芝龍、芝鸞),有作於清嘉慶六年(名山)、道光十三年(希石)及十四年(曾文峰),知原譜歷修數次,此為斷片抄本。在此不甚完整之譜牒上,可以獲睹鄭成功家世及其族人之狀況。但有沿襲各種文獻,如誤芝龍平西侯、鴻逵靖西伯(「西」為「鹵」之誤抄,「鹵」又為「虜」之同音字替代。並誤鴻逵晉爵定虜侯為靖西侯),不可不注意及之。「海外異傳」為一篇傳記,日人齋藤正謙撰。此傳記述山田長政之霸暹羅、濱田彌兵衛之脅紅毛及鄭成功之王臺灣;後二人事,均與臺灣史有關。由於前兩種文獻均為抄本,訛誤脫漏所在多有;今本巳酌加訂補,並作有「鄭氏關係文書暨石井本宗族譜校勘記」附於書中。

  ●序號   篇名

  1  弁言

  2  鄭氏關係文書目錄

  3  鄭泰洪旭黃廷咨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文

  4  欽命管理福建安輯投誠事務戶部郎中賁岱等題本

  5  南安縣生員黃元龍密奏

  6  石井本宗族譜

  7  石井本宗族譜序

  8  石井本宗族譜序

  9  石井祠堂聯文

  10  石井名賢序

  11  本宗族譜序

  12  族譜名行序

  13  世係圖譜〔序〕

  14  石井謁祖序

  15  序贈

  16  井江鄭氏歷代人物

  17  南安縣四十三都石井鄉鄭氏世譜

  18  同安縣感化里石澳保獅石鄉鄭氏圖譜

  19  鄭氏關係文書暨石井本宗族譜校勘記

  20  讀海外異傳

  21  海外異傳

  22  跋

  ●弁言

  省立臺北圖書館藏有「鄭氏關係文書」及「石井本宗族譜」(一名「延平郡王鄭氏係譜」)兩種有關臺灣鄭氏的文獻;前者為抄本,後者為影抄本。茲就以上兩抄本加以整理標點,合併刊為一書;並即以「鄭氏關係文書」為名,而將「石井本宗族譜」作為「附錄」。

  所謂「鄭氏關係文書」,據賴永祥先生所記:『光緒二十七年(日本明治三十四年、一九○一年)夏,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市村讚次郎(已故。「東洋史統」之著者。時年三十八歲,為助教授)來遊吾國北京調查紫禁城內閣東大庫、文淵閣四庫全書等書籍(,曾於內閣東大庫檢出有關臺灣鄭氏之文書若干,即所謂「鄭氏關係文書」之「原本」也。渠回國後,即將此等文書原文全部同「簡單說明」在「史學雜誌」第十三編九號(九八○~九三頁、十號一○八二~九四頁及十二號一二六九~七七頁(明治三十五年九(、十、十二月刊)發表,命題為「清初臺灣?鄭氏?關??文書」。其後,市村氏又將「原本」移存東京帝國大學圖書館』(見「臺南文化」第四卷第三期八五頁所刊「附記」)。這是這些文書「原本」的來歷。按省立臺北圖書館所藏抄本,係昭和七年(即民國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日人水尾徹雄氏寄贈。在其卷首「目錄」下有三項「說明」:其第三項云:『原文書藏於東京帝國大學圖書館。大正十二年(按即民國十二年)關東地大震,毀於火』。卷尾並附有『本書為昭和七年六月水尾徹雄抄』字樣。由此可(知,這一抄本是在「原本」毀於火後九年抄錄的。至其抄自何本,則未有註明。原抄本目錄:『第一號:鄭泰、洪旭、黃廷致靖南王書。第二號:官員兵民船隻總冊(前號文(書附屬之件)。第三號:鄭泰、洪旭、黃廷致李率泰書。第四號:賁岱有關鄭泰等投誠奏章。第五號:偽冊底(前號文書附屬之件)。第六號:密奏』。惟查第三號文書未抄全文,僅存文尾『右咨呈總督福建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李率泰。永曆十六年八月二十四日移咨』等三十四字。據註:『本文與前錄之第一號文書相同,茲省略之』。據此,第一號及第三號實為一文「分行」之件,並非獨立的兩種文書。「說明」第三項已見(上述,第一、第二兩項並記如下:『本文書「第二號」為「第一號」、「第五號」為「第四號」附屬之件,其他諸號則各不相屬。為便於檢讀,裝訂一冊。至「第一號」至「第六號」等名稱,均非原件所有』。『各號文書,俱附記其款式(款式說明),其行次(、文字位置之高低等項,謹依原件款式保存之』。又據各號文書「附記」:原文書第一(號(包括第三號)首尾及騎縫間與第二號標題下、年月日上及各頁間均各蓋有「建平候」之印。第四至第六號末並各附有滿文,第四號漢文、滿文首尾亦各蓋有印章,篆文(為『福建………………』;但未能辨認全文(以上「目錄」、「說明」以及各號文書之「附記」等原為日文)。現在我們除將「目錄」重編並刪去「說明」及每號文書前之「附記」外,略加整理改編如下:原第一、二、三號文書併為一件,題為「鄭泰、洪旭、黃廷咨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文」;內用於致李文中少數字句以()表出,第二號則併列為附件。原第四、第五兩號文書併為第二件,題為「欽命管理福建安輯投誠事務戶部郎中賁岱等題本」;以前者為本文,後者為附件。原第六號文書遞改為第三件,題為「南安縣生員黃元龍密奏」。而各件原有款式,一概未予保留。

  關於「石井本宗族譜」,省立臺北圖書館係於日本昭和六年(按即民國二十年)影抄自臺南「開山神社」藏本(據影抄本卷末所註)。所謂「開山神社」,即今之延平郡王祠(清同治十三年沈葆楨奏請為鄭成功立祠,光緒元年詔准,定名為延平郡王祠;日據時改稱「開山神社」,光復後恢復今名)。至其所藏刻本抑是抄本,未據說明;惟由內容觀之,可能為斷片抄本。且其最後一頁,疑已殘缺不全;我們無法整理,即據其原狀刊出。

  由於這兩種文獻均為抄本,訿誤脫漏所在都有;尤以「石井本宗族譜」為甚。這使我們在校勘上,遭遇不少困難。茲就所知,酌加訂補;一時無法訂補之處,惟有任其自然或加問號存疑。並另作「校勘記」附後(見五三~七○頁),用供參考,並資求正。

  書末,另外附刊日本津藩齋藤正謙著「海外異傳」一篇。此傳記述山田長正之霸暹羅(事在一六一五~三三年)、濱田彌兵衛之脅紅毛(踞臺灣之荷蘭人。事在一六二四年)及鄭成功之王臺灣(自一六二四年成功出生、迄一六八四年其孫克塽降清止)三事。其著作時間,約在一八五○年以前不久。此傳原編入文獻叢刊第六七種「鄭成功傳」「附錄」中。茲移刊於此,同樣作為研究臺灣與鄭氏史事的參考資料之一。(虞風)

  ●鄭氏關係文書目錄

  鄭泰洪旭黃廷咨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文…………………………………………(一)

  欽命管理福建安輯投誠事務戶部郎中賁岱等題本……………………………………(二)

  南安縣生員黃元龍密奏………………………………………………………………(一六)

  附錄

  石井本宗族譜…………………………………………………………………………(二三)

  海外異傳……………………………………………………………………齋藤正謙(七一)

  ●鄭氏關係文書

  ·鄭泰洪旭黃廷咨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文

  欽命總督閩浙水陸官兵督理恢勦軍務、賜坐蟒玉帶、便宜行事、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太保兼太子太傅建平侯鄭,欽命少傅兼太子太師兵部尚書忠振侯洪,欽命提督水陸軍務、少師兼太子太保永安侯黃,為仰承德意,傾心歸命,披瀝真誠,恭祈疏請事。

  竊惟聖帝以修德為威,故干羽舞而聲教遠格;明王以止戈為武,故牛馬放而諸侯咸賓。粵稽歷代開刱之世,四海一家。不服則申征討;既服,則存大體。至於遐陬荒島,入貢方物、出奉正朔,取其混一區宇而已。自大清受命以來,本爵等僻處海濱,未沾新王之化,但知舊主之誼。雖阻教有日,足見人心之未泯;乃閱〔□〕多年,方識天命之有歸。然必在上示以優容,而下始得獻其誠悃。昔竇融歸漢,授以故地;錢俶歸宋,遣之還國。此皆雄才大略之主,器量卓越、規模宏遠;是以歸誠者鞠躬圖報而終不替臣職耳。茲貴藩(院)從生靈起見,有息兵安民之議;爵等目擊遷移流離,能無憫念?又宣布朝廷恩意,大開方便;爵等由是感激,奮焉改圖。

  夫綏來柔遠,尚力不若尚德;而順從悅服,革面何如革心!但馭眾之法,貴於善後;告君之言,在乎不欺。我沿海上下數千里弄兵日久,雄心長技,人人思逞。政如狂濤巨湍,一旦欲使之安瀾順流,必因其自然之勢而利導之。爵等欲為清朝擔此一事,自當委曲籌度;庶可以遵王制,亦可以輯群心。蓋濱海之人賦質粗鹵,不喜文物都會,大抵以舟楫為家;使之戮力沿海,各遂其性、各盡其長,足為一面藩籬。若強以不相習之事與不相習之地,必致驚駭。於以定海上之眾志,不得不計及此也。向以人眾地窄,安插維艱;今得臺灣外國隩區沃衍,既可分撥安頓,則沿海地方兵馬、糧餉,總聽朝廷處分調遣。若畀地方廣,則安插多;安插多,則效力眾;效力眾,則綏寧遠。隨所派撥,以為布置;其餘安插有不逮者,耕漁、商販散處外島,咸當使其得所,廣謀生之路、絕走險之心。於以盡海上之事變,不得不計及此也。功名爵祿固朝廷所不靳,然行藏異宜,各行其志。凡此間文武官員、大小將領,有意王事者,遵依清朝典制,盡瘁勞力;若休閒流寓之人,或回籍、或隱遯,自應聽從其便。於以盡海上之人情,不得不計及此也。

  若夫戶口、正供既隸版籍,數島百姓,自當遵制剃髮。如爵等年力衰邁,無意功名,不敢妄覬高爵,謬膺鉅任。第爵等既許以報國安民,凡地方兵馬諸項事宜,俱當料理妥當,恭候朝命。事妥之日,爵等葛巾歸隱,休養餘生;古者堯、舜在上,下有巢、許,而今東海之濱有皤皤二、三叟,亦聖世優養遺老之道。至於先藩世子,當哀毀之際,現往臺灣自創一世界,兩無拘礙;此蓋籌之已審,爵等不能固違其志,所無庸擬議者也。但使朝廷推心置腹、處置得宜,如嬰兒之投慈母,安有不真、安有不誠者乎?從此海不揚波,朝廷無南顧之憂、生民享昇平之福;貴藩(院)功在社稷、澤及瀚海,豈不偉歟?

  爵等滿腔血誠,前使命往來,反覆詳盡,已蒙鑒炤;第未敢唐突冒瀆天聽。茲略攄大概,煩貴藩(院)代為疏題旨下,悉依前議而行。所有文武官員、兵馬船隻,未及詳細備造;謹開陳總數先繳。除現在管事印信未繳外,先繳敕三道、現在伯爵銀印二顆、原封公爵銀印一顆、原封侯爵銀印一顆、原封伯爵銀印二顆、原取州縣銅印一十五顆,仍耑差掛印都督楊來嘉赴關待命,以彰歸命之誠。

  為此,具咨詳請。須至咨者。

  計開:文武官員兵民船隻冊一本。

  右咨呈靖南王(總督福建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李率泰)。

  永曆十六年八月二十四日(移咨),鄭泰、洪旭、黃廷。

  欽命太保建平侯鄭造報官員兵民船隻總冊

  欽命總督水陸官兵兼理糧餉太保兼太子太傅建平侯鄭,今將勳爵、督鎮將領、文武官員、水陸官兵、戰艦民丁,造送察炤。計開:

  現任侯爵:忠振侯、永安侯、振威侯。

  現任伯爵:忠靖伯、慶都伯、忠奮伯、鎮南伯、英衛伯、武毅伯、平湖伯、崇安伯、靖遠伯、寧洋伯、恢閩伯、惠安伯。

  勳爵管統陳五軍一位、協理五軍掛印都督一員。

  勳爵管戎政軍務一位、協理戎政掛印都督一員。

  吏官:正堂一員、左侍郎一員、右侍郎一員、郎中四員、主事八員(雜職不造)。

  戶官:正堂一員、左侍郎一員、右侍郎一員、郎中四員、主事八員(雜職不造)。

  禮官:正堂一員、左侍郎一員、右侍郎一員、郎中四員、主事八員(雜職不造)。

  兵官:正堂一員、左侍郎一員、右侍郎一員、郎中四員、主事八員(雜職不造)。

  刑官:正堂一員、左侍郎一員、右侍郎一員、郎中四員、主事八員(雜職不造)。

  工官:正堂一員、左侍郎一員、右侍郎一員、郎中四員、主事八員(雜職不造)。

  寺卿四員、長史一員、正審理一員、副審理一員、察言司一員、承宣司一員、紀善一員、典寶一員、典服一員、典膳一員、正儀衛司一員、副儀衛司一員、監軍道六員、監紀推官四十員、賞勳司一員、總監督掛印四員、總監營左都督四員、監督都督同知二十四員、監營都督僉事四十八員、總理提塘都督同知二員。

  勳爵管左軍事一位、左協理領兵掛印一員、右協理領兵掛印一員、正堂營大廳都督一員、副大廳都督一員、正旗鼓中軍都督一員、副旗鼓中軍副總兵一員、參軍主事二員、贊畫主事四員、統領掛印五員、正副領兵都督僉事十員、正副坐營都督僉事十員、正副旗鼓副總兵十員、鎮將都督十員、正副領兵副參遊二十二員、坐遊旗鼓參遊二十員、副將副總兵七十五員(每員轄兵五百名),計轄官兵三萬七千五百名(小將不造)。

  勳爵管右軍事一位、左協理領兵掛印一員、右協理領兵掛印一員、正堂營大廳都督一員、副大廳都督一員、正旗鼓中軍都督一員、副旗鼓中軍副總兵一員、參軍主事二員、贊畫主事四員、統領掛印五員、正副領兵都督僉事十員、正副坐營都督僉事十員、正副旗鼓副總兵十員、鎮將都督十員、正副領兵副參遊二十二員、坐遊旗鼓參遊二十員、副將副總兵七十五員(每員轄兵五百名),計轄官兵三萬七千五百名(小將不造)。

  勳爵管中軍事一位、左協理領兵掛印一員、右協理領兵掛印一員、正堂營大廳都督一員、副大廳都督一員、正旗鼓中軍都督一員、副旗鼓中軍副總兵一員、參軍主事二員、贊畫主事四員、統領掛印五員、正副領兵都督僉事十員、正副坐營都督僉事十員、正副旗鼓副總兵十員、鎮將都督十員、正副領兵副參遊二十二員、坐遊旗鼓參遊二十員、副將副總兵七十五員(每員轄兵五百名),計轄官兵三萬七千五百名(小將不造)。

  勳爵管前軍事一位、左協理領兵掛印一員、右協理領兵掛印一員、正堂營大廳都督一員、副大廳都督一員、正旗鼓中軍都督一員、副旗鼓中軍副總兵一員、參軍主事二員、贊畫主事四員、統領掛印五員、正副領兵都督僉事十員、正副坐營都督僉事十員、正副旗鼓副總兵十員、鎮將都督十員、正副領兵副參遊二十二員、坐遊旗鼓參遊二十員、副將副總兵七十五員(每員轄兵五百名),計轄官兵三萬七千五百名(小將不造)。

  勳爵管後軍事一位、左協理領兵掛印一員、右協理領兵掛印一員、正堂營大廳都督一員、副大廳都督一員、正旗鼓中軍都督一員、副旗鼓中軍副總兵一員、參軍主事二員、贊畫主事四員、統領掛印五員、正副領兵都督僉事十員、正副坐營都督僉事十員、正副旗鼓副總兵十員、鎮將都督十員、正副領兵副參遊二十二員、坐遊旗鼓參遊二十員、副將副總兵七十五員(每員轄兵五百名),計轄官兵三萬七千五百名(小將不造)。

  勳爵管左提督事一位、左協理領兵掛印一員、右協理領兵掛印一員、正堂營大廳都督一員、副大廳都督一員、正旗鼓中軍都督一員、副旗鼓中軍副總兵一員、參軍主事二員、贊畫主事四員、統領掛印五員、正副領兵都督僉事十員、正副坐營都督僉事十員、正〔副〕旗鼓副總兵十員、鎮將都督十員、正副領兵副參遊二十二員、坐遊旗鼓參遊二十員、副將副總兵七十五員(每員轄兵五百名),計轄官兵三萬七千五百名(小將不造)。

  勳爵管右提督事一位、左協理領兵掛印一員、右協理領兵掛印一員、正堂營大廳都督一員、副大廳都督一員、正旗鼓中軍都督一員、副旗鼓中軍副總兵一員、參軍主事二員、贊畫主事四員、統領掛印五員、正副領兵都督僉事十員、正副坐營都督僉事十員、正副旗鼓副總兵十員、鎮將都督十員、正副領兵副參遊二十二員、坐遊旗鼓參遊二十員、副將副總兵七十五員(每員轄兵五百名),計轄官兵三萬七千五百名(小將不造)。

  勳爵管中提督事一位、左協理領兵掛印一員、右協理領兵掛印一員、正堂營大廳都督一員、副大廳都督一員、正旗鼓中軍都督一員、副旗鼓中軍副總兵一員、參軍主事二員、贊畫主事四員、統領掛印五員、正副領兵都督僉事十員、正副坐營都督僉事十員、正副旗鼓副總兵十員、鎮將都督十員、正副領兵副參遊二十二員、坐遊旗鼓參遊二十員、副將副總兵七十五員(每員轄兵五百名),計轄官兵三萬七千五百名(小將不造)。

  勳爵管前提督事一位、左協理領兵掛印一員、右協理領兵掛印一員、正堂營大廳都督一員、副大廳都督一員、正旗鼓中軍都督一員、副旗鼓中軍副總兵一員、參軍主事二員、贊畫主事四員、統領掛印五員、正副領兵都督僉事十員、正副坐營督都僉事十員、正副旗鼓副總兵十員、鎮將都督十員、正副領兵副參遊二十二員、坐遊旗鼓參遊二十員、副將副總兵七十五員(每員轄兵五百名),計轄官兵三萬七千五百名(小將不造)。

  勳爵管後提督事一位、左協理領兵掛印一員、右協理領兵掛印一員、正堂營大廳都督一員、副大廳都督一員、正旗鼓中軍都督一員、副旗鼓中軍副總兵一員、參軍主事二員、贊畫主事四員、統領掛印五員、正副領兵都督僉事十員、正副坐營都督僉事十員、正副旗鼓副總兵十員、鎮將都督十員、正副領兵副參遊二十二員、坐遊旗鼓參遊二十員、副將副總兵七十五員(每員轄兵五百名),計轄官兵三萬七千五百名(小將不造)。

  總督水軍勳爵一位、正領兵掛印一員、副領兵掛印一員、正堂營大廳都督一員、副大廳都督一員、正旗鼓中軍都督一員、副旗鼓中軍副總兵一員、參軍主事二員、贊畫主事四員、統領掛印五員、正副領兵都督僉事十員、正副坐營都督僉事十員正副旗鼓副總兵十員、正副領兵副參遊二十員、坐遊旗鼓參遊二十員、副將副總兵七十五員(每員轄兵五百名),計轄官兵三萬七千五百名(小將不造)。

  總上勳爵及文武官員,計二千一百五十六員(小將、雜職在外未造);水陸官兵,計四十一萬二千五百名;大小戰艦,約計五千餘號;海上軍民籍及流寓人口,計三百餘萬。

  永曆十六年八月□□日。

  ·欽命管理福建安輯投誠事務戶部郎中賁岱等題本

  欽命管理福建安輯投誠事務戶部郎中加一級臣賁岱等謹題:為海賊投誠事。

  臣等抵閩,值靖南王、督臣赴漳撫賊。臣等即於八月初六日至漳州;次日,賊差偽遊擊前來。臣等與靖藩、督臣會商,將皇上愛恤投誠官員人等之意並遣臣等情由,述在靖藩、督臣書內;仍曉諭偽遊擊姚萬。靖藩、督臣差官三員同偽遊擊姚萬去後,於本月二十五日偽侯鄭泰、洪旭、黃廷差偽都督楊來嘉、遊擊姚萬繳偽敕三道、公侯伯印共六顆、原失州縣印共十五顆、勳爵文武官員二千一百五十餘員、偽官〔兵〕共四十一萬二千五百名、人口三百餘萬、船隻五千餘號開造總數冊籍,率各島輸誠,繳送靖藩、督臣軍(前。除海賊盡行投誠緣由,靖藩、督臣疏內會同臣等具題外,但臣等敕內無「招撫」字(樣,故臣等將會同靖藩、督臣開示皇上愛恤投誠官員人等之意以諭海賊緣由,謹具本題知。

  康熙元年九月初八日,管理福建安輯投誠事務戶部郎中加一級臣賁岱、兵部郎中臣金世德。

  偽冊底

  謹將壬寅年五月初八日鄭成功歿後,鄭錦現管偽文官、偽鎮及偽文武官員冊底抄呈。計開:

  偽六官姓名開列:

  一、偽吏官潘庚鍾(係故明舉人。己亥年江南□被我兵殺死。以後不設)

  一、偽戶官鄭泰(富有五百萬。壬寅年正月,為海逆鄭成功拘拿,招賊兵五千人自衛。癸卯年六月初六日,被鄭錦誘騙廈門羈禁;初十日,自縊死。而鄭錦駕船抄家,鄭鳴駿等始逃生投設)

  一、偽禮官陳寶鑰(係偽隆武舉人。投誠以後不設)

  一、偽兵官兼偽吏官事洪旭

  一、偽刑官程應璠(革去。以後不設)

  一、偽工官兼署偽禮官事馮澄世(係偽隆武舉人。甲辰年三月初八日,率男偽侍衛鎮馮錫範由銅山駕船投誠,至浯嶼,為其僕王正殺死;將大小船隻及家眷駕去廣東,投蘇利。男馮錫範復逃臺灣)

  偽參軍姓名開列:

  一、偽參軍鄭築英(係偽隆武舉人。癸卯年投誠,改名鄭士英;誑稱偽大理寺卿)

  一、偽參軍加一級黃開泰(係偽隆武舉人。癸卯年投誠,誑稱偽禮部尚書)

  一、偽參軍紀許國(係故明舉人)

  一、偽參軍李茂春(係偽隆武舉人)

  一、偽參軍李從換(係偽隆武舉人)

  一、偽參軍林其昌(係故明舉人。投誠)

  一、偽掌稿參軍蔡鳴雷(係故明生員。掌稿漏弊,壬辰年被鄭成功責八十棍,革出。甲午年,央偽戶官鄭泰復入掌稿。癸卯年投誠,誑稱偽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一、偽參軍蘇□量(係故明生員。癸卯年投誠,誑稱偽侍讀學士)

  一、偽參軍陳永華(係故明生員。鄭錦心腹)

  偽廈門、金門偽地方官姓名開列:

  一、廈門偽地方官洪有鼎

  一、金門偽地方官李贊元(係偽隆武舉人。癸卯年投誠,誑稱偽刑部尚書)

  偽鎮姓名開列:

  一、偽水師提督永安伯黃廷(投誠)

  一、偽監督水師忠靖伯陳輝(投誠)

  一、偽督理五軍戎務兼管前軍事總兵官左都督周全斌(投誠)

  一、偽統領親軍勇衛掛征勦將軍印總兵官左都督黃安(在臺灣)

  一、偽親軍武衛左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何義(投誠)

  一、偽親軍武衛右鎮總兵官都督同知楊富(投誠)

  一、偽親軍侍衛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馮錫範(在臺灣)

  一、偽親軍虎衛左鎮總兵官都督同知蕭泗(搶掠詔安,為援勦總鎮王進功陳殺,全軍俱覆沒)

  一、偽親軍虎衛右鎮總兵官都督同知張盛(搶掠詔安,為援勦總鎮王進功陳殺,全軍俱覆沒)

  一、偽親軍驍騎左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姚國泰(在臺灣)

  一、偽親軍驍騎右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劉國軒(在臺灣)

  一、偽親軍神機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楊祥(在臺灣)

  一、偽親軍神威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黃嶼(在臺灣)

  一、偽先鋒左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黃應(在臺灣)

  一、偽統領署先鋒右鎮總兵〔官〕都督同知陳澤(在臺灣)

  一、偽統領署前鋒左鎮總兵官都督同知陳廣(在臺灣)

  一、偽前鋒右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陳瑞(在臺灣)

  一、偽統領中衝鋒鎮總兵官都督同知蕭拱辰(在臺灣。謀約獻臺灣、殺鄭錦投誠,因蔡政逃回漏洩,被鄭錦凌遲、抄家。拱辰弟蕭福證逃歸)

  一、偽左衝鋒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蔡旻(在臺灣)

  一、偽右衝鋒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李昴(在臺灣)

  一、偽前衝鋒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翁陞(在臺灣)

  一、偽後衝鋒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洪羽(在臺灣)

  一、偽統領中權署總兵官都督同知顏望忠(在臺灣)

  一、偽統領宣毅左鎮總兵官都督同知杜輝(廣東投誠)

  一、偽宣毅右鎮總兵官都督同知湯貴(投誠)

  一、偽宣毅後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杜斌(在臺灣)

  一、偽援勦左鎮總兵官都督同知康熊(投誠)

  一、偽援勦右鎮總兵官都督同知林順(投誠)

  一、偽署援勦後鎮署總兵官都督僉事裴德(在臺灣)

  一、偽親隨鎮總兵官都督僉事許貞(投誠)

  一、偽署殿兵鎮署總兵官都督僉事萬宏(在臺灣)

  一、偽署遊兵鎮署總兵官都督僉事張華(在臺灣)

  一、偽正兵鎮總兵官都督僉事陳昇(投誠)

  一、偽英兵鎮總兵官都督僉事林明(投誠)

  一、偽奇兵鎮總兵官都督僉事顏進(即顏立勳。投誠)

  一、偽信武鎮署總兵官都督僉事何正(投誠)

  一、偽護衛鎮總兵官都督僉事魏騰

  一、偽統領水師署總兵官都督僉事林鳳(在臺灣)

  一、偽監督水師洪磊(即洪旭男。〔與〕鄭耀基協同鎮守彭湖)

  偽賞功司及偽督造軍器衣甲火攻官姓名開列:

  一、偽賞功司張恢(投誠)

  一、偽督造軍器張正(投誠)

  一、偽〔督〕造衣甲陳啟(投誠)

  一、偽督造火砲練榮

  一、偽督造火藥火箭馮福(投誠)

  偽文閑員姓名開列:

  一、故明進士按察使王忠孝(剃髮回籍)

  一、故明進士巡撫唐顯悅(投誠剃髮,回籍為僧)

  一、故明進士副使蔡國光(投誠)

  一、故明進士巡撫盧若騰(剃髮回籍)

  一、故明進士偽隆武都察院沈佺期(剃髮回籍)

  一、故明進士戶科都給事中辜朝薦

  一、故明進士華亭縣知縣許吉燝(廣東投誠)

  一、楊期演(係故明舉人。偽隆武兵部車駕司主事)

  一、鄭擎柱(係故明舉人。偽隆武兵部武庫司主事。原係廈門偽地方官。投誠)

  一、徐孚遠(係故明舉人。偽隆武兵部職方司郎中)

  一、諸葛倬(係故明貢生。偽隆武兵部車駕司主事。投誠歸農)

  一、張漢(係故明舉人。偽隆武戶部主事)

  一、張灝(係故明舉人。偽隆武禮部主事)

  一、張光啟(原係偽兵官掛印,往日本失事,革職。癸卯年投誠,誑稱偽兵部尚書)

  一、鄧會(係偽隆武中書舍人。原係廈門偽地方官。癸卯年投誠,誑稱偽監軍副使加偽太僕寺卿)

  一、鄧愈(原係偽承宣官。癸卯年投誠,誑稱偽郎中)

  一、蔡政(原係廈門偽地方官。投誠,復逃臺灣)

  一、周愫(係偽隆武中書舍人。原係廈門地方官)

  偽武閑員姓名開列:

  一、偽慶都伯王秀奇(投誠)

  一、偽武毅伯施福(投誠)

  一、偽忠定伯林習山

  一、偽左都督余寬(投誠)

  一、偽都督同知黃興(投誠)

  一、偽都督僉事黃昌(投誠)

  一、偽都督僉事沈明(投誠)

  一、偽都督僉事沈捷(投誠)

  一、偽都督僉事顏伯(投誠)

  一、偽都督僉事楊政

  一、偽都督僉事李長(投誠)

  臺灣壬寅年正月海□鄭成功新設一府二縣偽府官縣官姓名開列:

  一、偽府名承天府偽府官顧礽

  一、偽縣一名天興縣偽縣官柯平、一名萬年縣偽縣官葉亨

  一、偽轉運〔□〕翁天祐

  ·南安縣生員黃元龍密奏

  福建泉州府南安縣儒學投誠生員臣黃元龍謹奏:為君恩未報,再密陳清假賊以降真賊,以重名器事。

  朝廷設官分職,至慎至重。若開恩撫綏、授職鼓勵,原以解散真正賊官;非欲招徠假偽賊官,而輕褻名器也。今投誠偽鎮,庶幾近之;而投誠文偽官,百無一真。中有一、二,不過七品偽參軍品銜耳。鄭成功叛亂海島,不敢僣偽號,並無設偽內閣尚書、侍郎、大小九卿、科道、布按二司及府縣等官,只設偽六官、偽地方官,管理糧餉、賊兵而已。「部」之一字尚不敢添設,此原入海漳州府知府投歸房星曄所知之詳者。夫偽六官,即今之主事;偽地方官,即今之州縣官也。臣姐夫馮澄世係偽工官兼偽禮官,偽鎮應向彼領軍器、偽文官應向彼鑄偽印;臣時在海,頗悉其詳。投歸抄帶有偽鎮、偽文官及偽文武閒員冊底,謹抄呈御覽,而真假立判矣。臣見康熙二年六月各偽官投誠,已授方面府佐徑報知。後至者有劄無印,例不議敘;結黨紛紛鐫偽印、假偽牌,上欺朝廷,下誑藩、院二部。妄報偽侍郎、偽卿、偽部屬插冊投誠,盡屬市井優隸之徒;甚至有在晉江縣考童生、有素不曾入海、有偽遊擊而冒頂通判者,種種難以枚舉。謹就其假冒之中,臣知之最真、最確開列於後,以備睿裁。所可異者,在京候補方面府佐,不思愛鼎遷善,而賊習尚仍舊、終日博奕、飲酒、淫戲、遊玩,每人有借債四、五千兩者,有借債二、三千兩者。一經蒞任,便有錢榖刑名之寄,動制許多官吏,必揚揚志得;更任意恣欲,貪婪罔忌。雖欲不侵欺國課、剋剝民脂,豈可得哉!是不得不清假賊以重名器也。

  查鄭錦在銅山時,見其偽鎮及偽參軍陸續投誠將盡,不免疑懼;謀於陳永華、洪旭等,甚有向化之志。而陳永華、洪旭再三徘徊:懷訝所來投誠之人,皆屬其商賈僕隸,幸得高官厚祿;迴思來歸,慚羞比肩。萬一出諸人之下,被其哂笑凌侮,則如之何!是以躊躇不決,相率逃遁臺灣。今誠得皇上大奮乾綱,清假賊、重名器,宣佈綸音,嘉與維新,懸厚爵以重賞,賊眾必革面革心,以為朝廷明照萬里;假賊既清,真賊便重,自無不感激皇仁,輕千里而來歸矣。誠恐臺灣汪洋渡筏,難得其便;當令水師提鎮並揮其諳曉海道者進兵彭湖,聲言勦討。彼見彭湖為我所據,必不能旦夕安矣;將見四顧徬徨,不知所措,勢必遣偽鎮駕船防守各港口。然後遣人偵探間諜,多方招諭;我伺其隙而誘勸,彼亦得乘其便而投順也。偽鎮大夥既來,零星豈有不戀鄉土而甘處於不毛之地耶?窮島孤懸,勢同阱獸;鄭錦若不投首於斧鉞,亦當面縛而乞降矣。臣所謂清假賊以降真賊者,此也。計開:

  一、泉州府趙仕甲,乳名賜舍。康熙四年,現在晉江縣考童生,縣取列第三名,冊證通縣週知。今則起文來京赴部,冒頂仕魁通判,懼罪即回籍。

  一、漳州府童生趙晟,年只二十一歲,係己丑科進士,戴機女婿。素不曾出城外,亦不曾入海。康熙四年,起文投供,冒頂通判;被遊擊張復持狀出首,陳體相留回處證。康熙六年五月二十五日,現補松江府水利通判。

  一、投誠陳昌國,部覆通判用,撫後復逃。今偽遊擊陳奇己經藩院剃髮,明白有劄無印,例不議敘;外陳夢松證,徑起文冒頂通判陳昌國名字。康熙六年五月二十五日,現補歸德府通判。

  一、傅坤觀,康熙四年,現冒頂惠安縣武學生員,被惠安縣人責冒籍,慕恩伯鄭纘緒差騎護歸。泉州府證,今康熙六年,起文赴部冒頂縣丞盧義名字。五月二十五日,補鎮江府丹陽縣丞,候補參政鄭纘祖斥非證。

  一、許紹芳,乳名揚觀。係鄭逆奸商,專來蘇、杭發賣洋貨,仍販買絲紬接運下海。鄭鳴駿代許紹芳妄報偽郎中,部覆通判用。後被人出首:許紹芳不曾在海;總督李率泰不肯給文赴部,立令鄭鳴駿詳文報故案證。

  一、泉州府城偽隆武舉人林斌吉,因屋借住鄭鳴駿,改名林之煜,囑代報偽部屬,部覆通判用。起文赴部,總督駁查,懼罪,註廢疾案證。

  一、蔡協吉,係蔡鳴雷男,乃浯州彭林社開當鋪的。誑報偽禮部左侍郎,部覆僉事用;現補九江道。

  一、蔡源,係蔡鳴雷次男,乃上北、下南糴米經紀的。誑報偽通政使,部覆同知用;今補西安府同知。

  一、蔡萃吉,係鳴雷胞姪,乃浯州開錢鋪的。誑報偽監軍副使,部覆州同用;今補絳州州同。

  一、池鳳翼,係蔡協吉妻舅,乃廈門經紀人。誑報偽監軍,部覆通判用;今補韶州府通判。

  一、林文煒,係鄭成功書辦,責革回籍多年。康熙三年周全斌投誠,直去漳浦懇求代報偽部屬,部覆通判用;今補岳州府通判。

  一、陳彭,係鄭成功書辦,責革多年。誑報偽侍郎,部覆僉事用。

  一、顏克璟,係偽五商顏端男。癸巳年回泉州府,買舉人李日焜厝住兩年,再入海。誑報偽太僕卿,部覆同知用;今補嚴州府同知。同來投誠歐添觀首揭證。

  一、投誠林枝香,部覆通判用;撫後復逃。今池鼐徑起文來京赴部,冒頂林枝香通判;懼罪即回籍。

  一、黃元驥,泉州府童生。因娶鄭泰女,誑報偽太常卿;部覆參議用。

  一、顏文瓚,係安平鎮閒人。誑報偽部屬,部覆通判用;今補襄陽府通判。

  一、蘇寶,乃漳浦縣書役,係陳輝外甥。誑報偽監軍參政,部覆參議用。

  一、傅為霖,係偽五商傅參宇男。誑報偽部屬,今補松江府督糧通判。

  一、陳繼芳,係泉州府童生。因娶鄭泰女,誑報偽光祿卿;部覆提舉用。

  一、諸葛鼎,係泉州府童生。隨其父諸葛倬入海,舌耕餬口。誑報偽光祿卿,部覆同知用;今補肇慶府同知。

  一、鄭騶,係廈門醫生鄭三觀男,開鋪賣藥生理。誑報偽監軍副使,部覆通判用。

  此數十偽員之大小,自命自假、或買或賣,弁髦國法至此極矣。其餘及浙江、廣東投誠偽文官,可以類推也。今臣此番罔識忌諱,獲戾多人;即日回籍,必遭含沙影害身家。伏祈垂憐小臣一片孤忠,乞敕地方護歸鄉邦,或勦、或撫,臣當不避湯火。是有生之日,即報效之秋也。冒死條奏,貼黃難盡;伏乞鑑宥施行。為此具本,謹具奏聞(自「為」字起至「本」字止計一千八百九十二字,紙五張)。

  右謹奏聞。康熙六年八月□□日,福建泉州府南安縣儒學投誠生員臣黃元龍。

  ●石井本宗族譜

  石井本宗族譜序

  石井本宗族譜序

  石井祠堂聯文

  石井名賢序

  本宗族譜序

  族譜名行序

  世係圖譜〔序〕

  石井謁祖序

  序贈

  井江鄭氏歷代人物

  南安縣四十三都石井鄉鄭氏世譜

  同安縣感化里石澳保獅石鄉鄭氏圖譜

  鄭氏關係文書暨石井本宗族譜校勘記

  ·石井本宗族譜序

  聞之浴河於源、循膚至髮,蓋言本也。人不從本起見,雖做好事,猶為名使。夫好事,有勝於忠孝者乎?忠孝之理,本之性植。親生之、君成之、祖宗培養之,千百年炯現光氣於宇宙之間銷歇不得,本在故也。人未有生而忘成之所自,則未有生而忘生之所自者也。芝龍不肖,浪跡江湖時,髮猶被面。屬海波不靖、萑苻為梗;慷慨揮戈,次就芟夷。爾時沐雨餐風冒矢石,躬之不閱,遑恤後人。偏於萬中之一生,上報朝廷、下延宗祧。公餘之暇,托處聚廬。非邀天地、祖宗之靈,曷其有今日乎!

  一日,鳩我叔兄弟侄謀之曰:『我鄭自唐光啟間入閩,或於三山、於莆、於漳、於潮,是不一處;獨我五郎公隱石與二、三懿親若許、若伍者,蔦〔蘿〕相附、意味投合,遂於楊子山下石井家焉。今武榮山邱壟具在,則隱石公之所自來也。祠宇墜於寒煙、譜係毀於兵燹,一本菀枯,幾聽於不可問,不亦一大缺陷事耶?抑蟄蟄振振之謂何?夫不忘其親與不忘吾親之親,於歷數十世後見,為一父之子;因追數十世前見,為眾子之父。鄉先輩仁人之言,誦之猶馨齒頰。豈以芝龍武人也,而不嫻於文事?至性之所激射,親與君,本固一也。昔漢鄧禹之教子也,有子十三人,使各守一藝〔修〕整閨門為世法。而華歆之遇子弟絕峻,閒室之內有若朝典;陳元方則恣柔愛之道。二姓之寬嚴互殊,而(雍熙之軌不失,何也?本所維繫,固有不期然而然者也。

  今虔辦一炷香,上告列祖、下勗我子姓:自今伊始,有力學顯親、國爾忘家以光吾宗者乎?有廉未倡義、孝弟力田於鄉里稱善人者乎?准附諸廟。不然者,匪類招搖、莩葭與濫,祖宗且以罪人視之也;雖位貴顯,莫於吾廟溷焉。蓋廟以萃渙,其假之也純是一本真精神。而「易」之「同人」亦云:類族辨物。惟類之、辨之,乃所以致同也。同可萃,而祖宗子孫之相維於不解也;豈其微哉!

  今核其名、稱其行次,昭穆雁行與塋域生卒,臚然俱在也。芝龍故不譜,其所以係之者何如!特以一本之義,動我世世子孫忠孝思者也。使讀而興焉,其於不肖尚有榮施。

  崇禎歲次庚辰年,十一月朔日,十一世孫芝龍撰。道光癸巳年十一月既望,後十六〔世〕孫鵬程抄。

  ·石井本宗族譜序

  宗有族譜,猶國之有史也。史〔以〕記事,所簪筆者,君臣上下著其事、尊其義焉耳。譜以聯情,所臚列者,上歷高曾、下逮孫玄,書諱、書字並書行次;匪獨以誌不忘,亦曰用是親親可相及也。故不可有一紊,亦不可有一漏;紊一則棼,漏一則無以存愛。總之,因代派有別,從宗比合,非懷誠肫懇莫能譜也。雖然,世遠年湮,數百載或淪於無徵而莫考。作譜之法,登必信、疑則闕,即聖人起而為焉所不易也。孔子云:吾說夏、殷,如文獻不足何?故嘗自命曰:丘,殷人也;穆然有水木本源思矣。孝子翼孫之於世序,所及事者三、所行服者五、所居遊父老,能稽其本始以相告知至十世,亦一快矣。十世前莫有稽徵,則何據乎?夫原其初,猶是一人之身也;累層折而數百傳,宕移轉徙,無怪乎其道相逢,轂接、肩摩,掉臂而莫為識也。又況舍桑梓之必恭敬止者,宅郊甸而遙、遊燕粵而遙、仕見潛隱而遙,人隔代、居隔地,有大行嘉禮欲反告於宗後末繇也,謂之何哉?嗚呼!惟莫可知則已,欲知之而無可據則已;倘有可知、有可據,則前此皆一人也。往伊何人,後復何人?未免有情,能勿心動?今夫草木無知矣,手動一柯,連柯並搖;本同故耳。人也,而遠乎情忍乎哉?萬一萁豆拊心,疋布、斗粟刺懷,薄劣成風、耰鉏辭色是見一列子姓中,族有道長者呼而訓誡之,遂恧然如不終日,而樂以敦睦相勉也;收宗合族,慈愛殷至。譜可不作乎、可不實乎?

  吾鄭著漢、唐表表,茲弗具述;述其光啟間,十姓從王緣光州固始入閩,於是有鄭焉。如祭酒閎中公,德行煌煌宋冊。嗣而分派,有居莆、居武榮。旋就武榮遷於楊子山下居者,吾祖五郎公隱石也。綿綿瓜瓞,蕃滋衍沃,氏絲於蟻矣。雖有安土,禁勿四方,弗能得也。幸脈係可尋、支派蟬聯;雖陬澨分處,猶識科條枝葉。報本反始,爰譜焉是賴。則譜之作,於今亦孔亟矣。疏綴而親、分還以合,昭穆明、祀事舉,不忘其所繇生也。

  都護弟素所留心於忠孝,知國有史錄、宗有譜牒;念本宗舊譜遭兵燹焚,肫肫然亟命修輯,克盡展親矣。鸞黌宮樗材,無能文以潤命;然讀記曰:自仁率親,等而上之至於祖;自義率祖,順而下之至於禰。是故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矧身荷國恩,而能顯揚先祖,崇孝也;身比焉,順也;明示後世,教也;資孝事君則忠。寧特宗法有光乎哉?且預為吾宗篤其慶矣。

  謹序,而弁諸首。崇禎歲次庚辰九月望日,十一世孫芝鸞謹拜序。

  ·石井祠堂聯文

  尺土守孤忠,誰云海外要荒,不登史冊。

  三圭綿世澤,即此天朝寵錫,永固河山。

  昭祖德、紹書香,壯志巍科無遲速。

  振家聲、開文運,成名子孝看後先。祖德流芳,遠萃一念之誠,音容可仰。孫支挺秀,長敦五倫以教,宗黨皆春。廟貌端嚴,萬頃朝宗追祖德。孝思綿遠,一陽來復見天心。廟宇枕鰲山,席地脈千重秀氣。明堂瞻馬島,壯江潮萬壑巨觀。有一點欺,何堪對祖?無十分敬,漫許登堂!瀚海東迴,源遠流長,直溯葩經世德。楊山西峙,靈鍾秀毓,克振石井宗風。

  三圭深雨露。

  五馬壯河山。

  鄭漢軍降乩作七言詩一絕

  桑梓拋遺不幾年,江山認是舊風煙;歸來恰似令威子,惹得詩人萬古傳。

  井江祖傳春冬二祀儀注

  東班贊禮

  序立主祭孫詣盥洗所就位上香三上香再酹酒獻毛血■〈火奄〉脂膏拜拜拜拜行初獻禮跪進筷進饌進湯俯伏詣香案前跪、子孫皆跪讀祝文拜、子孫齊拜拜侑食行亞獻禮跪進酒進食奠帛興、平身拜、子孫齊拜拜侑食行終獻禮跪進酒進時果進羹進茶俯伏詣香案前興興、平身樂止復位拜、子孫齊拜拜拜拜徹饌焚祝文焚金帛復位子孫各三揖

  西班贊禮

  執事者各司其事盥洗跪再上香酹酒三酹酒興、平身作樂迎神興興興興、平身詣神座前上香進爵進實奠帛興、平身讀祝者詣讀祝所俯伏興興興、平身樂止詣神座前上香進饌進湯俯伏詣香案前興興、平身樂止詣神座前上香進饌進鮮進飯奠帛興、平身拜、子孫齊拜拜侑食視膳樂奏送神興興興興、平身瘞毛血詣焚帛所大吹打告利成禮畢分班

  執爵一人、讀祝一人、引禮二人、通贊二人、香案前二人、神座前二人、司饌一人、司樂一人、司酒樽二人

  ·石井名賢序

  譜係久而難知也,宜多覽以為據。據周室分譜序云:吾宗有譜,特以地遠時遙,未能合而為一。然於莆,則有前朝吏部郎中諱繼;於三山,則有兵部右侍郎諱重;於潮,則有翰林編修諱祭泰;在漳,則多文學:俱按譜而知也。族譜之修,又烏可乎哉?於是,列官職百餘名;其間多失詳,皆因遷徙之故。今只略其概,以俟諸有心人重核。

  ·本宗族譜序

  宗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史〔以記〕事,所簪筆者,君臣上下著其事、尊其義焉。譜以聯情,所臚列者,上歷高曾、下逮孫玄,書諱、書字併書行次;匪特以誌不忘,亦曰用以親親可相及也。故不可有一紊,亦不可有一漏;紊一則棼,漏一則無以存愛。總之,代派相因,如水木有本源;則昭穆明、祀〔事〕舉,不忘其〔所〕由生也。

  夫我鄭自唐光啟間入閩,或居於莆、於潮、於漳,是不一處;獨我五郎公與二、三懿親若許、若伍者,蔦蘿相符、意味投合,遂於楊子山下石井家焉。今武榮山邱壟具在,隱石公之所自來也。迨我維新公往漳南生理,克勤克儉,置有田業;妻子及孫因避難散處,幾忘若失矣。幸得弘泰公、弘山公、弘榮公兄弟相率復轉而泉同感化里石澳保大中山下石獅居焉。於是經營拮据,綿綿瓜瓞,蕃滋衍沃。雖有安土,禁勿四方弗能得也。幸脈係可尋、支派蟬聯,縱陬澨分處,猶識柯條枝葉。報本反始,惟譜是賴;則譜之迄可不再整乎?迴憶我祖時徙移數次,辛苦維艱;曷不就於一本之義,稽其始、述其序,勸我世世子孫細玩參觀,咸知其初之所自來也。

  謹序,而弁諸首。嘉慶六年歲次辛酉,桂月朔日,十世孫名山謹拜重修。

  ·族譜名行序

  世係既遠,子姓瓞繁。名有一行列各房互異,殊傷一氣之雅。自我維新公至二世祖到澳山居住,再排列行次,「維」字起至十四世「運」字止。今夫承上接下,昭穆分明;復將再列行次,以為後世子孫遵守。倘有分別居住,咸知依字排列入祠,昭穆罔溷:以十五世「雲」字起至十六世「收」字,其餘世俱依字遞衍;庶孫子不至犯尊長之行次。是為例。

  (十一世)曰明哲實作則天

  維弘子甫德舜欽明恭允開天文運

  子維君萬邦百官承式

  雲收遠岫千山雨霞映斜陽萬里光

  ·世係圖譜〔序〕

  凡名實之正,始於世係。世係明而後昭穆序,宗法因可講也。自始祖生世祖及各房傳支,五世之內服未盡、生齒未繁,總列圖譜;五世外至九世、至十三世,每房各從其所自出而係以世,分別一圖譜。俾由祖父而子、子逮曾玄,支屬引引如瓜瓞,即親盡而恩聯百葉若睹矣。

  ·石井謁祖序

  聞之自仁率親,邇而不可瀆;自義率祖,遠而不可遺。故睹萬物之發祥,莫不有始;覘百枝之競秀,莫不有根。豈不以樂樂所自生,生機原出於始作;禮不忘其本,本根可探於初萌也哉?希素詩書為業、經史是田;地處澳山、支分石井。由石井隱石公下而推之至於予,其世十有五;由澳山維新公上而溯之至於始,其代猶有三。因思陟則在上、昭則在天,鑑觀必有〔不〕爽之妙;豫可感神、萃可格廟,孝道必有無窮之休。

  興懷及此,每念不忘。所以院試甫畢,親族適逢,相與言旋言歸,桐城早別;共為再行再止,石井遂臻。生員、族長,先為拜謁;大廟、小宗,俱各致虔。時也,秋日懸清,涼颷薦爽。見夫廟貌端嚴,一鰲獨占;明堂整肅,五馬皆朝。楊山西峙兮,宛巒岫之接天;海濤東注兮,恍江漢之朝宗。宜其三圭錫爵綿世澤,尺土封王守孤忠。猗歟休哉!科甲屢興;炳哉麟乎!簪纓不絕。先祖之箕裘未遠,子孫之堂構宜承。所願窮水木於本源,志愈繼而愈善;守貽謀於勿替,事愈述而愈長。於以感天地之庇、邀祖宗之靈。筆花生、柳汁染,門楣永耀;巍科掇、高第登,閭里生輝。不亦子孫以先祖而貴顯、先祖以子孫而增榮也哉?是年冬,再往祭,親更有親,是所謂親親之道也,即所謂尊祖之義也。可不誌哉!可不誌志哉!爰抒素蘊,率草成篇。祖墨亦抄聯詞併記。其聯云:

  源開石井,歷王公侯伯,世受天朝寵錫。

  派衍澳山,願孫子雲礽,代承祖德貽謨。

  道光癸巳年葭月榖旦,十二世孫希石沐手敬題。

  越甲午年陽月,曾文峰錄。

  安樂村中,且幸考亭過化。

  滎陽家裏,猶欣賜姓傳聲。

  香蘭服媚,帶草流輝;世紀後先,早識宗風遠著。

  石獅發祥,金鵝獻瑞;峰呈左右,佇看人物挺生。

  ·序贈

  仰鄭氏之遺風,支分石井;睹世澤之孔長,宗鎮澳山。溯自開閩以後,實大明之英偉而本朝之侯伯也。至於世係之由來,瓜瓞綿綿,如縷之不竭;百支挺秀,若水以流長。今往此澳山之鍾靈,直接乎楊子山之毓秀;瞻青雲峰之得路,實符乎五馬峰之崢嶸。人文蔚起,堪羨前世之名;燕翼貽謀,有誇先代之業。錫爵流傳於海表,聲名永普於閩南。因而居稠密,徙遷四處;族開石澳,地與石井。天一方兮地各異,人一本兮居猶殊。世遠年湮,雲山阻隔;欲盡木本水源之思,未薦春礿秋嘗之感。

  及至名山公讀書博覽,敬慎威儀,則如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有尊祖、敬宗之志,而盡報本、追遠之誠。是以創修族譜,開昭穆之不失及世世之有徵;竟錄過半,未得全備可觀。迨至希石先生,志重繼述。歲值道光癸已年秋,時逢院試,途羈井江;即與諸叔侄之生員鵬程、維賢、維揚等同為質證先世根由,若合符節。遂為入廟告虔,敬抄譜序以及先世名人一備與名山公諸創合為一部,以便後人觀感。是所謂後人有志,堪振前人也。

  予本外姓也,忝在名山公之孫女婿;誼屬半子,實為休戚相關。不妨與希石同為參校錄寫,以列於後。

  道光甲午年陽月榖旦,愚姪婿曾文峰敬題拜贈。

  ·井江鄭氏歷代人物

  十世

  前宅分派祖鄭築英:號奎庵。希瑜公父。隆武前丙戌科舉人。先任中憲大夫,後任山西岢嵐兵備道。榜名姓傅;據譜:曾為欽差整敕岢嵐、保德、河曲兼陝西府各等處地方分巡兵備道按察司副使。

  西大二房鄭宇欽:字伯三,號立三。天啟甲子科,以「易經」中式舉人。任程香縣。

  西五房四鄭益魯:一名釆,字毓秀,號贊庭。芝越公父。以南安掾出身,兩任廣西平越縣、濟寧嘉?朔縣贊政□(?)。妣李氏。

  十一世

  東角鄭芝鸞:號雲翀。邑庠生。宏光元年,授中書科中書舍人。隆武元年,陞兵〔部〕職方司,監紀水師;後授兵部主政。

  補八世

  華亭鄭六仔:瑛叔祖。為南京留守衛軍。

  十一世

  東角鄭希瑜:諱若為,字懋敷,號瑾侯,又號文遠。任廣西河池州及太平府崇善縣。

  築英二子,出嗣二弟。

  鄭亮績:諱若崗,號寅修;築英從侄。前乙酉,以「易經」中式舉人;附廣東羅定州東安縣籍。

  西亭鄭芝龍:小名一官,字曰甲,號飛黃。崇禎間,以軍功授前軍都督;收劉香,改襲錦衣衛副千戶,旋〔□〕漳州等處總兵官。十二年〔□〕荷蘭。弘光封南安伯,隆武封平西侯;後進太師平國公。投誠,封同安侯。先娶陳氏,繼娶日本翁氏一品夫人,後娶顏氏;側室陳氏(逐出)、李氏、黃氏。生男五。先崇禎元年間,現授海防遊擊,實授左都督。子孫散處京都漢軍旗下,以名為姓者眾。

  西亭鄭芝虎:字曰蟠,號韜遠。崇禎間,以軍功欽授南日寨守備。奉旨追劉香,至廣大星外洋,舟覆沒;以衣冠招魂,贈參將,蔭襲總旗。續奉旨,准贈鎮國將軍,署部指揮同知。子孫於原蔭上襲升一級百戶。芝龍二弟。是役,芝鵠同追劉香;如何無封爵,想失落之故也。

  西亭鄭芝鳳:字曰漸,號羽公,又字聖儀;芝龍四弟。崇禎庚午科武舉人,改名鴻逵。先為津撫鄭宗周部將,轉隸都督孫應龍麾下。登萊之役應龍敗績,逮繫天津;事白,復與同撫張廷拱共事。未幾,以兄飛黃平〔紅〕夷功,移蔭錦衣衛千戶。後中庚戌進士,故事勳衛射策甲〔科〕加二級,進都指揮使、授副總兵。宏光檄守釆石,掛鎮海將軍印;擊高傑、張天祿功,封靖西伯。隆武初,從國姓公入海,封靖西侯;永曆進封太師定國公。妣史氏、楊氏,俱封一品夫人。生男二;庚辰科會試中式六十七名、殿試中式三十七名。奉旨照例加陞三級,授錦衣衛指揮同知。

  西亭鄭芝豹:字曰文,號若唐。崇禎間邑庠生,加例入國子監太學生。以軍功,欽授太子太師、澄濟伯。芝龍五弟。

  西亭鄭芝鵬:諱鳴都,字曰都,號舜臣;一號里萬,一號礪園。欽授太師昭明侯。芝虎兄。

  西亭鄭芝莞:諱鳴郊,字曰郊,號漢九。以軍功,欽命光祿大夫上柱國、太子太保、錦衣衛堂上檢書管理衛事、賜坐蟒玉帶〔□〕軍都督府左都督。

  西亭鄭芝越:諱鳴郝,字曰郝,號清侯。欽命榮祿大夫、廣東雷廉鎮總兵官,加一級。鳴郢堂弟。

  西亭鄭鳴郢:芝莞弟,諱鳴郢,字曰郢,號羽奏。欽命錦衣衛大堂太子少保、前軍都督府左都督。

  西亭鄭瑛:拔煌兄;號振吾。崇禎年間,以軍功欽〔授〕守備。漢宜舍五世伯祖。

  西亭鄭拔煌:瑛弟。前甲申、乙酉之變,以勤勞擢驃騎將軍五軍都督。〔號〕奇吾。漢宜舍五世祖。

  十二世

  東角鄭英:號復庵;志雲公三子、賡弟。康熙三年,以軍功欽授參將。初任陝西舊縣遊擊;出首逆劄,加副將,陞直隸宣府鎮標中營參將,改授江南西寧都營參將。征朱明敘功,陞都督同知,管陝西鳳協鎮事;特晉陞榮祿大夫。

  東角鄭賡:英兄,號□卿。康熙三年,欽授左都督,仍紀功一次。志雲公二子。

  東角鄭儲珏:字明熳,號念蓼。弘光元年,授參將。守仙霞關得功,隆武元年升都督金吾將軍。

  新厝頂鄭明圖:以幕事積功,授理問官職。

  西亭鄭見龍:號潛齊。雍正乙酉科歲貢生,黃之雋取。載「府志」,誤入安溪籍。

  西亭鄭貞:英偉父。〔諱〕光晉,字明陞,號元初;芝龍公侄。欽命金吾將軍、光祿大夫。

  西亭鄭聯英:芝麒公嗣子;字明及,號菁千。任安溪縣正堂。

  西亭鄭先聲:諱召昂,號奕初;敬溪公長子。欽命官名失詳。

  西亭鄭胤昌:諱胤昌,字明賡,號錫侯。禮部主事。芝龍公從侄。

  東角鄭延朗:諱喬。任山東□□府遂安縣。希瑜公次子。在廣東沒。

  西亭鄭成功:諱森,字明儼,號大木。明賜國姓,名成功;掛招討大將軍印總統使。康熙二十二年,聖祖仁皇〔帝〕嘉其忠貞,賜葬南安康店覆船山,附樂齋公墓。飛黃公長子,日本翁夫人出。年十五,補弟子員;旋食餼。金陵術士見之,驚曰:『此奇男子骨相非凡,命世雄才,非科甲中人也』。飛黃公引見隆武,隆武撫其背曰:『惜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賜姓朱,改名成功;封御營中軍都督,賜尚方劍,儀同駙馬,掛招討大將軍印。方其諫父不聽,被見勒王挾北去,又痛母死非命;乃悲〔歌〕慷慨謀起師,攜所著儒巾襴衫赴文廟焚之,〔四〕拜先師,仰之曰:『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作用。謹謝儒服,惟先師照鑒之』。高揖而去。文移稱忠孝伯。永曆嗣封漳國公,繼而晉封延平王。壽三十九,卒於臺灣。妣董氏,雷廉道董容先女。姬莊氏、林氏、溫氏、史氏、蔡氏、曾氏、蔡氏、許氏。生男十。

  西亭鄭焱:諱渡;飛黃公次子。

  西亭鄭垚:諱恩;飛黃公三子。

  西亭鄭鑫:諱蔭;飛黃公四子。以上三人,官職失詳。

  西亭鄭淼:諱襲;飛黃公五子。號葵庵。康熙年間投誠,欽命榮祿大夫頭等兼管內閣大臣。

  西亭鄭新英:諱新英,字明周,號維千。嘗任仙遊縣正堂。衷受公二子。

  鄭廣英:諱廣英,號彥千。欽命太子太師錦衣衛大堂前軍都督府都督。賜祭,葬嘉禾里廈門港。芝鵬長子。

  西亭鄭海英:諱海英,字明〔□〕,號濤千。芝鵬三子。欽命太子太保。與兄同葬嘉禾里廈門港。

  西亭鄭省英:諱省英,字明志,號修千。芝莞長子。欽命嘉議大夫、閩粵宣慰使、司農左侍郎。妣呂氏。

  西亭鄭昣英:諱昣英,字明升,號暉千。芝莞二子。欽授中憲大夫。妣呂氏、謝氏。

  西亭鄭時英:諱時英,字明庸,號聖千。芝莞三子。侍贈明威將軍,前嘉議大夫知永春、龍溪事兼管督餉。妣林氏。

  西亭鄭鳳庭:諱翔英,字明□,號儀園。芝越子、鳴郢堂侄。臺灣俯諸羅學歲貢生。

  西亭鄭平英:諱平英。字明持,號衡千。芝鵬四子。奉政大夫。

  華亭鄭階:號升庵。纘祖父。崇禎間,以幕府從事錄功,欽授守備。「府誌」附「篤行篇」。字明履。

  華亭鄭泰:諱泰,字明岳,號大來。纘緒父。前將軍都督府左都督,晉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建平侯。康熙間,以子纘緒封爵、孫修典襲爵,誥贈光祿大夫。階弟。

  華亭鄭鳴駿:泰弟;諱鳴駿,字明發,號日千。前郡庠生,乙酉拔貢生。授戶部主事;以歸誠功,封遵義侯,晉光祿大夫,恩襲四世。康熙丙午年八月二十四日酉時〔卒〕,欽賜祭,葬於三十四都洋莊鄉。以子纘成襲爵,晉光祿大夫。妣黃氏,皇清誥贈一品夫人;側室林氏,以子纘成襲爵,皇清誥贈一品夫人;側室傅氏。生男四。

  華亭鄭千仔:從飛遠公出。軍況亡,官爵失詳。鳴駿堂弟。

  補十一世

  華亭鄭拔選:字田欽,號珍明。誥贈光祿大夫、太子太傅,皇清累〔贈〕光祿大夫。妣黃氏,誥贈一品夫人,皇清累贈一品夫人。升庵之父也。

  補十世

  華亭鄭儲勇:字欲勝,號會江。誥贈光祿大夫、太子太傅,皇清〔累〕贈光祿大夫。妣王氏,誥贈一品夫人,皇清累〔贈〕一品夫人。拔選公之父也。

  十三世

  東角鄭國忠:諱增秩,謚武毅,號以園。喜卿公二子。隨駕征勦葛逆,以軍功初任金門鎮千戎;年滿進京,暢春園引見,特授廣東虎頭門左營守備府事。覃恩,誥封明威將軍。

  西亭鄭英偉:字哲毅,號隱齋;貞子。康熙年間,以投誠授職副將。

  西亭鄭經:乳名錦,字元之,號式天;大木公長子。明嗣封延平王。妻唐氏,唐顯悅之女孫;姬陳氏、林氏、李氏、賴氏、黃氏。生男十。事永曆一十九年。壽三十九,卒於臺灣。康熙二十二年,賜葬覆船山。男秦(陳出)、晉、周、楚、齊、蜀、商、岱、肅、遼(漢軍公名克塽,其餘未詳指著)。

  西亭鄭聰:字哲順,號怡堂。康熙二十二年,授三品之職。大木公二子。

  西亭鄭明:諱明,字哲熙,號熙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大木公三子。

  西亭鄭睿:字哲聖,號聖之;大木公四子。官職失詳。

  西亭鄭智:字哲錫,號錫之;大木公五子。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西亭鄭寬:字哲碩,號碩之;大木公六子。官職失詳。

  西亭鄭裕:字哲益,號益之;大木公七子。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西亭鄭溫:字哲念,號念齋;大木公八子。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西亭鄭柔:字哲能,號能之;大木公九子。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西亭鄭發:字哲奮,號奮之;大木公十子。官職失詳。

  西亭鄭纘武:字哲武,諱綬;襲公長子。雍正間,國子監〔太學生〕,授欽天監筆帖式。

  西亭鄭緯:字哲卿,號直齋;襲公次子。國子監太學生。雍正………………出仕江南蘇州府縣丞;誥授迪功郎。

  西亭鄭紱:號哲璽;襲公四子。太學生,侍贈承德郎。

  西亭鄭淵:字哲維,號慎齋;襲公六子。雍正間,國子監太學生;考職,授州同知,侍贈儒林郎。

  西亭鄭綖:字哲度,號尚侯;芝鳳公長孫。授州司馬。

  五房四派鄭國莊:字哲宜,號慎初;廣英公二子。中憲大夫。

  西亭四鄭希文:諱祥,字子俊,號敏齋;衡千公二子、海英侄。拔貢生,汪薇取。著有文集,經載「府誌」。

  西亭五四鄭喬:字哲岳,號同;時英子。侍贈明威將軍。

  西亭五四鄭讓:諱國訓,字哲式,號敏亭;時英四子。特授明威將軍,功加署都司檢書。

  華亭鄭纘祖:字哲遠,號遠公。南邑廩生。以歸誠,題授參政道。升庵公長子。著有文集,經載「府誌」「文苑」,並附「孝友篇」。

  華亭鄭纘昌:字哲俞,號俞公。以歸誠功,欽授左都督、征奇呢哈番。升庵公二子。附「府志」「藝術篇」。

  華亭鄭纘琦:字哲韓。以軍功,〔授〕左都督。升庵公三子。

  華亭鄭纘緒:字哲孜,號孺雲,以歸誠平定功,皇清封慕恩伯,駐劄福建泉州等處地方;晉光祿大夫,恩襲四世。又以子修典襲爵,晉光祿大夫。經載「府誌」,著有詩集。大來公第一子。

  華亭鄭纘績:號孺熙,大來公第三子、纘侯弟也。蔭授員外郎。

  華亭鄭纘成:字哲信,號一齋。襲封遵義侯,晉光祿大夫。欽〔賜〕祭,葬於京師平子門外釣魚臺。日千公第二子、纘光弟。纘光太學生。

  華亭鄭啟愈:號豪毅;拔煌公之從侄孫也。以軍功,授驍騎尉。

  十四世

  上京鄭煥文:乾隆戊午科副榜;經載「府誌」,盧煒取。

  西亭鄭克■〈臧上土下〉:式天公長子。當〔式天公〕甲寅乘釁西渡,踞金廈各島;允陳永華請,令其在臺監國,大有材能。剛正果斷,見嫉諸叔。迨式天公仙遊,馮錫範遂譖諸叔以螟蛉說董國太,共謀殺之;年一十八,兵民歎惜。妻陳氏,同安縣舉人陳永華之女、翰林陳夢球之妹、順天進士陳還之之姑也(還之字素亭,正白旗)。

  西亭鄭克塽:諱秦,字實弘,號晦堂;式天公次子。嗣位二年,亦勞征苦戰,思繩祖武,保輔一隅。孰言寡不敵眾,天命有歸;自澎湖被破,施琅復以施恩行惠收拾人心,臺人背叛,寧靖王同五妃投繯絕脰而死。漢軍公無奈,同劉國軒、馮錫範決計歸誠;封正黃旗漢軍公。妻馮氏,即〔正〕白旗漢軍伯馮錫範之女;與史氏、蘇氏俱封一品夫人。

  西亭鄭克舉(音預):諱晉,字實庵,號晦堂;式天公三子。康熙二十二年,奉旨授四品官職;後補佐領。

  西亭鄭克均:諱周,字實衡,號海堂。康熙二十二年,奉旨授四品官職。式天公四子。

  西亭鄭克坺■〈土八冏,上中下〉:諱楚,字實□;式天公五子。仕驍騎校。

  西亭鄭克■〈土八冏,上中下〉(音目):諱齊,字實衍,號悟堂;式天公六子。仕驍騎校。

  西亭鄭克圻:諱蜀,字唯聖;式天公七子。官爵失詳。

  西亭鄭克塙:諱商,字實堅;式天公八子。仕佐領。

  西亭鄭秉訓:字汝登。仕佐領。

  四房二鄭秉□:…………………….汝皋;念齋公長子。康熙歲貢生。

  四房二鄭克□:…………………………………….公長子也。仕驍騎校。

  東角鄭彪:諱挺;國忠公二子。平臺有功,官爵失詳。

  東角鄭壯猷:英第三孫。官爵失詳。

  東角鄭重輝:英第四孫。官職失詳。

  華亭鄭修典:字念實,號慎園;孺雲公長子也。襲慕〔恩〕伯兼管正白旗,晉光祿大夫。康熙癸〔巳〕,恭遇萬壽覃恩,蔭一子〔入〕監讀書。

  華亭鄭朝遴:字方實,號則園。詳載「府誌」「孝友篇」。補州同知。

  華亭鄭朝東:字實涵,喬子。特授晉明威將軍都司檢書。

  十五世

  西亭鄭安康:漢軍公三子。仕佐領。

  西亭鄭安德:克確公子。仕佐領。

  厚慕鄭汝成:諱生,字作垂,號於省;汝達之兄也。誥授中憲大夫,攝州司馬職。

  厚慕鄭汝達:諱正,字作來,號(□□);世標之父也。乾隆間貢生。

  西亭鄭仕謨:諱楷,字作端;廷策之父也。乾隆甲辰貢生。以軍功監匾授教諭,彰化籍。

  華亭鄭拭:字賡紫,號仰(昂?)亭。乾隆甲子科,復中式舉人第三十四名;毛文銓取。

  華亭鄭輝星:即拭也;嵩之父。前雍正丙午科,以泉州學中式舉人三十一名。後因誤事去衣冠,再應童試,故復名以中式舉人;周學健取。

  華亭鄭武:慎園公長子也。康熙癸巳恭遇萬壽覃恩,蔭入監讀書;補授刑部員外郎。

  華亭鄭汫:字作楫,號望川;貢生也。則園公長子。

  十六世

  厚慕鄭世標:諱敲,字則宣;汝達子。嘉慶丙寅年貢生。

  華亭鄭嵩:字穎山,號峻瞻;昂(仰?)亭公之子也。乾隆己卯科,中式舉人第九名。現授海□右營守〔備〕………………………………,後任安平營遊擊。因莊大田犯鳳山,陣亡;奉旨世襲。

  華亭鄭廷策:諱赤,字則□………………江籍,進彰化學。嘉慶辛未年歲貢生。作端之子也。時在旃蒙洽協,歲次乙未年。菊月榖旦,十八世孫子譜拜手重抄。

  ·南安縣四十三都石井鄉鄭氏世譜(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一世

  始祖五郎公隱石,諱綿,字原永。有宋靖康間避難,兄弟散處,或居莆、居潮、居漳,五郎公由閩侯官來泉郡之武榮,築室居家、卜地築墳,日事耕稼業。值歲不登,厥惟食維艱。聞海濱利藪,日易以給,乃因懿表相依,遷楊子〔山〕下石井居焉。祖父墳塋,尚在武榮如故。妣林氏,與祖拮据,艱苦備嘗。卒,合葬於楊子山之麓。生男二:長肖隱、次隱泉。

  第二世

  隱石公之長子,諱嵓,字顯中,號肖隱。妣張氏。合葬於祖墓邊。生男一:黼。

  隱石公〔之〕次子,諱岱,字頤中,號隱泉。妣呂氏。合葬望后地。生男二:長栻、次模。

  第三世

  肖隱公之長子,諱黼,字俞扆,號對石。妣葉氏。合葬佛井后。生男二:長默、次烻。

  隱〔泉〕公之長子,諱〔扆〕,字俞繩,號〔砥〕石。妣柯氏。合葬本鄉山,坐癸向丁。開基西亭分房祖。生男二:長■〈金厲〉、次鏞。

  隱泉公之次子,諱模,字俞遴,號古石。妣蔡氏。合葬佛井前。開基華亭分房祖。生男二:長衡、次命。

  第四世

  對石公之長子,諱默,字耿暐,號簡軒。妣林氏。合葬林柄山。開基厝后分房祖。生男三:長定發、次定賦、三定扃(?)。

  對石公之次子,諱烻,字耿燾,號敦樸。妣王氏。合葬崎頭。開基厚慕分房祖。生男三:長馥、次德、三乘。

  砥石公之長子,諱■〈金厲〉,字維■〈金厲〉,號純玉。妣李氏。合葬雙石門。生男三:長亮、次豪、三崇。

  砥石公〔之〕次子,諱鏞,字維鏞,號麗玉。妣林氏。合葬本鄉面前山。生男一:。

  古石公之長子,諱衡,字維楷,號質軒。妣李氏。合葬狗山。生男一:陽。

  古石公之次子,諱命,字維新,號質璞。妣和氏。合〔葬〕在漳州南靖金山水頭,坐〔坤向〕艮兼未丑。生男三:長弘泰、次弘山、三弘榮。

  ·同安縣感化里石澳保獅石鄉鄭氏圖譜

  (開基)(二世)(三世)(四世)(五世)

  (分居下僠)(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弟

  山下石獅居焉

  壬辰年正月十五日寅時,卒於庚寅年七月十五日未時。葬在漳州南靖金山水頭,坐坤向艮兼未丑。祖妣和氏。生於乙未年九月十九日申時,卒於辛卯年正月初一日卯時。附葬維新公墓右邊。

  ·鄭氏關係文書暨石井本宗族譜校勘記

  這一校勘記,其作用有三:(一)揭示「原抄」訛誤或脫漏字句,用以「存真」。(二)若干訂補或有疑難之處,藉此略加說明。(三)如有謬訂,並可冀求高明指正,俾補校者一時之缺失。

  又,這兩種文獻,前經方豪先生等先後根據原抄本加以校勘,撰有「石井本宗族譜暨鄭氏關係文書校記」(刊「文獻專刊」第一卷第三期)。本書進行編校時,對於方氏「校記」多所借鏡。附誌一言,用示未敢掠美云爾。

  鄭氏關係文書

  鄭泰洪旭黃廷咨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文

  第一頁第三行第六字『浙』,「原抄」作『淅』。

  同頁第九行第二七字以下「原抄」疑脫一字或以上脫一字。

  第二頁第二行第五字『旦』,「原抄」作『且』。

  同頁第三行第六字『庶』,「原抄」作『庶』。

  同頁第七行第三五、三六兩字『派撥』,「原抄」作『泒潑』。

  同頁第八行第一七字『商』,「原抄」作『商』。

  同頁第九行第二五字『祿』,「原抄」作『錄』。

  同頁第一○行第二九字『典』,「原抄」作『曲』。

  同頁第一一行第一字『閒』,「原抄」作『間』。

  同行第三四字『計』,「原抄」作『躰』(即『體』)。上文有兩『不得不「計」及此也』語,義同。

  同頁第一四行第五字『候』,「原抄」作『俟』。

  同行第一八字『歸』,「原抄」作『舊』。(「歸」、「舊」草書相似)。

  同頁第一六行第六字『創』,「原抄」作『別』,疑形誤;否則,應為『闢』之音誤。

  第三頁第四行第三○字『瀆』,「原抄」作『瀆』。

  同頁第六行第二七字『三』,「原抄」作『參』,係大寫『參』之別寫;今改普通小寫。以下各種數字,凡「原抄」大寫者,一律準此照改,不另逐一贅述。

  第四頁第四行第四、五兩字『統陳』,疑有誤。

  同行第二○、第五行第二○及第六行第七等三字『員』,「原抄」作『人』。

  同頁第一二行第一、二兩字『寺卿』,「原抄」作『卿寺』。

  第六頁第一二行第二字『副』,「原抄」脫。

  第八頁第二行第二七字『堂』,「原抄」作『坐』。

  同頁第五行第一七字『遊』,「原抄」作『營』。

  欽命管理福建安輯投誠事務戶部郎中賁岱等題本第八頁第一四行第二四字『官』,「原抄」作『宦』。以下多處類此,不一一贅。

  同行第三七字『述』,「原抄」作『逑』。

  第九頁第二行第一九字『楊』,「原抄」作『揚』。

  同頁第三行第三○字『兵』,「原抄」脫。前「欽命太保建平侯鄭造報官員兵民船隻總冊」內有『水陸官兵計四十一萬二千五百名』語,與此相合。

  同頁第一四行第八字『鍾』,「原抄」作『鐘』。

  同行第二○字,「原抄」缺;疑脫一字或若干字。

  第一○頁第六行第一三字『澄』,「原抄」作『登』。

  同頁第七行第三二字『眷』,「原抄」作『脊』。

  同頁第一一行第二九字『尚』,「原抄」作『省』。

  第一二頁第二行第七字,「原抄」缺,可能脫一字。

  同頁第一四行第一九字『範』,「原抄」作『范』。前「馮澄世」名下有『率男偽侍衛鎮馮錫範由銅山駕船投誠』及『男馮錫範復逃臺灣』等語,據以改訂。惟按諸各種文獻,『範』『范』二字互見。

  第一二頁第八行第一三字『官』,「原抄」脫。

  同頁第一二行第一八~二五字『拱辰弟蕭福逃歸證』語,「原抄」作『拱辰弟逃歸蕭福證』。

  第一四頁第一行第一五字『與』,「原抄」脫。

  同頁第五行第四字『督』,「原抄」脫。

  第一五頁第一三行第二、三兩字『武閑』,「原抄」作『閑武』。前有『偽文閑員姓名開列』、後「南安縣生員黃元龍密奏」中有『投歸抄帶有偽鎮、偽文官及偽文武閒員冊底』語,可資參證。

  第一六頁第一一行第一八字『萬』,「原抄」作『萬』。

  同頁第一二頁第六字,疑脫一字(或數字)。

  南安縣生員黃元龍密奏

  第一七頁第六行第二七字『曄』,「原抄」作『葉』。按諸各種文獻:「海上見聞錄」作『曄』,「靖海志」前作『燁』、後作『曄』,「從征實錄」、「臺灣外記」均作『燁』,「海紀輯要」作『燦』,「臺灣鄭氏始末」作『華』,種種不一。自以作『曄』為正,其說已見文獻叢刊第三五種「靖海志」所附「靖海志及海上見聞錄合校記」。究其紛亂之由,除「從征實錄」似屬形誤外,當為避聖祖(康熙)玄曄諱而改『燁』(音同曄)或『華』(取曄之偏);至『燦』為『燁』之轉誤,而『葉』又為『華』之轉誤也(「黃奏」在康熙六年)。

  同頁第八行第三一字『各』,「原抄」作『名』。

  同頁第一二行第三七~第三八行第二字『愛鼎遷善』語不解。

  同頁第一六行第一字『恣』,「原抄」作『姿』。

  第一八頁第二行第二五字『免』,「原抄」作『兔』。

  同頁第四行第三○字『凌』,「原抄」作『淩』。

  同頁第六行第三五、三六兩字『便重』,疑有誤。

  同頁第一一行第九字『阱』,「原抄」作『穿』。

  同頁第一四行第三、四兩字『縣週』,「原抄」作『週縣』。

  第一九頁第二行第三八字『劄』,「原抄」作『劄』。

  同頁第三行第九字「外」,疑有誤;或為『經』之訛,附供參考。

  同頁第七行第一四字『纘』,「原抄」作『讚』。查「石井本宗族譜」「井江鄭氏歷代人物」十三世「鄭纘祖」名下有『題授參政道』語,可為佐證。至同行第一五字『斥』,「原抄」作『斤』。

  同頁第八行第二二字『杭』,「原抄」作『抗』。

  第二○頁第五行第一二字『辦』,「原抄」作『辨』。第七行第一一字『辦』同。

  同頁第八行第一○字『商』,「原抄」作『商』。第一五行第一○字『商』同。

  同頁第一五行第一三字『宇』,「原抄」作『字』。「臺灣外記」作『宇』。

  第二一頁第三行第四字『騶』,「原抄」作『騶』。

  石井本宗族譜

  石井本宗族譜序(鄭芝龍撰)

  第二三頁第六行第三五字『戈』,「原抄」作『弋』。

  同頁第九行第二二字『閩』,「原抄」作『門』。後鄭芝鸞「石井本宗譜序」有『述其光啟間十姓從王緣光州(「原抄」作『卅』)固始入閩』及鄭名山「本宗族譜序」有『夫我鄭自唐光啟間入閩』語,可證其誤。

  同頁第一○行第二九字『蘿』,「原抄」缺字。後鄭名山序亦有『蔦蘿相附(「原抄」作『符』),意味投合』語,可資證補。

  同頁第一一行第二字『於』,「原抄」作『與』;第一○字『焉』,「原抄」作『馬』。後鄭名山序亦有『遂於楊子山下石井家焉』語,可證其誤。

  同行第一八字『具』,「原抄」作『俱』。後鄭名山序亦有『今武榮山邱壟具在』語。

  同行第三六字『煙』,「原抄」作『煙』。

  同頁第一二行第二八字『抑』,「原抄」從『木』。

  第二四頁第一行第一六字『固』,「原抄」作『因』。

  同行第三○字『修』,「原抄」脫;據「後漢書」鄧禹本傳訂補。

  同頁第四行第五字『炷』,「原抄」作『柱』。

  同頁第六行第五字上「原抄」缺字;是否脫一字?附此存疑。

  同頁第一三行第一字『世』,「原抄」脫。

  石井本宗族譜序(鄭芝鸞撰)

  第二四頁第一五行第一四字『以』,「原抄」脫。下句有『譜以聯情』語,與此『史以記事』相對。

  第二五頁第一行第一八字『逮』,「原抄」作『遞』。

  同頁第三行第三一字『湮』,「原抄」作『煙』。

  同頁第八行第一字『徙』,「原抄」作『徒』。

  同頁第一二行第二五字『萁』,「原抄」作『箕』。

  同行第二七字『拊』,「原抄」作『■〈亻付〉』。

  同頁第一三行第六字『鉏』,「原抄」作『鈕』。

  同頁第一四行第一三字『殷』,「原抄」作『■〈覀上殷下〉』。

  同頁第一五行第一三、一五兩『述』字,「原抄」均作『逑』。

  同行第二七字『州』,「原抄」作『卅』。按固始(縣)屬河南(省)光州。

  第二六頁第一行第二四~二八字『氏絲於蟻矣』語費解,疑有誤。

  同頁第二行第一五字『蟬』,「原抄」作『禪』。

  同頁第六行第三字『輯』,「原抄」作『緝』。

  同行第七字『展』,「原抄」作『■〈屓,衣代貝〉』。『展親』,盡親親之道。

  同行第一二字『黌』,「原抄」作『鱟』。

  同頁第九行第七字『寧』,「原抄」作『寧』。

  石井祠堂聯文

  第二六頁第一三行第一一字『寵』,「原抄」作『籠』。

  第二七頁第七行第一○、一一兩字『萬壑』,「原抄」作『壑萬』。

  井江祖傳春冬二祀儀注

  第二八頁第五行第八字『祀』,「原抄」作『札』。

  同頁第八行第九字『筷』,「原抄」作『快』。

  同頁第一二行第五字『揖』,「原抄」作『楫』。

  第二九頁第六行第一一字『迎』,「原抄」作『送』。

  石井名賢序

  第二九頁第一一行第一七、一八兩字『周室』,似為『同安』之誤,附此存疑。

  同頁第一三行第三一~三五字『又烏可乎哉』語,疑中有脫字。

  本宗族譜序(鄭名山撰)

  第三○頁第三行第一四、一五字兩『以記』,「原抄」脫。「說明」見前。

  同頁第四行第一七字『逮』,「原抄」作『遞』。

  同頁第六行第二一及二七兩字『事』、『所』,「原抄」均脫。前鄭芝鸞序亦有『昭穆明、祀事舉,不忘其所繇生也』語,可資證補。

  同頁第一○行第四字『幾』,「原抄」作『几』。

  同行第三六字『澳』,「原抄」作『澚』。以下尚有數處同此,不一一贅。

  同頁第一一行第一一字『經』,「原抄」作『耕』。

  同行第二四字『沃』,「原抄」作『■〈氵矢〉』。前鄭芝龍序亦有『蕃滋衍沃』語。

  同頁第一三行第一三字『徙』,「原抄」作『徒』。

  同頁第一四行第二字『勸』,「原抄」作『動』。前鄭芝龍序有『動我世世子孫忠孝思者也』語,似有不同。『動』乎?『勸』乎?存此求正。

  第三一頁第一行第五字『弁』,「原抄」作『升』。

  族譜名行序

  第三一頁第二行第三字『名』,「原抄」作『自』。

  同頁第三行第七字『姓』,「原抄」作『侄』。

  同行第一一字『名』,「原抄」作『多』。

  同頁第八行第一、二兩字『十一』,「原抄」併作『土』。按石井鄭氏宗譜初排名行第十一世至十六世為『曰、明、哲、實、作、則』,觀下「井江鄭氏歷代人物」芝龍輩(十一世)字「曰□」、成功輩(十二世)字「明□」、經輩(十三世)字「哲□」、克塽輩(十四)名「實□」…………等,均相吻合,可證「原抄」『土』為『十一』之誤。

  世係圖譜序

  第三一頁第一二行第五字『序』,「原抄」疑脫。

  第三二頁第三行第一字『恩』,「原抄」作『息』。按前鄭芝龍鸞序『矧身荷國恩』及後「井江鄭氏曆代人物」第十二世「鄭垚」名下『諱恩』之『恩』,「原抄」亦作『息』,可證其誤。

  石井謁祖序

  第三二頁第五行第二八字『物』,「原抄」作『派』。『派』疑衍,『物』竄入下句,見次條。

  同頁第六行第三、四字兩字間衍一『物』字。

  同行第一三字起『豈不以樂樂所自生』語,疑有誤。

  同頁第八行第一一字『五』與次頁第八頁第一二字『二』,似應相同,『五』、『二』必有一誤。

  同頁第九行第一一字『不』,「原抄」脫。

  同頁第一○行第二二、二三兩字『逢相』,「原抄」作『相逢』。

  第三三頁第一一行第一字『滎』,「原抄」作『榮』。

  同頁第一二行第一四字『先』,「原抄」作『光』。

  序贈

  第三四頁第四行第三、四兩字『往此』,疑「原抄」有誤。

  同頁第六行第三、四兩字『因而』語,疑有誤。

  同頁第七行第二二、二三兩字間衍一『此』字;第二四字『礿』,「原抄」作『初』。

  同頁第一○行第一五字『述』,「原抄」作『逑』。

  同頁第一二行第八字下,疑脫一字或數字。

  第三五頁第一行第一九、二○兩字『拜贈』,「原抄」在上文『以列於後』語下。

  井江鄭氏歷代人物

  第三五頁第四行第二三字『戌』,「原抄」作『戍』。

  同頁第五行第三一字『陝』,「原抄」作『陝』。

  同頁第八行第二九字『掾』,「原抄」作『椽』。

  同行第三二字起至次行第一二字止,顯係有誤;且最後一字(現以□代)抄寫不清,無法辨認。

  同頁第一一行第三六字『部』,「原抄」脫。

  第三六頁第三行第七字『侯』,「原抄」作『候』。

  同頁第七行第一、二兩字『西亭』,「原抄」脫。因芝龍一支係屬『西亭』,非『東角』也。

  同頁第八行第一○字脫。

  同行第二二字「原抄」缺字,脫。

  同頁第一四行第二八字『役』,「原抄」作『投』。

  第三七頁第二行第三三字『天』,「原抄」作『三』(『天』、『三』草書相似)。

  同頁第三行第二三字『紅』,「原抄」脫。

  同頁第四行第五字『戌』,「原抄」作『戍』。

  同行第一六字『科』,「原抄」脫;第一八字『二』是否為『三』之誤,待考。

  同頁第一四行第八字『管』,「原抄」作『■〈爫冖隹,上中下〉』。

  同行第一七字『帶』,「原抄」作『萬』;第一八字疑脫。

  第三八頁第一行第一一字『諱』,「原抄」作『號』。

  同頁第三行第二三字『授』,「原抄」脫。

  同頁第四行第三一字『號』,「原抄」脫。鄭拔煌兄瑛(見前行)號『振吾』,其號『奇吾』當無誤。

  同頁第七行第三四及第九行第一六兩字『陝』,「原抄」均作『陝』。

  同頁第一○行第一○字,「原抄」缺字;其下一字『卿』,「原抄」似作『鄉』,『卿』、『鄉』不易辨別。

  同頁第一四行第九字『齊』,可能為『齋』之誤,附此存疑。

  同行第二九、三○兩字『誤入』,「原抄」作『入誤』。

  同頁第一五行第一○字『諱』,「原抄」脫。

  第三九頁第三行第二四字『名』,「原抄」作『各』。

  同頁第五行第一三、一四兩字,「原抄」缺字;且『任山東□□府遂安縣』語,非『山東』、即「遂安」有誤,因兩不相屬也。

  同頁第七行第一二字『帝』,「原抄」脫。

  同頁第一一行第一三字『方』,「原抄」作『封』。

  同頁第一八字『駙』,「原抄」作『附』。

  同頁第一一行第三、四兩字『貝勒』,「原抄」作『見敕』。

  同行第一九字『悲』,「原抄」作『懼』(係『悲』誤『愳』而轉誤『懼』),且其下又脫一『歌』字。第一三行第七字『四』,「原抄」脫。第一四行第一六字『揖』,「原抄」作『楫』。鄭亦鄒「鄭成功傳」:『乃悲歌慷慨謀起師,攜所著儒巾、襴衫,赴文廟焚之,四拜先師,仰天曰「……」!高揖而去』;與此相合。惟鄭著中『仰天』二字似以此譜『仰之』義長;附此求正。

  第一四行第二一字『文』,「原抄」作『又』。

  同行第二九字『曆』,「原抄」作『歷』。

  第一五行第二字下,「原抄」衍『延平王』三字。

  同行第二九字『容』「原抄」作『客』。「臺灣外記」(文獻叢刊第六○種)「鄭氏應讖五代記」作『容』。

  第四○頁第六行第二七字『衷』,「原抄」作『■』。

  同頁第九行第一三字,「原抄」脫。

  同頁第一三行第二五字『授』,「原抄」作『曖』。

  同頁第一六行第一三字,「原抄」缺字。

  第四一頁第九行第二字『卒』,「原抄」脫。

  同頁第一四行第三○字『贈』,「原抄」脫。

  第四二頁第二行第二九字『累』及次行第一四字『贈』,「原抄」均脫。

  同頁第五行第二八字『勦』,「原抄」作『巢』。

  同頁第一○行第六字『姬』,「原抄」作『姖』。

  同行第二八字『曆』,「原抄」作『歷』。

  同頁第一二行第五字『商』,「原抄」作『商』。

  同頁第一五行第二三字及次頁第二行第二三兩字『詳』,「原抄」均作『祥』。

  第四三頁第七行第二六~二八三字『太學生』疑脫;第二九、三○兩字『授欽』,「原抄」作『欽授』。

  同頁第九行第二七字下,「原抄」有缺文。

  同頁第一○行第八字『郎』,「原抄」作『部』。

  同頁第一一行第八字『璽』,「原抄」作『璽』。

  同頁第一五行第七字『莊』,「原抄」作『庄』。

  第四四頁第六行第一四字『友』,「原抄」作『文』。

  同頁第九行第一五字『授』,「原抄」脫,而其上或更脫一『欽』字。

  同頁第一○行第一二字『孺』,「原抄」作『儒』。一因其表字為『哲孜』、二因下「十四世」其子『鄭修典』名下有『孺雲公長子也』語,可證『儒』為『孺』之誤。

  同頁第一一行第一○字『襲』,「原抄」作『龍』。

  同頁第一三行第一二字『來』,「原抄」缺字。

  同頁第一四行第一八字『義』,「原抄」作『儀』。上「十二世」其父『鄭鳴駿』名下,有『以歸誠功,封遵義侯』句。

  同行第二八字『賜』,「原抄」脫。

  第四五頁第三行第一四~一六三字『式天公』,「原抄」僅一『其』字;第一九字『乘』,「原抄」作『東』;第二八字『各』,「原抄」作『名』。按江日昇「臺灣外記」卷首「鄭氏應讖五代記」『鄭克■〈臧上土下〉』名下載:『經長子。當甲寅之變,經乘釁西渡,仍居金、廈各島;允陳永華請,令其在臺監國……』,與此相同;上一『其』字應為『式天公』,以示與下一『其』字有別。

  同頁第四行第三三字『譖』,「原抄」作『僣』。

  同頁第五行第二二字『歎』,「原抄」作『雙』。前引「鄭氏應讖五代記」作『嘆』(其轉誤當

  由於歎、難、難、歡、雙順序而成)。

  同頁第六行第一五字下『天』,「原抄」作『之』(『天』『之』草書相似)。

  同頁第七行第一五字及第一二行第一七兩字『晦』,似有一誤。

  同頁第八行第二七字『琅』,「原抄」作『■〈阝良〉』。

  同頁第九字下『寧靖王同五妃投繯絕胵而死』句,「原抄」『寧』作『■〈宁上皿下〉』、『同』作『因』、『繯』作『環』、『脰』作『脛』。

  同頁第一○行第二一字『正』,「原抄」脫。

  第四六頁第一行第一二字,「原抄」缺文。

  同行第二一字『驍』,「原抄」作『號』。

  同頁第四行第八字『商』,「原抄」作『商』。

  同頁第六行第五字下,「原抄」缺若干字。

  同頁第七行第五字下,同前。

  同頁第一一行第二四字『恩』,「原抄」脫。參閱「十三世」其父『鄭纘緒』名下可證。

  同頁第一二行第五及一七兩字『巳』與『入』,「原抄」均脫。參閱下「十五世」其子『鄭武』名下,可證。

  第四七頁第四行第一四字以下,「原抄」脫二字。

  同頁第五行第三六字『彰』,「原抄」作『漳』。按鄭仕謨子廷策進彰化學,嘉慶十六年拔貢,載「彰化縣誌」「人物志」;下「十六世」『鄭廷策』名下亦作『漳化』,兩『漳』字同誤。

  同頁第七行第一一字『仰』,下「十六世」其子『鄭嵩』名下作『昂』,今兩存備考。

  同頁第九行第一一字『嵩』,「原抄」作『蒿』。按鄭輝星即拭,下「十六世」『鄭嵩(字峻瞻)之父。

  同頁第一一行第七字『園』,「原抄」作『國』。上「十四世」其父『鄭修典』名下有『號慎園』語及其事略可作參證。

  第四八頁第一行第一四字『昂』,是否作『仰』?存疑;請參閱上頁第七行第一一字校記。

  同行第二五及三二兩字『己』與『人』,「原抄」作『巳』與『入』。

  同頁第二行第五字,「原抄」缺字;第九字『備』,「原抄」脫,其下並有缺文;第一六字『遊』,「原抄」作『右』。且此『右』字可能原在『營』上,因竄至『營』下而脫『遊』也,並此存疑。

  同頁第四行第一二字,「原抄」脫,其下並有缺文。

  同行第一七字『彰』,「原抄」作『漳』。說見上頁第五行第三六字校記。

  南安縣四十三都石井鄉鄭氏世譜

  第四八頁第九行第一字『四』,「原抄」作『五』。

  同頁第一一行第八字『扁』,下第五○頁第一三行作『扃』(第一五字);未悉執是?存疑。

  第四九頁第一二行第二七字『山』,「原抄」脫。前鄭芝龍序及鄭名山序均有『遂於楊子山下石井居焉』語,可資證補。

  同頁第一三行第一五字『拮』,「原抄」作『桔』。

  第五○頁第一行第一二字『顯』,「原抄」作『■〈目上亞下〉』。按『■〈目上亞下〉』為『顯』別寫。且乃弟隱泉公諱岱(與嵓均從山)字頤中『顯』與『頤』均從頁,亦足參證。

  同頁第二行第四字『之』,「原抄」脫。

  同頁第七行第二字『泉』、第九字『栻』及第十六字『砥』,「原抄」均缺字。參閱前列「世譜」及下文,足資證補。

  同頁第一三行第一四字『扃』,原抄「世譜」作『扁』;參閱第四八頁第一一行第八字校記,存疑。

  第五一頁第一行第一七字『玉』,「原抄」作『王』。

  同安縣感化里石澳保石獅鄉鄭氏圖譜

  同頁第三行第四字『之』,「原抄」脫。

  同頁第四行第一七字『軒』,「原抄」作『軒』。

  同頁第五行第二四字『葬』及第六行第一、二兩字『坤向』,「原抄」均缺字。後有「殘文」『葬在漳州南靖金山水頭,坐坤向艮兼未丑』語,與此相同,足資證補。

  同頁第一五行第九字,「原抄」缺字。

  同頁第八行至第五二頁第三行止,顯係殘缺未全,祗仍其舊。

  (虞風)

  ●海外異傳

  ·讀海外異傳

  盛世無由試錯盤,遠懷利器去求餐。峨冠重見同舟客,青後當年褲下韓。

  螫毒橫流蠢爾蠻,片帆敵愾入臺灣。一身是膽胸吞賊,虎穴從容獲子還。

  物光慘淡北風膻,胡騎如雲壓海堧。大廈傾來孤木在,南疆支得卅餘年。

  妖氛旦夕暗邊陲,豈是高堂酣醉時。史筆凜然吐生氣,揭將三傳警恬嬉。

  閑人多事擔閑憂,卻向世間要汗牛。安識箇中寓深慨,勝他防海萬言籌。

  嘉永庚戌中元,李門祐相撰。

  ·海外異傳

  津藩齋藤正謙著

  鐵研子曰:我大日本之為邦,寶劍開基,俗尚信義,將勇而士強,為四方所畏服。自倭武東伐、神功西征以降,以至比羅夫立功肅慎、田材丸震威蝦夷、源鎮西開祚流虯、源判官傳名東韃、平相州殲蒙古十萬眾、豐太閤屠鯷域破明師,並赫赫在人耳目,不待稱述也。若夫近世山田長正之霸身毒、濱田彌兵之脅紅毛、鄭大木之王臺灣,亦我皇國之餘烈。而世或不詳其事跡,豈不惜哉!作海外異傳。

  暹羅國在南天竺,「隋志」稱為赤土。暹與羅斛本為二國,當元之時合為一;周回萬里,物豐人繁,號為善國;而我山田長正霸於此云。

  長正,字仁左衛門;或曰伊勢祠官之隸、或曰尾張人,自稱織田右府之孫。少而礌落有大志,不事商販作業,好譚兵,雄傑自喜,流落寓於駿府。元和初,天下始定,士之求仕者皆于侯伯;長正弗屑曰:『此間無立功名處,唯游海外,或可以展吾志耳』!時下海無禁,府有經商二人,曰瀧、曰太田,將航海回易臺灣,艤舟於大坂;長正請附乘之。二人弗許。長正乃先到大坂求二人之舟,入而匿焉。既而二人至,揭帆而發。長正乃從艙間出,申前請。二人大驚,不能如之何,許之。既到臺灣,商事畢,將俱還;長正曰:『某在鄉國,殆不能自存,姑欲留此土,覓喫飯處』。二人方患長正之狂,心私喜,委而去之。

  方此之時,支那姦民稱日本甲螺,誘我邦邊民,占據臺地。長正通覽地方,蕞爾一島,且已有主,不可有為也,又附蠻舶,西游暹羅。會邦內騷亂,四鄰交侵,而六昆最強;暹羅國主出師禦之。長正見其行軍無紀律,私言其必敗;既而果然。人或傳其語聞於國主,國主奇之,召見長正詢方略。長正指畫陳策,鑿鑿可用。國主大喜,擢長正為上將軍,往禦六昆。

  時本邦人流寓暹羅者眾,長正糾合數百人,雜以土兵,亡慮萬餘人,皆為日本裝,聲言日本援兵大至。六昆軍沮,因縱兵奮擊,大破之。六昆王憤甚,傾國來寇,兵數十萬。長正曰:『敵眾強盛,難與爭鋒,唯以謀撓之,破之易易耳』。乃分軍為三:一伏山陰,一艤海澨,長正親率其一出於海陸之間;進挑戰。兵既交,佯敗走;六昆兵追之,將及,號砲俄發,海、陸二軍吶喊齊進,火鎗亂發。長正視機反之,衷敵軍前後擊之,大破六昆兵,殺數萬人,遂追北長驅入其都,擒六昆王以歸。威震遠近,四鄰爭送款於暹羅。於是國主大賞長正,妻以其女,封六昆及匹皮留之地,號曰「唵普良」。唵普良,蓋諸侯王之謂也。

  久之,國主年既高,頗倦勤;使長正攝行國事。於是瘌普良之名噪於印度諸國,而本邦地隔遠,未聞知也。

  數歲,瀧、太田復回易海外,行到暹羅。既入其界,迓勞之使沓至,相迎入館。少焉,有吏來戒,王召見二人。二人初不知其故,心頗疑懼,且從吏入見。王冠服在交椅上,金珠粲目,儀衛甚盛。二人俯伏膝行,不敢仰視。及退就館,飲食供御,如待貴客者;意益不安。既夜,復有更傳呼至曰:『王來』!二人驚出迎。王便服入坐,笑拍二人之肩曰:『故人無恙』?二人愕眙仰視,乃長正也!長正自備說其發跡之由。二人叩頭謝曰:『鄙人愚矇,嘗相從於塵埃中,無禮,獲罪多矣。不意大王能自致於寥廓之上也』!長正曰:『予之有今日,實由二子之賜。抑人有德於我,可不報哉』?既罷,厚賜遣之。本邦商旅聞之,多遊暹羅;長正皆善遇之。

  長正雖富貴,而常懷桑梓不置;每臨戰,遙禱於駿府淺間之神,軍轍勝。至是命工摹繪當時戰斗之狀為扁,附商舶獻於淺間廟以報賽焉。又屢牒執政,納方物於大府,不失恭順之意。頃之,國主殂,世子代立,長正退就封。

  先是,國主之妃與其近臣姦亂,謀除國主,畏長正而不發。及長正去,遂弒之。長正聞之,則謀興兵討之。二姦大懼,募人潛往毒之,長正死;時寬永十年也。

  長正無子,有一女名阿因,勇武有父風;親將其眾,欲復父讎,屢敗暹羅之兵。通國震恐,盡發屬國之兵來戰,眾寡不敵,阿因遂敗亡。其下逃歸於本邦。長正之弟某在江戶,聞長正獲志,欲往從之;適有人傳長正死,乃止。

  先是,紅毛夷酋紿日本甲螺,奪臺灣據之,剽掠我商舶。當時有濱田某,脅紅毛夷酋而報之。

  臺灣在支那東南海中,古無聞焉。明天啟初,海澄人顏振泉聚眾據之,招我邦邊民入其黨,因自稱日本甲螺。甲螺猶謂頭目;我日本謂頭目為「加志良」,音近「甲螺」,故遂訛稱耳。

  先是,泉州人鄭芝龍,少流落,往來我邦,因入振泉之黨。及振泉死,眾推芝龍為甲螺,雄視海上。後受明將之撫,去移閩中,我邊民代之為甲螺。而紅毛夷來借地,約歲輸鹿皮三萬。既而築城郭據之,役使土人如奴隸,不復輸幣。且我商舶往印度者過其近海,為被殺掠,甲螺不能如之何。

  適本邦商人濱田某至,眾交訴之,圖報復。某許之。某字彌兵衛,長崎人也,勇而有謀。弟某字小左衛門,子某字新藏,並有膽略,力兼數人。乃與甲螺之黨二十人還,請之大府。大府允之,檄長崎代官末次平藏備船募卒,附之於彌兵。彌兵盡裝其從兵數百為農丁,被蓑笠、持鍬钁,行到臺灣海口,請於守吏曰:『日本之氓,聞臺灣土廣人寡,中多萊蕪,欲移住以開墾之』。守吏以告甲必丹,弗信;以哨船圍之數重,不遽許上陸。使人來言曰:『汝之來,決非好意;不然,何從人之眾也』?彌兵曰:『唉!公何疑人之甚耶!假使日本欲略海外之國,當遣猛將精兵來,日本素不乏其人,奚使我儕小民之為』?守吏檢舟中,僅有數十副防身刀,其他唯有耕耨之具而已;還,備告甲必丹。甲必丹意稍解,乃許眾登陸。彌兵等得入城謁見甲必丹,請受廛為氓,弗許;請還本邦,亦弗許。留數月,屢入請之,甲必丹依違不答。彌兵謂眾曰:『甲必丹不許我去留,其意不可測!大丈夫入不測之地,當死中求活耳』!眾憤然欲死之。

  一日昧爽,彌兵父子兄弟三人入城,眾從之,留於門外;三人挺身排闥而進。甲必丹猶寢在床,驚起叱曰:『汝等入人閨閤,何無禮也』!彌兵咆哮奮前,擒甲必丹於床,懷出匕首,擬其喉曰:『汝有死罪,尚何咎人之無禮耶』?左右欲刃之。小左、新藏拔刀遮立,瞋目叱之,左右披靡不敢逼。甲必丹惶急,乞饒命甚哀。彌兵曰:『汝欲生,何不停城上放砲』。甲必丹曰:『謹奉命』。曰:『汝嚮所掠之貨,倍數還之』!甲必丹曰:『唯命之從』。兵聞變走入,斗於庭,其後入者為砲被傷。彌兵乃左手扼甲必丹之臂,右手執匕首俱起,小左、新藏擁其前後而出,夷卒不敢動。甲必丹傳命停放砲,令其卒艤蠻舶一隻及日本船二隻,裝貨山積;彌兵入而檢之,乃欲拉甲必丹俱去。甲必丹曰:『島民皆仰某指揮,某去則倀倀乎無所歸焉。某有一兒,年十二歲,願代某從去;公幸垂愛憐,使某全父子之情,非敢所望也』。彌兵許之,乃質其子及頭目數人,歸報於鎮臺。鎮臺稟大府厚賞之。於是彌兵之名震一時,肥後侯聘而祿之;時寬永五年也。後三十餘年,鄭成功攘紅毛,復臺地。

  鄭成功初名森,字大木;明平國公芝龍之子也。母田川氏,我肥前國平戶士人之女。初,芝龍流落來客于平戶,稱老一官,娶田川氏。寬永元年(明天啟四年),生成功於島中,島中萬火齊明,芝龍心異之。成功生七歲,從父歸明;後又迎母共居安平。十五年(明崇禎十一年),成功年十五,補弟子員,試高等。風儀整秀,俶儻有大志;讀書穎敏,不治章句。有術士視之,驚曰:『此奇男子,骨相非凡,命世之才也』!及隆武帝立,一見偉之,撫其背曰:『惜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吾家』。賜姓朱,改今名,拜御營中軍都督,賜尚方劍,儀同駙馬。自是中外稱「國姓爺」而不名。尋封忠孝伯,恩寵曰隆,成功感激思報效。而芝龍稍專權,懷異志,與清人通聲問;成功患之。一日,見隆武愁悶而坐,泣奏曰:『陛下鬱鬱不樂,得無以臣父故耶?臣受厚恩,義無反顧,請以死扞陛下矣』!

  清兵入福州,芝龍退屯安海,為清將所誘欲降附,諸將不從。成功痛哭而諫,芝龍不聽,單騎往降。清兵至安海,大肆淫掠;成功母亦被污。母歎曰:『何面目復見人耶』!登城樓自殺,投河水。清兵吐舌曰:『婦女尚能爾,倭人勇決不負所聞也』。成功痛恨,剖其母腹,出腸滌穢,重納之以斂。清將挾芝龍而北,作書招成功。成功不至。芝龍曰:『兒不至,北朝其疲於奔命乎』!

  福州既失,隆武為清兵所執,死。成功雖遇主列爵,未嘗豫兵事。意氣容貌,猶儒生也。既遭國難,諫父不從,且痛母死非命,慷慨激烈,謀起義兵。詣孔廟焚所著儒服,拜辭而去。所善壯士願從者九十餘人,乘二巨艦行,收兵南澳,得數千人。既而遙聞唐(桂)王即位,改元永曆,奉正朔。

  自南澳歸,軍聲頗震,乃略漳、泉、潮、惠諸州,守將多降。軍律肅然,兵士無淫略,至孺子、婦女與軍行爭道。清主屢諭芝龍作書招撫,誘以高爵,成功不從。清主乃累命滿、漢諸將來攻,輒擊敗之。於是東南諸州連年騷擾,師出無利。清主患之,親下敕招諭;成功亦不報。益修器械舟楫北上,自閩及浙,欲復南京。以桑梓之誼,屢乞兵於我;我不詳其事情,終不報。然成功兵勢甚盛,分所部為七十二鎮,以廈門為根本之地,改為思明州,蓋意不忘明室也。立儲賢、儲材二館,察言、賓客二司,設印局、軍器諸局,令六官分理庶政,擇賢任之。諸宗室頗給贍之,諸縉紳避亂至者禮待之。凡有所便宜封拜,乃朝服北向遙拜帝座,疏而焚之。其所施為,鼓動一世。

  於是永曆遣使晉成功爵為延平郡王,命圖恢復。自成功起兵,至是十三年,實萬治元年也(明永曆十二年、清順治十五年)。成功謂其將甘輝曰:『今奉敕何得遷延,將速取金陵以定南都』。輝亦贊成之。乃議大舉,部署諸將,戈船八十隻揚帆北上,陷浙江諸州縣。二年(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七月,進攻陷鎮江,遂攻金陵破郛。清兵退守本城。成功破聚寶、通濟二門,逼正陽門,城旦夕將陷,江南大震。清主命內大臣達素等發精兵二十萬俄至。成功兵疲不能敵,且前鋒余新狃勝輕敵敗死,師遂敗績,萬禮、甘輝等皆死之。成功乘流出海,還廈門。

  三年(明永曆十四年、清順治十七年)五月,達素等率滿、漢大兵分道來侵,成功擊殲之,達素僅以身免,還福州自殺。竟成功之世,清兵不敢來窺島焉。

  寬文元年(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成功自金陵喪敗,地蹙軍孤;永曆蒙塵南裔,聲問不通、存亡難詳,然猶奉正朔,將遷地謀恢復。適有紅毛通事,南安人也,與臺灣甲必丹歸一有隙,走廈門謂成功曰:『公何不取臺灣?公家之故土也。臺地沃野千里,為四省要害,橫絕大海,實霸王之區。紅毛蠢爾醜虜,因中國騷劇,竊占據之;破而取之易易耳』。成功大喜。

  三月,親率兵三千二百人,揚帆至鹿耳門。門水淺沙膠,海舶至此,必易舟而入,故險易守。此時水適漲丈餘,成功得便戰艦銜尾而進。紅夷大驚,以為自天而下。成功引兵登陸,攻赤嵌城。城亂石疊,高數丈、厚丈餘,用土煆之,化為石灰。以砲擊城,城堅不受砲。城中紅夷千餘人,驅臺民數千,入而同守,且徵援兵於咬■〈口留〉吧。咬■〈口留〉吧將領謀謂:『擣廈門之虛,則臺灣之圍自解矣』;乃率兵攻廈門。廈門留守洪旭迎擊走之。城久之不拔,臺民或告成功曰:『城外高山有水流于城濠,貫城而過。城中無井泉,所飲唯此一水;若塞其水源,三日而告變矣』。從之。紅毛勢窮,以巨艦十餘只決戰。

  成功兵自艦上銃窗入,奪其五隻,餘盡焚燬之,殺夷兵六百人,火及城板。歸一退保一堡。成功使告之曰:『臺地吾先人所開創,吾復故土則足矣;珍寶諸物任爾載去,非吾所需也』。於是歸一降,送之還國。

  成功就居其城,改臺灣為安平鎮(尋又改東寧)、赤嵌城為承天府,總曰東都。設府曰天興、萬年。土酋皆受約束。既而聞清遷界令下,嘆曰:『沿海數萬里,盡委而棄之,英雄無用兵之地。然收拾餘燼,息兵休農,以俟時至,猶未晚也』。於是制法律、興學校、計丁庸、養老幼,臺人大安。

  二年(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正月,清主福臨殂,子玄曄立,改元康熙。使吳三桂攻永曆於緬,緬酋內叛,執永曆致於軍前;三桂絞而殺之,明亡。成功憤惋得疾,五月卒于東寧,年三十九。子經嗣。清兵數來侵,輒擊卻之。清將屢贈書招之,終弗從,出兵攻略閩、廣諸州。

  天和元年(清康熙二十年)正月,經卒于東寧。經為人仁孝,頗得士民之心,在位凡十九年,猶奉明正朔,佩招討大將軍印。子克塽嗣,仍稱永曆三十五年。猶幼,政出多門,鄭氏之業衰。清將偵知之,乃圖大舉。

  三年(清康熙二十二年)三月,清兵到澎湖,臺將迎戰,殺傷過當。清益發兵,分道來侵,舳艫千里。克塽終不能抗,告降。清主受而優待之,封漢軍公。自成功始起義,迄此凡三十八年,而明之正朔始盡於天壤間矣。

  清主嘗謂其臣曰:『成功明室遺臣,而非吾亂臣賊子也』。康熙三十九年,特詔令成功及子經喪歸葬于南安焉。

  鐵研子曰:長正單身立勳於絕域,自致侯王,割地受封,亦可謂曠世之雄矣。鄭大木慷慨唱義,招頹日於虞淵,以孤兵當勃興之敵,百折不撓,有我楠中將之風。及其子孫,奉正統於一隅數十年,亦與楠氏相類矣。蓋孕我東方之精故歟?濱田特曹、荊之流耳。今余廁之於唵普良、國姓爺之間,或以為不倫;然挺身入不測之地,鉗制強虜,以雪國恥,有足多者焉。事之大小不必論也。嗚呼!近歲洋夷陸梁,縱橫於印度、支那之間,莫之能遏焉;使人慨然思斯三人。今覈其遺事而立之傳,余豈徒然哉!

  ·跋

  一日,余會西岳藤堂侯於朝,話次及外給使中山文節所輯南木誌。侯曰:『知歆慕楠氏,其人不凡』。是雖一時之言,其卓識可想而已。

  嘗讀其臣齋藤有終所著阿漕海上試船銃記,因思始祖高山君有功於閑山之役,子孫相承,掌天下舟艦之政,迄至今侯,振廢起隳,紹述始祖之偉烈;而得有終之文,使人益有所興起憤發也。有終之文,余每喜讀之,以為有慷慨激烈之氣。文節與余同好,每得其文,必以示余。

  頃者,得其所著海外異傳,敘山田某及濱田兄弟之逸事、鄭大木之義烈,簡約明鬯,而生氣勃勃,殆有古良史之風。嗚呼!斯書非獨風動一藩,足以鼓作天下英傑之士。文節將刊以公于世,余大喜。語之友人李門伊東君,君亦為題五絕句寵之云。

  抑雖以有終之才之學,非遇有為之君,則一介儒臣而止耳。今也得其君而得大伸其才,真奇世之遇矣。而文節之慕賢樂善,可謂不負侯之一言矣。

  嘉永庚戌二月,節山板倉勝明識。

【台湾文献丛刊·第69种】郑氏关系文书、石井本宗族谱、海外异传

台湾文献丛刊

  【第 69 种】

  郑氏关系文书

  .作者:斋藤正谦

  .原书页数: 0083 页

  ●书籍简介

  第六九种「郑氏关系文书」

  本书(一册八三面四九、八○○字)集刊三种文献:一为「郑氏关系文书」,二为「石井本宗族谱」,三为「海外异传」。所谓「郑氏关系文书」,乃为日本前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市村赞次郎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夏在北京(今北平)紫禁城内阁东大库检出有关台湾郑氏之文书。今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存有抄本,据以整理刊印。有「郑泰洪旭黄廷咨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文」、「钦命管理福建安辑投诚事务户部郎中贲岱等题本」及「南安县生员黄元龙密奏」三文并所附郑泰造报官员兵民船只总册及所谓「伪底册」等件,均为清康熙初年郑成功殁后闽海发生变化之原始资料。「石井本宗族谱」一名「延平郡王郑氏系谱」,据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抄本编印。首有郑芝龙、芝鸾等序文诸篇,次为「井江郑氏历代人物」,又次为「南安县四十三都石井乡郑氏世谱」及「同安县感化里石澳保狮石乡郑氏图谱」。征考各篇序文,有作于明崇祯十三年(芝龙、芝鸾),有作于清嘉庆六年(名山)、道光十三年(希石)及十四年(曾文峰),知原谱历修数次,此为断片抄本。在此不甚完整之谱牒上,可以获睹郑成功家世及其族人之状况。但有沿袭各种文献,如误芝龙平西侯、鸿逵靖西伯(「西」为「卤」之误抄,「卤」又为「虏」之同音字替代。并误鸿逵晋爵定虏侯为靖西侯),不可不注意及之。「海外异传」为一篇传记,日人斋藤正谦撰。此传记述山田长政之霸暹罗、滨田弥兵卫之胁红毛及郑成功之王台湾;后二人事,均与台湾史有关。由于前两种文献均为抄本,讹误脱漏所在多有;今本巳酌加订补,并作有「郑氏关系文书暨石井本宗族谱校勘记」附于书中。

  ●序号   篇名

  1  弁言

  2  郑氏关系文书目录

  3  郑泰洪旭黄廷咨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文

  4  钦命管理福建安辑投诚事务户部郎中贲岱等题本

  5  南安县生员黄元龙密奏

  6  石井本宗族谱

  7  石井本宗族谱序

  8  石井本宗族谱序

  9  石井祠堂联文

  10  石井名贤序

  11  本宗族谱序

  12  族谱名行序

  13  世系图谱〔序〕

  14  石井谒祖序

  15  序赠

  16  井江郑氏历代人物

  17  南安县四十三都石井乡郑氏世谱

  18  同安县感化里石澳保狮石乡郑氏图谱

  19  郑氏关系文书暨石井本宗族谱校勘记

  20  读海外异传

  21  海外异传

  22  跋

  ●弁言

  省立台北图书馆藏有「郑氏关系文书」及「石井本宗族谱」(一名「延平郡王郑氏系谱」)两种有关台湾郑氏的文献;前者为抄本,后者为影抄本。兹就以上两抄本加以整理标点,合并刊为一书;并即以「郑氏关系文书」为名,而将「石井本宗族谱」作为「附录」。

  所谓「郑氏关系文书」,据赖永祥先生所记:『光绪二十七年(日本明治三十四年、一九○一年)夏,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市村赞次郎(已故。「东洋史统」之著者。时年三十八岁,为助教授)来游吾国北京调查紫禁城内阁东大库、文渊阁四库全书等书籍(,曾于内阁东大库检出有关台湾郑氏之文书若干,即所谓「郑氏关系文书」之「原本」也。渠回国后,即将此等文书原文全部同「简单说明」在「史学杂志」第十三编九号(九八○~九三页、十号一○八二~九四页及十二号一二六九~七七页(明治三十五年九(、十、十二月刊)发表,命题为「清初台湾?郑氏?关??文书」。其后,市村氏又将「原本」移存东京帝国大学图书馆』(见「台南文化」第四卷第三期八五页所刊「附记」)。这是这些文书「原本」的来历。按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抄本,系昭和七年(即民国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日人水尾彻雄氏寄赠。在其卷首「目录」下有三项「说明」:其第三项云:『原文书藏于东京帝国大学图书馆。大正十二年(按即民国十二年)关东地大震,毁于火』。卷尾并附有『本书为昭和七年六月水尾彻雄抄』字样。由此可(知,这一抄本是在「原本」毁于火后九年抄录的。至其抄自何本,则未有注明。原抄本目录:『第一号:郑泰、洪旭、黄廷致靖南王书。第二号:官员兵民船只总册(前号文(书附属之件)。第三号:郑泰、洪旭、黄廷致李率泰书。第四号:贲岱有关郑泰等投诚奏章。第五号:伪册底(前号文书附属之件)。第六号:密奏』。惟查第三号文书未抄全文,仅存文尾『右咨呈总督福建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李率泰。永历十六年八月二十四日移咨』等三十四字。据注:『本文与前录之第一号文书相同,兹省略之』。据此,第一号及第三号实为一文「分行」之件,并非独立的两种文书。「说明」第三项已见(上述,第一、第二两项并记如下:『本文书「第二号」为「第一号」、「第五号」为「第四号」附属之件,其它诸号则各不相属。为便于检读,装订一册。至「第一号」至「第六号」等名称,均非原件所有』。『各号文书,俱附记其款式(款式说明),其行次(、文字位置之高低等项,谨依原件款式保存之』。又据各号文书「附记」:原文书第一(号(包括第三号)首尾及骑缝间与第二号标题下、年月日上及各页间均各盖有「建平候」之印。第四至第六号末并各附有满文,第四号汉文、满文首尾亦各盖有印章,篆文(为『福建………………』;但未能辨认全文(以上「目录」、「说明」以及各号文书之「附记」等原为日文)。现在我们除将「目录」重编并删去「说明」及每号文书前之「附记」外,略加整理改编如下:原第一、二、三号文书并为一件,题为「郑泰、洪旭、黄廷咨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文」;内用于致李文中少数字句以()表出,第二号则并列为附件。原第四、第五两号文书并为第二件,题为「钦命管理福建安辑投诚事务户部郎中贲岱等题本」;以前者为本文,后者为附件。原第六号文书递改为第三件,题为「南安县生员黄元龙密奏」。而各件原有款式,一概未予保留。

  关于「石井本宗族谱」,省立台北图书馆系于日本昭和六年(按即民国二十年)影抄自台南「开山神社」藏本(据影抄本卷末所注)。所谓「开山神社」,即今之延平郡王祠(清同治十三年沉葆桢奏请为郑成功立祠,光绪元年诏准,定名为延平郡王祠;日据时改称「开山神社」,光复后恢复今名)。至其所藏刻本抑是抄本,未据说明;惟由内容观之,可能为断片抄本。且其最后一页,疑已残缺不全;我们无法整理,即据其原状刊出。

  由于这两种文献均为抄本,訿误脱漏所在都有;尤以「石井本宗族谱」为甚。这使我们在校勘上,遭遇不少困难。兹就所知,酌加订补;一时无法订补之处,惟有任其自然或加问号存疑。并另作「校勘记」附后(见五三~七○页),用供参考,并资求正。

  书末,另外附刊日本津藩斋藤正谦着「海外异传」一篇。此传记述山田长正之霸暹罗(事在一六一五~三三年)、滨田弥兵卫之胁红毛(踞台湾之荷兰人。事在一六二四年)及郑成功之王台湾(自一六二四年成功出生、迄一六八四年其孙克塽降清止)三事。其著作时间,约在一八五○年以前不久。此传原编入文献丛刊第六七种「郑成功传」「附录」中。兹移刊于此,同样作为研究台湾与郑氏史事的参考资料之一。(虞风)

  ●郑氏关系文书目录

  郑泰洪旭黄廷咨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文…………………………………………(一)

  钦命管理福建安辑投诚事务户部郎中贲岱等题本……………………………………(二)

  南安县生员黄元龙密奏………………………………………………………………(一六)

  附录

  石井本宗族谱…………………………………………………………………………(二三)

  海外异传……………………………………………………………………斋藤正谦(七一)

  ●郑氏关系文书

  ·郑泰洪旭黄廷咨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文

  钦命总督闽浙水陆官兵督理恢剿军务、赐坐蟒玉带、便宜行事、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太保兼太子太傅建平侯郑,钦命少傅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忠振侯洪,钦命提督水陆军务、少师兼太子太保永安侯黄,为仰承德意,倾心归命,披沥真诚,恭祈疏请事。

  窃惟圣帝以修德为威,故干羽舞而声教远格;明王以止戈为武,故牛马放而诸侯咸宾。粤稽历代开刱之世,四海一家。不服则申征讨;既服,则存大体。至于遐陬荒岛,入贡方物、出奉正朔,取其混一区宇而已。自大清受命以来,本爵等僻处海滨,未沾新王之化,但知旧主之谊。虽阻教有日,足见人心之未泯;乃阅〔□〕多年,方识天命之有归。然必在上示以优容,而下始得献其诚悃。昔窦融归汉,授以故地;钱俶归宋,遣之还国。此皆雄才大略之主,器量卓越、规模宏远;是以归诚者鞠躬图报而终不替臣职耳。兹贵藩(院)从生灵起见,有息兵安民之议;爵等目击迁移流离,能无悯念?又宣布朝廷恩意,大开方便;爵等由是感激,奋焉改图。

  夫绥来柔远,尚力不若尚德;而顺从悦服,革面何如革心!但驭众之法,贵于善后;告君之言,在乎不欺。我沿海上下数千里弄兵日久,雄心长技,人人思逞。政如狂涛巨湍,一旦欲使之安澜顺流,必因其自然之势而利导之。爵等欲为清朝担此一事,自当委曲筹度;庶可以遵王制,亦可以辑群心。盖滨海之人赋质粗卤,不喜文物都会,大抵以舟楫为家;使之戮力沿海,各遂其性、各尽其长,足为一面藩篱。若强以不相习之事与不相习之地,必致惊骇。于以定海上之众志,不得不计及此也。向以人众地窄,安插维艰;今得台湾外国隩区沃衍,既可分拨安顿,则沿海地方兵马、粮饷,总听朝廷处分调遣。若畀地方广,则安插多;安插多,则效力众;效力众,则绥宁远。随所派拨,以为布置;其余安插有不逮者,耕渔、商贩散处外岛,咸当使其得所,广谋生之路、绝走险之心。于以尽海上之事变,不得不计及此也。功名爵禄固朝廷所不靳,然行藏异宜,各行其志。凡此间文武官员、大小将领,有意王事者,遵依清朝典制,尽瘁劳力;若休闲流寓之人,或回籍、或隐遯,自应听从其便。于以尽海上之人情,不得不计及此也。

  若夫户口、正供既隶版籍,数岛百姓,自当遵制剃发。如爵等年力衰迈,无意功名,不敢妄觊高爵,谬膺钜任。第爵等既许以报国安民,凡地方兵马诸项事宜,俱当料理妥当,恭候朝命。事妥之日,爵等葛巾归隐,休养余生;古者尧、舜在上,下有巢、许,而今东海之滨有皤皤二、三叟,亦圣世优养遗老之道。至于先藩世子,当哀毁之际,现往台湾自创一世界,两无拘碍;此盖筹之已审,爵等不能固违其志,所无庸拟议者也。但使朝廷推心置腹、处置得宜,如婴儿之投慈母,安有不真、安有不诚者乎?从此海不扬波,朝廷无南顾之忧、生民享升平之福;贵藩(院)功在社稷、泽及瀚海,岂不伟欤?

  爵等满腔血诚,前使命往来,反复详尽,已蒙鉴照;第未敢唐突冒渎天听。兹略摅大概,烦贵藩(院)代为疏题旨下,悉依前议而行。所有文武官员、兵马船只,未及详细备造;谨开陈总数先缴。除现在管事印信未缴外,先缴敕三道、现在伯爵银印二颗、原封公爵银印一颗、原封侯爵银印一颗、原封伯爵银印二颗、原取州县铜印一十五颗,仍端差挂印都督杨来嘉赴关待命,以彰归命之诚。

  为此,具咨详请。须至咨者。

  计开:文武官员兵民船只册一本。

  右咨呈靖南王(总督福建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李率泰)。

  永历十六年八月二十四日(移咨),郑泰、洪旭、黄廷。

  钦命太保建平侯郑造报官员兵民船只总册

  钦命总督水陆官兵兼理粮饷太保兼太子太傅建平侯郑,今将勋爵、督镇将领、文武官员、水陆官兵、战舰民丁,造送察照。计开:

  现任侯爵:忠振侯、永安侯、振威侯。

  现任伯爵:忠靖伯、庆都伯、忠奋伯、镇南伯、英卫伯、武毅伯、平湖伯、崇安伯、靖远伯、宁洋伯、恢闽伯、惠安伯。

  勋爵管统陈五军一位、协理五军挂印都督一员。

  勋爵管戎政军务一位、协理戎政挂印都督一员。

  吏官:正堂一员、左侍郎一员、右侍郎一员、郎中四员、主事八员(杂职不造)。

  户官:正堂一员、左侍郎一员、右侍郎一员、郎中四员、主事八员(杂职不造)。

  礼官:正堂一员、左侍郎一员、右侍郎一员、郎中四员、主事八员(杂职不造)。

  兵官:正堂一员、左侍郎一员、右侍郎一员、郎中四员、主事八员(杂职不造)。

  刑官:正堂一员、左侍郎一员、右侍郎一员、郎中四员、主事八员(杂职不造)。

  工官:正堂一员、左侍郎一员、右侍郎一员、郎中四员、主事八员(杂职不造)。

  寺卿四员、长史一员、正审理一员、副审理一员、察言司一员、承宣司一员、纪善一员、典宝一员、典服一员、典膳一员、正仪卫司一员、副仪卫司一员、监军道六员、监纪推官四十员、赏勋司一员、总监督挂印四员、总监营左都督四员、监督都督同知二十四员、监营都督佥事四十八员、总理提塘都督同知二员。

  勋爵管左军事一位、左协理领兵挂印一员、右协理领兵挂印一员、正堂营大厅都督一员、副大厅都督一员、正旗鼓中军都督一员、副旗鼓中军副总兵一员、参军主事二员、赞画主事四员、统领挂印五员、正副领兵都督佥事十员、正副坐营都督佥事十员、正副旗鼓副总兵十员、镇将都督十员、正副领兵副参游二十二员、坐游旗鼓参游二十员、副将副总兵七十五员(每员辖兵五百名),计辖官兵三万七千五百名(小将不造)。

  勋爵管右军事一位、左协理领兵挂印一员、右协理领兵挂印一员、正堂营大厅都督一员、副大厅都督一员、正旗鼓中军都督一员、副旗鼓中军副总兵一员、参军主事二员、赞画主事四员、统领挂印五员、正副领兵都督佥事十员、正副坐营都督佥事十员、正副旗鼓副总兵十员、镇将都督十员、正副领兵副参游二十二员、坐游旗鼓参游二十员、副将副总兵七十五员(每员辖兵五百名),计辖官兵三万七千五百名(小将不造)。

  勋爵管中军事一位、左协理领兵挂印一员、右协理领兵挂印一员、正堂营大厅都督一员、副大厅都督一员、正旗鼓中军都督一员、副旗鼓中军副总兵一员、参军主事二员、赞画主事四员、统领挂印五员、正副领兵都督佥事十员、正副坐营都督佥事十员、正副旗鼓副总兵十员、镇将都督十员、正副领兵副参游二十二员、坐游旗鼓参游二十员、副将副总兵七十五员(每员辖兵五百名),计辖官兵三万七千五百名(小将不造)。

  勋爵管前军事一位、左协理领兵挂印一员、右协理领兵挂印一员、正堂营大厅都督一员、副大厅都督一员、正旗鼓中军都督一员、副旗鼓中军副总兵一员、参军主事二员、赞画主事四员、统领挂印五员、正副领兵都督佥事十员、正副坐营都督佥事十员、正副旗鼓副总兵十员、镇将都督十员、正副领兵副参游二十二员、坐游旗鼓参游二十员、副将副总兵七十五员(每员辖兵五百名),计辖官兵三万七千五百名(小将不造)。

  勋爵管后军事一位、左协理领兵挂印一员、右协理领兵挂印一员、正堂营大厅都督一员、副大厅都督一员、正旗鼓中军都督一员、副旗鼓中军副总兵一员、参军主事二员、赞画主事四员、统领挂印五员、正副领兵都督佥事十员、正副坐营都督佥事十员、正副旗鼓副总兵十员、镇将都督十员、正副领兵副参游二十二员、坐游旗鼓参游二十员、副将副总兵七十五员(每员辖兵五百名),计辖官兵三万七千五百名(小将不造)。

  勋爵管左提督事一位、左协理领兵挂印一员、右协理领兵挂印一员、正堂营大厅都督一员、副大厅都督一员、正旗鼓中军都督一员、副旗鼓中军副总兵一员、参军主事二员、赞画主事四员、统领挂印五员、正副领兵都督佥事十员、正副坐营都督佥事十员、正〔副〕旗鼓副总兵十员、镇将都督十员、正副领兵副参游二十二员、坐游旗鼓参游二十员、副将副总兵七十五员(每员辖兵五百名),计辖官兵三万七千五百名(小将不造)。

  勋爵管右提督事一位、左协理领兵挂印一员、右协理领兵挂印一员、正堂营大厅都督一员、副大厅都督一员、正旗鼓中军都督一员、副旗鼓中军副总兵一员、参军主事二员、赞画主事四员、统领挂印五员、正副领兵都督佥事十员、正副坐营都督佥事十员、正副旗鼓副总兵十员、镇将都督十员、正副领兵副参游二十二员、坐游旗鼓参游二十员、副将副总兵七十五员(每员辖兵五百名),计辖官兵三万七千五百名(小将不造)。

  勋爵管中提督事一位、左协理领兵挂印一员、右协理领兵挂印一员、正堂营大厅都督一员、副大厅都督一员、正旗鼓中军都督一员、副旗鼓中军副总兵一员、参军主事二员、赞画主事四员、统领挂印五员、正副领兵都督佥事十员、正副坐营都督佥事十员、正副旗鼓副总兵十员、镇将都督十员、正副领兵副参游二十二员、坐游旗鼓参游二十员、副将副总兵七十五员(每员辖兵五百名),计辖官兵三万七千五百名(小将不造)。

  勋爵管前提督事一位、左协理领兵挂印一员、右协理领兵挂印一员、正堂营大厅都督一员、副大厅都督一员、正旗鼓中军都督一员、副旗鼓中军副总兵一员、参军主事二员、赞画主事四员、统领挂印五员、正副领兵都督佥事十员、正副坐营督都佥事十员、正副旗鼓副总兵十员、镇将都督十员、正副领兵副参游二十二员、坐游旗鼓参游二十员、副将副总兵七十五员(每员辖兵五百名),计辖官兵三万七千五百名(小将不造)。

  勋爵管后提督事一位、左协理领兵挂印一员、右协理领兵挂印一员、正堂营大厅都督一员、副大厅都督一员、正旗鼓中军都督一员、副旗鼓中军副总兵一员、参军主事二员、赞画主事四员、统领挂印五员、正副领兵都督佥事十员、正副坐营都督佥事十员、正副旗鼓副总兵十员、镇将都督十员、正副领兵副参游二十二员、坐游旗鼓参游二十员、副将副总兵七十五员(每员辖兵五百名),计辖官兵三万七千五百名(小将不造)。

  总督水军勋爵一位、正领兵挂印一员、副领兵挂印一员、正堂营大厅都督一员、副大厅都督一员、正旗鼓中军都督一员、副旗鼓中军副总兵一员、参军主事二员、赞画主事四员、统领挂印五员、正副领兵都督佥事十员、正副坐营都督佥事十员正副旗鼓副总兵十员、正副领兵副参游二十员、坐游旗鼓参游二十员、副将副总兵七十五员(每员辖兵五百名),计辖官兵三万七千五百名(小将不造)。

  总上勋爵及文武官员,计二千一百五十六员(小将、杂职在外未造);水陆官兵,计四十一万二千五百名;大小战舰,约计五千余号;海上军民籍及流寓人口,计三百余万。

  永历十六年八月□□日。

  ·钦命管理福建安辑投诚事务户部郎中贲岱等题本

  钦命管理福建安辑投诚事务户部郎中加一级臣贲岱等谨题:为海贼投诚事。

  臣等抵闽,值靖南王、督臣赴漳抚贼。臣等即于八月初六日至漳州;次日,贼差伪游击前来。臣等与靖藩、督臣会商,将皇上爱恤投诚官员人等之意并遣臣等情由,述在靖藩、督臣书内;仍晓谕伪游击姚万。靖藩、督臣差官三员同伪游击姚万去后,于本月二十五日伪侯郑泰、洪旭、黄廷差伪都督杨来嘉、游击姚万缴伪敕三道、公侯伯印共六颗、原失州县印共十五颗、勋爵文武官员二千一百五十余员、伪官〔兵〕共四十一万二千五百名、人口三百余万、船只五千余号开造总数册籍,率各岛输诚,缴送靖藩、督臣军(前。除海贼尽行投诚缘由,靖藩、督臣疏内会同臣等具题外,但臣等敕内无「招抚」字(样,故臣等将会同靖藩、督臣开示皇上爱恤投诚官员人等之意以谕海贼缘由,谨具本题知。

  康熙元年九月初八日,管理福建安辑投诚事务户部郎中加一级臣贲岱、兵部郎中臣金世德。

  伪册底

  谨将壬寅年五月初八日郑成功殁后,郑锦现管伪文官、伪镇及伪文武官员册底抄呈。计开:

  伪六官姓名开列:

  一、伪吏官潘庚钟(系故明举人。己亥年江南□被我兵杀死。以后不设)

  一、伪户官郑泰(富有五百万。壬寅年正月,为海逆郑成功拘拿,招贼兵五千人自卫。癸卯年六月初六日,被郑锦诱骗厦门羁禁;初十日,自缢死。而郑锦驾船抄家,郑鸣骏等始逃生投设)

  一、伪礼官陈宝钥(系伪隆武举人。投诚以后不设)

  一、伪兵官兼伪吏官事洪旭

  一、伪刑官程应璠(革去。以后不设)

  一、伪工官兼署伪礼官事冯澄世(系伪隆武举人。甲辰年三月初八日,率男伪侍卫镇冯锡范由铜山驾船投诚,至浯屿,为其仆王正杀死;将大小船只及家眷驾去广东,投苏利。男冯锡范复逃台湾)

  伪参军姓名开列:

  一、伪参军郑筑英(系伪隆武举人。癸卯年投诚,改名郑士英;诳称伪大理寺卿)

  一、伪参军加一级黄开泰(系伪隆武举人。癸卯年投诚,诳称伪礼部尚书)

  一、伪参军纪许国(系故明举人)

  一、伪参军李茂春(系伪隆武举人)

  一、伪参军李从换(系伪隆武举人)

  一、伪参军林其昌(系故明举人。投诚)

  一、伪掌稿参军蔡鸣雷(系故明生员。掌稿漏弊,壬辰年被郑成功责八十棍,革出。甲午年,央伪户官郑泰复入掌稿。癸卯年投诚,诳称伪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一、伪参军苏□量(系故明生员。癸卯年投诚,诳称伪侍读学士)

  一、伪参军陈永华(系故明生员。郑锦心腹)

  伪厦门、金门伪地方官姓名开列:

  一、厦门伪地方官洪有鼎

  一、金门伪地方官李赞元(系伪隆武举人。癸卯年投诚,诳称伪刑部尚书)

  伪镇姓名开列:

  一、伪水师提督永安伯黄廷(投诚)

  一、伪监督水师忠靖伯陈辉(投诚)

  一、伪督理五军戎务兼管前军事总兵官左都督周全斌(投诚)

  一、伪统领亲军勇卫挂征剿将军印总兵官左都督黄安(在台湾)

  一、伪亲军武卫左镇署总兵官都督同知何义(投诚)

  一、伪亲军武卫右镇总兵官都督同知杨富(投诚)

  一、伪亲军侍卫镇署总兵官都督同知冯锡范(在台湾)

  一、伪亲军虎卫左镇总兵官都督同知萧泗(抢掠诏安,为援剿总镇王进功陈杀,全军俱覆没)

  一、伪亲军虎卫右镇总兵官都督同知张盛(抢掠诏安,为援剿总镇王进功陈杀,全军俱覆没)

  一、伪亲军骁骑左镇署总兵官都督同知姚国泰(在台湾)

  一、伪亲军骁骑右镇署总兵官都督同知刘国轩(在台湾)

  一、伪亲军神机镇署总兵官都督同知杨祥(在台湾)

  一、伪亲军神威镇署总兵官都督同知黄屿(在台湾)

  一、伪先锋左镇署总兵官都督同知黄应(在台湾)

  一、伪统领署先锋右镇总兵〔官〕都督同知陈泽(在台湾)

  一、伪统领署前锋左镇总兵官都督同知陈广(在台湾)

  一、伪前锋右镇署总兵官都督同知陈瑞(在台湾)

  一、伪统领中冲锋镇总兵官都督同知萧拱辰(在台湾。谋约献台湾、杀郑锦投诚,因蔡政逃回漏泄,被郑锦凌迟、抄家。拱辰弟萧福证逃归)

  一、伪左冲锋镇署总兵官都督同知蔡旻(在台湾)

  一、伪右冲锋镇署总兵官都督同知李昴(在台湾)

  一、伪前冲锋镇署总兵官都督同知翁升(在台湾)

  一、伪后冲锋镇署总兵官都督同知洪羽(在台湾)

  一、伪统领中权署总兵官都督同知颜望忠(在台湾)

  一、伪统领宣毅左镇总兵官都督同知杜辉(广东投诚)

  一、伪宣毅右镇总兵官都督同知汤贵(投诚)

  一、伪宣毅后镇署总兵官都督同知杜斌(在台湾)

  一、伪援剿左镇总兵官都督同知康熊(投诚)

  一、伪援剿右镇总兵官都督同知林顺(投诚)

  一、伪署援剿后镇署总兵官都督佥事裴德(在台湾)

  一、伪亲随镇总兵官都督佥事许贞(投诚)

  一、伪署殿兵镇署总兵官都督佥事万宏(在台湾)

  一、伪署游兵镇署总兵官都督佥事张华(在台湾)

  一、伪正兵镇总兵官都督佥事陈升(投诚)

  一、伪英兵镇总兵官都督佥事林明(投诚)

  一、伪奇兵镇总兵官都督佥事颜进(即颜立勋。投诚)

  一、伪信武镇署总兵官都督佥事何正(投诚)

  一、伪护卫镇总兵官都督佥事魏腾

  一、伪统领水师署总兵官都督佥事林凤(在台湾)

  一、伪监督水师洪磊(即洪旭男。〔与〕郑耀基协同镇守彭湖)

  伪赏功司及伪督造军器衣甲火攻官姓名开列:

  一、伪赏功司张恢(投诚)

  一、伪督造军器张正(投诚)

  一、伪〔督〕造衣甲陈启(投诚)

  一、伪督造火炮练荣

  一、伪督造火药火箭冯福(投诚)

  伪文闲员姓名开列:

  一、故明进士按察使王忠孝(剃发回籍)

  一、故明进士巡抚唐显悦(投诚剃发,回籍为僧)

  一、故明进士副使蔡国光(投诚)

  一、故明进士巡抚卢若腾(剃发回籍)

  一、故明进士伪隆武都察院沉佺期(剃发回籍)

  一、故明进士户科都给事中辜朝荐

  一、故明进士华亭县知县许吉燝(广东投诚)

  一、杨期演(系故明举人。伪隆武兵部车驾司主事)

  一、郑擎柱(系故明举人。伪隆武兵部武库司主事。原系厦门伪地方官。投诚)

  一、徐孚远(系故明举人。伪隆武兵部职方司郎中)

  一、诸葛倬(系故明贡生。伪隆武兵部车驾司主事。投诚归农)

  一、张汉(系故明举人。伪隆武户部主事)

  一、张灏(系故明举人。伪隆武礼部主事)

  一、张光启(原系伪兵官挂印,往日本失事,革职。癸卯年投诚,诳称伪兵部尚书)

  一、邓会(系伪隆武中书舍人。原系厦门伪地方官。癸卯年投诚,诳称伪监军副使加伪太仆寺卿)

  一、邓愈(原系伪承宣官。癸卯年投诚,诳称伪郎中)

  一、蔡政(原系厦门伪地方官。投诚,复逃台湾)

  一、周愫(系伪隆武中书舍人。原系厦门地方官)

  伪武闲员姓名开列:

  一、伪庆都伯王秀奇(投诚)

  一、伪武毅伯施福(投诚)

  一、伪忠定伯林习山

  一、伪左都督余宽(投诚)

  一、伪都督同知黄兴(投诚)

  一、伪都督佥事黄昌(投诚)

  一、伪都督佥事沉明(投诚)

  一、伪都督佥事沉捷(投诚)

  一、伪都督佥事颜伯(投诚)

  一、伪都督佥事杨政

  一、伪都督佥事李长(投诚)

  台湾壬寅年正月海□郑成功新设一府二县伪府官县官姓名开列:

  一、伪府名承天府伪府官顾礽

  一、伪县一名天兴县伪县官柯平、一名万年县伪县官叶亨

  一、伪转运〔□〕翁天佑

  ·南安县生员黄元龙密奏

  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儒学投诚生员臣黄元龙谨奏:为君恩未报,再密陈清假贼以降真贼,以重名器事。

  朝廷设官分职,至慎至重。若开恩抚绥、授职鼓励,原以解散真正贼官;非欲招徕假伪贼官,而轻亵名器也。今投诚伪镇,庶几近之;而投诚文伪官,百无一真。中有一、二,不过七品伪参军品衔耳。郑成功叛乱海岛,不敢僣伪号,并无设伪内阁尚书、侍郎、大小九卿、科道、布按二司及府县等官,只设伪六官、伪地方官,管理粮饷、贼兵而已。「部」之一字尚不敢添设,此原入海漳州府知府投归房星晔所知之详者。夫伪六官,即今之主事;伪地方官,即今之州县官也。臣姐夫冯澄世系伪工官兼伪礼官,伪镇应向彼领军器、伪文官应向彼铸伪印;臣时在海,颇悉其详。投归抄带有伪镇、伪文官及伪文武闲员册底,谨抄呈御览,而真假立判矣。臣见康熙二年六月各伪官投诚,已授方面府佐径报知。后至者有札无印,例不议叙;结党纷纷镌伪印、假伪牌,上欺朝廷,下诳藩、院二部。妄报伪侍郎、伪卿、伪部属插册投诚,尽属市井优隶之徒;甚至有在晋江县考童生、有素不曾入海、有伪游击而冒顶通判者,种种难以枚举。谨就其假冒之中,臣知之最真、最确开列于后,以备睿裁。所可异者,在京候补方面府佐,不思爱鼎迁善,而贼习尚仍旧、终日博奕、饮酒、淫戏、游玩,每人有借债四、五千两者,有借债二、三千两者。一经莅任,便有钱榖刑名之寄,动制许多官吏,必扬扬志得;更任意恣欲,贪婪罔忌。虽欲不侵欺国课、克剥民脂,岂可得哉!是不得不清假贼以重名器也。

  查郑锦在铜山时,见其伪镇及伪参军陆续投诚将尽,不免疑惧;谋于陈永华、洪旭等,甚有向化之志。而陈永华、洪旭再三徘徊:怀讶所来投诚之人,皆属其商贾仆隶,幸得高官厚禄;回思来归,惭羞比肩。万一出诸人之下,被其哂笑凌侮,则如之何!是以踌躇不决,相率逃遁台湾。今诚得皇上大奋干纲,清假贼、重名器,宣布纶音,嘉与维新,悬厚爵以重赏,贼众必革面革心,以为朝廷明照万里;假贼既清,真贼便重,自无不感激皇仁,轻千里而来归矣。诚恐台湾汪洋渡筏,难得其便;当令水师提镇并挥其谙晓海道者进兵彭湖,声言剿讨。彼见彭湖为我所据,必不能旦夕安矣;将见四顾彷徨,不知所措,势必遣伪镇驾船防守各港口。然后遣人侦探间谍,多方招谕;我伺其隙而诱劝,彼亦得乘其便而投顺也。伪镇大伙既来,零星岂有不恋乡土而甘处于不毛之地耶?穷岛孤悬,势同阱兽;郑锦若不投首于斧钺,亦当面缚而乞降矣。臣所谓清假贼以降真贼者,此也。计开:

  一、泉州府赵仕甲,乳名赐舍。康熙四年,现在晋江县考童生,县取列第三名,册证通县周知。今则起文来京赴部,冒顶仕魁通判,惧罪即回籍。

  一、漳州府童生赵晟,年只二十一岁,系己丑科进士,戴机女婿。素不曾出城外,亦不曾入海。康熙四年,起文投供,冒顶通判;被游击张复持状出首,陈体相留回处证。康熙六年五月二十五日,现补松江府水利通判。

  一、投诚陈昌国,部覆通判用,抚后复逃。今伪游击陈奇己经藩院剃发,明白有札无印,例不议叙;外陈梦松证,径起文冒顶通判陈昌国名字。康熙六年五月二十五日,现补归德府通判。

  一、傅坤观,康熙四年,现冒顶惠安县武学生员,被惠安县人责冒籍,慕恩伯郑缵绪差骑护归。泉州府证,今康熙六年,起文赴部冒顶县丞卢义名字。五月二十五日,补镇江府丹阳县丞,候补参政郑缵祖斥非证。

  一、许绍芳,乳名扬观。系郑逆奸商,专来苏、杭发卖洋货,仍贩买丝紬接运下海。郑鸣骏代许绍芳妄报伪郎中,部覆通判用。后被人出首:许绍芳不曾在海;总督李率泰不肯给文赴部,立令郑鸣骏详文报故案证。

  一、泉州府城伪隆武举人林斌吉,因屋借住郑鸣骏,改名林之煜,嘱代报伪部属,部覆通判用。起文赴部,总督驳查,惧罪,注废疾案证。

  一、蔡协吉,系蔡鸣雷男,乃浯州彭林社开当铺的。诳报伪礼部左侍郎,部覆佥事用;现补九江道。

  一、蔡源,系蔡鸣雷次男,乃上北、下南籴米经纪的。诳报伪通政使,部覆同知用;今补西安府同知。

  一、蔡萃吉,系鸣雷胞侄,乃浯州开钱铺的。诳报伪监军副使,部覆州同用;今补绛州州同。

  一、池凤翼,系蔡协吉妻舅,乃厦门经纪人。诳报伪监军,部覆通判用;今补韶州府通判。

  一、林文炜,系郑成功书办,责革回籍多年。康熙三年周全斌投诚,直去漳浦恳求代报伪部属,部覆通判用;今补岳州府通判。

  一、陈彭,系郑成功书办,责革多年。诳报伪侍郎,部覆佥事用。

  一、颜克璟,系伪五商颜端男。癸巳年回泉州府,买举人李日焜厝住两年,再入海。诳报伪太仆卿,部覆同知用;今补严州府同知。同来投诚欧添观首揭证。

  一、投诚林枝香,部覆通判用;抚后复逃。今池鼐径起文来京赴部,冒顶林枝香通判;惧罪即回籍。

  一、黄元骥,泉州府童生。因娶郑泰女,诳报伪太常卿;部覆参议用。

  一、颜文瓒,系安平镇闲人。诳报伪部属,部覆通判用;今补襄阳府通判。

  一、苏宝,乃漳浦县书役,系陈辉外甥。诳报伪监军参政,部覆参议用。

  一、傅为霖,系伪五商傅参宇男。诳报伪部属,今补松江府督粮通判。

  一、陈继芳,系泉州府童生。因娶郑泰女,诳报伪光禄卿;部覆提举用。

  一、诸葛鼎,系泉州府童生。随其父诸葛倬入海,舌耕餬口。诳报伪光禄卿,部覆同知用;今补肇庆府同知。

  一、郑驺,系厦门医生郑三观男,开铺卖药生理。诳报伪监军副使,部覆通判用。

  此数十伪员之大小,自命自假、或买或卖,弁髦国法至此极矣。其余及浙江、广东投诚伪文官,可以类推也。今臣此番罔识忌讳,获戾多人;即日回籍,必遭含沙影害身家。伏祈垂怜小臣一片孤忠,乞敕地方护归乡邦,或剿、或抚,臣当不避汤火。是有生之日,即报效之秋也。冒死条奏,贴黄难尽;伏乞鉴宥施行。为此具本,谨具奏闻(自「为」字起至「本」字止计一千八百九十二字,纸五张)。

  右谨奏闻。康熙六年八月□□日,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儒学投诚生员臣黄元龙。

  ●石井本宗族谱

  石井本宗族谱序

  石井本宗族谱序

  石井祠堂联文

  石井名贤序

  本宗族谱序

  族谱名行序

  世系图谱〔序〕

  石井谒祖序

  序赠

  井江郑氏历代人物

  南安县四十三都石井乡郑氏世谱

  同安县感化里石澳保狮石乡郑氏图谱

  郑氏关系文书暨石井本宗族谱校勘记

  ·石井本宗族谱序

  闻之浴河于源、循肤至发,盖言本也。人不从本起见,虽做好事,犹为名使。夫好事,有胜于忠孝者乎?忠孝之理,本之性植。亲生之、君成之、祖宗培养之,千百年炯现光气于宇宙之间销歇不得,本在故也。人未有生而忘成之所自,则未有生而忘生之所自者也。芝龙不肖,浪迹江湖时,发犹被面。属海波不靖、萑苻为梗;慷慨挥戈,次就芟夷。尔时沐雨餐风冒矢石,躬之不阅,遑恤后人。偏于万中之一生,上报朝廷、下延宗祧。公余之暇,托处聚庐。非邀天地、祖宗之灵,曷其有今日乎!

  一日,鸠我叔兄弟侄谋之曰:『我郑自唐光启间入闽,或于三山、于莆、于漳、于潮,是不一处;独我五郎公隐石与二、三懿亲若许、若伍者,茑〔萝〕相附、意味投合,遂于杨子山下石井家焉。今武荣山邱垄具在,则隐石公之所自来也。祠宇坠于寒烟、谱系毁于兵燹,一本菀枯,几听于不可问,不亦一大缺陷事耶?抑蛰蛰振振之谓何?夫不忘其亲与不忘吾亲之亲,于历数十世后见,为一父之子;因追数十世前见,为众子之父。乡先辈仁人之言,诵之犹馨齿颊。岂以芝龙武人也,而不娴于文事?至性之所激射,亲与君,本固一也。昔汉邓禹之教子也,有子十三人,使各守一艺〔修〕整闺门为世法。而华歆之遇子弟绝峻,闲室之内有若朝典;陈元方则恣柔爱之道。二姓之宽严互殊,而(雍熙之轨不失,何也?本所维系,固有不期然而然者也。

  今虔办一炷香,上告列祖、下勖我子姓:自今伊始,有力学显亲、国尔忘家以光吾宗者乎?有廉未倡义、孝弟力田于乡里称善人者乎?准附诸庙。不然者,匪类招摇、莩葭与滥,祖宗且以罪人视之也;虽位贵显,莫于吾庙溷焉。盖庙以萃涣,其假之也纯是一本真精神。而「易」之「同人」亦云:类族辨物。惟类之、辨之,乃所以致同也。同可萃,而祖宗子孙之相维于不解也;岂其微哉!

  今核其名、称其行次,昭穆雁行与茔域生卒,胪然俱在也。芝龙故不谱,其所以系之者何如!特以一本之义,动我世世子孙忠孝思者也。使读而兴焉,其于不肖尚有荣施。

  崇祯岁次庚辰年,十一月朔日,十一世孙芝龙撰。道光癸巳年十一月既望,后十六〔世〕孙鹏程抄。

  ·石井本宗族谱序

  宗有族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记事,所簪笔者,君臣上下着其事、尊其义焉耳。谱以联情,所胪列者,上历高曾、下逮孙玄,书讳、书字并书行次;匪独以志不忘,亦曰用是亲亲可相及也。故不可有一紊,亦不可有一漏;紊一则棼,漏一则无以存爱。总之,因代派有别,从宗比合,非怀诚肫恳莫能谱也。虽然,世远年湮,数百载或沦于无征而莫考。作谱之法,登必信、疑则阙,即圣人起而为焉所不易也。孔子云:吾说夏、殷,如文献不足何?故尝自命曰:丘,殷人也;穆然有水木本源思矣。孝子翼孙之于世序,所及事者三、所行服者五、所居游父老,能稽其本始以相告知至十世,亦一快矣。十世前莫有稽征,则何据乎?夫原其初,犹是一人之身也;累层折而数百传,宕移转徙,无怪乎其道相逢,毂接、肩摩,掉臂而莫为识也。又况舍桑梓之必恭敬止者,宅郊甸而遥、游燕粤而遥、仕见潜隐而遥,人隔代、居隔地,有大行嘉礼欲反告于宗后末繇也,谓之何哉?呜呼!惟莫可知则已,欲知之而无可据则已;倘有可知、有可据,则前此皆一人也。往伊何人,后复何人?未免有情,能勿心动?今夫草木无知矣,手动一柯,连柯并摇;本同故耳。人也,而远乎情忍乎哉?万一萁豆拊心,疋布、斗粟刺怀,薄劣成风、耰鉏辞色是见一列子姓中,族有道长者呼而训诫之,遂恧然如不终日,而乐以敦睦相勉也;收宗合族,慈爱殷至。谱可不作乎、可不实乎?

  吾郑着汉、唐表表,兹弗具述;述其光启间,十姓从王缘光州固始入闽,于是有郑焉。如祭酒闳中公,德行煌煌宋册。嗣而分派,有居莆、居武荣。旋就武荣迁于杨子山下居者,吾祖五郎公隐石也。绵绵瓜瓞,蕃滋衍沃,氏丝于蚁矣。虽有安土,禁勿四方,弗能得也。幸脉系可寻、支派蝉联;虽陬澨分处,犹识科条枝叶。报本反始,爰谱焉是赖。则谱之作,于今亦孔亟矣。疏缀而亲、分还以合,昭穆明、祀事举,不忘其所繇生也。

  都护弟素所留心于忠孝,知国有史录、宗有谱牒;念本宗旧谱遭兵燹焚,肫肫然亟命修辑,克尽展亲矣。鸾黉宫樗材,无能文以润命;然读记曰: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矧身荷国恩,而能显扬先祖,崇孝也;身比焉,顺也;明示后世,教也;资孝事君则忠。宁特宗法有光乎哉?且预为吾宗笃其庆矣。

  谨序,而弁诸首。崇祯岁次庚辰九月望日,十一世孙芝鸾谨拜序。

  ·石井祠堂联文

  尺土守孤忠,谁云海外要荒,不登史册。

  三圭绵世泽,即此天朝宠锡,永固河山。

  昭祖德、绍书香,壮志巍科无迟速。

  振家声、开文运,成名子孝看后先。祖德流芳,远萃一念之诚,音容可仰。孙支挺秀,长敦五伦以教,宗党皆春。庙貌端严,万顷朝宗追祖德。孝思绵远,一阳来复见天心。庙宇枕鳌山,席地脉千重秀气。明堂瞻马岛,壮江潮万壑巨观。有一点欺,何堪对祖?无十分敬,漫许登堂!瀚海东回,源远流长,直溯葩经世德。杨山西峙,灵钟秀毓,克振石井宗风。

  三圭深雨露。

  五马壮河山。

  郑汉军降乩作七言诗一绝

  桑梓拋遗不几年,江山认是旧风烟;归来恰似令威子,惹得诗人万古传。

  井江祖传春冬二祀仪注

  东班赞礼

  序立主祭孙诣盥洗所就位上香三上香再酹酒献毛血■〈火奄〉脂膏拜拜拜拜行初献礼跪进筷进馔进汤俯伏诣香案前跪、子孙皆跪读祝文拜、子孙齐拜拜侑食行亚献礼跪进酒进食奠帛兴、平身拜、子孙齐拜拜侑食行终献礼跪进酒进时果进羹进茶俯伏诣香案前兴兴、平身乐止复位拜、子孙齐拜拜拜拜彻馔焚祝文焚金帛复位子孙各三揖

  西班赞礼

  执事者各司其事盥洗跪再上香酹酒三酹酒兴、平身作乐迎神兴兴兴兴、平身诣神座前上香进爵进实奠帛兴、平身读祝者诣读祝所俯伏兴兴兴、平身乐止诣神座前上香进馔进汤俯伏诣香案前兴兴、平身乐止诣神座前上香进馔进鲜进饭奠帛兴、平身拜、子孙齐拜拜侑食视膳乐奏送神兴兴兴兴、平身瘗毛血诣焚帛所大吹打告利成礼毕分班

  执爵一人、读祝一人、引礼二人、通赞二人、香案前二人、神座前二人、司馔一人、司乐一人、司酒樽二人

  ·石井名贤序

  谱系久而难知也,宜多览以为据。据周室分谱序云:吾宗有谱,特以地远时遥,未能合而为一。然于莆,则有前朝吏部郎中讳继;于三山,则有兵部右侍郎讳重;于潮,则有翰林编修讳祭泰;在漳,则多文学:俱按谱而知也。族谱之修,又乌可乎哉?于是,列官职百余名;其间多失详,皆因迁徙之故。今只略其概,以俟诸有心人重核。

  ·本宗族谱序

  宗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记〕事,所簪笔者,君臣上下着其事、尊其义焉。谱以联情,所胪列者,上历高曾、下逮孙玄,书讳、书字并书行次;匪特以志不忘,亦曰用以亲亲可相及也。故不可有一紊,亦不可有一漏;紊一则棼,漏一则无以存爱。总之,代派相因,如水木有本源;则昭穆明、祀〔事〕举,不忘其〔所〕由生也。

  夫我郑自唐光启间入闽,或居于莆、于潮、于漳,是不一处;独我五郎公与二、三懿亲若许、若伍者,茑萝相符、意味投合,遂于杨子山下石井家焉。今武荣山邱垄具在,隐石公之所自来也。迨我维新公往漳南生理,克勤克俭,置有田业;妻子及孙因避难散处,几忘若失矣。幸得弘泰公、弘山公、弘荣公兄弟相率复转而泉同感化里石澳保大中山下石狮居焉。于是经营拮据,绵绵瓜瓞,蕃滋衍沃。虽有安土,禁勿四方弗能得也。幸脉系可寻、支派蝉联,纵陬澨分处,犹识柯条枝叶。报本反始,惟谱是赖;则谱之迄可不再整乎?回忆我祖时徙移数次,辛苦维艰;曷不就于一本之义,稽其始、述其序,劝我世世子孙细玩参观,咸知其初之所自来也。

  谨序,而弁诸首。嘉庆六年岁次辛酉,桂月朔日,十世孙名山谨拜重修。

  ·族谱名行序

  世系既远,子姓瓞繁。名有一行列各房互异,殊伤一气之雅。自我维新公至二世祖到澳山居住,再排列行次,「维」字起至十四世「运」字止。今夫承上接下,昭穆分明;复将再列行次,以为后世子孙遵守。倘有分别居住,咸知依字排列入祠,昭穆罔溷:以十五世「云」字起至十六世「收」字,其余世俱依字递衍;庶孙子不至犯尊长之行次。是为例。

  (十一世)曰明哲实作则天

  维弘子甫德舜钦明恭允开天文运

  子维君万邦百官承式

  云收远岫千山雨霞映斜阳万里光

  ·世系图谱〔序〕

  凡名实之正,始于世系。世系明而后昭穆序,宗法因可讲也。自始祖生世祖及各房传支,五世之内服未尽、生齿未繁,总列图谱;五世外至九世、至十三世,每房各从其所自出而系以世,分别一图谱。俾由祖父而子、子逮曾玄,支属引引如瓜瓞,即亲尽而恩联百叶若睹矣。

  ·石井谒祖序

  闻之自仁率亲,迩而不可渎;自义率祖,远而不可遗。故睹万物之发祥,莫不有始;觇百枝之竞秀,莫不有根。岂不以乐乐所自生,生机原出于始作;礼不忘其本,本根可探于初萌也哉?希素诗书为业、经史是田;地处澳山、支分石井。由石井隐石公下而推之至于予,其世十有五;由澳山维新公上而溯之至于始,其代犹有三。因思陟则在上、昭则在天,鉴观必有〔不〕爽之妙;豫可感神、萃可格庙,孝道必有无穷之休。

  兴怀及此,每念不忘。所以院试甫毕,亲族适逢,相与言旋言归,桐城早别;共为再行再止,石井遂臻。生员、族长,先为拜谒;大庙、小宗,俱各致虔。时也,秋日悬清,凉颷荐爽。见夫庙貌端严,一鳌独占;明堂整肃,五马皆朝。杨山西峙兮,宛峦岫之接天;海涛东注兮,恍江汉之朝宗。宜其三圭锡爵绵世泽,尺土封王守孤忠。猗欤休哉!科甲屡兴;炳哉麟乎!簪缨不绝。先祖之箕裘未远,子孙之堂构宜承。所愿穷水木于本源,志愈继而愈善;守贻谋于勿替,事愈述而愈长。于以感天地之庇、邀祖宗之灵。笔花生、柳汁染,门楣永耀;巍科掇、高第登,闾里生辉。不亦子孙以先祖而贵显、先祖以子孙而增荣也哉?是年冬,再往祭,亲更有亲,是所谓亲亲之道也,即所谓尊祖之义也。可不志哉!可不志志哉!爰抒素蕴,率草成篇。祖墨亦抄联词并记。其联云:

  源开石井,历王公侯伯,世受天朝宠锡。

  派衍澳山,愿孙子云礽,代承祖德贻谟。

  道光癸巳年葭月榖旦,十二世孙希石沐手敬题。

  越甲午年阳月,曾文峰录。

  安乐村中,且幸考亭过化。

  荥阳家里,犹欣赐姓传声。

  香兰服媚,带草流辉;世纪后先,早识宗风远着。

  石狮发祥,金鹅献瑞;峰呈左右,伫看人物挺生。

  ·序赠

  仰郑氏之遗风,支分石井;睹世泽之孔长,宗镇澳山。溯自开闽以后,实大明之英伟而本朝之侯伯也。至于世系之由来,瓜瓞绵绵,如缕之不竭;百支挺秀,若水以流长。今往此澳山之钟灵,直接乎杨子山之毓秀;瞻青云峰之得路,实符乎五马峰之峥嵘。人文蔚起,堪羡前世之名;燕翼贻谋,有夸先代之业。锡爵流传于海表,声名永普于闽南。因而居稠密,徙迁四处;族开石澳,地与石井。天一方兮地各异,人一本兮居犹殊。世远年湮,云山阻隔;欲尽木本水源之思,未荐春礿秋尝之感。

  及至名山公读书博览,敬慎威仪,则如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有尊祖、敬宗之志,而尽报本、追远之诚。是以创修族谱,开昭穆之不失及世世之有征;竟录过半,未得全备可观。迨至希石先生,志重继述。岁值道光癸已年秋,时逢院试,途羁井江;即与诸叔侄之生员鹏程、维贤、维扬等同为质证先世根由,若合符节。遂为入庙告虔,敬抄谱序以及先世名人一备与名山公诸创合为一部,以便后人观感。是所谓后人有志,堪振前人也。

  予本外姓也,忝在名山公之孙女婿;谊属半子,实为休戚相关。不妨与希石同为参校录写,以列于后。

  道光甲午年阳月榖旦,愚侄婿曾文峰敬题拜赠。

  ·井江郑氏历代人物

  十世

  前宅分派祖郑筑英:号奎庵。希瑜公父。隆武前丙戌科举人。先任中宪大夫,后任山西岢岚兵备道。榜名姓傅;据谱:曾为钦差整敕岢岚、保德、河曲兼陕西府各等处地方分巡兵备道按察司副使。

  西大二房郑宇钦:字伯三,号立三。天启甲子科,以「易经」中式举人。任程香县。

  西五房四郑益鲁:一名釆,字毓秀,号赞庭。芝越公父。以南安掾出身,两任广西平越县、济宁嘉?朔县赞政□(?)。妣李氏。

  十一世

  东角郑芝鸾:号云翀。邑庠生。宏光元年,授中书科中书舍人。隆武元年,升兵〔部〕职方司,监纪水师;后授兵部主政。

  补八世

  华亭郑六仔:瑛叔祖。为南京留守卫军。

  十一世

  东角郑希瑜:讳若为,字懋敷,号瑾侯,又号文远。任广西河池州及太平府崇善县。

  筑英二子,出嗣二弟。

  郑亮绩:讳若岗,号寅修;筑英从侄。前乙酉,以「易经」中式举人;附广东罗定州东安县籍。

  西亭郑芝龙:小名一官,字曰甲,号飞黄。崇祯间,以军功授前军都督;收刘香,改袭锦衣卫副千户,旋〔□〕漳州等处总兵官。十二年〔□〕荷兰。弘光封南安伯,隆武封平西侯;后进太师平国公。投诚,封同安侯。先娶陈氏,继娶日本翁氏一品夫人,后娶颜氏;侧室陈氏(逐出)、李氏、黄氏。生男五。先崇祯元年间,现授海防游击,实授左都督。子孙散处京都汉军旗下,以名为姓者众。

  西亭郑芝虎:字曰蟠,号韬远。崇祯间,以军功钦授南日寨守备。奉旨追刘香,至广大星外洋,舟覆没;以衣冠招魂,赠参将,荫袭总旗。续奉旨,准赠镇国将军,署部指挥同知。子孙于原荫上袭升一级百户。芝龙二弟。是役,芝鹄同追刘香;如何无封爵,想失落之故也。

  西亭郑芝凤:字曰渐,号羽公,又字圣仪;芝龙四弟。崇祯庚午科武举人,改名鸿逵。先为津抚郑宗周部将,转隶都督孙应龙麾下。登莱之役应龙败绩,逮系天津;事白,复与同抚张廷拱共事。未几,以兄飞黄平〔红〕夷功,移荫锦衣卫千户。后中庚戌进士,故事勋卫射策甲〔科〕加二级,进都指挥使、授副总兵。宏光檄守釆石,挂镇海将军印;击高杰、张天禄功,封靖西伯。隆武初,从国姓公入海,封靖西侯;永历进封太师定国公。妣史氏、杨氏,俱封一品夫人。生男二;庚辰科会试中式六十七名、殿试中式三十七名。奉旨照例加升三级,授锦衣卫指挥同知。

  西亭郑芝豹:字曰文,号若唐。崇祯间邑庠生,加例入国子监太学生。以军功,钦授太子太师、澄济伯。芝龙五弟。

  西亭郑芝鹏:讳鸣都,字曰都,号舜臣;一号里万,一号砺园。钦授太师昭明侯。芝虎兄。

  西亭郑芝莞:讳鸣郊,字曰郊,号汉九。以军功,钦命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子太保、锦衣卫堂上检书管理卫事、赐坐蟒玉带〔□〕军都督府左都督。

  西亭郑芝越:讳鸣郝,字曰郝,号清侯。钦命荣禄大夫、广东雷廉镇总兵官,加一级。鸣郢堂弟。

  西亭郑鸣郢:芝莞弟,讳鸣郢,字曰郢,号羽奏。钦命锦衣卫大堂太子少保、前军都督府左都督。

  西亭郑瑛:拔煌兄;号振吾。崇祯年间,以军功钦〔授〕守备。汉宜舍五世伯祖。

  西亭郑拔煌:瑛弟。前甲申、乙酉之变,以勤劳擢骠骑将军五军都督。〔号〕奇吾。汉宜舍五世祖。

  十二世

  东角郑英:号复庵;志云公三子、赓弟。康熙三年,以军功钦授参将。初任陕西旧县游击;出首逆札,加副将,升直隶宣府镇标中营参将,改授江南西宁都营参将。征朱明叙功,升都督同知,管陕西凤协镇事;特晋升荣禄大夫。

  东角郑赓:英兄,号□卿。康熙三年,钦授左都督,仍纪功一次。志云公二子。

  东角郑储珏:字明熳,号念蓼。弘光元年,授参将。守仙霞关得功,隆武元年升都督金吾将军。

  新厝顶郑明图:以幕事积功,授理问官职。

  西亭郑见龙:号潜齐。雍正乙酉科岁贡生,黄之隽取。载「府志」,误入安溪籍。

  西亭郑贞:英伟父。〔讳〕光晋,字明升,号元初;芝龙公侄。钦命金吾将军、光禄大夫。

  西亭郑联英:芝麒公嗣子;字明及,号菁千。任安溪县正堂。

  西亭郑先声:讳召昂,号奕初;敬溪公长子。钦命官名失详。

  西亭郑胤昌:讳胤昌,字明赓,号锡侯。礼部主事。芝龙公从侄。

  东角郑延朗:讳乔。任山东□□府遂安县。希瑜公次子。在广东没。

  西亭郑成功:讳森,字明俨,号大木。明赐国姓,名成功;挂招讨大将军印总统使。康熙二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嘉其忠贞,赐葬南安康店覆船山,附乐斋公墓。飞黄公长子,日本翁夫人出。年十五,补弟子员;旋食饩。金陵术士见之,惊曰:『此奇男子骨相非凡,命世雄才,非科甲中人也』。飞黄公引见隆武,隆武抚其背曰:『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赐姓朱,改名成功;封御营中军都督,赐尚方剑,仪同驸马,挂招讨大将军印。方其谏父不听,被见勒王挟北去,又痛母死非命;乃悲〔歌〕慷慨谋起师,携所着儒巾襕衫赴文庙焚之,〔四〕拜先师,仰之曰:『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作用。谨谢儒服,惟先师照鉴之』。高揖而去。文移称忠孝伯。永历嗣封漳国公,继而晋封延平王。寿三十九,卒于台湾。妣董氏,雷廉道董容先女。姬庄氏、林氏、温氏、史氏、蔡氏、曾氏、蔡氏、许氏。生男十。

  西亭郑焱:讳渡;飞黄公次子。

  西亭郑垚:讳恩;飞黄公三子。

  西亭郑鑫:讳荫;飞黄公四子。以上三人,官职失详。

  西亭郑淼:讳袭;飞黄公五子。号葵庵。康熙年间投诚,钦命荣禄大夫头等兼管内阁大臣。

  西亭郑新英:讳新英,字明周,号维千。尝任仙游县正堂。衷受公二子。

  郑广英:讳广英,号彦千。钦命太子太师锦衣卫大堂前军都督府都督。赐祭,葬嘉禾里厦门港。芝鹏长子。

  西亭郑海英:讳海英,字明〔□〕,号涛千。芝鹏三子。钦命太子太保。与兄同葬嘉禾里厦门港。

  西亭郑省英:讳省英,字明志,号修千。芝莞长子。钦命嘉议大夫、闽粤宣慰使、司农左侍郎。妣吕氏。

  西亭郑昣英:讳昣英,字明升,号晖千。芝莞二子。钦授中宪大夫。妣吕氏、谢氏。

  西亭郑时英:讳时英,字明庸,号圣千。芝莞三子。侍赠明威将军,前嘉议大夫知永春、龙溪事兼管督饷。妣林氏。

  西亭郑凤庭:讳翔英,字明□,号仪园。芝越子、鸣郢堂侄。台湾俯诸罗学岁贡生。

  西亭郑平英:讳平英。字明持,号衡千。芝鹏四子。奉政大夫。

  华亭郑阶:号升庵。缵祖父。崇祯间,以幕府从事录功,钦授守备。「府志」附「笃行篇」。字明履。

  华亭郑泰:讳泰,字明岳,号大来。缵绪父。前将军都督府左都督,晋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建平侯。康熙间,以子缵绪封爵、孙修典袭爵,诰赠光禄大夫。阶弟。

  华亭郑鸣骏:泰弟;讳鸣骏,字明发,号日千。前郡庠生,乙酉拔贡生。授户部主事;以归诚功,封遵义侯,晋光禄大夫,恩袭四世。康熙丙午年八月二十四日酉时〔卒〕,钦赐祭,葬于三十四都洋庄乡。以子缵成袭爵,晋光禄大夫。妣黄氏,皇清诰赠一品夫人;侧室林氏,以子缵成袭爵,皇清诰赠一品夫人;侧室傅氏。生男四。

  华亭郑千仔:从飞远公出。军况亡,官爵失详。鸣骏堂弟。

  补十一世

  华亭郑拔选:字田钦,号珍明。诰赠光禄大夫、太子太傅,皇清累〔赠〕光禄大夫。妣黄氏,诰赠一品夫人,皇清累赠一品夫人。升庵之父也。

  补十世

  华亭郑储勇:字欲胜,号会江。诰赠光禄大夫、太子太傅,皇清〔累〕赠光禄大夫。妣王氏,诰赠一品夫人,皇清累〔赠〕一品夫人。拔选公之父也。

  十三世

  东角郑国忠:讳增秩,谥武毅,号以园。喜卿公二子。随驾征剿葛逆,以军功初任金门镇千戎;年满进京,畅春园引见,特授广东虎头门左营守备府事。覃恩,诰封明威将军。

  西亭郑英伟:字哲毅,号隐斋;贞子。康熙年间,以投诚授职副将。

  西亭郑经:乳名锦,字符之,号式天;大木公长子。明嗣封延平王。妻唐氏,唐显悦之女孙;姬陈氏、林氏、李氏、赖氏、黄氏。生男十。事永历一十九年。寿三十九,卒于台湾。康熙二十二年,赐葬覆船山。男秦(陈出)、晋、周、楚、齐、蜀、商、岱、肃、辽(汉军公名克塽,其余未详指着)。

  西亭郑聪:字哲顺,号怡堂。康熙二十二年,授三品之职。大木公二子。

  西亭郑明:讳明,字哲熙,号熙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大木公三子。

  西亭郑睿:字哲圣,号圣之;大木公四子。官职失详。

  西亭郑智:字哲锡,号锡之;大木公五子。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西亭郑宽:字哲硕,号硕之;大木公六子。官职失详。

  西亭郑裕:字哲益,号益之;大木公七子。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西亭郑温:字哲念,号念斋;大木公八子。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西亭郑柔:字哲能,号能之;大木公九子。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西亭郑发:字哲奋,号奋之;大木公十子。官职失详。

  西亭郑缵武:字哲武,讳绶;袭公长子。雍正间,国子监〔太学生〕,授钦天监笔帖式。

  西亭郑纬:字哲卿,号直斋;袭公次子。国子监太学生。雍正………………出仕江南苏州府县丞;诰授迪功郎。

  西亭郑绂:号哲玺;袭公四子。太学生,侍赠承德郎。

  西亭郑渊:字哲维,号慎斋;袭公六子。雍正间,国子监太学生;考职,授州同知,侍赠儒林郎。

  西亭郑綖:字哲度,号尚侯;芝凤公长孙。授州司马。

  五房四派郑国庄:字哲宜,号慎初;广英公二子。中宪大夫。

  西亭四郑希文:讳祥,字子俊,号敏斋;衡千公二子、海英侄。拔贡生,汪薇取。着有文集,经载「府志」。

  西亭五四郑乔:字哲岳,号同;时英子。侍赠明威将军。

  西亭五四郑让:讳国训,字哲式,号敏亭;时英四子。特授明威将军,功加署都司检书。

  华亭郑缵祖:字哲远,号远公。南邑廪生。以归诚,题授参政道。升庵公长子。着有文集,经载「府志」「文苑」,并附「孝友篇」。

  华亭郑缵昌:字哲俞,号俞公。以归诚功,钦授左都督、征奇呢哈番。升庵公二子。附「府志」「艺术篇」。

  华亭郑缵琦:字哲韩。以军功,〔授〕左都督。升庵公三子。

  华亭郑缵绪:字哲孜,号孺云,以归诚平定功,皇清封慕恩伯,驻札福建泉州等处地方;晋光禄大夫,恩袭四世。又以子修典袭爵,晋光禄大夫。经载「府志」,着有诗集。大来公第一子。

  华亭郑缵绩:号孺熙,大来公第三子、缵侯弟也。荫授员外郎。

  华亭郑缵成:字哲信,号一斋。袭封遵义侯,晋光禄大夫。钦〔赐〕祭,葬于京师平子门外钓鱼台。日千公第二子、缵光弟。缵光太学生。

  华亭郑启愈:号豪毅;拔煌公之从侄孙也。以军功,授骁骑尉。

  十四世

  上京郑焕文:干隆戊午科副榜;经载「府志」,卢炜取。

  西亭郑克■〈臧上土下〉:式天公长子。当〔式天公〕甲寅乘衅西渡,踞金厦各岛;允陈永华请,令其在台监国,大有材能。刚正果断,见嫉诸叔。迨式天公仙游,冯锡范遂谮诸叔以螟蛉说董国太,共谋杀之;年一十八,兵民叹惜。妻陈氏,同安县举人陈永华之女、翰林陈梦球之妹、顺天进士陈还之之姑也(还之字素亭,正白旗)。

  西亭郑克塽:讳秦,字实弘,号晦堂;式天公次子。嗣位二年,亦劳征苦战,思绳祖武,保辅一隅。孰言寡不敌众,天命有归;自澎湖被破,施琅复以施恩行惠收拾人心,台人背叛,宁靖王同五妃投缳绝脰而死。汉军公无奈,同刘国轩、冯锡范决计归诚;封正黄旗汉军公。妻冯氏,即〔正〕白旗汉军伯冯锡范之女;与史氏、苏氏俱封一品夫人。

  西亭郑克举(音预):讳晋,字实庵,号晦堂;式天公三子。康熙二十二年,奉旨授四品官职;后补佐领。

  西亭郑克均:讳周,字实衡,号海堂。康熙二十二年,奉旨授四品官职。式天公四子。

  西亭郑克坺■〈土八冏,上中下〉:讳楚,字实□;式天公五子。仕骁骑校。

  西亭郑克■〈土八冏,上中下〉(音目):讳齐,字实衍,号悟堂;式天公六子。仕骁骑校。

  西亭郑克圻:讳蜀,字唯圣;式天公七子。官爵失详。

  西亭郑克塙:讳商,字实坚;式天公八子。仕佐领。

  西亭郑秉训:字汝登。仕佐领。

  四房二郑秉□:…………………….汝皋;念斋公长子。康熙岁贡生。

  四房二郑克□:…………………………………….公长子也。仕骁骑校。

  东角郑彪:讳挺;国忠公二子。平台有功,官爵失详。

  东角郑壮猷:英第三孙。官爵失详。

  东角郑重辉:英第四孙。官职失详。

  华亭郑修典:字念实,号慎园;孺云公长子也。袭慕〔恩〕伯兼管正白旗,晋光禄大夫。康熙癸〔巳〕,恭遇万寿覃恩,荫一子〔入〕监读书。

  华亭郑朝遴:字方实,号则园。详载「府志」「孝友篇」。补州同知。

  华亭郑朝东:字实涵,乔子。特授晋明威将军都司检书。

  十五世

  西亭郑安康:汉军公三子。仕佐领。

  西亭郑安德:克确公子。仕佐领。

  厚慕郑汝成:讳生,字作垂,号于省;汝达之兄也。诰授中宪大夫,摄州司马职。

  厚慕郑汝达:讳正,字作来,号(□□);世标之父也。干隆间贡生。

  西亭郑仕谟:讳楷,字作端;廷策之父也。干隆甲辰贡生。以军功监匾授教谕,彰化籍。

  华亭郑拭:字赓紫,号仰(昂?)亭。干隆甲子科,复中式举人第三十四名;毛文铨取。

  华亭郑辉星:即拭也;嵩之父。前雍正丙午科,以泉州学中式举人三十一名。后因误事去衣冠,再应童试,故复名以中式举人;周学健取。

  华亭郑武:慎园公长子也。康熙癸巳恭遇万寿覃恩,荫入监读书;补授刑部员外郎。

  华亭郑汫:字作楫,号望川;贡生也。则园公长子。

  十六世

  厚慕郑世标:讳敲,字则宣;汝达子。嘉庆丙寅年贡生。

  华亭郑嵩:字颖山,号峻瞻;昂(仰?)亭公之子也。干隆己卯科,中式举人第九名。现授海□右营守〔备〕………………………………,后任安平营游击。因庄大田犯凤山,阵亡;奉旨世袭。

  华亭郑廷策:讳赤,字则□………………江籍,进彰化学。嘉庆辛未年岁贡生。作端之子也。时在旃蒙洽协,岁次乙未年。菊月榖旦,十八世孙子谱拜手重抄。

  ·南安县四十三都石井乡郑氏世谱(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一世

  始祖五郎公隐石,讳绵,字原永。有宋靖康间避难,兄弟散处,或居莆、居潮、居漳,五郎公由闽侯官来泉郡之武荣,筑室居家、卜地筑坟,日事耕稼业。值岁不登,厥惟食维艰。闻海滨利薮,日易以给,乃因懿表相依,迁杨子〔山〕下石井居焉。祖父坟茔,尚在武荣如故。妣林氏,与祖拮据,艰苦备尝。卒,合葬于杨子山之麓。生男二:长肖隐、次隐泉。

  第二世

  隐石公之长子,讳嵓,字显中,号肖隐。妣张氏。合葬于祖墓边。生男一:黼。

  隐石公〔之〕次子,讳岱,字颐中,号隐泉。妣吕氏。合葬望后地。生男二:长栻、次模。

  第三世

  肖隐公之长子,讳黼,字俞扆,号对石。妣叶氏。合葬佛井后。生男二:长默、次烻。

  隐〔泉〕公之长子,讳〔扆〕,字俞绳,号〔砥〕石。妣柯氏。合葬本乡山,坐癸向丁。开基西亭分房祖。生男二:长■〈金厉〉、次镛。

  隐泉公之次子,讳模,字俞遴,号古石。妣蔡氏。合葬佛井前。开基华亭分房祖。生男二:长衡、次命。

  第四世

  对石公之长子,讳默,字耿暐,号简轩。妣林氏。合葬林柄山。开基厝后分房祖。生男三:长定发、次定赋、三定扃(?)。

  对石公之次子,讳烻,字耿焘,号敦朴。妣王氏。合葬崎头。开基厚慕分房祖。生男三:长馥、次德、三乘。

  砥石公之长子,讳■〈金厉〉,字维■〈金厉〉,号纯玉。妣李氏。合葬双石门。生男三:长亮、次豪、三崇。

  砥石公〔之〕次子,讳镛,字维镛,号丽玉。妣林氏。合葬本乡面前山。生男一:。

  古石公之长子,讳衡,字维楷,号质轩。妣李氏。合葬狗山。生男一:阳。

  古石公之次子,讳命,字维新,号质璞。妣和氏。合〔葬〕在漳州南靖金山水头,坐〔坤向〕艮兼未丑。生男三:长弘泰、次弘山、三弘荣。

  ·同安县感化里石澳保狮石乡郑氏图谱

  (开基)(二世)(三世)(四世)(五世)

  (分居下僠)(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弟

  山下石狮居焉

  壬辰年正月十五日寅时,卒于庚寅年七月十五日未时。葬在漳州南靖金山水头,坐坤向艮兼未丑。祖妣和氏。生于乙未年九月十九日申时,卒于辛卯年正月初一日卯时。附葬维新公墓右边。

  ·郑氏关系文书暨石井本宗族谱校勘记

  这一校勘记,其作用有三:(一)揭示「原抄」讹误或脱漏字句,用以「存真」。(二)若干订补或有疑难之处,藉此略加说明。(三)如有谬订,并可冀求高明指正,俾补校者一时之缺失。

  又,这两种文献,前经方豪先生等先后根据原抄本加以校勘,撰有「石井本宗族谱暨郑氏关系文书校记」(刊「文献专刊」第一卷第三期)。本书进行编校时,对于方氏「校记」多所借镜。附志一言,用示未敢掠美云尔。

  郑氏关系文书

  郑泰洪旭黄廷咨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文

  第一页第三行第六字『浙』,「原抄」作『淅』。

  同页第九行第二七字以下「原抄」疑脱一字或以上脱一字。

  第二页第二行第五字『旦』,「原抄」作『且』。

  同页第三行第六字『庶』,「原抄」作『庶』。

  同页第七行第三五、三六两字『派拨』,「原抄」作『泒泼』。

  同页第八行第一七字『商』,「原抄」作『商』。

  同页第九行第二五字『禄』,「原抄」作『录』。

  同页第一○行第二九字『典』,「原抄」作『曲』。

  同页第一一行第一字『闲』,「原抄」作『间』。

  同行第三四字『计』,「原抄」作『体』(即『体』)。上文有两『不得不「计」及此也』语,义同。

  同页第一四行第五字『候』,「原抄」作『俟』。

  同行第一八字『归』,「原抄」作『旧』。(「归」、「旧」草书相似)。

  同页第一六行第六字『创』,「原抄」作『别』,疑形误;否则,应为『辟』之音误。

  第三页第四行第三○字『渎』,「原抄」作『渎』。

  同页第六行第二七字『三』,「原抄」作『参』,系大写『参』之别写;今改普通小写。以下各种数字,凡「原抄」大写者,一律准此照改,不另逐一赘述。

  第四页第四行第四、五两字『统陈』,疑有误。

  同行第二○、第五行第二○及第六行第七等三字『员』,「原抄」作『人』。

  同页第一二行第一、二两字『寺卿』,「原抄」作『卿寺』。

  第六页第一二行第二字『副』,「原抄」脱。

  第八页第二行第二七字『堂』,「原抄」作『坐』。

  同页第五行第一七字『游』,「原抄」作『营』。

  钦命管理福建安辑投诚事务户部郎中贲岱等题本第八页第一四行第二四字『官』,「原抄」作『宦』。以下多处类此,不一一赘。

  同行第三七字『述』,「原抄」作『逑』。

  第九页第二行第一九字『杨』,「原抄」作『扬』。

  同页第三行第三○字『兵』,「原抄」脱。前「钦命太保建平侯郑造报官员兵民船只总册」内有『水陆官兵计四十一万二千五百名』语,与此相合。

  同页第一四行第八字『钟』,「原抄」作『钟』。

  同行第二○字,「原抄」缺;疑脱一字或若干字。

  第一○页第六行第一三字『澄』,「原抄」作『登』。

  同页第七行第三二字『眷』,「原抄」作『脊』。

  同页第一一行第二九字『尚』,「原抄」作『省』。

  第一二页第二行第七字,「原抄」缺,可能脱一字。

  同页第一四行第一九字『范』,「原抄」作『范』。前「冯澄世」名下有『率男伪侍卫镇冯锡范由铜山驾船投诚』及『男冯锡范复逃台湾』等语,据以改订。惟按诸各种文献,『范』『范』二字互见。

  第一二页第八行第一三字『官』,「原抄」脱。

  同页第一二行第一八~二五字『拱辰弟萧福逃归证』语,「原抄」作『拱辰弟逃归萧福证』。

  第一四页第一行第一五字『与』,「原抄」脱。

  同页第五行第四字『督』,「原抄」脱。

  第一五页第一三行第二、三两字『武闲』,「原抄」作『闲武』。前有『伪文闲员姓名开列』、后「南安县生员黄元龙密奏」中有『投归抄带有伪镇、伪文官及伪文武闲员册底』语,可资参证。

  第一六页第一一行第一八字『万』,「原抄」作『万』。

  同页第一二页第六字,疑脱一字(或数字)。

  南安县生员黄元龙密奏

  第一七页第六行第二七字『晔』,「原抄」作『叶』。按诸各种文献:「海上见闻录」作『晔』,「靖海志」前作『烨』、后作『晔』,「从征实录」、「台湾外记」均作『烨』,「海纪辑要」作『灿』,「台湾郑氏始末」作『华』,种种不一。自以作『晔』为正,其说已见文献丛刊第三五种「靖海志」所附「靖海志及海上见闻录合校记」。究其纷乱之由,除「从征实录」似属形误外,当为避圣祖(康熙)玄晔讳而改『烨』(音同晔)或『华』(取晔之偏);至『灿』为『烨』之转误,而『叶』又为『华』之转误也(「黄奏」在康熙六年)。

  同页第八行第三一字『各』,「原抄」作『名』。

  同页第一二行第三七~第三八行第二字『爱鼎迁善』语不解。

  同页第一六行第一字『恣』,「原抄」作『姿』。

  第一八页第二行第二五字『免』,「原抄」作『兔』。

  同页第四行第三○字『凌』,「原抄」作『凌』。

  同页第六行第三五、三六两字『便重』,疑有误。

  同页第一一行第九字『阱』,「原抄」作『穿』。

  同页第一四行第三、四两字『县周』,「原抄」作『周县』。

  第一九页第二行第三八字『札』,「原抄」作『札』。

  同页第三行第九字「外」,疑有误;或为『经』之讹,附供参考。

  同页第七行第一四字『缵』,「原抄」作『赞』。查「石井本宗族谱」「井江郑氏历代人物」十三世「郑缵祖」名下有『题授参政道』语,可为左证。至同行第一五字『斥』,「原抄」作『斤』。

  同页第八行第二二字『杭』,「原抄」作『抗』。

  第二○页第五行第一二字『办』,「原抄」作『辨』。第七行第一一字『办』同。

  同页第八行第一○字『商』,「原抄」作『商』。第一五行第一○字『商』同。

  同页第一五行第一三字『宇』,「原抄」作『字』。「台湾外记」作『宇』。

  第二一页第三行第四字『驺』,「原抄」作『驺』。

  石井本宗族谱

  石井本宗族谱序(郑芝龙撰)

  第二三页第六行第三五字『戈』,「原抄」作『弋』。

  同页第九行第二二字『闽』,「原抄」作『门』。后郑芝鸾「石井本宗谱序」有『述其光启间十姓从王缘光州(「原抄」作『卅』)固始入闽』及郑名山「本宗族谱序」有『夫我郑自唐光启间入闽』语,可证其误。

  同页第一○行第二九字『萝』,「原抄」缺字。后郑名山序亦有『茑萝相附(「原抄」作『符』),意味投合』语,可资证补。

  同页第一一行第二字『于』,「原抄」作『与』;第一○字『焉』,「原抄」作『马』。后郑名山序亦有『遂于杨子山下石井家焉』语,可证其误。

  同行第一八字『具』,「原抄」作『俱』。后郑名山序亦有『今武荣山邱垄具在』语。

  同行第三六字『烟』,「原抄」作『烟』。

  同页第一二行第二八字『抑』,「原抄」从『木』。

  第二四页第一行第一六字『固』,「原抄」作『因』。

  同行第三○字『修』,「原抄」脱;据「后汉书」邓禹本传订补。

  同页第四行第五字『炷』,「原抄」作『柱』。

  同页第六行第五字上「原抄」缺字;是否脱一字?附此存疑。

  同页第一三行第一字『世』,「原抄」脱。

  石井本宗族谱序(郑芝鸾撰)

  第二四页第一五行第一四字『以』,「原抄」脱。下句有『谱以联情』语,与此『史以记事』相对。

  第二五页第一行第一八字『逮』,「原抄」作『递』。

  同页第三行第三一字『湮』,「原抄」作『烟』。

  同页第八行第一字『徙』,「原抄」作『徒』。

  同页第一二行第二五字『萁』,「原抄」作『箕』。

  同行第二七字『拊』,「原抄」作『■〈亻付〉』。

  同页第一三行第六字『鉏』,「原抄」作『钮』。

  同页第一四行第一三字『殷』,「原抄」作『■〈覀上殷下〉』。

  同页第一五行第一三、一五两『述』字,「原抄」均作『逑』。

  同行第二七字『州』,「原抄」作『卅』。按固始(县)属河南(省)光州。

  第二六页第一行第二四~二八字『氏丝于蚁矣』语费解,疑有误。

  同页第二行第一五字『蝉』,「原抄」作『禅』。

  同页第六行第三字『辑』,「原抄」作『缉』。

  同行第七字『展』,「原抄」作『■〈屃,衣代贝〉』。『展亲』,尽亲亲之道。

  同行第一二字『黉』,「原抄」作『鲎』。

  同页第九行第七字『宁』,「原抄」作『宁』。

  石井祠堂联文

  第二六页第一三行第一一字『宠』,「原抄」作『笼』。

  第二七页第七行第一○、一一两字『万壑』,「原抄」作『壑万』。

  井江祖传春冬二祀仪注

  第二八页第五行第八字『祀』,「原抄」作『札』。

  同页第八行第九字『筷』,「原抄」作『快』。

  同页第一二行第五字『揖』,「原抄」作『楫』。

  第二九页第六行第一一字『迎』,「原抄」作『送』。

  石井名贤序

  第二九页第一一行第一七、一八两字『周室』,似为『同安』之误,附此存疑。

  同页第一三行第三一~三五字『又乌可乎哉』语,疑中有脱字。

  本宗族谱序(郑名山撰)

  第三○页第三行第一四、一五字两『以记』,「原抄」脱。「说明」见前。

  同页第四行第一七字『逮』,「原抄」作『递』。

  同页第六行第二一及二七两字『事』、『所』,「原抄」均脱。前郑芝鸾序亦有『昭穆明、祀事举,不忘其所繇生也』语,可资证补。

  同页第一○行第四字『几』,「原抄」作『几』。

  同行第三六字『澳』,「原抄」作『澚』。以下尚有数处同此,不一一赘。

  同页第一一行第一一字『经』,「原抄」作『耕』。

  同行第二四字『沃』,「原抄」作『■〈氵矢〉』。前郑芝龙序亦有『蕃滋衍沃』语。

  同页第一三行第一三字『徙』,「原抄」作『徒』。

  同页第一四行第二字『劝』,「原抄」作『动』。前郑芝龙序有『动我世世子孙忠孝思者也』语,似有不同。『动』乎?『劝』乎?存此求正。

  第三一页第一行第五字『弁』,「原抄」作『升』。

  族谱名行序

  第三一页第二行第三字『名』,「原抄」作『自』。

  同页第三行第七字『姓』,「原抄」作『侄』。

  同行第一一字『名』,「原抄」作『多』。

  同页第八行第一、二两字『十一』,「原抄」并作『土』。按石井郑氏宗谱初排名行第十一世至十六世为『曰、明、哲、实、作、则』,观下「井江郑氏历代人物」芝龙辈(十一世)字「曰□」、成功辈(十二世)字「明□」、经辈(十三世)字「哲□」、克塽辈(十四)名「实□」…………等,均相吻合,可证「原抄」『土』为『十一』之误。

  世系图谱序

  第三一页第一二行第五字『序』,「原抄」疑脱。

  第三二页第三行第一字『恩』,「原抄」作『息』。按前郑芝龙鸾序『矧身荷国恩』及后「井江郑氏历代人物」第十二世「郑垚」名下『讳恩』之『恩』,「原抄」亦作『息』,可证其误。

  石井谒祖序

  第三二页第五行第二八字『物』,「原抄」作『派』。『派』疑衍,『物』窜入下句,见次条。

  同页第六行第三、四字两字间衍一『物』字。

  同行第一三字起『岂不以乐乐所自生』语,疑有误。

  同页第八行第一一字『五』与次页第八页第一二字『二』,似应相同,『五』、『二』必有一误。

  同页第九行第一一字『不』,「原抄」脱。

  同页第一○行第二二、二三两字『逢相』,「原抄」作『相逢』。

  第三三页第一一行第一字『荥』,「原抄」作『荣』。

  同页第一二行第一四字『先』,「原抄」作『光』。

  序赠

  第三四页第四行第三、四两字『往此』,疑「原抄」有误。

  同页第六行第三、四两字『因而』语,疑有误。

  同页第七行第二二、二三两字间衍一『此』字;第二四字『礿』,「原抄」作『初』。

  同页第一○行第一五字『述』,「原抄」作『逑』。

  同页第一二行第八字下,疑脱一字或数字。

  第三五页第一行第一九、二○两字『拜赠』,「原抄」在上文『以列于后』语下。

  井江郑氏历代人物

  第三五页第四行第二三字『戌』,「原抄」作『戍』。

  同页第五行第三一字『陕』,「原抄」作『陕』。

  同页第八行第二九字『掾』,「原抄」作『椽』。

  同行第三二字起至次行第一二字止,显系有误;且最后一字(现以□代)抄写不清,无法辨认。

  同页第一一行第三六字『部』,「原抄」脱。

  第三六页第三行第七字『侯』,「原抄」作『候』。

  同页第七行第一、二两字『西亭』,「原抄」脱。因芝龙一支系属『西亭』,非『东角』也。

  同页第八行第一○字脱。

  同行第二二字「原抄」缺字,脱。

  同页第一四行第二八字『役』,「原抄」作『投』。

  第三七页第二行第三三字『天』,「原抄」作『三』(『天』、『三』草书相似)。

  同页第三行第二三字『红』,「原抄」脱。

  同页第四行第五字『戌』,「原抄」作『戍』。

  同行第一六字『科』,「原抄」脱;第一八字『二』是否为『三』之误,待考。

  同页第一四行第八字『管』,「原抄」作『■〈爫冖隹,上中下〉』。

  同行第一七字『带』,「原抄」作『万』;第一八字疑脱。

  第三八页第一行第一一字『讳』,「原抄」作『号』。

  同页第三行第二三字『授』,「原抄」脱。

  同页第四行第三一字『号』,「原抄」脱。郑拔煌兄瑛(见前行)号『振吾』,其号『奇吾』当无误。

  同页第七行第三四及第九行第一六两字『陕』,「原抄」均作『陕』。

  同页第一○行第一○字,「原抄」缺字;其下一字『卿』,「原抄」似作『乡』,『卿』、『乡』不易辨别。

  同页第一四行第九字『齐』,可能为『斋』之误,附此存疑。

  同行第二九、三○两字『误入』,「原抄」作『入误』。

  同页第一五行第一○字『讳』,「原抄」脱。

  第三九页第三行第二四字『名』,「原抄」作『各』。

  同页第五行第一三、一四两字,「原抄」缺字;且『任山东□□府遂安县』语,非『山东』、即「遂安」有误,因两不相属也。

  同页第七行第一二字『帝』,「原抄」脱。

  同页第一一行第一三字『方』,「原抄」作『封』。

  同页第一八字『驸』,「原抄」作『附』。

  同页第一一行第三、四两字『贝勒』,「原抄」作『见敕』。

  同行第一九字『悲』,「原抄」作『惧』(系『悲』误『愳』而转误『惧』),且其下又脱一『歌』字。第一三行第七字『四』,「原抄」脱。第一四行第一六字『揖』,「原抄」作『楫』。郑亦邹「郑成功传」:『乃悲歌慷慨谋起师,携所着儒巾、襕衫,赴文庙焚之,四拜先师,仰天曰「……」!高揖而去』;与此相合。惟郑着中『仰天』二字似以此谱『仰之』义长;附此求正。

  第一四行第二一字『文』,「原抄」作『又』。

  同行第二九字『历』,「原抄」作『历』。

  第一五行第二字下,「原抄」衍『延平王』三字。

  同行第二九字『容』「原抄」作『客』。「台湾外记」(文献丛刊第六○种)「郑氏应谶五代记」作『容』。

  第四○页第六行第二七字『衷』,「原抄」作『■』。

  同页第九行第一三字,「原抄」脱。

  同页第一三行第二五字『授』,「原抄」作『暧』。

  同页第一六行第一三字,「原抄」缺字。

  第四一页第九行第二字『卒』,「原抄」脱。

  同页第一四行第三○字『赠』,「原抄」脱。

  第四二页第二行第二九字『累』及次行第一四字『赠』,「原抄」均脱。

  同页第五行第二八字『剿』,「原抄」作『巢』。

  同页第一○行第六字『姬』,「原抄」作『姖』。

  同行第二八字『历』,「原抄」作『历』。

  同页第一二行第五字『商』,「原抄」作『商』。

  同页第一五行第二三字及次页第二行第二三两字『详』,「原抄」均作『祥』。

  第四三页第七行第二六~二八三字『太学生』疑脱;第二九、三○两字『授钦』,「原抄」作『钦授』。

  同页第九行第二七字下,「原抄」有缺文。

  同页第一○行第八字『郎』,「原抄」作『部』。

  同页第一一行第八字『玺』,「原抄」作『玺』。

  同页第一五行第七字『庄』,「原抄」作『庄』。

  第四四页第六行第一四字『友』,「原抄」作『文』。

  同页第九行第一五字『授』,「原抄」脱,而其上或更脱一『钦』字。

  同页第一○行第一二字『孺』,「原抄」作『儒』。一因其表字为『哲孜』、二因下「十四世」其子『郑修典』名下有『孺云公长子也』语,可证『儒』为『孺』之误。

  同页第一一行第一○字『袭』,「原抄」作『龙』。

  同页第一三行第一二字『来』,「原抄」缺字。

  同页第一四行第一八字『义』,「原抄」作『仪』。上「十二世」其父『郑鸣骏』名下,有『以归诚功,封遵义侯』句。

  同行第二八字『赐』,「原抄」脱。

  第四五页第三行第一四~一六三字『式天公』,「原抄」仅一『其』字;第一九字『乘』,「原抄」作『东』;第二八字『各』,「原抄」作『名』。按江日升「台湾外记」卷首「郑氏应谶五代记」『郑克■〈臧上土下〉』名下载:『经长子。当甲寅之变,经乘衅西渡,仍居金、厦各岛;允陈永华请,令其在台监国……』,与此相同;上一『其』字应为『式天公』,以示与下一『其』字有别。

  同页第四行第三三字『谮』,「原抄」作『僣』。

  同页第五行第二二字『叹』,「原抄」作『双』。前引「郑氏应谶五代记」作『叹』(其转误当

  由于叹、难、难、欢、双顺序而成)。

  同页第六行第一五字下『天』,「原抄」作『之』(『天』『之』草书相似)。

  同页第七行第一五字及第一二行第一七两字『晦』,似有一误。

  同页第八行第二七字『琅』,「原抄」作『■〈阝良〉』。

  同页第九字下『宁靖王同五妃投缳绝胵而死』句,「原抄」『宁』作『■〈宁上皿下〉』、『同』作『因』、『缳』作『环』、『脰』作『胫』。

  同页第一○行第二一字『正』,「原抄」脱。

  第四六页第一行第一二字,「原抄」缺文。

  同行第二一字『骁』,「原抄」作『号』。

  同页第四行第八字『商』,「原抄」作『商』。

  同页第六行第五字下,「原抄」缺若干字。

  同页第七行第五字下,同前。

  同页第一一行第二四字『恩』,「原抄」脱。参阅「十三世」其父『郑缵绪』名下可证。

  同页第一二行第五及一七两字『巳』与『入』,「原抄」均脱。参阅下「十五世」其子『郑武』名下,可证。

  第四七页第四行第一四字以下,「原抄」脱二字。

  同页第五行第三六字『彰』,「原抄」作『漳』。按郑仕谟子廷策进彰化学,嘉庆十六年拔贡,载「彰化县志」「人物志」;下「十六世」『郑廷策』名下亦作『漳化』,两『漳』字同误。

  同页第七行第一一字『仰』,下「十六世」其子『郑嵩』名下作『昂』,今两存备考。

  同页第九行第一一字『嵩』,「原抄」作『蒿』。按郑辉星即拭,下「十六世」『郑嵩(字峻瞻)之父。

  同页第一一行第七字『园』,「原抄」作『国』。上「十四世」其父『郑修典』名下有『号慎园』语及其事略可作参证。

  第四八页第一行第一四字『昂』,是否作『仰』?存疑;请参阅上页第七行第一一字校记。

  同行第二五及三二两字『己』与『人』,「原抄」作『巳』与『入』。

  同页第二行第五字,「原抄」缺字;第九字『备』,「原抄」脱,其下并有缺文;第一六字『游』,「原抄」作『右』。且此『右』字可能原在『营』上,因窜至『营』下而脱『游』也,并此存疑。

  同页第四行第一二字,「原抄」脱,其下并有缺文。

  同行第一七字『彰』,「原抄」作『漳』。说见上页第五行第三六字校记。

  南安县四十三都石井乡郑氏世谱

  第四八页第九行第一字『四』,「原抄」作『五』。

  同页第一一行第八字『扁』,下第五○页第一三行作『扃』(第一五字);未悉执是?存疑。

  第四九页第一二行第二七字『山』,「原抄」脱。前郑芝龙序及郑名山序均有『遂于杨子山下石井居焉』语,可资证补。

  同页第一三行第一五字『拮』,「原抄」作『桔』。

  第五○页第一行第一二字『显』,「原抄」作『■〈目上亚下〉』。按『■〈目上亚下〉』为『显』别写。且乃弟隐泉公讳岱(与嵓均从山)字颐中『显』与『颐』均从页,亦足参证。

  同页第二行第四字『之』,「原抄」脱。

  同页第七行第二字『泉』、第九字『栻』及第十六字『砥』,「原抄」均缺字。参阅前列「世谱」及下文,足资证补。

  同页第一三行第一四字『扃』,原抄「世谱」作『扁』;参阅第四八页第一一行第八字校记,存疑。

  第五一页第一行第一七字『玉』,「原抄」作『王』。

  同安县感化里石澳保石狮乡郑氏图谱

  同页第三行第四字『之』,「原抄」脱。

  同页第四行第一七字『轩』,「原抄」作『轩』。

  同页第五行第二四字『葬』及第六行第一、二两字『坤向』,「原抄」均缺字。后有「残文」『葬在漳州南靖金山水头,坐坤向艮兼未丑』语,与此相同,足资证补。

  同页第一五行第九字,「原抄」缺字。

  同页第八行至第五二页第三行止,显系残缺未全,祗仍其旧。

  (虞风)

  ●海外异传

  ·读海外异传

  盛世无由试错盘,远怀利器去求餐。峨冠重见同舟客,青后当年裤下韩。

  螫毒横流蠢尔蛮,片帆敌忾入台湾。一身是胆胸吞贼,虎穴从容获子还。

  物光惨淡北风膻,胡骑如云压海堧。大厦倾来孤木在,南疆支得卅余年。

  妖氛旦夕暗边陲,岂是高堂酣醉时。史笔凛然吐生气,揭将三传警恬嬉。

  闲人多事担闲忧,却向世间要汗牛。安识个中寓深慨,胜他防海万言筹。

  嘉永庚戌中元,李门佑相撰。

  ·海外异传

  津藩斋藤正谦着

  铁研子曰:我大日本之为邦,宝剑开基,俗尚信义,将勇而士强,为四方所畏服。自倭武东伐、神功西征以降,以至比罗夫立功肃慎、田材丸震威虾夷、源镇西开祚流虬、源判官传名东鞑、平相州歼蒙古十万众、丰太合屠鳀域破明师,并赫赫在人耳目,不待称述也。若夫近世山田长正之霸身毒、滨田弥兵之胁红毛、郑大木之王台湾,亦我皇国之余烈。而世或不详其事迹,岂不惜哉!作海外异传。

  暹罗国在南天竺,「隋志」称为赤土。暹与罗斛本为二国,当元之时合为一;周回万里,物丰人繁,号为善国;而我山田长正霸于此云。

  长正,字仁左卫门;或曰伊势祠官之隶、或曰尾张人,自称织田右府之孙。少而礌落有大志,不事商贩作业,好谭兵,雄杰自喜,流落寓于骏府。元和初,天下始定,士之求仕者皆于侯伯;长正弗屑曰:『此间无立功名处,唯游海外,或可以展吾志耳』!时下海无禁,府有经商二人,曰泷、曰太田,将航海回易台湾,舣舟于大坂;长正请附乘之。二人弗许。长正乃先到大坂求二人之舟,入而匿焉。既而二人至,揭帆而发。长正乃从舱间出,申前请。二人大惊,不能如之何,许之。既到台湾,商事毕,将俱还;长正曰:『某在乡国,殆不能自存,姑欲留此土,觅吃饭处』。二人方患长正之狂,心私喜,委而去之。

  方此之时,支那奸民称日本甲螺,诱我邦边民,占据台地。长正通览地方,蕞尔一岛,且已有主,不可有为也,又附蛮舶,西游暹罗。会邦内骚乱,四邻交侵,而六昆最强;暹罗国主出师御之。长正见其行军无纪律,私言其必败;既而果然。人或传其语闻于国主,国主奇之,召见长正询方略。长正指画陈策,凿凿可用。国主大喜,擢长正为上将军,往御六昆。

  时本邦人流寓暹罗者众,长正纠合数百人,杂以土兵,亡虑万余人,皆为日本装,声言日本援兵大至。六昆军沮,因纵兵奋击,大破之。六昆王愤甚,倾国来寇,兵数十万。长正曰:『敌众强盛,难与争锋,唯以谋挠之,破之易易耳』。乃分军为三:一伏山阴,一舣海澨,长正亲率其一出于海陆之间;进挑战。兵既交,佯败走;六昆兵追之,将及,号炮俄发,海、陆二军吶喊齐进,火鎗乱发。长正视机反之,衷敌军前后击之,大破六昆兵,杀数万人,遂追北长驱入其都,擒六昆王以归。威震远近,四邻争送款于暹罗。于是国主大赏长正,妻以其女,封六昆及匹皮留之地,号曰「唵普良」。唵普良,盖诸侯王之谓也。

  久之,国主年既高,颇倦勤;使长正摄行国事。于是瘌普良之名噪于印度诸国,而本邦地隔远,未闻知也。

  数岁,泷、太田复回易海外,行到暹罗。既入其界,迓劳之使沓至,相迎入馆。少焉,有吏来戒,王召见二人。二人初不知其故,心颇疑惧,且从吏入见。王冠服在交椅上,金珠粲目,仪卫甚盛。二人俯伏膝行,不敢仰视。及退就馆,饮食供御,如待贵客者;意益不安。既夜,复有更传呼至曰:『王来』!二人惊出迎。王便服入坐,笑拍二人之肩曰:『故人无恙』?二人愕眙仰视,乃长正也!长正自备说其发迹之由。二人叩头谢曰:『鄙人愚蒙,尝相从于尘埃中,无礼,获罪多矣。不意大王能自致于寥廓之上也』!长正曰:『予之有今日,实由二子之赐。抑人有德于我,可不报哉』?既罢,厚赐遣之。本邦商旅闻之,多游暹罗;长正皆善遇之。

  长正虽富贵,而常怀桑梓不置;每临战,遥祷于骏府浅间之神,军辙胜。至是命工摹绘当时战斗之状为扁,附商舶献于浅间庙以报赛焉。又屡牒执政,纳方物于大府,不失恭顺之意。顷之,国主殂,世子代立,长正退就封。

  先是,国主之妃与其近臣奸乱,谋除国主,畏长正而不发。及长正去,遂弒之。长正闻之,则谋兴兵讨之。二奸大惧,募人潜往毒之,长正死;时宽永十年也。

  长正无子,有一女名阿因,勇武有父风;亲将其众,欲复父雠,屡败暹罗之兵。通国震恐,尽发属国之兵来战,众寡不敌,阿因遂败亡。其下逃归于本邦。长正之弟某在江户,闻长正获志,欲往从之;适有人传长正死,乃止。

  先是,红毛夷酋绐日本甲螺,夺台湾据之,剽掠我商舶。当时有滨田某,胁红毛夷酋而报之。

  台湾在支那东南海中,古无闻焉。明天启初,海澄人颜振泉聚众据之,招我邦边民入其党,因自称日本甲螺。甲螺犹谓头目;我日本谓头目为「加志良」,音近「甲螺」,故遂讹称耳。

  先是,泉州人郑芝龙,少流落,往来我邦,因入振泉之党。及振泉死,众推芝龙为甲螺,雄视海上。后受明将之抚,去移闽中,我边民代之为甲螺。而红毛夷来借地,约岁输鹿皮三万。既而筑城郭据之,役使土人如奴隶,不复输币。且我商舶往印度者过其近海,为被杀掠,甲螺不能如之何。

  适本邦商人滨田某至,众交诉之,图报复。某许之。某字弥兵卫,长崎人也,勇而有谋。弟某字小左卫门,子某字新藏,并有胆略,力兼数人。乃与甲螺之党二十人还,请之大府。大府允之,檄长崎代官末次平藏备船募卒,附之于弥兵。弥兵尽装其从兵数百为农丁,被蓑笠、持锹镢,行到台湾海口,请于守吏曰:『日本之氓,闻台湾土广人寡,中多莱芜,欲移住以开垦之』。守吏以告甲必丹,弗信;以哨船围之数重,不遽许上陆。使人来言曰:『汝之来,决非好意;不然,何从人之众也』?弥兵曰:『唉!公何疑人之甚耶!假使日本欲略海外之国,当遣猛将精兵来,日本素不乏其人,奚使我侪小民之为』?守吏检舟中,仅有数十副防身刀,其它唯有耕耨之具而已;还,备告甲必丹。甲必丹意稍解,乃许众登陆。弥兵等得入城谒见甲必丹,请受廛为氓,弗许;请还本邦,亦弗许。留数月,屡入请之,甲必丹依违不答。弥兵谓众曰:『甲必丹不许我去留,其意不可测!大丈夫入不测之地,当死中求活耳』!众愤然欲死之。

  一日昧爽,弥兵父子兄弟三人入城,众从之,留于门外;三人挺身排闼而进。甲必丹犹寝在床,惊起叱曰:『汝等入人闺合,何无礼也』!弥兵咆哮奋前,擒甲必丹于床,怀出匕首,拟其喉曰:『汝有死罪,尚何咎人之无礼耶』?左右欲刃之。小左、新藏拔刀遮立,瞋目叱之,左右披靡不敢逼。甲必丹惶急,乞饶命甚哀。弥兵曰:『汝欲生,何不停城上放炮』。甲必丹曰:『谨奉命』。曰:『汝向所掠之货,倍数还之』!甲必丹曰:『唯命之从』。兵闻变走入,斗于庭,其后入者为炮被伤。弥兵乃左手扼甲必丹之臂,右手执匕首俱起,小左、新藏拥其前后而出,夷卒不敢动。甲必丹传命停放炮,令其卒舣蛮舶一只及日本船二只,装货山积;弥兵入而检之,乃欲拉甲必丹俱去。甲必丹曰:『岛民皆仰某指挥,某去则伥伥乎无所归焉。某有一儿,年十二岁,愿代某从去;公幸垂爱怜,使某全父子之情,非敢所望也』。弥兵许之,乃质其子及头目数人,归报于镇台。镇台禀大府厚赏之。于是弥兵之名震一时,肥后侯聘而禄之;时宽永五年也。后三十余年,郑成功攘红毛,复台地。

  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明平国公芝龙之子也。母田川氏,我肥前国平户士人之女。初,芝龙流落来客于平户,称老一官,娶田川氏。宽永元年(明天启四年),生成功于岛中,岛中万火齐明,芝龙心异之。成功生七岁,从父归明;后又迎母共居安平。十五年(明崇祯十一年),成功年十五,补弟子员,试高等。风仪整秀,俶傥有大志;读书颖敏,不治章句。有术士视之,惊曰:『此奇男子,骨相非凡,命世之才也』!及隆武帝立,一见伟之,抚其背曰:『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尽忠吾家』。赐姓朱,改今名,拜御营中军都督,赐尚方剑,仪同驸马。自是中外称「国姓爷」而不名。寻封忠孝伯,恩宠曰隆,成功感激思报效。而芝龙稍专权,怀异志,与清人通声问;成功患之。一日,见隆武愁闷而坐,泣奏曰:『陛下郁郁不乐,得无以臣父故耶?臣受厚恩,义无反顾,请以死扞陛下矣』!

  清兵入福州,芝龙退屯安海,为清将所诱欲降附,诸将不从。成功痛哭而谏,芝龙不听,单骑往降。清兵至安海,大肆淫掠;成功母亦被污。母叹曰:『何面目复见人耶』!登城楼自杀,投河水。清兵吐舌曰:『妇女尚能尔,倭人勇决不负所闻也』。成功痛恨,剖其母腹,出肠涤秽,重纳之以敛。清将挟芝龙而北,作书招成功。成功不至。芝龙曰:『儿不至,北朝其疲于奔命乎』!

  福州既失,隆武为清兵所执,死。成功虽遇主列爵,未尝豫兵事。意气容貌,犹儒生也。既遭国难,谏父不从,且痛母死非命,慷慨激烈,谋起义兵。诣孔庙焚所着儒服,拜辞而去。所善壮士愿从者九十余人,乘二巨舰行,收兵南澳,得数千人。既而遥闻唐(桂)王即位,改元永历,奉正朔。

  自南澳归,军声颇震,乃略漳、泉、潮、惠诸州,守将多降。军律肃然,兵士无淫略,至孺子、妇女与军行争道。清主屡谕芝龙作书招抚,诱以高爵,成功不从。清主乃累命满、汉诸将来攻,辄击败之。于是东南诸州连年骚扰,师出无利。清主患之,亲下敕招谕;成功亦不报。益修器械舟楫北上,自闽及浙,欲复南京。以桑梓之谊,屡乞兵于我;我不详其事情,终不报。然成功兵势甚盛,分所部为七十二镇,以厦门为根本之地,改为思明州,盖意不忘明室也。立储贤、储材二馆,察言、宾客二司,设印局、军器诸局,令六官分理庶政,择贤任之。诸宗室颇给赡之,诸缙绅避乱至者礼待之。凡有所便宜封拜,乃朝服北向遥拜帝座,疏而焚之。其所施为,鼓动一世。

  于是永历遣使晋成功爵为延平郡王,命图恢复。自成功起兵,至是十三年,实万治元年也(明永历十二年、清顺治十五年)。成功谓其将甘辉曰:『今奉敕何得迁延,将速取金陵以定南都』。辉亦赞成之。乃议大举,部署诸将,戈船八十只扬帆北上,陷浙江诸州县。二年(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七月,进攻陷镇江,遂攻金陵破郛。清兵退守本城。成功破聚宝、通济二门,逼正阳门,城旦夕将陷,江南大震。清主命内大臣达素等发精兵二十万俄至。成功兵疲不能敌,且前锋余新狃胜轻敌败死,师遂败绩,万礼、甘辉等皆死之。成功乘流出海,还厦门。

  三年(明永历十四年、清顺治十七年)五月,达素等率满、汉大兵分道来侵,成功击歼之,达素仅以身免,还福州自杀。竟成功之世,清兵不敢来窥岛焉。

  宽文元年(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成功自金陵丧败,地蹙军孤;永历蒙尘南裔,声问不通、存亡难详,然犹奉正朔,将迁地谋恢复。适有红毛通事,南安人也,与台湾甲必丹归一有隙,走厦门谓成功曰:『公何不取台湾?公家之故土也。台地沃野千里,为四省要害,横绝大海,实霸王之区。红毛蠢尔丑虏,因中国骚剧,窃占据之;破而取之易易耳』。成功大喜。

  三月,亲率兵三千二百人,扬帆至鹿耳门。门水浅沙胶,海舶至此,必易舟而入,故险易守。此时水适涨丈余,成功得便战舰衔尾而进。红夷大惊,以为自天而下。成功引兵登陆,攻赤嵌城。城乱石叠,高数丈、厚丈余,用土煅之,化为石灰。以炮击城,城坚不受炮。城中红夷千余人,驱台民数千,入而同守,且征援兵于咬■〈口留〉吧。咬■〈口留〉吧将领谋谓:『捣厦门之虚,则台湾之围自解矣』;乃率兵攻厦门。厦门留守洪旭迎击走之。城久之不拔,台民或告成功曰:『城外高山有水流于城濠,贯城而过。城中无井泉,所饮唯此一水;若塞其水源,三日而告变矣』。从之。红毛势穷,以巨舰十余只决战。

  成功兵自舰上铳窗入,夺其五只,余尽焚毁之,杀夷兵六百人,火及城板。归一退保一堡。成功使告之曰:『台地吾先人所开创,吾复故土则足矣;珍宝诸物任尔载去,非吾所需也』。于是归一降,送之还国。

  成功就居其城,改台湾为安平镇(寻又改东宁)、赤嵌城为承天府,总曰东都。设府曰天兴、万年。土酋皆受约束。既而闻清迁界令下,叹曰:『沿海数万里,尽委而弃之,英雄无用兵之地。然收拾余烬,息兵休农,以俟时至,犹未晚也』。于是制法律、兴学校、计丁庸、养老幼,台人大安。

  二年(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正月,清主福临殂,子玄晔立,改元康熙。使吴三桂攻永历于缅,缅酋内叛,执永历致于军前;三桂绞而杀之,明亡。成功愤惋得疾,五月卒于东宁,年三十九。子经嗣。清兵数来侵,辄击却之。清将屡赠书招之,终弗从,出兵攻略闽、广诸州。

  天和元年(清康熙二十年)正月,经卒于东宁。经为人仁孝,颇得士民之心,在位凡十九年,犹奉明正朔,佩招讨大将军印。子克塽嗣,仍称永历三十五年。犹幼,政出多门,郑氏之业衰。清将侦知之,乃图大举。

  三年(清康熙二十二年)三月,清兵到澎湖,台将迎战,杀伤过当。清益发兵,分道来侵,舳舻千里。克塽终不能抗,告降。清主受而优待之,封汉军公。自成功始起义,迄此凡三十八年,而明之正朔始尽于天壤间矣。

  清主尝谓其臣曰:『成功明室遗臣,而非吾乱臣贼子也』。康熙三十九年,特诏令成功及子经丧归葬于南安焉。

  铁研子曰:长正单身立勋于绝域,自致侯王,割地受封,亦可谓旷世之雄矣。郑大木慷慨唱义,招颓日于虞渊,以孤兵当勃兴之敌,百折不挠,有我楠中将之风。及其子孙,奉正统于一隅数十年,亦与楠氏相类矣。盖孕我东方之精故欤?滨田特曹、荆之流耳。今余厕之于唵普良、国姓爷之间,或以为不伦;然挺身入不测之地,钳制强虏,以雪国耻,有足多者焉。事之大小不必论也。呜呼!近岁洋夷陆梁,纵横于印度、支那之间,莫之能遏焉;使人慨然思斯三人。今核其遗事而立之传,余岂徒然哉!

  ·跋

  一日,余会西岳藤堂侯于朝,话次及外给使中山文节所辑南木志。侯曰:『知歆慕楠氏,其人不凡』。是虽一时之言,其卓识可想而已。

  尝读其臣斋藤有终所着阿漕海上试船铳记,因思始祖高山君有功于闲山之役,子孙相承,掌天下舟舰之政,迄至今侯,振废起隳,绍述始祖之伟烈;而得有终之文,使人益有所兴起愤发也。有终之文,余每喜读之,以为有慷慨激烈之气。文节与余同好,每得其文,必以示余。

  顷者,得其所着海外异传,叙山田某及滨田兄弟之逸事、郑大木之义烈,简约明鬯,而生气勃勃,殆有古良史之风。呜呼!斯书非独风动一藩,足以鼓作天下英杰之士。文节将刊以公于世,余大喜。语之友人李门伊东君,君亦为题五绝句宠之云。

  抑虽以有终之才之学,非遇有为之君,则一介儒臣而止耳。今也得其君而得大伸其才,真奇世之遇矣。而文节之慕贤乐善,可谓不负侯之一言矣。

  嘉永庚戌二月,节山板仓胜明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