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獻叢刊·第16 種】澎湖厅志
台灣文獻叢刊
【第 164 種】
澎湖廳志
.作者:林豪
.原書頁數: 0522 頁
●書籍簡介
第一六四種「澎湖廳志」
本書(三冊五二二面三一三:二○○字)凡十四卷、卷首一卷,林豪纂修。豪里居、略歷,見第八種「東瀛紀事」篇,位請參閱第八○種「金門志」篇。清同治八、九年間,曾長澎湖文石書院;光緒初,復主講席。在澎輯有「澎湖廳志」稿本,後存臺南。十八年,通判潘文鳳以臺灣通志局徵訪志稿,乃追尋原稿及副本,復聘豪與當地人士互為采訂,闕者補之、冗者刪之,成十六卷。嗣經巡撫唐景崧再命江蘇舉人薛紹元刪補之,釐為定本。除卷首「皇言錄」外,分十二門,曰封域(規制、經政、文事、武備、職官、人物、列女、風俗、物產、舊事、藝文;析藝文為三卷,餘各一卷。
●序號 篇名
1 唐序
2 潘序
3 纂修姓氏
4 澎湖廳志
5 澎湖廳志目錄
6 澎湖廳志卷首
7 皇言錄
8 卷一 封域
9 晷度(星野附)
10 形勢
11 山川(八景附)
12 道里(島嶼附)
13 風潮(占驗附)
14 卷二 規制
15 建置沿革
16 城池
17 祠廟(叢祠附)
18 公署
19 倉庚
20 卹政
21 澳社
22 街市
23 橋渡
24 卷三 經政
25 戶口
26 賦役
27 雜稅
28 鹽政
29 度支
30 蠲政
31 卷四 文事
32 學校(附賓興試館)
33 書院
34 選舉
35 卷五 武備
36 營制
37 營署
38 兵制
39 汛防
40 海防
41 賞卹
42 卷六 職官
43 官制
44 文職表
45 武職表
46 名宦傳
47 名將傳
48 卷七 人物(上)
49 文學
50 材武
51 鄉行
52 寓賢
53 卷八 人物(下)
54 名媛
55 貞烈
56 節孝
57 卷九 風俗
58 服習
59 儀文
60 歲時
61 風尚
62 卷十 物產
63 五穀
64 蔬果
65 草木
66 鳥獸
67 蟲魚
68 雜產
69 卷十一 舊事
70 紀兵
71 祥異
72 軼事
73 叢談
74 卷十二 藝文(上)
75 奏疏
76 文移
77 告示
78 卷十三 藝文(中)
79 書議
80 稟牘
81 序
82 記
83 引
84 跋
85 賦
86 祭文
87 卷十四 藝文(下)
88 詩
89 著述書目
●唐序
光緒十有八年,臺灣始輯「通志」,檄三府。新舊志有自康熙朝修者,「諸羅縣志」是也;自乾隆朝修者,「臺灣府志」、「鳳山縣志」是也;自嘉慶、道光、咸豐朝者,「臺灣縣志」下「彰化縣志」、「噶瑪蘭廳志」是也;最近自同治朝,「淡水廳志」是也。其新設之未有志者府、廳、州、縣十,則臺灣、臺北府,基隆、埔里社廳,臺東直隸州,恆春、淡水、臺灣、苗栗、雲林縣是也;其改設之未有志者府、縣五,則(昔臺灣府)今之臺南、(昔臺灣、諸羅縣,淡水、噶瑪蘭廳)今之安平、嘉義、新竹、宜蘭是也。甚矣!文獻之闕而不足取徵也。
澎湖亦未有志,教諭林卓人(豪)始治之,通判潘儀卿(文鳳)終成之。澎湖故有正、續二「紀略」,繼長增高,其為力易也;然而非勤政、知治要者不為,或為之未必底於成,則易而非易也。夫知府、縣者,當知其府、縣事;通判之有地與民者,其山川、城郭、險易、形勢、農田、水利、今昔變革、戶口耗息、金榖充絀、武衛舟檣、文教學塾之制節,孰不當考其源流而識之不忘以施之有敘也,非志無以為功也。志有助治功,是為之不可不底於成,尤不可怵於難成而泄泄不為也。
臺灣志存者,莫先「諸羅」,亦莫善於「諸羅」;「府志」淑自「諸羅志」,今「澎湖志」淑自「府志」,體例相嬗也。予以澎湖文獻系是書也,復屬江蘇舉人薛嘉生(紹元)冊補之。刪「凡例」者,明代「武功志」例也;補「晷度」者,欽定「熱河志」、「西域圖志」例也;改「賦役」為「經政」者,嘉慶「廣東通志」例也;刪「方外」者,陸清獻「靈壽縣志」之例;而移林孝入「列傳」者,「梁、陳書」傳劉■〈思劦〉、何允例也。並子目九十有九為四十有八而文不改者,存其真、不沒其撰述勞也。為之序者,欽命福建臺灣等處承宣佈政使司布政使、霍伽春巴圖魯唐景崧也。
時在光緒十有九年月日。
●潘序
皇上御極之十有八年,臺灣既開「通志」之局,大憲以澎湖故有廳乘稿本,命文鳳訪而致之,以之考獻徵文,甚盛典也。
是秋八月甫下車,聞是稿存於臺南海東書院;爰稟請臬道憲顧公將原稿發下,並於蔡汝璧廣文處檢出副本參閱之,皆志甲申以前事。至乙酉遭兵後設鎮、建城諸大端,闕焉未備。余維是書為金門林卓人孝廉所屬草,若得孝廉始終其事,則駕輕就熟,應無枘鑿之慮矣。於是以禮為羅,招致林君主此講席,而屬黃卿雲廣文暨蔡廣文輩,相與採獲見聞、搜羅案卷,與林君互相參訂,闕者補之、冗者刪之。計自仲冬倡辦、至年終告竣,成「廳志」十有六卷。余不敏,竊維澎處臺、廈中流,為海疆重地。自入國朝以來,經營締造、休養生息者百餘年於茲矣;其沙礁重險,為向來談洋防者所莫能忽。特以地本斥鹵,經法兵蹂躪,流離瑣尾之餘,民生憔悴,何堪言狀;則夫考證舊聞以資治理,洵非緩圖。是稿出於干戈擾攘中完善如故,俾余得與林君暨二、三紳士商榷而刊行之,以發幽光於不墜、存文獻於將來;然則一編之成,亦若有數焉,不可強也。
書既成,因次其緣起於簡端。
光緒十九年孟春,澎湖糧捕海防通判皖涇潘文鳳撰。
●纂修姓氏
監修:提舉銜即補通判署澎湖糧捕海防通判蔡麟祥(澄海人)、知府銜卓異候升候補同知直隸州調補埔里社通判署澎湖通判潘文鳳(涇縣人)、補用同知候補通判署澎湖糧捕海防通判陳步梯(大埔縣人)。
總修:選用教諭主講文石書院林豪(金門舉人)。
協修:候選訓導蔡玉成(本廳人)、補用訓導署臺灣府彰化縣教諭黃濟時。
採訪總校:大挑教諭署臺灣府學教授郭鶚翔(本廳舉人)、增廣生陳維新(本廳人)、廩膳生薛元英、生員徐癸山。
採訪分校:候選訓導許佔魁(本廳人)、廩膳生陳雁標、廩膳生許棼、廩膳生洪朝陽、生員洪捷元、林維藩、洪純仁、許晉纓、蔡時文、李煥章、許家修、陳徵湖、陳錫命、鄭祖年、呂作甘、陳精華、高攀、劉承命、黃文衡、許樹林、洪清奇、黃欽明。
●澎湖廳志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澎湖廳志目錄
卷首
皇言錄……………………………………………………………………………………(一)
卷一封域
晷度(星野附)………………………………………………………………………(九)
形勢…………………………………………………………………………………(一二)
山川(八景附)……………………………………………………………………(一五)
道里(島嶼附)……………………………………………………………………(二五)
風潮(占驗附)……………………………………………………………………(三六)
卷二規制
建置沿革……………………………………………………………………………(五一)
城池…………………………………………………………………………………(五四)
祠廟(叢祠附)……………………………………………………………………(五六)
公署…………………………………………………………………………………(六八)
倉庾…………………………………………………………………………………(六九)
卹政…………………………………………………………………………………(七六)
澳社…………………………………………………………………………………(七八)
街市…………………………………………………………………………………(八二)
橋渡…………………………………………………………………………………(八三)
卷三經政
戶口…………………………………………………………………………………(八五)
賦役…………………………………………………………………………………(八八)
雜稅…………………………………………………………………………………(九八)
鹽政…………………………………………………………………………………(九九)
度支………………………………………………………………………………(一○二)
蠲政………………………………………………………………………………(一○三)
卷四文事
學校(附賓興試館)……………………………………………………………(一○七)
書院………………………………………………………………………………(一一○)
選舉………………………………………………………………………………(一二五)
卷五武備
營制………………………………………………………………………………(一三五)
營署………………………………………………………………………………(一三八)
兵制………………………………………………………………………………(一四○)
汛防………………………………………………………………………………(一四七)
海防………………………………………………………………………………(一五四)
賞卹………………………………………………………………………………(一六七)
卷六職官
官制………………………………………………………………………………(一七三)
文職表……………………………………………………………………………(一八六)
武職表……………………………………………………………………………(一九六)
名宦傳……………………………………………………………………………(二二一)
名將傳……………………………………………………………………………(二二八)
卷七人物(上)
文學………………………………………………………………………………(二三五)
材武………………………………………………………………………………(二四一)
鄉行………………………………………………………………………………(二四三)
寓賢………………………………………………………………………………(二五一)
卷八人物(下)
名媛………………………………………………………………………………(二五五)
貞烈………………………………………………………………………………(二五六)
節孝………………………………………………………………………………(二五九)
卷九風俗
服習………………………………………………………………………………(三○三)
儀文………………………………………………………………………………(三一一)
歲時………………………………………………………………………………(三一五)
風尚………………………………………………………………………………(三二○)
卷十物產
五榖………………………………………………………………………………(三三一)
蔬果………………………………………………………………………………(三三三)
草木………………………………………………………………………………(三三五)
鳥獸………………………………………………………………………………(三三八)
蟲魚………………………………………………………………………………(三三九)
雜產………………………………………………………………………………(三四七)
卷十一舊事
紀兵………………………………………………………………………………(三五一)
祥異………………………………………………………………………………(三六八)
軼事………………………………………………………………………………(三七九)
叢談………………………………………………………………………………(三八三)
卷十二藝文(上)
奏疏………………………………………………………………………………(三八九)
文移………………………………………………………………………………(四○一)
告示………………………………………………………………………………(四○三)
卷十三藝文(中)
書議………………………………………………………………………………(四○七)
稟牘………………………………………………………………………………(四一五)
序…………………………………………………………………………………(四一九)
記…………………………………………………………………………………(四三二)
引…………………………………………………………………………………(四四九)
跋…………………………………………………………………………………(四五二)
賦…………………………………………………………………………………(四五三)
祭文………………………………………………………………………………(四五五)
卷十四藝文(下)
詩…………………………………………………………………………………(四五七)
著述書目…………………………………………………………………………(五二○)
●澎湖廳志卷首
皇言錄
·皇言錄
澎湖為海上偏陬,舊附於臺灣府臺灣縣,列聖綸音,鮮專及者;而康熙五十二年以前,聖祖仁皇帝上諭,無不臺、澎並稱,以澎湖為臺灣前蔽,規取澎湖撤臺灣門戶也。敬錄之,自十九年始。六十年,詔移總兵澎湖,雖未行,足見澎湖之重。至高廟軫念島民苦累,詔除私派漁規千餘兩,一時歡聲雷動,如釋重負。今則歷年既遠,考成凋謝,罕能深道其詳者,蓋太平之日久矣。道光、咸豐間,咸雨為災,屢行賑卹;而高廟垂念災黎,慮其生計未足,猶且殷殷下問、疊沛殊恩,有加無已。吾儕獲生今日,雖陬澨赤子,皆在聖人懷抱之中,撫摩而休養之,何其幸也。茲編謹錄諭旨二十二道,皆有關斯士掌故者,弁於首卷,以永志覆幬之恩,垂示萬世云。
康熙十九年八月,上諭兵部:臺灣澎湖暫停進兵,令總督、巡撫等招撫賊寇。如有進取機宜,仍令明晰具奏。
二十年上諭:鄭錦既伏冥誅,賊中必乖離擾亂,宜乘機規定澎湖、臺灣。總督姚啟聖、巡撫吳興祚、提督諾邁、萬正色等,其與將軍喇達、侍郎吳努春,同心合志,將綠旗舟師分領前進,務期剿撫並用,底定海疆,毋誤事機。
二十年七月,上諭議政王大臣等:今諸路逆賊俱已殲除,應以見在舟師破滅海賊。原任右都督施琅系海上投誠,且曾任福建水師提督,熟識彼處地利、海寇情形,可仍以右都督充福建水師提督總兵官,加太子太保,前往福建。到日,即與將軍、總督、巡撫、提督商酌,克期統領舟師進取澎湖、臺灣。其萬正色改為陸路提督,諾邁還京候補。
二十年上諭:總督姚啟聖統轄福建全省兵馬,提督施琅進取澎湖、臺灣。巡撫吳興祚有刑名、錢糧諸務,不必進剿。
二十二年閏六月,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奏克澎湖,請議敘督臣姚啟聖,優卹陣亡總兵朱天貴、遊擊趙邦試。奉上諭:據奏總統舟師、分配將士,將年久盤據海逆深入進剿,屢次擊敗賊眾,斬殺甚多,燒燬打沉賊船,克取澎湖,招降偽官兵丁,得獲砲位等項,具見卿籌畫周詳、調度有方、官兵奮勇,攻拔海洋險要重地,深為可嘉。在事有功人員,從優議敘。姚啟聖親至廈門彈壓,殫心催攢糧運、鼓勵將士,克奏膚功,亦從優敘。朱天貴等從優議卹。
二十二年九月,上諭吏部、兵部:向來海寇竄踞臺灣,出沒島嶼,窺伺內地,擾害生民;雖屢經剿撫,餘孽猶存,沿海地方,烽煙時警。邇者黔、滇底定,逆賊削平;惟海外一隅,尚梗王化。爰以進剿方略,諮詢廷議:咸謂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長驅制勝,難計萬全。朕念海氛未靖,則沿海居民勿獲休息,特簡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前往相度機宜,整兵進征。該提督忠勇性成,韜鈐夙裕,兼能洞悉海外形勢,力任克期可奏蕩。遂訓練水師、整頓戰艦,揚帆冒險直抵澎湖,鏖戰力攻,大敗賊眾,克取要地,立奏膚功。餘眾潰遁臺灣,攝服兵威,乞降請命;已經納土,登岸聽候安插。自明朝以來,逋誅積寇,始克殄除。海濱要疆,自茲寧謐。此皆該提督矢心報國,大展壯猷,籌畫周詳,布置允當;建茲偉伐,宜沛殊恩。著加授靖海將軍,封為靖海侯,世襲罔替,以示酬庸。前進剿雲南官員,曾各加一級,兵丁賞賚一次;復思官兵遠抵海疆,冒險剿寇,非滇、黔陸路用兵可比,著再各加一級,兵丁再賞賚一次,以示特加優渥至意。
二十二年,賜靖海將軍侯施琅:海氛之不靖,■〈舟宗〉艟出沒,波濤震驚,濱海居民魚鹽、蠶織、耕獲之利,咸失其業,朕心恆憫惻焉。邇者滇、黔、隴、蜀、湖、湘、百粵,悉底敉寗;蕞爾臺灣,險阻負固。爾施琅奉命徂征,決策進取,樓船所指,將士一心,遂克島門,逼其營窟;勇以奪其氣,誠以致其歸。捷音到闕,時值中秋;對此佳辰,欣聞凱奏,瀛壖赤子獲登袵席,用紓南顧之憂,惟爾丕績。即解是日所御之衣馳賜,載褒以詩:『島嶼全軍入,滄溟一戰收。降帆來蜃市,露布徹龍樓。上將能宣力,奇功本伐謀。伏波名共美,南紀盡安流』。
二十三年四月,上諭戶部、兵部:臺灣僻處海外,新入版圖,應設立郡縣營伍,俾善良寧宇,奸宄消萌。教化既行,風俗自美;著於赤嵌設臺灣府,附郭為臺灣縣,鳳山為鳳山縣,諸羅為諸羅縣;設一道員分轄。又設總兵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名,分為水陸八營。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名,分二營,設遊擊、千、把等官。
二十三年,御祭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后聖母文:『國家茂膺景命,懷柔百神,祀典具陳,罔不祗肅。若乃天休滋至,地紀為之效靈;國威用張,海若於焉助順。屬三軍之奏凱,當專譯之安瀾。神所憑依,禮宜昭報。惟神鍾靈海表,綏奠閩疆,昔籍明威,克襄偉績,業隆顯號,禋享有加。比者慮窮島之未平,命大師之致討;時方憂旱,光澤為枯,神實降祥,泉源驟湧;因之軍聲雷動,直搗荒陬,艦陣風行,竟趨巨險。靈旗下颱,助成破竹之功;陰甲排空,遂壯橫戈之勢。至於中山殊域,冊使遙臨,伏波不興,片帆飛渡。凡茲冥佑,豈日人謀?是用遣官,敬修祀事。溪毛可薦,黍稷惟馨。神其佑我家邦,永著朝宗之戴;眷茲億兆,益宏利賴之功。惟神有靈,尚克鑑之』!
二十四年三月,福建提督侯施琅奏請卹賞進剿澎湖傷亡兵丁,部覆:毋庸議。上諭大學士等:凡軍功議敘、卹賞,俱關緊要。如遲延日期,往返咨查,恐奸宄之徒舞文作巧,易生弊端。朕思此等貧兵,早給一日卹賞,使得早受一日實惠。此後著一概速行議卹。
五十一年十一月,上諭大學士李光地曰:張鵬翮疏奏,福建水師甚緊要。朕思臺灣、澎湖之地,關係甚大;海壇、南澳,不甚緊要。
六十年十月,上諭大學士等曰:福建總督、巡撫、提督俱奏請臺灣添兵。朕意添兵無用也。臺灣地方,水師著副將一名、兵三千名駐紮;陸路營著副將一員、兵二千名駐劄。水師有事,陸路可以照應;陸路有事,水師亦可照應。其臺灣總兵官移於澎湖,亦著兵二千名駐紮,令其管轄,均有裨益。至駐紮之兵,不可令臺灣人頂補,俱將內地人頂補。兵之妻子,毋令帶往;三年一換。
乾隆二年上諭:朕查閩省澎湖,地系海中孤島,並無田地可耕。附島居民,咸置小艇,捕魚以餬其口。昔年提臣施琅倚勢霸佔,立為獨行,每年得規禮一千二百兩;及許良彬到任後,遂將此項奏請歸公,以為提督衙門公事之用,每年交納,率以為常。行家任意苛求,魚人多受剝削,頗為沿海窮民之苦累。著總督郝玉麟,宣朕諭旨,永行禁革。其現在捕魚船隻,飭令該地方官,照例編號稽查辦理。此項陋規,既經裁除,若水師提督衙門有公用必不可少之處,著郝玉麟將他項銀兩酌撥數百金補之。
十九年上諭:喀爾吉善等奏,臺灣、澎湖等處,颶風頓作,沉失商漁船隻、坍塌民房,田禾間有刮損,諸羅、彰化二縣被災較重等語。臺灣地居海外,貧民猝被風災,殊堪憫惻。著該督撫查明被災戶口,加以撫綏。所有本年應徵地丁錢糧,照例分別蠲緩。食貧民,酌借口糧,妥籌接濟。其坍塌房間、擊沈船隻,查明給與修費及掩埋之資。仍乏督飭屬員,安心查辦,務使災黎均霑實惠。至應行撥運內地補倉米榖,並著暫停運,留備賑卹之用。該部即遵諭行。欽此!
嘉慶十七年二月上諭:據武隆阿等奏,澎湖地方偶被風災,捐貲購買薯絲前往接濟一摺。澎湖地方,上年雨澤愆期,小米、膏粱收成歉薄;自八月二十一日以後,颶風連作,花生又多被吹毀。該處孤懸海島,閭閻向鮮蓋藏,貧民口食維艱。前據汪志伊等奏到時,業經批交該督等,將被災情形、又應如何酌量撫卹之處,查明速奏。著汪志伊、張師誠,即遵照前旨,據實查明,妥速辦理。其武隆阿先行捐辦之薯絲二千七百石,即著作正開銷,毋庸該鎮道捐廉歸補。欽此!
道光十二年奉上諭:上年澎湖地方早稻歉收,又颶風,晚收更減;業經該通判借給義倉錢文以資餬口,並興、泉、永道帶銀同臺灣府解往薯絲銀錢。除該道平慶等捐廉歸補銀二千兩外,其實在動用若干,同給過丁口名數,著照例造冊,咨部核實,撥項歸補。所借義倉錢文,應俟本年秋收繳還。至捐輸民人陳均哲等,著照例獎勵。所有澎湖廳應徵道光十二年分地種、舡網、滬繒等項錢糧,又上年未完下忙民欠銀兩,著加恩准其舊糧緩至本年秋獲後徵收;本年錢糧著緩俟道光十三、四兩年帶徵,以紓民力。欽此!
二十三年三月,上諭軍機大臣等:據達洪阿等奏,通籌經費,分別撤留兵勇一摺。現在臺灣南北兩路地方平靖,■〈口英〉夷亦經受撫,雖沿海未便撤防,而帑項不可虛縻,自當隨時撙節。該鎮等議:自本年正月起,原設兵勇分別撤留。臺灣各口尚應酌留弁兵四千二十一名;澎湖一廳孤懸,各口弁兵應照舊留防;其郡城之安平水師三營及澎湖水師兩營,兵數較多,仍分兩班更替休息,並停下班口糧。其餘兵少之處,皆不分班。至鄉勇、屯丁名數,亦議定臺灣各口酌留一千七百四十九名,澎湖一廳酌留四百名,俾經費稍可持久。所有各屬不領口糧之義勇,亦酌量情形分別解散,以紓民力等語。均著照所議辦理。怡良即責成該鎮、道等實力稽查,毋留奸匪,以固藩籬。所有上年撥給臺灣經費銀兩,經該鎮備文,赴省請領;一俟解到,即歸還道庫,作為備貯。
咸豐元年六月諭:內閣呂恆安、徐宗幹奏,臺灣、澎湖地方偶遇風災,委員查勘、籌款辦理一摺。據稱澎湖廳上年晚收歉薄,本年三月復被風霾,以致雜糧枯萎,民情倍形拮據;業經該鎮道會商,於道庫提銀二千兩,又撥銀三千兩,委員解往該廳,查明分別撫卹。仍著察看情形,或應加賑、或應緩徵錢糧,即行據實具奏,並詳明該督、撫核實辦理,以副朕軫念災區至意。
元年十月奉上諭:恆裕、徐宗乾奏,查勘澎湖災民,撫卹完竣,並請緩徵一摺。福建臺灣府屬澎湖地方,本年三月間,風霾鹹雨為災,前經降旨,令該鎮道察看情形,分別辦理。茲據奏稱:委員遍歷各鄉,查明戶口,均勻散賑,地方甚屬安靜。惟被災處所,民力未免拮據,加恩著照所請:所有年額應徵地種、船網、滬繒等銀五百九十三兩零,一並緩至咸豐二年秋後帶徵,以紓民力。該鎮道即刊刻謄黃,遍行曉諭,務使實惠及民,毋任吏胥舞弊,以副朕軫念災區至意。其捐賑及董事出力之官紳士民等,均著照例咨部,分別請獎。所捐銀兩,免其造冊報銷,餘著照所議辦理。該部道知。
元年十月二十三日,閩浙總督衙門承准軍機大臣字寄,本年十月初三日奉上諭:本年福建臺灣澎湖廳屬被風,業經降旨分別緩徵撫卹,小民諒可不致失所。惟念來春青黃不接之時,民力未免拮據;著傳諭該督、撫等,體察情形,如有應行接濟之處,即查明據實覆奏,務於封印前奏到,候朕於新正降旨加恩。欽此!
光緒十二年上諭:澎湖為由閩赴臺要隘,扼紮勁旅、認真操練,方足以資緩急。該處地方若由臺灣巡撫管轄控制,自便得宜。並著詳細議奏。其餘未盡事埋,該督、撫如有所見,務當明晰敷陳,以備採擇。將此由五百里各諭令知之。欽此!
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奉上諭:劉銘傳奏,澎湖為閩、臺門戶,非特設重鎮,不足以資守禦。楊昌濬與該撫意見相同;擬將澎湖副將與海壇鎮對調,仍歸總督管轄等語。即著會同籌議具奏,等因。欽此!
●澎湖廳志卷一
封域
晷度(星野附)
形勢
山川(八景附)
道里(島嶼附)
風潮(占驗附)
·晷度(星野附)形勢山川(八景附)道里(島嶼附)風潮(佔驗附)
澎湖不過海上一漚耳;然島嶼迴環,港汊錯雜,為中外之關鍵,作臺、廈之逆旅。前者施侯爭之以進取,鄭氏失之而議降。既入版圖,凡臺灣有事、內地舟師東征,皆恃澎湖為進戰退守之地,所關於沿海大局者,正匪淺矣。茲略天文之幽渺,而詳地勢之形便;其於川陸夷險、山海扼塞,倘亦規畫海疆者所必講乎。為「封域志」第一。
晷度
澎湖最南緯度距赤道北二十三度十一分,最北緯度距赤道北二十三度四十七分,最西經度偏東二度四十八分,最東經度偏東三度一十一分(「海道圖說」)。
澎湖西嶼北極出地二十三度七分,金嶼二十四度,砲臺二十三度四十分四十二秒(「臺灣輿地圖」)。
日距赤道表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按地居天中,其體渾圓,與天度相應。中國當赤道之北,北極常見,南極不常見。南行二百五十里,則北極低一度、南極高一度;北行二百五十里,則北極高一度、南極低一度。北極高度,即南北里差也;東西偏度,即東西里差也。臺灣澎湖,據兵備道夏獻綸所繪「輿地圖」,其南北緯線,與「海道圖說」不同,非實測無以驗之。測法:為度版,平圓四分之一,切四分之一圓邊為九十度。切每度為六十分,矩角為午,左鈍角為子;表針垂線皆設於午。測時以針對日。春分後三日午時,太陽高弧,針影在子,垂線在六十五度三十三分。如日距一度十六分,為六十六度四十九分,以減度版九十度,即得最南緯度二十三度十一分。秋分後三日午時,太陽高弧六十七度二十九分,減日距一度十六分,為六十六度十三分,以減度版九十度,即得最北緯度二十三度四十七分。
周天三百六十度,分晝夜十二時,每時八刻,每刻十五分。經度偏東一度,節氣先後、日出入早晚差四分。
星野(附)
「臺灣府志」云:臺灣「禹貢」揚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星紀之次,於辰為丑。澎湖廳屬臺南府轄,星野從同。
按「福建通志」、「臺灣、泉、漳各府、縣志」,俱主牛女;惟「諸羅志」謂:臺與島夷同佔,宜從呂宋、日本例,為軫翼分,值翼九度。「鳳山志」駁之甚力。且以澎湖舊隸同安,為牛女之證。今既遵欽定「熱河志」詳著晷度,復從「大清一統志」附星野舊說於後。
·形勢
澎,海島也,非海疆也。各島星羅棋佈,遠近錯列,港道紆回,礁汕隱伏水中,非熟悉夷險者不敢輕進;以故洋船過此,每視為畏途,誠險地也。試舉其要者言之:媽宮港居中控制,形勢包藏,為群島之主;港內波平如鏡,可容千艘。而自西拱峙者,以西嶼為外捍、金龜頭為右臂;由東南環衛者,以風櫃尾(亦名蛇頭)為左衛、大小案山為下臂,鎖住港門,中有四角仔小嶼,為港門羅星,塞住水口;其西由西嶼稍北為吼門,波濤湍激兩旁,其大列、小列二嶼,夾峙左右。昔劉國軒為施侯所敗,乘小舟由此遁去。吼門水淺,其時蓋漲三尺云。他如丁字門在西嶼之西北,孤懸外海,控扼大洋;師公礁附近吼門有石潛伏水底,舟不敢犯。外塹為入澎湖門戶,故夜點塔燈以照海舶。此西方之險也。其東則東西二吉最為險隘,中有鋤頭增門,水勢洄簿,流觸海底礁石,作旋螺形。舟行誤入其險,倘遇颶風,瞬息衝破;若無風可駛,勢必為流所牽;至東吉下,謂之入溜,能入而不能出矣。由臺入澎者,必過陰嶼,方無隨流北去之患。陰嶼內有沉礁,防之宜謹。其南則虎井頭之上霾,海濱礁石嶒崚,怒濤相觸。極南為八罩之船路礁,亦名布袋嶼,水路僅容一舟,稍一差失,萬無全理。此皆東南之險也。其北則吉貝嶼之北礁,亦名北墝,藏沙一條,微分三片;中為大墝,東為東墝,西為西墝仔。惟西墝淺水間,小舟或可出入;餘皆半沉半浮,隱躍水面,形勢曲折如吉字。颶風一作,風沙相激,怒濤狂飛,鹹雨因而橫灑。倘誤入其中,百無一全者矣。又東北有中墩之雁晴嶼門,橫峙海口,港道甚狹,此皆北方之險也。論泊舟時,北風宜於內、外塹,南風宜於八罩嶼。惟媽宮巷無論風南、風北,皆可泊船,故駐紮鎮標;而金龜頭、蛇頭屢築砲臺,以扼水口。然大山嶼四面環海,處處可乘,亦不徒防範口門遂可恃以無恐。
附考
澎湖島在琉球國,水行五日,地近福州、泉州、興化、漳州四郡界。天氣晴明,望若煙霧(「明一統志」)。
海中島嶼,最險要而紆迴則莫如澎湖。蓋其山周回數百里,險口不得方舟,內溪可容千艘。海中舊有三山之目,澎湖其一耳。東則海壇、西則南澳,誠天設之險,何可棄以資敵(「方輿紀要」)。
澎湖為漳、泉之門戶,而北港澎湖之唇齒。失北港,則唇亡齒寒,不特澎湖可慮,即漳、泉亦可憂也。北港在澎湖東南,亦謂之臺灣(同上)。
福州海中有澎湖,相去三千里,晴日仿佛可見,有參將領兵駐之。自福州順風而往,不半日至也(「玉堂薈記」)。
同安海嶼,地大而山高者,惟浯洲、嘉禾為最。其東則外海,為澎湖、為東番琉球諸國。余謂三山橫亙海外,澎湖、閩南之界石,浯洲、嘉禾、泉南之捍門也。寇賊、奸宄淵藪,往來共指同安、海澄間信宿耳(「同安縣志」)。
澎湖僻在興、泉外海,其地為漳、泉南戶,日本、呂宋、東西洋諸國皆所必經。南有港門,直通西洋(「福建防志」)。
澎湖,大海一島,土地確瘠,漁釣為生者半;而海道險峻,扼臺灣之要衝,為全閩之外捍。有澎湖,則臺灣如在掌握中(「內自訟齋文集」)。
「紀略」稱:大山嶼形如蓮花,其餘諸嶼則荷葉田田,於理為近。至於起祖發脈,至今未經論辨。每聞渡洋老船戶俱云:北墝一道沙線,直通西北至泉州崇武澳;東南洋面,舟或寄碇其上,水比他處較淺。因悟形家云:泉州清源山一支向東南入海,即如「臺郡志」稱,臺灣自福州鼓山發龍;殆非無據。或以澎湖吉貝與金門之料羅對面,謂澎島發脈於金門太武山者,此又一說(節「蔣氏續編」)。
富陽周芸皋曰:陰嶼、陽嶼、東吉、西吉,皆在澎湖之東;婆娑洋臺灣洋面。澎湖水勢獨高,四面皆低,名八卦水。考「海東札記」則謂:據「名山藏」所載,乾坤東港,華嚴婆娑洋世界,名為雞籠之說;有指為今臺灣者,恐亦影響談耳。今按周氏「詩注」,婆娑洋自系在臺、澎海面,習俗相沿已久,未必因「名山藏」而附會其說。至淡水有雞籠頭,而澎湖亦有雞籠嶼;猶之臺灣有大井頭,嘗遭火災;而澎亦有大井頭,亦嘗毀於火。安平有赤嵌城,而澎亦有大、小赤嵌也。然當時臺灣之地未著,而澎湖三十六島自隋已顯,則所稱名為雞籠者,安知其非指澎之雞籠乎?若陳氏新刻「淡水志」,誤指澎之雞籠嶼屬於淡水,則誣罔實甚(語詳「舊事錄」)。
·山川
澎湖屹峙巨浸中。自泉郡清源山發軔,蜿蜒至東南入海,一線隱伏波濤中,穿洋潛渡,至澎之北礁隱躍水面,形如吉字,俗名北墝;■〈糸寮〉繞而南,始浮出水,曰吉貝嶼,是過脈處;復伏水中三十餘里,至北山嶼之瞭望山,起高阜十餘丈,周二、三里,是龍脈起處;過北山嶼十餘里,由中墩嶼過峽二里許,特地結一大嶼,名大山嶼,在澎湖中央,磅礡崙菌,幅員約五百里;廳署、鎮營皆在焉。大山嶼之中,一山鎮峙,周圍四、五里,地勢獨高,名大城山,為廳治少祖。山分四大支,一支出東北,為林投、奎壁等澳;一支出西南五里,至東西衛澳之文澳社,為舊廳治(文石書院亦在此);又西去五里,至媽宮社(鎮營、廳城、街市俱在此),內開一港,為商哨聚泊之所。港口有龜、蛇二山,南北拱持,護衛周密,為全澎正口;所謂險口不得方舟,內溪可容千艘者是也。山之北一支為鼎灣、瓦硐各澳;南一支為嵵里澳一帶,聯絡至風櫃尾社,回抱媽宮口與西嶼之內、外塹,形勢相倚。此大山嶼之勝概也。其東則陰、陽諸嶼,西則西嶼、小門,南則虎井、雞籠,北則北山、吉貝,以及極北之北墝,極南之八罩、南大嶼,西南之花嶼、草嶼,東南之東、西吉兩嶼,四面八方,星羅棋佈,大小不一。「省志」「海防考」稱:三十六島如排衙。「府志」又稱:回環五十五島。其地形勢利便,港汊錯出,前人論之詳矣。宜其屏蔽金、廈,防扼臺灣島彝,為東南半壁一大鎖鑰也。「易」曰:『王公設險』,「傳」曰:『形格勢禁』。烏得以彈丸黑子而忽之耶(「蔣氏續編」)?
瞭望山:在北山嶼瓦硐澳后寮社,距廳治水、陸三十里。高十餘丈,周二里許,五阜排連,略如五指,層巒聳翠,氣象巍峨。相傳自泉郡清源山發脈至北橇,由吉貝過脈至此,為澎湖諸山之起處。北來商船,先望此山,故名瞭望山。舊有墩臺。其東南山半有兩峽泉,溢湧不竭。山之西有飲馬泉,滾滾溢出,下注可以灌園。形家以澎湖為蓮花,此其蓮花蒂也。北山各社,尚有小阜,如通梁之筆架、龜頷歧頭之小太仔虎山,皆不甚高。
大城山:當大山嶼之中,距廳治五里餘;為廳治少祖山,乃澎山最高者。延袤七、八里,崗巒平衍,遠盼如列屏。凡臺、廈舟艘往來,皆指此為圭臬。山頂高處,前人築城其上,周僅二、三里,遺址猶存(山以此得名)。陟其顛四望,則五十五嶼環繞目前,浮螺點黛,悉可指數。天氣晴霽,曉顧臺灣諸山,顯現如在咫尺。須臾紅輪湧起,海東萬道金光與波瀾相激射,仿佛不見臺山;而商舶魚艇,或遠或近,梭織島嶼間,真海外奇觀也。至春夏之交,芳草如繡,下視平疇,苗黍芃芃,四山蒼翠,洞豁心目。秋冬以後,則風沙瘴霧,海氣蒼茫,蜃樓煙市,變幻又難以名狀矣。
大城北山:上產青石,成片,質甚堅;掘後復生。以羅經置其上,則指南針不定。
太武山:在大山嶼林投澳太武社後,距廳治十四里。三峰圓秀,大小相伯仲。俗以大太武、二太武、三太武名之。大太武在北最高,東北舟來,先見陰、陽嶼,次見此山。山頂石多蠣房殼,理亦難解。明鼎革後,同安盧尚書若騰遁跡來澎,居此山下,卒塟山南,墓址尚存。
按林歗雲稱:公子饒研,負骨歸塟,今在金門之賢住鄉;而澎湖太武山遺墓完固,倚山面海,形勢頗佳,土人傳為軍門墓。意者公子於遷塟後,就原處築成墓形歟?後人有盜塟者,皆不利,旋自移去。
奎壁山:在大山嶼奎壁澳北寮社後,距廳治二十三里。原名鐵路局免收■〈句黽〉鼊,以形似得名。
小案山:在大山嶼東西澳案山社西,距廳治四里,一帶平巒若几案,為書院朝山。
獅山:在大山嶼嵵釐澳石泉社後,距廳治四里。四峰相聯,形類獅子。西一小峰,勻圓如球。
雞舞塢山:在大山嶼嵵里澳雞舞塢社,距廳治十六里。峰平如削,頂上微有凹形(餘詳「遺蹟」)。
觀音山:在大山嶼嵵里澳豬母落水社前,距廳治十七里;橫峙海濱,懸崖十餘丈。下有穴,方廣不盈畝,以石投之,噌■〈口宏〉有聲。穴通潮水,上穿一隙,透山頂,每冬月狂潮沖激,從隙中噴起飛沙作舞,亦奇觀也(穴中有巨魚,大不能出穴,亦不死)。
紗帽山:在大山嶼嵵里社西北,距廳治十九里;巍然高聳,中起圓凸,旁舒兩肩,形若紙帽,四面環顧皆然,為廳治鎮署及書院朝案。前任副將李文瀾,以峰頭不尖,令人砌石如塔狀,高三丈餘,今遺址僅存。山南有沙脊,名象鼻,垂入水際,下產煤炭。
風櫃尾山:在大山嶼嵵里澳風櫃尾社,距廳治二十八里。山勢嶔■〈山上欹下〉。此一帶繚繞如長蛇,名蛇頭,為媽宮左衛。社南有石岡臨海,中空一洞,可容數十人。四傍百壁,魚鱗重疊,上有竅如斗大,穿石透山背。竅傍常作小旋風,沙土滾滾漏下,聲如鳴鉦。洞口闢一溝,內窄外寬,潮水入焉;風起潮來,巨浪鼓蕩,竅中沙土噴出十餘丈,飛射半空,如鰍魚噴沫。風再滾布,浪隨噴出,土人謂之風櫃。
金龜頭:在媽宮澳西南,相距僅里許,與蛇頭東西斜對;地勢不甚高,而為媽宮右臂。近於其上築砲臺、設兵房,以資捍禦。
內塹山:在西嶼澳內塹社西北,距廳治水程三十里。山多巨石磊河,土黃色。山坡下有二小泉,相對隔尺許,去平地六、七尺,點點下滴不絕。取以煎茶,泉味頗甘。北行數里有小池角社之鼻尾山,俗名蟳蠣;山半亦有泉從石隙出,旁皆細草,中有小穴如蟹眼,亦謂之蟹眼泉。其西則一帶汪洋,天水一色,景頗幽矌。
外塹山:在西嶼之南,瀕海盡處。邇年於高阜建立塔燈,夜開一點明星,照耀遠近,為海船往來之標准。
天臺山:在八罩水垵澳南,距廳治水程八十里。山上平坦,廣數百步。近視不甚高,登臨遠眺,則環澎島嶼,依稀在目。上有仙人足跡。里人於正月十五日,醵錢賽神於此,謂之天臺勝景。
大城山之水分為五條,石隙微泉,涓滴而下。若雨多則溪中有泉可導;一由大城北鯉魚潭至港底之中溝(大旱時,里人常至此求雨),一由蚱腳嶼西流,一由東衛,一由萊園,一南過雙頭掛。皆涓涓細流,緣溪彎曲而行,入於海。
西溪:源由太武山出,東北經西溪社前,其東為紅羅罩鄉,水由適中回流而出,以入於海。
東西湖:在奎壁澳兩社之中,地窪下,群水所匯。旁有小湖,三面可以溉園,旱亦不涸(湖東、湖西兩鄉,以湖得名)。
大池角:在西嶼,有池廣可數畝,大旱不涸,堪資灌溉(大、小池角兩鄉,以池得名)。
東衛社村前井:水最清冽,且泉流甚旺,旱亦不涸,距廳治三里。暑中煎茶,常取此水,澎之第一泉也。
文澳社書院內井:井系乾隆三十二年鑿,水亦清潔。形家云:此處地脈最正,故井水亦清云。
媽宮社大井:康熙二十三年,靖海侯施琅既克澎湖,駐兵萬餘於此,水泉甚少,不足供眾師之食。侯禱於天后神,甘泉立湧,伋之不竭,至今井泉甚旺,俗名萬軍井;但水味略有鹹氣耳(按「紀略」所載如此。另有辨見「遺蹟」內)。
廳治署內井:水最清冽,然在署內,取汲未便(按舊時井旁堆積煤炭,水味不甚佳,以在協署內較場故也。近已改為通判署,井旁起蓋科房,而水味亦如昔)。
嘉蔭亭井:俗名五里亭,泉流極旺,亦無鹹鹵之味。凡往來商船、戰艦,多赴此井取水。井身甚淺,舉手可伋,實山凹流泉,故旱亦不涸。
觀音廟前井:井在媽宮澳之西,逼近海邊,而泉流清澈,味甚甘美,與東衛井相彷。但此井旱久略鹹,東衛之井旱久越甘。此井雨多味更美,東衛之井雨多略帶土氣。二井於晴雨,亦各有不同;然均非他井所能及也。
鎮海澳西寮井:水亦清甘,無鹹鹵之氣。
西嶼外塹井:在半山之腰,味亦清甘(以上八條,節胡氏「紀略」)。
南藔趙家井:趙騰兄弟就近鄉宅圍鑿井,竭數歲之力,卒得甘泉,旺甚,以溉蔬果,頗獲利(生員蔡玉成採)。
瑞應、溥惠二井:在媽宮澳舊協署邊,光緒三年提督銜管帶輪船吳世忠新鑿,泉旺而味冽(監生葉國梁採,碑記載「藝文」)。
果葉社大井:在本社關聖廟旁大路邊。井底有兩竇甚深,莫測所止。井深三仞,水不及五尺,味頗甘,旱不少減,雨不加多。嚴冬他井皆涸,鄉人共汲此井以炊,挹注不竭。
相公井:在隘門社頂藔大路墘,旁有相公小廟,故名。相傳為神明所擇。地勢稍高,水深尋餘,雖旱不涸。附近低處,村井錯列,深或倍蓰,皆弗及此泉之旺。水味頗冽,常有白沙自石隙中湧出(以上生員洪純仁採)。
西溪井:西溪社有二井。一在溪邊,最著名,泉味甚清,大旱不涸,村人所共汲者;一在社北近山下,較之溪邊者味尤清甘,他井罕及也(增廣生陳雁標採)。
西勢井:在吉貝嶼,味極甘冽。
附考
陳銀嶼,在澎之南,相傳洋船嘗碎於此,土人入水探銀,鄉音乎為味銀。嶼因此名(參「府志」)。
相傳虎井嶼海口,昔有商船失事於此,每當風雨將至,則火大熒熒,遊行水上;豈長遊者怨氣未散,化為磷火,以示後人,使知戒避歟?抑古人所稱陰火潛然,即其說歟?蓋風雨之夕,陰氣凝聚,陰極生火,理有固然,無足異者,顧何以獨見於是歟(據生員蔡時文采)?
目嶼有石硐,大約十餘丈,內頗幽邃,有石榻石几。或入探之,覺陰森之氣悚人毛髮(監生林瓊樹採)。
象鼻在嵵里澳海濱,有白沙一條甚長。沙細如粉,上如劍脊然。或划平之,翼日仍復故形,莫測其理。鼻端入海有兩孔,潮退時汲之,水淡而冽,在海澨鹹水間終古不淆,亦一異也(林瓊樹採)。
道光十年,雞母塢山東南有聲鳴數月,居民移石見一小洞,深不可測,久之亦無他異。或謂此山為文澳書院之巽方,宜造塔其上云(參蔣氏「續編」)。
「紀略」以四角仔嶼為港口羅星,如印浮水面,法宜造塔於上。同治十年,附貢生許樹基招同舉人鄭步蟾、武生高其華,鳩資造塔,約後人有功名進步者,加築一層。迨光緒十一年防海之役拆改小砲圍,並蓋一兵房。嗣經法夷蹂躪,毀為平地,今已遺址無存矣。
施襄壯侯奏疏云:八罩虎井大海之中,井泉甚少,供水有限;自臣統師到彼,每於潮退,就海次坡中,扒開尺許,俱有淡水可餐。從未曾有。及臣進師臺灣,彼地之淡水遂無矣。按郡乘錄「師泉井記」,以為禱神得泉之證;不知師泉井固在內地之平海澳也。又,藍襄毅提督疏請御賜天妃宮匾額稱:大師所到,各處井枯,甘泉倏爾騰沸,足供食用。再加六月十七等日,在七鯤身血戰,其地處在海中,適當潮退,軍士就坡中扒開尺許,俱有淡水可餐云云,郡邑乘何以遺之?而「紀略」以媽宮街大井,指為施侯得泉濟渴之處,考之奏疏,似未盡合。蓋施軍惟在八罩虎井,故艱於得泉耳。若既入媽宮澳,則澎地已平,隨處可汲,何必獨恃此一井乎?且從前劉國軒兵守媽宮港者亦多,何以並無患渴,而所汲者又何井乎?以前人所載,姑並存之耳(參「天妃顯聖錄」)。
澎湖素號水鄉,而四面汪洋,水盡鹹鹵,又無高山大麓、溪澗川流以資浥注,澎之人其需井而飲也,較諸他郡為甚。一遇旱乾,則男婦徹夜守井取水,截竹桶以伋之,嗷嗷渴待,有甚於饑。噫!其可憫也。然鑿井於澎,則有難焉者;或地中多石,井將成而為盤石所梗者有之;或地脈無泉,鑿至數尋,終為棄井,虛費人力者有之;或即得泉,而水性鹼苦、面浮鐵膜,不可食者又有之。或一澳而得一井焉幸也;或一澳而得二、三井焉則更幸矣。「嶺南記」載:鬱林有司命井,今澎湖之井不誠為澎民之司命歟?吾聞穴螘多處可鑿井,澎之人其識之,所以備大旱灌溉之需者,重且遠也(參「記略」)。
八景(附)
島上八景:日龍門鼓浪,虎井澄淵,香爐起霧,奎璧聯輝,案山漁火,太武樵歌,西嶼落霞,南天夕照。今增其四:日晴湖氾月,燈塔流輝,風櫃飛濤,大城觀日(蔣氏「續編」)。
附考
中秋夜,風清月朗,買扁舟一葉,放乎中流。斯時微波不動,月星交輝,水天一色,極目無際,恍如置身瓊樓玉宇之中,真奇觀也(節胡氏「紀略」)。
時當子夜,銀濤浴日,遙望東海,紅光璀爍,雲霞繚繞,月如車輪旋轉,載沉載浮,濯波而起,亦奇觀也(同上)。
按「西嶼落霞」,載在「府志」「八景」,即「縣志」之「金雞曉霞」也。或謂外塹海中有珊瑚樹,光氣上燭,與日色相銜,故彩色■〈火旬〉爛異常。是說近之。
按「奎璧聯輝」,在龜鼊澳後,人取其字稍雅馴者名之,非真有殊景也。與太武樵歌似,皆可刪。又按鮑通守復康以新增四景命題課諸生,曰:篝火宵漁,負箕晨牧,短鑱劚草,伐鼓敺魚,並首唱小詩四章。
·道里
東出廳治大東門,十里至雙頭掛社,一里至烏嵌社,即界大海。
東出大東門,二里至樾蔭亭(俗名五里亭),一里至文澳,即界內港(由樾蔭亭折而西南二里餘,至金龜頭砲臺,地臨大海,與西嶼對峙)。
東出廳治東門,四里至石泉社,十三里至井仔垵社,三里至嵵里社,即距大海。
北出廳治北門,四里至東衛社,二里至蚱腳嶼社,一里至港仔尾社,二里至潭邊社,五里至中墩社,五里至港尾社,三里至鎮海社,二里至港仔社,五里至大赤嵌社,即界大海。
東南出廳治東門,四里至菜園社,七里至鐵線尾社,二里至鎖管港社,二里至豬母水社,即入大海。
東南出廳東門,五里至小案山社,由內港水程八里至風櫃尾社,即距大海。
東北出廳城,七里至大城北社,二里至太武社,二里至西溪社,五里至湖西社,一里至湖東社,六里至果葉社,即界大海。
西北出廳城,一里至紅木埕社,三里至西衛社,即距內港。
——以上陸程。
南由嵵里社起,二十里至虎井社,三十里至網水社,二十里至嶼坪社,五十里至大嶼(為澎之極南界)。
西南由風匱尾社起,六十里至花嶼社。
西由媽宮社起,二十里至西嶼社(西嶼之小門汛,為澎之西北界)。
北由大赤嵌社起,三十里至吉貝嶼(為澎之極北界)。
東北由果葉社起,三十里至烏嶼社。
東南由珠母落水社起,八十里至東吉社(為廳治之極東)。
——以上水程。
島嶼(附)
大山嶼之東(各嶼至廳治皆隔一水,下同):陽嶼(距廳治水程三十里)、陰嶼(三十里,二嶼平分一水)、香爐嶼(三十里,在陰、陽嶼之左)、雞膳嶼(三十五里)、鼓架礁嶼(四十里)、椗鉤嶼(四十五里)。
大山嶼東北:長岸礁嶼(距廳治水程十九里)、灣貝嶼(三十餘里,有民居,「府志」作員貝)、雁淨嶼(二十里)、藍笨嶼(三十里)、屈爪嶼(三十餘里,「府志」作險礁嶼)、鳥嶼(四十里,有民居)、白沙嶼(四十五里,「府志」云:有南北二處)。
大山嶼之北:大倉仔嶼(距廳治水程十八里)、涼繖礁嶼(一十八里)、中墪嶼(二十里,有民居)、北山嶼(三十里,中分四澳,民居頗稠密)、金嶼(三十五里)、險礁嶼(四十里)、土地公嶼(四十餘里)、吉貝嶼(八十里,居民千餘,以漁為生,系澎之極北地)、北礁(一百里。此礁非嶼也,乃半沈半浮、隱躍水面,沙線屈曲、形如吉字,一目未了,最為險要)。
大山嶼西北:大烈嶼(距廳治水程三十五里)、小烈嶼(三十五里。二嶼斜對,中分一水)、吼門(此沈水礁也,在大烈、小烈二嶼之中,船隻出入經此,最為險隘)、空■〈士冖一几,上中下〉嶼(三十六里,「府志」云:不產一物,故名)、北鐵砧嶼(四十里)、姑婆嶼(五十里)、目嶼(六十餘里。「府志」云:形如人眼,又名月眉)。
大山嶼之西:師公礁嶼(距廳治水程二十里)、牛心灣(二十六里)、西嶼(三十里。民居稠密,中分十社,凡臺、廈往來船隻,皆以此嶼為標准。北風可泊舟於嶼之內塹、外塹二處,系文武查船汛口。外塹高處造有塔燈,以照行舟)、小門嶼(三十五里,在西嶼之西北。「府志」作丁字門)。
大山嶼西南:四角仔嶼(距廳治水程十里。嶼系媽宮港水口,形家以為印浮水面。里人築石塔於上,凡來往媽宮船隻,俱從此進出)、雞籠嶼(一十五里)、花嶼(六十里,有漁戶)、草嶼(七十里。「通志」云:澎湖諸嶼,惟二嶼菁蔥,故以花草名)、大貓嶼(八十里)、小貓嶼(八十五里。與大貓嶼斜對,中分一水)。
大山嶼之南:虎井嶼(距廳治水程四十里,有民居)、桶盤嶼(四十餘里。二嶼東西平分)、狗沙嶼(六十五里)、馬鞍嶼(六十五里。「府志」以為即雞腎嶼,誤),船路礁(七十里,一名布袋嶼。凡臺、廈往來船隻入八罩者,必由此進出;水口僅容一舟,最為險隘)、金雞嶼(七十里)、挽門嶼(八十里。內有民居,即八罩水垵澳)、將軍嶼(八十里。民居稠密,即八罩、網垵澳。南風時可泊船,與挽門嶼東西平分,中隔一水,船蓬嶼即在此嶼後,本同一嶼)、鐘仔嶼(九十里,形如鐘)、頭巾嶼(九十里)、南鐵砧嶼(九十里)、南嶼(一百四十里。亦稱大嶼,廣袤三十里,有民居)。
大山嶼東南:東嶼坪(距廳治水程七十里)、西嶼坪(七十里。二嶼平分、對峙,即「府志」之半坪嶼)、東吉嶼(一百二十里)、西吉嶼(一百二十里。以上皆有民居,二嶼平分,中隔一水。凡臺、廈往來船隻,以二嶼為標准)、鋤頭增嶼(一百二十里,在東西吉之中)。
澎湖形勢,背東北,面西南。其菁華所聚,在大山嶼之媽宮港。將騁滄海之觀者,由內港揚帆而西,經水口、四角仔嶼,出金龜頭二十里而至西嶼。由西嶼內塹折而北上,必經吼門,水淺流急,有小列、大列二嶼,夾峙左右。經吼門而土地嶼、鐵砧嶼轉而東北,直至北墝,為澎山發源、龍脈渡海之處,有沙汕一條,極長,伏於水中,尤稱險絕。其下為吉貝嶼,屹立海中,居民千餘,皆以漁為生。由吉貝迤南為灣貝嶼、為大倉仔嶼。其南則鎮海、通梁、赤嵌、瓦硐各鄉,歷歷望中,所謂「北山四澳」也。稍東為白沙嶼、烏嶼,折而南下為陰嶼、陽嶼,與椗鉤、香爐、鼓架、雞腎諸嶼上下羅列。又東南為東吉、西吉二嶼,流迅而礁多。由兩吉復折而西,則望見大山嶼東南各港,如果葉仔、良文港、豬母水、烏嵌等鄉,隱現目前。又西南為難母塢、嵵里澳、風匱尾,皆與媽宮市有陸可通者也。其南之最險者為虎井嶼,再南為八罩,極南為大嶼。大嶼稍西有東西嶼坪,又西為花嶼、為草嶼,皆遙望數點,隱約水面而已。由虎井而西,經桶盤嶼、雞籠嶼折而西北,則西嶼在西,案山在東。自是仍由四角仔經金龜頭,轉媽宮港內,而澎之四圍海道已繞一周矣。
澎湖東至臺郡安平,一百七十里;東至鹿港,一百八十一里;東至布袋嘴,一百二十五里。東南至旗后,二百三十里。東北至淡水,五百四十一里;東北至基隆(即雞籠頭),六百四十六里。西至廈門,三百三十里;西至泉州運頭,三百二十里。北至平海,三百七十六里;北至福州南臺,六百六十里。南至廣東香港,九百七十三里;至汕頭,五百四十四里(以上外海水程)。
附考
澎湖憑山環海,有五十嶼,巨細相間,坡隴相望,回環五十五澳(「臺灣府志」)。
嘗考「方輿紀要」,澎湖地環衛可二百里,擅三十六嶼之勝。「海國聞見錄」云:澎湖島三十有六,而要在媽宮、西嶼、北港、八罩四澳。尹士俍「志略」云:澎湖島嶼錯如螺髻。其大而最中者曰大山嶼;其羅列於大山嶼之前者,有虎井、金雞六嶼;其錯落於大山嶼之後者,有奎壁、吉貝等九嶼;其旋繞於大山嶼之右者,有金山、月眉等十五嶼;其列衛於大山嶼之左者,有東、西吉十八嶼。總澎之嶼四十有九。今考「紀略」則五十有五嶼焉。舊云三十六島,蓋舉大概言之(「內自訟齋文集」)。
謹按澎湖各嶼,惟大山嶼及北山各社,人煙頗密。此外隔海嶼上有民居者,以西嶼、八罩為大。他若虎井、桶盤、吉貝、員貝、鳥嶼、花嶼、小門汛、大倉仔、南大嶼,以及東西吉、東西嶼坪已耳。其他或沙汕浮出,或海中片石,無平地可耕、無港路可泊;有時漁舟掛網,縱跡偶至耳,初不得謂之嶼也。夫生齒日繁,而土田不加廣,故凡可釣可耕之地,皆小民生聚之區,在乎官之善為經理。考「紀略」載:南大嶼、東西嶼坪,距廳治較遠,曾經封禁;蓋恐鞭長莫及,為奸宄所混跡也。抑知國家聲教四訖,山陬海澨,莫非食毛踐土之區,豈於區區小島而化外置之?且居此島者,皆耕釣良民,有家室之安、有舟楫之利、有比鄰以資守望、有澳甲水汛以互相稽查,其於媽宮廳治,無異手足之衛頭目也。脫令空曠無人,安知不為奸宄所竊踞,轉末由驚覺哉?觀於噶瑪蘭蘇澳未闢以前,海賊朱濆、蔡牽垂涎者屢。既經墾闢,雞犬相聞,奸人更無所容其跡。孰得孰失,較然可辨矣。夫地之大小雖殊,而情形則一,又何必汲汲封禁而後謂之無事也哉?
黑水溝有二:其在澎湖之西者,廣可八十餘里,為澎、廈分界處,水黑如墨,名曰大洋;其在澎湖之東者,廣亦八十餘里,則為臺、澎分界處,名曰小洋。小洋水比大洋更黑,其深無底。大洋風定時,尚可寄椗;小洋則不可寄椗,其險過於大洋。此前輩諸書紀載所未及辨也(薛氏「臺灣縣志」)。
臺海潮流,止分南北;臺、廈往來,橫流而渡,曰橫洋;自臺抵澎為小洋;自澎抵廈為大洋;故稱重洋(同上)。
鹿耳門西北至澎湖,水程四更,約一百八十里。澎湖西北至廈門,水程七更,約三百里。海洋行舟,以磁為漏筒,如酒壺狀,中實細沙懸之;沙從筒眼滲出,復以一筒承之;上筒沙盡,下筒沙滿,更換;是為一更。每一日夜共十更,每更行舟可四十餘里。若島嶼可望,令望白者(曰亞班)登桅遠望;如無島嶼,則用棉紗為繩,長六七十丈,系鉛鎚,塗以牛油,墜入海底,粘起泥沙,辨其土色,可知舟至某處。倘鉛鎚粘不起泥沙,非甚深即石底,不可寄泊矣。臺、廈往來水程,中有澎湖,島嶼相望,不設更漏,但焚香幾行為准(同上)。
臺郡往來船隻,必以澎湖為關津,從西嶼頭入,或寄泊嶼內、或媽宮、或八罩、或鎮海嶼,然後渡東吉洋,凡四更。船至臺灣,入鹿耳門。行舟者皆以北極星為准;黑夜無星可憑,則以指南車按定子午格巽向而行。倘或子午稍錯,南犯呂宋或暹羅或交趾,北則飄蕩莫知所之。此入臺者平險、遠近之海道也(「臺灣舊志」)。
放洋全以指南針為信,認定方向,隨波上下,曰針路。船由浯嶼或大嶝放洋,用羅經向巽巳行,總以風信計水程遲速;望見澎湖西嶼頭、貓嶼、花嶼可進。若過黑水溝,計程應至澎湖,而諸嶼不見,定失所向,仍收泊原處候風信。由澎湖至臺灣,向巽方行,近鹿耳門隙仔,風日晴和,舟可泊;若有風,仍回澎湖(「赤嵌筆談」)。
海洋泛舟固畏風,又甚畏無風。大海無櫓搖棹撥理,千里萬里,祇籍一帆風耳。自大放洋,初渡紅水溝,再渡黑水溝。臺灣海道,惟黑水溝最險,自北流南,不知源出何處。海水正碧,溝水獨黑如墨,勢又稍窪,故謂之溝。廣約百里,湍流迅駛,時覺腥穢襲人。又有紅黑間道蛇及兩頭蛇,繞船游泳,舟師時時以楮鏹投之,屏息喘喘,懼或順流而南,不知所之耳。紅水溝不甚險,人頗泄視之。然二溝在大洋中,風濤鼓浪,與綠水終古不淆,理亦難明。渡溝良久,聞鉦鼓作於舷間,舟師來告,望見澎湖矣。登鷁尾高處憑眺,祗覺天際微雲一抹如線,徘徊四顧,天水欲連,一舟蕩漾,若纖埃在明鏡中(「稗海紀遊」)。
離澎湖,海水自深碧轉為淡黑,回望澎湖諸島,猶隱隱可見,頃之漸沒入煙雲之外;前望臺灣諸山,已在隱現間。更進,水變為淡藍,轉而為白,而臺郡山巒畢陳目前矣(同上)。
海舶已抵鹿耳門,為東風所逆不得入,而門外鐵板沙又不可泊,勢必仍返澎湖。若遇月黑,莫辨澎湖島澳,又不得不重回廈門以待天明者,往往有之矣。海上不得順風,寸尺為艱(同上)。
泉州順風二畫夜至澎湖溝,水分東西流。一過溝水,則東流達於呂宋;回日過溝,西流達於漳、泉(「漳州府誌」)。
水至澎湖,漸低近琉球,謂之落漈。漈者、水趨下而不回也。凡西岸漁舟到澎湖以下,遇颶風發,漂流落漈,回者百無一(「續文獻通考」)。
澎湖媽宮、西嶼頭、北港、八罩四澳,北風可以泊舟。若南風,不但有山、有嶼可以寄泊,而平風靜浪,黑溝、白洋皆可暫寄,以俟潮流。洋大而山低,水急而流回。北之吉貝沈礁,一線直至東北,一目未了;內皆暗礁布滿,僅存一港蜿蜒;非熟習深諳者,不敢棹至。
丙午年,有閩船在澎湖南大嶼被風折桅飄壞,有二十人駕一杉板腳舟,用被作帆回臺。詢以何處擊破,彼僅以沙中為言;又云:潮水溜入,不得開出。此萬里長沙頭也。潮雖溜入,若以南風棹長潮,再不得歸矣。大洋之水,為沙兩隔,節次斷續。南北沙頭為潮汐臨頭四面合流,外長而內退,外退而內長,須沿沙節次撐上斷續沙頭,夾退流,乘南風,東向盡流南退。雖欲北上生而南下者正所以生也。何也?南風夾退潮,方能出溜;水雖溜下,然而歸於大海,不入內溜,方得乘風而歸(以上「海國聞見錄」)。
衡渡至澎湖,島嶼錯落,有名號者三十六島。澎湖溝底皆大石參錯。凡港泊有南風、北風,二者殊澳。此臺灣之外門戶也(「理臺末議」)。
澎湖至臺,雖僅二百餘里,順風揚帆,一日可到。若天時不清,颱颶連綿,浹旬累月莫能飛渡(「東征集」)。
澎湖遠在海外,內澳可容千艘,周遭平山為障,止一隘口,進不得方舟;令賊得先據,所謂一夫守險,千人不能過者也。矧山水多礁,風信不常;且絕島孤懸,混茫萬頃;脫輸不足而援後時,是委軍以予敵也。亦嘗測其水勢,沈舟則不盡其深,輸石則難扦其急,而曰何以塞者非也(「籌海圖編」)。
大海洪波,止分順逆。凡往異域,順勢而行。惟臺與廈,藏岸七百里,號曰橫洋;中有黑水溝,色如墨,曰黑洋,驚濤鼎沸,險冠諸海。或言順流而東,則為弱水。昔有閩船,飄至弱水之東,閱十二年始得還中土(「赤嵌集」)。
泛海不見飛鳥,則漸聖大洋。近島嶼,則先見白鳥飛翔(同上)。
由大■〈山上登下〉出洋,海水深碧,或翠色如靛;紅水溝色稍赤,黑水溝如墨;更進為淺藍色。入鹿耳門,水程五更。志約六十里為一更,亦無所據。按「礁書」二編云:更也者,一日一夜定為十更,以焚香幾枝為度。船在大洋,風潮有順逆,行使有遲速,水程難辨。以木片於船首投海中,人從船首速行至尾,木片與人行齊至,則更數方准;若人行至船尾,而木片未至,為不及更;或木片先至,則為過更,皆不合更也。舟子各洋皆有秘本,云系明王三保所遺,名曰洋更(同上)。
臺、澎洋面,橫截兩重,潮流迅急,島澳叢雜,暗礁淺沙,處處險惡,與內地迴然不同;非二十分熟悉諳練,夫寧易以駕駛哉?不幸而中流風烈,操縱失宜,頃刻間,不在浙之東、廣之南,則扶桑天外,一往不可復返。即使收入臺港,礁線相迎,不知趨避,衝磕一聲,奮發無翼,與其悔之於後,何如慎之於初(「鹿洲集」)。
自鷺門、金門迆邐東南達澎湖,數千里,風濤噴薄,捍怒激鬥,瞬息萬狀。子午稍錯,北則墜於南風炁,南則入於萬水朝東,有不返之憂(「島上附傳」)。
自鷺島、金門迆邐以達澎湖,可六百餘里。又東至臺之鹿耳門,旁夾以七鯤身、北線尾,水淺沙膠,紆折難入(「梁村文集」)。
過黑水溝,舟觸浪作穨屋折柱聲,遙望巨魚噴水,如雪花飄空。舟子云:溝底有珊瑚,巨魚守之,洋人嘗以鐵網載人入水取之,終不得(「歗雲山人文抄」)。
侯官謝退榖曰:相傳臺海有萬水朝東處,諸書所載不同。「續文獻通考」及「島上附傳」、「稗海紀遊」皆云在澎湖南。「福建海防考」謂:『澎湖南有港門,直通西洋』。「臺灣志略」謂:『海船直指南離,至東京、廣南、佔城、柬埔寨、暹羅等處』。舊「府志」亦謂:『子午稍錯,南犯呂宋、或暹羅、或交趾』。今通洋之舟,歲歲南行,未嘗入於萬水朝東;則云在澎湖南者,誤也。至云水至澎湖漸低,黑水溝自北流南,亦誤。又「漳州府志」云:『溝水分東西』,未詳考。蓋臺海潮流止分南北,潮時北流較緩,汐時南流較駛。澎島在廈門之東南,乃渡臺標准;但無高峰,不可遠望。過溝時,針路指定東南,船稍近北,雖不見澎島,猶可見臺北諸山。苟為南流所牽,則徑出南路沙馬磯頭之下,無島嶼可望,不知臺灣在何方矣。故黑水溝中,值靜風潮漲,可隨流;潮退,必懸椗停舟。非畏萬水朝東也。按退榖又力辨「稗海紀遊」、「赤嵌集」弱水之說,皆非無理。今乃存群說,以備參考。至謂「島上附傳」所稱南風炁,今亦莫知其處;則近時「瀛寰志略」諸書,語皆有徵,未可因目所未見而疑之也。
富陽周芸皋曰:澎湖島嶼回環,水勢獨高,四面皆低,潮水四流,順逆各異,名八卦水。又云:澎湖之北,不可行舟,漁人亦罕至,謂之鐵板關,最稱險要。按八卦水之說,前人亦未載,然則「續文獻通考」所云,水至澎湖漸低者,亦就大勢言之,與此說義實相足也。
按向來一更十六里之說,不過約略而言。乃謝退榖謂:沙馬磯頭至府治,舟行七更,旱程二百九十六里,水程與旱程相傍;是一更該四十餘里零矣。豈知船身之利鈍各殊,柁工之能否亦異;潮有順逆,風有輕重。今必律諸旱路,定為一更四十二里,亦非篤論也。謝氏又以南路抵府七更,順風一日可至,為順流之故。自廈抵澎亦七更,必一日有餘,為橫流之故。其說似也。乃或詰以北流為順,南流不已逆乎?則又云,有風不怕流。夫既有風矣,即自澎而東而西,固無往不利,豈獨南路至府然哉。「縣志」又以北路水程十九更,旱路僅六百三十里,未詳其故。查臺郡至淡水八里坌港,謂之按邊船,水道沙汕間錯,有橫出甚長、勢極彎曲者,必循其彎曲而行。即風順流順,仍須轉帆織駛,故更數較多,非如北路抵澎僅十有二更可一帆徑渡也,又安能以旱程律之乎。
·風潮
澎湖風信,與內地他海迥異。周歲獨春、夏風信稍平,可以種植;然有風之日,已十居五、六矣。一交秋分,直至冬杪,則無日無風,常匝月不少息;其不沸海覆舟,斯亦幸矣。「臺志一云:風之大而烈為颶,又甚者為颱。颶則倏發倏止,颱常連日夜。凡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颱,九月則北風初烈,或至連月,為九降。過洋,以二、四、八、十月為穩。二、四月少颱、八月秋中、十月小春,天氣多暖故也。然如乾隆丙年八月十八日,澎海覆敗多船;丁年八月自初二日起風,至月杪皆烈,中間稍靜者三、兩日耳。則八月中秋之說,未敢盡信也。惟二月渡洋最為平穩。三月二十三日媽祖颶後,應南風;白露後至三月皆應北風。若反常則宜防備。惟七月北風多主颱,六月有雷則無颱。諺云:『六月有雷止三颱,七月一雷九颱來』。至於灣船之澳,有南風、北風之別,尤不可不察也。澎湖之風,與內地相反而適相宜者,考「臺灣舊志」云:內地多早西晚東,惟澎、臺之風則早東午西,名曰發海西,四時皆然。臺灣船隻來澎,必得東風方可揚帆出鹿耳門。澎湖船隻往臺,必得西風才可進港。設早西晚東,則來澎船過日中,始能放洋;去臺船隻,昏暮迫山,皆不能進口矣。此風信有天造地設之奇也(參「胡氏紀略」)。
風暴日期
正月初三日、初四日、初九日,名玉皇暴。是日有暴,則各暴皆驗;否則至期靡所准也。十三日、十五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烏狗暴。俗云:烏狗報白鬚,言相應也。凡正月初三日、初八日、十一日、二十五日、月晦日,皆龍會日,主風。
二月初二日白鬚暴。初七日、初八日、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五日、二十九日。凡二月初三、初九、十二,皆龍神朝上帝之日。
三月初三日、初七日、十五日真人暴。十八日、二十三日媽祖暴。真人多風,媽祖多雨。二十八日。凡三月初三、初七、二十七,皆龍神朝星辰之日。
四月初一日、初八日、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三日、二十五日。凡四月初八、十二、十七,皆龍神會太白之日。
五月初一日、初五日,系大暴旬,名屈原暴。初七日、十三日、十六日、二十一日、二十九日。凡五月初五、十一、二十九,皆天帝龍王朝玉帝之日。
六月初六日、十二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雷公暴。此暴最狠,又最准。二十六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凡六月初九、二十九,皆地神龍王朝玉帝之日。
七月初七日、初八日、十八日、十五日、二十一日。凡非常之風,多在七月。凡七月初七、初九、十五、二十七,皆神煞交會之日,又六、七月多主颱。海上人謂:六月防初,七月防半,雖未必盡然,有時而驗。
八月初一日、初四日、初五日,九皇暴。又系大暴旬。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一日。凡八月初三、初八、二十七,皆龍王大會之日。
九月初九日、十六日、十七日冷風信。十九日、二十七日,冷風暴。凡九月十一、十五、十九,皆龍神朝玉帝之日。又九月自寒露至立冬止,常乍晴乍陰,風雨不時,謂之九降;又名九月烏。
十月初五日,風信暴;又名朔風信。初六日、初十日、十五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凡十月初八、十五、二十七,皆東府君朝玉皇之日。
十一月十四日、二十七日、二十九日。
十二月、初八日、二十四日、二十九日。凡十一、二月朔風司令,無日無風。然南風盡絕。凡垵澳背北處,皆可泊船。
附考
湖澎諸島,夏月正值南風,由媽宮澳入港,順駛最易。惟出港逆風,未可時計。或收入八軍,從挽門潭上岸,登天臺山四望,則三十六島形勢盡在目前(「赤嵌筆談」)。
海船利在風。風起滅順逆,一軍安危系焉。泛期多在夏秋間。西北風倏起,或日早白暮黑,天邊有斷虹、散霞如破帆鱟尾,西北黑雲驟生,昏夜星辰閃動,海水驟變,水面多穢及海蛇浮游於上,螻蛄放洋,烏■〈魚脊〉波弄,必有颶風將至,須急收安澳。兵船在海遇晚,須先酌量收泊之處,以防夜半風起。追賊亦然(「同安縣志」)。
颶風起自東北者,必自北而西;自西北者,必自北而東;而俱至南乃息,謂之回南。凡二晝夜乃息。若不落西、不回南,則踰月復作。作必對時。日作,次日止;夜作,次夜止。颶風初起,有雷則不成。作數日有雷而止(同上)。
颱無定期,必挾大雨傾洞,拔木發屋,操舟最忌。惟得雷聲則止。佔颱風者,每視風向反常為戒。如夏月應南而反北,秋、冬與春應北而反南,旋必成颱;其至也漸,人得而避之。或曰風具四方為颶。不知雖暴,無四方齊至;如北風,颱必轉而東而南而西,或一、二日,或五、七日,是四面遞至,非並至也。颶驟而輕,颱緩而久且烈。春風畏始,冬風慮終,南風壯而順,北風烈而嚴。南風時發時息,恐風不勝帆,故舟以小為穩;北風一發難止,恐帆不勝風,故舟以大為穩。海中之颶,四時皆發,夏、秋為多。颱甚於颶,颶急於颱。舟在洋中,遇颶可支,颱則難受。蓋颱風散而颶風聚也(同上)。
颱風乃天地之氣交逆,地鼓氣而海沸,天風烈而雨飄,故沈舟傾檣。若海不先沸,天風雖烈,海舟順風而馳,同鯤鵬之徙耳。澎湖灣船之澳,有南風、北風之別。時當南風,誤灣北風澳;時當北風,誤灣南風澳,則舟必壞。癸亥與師,正當盛夏、南風大作之候,偽都督劉國軒將戰艦盡泊南風澳,時我師到澎,舟盡誤泊北風澳;國軒得計,謂可弗戰而勝也。豈知天眷,忽北風大作,我師舟楫無損,而偽敵連■〈舟宗〉覆沒,因得乘時進攻,克取澎湖(「稗海紀遊」)。
凡颶將至,則天邊斷虹先見,一片如船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鱟尾者,曰屈鱟。又五、六、七月間,舟人視天上有一點黑雲,則收帆嚴柁以待,風雨瞬息即至。若少遲,則收帆不及,有覆舟之患(「臺灣舊志」)。
自去年逆艘糾集澎湖,欲抗我師,據險以逸待勞。設我師到彼,必由西嶼頭轉帆,向東北而進;正值春夏之交,東北風為多,我師盡是頂風頂流,斷難逆進。賊已站立外塹、內塹,按接連娘媽宮,俱居我上風上流,其勢難以衝擊取勝。莫如就夏至南風成信,從銅山開駕,順風平浪,船得聯■〈舟宗〉齊行,逆賊反居下風,進不得戰,退不能守。澎湖一得,更知賊勢虛實。倘逆孽退守臺灣,死據要口,我師暫屯澎湖,扼其吭、拊其背,逼近巢穴,內謀自應。不然,俟至十月,乘小陽春時候,大舉進剿。此料敵制勝,所當詳細披陳者也(「靖海記」)。
媽宮、西嶼頭、北港、八罩四澳,北風可以泊舟。南有大嶼、花嶼、貓嶼,北風不可寄泊,南風時宜巡輯(「海國聞見錄」)。
八月望夜,乘小艇出南濠,經安平鎮至國姓港(港在鹿耳門北,可容大船出入,前此無人知之)登戰船。天將曙,乘潮解纜,一葉凌波,乍起乍伏,翌日見澎湖東吉嶼;猝遇颶風,刮大帆破,不得過虎井。回泊臺洋,碇隨折。恐船逼淺,急捩舵退,又懼南流推去。船底綰勒肚索,索為貫舵命根,浪復衝斷。急下副碇,寄泊數日,再出國姓港。舵師曰:若乘東風出鹿耳門,直取澎湖、泊西嶼,視風便再行,為對渡;今值季秋,多北風,取勢宜高,不必更由西嶼矣。九月朔,過澎湖北翹(按即北墝或作北礁)。北水翹中暗石,舟觸輒碎,於是向北織行,避北翹也。南顧西嶼諸島,聚散如浮萍。白鷗出沒波浪間,有大魚隨船。踰黑水洋,飛浪從桅杪傾注。比曉,帆半掛,順風而南,瞬息間忽有峰巒蔽日,舵師指為古雷諸山,閩之極南地也。大抵海船待風而行,風愈烈,行愈迅,險亦愈甚(「歗雲文抄」)。
邵子云:海潮者,地之喘息也。所以應月者,從其類也。余襄公「海潮圖序」云:月臨卯酉,則潮長乎東西;月臨子午,則潮平於南北。一月則潮乘於朔望之後;一歲則潮盛於春秋之中。春夏晝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蓋歲之春秋,猶月之有朔望,天地之常數也。「類篇」云:海濤早曰潮,夕曰汐。每日十二時,分為兩潮。早潮則三時滿、三時涸;汐亦三時滿、三時涸。此一日潮汐歷十二時而周也。然世人率云早潮,晚潮,而不言汐者,以汐統於潮也。澎湖地盡東海地,而既東則月常早上。十七、八夜月臨卯酉,僅在初昏,故潮水長退視他處亦較早焉。「通志」載:同、廈初一、十六潮滿子午,而盡竭於卯酉;初八、二十三潮滿卯酉,而盡竭於子午。臺灣則初一、十六潮滿巳亥,而盡竭於寅申;初八、二十三,潮滿寅申,而盡竭於巳亥。是臺灣之潮,較同、廈早一個時候矣。澎湖之潮,亦與臺灣同時。但臺灣初一日滿於巳初三刻,十六日滿於亥初三刻,初八日滿於申初一刻,二十三日滿於寅初一刻。澎湖潮則初一日滿於巳正二刻,十六日滿亥正二刻,初八日滿於申正初刻,二十三日滿於寅正初刻。澎湖之潮與臺灣相較,遲臺灣三刻,早廈門五刻。至「通志」稱:臺郡南北,亦有不同之處。半線以下,潮流過北,汐流過南,與澎湖同;半線以上,則潮流過南,汐流過北,相反如此。余安道云:遠海之處,潮候各有遠近之期。東海、南海,候各不同。慣海道者,狎知潮候,據其上游方無虞也。
潮汐消長時刻
初一日,潮初長於卯正二刻,至巳正二刻而滿。退於午,至申正二刻而涸。再長於酉正二刻,至亥正二刻而滿。退於子,至寅正二刻而涸。
初二日,潮初長於辰初一刻,至午初一刻而滿。退於未,至酉初一刻而涸。再長於戌初一刻,至子初一刻而滿。退於丑,至卯初一刻而涸。
初三日,潮初長於辰正一刻,至午正一刻而滿。退於未,至酉正一刻而涸。再長於戌正一刻,至子正一刻而滿。退於丑,至卯正一刻而涸。
初四日,潮初長於辰正二刻,至午正三刻而滿。退於未,至酉正三刻而涸。再長於戌正三刻,至子正三刻而滿。退於丑,至卯正三刻而涸。
初五日,潮初長於巳初二刻,至未初二刻而滿。退於申,至戌初二刻而涸。再長於亥初二刻,至丑初二刻而滿。退於寅,至辰正一刻而涸。
初六日,潮初長於巳正一刻,至未正一刻而滿。退於申,至戌正一刻而涸。再長於亥正一刻,至丑正一刻而滿。退於寅,至辰正一刻而涸。
初七日,潮初長於午初一刻,至申初一刻而滿。退於酉,至亥初一刻而涸。再長於子初一刻,至寅初一刻而滿。退於卯,至巳初一刻而涸。
初八日,潮初長於午正初刻,至申正初刻而滿。退於酉,至亥正初刻而涸。再長於子正初刻,至寅正初刻而滿。退於卯,至巳正初刻而涸。
初九日,潮初長於午正二刻,至申正二刻而滿。退於酋,至亥正二刻而涸。再長於子正二刻,至寅正一刻而滿。退於卯,至巳正二刻而涸。
初十日,潮初長於未初一刻,至酉初一刻而滿。退於戌,至子初一刻而涸。再長於丑正初刻,至卯初一刻而滿。退於辰,至午正初刻而涸。
十一日,潮初長於未正初刻,至酉正初刻而滿。退於戌,至子正初刻而涸。再長於丑正初刻,至卯正初刻而滿。退於辰,至午正初刻而涸。
十二日,潮初長於申初二刻,至戌初二刻而滿。退於亥,至丑初二刻而涸。再長於寅初二刻,至辰初二刻而滿。退於巳,至未初二刻而涸。
十三日,潮初長於申正一刻,至戌正一刻而滿。退於亥,至丑正一刻而涸。再長於寅正一刻,至辰正一刻而滿。退於巳,至未正一刻而涸。
十四日,潮初長於酉初初刻,至亥初初刻而滿。退於子,至寅初初刻而涸。再長於卯初初刻,至巳初初刻而滿。退於午,至申初初刻而涸。
十五日,潮初長於酉初二刻,至亥初二刻而滿。退於子,至寅初二刻而涸。再長於卯初二刻,至巳初二刻而滿。退於午,至申初二刻而涸。
十六日,潮初長於酉正二刻,至亥正二刻而滿。退於子,至寅正二刻而涸。再長於卯正二刻,至巳正二刻而滿。退於午,至申正二刻而涸。
十七日,潮初長於戌初一刻,至子初一刻而滿。退於丑,至卯初一刻而涸。再長於辰初一刻,至午初一刻而滿。退於未,至酉初一刻而涸。
十八日,潮初長於戌正一刻,至子正一刻而滿。退於丑,至卯正一刻而涸。再長於辰正一刻,至午正一刻而滿。退於未,至酉正一刻而涸。
十九日,潮初長於戌正三刻,至子正三刻而滿。退於丑,至卯正三刻而涸。再長於辰正三刻,至午正三刻而滿。退於未,至酉正三刻而涸。
二十日,潮初長於亥初二刻,至丑初二刻而滿。退於寅,至辰初二刻而涸。再長於巳初二刻,至未初二刻而滿。退於申,至戌初二刻而涸。
二十一日,潮初長於亥正一刻,至丑正一刻而滿。退於寅,至辰正一刻而涸。再長於巳正一刻,至未正一刻而滿。退於申,至戌正一刻而涸。
二十二日,潮初長於子初一刻,至寅初一刻而滿。退於卯,至巳初一刻而涸。再長於午初一刻,至申初一刻而滿。退於酉,至亥初一刻而涸。
二十三日,潮初長於子正初刻,至寅正初刻而滿。退於卯,至巳正初刻而涸。再長於午正初刻,至申正初刻而滿。退於酉,至亥正初刻而涸。
二十四日,潮初長於子正二刻,至寅正二刻而滿。退於卯,至巳正二刻而涸。再長於午正二刻,至申正二刻而滿。退於酉,至亥正二刻而涸。
二十五日,潮初長於丑初一刻,至卯初一刻而滿。退於辰,至午初一刻而涸。再長於未初一刻,至酉初一刻而滿。退於戌,至子初一刻而涸。
二十六日,潮初長於丑正三刻,至卯正三刻而滿。退於辰,至午正三刻而涸。再長於未正三刻,至酉正三刻而滿。退於戌,至子正三刻而涸。
二十七日,潮初長於寅初二刻,至辰初二刻而滿。退於巳,至未初二刻而涸。再長於申初二刻,至戌初二刻而滿。退於亥,至丑初二刻而涸。
二十八日,潮初長於寅正一刻,至辰正一刻而滿。退於巳,至未正一刻而涸。再長於申正一刻,至戌正一刻而滿。退於亥,至丑正一刻而涸。
二十九日,潮初長於卯初初刻,至巳初初刻而滿。退於午,至申初初刻而涸。再長於酉初初刻,至亥初初刻而滿。退於子,至寅初初刻而涸。
三十日,潮初長於卯初二刻,至巳初二刻而滿。退於午,至申初二刻而涸。再長於酉初二刻,至亥初二刻而滿。退於子,至寅初二刻而涸。
附考
船之進港、出港,全視潮之平漲,以卜難易遲疾。古人水上用兵,因潮分成敗者,不可勝紀;則防海者,潮汐不可不知也。古人謂:晦朔前後,月行差疾,故潮長大;望亦如之。月弦之際,月行差遲,故潮之去來合沓不盡。今海濱人以初一、十五,潮至日中滿;初八、二十三,潮在早暮;初十、二十五,暮則潮平;餘日以此推之。又謂月臨卯酉,水漲乎東西;月臨子午,潮平乎南北。今海濱人,以月初上而潮生,月中天而潮平,月落則汐而復長,即其說也(節「同安縣志」)。
佔驗(附)
風潮佔驗,郡乘所載皆全郡事;茲於前志未載者,姑就澎言之。澎人畋魚為生,所患風多雨少耳。而鹹雨之患,惟澎所獨;非真雨也,海風捲浪,飛沫遍灑也。故鹹雨將至,必先刮怪風。若五穀既成,或大雨洗濯,則為患尚輕。至颱颶之徵,已於風信略言之矣;凡虎井海面有磷火往來、島上蜈蚣草葉忽變白、屋內油蟲亂飛、海吼聞數十里,皆風雨之徵。或日久旱而海吼,主大風雨;若久雨而吼轉,為晴霽之徵矣。「府志」稱:霧遮山腳主晴,雲罩山頭主雨;而澎則不盡然。蓋凡山腳明現,雖雨必止;若濁霧遮盡山腳,則風雨時作矣。季冬初三日,俗謂之烏龜生;此日有雨,則連日重陰不開。俗謂之四十九日烏。若滿四十九日而又陰雨,則又當四十九日之陰矣。驚蟄日有雷,俗謂之雷打蟄,當主重陰。或云驚蟄前聞雷,當有四十九日陰雨。蓋地氣閉塞,時至始啟;若時未至,則宣洩不透,故有積陰之象。此內地所同也。「郡乘」言:非常之風,常在七月;而澎則不但七月也。又內地人謂:風起日中易息,起於夜難息;諺所謂日報一,夜報七也。而澎亦不盡然。自七、八月後,直至冬春,常大風連旬。惟甘雨一過,其風立止,則與內地略同。若颳風之時,微雨如霰,若有若無,謂之放風根,主連日狂風不息也。海上人每言,朔望無善天,亦不盡然;當視颶旬何如。故航海者,乘颶尾揚帆為穩也。老漁謂:魚星明則海多魚。或謂星多之方,海魚亦多。而當天高氣清,白雲點點作魚鱗狀,則連日晴霽,而海中多魚。此又海上類然也。
附考
季冬自二十四至二十九日,若是日有南風,則應來年是月有颶。如二十四則應四月,二十五則應五月,二十九則應九月也(「同安縣志」)。
海上天無時無雲。雖濃雲靉靆,但有雲腳可見,必不雨。雲腳者,如畫家繪水口石,其下橫染一筆,為水石之界者是也。無腳之雲,如畫遠山,但見山頭,不見所止(以下見「府志」)。
日色被體如燭,三日內必雨。
日出時有雲蔽之,辰刻後雲暫散,必天晴。日初出即開朗,是日必不晴。久晴則不拘。
日落時,西方有雲氣橫亙天上,或作數十縷各不相屬,日從雲隙中度過,是謂出穿經緯,來日天晴。或雲色一片相連,其中但有一、二點空竇,得見紅色,是謂金烏點睛,亦主晴。
日落時,西北方雲起如層巒複嶂,重疊數十層,各各矗起,主大風雨;山崩水溢之徵也。應在七日之內。處近山及江滸水涯宜防之。
昧爽時雨,俗呼開門雨,是日主晴。
初雨如霧,雖沉晦,至午必晴。
久雨後暫輟,猶見細雨如霧,縱令開朗,旋即雨至。諺曰:雨前濛濛終不雨,雨後濛濛終不晴。
久雨夜忽開霧,星月朗潔,主來日大雨。若近暮經見遍天紅光,然後見月,則晴。諺云:火燒薄暮天。
紅霓朝見西方,辰已必雨;申酉見東方,必晴。斷虹兩頭不連者,俗呼破篷,雖見東方,來日不免風雨。
饑鳶高唳,海鶴驚飛,則逾日必風。春日晚觀西,冬日晚觀東,有黑雲起,主雨。諺云:冬山頭,春海口(「赤嵌筆談」)。
封域志總論
臺,海疆也。澎則蕞爾丸泥,點點海上,似無疆域之足言矣;然地據中流,若輔車之相倚。故凡海舶過臺者,必視澎山為標准;或風潮不順,則仍收泊澎湖,幸免蹉跌。此第在無事時耳。若臺灣有事,澎軍每就近援應,即輪船轉輸軍實,輕捷如飛,要必於澎設局支應,以濟其乏。是故澎湖可守,則中外聲氣相接,呼應皆靈,而無睽隔要截之患。譬人一身,臺之於閩,如唇之護其齒、如手足之捍頭、目,而澎其筋節脈絡也;安得以小而置之耶?昔春秋於虎牢、緣陵,特筆書之,為其有關天下之故也。夫臺灣固沿海七省之籓籬,而澎則閩與臺之關鍵也。其為虎牢、緣陵也多矣。是故守閩必先守臺,守臺必兼守澎。蓋固澎卻所以守臺,而因以衛閩也。守之之道奈何?曰:無恃險、無弛險,無畫岸以自固、無委險以予敵。
●澎湖廳志卷二
規制
建置沿革
城池
祠廟(叢祠附)
公署
倉庚
卹政
澳社
街市
橋渡
·建置沿革城池祠廟(附叢祠)公署倉庾卹政澳社街市橋渡
澎湖壤地褊小,無學宮之制、無倉廩府庫之儲,百凡規為,多從簡略,則地勢使然也。然而環大海為深池,築砲城以守險,倚小島為門戶,設舟師以巡防,乃至衙署、書院、街衢、澳社之設,百度漸興,不可無紀。後之君子,舉其廢墜、補其缺略,繼長增高,因時而消息之,以作海上之長城而保中流之砥柱;其所恃以為沿海藩籬者,豈淺鮮哉!是所望於修明治具者。為「規制考」第二。
建置沿革
澎湖在福建布政司東南大海中,東距臺南府水程四更(「赤嵌筆談」作五更,「靖海記」作三更),計一百七十里。西北距會城港口約十更;西距廈門七更,約三百三十餘里;古荒服地。隋大業中,遣虎賁陳稜略地至澎湖。元末置巡司,屬同安縣兼轄。明洪武五年墟其地,遷其民於泉、漳間。嘉靖四十二年,設巡檢司,旋罷。明末海寇、外寇屢為巢穴。
國初,鄭成功踞臺灣,設安撫司於澎湖,以重兵守之。康熙二十二年,我靖海將軍施琅統舟師克澎湖;守將劉國軒遁歸臺灣,勸鄭克塽納土歸附(詳見「紀兵」),臺澎皆平,乃收入版圖。初屬臺灣府臺灣縣兼轄,設巡檢一員。雍正五年,改巡檢為通判,統澳一十有三,為嶼四十有九(前人稱三十六嶼。「紀略」云:五十五嶼。富陽周凱定為四十九嶼,見「內自訟齋文集」),而澎湖遂成海外樂郊,與臺灣並稱東南保障矣(按光緒十二年臺灣設省,改舊臺灣府為臺南府,澎湖屬臺南府轄)。
附考
隋開皇中,遣虎賁陳稜略澎湖地,其嶼屹立巨浸中,環島三十有六,如排衙。居民以苫茅為廬舍,推年大者為長,以畋漁為業。地宜牧牛羊,散食山榖間,各櫏氂耳為記(「福建通誌」)。
臺灣亙閩海,中袤二千八百里,距澎湖約二百里、廈門約五百里。隋開皇中,虎賁將陳稜一至澎湖,東向望洋而返。「宋史」謂澎湖東有毗舍耶國,即其地也。元置巡司於澎湖,明初廢之。嘉靖中,海寇林道乾竄據臺灣,為琉球人所逐。天啟中,外寇求香山、求澎湖於中國而不得,乃以重幣啗夷人,求臺灣一互市地;及國初而為鄭氏所據(節魏源「聖武記」)。
「文獻通考」:『琉球國居海島,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煙火相望,水行五日而至。隋大業中,曾令羽騎尉朱寬入其國,取布甲而歸;時倭國使來朝,見之以為夷耶久國人所用。旁有毗舍耶國,言語不通,袒裸盱睢,殆非人類。宋淳熙中,其酋豪嘗率數百輩,猝至泉州水澳、圍頭等村,多所殺掠』。諭者疑其情狀相似,以臺灣即毗舍耶國,其足信歟?至「海防考」有:隋開皇中遣虎賁陳稜略澎湖。「郡志」據之。考「隋書」,陳稜琉球之役,在大業中,而「本傳」亦無略澎湖三十六島之詞,獨不解當日談海防者,何所據而云云也(朱景英「海東札記」)。
洪武五年,湯信國經略海上,以澎湖島民叛服難信,議徙近郭。二十一年盡徙嶼民,廢巡司而墟其地。繼而不逞者,潛聚其中;倭奴停泊取水,亦必經此。嘉、隆以後,海寇曾一本等屢嘯聚為寇(「赤嵌筆談」)。
泉郡濱海,綿亙三百里,與外島為鄰。澎湖絕島,舊為盜賊淵藪,令設有遊兵防守,則賊至無所巢穴,又泉郡藩籬之固也(萬曆「泉州府志」)。
明嘉靖四十二年,都督俞大猷留偏師駐防澎湖,尋罷,仍設巡檢司;後並裁。至萬曆二十年後,增設澎湖遊兵。三十五年,設衝鋒遊兵以備倭。天啟二年外寇據澎湖,四年巡撫南居益遣總兵俞咨皋擒其渠帥,獻俘於朝(「漳州府志」)。
嘉靖四十二年,林道乾寇亂邊海,都督俞大猷逐道乾入臺。偵知港道紆回,法不輕進,留偏師駐澎;時哨鹿耳門外。道乾既遁,澎之駐師亦罷(節「臺灣舊誌」)。
順治辛丑年,鄭芝龍子成功自江南敗歸,入據臺灣,總名曰東都。成功死,子經改東都為東寧;設安撫司三,南、北路、澎湖各一。康熙二十一年,福建總督姚啟聖,用間諜陰散其黨。二十二年,我水師提督施琅統舟師進征,六月由銅山直抵澎湖八罩澳,取虎井、桶盤嶼,戒軍士毋得妄殺。軍士苦水鹹,島岸突湧甘泉,遂無渴患。一戰而澎湖平,克塽震懾,遂籍府庫納地歸誠(同上)。
晉江施襄壯侯曰:臺灣為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隔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明季設水澎標於金門,所出凡至澎湖而止,水道亦有七更。昔日偽鄭所以負抗逋誅者,以臺灣為老巢,以澎湖為門戶,四通八達,任其所之。我之舟師,往來有阻。今地方既為我得,奚難設守,以為東南數省之藩籬;且海氛既靖,內地溢設官兵盡可汰減,以之分防臺、澎兩處。臺灣設總兵一員、水師副將一員、兵八千名;澎湖設水師副將一員、兵二千名,足以固守。又無添兵增餉之費。至此地原為外寇住處,無時不在涎貪;一為所有,必倡合黨夥,竊窺邊場,迫近門庭。此乃種禍,後來沿邊諸省,斷難晏然無虞。如僅守澎湖而棄臺灣,則澎湖孤懸汪洋之中,土地單薄,界於臺灣、遠隔金、廈,豈不受制於人?是守臺即所以固澎;臺灣、澎湖聯為指臂,沿邊水師汛防嚴密,各相犄角,聲氣關通,應援易及,可以寧息。惟去留之際,利害攸系,當時封疆大臣狃於目前苟安為計,劃遷五省邊地以避寇患,致賊勢愈熾而民生顛沛。往事不臧,禍延至今,臣閱歷周詳,不敢遽議輕棄者也(節「靖海記」)。
·城池
澎湖城垣,在媽宮澳。周圍長七百八十九丈二尺五寸,牆垛五百七十個,牆身連垛計高一丈八尺,腳根入地三尺五寸,厚二丈四尺,設東、西、南、北、小西、小南共六門。東南臨海,西接金龜頭砲臺,北面護城河一道。其東、西、北、小西、小南五門,上蓋敵樓各一座;東、西、北三門內旁,蓋更樓各兩間,西間內南首更樓一門。又東城安設砲位一尊,城牆內蓋兵房四間。光緒十三年十二月總兵吳宏洛領項建,十五年十月竣工(訓導黃濟時採)。
暗澳城,明嘉靖間,都督俞大猷逐海寇林道乾時,留兵守澎,築城於此。遺址猶存(「臺灣府、縣志」俱載,今無考)。
瓦硐港城,明天啟二年,外寇據澎湖築城。明年毀其城,未幾復築(同前)。
紅木埕,在舊廳治西北二里許。前明時有小城,周圍一百二十丈。今城垣已頹,其一在大城北山頂,遺蹟猶存(參「紀略續編」)。
虎井嶼東南港中沉一小城,周圍可數十丈,磚石紅色。每當秋水澄鮮,漁人俯視波底,堅垣壁立,雉堞隱隱可數。有善水者,沒入海底,移時或立城堞上、或近城趁魚蝦之屬,言之鑿鑿。但不知何時沉沒,滄桑變易,為之一慨(參「續編」。按周凱有「虎井沉城」詩,載「藝文」!按明末,外寇築砲樓於蒔里澳海邊,堅致如鐵。巡撫南居益遣兵攻之。賊首高文律拒守不下,官軍以火藥轟之,樓傾入海(事見「居益奏疏」及「外史」諸書)。虎井與蒔里毗連,意者今之沉城其即當日沒入海中之堅樓歟?不可考矣。
媽宮澳之西有小城,逼近海岸,城垣用糖水調灰疊磚,與臺灣之安平舊城一樣堅致,似系前明時所築。今舊址已改建矣。
謹按「臺灣縣志」載:澎湖新城,康熙五十六年造,周約里許,門二,城南設砲。「臺府志」載:康熙五十六年,總督覺羅滿保、巡撫陳璸、布政使沙木哈,建澎湖新城。胡氏「紀略」力辨其誤,以為當時建議,後不果行者。而蔣氏「續編」,則疑為臆說。考媽宮澳之西,逼近海岸,有所謂新城者,小而堅致。今已改建,其為何時所築,不可考矣。至如暗澳、瓦硐、大城山北各有城垣舊址(詳見「古蹟」),然亦僅存其名耳。若嘉慶九年,副將王得祿於井仔垵社西南及媽宮港口之西城築成短堞;光緒元年,副將吳奇勳於媽宮港以西之金龜頭增築砲臺,皆為防海而設。要之,或高不盈丈、或僅容數百兵、貯砲數門以守隘口,均不得謂之城也。三水胡氏云:澎湖以大山嶼為主,四面八方,島嶼羅列;外而大海周環,汪洋萬頃;內而港汊分流,礁汕布伏。此則無形之金湯也。是說也,於王公設險之道,或有未盡。至於西嶼外、內塹,為咽喉重地,蒔里蛇頭為媽宮唇齒,尤宜建砲城、駐重兵,用資防守,此實今日之第一要著耳。
·祠廟
澎湖自歸版圖,即設有專官,以鎮斯土,以主斯祀。雖無山川、社稷、風雲雷雨諸壇與夫文廟春秋釋菜之禮,而奉文致祭,載在典禮者,歲時肇舉,斯亦守土者之所有事也。至於十三澳,各有叢祠,士庶奉為香火者,率皆土神,則亦仍之。茲以「寺觀」「叢祠」附於後焉(節「紀略」)。
城隍廟:一在文澳舊廳署東偏,咸豐元年廳署典吏呂純孝重修,但規模狹隘,未足展敬。一在媽宮城內,乾隆四十四年十月,前廳謝維棋捐俸,率監生郭志達等重修(有碑記。乾隆五十五年風災,殿宇損壞,前廳蔣曾年捐修,添建後殿五間。嘉慶三年,前廳韓蜚聲續修。二十二年十一月,前廳藩覲光以黃研罰項番銀五十二元半生息之款,召匠修葺。道光四年,中殿前楹塌壞,前廳蔣鏞重修。甲辰年十月,左營遊擊葡斐然、監生張騰賡,重新修建。光緒十一年法夷亂後,通判程邦基飭紳士黃濟時、蔡玉成、徐癸山等捐貲重修。有碑祀)。
文昌祠:在書院後殿,乾隆丙戌冬創建,光緒元年董事蔡玉成等重建(有碑記,事詳「書院」條內)。
奎閣:即魁星樓。在書院東偏,榜曰「登瀛樓」(事見「書院」條內)。
程朱祠:在城內。光緒十一年前廳程邦基建,紳士蔡玉成、黃濟時、徐癸山監工(店業五間充香火)。光緒十九年冬,訓導蔡玉成、黃濟時、廩生薛元英、生員徐癸山等籌捐經費,於祠左隙地創建文昌閣,祠右隙地建立講幄,增建耳房。以書院距城稍遠,故於此地重建學舍,為師生講學課文之所。濟時以勞績委赴彰化學教諭,令其子諸生欽明會同監工,至二十年四月完竣。
武廟:前在媽宮澳西偏。乾隆三十一年前廳胡建偉會營增修。後屢修葺,現已圯廢,改建兵房。光緒元年,協鎮吳奇勳擇紅木埕寬廠之地,重新創建(記載「藝文」),光緒間為法兵所毀。十七年三月,總兵吳宏洛捐廉五百金重修,添蓋後殿,崇祀武帝三代,廟前開一半月池。
天后宮:在媽宮澳。康熙二十二年我師克澎湖,潮水漲三尺,井湧甘泉,知為神助。事聞,敕建神祠於湄洲(勒文以紀);次年,加封天后。六十年,臺匪竊發,我師進攻鹿耳門,水漲數尺,七日克復;巡臺御史禪濟布奉聞,賜「神昭海表」匾額。乾隆四年,前廳周于仁、協鎮顧元亮、遊擊柳圓共捐三十六兩,買黃明店屋,每月租銀六錢半,為香火之費(勒石廟中)。庚午年間,前廳何器、澎協邱有章改造後殿(有碑記)。五十七年,協鎮李南馨、遊擊羅光昭、黃象新、蘇松鎮孫全謀等捐修。嘉慶二十三年,前廳升寶、澎協陳一凱、護協蕭得華、遊擊紅鶴、李如榮倡修。
風神廟:在媽宮澳城隍廟東。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前廳王慶奎、澎協黃象新、遊擊聶世俊、雷鳴揚捐建。嘉慶四年,前廳韓蜚聲添買民房一間拆建。光緒七年,都司郁文勝倡捐重建,監生葉國梁董其事;八年四月落成。費一千二百八十餘緡。除鳩捐六百餘千文外,不敷者皆文勝先行墊給。
龍王廟:道光六年,通判蔣鏞會同協鎮孫得發、左右營遊擊黃步青、林廷福倡捐,擇觀音亭東邊舊廂屋四間拆建。
施將軍廟:在媽宮澳東街。前靖海將軍水師提督施琅平台有功,封靖海侯,官民建祠祀之。通判蔣鏞查在澎奉差因公遭風歿於王事者,皆無專祀,因籌捐銅錢三十二千文,發交鹽館生息;又籌捐銅錢四十千文,移營生息,附祭各木主於此以報之。
武忠祠:在媽宮澳協署西海邊。遍詢里人,不知建於何年,無碑記可考。乾隆五十六年,護協黃象新同左營遊擊羅光昭、升金門遊擊雷鳴揚、護右營遊擊聶世俊、守備李光顯、連高升、董事高必成捐修。
胡公祠:在書院內文昌殿左。祀前通判之有功德斯土者:胡建偉、韓蜚聲、蔣鏞、王廷幹等。
節孝祠:在天后宮西室。道光十八年正月署通判魏彥儀設。內祀:「紀略」所載十一人,「續編」所載百二十人,於春秋行祭天后禮畢後,同日附祭。同治六年,道憲吳檄行臺、澎所屬廳縣舉報節孝,援照福州之例,匯案請旌。時臺灣有「闡幽錄」,而澎湖訖無應者。咸豐間,有奸民將節孝祠為捐輸局,祠內碑記、聯匾皆被毀棄;幸諸生方景雲仗義力爭,卒得申理,逐出奸民並罰項三百緡充為祭費,聞者快之。景雲歿後,是項竟入強有力者之橐,而祠中廢墜如故。光緒五年,媽宮澳商民黃學周、黃鶴年籌貲重修。
附錄採訪節孝事宜四條
一、各廳,縣採訪事宜,必須訪求本籍公正紳士,敦請勷辦;仍就公正紳士中,選舉年高有德者,董理其事。如有旌表合例者,紳士另具一稟,將事實清冊及各樣甘結,呈送董理,即由董理匯遞臺防廳轉詳本司道,由道署札發廳、縣核實詳覆。如此則本家不至謊報,而胥吏亦不能需索矣。
一、歷年未報及現在苦節者,本家仿照現頒冊式,開具事實清冊,鄉鄰、親屬、族長出具甘結,匯交紳士,轉由董理呈報。倘本家無人呈報,而紳士見聞所及,實系守節合例者,亦應由紳士董理隨時照式稟報,以憑核辦,而免湮沒。
一、地方官每遇此等事,往往視為無關緊要,任憑書吏積壓,吾僚屬諒必不忍效尤。今以道轅文到之日起,路近者限十日,路遠者限二十日;該廳縣務在限內詳覆,統由道署核轉,分別咨奏,以期迅速,而免轇轕。如再逾限不覆,官則撤參,吏則提究不貸。
一、呈報節孝,紳士承辦此事,不能不稍有費用;此款即由地方官於無礙官項下,設籌核實給發,報明本轅存案。至於題奏部費,即由本司道設籌辦理,以卹貧寒,而免湮沒。
附錄全臺闡幽錄事例
節婦、貞女,定例各省州縣衙各建節孝祠一所,外建大坊,應旌表者,題名其上;身後設位祠中。報舉者應由本家開具事實,鄉鄰、族長據實遞結,州縣及學查實加結,一面報明督、撫,一面申報知府,確核轉詳報藩司;應准應駁,議詳督、撫、學政。督、撫、學政會同具題,由部核議。其在部呈請者,由部行查督、撫,核實咨部題准後,令地方官給銀三十兩,聽本家自行建坊。如奉有御賜詩章、匾額、段匹,由內閣交部發提塘齎送督、撫,行地方官給領。現存守節之婦,不論妻妾,自三十歲以前守節至五十歲,或年未五十身故,其守節已及十年,果系孝義兼全、阨窮堪憫者,俱准旌表,給銀發坊,歿後致祭祠內。其循分守節,合年例者,給與「清標彤管」四字匾額;於節孝祠另建一碑,鐫刻姓氏,不設位,不給坊銀。婦人因子受封,准與旌表;因夫受封守節者,不准旌表。夫婦未成婚,流離失散,守志至老合巹者,准與旌表建坊,用「貞義之門」字樣。孝女以父母未有子孫,終身奉親不嫁者,如孝子例。未婚貞女,合年例者,如節婦例。其有在夫家守貞身故及未符年例身故者,一體旌表。婦女遭寇,守節致死,雖事歷年久,核實准其補行題請給銀建坊。如無親屬,則官為建坊於墓前,節孝祠內設位。婦女因強奸不從致死及因調戲自盡、非曾再醮者,刑部、禮部會題,請旨建坊如例。猝遭強暴,被汙見戕及被汙後刻即捐軀者,坊銀減半,不於祠內設位。本夫逼令賣奸、抗節自盡者,童養之女未成婚、拒夫調奸致死者,建坊於父母之門。節婦被親屬逼嫁致死者,旌表如例。若系翁姑逼勒,坊銀另擇家長支領,督理建坊。凡僕婦、婢女、女尼、女冠拒奸致死者,建坊於本婦墓前,不於祠內設位。孝子割股傷生及烈婦夫亡,無逼而遽殉節者,例不准旌。如有奏請旌表者,入祠建坊,候旨遵行。
昭忠祠:在媽宮澳東南。光緒四年季冬,副將吳奇勳等創建;官兵、義勇總立一牌。每於祭祀,由武營舉行。內祀同治元年協營各標戍兵調赴臺灣剿辦戴逆案內殉難諸將弁:署左營守備蔡安邦、千總周允魁、外委周得榮、李連升等,兵丁一百三十四名。並祀戰艦失事昭武都尉吳忠發、黃得貴、孫廣才等,暨義勇三十一名。據總牌備列於左。
附錄兵勇姓名
水提標五十二人:林克成、吳志、陳捷勝、陳國慶、林得良、陳有才、胡德福、曾初發、黃吉彩、鄭文鳳、劉得春、羅生、呂太平、黃金山、邵光明、林玉水、洪玉員、吳金貴、許興春、黃有盛、黃文興、王壽生、陳清元、林得清、林大生、黃得奇、洪興旺、許發生、張平生、陳漢和、陳開恩、黃晉勝、陳興山、鍾以仁、林要成、陳連升、劉興國、林安國、趙廷華、蘇平喜、劉福慶、徐紀雲、余良興、陳保福、傅永生、蘇雲良、陳裕得、陳正春、黃熙溥、黃金進、邱必明、林進國等。
海壇標九十二人:魏得祿、陳文魁、林信發、韓永壽、林得梁、王昌茂、吳朝升、施崇美、薛家春、邱連福、梁得升、方得升、謝得生、許必春、葉安國、陳成耀、高孟德、嚴得升、林春金、陳玉明、洪國成、林飛鵬、林長發、許得明、林成興、林朝棟、詹得大、高成超、周有鼎、陳諸金、陳金爵、李聖成、俞康成、黃鵬香、王猷鼎、洪國富、張大元、遊光貴、陳文興、李子洛、薛孝長、顏有春、林能香、林子增、郭得升、林春高、陳逢恩、吳振聲、何成龍、魏有照、林自海、周天佑、林興進、李彥信、林祥高、鄭有成、林向春、洪爵慶、林章發、鄭宗興、盧宗純、丁新春、洪有清、陳君釗、王立暉、林國貞、林安瀾、李鴻祥、陳春良、陳得龍、王湍芳、林利寶、林定遠、周陳福、李有貴、高孟登、潘得清、王慶義、王朝用、林木才、陳慶發、林得順、林殿發、林鳳升、陳孝德、陳榮華、楊仕得、葉錦室、洪得富、劉長發、黃世貴、陳增興等。
南澳標四十八人:賴黃科、陳郭福、蔡世哲、李明順、廖福高、林陳蛟、張朝玉、蔡成茂、張黃清、王有慶、劉轉生、黃其意、林江春、林朝科、洪進成、李振得、沈成章、陳高科、阮國章、沈逢科、王大全、詹得高、楊得光、藍楊順、柳國標、謝朝科、吳成家、柳國春、沈發興、曹李義、傅廷柱、蔡逢春、黃得成、吳陳貴、劉清鎔、林廷和、李福耀、林國全、劉成發、楊鄭生、張游科、丁吳成、楊廷傑、黃進順、蔡振太、李廷恩、童受福、陳梁高等。
閩安標一人:鄭紹邦。
烽火營四人:施錦標、洪建功、陳立炎、李得盛等。
銅山營四十五人:朱旗、邱得清、何漢忠、林得成、劉日、陳友得、洪再興、潘憲章、麥福生、鄞明輝、翁朝寶、林振美、林福太、陳邦傑、湯禎英、劉平英、劉為政、潘明良、曾登科、李淑明、曾邦惠、李得金、陳河、黃振聲、邱日生、林有德、劉承熾、顏炳泰、謝陳明、林茂春、林朝高、楊煥新、陳成安、賴有章、葉青標、陳國英、曾成玉、洪清龍、葉當春、陳聲勇、盧進勝、李得成、陳國安、李泉、梁有利等。
義勇營三十一人:陳四、馮貴勝、蕭美、梁蘇、黃有德、何二、梁安興、馮一、陳二、李義福、彭二、周榮昌、郭貢、廖召、譚玉章、李炳、黃有、余成昭、王三、梁九、何阿娣、方邦、莊巨元、文澤、陳定邦、李行、黃義、蘇七勝、梁志高、榖仁、馮就等。
無祀壇:一在媽宮澳海邊,土名西垵仔。廟中周歲燈油,俱協營捐辦。祠左有一大墳,即埋瘞枯骨之處。建在於康熙二十三年,高不過尋,寬不及弓。乾隆十五年,前廳何器與協鎮邱有章等,公捐增修廓大。二十九年,右營遊擊戴福等公捐重修。四十六年,協鎮招成萬等重修(有碑記)。嘉慶二十五年,右營遊擊阮朝良同課館連金源、郊戶金長順等捐修。光緒三年春,提督銜記名總兵吳世忠,管駕揚武輪船來澎巡防,見西垵無祀壇年久倒壞,捐貲三百餘金,重新修建。一在西嶼內、外塹適中道,在乾隆三十一年,通判胡建偉與左營遊擊林雲、右營遊擊戴福捐俸創建。蓋有感於三十年九月二十三日,大風覆沒商船,淹斃商民一百二十餘人之慘,立祠以祀,俾孤魂得所依焉。勒石祠前,以垂永久。
文昌祠:每歲地方官致祭二次,物用太牢。道光丙戌年,通判蔣鏞詳准,以小案山新升額外餉銀四兩七錢零,並籌番銀一百十元,每年生息十六元半,為春秋祭費。祭日,文武官分東西行禮,士子各具衣冠執事。書院董事於春秋上丁之日開支院項,用豕一、羊一及牲醴祭品,請本廳主祭。是日並致祭五賢祠、奎閣、胡公祠(祀前廳胡公暨韓、蔣、王三公,又於生日致祭)。
武廟:每歲三祭,開支正款錢糧銀十八兩,物用太牢。文武分東西,主祭行三獻禮;並致祭後殿,用少牢(按乾隆三十三年奉文設立神牌,以申崇奉)。
天后宮:每歲三祭,開支額外錢糧銀一十七兩零,物用太牢。祭日文武官行禮,與武廟同;並致祭後殿,用少牢。是日行禮後,並致祭節孝祠(按「臺灣府志」載:康熙二十二年水師提督施琅克澎湖,入廟見神像面有汗,衣袍俱濕,知為神助。事聞,遣體部郎中雅虎致祭。其祭文鐫額,懸於堂上。今考施侯奏疏,與此略異,詳「舊事志」)。
風神廟、火神廟、龍王廟、城隍廟、昭忠祠:每年春秋地方官各致祭一次。道光六年,通判蔣鏞詳撥小■〈舟古〉船二百只,錢糧每只一百二十文,充風神、龍王廟祭費。又續徵尖艚銀十二兩,撥入祭費項下。
厲祭:春秋經費,前廳流交小船二十二只,共徵耗銀十兩零三錢四分。餘報充厲壇兩祭開銷,不入報銷之內。
迎春(附)
乾隆二十八年,前廳李棠始行迎春禮於文澳,發軔至東衛鄉廟口迎春。兩營隊目、街中鹽館、舖戶及各鄉耆民,皆備彩旗鼓吹,隨春牛芒神而行;仍返文澳(節「續編」)。今按廳署移駐城內,則起行收隊,俱在媽宮廳署云。
叢祠(附)
水仙宮:在媽宮渡頭。神有五像,曰大禹、伍子胥、屈原、項羽、魯班(或作王勃、李白),右營遊擊薛奎建(見「府志」)。乾隆庾子二月,澎協招成萬捐廉,率同海澄監生郭志達勸捐重修。道光元年,左營遊擊阮朝良、通判蔣鏞、護協沈朝冠、協鎮孫得發、遊擊黃步青、溫兆鳳、蕭得華倡修。光緒元年,媽宮街商民鳩貲修建。
嘉蔭亭(俗名五里亭):在廳治東二里許,乾隆四年前廳胡格建。因澎湖道旁不長樹木,人無所休息,故建此以備往來偶憩之所;如樾之有蔭,因以名其亭焉。中祀文武二帝,左三官神,右龍王神。亭久漸圯,乾隆二十九年,里人重修。前通判胡建偉額曰「古嘉蔭亭」。嘉慶元年,前通判蔣曾年,二十四年前通判升寶,俱捐俸重修。道光三年,通判蔣鏞於廟外建亭,前築照牆,以禦風颱(廟西瓦厝一所,本官地,紅木埕鄉民高全起蓋店屋,典與王媽生之父。後蓋兩進並西畔灶廚。高姓復於道光九年,將此店屋另灰窯殼仔埕各一,賣與媽宮社鮑信,即倉書鮑國珍。通判蔣鏞捐錢三十千,令鮑信出錢四十千,立契執管,每月以租錢三百七十五文交廟祝,收為五里亭香油之費。餘歸鮑信收管,日後鮑信子孫不准典賣及租與兵役及婦女居住,以期潔淨。契內標載分明,用印為憑,付鮑信收執,卷付禮房存檔)。道光二十五年,前廳鄧元資重修,生員林炳垣等董理。
觀音亭:在媽宮澳。康熙三十五年,遊擊薛奎建。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廟外有放生池,隔水近山,煙波浩沓,景頗幽曠(乾隆四十六年,前廳陳銓、澎協馬蛟、溫靖、烽火參將魏大斌、遊擊黃必成、柴大紀、守備楊開春、謝恩等勸捐撤基全修。嘉慶十年,澎協王得祿、護協陳景星、遊擊聶世俊、盧慶長等捐修。光緒元年,例貢生黃學周等鳩捐重建)。光緒十年間,廟內羅漢經法夷毀掠,鐘鼓等物盡攜去。十七年,總兵吳宏洛捐銀五百元修補;剩銀百餘,置南門內店屋收租,以資香火。
地藏王廟:在媽宮澳武忠廟間壁。
真武廟:在媽宮澳。祀北極真武上帝,建於何年未詳(乾隆五十六年,前廳常明、蔣曾年、徐英、澎協黃象新、遊擊羅光昭、雷鳴揚、守備聶世俊、連高升、蕭夢熊、李光顯等捐修。嘉慶二十三年,前廳升寶、高大鏞、澎協莊秉元、遊擊江鶴、蕭得華、陳鵬飛、阮朝良重修。光緒元年董事高其華等修建)。
祖師廟:在廳治東三里許,祀清水岩祖師,以其能治病也。康熙年間建(乾隆二十九年重修。「紀略」云:康熙間有和尚從泉州清水岩到此,與人治病有神效,不取藥資,送錢米不受,去後因立廟祝之。嘉慶十六年,里人陳文、陳老等捐修)。
真人廟:一在嵵里澳,一在奎璧澳。真人姓吳名本,同安白礁人,母夢吐白龜之祥,生於宋太平興國之四年。長而學道,以醫濟人,卒封英惠侯,廟額「慈濟」。俗云大道公,所謂保生大帝也。今各澳亦多建廟。
將軍廟:在八罩、網垵澳。神無考,其名將軍嶼者,亦因有此廟,故得名焉。
大王廟:廟祀大王神,各有姓,「紀略」以為金龍大王之類,亦土神也。「府志」云:一在八罩,一在龍門港,一在通梁澳。今各澳多有王廟,而西嶼外塹大王之神,尤著靈異。凡商船出入,必備牲醴投海中,遙祀之。
土地廟:文澳廳署之西及媽宮各社甚多,亦名福德祠。
按南人尚鬼,如大王、土地之廟,澎湖十三澳所在多有。聖人以神道設教,原所不禁。茲紀其概,亦不暇一一瑣錄焉。
附考
邑有稱王公廟、大人廟、三老□爺廟者,不知何神。或云即澎湖將軍澳之神也。「舊志」云:神之姓名、事蹟無考,豈隋開皇中虎賁陳稜略地至此,因祀之歟(「臺灣縣志」)。
·公署
光緒十五年,奉文移文澳廳署於媽宮城內,就裁缺副將舊署改為通判衙門。代理通判龍景惇領項興修頭門、儀門、大堂、二堂,添修圍牆轅門,改造科房、廊房並照牆一道,共費番銀四百四十一元五角零,在城工項下撥給。署內房屋,略仍其舊,署旁添蓋化善所、監房五間,計費番銀四百一十二元七角零,於徵還民借榖價項下動支。
謹按:雍正五年改建澎湖通判駐紮文澳,就巡檢舊署略加式廓,而大局規模尚仍舊貫。署之中為、大堂三間、六柱,廣三丈五尺,深稱之。前有鞏蓬,後有板障。大堂之前,東西科房各三間。前為儀門、頭門,外為照牆。牆內豎旗桿二,左右翼以柵欄。乾隆三十一年,通判胡建偉捐廉重修,於大堂之後,立宅門及東西房,為司閽所居宅。門內為路亭,其上為二堂三間。又護房三間,東改為更房,餘仍為住室。二堂東偏廚房三間,西偏為客廳,有匾曰「品石」。廳之西院,翼以小房三。廳前有月鞏門,以通馬道。廳後有小屋二。大堂之西,小屋一間;其東為庫房,貯澎營兵餉;後有房八間,系弁兵駐守看庫之所。以上規制,皆胡倅所更造也。光緒四年,通判洪其誥修治柵欄照牆,嗣經通判李嘉棠領款三千金重建完竣。現為武營,藏器械雜物。
又按澎之腹地在大山嶼,大山之結聚在媽宮港。其地內港澄淨如湖,小島環抱,帆檣雲集,煙火千餘家,為澎之市鎮,故設營駐守,洵要地也。文澳則退處偏隅,居民稀少,較為僻陋。且文武號同城,官乃相去四、五里而遙,未免睽隔。茲移治媽宮,有數便焉:賈舶所聚,便於稽查也;官倉所在,便於防範也;兵民雜處,便於彈壓也;朔望宣講,文武會商公事,便於往來也。夫廳、縣為親民之官,而紳商者,小民之望也。今澎之紳商多萃媽宮,以廳治移此,則腹地之勢常重、官紳之跡常親,耳目切近,下情亦可時達矣。有賢吏出,宣上德、達下情,與父言慈、與子言孝,講學課士、務農通商,使疾苦得以時聞,情偽無由遁飾,眾心有所依附,而政於是乎成。
·倉庚
常平倉:在媽宮,即文倉。雍正七年定議,撥儲澎湖常平倉榖五千石。奉督憲高行司仰飭臺、諸二縣,各先撥運正供榖一千五百石,運赴澎倉;候冬成各再運一千石,以足五千石之數。續因通判王仁慮澎地潮濕,呈詳懇將撥運澎倉榖三千石仍寄儲臺、諸二邑;設遇臺郡歉收之年,杉板頭船隻無可買運,即當行令臺、諸二縣,將寄貯倉榖立速撥運過澎,隨時糶賣等情。隨奉督憲高以澎湖建倉運貯榖石一案,現准部文辦理,事關奉旨,豈容延緩。行府速行酌撥臺、諸二縣乾新上等好榖共二千石,先即運赴澎倉試貯。如可以久貯,即呈報撥運,不可令該通判因關考成、恐將來賠補,遂捏稱霉爛,以圖卸責。所以雍正七年,止據臺、諸二縣撥運到澎倉榖二千石;尚缺三千未運者,職此故也。惟是當日原議原案,因雍正九年及乾隆十年,屢遭非常風雨,科房倒塌,案卷霉爛無存,莫從查考。是以臺、諸二縣原運榖二千石,自乾隆五、六兩年前廳王詳糶解價,歷久未經撥補。至乾隆二十七年,前廳張思振未知源委,以倉貯久懸,僅就二千石之數通詳請撥,於二十八年就府倉撥運二千石歸補。續又率行詳請,增貯監榖六千石。前後兩詳,非少即多,不中窾竅,宜乎上憲之駁飭也。嗣於二十九年,准本府抄移諸羅縣檢送原案一本,始知當日原議系撥五千石之數。二十九年六月,乃再牒詳本府撥運,以符原議。於七月准批:澎倉添貯榖石,業經核議轉詳,已蒙藩憲飭令抄錄從前請貯原卷,呈送察核。當即轉移在案。應送檢查雍正年間詳題原案,備錄移送,以憑轉詳。以後如何轉詳,有無奉到憲示,未准移知,此案遂爾中止也。但改設廳員以來,生齒日繁,大非昔比。況海外要地,積貯宜充,即使運足五千石之數,尚虞其少。今於五千石之額,尚缺三千石之多,得不為之深慮乎?厥後通判胡建偉乃備文詳府,仰懇軫念海外要地,不可不為有備無患之計;查照舊卷,轉請列憲檄飭臺、諸二縣,各撥正供好榖一千五百石來澎,以足原議之數,尚未准行。又查倉內,於乾隆二十四年正月內據諸羅縣運到榖一千五百石,收貯倉內,以備平糶之用,流交在倉。三十二年十二月內,准本府關移,奉憲飭將此榖發糶,將價解府,發諸邑買補歸款。查目下米價平減,不敷買補,未敢遽行出糶,有虧成本。牒詳本府,請將現存澎倉一千五百石,抵作諸邑「遵旨議奏」案內未運澎榖一千五百石之項;在諸邑將來得免再運之費,而澎倉亦免糶解之繁。若必俟將來價貴,將現存之榖出糶解價歸還諸邑,則澎湖祗有存榖二千石,實不足為有備無患之需也。奉准府批。至應運增貯澎倉榖三千石,屢奉批駁,不得如數運貯者,皆因前廳王仁從前借潮濕推卸,不肯實貯足額之所致也。嗚呼!朝廷垂念絕島窮黎,殊恩曲被;大府奉行維謹,嚴檄交催,而有司顧泄而玩之,致令良法美意格而不行,可勝惜哉(節「胡氏紀略」)!
澎湖常平倉(即文倉)內額存平糶榖一千五百石,正供榖二千石,與「紀略」相符。此外尚有官捐榖二百二十六石,系每年官捐三石,至道光十一年止,應有此數。又溢捐榖五十七石,系從官捐之款,未經報部,歸入溢捐項下,均因卷案霉爛,無可溯查,歷任相承流接(蔣氏「續編」)。
按以上榖石,現已顆粒無存,即倉屋亦有塌者。
社倉:雍正八年,大府奏辦社榖,飭各屬官民捐輸。自九年前廳王仁捐起,至乾隆十六年分止,文武各官共捐社榖二百五十九石。是年八月,臺灣府陳關移稱:澎湖系屬臺邑,應將該廳社榖,歸入臺邑撥貯三萬石內造報,以符額數。前廳何器遂於十一月,將社榖二百一十五石碾米移澎營,抵作撥臺榖石。又於十八年將兩年分社榖八石撥縣,共撥去二百二十三石。尚存三十六石,奉文改作溢捐榖石,歸入常平倉存貯(節「紀略」)。
三水胡勉亭曰:向使何前廳能軫念民食,自應委曲詳請列憲。澎湖既屬臺邑,今臺邑社榖至三萬石之多,是臺邑處處皆有社倉,則澎湖亦不可不設;請就中撥出三十分之一來澎,亦應得一千石。在上憲仁慈,澎民均屬臺邑赤子,斷不忍令獨處向隅,未有不俯准者也。乃計不出此,將澎積社榖反歸臺邑,致令產米之地,倉有餘糧;不產米之處,反無粒貯。是誰之責耶?按當時倉榖尚多,而胡氏猶以為慮。今且顆粒無存矣,奈何!
義倉:道光十一年,通判蔣鏞勸捐義倉榖價,自捐俸錢七百千文,副將吳朝祥捐錢二百千文,在地紳民陳均哲、黃寬、紀春雨等各捐錢四百二十千文,生員陳大奎、民人李賞、陳春等各捐錢一百千文,左營遊擊邱鎮功、右營遊擊湯榮標等及各商民陸續湊捐,共得錢三千五百八十五千文。陳均哲三名,詳請議敘;餘分別給獎「尚義可風」匾額及花紅等件。自十三年起,發給支單六十九張,分各澳總理赴署承領,前去生息,年底結數報官。倘遇歉歲,預購薯絲雜糧,以濟民食。俟有盈餘,建蓋倉屋存貯,出陳易新,以垂永久。總理五年一換,由紳董舉充,以杜私弊。當時承領者,有文澳社總理辛振、媽宮市總理廖佼等,共七十三人,俱詳報在案。又給諭付義倉總董廩生蔡廷蘭、生員陳大業、吳文光、郭朝勳、徐騰等二十一人收執,分澳稽查。倘有總理侵用情弊,隨時僉稟另舉,並追出舊管母利,交新總理出具收管生息。如有狗隱不報,將來稟追無著,惟該總董事及鄉甲分賠,立有章程附卷。其慮後可謂周且詳矣。道光十九年,通判徐柱邦以義倉總理五年一換,規過五年之期,未據各董事鄉甲另舉接充,該總理亦無按年赴署算結母利,換具收管;諭飭示限核算,甚至出差究追,訖成虛額(以上採「廳案」)。
謹按蔣倅以良吏稱,其倡捐義榖至三千五百串之多,非其平日善政善教,何以得此;乃立法何等詳備,迄今竟成虛額者,其故何也?當時年歲告荒,承領者大都窮民,用救一時之急,初不計異日之追償也。因循既久,或貧民散之四方,無從取償者有之;或總理奉行不力,而地甲瞻徇情面,不肯告發者有之。夫義倉、社倉,法非不善;然貪一時之小利而掃數散給,寬之則取償無力,急之則立限追呼;而胥吏奉行不善,百弊叢生矣。夫古今無不弊之法,要在奉行之得其人。彼大邑惟正之供,承辦者不過數人,尚未易得力;況合屬十三澳,總理多至七十三人,而職司稽察者多至數十人!人各有心,而事無專責;所謂連柵之雞,不能共飛,十羊九牧,互相觀望,安望其人人盡力耶?無已有一說焉,擇市鎮高燥之地,起蓋倉廒,不惜重費,務期完固;於秋收粟賤時,向臺地買粟存貯。俟青黃不接、民食艱難時,而後照本平糶;或於極貧者,減價出買;或視孤寡無依者,量加賑濟。事訖之後,統計得價幾何,擇郊戶之殷實可靠者二、三家,領此本銀,量收其一分或五、六釐之利。轉瞬秋收又屆,仍悉數買榖收倉。如有不敷,則官民量力湊捐,以符原額。倘不能湊捐,亦當就本買榖,不必貪圖出息,致蹈前車之弊也。然此必得公正紳商而又家道殷實、好行其德者二、三人主持其事,以專責成;又必廉能之吏,時時留心提撕而警察之,方能推行盡利。不然有治法、無治人,其不至縣而無薄,或等於王氏青苗之法,轉為厲民之具者幾何。
光諸十九年,鹹雨為災。候補知府朱上泮因公來澎,體察情形,並詳閱廳乘底稿,知荒政不可不備,義倉不可終廢,旋省為陳於撫、藩兩憲,力請撥款為倡。於是通判潘文鳳捐廉一百元,紳士黃濟時、蔡玉成各捐銀五十兩,勸諭本地紳富共湊捐一千三百三十五兩五錢零;郊戶黃學周勸諭三郊合捐一百六十三兩零。署鎮王芝生捐銀三百兩,為修理倉廒之費;並諭宏字軍營官劉副將忠梁捐銀一百倆,鎮標兩營林遊擊章興、吳都司永兆、鐘守備朝鳳、熊幫帶國昌等俱割廉相助,率令部曲兵勇共湊捐九百二十四兩。通共得銀二千兩有奇,為義榖資本。就媽宮舊文倉六間、餘屋三間,修理完固;新建倉廒三間。每年出陳糴新,以黃濟時、蔡玉成等董其事。凡溫戶捐銀五十兩以上者,獎給「義舉襄成」匾額。潘通守為文以紀其事。
武倉:在媽宮澳,即從前碾支兵米之倉也。向例澎營撥哨赴臺運米,每年七千二百石,到澎儲倉,支給兵食。乾隆二十年,通判王祖慶稟稱:澎不產榖,惟藉客米販濟民食;第海疆風信靡定,每值市米缺乏,賴兩營月運兵米六百石,依期散給,互相調劑。年來每每逾期,二千兵豈能枵腹以待?查媽宮現有武倉十間,緣澎地潮濕,貯米易致霉爛,請改米為榖,先期派運。二季之榖,以一米二榖計之,凡七千二百石,存貯武倉,令文員掌管,按月碾給,於定例無違,而兵民兩益。奉兩院憲奏准議行。二十一年,通判張埰詳請改撥杉板頭商船運載,一切車船腳費,每月需錢二十五千二百文,准於司庫扣收各營截隨銀內發給。二十四年,通判王欐詳稱:杉板頭小船,赴笨運府給單到澎,似屬周折。若自臺渡廈商船,照配運內地兵眷米榖之例,令其裝運,順道到澎交卸。尚屬妥便。議准飭行(以上俱節「紀略」)。後來改用澎之尖艚船三十只運載,仍改榖為米,由澎廳向臺灣縣支領價銀,自行採買,配船至澎散給。同治間,因接濟遲延,戍兵索鬧,始歸臺縣採辦,臺廳運載,仍由澎廳發票監放。各兵俱向船艙支領,而武倉遂成虛設矣(詳見「武備略」)。又「續編」云:修「紀略」時,武倉止按月撥運兵榖,此外並無積貯。茲武倉額榖內,有添存五條云云,今則武倉久已損壞,所稱添存者,顆粒不存。仍錄其說,以資參考。
附錄「續編」五條
一、臺嘉預貯兵榖一千八百八十石。查系臺邑撥運榖九百石、嘉邑發運榖九百八十石。其何時撥運到澎,無案可稽,歷任流接。
一、裁汰兵榖二千零九十八石七斗六升。查兩營額兵丁,自乾隆四十七年起,裁兵一百四十二名,臺、嘉二縣仍照舊額配榖來澎,廳倉按年將榖截存。至五十二年起,始照一千八百五十八名撥運,除劃扣抵運外,尚存前額,以補過海預貯未運足之數,未經劃扣,歷任流交。
一、軍糈榖八百四十四石八斗九升七合六勺。查系乾隆五十二、三等年林爽文作亂,臺、嘉二縣不能撥運,請撥內地軍需米來濟兵食。至五十四年秋間起,臺邑依舊撥運截存未動軍糈米折榖三千八百一十五石八斗五合。臺邑於五十六年劃扣抵運是年兵榖二千九百七十石九斗七升四勺外,尚存前額,以補預貯未運足之數,歷任流交。
一、營中按月移存建曠米石折榖,應俟積有成數,隨時運還臺邑收倉歸款,原無定數。
一、道光七年正月起,兩營裁兵;外委一名。每月應存米六斗,按月貯倉交代造報,每月兩營尚應各支米二百七十八石四斗。再查兵榖向系臺、嘉二縣配運,乾隆五十五年改議統歸臺邑配運。
·卹政
道光六年,前廳蔣鏞謀建普濟堂,以惠孤寡廢疾無依貧民。先籌捐餅銀四百元,交媽祖宮董事,輪年生息。旋因貧民尚有住址可棲,無庸建屋。九年正月,闔澎士民共捐二百一十元,交課館連金元生息;續捐制錢四十七千五百文,出借生息;又詳准以小■〈舟古〉船一百六十五號,每年徵錢十九千八百文;撥充孤貧口糧,並所存息銀合算,可以收養孤貧三十名。每名每月大建給錢三百文,小建減十文。此外如有續報者,列為額外孤貧,注冊以次頂補。每年用存賬目,俱列印簿二本。一存署,一發房備查。似此義舉,尚望後來官紳及有力之家,繼長增高,以期實惠及民也(節蔣氏「續編」)。
媽宮街金興順、郊戶德茂號等,鳩貲買過蔡天來店屋一間,為失水難民棲身之所。址在媽宮口左畔,大小兩進,坐東向西。契面銅錢九十千文。現經修理堅固,床灶齊備,門首大書「失水難民寓處」六字,逐年輪交大媽宮金興順頭家執掌。嘉慶二十四年,經於前廳升寶任內稟官存案。
育嬰堂,在媽宮城內,前系紳士捐貲創設。監生林瓊樹董其事。嗣後歸廳辦理。所有店業及借戶租息,每月約收子錢二十六千九百餘文。又奉文每月於鹽課項下,撥出番銀五十兩,以給育嬰諸費,而養濟附焉。查光緒十八年十二月,現存女嬰三十三名;每名月給口糧八百文。凡新報者,每名賀錢六百文,裙帕二副,錢約近二百文,皆以原母養原女八個月,則截止不復給矣。計開:堂內管賬月支錢六千文;堂丁二名,月支工食二千文;書辦月支紙張銀五百文;又什費四千八百五十文。又分卹養濟院孤貧,現存孤貧一百九十名,每月每人給錢三百文。如有病故者,每名卹錢四百文,均每月造報花名清冊,送藩司、總鹽局及鎮府衙門備查。
媽宮澳西城之東北以至五里亭一帶,廢塚纍纍。舊有萬善同歸大墓二所,一為前協鎮招成萬建,一為晉江職員曾捷光建,皆在觀音亭邊。光緒四年,同安諸生黃廷甲招各郊戶捐修。又在石厝東西畔修建男女室各一。其在石厝左近者曰安樂壇、曰東塔壇、曰西負新舊墓、曰東塔後舊大墓。其在觀音亭北者曰萬善墓。又於石厝西拾取遺骸,築成大墓四所,編為福、祿、壽、全四號。於西城土地廟東畔,築成大墓二所,編為富、貴兩號。其零星荒墳之暴露者,皆重加修築(有碑記)。一在尖山鄉、一在林投(按同治十二年,生員洪純仁、職員蔡榮賢鳩貲重修,建萬善祠於側)。西嶼竹篙灣叢塚濱海,每壞於風浪。道光二十年里人修築,咸豐三年再修,光緒三年重修。北山義塚,一在後藔灣。其地濱海,凡海中漂屍、無主遺體,皆叢葬焉。一在瓦銅港埔,為各澳交界處,附近各社貧民多渴葬於此。八罩網垵澳義塚,光緒五年修。
謹按:卹政若普濟堂、育嬰堂,皆加惠小民,與義倉、社倉,事同一律,故連類並載。至鹽政,則取於民有經,與賊役漁課,均系國家維正之供,自宜列於「經政」門之次;閱者當分別觀之。
·澳社
「禹貢」曰:『九州攸同,四隩既宅』。「釋文」云:『隩與澳同,水隈也』。蓋言九州底定,凡水隈之地,皆可安而居。澎湖人民,依水為家,傍涯作室,非澳而何哉?若夫社,即內郡所謂坊里是也。澳社之與坊里,名異而實同。自康熙二十二年平台而後,招徠安集,以漁以佃,人始有樂土之安,而澳社興焉。其時澳僅有九,至雍正五年,生齒漸繁,又增嵵里、通梁、吉貝、水隈四澳。統計有三澳,分為八十二社,備列於左(節「紀略」)。
東西澳:媽宮社(光緒十三年建造城垣,改設總鎮署。以舊協轅為廳署,兩營各官衙署暨廳倉、街市在此。內港為商哨灣泊之所)、文澳社(距廳城三里,舊名暗澳。舊廳署暨文石書院在此)、小案山社(陸路六里)、火燒棚社(陸路一里半)、紅木城社(陸路二里)、大案山社(陸路五里)、東衛社(陸路五里)、蚱腳嶼社(陸路六里)、西衛社(陸路四里)、后窟潭社(陸路三里)。
嵵里澳(雍正五年,從東西衛分設。北風時可泊船隻):嵵里社(距廳治陸路一十九里)、風匱尾社(陸路二十二里)、井仔垵社(陸路一十八里)、豬母落水社(北風時可泊船,陸路一十六里)、雞母塢社(陸路十三里)、鎖管港社(陸路十三里半)、鐵線尾社(陸路十二里)、菜園社(陸路五里)、石泉社(陸路四里)、前寮社(陸路四里)、虎井社(水程二十里)、桶盤社(水程十六里)。
林投澳:林投社(距廳治陸路十二里)、雙頭掛社(陸路八里)、烏嵌社(陸路九里)、隘門社(陸路十里)、尖山社(陸路十六里)、文良港社(陸路二十里,即龍門港)、大武社(陸路九里)、西溪社(陸路十一里)、東石社(陸路十里)、港底社(陸路九里)。
奎璧澳:大城北社(距廳治陸路七里,舊有紅口城。今其址已廢)、紅羅罩社(陸路十二里)、湖西社(陸路十六里)、湖東社(陸路十七里)、南寮社(陸路二十里)、果葉社(陸路二十五里)、北寮社(陸路二十三里)、白猴坑社(陸路二十一里)、青螺社(陸路十九里)。
鼎灣澳:鼎灣社(距廳治陸路十里)、西寮社(陸路十里)、中寮社(陸路十里)、潭邊社(陸路九里)、港仔尾社(陸路七里)、水窟社(陸路十二里)、土地公前社(陸路十三里)、沙港社(陸路十三里)、港底社(陸路九里)。
以上五澳,共五十社,總名大山嶼,為澎湖諸島之主山。至廳署,陸路可通(惟虎井、桶盤系隔海小嶼,非舟不至)。
瓦硐澳:瓦硐港社(距廳治陸路二十六里)、中墩社(陸路十四里)、城前社(舊有前代銃城,今基址亦廢,陸路十九里)、港尾祉(陸路十九里)、后寮社(陸路二十七里)。
鎮海澳:鎮海社(距廳治陸路二十二里)、港仔社(陸路二十四里)、小赤嵌社(陸路二十五里)、岐頭社(陸路二十八里)。
赤嵌澳:大赤崁社(距廳治陸路二十九里,舊有紅口城,故名赤嵌。今基址無存)、鳥嶼社(水、陸四十五里)。
通梁澳:通梁社(距廳治陸路三十里)、太倉仔社(水、陸二十八里,出空青)。
以上四澳、十三社,總名北山嶼,在大山嶼之北;中隔一港,潮退陸路可通。
吉貝澳:吉貝社(距廳治水程八十里,舊有砲臺,相傳前代所築,今址亦無存)。
右吉貝一澳,孤嶼也。為大山嶼極北地,北山各澳在其南。嶼北海中藏沙線一片甚長,最稱險隘。雍正五年,從鎮海分設,另為一澳。
酉嶼澳:(在大山嶼之西,出產文石。「西嶼落霞」,臺郡八景之一)、內塹社(一名內垵,距廳治水程二十里,北風泊船之處,文武汛口在此)、外塹社(一名外垵,水程二十二里。此山頗高,兩垵俱築砲臺。又有石塔一座,夜必燃燈,臺、廈往來船隻,皆視為標准。亦北風泊船之處)、緝馬灣社(水程十五里)、小池角社(水程十六里)、大池角社(水程十八里)、二嵌社(水程十七里)、竹篙灣社(水程二十二里)、合界頭社(水程二十三里)、后螺社(水程二十五里)、橫礁社(水程二十五里)、小門社(水程二十八里)、大果葉(水程十五里,無村落,系海濱上水馬頭)。
右西嶼一澳,中分十一社。其地頗高,凡臺、廈往來船隻,必以此嶼為標准。
網垵澳:網垵社(距廳治水程五十里)、將軍澳社(水程五十里,南風時停泊之處,有文武汛口)、西吉嶼社(水程八十里)、東吉嶼社(水程八十里)、嶼坪社(水程七十里)、大嶼社(水程一百里)。
水垵澳:(雍正五年從網垵澳分設):水垵社(距廳治水程五十里)、花宅社(水程五十里)、花嶼社(水程七十里)。
右網垵、水垵暨各小島,合為八罩嶼,乃大山嶼極南之地,水路險要,在汪洋大海中。
護按澎湖各澳八十餘社,惟媽宮一社分為東、南、北三甲,人煙稠密。他如西嶼之小池角,尚有千餘家,而吉貝、后寮、赤嵌、南寮、網垵等社,或五、六百家,或有三、四百家。餘多零星小社,又或隔海懸絕。脫令一旦有事,則欲其守望相助,勢既難於遙及,又不可行堅壁清野之法;此守澎之難,不難於以兵守之,而難於聯絡島民使之人自為守也。且民之困苦自安者,特無事時耳;倘或誘之以利,孰不趨之如騖?況彼外嶼之人,不識詩書、不諳大義者哉!然則收其心而用其力,斯於事有濟;養其身以收其心,斯群力可用;誠不易之論耳。
又按「府志」,於澎之澳嶼,參錯並列。不知嶼者,海中孤島;而澳必有社,如內地之都、圖、里、保也。或一島分為數澳,或數小嶼合為一澳,「紀略」頗能分析而考核,或有未當,今一一緒正之。
·街市
澎地磽瘠,不產百物,凡衣食器用,皆購於媽宮市。而媽宮諸貨,又皆藉臺、廈商船、南澳船源源接濟,以足於用;則通商惠工,實守土者之要務也。兵燹而後,建城設鎮,百堵皆興,街市亦間有更易。茲以採訪所及,志街市如左。
倉前街(今改為善後街)、左營街、大井頭街、右營直街、右營橫街、太平街(在祈福巷口)、東門街、小南門街、渡頭街(又名水仙宮街)、海邊街(當鋪一家,近已歇業)、魚市(在媽祖宮前,俗稱街仔口)、菜市(在媽祖廟前,系逐日趕趁,無常住舖店)。以上皆在媽宮市。鹽館(媽宮市設大館總辦,其赤嵌社、吉貝嶼、八罩、網垵澳,俱分設小館)、油車(媽宮暨蚱腳嶼、暗澳底、風匱尾、東衛、湖西、菜園、西嶼各社俱有之)、鹹魚行(販運鹹魚往臺,在緝馬灣、嵵里、八罩等社)、染房(湖東西、東石、菜園、鼎滯俱有)、西嶼外塹海邊(有小舖數間,「紀略」云:媽宮市外如文澳、大赤嵌、小池角、網垵等處,間有雜貨小店,或一、二間而已,不成為市也。此外十三澳別無馬頭,市鎮及墟場交易之處,澎之民亦苦矣哉)!
·橋渡
水仙宮渡:舊渡口經城垣遮蔽,其渡頭移在附近小南門外,復於大南門外築一官商碼頭(凡文武官員,均於此碼頭登岸)。
湖西橋:在湖東、西二社中間,來往必經之處。
蟳蠊汐石堤:過中墩有淺水可涉,復由此石堤至北山社(嘉慶間舉人辛齊光重修)。
中墩上下澤石橋:在大山嶼之北與北山交界,中隔一水,過鼎灣渡頭,由此澤始達北山各社。上澤舊有橋名永安橋,有碑,年久字跡難辨。光緒乙酉間,增生陳維新、里人陳尚賢集貲添築數尺。下澤舊無橋,同治間,方外柯光明招同紳士鄭步蟾、黃步梯,捐貲添築上半段石梁,留下半未築,以便舟楫。每潮退時,行人猶有病涉者。丙戌春,尚賢同廩生許棼暨棼叔父子嚴、媽宮諸生林維藩等,鳩集數十金為倡;尚賢又偕其族議蓮洲、長澤,於臺南募得百金,再築下半段石梁。司其勞者,鼎灣社耆老洪誠一及倡人之尚賢也。既成,名繼安橋。橋低而平,潮近便於行人;潮漲並無礙於舟楫,亦善舉也。棼為文刻石紀其事。
規制考總論
余觀澎地廢置沿革之始末,而慨前代之左計也。自隋文之世,內地已知有澎湖。其時閩荒且未盡闢,何論海外;然已有中國民矣。嗣是地靈盡洩,利盡東南。考有宋泉州守臣真德秀,嘗經略料羅,以防澎湖。元、明皆旋置旋棄。若湯和、周德興、俞大猷輩,且境外置之;卒委為鯨鯢窟穴,以作沿海大患。履霜堅水,其來久矣。脫令當時疆吏留意規畫,由澎而暫次至臺,招徠生聚,不特沿海貧民可資利賴也;即宋、明末造,君若臣流離海嶠,猶將倚為退步,何至躑躅舟中,而窮無所往哉。幸鄭氏祖孫始能入而經營,後乃舉而歸附。然猶延至三世,久而後平,則地利使然也。今則屹然巨鎮,與閩海桴鼓相應,安危攸系,又豈得因澎地狹小而洩而視之。是以考其建置之始,宮室街衢井里之規,與夫興學造士之制,後之君子,將思患預防;則綢繆牖戶,尤在收拾人心,以固無形之磐石。人心既固,斯地利可憑,其庶幾緩急有備乎!
●澎湖廳志卷三
經政
戶口
賦役
雜稅
鹽政
度支
蠲政
·戶口賦役雜稅鹽政度支蠲政
國家深仁厚澤,遍及遐陬。臺、澎賊稅,皆從輕歛;而澎地則輕之又輕,視內郡所徵,不及十之一、二。近又於漁舟網罟等稅,概從蠲免;而是地設官、設營,每歲賠累以三、四萬計。天子之加惠於海外小民,可調至周且渥矣。雖然,踐土食毛,宜明上下之義,故涓滴薄徵,必加論列,以見累朝煦養之恩與疆吏宣化承統體卹之厚。覽是編者,尊親忠愛之心,亦可油然生矣。為「經政書」第三。
戶口
澎湖初入版圖,舊額凡五百四十六口。康熙五十年編審,澎湖新增民丁一百二十六,時猶附於臺邑也。雍正五年,臺灣縣撥歸澎廳收管,凡六百七十二口。乾隆二年編審,共增人口一百二十八。迨二十七年編查,實在二千七百五十二戶,成丁男婦一萬一千九百三十八口,幼丁一萬二千一百十七口(以上見「臺灣府志」)。至乾隆三十二年後,通澎十三澳,共人戶二千八百零二戶,男女共二萬五千八百四十三丁口。內惟東西澳、媽宮市為戶共四百七十有奇,男女四千六百有奇;西嶼、林投次之;而吉貝僅六十四戶,其最少者也(具載胡氏「紀略」)。至道光八年,編查保甲煙戶冊,共八千九百七十四戶,男婦大小共五萬九千一百二十八丁口。內惟東西澳、媽宮市得一千三百九十七戶,八千八百四十四口,蓋官商所聚之地,故煙戶尤多也(據蔣氏「續編」)。每澳各設澳甲數人,以徵收錢糧。或一社一人,或一社數人。如南藔一社四姓,則設澳甲四人以分理之。惟於媽宮市設一保長,於水仙宮設文口,以稽查船隻;而各澳另設地甲以救護商船之失事者,則亦順其土俗,因地制宜,無嫌歧異也。近時澎民多渡臺謀生,來往靡定;然續有滋生,較前為盛。茲開列如左:
計開十三澳戶口
東西澳:一十一鄉,計八千八百一十二丁口。
嵵里澳:一十二鄉,計七千九百七十四丁口。
林投鄉澳:一十鄉,計七千九百五十四丁口。
奎璧澳:九鄉,計七千二百二十九丁口。
瓦硐港澳:六鄉,計四千九百七十六丁口。
鎮、吉二澳:六鄉,計四千九百九十五丁口。
鼎、通二澳:一十鄉,計五千五百六十七丁口。
大赤崁澳:一鄉,計一千三百一十二丁口。
西嶼澳:一十鄉,計九千零十五丁口。
水垵澳:三鄉,計二千一百七十七丁口。
網垵澳:七鄉,計七千五百三十丁口。
以上十三澳,總計六萬七千五百四十丁口。
附考
澎湖人戶、丁口,屆編審之年,遵照章程實力查審,除故增新,總歸實在。其增益丁口,則為盛世滋生,永不加賦。又於「請編臺地保甲等事」案驗奏准:每逢歲底造報民數之期,將臺地戶口開明四柱,與內地另立一條,匯摺奏報。每年將一十三澳人戶編列保甲,給予門牌,親行查點一次。其民皆土著,並鮮移居別地及別地流寓來澎,與他郡遷徙靡常者,情形迴殊。且地皆平衍,無崇嶺密林可以藏奸聚匪,人亦安分,頗稱易治。官斯土者,隨其俗而勿擾焉,如荀子所云睹驅雞而得御民之術也。則民安物馴,戶盛丁增,久之不成富庶之域也哉(胡氏「紀略」)!
清查戶口一節,所費不多,而潛消內匪。但任之書吏,最滋擾累,必慎選各鄉正人,專以責成,官又親自巡查,則一鄉一邑之賢否,悉注於冊,舉目可以周知;要在出以實心,乃有實政。否則幾何不視為空文也(「胡文忠遺集」)。
晉江施襄壯侯曰:『查自故明時,原住澎湖百姓,有五、六千人;順治十八年,鄭成功由廈門挈去三萬有奇;康熙三年,鄭經又挈去六、七千』云云。按此皆其分住臺、澎者也。但澎地開闢最早,自隋時陳稜略地至此,已有民居稠密之說,何以康熙初舊額僅五百餘口?蓋鄭氏竊據,以厚歛朘其生;劉國軒負嵎,以峻法毒其眾;兵燹而後,凋殘甚矣。我朝休養生息,垂二百餘年。考「府志」:乾隆初,編審人丁,已增二十倍之數;「紀略」稍有增益;至「續編」道光八年丁冊,則較「府志」又增三倍。及今復逾前數矣。然前者土薄為患,今則地力經營已盡,遂有人滿之患;其不能不外出謀生者,時勢則然也。
·賦役
東西澳:正額地種三石零五升、溢額地種一石四斗八升、新收地種一十一石七斗六升三合。又新收地種一百畝零六釐四毫五絲(正額杉板二只、溢額杉板八只、首報杉板八只、新收杉板三只、溢額尖艚二只、新收尖艚一只、新收小繒二口)。
嵵里澳:正額地種十石二斗、溢額地種七斗、首報地種三石五斗、新收地種六石二斗四升。又新收地種一百三十九畝三分六釐九毫四絲四忽(正額大網十二口、首報大網四口、新收大網二口、正額小滬二口、溢額小滬七口、新收小滬一口、正額小網十口、新收小網二口、溢額小繒二口、首報小繒一口、新收小繒五口、正額杉板八只、溢額杉板二十九只、首報杉扳三十五只、新收杉板五只、正額尖艚一只、新收尖艚一只)。
通梁澳:正額地種八石四斗四升、新收地種一石一斗。又新收地種三十五畝三分四釐六毫七絲五忽(正額杉板三只、溢額杉板八只、首報杉板五只、新收杉板三只、正額小滬二口)。
鼎灣澳:正額地種十二石三斗六升、溢額地種二石三斗九升、新收地種五石八斗八升。又新收地種一百零九畝五分零八毫七絲五忽(正額杉板五只、溢額杉板八只、首報杉板七只、溢額尖艚一只、新收尖艚一只、溢額小繒一口、新收小繒一口、正額小滬一口、溢額小滬七口、新收小滬一口半)。
赤崁澳:正額地種二十三石六斗九升五合六勺、溢額地種七石二斗三升、新收地種六斗九升。又新收地種二十畝零七分零五毫七絲五忽(正額杉板十三只、溢額杉板三十只、首報杉板三只、新收杉板二只、首報小繒一口、正額小滬四口)。
林投澳:正額地種一十七石六斗、溢額地種一石二斗四升、新收地種七石八斗。又新收地種一百三十三畝二分五釐八毫三絲(正額杉板七只、溢額杉板二十只、首報杉板十六只、新收杉板十一只、正額大網二口、溢額大網二口、溢額尖艚一只、溢額小繒二口、首報小繒二口、新收小繒九口、溢額小滬二口、新收小滬三口)。
西嶼澳:正額地種十四石三斗五升、溢額地種五石八斗零六合七勺、首報地種十二石六斗八升。又新收地種一百二十四畝八分三釐二毫五絲(正額杉板八只、溢額杉板二十九只、首報杉板六只、新收杉板十只、正額尖艚一只、首報小網十五口、新收小網九口、新收小泊網一口、正額小滬四口、溢額小滬十口、新收小滬七口)。
奎璧澳:正額地種二十一石八斗六升、溢額地種三石六斗五升。首報地種一石五斗、新收地種四石三斗四升。又新收地種一百三十八畝一分三釐八毫(正額杉板八只、溢額杉板十三只、首報杉板十五只、新收杉板十四只、溢額尖艚一只、新收大網二口、溢額小繒四口、首報小繒一口、正額大滬一口、正額小滬二口、溢額小滬二口)。
網垵澳:正額地種四石三斗六升、溢額地種四斗八升、新收地種一石二升。又新收地種四十六畝一分二釐零七絲五忽(正額杉板十五只、溢額杉板十只、首報杉板十三只、新收杉板十九只、正額大網一口、新收小滬一口)。
水垵澳:正額地種三石九斗九升、溢額地種一石三斗四升、新收地種一石。又新收地種三十七畝五分二釐四毫五絲(正額杉板九只、溢額杉板十四只、首報杉板三只、新收杉板十一只、溢額尖艚三只、新收小繒二口)。
鎮海澳:正額地種十三石五斗九升二合、新收地種六斗七升。又新收地種三十四畝三分八釐五毫(正額杉板七只、溢額杉板十七只、首報杉板三只、溢額泊艚一只、正額泊網二口、溢額小繒一口、新收尖艚一只、正額小滬一口、溢額小滬三口)。
瓦硐潮:正額地種十八石四斗四升、溢額地種二石二升、新收地種二石一斗九升。又新收地種四十一畝七分一釐零五絲(正額杉板十一只、溢額杉板十七只、首報杉板十只、新收杉板三只、溢額尖艚一只、溢額小滬三口、新收小滬二口、首報小繒一口、新收小繒二口)。
吉貝澳:正額地種七石一斗六升、溢額地種一石七斗、新收地種二斗六升。又新收地種二十畝一分八釐二毫五絲(正額杉板一只、溢額杉板十七只、首報杉板三只、新收杉板五只、正額大滬一口、正額小滬四口)。
通澎計石起科地種共二百五十三石三斗零七合三勺(每石折地七畝四分七釐五毫,共折地四百五十畝零八分八釐五毫一絲五忽零八纖二沙),每石徵銀四錢二分,共徵銀一百零六兩二錢八分九釐零六絲六忽。通澎計畝起科地種共九百八十四畝一分四釐七毫二絲四忽,每畝徵銀五分六釐一毫八絲,共徵銀五十五兩二錢八分九釐三毫五絲。通共杉板五百二十只(每只徵銀四錢二分,共徵銀二百十六兩四錢)。通共尖艚十五只(每只徵銀八錢四分,共徵銀一十二兩六錢)。通共小繒三十八口(每口徵銀八錢四分,共徵銀三十一兩九錢二分)。通共大網二十五口(每口徵銀三兩五錢,共徵銀八十七兩五錢)。通共小網三十六口(每口徵銀一兩七錢五分,共徵銀六十三兩)。通共大泊網二口(每口徵銀一兩二錢六分,共徵銀二兩五錢二分)。通共小滬六十九口半(每口徵銀四錢二分,共徵銀二十九兩一錢九分)。通共大滬二口(每口征銀八錢四分,共徵銀一兩六錢八分)。通共舶艚一只(徵銀四錢二分)。小泊網一口(徵銀六錢三分)。
以上通共年徵正額、溢額、首報、新收地種、船、網、繒、滬等銀六百零九兩五錢二分七釐(以上本「紀略」。按「紀略」於正、溢、首、收各條瑣瑣碎錄,似有深意存焉。今船網雜稅雖除,仍存舊額,使知考證云)。
——以上舊額。
澎無水田,不產米榖;以地種徵賦,仿同安下則園之例,每畝徵銀五分六釐一毫八絲,不徵秋米。其船、網、罾、滬等項,即內郡之漁課,總入正供項下徵解。光緒三年春,裁船、網雜稅等級。惟正之供,祗有此數。茲備列於左:
澎湖十三澳現徵賦額
東西澳:額徵地種二十九石零三升八合。應攤不敷地種一石六斗二升七合五勺;又攤未入額正耗銀一兩五錢五分六釐七毫;應徵祭祀項下正耗銀二兩零八分三釐二毫;又徵小■〈舟古〉船七十七只(每只年徵餉錢三百文,下同)。以上共徵銀:一十九兩五錢八分五釐九毫六絲。又徵小■〈舟古〉錢七千七百文。
嵵里澳:額徵地種四十石零一斗八升五合。應攤不敷地種二石二斗五升二合二勺;又攤未入額正耗銀二兩一錢五分四釐二毫一絲;應徵祭祀項下正耗銀一兩零四分一釐六毫;又祭孤項下正耗銀五兩二錢零八釐。又弭盜項下正耗銀五兩七錢二分八釐八毫;又徵小■〈舟古〉船八十八只。以上共徵銀:三十六兩一錢九分九釐九毫五絲四忽。又小■〈舟古〉餉錢八千八百文。
林投澳:額徵地種四十四石九斗六升七合。應攤不敷地種二石五斗二升零二勺;又攤未入額正耗銀二兩四錢一分零六毫;應徵祭祀項下正耗銀三兩一錢二分四釐八毫;又弭盜項下正耗銀三兩一錢二分四釐八毫;又徵小■〈舟古〉船四十五只。以上共徵銀:三十三兩三錢五分三釐五毫四絲四忽。又小■〈舟古〉錢四千五百文。
奎璧澳:額徵地種四十九石零二升。應攤不敷地種二石七斗四升七合四勺;又攤未入額正耗銀二兩六錢二分七釐八毫四絲;應徵祭孤項下正耗銀一兩五錢六分二釐四毫;又弭盜項下正耗銀五兩七錢二分八釐八毫;又徵小■〈舟古〉船三十二只。以上共徵銀:三十六兩八錢三分八釐零九絲。又小■〈舟古〉錢三千二百文。
鼎灣澳:額徵地種三十四石零六升。應攤不敷地種一石九斗零八合九勺;又攤未入額正耗銀一兩八錢二分五釐九毫;應徵祭祀項下正耗銀五錢二分零八毫;又弭盜項下正耗銀二兩八分三釐二毫;又徵小■〈舟古〉船二十一只。以上共徵銀:二十三兩一錢三分三釐七毫三絲。又小■〈舟古〉錢二千一百文。
通梁澳:額徵地種一十四石六斗七升。應攤不敷地種八斗二升二合二勺;又攤未入額正耗銀七錢八分六釐四毫二絲;應徵祭祀項下正耗銀一兩三錢零二釐;又徵■〈舟古〉小船一十只。以上共徵銀:一十兩零一錢四分四釐三毫六絲四忽。又小■〈舟古〉錢一千文。
赤嵌澳:額徵地種三十四石三斗七升二合。應攤不敷地種一石九斗二升六合四勺;又攤未入額正耗銀一兩八錢四分二釐六毫;應徵祭祀項下正耗銀五錢二分零八毫;又祭祀項下正耗銀一兩零四分一釐六毫。以上共徵:二十二兩二錢八分零一釐六絲八忽。
瓦硐澳:額徵地種二十七石九斗九升。應攤不敷地種一石斗六升八合七勺;又攤未入額正耗銀一兩五錢零五毫;又徵小■〈舟古〉船一十三只。以上共徵銀:一十六兩八錢七分一釐零二絲四忽。又小■〈舟古〉錢一千三百文。
鎮海澳:額徵地種一十八石九斗六升二合。應攤不敷地種一石零六升二合七勺;又攤未入額正耗銀一兩零一分六釐五毫;應徵祭祀項下正耗銀二錢六分零四毫;又弭盜項下正耗銀一兩零四分一釐六毫;又徵小■〈舟古〉船一只。以上共徵銀:一十二兩七錢三分一釐三毫四絲四忽。又小■〈舟古〉錢一百文。
吉貝澳:額徵地種一十一石五斗九升六合。應攤不敷地種六斗四升九合九勺;又攤未入額正耗銀六錢二分一釐六毫三絲;應徵祭祀項下正耗銀一兩五錢六分二釐四毫;又弭盜項下正耗銀一兩零四分一釐六毫;又徵小■〈舟古〉船一十只。以上共徵銀:九兩五錢九分三釐四毫九絲八忽。又小■〈舟古〉錢一千文。
西嶼澳:額徵地種五十六石三斗八升三合。應攤不敷地種三石一斗六升;又攤未入額正耗銀三兩零二分二釐五毫五絲;應徵祭祀項下正耗銀三兩一錢二分四釐八毫;又祭孤項下正耗銀五錢二分零八毫;又弭盜項下正耗銀二十六兩八錢二分一釐二毫;又徵小■〈舟古〉船一百零三只。以上共徵銀:六十四兩四錢五分一釐七毫一絲。又徵小■〈舟古〉錢一十千零三百文。
網垵澳:額徵地種一十一石六斗三升。應攤不敷地種六斗五升一合八勺;又攤未入額正耗銀六錢二分二釐五毫;應徵祭祀項下正耗銀八兩八錢五分三釐六毫;又弭盜項下正耗銀五兩二錢零八釐;又徵小■〈舟古〉船三只。以上共徵銀:二十一兩零七分一釐六毫三絲六忽。又小■〈舟古〉錢三百文。
水垵澳:額徵地種九十一石三斗五升。應攤不敷地種六斗三升六合一勺;又攤未入額正耗銀六錢零八釐五毫;應徵祭祀項下正耗銀二兩零八分三釐二毫;又弭盜項下正耗銀三兩六錢四分五釐六毫;又徵小■〈舟古〉船一十五只。以上共徵銀:一十二兩五錢七分零七絲二忽。又小■〈舟古〉錢一千五百文。
通澎額徵地種共二百四十六石四斗九升九合七勺,又代徵臺邑地種一百五十九石二斗五升七合五勺,二共地種四百零五石七斗五升七合二勺。每石應額徵正耗銀五錢二分,共銀二百一十兩零九錢九分三釐七毫(每石折地七畝四分七釐五毫。按「紀略」稱每石徵銀四錢二分者,耗羨在外故也)。通澎應徵未入額錢糧正耗銀一十八兩六錢零四釐(內加經管飯食銀一兩九錢九分四釐)。通澎應徵祭祀項下正耗銀共一十九兩二錢八分六釐四毫(加經管飯食二兩零六分六釐四毫,續報船、網、滬、繒不入報升內者)。通澎應徵祭孤項下正耗銀共一十兩零三錢四分八釐八毫(加經管飯食銀一兩一錢零八釐八毫)。通澎應徵弭盜項下正耗銀共四十九兩一錢五分六釐八毫(加經管飯食銀五兩二錢六分六釐八毫)。通澎應徵安字號小■〈舟古〉船四百一十八只,每只每年徵一百文,共錢四十一千八百文(「續編」云:每只年徵一百二十文)。
合共年徵正雜餉銀三百一十八兩八錢二分五釐七毫。又小■〈舟古〉船餉錢四十一千八百文(以上據光緒三年「廳案」)。
——以上新額。
向來定例:人丁五年編審一次。凡鄉紳、舉貢、生員得免一身,餘謂之當差人丁。每丁科里徭銀。康熙五十二年恩詔:征收丁賦,但據康熙五十年丁冊,定為常額。續生人丁,永不加賦。澎湖由臺灣縣撥轄,原有六百七十二丁。丁銀照康熙二十二年,每丁徵銀四錢七分六釐。至雍正五年,撥歸澎廳管轄,共徵銀三百一十九兩八錢七分二釐。六年,內地丁銀改為隨田辦納,澎湖未有奉文。乾隆二年,奉旨著照臺灣四縣之例,每丁徵銀二錢。共徵銀一百三十四兩四錢。九年,臺灣老民于化龍等,呈請臺地丁銀照內地一體隨糧辦納。十二年,巡撫陳奏准,以通郡之丁銀,勻入通郡之田畝,酌量勻收,永免光丁苦累。澎湖原系臺灣縣屬,人丁歸併該縣造報,其丁銀撥歸臺邑田畝勻徵,豁免本處地糧攤派,永沐皇仁之寬卹,抑何幸哉(參「臺灣府志」、胡氏「紀略」)!
——以上丁役。
謹按:祭祀、祭孤、弭盜各款及不入額錢糧,均有園地、船網條目,即各有主可徵,並非如水沖沙陷、產去名存,不得不行攤派也。縱有一、二小船破壞不整並其家流亡、無從按徵,因而攤派鄰里以取盈者,亦事所或有;然何至攤派十三澳無業之戶,使人人受累哉!以今所聞,小■〈舟古〉錢及未入額網、滬等項亦既按額徵收,而糧胥冊籍又有應攤不敷地種、應攤未及額名目,其勻派各社者,則又不僅冊中二者而已。以致應納之戶,亦觀望不前。其頑愚不知大義者,且因地棍把持推諉,甚或以已經奉豁為詞,則更出於理法之外矣。夫奉豁之糧,永遠裁革,本廳並不發出串票。且既開列明示各澳,安有復徵之理?若夫不在奉豁之內者,各有主名可徵。為數雖微,而為本廳公事所需用,又豈容推諉不納哉?此等奸徒,公然為梗,殆亦訪責所當及者乎。然則何以得其平?曰:無亡猿而災木,無一牛而兩皮。有業有主者,按戶給串、按業徵糧;倘有一、二倒戶,責令該親賠納。其在正額之外者,或竟詳請豁免,尤為仁至義盡也。又按澎湖一廳,賦歛之輕,幾欲甲於海內。自康熙二十二年始入版圖,附於台灣縣轄,至雍正五年間始設廳治;其由臺邑撥歸澎湖廳管轄者,僅地種一百五十九石二斗五升零,徵銀六十六兩八錢零耳。臺屬皆徵粟,惟澎地徵銀。考胡氏「紀略」所載:通澎地種,合之船、網、罾、滬等銀,計六百零九兩五錢二分七釐。而所列一十三澳正額、溢額、首報、新收之數,瑣瑣分別。迨道光初,蔣氏「續編」亦僅稱:續報小案山升科銀四兩七錢,小滬、小繒、小網雜稅四十八兩二錢有奇;又續徵尖艚十五只,流交弭盜項下小船八十八只;又續查小■〈舟古〉船三百六十五只。此外別無首報、新報者。蓋即有續墾,而零星磽確,不能生榖,自難以報升,則地實為之也。查近時檔案所列正、雜各項,與前未盡符合。隨徵耗羨銀則有八十一兩六錢一分有奇,小■〈舟古〉船餉項四百十八只,又伸銀二十七兩八錢六分有奇。統計全年徵收亦不過七百八十九兩五錢八分七釐六毫而止。茲豁免四百餘兩,則裁減已逾其半矣。夷考閩省賦額,輕重有差;而自有廳、縣以來,從未有如澎廳賦法之薄而又薄者也。或者謂有地不輸賦,則百榖不豐;且是區區者,亦使小民知有上下之義。其說是也。第以澎海雨露最少,若鹹雨一作,則寸草無存。乃向來荒凶屢告而民氣安靜如故者,豈非百年來薄賦輕徭、休養蘇息,所以淪浹其肌膚者為有素歟!夫寬一分之追呼,則培一分之元氣,又安得為其少而忽之耶。
·雜稅
光緒三年,奉豁船、網、繒、滬錢糧,系報部額徵之款。其後來零收各款,因未入額,故未經報部。歷任地方官詳請准作地方公事之用,為數無多,系不在奉豁之內,仍與地種一律徵收,以支應諸費。茲將各款列後:
未入額不報部錢糧款目:杉板船二十七只(以下每只每張應徵若干,悉依前例)、大網三張、小繒九張、小滬半口、尖艚船二只。以上共徵未入額正耗銀三十一兩二錢九分。除撥補缺地種一十八石二斗八升七合、大網一張、又補代徵數內大網一張,共一十四兩六錢八分外,尚餘一十六兩六錢一分,徵解府庫。
額徵祭祀項下錢糧款目:小滬六口半、杉板船三十三只、小泊網一張、小■〈舟古〉船四百一十八只。以上共徵祭祀正銀一十七兩二錢二分,為春、夏、秋三次天后祭費(隨加耗羨二兩零六分六釐四毫,徵解府庫)。又安字號小■〈舟古〉錢,四十一千八百文,報撥二十千文,為風神、龍神祭費。又撥二十千零二百文,給孤貧口糧。餘錢一千六百文,列存交代。
額徵祭孤項下錢糧款目:杉板船二十二只(正銀共九兩二錢四分、耗羨一兩一錢零八釐八毫)。以上共徵祭孤正耗銀一十兩零三錢四分八釐八毫,為上、中元二次祭孤之費。
額徵弭盜項下錢糧款目:杉板船八十八只、小滬半口、小繒二張、小網(?)二張、小網(?)一張、小泊網一張。以上共徵弭盜正銀四十三兩八錢九分,耗羨銀五兩二錢六分六釐八毫。合共四十九兩一錢五分六釐八毫。留給講生庫書忤作各一名、斗給二名。每名年給工食銀六兩。餘銀為卹賞難民之用。
·鹽政
澎湖向食臺鹽,由本府官收官賣,與內地鹽商迴別;故行鹽之人,不曰商而曰販也。自雍正六年,前廳王仁官運行銷,每年額銷五千石。九年第二任通判梁樟,以官運不便,乃歸販戶運賣。時有韓國柱,給照承辦。嗣後販戶更易,由臺灣府具結認銷,移知本廳辦理。凡販戶運到鹽觔,必請廳員查驗,鹽與引相符,然後准其盤收上倉。每升定價小錢五文五毫,毋許私抬短秤。其運銷數目,由廳按月造報。如有缺額,令該販賠課。廳有督銷之責,應飭差協同販丁巡查私販,仍不許藉端滋擾。至每年鹽課奏銷,系本府專辦,無與澎廳考成之事。乾隆三十年,知府蔣允焄詳准,增添一千石,飭販戶陳必竣,自乙丑年為始,每年認銷額鹽六千石。厥後遞添至萬餘石,並何時仍歸官辦,無案可查。咸豐四年六月,署臺灣府朱移稱:澎湖向來銷鹽一萬三千石,得價五、六千元,為戍兵加餉。緣奸棍販私,守口兵役包庇,致官鹽減銷,課餉日絀。且該處設立三館,民間買鹽,用錢解課換銀,極其掣肘。若徑解錢文,既妨民用;營弁請領加餉,又須從郡配船載往,反多周折。不如撥歸本廳,就近運銷,將鹽錢兌抵營餉,較為兩便。隨發告示十道到廳,署通判冉正品盤交三館現鹽,於七月二十一日開館。每鹽一觔,減價一文。因吉貝澳從前每年銷鹽八百石,邇來並無赴館買食,飭澳差立押該澳各戶赴館買鹽。時赤嵌館有以八十五、六觔為一百觔者,將掌櫃之人,嚴行申飭。咸豐十年間,知府洪毓琛任內,始將鹽課改歸澎營暫理,由副將派人販運,每年銷鹽一萬三千三百石。即將兌項撥作加餉。時有奸民陳永寬,承辦減折觔兩,擅作威福,小民苦之。是後銷額遞有增減。現行之額,系每年配銷一萬一千二百五十石,應納正課六、八銀五千四百元。後又增納鹽釐一千一百二十五元。其本協衙門另有規禮,不在此數焉。
咸豐十一年十二月,通判韋濂申府稱:前任張署卒因兌抵營餉稍遲,兵丁恃眾兇鬧,是以改歸營中辦理;請仍歸廳辦,以符舊制。不准。同治四年十一月,閤澎鄉耆呂邦等呈稱:澎湖鹽務,自販戶而歸官辦,自官辦而歸於廳署兼理,民皆稱便。迨咸豐十年,營弁始請歸營辦理。武弁本非刑訊衙門,一辦鹽務,應嚴拿私販;一有疑似,即酷索株連,不便有三:查閩省定制,各處鹽務,皆由文員經理。至武弁職在巡防操練,未有兼理課務者,請備詳列憲,將鹽課仍歸廳辦,以紓民困云云。通判俞紹照據情代稟道憲。同治十一年間,又經通判劉邦憲將情形稟明道府,皆未准行。光緒十年,巡道劉以副將兼辦課務,諸多未便,飭令澎湖紳士承贌,照舊納課,令通判催繳課項。又准澎館每年加銷二千石,年出一千元,充入文石書院。最後議定,每年提出番銀五百元,充入書院,以資經費,永著為例。十三年上臺准總鎮吳之請,以課務仍歸武營兼理。其書院經費五百元,每年撥充如故。
附考
臺、澎皆食郡治館鹽,而竹塹海口虎仔山可晒私鹽,故館丁時時訪拿鹽梟,動輒列械相斗,然不能絕也。若澎湖四面皆海,小島錯列,其地斥鹵,處處可以晒鹽;而其民則皆食官鹽,無敢私晒者。現時以每年鹽價為澎營加餉,而法令愈峻矣。然澎地館鹽八十斤,賣銀一元,鹽色灰黑,殊遜內地;且澎民以海為田,得魚則需鹽孔亟;而風信不常、或暴風不已,海船有數月不至者;倘郡鹽接濟稍缺,則無以為醃魚之用,而民受其病,故不若民間自晒之為便也。夫今日而欲興澎海之鹽利,斯事體大,實不易言。然有可行者,其法:令民間各佔地晒鹽,丈量區分、收其正課,以敷加餉之費;而嚴查出口,免使溢灌他處,以符定制。若內地偶爾缺鹽,海船來運者,必有明文方許出口,官為查驗,收其釐金,以益帑項;而不立定額,是於變通利民之中,仍寓嚴畫界限之意也。至於郡治館鹽,亦不患無銷售之處。蓋內山以東,生番食鹽,皆奸民接濟;若能開越界之禁,聽民佔地自墾,官為經理,他日漸闢漸廣,民居稍密,恐郡治館鹽不敷其食耳。且澎湖地皆磽瘠,僅產地瓜雜糧,偶爾荒旱,則束手而仰待賑濟。若鹽利可興,即肩挑貧民亦可稍獲工資為生活之計,又何必蹈常襲故,坐令貨棄於地、人廢其力,而不急為之所哉(「東瀛紀事」)。
·度支
澎湖廳每年額徵代徵地種、船、網、滬、繒正銀六百零九兩五錢二分七釐。應坐支武廟祭費銀一十八兩;本廳俸薪銀六十兩;額設門子二名、皂隸一十二名、馬快八名、民壯二十名、轎傘扇夫七名,計四十九名,每名年給工食銀六兩二錢,應支銀三百零三兩八錢。合共應支正項銀三百八十一兩八錢。此外實應起運銀二百二十七兩七錢二分七釐,每年批解臺灣府庫(以上本「紀略」)。自光緒三年起,奉文豁免船、網、滬、繒等項正銀三百零九兩一錢九分外,實剩額、代徵地種正銀一百七十兩零四錢一分八釐,支俸食等項,尚不敷銀二百一十一兩三錢八分二釐。又全年養廉銀五百兩,向在澎湖耗羨項下留支銀七十一兩一錢七分七釐(「紀略」云:七十三兩零八分三釐。又在臺灣縣支銀四百一十二兩四錢七分七釐,又於彰化縣支銀一十二兩零九分六釐。乾隆二十九年,詳定各員捐廉百分之一幫助貧員路費,應捐銀五兩解赴臺灣府,實支銀四百九十二兩六錢五分六釐)。
茲除地種項下尚隨徵耗銀二十兩零四錢五分零一毫六絲外,尚不敷廉銀五十兩零七錢二分六釐八毫四絲。總共實不敷銀二百六十二兩一錢零八釐八毫四絲。以上各款,均系按季支給。澎廳缺分瘠苦,無別款可以挪移,經前廳蔡麟祥牒請臺府籌款,按季撥給。又查額支養廉內,坐派臺邑解給銀四百一十六兩七錢一分七釐,署缺扣半九四折,實應銀一百九十五兩八錢六分一釐六毫八絲八忽,向來並無申解,歷經各前署廳牒請劃抵解款。現在雜餉奉豁,代徵留支,起運無款,應請飭縣按季解廳,以資辦公。奉批:不敷存留銀兩,經匯案詳請,就裁剩兵米穀價,分別撥補其應支臺邑養廉。此外臺邑年有代劃廳中一成減廉及缺廉等項,扣算抵還外,如有餘銀,即行提支解還。業經行令遵辦。
·蠲政
光緒三年,巡撫部院丁奏免臺屬雜稅;澎湖奉文豁免船、網、滬、繒等項正銀、又奉豁代臺灣縣徵收雜餉銀統共四百二十二兩七錢三分。並飭將三年上忙給發截串,克日吊回銷毀。其已徵雜餉銀項,發還原戶,出示永遠裁革。茲將條目列後:
小衫板船三百六十只,每只應徵正銀四錢二分。尖艚船二十七只,每只應徵正銀八錢四分。大網八張,每張應徵正銀三錢五分。小網三十三張,每張應徵正銀一兩七錢五分。小網一張,應徵正銀八錢四分。小繒二十五張,每張應徵正銀八錢四分。小滬五十五口半,每口應徵正銀四錢二分。以上共豁免正銀三百零九兩一錢九分。
又豁免代縣附徵錢糧款目:衫板船九十七只,每只應徵正銀四錢二分。尖艚船五只,每只應徵正銀八錢四分。大網一十六張,每張應徵正銀三兩五錢。大滬二口,每口應徵正銀八錢四分。小滬二十口,每口應徵正銀四錢二分。泊網二張,每張應徵正銀一兩二錢六分。以上共豁免正銀一百一十三兩五錢四分。
謹按:澎湖僅有地種及船網等餉,向來皆作正款徵收,為數無幾。除存留支銷外,按年起運解交府庫者,亦不過三百餘兩;而養廉不足,仍向臺邑撥給。茲所豁者,皆正款也。至如乾隆間,革免魚規,系水提衙門私收,並非正供之比。其從前因災緩徵,亦非永遠豁免,故皆另載於「祥異」門,庶免夾雜之異。
經政書總論
傳曰:「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明乎財生於土,而人賴此土也;財生於人,而賦由是出也。夫臺、澎皆海中島嶼,乃臺號土腴而澎皆貧薄。何歟?蓋其地無水源之利而有鹹雨鯉風之害,其限於天者,誠無可如何矣。然而可耕之園不下千餘頃,而每歲賦斂不及三百金;我朝薄賦輕徭,以卹窮荒之赤子,如此其至也。偶值偏災,則泛舟賑卹,大吏之軫念民艱以濟一方之窮困者,且有加無已也。繼自今生斯土者,尚其守法急公以奉於上,區區徵賦固無難完納。要所以相維相系者,則不止此。是必尊親共戴、大義夙嫻,父勉其子、兄率其弟,無事則各勤生業、有事則守望相助,固其枌榆,即以固國家之邊徼也。作其禦侮,即以作大吏之腹心也。於以奠半壁於海疆,輔兵力之不足,用紓朝廷南顧之憂者,道在是矣。澎民性本質樸,室家相守,耳不聞敲朴之聲,目不睹催科之吏,出作入息,帝力胥忘,蓋涵育於恩膏者久矣。其亦念累朝寬大之恩,而思得當以報也乎!
●澎湖廳志卷四
文事
學校(附賓興試館)
書院
選舉
·學校(附賓興試館)書院選舉
澎雖未立學宮,而歲科兩試,由廳扃門校藝,錄送提學道,例給衣巾,則亦略如中學之制矣。至於書院培養人才,以輔儒學之不逮,而在澎所關為獨重。今則師生膏火、束脩及祭祀、賓興經費亦已裕如;雖其款項猶歸官辦,而苟措理有人,亦何難徐求經久之方,以善持其後哉!究之既履其地,當顧其名;修舉振興,是所望於留心文教者。為「文事略」第四。
學校
澎湖舊隸臺邑,遠隔大洋,童生應縣、府試及道試,往返動逾半載,資斧維艱,裹足不前,至有皓首窮經,不得一預童子之試者。乾隆三十二年,通判胡建偉,擇文理稍優者資其盤費,再三勸諭,僅有九名應試。是科入泮者已有三人。旋據歲貢生呂崑玉等呈請就澎考試,造冊送道,牒府備案;援照南澳之例,免其縣、府兩試,仍附入臺灣學額,憑文取進。詳准部咨議行,於乾隆三十二年丁亥科考為始,另編澎湖字號,歲科取進名數在臺邑額內,士林稱便。澎人之得以預試者,自胡卒此舉始。由是人文聿起,甲乙兩科相繼連掇,與臺郡代興,至今綿綿勿絕。民思胡公之德,宜其祀於文石書院,尸而祝之,久而不誼也。時澎湖無廩生,保結責成本廳,查照煙戶門牌。凡入籍二十年以上、有田墓廬舍,方准應試道考。乃著臺學廩生,保結識認,俟澎籍補廩有人再歸就近保結。後因澎廩缺人而臺廩遠隔大海,乃由澎之增生暫行保結。道光七年,巡道孔昭虔詳准廣額,澎湖依舊另號。每次取進,定額二名,撥入府學,不在臺邑額內。道光九年,巡道劉重麟,又撥府學一名。自是每次額進三名。查邇來臺屬人士,因捐助軍資、團練出力,遞廣入學名額;澎人雖無捐助軍資,而團練屢經出力,乃獨抱向隅,何歟?惟徐中丞備兵臺灣時,以澎童文理較優,多撥府額二名,共進五名,士林感其惠;而不著為例。即近年設學之議,亦未准行。考澎童赴試者,雖僅百餘人,然文字皆系本色,並無槍替之弊,似較有實學。論者謂,即仿照徐中丞定額,取進五名、別立廳學,亦未為過。而建文廟明倫堂於媽宮,以肅仰瞻而生觀感,未始非教化之先資也。
按鳳山縣學文童,亦祗二、三百人;而每歲取進,合之撥府者有二十人。以澎較之,相懸甚矣。澎童應試,雖僅百餘人,然以遠隔大洋,盤川難辦,不赴試者亦多;則寬為取錄,以惠海外士林,誠維繫人心之先務也。澎湖村社皆有蒙塾,系民間自延蒙師以教童蒙,脩金厚薄不等,各從其俗,與臺灣番社之社學異矣。胡通守建偉任澎,仿陳榕門之法,每歲於二月中旬,傳齊澎屬社師,考較一次。並仿程純公之法,因事下鄉時,親詣塾館,將兒童所讀之書,正其句讀。若教之不善者,則易置之;其勤而得法者,旌獎之。童子能背書、能解說並能熟誦「聖諭廣訓」者,給與紙筆,以示鼓勵。儒吏雅化,迄今猶播為美談。至於義學,向來未設。光緒三年,劉通守家驄於媽宮、文澳各設義學一所,捐廉以作脩金。未幾劉去,而義學亦罷。竊澎島十三澳內,每社皆有蒙塾,書聲相聞;而每年脩金,少者僅一、二千文;故雖貧民亦送其子弟入塾讀書,兩三年始行改業。是村塾甚廣,無庸另設義學也。惟書院經費雖裕,膏火無多,無以為鼓舞之資,則籌之尤其要者耳。
賓興試館(附)
道光二十二年,通判王廷幹飭舉廩生陳玉珩、生員陳大業等勸捐賓興款項。七月,瓦硐港監生張騰賚、生員黃春桂,各捐餅金五百元,共一千元,均交生員葉清瀾經手生息。每科鄉試,每人給銀二十元。每年底開造四柱清冊,送官查核。
道光二十六年,通判鄧元資勸捐小賓興公項,為每科生童赴郡應道試之資。生員張對揚、監生張騰賚各捐五百千文;監生劉元成捐左營街瓦店二座,價錢二百二千文,繳契存案;鄧卒倡捐一百千文;監生黃元基、合興號各捐二百千文;餘數十千不等。合計二千五百餘千文,交生員陳國棟經理生息,約每次人給三千文,以作考費,系抽利錢散給。餘剩利錢,為書院膏火,年底造冊送官查核。現左營街店尚存,撥歸總董經管。
光緒十一年,通判程邦基清釐書院舊欠,起蓋店屋收息,以充諸費。每科鄉試賓興,就院項內提出三百元或二百元,為士子鄉試盤費,按名勻攤散給。惟小賓興一款,尚待籌議。
澎湖試館,在臺灣郡治(土名二府口),乾隆間,前廳胡建偉解任後,在臺捐建。內兩進各一廳二房,右邊護厝房五間,額曰「澎瀛書院」,為應試諸生公寓。內祀前廳黎溶。道光二十九年,就小賓興項下,抽出銅錢一百千文修理。光緒五年,增生陳維新添建敬字亭;但屋宇多圯,宜亟籌修建也。
省垣會館,同治初年,訓導魏緝熙(臺灣人),因澎湖紳士蔡繼漸辭退銀號領回之項,先挪四千元,就省垣南臺買地創建臺澎會館;而以捐題之款歸還母銀。於是臺、澎諸生應鄉試者,甫登岸時,得以休息,行李鹹稱便云。
·書院
乾隆三十一年冬,通判胡建偉准貢生許應元等之請,捐建書院於文澳西偏(距廳治三百餘步),至次年孟夏落成。中為講室三楹,祀有宋、周、程、朱、張五子;前則頭門三間,中架魁星樓;後為堂三間,中祀文星;左右兩間,為山長住處。東西耳舍各十間,為諸生肄業之所,榜曰「文石書院」。文石,澎產也;其石五色繽紛,文章炳蔚,故取名焉。又撰學約十則,以教諸生。五十五年夏,壞於風災,知府楊廷理來澎撫卹,諭通判王慶奎鳩資修葺。嘉慶四年,通判韓蜚聲捐廉重修,改建魁星樓,以後堂作講堂三楹,額曰「有志竟成」。二十年,通判彭謙就院後再建五間,以祀文昌。道光元年,通判蔣鏞重錄學約,鋟板懸講堂東西壁。七年秋與協鎮孫得發、遊擊江鶴等捐廉倡修,自為主講,以修金充工資。九年春,改建魁星樓於巽方,取文明之象;文昌祠移前一丈。添蓋拜亭。督工者生員呂作屏、勸捐者生員王雲鵬等。十年冬落成,距胡公創建之年,已周甲矣。並詳請撥餉籌款生息,春秋祀文昌,敬用太牢;丁祭日動用書院生息,用少牢,並祀胡、韓二公。以後雖屢經修葺,而前進及耳舍,久年倒壞。光緒元年,董事生員蔡玉成,邀同紳士陳維新、許樹基、黃步梯、蔡榮賢等重議修建,以後進文昌祠規模稍狹,議抔而廣之。時連年秋收豐稔,士民踴躍樂捐。有郊戶職貢黃學周,首捐三百兩,為翻蓋後殿之費。於是協鎮吳奇勳、通判唐世永、劉家驄及郊戶殷戶,各捐重貲(時舉人鄭步蟾、監生林瓊樹、武生高其華,捐修魁星樓甫畢,亦附焉)。玉成復多方勸募,共得二千餘兩,及與步梯、榮賢及步梯之子諸生濟時在院督工,寒暑不輟,至二年冬落成;規制宏敞,棟宇一新。後殿添蓋兩旁精舍,左邊祀胡、韓二公並前倅蔣鏞、王廷干祿位。其講堂中廳,祀制字倉聖。又於外庭建惜字亭。時院中經費支絀,賓興膏火不給,玉成多方籌畫以延山長,親赴臺灣道劉稟請,籌撥經費;而賓興膏火始裕。光緒年間,通判程邦基,於城內建程朱祠,於是山長皆寓祠內。惟春秋祭祀,至書院行禮而已(碑記見「藝文」)。
謹安:書院經費既裕,則官師月課,自可扃門考試,俾盡一日之長,方有裨益。至從前辦理經費,專責總董一人;其賢者固足以有為,無虞掣肘;不賢者流弊亦多。但前此皆現錢分借各紳商;轉瞬間人事變更,使總董無徙追索耳。今則課項店稅,皆年款年清,不患本銀之侵蝕也。惟查內地院項一歸官辦,胥吏無不舞弊者。如廈之紫陽,前車可鑑。計莫若擇公正紳矜三、四人,酌定畫一章程,使輪年董理,以賬目送官存查,亦經久之道也。
學約十條(前通守胡建偉撰)
一曰重人倫。古者庠序學校之教,皆所以明人倫也。是人倫者,非教者之所最重,而為學者之所必先也哉?試思人生那有一日不與五倫之人相周旋?聖賢那有一言不與五倫之理相發明?孟子曰:『規矩,方員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又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朱子「鹿洞條規」,首列『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之目,以為學者學此而已;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則所以學之也。若夫修身、處事接物之條,皆在所後焉。蓋人倫之理,命於天則謂性,率於性則謂道。性與天道,乃學問之大原;而其實不過於人倫日用之間,各盡其當然之實,自可以為天下後世法。如「中庸」一書,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言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於無聲無臭至矣,無以復加矣。而其中之得力,則實在三達德,以行五達道,以馴至乎其極而已,豈有他哉?然人倫固在所重,而孝為百行之原,則又五倫之本也。人能善事父母,必篤於兄弟,和於妻子。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至性厚者,朋友亦不薄,以至明察天地,通於神明,光於四海;何一而非孝之所推暨乎?倘身列宮牆而門內多慚,至性滋薄;以視反哺之烏、跪乳之羊,物且不如矣,安望其忠君、信友、親親、長長也哉?清夜自思,何以為人,何以為子,更何以謂之學者?可不惕然而知所重耶!
二曰端志向。志者,心之所之也。凡人心之此之彼,志必先為之向道,而後心乃從之而往也。如行路者欲往東,志必先向東而去;欲往西,志必先往西而行。是志之有向,正如射者之有鵠也。故學者之志,未有所向不端而可以有為也。「禮」曰:『一年離經辨志』。蓋言童稚就傅之年,必先使之志向先端,而後可以漸進,以至於智慮通達,而為大成之候也。即如孔子,至聖也,亦必自十五志學,而後能從心所欲不踰矩。朱子曰:『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之不立,直是無著處』。世人讀書,不志道德而志功名,所向已差了。況所稱功名,亦只是科第耳,官爵耳,非真欲建功立名以垂不朽也。以富貴為功名,富貴之外,復有何來?趨向不端,宜其所學皆非也。毫釐之差,千里之謬,正在於此。今生童中盡有穎異之資,止是志向不專,為習俗所染,未能捭脫。即勉強從學,或作或輟,口耳之功且難,更何有於心性之學?光陰坐廢,卒無成就,殊可惜也!試觀漢儒董仲舒下帷發憤,潛心大業,三載不一窺家園。宋范文正公斷齏劃粥,勤學勵學,做秀才時便以天下為己任。此何等志向也,爾諸生可不勉哉?
三曰辨理欲。凡人莫不有性;性,即理也。性發而為情,情動而欲生焉。此危微之介,聖、狂之分也,而可不辨乎哉?劉子云:『煙生於火而煙鬱火,冰生於水而冰遏水。故煙微而火盛,冰泮而水通;性貞則情銷,情熾則性滅。是以珠明而塵埃不能附,性明而情慾不能染也』。又曰:『將收情欲,先歛五關』。蓋言五關不破,則五德不得而入也。即如孔子論人,必先從富貴貧賤說起者。夫人必能於富貴不處,貧賤不去,則取舍之分明;取舍之分明,斯存養之功密;庶可漸至於終,食不遺仁,而造次顛沛必於是也。學者果能於此間辨得明、守得定,壁立千仞之上,何難與聖賢同歸也哉!「東莊學約」有云:『米鹽妻子,庶事應酬,以道心處之,無非道者。苟使縈懷豪傑,志氣不難因以捐盡。彼如應舉一事,在明理者,入場赴考,認題作文,不過將平日之學養,發聖賢之道理;至於取中與否,則聽其在天,毫無僥倖之想。今人則一團欲心,入場必思詭遇。擬題濫本,無所不至。朱子曰:非科舉之累人,人自累科舉耳』。又云:『居今之世,雖孔子復生,亦必應舉。豈能累孔子耶』。天理人欲,同行異情有如此者,可不辨乎?
四曰勵躬行。呂獻可嘗言:『讀書不須多,讀得一字,行得一字』。伊川程子亦嘗曰:『讀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蓋讀書不力行,只是說話也。今人生聖賢之後,凡我身之所未行者,皆古人之所已行,而筆之於書者也。故誦讀時,不可看做書是書、我我,書與我兩不相干。必如朱子所云:『須要將聖賢言語體之於身』。如克己復禮、如出門、如見大賓等事,須就自家身上體覆,我實能克己復禮、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為有益。又如顏子所云:『未知養親者,欲其觀古人之先意承顏、怡聲下氣、不憚劬勞以致甘軟,惕然慚懼,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觀古人之守職無侵、見危授命、不忘誠諫以利社稷,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驕奢者,欲其觀古人之恭儉節用、卑以自牧、禮為教本,敬為身基,瞿然自失,斂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觀古人之貴義輕財、少思寡慾、忌盈惡滿、賙貧卹匱,赮然悔恥,積而能散也』。引而伸之,推而廣之,事事皆本古人之成法做去,即讀得一句、行得一句矣,不亦躬行實踐之君子也哉。
五曰尊師友。傳道解惑,莫重於師;勸善規過,必資於友。是師友者,乃人生德業之所藉以成就者。「書」曰:『主善為師』。又曰:『師道立,則善人多』。「禮」曰『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師友顧不重哉?孔子云:『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蓋言子賤能尊師取友,以成其德,故夫子稱之也。考之古人,未有不尊重師友者也。即如宋賢楊龜山、遊定夫,侍伊川程子之側;程子偶瞑坐,楊、遊二子侍立不去。程子既覺,門外已雪深三尺矣。古人之尊師重道,有如此者。至於朋友,朱子所謂『五倫之綱紀』者是也。人或於君臣、父子、夫婦、昆弟中,有難言之隱、不白之情,積成嫌怨;得一良友,為我排釋,為我解紛,委曲周旋,維持調護,俾得相好如初,其有益於人者,更為不淺;況乎勵行勤學、質疑問難、讀書作文,無一不取證於友。其所系之重,又有如此者。「詩」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信然乎?乃世之人,無尊師之誠心、取友之實意,視師友如過客路人,豈不可哀哉!極其所謂尊師者,亦不過厚修脯、隆節儀,以此為敬而已;其於尊德樂道,則概乎未之有講也。待朋友雖極深情厚貌,亦僅以酒食往來為親密,笑言通脫為莫逆而已。求所謂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者,則又安在也。爾諸生當以古人自待,以今人為鑑也。
六曰定課程。「記」曰:『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智慮通達,謂之大成』。此古人為學次第法程也。矧今人欲學古人,而可無法也哉?孟子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課程者,即匠之規矩也。欲讀書也,課程可不定乎?而課程之法,則莫有善於程畏齋分年月日程之一法也。其法本末兼該,體用具備。陸清獻云:『此非程氏之法,而朱子之法;非朱子之法,而孔、孟以來教人讀書之法也』。其尊信有如此者。今院內仿依此法,令諸生各置一簿,以為每日課程記。本日讀何書、何處起止,或生書、或溫書,並先生所講何書,午間何課、夜間何課?一一登記簿內,從實檢點,不得虛張濫記。積日而月,積月而歲,歷歷可考,工夫有常,自然長進。每五日又於已熟之書,按簿抽背一次。或余於公事之暇到院,亦按簿抽背,以驗其生熟。如有從頭至尾,背念一字不忘者,即給送紙筆之資,以獎其勤能。倘有妄自開寫簿內,背念不熟者,即申飭示罰,以為怠惰者儆。至於作文,每十日作文一篇、五言排律詩一首。夏日則策一道。務須盡一日之功,以完此課,不許繼燭給燭。平日用功,以看書、讀書為急,不比場前要多作時文,以熟其機也。每日講書後,要看書,先將白文理會一遍,次看本注,次看大全等講章。如此做工夫,則書理自可漸明。四書既明,則經學便勢如破竹矣。
七曰讀經史。經,經也;史,緯也。學者必讀經,而後可以考聖賢之成法,則亦未不讀史而後可以知人論世者也。是十三經、二十二史,非學者所必讀之書而為學問之根柢者哉?今國家取士,鄉會第二場,試經義四篇,所以重經學也。至於第三場,多有以史事策試者。史學亦何嘗不重?是經之與史,有不容以偏廢者也。自世之學者,以讀書為作文,而設如薛文清所云,學舉業者,讀經書只安排作時文科用,與己原無相干,故一時所資以進身者,皆古人之糟粕;終身所得以行事者,皆生來之氣習,與不學者何異?然此等讀書,雖無心性之益,猶有記誦之功也。惟近來場中擬題一件,最為惡陋。其不出題者,忽而不讓;即出題之處,亦不過略曉大意,僅能敷衍成文而已。更有剽竊雷同,即章句亦多茫然也。本經如此,他經可知;又安望其兼讀諸史以為淹通之儒耶?但人之質性不同,敏鈍各異,概令其服習熟讀經史,亦非易事。然亦有法焉,可以序漸進也。則莫如仿歐陽文忠公限字讀書之法,准以中人之性,日約讀三百字,四年可讀畢「四書」、「五經」、「周禮」、「左傳」諸書。依此法做去,則史亦可盡讀也。亦惟勤者能自得耳。學者苟能如朱子所云,抖擻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如此著力去讀,則又何書不可盡讀耶?寧第經史而已哉?
八曰正文體。文所以載道也;穠纖得中,修短合度,莫不有體焉。是體也者,文之規矩准繩也,而可不正乎?今朝廷取士,重科舉之業,文取清真雅正。上以是求,下以是應,固已文無不約,體無不正矣。平淡濃奇,各具一體,均堪入彀。至於膚淺卑弱之文,雖不中程式,然此等文字,如人生質微弱,病在剽末,元氣未曾傷損;服以湯劑,飼以梁肉,自然日就強壯,猶可以為完人也。惟有一種艱深怪僻者,以妄誕為新,以畔道為超脫,何異病入膏肓、外強中乾;縱有扁和,亦豈能為救藥也哉?凡此者,皆托名江西派之一說以誤之,遂日復一日,沉溺而不知返也。夫江西五子之文,或意在筆先、或神遊題外,自成一家機杼;然按之題位、題理,依然一絲不亂。此文之所以可貴而可傳也。今人既無此本領,但剽竊險怪字句,以塗飾耳目,牛鬼蛇神,欲以欺人,適以自欺而已。然余以為欲正文體,更當先正題目。如欲出搭題以試學人之靈思妙緒,亦不得過為割裂,以致首尾不貫,上下無情。近見坊本,率多牽如兩馬之力,與齊饑等題。學者遇此,亦安得不無中生有,支離附會耶?是何異策泛駕之馬,而欲其範我馳驅,按轡和鈴以遊於康衢九達之上,豈可得哉?
九曰惜光陰。人生百歲三萬六千日,光陰盛矣;而其中年可以讀書,則自七、八歲至三十歲,僅有二十二、三年而已。即陸槎亭「分年讀書之法」所言,自五歲至十五,十年誦讀;十五至二十,五年講卷;二十五至三十五涉獵;亦總不出三十年之外也。讀書之日,寧有幾乎?孔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又曰:『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蓋人至四十、五十,血氣漸衰,精神日減,眼目近花,記性亦絀。「禮」言:『四十而仕,五十服官政,未聞此時而始向學者也』。余觀今人讀書暴棄者固多,姑待者亦復不少。謂今日不讀有明日,今年不讀有明年,不知眼前一刻,即百歲中之一刻也。日月其除,揮戈難返,嗟何及矣。今年書院落成,爾諸生萃處其中,晝則明窗淨几,夜則熱灼焚膏,真有讀書之樂矣。正宜勵志潛修,及時勉學,斷不可群居燕坐,三五閒談,以致耗費精神,荒度時日也。若遇芳辰令節,放假一日者,亦是玩物適情,所以暢發其天機之一;如樊遲從遊於舞雩,不忘崇德之問,則遊亦豈能廢學也哉?至家中有事,或日久歸省,亦人情之常,不能免也;但必回明先生,告假登記簿內,限日回銷,總不得有逾五日之期。昔樂羊子遠學來歸,其妻乃斷機相戒。婦人尚且知學如此,倘無故頻頻告假思家,不惟見怪於師友,亦且有愧於婦女;安可以有限之光陰而漫不加珍惜也歟?
十曰戒好訟。昔人有言:餓殺莫做賊,氣殺莫告狀。夫賊者,害人之名。人而為賊,鄉評之所不齒,國法之所不容,賤惡極矣。而告狀者似之。亦以告狀之人,虛辭架陷,敗人名節,傾人身家,與賊無別。事異情同,所以深著其害,而重以為戒也。即如「易」以天水名訟,卦義外剛內險,或前剛而後險,或彼剛而此險,兩不相下,而訟以興焉。是好訟之人,未有不剛險者也。人而好訟,大抵其人必貪暴而尚氣,機械而詭詐。率其剛險之性,明則舞文弄法、暗則射影含沙。或恃己之健訟,而顛倒是非,或唆人之爭訟,而混淆曲直;深文以期其巧中,構釁以圖其重酬。無知者稱為訟師;有識者鄙為訟棍。此等人品,實鄉黨之鬼魊,而名教之罪人也。縱或法網偶疏,時有吞舟之漏,即天地神明,亦斷不為之少寬也已。試以訟事言之,告狀時,每日衙前伺候;或官府出署,欄路下跪;或坐堂放告,則階前俯伏。官呼役叱,靦顏忍受,其苦一也。如或不准,又須再告。倖而准理,出票時承書掯勒,萬狀刁難,乃下氣怡色,委婉順從,過於孝子之事父母。及至差役到家,則有接風酒、下馬錢,恭迎款待,甚於賢賓嘉客。一有不當意之處,則飲爾酒,發爾風,無所不至,其苦二也。及至臨審,一切保鄰詞證又需供養,酒樓茶館任其燕遊;百計逢迎,總欲藉其左袒。又有派堂雜費,一班衙頭皂快,如餓虎逢羊,必無生理。非遇廉察之官,身家必至立破。且俟候聽審,自辰至酉,寸步不敢遠離;驚心吊膽,忘饑失食。若遇衝繁地方,職官因公他出,又須收牌別示,十旬一月,未有定期,其苦三也。至於審後,水落石出,輕則戒飭,重則問擬,有何好處而樂為此耶?爾諸生讀書明理,心氣和平,既無剛險之性,倘有非禮之加、橫逆之投,情遣理恕,何難渙然冰釋。即或萬不得已,務要申訴官長,而據事直書,仍不失忠厚之道;則有中惕之吉,而無終凶之訟。慎毋恃官府待我厚而奔走公庭,毋恃衙門為我熟而鑽謀蠹吏。守臥碑之訓,而一意詩書;品端行潔,誰不愛敬之。苟其不然,即使爾諸生身為職官,見此等好訟之人,有不疾而惡之者幾希矣。
續擬學約八條(主講林豪撰)
一、經義不可明也。士君子窮經,將以致用;必能明其義蘊,斯識見定、理解精、持論有本有末,以之用世,自無難處之事。如漢儒以經義決獄,以「洪範傳」推度時事,均能吻合。故先哲謂「論語」半部可治天下,非卮言也。治經者,必先讀「注疏」,擇精語詳而歸於一是。若場屋與考經解,則以眾說為波瀾而以御纂及朱子說為主腦。朱注雖為所尚,要當分別觀之。如「周易」宜習漢學。其尤著者,若虞氏義一書,為國朝惠定宇、張皋文諸家所闡發,尤為漢「易」入門之徑。大都以六爻之變動,陰陽之錯綜,先明其數。故治「易」者,必有圖畫,猶「春秋大事表」、「輿地」,皆有圖說,以明其方向,於天下大勢、遠近強弱,方了如指掌。他如「毛詩小序」,必不可廢。若能會萃眾說而自抒新義,亦可以參備一解。大抵「六經注疏」,經御纂折衷,固已燦然大備;然聖賢理道,本屬無窮,如近世江慎修之「鄉黨圖考」、閻百詩之「四書釋地」,皆足以專門名家,補前賢所未備。學者會而通焉,可也。
一、史學不可不通也。三史之學,一曰正史,若馬、班之書是也。一曰編年,若「通鑑綱目」是也;一曰紀事,若榖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是也;其他「三通」、「地志」等書,皆史家之支流,涉獵焉可也。夫史書浩如淵海,苦難遍讀,故治史者,必自朱子綱目始。其法每閱一代之史,則設一簿,擇其事之要者、論之精者、字句之典雅者,自抄一本。或計一年所閱,擇其辭尤浹意者,隨手摘錄,粘於壁上,以便朝夕熟覽。至歲終,揭起分類,抄成一本。年年如是,有三益焉:一可知古今之事變,人品之賢否;一可識史家筆法,與義例之異同;一則典雅字句,隨意摘出,可為行文之取資挹注,更覺靡盡。凡此皆讀子、史百家之良法也。然讀書尚友,必能知人論世,故有時讀至疑難之事,試掩卷思之,設身處地,當如何處分?而後觀古人究如何處分。其增長智識,尤不少焉。
一、文選不可不讀也。「昭明文選」一書,為古學之總匯、詞賦之津梁。自唐以來,如老、杜猶教兒熟精選理,豈得難讀而置之?即如京都江海等賦,字多奇僻難通,無妨節取。他若屈子之「騷」,武侯之「表」,「春秋」、「毛詩」之「序」,蘇、李、陶、謝之詩,皆出其中,宜擇其明白易曉數十篇,自抄一過,朝夕吟詠,以為根柢,則出筆自可免俗矣。昔人謂做秀才者,胸中目中無「綱目」、「文選」二書,何得謂秀才哉?蓋惟習此二書,則胸中乃有古人,而筆下方能超出時人耳。
一、性理不可不講也。我朝儒臣所輯「性理精義」,皆採擇有宋先賢五子之學,若「通書西銘」及「太極圖說」,詞旨深遠,皆理學之至精者也。而湘鄉羅忠節公澤南,即本周子主靜之學,衍為兵法,故生平戰功彪炳。其門下弟子,類能起而捍大難、踣大憝,亦皆本其師說。蓋是書所賅甚廣,苟能明其一義,推而出之,亦足以開物成務。學者但本性之所近,擇其辭義可通者讀之,當有領會,亦無庸纏死句下,瑣瑣較論心性,致與膠柱刻舟者等誚也。
一、制義不可無本也。昔人謂制藝之佳者,不從制藝來;試帖之佳者,不自試帖來。若但能就制藝、試帖以求,則詩文未必能工。蓋胸中無數千卷書,安能獨出手眼,下筆沛然?雖復極力摹擬時墨、鋪排塗附、學其套數,初閱雖有機調,細按之不過合掌雷同,無一語從本心中流出,奚貴其為文哉?至於題有層次,前後不可凌躐也;題有神理,一字不放過也。典題用經義,貴能融化;理題靠朱注,貴有洗發手法。題尤要聯貫有情,補側得宜。能如是,是亦足矣。先儒云:文以載道。又云:時文代聖賢立言。雖不敢執此以律時賢,亦安敢不力求實學,而取法於上哉?
一、試帖不可無法也。自乾隆二十二年,文場始加試帖一首,排比聲韻,法至嚴密。一字不葉,則前功盡棄,可不慎歟?即如結韻、抬頭、頌揚,系應制之體,不得已而用之。若全篇頌揚,澎士每喜用之,尤不可解。此體無足討好,而最易惹厭,似不必輕用為當也。能為古近體詩者,其試帖雖不甚工,亦不致有塵俗氣。大抵試帖之上者,莫如「有正味齋」,而九家詩次之,七家次之。要必汰其不合時式之作,而選其尤佳者數十首,以便揣摩可也。古學則以唐律為根柢,而行以館閣格式。古學經解,在小試軍中,易於偏師制勝;況平時能為古學,則試帖遊刃有餘,在闈中尤有裨益。宜購「律賦新編」及「賦學指南」二書,以資講習;為入門之徑。
一、書法不可不習也。場中作字,譬如善膏沐者,同此資質,而膏沐稍整亦足動目。故制藝俱佳則較其詩,詩律俱佳則較其字,而去取以分;其大凡也。臨帖之法,非徒濡毫摹寫,以求其形似而已;必取古今名跡,懸掛壁間、或斜置几上,細玩其用筆起止,配搭疏密長短之法,隊伏整列,筆氣聯貫而下,無錯綜不勻之弊。務期意在筆先,神與俱化。故未有楷法不工,而能工草者。至用墨濡筆,皆有程式。墨要去膠,筆要洗淨;試卷雖澀,必不宜磨使光滑,所謂善事利器是也。我朝功令,凡殿試、朝考,尤重楷法。鼎甲館選,鹹出其中,而可苟乎哉?先儒云:作字端楷,亦主敬之一事,則又不特場屋宜謹也。乃澎士書法,尚多未勻,即添注塗改,又多違式。查磨勘條例,每科學政,多有頒發;即鄉闈題紙,後亦已臚列。為師者,亦宜教其弟子,有誤則隨時指正。必平日習慣自然,場中方無錯誤。若以為無關文字之佳否,而任意塗抹,是真與科名為仇也。大抵得失雖關定數,而人事要必先盡,故瑣瑣及此。古人云:三年心血,只爭一刻眼光耳,有志者,幸勿河漢斯言。
一、禮法不可不守也。「紀略」原載學約,於人倫、師友、立志、戒訟之說,再三致意。茲特舉其意所未備者,推而言之。夫吾人既從事於學之一途,不能不以舌耕為業。舍此則別無謀生之術。蓋防禮自持,有如處女;懷刑畏法,懼入小人。其力守大閑,亦僅僅可以免禍而已。要之,訓誨有法,自不患事畜無資;而或欲於公門中上下其手以沾利益,此大誤也。蓋自來清正之官,必能循理。故凡理之直者,可無煩托我;其曲者,始欲藉重一言,為可緩頰。而既視為謀生之資,又不能擇事而預。在有司則已窺我之後,謂是固非理相干者也。無論從與不從,而我且以一言見輕,他日雖有至言,轉不易入矣。至於墨吏,亦有別才,其經手固自有人,本不欲與正士相接;而反藉非公不至之說,謂禮義由賢者出,而以澹臺子羽相待,則吾亦何能不以自待耶?雖然,俗事非盡不可與也。設有至親為人傾陷,則當極力為雪其誣。又或親朋兩相爭競,則必苦口為平其怨。他如保固桑梓、興利除害之大端,則士為四民之首,又安可不身肩其任。此雖仁義,未嘗不利,而吾之坐言起行者動於禮,非動於利也,則仍不害其為禮法自守也。夫禮法之所賅,亦甚廣矣,由勉亭之言,所謂倫之明、志之篤、理欲之必辨、師友之是尊,以至勵躬行、戒詞訟,皆範圍曲成於禮法中,而率履勿越者也。必能守如處女之固,而後免為小人之歸,可不謹歟?古人云:做秀才時,當如閨女,要畏人也。既入仕途,如健婦,要養人也。及退休林下,如老嫗,要教人也。所願士子,識此數端,為讀書之根柢,而復以通經學古、課文作字各條,互相淬勵;從此日就月將,相觀而善,士氣蒸蒸日上,以與中土代興,是又區區者所樂觀其後也夫。
書院租項,前有總董、值董,大小賓興,董事以分理之。總董專辦山長修金(全年二百四十元)及院中雜費所有租息及借項出進,皆一手經理。歷年借項,多被侵欠。從前董事,或收母免利,或並母銀折少;而院中需費向人先挪者,必還三分利息,遂致入不敷出。至蔡玉成接辦總董,除逃亡外,僅剩母銀數百金並店屋五座而已。大井頭街瓦店一座,每年稅錢二十四千文。街內瓦店一座,每年稅錢三十四千文。街仔口瓦店一座,每年稅錢二十二千八百文。車程瓦店一座,每年稅錢九千六百文。左營街瓦店二座,每年稅錢三十四千文。書院邊小園二區(又光緒元年購書院前園一小區,以廣口埕費錢二十千文,立有字據)。
值董專辦春秋二祭及月課生童膏火,其租業借項甚多。有園一片,四大段,在大城北,計三十萬栽,每年園租一百千文,亦因荒年折少,習以為常。現僅剩八十千文,而欠項則侵漁殆盡,致入不敷出,膏火久已停給。迨光緒元年,公議不設值董,將園租交總董蔡玉成兼辦。光緒九年,臬道劉准、董事蔡玉成稟議,就課館裁剩陋規一千元,撥充書院。旋因武弁求減,始議定每年就課館贌戶提出五百元,充入書院,由廳經手支領開銷書院各費,永著為令。光緒十一年,通判程邦基追歷來書院積欠及大小賓興欠項,一概清理。凡逃亡死絕者罷之。其子孫尚堪追償者,酌量追還,多寡不等,將前帳抹銷劃斷,以清葛藤。所收款項,就城內隙地,起蓋店屋,收租充為院費。新立章程。每年歲、科兩試,舊生取列一等,新生取進案首者二人,為是年董事。以紳士蔡玉成、黃濟時、徐癸山三人,輪流監理,並管理程朱祠。每年山長束金,年節而外,加薪水小課跟丁各項,以及春秋丁祭、董事薪水、生童膏火、賓興等費,皆由董事向官支領。每年用存款項,新舊輪接,照章承辦,造冊備查。茲將店屋開列於後:
第一號、第二號店二座(址在鎮署衙門邊)。第三號至第九號店七座(在東門內,原在善後街,因改建鎮署,故移築於此)。第十號至第十三號店四座(在鎮署東轅門口,原系善後街店)。第十四號至第十八號店五座(在廳署照牆後。此五店原在善後街,因開建鎮署,故移於此)。第十九號店一所(在祈福巷土地公廟邊)。第二十號店一座(在城隍廟照牆後)。
·選舉
選舉表(上)
進士
道光甲辰科:蔡廷蘭(林投澳人。會試中式第二百零九名,□試二甲六十一名,即用知縣,簽掣江西,補峽江縣,升用同知,有傳)。
舉人
道光丁酉科:蔡廷蘭(本省鄉試中式第三十一名,又見進士)。
咸豐壬子科(陳翔墀榜):鄭步蟾(媽宮澳人。中式第五十八名,報捐候補同知,分發廣東,加捐四品銜)。
同治庚午科(趙啟植榜):郭鶚翔(媽宮澳人。中式三十八名,大挑教諭,歷署臺灣府學教授臺灣縣學)。
欽賜舉人
嘉慶癸酉科:辛齊光(由歲貢,有傳)。
拔貢
道光丁酉科:蔡廷蘭(道光□□年由府學廩生選拔,是歲鄉試連捷)。
歲貢
康熙五十二年:顏我揚(西嶼人。由臺灣縣學官歸化縣訓導,有傳)。
乾隆三十六年:呂崑玉(由縣學,以上見「紀略」)。
乾隆三十六年:許騰龍(由縣學)。
乾隆五十年:陳元輝(由縣學)。
嘉慶六年:辛齊光(由府學,以上見「續編」)。
道光□□年:郭開榮(由彰化學)。
咸豐七年:陳玉珩(由廳學)。
同治元年:郭朝熙。
選舉表(下)
封贈(按以下所列,無論已仕未仕,必因子孫得官,受其封贈,方得載入。他若身未服官,而因公死後蒙恩追贈,亦得錄入。此外以已官得封者不載)
洪盛,就父。雍正元年贈武德將軍。
許啟成,元吉祖。雍正十三年,貤贈明威將軍。
許翰賓,元吉父。雍正十三年贈明威將軍(以上見「續編」)。
蔡君超,雙頭跨社人,廷蘭祖。道光三十年貤贈文林郎。
蔡培華,廷蘭父。道光三十年,贈文林郎(有傳)。
林崑牙,以孫廷楨貴,貤贈武略佐騎尉。
林日中,以子廷楨貴,敕封武略左騎尉。
高榮,以孫其華貴,貤贈武德騎尉。
高清標,以子其華貴,贈武德騎尉。
彭衢亨,西嶼緝馬灣社人,廩生。同治十二年,奉文辦理團練,賚鄉勇名冊赴廳聽點,渡船覆沒。欽差大臣沈附片請卹,奉旨贈鹽運使司知事銜,蔭一子入監讀書。
蔭襲
彭彥,西嶼人。以父衢亭因公溺歿,給九品蔭生,准入監讀書,以縣主簿銓選。
行伍(按澎營由丙標遣戍,故土著者仕進寥寥。茲凡由他處入伍,或本營暫募,得官雖微必錄,以為澎人入仕之嚆矢云)
林青露,媽宮澳人。道光初,由水提標入伍,補外委戍澎,考拔把總病卒。
林日光,媽宮渙人。道光間由水提標入伍,補外委戍臺,升澎湖千總,委署左營守備,病卒。
黃贊承,媽宮澳人,籍金門。咸豐間由澎湖充伍,承辦稿書,補安平右營額外,升澎湖右營把總,賞加五品銜,辭退,改捐文職。
王立本,媽宮澳人,籍同安。同治初,由澎充伍,補安平外委,拔千總,署中營守備。
吳見祥,媽宮澳人。由澎充伍,同治間補外委,七年奉裁。
劉青華,媽宮澳人。由澎入伍,補外委,換班銅山營,升南澳左營把總,記名千總。
高纘榮,續承弟。由澎入伍,補外委,換班銅山營,記名把總。
王建功,八罩水垵人。自安平充伍,補滬尾營外委,升澎右千總儘先守備,委護右營都司。
陳奏功,媽宮澳人。由澎右□入伍,辦理稿書,給五品頂戴,拔補滬尾外委,儘先把總。
高其華,媽宮澳人,籍同安。由廳學武生充伍,補左營外委,賞五品銜,擢左營把總,委署千總。
林陽春,媽宮澳人。由澎入伍,補額外,儘先外委,給五品頂戴。
林廷楨,媽宮城人。由行武官澎湖右營千總,代理左營守備。
王連貴,媽宮城內人。澎湖鎮標左營把總,光緒十八年預保儘先千總。
黃朝熙,媽宮城內人。澎湖鎮標右營額外,賞戴六品頂戴,預保儘先把總。
軍功(按澎人以軍功得官,自康熙六十年後,寥寥罕聞。「續編」不載一人,想多缺略,俟查補人)
洪就,瓦硐澳人,籍金門。康熙六十年以平朱逆軍功,累官廣東碣石鎮中營遊擊(有傳)。
洪選,林投澳人(有傳)。
顏得慶,林投澳人(有傳)。
許翰沖,林投澳人(有傳)。
許鄭勝,翰沖姪(有傳)。
許元吉,翰沖姪(有傳)。
張啟琫,赤嵌澳人(有傳)。
楊彬,吉貝澳人(有傳)。
許順,八罩澳山寮社人。康熙六十年以平台功授守備。
蔡王文,東西澳媽宮社人。康熙六十年以平台功授守備。
許榮,瓦硐澳人。康熙六十年,以平台功授千總。
陳志,東西澳媽宮社人。康熙六十年,以平台功授千總(以上見「紀略」)。
呂雲鵬,瓦硐港人。康熙六十年,以平台功官提標參將(以上見「續編」。按「續編」既稱雲鵬授官參將,又云恭遇覃恩,誥贈懷遠將軍。今查雲鵬若系及身受封,當雲封,不當雲贈。既稱履歷無考,姑闕所疑。又按「續編」以雲鵬誤入「封典」,茲為更正)。
洪廷貴,烏嵌社人(有傳)。
蔡榮賢,文澳人。光緒三年充健勇營稿書兼行營軍醫,蒙撫部院丁於軍務案內咨部獎給五品頂戴。
議敘職員
陳均哲、黃寬、紀春雨(以上三名,均由道光十一年倡捐義倉榖價請獎,奉旨議敘八品頂戴)。
捐職儒學(附錄)
黃濟時,城內人。光緒十五年,由增生報捐訓導,以勞績准先委用,擢署彰北縣學教諭。
蔡玉成,風櫃尾人。光緒十七年,由文生報捐訓導。
許佔魁,八罩嶼人。光緒十八年,由文生報捐訓導。
捐職(附錄)
陳國棟,由附貢報捐貢生,加同知銜。
黃步梯,城內人。由監生報捐候選通判,加提舉銜。
高清標,城內人。由監生報捐同知銜。
蔡繼漸,雙頭跨社人。由附生報捐候選知縣,加同知銜。
黃廷儀,東石社人。由附生報捐貢生,加布經歷銜。
附貢生(附錄)
許應元,見府志。
許克義、許克視、許容光,以上見「續編」。
許樹基,八罩嶼人。
陳廷達,奎璧澳人。
高嘉會,媽宮澳人。
文事略總論
古者十五而入大學,教以格物、窮理、修己、治人之法。至兩漢儒者,則負笈從師,執經問難,大都守其師說,各通一經,以遞相授受。故有經術湛深,推為治術者;而又必綜覽古今事變,考其成敗得失,以周知天下之事,為致用之資。及其學成,乃行釋菜之禮,告於先師,然後出而用世,以行其所學。蓋古人造士選士之法,若是之詳且備也。晉尚清談,唐俗奔競,至有宋朱子出,而學之道明焉。昔胡安定之教士也,分為經義、治事二齋,以處學者。乃至坐作進退,各有程度。其時人才萃處,蓋彬彬焉,不問而知為胡先生弟子也。嗚呼盛矣!我朝於各行省郡邑,建立夫子廟,處以學官;又於所屬廣設書院,院長無學官之權,而有造士之實者。師與弟以文字相親,即可以行誼相勗,故其教不肅而成也。澎海偏隅,學宮未建,幸胡勉亭別駕,設有書院,以嘉惠多士;則多士所藉以講習討論者,恃有書院院長一席耳。舉是職者,抑亦一方之教化所關,為人才所從出者也,而可不嚴其選歟?夫欲援居肆之義,非朝夕親炙不為功;欲為講貫、資,必互相觀摩以獲益。而澎多寒士,地阻則負笈為難;家累則遜志為難;藏書不多之見聞未廣,則博學而詳說之為難。故必勞之來之、輔之翼之,厚其餼稟,助其膏火,而且多聚書籍,俾有志向上者,得時聚院中,綜覽古今,相觀而善。若勉亭之創造學舍,勤勤培植;蔣、鄧繼之,自為院長,以行其教;不尤可尚者歟?嗚呼!勉亭遠矣,而至今澎士意中人人有勉亭在也。語云: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繼自今有忠信之長、慈惠之師,為之善籌,其後將遠以追安定之風,近以踵勉亭之軌,而多士之尸而祝之、社而稷之者,當與畏壘並垂千古也。則謂勉亭去人未遠也,亦奚不可?
●澎湖廳志卷五
武備
營制
營署
兵制
汛防
海防
賞卹
·營制營署兵制汛防海防賞卹
國家擇要設營,幾費籌畫。澎地小於臺灣,曾不及二十之一,乃當時設官置戍,皆舉以聞;而經制水軍,亦視臺灣十有其四者,誠重之也。裁兵而後,汛守虛懸,冀復舊規,用資守險。是以考其沿革、紀其前後章程,兼採眾說而折衷之,以貢區區之一得。卷帙稍多,別為「海防」列於後焉。猥瑣之誚,所弗敢辭。為「武備略」第六。
營制
澎湖一軍,乃海中孤島也。論其地,則風多雨少、斥鹵磽薄、不產稻麥、種植維艱,夙稱窮荒無用之地也。若據形勢而論,則大山嶼居中,東有東、西吉諸嶼之險,南有八罩船路礁之險,西有吼門之險,北有吉貝嶼藏沙之險;外而五十五嶼周環布列,水口礁線,犬牙交錯,實閩、浙、江、廣、燕、遼、山左七省之藩籬,而為臺、廈居中之咽喉。故備澎所以備邊也。向為荒裔,海氛出沒;元時雖設巡檢,而營制亦缺如不可考矣。明洪武初,信國公湯和經略海疆,棄如敝屣,以致海盜跳梁,接踵窺伺,御亦疏矣。
萬曆初,倭寇猖獗,始分銅山、浯嶼二遊兵,分班輪戍,亦僅春秋巡警,有名無實。迨萬曆二十五年,乃增設澎湖遊兵,甚至料羅、東湧、大小甘山亦設遠哨,實欲其緩急攸資,互為應援。然而海外孤軍,兵力單弱。萬曆三十七年,外寇突至,澎湖遊兵一哄星散。天啟二年,高文律又復竊踞;都督俞大猷之子咨皋,乃勒兵俘之。第往者大猷嘗議於文澳築城,以資控制,顧其事不可詳考。迨後仍化外置之,以致鄭氏盤踞延至三世,屢為邊患,內郡遷界以避之,禍亦慘矣。康熙二十二年,討平鄭氏,澎湖遂列版圖,東南半壁始安衽席。乃設副將一員駐劄,統轄兩營戍兵二千名,控制外洋,為海疆要缺。協以統將,將以統率弁兵,瀚海無波,則畫方以守;戈船下瀨,則合力以攻。如康熙六十年,臺匪朱一貴作逆,竊有全臺,七日之內,渠兇授首,何莫非澎湖兩營固若金湯,得以駐兵進剿之故也哉(節胡氏「紀略」)。
澎湖遊擊,萬曆二十五年增設,屬南路參將,駐廈門,而澎湖其遙領也(「廈門志」)。
萬曆壬辰歲,倭犯朝鮮,有侵雞籠、淡水之耗。雞籠密邇澎湖,當事者集議不宜棄,乃設官兵先據險戍之。二十五年冬,初創一遊一總四哨,各鳥舡二十艘,目兵八百有奇。二十六年春,又慮孤島寡援,增守一遊總哨,舟師稱是。又於海壇、南日、浯嶼、銅山、南澳大寨遊,各抽哨官一人,領堅船三只,汛時遠哨該島,以聯聲勢。後慮兵餉難繼,裁至一遊;而海壇、南日、南澳三處遠哨船,漸各停發。今僅有一總二哨,鳥船二十只,官兵八百五十有奇。月糧則漳、泉共餉之(「天下郡國利病書」)。
康熙二十三年,澎湖、臺灣平。施琅奏云:海氛既靖,內地溢設之官兵,盡可陸續汰減,以分防臺灣、澎湖兩處。臺灣設總兵一員、水師副將一員、陸師參將二員、兵八千名,澎湖設水師副將一員、兵二千名,通計兵一萬名,足以固守,又無添兵增餉之費(奏疏載「藝文」)。
六十年朱一貴平,部議撤臺灣總兵,移設澎湖。漳浦藍鼎元代其兄廷珍作書爭之曰:『部臣不識海外情形,憑臆妄斷,看得澎湖太重。意以前此癸亥平台,止在澎湖戰勝,便爾歸降;今夏澎湖未失,故臺郡七日可復。是以澎湖一區,為可控制全臺,乃有此議。不知臺之視澎,猶太倉外一粒耳。澎湖不過海面一撮沙堆,山不能生樹木,地不能生米粟,人民不足資捍禦,形勝不足為依據,一草一木,皆需臺、廈。若一、二月舟楫不通,則不待戰自斃矣』(「東征集」)。
光緒十三年,巡撫劉銘傳請移海壇鎮總兵改設澎湖。奏曰:澎湖本設副將一員,從前防務系歸廳協會辦,遇有事故,既請命於鎮道、復受制於通判,處處牽制,不能有為。若歸統兵將領辦理,副將一缺,又或虛設,且恐主客不能相安。現當海上多事之秋,今昔情形不同,該處為閩、臺門戶,似非特設重鎮,不足以資守禦。督臣楊昌濬與臣意見不謀而合。據云:『擬將澎湖副將與海壇鎮對調,各就現有弁兵略為變通。無須再添額兵,所費無幾;將來海上有事,聲援隔絕之際,稍可自立』(奏載「藝文」)。
·營署
光緒十三年冬,總兵吳宏洛議擇城內適中之地,就南澳館拆建總鎮衙門;地不敷用,別購附近民房拆卸以益之。民房每間大小不等,給銀二十元或三十元,並給還舊料,別指曠地,令原主自蓋。費銀五千餘金。由是鎮署地面寬敞,前為轅門鼓吹亭,入署為頭門、二門、大堂,官廳為三堂,後樓兩傍俱有科房,東邊隙地為內箭道、演武廳。計署內大、小房屋二百二間,於十三年十二月興工,至十四年十一月工竣(南澳館系南澳班兵祀神之所,今改建於舊協署西轅門外)。
鎮標中軍左營遊擊,仍左營都司署;原系右營守備署,在媽宮城內。有頭門、大堂、川堂及後堂三間;大堂後護房小屋三間;東邊廚房二間,案房六間,旗廳房二間。
右營都司署,系遊擊原署,在城內。有頭門、大堂、川堂及後堂三間;東邊廚房二間;西邊旗廳房三間。署西客廳一座三間,外有照牆(乾隆三十二年,遊擊吳勇建,現為右營都司署)。
左營中軍守備署,就吳總鎮新起行臺為之,在城內程朱祠前。兩營專防署,俱在城內水仙宮口。
謹按:「紀略」載:協署大堂一座三間,前為頭門,門前周圍木柵,東西轅門內豎旗二枝。東西有鼓吹亭。大堂後為後堂七間,東西案房七間,左右護房八間。署之西為箭道,有箭亭一座,兩進。署之東花廳一所,中廳三間,頭門後廳各三間。廳東為旗廳房,西為管班房;東邊馬房,二進,西邊廚房三間。官廳在花廳之東,一連三連。乾降三十二年五月協鎮許建。光緒二年春,協鎮吳奇勳就署西曠地建屋兩進,有兩廊耳舍。第二進廳事額曰「籌海堂」,蓋協戎與幕友梁純夫,密籌防海機宜處也。今改為廳署。
又按:從前左營將備舊署,現已圯廢;舊遊擊署地,為屯積煤炭之所。
澎湖鎮公廨,在鎮北坊四舍廟前,今廢(「縣志」)。
康熙二十三年設立營制,陸續起蓋墩臺營房。嗣後凡遇損壞,例由協營移會澎糧廳估價造冊請修。乾隆二年、五年俱被風雨刮壞,奉文酌撥閒款修葺,後來漸次倒壞。光緒三年五月,前協鎮吳奇勳,擇較場演武廳之東、舊武廟基址,起蓋果毅軍兵房二十八間、哨官房三間、官廳一座,用工料銀一千七百七十一兩三錢六分六釐。千總王建功督造。
水提、銅山、南澳、閩安四標,各有私館,名為祀神。其制度宏敞奢麗。凡民間抬扛棺木過其館者,戍兵必群起阻之,箠楚交下;或執縛同行人;故皆紆道避之,莫敢攖其鋒者,積威約之漸也。各標又各有火房,標兵私建,均在媽宮大教場。一所在協署西偏演武廳二進。原建前進三間,乾隆三十三年、協鎮許德增建後進三間,光緒三年協鎮吳奇勳重修。
火藥局,原在新城里,一座三間,官廳砲房各一座三間。嗣因倒壞,嘉慶二十二年移建大教場東,二座十間。光緒三年重修其火藥庫,在新城砲臺地室內(詳「海防考」「砲臺」篇內)。
軍裝局,原在右營遊擊署後,內二進,共房六間。
·兵制
內地各營應撥班兵舊制原額,共二千名,各分為四起輪戍,三年一換。乾隆四十七年,奉裁一百四十二名。又將金門標兵移戍安平。另撥海壇、南、銅各標兵以補其數。統計兩營共一千八百五十八名,開列於左。
水提中營戰兵四十五名,守兵三十九名。水提左營戰兵四十六名,守兵三十九名。水提右營戰兵四十七名,守兵三十八名。水提前營戰兵四十八名,守兵三十八名。水提後營戰兵四十六名,守兵三十八名。南澳左營戰兵五十九名,守兵一百四十二名。銅山營戰兵一百二十八名,守兵一百四十九名(以上撥戍澎左,軍械俱全)。
海壇右營戰兵一百八十四名,守兵二百六十九名。南澳左營戰兵一百八十三名,守兵八十九名。銅山營戰兵五十二名,守兵一百零二名。閩安右營守兵十名。烽火門守兵十四名(以上撥戍澎右,軍械俱全)。
同治七年,舉行裁兵加餉新章,臺、澎一律辦理。其換班舊制,計自道光二十九年以後,未經輪換。閏四月,奉臺灣鎮劉檄飭:臺澎戍兵久未換班,其中事故缺額不少;仰即查明,該營應行換班戍兵共有若干?其單身無家,情願歸應革退者若干?其單身無家情願歸者若干?每兵積欠舊餉,按數量為減給,資遣內渡。嗣經水師提督李,檄行內地各標營分撥戍兵,配全軍械,到澎輪換。所有實存額數,開具如左(據同治八年營冊)。
水提中營戰兵十六名,守兵十六名。水提左營戰兵二十名,守兵十六名。水提右營戰兵二十名,守兵十七名。水提前營戰兵二十名,守兵二十三名。水提後營戰兵十三名,守兵二十四名。南澳左營戰兵二十三名,守兵六十二名(又降戰為守九名)。銅山營戰兵四十九名,守兵七十五名(以上撥戍澎湖左營,前於定制九百二十八名內,奉新裁存外,額戰守兵共五百零六名。茲比照司單改議留營兵數,又裁去八十一名。總共提、南、銅三標外額戰守兵四百零二名。又存舵工、炊兵十七名。另新加稿識三名、字識十一名、號令手三名)。
海壇右營戰兵五十九名,守兵一百十三名。南澳左營戰兵六十六名,守兵三十六名。銅山營戰兵十九名,守兵五十二名。閩安右營守兵四名。烽火門守兵六名(以上換戍澎湖右營,前於定制九百二十八名之內,奉新章裁存外,額戰守兵共五百零五名。茲比照司單,又裁去一百二十三名。總共海、南、銅、閩、烽等營外額戰守兵三百六十名。又存舵工、炊兵十六名。另加稿識一名、字識三名、號令手一名)。
謹按:雍正五年,奉上諭:『嗣後班兵生事不法者,或經發覺、或被駐臺官員叅出,將派往之該管官一並議處』。雍正六年定制:凡換往臺、澎兵丁軍器,動帑製造,務必堅利精良。該督撫驗看給發。又定議:內地各營派撥更換之時,必令一營之兵分散數處,不令彼此相聯絡。又屢降恩旨,加給班兵餉米,並原籍眷屬胥沾實惠,亦既約束堅明,體卹備至矣。自咸豐間,閩省水、陸營兵積欠銀米甚多,始以鐵錢給發,繼以永豐官局票銀搭給。迨局票已不可行,仍以半銀半票陸續酌給;而朋扣及胥吏使費,必不可少;於是每兵一名,月餉僅得二、三百文錢,而營制不勝其病矣。但內地營兵各有業可執,尚安之若素;而臺、澎戍兵,全賴餉銀糊口,不得不分外取求,聚黨生事;不特本官不敢問,即澎之文員,亦因積欠加餉米票而大為所挾矣。同治五年,爵督左公以練營兵丁不能收一戰之效,因兵冗餉薄所致,建議裁兵加餉,就餉練兵。至七年間,各營裁撤四、五成,而加餉倍數。澎湖兩營額名二千名,屢經裁撤,至是僅存七百餘名。然澎湖島嶼環列,汛地甚多,配汛配船、出差領餉之外,所餘無幾,尤不敷調派。故論者謂閩省兵餉之制,自國初至今,相承二百餘年;施侯嘗率之以平台、澎矣,間如臺灣朱一貴、林爽文、陳辨、海寇蔡牽之徒,屢次倡亂,皆以水師平之;其時銀米足給,故兵皆訓練可用也。若依前銀數,每月實支實給,或裁其二、三成之兵,即以其餉銀勻貼該營現存之兵,則餉既加豐,而兵亦不甚單薄,似為兩得其平。蓋大吏統籌全局,初不知海外岩疆,戍兵未可太削;而承辦之員,未及將實在情形詳細陳請故也。
三水胡勉亭曰:『臺、澎兵制,原皆招募土著。迨康熙六十年臺變之後,於一件「恭陳臺灣事宜」案內,始以內地水師營分兵輪班戍守,三年一換,而兵制始定。今按康熙六十年朱逆之亂,藍鹿州「東征集」中載,「在事武職四十一員讞語」內,有:『海壇左營把總李信、右營把總陳宋、金門左營千總劉使、右營千總康朝功,皆帶領班兵到臺,值賊竊發者』。又云:『汀州鎮中營把總石琳,帶領班兵到臺,力戰殉難』。是朱逆未變以前,帶班來臺者也。安得為臺、澎班兵必朱逆變後而後定乎?且「紀略」所稱一件「恭陳事宜」,並不指何人所陳,囫圇其說。考施侯陳「臺、澎棄留利害疏」內云:『海氛既靖,內地溢設之官兵,盡可汰減,以之分防臺、澎兩處,無添兵增餉之費』。味其語意,是當時立制,即分撥內地官兵戍守臺、澎,更彰彰可考也。同治七年,澎協博採輿議,以就地募補之說請於上憲,迄未准行。但澎湖風氣與臺迴殊,誠不若招募土著之有當耳。
桐城姚石甫曰:『古者名將教士,或臥於崩崖之下,或置諸虎狼之窟,所以練其膽氣,使習蹈危機而不懼,然後大勇可成。臺洋之涉,可謂危機矣;駴浪驚濤,茫無畔岸;巨風陡起,舵折桅欹。舟師散髮而呼神憐,舶漂流而破碎,大魚高於邱岳,性命輕於鴻毛。若此者,班兵往來頻數,習而狎之,膽氣自倍。一旦衝冒鋒鏑,庶不致畏葸而卻步。且平日海洋既熟,即遇變故,亦往來易通。今若改為召募,免其涉險,則恇怯性成,遇變先走;膽氣既無,鮮不潰敗,甚非國家所以養兵之意也』。按道光二年,督師趙文恪公,因前道葉健庵建議,請改班兵為召募,奉旨籌議。石甫時為令,力言召幕有三不可,乃罷。此其不可之一也。今考臺灣民情浮動,自宜用兵戍守。若澎俗與臺迴殊,而與內地金門異,則召募土著為宜。蓋澎人能於海中行動,水務最熟;而水師時時巡洋,非若陸兵必待換班始有渡海之役也。即姚氏謂渡洋涉險,藉以練膽,亦屬偏鋒臆見,未為確論。彼他省陸軍一生不渡海者,豈皆恇怯無由練膽哉?抑海道習熟,惟舵工有然;豈三年一次渡海,遂得來往自如,遽得膽氣經練,不虞其潰敗乎?至稱臺地數反,而卒無兵變者,因有室家在內地牽制之故。若以臺人守臺,是以臺與臺人,設有不虞,舉無足恃,自系不易之論;而澎湖土俗情形,則虞不在此。豪有「澎湖營制議」,力主召募,或亦庸愚千慮之一得乎(參「東槎紀略」)。
按舊例:調臺水陸戍兵,道出澎湖者,內地各該營造冊送廳,會同澎協,按名查點。如有頂冒,即通報駁回更換。乾隆二十三年,臺灣鎮馬龍圖詳准:嗣後班兵抵廈,照例聽水師提督點驗,按照冊造年貌、箕斗相符,即准配船東渡,交臺灣鎮驗明收伍。所有中途赴澎點驗之處,飭行停止。至於戍澎班兵,由內地各標營造具姓名、年貌清冊及器械清冊,送澎糧廳通判,曾同澎協驗查;系年貌相符、器械精良者,准其歸伍;仍造冊會營申報。此定例也。自同治初,戍兵歷二十餘年始換班一次。今則班程已滿,久不遣換。練軍中或有出缺,亦就地募補。各兵或在地娶妻生子,幾同土著;而會廳點驗之例,遂成具文云。
侯官謝退榖曰:井疆之制,不可復已;而後世始以養兵為患。然統觀古今,則所養者未必果當其所用;及其偶一用之,又反不由於所養。蓋官兵以備禦於守常,而民兵或招募於應變;亦勢所必然者。按謝氏此論,於近世削平髮捻等事,若預見其然,可謂知言者矣。但當日義旗擊退蔡逆,皆紳士自備資斧,非縻正帑也。至於楚勇所以得力者,皆湘鄉農民,有曾文正、羅忠節、李忠勇諸公以為統率。若今之臺勇,則皆市井遊閒,其性浮動;又況動多募勇則縻費甚重,少募勇則不足以守。故就臺而論,用勇必不如用兵;就澎而論,用戍兵尤不如募土民以為兵也。從前善策臺灣者,莫如貝子福公、覺羅滿公及陳少林、藍鹿洲、姚石甫諸家;而皆以兵力單薄為慮。參諸謝氏之說,則兵額之宜復也明甚。
澎營練軍,就兩營挑選精兵,分為四哨,名「果毅」軍。額配幫帶管一員,月支薪水銀二十四兩;正哨官四員,每員月支十一兩;副哨官四員,每員月支八兩;什長三十八名,每名月支口糧六錢;親兵六十名、護兵二十名、練兵三百三十六名,每名月支銀三錢;伙夫四十二名,每名月支銀三兩。統帶官月支公費銀四十兩。每月大建,全軍共支湘平銀四百一十三兩六錢;小建照扣。練軍常川在營,訓練技藝,以備緩急;而水師制度,幾與陸軍無二矣。
謹按:同治十三年春,日本與生番滋事,澎湖協鎮吳奇勳,稟奉欽差大臣沈葆楨覆准,添募粵東線槍手、紅單拖罾船水勇,兼募本地之精於泅水熟識港道者,約共五百名。粵勇每名月餉五兩,閩募月餉四兩二錢,哨長、什長加給有差。仿楚軍營制,營分四哨,哨分八隊,名健勇營。
吳協鎮自為統帶,分駐新城、金龜頭二處砲臺。迨光緒四年,始將全軍調往臺灣。五年秋八月,候補都司梁幜夫奉檄,管帶粵勇二百名,由臺抵澎,仍住金龜頭、新城砲臺,管理洋砲以資防守。今已遣撤。
十一年,記名提督澎湖總兵吳宏洛,統領宏字勇軍四營,來澎駐守,遂城媽宮澳。營制仍仿楚軍章程。嗣因臺屬剿辦生番,調勇軍兩營前往,今尚存兩營。署總兵王芝生自帶正營,以副將銜儘先參將劉忠梁(合肥人,武舉)管帶前營駐守。其營房同在東門外,吳總鎮所造。
按光緒五年,督部何公,以募兵不如募勇事,下鎮道議詳。總兵吳光亮覆稱:『天下無不敝之法,惟貴有守法之人。國家擇險設營,自系為巡緝地方起見。自國初以來,遇有征調,未嘗不取力於兵。嗣以剿平髮捻,皆藉勇力;雖由時事變遷,亦人事之不逮也。大抵有事,則陷陣衝鋒宜用勇;無事則緝捕巡防當用兵。蓋勇之得力,在於辦事容易,一切由營官主持,但能殺賊立功,即可兼食數名之糧;是以勇敢超群之士,多樂為勇。而其弊在招之易,撤之難。遣散之後,聚而為賊者,所在多有;且稽查不力,難保無虛冒口糧。至於兵,則弊在包差,患在積弱;惟鎮協深悉情弊,善為之防,一洗從前積習,以期兵歸實用而已。均是人也,並非為勇則強,為兵則弱。假令以勇營之制移之練營,如練營之制,則未必盡出於弱也。本職通籌全局,臺地水、陸十七營,非駐城池,即扼重地;若勉強募一、二營,亦不敷分佈。且一營有一營之地段,一營有一營之責成。緝捕巡防,是武營專責,遇有失盜,即各有處分,不能責之勇營。除分配汛地外,每營必須存兵二、三百名,常川訓練,然後緩急可恃。現計各營兵額,較之舊章,僅得四分之一;較之新章,不及五分之三;派撥尚且不敷,何有訓誨?且有開除而無募補,則故者日多,存者日少,尚復何以成營?似乎天下亦無此營制。況臺地民情獷悍,若不以重兵駐守,將備呼應不靈,雖欲鋤奸弭盜,而不可得。若募勇代兵,不獨有違定制、派撥不敷;而營伍又同虛設。孰若仍照成規,各復舊額,使之永遠可恃』云云。按此言明白切當,洵救時急務也。自裁兵而後,臺地兵力驟減,所以不變者,因賴有勇軍之棋布。然費帑不貲,既非常策,且使內地莠民聞風踵至,皆欲為勇。或未得募補,或一旦裁撤,遊手無聊,萃處愈眾,害不勝言矣。往者藍鹿州、陳少林輩,皆以地廣兵少為憂;姚石甫觀察、謝退榖廣文,則以遊手之多為慮。而姚公至,不敢稽查保甲,但令各莊收養游民八千人,造冊報官,為守望之助,所以潛消患氣,非真欲倚其力也。若澎湖素鮮游民,情形殊別;而四面環海,島嶼紛歧,外嶼皆無城可守;則師船不可不精,水軍不可不練,更未可徒恃陸勇。故談海防者,皆以本地熟諳水務之人募充水師,較為得用。然非深悉地方利病者,則未敢輕主其議,是以難也。顧欲海澨一日之安,則此論斷不可易。故雖系全臺營制,而所關於澎海者甚重,因撮其大要於此。
·汛防
汛防舊制,胡氏「紀略」云:媽宮汛為澎營居中最要之地、本標營署駐劄之所,密邇文澳,澎糧廳署、倉庫、錢糧與夫兩營軍裝火藥局,皆在於此;且鋪舍民居,星羅雲集,又為臺、廈商艘出入港口(按邇來中外通商輪船往來必經之途,或遭風寄椗,尤宜隨時防範);在在均關緊要,稽查防守,責任綦重。向來左營例派戰守兵二百五十名、戰船八只駐防;右營例派戰守兵三百三十二名、戰船九只駐防。兩營各派千、把總一員為專汛官,防守查察口岸,按季輪流更替。此則兩營互為巡防者也。夫新章固宜謹守,而數典未可盡忘;類而紀之,使知前人立法俱有深意存焉。茲將各汛防兵舊制,備列於後,以資參考。
媽宮澳新城東汛:營房七間,東港口礉臺一座,汛兵二十八名,戰船一只、配兵五十名;系專汛官管轄。
嵵里汛:系外洋最衝要口。營房三間,煙墩、砲臺各一座,汛兵十五名。按季輪派千把總一員、戰船一只、配兵六十名駐防;統轄文良港、風櫃尾二汛。東至陰、陽嶼,西至雞籠、桶盤嶼,南至虎井嶼,北距媽宮陸路二十五里。
文良港汛:系外洋次衝要口。營房三間,煙墩一座。按季派外委一員、戰船一只、配兵五十名協防。東至陰陽嶼、西距媽宮陸路三十里,南至鎖港,北至雞膳嶼。
風櫃尾汛:系外洋次衝要口。營房三間,煙墩、砲臺各一座。按季派目兵防守,汛兵十名(四至與嵵里汛同)。
八罩將軍澳汛:系外洋最衝要口。營房五間,煙墩、砲臺各一座,汛兵二十八名。按季派千把總一員、戰船一只、配兵八十名駐防;統轄挽門、水垵二汛。東至東、西吉嶼,西至金雞嶼,南至半坪、頭巾諸嶼,北至虎井嶼。
挽門汛:系外洋最衝要口。營房五間,煙墩、砲臺各一座,駐汛兵二十八名。按季派外委一貝、戰船一只、配兵六十名協防。東至金雞嶼,西至草嶼,南至大嶼,北至桶盤、虎井等嶼。
水垵汛:系外洋最衝要口。營房五間,煙墩、砲臺各一座。按季派目防守,汛兵二十八名(四至與挽門汛同)。
——以上左營。
媽宮澳新城西汛:營房七間,西港口砲臺一座(餘與左營同)。
西嶼內塹汛:系外洋最衝要口。營房五間,煙墩三座,砲臺一座,汛兵二十八名。按季輪派千總一員、戰船二只、配兵一百名駐防;統轄外塹、小門二汛。東至師公礁,西至外塹、山鼻尾,南至桶盤嶼,北至大倉仔嶼。
外塹汛:系外洋最衝要口。營房五間,煙墩三座,砲臺一座。按季派外委一員、汛兵十五名。東至鼻尾,西至清水墘,南至花嶼、貓嶼,北至吼門。
小門汛:系外洋次衝要口。營房五間,煙墩三座,砲臺一座,屬外塹汛管轄。按季派目兵防守,汛兵三十名。東至吼門,西至鼎灣嶼,南北皆汪洋大海。
北山汛:系外洋次衝要口。營房十間,煙墩三座,按季派千把總一員、戰船二只、配兵一百名駐防;兼轄吉貝汛。東至鳥嶼,西至姑婆嶼,南至中墩、灣貝,北至北礁。
吉貝汛:系外洋次衝要口。營房五間,煙墩一座。按季派外委一員、戰船一只、配兵五十名協防。東至藍、笨嶼,西至目嶼,南至險礁,北則一片大海,渺無涯際(以上本「紀略」)。
——以上右營。
同治七年,汛防改章:
媽宮汛(管轄東西澳):媽祖澳港口,把總一員,目兵一名(戰兵五名,守兵八名)。新城汛,目兵一名,戰兵二名,守兵四名。東港口砲臺,目兵一名,戰兵二名,守兵四名。
八罩將軍澳汛(管轄網垵澳兼挽門汛):把總一員,目兵一名,戰兵三名,守兵五名。將軍澳砲臺,目兵一名,戰兵二名,守兵四名。挽門汛砲臺,目兵一名,戰兵三名,守兵四名。水垵汛砲臺,目兵一名,戰兵三名,守兵四名。
嵵里汛(管轄林投、奎璧、鼎灣三澳汛口):裁缺外委一名,目兵一名(戰兵三名,守兵五名)。嵵里汛砲臺,目兵一名,戰兵一名,守兵三名。文良港汛,目兵一名,戰兵四名,守兵六名。風櫃尾汛砲臺,目兵一名(戰兵一名,守兵二名)。
——以上左營。
媽宮汛(管轄東西澳):媽宮澳港口,外委一員,目兵一名(戰兵三名,守兵七名)。新城汛,目兵一名,戰兵一名,守兵四名。西港口砲臺,目兵一名,戰兵一名,守兵四名。
西嶼汛(管西嶼澳﹞漸~塹、小門等汛):內塹汛,把總一員,目兵一名(戰兵八名,守兵十三名)。外塹汛,目兵一名,戰兵八名,守兵七名。小門汛砲臺,目兵一名,戰兵八名,守兵七名。
北山汛(管轄瓦硐、鎮海、吉貝、赤嵌、通梁等五澳):裁缺外委一員,目兵一名(戰兵五名,守兵九名)。吉貝汛,目兵一名,戰兵五名,守兵九名。
——以上右營。
以上左右兩營汛防,配把總三員、外委一員、裁缺外委二員、目兵一十九名、戰兵六十三名、守兵一百一十四名(採營冊)。
附考
萬曆二十四年,撫臣金學曾復請:添設崳山、湄洲、浯、銅、元鐘、礵山、臺山、澎湖諸遊。於一寨之中以一遊翼之,錯綜迭出;雖支洋窮島,無不按焉(「同安縣志」)。
澎湖島,北起北山,南盡八罩澳。北山龍門港、丁字門、西嶼頭,倭所必由,為最要地;媽宮前、嵵里澳為次要地。春汛以清明前十日為期,駐三個月;冬汛以霜降前十日為期,駐二個月。浯、銅二寨,分兵為聲援。汛畢,險要地各有兵船哨守,命曰小防。
萬曆二十年倭犯朝鮮,二十五年增設澎湖遊兵;四十五年倭犯龍門港,增衝鋒遊兵。其地環衍可二百餘里,地斥鹵,水鹹澀,常燠多風,稼穡差艱。峙正中者曰媽宮嶼,從西嶼入二十里為茶盤,又十里即娘宮嶼矣。波平浪息,無淜奔激射之勢,其狀如湖,因曰澎湖。寬可泊船,面為案山,右為西垵,各置小城,列銃為守,名曰銃城。又左為風櫃山,高七、八尺,分軍戍守,與案山、西垵相犄角。東為嵵里澳、豬母落水,最當南之衝,由陸趨媽宮三十餘里,舊有舟師戍守;今既築銃城,以防橫突。又東南向為鎖管港、林投仔、龍門、青螺諸澳。龍門有原泉,舊為居民聚落。萬曆三十五年,倭突犯泊此嶼。西為西嶼頭,有果葉澳,泉甚洌,可飲。稍北為竹篙灣。又西為■〈虫咠〉仔灣。又西北為丁字門、水吼門,今皆有兵戍守。嶼北為北山墩。又北太武稍卑為赤嵌。循港而進為鎮海港,壘城於此。又西北為吉貝嶼。又北太武與中墩稱兩太武,俱最高,便於瞭望。媽宮稍後二里有穩澳山,頗平坦。天啟二年,高文律乘戍兵單弱,以十餘船突擄澎島,遂因山為城,環海為池,破浪長驅,肆毒漳、泉。總兵俞咨皋,議於穩澳山開築城基,大石壘砌,高丈有七,厚丈有八;東西南留三門,北設銃臺一座,內蓋衙宇營房,鑿井一口。戍守於此,以控制媽宮(「方輿紀要」)。
前此覆轍,患在兵虛將惰;而虛兵之原,皆由臺地招兵,換名頂替。蓋兵從內地抽撥,逃亡事故不為申報,每至放餉,即留餉以飽私橐。即有召募,強半市井亡賴,空名掛籍,含混欺朦,則主帥大府之過也。當責總兵不時清釐,使隨丁悉照定例,空糧悉行撥補,無籍之人一名不得妄招,到伍之兵一名不得頂替,則虛冒之弊可除。兵既充伍,而訓練尤所當亟講者。撥換入班,即宜配明隊伍,將統弁、弁統隊、隊統卒;清查器械,不足者補之、不精良者淬礪之,按期操演。各營將操期並演何技勇,逐月彙報,務使兵與將習、手與器習、而後可以分汛。又當斟酌變通:臺地遼闊,大汛駐兵一、二百名,或數十名,究之官多離汛,兵多聚賭,有汛防之名,無守望之實,多兵亦奚益乎?防汛分作幾處、勻作幾班,統以該汛弁目,於本汛鄉莊市鎮山口港隘分地劃界,巡哨偵探;有事則飛報本營,酌量調遣追捕;無事則遠者一月一換,近者半月一換。歇換之兵,歸營操練,更番戍守。人無偏勞,聲息可以時通,庶賣汛舊弊,自此絕矣(「赤嵌筆談」)。
劃汛而守,固無失伍之虞;按季而防,又有及瓜之代。凡以專責成而均勞逸者,制甚周也。身厥任者,自當嚴卒伍、勤巡警,務使四境安寧,家無夜吠之犬;重洋清晏,海無鼓浪之鯨。當今海宇升平,邊陲清肅,但使兵有衛民之心,弁無縱兵之弊,則兵輯民安,更何有鞭長莫及之慮?今澎湖兩營戰守之兵,分駐汛防,共十有三處;度地勢之險要,定口岸之衝要,守望之聲援可按,遠近之呼吸相通,斯真島嶼之干城而瀚海之保障也哉(節胡氏「紀略」)!
光緒十三年,汛防改章:
自同治間裁兵加餉,澎湖各汛兵額屢經改易。遭兵後營冊無存,迨光緒十三年,升協為鎮,營政一新。茲檢從前所採冊籍防務,附載於後,用備參考;而以現行章程,臚列如左。
專防媽宮汛:千總一員,戰兵三名,守兵八名。
嵵里汛(兼管文良港、風匱尾):把總一員,戰兵四名,守兵八名(文良港戰兵三名,守兵七名。風匱尾戰兵二名,守兵八名)。
八罩將軍澳汛(兼管挽門、水垵):把總一員,戰兵五名,守兵七名。
——以上左營。
專防媽宮汛:千總一員,戰兵四名,守兵六名。
西嶼內塹汛(兼管外塹、小門):把總一員,戰兵三名,守兵四名(外塹汛戰兵二名,守兵三名。小門汛戰兵二名,守兵三名)。
北山汛(兼防吉貝汛):外委一員,戰兵二名,守兵三名。吉貝汛配兵同。
——以上右營。
謹按:近如新城、虎井,遠如赤嵌、鎮海,未配汛兵者,蓋以裁兵之後不敷調派故也。
·海防
海口原有砲臺。光緒十三年春正月,總兵吳宏洛拆建西嶼東、西兩砲臺。其金龜頭、大城北新造兩臺,式樣較高,與前迥異。金龜頭砲臺後約半里之地,造大火藥庫。庫前造水雷局一所,十五年正月工竣。
附考
媽宮口一帶,自水仙宮口起至西城止,沿海用石築成矮堞,共三十五座;高七、八尺,厚三尺,長不等。嘉慶九年,副將王得祿造(據「續編」。今改建)。嵵里澳井仔垵社西南銃城一帶,石築矮堞共二十八座;高四、五尺,厚五尺餘,長不等。嘉慶九年駐澎副將王得祿造(據「續編」。今廢)。新城砲臺一座,就西城舊地改建;前面砲墩八個,上下俱用石板,周圍築有外牆,凡一十五丈六尺。旁開隧道出進,內有官廳、兵房、馬道之屬。金龜頭砲臺一座,略如前式,俱同治三年副將吳奇勳建,共費銀一萬六千八百七十餘兩(據同治間「案牘」。今廢)。小砲圍一所,如半月形,貯大砲一門。光緒七年副將蘇吉良造,計領項五百十一兩(據「案牘」。今廢)。西砲臺,安設後膧砲四尊(在西嶼外垵,十寸徑口兩尊,十二寸、六寸徑口各一尊)。東砲臺,安設後膧砲三尊(在西嶼內垵,七寸、八寸、十寸徑口各一尊)。金龜頭,安設後膧砲三尊(在媽宮隘口,十二寸徑口一尊,十寸、七寸徑口各一尊)。大城北大砲臺,安設後膧砲三尊(在大城山頂,六寸、七寸、八寸徑口各一尊)。東城,安設後膧砲五寸徑口一尊(在大東門之東南方)。
右後膧砲十四尊,名阿姆斯脫朗,系英國所造。謹按,外垵金龜頭為口要害,宜多設數尊,較為嚴密。
水雷局,在小西門內,貯有軍械。
其港口則有戰船。康熙初建立營制,額設大趕繒十只、航艍十六。計左營綏字、右營寧字,各十八號。乾隆二十五年奉文裁汰寧字三只,實存三十三只,應派巡緝、駐防、換班、護餉各差,又有在廠修理,已覺不敷調派。是以各任協軍,皆有私造小哨,以資差遣。後來額設各船,年久損壞,或變價發賣,無一存者矣。茲兩營船,僅有其名;若又多運載兵米之差,更覺緩急難恃,則添設龍艚小哨,亦所宜講歟。茲將現存之船,謹列如左。
左營額設師船:澎字一號銅底大拖罾船一只,長十一丈一尺,梁頭闊二丈五尺;同治十一年五月由廈廠造竣到營,光緒三年冬小修。澎字二號銅底大拖罾船一只,長九丈八尺,梁頭闊二丈三尺;同治十年十二月由廈廠造竣到營,光緒三年春小修。以上船皆無存,現尚有致果快船一只。
右營額設師船:臺字二號銅底大拖罾船一只,長十丈零五尺,梁頭闊二丈四尺三寸七分五釐;同治十年七月由粵造竣到營,光緒二年四月遭風擊壞,三年八月發款重修完竣,在營巡緝。以上無存,現尚有澄字快船一只。
附考
福建外海戰船名號凡十:曰趕繒船,曰雙篷艍船,曰雙篷船,曰平底哨船,曰圓底雙篷哨船,曰白艕■〈舟古〉船,曰哨船,曰平底船,曰雙篷哨船,曰水底■〈舟貢〉船。臺灣廠承修額設戰船九十六只,內澎湖三十六只。「皇朝通典」、「臺海使槎錄」云:臺澎各標營船,初俱分派通省內地廳員修造,康熙三十四年改歸內地州縣。其尚可修整而不堪駕駛者,內地之員辦運工料,赴臺興修。迨按糧議派,臺屬三縣亦分修數只。此非偏庇臺屬,以內地各廠員多力分,工料俱便,不煩運載,可以克期報竣。後定在近道府監修,統計閩省船隻勻派通省道府,乃將臺澎九十八船,內派臺灣道府各十八只,餘俱派入內地。既而仍歸內地修造。惟未朽爛而不堪駕駛者,留臺修補。至康熙四十四、五年間,仍舊改歸臺屬;而派府船數倍於道,令其與福州府分修。議於部價津貼運費外,每船捐貼百五十金,續交鹽糧廳代修其半,道鎮協營廳縣共襄厥事。迨後專責知府,並將道船亦歸於府。雍正三年,兩江總督查弼納題准,設立總廠於通達江湖之所,百貨聚集,鳩工辦料均屬省便。每年派員監督,領銀修造;再派副將或參將一員,公同監視,務節浮費,均歸實用。部價不敷銀兩,歷來州縣協貼,仍應如舊。復經總督滿保會題將臺澎戰船九十八只,於臺灣設廠,委令臺灣道協監督修造。於是各政盡歸臺廠,而道協責任獨重矣(舊「郡志」)。
其洋面則有巡哨。澎湖舊制:每歲於二月起至九月底止,副將坐駕兵船四只出洋,在於左右兩營所轄洋面總巡。自二月起至五月底止,兩營遊擊各帶兵船四只出洋,在於本轄洋面分巡。自六月起至九月底止,兩營守備各帶兵船四只出洋,在於所轄各洋面,梭織哨捕。又十一月、正月系單月,分兩營遊擊,各帶兵船四只,出洋輪巡。十月、十二月系雙月,分兩營守備,各帶兵船四只,出洋輪巡。定例:凡將備出洋巡哨,每月於初二日,在南勢左右兩營交界之花嶼洋面,兌旗會哨;十六日在北勢左右兩營交界之鳥嶼洋面,兌旗會哨(以上「紀略」)。
澎湖兩營新章試辦洋期:自正月起至六月底止為上班,屬副將統巡,總帶兩營兵船六只(各營應派三只)出洋督緝。兩營都司分巡,各駕兵船一只。兩營千把總專巡、兩營外委協巡,各駕兵船一只,分段巡緝。自七月至十二月底止為下班。秋季屬左營都司統巡,冬季屬右營都司統巡。俱總帶兩營兵船六只,出洋督緝,各該三個月之期。兩營千把總分巡、兩營千把總專巡、外委協巡,各駕兵船一只,分段巡緝(以上營冊)。
附考
澎湖出洋巡哨,由媽宮澳開駕向西,至西嶼頭,經內塹、外塹復收泊西嶼頭內大果葉登岸。大果葉二里,左為緝馬灣、右為小果葉,南四里至內塹,按季輪撥千、把各一員;澳口砲臺一,東山頂砲臺三。內塹西南三里,左為外塹,澳口砲臺一,西山頂烽臺三。東北經緝馬灣、小果葉八里至小池角,西北四里至大池角,十五里至小門;砲臺一,烽臺一。四里至鴒界頭橫礁,三里至竹篙灣,仍回至大果葉。十里登舟,由內港駕至北山瓦硐港寄泊登岸,四里至通梁,三里至後寮,二里至大北山。山頂瞭望,北為吉貝嶼、姑婆嶼、土地公嶼、鐵砧嶼、目嶼、白沙仔嶼、險礁;東為灣貝各嶼、藍笨仔嶼、鳥嶼、雞膳嶼、碇齒嶼。欲赴吉貝各嶼,須出吼門往北。若逆流風,未可駕駛。瓦硐港四里至大赤嵌社,南有塘汛,按季輪撥千、把各一員。一里至小赤嵌,三里至港仔,東二里即崎頭,東南二里至鎮海,三里至港尾,二里至城前;仍至瓦硐港登舟,從吼門出洋,哨船由西嶼頭外收入內垵寄泊,回媽祖宮澳。再媽祖宮澳開船出哨,由西往南,經雞籠嶼、四角仔、桶盤嶼、虎井,直抵八罩,經雞籠澳,入挽門汛(南北風可泊五、六船)。按季輪撥千把各一員。汛後山頂砲臺一。由塘口往西南,一里至網垵,南為半坡嶼、頭巾礁、鐵砧嶼、垵仔嶼,西南為大嶼,西北為花嶼、貓嶼、草嶼,西北半里至甕菜堀。北四里至花宅,四里至水垵。垵口北砲臺一(南風時可泊船)。復回挽門汛,東隔半里為將軍澳,與挽門汛對峙(立冬後可泊四、五船)。東臨海有石山,名船帆嶼,山頂砲臺一。向北為金雞嶼口,往東南,至東吉、西吉、鋤頭精嶼。至文良港駕回,經過鎖管港、豬母落水、虎井、嵵里、風櫃尾、雞籠嶼、四角仔,回媽祖宮澳(「赤嵌筆談」)。
陸巡,由媽祖宮澳四里至暗澳,有巡檢司(按暗澳即文澳,後改為通判署);三里至東衛,五里至大城北,三里至隘門仔,一里至林投仔垵南香爐嶼、鼓架礁,四里至尖山仔,一里至文良港東鼻頭;烽臺一,可望陽嶼、陰嶼。北五里至果葉仔,二里至奎璧港,北三里即奎璧港山。西三里白灣坑,二里至湖東,二里至湖西,五里至紅羅罩。北三里至青螺仔、紅羅罩,半里至西溪仔。南三里至太武仔,西三里至港底,北一里至東石,六里至沙港頭,南三里至鼎灣,西北三里至中墩嶼,潮退可通。西南二里至潭邊,南二里至港仔尾,三里至蚱腳嶼,三里至東衛,四里至西衛,三里至後堀潭,四里至媽祖宮澳。再陸巡用大杉板,往嵵里山後登岸。嵵里澳口砲臺一,山頂烽臺一。五里至風櫃尾,澳口砲臺一,烽臺一。東二里至井仔垵,東南四里豬母落水,東北二里銷管港西角,一里雞母塢。北五里至鐵線尾,八里至烏嵌,五里至雙頭掛,與大城北相對。三里至菜園,三里至暗澳,回媽祖宮澳(同上)。
巡哨海口,責之水師。遠近島嶼必明,港澳險易叢雜交錯之區,上下風濤必察。灣泊向背,取水候風之所,善其舟楫械器,實其行陣擊刺,定其遊巡往來;毋潛伏內港,空文申報。駕駛既熟,乘風自易,則整練平時,可資備禦,出師剿捕,可成勁旅,寧有兵虛將惰之患哉(「赤嵌筆談)」!
其昏夜行船,則有燈塔。西嶼外塹山上,原有天后廟,前郡守蔣元樞、通判謝維祺,捐俸醵金,於山巔建七級石塔。頂層四圍製鑲玻璃,內點長明燈,著人守護,每夜點亮,以利舟行。准取商漁船規,以資燈油辛勞之費。並建天后廟及公館一所,為往來官商憩息之地。因所任非人,年久廢弛。道光四年通判蔣鏞會營籌款重修,議定五年以外大修一次。又經郊戶商船湊捐百餘元,於塔邊典買園丘,召募有家室之人,住守管耕;另典當市店一所,契字簿據交天后廟董事輪管收租,買備燈油,按月付支。
同治十二年八月,通判劉邦憲接臺灣府移知本年通商總局札開:『八月初三日准福州洋稅關吉稅司函稱:本關奉文建造烏丘嶼、北椗、西嶼三處望樓,由局給札,即派委員乘飛虎輪船順往會同履勘,擇定基址,建造望樓。即先期曉諭鄉民,毋得阻撓生事』。十三年二月委員陳錫會同文武履勘,議就原塔拆卸建造,始有標准。界外須添建房屋,以資棲止。左邊購買許心等泥園一段,價銀一百五十元。當即丈量,從前面南丈至後面北界,計二百尺;又從左面東丈至右面西界,計一百五十四尺。以英尺為准。餘地准民耕種,立契付卷。監工人員韓達紳。新立閩海關四至界石。光緒元年五月,提督銜臺灣稅務司薄照會澎湖廳:以燈樓器椇,現由淩風關船運儎前來。七月,旗後幫辦稅司紀點理、洋人必司理、加理司,乘淩風輪船到澎。十一日動工。於舊塔之左,起造新塔,用長方鐵片,鑲嵌成圍,層層加高。其舊塔房屋,毀拆改建洋樓。十一月,稅務司照會稱:西嶼所建燈塔,已派人於十八日常住點燈,以利昏夜舟行。
其奏報緊要軍情,則有電局。光緒十三年奉文購設全臺水、陸電線,以速郵政。復安放海線,在澎湖嵵里澳,接通臺南之安平口,長一百八十里,於八月間安放工竣,諭令附近漁船禁避,以免觸壞。嵵里距媽宮二十餘里,添設旱線一道,接連電樁,直達城內線房,雇派工匠,分駐照料,年由總局分送公票於文武各署。遇有緊要公事,發寄電報,均於電稿後粘票一紙,繳銷用過票根。
其海船遭風,則有救護。光緒二年閏五月,奉撫憲頒發救護遭風船隻告示二十道。又臺灣道府抄告示五十道到廳。七月通判唐世永詳請:澎湖孤懸海島,在汪洋大海之中,列島三十六,有民居者十九。島分為七十餘社。各島嶼犬牙叢錯,沙淺礁多,山後北磽尤稱天險。每年冬春,北風盛發,狂颶非常,往來船隻,尚有遭風擊破。雖西嶼有燈塔為行船標准,而狂風駭浪淜湃之中,亦屬人力難施。沿海鄉愚,撈搶遭風船物,習慣成性,視為故常。疊經出示嚴禁,三令五申;但積習已久,難免仍蹈故轍。茲蒙憲臺籌議救護章程,明定賞罰,奏明一律辦理。通飭遵照,力挽頹風,使海澨鄉愚,鹹知儆惕,相安於無事,實為地方之幸。遵即移營會勘,將奉到告示,照抄多張,按鄉實貼各澳海口,俱用木板糊掛。以後遇有中外遭風船隻,即照章程,竭力救護。並諭飭各澳耆甲,就每鄉內選舉地甲一人,各嶼保舉頭目一名,專司救護。容俟趕催舉齊點驗會勘、分清地段、繪圖注說造冊通送外,合將遵辦緣由,先行詳報(據「案牘」)。
附錄規條五則(撫部院丁奉奏)
一、定地段以專責成也。查沿海島嶼星羅,犬牙交錯,非明定界址,必致彼此推諉。茲責成沿海廳縣,會同營汛,定明所轄界限。每十里為一段,飭令就近公正紳耆,保舉地甲一人;其島嶼則保舉耆老頭目一名,列名冊報,以專責成。凡遇中外船隻漂撞礁淺一切危險,本船日則高掛白旗,夜則接懸兩燈,以示求救。在地之居民、漁戶人等,見有此等旗、燈,即時首報地甲頭目,一面飛報文武汛官,一面酌量夫船數目,集派助救。其文武汛官聞報後,亦即督率兵役,親往看驗救護,不得稍有違誤。其往來報信之人,一切費用,均由失事船主給還;惟官役不得勒索使費。
一、明賞罰以免推諉也。查沿海文武汛官,如有救護船貨至一萬兩以上,中外人等救至十名以上者,一經該管上司查明申報及領事照會關道有案,藩司立即注冊。記功三次以上者,文武汛官詳請酌記外獎;五功以上者,分別詳請題升,以示優獎。地甲頭目亦分別上次勞績,隨時賞給頂戴匾額,以昭激勸。倘文武汛官,不肯認真辦理,照例參懲。地甲頭目,若有救援不力,甚至希冀分肥者,分別輕重嚴究。至於望見船隻危險,首先報知地甲頭目及文武汛官者,以初報之人為首功,由失事船主給予花紅。大船多至三十兩,中船以十兩為度。
一、定章程以免混亂也。凡遇險船隻,其力尚可自存,船主並不願他人上船者,則救援之人,自不得混行上船。倘船主須人援救,或系應先救船、或系應先救貨、或系應先救人,均聽船主指揮,不得自行動手。救起貨物,應寄頓何處,亦由船主作主。其有擅行搬取,或私自藏匿者,經船主及地甲頭目指明、查有確據者,即行由官追究治罪。倘有人出首確鑿者,亦賞以應賞之款。誣捏者不准,並行反坐。
一、定酬勞以資鼓勵也。凡救起之貨,須候文武汛官驗報。如系外國存貨,則並報明附近領事官會同查核,將貨估價,按照出力多寡難易,抽撥充賞;多至三分之一,以賞救援之人。若有貨無人,則須稟明就近地方官及領事官,秉公將貨酌賞。倘無貨有人,則須將人救護。無論中國、外國之人,均先行給以衣食,就近送交地方官、領事官,妥給船隻,分別資送回籍。倘系外國人,無領事可交者,即報明通商局,資給盤川,傳令自行回國。其小船出力救護,倘本人無力可以酬謝者,即就近稟報地方官。小船每救人一名,賞給洋銀十元,就近由地方官先行核給,按月彙報通商局發還。虛捏者嚴究。至遇風濤泊湧,人力難施,或在大洋,為救援所不及者,均宜各安天命,不得任意株連。
一、廣曉諭以資勸戒也。凡海濱愚民,皆緣不知救船之有賞、不救船之有罰,是以坐視不救,或致乘機搶奪。此後所有沿海文武各官,均宜將以上告示條規,分別札行各汛,嚴加告誡;並將告示條規,書寫木牌,遍處懸掛,使一切漁戶愚人,皆知遇險之船,救護為有功、不救護為有罪;庶人人有救船之念在其胸中,不敢視為無足重輕之舉矣。
附錄籌防芻言(通守鮑復康撰)
澎湖四十九嶼,華離甌脫於汪洋巨浸之中。周回約二百里,東面臺南,北背臺北,南暨粵東,西挹泉、廈,西北循興化,北拱福州,嶼嶼孤懸,實有防不勝防之勢。要其砥柱中流,為閩海之關鍵、臺廈之咽喉,實亦防之不得不防也。溯自隋唐迄明季,屢守屢棄,嘗無善經。然偽鄭闢臺,先踞於此;國朝滅偽鄭,一破澎湖而全臺目定。嗣後叛逆三、四起,隨以撲滅者,均賴澎湖未失,進止戰守得仍由之機勢也。時事多虞,海防首重;今昔不同局,中外不同勢,澎湖之不得不守,急應周諮博訪,遠考近勘,斷不可惑於施琅謂『劉國軒守如鐵桶』一語,而專顧媽宮一澳也。以蠡測海,謬抒其詞。
一曰辨論形勢。全澎山嶼雖多,幅■〈巾員〉闊者不過四嶼。大山居中,西嶼蔽西,八罩極南,北山畸北,主腦在媽宮澳,而澳之島統名曰大山。山面遞南為澳山之形,若常山蛇勢,頭東尾西,回環對峙;澳抱於中,礁沙兩淨,容大舶百餘艘,即值颶風而無礙。此澳中形勢也。山之形雖若常山,孤懸於海、橫亙三十里,中無陵榖屏蔽,四周又復港澳錯雜;若不聯外島以為犄角,設造重關疊險,劉國軒陸師二萬眾悉駐大山,舟師四百艘專屯澳內,形勢全失。施侯一循西嶼,艤舟牛心灣;一循虎井,分泊嵵里;中路徑犯媽宮,一戰即破,此其前車。管見控守之首隘,以西嶼、內外垵為右捍;次隘以嵵里、豬母水一帶為左蔽;媽宮之西,龜山、東蛇山括其中;三面扼駐,水陸周備。將得其人,收八罩之丁壯以絕嚮導,嚴北山之巡徼以杜遊■〈舟宗〉。其餘小島不足資敵也。
二曰修築營寨。要隘全無遮蔽,駐營太進,則出擊紆遲。擬設砲位處所,大隊尤不宜過遠。是宜預度營基,坎地五尺而下,掘起之土即以築牆;牆外護以沙夾堆。近營近砲之地,多開溝路,以四尺為率,如常山蛇勢,四頭八尾,隨處可入,隨處可出。溝之前面,斜豎厚板,開花炸子,又何害焉。凡此皆當宿辦,臨時紛猝,難於周密,且恐物料不齊,或致貽誤。西嶼首隘極單,須千五百人,分紮三處。嵵里、豬母水,次隘極單,亦須千人分紮二處。大山、東北,北路極單,亦須七百人,分紮二處。媽宮澳則專責之本營水師,仍紮原處,兼顧龜山砲臺。果能處處將優兵奮,則屹然中流巨鎮矣。
三曰布置水險。島嶼既扼,駐西嶼、嵵里則門戶得重險矣;而防範重險之處,不在陸而專在水。大洋淜湃,雖一望無限,然非識流水之道,礁沙明確,舟穡未易駛入也。暗礁明礁必避,沙線急水必避,經由必有軌道,定宜循之。冒險即觸沉無救。管見擬於輪船、夾板欲越此而不能,必經由之水道。制火輪以浮標散繩糾輪之法,膠滯其舟;制夾板則預備鐵里尖頭木馬,埋置水中要道,撞擱其船;然後陸隘大砲轟擊,即無虛發。如能再有水雷更妙。即無水雷,出我師船奮擊,如邱良功、王得祿等擊蔡牽於大洋,竟與賊舟駢並死戰,無不碎其舟而殲其類矣。拒船之洋法頗多,皆需費浩繁。散繩木馬,其製尚易,其費不繁。困於水而擊之,人心尤奮。禦敵於大門之外,陸隘益以穩固無虞矣。
四曰籌備砲船。今昔不同局,前此無火輪之船,無二尺徑口之砲也。今議殲此類,船固不可少,巨砲尤不可少;惟不必船中始用大砲,有砲尤必築臺耳。二者俱宜活用,是在臨機;而船砲製備,實不可緩。中外不同勢,澎湖一隅,安得多號輪船;且請無論何項戰船,至少亦必需三、四十號,水陸氣勢,乃能貫聯。此急應籌備,不可缺也。現有西龜山砲位,中洋參半,不上二十尊,分防西嶼、嵵里、豬母水;北山、蛇頭等隘,則一無所有。議者總以購自西洋為詞。無論不必得精器且曠日持久,大不足恃也;船政工程巍然,鑄鐵大廠數萬觔之貓舵可鑄,豈巨砲不能鑄乎?管見開洪爐、冶精鐵,築巨模而鎔注成之,止車滑其砲膛,以期利用,不必外面光也。如無車膛大件機器,估量定購一副,亦不過萬餘金,何吝此機器,不自鼓鑄,而以大款購彼之廢砲耶?通省各府營縣蝕不堪用之鑄砲,約三、四千尊,通飭盡送馬尾,充為廢鐵;再購出壙新鐵,參之以入爐,提淨為度,未必不堪用也。試思後膛砲、打鐵砲未入中國之先,所謂紅衣大砲克敵制勝者,非即今之鑄鐵砲乎?後膛砲孤彈;前膛可配三彈,攻堅破敵,實勝後膛。惟鑄鐵遜於打鐵耳。巨砲若成,何妨於砲身吃藥緊處,加熱鐵篐條幾道,即為穩慎。所望急興船廠,鼓鑄三、四萬觔大砲之議,速行試鑄。果能適用,將可遍之海疆,無俟擲金於外也。澎湖之防,應添請巨砲四、五十尊,勉強敷用。
五曰屯積糧餉。澎湖磽確之地,不產五穀,又無富商大賈,囤積百貨。一朝聞警,人心皇皇,挽粟飛芻,臨渴掘井,必不及期矣。管見修造倉廒,預謀積榖,開掘煤炭,以足柴薪。凡百所需,俱應多積。藥彈器械,尤宜充足。果軍儲有備,軍心自固。閉關截水,逸以待勞,靜以制動,百戰百勝,可以盡殲丑類矣。
六曰杜絕向導。海道方難,非熟諳沙線、礁石、深洋、急水,一步不敢行。澎湖凸於大洋之中,四面皆低,水勢嶼嶼各異。諺謂之八卦水,象其形也。是以一觸礁犯險,片板無存。洋船沉滅於此者數十起,無歲無之。即民船駕駛不慎,寄泊大意,亦多失事。而土人則無不識之。歛藏丁壯,招收舵工,曷容緩乎?查澎島歧紛,居民甚庶,散而之臺灣以船工食力者,自淡、鹿、笨港、安平、旗后以迄恆春,不下萬人,此在外之可虞者也。島中南面七嶼,東南虎井各嶼,北之吉貝等嶼,老弱婦女不計外,實亦不下二萬人。其在外者,惟望各地講防禦者招收自用,毋棄於賊,較澎湖皆財豐糧足,安插不難。在島者非盡收於大山一嶼,彼或掠之、或賄之,愚民無知,詎盡有利害經重之明哉?審慎長思,措置實非易事。是則重望於糧餉之充足矣。夫惟先為不可敗,而後可以伐敵。謀懾賊膽,令賊進則不能,掠則無自,將不戰而屈其兵。至於收藏之丁壯,堅明約束,曉以大義,可以擊敗退之賊,未可以嘗試初至之賊,是又在用之者如何耳。
·賞卹
雍正八年,臺灣鎮總兵王郡奏准,恩給營中卹賞銀兩;臺澎二處領到本銀,暨就臺郡購置田園、糖廍、魚塭等業,各協營遴員經理,於冬成徵收租榖、糖觔、稅銀。其應納各縣正課,仍依民間則例交納。所獲租息,以六分存留營中,賞給兵丁遊巡及有病革退並兵弁拾骸扶櫬等盤費;以四分解交臺灣府,劃兌藩庫,備賞戍兵眷屬吉凶事件。所載六分租息,每年除賞卹外,所有盈餘,存貯賞給期滿換回班兵盤費。其出入數目,按年造冊,送督、撫、提督、藩司查核。澎湖協標左右兩營戍兵,當時共二千名,領帑銀四千兩,在於臺灣購置莊場。左營置買北路頭橋路南莊,又草地尾莊共二處。右營置買北路吉崙莊,又南路東寧莊,亦共二處。兩營莊場歲收租息,視歲之豐歉,原定額每年兩營各派撥妥當千、把總一員,赴莊經理。乾隆五十七年奉文,租息儘數解存司庫。其卹賞銀兩,由營墊給,按年赴司庫領回歸款。又按雍正二年奉旨,凡班兵家口留在內地者,每月著戶給米一斗,以資養贍;動支臺灣所貯米石,運至廈門,交地方官,躬親按戶給發。七年特恩賞銀四萬兩,在於戍兵原籍,勻分散給。每戶月得二錢八分零。又乾隆五年奉旨,將閩省生息銀兩餘剩之數,賞給班兵往來盤費,永禁營中幫貼之弊(「府、縣志」、「紀略」、「續編」合纂)。
臺、澎營莊,自光緒十四年來,丈量之後,賦法變更。澎鎮左營分管頭橋、草地尾二莊,年徵莊息銀一千一百五十六兩二錢二分有奇。應解司庫銀五百八十九兩零,應完嘉義縣新增供餉三百九十六兩四錢四分有奇。莊弁薪水、各衙門冊費應銀一百七十餘兩。右營分管東寧莊應徵息銀一千一百零三兩四錢九分有奇;黃吉崙莊應徵息銀一千五百八十六兩二錢三分有奇。應解司庫銀一千五百十九兩九錢零。應完鳳山縣新增供餉五百四十三兩二錢九分有奇。又雲林縣新增供餉四百五十一兩有奇,薪水冊費共銀二百四十五兩七錢二分。對除外,尚不敷七十餘兩。蓋丈數驟增,則供賦亦增;而佃戶所納,祗有此數;入不敷出,亦理之常。乃聞近時差弁到莊催收者,或暴卒、或以腹疾歸而不起,殊可異也。總之,兩營置業,母銀不過四千兩,每年解庫已二千百有餘兩,又增賦至一千三百九十零兩之多,外費又當四百多兩,不取諸民,賦將何出?取諸民,終為禍本。生計日削,則歛怨日深,此危道也。然則何以善持其後?曰,欲卹兵,當先卹民。不累民,自不累官。要惟通盤計算,酌量減徵,方為經久之道耳(據「營冊」)。
附錄卹賞條例(本「臺灣府志」)
一、兵丁娶妻及子女婚嫁各賞銀三兩。
一、兵丁父子本身及妻亡故,各賞銀四兩。
一、故弁扶柩回籍,照依每員名下支食養廉名糧計算,故兵每名賞銀四兩。
一、故兵遺骸,班滿隊目拾運回籍安葬,分上下游給賞運費。上游賞銀三兩,下游賞銀一兩五。如同標營一起運拾三名以上者,各減賞銀三兩。水師有營船可以帶運,每名止賞銀一兩。
一、病兵辭退、革伍回籍者,照站給賞盤費。每站賞銀四分,計站核算。
一、遊巡兵丁,每名每日賞銀一分五釐。
一、期滿班兵換回內地,分上中下游賞給盤費。上游賞銀二兩,中游賞銀一兩五錢,下游賞銀一兩。
武備略總論
易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義大矣哉。夫曰設險以守,則雖有天險、地險,實賴有人焉;能設守以為無形之險也明矣。澎湖屹峙海中,夙稱天險;其勢據臺、廈之中流,作漳、泉之外捍。其為險也不在山之阻隘,而在水之汪洋;不在邱陵之扼塞可以一夫當關,而在沙汕之紆迴直使千帆難越。然則因險設防,宜乎易守矣。且夫澎湖適中之處,莫如媽宮澳。其地外險內夷,西有金龜頭,東南有風櫃尾,左右拱衛,居中控扼,若衣之有要領,是以官商聚焉。然而無關隘以限戎馬之足,戶不過千,民不習武;而況田園斥鹵,富者鮮蓋藏之具,貧者無隔宿之糧。即令眾志可成城,而氣力已形單薄矣。向者生番一案,澎湖戒嚴,嘗以金龜頭為帆檣出入必由之地,故建臺安砲,重兵守之;此維持門戶之見也。然媽宮以西,若西嶼之內、外塹,實咽喉重地;而門前嵵里等澳,唇齒相依,亦為緊要。他若東之文良港沿海一帶,在在可入;南之八罩,近之虎井、雞籠各嶼可寄泊;一或被據,將有反客為主之勢,守不勝守,則防不勝防,一節搖,百枝動,其何恃不恐歟?然則不可防乎?曰可防。防之之道奈何?曰守城不如守岸,
●澎湖廳志卷六
職官
官制
文職表
武職表
名宦傳
名將傳
·官制文職表武職表名宦傳名將傳
國家設官,以為民也。故凡官與民親則治,與胥隸親則否。治勿判然,可無鑑歟?澎倅系專員分守,事可專決,責任綦重。古人有言:『官當自做』;況缺本瘠苦,若事事必信幕友門印而後就理,則費用過繁,入不供出矣。考前書所傳,大都勤於其職,與士民相親,以得其情而成其治績。茲就原傳,略加修飾,悉著於編;而以採訪所及續其後。有為者亦若是。倘有觀感而興起者乎?為「職官志」第六。
官制
康熙二十三年,設澎湖巡檢一員,隸臺灣府臺灣縣,一切刑名錢榖案件俱歸臺灣知縣辦理。雍正五年,於添設廈門道員案內,改設澎糧廳海防通判一員,稽查海口、徵收錢糧。遇有命盜巨案,仍發臺灣縣定讞。其餘尋常案件,仍俱由通判斷結。通判全年俸銀六十兩,於正供項下坐支。雍正七年增給各官養廉,澎湖系中缺,給養廉五百兩(詳「賦役書」)。同治間,議裁各衙門陋規,增給各官津貼。澎湖缺分清苦,每年津貼二千兩,於釐稅項下支領。
光緒十一年,奉文復設澎湖巡檢一員,由羅漢門巡檢移駐八罩、網垵澳,配弓兵十八名。凡遇遭風商船擱淺、鄉民搶掠者,可以隨時救護彈壓,每年津貼六百兩。
附考
康熙三十年,臺灣大小各官,俱照廣西南寧府之例,將品級相當堪調之員,仍歸部選。著為令。
康熙四十三年議准,臺灣遠在海中,升員領憑,應於交代兩個月定限外,再展限兩個月,共為四個月(「大清會典」)。
六十年議准,臺灣文武各官,不許攜帶眷屬。
雍正八年部議,以前者總督滿保奏:將三年任滿之員,加銜再留三年,為期過久。嗣後各員到任二年,該督撫另選賢員,赴臺協辦。半年之後,將舊員調回。
十一年覆准,道員照鎮協例,三年報滿。府縣同通照參將例,二年報滿。其協辦半年一體算俸,並給俸廉。
十二年,總督郝玉麟奏准,調臺官員年逾四十無子者,准其摯眷過臺。乾隆九年議准,調臺各官一體三年期滿,報明督撫,照例具題,分別升用,免其在臺協辦。
三十一年部議,臺灣俸滿候升人員,遇得缺知縣以上等官,該督撫具題送部引見,以昭慎重。又准調臺官員,道免船三只,府免二只,廳、縣免一只,教官、佐雜免半只,遞解人犯每名免配榖五石。
乾隆四十一年,嗣後臺灣文武各官,無論年歲若干、有無子嗣,如有願帶眷口者,俱准其攜帶。不願帶者,亦聽其自便。著為令(「會典事例」)。
乾隆五十六年議准,嗣後同知、通判、知縣以及佐雜等官,令扣足五年再行按班升選。其調補臺灣未居五年者,雖底俸較深,亦不准其升用(「會典事例」)。
附錄職事十六條(以下節「紀略」)
一、刑名。刑名之重者,則為盜、命。夫有盜而捕之,不若於其無盜而防之。聯保甲、嚴偵緝,並令各安本分,毋使失所,則人盡循理,奸宄奚自而生,而盜源清矣。至於人命,有仇有鬥,其弊非一。果能先時告誡曉諭,使愚民一朝之忿,有忘親及身之累,則血氣自平,而命案之源亦清矣。澎湖俗頗淳厚,少命、盜重情。萬一遇此等件,立即親往查勘,相驗錄供通報;仍遵例檄發臺灣縣,招解審擬定案。其餘鼠竊狗偷,以及輕生、短見命案,一詳立案完結者,則系本廳辦理。
一、錢榖。澎湖錢糧止有六百九兩零;今則裁免雜稅,為數更少。前者每歲自二月開徵起,令民自封投櫃。一錢以下零星小戶,照部例每銀一錢收制錢一百文,運耗在內;至九月內,即可掃數全完。並不用挨村滾單等法;亦無庸差役下鄉催擾。按「續編」云:現在一正一耗,俱照銀價時值徵收,必須澳差督同澳甲催納。其田房前無稅契,現今業戶亦須投稅粘連司單蓋印。所有每年稅契銀兩,於請領兵餉時造冊,由司庫劃收。其始於何時,無案可稽。
一、自理詞訟。即戶婚、田土、錢債、鬥毆等類是也。前者澎湖並無唆訟、訟師等輩,以故詞訟尚少。部限二十日審結。澎地可以隨到隨審,無須二十日之限也。乾隆三十一年四月內奉文,通飭地方官:按月將准理過詞訟已結、未結各案,開列管、收、除、在,造冊送本道、本府查考。至於奉有上憲批審事件,自當遵限一月內詳審完結;不惟上憲省案牘之催,而百姓亦免拖累之苦矣。按「續編」云:現有詞訟漸繁,設有代書保戳,亦不知始自何年,無案可稽。
一、宣講上諭。康熙九年頒上諭十六條: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誡匿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身命。雍正元年,欽定「聖諭廣訓」十六章,頒發直省,恪奉遵行。澎湖每月朔望會同協營各官,在媽祖宮公所恭設香案,請上諭牌位,行三跪九叩禮畢,分班東西階坐,講生登講席宣講二章。先用官音宣講一遍,次為土音細為詳講,俾環聽民人,咸盡通曉。又平時令各澳社師,將「廣訓」十六章,教令蒙童自幼熟讀,俾家喻戶曉焉。
一、課農勸學。蓋衣食足,禮義興,乃化民善俗之第一件要政也。民以食為天,農者食之所從出,重農正所以足食也。每歲於春二、三月之時,一遇雨澤霑濡,即肩輿減從,親往四郊勸耕。如有勤者,賞以錢文,以為酒食之資;惰者則申飭之。間有老農,則更加優卹,並詢其風土人情;則官民之氣,上下可以相通;閭閻之利病,亦可因而並悉也。至收耘時,亦照此巡行辦理,無少怠惰,則農見我勤而農自勤矣。況澎湖以海為田,力農者少,更不可不再三董勸,以作其勤也。若徒奉行故事,而無真實之意貫注其間,則農已窺我之後矣,勸於何有?若夫讀書一事,更不可不作之矜式也。海外之人,必使之明理義,然後可以為良民。故每到各澳,必赴社學,親為指點。即蒙童小館,亦必親到。如童子能背誦經書、能講解字義者,即獎賞之,給以紙筆錢文,以示鼓勵。其生監俊秀,授以程氏課程,必令讀「四書」、「五經」、「小學」、「近思錄」、「性理綱目」諸書,以端其心術、正其識見,為國家有用之材。澎湖向來讀書人少,行之兩載,漸見鼓舞,各澳皆有書聲。蓋長上之教比父兄之教,事半而功倍也。
一、緝捕逃犯。此種乃鄰省及本省兔脫之重犯也。緝捕不力,自有處分;況果能留心捕獲盜首兇犯以及新疆人犯等類,現奉例行保題,引見升用。賞罰如此嚴明,何可任其漏網?澎湖雖無高山陵麓、密林深箐可以藏奸聚慝,一有面生可疑之人到境,立即捕獲無遺。惟是逃犯搭附臺、廈船隻,船戶利其貨賄,或冒充水手、或假作行商者有之。但臺、廈往來船隻,透洋直過者居多,此種藏奸匪船,非十分風信不順,不肯灣泊;偶一寄椗者,百無一、二。故一有暫停,非十分細心查驗,聽其聲音、察其年貌,與該船牌照對勘,鮮有不疏漏者。若人照不符,即當查訊。是緝捕乃澎海第一緊要事件,所當留心者也,豈可以一票了事乎。
一、編查保甲。前撫憲鐘奏准,臺屬各廳、縣編查保甲,每逢歲底造報民數之期,將臺地戶口開明四柱,與內地另立一條,彙摺奏報,以昭慎重。
一、查點門牌。此件與編查保甲相為表里,實海疆之要政也。其法先諭各澳甲,將澳內居民業儒、業農、業漁、為吏、為差、為商、為販,並男女各口,查開送核;然後將門牌填明,分給懸掛,每十家為一甲。其中有增減遷移,隨時登記。每歲春間於風靜時候,查點一次,約五、六日可以竣事。凡甲內一家有犯不舉報,十家連坐。至甲內有曾為盜竊犯有案者,著令取保管束,官仍設簿記名。果能改過自新,官則將簿開除惡名,不咎其既往。十家之人,尤要敦睦:患難相卹、有無相通;教訓子弟,毋作非為,各安生業,毋好閒遊手。如此,則不特奸宄潛蹤,而風俗亦厚矣。其查點時,飯食、紙張之費,雖經邵武縣條稟「查練保門牌」案內詳准通飭詳支閒款銀兩在案;查澎湖並無閒款可以詳支,俱系官為捐給,並不許藉派澳甲,致滋累擾。
一、查點漁船。康熙五十三年覆准:各省海洋商漁船隻,分別書寫字樣;柁工、水手各給腰牌,刊明姓名、年貌、籍貫。如船無字號、人有可疑,即行嚴拿究治。澎湖本地小漁船四百七十二只,俱編澎字號,船戶、柁水人等姓名、年貌,俱注明船照之內,每年屆期一換。查此項俱系小漁船,內梁頭四、五、六尺不等,系在於本垵海邊探捕,朝出暮歸,不能出洋及往鄰省、鄰郡採捕之事。至於修補所用釘油等料,俱系本衙門自道廠領回給賣。每年修補若干、用料若干,亦按季循環造報督憲、藩憲衙門查考。又於乾隆二十六年奉憲通飭:閩省各澳船隻,俱要油飾書刊字號、籍貫、姓名於■〈舟皮〉邊;如有剝落,隨時油補,務令四時常新,並大書篷上。如有汛口拿獲未書、未刊者,即將該管參處,並分別商、漁,不許冒混。如有改易,即詳明辦理。又乾隆三十二年四月奉文再申稽查船隻嚴令,以靖海疆,不許裝載禁物、石塊,牌照不得逾限不換。再查澎湖小船向系臺灣縣發給腰牌,自乾隆元年改歸廳辦,就近稽查取結驗烙,則更為周密也(按「續編」云:現在本衙門並未赴道廠領回油釘等料給賣,亦無按季造報。各小船赴廳請領料、照,自行造補)。
一、稽查汛口。康熙四十二年覆准:各處商船經由汛口掛號。澎湖汛口,南風時自四、五、六、七、八等五個月內,飭令書役往八罩汛協同武汛查辦;北風時,自九、十、十一、十二、正、二、三等七個月內,飭令書役往西嶼、內外塹汛協同武汛查辦。媽宮澳汛,則無論南北風,周年俱可停泊,亦協同武汛查驗。按月將查驗過船隻,造冊報督憲、藩憲衙門查考。臬憲衙門用循環簿填報。凡查驗臺、廈各處商船,務要人照相符並無禁物,始准放行。一有偷渡違犯並形跡可疑,即行拘訊,詳報治罪。但此項商船,亦無一定赴澎掛號之例,透洋直過者居多。偶一風信不順,始到汛暫停,是到澎者不過百中之一、二耳。至於粘連印花一件,於乾隆三十二年四月,奉督憲蘇通飭:沿海營縣,嗣後所轄汛口,概用印花,編號給發該汛口兵役收領備用。如遇船隻赴口掛驗,即將印花填明,實貼該船照內,騎縫仍蓋用汛口戳記;另立印簿發該汛口,將貼過印花號數、月日及船戶姓名、字號,填簿申繳該管上司。如汛口與該管衙門相近,則專用印信,汛口只令驗明掛號,毋庸蓋用木戳;總以印信為憑。澎湖則於八罩、西嶼二汛,遵用印花;媽宮澳汛距廳治甚近,則仍用本衙關防,只令書役查驗掛號,毋庸粘貼印花(按「續編」云:現在八罩、西嶼、嵵里、北山四汛,並無給用印花,不知裁於何年?臬憲衙門亦無循環簿根。惟媽宮正口出入船隻,蓋用驗戳,每年十月內造冊申賫臬、道憲,並牒府查核)。
一、民壯演習鳥槍。查澎湖原設民壯二十名,向系學習刀槍、弓箭、鳥槍、藤牌各器械,並有差遣勾攝事件。自雍正十年,奉文飭閩省各衙門民壯,凡系催徵勾捕一應事務,概不准差遣。雍正十一年,前督憲郝以臺屬地方孤懸海外,此項人役俱系無賴流寓應充,每多滋事:奏准改撥營兵給道、府、廳、縣衙門,聽候護衛。各衙門民壯,悉行裁汰。澎湖額設民壯二十名,不在奏汰之內,是以仍舊存留。乾隆三十一年,督憲蘇奏稱:民壯一役,原為緝拿盜匪、防護城池、倉庫而設,與兵丁相為表里。查鳥槍一項,為軍械中最迅利之器,高下既可兼施,遠近皆堪制勝;仍照東省之例,將各項器械,一體教習鳥槍。令制備鳥槍火藥,選年力精壯之人充補,會同防城營員,如法教以步武及連還聲勢,按季會營操演。責成道府隨時考驗,分別勤惰,飭令嚴加約束。稍有滋事,立即責革。乾隆三十二年,藩憲錢詳准,各屬民壯鳥槍,歸局製造。每桿槍重六觔八兩,准銷銀一兩一錢八分六釐,照營式製造,編鑿字號,每月隨營演放一次。其火藥在附近營分風雨停操項下開銷,總以三十二年為始。尚有未經入奏衙門:興、泉道民壯三十名,澎湖民壯二十名,諸羅縣丞民壯八名、典史民壯四名,仍聽各衙門自行齎價赴局製造。三十二年二月,澎湖廳胡捐俸銀二十四兩,差齎省局,遵照制辦鳥槍二十桿,遵照隨同附近之澎協兩營,按月演習。其火藥遵照在澎營風雨停操項下開銷。
一、稽查鹽務(詳「賦役書」卷末)。
一、支放糧餉(見「武備略」)。
一、查點班兵(見「武備略」)。
一、墩臺營房(見「武備略」)。
一、協營交涉會辦事件。一件為「詳籌兩省等事」案內開:閩省各營配防城汛砲位,每年於冬月按依多寡分年會同文員輪流演放一周等因。屆期該營移會訂期,在於空間處所演放。其火藥,該營奉文在於風雨停操節省項下撥用。所需扛夫,奉文系撥用額夫。查澎湖並無額設之夫,歷年需夫扛臺,俱系本衙門捐雇辦理。又戰船應換篷索,須會同文員驗明出結。遞年兩營戰船應換篷索,移結驗明;舊料果系朽壞不堪再用,會具切實印結移營,以憑差目赴司請領篷索料價銀兩回營製換。又雍正七年,奉巡臺御史赫碩色、夏之芳飭行,遞年該營移請赴營會操,水陸大操一次。仍將會操過緣由會銜移營,於十月內照例具報。又乾隆三十一年四月,奉督憲蘇、前撫憲莊批司議詳,嗣後各營遇燂洗戰船之時,即移明所在附近不理船工之人員,會同營員臨船勘驗。果有燂洗,有無■〈虫秋〉蛀,據實會文通報。如有不移知文員勘驗,私自捏冒,即行照例參追。倘文員徇情不赴船親驗,扶同捏報,一並參處等因。遵即按月准營移訂燂洗日期,親行勘驗,會結通報。又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奉督憲蘇批司移行:遇有金門左、右營船灣泊地方燂洗,立即會同勘驗,會銜具結通報。至於澎協二營,此外遇有應估修者,照例估修;應出結者,照例出結辦理。或兵民間有交涉口角爭訟等事件,亦即遵照例限依期結斷,以免拖累(按「續編」云:道光八年奉文:嗣後營中請領各款銀兩,務將銀〔文〕領手票送由文員於銀數上即日蓋印移還,毋庸查詢,以免擔擱;仍將移送蓋印日期聲明,即於蓋印之處,將何月日蓋印移還,隨時登注;並將請領年月日、何項數目,登注印簿,以備稽查)。
三水胡勉亭曰:通判乃郡守之副,然分防專駐,有民人政事之責,則亦與州、縣無甚異焉。故不得與貼堂丞倅,戒侵權、戒越俎,一以安靜為主,與坐鎮雅俗者同科也。況澎島為廈、臺居中要區,實乃海疆重寄,非振刷精神、時時刻刻遇事留心體訪,不知不覺,職分之所虧已多矣。可不慎歟!
澎湖鎮水師總兵一員,駐劄媽宮城內;原系海壇鎮,改為澎湖鎮(以澎湖協副將改為海壇協)。每月支俸廉、薪蔬、馬乾等銀,共一百八十三兩六錢三分一釐三毫。
中軍左營遊擊一員,駐媽宮城內;由海壇中軍遊擊改設於此(以澎之中軍都司移設海壇)。每月支俸廉、薪蔬、馬乾等銀,共五十八兩六錢一分一釐六毫。中軍守備一員,駐媽宮城內;由海壇右營守備改設於此。月支俸廉、薪蔬、馬乾等銀,共二十八兩二錢二分五釐四毫。千總一員,月支俸薪、馬乾、養廉銀,共十六兩。把總四員,每員每月支俸薪、養廉銀十二兩五錢。外委二員,每員月支養廉銀一兩五錢。外委二員、額外一名、步戰兵一百六十名,每名月支餉銀二兩五錢五分。守兵二百六十二名(改鎮添二十名在內),每名月支二兩四錢。稿字識、號令手一十七名,每名月支一兩(以上左營。自外額至戰守兵、號令手,共四百四十二名。舊制每月支糧米三斗,折銀四錢六分八釐。十四年改為每石折銀一兩五錢六分。又查額外戰守兵每名月支加餉銀四錢)。
右營都司一員,駐媽宮城內。每月支俸廉、薪蔬、馬乾等銀,共三十七兩四錢四分九釐四毫。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二員(俸廉俱同左營)。外委二員、額外一名、步戰兵一百四十四名、守兵二百一十六名、稿字識號令手五名,共三百六十八名,月支糧米與左營同。額外各兵加餉並同(以上右營。按兩營稿字識、號令手不給加餉)。
謹按舊制,副將統轄兩營遊、守各一員、千總各兩員、把總各四員、外委各七員、額外三名,每營戰、守兵各一千名。乾隆四十七年,裁汰一百四十二名。道光六年每營奉裁外委一員。其戰兵月餉一兩伍錢,守兵一兩,每名加餉四錢。此舊章也。同治七年裁汰遊擊、守備,兩營各設都司一、千總一、左營把總四、右營把總二、外委各二員、額外各一名,兵則左營四百零二名、右營三百六十名。戰兵每名月餉二兩五錢五分,守兵二兩四錢。此同治間新章也。光緒十一年升協為鎮,設左營進擊守備、右營都司,添兵二十名。此現行章程也。
又按施襄壯「奏疏」云:該地屬在海外之區,關係數省安危。今所調守兵一萬,乃就閩省水、陸兵六萬五千七百五十名數內抽調;兵無廣額,糧無加增云云。此內標遣戍臺、澎之始也。
按同治六年,提督李公成謀巡臺,點驗澎營,戍兵尚存一千零九十二名。間有年老技弱不堪寓目者,詢系撥戍二十多年,餉米不繼,以致困苦難堪;因札飭澎協,暫留一千名,以資差緝。其餘久戍老弱者,將役過餉米給還,飭令內渡。倘不敷分防,仍移請內營挑撥抵補。是李提軍固明知分防緊要,留存之一千名尚恐未敷,是以有移請撥補之命矣。特因老弱久戍,不得不汰,並非有意減額也。自七年裁兵加餉、就餉練兵之議行,澎營刪汰尤多,所存者僅十之三四;然猶有成數可守也。至光緒初,撫憲丁公巡臺,駐澎查閱,復從而汰之,即今所存者祗此六百有奇耳。且是後凡營兵出缺,令在練軍之內者,始准就地暫行募補;其不在練軍內者,概不准補。從此兵數日減,計不十年後,所存者當僅有練軍之三百名而已矣。查西嶼、小門、八罩、北山等汛,皆隔水孤嶼,為海舶來往所必經,是以前人設有汛防,撥兵駐守、彈壓稽查,胥關緊要。即至兩營戰船僅存三只,而有船即當配兵,是皆需兵甚急,必不可已者也。練軍三百名,既令在營操練,即難分身他顧;況是區區者,就使勻配船、汛,其與幾何?且夫綠營為國家經制之師,與國勢相為維繫,軍政攸關,定制宜守,非若勇軍之臨時招合,事平遣散,為可有可無之數也。而勇餉畸重,兵餉畸輕。即邇來加餉練兵,而猶輕於勇餉者,良以勇費其暫,兵餉其常;經常之制,非暫時可比耳。而說者謂兵不如勇,有勇可以無兵也。抑思胡文忠有言:營兵非不可用,特因統將不得其人,年久廢弛,故不堪一戰耳。然則儀毫者必至矢牆,懲噎者不可廢食。若以勇之費與兵,以治勇之名將治兵,安在兵果不可用耶?往者山賊朱一貴、海寇蔡牽、朱濆之亂,皆以水師平之,而且遊擊蔡攀龍,率澎湖兵八百人以拒莊大田,遊擊王國忠率澎湖兵三百人以平林供之亂。他若康熙初年靖海將軍施琅,以水師三萬克澎湖,未聞別募勇軍。是則時有今昔,將有良懦,非兵之強弱也;又安在兵果不如勇耶?抑又聞水陸情形尤相懸絕,陸地隨時招勇,得良將統之即可戰可守;若水師則有風雲沙汕,非熟諳水務者,不可為將,並不可為兵。即有勇敢之夫,而登船暈,其可用乎?是以古人有水犀之甲、習流之軍,良非臨時猝辦者也。或又曰:現有輪船可恃,則水師幾同贅設也。抑知輪船但堪巡視外洋,若各處之港路汛地,防範必周,豈輪船所能一一兼顧哉?然則閩海水師,誠宜加意;而澎湖尤為中外關鍵,是所望當事者之循行舊制,與在事者之整頓訓練也已。
按澎營兵餉,向例由協鎮差撥營員赴省垣藩司請領,回澎兌交澎糧廳貯庫,派兵守護,按月監同支放。營廳將支過數目,造冊申報。計每年實領藩庫銀三萬零七百三十五兩五錢三分八釐五毫,朋扣在外,遇閏加領二千四百餘兩(系乾隆三十二年之數,見「紀略」)。每月分別大小建,略有增損。另預貯半載餉銀於廳庫,凡一萬六千兩,以濟領運之不及。其每月加餉,由臺灣府庫領給。前者廳員兼辦鹽課,即以課銀作加餉,此舊例也。至兩營兵米,向系澎廳承辦,自臺灣運到,貯於武倉;由廳給發米票,每月初一、二、三等日大放之期,認票發米。住汛出差者,於三、六、九日補給,掣票存銷支過數目,仍由廳按月通報。前亦預貯兩季米榖,以備緩急。其由運米改為運榖,後復運米。惟每年裁曠銀米,則澎協自行奏銷也。邇來弁兵裁減多名,故銀米比前差減,皆由澎協派員領運;而鹽務亦營員兼辦,故以鹽課銀抵作加餉,無與廳員之事。廳署倉庫,近已倒壞,故銀米皆隨到隨發,亦無所謂預貯半年者矣。然國家定制森嚴,凡兵米必歸文員專管,兵餉皆以文員監放,實為嚴防克扣慎重兵糈起見。上下相維,法良意美,成憲具在,不可廢也。臺屬皆然,不宜異也。況武弁專任操緝,而軍艦無多;若兼顧運米,則巡緝必疏,又何暇兼管鹽務,致有越俎妨民之慮哉?且澎島懸峙中流,遠隔臺、廈,而風■〈日凡〉不常,來往難以時計。前者領運偶爾不繼,致戍卒鬧糧,為閭左大患。彼固有詞以藉口也。然則預貯一年、半年銀米,使文武公同收管,以杜侵蝕之弊,以濟轉輸之窮;籌款無多,而所系甚重。如道光間,澎地大饑,嘗碾武倉以平糶,民食賴焉。即使源源接濟,無須動用,又豈少此二、三萬閒款,而不為中流保障、厚其儲積,以作不虞之備乎?幸留意海強者,籌復舊規,亦未雨綢繆之一事也。
又按兵米舊制,由臺、嘉二縣額榖運廳。後專運臺榖,由臺防同知配定商船,運交澎湖廳。故媽宮設有武倉,臺南設有配運館。查「紀略」載:副將月支米三十票、遊擊十五票、守備八票、千總五票、把總四票,外額兵丁各支一票、領米三斗。是官與兵,均有應得之票米也。同十一年,臬道憲夏定議,每年運榖五千六百八十石,仍按照二榖一米核算,但不知將弁應支若何。今則折米為銀,而舊制已屢易矣。
·文職表
海防通判
王仁,順天大興人,吏員,考職經歷。康熙五十七年,議敘漳州府通判。雍正六年五月調任。八年五月俸滿卸事,仍留協辦,期滿離任。
梁樟,陝西咸寧人,康熙辛丑進士。雍正九年正月任,十一年正月俸滿,仍留協辦。九月丁憂回籍。有傳。
周于仁,四川安岳人,康熙戊子舉人。雍正十一年八月任,十三年八月俸滿,仍留協辦。乾隆元年六月告病回籍。有傳。
曹顯庚,浙江石門人,監生,考授州同知,加捐授泉州府通判。乾隆元年二月調任,三年二月俸滿,仍留協辦。期滿離任。
胡格,湖廣江夏人,康熙丁酉舉人。乾隆三年八月署任,五年十月卸事。署任無協辦之例,即回內地候升。有傳。
王鶚,江南昆山人,監生,加捐選授泉州府通判。乾隆五年十月調任,七年十月俸滿協辦;此後定以三年俸滿,協辦之例停止。
陸鵬,浙江海鹽人,康熙丁酉舉人。泉州府通判。乾隆八年六月調任,九年十一月病故。有傳。
費應豫,湖南巴陵人,拔貢,官學教習,任尤溪縣。乾隆九年十二月署,十年二月參革臺府范昌治案內離任。十四年授福寧府通判。
鄒承垣,江南無錫人,雍正癸丑進士。乾隆十年二月署。
汪天來,江南碭山人,監生,加捐授福州府通判。乾隆十年四月調。
楊琪,漢軍鑲藍旗,王廷臣佐領下吏部筆帖式,石碼通判。乾隆十三年十月調任,十四年六月病故。
王如璋,江西盧陵人,監生,加捐調臺灣府經歷。十四年七月護理。
何器,江西豐城人,監生,選福寧府通判。乾隆十四年十二月調。
王祖慶,江蘇華亭人,監生,加捐選漳州府通判。十八年五月調。
張採,直隸磁州人,附生,福州府通判。乾隆二十年六月署任,二十四年升邵武府同知。
王欐,河南睢州人,監生,捐按察司經歷。乾隆二十四年五月任。
張思振,山東齊東人,監生,遞捐選興化府通判。二十七年六月調。
胡健偉,廣東三水人,乾隆己未進士。三十一年二月任。有傳。
——以上本「紀略」(按「續編」云:乾隆三十六年後,卷帙不全,其籍貫出身履歷頗有闕略,尚待參考)。
嚴文烈,乾隆三十六年任。
李棠,臺灣府經歷。乾隆三十八年署任。
陳銓,乾隆四十一年任。
謝維祺,浙江會稽人,四十三年任。
長庚,乾隆四十六年任。
朱國垣,四十九年任。
洪智,五十年任。
呂憬懞,五十一年任。有傳。
張璽,五十二年任。
王慶奎,五十四年任。
常明,五十六年任。
徐英,五十六年任。
蔣曾年,江蘇元和人,監生加捐。乾隆五十七年四月任。有傳。
韓蜚聲,江西鉛山人,四庫館謄錄。嘉慶二年十一月任。有傳。
包德墉,浙江鄞縣人,吏員,臺灣府經歷。五年二月代理。
黃嘉訓,江西新建人,庚寅舉人,大挑知縣。五年十二月任。
王兆麟,正黃旗漢軍張斯賢佐領下監生。六年八月任。
周元梓,浙江仁和人,監生,四庫館謄錄。七年七月任。
楊炳庸,浙江仁和人,監生捐納州同。七年十一月任。
周元梓,八年七月任。
陳廷憲,八年七月任,以能詩稱。
翟儔,山東人,十年六月署。
周元梓,十年七月回任。
周光緒,直隸天津人,附生,四庫館謄錄。十三年三月署。
黎溶,廣東番禺人,舉人,大挑知縣。十四年三月署。有傳。
宋廷枋,直隸棗強人,嘉慶庚申舉人,大挑知縣。十五年六月署。
吳性誠,湖北黃安人,廩生,遵川楚例捐縣丞。十七年七月護理。
陳士榮,廣西柳州人,舉人,大挑知縣。十七年九月署。
李芸,順天大興人,寄居錢塘,監生加捐。十八年四月代理。
陳士榮,十八年十月回任。
彭謙,河南夏邑人,附監生,遵衡工例報捐通判。十九年正月任。
潘覲光,江蘇無錫人,監生,遵川楚例報捐縣丞。二十年十二月署。
王蘭,江蘇昆山人,監生,遵衡工例報捐州同;遵工方例加捐通判。二十一年六月署。
高大鏞,湖南桃源人,庚甲舉人,揀選知縣。二十一年十二月署。
升寶,內務府鑲黃旗漢軍慶齡左領下監生,考取謄錄,充補實錄館,議敘鹽大使,升授甌寧縣知縣。二十三年二月升任。
丁嘉植,順天大興人,祖籍武進,監生。嘉慶戊午科順天鄉試,薦卷議敘,挑取縣丞,補噶瑪蘭頭圍縣丞。二十五年四月代理。
升寶,二十五年五月回任,八月委署鹿港同知,升授廈防同知。
丁嘉植,二十五年八月署任。
蔣鏞,湖北黃梅人,進士。道光元年十二月任。
丁秉南,四川巴縣人,監生,遵例報捐。同治九年六月署。
烏竹芳,山東博平人,舉人,歷任福建壽寧詔安、安溪等縣,升知州,借補泉州馬巷通判。十年十月署。
蔣鏞,十一年三月回任。有傳。
——以上本「續編」。
態飛,道光十六年九月署。
魏彥儀,□□人,臺灣府經歷。十七年七月署,緣事撤去。
徐柱邦,十八年三月署。
玉庚,正藍旗漢軍蔭生,翰林院筆帖式;十二年簽掣沙縣知縣。二十年三月代理。
孫化南,二十年六月任。
玉庚,二十年十月再署。
王廷乾,山東人,進士。二十二年三月署。有傳。
陳壎,二十四年五月署。
鄧元資,江西新城人,廩生,辛丑進士。二十四年八月署任。有傳。
姚鍾瑞,二十六年二月署。
劉功澍,湖南攸縣人,吏員。二十六年十一月署。
丁廷琛,二十八年八月署。
張啟煊,浙江人,二十八年九月署。
楊承澤,二十九年八月任。
冉正品,四川廣元人,吏員,咸豐三年二月署。
張傳敬,貴州貴築人,內閣供事。五年四月署。
許鳳翔,六年十月署。
何恆,□□人,舉人。八年二月署。
張德坊,順天大興人,供事。九年四月署。
王恆修,十年五月署。
韋濂,江蘇宜興人,監生,順天甲午舉人。十一年十月任。
胡益源,同治二年九月委署,至八罩旋郡,請代。
章覲文,四川宜賓人,道光丙午舉人。三年三月署。
俞紹照,浙江人,生員。四年十一月署。
王兆鴻,浙江錢塘人,六年八月代理。
劉錢■〈覀上金下〉,□□人,七年十二月署。
唐世永,浙江秀水人,八年七月署。
鐃廷錫,江西臨川人,監生。十年十月署,十二年在任暴卒。
劉邦憲,江西盧陵人,監生。十二年七月署。
沈興本,江西南昌人,監生。同治十三年十一月署。
唐世永,光緒元年六月再署。
陳詠裳,浙江臨海人,附貢。二年七月署,九月卸事。
劉家聰,廣東香山人,監生。二年九月署。
洪熙儔,江蘇人,監生。三年十月署。
蔡麟祥,廣東澄海人,議敘通判,加提舉銜。四年三月署,十一月調署恆春縣。有傳。
洪其誥,山東人,蔭生,補用同知;前臺澎兵備道贈太常寺卿毓琛子。四年十一月署。
唐世永,五年八月再署。
遊熙,江夏人,監生。光緒六年正月代理。
李鬱階,廣東大埔人,捐納同知。六年九月署。
李翊清,浙江會稽人,附貢。七年三月代理。
鮑復康,安徽歙縣人,附監生。七年八月實任。有傳。
李嘉棠,廣東嘉應州人,監生。九年五月署。
鄭膺傑,廣東清遠人,監生。十年二月實任,嗣因失守案內發往烏龍江效力。
程邦基,湖北江夏人,捐納從九品,軍功補用縣丞。十一年七月代理。
戎陳猷,浙江錢塘人,監生。十二年四月實任。
程邦基,十三年三月代理。
李春榮,浙江人,十三年六月署。
龍景惇,廣東順德人,官學生。十四年八月代理。
俞鴻,浙江嘉興人,附貢生。十六年四月代理。
潘文鳳,安徽涇縣人,附貢生,實任埔里社通判。光緒十八年八月署。
陳步梯,廣東大埔人,前任安平縣。光緒十九年十一月署。
巡檢
姚法唐,河南祥符人,吏員。康熙二十三年任,在任病故。
朱縉,浙江錢唐人,吏員。康熙二十七年任,升河南府經歷。
胡廷鳳,江南含山人,吏員。康熙三十二年任。
林開彥,直隸撫寧人,吏員。康熙三十五年任。
李慧仁,直隸安肅人,吏員。康熙四十一年任。
耿胡,河南拓城人,承差。康熙四十五年任。
陸鑑,順天人,吏員。康熙四十七年任,升雲南騰越州吏目。
喬傑,順天人,吏員。康熙五十二年任。
李振宗,江南江都人,吏員。康熙五十八年任。
朱唯彰,順天宛平人,內閣供事。雍正元年任,後以丁憂去任。
鄭奎聚,直隸通州人,吏員。雍正四年任,是年緣事去官。
羅開勳,湖廣人,吏員。雍正四年任,五年改設,裁缺另補。
八罩巡檢(復設)
陸瑞鉻,廣東英德人,監生。光緒十一年九月由羅漢門移駐八罩,十三年四月卸事。
平廷熊,浙江山陰人,監生。十三年四月署理,以丁憂卸事。
陸瑞銘,再任。
蔡昌言,浙江人,十七年二月任。
汪塏,浙江錢塘人,監生。十八年三月任。
章寶基,浙江人,監生。十九年正月任。
·武職表(上)
水師副將
詹六奇,海澄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升江西贛南鎮總兵。
張旺,山西人行伍。康熙二十五年任,升江西贛南鎮總兵。
王國興,寧夏人,行伍。三十年任,三十三年升臺灣鎮。
陳國任,陝西長安人,行伍。三十七年任(「紀略」云:陳之士,缺一位,然不可考矣)。
王三元,甘州人,行伍。五十九年任。
尚宣,騰驤衛人,兵部效力。四十三年任,四十五年調三屯協。
趙呈烜,安定人,四十五年任。
葉國鼎,閩縣人,功加左都督。四十六年任。
張進,漳州人,行伍。五十年任。
朱傑,順天人,武舉。五十三年任。
許雲,海澄人。五十六年任,五十七年調臺灣安平協。
藍廷珍,漳浦人。五十七年任,本年升南澳鎮總兵。
羅光乾,天成衛人。五十八年任。
戴憲宗,浙江太平衛人。六十一年任。
陳倫炯,同安人,侍衛。雍正元年任。
董方,同安金門人。三年任。
呂瑞麟,晉江人,行伍。五年任。
陳勇,海澄人,六年任。
章隆,福州人,行伍。十年任,十二年升福寧鎮總兵。
顧元亮,字明甫;廣東番禺人,行伍。十二年任。
李維揚,廣東陽春人,武榜眼。乾隆四年任,四年休致。
高得志,江南崇明人,行伍。五年任。
楊瑞,廣東潮州人,行伍。九年五月任。
邱有章,晉江人,行伍。十三年任。
林洛,同安人,行伍。十七年任,十八年升浙江溫州鎮。
林貴,晉江人,行伍。十九年任,二十一年升浙江溫州鎮總兵。
葉相德,浙江歸安人,武進士。二十二年任。
談秀,廣東新會人,行伍。二十五年任。
魏宗聖,浙江溫州人,行伍。二十六年任。
龔宣,江南通州人,武進士。二十七年任。
江起蛟,浙江鎮海人,行伍。二十九年任,卒於官。
許德,字聿修,號懋亭;廣東陽江人,侍衛。三十一年任,三十三年升總兵。
顏鳴皋,號丹崖;廣東嘉應州人,武進士。三十四年任。
——以上本「紀略」(按「續編」云:乾隆三十四年以前俱載「紀略」,以後卷帙不全,頗多闕略;由營溯查,自乾隆四十三年起)。
招成萬,實任。
王光韜,實任。
何俊,實任。
葉巨剛,實任。
魏大斌,實任。
潘韜,實任。
李南馨,實任。同安人,升金門鎮總兵。
魏成名,護理。
胡振聲,護理。同安人,後升總兵,死海寇蔡牽之亂。
陳光昭,護理。
何定江,實任。
聶世俊,護理。
吳奇貴,實任。
張世熊,實任。
王得祿,實任。嘉義人,原籍廈門。有傳。
陳景星,護理。
蔡安國,實任。
劉成魁,實任。
李文瀾,護理。
陳夢熊,實任。
郭繼青,實任。
蕭得華,護理。福青海壇人。
莊秉元,護理。
陳一凱,護理。閩縣人。
蕭得華,護理。
熊廷揚,實任。
陳化成,署理。
阮朝良,護理。
陳化成,實任。同安人。有傳。
沈朝冠,護理。詔安人。
常遇恩,實任。溫州人。
沈朝冠,護理。
孫得發,實任。侯官人。
江鶴,護理。有傳。
楊武鎮,護理。同安金門人。
謝建雍,署理。
陳景嵐,護理。
吳朝祥,實任。同安金門人。
——以上本「續編」。
詹功顯,同安人,道光二十年間實任,據「東溟集」補入。
林瑞鳳。
郭揚聲,同安金門人,行伍。道光二十五年任。
謝焜,直隸天津人,移住廈門。
王國忠,嘉義人,本標左營遊擊,咸豐元年十月護理。有傳。
邵連科,福州人,咸豐三年五月升補。
黃進平,□□人,艋舺營參將。
陳國銓,福州人,福寧左營遊擊。同治元年春護理,旋赴臺出軍病故。
劉文珍,本標右營遊擊。同治三年二月護理。
張顯貴,南澳左營遊擊。五年二月護理。有傳。
吳奇勳,字柱臣,廣東合浦人;軍功記名總兵,建勇巴圖魯。六年九月升補海壇總鎮。
左營遊擊(管中軍事)
陳簡,福清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李大訓,河南人,四川籍。二十四年任。
康運昌,陝西廣陽人,行伍。三十年任。
楊明錦,直隸天津人,功加。三十六年任。
高天位,陝西西寧衛人,武進士。三十九年任,升水師提標參將。
王貴,浙江西安人,功加。四十二年任,卒於官。
洪德,同安人,功加。四十五年任,升江西吉安營參將。
鞏廷瑞,陝西盩屋人,武進士。四十九年任。
陳國璸,晉江人,行伍。五十四年任,五十八年告休。
陳國星,同安人,行伍。五十八年任。
謝希賢,詔安人。雍正元年任。
蔡高,龍溪人。二年任。
任文龍,浙江溫州人。六年任。
黃曉,漳浦人。十年任。
柳圓,山東蓬萊人。十三年任。
楊瑞,字旭舉,廣東海陽人,行伍。乾隆四年任。
高省,安溪人。六年任。
鄭李嘉,廣東揭陽人,行伍。十年任。
陳洪建,同安人,行伍。十四年任。
陳吳燦,同安人,行伍。二十年任,卒於官。
楊添,同安人,行伍。二十一年任。
魏文偉,同安人,蔭生。二十五年任。
林士雄,同安人,行伍。二十八年任,為特參「玩視戰艦」事革任。
林雲,字五堂,古田人,武舉。二十八年任。
尤用,羅源人,行伍。三十二年任,是年升廣東大鵬營參將。
葉凱,字捷南,閩縣人,行伍。三十二年任。
——以上本「紀略」。
許廷佐,廈門人(此條據「同安縣志」,於乾隆間任澎湖遊擊,附載於此。按「續編」乾隆三十二年後闕略頗多,由營溯查,自四十四年起)。
李威光,實任。
林晃,實任。
陳大鵬,實任。
羅光昭,實任。
雷鳴揚,護理。
陳廷梅,護理。
廖國,護理。
聶世俊,實任。
蕭得華,護理。
李文瀾,實任。
吳元慶,護理。
陳鵬飛,署理。
江鶴,護理。
阮朝良,實任。
溫兆鳳,護理。
蕭得華,兼署。
沈朝冠,調署。
翁及,護理。
黃步青,調署。
江鶴,兼署。
陳景嵐,護理。
邱鎮功,護理。同安金門人。
——以上本「續篇」。
蘇斐然,同安人。道光二十四年間任。
陳連斌,將樂人。
陳開輝,同安人。世職雲騎尉。
李鍾英,廈門人。
張金善,泉州人。
陳致昌,同安人。
林元勳,代理。同安人。
王國忠。
梁汝魁。
游紹芳,同治七年四月署(按同治八年裁汰兩營遊擊守備,改設都司兩員;而自道光十二年後,營冊殘缺,姑俟續考)。
左營中軍守備
王祖,興化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趙廣,河南商邱人,武進士。二十七年任。
褚國柱,直隸宣化人,行伍。三十年任。
葉得祿,江南霍邱人,將材。三十四年任。
張成准,陝西渭南人,武舉。三十九年任。
張得勝,山東濟寧人,行伍。四十三年任。
譚士瑍,湖廣江陵人,武進士。四十七年任。
洪文,晉江人,行伍。五十二年任。
陳本昭,長樂人,行伍。五十二年任。
朱文,南安人,行伍。五十七年任。
邱延祚,浙江人,行伍。五十九年任。
劉使,泉州人,行伍。雍正二年任。
林如錦,廣東人,行伍。五年任。
姚德,龍溪人,行伍。十年任。
薛存忠,莆田人,行伍。十二年任。
聶國賢,莆田人,行伍。乾隆四年任。
張勇,泉州人,行伍。七年任。
曾志忠,海澄人,行伍。十年任。
陳陸卿,同安人,行伍。十四年任,卒於官。
吳志忠,同安人,行伍。十六年任,十九年升提標遊擊。
洪福,同安人,行伍。十九年任,二十年升閩安都司。
許朝耀,同安人,行伍。二十二年任,二十三年升提標遊擊。
黃居正,□□□□年任,二十六年升提標營遊擊。
顏嗚皋,廣東人。二十七年任,二十九年升金門鎮標右營遊擊。
卓其祥,漳浦人,行伍。三十年任。
——以上本「紀略」。
彭喜,實任。
彭三達,署理。
黃泰,署理。
徐景超,實任。
蔡子愛,署理。
雷嗚揚,實任。
戴春,實任。福州人。有傳。
王廷彪,署理。
陳景星,實任。
時朝麟,署理。
羅卓,實任。
盧士興,署理。
周萬清,署理。
吳國彩,署理。同安人。
謝建雍,實任。
周天成,署理。
吳朝良,代辦。
高得意,署理。
許日高,署理。金門人。
李高然,署理。金門人。
陳雲蛟,實任。
——以上本「續編」。
林日光,澎湖人。
林廷金。
許日高,南澳人。
郭世勳,銅山人。
鄭開科,南澳人。
鄭起良,同安廈門人。
蔡安邦,委署。同治元年春,奉調帶兵往臺剿捕戴逆陣亡。
陳玉清,銅山人。
邵建功。
黃進生,水提標臨復都司。同治七年二月署理。
何僯芳,本營千總。同治七年五月代理。
李鴻高,臺協中營千總。同治七年十一月署理。
鄭乾就,同治八年六月署理。
右營遊擊
胡愷,順天宛平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方冰,福清人,行伍。二十六年任。
張錦,陝西榆林衛人,行伍。二十九年任,以疾去。
薛奎,奉天人,行伍。三十四年任(「紀略」云:薛之下至翁,相距一十四年,應尚有三、四位,然不可考矣)。
翁國楨,詔安人,行伍。四十八年任,升臺灣北路營參將。
林秀,漳州人,行伍。五十年任。
王之印,陝西寧夏衛人。五十四年任,卒於官。
葉紀,浙江人。五十六年任,五十八年以病去。
張駴,江南江都人,行伍。五十八年任。
洪平,泉州人。雍正元年任。
楊恩,同安人。四年任。
李燕,漳浦人。六年任。
高得志,江南崇明人。八年任。
邱有章,晉江人,行伍。十一年任。
張吉,惠安人,行伍。乾隆五年任。
林如錦,廣東饒平人,行伍。五年任。
吳昭,廣東高州人,行伍。八年任。
鄭李信,閩縣人,行伍。十八年任。
官玉田,浙江黃岩人,行伍。十四年任。
謝玉福,晉江人,行伍。十七年任。
吳志忠,同安人,行伍。二十年任。
陳應鐘,長汀人,行伍。二十三年任,二十五年升銅山營參將。
林呂韜,詔安人,行伍。二十五年任,二十六年升廣東大鵬營參將。
許廷佐,同安人,行伍。二十六年任。
戴福,字支煒;浙江仁和人,行伍。二十九年任,三十二年升督標水師營參將。
吳勇,字利仁,龍溪人。三十二年任(按「續編」云:乾隆三十二年以前,載「紀略」。以後卷帙不全,今自乾隆四十三年起)。
徐鼎士,調補。
吳啟元,調補。
林廷寶,護理。
吳啟元,調補。
楊森,兼署。
蔡攀龍,調補。金門人。
黃象新,調補。
聶世俊,兼署。
陳光昭,調補。
盧長慶,調補。
陳景星,升補。
李文瀾,署理。
陳玉龍,調補。
陳夢熊,兼攝。
吳得勳,護理。
蕭得華,升補。
阮朝良,護理。
蕭得華,升補。
李如榮,護理。
陳鵬飛,護理。
蕭得華,升補。
張時雍,護理。
黃步青,兼署。
林廷福,調署。金門人。有傳。
江鶴,升補,有傳。
孫得發,協鎮兼攝。
江鶴,升補。
陳雲蛟,護理。同安金門人。
楊榮標,署理。福安縣人。
——以上本「續編」。
林瑞鳳。
郭揚聲,金門人。
許日高,署理。
陳開輝,咸豐二年九月護理。
劉文珍。
陳國銓,福州人。署理。
陳淇清。
鄭起良,廈門人。咸豐十一年五月署理。
吳文龍,字在東,廈門人。補用都司。
右營中軍守備
原爾懷,連江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劉奇,山西平陽人,行伍。三十五年任。
陳蛟,山西陽曲人,行伍。三十年任。
沈鶴,陝西寧夏人,行伍。三十五年任。
達養棟,陝西涼州衛人,行伍。三十九年任。
鄭璸,河南祥符人,武舉。四十三年任。
喻義,陝西人,行伍。四十七年任。
鮑世倫,江南人,武生。五十一年任。
陳國星,同安人,行伍。五十五年任。
林亮,漳浦人,行伍。五十七年任。
尹日和,福州人,行伍。雍正二年任。
張標,福建人,行伍。五年任。
蔡啟,漳浦人,行伍。六年任。
施必功,晉江人,行伍。十年任。
李嘉,廣東揭陽人,行伍。十三年任。
施鳳來,晉江人,行伍。乾隆四年任。
蔡忠,漳州人,行伍。八年任。
鄭捷,龍溪人,行伍。十一年任。
顏得慶,同安籍,澎湖人。十四年任,卒於官。有傳。
陳德,閩縣人,行伍。十六年任。
蔡從,晉江人,行伍。十九年任。
蕭英,晉江人,行伍。二十二年任。
戴福,浙江仁和人,行伍。二十五年任,二十六年升提標右營遊擊。
吳科,晉江人,行伍。二十七年任。
楊元,晉江人,行伍。三十年六月任。
——以上本「紀略」。
聶世俊,實任。
陳皋,署理。
時朝麟,署理。
李文瀾,實任。
陳山,署理。
林廷鳳,署理。
阮朝良,署理。
張正,署理。金門人。
李如榮,實任。
吳國彩,署理。同安人。
林廷紀,署理。
周承恩,署理。廈門人,後升安平副將,殉陳辨之難。
李士勝,署理。
劉聯捷,護理。
黃聯升,署理。
陳雲蛟,署理。
詹功顯,實任。
劉聯捷,署理。
吳志忠,代理。
劉聯捷,護理。
——以上本「續編」。
吳朝良、郭揚聲、吳朝良。
葉國棟,同安人。
李朝安,彰化人。
陳國銓,本營把總。咸豐元年九月護理。
葉得茂,同安人,臺協中營千總。咸豐五年五月署理。
李鐘英,廈門人。咸豐五年十一月升任。
葉得茂,咸豐六年十一月再署。同治元年任安平遊擊,帶兵進剿戴逆殉難。
葉桐封,咸豐十年八月署理。
劉金發,同安人。
李鴻高,潮州人。
林高飛,同安人,儘先守備。同治七年八月署理。
武職表(下)
水師副將
吳奇勳,廣東合浦人,實任。升授總兵。
黃錦雲,水師儘先參將。同治八年十二月署理。
吳奇勳,同治元年閏十月回任,以功記名提督。光緒四年十一月升山東登萊總兵,移鎮海壇。
李定勳,廣東人。光緒五年四月署理。
蘇吉良,同安人。光緒五年十二月接任。
周善初,浙江奉化人。光緒十年正月署,十一年六月病故。
蘇吉良,光緒十一年六月回任。十二年四月休致。
陳宗凱,同安人。代理。
左營都司(管中軍事)
黃定邦,廣東人。同治八年九月署。
鄭乾就,留閩補用守備。同治九年正月署。
黃昌貴,廣東人。同治九年十一月升補,赴省領餉病故。
蘇振升,廣東人,雲霄營都司,降補守備。同治十三年十一月署理。
郁文勝,江蘇人。光緒二年九月補。
李培林,東莞人。光緒九年八月署,十一年八月卸事。
楊興降,閩縣人。實任。
右營都司
吳文龍,同治八年九月署。
林元勳,同安人。本裁缺守備,同治九年二月署。
吳宗泮,南澳人,本營千總。同治十年十一月代理。
蘇桂林,廣東人。同治十一年二月升署。
林高飛,同安馬巷人。十二年六月署。
蘇桂林,十三年八月回任。
王建功,澎湖八罩人;本營千總,儘先守備。光緒五年六月署。
蘇桂森,再任。
張成功,同安廈門人。
鄭魚,南安人,實任。
李培林,署理。
武職表(續錄)
水師總兵
吳宏洛,安徽合肥人。光緒十三年十一月實任,十八年六月卸事。
王芝生,合肥人。十八年六月署理。
周振邦,廣東人。十九年十一月,由溫州鎮調補。
遊擊
中軍左營
楊興隆,光緒十四年六月代理,十一月卸事。
劉德安,廣東三水人。光緒十四年十一月調補,十七年十二月卸事。
林章興,閩縣人,十七年代理。
右營都司
林文和,同安人。光緒十五年七月實任,十六年正月卸事。
李培林,代理。
林章興,署理。
吳永兆,同安人。光緒十七年十一月實任。
左營守備
林廷楨,同安人。光緒十四年二月代理。
馬長安,全椒人。十四年七月署任,十一月卸事。
楊興隆,兼理。
劉德安,兼理。
鍾朝鳳,同安人。光緒十五年五月實任。
·名宦傳
梁樟,字子章,別號駁菴,陝西咸寧人;康熙間進士,以知縣用。歷任長泰、長汀二縣;上不廢法,下不厲民,用薦升任澎湖。時改設廳官不久,一切章程多未就緒,謹遵職守,考定規條,大小部署,親自手裁。有前廳已行而未合功令者,悉為革除。念澎地多風少雨,於農事尤捲捲焉。任澎兩載餘,不肯妄差一役、妄役一民。其治一以安靜為主,老成持重,不喜事,亦無廢事。論者以為頗得政體云。
周于仁,字純哉,別號仙山,四川安岳縣人;康熙四十七年舉人。初知永春縣,上官以為能,調將樂,擢澎湖通判。遇事果斷,天植之性也。調澎戍兵素稱驕悍,欺凌澳社;一繩以法,不少假借,民賴以安。雍正十三年,奉檄清查地畝,勸民首墾。墾地一百四十餘畝,報升網、繒、滬稅三十餘兩。資給牛種、耕具,吏無浸漁,民沾實惠。俸滿後因病告假回籍,澎人建祠祀之。
胡格,字壽平,號昂夫,湖廣江夏人也;康熙五十六年舉人。歷知泰寧、詔定、同安、晉江四縣,八載兩調繁,上游稱其才。乾隆三年,署澎湖通判。蒞事治民,不憚勞怨,訟無留牘,用薦行取主事。
陸鵬,字西溟,號敬齋,浙之海鹽人也;康熙五十六年舉人。初授奉化學教諭,訓士有方,以卓薦升連江縣知縣。調任諸羅,安集流寓,輯柔番社,治稱最;母憂去任。起復升泉州府糧捕通判,調澎湖。下車之日,首隆勸學,每月月朔,聚諸生於媽宮公所,課以文藝,兼崇尚品行;蓋以曩時教奉士之教教澎也。為人和平樂易,禮士愛民,其循良之選也歟。後以病卒於官。澎人哀思,如失怙恃云。
——以上節「紀略」。
胡建偉,廣東三水人,學者稱勉亭先生。乾隆十年成進士。十四年選授直隸無極縣,歷正定,丁丙艱;起復改補福鼎縣,調永定,歷署閩縣及福防同知。乾隆三十一年,用薦升授澎湖通判,惠政甚多。大要在勤民造士,不沾沾於末俗苟且之治。至於興利除弊,則銳身自任,始終不倦;以為廳縣者,親民之官,不宜養尊自逸。每值農時,輒親行郊野,獎勤戒惰,訪詢疾苦,用達下情。故其聽訟則案無留牘,徵賦而民自輸將,則上下相親之效也。協標戍兵,夙習驕悍,欺擾鄉愚,每裁以法,不徇情,良民賴之。念澎士獨學無師,為創建書院,親校文藝,作學約十條,以為學者程式。又勸各社設塾;因公下鄉必詣塾,取幼童所讀書,正其句讀,誘掖獎勸,如父兄之於子弟。先是澎士赴臺灣考試,淹留時日,資斧維艱,每歲應試者,不過數人;乃援南澳之例,詳准就澎扃試,徑送道考,士皆稱便。及調補鹿港同知,猶在郡創澎瀛書院,為澎湖諸生試寓。其愛士之誠,可謂有加無已者矣。嘗以澎湖為海疆重地,開闢已百餘年,而文獻無徵,前任通判周于仁僅成「志略」一卷,語或未核,版亦失傳;乃竭力蒐羅,輯「澎湖紀略」十二卷刊之。在任四年,士興於庠,農歌於野,商旅樂出於塗,政通民和,百廢俱舉。士民為位祀於書院,歷久不替,迄今澎人稱善教者,必首推胡公云(「誦清堂文集」參「續編」)。
呂憬蒙,乾隆五十一年任澎湖,多惠政。時澎地小米未熟,民苦乏食,憬蒙方試士,得臺匪陳周全作亂報,急拔關出,疾馳至媽宮市,稽商船所運榖,得千餘石,發捐貲盡糴之,依價平糶,民賴以安。
蔣曾年,江蘇元和人,由監生援例選授通判。乾隆五十七年,調任澎湖。潔己愛人。歲饑,請發賑,復為粥以啜饑,民全活無數。
韓蜚聲,號鵝湖,江西鉛山人。由監生應丁酉順天鄉試榜,後挑取四庫館謄錄,議敘一等,選授布政司理問。嘉慶二年,調澎湖。卹民重士,實心勤政,有便民者悉為經理。雅意作人,見文石書院將圯,集諸生議修,毅然自任,捐俸重修;督視工程,旦晚無少倦。工既竣,延名師、設膏火,培植士類,文風丕振。以勞卒於任。士民哀傷,為立祠書院,與胡建偉並祀,春秋弗替。
黎溶,號秋帆,廣東番禺人,監生。乾隆五十四年恩科順天舉人,選授知縣。嘉慶十四年,調署澎湖。性英敏,有智略,政治精肅。遇歲歉,奸徒草竊漸至搶掠;溶不惜重貲募鄉勇,督役窮捕,獲巨惡數人解縣正法,餘黨薄懲之,釋令自新,不株連一人,盜遂滅跡,閭閻安堵。接文士以禮,貧不能赴試者,給以行資。抵任未幾,新倅將代;會制府來巡,士民具狀乞留。以賢能調知臺灣,屢獲大盜,宵小屏跡。丁母艱,起復擢山東同知。將入覲,舟過澎湖守風,百姓扶老挈幼爭相饋問,被褐進謁如家人,善言撫慰之,留連數日去。民為立祠,祀於臺灣之試館(以上俱「續編」,蔡廷蘭輯)。
周凱,字仲禮,學者稱芸皋先生,浙之富陽人也。道光初,由編修出守襄陽,設義學數百,教民蠶桑。遷漢黃德道,轉興、泉、永兵備道。禮士愛民,以興養立教為己任。設義倉,修書院,輯金、廈二島志,以詩古文詞偈導後進;時有儒林丈人之望。道光十三年,澎湖大饑,奉檄查賑,中途遭風幾殆,至澎湖嵵里澳,亟乘小舟登岸。時波浪拍天,從者危之;凱令漁人以蓑笠覆身,冒險逕上,由嵵里一路勘災,召父老周詢疾苦,一時嗷鴻景況,悉於詩發之。誦者以為「秦中吟舂陵行」之流也。抵媽宮澳,分別極貧、次貧,立時散賑,費帑九千餘兩,不假吏役,人人均沾實惠。其隨從資斧,絲毫皆自備。又命外委黃金帶小船,巡視外海各島。虎井八罩,礁沙險絕,商船失事,漁人輒乘危搶奪;亟設法禁之。時有諸生蔡廷蘭,呈詩請加賑;凱擊節稱賞,而惜其囿於偏隅,見聞未廣,教以讀書作文成法,於是廷蘭文名大噪。越四年調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舉廷蘭為拔貢生。其後以甲科出宰江右,有聲。人謂凱有知人鑑云。再任臺灣,值張丙甫平,辦理善後事宜,積勞卒於任。士民莫不流涕,至今思之。凱素工書畫,得其寸楮者,珍逾拱璧。著有「內自訟齋詩文集」若干卷,刻行於世(「誦清堂文集」)。
蔣鏞,字懌弇,湖北黃梅人,廩生。嘉慶七年成進士,分發福建知縣,補連江,歷充丁卯、癸酉、丙子、辛巳四科同考試官,以獲盜功保升知州。道光元年,借補澎湖通判。慈惠愛民,與武弁和衷相濟;尤喜栽培士類。地故有文石書院,年久圯廢,鏞自為山長,以脩金充修理工資,與士之秀者,論文倡和,若家人父子;士民皆愛而親之。九年六月卸事。十一年春回任,適鹹雨為災,次年大饑,即馳稟請帑賑卹。先事籌捐義倉錢三千五百餘緡,借給貧民,並借碾兵榖平糶,民賴以活。前後判澎十餘年,軫卹孤貧,修舉廢墜,與諸生蔡廷蘭、陳大業輩,輯「澎湖續編」一書,補胡氏「紀略」所未備。富陽周兵備凱為序而刊之。十六年九月去任。時其丁幕皆囊有餘積,而鏞兩袖清風,虧累尚以千計。故雖寬厚有餘,明察或有未足,而士民同聲稱頌,祀於書院東偏,至今不替。
王廷幹,字子楨,山東人。由進士外用,道光二十二年署澎湖通判。愛士尤篤。慮書院經費未裕,乃自為山長,以束金給諸生膏火。素工時文,月課必自草一藝,為學者程式。又以多士赴省鄉試,跋涉維艱,勸捐千金交董事生息,為賓興公費;一時文風振起,諸生多以能文稱,皆廷幹所培植也。二十四年五月,調署臺防同知。三十年澎饑,奉檄勘卹,自捐五百兩助賑。咸豐三年署鳳山縣,時奸民蠢動,廷幹招水底藔義首林萬掌,帶勇守城,勇叛被戕。事聞,賜卹如例。廷幹屢任臺屬廳、縣,在澎以廉稱,至今猶附祀於書院焉。
鄧元資,江西新城人,廩生。道光二十一年成進士。二十四年八月,代理澎湖通判。至則首重文教,每月課文,必扃門面試,俾盡一日之長,嚴加甄別,而割廉治具,皆從優厚。勸捐二千餘緡,生息為生童歲、科盤費,自捐百金為倡,民皆樂從,謂之小賓興公款。折獄務得下情,而聽斷平允,不以敲撲為能。以丁艱去任,兩袖蕭然。性格溫厚,造士勤民,亦一時良吏也。
蔡麟祥,字瑞堂,廣東澄海人。才識明敏,尤工書畫。同治間,援例以通判指省福建。光緒四年,代理澎湖,清勤自矢,與紳士之公正者交厚;而不設門丁,惟一蒼頭傳命而已。詞訟隨問隨結,案無留獄;除暴安良,胥役不得弄弊。謂人曰:官能自做,不為利,猶可為名;彼丁幕之不辭勞苦相從至此者,果何所為哉?若既不許其取民,而令枵腹辦公,此不情之甚者也。以故隨從家丁,月皆給以資斧,使寄贍其室家用度。不足,嘗於原籍撥家資數百金,充署內之費。尤留心文獻,與紳士蔡君玉成議修廳乘,乃以厚禮羅致林孝廉主講席,代為屬草,就胡氏「紀略」、蔣氏「續編」二書,刪繁舉要,網羅放失,成「廳志」十有六卷。惜履任未久,調署恆春縣。瀕行,父老送者,渡頭幾滿。君亦握手淚下,謂此間風俗儉樸,吾與之處,情甚相安也。後調彰化,卒於任。
鮑復康,字吉初,安徽歙縣人,附監生。粵寇之亂,隨營剿賊,歷保浙江儘先從九品。廉訪劉公璈時守臺州,尤器重之。從左文襄入閩,以克復漳州在事有功,保至儘先通判。同治五年,署馬巷通判。馬巷習俗獷悍,號難治,復康為政尚猛,悍族多裁以法;然清操絕倫,愛民如子。尤雅重文士,創建舫山書院,設育嬰堂,撫循培養,頓改舊觀。歷署鹿港同知、將樂、漳浦、莆田等縣,皆有惠政。光緒六年,補澎湖通判。澎地瘠苦,實缺官視為畏途。時方大饑,中丞岑公巡臺議賑,謂之曰:君為我一行,活此方赤子,事畢當召君還矣。於是倍道赴任。至則立查戶口,刻期散賑;時劉公璈備兵臺南,復康以故吏,言無不從,故凡可以為民請命者,無微不周,人沾實惠。武弁欲撓之不得。語在舊事志。復康有骨幹,素知兵,嘗以「籌澎芻言」條陳於岑公。公擊節稱賞,屢以書獎勉之。無何岑公升去,而夷船碎於吉貝嶼,復康以愛護小民,與洋人齟齬;同事或從而媒孽之;復為怨家所中傷,卒罷官,鬱鬱以歿。聞者惜之。
·名將傳
林亮,字滌侯,福建漳浦人也。由行伍歷官調澎湖右營守備。康熙六十年夏,臺灣土賊朱一貴作亂,竊據全臺,文武守臣或殉難戰死,或逃歸澎湖;澎臺相距一水,居民洶洶。澎協將弁,以孤島難守,僉議撤歸廈門,各出家屬登舟。亮力排眾議,按劍厲聲曰:『朝廷封疆,尺寸不可棄。我等享升平、食祿廩,捐軀報國正在今日,焉有鋒刃未血而相率委去之理?丈夫死忠義耳,寧能駢首市曹,為法吏所辱耶?請整兵配船,守禦要害,賊至決一死戰。戰不捷而亮死,公等歸亦未遲』。皆曰:『諾。願死守』。亮馳出江干,申主將號令,驅官民家屬各登岸,眾心始固。又以臺米弗至,慮行間乏食,捐家財買榖,碾米給軍;製造戰攻器械及諸軍需,以俟大兵進剿,共圖克復。水師提督施世驃、南澳總兵官藍廷珍,統師至澎,以亮膽識超群,忠勇出眾,委為前隊先鋒,領舟師五百七十人,自澎進發。六月十有六日黎明,大師咸抵鹿耳門外。賊目蘇天威據鹿耳砲臺,發大砲以拒我師。亮奮勇爭先,以六艦冒死直進,盡銳攻擊。遙望砲臺火藥桶堆積如山,命施巨砲,專攻其火藥桶;中之,烈焰沖天,燔斃賊不可計數;遂奪取鹿耳門砲臺,焚賊營壘,乘勝進攻安平鎮。賊目鄭定瑞悉眾抵拒,亮復身先士卒,登安平城,豎大軍旗幟,遂克之。鹿耳、安平皆天險,臺之要害,一日而兩大捷,百姓歡呼,舁酒饋食,知賊不難平也。十七、十九兩日,我師鏖戰鯤身,亮駕舟夾擊,橫衝賊陣。賊大敗,退保府治。施世驃命亮及董方、魏大猷、洪平率兵千二百人,分兵間道從西港仔暗渡,出府治之背;藍廷珍復統大軍繼之。二十二日黎明,大戰於蘇厝甲,夜戰黎頭標,又大敗之。次日窮追,敗之於木棚仔,復敗之於蔦松溪,遂克府治。七日之內,恢復全臺,紀功第一。總督滿保手書褒揚,勞以白金四百兩,方之古賢將馮異、曹彬云。雍正元年八月,議敘平台功,加都督同知世襲,拜他喇布勒哈番,再加一等,累擢臺灣水師副將,賜孔雀翎;旋擢臺灣鎮總兵官。五年春,移鎮浙江定海,積勞成疾,卒於官,年六十有四,賜祭葬如典禮。
王得祿,號玉峰,嘉義人。由武生歷官澎湖副將,整飭營伍,捕獲勤奮。嘉慶九年,因海寇蔡牽在洋滋擾,就媽宮口一帶相度要害,自水仙宮起,至西城外止,沿海築石為埤,以資堵禦。所需石工,悉由營自行捐辦。嘉慶十年,蔡逆匪船攻岸,眾心惶恐,公督率兵民,晝夜防禦,擊走之。時蔡牽三入鹿耳門,李提軍率舟師圍之,得祿以澎軍大敗之者三。累升福建水師提督。旋以剿滅蔡牽於黑水深洋,敘功晉封二等子爵,加太子少保銜,予告歸。道光二十年間,防夷之役,命駐澎湖防守,薨於媽宮澳防次,賜祭葬如例(「續編」參「東溟文集」)。
陳化成,字業章、一字蓮峰,同安人。道光三年歷官澎湖副將,潔己奉公,兵民愛戴。西嶼燈塔久圯,會商通判蔣鏞籌款重修,商艘稱便。是歲提督許松年巡臺,以化成整頓營伍、訓練有方首膺嘉獎,調安平副將,擢金門鎮總兵。道光六年,臺灣北路分類焚搶,化成督師剿辦,屏除一切供應,積功升福建水師提督,移節江南。防海之役,戰死於吳淞口。上震悼,賞其子廷芳舉人,賜祭葬,謚忠愍,江南及原籍皆為立祠(「續編」參「表忠錄」)。
江鶴,號松亭,詔安人,澎湖右營遊擊。道光十年,護理澎湖。時有海寇在洋伺劫,鶴率師船追剿,親執戈矛,與賊鏖戰,賊艘遠遁;而鶴筋力受傷,遂成夙疾以終(節「續編」)。
林廷福,號受堂,同安金門人。道光五年,調署澎湖右營遊擊。臨事果決,御兵嚴整,而給餉無虧。偕通判蔣鏞建龍神祠,為民禱雨。夜必巡行閭巷,警察嚴密,以故宵小絕跡。每出洋捕盜,常偃旗息鼓,偽為商船,乘賊不覺;及兩船銜尾相接,突起奮擊,無不獲者,海賊尤畏避之。六年,帶兵赴臺,剿辦鬥案,以計擒匪首林溜等六十八名,民賴以安。總督孫爾准薦升烽火門參將。瀕行士卒送匾額於廳事,至今頌之(「續編」參「歗雲文抄」「抑快軒文集」)。
戴春,福清人,澎湖左營守備。嘉慶五年十月初八日,廣東艇匪船五只在虎井洋面滋擾,春督舟師攻擊,相拒數日,被害。同時與難外委二員、兵七十四名,姓名無考,曾否詳報請卹,無案可稽,殊足慨也(節「續編」)。
王國忠,臺之嘉義人,由武生充伍,累官署澎湖右營遊擊。緝捕勤奮,蓋仗義慷慨丈夫也。咸豐三年林供之亂,奉檄帶戍兵四百名赴臺剿匪,連戰皆捷。事平敘功累升至安平協水師副將。同治元年春,彰化戴萬生作亂,邑城不守,國忠奉檄帶水師百人由海道赴嘉義,賊黨陳弄、嚴辦等來犯,屢卻之。九月,從總兵林向榮進軍斗六門,賊圍之數重,糧道斷絕,全軍皆陷。國忠潰圍血戰,殺賊甚眾,力竭被執,大罵不屈,死之。事聞,賜卹如例。
張顯貴,廣東饒平人,由南澳充伍換班戍澎,奉差在臺催收莊項。咸豐三年,南路林供作亂,殺鳳山令王廷乾,聚眾攻府城,勢張甚。兵備道徐宗乾募人赴澎告急。時風潮不順,舟不敢發,顯貴慨然請行;奉檄駕竹簲,亂流而渡,竟達。澎湖協鎮得文,立遣遊擊王國忠帶兵赴臺援剿,郡垣得無恙。顯貴以軍功累官至澎湖副將,前後相距十年間耳。署澎湖協時,值地方大饑,嘗移文請卹,聞者韙之。解任後,光緒三年往中路公幹,暴卒於彰化旅次。
職官志總論
自來朝廷每建一邑、立一官,必計其一歲所入足供所出,使私用無窘,得以專力於民,故其賢者但能減僕從、簡應酬、節冗費,無虧累之慮,即可以勉為好官矣。斯說也,獨不可以律澎湖。其地正供、羨餘無可挹注,清苦甲於天下。此而責以枵腹聽政,即求之三代上賢吏,未易多得,況其下者耶。然以所見邇來蒞澎各任,大都潔清自矢,或從其家攜資為署中用度,至虧累以去。若以為分所應得者,此固其性本廉,抑以是地瘠薄異恆,無庸作他想耶。顧聞之胡文忠公云:『儉以養廉,未足盡司牧之責;必能除一切苛政,胥吏皆設法箝制之,使無舞弊』。又云:『官之小事,即民間之大事。時時與民相親,詞訟一到即審,一審即結;延訪四鄉正派紳士,隆以禮貌,日與相處,則民間疾苦,差胥不能隱蔽。詩不云乎:「交交桑扈,率場啄粟」。此則差胥今日情狀也。百姓者,我之所哀矜,慎勿縱差擾民,此為第一德政』。嗚呼!由是說推之於澎,是真今日第一要務矣。然近日官多委署,或一年或兩三月,體察未周,而代者已至;雖有賢員,亦存傳舍之見,慮不克竟其用,而善政善教終不果行。彼無意為此者,更無論矣。是在大府察其清苦,忠信重祿,使私用有餘;而後久於其任,俾得從容擘畫,次第舉行,而無所顧慮,為一方造福;澎之民,其有豸乎!
●澎湖廳志卷七
人物(上)
文學
材武
鄉行
寓賢
·文學材武鄉行寓賢
人才之興,豈不由於教化哉?我朝簡任賢員經理斯土,自胡氏始興文教,而澎人皆知向學。嗣是或首擢甲榜,破海外之天荒;或累葉書香,食舊德之名氏。其他習流之士,乘時而立功;素封之家,睦姻而任卹;乃至區區一介,矯然以名節自持,覺世牖民為己責者更不乏人,何其盛也。茲卷或詳或略,各傳其實;後之學者,或亦展卷而知所擇乎!為「人物傳」第七。其「列女」一門,則別為一卷附於後云。
文學
顏我揚,小池角人;補臺灣縣學弟子員。康熙四十六年歲貢;雍正五年八月,選授汀州府歸化縣學訓導。品高行潔,居官三年,自甘淡薄,不受諸生贄禮。嘗言士人以立品敦行為重,文章詞藻,其枝葉也。品之不立,則本實先撥,葉將焉附?縱有佳文,風雲月露,無補於身心,無益於政治,亦何取哉!雍正八年,告假回家,教訓鄉里,澎人至今論文行兼優,必為我揚首屈一指。此澎士入仕之始也(胡氏「紀略」)。
辛齊光,字愧賢,湖西社人。由臺灣府學,嘉慶六年歲貢,癸酉科欽賜舉人。家頗裕,樂善好施。嘗出數百金倡修文石書院及郡城試寓;又嘗造湖東、西溪二處石橋,修港底尾、書院崎二處大路,置石板於中墩,徒涉得無苦;又修蟳廣汐石堤,堤邊建福德祠,以便行人憩息。鄉有古塚,經風雨棺骸露積,悉拾置一處,封築義塚。又建敬聖亭,廣拾字紙。遇貧輒周卹之;有借貸不能償,悉焚其券。友有喪,貧無以殮,為備棺營葬。以此義聲達鄉里。少年力學,應鄉試十餘科,內渡遭風幾殆。時母年高,慮風波不測,遂決意杜門養母。母九十餘歲沒,齊光年六十六矣,盡哀盡禮。服闋再赴秋闈,皓首登瀛,為澎士先。耄年尤杖策一上公車,歸課子孫,藏書滿家,留心考據。既又主講文石書院,善誘後學,教人重實踐,課諸生終日不怠。年七十六,無病而卒。
呂成家,字建侯,東衛社人。少聰慧能詩,又能琴箏;屢試不售,遂絕意功名。置一齋,嘯臥其中,圖書花鳥、呼酒談棋,有以自樂。晚益耽吟詠。吳別駕性誠常相酬和,去任後尤寄短章遺贈。成家雖放浪形骸,而天性友愛,與兄弟數人白眉黃髮,揖讓一堂。諸子姪多業儒。從弟作屏、姪因方,俱諸生;子逢時,武生。成家年七十一,以壽終。
王安瀾,鐵線尾人;庠生。謹飭自守,交遊取與多不苟。處鄉閭,勸人息訟,好面折人過;人服其公,奸宄歛跡。居家嚴,諸兒孫繩以禮法,毋敢犯。長子雲鵬,克體父志,事繼母盡歡。少年敦行積學,遊庠後,修善益力。以是非質者,一秉公道,以巽詞解之,眾怒輒平。值書院議修,澎廳蔣鏞延主募務,與呂作屏同視工程,矢勤矢慎,勞瘁成疾。五賢堂、文昌祠、魁星樓皆次第告成,始告歸養病。
許必達,字原高,赤嵌人,諸生。性謹厚,不較是非,不議人短長。家貧,授徒有法。好培植,單寒不責脩金,數十年如一日。子敦孝,遊庠;後早亡。媳呂氏以節著。
蔡培華,字明新,雙頭跨人,籍金門。性廉靜,事親頗謹。貧無以養,為廳署小吏,謀給菽膳。通判朱國垣賞其文,厚卹之,令歸就儒業。親既歿,孺慕不衰。有富人出數百金欲附葬母塚,戒術者紿之曰:『而能從吾,當有以報;不然,此地於子且不利』!培華盛氣曰:『是謂我不丈夫也。吾豈以親墳圖富厚者』?力卻之。窮益甚,躬耕力學,晝出秉耒,夜操卷達旦,偕族弟元宗分研共礪。元宗為諸生。培華年且老,尤兀兀不倦,潦倒名場數十年。教子廷蘭,十三歲先入郡庠。培華年六十九,始補弟子員。論文尚風骨,不趨時徑。晚年益厭紛華,自署其門云:『信道惟求慊,存心只戒貪』。又好種花卉,隱茅齋中,蕭然自得。年七十七,以壽終。子廷蘭(以上本「續編」)。
蔡廷蘭,字香祖,學者稱秋園先生。父培華,別有傳。廷蘭幼顈異,五歲讀書倍常童,八歲能文,十三補弟子員,屢試輒冠其曹。旋食餼,名藉甚;澎之廉吏蔣鏞尤愛重之。道光十二年,澎湖飢,興泉永道周凱奉檄勘賑,廷蘭賦詩以進,備陳災黎窮困狀。凱大加稱賞,瀕行贈以詩,有『海外英才今見之,如君始可與言詩』之句。因手錄讀書作文要訣一卷授之,題曰「香祖筆談」。時凱方以詩古文詞倡導閩南學者,廷蘭以海島諸生,為所器重;於是臺郡當道名流,如熊介臣、周澗東、姚石甫、劉次白諸公,莫不知澎湖有蔡生矣。十四年,主講臺灣引心書院。越明年,鄉試罷歸,由金門遭颶風,船飄十晝夜,抵越南之思義府菜芹汛登岸,乃由陸返閩。途次與南國人士以詩相酬和,藉以採風問俗。行四閱月,歷萬餘里,因見聞所及,成「海南雜著」一卷。十七年,凱調任臺灣道,舉充拔萃科。是年旋領鄉薦。郡守聘主崇文書院講席,兼引心、文石兩書院。二十四年會試成進士,以知縣即用分發江西,年已四十有四矣。二十九年四月,補峽江縣。至則清積案,獎善類,月課諸生,為文手自校閱。觀瀾書院久廢,乃助修郡治章山書院,使邑士得以時就近肄業焉。峽江素號瘠區,逋賦者眾,以大義勸諭士民,民皆悅服,完納如額。次年值秋收荒歉,自捐司房筆資,請豁免逋賦;並設法賑卹,多所全活。咸豐二年七月,解任。是歲充江西鄉試同考官,九月署南昌水利同知,十月卸事。三年回峽江任,五年八月卸事。六年九月,委署豐城縣。遭江水暴漲堤壞,捐廉二千七百兩,僱夫修築張家嘴、羅家角堤岸。又出貲,募人撈拾屍首數百,安插難民。時粵寇逼境,所在土匪焚掠,人心風鶴。亟出駐江上,舉辦團練,令富者出貲,貧者出力;其條目簡易可行,民始有固志,屢卻悍寇。以防堵出力,巡撫耆齡保升同知。九年三月十五日,在任病故,年五十有九。廷蘭自少力學,以博雅稱,於詩工古體,於文尤善四六,所撰「海南雜著」,刊行已久。為諸生時,佐蔣通判輯刊「澎湖續編」,網羅故實,多出其手。臺灣道周凱歿於任,金、廈門下士林樹梅輩議刻「內自訟齋文集」,鳩資助費。廷蘭銳身自任,移書臺地同門生施進士瓊芳等曰:『吾師素負知人愛士,目今此事宜各盡心力,庶彰吾師之明;豈可諉之樹梅,使私為己責哉』?其風義之篤如此。卒後,遺稿罕有知者。光緒四年,主講文石書院金門林豪為蒐其「愓園古近體詩」兩卷、「駢體文雜著」各若干卷(「誦清堂文集」)。
吳文光,西衛人。性狷介,工於制義,與蔡廷蘭齊名;惟詩賦不逮耳。性憚於渡海,嘗一應鄉試,四書文已入彀矣,以二場病不能至,遂罷歸。葉清瀾,烏嵌人,制藝尤工;蔡廷宜,湖西人,十五歲遊庠,鄉試屢薦未售。二人俱以諸生終。
徐日新,字盤銘,東西澳火燒枰人;增廣生。少貧好學,每攜書隴畔,且耕且讀,其專精類如此。性狷介,為書院總董二十一年,恆以籌款置產、培養後進為事,不顧己私。蔣通守最信重之。尤能急人之急;值年飢,即傾囊倡捐籌賑,全活無算。前道憲汪公嘉其能任勞怨,獎以匾額。壽至七十餘。子騰、孫癸山,俱為名諸生(洪純仁採)。
張建勳,字壽石,雙頭跨社人;補弟子員。家貧,授徒不計脩金厚薄。性耿直,遇鄉鄰有爭者,必苦口勸解,事息不居功。澎人畏兵如虎,顓愚屢遭嚇索;或涉訟求直,又慮胥役擾累,故多受害飲泣而莫敢鳴者。建勳目睹民困,為陳於有司,請定胥差規費,請據理訊斷;由是兵稍歛跡,民得安業。前廳俞通判嘗以今之古人稱之(蔡玉成採)。
方景雲,字振青,號省齋,瓦硐港下社人。父日升,諸生。景雲少承家學,補弟子員,鄉試薦而不售。家清貧而性耿介,慎取與。與人交必誠必信,為遠近所推服。有不平事,得一言立解;以故終景雲之世,北山十三鄉無赴訟者。素以維持風化為己任,於里中禁淫戲、禁賭、禁盜、禁贅,營兵澳甲不得濫受投詞,不許婦女入廟焚香,至今鄉人猶遵其約。有女適同社儒家子呂某,年少新寡,媒來議醮;景雲正色曰:『豈有為景雲女而改事二姓哉』?乃招其女,歸令守節。其遇事持正多如此。景雲既留心風教,膽力自負;民有不便,必歷陳於有司,得請乃已,卒以是遘禍。同治初,有奸民因緣勢弁,竊諭札,將設局捐派,踞節孝祠為巢,其勢洶洶,已出示舉辦矣,景雲毅然陳於有司。奸民懼,啗以重貲;景雲麾之去,竟斥逐奸民,罰貲三百緡充節孝祠祭費,聞者快之。而奸黨計不得行,恨次骨。未幾,景雲以事至臺郡,勢弁謬為恭敬,飲以酒,歸而暴卒。景雲生平不營產業,喜涉獵說部,每應試有餘貲,則市書籍以歸。方氏由金門烈嶼分居澎湖,前無族譜,至景雲始倡修云。卒年僅四十九(黃學周採)。
陳大業,字建公,岐頭人;諸生。少孤,事母順,一飲一食,竭誠調護,二十餘年如一日。與兄傳生共財,事之如嚴親,事必請命而後行;語在傳生傳。性好學,課子姪甚謹,而於書院事尤留心整頓。嘗請官移建魁星樓於巽方,倡修講堂;祀製字聖牌位,捐貲設祭,擇期焚送字跡;皆其所創始也。素為鄉鄰所信服,頂山民有口角細事,就質於前,得一言立解。子桂林,增廣生;克承父志,敦孝友,辨義利。父嘗染痢疾,延醫問神,不遠數十里;早夜焚香告天,願減己算益壽。又以手驗其摵牏,試氣之盛衰。其竭力奉事多如此。嘗有出海遭風,將所剩貨物,倉卒運寄而去;及回日,如數交還。出海欲以半相謝,桂林不可。家貧,舌耕為業,臺郡友人爭延致之,以親老辭不就。蔡進士廷蘭宦遊江西,以家中子姪為託;桂林重違其意,就館一年,仍辭歸。性多材藝,手製素琴四幅,造祭聖樂器,工妙絕倫。其睦宗族、和鄉鄰、善誘後進、步趨先賢,無一不以實心行實事。子維廉,弱冠補弟子員,食餼;寓郡教讀。道光三十年澎大饑,賣男鬻女者相屬,廉為陳於徐臬道求賑,語甚懇切。適有盜買男女十六人抵臺,廉見而止之,悉帶赴道署為證,得如議行,全活甚眾;並籌款贖回男女四十三名。配回之文,專人交大業,令其結領報廳,不假胥役之手,恐生弊也。廉早卒,子鍾奇;其弟維新撫而教之,入縣庠。
·材武
洪就,瓦硐澳港尾社人;強幹有膽氣。澎臺各處砂線礁石、風潮水性,無不熟悉。
康熙六十年,朱一貴倡亂,竊踞臺郡;水師提督施世驃駐師澎湖,募至軍前,牌委隨征千總。同洪選、李孟等六人,駕領小舟二只,分南北二道飛赴鹿耳門,清港豎標。六月十五午時到■〈隙,氵代阝〉仔,偵探賊情。是夜即到鹿耳門,疏清港路。翌日插標畢,陡遇賊眾來攻,同守標千總顏得慶、楊彬等力戰走之;大師乃得揚帆直進,克復安平鎮。十七、十九連日在鯤身接仗,奮勇先登。二十夜在塗塹埕瀨口,發砲斃賊,一貴遁,遂復府治。賊平,制府滿保以就先入鹿耳門清港首功,授臺協水師右營千總。雍正二年,給紮功加署都司簽書。五年升金門右營守備。九年彰化大甲西兇番作逆、十年樸仔籬柳村莊馬明潭等處兇番殺害良民,就節次隨軍剿平。南路賊吳福生豎旗作亂,就帶兵三百名援剿;事平,以功累官廣東碣石鎮中營遊擊。所至恩威並著,兵民輯睦。年老告休,家居卒。
洪選,林投澳尖山社人;熟悉水道。康熙六十年,施軍門駐師澎湖,軍前應募,牌委隨征千總。奉命前赴鹿耳門清開港道,擊退賊眾,引舟師進港,屢戰有功。事平,授功加都司簽書職銜,任臺協水師中營千總,卒於官。
顏得慶,良文港社人。平時駕三板頭船賈於臺,水道最為熟悉。施軍門招募軍前,牌委隨征千總,命往鹿耳門同楊彬等守標,以待大軍。忽賊船驟至,擊卻之,大兵戰艦乃得揚帆直入。後南北路隨征,屢著戰績。事平,滿制府題授功加都司簽書,任澎湖右營守備。
許翰沖,良文港社人;老成歷練。康熙六十年,臺匪朱一貴作亂,翰沖率其子鄭勝、姪元吉謁軍門應募。平台有功,授功加都司簽書,任水師提標左營千總,卒於官。鄭勝授外委守備銜,任水提標左營把總。元吉授功加都司簽書銜,任水提標前營把總,升安平右營守備,保舉引見;回任後,與兄鄭勝俱引年告歸。
張啟琫,赤嵌澳人。為人忠誠信實,遇事敢為。康熙六十年,以平台功,題授功加都司簽書職銜。後累官至福建銅山水師營參將。
楊彬,吉貝澳人。平日駕三板頭船營生,熟悉水道;為人猛勇。康熙六十年施軍門募至軍前效力,命赴鹿耳門,同顏得慶、洪就等清港守標。賊眾猝至,悉力拒戰,殺賊甚多。大師戰艦得以直進鹿耳門者,彬之力居多。事平,論功題授都司簽書。滿制府令授職任事,彬自願恬退,給功加紮付榮身以終焉(以上本胡氏「紀略」)。
洪廷貴,烏嵌人;少年有膽力。在臺灣中路貿易,與內山村氓相習。咸豐三年臺屬林供之亂,廷貴在事有功,兵備道裕鐸獎給九品頂戴。同治元年春,彰化戴萬生、林戇晟作亂;是冬水師提督吳鴻源渡海剿賊,兵備道洪毓琛遣廷貴軍前效力,作為引導。廷貴自備資斧,隨軍進剿,屢獲要犯,賞五品功牌。二年冬十月,陸路提督林文察發功牌十八道,檄廷貴赴嘉、彰二屬聯莊;即備資募勇五十名趨辦,聯絡二百四十一莊取結存案,賞四品銜儘先把總。委帶先鋒隊攻破崙仔頂賊莊、克斗六土城及林戇晟賊巢,均在事出力。時逆黨陳弄等負隅未下;三年春,署水師提督曾元福命深入賊莊,招其黨羽,以身為質。出入賊中者數,因得縱觀夷險,深知虛實;以地形縷陳大帥,擁水環浸賊寨,克之,逆弄就擒。四月,署臺澎總兵曾玉明飭赴二林、王宮、番控等莊紮營,鼓舞紳董夾攻垓坮、大突、八房各逆莊。五月,命添募壯勇前敵進戰,焚燬數十莊,擒斬逆黨陳老林等。事平,曾鎮札准預保都司,面許奏補實缺,先委署大甲守備;而左右婪索,貧無以應,卒為他人所得。四、五年間,大憲舉辦善後事宜,廷貴歷陳皆寢不錄。時嘉義布袋嘴海口蔡沙以捕魚為名,率竹筏小船在港截劫,接濟洋盜,藏匿逆黨。廷貴以為欲清洋面,當絕盜源,請賜貴一軍,願剿捕群丑,毀其窟穴;曾鎮不許。六年正月,廷貴自訟戰功,乞當道省錄。其略曰:『戴逆擾亂以來,廷貴奉檄備資引導大軍,聯莊拒賊,訂期夾攻,出萬死一生之中,深入賊巢,獲犯出力,有行營中軍城守營參將林某可證。數年間借墊勇費盈千,勇丁傷斃多名,給醫藥、卹眷屬,家貲告罄。乃前鎮憲並無計功獎勵,有錢者保之、無錢者掩之,欺罔誤國,使貴舉家飄泊郡城,艱辛萬狀;灰壯士敵愾之心,失草莽效忠之望,非淺渺也。敢冒死哀乞據情核辦,無任貴賠累含冤,則德同再造矣』。不報。廷貴遂失意落拓,悒悒以終。聞者惜之(「誦清堂文集」)。
·鄉行
薛應瑞,內垵社人。好善樂施,嘗築東衛、西嶼義塚。又自北山至中墩、自中墩至潭邊,海港阻隔,厲涉維艱;因獨力修造兩石堤,費白金數百兩,俗名蟳廣汐,迄今遂為通津。時通判王欐、協鎮葉相德,各錫匾褒之。
張希文,赤嵌澳人。性剛正,好行善事,周貧卹困,澳之人猶津津樂道也。康熙六十年平台有功,乃受職而不受官;上憲嘉之,給功加紮付以榮其身。其恬退又如此。
顏起浩,小池角人;我揚之兄也。鄉黨稱其正直無私。解紛息訟,有王彥方之風。兄弟友愛,至老怡怡。康熙四十九年,臺灣令張宏舉鄉飲賓,稱為齒德兼優云。
許福基,瓦硐澳人。性長厚,口不言人是非;每教人為好人、存好心、行好事。有爭競者,必力為解勸,不使赴控公庭,澳內化之。康熙五十三年,臺防廳攝臺灣縣事洪一棟嘉其行誼,舉充鄉飲賓,予「頌德可風」匾額。
呂良棟,瓦硐澳人。質直好義,澳內事無大小,恆以身任;又能緩急相濟。古稱任卹,此其選歟!乾隆七年,臺灣知縣楊允璽〔舉〕充鄉飲賓,匾曰「望重鄉評」(以上節胡氏「紀略」)。
陳傅生,岐頭社人。性純厚,事母順。與弟大業共敦義讓,衣服飲食必讓美於弟。每遠賈歸,輒市異書滿架,欲令周知古今事。嘗囑曰:『吾家門賴汝振書香。汝兄慣習風波,耐勞苦,無勞遠念。汝讀書人,宜善自愛』!歸聚一室,則歡談竟日,不忍離。視姪如子,一粒一縷不自私。大業亦奉事維謹,事必請而後行。遇地方善舉,每善體兄志,竭力襄成;人尤韙之。大業見文學傳。
陳崑山,沙港人。內行敦篤,言訥訥如不出口。家不甚饒,而慷慨好施。嘉慶二十一年,歲饑,傾囊散賑。嘗捐建萬善祠、助修蟳廣汐石堤,廣印「感應篇」、「敬信錄」、作「戒溺女文」以勸世。聞有女將溺,亟謂其家厚給之,令哺活。一日見里人盜其瓜,疾引身避之;後其人知而愧悔。里黨以此重之。惜年僅四十一而歿,聞者皆為太息。
陳文獻,字如瑞,沙港人。三歲失怙,母邱氏撫之成立。性質直好義,為人解爭釋訟。鄉鄰有急,輒量力賑貸,不責償。訓子孫有法,一家合食數十人,和睦無間。嘉慶九年,臺灣令薛志亮舉鄉飲賓。壽七十二,子孫皆諸生。
郭克齊,字遜可,通梁人。素行友恭,待人寬厚,治家嚴肅。好勸人讀書,家中男婦皆知敬惜字紙。為子擇師,尊禮備至;脩金不給,輒質衣物以奉。後移家臺灣,澎人到臺者多受其惠。嘉慶丁卯年,孫開榮遊泮。回籍,倡同人鳩貲拾字紙,又印施「敬惜字紙文」勸世。壽至古希,恭遇覃恩,賜八品頂戴。孫開榮亦舉彰化學。
張世光,瓦硐澳人。性剛直,好利物濟人。遇不平事,必力為勸解;以故鄉無事爭訟者數十年。嘉慶十八年,鳳山學訓導揀選知縣黃人龍舉鄉飲賓,匾曰「善行可風」。
陳龍慶,西嶼小池角人。好為人排難解紛,鄉中事無大小,皆就決於龍慶。康熙五十年,臺灣知縣俞舉充為鄉飲賓,匾曰「雍睦可風」。壽八十四。
陳登科,字爾耀,通梁人;業儒。生平多善,尤篤內行。鄰有子忤其親,苦勸不從,乃自伏母膝呼天;雷急震,不孝子且作慄懼狀。如是數次,鄰子化之。訓幼弟循循不怠,論文獲新義,必詳語之。和以處眾,不干訟事、不報無道,為士人矜式。
歐陽挺,土地公前社人。五世同堂,男孫三十三人、女孫十四人,合家五十餘口,和睦無間。挺性寬厚,家道清肅。課兒孫以禮讓,處鄉里無纖芥嫌,終其身未嘗一涉訟庭。耄年猶健,舉家熙熙為樂。皤髮子婦孝養無虧,班衣娛老。壽九十二。長子庶奇、次慶時,年俱至八十餘。道光元年覃恩,賜八品頂戴(「續編」)。
李洊科,小池角人,原籍同安縣浯嶼;以醫術遊澎,因家焉。好為人解忿息爭,捨藥施茶,利人方便。事繼母極順。道光元年,由臺灣府學舉充鄉飲賓,澎湖廳丁嘉植匾曰「鄉間表式」。子安邦,列郡庠。
陳改淑,字以文,通梁社人。溫良和粹,口必擇言,目不窺色。因名場落拓,退而訓蒙自給,屏除俗務。晚年喜種菊,善琵琶。嘗客遊蘇、杭,遍歷名勝,以圍棋高手著名。所著有「楂客紀游」詩集,散佚不存(以上節「續編」)。
林享,網垵人。性敦厚,寡言笑。事祖母甚謹,教子弟循循有法。同居五十餘人,飲食皆相推讓,無私積者。享死後,子孫猶敦義讓不衰,澳人述為美談(以上本「續編」)。
林孝,西嶼人。住媽宮澳之觀音亭,長齋奉佛。為人傭工及所得香火微資,盡出以修除道路,收枯骸、掩廢墳,有餘以施諸貧者。又嘗攜篋,遍拾字紙。晚年往普陀山禮佛,歸仍居觀音亭誦佛號不輟,但未下髮耳。一日,促其姪遠歸,甫登岸,即有商船遭風壞於外塹港內,得隨眾撈捨有所獲。以是顓愚豔說孝能前知矣。後復往普陀,怛化於善化寺,壽七十餘歲(參「續編」)。
紀春雨,雙頭跨社人。家饒於資;而天性謹願,順事九十歲繼母。兄弟年皆六十餘,猶合食。一家男女數十人,耕讀各守分,雍睦無間。遇里中義事,隨分襄成。道光辛卯年,澎地大飢,以蔣通守勸諭,出白金三百元助建義倉。事聞,議敘八品頂戴。子孫皆諸生(洪捷元採)。
許媽,字源裕,湖東人。道光庚戌年卒。壽九十六(洪純仁採)。
蔡光任,字仲鄉,雙頭跨社人也。素習儒,兼學醫術,尤善痘科。人招之即應,不索謝;遇孤苦,或助藥資。時以好行方便稱之。享壽八十。孫榮賢,能世其業(陳雁標、洪純仁同採)。
翁河水,鎖管社翁淑子也。生三歲母死,事繼母陳氏頗謹,一飲一食必親自料理。陳氏得一奇病,委頓床第十餘年;朝夕扶持,不離左右,不避汙穢。延訪名醫,千方療治,湯藥必先嘗之,終始如一。卒年五十三(徐癸山採)。
張升彥,字宅三,北山人。太學生。生平篤內行;能書畫,尤長於丹青。凡仕澎者,必求其「輿地海防圖」以資考鏡。又善審音,手製素琴數幅。子玉峰,太學生,亦能世其業(陳朝聘採)。
蔡耀坤,風櫃尾人。家小康,而能識大義。同治初,洋匪猖獗,在垵口截劫商船,甚至登山搶掠;鄰鄉嵵裡、井仔垵等社,俱被焚劫。耀坤出資為倡,就本鄉要口填築砲圍,率鄉眾日夜防守,籌給經費。嘗禦賊海岸,擊斬渠魁,餘黨遁入海。至今父老猶能言之。歲戊辰,復捐修南灣路。其地在風櫃尾東、嵵里社西,左有峭壁、右迫海隅,路極崎嶇,行人病履;既修竣,即車牛亦可通往返云。卒年六十八,彌留囑其子司訓玉成輩,以宗祠未建為憾。於是玉成鳩建小宗於本族鐵線尾,成父志也(陳維新採)。
黃步梯,字烈侯,媽宮澳人。原名讚承,充澎協稿識;明習營務,補安平右營額外外委,遷把總。同治間彰化戴逆之變,步梯從參將陳國銓為林鎮運餉,中途微雨,或以前多賊鄉,未可輕進為言;步梯奮曰:『乘此時賊黨未覺,力疾速行,尚可達也』。乃冒雨趲行。既踰隘,賊始出邀截;步梯為殿,拒卻之。論功,加五品銜。是後餉運皆為賊掠,大營卒以饑潰,人始服其膽略云。以母老辭退;張協顯貴重其才,延入幕數年。雖公事煩劇,每夕必歸侍母膳,怡色承歡,其天性然也。旋援例為通判,加提舉銜;仍以老親在堂,不忍遠離,遂無出山之意。既家居,凡里中義舉,知無不為。生平好學如饑渴;與董事蔡玉成修文石書院,勸捐監工,寒暑無間。欲重修城隍廟而未果;病革,乃囑長子濟時廣文,克承先志焉(陳維新採)。
洪銓,紅羅罩社人。性矜高而盡孝。少充臺灣營伍,嘗由廈門配船東渡,中流遭風,折舵飄至澳境之南,水趨下,所謂落溜也。風忽轉,潮亦乘發,隨風潮吹至一港。海濱多壞舟,沙際皆白鏹,為海潮磨盪薄如葉,與白骨錯列;大鳥狀奇異,見人不飛。沙際多大蚌,其珠大者若棋子;或誤踐之,足為所鉗,立斃。故登岸者必謹防之。銓與同輩舍舟上岸,循海覓路。行糧既盡,採海物為食,日有死者。銓在廈時制有丸藥,攜歸將以奉母,日嚥數丸,得延喘荒山灌莽間,與奇禽異獸為伍。同伴尚五、六人,行十餘日,無民居;遙見海上夾舺船,號而求救。船下杉板救之,乃罄所有歸於夾板,得載以歸(陳雁標採)。
洪鐘培,隘門社人。年九十卒,五代同堂。子壽,癸卯年卒,九十四。壽子文衡自有傳。孫純仁、曾孫維精,俱遊泮(陳榮賢採)。
李光度,港底人;為郊商高家司帳。咸豐元年,街中不戒於火,度急收帳簿,躍身出,而自己物悉聽焚如矣。時人義之。丙辰年大疫,施舍藥物以周鄉里。年但三十八而卒,聞者惜之(以上李煥章採)。
劉元成,其初由海壇移居媽宮市,遂家焉。生平精於心計,以居積致富。後見同時刻薄成家者,多出不肖子,轉瞬間傾覆殆盡矣;由是廢然意沮,自反其所為,出數千金為各廟香資,並分散澳中之窮困者。謂人曰:『人生寄也,多資奚為』!後其子孫淡薄食力,亦克自成立(葉國梁採)。
洪文衡,字平叔,隘門人;諸生。有巧思,涉獵曲藝,如青鳥、日者、棋譜、青囊之書略通大意。丁未年,從蔡進士廷蘭任江西峽江縣,在署教讀。己酉,聞父喪乃歸,三月廬墓。庚、辛間大飢,與諸紳耆呈請賑卹(洪思永採)。
·寓賢
盧若騰,字閑之,同安金門人;學者稱牧洲先生。明崇禎八年舉人,十二年成進士。莊烈帝以天下多故,親御文華殿,簡用新進士三十人觀政兵部,若騰與焉。時督師楊嗣昌奪情起用,玩寇佞佛,若騰抗疏糾參,有旨切責;天下壯之。累升武選司郎中,總京衛武學。三上疏劾定西侯蔣維祿;有惡其太直者,外遷寧紹巡海道。瀕行,劾內臣田國興騷擾地方諸不法事;帝納之,逮國興抵法。既至浙,潔己愛民,抑勢豪、絕餽遺,風裁凜凜。剿平劇寇胡乘龍等,閭井晏然。時有「盧菩薩」之稱,為祠祀之。鼎革後,福王稱號南京,用薦擢鳳陽巡撫;若騰見馬、阮當國,朝綱大壞,辭不赴。大兵平江南,鄭芝龍兄弟奉唐王入閩,號隆武;起若騰於家。單騎赴召,授浙東巡撫,駐節溫洲。特薦宿將賀君堯為水師總兵,募靖海營水勇扼守要害,使其族弟遊擊將軍若驥防守盤山關以固籓籬;請簡任學臣、舉行考試,以收士望。是歲溫州大飢,乃因歲考權開事例,捐貲賑卹,地方稍安。唐王降諭嘉獎,加兵部尚書銜。魯王舉兵紹興號監國,其臣不奉福京朝命,以兵進窺溫州,有兼併意;賀君堯勒兵拒之。是時,于顈亦有撫浙之命。若騰疏言:十羊九牧,號令不一,恐誤封疆,自請撤回;不許。唐王英明果斷,有知人鑑,而大權歸芝龍,終無所展布。閣臣黃道周見芝龍驕恣無匡復意,乃請出視師,進規江西;途次以門生為託,貽書曰:『聞君之來,喜而不寐。不但聲氣可通,亦且形勢相起』。若騰復書,以時事艱危,同心報國相期許。未幾道周兵敗殉難,而紹興江上之師亦潰。大兵抵溫州,若騰厚結君堯悉力守禦,以軍糧斷絕,七上疏請援,俱不報。城中紳士請早決大計,全一方民命為言。若騰大哭,麾之去。已而奸民內應,城破,若騰引親兵巷戰,腰背中三矢,為靖海營水軍所救;乃由海道回閩,上疏自劾。而大兵已入閩,芝龍撤關上兵以降。若騰旋里後,嘗與同志傅某等結社,舉兵圖恢復;所謂望山之師也。旋因糧盡而罷。桂王起廣東,稱號永曆;若勝奉書通問,優諭答之。芝龍子成功舉兵金、廈,勢甚熾,以若騰宿望名儒,加賓禮焉。成功既取臺、澎,勝國遺臣多東渡者,若騰與進士沈佺期、許吉燝等同渡海。舟次澎湖而疾作,乃僑寓太武山下。臨終,遺命題其墓曰「有明自許先生盧公之墓」;蓋以見志云。年六十有六;葬太武山上,遺墓尚存。生平著述甚富,有「留菴文集」二十六卷、「方輿互考」三十餘卷與「畊堂值筆」、「島噫詩」、「島居隨錄」、「浯洲節烈傳」、「印譜」各若干卷(「同安縣志」、「金門志」、「留庵文集」、「黃忠端公文集」、「結結亭集」、「歗雲山人文抄」、「讀閩書」、「蠡測彙抄」)。
張灝,字為三,同安人。明進士,官兵部職方郎中。初隱於金門之大嶝,庚申自廈門至臺灣。康熙癸亥,施將軍撥舟送回;至澎湖,病作,遂寓焉。卒年九十五矣(「府志」、「金門志」)。
馬琬,字梅村,臺灣縣人。祖廷對,歲貢生;父中萊,拔貢生:皆寓籍諸羅歲貢。乾隆三十年間,胡別駕始創文石書院,以琬敦品學,延主講席。居澎八載,學者多獲其益。喜飲酒,悅書史字畫。善事母;母年且百歲,猶能繪水墨蘆雁,琬亦從習焉。鄉闈屢薦,不售。晚年益肆情詩酒間,作水墨畫,自題以見志云(薛氏「臺灣縣志」)。
林樹梅,字瘦雲,金門人。父廷福,官澎湖遊擊;每巡洋,絜之以行。所至港■〈氵义〉夷險、風雲沙汕,隨事指示,樹梅手自記錄。平生留心經世之務,而厭棄科舉文。從富陽周觀察凱、光澤高中翰澍然學為詩古文詞,著有「歗雲山人詩文鈔」若干卷梓行。嘗佐曹大令謹興鳳山水利,在澎時搜羅鄉先進盧牧洲遺書數種刊行之。
●澎湖廳志卷八
人物(下)
名媛
貞烈
節孝
·名媛貞烈節孝
澎瘠壤也,其俗儉嗇,其婦女習勞。勞則善心生焉,儉則紛華屏焉。耳目不雜,邪僻無目而萌,斯其節操乃相觀而善歟!習俗漸漓,淑慝罔辨,不有旌別,曷樹風聲?夫表微闡幽,士君子責也;爰採遺芳,壽之貞木,以為勵節閨門者勸。為「列女傳」第八。
名媛
許氏卻娘,小赤嵌鄉諸生許必達女,適岐頭鄉諸生陳大業。性端靜,不苟言笑,佐夫教子,皆堪為法。嘗曰:『吾見子孫,如見賓客』。其莊重類如此。姑年衰多病,氏先意承志;夜數起問視,侍奉久而不倦。持家勤儉。見戚族有急,未嘗不量力周之。子桂林、孫維廉、維錦、維新,俱有聲黌序間。今曾孫鍾奇已遊庠矣。
鮑氏,媽宮社人,適同社林超。超父業杉行,積欠者千餘緡。既歇業,鄉人值年榖順成,猶來還債;而年久賬簿字跡糢糊,或難辨多寡。一日,鮑氏潛取舊數簿十餘本燒之,謂超曰:『子孫能自立,不必藉此,奈何以此累其心乎』?氏壽終,七十五。
陳梓娘,八罩嶼網垵澳吳理妻。溫良寬厚,治家有法。訓兒以義讓。子六人,皆孝養和順。四世同堂,合爨六十餘人,勤儉雍睦,善氣充溢門庭。氏年九十九。
顏長娘,八罩嶼水垵澳高旁妻。性賢淑,持家井井有條。子五人,皆遵母訓,退讓為家。五世同堂,和睦無間。氏年九十九(以上本「續編」)。
鄭盼娘,鳥嶼社人,瓦上社張中妻也。享壽一百零一歲,五代同堂(陳維新)。
吳錦娘,東石社人,適港底社李天富。善事翁始,克勤克儉,佐夫成家。道光丁亥年卒,壽九十四,五代同堂。孫時熙入泮(李煥章採)。
許芋娘,果葉社人,尖山社王維常之妻也。現年九十一,五代同堂。孫汝享遊庠(蔡榮賢採)。
林乾娘,媽宮澳郭元吉妻。現年九十三,四代同堂。子日升遊庠(林維藩採)。
楊官娘,南寮社人,適雞母塢社歐陽障。現年九十六,五代同堂。子孫三十餘人(黃濟時採)。
·貞烈
劉正娘,水垵澳人。幼字許天俊,及長喪明。天俊守約,倩媒議娶;女堅意不歸。依母與弟,徹簪瑱、屏膏沐,終身不踰閾,守貞七十六年(「續編」)。
歐外娘,井仔垵社歐家女。自幼適風櫃尾顏媽得,未及笄而染背疾,勸其夫再娶。氏以貞潔自守,奉侍老姑,沒齒無怨言。卒年四十六(蔡玉成、黃濟時採)。
——以上貞女。
高悉娘,東衛社呂旺妻。幼養夫家,未成婚而旺死,視含殮喪葬畢,無去志。翁姑憐其少,欲嫁之。女聞,惻然曰:『吾為呂氏婦,不為呂氏女;儻不見諒,不久即為泉下物』。家人悲其志不搖,許為立嗣。乃起辛勤執婦道,孝事姑嫜。嗣一子鞠養成立,年五十七而終(節「續編」)。
——以上貞節。
李氏,西嶼李蔭女,適薛干祿。年二十而寡,遺一子。無何,子亦夭殤,氏痛入骨髓,時常嘔血。一日值夫忌辰,乃自訣曰:『吾向所以不死者,以有子嗣耳。今復何望』!遂呼天自縊而終。噫!畢命遂志,求之丈夫且難,何有於一弱女子也,不尤難能而可貴歟(本胡氏「紀略」)?
薛質娘,東西澳蚱腳嶼社薛載女,東衛社諸生呂振寬妻。年二十九,振寬病■〈疒敕〉,氏質簪環,丐醫藥調養,衣不解帶,呼天禱祝,願以身代。寬知病不起,囑曰:『汝今待我亦已足矣。我死無一脈可托,汝必嫁,毋或玷吾門』。氏欷歔投地曰:『妾所以不忍須臾者,以君一息尚存,冀天命可延,為百年計。脫不幸,當相從地下。如不見信,請先自裁』。暗咽不能仰視,寬止之。氏志以決,伺夫寐,整衣投繯死,顏色不變。翼日寬尋卒,因合葬焉。
陳程娘,西嶼澳二嵌社陳暖女,適小池角社顏達。年二十二,夫病革,囑令改適。氏以簪插地誓曰:『妾以身許君,生死相依。倘九原有路,願相從,不使君魂魄寥寂也』。達亡,投繯死(以上本蔣氏「續編」)。
許引娘,風櫃尾顏光眼妻也。光緒乙酉年二月十三日,法兵犯澎,光眼與顏生挈兩家男女共八人,駕小舟將逃避虎井嶼,舟至中流,被法輪窺見,即出通板追拿。引娘見其勢凶惡,恐受汙辱,遂奮身投水而死,屍首無蹤。時年二十六歲,懷孕已數月矣。其餘七人,俱遭法夷拿入輪船傭工,不勝辛苦,二十餘天始釋回(蔡玉成採)。
王挑娘,內垵社王盾女,適同鄉郭妙。同治九年夫死,氏年二十九,遺孤三歲。越明年十一月,子殤,氏乃自縊樹下以殉(許家修採)。
——以上烈婦。
林氏,赤嵌澳林楨女也。許配黃廣生。年未及笄,而廣生遽夭。林乃告於父母,奔喪夫家,舅姑警恆辭不獲。女視含殮,曲盡其禮,言不達戶、足不逾閫。三載服畢,除靈之日,哭泣幾絕,救而復甦,遂乘間自縊而終(胡氏「紀略」)。
顏居娘,小池角社顏光枰女,外垵社李葵未婚妻。幼養夫家。年十九,葵得疾暴亡,女悲慟欲殉,家人防之密,不得死,遂絕粒九日夜,旋投水死(本「續編」)。
吳循娘,港尾鄉吳永之女。自幼適同里蕭春色為養媳。未幾春色病歿,循娘視含歛成服悉如禮。其翁姑欲為之改配少子,循娘正色曰:『媳婦平日與小叔,以嫂叔相呼,名分已定,豈有今日反為夫婦之理?媳婦願終身守義,奉事雙親以終天年,不願他適也。如不相容,有死而已』。翁姑大怒,箠楚交下,即欲強為撮合,而制備完婚衣物。循娘見翁姑意不可回,遂仰藥而卒;年甫二十,時光緒□□年□月□日也(徐癸山採)。
——以上貞烈。
·節孝
林氏,林乾之女,許裕妻也。年二十而寡,遺孤翰沖、翰賓。食貧撫孤,備嘗艱苦。翰沖長,有謀略,以平台逆朱一貴功,授功加都司;翰賓亦克自成立。以母道而兼父道,世以為有陶、歐諸母之風。孫元吉亦以平台功,累官遊擊。雍正十三年,恭遇覃恩,貤封恭人。壽九十有四,時論榮之。
陳氏,陳立女,適文良港社顏舜。年二十一而寡,遺子顏同。家貧甚,有勸其他適者;氏以死自誓,撫孤成立。
王氏,赤嵌澳王然女,張嘯妻也。年十八,生一子,僅三月而嘯卒。艱難困苦,撫養此子,幸至長成;自以為亡夫有後,母子得以相依矣。旋以清明日,同子駕小舟上墳祭墓,遭風覆舟。王經救活,乃以子溺亡,赴海死。嗚呼!何其慘也!天耶命耶!冥冥中其可知耶,其不可知耶?
許氏,奎璧澳許長女,適嵵里澳陳意。年二十而寡,遺一子暢。耕耘而食、樵蘇而爨,身心俱瘁,撫孤成立。
謝氏,奎璧澳謝道女,蔡欽妻也。年十八而寡。遺腹一子有五月而殤,促醮者踵相接矣。氏誓曰:『婦不幸而夫亡,命也。有子守之,無子死之,亦命也。吾今惟有死而已』。奪志者乃止。後另立一子,以續夫後。
盧氏,湖西社盧遜女,適幸仁。年二十二寡,遺一子蒲。苦志撫養,教導成人。其子亦能自立,稍慰母心云。
陳氏,嵵里澳陳■〈由易〉女,適翁君千。年二十一而寡。遺二子,苦守不移。有勸之再醮者,氏謂之曰:『女子之賤行,莫有過於再嫁。今吾有子二人,天不絕吾夫之後,吾得為未亡人足矣,無多言以自汗其口』!聞者嘆服。氏祖母許氏貞節著稱,殆有得於家教云。
顏氏,西嶼澳顏壯女,適李喬。年二十一,育二子而寡,絕粒者數次。父母勸之曰:『爾在子存,萬一爾死,藐孤何托』?氏乃輟泣撫養二子,今皆成立。
林氏,東西衛澳林昂淑女。稟性溫良。年十九,適林投澳郭克誠,持守婦道,有鹿車共輓之風。姑李,性頗嚴厲;子婦四人,惟林氏得其歡心。克誠兄弟析居後,李以林氏孝順,乃與同爨。林氏乃第三子婦也。克誠亦能仰體母志,澳中咸以孝稱,內外無間。氏年三十而寡,遺孤郭元,僅十齡。家徒四壁,事姑如常,不以寡婦懈其心。專力女工,晝夜不輟,以給衣食。又能教子成人。李至晚年多病,病即詈罵諸婦,少有近之者;惟林氏以為罵人者乃老人之病源也,事之益謹。時李年已九十三,奉侍湯藥,衣不解帶者三月。李疾革時,執氏手曰:『爾事我如此,可謂孝矣。我無以報汝,惟願爾婦事汝亦如爾事我,我心慰矣』。言畢而逝。林氏能以婦道而兼子道、以母道而兼父道,如此求之今日已難,求之海外不更難哉!用表而出之,以為島嶼風焉(以上本胡氏「紀略」)。
吳氏,西衛社吳會宗女。年十八,歸港底社李國魁。端莊勤儉,助夫孝親。年二十九,夫病,侍湯藥無間。夫歿,痛不欲生。舅姑勸慰,以有遺腹未敢死。踰月生子時熙,奉舅姑、撫孤子,辛苦備嘗。舅歿,喪葬以禮,事姑益孝謹。姑年九十三,以壽終。人謂婦可代子。時熙入庠,孫七人。道光四年,通判蔣鏞嘗為通報請旌,時未准行。
黃梅蔣氏曰:臺湖阻隔大海,往復維艱,乃以未由學轉,格於成例,惜哉!操風教之權者,似宜量為變通,以成人美也。
呂衫娘,東衛社呂表女。年十九,適港底社李定。二十四而寡,僅遺二女。矢志孀守,奉事翁姑。逾年,翁姑繼歿。復三年,姑抱一子,及寇而夭。後謀立夫姪為嗣,未果。氏單身孤苦,歷二十五年。
白順娘,港底社吳泰妻。年二十六亡夫,無子,遺腹一女。苦節四年,始抱一子,撫養成立。家無儋石,艱難勤儉,冰蘖完操,卒年七十三。
邱煥娘,鐵線尾社邱勇女,適沙港社陳升。年二十三夫死,子文獻甫三歲。撫育訓誨,勤儉治家,居積成素封。孫曾昌熾,延名師課督;孫攸濟,補庠生。卒年六十六。
歐對娘,林投澳太武社歐陽就女,沙港社陳秦妻。二十六亡夫,遺孤僅七歲。督子讀書,奉翁姑、睦妯娌。性貞介,不苟笑嚬。嫠苦二十七年,與祖姑邱氏稱雙節。
許羨娘,奎璧澳南寮社許卻女,沙港社陳顯妻。年二十一夫歿,遺一子周歲。家徒壁立,議婚者接踵。氏念舅姑年邁,孤兒無依,守義艱貞,慈孝兼盡。年八十三卒。
許鳳娘,奎璧澳紅羅罩社陳輝妻。年二十五而寡,遺腹四月生一女,甘心守節。抱一子,十歲而殤,氏痛不欲生。族里共勸之,乃養族子瑤以承夫後。與祖姑羨娘稱雙節,卒年八十三。
李判娘,水窟社李清女,沙港社陳爵妻。年二十七孀守,子滔甫二歲。事舅姑極孝,鞠孤子成立。卒年七十四。其姒許氏、黃氏皆早寡,人稱一門三節。滔年八十,道光元年覃恩,賜八品頂戴。
黃時娘,鼎灣社黃悅女,沙港社陳仰妻。夫貧不能娶,年二十八始成婚。逾年而夫歿,氏撫膺泣曰:『吾年許大,無再醮理。使亡夫有後,寡固吾命』。冰蘖自持,零丁六、七年,始養一子,撫誨成人。六十一歲卒。
許錦娘,龍門港社許起女,沙港社陳璣妻。年二十二,夫病危,囑曰:『我死,汝速自為計,毋庸自苦』!氏曰:『今遺腹未育,苟天不絕君後,當得男,妾誓為君守』。果如所願,撫孤成立。卒年五十九。
蔡絹娘,鼎灣社蔡來女,沙港社陳祿妻。年二十五夫亡,無子,撫族子為嗣,教督成人。卒年八十三。
張正娘,嵵里澳豬母落水社張論女,沙港社陳興妻。年二十四夫亡,無嗣,養二子皆成立。卒年八十六。
許嚴娘,石泉社諸生許世英姪女,幼字沙港社陳馮;年二十成婚。夫賈海上經年,遇賊被害。姑憐其未育,欲聽改適。氏泣曰:『姑且老,何忍言去』?遂矢志守節。家貧甚,夫弟頗不理家政,氏勤苦自任。姑菽膳皆其十指所營,能得其歡。養族子為嗣。時年四十二,人共信其克全清節也(按嚴娘年僅四十一耳,與例不符。然「續編」既以克全清節信之,亮必確有可信者在,茲姑仍之)。
洪然娘,紅羅罩社洪禮女,鼎灣社蔡傳妻。年十九結褵;逾年傳渡臺,流離不返,音信斷絕。遺一子,氏艱辛撫孤,力操耕鋤,晝夜勤勞不解。夫客死臺灣,氏聞訃欲自裁,以勸止。子稍長,即令東渡尋父骸歸葬。未幾,子亦夭。後抱一孫以延宗緒,終身清操。卒年六十二。
呂蘭娘,東西澳東衛社呂賀女。年二十二,歸鼎灣社蔡同。逾二年夫歿,遺腹四月。氏事翁姑、撫孤子,節儉治家,艱難萬狀,撫子成立,茹苦二十八年。
洪鳳娘,鼎灣社洪喜女。年十八,適中寮社儒士翁垵。結縭四月,垵歿,遺腹一女;誓不改醮。屢謀立嗣未遂,後贅一婿,暫理家政,家頗小康。卒以乏嗣抱恨,年七十而終。族人共義之,因立族子桓繼其後,克自成立。
陳送娘,沙港社陳博女,鼎灣社洪蔭妻。年十六成婚,十八歲寡;長子萃英僅三歲,遺腹次子遇。氏矢志撫孤,辛勤盡瘁,守禮別嫌,撫二子成立,年五十八。
趙緣娘,潭邊社歐佛源妻。年二十五,夫歿於海。氏撫養二子,奉事翁姑。痛夫慘死,抑鬱病瘠。年三十四而歿。
陳謹娘,沙港社陳旺女,港仔尾社許孝妻。年十五于歸,三十而寡;長子求七歲,遺腹子專。氏食貧撫孤,採茶拾穗,十指艱辛,日夜無少息。家人憫其苦,善言慰勸,氏力苦如故。與鄰里無分毫是非,守節五十五年。
薛■〈王奎〉娘,鼎灣社薛珠女。年二十,適港仔尾社許照。二十七歲夫亡,孤僅三歲。氏食貧撫子長成,守節五十年。
陳治娘,沙港社陳速女,港仔尾許大妻。年二十於歸,逾三載而寡;撫兄子為嗣,甫二歲。氏事姑順、妯娌和,勤儉治家,誨子有方,里咸稱服。守節三十一年。
莊謹娘,東西澳東衛社莊來女,適港仔尾社許擇。年三十而寡,養夫弟次子為嗣。貞正自持,謹勤節儉,克自成家。守節二十三年。
莊謹娘,東西澳石泉社莊千女,適港仔尾社許告。夫早死,養夫兄子為嗣,繼螟一子,俱成立。守節四十餘年。
陳愛娘,鼎灣澳沙港社陳本女。年二十五,適文澳底社蔡連,逾歲而寡。有勸醮者,氏嗔目怒曰:『婦人從一耳,可再嫁耶?若輩慣陷人失節,無再言』!議遂寢。愛夫兄子成,欲立為嗣,每飲食輒私餌之。夫兄窺其志,出數子聽其自擇。氏歡然指成曰:『是誠吾子也』。性戇拙,貞介自持,食荼茹蘖,撫子長成。卒年八十一。
陳蔭娘,嵵里澳石泉社陳會女,文澳底社蔡祐妻。年十五祐故,養夫姪為嗣。艱辛勤苦,節儉治家,撫子長成。性廉靜,處族里和順無間言。卒年七十五。
陳奕娘,石泉社陳妙女,適文澳底社蔡德。年三十,德亡。遺一子耀,僅五歲,氏撫訓有方。生平以禮節自持,事姑孝謹,妯娌和睦,御下謹嚴,笑嚬不苟。耄年,猶諄諄誨諸孫如常。享壽九十一。
顏腰娘,東西澳文澳底社陳球妻。年三十夫亡,遺二子,撫養成立。卒年八十一。
許盛娘,嵵里澳石泉社許有朋女,適文澳底社陳寬。年三十夫亡,撫二子成立。卒年七十四。
高粉娘,紅木城社高保女,文澳社林助妻。于歸未幾,助客死。遺一子義,撫養長成。義又死,婦辛返娘亦寡,撫一孫。姑媳相依,冰霜共勵。高年七十八,辛年五十三。
呂桃娘,東西澳東衛社呂志略女,諸生呂因方胞妹;適媽宮社高如吉。年二十夫亡,無嗣,夫弟沛以一子繼之。氏勤劬鞠養,撫之如己出。後沛歿,更無他子;沛妻許嘆娘亦早寡。妯娌二人,共撫一孤,人稱雙節。媽宮地鄰市井,清節罕覯;氏能守堅白,尤堪敬尚。卒年四十八。
郭月娘,媽宮社郭朝女,適同里黃光輝。年二十七夫亡,無子,螟一子。操家勤儉,撫子長成,苦守二十九年。
薛西娘,蚱腳嶼社薛鼎女。年十八適同里謝講。甫二年講歿,遺孤三歲而夭。養一子年餘,以故遣去;復抱一子,撫誨備至。事翁姑孝順。值夫忌,奠畢歸房飲泣,懼傷觀心,嗚咽不敢以聞。翁姑歿,喪葬皆盡其誠。居常不飾膏沐,守禮別嫌,賢聲達鄉里。守節三十九年。
陳瑗娘,鼎灣澳沙港社陳如清女,山尾社蔡超妻。年三十而寡,撫三子。長甫十歲而夭,次子亦相繼歿;矢志撫幼孤。家無宿糧,日不再餐。夫兄弟已析居,憐其困,饋卹之。氏艱難萬苦,守節四十年。
鄭保娘,西衛社鄭村量女。年十八,贅婿蘇東雲,系紅木城社人。東雲亡,氏二十六歲。撫二歲孤,僅足存活。足不易方,手不釋業,守節四十年。
李志娘,後窟潭社葉正妻,年二十八而寡,艱難辛苦,撫二孤成立。年八十二卒。
吳易娘,西衛社吳永傳女,年二十一適案山社莊卿。越二年卿歿,遺腹子四月;艱難鞠養,婚娶成人。後外出飄泊,不知存歿。遺一孫僅周歲,撫育苦守,計三十九年。
張繡娘,瓦硐港澳張彩女,歸案山社歐鼎。年二十二而寡,遺孤三歲,撫養長成。年四十二卒。
趙梓娘,潭邊社趙理女。年二十,適菜園社黃勇;甫八月,勇客死臺灣。或勸之醮,堅執不移,養夫姪博為子。氏姓嚴憚,終身不苟言笑,撫孤有成。年五十四卒。
蔡甘娘,案山社蔡恭女,適前寮社張得喜。年二十五而寡,一女周歲。撫夫兄子為嗣,旋卒;氏憤悒欲自盡。夫兄百計勸護,復以少子繼之,撫養成立。卒年六十七。
高讓娘,鎖管港社翁都妻。年二十三而寡,遺腹男僅六月。翁士壽,駕商舶在外,代抱一孫回,艱辛撫養,克底成立。後長男光殂,遺三孫亦相繼夭,孫婦皆寡。因憔悴終老,亦命也。卒年七十。
蔡蔭娘,鐵線尾社蔡長久女,鎖管港社吳弁妻。年二十八,夫遭風溺死,孤甫三歲。孝養翁姑,不厭辛苦。性恬淡,口必擇言、目不斜視,撫孤成立。卒年八十二。
陳涼娘,鎖管港社陳尚女,適同社吳輝。年二十八夫歿,遺孤七歲。撫孤子,奉翁姑,苦守三十二年。
蔡勸娘,媽宮社蔡由生女。十八,適豬母落水社陳然。五稔而然歿,無子。有勸他適者,婦峻拒之。抱一子武烈六歲,復養族子文忠三歲,保抱提攜,以養以教。婦少讀書,嫻閨訓,尤工針紉,刺繡皆精;自作花譜。衣食皆取給於女工。復通書數,家事悉自裁決。督諸孫誦讀,為正句讀。性修潔,布素終身,以禮自閒,足不踰閾。年七十六,哭幼孫喪明,閨媛奉為女宗。卒年九十二。長媳顏澹娘,龍門港社顏載女,亦早寡,遺孤四歲,撫子奉姑,一門兩節。現年八十三。
翁享娘,鎖管港社翁性女,豬母落水社陳積妻。年二十三,夫客死臺灣;子應明,甫周歲。上事翁始,下撫孤子,辛苦萬狀。子十六歲,即令往臺扶父柩歸葬。後應明遊郡庠,猶及見之。享壽七十。
洪衎娘,龍門港社洪裕女,豬母落水社陳桓妻。婚後,桓往臺經商,抱病而返;思疾將不起,為立嗣計,螟一子甫四歲。侍疾哺兒,盡瘁數月。夫亡,年二十四。奉翁姑,撫子成立。守節三十九年。
陳注娘,豬母落水社陳茂生女,適同社許滔。年二十六,夫溺水死。無子,抱一子八歲而夭。復繼夫兄子,艱難撫誨,至於成立。守節五十七年。
歐罕娘,圭母塢社歐厚女,豬母落水社陳盼妻。年二十九而寡,遺孤甫六歲,撫養成立。苦守二十六年。
呂安娘,東西澳東衛社呂啟女,豬母落水社陳扶美妻。年二十八夫亡,遺孤五歲,撫養成人。氏貞靜廉潔,寡言笑,歷苦二十六年。
許對娘,嵵里社許選女,歸豬母落水社陳興。年二十七而寡,撫一子成立。守節二十五年。
王謹娘,鎖管港社王興女,適圭母塢社歐崇。年二十三夫歿,遺三歲稚女。勸醮者接踵,氏堅貞自守。里嫗以豔詞暱之,卒不動。養夫兄子為嗣。家貧如洗,賴夫兄弟時助耕鋤。卒年六十九。
林完娘,紅羅罩社林壯女,適井仔垵社石正。年二十五夫亡,未育;截髮自誓,白家人謀存夫嗣。越四年始嗣一子,僅四歲,撫誨周至。奉翁姑盡道,處妯娌和睦。性和順端莊,不茹腥葷、不殺蟲螘;目不窺戶,不與人輕交一言,閭里服其清。卒年六十二。
蔡勉娘,雙頭跨社蔡神祐女,諸生蔡培華胞姊;適龍門港社守備許元吉季子許壽。年二十五,壽經商客死,遺腹五月;聞訃欲經者數,以救免。家貧,或語再醮。氏曰:『吾內外兩家禮義相尚,無再醮婦女。不即死耳,欲保此腹中物。萬一生男,名義兩全,守貧則吾願也』。既而果男,遂名曰全。依外氏自食其力,撫子成立。卒年六十八。
許氏,龍門港社貢生許應元女,適尖山社諸生洪朝陽。年二十二而寡,撫遺腹子成立,眼見四代孫。壽八十四。
陳招娘,嵵里社陳有德女,適雙頭跨社蔡俊。年二十五而寡,清慎勤苦,終身斥鉛膏、啖糠籺,紡績自給,撫養二子成立。卒年七十九。
莊添娘,石泉社莊梓女,雙頭跨社蔡進妻。年二十六而寡,遺一子;課督謹嚴,矢勤矢儉。卒年六十。
李氏,鼎灣澳港底社李理女,雙頭跨社張理妻。年二十九寡居,撫誨二子成立。卒年六十六。
許氏,港仔尾社許海女,歸雙頭跨社王安。年二十夫亡,遺一子;又嗣夫兄一子,俱撫養成立。卒年八十八。
洪椒娘,烏嵌社洪堂女,雙頭跨社蔡命妻。年二十六孀守,撫一子成立。卒年六十八。
呂勤娘,林投社呂光明女,雙頭跨社蔡文章妻。年二十七夫故,遺孤僅七歲。與夫兄同爨,家所有不爭分毫,勤苦自給。翁姑性頗嚴,氏能承順。子十九歲暴夭,氏撫尸慟曰:『吾忍死為此一塊肉。今已矣!速死為幸』!遂絕粒數日。親族共勸,始養夫兄子為嗣,撫之如己出,為婚娶成人,心跡可對天日。與祖姑洪並以節著。現年五十。
王銀娘,文澳社王和女,適烏嵌社洪精。年二十九而寡,遺二子,撫養成人。守節三十二年。
楊勸娘,南寮社楊俊女,適烏嵌社葉君齊。年二十八嫠居,遺孤四歲,撫養有成。卒年七十八。
蕭貞娘,鼎灣澳港底社蕭能女。年二十,歸東石社胡祿。年二十四夫亡,遺孤登山,甫四歲。事姑鞠子,節儉勤劬。性恬淡,裙布笄荊,不事籹飾。守節四十四年。
林段娘,奎璧澳白猿坑社蔡福志妻。年二十六,但一女,夫駕舟浮海,不知存沒。翁老家貧,力苦奉養。撫女長大,贅婿以為夫後。卒年七十三。
吳氏,青螺社李乞妻。年二十四而寡,無子,撫夫兄子為嗣。卒年七十五。
鄭氏,通梁人鄭義女,瓦硐澳后寮社方登妻。年二十七而寡,撫一子成立。卒年八十五。
洪丑娘,瓦硐澳后寮社洪東女,適同社方禹。年十八禹亡,遺一子贊甫八月。或謀奪其志,氏以死自誓,遂鞠孤成立。守節四十五年。
許惜娘,瓦硐港社許猛女,通梁社林瑞奇妻。年二十九而寡,養一子造,撫養長成。守節四十八年。
陳淑娘,岐頭社原弁女,適本社謝攀。年二十五夫歿,遺腹七月。夫疾革時,謂曰:『余今不起矣,此脈未知男女,爾亦未卜去留。不實告,余逝將不瞑』!氏曰:『得男則守之,女必謀立嗣,不相負也』!後果男,艱辛撫養。卒年八十九。
吳赫娘,網垵澳陳鳳妻。年二十四夫死,撫一孤成立,艱貞自守。卒年八十二。
林漢娘,水垵澳高濟妻。年十八夫亡,遺腹生男,劬勞撫誨,克底成立。八十歲而終。
蔡預娘,水垵澳鄭眼妻。年二十二而寡,撫一孤,持節終身。卒年七十二。
方丑娘,潭邊社方妹女,適奎璧港社趙成。年二十,成外出病故。氏聞訃欲殉,念亡夫無後,乃抱二子撫養成立。孝順舅姑,勤慎無少懈。卒年七十八。
盧織娘,湖西社盧語女,適果葉社許享。年二十九守節,遺一子;篤志撫養,教督綦嚴。卒年五十五。
楊主娘,奎璧港社楊祿女,適本社吳佛送。年二十四而夫亡,與姑相依為命,孝養無虧。撫一子媽翰,教養成人。守節四十一年。
蕭味娘,港底社蕭乞女,適大城北社林所。年三十而寡,遺二子。食貧茹苦,守節三十六年。
歐先娘,案山社歐漢女,適石泉社許有朋。年十九夫歿,無子。撫夫兄子加級,及長為邑諸生。卒年七十二。
陳紡娘,后螺社陳實女,適文良港林進。年二十七進亡,養一子,家貧甚。有勸其他適者,氏曰:『吾有子可依,何必他適』?未幾子又死,氏一身憔悴,百折不回。嗚呼,何其慘也!
柯氏,瓦硐港澳后寮社柯未女,許韜妻。年三十而夫亡,遺一孤。事姑鞠子,賢行著聞。年七十二而卒。
許壹娘,鎮海澳港仔社許院女,適瓦硐港社吳思馨。年二十四而夫亡,遺腹一男,八月而生。時翁姑已逝,夫弟尚幼,撫養俱成立。守節三十年。
林巧娘,港仔社林廷女,適小赤嵌社許強。年二十九而夫歿,遺二子,食貧撫孤。姑雙瞽,性頗嚴。氏謹持婦道,能得其歡,澳中咸以節孝稱。年七十五。
鄭算娘,通梁社鄭積女,適岐頭社陳媽祐。年二十二而寡,長子甫三歲,次尚在懷。與夫弟同奉祖姑及姑;未幾夫弟歿,氏奉養如常。飲苦二十二年,長子始成立。
林暖娘,港仔社林郡女,適岐頭社陳宣。年二十五而寡,遺一子。零丁孤苦,清操不移。姑氏常撫孫痛哭,中表憐之,復以一子為繼。後長子成立。氏年五十六。
陳省娘,鎮海港陳梁女,岐頭社郭三會妻。年二十八而寡,食貧撫二子,身心俱瘁,守節二十九年。
丁定娘,鎮海港社丁艮女,岐頭社郭佛助妻。年三十而寡,遺一子八齡,撫孤二十六年。
吳亮娘,瓦硐港社吳明女,適岐頭社郭文。年三十而寡,撫二子成立。卒年八十九。
郭涼娘,岐頭社郭全女。年二十五,適本鄉李萬。踰五年,育一子而寡。氏歷盡辛苦,撫孤成人。卒年八十一。
許起娘,后寮社許韜女,適港仔社蕭許。年二十四夫死,遺腹七月生男,撫養成立。守節四十年。母柯氏,素以節孝稱,而氏亦克全清操,蓋得於母訓者深矣。
洪占娘,港仔社洪潘女,蕭天水妻。年二十七夫死,遺一子。堅守苦節,勤儉撫孤。年五十三。
謝卻娘,瓦硐澳中墩社謝視女,適港仔社蕭武。年二十九夫死,遺一子撫之成立。苦節二十三年。
盧氏,后寮社盧起女,適鎮海社丁充。年二十五夫死,遺孤甫四月,撫養成立。守節二十年。
陳連娘,烏嶼社陳涼女,適大赤嵌社石苟。年三十而寡,遺腹一子甫四月,家徒四壁,艱難困苦。有勸他適者,氏潸然曰:『姑年老,弱子無依,此事何人可托?吾不守,無以報九原』。苦節二十三年。
呂聚娘,外垵社呂喜女,適小池角社廣文顏我揚子顏棋。我揚秉鐸汀洲,棋隨父在任病故,遺孤七歲。氏在家聞訃欲殉,慮孤兒無依,乃強起經理家事。訓子有方,終身以禮節自持。其後子孫昌熾,五代同堂,氏猶及見。壽九十六而終。蓋我揚家風,得氏愈增光顯矣。
顏伍娘,小池角社顏騫女,適外垵社李琛。年二十五夫亡,上事翁姑、下撫二子,婦道母道兼盡無虧。乾隆五十三年,澎湖廳張璽以節孝旌其閭,匾曰「冰操鶴算」。享壽八十六而終。五代相見,人以為報。
許保娘,外垵社許堯女,適同社李順良。年二十八夫亡,撫養一子,守節二十餘年。
陳悅娘,內垵社陳英女,外垵社劉全妻。年二十八夫亡,遺一子,撫養成立。苦守三十餘年。
鍾未娘,小池角社鍾容女,外垵社許光裕妻。年二十四夫亡,螟一子僅週歲,以養以教。守節三十八年。
曾燦娘,外垵社曾寶女,適內垵社諸生薛茂卿。年二十一夫亡,無嗣,養二子成立,操行無玷。卒年六十。
顏盡娘,內垵社顏祝女,適里人呂春。年二十二夫歿,孤甫週歲。食貧撫養,守節四十四年,目見四代。
陳金娘,大池角社陳孟女,內垵社呂助妻。年二十四夫歿,遺一子志,鞠養成人。卒年八十三。
李劉娘,后螺社李光女,緝馬灣社楊廣妻。年二十八夫死,遺腹三月得男,堅苦自持,撫養成人。卒年五十六。
顏花娘,緝馬灣社顏祖女,適同社洪國寶。年二十九夫死,撫一孤成立。守節三十一年。
洪續娘,大池角社陳伍妻。年二十四而伍歿,兩子俱幼,矢志撫養,訓誨成立。卒年八十二。
莊算娘,橫礁社莊閣女,竹篙灣社許柱紅妻。年二十夫亡,遺一女;乃螟一子為嗣。守節三十二年。
楊能娘,后螺社楊添女,竹篙灣社蔡壬辰妻。年三十而寡,二子幼,劬勞撫養,皆相繼歿。依夫姪四十年。
呂眾娘,小池角社呂監女,合界頭社楊連妻。年二十五而寡,育一子早夭,乃以女贅婿,俾奉夫祀。卒年六十。
陳引娘,后螺社陳在女,適本社楊由。年二十八夫亡,撫養一子,教督成人。守節二十六年。
陳金娘,後螺社陳顯女,橫礁社莊等妻。年二十九夫歿,無子,養族子為嗣。事姑訓子,苦守三十二年。
黃才娘,小池角社黃光祿女,適同社顏冉。年二十四夫亡,遺腹四月得男,教養成人。苦節四十五年。
盧玉娘,小池角社盧柔遠女,適同社顏在。年二十二夫歿,遺一子二歲,撫養成立。守節二十六年。
高吉娘,小池角社高天然女,適同社種六合。年二十七夫死,遺孤三歲,撫養成人。卒年六十八。
陳求娘,二嵌社陳福志女,小池角社顏爽妻。年二十四,夫航海死,遺孤六歲,撫養成立。守節二十三年。
呂菊娘,小池角社呂光炎女,適本社顏天啟。年二十八夫亡,遺一子四歲。事姑撫兒,守節二十一年。
黃吻娘,小池角社黃光在女,同社許得勝妻。年二十五夫死,子週歲,零丁孤苦,鞠育成人。守節二十八年。
許詣娘,竹篙灣社許佛女,小池角社盧柔遠妻。年二十五夫歿,遺孤周歲。食貧守節四十三年。
呂參娘,小赤嵌社諸生許敦孝妻。年三十夫亡,無子,家徒壁立;翁必達亦諸生,早故。堂一老姑,頹然相守。氏為人傭耕、採薪、拾穗奉始終老。姑歿後益困,忍飢受寒,瀕死不悔。諸世誼共憐其苦,鳩金為抱嗣子。氏撫養成立,得存夫祀;家蕭然如故也。年五十八(以上俱蔣氏「續編」)。
林牽娘,媽宮社林意女,適同安人劉登財。道光六年,氏年二十七,守節撫孤。迨後四代同堂,孫曹繞膝。同治元年壽至八十,無病而卒。長孫劉清華,歷官銅山營把總、儘先千總(黃步梯、許晉纓同採)。
陳極娘,后寮社人,適港仔尾社蕭光義。年二十五守節,壽七十。
歐惜娘,港仔社人,適本社蕭昆整。年二十三守節,卒年六十。
洪見娘,港仔社人,適瓦上社吳拱。年二十二守節,卒年五十一。
林圓娘,港仔社人,適瓦上社張騰賚子如淵。年二十二守節,事翁姑克盡婦道,妯娌能和。卒年七十。
曾辨娘,大赤嵌社人,適本社鄭尾吉。年二十四守節,撫三歲孤;今兒孫滿眼。壽九十三。
許松娘,白灣坑社人,適中墩社郭臧。年二十一守節,享壽九十二。
林通娘,中墩社人,適本社張漢。年二十九守節,卒年七十有二。
魏返娘,鳥嶼社魏營女,適后寮社許見賢。年二十八守節,卒年四十五。
葉修娘,后寮社葉媽生女,適本社許萬安。完婚四月,安卒。氏年十九,撫族人為子。卒年四十四。
洪女娘,通梁社人,適小赤嵌社許胡。年二十四守節,壽九十一。
陳付娘,通梁社陳光盤女,適小赤嵌社呂月華。年二十二守節,卒年五十二。
許金娘,瓦下社許爰女,適小赤嵌社呂裕。年三十一守節,卒年七十五(以上陳維新採)。
郭慎娘,港仔社人,適岐頭社廩生陳維廉。年二十守節,辛苦撫孤。子鍾奇遊庠,而慎娘已卒。年三十。
陳店娘,岐頭社諸生陳大業女,適后寮社許連。年三十守節,卒年六十二。子國英遊庠(以上薛元英採)。
許誓娘,港仔尾社人,適石泉社諸生陳恆茂。年二十一守節,卒年七十二。
許對娘,鎖管港社許胡女,適鐵線尾社蔡長更。年三十守節,卒年四十三。
林親娘,文澳社人,適鎖管港社陳媽意。年三十守節,撫二子俱成立。卒年六十五。
高■〈毛上灬下〉娘,風櫃尾社高天轉女,適本社顏吾。道光戊戌年,氏年二十四;守節。躬事耕耘,奉舅姑、撫孤子,辛苦備嘗。卒年四十二(以上蔡玉成、黃濟時同採)。
洪墮娘,通粱社洪悔性女,適本社鄭加愀。年二十七守節,撫二歲孤成立。卒年六十五。
陳錦娘,通梁社陳養成女,適本社林計生。年二十九守節,螟一子,撫養成人。卒年七十八(以上陳錫命採)。
許紗娘,果葉社許有斐女,諸生許有聲姪女;適隘門社洪繼善。乾隆乙巳,氏年二十一,守節。道光甲辰年卒,壽八十三。其孫思永入泮,猶及見之。
許教娘,果葉社人,嫁龍門港社洪三明。乾隆戊戌年二十六,守節。道光丁酉年卒,壽八十五。
林妁娘,媽宮社人,適大城北社洪論。年三十二守節;咸豐癸丑年卒,壽七十一。
蔡味娘,湖西社人,適湖東社許海。年二十四守節;道光庚戌年卒,壽八十二。
蔡是娘,湖西社蔡伯女,幼為本社盧圍抱養媳。年十七,合巹。未週歲,夫往臺不返。氏持家奉姑二十餘年,養子以承宗祧,始終如一。光緒五年卒,壽八十。
王杼娘,西溪社人,嫁湖西社生員陳作舟。年三十二歲守節,鄉閭咸敬重之。同治甲戌年卒,年七十二。
陳續娘,西溪社人,湖西社蔡光柳妻。二十歲守節,撫遺腹子成立。道光戊申卒,年七十九。
高寓娘,西溪社人,配湖西舉人辛齊光胞姪漢三。年二十三守節,撫齊光孫士榮為子。咸豐丙辰卒,年七十一。
趙斷娘,南寮社人,嫁本社吳鑽。年二十八守節。家貧子幼,生員林講兌憐其志而厚待之。光緒五年卒,年五十(以上洪純仁採)。
洪速娘,紅羅罩社人,嫁西溪社陳秀俊。年二十四守節;光緒四年歿,壽八十五。
陳寅娘,沙港社人,適東石社黃六。年二十九守節,壽九十六(以上洪純仁、蔡榮賢同採)。
廖窩娘,小案山廖六女,適東衛社呂院。嘉慶三年,氏年三十守節,撫院兄子為嗣。道光二十九年卒,壽八十一。
邱念娘,鐵線尾社邱系女,適東衛社諸生莊瑚。道光七年,氏年二十四守節,撫夫兄子為嗣。咸豐六年卒,年五十三(以上呂作甘採)。
蕭注娘,西溪社蕭強女,幼適港底社吳秉為養媳。道光壬辰年三十,守節,撫族子為嗣。勤勞耕■〈耒矛〉,奉事老姑。同治甲戌年七十二,無病而終。
洪籹娘,上鼎灣社洪扶女,幼適同社周遇。道光甲午年二十九,守節,撫夫弟子為嗣。同治乙亥卒,年七十歲。
呂銀娘,後窟潭社人,幼適潭邊社陳子興。興六歲雙瞽,父早喪,家無儋石。氏年甫及笄,外家欲贖回再嫁,氏不從。又恐被迫,不敢歸寧者數年;至完婚生子,方有省親之舉。身任耕耔,善事老姑。壽七十二,無病而終。孫維周、曾孫斯輝、斯清俱庠生(以上李煥章採)。
許來娘,湖東社人,嫁龍門港社李明德。嘉慶二十年氏年二十九,守節。同治十一年卒,壽八十六。
薛返娘,緝馬灣社薛萬全女,嫁本社洪頂。道光十二年年三十守節。卒年六十九。
顏宜娘,小池角社人,嫁二嵌陳美。道光八年氏年二十九,守節。卒年七十二。
莊算娘,橫礁社人,嫁竹篙灣社許柱洪。嘉慶戊午氏年二十六,守節。卒年六十二(以上許家修採)。
呂合娘,港仔社人,嫁竹篙灣社陳諒。嘉慶甲戌年二十七,守節。卒年十(蔡時文采)。
陳箴娘,二嵌社人,嫁小池角社呂常海。道光丙戌氏年二十四,守節。卒年七十四(洪清奇採)。
蔡先娘,文澳社蔡天求女,嫁港仔尾下社武生許龍光子聘。年二十九,守節奉姑,螟一子為嗣;晚年孫曹昌熾。卒年六十二。
吳盡娘,鎖管港社人,適港仔尾下社許烈。年二十八守節,撫孤成立。奉姑極順。卒年六十一。
陳慎娘,典仔頭社陳九女,嫁港仔尾下社許光明。年三十守節,辛苦備嘗。卒年六十三。
陳焦娘,豬母落水社人,幼歸港仔尾下社許等。年二十六守節,食貧事姑孝。卒年四十二。
洪送娘,紅羅罩社洪光寵女,嫁鼎灣澳典仔頭社陳自新。年二十八而寡,守節三十四年。
許故娘,紅羅罩社許兒女,嫁鼎灣澳典仔頭社陳維翰。年二十而寡,事姑撫幼,守節三十七年。
郭墘娘,中墩社郭達女,嫁鼎灣澳典仔頭社陳香。年二十七而寡,事翁姑極順,食貧撫孤,守節三十五年。
周哂娘,鼎灣社周九世女,嫁沙港社陳貫。年二十四而寡,遺孤三歲;守節四十二年(以上陳澂湖採)。
許連娘,港仔尾下社許賞女,配蚱腳嶼薛裕。年二十五而寡,事翁姑順,撫孤成立。守節三十九年(陳澄元採)。
李田娘,港底社李帷女,適雙頭跨社紀培。年二十九而寡,守節二十一年(洪捷元採)。
蕭意娘,港仔社蕭福女,適湖西辛准。年二十五守節,螟一子,撫養成立;兒孫滿眼。道光二十二年卒,年八十五。
蔡依娘,湖西社蔡騰女,嫁紅羅罩社洪守法。嘉慶十七年,年三十守節。同治戊辰年卒,八十八;四代同堂。
蕭謀娘,港底社蕭京女,嫁青螺社翁保。嘉慶二十三年戊寅氏年二十四,守節。卒年六十七(以上蔡玉成、洪瀛州同採)。
鄭豔娘,通梁社人,適港仔社林悻。年二十九守節,撫孤成立。現年七十一。
郭瓦娘,港尾社人,適灣貝社王邦。年二十八守節,撫族子為嗣。現年六十三。
張雕娘,港仔社人,適本社郭淵。年二十八守節,現年六十一。
許返娘,小赤嵌社人,適港仔社蕭昆敏。年三十守節,現年七十一。
陳月娘,岐頭社人,適港仔社蕭營。年二十六守節撫孤,現年五十二。
許丑娘,后寮社人,適港尾社陳一心。年二十七而寡,苦守撫養三子,俱已成立。現年七十五。
郭探娘,中墩社人,適瓦上社張福滿。年三十守節,現年七十四。
黃玉娘,后寮社黃子瓏女,適本社方丹桂。年二十二守節,現年五十四。
盧針娘,后寮社盧逮老女,適本社許如川。年二十八守節奉姑,螟一子。現年五十二。
蕭富娘,港仔社蕭舜女,適小赤嵌社呂造化。年二十九守節,撫孤成立。現年五十四。
王三娘,小赤嵌社王朝龍女,適本社呂文集。年三十守節,現年六十二。
林漸娘,港仔社人,適大赤嵌謝青雲。年二十七守節,現年五十一。
陳帖娘,通梁社陳炳祖女,適本社鄭媽安。年三十守節,現年八十三。
吳申娘,鳥嶼社吳全女,適通梁社鄭媽叫。年二十七守節。家貧,撫族子為嗣。現年五十八(以上陳維新採)。
鄭笑娘,通梁社鄭賭女,適本社張德泉。年三十守節,現年八十六(陳錫命採)。
趙勸娘,南寮社趙勳女,適菜園社黃番。道光乙未年夫亡,氏年二十八,守節。孝翁姑、敬伯叔、和妯娌,里黨咸以孝稱。現年八十(蔡玉成、黃濟時同採)。
張幼娘,雙頭跨社人,幼適文澳過港社陳別。完婚未及四月,夫歿於外。翁姑欲奪其志,幼娘矢志不移。翁已年過六旬,赤貧如洗;翁肩挑市貨,日求升米。迨後老病,步履維艱,幼娘早起,代肩貨物適市;日夕復候於中途,代荷而返。凡十餘年,身經勞碌,口無怨言。迨翁死,姑媳相依,其苦更難言狀,至於絕粒乞食;奉姑又經十餘載。現年五十二,突染風症,手足不仁,聞者莫不為之一痛(黃步梯採)。
陳矯娘,媽宮社陳相侯女,適漳州奎海蔡廷鳳。道光二十四年夫亡,氏年二十九,家貧如洗,三子俱幼。氏勤任女紅,守節撫孤,皆已成立。現年六十五(黃步梯、許晉纓同採)。
黃端娘,媽宮社黃香榖女,候補通判黃步梯女弟;適本社陳秉慧。咸豐五年夫歿,氏年二十八。遺一子一女,家貧守節,勤劬女紅,奉事翁姑。現年五十二。子奏功,現官澎湖右營外委、儘先把總。
黃乖娘,鼎灣社黃波女,適文澳社鮑川。咸豐元年夫亡,氏年二十八;井臼惟勤,奉姑尤謹。撫四歲孤成立,兒孫繞膝。現年五十六(以上郭日新、許晉纓同採)。
李春娘,港底社人,嫁湖西社陳誥。年二十六守節。姑病手足不仁,氏服勞奉養,百計醫治,歷寒暑十餘年。湖西與湖東接壤,中隔一大溝,出貲建石橋以便行人,為姑祈壽。姑臨終,謂眾孫婦曰:『吾婦事余三十三載,竭誠祗敬,不離左右;爾等亦當如吾婦耳』。現年六十八,四代同堂。
王芐娘,西溪社人,嫁湖西社辛參。年二十四夫歿,螟一子為嗣。現年八十六,四代同堂。
蔡梓娘,湖西社人,嫁青螺社李胖。年三十守節,家貧子幼,惟勤女紅,為人傭作。里巷或憐卹之,多卻不受。現年六十六(以上洪純仁採)。
黃妹娘,西溪社人,適隘門社儒生洪文錦。道光二十一年,年三十,守節奉姑。現年七十。
趙浮娘,南寮社人,適東石社黃春桂長子生員黃廷衡。年二十九,守節撫孤。現年五十二(以上洪純仁、蔡榮賢同採)。
顏桃娘,小池角社人,嫁緝馬灣社蔡斷。道光三十年庚戌年二十九,守節。現年五十八。
顏儉娘,小池角社人,嫁竹篙灣社許曉。咸豐八年戊午年三十,守節。現年五十二。
黃快娘,小池角社人,嫁本社呂祖體。咸豐四年甲寅年二十九,守節。現年五十四。
呂茶娘,內塹社人,嫁小池角社陳此篇。道光甲辰年三十,守節。家貧無子,惟叔是依。現年六十五。
顏芬娘,大池角社人,嫁小池角社呂永。道光己亥年三十,守節;現年七十一。永兄呂常海早卒,妻亦孀守,已見前;稱一門雙節云(以上許家修、蔡時文同採)。
楊腔娘,緝馬灣社諸生楊增輝女兄也;適小池角社顏陣。道光丙申年二十三,守節;撫孤成立。現年六十。
盧情娘,小池角社人,嫁本社顏緝。咸豐癸丑年三十,守節。現年五十六。
洪珠娘,內垵社人,適緝馬灣社顏允。道光壬辰年二十五,守節。現年七十二(以上洪清奇採)。
蔡歛娘,竹篙灣社蔡敝女,嫁本社許猛。道光己酉年二十八,守節。現年五十八。
黃莊娘,小池角社人,嫁二嵌社陳亮。咸豐癸丑年三十二,守節。現年五十八(以上許家修採)。
李絨娘,外塹社人,嫁內垵社薛服;系監生薛重光弟婦。道光乙未年二十一,守節;事翁亦孝。現年六十五。
王當娘,大池角社人,嫁本社洪弼睿。咸豐丁巳年三十,守節。現年五十四。
薛吻娘,緝馬灣社人,嫁本社蔡宋。道光丁亥年三十,守節。現年八十四(以上蔡時文采)。
葉謹娘,烏嵌社葉飄女,適本社洪佳期。年三十守節,撫二子,孝順翁姑,辛苦異常。現年六十四(洪捷元採)。
陳姜娘,媽宮社陳超女,同社郭東寧妻;即壽婦林乾娘之媳也。年三十守節。現年五十七(林維藩採)。
張憚娘,雙頭跨社張輩女,適港仔尾上社許京。年二十七守節,撫二子。現年七十四(陳澂湖採)。
洪桑娘,雙頭跨社人,配鼎灣社蔡敬。道光乙未年三十,守節撫孤。現年七十四。
呂女娘,東衛社人,嫁港底社李法。咸豐甲寅年三十,守節;撫孤成立。現年五十八。
許親娘,港仔尾下社許俊女,配潭邊社陳徵陽。年三十守節。現年五十餘(以上李煥章採)。
莊言娘,青螺社人,嫁尖山社宋兜。年三十守節。現年六十三(陳斯清採)。
黃印娘,烏嵌社黃青雲女,嫁鎖管港社莊齊集。年三十守節,事舅姑辛苦備嘗。現年六十二。
許英娘,小赤嵌社許雅女,適瓦硐下社呂近悅。年二十五悅卒,遺一子選,家徒壁立,勤勞撫養。迨選成立,承歡不違,鄉黨鹹謂苦節有裨矣。壽八十五。
歐注娘,文澳底社蔡然妻;年二十九守節,今年八十三。子瓊早夭,婦許京娘家貧守節;現年五十六(以上陳維新採)。
林漸娘,綱垵社人,嫁本社許光長。三十歲守節,撫孤事姑維謹。卒同治庚午年。
呂富娘,嶼平人,嫁網垵社許光腆。年二十三守節撫孤。同治壬辰卒,壽七十四。
陳思娘,網垵人,嫁本鄉許評。嘉慶壬戌年三十,守節。道光丙申卒,壽六十四。
陳戶娘,花宅人,嫁網垵許願。二十七歲守節,勤苦撫孤。同治己巳年,卒壽六十五。
陳丙娘,花宅人,嫁本社顏執然。年二十九守節撫孤。同治壬成卒,壽六十四。
葉且娘,花宅人,嫁本社顏伯厚。三十歲守節,撫孤成立,事姑孝順。咸豐辛亥年卒,年五十一。
劉窕娘,東吉人,嫁網垵許秉乾。年三十守節撫孤,孝順翁姑,和睦妯娌。光緒丁丑卒,年四十二。
林羨娘,網垵人,嫁本社許光延;七月而寡。時年十九,螟蛉苦守。現年六十七。
劉改娘,東吉人,嫁網垵許振艷。三十而寡,螟蛉守節,敬事孀姑。現年五十四(以上許樹林採)。
劉注娘,虎井社劉文昊女,適本社陳祖才。年三十守節,撫四歲孤成立。卒年七十四。
許淡娘,鎖管港社許達女,適虎井社陳冉。年三十守節撫孤。卒年七十二(以上黃濟時採)。
張樹娘,瓦硐上社張奇珍女,適大赤嵌社石佛求。年二十八守節,卒年六十五(陳維新採)。
鍾守娘,南大嶼門仔崎鄉人,嫁山頂鄉夏進。道光十六年氏年二十五,守節。卒年六十八。
呂借娘,南大嶼嘉丁尾鄉人,嫁西湖鄉許夾。咸豐七年氏年二十八,守節。現年五十(以上陳亨嘉採)。
盧慎娘,后寮社盧起女,十九歸本社許苟美。越四年,夫由彰回澎,中流舟覆。遺孤甫週歲,氏年二十二,誓死以殉;而翁以死節不如撫孤,大義責之。氏性固孝順,乃忍淚撫孤。苟美上有三兄,堂兄弟十有一人,時猶合食;凡器用服食,每訓兒曹以讓美。年荒,輒出籹奩贍家用,略無吝色。翁嘗笑語人曰:『寡媳能代供子職,吾歿一子,得一子矣』。氏卒,年六十一。曾孫棼,英年力學,有聲庠序間(陳維新採)。
宋兼娘,大赤嵌郡庠生宋希程女。十七適本鄉鄭昆玉,年三十而寡。或勸其改節,輒斥之;惟善撫遺孤,冀望成立。閭里稱之。現年六十四。
涂邊娘,大赤嵌涂選乾女,二十一適本鄉許錦奇。年三十寡守,事老姑如夫在日。現年七十一。
王新娘,大赤嵌王蘭女,二十三適本鄉石軍陣。夫歿,年三十,事翁姑孝,撫孤教養兼盡。現年八十三。
李氏浮娘,瓦硐下社人。年二十,歸大赤嵌鄭國丁;二十四而寡。撫孤,訓以讀書。卒年五十。
邱屬娘,大赤嵌邱節女,十八適本社林五然。夫歿年三十。生平言笑不苟,和睦妯娌。現年七十四。
鄭蔥娘,大赤嵌鄭瞻女。年二十六,歸本社涂加同。同歿,年三十;撫遺孤,矢苦節。現年五十。
戴錢娘,瓦硐下社戴山女。年二十一,適瓦硐上社張永。夫外亡,氏年二十三,苦節自持。事翁姑盡孝道道螟一子以存夫嗣。現年五十九。
許招娘,后寮社許泰山女。年二十,歸瓦硐下社呂舉。夫歿,氏年二十六。翁姑每念子亡,輒大慟,招娘必委曲慰勸。勤女紅,積餘貲,螟一子以續夫嗣。現年六十八。
呂招娘,瓦硐下社呂督金女。年十六,適本社許榮身。身亡,氏年二十四,冰霜自凜,百計為之立嗣。事翁姑孝,閭里稱之。現年五十九。
鄭卻娘,通梁社鄭青容女。年二十三,歸瓦硐下社許嘉樂。合巹纔五月而寡。姑懼其年輕,勸之再嫁。氏誓死不從,屏簪珥,撫螟子。現年五十。
宋奚娘,后寮社宋旺女。年十八,適瓦硐下社呂祖真。真歿,子甫週歲,氏年二十一;撫孤成立。姑年高多病,晨昏奉侍,較夫在日尤加小心。卒年六十二,守節四十一年。
黃譽娘,岐頭社黃顯女。年二十四,適瓦硐下社許遵養。夫歿,氏年三十。人有勸其改節,輒叱之。現年六十。
鄭說娘,通梁社鄭篤女。年二十,歸本社林望月。月歿,氏年三十,守節。現年五十四。
張養娘,瓦硐港張正女。年二十二,適通梁林蘭芽。年三十夫亡,守節。有動以非禮者,氏厲聲拒之。現年六十。
李春娘,大赤嵌李禮女,十八適通梁鄭德。德歿,氏年甫二十一,屏簪珥以自守。恆語人曰:『妻者,夫之助也。夫亡,不為夫完未了事,何顏立人世乎』?性婉娩,戚眷有犯顏者,輒和平處之。現年五十二。
張算娘,瓦硐上社張登女。年十八,適小赤嵌呂語。性嫻閨訓,寡言笑。三十寡守,事姑得其歡心。現年五十八。
陳衫娘,鳥嶼社陳井女,二十一適小赤嵌許德。年三十守節,撫遺孤,訓之有方。卒年五十一。
呂氏郁娘,小赤嵌呂九女,二十一歲歸本鄉蔡星。星歿乏嗣,老父雙瞽,氏年二十四。戚屬或勸之他適,郁娘叱之曰:『夫亡姑盲而有去志,於心何忍』!遂屏簪珥,勤女紅,以供養膳;且螟一子,為夫存嗣焉。卒年四十一。
張蔭娘,大赤嵌人,二十二歸小赤嵌呂照。年二十九,守節。鄉有不守婦道者,輒惡而遠之。現年五十八。
鄭貌娘,大赤嵌鄭媽因女,十八適小赤嵌注琴。自幼言不苟出,勤習女紅。年二十六夫歿,子幼。有惑以稚兒難恃,再醮可為富家婦者;輒麾之去。現年五十五。
吳豆娘,港尾社吳賢女,二十適小赤嵌林初,二十九守節。家貧甚,好義者嘉而助之。現年五十九。
王掽娘,小赤嵌王三女,十七適本鄉林雲仲。二十九而寡,誓死以殉。鄉人勸以有子宜撫孤,乃止。現年七十八。
郭奪娘,岐頭郭海女,二十歸港仔社蕭權。素寡言笑,和妯娌、順翁姑,閭里重之。年二十六守節,現年六十。
李甚娘,港仔社人,二十八適本社呂勝。夫歿,年三十,無子,以勝兄子為嗣。現年八十六。
張案娘,港仔社張澎女,適本社蕭文已。合巹未滿月,夫外歿。家貧母老,氏念老姑無以為養,乃誓死苦節,為夫盡子道。閭里咸憫而稱之。現年五十六。
石爽娘,大赤嵌石庇女,二十適港仔鄉楊再興。二十八而寡,矢志守節。卒年六十二。
顏換娘,后寮顏菊女,二十歸港仔社林清連。夫外歿,氏年二十三,撫週歲子,奉姑盡道。卒年七十二。
方約娘,瓦硐下社郡庠生方日升女也。十九適港仔社張光串。夫歿,年三十,誓守苦節,幽靜寡言。現年七十七。
呂治娘,港仔社呂悅女。年二十一,適岐頭陳和心。年二十八守節,事邁姑如夫在時;鄰右稱之。現年五十九。
張哖娘,瓦硐上社張先進女,二十歸岐頭社姜榮傑。傑歿,但遺一女,氏年二十四,誓志不他。戚屬憐其無子,勸之去;哖娘叱之。生平言動不苟,以和平處親戚,里黨慕之。現年六十八。
洪九娘,后寮洪華女,十六歸本鄉顏瑞盤。二十九而寡,無子。性幽靜,妯娌有犯之者,絕不與較。親族嘉其志行,以一子為之嗣。現年七十二。
王題娘,大赤嵌王轍女,二十五適后寮宋向立。合巹方七日,立外歿,遺腹生男。氏守節,善事邁姑,處妯娌間不形柄鑿。現年六十八。
呂雪娘,瓦硐上社呂芳女,二十一適后寮盧速念。三十而寡。有無賴欲強贅焉,氏力拒之乃已。現年五十。
洪葉娘,后寮社洪及老女,十九歸本社許文機。年三十夫亡,遺一女,翁盲姑老,氏茹苦不移。現年五十七。
張玉娘,中墩張異女,十七歸本社謝謀。二十九而寡。或以甘言挑之,氏不稍動,鄉有賢聲。現年五十一。
陳宜娘,后寮張雲女,二十五適本社顏應宏。宏歿,氏年三十,與嫂洪丸娘同矢柏舟。鄉有不嫻閨訓,輒委曲規之,以是得閭里稱。現年六十六。
顏簟娘,后寮顏惟吾女,二十歸城前鄉蕭等為。二十七寡守,無子,家貧如洗,撫胞姪為嗣。現年五十七。
曾滿娘,中墩曾錦女,十九適港尾陳木德。德溺海歿,氏年二十九。事邁姑,撫螟子,備嘗困苦。現年五十九。
郭炭娘,港尾郭華女,二十四歸本社陳清基。三十而寡。富家謀娶之,氏曰:『翁姑年老,無人奉侍,雖萬金不足易吾志也』!以是大得親心,眾交稱之。現年五十七。
郭語娘,岐頭郭振興女,十九適港尾林光殿。年三十,夫歿。氏故儒家女,嫻閨訓,食貧撫遺孤。孤亦歿,氏遇彌艱、操彌堅,不稍悔焉。現年五十七。
魏來娘,大赤嵌魏房女,二十適員貝社王玉。甫十朝,玉外歿。抱繼一子,守節事翁姑,時形愉色。素勤儉,訓子孫從嚴,一家三十餘口無敢忤焉。現年六十四。
郭倚娘,港尾社郭力女,二十適員貝社王邦。二十四夫歿,守節;勤女紅。翁姑每憐之,嗣一子。現年七十五,兒孫滿眼(以上廩生薛元英、許棼、洪朝陽同採)。
黃裕娘,媽宮社人,候選通判黃步梯女,訓導黃濟時女兄。年二十四,同冶五年適本社劉振炎。至九月夫亡,氏長齋守節。翁姑為螟一子,名傳家,撫養成立。氏上事翁姑、下撫兒孫,鄰里未嘗聞一詬誶聲。現年五十(生員鄭祖年採)。
林棗娘,媽宮社耆賓林餘慶女,十九適本社郭悅。二十五夫亡,矢志守節,撫子事姑。現年五十。
張乃娘,瓦上社人,適岐山陳桂林次子賀協。年二十三而寡,遺子女各一,撫養成立。素識大義,事姑孝,持長齋。現年五十九(以上陳維新採)。
歐品娘,案山社歐珍女,年二十適雙頭跨社生員蔡繼慶。三十而寡,守節養孤,訓子讀書成立。現年五十七(洪捷元採)。
紀兼娘,雙頭跨社人,配湖西社辛圈。二十四守節,子纔滿月。佐姑料理家事,親操井臼,鄰里稱孝。現年六十一,孫已長成矣(洪純仁採)。
許養娘,港仔社許沛女,適潭邊社庠生陳斯輝。年三十餘守節,身任勤勞,奉事老翁,撫養孤子。現年五十八(李煥章採)。
謝耽娘,蚱腳嶼謝帆女,適西溪社童生陳鴻標。年二十八夫卒,長齋守節。現年五十七(蔡榮賢採)。
林桂娘,媽宮人林某之女,歸歲貢生郭朝熙子諸生則榮。則榮苦學致疾卒,氏年三十而寡。家徒壁立,而姑未歸土,拮據萬狀。同學親朋各賻以貲,夫與姑乃得安葬。氏自是撫養二子,勤苦守節,戚族咸敬之。現年五十一(生員高攀採)。
吳籹娘,西衛鄉人吳畿女,嫁雙頭跨社蔡光明子蔡蘇令。道光二十六年氏三十歲,夫故,抱養一子,守節四十八年。卒年七十八(洪捷元採)。
郭珠娘,媽宮社郭東靈女,二十二適劉協憲文珍之第四子士榮。二十六夫亡,家貧如洗,勤女紅,以螟子撫養成立。現年五十。
洪舉娘,媽宮社洪文瑞女,十九歲適本社童生劉源淵。二十四夫亡,遺一男,撫養長成。現年五十二。
張昔娘,廈門甕菜河張輝之女。輝挈眷戍澎而生昔娘;幼適媽宮社劉登為養媳,十八歲完婚。同治三年夫亡,氏年二十二,遺腹四月,後生男名練。氏矢志不移,持齋守節。現年五十(以上生員黃欽明採)。
鄭店娘,通梁社鄭郯女,適本社陳待。待卒,氏年二十二。現年若干歲。
郭奪娘,岐頭社人,適港仔社蕭權。生一子而寡,年二十六守節。現年六十。
方蘊娘,瓦下社增生方景雲女,適本社附生呂振科之子微。微卒,氏年二十三,無出;甘心守節,其苦萬狀。現年六十。
吳串娘,清尾社人,適中墩社楊柱。老翁魯,年八十餘,孝事無間。及柱卒,氏年二十九,無出,苦守。現年六十一。
陳歲娘,沙港社人,適中墩社郭佛典。年二十六守節。現年六十一。
陳時娘,鎖管港許昶妻。年三十夫亡,食貧守節,撫養無虧。卒年七十。
丁招娘,石泉鄉陳所妻。二十四夫亡,守節撫孤成立。現年五十八。
黃菊娘,菜園鄉黃追女,二十五招東衛鄉呂謀入贅。迨年三十而夫卒,矢志守節,撫孤成立。現年五十三。
洪蘭娘,自幼為盧見苗媳,二十完婚。越明年夫亡,矢志守節,撫養夫弟之子為子。現年六十一(以上黃文衡採)。
顏箴娘,緝馬灣社人。十六歸小池角劉義,二十七夫亡。守節撫子成立。卒年八十一(劉承命採)。
陳市娘,二嵌社人。二十適小池角盧猜,二十八夫亡。守節撫子成立。現年六十一(蔡時文采)。
洪媚娘,隘門鄉庠生洪思永之女,適果葉鄉陳玉。同治十二年夫亡,氏年三十。為人貞靜,上養老姑、下撫孤兒,勤儉治家,內言不出,宗族稱之。現年五十(洪純仁採)。
陳富娘,沙港社庠生陳廷芳女,適西寮社薛敬。成婚纔二年而敬歿,氏年二十八,家無擔石儲,撫一子成立。十指勤勞,不辭艱瘁,上山採拾度活,不妄取人一物。鄉鄰無不稱其苦節。現年五十八,已抱孫矣。
洪響娘,土地公前社魏料妻,生一子、一女而料卒。人以氏年僅二十,家計貧苦,不再醮或再招贅,猶可養子以延祀;而氏柏舟自矢,含冰茹蘖。至今年甫五十,共信其清節克全云(以上黃廷儀、李煥章、陳精華同採)。
馬選娘,媽宮城內馬石女,適陳敬山。年二十八夫亡,守節撫三子俱長成;不幸三子相繼淪亡。現年八十五,孫已成立(蔡玉成採)。
列女傳總論
澎湖各社,聚族而居。婦女習勞尤甚,性情拘謹,耳目專一,自非放誕性成,從莫或誘之為非者。初不知有旌表祠祀之榮,並不待讀書明禮義者而後能以節見也。「續編」所列,於例固未盡符。然當時延訪綦詳,必有確然可共信者在;又何必懷河間之疑慮,而令彤管失傳乎!要之,節烈其難其慎,固不敢援此為例;而善善不妨從長,姑存其舊,以俟知者。至於冥冥之中,則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非吾人所得洞悉,又可不竭其耳目之力,以維持風教而為梓里之榮也乎!夫十步之澤,必有香草。今者一澳之內,煙戶數千矣,而謂無一人可舉者,賊斯人者也;謂人言無一可信者,是必居心慘刻而不樂聞人善者也。嗚呼!澎湖自開闢至今,從未聞有請旌節烈之舉。幸得良有司修明文獻,開局蒐採,則匹婦一生苦節,僅賴一時載筆以不沒其真。而讀書好學之君子,顧或以徒勞罔得而不暇採,則地方何貴有吾儒?吾儒平居之讀書講學、高談忠孝者,果為何也哉?吁!
●澎湖廳志卷九
風俗
服習
儀文
歲時
風尚
·服習儀文歲時風尚
澎地自入版圖,經胡、蔣諸賢吏拊字栽培、興養立教、用宣聖天子雅化者百餘載於茲;是以歷年臺地揭竿之徒,至四十餘案,而澎則士食舊德,農服先疇,熙熙然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豈瘠土之人能自好善哉?鼓之舞之,輔之翼之,觀感漸摩,遂成習俗。蓋儒吏之澤長矣。用是稽其四民之業,與歲時食用之經,或樸或漓,犁然在目,是又操風化之原者,所當善持其後也已。為「風俗記」第九。
服習
士子能知自愛、遵守臥碑者,亦尚有人。童子就塾讀書,必穿衣履;餘人則否。近日各澳中,雞窗燈火,朗朗書聲,不減內地。就而聽之,有不令人欣快者哉(節胡氏「紀略」)!
乾隆間,胡勉亭通守創建書院,雅意栽培,並詳請由澎廳考試送道,而人始知學。繼之者若蔣若王若鄧,皆自為山長,誘掖獎勸,文教漸興。其時則有辛孝廉齊光,蔡司馬廷蘭連擢甲乙兩科,而文風日盛矣。
自咸豐初年,王通守去後,書院廢弛者十餘年。迨光緒建元,重修書院,延聘主講,而膏火猶薄。貧士終歲授徒,館金幾何,而多此卷資筆墨之費?如北山一隅,距書院甚遠,其生童二、三十人每期合雇一急足,總交課卷。其好學可嘉,其清苦亦可念也!
近時海上異說,流傳蔓延甚廣,於老、佛、楊、墨之外另闢法門,在大廷廣眾之中,男婦混雜、側耳以聽者,胸有別圖;高座而談者,目多邪視,恬不為怪,恥孰甚焉。而澎海一隅,獨能恪遵地方官示諭,隨在宣講「聖諭廣訓」暨「感應篇」、「陰隙文」諸書,而弗染異說。所謂平原獨無,誠足尚也。
士民最敬聖蹟,鳩貲合雇數人,每月赴各鄉拾取字紙,積貯書院中,每歲送之清流,沿為成例。舉其端者,諸生陳大業也。同治十一年,紳士許樹基、陳維新、蔡玉成、陳雁標、林瓊樹等議,於送字紙時,士子衣冠,齊集書院,以鼓吹儀仗,奉製字倉聖牌位,迎至媽宮;及送畢,乃返駕於書院。各澳輪年董理,於是四標弁丁及郊戶商民亦各備鼓吹,共襄勝舉焉。
——以上士習。
澎民男有耕,而女無織。一切種植,男女並力,而女更勞於男。蓋男人僅犁靶反土,其餘栽種耘耨,多由女人任之。諺云:澎湖女人臺灣牛,皆言其勞苦過甚也(本「紀略」)。
澎地斥鹵不宜稻,僅種雜糧,而地瓜、花生為盛。每歲暮春,種花生時附種粱黍於其旁。迨五、六月間,花生漸長,則粱黍已熟矣。至八、九月,而花生方成熟。地瓜種於三、四月,至中秋後,亦漸次收成,切片晒乾以儲來歲之食。取二者藤蔓枝葉,以飼牛、以作薪,利亦溥焉。湖東西地頗窪下滋潤,故多種蔬菜。南寮有井,又有宅可避風,故多種柑。西嶼小池角等社,亦稍滋潤,故花生早種早熟也。凡有地百畝者,僅種地瓜二、三十畝,取供一家終歲之食;其餘悉種花生。因是物可作油與■〈米凡〉,易於售賣,而農家終年用度,胥恃有此耳。
油渣謂之■〈米凡〉,可以糞田。澎地所出,皆販往內地,連檣運去,無肯留之以自糞其園者。
花生出息既多,或擘其仁以出售,可省運載之費。其殼亦可為薪。近時商人黃應宸自出新意,設為手磨磨之,如磨榖然,工省而速,亦可用也。
水仙宮口路頭為上水之處,小船駁載、工人負載,腳資皆有常數。至於客人隨身物件,則照例給發,並無似他處之橫取強索者。
季秋花生成熟時,農氓一家男婦皆聚山園,日暮始返。或為人傭工,或撈筐擷取遺粒,雖雞犬亦從焉。時則風塵拂面,沙土撲衣,曉衝霧露,午曝烈日,其勞苦可想。若夫刺繡女紅,則精之者鮮矣。
街中商賈,整船販運者,謂之臺廈郊。設有公所,逐年罏主輪值,以支應公事。遇有帳條爭論,必齊赴公所,請值年罏主及郊中之老成曉事者,評斷曲直,亦省事之大端也。然郊商仍開舖面,所賣貨物,自五穀、布帛以至油酒、香燭、乾果、紙筆之類及家常應用器,無物不有,稱為街內。其他魚肉、生菜以及熟藥、糕餅,雖有店面,統謂之街外;以其不在臺廈郊之數也。
澎俗行用番銀,以七錢二分為一元,不足者補之。其價與臺、廈略同。至於捐貲送禮等事,或以八百文錢為一兩者。蓋四十年前,洋銀一元止換六百餘文,是猶沿昔之例也。市中現錢甚少,故亦行用錢票。其票與都門省垣之式迴別。大抵隨時取給,或限期支取,輾轉流通,但視圖章為憑;認票而不認人,罕敢偽造者,亦可見其俗之近厚也。惟行用現錢,以呆錢濫插於內,屢經示禁,不數月而濫用如故。蓋奸徒由內地買來,牟利甚厚;而窮民受累,流弊亦甚劇。是不可不設法永禁也。
澎地米粟不生,即家常器物,無一不待濟於臺、廈。如市帛磁瓦、杉木、紙札等貨,則資於漳泉;糖米、薪炭則來自臺郡。然而舖家以雜貨銷售甚少,不肯多置,故或商舶不至,則百貨騰貴,日無從購矣。富室大賈,往往擇其日用必需者,積貨居奇,以待長價。而澎地秋冬二季,無日無風;每颱颶經旬,賈船或月餘絕跡,市上存貨無多,亦不患價之不長也。惟火油、豆■〈米凡〉則澎湖所產,販往廈門、漳、同等處。然亦視年歲為盈虛,無一定之數也。
近有南澳船販運廣貨來澎,而購載花生仁以去者。查商船由廈出口時,例規甚重,又有海關釐金諸費;而南澳船無之。所辦貨物,率多賤售,於花生則厚價收買;而生理中大局一變,郊商生計亦遜於前矣。至售出花生仁,或以水滲之,使斤兩加重,而不顧買者受病,亦陋習之宜禁者。
花生既熟,鄉民每零星負運到街售買,而衙門人役之梟健者,勾連奸民,設一公斗以量,謂之斗牙。每量一斗,抽取三、四文。實則藉此名色,合貲包買。他人糴買者,亦必依斗量之,故罕敢與之爭買。其有零星不止一斗者,則約略並收,酌給薄值,鄉民受虧而不敢爭論也。往者蔡通守麟祥深悉此弊,議令紳商設一公斗,舉一穩妥之人,經理其事。每斗議抽兩文,除辛金雜費之外,以餘貲充入書院。此事從前嘗有行之者,以奸民阻撓而罷。然考淡水郊戶,亦設菁觔公量,抽其微貲,為學海書院膏火。然則仿而行之,亦興學除弊之一事也。
媽宮郊戶自置商船或與臺、廈人連財合置者,往來必寄泊數日,起載添載而後行。若非澎郊之船,則揚帆經過,謂之透洋。惟遇風潮不順,偶泊外嶼耳。
從前商船,有配載班兵之差,有配運兵米之差,即官員人犯往來,亦以商船配載,而酌免其口例規費。自有輪船運載,而諸差悉停,經商者皆稱便云。
澎地多赤鹵,可耕者少,俱以海為田。男子日則乘潮掀網,夜則駕舟往海捕釣。女人亦終日隨潮長落,赴海取蝦、蟹、螺、蛤之屬,名曰討海(「紀略」)。
環海各社及西嶼、八罩、虎井、吉貝、東西吉、東西嶼坪,孤島之民,專以捕魚為生。然獲魚雖多,必得鹽以醃之,而鹽價甚貴;有計所獲之魚,不能抵償買鹽之價者。若一時郡鹽不至或無力買鹽,不得不散拋於山坡平地上以晒之。倘暴雨時至,則漂流無蹤;或積陰數天,無烈日可曝,則味變而不可食矣。若使本地可自晒鹽,則漁者利賴尤大云。
——以上民業。
附考
大凡砂磧鹹鹵之中,有野獸蹤跡,尋之必有水烏鳥集處。亦有水地生蘆葦水草之處及蟻壤下有伏泉,置水數盂於地,夜觀星光,多處亦有伏泉。或開井深而無水者,蘊草焚煙井底而蓋其上,有纖毫鏬處,煙氣沖透,其泉隨至。類而推之,安在井不可掘邪?奈何向之長民者,既仍其常而不肯為,民亦狃於習而難於為,遂令事之大有為而竟莫之為也。夫所費在耳目之前,而利至於數十百世,而未有艾。如令田園蕪廢,有桔槔處,則苗長尺許。是非掘井之明效,而善法為信可行歟(「歗雲山人文鈔」)?
按澎湖無水利可興,鑿井即以興水利。蓋井不足以獲大利,未嘗不可以捄大害。光澤高氏所謂不恃天而恃己也。顧澎人耕作頗殊內地,子種一下,即坐待甘雨時降,滿望豐收,並無所謂耘■〈耒矛〉與糞田者。即鑿井灌畦,亦不概見。間或近社菜宅有井,特為種菜而設,亦不能多見也。推求其故,皆以鹹雨之禍甚烈,一灑則寸草無存,雖有井可灌,其奈之何?況過夏無雨,即糞亦無益,故皆弗為耳。殊不知鹹雨原非常有,或間歲不一遭。凡事當論其常,不必執其變。至近海多風少雨,乃地勢使然,固當以人力濟天時之窮,所謂人定勝天也。譬如有園十區,擇一、二區可鑿井者(凡蟻穴之處,下必有泉),於豐收之歲,物力有餘,自鑿一井。或農務稍息時,數家互相助力,則數家以次皆獲一井,並力汲灌,即可為一家續命之原矣。即不幸而遭鹹雨,其為五穀將熟時,固無大害;即初下種時,亦可汲井重栽,以收晚成之效,又何至一遇旱荒即束手無策,徒仰息於上臺之議賑哉?夫救禍於已形,不若弭害於未形者之陰受其福也。謂一井涓滴之出能幾何?獨不思一家有一井,則濟在一家;將萬家各有一井,且濟及萬家,而為世世子孫之利乎?昔胡別駕「紀略」,自謂於一井一泉再三致意,蓋以澎常旱,慮其傷於渴也。夫使農者各以鑿井為急務,則枯槔相望,人人得自食其力,饑之害且免矣,又何有於渴哉?
按內地種地瓜者,必年年易種;如金門則購同安之種,同安則購安溪之種。由於遷地始能為良也。近時澎人以舊種不蕃,喜種白薯。新種色白味淡,有如嚼噶,取其蕃衍而已。然不解易種,恐再過二、三年,則滋生漸薄耳。船政大小,咸資水利,名目各異。一曰澎仔船,平底單桅,今多雙桅者。可裝榖四、五百石至七八百石。一曰杉板頭船,亦有插雙桅者,可裝三、四百石至六、七百石。一曰一封書船,雙桅■〈木盛〉蓋平鋪,前後無艙,可裝二、三百石。一曰頭尾密船,單桅無艙,中有拱篷,可裝百餘石至二百石,皆往來南北各港貿易所乘。一曰大■〈舟古〉仔船,單桅拱篷,即大鎮渡船(從府治渡往安平為大鎮渡)。可裝百餘石,亦或駕駛內港撥載。一曰小■〈舟古〉仔船,在嵌腳渡人、載貨登岸。一曰漁船,即龍艚船,亦鎮渡船之類。一曰挖仔船,每船止容三人,往各港採捕(「臺灣志略」)。
鳳邑之打鼓港、東港諸海口,皆安平轄汛,為澎湖採糴商漁泊船之處。水師專司盤驗。若無挾帶禁物、人照不符者,驗畢放行,毋使阻難,俾得速濟民食;其為澎島窮黎造福非淺矣(「雲山人文鈔」)。
捕魚器,其有罟、罾、縺、藏、■〈罒上令下〉、箔之目。網有大小,而用法各別。每罟一張,駕船二只,先放海底,後用四、五十人兩頭牽挽,圍攏海邊,得魚最多。罾有車罾、舉罾、搖罾等屬。車罾永掛海坪,岸搭高藔;下罾時,漁人在藔上,將罾索用車牽起,有魚則捕之。舉罾止用一人,於港潭沿海,皆可採捕。搖罾必需五、六人駕龍槽船,帶小挖仔船,捕魚外海。縺於春冬二時,在外海捕塗魠等大魚用之。藏則專於隆冬以捕烏魚,故又名討烏。■〈罒上令下〉者,網上有盪,能浮水面,下系網袋無數;每袋各掛鉛墜,沉入水底,魚入袋中,輒蔽不能出。大■〈罒上令下〉置諸外海,小■〈罒上令下〉置諸內港。箔者,乘潮將滿,插在海坪,雜羅水族,水汐則取之,無一遺者(「臺灣志略」)。
澎湖有大網,口闊尾尖,即北地之僠也。每口用大杉木二枝,堅豎港口長流之所,名曰網桁。以網掛於桁上,凡有魚蝦之屬,盡藏其中,潮退舉起,解網尾出之。滬用石碎圍築海坪之中,水滿魚藏其內,水汐則捕之(同上)。
烏魚旗罟者,結網長百餘丈,廣丈餘,駕舟載出,常數十人,曰牽罟(「赤嵌筆談」)。
罾者,樹大竹棚於水涯,高二丈許,曰水棚,置罾以漁。縺小於罟,■〈罒上令下〉又小於縺,網長可數十丈,廣五、六尺,曰牽縺,曰牽■〈糸袞〉。
■〈糸袞〉,垂餌以釣魚也。大繩長數十尺,繫一頭於岸,浮船出海,每尺許全數約大小不一(?)。繩盡則返棹而收,曰放■〈糸袞〉(同上)。
大小滬、箔者,削竹片為之,繩縛如簾。高七、八尺,長數十丈。就海坪處所豎木杙,趁潮水未滿,縛箔於木杙上,留一箔門,約寬四、五尺,潮漲時魚隨水入,以網截塞箔門;潮退,魚不得出,採取之。滬者,於海坪潮漲所及處,周圍築石岸,高一、二尺,留缺為門,兩旁豎木柱,掛小網柱上,截塞岸門。潮漲淹沒滬岸,魚蛤隨漲入滬;潮退水由滬門出,魚蛤為網所阻。寬者為大滬,狹者為小滬(同上)。
老漁距山頂看魚,指麾眾漁環捕,呼為漁先生。魚來水紋生花,呼為魚花(「內自訟齋集」)。澎湖沿海漁人,眼皮多紅。小兒泅水中,以錢投之,能拾取,百不失一。以兩錢繫定入水,重或失之(同上)。
·儀文
結婚之始,媒人送庚帖到家,必三日內家中無事,然後訂婚。如三日內家中偶有誤毀器物,即送還庚帖。如二姓允諾,行訂盟納采之禮:富者手鐲一雙,檢婚錢二百文;貧者頭簪一對或戒指一雙,檢婚錢一百二十文;托媒人送至女家為定。聘金不論貧富,定例用番銀三十六員;女家回三員,以為折買鞋襪之禮。又備禮一擔,內豬腿一付並雞、面、糖、棗、婚書、啟書、禮燭、禮香、檳榔等儀共十色。其檳榔只四個,用木雕成,上刻「百年偕老」四字,以金箔貼之,系在舖租來,故女家必璧還焉。其聘金亦非一次送足,乃自結親而後陸續送完;或將糧食、牛羊他物抵兌者。如不足此數,即男至三十歲,女家亦不肯完婚。甚至有自知家貧無措,情願退婚者,實為陋俗。前廳胡建偉曾出示曉諭,嗣後結婚隨人所便,聘禮多寡,量力而行,不得額定取盈。已聘定者,男女二十以上,限半年內盡行迎娶,畢婚不得藉勒留難。澎民稱便(參「紀略」,下同)。
按近時女價愈貴,娶婦亦愈難;而惟再醮者尤甚。欲仍前三十三員之數,亦未易必得。緣邇來廈門之販外洋者,每以厚價買婢載往,而當道未暇訪禁,故故價驟貴。奸媒四處攬買此風傳播各處,婦女亦因而增價。且產女者或多不育,故見其漸少也。從前劉通守家驄銳意舉辦育嬰堂,若當時無所阻撓,則澎民何至艱於得婦哉!是宜因時變通,諭令聘禮以舊例為程,不得因再醮而多索,庶小民無怨曠之患也。
請期之禮,名為壓定。先期數月,備禮一擔,亦用豬腿、谿、面、糖、棗等物十色告以婚期。澎俗無親迎之禮。俗例多以臘月除夕成婚,謂此日甚吉也。娶親無轎,俱用牛車。其車用青藍帳蓋住,前面掛紅綢一條(或紅布),牛角亦用紅布裹住。趕車人有著袍帽者。車前執事人等,鳴鑼、放爆竹、執提燈,皆湊雙而往。到女家門首,即有親人迎接入內,奉茶湯三次。新人穿大紅衣,父母把盞醮而遣之,媒人同父母扶掖上車。到男家時,請小叔請新人下,媒人扶行至中庭。新郎手持米篩,上畫紅八卦,擎蓋在新人頭上。先拜天地,攜手進房,兩人對揖。新郎將釐戥尾,揭其包頭烏巾藏在暖肚內,然後就坐。
按近時媽宮街有力者之家,亦有用轎者。或借官轎,為之結採甚華,然亦未多見也。
合巹之禮,是夕備席房中,男女對酌。飲畢,即備湯圓二碗,每碗湯圓六枚。先男女各執一碗,各食二枚;次即男女交碗,又食二枚;每碗各剩二枚。男即以所執之碗,蓋住新娘之碗,放在床下,然後就寢。先是遣嫁之時,母為新郎備暖肚一個,內藏歷書一本,取押煞之義;桔餅二個,取大吉之義;冰糖一包,取甜和之義;小鏡一面,取光明之義;洋銀一圓,取團圓之義;犁頭鐵彩一塊,取鐵心不移而有光彩也;生炭一塊,炭字土人讀作攤字,取生子攤出愈多也,朿在新娘肚中。定情之後,新娘取出各物與新郎,在帳中合食焉。新人在房中住三日;至第三日,小姑請新人出房,先拜神祇祖宗,次拜公姑。其伯叔兄弟暨家人,以次相見。拜緝畢,各贈以儀,謂之答拜禮。午間備席,請新人首坐,諸女客陪坐。新人飲至三杯,即起立告辭不敢當,乃執婦禮。是日外家遣小舅送花油,謂之探房,並備貼來請新郎同薪人回門。主家備席待小舅,並送探房禮。第五日回門,外家鋪氈結彩以待;新娘與婿,俱駕牛車同往。及門,小舅先迎入。行至門內,大舅迎入中庭,對揖而坐。小舅奉送雞旦湯,次奉蓮子點心,後奉茶三次。婿皆有禮三封,或銀或錢,謂之押盤禮。婿與新人亦先拜天地祖宗,次拜丈人丈母,與新人進門時同。其時丈人等輩,亦各有禮儀相酬,厚薄不等。丈人備席請婿首坐,丈人把盞安位。丈人退,婿才就坐;亦飲至三杯,婿起立固辭,主席者及陪客挽留再坐,終席成禮而散。婿與新人有留住三日者,夫婦同房,夜半丈母遣人送婿點心,次早又送四果湯,午間請會親酒。三日後,婿與新人同回,丈人備盤四色面餅、圓棗並席一筵送回。此回門之禮也。
按婚禮多本「紀略」,去其繁蕪而錄其梗概。但瑣碎者尚多,以存一方土俗,亦未能盡汰也。
——以上婚姻。
生辰祝壽,澎俗亦與內郡同。惟澎人生日必以米粉和紅曲做紅雞,與麵包相仿,為祝神之敬,並惠送親戚。其富家即於是日將買備棺木,雇工人做棺。工人用斧盡力一劈,其木屑飛遠,即喜為壽徵;飛近者即以為去路無多也。做好,將棺豎起備用,名曰做壽;又曰贊壽。贊,為言站也,以其豎起棺壽之謂也。
——以上壽辰。
凡生育男女,是日必以熟雞送外家,謂之報更。至三日後,外家報以雞、酒、米、布,謂之送更。主家於雞、米受半,酒、布全收。十日後,各親有送雞、米者,亦名送更。主家亦以雞、酒、油飯分送之。滿月剃頭,主家則分送雞旦,仍前宰雞煮油飯請客。是日外家備送米粉和紅曲做丸一百枚,邀新外甥到家。親朋有送銀牌手鐲如內地者,有送月餅桃面者。至週歲,外家送衣帽鞋襪及桃面紅雞之屬。親朋亦有致送者。主家亦備席以謝云(節「紀略」)。
——以上誕育。
喪葬之禮,與內地略同。惟澎人臨歛時,必取六姓灶灰以填棺底。計死者之年歲,為做七之期。如死者八十歲,即派八十日做七個七祭之類。末七之夜,延道士到家做開路醮、拜懺,盡一夜而止。富室延道士五員,做普度功果,徹三晝夜,以為死者陰間必開路,然後能行云云。此實無益之費。惟無火葬、草葬陋習,隨死即葬。貧者三日而葬,富者亦不能百日。近時頗有惑於風水,停棺不葬者(節「紀略」)。
按澎地本狹隘,媽宮澳尤甚;而各標戍兵橫暴習慣,甚或佔地至十餘里外,如隔水之小案山,亦指為該標管業,有明買扦葬者,則群起阻之,遂使民有死無葬地之謠,甚無謂也。夫朝廷使之戍邊,並非使之多佔曠地,況死者仍歸骨故山,佔地何用?益陽胡文忠公曰:養兵所以衛民;兵不愛民,何樂有兵?願在上者體念斯言,為之明示限制,力遏狂瀾,庶不負安民之本意也。
——以上喪葬
·歲時
新正元旦,各家張燈結彩,拜賀新年,與內地同。男女孩童俱著新衣,而女子裝飾更為打扮整齊(參「紀略」,下同)。
初四日為接神節,各家俱備牲醴祭品供奉,謂是日灶君與眾神自天而回,故虔誠以接之也。
元宵,各家先於十三夜起,門首掛燈,廳中張燈結彩。至十五夜,各家俱備牲醴碗菜,供奉三界,闔家燕飲,鳴鑼擊鼓,極為熱鬧。間亦有裝扮故事,往別澳遊玩者。各廟中張燈,男女出遊看燈。廟中札有花卉、人物,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面龜一個),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則明年元宵時,倍數酬謝。是夜男女出遊,以竊得物件為吉兆。未字之女,必偷他人的蔥菜。諺云:『偷得蔥,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未配之男,竊取他家牆頭老古石。諺云:『偷老古,得好婦』。又婦竊得別人家餵豬盆,被人咒罵,則為生男之兆,周年吉慶云。
清明節,澎人俱於節之前後十日內,拜墓祭祖。
按澎人清明節,家家皆食春餅。其製以面粉煎成薄片,如鍋蓋狀,而以魚肉雜菜臠切至細,實其中,參以芥醬裹之,亦名薄餅。蓋本金、廈之俗也。臺灣施進士瓊芳有薄餅詩甚佳,發端:『人情日趨儇,一餅亦尚薄』。此薄餅之始見於詩者(見「石蘭山館遺集」)。端陽節,裹角黍相饋,插蒲艾,飲雄黃酒,門首插榕葉一枝;又將小漁船彩畫五色,鳴鑼角勝,謂之鬥龍舟。好事者於海口豎標,招人相奪。其標用紅布一幅、銀牌一面、銅錢數十文,用紅繩串成,奪得者以為得彩。午時為小兒女結五色縷,男繫左手,女繫右手,名曰神鍊。各家門首俱用雄黃書寫吉慶字樣,以辟除不祥。
六月望日,人家俱用米粉和紅曲為圓,以祀其祖先。祭畢,闔家飲酒、食湯圓,名曰半年圓。
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亦為盂蘭會。澎人最喜祀鬼祭孤,澳中必推一、二人為頭家,歛錢做會。延道五人,作道場功果,或三晝夜,或一晝夜;每道場至夜,必放燄口祭幽。又有破地獄、押鬼門之名,總謂之普度;會中人各書生年月日時於道士疏內焉。其陳設餅粿時果諸品,約有數十色,堆在盤中,壘起高三、四尺;誇奇競富。又有豬羊牲醴各色。先將方棹搭起高臺丈餘,置祭品於上。祭畢,任人攘攫搶奪,以為戲樂。其強有力者,每多獲焉。甚至相爭相毆,在臺上跌下,有傷人者,實為惡風。媽宮一澳,兵民錯處,前廳胡建偉嘗出示嚴禁,並親往阻止,飭令祭品論人分派,不許仍前攘奪,此風少息。然普度祭孤,例所不禁。惟道場做破地獄、打鬼門之事,殊可不必耳。道場畢後一、二日,各請戲演唱為樂,謂之壓醮尾。如是者必月盡方止。
按各鄉各標營普度,均有定日,以豊富相尚。最甚者莫如銅山標普度,每人必用全副豬羊,殺生甚多,或至數十只,未免過奢。又俗以初一日為開地獄,二十九、三十日為閉地獄,各羅酒漿於門首設祭。
中秋節,燕飲賞月,以月餅相遺。
重陽節,各澳塾館備酒殽,請社師燕飲。俗競放風箏,或掛響弦,乘風直上,聲振天衢。夜則繫燈其上,恍如明星熠耀,彼此相賽。此雖遊嬉瑣事,亦足見太平之樂也。
冬至日,謂之長至節,以糯米粉做湯丸,各具牲醴以祀家堂祖先。祭畢,闔家飲酒食湯丸,以為添算,謂之團冬。是日即古所云亞歲也。澎人不賀冬,門扇粘糯粉丸於上,謂之餉虛耗。
臘月二十四日,是為小除。各家掃舍宇,備牲醴果品,又置紙幡幢車馬舟楫之類與楮帛同焚而送之;謂是日為送神節,言灶君於是日朝見天帝云。
除夕,家家守歲,以滾水泡青菜,盛以磁碗,簪春花其上,供設神前,謂之長生菜,亦稱隔年菜。又供白飯一碗,亦插春花其上,稱隔年飯,以為明歲豐盈之兆。各家不論貧富,俱宰雞煮肉團年。祀祖祭畢,闔家男女老少俱同一席,置火爐於席下,圍住飲酒,謂之圍爐。又做年糕相送,謂之一年高一年,以糯米粉為之。各家門首,皆換新符,與內地同。
按澎人多籍金門,亦有從同安、禾山、漳州來者,故其歲時伏臘大致略同。「紀略」多掇郡乘所載而附益之;茲但汰冗詞,其至纖至悉者存之,以見一方習俗,既未便過於刪削,亦無庸一一增補云。
附考
三日一候,五候一氣,漸積而成歲功;此天道之自然也。然西北高燥,東南卑濕,氣候每因而轉移。澎湖僻處東南,居大海之中,地勢最下;其氣候與閩中內郡有不同者。閩中入春多雨,澎則頻旱;夏日西北風恆雨,澎則北風無雨,必待東南風方得雨。他若鹹雨一下,則百榖皆朽,而在七、八月為多。此雨暘氣候之不同也。內郡中四季草木長青,澎自立春以至清明草芽不發,至夏方生。立秋以後,草則漸黃,更無花卉。倉榖易霉,物味經時則變。此生植之氣候不同也。四序多風,春時東南風起,入人腠理以致頭暈。七、八月後往往狂風兼旬,楫摧檣傾,濤浪之聲遠聞數十里外,曉東暮西,與中土頓別。此風飈之氣候不同也。內郡春風融和,夏日南風溫煦,秋日清肅,天高氣爽,最足宜人。澎則地氣濕熱,夏日炎炎,無高山樾蔭,暑氣襲人,與瘴厲相似。至秋則西風時作,稍晴仍似夏日,薀隆之氣,晝為特甚;入夜轉寒。冬日雖無祈寒,然風聲水聲,無日不聒耳;甚至揚沙走石。此寒暑之氣候不同也。又「廣東志」云:嶺南陰少陽多,故四時之氣闢多於闔,一歲間溫暑過半,元府常開,毛腠不掩,每因汗溢,即致外邪。蓋汗為病之媒,風為汗之本,二者一中,寒瘧相乘,其疾往往為風淫。又云:盛夏士庶出入,率以青布包頭。蓋南風為厲,一侵陽明,則病不可起。澎之氣候,蓋略與相彷云(參「臺灣府志」、胡氏「紀略」、「赤嵌筆談」)。
冬日多風,日不著地,負背不溫。夏日則砂磧一片,熱晒如火,又無高山峻阜林木陰蔽,行人喘息,甚於吳牛。此礫石流金,所以過於內地也(「紀略」)。
船至澎湖,則另一氣候。未至常穿棉,一至則穿葛(「漳州府志」)。
澎湖之氣候,又與邑治不同者;澎島處汪洋浩渺之中,多風而少晴,故有時臺則天氣清朗,而澎則風聲凜烈;辰方霧掃雲收,而午後封姨為暴,其甚者積日連月,靡有寧刻;行舟之人,遲滯累旬,來往難期。如寒暑雨暘,則澎之與臺約略相似(「臺邑舊志」)。
三水胡勉亭曰:論五風十雨,每歲以三十六雨為均調。澎湖則無需此。自二月中旬起,至八月底止,得透雨十次,即為豊年。蓋秋分以後,無日無風,不能種植晚收,故雨水至此而足用也。今按南閩本無雪,澎則霜露甚稀,與臺灣相反;而地皆斥鹵,無水源以滋潤之,其需雨為尤切也。若八月後無雨,則花生因早掘而減收,地瓜之藤蔓皆萎,豈得云足用哉!況三伏之候,天氣燥熱異常;若十日內不雨,則五穀立見枯萎,而人畜多病矣。是則云一歲透雨十次遂為豊年之說,亦非篤論也。
按澎地卑濕,故白蟻頗多。凡衣服器物,偶爾失檢,必至蛀蝕殆盡。食物移時則味變色變,不可食矣。書院內井水亦稱清洌,然以之煮茗,逾時則上有油暈,其色黝黑,雖佳茗亦然,足見水土之異。又人多眼疾,不僅入海之漁人為然;殆其鬱蒸之氣所由致歟!
·風尚
「臺郡志」稱:澎民煮海為鹽,釀秫為酒,採魚蝦螺蛤以佐食。查澎湖並無煮鹽晒鹽,其鹽政俱系臺府管理,販運至澎散賣民食。至釀秫為酒,澎地並無秫酒,媽宮舖以糖釀酒,名曰糖燒;以薯釀酒,名曰地瓜燒。澎民嗜酒特甚,每日三頓不離飲酒者,十室而九;有飲成酒病而不悔者。澎人並無稻秫甑飯,惟用薯乾煮粥而食,名曰薯米爨。無薪木,以牛糞乾炊爨,名曰牛柴。澎不產茶,採買亦貴,澎人飲茶者絕少;惟飲水一瓢,以解煩渴而已。澎之人亦苦矣哉(節「紀略」)!
澎人常飯,夏用黃黍煮粥,或以膏粱舂碎雜薯片煮食;故富陽周氏謂之糊塗粥。其實民間但稱為黍糊耳。秋後皆食生地瓜,冬春食乾地瓜,即薯片、薯絲也。「紀略」謂之薯米,或名芝檢,實一物耳。生菜種類無多,即蘿葡、芋魁恆來自臺、廈,惟魚蝦為盛耳。薪炭亦來自臺屬,價頗昂,民以牛矢浸溝水中,俟穢氣略盡,取出成片,晒乾以炊,故名牛柴。每值臺北內山驟雨,則雜木漂流入海,隨潮至澎之東北各澳口,拾取為薪,亦頗夥焉。
——以上飲食。
男女衣服悉用布素,至於綾羅綢緞,則絕無僅有者也。地不產桑麻,女無紡績,棉夏布疋俱資於廈門。婦人喜著青布衣,上山討海,出門探親,俱用青布裹頭。男子喜著色繭衫褲,服此者則為有體面。人家有喜慶則穿鞋韈,平日俱赤足。秋冬時亦用青布包頭,以禦風寒。近日富室及秀士,間有服綢緞者。此亦風習日趨於華也,然亦少矣(節「紀略」)。
富陽周芸皋詩:『有錢家始煨紅芋,無罪人多著赭衣』。自注云:漁人用柿汁染衣,色紅。按柿汁所染,其色紺,舟人皆著之。至於青布包頭,四民類然,因海風甚厲故也。女子尤尚儉素;其出也,以烏布一條裹束衣上,惟殷反(?)及媽宮人有穿裙者。
陳氏廷憲曰:澎俗古樸,男女衣服悉用布素;居常喜著青布衣。間有近市者,亦服綾緞;然習俗勤儉,真有唐、魏遺風,勝臺灣之華麗遠矣。按澎土瘠薄,佃魚外別無他利,是以鄉民自奉甚約;或不具床帳,亦安之若素。蓋地瘠民貧,不得不出於儉也。
——以上衣服。
「泉郡志」載:澎湖居民以苫茅為廬舍。今則全易以瓦。其屋宇俱結於山凹之內、水隈之處,故名曰澳。即書所謂『四澳既宅』者是也。牆壁俱用老古石所砌。其石乃海中鹹氣所結,取出時石猶鬆脆,迨風雨漂淋、去盡鹹氣,即成堅實;價廉而取便,澎之房屋悉用之。其屋高不過一丈一、二尺者,非為省工價,因海風猛烈,以防飄刮故耳。木桂瓦料,俱由廈運來。本地亦有燒瓦,然火色不好,脆裂不可用(節胡氏「紀略」)。
屋不欲高,門不甚廣;而屋上梁棟必堅,榱桶較密,蓋防海風猛烈也。築牆用老古石,皆掘於內海波間;掘後復生,取之不竭。社外附近膄園,亦用老古石周圍堆砌短垣;謂之宅者,即孟子所謂五畝之宅也。澎人多圍宅種菜,而南藔、東石等社,或以種柑。必有井而後可築屋。既無石灰,亦無蠣房,皆雜燒螺殼成灰,價亦不賤。
花木甚少,不特風大難長也。計各社書塾亦設於祖祠或廟宇內,間居精舍,殊不多睹。偶有書室,又不浚井,雖欲蒔花木,正苦無蒔處,且乏井泉灌溉耳。
——以上居處。
澎湖一區,孤懸海中,士瘠民勞,善心易生。人鮮作奸犯科,亦無僧尼左道之惑。秀業詩書,愚安漁佃,夜戶不閉,牛羊散牧於野,此風俗之有足多者(胡氏「紀略」)。
澎民最重讀書之人,不特紳衿秀士,為凡民所敬;即訓蒙塾師,澳中人亦加禮焉(同上)。
「紀略」引「通志」云:澎民聚居,推年大者為長。大小俗事,悉聽鄉老處分。蓋舊俗相沿如是也。近或以澳甲主之;澳甲即內地之保長,而兼收錢糧者。然殷實謹願之人,每不肯為;為者多非善類。鄉人以其出入公門,與胥役相習,故未敢怠慢耳(澎惟媽宮澳設一保長,餘各以澳甲兼之)。偶有雀角,或先投紳衿之洽望者為評曲直,因而和解之;或怒目相仇,勢洶洶不可遏,及旁人開導,令理曲者奉檳榔賠禮,無難渙然冰釋。
臺灣最尚檳榔,澎人則否。惟請客者必先之。以檳榔取紅紙包裹並請帖以往,蓋致敬之意。
澎人有所謂父母會者,或數人、或數十人,各從其類立約。何人丁憂,則會中人助理喪事,各賻以資,視所約多寡,不得短少;猶睦姻任卹之遺意焉。
何喬遠「閩書」稱:同安朱子之所過化,其君子勵節,而小人任天。今考澎地磽瘠,旱荒屢告,而小民鮮為穿窬之行者,是小人能任天矣。向來節婦未經旌表,而以守節稱者,相望不絕;是婦女亦知勵節矣。蓋從前澎湖附於同安縣轄,故其習俗亦與同安相近云。
附考
澎湖四面大洋,為臺、廈中流鎖鑰。水師所轄兩營兵千八百三十八名,文員只一通判。雖民風尚醇,不若臺灣之浮動;而形勢孤單,鞭長可慮,宜兼用民壯以資防守。蓋臺地向來有事,無不借義民助力者,不惟以壯官兵聲勢,且假此收用游民,免為賊用也(「東溟後集」)。
漳浦藍鹿州曰:『海外反側地,非樹威不足彈壓;奸徒無所畏懼,將何以為定亂之資?詎可以仁慈之治治之』?按此為亂後之臺灣言則可,而未可概諸澎湖也。澎湖民性近質,其士氣拘謹,其農民畏法。故遠而朱一貴作亂,奸弁吳良從賊以偽劄至澎誘脅,而不為所動;近而東洋與生番啟釁,沿海戒嚴,澎之士民遵諭團練,莫不捐資出力。即事後獎賞不及,亦莫有怨言。且臺、澎闢地二百年,臺民亂者履矣,澎屬有揭竿以應者乎?亦可見民俗近厚,而地方之猶可為也。然則知其疾苦而厚其生計,別其莠良而明其旌別,使善有所勸,過有所懲,於行法之中而寓仁慈悱惻之意,是治澎之道也。
邇來奉佛者,倡為先天教。其說自內地傳來,一時無知男婦被惑者眾。或夫婦合巹時即分床而睡,一生斷慾,謂可成大羅金身者;有男女雜處一堂,誦經禮佛,而以兄弟姊妹相呼者。竊謂持齋奉佛,其食用必從省約,若寡婦在家持誦,藉以清心絕慾,原無不可;然究非四民所宜尚也。
各澳皆有大王廟,神各有姓,民間崇奉維謹。甚至造王船、設王醮,其說亦自內地傳來。內地所造王船,有所謂福料者,堅緻整肅,旗幟皆綢緞,鮮明奪目;有龍林料者,有半木半紙者。造畢,或擇日付之一炬,謂之遊天河;或派數人駕船遊海上,謂之遊地河。皆維神所命焉。神各有乩童,或以乩筆指示,比比然也。澎地值豐樂之歲,亦造王船,顧不若內地之堅整也,具體而已。間多以紙為之,然費已不貲矣。或內地王船偶遊至港,船中虛無一人,自能轉舵入口,下帆下椗,不差分寸,故民間相驚以為神。曰王船至矣,則舉國若狂,畏敬特甚,聚眾鳩錢,奉其神於該鄉王廟,建醮演戲,設席祀王,如請客然。以本廟之神為主,頭家皆肅衣冠,跪進酒食。祀畢仍送之遊海,或即焚化,亦維神所命云。竊謂造船送王,亦古者逐疫之意,使遊魂滯魄有所依歸,而不為厲也。南人尚鬼,積習相沿,故此風特甚,亦聖賢所不盡禁。然費用未免過奢,則在當局者之善於撙節已。
「紀略」謂:澎人信鬼尚巫,疾病不問醫藥,只求神問卜而已。惟無僧尼寺觀,婦女亦無上廟燒香、朝山禮拜之事。其說非也。蓋南方尚鬼,有疾問神問卜,各處皆然,不但澎湖而已。而澎人亦非不問醫藥也。若皆不醫不藥,媽宮街熟藥店十餘處,豈皆虛設哉?澎湖本無山寺,安有朝山禮拜之事?而入廟燒香,習俗恆有之;但不如他處之甚耳。
「紀略」又謂:澎人雖十分貧困,從無賣人為僕婢者;富室所用之婢,皆自內地買來。其說尤謬。蓋說本「府志」,而「臺灣府志」並非專指澎湖而言也。邇來內地商船,由臺買婢載回者頗夥。臺郡之婢,率多本地人。至於澎湖,雜榖有秋,則鄉人室家相樂,必無肯賣其子女者。惟大旱大荒無以自存,或遭訟累為胥役所橫索,或多年積項,母錢甚微、盤利甚重,而索債者挾兵役到家索鬧,其勢洶洶,一時莫措;鄉人謹願懼勢,不得不鬻子女以填之,其情則可憫矣。
澎地演劇,俗名七子班,仍系泉、廈傳來,演唱土音,即俗所傳「荔鏡傳」,皆子虛之事。然此等曲本,最長淫風,男婦聚觀,殊非雅道。是宜示禁,而准其演唱忠孝節義等事,使觀者觸目警心,可歌可泣,於風化不為無裨也。
「府志」云:俗尚巫,疾病輒令禳之。有非僧非道,名客子師,攜一撮米往佔病者,謂之米卦。按澎俗雖有米卦,而無客子師。僧僅一、二,尼姑無之。凡送葬佛事,皆以道士主之。又有法師與乩童相結,欲神附乩,必請法師催咒。每賽神建醮,則乩童披髮仗劍,跳躍而出,血流被面。或豎長梯,橫排刀劍,法師猱而上,乩童隨之。鄉人有膽力者,亦隨而上下。或堆柴爇火熾甚,躍而過之,婦女皆膜拜致敬焉。
海島沙汕紆迴,臺颶不測,船隻每易失事。乃船一擱淺,而居民輒冒險撈拾;或將船毀折,以致船主控案,纏訟不休。其從前土霸,工於牟利者,又或關通丁役,立股收買,酌給賤值。故小民所得無幾,而受累甚劇也。
澎之患氣莫如戍兵、胥役二者;或以文亂禁,或以武亂法,各挾其勢力,以厲吾民。而顓蒙之飲泣吞聲,而莫可如何者,蓋比他處實甚。「同安舊志」云:差票一出,大事輒索數百金,戶婚小事亦數十金;乘輿騎馬到家,先索下馬夫價,謂之清草禮。地方彫敝,職此之由。今考澎俗,胥隸勾票,於經承禮、差禮而外。有舟車之費,有開票花紅之費。俗例差全、承半;近則經承需索成倍於差,因彼能串通丁幕而上下其手也。兩造就審時,則有報到、堂事、刑杖、看館、分班等費,為數更煩矣。夫衙門例設門丁,將以通達下情也;而能壅蔽下情者,則惟門丁。例設胥役,將使之勾捕奸惡也;而能縱庇奸惡者,則在胥役。是以廉能勤干之官,或不設丁幕;而防範胥役,為定其舟車遠近之費,使有常格可循而不得多索,其亦今日理澎之要務乎!然胥役自有伎倆,每以術籠絡官長,或佯為散堂以劫制之,或設為疑難以把持之。慈善官長,一墮術中,亦手束口噤耳,其奈之何?
「同安志」又云:訟師恣弄刀筆,布成陷阱。甚者通同吏胥,高下其手,兩造經年累月,骨盡皮銷,而渠之生涯已無窮矣。今考澎俗,狀師大抵胥吏為之;然多不暗法律,而侜張其詞。此外則皆學業不成而專事刀筆,為致富計,至有事主可息而訟師堅持不許和息者,亦可慨也。
風俗記總論
風氣之貞淫奢儉,地氣之厚薄為之也。而不盡然也,臺澎皆稱海疆,而臺之民華,澎之民質;臺之民氣浮而動,澎之民情樸而靜。豈非以臺盡膏腴而澎皆磽瘠,地勢使然,習而成性歟?抑聞風俗之殊,與政教通。是以曾文正公有言:『勢之所趨,眾之所歸,雖大力莫之能禦;則夫轉移風氣,亦存乎其人耳』。豈地氣所得而囿哉?夫澎之積習,守分則有餘,進取則未足。邇來生齒日眾,質者漸恣,愨者漸漓,或尚鬼而信巫,或恃眾而暴寡,或托持齋以惑世,或構刀筆以陷民,或搶掠失水商船而漠不為怪。其學者昧師弟之儀,其農者憚耘鋤之力,停葬既惑於風水之說,阻葬者亦造為傷煞之言;而又患在丁役之鞭箠,苦於戍兵之刀几。民困彌甚,則民俗彌偷,非有大力者主持於上,其孰從而挽之哉?顧民未知義,由於教化之未孚;而教化未孚,由於生計之不足。書曰:『凡厥庶人,既富方榖』。衣食不足,奚暇治禮義哉?往者胡別駕「紀略」一書,屢以民之苦為念。此仁人之言也。然知其苦而無以救其苦,殆亦有仁心而未有仁術者乎!吾觀管氏治齊,亦不外經理魚鹽,為民生大利。苟實心行之,是則富強之術也。夫聖賢制治,必隨地以設施,因利以乘便。澎湖僻處海隅,誠能因其土之所宜以興其利,因其情之所苦為去其害,如是則事畜有資而朘削無患,民氣且為之一振。由是率而之善,亦猶風之偃草,水之就下,而莫能禦也。又何患積習之難移,人才之未奮,而忠信禮讓之俗不可興哉?世有操教養之責者乎?吾將運掌示之。
●澎湖廳志卷十
物產
五穀
蔬果
草木
鳥獸
蟲魚
雜產
·五穀蔬果草木鳥獸蟲魚雜產
海濱斥鹵,土性磽瘠,泉源不瀹,雨露鮮滋,地之所產微矣。顧紀物產者,不在誇生殖、侈珍錯也;抑亦著其土宜所在,俾以佃以魚者咸知土物心臧,以各力其力,而利其利。夫利之在民者,民得自私其利;利之在公者,民不敢自有其利;實待官為經理,因而利之。覽是編者,將使按籍而稽,如披邠風之圖,如詠山樞之什。凡所為裁成輔相,以左右民者,望澤之思,溢於言表矣;而又無任朘削於鼠牙,無或乾沒於几俎。十年之後,民可使富,而禮讓以興,豈非澎人之福歟?為「物產記」第十。
五穀
稻(名品甚多,澎湖惟大城北、西溪及西溪之小池角、緝馬灣等社間有種者。若雨水未足,仍種雜糧耳)、鴨蹄黍(穗如鴨蹄,俗名小米,性與糯米同,釀酒甚美。澎人只做粘糕等用。「紀略」謂之秫,恐誤)、狗尾黍(粒細、穗長如狗尾,俗呼稷仔)、番蘆黍(穗大六、七寸,粒亦大,俗名番黍)、高粱(俗名蘆黍,「本草」名蜀黍。「紀略」云:即北方之膏粱。春種夏收,莖高丈許,狀似蘆荻而內實。穗大如帚,粒大如椒。有紅、白二種,粘者可釀酒,不粘者可舂碎作飯。稍可作帚,莖可為薪。澎人以供半歲糧)、地瓜(俗名番薯,蔓生,瘠土沙地皆可種。有文來薯、朱薯、黃梔薯、金薯。澎人遍地皆種,獲而切片,或鑪成細絲晒乾,謂之薯米。近多植新種,皮白味淡,取其繁衍多獲而已。其藤可飼牛羊,可為薪,利亦溥哉)、麥(近時間有植者。或值荒年,鹹雨為災,花生、地瓜藤葉皆腐,則種大麥於宅園,任其叢生,為飼牛之計):以上榖之屬。
按:澎人以地瓜為終歲糧,故入於榖類。何喬遠「閩書」云:皮紫味甘,可生熟食,亦可釀酒。自明萬曆甲午歲荒,巡撫金學曾從外國,種歸,教民種之,後乃繁衍。「臺海採風圖」云:番薯結實於土,生熟皆可噉。有金姓者,自文萊攜回種之,故亦名金薯。「赤嵌筆談」云:薯長而色白者是舊種,圓而黃赤者得自文萊國。是一金薯、文萊薯,而眾說不同,存以備考。
又按:地瓜藤生,似宜從瓜之屬。但澎人皆以是為糧,有關民食,故升入五穀之屬;與他處稍異者,則因地變通,非故欲自亂其例也。而或者謂五穀、蔬果宜統於草木,說本「爾雅」,原非無見;但「爾雅」為訓詁之書,而「地志」則記載地方之利病,非當權其重輕,度其本末;地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五穀者,民命所關,不得不冠於「物產」之首。郡邑乘相沿已久,今亦仍之,從宜從俗,未敢泥古以示異也。
落花生(俗名土豆,蔓生,花黃。謝時,花心如針,入地即成子,故名。形如莢豆,一莢三、四子,性宜沙土。「本草」:辛能潤肺,香能舒脾。澎人植此尤多,用以榨油;其渣為■〈米凡〉,可糞田;藤可為薪、可飼牛羊,利尤溥焉)、綠豆、黑豆、米豆(即白豆)、荷蘭豆(種出荷蘭,有紅、白花二種)、菜豆(莢長尺餘,蔓下垂,亦名長豆,有紅、白各種。一名裙帶豆,紫者一名紅公豆;即福州所謂豆角也)、扁豆(俗呼肉豆,一名峨眉豆。蔓生,有紅、白二種)、芝麻(即胡麻,有黑、白二種,可榨油)、赤小豆、刀豆、豆薯(即葛薯,可作粉):以上菽之屬。
三水胡勉亭曰:澎湖地皆平衍,並無崇嶺、密林、飛鳥、走獸,道上行人欲求一木之清蔭,亦不可得;惟衙署及屋舍之有圍牆可避風者,間植一、二株。其樹只有榕、柳二種,亦僅隨牆高下,不能高出牆外。草更賤卉,而澎地之草長不滿尺,並未睹所謂白葦、黃茅芃芃勃勃者。至於花木尤少,即來自內地,不久即萎,非人事之不齊,實水土之各別也。
·蔬果
芥菜(「本草」:氣辛,能利九竅,通經絡。「農書」:氣味辛烈,菜中之介然者也。經霜味益甘美,子研末,味辣)、白菜(一名菘)、芥藍(一名觀音菜。葉如藍而厚,色青碧)、菠蔆(種出西域)、韭菜(一名起陽草。性極煖,割後再生,終歲可至四割。正二月取者佳,秋後開花可餐,尤佳甚)、芹菜(水芹白,生水中;旱芹赤,生卑地。和醋食損齒。李廷飛云:赤芹害人。時珍云:蛇喜食芹,驚蟄後忌食)、胡荽(「湘山集」:即圍荽也。莖葉柔細,根多鬚;或名香菜。張騫使西域得其種歸。「幼幼新書」:即鵝不食草)、同蒿(葉以艾,花如小菊。性冷,味香,多食令人氣滿。李時珍云:氣同篷蒿,故名。「學圃雜疏」謂之蕫蒿)、甕菜(蔓生,莖中虛,摘其苗以土壅之即活。「遯齋閒覽」:出東夷古倫國,以甕盛之歸,故名。能解野葛毒)、莧菜(有紅、白二種。「清異錄」:以紅莧為鰲還丹,故俗謂不可與鱉同食。吳允睿云:解熱毒,通竅,利大小腸)、姜(又番姜,色紅,可為醬)、芋(有紅、白數種,澎近有植者)、蔥(有香蔥、麥蔥,又風蔥能袪風)、蒜(「紀略」:釋、道家謂為五葷之一。「說文」:葷菜也。生食增恚,熟食發淫,有損性靈,故絕之。按蒜性辛烈,辟邪穢,故俗於端午與蒲艾並懸門首。又能消食。其稍乾者,能治蚯症、水積。譬諸小人,亦有所長,顧用之何如耳)、茄(形長,有紫、白二色)、金雞茄、紫菜(生海石上,可食)、海菜、萊菔、(即蘿葡,俗呼菜頭)、莙薘(「閩中記」:能去頭風,汁可洗衣):以上蔬菜之屬。
南瓜(俗名金瓜,有大、小、扁、長數種,不可合羊肉食。「紀略」:葉如蜀葵,花黃,開時帶子之花為母花,不帶子者為公花。取公花插母花心,方能結瓜。蓋瓜亦有雌雄,澎所獨異。按侯官林文忠云:其汁可解鴉片癮)、菜瓜(即絲瓜。又有天羅布瓜、蠻瓜、魚■〈魚兹〉鼠瓜、亂織等名。葉如蜀葵,味清。瓜老則筋絲羅絡,可滌器)、冬瓜八九月生)、蓛瓜(即王瓜也)、苦瓜(皮如荔枝殼,一名錦荔枝)、涵瓜、西瓜(種出西域,有青、白皮二種。肉有紅、白二色。「本草」:性甘寒,解暑、除煩、利便,名天生白虎湯)、香瓜(「紀略」云:有青、黃二種,宜生食。「本草」:甜瓜有十餘種。此其一云)、匏(蔓生,種不一。大者匏,扁者瓠,束腰有柄為葫蘆,或云壺盧。小者為雅玩,大者可鳧水濟溺)、花匏(色青、白相間,圓而有柄,可作饌):以上蓏之屬。
柑(種自臺灣之西螺傳來,味美亦不少減。南藔、湖西、果葉等社有之。種於近鄉宅內有井可避風處)、甘蔗(湖東西、南藔等社有之)、荊蕉(即甘蕉,俗呼牙蕉)、石榴(種於盆中,能結實)、梨仔茇(即番石榴,花白,澀味,過午則色味暫變,賤果也。澎產頗不惡,以鹽醃之,能消積)、桃、柚、葡萄、橙(一名雪柑。以上之果,人家間有種者)、檳榔、香櫞:以上果之屬。
按「紀略」不載諸果,茲悉為補入。惟柑與荊蕉為近時所種者。柑樹高與牆齊,即結實纍纍;惟能生蠹,宜先剔去之。澎地多風,故果實不植,而柑獨美盛,近比西螺,突過福橘,亦盛事也。餘則向來所有者,但寥寥無多。
·草木
菊、茉莉、老少年(即雁來紅,俗呼十樣錦)、雞冠(子名青箱子,可入藥)、百日紅、夾竹桃、美人蕉、玉芙蓉、木芙蓉、四時春、一丈紅、榖丹花、金銀花、蓮蕉、月下香、月季(一名月月香)、萬壽菊(俗名金菊)、萱花(一名鹿蔥,又名宜男,即金針菜。食之令人善忘,不宜多食)、佛桑(即木槿,又云扶桑)、鳳仙(即金鳳。有五色,春夏秋相續不絕。子名急性子,可入藥。「紀略」云:女子搗其花以染指甲,又名指甲花。按內地自有指甲花,色黃花細,香如茉利,葉可染指甲,似未可混其名也。俟考):以上花之屬。
榕(「海物異名疏」:材擁腫不中繩墨,故亦號槦。或因其蔭寬廣,故曰榕。根下垂及地便生枝幹)、鳥榕(鳥啄榕子,墜地即生,亦未能多見也)、苦楝(俗呼古苓)、枸祀、檉(一名西河柳,葉細枝柔,似垂絲柳,夏著花粉,紅如粟,折枝插土即活。胡建偉多植於書院,今剪伐殆盡)、果葉樹(葉圓,人家作粿,取舖炊籠之用)、紅茶椑(葉與子可入藥)、林投、竹、蘆(生水涯):以上竹木之屬。
刺裙草(穗刺人衣,俗名倒兜刺。或云雞鳴時抖之脫落,又名雞鳴草。心可編為笠,亦可作筆)、蜈蚣草(葉變白則為雨徵)、蕢(「紀略」:生有三稜,近海者名鹹水草,可為繩)、蘆荻、含羞草(高數寸,葉似槐,爪之下墜,俗名小人草)、雞母珠、火巷、香附(以下皆入藥品)、蒼耳子(即卷耳,一名羊帶來。「本草」云:善散風濕,作湯浴可治癬)、車前子(即芣苜,一名當道,俗呼五根草)、蒺藜(子有三角刺,採其蔓煮湯浴之,身能袪風)、仙人掌(「噶嗎蘭志」:狀如人掌,無葉,枝旁有刺。其汁入目,令人失明。種田畔可止牛踐,植牆頭可辟火災)、艾(「紀略」:種分大、小葉)、山軟藤、匏靴藤、鱟藤、莿荇、蒲公英、山羊麻、虎耳草(治耳疾)、豬母菜、赤芍、過溝龍、一條根、鐵馬鞭、防風(生圭壁澳山上)、薄荷、馬鞭藤、馬蹄金、鴨舌廣、蛇草(俗名山素馨)、小回、鳳尾草、蚶殼草、鱟殼草、射干(即蛺蝶花頭)、水燭、一枝香、九層塔、田窩草、山芙蓉、白花菜、澤蘭、鹹酸草、葉下紅、珠仔草、遍地錦、金不換、牛膝、天門冬、麥文冬、益母草、蔓荊子、瓜蔞(即括蔞)、王不留行(俗名帽仔草)、香薷、金狗脊、胡仔草、蒼蠅翼、蔓仔草(上三者捶碎撒港潭間,可藥魚):以上草之屬。
按「紀略」因澎地磽瘠,所載草木寥寥。但各社所植草類甚夥,亦為醫藥所必需。茲採訪補入,雖不能無遺,然較之「紀略」,已不啻數倍矣。又按「海東札記」謂,名不雅馴者弗載,則愚所未喻,不敢從也。
「紀略」稱蘭花從內地攜來,次年即萎,今媽宮街人亦有植之而活,能開花矣。豈地氣今昔不同,故物性亦因而異歟?以非澎產,姑附記之。
八罩而南為南大嶼,海濱僻處有花數株,莫知其名,開時色頗絢爛。有折之者,則病作。或云,前朝人避亂居此,遭海寇,有女子七人投井死,此花產於井中,殆魂魄所化也。近時農人鋤地者,嘗得磁器之屬。
虎井海濱,峭壁峻絕,山半有茶一株,生於石隙,人莫能致,蓋多年物也。
圭璧澳山上有一種青草,長數寸,茸茸蒼秀,人採之輒病,相戒無敢折者。或云是地宜靜不宜動,動則多咎;故並其草亦不欲掘之也。
通梁社神廟前有古榕一株,其始祗一本在東偏,已而榕根下垂至地,遂成兩株相連;高三丈,廣四丈許,枝葉茂密。鄉人取木數十條支之,以次遞接,長幾八丈餘,直至海濱。亦罕見也。
·鳥獸
牛(澎少水牛,惟畜黃牛,駕車、耕種皆用之)、羊(食花生藤,故肉甘。「紀略」云:有毒,忌用銅器煮之)、豕(肉不甚甘,載販臺、廈者亦夥)、犬、貓、狸(姑婆嶼有之,見「紀略」)、獺、鼠(「紀略」:姑婆嶼產白鼠,毛如銀,兩眼俱紅,購之三年始得一只,以地有狸貓食之也。又辨「抱朴子」鼠百歲色白之誤。按白鼠形甚小而眼紅,內地多有之,無足異者):以上毛之屬。
雞(澎產頗多,雞蛋尤賤)、鵝、海鵝(即野鶩、羽可為箭翎,俗呼海南戇)、水鴨、鴨(鴨卵清可染網,故價獨昂。按黑鴨多年毛色變白者良,為虛癆夢遺之聖藥,血可解阿芙蓉毒)、麻雀(即瓦雀。「紀略」云:澎地本無麻雀,臺鎮呂瑞麟任澎協時,從內地攜百只來澎,離任時放之。然歟)、鷺(目感而受胎,欲呼曰白頭絲。「臺灣縣志」:凡渡海者,見白鳥飛翔則喜,蓋水禽陸棲,以將近島嶼也)、叫天鳥(俗呼山麻雀,形略大,飛則向天而鳴)、練雀(俗呼長尾三娘,色光彩,有自臺飛至者)、百舌鳥、烏鴉、海燕、鸕鷥、鴽(俗呼密婆)、貓頭鳥(頭如貓,晝瞎夜明,其肉可治鬲食)、鷹鸇、朱鴿(人家多畜鴿。種不一。白者遇風雨即靡,不若粉鴿之善飛;而朱鴿毛色鮮紅,亦佳種也)、白鳩(即知候,每交一時即鳴。按白鳩本非澎產,得自番舶,故或呼洋鴿;而地產黃黍可飼,由是生育甚蕃,但不自抱雛,以雞代抱,是其拙也。然鳴則應更,亦其信也。豪嘗為之賦,載藝文中。上五條新增):以上羽之屬。
·蟲魚
蚊(「紀略」:有一種名蟆子,黑色,小於蚊,不礙紗縠,夜伏晝飛,人尤苦之。按又有白色者,形如蛾,甚小,能齧人)、蠅(海上腥臊所聚,故多蠅。每食則飛聚,一席幾滿。極力揮之,旋開旋合,聲如潮湧,一室為黑;如小人然,亂色亂聲,易進難退,真無如之何也。或取飯於帳內下帷而後得食者,蓋深避之而已)、蝶、蜂(二物甚小。澎無養蜜蜂者,偶有野蜂耳)、螳螂、蟋蟀、蜻蜓、蜾裸、螽斯、蛜蝛(一名鼠婦,「爾雅」謂之鼠負。郭注甕器底蟲)、油蟲(螥螂也)、蛾、螢、蟬(惟小赤嵌有之。以上飛蟲)、蜈蚣、灶雞、蠅虎、蜘蛛、蜥蝪(即守宮,一作四腳蛇)、蜓蚰、蛩、蟫(書蟲也)、蠹(以上旱地之蟲)、蟻(地卑濕故多蟻。「紀略」:蟻畏茶,以茶渣晒乾為末,布中途,蟻不敢近)、白蟻、蝦蟆(右青約數種)、尺蠖、蚓、水蛭(即蜈蜞,能咂人血。以上生濕之蟲):以上蟲豸之屬。
龍佔(大一、二斤,醃以作豢亦佳。澎人推為上品,一作龍尖。周凱詩:佔到澎湖魚第一,不知何意亦名龍)、泥■〈魚賣〉(即塗魠,黑色無麟,重者四、五十斤。初冬出,仲春止。味甚甘美,以草繩密紮鹹之,載販內地)、馬鮫(青班色,無麟,有齒,形如泥魠而小,作豢佳)、白腹(形如馬鮫而身稍闊,味亦同美)、交臘(出於冬月,味甘美不下龍佔。「紀略」遺之)、鮸魚(頭大麟大,有金色,美亦亞於交臘)、鰱魚(口小麟細,有紅麟者曰紅鰱,其頭尤甘滑)、扁魚(形如貼沙,晒乾味美,鮮食稍遜)、長翼(頭尖身圓,重二、三十斤,翼長。與塗魠同時)、梳齒(狀似泥魠,重者七、八十斤)、鯧魚(肉嫩滑。諺云:山上獐、海中鯧,言其美也)、鰻魚(無麟有刺,名慈鰻。肉細膩,味清甘)、白帶(身長,薄如帶,無麟,冬月一釣則啣尾而升)、青嘴(略似龍佔,頭有一條,青色,作豢亦佳)、鱠魚(一名鱖。俗云:鰱魚頭、繪魚喉,言柔滑也)、鰳魚(似鰣多鯁,其美在腴,重者三、四斤)、鎖管(圓直如鎖,有鬚,晒乾味尤甘,號漫哺香)、丁香(身圓尖,長寸許,作醬甚佳)、虎魚(頭如虎,巨口無麟,長不盈尺,肉嫩而美)、獅刀(腹背如刀,多刺無麟,味亦美)、花跳(生泥中,大如指,有花紋,善跳,作羹亦佳)、竹葉鰮(身扁,麟相疊,大二、三兩,作鮭佳)、■〈魚月〉魚(身扁無麟,尖頭短尾,亦名牛牿■〈魚月〉)、象耳(身扁,色黑,刺最利,重約五、六斤)、柔魚(似烏鰂而厚,可晒乾。小者曰墨斗,味遜)、肉鰮(身圓而肥,結陣以行,有一網百擔者)、鸚哥魚(遍身皆綠,嘴紅而尖,勾曲如鸚哥)、魚■〈魚毒〉(大如掌,皮粗,晒乾可磨木器)、金目「紀略」云:即松江之四腮臚。姑存以俟考)、貼沙(上紫下白,身扁,一作比目魚。存以俟考)、飛烏(夜燃燈,魚自飛至;舟滿亟滅燈,疑為燕化)、石腦(頭圓身扁,青色,粗麟,大者十餘斤)、黃翅(「紀略」,狀如烏類,肉細味美,其翅黃,故名)、青威(青色,狀如石腦,大亦如之)、石拒(似章魚而大,八足,長尺許,居石穴中,人捕之能以足抱石拒人。晒乾味尤清甘,魚乾之極美者)、烏魚(「本草」名鯔魚,「閩志」稱從黃河來。冬至前捕之名正頭烏,肥而美;冬至後捕之曰回頭烏,則瘦而劣)、烏鰂(即墨魚,形如鞋,八足,前有二鬚極長,噴墨衛其身,大魚不能近;背有骨,潔白如小舟,名海鰾蛸)、鯊魚(一名胎魚,種類甚多。「紀略」云:「海族志」以皮如沙得名。有胡鯊,青色,大者丈餘,鼻如鋸;鮫鯊,皮可飾劍;虎鯊,頭凹有虎文;狗鯊,頭如狗,尤劣;黃鯊,好食百魚。按鯊之佳者曰龍文鯊,皮有黑、白文,取其翼鬣,晒乾為魚翅,珍錯也。周凱云:鯊魚胎生,小魚子時入腹中,乳至大,不能入乃止。「淡水志」:有白鯊、雙髻鯊等種)、章魚(腹圓,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旁,足內有圓紋凸起,紫色。春初出,夏初止;腹中有膏,黃黑色。韓昌黎所謂章舉也。似石拒而小,亦名章拒。澎人以火照取,可作釣餌。「府志」:行則手足向下,高舉而疾遊。產澎湖)、琵琶魚(身圓而扁,尾長有刺,俗呼鍋蓋魚,以形似得名。「紀略」謂:即郭璞「江賦」之鱝魚。有紅、墨二種)、刺龜(身圓如球·頭尖尾短,無麟,兩邊小翼,有刺如蝟,形略似龜。取其皮以作燈,亦可觀)、燕子魚(狀如燕,有赤、黑二種,可晒乾。黑名烏燕,翅四開,價較昂;大者十餘斤,或雲海燕所化)、魟魚(「臺邑志」:身如槲葉,口在頷下;黃魟大肉粗,燕魟小肉潤,錦魟尤大。又泥魟、掃帚、水沈。魟,舊作魴,誤)、金梭(圓如梭)、米魚(身扁、麟細)、青鱗(亦名青鯽)、水尖(圓而尖,嘴尖長)、狗母(身長尾尖)、花鰋(如長翼魚)、班牛(班點細麟)、大頭丁(頭大尾尖)、牛尾(無麟,形似)、鱦魚(色赤、味腥)、三牙(有三齒)、雞魚(扁而赤,細麟)、飼子飯(無細骨,可飼兒)、鐵甲(麟硬如甲,去皮方可食)、紅紗(皮如塗珠,麟細)、赤鯮(身短頭大,尾兩開,赤色有麟)、遍身苦(花點、細麟)、鯌仔魚(花跳之類)、馬鞭(赤而長,尾尖,上有絲一條)、咬網狗(色黑,口歪,形如扁魚)、銀魚(白如銀)、來貓魚(頭大口闊,細麟,有花點,皮肉甚粗)、規魚(河豚之類,食之傷人,似即「府志」之田鴿魚)、枋頭(似交臘而色白如銀,結陣而行,一網數百斤)、鰍哥(頭圓而小,紅色有鬚)、泥繪、赤海、海鱱、圭糍、安米、鳶錘、午魚、花身、竹梭、歸秉,額、含西、青箭、金精、麻虱目、新婦啼、金錢仔、黃爵(身薄多鯁。「漳州志」云:黃雀所化。以上皆海魚)、龍蟲(一名沙蟲,「府志」云:沙蠶,生海泊沙中,似蠶,中有沙,味美,晒乾焙食亦佳)、海參(有口,無麟足耳目,產於八罩海中者良。按以上二種無類可入,姑附於此)、鯨魚(俗呼海翁,長數十百丈,虎口蝦尾,皮生沙石,刀箭不能入。大者數萬斤,目珠即明月珠,死則脫落。「閩大記」:巨能吞舟,日中閃鬐鬣若簸如旗,遒健好動,故又名鱛。「閩中海錯疏」:海鱛噴沫成雨,其來也形若山岳,乍出乍沒,舟人相值,必鳴金鼓以怖之、布米以饜之,乃遊去。有自斃沙上者,土人梯而臠之,取其皮為油,艌船甚佳。「紀略」云:三月媽祖誕時,眾魚來朝,海翁來必三躍而去。躍時波浪滔天,海舟謹避之)、海豎(或作蜈魚,狀如海翁,大亦次之;頭如豬。躍水面丈餘,直上若浮屠,噴水如雪,故謂之豎)、海和尚(色赤,頭與身略似人形,見人輒笑,見則為臺颶之徵。行舟遇之不祥,必焚投香楮而引避之)、旗魚(「府志」:色黑,背翅如旗;鼻頭一刺,長或三尺許,極堅利。大者六、七百斤,觸舟立沈,蓋鯨鯢之類)、海龍(「府志」:產澎湖。首尾似龍,無爪牙,長不徑尺:冬日雙躍海灘,獲之喜為珍物,入藥功倍海馬)、海鼠(頭有孔,重者四、五百斤)、海馬(頭有騣,四翅)、海狗(狗頭,四翅,尾尖)、倒吞鱟(口在腹,無齒,能吞人。以上皆海中異魚)、鯽魚(即鮒魚,肉厚味美,性不食釣。「本草」:魚屬火,獨鯽魚屬土。土能制水,故有和胃行水之功)、鱔魚(「埤雅」謂之鰻鱺魚。腹白,有舌無麟,背有肉鬣連尾,生泥中,焚其頭角可避蠹。「說文」:鱺同鱧)、鱓魚(腹黃,「異苑」作黃■〈魚旦〉。貯水缸中,夜以火照之,其蛇化者項有白點,身浮水上,名化骨鱓,食則傷人)、鬥魚(「魚經」:大如指,長寸許,有花文,紅綠相間,尾鮮紅,有黃點,多力善鬥。「閩書」名丁班)、金魚(即朱魚,初黑,變紅、白,尾三歧,又有雙眼凸起、尾分四岐者,稱龍頭金魚,尤良,養盆中)、泥鰍(即泥鱛,似鱓而短)、紅鰱、鰱、塗虱(頭扁身圓,黑色)、烏魚、草鰳、鮎鮐、蘆鰻、烏鰻(耳黑,性溫補)、土龍(有力,性燥,補火。以上淺水魚):以上鱗之屬。
按「紀略」載:乾隆二十二年四月,有一鱛自斃於虎井嶼灣上,土人爭割其肉,約數千斤。廳署大門有支門魚骨一條,長數尺,其脊骨可作碓臼。澎人云,此尚是鱛之小者。蓋天地之大,何物不有?今考外洋販運魚油燭甚多,則皆鯨魚油所製也。
蝦(有紅蝦、白蝦、沙蝦、狗蝦、赤尾星、軟殼蝦;又有大腳仙、兩螯如蟳■〈虫廣〉,一螯大,一螯小;八節蝦,紅、白相間)、龍蝦(「赤嵌筆談」:頭角如畫龍,甲硬,鬚二尺餘,鉗六、七寸,上有芒刺,尾下子纍纍相續,殼可為燈)、糜蝦(小者如米,醃之佳)、蝦姑(肉薄,不中食)、蝦蛄托(尾有刺,能傷人)、玳瑁(「紀略」:玳瑁狀如龜,殼稍長,背有甲十二片,黑白斑文,邊缺如鋸齒;無足,四鬣,前長、後短。煮其甲,柔如皮,因以作器。顧玠「海槎錄」云:老者甲厚、色明,小者甲薄、色暗。世言鞭血成斑者,謬也。陸佃曰:玳瑁不再交,望卵影抱,謂之護卵。應邵曰:雄曰玳瑁,雌曰觜■〈虫雋〉。劉欣期「交州記」作蚼■〈虫辟〉。劉郁西都記」:玳瑁遺精,鮫魚吞食吐出,年深結塊者為「撒八兒」,價如金。澎人取玳瑁,伺其登海岸伏卵時,尾而逐之;其行甚疾,眾並力反其背,俾其仰臥,將石墊住四圍,剝之。重者一、二百斤,小者亦數十斤,醃為脯,味同牛肉)、■〈句黽〉鼊(大龜之屬。相傳大龜能濟溺,故近時頗有買之以放生者。「府志」:狀如鱉,四足,漫胡無指爪,剝割時兩目淚下,甲可亂玳瑁,亦以飾物。臺人市販鹿膠,每以板殼同煎。今按「紀略」僅載玳瑁,是一是二,應俟考)、鱟(介而中圻,色青黑,殼甚堅,可作杓。尾長如槍,足十二,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雄小雌大。置之水中,雄者浮、雌者沈。雌常負雄而行,波濤中終不解散,失雄則不能獨活,故號鱟媚。漁人獲必雙焉。腹中子如粟。「閩書」:形如熨斗、如便面,如惠文冠,廣尺許。韓昌黎詩:鱟實如惠文,尾可為如意。燒煙可辟蚋)、螃蟹(一名郭索。「紀略」:澎湖以身圓,殼黃者為蟹,無毛蟹、金錢蟹二種)、鱉(大城北潭有之)、蟳(膏多於肉曰紅蟳,無膏曰菜蟳。隨潮退殼,一退一長)、虎蟳(「海族志」:文有虎斑,色如瑪瑙)、蠘(「閩中海錯疏」:形似蟹而大)、■〈彭上虫下〉蜞(在海岸鑽穴而居。「北戶錄」:有毛曰■〈彭上虫下〉蜞,無毛曰蟛■〈虫越〉)、螺(「本草」:含泥在腹,二十年猶活,能伏氣、飲露。「紀略」:有巴螺、鈿。俗云琉球螺可飾器,達摩螺可作杯,花螺、白螺、黃螺、紅螺、珠螺、麥螺,可作醬。生水田者曰田螺。按螺種甚多,又有莿螺、石螺、肉螺、苦螺,而香螺尤美)、寄生(「閩書」:生於蠣房、蚌蛤腹中。郭璞「江賦」:璅蛣腹蟹。「紀略」:海上有枯螺殼寄生其中,負殼而走,形如蟹)、牡蠣(「三山志」:附石而生,傀儡相連如房,故名蠣房,又名蠔。見韓昌黎詩。殼可燒灰,又可入藥品)、蚶(殼甚厚,狀略如瓦。珠蚶肉紫色,熱水淋之即熟,帶血擘食,甚美。又有絲蚶、烏蚶、斧頭蚶、五爪蚶數種)、蛤(「閩書」:殼白厚而圓。或云蛤蜊、文蛤,皆一潮生一暈。有白蛤、赤蛤、花蛤數種。殼可燒灰,入藥為蛤粉)、蚌(形如蛤蜊,殼厚而長。「五雜俎」大者如箕。「左思賦」:蚌珠胎與月盈虧。中秋無月,則蚌無胎。殼可燒灰塗壁)、■〈虫間〉(即殼菜,生海石中,以苔為根,殼長而堅硬,但稍薄耳。肉紫色,醃之亦佳。小者名沙箭,又有烏■〈虫念〉、烏投等類)、九孔(鮑魚之小者,附石而生。殼有孔,煆灰入藥為石決明。「五雜俎」云:即鰒魚,另一種號將軍帽)、紫蟶(生石隙中,似即海月。「閩書」:海月一名蠔鏡,其殼一面紅一面白,亦名海鏡,狀與澎之紫蟶同)、水龜(即龍虱,可醃食。「紀略」入淡水魚,然彼有龜名,宜從介類)、蟯(蛤之大者,種亦不一,即車螯之類)、西施舌(殼黑綠色,似蚌而薄,肉細軟如舌,味佳)、蛇(種甚多)、水雞(即蛙也,有數種。按二物多入蟲豸,然蛇則有甲,蛙皮厚而有爪,故附於介屬)、醋鱉(周凱云:堅白如石,背圓腹平,有旋紋如螺形,如小鰲,大不及指。蓋藏數年,投醋中蠕蠕自能配合):以上介之屬。
按內地蚶、蠔皆種而生。蚶種如沙,種海鰮中;蠔則以石片立海上,謂之蠔株。每株三、四片,蠣房生石上幾滿,以針挑出之。蠔可晒乾,蠣房可燒灰,利孰大焉。臺灣以竹竿插海中,產蠔較大,而味則遜內地遠矣。澎湖四面環海,蚶、蠔不過自生海中者,寥寥無幾。若學內地種法,則利賴無窮。蘇協戎嘗購石試種,惜無肯仿而為之也。
·雜產
花生油、豆■〈米凡〉(「內自訟齋詩注」:花生可為油,其渣可糞田,曰油■〈米凡〉。■〈米凡〉音辛,俗讀如枯)、魚乾(魚乾、鹹魚之類甚多,而石拒乾為佳,瑣管乾、交臘乾次之,扁魚、柔魚、九孔等乾,肉薄不及內地)、鹹魚(鹹土魠尤佳)、魚鮭(又有珠螺鮭、麥螺鮭之屬)、蝦乾(味甚甘)、蠘米(以熟蠘晒乾,擘其肉再晒之,價與蝦乾略同,而味則遜)、魚刺(鯊魚之鬐鬣也)、魚子(烏魚卵也)、魚脯(以交臘為之,差勝肉脯)、苧(間有種者,近時媽宮澳婦女多以績苧為生,亦俗之善也):以上貨幣之屬。
文石(府縣志云:產澎湖,有花紋者佳,可為朝珠及扇器。「紀略」云:產於外塹、小池角二處,石外有璞,剖璞始出。石有五色,錯而成文,以黃者為上。土人以有眼者為貴,琢為念珠以供玩賞。然石質松脆,遇北風則折裂,近日挖掘殆盡,購求甚難,不過零星細小,只可作扇墜而已。殆不及壽山石遠矣)、空青(產大倉仔嶼海濱。周凱云:搖之中響,有沙有水,水淡者治目疾。近多贗物,博土貯水於中,置海濱月餘即成。按空青圓如雞卵,大小不一,質甚堅緻。澎人多眼疾,然罕有以此治之者)、老古石(「府志」作螻蟈石,云生海中,皆鹹鹵結成,粗劣易腐,土人置盆碗中充玩。陳廷憲云:海底亂石,磊砢鬆脆,俗名老古石。拾運到家,俟鹹氣去盡,印成堅實,以築牆,比屋皆然。又徐必觀詩注作鹵裹石)、鵝管石(結於老古石內,剖出色潔白,形如銅筆套,俗名老古蔥,可入藥)、禹餘糧(出東石社、西嶼緝馬灣社,形如雞子,內有五色粉,可治金瘡)、浮石(鹹氣所結,隨潮而流,浮聚海面,質輕甚,可入藥,亦可磨礪器物)、銀沙(產於東石社內,掘地八、九尺即見細沙,色白如粉,可磨礱銀器者)、石炭(即煤炭,產於青螺山中,象鼻海澨、然所出不多,以風水所系,故無肯掘之者):以上金石之屬。
珊瑚樹(「紀略」:澎湖海中有一種土珊瑚,在水中見淡紅色,出水則白而枯槁,並無紅潤之色,且極鬆脆,夕則碎折,亦海樹之屬耳。又陳廷憲云:外塹海中有珊瑚樹,夷人百計採取,鯨魚守之,不得下取)、石帆(「紀略類書」云:即海樹也。枝柯如鐵綆相勾連,扁薄如帆,生海底礁石上,有紅、黃、黑、白數種,外有鹹涎包裹,洗去其膜,即見木本。周凱云:枝柯細密,相粘如帆,士人以插瓶。按海樹或名碧珊瑚)、海藤海(「紀略」:與海樹同類。此單枝直上者,長或數尺,亦木本。按近時土人取海樹、藤製為手釧、戒指之類;而海藤映日有金點者良。每個值錢數百文;近則價值日昂,多或十餘金不等,因輪船來往購之者多)、龍涎(「赤嵌集」:海翁口中噴涎,自為吞吐,有遺於海邊者,黑色、淺黃色不等。或云即龍涎,真贗亦莫辨)、螺盃(「內自訟齋詩」注:澎多螺,大小異狀,殼堅厚,內明外碧,磨以為盃。又有帽華螺,蓋可為帽飾)、蚌瓢(「內自訟齋詩」注:蚌之大者解為瓢)、灰(澎鮮蠣房,雜取螺蚌之殼燒之)、珠(「紀略」:島中蚶蚌,亦有珠,碎如小米,得之亦罕甚)、硨磲(即五爪蚶殼):以上海中雜產。
按澎湖,惟油■〈米凡〉、魚乾出息頗夥。空青、禹餘糧亦可入藥,似不宜略。而「紀略」、「續編」皆缺焉,茲為補入。
物產志總論
宇內瘠苦之區,至澎湖而嘆為僅有。其地海濱斥鹵,僅產雜糧,中稔猶恐不給;一遇鹹雨則顆粒不留,即牛畜亦難以存濟,其窮荒海角之民輾轉溝洫者,更不堪設想。有當世之任者,不得不思亟為之所矣。向者澄海蔡通守勤求民瘼,謂地瓜、花生非致富之具,其漁者值颶臺時作,仍不得採捕;則所謂以海為田,究非確論。小民生計無聊,年復一年,惴惴焉幾幸鹹雨不作,以苟延歲月,救死且不暇,何暇興於行哉?常以四面環海,田不可耕,而鹽盡可晒。倘得如內地設場定課,則利賴甚鉅,無難轉貧寡為富強矣。因相與講求成法,究其利病,將為請而行之。無幾何,遽調繁以去。去之日,猶咨嗟人息,謂有志未逮,為可惜也。嗚呼!澎湖之民,獨非朝廷赤子哉?乃內郡沿海之地,皆得晒鹽自給,官為經理,以利其用而厚其生;而澎民不幸處窮荒之島,生計無聊,困太尤甚,獨不得共沾斯利,是豈天地覆載之心哉?夫天地生人,即並生養人之物;而無苦焉因所利而利之,以致貨棄於地,人失所養,是誰之責耶?且澎地遍災屢告,大府加惠,賑卹者數矣。則與其惠於一時,何如惠及萬世者之為惠無窮也;與其小惠未遍,何如與以大利者之惠而不費也。夫使民得興鹽利,大利也、萬世無窮之利也。世有憫此一方民命,將為天地培其生機,為朝廷溥其大德,裁成輔相,而好行其惠者乎?請留意於斯編。
●澎湖廳志卷十一
舊事
紀兵
祥異
軼事
叢談
·紀兵祥異軼事叢談
志之錄雜事,猶易之有雜卦也;單詞隻義、有關勸戒,識大識小,悉著於編。以故紀兵則筆其大綱,附以細目;祥異則分年編次,據事直書。他若父老所傳聞、遺籍所辨證為此邦故事而他卷不得附者,類而志之。紫陽涑水,僕病未能,「論衡」之末,庶幾百一。為「舊事錄」第十一。
紀兵
隋大業中,虎賁將陳稜略地至澎湖(「聖武記」)。
明洪武五年,信國公湯和經略海上,遷澎湖居民。海寇曾一本等,嘯聚為寇(「赤嵌筆談」)。
嘉靖四十二年,都督俞大猷逐海寇林道乾至澎湖。
萬曆二十年,設澎湖遊兵,以備倭。
天啟二年,外寇據澎湖;四年,巡撫南居益遣兵擒之。先是,萬曆二十九年,有海澄人李錦及奸商潘秀、郭震久居外夷,語其酋曰:『若欲通貢市,無如漳州者。漳南有澎湖嶼,去海遠,誠得此,貢市不難成也』。酋曰:『若守土官何』?曰:『稅使高釆嗜金甚;若厚賄之,彼特疏上聞,事必諧矣』。酋曰:『善』。錦乃代為國書移釆,俾秀、震賫以進。守將陶拱聖大駭,繫秀於獄,震逸去。初,秀與酋約,如有成議,當遣舟相聞;而酋急不能待,三十一年七月,即駕大艦直抵澎湖。時汛兵已撤,遂登陸伐木築舍,為久居計。會總兵施德政,令都司沈有容將兵往諭。有容負膽智,大聲論說;夷人露刃相詰,有容無所懾,盛氣與辯。酋心折曰:『我從不聞此言』。時撫按嚴禁奸民接濟,酋乃去。萬曆末,外夷復入北港;天啟二年,出據澎湖,築城守之;又泊船風匱仔尾,出沒浯嶼、東淀間;海寇李旦復助之,海濱戒嚴。天啟四年,巡撫南居益上言:『番船五艘復至,與風匱仔船合凡十一艘,其勢愈熾,聲言該國已大集戰艘,議聚澎湖求互市。若不見許,必至構兵。為今日計,非用兵不可』;因列上調兵足餉方略。部議從之。正月,遣將先城鎮海港,且築且戰。番人退守風匱城。居益大發兵,命總兵俞咨皋督諸軍齊進。寇勢窘,兩遣使求緩兵,容運米入舟即去。諸將許之,遂揚帆去。獨渠帥高文律十二人據高樓自守,諸將悉力破擒之,獻俘於朝。澎湖之警以息(節「臺灣舊志」)。
大清順治十八年五月,明鄭成功率舟師抵澎湖,遂進臺灣,據之。臺、澎本海外荒島,明得澎湖,旋守旋棄。鄭芝龍者,南安人,少為海寇,出沒島上;及投誠,嘗招民懇闢。後官正總兵,奉唐王入閩,稱號隆武,累授太師平國公。順治初,大兵平閩,芝龍降,我大帥挾之北去。其子成功,本日本婦翁氏所生,幼有才略;唐王一見奇之,賜國姓,授招討大將軍、忠孝伯。至是諫父不聽,乃走鼓浪嶼,聚兵襲據金門、廈門,益通市外洋,以益餉;兵驟強,連陷沿海郡縣。時桂王舉兵粵東,稱號永曆,遙授成功為延平王,進封潮王。後由江南敗歸廈門。順治十八年,臺灣通事何斌獻全臺地圖,請為鄉導。成功閱其圖嘆曰:『此亦海外扶餘也』;乃率舟師取臺。先以百艘薄澎湖,自將精銳進鹿耳門。適水漲丈餘,連檣而入,遂據之。外寇大駭遁去。成功旋卒,傳子經;經卒,傳子克墏;有能名。其弟克塽與其臣馮錫範弒之而自立,仍用永曆年號。以大將劉國軒率水陸軍二萬防守澎湖,為全臺門戶。康熙初,大兵平金門,總督姚啟聖屢遣官招之,訖無成議。時方嚴遷界之令,杜絕接濟,不許寸板下海。沿海貧民不樂遷者,或偷渡臺、澎,佃魚為生,而通市之利,久為鄭氏所擅矣。
康熙二十年,水師提督施琅治兵廈門,以圖臺、澎。琅,晉江人,少嘗為鄭氏將,以事忤成功,一家被殺。琅脫歸,總督李率泰薦授副總兵,克復金、廈,平沿海諸島有功,升水師提督。康熙六年,以邊患宜靖,抗疏請搗臺、澎。有旨赴京面陳,旋授內大臣一等伯爵。二十年,內閣學士李光地,密薦施琅老將知兵,可獨任。姚啟聖亦以為請。詔授琅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銜。琅既至,練兵造舟,得水師三萬人、戰船三百餘只,上疏以滅賊自任;議乘南風先攻澎湖,而啟聖欲乘北風直取臺灣。議久未決。六月初四日,琅派隨征總兵董義、曾成、遊擊阮欽為等駕快船二十三艘,往澎湖瞭探賊息;午刻從古雷洲揚帆。初五日到澎之貓嶼、花嶼。初六早由虎井過西嶼,瞭見劉國軒戰艘盡泊於娘媽宮。見我船至,大船概起頭帆,小船盡起大帆,出趕繪二十餘只,駕出西嶼頭;又有八罩船十餘只,由海面駛上。我船恐眾寡不敵,傳砲收回;初八日到廈門港歸汛。琅奏稱:此行遣發哨船,來去無阻,見有明據;而乘南風進取之計遂決矣。
二十二年六月,水師提督施琅大破劉國軒於媽宮港內;國軒遁。其將曾瑞、江欽等戰死,餘眾皆降。時國軒沿岸築壘,環二十餘里;間壘列砲,守禦嚴密。琅舟師灣泊平海澳,與總督姚啟聖會商進軍。有國軒部下柳勝、林斗等乘間來投,備陳賊中可滅狀;謂國軒戰船不過百二十艘,所部林升、江欽等眾,堪戰者約二千人;餘四千人皆新附之眾。私相偶語,提督不嗜殺人;俟大軍一到,便歸順也。啟聖意欲親行。琅密陳:督臣矢志滅賊,國爾忘身;惜生長北方,水務非其所長,宜駐廈居中調遣,催趲征糧,臣得耑統前進。將士知有督臣策應,勇氣自倍矣。從之。六月十四日,琅率師船由銅山進發。十五日到花嶼,泊八罩水按澳,遣官至將軍澳南大嶼等島安撫居民。國軒驍將江欽、邱輝請邀而擊之。不許。十六日早,大兵進攻澎湖。署右營遊擊前鋒藍理,一船當先,與敵將曾瑞決戰,大呼陷陣。以鐵鉤鉤其船,火器砲石對擲如雨,煙燄蔽天。藍理腹中砲,腸迸出;其弟珠急覓匹練裹之。理持刀跳盪,聲如巨雷,士氣百倍。敵舟有飛天鼠者,沿大桅而上,啣刀捫繩,伏伺篷陰;敵船轉篷向外,則跳下突擊。理弟揮刀斬之,賊皆奪氣。時大風暴發,諸將衝鋒陷陣,深入重地;賊艘齊出合圍,勢危甚。琅自將坐駕衝入賊■〈舟宗〉,矢集琅目幾殆;總兵吳英隨後繼進。鏖戰良久,殺其將揚威將軍沈誠、義武鎮陳侃等;其水師總督林升中重傷遁去。我軍或被風飄散,幾為所乘;然皆裹瘡奮擊,所殺傷過當。日暮傳令收出西嶼頭,拋泊洋中。國軒欲收軍,江欽、邱輝進曰:『彼眾倍我,而港道生疏;今方喘息未定,宜乘夜掩擊,使自相撞擾,敵可破也』。國軒不從,令各船皆泊南風澳,而我師誤泊北風澳。國軒大喜,謂可不戰而勝;乃置酒談笑,意氣自若。時南風迅發,忽疾雷一聲,颱頓止,轉起北風,敵舟自相撞碎,而我舟安穩無恙。蓋俗有六月一雷止九颱之謠,至是竟驗,實天意也。十七日,琅命全■〈舟宗〉收泊八罩,嚴申軍令,查定功罪,明示賞罰。十八日,進取虎井、桶盤嶼。琅追賊過猛,擱淺被圍,藍理負瘡潰圍救出之。十九日,坐小哨往內外塹、嵵里,縱觀形勢。總兵吳英謀曰:『今我眾彼寡,宜用五梅花陣法,分頭迎敵,令數船專攻一船,使指臂相依,心力齊一,蔑不勝矣』。琅韙之。二十二日再申號令,遣隨征都督陳蟒領船五十只,從東畔嵵里直入雞籠嶼;總兵董義領船五十只,從西畔內塹直入牛心灣,以分賊勢。琅自將大鳥船五十六只,分為八隊,每隊七只,各作三疊,琅居中,總兵吳英、朱天貴、陳龍、陳昌、林賢、楊嘉瑞、參將羅士鉁、遊擊藍理、曾成等各領一股,分左右隊齊進,不列大陣。惟約以五艘攻其一艘,人自為戰。餘船八十餘只,隨後援應。是日早潮漲高四尺,琅嚴陣指揮,直向娘媽宮衝擊。國軒悉銳拒戰,酣鬥竟日。東西二股兵,乘勢夾擊,巨砲連轟,呼聲動天地,毀沉敵舟百餘號,殲其征北將軍曾瑞、定北將軍王順、統領右先鋒陳諒、戎旗二鎮吳潛等三百餘員,兵不勝數,浮屍滿海。其驍將水師副總督左虎衛江欽、宣毅左鎮邱輝,衝突血戰,紿朱天貴近前話舊,飛砲擊之立殞。已見精銳皆盡,大勢已去,乃開衝心砲自沉其船而死。國軒見勢不支,乘小舟由吼門遁。吼門水淺,時適暴漲,得乘間跳去,亦天意也。其守壘陸軍,皆解甲迎降。琅獎賞有差。欲歸見妻子者,給舟送之歸,宣播威德。臺灣士民皆望大兵速至。於是我軍入娘媽宮,扼守要害,為進取之計矣。
秋七月,鄭克塽遣裨將馮錫圭等詣軍門投誠。許之。八月,靖海將軍琅,率大兵發澎湖,入臺灣受降。克塽聞澎湖敗耗,與馮錫範議竄南洋,未決;旋聞我大師優待降人,眾心搖動;而國軒單舸逃至,以雷震潮漲,天眷有在,勸克塽決計投誠;遂遣馮錫圭、陳夢球賫表至澎湖請降。八月,琅入鹿耳門。國軒令小舟前導進港,乃籍其倉庫兵民之數,納土歸命。捷聞,詔封克塽漢軍公;晉施琅靖海將軍一等靖海侯,世襲罔替;贈天貴太子少保,謚忠壯。琅疏陳善後事宜,請設郡縣,設兵戍守臺、澎。報可。而臺、澎遂為東南數省籓籬,成海外樂利之區矣(「府、縣志」、「靖海記」、「聖武記」、「行朝錄」、「鹿洲集」、「武功紀盛」、「臺灣外紀」合纂)。
六十年夏四月,臺灣奸民朱一貴作亂,陷府治;巡道梁文瑄等退至澎湖。右營守備林亮倡議固守。一貴本名祖,原籍長泰人。嘗充道役,被革居鳳山草地,飼鴨為生;能編隊出入,愚氓惑焉。一貴好結納無賴,見文武恬熙,心易之。辛丑春,粵賊杜君英與一貴通,樹旗作亂。總兵歐陽凱遣遊擊周應龍,帶戍兵、社番捕之。兵、番肆淫掠,見賊即潰,鳳山不守;賊黨翁飛虎等遂犯府城。水師遊擊遊崇功,自笨港聞變歸,見各官眷屬登舟將逃,嘆曰:『官者民之望也,官眷逃則民心散,大事去矣』。乃率兵赴春牛埔,合鎮兵禦賊。鎮兵忽自亂,隊目楊泰諢號達家勇者,刺凱下馬;水師副將許雲與崇功等九員,力戰死之。一貴遂入府治,偽號永和,自稱義王。北路賊同時攻諸羅,參將羅萬倉戰死。一時三邑俱陷。巡道梁文瑄、府、廳縣王珍、王禮、吳觀域、諸羅縣朱夔等逃至安平港內商艘,盡驅出鹿耳門,恐為賊所得也;旋與武弁周應龍等十餘員相率登舟,退至澎湖。於是澎湖群情洶洶,文武倉卒,不知所為,亦各出家眷登舟,欲渡廈門。舟將發矣,右營守備林亮言於協鎮曰:『朝廷以我等典守此土,今未見賊而先遁,將來必伏刑誅。徒死無益,不如固守待援。有敢倡議退走者,請以軍法從事』。應曰『諾』。亮即馳至海濱,徑申主將號令,掣回各官眷屬,禁絕私渡,民心稍定。
六月,提督施世驃、總兵藍廷珍統兵抵澎湖,率守備林亮等進攻鹿耳門,克之;連戰皆捷,遂復臺灣。總督覺羅滿保聞變,檄水師提督施世驃,刻期出師;調南澳總兵藍廷珍率舟師會剿。滿保馳赴廈門彈壓,檄浙、粵二省及延、建各屬,運米赴廈門平糶。令征兵皆駐舟中,每日只許一人登岸。一切軍實皆在廈門籌辦完備。又令人多載魚肉、蔬菜之屬,赴澎湖軍營售賣。復慮大兵進剿澎島單薄,檄召金門鎮總兵黃英統領海壇遊擊李殿臣、羅源遊擊王良翰、福州城守都司李經世、軍標守備黃元溥、提標守備何重申、銅山守備閻威、長福營守備王晏協同副將羅光乾等防守澎湖,為後路策應。六月朔日,廷珍慷慨誓師,由廈門出港,至清水溝遇颶風,飄至銅山。初七日發銅山,軍次澎湖,與世驃會議進兵。時有澎湖右營把總吳良,在臺灣修理戰般,臺陷從賊,領賊劄百張、賊銀五百兩,偕其黨十二人至澎。世驃陽納之,夜使人醉其同行者酒,逆謀稍露,搜得偽劄,窮詰之,盡吐賊中情形,知賊黨相攻,民心不附。廷珍謀於世驃曰:賊眾至三十萬,不可勝誅。宜殲厥渠魁,脅從罔治,則人人有生之樂,無死之心,可不血刃平也。世驃曰:『善』。戒將土無得妄殺。其門戶旗幟書「大清良民」者,即為良民。惟臨陣拒敵者乃斬之。十三日,大軍一萬二千餘人、船六百餘號、舵工水手六千,發澎湖;以守備林亮、董方為前鋒。先是總督在廈發兵時,令諸將分三路進攻;各予密封;令發澎湖時拆看,則盡攻鹿耳門也。於是亮率澎民洪就、洪選等善水者十二人,駕小舟六只先行,於鹿耳門清港插標。語在洪就傳。十六日,舟師鹹集鹿耳門。水漲八尺,我師順流直入。賊目蘇天威,據險迎敵;大破之,遂入安平鎮。語在林亮傳。一貴令李勇、吳外等率賊數萬,駕牛車列盾為陣,如牆而進;翁飛虎率烏龍旗當先突陣,勢張甚。廷珍分軍張左右翼夾攻,親督大砲擊敗之;復由西港仔、鹽埕、大井頭分數道並進,設覆掩擊,連戰皆捷。七日遂復府治。遣參將王萬化、林政等收復南路,遣遊擊林秀、薄有成等收復北路。千總林君卿與溝尾莊民楊旭、楊石,以計擒朱一貴及其黨翁飛虎、王玉全、張阿山等,檻送京師。臺灣平(參「府縣志」、「平台紀略」、「粱村文集」)。
漳浦藍鹿洲曰:鄭逆流毒沿海,迨破金、廈兩島,賊退守臺澎,越二十餘年乃滅之;朱一貴為亂,未兩月便授首。二事遲速不同,何也?蓋鄭氏竊踞海上,歷有年所,黨與尚多,且踞澎湖,是臺灣多一門戶,故其道主緩圖,而為萬全之計;朱一貴雖號稱十餘萬賊,率系烏合之眾,時水師副將許雲度勢已不支,揮民船使歸內地,廠內戰艘未成者悉焚之,賊故不得取澎湖,又與粵賊杜君英相攻殺,故其道主急攻,而得制勝之術。此其所以異也。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臺灣奸民林爽文、莊大田倡亂,檄調澎湖遊擊蔡攀龍率兵赴之(事詳「臺灣、彰化志」、「武功紀盛」、「金門志」)。爽文,彰化人;聚黨為天地會,陷彰化縣,屢攻嘉義,勢甚熾。南路莊大田應之,陷鳳山縣,屢攻郡城。知府楊廷理遣諸生曾廷豪至澎告急。攀龍率水師八百人赴郡城,守城外桶盤棧,累戰皆捷,人心倚以為重。復率師冒險援嘉義,與總兵紫大紀同心固守。至大將軍福康安統大兵來援,圍始解。攀龍以功擢提督。詔平台功繪像紫光閣,攀龍與焉。
嘉慶五年十月,遊擊戴春剿賊虎井洋面,死之(「續編」)。
九年夏四月,海賊蔡牽入鹿耳門,騷擾海上,澎湖戒嚴。副將王得祿築砲圍防守。蔡逆來犯,擊卻之。
十年十一月,蔡牽入鹿鹿耳門。次年正月,總統李長庚來援,率澎湖協王得祿等乘風衝擊;大破之。牽遁。
十一年夏,牽復入鹿耳門。六月,將軍賽沖阿令澎湖協王得祿大破之(事詳「臺灣縣志」、阮亨「瀛舟筆談」、「東槎紀略」、「俞瘖集」、「廈門志」)。
按蔡牽,同安人,有賊船十餘艘,自稱鎮海威武王,屢擾臺南、北,而僅一犯澎。以守禦嚴,且非所貪也。沿海商漁多納賄於牽,領其旗以自保。時浙撫阮元奏,授浙江提督李長庚總統閩浙舟師,專拿蔡牽。李長庚亦同安人,嘗三援臺灣,困賊鹿耳門內,以水漲得逃去。然蔡牽連結山賊,陷鳳山,屢攻郡城,勢危甚;卒無恙者,李公力也。嘉慶十三年二月,李公追牽於黑水外洋,幾成擒矣,公忽中砲薨。事聞,仁廟震悼。諭曰:朕未識李長庚,閱此奏,為手顫墜淚。追封三等壯烈伯,賜謚忠毅(「縣志」謂賜謚壯烈者,大誤)。十四年八月,閩浙兩提軍邱良功、王得祿追及蔡牽於黑水深洋,邱公良功以鉤鉤賊船,鏖戰久,兩船皆罷敝;王公得祿以生力軍乘之,牽自沉死,而海氛稍息。黑水洋為澎、廈海中交界處,故附記之(參「褒忠錄」)。
桐城姚石甫曰:蔡逆攻臺,澎湖副將王得祿以水師六百人,破賊數萬於洲仔尾。不三年卒殲蔡逆,臺人至今猶能言之。則是班兵非不得力,顧用之何如耳。而欲改變舊制,豈理也哉?按姚氏此說,與阮梅卡所載時事略符。是亦水師可用之一證(本「東槎記略」)。
道光二十年,防洋事起,臺澎戒嚴。六月十五、六等日,夷船在澎湖及臺郡外洋窺伺;拒卻之。時兵備道姚瑩與總兵達洪阿悉力拒守,屢碎洋船。瑩前後條議,以澎島孤懸,鞭長不及,丁憂人員徐柱邦在澎交代,請留澎與孫倅化南、詹協功顯會辦。請添造大艦大砲,分配臺、澎要口,擇建砲臺,招勇設守。飭臺、澎、鹿、淡、廈防、蚶江各廳雇備快小漁船,往來偵探,有警飛報,以便隨時防禦。又以澎距廈近,勢尤緊迫;廈門有梗,恐省餉不接;亟先撥給,而臺餉愈絀,請籌濟急需。督帥顏伯燾皆如議行。旋起原任水師提督二等子王得祿,來澎防守(節「東溟文集」)。
咸豐三年,鳳山叛勇林供作亂。檄調澎湖右營遊擊王國忠率兵四百名援剿,平之。
同治元年三月,彰化奸民戴萬生作亂。四月,檄調澎湖守備蔡安邦帶兵三百名赴援。萬生名潮春,彰化四張犁人,世為協署稿識,家小康。北路協副將夏汝賢藉端苛索,不應,革退名糧。萬生懷恨次骨,乃招集黨羽,稱天地會,陰圖不軌;而假名團練,知縣高廷鏡給以戳記。由是蔓延甚廣,會黨橫甚。三月,兵備道孔昭慈聞之,北至彰化,檄淡水同知秋曰覲商辦。曰覲力主剿。乃以副將林得成帶兵千名,四塊厝林日晟諢號戇虎晟者帶勇四百名,從曰覲往剿。十八日至大墩,賊黨負隅拒戰;擊卻之。而賊至愈多,晟叛與賊合,軍潰。把總郭秉衡戰死,曰覲為其下所殺。其僕顏大漢力戰死之;幼僕小黃以身衛覲,呼曰殺我、勿傷我主人,亦被害。得成被執,伏劍死。賊黨戴彩龍、鄭玉麟、黃丕建、葉虎鞭等以是日攻彰化;奸民王萬為內應。二十日城破,孔道自裁。南投縣丞鈕成標罵賊死之。總兵林向榮聞變,統兵三千發郡城;檄澎湖守備蔡安邦帶兵赴援。四月,師次枋埤,戴彩龍糾黨迎戰,斷我糧道。五月初七日大雨,營潰。澎軍道路生疏,安邦與把總周允魁、外委李連升、周得榮,先後被逼落水,全軍皆沒。林鎮退守鹽水港,收合潰眾。兵備道洪毓琛,製備器械、軍資源源接濟,軍聲復振,乃遣兵解嘉義之圍。九月進軍斗六門,被圍,糧道復絕,全軍皆陷。副將王國忠力戰死之,而賊勢愈熾矣。先是,北路大甲、土城,為陳鮄、王和尚所陷。五月五日紳士浙江補用道林佔梅,遣兵克復大甲,毀家紓難。以代理同知張世英,率義首羅冠英、廖廷鳳屯兵翁仔社,屢解大甲之圍,攻破戴逆老巢,故淡屬得以無恐也。嘉、彰間,則小埔心陳弄、牛朝山嚴辦最強,屢圍嘉義。幸前有副將王國忠,後有參將湯得升,與紳民協力拒守。至同治二年三月,提督吳鴻源來援,圍始解。彰化城外泉民二十四莊,紳士陳宗文等聯約拒守,斬劇賊戴彩龍、鄭玉麟、逆姪戴如璧等二百餘級,招葉虎鞭投誠,同心拒戰,故賊不得逞於鹿港。塗庫義首陳澄清,鹽水港聯莊血戰,屢卻賊鋒,故賊不敢越而南下也。時中路群賊如蝟,戴逆稱偽東王,踞斗六土城;逆晟稱偽千歲,踞彰化縣。餘賊皆稱偽元帥、將軍,所在蝗起,郡治勢尤岌岌;賴洪臬道力籌戰,幸得保全。以積勞卒,士民如失慈父。迨同治二年冬,新任兵備道丁曰建由淡水南下,林佔梅帶勇三千親督前鋒林忠藝攻克茄投,收復彰化縣;而陸路提督林文察,遣澎湖人四品軍功洪廷貴聯絡各莊,咸受約束,遂克四塊厝、斗六門、小埔心各賊巢,執逆晟、陳弄等。丁道擒戴逆、洪番等,皆誅之。群賊多逃入內山。其黨嚴辦、呂梓等,以次受縛,而臺屬始平(詳見「東瀛紀事」)。
二年,海賊登岸,焚劫嵵里澳,鄉民蔡耀坤設法拒守。
四年春,臺澎道丁曰健檄澎湖廳舉辦團練。設保定局,命貢生郭朝熙、生員郭頭勳、郊戶黃學周為媽宮市團總,率練勇四百五十二名防守港口。
十三年夏,日本國與臺灣生番滋事,臺、澎戒嚴。欽差大臣沈保楨渡臺視師,閱澎湖海口。日本以前者琉球遭風至鳳山海濱,嘗為野番誤殺,故欲與生番為仇,藉作兵端。其兵船至鳳山者約三千人,拜前朝鄭成功之廟而後進,以成功為其國人翁姓之外甥也。旋與牡丹社生番接仗,互有勝負。嘗以舟至澎,數人登岸,夜間在地上竊聽,蹤跡詭秘,未幾颺去。
副將吳奇勳條陳防海事宜,請募勇軍協守,通判劉邦憲舉辦民團。奇勳上沈欽憲守澎方略,建議請於新城、金龜頭、蛇頭、西嶼等處,築造砲臺,安設大砲,添募勇軍二千,分佈要害。又以兵食關重,而澎地素不生米,民鮮蓋藏,請先運米榖赴澎,源源接濟,預防不給。欽使沈保楨韙之。時以經費維艱,乃擇新城、金龜頭毗連處所,就舊址改建砲臺,極為堅穩;添募粵勇五百名,號健勇營,守之。又請撥火輪戰船一、二只,時泊港口,以資防範。沈保楨欽憲檄通判劉邦憲,舉辦團練。七月劉倅擬定章程,諭飭文石書院總董生員蔡玉成等,就書院設局辦團,命總其成。分飭十三澳紳衿,就各澳社,設為分局,挨抽壯丁,造冊過點,共二千餘名。無事各安生業,有警合力守禦。就地勸捐,以作經費。媽宮紳士黃步梯、郭朝熙等,捐募三甲、壯勇二百名,備置號甲送點。郊戶黃學周等,亦募勇七十名,在媽宮市設局訓練。時有小民混造謠言,謂團勇調往臺灣打仗,誆惑民心,立行懲治。
八月設轉運局於媽宮澳。唐提督定奎總統淮勇十三營渡臺。以澎湖為臺、廈出入門戶,輪船來往必經之地;且海上風颶不常,輪船至鳳山港口,遇風色未順,仍須收回澎湖就近寄泊,以候天時。是澎湖一隅,實為中外關鍵,議設轉運局接濟供應,以利軍行。委員即補縣陶秉鈞駐辦局務。以澎民窮苦,所有需用小船腳伕搬運軍火,准給價值。出示平市價,懲規避,禁酒館,以安地方。未幾日本國遣使至京師求和,廷議許之。臺澎解嚴。
光緒元年秋七月,辦理臺、澎等處海防事務沈保楨由臺灣至澎,閱視砲臺。三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巡臺,閱視澎湖港口。
九年,通判李嘉棠築砲臺於西嶼。西嶼內外塹為澎湖口門第一要害,至是李倅築二砲臺。役竣,極為堅穩;惜未能安砲配兵,而海氛遽作。時論追憾於守者之調派太疏,非苛論也。雖然,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矧此海防要地,幸值閒暇無事之時,取以為鑑,則地方之幸矣。
十年,防海事起,臺澎沿邊戒嚴。時法國與越南啟釁,其酋孤拔率戰輪犯閩封港,入基隆港內踞之;以戰船遊奕海面,伺截商艘,行旅幾斷。其船由澎湖港口經過者,並不停泊。於時我大僚前後赴臺,如楊公岳斌、沈公應奎暨官兵奉差東渡者,每取道換舟,乘間飛渡;而欽使劉銘傳,乃以新任澎湖副將周善初統領前路勇軍五營,在澎分佈設守。通判鄭膺杰募水勇四百名守文澳,遊擊梁璟夫帶粵勇二百名守金龜頭砲臺;其媽宮港口之蛇頭、四角仔小嶼,各築砲圍,分兵為守。西嶼雖有砲臺,並無一兵一砲。其遞東沿海一帶,以前路勇軍綏靖副中營儘先副將陳得勝,帶臺勇守豬母水、嵵里為前敵。綏靖前營守備馮楚燊帶臺州勇守大城北。德義後營同知銜關鎮岳帶廣勇守東衛。善初自帶綏靖後營臺州勇守媽宮,居中調度。以本標右營都司鄭漁帶練營三百名協守。諭令紳士郭鶚翔、蔡玉成、黃濟時等舉辦民團,皆自備資斧,以資守望。
十一年春二月,法酋孤拔犯媽宮港,分兵由嵵里登岸。綏靖副中營副將陳得勝逆戰不利,法軍入據媽宮澳。二月十三日,孤拔率戰輪來犯,自泊時里,以四船進攻。見西嶼內外塹有砲臺,夷船開砲擊之不中,而砲臺不回一砲,知其無備,乃直指媽宮港。四角仔防軍首先開砲,中其船尾,轉側不定。砲臺軍欲再發大砲,急遽間,未裝火藥,先納砲子,遂不能發。夷砲蔽空而下,各砲臺皆損壞不可守。夷船二只攔入港內,粱璟夫率砲軍守媽宮土圍。夷以杉板小船來犯,拒卻之。十三晚,夷酋分兵五、六百,由嵵里登岸,半紮紗帽山頂,半紮山下。統領周善初傳箭召陳得勝回。得勝曰:強寇在前,而未戰先退,可乎?遂不奉令。十四日,得勝率所部列陣前進,至井仔垵。夷隊嚴整,由雞母塢如牆而至。得勝令我軍仰臥地上,靜以待之。敵砲由頭上飛過,俟其迫近,始開槍齊擊之。敵陣亂,我軍乘勢急擊,仆其大旂,敵軍潰至海濱。我軍追奔里餘,將蹙之入水矣;夷酋遙望我軍後無繼者,急令別隊應援。得勝分兵接戰,殺傷過當。時鎖管港德義營廣勇出社觀戰。得勝馳往乞援,不應;乞發子藥,不許。日晡,士卒皆饑疲,猶苦戰不退。夷酋令輪船入港內者發吉林砲夾攻,又令一船由外海遙擊,我軍三面受敵;哨官沙德明、石慶平俱中重傷。得勝乃分軍為二,輪流且戰且退,回至珠母水營盤。是日,敵兵死者四十餘人,我軍傷死約十人耳。日暮,得勝以孤軍難守,退至大城北,謂諸營官曰:『今夷兵屯於菜園雙港仔陸地,而無壘壁,某已挑得敢死士二十人,請率以劫敵營;而諸軍繼之,敵可破也』。眾不能從。得勝乃以大義激勸部曲,誓同心殺賊。眾皆曰:『維主將令』。十五日天明,得勝率軍接仗,策馬衝陣者再,馬悲鳴不前。得勝忽中槍墜地,昏絕。親軍救之得免。善初至東衛,向梁岳英長跪求助,不許。乃與關鎮岳等至雙頭跨社東,敵已大至。德義勇多線槍,能及遠,發槍一輪即退。諸軍陸續接仗,皆無戰心,潰至大城北。路狹、人眾,為巨砲所乘,死傷甚多。善初與鎮岳俱受傷,逃至頂山。鄭贗杰等亦至。諸生陳維新、許棼請收合潰勇,扼守大赤嵌,願鳩助軍食。不聽。乃搜民船,載勇渡臺,以避敵。法酋於十五日由雙頭跨直抵媽宮據之。先是十三、十四等日,媽宮民北逃頂山,沿途大砲雨下,無一碰破傷人者。是夜廣勇、臺州勇大掠媽宮街,放火延燒店屋殆盡。法酋釘我大砲,毀我廟宇。十九日,焚我港底寮火藥局。惟湖東西尚積軍糧,辦團紳士請給貧民,俟事平繳還。通判鄭贗杰許之。是役也,法兵由大路長驅直進,而各社口要路多安大砲;設有人伏而燃之,彼將無噍類矣。乃以威令不行,應援不力,卒致僨事,惜哉!接仗後數日,而和議信至;孤拔旋死於澎湖,夷兵亦多疫死。至六月二十四日,其酋李士卑斯始率眾去。臺澎解嚴,而築城改鎮之議遂起矣。
十四年,總兵吳宏洛統兵渡臺,剿卑南生番社,平之。八月初二日,宏洛奉調統領勇營及果毅軍練營,征剿卑南呂家望生番。宏洛分兵由大路進,自率精銳從山半大呼馳下,擊敗番眾,遂毀其社。是役也,帶領練營外委林廷楨、額外葉連升,俱以藍翎把總儘先升補,練軍得保者十人。軍士陣歿及不服水土者亦多。時臺灣中路因清丈民變,調赴彰化剿辦,事平乃還。
·祥異
康熙十九年夏六月,有星孛於西南,形如劍,長數十丈,經月乃隱(「臺灣府志」)。
按臺澎之西南,為漳之銅山、古雷等處。又三年而施侯師船由銅山進討澎湖,遂下臺灣矣。意者我朝仁人之師,將救斯民於水火,故蒼穹垂象,為授鉞專征、削平逋寇之兆歟?未可知也。
二十二年癸亥夏五月,澎湖港有物狀如鱷,長丈許,有四足,身上鱗甲火燄,從海登陸。百姓異之,以冥鈔、金鼓送之下水。越三日,仍乘夜登山死。
濟水尹東泉曰:鄭成功起兵海上。或云:此東海大鯨,歸東則逝矣。辛丑攻臺灣時,有望見一人冠帶騎鯨從鹿耳門入者。癸卯,成功轄下夢鯨首冠帶乘馬,由鯤身東入於海。未幾成功卒,正符歸東則逝之語,則其子孫亦鯨種也。癸亥四月(「府志」作五月,俟考),鱷魚登岸而死。至六月,澎師戰敗歸誠,亦應登山結果之兆焉。按此殆劉向「洪範傳」所謂魚孽也。是時鄭氏骨肉相殘,民心離析,運丁荒末,是有咎徵,亦其氣燄有以取之歟?吁,可畏哉!
夏六月二十二日,潮水驟漲數尺,水師提督施琅帥師克澎湖。二十六夜,有大星隕於海,聲如雷。是日明寧靖王朱術桂自經,姬妾死者五人。
新城王漁洋曰:明崇禎庚辰,僧貫一居鷺門,掘地得古磚,刻古隸文云:『草雞夜鳴,長耳大尾。干頭銜鼠,拍水而起,殺人如麻,血流海水。起年滅年,六甲更始。庚小熙皞,太和千紀』。凡四十字。識者謂:雞,酉也,加草頭、大耳,鄭字也。干頭、甲字,鼠、子也;謂芝龍以天啟甲子起海中也。明年甲子,距前甲子六十年矣。前年萬正色克金、廈,今年施琅克澎湖;鄭克塽乞降。六十年海氛,一朝盪滌。此固國家靈長之福,而天數已預定矣。異哉!
按是時大兵至八罩虎井海濱,隨地得甘泉。攻澎湖時,海水驟漲四尺。見「施侯奏疏」,另詳「軼事」中(節「池北偶談」)。
四十四年乙酉,冬饑。詔蠲本年糧米。
四十六年,冬饑。詔蠲糧米十分之三。
五十一年春,詔蠲本年錢糧應徵粟石。
五十六年,冬饑。詔蠲本年錢糧十分之三。
六十年冬十二月,詔蠲本年粟米(以上本「府志」)。
按以上雖系全郡之事,然當時澎湖附於臺邑轄內,並與其列,故謹錄之。
雍正九年,大風雨。衙署倒塌。
乾隆二年夏四月,詔免澎湖魚規。先是,施侯平台,令澎人歲輸魚規千二百兩,名為賞兵之用;至是永行禁革。五月大風,秋九月大風。
五年閏六月,大風。刮壞各汛兵房(以上採胡氏「紀略」)。
七年丙寅,臺灣令周鍾瑄運米賑澎湖(「使槎錄」)。
十年乙丑秋,大風雨。衙署科房倒塌。八月,賑銀六百兩。
十一年,蠲免額徵供粟(「府志」)。
二十二年夏四月,有鯨魚自斃於虎井嶼灣上。
冬十二月,哨船綏字十三號赴臺運米,遭風飄沒。淹歿戍兵二十二名。
二十三年春正月,哨船寧字十四號赴臺灣運米,在大嶼洋面遭風擊碎(以上採「紀略」)。
三十年丙戌九月二十三日,大風。覆沒商船。
三十一年丁亥秋八月,大風。覆溺多船(以上蔣氏「續編」)。
三十六年辛卯,詔蠲全年地丁租稅(「縣志」)。
四十五年庚子,有年。
五十一年丙午夏,饑。通判呂憬濛設法平糶(以上「續編」)。是年澎湖把總蔡得恩、貓霧拺巡檢陳慶,在澎湖洋面遭風淹沒(「六亭文集」)。冬十一月,有三星夜墜,大如斗,聲如雷。一墜於南,一墜於西,一墜於澎湖海中大石上,石裂(薛氏「臺灣縣志」)。
五十五年庚戌夏六月初六夜,大風雨。人家水暴溢,廬舍多陷。風挾火行竟夜,滿天盡赤。俗云:麒麟颶也。是日,岸上小舟及車輪被風飄至五里外,壞廟宇民居無算,一日夜乃止。前三日,漁人見大■〈句上黽下〉鼊浮水面,身帶火燄,識者以為風徵云。知府楊廷理來澎勘賑。
五十九年甲寅,秋饑。晚季不熟,次年猶饑。通判蔣曾年施粥半月。
嘉慶元年丙辰,大有年(以上「續編」)。
二年丁巳,詔蠲本年正供租稅(薜氏「縣志」)。
九年甲子,大有年。
十一年丙寅,晚季不熟。
十六年辛未春,彗星見西南,經月乃隱。時海盜蔡牽、朱濆等劫掠頗熾,沿海戒嚴。秋八月風。九月大風,下鹹雨為災。通判宋廷枋通報請卹,賑銀四千一百八十九兩。
蔡氏廷蘭曰:颶風鼓浪,海水噴沫,漫空潑野,被園榖,草木盡腐。俗名鹹雨,惟澎湖有之。
十八年癸酉秋七月二十夜,大風。海水驟漲五尺餘,壞民廬舍,沉覆海船無算。
二十二年乙亥秋八月二十五日,大風,下鹹雨。冬大饑。通判潘覲光設法平糶。
道光元年辛巳,大有年。
五年乙酉夏,彗星見東南。次年彰化粵匪黃斗奶滋事,總督孫爾准平之。
九年己丑冬十月十二日,有星隕東南,赤色有光;及地,聲殷如雷,三投再起,疾流至西北墜。其光燭天。
十一年辛卯,夏旱。秋八月大風,下鹹雨。冬大饑。通判蔣鏞籌捐義倉錢三千餘串,先濟貧民。又借碾兵米,減價平糶,復通報請卹。
十二年壬辰春三月,猶饑。兵備道平慶委鳳山縣知縣徐必觀、巡檢沈長棻、施模勘災。二月十九日,興泉永道周凱奉檄至澎,克日賑銀七千五百八十六兩零。是秋有詔緩徵。秋八月二十二日大風,海水漲五尺餘,覆舟溺人無數(以上本「續編」)。
十八年戊戌,雜榖、地瓜絲賤甚,每觔價錢十四文。
二十年庚子,大風。吉貝嶼洋船擊碎。
二十二年壬寅,有年。
二十四年甲辰,饑。下數年皆饑。
三十年庚戌冬,雜榖失收。生員陳維廉等赴臺請賑。巡道徐宗乾、知府裕鐸籌捐銀二千兩,收買雜糧薯絲備用。道、府議將雜糧減價平糶,轆轤轉運以惠窮民;而楊椊請將現榖散給,遂不果行。
咸豐元年辛亥三月初四日,大風霾,下鹹雨。徐道援案奏撥道庫銀兩,委同知王廷干勘卹。又委員曾廣煦解到薯絲接濟。時臺郡紳商林春瀾、石時榮、蔡芳泰、黃瑞卿等,共捐銀一千六百四十餘兩;本地殷戶吳鎕、黃朝基等共捐銀一千七百三十九兩;鎮道文武委員各有捐款。合計紳民捐銀七千六百十一兩零,盡數撥用,並動用庫項四千六百七十三兩零。前後散給薯絲一百五十五萬四千五百餘觔,並折放制錢一萬三千九百六十四千零。自四月起,至六月底止,統共用銀一萬二千三百五十四兩零。勸諭商船,多載薯絲來澎,每斤市價十四、五文,故給錢聽民自買也。其福省委員張兆鼎,帶銀二千兩來澎查卹,並免動用。有詔是年地種雜糧,緩至明年秋後帶徵(以上採「案牘」)。
二年壬子二月初一夜,媽宮街火。延燒店屋無數,大井頭一帶皆燼。夏有蟲。七月颱風,下鹹雨,幸旋得大雨洗滌,尚救四、五分。六月,大風颱,臺灣鄉試船壞於草嶼,溺人甚多。
五年乙卯夏,久旱。通判冉正品出示平市價(採「案牘」)。
六年丙辰,大疫。死者數千人,大城北、宅腳嶼尤甚。
七年丁巳,猶疫,五穀價長。時內地大荒,米價驟長,故澎湖亦因之貴。
八年戊午七月,雷起西溪上帝廟,有磷火一圓從廟中飛出,向南而沒(陳雁標採)。
九年己未夏,大風,海面覆船無數。九月,雜榖有秋。
十年庚申夏,大旱。秋八月颶風鹹雨為災,民房傾圯,海船擊碎甚多。臬道孔昭慈委員張傳敬勘災。
十一年辛酉,饑。議賑八罩澳。
同治元年壬戌,有年。夏五月地震,臺灣、嘉義尤甚。時彰化戴逆變作。
二年癸亥,大有年。
五年丙寅夏,大旱。秋,颱風,下鹹雨三次。民大饑。副將張顯貴移文請賑,捐俸為倡。兵備吳大廷發銀二千元,先後籌買薯絲四十萬零七千七百觔。委員高廷鏡勘賑。在地紳商捐湊十九萬四千一百觔,分作四期給發。記名總兵同安人吳鴻源,收風港口,自捐食米百餘石、薯絲一千三百擔;彰化人吳志高捐薯絲三百擔,散賑近海漁民。時紳商黃步梯、鄭少蟾、林瓊樹、黃應宸、黃學周等辦理賑務,多方籌辦,墊錢五百餘千文。十二月,歲貢生郭朝熙等,請平市價(以上據「廳案」)。冬,澎協吳奇勳紅單艇在八罩遭風擊碎。
七年戊辰,有年。秋七月林投、圭璧二澳大疫。
八年己巳,饑。
九年庚午,春旱。冬十月下鹹雨。通判唐世永、副將吳奇勳,以來歲青黃不接,民食維艱,詳請設法籌備。飭令紳耆澳甲查明受災輕重,分別詳報。
十年辛未,春、夏饑。兵備道黎兆棠發薯絲四千七百餘擔,委員知縣葉滋勘災監賑,分作兩次散給。八月十六日風颱大作,港口船隻皆碎。
十一年壬申夏,旱蝗。秋八月,暴風鹹雨為災。民饑困尤甚。副將吳奇勳飛報災荒情形,捐廉請賑。鄉耆林再等赴臺灣道、府呈請賑卹。兵備道梁元桂委員高廷鏡勘災,發米三千石散賑。
十二年癸酉春,不雨。三月臺灣道復發洋米千包續賑。四月溫州鎮總兵吳鴻源捐買薯絲一千九百餘擔,遣丁運載到澎發賑;鳳山縣苓仔寮商民陳順和捐買薯絲五百擔、陳順源捐薯絲三百擔,先後到澎續賑;並運米平糶(以上據「廳案」)。是冬,民得異疾。其始自覺腰肢微酸,旋即遍身癱軟,不能行動,筋骨疼痛異常。有途次得疾,未及抵家而扶掖以歸者。服熱劑則死,惟服冷可愈,故死者尚少。愈後一、二月尚覺手足無力,久始暫瘥。俗謂之平安病。廳屬男婦皆然,亦異症也(黃濟時採)。
十三年甲戌,有年。
光緒元年乙亥,大有年。
二年丙子,有年。四月十五、十六等日,洋面颶風大作,覆舟無數。右營臺字一號銅底戰船,在洋擊壞。
三年丁丑夏,大風,下鹹雨。
四年戊寅春,暴風。吉貝嶼小船不能往來,以書繫於桶內,隨流報饑困狀。通判蔡麟祥、副將吳奇勳議:以海中孤島,如吉貝等嶼,民皆捕魚為生。偶遇大風兼旬,不特不能採捕,且無從糴買糧食,坐以待斃,情實可憐,應即籌資賑卹。屬士紳黃步梯、林瓊樹等,查外嶼貧民及島中極貧之家,分別散給。夏,巡撫丁日昌奏:免臺澎雜餉,著為令(詳「賦役書」)。
五年己卯夏,不雨。六月,通判洪其誥祈雨城隍廟,是日澤下尺餘。七月又祈雨,是日澤下三、四尺,民氣稍蘇(蔡玉成採)。
按鹹雨為災,實由怪風之為虐。其來也如狂潮乍發,如迅雷疊震,或對面不聞人聲。故其時百榖草木,未壞於鹹爾之浸潤,先厄於孽風之蹂躝矣。彼民亦何辜,而獨遭此苦哉!是在官斯土者,嚴防蠹役丁胥,留意拊循,以感召太和,使甘雨依旬,颶風不作,而年榖順成也。
七年辛巳夏,不雨。早季梁黍失收。閏七月初七日,颱颶交作,下鹹雨。風通處,樹木為焦,所謂麒麟颶也;或謂之火颱。其風從西北來,故北山、大山嶼、媽宮港被災尤重。至十三、四、念一、二等日,狂風連作;一月之間下鹹雨三次,遍野如洗,洵非常災變也。諸生蔡玉成等請賑。通判李翊清不許,乃赴臺灣道、府告災請卹。時有飛雲輪船管駕都司銜梁梓芳至臺灣,面陳臺灣道張夢元,准以輪船渡載饑民赴臺覓食。前後載往者數千計。八月,新任通判鮑復康至,親歷嵵里各澳,並渡海至西嶼、八罩等處,撫慰饑民。命紳耆查明戶口,分別極、次、孤、貧,各造清冊,於媽宮澳設籌濟公所。時巡撫岑毓英聞澎地災重,詢於臺灣道張夢元,飛飭臺灣府發米一千石散賑。復康查學中貧生,給米度歲。童生經面試者,每人給米有差。新任臬道劉璈至臺灣,復發米四千石;以二千石散賑,二千石平糴。復康又請撥二百石為諸生膏伙。巡撫至省,大發米一萬石,由輪船陸續接濟。劉璈又籌款五千金,提稅釐項下三千金,採買薯絲五千餘擔。臺灣鎮道以下,合捐二千金,構運薯絲白米。興泉永道孫,亦設法購運薯絲七百包。於是安海紳士林瑞岡捐薯絲六萬觔,廈門紳士捐四萬觔,前任溫州總鎮吳暨廈門郊商,合捐米二千五百石、薯絲四百六十五袋、一百九十簍。廈門行商金廣隆等及安海職員林嵩華,共捐薯絲一千二百九十三袋。紳商葉文瀾、倪莊夏等,鳩捐白米一百三十餘包。泉州府徐籌捐薯絲三百五十擔。鳳山縣郊商陳順和捐薯絲一千擔。臺州紳士金鶴年、金鶴書、阮萃恩,共捐榖一千二百石,碾米六萬六千六百餘觔。新任臺灣府周捐檳榔芋一百擔。自九月至明年六月,濟饑民四萬九千餘丁口。災民無炊,耕牛無食,臬道劉璈復檄淡水煤務局,運載煤粉二百餘萬觔,稻草、花生藤二千餘擔。民藝二麥飼牛,麥種貴,購運百石散給。由是民氣安堵,幾忘其災(採「案牘」)。
八年壬午夏,不雨。通判鮑復康祈雨大城北,六月十七日大雨連日,澤下六、七尺。是秋有年。
十年甲申夏六月,大疫。冬十一月每夜有大聲,發於海澨。蓋地鳴也。又雄雞亂鳴,井水變味,甘鹹相反。未幾法夷來犯。
十一年乙酉夏四月,大疫。法夷事平,卹難民銀米。夏六月,民間猶疫,耕牛多死。
十六年庚寅,大有年。
十七年辛卯秋,有巨魚擱於文良港,鄉民仍放之海。
十八年壬辰夏六月,大風雨三日,平地水深三尺,壞衙署、房屋、商船、五穀無數。八月颱風,下鹹雨。是年地瓜薄收,花生十存二、三。十一月初二日,有異魚,入自西嶼之小門港,擱置淺礁上。魚身長一十六丈,闊二丈五尺餘,高約二丈,黑色花點,腹內五臟無異獸類。魚口上齶較長,或曰象魚也。遠近鄉人爭取其油,三、四日未盡。其油可為織機用(黃濟時採)。十一月,天大寒,內地金門、廈門大雪盈尺,為百年來所未有。澎雖無雪,奇寒略相等。
十九年癸巳,饑。
二十年甲午春二月,臺灣巡撫邵,奏發帑金八千兩,檄委候補知府朱上泮前往溫州採買地瓜絲並米,到澎賑卹。三月福建總督譚,發米二千石,派輸船裝運到澎賑卹。
鳳山縣紳商陳觀察日翔等殷戶,共捐米三百石到澎散賑。
·軼事
自隋虎賁將陳稜略地至澎,而澎湖之名始見於史。自唐施肩吾有題澎湖嶼七絕一首,而澎湖始見於詩。自明末金門盧牧洲尚書流寓至澎,而澎湖始有名流蹤跡。牧洲卒,葬太武山上,平生著述等身;而「續編」云:遺墓不知所在,詩亦散失無存。按金門林瘦雲,從曠代百餘年後,搜得其遺書數種,重校「島噫詩」一卷、「島居隨錄」二卷,刻之;惜散軼者尚多耳。又按「續編」稱盧尚書為侍御,亦誤。
近人刻「淡水廳志」,於兵燹之首,大書云:康熙二十有二年六月癸已,水師提督內大臣伯施琅進兵雞籠嶼,斬偽鄭將林升。又引徐鼒「小腆紀年」稱:林升在雞籠嶼,沿岸築壘,環二十餘里。琅分兵三路,以五十艘出雞籠嶼為奇兵,酣戰竟日,陣斬林升等,獲大小戰艦三百餘艘云云。謹按施侯「飛報澎湖大捷疏」謂:以百船分為兩翼,一攻雞籠嶼,一攻牛心灣,皆在澎湖港,距淡水之大雞籠頭,何啻千里之隔。施侯方以全力攻澎,並無分兵至淡水之事。而劉國軒以全力守澎,戰船實只百餘只,系商船所改者;安有三百餘艘之多,分守淡水,為琅所獲乎?林升系國軒部下水師總督,已於五日前中箭折腿,載回臺灣去矣,非陣斬也。沿岸築壘,是國軒在澎湖所築,非林升在淡水雞籠頭所築。蓋澎之雞籠,特海中小嶼,周遭不及二里,安能築二十餘里之壘耶?緣澎湖、淡水兩地均有雞籠嶼,故朦混挪移,於時事形勢,並未之考耳。然「郡邑志」、「聖武記」、「鹿洲集」及「名臣列傳」、「武功記盛」諸書俱在,尚不若身任時事者所言尤得其實也。「小腆紀年」書最晚出;徐鼒,揚州人,故言閩事不能詳晰。然但云分兵雞籠嶼,究未嘗明指為淡水之雞籠。不解陳氏淡水,何所見而云然。余前撰「淡水廳志」,並不引徐氏之說,更未知何故增入。志書為掌故所系,地名一經易置,能使全局皆謬,未免貽誤後人,故辨其概於此。
黃氏「行朝錄」謂:臺灣者,海中荒島;其門戶澎湖。澎湖水淺,地勢低下。海舶至此,須易船而入,故險而易守。成功往攻臺灣,至澎適遇水漲,竟以海舶渡之,直抵城下。其說謬也。謹按:所云水淺、地下,易舟而入之說,惟鹿耳門內有然。梨洲緣未身曆其地,誤謂澎湖既為臺之門戶,勢必與之毗連。殊不知所謂門戶者,不過舉其大勢,對內地而言。若自澎至臺,中隔黑水小洋,深且無底;既成功入臺水漲,亦在鹿耳門,非澎海也。言澎湖形勢者,當以富陽周氏、黃梅蔣氏為得其實。如黃梨洲、魏默深諸家記鄭氏事,為府縣志所無者,亦足資考證。間有傳聞異詞,未能吻合者,由於未曾目擊故耳。當分別觀之。
「聖武記」載:劉國軒冒險突圍逸,官軍乘勝進臺灣;至鹿耳門,膠淺不得入,泊海中十二日,潮不至。忽大霧,潮高丈餘,舟師浮而入,鄭氏皆駴,遣使議降。其說亦誤。按「施侯大捷奏疏」稱:澎湖已克,臺灣殘賊膽落,擬即乘勝進兵。但臺灣港道紆迴,南風狂蕩,應少待。八月、十月,利在北風;倘有機會可破,臣立即進師。三軍關系,當倍加慎毖,不敢輕舉妄動等語。審是,則琅未嘗乘勝進攻鹿耳門可知矣。蓋琅駐兵澎湖,克塽已震恐,遣人乞降;而琅始親至臺受降也。潮漲系在攻澎大戰時。至謂入鹿耳門海水亦漲,則兩存其說可耳。
胡氏「紀略」載:施侯戰勝入澎,謁天妃廟,見神像衣袍濕透,面有汗痕,蓋沿「府志」之誤。今考「靖海將軍福建提督施琅疏請加封天妃」,其略曰: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六、二十二等日,臣在澎湖破敵,將士咸謂恍見天妃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而平海之人,俱見天妃神像是日衣袍透濕,與其左右二神將兩手起泡。觀者如市。知為天妃之助戰致然也。又先於六月十八夜,臣標署左營千總劉春,夢天妃告之曰:二十一日必得澎湖,七月可得臺灣。果於二十二日澎湖克捷,七月初旬內,臺灣遂傾島投誠。其應如響云云。按據此,則澎湖一戰遂成大功,於臺之南北路皆無戰事。施侯終身並未嘗至淡水,而陳氏「淡水志」所引「小腆紀年」之說,當不攻自破。「紀略」撫拾郡乘,而不知其為平海之天妃廟,其說更與此刺謬矣。
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初五日,督部憂庵姚公,遣隨征同知林升總兵官遊澎,往撫臺灣新附之眾。十五日自彼開駕將回,十八夜夢天妃在船,有四人戴紅帽從水仙門而上。問其所來,答曰:舟有厄,將為爾護。十九早舟過柑桔嶼(按即今之東吉嶼)擱淺,船折四尺,勢將溺矣;眾投拜神前求庇,倏見天妃降靈保護,得轉危為安。十九晚收進八罩澳,遂歸復命(「顯聖錄」)。
「府志」:流寓有「盧若騰傳」,「紀略」因之,而皆不書宏光以後所授官。按乾隆間春,奉諭旨,凡明末福王等官,非亂臣賊子之比,概無庸加以偽字。是以鄧太守傳安,以盧公配祀文開書院朱子祠,用兵部尚書結銜,即遵此例。今亦據此意,於「紀兵」列傳書各官銜名,應無異議。又「紀略」載:盧公劾兵備道陳國興,亦沿「府志」之誤。今考「同安志」、「金門志」、「留菴文集」,所劾者為內臣田國興,原疏尚在,可覆閱也(參「蠡則匯抄」)。
雍正間,廈門有商船往來澎島,與臺灣小船偷運私鹽米榖,名曰短擺。臺防同知王作梅廉知,急捕之,並得官弁交通狀。時提標哨船二十餘,往來貿易,號為自備哨,出入海口,不由查驗,作梅詳請禁革(「府縣志」)。
乾隆五十一年,彰化林爽文作亂,調澎兵往剿。其時弁兵出力者固多,殉節亦不少;而營冊無存,不可考。惟「鄭六亭文集」載入祀昭忠祠各員中,有署澎湖右營守備胥獻圭(金門人)、澎湖協右營千總陳淮、左營把總余壽、右營把總王澤高、左營外委葉文郁、左營外委孫文元六名,皆打仗陣亡,給雲騎尉,世襲恩騎尉罔替。澎湖右營額外外委余應標給賞銀兩。以上皆林爽文案內殉節者也。諸賢忠烈,得附名儒文字以傳,亦為一幸。惜其籍貫及殉節歲月,無從確查,故謹附於此(據鄭兼才「宜居集」)。
嘉、道間,蔡牽、朱濆橫海上;咸、同間,臺灣林供、戴萬生等先後作亂。澎湖水師或在洋打仗,或調往援剿,亦因營案無存,其詳不可考。惟「續編」傳戴春一人。其從死外委二名,已無知者矣。余於戴逆之案,著有成書,故得錄蔡安邦數人於「紀兵」,然其籍貫仍不可考也。
光緒十年二月,法夷犯澎。十三日,媽宮百姓扶老攜幼,北走頂山,皆口呼城隍神保祐。時夷砲沿途雨下,顆顆墜地即止,無一炸裂傷人者,亦足異也。及事平,廳主程公據實請大憲,奏明加封,號為靈應侯。御賜「功存捍衛」匾額。程公重新廟宇,為文記之(記載「藝文」)。
·叢談
澎湖,一名澎瀛,猶言澎海也。或謂之西瀛,以臺灣別號東瀛,澎在臺西,故稱西瀛也。大抵因港外奔濤澎湃,港內澄浮如湖,故得此名。而「府志」引「樵書」二編云:澎湖一名澎蠡湖。按彭蠡在九江府屬,與武漢接壤,昔人所謂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者;而距閩海之澎湖,已在五、六千里外,似無庸遠襲其名,以滋疑竇也。
閩之有臺、澎,猶粵之有瓊、崖;天生屏障,以為海疆外輔也。是故以一郡論,如福州則有海壇,興化則有湄洲,泉州則有金、廈,漳洲則有南澳、銅山;而臺郡則有澎湖。但澎在前朝嘗隸同安縣轄,其居民亦多籍金門者。澎至廈門七更,其實抵金門之料羅汛不過五更;計程祗三百里而近,莫不呼吸可通,宜其星野之無異也。而陳氏少林,乃欲濟諸島夷之列,而倡為軫翼之說以相歧異,不亦傎乎!
「臺灣縣志」云:賈公彥謂,古者以建國之初,歲星所在,為其地分野。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三日壬子,王師入臺灣;是日在翼三度。明年開設郡縣。自正月至七月,歲星在翼。八月以後交較,引為較翼分野之證。按三代以上,列國同時封建者甚多,何以分星各異?亦有封建不同時,而分星從同者,則賈氏之說又何足為典要乎?
胡氏「紀略」一書,考據天文星野,約萬餘言,於歷代文、武科場賦役之制,前代設學、設書院之制,繁稱博引,幾欲奪馬、杜之席。但於此地何涉?他如通判一官,必載題輿諸典;雷電各條,必引玉女投壺;即施之「通志」、「府志」,已不勝其繁矣。亦猶陳氏「噶瑪蘭」志,泛填「會典」、「吾學」,連篇累牘,則曷不重續三通事類,自成一家著作,而為是舉一漏萬乎哉?乃至記獺必引鄧夫人之「頰」,記鴨必載陸魯望之闌,記鵝則力辨右軍寫經;則訛記蟋蟀,而旁徵袁瑾秋日之詠,濫抑甚矣。富陽周氏稱其委瑣繁重。因澎地初闢,書籍無聞,欲藉為士民教,顧地志以備一方掌故,為國史取材,非專為教士作也。至於蔣氏「續編」,仍列「紀略」門目,而不載原文。間有增補一、二,轉覺支離餖飣,令閱者無由悉其源委。又加誤收明人蔡守愚「登太武山律詩」,而不知山在金門。蓋「紀略」本非志書之體,而「續編」又非著書之體也。然「紀略」於澎民貧苦,言之者屢,實不失為仁人之言。「續編」增入「祥異」一門,尤為有識。雖僅摭拾「府志」,寥寥數帙,其搜羅之功,均有未可泯者(按守愚,金門人,官布政使,所登者金門之太武山也)。
閩海四島:金門、廈門、海壇、澎湖,舊有富貴貧賤之分。謂廈門富、金門貴,而澎湖獨以貧稱也。蓋澎湖磽瘠無水,所種者不外地瓜、花生。中稔之年,不免拮據;若鹹雨一下,則顆粒無存。至海濱漁利,必風平浪靜,始能下網;而澎湖狂風,往往兼旬不息。則所稱以海為田者,亦強為之詞,非真如耕者之按候可獲也。夫澎湖斥鹵,處處可晒鹽,而民間皆食官鹽,每斤十餘文,或以七、八十斤為一百斤;所獲之魚,每不足抵買鹽之價。此外別無利可取,民安往而不貧乎?若能聽民晒鹽自食,徵其正課釐金,既可裕國,而民間日日獲利,每歲已驟增數萬金之益。抽其餘利以為書院諸生膏火,則人競於學,而科第可興矣。若能戍兵撤回,由澎地招募,則每歲驟增餉米數萬金,相有挹注;其材武者亦有進身之階,而武途可興矣。一轉移間,民風丕變;即未能方駕內郡,而已頓改舊觀矣。胡文忠公有言:以官養民,不如使民自養。是故就地招募,以官養之也;聽民晒鹽,則使民自養也。是皆萬世之利。不然,民自有可富可貴之資,而不為經理。地瓜花生,僅足糊口,並無富強之業,年挨一年,則亦終跼蹐於貧苦而已。
薜氏「臺灣縣志」云:臺地沃衍,居澎、廈之衝。二百年來,創始守業者,經營已盡;而傳聞者,猶以為樂土,紛至沓來;故乃惰遊失業之徒,謂海外可藏奸,指此邦為利藪,空拳虛橐,志佚願奢,莫不躍身以東,飄風而至云云。今按「縣志」,說非無因,而以為不肖所趨,或不盡然。若澎民之赴臺謀生者,年以千百計,豈皆不肖者歟?地狹民稠,田不足耕,榖不給於養,不得不尋親覓友,以圖餬口,其情固可憫矣。且臺灣內山未開,則偷越宜禁。今則內山已開,方欲廣招無業者以闢其地。若如「懸志」之說,將任其散之四方,遠走外洋之外而後可。不然者,閩廣生齒日繁,而地產不給,將何以處此饑民也!
大興金觀察鎔「臺灣舊志序」有云:澎湖兵民雜處,地不產粟,戶鮮蓋藏,仰給於臺。商船梭織,甕飧足繼;風雨兼旬,炊煙頓息;備儲之法,不可不講。旨哉言乎!前此常平、社倉、義倉、武倉,峙榖頗多,今且顆粒無有矣。臺為產米之區,而今昔殊形;欲其挹彼注茲,亦屬不易。吾聞內郡有鹽義倉之法,若令澎民得興鹽利,則分其餘羨,以設鹽義倉,豈非無窮之利賴歟?或曰,此地朔風甚烈,日不到地,恐難以成鹽。但考內地晒鹽,惟夏、秋出鹽為多,至冬季風大日薄,則出鹽亦較薄矣。況此間地氣甚烈,前人有晒之者,隨在皆成鹽也。惟是築造鹽埕,必籌貲本。若使人人知大利所在,自可以次圖成矣。
舊事錄總論
「舊事志」首紀兵者何?兵事為防海大端,考其陳跡,得失見焉;後事之師,不可不志也。次祥異者何?人事與天象,如響斯應,是以匹婦抒誠,上蒼示異,如「洪範傳」垂戒昭然,用示修省,安得謂小島微災無庸載也?其他父老流傳,可為談助者,悉綴其後。嗟乎!朝漢無臺,幾同世外;避秦有里,祗在人間。自我國家牟盧九有,悉主悉臣;黑水紅溝,胥成樂土。舉千數百年目所未睹者,今乃躬逢其盛,則夫釆獲見聞,證其同異,以揚厲無前之偉烈,搜牢藝圃之談資,抑亦博雅君子所樂道其詳者歟?夫海外遺聞,載籍錯出,是以目論之士,或儀毫而失牆;咫聞之夫,每沿誤而襲謬。一字失檢,則全局皆非,非證不明。余豈好辯?抑又聞:人各有體;虎賁貌似,君子病焉。無他,聲音笑貌,非可以襲為也。今必曰是「史漢」也,是韓歐也,是宜宗「爾雅」仿「禹貢」者也,僕且拱手以謝。
●澎湖廳志卷十二
藝文(上)
奏疏
文移
告示
·奏疏文移告示
地志,紀事也,非選文也。澎湖越在徼外,前代雖有建置,而文獻無徵;迨聖朝設官置戍,制度日新,間或輶軒暫駐,幕府多才,大雅名流,往往論纂及之。或馳書飛檄,籌畫海疆;或以文章飾吏治,經營締造,必為敘其緣起。而是地人文日啟,或亦詞釆斐然,堪資考證。茲擇其有關掌故者錄之。詩則本前書所載,汰其躗言二十之一,餘悉著於編,而著述殿焉。為「藝文錄」第十二,凡三卷。
奏疏
飛報澎湖大捷疏靖海將軍水師提督施琅
臣自去年六月,同督臣姚啟聖在銅山停師回汛,劉國軒偵知,自回臺灣,留撥偽鎮、營等船兵扼守澎湖,不時來往調度。今年四、五月,知臣乘南風決計進剿,就臺灣賊夥選撥精壯敢死者及抽調草地佃丁民兵,將洋船改為戰船,凡各偽文武等官所有私船盡行修整,調集來澎湖;大小砲船、鳥船、趕繒、洋船、雙帆踞船,合計二百餘號,賊夥二萬餘眾。仍將偽鎮、營等官兵各眷口,監羈臺灣〔紅毛〕、赤嵌二城,堅其死戰。劉國軒親統傾巢之眾,復來澎湖,〔將〕娘媽宮嶼頭上下添築砲城二座,風匱尾砲城一座,四角山砲城一座,雞籠山砲城一座,東西嵵內一列砲臺四座,西面內外塹、西嶼頭一列砲臺四座,牛心灣山頭頂砲臺一座;凡沿海之處小船可以登岸者,盡行築造短牆、安置腰銃,環繞二十餘里,分遣賊眾死守,星羅棋佈,堅如鐵桶。
臣總統鎮營舟師,將各大小戰船風篷上大書將弁姓名,以便備知進退先後,分別賞罰;於六月十四日晨時,由銅山開駕進發。十五日申時到貓嶼、花嶼。有守汛賊哨數十餘只見臣舟師將到,即奔回澎湖。時值天晚,將船灣泊八罩水垵澳,遣官坐小哨到將軍澳南大嶼等島,安撫島民。十六日早,進攻澎湖;逆賊排列船隻迎敵。臣標署右營遊擊藍理、署後營遊擊曾成、署左營遊擊張勝、二等侍衛吳啟爵、同安城守右營遊擊趙邦試、海壇鎮標中營遊擊許英、銅山鎮標右營遊擊阮欽為等官兵各配坐鳥船一只;此數船首先衝鋒破敵,直入賊■〈舟宗〉,攻殺賊砲船二只、趕繒船六只,賊夥斬殺殆盡,其船放火燒燬。又用砲火攻擊,立刻沉壞賊鳥船一只,趕繒船二只。副鋒臣標右營千總鄧高、烽火營遊擊王祚昌、臣標署右營守備方郤、金門鎮標中營遊擊許應麟、金門鎮標右營守備林芳、臣標隨標功加守備李光琅等官兵各配坐鳥船,用火砲攻擊,打沉賊鳥船一只、趕繒船二只,賊夥溺死殆盡。時值南潮正發,前鋒數船逼近砲城,賊艘齊出合圍。臣恐數船深入難出,自將坐駕船直衝入賊■〈舟宗〉;興化鎮臣吳英繼後夾攻。焚殺偽揚威將軍援剿左鎮沈誠、統轄前鋒鎮姚朝玉、義武鎮陳侃、戎旗五鎮陳時雨、偽協將弁大小賊目計七十餘員,偽水師總督林升中箭三枝、中鹿銃二門,左腿被大砲打折,立即載回臺灣。賊眾焚殺溺死計二千餘眾,遂救出數船;臣右眼被銃擊傷,眼睛未壞。因天色將晚,收出西嶼頭洋中拋泊。
十七日早,將全■〈舟宗〉舟師復收泊八罩水垵灣,嚴申軍令,查定功罪,賞罰官兵。十八日,進取虎井、桶盤嶼。十九日,臣坐小趕繒船往澎湖內外塹、嵵內細觀形勢。二十、二十一兩日,故用老弱驕兵之計,用趕繒雙帆艍船分二股假攻嵵內、內外塹,以分賊勢。臣於二十二日,再申軍令,分股進發。遣臣標隨征都督陳蟒、魏明、副將鄭元堂,領趕繒雙帆艍船五十只為一股,從東畔嵵內直入雞籠嶼四角山,為奇兵夾攻;又遣臣標隨征總兵董義、康玉、外委守備洪天錫領趕繒雙帆艍船五十只為一股,從西畔內塹直入牛心灣,作疑兵牽制。將大鳥船五十六只居中,分為八股;每股七只,各作三疊。臣居中為一股,興化鎮臣吳英領一股居左,平陽鎮臣朱天貴、臣標前營遊擊何應元合領一股居右,金門鎮臣陳龍領一股在次左,臣標署中營參將羅士鉁、署右營遊擊藍理、署後營遊擊曾成合領一股在次右之右,署銅山鎮臣陳昌領一股在次左之左,海壇鎮臣林賢領一股在末右,廈門鎮臣楊嘉瑞領一股在末左;尚有船八十餘只,留為後援。臣督率嚴陣指揮,直向娘媽宮撲剿。賊各處砲城及迎敵砲船、鳥船、趕繒大小各船,四面齊出迎敵。每賊砲船安紅衣大銅砲一位,重三、四千觔,在船頭兩邊安發煩二十餘門不等、鹿銃一、二百門,砲火矢石交攻,有如雨點,煙■〈熖,旧代臼〉蔽天,咫尺莫辨。
首衝破敵陷陣,乃海壇鎮臣林賢、平陽鎮臣朱天貴、前營遊擊何應元、海壇鎮標左營遊擊吳輝、千總蔡琦鳳、海壇鎮標右營守備林正春、副鋒臣標前營千總林鵬、海壇鎮標右營遊擊江新、圍頭營遊擊陳義、平海營遊擊鄭桂、海壇鎮標中營遊擊許英等;其分遣東西二股官兵船隻繼進,夾擊互攻。自辰至申,我師奮不顧身,抵死擊殺。賊被我師用火桶、火藥焚燬大砲船十八只,擊沉大砲船八只,焚燬大鳥船三十六只、趕繒船六十七只、洋船改戰船五只;又被我師火船乘風燒燬鳥船一只、趕繒船二只。逆賊並力死鬥,勢窮難支,用火藥藏於船艙,發衝心砲自焚砲船九只、鳥船一十三只。賊驚危勢急跳水,得獲鳥船二只、趕繒船八只、雙帆艍船二十五只。焚者焚、殺者殺。偽征北將軍曾瑞、定北將軍王順、水師副總督左虎衛江欽、統領右先鋒陳諒、戎旗二鎮吳潛、援剿右鎮鄭仁、援剿後鎮陳啟明、宣毅左鎮邱輝、護衛鎮黃聯、後勁鎮劉明、折衝左鎮林順、斗宿鎮施廷、親軍水師三鎮薛衡、一鎮蕭武、二鎮陳政、四鎮陳立中、提督中鎮洪邦柱、右鎮尤俊、後鎮楊文炳、親隨一鎮陳士勳、左龍驤中協黃國助、右龍驤左協莊用、侍衛中鎮黃德、右協蔡智、驍翊協蔡添、領旗協林亮、左總轄毛興、勇衛中協張顯、左協林德、右協陳士勳、前協曾瑞、中提督領兵協吳略、左協林德、前協曾瑞、領旗協吳福、前鋒協陳升、總理協陳國俊、右武衛右協吳遜、隨征二營梁麟、水師二鎮前鋒副將李富、左營副將張欽、三鎮左營副將許瑞、右營副將林耀、援剿右鎮右營廖義、前鎮前鋒營莊超、折衝鎮左營陳勇、左提督後鎮左營王受等四十七員;其餘偽協營領兵監督、翼將、正副總班、總理、監營、候缺將弁、小頭目,焚殺溺死,約三百餘員。自殺、自焚、跳水溺死賊夥約一萬二千有奇,尸浮滿海。總兵朱天貴被砲穿脅立死,遊擊趙邦試被砲擊腦立死,總兵林賢被箭輕傷左臂,總兵吳英被鹿銃輕傷右耳。賊止剩小砲船三只、小鳥船二只、趕繒船十一只、雙帆艍船十五只,脫出吼門遁走。訊知劉國軒乘小快船,亦從吼門而逃。時值黃昏,難以追殺。在山偽將軍果毅中鎮楊德等共一百六十五員,帶賊眾四千八百五十三名,倒戈投降。臣仰體皇上好生之德,宥其自新,俱已發令剃髮,偽鎮營賞以袍帽,賊眾給以銀米,用彰我朝廷不嗜殺鴻恩,以策後效。
是役也,逆賊盤踞海島四十餘載,荼毒生靈,蹂躪版圖,致廑皇上宵肝之憂。臣體聖衷,誓必滅此淨盡;故雖帶傷負創,賈勇撲剿。舟師自十四日深入汪洋巨浸之中,水天相連;稽古以來,六月時序,澎湖無五日和風,怒濤山高,變幻莫測。今抵澎旬餘日,海不揚波,俾臣得以調度,七日夜破賊。且二十二日進師,午刻潮漲較多四尺,莫非上天垂佐皇上彌天之福,故使扼守澎湖巨魁、巨鎮精銳逆賊巨艦,不數日而全軍覆沒。雖各鎮將弁目士卒戮力用命,實賴皇上天威丕振。督臣姚啟聖捐造船隻、捐養水兵,與臣共勷大舉;仍又親來廈門彈壓,殫心催趲糧餉,輓運不匱,加以厚資犒賞將弁,三軍莫不激勵思奮。今日克取澎湖之大捷,皆督臣賞賚鼓舞之功,乃有此效也。擬即乘勝進剿。但澎湖港道迂迴,南風狂湧,深淺莫辨,似應少待;八月或十月,利在北風,進取萬全。倘有機會可破,臣立即進師。三軍關係綦重,尤當倍加慎毖,不敢輕舉妄動。
澎湖為臺灣咽喉,今澎湖既已克取,臺灣殘賊,必自驚潰膽落,可以相機掃蕩矣。但二穴克掃之後,或去或留,臣不敢自專,合請皇上睿奪;或遴差內大臣一員來閩,與督臣商酌主裁;或諭督、撫二臣會議,俾臣得以遵行。更有請者,臣奉有欽頒功罪格例,賞罰期必嚴明。行間將士首先衝鋒破敵,自當題敘;如逡巡不前,法豈容寬?必宜分別依格究處。惟賞功一項,臣前題明暫取二萬;五千兩,布政司才發一萬六千兩,尚少九千兩。此番官兵用命血戰者,必須從優獎勵。仰候銀兩,遵照格例賞賚。又見在進剿臺灣,尤切需賞功銀兩,以昭信賞,用鼓士氣。伏祈敕部移咨督臣,迅行配給。如投誠官兵中有自願歸農者,臣查其原籍,即行該府縣安插;老弱者亦在點汰。若欲入伍者,糧餉在所必需,應動何項錢糧?並乞敕部咨會督臣,撥給策應,使投誠之眾,各得其所,無流離之嘆。臺灣逆孽,勢必望風降附。蕩平之後,仍遵旨裁汰。此十六、二十二等日,水陸官兵攻殺賊眾死亡者計三百二十九員名、帶傷者計一千八百餘員名,悉被砲火攻擊,以致傷死甚多。臣將被傷官兵,按其輕重,一等傷每名給銀三兩、二等傷每名給銀二兩、三等傷每名給銀一兩,以資藥費;死亡者酌給銀兩,以備殯殮。此項銀兩,臣暫為挪應,容備造發數月細冊,送部稽核發給還項。
至於格外優卹,出自皇仁。其重傷官兵不能荷戈者,臣俱已撥船載回廈門,延醫調治。其所少兵額,另咨督臣就於陸師挑選前來,補足精兵實數,時常操演,克期合■〈舟宗〉進發。至於分派衝鋒、副鋒鎮營將弁坐配鳥船、趕繒船:鳥船每船或配大小將弁閒員及外委員弁二、三十員不等;趕繒船每船或配十員、八員不等。又如鎮將所領一股,每股鳥船七只;其中分配水陸將弁,首先跳船焚船者尚多其人,疏內未得逐一概列,容臣蕩平臺灣奏凱之日,擬定功罪,臚列在事文武官兵員名,備造清冊開報請敘。其投誠偽鎮營繳到偽關防、牌劄與夫得獲船隻、大砲、甲器、旗幟等項:查所獲紅衣大銅砲十二位,每位重有四、五千觔,砲子大者二、三十觔,中者十七、八觔,次者十四、五觔;鉎鐵大砲二位,每位重七千餘觔,用砲子三十餘斤。尚有焚燬砲船所配之砲,俱已沉落在海,見在尋撈。其餘大小發煩砲火、甲器等物,容查明一並造冊繳部,以聽查察。
勸災查賑疏臺澎道徐宗幹
竊澎湖一廳,孤懸海中,地多沙石,不能栽種稻穀,惟藉雜糧以資民食。上年十月間,據通判楊承澤稟稱:該廳地瘠民貧,秋令雨少風多,收成稍歉;幸早秋尚稔,猶可支持。民間多捕海為生,素鮮蓋藏,誠恐來春青黃不接,未免食貴堪虞。並稱:海島窮民,不慣粒食;以地瓜絲切碎晒乾,名為薯絲,經久可用,向來多以此糶濟,請預為籌備。等因。當經臣等率同臺灣府知府裕鐸暨該廳楊承澤,公捐銀二千兩,收買薯絲運往,以備接濟去後。茲於三月二十五日,復據該廳稟報稱:交春以來,雨澤稀少。三月初四日至初六日,風霾大作,刮起海水,遍地飛洒,土人稱為鹹雨,瘠土皆成斥鹵。最重之處,所種雜糧苗葉枯萎,收成無望。廳屬共十三澳,大小六十八鄉,逐加履勘,除吉貝、西嶼、八罩等澳稍輕,其餘九澳受災較重,貧民餬口維艱;前備薯絲不敷散給。現在會同澎湖協副將,再設法倡捐周濟;惟澎地素乏殷實之戶,捐集無多。請援照嘉慶十六年及道光十一年歷辦成案,籌項撫卹。並據副將謝焜、臺灣府知府裕鐸稟同前由。臣等查澎湖地方,上年晚收已歉,本年正月以後雨澤仍稀;復於三月初旬,猝被風霾,雜糧枯萎,致失早收,民情倍形拮据。雖經臣等捐買薯絲,並由該廳營勸捐接濟;惟被災之處,須俟晚冬栽種,望收為日正長。
查澎湖為全臺門戶,四面皆海,貧民易致流離,亟須妥為撫綏,俾得安定。誠恐廳營同士民捐貲不敷,由臺郡勸辦,地隔海洋,緩不濟急;即文報內渡,風■〈日凡〉靡常,尚需時日。溯查嘉慶十六年及道光十一年成案,亦被鹹雨為災,曾經動項辦理。臣等會同籌商,於道庫備貯項下,提銀二千兩,添買薯絲,委員候補從九品曾廣煦陸續解運;並給銀三千兩,飭委即補同知本任嘉義縣知縣王廷干,管解前往,會同該廳確查實在極貧、次貧丁口,分別輕重或就近添買薯絲,或易錢折放口糧;先行撫卹。仍察看情形,應否加賑,抑應緩征,據實馳報,由臣等詳明督、撫臣照仍核辦,以仰副聖主怙冒海隅不令一夫失所之至意。
籌賑澎湖片宮保兵部尚書福建撫部院岑毓英
再,臺灣府屬之澎湖地方,前遭颶風,百姓所種花生、地瓜根葉霉爛,餬口無資;前經臣飭升任臺灣道臬司張夢元,籌撥糧米運往賑濟。附片奏明在案。嗣臣旋至基隆,據澎湖紳士稟訴被災情形後,批飭新任臺灣道劉璈,籌款採買雜糧,解往接濟。嗣據該道稟稱:張夢元任內已將義倉存榖提出二千石,碾米運澎散賑。現又由臺局貨釐項下,提銀五千兩,委試用通判李嘉棠帶往浙江溫州採買薯絲、小米等項,運回澎湖,添資賑濟。惟查澎湖各島饑民,共有八萬餘千丁口,前項什糧恐不敷分散,請寬為籌備等情。又據臬司張夢元面稱:由臺灣交卸旋省,道經澎湖,目睹各島饑民甚眾。該饑民等紛紛哭訴,深堪憫惻。
臣查澎湖地土瘠薄,戶鮮蓋藏,此次被災較重,饑民竟有八萬餘千之多,嗷嗷待哺,亟應設法賑濟,以免失所流離。時督臣何璟巡閱營伍,尚未旋省,臣與司道商籌,由省城增廣義倉榖項下,提陳榖二萬石碾米,陸續裝輪船運往澎湖。並飭臺灣道遴委委員前往,會同澎湖通判鮑復康,確查各島饑民,實有若干,分別等第,妥為撥給,以仰副聖主子惠元元之至意。至動撥倉榖,仍籌款買補還倉,除陳易新,似屬兩便。謹附片具陳,伏乞聖鑑訓示!謹奏。
籌議澎湖海壇鎮協互調事宜奏疏(光緒十三年)楊昌濬、劉銘傳
奏為籌議澎湖海壇鎮、協互調事宜,謹繕清單,恭摺復陳,仰祈聖鑑事:竊照光緒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奉上諭:劉銘傳奏:澎湖為閩、臺門戶,非特設重鎮,不足以資守禦。楊昌濬與該撫意見相同。擬將澎湖副將與海壇鎮對調,仍歸總督管轄,等語。即著會同籌議具奏,等因。欽此。臣等當將改設行省各事宜,一並會該具陳。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旋准部咨議復,澎湖改設重鎮,方足資統攝而靖地方。該督等所請:將澎湖副將與海壇鎮對調,似應准如所請。至現任總兵吳奇勳、副將蘇吉良互相調紮,是否堪勝新任?應由該督、撫察看奏明後,再行換給劄付。一切未盡事宜,仍令隨時奏明辦理。等因。即經咨行遵照去後。伏查臺灣為七省屏蔽,澎湖尤為閩、臺咽喉,海外孤懸,四面受敵。雖經籌款造船,購砲築臺,飭令提督吳宏洛統帶防營,專駐其間,認真布置。而改設重鎮,要須斟酌盡善,委任得人,庶幾兵勇相輔而行,益以壯干城而垂久遠。海壇為福州海口藩籬,與閩安有輔車之勢。惟距省垣較近,聲勢尚易聯絡。茲就部指各節暨省局司道議詳等情,復加酌核,謹繕清單,恭呈御覽。其現任總兵吳奇勳,雖老於水師,現籌防務機宜,未能深悉;副將蘇吉良患病日久,互相調紮,均難期勝任。事關海防要著,未便稍涉遷就。澎湖鎮總兵,應請旨另行簡放。其海壇協副將,仍令吳奇勳暫行署理;遇有內地水師總兵缺出,候旨簡用。所有一切更調事宜,應請敕部迅速核覆,以憑次第遵辦。謹將籌議澎湖海壇鎮協互調緣由,合詞恭摺覆陳。是否有當?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鑑訓示施行!謹奏。
謹將籌議澎湖海壇鎮協互調事宜,臚列清單,恭呈御覽:
一、兵部查海壇鎮總兵與澎湖協副將,互調紮駐,所有該鎮協所屬官弁,應否改設等因。伏查海壇鎮標下,舊制額設中軍遊擊兼管左營一缺、右營都司一缺、左右營守備各一缺;澎湖協舊制額設中軍都司兼管左營一缺、右營都司一缺。今鎮、協互調,擬改海壇將軍兼管左營遊擊為澎湖中軍兼左營遊擊;即改澎湖左營都司為海壇左營都司兼管中軍,以符體制。惟遊擊向不兼理糧餉,且所管左營有千總而無都司,亦與體制未符。擬改海壇右營守備為澎湖左營守備,兼理兵餉;其海右兵餉,即歸都司管理,與澎右都司一律相符,俾昭平允。其餘概不更動,以節糜費。
一、官弁既經改調,兵額亦應核定,以免偏枯。查海壇左營步、守兵四百五十六名,又添募守兵二十一名;右營步、守兵四百五十五名,又添募守兵二十名。統共實存額兵九百五十二名。除現減一成外,尚存八百一十二名。澎湖左營步、守兵四百零二名,右營步守兵三百六十名,統共實存額兵七百六十二名,較之海壇,計少兵五十名。今協、鎮互調,擬裁海右守備,改添澎左守備。所有海壇右營添募之守兵二十名,擬全數裁去;即於澎湖左營添募二十名,以充名額,而免藉口。其海壇左營添募之二十一名,除裁兵案內應減二名外,餘悉仍舊,毋庸並裁。
一、戶部查澎湖副將與海壇總兵對調,所有該二營歲需俸餉等銀,內地如何裁截,臺灣如何撥補?等因。除海壇左、右兩營歸於通省裁兵案內辦理,應毋庸議外;查澎湖額餉,向由福建藩司給發,其兵米向由臺灣縣解送臺防廳撥船運至澎湖支放。惟由澎赴省,遠隔重洋,領餉每多阻滯。法防一役,尤為前車之鑑。今臺地改設行省,所有該二營俸餉,自應查照臺灣各營一律辦理。擬俟臺灣藩司抵任,即飭福藩司檢鈔全案底冊,移交臺省,就近核發;一面截清數目,詳請專案報部。其公費銀兩,向由臺灣府支給,應與兵米各仍其舊。
一、禮部查新改澎湖鎮總兵、海壇協副將,應換關防,由兵部一並撰擬字樣,送部鑄造。至各鎮協所屬官弁,如有改設、添設,亦應換鑄印信、關防等因。查現擬澎湖中軍兼管左營遊擊、海壇中軍兼管左營都司、澎湖左營守備三缺,均系添改。如蒙俞允,應請敕部頒發,以昭信守。
一、兵部查新改澎湖鎮總兵,請聽閩浙總督、福建臺灣巡撫、福建水師提督節制。新改海壇協副將,請歸福建水師提督節制。惟海壇已改鎮為協,其舊管閩安協副將暨新改海壇協副將,應歸何鎮管轄?等因。伏查海壇系海濱要區,閩安乃省城門戶,關係甚重。惟與福寧鎮轄之羅源、連江等處,水陸毘連,該鎮曹志忠統領諸軍,近駐長門,尤足資調遣,而壯聲勢。擬請將閩安海壇兩協副將,統歸福寧鎮管轄,伏乞聖裁。
再海壇、澎湖鎮、協互調案內,准到兵部咎覆:所有新改澎湖左營遊擊、守備作為臺灣海外水師題補之缺;海壇左營都司,作為福建外海水師題補之缺。其原設實缺人員並千總、把總、外委、額外各弁,應否隨缺移撥,抑或另行改補,飭令查明復奏,並造具管轄營汛司哨銜名,暨駐紮地方里數清冊,送部核辦。等因。經前督臣卞,飭查妥議造冊詳辦去後。茲據署福建布政使、按察使張國正會同善後局司道詳稱:移准海壇協副將余致廷、前澎湖鎮總兵吳宏洛先後查覆,互調案內,改海壇中軍兼管左營遊擊,為澎湖中軍兼管左營遊擊,改澎湖左營都司為海壇左營都司兼管中軍。改海壇右營守備為澎湖左營守備,兼理兵糧。其海右兵糧,即歸都司管理。惟澎湖、海壇雖有海外、外海之殊,究與水師、陸路互改有別。其現任實缺遊擊劉德安、都司楊興隆、守備鍾朝鳳三員,均已先後隨缺移撥。餘照原議,概不更動。至千、把、外、額既無增減互調,且洋面情形各有熟習,今悉仍其舊而免紛更。等因。造冊送司,核與原課相符,轉造清冊,詳請奏咨前來。臣覆核無異,除冊咨部外,臣謹附片具陳,伏乞聖鑑!謹奏。
·文移
飭澎湖廳續舉節孝札臺灣兵備道姚瑩
為通飭訪辦事:道光十八年三月十五日,據代理澎湖通判事臺灣府經歷魏彥儀申稱:澎湖向未建立節孝專祠,而閱「澎湖紀略」等書,內載節孝、貞烈婦女李國魁之妻吳氏等六百有二十人,皆系茹荼飲孽,矢志堅貞。姓氏雖存,旌揚莫逮;良由窮鄉僻壤,遂致苦節勿彰。切思振末俗之淫靡,用昭激勸;闡幽光於已泯,定起興觀。卑職於天后宮之西偏,捐建節孝一祠,安設眾節婦牌位。茲擬於每歲春秋,祭天后禮畢,同日附祭。所需品物,隨時官捐備辦,造具清冊,申請立案,等情。本司道查:魏經歷此舉,大得維持風教之道,不僅足光潛德已也。維李吳氏等,乃「澎湖續編」所載,尚有「澎湖紀略」內許裕之妻林氏等十一人,應一並入祠,通詳立案,以垂永久。澎湖孤懸海外,該婦女等矯矯不群,或節或貞或烈,均能自全其志,洵堪嘉尚。允宜旌表,以慰幽魂。第人數較多,勢難一一分辦。查江蘇武進、陽湖兩縣,曾將節孝、貞烈婦女,無論世遠年湮,凡有志乘可考、家譜可查、前人紀籍可據者,廣搜博採,共得三千十八人,匯造總冊,詳經陶宮保在蘇撫任內奏准,總建一坊。並於節孝祠內,總立一牌位,春秋致祭。今澎湖眾節婦,自可援照辦理。除「紀略」、「續編」所載外,恐有遺漏,應再遍訪。澎湖如此,各屬諒亦不少,更當一律訪辦,合行札飭。札到該廳,立即遵照會同儒學暨公正董事,廣搜博採。凡有節孝、貞烈婦女,年例已符,確有徵據者,不論年代遠近,即仿照江蘇省武、陽兩縣之案,匯造總冊,通詳請旌,以免湮沒。此守土者分內之事,務須認真迅速遵辦,毋稍洩視草率,致有遺濫。切切,特札。
·告示
蠲三年徭稅差役告示施琅
照得澎湖各島,地屬荒區,民實窮苦;兼之逆賊蹂躪多年,今幸大師蕩平,此日王土王民,悉隸版圖,宜加軫卹,以培生機。合就示諭。為此,示仰該地方居民人等知悉,爾等既脫邪氛,咸登樂土,各宜安意生業,耕漁是事。本提督憫念疲瘵之餘,當為蠲三年徭稅差役,遂其培養也。康熙二十二年閏六月初四日。
到任告示署澎湖通判蔡麟祥
照得州、縣為父母之官,上受國恩,下膺民社,職司綦重,表率宜端。本分府慚德薄能鮮,未諳建樹;惟有清勤自勵之志,永矢弗諼,所差堪自信者也。澎湖孤懸海外,俗尚敦龐,人命、搶劫等案,向稱罕見;而戶婚、田土、錢債細故涉訟者,殆亦不少。本分府蒞任斯土,所有案件,秉公斷結。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仰所屬紳耆軍民人等知悉。嗣後本分府接見紳耆,無非採風問俗,欲知地方利弊情形。至於胥役門丁,尤屬嚴加約束。如詞訟案件,敢有以贓私來關說者,是直以無恥小人待我也。敢有在外藉名詐索村愚者,是甘以小人之尤自待也。本分府一經察實,毋論何人,破除情面,立予詳辦。倘敢收受案內一錢一物、曲法枉斷以及巧設罰贖名目科勒肥己者,不特改易初心,自暴自棄,亦且明有王法,暗有鬼神;顯罰可逃,陰譴難免。汪洋大海,渾無際涯,載寶言歸,何以克濟;蒼蒼者斷不為貪贓枉法之蔡麟祥恕也。區區此心,宜共鑑之。
勸民息訟告示蔡麟祥
為勸民息訟以保身家事:照得治平之世,囹圄空虛,訟庭生草,官與民以相安無事為樂。蓋呈詞到官,一經准理,差役到家則有飯食之資,探信赴廳則有舟車之費。及示審有期,而訟師詞證以及關切之親朋,相率而前,無不取給於具呈之人。或審期更換,則費將重出。其他差房陋規,名目不一,無處不要用錢。譬如鄉民有田十畝,夫耕婦織,可給數口衣食之資;一訟之累,廢時失業,輾轉借貸,而貧則在目前。鄉愚無知,特不自省耳。況兩造涉訟,均系同鄉共井之人,非親即故,何事不可解說!實系非情非理,難逃鄰里鄉黨之目,盡可報告公親、澳甲人等,秉公調處,可以和息,也就罷了。即稍吃虧,較之告官,總有便宜,又不傷和氣。
若一具呈到官,兩造呈詞,訟師必隨意添捏,不肯據實直書。官雖明察,公堂判斷時,難保毫釐不爽。縱或不然,而嬴者自鳴得意,輸者挾恨在心,勢必尋釁報復。如此而官欲與民相安無事,其可得乎?合行剴切曉諭。此為,示仰閤屬士庶軍民人等一體知悉。爾等須知告狀非好事,廢時失業,花錢難保必嬴。須聽本分府良言苦口:凡有戶婚,田土、錢債、口角、鬥毆細故,實系理直者,不妨邀同公親、澳甲、見證人等,理處息事。既不傷和氣,又不須花錢。毋得輕聽訟師言語,動輒告狀。至於平空誣告,罪加三等;誣輕為重,應抵餘罪。如有此等案件,一經本分府查審主實,除將原告照例治罪外,並即嚴究主唆。訟棍盡法懲治,以儆刁風。
●澎湖廳志卷十三
藝文(中)
書議稟牘序記引跋賦祭文
書議
稟牘
序
記
引
跋
賦
祭文
·書議
議建澎湖城堡置將屯兵永為重鎮書明沈鐵
謹陳為澎湖處置起基善後,永固閩疆事:紅夷潛退大灣,蓄意叵測;征兵調兵殊費公帑。昨僭陳移檄暹羅,委官宣諭,約為共逐一節,未知可允行否?若澎湖一島,雖僻居海外,實泉、漳門戶也。莫道紅夷灣泊,即日本、東西洋、呂宋諸夷所必經焉。地最險要,山尤平坦。南有港門直通西洋,紅夷築城據之;北有港門,名鎮海鎮,官兵渡澎據之;中間一澳,從南港門而入,名曰暗澳,可泊舟數百。只四圍山地人云可開作園,栽種黍稷、瓜果等物,牧養牛羊牲畜,未可遽墾為田。以山多頑土,無泉可灌故耳。
今欲使紅夷不敢去往澎湖城、諸夷不得往來澎湖港,其策有六:一日,專設遊擊一員,鎮守湖內。二曰,招募精兵二千餘名,環守湖外。三曰,造大船、製火器,備用防守。四曰,招集兵民開墾山蕩,以助糧食。五曰,議設公署營房,以爰官兵。六曰,議通東西洋呂宋商船,以備緩急。此六議自當斟酌舉行者。
夫澎湖險地,什倍南澳。南澳地在海島,夙盜藪也;萬曆初年,撫臺劉凝齋公祖移會廣東制臺,題設副總兵坐鎮於中,祗令兵民完敘;田土開闢,屹為海邦重鎮;俾夷不敢窺伺,漳、潮賴以安枕,倍明驗矣。今澎湖可倣而行之,請設遊擊一員,坐鎮湖內;仍設左右翼把總哨官為之輔佐,擇閩中慣歷風濤、諳練水路者充之。無事則演藝守汛,有事則料敵出奇,俾諸夷不得窺中土。並議久任責成,凡兵之進退、糧之出入,咸遊擊是賴。三載加銜,六載成勣,特升大將。每歲或委廉干佐貳,不時查點;如兵士有虛捏、月糧有克減,參處查究。追出銀兩,以充兵餉,庶知勸懲,永奠沃壤;殆與南澳一鎮並為閩中屏翰矣。此設遊擊之策一也。
夫有官守必有兵戍。戍守,哨探之兵,非二千餘石不可;每名月糧九錢。此守例者,其糧餉或出自漳、泉二府,或支自布政司庫,原有定議。沿海濱捕魚之民,慎擇以充之。或撥出得遠探若干名,遇賊則攻擊之;或撥港內守以若干名,有警則應援之。遊擊標下親兵與把總哨兵人役,各自另設,不許佔用水、陸戍兵一人,不許私冒戍兵月糧一分。其月糧按季關支,該道委海防館書吏需索,常照名數鏨鑿包封,逐名唱給。不許將官總哨代領以防克減,尤不許防館書吏需索、常索例以奪兵食。此遊兵營堡宿弊,亟宜申明禁革之。凡汛地之守探,具數總報院道,以便查考。夷情之緩急,飛報院道防館,以便調度。一或誤事,自有軍法;庶水陸並進,犬牙相制,澎島一帶可保無虞。此議戍兵之策二也。
夫各寨遊船,每板薄釘稀;委官製造,價銀十不給半。一遇海濤,便自潰裂,安可出戰?今宜令駕船者領銀監造。每船歷幾汛方許修理,載幾汛方許改拆。而拆造僅給半價。則造船、駕船均出一手,或不敝漏之舟,自議蛟龍之窟耳。若化藥尤紅夷所懼者,中左所火攻已破其膽;大舟四集,自爾杳遁,則火器當多備明甚。而大銃小船,尤不可少者;宜造大船十餘只,安置大銃十餘門,布列港口,俟戍之,夾攻之。夷首憚我長技,不惟不敢侵我疆土,且遠遁無敢再出矣。此議造船、火器之策三也。
澎湖均地,雖云頑土不堪墾出乎,而遍度膏腴之區,或可布種禾榖者,則黍、稷、麻、豆甘蔗、果木均有充兵民口食之需。須廣招同安、海澄濱海黎庶乏田園可耕者,多四、五百人,少亦二、三百人,俾挈黎鋤、種子以往,就居撥地,聽其墾種。每人量給二、三十畝,仍帶妻子,方成家業。並畜牛羊、捕釣魚利,少資餬口。仍禁遊擊總哨各官,不許索租粒食。各戍兵下班之日,有能用力種植者,亦聽之。明示十年以內,決不抽稅。俟十年以後,田園果熟,酌量每畝抽銀二、三分,以為犒賞官兵之用。務使民兵相安,永遠樂業。此議招民開墾園地之策四也。
若官既守海,必有公廨居之;戍兵、寓民亦須藉營房寮舍為藏身計。今計蓋遊擊府公署,或在鎮海港口、或在娘媽宮前,當查舊基擴充之。標兵量撥百名,環列左右。仍設倉廒數間,為貯糧之所。擇寬廣為教場,以備操練。而暗澳口相對二銃城,及東北面大中墩名糧置營舍,以為守禦,方免各兵暴露。船兵、營兵輪流撥用,少許勞逸;即招募種植居民,就令自蓋房舍,或官量給口價,咸附兵營居住,相依為命,守望相助。此議設官廨、兵營之策五也。
夫澎湖、大灣,上下官兵船隻挹港,則番船不許出入、紅夷不許互市,無待言者。然泉、漳二郡商民,販東西兩洋,代農賈之利,比比然也。自紅夷肆掠,洋船不通,海禁日嚴,民生憔悴。一夥豪右奸民,倚藉勢官,結納遊總官兵,或給東粵高州、閩省福州及蘇杭買貨文引,載物出外海,徑往交趾、日本、呂宋等夷買賣覓利;中以硝磺、器械違禁接濟更多,不僅米糧飲食也。禁愈急而豪石出沒愈神、法愈嚴而衙役賣放更飽;且恐此輩營生無路,東奔西竄,如李旦、黃明佐之儔,仍走夷鄉,代為畫策,更可慮也。不知俟澎湖島設兵鎮後,紅夷息肩暫後(?)。舊例:聽洋商明給文引,往販東西二洋,經過澎湖赴遊府驗引放行,不許需索阻滯。回船之日,若帶有夷人在船,即拿送上司,以奸細論。庶可生意飽商民之腹,亦可以夷貨增中國之利。俟澎湖設官建城之後,可徐議為之。此議通商便民之策六地。
以上迂議六款。前五款似可為澎湖善後之一助,後通商一款,亦聊備後日變通之微權。伏望憲臺不棄迂朽,仍會藩、臬、巡海、守巡司道洎總兵副參將等衙門,面議停妥;一面題議、一面舉行,非僅澎湖一島堪與南灣並稱重鎮,而八閩士民永有攸賴矣。(「天下郡國利病書」)。
論臺鎮不可移澎書藍鼎元
臘月望三日,連接憲翰五函及馬守備、安遊擊口述鈞諭:令某暫駐臺灣,不可遽爾班師。竊惟此時臺中大定,署鎮黃總兵足資彈壓;以某越俎久淹,自顧亦覺無謂。況當宁已議臺鎮移澎,更設副將;是一總兵處此尚嫌其多,而某又為蛇足,獨留不去,竟以貪戀雞肋,殊堪羞慚。裁營減兵之說,臺人聞知,頗有囂囂竊笑者。某告以廷議未定,必待督、撫、提臣遵依具奏,方可施行。茲奉憲檄,減兵及裁回將弁名數,某尚秘不宣露,望早晚或有變更。
若果臺鎮移澎,則海疆危若累卵;部臣不識海外地理情形,憑臆妄斷,視澎湖太重。意以前年癸亥平台,止在澎湖戰勝,便爾歸降;今茲澎湖未失,故臺郡七日可復。是以澎湖一區為可控制全臺,乃有此議。不知臺之禍澎湖,猶太倉外一粒耳。澎湖不過海面一攝沙堆,山不能長樹木、地不能生米粟,人民不足資捍禦、形勝不足為依據,一草一木,皆需臺、廈。若一、二月舟楫不通,則不待戰自斃矣。臺灣沃野千里,山海形勢皆非尋常。其地亞於福建一省,論理尚當增兵,易總兵而設提督五營,方足彈壓。乃兵不增而反減,又欲調離其帥於二、三〔百〕里之海中,而以副將處之乎?臺灣總兵果易以副將,則水陸相去咫尺,兩副將豈能相下?南北二路參將,止去副將一階,豈能俯聽調遣?各人自大,不相統屬,萬一有事,呼應不靈,貽誤封疆,誰任其咎?以郭子儀九節度之師,而不立元帥統攝,尚且師徒潰散;況今日耶?
澎湖至臺雖僅二百餘里,順風揚帆,一日可至。若天時不清,颱颶連綿,浹旬累月莫能飛渡。臺中百凡機宜,鞭長不及。以澎湖總兵控制臺灣,猶執牛尾一毛欲制全牛,雖有孟賁、烏獲之力,總無所用;何異欲棄臺灣乎?臺灣一去,漳、泉先為糜爛,而閩、浙、江、廣四省,俱各寢食不寧;山左、遼陽皆有邊患。某庸愚無識,以為此土萬萬不可委去。若遵部議而行,必誤封疆。某杞人妄憂,中心如焚,非特為桑梓身家之慮。惟望恕其狂瞽,且賜明示解惑焉。
上防海急務第二議(辛丑正月)姚瑩
職道等會查臺灣防堵事宜,已於上年九月內詳繪圖說,稟陳在案。嗣奉憲文,遵裁撤壯勇、漁船之旨,職道於十一月酌量減撤,以節糜費。今既欽遵諭旨,自當如前派設壯勇,以助軍威。伏思臺灣孤懸海外,南北二廳、四縣,綿亙一千四百餘里。雖云水陸官兵一萬四千,除澎湖一協隔海外,在臺水、陸三千,分守十七要口,實形單薄。陸路弁兵,分防一百四十二汛僅敷彈壓。而民情浮動,奸宄時萌;近又查拿鴉片嚴謹,愚民惡習一時未能湔洗。自定海失守,洋船遠奔臺、澎,深恐在地奸民,乘機竊發;內靖外攘,十倍內地之難。欲計安全,非徒手所能為力。再四熟商,現有急要四事,不得不仰陳於仁憲者:
一曰,海外經費不可不裕。自蔡逆搔擾海上,商力大虧;紳民縱肯急公,多苦捐貲無出。上年籌備防夷,並未領帑;所用經費三萬四千餘兩,酌動蘭廳未入額徵存榖價外,府、廳、縣尚挪墊二萬有奇。今年防禦事宜,實屬無可支應。且上年洋人圖銷禁物,猶可守而不戰;設今再至,必當相機攻擊,情事不同。現據各廳紛紛稟請等發,為數甚鉅,應請憲臺飭司,於本年大餉外,撥銀十萬兩;半給足重番銀來臺,作為防洋經費。要採前任吳藩司道光十八年之議奏明,再撥捐監銀十萬兩,解臺存貯道庫,以備不虞,庶岩疆有恃無恐。
二曰,大餉扣抵不可過多。臺灣年支兵餉二十二萬餘兩,除在錢糧雜款抵支外,嘉慶年間,省發常〔帑〕十五、六萬,或十七、八萬。嗣後司中扣抵漸多,上年大餉止發六萬餘兩。即澎湖需發銀三萬餘兩,亦因抵扣,僅發二萬餘兩。藩司稽核度支,原該應扣應抵;無如各款內或因豁免奉刪、或系軍師挪墊、或捐攤未足、或交代奉追,亦有本系應領,因款刪奉駁未洽。又民間希冀豁免錢糧,仍多延宕。若非稍事通融,則紙上空數之銀,不濟實用。恐海外兵餉缺乏,貽誤匪輕。至澎湖窮島孤懸情形,更亟應請飭司於臺、澎二餉應扣應抵之中,察其事尚有因者,准免扣抵。司中少扣一分之餉,則海外可減一分之憂,遇事則多一分之用。
三曰,派委大員協守澎湖。查澎湖西距廈門七更,東距臺灣水程六更,四面大洋,與臺灣同一孤懸。幸地小民貧,風氣淳樸,尚無反側之患。額設通判一員,水師副將一協、兩營,弁兵一千八百餘名,原足以資鎮守。惟臺、廈兩處現均戒嚴,萬一夷寇猖獗獗,倉卒難以救援。澎湖需費需人,必當先事籌計。上年蒙前憲奏委副將葉長春帶經費番銀二千往同守禦;職道亦籌番銀一千、同卑府籌給番銀,委丁憂之前署通判徐柱邦及司委署廳之雲霄同知玉庚往澎會辦。嗣因內地搬防,葉副將給咨北上內地,未再委員前往。臺灣所在皆關緊要,將備弁兵,實無可以調撥者。應請仍於內地各營,遴選明干大員,同詹副將及該通判等協防要地。並請籌給經費一、二萬兩,隨同大餉,發交該廳存貯,撙節動支,俾無貽誤。
四日,新鑄大砲分給臺澎,以備要口。上年省中鑄造八千觔及六千觔大砲,原為防夷之用,此時當已告成。臺、澎大砲,無過三千觔者,應請將新鑄大砲,酌給八千觔者二門、六千斤者六門:撥給臺灣郡城之安平八千斤二門、六千斤二門;淡水之大雞籠及滬尾各給六千斤一門;澎湖之媽宮口給予六千斤二門,庶為得力。以上四事,均屬目前急務。職道等督同卑府熟商,意見相同。王提軍亦以為然。伏祈憲臺俯念海外地勢孤懸,悉准飭司迅速核議施行,匪惟一時免跋疐之虞,亦且異日有無窮之益。
·稟牘
澎湖廳士民乞留姚石甫廉訪呈(上欽差大臣制府怡)蔡廷蘭(本廳人)
為力障岩疆,澤流絕島,乞恩垂察愛戴實情事:竊維瘡痍抱痛,資國手以回生;撫字知恩,驗人心之不死。某等僻居澎高、近隸臺陽,唇齒相依,程止隔於一水;咽喉獨控,庇尤托於二天。前者道憲姚,以鳴琴之舊譜,宣露冕之新猷。竹馬迎來,騰歡聲於遠澨;輶軒到此,訪疾苦於窮簷。裁浮費、革陋規,躬行節儉;察蠹胥、平冤獄,政尚嚴明。廓清逸匪,南北路絕土棍之蹤;收養遊民,八千人編壯丁之冊。強先拔薤,有弊必除;因即發棠,無災不卹;遂使野多買犢,因而庭惟掛魚。范公是龍圖老子,親愛呼名;汲黯為骨鯁使臣,便宜行事。迨夫元氣漸蘇,文風重整,減冰廳之鶴俸,給膏火而館設翹材;量王尺於鴛絲,典歲科而衡持藻鑑。士貴通經,風追鄒、魯;人爭向學,類化粵、閩。乃海邦之善教方深,而內地之夷氛忽警;羽書告急,刁斗戒嚴。四起謠言,一時惶惑!飭營縣以分防,召衿耆而廣諭。一十七處之要區,策臺置砲;萬三千名之戍卒,據隘登陴。充水勇者,軍號習流;練壯丁者,鄉藏勁旅。論成局則堅如鐵桶,合眾志則固於金湯。而且鎮憲達,和衷同事,動中機宜;府憲熊,應變隨時,功資奠定。麻思受命,郡縣皆符;劉晏運糧,舟車立備。所以雞籠大安之報獲,不事張皇;即如江見張從之逆謀,旋加撲滅。此信全臺之有幸,形諸公牘而可稽者也。
至澎湖蕞爾彈丸,為臺、廈中流砥柱;雖雞筋非所垂涎,而虎口豈容探手?況經七歲之凶荒,每慮一朝之滋擾。而道憲姚,念切恫瘝,勢同指臂。幾度捐廉施賑,活我澤鴻;連番檄哨巡洋,擒彼草鳥。雄師將及二千,布滿三十六嶼;義勇更添六百,聯絡六十八鄉。舉環島之安全,悉隔洋之調度。正喜酬庸寵命,大慰蒼黎;忽聞去任好官,如失怙恃。爰是泛棹輸忱,望塵布悃,哀乞天憲大人,福星載道,卿月升霄,俯照下情,恩垂明察!恕冒昧之無知,謹伏塗泥禱告,冀挽回之有策,敢忘覆載生成?切叩。
抵任上列憲稟通判鮑復康
敬稟者:卑職於八月十二日抵澎接印。當即延訪紳耆,遍查被災情形,並履勘本澳園地:所有地瓜、花生,一律槁朽;連日駛赴各島查勘,情景如一。以瘠貧之地,當重大之災,滿野哀嗚,曷堪言狀!且此次文武報災稍遲,八月初旬,始據紳民之稟轉祥,牒本道府發賑,以是島民人心皇皇。卑職到此,當將郡城賑米十包,已裝輪船,不日駛到,軍民聞知既籌發賑,於以帖然。現米船已抵澎口,一俟次貧、極貧編查完竣,即分期、分島,將現有之米先行按戶勻給;再籌接濟大段,尚不致不可收拾。此災傷後軍民安帖之情形也。
惟是鹽雨之後,沙地透鹹,非得大雨時行,沙地不能洗淡。秋冬向無耕種,須俟來春得有透雨,始可耕犁。十萬戶之啼饑,維時正久;而四至浩渺,無可流亡。此賑務既開,宜急籌接濟之情形也。卑職庸闇之夫,黽勉捬循,深虞決裂。設再不幸,加之以師旅,實不堪設想矣。大人痌瘝在抱,荒政裕如,維乞訓示詳加,俾有遵守,不勝萬幸。
上臬道憲劉公稟澎湖廳鮑復康
敬稟者:竊卑職本月初九日,又將查災情形,馳稟憲鑑在案。本日據覆查各鄉極貧戶口完竣前來,會同釐定四萬五千零丁口。緣會同營委出示,定期放賑。計自十八日起,至二十三日止,分澳、分期,將現存米一千二百二十八包核算,尚不敷散給米五十餘包。即將卑職等捐款,提銀買補彀數,克期散放。俟此次散賑竣事,再行造繕戶口清冊,申送憲臺察核存案。
卑職連日親赴各鄉,抽查戶口,察看情形:災黎中竟有日不得饘粥一頓者;即次貧亦日不過糜粥一餐。豬雞牲畜,賤售將盡。詢據媽宮市米牙云:向來轄內銷售食米,每日不過出糶二十餘包。近兩旬來,每日竟糶出食米至一百二、三十包不等。市中並無富商大賈力能囤積,恐有缺市之虞。審此,則民間蓋藏已經空乏,貨賣又將殆盡,日困一日之景像,漸逼而來也。憂慌無措,直利害之切膚矣。再謀保全耕牛一節,現在掘起草根,勢尤岌岌。
卑職廣為詢問,惟有播種二麥,如西北飼騾馬剉青一法,不十日可以萌芽,刈之喂牛;再得春雨,仍然發榮滋長,可以試辦。而統地搜羅麥種,不上三石,發給不遍兩鄉之用。情形艱窘,一至如斯。可否上籲憲恩,飭撥款採買二麥種子百石,迅速發長勝船運澎,俾卑職得以及時發給,災黎即日播種,存牛力而濟春耕。饑民待澤之殷,卑職祈望尤切。此時不設法保全,後時籌發牛種,款之多寡,時之緩急,不侔較然矣。迫切煩瀆,無任惶悚。
又
敬稟者:竊卑轄災歉悠長,四民俱困。疊蒙憲臺恩加無已,饑黎感頌重生。其中全活,惠澤五萬餘丁口。僅分沾煤粉、牛料之給者,猶復數萬家。而辰下不能不再為籲乞者,則以士為急。上年查災之初,誦讀之士,自別齊民,未入賑冊。或教讀餬口,或儲室糧,日引月長,有出無進;貧已如此。書館大半散其生徒,奔走臺陽;去而仍返,謀生無路,情狀可知。而名為士人,廉恥攸惜,大有仲子於陵、袁安窮巷之感。
昨訪聞生員許家修一戶,丁口二十三人,竟日不得饘一頓,實堪憫惻。詳加延詢,類是實多。目擊情形,何能恝置?可否籲乞憲恩,准將留存半糶米石內,酌撥二百石,給為諸生膏夥之需?軫卹孤寒,以示優異。將興孝於學,作忠於庠,實憲臺教育人材、加惠士林之德政也。是否據轉詳咨之處,統候鈞示祗遵。
·序
平台灣記序檢討毛奇齡(蕭山人)
從來不世之功,必藉大文以傳之。虎之詩、長舅之銘、韓吏部之碑,皆是也。獨是循蜚以還,不臣海邦;幅員雖長,漸被有限。而本朝於四征之餘,凡衣■〈鹿外〈耳耳〉內〉、■〈冫食〉兕、雕膺、畫顙之族,無不臣伏。祗此海中孤島,從古未經奉耕犁者,而戈船所屆,即驅除而版籍之。然且逋逃四世,由明季迄今,僭妄自大;舉前代孫、盧、陳、彭朝興暮蔑者,且偷安因循至七、八十年之間。乃一旦破澎湖擣臺灣,由銅山花嶼抵將軍大嶼,乘潮而入,斬將奪柵,燔其井而瀦其穴,海外一方,重申吊伐。自辰至戌,揮數世積捕之冠而平於七日之內,何其捷也。然則廟算之神與師武臣之力,其所宜舖張而誦揚者,豈顧問哉!惟是,壬戌春奏凱京師,天子親御端門,受俘獻馘。其時侍班諸臣,徒橐筆立左右,不能歌詠其事以嬗於將來;但記諸起居,為聖朝實錄採擇。而倪君殿侯親歷行間,目睹旌竿之所及,辟易潮汐;且〔身〕當砲石,復能摩盾吮矢,以誌其始末。今讀其文,不啻陳琳之草檄而韋皋之紀功也。則是聖功之大,有載事而德益彰;版宇雖寬,得頌言而積彌顯。是書之作,其有裨於盛世者豈淺鮮也?殿侯既以其文上之將軍,將勒石海濱,而復錄其兼本以示世。因次其篇帙,而屬予為序。
普濟堂序蔣鏞
「周禮」: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慈幼、養老、安富而外,有曰振窮、卹貧、寬疾。遺人掌鄉里之委積,以卹民之■〈難,喜代隹〉;阨門關之委積,以養老孤。此發政施仁,必先四者之遺意。後世普濟堂之設,所由昉也。
我朝懷保惠鮮,各省州縣皆設額內、額外孤貧口糧,每於丁耗內動銷。澎地籍隸臺邑,距縣治遠隔汪洋,廳治田賦無多,向無此項經費。凡閭閻孤貧、廢疾無依,徒抱向隅而已。
余蒞任數載,念之每切惻然。道光六年,先籌捐番銀四百元,擬建普濟堂一所,為收養之地。嗣因工程浩大,且各孤貧等尚有住址可棲,一旦遷居住處,誠恐督理不得其人,反滋流弊。爰將前項四百元,先交媽祖宮董事,輪年生息。又闔澎衿耆士庶共捐番銀二百一十元,於道光九年正月,交課館連金源生息;又續捐收銀折錢二十二千文;又期票〔錢〕二十五千五百文,俟繳齊後,一並出借生息。又詳請以查出小■〈舟古〉船三百六十五只,每只年納餉錢一百二十文,內以二百號撥充(風龍)神廟春秋祭費,以一百六十五號每年徵錢一十九千八百文撥充孤貧口糧。同所存息銀通算,可以收養孤貧三十名。每名每月大建給錢三百文、小建給錢二百九十文。此外有續報者,列為額外孤貧注冊,俟額內缺出,挨次頂補。似此酌予收養,雖於普濟堂之名百不逮一;然事在謀始,將來官斯士者,遇有豐稔之年,與合澎人士擴而充之,於振窮、卹貧之義,未必無裨云。所有捐資姓名及每年在用數目,俱列印簿二本;一存署、一發房,以備稽考。
勸捐義倉序
自古有治法必有治人;義倉之設尤甚。得人理之,斯良法美意,不致日久弊生。前奉督憲趙檄飭各屬舉行義倉,業經邀請各衿耆殷戶勸捐,未果。道光七年,早收歉薄,續行勸捐,亦未就緒。只緣澎地殷戶無多,又乏建倉之處;且購運米榖、薯絲,地氣潮濕,不能久貯。倉正、倉副恐滋後累,仍多觀望不前。本年上季歉收,尚望下季豐稔;殊料七、八月間雨澤愆期,九月間復遭大風鹹雨,花生、地瓜失收,民間苦無蓋藏,又無銀錢積蓄。現雖詳報請賑,隔海風■〈日纁〉不常,難以應急。爰是商同本營吳協戎暨左右府廳倡捐,勸同媽宮街行店量力輸助。並遴舉生員呂作屏,陳大業等分赴各鄉,諄勸各殷戶題捐,以圖久遠。幸皆踴躍樂輸,共計捐錢三千五百餘緡。若由臺購運薯絲來澎接濟,尚恐緩不濟急;即以此項發給各鄉殷實老成之人,作為總理,督同鄉甲具領,分借貧民,暫救燃眉,以待拯濟。俟來歲秋成後,鳩還義倉項下。如有延欠,稟官飭追。其錢仍歸總理之人經手營放,〔底年〕連息結數報官立案,不經官吏之手。每年息錢,准以一分歸義倉項下公存;再有餘息,即存總理之人開銷辛金用費。倘有侵虧短少,惟總理之人賠補。
如值荒年再借,必須通澎合議。計各鄉歉收之輕重,定借錢丁口之多寡,造冊報官,方准借貸。似此,既免修倉需費之繁,又免貯榖霉變之慮。將來遇有豐年,必須再加拓充;設遇饑饉之歲,藉以有備無患。若得屢獲豐稔,積有盈餘,相地購料,建倉早購雜糧,以備不虞。每年出陳易新,添舉副手協理,亦聽其便。果能實心奉公,五年屆滿,由官詳報憲獎,仍憑鄉眾衿耆公選妥人接替,以均勞逸而杜私弊,並垂永久。
商之闔澎衿耆,均皆稱善,不致紛歧。除將題捐姓名,造冊詳請分別獎敘外,惟冀總理之人秉公經理,任勞任怨,全始全終,嘉惠梓桑,永垂奕■〈衤冀〉,共享升平之福。斯治人治法,胥於是乎在。此蓋倣義倉之意,不必泥義倉之跡;因地制宜,惟期便民而已。後之蒞斯土者,變通鼓舞,當更有善於此者
道光辛卯孟冬序。
胡氏紀略舊序巡臺御史錢琦(璵沙)
由廈門海道七百二十里至臺灣,而澎湖扼其衝。澎湖四面距海,無所不通;在臺灣之西,凡五十五嶼。嶼有官民,設文武官副將、通判治之,遙屬臺灣。蓋其地錯出海面,盤踞無幾,而據海道之咽喉,與金、廈二門遙相犄角,實形勢之最也。往年王師平鄭氏及朱一貫之亂,皆駐跡於此。而時既升平,海疆富庶,宦賈臺灣者相望;往來之艘,皆泊澎湖。其水道曲折、風潮、佔候及民俗、土宜、政事、沿革,宜皆有書。向時附見「臺灣志」中,舉大意而已,未能詳也。
今通判三水胡君示余所著「澎湖紀略」一書,余讀而深嘉之。蓋近日所傳「星槎勝覽」、「瀛涯雜志」,言海事者類皆搜尋怪異,不切民生日用。至內地郡縣之志,所陳多民事矣;而時因仍吏牘諺語,猥雜無紀;或取辨眾手,前後乖舛者有之。是書提綱絜目,部署編次,悉中條理;而天時、地利、氣候不齊,一一圖注。取海道者,時有資焉。至於述民生之勤苦、敘王化之漸深,咨嗟詠嘆之意見於言外,所以宣上德而達下情,固為吏之道宜爾,亦文字之勝概也。
歲庚午,余奉命巡視臺灣,由澎抵臺,道途所歷,閱是書一一如在目前。時方兼督學政,歷試四縣,頗異臺處海外而士多秀出,其能文者有中土風,獨澎湖無聞焉。今書述澎湖士入學者至十餘人,則知國家文教久而益昌。我皇上壽考作人之化,無遠弗屆、無微不燭,宇內淪浹矣。夫事有舉一隅而可以見全體者,此類是也。余與胡君同官斯土,雖職有崇卑,而事惟一致。每念承流宣化,責任重鉅,自顧恆懍懍焉。惟以欽逢聖時,民安物阜,中外同風,一切張弛俱稟皇靈以從事,其庶幾可以無隕越也夫。是為序。
又臺灣兵備道蔣允焄
古之善治者,每務乎其大,而籌乎其所不及備;迨臚所措施,往往立言不為一時,而收效期諸數世。此豈括地家所能涉筆哉?則如勉亭胡公所撰「澎湖紀略」是已。澎湖為臺郡郛郭,別駕分駐其地,有司土責;故事,遴內吏之廉而能者畀焉,而君實膺是職。既蒞三閱歲,凡所為奠甿業、詰澳慝、釐懋遷、程講肄諸大端,靡弗張舉,於編中窺崖略焉。下逮勺泉盂井,亦必辨其■〈齒今〉洌,而識其所在。其用意周而籌綦備矣。昔歐陽文忠公作「唐書地理志」,凡一渠之開、一堰之立,無不記於其縣之下,論者謂其詳而有體。君殆得是意歟!夫以環瀛絕島,粲然疆索,又得賢通守精心擘畫,所措具有本末;而復以公餘研成一書,義例井然,持論精卓,足使後之司是土者資所考鏡,是真合古之善治者。余故樂為之序。
乾隆庚寅歲春三月。
又臺灣府知府鄒應元
在昔志輿地者,率祖「禹貢」、「周官」。嗣是扶風創為史體,而別於史者則有辛氏「三秦」、常璩「華陽國」以及「三輔黃圖」諸書。其分志體之一者,則又有「洛陽伽藍」、「建康宮殿」、「襄陽耆舊」、「汝南先賢」諸書。至若「十洲」、「洞冥」、「真臘」、「佛國」之屬,又述其支別而恢詭焉者。夫奇編奧記,掌錄區隅。其發凡起例,要無當於通都大邑所撰著。然酈善長注「水經」,往往取財於二百四十四家,豈非擷其菁華、規其輪廓,足以徵故實而廣聽睹;且於其因革離翕、士宜風俗之故,有不失「禹貢」、「周官」之遺,而一為甄綜歟!
臺郡之有澎湖,海中一島也。宛溪〔顧〕氏謂險要而紆迴,莫如此島;信然!往時隸省不一,國朝康熙二十三年始定有其地,屬臺郡。雍正五年設別駕於此,資彈壓焉。夫五服有要荒,謂要窅荒■〈勿上目下〉,不可以內治治也。合澎湖隸版圖近百年,宅其土者戶藉日增,弦歌四徹,環巨浸為樂國,於此境覘之,是其因革離翕、土宜、風俗之未可以恢詭載筆也可知已。
僚友胡勉亭先生,以通守駐斯境,三稔於茲矣,境之士庶樂其治。先生亦以清暇排纂「澎湖紀略」一書,凡十二卷。既蕆事,郵以示余。余卒業,服其掌錄區隅,體例一准乎通都大邑;而事核而旨潔,舉所為衿奇炫奧者剃獮之。在先生「紀略」名書,若以為述其支別也者;而史裁吻合,於是乎在。夫「禹貢」以敷奠絜綱、「周官」以藪浸標目,略云乎哉?莫備於此矣。志輿地者,尚津逮斯編也可。
又翰林院庶吉士朱仕琇(梅崖)
「澎湖紀略」十二卷,三水胡公通判澎湖時所著也。公以名進士歷知五縣,皆有惠政,且以振興文教為己任;由閩邑升判澎湖。澎湖在海中,居民僅數千家,小島也;實為臺、廈咽喉要地,故任公以鎮撫之。公官澎湖五載,公餘之暇,因成此書。書中述澎民為生之苦:地無草木,率以牛糞為薪;男女相守■〈齒兼〉井之上,後先序飲,以救旱渴,早夜嗷嗷然。其言咨嗟太息,曲盡情態,令人愀然不忍卒讀。又載市肆區目,致意守土者之加惠商人、招致其來,以給居民之用。其用心惻怛,籌畫周至,如護惜弱子,惟恐傷之;「詩」所云民之父母者矣。至於袪除鄙僿、開牖闇沕,尤尚文教。公創建書院,條設學規,教以人倫,分別義利。勗之躬行,以志為賢人君子,非僅興藝取科第榮名而已。嘗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斯地雖小,安知後不有邱文莊、海忠介其人者出哉?識者因是知公所思之遠、行世之厚,彷彿古人無斁之義,而文翁、常袞不得專美於前也。
澎士赴試臺灣,多憚遠涉風濤,以致皓首窮經,不得預童子試者。公詳請列憲,就澎考試送道,免其縣、府兩試守候之苦。科、歲兩試,獲雋入學者十有三人。澎之文風,實公開之也。蓋都會關津,四方之要區。官其地者,知置力焉。至於海外邊徼,跡遠京師,見謂不足觀聽,怠而自棄者有之。或地瘠風陋,愁憂無聊,朝夕俟代而已。公所云,乃一一可書如此。蓋「論語」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故所在無怨也。公其深體此意也乎!紀志體本史氏,繁者病於猥雜,取簡又傷太略。公是書皆無之。法嚴事核,情文並美,蔚蔚彬彬,是又著述之義者矣。余得並論之云。
乾隆三十四年季夏。
蔣氏續編舊序興泉永道周凱(芸皋)
方志之體當用史法,政治、禮樂、法度、賢臣、義士、孝子、順孫、節婦之行莫不賅舉,不當僅仿圖經志地理;伊古云然。澎湖大海一島,康熙二十三年始入版圖,羗無故實。前別駕胡建偉倡為「紀略」一書,分十二紀。一事之微,詳載原委,不屑其詞之委瑣繁重者,以澎地初闢,書籍無聞,藉為士民教也。故不稱志,稱「紀略」。
道光十二年春,余奉檄賑卹澎湖,涉歷澳嶼,遍覽形勝,土地確瘠,漁釣為生者半;而海道險峻,扼臺灣之要衝,為全閩之外捍。有澎湖則臺灣如在掌握中。國家以副將將兵二千戍之,有以也。又嘗考「方輿紀要」,澎湖地環衛可二百里,擅三十六嶼之勝。「文獻通考」謂:水至澎湖漸低。「海國聞見錄」云:澎湖島三十有六,而要在媽宮、西嶼、北港、八罩四澳。尹士俍「志略」云:澎湖島嶼錯如螺髻。其大而最中者曰大山嶼,其羅列於〔大山嶼〕前者有虎井、金雞六〔島〕嶼,其錯落於大山嶼之後者有奎璧、吉貝等九嶼,其旋繞於大山嶼,右者有金山、月眉等十五嶼,其列衛於大山嶼之左者有東、西吉十八嶼。總澎之嶼四十有九;今考「紀略」,則五十有五嶼〔焉〕。舊云三十六島,蓋舉大概言之,是地理形勢有足稱者。加以聖教誕敷,休養生息二百餘年,日以蕃衍,其不可無書以志之審矣。余於撫卹之餘,既就見聞,賦為歌詩。
有蔡生廷蘭者,澎士之秀也;以刺史蔣君所輯「續編」進。卒讀之,載「紀略」以後六十餘年事,備胡君所未備,足為修志者之資取。亟稱之,命付諸梓。蔣君問序於余,因為書之卷端。
道光十二年(歲次壬辰)三月之吉。
又澎湖通判蔣鏞
澎湖自三水勉亭胡公纂著「紀略」,原原本本,比諸志乘。自後歲紀一周,編次缺如。嘉慶丁卯,臺邑修志,以澎湖設廳已有專轄,止載初置巡檢數人以存舊跡,其他概不之及。若再不及早修補,久而愈難。余承乏八載,政拙才疏,每欲續輯焉而未逮。戊子仲春,鄧菽原郡伯蒞任海東,諄諄以郡志為囑,通頒條目,遍告紳耆,各屬稱善。余亦邀集澎地諸生採訪事宜,共襄厥事。眾皆欣然。適值秋歉,未遑竣事。今春復奉宮保閩浙總督孫公、巡撫韓公、藩憲程公先後檄飭各府、廳、縣,續修「通志」,頒發規條,俾資採輯。由省延請名宿,設局纂輯,誠一時盛舉也。夫倡率遠近興修廢墜者,上官之任也;宣上德而達下情,有司之責也。茲以各大憲及郡伯留心文獻,下訪殷殷,余也忝職澎陽,與士民相親近,而顧因循懈忽,不悉心蒐羅共相考訂,致使學校、人物、德行、道藝、忠孝、節烈之事,可以觀感而興起者湮沒而不彰,其何以宣上德而達下情耶?
顧自維譾陋,不能兼作史之才;而此地諸生,率多寒士,弗克捐貲延請博雅督輯成書。爰循「紀略」十二門先後次序,每條自乾隆三十五年以後,凡有因革損益,皆續載焉。其無異者,不復贅述。自知庸俗之譏,在所不免;且恐搜求未遍,軼事尚多;博訪遐搜,集思廣益,尚冀諸生相與補輯,無濫、無遺,以期傳信後世。即名之曰「紀略續編」也可。將來郡志、通志亦得附入,以備採擇焉。是為序。
道光九年(歲次己丑)孟夏月。
又署澎湖通判烏竹芳
環澎湖,皆海也;崗陵聳峙、港道紛歧,其間物產之奇、民風之厚,大略與中州相等。蓋天之鍾毓,不限於遐方也。澎湖自康熙二十三年收入版圖,始置巡檢,繼改設通判,一切土俗、民風、山海、物產、學校、吏治,皆缺略未有成書。自前廳三水勉亭胡君精心採訪,匯為六卷,曰「澎湖紀略」,詳且盡矣。但歷年既久,今昔改觀,居民日熙以穰,海隅漸以式廓,舟楫紛來,商賈輻輳,其市廛之氣象大異於疇昔;而且人文蔚起,秀士挺生,碩德義士、節婦烈女,卓卓著明於閭里者,不可勝數。使弗博採而類志之,則苦心孤詣、柏節松操之美,皆湮沒而不彰,誠為採風問俗之一憾。
余以庚寅之冬,來守斯土。入其境,地以闢;問其俗,質以醇。與各諸生接,亦皆有蒸蒸日上之風。至詢及修誌一事,莫不凜遵憲訓,廣為採訪,不遺不忘,一一而謹志之。余不揣固陋,同懌葊蔣君纂修釐定,細心考核,匯為「續編」,俾海山之盛、井里之美、民俗之醇、物產之異,披閱一過,了然於指掌之間;而且忠孝廉節,永傳不朽;使後之覽者,歷舉其名而指之曰:某也忠、某也孝、某也廉、某也節,於以表勵末俗,式訓頹風,豈不休哉?故謹著為序。
道光十年(歲次庚寅)仲冬。
又蔣鏞
己丑歲,余纂「澎湖續編」,原以胡君勉亭著「紀略」後歲逾周甲,不加補纂,將來搜索愈難;爰與有志諸生採訪編訂,以待博雅名公督輯成書,非敢以付剞劂也。壬辰春,興泉永道富陽芸皋周公按臨督辦賑務,體察輿情,與衿耆接見,詢民間疾苦,有蔡生廷蘭進詩為地方求加賑。公曉以義例,唱和酬答,民心安慰;按鄉散給口糧,災黎俱沾實惠。嗣蔡生復出「澎湖續編」稿呈覽,公披閱之下,詳加評正,命余極錄鋟刻。余維志書之作,原為顯微闡幽、信今傳後,必有裨於地方風化,以待輶軒之採。
澎地僻處荒島,士民中鄉行節孝,頗知觀感興化,此外別無表見。即蒞茲土者,如勉亭建白,不可多覯。余承乏十載,亦碌碌無所展布;「續編」之作,不過使鄉行節孝諸人流傳閭里,弗至泯滅不彰耳。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茲蒙公虛心汲引,不遺人善,加之筆削。爰謹錄督辦賑務時與蔡生倡和諸作,所以為澎民興養立教者無不畢具。既又錄蒞澎雜詠及同時勘賑諸君與余暨蔡生諸作以附之,仍呈公削正付梓。是編也,得周公之名與周公之著作而益顯。澎之士民得周公之歌諷,互相勸勉;由是風俗日醇,士習日振,人文蔚起,其在斯乎?是則澎之幸,亦余之幸也夫。
道光十二年(壬辰)仲夏。
·記
施將軍廟碑記施琅
閩海汪洋之東,有島曰澎湖,明朝備倭,更番戍守;及鄭氏據臺灣,勢為咽喉,環島要害,皆設砲臺,因以為城。康熙二十年辛酉八月間,余奉命專征至閩,群議咸以浩渺之表,難以奏膚。余乃矢策繕舟楫、訓甲兵,歷有歲餘。以二十二年癸亥六月二十日(按「續編」為十四日),乘南風由銅山進師,直抵八罩。偽帥劉國軒統眾拒敵;適風息潮退,難以進取。余暫收軍八罩,再申軍令,以二十二日揚帆齊發,砲聲駭浪,火燄衝天;將士用命奮戰,盡焚其舟,而破其壘。偽軍盡歿,屍浮海中,以□青波。時以為偽軍俱亡,不知其僅以身免,乘小艇匿敗艘二十餘遁去也。
所有在水撈起偽將士八百餘,帶傷負創、喘息猶存者,俱施以醫藥,浹月痊癒;仍給糧食,撥船載歸,令其傳諭臺灣,束身歸命。其陸地偽將卒楊德等四千餘員名,倒戈乞降;余更奏請,奉有旨赦其前罪。是以臺灣人心咸知有生,紛紛內潰。偽藩及偽文武,自度勢窮難保,修降表至矣。余□於□八日□□躬臨赤嵌受降,海疆從是廓清。以數十年來未靖之波,臨淵血戰始定,則斯島謂非岩區歟!爰是誌於□□□朝□成之。故記之云。
太子少保、靖海將軍、靖海侯世襲罔替、水師提督事務施琅立(碑內闕九字)。
天后宮東廊石碑記柳圓
天后為水師福曜,凡操舟楫者莫不受其德澤。我朝褒封錫匾,典至渥也。圓叨調澎左,得登廟堂,瞻禮聖像。然香燈斷續,亦非所以昭誠敬。爰是謀之澎廳周君、協鎮顧公,莫不嘉其義舉,樂成厥事,各捐俸紋銀十二兩。圓亦捐廉十二兩,共成三十六兩,買黃明店收稅,月得銀六錢五分紋庫,付諸鄉老,以為廟中香費,垂諸永久。謹勒數言於石,以誌盛事云。
乾隆四年(歲次己未)仲夏榖旦。
創建西嶼塔燈碑記蔣元樞
澎湖居臺、廈之間,而西嶼尤為衝要。蓋當風信靡常,則官商船舶莫不就西嶼以為依息也。然而宵昏冥晦之時,風濤震盪,急欲得西嶼而安之,轉或別有所觸者,此無他,無以為之准也。余自奉命守臺以來,凡遇由澎至止者,鮮不以西嶼為斤斤,心用側然;欲為樹之標准,俾往來收泊者利焉。卒以澎湖之未有同志也,弗果行。歲丁酉,介堂謝公分駐澎湖,勤民卹商,賢聲四達。初至,即謀改置城隍神祠,知所利民,則其所留意也。爰札而商之,囑於西嶼籌所以便往來者。今其復書,酌就嶼際古墖基地,廣其下座凡五丈,礱石為浮圖七級,級凡七尺;惟樸固,期永遠。其頂設長明之燈,東照鷺門,西光鯤島,南達銅山、東粵,庶於一望無際之餘,知所定向。更闢地稱宮,供天后之神,而並以居司燈火者,所計固甚周也。
第其工程頗浩,為費匪輕;欲醵金澎湖,而土瘠民貧,力弗能舉。余復以興修郡邑各工接踵多費,未克獨擎。因念鹿耳門口歲集商船不下數百計,而於澎之西嶼非其所止泊、即其所經行也,酌以每船勸捐番鏹二元,不費之力,以成不朽之惠。迺謀之海防鄔公,公亦欣然題捐,樂為之助。並念要工不容久待,而善果貴在速成,既與別駕謝公先捐清俸,一面鳩工構材,並諏吉孟冬動土興建。而海防鄔公亦先約計歲內到口船數,預墊番鏹若干,一並賫赴工所,俾得如期舉事。
然而是役也,所費之□,不止□□。又在居斯土者推濟人之隱,以宏利物之仁,則早一日蕆工,則早一日造福,而拔苦海以登彼岸。不獨余與□介堂公之願,亦以為澎之人廣遺澤於無窮也。
大清乾隆四十三年(歲次戊戌)清和月記(碑內闕四字)。
建修西嶼塔院落成碑記謝維祺
臺灣補東南之缺,而澎湖為之樞。澎湖當臺、廈之交,而西嶼為之障。廈居乾而臺在巽,自廈而東者,則左西嶼而轉以抵臺;自臺而西者,則右西嶼而轉以抵廈。官民商船之來往,稍遇飛廉之乖迕,群望西嶼以為依歸焉。
予於丁酉秋蒞澎之始,間嘗一陟西嶼之巔,則見有故壘□成邱者,廣不過仞丈,高不越尋常,殊不足系遙瞻而遠矚;心擬捐資建一浮圖於崇山,以作迷津之指南,兼以壯地方之形勢。顧填海雖本寸誠,而移山必須眾手。方當躊躇揣量之際,而郡伯蔣公先得同然之心,札以底事來商,樂首捐清俸以為之倡。遂邀同治中鄔公傳諭臺行船戶,復荷上憲寅僚隨緣醵金,以成其美。厥工維浩,厥費綦繁。予既力捐番鏹三百元,又酌之廈門□□守張公亦援臺例,同仁一視,以共集厥事。
經始於戊戌孟冬,落成於己亥季夏。高、廣適宜,為級者七。宮其前,奉天后之神;廠其頂,懸長明之燈。所有常住日用之資,與夫敬神香燭、燈油之費,則諗眾而出諸同欲焉。夫浮圖始西域教。余聞佛以濟人為德,則人仗佛力而藉神庥,拔渡苦海,誕登彼岸,不特往來官商之志,當亦斯人天共之福也已。
大清乾隆四十四年(歲次己亥)秋七月吉置(碑內闕三字)。
澎湖自來無僧,今既建城隍廟,延僧主持;而西嶼塔院又不可以土民職掌,遂屬僧人分司其事。日用香燈之費,開列於左:
一、西嶼為澎湖要口,向無公館;坐汛者賃住民房,月出租錢一千文。今既建有公館,上憲寅僚可以為守風停足之所;而坐汛者即將此項租錢,按月交給常住。
一、塔廟住持,公館租錢一十二千文,不敷所費。今就往來挽泊西嶼與進媽宮者,各行公議每船捐錢一百文;其杉板船隻,每船捐錢五十文,交給常住。
文石書院落成記胡建偉
文石者,澎產也。產於澎而重於世,此石之所以可貴也。石何以貴?以文為貴也。然文之見貴於人,亦自有辨。凡物之文,華而不實者,縱會雲絢藻,烘染精工,而柔脆難久;實之不存,文亦何取?惟文石之文,以堅貞之質著。班爛之耀,五色紛綸;應乎天則五緯昭,應乎地則五行位,應乎人則五常敘而五教彰。充實光輝,發越而不可掩,斯文之所以可貴也。
君子觀此,因以得為學之道焉。夫石之由璞而發於山也,如人之自蒙而就於塾也;石必擇工之良者而授之治也,如人必擇師之賢者而從之遊也。始而■〈石豖〉磨、繼而攻錯,久之而雕刻之形痕跡俱化,以幾於純粹以精之候;亦如學者之始而訓詁、繼而服習,久而漸摩之至義精仁熟,不知不覺升堂入室,進乎聖賢之域。懷瑾握瑜,不亦一藝林之純璧也哉!昔漢稱成子遇異人受以文石吞之,因而明悟,遂為一代儒宗。後以授五鹿充宗,亦為通儒。噫!一文石也,二公獲之,俱以文顯如此。然則生於斯長於斯,萃山海之靈而孕奇毓瑰者,又當何如也?
澎之人士,從此居業得所、游息有方,而無言龐事雜之累。春夏詩書、秋冬禮樂,以砥礪其心性、潤澤其文章,處則為有道之土,出則為有用之儒。「記」曰:君子比德於玉;豈欺我哉?行將圭璋特達,〔以上應當宁之求,當與夏瑚、商璉〕輝映乎清廟明堂之上矣。經天緯地,斯文為至文也。石云乎哉?書院之名,因有取焉。
是役也,經始於丙戌之孟冬,落成於丁亥之孟夏。所有勸貲宣力者,例得備書,以垂永久。是為記。
增建關帝廟頭門儀門記
澎湖關帝廟,迺康熙二十三年平台後所建,以主斯土之祀者也。但時值草創,規模未備,且歲久飄搖;丙戌秋,余與協營林、戴二君圯者復之、剝者墁之,畫棟雕甍,業已一律維新矣。茲協鎮許公謂,當今武廟與闕里並重,廟制未宏,非所以肅祀事而答神貺。況去年歲時豐美、海嶼安瀾,兵民輯睦,何莫非仰賴神庥之所致也。治民祀神,非守土之責耶?
因與余謀,所以廓其制焉。兩營諸同事亦欣然報可。遂各捐廉俸,增建頭門一進三間,〔門內東西翼以兩廊各三間〕,又增建儀門一進三間,門內東西〔亦〕建兩廊各二(三?)間,以為祭祀時各官至止聽候行禮之所也。其天井階除,鋪砌磚石,俱各修整相稱焉。噫!道待人行,時至義起。許公之誠意如斯,其所見者遠矣。是役也,肇於丁亥之季冬,成於戊子之仲春,越兩月而告成。從此,廟貌森嚴,規模宏敞;神所憑依,其在斯乎?所有助財宣力者,備書於匾,以垂永久云。是為記。
創建西嶼義祠記
國家於郡邑地方,咸建設無祀壇祠,每歲致祭,所以慰幽魂也。況風師鼓浪沒命於波臣者,可不有以妥侑之乎?乙酉九秋二十三日,颶風陡發,浪同山湧,擊碎通洋船隻,數不勝指;而灣泊於澎湖西嶼內、外塹被難者,不下三十餘船,淹斃人口至一百二十餘人之多。此誠歷年來所未有之奇災異厄也。孤魂渺渺,永與波濤相上下,誰實祀之?
總戎戴君,特興義舉,於西嶼內塹、外塹適中之地,創建祠宇,招溺者之孤魂而普濟。由是靈有所依鬼無餒,而非仁人君子之用心而能若是乎?余於今歲仲春,始來分守斯土,聞之適洽予懷;遂與護協鎮林君共贊成之。鳩工庀材,越兩月而告成。從此昭茲來許,厥祀克綿;而戴君惻隱之懷,不且與祠宇常存勿替耶?是為記。
續修西嶼塔廟記
西嶼塔燈始於乾隆四十三年,前郡伯蔣公元樞暨前廳謝維祺醵金建造,募僧住司燈火,為臺、廈商艘之標准,亦本地商漁船出入之瞻依;工程堅固,厥工甚鉅,舊碑刻內已詳言之。嗣因屢遭風災,塔前廟宇傾圯,照管乏人,以致玻璃損壞,塔燈興廢不時,有名無實。道光三年春,鏞商請前任協鎮、現任水師提憲陳元戎籌款,即就原基重修廟宇,中供天上聖母神位;募該地有家室妥實之人住持,復司燈火,每年照舊西嶼寄碇商船每船每次捐錢一百文、尖艚船每次捐錢五十文,以資住持供給。
近來商船稀少,所有前議公館租錢十二千文及媽宮商船、漁船捐費俱無所出,不敷住持一歲之用,且每月塔燈需油數十斤,全年需油數百斤,亦無經費。各董事課館錦豐等設簿勸捐,眾心踴躍。先後共集番鏹四百四十元,交媽祖宮董事十家輪流生息,妥為經理;並於西嶼就近契買園地三處,付住持耕種收租,藉資補助。每歲買油存貯,按月給住持領用;如有盈餘,積為將來修理塔廟及補購玻璃之用,以圖久遠。從此慧燈常明,安瀾穩渡,亦好善者之所樂為也。茲將樂輸姓名備泐諸石,以誌不朽。所有每年出入數項,另列印簿二本,一存署、一發董事,輪管備查。
建修龍神祠記
澎地僻處汪洋,宦途客艘及本地士農工賈往來海上,穩渡安瀾,悉賴龍神默佑。且此地風多雨少,尤藉神佑,常沛甘霖,用沾豐稔。自應立祠妥侑,以迓庥和。迺澎地向未設立專祠,惟神像先後寄奉水仙、天后二宮;亦無專祭。原以轄隸臺邑,郡城祀典修明,此地可無專設。第思官民居斯土者,滄海遙隔,春秋二祭缺如,祈禱亦無定所,於勤民而後致力於神之義猶有歉焉。
顧建祠必須地靈,方足以妥神明而邀嘉貺。查觀音亭向來禱雨輒應,地甚靈爽;東邊舊有箱屋四橺,近就傾圯,各董事林超等禱卜建修。惟重新拆造需費不貲,爰會同協鎮孫得發、署左右營遊府黃步青、林廷福倡捐,閤轄士耆商庶隨緣樂輸,共襄斯舉。用選董事林超等於道光丙戌年夏季興工,越四月而告成。從此廟貌維新,神居永奠;並詳請與風神廟春秋二仲各興祀典,以答鴻庥;庶幾安恬普濟,優渥頻施。人和而神降之福,其肇於斯乎?用將題捐暨董事備書於匾,以誌不朽。所有每歲收支各數,與風神廟共列印簿二本。一存署、一發房備查。
續修文石書院記
澎湖文石書院,自乾隆三十一年前廳胡勉亭創建,規模大備,嘉惠士林;至敬業樂群者,咸思念之。五十五年夏,風災,椽瓦損壞,前廳王慶奎捐貲補葺。嘉慶己未,前廳韓蜚聲捐貲重修,改建魁星樓於後,以後堂作講堂。乙亥,前廳澎謙就院後再建一進五間,專祀文昌帝君。每歲春秋二丁,廳官率士子用少牢之饗,致祭五賢夫子、文昌帝君、魁星神君。士子亦各分祭胡、韓二公及前廳有功德於澎者。
惟文昌帝君祀典應用太牢,尚無動項開銷,不足以昭誠敬。歲丙戌,餘詳請以小案山新升額外餉銀四兩七錢六分四釐,又籌撥番銀一百一十元,每年生息銀一十六元五角,為春秋二祭太牢之需;不足之數,由官捐辦。每年出入用數,列入印簿二本,一存署、一發房,〔以〕備稽考。祭日會同武營暨士子虔誠行禮;二丁日仍舊,同士子致祭焉。丁亥秋〔祭時〕,余與各士子巡閱院宇,椽瓦榱桷多損壞,魁星樓剝蝕更甚,幾就摧折。商諸協鎮孫得發、右營遊戎兼署左營遊戎江鶴,各捐廉倡修;合澎士庶,欣然樂助。是歲季冬鳩工,先修五賢祠及左右翼室。己丑春,改建魁星樓巽方,取文明之象。文昌祠牆垣就圯,亦經拆造,添蓋拜亭,以昭宏敞、壯觀瞻。是歲夏,余奉委署臺防卸事,接任者為丁霽亭司馬,勸修益力,均次第修理。督工者生員呂作屏、勸捐者生員王雲鵬等。經始於丁亥季冬,落成於庚寅仲冬。前後體制煥焉一新,且工程亦甚完固。
五賢祠兩旁排設考場棹凳,為每年歲、科兩試及每月課期之用。從此勤修肄業者,月有課、季有考,良師益友砥礪磨礲,所謂「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必深有私淑夫紫陽夫子之教,而無負胡公勉亭建立書院興賢育才之遺意者。至於文光燦爛、奎璧輝煌,諸生學立行成,科第蔚起,揚休和而資拜獻,又不僅一時盛事也。所有捐貲出力者,備書於石,以志不忘。是為記。
文石書院碑記
澎之形勝仍舊而氣象聿新者,蓋自胡公設立書院始。公諱建偉,號勉亭,粵東三水縣人。戊午、己未聯捷進士,出宰直隸無極縣,紀大功二次,轉福寧、福鼎縣。壬午科入閩闈,薦拔十郡名宿。繼宰閩縣,造就多英才,洵文學之權衡也。乾隆三十一年,授臺、澎分府。甫下車,即留心作人,觀風設教。諭諸紳士云:人藉地靈,地因人重。澎湖島連三十六,繡相錯也;石蘊五採文,奇攸種也。則是巨浸中之砥柱,為全閩之樞紐,將來其聖天子文教之名區乎?遂陳請列憲,就地考校,錄取送院,免諸童府、縣試兩番渡海之難。列憲嘉其雅意,如請。
公遂捐俸以倡,卜築於廳治右畔百武之近地。其地環山帶水,文峰錯落可觀。是歲九月經始,明年二月告成,匾其額曰「文石書院」,崇祀五夫子、春秋二祭;延名宿掌教,月給膏火。公餘之暇,時詣院與諸生童講學論文。季考月課,循循善誘,終如其初。經公指授者,頓開茅塞,果慶連茹。丙戌、丁亥科、歲兩試,入泮者六、備卷者四。從此而掇巍科、登顯仕,人文鵲起、甲第蟬聯,皆我公樂育之功也。今者榮擢屆期,澎人士能忍默然?爰敬陳始末,而壽諸貞珉,以誌不圬朽云。
乾隆三十四年(歲次己丑)仲秋吉旦,閤澎紳士同勒石。
澎湖瑞應、溥惠二泉記記名總兵吳世忠(漳州人)
澎,海湖浮島也。四面環海,無山泉;爨者必出汲,而井不多有;有亦斥鹵,民恆苦之。今春,大府檄余督輪船、練舟師,駐茲島;以臺防戒嚴,澎與臺犄角,防此即以防彼也。駐舟既集,士卒益眾,群日以乏泉告。予惟澎地奧衍,沙土壅合,泉脈既伏不可見,而正出旁出又苦無源;自藉非掘井,則泉不可得。且得不得,不可必;果得之,而為清與否,曾不能以逆料。然不能以是止而不舉,急商諸駐澎之鎮軍,韙余言。蓋其積慮已素,故能為膠艾之合如是也。
於是相地開鑿,就其署左、右濬井二。工甫半,檻泉沸溢,其味清且洌;益深之,日得水五百餘石。島之人咸與曰:茲地夙鮮有,此殆執事之精誠;抑亦國家之瑞應,而為吾澎之厚幸也。乃繚以短垣,甃以磚石;恐一時兵民爭汲,示與限制。防未撤則官私之為軍士用,撤則歸諸民與島中人公而永之。並署其左之泉曰瑞應、右之泉曰溥惠,且泐石以紀異焉。
是役也,工閱月告成。主其事者余,而襄其成者則鎮軍力也。鎮軍吳公,名奇勳也,廣東之合浦人。時丁丑年二月初十日。
提軍銜記名總鎮、輪船營務處管帶揚武兵船、兼辦督操事務吳世忠立並記。
澎海演武場記
古者蒐兵,必郊外馳騁走逐,利於空曠故也。今郡國州邑近郭所在,輒拓地為教場,以歲時習射講武猶存古制;非典禮不可廢,而制度不可易歟?然而紆直高下異致也,夷險舒隘異宜也;在職其事者,相度形勢,因時變通,期於盡利可耳。丁丑春,大府檄諸輪舟駐澎防海,命予督操舟師。澎之轄管舊有教場,近市而狹;近市則兵民錯雜而觀瞻不肅,狹則馳驟不如意而講習不精。國家承平日久,蒐閱久視為具文。曩之守茲土者,猶不欲變成局以縻公帑,且瓜期將瞬,代則將委而去之;縱明知無便,亦且因循旦夕,未遑為疆圉、為久長計。此天下之通病,不獨一澎已也。
予始蒞止,見閱武非其所也,乃舍舊圖,新擇臨海曠地。於蕪者闢之、窒者通之、險者夷之、虛者實之,展拓曠地,可馳驟、可走逐,而又遠於囂塵,無所凌犯;而後得日專訓練。並於海壖沮濕處,砌石為道,俾舟師利出入。凡予所以汲汲為此者,猶豈第為一時操習近便計哉?猶豈第為一澎宏展規模已哉?雖然,輪船之設,為東南衛封圻也。今雖海宇升平,無煩過慮;而武備要不容以一日弛。矧澎島孤懸海中,為東洋出入門戶,與全臺聲勢相防海阨要之區(?),則訓練又不可不素,防守又不可不嚴。余識淺才疏,謬膺重任,教場之地設,誠有不可以已者。計自正月二十五日興工,三月初十日蕆事。方圍地面直長六十丈,橫長十六丈,舟師訓練,咸以為方便云。
新建武廟碑梁純夫
天下無有不靈之神,而獨有不靈之廟;非廟之不靈也,地有以使之也。故廟得地則神著其靈,有斷然。澎湖自國初隸入版圖,設官以守,凡崇入祀典之神,皆擇地建廟,以為民庇;而有司有特祭之(?)。如觀音、天后、北極、城隍諸神皆素著靈異,嘖嘖人口;惟於武廟,獨無所聞焉。說者皆謂:廟之建也,殆未得其地云。廟向建於校場演武廳之右,規模宏敞,棟宇壯麗;官斯土者,曾一再修之。都人士以其凡水旱疾疫,有禱焉而莫之應也,遂香火闕然,廟貌日就剝落。軍門吳公奇勳者,守茲土將十稔,地方營伍整頓一新;凡衛署、兵房、塘汛、較場、箭道均設法修葺,使辦公講武各有其所。又捐廉建籌海堂於署西;復條陳大府,請款於新城、金龜頭等處請築砲臺。百廢俱舉,卓然為海外雄封。節年以來,鯨鯢不波、歲豐民樂、閭閻富厚,興作因時;都人士重修文石書院及觀音亭、北極殿諸起,吳公皆厚捐清俸以為都人士倡。蓋欲振文風而錫民福也。
武廟為戎行所特重,吳公不忍其頹廢傾圮,決意有以新之,商諸攝通守事唐公世永。唐公曰:立廟以為民,宜順民志。今以斯廟之有禱焉而莫之應也,故無有建議修葺之者。與其仍舊而徒費巨資,孰若改遷而俯順民志!此間紅木埕之舊址素稱吉壤,民於其地屬於官,無敢覬覦之者卜宅;盍以武廟遷建於斯,未始非為民祈福之一道也。吳公以為然。命堪輿家相之,僉曰吉;商之官若紳暨軍民商賈,罔不稱善。於是發簿勸助,皆踴躍樂輸。計集資千有餘金,其不足者,悉問吳公繼之;而命千總吳宗泮、外委張豪霖、武生高其華踵其役。鳩工庀材,經始於光緒元年乙亥七月,落成於光緒二年丙子六月。計費白金一千六百二十兩有奇。
是役也,倡其議者軍門合浦吳公,贊成其者司馬秀水唐公、署右營都閫蘇公振升、右營都閫蘇公桂森、紳士孝廉鄭步蟾也。抑有奇者,方定議改遷之始,吳公欲得巨木以為神像;澎湖向不產木,無可得,思購之於內地而未得其當。海中忽湧出一株,大可數圍,長可數丈;今廟中諸神像,悉以是木成之。聞者皆同聲稱異。意者廟已得地,故特著其靈歟?他日神靈赫濯,凡水旱、疾疫而有禱皆應,大為一方之庇者,抑又可預決矣。是為記。
登瀛樓落成記施槃
書院之東有樓焉,橫亙十數武,回欄一匝;樓上祀大魁夫子。高二丈有奇,巍峨聳峙,煥然一新,可以窮三十六島之嵯岈,聽三萬里巨濤之淜湃,為西瀛一大壯觀,洵足為士人登瀛之兆焉。斯樓之重修也,始於癸酉季冬,迄於甲戌仲夏。倡首者吾友鄭桂樵司馬,勷其事則高袞夫武庠、林荊山太學也。夫世之列為士林者多矣,往往於明倫講學之區棄若弁髦,故有房序傾頹、宮牆剝落、殘碑斷碣沈沒於荒煙蔓草中,無有過而問者。二君坐未列談經之席,身不登問字之車,獨能勷茲義舉,有功斯文,士林中所不可多得,況得之商賈中乎?如吾友者,固澎湖知名士,樹先正之典型、作中流之砥柱,更有為乎其大者;是區區者,烏足道其顛末哉?今春余來澎主講席,二君屬余言。余不文,弗獲辭,爰掇數語以嘉其志,並以勵世之樂善好施者。
乙亥秋八月上澣。
重修文石書院落成記山長林豪
余於己巳、庚午間,主講文石書院。其地在文澳廳治之右,內凡三進:前祀程、朱五子,後奉文昌帝君,中為講堂,左右耳舍十餘間。庭除寬敞,規模宏峻,惟年久多傾圮者。光緒建元,諸生蔡君玉成總董院事,偕別駕黃君步梯、職員蔡君榮賢等鳩貲重建。以後殿規制稍狹,議拓而廣之,並添建旁舍;餘亦次第修建。時蔡君邀同黃別駕暨哲嗣濟時在院督修,凡十閱月告成。計縻費三千緡有奇。去歲余復主講席,至則棟宇重新,生徒負笈從學者,踵相接也。按月課以文藝,莫不激昂青雲,相觀而善。意者文風士習蒸蒸日上,其在斯乎。
余維澎之有書院,自前憲三水胡公始也。其時臺地並入版圖,習漸俗靡;而澎湖徒以地瘠民樸,猶有唐魏遺風,經良有司教化栽培,皆知向學。而蔡君廷蘭崛起海隅,遂首掇甲科,以文學知名於世。今則士食舊德,農服先疇;雖窮鄉僻壤,亦復里塾相望,蓋儒治之澤遠矣。余既喜蔡、黃諸君修舉廢墜,以為教育之先資也;尤願登斯堂者,相與下帷卒業,文行兼修,以承先而啟後也。既落成,因綜其顛末而為之記。
重修城隍廟碑記程邦基
乙酉秋,基蒞任籌善後。城隍為祀典正神,四民祈福;廟毀於兵。商之諸紳,以閤澎十三澳公捐錢二千貫有奇。十月既望興工,重塑像、增前楹、製廟器;餘資建照牆外,市屋一所,取賃充廟費。舉紳輪值。丙戌春落成,具詳奏請封號、頒匾額,以答神庥。廟西觀音亭為砲圮,並建之。董事舉人郭鶚翔、生員黃濟時、徐癸山、蔡玉成、許晉纓、許廷芳。所需工料、各澳捐戶,別榜廟堂,以示不朽。是為記。
澎湖重設義倉記通判潘文鳳
澎地土瘠,不宜於榖,農民多種雜糧為生。又苦大風,甚則海水刮起空中,散成鹹雨,種物沾染即死,年遂不登。壬辰秋余蒞是邦,甫七日即遇此厄;今年八、九月,復兩遇之。目擊心傷,屢籌備荒之策。查道光初,蔣別駕鏞原設有義倉一所,以立法未善廢。思復其舊,奈殷戶甚少,不易圖成,是以有志未逮。
適朱太守上泮因公來澎,知事宜急務;旋省時,代達下忱,力請臺灣撥款,藩二憲(?)撥款勷成。余遂捐廉為倡,率同紳董黃濟時、蔡玉成、薛元英、許佔魁、徐癸山、許棼、鄭祖年、黃學周勸捐,得銀一千三百四十兩零。又幸王鎮軍捐廉,創修新舊倉廒一所,並勸官弁兵勇捐得銀九百二十四兩。於是定章程、命採辦、稽出入、則選賑及嚴典守,則置倉丁。綱舉目張。用將樂捐姓名、銀兩泐石以志不朽。雖然,人之不朽,視乎石;倉之不朽,仍視乎人。古人云:開創難,守成亦不易。倘非有以善其後,則後之視今,焉知不如今之視昔?所願將來官斯土者力為維持,董事諸君妥為經理,俾得日積月累,愈久愈見擴充,則余之厚幸焉。是為記。
光緒十九年(歲次癸巳)仲冬月榖旦。
·引
募創澎湖書院疏引胡建偉(三水人)
原夫書院之設,所以輔膠庠之教之所不逮也。我國家加意作人、振興士類,於學校之外,凡省會建置書院,發帑金以資膏火。法良意美。士生於今,抑何幸哉!因而府、廳、州縣與夫通都巨鎮、薄海遐陬,靡不踵事而興,以為士人敬業樂群之所;藝林精舍,遂遍寓內焉。澎湖學隸臺郡,遠阻大洋,風聲逖聽,人無奮志,地鮮良師,實膠庠之教所不逮也。百年以來,風氣未開,守土者豈能辭其責耶?
余下車伊始,即進諸生而校閱之,間多秀杰;但識解梏於見聞未能遠到耳。繼而月有課、季有考,公餘之暇,與之講求讀書之法、舉業之式。甫經數月,漸有成就。惟是僕僕往來,奔走道路,而無遊息居學之安,余甚憫之!爰與都人士謀所以創興書院之意。眾志僉俞,欣然報可,隨稟明臺灣學政張憲,並達知郡守奉公,均以為地方應辦之事,深加獎勸。嗟乎!道待人行,義因時起;天將霖雨,山川出雲,豈偶然哉!謹捐俸廉百金,以為諸君倡。
念我澎夙稱好義,衿耆士庶與夫客寓斯士者,其各踴躍以倡,樂捐以勷斯舉,俾翬飛鳥革,以翼我士女。凡歲中修脯之需、膏火之費,均有賴焉,則甚幸也。昔文翁守蜀、昌黎刺潮,皆以興學為先,懃懃懇懇而不能以自已者,何也?記曰:『能為師而後能為長』。使詩書之道廢、禮樂之教荒,而欲人人親其親、長其長,野有敦睦之行、庭無雀鼠之訟,豈可得哉?余雖學植疏淺,不足以振起人文、儀型多士;而於化民成俗之道,則斷斷於是為當務之急也。是為序。
重修關帝廟引
余蒞澎之三日,循例謁神,恭詣武廟,見其棟宇傾頹,中心惻然!夫修舉廢墜者,守土之責也,余亦何辭?但此意蓄而未伸。傳曰:『先勤民,而後致力於神』,將與地方事宜次第舉行耳。及晤總戎林公、戴公,已先得我心,諄切具陳厥舉,囑余權輿肇始,各捐俸廉以倡。
嗟乎!事以義舉,而四方響應者,其心同也。矧關聖之德,播在人間,普天率土以至海隅日出處、庸夫庸婦,罔不尊親焉,非心同乎?是役也,眾志僉俞;凡我屬兵、民衿士以及四方商賈,遊歷斯土,隨願勸輸,以勷厥工。庶廟貌重新,言言翼翼,以福我澎疆者,寧有既耶!是為引。
勸捐修義塚小引劉伯珠
昔周西伯掩胔路曲,後世稱仁;漢曹褒埋骼山阿,於今頌德。澎海湖涯斥鹵,土薄沙浮,凡客歿此邦、旅櫬未能歸垤者及澎人貧而絕嗣難營窀穸者,多草草淺殯於大海之濱。岡阜既屬平衍,潮汐又復衝齧;荒原日落,眠塚上之狐狸;吉岸風淒,聚蟠間之蠅蚋。觸景興念,極目傷懷!
琛等從善有心,赴義無力;詠陸士衡哀亡之賦,徒教淚灑平蕪;讀庾蘭成感逝之文,不覺□深宿草。知眾擎之易舉,爰撰詞以勸捐。腋集裘成,土移邱積,所冀宰官善士,慨然解囊!每當佳節良辰,埋殖築塚;從此荔衣羅帶遊魂,皆匿影銷聲。依然麥飯棠梨,靈魄定啣環結草。非同托缽,勿吝傾筐。條議章程,悉具於左。是為引。
·跋
嘉蔭亭跋胡格
太傅題詩之路,柳暗花明;右軍高會之亭,茂林修竹。凡茲喬柯飛棟,敢求海島殊方?第由文澳以達媽宮,每多躑躅;衝寒風而冒烈日,未免趑趄。雖蔭樾之樹難栽,而堅緻之亭易設。爰捐清奉,不日落成。庶幾扶杖婆娑,聊舒倦足;擔簦來往,藉息勞肩。坐看碧水淪漪,潮無聲而不怒;遙望遠山蒼翠,夕有照以皆紅。後之同心,幸為留意。
籌海堂跋(代)梁純夫
昔李文饒作樓於劍南,而以籌邊名,蓋紀實也。僕才識蹇陋,何敢妄希?惟二十年來,浪楫風帆,馳驅戎事,海防之略,竊有志焉。守澎八載,差幸鯨鯢不波,公暇得與幕中諸君子及僚友屬輩論史談兵,並講求海上戰略,胸次為之豁然。惜衙齋日就傾圮,不堪容膝,爰捐俸葺而新之;並建堂於西偏,以為敘會棲息之所。堂成,匠氏以名請。僕思地為海疆要害,自以「籌海」為先,因名之。非敢媲美於古人,亦不敢自外於古人也。願登斯堂者,勿以其迂而笑之可也。
光緒元年(歲次乙亥)季冬榖旦。
·賦
觀海賦周于仁
讀書而周知萬匯,窮居而備悉九寰;祇能心識乎名物,尚未目及夫班班。予也生長西蜀,求志槃阿;造車結網,閉戶〔為多〕。間有所適,千里還軻;名山大川,閱歷幾何?迨竊賢書,長綏斯握。曆雲山之巑岏,辨涇渭之清濁。睹流沙之黃河,盼插天之華岳。驚寒風之裂肌,訝堅冰之須斫。由秦晉而達神京,益仰宸居之雲倬。苟株守乎窮鄉,終奇觀之罔覺。憶余春秋五十有五,謁選屆期,再治我輔。熟路兮輕車,越山兮度浦;經秦岱之旁,率濟水之滸。由淮入吳,天塹雄圖;擊楫瓜步,載酒西湖。仙湖峻極,閩浙機樞;雖人物之不異,卻言語之大殊。浦城登舟,尤溪入陸。石吼兮灘高,山連兮嶺復。崎嶇歷盡,乃至桃源。銅符初綰,事劇且煩。復承簡命,調我鏞州。路當衝要,刑政須修。人豪地勝,有暇亦遊。望龜山兮仰止,搜玉華兮窮幽。謂縱觀之已極,寧餘望而他求?甫越期年,胡又量遷?
澎湖重地,海島孤懸;捧檄遄征,再歷興、泉;歷廈門暫憩,詹吉登船。淼淼大洋,從茲挒舵。非山而浪擁千峰,非花而波開萬朵;不雨而風激如霖,搖星而眼迸似火。時起霧而騰類,間堆垠而列垛。正子午於星經,防風騷之相左。中有二溝,尤稱奇特。紅溝兮如丹,黑溝似墨。形稍窳而不平,勢橫流而若仄。傍綠水之清泓,亙萬古而不忒。溯既往而旋來,日應時而合刻。窮睇盻於汪洋,覺疇昔之言海,不啻乎管窺而蠡測。烱烱然合五十載之睹記傳聞,不覺於斯而有得。
嗟嗟!觀屬於目,理通於心。量可有容兮,吾觀其大;虛乃能受兮,吾觀其深。觀豈徒然哉?擴所觀以服政兮,又何難當明聖之世,而堯舜乎斯民?獨鄙人識暗而才疏兮,愧有志而未能。
文石賦(有序)
澎湖產文石,在外塹山麓,掘地劈石得之。外其丑惡,經磨礱而文出。其文與質,不一其色;淡而不濃,淺而不豔。其形大小不論,欹陷斜稜,尖突異狀,絕無方圓平直者。其直低昂不一,佳者倍之。為念珠,重而涼,不宜於冬。餘亦堪為案頭玩具云。考文石之托始兮,韞於璞而深藏。迨畸人之穿鑿兮,乃由闇而之章。色清淡而不豔兮,形多稜而少方。不可點而成金兮,不可飧而為糧;不可為圖而作篆兮,不可為器而薦香;不可入藥而供丹灶兮,不可作硯而伴文房。胡爭取之若鶩兮,致厥值之常昂?購之無謂兮,棄之何傷?石若艴然而自鳴曰:君不吾取,吾為君宣。吾聞君子不責人以全美,不沒人之微賢。矧吾粹品,出自天然。質瑩瑩而不駁,性硜硜而常堅。不追琢而自麗,不粉飾而成鮮。含雲帶霧,染黛浮煙。依海島而儲秀,歷寒暑而永年。匪自炫以求售,偏競羨而投錢。不雜珍奇於五都之市,幾供玩悅於七寶之前。士逢知己而自貴,物經賞識而益姘。君不吾取,吾無憾焉。余聞其言,嘆異者久之;乃恍然曰:非石之貴,惟文為貴。文不雷同,故其色各出;文不柔靡,故其質常貞;文不好異而矜奇,故淺淡而不可厭;文不悅人而逢世,故平常而不可輕。惟其如是,是以取之。嗚呼!一石之微,尚以文見重於海隅;況士君子斯文自任,懷瑾握瑜!選圭璋兮黜砆,探英奇於崑崙之顛;識卞璞於荊山之區,視茲石又當何如也?
·祭文
攻克澎湖致祭后土文施琅
聖代隆興,皇圖恢廓,海澨山陬,率土經略。蕞茲澎島,鯨氛是托,恃險負嵎,相傳濟惡;四十餘載,億兆斯虐。戶口零丁,鄉村寂寞。云胡天厭,喪敗莫度。渠魁盡殲,兔脫膽落。地土人民,今已非昨。朝廷版藉,山川丘壑;以佃以漁,以耕以獲。惟神之靈,闢疆彌擴。永賴奠安,黔庶熙若。齋心致虔,清醑一酌。謹告。
康熙二十二年七月。
祭澎湖陣亡將士文施琅
嗚呼!人孰無死?得所流芳,丹青汗簡,白骨猶香。鴟夷、馬革,不愧昂藏;泰山、鴻毛,懸絕堪量。嗟諸軍士!于莫輝鋩;矢志奏膚,委身是償。姓名大書,蓬掛高檣。逆孽惴懾,螳臂車當。艦艘縱擊,砲矢飛蝗;迷昧煙■〈熖,旧代臼〉,地黑天黃;死生此決,勳譽斯揚。共奮不顧,各逞其強。鯨鯢嚼鐵,烏號孔張;斬將焚舟,敵勢倉惶;披靡敗遁,魁渠滅亡。無何祝融,奄忽殞傷。非不能戰,鋒鏑所創。嗟諸將士!填膺縈腸,桓赳方壯,時命靡常;或分南北,或同梓桑。某忝統率,悼痛難忘。嗚呼!孰無妻兒在室,亦有椿萱在堂。念爾捐軀滄海,漂泊落荒。英魂渺渺,皓魄茫茫;遺骸無歸,猶晨夕倚閭之是望。嗚呼痛哉!為爾涕泗而汪汪。惟逆既竄,巢穴必戕;旌旗一麾,誰復頡頏?馳捷帝闕,備敘疏章;身歿名顯,寵錫後昌。爾諸士卒,優卹咸慶,魂兮安妥,各歸故鄉。蕩平凱奏,超度建場。臨流哭奠,釃酒盈觴。靈其有知,庶幾來嘗。尚饗!
康熙二十二年七月。
●澎湖廳志卷十四
藝文(下)
詩著述書目
詩
著述書目
·詩
題澎湖嶼唐時人施肩吾
腥臊海邊多鬼市,島夷居處無鄉里。黑皮年少學採珠,手把生犀照鹹水。
按「紀略」以此詩置於卷末,今為更正。
視師中左明大中丞南居益(關中人)
嵺廓閩天際,縱橫島嶼微。長風吹浪立,片雨挾潮飛。半夜防維楫,中流謹袽衣。聽雞頻起舞,萬里待揚威。
一區精衛土,孤戍海南邊;潮湧三軍氣,雲蒸萬灶煙。有山堪砥柱,無地足屯田。貔虎聊防汛,蛟龍隱藉眠。
按居益時方調集水軍進攻澎湖賊巢,此二詩即紀其事。古人詠吟,可藉以參稽時事者,此類是也。
殉節篇,為烈婦洪和作明大司馬盧若騰(金門人)
妾為君家數月婦,君輕別妾出門走,從軍遠涉大海東,向妾叮嚀代將母。驚聞海東水土惡,征人疾疫十而九;猶望遙傳事未真,豈意君訃播人口!滔滔白浪拍天浮,誰為負骨歸邱首?君骨不歸君衣存,攬衣招魂君知否?死怨君骨不同埋,死願君夜共相守。骨可灰兮怨不灰,衣可朽兮願不朽。妾怨妾願只如此,節烈聲名妾何有!
按鄭氏進取臺、澎,沿海民多從之。此詩所云『從軍遠涉大海東』,即詠其事。錄之以資參考。
澎湖
海上三山未渺茫,竹灣花嶼鬱蒼蒼。白沙、赤嵌紅毛地,綠葦黃魚紫蟹莊。仰首但瞻天咫尺,稱名合在水中央。古今多少滄桑劫,留得殘雲照夕陽。
六六沙灣小似舟,須彌大界一萍浮;收羅日月狂瀾里,零落雲山古渡頭。春水漲時村散網,曉星明處客停舟。蓬瀛不信人間路,猶認仙源是夢遊。
澎湖文石歌
茫茫元氣虛空鼓,長波汗漫蛟鼉舞;忽然蓬萊失左股,幻結澎湖擁仙府。秀靈磅礡孕扶輿,滄桑閱歷成今古;遂有寶氣磨青蒼,知是奎星墮沙渚。雷電追取敕神丁,冰霜琱鎪運鬼斧。合則成璧分如珪,圓成應規方就矩。蘚斑隱躍漬璘璘,螺文屈曲旋楚楚。或如端溪鴝鵒眼,或如炎州翡翠羽,蒼然古色露精堅,秀絕清姿工媚嫵。几案有時煙雲供,光怪猶作蛟龍吐。底用珊瑚採鐵網,那復夜光誇懸圃!我來海外搜奇材,誰料眼中盡塵土!塵土塵土何足數,此石莫共匣劍處。惟恐神物不自主,夜半飛騰作風雨。
金雞曉霞
立石金雞唱曉聲,曙光紅泛早潮平;暖蒸春髓浮元氣,小結仙壺幻赤城。捧日天真瞻咫尺,應時海亦象文明。晴霞五色濤千丈,穩載長更十二程。
詠偽鄭遺事陳昂(侯官人)
昔年亡將濟時才(成功舉兵時,施襄壯年最少,號知兵,尋因釁懼,逃亡),仰仗威靈涉險來。地轉海鹹生淡水(澎水故多鹹,及我師雲集,隨地掘井,水泉出皆淡),天回風颶起奔雷(六月中常有颶風。是日將戰,有風從西北來,士皆股栗;公乃大呼祈禱,須臾雷震,遂轉南颷);官軍血戰滄波沸,逆虜魂銷劫火灰(燒偽艦二百餘艘)。澳嶼全收三十六,受降澎島戟門開。
西嶼落霞(臺郡八景之一)臺澎道余文儀(諸暨人)
西嶼丹霞可樂饑,海波摩蕩日崦嵫;軒軒顧影誰能舉?冉冉登臺或有期。十色五光勞彷彿,宋車魯馬更離奇。分明一幅鵝溪絹,界畫雲煙李伯時。
前題朱仕玠(建寧人)
西嶼餘暉炫晚晴,裁成萬疊綺霞明;依稀絳闕排雲出,彷彿金仙抗手迎。謝守妍詞無限好,陳王麗句若為情。朅來絕海高秋迴,自有遙天一段青。
前題臺澎道莊年(衡陽人)
殘照無多日漸沈,建標散綺滿高岑;不隨孤鶩飛江滸,偏逐歸鴉落樹林。賽過垂虹幾條錦,掩將新月一鉤金。欲餐自揣慚中散(選詩:中散不偶世,本是餐霞人),鞅掌風塵俗滿襟。
前題臺灣道高拱乾(陝西人)
孤嶼澎湖近,晴霞返照時;秋高移絳樹,海晏捲朱旗。孫楚城頭賦,劉郎江上詩;淋漓五彩筆,直欲補天虧。
澎湖臺郡丞齊體物(奉天人)
海外遙聞一島孤,好風經宿到澎湖;蟶含玉舌名西子,蚌吸冰輪養綠珠。蕩漾金波浮玳瑁,連環鐵網出珊瑚。登臨試問滄桑客,猶有田橫義士無?
乙酉三月十七夜,渡海遇颶,天曉覓澎湖不得,回西北帆,屢瀕於危,作歌
以紀其事臺防同知孫元衡(桐城人)
羲和鞭日日已西,金門理楫烏雀棲;滿張風帆夜濟海,天吳鎮靜無纖翳。東方蟾蜍照顏色,高低萬頃黃琉璃。飛廉倏來海若怒,■〈禿貴〉飈鼓銳喧鯨鯢。南箕簸揚北斗亂,馬銜罔象隨蛟犀。暴駭鏗訇兩耳裂,金甲格鬥交鼓鼙。倒懸不解雲動席,宛有異物來訶詆。伏艎僮僕嘔欲死,膽汁瀝盡攣腰臍。長夜漫漫半人鬼,舵樓一唱疑天雞。阿班眩睫痿筋力,出海環珓頻難稽。不見澎湖見飛鳥,飛鳥已沒山轉迷。旁羅子午晷度錯,陷身異域同酸嘶。況聞此嶕山似鐵,誤爾觸之為粉齏(澎湖山南有北嶕,下為鐵板沙)。回帆北向豈得已,失所猶作中原泥。浪鋒舂漢鷁首立,下漩渦臼高桅低。怒濤內濺頂踵濕,悔不脫觳為鳧鷖。此事但蒙神鬼力,窅然大地真浮稊。翠華南幸公卿集,從臣舊職咸金閨。掛冠神武蹤已邁,願乞骸骨還山谿;讀書有兒織有妻,春深煙雨把鋤犁。
抵澎湖澳
孤島如梯一葦航,情懷跋扈興相羊。身隨雲鳥投清墈(洋少淺,曰清水墈),夜鼓天風過黑洋。翠蟹、胎魚堪入饌(海蟹翠色,沙魚胎生),竹灣、花嶼(俱澎湖山名)有飛觴。此間未是埋憂地,貫月浮查正渺茫。
黑水溝
氣勢不容陳茂罵,奔騰難著謝安吟。十洲遍歷橫洋險,百榖同歸弱水沈。黔浪隱檣天在臼,神光湧櫂日當心。方知渾沌無終極,不省人間變古今。
颶風歌
九瀛怪事生微茫,瘴母含胎颶母長。虹篷出水勢傾墮(斷虹飲水,稱為破篷,主風),雲車翼日爭回翅(雲如車輪,主風)。須彌山下風輪張,獰悍熛怒天為盲;塕然於扶桑之木末,吞吐夫天池之巨洋。訇哮■〈欺〉蕩鼓神力,不崇朝而周回於裸人之絕國、黑齒之窮鄉。■〈風劦〉■〈風孛〉■〈風夫〉■〈風夬〉無不有,一一堁堀塵飛揚。究如神兵交萬馬,崩若秦家天地瓦。颴飍起中央,沙礫盡飄灑。鰲身贔屭拄坤軸,羲轂軒軒欲回輠。怒鯨張齒鵬奮飛,涸鱗陸死鹽田肥。嗟哉!元龜入觳避武威,伏蟲盡蹂蹸,植物將誰依,東門大鳥何時歸?我聞山頂磐石墜海水,夔鼓轟騰五百里。戰舸連檣吹上山,乖龍罔象迫遷徙,萬人牽之返於沚。嗚呼!海田幻化良如此。又有麒麟之颶火為妖,■〈風屯〉■〈風屯〉爚爚如焚燒。黃髮遺民一再見,闔門堅壁逃蒸熇。青青者黃黃者黑,死海破塊山枯焦。飛廉狂癡肆其虐,祝融表里夫誰要?帝天不下聽,仰首空雲霄;舉筆用紀其事為長謠。昨者估客歸,為言落漈事(入溜為落漈)。遭此四面風,淜滂無由避。連山波合遠埋空,湧嶂劃開驚裂地。木龍冥鬱呌幽泉(海船下用直木稱為木龍,神實棲之。忽戍聲,財云木龍叫,主凶),桅不勝帆柁出位。閃閃異物來告凶,鬼蝶千群下窺伺。赤蛇逆浪掉兩頭,白鳥掠人鼓雙翅。天妃神杖椎老蛟,攘臂登檣叱魔祟(名媽祖棍,可驅水怪)。事急矣!划水求仙,披發執箸虛搖船。牛馬其身蹄其手,口銜珠勒加鞍韉。雷霆一震黃麻宣,金雞放赦天所憐。扶欹盡仗六丁力,中原一髮投蒼煙。芒刺在背鉗在口,自量歸渡霜盈顛。為舉一杯酹南斗,胡為乎職司喉舌而箕張其口?聖人御極不鳴條,噫此厲氣焉能久!雄兮雌兮理則均,強為區別楚人狃。花信何妨廿有四,扶搖不礙萬盈九。動物神功齊雨暘,南風薰兮慍何有?願箕察所好,剛柔用其中。戢威自艾安爾宮,三年不波,萬國來同。吾將查乘貫月,歷四荒八極、徜徉而東。
過澎湖嶼巡臺御史景考祥(伋縣)
渺矣澎湖嶼,海中天一涯。島開還四面,民聚約千家。風剝山無樹,潮侵石有花。捕魚生計足,不解植桑麻。
二十六日晚泊澎湖巡臺御史范咸(仁和)
計程問澎湖,取道疑已遠。沿回逾七更,花嶼杳難辨。金烏已西落,風微柁欲轉;黑溝驚狂瀾,橫洋畏屯蹇。傳聞弱水近,東去不復返(桐城孫元衡「赤嵌集」:臺與廈藏岸七百里,號橫洋,中有黑水溝,色如墨,曰黑洋,險冠諸海。或言順流而東則為弱水,自東浮去之舟,無一生還者)。豈必飽魚腹?竊自輕軒冕。藤緪數百尺,用試水深淺(大洋中欲下碇,用鉛鎚試水,椶藤三緪,約長六、七十丈)。俄見白鳥飛,色喜定殘喘(「臺海使槎錄」云:近島嶼,則先見白鳥飛翔)。澳島三十六,卷石非絕巘。潮勢覺已平,欠伸求息偃。收篷且寄泊,努力進餐飯。
泊澎湖
大嶝門外渡橫洋,群峰滅影流湯湯。天水相交上下碧,中間一葉凌波揚。少焉紅溝映霞赩,倏忽黑蛟翻怒墨;陸離班駁異彩騰,繪畫乾坤須五色。針盤遠指天南交,蒼茫四矚心悁勞。直上桅尖索西嶼,亞班趫捷如飛猱。澎湖環島三十六,歷歷人煙出漁屋。未須滄海成桑田,結網臨淵食粗足。我來收泊媽宮灣,舳艫此立凝邱山。三夜驚濤舂客枕,夢魂跌宕雷霆間。是時望雨憂如渴,極目園疇斷餘嶭。北風可但濟行船,喚起癡龍驅旱魃。
海中望向
浩瀚乾坤不見山,水晶圓域覽迴環;憑誰探取貓、花嶼,桅末飛騰兩亞班。
孫武水索題渡海圖,鹿鹿久未報;適將有臺灣之行,即書以贈行
大學士朱珪(大興)
天樞欹貫水轉空,神州一撮稗海東;踏土食火吸海馬,不慣高浪連天舂。君家苕霅弄清泚,伯仲自此衡與龍。奇書已搜洞庭穴,椽筆欲賦馮夷宮。崇明小嶼昔放棹,叱吒蛟蜃鞭鴻蒙。一朝渡嶺到甌、粵,九夏吟苦來商風。蓬萊金闕在何所,嗟君豈復長困窮?天閶凌競不可羾,掉頭徑去登雞籠。廈門、鹿耳屹雙塹,六十四島澎湖中。颿開照空神火碧,夜半燒海扶桑紅。此行壯哉足記覽,莫放險語驚龍公。遲君歸裝更千帙,滿綴明月光膧朧。
渡海達鹿耳門,寄朱石君先生,即次贈行原韻孫霖
斷鯨飲海海水空,亞班針指層洋東;踏歌陸離詫光怪,逼耳灚灂洪濤舂。雙溝騰沸劃紅黑,三山隱現浮蛟龍。鐵網乞取珊瑚樹,星光直射牛女宮。平生奇絕不易得,況有新詩開愚蒙。小別黯然客臘尾,癡顏大笑來春風。壯懷破浪奔萬里,乘槎豈復疑路窮?古今滄桑本變幻,短翮勢欲超樊籠。神仙若無倏若有,會須身入蓬壺中。佛閣明燈不知夜,金雞一聲初陽紅。揚颿三十六島過,精靈呵護煩天公。蕩纓紆回判沙線,鹿耳煙影添朦朧。
文石書院偶成文石掌教歲貢生黃瑞玉(彰化)
一來澎島掉孤舟,文石書齋院宇稠。遠上沙堤隨地拱,門前翠岫隔山浮。夜燈紅處書聲朗,春水綠時詩景幽。自笑才疏無善狀,忝居此席不勝羞!
恭紀御賜「平章臺逆」匾額於澎湖天后宮
貞靈默運顯鷹揚,靖鎮南邦躋壽康。不盡石泉流化雨,無邊雲艦下慈帆。王師一旅誅鯨赫,天語三章紀績香。舊澤新恩盈蔀屋,青青楊柳帶春光。
泊澎湖西嶼舉人陳輝(臺灣)
海中青嶼外,一片帶春煙;水上浮奇石,天涯泛小船。波回芳草渡,村在白沙邊。客棹經過處,懷人意惘然。
澎湖留別澎湖廳周于仁(安岳)
勞勞俗吏兩經遷,纔到澎湖便是仙。盜息何須鳴竹柝,民良無處試蒲鞭。三年臥治身多病,一葦輕航意轉牽。更念和衷同事者,從茲遠別益潸然。
澎湖舉人張五典(涇陽)
三十六島知何似,數點煙矼數尺磯;出海來佔風信好,時時白鳥傍人飛。
澳口新晴日未斜,拍天碧水浸紅霞;撥船三板乘風軟,礁嶼東西揀石花。
文石書院詩(並序)
澎島無學宮,別駕胡勉亭先生出俸錢構講院,公餘輒課諸生,官府山長兼之矣。詩以紀之。
寸莛由來許叩鐘,植林開磵謝長供。千間廣庇勞工部,六百還捐自曼容。何翅經師推北海,應從天下說中庸。移情我亦隨煙棹,悟得琴心在眾峰。
與文石諸生
海邊無事偶相過,遞引深杯且和歌。風雨閉門黎進士,記從笠底識東坡。
西嶼落霞臺灣道覺羅四明(正藍旗)
水映行雲吐碧,山銜晚照描紅;搘笻更遲月上,傾倒金樽不空。
渡海紀行澎湖廳胡建偉(三水)
時維二月中和節,天氣清明浪澄徹;鷺門待濟匝月餘,一朝理楫心怡悅。鳴鑼擊鼓舟師迎,拔椗許許歡同聲。孤桅整繚候風信,四面飄飄揚旗旌。港繞山回指大嶝,兩峰對峙如門徑;絮絮鐘磬出雲端,共言此地頗幽勝。探奇未暇蠟屐登,訂遊約爽虎溪僧(虎溪僧曾約余舟過,遊大嶝山)。好山看遍且觀海,眼界開豁心神凝。停橈忽向寮羅(地名)捭,呀呷無風亦■〈欺〉灑;更兼海氣湧臊腥,重暈頭眩輕也備。守風七日藉風便,倏忽千里茫無邊。島嶼青青四山失,只見上天下水相膠連。渾淪囊括地軸逸,洗濯星辰浴日月;有如混沌未分之兩儀,朔南何方東西暱。餘皇巨艦輕於毛,一葉泛泛隨波濤。後船瞥見前船底,彷彿露出鯤魚尻。形形色色見未見,灼灼爍爍閃流電。似燹非燹磷非磷,云乃鹹氣浮光夜炫煽。認副駕(渡洋官船為正駕,餘船為副駕),招鄰舟,火號高燒明星流。天雞未鳴天已白,茫茫飛渡黑水溝(海中有黑水如溝)。黑水之溝黑逾墨,蛟鯨宮闕龍伯國。任爾銅船鐵梢公,每每過之生喘息。我曾泛歷江與湖,自謂大觀難為徒。睹此爽然翻自失,川停瀆渚等盃盂。浩浩落落有如此,一腔豪氣何時已?酒酣夜半擊楫歌,刮起黃頭盡傾耳。最憐徐福三千人,昔年過此曾問津;求仙採藥那可得?至今漆齒作文身。八十年前驅鱷戰(謂平鄭逆也),兇人革心先革面。九州之外又九州,盡入版圖要荒甸。置官命吏滄溟東,捧檄萬里乘長風。坎險如夷履平地,丈夫如此亦豪雄。
到澎湖境
舟人告我水中沚,青青一點小於米;此是澎湖西嶼頭,好向望樓遙瞪視。七更洋走十二時,白鳥翻飛囅然喜(「使槎錄」云:近島嶼則有白鳥飛)。漁火星星漸漸明,到境不過三十里。風微卸蓆下櫓搖,齊心協力力足恃。引絙探淺復量深,恐防沙線與礁址。大船進港本來難,恰值今宵好潮水。四角仔、金龜觜,港口如門屹山峙。紛紛吏役懽相迎,紅紗夾岸籠燈俟。連日驚心千尺濤,足踏實地樂無比。從容就館謁諸生,殷勤問俗挈大指。一十三澳民頗惇,澆漓只有媽宮市。
文石
石產於澎瀛之西嶼,居人採取,琢為人物、花卉、鳥獸、魚蟲、圓璧、方圭、念珠、手串,色色皆備,以供案頭雅玩。閩中人士過此者,莫不購求焉。斯亦大塊之菁華、一方之貴重歟!地靈何處不仙洲?且看文章點石頭。寶氣陸離威鳳舞,金光灼爍錦龍浮。好將閱世存雙眼(石以有眼者為佳),未許違時老一坵。海外自來多瑰異,願隨方物備共球。
輝山潤水最精神,雅重儒林席上珍;幾度沉埋封草莽,一朝磨琢出風塵。不愁抱泣同和氏,轉恐拋奇有魏人。藻採更饒堅確性,不從何處覓緇磷!
光華日月著文名,肯共雕蟲小巧爭?鎮物本來資厚重,補天由此費經營。樹從元圃花常滿,種向藍田玉自生。絲竹一時訴合奏,大成猶藉振金聲。
大作圭璋小念珠,方圓隨意總規模。鏤光錯彩如三棘,奪目怡神亦五都。成子漢庭推碩學,充宗文苑頌鴻儒(三公俱遇異人授文石吞之,後大明悟,遂為一代名儒)。瑯玕肺腑璠璵品,價重連城出海隅(時建書院,額名「文石」)。
澎湖歌
藐茲澎湖一孤島,幅員百里彈丸小;九州不入「禹貢」圖,開闢以來置不道。島夷驅逐偽鄭平,設官命吏名斯肇。臺陽咽喉壯藩維,金、廈戶庭資障堡。宅澳為村一十三,民居錯落晨星渺。歲不十雨月千風(多風、少雨之地),波翻浪覆勢傾倒。匝時鹹水漲漫天,白日昏昏晝窅窅。流沙一片恍霜飛,草未逢秋已盡黃。地無高岡與陵麓,又無溪澗與橋梁;又無飛禽與走獸,又無花木與箐篁。織紝不事無麻苧,絲帛不出無蠶桑。三農最重無牟麥,五穀最貴無稻粱。爨糞為柴仗牛矢(土人燒牛糞,呼為牛柴),薯乾作食呼薯米(喚薯乾為薯米)。土瘠民貧何處無,未有土瘠民貧到如此。只合乘潮出海為新畬,揚帆棹槳為犁鋤;張繒掛網為稼穡,戳垵塞滬為篝車。多黍多稌頌蜃蛤,千倉萬箱祝蝦魚。不祭田祖祭龍伯,吹邠擊鼓水中瀦。俗儉勤,人椎魯,熙恬恬,風近古。不崇佛教絕僧尼,寺觀禪林目未睹。漁者恆漁農者農,饑食渴飲安井伍。更無雀鼠訟譸張,公庭清晏如召、杜。論文時亦聚諸生,詩書善氣溢眉宇。千里一聖百里賢,化導在人須鼓舞。割雞慣笑子遊刀,家絃戶誦並中土(時余興學課文,生童大加奮勵)。惟有媽宮市上頗不馴,言龐事雜多遊民。草竊無聊兼牙儈,鰥兵蜂聚重為鄰。赫赫炎炎盡烈火,厝薪不徙勢必焚。溱洧有蕳野有蔓,鶉奔狐走鳥獸群。從此洗心先革面,海字清寧看虎變。褊心杞國日焦憂,只手欲挽狂瀾濺。勿云蕞爾無重輕,半壁東南關帝眷。作此長歌備採風,形勢輿情一目見。告我凡百諸君子,勿棄芻蕘下里諺!
八罩澳(即網垵、水垵二澳)
八罩澎南海外村,也憑漁艇當田園。珠璣(海出蚌珠)映月尋花嶼(島名),玳瑁乘潮(澳多玳瑁,大者重百餘斤)戳挽門(汛名)。九夏望雷消颶母,三秋祈雨長薯孫(澎湖雨水最少)。往來商舶安瀾渡(此地泊舟最險),馬腹鞭長可勿論(遠駐岸口,稽查頗難)!
牛柴(澎湖無薪木,以牛糞炊爨,土人呼為牛柴)
漫云牛後遜雞聲,糞出呼柴亦令名。跨灶人驚煙縷縷,登山誰聽斧丁丁?輸他榾柮原無累,剩得扊扅更有情。雖不用燔郊上帝,力能調鼎著和羹。
薯米(澎無稻粱,居人以薯乾供食,名為薯米)
番薯當米渡年華,鼓腹安閒海外家。義士不須勞指囷,將軍何事慨量沙!笑殊香粳供天府,喜並山芋喚地瓜(閩人呼番薯為地瓜)。一自海隅分種後,風流隨處詠桃花(紅白相參,為桃花米)。
留別馬明經掌教
絳帷家學紹裘弓,師表來從自海東;幾度藻芹滋化雨,一蹊桃李醉春風。莫忘治事分齋法,須記窮經按日功。明月滿船辭海國,慇勤不盡語匆匆。
留別文石書院諸生
學舍難忘結構深,杖藜時聽讀書音。雖無韓子興潮化,具有文翁教蜀心。杼軸終當成錦鏽,鴛鴦尤冀度金針。諸生勉矣終如始,文石輝煌盡國琛。
文石(次胡別駕原韻)范君倓(浙江)
澎湖一島類瀛洲,石韞山輝品望優。敲鑿得來文自願(產於山之根,破璞而石始出),磨礱琢就彩應浮。漫■〈口虽〉落落輸雙琥,最愛粼粼重九邱。海嶼只今非易覓(石已採取殆盡),十分珍貴勝鳴球。
澎湖暮春課士澎湖廳張璽
星河島嶼此天同,浴詠春風共冠童。禮樂百年沾聖化,誦絃多士仰儒宗。珊瑚網下鮫人窟,蚌蛤珠胎夜月中。為語芸窗勤講肄,菁莪樂育望無窮。
餞贈諸生赴臺院試
清風絕徼靖邊藩(時臺匪初平),盛典重優養士恩(一年兩試)。鑑秉天南新掃榻,筵開海北欲傾樽。衣冠四十斯文寄(士子只四十餘人),禮樂三千至道存。但願鯤鵬騰渤澥,敢言桃李盡公門!
庚戌暮秋赴澎湖賑卹風災,遇颶折至東吉洋,默禱於神姑,抵澎之嵵里澳,詩以誌險臺灣知府升兵備道楊廷理(柳州人)
為議澎湖賑,勞予百戰身。風波經乃覺,天佑禱逾神。浪息魚龍靜,光開日月新。不知漂泊者,曾有未安人?
風急難為定,縱橫東吉洋;驚人千頃浪,撫己九回腸。雲氣倏開爽,天心幻混茫;不波殊可慶,戀闕敢相忘?
利涉惟忠信,姱修無一能;望洋情緒怯,飛渡眼花騰。宦海原如此,驚心得未曾。嗒然何所恃,方寸實堪憑。
漸見月如晝,金波萬里寬。參差魚舍遠,高下浪花寒。夷險皆前定,馳驅敢畏難?嗟予還泛泛,久矣繪圖看(甲辰余嘗作「觀海圖」)。
中秋玩月澎湖廳陳廷憲
三五平分九十秋,良宵得月倍清幽。風飄丹桂從天落,潮帶冰輪入港流。錦里先生來海嶠,絳紗弟子住瀛洲。光陰荏苒真堪惜,老矣吾還秉燭遊。
澎湖雜詠二十首
為避塵埃到海濱,海中依舊有黃塵。風波滿眼纔登岸,又被驚沙亂打人。
陰雲忽起颶風生,雪嶺銀峰頃刻成。不獨船中人膽落,山頭閒看也心驚。
偃草吹花臭味同,從來未識鯉魚風(鯹風名鯉魚風)。爐煙忽變薰蕕氣,疑是龍涎落鼎中。
潤下因何自上來,空中真有撤鹽才。庖人若解為霖味,清水調羹只用梅(澎島四面環海,無高山障蔽,每至八、九月間,颶鳳鼓浪,海水噴沫,漫空潑野,俗名鹹雨)。
曉起惟聞雀鬥爭,夜來還有白鳩鳴。尋常凡鳥都如鳳,到老何曾聽一聲。
重驛難通異地賓,輿臺陪隸是比鄰。不逢徐福求仙至,那有乘桴訪戴人!
島嶼平鋪幾點沙,人從鰲背立生涯。煙波萬頃天連水,得見青山才是家(澎地無高山,秋來風起,衰草黃落,四山皆赤,絕少蒼翠)。
終古無人見鬱蔥,不材榕樹亦驚風(環島不產樹木,惟人家栽植榕柳,風威摧折,不甚高大)。只除鐵網中間覓,倒有珊瑚七尺紅(外塹海中有珊瑚樹,紅毛曾百計採取,鯨魚守之,不得下)。
莎草蘼蕪見亦難,休論秋菊與春蘭。前身折盡看花福,應是河陽舊宰官(島中無園林花卉可供遊玩)。
天生甘薯海中餐,細切銀絲日炙乾。但祝千箱居積滿,不勞引領望臺灣(澎無稻粱,居人以薯乾供食,名曰薯米)。
待雨憑天插地瓜(薯一名地瓜),不知秧稻可開花。若非戍米源源濟,萬灶幾無粒食家。
浪激沙團萬竅穿,犬牙相錯勝花磚。從茲版築成無用,百堵皆興不費錢(海底亂石磊砢鬆脆,俗名老古石。拾運到家,俟鹹氣去盡即成堅,實以築牆,比屋皆然)。
及肩牆已費經營,百堞雄關豈易成?直把澎湖當蓬島,神仙居處本無城(文武駐鎮營署,俱不建城〔惟紅毛所築磚城在媽宮港口,至今壘固如新〕)。
裙布終身即富饒,翻嫌羅綺太輕飄。桑麻機杼渾多事,自有鮫人會織綃(澎俗古樸,男女衣服悉用布素,不產桑麻,女人無紡績之事。居常著青布衣裙,間有近市者亦服綾緞,此亦風氣日趨於華。然習俗勤儉,真有唐、魏遺風,勝臺灣之華麗遠矣)。
近水生涯海當田,吐餘螺殼尚論錢。燒成不獨塗牆好,還與舟人補漏船(海產珠螺如指大,海人拾取盈筐,以針挑肉食之,味最甘美。其殼雜蠣房燒灰,利賴無窮)。
一束生芻未肯燒,只緣黃犢腹猶枵。更從牛後傳薪火,曝向斜陽勝採樵(澎無薪木,民以牛糞晒乾炊爨,呼為牛柴)。
海闊常多拔木風,工師故作小房櫳。自家門戶低頭慣,行到高堂尚曲躬(民居多矮屋,無高堂廣廈)。
拾遺全賴海揚波,捕水耕田得幾何?但祝豐年生意好,不爭澳口破船多(濱海居民遇海舶失事,爭拾板片,撈漂泊貨物,常獲厚利)。
鉦鼓喧譁鬧九衢,一條草簟當氍毺。舳艫亦到江南地,曾聽鈞天廣樂無(聲曲皆泉腔)?
雞林尚識香山句,滄海寧無子建才!豈是天公留混沌,不教人帶錦囊來(澎士吟詠,未解音韻)。
重九登樓二首澎湖廳陳大榮(柳州)
兩度重陽憶壯遊,況逢佳節更登樓。臨風有客開襟挹,入座何人借箸籌?平遠江山天淡蕩,高寒雲物影沈浮。憑欄幾遍難成句,為有題詩在上頭。
宦情羈思兩難堪,且喜追陪竟日談。物外蕭疏容我覽,望中區畫幾人諳。雁歸中澤聲猶急,蝶繞東籬舞正酣。敢謂獨醒拚一醉,笙歌宴罷漏敲三。
丙子巡臺初抵澎湖福建巡撫王紹蘭(蕭山)
乍經滄海到澎陽,島嶼青青水一方。奉使東瀛持虎節,安流南紀靖龍堂。天生絕險山河固,運際文明日月光。努力諸君勞鎮撫,輶軒載筆頌平康。
諭戒書役口號四首澎湖廳吳性誠(黃安)
海島仙居正渺茫,蓬山初到祗尋常。囂淩詞訟民情幻,犖確園丘地面荒。拔薤不嫌探虎穴,鞭蒲惟欲靖龍堂。此間士薄難栽樹,憩茇曾無召伯棠。
蚩氓鼠雀太紛紛,官吏須將黑白分。祗任冰心為主宰,但逢木偶亦神君。判防歧誤休濡筆,情得哀矜莫舞文。案牘是非明鏡朗,訟庭花落映祥雲。
修行端底屬公門,陰德須留到子孫。頭上青天休便問,眼前黑獄不堪言。蠹名風播豺當道,苛政人驚虎入村。好語吏胥均設想,等閒莫結再生冤!
煌煌府帖速傳呼,白叟黃童一例拘。火失城門魚已爛,榛收榖口蕙先枯。公庭未到心情亂,訟牘纔消儋石無。慈惠我慚民父母,爾曹何事嚇鄉愚?
澎湖九日登高六首
曾聞海外有仙山,無那蓬萊是此間。斷嶺排衙分遠近,平岡列障抱灣環。幾人蠟就堪遊屐?何處雲深可扣關?島嶼縱橫三十六,扶笻指點且開顏。
天際微雲一抹青,石啣精衛滿煙汀(澎島皆石結成)。波喧鼉鼓潮聲急,風過魚梁水氣腥。戲馬呼鷹空有恨,求仙採藥恐無靈。忘情名利身還健,不飯茱萸酒猶醒。
難尋幽徑陟高岩,漠漠平原斥鹵鹹。白露秋深蛟蜃窟,紫瀾晴掛海天帆。疏籬未有凌霜菊,野岸曾無帶雨杉。如此登臨誰送酒?不須張蓋愧頭銜。
管領秋光倍豁然,氣吞雲夢水連天。乾坤浩落中流楫,日夜蒼茫外國船。眼闊壯遊五岳後(予遊遍五岳),心娛奇勝十年前。江鄉兄弟登高處,好景當憑雁字傳。
書劍蕭然吏隱■〈秉秉〉,因風落帽正無嫌。丹楓烏桕三山渺,碧海青天萬里黏。珊長可知非網密,珠還未必是官廉。釣鰲莫下任公餌,向若徒驚白髮添。
荒煙瘴雨簇哀鴻,杼軸愁吟大小東。破屋柴扉寒日閉,薄田秋薯熟年豐。何曾雞酒聯高會,卻把鳶魚放遠空(兒童於重陽日皆放風箏)。便是龍山情景好,也應蒿目對西風。
留別澎湖諸生
風塵俗吏老書生,擊楫滄溟歷幾更(臺灣距澎湖水程五更)!到此頗慚為政拙,去時深愧好官名。三秋仙島看雲幻,五日廉泉飲水清。惟有絃歌忘未得,旗亭詩酒送人行(同學諸生多以詩文就正,瀕行復贈送行之什,依依惜別)。
留別諸耆老
瀛洲雞犬好桑田,俗美敦龐自昔年。講讓型仁期以後,還淳返樸望如前。雲山戀別留風雨,書劍隨行隔海天。多謝攀轅諸父老,從來不選大青錢。
留別二首
留別嫌無長物存,蕭然行李去荒村。多情惟有滄洲月,千里風光照海門。
我本迂疏舊楚狂,雪泥鴻爪印他鄉。自慚不系蒼生望,祗有冰心照此方。
虎井嶼觀海中沈城呂成家(本廳人)
如何淵底立堅城,可是滄桑幾變更?寂寞山河沈舊恨,屏藩海國值時清。難尋危堞千層砌,猶見頹垣一片傾。我欲燃犀來照取,驪龍頷下探晶瑩。
登八罩天臺山
天臺縹緲快登臨,八罩群峰第一岑。東顧臺陽朝日近,西瞻廈島暮雲深。無邊玉宇空中見,不盡滄波眼底尋。劉、阮風流如可接,遙從海外發高吟。
秋夕旅懷許宏(同安)
溶溶月色寂臨除,一盞寒燈半榻餘。南浦幽閒花睡盡,西風蕭瑟雁來初。長年鄉思逢秋亂,此夜羈情對影疏。冷酒盈樽難獨酌,徘徊窗外數星虛。
到媽宮新城
書劍飄零日色低,媽宮風景對如迷。空蒙漁艇爭波泛,料峭人家倚岸棲。歲月推移芳草歇,煙花冷落白鳩啼。歸來指引邊城路,滿地荒墟半蒺藜。
澎湖秋興辛齊光(本廳人)
錯落澎山翠影收,天然屹峙鎮中流。曉來蜃氣侵人冷,夜半濤聲入耳愁。島嶼瀠洄窮水際,帆檣浩蕩掛雲頭。登臨極目滄波外,疑是洞庭一色秋。
九日即景邑諸生王雲鵬(本廳人)
千古無如此地秋,重陽佳節滿空浮。山圍大海波濤壯,天迴平原島嶼幽。八景風雲開石壁,七閩煙雨鎖滄洲。茱萸系臂成何事?記取楓林集舊遊。
題澎湖廳署澎湖廳烏竹芳(山東)
滿目黃沙日影西,周圍眾嶺勢高低。三春花柳尋蹤杳,一樹雲煙與屋齊。連月風聲鳴北牖,終年潮信漲前溪。迢遙堤岸環如堵,署冷心清絮著泥(澎湖風沙甚大,其樹高不過屋)。
漏夜放舟之澎湖
剪剪寒風雪浪平,迢迢良夜氾舟輕。一鉤新月隨帆轉,萬點眾星印水明。遠岫重遮煙色暗,纖雲四捲海波清。前程杳靄知何處,紅日東升已到城。
挽李西岩提軍浙江巡撫阮元(儀徵)
誰遣孫恩剩一船,非公追不到南天。遠探蛟窟五千里,苦曆鯨波四十年。隔歲過門皆不入,乘潮徹夜每無眠。雅之若與牢之合,早見臺、澎縛水仙。
按李忠毅公擊蔡逆於黑水深洋,中砲死。其地近澎湖海面,阮芸臺詩所謂「早見臺、澎縛水仙」也。當時輓詩美不勝收,茲錄此篇,以為時事之證。
渡海歌劉伯琛(皖桐)
天風浩浩波茫茫,餘皇曉發趨扶桑。摐金伐鼓辭鷺島,欻如鹍翼凌霄翔。水天一碧渺無際,振衣四顧心彷徨。渾淪囊括包六合,千檣萬楫同秕穅。平生胸臆俗塵貯萬斛,到此甫得一滌冰雪腸。管窺蠡測笑鄙陋,縱目不覺嗟望洋。馮夷鎮靜飛廉藏,黿鼉偃伏虹垂梁。方壺、員嶠彷彿見,蛟宮蜃市豈盡言荒唐?徐福、田橫久已逝,聲消跡泯誰能詳?但見金烏玉蜍浴萬古,呼吸近欲通天閶。紅溝水霞赭,黑溝波沸湯。鬼蝶妖蛇闇瞰伺,日星慘澹腥風揚。嗟哉!落漈之舟一往不可返,鷁首簸蕩隨低昂。遙從稊米辨岩榖,涉險默默邀神光。澎湖列島五十五,田田蓮葉花中央。形勝居然控臺、廈,天設鎖鑰 資岩疆。曾聞昔年探丸客作逋逃鄉,負嵎亦復驕夜郎。鱷剸犀截散烏合,天戈一指消欃槍。方今清宴八■〈土厷〉靜,獻賮絕域來梯航。洪纖悉約涵萬派,颱颶永息波不揚。查乘貫月一葦航,十洲三島恣徜徉。他日歸田頗足自矜炫,川淳瀆渚何啻漚泡浮坳堂。
來鶴(有序)
己丑荔夏,丁霽堂司馬權篆澎湖別駕,予相偕東渡,謬司記室一席。其安硯處湫隘沮洳,絕無花木竹石之趣;且歲多鹹雨狂颷,居恆鬱鬱不樂。仲冬十八日,有白鶴自下於庭,飼之馴甚。岑寂中得此佳侶,無殊空榖足音。良朋遠志,欣快奚如?爰賦七言律句以誌喜。
縞衣元袂下青田,歲暮何來落海堧!飲啄恥爭雞鶩粒,棲遲好伴鳳鸞騫。腰纏萬貫知無分,口吐雙珠或有緣。塵世滄桑容易換,與卿相對語堯年。
病鶴
松老霜天鶴病深,十洲靈藥渺難尋。縭褷倦羽猶思舞,激楚哀鳴尚伴吟。莫謂氣清邪不入(貫休云:鶴質清,邪氣不入),應緣骨瘦瘴相侵。寒宵獨向蒼苔立,誰識凌霄一片心!
龍門鼓浪
屼■〈山上聿下〉龍門峙紫瀛,源探星宿記茲名。雖殊竹箭奔流駛,恰有桃花錦浪生。觸石宛同翔素鷺,凌風直欲駕長鯨。潛鱗歲歲乘時化,祗待春雷啟蟄聲。
案山漁火
罨嶼潮痕上短篷,晚收苓箵泊菰叢。瀰漫春水連天碧,次第漁燈隔岸紅。世慮盡捐雲樹外,人家都住畫圖中。菱塘柳陌吾廬在,歸去還思理釣筒。
西嶼落霞
黛染西山雨乍晴,遙天一抹晚霞橫。澄鮮色勝鋪文綺,縹緲標疑建赤城。野鶩點殘隨斷績,沙鷗界破覺分明。■〈又扁〉斕光射丹崖上,好倩關荊浣筆成。
南天夕照
一輪西墜蕩空蒙,波浴山銜望未窮。遠渚乍分初月白,遙天低映晚霞紅。數家漁網蘋洲外,十幅蒲帆翠靄中。最愛夕陽歸牧句,霏霏薄霧起寒叢。
乞風行興泉永兵備道前翰林院編修周凱(富陽)
東臺西廈澎湖中,夏秋往往多颱風。去年九月颶更甚,海飛鹹雨枯青蔥。凱也奉檄視災眚,配船直向東瀛東。那知祭風行有期,淋浪春雨來無時。傾盆翻雨下如注,一月寄椗虎山湄。雨止風定促開帆,偏逢毒霧相遮銜;混然天地成一色,不辨島嶼礁石之巉岩。腥風鹽沫噴衣濕,顛倒心肝嘔欲絕。幸霧滅,又值東風來作逆。往來梭織金山阿,八日不得到料羅。使者瞑眩僮僕痾,長年三老嗟蹉跎。使者瞑眩不足惜,嗚呼奈此澎民何?饑不得食寒不衣,身無翅翼誰能飛?一月兩月難久稽,有錢在艙薯可糜。遙遙相望不得成餉遺,對天呼搶空歔欷。歔欷不已叩頭泣,願乞一帆風西北。今宵吹到媽宮灣,大沛皇仁遍海國。遍海國,沾皇仁,俯鑑臣心一縷真。如天之福民得食,手擲盃珓卜云吉(是日遣官至厲王廟擲珓,許十七日放洋)。
道光壬辰三月十七日放洋
東風稍殺北風勁,庶幾可以借帆力;況有山神預告期,未敢遲延誤晷刻。縱然掀簸我不妨,自矢平生志無惑。澎湖奈較臺陽高,往來尚須幾梭織。直到料羅最上頭,南鍼方指巽方直(「海國聞見錄」:澎湖在巽方)。朝暾未起早開船,舵工轉舵日中昃,猶恐太早不見山(凡渡臺者以天明見澎湖山為准,遲、早皆誤),駛回重把帆繚勒。此時舟行亦怖人,浪比山高穿崱屴;一起上欲干雲霄,一落不知千萬尺。天光黝黯水光黝,天水膠粘合成色。須臾月出冷無光,蕩搖那辨輪盈蝕。堆成萬片碧玻瓈,滉漾轉使中心惻。一舟難擬太倉稊,孑然中處我其一。人生紛攘亦何為?何啻螻蟻分疆域。方興浩嘆忘顛危,出海請我艙中息。神奇怪異百不聞,襥被蒙頭守緘默。天明試問澎湖山,但見毫芒一痕墨。心疲力倦雙睫交,夢魂已入南柯國。
十八日抵澎湖,潮退風作,不能進口,收泊嵵里
夜渡黑水溝(即黑水洋,其水獨窪,故又稱溝),朝見澎湖山;小奚先拍手,喜得履人寰。忽地東風狂似虎,竹篙灣前難轉彎。我帆力與風力持,自辰及午力漸孱;欲進不能退不可,裹頭弟兄(水手呼弟兄)汗潸潸。舵公無計問斗手(斗手能至桅頂望風色),出海失聲呼亞班。西嶼吼門不可到,山寮花嶼胡能灣(泊船一稱灣船)?桶盤頭、風櫃尾(澳名),石齒巉巉如豺豻;四角仔、八卦水(澎湖潮水四流,名八卦水),濤頭蔟蔟如刀鐶。惟有嵵里差可泊,對面虎井尤兇頑。去冬臺灣陳大令,身落水櫃浮潺湲(嵵里即陳傑峰同年失事處,〔坐〕水櫃中得救免)。其下須防犖確石,齧繩斷椗藏陰奸。倉黃議論卒無定,舵工轉柁如轉環。賴有偏裨號黃九,力持大議帆重扳(水師外委黃金創議將帆扳高數尺)。飛廉稍怯我船入,隱然茅茨見闠闤。須臾下椗風亦殺,人鬼相懸呼吸間。時也余獨艎中跽,告天無罪憐痌瘝。邪許聲息心顫定,回顧僕從顏非顏。不然一帆出外塹(地名),中落漈水無時還。
乘小舟登岸,宿嵵里陳氏祠堂
泊舟既初定,汛砲聲連連;老幼集如蟻,知是賑卹船。黃九手招邀,小艇呼來前;勸我且登岸,實地心無懸。從者皆不可,云我乃大員。浪湧百丈高,舟小一葉扁;豈可冒險阻,而令大員捐。其言亦中聽,余心不謂然。姑令黃九試,來去飛翩■〈韆,扁代革■〈觱〉〉。抱印遂同登,海水衣裳湔;漁人脫簑笠,覆我亦可憐。父老遮相迓,環拜焚香煙;云有小祠宇,可以暫周旋。到岸轉暈眩,欲語無由宣。坐定問疾苦,父老雙淚流:謂遭去年旱,顆粒不得收;謂遭去年風,禾麻皆無秋;謂遭去年雨,鹹水飛颼■;謂遭去年寒,肢體成傴僂。覓食無去所,討海難自由(捕魚海中,俗謂討海)。非惟人死傷,災及雞犬牛。雖有賢父母,錢榖時相賙;吾民饑者眾,有惠何能周?殘冬強支拄,新歲誰綢繆?海舶不得來,海風不肯休。聞公勞涉險,老民歡且憂;望公如望歲,厥疾今其瘳。聞言心孔悲,我亦涕盈眸。告民且勿憂,聖恩實周贍。大吏聞報書,夙夜咨昏墊。偏災已入告,命余來勘驗;府庫出帑金,實惠定遍沾。既已濟爾食,且當貸爾欠。況有臺陽米,兩地相並兼;薯乾與金錢,可以資屬饜。緣余阻風濤,勞民遠掛念。爾民其少安,暫歸爾澳塹;明當發倉儲,小大無忒僭。父老各欣欣,口中猶念念。東家獻茶湯,西家薦帷■〈韋詹〉;帷■〈韋詹〉破且潔,茶湯苦且釅。令余心忘危,受之愧生忝。行李絡繹來,僮僕相踵至;斗室不能容,何必求全備?掃地供爨炊,庋床商位置;一夕亦紛紛,僮僕太多事。連宵履虛無,今得踏實地;散步海之涯,牆東見蕭寺。廟貌何頹唐,敗壁張告示;纍纍數百言,一字一珠淚:勸民相賙卹,勸民相借遺。讀之未終篇,賢哉嘆循吏。所以海濱民,餓死無誹議。歸來不成餐,一覺覓熟睡。回視所乘船,門前孔顛墜。痛定復思痛,中心猶怖悸。
十九日自嵵里至媽宮灣
相送環呼涕淚潸,牛車薄笨走間關。地無種植田三畝,家有帆檣艇一般。海菜為羹多菜色,漁人乏食少人顏。旌旗隊隊來前導,五里亭邊手共攀。
勘災四首
大澳澎湖一十三,海山斷續海東南。牆堆老古石猶白(石多海沫結成,有鹽碱,年久者堅,呼老古石),菜煮糊塗粥亦藍(以海藻、魚蝦雜薯米為糜,呼糊塗粥);牛糞燒殘炊榾柮,魚糧乏絕摸螺蚶。劇憐人與鮫人似,可惜冰絲不育蠶。
白浪掀天萬丈飛,夕陽閃閃動漁磯。有錢家始煨紅芋(薯一呼紅芋),無罪人多著赭衣(漁人以柿漆染衣,色紅)。但聽狂風連日吼,難逢零露見朝晞(澎無露)。臺陽咫尺偏殊俗,三熟猶聞稼穡肥(臺灣露盛如雨)。
一片平蕪滿目荒,雨餘及早種高粱。村無榕樹連陰碧(澎地並少榕),路見蒲英幾朵黃。花嶼前頭難寄碇,竹篙灣里好歸航。北埼渺渺尤橫絕,鐵板沙遮吉貝鄉。
剺面風吹兩鬢蕭,此行敢憚涉嶕嶢(山多砢礧)?有懷欲抵將軍澳,何處重尋菩薩寮(明末盧若騰官浙江,多善政,民呼盧菩薩。鼎革後結寮澎湖,著作甚富,見「澎湖紀略」)!颶母秋濤曾作謔,海翁春日要來朝(海翁,大魚,重數千觔。三月天后誕日來朝,必三躍而去,風浪大作。見「澎湖紀略」)。嗟嗟且共安耕釣,定卜堯天雨露饒。
撫卹六首,答蔡生廷蘭
渺茲澎湖島,汪洋當巨浸。哀哉澎湖民,顛連遭歲祲。山勢若浮鷗,泛泛無庇蔭。其土多斥鹵,其宅少蔭。討海以為食,刮井以為飲。薯芋與雜糧,全憑雨漉滲。賈舶一不通,居民口為噤。去秋八、九月,臺颶無乃甚。鼓浪成鹹雨,飛灑等毒鴆。草根亦枯爛,牛羊先病■〈舌今〉。風伯日怒號,波濤苦擊揕;欲漁不敢出,欲糴無由賃。東鄰與西舍,死殤相哭臨。縱有賢司牧,力薄難為任。馳書飛告急,呼天空啞喑。籲嗟渤澥中,胡能同席衽!
賴有賢司牧,勸民相賑貸;亟發義倉錢,戶口資零碎。碾米借營倉,平糶付闤闠(蔣澤葊刺史發義倉錢三千串以濟貧民,借碾兵米九百石以平市價)。勞勞相慰藉,教民且忍耐。些許奚足恃,家家食海菜;海菜亦可食,須雜薯與米。苟無薯與米,食之病且癠;肢體日浮腫,耳目日昏眯;漸與鬼為鄰,救死恐莫遞。況自秋徂春,瓶罍罄如洗;賣兒無人收,賣女空泣涕。朝朝望海天,伏地首九稽。海舟其速來,皇恩尚可徯。
大府聞告急,飛章達天衢;檄令廈門道(興泉永道駐劄廈門,人呼廈門道),就近攜所需;帑金出廳庫,薯絲(地瓜乾)購海隅。克期渡溟渤,未敢緩須臾。東風偏作劇,漂泊月有餘;幸不葬魚腹,居然到澎湖。臺陽鎮道府,早檄大令徐(鳳山縣知縣徐必觀);沈(鳳山興隆巡檢沈長棻)、施(嘉義大武壠巡檢施模)二巡檢,先後臨災區。折桅與斷舵,傾覆尤堪虞(臺灣於十一月即委三君勘災,皆因風色不順,屢次折回,二月始到)。分投稽戶籍,冒險忘捐軀。援照昔年例,火速開倉儲;監放選紳士,手不假隸胥。老弱戴皇仁,襁負來于于。余也心孔亟,思民口可餬;計爾丁多寡,計爾家有無?計爾甕飧後,計爾刈獲初。務使沾實惠,普遍海之隅。愷澤實汪滅,臣工敢迂拘?
蔡生澎湖秀,作歌以當哭:上言歲凶荒,下言民煢獨;防患思社倉,加賑乞萬斛。悲哉蔡生言,淋浪淚滿幅。讀書以致用,進生話款曲。澎湖蕞爾區,賦稅無盈縮。地種網滬繒,貢餉不及六(澎湖額徵地種、網滬繒餉銀歲五百九十三兩有奇)。生齒日以繁,大化久沐浴。歲供不加增,官輸不加續。今以廿載糧,充爾萬民腹(此次撫卹動餉銀九千兩,較嘉慶十六年三倍,用澎湖十七、八年之歲供)。賑撫有成規,但期免溝瀆。極次分貧窮,豈能恣所欲?止緣阻海風,來遲心愧恧。轉瞬麥秋至,高粱望成熟;歸告蚩蚩氓,安守無多瀆!
卓哉蔣刺史,判澎已十年(以知州借補通判);視民如孫曾,呼之即來前。心傷澎民苦,雙睫涕淚漣。死者賻以槥,病者醫以錢;廉俸無多入,心餘力苦綿。爾民共見之,長官亦可憐。臺陽各大吏,聞報心憂煎;籌款撥拯濟,隔海目懸懸。使者自廈來,兩地相周旋;薯絲十萬石,計可爾命全。乃知社義倉,良法本前賢;苟無義倉錢,旦夕胡能延?當日勸輸將,吝者猶戔戔;今既解此意,樂歲共勉旃。行當白大府,設法謀所先。倉實議增貯,貢稅議暫蠲;一以抒民力,一以扶民顛。
天災降有由,由民心所致。休咎徵「洪範」,貞祥詳「禮記」;降吉與降凶,其理明且易。癘疫及干戈,災眚無二義。側聞瀕海民,見海舶失事,拯物不拯人,乘危搶奪肆;呼號瞑不援,轉因以為利。上乾天心和,降罰垂昭示。中豈無善良?罰遂及孥稚。從井或救人,嫂溺尚拯臂;爾民痛改悔,天心亦■〈欣上心下〉憙。適或再遇之,慎勿萌故智!救人在所急,量財酬高誼。蒼蒼有明威,可一不可二。斯言共記取,切莫視兒戲。既感覆幬恩,思享升平瑞。
蔣懌葊刺史(鏞)以雨花菜見遺(產黃州,榖雨時生樹上)
蝦筍黃州憶昔年,潘家酒肆幾流連;雨花曾食春前菜,風味重嘗海外天。生較雷菌猶緩緩,菜同山荈自綿綿。忽停匕箸難為咽,惆悵澎民水藻鮮。
謝吳雪峰協戎(朝祥)贈千里鏡
將軍海上見旌旄,曾破孫恩十萬艘。虎帳一樽談夏口(廈門一稱夏口),鯨波千里察秋毫。人來蓬島重攜手,匣贈奇珍肯解絛。且喜寰瀛清似鏡,摩挲佩比呂虔刀。
贈媽祖宮住持轉文
吼聲如虎耳堪憎,三月春風冷似冰。且向參寥烹活火,暫同無本說初乘。蓬瀛東去茫無岸,法相西來只此僧(澎湖只此一僧)。我欲燈前證因果,打包何日解行滕!
詠物二十四首
螺盃(澎多螺,小大異狀,殼堅厚,內明外碧,土人磨以為杯)
螺杯五色燦生花,海外磨成只幾家。遺我故人斟酒看,不知可否抵銀槎?
蚌瓢(蚌之大者解為瓢)
老伴無成老水濱,珍珠吐盡不堪珍。平生自是甘瓢飲,半個壺蘆尚掛身。
文石(產西嶼外塹。石有璞,剖璞始辨;五色交錯,自然成文,以有眼者為貴。琢為念珠、扇墜,閩人寶之。惜質脆,經風易裂)
曾向黃州探怪石,又看文石到、澎湖。磨礱半借人工巧,笑問坡翁入供無?
空青(產海濱,搖之中響,有沙有水;水淡者治目疾。近多贗物,搏士貯水於中,置海濱月餘即成)
從來山海孕精靈,鍾乳千年百歲苓。欲覓神仙問真贗,澎湖何處有空青?
海馬(一名海龍,狀如博古龍。身方有稜,無鱗,頭一角,尾卷曲,無足;長三、四寸,小者二、三寸。天寒凍死浮海面,漁人得之以為珍物云。入藥,功同海狗)
有角無鱗儼若螭,云多陽氣助生孳。世人不惜千金價,凍死波中尚不知。
醋鱉(堅白如石,背圓、腹平,有旋紋如螺,形如鱉而甚小;甚大者不及指。蓋藏數年,投醋中蠕蠕自能配合)
非石非蟲亦非鱉,腹紋隱隱作螺紋。憐他枯絕偏能活,著醋依然匹耦分。
龍蟲(出海沙中,如蚯蚓。中空,兩端如一,形色如截斷豬腸。土人朝朝採之以為菜,味清脆,在魚、菜之間)
朝餐不意進龍蟲,入口居然脆且鬆。是植是潛都不辨,中無腸胃兩端同。
龍虱(狀如螥蜋而小,海風起則飛至,閩人以為果品。去翅足食之,味如蝦米,內海亦有之)
赤足捫來恣大嚼,琵琶蟲向滄浪躍。倘逢海客語瀛州,個個當年王景略。
琵琶魚(俗呼鍋蓋魚,即郭璞「江賦」鱝魚)
鍋蓋呼名奈俗何,鱝稱「江賦」亦傳訛。澎湖喚作琵琶好,魚更多於飯甑多。
帽華螺(形如醋鱉,大如指,色翠碧,可為帽飾,又名螺蓋)
滇池翡翠珍如玉,合浦蠙珠累作花。何似此間文貝好,人人壓戴帽簷斜。
馬陰螺(貝屬,狀甚惡,大者可為酒器)
有酒何須好模樣,大螺如斗小如甌。古來飲器知多少(飲器,古注兩解),試問何如智伯頭?
氣魚(河豚之類,大者尺許,小者半尺。平時游泳如常魚,遇物腹中鼓氣而圓。刺如蝟,形如龜,又名刺龜魚。中空,可為燈)
刺如蝟集形如鼓,應比河豚毒幾分。只道世間成棄物,燃燈亦足照繽紛。
鬥魚(長寸許,狀如指,紅白相間。「閩書」名丁班魚,善鬥。養盆中可翫,入淡水亦活)
文采班瓓五色鮮,盆中游泳自天然。如何善鬥偏成性,狼藉鱗而亦可憐。
扁魚(形極扁,平行,雙目;與比目魚異)
一片輕浮水面勻,雙睛烱烱朗如銀。非同比目難分舍,猶剩鶼鶼一對鱗。
胎魚(魦魚胎生,小魚自腹中出。時入腹中乳,大至不能入乃止)
胎生聞說有鯊魚,多少鯤鮞出尾閭。入腹依然容乳哺,此中空洞定何如。
鸚哥魚(紅嘴綠身,狀如鸚鵡)
鸚鵡飛來大海中,綠毛紅嘴宛然同。劇憐有翅身無足,誰把金絛鎖玉籠?
燕子魚(狀如燕,重十餘斤。又一種極小,漁人夜燃燈於舟,魚自飛至;舟滿滅燈。疑為燕所化)
秋去春來滿水村,夜深飛撲一燈昏。避羅不免仍投網,一樣同為釜底魂(海濱人食蟄燕)。
丁香魚(長寸許,身圓尖。澎人以為醬,稱佳品)
蟻子曾聞堪作醯,澎湖佳味有丁香。京都可惜無人寄,崇效花前人未嘗。
珊瑚樹(俗名土珊瑚,出水淡紅色,甚腥臭;久之即白,枝幹碎折)
鐵網曾教海底尋,拾來火樹已成林。可憐出水無顏色,枉費漁翁一片心。
刺裙草(穗刺人衣,或云雞鳴時抖之脫落,一名雞鳴草。心可編為笠,亦可為筆)
小草形如白蒺藜,蒙茸海外亦生之。刺裙名字中多刺,好讀雞鳴戒旦詩。
石拒魚(八足,長一尺許;人捕之,能以足抱石拒人)
魚生八足背無鱗,海洞悠悠寓此身。偏有漁人來捕取,居然桀石能投人。
龍佔魚(尖口細麟,形如海鰂,大僅一、二斤,色紅。四時皆有,醃為鯗,味佳美,澎魚上品)
身肥渾不論秋冬,繒網還教處處逢。佔得澎湖魚第一,不知何意亦名龍!
木理蛤(俗呼蟯蛤,大寸許,中有肉角。殼色黑,紋如沈香木,又名沈香蛤)
肉角雙雙出蝸舍,殼紋細細似沈香;回環文理渾如木,性比蛼蠔分外涼。
鐵樹枝(又名石帆、名海樹,似珊瑚而小。枝柯細密,相粘如帆。有紅黃黑白數種,土人以插瓶)
採得珊瑚採石帆,根生海底石巉岩。花瓷亦作邀清供,終覺差池臭味鹹。
再答蔡生
蔡生滿腹懷琳琅,入門意氣何飛颺?手出饋遺不敢當,又作長歌氣沛滂。前幅大半多揄揚,闡發天人明災祥。中言次貧亦可傷,願借帑庫資餱糧;九秋歲熟相歸償,普濟兩月云何妨!後幅硜硜議社倉,轉輸欲與常平相。讀書致用貴通方,蔡生之言言則臧;止令少安毋倉皇!蔡生聽我言,我言亦孔長:國家荒政在救荒,酌濟民食療死亡;非飽爾欲充爾腸。撫卹優於借籽粱,聖恩何啻十倍強。八分之災明且彰,一月兩月費評量。極貧乃是民孱鰥,廢疾孤獨鰥與孀;次貧乃是貧之常,尚堪力作餬羹湯。況今春和百物昌,臺、廈賈舶來連檣。海中可以捕鱆■〈虫黃〉,海邊可以摸螺螃;海上可以耕山岡,海口可以肩筐箱:各力爾力忙爾忙,轉瞬芃芃禾黍香。生欲彼此無低昂,無乃於理有未詳。澎湖廳庫無多藏,去歲借貸已磬筐;貯有兵餉不敢商,若動臺庫費周章。大海風波嗟茫茫,來無時兮空悵望。統計極貧、次貧大小戶口三萬三千郎(閩人呼人曰郎),今有十萬薯絲來海航,豈猶不足饜秕糠?且也澎湖斥鹵鄉,秋收雖卜慶豐穰,凶荒之後力不遑;義倉借錢錢敢攘,歲供積欠敢不蘉。生欲恩爾梓與桑,末計爾後愁空囊。縱然醫得眼前瘡,他時挖肉心怯恇。我心忖度目豈盲,非為繭絲為保障,官敢自外非臺陽!社倉之法法本良,義與義倉同備防,聽民樂歲自輸將;出陳易新官主張,倉正倉副同劻勷,不假胥隸飽食狼。爾詩為民請發棠,欲撥常平相扶匡;試取原書重開眶,理有小異分毫芒。行當大吏白封疆,倉儲為爾謀安康,奏章上達報天閶。蔡生聽之休倀倀,儒生論事貴挈綱;歸告爾民無彷徨,方今聖世恩汪洋。
客有言漁民撈拾覃舶貨物不知貴重者,感成二首
不識珍奇古有之,焚琴烹鶴實堪悲。燕窩菜煮加藍木,不熟如何食薯絲?
洋印花綢為腳纏,嘉文草蓆當帆吹。世間暴殄知多少,莫笑漁人事倒施!
施將軍井歌(井在媽宮側)
井渫不食我心惻,署東有井光黝黑(副將署內井味頗甘,居民取汲不便);但足兵爨不及民,無乃虛此甘泉力!我聞當日施將軍,駐師告天天如聞;六月炎熇苦赫烈,井泉迸出如流雲。搜尋遺址媽宮左,井寬丈許石闌妥;可以汲供萬人炊,但見井花開朵朵。灌嬰誠感出飛泉,耿恭下拜焚香煙,將軍真不讓前賢。又聞避難白鹿洞(將軍為鄭氏所構,避居白鹿洞;見二人奕棋,一曰何處得生人氣?一曰金錢豹子避難耳。事見「同安縣志」),金錢豹子聞嘲諷。雲臺大將圖儀容,從龍虎豹皆麟鳳。即此一井繫人思,千秋萬歲資澎民。澎民鑿井苦難竟,水鹼砂頑石扐勁;口苦唇焦俟井旁(澎少井,天旱,婦女持竹筒俟井旁,救渴如救饑),直比鬱林井司命。此井不絕來源源,十三灣人同稱慶,至今尚姓將軍姓(人呼施井)。
新城(在媽宮澳,建築無考)
澎湖天險不須城,剩有新城一角明。百尺頹垣無姓氏,幾枝斷戟墮滄瀛。賈帆葉葉灣前泊,戍鼓聲聲夜半鳴(今設汛兵守之)。何處俞龍前跡在(明俞大猷都督海上,築澎湖暗澳城以備倭寇),欲尋暗澳不知名。
虎井沈城
泗州沒微桑,鄂州沒洞庭;滄桑幾變易,何況東海溟。虎井嶼前有沈城,風狂浪湧無影形。秋水澄澈波淵淳,漁人下視見星星,女牆雉堞高伶俜;約略紅木城大小,殷紅磚石苔蘚青。不知何年落海底,中有敗壁橫窗櫺。蔡生述之我則聽,不敢乘舟窺視恐驚蛟龍醒,作歌聊向虎山銘。
西嶼塔燈
撐空一塔夜燈青,西嶼峰頭照杳冥。欲使賈帆歸淼淼,不同漁火散星星。水中百怪驚光燄,島上三更認影形。幾費經營懷小謝(澎湖廳謝維祺建),莫教風雨任飄零(陳提督化成為副將時,與通判蔣鏞重修)。
戰堞(子爵王軍門得祿守澎湖時所築)
將軍才略不由人,百堵猶存戰壘新。一自樓船下楊僕,遂教海島縛盧循(滅海賊蔡牽於黑水洋)。縱橫短堞能藏甲,倉卒餘艎敢問津(堞自金龜頭至水仙宮及嵵里,皆當要津)?八陣圖遺三峽水,至今想見用兵神。
清明有感
海上春光絕可憐,清明誰把柳條牽!餒而並及墦間鬼,不見飛飛插紙錢。
澎湖雜詠二十首和陳別駕廷憲
澎湖聞說似蓬壺,排列山巒入畫圖。帆到未教風引去,神仙只是太清癯。
裹頭赤足發鬅■〈髟上爭下〉,手執魚腥結隊行。賣得青錢買紅芋,家家闢榖學長生(澎地以地瓜為糧,少粒食者)。
著來服色更離奇,說耐■〈女音〉贓海上宜。染就胭脂好顏色,非紅非紫暮霞時。
一篷駛出大洋中,絕少瓜皮不畏風。溷入波心捕■〈魚黃〉鯉,求財直欲到龍宮。
山頭看得獨分明,陣陣魚花水面輕。指點鳴榔打圍去,漁人齊說好先生(老漁踞山頂看魚,指麾眾漁環捕,呼為先生。魚來時水紋生花,稱魚花)。
投錢能向波中拾,三尺孩童水性知。看把青蚨穿白浪,錢塘漫說弄潮兒(小兒溷水中,以錢投之,能拾取,百不失一;以兩錢系定入水,重或失之)。
謀生大半海為田,也把犁鋤只望天。種得高粱兼薯米,八分收穫已豐年。
番荳生來勝地瓜,油■〈米凡〉(音辛,油渣也。俗讀如枯)磈磈出油車。糞田內地人爭重,壓載強於載海沙(花生可為油,其渣可以糞田,曰油■〈米凡〉。性重,商舶購以壓儎)。
東望臺陽咫尺間,好風不怕石嶕頑。五更洋面平明到,習慣波濤自往還(澎湖離臺灣洋程五更、廈門七更)。
陰陽嶼對吉東西,近接婆娑洋面低。來去不須舟楫恃,跳身直可學鳧鷖(陰嶼、陽嶼、東吉、西吉,皆在澎之東;婆娑洋,臺灣洋面。澎湖水勢獨高,四面皆低,數處人尤能鳧水數十里)。
虎井遙連大小貓,將軍澳口僅容■〈舟召〉。官差那敢來相問,打破商船物慣撩(虎井、大貓嶼、小貓嶼最險處,將軍澳南風泊船處,港口僅容一舟,下多犖角石,即俗呼老古石,往往破船,漁人乘危搶奪。官差拘人,紿以風大,自覆其舟而後救之,罪人皆逃;差懼至焉)。
人人海底作生涯,雙眼紅於二月花。最怕北礁礁畔過,雄關鐵板鎖長沙(漁人眼皮多紅。澎湖之北不可行舟,漁人亦罕至,謂之鐵板關,澎、臺險要)。
媽宮澳里市廛饒,西嶼前頭好待潮。但願船多什物賤,不需牛糞作柴燒(澎無薪,以牛糞為炊,呼牛柴)。
婦女耕漁力作同,荊釵裙布大家風。畫眉亦有描新樣,多半人家在媽宮。
珍錯從來說海邊,石帆鐵線採聯翩。有時攜向人間賣,七尺珊瑚不值錢。
競誇文石與空青,海底年來何處尋?剩有螺杯生理好,不教枉費琢磨心(文石亦須磨琢始成)。
好勇無如鐵帽生,三年最怕換班兵。銅山、南澳難同臭,一語參商械鬥成。
民氣敦龐樂太平,鼠牙雀角少紛爭。訟庭寂靜閒無事,恰笑青青草不生。
文風日上見蒸蒸,詩畫琴棋亦擅能。言語不須愁駃舌,強調鸚鵡學來曾(澎有呂成家善撫琴、能詩畫)。
屆指何人先琢句,算來惟有施肩吾。黑皮年少紅毛種,那見燃犀照採珠(唐「施肩吾集」「題澎湖嶼詩」:『腥臊海邊多鬼市,島夷居處無鄉里;黑皮年少學採珠,手把生犀照鹹水』)。
送蔡生臺灣小試
海外英才今見之,如君始可與言詩。志高元幹空流輩,文愧昌黎敢說師!大木定邀宗匠斫(謂平遠山觀察),小疵先把俗情醫。島中相贈無長物,聊解春裘作饋遺。
獵獵秋風欲戰時,一帆准擬廈門吹。翹才有館堪投足(廈有玉屏書院),匡鼎能詩亦解頤(謂幕中王香雪)。稿朿牛腰相論定(余方輯廈、金二志,生亦續補「澎湖紀略」),氣充鵬翮看飛馳。贈言且慰綢繆意,一夕匆匆惜別離。
寄臺灣平遠山觀察(慶)詩以代柬
澎湖一島若可棄,乃與臺、廈相控援。屹立滄溟大海中,褊小疆隅難比縣。不產禾苗產雜粱,習慣波濤業漁佃。去秋臺颶風為災,鹹雨飛飛浪花濺。今春渤澥我開帆,海波陣陣心旌戰。及抵澎山日已遲,人無人色面非面。那得薯絲煮為糜,但撈海菜日充嚥。苟非義倉錢三千,民命不絕已如線。鳳山徐令日見之,分查戶口同二掾。酌濟災黎辦八分,薯米金錢亦云遍。聖恩如海自汪洋,大府關心尤眷戀。蔡子澎湖特起才,獻我新詩頗婉嬿。心傷梓里少多藏,社倉欲救饑饉洊。書生識見未云周,我讀其詩心竊善。綢繆未雨小民知,康濟同心吾輩見。社與義倉理則同,力苦澎民孱且倦。臺陽乃是產米區,盍酌盈虛權通變?以補不足賴有餘,集眾人力工易奠。撥數千石資澎湖,有備無患民欣■〈忄卡〉。社倉、義倉分或兼,官捐、民捐從所便。常平額設有定規,兵米無多曾借碾。但令海島富倉儲,宿飽家家米價賤。旱潦倘或遇偏災,豈作倉皇幕巢燕?我公臺海頌神君,定有訏謨計安晏。同舟共濟合獻知,越俎代謀自嫌擅。作歌聊以當書箋,博得開緘一笑囅。來朝聞說好開船,怕見風濤筆先顫。
留別八首和徐幼眉大令(必觀)見贈韻
澎湖東海控咽喉,萬頃汪洋據上游。赤嵌風雲全在渥,紅毛城寨幾經修。虎賁略地疆初闢(隋使虎賁將陳稜略地海上,得澎湖三十六島,名始著),鱷浪滔天戰未休。自入版圖歸奠定,將軍不讓呂婆樓(靖海侯施琅大破偽帥劉國軒於澎湖,招納賢豪,鄭氏就撫)。
海外生民甸服荒,艟艨十萬話滄桑。鯨鯢殄盡春風暖,戈鏃耕餘夏雨涼。休養百年同上邑,滬繒三則少中藏。偏教颱颶時為虐,顛沛漁童與蜒娘。
偏災入告廑宸懷,大府關心府庫開。君自臺陽捧檄至,我從廈口掛帆來。堪嗟飛雨皆成鹵,欲避狂風那築臺!賈舶連番收內澳,陽春回腳幸春回。
連日開倉日未中,紛紛戶口散來公。竹寮、花宅(社名)周中外,虎井、猿坑(鄉名)計始終。貸食不愁園吏粟(時以臺府遠不濟急,暫借行戶錢米散給),回帆齊拜水仙宮。最憐從事偕施、沈(謂荔江、澹人二巡檢),一樣焦勞夙夜同。
簪花同到鳳凰池(幼眉與懌葊壬戌同年,幼眉曾宰蘄水、懌葊黃梅人),又共黃州剔蘚碑。我亦江山領風月(余曾駐節黃州),今來瀛海把樽卮。談深味有書生味,官好為殊俗吏為。只是年華駒影速,鬢毛相對各如絲。
扶老攜童送海濱,不堪情事說津津。災祲上召天心怒,風浪先援虎口人(虎井口最險,賈舶多失事,漁人乘危搶奪,出示勸警之)。況是漳、泉半同域,莫將肥瘠視如秦!好安耕鑿勤漁釣,共享升平百歲春。
蔡生才調解吟詩,惜別匆匆繫別思。學行要遵先輩錄,科名須及少年時。東山溫飽非初志,北海疏狂惜大兒。但祝秋高鬐鬣壯,龍門燒尾順風吹。
將軍肝膽吐平生,排列旌旗隊伍明。話到借籌真善策(吳雪峰協戎借碾兵米,以資平糶),歡聽北戶有同聲。歸舟安穩天神福,攀袂殷勤父老情。客向東行我西去,海天回首望秋成。
瀕行,蔣懌葊刺史、徐幼眉大令、施澹人、沈荔江二巡檢各以詩見遺,分贈一律
治譜鼉江卓卓傳(懌葊前為連江令),吏才爭說使君賢。料量閩海來千里,管領澎湖已十年。為政不虛呼父母,愛民何啻若曾元。首如蓬葆心如髮,多少嗷鴻賴保全。
君亦高陽舊酒徒(幼眉曾主講襄陽),蘄山、蘄水昔分符。黃州風月留詩草,赤嵌煙雲入畫圖。難得天涯逢孺子,同來海上駐方壺。救荒真意流吟詠,何日重教翦燭俱?
大武壟頭一良掾,澎湖島上見詩人。欲將饑溺同懷抱,漫說文章謁後塵。寶劍高吟風雨夜,瑤琴合奏海天春。鯤身、鹿耳今歸去,定有盈囊好句新。
家本鹽官住海陬,一官今又到瀛洲。少年曾著三河策(荔江曾從事河上),好句頻題八詠樓。憂樂關懷期有濟,升沈分定不須謀。鳳皇山色如屏障,好把新詩記壯遊。
三月初七日祭海候風
差喜民憂釋,歸帆選日揚。潮流八卦水(澎湖島嶼回環,潮流順逆各異,名八卦水),風待七更洋(自澎湖至廈洋程七更)。大海波仍白,平疇色改黃。憑欄一回首,春意漸青蒼。
初十日發澎湖
風宜乘暴尾(初七日有暴,俗呼閻王暴;暴尾風輕),椗好拔船頭。父老千行淚,旌旗兩岸秋。青山明遠島(是日貓嶼諸山皆見),黑水度深溝。共說波濤穩,潮隨明月流。
道光壬辰春仲,周芸皋觀察來澎撫卹,蒙賜「詩文集」五種,即用「襄陽集」
「春遊雜興」韻賦呈鳳山令徐必觀(奉新)
范公憂樂寄安懷,小隊朱旛幕府開。掛席三山蓬島近,褰帷一路福星來。歡顏大庇翹材館,善策先籌避債臺。黍榖萬家齊笑語,東風入律已陽回。
倉儲十萬發關中,偉績今時富鄭公。有米成珠資緩急,此心如秤慎初終。濫竽幾輩逃南郭,感帨無人賦上宮。禮義果由衣食足,醇風今已四郊同。
福慧雙修到鳳池,柯亭劉井訪遺碑。一瓻借讀書藏筴,三雅追歡酒滿卮。畫入雲山師董巨,圖成主客繼張為。楸枰月下添清興,不遣新霜染鬢絲。
五馬曾臨漢水濱,龔黃宦轍舊知津。高門共識登龍侶,遠市都逢買犢人。桑影扶疏環四境,柝聲周匝接三秦。文翁更有歡心處,義塾弦歌總是春。
高陽池館舊編詩,粉壁籠紗繫去思。絳節移來芳草渡,篠驂迎及菊花時。為聽鐵拍懷坡老,底用紅牙付雪兒?有約看山廬阜近,春舟李委笛先吹。
仰瞻山斗快平生,卿月升華分外明。手版趨隅叨末座,口碑載道聽歌聲。文能訓俗關經濟,詩到名家本性情。法曲陽春知寡和,強調鵙舌費吟成。
芸皋觀察蒞澎撫卹,敬呈五律三十六韻蔣鏞(黃梅)
澎地稱天險,閭閻少蓋藏。頻年風作颶,逐月雨求滂(澎地每月必得透雨一次,可望有秋)。去夏逢奇旱,經秋值異荒。飛廉先震烈,滷霰忽飄颺。嘉種榮隨萎,窮簷膳莫償。偏災何太甚,生計預思防。上告祈蠲賑,捐輸借義倉。郡垣馳轉報,府檄選賢良。挽粟心誠亟,驚濤憩未遑。鯤身回棹險,鹿耳片帆張(徐幼眉同年、沈荔江、施澹人二贊府,於十一月奉檄登舟,因風飄泊鹿耳門口外,放洋回棹,數次冒險,至新正二十五日、仲春九日先後抵澎)。一至民皆喜,千村頌允臧。迨聞蜺節蒞,益慰翳桑望。國帑攜高艦,皇仁載畫航。歡聲騰海嶠,福曜鎮危檣。嵵里欣先睹,茅簷忭異常。曩時臨鄂渚,出守始襄陽。教養人馴雉,栽培澤遍桑。黃州迎竹馬,赤壁蔭甘棠。梓里神君頌(公自襄陽太守至觀察漢、黃,鏞雖承乏閩疆,側聞梓里口碑載道,心嚮往之),榕城治譜彰。鷺門歌草偃,澎島被春光(公因撫卹蒞澎湖)。發粟周窮壤,分財散僻鄉。鴻嗷因以奠,鵠面轉為強。貧極籌加賑,恩深遍浩洋(極貧加賑一月,無項可籌;適公由廈庫提銀來此,諭即借放,俾窮黎早沾實惠)。得人兼審戶,訓俗本型方。愛士殷提命,除頑重激昂(公因蔡生廷蘭呈詩請賑,作撫卹詩六首示之,兼為澎民遇有失水船隻拯貨不拯人者勸戒焉)。群僚叨獎借,守土益慚惶。薪米儲行灶,輿臺裹宿糧。已慚無供帳,翻荷賜琳琅(公隨從薪米皆自備,不受地方供應)。大集輝雲漢,新詩織錦章。隆時書共畫,妙品晉兼唐(蒙賜詩集、聯扇、書畫各珍品)。畫節佇西指,安瀾迓吉祥。勛名馳魏闕,峻秩擢封疆。霖雨寰區洽,醴膏薄海翔。高深洵莫贊,淪浹總難忘。俚語抒忱愫,微材沐直匡。豐熙期在邇,廈庇海天長。
示文石書院諸生
簿書七載勉從公,政拙還兼課士功(書院停砧,山長留脩金以幫工費金兼閱官師)。講貫苦難音語譯,品評惟賴道心同。八行制勝詞須洽,五字呈材句必工。自愧擁皋非博物,敢云西蜀效文翁!
寒氈誦習貴心堅,晷繼三冬念勿遷。屏去俗情徵實學,闡來新義獲真詮。詩書到熟方生妙,志氣能勤始益專。莫謂科名遺此地,蓬瀛有願竟登先。
壬辰春捧檄來澎,隨同周芸皋觀察查辦撫卹,蒙賜書畫、聯扇,賦詩申謝
興隆里巡檢沈長棻
春潮夜月載馳驅,傳道牙檣到海隅。風起垂虹勞險渡(東渡時,一日抵澎湖),星飛挽粟濟災區。耕漁得復流離子,童叟應無庚癸呼。策用方平名相業,此鄉薯米不須沽。
持節風清識玉堂,驚濤直下海天蒼。望公如歲深饑渴,訓士通經化莠良。碑口昔曾傳漢水,棠陰今更遍蠻疆。私心盻切隨車雨,好種襄堤萬本桑(觀察守襄陽時,教民種桑,刊詩行世)。
壬辰春來澎辦賑務,臨行賦此,為蔣懌葊刺史誌別
征帆西指幾回還,天險孤懸島一灣(去冬奉差由臺郡放洋三次,正月下旬始抵澎湖)。村有居民皆近海,牆多古石卻無山。夙因瘠土耕漁苦,況值災時稼穡艱。不是明公妙為政,何緣風景得安閒。
荊州聞望久名馳(公曾宰連江,有惠政),海外循聲更可師。一路歡呼慈父母,十年撫字當孫兒。叨陪笑語春風里,許把芳樽夜月時。他日追隨期莫定,者番歸棹倍牽思。
壬辰春捧檄來澎,隨同芸皋觀察查辦撫卹,蒙賜書畫、聯扇,賦詩申謝
大武壟巡檢施模(會稽)
福星載道海壖東,千里欣乘破浪風。地報偏災移使節,士逢元禮仰宗工。種桑有術忠宣相(范忠宣公知襄陽時,教民種桑,公繼其軌),放賑因時富鄭公。陋習革除施化導,從茲澎島慶年豐。
文章經濟達丹墀,鷺島、荊襄見措施。政為救荒籌積貯,心存愛物起瘡痍。法書唐代雙鉤帖,佳話東山一局棋。感謝春暉垂普照,向榮小草許呈詩。
壬辰春,護送巡道周公抵澎撫卹外委黃金(同安人)
我公奉命卹民艱(督撫奏委公赴澎湖辦賑),千里汪洋任往還。破浪衝風身不惜,咨寒問雨鬢先班。災黎得解顛連苦,海涘重沾渥澤頒。佇看天顏嘉遠涉,恭膺綸綍擢朝班。
旌旗照耀海東瀛,洞悉嗷嗷待哺情。澎島彈丸歸指顧,海民環堵頌仁聲。陽春有腳風先暖,甘雨如膏日漸晴(連日風霾開霽)。末弁奇逢隨驥尾,寰清如鏡慶昇平。
壬辰春仲來澎撫卹,三閱月而蕆事。公餘閱蔣懌葊同年所輯「澎湖續編」有前刺史陳廷憲「澎湖雜詠」詩,勉成和章,即為懌庵同年志別
徐必觀
記得桃花洞口春,扁舟一棹渡迷津。壯懷也復同宗愨,親作乘風破浪人(白浪)。
漠漠媧皇劫後灰,半生蹤跡溷塵埃。臨風錯喜金堪揀,前路黃沙撲面來(黃沙)。
一枕華胥夢半醒,顛風作勢撼窗櫺。錦鱗六六傳芳訊,不是枯魚總不腥(鯉魚風)。
連朝細雨灑廉纖,滋味因風到舌尖。遙想神仙高會後,冰廚撒下水晶鹽(鹹雨)。
蜀道當年闢五丁,遺金何處覓零星?近時牛後同薪桂,鼻觀微聞百草馨(牛柴)。
車載還須論斗量,燒經野火白於霜。蝸廬莫是藏螺女,一色人家牡礪牆(螺殼)。
沿村霍霍聽刀聲,腕底銀絲細切成。范甑海苔同一飽,秋風底事意蒪羹(地瓜簽)?
海底銷沉不計年,支機誰復付張騫?鬱林試與歸舟載,一見還應拜米顛(滷裹石)。
五嶽歸來入夢頻,鬢絲今是倦遊身。憑欄一望山平遠,青眼如逢蘊藉人(無高山)。
桃李公門盡向榮,芸窗燈火讀書聲。翹材便算甘棠樹,底用千章夏木清(無大樹)!
夕陽荒徑荷鋤歸,盡日難逢白鷺飛。不信蓬萊方丈地,竟無由似老僧衣(無水田)。
島嶼遙傳畫角聲,樓船威望靖長鯨。瀛洲夜夜平安火,雉堞都從眾志成(無城郭)。
斗酒雙柑逸興多,春風慣聽鳥聲和。自嗤葉令飛鳧後,只有門前雀可羅(無鳥語)。
唐代乖崖令拔茶,春郊行處課桑麻。豳風一幅田家景,那見村農學種花(無花香)。
沅芷湘蘭結素心,更從海上續題襟。使君舊已開三徑,空榖朝朝望足音(無賓客)。
金鍼未暇繡鴛鴦,巧婦為炊鎮日忙。報道臨淵先結網,更無人祀為頭娘(無織婦)。
乙酉侍任澎湖,丙戌冬月言歸,賦詩志別林樹梅(金門人)
澎山三十六,居處半漁寮。虎井風煙壯,龍宮暑氣消(宮在觀音亭邊,時家君與孫協戎、蔣別駕建,祀龍神以祈雨者)。雲生香鼎嶼(香鼎嶼,地名),雷沸吼門潮。環海如明鏡,昇平頌聖朝。
昔我初登岸,維舟外塹孤(舟遇風不得入媽宮灣,泊外塹)。廚孃炊犢糞,蜑女鬻螺珠。竟日風沙舞,他鄉氣候殊。雖貧猶可羨,海底有珊瑚。
蜃霧喜初收,承歡騁壯遊。烽煙諸島靜,詩思一帆秋(澎人蔡茂才廷蘭贈詩有:「意氣秋風三尺劍,襟懷月夜五湖舟」之句)。苛政皆除盡,瓜期未許留(瀕行軍士立匾以頌家君,依依惜別)。家鄉斜照里,一點是浯州。
蹤跡如蓬轉,風波又一經。地原多鬼市,人喜逐魚腥。古劍磨肝膽,奇書瀹性靈(余在澎訪得盧牧洲先生遺文數冊)。歸裝何所有,囊橐貯空青。
丁巳九月二十日泊澎湖即景翰林沈鑅(仁和)
海水連天沸千斛,夜半風平蛟蜃伏。亞班同上舵樓看,澎湖一點煙中卜。少焉日出扶桑頭,峭帆飛指西嶼麓(臺、廈往來之船,皆視西嶼為標准)。此山蒼赤土黧黃,形似燒餘頂全禿。厥草不繇木不條,何論桑麻麥稻穀。恰生五色石成文(石產於西嶼外塹、小池角二處,剖璞始出,五色燦然,名曰文石),斧斤採取同瑛琭。鐫為人物眼天然(石以有眼者為貴),客舟到處爭請鬻。迆邐繞過紅毛城,雲立千檣接平陸。元髻黃髮笑迎人,嗤我方言不諳熟。澎湖自古本荒洲,隋代開皇著名目。置官元末廢於明,流寇因之蕃丑族。島夷遁跡龍碩(偽鄭銅砲名)張,銜鼠草雞(鈴記中隱語)咸未服。廟謨神算蕩鯨氛,隸入版圖建司牧(康熙二十二年,靖海侯施琅率舟師克捷,鄭氏投誠,設巡檢駐劄其地。雍正五年,以微員不勝彈壓,於添設廈門道員案內改設廳官)。滄海爰等桑田饒,以畋以漁足生育。即今涵煦近百年,食租衣稅歸淳樸。宅澳旋增一十三(初靖臺陽,招徠安集,僅有九澳。雍正五年因人物繁庶,又增四澳,共七十五社云),島嶼非終三十六(澎湖向稱三十六島,今考之實五十有五焉。見胡建偉「澎湖記略」)。排衙執戟扼其衝,屏障東南託心腹。我來凝睇對蒼茫,萬象森羅如畫幅。天公有意助壯遊,許令留連資眼福。祗嫌冬候尚煩蒸,人滿船艙多窘蹙。雲黑欣從頭上來,篷背喧■〈兀豕〉忽飛瀑。海中雨景賞尤奇,勝買春壺醉茆屋。擬招佳士看雲晴,特少仙人將地縮。
請急賑歌蔡廷蘭(本廳人)
昔讀寶儉箴,貴粟賤金帛。昔聞袁道宗,蠲賑上六策;又聞林希元,荒政叢言摘。三便與三權,六急從所擇。自古以為然,周恤救■〈難,喜代隹〉戹。況茲斥鹵區,民貧土更瘠。年來遭旱災,滿地變焦赤。又被鹹雨傷,狂飈起沙磧;海枯梁無魚,山窮野無麥。老稚盡尫羸,半登餓鬼籍;丁男散流離,死徙無蹤跡。所賴別駕仁,捐廉先施借。向來失預防,社榖祗虛額。乾隆十六年,官捐二百石;移歸臺邑倉,陳腐實可惜!何不撥數千,存貯常平積?平糶假便宜,採運收補益。茲法如堪行,從長一籌畫。
炊煙卓午飛,乞火聞鄰婦。涕淚謂予言:恨死乃獨後。居有屋數椽,種無田半畝。夫婿去年秋,東渡餬其口;高堂留衰翁,窮饑苦相守。夫亡訃忽傳,翁老愁難受。一夕歸黃泉,半文索烏有。嫁女來喪夫,鬻兒來葬舅。家口餘零丁,幼兒尚襁負。吞聲撫遺孤,飲泣謀升斗。朝朝掇海菜,採採不盈手。菜少煮加湯,菜熟兒呼母;兒飽母忍饑,母死兒不久。爾慘竟至斯,誰為任其咎?可憐一方民,如此什八九。恩賑曾幾多,可能活命否?
救荒如救溺,急須援以手。試問登山無,莫訝從井有!譬諸過涉凶,滅頂濡其首。萬灶冷無煙,環村空覆臼。二鬴不供餐,三星常在罶。移糶開武倉,官惠亦云厚。定價三百錢,准糶米一斗。轉眼給已空,枵腹那能久?求死緩須臾,望救爭先後。明日天開晴,星纜到浦口;絕處忽逢生,歡聲呼父母。睹此應傷心,加恩誰掣肘?翻作哀鴻吟,從旁商可否。乞為漢韓韶,休笑晉馮婦!
救荒如救災,禍比燃眉感蹙。杯水投車薪,燎原勢難撲。嘆息此時情,鳥焚巢已覆。告急書交馳,請帑派施榖。連月風怒號,滔天浪不伏。勞公百戰身,懸民千里目。愁無山鞫窮,疾奈河魚腹。藜藿雜秕糠,終餐不一掬。哀腸日九回,何處求半菽?見公如得父,幸免填溝瀆。去時編戶口,稽查費往復。積困蘇難遲,倒懸解宜速。我亦翳桑人,不食黔敖粥;曼倩饑何妨,長歌以當哭。安得勸發棠,加賑一萬斛。康濟大臣心,補助生民福。會看達九重,褒嘉錫命服。
觀察周公有社倉之議,言事者慮格於舊例,公概然力任其成;立賦撫卹歌,發明天道人心之應,淋漓淒惻,情見乎詞。因述其意,續成長歌一篇
大靈無梯登蒼穹,呼閽不答天夢夢。開闢以來千萬劫,水火疾疫與兵戎。誰言盛世無災祲,堯水湯旱周大風。黔黎渾噩不知識,空自披髮號鴻濛。宣經念佛渾多事,惟有行善可回造化工。福善禍淫應如響,普天之下其理同。薄海蒼生吾赤子,鷖豈澎湖一隅中!澎湖一島臨汪洋,西扼金、廈東臺陽。干戈盜賊總無患,往往凶歉遭奇荒。未若去歲更周章,黃髮遺民見未嘗。四月下種六月旱,旱氣蒸鬱為螟蝗;七八九月鹹雨灑,腥風瘴霧交迷茫。早季、晚季顆粒盡,饑死者死亡者亡。別駕蔣公痛悲憫,心如亂髮紛■〈髟上匡下〉鬤。馳書乞援赴郡城,郡城大吏動怦怦。檄委賢能急省難,沈、施贊府來經營;稽查按驗分勞役,克日編成戶口冊。徐公繼至亦嘆嗟,率先按撫籌良策。諸君實力齊勤民,豈等秦越視肥瘠!觀察周公玉堂英,揚帆遠使觀滄瀛。慈航穩渡叱蛟鱷,抵岸旋聞呼癸庚。視民疾苦卹民隱,長歌一闋詳民情。酸辛一字一涕淚,撫楮長為太息聲;勝披鄭俠流民狀,不愧次山舂陵行。公有福力能起死,變醨養瘠緣真誠。代公甫到毒龍竄,豹房初臨泉味清。一朝麾節移澎疆,免爾溝壑公能當。貧民三萬七千戶,量賑萬帑充饑腸。極貧兩月得全活,次貧周月慰所望。斟酌多寡不一例,其實次貧亦慘傷。挪借稱貸計已盡,縱有田地難換糧。鳧茈蘆菔遺此地,木酩竹花尋何方?豈無山蔬與海菜,啖之令人病而僵。胡不暫支廳庫先施借,約以秋秒來抵償。權宜破格恩乃濟,斯真救時藥之良。知公用心亦太苦,再議前後設社倉。陸續撥運不費力,襄諸大府修封章。臺邑倉庾素充積,以盈濟虛兩無妨。上達天聰應嘉取,議本通行制已古。慮或因陳致紅腐,年年糶之年年補。有時巨浪阻風檣,抬價不須愁奸商。一遇青黃呼吸至,官亦云便民亦康。想到此際休彷徨,吁嗟乎!讀聖賢書學何事,急切救難梓與桑。遍訴當途聽斯語,立法為民計久長!
再呈周觀察二首
絳節新從海外移,錦囊又補紀遊詩。三千帑運籌加賑,十萬生靈免阻饑。憂世真同由己切,受恩翻悔得公遲。社倉重踵南康議,他日澎山繫去思。
領略芝顏笑語親,金針密度指迷津。揮毫字挾風霜氣,下榻光生雨露春。早有瑤篇公海內,又攜珊網遍湖濱。探懷欲把心香爇,不省雲泥隔此身。
偶因購石作牆,為里儈所阻,將聚眾鬥矣;急以詩代柬,求王鐵崖茂才解圍。事後喜而錄之君家世居鐵鐵尾,約去吾鄉未三里;婚姻況乃朱陳諧,肥瘠豈如秦越視!我昨鳩工版築興,偶向君鄰購石子。物各有主原非偷,售而得之烏容已?驅頑未學秦皇難,負重先教夸娥徙。無端局外聲喧■〈兀豕〉,攘臂突前相角抵。竟欲投轄同留賓,公然操杖辱加捶。初猶扣脛繼撞胸,幸免折肱痛血指。試請息怒姑徐徐,云是此石渠曾市。就中委曲誰能知,遽呼宅主訊端委。主稱典屋非賣石,署契分明敢譎詭。渠方氣短歛足逃,釁由張三禍及李。尋常小隙抵死爭,倉皇平地風波起。我聞眾怒急纓冠,蠻觸紛紛笑太鄙!會須登堂來負荊,排解先教達片紙。
夏日喜雨,呈蔣懌葊(鏞)刺史。
赤熛揚明威,旱魃煽其怒;炎炳誰操持?陰陽失調護。萬里燒長空,四圍燃火樹;草木燋乾枯,飛鳥不得度。泉壑絕涓流,禾苗盡偃仆。仰食資東瀛,舟楫來何暮!敢望盈箱求,翻遭閉糴誤。一粒一酸辛,負挈滿道路。吁嗟中澤鴻,幾為涸轍鮒。賢哉良司牧,下車詢農務;豐歉遞相尋,災祲亦定數。胡茲孤島黔,奈何抱沉痼?聖世宏寬仁,輕徭復薄賦。無如瘠土貧,風旱頻年遇;生計窘耕漁,顛連憯莫訴。我民竟何辜,對天默呼籲。方版疏一通,雲壇香一炷;有■〈言適〉則禍予,莫俾民太苦!忽然觸石雲,散作漫天霧;陰霾晝迷濛,玉虎晨鳴呴。列缺並飛廉,屏翳齊交互。須臾沛滂沱,岸榖倏崩注。或為空中絲,或似草間露。連朝積霪霖,十日沃霑霔。化澤遍均勻,天公周布濩。村墅沐新膏,原田發生趣。農夫拜官賜,一禱逢甘澍。早榖餘高粱,晚季卜秋獲。花生綿根荄,朱蕷長園圃。幸無颱颶傷,又免蝗螟蠹。米價漸漸低,糧運源源赴。更須懲奸商,專市亦可惡。開倉議平糶,救荒良有具。驅鼠防穿墉,徹桑及未雨。慚予枵腹談,迂腐呈俚句。蒿目憐蒼黎,空拳策富裕。再三白當途,緩急慎所措。願奉太平觴,謳歌樂含哺。
·著述書目
「惕園遺詩」四卷、「遺文」一卷、「駢體文」二卷、「尺牘」六卷。
國朝蔡廷蘭撰。廷蘭問業周芸皋先生之門,淵源甚正;於文工駢體,於詩尤工古體。其才力雄健,卓然自成家數。海外詩人,殆未有能勝之者。歿後遺集不傳,豪於其家購得詩文稿兩束,釐定「詩集」為四卷。其「駢體文」,大抵應酬而作,壽文居多,亦有未盡諧葉處;然才鋒英發,古藻紛披,究非島上後進所易及也。「尺牘」六冊,則官江西時作。廷蘭本工四六,故尋常酬應,亦非俗手所能。
「海南雜著」兩卷。
國朝蔡廷蘭撰。廷蘭鄉試罷歸,在洋遭風,飄至越南廣義省思義府之菜芹汛,由陸旋閩。此書其旅中所作也。上卷分三篇:曰「滄溟紀險」、「炎荒紀程」、「越南紀略」;久已刻行於世,富陽周凱為之序。近人徐松龕中丞「瀛寰志略」嘗稱引之,亦可備海南掌故矣。廷蘭自謂,下卷皆途次倡酬之詩;尚未刻行,其詩亦無由見也。
藝文錄總論
文以載道,而事亦具焉。故志乘必錄藝文者,以時事所見,端可資參考也。手筆非出一家,長短互見,其敢以尺寸繩之歟?雖然,因事存文,必衷諸道。其或構題陋、措詞俚,無關要義者,則為偽體,在別裁之列,謹之也。夫古人登高能賦,可為大夫,豈惟是流連景光、模山範水云爾哉!是以王粲「登樓」,雅抱經營之志;杜陵「秋興」,盡多感事之篇。矧此地保障窮邊,中流鎖鑰,凡所為計安全、謀久遠者,遺文具在,有昧乎其言之。即或時未可乘,而言以有待。此則治道所關,有不容泯者。他如「續編」所錄周富陽、蔡秋園唱酬諸作,渢渢乎義心古調,可以觀矣,其有「舂陵行」、「秦中吟」之遺音者乎?詠物短章,亦資多識;茲編備載,信非濫收。後之君子,採其空言,以見諸實事;道之行也,斯集殆其左券。至於詞採短長,有識者自能辨之,茲不贅。
【台湾文献丛刊·第16 种】澎湖厅志
台湾文献丛刊
【第 164 种】
澎湖厅志
.作者:林豪
.原书页数: 0522 页
●书籍简介
第一六四种「澎湖厅志」
本书(三册五二二面三一三:二○○字)凡十四卷、卷首一卷,林豪纂修。豪里居、略历,见第八种「东瀛纪事」篇,位请参阅第八○种「金门志」篇。清同治八、九年间,曾长澎湖文石书院;光绪初,复主讲席。在澎辑有「澎湖厅志」稿本,后存台南。十八年,通判潘文凤以台湾通志局征访志稿,乃追寻原稿及副本,复聘豪与当地人士互为采订,阙者补之、冗者删之,成十六卷。嗣经巡抚唐景崧再命江苏举人薛绍元删补之,厘为定本。除卷首「皇言录」外,分十二门,曰封域(规制、经政、文事、武备、职官、人物、列女、风俗、物产、旧事、艺文;析艺文为三卷,余各一卷。
●序号 篇名
1 唐序
2 潘序
3 纂修姓氏
4 澎湖厅志
5 澎湖厅志目录
6 澎湖厅志卷首
7 皇言录
8 卷一 封域
9 晷度(星野附)
10 形势
11 山川(八景附)
12 道里(岛屿附)
13 风潮(占验附)
14 卷二 规制
15 建置沿革
16 城池
17 祠庙(丛祠附)
18 公署
19 仓庚
20 恤政
21 澳社
22 街市
23 桥渡
24 卷三 经政
25 户口
26 赋役
27 杂税
28 盐政
29 度支
30 蠲政
31 卷四 文事
32 学校(附宾兴试馆)
33 书院
34 选举
35 卷五 武备
36 营制
37 营署
38 兵制
39 汛防
40 海防
41 赏恤
42 卷六 职官
43 官制
44 文职表
45 武职表
46 名宦传
47 名将传
48 卷七 人物(上)
49 文学
50 材武
51 乡行
52 寓贤
53 卷八 人物(下)
54 名媛
55 贞烈
56 节孝
57 卷九 风俗
58 服习
59 仪文
60 岁时
61 风尚
62 卷十 物产
63 五谷
64 蔬果
65 草木
66 鸟兽
67 虫鱼
68 杂产
69 卷十一 旧事
70 纪兵
71 祥异
72 轶事
73 丛谈
74 卷十二 艺文(上)
75 奏疏
76 文移
77 告示
78 卷十三 艺文(中)
79 书议
80 禀牍
81 序
82 记
83 引
84 跋
85 赋
86 祭文
87 卷十四 艺文(下)
88 诗
89 著述书目
●唐序
光绪十有八年,台湾始辑「通志」,檄三府。新旧志有自康熙朝修者,「诸罗县志」是也;自干隆朝修者,「台湾府志」、「凤山县志」是也;自嘉庆、道光、咸丰朝者,「台湾县志」下「彰化县志」、「噶玛兰厅志」是也;最近自同治朝,「淡水厅志」是也。其新设之未有志者府、厅、州、县十,则台湾、台北府,基隆、埔里社厅,台东直隶州,恒春、淡水、台湾、苗栗、云林县是也;其改设之未有志者府、县五,则(昔台湾府)今之台南、(昔台湾、诸罗县,淡水、噶玛兰厅)今之安平、嘉义、新竹、宜兰是也。甚矣!文献之阙而不足取征也。
澎湖亦未有志,教谕林卓人(豪)始治之,通判潘仪卿(文凤)终成之。澎湖故有正、续二「纪略」,继长增高,其为力易也;然而非勤政、知治要者不为,或为之未必底于成,则易而非易也。夫知府、县者,当知其府、县事;通判之有地与民者,其山川、城郭、险易、形势、农田、水利、今昔变革、户口耗息、金榖充绌、武卫舟樯、文教学塾之制节,孰不当考其源流而识之不忘以施之有叙也,非志无以为功也。志有助治功,是为之不可不底于成,尤不可怵于难成而泄泄不为也。
台湾志存者,莫先「诸罗」,亦莫善于「诸罗」;「府志」淑自「诸罗志」,今「澎湖志」淑自「府志」,体例相嬗也。予以澎湖文献系是书也,复属江苏举人薛嘉生(绍元)册补之。删「凡例」者,明代「武功志」例也;补「晷度」者,钦定「热河志」、「西域图志」例也;改「赋役」为「经政」者,嘉庆「广东通志」例也;删「方外」者,陆清献「灵寿县志」之例;而移林孝入「列传」者,「梁、陈书」传刘■〈思劦〉、何允例也。并子目九十有九为四十有八而文不改者,存其真、不没其撰述劳也。为之序者,钦命福建台湾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霍伽春巴图鲁唐景崧也。
时在光绪十有九年月日。
●潘序
皇上御极之十有八年,台湾既开「通志」之局,大宪以澎湖故有厅乘稿本,命文凤访而致之,以之考献征文,甚盛典也。
是秋八月甫下车,闻是稿存于台南海东书院;爰禀请臬道宪顾公将原稿发下,并于蔡汝璧广文处检出副本参阅之,皆志甲申以前事。至乙酉遭兵后设镇、建城诸大端,阙焉未备。余维是书为金门林卓人孝廉所属草,若得孝廉始终其事,则驾轻就熟,应无枘凿之虑矣。于是以礼为罗,招致林君主此讲席,而属黄卿云广文暨蔡广文辈,相与采获见闻、搜罗案卷,与林君互相参订,阙者补之、冗者删之。计自仲冬倡办、至年终告竣,成「厅志」十有六卷。余不敏,窃维澎处台、厦中流,为海疆重地。自入国朝以来,经营缔造、休养生息者百余年于兹矣;其沙礁重险,为向来谈洋防者所莫能忽。特以地本斥卤,经法兵蹂躏,流离琐尾之余,民生憔悴,何堪言状;则夫考证旧闻以资治理,洵非缓图。是稿出于干戈扰攘中完善如故,俾余得与林君暨二、三绅士商榷而刊行之,以发幽光于不坠、存文献于将来;然则一编之成,亦若有数焉,不可强也。
书既成,因次其缘起于简端。
光绪十九年孟春,澎湖粮捕海防通判皖泾潘文凤撰。
●纂修姓氏
监修:提举衔即补通判署澎湖粮捕海防通判蔡麟祥(澄海人)、知府衔卓异候升候补同知直隶州调补埔里社通判署澎湖通判潘文凤(泾县人)、补用同知候补通判署澎湖粮捕海防通判陈步梯(大埔县人)。
总修:选用教谕主讲文石书院林豪(金门举人)。
协修:候选训导蔡玉成(本厅人)、补用训导署台湾府彰化县教谕黄济时。
采访总校:大挑教谕署台湾府学教授郭鹗翔(本厅举人)、增广生陈维新(本厅人)、廪膳生薛元英、生员徐癸山。
采访分校:候选训导许占魁(本厅人)、廪膳生陈雁标、廪膳生许棼、廪膳生洪朝阳、生员洪捷元、林维藩、洪纯仁、许晋缨、蔡时文、李焕章、许家修、陈征湖、陈锡命、郑祖年、吕作甘、陈精华、高攀、刘承命、黄文衡、许树林、洪清奇、黄钦明。
●澎湖厅志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澎湖厅志目录
卷首
皇言录……………………………………………………………………………………(一)
卷一封域
晷度(星野附)………………………………………………………………………(九)
形势…………………………………………………………………………………(一二)
山川(八景附)……………………………………………………………………(一五)
道里(岛屿附)……………………………………………………………………(二五)
风潮(占验附)……………………………………………………………………(三六)
卷二规制
建置沿革……………………………………………………………………………(五一)
城池…………………………………………………………………………………(五四)
祠庙(丛祠附)……………………………………………………………………(五六)
公署…………………………………………………………………………………(六八)
仓庾…………………………………………………………………………………(六九)
恤政…………………………………………………………………………………(七六)
澳社…………………………………………………………………………………(七八)
街市…………………………………………………………………………………(八二)
桥渡…………………………………………………………………………………(八三)
卷三经政
户口…………………………………………………………………………………(八五)
赋役…………………………………………………………………………………(八八)
杂税…………………………………………………………………………………(九八)
盐政…………………………………………………………………………………(九九)
度支………………………………………………………………………………(一○二)
蠲政………………………………………………………………………………(一○三)
卷四文事
学校(附宾兴试馆)……………………………………………………………(一○七)
书院………………………………………………………………………………(一一○)
选举………………………………………………………………………………(一二五)
卷五武备
营制………………………………………………………………………………(一三五)
营署………………………………………………………………………………(一三八)
兵制………………………………………………………………………………(一四○)
汛防………………………………………………………………………………(一四七)
海防………………………………………………………………………………(一五四)
赏恤………………………………………………………………………………(一六七)
卷六职官
官制………………………………………………………………………………(一七三)
文职表……………………………………………………………………………(一八六)
武职表……………………………………………………………………………(一九六)
名宦传……………………………………………………………………………(二二一)
名将传……………………………………………………………………………(二二八)
卷七人物(上)
文学………………………………………………………………………………(二三五)
材武………………………………………………………………………………(二四一)
乡行………………………………………………………………………………(二四三)
寓贤………………………………………………………………………………(二五一)
卷八人物(下)
名媛………………………………………………………………………………(二五五)
贞烈………………………………………………………………………………(二五六)
节孝………………………………………………………………………………(二五九)
卷九风俗
服习………………………………………………………………………………(三○三)
仪文………………………………………………………………………………(三一一)
岁时………………………………………………………………………………(三一五)
风尚………………………………………………………………………………(三二○)
卷十物产
五榖………………………………………………………………………………(三三一)
蔬果………………………………………………………………………………(三三三)
草木………………………………………………………………………………(三三五)
鸟兽………………………………………………………………………………(三三八)
虫鱼………………………………………………………………………………(三三九)
杂产………………………………………………………………………………(三四七)
卷十一旧事
纪兵………………………………………………………………………………(三五一)
祥异………………………………………………………………………………(三六八)
轶事………………………………………………………………………………(三七九)
丛谈………………………………………………………………………………(三八三)
卷十二艺文(上)
奏疏………………………………………………………………………………(三八九)
文移………………………………………………………………………………(四○一)
告示………………………………………………………………………………(四○三)
卷十三艺文(中)
书议………………………………………………………………………………(四○七)
禀牍………………………………………………………………………………(四一五)
序…………………………………………………………………………………(四一九)
记…………………………………………………………………………………(四三二)
引…………………………………………………………………………………(四四九)
跋…………………………………………………………………………………(四五二)
赋…………………………………………………………………………………(四五三)
祭文………………………………………………………………………………(四五五)
卷十四艺文(下)
诗…………………………………………………………………………………(四五七)
著述书目…………………………………………………………………………(五二○)
●澎湖厅志卷首
皇言录
·皇言录
澎湖为海上偏陬,旧附于台湾府台湾县,列圣纶音,鲜专及者;而康熙五十二年以前,圣祖仁皇帝上谕,无不台、澎并称,以澎湖为台湾前蔽,规取澎湖撤台湾门户也。敬录之,自十九年始。六十年,诏移总兵澎湖,虽未行,足见澎湖之重。至高庙轸念岛民苦累,诏除私派渔规千余两,一时欢声雷动,如释重负。今则历年既远,考成凋谢,罕能深道其详者,盖太平之日久矣。道光、咸丰间,咸雨为灾,屡行赈恤;而高庙垂念灾黎,虑其生计未足,犹且殷殷下问、叠沛殊恩,有加无已。吾侪获生今日,虽陬澨赤子,皆在圣人怀抱之中,抚摩而休养之,何其幸也。兹编谨录谕旨二十二道,皆有关斯士掌故者,弁于首卷,以永志覆帱之恩,垂示万世云。
康熙十九年八月,上谕兵部:台湾澎湖暂停进兵,令总督、巡抚等招抚贼寇。如有进取机宜,仍令明晰具奏。
二十年上谕:郑锦既伏冥诛,贼中必乖离扰乱,宜乘机规定澎湖、台湾。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提督诺迈、万正色等,其与将军喇达、侍郎吴努春,同心合志,将绿旗舟师分领前进,务期剿抚并用,底定海疆,毋误事机。
二十年七月,上谕议政王大臣等:今诸路逆贼俱已歼除,应以见在舟师破灭海贼。原任右都督施琅系海上投诚,且曾任福建水师提督,熟识彼处地利、海寇情形,可仍以右都督充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太子太保,前往福建。到日,即与将军、总督、巡抚、提督商酌,克期统领舟师进取澎湖、台湾。其万正色改为陆路提督,诺迈还京候补。
二十年上谕:总督姚启圣统辖福建全省兵马,提督施琅进取澎湖、台湾。巡抚吴兴祚有刑名、钱粮诸务,不必进剿。
二十二年闰六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奏克澎湖,请议叙督臣姚启圣,优恤阵亡总兵朱天贵、游击赵邦试。奉上谕:据奏总统舟师、分配将士,将年久盘据海逆深入进剿,屡次击败贼众,斩杀甚多,烧毁打沉贼船,克取澎湖,招降伪官兵丁,得获炮位等项,具见卿筹画周详、调度有方、官兵奋勇,攻拔海洋险要重地,深为可嘉。在事有功人员,从优议叙。姚启圣亲至厦门弹压,殚心催攒粮运、鼓励将士,克奏肤功,亦从优叙。朱天贵等从优议恤。
二十二年九月,上谕吏部、兵部:向来海寇窜踞台湾,出没岛屿,窥伺内地,扰害生民;虽屡经剿抚,余孽犹存,沿海地方,烽烟时警。迩者黔、滇底定,逆贼削平;惟海外一隅,尚梗王化。爰以进剿方略,咨询廷议:咸谓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长驱制胜,难计万全。朕念海氛未靖,则沿海居民勿获休息,特简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前往相度机宜,整兵进征。该提督忠勇性成,韬钤夙裕,兼能洞悉海外形势,力任克期可奏荡。遂训练水师、整顿战舰,扬帆冒险直抵澎湖,鏖战力攻,大败贼众,克取要地,立奏肤功。余众溃遁台湾,摄服兵威,乞降请命;已经纳土,登岸听候安插。自明朝以来,逋诛积寇,始克殄除。海滨要疆,自兹宁谧。此皆该提督矢心报国,大展壮猷,筹画周详,布置允当;建兹伟伐,宜沛殊恩。着加授靖海将军,封为靖海侯,世袭罔替,以示酬庸。前进剿云南官员,曾各加一级,兵丁赏赉一次;复思官兵远抵海疆,冒险剿寇,非滇、黔陆路用兵可比,着再各加一级,兵丁再赏赉一次,以示特加优渥至意。
二十二年,赐靖海将军侯施琅:海氛之不靖,■〈舟宗〉艟出没,波涛震惊,滨海居民鱼盐、蚕织、耕获之利,咸失其业,朕心恒悯恻焉。迩者滇、黔、陇、蜀、湖、湘、百粤,悉底敉寗;蕞尔台湾,险阻负固。尔施琅奉命徂征,决策进取,楼船所指,将士一心,遂克岛门,逼其营窟;勇以夺其气,诚以致其归。捷音到阙,时值中秋;对此佳辰,欣闻凯奏,瀛壖赤子获登袵席,用纾南顾之忧,惟尔丕绩。即解是日所御之衣驰赐,载褒以诗:『岛屿全军入,沧溟一战收。降帆来蜃市,露布彻龙楼。上将能宣力,奇功本伐谋。伏波名共美,南纪尽安流』。
二十三年四月,上谕户部、兵部:台湾僻处海外,新入版图,应设立郡县营伍,俾善良宁宇,奸宄消萌。教化既行,风俗自美;着于赤嵌设台湾府,附郭为台湾县,凤山为凤山县,诸罗为诸罗县;设一道员分辖。又设总兵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名,分为水陆八营。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名,分二营,设游击、千、把等官。
二十三年,御祭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圣母文:『国家茂膺景命,怀柔百神,祀典具陈,罔不祗肃。若乃天休滋至,地纪为之效灵;国威用张,海若于焉助顺。属三军之奏凯,当专译之安澜。神所凭依,礼宜昭报。惟神钟灵海表,绥奠闽疆,昔籍明威,克襄伟绩,业隆显号,禋享有加。比者虑穷岛之未平,命大师之致讨;时方忧旱,光泽为枯,神实降祥,泉源骤涌;因之军声雷动,直捣荒陬,舰阵风行,竟趋巨险。灵旗下台,助成破竹之功;阴甲排空,遂壮横戈之势。至于中山殊域,册使遥临,伏波不兴,片帆飞渡。凡兹冥佑,岂日人谋?是用遣官,敬修祀事。溪毛可荐,黍稷惟馨。神其佑我家邦,永着朝宗之戴;眷兹亿兆,益宏利赖之功。惟神有灵,尚克鉴之』!
二十四年三月,福建提督侯施琅奏请恤赏进剿澎湖伤亡兵丁,部覆:毋庸议。上谕大学士等:凡军功议叙、恤赏,俱关紧要。如迟延日期,往返咨查,恐奸宄之徒舞文作巧,易生弊端。朕思此等贫兵,早给一日恤赏,使得早受一日实惠。此后着一概速行议恤。
五十一年十一月,上谕大学士李光地曰:张鹏翮疏奏,福建水师甚紧要。朕思台湾、澎湖之地,关系甚大;海坛、南澳,不甚紧要。
六十年十月,上谕大学士等曰:福建总督、巡抚、提督俱奏请台湾添兵。朕意添兵无用也。台湾地方,水师着副将一名、兵三千名驻扎;陆路营着副将一员、兵二千名驻札。水师有事,陆路可以照应;陆路有事,水师亦可照应。其台湾总兵官移于澎湖,亦着兵二千名驻扎,令其管辖,均有裨益。至驻扎之兵,不可令台湾人顶补,俱将内地人顶补。兵之妻子,毋令带往;三年一换。
干隆二年上谕:朕查闽省澎湖,地系海中孤岛,并无田地可耕。附岛居民,咸置小艇,捕鱼以餬其口。昔年提臣施琅倚势霸占,立为独行,每年得规礼一千二百两;及许良彬到任后,遂将此项奏请归公,以为提督衙门公事之用,每年交纳,率以为常。行家任意苛求,鱼人多受剥削,颇为沿海穷民之苦累。着总督郝玉麟,宣朕谕旨,永行禁革。其现在捕鱼船只,饬令该地方官,照例编号稽查办理。此项陋规,既经裁除,若水师提督衙门有公用必不可少之处,着郝玉麟将他项银两酌拨数百金补之。
十九年上谕:喀尔吉善等奏,台湾、澎湖等处,飓风顿作,沉失商渔船只、坍塌民房,田禾间有刮损,诸罗、彰化二县被灾较重等语。台湾地居海外,贫民猝被风灾,殊堪悯恻。着该督抚查明被灾户口,加以抚绥。所有本年应征地丁钱粮,照例分别蠲缓。食贫民,酌借口粮,妥筹接济。其坍塌房间、击沈船只,查明给与修费及掩埋之资。仍乏督饬属员,安心查办,务使灾黎均沾实惠。至应行拨运内地补仓米榖,并着暂停运,留备赈恤之用。该部即遵谕行。钦此!
嘉庆十七年二月上谕:据武隆阿等奏,澎湖地方偶被风灾,捐赀购买薯丝前往接济一折。澎湖地方,上年雨泽愆期,小米、膏粱收成歉薄;自八月二十一日以后,飓风连作,花生又多被吹毁。该处孤悬海岛,闾阎向鲜盖藏,贫民口食维艰。前据汪志伊等奏到时,业经批交该督等,将被灾情形、又应如何酌量抚恤之处,查明速奏。着汪志伊、张师诚,即遵照前旨,据实查明,妥速办理。其武隆阿先行捐办之薯丝二千七百石,即著作正开销,毋庸该镇道捐廉归补。钦此!
道光十二年奉上谕:上年澎湖地方早稻歉收,又飓风,晚收更减;业经该通判借给义仓钱文以资餬口,并兴、泉、永道带银同台湾府解往薯丝银钱。除该道平庆等捐廉归补银二千两外,其实在动用若干,同给过丁口名数,着照例造册,咨部核实,拨项归补。所借义仓钱文,应俟本年秋收缴还。至捐输民人陈均哲等,着照例奖励。所有澎湖厅应征道光十二年分地种、舡网、沪缯等项钱粮,又上年未完下忙民欠银两,着加恩准其旧粮缓至本年秋获后征收;本年钱粮着缓俟道光十三、四两年带征,以纾民力。钦此!
二十三年三月,上谕军机大臣等:据达洪阿等奏,通筹经费,分别撤留兵勇一折。现在台湾南北两路地方平靖,■〈口英〉夷亦经受抚,虽沿海未便撤防,而帑项不可虚縻,自当随时撙节。该镇等议:自本年正月起,原设兵勇分别撤留。台湾各口尚应酌留弁兵四千二十一名;澎湖一厅孤悬,各口弁兵应照旧留防;其郡城之安平水师三营及澎湖水师两营,兵数较多,仍分两班更替休息,并停下班口粮。其余兵少之处,皆不分班。至乡勇、屯丁名数,亦议定台湾各口酌留一千七百四十九名,澎湖一厅酌留四百名,俾经费稍可持久。所有各属不领口粮之义勇,亦酌量情形分别解散,以纾民力等语。均着照所议办理。怡良即责成该镇、道等实力稽查,毋留奸匪,以固藩篱。所有上年拨给台湾经费银两,经该镇备文,赴省请领;一俟解到,即归还道库,作为备贮。
咸丰元年六月谕:内阁吕恒安、徐宗干奏,台湾、澎湖地方偶遇风灾,委员查勘、筹款办理一折。据称澎湖厅上年晚收歉薄,本年三月复被风霾,以致杂粮枯萎,民情倍形拮据;业经该镇道会商,于道库提银二千两,又拨银三千两,委员解往该厅,查明分别抚恤。仍着察看情形,或应加赈、或应缓征钱粮,即行据实具奏,并详明该督、抚核实办理,以副朕轸念灾区至意。
元年十月奉上谕:恒裕、徐宗干奏,查勘澎湖灾民,抚恤完竣,并请缓征一折。福建台湾府属澎湖地方,本年三月间,风霾咸雨为灾,前经降旨,令该镇道察看情形,分别办理。兹据奏称:委员遍历各乡,查明户口,均匀散赈,地方甚属安静。惟被灾处所,民力未免拮据,加恩着照所请:所有年额应征地种、船网、沪缯等银五百九十三两零,一并缓至咸丰二年秋后带征,以纾民力。该镇道即刊刻誊黄,遍行晓谕,务使实惠及民,毋任吏胥舞弊,以副朕轸念灾区至意。其捐赈及董事出力之官绅士民等,均着照例咨部,分别请奖。所捐银两,免其造册报销,余着照所议办理。该部道知。
元年十月二十三日,闽浙总督衙门承准军机大臣字寄,本年十月初三日奉上谕:本年福建台湾澎湖厅属被风,业经降旨分别缓征抚恤,小民谅可不致失所。惟念来春青黄不接之时,民力未免拮据;着传谕该督、抚等,体察情形,如有应行接济之处,即查明据实覆奏,务于封印前奏到,候朕于新正降旨加恩。钦此!
光绪十二年上谕:澎湖为由闽赴台要隘,扼扎劲旅、认真操练,方足以资缓急。该处地方若由台湾巡抚管辖控制,自便得宜。并着详细议奏。其余未尽事埋,该督、抚如有所见,务当明晰敷陈,以备采择。将此由五百里各谕令知之。钦此!
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奉上谕:刘铭传奏,澎湖为闽、台门户,非特设重镇,不足以资守御。杨昌浚与该抚意见相同;拟将澎湖副将与海坛镇对调,仍归总督管辖等语。即着会同筹议具奏,等因。钦此!
●澎湖厅志卷一
封域
晷度(星野附)
形势
山川(八景附)
道里(岛屿附)
风潮(占验附)
·晷度(星野附)形势山川(八景附)道里(岛屿附)风潮(占验附)
澎湖不过海上一沤耳;然岛屿回环,港汊错杂,为中外之关键,作台、厦之逆旅。前者施侯争之以进取,郑氏失之而议降。既入版图,凡台湾有事、内地舟师东征,皆恃澎湖为进战退守之地,所关于沿海大局者,正匪浅矣。兹略天文之幽渺,而详地势之形便;其于川陆夷险、山海扼塞,倘亦规画海疆者所必讲乎。为「封域志」第一。
晷度
澎湖最南纬度距赤道北二十三度十一分,最北纬度距赤道北二十三度四十七分,最西经度偏东二度四十八分,最东经度偏东三度一十一分(「海道图说」)。
澎湖西屿北极出地二十三度七分,金屿二十四度,炮台二十三度四十分四十二秒(「台湾舆地图」)。
日距赤道表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按地居天中,其体浑圆,与天度相应。中国当赤道之北,北极常见,南极不常见。南行二百五十里,则北极低一度、南极高一度;北行二百五十里,则北极高一度、南极低一度。北极高度,即南北里差也;东西偏度,即东西里差也。台湾澎湖,据兵备道夏献纶所绘「舆地图」,其南北纬线,与「海道图说」不同,非实测无以验之。测法:为度版,平圆四分之一,切四分之一圆边为九十度。切每度为六十分,矩角为午,左钝角为子;表针垂线皆设于午。测时以针对日。春分后三日午时,太阳高弧,针影在子,垂线在六十五度三十三分。如日距一度十六分,为六十六度四十九分,以减度版九十度,即得最南纬度二十三度十一分。秋分后三日午时,太阳高弧六十七度二十九分,减日距一度十六分,为六十六度十三分,以减度版九十度,即得最北纬度二十三度四十七分。
周天三百六十度,分昼夜十二时,每时八刻,每刻十五分。经度偏东一度,节气先后、日出入早晚差四分。
星野(附)
「台湾府志」云:台湾「禹贡」扬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星纪之次,于辰为丑。澎湖厅属台南府辖,星野从同。
按「福建通志」、「台湾、泉、漳各府、县志」,俱主牛女;惟「诸罗志」谓:台与岛夷同占,宜从吕宋、日本例,为轸翼分,值翼九度。「凤山志」驳之甚力。且以澎湖旧隶同安,为牛女之证。今既遵钦定「热河志」详着晷度,复从「大清一统志」附星野旧说于后。
·形势
澎,海岛也,非海疆也。各岛星罗棋布,远近错列,港道纡回,礁汕隐伏水中,非熟悉夷险者不敢轻进;以故洋船过此,每视为畏途,诚险地也。试举其要者言之:妈宫港居中控制,形势包藏,为群岛之主;港内波平如镜,可容千艘。而自西拱峙者,以西屿为外捍、金龟头为右臂;由东南环卫者,以风柜尾(亦名蛇头)为左卫、大小案山为下臂,锁住港门,中有四角仔小屿,为港门罗星,塞住水口;其西由西屿稍北为吼门,波涛湍激两旁,其大列、小列二屿,夹峙左右。昔刘国轩为施侯所败,乘小舟由此遁去。吼门水浅,其时盖涨三尺云。他如丁字门在西屿之西北,孤悬外海,控扼大洋;师公礁附近吼门有石潜伏水底,舟不敢犯。外堑为入澎湖门户,故夜点塔灯以照海舶。此西方之险也。其东则东西二吉最为险隘,中有锄头增门,水势洄簿,流触海底礁石,作旋螺形。舟行误入其险,倘遇飓风,瞬息冲破;若无风可驶,势必为流所牵;至东吉下,谓之入溜,能入而不能出矣。由台入澎者,必过阴屿,方无随流北去之患。阴屿内有沉礁,防之宜谨。其南则虎井头之上霾,海滨礁石嶒崚,怒涛相触。极南为八罩之船路礁,亦名布袋屿,水路仅容一舟,稍一差失,万无全理。此皆东南之险也。其北则吉贝屿之北礁,亦名北硗,藏沙一条,微分三片;中为大硗,东为东硗,西为西硗仔。惟西硗浅水间,小舟或可出入;余皆半沉半浮,隐跃水面,形势曲折如吉字。飓风一作,风沙相激,怒涛狂飞,咸雨因而横洒。倘误入其中,百无一全者矣。又东北有中墩之雁晴屿门,横峙海口,港道甚狭,此皆北方之险也。论泊舟时,北风宜于内、外堑,南风宜于八罩屿。惟妈宫巷无论风南、风北,皆可泊船,故驻扎镇标;而金龟头、蛇头屡筑炮台,以扼水口。然大山屿四面环海,处处可乘,亦不徒防范口门遂可恃以无恐。
附考
澎湖岛在琉球国,水行五日,地近福州、泉州、兴化、漳州四郡界。天气晴明,望若烟雾(「明一统志」)。
海中岛屿,最险要而纡回则莫如澎湖。盖其山周回数百里,险口不得方舟,内溪可容千艘。海中旧有三山之目,澎湖其一耳。东则海坛、西则南澳,诚天设之险,何可弃以资敌(「方舆纪要」)。
澎湖为漳、泉之门户,而北港澎湖之唇齿。失北港,则唇亡齿寒,不特澎湖可虑,即漳、泉亦可忧也。北港在澎湖东南,亦谓之台湾(同上)。
福州海中有澎湖,相去三千里,晴日仿佛可见,有参将领兵驻之。自福州顺风而往,不半日至也(「玉堂荟记」)。
同安海屿,地大而山高者,惟浯洲、嘉禾为最。其东则外海,为澎湖、为东番琉球诸国。余谓三山横亘海外,澎湖、闽南之界石,浯洲、嘉禾、泉南之捍门也。寇贼、奸宄渊薮,往来共指同安、海澄间信宿耳(「同安县志」)。
澎湖僻在兴、泉外海,其地为漳、泉南户,日本、吕宋、东西洋诸国皆所必经。南有港门,直通西洋(「福建防志」)。
澎湖,大海一岛,土地确瘠,渔钓为生者半;而海道险峻,扼台湾之要冲,为全闽之外捍。有澎湖,则台湾如在掌握中(「内自讼斋文集」)。
「纪略」称:大山屿形如莲花,其余诸屿则荷叶田田,于理为近。至于起祖发脉,至今未经论辨。每闻渡洋老船户俱云:北硗一道沙线,直通西北至泉州崇武澳;东南洋面,舟或寄碇其上,水比他处较浅。因悟形家云:泉州清源山一支向东南入海,即如「台郡志」称,台湾自福州鼓山发龙;殆非无据。或以澎湖吉贝与金门之料罗对面,谓澎岛发脉于金门太武山者,此又一说(节「蒋氏续编」)。
富阳周芸皋曰:阴屿、阳屿、东吉、西吉,皆在澎湖之东;婆娑洋台湾洋面。澎湖水势独高,四面皆低,名八卦水。考「海东札记」则谓:据「名山藏」所载,乾坤东港,华严婆娑洋世界,名为鸡笼之说;有指为今台湾者,恐亦影响谈耳。今按周氏「诗注」,婆娑洋自系在台、澎海面,习俗相沿已久,未必因「名山藏」而附会其说。至淡水有鸡笼头,而澎湖亦有鸡笼屿;犹之台湾有大井头,尝遭火灾;而澎亦有大井头,亦尝毁于火。安平有赤嵌城,而澎亦有大、小赤嵌也。然当时台湾之地未着,而澎湖三十六岛自隋已显,则所称名为鸡笼者,安知其非指澎之鸡笼乎?若陈氏新刻「淡水志」,误指澎之鸡笼屿属于淡水,则诬罔实甚(语详「旧事录」)。
·山川
澎湖屹峙巨浸中。自泉郡清源山发轫,蜿蜒至东南入海,一线隐伏波涛中,穿洋潜渡,至澎之北礁隐跃水面,形如吉字,俗名北硗;■〈纟寮〉绕而南,始浮出水,曰吉贝屿,是过脉处;复伏水中三十余里,至北山屿之瞭望山,起高阜十余丈,周二、三里,是龙脉起处;过北山屿十余里,由中墩屿过峡二里许,特地结一大屿,名大山屿,在澎湖中央,磅礡仑菌,幅员约五百里;厅署、镇营皆在焉。大山屿之中,一山镇峙,周围四、五里,地势独高,名大城山,为厅治少祖。山分四大支,一支出东北,为林投、奎壁等澳;一支出西南五里,至东西卫澳之文澳社,为旧厅治(文石书院亦在此);又西去五里,至妈宫社(镇营、厅城、街市俱在此),内开一港,为商哨聚泊之所。港口有龟、蛇二山,南北拱持,护卫周密,为全澎正口;所谓险口不得方舟,内溪可容千艘者是也。山之北一支为鼎湾、瓦硐各澳;南一支为嵵里澳一带,联络至风柜尾社,回抱妈宫口与西屿之内、外堑,形势相倚。此大山屿之胜概也。其东则阴、阳诸屿,西则西屿、小门,南则虎井、鸡笼,北则北山、吉贝,以及极北之北硗,极南之八罩、南大屿,西南之花屿、草屿,东南之东、西吉两屿,四面八方,星罗棋布,大小不一。「省志」「海防考」称:三十六岛如排衙。「府志」又称:回环五十五岛。其地形势利便,港汊错出,前人论之详矣。宜其屏蔽金、厦,防扼台湾岛彝,为东南半壁一大锁钥也。「易」曰:『王公设险』,「传」曰:『形格势禁』。乌得以弹丸黑子而忽之耶(「蒋氏续编」)?
瞭望山:在北山屿瓦硐澳后寮社,距厅治水、陆三十里。高十余丈,周二里许,五阜排连,略如五指,层峦耸翠,气象巍峨。相传自泉郡清源山发脉至北橇,由吉贝过脉至此,为澎湖诸山之起处。北来商船,先望此山,故名瞭望山。旧有墩台。其东南山半有两峡泉,溢涌不竭。山之西有饮马泉,滚滚溢出,下注可以灌园。形家以澎湖为莲花,此其莲花蒂也。北山各社,尚有小阜,如通梁之笔架、龟颔歧头之小太仔虎山,皆不甚高。
大城山:当大山屿之中,距厅治五里余;为厅治少祖山,乃澎山最高者。延袤七、八里,岗峦平衍,远盼如列屏。凡台、厦舟艘往来,皆指此为圭臬。山顶高处,前人筑城其上,周仅二、三里,遗址犹存(山以此得名)。陟其颠四望,则五十五屿环绕目前,浮螺点黛,悉可指数。天气晴霁,晓顾台湾诸山,显现如在咫尺。须臾红轮涌起,海东万道金光与波澜相激射,仿佛不见台山;而商舶鱼艇,或远或近,梭织岛屿间,真海外奇观也。至春夏之交,芳草如绣,下视平畴,苗黍芃芃,四山苍翠,洞豁心目。秋冬以后,则风沙瘴雾,海气苍茫,蜃楼烟市,变幻又难以名状矣。
大城北山:上产青石,成片,质甚坚;掘后复生。以罗经置其上,则指南针不定。
太武山:在大山屿林投澳太武社后,距厅治十四里。三峰圆秀,大小相伯仲。俗以大太武、二太武、三太武名之。大太武在北最高,东北舟来,先见阴、阳屿,次见此山。山顶石多蛎房壳,理亦难解。明鼎革后,同安卢尚书若腾遁迹来澎,居此山下,卒塟山南,墓址尚存。
按林啸云称:公子饶研,负骨归塟,今在金门之贤住乡;而澎湖太武山遗墓完固,倚山面海,形势颇佳,土人传为军门墓。意者公子于迁塟后,就原处筑成墓形欤?后人有盗塟者,皆不利,旋自移去。
奎壁山:在大山屿奎壁澳北寮社后,距厅治二十三里。原名铁路局免收■〈句黾〉鼊,以形似得名。
小案山:在大山屿东西澳案山社西,距厅治四里,一带平峦若几案,为书院朝山。
狮山:在大山屿嵵厘澳石泉社后,距厅治四里。四峰相联,形类狮子。西一小峰,匀圆如球。
鸡舞坞山:在大山屿嵵里澳鸡舞坞社,距厅治十六里。峰平如削,顶上微有凹形(余详「遗迹」)。
观音山:在大山屿嵵里澳猪母落水社前,距厅治十七里;横峙海滨,悬崖十余丈。下有穴,方广不盈亩,以石投之,噌■〈口宏〉有声。穴通潮水,上穿一隙,透山顶,每冬月狂潮冲激,从隙中喷起飞沙作舞,亦奇观也(穴中有巨鱼,大不能出穴,亦不死)。
纱帽山:在大山屿嵵里社西北,距厅治十九里;巍然高耸,中起圆凸,旁舒两肩,形若纸帽,四面环顾皆然,为厅治镇署及书院朝案。前任副将李文澜,以峰头不尖,令人砌石如塔状,高三丈余,今遗址仅存。山南有沙脊,名象鼻,垂入水际,下产煤炭。
风柜尾山:在大山屿嵵里澳风柜尾社,距厅治二十八里。山势嵚■〈山上欹下〉。此一带缭绕如长蛇,名蛇头,为妈宫左卫。社南有石冈临海,中空一洞,可容数十人。四傍百壁,鱼鳞重叠,上有窍如斗大,穿石透山背。窍傍常作小旋风,沙土滚滚漏下,声如鸣钲。洞口辟一沟,内窄外宽,潮水入焉;风起潮来,巨浪鼓荡,窍中沙土喷出十余丈,飞射半空,如鳅鱼喷沫。风再滚布,浪随喷出,土人谓之风柜。
金龟头:在妈宫澳西南,相距仅里许,与蛇头东西斜对;地势不甚高,而为妈宫右臂。近于其上筑炮台、设兵房,以资捍御。
内堑山:在西屿澳内堑社西北,距厅治水程三十里。山多巨石磊河,土黄色。山坡下有二小泉,相对隔尺许,去平地六、七尺,点点下滴不绝。取以煎茶,泉味颇甘。北行数里有小池角社之鼻尾山,俗名蟳蛎;山半亦有泉从石隙出,旁皆细草,中有小穴如蟹眼,亦谓之蟹眼泉。其西则一带汪洋,天水一色,景颇幽矌。
外堑山:在西屿之南,濒海尽处。迩年于高阜建立塔灯,夜开一点明星,照耀远近,为海船往来之标准。
天台山:在八罩水埯澳南,距厅治水程八十里。山上平坦,广数百步。近视不甚高,登临远眺,则环澎岛屿,依稀在目。上有仙人足迹。里人于正月十五日,醵钱赛神于此,谓之天台胜景。
大城山之水分为五条,石隙微泉,涓滴而下。若雨多则溪中有泉可导;一由大城北鲤鱼潭至港底之中沟(大旱时,里人常至此求雨),一由蚱脚屿西流,一由东卫,一由莱园,一南过双头挂。皆涓涓细流,缘溪弯曲而行,入于海。
西溪:源由太武山出,东北经西溪社前,其东为红罗罩乡,水由适中回流而出,以入于海。
东西湖:在奎壁澳两社之中,地洼下,群水所汇。旁有小湖,三面可以溉园,旱亦不涸(湖东、湖西两乡,以湖得名)。
大池角:在西屿,有池广可数亩,大旱不涸,堪资灌溉(大、小池角两乡,以池得名)。
东卫社村前井:水最清冽,且泉流甚旺,旱亦不涸,距厅治三里。暑中煎茶,常取此水,澎之第一泉也。
文澳社书院内井:井系干隆三十二年凿,水亦清洁。形家云:此处地脉最正,故井水亦清云。
妈宫社大井:康熙二十三年,靖海侯施琅既克澎湖,驻兵万余于此,水泉甚少,不足供众师之食。侯祷于天后神,甘泉立涌,伋之不竭,至今井泉甚旺,俗名万军井;但水味略有咸气耳(按「纪略」所载如此。另有辨见「遗迹」内)。
厅治署内井:水最清冽,然在署内,取汲未便(按旧时井旁堆积煤炭,水味不甚佳,以在协署内较场故也。近已改为通判署,井旁起盖科房,而水味亦如昔)。
嘉荫亭井:俗名五里亭,泉流极旺,亦无咸卤之味。凡往来商船、战舰,多赴此井取水。井身甚浅,举手可伋,实山凹流泉,故旱亦不涸。
观音庙前井:井在妈宫澳之西,逼近海边,而泉流清澈,味甚甘美,与东卫井相彷。但此井旱久略咸,东卫之井旱久越甘。此井雨多味更美,东卫之井雨多略带土气。二井于晴雨,亦各有不同;然均非他井所能及也。
镇海澳西寮井:水亦清甘,无咸卤之气。
西屿外堑井:在半山之腰,味亦清甘(以上八条,节胡氏「纪略」)。
南藔赵家井:赵腾兄弟就近乡宅围凿井,竭数岁之力,卒得甘泉,旺甚,以溉蔬果,颇获利(生员蔡玉成采)。
瑞应、溥惠二井:在妈宫澳旧协署边,光绪三年提督衔管带轮船吴世忠新凿,泉旺而味冽(监生叶国梁采,碑记载「艺文」)。
果叶社大井:在本社关圣庙旁大路边。井底有两窦甚深,莫测所止。井深三仞,水不及五尺,味颇甘,旱不少减,雨不加多。严冬他井皆涸,乡人共汲此井以炊,挹注不竭。
相公井:在隘门社顶藔大路墘,旁有相公小庙,故名。相传为神明所择。地势稍高,水深寻余,虽旱不涸。附近低处,村井错列,深或倍蓰,皆弗及此泉之旺。水味颇冽,常有白沙自石隙中涌出(以上生员洪纯仁采)。
西溪井:西溪社有二井。一在溪边,最著名,泉味甚清,大旱不涸,村人所共汲者;一在社北近山下,较之溪边者味尤清甘,他井罕及也(增广生陈雁标采)。
西势井:在吉贝屿,味极甘冽。
附考
陈银屿,在澎之南,相传洋船尝碎于此,土人入水探银,乡音乎为味银。屿因此名(参「府志」)。
相传虎井屿海口,昔有商船失事于此,每当风雨将至,则火大荧荧,游行水上;岂长游者怨气未散,化为磷火,以示后人,使知戒避欤?抑古人所称阴火潜然,即其说欤?盖风雨之夕,阴气凝聚,阴极生火,理有固然,无足异者,顾何以独见于是欤(据生员蔡时文采)?
目屿有石硐,大约十余丈,内颇幽邃,有石榻石几。或入探之,觉阴森之气悚人毛发(监生林琼树采)。
象鼻在嵵里澳海滨,有白沙一条甚长。沙细如粉,上如剑脊然。或划平之,翼日仍复故形,莫测其理。鼻端入海有两孔,潮退时汲之,水淡而冽,在海澨咸水间终古不淆,亦一异也(林琼树采)。
道光十年,鸡母坞山东南有声鸣数月,居民移石见一小洞,深不可测,久之亦无他异。或谓此山为文澳书院之巽方,宜造塔其上云(参蒋氏「续编」)。
「纪略」以四角仔屿为港口罗星,如印浮水面,法宜造塔于上。同治十年,附贡生许树基招同举人郑步蟾、武生高其华,鸠资造塔,约后人有功名进步者,加筑一层。迨光绪十一年防海之役拆改小炮围,并盖一兵房。嗣经法夷蹂躏,毁为平地,今已遗址无存矣。
施襄壮侯奏疏云:八罩虎井大海之中,井泉甚少,供水有限;自臣统师到彼,每于潮退,就海次坡中,扒开尺许,俱有淡水可餐。从未曾有。及臣进师台湾,彼地之淡水遂无矣。按郡乘录「师泉井记」,以为祷神得泉之证;不知师泉井固在内地之平海澳也。又,蓝襄毅提督疏请御赐天妃宫匾额称:大师所到,各处井枯,甘泉倏尔腾沸,足供食用。再加六月十七等日,在七鲲身血战,其地处在海中,适当潮退,军士就坡中扒开尺许,俱有淡水可餐云云,郡邑乘何以遗之?而「纪略」以妈宫街大井,指为施侯得泉济渴之处,考之奏疏,似未尽合。盖施军惟在八罩虎井,故艰于得泉耳。若既入妈宫澳,则澎地已平,随处可汲,何必独恃此一井乎?且从前刘国轩兵守妈宫港者亦多,何以并无患渴,而所汲者又何井乎?以前人所载,姑并存之耳(参「天妃显圣录」)。
澎湖素号水乡,而四面汪洋,水尽咸卤,又无高山大麓、溪涧川流以资浥注,澎之人其需井而饮也,较诸他郡为甚。一遇旱干,则男妇彻夜守井取水,截竹桶以伋之,嗷嗷渴待,有甚于饥。噫!其可悯也。然凿井于澎,则有难焉者;或地中多石,井将成而为盘石所梗者有之;或地脉无泉,凿至数寻,终为弃井,虚费人力者有之;或即得泉,而水性碱苦、面浮铁膜,不可食者又有之。或一澳而得一井焉幸也;或一澳而得二、三井焉则更幸矣。「岭南记」载:郁林有司命井,今澎湖之井不诚为澎民之司命欤?吾闻穴蚁多处可凿井,澎之人其识之,所以备大旱灌溉之需者,重且远也(参「记略」)。
八景(附)
岛上八景:日龙门鼓浪,虎井澄渊,香炉起雾,奎璧联辉,案山渔火,太武樵歌,西屿落霞,南天夕照。今增其四:日晴湖泛月,灯塔流辉,风柜飞涛,大城观日(蒋氏「续编」)。
附考
中秋夜,风清月朗,买扁舟一叶,放乎中流。斯时微波不动,月星交辉,水天一色,极目无际,恍如置身琼楼玉宇之中,真奇观也(节胡氏「纪略」)。
时当子夜,银涛浴日,遥望东海,红光璀烁,云霞缭绕,月如车轮旋转,载沉载浮,濯波而起,亦奇观也(同上)。
按「西屿落霞」,载在「府志」「八景」,即「县志」之「金鸡晓霞」也。或谓外堑海中有珊瑚树,光气上烛,与日色相衔,故彩色■〈火旬〉烂异常。是说近之。
按「奎璧联辉」,在龟鼊澳后,人取其字稍雅驯者名之,非真有殊景也。与太武樵歌似,皆可删。又按鲍通守复康以新增四景命题课诸生,曰:篝火宵渔,负箕晨牧,短镵劚草,伐鼓驱鱼,并首唱小诗四章。
·道里
东出厅治大东门,十里至双头挂社,一里至乌嵌社,即界大海。
东出大东门,二里至樾荫亭(俗名五里亭),一里至文澳,即界内港(由樾荫亭折而西南二里余,至金龟头炮台,地临大海,与西屿对峙)。
东出厅治东门,四里至石泉社,十三里至井仔埯社,三里至嵵里社,即距大海。
北出厅治北门,四里至东卫社,二里至蚱脚屿社,一里至港仔尾社,二里至潭边社,五里至中墩社,五里至港尾社,三里至镇海社,二里至港仔社,五里至大赤嵌社,即界大海。
东南出厅治东门,四里至菜园社,七里至铁线尾社,二里至锁管港社,二里至猪母水社,即入大海。
东南出厅东门,五里至小案山社,由内港水程八里至风柜尾社,即距大海。
东北出厅城,七里至大城北社,二里至太武社,二里至西溪社,五里至湖西社,一里至湖东社,六里至果叶社,即界大海。
西北出厅城,一里至红木埕社,三里至西卫社,即距内港。
——以上陆程。
南由嵵里社起,二十里至虎井社,三十里至网水社,二十里至屿坪社,五十里至大屿(为澎之极南界)。
西南由风匮尾社起,六十里至花屿社。
西由妈宫社起,二十里至西屿社(西屿之小门汛,为澎之西北界)。
北由大赤嵌社起,三十里至吉贝屿(为澎之极北界)。
东北由果叶社起,三十里至乌屿社。
东南由珠母落水社起,八十里至东吉社(为厅治之极东)。
——以上水程。
岛屿(附)
大山屿之东(各屿至厅治皆隔一水,下同):阳屿(距厅治水程三十里)、阴屿(三十里,二屿平分一水)、香炉屿(三十里,在阴、阳屿之左)、鸡膳屿(三十五里)、鼓架礁屿(四十里)、椗钩屿(四十五里)。
大山屿东北:长岸礁屿(距厅治水程十九里)、湾贝屿(三十余里,有民居,「府志」作员贝)、雁净屿(二十里)、蓝笨屿(三十里)、屈爪屿(三十余里,「府志」作险礁屿)、鸟屿(四十里,有民居)、白沙屿(四十五里,「府志」云:有南北二处)。
大山屿之北:大仓仔屿(距厅治水程十八里)、凉伞礁屿(一十八里)、中墪屿(二十里,有民居)、北山屿(三十里,中分四澳,民居颇稠密)、金屿(三十五里)、险礁屿(四十里)、土地公屿(四十余里)、吉贝屿(八十里,居民千余,以渔为生,系澎之极北地)、北礁(一百里。此礁非屿也,乃半沉半浮、隐跃水面,沙线屈曲、形如吉字,一目未了,最为险要)。
大山屿西北:大烈屿(距厅治水程三十五里)、小烈屿(三十五里。二屿斜对,中分一水)、吼门(此沈水礁也,在大烈、小烈二屿之中,船只出入经此,最为险隘)、空■〈士冖一几,上中下〉屿(三十六里,「府志」云:不产一物,故名)、北铁砧屿(四十里)、姑婆屿(五十里)、目屿(六十余里。「府志」云:形如人眼,又名月眉)。
大山屿之西:师公礁屿(距厅治水程二十里)、牛心湾(二十六里)、西屿(三十里。民居稠密,中分十社,凡台、厦往来船只,皆以此屿为标准。北风可泊舟于屿之内堑、外堑二处,系文武查船汛口。外堑高处造有塔灯,以照行舟)、小门屿(三十五里,在西屿之西北。「府志」作丁字门)。
大山屿西南:四角仔屿(距厅治水程十里。屿系妈宫港水口,形家以为印浮水面。里人筑石塔于上,凡来往妈宫船只,俱从此进出)、鸡笼屿(一十五里)、花屿(六十里,有渔户)、草屿(七十里。「通志」云:澎湖诸屿,惟二屿菁葱,故以花草名)、大猫屿(八十里)、小猫屿(八十五里。与大猫屿斜对,中分一水)。
大山屿之南:虎井屿(距厅治水程四十里,有民居)、桶盘屿(四十余里。二屿东西平分)、狗沙屿(六十五里)、马鞍屿(六十五里。「府志」以为即鸡肾屿,误),船路礁(七十里,一名布袋屿。凡台、厦往来船只入八罩者,必由此进出;水口仅容一舟,最为险隘)、金鸡屿(七十里)、挽门屿(八十里。内有民居,即八罩水埯澳)、将军屿(八十里。民居稠密,即八罩、网埯澳。南风时可泊船,与挽门屿东西平分,中隔一水,船蓬屿即在此屿后,本同一屿)、钟仔屿(九十里,形如钟)、头巾屿(九十里)、南铁砧屿(九十里)、南屿(一百四十里。亦称大屿,广袤三十里,有民居)。
大山屿东南:东屿坪(距厅治水程七十里)、西屿坪(七十里。二屿平分、对峙,即「府志」之半坪屿)、东吉屿(一百二十里)、西吉屿(一百二十里。以上皆有民居,二屿平分,中隔一水。凡台、厦往来船只,以二屿为标准)、锄头增屿(一百二十里,在东西吉之中)。
澎湖形势,背东北,面西南。其菁华所聚,在大山屿之妈宫港。将骋沧海之观者,由内港扬帆而西,经水口、四角仔屿,出金龟头二十里而至西屿。由西屿内堑折而北上,必经吼门,水浅流急,有小列、大列二屿,夹峙左右。经吼门而土地屿、铁砧屿转而东北,直至北硗,为澎山发源、龙脉渡海之处,有沙汕一条,极长,伏于水中,尤称险绝。其下为吉贝屿,屹立海中,居民千余,皆以渔为生。由吉贝迤南为湾贝屿、为大仓仔屿。其南则镇海、通梁、赤嵌、瓦硐各乡,历历望中,所谓「北山四澳」也。稍东为白沙屿、乌屿,折而南下为阴屿、阳屿,与椗钩、香炉、鼓架、鸡肾诸屿上下罗列。又东南为东吉、西吉二屿,流迅而礁多。由两吉复折而西,则望见大山屿东南各港,如果叶仔、良文港、猪母水、乌嵌等乡,隐现目前。又西南为难母坞、嵵里澳、风匮尾,皆与妈宫市有陆可通者也。其南之最险者为虎井屿,再南为八罩,极南为大屿。大屿稍西有东西屿坪,又西为花屿、为草屿,皆遥望数点,隐约水面而已。由虎井而西,经桶盘屿、鸡笼屿折而西北,则西屿在西,案山在东。自是仍由四角仔经金龟头,转妈宫港内,而澎之四围海道已绕一周矣。
澎湖东至台郡安平,一百七十里;东至鹿港,一百八十一里;东至布袋嘴,一百二十五里。东南至旗后,二百三十里。东北至淡水,五百四十一里;东北至基隆(即鸡笼头),六百四十六里。西至厦门,三百三十里;西至泉州运头,三百二十里。北至平海,三百七十六里;北至福州南台,六百六十里。南至广东香港,九百七十三里;至汕头,五百四十四里(以上外海水程)。
附考
澎湖凭山环海,有五十屿,巨细相间,坡陇相望,回环五十五澳(「台湾府志」)。
尝考「方舆纪要」,澎湖地环卫可二百里,擅三十六屿之胜。「海国闻见录」云:澎湖岛三十有六,而要在妈宫、西屿、北港、八罩四澳。尹士俍「志略」云:澎湖岛屿错如螺髻。其大而最中者曰大山屿;其罗列于大山屿之前者,有虎井、金鸡六屿;其错落于大山屿之后者,有奎壁、吉贝等九屿;其旋绕于大山屿之右者,有金山、月眉等十五屿;其列卫于大山屿之左者,有东、西吉十八屿。总澎之屿四十有九。今考「纪略」则五十有五屿焉。旧云三十六岛,盖举大概言之(「内自讼斋文集」)。
谨按澎湖各屿,惟大山屿及北山各社,人烟颇密。此外隔海屿上有民居者,以西屿、八罩为大。他若虎井、桶盘、吉贝、员贝、鸟屿、花屿、小门汛、大仓仔、南大屿,以及东西吉、东西屿坪已耳。其它或沙汕浮出,或海中片石,无平地可耕、无港路可泊;有时渔舟挂网,纵迹偶至耳,初不得谓之屿也。夫生齿日繁,而土田不加广,故凡可钓可耕之地,皆小民生聚之区,在乎官之善为经理。考「纪略」载:南大屿、东西屿坪,距厅治较远,曾经封禁;盖恐鞭长莫及,为奸宄所混迹也。抑知国家声教四讫,山陬海澨,莫非食毛践土之区,岂于区区小岛而化外置之?且居此岛者,皆耕钓良民,有家室之安、有舟楫之利、有比邻以资守望、有澳甲水汛以互相稽查,其于妈宫厅治,无异手足之卫头目也。脱令空旷无人,安知不为奸宄所窃踞,转末由惊觉哉?观于噶玛兰苏澳未辟以前,海贼朱濆、蔡牵垂涎者屡。既经垦辟,鸡犬相闻,奸人更无所容其迹。孰得孰失,较然可辨矣。夫地之大小虽殊,而情形则一,又何必汲汲封禁而后谓之无事也哉?
黑水沟有二:其在澎湖之西者,广可八十余里,为澎、厦分界处,水黑如墨,名曰大洋;其在澎湖之东者,广亦八十余里,则为台、澎分界处,名曰小洋。小洋水比大洋更黑,其深无底。大洋风定时,尚可寄椗;小洋则不可寄椗,其险过于大洋。此前辈诸书纪载所未及辨也(薛氏「台湾县志」)。
台海潮流,止分南北;台、厦往来,横流而渡,曰横洋;自台抵澎为小洋;自澎抵厦为大洋;故称重洋(同上)。
鹿耳门西北至澎湖,水程四更,约一百八十里。澎湖西北至厦门,水程七更,约三百里。海洋行舟,以磁为漏筒,如酒壶状,中实细沙悬之;沙从筒眼渗出,复以一筒承之;上筒沙尽,下筒沙满,更换;是为一更。每一日夜共十更,每更行舟可四十余里。若岛屿可望,令望白者(曰亚班)登桅远望;如无岛屿,则用棉纱为绳,长六七十丈,系铅锤,涂以牛油,坠入海底,粘起泥沙,辨其土色,可知舟至某处。倘铅锤粘不起泥沙,非甚深即石底,不可寄泊矣。台、厦往来水程,中有澎湖,岛屿相望,不设更漏,但焚香几行为准(同上)。
台郡往来船只,必以澎湖为关津,从西屿头入,或寄泊屿内、或妈宫、或八罩、或镇海屿,然后渡东吉洋,凡四更。船至台湾,入鹿耳门。行舟者皆以北极星为准;黑夜无星可凭,则以指南车按定子午格巽向而行。倘或子午稍错,南犯吕宋或暹罗或交趾,北则飘荡莫知所之。此入台者平险、远近之海道也(「台湾旧志」)。
放洋全以指南针为信,认定方向,随波上下,曰针路。船由浯屿或大嶝放洋,用罗经向巽巳行,总以风信计水程迟速;望见澎湖西屿头、猫屿、花屿可进。若过黑水沟,计程应至澎湖,而诸屿不见,定失所向,仍收泊原处候风信。由澎湖至台湾,向巽方行,近鹿耳门隙仔,风日晴和,舟可泊;若有风,仍回澎湖(「赤嵌笔谈」)。
海洋泛舟固畏风,又甚畏无风。大海无橹摇棹拨理,千里万里,祇籍一帆风耳。自大放洋,初渡红水沟,再渡黑水沟。台湾海道,惟黑水沟最险,自北流南,不知源出何处。海水正碧,沟水独黑如墨,势又稍洼,故谓之沟。广约百里,湍流迅驶,时觉腥秽袭人。又有红黑间道蛇及两头蛇,绕船游泳,舟师时时以楮镪投之,屏息喘喘,惧或顺流而南,不知所之耳。红水沟不甚险,人颇泄视之。然二沟在大洋中,风涛鼓浪,与绿水终古不淆,理亦难明。渡沟良久,闻钲鼓作于舷间,舟师来告,望见澎湖矣。登鹢尾高处凭眺,祗觉天际微云一抹如线,徘徊四顾,天水欲连,一舟荡漾,若纤埃在明镜中(「稗海纪游」)。
离澎湖,海水自深碧转为淡黑,回望澎湖诸岛,犹隐隐可见,顷之渐没入烟云之外;前望台湾诸山,已在隐现间。更进,水变为淡蓝,转而为白,而台郡山峦毕陈目前矣(同上)。
海舶已抵鹿耳门,为东风所逆不得入,而门外铁板沙又不可泊,势必仍返澎湖。若遇月黑,莫辨澎湖岛澳,又不得不重回厦门以待天明者,往往有之矣。海上不得顺风,寸尺为艰(同上)。
泉州顺风二画夜至澎湖沟,水分东西流。一过沟水,则东流达于吕宋;回日过沟,西流达于漳、泉(「漳州府志」)。
水至澎湖,渐低近琉球,谓之落漈。漈者、水趋下而不回也。凡西岸渔舟到澎湖以下,遇飓风发,漂流落漈,回者百无一(「续文献通考」)。
澎湖妈宫、西屿头、北港、八罩四澳,北风可以泊舟。若南风,不但有山、有屿可以寄泊,而平风静浪,黑沟、白洋皆可暂寄,以俟潮流。洋大而山低,水急而流回。北之吉贝沉礁,一线直至东北,一目未了;内皆暗礁布满,仅存一港蜿蜒;非熟习深谙者,不敢棹至。
丙午年,有闽船在澎湖南大屿被风折桅飘坏,有二十人驾一杉板脚舟,用被作帆回台。询以何处击破,彼仅以沙中为言;又云:潮水溜入,不得开出。此万里长沙头也。潮虽溜入,若以南风棹长潮,再不得归矣。大洋之水,为沙两隔,节次断续。南北沙头为潮汐临头四面合流,外长而内退,外退而内长,须沿沙节次撑上断续沙头,夹退流,乘南风,东向尽流南退。虽欲北上生而南下者正所以生也。何也?南风夹退潮,方能出溜;水虽溜下,然而归于大海,不入内溜,方得乘风而归(以上「海国闻见录」)。
衡渡至澎湖,岛屿错落,有名号者三十六岛。澎湖沟底皆大石参错。凡港泊有南风、北风,二者殊澳。此台湾之外门户也(「理台末议」)。
澎湖至台,虽仅二百余里,顺风扬帆,一日可到。若天时不清,台飓连绵,浃旬累月莫能飞渡(「东征集」)。
澎湖远在海外,内澳可容千艘,周遭平山为障,止一隘口,进不得方舟;令贼得先据,所谓一夫守险,千人不能过者也。矧山水多礁,风信不常;且绝岛孤悬,混茫万顷;脱输不足而援后时,是委军以予敌也。亦尝测其水势,沉舟则不尽其深,输石则难扦其急,而曰何以塞者非也(「筹海图编」)。
大海洪波,止分顺逆。凡往异域,顺势而行。惟台与厦,藏岸七百里,号曰横洋;中有黑水沟,色如墨,曰黑洋,惊涛鼎沸,险冠诸海。或言顺流而东,则为弱水。昔有闽船,飘至弱水之东,阅十二年始得还中土(「赤嵌集」)。
泛海不见飞鸟,则渐圣大洋。近岛屿,则先见白鸟飞翔(同上)。
由大■〈山上登下〉出洋,海水深碧,或翠色如靛;红水沟色稍赤,黑水沟如墨;更进为浅蓝色。入鹿耳门,水程五更。志约六十里为一更,亦无所据。按「礁书」二编云:更也者,一日一夜定为十更,以焚香几枝为度。船在大洋,风潮有顺逆,行使有迟速,水程难辨。以木片于船首投海中,人从船首速行至尾,木片与人行齐至,则更数方准;若人行至船尾,而木片未至,为不及更;或木片先至,则为过更,皆不合更也。舟子各洋皆有秘本,云系明王三保所遗,名曰洋更(同上)。
台、澎洋面,横截两重,潮流迅急,岛澳丛杂,暗礁浅沙,处处险恶,与内地回然不同;非二十分熟悉谙练,夫宁易以驾驶哉?不幸而中流风烈,操纵失宜,顷刻间,不在浙之东、广之南,则扶桑天外,一往不可复返。即使收入台港,礁线相迎,不知趋避,冲磕一声,奋发无翼,与其悔之于后,何如慎之于初(「鹿洲集」)。
自鹭门、金门迤逦东南达澎湖,数千里,风涛喷薄,捍怒激斗,瞬息万状。子午稍错,北则坠于南风炁,南则入于万水朝东,有不返之忧(「岛上附传」)。
自鹭岛、金门迤逦以达澎湖,可六百余里。又东至台之鹿耳门,旁夹以七鲲身、北线尾,水浅沙胶,纡折难入(「梁村文集」)。
过黑水沟,舟触浪作颓屋折柱声,遥望巨鱼喷水,如雪花飘空。舟子云:沟底有珊瑚,巨鱼守之,洋人尝以铁网载人入水取之,终不得(「啸云山人文抄」)。
侯官谢退榖曰:相传台海有万水朝东处,诸书所载不同。「续文献通考」及「岛上附传」、「稗海纪游」皆云在澎湖南。「福建海防考」谓:『澎湖南有港门,直通西洋』。「台湾志略」谓:『海船直指南离,至东京、广南、占城、柬埔寨、暹罗等处』。旧「府志」亦谓:『子午稍错,南犯吕宋、或暹罗、或交趾』。今通洋之舟,岁岁南行,未尝入于万水朝东;则云在澎湖南者,误也。至云水至澎湖渐低,黑水沟自北流南,亦误。又「漳州府志」云:『沟水分东西』,未详考。盖台海潮流止分南北,潮时北流较缓,汐时南流较驶。澎岛在厦门之东南,乃渡台标准;但无高峰,不可远望。过沟时,针路指定东南,船稍近北,虽不见澎岛,犹可见台北诸山。苟为南流所牵,则径出南路沙马矶头之下,无岛屿可望,不知台湾在何方矣。故黑水沟中,值静风潮涨,可随流;潮退,必悬椗停舟。非畏万水朝东也。按退榖又力辨「稗海纪游」、「赤嵌集」弱水之说,皆非无理。今乃存群说,以备参考。至谓「岛上附传」所称南风炁,今亦莫知其处;则近时「瀛寰志略」诸书,语皆有征,未可因目所未见而疑之也。
富阳周芸皋曰:澎湖岛屿回环,水势独高,四面皆低,潮水四流,顺逆各异,名八卦水。又云:澎湖之北,不可行舟,渔人亦罕至,谓之铁板关,最称险要。按八卦水之说,前人亦未载,然则「续文献通考」所云,水至澎湖渐低者,亦就大势言之,与此说义实相足也。
按向来一更十六里之说,不过约略而言。乃谢退榖谓:沙马矶头至府治,舟行七更,旱程二百九十六里,水程与旱程相傍;是一更该四十余里零矣。岂知船身之利钝各殊,柁工之能否亦异;潮有顺逆,风有轻重。今必律诸旱路,定为一更四十二里,亦非笃论也。谢氏又以南路抵府七更,顺风一日可至,为顺流之故。自厦抵澎亦七更,必一日有余,为横流之故。其说似也。乃或诘以北流为顺,南流不已逆乎?则又云,有风不怕流。夫既有风矣,即自澎而东而西,固无往不利,岂独南路至府然哉。「县志」又以北路水程十九更,旱路仅六百三十里,未详其故。查台郡至淡水八里坌港,谓之按边船,水道沙汕间错,有横出甚长、势极弯曲者,必循其弯曲而行。即风顺流顺,仍须转帆织驶,故更数较多,非如北路抵澎仅十有二更可一帆径渡也,又安能以旱程律之乎。
·风潮
澎湖风信,与内地他海迥异。周岁独春、夏风信稍平,可以种植;然有风之日,已十居五、六矣。一交秋分,直至冬杪,则无日无风,常匝月不少息;其不沸海覆舟,斯亦幸矣。「台志一云:风之大而烈为飓,又甚者为台。飓则倏发倏止,台常连日夜。凡正、二、三、四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九月则北风初烈,或至连月,为九降。过洋,以二、四、八、十月为稳。二、四月少台、八月秋中、十月小春,天气多暖故也。然如干隆丙年八月十八日,澎海覆败多船;丁年八月自初二日起风,至月杪皆烈,中间稍静者三、两日耳。则八月中秋之说,未敢尽信也。惟二月渡洋最为平稳。三月二十三日妈祖飓后,应南风;白露后至三月皆应北风。若反常则宜防备。惟七月北风多主台,六月有雷则无台。谚云:『六月有雷止三台,七月一雷九台来』。至于湾船之澳,有南风、北风之别,尤不可不察也。澎湖之风,与内地相反而适相宜者,考「台湾旧志」云:内地多早西晚东,惟澎、台之风则早东午西,名曰发海西,四时皆然。台湾船只来澎,必得东风方可扬帆出鹿耳门。澎湖船只往台,必得西风才可进港。设早西晚东,则来澎船过日中,始能放洋;去台船只,昏暮迫山,皆不能进口矣。此风信有天造地设之奇也(参「胡氏纪略」)。
风暴日期
正月初三日、初四日、初九日,名玉皇暴。是日有暴,则各暴皆验;否则至期靡所准也。十三日、十五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乌狗暴。俗云:乌狗报白须,言相应也。凡正月初三日、初八日、十一日、二十五日、月晦日,皆龙会日,主风。
二月初二日白须暴。初七日、初八日、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五日、二十九日。凡二月初三、初九、十二,皆龙神朝上帝之日。
三月初三日、初七日、十五日真人暴。十八日、二十三日妈祖暴。真人多风,妈祖多雨。二十八日。凡三月初三、初七、二十七,皆龙神朝星辰之日。
四月初一日、初八日、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三日、二十五日。凡四月初八、十二、十七,皆龙神会太白之日。
五月初一日、初五日,系大暴旬,名屈原暴。初七日、十三日、十六日、二十一日、二十九日。凡五月初五、十一、二十九,皆天帝龙王朝玉帝之日。
六月初六日、十二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雷公暴。此暴最狠,又最准。二十六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凡六月初九、二十九,皆地神龙王朝玉帝之日。
七月初七日、初八日、十八日、十五日、二十一日。凡非常之风,多在七月。凡七月初七、初九、十五、二十七,皆神煞交会之日,又六、七月多主台。海上人谓:六月防初,七月防半,虽未必尽然,有时而验。
八月初一日、初四日、初五日,九皇暴。又系大暴旬。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一日。凡八月初三、初八、二十七,皆龙王大会之日。
九月初九日、十六日、十七日冷风信。十九日、二十七日,冷风暴。凡九月十一、十五、十九,皆龙神朝玉帝之日。又九月自寒露至立冬止,常乍晴乍阴,风雨不时,谓之九降;又名九月乌。
十月初五日,风信暴;又名朔风信。初六日、初十日、十五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凡十月初八、十五、二十七,皆东府君朝玉皇之日。
十一月十四日、二十七日、二十九日。
十二月、初八日、二十四日、二十九日。凡十一、二月朔风司令,无日无风。然南风尽绝。凡埯澳背北处,皆可泊船。
附考
湖澎诸岛,夏月正值南风,由妈宫澳入港,顺驶最易。惟出港逆风,未可时计。或收入八军,从挽门潭上岸,登天台山四望,则三十六岛形势尽在目前(「赤嵌笔谈」)。
海船利在风。风起灭顺逆,一军安危系焉。泛期多在夏秋间。西北风倏起,或日早白暮黑,天边有断虹、散霞如破帆鲎尾,西北黑云骤生,昏夜星辰闪动,海水骤变,水面多秽及海蛇浮游于上,蝼蛄放洋,乌■〈鱼脊〉波弄,必有飓风将至,须急收安澳。兵船在海遇晚,须先酌量收泊之处,以防夜半风起。追贼亦然(「同安县志」)。
飓风起自东北者,必自北而西;自西北者,必自北而东;而俱至南乃息,谓之回南。凡二昼夜乃息。若不落西、不回南,则踰月复作。作必对时。日作,次日止;夜作,次夜止。飓风初起,有雷则不成。作数日有雷而止(同上)。
台无定期,必挟大雨倾洞,拔木发屋,操舟最忌。惟得雷声则止。占台风者,每视风向反常为戒。如夏月应南而反北,秋、冬与春应北而反南,旋必成台;其至也渐,人得而避之。或曰风具四方为飓。不知虽暴,无四方齐至;如北风,台必转而东而南而西,或一、二日,或五、七日,是四面递至,非并至也。飓骤而轻,台缓而久且烈。春风畏始,冬风虑终,南风壮而顺,北风烈而严。南风时发时息,恐风不胜帆,故舟以小为稳;北风一发难止,恐帆不胜风,故舟以大为稳。海中之飓,四时皆发,夏、秋为多。台甚于飓,飓急于台。舟在洋中,遇飓可支,台则难受。盖台风散而飓风聚也(同上)。
台风乃天地之气交逆,地鼓气而海沸,天风烈而雨飘,故沉舟倾樯。若海不先沸,天风虽烈,海舟顺风而驰,同鲲鹏之徙耳。澎湖湾船之澳,有南风、北风之别。时当南风,误湾北风澳;时当北风,误湾南风澳,则舟必坏。癸亥与师,正当盛夏、南风大作之候,伪都督刘国轩将战舰尽泊南风澳,时我师到澎,舟尽误泊北风澳;国轩得计,谓可弗战而胜也。岂知天眷,忽北风大作,我师舟楫无损,而伪敌连■〈舟宗〉覆没,因得乘时进攻,克取澎湖(「稗海纪游」)。
凡飓将至,则天边断虹先见,一片如船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鲎尾者,曰屈鲎。又五、六、七月间,舟人视天上有一点黑云,则收帆严柁以待,风雨瞬息即至。若少迟,则收帆不及,有覆舟之患(「台湾旧志」)。
自去年逆艘纠集澎湖,欲抗我师,据险以逸待劳。设我师到彼,必由西屿头转帆,向东北而进;正值春夏之交,东北风为多,我师尽是顶风顶流,断难逆进。贼已站立外堑、内堑,按接连娘妈宫,俱居我上风上流,其势难以冲击取胜。莫如就夏至南风成信,从铜山开驾,顺风平浪,船得联■〈舟宗〉齐行,逆贼反居下风,进不得战,退不能守。澎湖一得,更知贼势虚实。倘逆孽退守台湾,死据要口,我师暂屯澎湖,扼其吭、拊其背,逼近巢穴,内谋自应。不然,俟至十月,乘小阳春时候,大举进剿。此料敌制胜,所当详细披陈者也(「靖海记」)。
妈宫、西屿头、北港、八罩四澳,北风可以泊舟。南有大屿、花屿、猫屿,北风不可寄泊,南风时宜巡辑(「海国闻见录」)。
八月望夜,乘小艇出南濠,经安平镇至国姓港(港在鹿耳门北,可容大船出入,前此无人知之)登战船。天将曙,乘潮解缆,一叶凌波,乍起乍伏,翌日见澎湖东吉屿;猝遇飓风,刮大帆破,不得过虎井。回泊台洋,碇随折。恐船逼浅,急捩舵退,又惧南流推去。船底绾勒肚索,索为贯舵命根,浪复冲断。急下副碇,寄泊数日,再出国姓港。舵师曰:若乘东风出鹿耳门,直取澎湖、泊西屿,视风便再行,为对渡;今值季秋,多北风,取势宜高,不必更由西屿矣。九月朔,过澎湖北翘(按即北硗或作北礁)。北水翘中暗石,舟触辄碎,于是向北织行,避北翘也。南顾西屿诸岛,聚散如浮萍。白鸥出没波浪间,有大鱼随船。踰黑水洋,飞浪从桅杪倾注。比晓,帆半挂,顺风而南,瞬息间忽有峰峦蔽日,舵师指为古雷诸山,闽之极南地也。大抵海船待风而行,风愈烈,行愈迅,险亦愈甚(「啸云文抄」)。
邵子云:海潮者,地之喘息也。所以应月者,从其类也。余襄公「海潮图序」云:月临卯酉,则潮长乎东西;月临子午,则潮平于南北。一月则潮乘于朔望之后;一岁则潮盛于春秋之中。春夏昼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盖岁之春秋,犹月之有朔望,天地之常数也。「类篇」云:海涛早曰潮,夕曰汐。每日十二时,分为两潮。早潮则三时满、三时涸;汐亦三时满、三时涸。此一日潮汐历十二时而周也。然世人率云早潮,晚潮,而不言汐者,以汐统于潮也。澎湖地尽东海地,而既东则月常早上。十七、八夜月临卯酉,仅在初昏,故潮水长退视他处亦较早焉。「通志」载:同、厦初一、十六潮满子午,而尽竭于卯酉;初八、二十三潮满卯酉,而尽竭于子午。台湾则初一、十六潮满巳亥,而尽竭于寅申;初八、二十三,潮满寅申,而尽竭于巳亥。是台湾之潮,较同、厦早一个时候矣。澎湖之潮,亦与台湾同时。但台湾初一日满于巳初三刻,十六日满于亥初三刻,初八日满于申初一刻,二十三日满于寅初一刻。澎湖潮则初一日满于巳正二刻,十六日满亥正二刻,初八日满于申正初刻,二十三日满于寅正初刻。澎湖之潮与台湾相较,迟台湾三刻,早厦门五刻。至「通志」称:台郡南北,亦有不同之处。半线以下,潮流过北,汐流过南,与澎湖同;半线以上,则潮流过南,汐流过北,相反如此。余安道云:远海之处,潮候各有远近之期。东海、南海,候各不同。惯海道者,狎知潮候,据其上游方无虞也。
潮汐消长时刻
初一日,潮初长于卯正二刻,至巳正二刻而满。退于午,至申正二刻而涸。再长于酉正二刻,至亥正二刻而满。退于子,至寅正二刻而涸。
初二日,潮初长于辰初一刻,至午初一刻而满。退于未,至酉初一刻而涸。再长于戌初一刻,至子初一刻而满。退于丑,至卯初一刻而涸。
初三日,潮初长于辰正一刻,至午正一刻而满。退于未,至酉正一刻而涸。再长于戌正一刻,至子正一刻而满。退于丑,至卯正一刻而涸。
初四日,潮初长于辰正二刻,至午正三刻而满。退于未,至酉正三刻而涸。再长于戌正三刻,至子正三刻而满。退于丑,至卯正三刻而涸。
初五日,潮初长于巳初二刻,至未初二刻而满。退于申,至戌初二刻而涸。再长于亥初二刻,至丑初二刻而满。退于寅,至辰正一刻而涸。
初六日,潮初长于巳正一刻,至未正一刻而满。退于申,至戌正一刻而涸。再长于亥正一刻,至丑正一刻而满。退于寅,至辰正一刻而涸。
初七日,潮初长于午初一刻,至申初一刻而满。退于酉,至亥初一刻而涸。再长于子初一刻,至寅初一刻而满。退于卯,至巳初一刻而涸。
初八日,潮初长于午正初刻,至申正初刻而满。退于酉,至亥正初刻而涸。再长于子正初刻,至寅正初刻而满。退于卯,至巳正初刻而涸。
初九日,潮初长于午正二刻,至申正二刻而满。退于酋,至亥正二刻而涸。再长于子正二刻,至寅正一刻而满。退于卯,至巳正二刻而涸。
初十日,潮初长于未初一刻,至酉初一刻而满。退于戌,至子初一刻而涸。再长于丑正初刻,至卯初一刻而满。退于辰,至午正初刻而涸。
十一日,潮初长于未正初刻,至酉正初刻而满。退于戌,至子正初刻而涸。再长于丑正初刻,至卯正初刻而满。退于辰,至午正初刻而涸。
十二日,潮初长于申初二刻,至戌初二刻而满。退于亥,至丑初二刻而涸。再长于寅初二刻,至辰初二刻而满。退于巳,至未初二刻而涸。
十三日,潮初长于申正一刻,至戌正一刻而满。退于亥,至丑正一刻而涸。再长于寅正一刻,至辰正一刻而满。退于巳,至未正一刻而涸。
十四日,潮初长于酉初初刻,至亥初初刻而满。退于子,至寅初初刻而涸。再长于卯初初刻,至巳初初刻而满。退于午,至申初初刻而涸。
十五日,潮初长于酉初二刻,至亥初二刻而满。退于子,至寅初二刻而涸。再长于卯初二刻,至巳初二刻而满。退于午,至申初二刻而涸。
十六日,潮初长于酉正二刻,至亥正二刻而满。退于子,至寅正二刻而涸。再长于卯正二刻,至巳正二刻而满。退于午,至申正二刻而涸。
十七日,潮初长于戌初一刻,至子初一刻而满。退于丑,至卯初一刻而涸。再长于辰初一刻,至午初一刻而满。退于未,至酉初一刻而涸。
十八日,潮初长于戌正一刻,至子正一刻而满。退于丑,至卯正一刻而涸。再长于辰正一刻,至午正一刻而满。退于未,至酉正一刻而涸。
十九日,潮初长于戌正三刻,至子正三刻而满。退于丑,至卯正三刻而涸。再长于辰正三刻,至午正三刻而满。退于未,至酉正三刻而涸。
二十日,潮初长于亥初二刻,至丑初二刻而满。退于寅,至辰初二刻而涸。再长于巳初二刻,至未初二刻而满。退于申,至戌初二刻而涸。
二十一日,潮初长于亥正一刻,至丑正一刻而满。退于寅,至辰正一刻而涸。再长于巳正一刻,至未正一刻而满。退于申,至戌正一刻而涸。
二十二日,潮初长于子初一刻,至寅初一刻而满。退于卯,至巳初一刻而涸。再长于午初一刻,至申初一刻而满。退于酉,至亥初一刻而涸。
二十三日,潮初长于子正初刻,至寅正初刻而满。退于卯,至巳正初刻而涸。再长于午正初刻,至申正初刻而满。退于酉,至亥正初刻而涸。
二十四日,潮初长于子正二刻,至寅正二刻而满。退于卯,至巳正二刻而涸。再长于午正二刻,至申正二刻而满。退于酉,至亥正二刻而涸。
二十五日,潮初长于丑初一刻,至卯初一刻而满。退于辰,至午初一刻而涸。再长于未初一刻,至酉初一刻而满。退于戌,至子初一刻而涸。
二十六日,潮初长于丑正三刻,至卯正三刻而满。退于辰,至午正三刻而涸。再长于未正三刻,至酉正三刻而满。退于戌,至子正三刻而涸。
二十七日,潮初长于寅初二刻,至辰初二刻而满。退于巳,至未初二刻而涸。再长于申初二刻,至戌初二刻而满。退于亥,至丑初二刻而涸。
二十八日,潮初长于寅正一刻,至辰正一刻而满。退于巳,至未正一刻而涸。再长于申正一刻,至戌正一刻而满。退于亥,至丑正一刻而涸。
二十九日,潮初长于卯初初刻,至巳初初刻而满。退于午,至申初初刻而涸。再长于酉初初刻,至亥初初刻而满。退于子,至寅初初刻而涸。
三十日,潮初长于卯初二刻,至巳初二刻而满。退于午,至申初二刻而涸。再长于酉初二刻,至亥初二刻而满。退于子,至寅初二刻而涸。
附考
船之进港、出港,全视潮之平涨,以卜难易迟疾。古人水上用兵,因潮分成败者,不可胜纪;则防海者,潮汐不可不知也。古人谓:晦朔前后,月行差疾,故潮长大;望亦如之。月弦之际,月行差迟,故潮之去来合沓不尽。今海滨人以初一、十五,潮至日中满;初八、二十三,潮在早暮;初十、二十五,暮则潮平;余日以此推之。又谓月临卯酉,水涨乎东西;月临子午,潮平乎南北。今海滨人,以月初上而潮生,月中天而潮平,月落则汐而复长,即其说也(节「同安县志」)。
占验(附)
风潮占验,郡乘所载皆全郡事;兹于前志未载者,姑就澎言之。澎人畋鱼为生,所患风多雨少耳。而咸雨之患,惟澎所独;非真雨也,海风卷浪,飞沫遍洒也。故咸雨将至,必先刮怪风。若五谷既成,或大雨洗濯,则为患尚轻。至台飓之征,已于风信略言之矣;凡虎井海面有磷火往来、岛上蜈蚣草叶忽变白、屋内油虫乱飞、海吼闻数十里,皆风雨之征。或日久旱而海吼,主大风雨;若久雨而吼转,为晴霁之征矣。「府志」称:雾遮山脚主晴,云罩山头主雨;而澎则不尽然。盖凡山脚明现,虽雨必止;若浊雾遮尽山脚,则风雨时作矣。季冬初三日,俗谓之乌龟生;此日有雨,则连日重阴不开。俗谓之四十九日乌。若满四十九日而又阴雨,则又当四十九日之阴矣。惊蛰日有雷,俗谓之雷打蛰,当主重阴。或云惊蛰前闻雷,当有四十九日阴雨。盖地气闭塞,时至始启;若时未至,则宣泄不透,故有积阴之象。此内地所同也。「郡乘」言:非常之风,常在七月;而澎则不但七月也。又内地人谓:风起日中易息,起于夜难息;谚所谓日报一,夜报七也。而澎亦不尽然。自七、八月后,直至冬春,常大风连旬。惟甘雨一过,其风立止,则与内地略同。若刮风之时,微雨如霰,若有若无,谓之放风根,主连日狂风不息也。海上人每言,朔望无善天,亦不尽然;当视飓旬何如。故航海者,乘飓尾扬帆为稳也。老渔谓:鱼星明则海多鱼。或谓星多之方,海鱼亦多。而当天高气清,白云点点作鱼鳞状,则连日晴霁,而海中多鱼。此又海上类然也。
附考
季冬自二十四至二十九日,若是日有南风,则应来年是月有飓。如二十四则应四月,二十五则应五月,二十九则应九月也(「同安县志」)。
海上天无时无云。虽浓云叆叇,但有云脚可见,必不雨。云脚者,如画家绘水口石,其下横染一笔,为水石之界者是也。无脚之云,如画远山,但见山头,不见所止(以下见「府志」)。
日色被体如烛,三日内必雨。
日出时有云蔽之,辰刻后云暂散,必天晴。日初出即开朗,是日必不晴。久晴则不拘。
日落时,西方有云气横亘天上,或作数十缕各不相属,日从云隙中度过,是谓出穿经纬,来日天晴。或云色一片相连,其中但有一、二点空窦,得见红色,是谓金乌点睛,亦主晴。
日落时,西北方云起如层峦复嶂,重叠数十层,各各矗起,主大风雨;山崩水溢之征也。应在七日之内。处近山及江浒水涯宜防之。
昧爽时雨,俗呼开门雨,是日主晴。
初雨如雾,虽沉晦,至午必晴。
久雨后暂辍,犹见细雨如雾,纵令开朗,旋即雨至。谚曰:雨前蒙蒙终不雨,雨后蒙蒙终不晴。
久雨夜忽开雾,星月朗洁,主来日大雨。若近暮经见遍天红光,然后见月,则晴。谚云:火烧薄暮天。
红霓朝见西方,辰已必雨;申酉见东方,必晴。断虹两头不连者,俗呼破篷,虽见东方,来日不免风雨。
饥鸢高唳,海鹤惊飞,则逾日必风。春日晚观西,冬日晚观东,有黑云起,主雨。谚云:冬山头,春海口(「赤嵌笔谈」)。
封域志总论
台,海疆也。澎则蕞尔丸泥,点点海上,似无疆域之足言矣;然地据中流,若辅车之相倚。故凡海舶过台者,必视澎山为标准;或风潮不顺,则仍收泊澎湖,幸免蹉跌。此第在无事时耳。若台湾有事,澎军每就近援应,即轮船转输军实,轻捷如飞,要必于澎设局支应,以济其乏。是故澎湖可守,则中外声气相接,呼应皆灵,而无睽隔要截之患。譬人一身,台之于闽,如唇之护其齿、如手足之捍头、目,而澎其筋节脉络也;安得以小而置之耶?昔春秋于虎牢、缘陵,特笔书之,为其有关天下之故也。夫台湾固沿海七省之籓篱,而澎则闽与台之关键也。其为虎牢、缘陵也多矣。是故守闽必先守台,守台必兼守澎。盖固澎却所以守台,而因以卫闽也。守之之道奈何?曰:无恃险、无弛险,无画岸以自固、无委险以予敌。
●澎湖厅志卷二
规制
建置沿革
城池
祠庙(丛祠附)
公署
仓庚
恤政
澳社
街市
桥渡
·建置沿革城池祠庙(附丛祠)公署仓庾恤政澳社街市桥渡
澎湖壤地褊小,无学宫之制、无仓廪府库之储,百凡规为,多从简略,则地势使然也。然而环大海为深池,筑炮城以守险,倚小岛为门户,设舟师以巡防,乃至衙署、书院、街衢、澳社之设,百度渐兴,不可无纪。后之君子,举其废坠、补其缺略,继长增高,因时而消息之,以作海上之长城而保中流之砥柱;其所恃以为沿海藩篱者,岂浅鲜哉!是所望于修明治具者。为「规制考」第二。
建置沿革
澎湖在福建布政司东南大海中,东距台南府水程四更(「赤嵌笔谈」作五更,「靖海记」作三更),计一百七十里。西北距会城港口约十更;西距厦门七更,约三百三十余里;古荒服地。隋大业中,遣虎贲陈棱略地至澎湖。元末置巡司,属同安县兼辖。明洪武五年墟其地,迁其民于泉、漳间。嘉靖四十二年,设巡检司,旋罢。明末海寇、外寇屡为巢穴。
国初,郑成功踞台湾,设安抚司于澎湖,以重兵守之。康熙二十二年,我靖海将军施琅统舟师克澎湖;守将刘国轩遁归台湾,劝郑克塽纳土归附(详见「纪兵」),台澎皆平,乃收入版图。初属台湾府台湾县兼辖,设巡检一员。雍正五年,改巡检为通判,统澳一十有三,为屿四十有九(前人称三十六屿。「纪略」云:五十五屿。富阳周凯定为四十九屿,见「内自讼斋文集」),而澎湖遂成海外乐郊,与台湾并称东南保障矣(按光绪十二年台湾设省,改旧台湾府为台南府,澎湖属台南府辖)。
附考
隋开皇中,遣虎贲陈棱略澎湖地,其屿屹立巨浸中,环岛三十有六,如排衙。居民以苫茅为庐舍,推年大者为长,以畋渔为业。地宜牧牛羊,散食山榖间,各櫏牦耳为记(「福建通志」)。
台湾亘闽海,中袤二千八百里,距澎湖约二百里、厦门约五百里。隋开皇中,虎贲将陈棱一至澎湖,东向望洋而返。「宋史」谓澎湖东有毗舍耶国,即其地也。元置巡司于澎湖,明初废之。嘉靖中,海寇林道干窜据台湾,为琉球人所逐。天启中,外寇求香山、求澎湖于中国而不得,乃以重币啖夷人,求台湾一互市地;及国初而为郑氏所据(节魏源「圣武记」)。
「文献通考」:『琉球国居海岛,在泉州之东,有岛曰澎湖,烟火相望,水行五日而至。隋大业中,曾令羽骑尉朱宽入其国,取布甲而归;时倭国使来朝,见之以为夷耶久国人所用。旁有毗舍耶国,言语不通,袒裸盱睢,殆非人类。宋淳熙中,其酋豪尝率数百辈,猝至泉州水澳、围头等村,多所杀掠』。谕者疑其情状相似,以台湾即毗舍耶国,其足信欤?至「海防考」有:隋开皇中遣虎贲陈棱略澎湖。「郡志」据之。考「隋书」,陈棱琉球之役,在大业中,而「本传」亦无略澎湖三十六岛之词,独不解当日谈海防者,何所据而云云也(朱景英「海东札记」)。
洪武五年,汤信国经略海上,以澎湖岛民叛服难信,议徙近郭。二十一年尽徙屿民,废巡司而墟其地。继而不逞者,潜聚其中;倭奴停泊取水,亦必经此。嘉、隆以后,海寇曾一本等屡啸聚为寇(「赤嵌笔谈」)。
泉郡滨海,绵亘三百里,与外岛为邻。澎湖绝岛,旧为盗贼渊薮,令设有游兵防守,则贼至无所巢穴,又泉郡藩篱之固也(万历「泉州府志」)。
明嘉靖四十二年,都督俞大猷留偏师驻防澎湖,寻罢,仍设巡检司;后并裁。至万历二十年后,增设澎湖游兵。三十五年,设冲锋游兵以备倭。天启二年外寇据澎湖,四年巡抚南居益遣总兵俞咨皋擒其渠帅,献俘于朝(「漳州府志」)。
嘉靖四十二年,林道干寇乱边海,都督俞大猷逐道干入台。侦知港道纡回,法不轻进,留偏师驻澎;时哨鹿耳门外。道干既遁,澎之驻师亦罢(节「台湾旧志」)。
顺治辛丑年,郑芝龙子成功自江南败归,入据台湾,总名曰东都。成功死,子经改东都为东宁;设安抚司三,南、北路、澎湖各一。康熙二十一年,福建总督姚启圣,用间谍阴散其党。二十二年,我水师提督施琅统舟师进征,六月由铜山直抵澎湖八罩澳,取虎井、桶盘屿,戒军士毋得妄杀。军士苦水咸,岛岸突涌甘泉,遂无渴患。一战而澎湖平,克塽震慑,遂籍府库纳地归诚(同上)。
晋江施襄壮侯曰:台湾为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隔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明季设水澎标于金门,所出凡至澎湖而止,水道亦有七更。昔日伪郑所以负抗逋诛者,以台湾为老巢,以澎湖为门户,四通八达,任其所之。我之舟师,往来有阻。今地方既为我得,奚难设守,以为东南数省之藩篱;且海氛既靖,内地溢设官兵尽可汰减,以之分防台、澎两处。台湾设总兵一员、水师副将一员、兵八千名;澎湖设水师副将一员、兵二千名,足以固守。又无添兵增饷之费。至此地原为外寇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一为所有,必倡合党伙,窃窥边场,迫近门庭。此乃种祸,后来沿边诸省,断难晏然无虞。如仅守澎湖而弃台湾,则澎湖孤悬汪洋之中,土地单薄,界于台湾、远隔金、厦,岂不受制于人?是守台即所以固澎;台湾、澎湖联为指臂,沿边水师汛防严密,各相犄角,声气关通,应援易及,可以宁息。惟去留之际,利害攸系,当时封疆大臣狃于目前苟安为计,划迁五省边地以避寇患,致贼势愈炽而民生颠沛。往事不臧,祸延至今,臣阅历周详,不敢遽议轻弃者也(节「靖海记」)。
·城池
澎湖城垣,在妈宫澳。周围长七百八十九丈二尺五寸,墙垛五百七十个,墙身连垛计高一丈八尺,脚根入地三尺五寸,厚二丈四尺,设东、西、南、北、小西、小南共六门。东南临海,西接金龟头炮台,北面护城河一道。其东、西、北、小西、小南五门,上盖敌楼各一座;东、西、北三门内旁,盖更楼各两间,西间内南首更楼一门。又东城安设炮位一尊,城墙内盖兵房四间。光绪十三年十二月总兵吴宏洛领项建,十五年十月竣工(训导黄济时采)。
暗澳城,明嘉靖间,都督俞大猷逐海寇林道干时,留兵守澎,筑城于此。遗址犹存(「台湾府、县志」俱载,今无考)。
瓦硐港城,明天启二年,外寇据澎湖筑城。明年毁其城,未几复筑(同前)。
红木埕,在旧厅治西北二里许。前明时有小城,周围一百二十丈。今城垣已颓,其一在大城北山顶,遗迹犹存(参「纪略续编」)。
虎井屿东南港中沉一小城,周围可数十丈,砖石红色。每当秋水澄鲜,渔人俯视波底,坚垣壁立,雉堞隐隐可数。有善水者,没入海底,移时或立城堞上、或近城趁鱼虾之属,言之凿凿。但不知何时沉没,沧桑变易,为之一慨(参「续编」。按周凯有「虎井沉城」诗,载「艺文」!按明末,外寇筑炮楼于莳里澳海边,坚致如铁。巡抚南居益遣兵攻之。贼首高文律拒守不下,官军以火药轰之,楼倾入海(事见「居益奏疏」及「外史」诸书)。虎井与莳里毗连,意者今之沉城其即当日没入海中之坚楼欤?不可考矣。
妈宫澳之西有小城,逼近海岸,城垣用糖水调灰叠砖,与台湾之安平旧城一样坚致,似系前明时所筑。今旧址已改建矣。
谨按「台湾县志」载:澎湖新城,康熙五十六年造,周约里许,门二,城南设炮。「台府志」载:康熙五十六年,总督觉罗满保、巡抚陈璸、布政使沙木哈,建澎湖新城。胡氏「纪略」力辨其误,以为当时建议,后不果行者。而蒋氏「续编」,则疑为臆说。考妈宫澳之西,逼近海岸,有所谓新城者,小而坚致。今已改建,其为何时所筑,不可考矣。至如暗澳、瓦硐、大城山北各有城垣旧址(详见「古迹」),然亦仅存其名耳。若嘉庆九年,副将王得禄于井仔埯社西南及妈宫港口之西城筑成短堞;光绪元年,副将吴奇勋于妈宫港以西之金龟头增筑炮台,皆为防海而设。要之,或高不盈丈、或仅容数百兵、贮炮数门以守隘口,均不得谓之城也。三水胡氏云:澎湖以大山屿为主,四面八方,岛屿罗列;外而大海周环,汪洋万顷;内而港汊分流,礁汕布伏。此则无形之金汤也。是说也,于王公设险之道,或有未尽。至于西屿外、内堑,为咽喉重地,莳里蛇头为妈宫唇齿,尤宜建炮城、驻重兵,用资防守,此实今日之第一要着耳。
·祠庙
澎湖自归版图,即设有专官,以镇斯土,以主斯祀。虽无山川、社稷、风云雷雨诸坛与夫文庙春秋释菜之礼,而奉文致祭,载在典礼者,岁时肇举,斯亦守土者之所有事也。至于十三澳,各有丛祠,士庶奉为香火者,率皆土神,则亦仍之。兹以「寺观」「丛祠」附于后焉(节「纪略」)。
城隍庙:一在文澳旧厅署东偏,咸丰元年厅署典吏吕纯孝重修,但规模狭隘,未足展敬。一在妈宫城内,干隆四十四年十月,前厅谢维棋捐俸,率监生郭志达等重修(有碑记。干隆五十五年风灾,殿宇损坏,前厅蒋曾年捐修,添建后殿五间。嘉庆三年,前厅韩蜚声续修。二十二年十一月,前厅藩觐光以黄研罚项番银五十二元半生息之款,召匠修葺。道光四年,中殿前楹塌坏,前厅蒋镛重修。甲辰年十月,左营游击葡斐然、监生张腾赓,重新修建。光绪十一年法夷乱后,通判程邦基饬绅士黄济时、蔡玉成、徐癸山等捐赀重修。有碑祀)。
文昌祠:在书院后殿,干隆丙戌冬创建,光绪元年董事蔡玉成等重建(有碑记,事详「书院」条内)。
奎阁:即魁星楼。在书院东偏,榜曰「登瀛楼」(事见「书院」条内)。
程朱祠:在城内。光绪十一年前厅程邦基建,绅士蔡玉成、黄济时、徐癸山监工(店业五间充香火)。光绪十九年冬,训导蔡玉成、黄济时、廪生薛元英、生员徐癸山等筹捐经费,于祠左隙地创建文昌阁,祠右隙地建立讲幄,增建耳房。以书院距城稍远,故于此地重建学舍,为师生讲学课文之所。济时以劳绩委赴彰化学教谕,令其子诸生钦明会同监工,至二十年四月完竣。
武庙:前在妈宫澳西偏。干隆三十一年前厅胡建伟会营增修。后屡修葺,现已圯废,改建兵房。光绪元年,协镇吴奇勋择红木埕宽厂之地,重新创建(记载「艺文」),光绪间为法兵所毁。十七年三月,总兵吴宏洛捐廉五百金重修,添盖后殿,崇祀武帝三代,庙前开一半月池。
天后宫:在妈宫澳。康熙二十二年我师克澎湖,潮水涨三尺,井涌甘泉,知为神助。事闻,敕建神祠于湄洲(勒文以纪);次年,加封天后。六十年,台匪窃发,我师进攻鹿耳门,水涨数尺,七日克复;巡台御史禅济布奉闻,赐「神昭海表」匾额。干隆四年,前厅周于仁、协镇顾元亮、游击柳圆共捐三十六两,买黄明店屋,每月租银六钱半,为香火之费(勒石庙中)。庚午年间,前厅何器、澎协邱有章改造后殿(有碑记)。五十七年,协镇李南馨、游击罗光昭、黄象新、苏松镇孙全谋等捐修。嘉庆二十三年,前厅升宝、澎协陈一凯、护协萧得华、游击红鹤、李如荣倡修。
风神庙:在妈宫澳城隍庙东。干隆五十五年十一月,前厅王庆奎、澎协黄象新、游击聂世俊、雷鸣扬捐建。嘉庆四年,前厅韩蜚声添买民房一间拆建。光绪七年,都司郁文胜倡捐重建,监生叶国梁董其事;八年四月落成。费一千二百八十余缗。除鸠捐六百余千文外,不敷者皆文胜先行垫给。
龙王庙:道光六年,通判蒋镛会同协镇孙得发、左右营游击黄步青、林廷福倡捐,择观音亭东边旧厢屋四间拆建。
施将军庙:在妈宫澳东街。前靖海将军水师提督施琅平台有功,封靖海侯,官民建祠祀之。通判蒋镛查在澎奉差因公遭风殁于王事者,皆无专祀,因筹捐铜钱三十二千文,发交盐馆生息;又筹捐铜钱四十千文,移营生息,附祭各木主于此以报之。
武忠祠:在妈宫澳协署西海边。遍询里人,不知建于何年,无碑记可考。干隆五十六年,护协黄象新同左营游击罗光昭、升金门游击雷鸣扬、护右营游击聂世俊、守备李光显、连高升、董事高必成捐修。
胡公祠:在书院内文昌殿左。祀前通判之有功德斯土者:胡建伟、韩蜚声、蒋镛、王廷干等。
节孝祠:在天后宫西室。道光十八年正月署通判魏彦仪设。内祀:「纪略」所载十一人,「续编」所载百二十人,于春秋行祭天后礼毕后,同日附祭。同治六年,道宪吴檄行台、澎所属厅县举报节孝,援照福州之例,汇案请旌。时台湾有「阐幽录」,而澎湖讫无应者。咸丰间,有奸民将节孝祠为捐输局,祠内碑记、联匾皆被毁弃;幸诸生方景云仗义力争,卒得申理,逐出奸民并罚项三百缗充为祭费,闻者快之。景云殁后,是项竟入强有力者之橐,而祠中废坠如故。光绪五年,妈宫澳商民黄学周、黄鹤年筹赀重修。
附录采访节孝事宜四条
一、各厅,县采访事宜,必须访求本籍公正绅士,敦请勷办;仍就公正绅士中,选举年高有德者,董理其事。如有旌表合例者,绅士另具一禀,将事实清册及各样甘结,呈送董理,即由董理汇递台防厅转详本司道,由道署札发厅、县核实详覆。如此则本家不至谎报,而胥吏亦不能需索矣。
一、历年未报及现在苦节者,本家仿照现颁册式,开具事实清册,乡邻、亲属、族长出具甘结,汇交绅士,转由董理呈报。倘本家无人呈报,而绅士见闻所及,实系守节合例者,亦应由绅士董理随时照式禀报,以凭核办,而免湮没。
一、地方官每遇此等事,往往视为无关紧要,任凭书吏积压,吾僚属谅必不忍效尤。今以道辕文到之日起,路近者限十日,路远者限二十日;该厅县务在限内详覆,统由道署核转,分别咨奏,以期迅速,而免轇轕。如再逾限不覆,官则撤参,吏则提究不贷。
一、呈报节孝,绅士承办此事,不能不稍有费用;此款即由地方官于无碍官项下,设筹核实给发,报明本辕存案。至于题奏部费,即由本司道设筹办理,以恤贫寒,而免湮没。
附录全台阐幽录事例
节妇、贞女,定例各省州县衙各建节孝祠一所,外建大坊,应旌表者,题名其上;身后设位祠中。报举者应由本家开具事实,乡邻、族长据实递结,州县及学查实加结,一面报明督、抚,一面申报知府,确核转详报藩司;应准应驳,议详督、抚、学政。督、抚、学政会同具题,由部核议。其在部呈请者,由部行查督、抚,核实咨部题准后,令地方官给银三十两,听本家自行建坊。如奉有御赐诗章、匾额、段匹,由内阁交部发提塘赍送督、抚,行地方官给领。现存守节之妇,不论妻妾,自三十岁以前守节至五十岁,或年未五十身故,其守节已及十年,果系孝义兼全、阨穷堪悯者,俱准旌表,给银发坊,殁后致祭祠内。其循分守节,合年例者,给与「清标彤管」四字匾额;于节孝祠另建一碑,镌刻姓氏,不设位,不给坊银。妇人因子受封,准与旌表;因夫受封守节者,不准旌表。夫妇未成婚,流离失散,守志至老合卺者,准与旌表建坊,用「贞义之门」字样。孝女以父母未有子孙,终身奉亲不嫁者,如孝子例。未婚贞女,合年例者,如节妇例。其有在夫家守贞身故及未符年例身故者,一体旌表。妇女遭寇,守节致死,虽事历年久,核实准其补行题请给银建坊。如无亲属,则官为建坊于墓前,节孝祠内设位。妇女因强奸不从致死及因调戏自尽、非曾再醮者,刑部、礼部会题,请旨建坊如例。猝遭强暴,被污见戕及被污后刻即捐躯者,坊银减半,不于祠内设位。本夫逼令卖奸、抗节自尽者,童养之女未成婚、拒夫调奸致死者,建坊于父母之门。节妇被亲属逼嫁致死者,旌表如例。若系翁姑逼勒,坊银另择家长支领,督理建坊。凡仆妇、婢女、女尼、女冠拒奸致死者,建坊于本妇墓前,不于祠内设位。孝子割股伤生及烈妇夫亡,无逼而遽殉节者,例不准旌。如有奏请旌表者,入祠建坊,候旨遵行。
昭忠祠:在妈宫澳东南。光绪四年季冬,副将吴奇勋等创建;官兵、义勇总立一牌。每于祭祀,由武营举行。内祀同治元年协营各标戍兵调赴台湾剿办戴逆案内殉难诸将弁:署左营守备蔡安邦、千总周允魁、外委周得荣、李连升等,兵丁一百三十四名。并祀战舰失事昭武都尉吴忠发、黄得贵、孙广才等,暨义勇三十一名。据总牌备列于左。
附录兵勇姓名
水提标五十二人:林克成、吴志、陈捷胜、陈国庆、林得良、陈有才、胡德福、曾初发、黄吉彩、郑文凤、刘得春、罗生、吕太平、黄金山、邵光明、林玉水、洪玉员、吴金贵、许兴春、黄有盛、黄文兴、王寿生、陈清元、林得清、林大生、黄得奇、洪兴旺、许发生、张平生、陈汉和、陈开恩、黄晋胜、陈兴山、钟以仁、林要成、陈连升、刘兴国、林安国、赵廷华、苏平喜、刘福庆、徐纪云、余良兴、陈保福、傅永生、苏云良、陈裕得、陈正春、黄熙溥、黄金进、邱必明、林进国等。
海坛标九十二人:魏得禄、陈文魁、林信发、韩永寿、林得梁、王昌茂、吴朝升、施崇美、薛家春、邱连福、梁得升、方得升、谢得生、许必春、叶安国、陈成耀、高孟德、严得升、林春金、陈玉明、洪国成、林飞鹏、林长发、许得明、林成兴、林朝栋、詹得大、高成超、周有鼎、陈诸金、陈金爵、李圣成、俞康成、黄鹏香、王猷鼎、洪国富、张大元、游光贵、陈文兴、李子洛、薛孝长、颜有春、林能香、林子增、郭得升、林春高、陈逢恩、吴振声、何成龙、魏有照、林自海、周天佑、林兴进、李彦信、林祥高、郑有成、林向春、洪爵庆、林章发、郑宗兴、卢宗纯、丁新春、洪有清、陈君钊、王立晖、林国贞、林安澜、李鸿祥、陈春良、陈得龙、王湍芳、林利宝、林定远、周陈福、李有贵、高孟登、潘得清、王庆义、王朝用、林木才、陈庆发、林得顺、林殿发、林凤升、陈孝德、陈荣华、杨仕得、叶锦室、洪得富、刘长发、黄世贵、陈增兴等。
南澳标四十八人:赖黄科、陈郭福、蔡世哲、李明顺、廖福高、林陈蛟、张朝玉、蔡成茂、张黄清、王有庆、刘转生、黄其意、林江春、林朝科、洪进成、李振得、沈成章、陈高科、阮国章、沉逢科、王大全、詹得高、杨得光、蓝杨顺、柳国标、谢朝科、吴成家、柳国春、沉发兴、曹李义、傅廷柱、蔡逢春、黄得成、吴陈贵、刘清镕、林廷和、李福耀、林国全、刘成发、杨郑生、张游科、丁吴成、杨廷杰、黄进顺、蔡振太、李廷恩、童受福、陈梁高等。
闽安标一人:郑绍邦。
烽火营四人:施锦标、洪建功、陈立炎、李得盛等。
铜山营四十五人:朱旗、邱得清、何汉忠、林得成、刘日、陈友得、洪再兴、潘宪章、麦福生、鄞明辉、翁朝宝、林振美、林福太、陈邦杰、汤祯英、刘平英、刘为政、潘明良、曾登科、李淑明、曾邦惠、李得金、陈河、黄振声、邱日生、林有德、刘承炽、颜炳泰、谢陈明、林茂春、林朝高、杨焕新、陈成安、赖有章、叶青标、陈国英、曾成玉、洪清龙、叶当春、陈声勇、卢进胜、李得成、陈国安、李泉、梁有利等。
义勇营三十一人:陈四、冯贵胜、萧美、梁苏、黄有德、何二、梁安兴、冯一、陈二、李义福、彭二、周荣昌、郭贡、廖召、谭玉章、李炳、黄有、余成昭、王三、梁九、何阿娣、方邦、庄巨元、文泽、陈定邦、李行、黄义、苏七胜、梁志高、榖仁、冯就等。
无祀坛:一在妈宫澳海边,土名西埯仔。庙中周岁灯油,俱协营捐办。祠左有一大坟,即埋瘗枯骨之处。建在于康熙二十三年,高不过寻,宽不及弓。干隆十五年,前厅何器与协镇邱有章等,公捐增修廓大。二十九年,右营游击戴福等公捐重修。四十六年,协镇招成万等重修(有碑记)。嘉庆二十五年,右营游击阮朝良同课馆连金源、郊户金长顺等捐修。光绪三年春,提督衔记名总兵吴世忠,管驾扬武轮船来澎巡防,见西埯无祀坛年久倒坏,捐赀三百余金,重新修建。一在西屿内、外堑适中道,在干隆三十一年,通判胡建伟与左营游击林云、右营游击戴福捐俸创建。盖有感于三十年九月二十三日,大风覆没商船,淹毙商民一百二十余人之惨,立祠以祀,俾孤魂得所依焉。勒石祠前,以垂永久。
文昌祠:每岁地方官致祭二次,物用太牢。道光丙戌年,通判蒋镛详准,以小案山新升额外饷银四两七钱零,并筹番银一百十元,每年生息十六元半,为春秋祭费。祭日,文武官分东西行礼,士子各具衣冠执事。书院董事于春秋上丁之日开支院项,用豕一、羊一及牲醴祭品,请本厅主祭。是日并致祭五贤祠、奎阁、胡公祠(祀前厅胡公暨韩、蒋、王三公,又于生日致祭)。
武庙:每岁三祭,开支正款钱粮银十八两,物用太牢。文武分东西,主祭行三献礼;并致祭后殿,用少牢(按干隆三十三年奉文设立神牌,以申崇奉)。
天后宫:每岁三祭,开支额外钱粮银一十七两零,物用太牢。祭日文武官行礼,与武庙同;并致祭后殿,用少牢。是日行礼后,并致祭节孝祠(按「台湾府志」载:康熙二十二年水师提督施琅克澎湖,入庙见神像面有汗,衣袍俱湿,知为神助。事闻,遣体部郎中雅虎致祭。其祭文镌额,悬于堂上。今考施侯奏疏,与此略异,详「旧事志」)。
风神庙、火神庙、龙王庙、城隍庙、昭忠祠:每年春秋地方官各致祭一次。道光六年,通判蒋镛详拨小■〈舟古〉船二百只,钱粮每只一百二十文,充风神、龙王庙祭费。又续征尖艚银十二两,拨入祭费项下。
厉祭:春秋经费,前厅流交小船二十二只,共征耗银十两零三钱四分。余报充厉坛两祭开销,不入报销之内。
迎春(附)
干隆二十八年,前厅李棠始行迎春礼于文澳,发轫至东卫乡庙口迎春。两营队目、街中盐馆、铺户及各乡耆民,皆备彩旗鼓吹,随春牛芒神而行;仍返文澳(节「续编」)。今按厅署移驻城内,则起行收队,俱在妈宫厅署云。
丛祠(附)
水仙宫:在妈宫渡头。神有五像,曰大禹、伍子胥、屈原、项羽、鲁班(或作王勃、李白),右营游击薛奎建(见「府志」)。干隆庾子二月,澎协招成万捐廉,率同海澄监生郭志达劝捐重修。道光元年,左营游击阮朝良、通判蒋镛、护协沉朝冠、协镇孙得发、游击黄步青、温兆凤、萧得华倡修。光绪元年,妈宫街商民鸠赀修建。
嘉荫亭(俗名五里亭):在厅治东二里许,干隆四年前厅胡格建。因澎湖道旁不长树木,人无所休息,故建此以备往来偶憩之所;如樾之有荫,因以名其亭焉。中祀文武二帝,左三官神,右龙王神。亭久渐圯,干隆二十九年,里人重修。前通判胡建伟额曰「古嘉荫亭」。嘉庆元年,前通判蒋曾年,二十四年前通判升宝,俱捐俸重修。道光三年,通判蒋镛于庙外建亭,前筑照墙,以御风台(庙西瓦厝一所,本官地,红木埕乡民高全起盖店屋,典与王妈生之父。后盖两进并西畔灶厨。高姓复于道光九年,将此店屋另灰窑壳仔埕各一,卖与妈宫社鲍信,即仓书鲍国珍。通判蒋镛捐钱三十千,令鲍信出钱四十千,立契执管,每月以租钱三百七十五文交庙祝,收为五里亭香油之费。余归鲍信收管,日后鲍信子孙不准典卖及租与兵役及妇女居住,以期洁净。契内标载分明,用印为凭,付鲍信收执,卷付礼房存盘)。道光二十五年,前厅邓元资重修,生员林炳垣等董理。
观音亭:在妈宫澳。康熙三十五年,游击薛奎建。干隆二十九年重修。庙外有放生池,隔水近山,烟波浩沓,景颇幽旷(干隆四十六年,前厅陈铨、澎协马蛟、温靖、烽火参将魏大斌、游击黄必成、柴大纪、守备杨开春、谢恩等劝捐撤基全修。嘉庆十年,澎协王得禄、护协陈景星、游击聂世俊、卢庆长等捐修。光绪元年,例贡生黄学周等鸠捐重建)。光绪十年间,庙内罗汉经法夷毁掠,钟鼓等物尽携去。十七年,总兵吴宏洛捐银五百元修补;剩银百余,置南门内店屋收租,以资香火。
地藏王庙:在妈宫澳武忠庙间壁。
真武庙:在妈宫澳。祀北极真武上帝,建于何年未详(干隆五十六年,前厅常明、蒋曾年、徐英、澎协黄象新、游击罗光昭、雷鸣扬、守备聂世俊、连高升、萧梦熊、李光显等捐修。嘉庆二十三年,前厅升宝、高大镛、澎协庄秉元、游击江鹤、萧得华、陈鹏飞、阮朝良重修。光绪元年董事高其华等修建)。
祖师庙:在厅治东三里许,祀清水岩祖师,以其能治病也。康熙年间建(干隆二十九年重修。「纪略」云:康熙间有和尚从泉州清水岩到此,与人治病有神效,不取药资,送钱米不受,去后因立庙祝之。嘉庆十六年,里人陈文、陈老等捐修)。
真人庙:一在嵵里澳,一在奎璧澳。真人姓吴名本,同安白礁人,母梦吐白龟之祥,生于宋太平兴国之四年。长而学道,以医济人,卒封英惠侯,庙额「慈济」。俗云大道公,所谓保生大帝也。今各澳亦多建庙。
将军庙:在八罩、网埯澳。神无考,其名将军屿者,亦因有此庙,故得名焉。
大王庙:庙祀大王神,各有姓,「纪略」以为金龙大王之类,亦土神也。「府志」云:一在八罩,一在龙门港,一在通梁澳。今各澳多有王庙,而西屿外堑大王之神,尤着灵异。凡商船出入,必备牲醴投海中,遥祀之。
土地庙:文澳厅署之西及妈宫各社甚多,亦名福德祠。
按南人尚鬼,如大王、土地之庙,澎湖十三澳所在多有。圣人以神道设教,原所不禁。兹纪其概,亦不暇一一琐录焉。
附考
邑有称王公庙、大人庙、三老□爷庙者,不知何神。或云即澎湖将军澳之神也。「旧志」云:神之姓名、事迹无考,岂隋开皇中虎贲陈棱略地至此,因祀之欤(「台湾县志」)。
·公署
光绪十五年,奉文移文澳厅署于妈宫城内,就裁缺副将旧署改为通判衙门。代理通判龙景惇领项兴修头门、仪门、大堂、二堂,添修围墙辕门,改造科房、廊房并照墙一道,共费番银四百四十一元五角零,在城工项下拨给。署内房屋,略仍其旧,署旁添盖化善所、监房五间,计费番银四百一十二元七角零,于征还民借榖价项下动支。
谨按:雍正五年改建澎湖通判驻扎文澳,就巡检旧署略加式廓,而大局规模尚仍旧贯。署之中为、大堂三间、六柱,广三丈五尺,深称之。前有巩蓬,后有板障。大堂之前,东西科房各三间。前为仪门、头门,外为照墙。墙内竖旗杆二,左右翼以栅栏。干隆三十一年,通判胡建伟捐廉重修,于大堂之后,立宅门及东西房,为司阍所居宅。门内为路亭,其上为二堂三间。又护房三间,东改为更房,余仍为住室。二堂东偏厨房三间,西偏为客厅,有匾曰「品石」。厅之西院,翼以小房三。厅前有月巩门,以通马道。厅后有小屋二。大堂之西,小屋一间;其东为库房,贮澎营兵饷;后有房八间,系弁兵驻守看库之所。以上规制,皆胡倅所更造也。光绪四年,通判洪其诰修治栅栏照墙,嗣经通判李嘉棠领款三千金重建完竣。现为武营,藏器械杂物。
又按澎之腹地在大山屿,大山之结聚在妈宫港。其地内港澄净如湖,小岛环抱,帆樯云集,烟火千余家,为澎之市镇,故设营驻守,洵要地也。文澳则退处偏隅,居民稀少,较为僻陋。且文武号同城,官乃相去四、五里而遥,未免睽隔。兹移治妈宫,有数便焉:贾舶所聚,便于稽查也;官仓所在,便于防范也;兵民杂处,便于弹压也;朔望宣讲,文武会商公事,便于往来也。夫厅、县为亲民之官,而绅商者,小民之望也。今澎之绅商多萃妈宫,以厅治移此,则腹地之势常重、官绅之迹常亲,耳目切近,下情亦可时达矣。有贤吏出,宣上德、达下情,与父言慈、与子言孝,讲学课士、务农通商,使疾苦得以时闻,情伪无由遁饰,众心有所依附,而政于是乎成。
·仓庚
常平仓:在妈宫,即文仓。雍正七年定议,拨储澎湖常平仓榖五千石。奉督宪高行司仰饬台、诸二县,各先拨运正供榖一千五百石,运赴澎仓;候冬成各再运一千石,以足五千石之数。续因通判王仁虑澎地潮湿,呈详恳将拨运澎仓榖三千石仍寄储台、诸二邑;设遇台郡歉收之年,杉板头船只无可买运,即当行令台、诸二县,将寄贮仓榖立速拨运过澎,随时粜卖等情。随奉督宪高以澎湖建仓运贮榖石一案,现准部文办理,事关奉旨,岂容延缓。行府速行酌拨台、诸二县干新上等好榖共二千石,先即运赴澎仓试贮。如可以久贮,即呈报拨运,不可令该通判因关考成、恐将来赔补,遂捏称霉烂,以图卸责。所以雍正七年,止据台、诸二县拨运到澎仓榖二千石;尚缺三千未运者,职此故也。惟是当日原议原案,因雍正九年及干隆十年,屡遭非常风雨,科房倒塌,案卷霉烂无存,莫从查考。是以台、诸二县原运榖二千石,自干隆五、六两年前厅王详粜解价,历久未经拨补。至干隆二十七年,前厅张思振未知源委,以仓贮久悬,仅就二千石之数通详请拨,于二十八年就府仓拨运二千石归补。续又率行详请,增贮监榖六千石。前后两详,非少即多,不中窾窍,宜乎上宪之驳饬也。嗣于二十九年,准本府抄移诸罗县检送原案一本,始知当日原议系拨五千石之数。二十九年六月,乃再牒详本府拨运,以符原议。于七月准批:澎仓添贮榖石,业经核议转详,已蒙藩宪饬令抄录从前请贮原卷,呈送察核。当即转移在案。应送检查雍正年间详题原案,备录移送,以凭转详。以后如何转详,有无奉到宪示,未准移知,此案遂尔中止也。但改设厅员以来,生齿日繁,大非昔比。况海外要地,积贮宜充,即使运足五千石之数,尚虞其少。今于五千石之额,尚缺三千石之多,得不为之深虑乎?厥后通判胡建伟乃备文详府,仰恳轸念海外要地,不可不为有备无患之计;查照旧卷,转请列宪檄饬台、诸二县,各拨正供好榖一千五百石来澎,以足原议之数,尚未准行。又查仓内,于干隆二十四年正月内据诸罗县运到榖一千五百石,收贮仓内,以备平粜之用,流交在仓。三十二年十二月内,准本府关移,奉宪饬将此榖发粜,将价解府,发诸邑买补归款。查目下米价平减,不敷买补,未敢遽行出粜,有亏成本。牒详本府,请将现存澎仓一千五百石,抵作诸邑「遵旨议奏」案内未运澎榖一千五百石之项;在诸邑将来得免再运之费,而澎仓亦免粜解之繁。若必俟将来价贵,将现存之榖出粜解价归还诸邑,则澎湖祗有存榖二千石,实不足为有备无患之需也。奉准府批。至应运增贮澎仓榖三千石,屡奉批驳,不得如数运贮者,皆因前厅王仁从前借潮湿推卸,不肯实贮足额之所致也。呜呼!朝廷垂念绝岛穷黎,殊恩曲被;大府奉行维谨,严檄交催,而有司顾泄而玩之,致令良法美意格而不行,可胜惜哉(节「胡氏纪略」)!
澎湖常平仓(即文仓)内额存平粜榖一千五百石,正供榖二千石,与「纪略」相符。此外尚有官捐榖二百二十六石,系每年官捐三石,至道光十一年止,应有此数。又溢捐榖五十七石,系从官捐之款,未经报部,归入溢捐项下,均因卷案霉烂,无可溯查,历任相承流接(蒋氏「续编」)。
按以上榖石,现已颗粒无存,即仓屋亦有塌者。
社仓:雍正八年,大府奏办社榖,饬各属官民捐输。自九年前厅王仁捐起,至干隆十六年分止,文武各官共捐社榖二百五十九石。是年八月,台湾府陈关移称:澎湖系属台邑,应将该厅社榖,归入台邑拨贮三万石内造报,以符额数。前厅何器遂于十一月,将社榖二百一十五石碾米移澎营,抵作拨台榖石。又于十八年将两年分社榖八石拨县,共拨去二百二十三石。尚存三十六石,奉文改作溢捐榖石,归入常平仓存贮(节「纪略」)。
三水胡勉亭曰:向使何前厅能轸念民食,自应委曲详请列宪。澎湖既属台邑,今台邑社榖至三万石之多,是台邑处处皆有社仓,则澎湖亦不可不设;请就中拨出三十分之一来澎,亦应得一千石。在上宪仁慈,澎民均属台邑赤子,断不忍令独处向隅,未有不俯准者也。乃计不出此,将澎积社榖反归台邑,致令产米之地,仓有余粮;不产米之处,反无粒贮。是谁之责耶?按当时仓榖尚多,而胡氏犹以为虑。今且颗粒无存矣,奈何!
义仓:道光十一年,通判蒋镛劝捐义仓榖价,自捐俸钱七百千文,副将吴朝祥捐钱二百千文,在地绅民陈均哲、黄宽、纪春雨等各捐钱四百二十千文,生员陈大奎、民人李赏、陈春等各捐钱一百千文,左营游击邱镇功、右营游击汤荣标等及各商民陆续凑捐,共得钱三千五百八十五千文。陈均哲三名,详请议叙;余分别给奖「尚义可风」匾额及花红等件。自十三年起,发给支单六十九张,分各澳总理赴署承领,前去生息,年底结数报官。倘遇歉岁,预购薯丝杂粮,以济民食。俟有盈余,建盖仓屋存贮,出陈易新,以垂永久。总理五年一换,由绅董举充,以杜私弊。当时承领者,有文澳社总理辛振、妈宫市总理廖佼等,共七十三人,俱详报在案。又给谕付义仓总董廪生蔡廷兰、生员陈大业、吴文光、郭朝勋、徐腾等二十一人收执,分澳稽查。倘有总理侵用情弊,随时佥禀另举,并追出旧管母利,交新总理出具收管生息。如有狗隐不报,将来禀追无着,惟该总董事及乡甲分赔,立有章程附卷。其虑后可谓周且详矣。道光十九年,通判徐柱邦以义仓总理五年一换,规过五年之期,未据各董事乡甲另举接充,该总理亦无按年赴署算结母利,换具收管;谕饬示限核算,甚至出差究追,讫成虚额(以上采「厅案」)。
谨按蒋倅以良吏称,其倡捐义榖至三千五百串之多,非其平日善政善教,何以得此;乃立法何等详备,迄今竟成虚额者,其故何也?当时年岁告荒,承领者大都穷民,用救一时之急,初不计异日之追偿也。因循既久,或贫民散之四方,无从取偿者有之;或总理奉行不力,而地甲瞻徇情面,不肯告发者有之。夫义仓、社仓,法非不善;然贪一时之小利而扫数散给,宽之则取偿无力,急之则立限追呼;而胥吏奉行不善,百弊丛生矣。夫古今无不弊之法,要在奉行之得其人。彼大邑惟正之供,承办者不过数人,尚未易得力;况合属十三澳,总理多至七十三人,而职司稽察者多至数十人!人各有心,而事无专责;所谓连栅之鸡,不能共飞,十羊九牧,互相观望,安望其人人尽力耶?无已有一说焉,择市镇高燥之地,起盖仓廒,不惜重费,务期完固;于秋收粟贱时,向台地买粟存贮。俟青黄不接、民食艰难时,而后照本平粜;或于极贫者,减价出买;或视孤寡无依者,量加赈济。事讫之后,统计得价几何,择郊户之殷实可靠者二、三家,领此本银,量收其一分或五、六厘之利。转瞬秋收又届,仍悉数买榖收仓。如有不敷,则官民量力凑捐,以符原额。倘不能凑捐,亦当就本买榖,不必贪图出息,致蹈前车之弊也。然此必得公正绅商而又家道殷实、好行其德者二、三人主持其事,以专责成;又必廉能之吏,时时留心提撕而警察之,方能推行尽利。不然有治法、无治人,其不至县而无薄,或等于王氏青苗之法,转为厉民之具者几何。
光诸十九年,咸雨为灾。候补知府朱上泮因公来澎,体察情形,并详阅厅乘底稿,知荒政不可不备,义仓不可终废,旋省为陈于抚、藩两宪,力请拨款为倡。于是通判潘文凤捐廉一百元,绅士黄济时、蔡玉成各捐银五十两,劝谕本地绅富共凑捐一千三百三十五两五钱零;郊户黄学周劝谕三郊合捐一百六十三两零。署镇王芝生捐银三百两,为修理仓廒之费;并谕宏字军营官刘副将忠梁捐银一百俩,镇标两营林游击章兴、吴都司永兆、钟守备朝凤、熊帮带国昌等俱割廉相助,率令部曲兵勇共凑捐九百二十四两。通共得银二千两有奇,为义榖资本。就妈宫旧文仓六间、余屋三间,修理完固;新建仓廒三间。每年出陈籴新,以黄济时、蔡玉成等董其事。凡温户捐银五十两以上者,奖给「义举襄成」匾额。潘通守为文以纪其事。
武仓:在妈宫澳,即从前碾支兵米之仓也。向例澎营拨哨赴台运米,每年七千二百石,到澎储仓,支给兵食。干隆二十年,通判王祖庆禀称:澎不产榖,惟藉客米贩济民食;第海疆风信靡定,每值市米缺乏,赖两营月运兵米六百石,依期散给,互相调剂。年来每每逾期,二千兵岂能枵腹以待?查妈宫现有武仓十间,缘澎地潮湿,贮米易致霉烂,请改米为榖,先期派运。二季之榖,以一米二榖计之,凡七千二百石,存贮武仓,令文员掌管,按月碾给,于定例无违,而兵民两益。奉两院宪奏准议行。二十一年,通判张采详请改拨杉板头商船运载,一切车船脚费,每月需钱二十五千二百文,准于司库扣收各营截随银内发给。二十四年,通判王欐详称:杉板头小船,赴笨运府给单到澎,似属周折。若自台渡厦商船,照配运内地兵眷米榖之例,令其装运,顺道到澎交卸。尚属妥便。议准饬行(以上俱节「纪略」)。后来改用澎之尖艚船三十只运载,仍改榖为米,由澎厅向台湾县支领价银,自行采买,配船至澎散给。同治间,因接济迟延,戍兵索闹,始归台县采办,台厅运载,仍由澎厅发票监放。各兵俱向船舱支领,而武仓遂成虚设矣(详见「武备略」)。又「续编」云:修「纪略」时,武仓止按月拨运兵榖,此外并无积贮。兹武仓额榖内,有添存五条云云,今则武仓久已损坏,所称添存者,颗粒不存。仍录其说,以资参考。
附录「续编」五条
一、台嘉预贮兵榖一千八百八十石。查系台邑拨运榖九百石、嘉邑发运榖九百八十石。其何时拨运到澎,无案可稽,历任流接。
一、裁汰兵榖二千零九十八石七斗六升。查两营额兵丁,自干隆四十七年起,裁兵一百四十二名,台、嘉二县仍照旧额配榖来澎,厅仓按年将榖截存。至五十二年起,始照一千八百五十八名拨运,除划扣抵运外,尚存前额,以补过海预贮未运足之数,未经划扣,历任流交。
一、军糈榖八百四十四石八斗九升七合六勺。查系干隆五十二、三等年林爽文作乱,台、嘉二县不能拨运,请拨内地军需米来济兵食。至五十四年秋间起,台邑依旧拨运截存未动军糈米折榖三千八百一十五石八斗五合。台邑于五十六年划扣抵运是年兵榖二千九百七十石九斗七升四勺外,尚存前额,以补预贮未运足之数,历任流交。
一、营中按月移存建旷米石折榖,应俟积有成数,随时运还台邑收仓归款,原无定数。
一、道光七年正月起,两营裁兵;外委一名。每月应存米六斗,按月贮仓交代造报,每月两营尚应各支米二百七十八石四斗。再查兵榖向系台、嘉二县配运,干隆五十五年改议统归台邑配运。
·恤政
道光六年,前厅蒋镛谋建普济堂,以惠孤寡废疾无依贫民。先筹捐饼银四百元,交妈祖宫董事,轮年生息。旋因贫民尚有住址可栖,无庸建屋。九年正月,阖澎士民共捐二百一十元,交课馆连金元生息;续捐制钱四十七千五百文,出借生息;又详准以小■〈舟古〉船一百六十五号,每年征钱十九千八百文;拨充孤贫口粮,并所存息银合算,可以收养孤贫三十名。每名每月大建给钱三百文,小建减十文。此外如有续报者,列为额外孤贫,注册以次顶补。每年用存账目,俱打印簿二本。一存署,一发房备查。似此义举,尚望后来官绅及有力之家,继长增高,以期实惠及民也(节蒋氏「续编」)。
妈宫街金兴顺、郊户德茂号等,鸠赀买过蔡天来店屋一间,为失水难民栖身之所。址在妈宫口左畔,大小两进,坐东向西。契面铜钱九十千文。现经修理坚固,床灶齐备,门首大书「失水难民寓处」六字,逐年轮交大妈宫金兴顺头家执掌。嘉庆二十四年,经于前厅升宝任内禀官存案。
育婴堂,在妈宫城内,前系绅士捐赀创设。监生林琼树董其事。嗣后归厅办理。所有店业及借户租息,每月约收子钱二十六千九百余文。又奉文每月于盐课项下,拨出番银五十两,以给育婴诸费,而养济附焉。查光绪十八年十二月,现存女婴三十三名;每名月给口粮八百文。凡新报者,每名贺钱六百文,裙帕二副,钱约近二百文,皆以原母养原女八个月,则截止不复给矣。计开:堂内管账月支钱六千文;堂丁二名,月支工食二千文;书办月支纸张银五百文;又什费四千八百五十文。又分恤养济院孤贫,现存孤贫一百九十名,每月每人给钱三百文。如有病故者,每名恤钱四百文,均每月造报花名清册,送藩司、总盐局及镇府衙门备查。
妈宫澳西城之东北以至五里亭一带,废冢累累。旧有万善同归大墓二所,一为前协镇招成万建,一为晋江职员曾捷光建,皆在观音亭边。光绪四年,同安诸生黄廷甲招各郊户捐修。又在石厝东西畔修建男女室各一。其在石厝左近者曰安乐坛、曰东塔坛、曰西负新旧墓、曰东塔后旧大墓。其在观音亭北者曰万善墓。又于石厝西拾取遗骸,筑成大墓四所,编为福、禄、寿、全四号。于西城土地庙东畔,筑成大墓二所,编为富、贵两号。其零星荒坟之暴露者,皆重加修筑(有碑记)。一在尖山乡、一在林投(按同治十二年,生员洪纯仁、职员蔡荣贤鸠赀重修,建万善祠于侧)。西屿竹篙湾丛冢滨海,每坏于风浪。道光二十年里人修筑,咸丰三年再修,光绪三年重修。北山义冢,一在后藔湾。其地滨海,凡海中漂尸、无主遗体,皆丛葬焉。一在瓦铜港埔,为各澳交界处,附近各社贫民多渴葬于此。八罩网埯澳义冢,光绪五年修。
谨按:恤政若普济堂、育婴堂,皆加惠小民,与义仓、社仓,事同一律,故连类并载。至盐政,则取于民有经,与贼役渔课,均系国家维正之供,自宜列于「经政」门之次;阅者当分别观之。
·澳社
「禹贡」曰:『九州攸同,四隩既宅』。「释文」云:『隩与澳同,水隈也』。盖言九州底定,凡水隈之地,皆可安而居。澎湖人民,依水为家,傍涯作室,非澳而何哉?若夫社,即内郡所谓坊里是也。澳社之与坊里,名异而实同。自康熙二十二年平台而后,招徕安集,以渔以佃,人始有乐土之安,而澳社兴焉。其时澳仅有九,至雍正五年,生齿渐繁,又增嵵里、通梁、吉贝、水隈四澳。统计有三澳,分为八十二社,备列于左(节「纪略」)。
东西澳:妈宫社(光绪十三年建造城垣,改设总镇署。以旧协辕为厅署,两营各官衙署暨厅仓、街市在此。内港为商哨湾泊之所)、文澳社(距厅城三里,旧名暗澳。旧厅署暨文石书院在此)、小案山社(陆路六里)、火烧棚社(陆路一里半)、红木城社(陆路二里)、大案山社(陆路五里)、东卫社(陆路五里)、蚱脚屿社(陆路六里)、西卫社(陆路四里)、后窟潭社(陆路三里)。
嵵里澳(雍正五年,从东西卫分设。北风时可泊船只):嵵里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九里)、风匮尾社(陆路二十二里)、井仔埯社(陆路一十八里)、猪母落水社(北风时可泊船,陆路一十六里)、鸡母坞社(陆路十三里)、锁管港社(陆路十三里半)、铁线尾社(陆路十二里)、菜园社(陆路五里)、石泉社(陆路四里)、前寮社(陆路四里)、虎井社(水程二十里)、桶盘社(水程十六里)。
林投澳:林投社(距厅治陆路十二里)、双头挂社(陆路八里)、乌嵌社(陆路九里)、隘门社(陆路十里)、尖山社(陆路十六里)、文良港社(陆路二十里,即龙门港)、大武社(陆路九里)、西溪社(陆路十一里)、东石社(陆路十里)、港底社(陆路九里)。
奎璧澳:大城北社(距厅治陆路七里,旧有红口城。今其址已废)、红罗罩社(陆路十二里)、湖西社(陆路十六里)、湖东社(陆路十七里)、南寮社(陆路二十里)、果叶社(陆路二十五里)、北寮社(陆路二十三里)、白猴坑社(陆路二十一里)、青螺社(陆路十九里)。
鼎湾澳:鼎湾社(距厅治陆路十里)、西寮社(陆路十里)、中寮社(陆路十里)、潭边社(陆路九里)、港仔尾社(陆路七里)、水窟社(陆路十二里)、土地公前社(陆路十三里)、沙港社(陆路十三里)、港底社(陆路九里)。
以上五澳,共五十社,总名大山屿,为澎湖诸岛之主山。至厅署,陆路可通(惟虎井、桶盘系隔海小屿,非舟不至)。
瓦硐澳:瓦硐港社(距厅治陆路二十六里)、中墩社(陆路十四里)、城前社(旧有前代铳城,今基址亦废,陆路十九里)、港尾祉(陆路十九里)、后寮社(陆路二十七里)。
镇海澳:镇海社(距厅治陆路二十二里)、港仔社(陆路二十四里)、小赤嵌社(陆路二十五里)、岐头社(陆路二十八里)。
赤嵌澳:大赤崁社(距厅治陆路二十九里,旧有红口城,故名赤嵌。今基址无存)、鸟屿社(水、陆四十五里)。
通梁澳:通梁社(距厅治陆路三十里)、太仓仔社(水、陆二十八里,出空青)。
以上四澳、十三社,总名北山屿,在大山屿之北;中隔一港,潮退陆路可通。
吉贝澳:吉贝社(距厅治水程八十里,旧有炮台,相传前代所筑,今址亦无存)。
右吉贝一澳,孤屿也。为大山屿极北地,北山各澳在其南。屿北海中藏沙线一片甚长,最称险隘。雍正五年,从镇海分设,另为一澳。
酉屿澳:(在大山屿之西,出产文石。「西屿落霞」,台郡八景之一)、内堑社(一名内埯,距厅治水程二十里,北风泊船之处,文武汛口在此)、外堑社(一名外埯,水程二十二里。此山颇高,两埯俱筑炮台。又有石塔一座,夜必燃灯,台、厦往来船只,皆视为标准。亦北风泊船之处)、缉马湾社(水程十五里)、小池角社(水程十六里)、大池角社(水程十八里)、二嵌社(水程十七里)、竹篙湾社(水程二十二里)、合界头社(水程二十三里)、后螺社(水程二十五里)、横礁社(水程二十五里)、小门社(水程二十八里)、大果叶(水程十五里,无村落,系海滨上水马头)。
右西屿一澳,中分十一社。其地颇高,凡台、厦往来船只,必以此屿为标准。
网埯澳:网埯社(距厅治水程五十里)、将军澳社(水程五十里,南风时停泊之处,有文武汛口)、西吉屿社(水程八十里)、东吉屿社(水程八十里)、屿坪社(水程七十里)、大屿社(水程一百里)。
水埯澳:(雍正五年从网埯澳分设):水埯社(距厅治水程五十里)、花宅社(水程五十里)、花屿社(水程七十里)。
右网埯、水埯暨各小岛,合为八罩屿,乃大山屿极南之地,水路险要,在汪洋大海中。
护按澎湖各澳八十余社,惟妈宫一社分为东、南、北三甲,人烟稠密。他如西屿之小池角,尚有千余家,而吉贝、后寮、赤嵌、南寮、网埯等社,或五、六百家,或有三、四百家。余多零星小社,又或隔海悬绝。脱令一旦有事,则欲其守望相助,势既难于遥及,又不可行坚壁清野之法;此守澎之难,不难于以兵守之,而难于联络岛民使之人自为守也。且民之困苦自安者,特无事时耳;倘或诱之以利,孰不趋之如骛?况彼外屿之人,不识诗书、不谙大义者哉!然则收其心而用其力,斯于事有济;养其身以收其心,斯群力可用;诚不易之论耳。
又按「府志」,于澎之澳屿,参错并列。不知屿者,海中孤岛;而澳必有社,如内地之都、图、里、保也。或一岛分为数澳,或数小屿合为一澳,「纪略」颇能分析而考核,或有未当,今一一绪正之。
·街市
澎地硗瘠,不产百物,凡衣食器用,皆购于妈宫市。而妈宫诸货,又皆藉台、厦商船、南澳船源源接济,以足于用;则通商惠工,实守土者之要务也。兵燹而后,建城设镇,百堵皆兴,街市亦间有更易。兹以采访所及,志街市如左。
仓前街(今改为善后街)、左营街、大井头街、右营直街、右营横街、太平街(在祈福巷口)、东门街、小南门街、渡头街(又名水仙宫街)、海边街(当铺一家,近已歇业)、鱼市(在妈祖宫前,俗称街仔口)、菜市(在妈祖庙前,系逐日赶趁,无常住铺店)。以上皆在妈宫市。盐馆(妈宫市设大馆总办,其赤嵌社、吉贝屿、八罩、网埯澳,俱分设小馆)、油车(妈宫暨蚱脚屿、暗澳底、风匮尾、东卫、湖西、菜园、西屿各社俱有之)、咸鱼行(贩运咸鱼往台,在缉马湾、嵵里、八罩等社)、染房(湖东西、东石、菜园、鼎滞俱有)、西屿外堑海边(有小铺数间,「纪略」云:妈宫市外如文澳、大赤嵌、小池角、网埯等处,间有杂货小店,或一、二间而已,不成为市也。此外十三澳别无马头,市镇及墟场交易之处,澎之民亦苦矣哉)!
·桥渡
水仙宫渡:旧渡口经城垣遮蔽,其渡头移在附近小南门外,复于大南门外筑一官商码头(凡文武官员,均于此码头登岸)。
湖西桥:在湖东、西二社中间,来往必经之处。
蟳蠊汐石堤:过中墩有浅水可涉,复由此石堤至北山社(嘉庆间举人辛齐光重修)。
中墩上下泽石桥:在大山屿之北与北山交界,中隔一水,过鼎湾渡头,由此泽始达北山各社。上泽旧有桥名永安桥,有碑,年久字迹难辨。光绪乙酉间,增生陈维新、里人陈尚贤集赀添筑数尺。下泽旧无桥,同治间,方外柯光明招同绅士郑步蟾、黄步梯,捐赀添筑上半段石梁,留下半未筑,以便舟楫。每潮退时,行人犹有病涉者。丙戌春,尚贤同廪生许棼暨棼叔父子严、妈宫诸生林维藩等,鸠集数十金为倡;尚贤又偕其族议莲洲、长泽,于台南募得百金,再筑下半段石梁。司其劳者,鼎湾社耆老洪诚一及倡人之尚贤也。既成,名继安桥。桥低而平,潮近便于行人;潮涨并无碍于舟楫,亦善举也。棼为文刻石纪其事。
规制考总论
余观澎地废置沿革之始末,而慨前代之左计也。自隋文之世,内地已知有澎湖。其时闽荒且未尽辟,何论海外;然已有中国民矣。嗣是地灵尽泄,利尽东南。考有宋泉州守臣真德秀,尝经略料罗,以防澎湖。元、明皆旋置旋弃。若汤和、周德兴、俞大猷辈,且境外置之;卒委为鲸鲵窟穴,以作沿海大患。履霜坚水,其来久矣。脱令当时疆吏留意规画,由澎而暂次至台,招徕生聚,不特沿海贫民可资利赖也;即宋、明末造,君若臣流离海峤,犹将倚为退步,何至踯躅舟中,而穷无所往哉。幸郑氏祖孙始能入而经营,后乃举而归附。然犹延至三世,久而后平,则地利使然也。今则屹然巨镇,与闽海桴鼓相应,安危攸系,又岂得因澎地狭小而泄而视之。是以考其建置之始,宫室街衢井里之规,与夫兴学造士之制,后之君子,将思患预防;则绸缪牖户,尤在收拾人心,以固无形之盘石。人心既固,斯地利可凭,其庶几缓急有备乎!
●澎湖厅志卷三
经政
户口
赋役
杂税
盐政
度支
蠲政
·户口赋役杂税盐政度支蠲政
国家深仁厚泽,遍及遐陬。台、澎贼税,皆从轻敛;而澎地则轻之又轻,视内郡所征,不及十之一、二。近又于渔舟网罟等税,概从蠲免;而是地设官、设营,每岁赔累以三、四万计。天子之加惠于海外小民,可调至周且渥矣。虽然,践土食毛,宜明上下之义,故涓滴薄征,必加论列,以见累朝煦养之恩与疆吏宣化承统体恤之厚。览是编者,尊亲忠爱之心,亦可油然生矣。为「经政书」第三。
户口
澎湖初入版图,旧额凡五百四十六口。康熙五十年编审,澎湖新增民丁一百二十六,时犹附于台邑也。雍正五年,台湾县拨归澎厅收管,凡六百七十二口。干隆二年编审,共增人口一百二十八。迨二十七年编查,实在二千七百五十二户,成丁男妇一万一千九百三十八口,幼丁一万二千一百十七口(以上见「台湾府志」)。至干隆三十二年后,通澎十三澳,共人户二千八百零二户,男女共二万五千八百四十三丁口。内惟东西澳、妈宫市为户共四百七十有奇,男女四千六百有奇;西屿、林投次之;而吉贝仅六十四户,其最少者也(具载胡氏「纪略」)。至道光八年,编查保甲烟户册,共八千九百七十四户,男妇大小共五万九千一百二十八丁口。内惟东西澳、妈宫市得一千三百九十七户,八千八百四十四口,盖官商所聚之地,故烟户尤多也(据蒋氏「续编」)。每澳各设澳甲数人,以征收钱粮。或一社一人,或一社数人。如南藔一社四姓,则设澳甲四人以分理之。惟于妈宫市设一保长,于水仙宫设文口,以稽查船只;而各澳另设地甲以救护商船之失事者,则亦顺其土俗,因地制宜,无嫌歧异也。近时澎民多渡台谋生,来往靡定;然续有滋生,较前为盛。兹开列如左:
计开十三澳户口
东西澳:一十一乡,计八千八百一十二丁口。
嵵里澳:一十二乡,计七千九百七十四丁口。
林投乡澳:一十乡,计七千九百五十四丁口。
奎璧澳:九乡,计七千二百二十九丁口。
瓦硐港澳:六乡,计四千九百七十六丁口。
镇、吉二澳:六乡,计四千九百九十五丁口。
鼎、通二澳:一十乡,计五千五百六十七丁口。
大赤崁澳:一乡,计一千三百一十二丁口。
西屿澳:一十乡,计九千零十五丁口。
水埯澳:三乡,计二千一百七十七丁口。
网埯澳:七乡,计七千五百三十丁口。
以上十三澳,总计六万七千五百四十丁口。
附考
澎湖人户、丁口,届编审之年,遵照章程实力查审,除故增新,总归实在。其增益丁口,则为盛世滋生,永不加赋。又于「请编台地保甲等事」案验奏准:每逢岁底造报民数之期,将台地户口开明四柱,与内地另立一条,汇折奏报。每年将一十三澳人户编列保甲,给予门牌,亲行查点一次。其民皆土著,并鲜移居别地及别地流寓来澎,与他郡迁徙靡常者,情形回殊。且地皆平衍,无崇岭密林可以藏奸聚匪,人亦安分,颇称易治。官斯土者,随其俗而勿扰焉,如荀子所云睹驱鸡而得御民之术也。则民安物驯,户盛丁增,久之不成富庶之域也哉(胡氏「纪略」)!
清查户口一节,所费不多,而潜消内匪。但任之书吏,最滋扰累,必慎选各乡正人,专以责成,官又亲自巡查,则一乡一邑之贤否,悉注于册,举目可以周知;要在出以实心,乃有实政。否则几何不视为空文也(「胡文忠遗集」)。
晋江施襄壮侯曰:『查自故明时,原住澎湖百姓,有五、六千人;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由厦门挈去三万有奇;康熙三年,郑经又挈去六、七千』云云。按此皆其分住台、澎者也。但澎地开辟最早,自隋时陈棱略地至此,已有民居稠密之说,何以康熙初旧额仅五百余口?盖郑氏窃据,以厚敛朘其生;刘国轩负嵎,以峻法毒其众;兵燹而后,凋残甚矣。我朝休养生息,垂二百余年。考「府志」:干隆初,编审人丁,已增二十倍之数;「纪略」稍有增益;至「续编」道光八年丁册,则较「府志」又增三倍。及今复逾前数矣。然前者土薄为患,今则地力经营已尽,遂有人满之患;其不能不外出谋生者,时势则然也。
·赋役
东西澳:正额地种三石零五升、溢额地种一石四斗八升、新收地种一十一石七斗六升三合。又新收地种一百亩零六厘四毫五丝(正额杉板二只、溢额杉板八只、首报杉板八只、新收杉板三只、溢额尖艚二只、新收尖艚一只、新收小缯二口)。
嵵里澳:正额地种十石二斗、溢额地种七斗、首报地种三石五斗、新收地种六石二斗四升。又新收地种一百三十九亩三分六厘九毫四丝四忽(正额大网十二口、首报大网四口、新收大网二口、正额小沪二口、溢额小沪七口、新收小沪一口、正额小网十口、新收小网二口、溢额小缯二口、首报小缯一口、新收小缯五口、正额杉板八只、溢额杉板二十九只、首报杉扳三十五只、新收杉板五只、正额尖艚一只、新收尖艚一只)。
通梁澳:正额地种八石四斗四升、新收地种一石一斗。又新收地种三十五亩三分四厘六毫七丝五忽(正额杉板三只、溢额杉板八只、首报杉板五只、新收杉板三只、正额小沪二口)。
鼎湾澳:正额地种十二石三斗六升、溢额地种二石三斗九升、新收地种五石八斗八升。又新收地种一百零九亩五分零八毫七丝五忽(正额杉板五只、溢额杉板八只、首报杉板七只、溢额尖艚一只、新收尖艚一只、溢额小缯一口、新收小缯一口、正额小沪一口、溢额小沪七口、新收小沪一口半)。
赤崁澳:正额地种二十三石六斗九升五合六勺、溢额地种七石二斗三升、新收地种六斗九升。又新收地种二十亩零七分零五毫七丝五忽(正额杉板十三只、溢额杉板三十只、首报杉板三只、新收杉板二只、首报小缯一口、正额小沪四口)。
林投澳:正额地种一十七石六斗、溢额地种一石二斗四升、新收地种七石八斗。又新收地种一百三十三亩二分五厘八毫三丝(正额杉板七只、溢额杉板二十只、首报杉板十六只、新收杉板十一只、正额大网二口、溢额大网二口、溢额尖艚一只、溢额小缯二口、首报小缯二口、新收小缯九口、溢额小沪二口、新收小沪三口)。
西屿澳:正额地种十四石三斗五升、溢额地种五石八斗零六合七勺、首报地种十二石六斗八升。又新收地种一百二十四亩八分三厘二毫五丝(正额杉板八只、溢额杉板二十九只、首报杉板六只、新收杉板十只、正额尖艚一只、首报小网十五口、新收小网九口、新收小泊网一口、正额小沪四口、溢额小沪十口、新收小沪七口)。
奎璧澳:正额地种二十一石八斗六升、溢额地种三石六斗五升。首报地种一石五斗、新收地种四石三斗四升。又新收地种一百三十八亩一分三厘八毫(正额杉板八只、溢额杉板十三只、首报杉板十五只、新收杉板十四只、溢额尖艚一只、新收大网二口、溢额小缯四口、首报小缯一口、正额大沪一口、正额小沪二口、溢额小沪二口)。
网埯澳:正额地种四石三斗六升、溢额地种四斗八升、新收地种一石二升。又新收地种四十六亩一分二厘零七丝五忽(正额杉板十五只、溢额杉板十只、首报杉板十三只、新收杉板十九只、正额大网一口、新收小沪一口)。
水埯澳:正额地种三石九斗九升、溢额地种一石三斗四升、新收地种一石。又新收地种三十七亩五分二厘四毫五丝(正额杉板九只、溢额杉板十四只、首报杉板三只、新收杉板十一只、溢额尖艚三只、新收小缯二口)。
镇海澳:正额地种十三石五斗九升二合、新收地种六斗七升。又新收地种三十四亩三分八厘五毫(正额杉板七只、溢额杉板十七只、首报杉板三只、溢额泊艚一只、正额泊网二口、溢额小缯一口、新收尖艚一只、正额小沪一口、溢额小沪三口)。
瓦硐潮:正额地种十八石四斗四升、溢额地种二石二升、新收地种二石一斗九升。又新收地种四十一亩七分一厘零五丝(正额杉板十一只、溢额杉板十七只、首报杉板十只、新收杉板三只、溢额尖艚一只、溢额小沪三口、新收小沪二口、首报小缯一口、新收小缯二口)。
吉贝澳:正额地种七石一斗六升、溢额地种一石七斗、新收地种二斗六升。又新收地种二十亩一分八厘二毫五丝(正额杉板一只、溢额杉板十七只、首报杉板三只、新收杉板五只、正额大沪一口、正额小沪四口)。
通澎计石起科地种共二百五十三石三斗零七合三勺(每石折地七亩四分七厘五毫,共折地四百五十亩零八分八厘五毫一丝五忽零八纤二沙),每石征银四钱二分,共征银一百零六两二钱八分九厘零六丝六忽。通澎计亩起科地种共九百八十四亩一分四厘七毫二丝四忽,每亩征银五分六厘一毫八丝,共征银五十五两二钱八分九厘三毫五丝。通共杉板五百二十只(每只征银四钱二分,共征银二百十六两四钱)。通共尖艚十五只(每只征银八钱四分,共征银一十二两六钱)。通共小缯三十八口(每口征银八钱四分,共征银三十一两九钱二分)。通共大网二十五口(每口征银三两五钱,共征银八十七两五钱)。通共小网三十六口(每口征银一两七钱五分,共征银六十三两)。通共大泊网二口(每口征银一两二钱六分,共征银二两五钱二分)。通共小沪六十九口半(每口征银四钱二分,共征银二十九两一钱九分)。通共大沪二口(每口征银八钱四分,共征银一两六钱八分)。通共舶艚一只(征银四钱二分)。小泊网一口(征银六钱三分)。
以上通共年征正额、溢额、首报、新收地种、船、网、缯、沪等银六百零九两五钱二分七厘(以上本「纪略」。按「纪略」于正、溢、首、收各条琐琐碎录,似有深意存焉。今船网杂税虽除,仍存旧额,使知考证云)。
——以上旧额。
澎无水田,不产米榖;以地种征赋,仿同安下则园之例,每亩征银五分六厘一毫八丝,不征秋米。其船、网、罾、沪等项,即内郡之渔课,总入正供项下征解。光绪三年春,裁船、网杂税等级。惟正之供,祗有此数。兹备列于左:
澎湖十三澳现征赋额
东西澳:额征地种二十九石零三升八合。应摊不敷地种一石六斗二升七合五勺;又摊未入额正耗银一两五钱五分六厘七毫;应征祭祀项下正耗银二两零八分三厘二毫;又征小■〈舟古〉船七十七只(每只年征饷钱三百文,下同)。以上共征银:一十九两五钱八分五厘九毫六丝。又征小■〈舟古〉钱七千七百文。
嵵里澳:额征地种四十石零一斗八升五合。应摊不敷地种二石二斗五升二合二勺;又摊未入额正耗银二两一钱五分四厘二毫一丝;应征祭祀项下正耗银一两零四分一厘六毫;又祭孤项下正耗银五两二钱零八厘。又弭盗项下正耗银五两七钱二分八厘八毫;又征小■〈舟古〉船八十八只。以上共征银:三十六两一钱九分九厘九毫五丝四忽。又小■〈舟古〉饷钱八千八百文。
林投澳:额征地种四十四石九斗六升七合。应摊不敷地种二石五斗二升零二勺;又摊未入额正耗银二两四钱一分零六毫;应征祭祀项下正耗银三两一钱二分四厘八毫;又弭盗项下正耗银三两一钱二分四厘八毫;又征小■〈舟古〉船四十五只。以上共征银:三十三两三钱五分三厘五毫四丝四忽。又小■〈舟古〉钱四千五百文。
奎璧澳:额征地种四十九石零二升。应摊不敷地种二石七斗四升七合四勺;又摊未入额正耗银二两六钱二分七厘八毫四丝;应征祭孤项下正耗银一两五钱六分二厘四毫;又弭盗项下正耗银五两七钱二分八厘八毫;又征小■〈舟古〉船三十二只。以上共征银:三十六两八钱三分八厘零九丝。又小■〈舟古〉钱三千二百文。
鼎湾澳:额征地种三十四石零六升。应摊不敷地种一石九斗零八合九勺;又摊未入额正耗银一两八钱二分五厘九毫;应征祭祀项下正耗银五钱二分零八毫;又弭盗项下正耗银二两八分三厘二毫;又征小■〈舟古〉船二十一只。以上共征银:二十三两一钱三分三厘七毫三丝。又小■〈舟古〉钱二千一百文。
通梁澳:额征地种一十四石六斗七升。应摊不敷地种八斗二升二合二勺;又摊未入额正耗银七钱八分六厘四毫二丝;应征祭祀项下正耗银一两三钱零二厘;又征■〈舟古〉小船一十只。以上共征银:一十两零一钱四分四厘三毫六丝四忽。又小■〈舟古〉钱一千文。
赤嵌澳:额征地种三十四石三斗七升二合。应摊不敷地种一石九斗二升六合四勺;又摊未入额正耗银一两八钱四分二厘六毫;应征祭祀项下正耗银五钱二分零八毫;又祭祀项下正耗银一两零四分一厘六毫。以上共征:二十二两二钱八分零一厘六丝八忽。
瓦硐澳:额征地种二十七石九斗九升。应摊不敷地种一石斗六升八合七勺;又摊未入额正耗银一两五钱零五毫;又征小■〈舟古〉船一十三只。以上共征银:一十六两八钱七分一厘零二丝四忽。又小■〈舟古〉钱一千三百文。
镇海澳:额征地种一十八石九斗六升二合。应摊不敷地种一石零六升二合七勺;又摊未入额正耗银一两零一分六厘五毫;应征祭祀项下正耗银二钱六分零四毫;又弭盗项下正耗银一两零四分一厘六毫;又征小■〈舟古〉船一只。以上共征银:一十二两七钱三分一厘三毫四丝四忽。又小■〈舟古〉钱一百文。
吉贝澳:额征地种一十一石五斗九升六合。应摊不敷地种六斗四升九合九勺;又摊未入额正耗银六钱二分一厘六毫三丝;应征祭祀项下正耗银一两五钱六分二厘四毫;又弭盗项下正耗银一两零四分一厘六毫;又征小■〈舟古〉船一十只。以上共征银:九两五钱九分三厘四毫九丝八忽。又小■〈舟古〉钱一千文。
西屿澳:额征地种五十六石三斗八升三合。应摊不敷地种三石一斗六升;又摊未入额正耗银三两零二分二厘五毫五丝;应征祭祀项下正耗银三两一钱二分四厘八毫;又祭孤项下正耗银五钱二分零八毫;又弭盗项下正耗银二十六两八钱二分一厘二毫;又征小■〈舟古〉船一百零三只。以上共征银:六十四两四钱五分一厘七毫一丝。又征小■〈舟古〉钱一十千零三百文。
网埯澳:额征地种一十一石六斗三升。应摊不敷地种六斗五升一合八勺;又摊未入额正耗银六钱二分二厘五毫;应征祭祀项下正耗银八两八钱五分三厘六毫;又弭盗项下正耗银五两二钱零八厘;又征小■〈舟古〉船三只。以上共征银:二十一两零七分一厘六毫三丝六忽。又小■〈舟古〉钱三百文。
水埯澳:额征地种九十一石三斗五升。应摊不敷地种六斗三升六合一勺;又摊未入额正耗银六钱零八厘五毫;应征祭祀项下正耗银二两零八分三厘二毫;又弭盗项下正耗银三两六钱四分五厘六毫;又征小■〈舟古〉船一十五只。以上共征银:一十二两五钱七分零七丝二忽。又小■〈舟古〉钱一千五百文。
通澎额征地种共二百四十六石四斗九升九合七勺,又代征台邑地种一百五十九石二斗五升七合五勺,二共地种四百零五石七斗五升七合二勺。每石应额征正耗银五钱二分,共银二百一十两零九钱九分三厘七毫(每石折地七亩四分七厘五毫。按「纪略」称每石征银四钱二分者,耗羡在外故也)。通澎应征未入额钱粮正耗银一十八两六钱零四厘(内加经管饭食银一两九钱九分四厘)。通澎应征祭祀项下正耗银共一十九两二钱八分六厘四毫(加经管饭食二两零六分六厘四毫,续报船、网、沪、缯不入报升内者)。通澎应征祭孤项下正耗银共一十两零三钱四分八厘八毫(加经管饭食银一两一钱零八厘八毫)。通澎应征弭盗项下正耗银共四十九两一钱五分六厘八毫(加经管饭食银五两二钱六分六厘八毫)。通澎应征安字号小■〈舟古〉船四百一十八只,每只每年征一百文,共钱四十一千八百文(「续编」云:每只年征一百二十文)。
合共年征正杂饷银三百一十八两八钱二分五厘七毫。又小■〈舟古〉船饷钱四十一千八百文(以上据光绪三年「厅案」)。
——以上新额。
向来定例:人丁五年编审一次。凡乡绅、举贡、生员得免一身,余谓之当差人丁。每丁科里徭银。康熙五十二年恩诏:征收丁赋,但据康熙五十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澎湖由台湾县拨辖,原有六百七十二丁。丁银照康熙二十二年,每丁征银四钱七分六厘。至雍正五年,拨归澎厅管辖,共征银三百一十九两八钱七分二厘。六年,内地丁银改为随田办纳,澎湖未有奉文。干隆二年,奉旨着照台湾四县之例,每丁征银二钱。共征银一百三十四两四钱。九年,台湾老民于化龙等,呈请台地丁银照内地一体随粮办纳。十二年,巡抚陈奏准,以通郡之丁银,匀入通郡之田亩,酌量匀收,永免光丁苦累。澎湖原系台湾县属,人丁归并该县造报,其丁银拨归台邑田亩匀征,豁免本处地粮摊派,永沐皇仁之宽恤,抑何幸哉(参「台湾府志」、胡氏「纪略」)!
——以上丁役。
谨按:祭祀、祭孤、弭盗各款及不入额钱粮,均有园地、船网条目,即各有主可征,并非如水冲沙陷、产去名存,不得不行摊派也。纵有一、二小船破坏不整并其家流亡、无从按征,因而摊派邻里以取盈者,亦事所或有;然何至摊派十三澳无业之户,使人人受累哉!以今所闻,小■〈舟古〉钱及未入额网、沪等项亦既按额征收,而粮胥册籍又有应摊不敷地种、应摊未及额名目,其匀派各社者,则又不仅册中二者而已。以致应纳之户,亦观望不前。其顽愚不知大义者,且因地棍把持推诿,甚或以已经奉豁为词,则更出于理法之外矣。夫奉豁之粮,永远裁革,本厅并不发出串票。且既开列明示各澳,安有复征之理?若夫不在奉豁之内者,各有主名可征。为数虽微,而为本厅公事所需用,又岂容推诿不纳哉?此等奸徒,公然为梗,殆亦访责所当及者乎。然则何以得其平?曰:无亡猿而灾木,无一牛而两皮。有业有主者,按户给串、按业征粮;倘有一、二倒户,责令该亲赔纳。其在正额之外者,或竟详请豁免,尤为仁至义尽也。又按澎湖一厅,赋敛之轻,几欲甲于海内。自康熙二十二年始入版图,附于台湾县辖,至雍正五年间始设厅治;其由台邑拨归澎湖厅管辖者,仅地种一百五十九石二斗五升零,征银六十六两八钱零耳。台属皆征粟,惟澎地征银。考胡氏「纪略」所载:通澎地种,合之船、网、罾、沪等银,计六百零九两五钱二分七厘。而所列一十三澳正额、溢额、首报、新收之数,琐琐分别。迨道光初,蒋氏「续编」亦仅称:续报小案山升科银四两七钱,小沪、小缯、小网杂税四十八两二钱有奇;又续征尖艚十五只,流交弭盗项下小船八十八只;又续查小■〈舟古〉船三百六十五只。此外别无首报、新报者。盖即有续垦,而零星硗确,不能生榖,自难以报升,则地实为之也。查近时档案所列正、杂各项,与前未尽符合。随征耗羡银则有八十一两六钱一分有奇,小■〈舟古〉船饷项四百十八只,又伸银二十七两八钱六分有奇。统计全年征收亦不过七百八十九两五钱八分七厘六毫而止。兹豁免四百余两,则裁减已逾其半矣。夷考闽省赋额,轻重有差;而自有厅、县以来,从未有如澎厅赋法之薄而又薄者也。或者谓有地不输赋,则百榖不丰;且是区区者,亦使小民知有上下之义。其说是也。第以澎海雨露最少,若咸雨一作,则寸草无存。乃向来荒凶屡告而民气安静如故者,岂非百年来薄赋轻徭、休养苏息,所以沦浃其肌肤者为有素欤!夫宽一分之追呼,则培一分之元气,又安得为其少而忽之耶。
·杂税
光绪三年,奉豁船、网、缯、沪钱粮,系报部额征之款。其后来零收各款,因未入额,故未经报部。历任地方官详请准作地方公事之用,为数无多,系不在奉豁之内,仍与地种一律征收,以支应诸费。兹将各款列后:
未入额不报部钱粮款目:杉板船二十七只(以下每只每张应征若干,悉依前例)、大网三张、小缯九张、小沪半口、尖艚船二只。以上共征未入额正耗银三十一两二钱九分。除拨补缺地种一十八石二斗八升七合、大网一张、又补代征数内大网一张,共一十四两六钱八分外,尚余一十六两六钱一分,征解府库。
额征祭祀项下钱粮款目:小沪六口半、杉板船三十三只、小泊网一张、小■〈舟古〉船四百一十八只。以上共征祭祀正银一十七两二钱二分,为春、夏、秋三次天后祭费(随加耗羡二两零六分六厘四毫,征解府库)。又安字号小■〈舟古〉钱,四十一千八百文,报拨二十千文,为风神、龙神祭费。又拨二十千零二百文,给孤贫口粮。余钱一千六百文,列存交代。
额征祭孤项下钱粮款目:杉板船二十二只(正银共九两二钱四分、耗羡一两一钱零八厘八毫)。以上共征祭孤正耗银一十两零三钱四分八厘八毫,为上、中元二次祭孤之费。
额征弭盗项下钱粮款目:杉板船八十八只、小沪半口、小缯二张、小网(?)二张、小网(?)一张、小泊网一张。以上共征弭盗正银四十三两八钱九分,耗羡银五两二钱六分六厘八毫。合共四十九两一钱五分六厘八毫。留给讲生库书忤作各一名、斗给二名。每名年给工食银六两。余银为恤赏难民之用。
·盐政
澎湖向食台盐,由本府官收官卖,与内地盐商回别;故行盐之人,不曰商而曰贩也。自雍正六年,前厅王仁官运行销,每年额销五千石。九年第二任通判梁樟,以官运不便,乃归贩户运卖。时有韩国柱,给照承办。嗣后贩户更易,由台湾府具结认销,移知本厅办理。凡贩户运到盐觔,必请厅员查验,盐与引相符,然后准其盘收上仓。每升定价小钱五文五毫,毋许私抬短秤。其运销数目,由厅按月造报。如有缺额,令该贩赔课。厅有督销之责,应饬差协同贩丁巡查私贩,仍不许藉端滋扰。至每年盐课奏销,系本府专办,无与澎厅考成之事。干隆三十年,知府蒋允焄详准,增添一千石,饬贩户陈必竣,自乙丑年为始,每年认销额盐六千石。厥后递添至万余石,并何时仍归官办,无案可查。咸丰四年六月,署台湾府朱移称:澎湖向来销盐一万三千石,得价五、六千元,为戍兵加饷。缘奸棍贩私,守口兵役包庇,致官盐减销,课饷日绌。且该处设立三馆,民间买盐,用钱解课换银,极其掣肘。若径解钱文,既妨民用;营弁请领加饷,又须从郡配船载往,反多周折。不如拨归本厅,就近运销,将盐钱兑抵营饷,较为两便。随发告示十道到厅,署通判冉正品盘交三馆现盐,于七月二十一日开馆。每盐一觔,减价一文。因吉贝澳从前每年销盐八百石,迩来并无赴馆买食,饬澳差立押该澳各户赴馆买盐。时赤嵌馆有以八十五、六觔为一百觔者,将掌柜之人,严行申饬。咸丰十年间,知府洪毓琛任内,始将盐课改归澎营暂理,由副将派人贩运,每年销盐一万三千三百石。即将兑项拨作加饷。时有奸民陈永宽,承办减折觔两,擅作威福,小民苦之。是后销额递有增减。现行之额,系每年配销一万一千二百五十石,应纳正课六、八银五千四百元。后又增纳盐厘一千一百二十五元。其本协衙门另有规礼,不在此数焉。
咸丰十一年十二月,通判韦濂申府称:前任张署卒因兑抵营饷稍迟,兵丁恃众凶闹,是以改归营中办理;请仍归厅办,以符旧制。不准。同治四年十一月,合澎乡耆吕邦等呈称:澎湖盐务,自贩户而归官办,自官办而归于厅署兼理,民皆称便。迨咸丰十年,营弁始请归营办理。武弁本非刑讯衙门,一办盐务,应严拿私贩;一有疑似,即酷索株连,不便有三:查闽省定制,各处盐务,皆由文员经理。至武弁职在巡防操练,未有兼理课务者,请备详列宪,将盐课仍归厅办,以纾民困云云。通判俞绍照据情代禀道宪。同治十一年间,又经通判刘邦宪将情形禀明道府,皆未准行。光绪十年,巡道刘以副将兼办课务,诸多未便,饬令澎湖绅士承贌,照旧纳课,令通判催缴课项。又准澎馆每年加销二千石,年出一千元,充入文石书院。最后议定,每年提出番银五百元,充入书院,以资经费,永着为例。十三年上台准总镇吴之请,以课务仍归武营兼理。其书院经费五百元,每年拨充如故。
附考
台、澎皆食郡治馆盐,而竹堑海口虎仔山可晒私盐,故馆丁时时访拿盐枭,动辄列械相斗,然不能绝也。若澎湖四面皆海,小岛错列,其地斥卤,处处可以晒盐;而其民则皆食官盐,无敢私晒者。现时以每年盐价为澎营加饷,而法令愈峻矣。然澎地馆盐八十斤,卖银一元,盐色灰黑,殊逊内地;且澎民以海为田,得鱼则需盐孔亟;而风信不常、或暴风不已,海船有数月不至者;倘郡盐接济稍缺,则无以为腌鱼之用,而民受其病,故不若民间自晒之为便也。夫今日而欲兴澎海之盐利,斯事体大,实不易言。然有可行者,其法:令民间各占地晒盐,丈量区分、收其正课,以敷加饷之费;而严查出口,免使溢灌他处,以符定制。若内地偶尔缺盐,海船来运者,必有明文方许出口,官为查验,收其厘金,以益帑项;而不立定额,是于变通利民之中,仍寓严画界限之意也。至于郡治馆盐,亦不患无销售之处。盖内山以东,生番食盐,皆奸民接济;若能开越界之禁,听民占地自垦,官为经理,他日渐辟渐广,民居稍密,恐郡治馆盐不敷其食耳。且澎湖地皆硗瘠,仅产地瓜杂粮,偶尔荒旱,则束手而仰待赈济。若盐利可兴,即肩挑贫民亦可稍获工资为生活之计,又何必蹈常袭故,坐令货弃于地、人废其力,而不急为之所哉(「东瀛纪事」)。
·度支
澎湖厅每年额征代征地种、船、网、沪、缯正银六百零九两五钱二分七厘。应坐支武庙祭费银一十八两;本厅俸薪银六十两;额设门子二名、皂隶一十二名、马快八名、民壮二十名、轿伞扇夫七名,计四十九名,每名年给工食银六两二钱,应支银三百零三两八钱。合共应支正项银三百八十一两八钱。此外实应起运银二百二十七两七钱二分七厘,每年批解台湾府库(以上本「纪略」)。自光绪三年起,奉文豁免船、网、沪、缯等项正银三百零九两一钱九分外,实剩额、代征地种正银一百七十两零四钱一分八厘,支俸食等项,尚不敷银二百一十一两三钱八分二厘。又全年养廉银五百两,向在澎湖耗羡项下留支银七十一两一钱七分七厘(「纪略」云:七十三两零八分三厘。又在台湾县支银四百一十二两四钱七分七厘,又于彰化县支银一十二两零九分六厘。干隆二十九年,详定各员捐廉百分之一帮助贫员路费,应捐银五两解赴台湾府,实支银四百九十二两六钱五分六厘)。
兹除地种项下尚随征耗银二十两零四钱五分零一毫六丝外,尚不敷廉银五十两零七钱二分六厘八毫四丝。总共实不敷银二百六十二两一钱零八厘八毫四丝。以上各款,均系按季支给。澎厅缺分瘠苦,无别款可以挪移,经前厅蔡麟祥牒请台府筹款,按季拨给。又查额支养廉内,坐派台邑解给银四百一十六两七钱一分七厘,署缺扣半九四折,实应银一百九十五两八钱六分一厘六毫八丝八忽,向来并无申解,历经各前署厅牒请划抵解款。现在杂饷奉豁,代征留支,起运无款,应请饬县按季解厅,以资办公。奉批:不敷存留银两,经汇案详请,就裁剩兵米谷价,分别拨补其应支台邑养廉。此外台邑年有代划厅中一成减廉及缺廉等项,扣算抵还外,如有余银,即行提支解还。业经行令遵办。
·蠲政
光绪三年,巡抚部院丁奏免台属杂税;澎湖奉文豁免船、网、沪、缯等项正银、又奉豁代台湾县征收杂饷银统共四百二十二两七钱三分。并饬将三年上忙给发截串,克日吊回销毁。其已征杂饷银项,发还原户,出示永远裁革。兹将条目列后:
小衫板船三百六十只,每只应征正银四钱二分。尖艚船二十七只,每只应征正银八钱四分。大网八张,每张应征正银三钱五分。小网三十三张,每张应征正银一两七钱五分。小网一张,应征正银八钱四分。小缯二十五张,每张应征正银八钱四分。小沪五十五口半,每口应征正银四钱二分。以上共豁免正银三百零九两一钱九分。
又豁免代县附征钱粮款目:衫板船九十七只,每只应征正银四钱二分。尖艚船五只,每只应征正银八钱四分。大网一十六张,每张应征正银三两五钱。大沪二口,每口应征正银八钱四分。小沪二十口,每口应征正银四钱二分。泊网二张,每张应征正银一两二钱六分。以上共豁免正银一百一十三两五钱四分。
谨按:澎湖仅有地种及船网等饷,向来皆作正款征收,为数无几。除存留支销外,按年起运解交府库者,亦不过三百余两;而养廉不足,仍向台邑拨给。兹所豁者,皆正款也。至如干隆间,革免鱼规,系水提衙门私收,并非正供之比。其从前因灾缓征,亦非永远豁免,故皆另载于「祥异」门,庶免夹杂之异。
经政书总论
传曰:「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明乎财生于土,而人赖此土也;财生于人,而赋由是出也。夫台、澎皆海中岛屿,乃台号土腴而澎皆贫薄。何欤?盖其地无水源之利而有咸雨鲤风之害,其限于天者,诚无可如何矣。然而可耕之园不下千余顷,而每岁赋敛不及三百金;我朝薄赋轻徭,以恤穷荒之赤子,如此其至也。偶值偏灾,则泛舟赈恤,大吏之轸念民艰以济一方之穷困者,且有加无已也。继自今生斯土者,尚其守法急公以奉于上,区区征赋固无难完纳。要所以相维相系者,则不止此。是必尊亲共戴、大义夙娴,父勉其子、兄率其弟,无事则各勤生业、有事则守望相助,固其枌榆,即以固国家之边徼也。作其御侮,即以作大吏之腹心也。于以奠半壁于海疆,辅兵力之不足,用纾朝廷南顾之忧者,道在是矣。澎民性本质朴,室家相守,耳不闻敲朴之声,目不睹催科之吏,出作入息,帝力胥忘,盖涵育于恩膏者久矣。其亦念累朝宽大之恩,而思得当以报也乎!
●澎湖厅志卷四
文事
学校(附宾兴试馆)
书院
选举
·学校(附宾兴试馆)书院选举
澎虽未立学宫,而岁科两试,由厅扃门校艺,录送提学道,例给衣巾,则亦略如中学之制矣。至于书院培养人才,以辅儒学之不逮,而在澎所关为独重。今则师生膏火、束修及祭祀、宾兴经费亦已裕如;虽其款项犹归官办,而苟措理有人,亦何难徐求经久之方,以善持其后哉!究之既履其地,当顾其名;修举振兴,是所望于留心文教者。为「文事略」第四。
学校
澎湖旧隶台邑,远隔大洋,童生应县、府试及道试,往返动逾半载,资斧维艰,裹足不前,至有皓首穷经,不得一预童子之试者。干隆三十二年,通判胡建伟,择文理稍优者资其盘费,再三劝谕,仅有九名应试。是科入泮者已有三人。旋据岁贡生吕昆玉等呈请就澎考试,造册送道,牒府备案;援照南澳之例,免其县、府两试,仍附入台湾学额,凭文取进。详准部咨议行,于干隆三十二年丁亥科考为始,另编澎湖字号,岁科取进名数在台邑额内,士林称便。澎人之得以预试者,自胡卒此举始。由是人文聿起,甲乙两科相继连掇,与台郡代兴,至今绵绵勿绝。民思胡公之德,宜其祀于文石书院,尸而祝之,久而不谊也。时澎湖无廪生,保结责成本厅,查照烟户门牌。凡入籍二十年以上、有田墓庐舍,方准应试道考。乃着台学廪生,保结识认,俟澎籍补廪有人再归就近保结。后因澎廪缺人而台廪远隔大海,乃由澎之增生暂行保结。道光七年,巡道孔昭虔详准广额,澎湖依旧另号。每次取进,定额二名,拨入府学,不在台邑额内。道光九年,巡道刘重麟,又拨府学一名。自是每次额进三名。查迩来台属人士,因捐助军资、团练出力,递广入学名额;澎人虽无捐助军资,而团练屡经出力,乃独抱向隅,何欤?惟徐中丞备兵台湾时,以澎童文理较优,多拨府额二名,共进五名,士林感其惠;而不着为例。即近年设学之议,亦未准行。考澎童赴试者,虽仅百余人,然文字皆系本色,并无枪替之弊,似较有实学。论者谓,即仿照徐中丞定额,取进五名、别立厅学,亦未为过。而建文庙明伦堂于妈宫,以肃仰瞻而生观感,未始非教化之先资也。
按凤山县学文童,亦祗二、三百人;而每岁取进,合之拨府者有二十人。以澎较之,相悬甚矣。澎童应试,虽仅百余人,然以远隔大洋,盘川难办,不赴试者亦多;则宽为取录,以惠海外士林,诚维系人心之先务也。澎湖村社皆有蒙塾,系民间自延蒙师以教童蒙,修金厚薄不等,各从其俗,与台湾番社之社学异矣。胡通守建伟任澎,仿陈榕门之法,每岁于二月中旬,传齐澎属社师,考较一次。并仿程纯公之法,因事下乡时,亲诣塾馆,将儿童所读之书,正其句读。若教之不善者,则易置之;其勤而得法者,旌奖之。童子能背书、能解说并能熟诵「圣谕广训」者,给与纸笔,以示鼓励。儒吏雅化,迄今犹播为美谈。至于义学,向来未设。光绪三年,刘通守家骢于妈宫、文澳各设义学一所,捐廉以作修金。未几刘去,而义学亦罢。窃澎岛十三澳内,每社皆有蒙塾,书声相闻;而每年修金,少者仅一、二千文;故虽贫民亦送其子弟入塾读书,两三年始行改业。是村塾甚广,无庸另设义学也。惟书院经费虽裕,膏火无多,无以为鼓舞之资,则筹之尤其要者耳。
宾兴试馆(附)
道光二十二年,通判王廷干饬举廪生陈玉珩、生员陈大业等劝捐宾兴款项。七月,瓦硐港监生张腾赉、生员黄春桂,各捐饼金五百元,共一千元,均交生员叶清澜经手生息。每科乡试,每人给银二十元。每年底开造四柱清册,送官查核。
道光二十六年,通判邓元资劝捐小宾兴公项,为每科生童赴郡应道试之资。生员张对扬、监生张腾赉各捐五百千文;监生刘元成捐左营街瓦店二座,价钱二百二千文,缴契存案;邓卒倡捐一百千文;监生黄元基、合兴号各捐二百千文;余数十千不等。合计二千五百余千文,交生员陈国栋经理生息,约每次人给三千文,以作考费,系抽利钱散给。余剩利钱,为书院膏火,年底造册送官查核。现左营街店尚存,拨归总董经管。
光绪十一年,通判程邦基清厘书院旧欠,起盖店屋收息,以充诸费。每科乡试宾兴,就院项内提出三百元或二百元,为士子乡试盘费,按名匀摊散给。惟小宾兴一款,尚待筹议。
澎湖试馆,在台湾郡治(土名二府口),干隆间,前厅胡建伟解任后,在台捐建。内两进各一厅二房,右边护厝房五间,额曰「澎瀛书院」,为应试诸生公寓。内祀前厅黎溶。道光二十九年,就小宾兴项下,抽出铜钱一百千文修理。光绪五年,增生陈维新添建敬字亭;但屋宇多圯,宜亟筹修建也。
省垣会馆,同治初年,训导魏缉熙(台湾人),因澎湖绅士蔡继渐辞退银号领回之项,先挪四千元,就省垣南台买地创建台澎会馆;而以捐题之款归还母银。于是台、澎诸生应乡试者,甫登岸时,得以休息,行李咸称便云。
·书院
干隆三十一年冬,通判胡建伟准贡生许应元等之请,捐建书院于文澳西偏(距厅治三百余步),至次年孟夏落成。中为讲室三楹,祀有宋、周、程、朱、张五子;前则头门三间,中架魁星楼;后为堂三间,中祀文星;左右两间,为山长住处。东西耳舍各十间,为诸生肄业之所,榜曰「文石书院」。文石,澎产也;其石五色缤纷,文章炳蔚,故取名焉。又撰学约十则,以教诸生。五十五年夏,坏于风灾,知府杨廷理来澎抚恤,谕通判王庆奎鸠资修葺。嘉庆四年,通判韩蜚声捐廉重修,改建魁星楼,以后堂作讲堂三楹,额曰「有志竟成」。二十年,通判彭谦就院后再建五间,以祀文昌。道光元年,通判蒋镛重录学约,锓板悬讲堂东西壁。七年秋与协镇孙得发、游击江鹤等捐廉倡修,自为主讲,以修金充工资。九年春,改建魁星楼于巽方,取文明之象;文昌祠移前一丈。添盖拜亭。督工者生员吕作屏、劝捐者生员王云鹏等。十年冬落成,距胡公创建之年,已周甲矣。并详请拨饷筹款生息,春秋祀文昌,敬用太牢;丁祭日动用书院生息,用少牢,并祀胡、韩二公。以后虽屡经修葺,而前进及耳舍,久年倒坏。光绪元年,董事生员蔡玉成,邀同绅士陈维新、许树基、黄步梯、蔡荣贤等重议修建,以后进文昌祠规模稍狭,议抔而广之。时连年秋收丰稔,士民踊跃乐捐。有郊户职贡黄学周,首捐三百两,为翻盖后殿之费。于是协镇吴奇勋、通判唐世永、刘家骢及郊户殷户,各捐重赀(时举人郑步蟾、监生林琼树、武生高其华,捐修魁星楼甫毕,亦附焉)。玉成复多方劝募,共得二千余两,及与步梯、荣贤及步梯之子诸生济时在院督工,寒暑不辍,至二年冬落成;规制宏敞,栋宇一新。后殿添盖两旁精舍,左边祀胡、韩二公并前倅蒋镛、王廷干禄位。其讲堂中厅,祀制字仓圣。又于外庭建惜字亭。时院中经费支绌,宾兴膏火不给,玉成多方筹画以延山长,亲赴台湾道刘禀请,筹拨经费;而宾兴膏火始裕。光绪年间,通判程邦基,于城内建程朱祠,于是山长皆寓祠内。惟春秋祭祀,至书院行礼而已(碑记见「艺文」)。
谨安:书院经费既裕,则官师月课,自可扃门考试,俾尽一日之长,方有裨益。至从前办理经费,专责总董一人;其贤者固足以有为,无虞掣肘;不贤者流弊亦多。但前此皆现钱分借各绅商;转瞬间人事变更,使总董无徙追索耳。今则课项店税,皆年款年清,不患本银之侵蚀也。惟查内地院项一归官办,胥吏无不舞弊者。如厦之紫阳,前车可鉴。计莫若择公正绅矜三、四人,酌定画一章程,使轮年董理,以账目送官存查,亦经久之道也。
学约十条(前通守胡建伟撰)
一曰重人伦。古者庠序学校之教,皆所以明人伦也。是人伦者,非教者之所最重,而为学者之所必先也哉?试思人生那有一日不与五伦之人相周旋?圣贤那有一言不与五伦之理相发明?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又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朱子「鹿洞条规」,首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之目,以为学者学此而已;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则所以学之也。若夫修身、处事接物之条,皆在所后焉。盖人伦之理,命于天则谓性,率于性则谓道。性与天道,乃学问之大原;而其实不过于人伦日用之间,各尽其当然之实,自可以为天下后世法。如「中庸」一书,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言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于无声无臭至矣,无以复加矣。而其中之得力,则实在三达德,以行五达道,以驯至乎其极而已,岂有他哉?然人伦固在所重,而孝为百行之原,则又五伦之本也。人能善事父母,必笃于兄弟,和于妻子。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至性厚者,朋友亦不薄,以至明察天地,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何一而非孝之所推暨乎?倘身列宫墙而门内多惭,至性滋薄;以视反哺之乌、跪乳之羊,物且不如矣,安望其忠君、信友、亲亲、长长也哉?清夜自思,何以为人,何以为子,更何以谓之学者?可不惕然而知所重耶!
二曰端志向。志者,心之所之也。凡人心之此之彼,志必先为之向道,而后心乃从之而往也。如行路者欲往东,志必先向东而去;欲往西,志必先往西而行。是志之有向,正如射者之有鹄也。故学者之志,未有所向不端而可以有为也。「礼」曰:『一年离经辨志』。盖言童稚就傅之年,必先使之志向先端,而后可以渐进,以至于智虑通达,而为大成之候也。即如孔子,至圣也,亦必自十五志学,而后能从心所欲不踰矩。朱子曰:『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之不立,直是无着处』。世人读书,不志道德而志功名,所向已差了。况所称功名,亦只是科第耳,官爵耳,非真欲建功立名以垂不朽也。以富贵为功名,富贵之外,复有何来?趋向不端,宜其所学皆非也。毫厘之差,千里之谬,正在于此。今生童中尽有颖异之资,止是志向不专,为习俗所染,未能捭脱。即勉强从学,或作或辍,口耳之功且难,更何有于心性之学?光阴坐废,卒无成就,殊可惜也!试观汉儒董仲舒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三载不一窥家园。宋范文正公断齑划粥,勤学励学,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此何等志向也,尔诸生可不勉哉?
三曰辨理欲。凡人莫不有性;性,即理也。性发而为情,情动而欲生焉。此危微之介,圣、狂之分也,而可不辨乎哉?刘子云:『烟生于火而烟郁火,冰生于水而冰遏水。故烟微而火盛,冰泮而水通;性贞则情销,情炽则性灭。是以珠明而尘埃不能附,性明而情欲不能染也』。又曰:『将收情欲,先敛五关』。盖言五关不破,则五德不得而入也。即如孔子论人,必先从富贵贫贱说起者。夫人必能于富贵不处,贫贱不去,则取舍之分明;取舍之分明,斯存养之功密;庶可渐至于终,食不遗仁,而造次颠沛必于是也。学者果能于此间辨得明、守得定,壁立千仞之上,何难与圣贤同归也哉!「东庄学约」有云:『米盐妻子,庶事应酬,以道心处之,无非道者。苟使萦怀豪杰,志气不难因以捐尽。彼如应举一事,在明理者,入场赴考,认题作文,不过将平日之学养,发圣贤之道理;至于取中与否,则听其在天,毫无侥幸之想。今人则一团欲心,入场必思诡遇。拟题滥本,无所不至。朱子曰:非科举之累人,人自累科举耳』。又云:『居今之世,虽孔子复生,亦必应举。岂能累孔子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有如此者,可不辨乎?
四曰励躬行。吕献可尝言:『读书不须多,读得一字,行得一字』。伊川程子亦尝曰:『读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盖读书不力行,只是说话也。今人生圣贤之后,凡我身之所未行者,皆古人之所已行,而笔之于书者也。故诵读时,不可看做书是书、我我,书与我两不相干。必如朱子所云:『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如克己复礼、如出门、如见大宾等事,须就自家身上体覆,我实能克己复礼、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为有益。又如颜子所云:『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软,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礼为教本,敬为身基,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思寡欲、忌盈恶满、赒贫恤匮,赮然悔耻,积而能散也』。引而伸之,推而广之,事事皆本古人之成法做去,即读得一句、行得一句矣,不亦躬行实践之君子也哉。
五曰尊师友。传道解惑,莫重于师;劝善规过,必资于友。是师友者,乃人生德业之所藉以成就者。「书」曰:『主善为师』。又曰:『师道立,则善人多』。「礼」曰『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师友顾不重哉?孔子云:『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盖言子贱能尊师取友,以成其德,故夫子称之也。考之古人,未有不尊重师友者也。即如宋贤杨龟山、游定夫,侍伊川程子之侧;程子偶瞑坐,杨、游二子侍立不去。程子既觉,门外已雪深三尺矣。古人之尊师重道,有如此者。至于朋友,朱子所谓『五伦之纲纪』者是也。人或于君臣、父子、夫妇、昆弟中,有难言之隐、不白之情,积成嫌怨;得一良友,为我排释,为我解纷,委曲周旋,维持调护,俾得相好如初,其有益于人者,更为不浅;况乎励行勤学、质疑问难、读书作文,无一不取证于友。其所系之重,又有如此者。「诗」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信然乎?乃世之人,无尊师之诚心、取友之实意,视师友如过客路人,岂不可哀哉!极其所谓尊师者,亦不过厚修脯、隆节仪,以此为敬而已;其于尊德乐道,则概乎未之有讲也。待朋友虽极深情厚貌,亦仅以酒食往来为亲密,笑言通脱为莫逆而已。求所谓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者,则又安在也。尔诸生当以古人自待,以今人为鉴也。
六曰定课程。「记」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智虑通达,谓之大成』。此古人为学次第法程也。矧今人欲学古人,而可无法也哉?孟子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课程者,即匠之规矩也。欲读书也,课程可不定乎?而课程之法,则莫有善于程畏斋分年月日程之一法也。其法本末兼该,体用具备。陆清献云:『此非程氏之法,而朱子之法;非朱子之法,而孔、孟以来教人读书之法也』。其尊信有如此者。今院内仿依此法,令诸生各置一簿,以为每日课程记。本日读何书、何处起止,或生书、或温书,并先生所讲何书,午间何课、夜间何课?一一登记簿内,从实检点,不得虚张滥记。积日而月,积月而岁,历历可考,工夫有常,自然长进。每五日又于已熟之书,按簿抽背一次。或余于公事之暇到院,亦按簿抽背,以验其生熟。如有从头至尾,背念一字不忘者,即给走纸笔之资,以奖其勤能。倘有妄自开写簿内,背念不熟者,即申饬示罚,以为怠惰者儆。至于作文,每十日作文一篇、五言排律诗一首。夏日则策一道。务须尽一日之功,以完此课,不许继烛给烛。平日用功,以看书、读书为急,不比场前要多作时文,以熟其机也。每日讲书后,要看书,先将白文理会一遍,次看本注,次看大全等讲章。如此做工夫,则书理自可渐明。四书既明,则经学便势如破竹矣。
七曰读经史。经,经也;史,纬也。学者必读经,而后可以考圣贤之成法,则亦未不读史而后可以知人论世者也。是十三经、二十二史,非学者所必读之书而为学问之根柢者哉?今国家取士,乡会第二场,试经义四篇,所以重经学也。至于第三场,多有以史事策试者。史学亦何尝不重?是经之与史,有不容以偏废者也。自世之学者,以读书为作文,而设如薛文清所云,学举业者,读经书只安排作时文科用,与己原无相干,故一时所资以进身者,皆古人之糟粕;终身所得以行事者,皆生来之气习,与不学者何异?然此等读书,虽无心性之益,犹有记诵之功也。惟近来场中拟题一件,最为恶陋。其不出题者,忽而不让;即出题之处,亦不过略晓大意,仅能敷衍成文而已。更有剽窃雷同,即章句亦多茫然也。本经如此,他经可知;又安望其兼读诸史以为淹通之儒耶?但人之质性不同,敏钝各异,概令其服习熟读经史,亦非易事。然亦有法焉,可以序渐进也。则莫如仿欧阳文忠公限字读书之法,准以中人之性,日约读三百字,四年可读毕「四书」、「五经」、「周礼」、「左传」诸书。依此法做去,则史亦可尽读也。亦惟勤者能自得耳。学者苟能如朱子所云,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如此着力去读,则又何书不可尽读耶?宁第经史而已哉?
八曰正文体。文所以载道也;秾纤得中,修短合度,莫不有体焉。是体也者,文之规矩准绳也,而可不正乎?今朝廷取士,重科举之业,文取清真雅正。上以是求,下以是应,固已文无不约,体无不正矣。平淡浓奇,各具一体,均堪入彀。至于肤浅卑弱之文,虽不中程序,然此等文字,如人生质微弱,病在剽末,元气未曾伤损;服以汤剂,饲以梁肉,自然日就强壮,犹可以为完人也。惟有一种艰深怪僻者,以妄诞为新,以畔道为超脱,何异病入膏肓、外强中干;纵有扁和,亦岂能为救药也哉?凡此者,皆托名江西派之一说以误之,遂日复一日,沉溺而不知返也。夫江西五子之文,或意在笔先、或神游题外,自成一家机杼;然按之题位、题理,依然一丝不乱。此文之所以可贵而可传也。今人既无此本领,但剽窃险怪字句,以涂饰耳目,牛鬼蛇神,欲以欺人,适以自欺而已。然余以为欲正文体,更当先正题目。如欲出搭题以试学人之灵思妙绪,亦不得过为割裂,以致首尾不贯,上下无情。近见坊本,率多牵如两马之力,与齐饥等题。学者遇此,亦安得不无中生有,支离附会耶?是何异策泛驾之马,而欲其范我驰驱,按辔和铃以游于康衢九达之上,岂可得哉?
九曰惜光阴。人生百岁三万六千日,光阴盛矣;而其中年可以读书,则自七、八岁至三十岁,仅有二十二、三年而已。即陆槎亭「分年读书之法」所言,自五岁至十五,十年诵读;十五至二十,五年讲卷;二十五至三十五涉猎;亦总不出三十年之外也。读书之日,宁有几乎?孔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又曰:『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盖人至四十、五十,血气渐衰,精神日减,眼目近花,记性亦绌。「礼」言:『四十而仕,五十服官政,未闻此时而始向学者也』。余观今人读书暴弃者固多,姑待者亦复不少。谓今日不读有明日,今年不读有明年,不知眼前一刻,即百岁中之一刻也。日月其除,挥戈难返,嗟何及矣。今年书院落成,尔诸生萃处其中,昼则明窗净几,夜则热灼焚膏,真有读书之乐矣。正宜励志潜修,及时勉学,断不可群居燕坐,三五闲谈,以致耗费精神,荒度时日也。若遇芳辰令节,放假一日者,亦是玩物适情,所以畅发其天机之一;如樊迟从游于舞雩,不忘崇德之问,则游亦岂能废学也哉?至家中有事,或日久归省,亦人情之常,不能免也;但必回明先生,告假登记簿内,限日回销,总不得有逾五日之期。昔乐羊子远学来归,其妻乃断机相戒。妇人尚且知学如此,倘无故频频告假思家,不惟见怪于师友,亦且有愧于妇女;安可以有限之光阴而漫不加珍惜也欤?
十曰戒好讼。昔人有言:饿杀莫做贼,气杀莫告状。夫贼者,害人之名。人而为贼,乡评之所不齿,国法之所不容,贱恶极矣。而告状者似之。亦以告状之人,虚辞架陷,败人名节,倾人身家,与贼无别。事异情同,所以深着其害,而重以为戒也。即如「易」以天水名讼,卦义外刚内险,或前刚而后险,或彼刚而此险,两不相下,而讼以兴焉。是好讼之人,未有不刚险者也。人而好讼,大抵其人必贪暴而尚气,机械而诡诈。率其刚险之性,明则舞文弄法、暗则射影含沙。或恃己之健讼,而颠倒是非,或唆人之争讼,而混淆曲直;深文以期其巧中,构衅以图其重酬。无知者称为讼师;有识者鄙为讼棍。此等人品,实乡党之鬼魊,而名教之罪人也。纵或法网偶疏,时有吞舟之漏,即天地神明,亦断不为之少宽也已。试以讼事言之,告状时,每日衙前伺候;或官府出署,栏路下跪;或坐堂放告,则阶前俯伏。官呼役叱,腼颜忍受,其苦一也。如或不准,又须再告。幸而准理,出票时承书掯勒,万状刁难,乃下气怡色,委婉顺从,过于孝子之事父母。及至差役到家,则有接风酒、下马钱,恭迎款待,甚于贤宾嘉客。一有不当意之处,则饮尔酒,发尔风,无所不至,其苦二也。及至临审,一切保邻词证又需供养,酒楼茶馆任其燕游;百计逢迎,总欲藉其左袒。又有派堂杂费,一班衙头皂快,如饿虎逢羊,必无生理。非遇廉察之官,身家必至立破。且俟候听审,自辰至酉,寸步不敢远离;惊心吊胆,忘饥失食。若遇冲繁地方,职官因公他出,又须收牌别示,十旬一月,未有定期,其苦三也。至于审后,水落石出,轻则戒饬,重则问拟,有何好处而乐为此耶?尔诸生读书明理,心气和平,既无刚险之性,倘有非礼之加、横逆之投,情遣理恕,何难涣然冰释。即或万不得已,务要申诉官长,而据事直书,仍不失忠厚之道;则有中惕之吉,而无终凶之讼。慎毋恃官府待我厚而奔走公庭,毋恃衙门为我熟而钻谋蠹吏。守卧碑之训,而一意诗书;品端行洁,谁不爱敬之。苟其不然,即使尔诸生身为职官,见此等好讼之人,有不疾而恶之者几希矣。
续拟学约八条(主讲林豪撰)
一、经义不可明也。士君子穷经,将以致用;必能明其义蕴,斯识见定、理解精、持论有本有末,以之用世,自无难处之事。如汉儒以经义决狱,以「洪范传」推度时事,均能吻合。故先哲谓「论语」半部可治天下,非卮言也。治经者,必先读「注疏」,择精语详而归于一是。若场屋与考经解,则以众说为波澜而以御纂及朱子说为主脑。朱注虽为所尚,要当分别观之。如「周易」宜习汉学。其尤著者,若虞氏义一书,为国朝惠定宇、张皋文诸家所阐发,尤为汉「易」入门之径。大都以六爻之变动,阴阳之错综,先明其数。故治「易」者,必有图画,犹「春秋大事表」、「舆地」,皆有图说,以明其方向,于天下大势、远近强弱,方了如指掌。他如「毛诗小序」,必不可废。若能会萃众说而自抒新义,亦可以参备一解。大抵「六经注疏」,经御纂折衷,固已灿然大备;然圣贤理道,本属无穷,如近世江慎修之「乡党图考」、阎百诗之「四书释地」,皆足以专门名家,补前贤所未备。学者会而通焉,可也。
一、史学不可不通也。三史之学,一曰正史,若马、班之书是也。一曰编年,若「通鉴纲目」是也;一曰纪事,若榖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是也;其它「三通」、「地志」等书,皆史家之支流,涉猎焉可也。夫史书浩如渊海,苦难遍读,故治史者,必自朱子纲目始。其法每阅一代之史,则设一簿,择其事之要者、论之精者、字句之典雅者,自抄一本。或计一年所阅,择其辞尤浃意者,随手摘录,粘于壁上,以便朝夕熟览。至岁终,揭起分类,抄成一本。年年如是,有三益焉:一可知古今之事变,人品之贤否;一可识史家笔法,与义例之异同;一则典雅字句,随意摘出,可为行文之取资挹注,更觉靡尽。凡此皆读子、史百家之良法也。然读书尚友,必能知人论世,故有时读至疑难之事,试掩卷思之,设身处地,当如何处分?而后观古人究如何处分。其增长智识,尤不少焉。
一、文选不可不读也。「昭明文选」一书,为古学之总汇、词赋之津梁。自唐以来,如老、杜犹教儿熟精选理,岂得难读而置之?即如京都江海等赋,字多奇僻难通,无妨节取。他若屈子之「骚」,武侯之「表」,「春秋」、「毛诗」之「序」,苏、李、陶、谢之诗,皆出其中,宜择其明白易晓数十篇,自抄一过,朝夕吟咏,以为根柢,则出笔自可免俗矣。昔人谓做秀才者,胸中目中无「纲目」、「文选」二书,何得谓秀才哉?盖惟习此二书,则胸中乃有古人,而笔下方能超出时人耳。
一、性理不可不讲也。我朝儒臣所辑「性理精义」,皆采择有宋先贤五子之学,若「通书西铭」及「太极图说」,词旨深远,皆理学之至精者也。而湘乡罗忠节公泽南,即本周子主静之学,衍为兵法,故生平战功彪炳。其门下弟子,类能起而捍大难、踣大憝,亦皆本其师说。盖是书所赅甚广,苟能明其一义,推而出之,亦足以开物成务。学者但本性之所近,择其辞义可通者读之,当有领会,亦无庸缠死句下,琐琐较论心性,致与胶柱刻舟者等诮也。
一、制义不可无本也。昔人谓制艺之佳者,不从制艺来;试帖之佳者,不自试帖来。若但能就制艺、试帖以求,则诗文未必能工。盖胸中无数千卷书,安能独出手眼,下笔沛然?虽复极力摹拟时墨、铺排涂附、学其套数,初阅虽有机调,细按之不过合掌雷同,无一语从本心中流出,奚贵其为文哉?至于题有层次,前后不可凌躐也;题有神理,一字不放过也。典题用经义,贵能融化;理题靠朱注,贵有洗发手法。题尤要联贯有情,补侧得宜。能如是,是亦足矣。先儒云:文以载道。又云:时文代圣贤立言。虽不敢执此以律时贤,亦安敢不力求实学,而取法于上哉?
一、试帖不可无法也。自干隆二十二年,文场始加试帖一首,排比声韵,法至严密。一字不叶,则前功尽弃,可不慎欤?即如结韵、抬头、颂扬,系应制之体,不得已而用之。若全篇颂扬,澎士每喜用之,尤不可解。此体无足讨好,而最易惹厌,似不必轻用为当也。能为古近体诗者,其试帖虽不甚工,亦不致有尘俗气。大抵试帖之上者,莫如「有正味斋」,而九家诗次之,七家次之。要必汰其不合时式之作,而选其尤佳者数十首,以便揣摩可也。古学则以唐律为根柢,而行以馆阁格式。古学经解,在小试军中,易于偏师制胜;况平时能为古学,则试帖游刃有余,在闱中尤有裨益。宜购「律赋新编」及「赋学指南」二书,以资讲习;为入门之径。
一、书法不可不习也。场中作字,譬如善膏沐者,同此资质,而膏沐稍整亦足动目。故制艺俱佳则较其诗,诗律俱佳则较其字,而去取以分;其大凡也。临帖之法,非徒濡毫摹写,以求其形似而已;必取古今名迹,悬挂壁间、或斜置几上,细玩其用笔起止,配搭疏密长短之法,队伏整列,笔气联贯而下,无错综不匀之弊。务期意在笔先,神与俱化。故未有楷法不工,而能工草者。至用墨濡笔,皆有程序。墨要去胶,笔要洗净;试卷虽涩,必不宜磨使光滑,所谓善事利器是也。我朝功令,凡殿试、朝考,尤重楷法。鼎甲馆选,咸出其中,而可苟乎哉?先儒云:作字端楷,亦主敬之一事,则又不特场屋宜谨也。乃澎士书法,尚多未匀,即添注涂改,又多违式。查磨勘条例,每科学政,多有颁发;即乡闱题纸,后亦已胪列。为师者,亦宜教其弟子,有误则随时指正。必平日习惯自然,场中方无错误。若以为无关文字之佳否,而任意涂抹,是真与科名为仇也。大抵得失虽关定数,而人事要必先尽,故琐琐及此。古人云:三年心血,只争一刻眼光耳,有志者,幸勿河汉斯言。
一、礼法不可不守也。「纪略」原载学约,于人伦、师友、立志、戒讼之说,再三致意。兹特举其意所未备者,推而言之。夫吾人既从事于学之一途,不能不以舌耕为业。舍此则别无谋生之术。盖防礼自持,有如处女;怀刑畏法,惧入小人。其力守大闲,亦仅仅可以免祸而已。要之,训诲有法,自不患事畜无资;而或欲于公门中上下其手以沾利益,此大误也。盖自来清正之官,必能循理。故凡理之直者,可无烦托我;其曲者,始欲藉重一言,为可缓颊。而既视为谋生之资,又不能择事而预。在有司则已窥我之后,谓是固非理相干者也。无论从与不从,而我且以一言见轻,他日虽有至言,转不易入矣。至于墨吏,亦有别才,其经手固自有人,本不欲与正士相接;而反藉非公不至之说,谓礼义由贤者出,而以澹台子羽相待,则吾亦何能不以自待耶?虽然,俗事非尽不可与也。设有至亲为人倾陷,则当极力为雪其诬。又或亲朋两相争竞,则必苦口为平其怨。他如保固桑梓、兴利除害之大端,则士为四民之首,又安可不身肩其任。此虽仁义,未尝不利,而吾之坐言起行者动于礼,非动于利也,则仍不害其为礼法自守也。夫礼法之所赅,亦甚广矣,由勉亭之言,所谓伦之明、志之笃、理欲之必辨、师友之是尊,以至励躬行、戒词讼,皆范围曲成于礼法中,而率履勿越者也。必能守如处女之固,而后免为小人之归,可不谨欤?古人云:做秀才时,当如闺女,要畏人也。既入仕途,如健妇,要养人也。及退休林下,如老妪,要教人也。所愿士子,识此数端,为读书之根柢,而复以通经学古、课文作字各条,互相淬励;从此日就月将,相观而善,士气蒸蒸日上,以与中土代兴,是又区区者所乐观其后也夫。
书院租项,前有总董、值董,大小宾兴,董事以分理之。总董专办山长修金(全年二百四十元)及院中杂费所有租息及借项出进,皆一手经理。历年借项,多被侵欠。从前董事,或收母免利,或并母银折少;而院中需费向人先挪者,必还三分利息,遂致入不敷出。至蔡玉成接办总董,除逃亡外,仅剩母银数百金并店屋五座而已。大井头街瓦店一座,每年税钱二十四千文。街内瓦店一座,每年税钱三十四千文。街仔口瓦店一座,每年税钱二十二千八百文。车程瓦店一座,每年税钱九千六百文。左营街瓦店二座,每年税钱三十四千文。书院边小园二区(又光绪元年购书院前园一小区,以广口埕费钱二十千文,立有字据)。
值董专办春秋二祭及月课生童膏火,其租业借项甚多。有园一片,四大段,在大城北,计三十万栽,每年园租一百千文,亦因荒年折少,习以为常。现仅剩八十千文,而欠项则侵渔殆尽,致入不敷出,膏火久已停给。迨光绪元年,公议不设值董,将园租交总董蔡玉成兼办。光绪九年,臬道刘准、董事蔡玉成禀议,就课馆裁剩陋规一千元,拨充书院。旋因武弁求减,始议定每年就课馆贌户提出五百元,充入书院,由厅经手支领开销书院各费,永着为令。光绪十一年,通判程邦基追历来书院积欠及大小宾兴欠项,一概清理。凡逃亡死绝者罢之。其子孙尚堪追偿者,酌量追还,多寡不等,将前帐抹销划断,以清葛藤。所收款项,就城内隙地,起盖店屋,收租充为院费。新立章程。每年岁、科两试,旧生取列一等,新生取进案首者二人,为是年董事。以绅士蔡玉成、黄济时、徐癸山三人,轮流监理,并管理程朱祠。每年山长束金,年节而外,加薪水小课跟丁各项,以及春秋丁祭、董事薪水、生童膏火、宾兴等费,皆由董事向官支领。每年用存款项,新旧轮接,照章承办,造册备查。兹将店屋开列于后:
第一号、第二号店二座(址在镇署衙门边)。第三号至第九号店七座(在东门内,原在善后街,因改建镇署,故移筑于此)。第十号至第十三号店四座(在镇署东辕门口,原系善后街店)。第十四号至第十八号店五座(在厅署照墙后。此五店原在善后街,因开建镇署,故移于此)。第十九号店一所(在祈福巷土地公庙边)。第二十号店一座(在城隍庙照墙后)。
·选举
选举表(上)
进士
道光甲辰科:蔡廷兰(林投澳人。会试中式第二百零九名,□试二甲六十一名,即用知县,签掣江西,补峡江县,升用同知,有传)。
举人
道光丁酉科:蔡廷兰(本省乡试中式第三十一名,又见进士)。
咸丰壬子科(陈翔墀榜):郑步蟾(妈宫澳人。中式第五十八名,报捐候补同知,分发广东,加捐四品衔)。
同治庚午科(赵启植榜):郭鹗翔(妈宫澳人。中式三十八名,大挑教谕,历署台湾府学教授台湾县学)。
钦赐举人
嘉庆癸酉科:辛齐光(由岁贡,有传)。
拔贡
道光丁酉科:蔡廷兰(道光□□年由府学廪生选拔,是岁乡试连捷)。
岁贡
康熙五十二年:颜我扬(西屿人。由台湾县学官归化县训导,有传)。
干隆三十六年:吕昆玉(由县学,以上见「纪略」)。
干隆三十六年:许腾龙(由县学)。
干隆五十年:陈元辉(由县学)。
嘉庆六年:辛齐光(由府学,以上见「续编」)。
道光□□年:郭开荣(由彰化学)。
咸丰七年:陈玉珩(由厅学)。
同治元年:郭朝熙。
选举表(下)
封赠(按以下所列,无论已仕未仕,必因子孙得官,受其封赠,方得加载。他若身未服官,而因公死后蒙恩追赠,亦得录入。此外以已官得封者不载)
洪盛,就父。雍正元年赠武德将军。
许启成,元吉祖。雍正十三年,貤赠明威将军。
许翰宾,元吉父。雍正十三年赠明威将军(以上见「续编」)。
蔡君超,双头跨社人,廷兰祖。道光三十年貤赠文林郎。
蔡培华,廷兰父。道光三十年,赠文林郎(有传)。
林昆牙,以孙廷桢贵,貤赠武略佐骑尉。
林日中,以子廷桢贵,敕封武略左骑尉。
高荣,以孙其华贵,貤赠武德骑尉。
高清标,以子其华贵,赠武德骑尉。
彭衢亨,西屿缉马湾社人,廪生。同治十二年,奉文办理团练,赉乡勇名册赴厅听点,渡船覆没。钦差大臣沈附片请恤,奉旨赠盐运使司知事衔,荫一子入监读书。
荫袭
彭彦,西屿人。以父衢亭因公溺殁,给九品荫生,准入监读书,以县主簿铨选。
行伍(按澎营由丙标遣戍,故土著者仕进寥寥。兹凡由他处入伍,或本营暂募,得官虽微必录,以为澎人入仕之嚆矢云)
林青露,妈宫澳人。道光初,由水提标入伍,补外委戍澎,考拔把总病卒。
林日光,妈宫涣人。道光间由水提标入伍,补外委戍台,升澎湖千总,委署左营守备,病卒。
黄赞承,妈宫澳人,籍金门。咸丰间由澎湖充伍,承办稿书,补安平右营额外,升澎湖右营把总,赏加五品衔,辞退,改捐文职。
王立本,妈宫澳人,籍同安。同治初,由澎充伍,补安平外委,拔千总,署中营守备。
吴见祥,妈宫澳人。由澎充伍,同治间补外委,七年奉裁。
刘青华,妈宫澳人。由澎入伍,补外委,换班铜山营,升南澳左营把总,记名千总。
高缵荣,续承弟。由澎入伍,补外委,换班铜山营,记名把总。
王建功,八罩水埯人。自安平充伍,补沪尾营外委,升澎右千总尽先守备,委护右营都司。
陈奏功,妈宫澳人。由澎右□入伍,办理稿书,给五品顶戴,拔补沪尾外委,尽先把总。
高其华,妈宫澳人,籍同安。由厅学武生充伍,补左营外委,赏五品衔,擢左营把总,委署千总。
林阳春,妈宫澳人。由澎入伍,补额外,尽先外委,给五品顶戴。
林廷桢,妈宫城人。由行武官澎湖右营千总,代理左营守备。
王连贵,妈宫城内人。澎湖镇标左营把总,光绪十八年预保尽先千总。
黄朝熙,妈宫城内人。澎湖镇标右营额外,赏戴六品顶戴,预保尽先把总。
军功(按澎人以军功得官,自康熙六十年后,寥寥罕闻。「续编」不载一人,想多缺略,俟查补人)
洪就,瓦硐澳人,籍金门。康熙六十年以平朱逆军功,累官广东碣石镇中营游击(有传)。
洪选,林投澳人(有传)。
颜得庆,林投澳人(有传)。
许翰冲,林投澳人(有传)。
许郑胜,翰冲侄(有传)。
许元吉,翰冲侄(有传)。
张启琫,赤嵌澳人(有传)。
杨彬,吉贝澳人(有传)。
许顺,八罩澳山寮社人。康熙六十年以平台功授守备。
蔡王文,东西澳妈宫社人。康熙六十年以平台功授守备。
许荣,瓦硐澳人。康熙六十年,以平台功授千总。
陈志,东西澳妈宫社人。康熙六十年,以平台功授千总(以上见「纪略」)。
吕云鹏,瓦硐港人。康熙六十年,以平台功官提标参将(以上见「续编」。按「续编」既称云鹏授官参将,又云恭遇覃恩,诰赠怀远将军。今查云鹏若系及身受封,当云封,不当云赠。既称履历无考,姑阙所疑。又按「续编」以云鹏误入「封典」,兹为更正)。
洪廷贵,乌嵌社人(有传)。
蔡荣贤,文澳人。光绪三年充健勇营稿书兼行营军医,蒙抚部院丁于军务案内咨部奖给五品顶戴。
议叙职员
陈均哲、黄宽、纪春雨(以上三名,均由道光十一年倡捐义仓榖价请奖,奉旨议叙八品顶戴)。
捐职儒学(附录)
黄济时,城内人。光绪十五年,由增生报捐训导,以劳绩准先委用,擢署彰北县学教谕。
蔡玉成,风柜尾人。光绪十七年,由文生报捐训导。
许占魁,八罩屿人。光绪十八年,由文生报捐训导。
捐职(附录)
陈国栋,由附贡报捐贡生,加同知衔。
黄步梯,城内人。由监生报捐候选通判,加提举衔。
高清标,城内人。由监生报捐同知衔。
蔡继渐,双头跨社人。由附生报捐候选知县,加同知衔。
黄廷仪,东石社人。由附生报捐贡生,加布经历衔。
附贡生(附录)
许应元,见府志。
许克义、许克视、许容光,以上见「续编」。
许树基,八罩屿人。
陈廷达,奎璧澳人。
高嘉会,妈宫澳人。
文事略总论
古者十五而入大学,教以格物、穷理、修己、治人之法。至两汉儒者,则负笈从师,执经问难,大都守其师说,各通一经,以递相授受。故有经术湛深,推为治术者;而又必综览古今事变,考其成败得失,以周知天下之事,为致用之资。及其学成,乃行释菜之礼,告于先师,然后出而用世,以行其所学。盖古人造士选士之法,若是之详且备也。晋尚清谈,唐俗奔竞,至有宋朱子出,而学之道明焉。昔胡安定之教士也,分为经义、治事二斋,以处学者。乃至坐作进退,各有程度。其时人才萃处,盖彬彬焉,不问而知为胡先生弟子也。呜呼盛矣!我朝于各行省郡邑,建立夫子庙,处以学官;又于所属广设书院,院长无学官之权,而有造士之实者。师与弟以文字相亲,即可以行谊相勖,故其教不肃而成也。澎海偏隅,学宫未建,幸胡勉亭别驾,设有书院,以嘉惠多士;则多士所藉以讲习讨论者,恃有书院院长一席耳。举是职者,抑亦一方之教化所关,为人才所从出者也,而可不严其选欤?夫欲援居肆之义,非朝夕亲炙不为功;欲为讲贯、资,必互相观摩以获益。而澎多寒士,地阻则负笈为难;家累则逊志为难;藏书不多之见闻未广,则博学而详说之为难。故必劳之来之、辅之翼之,厚其饩禀,助其膏火,而且多聚书籍,俾有志向上者,得时聚院中,综览古今,相观而善。若勉亭之创造学舍,勤勤培植;蒋、邓继之,自为院长,以行其教;不尤可尚者欤?呜呼!勉亭远矣,而至今澎士意中人人有勉亭在也。语云: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继自今有忠信之长、慈惠之师,为之善筹,其后将远以追安定之风,近以踵勉亭之轨,而多士之尸而祝之、社而稷之者,当与畏垒并垂千古也。则谓勉亭去人未远也,亦奚不可?
●澎湖厅志卷五
武备
营制
营署
兵制
汛防
海防
赏恤
·营制营署兵制汛防海防赏恤
国家择要设营,几费筹画。澎地小于台湾,曾不及二十之一,乃当时设官置戍,皆举以闻;而经制水军,亦视台湾十有其四者,诚重之也。裁兵而后,汛守虚悬,冀复旧规,用资守险。是以考其沿革、纪其前后章程,兼采众说而折衷之,以贡区区之一得。卷帙稍多,别为「海防」列于后焉。猥琐之诮,所弗敢辞。为「武备略」第六。
营制
澎湖一军,乃海中孤岛也。论其地,则风多雨少、斥卤硗薄、不产稻麦、种植维艰,夙称穷荒无用之地也。若据形势而论,则大山屿居中,东有东、西吉诸屿之险,南有八罩船路礁之险,西有吼门之险,北有吉贝屿藏沙之险;外而五十五屿周环布列,水口礁线,犬牙交错,实闽、浙、江、广、燕、辽、山左七省之藩篱,而为台、厦居中之咽喉。故备澎所以备边也。向为荒裔,海氛出没;元时虽设巡检,而营制亦缺如不可考矣。明洪武初,信国公汤和经略海疆,弃如敝屣,以致海盗跳梁,接踵窥伺,御亦疏矣。
万历初,倭寇猖獗,始分铜山、浯屿二游兵,分班轮戍,亦仅春秋巡警,有名无实。迨万历二十五年,乃增设澎湖游兵,甚至料罗、东涌、大小甘山亦设远哨,实欲其缓急攸资,互为应援。然而海外孤军,兵力单弱。万历三十七年,外寇突至,澎湖游兵一哄星散。天启二年,高文律又复窃踞;都督俞大猷之子咨皋,乃勒兵俘之。第往者大猷尝议于文澳筑城,以资控制,顾其事不可详考。迨后仍化外置之,以致郑氏盘踞延至三世,屡为边患,内郡迁界以避之,祸亦惨矣。康熙二十二年,讨平郑氏,澎湖遂列版图,东南半壁始安衽席。乃设副将一员驻札,统辖两营戍兵二千名,控制外洋,为海疆要缺。协以统将,将以统率弁兵,瀚海无波,则画方以守;戈船下濑,则合力以攻。如康熙六十年,台匪朱一贵作逆,窃有全台,七日之内,渠凶授首,何莫非澎湖两营固若金汤,得以驻兵进剿之故也哉(节胡氏「纪略」)。
澎湖游击,万历二十五年增设,属南路参将,驻厦门,而澎湖其遥领也(「厦门志」)。
万历壬辰岁,倭犯朝鲜,有侵鸡笼、淡水之耗。鸡笼密迩澎湖,当事者集议不宜弃,乃设官兵先据险戍之。二十五年冬,初创一游一总四哨,各鸟舡二十艘,目兵八百有奇。二十六年春,又虑孤岛寡援,增守一游总哨,舟师称是。又于海坛、南日、浯屿、铜山、南澳大寨游,各抽哨官一人,领坚船三只,汛时远哨该岛,以联声势。后虑兵饷难继,裁至一游;而海坛、南日、南澳三处远哨船,渐各停发。今仅有一总二哨,鸟船二十只,官兵八百五十有奇。月粮则漳、泉共饷之(「天下郡国利病书」)。
康熙二十三年,澎湖、台湾平。施琅奏云:海氛既靖,内地溢设之官兵,尽可陆续汰减,以分防台湾、澎湖两处。台湾设总兵一员、水师副将一员、陆师参将二员、兵八千名,澎湖设水师副将一员、兵二千名,通计兵一万名,足以固守,又无添兵增饷之费(奏疏载「艺文」)。
六十年朱一贵平,部议撤台湾总兵,移设澎湖。漳浦蓝鼎元代其兄廷珍作书争之曰:『部臣不识海外情形,凭臆妄断,看得澎湖太重。意以前此癸亥平台,止在澎湖战胜,便尔归降;今夏澎湖未失,故台郡七日可复。是以澎湖一区,为可控制全台,乃有此议。不知台之视澎,犹太仓外一粒耳。澎湖不过海面一撮沙堆,山不能生树木,地不能生米粟,人民不足资捍御,形胜不足为依据,一草一木,皆需台、厦。若一、二月舟楫不通,则不待战自毙矣』(「东征集」)。
光绪十三年,巡抚刘铭传请移海坛镇总兵改设澎湖。奏曰:澎湖本设副将一员,从前防务系归厅协会办,遇有事故,既请命于镇道、复受制于通判,处处牵制,不能有为。若归统兵将领办理,副将一缺,又或虚设,且恐主客不能相安。现当海上多事之秋,今昔情形不同,该处为闽、台门户,似非特设重镇,不足以资守御。督臣杨昌浚与臣意见不谋而合。据云:『拟将澎湖副将与海坛镇对调,各就现有弁兵略为变通。无须再添额兵,所费无几;将来海上有事,声援隔绝之际,稍可自立』(奏载「艺文」)。
·营署
光绪十三年冬,总兵吴宏洛议择城内适中之地,就南澳馆拆建总镇衙门;地不敷用,别购附近民房拆卸以益之。民房每间大小不等,给银二十元或三十元,并给还旧料,别指旷地,令原主自盖。费银五千余金。由是镇署地面宽敞,前为辕门鼓吹亭,入署为头门、二门、大堂,官厅为三堂,后楼两傍俱有科房,东边隙地为内箭道、演武厅。计署内大、小房屋二百二间,于十三年十二月兴工,至十四年十一月工竣(南澳馆系南澳班兵祀神之所,今改建于旧协署西辕门外)。
镇标中军左营游击,仍左营都司署;原系右营守备署,在妈宫城内。有头门、大堂、川堂及后堂三间;大堂后护房小屋三间;东边厨房二间,案房六间,旗厅房二间。
右营都司署,系游击原署,在城内。有头门、大堂、川堂及后堂三间;东边厨房二间;西边旗厅房三间。署西客厅一座三间,外有照墙(干隆三十二年,游击吴勇建,现为右营都司署)。
左营中军守备署,就吴总镇新起行台为之,在城内程朱祠前。两营专防署,俱在城内水仙宫口。
谨按:「纪略」载:协署大堂一座三间,前为头门,门前周围木栅,东西辕门内竖旗二枝。东西有鼓吹亭。大堂后为后堂七间,东西案房七间,左右护房八间。署之西为箭道,有箭亭一座,两进。署之东花厅一所,中厅三间,头门后厅各三间。厅东为旗厅房,西为管班房;东边马房,二进,西边厨房三间。官厅在花厅之东,一连三连。干降三十二年五月协镇许建。光绪二年春,协镇吴奇勋就署西旷地建屋两进,有两廊耳舍。第二进厅事额曰「筹海堂」,盖协戎与幕友梁纯夫,密筹防海机宜处也。今改为厅署。
又按:从前左营将备旧署,现已圯废;旧游击署地,为屯积煤炭之所。
澎湖镇公廨,在镇北坊四舍庙前,今废(「县志」)。
康熙二十三年设立营制,陆续起盖墩台营房。嗣后凡遇损坏,例由协营移会澎粮厅估价造册请修。干隆二年、五年俱被风雨刮坏,奉文酌拨闲款修葺,后来渐次倒坏。光绪三年五月,前协镇吴奇勋,择较场演武厅之东、旧武庙基址,起盖果毅军兵房二十八间、哨官房三间、官厅一座,用工料银一千七百七十一两三钱六分六厘。千总王建功督造。
水提、铜山、南澳、闽安四标,各有私馆,名为祀神。其制度宏敞奢丽。凡民间抬扛棺木过其馆者,戍兵必群起阻之,棰楚交下;或执缚同行人;故皆纡道避之,莫敢撄其锋者,积威约之渐也。各标又各有火房,标兵私建,均在妈宫大教场。一所在协署西偏演武厅二进。原建前进三间,干隆三十三年、协镇许德增建后进三间,光绪三年协镇吴奇勋重修。
火药局,原在新城里,一座三间,官厅炮房各一座三间。嗣因倒坏,嘉庆二十二年移建大教场东,二座十间。光绪三年重修其火药库,在新城炮台地室内(详「海防考」「炮台」篇内)。
军装局,原在右营游击署后,内二进,共房六间。
·兵制
内地各营应拨班兵旧制原额,共二千名,各分为四起轮戍,三年一换。干隆四十七年,奉裁一百四十二名。又将金门标兵移戍安平。另拨海坛、南、铜各标兵以补其数。统计两营共一千八百五十八名,开列于左。
水提中营战兵四十五名,守兵三十九名。水提左营战兵四十六名,守兵三十九名。水提右营战兵四十七名,守兵三十八名。水提前营战兵四十八名,守兵三十八名。水提后营战兵四十六名,守兵三十八名。南澳左营战兵五十九名,守兵一百四十二名。铜山营战兵一百二十八名,守兵一百四十九名(以上拨戍澎左,军械俱全)。
海坛右营战兵一百八十四名,守兵二百六十九名。南澳左营战兵一百八十三名,守兵八十九名。铜山营战兵五十二名,守兵一百零二名。闽安右营守兵十名。烽火门守兵十四名(以上拨戍澎右,军械俱全)。
同治七年,举行裁兵加饷新章,台、澎一律办理。其换班旧制,计自道光二十九年以后,未经轮换。闰四月,奉台湾镇刘檄饬:台澎戍兵久未换班,其中事故缺额不少;仰即查明,该营应行换班戍兵共有若干?其单身无家,情愿归应革退者若干?其单身无家情愿归者若干?每兵积欠旧饷,按数量为减给,资遣内渡。嗣经水师提督李,檄行内地各标营分拨戍兵,配全军械,到澎轮换。所有实存额数,开具如左(据同治八年营册)。
水提中营战兵十六名,守兵十六名。水提左营战兵二十名,守兵十六名。水提右营战兵二十名,守兵十七名。水提前营战兵二十名,守兵二十三名。水提后营战兵十三名,守兵二十四名。南澳左营战兵二十三名,守兵六十二名(又降战为守九名)。铜山营战兵四十九名,守兵七十五名(以上拨戍澎湖左营,前于定制九百二十八名内,奉新裁存外,额战守兵共五百零六名。兹比照司单改议留营兵数,又裁去八十一名。总共提、南、铜三标外额战守兵四百零二名。又存舵工、炊兵十七名。另新加稿识三名、字识十一名、号令手三名)。
海坛右营战兵五十九名,守兵一百十三名。南澳左营战兵六十六名,守兵三十六名。铜山营战兵十九名,守兵五十二名。闽安右营守兵四名。烽火门守兵六名(以上换戍澎湖右营,前于定制九百二十八名之内,奉新章裁存外,额战守兵共五百零五名。兹比照司单,又裁去一百二十三名。总共海、南、铜、闽、烽等营外额战守兵三百六十名。又存舵工、炊兵十六名。另加稿识一名、字识三名、号令手一名)。
谨按:雍正五年,奉上谕:『嗣后班兵生事不法者,或经发觉、或被驻台官员叅出,将派往之该管官一并议处』。雍正六年定制:凡换往台、澎兵丁军器,动帑制造,务必坚利精良。该督抚验看给发。又定议:内地各营派拨更换之时,必令一营之兵分散数处,不令彼此相联络。又屡降恩旨,加给班兵饷米,并原籍眷属胥沾实惠,亦既约束坚明,体恤备至矣。自咸丰间,闽省水、陆营兵积欠银米甚多,始以铁钱给发,继以永丰官局票银搭给。迨局票已不可行,仍以半银半票陆续酌给;而朋扣及胥吏使费,必不可少;于是每兵一名,月饷仅得二、三百文钱,而营制不胜其病矣。但内地营兵各有业可执,尚安之若素;而台、澎戍兵,全赖饷银糊口,不得不分外取求,聚党生事;不特本官不敢问,即澎之文员,亦因积欠加饷米票而大为所挟矣。同治五年,爵督左公以练营兵丁不能收一战之效,因兵冗饷薄所致,建议裁兵加饷,就饷练兵。至七年间,各营裁撤四、五成,而加饷倍数。澎湖两营额名二千名,屡经裁撤,至是仅存七百余名。然澎湖岛屿环列,汛地甚多,配汛配船、出差领饷之外,所余无几,尤不敷调派。故论者谓闽省兵饷之制,自国初至今,相承二百余年;施侯尝率之以平台、澎矣,间如台湾朱一贵、林爽文、陈辨、海寇蔡牵之徒,屡次倡乱,皆以水师平之;其时银米足给,故兵皆训练可用也。若依前银数,每月实支实给,或裁其二、三成之兵,即以其饷银匀贴该营现存之兵,则饷既加丰,而兵亦不甚单薄,似为两得其平。盖大吏统筹全局,初不知海外岩疆,戍兵未可太削;而承办之员,未及将实在情形详细陈请故也。
三水胡勉亭曰:『台、澎兵制,原皆招募土著。迨康熙六十年台变之后,于一件「恭陈台湾事宜」案内,始以内地水师营分兵轮班戍守,三年一换,而兵制始定。今按康熙六十年朱逆之乱,蓝鹿州「东征集」中载,「在事武职四十一员谳语」内,有:『海坛左营把总李信、右营把总陈宋、金门左营千总刘使、右营千总康朝功,皆带领班兵到台,值贼窃发者』。又云:『汀州镇中营把总石琳,带领班兵到台,力战殉难』。是朱逆未变以前,带班来台者也。安得为台、澎班兵必朱逆变后而后定乎?且「纪略」所称一件「恭陈事宜」,并不指何人所陈,囫囵其说。考施侯陈「台、澎弃留利害疏」内云:『海氛既靖,内地溢设之官兵,尽可汰减,以之分防台、澎两处,无添兵增饷之费』。味其语意,是当时立制,即分拨内地官兵戍守台、澎,更彰彰可考也。同治七年,澎协博采舆议,以就地募补之说请于上宪,迄未准行。但澎湖风气与台回殊,诚不若招募土著之有当耳。
桐城姚石甫曰:『古者名将教士,或卧于崩崖之下,或置诸虎狼之窟,所以练其胆气,使习蹈危机而不惧,然后大勇可成。台洋之涉,可谓危机矣;駴浪惊涛,茫无畔岸;巨风陡起,舵折桅欹。舟师散发而呼神怜,舶漂流而破碎,大鱼高于邱岳,性命轻于鸿毛。若此者,班兵往来频数,习而狎之,胆气自倍。一旦冲冒锋镝,庶不致畏葸而却步。且平日海洋既熟,即遇变故,亦往来易通。今若改为召募,免其涉险,则恇怯性成,遇变先走;胆气既无,鲜不溃败,甚非国家所以养兵之意也』。按道光二年,督师赵文恪公,因前道叶健庵建议,请改班兵为召募,奉旨筹议。石甫时为令,力言召幕有三不可,乃罢。此其不可之一也。今考台湾民情浮动,自宜用兵戍守。若澎俗与台回殊,而与内地金门异,则召募土著为宜。盖澎人能于海中行动,水务最熟;而水师时时巡洋,非若陆兵必待换班始有渡海之役也。即姚氏谓渡洋涉险,藉以练胆,亦属偏锋臆见,未为确论。彼他省陆军一生不渡海者,岂皆恇怯无由练胆哉?抑海道习熟,惟舵工有然;岂三年一次渡海,遂得来往自如,遽得胆气经练,不虞其溃败乎?至称台地数反,而卒无兵变者,因有室家在内地牵制之故。若以台人守台,是以台与台人,设有不虞,举无足恃,自系不易之论;而澎湖土俗情形,则虞不在此。豪有「澎湖营制议」,力主召募,或亦庸愚千虑之一得乎(参「东槎纪略」)。
按旧例:调台水陆戍兵,道出澎湖者,内地各该营造册送厅,会同澎协,按名查点。如有顶冒,即通报驳回更换。干隆二十三年,台湾镇马龙图详准:嗣后班兵抵厦,照例听水师提督点验,按照册造年貌、箕斗相符,即准配船东渡,交台湾镇验明收伍。所有中途赴澎点验之处,饬行停止。至于戍澎班兵,由内地各标营造具姓名、年貌清册及器械清册,送澎粮厅通判,曾同澎协验查;系年貌相符、器械精良者,准其归伍;仍造册会营申报。此定例也。自同治初,戍兵历二十余年始换班一次。今则班程已满,久不遣换。练军中或有出缺,亦就地募补。各兵或在地娶妻生子,几同土著;而会厅点验之例,遂成具文云。
侯官谢退榖曰:井疆之制,不可复已;而后世始以养兵为患。然统观古今,则所养者未必果当其所用;及其偶一用之,又反不由于所养。盖官兵以备御于守常,而民兵或招募于应变;亦势所必然者。按谢氏此论,于近世削平发捻等事,若预见其然,可谓知言者矣。但当日义旗击退蔡逆,皆绅士自备资斧,非縻正帑也。至于楚勇所以得力者,皆湘乡农民,有曾文正、罗忠节、李忠勇诸公以为统率。若今之台勇,则皆市井游闲,其性浮动;又况动多募勇则縻费甚重,少募勇则不足以守。故就台而论,用勇必不如用兵;就澎而论,用戍兵尤不如募土民以为兵也。从前善策台湾者,莫如贝子福公、觉罗满公及陈少林、蓝鹿洲、姚石甫诸家;而皆以兵力单薄为虑。参诸谢氏之说,则兵额之宜复也明甚。
澎营练军,就两营挑选精兵,分为四哨,名「果毅」军。额配帮带管一员,月支薪水银二十四两;正哨官四员,每员月支十一两;副哨官四员,每员月支八两;什长三十八名,每名月支口粮六钱;亲兵六十名、护兵二十名、练兵三百三十六名,每名月支银三钱;伙夫四十二名,每名月支银三两。统带官月支公费银四十两。每月大建,全军共支湘平银四百一十三两六钱;小建照扣。练军常川在营,训练技艺,以备缓急;而水师制度,几与陆军无二矣。
谨按:同治十三年春,日本与生番滋事,澎湖协镇吴奇勋,禀奉钦差大臣沈葆桢覆准,添募粤东线枪手、红单拖罾船水勇,兼募本地之精于泅水熟识港道者,约共五百名。粤勇每名月饷五两,闽募月饷四两二钱,哨长、什长加给有差。仿楚军营制,营分四哨,哨分八队,名健勇营。
吴协镇自为统带,分驻新城、金龟头二处炮台。迨光绪四年,始将全军调往台湾。五年秋八月,候补都司梁幜夫奉檄,管带粤勇二百名,由台抵澎,仍住金龟头、新城炮台,管理洋炮以资防守。今已遣撤。
十一年,记名提督澎湖总兵吴宏洛,统领宏字勇军四营,来澎驻守,遂城妈宫澳。营制仍仿楚军章程。嗣因台属剿办生番,调勇军两营前往,今尚存两营。署总兵王芝生自带正营,以副将衔尽先参将刘忠梁(合肥人,武举)管带前营驻守。其营房同在东门外,吴总镇所造。
按光绪五年,督部何公,以募兵不如募勇事,下镇道议详。总兵吴光亮覆称:『天下无不敝之法,惟贵有守法之人。国家择险设营,自系为巡缉地方起见。自国初以来,遇有征调,未尝不取力于兵。嗣以剿平发捻,皆藉勇力;虽由时事变迁,亦人事之不逮也。大抵有事,则陷阵冲锋宜用勇;无事则缉捕巡防当用兵。盖勇之得力,在于办事容易,一切由营官主持,但能杀贼立功,即可兼食数名之粮;是以勇敢超群之士,多乐为勇。而其弊在招之易,撤之难。遣散之后,聚而为贼者,所在多有;且稽查不力,难保无虚冒口粮。至于兵,则弊在包差,患在积弱;惟镇协深悉情弊,善为之防,一洗从前积习,以期兵归实用而已。均是人也,并非为勇则强,为兵则弱。假令以勇营之制移之练营,如练营之制,则未必尽出于弱也。本职通筹全局,台地水、陆十七营,非驻城池,即扼重地;若勉强募一、二营,亦不敷分布。且一营有一营之地段,一营有一营之责成。缉捕巡防,是武营专责,遇有失盗,即各有处分,不能责之勇营。除分配汛地外,每营必须存兵二、三百名,常川训练,然后缓急可恃。现计各营兵额,较之旧章,仅得四分之一;较之新章,不及五分之三;派拨尚且不敷,何有训诲?且有开除而无募补,则故者日多,存者日少,尚复何以成营?似乎天下亦无此营制。况台地民情犷悍,若不以重兵驻守,将备呼应不灵,虽欲锄奸弭盗,而不可得。若募勇代兵,不独有违定制、派拨不敷;而营伍又同虚设。孰若仍照成规,各复旧额,使之永远可恃』云云。按此言明白切当,洵救时急务也。自裁兵而后,台地兵力骤减,所以不变者,因赖有勇军之棋布。然费帑不赀,既非常策,且使内地莠民闻风踵至,皆欲为勇。或未得募补,或一旦裁撤,游手无聊,萃处愈众,害不胜言矣。往者蓝鹿州、陈少林辈,皆以地广兵少为忧;姚石甫观察、谢退榖广文,则以游手之多为虑。而姚公至,不敢稽查保甲,但令各庄收养游民八千人,造册报官,为守望之助,所以潜消患气,非真欲倚其力也。若澎湖素鲜游民,情形殊别;而四面环海,岛屿纷歧,外屿皆无城可守;则师船不可不精,水军不可不练,更未可徒恃陆勇。故谈海防者,皆以本地熟谙水务之人募充水师,较为得用。然非深悉地方利病者,则未敢轻主其议,是以难也。顾欲海澨一日之安,则此论断不可易。故虽系全台营制,而所关于澎海者甚重,因撮其大要于此。
·汛防
汛防旧制,胡氏「纪略」云:妈宫汛为澎营居中最要之地、本标营署驻札之所,密迩文澳,澎粮厅署、仓库、钱粮与夫两营军装火药局,皆在于此;且铺舍民居,星罗云集,又为台、厦商艘出入港口(按迩来中外通商轮船往来必经之途,或遭风寄椗,尤宜随时防范);在在均关紧要,稽查防守,责任綦重。向来左营例派战守兵二百五十名、战船八只驻防;右营例派战守兵三百三十二名、战船九只驻防。两营各派千、把总一员为专汛官,防守查察口岸,按季轮流更替。此则两营互为巡防者也。夫新章固宜谨守,而数典未可尽忘;类而纪之,使知前人立法俱有深意存焉。兹将各汛防兵旧制,备列于后,以资参考。
妈宫澳新城东汛:营房七间,东港口礉台一座,汛兵二十八名,战船一只、配兵五十名;系专汛官管辖。
嵵里汛:系外洋最冲要口。营房三间,烟墩、炮台各一座,汛兵十五名。按季轮派千把总一员、战船一只、配兵六十名驻防;统辖文良港、风柜尾二汛。东至阴、阳屿,西至鸡笼、桶盘屿,南至虎井屿,北距妈宫陆路二十五里。
文良港汛:系外洋次冲要口。营房三间,烟墩一座。按季派外委一员、战船一只、配兵五十名协防。东至阴阳屿、西距妈宫陆路三十里,南至锁港,北至鸡膳屿。
风柜尾汛:系外洋次冲要口。营房三间,烟墩、炮台各一座。按季派目兵防守,汛兵十名(四至与嵵里汛同)。
八罩将军澳汛:系外洋最冲要口。营房五间,烟墩、炮台各一座,汛兵二十八名。按季派千把总一员、战船一只、配兵八十名驻防;统辖挽门、水埯二汛。东至东、西吉屿,西至金鸡屿,南至半坪、头巾诸屿,北至虎井屿。
挽门汛:系外洋最冲要口。营房五间,烟墩、炮台各一座,驻汛兵二十八名。按季派外委一贝、战船一只、配兵六十名协防。东至金鸡屿,西至草屿,南至大屿,北至桶盘、虎井等屿。
水埯汛:系外洋最冲要口。营房五间,烟墩、炮台各一座。按季派目防守,汛兵二十八名(四至与挽门汛同)。
——以上左营。
妈宫澳新城西汛:营房七间,西港口炮台一座(余与左营同)。
西屿内堑汛:系外洋最冲要口。营房五间,烟墩三座,炮台一座,汛兵二十八名。按季轮派千总一员、战船二只、配兵一百名驻防;统辖外堑、小门二汛。东至师公礁,西至外堑、山鼻尾,南至桶盘屿,北至大仓仔屿。
外堑汛:系外洋最冲要口。营房五间,烟墩三座,炮台一座。按季派外委一员、汛兵十五名。东至鼻尾,西至清水墘,南至花屿、猫屿,北至吼门。
小门汛:系外洋次冲要口。营房五间,烟墩三座,炮台一座,属外堑汛管辖。按季派目兵防守,汛兵三十名。东至吼门,西至鼎湾屿,南北皆汪洋大海。
北山汛:系外洋次冲要口。营房十间,烟墩三座,按季派千把总一员、战船二只、配兵一百名驻防;兼辖吉贝汛。东至鸟屿,西至姑婆屿,南至中墩、湾贝,北至北礁。
吉贝汛:系外洋次冲要口。营房五间,烟墩一座。按季派外委一员、战船一只、配兵五十名协防。东至蓝、笨屿,西至目屿,南至险礁,北则一片大海,渺无涯际(以上本「纪略」)。
——以上右营。
同治七年,汛防改章:
妈宫汛(管辖东西澳):妈祖澳港口,把总一员,目兵一名(战兵五名,守兵八名)。新城汛,目兵一名,战兵二名,守兵四名。东港口炮台,目兵一名,战兵二名,守兵四名。
八罩将军澳汛(管辖网埯澳兼挽门汛):把总一员,目兵一名,战兵三名,守兵五名。将军澳炮台,目兵一名,战兵二名,守兵四名。挽门汛炮台,目兵一名,战兵三名,守兵四名。水埯汛炮台,目兵一名,战兵三名,守兵四名。
嵵里汛(管辖林投、奎璧、鼎湾三澳汛口):裁缺外委一名,目兵一名(战兵三名,守兵五名)。嵵里汛炮台,目兵一名,战兵一名,守兵三名。文良港汛,目兵一名,战兵四名,守兵六名。风柜尾汛炮台,目兵一名(战兵一名,守兵二名)。
——以上左营。
妈宫汛(管辖东西澳):妈宫澳港口,外委一员,目兵一名(战兵三名,守兵七名)。新城汛,目兵一名,战兵一名,守兵四名。西港口炮台,目兵一名,战兵一名,守兵四名。
西屿汛(管西屿澳﹞渐~堑、小门等汛):内堑汛,把总一员,目兵一名(战兵八名,守兵十三名)。外堑汛,目兵一名,战兵八名,守兵七名。小门汛炮台,目兵一名,战兵八名,守兵七名。
北山汛(管辖瓦硐、镇海、吉贝、赤嵌、通梁等五澳):裁缺外委一员,目兵一名(战兵五名,守兵九名)。吉贝汛,目兵一名,战兵五名,守兵九名。
——以上右营。
以上左右两营汛防,配把总三员、外委一员、裁缺外委二员、目兵一十九名、战兵六十三名、守兵一百一十四名(采营册)。
附考
万历二十四年,抚臣金学曾复请:添设嵛山、湄洲、浯、铜、元钟、礵山、台山、澎湖诸游。于一寨之中以一游翼之,错综迭出;虽支洋穷岛,无不按焉(「同安县志」)。
澎湖岛,北起北山,南尽八罩澳。北山龙门港、丁字门、西屿头,倭所必由,为最要地;妈宫前、嵵里澳为次要地。春汛以清明前十日为期,驻三个月;冬汛以霜降前十日为期,驻二个月。浯、铜二寨,分兵为声援。汛毕,险要地各有兵船哨守,命曰小防。
万历二十年倭犯朝鲜,二十五年增设澎湖游兵;四十五年倭犯龙门港,增冲锋游兵。其地环衍可二百余里,地斥卤,水咸涩,常燠多风,稼穑差艰。峙正中者曰妈宫屿,从西屿入二十里为茶盘,又十里即娘宫屿矣。波平浪息,无淜奔激射之势,其状如湖,因曰澎湖。宽可泊船,面为案山,右为西埯,各置小城,列铳为守,名曰铳城。又左为风柜山,高七、八尺,分军戍守,与案山、西埯相犄角。东为嵵里澳、猪母落水,最当南之冲,由陆趋妈宫三十余里,旧有舟师戍守;今既筑铳城,以防横突。又东南向为锁管港、林投仔、龙门、青螺诸澳。龙门有原泉,旧为居民聚落。万历三十五年,倭突犯泊此屿。西为西屿头,有果叶澳,泉甚洌,可饮。稍北为竹篙湾。又西为■〈虫咠〉仔湾。又西北为丁字门、水吼门,今皆有兵戍守。屿北为北山墩。又北太武稍卑为赤嵌。循港而进为镇海港,垒城于此。又西北为吉贝屿。又北太武与中墩称两太武,俱最高,便于瞭望。妈宫稍后二里有稳澳山,颇平坦。天启二年,高文律乘戍兵单弱,以十余船突掳澎岛,遂因山为城,环海为池,破浪长驱,肆毒漳、泉。总兵俞咨皋,议于稳澳山开筑城基,大石垒砌,高丈有七,厚丈有八;东西南留三门,北设铳台一座,内盖衙宇营房,凿井一口。戍守于此,以控制妈宫(「方舆纪要」)。
前此覆辙,患在兵虚将惰;而虚兵之原,皆由台地招兵,换名顶替。盖兵从内地抽拨,逃亡事故不为申报,每至放饷,即留饷以饱私橐。即有召募,强半市井亡赖,空名挂籍,含混欺朦,则主帅大府之过也。当责总兵不时清厘,使随丁悉照定例,空粮悉行拨补,无籍之人一名不得妄招,到伍之兵一名不得顶替,则虚冒之弊可除。兵既充伍,而训练尤所当亟讲者。拨换入班,即宜配明队伍,将统弁、弁统队、队统卒;清查器械,不足者补之、不精良者淬砺之,按期操演。各营将操期并演何技勇,逐月汇报,务使兵与将习、手与器习、而后可以分汛。又当斟酌变通:台地辽阔,大汛驻兵一、二百名,或数十名,究之官多离汛,兵多聚赌,有汛防之名,无守望之实,多兵亦奚益乎?防汛分作几处、匀作几班,统以该汛弁目,于本汛乡庄市镇山口港隘分地划界,巡哨侦探;有事则飞报本营,酌量调遣追捕;无事则远者一月一换,近者半月一换。歇换之兵,归营操练,更番戍守。人无偏劳,声息可以时通,庶卖汛旧弊,自此绝矣(「赤嵌笔谈」)。
划汛而守,固无失伍之虞;按季而防,又有及瓜之代。凡以专责成而均劳逸者,制甚周也。身厥任者,自当严卒伍、勤巡警,务使四境安宁,家无夜吠之犬;重洋清晏,海无鼓浪之鲸。当今海宇升平,边陲清肃,但使兵有卫民之心,弁无纵兵之弊,则兵辑民安,更何有鞭长莫及之虑?今澎湖两营战守之兵,分驻汛防,共十有三处;度地势之险要,定口岸之冲要,守望之声援可按,远近之呼吸相通,斯真岛屿之干城而瀚海之保障也哉(节胡氏「纪略」)!
光绪十三年,汛防改章:
自同治间裁兵加饷,澎湖各汛兵额屡经改易。遭兵后营册无存,迨光绪十三年,升协为镇,营政一新。兹检从前所采册籍防务,附载于后,用备参考;而以现行章程,胪列如左。
专防妈宫汛:千总一员,战兵三名,守兵八名。
嵵里汛(兼管文良港、风匮尾):把总一员,战兵四名,守兵八名(文良港战兵三名,守兵七名。风匮尾战兵二名,守兵八名)。
八罩将军澳汛(兼管挽门、水埯):把总一员,战兵五名,守兵七名。
——以上左营。
专防妈宫汛:千总一员,战兵四名,守兵六名。
西屿内堑汛(兼管外堑、小门):把总一员,战兵三名,守兵四名(外堑汛战兵二名,守兵三名。小门汛战兵二名,守兵三名)。
北山汛(兼防吉贝汛):外委一员,战兵二名,守兵三名。吉贝汛配兵同。
——以上右营。
谨按:近如新城、虎井,远如赤嵌、镇海,未配汛兵者,盖以裁兵之后不敷调派故也。
·海防
海口原有炮台。光绪十三年春正月,总兵吴宏洛拆建西屿东、西两炮台。其金龟头、大城北新造两台,式样较高,与前迥异。金龟头炮台后约半里之地,造大火药库。库前造水雷局一所,十五年正月工竣。
附考
妈宫口一带,自水仙宫口起至西城止,沿海用石筑成矮堞,共三十五座;高七、八尺,厚三尺,长不等。嘉庆九年,副将王得禄造(据「续编」。今改建)。嵵里澳井仔埯社西南铳城一带,石筑矮堞共二十八座;高四、五尺,厚五尺余,长不等。嘉庆九年驻澎副将王得禄造(据「续编」。今废)。新城炮台一座,就西城旧地改建;前面炮墩八个,上下俱用石板,周围筑有外墙,凡一十五丈六尺。旁开隧道出进,内有官厅、兵房、马道之属。金龟头炮台一座,略如前式,俱同治三年副将吴奇勋建,共费银一万六千八百七十余两(据同治间「案牍」。今废)。小炮围一所,如半月形,贮大炮一门。光绪七年副将苏吉良造,计领项五百十一两(据「案牍」。今废)。西炮台,安设后膧炮四尊(在西屿外埯,十寸径口两尊,十二寸、六寸径口各一尊)。东炮台,安设后膧炮三尊(在西屿内埯,七寸、八寸、十寸径口各一尊)。金龟头,安设后膧炮三尊(在妈宫隘口,十二寸径口一尊,十寸、七寸径口各一尊)。大城北大炮台,安设后膧炮三尊(在大城山顶,六寸、七寸、八寸径口各一尊)。东城,安设后膧炮五寸径口一尊(在大东门之东南方)。
右后膧炮十四尊,名阿姆斯脱朗,系英国所造。谨按,外埯金龟头为口要害,宜多设数尊,较为严密。
水雷局,在小西门内,贮有军械。
其港口则有战船。康熙初建立营制,额设大赶缯十只、航艍十六。计左营绥字、右营宁字,各十八号。干隆二十五年奉文裁汰宁字三只,实存三十三只,应派巡缉、驻防、换班、护饷各差,又有在厂修理,已觉不敷调派。是以各任协军,皆有私造小哨,以资差遣。后来额设各船,年久损坏,或变价发卖,无一存者矣。兹两营船,仅有其名;若又多运载兵米之差,更觉缓急难恃,则添设龙艚小哨,亦所宜讲欤。兹将现存之船,谨列如左。
左营额设师船:澎字一号铜底大拖罾船一只,长十一丈一尺,梁头阔二丈五尺;同治十一年五月由厦厂造竣到营,光绪三年冬小修。澎字二号铜底大拖罾船一只,长九丈八尺,梁头阔二丈三尺;同治十年十二月由厦厂造竣到营,光绪三年春小修。以上船皆无存,现尚有致果快船一只。
右营额设师船:台字二号铜底大拖罾船一只,长十丈零五尺,梁头阔二丈四尺三寸七分五厘;同治十年七月由粤造竣到营,光绪二年四月遭风击坏,三年八月发款重修完竣,在营巡缉。以上无存,现尚有澄字快船一只。
附考
福建外海战船名号凡十:曰赶缯船,曰双篷艍船,曰双篷船,曰平底哨船,曰圆底双篷哨船,曰白艕■〈舟古〉船,曰哨船,曰平底船,曰双篷哨船,曰水底■〈舟贡〉船。台湾厂承修额设战船九十六只,内澎湖三十六只。「皇朝通典」、「台海使槎录」云:台澎各标营船,初俱分派通省内地厅员修造,康熙三十四年改归内地州县。其尚可修整而不堪驾驶者,内地之员办运工料,赴台兴修。迨按粮议派,台属三县亦分修数只。此非偏庇台属,以内地各厂员多力分,工料俱便,不烦运载,可以克期报竣。后定在近道府监修,统计闽省船只匀派通省道府,乃将台澎九十八船,内派台湾道府各十八只,余俱派入内地。既而仍归内地修造。惟未朽烂而不堪驾驶者,留台修补。至康熙四十四、五年间,仍旧改归台属;而派府船数倍于道,令其与福州府分修。议于部价津贴运费外,每船捐贴百五十金,续交盐粮厅代修其半,道镇协营厅县共襄厥事。迨后专责知府,并将道船亦归于府。雍正三年,两江总督查弼纳题准,设立总厂于通达江湖之所,百货聚集,鸠工办料均属省便。每年派员监督,领银修造;再派副将或参将一员,公同监视,务节浮费,均归实用。部价不敷银两,历来州县协贴,仍应如旧。复经总督满保会题将台澎战船九十八只,于台湾设厂,委令台湾道协监督修造。于是各政尽归台厂,而道协责任独重矣(旧「郡志」)。
其洋面则有巡哨。澎湖旧制:每岁于二月起至九月底止,副将坐驾兵船四只出洋,在于左右两营所辖洋面总巡。自二月起至五月底止,两营游击各带兵船四只出洋,在于本辖洋面分巡。自六月起至九月底止,两营守备各带兵船四只出洋,在于所辖各洋面,梭织哨捕。又十一月、正月系单月,分两营游击,各带兵船四只,出洋轮巡。十月、十二月系双月,分两营守备,各带兵船四只,出洋轮巡。定例:凡将备出洋巡哨,每月于初二日,在南势左右两营交界之花屿洋面,兑旗会哨;十六日在北势左右两营交界之鸟屿洋面,兑旗会哨(以上「纪略」)。
澎湖两营新章试办洋期:自正月起至六月底止为上班,属副将统巡,总带两营兵船六只(各营应派三只)出洋督缉。两营都司分巡,各驾兵船一只。两营千把总专巡、两营外委协巡,各驾兵船一只,分段巡缉。自七月至十二月底止为下班。秋季属左营都司统巡,冬季属右营都司统巡。俱总带两营兵船六只,出洋督缉,各该三个月之期。两营千把总分巡、两营千把总专巡、外委协巡,各驾兵船一只,分段巡缉(以上营册)。
附考
澎湖出洋巡哨,由妈宫澳开驾向西,至西屿头,经内堑、外堑复收泊西屿头内大果叶登岸。大果叶二里,左为缉马湾、右为小果叶,南四里至内堑,按季轮拨千、把各一员;澳口炮台一,东山顶炮台三。内堑西南三里,左为外堑,澳口炮台一,西山顶烽台三。东北经缉马湾、小果叶八里至小池角,西北四里至大池角,十五里至小门;炮台一,烽台一。四里至鸰界头横礁,三里至竹篙湾,仍回至大果叶。十里登舟,由内港驾至北山瓦硐港寄泊登岸,四里至通梁,三里至后寮,二里至大北山。山顶瞭望,北为吉贝屿、姑婆屿、土地公屿、铁砧屿、目屿、白沙仔屿、险礁;东为湾贝各屿、蓝笨仔屿、鸟屿、鸡膳屿、碇齿屿。欲赴吉贝各屿,须出吼门往北。若逆流风,未可驾驶。瓦硐港四里至大赤嵌社,南有塘汛,按季轮拨千、把各一员。一里至小赤嵌,三里至港仔,东二里即崎头,东南二里至镇海,三里至港尾,二里至城前;仍至瓦硐港登舟,从吼门出洋,哨船由西屿头外收入内埯寄泊,回妈祖宫澳。再妈祖宫澳开船出哨,由西往南,经鸡笼屿、四角仔、桶盘屿、虎井,直抵八罩,经鸡笼澳,入挽门汛(南北风可泊五、六船)。按季轮拨千把各一员。汛后山顶炮台一。由塘口往西南,一里至网埯,南为半坡屿、头巾礁、铁砧屿、埯仔屿,西南为大屿,西北为花屿、猫屿、草屿,西北半里至瓮菜堀。北四里至花宅,四里至水埯。埯口北炮台一(南风时可泊船)。复回挽门汛,东隔半里为将军澳,与挽门汛对峙(立冬后可泊四、五船)。东临海有石山,名船帆屿,山顶炮台一。向北为金鸡屿口,往东南,至东吉、西吉、锄头精屿。至文良港驾回,经过锁管港、猪母落水、虎井、嵵里、风柜尾、鸡笼屿、四角仔,回妈祖宫澳(「赤嵌笔谈」)。
陆巡,由妈祖宫澳四里至暗澳,有巡检司(按暗澳即文澳,后改为通判署);三里至东卫,五里至大城北,三里至隘门仔,一里至林投仔埯南香炉屿、鼓架礁,四里至尖山仔,一里至文良港东鼻头;烽台一,可望阳屿、阴屿。北五里至果叶仔,二里至奎璧港,北三里即奎璧港山。西三里白湾坑,二里至湖东,二里至湖西,五里至红罗罩。北三里至青螺仔、红罗罩,半里至西溪仔。南三里至太武仔,西三里至港底,北一里至东石,六里至沙港头,南三里至鼎湾,西北三里至中墩屿,潮退可通。西南二里至潭边,南二里至港仔尾,三里至蚱脚屿,三里至东卫,四里至西卫,三里至后堀潭,四里至妈祖宫澳。再陆巡用大杉板,往嵵里山后登岸。嵵里澳口炮台一,山顶烽台一。五里至风柜尾,澳口炮台一,烽台一。东二里至井仔埯,东南四里猪母落水,东北二里销管港西角,一里鸡母坞。北五里至铁线尾,八里至乌嵌,五里至双头挂,与大城北相对。三里至菜园,三里至暗澳,回妈祖宫澳(同上)。
巡哨海口,责之水师。远近岛屿必明,港澳险易丛杂交错之区,上下风涛必察。湾泊向背,取水候风之所,善其舟楫械器,实其行阵击刺,定其游巡往来;毋潜伏内港,空文申报。驾驶既熟,乘风自易,则整练平时,可资备御,出师剿捕,可成劲旅,宁有兵虚将惰之患哉(「赤嵌笔谈)」!
其昏夜行船,则有灯塔。西屿外堑山上,原有天后庙,前郡守蒋元枢、通判谢维祺,捐俸醵金,于山巅建七级石塔。顶层四围制镶玻璃,内点长明灯,着人守护,每夜点亮,以利舟行。准取商渔船规,以资灯油辛劳之费。并建天后庙及公馆一所,为往来官商憩息之地。因所任非人,年久废弛。道光四年通判蒋镛会营筹款重修,议定五年以外大修一次。又经郊户商船凑捐百余元,于塔边典买园丘,召募有家室之人,住守管耕;另典当市店一所,契字簿据交天后庙董事轮管收租,买备灯油,按月付支。
同治十二年八月,通判刘邦宪接台湾府移知本年通商总局札开:『八月初三日准福州洋税关吉税司函称:本关奉文建造乌丘屿、北椗、西屿三处望楼,由局给札,即派委员乘飞虎轮船顺往会同履勘,择定基址,建造望楼。即先期晓谕乡民,毋得阻挠生事』。十三年二月委员陈锡会同文武履勘,议就原塔拆卸建造,始有标准。界外须添建房屋,以资栖止。左边购买许心等泥园一段,价银一百五十元。当即丈量,从前面南丈至后面北界,计二百尺;又从左面东丈至右面西界,计一百五十四尺。以英尺为准。余地准民耕种,立契付卷。监工人员韩达绅。新立闽海关四至界石。光绪元年五月,提督衔台湾税务司薄照会澎湖厅:以灯楼器椇,现由凌风关船运儎前来。七月,旗后帮办税司纪点理、洋人必司理、加理司,乘凌风轮船到澎。十一日动工。于旧塔之左,起造新塔,用长方铁片,镶嵌成围,层层加高。其旧塔房屋,毁拆改建洋楼。十一月,税务司照会称:西屿所建灯塔,已派人于十八日常住点灯,以利昏夜舟行。
其奏报紧要军情,则有电局。光绪十三年奉文购设全台水、陆电线,以速邮政。复安放海线,在澎湖嵵里澳,接通台南之安平口,长一百八十里,于八月间安放工竣,谕令附近渔船禁避,以免触坏。嵵里距妈宫二十余里,添设旱线一道,接连电桩,直达城内线房,雇派工匠,分驻照料,年由总局分送公票于文武各署。遇有紧要公事,发寄电报,均于电稿后粘票一纸,缴销用过票根。
其海船遭风,则有救护。光绪二年闰五月,奉抚宪颁发救护遭风船只告示二十道。又台湾道府抄告示五十道到厅。七月通判唐世永详请:澎湖孤悬海岛,在汪洋大海之中,列岛三十六,有民居者十九。岛分为七十余社。各岛屿犬牙丛错,沙浅礁多,山后北硗尤称天险。每年冬春,北风盛发,狂飓非常,往来船只,尚有遭风击破。虽西屿有灯塔为行船标准,而狂风骇浪淜湃之中,亦属人力难施。沿海乡愚,捞抢遭风船物,习惯成性,视为故常。叠经出示严禁,三令五申;但积习已久,难免仍蹈故辙。兹蒙宪台筹议救护章程,明定赏罚,奏明一律办理。通饬遵照,力挽颓风,使海澨乡愚,咸知儆惕,相安于无事,实为地方之幸。遵即移营会勘,将奉到告示,照抄多张,按乡实贴各澳海口,俱用木板糊挂。以后遇有中外遭风船只,即照章程,竭力救护。并谕饬各澳耆甲,就每乡内选举地甲一人,各屿保举头目一名,专司救护。容俟赶催举齐点验会勘、分清地段、绘图注说造册通送外,合将遵办缘由,先行详报(据「案牍」)。
附录规条五则(抚部院丁奉奏)
一、定地段以专责成也。查沿海岛屿星罗,犬牙交错,非明定界址,必致彼此推诿。兹责成沿海厅县,会同营汛,定明所辖界限。每十里为一段,饬令就近公正绅耆,保举地甲一人;其岛屿则保举耆老头目一名,列名册报,以专责成。凡遇中外船只漂撞礁浅一切危险,本船日则高挂白旗,夜则接悬两灯,以示求救。在地之居民、渔户人等,见有此等旗、灯,实时首报地甲头目,一面飞报文武汛官,一面酌量夫船数目,集派助救。其文武汛官闻报后,亦即督率兵役,亲往看验救护,不得稍有违误。其往来报信之人,一切费用,均由失事船主给还;惟官役不得勒索使费。
一、明赏罚以免推诿也。查沿海文武汛官,如有救护船货至一万两以上,中外人等救至十名以上者,一经该管上司查明申报及领事照会关道有案,藩司立即注册。记功三次以上者,文武汛官详请酌记外奖;五功以上者,分别详请题升,以示优奖。地甲头目亦分别上次劳绩,随时赏给顶戴匾额,以昭激劝。倘文武汛官,不肯认真办理,照例参惩。地甲头目,若有救援不力,甚至希冀分肥者,分别轻重严究。至于望见船只危险,首先报知地甲头目及文武汛官者,以初报之人为首功,由失事船主给予花红。大船多至三十两,中船以十两为度。
一、定章程以免混乱也。凡遇险船只,其力尚可自存,船主并不愿他人上船者,则救援之人,自不得混行上船。倘船主须人援救,或系应先救船、或系应先救货、或系应先救人,均听船主指挥,不得自行动手。救起货物,应寄顿何处,亦由船主作主。其有擅行搬取,或私自藏匿者,经船主及地甲头目指明、查有确据者,即行由官追究治罪。倘有人出首确凿者,亦赏以应赏之款。诬捏者不准,并行反坐。
一、定酬劳以资鼓励也。凡救起之货,须候文武汛官验报。如系外国存货,则并报明附近领事官会同查核,将货估价,按照出力多寡难易,抽拨充赏;多至三分之一,以赏救援之人。若有货无人,则须禀明就近地方官及领事官,秉公将货酌赏。倘无货有人,则须将人救护。无论中国、外国之人,均先行给以衣食,就近送交地方官、领事官,妥给船只,分别资送回籍。倘系外国人,无领事可交者,即报明通商局,资给盘川,传令自行回国。其小船出力救护,倘本人无力可以酬谢者,即就近禀报地方官。小船每救人一名,赏给洋银十元,就近由地方官先行核给,按月汇报通商局发还。虚捏者严究。至遇风涛泊涌,人力难施,或在大洋,为救援所不及者,均宜各安天命,不得任意株连。
一、广晓谕以资劝戒也。凡海滨愚民,皆缘不知救船之有赏、不救船之有罚,是以坐视不救,或致乘机抢夺。此后所有沿海文武各官,均宜将以上告示条规,分别札行各汛,严加告诫;并将告示条规,书写木牌,遍处悬挂,使一切渔户愚人,皆知遇险之船,救护为有功、不救护为有罪;庶人人有救船之念在其胸中,不敢视为无足重轻之举矣。
附录筹防刍言(通守鲍复康撰)
澎湖四十九屿,华离瓯脱于汪洋巨浸之中。周回约二百里,东面台南,北背台北,南暨粤东,西挹泉、厦,西北循兴化,北拱福州,屿屿孤悬,实有防不胜防之势。要其砥柱中流,为闽海之关键、台厦之咽喉,实亦防之不得不防也。溯自隋唐迄明季,屡守屡弃,尝无善经。然伪郑辟台,先踞于此;国朝灭伪郑,一破澎湖而全台目定。嗣后叛逆三、四起,随以扑灭者,均赖澎湖未失,进止战守得仍由之机势也。时事多虞,海防首重;今昔不同局,中外不同势,澎湖之不得不守,急应周谘博访,远考近勘,断不可惑于施琅谓『刘国轩守如铁桶』一语,而专顾妈宫一澳也。以蠡测海,谬抒其词。
一曰辨论形势。全澎山屿虽多,幅■〈巾员〉阔者不过四屿。大山居中,西屿蔽西,八罩极南,北山畸北,主脑在妈宫澳,而澳之岛统名曰大山。山面递南为澳山之形,若常山蛇势,头东尾西,回环对峙;澳抱于中,礁沙两净,容大舶百余艘,即值飓风而无碍。此澳中形势也。山之形虽若常山,孤悬于海、横亘三十里,中无陵榖屏蔽,四周又复港澳错杂;若不联外岛以为犄角,设造重关叠险,刘国轩陆师二万众悉驻大山,舟师四百艘专屯澳内,形势全失。施侯一循西屿,舣舟牛心湾;一循虎井,分泊嵵里;中路径犯妈宫,一战即破,此其前车。管见控守之首隘,以西屿、内外埯为右捍;次隘以嵵里、猪母水一带为左蔽;妈宫之西,龟山、东蛇山括其中;三面扼驻,水陆周备。将得其人,收八罩之丁壮以绝向导,严北山之巡徼以杜游■〈舟宗〉。其余小岛不足资敌也。
二曰修筑营寨。要隘全无遮蔽,驻营太进,则出击纡迟。拟设炮位处所,大队尤不宜过远。是宜预度营基,坎地五尺而下,掘起之土即以筑墙;墙外护以沙夹堆。近营近炮之地,多开沟路,以四尺为率,如常山蛇势,四头八尾,随处可入,随处可出。沟之前面,斜竖厚板,开花炸子,又何害焉。凡此皆当宿办,临时纷猝,难于周密,且恐物料不齐,或致贻误。西屿首隘极单,须千五百人,分扎三处。嵵里、猪母水,次隘极单,亦须千人分扎二处。大山、东北,北路极单,亦须七百人,分扎二处。妈宫澳则专责之本营水师,仍扎原处,兼顾龟山炮台。果能处处将优兵奋,则屹然中流巨镇矣。
三曰布置水险。岛屿既扼,驻西屿、嵵里则门户得重险矣;而防范重险之处,不在陆而专在水。大洋淜湃,虽一望无限,然非识流水之道,礁沙明确,舟穑未易驶入也。暗礁明礁必避,沙线急水必避,经由必有轨道,定宜循之。冒险即触沉无救。管见拟于轮船、夹板欲越此而不能,必经由之水道。制火轮以浮标散绳纠轮之法,胶滞其舟;制夹板则预备铁里尖头木马,埋置水中要道,撞搁其船;然后陆隘大炮轰击,即无虚发。如能再有水雷更妙。即无水雷,出我师船奋击,如邱良功、王得禄等击蔡牵于大洋,竟与贼舟骈并死战,无不碎其舟而歼其类矣。拒船之洋法颇多,皆需费浩繁。散绳木马,其制尚易,其费不繁。困于水而击之,人心尤奋。御敌于大门之外,陆隘益以稳固无虞矣。
四曰筹备炮船。今昔不同局,前此无火轮之船,无二尺径口之炮也。今议歼此类,船固不可少,巨炮尤不可少;惟不必船中始用大炮,有炮尤必筑台耳。二者俱宜活用,是在临机;而船炮制备,实不可缓。中外不同势,澎湖一隅,安得多号轮船;且请无论何项战船,至少亦必需三、四十号,水陆气势,乃能贯联。此急应筹备,不可缺也。现有西龟山炮位,中洋参半,不上二十尊,分防西屿、嵵里、猪母水;北山、蛇头等隘,则一无所有。议者总以购自西洋为词。无论不必得精器且旷日持久,大不足恃也;船政工程巍然,铸铁大厂数万觔之猫舵可铸,岂巨炮不能铸乎?管见开洪炉、冶精铁,筑巨模而镕注成之,止车滑其炮膛,以期利用,不必外面光也。如无车膛大件机器,估量定购一副,亦不过万余金,何吝此机器,不自鼓铸,而以大款购彼之废炮耶?通省各府营县蚀不堪用之铸炮,约三、四千尊,通饬尽送马尾,充为废铁;再购出圹新铁,参之以入炉,提净为度,未必不堪用也。试思后膛炮、打铁炮未入中国之先,所谓红衣大炮克敌制胜者,非即今之铸铁炮乎?后膛炮孤弹;前膛可配三弹,攻坚破敌,实胜后膛。惟铸铁逊于打铁耳。巨炮若成,何妨于炮身吃药紧处,加热铁篐条几道,即为稳慎。所望急兴船厂,鼓铸三、四万觔大炮之议,速行试铸。果能适用,将可遍之海疆,无俟掷金于外也。澎湖之防,应添请巨炮四、五十尊,勉强敷用。
五曰屯积粮饷。澎湖硗确之地,不产五谷,又无富商大贾,囤积百货。一朝闻警,人心皇皇,挽粟飞刍,临渴掘井,必不及期矣。管见修造仓廒,预谋积榖,开掘煤炭,以足柴薪。凡百所需,俱应多积。药弹器械,尤宜充足。果军储有备,军心自固。闭关截水,逸以待劳,静以制动,百战百胜,可以尽歼丑类矣。
六曰杜绝向导。海道方难,非熟谙沙线、礁石、深洋、急水,一步不敢行。澎湖凸于大洋之中,四面皆低,水势屿屿各异。谚谓之八卦水,象其形也。是以一触礁犯险,片板无存。洋船沉灭于此者数十起,无岁无之。即民船驾驶不慎,寄泊大意,亦多失事。而土人则无不识之。敛藏丁壮,招收舵工,曷容缓乎?查澎岛歧纷,居民甚庶,散而之台湾以船工食力者,自淡、鹿、笨港、安平、旗后以迄恒春,不下万人,此在外之可虞者也。岛中南面七屿,东南虎井各屿,北之吉贝等屿,老弱妇女不计外,实亦不下二万人。其在外者,惟望各地讲防御者招收自用,毋弃于贼,较澎湖皆财丰粮足,安插不难。在岛者非尽收于大山一屿,彼或掠之、或贿之,愚民无知,讵尽有利害经重之明哉?审慎长思,措置实非易事。是则重望于粮饷之充足矣。夫惟先为不可败,而后可以伐敌。谋慑贼胆,令贼进则不能,掠则无自,将不战而屈其兵。至于收藏之丁壮,坚明约束,晓以大义,可以击败退之贼,未可以尝试初至之贼,是又在用之者如何耳。
·赏恤
雍正八年,台湾镇总兵王郡奏准,恩给营中恤赏银两;台澎二处领到本银,暨就台郡购置田园、糖廍、鱼塭等业,各协营遴员经理,于冬成征收租榖、糖觔、税银。其应纳各县正课,仍依民间则例交纳。所获租息,以六分存留营中,赏给兵丁游巡及有病革退并兵弁拾骸扶榇等盘费;以四分解交台湾府,划兑藩库,备赏戍兵眷属吉凶事件。所载六分租息,每年除赏恤外,所有盈余,存贮赏给期满换回班兵盘费。其出入数目,按年造册,送督、抚、提督、藩司查核。澎湖协标左右两营戍兵,当时共二千名,领帑银四千两,在于台湾购置庄场。左营置买北路头桥路南庄,又草地尾庄共二处。右营置买北路吉仑庄,又南路东宁庄,亦共二处。两营庄场岁收租息,视岁之丰歉,原定额每年两营各派拨妥当千、把总一员,赴庄经理。干隆五十七年奉文,租息尽数解存司库。其恤赏银两,由营垫给,按年赴司库领回归款。又按雍正二年奉旨,凡班兵家口留在内地者,每月着户给米一斗,以资养赡;动支台湾所贮米石,运至厦门,交地方官,躬亲按户给发。七年特恩赏银四万两,在于戍兵原籍,匀分散给。每户月得二钱八分零。又干隆五年奉旨,将闽省生息银两余剩之数,赏给班兵往来盘费,永禁营中帮贴之弊(「府、县志」、「纪略」、「续编」合纂)。
台、澎营庄,自光绪十四年来,丈量之后,赋法变更。澎镇左营分管头桥、草地尾二庄,年征庄息银一千一百五十六两二钱二分有奇。应解司库银五百八十九两零,应完嘉义县新增供饷三百九十六两四钱四分有奇。庄弁薪水、各衙门册费应银一百七十余两。右营分管东宁庄应征息银一千一百零三两四钱九分有奇;黄吉仑庄应征息银一千五百八十六两二钱三分有奇。应解司库银一千五百十九两九钱零。应完凤山县新增供饷五百四十三两二钱九分有奇。又云林县新增供饷四百五十一两有奇,薪水册费共银二百四十五两七钱二分。对除外,尚不敷七十余两。盖丈数骤增,则供赋亦增;而佃户所纳,祗有此数;入不敷出,亦理之常。乃闻近时差弁到庄催收者,或暴卒、或以腹疾归而不起,殊可异也。总之,两营置业,母银不过四千两,每年解库已二千百有余两,又增赋至一千三百九十零两之多,外费又当四百多两,不取诸民,赋将何出?取诸民,终为祸本。生计日削,则敛怨日深,此危道也。然则何以善持其后?曰,欲恤兵,当先恤民。不累民,自不累官。要惟通盘计算,酌量减征,方为经久之道耳(据「营册」)。
附录恤赏条例(本「台湾府志」)
一、兵丁娶妻及子女婚嫁各赏银三两。
一、兵丁父子本身及妻亡故,各赏银四两。
一、故弁扶柩回籍,照依每员名下支食养廉名粮计算,故兵每名赏银四两。
一、故兵遗骸,班满队目拾运回籍安葬,分上下游给赏运费。上游赏银三两,下游赏银一两五。如同标营一起运拾三名以上者,各减赏银三两。水师有营船可以带运,每名止赏银一两。
一、病兵辞退、革伍回籍者,照站给赏盘费。每站赏银四分,计站核算。
一、游巡兵丁,每名每日赏银一分五厘。
一、期满班兵换回内地,分上中下游赏给盘费。上游赏银二两,中游赏银一两五钱,下游赏银一两。
武备略总论
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义大矣哉。夫曰设险以守,则虽有天险、地险,实赖有人焉;能设守以为无形之险也明矣。澎湖屹峙海中,夙称天险;其势据台、厦之中流,作漳、泉之外捍。其为险也不在山之阻隘,而在水之汪洋;不在邱陵之扼塞可以一夫当关,而在沙汕之纡回直使千帆难越。然则因险设防,宜乎易守矣。且夫澎湖适中之处,莫如妈宫澳。其地外险内夷,西有金龟头,东南有风柜尾,左右拱卫,居中控扼,若衣之有要领,是以官商聚焉。然而无关隘以限戎马之足,户不过千,民不习武;而况田园斥卤,富者鲜盖藏之具,贫者无隔宿之粮。即令众志可成城,而气力已形单薄矣。向者生番一案,澎湖戒严,尝以金龟头为帆樯出入必由之地,故建台安炮,重兵守之;此维持门户之见也。然妈宫以西,若西屿之内、外堑,实咽喉重地;而门前嵵里等澳,唇齿相依,亦为紧要。他若东之文良港沿海一带,在在可入;南之八罩,近之虎井、鸡笼各屿可寄泊;一或被据,将有反客为主之势,守不胜守,则防不胜防,一节摇,百枝动,其何恃不恐欤?然则不可防乎?曰可防。防之之道奈何?曰守城不如守岸,
●澎湖厅志卷六
职官
官制
文职表
武职表
名宦传
名将传
·官制文职表武职表名宦传名将传
国家设官,以为民也。故凡官与民亲则治,与胥隶亲则否。治勿判然,可无鉴欤?澎倅系专员分守,事可专决,责任綦重。古人有言:『官当自做』;况缺本瘠苦,若事事必信幕友门印而后就理,则费用过繁,入不供出矣。考前书所传,大都勤于其职,与士民相亲,以得其情而成其治绩。兹就原传,略加修饰,悉着于编;而以采访所及续其后。有为者亦若是。倘有观感而兴起者乎?为「职官志」第六。
官制
康熙二十三年,设澎湖巡检一员,隶台湾府台湾县,一切刑名钱榖案件俱归台湾知县办理。雍正五年,于添设厦门道员案内,改设澎粮厅海防通判一员,稽查海口、征收钱粮。遇有命盗巨案,仍发台湾县定谳。其余寻常案件,仍俱由通判断结。通判全年俸银六十两,于正供项下坐支。雍正七年增给各官养廉,澎湖系中缺,给养廉五百两(详「赋役书」)。同治间,议裁各衙门陋规,增给各官津贴。澎湖缺分清苦,每年津贴二千两,于厘税项下支领。
光绪十一年,奉文复设澎湖巡检一员,由罗汉门巡检移驻八罩、网埯澳,配弓兵十八名。凡遇遭风商船搁浅、乡民抢掠者,可以随时救护弹压,每年津贴六百两。
附考
康熙三十年,台湾大小各官,俱照广西南宁府之例,将品级相当堪调之员,仍归部选。着为令。
康熙四十三年议准,台湾远在海中,升员领凭,应于交代两个月定限外,再展限两个月,共为四个月(「大清会典」)。
六十年议准,台湾文武各官,不许携带眷属。
雍正八年部议,以前者总督满保奏:将三年任满之员,加衔再留三年,为期过久。嗣后各员到任二年,该督抚另选贤员,赴台协办。半年之后,将旧员调回。
十一年覆准,道员照镇协例,三年报满。府县同通照参将例,二年报满。其协办半年一体算俸,并给俸廉。
十二年,总督郝玉麟奏准,调台官员年逾四十无子者,准其挚眷过台。干隆九年议准,调台各官一体三年期满,报明督抚,照例具题,分别升用,免其在台协办。
三十一年部议,台湾俸满候升人员,遇得缺知县以上等官,该督抚具题送部引见,以昭慎重。又准调台官员,道免船三只,府免二只,厅、县免一只,教官、佐杂免半只,递解人犯每名免配榖五石。
干隆四十一年,嗣后台湾文武各官,无论年岁若干、有无子嗣,如有愿带眷口者,俱准其携带。不愿带者,亦听其自便。着为令(「会典事例」)。
干隆五十六年议准,嗣后同知、通判、知县以及佐杂等官,令扣足五年再行按班升选。其调补台湾未居五年者,虽底俸较深,亦不准其升用(「会典事例」)。
附录职事十六条(以下节「纪略」)
一、刑名。刑名之重者,则为盗、命。夫有盗而捕之,不若于其无盗而防之。联保甲、严侦缉,并令各安本分,毋使失所,则人尽循理,奸宄奚自而生,而盗源清矣。至于人命,有仇有斗,其弊非一。果能先时告诫晓谕,使愚民一朝之忿,有忘亲及身之累,则血气自平,而命案之源亦清矣。澎湖俗颇淳厚,少命、盗重情。万一遇此等件,立即亲往查勘,相验录供通报;仍遵例檄发台湾县,招解审拟定案。其余鼠窃狗偷,以及轻生、短见命案,一详立案完结者,则系本厅办理。
一、钱榖。澎湖钱粮止有六百九两零;今则裁免杂税,为数更少。前者每岁自二月开征起,令民自封投柜。一钱以下零星小户,照部例每银一钱收制钱一百文,运耗在内;至九月内,即可扫数全完。并不用挨村滚单等法;亦无庸差役下乡催扰。按「续编」云:现在一正一耗,俱照银价时值征收,必须澳差督同澳甲催纳。其田房前无税契,现今业户亦须投税粘连司单盖印。所有每年税契银两,于请领兵饷时造册,由司库划收。其始于何时,无案可稽。
一、自理词讼。即户婚、田土、钱债、斗殴等类是也。前者澎湖并无唆讼、讼师等辈,以故词讼尚少。部限二十日审结。澎地可以随到随审,无须二十日之限也。干隆三十一年四月内奉文,通饬地方官:按月将准理过词讼已结、未结各案,开列管、收、除、在,造册送本道、本府查考。至于奉有上宪批审事件,自当遵限一月内详审完结;不惟上宪省案牍之催,而百姓亦免拖累之苦矣。按「续编」云:现有词讼渐繁,设有代书保戳,亦不知始自何年,无案可稽。
一、宣讲上谕。康熙九年颁上谕十六条: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雍正元年,钦定「圣谕广训」十六章,颁发直省,恪奉遵行。澎湖每月朔望会同协营各官,在妈祖宫公所恭设香案,请上谕牌位,行三跪九叩礼毕,分班东西阶坐,讲生登讲席宣讲二章。先用官音宣讲一遍,次为土音细为详讲,俾环听民人,咸尽通晓。又平时令各澳社师,将「广训」十六章,教令蒙童自幼熟读,俾家喻户晓焉。
一、课农劝学。盖衣食足,礼义兴,乃化民善俗之第一件要政也。民以食为天,农者食之所从出,重农正所以足食也。每岁于春二、三月之时,一遇雨泽沾濡,即肩舆减从,亲往四郊劝耕。如有勤者,赏以钱文,以为酒食之资;惰者则申饬之。间有老农,则更加优恤,并询其风土人情;则官民之气,上下可以相通;闾阎之利病,亦可因而并悉也。至收耘时,亦照此巡行办理,无少怠惰,则农见我勤而农自勤矣。况澎湖以海为田,力农者少,更不可不再三董劝,以作其勤也。若徒奉行故事,而无真实之意贯注其间,则农已窥我之后矣,劝于何有?若夫读书一事,更不可不作之矜式也。海外之人,必使之明理义,然后可以为良民。故每到各澳,必赴社学,亲为指点。即蒙童小馆,亦必亲到。如童子能背诵经书、能讲解字义者,即奖赏之,给以纸笔钱文,以示鼓励。其生监俊秀,授以程氏课程,必令读「四书」、「五经」、「小学」、「近思录」、「性理纲目」诸书,以端其心术、正其识见,为国家有用之材。澎湖向来读书人少,行之两载,渐见鼓舞,各澳皆有书声。盖长上之教比父兄之教,事半而功倍也。
一、缉捕逃犯。此种乃邻省及本省兔脱之重犯也。缉捕不力,自有处分;况果能留心捕获盗首凶犯以及新疆人犯等类,现奉例行保题,引见升用。赏罚如此严明,何可任其漏网?澎湖虽无高山陵麓、密林深箐可以藏奸聚慝,一有面生可疑之人到境,立即捕获无遗。惟是逃犯搭附台、厦船只,船户利其货贿,或冒充水手、或假作行商者有之。但台、厦往来船只,透洋直过者居多,此种藏奸匪船,非十分风信不顺,不肯湾泊;偶一寄椗者,百无一、二。故一有暂停,非十分细心查验,听其声音、察其年貌,与该船牌照对勘,鲜有不疏漏者。若人照不符,即当查讯。是缉捕乃澎海第一紧要事件,所当留心者也,岂可以一票了事乎。
一、编查保甲。前抚宪钟奏准,台属各厅、县编查保甲,每逢岁底造报民数之期,将台地户口开明四柱,与内地另立一条,汇折奏报,以昭慎重。
一、查点门牌。此件与编查保甲相为表里,实海疆之要政也。其法先谕各澳甲,将澳内居民业儒、业农、业渔、为吏、为差、为商、为贩,并男女各口,查开送核;然后将门牌填明,分给悬挂,每十家为一甲。其中有增减迁移,随时登记。每岁春间于风静时候,查点一次,约五、六日可以竣事。凡甲内一家有犯不举报,十家连坐。至甲内有曾为盗窃犯有案者,着令取保管束,官仍设簿记名。果能改过自新,官则将簿开除恶名,不咎其既往。十家之人,尤要敦睦:患难相恤、有无相通;教训子弟,毋作非为,各安生业,毋好闲游手。如此,则不特奸宄潜踪,而风俗亦厚矣。其查点时,饭食、纸张之费,虽经邵武县条禀「查练保门牌」案内详准通饬详支闲款银两在案;查澎湖并无闲款可以详支,俱系官为捐给,并不许藉派澳甲,致滋累扰。
一、查点渔船。康熙五十三年覆准:各省海洋商渔船只,分别书写字样;柁工、水手各给腰牌,刊明姓名、年貌、籍贯。如船无字号、人有可疑,即行严拿究治。澎湖本地小渔船四百七十二只,俱编澎字号,船户、柁水人等姓名、年貌,俱注明船照之内,每年届期一换。查此项俱系小渔船,内梁头四、五、六尺不等,系在于本埯海边探捕,朝出暮归,不能出洋及往邻省、邻郡采捕之事。至于修补所用钉油等料,俱系本衙门自道厂领回给卖。每年修补若干、用料若干,亦按季循环造报督宪、藩宪衙门查考。又于干隆二十六年奉宪通饬:闽省各澳船只,俱要油饰书刊字号、籍贯、姓名于■〈舟皮〉边;如有剥落,随时油补,务令四时常新,并大书篷上。如有汛口拿获未书、未刊者,即将该管参处,并分别商、渔,不许冒混。如有改易,即详明办理。又干隆三十二年四月奉文再申稽查船只严令,以靖海疆,不许装载禁物、石块,牌照不得逾限不换。再查澎湖小船向系台湾县发给腰牌,自干隆元年改归厅办,就近稽查取结验烙,则更为周密也(按「续编」云:现在本衙门并未赴道厂领回油钉等料给卖,亦无按季造报。各小船赴厅请领料、照,自行造补)。
一、稽查汛口。康熙四十二年覆准:各处商船经由汛口挂号。澎湖汛口,南风时自四、五、六、七、八等五个月内,饬令书役往八罩汛协同武汛查办;北风时,自九、十、十一、十二、正、二、三等七个月内,饬令书役往西屿、内外堑汛协同武汛查办。妈宫澳汛,则无论南北风,周年俱可停泊,亦协同武汛查验。按月将查验过船只,造册报督宪、藩宪衙门查考。臬宪衙门用循环簿填报。凡查验台、厦各处商船,务要人照相符并无禁物,始准放行。一有偷渡违犯并形迹可疑,即行拘讯,详报治罪。但此项商船,亦无一定赴澎挂号之例,透洋直过者居多。偶一风信不顺,始到汛暂停,是到澎者不过百中之一、二耳。至于粘连印花一件,于干隆三十二年四月,奉督宪苏通饬:沿海营县,嗣后所辖汛口,概用印花,编号给发该汛口兵役收领备用。如遇船只赴口挂验,即将印花填明,实贴该船照内,骑缝仍盖用汛口戳记;另立印簿发该汛口,将贴过印花号数、月日及船户姓名、字号,填簿申缴该管上司。如汛口与该管衙门相近,则专用印信,汛口只令验明挂号,毋庸盖用木戳;总以印信为凭。澎湖则于八罩、西屿二汛,遵用印花;妈宫澳汛距厅治甚近,则仍用本衙关防,只令书役查验挂号,毋庸粘贴印花(按「续编」云:现在八罩、西屿、嵵里、北山四汛,并无给用印花,不知裁于何年?臬宪衙门亦无循环簿根。惟妈宫正口出入船只,盖用验戳,每年十月内造册申赍臬、道宪,并牒府查核)。
一、民壮演习鸟枪。查澎湖原设民壮二十名,向系学习刀枪、弓箭、鸟枪、藤牌各器械,并有差遣勾摄事件。自雍正十年,奉文饬闽省各衙门民壮,凡系催征勾捕一应事务,概不准差遣。雍正十一年,前督宪郝以台属地方孤悬海外,此项人役俱系无赖流寓应充,每多滋事:奏准改拨营兵给道、府、厅、县衙门,听候护卫。各衙门民壮,悉行裁汰。澎湖额设民壮二十名,不在奏汰之内,是以仍旧存留。干隆三十一年,督宪苏奏称:民壮一役,原为缉拿盗匪、防护城池、仓库而设,与兵丁相为表里。查鸟枪一项,为军械中最迅利之器,高下既可兼施,远近皆堪制胜;仍照东省之例,将各项器械,一体教习鸟枪。令制备鸟枪火药,选年力精壮之人充补,会同防城营员,如法教以步武及连还声势,按季会营操演。责成道府随时考验,分别勤惰,饬令严加约束。稍有滋事,立即责革。干隆三十二年,藩宪钱详准,各属民壮鸟枪,归局制造。每杆枪重六觔八两,准销银一两一钱八分六厘,照营式制造,编凿字号,每月随营演放一次。其火药在附近营分风雨停操项下开销,总以三十二年为始。尚有未经入奏衙门:兴、泉道民壮三十名,澎湖民壮二十名,诸罗县丞民壮八名、典史民壮四名,仍听各衙门自行赍价赴局制造。三十二年二月,澎湖厅胡捐俸银二十四两,差赍省局,遵照制办鸟枪二十杆,遵照随同附近之澎协两营,按月演习。其火药遵照在澎营风雨停操项下开销。
一、稽查盐务(详「赋役书」卷末)。
一、支放粮饷(见「武备略」)。
一、查点班兵(见「武备略」)。
一、墩台营房(见「武备略」)。
一、协营交涉会办事件。一件为「详筹两省等事」案内开:闽省各营配防城汛炮位,每年于冬月按依多寡分年会同文员轮流演放一周等因。届期该营移会订期,在于空间处所演放。其火药,该营奉文在于风雨停操节省项下拨用。所需扛夫,奉文系拨用额夫。查澎湖并无额设之夫,历年需夫扛台,俱系本衙门捐雇办理。又战船应换篷索,须会同文员验明出结。递年两营战船应换篷索,移结验明;旧料果系朽坏不堪再用,会具切实印结移营,以凭差目赴司请领篷索料价银两回营制换。又雍正七年,奉巡台御史赫硕色、夏之芳饬行,递年该营移请赴营会操,水陆大操一次。仍将会操过缘由会衔移营,于十月内照例具报。又干隆三十一年四月,奉督宪苏、前抚宪庄批司议详,嗣后各营遇燂洗战船之时,即移明所在附近不理船工之人员,会同营员临船勘验。果有燂洗,有无■〈虫秋〉蛀,据实会文通报。如有不移知文员勘验,私自捏冒,即行照例参追。倘文员徇情不赴船亲验,扶同捏报,一并参处等因。遵即按月准营移订燂洗日期,亲行勘验,会结通报。又干隆三十一年七月,奉督宪苏批司移行:遇有金门左、右营船湾泊地方燂洗,立即会同勘验,会衔具结通报。至于澎协二营,此外遇有应估修者,照例估修;应出结者,照例出结办理。或兵民间有交涉口角争讼等事件,亦即遵照例限依期结断,以免拖累(按「续编」云:道光八年奉文:嗣后营中请领各款银两,务将银〔文〕领手票送由文员于银数上即日盖印移还,毋庸查询,以免担搁;仍将移送盖印日期声明,即于盖印之处,将何月日盖印移还,随时登注;并将请领年月日、何项数目,登注印簿,以备稽查)。
三水胡勉亭曰:通判乃郡守之副,然分防专驻,有民人政事之责,则亦与州、县无甚异焉。故不得与贴堂丞倅,戒侵权、戒越俎,一以安静为主,与坐镇雅俗者同科也。况澎岛为厦、台居中要区,实乃海疆重寄,非振刷精神、时时刻刻遇事留心体访,不知不觉,职分之所亏已多矣。可不慎欤!
澎湖镇水师总兵一员,驻札妈宫城内;原系海坛镇,改为澎湖镇(以澎湖协副将改为海坛协)。每月支俸廉、薪蔬、马干等银,共一百八十三两六钱三分一厘三毫。
中军左营游击一员,驻妈宫城内;由海坛中军游击改设于此(以澎之中军都司移设海坛)。每月支俸廉、薪蔬、马干等银,共五十八两六钱一分一厘六毫。中军守备一员,驻妈宫城内;由海坛右营守备改设于此。月支俸廉、薪蔬、马干等银,共二十八两二钱二分五厘四毫。千总一员,月支俸薪、马干、养廉银,共十六两。把总四员,每员每月支俸薪、养廉银十二两五钱。外委二员,每员月支养廉银一两五钱。外委二员、额外一名、步战兵一百六十名,每名月支饷银二两五钱五分。守兵二百六十二名(改镇添二十名在内),每名月支二两四钱。稿字识、号令手一十七名,每名月支一两(以上左营。自外额至战守兵、号令手,共四百四十二名。旧制每月支粮米三斗,折银四钱六分八厘。十四年改为每石折银一两五钱六分。又查额外战守兵每名月支加饷银四钱)。
右营都司一员,驻妈宫城内。每月支俸廉、薪蔬、马干等银,共三十七两四钱四分九厘四毫。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二员(俸廉俱同左营)。外委二员、额外一名、步战兵一百四十四名、守兵二百一十六名、稿字识号令手五名,共三百六十八名,月支粮米与左营同。额外各兵加饷并同(以上右营。按两营稿字识、号令手不给加饷)。
谨按旧制,副将统辖两营游、守各一员、千总各两员、把总各四员、外委各七员、额外三名,每营战、守兵各一千名。干隆四十七年,裁汰一百四十二名。道光六年每营奉裁外委一员。其战兵月饷一两伍钱,守兵一两,每名加饷四钱。此旧章也。同治七年裁汰游击、守备,两营各设都司一、千总一、左营把总四、右营把总二、外委各二员、额外各一名,兵则左营四百零二名、右营三百六十名。战兵每名月饷二两五钱五分,守兵二两四钱。此同治间新章也。光绪十一年升协为镇,设左营进击守备、右营都司,添兵二十名。此现行章程也。
又按施襄壮「奏疏」云:该地属在海外之区,关系数省安危。今所调守兵一万,乃就闽省水、陆兵六万五千七百五十名数内抽调;兵无广额,粮无加增云云。此内标遣戍台、澎之始也。
按同治六年,提督李公成谋巡台,点验澎营,戍兵尚存一千零九十二名。间有年老技弱不堪寓目者,询系拨戍二十多年,饷米不继,以致困苦难堪;因札饬澎协,暂留一千名,以资差缉。其余久戍老弱者,将役过饷米给还,饬令内渡。倘不敷分防,仍移请内营挑拨抵补。是李提军固明知分防紧要,留存之一千名尚恐未敷,是以有移请拨补之命矣。特因老弱久戍,不得不汰,并非有意减额也。自七年裁兵加饷、就饷练兵之议行,澎营删汰尤多,所存者仅十之三四;然犹有成数可守也。至光绪初,抚宪丁公巡台,驻澎查阅,复从而汰之,即今所存者祗此六百有奇耳。且是后凡营兵出缺,令在练军之内者,始准就地暂行募补;其不在练军内者,概不准补。从此兵数日减,计不十年后,所存者当仅有练军之三百名而已矣。查西屿、小门、八罩、北山等汛,皆隔水孤屿,为海舶来往所必经,是以前人设有汛防,拨兵驻守、弹压稽查,胥关紧要。即至两营战船仅存三只,而有船即当配兵,是皆需兵甚急,必不可已者也。练军三百名,既令在营操练,即难分身他顾;况是区区者,就使匀配船、汛,其与几何?且夫绿营为国家经制之师,与国势相为维系,军政攸关,定制宜守,非若勇军之临时招合,事平遣散,为可有可无之数也。而勇饷畸重,兵饷畸轻。即迩来加饷练兵,而犹轻于勇饷者,良以勇费其暂,兵饷其常;经常之制,非暂时可比耳。而说者谓兵不如勇,有勇可以无兵也。抑思胡文忠有言:营兵非不可用,特因统将不得其人,年久废弛,故不堪一战耳。然则仪毫者必至矢墙,惩噎者不可废食。若以勇之费与兵,以治勇之名将治兵,安在兵果不可用耶?往者山贼朱一贵、海寇蔡牵、朱濆之乱,皆以水师平之,而且游击蔡攀龙,率澎湖兵八百人以拒庄大田,游击王国忠率澎湖兵三百人以平林供之乱。他若康熙初年靖海将军施琅,以水师三万克澎湖,未闻别募勇军。是则时有今昔,将有良懦,非兵之强弱也;又安在兵果不如勇耶?抑又闻水陆情形尤相悬绝,陆地随时招勇,得良将统之即可战可守;若水师则有风云沙汕,非熟谙水务者,不可为将,并不可为兵。即有勇敢之夫,而登船晕,其可用乎?是以古人有水犀之甲、习流之军,良非临时猝办者也。或又曰:现有轮船可恃,则水师几同赘设也。抑知轮船但堪巡视外洋,若各处之港路汛地,防范必周,岂轮船所能一一兼顾哉?然则闽海水师,诚宜加意;而澎湖尤为中外关键,是所望当事者之循行旧制,与在事者之整顿训练也已。
按澎营兵饷,向例由协镇差拨营员赴省垣藩司请领,回澎兑交澎粮厅贮库,派兵守护,按月监同支放。营厅将支过数目,造册申报。计每年实领藩库银三万零七百三十五两五钱三分八厘五毫,朋扣在外,遇闰加领二千四百余两(系干隆三十二年之数,见「纪略」)。每月分别大小建,略有增损。另预贮半载饷银于厅库,凡一万六千两,以济领运之不及。其每月加饷,由台湾府库领给。前者厅员兼办盐课,即以课银作加饷,此旧例也。至两营兵米,向系澎厅承办,自台湾运到,贮于武仓;由厅给发米票,每月初一、二、三等日大放之期,认票发米。住汛出差者,于三、六、九日补给,掣票存销支过数目,仍由厅按月通报。前亦预贮两季米榖,以备缓急。其由运米改为运榖,后复运米。惟每年裁旷银米,则澎协自行奏销也。迩来弁兵裁减多名,故银米比前差减,皆由澎协派员领运;而盐务亦营员兼办,故以盐课银抵作加饷,无与厅员之事。厅署仓库,近已倒坏,故银米皆随到随发,亦无所谓预贮半年者矣。然国家定制森严,凡兵米必归文员专管,兵饷皆以文员监放,实为严防克扣慎重兵糈起见。上下相维,法良意美,成宪具在,不可废也。台属皆然,不宜异也。况武弁专任操缉,而军舰无多;若兼顾运米,则巡缉必疏,又何暇兼管盐务,致有越俎妨民之虑哉?且澎岛悬峙中流,远隔台、厦,而风■〈日凡〉不常,来往难以时计。前者领运偶尔不继,致戍卒闹粮,为闾左大患。彼固有词以借口也。然则预贮一年、半年银米,使文武公同收管,以杜侵蚀之弊,以济转输之穷;筹款无多,而所系甚重。如道光间,澎地大饥,尝碾武仓以平粜,民食赖焉。即使源源接济,无须动用,又岂少此二、三万闲款,而不为中流保障、厚其储积,以作不虞之备乎?幸留意海强者,筹复旧规,亦未雨绸缪之一事也。
又按兵米旧制,由台、嘉二县额榖运厅。后专运台榖,由台防同知配定商船,运交澎湖厅。故妈宫设有武仓,台南设有配运馆。查「纪略」载:副将月支米三十票、游击十五票、守备八票、千总五票、把总四票,外额兵丁各支一票、领米三斗。是官与兵,均有应得之票米也。同十一年,臬道宪夏定议,每年运榖五千六百八十石,仍按照二榖一米核算,但不知将弁应支若何。今则折米为银,而旧制已屡易矣。
·文职表
海防通判
王仁,顺天大兴人,吏员,考职经历。康熙五十七年,议叙漳州府通判。雍正六年五月调任。八年五月俸满卸事,仍留协办,期满离任。
梁樟,陕西咸宁人,康熙辛丑进士。雍正九年正月任,十一年正月俸满,仍留协办。九月丁忧回籍。有传。
周于仁,四川安岳人,康熙戊子举人。雍正十一年八月任,十三年八月俸满,仍留协办。干隆元年六月告病回籍。有传。
曹显庚,浙江石门人,监生,考授州同知,加捐授泉州府通判。干隆元年二月调任,三年二月俸满,仍留协办。期满离任。
胡格,湖广江夏人,康熙丁酉举人。干隆三年八月署任,五年十月卸事。署任无协办之例,即回内地候升。有传。
王鹗,江南昆山人,监生,加捐选授泉州府通判。干隆五年十月调任,七年十月俸满协办;此后定以三年俸满,协办之例停止。
陆鹏,浙江海盐人,康熙丁酉举人。泉州府通判。干隆八年六月调任,九年十一月病故。有传。
费应豫,湖南巴陵人,拔贡,官学教习,任尤溪县。干隆九年十二月署,十年二月参革台府范昌治案内离任。十四年授福宁府通判。
邹承垣,江南无锡人,雍正癸丑进士。干隆十年二月署。
汪天来,江南砀山人,监生,加捐授福州府通判。干隆十年四月调。
杨琪,汉军镶蓝旗,王廷臣佐领下吏部笔帖式,石码通判。干隆十三年十月调任,十四年六月病故。
王如璋,江西卢陵人,监生,加捐调台湾府经历。十四年七月护理。
何器,江西丰城人,监生,选福宁府通判。干隆十四年十二月调。
王祖庆,江苏华亭人,监生,加捐选漳州府通判。十八年五月调。
张采,直隶磁州人,附生,福州府通判。干隆二十年六月署任,二十四年升邵武府同知。
王欐,河南睢州人,监生,捐按察司经历。干隆二十四年五月任。
张思振,山东齐东人,监生,递捐选兴化府通判。二十七年六月调。
胡健伟,广东三水人,干隆己未进士。三十一年二月任。有传。
——以上本「纪略」(按「续编」云:干隆三十六年后,卷帙不全,其籍贯出身履历颇有阙略,尚待参考)。
严文烈,干隆三十六年任。
李棠,台湾府经历。干隆三十八年署任。
陈铨,干隆四十一年任。
谢维祺,浙江会稽人,四十三年任。
长庚,干隆四十六年任。
朱国垣,四十九年任。
洪智,五十年任。
吕憬蒙,五十一年任。有传。
张玺,五十二年任。
王庆奎,五十四年任。
常明,五十六年任。
徐英,五十六年任。
蒋曾年,江苏元和人,监生加捐。干隆五十七年四月任。有传。
韩蜚声,江西铅山人,四库馆誊录。嘉庆二年十一月任。有传。
包德墉,浙江鄞县人,吏员,台湾府经历。五年二月代理。
黄嘉训,江西新建人,庚寅举人,大挑知县。五年十二月任。
王兆麟,正黄旗汉军张斯贤佐领下监生。六年八月任。
周元梓,浙江仁和人,监生,四库馆誊录。七年七月任。
杨炳庸,浙江仁和人,监生捐纳州同。七年十一月任。
周元梓,八年七月任。
陈廷宪,八年七月任,以能诗称。
翟俦,山东人,十年六月署。
周元梓,十年七月回任。
周光绪,直隶天津人,附生,四库馆誊录。十三年三月署。
黎溶,广东番禺人,举人,大挑知县。十四年三月署。有传。
宋廷枋,直隶枣强人,嘉庆庚申举人,大挑知县。十五年六月署。
吴性诚,湖北黄安人,廪生,遵川楚例捐县丞。十七年七月护理。
陈士荣,广西柳州人,举人,大挑知县。十七年九月署。
李芸,顺天大兴人,寄居钱塘,监生加捐。十八年四月代理。
陈士荣,十八年十月回任。
彭谦,河南夏邑人,附监生,遵衡工例报捐通判。十九年正月任。
潘觐光,江苏无锡人,监生,遵川楚例报捐县丞。二十年十二月署。
王兰,江苏昆山人,监生,遵衡工例报捐州同;遵工方例加捐通判。二十一年六月署。
高大镛,湖南桃源人,庚甲举人,拣选知县。二十一年十二月署。
升宝,内务府镶黄旗汉军庆龄左领下监生,考取誊录,充补实录馆,议叙盐大使,升授瓯宁县知县。二十三年二月升任。
丁嘉植,顺天大兴人,祖籍武进,监生。嘉庆戊午科顺天乡试,荐卷议叙,挑取县丞,补噶玛兰头围县丞。二十五年四月代理。
升宝,二十五年五月回任,八月委署鹿港同知,升授厦防同知。
丁嘉植,二十五年八月署任。
蒋镛,湖北黄梅人,进士。道光元年十二月任。
丁秉南,四川巴县人,监生,遵例报捐。同治九年六月署。
乌竹芳,山东博平人,举人,历任福建寿宁诏安、安溪等县,升知州,借补泉州马巷通判。十年十月署。
蒋镛,十一年三月回任。有传。
——以上本「续编」。
态飞,道光十六年九月署。
魏彦仪,□□人,台湾府经历。十七年七月署,缘事撤去。
徐柱邦,十八年三月署。
玉庚,正蓝旗汉军荫生,翰林院笔帖式;十二年签掣沙县知县。二十年三月代理。
孙化南,二十年六月任。
玉庚,二十年十月再署。
王廷干,山东人,进士。二十二年三月署。有传。
陈埙,二十四年五月署。
邓元资,江西新城人,廪生,辛丑进士。二十四年八月署任。有传。
姚钟瑞,二十六年二月署。
刘功澍,湖南攸县人,吏员。二十六年十一月署。
丁廷琛,二十八年八月署。
张启煊,浙江人,二十八年九月署。
杨承泽,二十九年八月任。
冉正品,四川广元人,吏员,咸丰三年二月署。
张传敬,贵州贵筑人,内阁供事。五年四月署。
许凤翔,六年十月署。
何恒,□□人,举人。八年二月署。
张德坊,顺天大兴人,供事。九年四月署。
王恒修,十年五月署。
韦濂,江苏宜兴人,监生,顺天甲午举人。十一年十月任。
胡益源,同治二年九月委署,至八罩旋郡,请代。
章觐文,四川宜宾人,道光丙午举人。三年三月署。
俞绍照,浙江人,生员。四年十一月署。
王兆鸿,浙江钱塘人,六年八月代理。
刘钱■〈覀上金下〉,□□人,七年十二月署。
唐世永,浙江秀水人,八年七月署。
铙廷锡,江西临川人,监生。十年十月署,十二年在任暴卒。
刘邦宪,江西卢陵人,监生。十二年七月署。
沉兴本,江西南昌人,监生。同治十三年十一月署。
唐世永,光绪元年六月再署。
陈咏裳,浙江临海人,附贡。二年七月署,九月卸事。
刘家聪,广东香山人,监生。二年九月署。
洪熙俦,江苏人,监生。三年十月署。
蔡麟祥,广东澄海人,议叙通判,加提举衔。四年三月署,十一月调署恒春县。有传。
洪其诰,山东人,荫生,补用同知;前台澎兵备道赠太常寺卿毓琛子。四年十一月署。
唐世永,五年八月再署。
游熙,江夏人,监生。光绪六年正月代理。
李郁阶,广东大埔人,捐纳同知。六年九月署。
李翊清,浙江会稽人,附贡。七年三月代理。
鲍复康,安徽歙县人,附监生。七年八月实任。有传。
李嘉棠,广东嘉应州人,监生。九年五月署。
郑膺杰,广东清远人,监生。十年二月实任,嗣因失守案内发往乌龙江效力。
程邦基,湖北江夏人,捐纳从九品,军功补用县丞。十一年七月代理。
戎陈猷,浙江钱塘人,监生。十二年四月实任。
程邦基,十三年三月代理。
李春荣,浙江人,十三年六月署。
龙景惇,广东顺德人,官学生。十四年八月代理。
俞鸿,浙江嘉兴人,附贡生。十六年四月代理。
潘文凤,安徽泾县人,附贡生,实任埔里社通判。光绪十八年八月署。
陈步梯,广东大埔人,前任安平县。光绪十九年十一月署。
巡检
姚法唐,河南祥符人,吏员。康熙二十三年任,在任病故。
朱缙,浙江钱唐人,吏员。康熙二十七年任,升河南府经历。
胡廷凤,江南含山人,吏员。康熙三十二年任。
林开彦,直隶抚宁人,吏员。康熙三十五年任。
李慧仁,直隶安肃人,吏员。康熙四十一年任。
耿胡,河南拓城人,承差。康熙四十五年任。
陆鉴,顺天人,吏员。康熙四十七年任,升云南腾越州吏目。
乔杰,顺天人,吏员。康熙五十二年任。
李振宗,江南江都人,吏员。康熙五十八年任。
朱唯彰,顺天宛平人,内阁供事。雍正元年任,后以丁忧去任。
郑奎聚,直隶通州人,吏员。雍正四年任,是年缘事去官。
罗开勋,湖广人,吏员。雍正四年任,五年改设,裁缺另补。
八罩巡检(复设)
陆瑞铬,广东英德人,监生。光绪十一年九月由罗汉门移驻八罩,十三年四月卸事。
平廷熊,浙江山阴人,监生。十三年四月署理,以丁忧卸事。
陆瑞铭,再任。
蔡昌言,浙江人,十七年二月任。
汪垲,浙江钱塘人,监生。十八年三月任。
章宝基,浙江人,监生。十九年正月任。
·武职表(上)
水师副将
詹六奇,海澄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升江西赣南镇总兵。
张旺,山西人行伍。康熙二十五年任,升江西赣南镇总兵。
王国兴,宁夏人,行伍。三十年任,三十三年升台湾镇。
陈国任,陕西长安人,行伍。三十七年任(「纪略」云:陈之士,缺一位,然不可考矣)。
王三元,甘州人,行伍。五十九年任。
尚宣,腾骧卫人,兵部效力。四十三年任,四十五年调三屯协。
赵呈烜,安定人,四十五年任。
叶国鼎,闽县人,功加左都督。四十六年任。
张进,漳州人,行伍。五十年任。
朱杰,顺天人,武举。五十三年任。
许云,海澄人。五十六年任,五十七年调台湾安平协。
蓝廷珍,漳浦人。五十七年任,本年升南澳镇总兵。
罗光干,天成卫人。五十八年任。
戴宪宗,浙江太平卫人。六十一年任。
陈伦炯,同安人,侍卫。雍正元年任。
董方,同安金门人。三年任。
吕瑞麟,晋江人,行伍。五年任。
陈勇,海澄人,六年任。
章隆,福州人,行伍。十年任,十二年升福宁镇总兵。
顾元亮,字明甫;广东番禺人,行伍。十二年任。
李维扬,广东阳春人,武榜眼。干隆四年任,四年休致。
高得志,江南崇明人,行伍。五年任。
杨瑞,广东潮州人,行伍。九年五月任。
邱有章,晋江人,行伍。十三年任。
林洛,同安人,行伍。十七年任,十八年升浙江温州镇。
林贵,晋江人,行伍。十九年任,二十一年升浙江温州镇总兵。
叶相德,浙江归安人,武进士。二十二年任。
谈秀,广东新会人,行伍。二十五年任。
魏宗圣,浙江温州人,行伍。二十六年任。
龚宣,江南通州人,武进士。二十七年任。
江起蛟,浙江镇海人,行伍。二十九年任,卒于官。
许德,字聿修,号懋亭;广东阳江人,侍卫。三十一年任,三十三年升总兵。
颜鸣皋,号丹崖;广东嘉应州人,武进士。三十四年任。
——以上本「纪略」(按「续编」云:干隆三十四年以前俱载「纪略」,以后卷帙不全,颇多阙略;由营溯查,自干隆四十三年起)。
招成万,实任。
王光韬,实任。
何俊,实任。
叶巨刚,实任。
魏大斌,实任。
潘韬,实任。
李南馨,实任。同安人,升金门镇总兵。
魏成名,护理。
胡振声,护理。同安人,后升总兵,死海寇蔡牵之乱。
陈光昭,护理。
何定江,实任。
聂世俊,护理。
吴奇贵,实任。
张世熊,实任。
王得禄,实任。嘉义人,原籍厦门。有传。
陈景星,护理。
蔡安国,实任。
刘成魁,实任。
李文澜,护理。
陈梦熊,实任。
郭继青,实任。
萧得华,护理。福青海坛人。
庄秉元,护理。
陈一凯,护理。闽县人。
萧得华,护理。
熊廷扬,实任。
陈化成,署理。
阮朝良,护理。
陈化成,实任。同安人。有传。
沉朝冠,护理。诏安人。
常遇恩,实任。温州人。
沉朝冠,护理。
孙得发,实任。侯官人。
江鹤,护理。有传。
杨武镇,护理。同安金门人。
谢建雍,署理。
陈景岚,护理。
吴朝祥,实任。同安金门人。
——以上本「续编」。
詹功显,同安人,道光二十年间实任,据「东溟集」补入。
林瑞凤。
郭扬声,同安金门人,行伍。道光二十五年任。
谢焜,直隶天津人,移住厦门。
王国忠,嘉义人,本标左营游击,咸丰元年十月护理。有传。
邵连科,福州人,咸丰三年五月升补。
黄进平,□□人,艋舺营参将。
陈国铨,福州人,福宁左营游击。同治元年春护理,旋赴台出军病故。
刘文珍,本标右营游击。同治三年二月护理。
张显贵,南澳左营游击。五年二月护理。有传。
吴奇勋,字柱臣,广东合浦人;军功记名总兵,建勇巴图鲁。六年九月升补海坛总镇。
左营游击(管中军事)
陈简,福清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李大训,河南人,四川籍。二十四年任。
康运昌,陕西广阳人,行伍。三十年任。
杨明锦,直隶天津人,功加。三十六年任。
高天位,陕西西宁卫人,武进士。三十九年任,升水师提标参将。
王贵,浙江西安人,功加。四十二年任,卒于官。
洪德,同安人,功加。四十五年任,升江西吉安营参将。
巩廷瑞,陕西盩屋人,武进士。四十九年任。
陈国璸,晋江人,行伍。五十四年任,五十八年告休。
陈国星,同安人,行伍。五十八年任。
谢希贤,诏安人。雍正元年任。
蔡高,龙溪人。二年任。
任文龙,浙江温州人。六年任。
黄晓,漳浦人。十年任。
柳圆,山东蓬莱人。十三年任。
杨瑞,字旭举,广东海阳人,行伍。干隆四年任。
高省,安溪人。六年任。
郑李嘉,广东揭阳人,行伍。十年任。
陈洪建,同安人,行伍。十四年任。
陈吴灿,同安人,行伍。二十年任,卒于官。
杨添,同安人,行伍。二十一年任。
魏文伟,同安人,荫生。二十五年任。
林士雄,同安人,行伍。二十八年任,为特参「玩视战舰」事革任。
林云,字五堂,古田人,武举。二十八年任。
尤用,罗源人,行伍。三十二年任,是年升广东大鹏营参将。
叶凯,字捷南,闽县人,行伍。三十二年任。
——以上本「纪略」。
许廷佐,厦门人(此条据「同安县志」,于干隆间任澎湖游击,附载于此。按「续编」干隆三十二年后阙略颇多,由营溯查,自四十四年起)。
李威光,实任。
林晃,实任。
陈大鹏,实任。
罗光昭,实任。
雷鸣扬,护理。
陈廷梅,护理。
廖国,护理。
聂世俊,实任。
萧得华,护理。
李文澜,实任。
吴元庆,护理。
陈鹏飞,署理。
江鹤,护理。
阮朝良,实任。
温兆凤,护理。
萧得华,兼署。
沉朝冠,调署。
翁及,护理。
黄步青,调署。
江鹤,兼署。
陈景岚,护理。
邱镇功,护理。同安金门人。
——以上本「续篇」。
苏斐然,同安人。道光二十四年间任。
陈连斌,将乐人。
陈开辉,同安人。世职云骑尉。
李钟英,厦门人。
张金善,泉州人。
陈致昌,同安人。
林元勋,代理。同安人。
王国忠。
梁汝魁。
游绍芳,同治七年四月署(按同治八年裁汰两营游击守备,改设都司两员;而自道光十二年后,营册残缺,姑俟续考)。
左营中军守备
王祖,兴化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赵广,河南商邱人,武进士。二十七年任。
褚国柱,直隶宣化人,行伍。三十年任。
叶得禄,江南霍邱人,将材。三十四年任。
张成准,陕西渭南人,武举。三十九年任。
张得胜,山东济宁人,行伍。四十三年任。
谭士瑍,湖广江陵人,武进士。四十七年任。
洪文,晋江人,行伍。五十二年任。
陈本昭,长乐人,行伍。五十二年任。
朱文,南安人,行伍。五十七年任。
邱延祚,浙江人,行伍。五十九年任。
刘使,泉州人,行伍。雍正二年任。
林如锦,广东人,行伍。五年任。
姚德,龙溪人,行伍。十年任。
薛存忠,莆田人,行伍。十二年任。
聂国贤,莆田人,行伍。干隆四年任。
张勇,泉州人,行伍。七年任。
曾志忠,海澄人,行伍。十年任。
陈陆卿,同安人,行伍。十四年任,卒于官。
吴志忠,同安人,行伍。十六年任,十九年升提标游击。
洪福,同安人,行伍。十九年任,二十年升闽安都司。
许朝耀,同安人,行伍。二十二年任,二十三年升提标游击。
黄居正,□□□□年任,二十六年升提标营游击。
颜呜皋,广东人。二十七年任,二十九年升金门镇标右营游击。
卓其祥,漳浦人,行伍。三十年任。
——以上本「纪略」。
彭喜,实任。
彭三达,署理。
黄泰,署理。
徐景超,实任。
蔡子爱,署理。
雷呜扬,实任。
戴春,实任。福州人。有传。
王廷彪,署理。
陈景星,实任。
时朝麟,署理。
罗卓,实任。
卢士兴,署理。
周万清,署理。
吴国彩,署理。同安人。
谢建雍,实任。
周天成,署理。
吴朝良,代办。
高得意,署理。
许日高,署理。金门人。
李高然,署理。金门人。
陈云蛟,实任。
——以上本「续编」。
林日光,澎湖人。
林廷金。
许日高,南澳人。
郭世勋,铜山人。
郑开科,南澳人。
郑起良,同安厦门人。
蔡安邦,委署。同治元年春,奉调带兵往台剿捕戴逆阵亡。
陈玉清,铜山人。
邵建功。
黄进生,水提标临复都司。同治七年二月署理。
何僯芳,本营千总。同治七年五月代理。
李鸿高,台协中营千总。同治七年十一月署理。
郑干就,同治八年六月署理。
右营游击
胡恺,顺天宛平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方冰,福清人,行伍。二十六年任。
张锦,陕西榆林卫人,行伍。二十九年任,以疾去。
薛奎,奉天人,行伍。三十四年任(「纪略」云:薛之下至翁,相距一十四年,应尚有三、四位,然不可考矣)。
翁国桢,诏安人,行伍。四十八年任,升台湾北路营参将。
林秀,漳州人,行伍。五十年任。
王之印,陕西宁夏卫人。五十四年任,卒于官。
叶纪,浙江人。五十六年任,五十八年以病去。
张駴,江南江都人,行伍。五十八年任。
洪平,泉州人。雍正元年任。
杨恩,同安人。四年任。
李燕,漳浦人。六年任。
高得志,江南崇明人。八年任。
邱有章,晋江人,行伍。十一年任。
张吉,惠安人,行伍。干隆五年任。
林如锦,广东饶平人,行伍。五年任。
吴昭,广东高州人,行伍。八年任。
郑李信,闽县人,行伍。十八年任。
官玉田,浙江黄岩人,行伍。十四年任。
谢玉福,晋江人,行伍。十七年任。
吴志忠,同安人,行伍。二十年任。
陈应钟,长汀人,行伍。二十三年任,二十五年升铜山营参将。
林吕韬,诏安人,行伍。二十五年任,二十六年升广东大鹏营参将。
许廷佐,同安人,行伍。二十六年任。
戴福,字支炜;浙江仁和人,行伍。二十九年任,三十二年升督标水师营参将。
吴勇,字利仁,龙溪人。三十二年任(按「续编」云:干隆三十二年以前,载「纪略」。以后卷帙不全,今自干隆四十三年起)。
徐鼎士,调补。
吴启元,调补。
林廷宝,护理。
吴启元,调补。
杨森,兼署。
蔡攀龙,调补。金门人。
黄象新,调补。
聂世俊,兼署。
陈光昭,调补。
卢长庆,调补。
陈景星,升补。
李文澜,署理。
陈玉龙,调补。
陈梦熊,兼摄。
吴得勋,护理。
萧得华,升补。
阮朝良,护理。
萧得华,升补。
李如荣,护理。
陈鹏飞,护理。
萧得华,升补。
张时雍,护理。
黄步青,兼署。
林廷福,调署。金门人。有传。
江鹤,升补,有传。
孙得发,协镇兼摄。
江鹤,升补。
陈云蛟,护理。同安金门人。
杨荣标,署理。福安县人。
——以上本「续编」。
林瑞凤。
郭扬声,金门人。
许日高,署理。
陈开辉,咸丰二年九月护理。
刘文珍。
陈国铨,福州人。署理。
陈淇清。
郑起良,厦门人。咸丰十一年五月署理。
吴文龙,字在东,厦门人。补用都司。
右营中军守备
原尔怀,连江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刘奇,山西平阳人,行伍。三十五年任。
陈蛟,山西阳曲人,行伍。三十年任。
沈鹤,陕西宁夏人,行伍。三十五年任。
达养栋,陕西凉州卫人,行伍。三十九年任。
郑璸,河南祥符人,武举。四十三年任。
喻义,陕西人,行伍。四十七年任。
鲍世伦,江南人,武生。五十一年任。
陈国星,同安人,行伍。五十五年任。
林亮,漳浦人,行伍。五十七年任。
尹日和,福州人,行伍。雍正二年任。
张标,福建人,行伍。五年任。
蔡启,漳浦人,行伍。六年任。
施必功,晋江人,行伍。十年任。
李嘉,广东揭阳人,行伍。十三年任。
施凤来,晋江人,行伍。干隆四年任。
蔡忠,漳州人,行伍。八年任。
郑捷,龙溪人,行伍。十一年任。
颜得庆,同安籍,澎湖人。十四年任,卒于官。有传。
陈德,闽县人,行伍。十六年任。
蔡从,晋江人,行伍。十九年任。
萧英,晋江人,行伍。二十二年任。
戴福,浙江仁和人,行伍。二十五年任,二十六年升提标右营游击。
吴科,晋江人,行伍。二十七年任。
杨元,晋江人,行伍。三十年六月任。
——以上本「纪略」。
聂世俊,实任。
陈皋,署理。
时朝麟,署理。
李文澜,实任。
陈山,署理。
林廷凤,署理。
阮朝良,署理。
张正,署理。金门人。
李如荣,实任。
吴国彩,署理。同安人。
林廷纪,署理。
周承恩,署理。厦门人,后升安平副将,殉陈辨之难。
李士胜,署理。
刘联捷,护理。
黄联升,署理。
陈云蛟,署理。
詹功显,实任。
刘联捷,署理。
吴志忠,代理。
刘联捷,护理。
——以上本「续编」。
吴朝良、郭扬声、吴朝良。
叶国栋,同安人。
李朝安,彰化人。
陈国铨,本营把总。咸丰元年九月护理。
叶得茂,同安人,台协中营千总。咸丰五年五月署理。
李钟英,厦门人。咸丰五年十一月升任。
叶得茂,咸丰六年十一月再署。同治元年任安平游击,带兵进剿戴逆殉难。
叶桐封,咸丰十年八月署理。
刘金发,同安人。
李鸿高,潮州人。
林高飞,同安人,尽先守备。同治七年八月署理。
武职表(下)
水师副将
吴奇勋,广东合浦人,实任。升授总兵。
黄锦云,水师尽先参将。同治八年十二月署理。
吴奇勋,同治元年闰十月回任,以功记名提督。光绪四年十一月升山东登莱总兵,移镇海坛。
李定勋,广东人。光绪五年四月署理。
苏吉良,同安人。光绪五年十二月接任。
周善初,浙江奉化人。光绪十年正月署,十一年六月病故。
苏吉良,光绪十一年六月回任。十二年四月休致。
陈宗凯,同安人。代理。
左营都司(管中军事)
黄定邦,广东人。同治八年九月署。
郑干就,留闽补用守备。同治九年正月署。
黄昌贵,广东人。同治九年十一月升补,赴省领饷病故。
苏振升,广东人,云霄营都司,降补守备。同治十三年十一月署理。
郁文胜,江苏人。光绪二年九月补。
李培林,东莞人。光绪九年八月署,十一年八月卸事。
杨兴降,闽县人。实任。
右营都司
吴文龙,同治八年九月署。
林元勋,同安人。本裁缺守备,同治九年二月署。
吴宗泮,南澳人,本营千总。同治十年十一月代理。
苏桂林,广东人。同治十一年二月升署。
林高飞,同安马巷人。十二年六月署。
苏桂林,十三年八月回任。
王建功,澎湖八罩人;本营千总,尽先守备。光绪五年六月署。
苏桂森,再任。
张成功,同安厦门人。
郑鱼,南安人,实任。
李培林,署理。
武职表(续录)
水师总兵
吴宏洛,安徽合肥人。光绪十三年十一月实任,十八年六月卸事。
王芝生,合肥人。十八年六月署理。
周振邦,广东人。十九年十一月,由温州镇调补。
游击
中军左营
杨兴隆,光绪十四年六月代理,十一月卸事。
刘德安,广东三水人。光绪十四年十一月调补,十七年十二月卸事。
林章兴,闽县人,十七年代理。
右营都司
林文和,同安人。光绪十五年七月实任,十六年正月卸事。
李培林,代理。
林章兴,署理。
吴永兆,同安人。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实任。
左营守备
林廷桢,同安人。光绪十四年二月代理。
马长安,全椒人。十四年七月署任,十一月卸事。
杨兴隆,兼理。
刘德安,兼理。
钟朝凤,同安人。光绪十五年五月实任。
·名宦传
梁樟,字子章,别号驳庵,陕西咸宁人;康熙间进士,以知县用。历任长泰、长汀二县;上不废法,下不厉民,用荐升任澎湖。时改设厅官不久,一切章程多未就绪,谨遵职守,考定规条,大小部署,亲自手裁。有前厅已行而未合功令者,悉为革除。念澎地多风少雨,于农事尤卷卷焉。任澎两载余,不肯妄差一役、妄役一民。其治一以安静为主,老成持重,不喜事,亦无废事。论者以为颇得政体云。
周于仁,字纯哉,别号仙山,四川安岳县人;康熙四十七年举人。初知永春县,上官以为能,调将乐,擢澎湖通判。遇事果断,天植之性也。调澎戍兵素称骄悍,欺凌澳社;一绳以法,不少假借,民赖以安。雍正十三年,奉檄清查地亩,劝民首垦。垦地一百四十余亩,报升网、缯、沪税三十余两。资给牛种、耕具,吏无浸渔,民沾实惠。俸满后因病告假回籍,澎人建祠祀之。
胡格,字寿平,号昂夫,湖广江夏人也;康熙五十六年举人。历知泰宁、诏定、同安、晋江四县,八载两调繁,上游称其才。干隆三年,署澎湖通判。莅事治民,不惮劳怨,讼无留牍,用荐行取主事。
陆鹏,字西溟,号敬斋,浙之海盐人也;康熙五十六年举人。初授奉化学教谕,训士有方,以卓荐升连江县知县。调任诸罗,安集流寓,辑柔番社,治称最;母忧去任。起复升泉州府粮捕通判,调澎湖。下车之日,首隆劝学,每月月朔,聚诸生于妈宫公所,课以文艺,兼崇尚品行;盖以曩时教奉士之教教澎也。为人和平乐易,礼士爱民,其循良之选也欤。后以病卒于官。澎人哀思,如失怙恃云。
——以上节「纪略」。
胡建伟,广东三水人,学者称勉亭先生。干隆十年成进士。十四年选授直隶无极县,历正定,丁丙艰;起复改补福鼎县,调永定,历署闽县及福防同知。干隆三十一年,用荐升授澎湖通判,惠政甚多。大要在勤民造士,不沾沾于末俗苟且之治。至于兴利除弊,则锐身自任,始终不倦;以为厅县者,亲民之官,不宜养尊自逸。每值农时,辄亲行郊野,奖勤戒惰,访询疾苦,用达下情。故其听讼则案无留牍,征赋而民自输将,则上下相亲之效也。协标戍兵,夙习骄悍,欺扰乡愚,每裁以法,不徇情,良民赖之。念澎士独学无师,为创建书院,亲校文艺,作学约十条,以为学者程序。又劝各社设塾;因公下乡必诣塾,取幼童所读书,正其句读,诱掖奖劝,如父兄之于子弟。先是澎士赴台湾考试,淹留时日,资斧维艰,每岁应试者,不过数人;乃援南澳之例,详准就澎扃试,径送道考,士皆称便。及调补鹿港同知,犹在郡创澎瀛书院,为澎湖诸生试寓。其爱士之诚,可谓有加无已者矣。尝以澎湖为海疆重地,开辟已百余年,而文献无征,前任通判周于仁仅成「志略」一卷,语或未核,版亦失传;乃竭力搜罗,辑「澎湖纪略」十二卷刊之。在任四年,士兴于庠,农歌于野,商旅乐出于涂,政通民和,百废俱举。士民为位祀于书院,历久不替,迄今澎人称善教者,必首推胡公云(「诵清堂文集」参「续编」)。
吕憬蒙,干隆五十一年任澎湖,多惠政。时澎地小米未熟,民苦乏食,憬蒙方试士,得台匪陈周全作乱报,急拔关出,疾驰至妈宫市,稽商船所运榖,得千余石,发捐赀尽籴之,依价平粜,民赖以安。
蒋曾年,江苏元和人,由监生援例选授通判。干隆五十七年,调任澎湖。洁己爱人。岁饥,请发赈,复为粥以啜饥,民全活无数。
韩蜚声,号鹅湖,江西铅山人。由监生应丁酉顺天乡试榜,后挑取四库馆誊录,议叙一等,选授布政司理问。嘉庆二年,调澎湖。恤民重士,实心勤政,有便民者悉为经理。雅意作人,见文石书院将圯,集诸生议修,毅然自任,捐俸重修;督视工程,旦晚无少倦。工既竣,延名师、设膏火,培植士类,文风丕振。以劳卒于任。士民哀伤,为立祠书院,与胡建伟并祀,春秋弗替。
黎溶,号秋帆,广东番禺人,监生。干隆五十四年恩科顺天举人,选授知县。嘉庆十四年,调署澎湖。性英敏,有智略,政治精肃。遇岁歉,奸徒草窃渐至抢掠;溶不惜重赀募乡勇,督役穷捕,获巨恶数人解县正法,余党薄惩之,释令自新,不株连一人,盗遂灭迹,闾阎安堵。接文士以礼,贫不能赴试者,给以行资。抵任未几,新倅将代;会制府来巡,士民具状乞留。以贤能调知台湾,屡获大盗,宵小屏迹。丁母艰,起复擢山东同知。将入觐,舟过澎湖守风,百姓扶老挈幼争相馈问,被褐进谒如家人,善言抚慰之,留连数日去。民为立祠,祀于台湾之试馆(以上俱「续编」,蔡廷兰辑)。
周凯,字仲礼,学者称芸皋先生,浙之富阳人也。道光初,由编修出守襄阳,设义学数百,教民蚕桑。迁汉黄德道,转兴、泉、永兵备道。礼士爱民,以兴养立教为己任。设义仓,修书院,辑金、厦二岛志,以诗古文词偈导后进;时有儒林丈人之望。道光十三年,澎湖大饥,奉檄查赈,中途遭风几殆,至澎湖嵵里澳,亟乘小舟登岸。时波浪拍天,从者危之;凯令渔人以蓑笠覆身,冒险径上,由嵵里一路勘灾,召父老周询疾苦,一时嗷鸿景况,悉于诗发之。诵者以为「秦中吟舂陵行」之流也。抵妈宫澳,分别极贫、次贫,立时散赈,费帑九千余两,不假吏役,人人均沾实惠。其随从资斧,丝毫皆自备。又命外委黄金带小船,巡视外海各岛。虎井八罩,礁沙险绝,商船失事,渔人辄乘危抢夺;亟设法禁之。时有诸生蔡廷兰,呈诗请加赈;凯击节称赏,而惜其囿于偏隅,见闻未广,教以读书作文成法,于是廷兰文名大噪。越四年调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举廷兰为拔贡生。其后以甲科出宰江右,有声。人谓凯有知人鉴云。再任台湾,值张丙甫平,办理善后事宜,积劳卒于任。士民莫不流涕,至今思之。凯素工书画,得其寸楮者,珍逾拱璧。着有「内自讼斋诗文集」若干卷,刻行于世(「诵清堂文集」)。
蒋镛,字怿弇,湖北黄梅人,廪生。嘉庆七年成进士,分发福建知县,补连江,历充丁卯、癸酉、丙子、辛巳四科同考试官,以获盗功保升知州。道光元年,借补澎湖通判。慈惠爱民,与武弁和衷相济;尤喜栽培士类。地故有文石书院,年久圯废,镛自为山长,以修金充修理工资,与士之秀者,论文倡和,若家人父子;士民皆爱而亲之。九年六月卸事。十一年春回任,适咸雨为灾,次年大饥,即驰禀请帑赈恤。先事筹捐义仓钱三千五百余缗,借给贫民,并借碾兵榖平粜,民赖以活。前后判澎十余年,轸恤孤贫,修举废坠,与诸生蔡廷兰、陈大业辈,辑「澎湖续编」一书,补胡氏「纪略」所未备。富阳周兵备凯为序而刊之。十六年九月去任。时其丁幕皆囊有余积,而镛两袖清风,亏累尚以千计。故虽宽厚有余,明察或有未足,而士民同声称颂,祀于书院东偏,至今不替。
王廷干,字子桢,山东人。由进士外用,道光二十二年署澎湖通判。爱士尤笃。虑书院经费未裕,乃自为山长,以束金给诸生膏火。素工时文,月课必自草一艺,为学者程序。又以多士赴省乡试,跋涉维艰,劝捐千金交董事生息,为宾兴公费;一时文风振起,诸生多以能文称,皆廷干所培植也。二十四年五月,调署台防同知。三十年澎饥,奉檄勘恤,自捐五百两助赈。咸丰三年署凤山县,时奸民蠢动,廷干招水底藔义首林万掌,带勇守城,勇叛被戕。事闻,赐恤如例。廷干屡任台属厅、县,在澎以廉称,至今犹附祀于书院焉。
邓元资,江西新城人,廪生。道光二十一年成进士。二十四年八月,代理澎湖通判。至则首重文教,每月课文,必扃门面试,俾尽一日之长,严加甄别,而割廉治具,皆从优厚。劝捐二千余缗,生息为生童岁、科盘费,自捐百金为倡,民皆乐从,谓之小宾兴公款。折狱务得下情,而听断平允,不以敲扑为能。以丁艰去任,两袖萧然。性格温厚,造士勤民,亦一时良吏也。
蔡麟祥,字瑞堂,广东澄海人。才识明敏,尤工书画。同治间,援例以通判指省福建。光绪四年,代理澎湖,清勤自矢,与绅士之公正者交厚;而不设门丁,惟一苍头传命而已。词讼随问随结,案无留狱;除暴安良,胥役不得弄弊。谓人曰:官能自做,不为利,犹可为名;彼丁幕之不辞劳苦相从至此者,果何所为哉?若既不许其取民,而令枵腹办公,此不情之甚者也。以故随从家丁,月皆给以资斧,使寄赡其室家用度。不足,尝于原籍拨家资数百金,充署内之费。尤留心文献,与绅士蔡君玉成议修厅乘,乃以厚礼罗致林孝廉主讲席,代为属草,就胡氏「纪略」、蒋氏「续编」二书,删繁举要,网罗放失,成「厅志」十有六卷。惜履任未久,调署恒春县。濒行,父老送者,渡头几满。君亦握手泪下,谓此间风俗俭朴,吾与之处,情甚相安也。后调彰化,卒于任。
鲍复康,字吉初,安徽歙县人,附监生。粤寇之乱,随营剿贼,历保浙江尽先从九品。廉访刘公璈时守台州,尤器重之。从左文襄入闽,以克复漳州在事有功,保至尽先通判。同治五年,署马巷通判。马巷习俗犷悍,号难治,复康为政尚猛,悍族多裁以法;然清操绝伦,爱民如子。尤雅重文士,创建舫山书院,设育婴堂,抚循培养,顿改旧观。历署鹿港同知、将乐、漳浦、莆田等县,皆有惠政。光绪六年,补澎湖通判。澎地瘠苦,实缺官视为畏途。时方大饥,中丞岑公巡台议赈,谓之曰:君为我一行,活此方赤子,事毕当召君还矣。于是倍道赴任。至则立查户口,刻期散赈;时刘公璈备兵台南,复康以故吏,言无不从,故凡可以为民请命者,无微不周,人沾实惠。武弁欲挠之不得。语在旧事志。复康有骨干,素知兵,尝以「筹澎刍言」条陈于岑公。公击节称赏,屡以书奖勉之。无何岑公升去,而夷船碎于吉贝屿,复康以爱护小民,与洋人龃龉;同事或从而媒孽之;复为怨家所中伤,卒罢官,郁郁以殁。闻者惜之。
·名将传
林亮,字涤侯,福建漳浦人也。由行伍历官调澎湖右营守备。康熙六十年夏,台湾土贼朱一贵作乱,窃据全台,文武守臣或殉难战死,或逃归澎湖;澎台相距一水,居民汹汹。澎协将弁,以孤岛难守,佥议撤归厦门,各出家属登舟。亮力排众议,按剑厉声曰:『朝廷封疆,尺寸不可弃。我等享升平、食禄廪,捐躯报国正在今日,焉有锋刃未血而相率委去之理?丈夫死忠义耳,宁能骈首市曹,为法吏所辱耶?请整兵配船,守御要害,贼至决一死战。战不捷而亮死,公等归亦未迟』。皆曰:『诺。愿死守』。亮驰出江干,申主将号令,驱官民家属各登岸,众心始固。又以台米弗至,虑行间乏食,捐家财买榖,碾米给军;制造战攻器械及诸军需,以俟大兵进剿,共图克复。水师提督施世骠、南澳总兵官蓝廷珍,统师至澎,以亮胆识超群,忠勇出众,委为前队先锋,领舟师五百七十人,自澎进发。六月十有六日黎明,大师咸抵鹿耳门外。贼目苏天威据鹿耳炮台,发大炮以拒我师。亮奋勇争先,以六舰冒死直进,尽锐攻击。遥望炮台火药桶堆积如山,命施巨炮,专攻其火药桶;中之,烈焰冲天,燔毙贼不可计数;遂夺取鹿耳门炮台,焚贼营垒,乘胜进攻安平镇。贼目郑定瑞悉众抵拒,亮复身先士卒,登安平城,竖大军旗帜,遂克之。鹿耳、安平皆天险,台之要害,一日而两大捷,百姓欢呼,舁酒馈食,知贼不难平也。十七、十九两日,我师鏖战鲲身,亮驾舟夹击,横冲贼阵。贼大败,退保府治。施世骠命亮及董方、魏大猷、洪平率兵千二百人,分兵间道从西港仔暗渡,出府治之背;蓝廷珍复统大军继之。二十二日黎明,大战于苏厝甲,夜战黎头标,又大败之。次日穷追,败之于木棚仔,复败之于茑松溪,遂克府治。七日之内,恢复全台,纪功第一。总督满保手书褒扬,劳以白金四百两,方之古贤将冯异、曹彬云。雍正元年八月,议叙平台功,加都督同知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再加一等,累擢台湾水师副将,赐孔雀翎;旋擢台湾镇总兵官。五年春,移镇浙江定海,积劳成疾,卒于官,年六十有四,赐祭葬如典礼。
王得禄,号玉峰,嘉义人。由武生历官澎湖副将,整饬营伍,捕获勤奋。嘉庆九年,因海寇蔡牵在洋滋扰,就妈宫口一带相度要害,自水仙宫起,至西城外止,沿海筑石为埤,以资堵御。所需石工,悉由营自行捐办。嘉庆十年,蔡逆匪船攻岸,众心惶恐,公督率兵民,昼夜防御,击走之。时蔡牵三入鹿耳门,李提军率舟师围之,得禄以澎军大败之者三。累升福建水师提督。旋以剿灭蔡牵于黑水深洋,叙功晋封二等子爵,加太子少保衔,予告归。道光二十年间,防夷之役,命驻澎湖防守,薨于妈宫澳防次,赐祭葬如例(「续编」参「东溟文集」)。
陈化成,字业章、一字莲峰,同安人。道光三年历官澎湖副将,洁己奉公,兵民爱戴。西屿灯塔久圯,会商通判蒋镛筹款重修,商艘称便。是岁提督许松年巡台,以化成整顿营伍、训练有方首膺嘉奖,调安平副将,擢金门镇总兵。道光六年,台湾北路分类焚抢,化成督师剿办,屏除一切供应,积功升福建水师提督,移节江南。防海之役,战死于吴淞口。上震悼,赏其子廷芳举人,赐祭葬,谥忠愍,江南及原籍皆为立祠(「续编」参「表忠录」)。
江鹤,号松亭,诏安人,澎湖右营游击。道光十年,护理澎湖。时有海寇在洋伺劫,鹤率师船追剿,亲执戈矛,与贼鏖战,贼艘远遁;而鹤筋力受伤,遂成夙疾以终(节「续编」)。
林廷福,号受堂,同安金门人。道光五年,调署澎湖右营游击。临事果决,御兵严整,而给饷无亏。偕通判蒋镛建龙神祠,为民祷雨。夜必巡行闾巷,警察严密,以故宵小绝迹。每出洋捕盗,常偃旗息鼓,伪为商船,乘贼不觉;及两船衔尾相接,突起奋击,无不获者,海贼尤畏避之。六年,带兵赴台,剿办斗案,以计擒匪首林溜等六十八名,民赖以安。总督孙尔准荐升烽火门参将。濒行士卒送匾额于厅事,至今颂之(「续编」参「啸云文抄」「抑快轩文集」)。
戴春,福清人,澎湖左营守备。嘉庆五年十月初八日,广东艇匪船五只在虎井洋面滋扰,春督舟师攻击,相拒数日,被害。同时与难外委二员、兵七十四名,姓名无考,曾否详报请恤,无案可稽,殊足慨也(节「续编」)。
王国忠,台之嘉义人,由武生充伍,累官署澎湖右营游击。缉捕勤奋,盖仗义慷慨丈夫也。咸丰三年林供之乱,奉檄带戍兵四百名赴台剿匪,连战皆捷。事平叙功累升至安平协水师副将。同治元年春,彰化戴万生作乱,邑城不守,国忠奉檄带水师百人由海道赴嘉义,贼党陈弄、严办等来犯,屡却之。九月,从总兵林向荣进军斗六门,贼围之数重,粮道断绝,全军皆陷。国忠溃围血战,杀贼甚众,力竭被执,大骂不屈,死之。事闻,赐恤如例。
张显贵,广东饶平人,由南澳充伍换班戍澎,奉差在台催收庄项。咸丰三年,南路林供作乱,杀凤山令王廷干,聚众攻府城,势张甚。兵备道徐宗干募人赴澎告急。时风潮不顺,舟不敢发,显贵慨然请行;奉檄驾竹簲,乱流而渡,竟达。澎湖协镇得文,立遣游击王国忠带兵赴台援剿,郡垣得无恙。显贵以军功累官至澎湖副将,前后相距十年间耳。署澎湖协时,值地方大饥,尝移文请恤,闻者韪之。解任后,光绪三年往中路公干,暴卒于彰化旅次。
职官志总论
自来朝廷每建一邑、立一官,必计其一岁所入足供所出,使私用无窘,得以专力于民,故其贤者但能减仆从、简应酬、节冗费,无亏累之虑,即可以勉为好官矣。斯说也,独不可以律澎湖。其地正供、羡余无可挹注,清苦甲于天下。此而责以枵腹听政,即求之三代上贤吏,未易多得,况其下者耶。然以所见迩来莅澎各任,大都洁清自矢,或从其家携资为署中用度,至亏累以去。若以为分所应得者,此固其性本廉,抑以是地瘠薄异恒,无庸作他想耶。顾闻之胡文忠公云:『俭以养廉,未足尽司牧之责;必能除一切苛政,胥吏皆设法箝制之,使无舞弊』。又云:『官之小事,即民间之大事。时时与民相亲,词讼一到即审,一审即结;延访四乡正派绅士,隆以礼貌,日与相处,则民间疾苦,差胥不能隐蔽。诗不云乎:「交交桑扈,率场啄粟」。此则差胥今日情状也。百姓者,我之所哀矜,慎勿纵差扰民,此为第一德政』。呜呼!由是说推之于澎,是真今日第一要务矣。然近日官多委署,或一年或两三月,体察未周,而代者已至;虽有贤员,亦存传舍之见,虑不克竟其用,而善政善教终不果行。彼无意为此者,更无论矣。是在大府察其清苦,忠信重禄,使私用有余;而后久于其任,俾得从容擘画,次第举行,而无所顾虑,为一方造福;澎之民,其有豸乎!
●澎湖厅志卷七
人物(上)
文学
材武
乡行
寓贤
·文学材武乡行寓贤
人才之兴,岂不由于教化哉?我朝简任贤员经理斯土,自胡氏始兴文教,而澎人皆知向学。嗣是或首擢甲榜,破海外之天荒;或累叶书香,食旧德之名氏。其它习流之士,乘时而立功;素封之家,睦姻而任恤;乃至区区一介,矫然以名节自持,觉世牖民为己责者更不乏人,何其盛也。兹卷或详或略,各传其实;后之学者,或亦展卷而知所择乎!为「人物传」第七。其「列女」一门,则别为一卷附于后云。
文学
颜我扬,小池角人;补台湾县学弟子员。康熙四十六年岁贡;雍正五年八月,选授汀州府归化县学训导。品高行洁,居官三年,自甘淡薄,不受诸生贽礼。尝言士人以立品敦行为重,文章词藻,其枝叶也。品之不立,则本实先拨,叶将焉附?纵有佳文,风云月露,无补于身心,无益于政治,亦何取哉!雍正八年,告假回家,教训乡里,澎人至今论文行兼优,必为我扬首屈一指。此澎士入仕之始也(胡氏「纪略」)。
辛齐光,字愧贤,湖西社人。由台湾府学,嘉庆六年岁贡,癸酉科钦赐举人。家颇裕,乐善好施。尝出数百金倡修文石书院及郡城试寓;又尝造湖东、西溪二处石桥,修港底尾、书院崎二处大路,置石板于中墩,徒涉得无苦;又修蟳广汐石堤,堤边建福德祠,以便行人憩息。乡有古冢,经风雨棺骸露积,悉拾置一处,封筑义冢。又建敬圣亭,广拾字纸。遇贫辄周恤之;有借贷不能偿,悉焚其券。友有丧,贫无以殓,为备棺营葬。以此义声达乡里。少年力学,应乡试十余科,内渡遭风几殆。时母年高,虑风波不测,遂决意杜门养母。母九十余岁没,齐光年六十六矣,尽哀尽礼。服阕再赴秋闱,皓首登瀛,为澎士先。耄年尤杖策一上公车,归课子孙,藏书满家,留心考据。既又主讲文石书院,善诱后学,教人重实践,课诸生终日不怠。年七十六,无病而卒。
吕成家,字建侯,东卫社人。少聪慧能诗,又能琴筝;屡试不售,遂绝意功名。置一斋,啸卧其中,图书花鸟、呼酒谈棋,有以自乐。晚益耽吟咏。吴别驾性诚常相酬和,去任后尤寄短章遗赠。成家虽放浪形骸,而天性友爱,与兄弟数人白眉黄发,揖让一堂。诸子侄多业儒。从弟作屏、侄因方,俱诸生;子逢时,武生。成家年七十一,以寿终。
王安澜,铁线尾人;庠生。谨饬自守,交游取与多不苟。处乡闾,劝人息讼,好面折人过;人服其公,奸宄敛迹。居家严,诸儿孙绳以礼法,毋敢犯。长子云鹏,克体父志,事继母尽欢。少年敦行积学,游庠后,修善益力。以是非质者,一秉公道,以巽词解之,众怒辄平。值书院议修,澎厅蒋镛延主募务,与吕作屏同视工程,矢勤矢慎,劳瘁成疾。五贤堂、文昌祠、魁星楼皆次第告成,始告归养病。
许必达,字原高,赤嵌人,诸生。性谨厚,不较是非,不议人短长。家贫,授徒有法。好培植,单寒不责修金,数十年如一日。子敦孝,游庠;后早亡。媳吕氏以节着。
蔡培华,字明新,双头跨人,籍金门。性廉静,事亲颇谨。贫无以养,为厅署小吏,谋给菽膳。通判朱国垣赏其文,厚恤之,令归就儒业。亲既殁,孺慕不衰。有富人出数百金欲附葬母冢,戒术者绐之曰:『而能从吾,当有以报;不然,此地于子且不利』!培华盛气曰:『是谓我不丈夫也。吾岂以亲坟图富厚者』?力却之。穷益甚,躬耕力学,昼出秉耒,夜操卷达旦,偕族弟元宗分研共砺。元宗为诸生。培华年且老,尤兀兀不倦,潦倒名场数十年。教子廷兰,十三岁先入郡庠。培华年六十九,始补弟子员。论文尚风骨,不趋时径。晚年益厌纷华,自署其门云:『信道惟求慊,存心只戒贪』。又好种花卉,隐茅斋中,萧然自得。年七十七,以寿终。子廷兰(以上本「续编」)。
蔡廷兰,字香祖,学者称秋园先生。父培华,别有传。廷兰幼顈异,五岁读书倍常童,八岁能文,十三补弟子员,屡试辄冠其曹。旋食饩,名藉甚;澎之廉吏蒋镛尤爱重之。道光十二年,澎湖饥,兴泉永道周凯奉檄勘赈,廷兰赋诗以进,备陈灾黎穷困状。凯大加称赏,濒行赠以诗,有『海外英才今见之,如君始可与言诗』之句。因手录读书作文要诀一卷授之,题曰「香祖笔谈」。时凯方以诗古文词倡导闽南学者,廷兰以海岛诸生,为所器重;于是台郡当道名流,如熊介臣、周涧东、姚石甫、刘次白诸公,莫不知澎湖有蔡生矣。十四年,主讲台湾引心书院。越明年,乡试罢归,由金门遭飓风,船飘十昼夜,抵越南之思义府菜芹汛登岸,乃由陆返闽。途次与南国人士以诗相酬和,藉以采风问俗。行四阅月,历万余里,因见闻所及,成「海南杂着」一卷。十七年,凯调任台湾道,举充拔萃科。是年旋领乡荐。郡守聘主崇文书院讲席,兼引心、文石两书院。二十四年会试成进士,以知县即用分发江西,年已四十有四矣。二十九年四月,补峡江县。至则清积案,奖善类,月课诸生,为文手自校阅。观澜书院久废,乃助修郡治章山书院,使邑士得以时就近肄业焉。峡江素号瘠区,逋赋者众,以大义劝谕士民,民皆悦服,完纳如额。次年值秋收荒歉,自捐司房笔资,请豁免逋赋;并设法赈恤,多所全活。咸丰二年七月,解任。是岁充江西乡试同考官,九月署南昌水利同知,十月卸事。三年回峡江任,五年八月卸事。六年九月,委署丰城县。遭江水暴涨堤坏,捐廉二千七百两,雇夫修筑张家嘴、罗家角堤岸。又出赀,募人捞拾尸首数百,安插难民。时粤寇逼境,所在土匪焚掠,人心风鹤。亟出驻江上,举办团练,令富者出赀,贫者出力;其条目简易可行,民始有固志,屡却悍寇。以防堵出力,巡抚耆龄保升同知。九年三月十五日,在任病故,年五十有九。廷兰自少力学,以博雅称,于诗工古体,于文尤善四六,所撰「海南杂着」,刊行已久。为诸生时,佐蒋通判辑刊「澎湖续编」,网罗故实,多出其手。台湾道周凯殁于任,金、厦门下士林树梅辈议刻「内自讼斋文集」,鸠资助费。廷兰锐身自任,移书台地同门生施进士琼芳等曰:『吾师素负知人爱士,目今此事宜各尽心力,庶彰吾师之明;岂可诿之树梅,使私为己责哉』?其风义之笃如此。卒后,遗稿罕有知者。光绪四年,主讲文石书院金门林豪为搜其「愓园古近体诗」两卷、「骈体文杂着」各若干卷(「诵清堂文集」)。
吴文光,西卫人。性狷介,工于制义,与蔡廷兰齐名;惟诗赋不逮耳。性惮于渡海,尝一应乡试,四书文已入彀矣,以二场病不能至,遂罢归。叶清澜,乌嵌人,制艺尤工;蔡廷宜,湖西人,十五岁游庠,乡试屡荐未售。二人俱以诸生终。
徐日新,字盘铭,东西澳火烧枰人;增广生。少贫好学,每携书陇畔,且耕且读,其专精类如此。性狷介,为书院总董二十一年,恒以筹款置产、培养后进为事,不顾己私。蒋通守最信重之。尤能急人之急;值年饥,即倾囊倡捐筹赈,全活无算。前道宪汪公嘉其能任劳怨,奖以匾额。寿至七十余。子腾、孙癸山,俱为名诸生(洪纯仁采)。
张建勋,字寿石,双头跨社人;补弟子员。家贫,授徒不计修金厚薄。性耿直,遇乡邻有争者,必苦口劝解,事息不居功。澎人畏兵如虎,颛愚屡遭吓索;或涉讼求直,又虑胥役扰累,故多受害饮泣而莫敢鸣者。建勋目睹民困,为陈于有司,请定胥差规费,请据理讯断;由是兵稍敛迹,民得安业。前厅俞通判尝以今之古人称之(蔡玉成采)。
方景云,字振青,号省斋,瓦硐港下社人。父日升,诸生。景云少承家学,补弟子员,乡试荐而不售。家清贫而性耿介,慎取与。与人交必诚必信,为远近所推服。有不平事,得一言立解;以故终景云之世,北山十三乡无赴讼者。素以维持风化为己任,于里中禁淫戏、禁赌、禁盗、禁赘,营兵澳甲不得滥受投词,不许妇女入庙焚香,至今乡人犹遵其约。有女适同社儒家子吕某,年少新寡,媒来议醮;景云正色曰:『岂有为景云女而改事二姓哉』?乃招其女,归令守节。其遇事持正多如此。景云既留心风教,胆力自负;民有不便,必历陈于有司,得请乃已,卒以是遘祸。同治初,有奸民因缘势弁,窃谕札,将设局捐派,踞节孝祠为巢,其势汹汹,已出示举办矣,景云毅然陈于有司。奸民惧,啖以重赀;景云麾之去,竟斥逐奸民,罚赀三百缗充节孝祠祭费,闻者快之。而奸党计不得行,恨次骨。未几,景云以事至台郡,势弁谬为恭敬,饮以酒,归而暴卒。景云生平不营产业,喜涉猎说部,每应试有余赀,则市书籍以归。方氏由金门烈屿分居澎湖,前无族谱,至景云始倡修云。卒年仅四十九(黄学周采)。
陈大业,字建公,岐头人;诸生。少孤,事母顺,一饮一食,竭诚调护,二十余年如一日。与兄传生共财,事之如严亲,事必请命而后行;语在传生传。性好学,课子侄甚谨,而于书院事尤留心整顿。尝请官移建魁星楼于巽方,倡修讲堂;祀制字圣牌位,捐赀设祭,择期焚送字迹;皆其所创始也。素为乡邻所信服,顶山民有口角细事,就质于前,得一言立解。子桂林,增广生;克承父志,敦孝友,辨义利。父尝染痢疾,延医问神,不远数十里;早夜焚香告天,愿减己算益寿。又以手验其摵牏,试气之盛衰。其竭力奉事多如此。尝有出海遭风,将所剩货物,仓卒运寄而去;及回日,如数交还。出海欲以半相谢,桂林不可。家贫,舌耕为业,台郡友人争延致之,以亲老辞不就。蔡进士廷兰宦游江西,以家中子侄为托;桂林重违其意,就馆一年,仍辞归。性多材艺,手制素琴四幅,造祭圣乐器,工妙绝伦。其睦宗族、和乡邻、善诱后进、步趋先贤,无一不以实心行实事。子维廉,弱冠补弟子员,食饩;寓郡教读。道光三十年澎大饥,卖男鬻女者相属,廉为陈于徐臬道求赈,语甚恳切。适有盗买男女十六人抵台,廉见而止之,悉带赴道署为证,得如议行,全活甚众;并筹款赎回男女四十三名。配回之文,专人交大业,令其结领报厅,不假胥役之手,恐生弊也。廉早卒,子钟奇;其弟维新抚而教之,入县庠。
·材武
洪就,瓦硐澳港尾社人;强干有胆气。澎台各处砂线礁石、风潮水性,无不熟悉。
康熙六十年,朱一贵倡乱,窃踞台郡;水师提督施世骠驻师澎湖,募至军前,牌委随征千总。同洪选、李孟等六人,驾领小舟二只,分南北二道飞赴鹿耳门,清港竖标。六月十五午时到■〈隙,氵代阝〉仔,侦探贼情。是夜即到鹿耳门,疏清港路。翌日插标毕,陡遇贼众来攻,同守标千总颜得庆、杨彬等力战走之;大师乃得扬帆直进,克复安平镇。十七、十九连日在鲲身接仗,奋勇先登。二十夜在涂堑埕濑口,发炮毙贼,一贵遁,遂复府治。贼平,制府满保以就先入鹿耳门清港首功,授台协水师右营千总。雍正二年,给扎功加署都司签书。五年升金门右营守备。九年彰化大甲西凶番作逆、十年朴仔篱柳村庄马明潭等处凶番杀害良民,就节次随军剿平。南路贼吴福生竖旗作乱,就带兵三百名援剿;事平,以功累官广东碣石镇中营游击。所至恩威并着,兵民辑睦。年老告休,家居卒。
洪选,林投澳尖山社人;熟悉水道。康熙六十年,施军门驻师澎湖,军前应募,牌委随征千总。奉命前赴鹿耳门清开港道,击退贼众,引舟师进港,屡战有功。事平,授功加都司签书职衔,任台协水师中营千总,卒于官。
颜得庆,良文港社人。平时驾三板头船贾于台,水道最为熟悉。施军门招募军前,牌委随征千总,命往鹿耳门同杨彬等守标,以待大军。忽贼船骤至,击却之,大兵战舰乃得扬帆直入。后南北路随征,屡着战绩。事平,满制府题授功加都司签书,任澎湖右营守备。
许翰冲,良文港社人;老成历练。康熙六十年,台匪朱一贵作乱,翰冲率其子郑胜、侄元吉谒军门应募。平台有功,授功加都司签书,任水师提标左营千总,卒于官。郑胜授外委守备衔,任水提标左营把总。元吉授功加都司签书衔,任水提标前营把总,升安平右营守备,保举引见;回任后,与兄郑胜俱引年告归。
张启琫,赤嵌澳人。为人忠诚信实,遇事敢为。康熙六十年,以平台功,题授功加都司签书职衔。后累官至福建铜山水师营参将。
杨彬,吉贝澳人。平日驾三板头船营生,熟悉水道;为人猛勇。康熙六十年施军门募至军前效力,命赴鹿耳门,同颜得庆、洪就等清港守标。贼众猝至,悉力拒战,杀贼甚多。大师战舰得以直进鹿耳门者,彬之力居多。事平,论功题授都司签书。满制府令授职任事,彬自愿恬退,给功加扎付荣身以终焉(以上本胡氏「纪略」)。
洪廷贵,乌嵌人;少年有胆力。在台湾中路贸易,与内山村氓相习。咸丰三年台属林供之乱,廷贵在事有功,兵备道裕铎奖给九品顶戴。同治元年春,彰化戴万生、林戆晟作乱;是冬水师提督吴鸿源渡海剿贼,兵备道洪毓琛遣廷贵军前效力,作为引导。廷贵自备资斧,随军进剿,屡获要犯,赏五品功牌。二年冬十月,陆路提督林文察发功牌十八道,檄廷贵赴嘉、彰二属联庄;即备资募勇五十名趋办,联络二百四十一庄取结存案,赏四品衔尽先把总。委带先锋队攻破仑仔顶贼庄、克斗六土城及林戆晟贼巢,均在事出力。时逆党陈弄等负隅未下;三年春,署水师提督曾元福命深入贼庄,招其党羽,以身为质。出入贼中者数,因得纵观夷险,深知虚实;以地形缕陈大帅,拥水环浸贼寨,克之,逆弄就擒。四月,署台澎总兵曾玉明饬赴二林、王宫、番控等庄扎营,鼓舞绅董夹攻垓坮、大突、八房各逆庄。五月,命添募壮勇前敌进战,焚毁数十庄,擒斩逆党陈老林等。事平,曾镇札准预保都司,面许奏补实缺,先委署大甲守备;而左右婪索,贫无以应,卒为他人所得。四、五年间,大宪举办善后事宜,廷贵历陈皆寝不录。时嘉义布袋嘴海口蔡沙以捕鱼为名,率竹筏小船在港截劫,接济洋盗,藏匿逆党。廷贵以为欲清洋面,当绝盗源,请赐贵一军,愿剿捕群丑,毁其窟穴;曾镇不许。六年正月,廷贵自讼战功,乞当道省录。其略曰:『戴逆扰乱以来,廷贵奉檄备资引导大军,联庄拒贼,订期夹攻,出万死一生之中,深入贼巢,获犯出力,有行营中军城守营参将林某可证。数年间借垫勇费盈千,勇丁伤毙多名,给医药、恤眷属,家赀告罄。乃前镇宪并无计功奖励,有钱者保之、无钱者掩之,欺罔误国,使贵举家飘泊郡城,艰辛万状;灰壮士敌忾之心,失草莽效忠之望,非浅渺也。敢冒死哀乞据情核办,无任贵赔累含冤,则德同再造矣』。不报。廷贵遂失意落拓,悒悒以终。闻者惜之(「诵清堂文集」)。
·乡行
薛应瑞,内埯社人。好善乐施,尝筑东卫、西屿义冢。又自北山至中墩、自中墩至潭边,海港阻隔,厉涉维艰;因独力修造两石堤,费白金数百两,俗名蟳广汐,迄今遂为通津。时通判王欐、协镇叶相德,各锡匾褒之。
张希文,赤嵌澳人。性刚正,好行善事,周贫恤困,澳之人犹津津乐道也。康熙六十年平台有功,乃受职而不受官;上宪嘉之,给功加扎付以荣其身。其恬退又如此。
颜起浩,小池角人;我扬之兄也。乡党称其正直无私。解纷息讼,有王彦方之风。兄弟友爱,至老怡怡。康熙四十九年,台湾令张宏举乡饮宾,称为齿德兼优云。
许福基,瓦硐澳人。性长厚,口不言人是非;每教人为好人、存好心、行好事。有争竞者,必力为解劝,不使赴控公庭,澳内化之。康熙五十三年,台防厅摄台湾县事洪一栋嘉其行谊,举充乡饮宾,予「颂德可风」匾额。
吕良栋,瓦硐澳人。质直好义,澳内事无大小,恒以身任;又能缓急相济。古称任恤,此其选欤!干隆七年,台湾知县杨允玺〔举〕充乡饮宾,匾曰「望重乡评」(以上节胡氏「纪略」)。
陈傅生,岐头社人。性纯厚,事母顺。与弟大业共敦义让,衣服饮食必让美于弟。每远贾归,辄市异书满架,欲令周知古今事。尝嘱曰:『吾家门赖汝振书香。汝兄惯习风波,耐劳苦,无劳远念。汝读书人,宜善自爱』!归聚一室,则欢谈竟日,不忍离。视侄如子,一粒一缕不自私。大业亦奉事维谨,事必请而后行。遇地方善举,每善体兄志,竭力襄成;人尤韪之。大业见文学传。
陈昆山,沙港人。内行敦笃,言讷讷如不出口。家不甚饶,而慷慨好施。嘉庆二十一年,岁饥,倾囊散赈。尝捐建万善祠、助修蟳广汐石堤,广印「感应篇」、「敬信录」、作「戒溺女文」以劝世。闻有女将溺,亟谓其家厚给之,令哺活。一日见里人盗其瓜,疾引身避之;后其人知而愧悔。里党以此重之。惜年仅四十一而殁,闻者皆为太息。
陈文献,字如瑞,沙港人。三岁失怙,母邱氏抚之成立。性质直好义,为人解争释讼。乡邻有急,辄量力赈贷,不责偿。训子孙有法,一家合食数十人,和睦无间。嘉庆九年,台湾令薛志亮举乡饮宾。寿七十二,子孙皆诸生。
郭克齐,字逊可,通梁人。素行友恭,待人宽厚,治家严肃。好劝人读书,家中男妇皆知敬惜字纸。为子择师,尊礼备至;修金不给,辄质衣物以奉。后移家台湾,澎人到台者多受其惠。嘉庆丁卯年,孙开荣游泮。回籍,倡同人鸠赀拾字纸,又印施「敬惜字纸文」劝世。寿至古希,恭遇覃恩,赐八品顶戴。孙开荣亦举彰化学。
张世光,瓦硐澳人。性刚直,好利物济人。遇不平事,必力为劝解;以故乡无事争讼者数十年。嘉庆十八年,凤山学训导拣选知县黄人龙举乡饮宾,匾曰「善行可风」。
陈龙庆,西屿小池角人。好为人排难解纷,乡中事无大小,皆就决于龙庆。康熙五十年,台湾知县俞举充为乡饮宾,匾曰「雍睦可风」。寿八十四。
陈登科,字尔耀,通梁人;业儒。生平多善,尤笃内行。邻有子忤其亲,苦劝不从,乃自伏母膝呼天;雷急震,不孝子且作栗惧状。如是数次,邻子化之。训幼弟循循不怠,论文获新义,必详语之。和以处众,不干讼事、不报无道,为士人矜式。
欧阳挺,土地公前社人。五世同堂,男孙三十三人、女孙十四人,合家五十余口,和睦无间。挺性宽厚,家道清肃。课儿孙以礼让,处乡里无纤芥嫌,终其身未尝一涉讼庭。耄年犹健,举家熙熙为乐。皤发子妇孝养无亏,班衣娱老。寿九十二。长子庶奇、次庆时,年俱至八十余。道光元年覃恩,赐八品顶戴(「续编」)。
李洊科,小池角人,原籍同安县浯屿;以医术游澎,因家焉。好为人解忿息争,舍药施茶,利人方便。事继母极顺。道光元年,由台湾府学举充乡饮宾,澎湖厅丁嘉植匾曰「乡间表式」。子安邦,列郡庠。
陈改淑,字以文,通梁社人。温良和粹,口必择言,目不窥色。因名场落拓,退而训蒙自给,屏除俗务。晚年喜种菊,善琵琶。尝客游苏、杭,遍历名胜,以围棋高手著名。所着有「楂客纪游」诗集,散佚不存(以上节「续编」)。
林享,网埯人。性敦厚,寡言笑。事祖母甚谨,教子弟循循有法。同居五十余人,饮食皆相推让,无私积者。享死后,子孙犹敦义让不衰,澳人述为美谈(以上本「续编」)。
林孝,西屿人。住妈宫澳之观音亭,长斋奉佛。为人佣工及所得香火微资,尽出以修除道路,收枯骸、掩废坟,有余以施诸贫者。又尝携箧,遍拾字纸。晚年往普陀山礼佛,归仍居观音亭诵佛号不辍,但未下发耳。一日,促其侄远归,甫登岸,即有商船遭风坏于外堑港内,得随众捞舍有所获。以是颛愚艳说孝能前知矣。后复往普陀,怛化于善化寺,寿七十余岁(参「续编」)。
纪春雨,双头跨社人。家饶于资;而天性谨愿,顺事九十岁继母。兄弟年皆六十余,犹合食。一家男女数十人,耕读各守分,雍睦无间。遇里中义事,随分襄成。道光辛卯年,澎地大饥,以蒋通守劝谕,出白金三百元助建义仓。事闻,议叙八品顶戴。子孙皆诸生(洪捷元采)。
许妈,字源裕,湖东人。道光庚戌年卒。寿九十六(洪纯仁采)。
蔡光任,字仲乡,双头跨社人也。素习儒,兼学医术,尤善痘科。人招之即应,不索谢;遇孤苦,或助药资。时以好行方便称之。享寿八十。孙荣贤,能世其业(陈雁标、洪纯仁同采)。
翁河水,锁管社翁淑子也。生三岁母死,事继母陈氏颇谨,一饮一食必亲自料理。陈氏得一奇病,委顿床第十余年;朝夕扶持,不离左右,不避污秽。延访名医,千方疗治,汤药必先尝之,终始如一。卒年五十三(徐癸山采)。
张升彦,字宅三,北山人。太学生。生平笃内行;能书画,尤长于丹青。凡仕澎者,必求其「舆地海防图」以资考镜。又善审音,手制素琴数幅。子玉峰,太学生,亦能世其业(陈朝聘采)。
蔡耀坤,风柜尾人。家小康,而能识大义。同治初,洋匪猖獗,在埯口截劫商船,甚至登山抢掠;邻乡嵵里、井仔埯等社,俱被焚劫。耀坤出资为倡,就本乡要口填筑炮围,率乡众日夜防守,筹给经费。尝御贼海岸,击斩渠魁,余党遁入海。至今父老犹能言之。岁戊辰,复捐修南湾路。其地在风柜尾东、嵵里社西,左有峭壁、右迫海隅,路极崎岖,行人病履;既修竣,即车牛亦可通往返云。卒年六十八,弥留嘱其子司训玉成辈,以宗祠未建为憾。于是玉成鸠建小宗于本族铁线尾,成父志也(陈维新采)。
黄步梯,字烈侯,妈宫澳人。原名赞承,充澎协稿识;明习营务,补安平右营额外外委,迁把总。同治间彰化戴逆之变,步梯从参将陈国铨为林镇运饷,中途微雨,或以前多贼乡,未可轻进为言;步梯奋曰:『乘此时贼党未觉,力疾速行,尚可达也』。乃冒雨趱行。既踰隘,贼始出邀截;步梯为殿,拒却之。论功,加五品衔。是后饷运皆为贼掠,大营卒以饥溃,人始服其胆略云。以母老辞退;张协显贵重其才,延入幕数年。虽公事烦剧,每夕必归侍母膳,怡色承欢,其天性然也。旋援例为通判,加提举衔;仍以老亲在堂,不忍远离,遂无出山之意。既家居,凡里中义举,知无不为。生平好学如饥渴;与董事蔡玉成修文石书院,劝捐监工,寒暑无间。欲重修城隍庙而未果;病革,乃嘱长子济时广文,克承先志焉(陈维新采)。
洪铨,红罗罩社人。性矜高而尽孝。少充台湾营伍,尝由厦门配船东渡,中流遭风,折舵飘至澳境之南,水趋下,所谓落溜也。风忽转,潮亦乘发,随风潮吹至一港。海滨多坏舟,沙际皆白镪,为海潮磨荡薄如叶,与白骨错列;大鸟状奇异,见人不飞。沙际多大蚌,其珠大者若棋子;或误践之,足为所钳,立毙。故登岸者必谨防之。铨与同辈舍舟上岸,循海觅路。行粮既尽,采海物为食,日有死者。铨在厦时制有丸药,携归将以奉母,日咽数丸,得延喘荒山灌莽间,与奇禽异兽为伍。同伴尚五、六人,行十余日,无民居;遥见海上夹舺船,号而求救。船下杉板救之,乃罄所有归于夹板,得载以归(陈雁标采)。
洪钟培,隘门社人。年九十卒,五代同堂。子寿,癸卯年卒,九十四。寿子文衡自有传。孙纯仁、曾孙维精,俱游泮(陈荣贤采)。
李光度,港底人;为郊商高家司帐。咸丰元年,街中不戒于火,度急收帐簿,跃身出,而自己物悉听焚如矣。时人义之。丙辰年大疫,施舍药物以周乡里。年但三十八而卒,闻者惜之(以上李焕章采)。
刘元成,其初由海坛移居妈宫市,遂家焉。生平精于心计,以居积致富。后见同时刻薄成家者,多出不肖子,转瞬间倾覆殆尽矣;由是废然意沮,自反其所为,出数千金为各庙香资,并分散澳中之穷困者。谓人曰:『人生寄也,多资奚为』!后其子孙淡薄食力,亦克自成立(叶国梁采)。
洪文衡,字平叔,隘门人;诸生。有巧思,涉猎曲艺,如青鸟、日者、棋谱、青囊之书略通大意。丁未年,从蔡进士廷兰任江西峡江县,在署教读。己酉,闻父丧乃归,三月庐墓。庚、辛间大饥,与诸绅耆呈请赈恤(洪思永采)。
·寓贤
卢若腾,字闲之,同安金门人;学者称牧洲先生。明崇祯八年举人,十二年成进士。庄烈帝以天下多故,亲御文华殿,简用新进士三十人观政兵部,若腾与焉。时督师杨嗣昌夺情起用,玩寇佞佛,若腾抗疏纠参,有旨切责;天下壮之。累升武选司郎中,总京卫武学。三上疏劾定西侯蒋维禄;有恶其太直者,外迁宁绍巡海道。濒行,劾内臣田国兴骚扰地方诸不法事;帝纳之,逮国兴抵法。既至浙,洁己爱民,抑势豪、绝馈遗,风裁凛凛。剿平剧寇胡乘龙等,闾井晏然。时有「卢菩萨」之称,为祠祀之。鼎革后,福王称号南京,用荐擢凤阳巡抚;若腾见马、阮当国,朝纲大坏,辞不赴。大兵平江南,郑芝龙兄弟奉唐王入闽,号隆武;起若腾于家。单骑赴召,授浙东巡抚,驻节温洲。特荐宿将贺君尧为水师总兵,募靖海营水勇扼守要害,使其族弟游击将军若骥防守盘山关以固籓篱;请简任学臣、举行考试,以收士望。是岁温州大饥,乃因岁考权开事例,捐赀赈恤,地方稍安。唐王降谕嘉奖,加兵部尚书衔。鲁王举兵绍兴号监国,其臣不奉福京朝命,以兵进窥温州,有兼并意;贺君尧勒兵拒之。是时,于顈亦有抚浙之命。若腾疏言:十羊九牧,号令不一,恐误封疆,自请撤回;不许。唐王英明果断,有知人鉴,而大权归芝龙,终无所展布。阁臣黄道周见芝龙骄恣无匡复意,乃请出视师,进规江西;途次以门生为托,贻书曰:『闻君之来,喜而不寐。不但声气可通,亦且形势相起』。若腾复书,以时事艰危,同心报国相期许。未几道周兵败殉难,而绍兴江上之师亦溃。大兵抵温州,若腾厚结君尧悉力守御,以军粮断绝,七上疏请援,俱不报。城中绅士请早决大计,全一方民命为言。若腾大哭,麾之去。已而奸民内应,城破,若腾引亲兵巷战,腰背中三矢,为靖海营水军所救;乃由海道回闽,上疏自劾。而大兵已入闽,芝龙撤关上兵以降。若腾旋里后,尝与同志傅某等结社,举兵图恢复;所谓望山之师也。旋因粮尽而罢。桂王起广东,称号永历;若胜奉书通问,优谕答之。芝龙子成功举兵金、厦,势甚炽,以若腾宿望名儒,加宾礼焉。成功既取台、澎,胜国遗臣多东渡者,若腾与进士沈佺期、许吉燝等同渡海。舟次澎湖而疾作,乃侨寓太武山下。临终,遗命题其墓曰「有明自许先生卢公之墓」;盖以见志云。年六十有六;葬太武山上,遗墓尚存。生平著述甚富,有「留庵文集」二十六卷、「方舆互考」三十余卷与「畊堂值笔」、「岛噫诗」、「岛居随录」、「浯洲节烈传」、「印谱」各若干卷(「同安县志」、「金门志」、「留庵文集」、「黄忠端公文集」、「结结亭集」、「啸云山人文抄」、「读闽书」、「蠡测汇抄」)。
张灏,字为三,同安人。明进士,官兵部职方郎中。初隐于金门之大嶝,庚申自厦门至台湾。康熙癸亥,施将军拨舟送回;至澎湖,病作,遂寓焉。卒年九十五矣(「府志」、「金门志」)。
马琬,字梅村,台湾县人。祖廷对,岁贡生;父中莱,拔贡生:皆寓籍诸罗岁贡。干隆三十年间,胡别驾始创文石书院,以琬敦品学,延主讲席。居澎八载,学者多获其益。喜饮酒,悦书史字画。善事母;母年且百岁,犹能绘水墨芦雁,琬亦从习焉。乡闱屡荐,不售。晚年益肆情诗酒间,作水墨画,自题以见志云(薛氏「台湾县志」)。
林树梅,字瘦云,金门人。父廷福,官澎湖游击;每巡洋,絜之以行。所至港■〈氵义〉夷险、风云沙汕,随事指示,树梅手自记录。平生留心经世之务,而厌弃科举文。从富阳周观察凯、光泽高中翰澍然学为诗古文词,着有「啸云山人诗文钞」若干卷梓行。尝佐曹大令谨兴凤山水利,在澎时搜罗乡先进卢牧洲遗书数种刊行之。
●澎湖厅志卷八
人物(下)
名媛
贞烈
节孝
·名媛贞烈节孝
澎瘠壤也,其俗俭啬,其妇女习劳。劳则善心生焉,俭则纷华屏焉。耳目不杂,邪僻无目而萌,斯其节操乃相观而善欤!习俗渐漓,淑慝罔辨,不有旌别,曷树风声?夫表微阐幽,士君子责也;爰采遗芳,寿之贞木,以为励节闺门者劝。为「列女传」第八。
名媛
许氏却娘,小赤嵌乡诸生许必达女,适岐头乡诸生陈大业。性端静,不苟言笑,佐夫教子,皆堪为法。尝曰:『吾见子孙,如见宾客』。其庄重类如此。姑年衰多病,氏先意承志;夜数起问视,侍奉久而不倦。持家勤俭。见戚族有急,未尝不量力周之。子桂林、孙维廉、维锦、维新,俱有声黉序间。今曾孙钟奇已游庠矣。
鲍氏,妈宫社人,适同社林超。超父业杉行,积欠者千余缗。既歇业,乡人值年榖顺成,犹来还债;而年久账簿字迹模糊,或难辨多寡。一日,鲍氏潜取旧数簿十余本烧之,谓超曰:『子孙能自立,不必藉此,奈何以此累其心乎』?氏寿终,七十五。
陈梓娘,八罩屿网埯澳吴理妻。温良宽厚,治家有法。训儿以义让。子六人,皆孝养和顺。四世同堂,合爨六十余人,勤俭雍睦,善气充溢门庭。氏年九十九。
颜长娘,八罩屿水埯澳高旁妻。性贤淑,持家井井有条。子五人,皆遵母训,退让为家。五世同堂,和睦无间。氏年九十九(以上本「续编」)。
郑盼娘,鸟屿社人,瓦上社张中妻也。享寿一百零一岁,五代同堂(陈维新)。
吴锦娘,东石社人,适港底社李天富。善事翁始,克勤克俭,佐夫成家。道光丁亥年卒,寿九十四,五代同堂。孙时熙入泮(李焕章采)。
许芋娘,果叶社人,尖山社王维常之妻也。现年九十一,五代同堂。孙汝享游庠(蔡荣贤采)。
林干娘,妈宫澳郭元吉妻。现年九十三,四代同堂。子日升游庠(林维藩采)。
杨官娘,南寮社人,适鸡母坞社欧阳障。现年九十六,五代同堂。子孙三十余人(黄济时采)。
·贞烈
刘正娘,水埯澳人。幼字许天俊,及长丧明。天俊守约,倩媒议娶;女坚意不归。依母与弟,彻簪瑱、屏膏沐,终身不踰阈,守贞七十六年(「续编」)。
欧外娘,井仔埯社欧家女。自幼适风柜尾颜妈得,未及笄而染背疾,劝其夫再娶。氏以贞洁自守,奉侍老姑,没齿无怨言。卒年四十六(蔡玉成、黄济时采)。
——以上贞女。
高悉娘,东卫社吕旺妻。幼养夫家,未成婚而旺死,视含殓丧葬毕,无去志。翁姑怜其少,欲嫁之。女闻,恻然曰:『吾为吕氏妇,不为吕氏女;傥不见谅,不久即为泉下物』。家人悲其志不摇,许为立嗣。乃起辛勤执妇道,孝事姑嫜。嗣一子鞠养成立,年五十七而终(节「续编」)。
——以上贞节。
李氏,西屿李荫女,适薛干禄。年二十而寡,遗一子。无何,子亦夭殇,氏痛入骨髓,时常呕血。一日值夫忌辰,乃自诀曰:『吾向所以不死者,以有子嗣耳。今复何望』!遂呼天自缢而终。噫!毕命遂志,求之丈夫且难,何有于一弱女子也,不尤难能而可贵欤(本胡氏「纪略」)?
薛质娘,东西澳蚱脚屿社薛载女,东卫社诸生吕振宽妻。年二十九,振宽病■〈疒敕〉,氏质簪环,丐医药调养,衣不解带,呼天祷祝,愿以身代。宽知病不起,嘱曰:『汝今待我亦已足矣。我死无一脉可托,汝必嫁,毋或玷吾门』。氏欷歔投地曰:『妾所以不忍须臾者,以君一息尚存,冀天命可延,为百年计。脱不幸,当相从地下。如不见信,请先自裁』。暗咽不能仰视,宽止之。氏志以决,伺夫寐,整衣投缳死,颜色不变。翼日宽寻卒,因合葬焉。
陈程娘,西屿澳二嵌社陈暖女,适小池角社颜达。年二十二,夫病革,嘱令改适。氏以簪插地誓曰:『妾以身许君,生死相依。倘九原有路,愿相从,不使君魂魄寥寂也』。达亡,投缳死(以上本蒋氏「续编」)。
许引娘,风柜尾颜光眼妻也。光绪乙酉年二月十三日,法兵犯澎,光眼与颜生挈两家男女共八人,驾小舟将逃避虎井屿,舟至中流,被法轮窥见,即出通板追拿。引娘见其势凶恶,恐受污辱,遂奋身投水而死,尸首无踪。时年二十六岁,怀孕已数月矣。其余七人,俱遭法夷拿入轮船佣工,不胜辛苦,二十余天始释回(蔡玉成采)。
王挑娘,内埯社王盾女,适同乡郭妙。同治九年夫死,氏年二十九,遗孤三岁。越明年十一月,子殇,氏乃自缢树下以殉(许家修采)。
——以上烈妇。
林氏,赤嵌澳林桢女也。许配黄广生。年未及笄,而广生遽夭。林乃告于父母,奔丧夫家,舅姑警恒辞不获。女视含殓,曲尽其礼,言不达户、足不逾阃。三载服毕,除灵之日,哭泣几绝,救而复苏,遂乘间自缢而终(胡氏「纪略」)。
颜居娘,小池角社颜光枰女,外埯社李葵未婚妻。幼养夫家。年十九,葵得疾暴亡,女悲恸欲殉,家人防之密,不得死,遂绝粒九日夜,旋投水死(本「续编」)。
吴循娘,港尾乡吴永之女。自幼适同里萧春色为养媳。未几春色病殁,循娘视含敛成服悉如礼。其翁姑欲为之改配少子,循娘正色曰:『媳妇平日与小叔,以嫂叔相呼,名分已定,岂有今日反为夫妇之理?媳妇愿终身守义,奉事双亲以终天年,不愿他适也。如不兼容,有死而已』。翁姑大怒,棰楚交下,即欲强为撮合,而制备完婚衣物。循娘见翁姑意不可回,遂仰药而卒;年甫二十,时光绪□□年□月□日也(徐癸山采)。
——以上贞烈。
·节孝
林氏,林干之女,许裕妻也。年二十而寡,遗孤翰冲、翰宾。食贫抚孤,备尝艰苦。翰冲长,有谋略,以平台逆朱一贵功,授功加都司;翰宾亦克自成立。以母道而兼父道,世以为有陶、欧诸母之风。孙元吉亦以平台功,累官游击。雍正十三年,恭遇覃恩,貤封恭人。寿九十有四,时论荣之。
陈氏,陈立女,适文良港社颜舜。年二十一而寡,遗子颜同。家贫甚,有劝其它适者;氏以死自誓,抚孤成立。
王氏,赤嵌澳王然女,张啸妻也。年十八,生一子,仅三月而啸卒。艰难困苦,抚养此子,幸至长成;自以为亡夫有后,母子得以相依矣。旋以清明日,同子驾小舟上坟祭墓,遭风覆舟。王经救活,乃以子溺亡,赴海死。呜呼!何其惨也!天耶命耶!冥冥中其可知耶,其不可知耶?
许氏,奎璧澳许长女,适嵵里澳陈意。年二十而寡,遗一子畅。耕耘而食、樵苏而爨,身心俱瘁,抚孤成立。
谢氏,奎璧澳谢道女,蔡钦妻也。年十八而寡。遗腹一子有五月而殇,促醮者踵相接矣。氏誓曰:『妇不幸而夫亡,命也。有子守之,无子死之,亦命也。吾今惟有死而已』。夺志者乃止。后另立一子,以续夫后。
卢氏,湖西社卢逊女,适幸仁。年二十二寡,遗一子蒲。苦志抚养,教导成人。其子亦能自立,稍慰母心云。
陈氏,嵵里澳陈■〈由易〉女,适翁君千。年二十一而寡。遗二子,苦守不移。有劝之再醮者,氏谓之曰:『女子之贱行,莫有过于再嫁。今吾有子二人,天不绝吾夫之后,吾得为未亡人足矣,无多言以自汗其口』!闻者叹服。氏祖母许氏贞节著称,殆有得于家教云。
颜氏,西屿澳颜壮女,适李乔。年二十一,育二子而寡,绝粒者数次。父母劝之曰:『尔在子存,万一尔死,藐孤何托』?氏乃辍泣抚养二子,今皆成立。
林氏,东西卫澳林昂淑女。禀性温良。年十九,适林投澳郭克诚,持守妇道,有鹿车共挽之风。姑李,性颇严厉;子妇四人,惟林氏得其欢心。克诚兄弟析居后,李以林氏孝顺,乃与同爨。林氏乃第三子妇也。克诚亦能仰体母志,澳中咸以孝称,内外无间。氏年三十而寡,遗孤郭元,仅十龄。家徒四壁,事姑如常,不以寡妇懈其心。专力女工,昼夜不辍,以给衣食。又能教子成人。李至晚年多病,病即詈骂诸妇,少有近之者;惟林氏以为骂人者乃老人之病源也,事之益谨。时李年已九十三,奉侍汤药,衣不解带者三月。李疾革时,执氏手曰:『尔事我如此,可谓孝矣。我无以报汝,惟愿尔妇事汝亦如尔事我,我心慰矣』。言毕而逝。林氏能以妇道而兼子道、以母道而兼父道,如此求之今日已难,求之海外不更难哉!用表而出之,以为岛屿风焉(以上本胡氏「纪略」)。
吴氏,西卫社吴会宗女。年十八,归港底社李国魁。端庄勤俭,助夫孝亲。年二十九,夫病,侍汤药无间。夫殁,痛不欲生。舅姑劝慰,以有遗腹未敢死。踰月生子时熙,奉舅姑、抚孤子,辛苦备尝。舅殁,丧葬以礼,事姑益孝谨。姑年九十三,以寿终。人谓妇可代子。时熙入庠,孙七人。道光四年,通判蒋镛尝为通报请旌,时未准行。
黄梅蒋氏曰:台湖阻隔大海,往复维艰,乃以未由学转,格于成例,惜哉!操风教之权者,似宜量为变通,以成人美也。
吕衫娘,东卫社吕表女。年十九,适港底社李定。二十四而寡,仅遗二女。矢志孀守,奉事翁姑。逾年,翁姑继殁。复三年,姑抱一子,及寇而夭。后谋立夫侄为嗣,未果。氏单身孤苦,历二十五年。
白顺娘,港底社吴泰妻。年二十六亡夫,无子,遗腹一女。苦节四年,始抱一子,抚养成立。家无儋石,艰难勤俭,冰蘖完操,卒年七十三。
邱焕娘,铁线尾社邱勇女,适沙港社陈升。年二十三夫死,子文献甫三岁。抚育训诲,勤俭治家,居积成素封。孙曾昌炽,延名师课督;孙攸济,补庠生。卒年六十六。
欧对娘,林投澳太武社欧阳就女,沙港社陈秦妻。二十六亡夫,遗孤仅七岁。督子读书,奉翁姑、睦妯娌。性贞介,不苟笑嚬。嫠苦二十七年,与祖姑邱氏称双节。
许羡娘,奎璧澳南寮社许却女,沙港社陈显妻。年二十一夫殁,遗一子周岁。家徒壁立,议婚者接踵。氏念舅姑年迈,孤儿无依,守义艰贞,慈孝兼尽。年八十三卒。
许凤娘,奎璧澳红罗罩社陈辉妻。年二十五而寡,遗腹四月生一女,甘心守节。抱一子,十岁而殇,氏痛不欲生。族里共劝之,乃养族子瑶以承夫后。与祖姑羡娘称双节,卒年八十三。
李判娘,水窟社李清女,沙港社陈爵妻。年二十七孀守,子滔甫二岁。事舅姑极孝,鞠孤子成立。卒年七十四。其姒许氏、黄氏皆早寡,人称一门三节。滔年八十,道光元年覃恩,赐八品顶戴。
黄时娘,鼎湾社黄悦女,沙港社陈仰妻。夫贫不能娶,年二十八始成婚。逾年而夫殁,氏抚膺泣曰:『吾年许大,无再醮理。使亡夫有后,寡固吾命』。冰蘖自持,零丁六、七年,始养一子,抚诲成人。六十一岁卒。
许锦娘,龙门港社许起女,沙港社陈玑妻。年二十二,夫病危,嘱曰:『我死,汝速自为计,毋庸自苦』!氏曰:『今遗腹未育,苟天不绝君后,当得男,妾誓为君守』。果如所愿,抚孤成立。卒年五十九。
蔡绢娘,鼎湾社蔡来女,沙港社陈禄妻。年二十五夫亡,无子,抚族子为嗣,教督成人。卒年八十三。
张正娘,嵵里澳猪母落水社张论女,沙港社陈兴妻。年二十四夫亡,无嗣,养二子皆成立。卒年八十六。
许严娘,石泉社诸生许世英侄女,幼字沙港社陈冯;年二十成婚。夫贾海上经年,遇贼被害。姑怜其未育,欲听改适。氏泣曰:『姑且老,何忍言去』?遂矢志守节。家贫甚,夫弟颇不理家政,氏勤苦自任。姑菽膳皆其十指所营,能得其欢。养族子为嗣。时年四十二,人共信其克全清节也(按严娘年仅四十一耳,与例不符。然「续编」既以克全清节信之,亮必确有可信者在,兹姑仍之)。
洪然娘,红罗罩社洪礼女,鼎湾社蔡传妻。年十九结褵;逾年传渡台,流离不返,音信断绝。遗一子,氏艰辛抚孤,力操耕锄,昼夜勤劳不解。夫客死台湾,氏闻讣欲自裁,以劝止。子稍长,即令东渡寻父骸归葬。未几,子亦夭。后抱一孙以延宗绪,终身清操。卒年六十二。
吕兰娘,东西澳东卫社吕贺女。年二十二,归鼎湾社蔡同。逾二年夫殁,遗腹四月。氏事翁姑、抚孤子,节俭治家,艰难万状,抚子成立,茹苦二十八年。
洪凤娘,鼎湾社洪喜女。年十八,适中寮社儒士翁埯。结缡四月,埯殁,遗腹一女;誓不改醮。屡谋立嗣未遂,后赘一婿,暂理家政,家颇小康。卒以乏嗣抱恨,年七十而终。族人共义之,因立族子桓继其后,克自成立。
陈送娘,沙港社陈博女,鼎湾社洪荫妻。年十六成婚,十八岁寡;长子萃英仅三岁,遗腹次子遇。氏矢志抚孤,辛勤尽瘁,守礼别嫌,抚二子成立,年五十八。
赵缘娘,潭边社欧佛源妻。年二十五,夫殁于海。氏抚养二子,奉事翁姑。痛夫惨死,抑郁病瘠。年三十四而殁。
陈谨娘,沙港社陈旺女,港仔尾社许孝妻。年十五于归,三十而寡;长子求七岁,遗腹子专。氏食贫抚孤,采茶拾穗,十指艰辛,日夜无少息。家人悯其苦,善言慰劝,氏力苦如故。与邻里无分毫是非,守节五十五年。
薛■〈王奎〉娘,鼎湾社薛珠女。年二十,适港仔尾社许照。二十七岁夫亡,孤仅三岁。氏食贫抚子长成,守节五十年。
陈治娘,沙港社陈速女,港仔尾许大妻。年二十于归,逾三载而寡;抚兄子为嗣,甫二岁。氏事姑顺、妯娌和,勤俭治家,诲子有方,里咸称服。守节三十一年。
庄谨娘,东西澳东卫社庄来女,适港仔尾社许择。年三十而寡,养夫弟次子为嗣。贞正自持,谨勤节俭,克自成家。守节二十三年。
庄谨娘,东西澳石泉社庄千女,适港仔尾社许告。夫早死,养夫兄子为嗣,继螟一子,俱成立。守节四十余年。
陈爱娘,鼎湾澳沙港社陈本女。年二十五,适文澳底社蔡连,逾岁而寡。有劝醮者,氏嗔目怒曰:『妇人从一耳,可再嫁耶?若辈惯陷人失节,无再言』!议遂寝。爱夫兄子成,欲立为嗣,每饮食辄私饵之。夫兄窥其志,出数子听其自择。氏欢然指成曰:『是诚吾子也』。性戆拙,贞介自持,食荼茹蘖,抚子长成。卒年八十一。
陈荫娘,嵵里澳石泉社陈会女,文澳底社蔡佑妻。年十五佑故,养夫侄为嗣。艰辛勤苦,节俭治家,抚子长成。性廉静,处族里和顺无间言。卒年七十五。
陈奕娘,石泉社陈妙女,适文澳底社蔡德。年三十,德亡。遗一子耀,仅五岁,氏抚训有方。生平以礼节自持,事姑孝谨,妯娌和睦,御下谨严,笑嚬不苟。耄年,犹谆谆诲诸孙如常。享寿九十一。
颜腰娘,东西澳文澳底社陈球妻。年三十夫亡,遗二子,抚养成立。卒年八十一。
许盛娘,嵵里澳石泉社许有朋女,适文澳底社陈宽。年三十夫亡,抚二子成立。卒年七十四。
高粉娘,红木城社高保女,文澳社林助妻。于归未几,助客死。遗一子义,抚养长成。义又死,妇辛返娘亦寡,抚一孙。姑媳相依,冰霜共励。高年七十八,辛年五十三。
吕桃娘,东西澳东卫社吕志略女,诸生吕因方胞妹;适妈宫社高如吉。年二十夫亡,无嗣,夫弟沛以一子继之。氏勤劬鞠养,抚之如己出。后沛殁,更无他子;沛妻许叹娘亦早寡。妯娌二人,共抚一孤,人称双节。妈宫地邻市井,清节罕觏;氏能守坚白,尤堪敬尚。卒年四十八。
郭月娘,妈宫社郭朝女,适同里黄光辉。年二十七夫亡,无子,螟一子。操家勤俭,抚子长成,苦守二十九年。
薛西娘,蚱脚屿社薛鼎女。年十八适同里谢讲。甫二年讲殁,遗孤三岁而夭。养一子年余,以故遣去;复抱一子,抚诲备至。事翁姑孝顺。值夫忌,奠毕归房饮泣,惧伤观心,呜咽不敢以闻。翁姑殁,丧葬皆尽其诚。居常不饰膏沐,守礼别嫌,贤声达乡里。守节三十九年。
陈瑗娘,鼎湾澳沙港社陈如清女,山尾社蔡超妻。年三十而寡,抚三子。长甫十岁而夭,次子亦相继殁;矢志抚幼孤。家无宿粮,日不再餐。夫兄弟已析居,怜其困,馈恤之。氏艰难万苦,守节四十年。
郑保娘,西卫社郑村量女。年十八,赘婿苏东云,系红木城社人。东云亡,氏二十六岁。抚二岁孤,仅足存活。足不易方,手不释业,守节四十年。
李志娘,后窟潭社叶正妻,年二十八而寡,艰难辛苦,抚二孤成立。年八十二卒。
吴易娘,西卫社吴永传女,年二十一适案山社庄卿。越二年卿殁,遗腹子四月;艰难鞠养,婚娶成人。后外出飘泊,不知存殁。遗一孙仅周岁,抚育苦守,计三十九年。
张绣娘,瓦硐港澳张彩女,归案山社欧鼎。年二十二而寡,遗孤三岁,抚养长成。年四十二卒。
赵梓娘,潭边社赵理女。年二十,适菜园社黄勇;甫八月,勇客死台湾。或劝之醮,坚执不移,养夫侄博为子。氏姓严惮,终身不苟言笑,抚孤有成。年五十四卒。
蔡甘娘,案山社蔡恭女,适前寮社张得喜。年二十五而寡,一女周岁。抚夫兄子为嗣,旋卒;氏愤悒欲自尽。夫兄百计劝护,复以少子继之,抚养成立。卒年六十七。
高让娘,锁管港社翁都妻。年二十三而寡,遗腹男仅六月。翁士寿,驾商舶在外,代抱一孙回,艰辛抚养,克底成立。后长男光殂,遗三孙亦相继夭,孙妇皆寡。因憔悴终老,亦命也。卒年七十。
蔡荫娘,铁线尾社蔡长久女,锁管港社吴弁妻。年二十八,夫遭风溺死,孤甫三岁。孝养翁姑,不厌辛苦。性恬淡,口必择言、目不斜视,抚孤成立。卒年八十二。
陈凉娘,锁管港社陈尚女,适同社吴辉。年二十八夫殁,遗孤七岁。抚孤子,奉翁姑,苦守三十二年。
蔡劝娘,妈宫社蔡由生女。十八,适猪母落水社陈然。五稔而然殁,无子。有劝他适者,妇峻拒之。抱一子武烈六岁,复养族子文忠三岁,保抱提携,以养以教。妇少读书,娴闺训,尤工针纫,刺绣皆精;自作花谱。衣食皆取给于女工。复通书数,家事悉自裁决。督诸孙诵读,为正句读。性修洁,布素终身,以礼自闲,足不踰阈。年七十六,哭幼孙丧明,闺媛奉为女宗。卒年九十二。长媳颜澹娘,龙门港社颜载女,亦早寡,遗孤四岁,抚子奉姑,一门两节。现年八十三。
翁享娘,锁管港社翁性女,猪母落水社陈积妻。年二十三,夫客死台湾;子应明,甫周岁。上事翁始,下抚孤子,辛苦万状。子十六岁,即令往台扶父柩归葬。后应明游郡庠,犹及见之。享寿七十。
洪衎娘,龙门港社洪裕女,猪母落水社陈桓妻。婚后,桓往台经商,抱病而返;思疾将不起,为立嗣计,螟一子甫四岁。侍疾哺儿,尽瘁数月。夫亡,年二十四。奉翁姑,抚子成立。守节三十九年。
陈注娘,猪母落水社陈茂生女,适同社许滔。年二十六,夫溺水死。无子,抱一子八岁而夭。复继夫兄子,艰难抚诲,至于成立。守节五十七年。
欧罕娘,圭母坞社欧厚女,猪母落水社陈盼妻。年二十九而寡,遗孤甫六岁,抚养成立。苦守二十六年。
吕安娘,东西澳东卫社吕启女,猪母落水社陈扶美妻。年二十八夫亡,遗孤五岁,抚养成人。氏贞静廉洁,寡言笑,历苦二十六年。
许对娘,嵵里社许选女,归猪母落水社陈兴。年二十七而寡,抚一子成立。守节二十五年。
王谨娘,锁管港社王兴女,适圭母坞社欧崇。年二十三夫殁,遗三岁稚女。劝醮者接踵,氏坚贞自守。里妪以艳词昵之,卒不动。养夫兄子为嗣。家贫如洗,赖夫兄弟时助耕锄。卒年六十九。
林完娘,红罗罩社林壮女,适井仔埯社石正。年二十五夫亡,未育;截发自誓,白家人谋存夫嗣。越四年始嗣一子,仅四岁,抚诲周至。奉翁姑尽道,处妯娌和睦。性和顺端庄,不茹腥荤、不杀虫蚁;目不窥户,不与人轻交一言,闾里服其清。卒年六十二。
蔡勉娘,双头跨社蔡神佑女,诸生蔡培华胞姊;适龙门港社守备许元吉季子许寿。年二十五,寿经商客死,遗腹五月;闻讣欲经者数,以救免。家贫,或语再醮。氏曰:『吾内外两家礼义相尚,无再醮妇女。不即死耳,欲保此腹中物。万一生男,名义两全,守贫则吾愿也』。既而果男,遂名曰全。依外氏自食其力,抚子成立。卒年六十八。
许氏,龙门港社贡生许应元女,适尖山社诸生洪朝阳。年二十二而寡,抚遗腹子成立,眼见四代孙。寿八十四。
陈招娘,嵵里社陈有德女,适双头跨社蔡俊。年二十五而寡,清慎勤苦,终身斥铅膏、啖糠籺,纺绩自给,抚养二子成立。卒年七十九。
庄添娘,石泉社庄梓女,双头跨社蔡进妻。年二十六而寡,遗一子;课督谨严,矢勤矢俭。卒年六十。
李氏,鼎湾澳港底社李理女,双头跨社张理妻。年二十九寡居,抚诲二子成立。卒年六十六。
许氏,港仔尾社许海女,归双头跨社王安。年二十夫亡,遗一子;又嗣夫兄一子,俱抚养成立。卒年八十八。
洪椒娘,乌嵌社洪堂女,双头跨社蔡命妻。年二十六孀守,抚一子成立。卒年六十八。
吕勤娘,林投社吕光明女,双头跨社蔡文章妻。年二十七夫故,遗孤仅七岁。与夫兄同爨,家所有不争分毫,勤苦自给。翁姑性颇严,氏能承顺。子十九岁暴夭,氏抚尸恸曰:『吾忍死为此一块肉。今已矣!速死为幸』!遂绝粒数日。亲族共劝,始养夫兄子为嗣,抚之如己出,为婚娶成人,心迹可对天日。与祖姑洪并以节着。现年五十。
王银娘,文澳社王和女,适乌嵌社洪精。年二十九而寡,遗二子,抚养成人。守节三十二年。
杨劝娘,南寮社杨俊女,适乌嵌社叶君齐。年二十八嫠居,遗孤四岁,抚养有成。卒年七十八。
萧贞娘,鼎湾澳港底社萧能女。年二十,归东石社胡禄。年二十四夫亡,遗孤登山,甫四岁。事姑鞠子,节俭勤劬。性恬淡,裙布笄荆,不事籹饰。守节四十四年。
林段娘,奎璧澳白猿坑社蔡福志妻。年二十六,但一女,夫驾舟浮海,不知存没。翁老家贫,力苦奉养。抚女长大,赘婿以为夫后。卒年七十三。
吴氏,青螺社李乞妻。年二十四而寡,无子,抚夫兄子为嗣。卒年七十五。
郑氏,通梁人郑义女,瓦硐澳后寮社方登妻。年二十七而寡,抚一子成立。卒年八十五。
洪丑娘,瓦硐澳后寮社洪东女,适同社方禹。年十八禹亡,遗一子赞甫八月。或谋夺其志,氏以死自誓,遂鞠孤成立。守节四十五年。
许惜娘,瓦硐港社许猛女,通梁社林瑞奇妻。年二十九而寡,养一子造,抚养长成。守节四十八年。
陈淑娘,岐头社原弁女,适本社谢攀。年二十五夫殁,遗腹七月。夫疾革时,谓曰:『余今不起矣,此脉未知男女,尔亦未卜去留。不实告,余逝将不瞑』!氏曰:『得男则守之,女必谋立嗣,不相负也』!后果男,艰辛抚养。卒年八十九。
吴赫娘,网埯澳陈凤妻。年二十四夫死,抚一孤成立,艰贞自守。卒年八十二。
林汉娘,水埯澳高济妻。年十八夫亡,遗腹生男,劬劳抚诲,克底成立。八十岁而终。
蔡预娘,水埯澳郑眼妻。年二十二而寡,抚一孤,持节终身。卒年七十二。
方丑娘,潭边社方妹女,适奎璧港社赵成。年二十,成外出病故。氏闻讣欲殉,念亡夫无后,乃抱二子抚养成立。孝顺舅姑,勤慎无少懈。卒年七十八。
卢织娘,湖西社卢语女,适果叶社许享。年二十九守节,遗一子;笃志抚养,教督綦严。卒年五十五。
杨主娘,奎璧港社杨禄女,适本社吴佛送。年二十四而夫亡,与姑相依为命,孝养无亏。抚一子妈翰,教养成人。守节四十一年。
萧味娘,港底社萧乞女,适大城北社林所。年三十而寡,遗二子。食贫茹苦,守节三十六年。
欧先娘,案山社欧汉女,适石泉社许有朋。年十九夫殁,无子。抚夫兄子加级,及长为邑诸生。卒年七十二。
陈纺娘,后螺社陈实女,适文良港林进。年二十七进亡,养一子,家贫甚。有劝其它适者,氏曰:『吾有子可依,何必他适』?未几子又死,氏一身憔悴,百折不回。呜呼,何其惨也!
柯氏,瓦硐港澳后寮社柯未女,许韬妻。年三十而夫亡,遗一孤。事姑鞠子,贤行着闻。年七十二而卒。
许壹娘,镇海澳港仔社许院女,适瓦硐港社吴思馨。年二十四而夫亡,遗腹一男,八月而生。时翁姑已逝,夫弟尚幼,抚养俱成立。守节三十年。
林巧娘,港仔社林廷女,适小赤嵌社许强。年二十九而夫殁,遗二子,食贫抚孤。姑双瞽,性颇严。氏谨持妇道,能得其欢,澳中咸以节孝称。年七十五。
郑算娘,通梁社郑积女,适岐头社陈妈佑。年二十二而寡,长子甫三岁,次尚在怀。与夫弟同奉祖姑及姑;未几夫弟殁,氏奉养如常。饮苦二十二年,长子始成立。
林暖娘,港仔社林郡女,适岐头社陈宣。年二十五而寡,遗一子。零丁孤苦,清操不移。姑氏常抚孙痛哭,中表怜之,复以一子为继。后长子成立。氏年五十六。
陈省娘,镇海港陈梁女,岐头社郭三会妻。年二十八而寡,食贫抚二子,身心俱瘁,守节二十九年。
丁定娘,镇海港社丁艮女,岐头社郭佛助妻。年三十而寡,遗一子八龄,抚孤二十六年。
吴亮娘,瓦硐港社吴明女,适岐头社郭文。年三十而寡,抚二子成立。卒年八十九。
郭凉娘,岐头社郭全女。年二十五,适本乡李万。踰五年,育一子而寡。氏历尽辛苦,抚孤成人。卒年八十一。
许起娘,后寮社许韬女,适港仔社萧许。年二十四夫死,遗腹七月生男,抚养成立。守节四十年。母柯氏,素以节孝称,而氏亦克全清操,盖得于母训者深矣。
洪占娘,港仔社洪潘女,萧天水妻。年二十七夫死,遗一子。坚守苦节,勤俭抚孤。年五十三。
谢却娘,瓦硐澳中墩社谢视女,适港仔社萧武。年二十九夫死,遗一子抚之成立。苦节二十三年。
卢氏,后寮社卢起女,适镇海社丁充。年二十五夫死,遗孤甫四月,抚养成立。守节二十年。
陈连娘,乌屿社陈凉女,适大赤嵌社石苟。年三十而寡,遗腹一子甫四月,家徒四壁,艰难困苦。有劝他适者,氏潸然曰:『姑年老,弱子无依,此事何人可托?吾不守,无以报九原』。苦节二十三年。
吕聚娘,外埯社吕喜女,适小池角社广文颜我扬子颜棋。我扬秉铎汀洲,棋随父在任病故,遗孤七岁。氏在家闻讣欲殉,虑孤儿无依,乃强起经理家事。训子有方,终身以礼节自持。其后子孙昌炽,五代同堂,氏犹及见。寿九十六而终。盖我扬家风,得氏愈增光显矣。
颜伍娘,小池角社颜骞女,适外埯社李琛。年二十五夫亡,上事翁姑、下抚二子,妇道母道兼尽无亏。干隆五十三年,澎湖厅张玺以节孝旌其闾,匾曰「冰操鹤算」。享寿八十六而终。五代相见,人以为报。
许保娘,外埯社许尧女,适同社李顺良。年二十八夫亡,抚养一子,守节二十余年。
陈悦娘,内埯社陈英女,外埯社刘全妻。年二十八夫亡,遗一子,抚养成立。苦守三十余年。
钟未娘,小池角社钟容女,外埯社许光裕妻。年二十四夫亡,螟一子仅周岁,以养以教。守节三十八年。
曾灿娘,外埯社曾宝女,适内埯社诸生薛茂卿。年二十一夫亡,无嗣,养二子成立,操行无玷。卒年六十。
颜尽娘,内埯社颜祝女,适里人吕春。年二十二夫殁,孤甫周岁。食贫抚养,守节四十四年,目见四代。
陈金娘,大池角社陈孟女,内埯社吕助妻。年二十四夫殁,遗一子志,鞠养成人。卒年八十三。
李刘娘,后螺社李光女,缉马湾社杨广妻。年二十八夫死,遗腹三月得男,坚苦自持,抚养成人。卒年五十六。
颜花娘,缉马湾社颜祖女,适同社洪国宝。年二十九夫死,抚一孤成立。守节三十一年。
洪续娘,大池角社陈伍妻。年二十四而伍殁,两子俱幼,矢志抚养,训诲成立。卒年八十二。
庄算娘,横礁社庄阁女,竹篙湾社许柱红妻。年二十夫亡,遗一女;乃螟一子为嗣。守节三十二年。
杨能娘,后螺社杨添女,竹篙湾社蔡壬辰妻。年三十而寡,二子幼,劬劳抚养,皆相继殁。依夫侄四十年。
吕众娘,小池角社吕监女,合界头社杨连妻。年二十五而寡,育一子早夭,乃以女赘婿,俾奉夫祀。卒年六十。
陈引娘,后螺社陈在女,适本社杨由。年二十八夫亡,抚养一子,教督成人。守节二十六年。
陈金娘,后螺社陈显女,横礁社庄等妻。年二十九夫殁,无子,养族子为嗣。事姑训子,苦守三十二年。
黄才娘,小池角社黄光禄女,适同社颜冉。年二十四夫亡,遗腹四月得男,教养成人。苦节四十五年。
卢玉娘,小池角社卢柔远女,适同社颜在。年二十二夫殁,遗一子二岁,抚养成立。守节二十六年。
高吉娘,小池角社高天然女,适同社种六合。年二十七夫死,遗孤三岁,抚养成人。卒年六十八。
陈求娘,二嵌社陈福志女,小池角社颜爽妻。年二十四,夫航海死,遗孤六岁,抚养成立。守节二十三年。
吕菊娘,小池角社吕光炎女,适本社颜天启。年二十八夫亡,遗一子四岁。事姑抚儿,守节二十一年。
黄吻娘,小池角社黄光在女,同社许得胜妻。年二十五夫死,子周岁,零丁孤苦,鞠育成人。守节二十八年。
许诣娘,竹篙湾社许佛女,小池角社卢柔远妻。年二十五夫殁,遗孤周岁。食贫守节四十三年。
吕参娘,小赤嵌社诸生许敦孝妻。年三十夫亡,无子,家徒壁立;翁必达亦诸生,早故。堂一老姑,颓然相守。氏为人佣耕、采薪、拾穗奉始终老。姑殁后益困,忍饥受寒,濒死不悔。诸世谊共怜其苦,鸠金为抱嗣子。氏抚养成立,得存夫祀;家萧然如故也。年五十八(以上俱蒋氏「续编」)。
林牵娘,妈宫社林意女,适同安人刘登财。道光六年,氏年二十七,守节抚孤。迨后四代同堂,孙曹绕膝。同治元年寿至八十,无病而卒。长孙刘清华,历官铜山营把总、尽先千总(黄步梯、许晋缨同采)。
陈极娘,后寮社人,适港仔尾社萧光义。年二十五守节,寿七十。
欧惜娘,港仔社人,适本社萧昆整。年二十三守节,卒年六十。
洪见娘,港仔社人,适瓦上社吴拱。年二十二守节,卒年五十一。
林圆娘,港仔社人,适瓦上社张腾赉子如渊。年二十二守节,事翁姑克尽妇道,妯娌能和。卒年七十。
曾辨娘,大赤嵌社人,适本社郑尾吉。年二十四守节,抚三岁孤;今儿孙满眼。寿九十三。
许松娘,白湾坑社人,适中墩社郭臧。年二十一守节,享寿九十二。
林通娘,中墩社人,适本社张汉。年二十九守节,卒年七十有二。
魏返娘,鸟屿社魏营女,适后寮社许见贤。年二十八守节,卒年四十五。
叶修娘,后寮社叶妈生女,适本社许万安。完婚四月,安卒。氏年十九,抚族人为子。卒年四十四。
洪女娘,通梁社人,适小赤嵌社许胡。年二十四守节,寿九十一。
陈付娘,通梁社陈光盘女,适小赤嵌社吕月华。年二十二守节,卒年五十二。
许金娘,瓦下社许爰女,适小赤嵌社吕裕。年三十一守节,卒年七十五(以上陈维新采)。
郭慎娘,港仔社人,适岐头社廪生陈维廉。年二十守节,辛苦抚孤。子钟奇游庠,而慎娘已卒。年三十。
陈店娘,岐头社诸生陈大业女,适后寮社许连。年三十守节,卒年六十二。子国英游庠(以上薛元英采)。
许誓娘,港仔尾社人,适石泉社诸生陈恒茂。年二十一守节,卒年七十二。
许对娘,锁管港社许胡女,适铁线尾社蔡长更。年三十守节,卒年四十三。
林亲娘,文澳社人,适锁管港社陈妈意。年三十守节,抚二子俱成立。卒年六十五。
高■〈毛上灬下〉娘,风柜尾社高天转女,适本社颜吾。道光戊戌年,氏年二十四;守节。躬事耕耘,奉舅姑、抚孤子,辛苦备尝。卒年四十二(以上蔡玉成、黄济时同采)。
洪堕娘,通粱社洪悔性女,适本社郑加愀。年二十七守节,抚二岁孤成立。卒年六十五。
陈锦娘,通梁社陈养成女,适本社林计生。年二十九守节,螟一子,抚养成人。卒年七十八(以上陈锡命采)。
许纱娘,果叶社许有斐女,诸生许有声侄女;适隘门社洪继善。干隆乙巳,氏年二十一,守节。道光甲辰年卒,寿八十三。其孙思永入泮,犹及见之。
许教娘,果叶社人,嫁龙门港社洪三明。干隆戊戌年二十六,守节。道光丁酉年卒,寿八十五。
林妁娘,妈宫社人,适大城北社洪论。年三十二守节;咸丰癸丑年卒,寿七十一。
蔡味娘,湖西社人,适湖东社许海。年二十四守节;道光庚戌年卒,寿八十二。
蔡是娘,湖西社蔡伯女,幼为本社卢围抱养媳。年十七,合卺。未周岁,夫往台不返。氏持家奉姑二十余年,养子以承宗祧,始终如一。光绪五年卒,寿八十。
王杼娘,西溪社人,嫁湖西社生员陈作舟。年三十二岁守节,乡闾咸敬重之。同治甲戌年卒,年七十二。
陈续娘,西溪社人,湖西社蔡光柳妻。二十岁守节,抚遗腹子成立。道光戊申卒,年七十九。
高寓娘,西溪社人,配湖西举人辛齐光胞侄汉三。年二十三守节,抚齐光孙士荣为子。咸丰丙辰卒,年七十一。
赵断娘,南寮社人,嫁本社吴钻。年二十八守节。家贫子幼,生员林讲兑怜其志而厚待之。光绪五年卒,年五十(以上洪纯仁采)。
洪速娘,红罗罩社人,嫁西溪社陈秀俊。年二十四守节;光绪四年殁,寿八十五。
陈寅娘,沙港社人,适东石社黄六。年二十九守节,寿九十六(以上洪纯仁、蔡荣贤同采)。
廖窝娘,小案山廖六女,适东卫社吕院。嘉庆三年,氏年三十守节,抚院兄子为嗣。道光二十九年卒,寿八十一。
邱念娘,铁线尾社邱系女,适东卫社诸生庄瑚。道光七年,氏年二十四守节,抚夫兄子为嗣。咸丰六年卒,年五十三(以上吕作甘采)。
萧注娘,西溪社萧强女,幼适港底社吴秉为养媳。道光壬辰年三十,守节,抚族子为嗣。勤劳耕■〈耒矛〉,奉事老姑。同治甲戌年七十二,无病而终。
洪籹娘,上鼎湾社洪扶女,幼适同社周遇。道光甲午年二十九,守节,抚夫弟子为嗣。同治乙亥卒,年七十岁。
吕银娘,后窟潭社人,幼适潭边社陈子兴。兴六岁双瞽,父早丧,家无儋石。氏年甫及笄,外家欲赎回再嫁,氏不从。又恐被迫,不敢归宁者数年;至完婚生子,方有省亲之举。身任耕耔,善事老姑。寿七十二,无病而终。孙维周、曾孙斯辉、斯清俱庠生(以上李焕章采)。
许来娘,湖东社人,嫁龙门港社李明德。嘉庆二十年氏年二十九,守节。同治十一年卒,寿八十六。
薛返娘,缉马湾社薛万全女,嫁本社洪顶。道光十二年年三十守节。卒年六十九。
颜宜娘,小池角社人,嫁二嵌陈美。道光八年氏年二十九,守节。卒年七十二。
庄算娘,横礁社人,嫁竹篙湾社许柱洪。嘉庆戊午氏年二十六,守节。卒年六十二(以上许家修采)。
吕合娘,港仔社人,嫁竹篙湾社陈谅。嘉庆甲戌年二十七,守节。卒年十(蔡时文采)。
陈箴娘,二嵌社人,嫁小池角社吕常海。道光丙戌氏年二十四,守节。卒年七十四(洪清奇采)。
蔡先娘,文澳社蔡天求女,嫁港仔尾下社武生许龙光子聘。年二十九,守节奉姑,螟一子为嗣;晚年孙曹昌炽。卒年六十二。
吴尽娘,锁管港社人,适港仔尾下社许烈。年二十八守节,抚孤成立。奉姑极顺。卒年六十一。
陈慎娘,典仔头社陈九女,嫁港仔尾下社许光明。年三十守节,辛苦备尝。卒年六十三。
陈焦娘,猪母落水社人,幼归港仔尾下社许等。年二十六守节,食贫事姑孝。卒年四十二。
洪送娘,红罗罩社洪光宠女,嫁鼎湾澳典仔头社陈自新。年二十八而寡,守节三十四年。
许故娘,红罗罩社许儿女,嫁鼎湾澳典仔头社陈维翰。年二十而寡,事姑抚幼,守节三十七年。
郭墘娘,中墩社郭达女,嫁鼎湾澳典仔头社陈香。年二十七而寡,事翁姑极顺,食贫抚孤,守节三十五年。
周哂娘,鼎湾社周九世女,嫁沙港社陈贯。年二十四而寡,遗孤三岁;守节四十二年(以上陈澄湖采)。
许连娘,港仔尾下社许赏女,配蚱脚屿薛裕。年二十五而寡,事翁姑顺,抚孤成立。守节三十九年(陈澄元采)。
李田娘,港底社李帷女,适双头跨社纪培。年二十九而寡,守节二十一年(洪捷元采)。
萧意娘,港仔社萧福女,适湖西辛准。年二十五守节,螟一子,抚养成立;儿孙满眼。道光二十二年卒,年八十五。
蔡依娘,湖西社蔡腾女,嫁红罗罩社洪守法。嘉庆十七年,年三十守节。同治戊辰年卒,八十八;四代同堂。
萧谋娘,港底社萧京女,嫁青螺社翁保。嘉庆二十三年戊寅氏年二十四,守节。卒年六十七(以上蔡玉成、洪瀛州同采)。
郑艳娘,通梁社人,适港仔社林悻。年二十九守节,抚孤成立。现年七十一。
郭瓦娘,港尾社人,适湾贝社王邦。年二十八守节,抚族子为嗣。现年六十三。
张雕娘,港仔社人,适本社郭渊。年二十八守节,现年六十一。
许返娘,小赤嵌社人,适港仔社萧昆敏。年三十守节,现年七十一。
陈月娘,岐头社人,适港仔社萧营。年二十六守节抚孤,现年五十二。
许丑娘,后寮社人,适港尾社陈一心。年二十七而寡,苦守抚养三子,俱已成立。现年七十五。
郭探娘,中墩社人,适瓦上社张福满。年三十守节,现年七十四。
黄玉娘,后寮社黄子珑女,适本社方丹桂。年二十二守节,现年五十四。
卢针娘,后寮社卢逮老女,适本社许如川。年二十八守节奉姑,螟一子。现年五十二。
萧富娘,港仔社萧舜女,适小赤嵌社吕造化。年二十九守节,抚孤成立。现年五十四。
王三娘,小赤嵌社王朝龙女,适本社吕文集。年三十守节,现年六十二。
林渐娘,港仔社人,适大赤嵌谢青云。年二十七守节,现年五十一。
陈帖娘,通梁社陈炳祖女,适本社郑妈安。年三十守节,现年八十三。
吴申娘,鸟屿社吴全女,适通梁社郑妈叫。年二十七守节。家贫,抚族子为嗣。现年五十八(以上陈维新采)。
郑笑娘,通梁社郑赌女,适本社张德泉。年三十守节,现年八十六(陈锡命采)。
赵劝娘,南寮社赵勋女,适菜园社黄番。道光乙未年夫亡,氏年二十八,守节。孝翁姑、敬伯叔、和妯娌,里党咸以孝称。现年八十(蔡玉成、黄济时同采)。
张幼娘,双头跨社人,幼适文澳过港社陈别。完婚未及四月,夫殁于外。翁姑欲夺其志,幼娘矢志不移。翁已年过六旬,赤贫如洗;翁肩挑市货,日求升米。迨后老病,步履维艰,幼娘早起,代肩货物适市;日夕复候于中途,代荷而返。凡十余年,身经劳碌,口无怨言。迨翁死,姑媳相依,其苦更难言状,至于绝粒乞食;奉姑又经十余载。现年五十二,突染风症,手足不仁,闻者莫不为之一痛(黄步梯采)。
陈矫娘,妈宫社陈相侯女,适漳州奎海蔡廷凤。道光二十四年夫亡,氏年二十九,家贫如洗,三子俱幼。氏勤任女红,守节抚孤,皆已成立。现年六十五(黄步梯、许晋缨同采)。
黄端娘,妈宫社黄香榖女,候补通判黄步梯女弟;适本社陈秉慧。咸丰五年夫殁,氏年二十八。遗一子一女,家贫守节,勤劬女红,奉事翁姑。现年五十二。子奏功,现官澎湖右营外委、尽先把总。
黄乖娘,鼎湾社黄波女,适文澳社鲍川。咸丰元年夫亡,氏年二十八;井臼惟勤,奉姑尤谨。抚四岁孤成立,儿孙绕膝。现年五十六(以上郭日新、许晋缨同采)。
李春娘,港底社人,嫁湖西社陈诰。年二十六守节。姑病手足不仁,氏服劳奉养,百计医治,历寒暑十余年。湖西与湖东接壤,中隔一大沟,出赀建石桥以便行人,为姑祈寿。姑临终,谓众孙妇曰:『吾妇事余三十三载,竭诚祗敬,不离左右;尔等亦当如吾妇耳』。现年六十八,四代同堂。
王芐娘,西溪社人,嫁湖西社辛参。年二十四夫殁,螟一子为嗣。现年八十六,四代同堂。
蔡梓娘,湖西社人,嫁青螺社李胖。年三十守节,家贫子幼,惟勤女红,为人佣作。里巷或怜恤之,多却不受。现年六十六(以上洪纯仁采)。
黄妹娘,西溪社人,适隘门社儒生洪文锦。道光二十一年,年三十,守节奉姑。现年七十。
赵浮娘,南寮社人,适东石社黄春桂长子生员黄廷衡。年二十九,守节抚孤。现年五十二(以上洪纯仁、蔡荣贤同采)。
颜桃娘,小池角社人,嫁缉马湾社蔡断。道光三十年庚戌年二十九,守节。现年五十八。
颜俭娘,小池角社人,嫁竹篙湾社许晓。咸丰八年戊午年三十,守节。现年五十二。
黄快娘,小池角社人,嫁本社吕祖体。咸丰四年甲寅年二十九,守节。现年五十四。
吕茶娘,内堑社人,嫁小池角社陈此篇。道光甲辰年三十,守节。家贫无子,惟叔是依。现年六十五。
颜芬娘,大池角社人,嫁小池角社吕永。道光己亥年三十,守节;现年七十一。永兄吕常海早卒,妻亦孀守,已见前;称一门双节云(以上许家修、蔡时文同采)。
杨腔娘,缉马湾社诸生杨增辉女兄也;适小池角社颜阵。道光丙申年二十三,守节;抚孤成立。现年六十。
卢情娘,小池角社人,嫁本社颜缉。咸丰癸丑年三十,守节。现年五十六。
洪珠娘,内埯社人,适缉马湾社颜允。道光壬辰年二十五,守节。现年七十二(以上洪清奇采)。
蔡敛娘,竹篙湾社蔡敝女,嫁本社许猛。道光己酉年二十八,守节。现年五十八。
黄庄娘,小池角社人,嫁二嵌社陈亮。咸丰癸丑年三十二,守节。现年五十八(以上许家修采)。
李绒娘,外堑社人,嫁内埯社薛服;系监生薛重光弟妇。道光乙未年二十一,守节;事翁亦孝。现年六十五。
王当娘,大池角社人,嫁本社洪弼睿。咸丰丁巳年三十,守节。现年五十四。
薛吻娘,缉马湾社人,嫁本社蔡宋。道光丁亥年三十,守节。现年八十四(以上蔡时文采)。
叶谨娘,乌嵌社叶飘女,适本社洪佳期。年三十守节,抚二子,孝顺翁姑,辛苦异常。现年六十四(洪捷元采)。
陈姜娘,妈宫社陈超女,同社郭东宁妻;即寿妇林干娘之媳也。年三十守节。现年五十七(林维藩采)。
张惮娘,双头跨社张辈女,适港仔尾上社许京。年二十七守节,抚二子。现年七十四(陈澄湖采)。
洪桑娘,双头跨社人,配鼎湾社蔡敬。道光乙未年三十,守节抚孤。现年七十四。
吕女娘,东卫社人,嫁港底社李法。咸丰甲寅年三十,守节;抚孤成立。现年五十八。
许亲娘,港仔尾下社许俊女,配潭边社陈征阳。年三十守节。现年五十余(以上李焕章采)。
庄言娘,青螺社人,嫁尖山社宋兜。年三十守节。现年六十三(陈斯清采)。
黄印娘,乌嵌社黄青云女,嫁锁管港社庄齐集。年三十守节,事舅姑辛苦备尝。现年六十二。
许英娘,小赤嵌社许雅女,适瓦硐下社吕近悦。年二十五悦卒,遗一子选,家徒壁立,勤劳抚养。迨选成立,承欢不违,乡党咸谓苦节有裨矣。寿八十五。
欧注娘,文澳底社蔡然妻;年二十九守节,今年八十三。子琼早夭,妇许京娘家贫守节;现年五十六(以上陈维新采)。
林渐娘,纲埯社人,嫁本社许光长。三十岁守节,抚孤事姑维谨。卒同治庚午年。
吕富娘,屿平人,嫁网埯社许光腆。年二十三守节抚孤。同治壬辰卒,寿七十四。
陈思娘,网埯人,嫁本乡许评。嘉庆壬戌年三十,守节。道光丙申卒,寿六十四。
陈户娘,花宅人,嫁网埯许愿。二十七岁守节,勤苦抚孤。同治己巳年,卒寿六十五。
陈丙娘,花宅人,嫁本社颜执然。年二十九守节抚孤。同治壬成卒,寿六十四。
叶且娘,花宅人,嫁本社颜伯厚。三十岁守节,抚孤成立,事姑孝顺。咸丰辛亥年卒,年五十一。
刘窕娘,东吉人,嫁网埯许秉干。年三十守节抚孤,孝顺翁姑,和睦妯娌。光绪丁丑卒,年四十二。
林羡娘,网埯人,嫁本社许光延;七月而寡。时年十九,螟蛉苦守。现年六十七。
刘改娘,东吉人,嫁网埯许振艳。三十而寡,螟蛉守节,敬事孀姑。现年五十四(以上许树林采)。
刘注娘,虎井社刘文昊女,适本社陈祖才。年三十守节,抚四岁孤成立。卒年七十四。
许淡娘,锁管港社许达女,适虎井社陈冉。年三十守节抚孤。卒年七十二(以上黄济时采)。
张树娘,瓦硐上社张奇珍女,适大赤嵌社石佛求。年二十八守节,卒年六十五(陈维新采)。
钟守娘,南大屿门仔崎乡人,嫁山顶乡夏进。道光十六年氏年二十五,守节。卒年六十八。
吕借娘,南大屿嘉丁尾乡人,嫁西湖乡许夹。咸丰七年氏年二十八,守节。现年五十(以上陈亨嘉采)。
卢慎娘,后寮社卢起女,十九归本社许苟美。越四年,夫由彰回澎,中流舟覆。遗孤甫周岁,氏年二十二,誓死以殉;而翁以死节不如抚孤,大义责之。氏性固孝顺,乃忍泪抚孤。苟美上有三兄,堂兄弟十有一人,时犹合食;凡器用服食,每训儿曹以让美。年荒,辄出籹奁赡家用,略无吝色。翁尝笑语人曰:『寡媳能代供子职,吾殁一子,得一子矣』。氏卒,年六十一。曾孙棼,英年力学,有声庠序间(陈维新采)。
宋兼娘,大赤嵌郡庠生宋希程女。十七适本乡郑昆玉,年三十而寡。或劝其改节,辄斥之;惟善抚遗孤,冀望成立。闾里称之。现年六十四。
涂边娘,大赤嵌涂选干女,二十一适本乡许锦奇。年三十寡守,事老姑如夫在日。现年七十一。
王新娘,大赤嵌王兰女,二十三适本乡石军阵。夫殁,年三十,事翁姑孝,抚孤教养兼尽。现年八十三。
李氏浮娘,瓦硐下社人。年二十,归大赤嵌郑国丁;二十四而寡。抚孤,训以读书。卒年五十。
邱属娘,大赤嵌邱节女,十八适本社林五然。夫殁年三十。生平言笑不苟,和睦妯娌。现年七十四。
郑葱娘,大赤嵌郑瞻女。年二十六,归本社涂加同。同殁,年三十;抚遗孤,矢苦节。现年五十。
戴钱娘,瓦硐下社戴山女。年二十一,适瓦硐上社张永。夫外亡,氏年二十三,苦节自持。事翁姑尽孝道道螟一子以存夫嗣。现年五十九。
许招娘,后寮社许泰山女。年二十,归瓦硐下社吕举。夫殁,氏年二十六。翁姑每念子亡,辄大恸,招娘必委曲慰劝。勤女红,积余赀,螟一子以续夫嗣。现年六十八。
吕招娘,瓦硐下社吕督金女。年十六,适本社许荣身。身亡,氏年二十四,冰霜自凛,百计为之立嗣。事翁姑孝,闾里称之。现年五十九。
郑却娘,通梁社郑青容女。年二十三,归瓦硐下社许嘉乐。合卺纔五月而寡。姑惧其年轻,劝之再嫁。氏誓死不从,屏簪珥,抚螟子。现年五十。
宋奚娘,后寮社宋旺女。年十八,适瓦硐下社吕祖真。真殁,子甫周岁,氏年二十一;抚孤成立。姑年高多病,晨昏奉侍,较夫在日尤加小心。卒年六十二,守节四十一年。
黄誉娘,岐头社黄显女。年二十四,适瓦硐下社许遵养。夫殁,氏年三十。人有劝其改节,辄叱之。现年六十。
郑说娘,通梁社郑笃女。年二十,归本社林望月。月殁,氏年三十,守节。现年五十四。
张养娘,瓦硐港张正女。年二十二,适通梁林兰芽。年三十夫亡,守节。有动以非礼者,氏厉声拒之。现年六十。
李春娘,大赤嵌李礼女,十八适通梁郑德。德殁,氏年甫二十一,屏簪珥以自守。恒语人曰:『妻者,夫之助也。夫亡,不为夫完未了事,何颜立人世乎』?性婉娩,戚眷有犯颜者,辄和平处之。现年五十二。
张算娘,瓦硐上社张登女。年十八,适小赤嵌吕语。性娴闺训,寡言笑。三十寡守,事姑得其欢心。现年五十八。
陈衫娘,鸟屿社陈井女,二十一适小赤嵌许德。年三十守节,抚遗孤,训之有方。卒年五十一。
吕氏郁娘,小赤嵌吕九女,二十一岁归本乡蔡星。星殁乏嗣,老父双瞽,氏年二十四。戚属或劝之他适,郁娘叱之曰:『夫亡姑盲而有去志,于心何忍』!遂屏簪珥,勤女红,以供养膳;且螟一子,为夫存嗣焉。卒年四十一。
张荫娘,大赤嵌人,二十二归小赤嵌吕照。年二十九,守节。乡有不守妇道者,辄恶而远之。现年五十八。
郑貌娘,大赤嵌郑妈因女,十八适小赤嵌注琴。自幼言不苟出,勤习女红。年二十六夫殁,子幼。有惑以稚儿难恃,再醮可为富家妇者;辄麾之去。现年五十五。
吴豆娘,港尾社吴贤女,二十适小赤嵌林初,二十九守节。家贫甚,好义者嘉而助之。现年五十九。
王掽娘,小赤嵌王三女,十七适本乡林云仲。二十九而寡,誓死以殉。乡人劝以有子宜抚孤,乃止。现年七十八。
郭夺娘,岐头郭海女,二十归港仔社萧权。素寡言笑,和妯娌、顺翁姑,闾里重之。年二十六守节,现年六十。
李甚娘,港仔社人,二十八适本社吕胜。夫殁,年三十,无子,以胜兄子为嗣。现年八十六。
张案娘,港仔社张澎女,适本社萧文已。合卺未满月,夫外殁。家贫母老,氏念老姑无以为养,乃誓死苦节,为夫尽子道。闾里咸悯而称之。现年五十六。
石爽娘,大赤嵌石庇女,二十适港仔乡杨再兴。二十八而寡,矢志守节。卒年六十二。
颜换娘,后寮颜菊女,二十归港仔社林清连。夫外殁,氏年二十三,抚周岁子,奉姑尽道。卒年七十二。
方约娘,瓦硐下社郡庠生方日升女也。十九适港仔社张光串。夫殁,年三十,誓守苦节,幽静寡言。现年七十七。
吕治娘,港仔社吕悦女。年二十一,适岐头陈和心。年二十八守节,事迈姑如夫在时;邻右称之。现年五十九。
张哖娘,瓦硐上社张先进女,二十归岐头社姜荣杰。杰殁,但遗一女,氏年二十四,誓志不他。戚属怜其无子,劝之去;哖娘叱之。生平言动不苟,以和平处亲戚,里党慕之。现年六十八。
洪九娘,后寮洪华女,十六归本乡颜瑞盘。二十九而寡,无子。性幽静,妯娌有犯之者,绝不与较。亲族嘉其志行,以一子为之嗣。现年七十二。
王题娘,大赤嵌王辙女,二十五适后寮宋向立。合卺方七日,立外殁,遗腹生男。氏守节,善事迈姑,处妯娌间不形柄凿。现年六十八。
吕雪娘,瓦硐上社吕芳女,二十一适后寮卢速念。三十而寡。有无赖欲强赘焉,氏力拒之乃已。现年五十。
洪叶娘,后寮社洪及老女,十九归本社许文机。年三十夫亡,遗一女,翁盲姑老,氏茹苦不移。现年五十七。
张玉娘,中墩张异女,十七归本社谢谋。二十九而寡。或以甘言挑之,氏不稍动,乡有贤声。现年五十一。
陈宜娘,后寮张云女,二十五适本社颜应宏。宏殁,氏年三十,与嫂洪丸娘同矢柏舟。乡有不娴闺训,辄委曲规之,以是得闾里称。现年六十六。
颜簟娘,后寮颜惟吾女,二十归城前乡萧等为。二十七寡守,无子,家贫如洗,抚胞侄为嗣。现年五十七。
曾满娘,中墩曾锦女,十九适港尾陈木德。德溺海殁,氏年二十九。事迈姑,抚螟子,备尝困苦。现年五十九。
郭炭娘,港尾郭华女,二十四归本社陈清基。三十而寡。富家谋娶之,氏曰:『翁姑年老,无人奉侍,虽万金不足易吾志也』!以是大得亲心,众交称之。现年五十七。
郭语娘,岐头郭振兴女,十九适港尾林光殿。年三十,夫殁。氏故儒家女,娴闺训,食贫抚遗孤。孤亦殁,氏遇弥艰、操弥坚,不稍悔焉。现年五十七。
魏来娘,大赤嵌魏房女,二十适员贝社王玉。甫十朝,玉外殁。抱继一子,守节事翁姑,时形愉色。素勤俭,训子孙从严,一家三十余口无敢忤焉。现年六十四。
郭倚娘,港尾社郭力女,二十适员贝社王邦。二十四夫殁,守节;勤女红。翁姑每怜之,嗣一子。现年七十五,儿孙满眼(以上廪生薛元英、许棼、洪朝阳同采)。
黄裕娘,妈宫社人,候选通判黄步梯女,训导黄济时女兄。年二十四,同冶五年适本社刘振炎。至九月夫亡,氏长斋守节。翁姑为螟一子,名传家,抚养成立。氏上事翁姑、下抚儿孙,邻里未尝闻一诟谇声。现年五十(生员郑祖年采)。
林枣娘,妈宫社耆宾林余庆女,十九适本社郭悦。二十五夫亡,矢志守节,抚子事姑。现年五十。
张乃娘,瓦上社人,适岐山陈桂林次子贺协。年二十三而寡,遗子女各一,抚养成立。素识大义,事姑孝,持长斋。现年五十九(以上陈维新采)。
欧品娘,案山社欧珍女,年二十适双头跨社生员蔡继庆。三十而寡,守节养孤,训子读书成立。现年五十七(洪捷元采)。
纪兼娘,双头跨社人,配湖西社辛圈。二十四守节,子纔满月。佐姑料理家事,亲操井臼,邻里称孝。现年六十一,孙已长成矣(洪纯仁采)。
许养娘,港仔社许沛女,适潭边社庠生陈斯辉。年三十余守节,身任勤劳,奉事老翁,抚养孤子。现年五十八(李焕章采)。
谢耽娘,蚱脚屿谢帆女,适西溪社童生陈鸿标。年二十八夫卒,长斋守节。现年五十七(蔡荣贤采)。
林桂娘,妈宫人林某之女,归岁贡生郭朝熙子诸生则荣。则荣苦学致疾卒,氏年三十而寡。家徒壁立,而姑未归土,拮据万状。同学亲朋各赙以赀,夫与姑乃得安葬。氏自是抚养二子,勤苦守节,戚族咸敬之。现年五十一(生员高攀采)。
吴籹娘,西卫乡人吴畿女,嫁双头跨社蔡光明子蔡苏令。道光二十六年氏三十岁,夫故,抱养一子,守节四十八年。卒年七十八(洪捷元采)。
郭珠娘,妈宫社郭东灵女,二十二适刘协宪文珍之第四子士荣。二十六夫亡,家贫如洗,勤女红,以螟子抚养成立。现年五十。
洪举娘,妈宫社洪文瑞女,十九岁适本社童生刘源渊。二十四夫亡,遗一男,抚养长成。现年五十二。
张昔娘,厦门瓮菜河张辉之女。辉挈眷戍澎而生昔娘;幼适妈宫社刘登为养媳,十八岁完婚。同治三年夫亡,氏年二十二,遗腹四月,后生男名练。氏矢志不移,持斋守节。现年五十(以上生员黄钦明采)。
郑店娘,通梁社郑郯女,适本社陈待。待卒,氏年二十二。现年若干岁。
郭夺娘,岐头社人,适港仔社萧权。生一子而寡,年二十六守节。现年六十。
方蕴娘,瓦下社增生方景云女,适本社附生吕振科之子微。微卒,氏年二十三,无出;甘心守节,其苦万状。现年六十。
吴串娘,清尾社人,适中墩社杨柱。老翁鲁,年八十余,孝事无间。及柱卒,氏年二十九,无出,苦守。现年六十一。
陈岁娘,沙港社人,适中墩社郭佛典。年二十六守节。现年六十一。
陈时娘,锁管港许昶妻。年三十夫亡,食贫守节,抚养无亏。卒年七十。
丁招娘,石泉乡陈所妻。二十四夫亡,守节抚孤成立。现年五十八。
黄菊娘,菜园乡黄追女,二十五招东卫乡吕谋入赘。迨年三十而夫卒,矢志守节,抚孤成立。现年五十三。
洪兰娘,自幼为卢见苗媳,二十完婚。越明年夫亡,矢志守节,抚养夫弟之子为子。现年六十一(以上黄文衡采)。
颜箴娘,缉马湾社人。十六归小池角刘义,二十七夫亡。守节抚子成立。卒年八十一(刘承命采)。
陈市娘,二嵌社人。二十适小池角卢猜,二十八夫亡。守节抚子成立。现年六十一(蔡时文采)。
洪媚娘,隘门乡庠生洪思永之女,适果叶乡陈玉。同治十二年夫亡,氏年三十。为人贞静,上养老姑、下抚孤儿,勤俭治家,内言不出,宗族称之。现年五十(洪纯仁采)。
陈富娘,沙港社庠生陈廷芳女,适西寮社薛敬。成婚纔二年而敬殁,氏年二十八,家无担石储,抚一子成立。十指勤劳,不辞艰瘁,上山采拾度活,不妄取人一物。乡邻无不称其苦节。现年五十八,已抱孙矣。
洪响娘,土地公前社魏料妻,生一子、一女而料卒。人以氏年仅二十,家计贫苦,不再醮或再招赘,犹可养子以延祀;而氏柏舟自矢,含冰茹蘖。至今年甫五十,共信其清节克全云(以上黄廷仪、李焕章、陈精华同采)。
马选娘,妈宫城内马石女,适陈敬山。年二十八夫亡,守节抚三子俱长成;不幸三子相继沦亡。现年八十五,孙已成立(蔡玉成采)。
列女传总论
澎湖各社,聚族而居。妇女习劳尤甚,性情拘谨,耳目专一,自非放诞性成,从莫或诱之为非者。初不知有旌表祠祀之荣,并不待读书明礼义者而后能以节见也。「续编」所列,于例固未尽符。然当时延访綦详,必有确然可共信者在;又何必怀河间之疑虑,而令彤管失传乎!要之,节烈其难其慎,固不敢援此为例;而善善不妨从长,姑存其旧,以俟知者。至于冥冥之中,则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非吾人所得洞悉,又可不竭其耳目之力,以维持风教而为梓里之荣也乎!夫十步之泽,必有香草。今者一澳之内,烟户数千矣,而谓无一人可举者,贼斯人者也;谓人言无一可信者,是必居心惨刻而不乐闻人善者也。呜呼!澎湖自开辟至今,从未闻有请旌节烈之举。幸得良有司修明文献,开局搜采,则匹妇一生苦节,仅赖一时载笔以不没其真。而读书好学之君子,顾或以徒劳罔得而不暇采,则地方何贵有吾儒?吾儒平居之读书讲学、高谈忠孝者,果为何也哉?吁!
●澎湖厅志卷九
风俗
服习
仪文
岁时
风尚
·服习仪文岁时风尚
澎地自入版图,经胡、蒋诸贤吏拊字栽培、兴养立教、用宣圣天子雅化者百余载于兹;是以历年台地揭竿之徒,至四十余案,而澎则士食旧德,农服先畴,熙熙然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岂瘠土之人能自好善哉?鼓之舞之,辅之翼之,观感渐摩,遂成习俗。盖儒吏之泽长矣。用是稽其四民之业,与岁时食用之经,或朴或漓,犁然在目,是又操风化之原者,所当善持其后也已。为「风俗记」第九。
服习
士子能知自爱、遵守卧碑者,亦尚有人。童子就塾读书,必穿衣履;余人则否。近日各澳中,鸡窗灯火,朗朗书声,不减内地。就而听之,有不令人欣快者哉(节胡氏「纪略」)!
干隆间,胡勉亭通守创建书院,雅意栽培,并详请由澎厅考试送道,而人始知学。继之者若蒋若王若邓,皆自为山长,诱掖奖劝,文教渐兴。其时则有辛孝廉齐光,蔡司马廷兰连擢甲乙两科,而文风日盛矣。
自咸丰初年,王通守去后,书院废弛者十余年。迨光绪建元,重修书院,延聘主讲,而膏火犹薄。贫士终岁授徒,馆金几何,而多此卷资笔墨之费?如北山一隅,距书院甚远,其生童二、三十人每期合雇一急足,总交课卷。其好学可嘉,其清苦亦可念也!
近时海上异说,流传蔓延甚广,于老、佛、杨、墨之外另辟法门,在大廷广众之中,男妇混杂、侧耳以听者,胸有别图;高座而谈者,目多邪视,恬不为怪,耻孰甚焉。而澎海一隅,独能恪遵地方官示谕,随在宣讲「圣谕广训」暨「感应篇」、「阴隙文」诸书,而弗染异说。所谓平原独无,诚足尚也。
士民最敬圣迹,鸠赀合雇数人,每月赴各乡拾取字纸,积贮书院中,每岁送之清流,沿为成例。举其端者,诸生陈大业也。同治十一年,绅士许树基、陈维新、蔡玉成、陈雁标、林琼树等议,于送字纸时,士子衣冠,齐集书院,以鼓吹仪仗,奉制字仓圣牌位,迎至妈宫;及送毕,乃返驾于书院。各澳轮年董理,于是四标弁丁及郊户商民亦各备鼓吹,共襄胜举焉。
——以上士习。
澎民男有耕,而女无织。一切种植,男女并力,而女更劳于男。盖男人仅犁靶反土,其余栽种耘耨,多由女人任之。谚云:澎湖女人台湾牛,皆言其劳苦过甚也(本「纪略」)。
澎地斥卤不宜稻,仅种杂粮,而地瓜、花生为盛。每岁暮春,种花生时附种粱黍于其旁。迨五、六月间,花生渐长,则粱黍已熟矣。至八、九月,而花生方成熟。地瓜种于三、四月,至中秋后,亦渐次收成,切片晒干以储来岁之食。取二者藤蔓枝叶,以饲牛、以作薪,利亦溥焉。湖东西地颇洼下滋润,故多种蔬菜。南寮有井,又有宅可避风,故多种柑。西屿小池角等社,亦稍滋润,故花生早种早熟也。凡有地百亩者,仅种地瓜二、三十亩,取供一家终岁之食;其余悉种花生。因是物可作油与■〈米凡〉,易于售卖,而农家终年用度,胥恃有此耳。
油渣谓之■〈米凡〉,可以粪田。澎地所出,皆贩往内地,连樯运去,无肯留之以自粪其园者。
花生出息既多,或擘其仁以出售,可省运载之费。其壳亦可为薪。近时商人黄应宸自出新意,设为手磨磨之,如磨榖然,工省而速,亦可用也。
水仙宫口路头为上水之处,小船驳载、工人负载,脚资皆有常数。至于客人随身对象,则照例给发,并无似他处之横取强索者。
季秋花生成熟时,农氓一家男妇皆聚山园,日暮始返。或为人佣工,或捞筐撷取遗粒,虽鸡犬亦从焉。时则风尘拂面,沙土扑衣,晓冲雾露,午曝烈日,其劳苦可想。若夫刺绣女红,则精之者鲜矣。
街中商贾,整船贩运者,谓之台厦郊。设有公所,逐年垆主轮值,以支应公事。遇有帐条争论,必齐赴公所,请值年垆主及郊中之老成晓事者,评断曲直,亦省事之大端也。然郊商仍开铺面,所卖货物,自五谷、布帛以至油酒、香烛、干果、纸笔之类及家常应用器,无物不有,称为街内。其它鱼肉、生菜以及熟药、糕饼,虽有店面,统谓之街外;以其不在台厦郊之数也。
澎俗行用番银,以七钱二分为一元,不足者补之。其价与台、厦略同。至于捐赀送礼等事,或以八百文钱为一两者。盖四十年前,洋银一元止换六百余文,是犹沿昔之例也。市中现钱甚少,故亦行用钱票。其票与都门省垣之式回别。大抵随时取给,或限期支取,辗转流通,但视图章为凭;认票而不认人,罕敢伪造者,亦可见其俗之近厚也。惟行用现钱,以呆钱滥插于内,屡经示禁,不数月而滥用如故。盖奸徒由内地买来,牟利甚厚;而穷民受累,流弊亦甚剧。是不可不设法永禁也。
澎地米粟不生,即家常器物,无一不待济于台、厦。如市帛磁瓦、杉木、纸札等货,则资于漳泉;糖米、薪炭则来自台郡。然而铺家以杂货销售甚少,不肯多置,故或商舶不至,则百货腾贵,日无从购矣。富室大贾,往往择其日用必需者,积货居奇,以待长价。而澎地秋冬二季,无日无风;每台飓经旬,贾船或月余绝迹,市上存货无多,亦不患价之不长也。惟火油、豆■〈米凡〉则澎湖所产,贩往厦门、漳、同等处。然亦视年岁为盈虚,无一定之数也。
近有南澳船贩运广货来澎,而购载花生仁以去者。查商船由厦出口时,例规甚重,又有海关厘金诸费;而南澳船无之。所办货物,率多贱售,于花生则厚价收买;而生理中大局一变,郊商生计亦逊于前矣。至售出花生仁,或以水渗之,使斤两加重,而不顾买者受病,亦陋习之宜禁者。
花生既熟,乡民每零星负运到街售买,而衙门人役之枭健者,勾连奸民,设一公斗以量,谓之斗牙。每量一斗,抽取三、四文。实则藉此名色,合赀包买。他人籴买者,亦必依斗量之,故罕敢与之争买。其有零星不止一斗者,则约略并收,酌给薄值,乡民受亏而不敢争论也。往者蔡通守麟祥深悉此弊,议令绅商设一公斗,举一稳妥之人,经理其事。每斗议抽两文,除辛金杂费之外,以余赀充入书院。此事从前尝有行之者,以奸民阻挠而罢。然考淡水郊户,亦设菁觔公量,抽其微赀,为学海书院膏火。然则仿而行之,亦兴学除弊之一事也。
妈宫郊户自置商船或与台、厦人连财合置者,往来必寄泊数日,起载添载而后行。若非澎郊之船,则扬帆经过,谓之透洋。惟遇风潮不顺,偶泊外屿耳。
从前商船,有配载班兵之差,有配运兵米之差,即官员人犯往来,亦以商船配载,而酌免其口例规费。自有轮船运载,而诸差悉停,经商者皆称便云。
澎地多赤卤,可耕者少,俱以海为田。男子日则乘潮掀网,夜则驾舟往海捕钓。女人亦终日随潮长落,赴海取虾、蟹、螺、蛤之属,名曰讨海(「纪略」)。
环海各社及西屿、八罩、虎井、吉贝、东西吉、东西屿坪,孤岛之民,专以捕鱼为生。然获鱼虽多,必得盐以腌之,而盐价甚贵;有计所获之鱼,不能抵偿买盐之价者。若一时郡盐不至或无力买盐,不得不散拋于山坡平地上以晒之。倘暴雨时至,则漂流无踪;或积阴数天,无烈日可曝,则味变而不可食矣。若使本地可自晒盐,则渔者利赖尤大云。
——以上民业。
附考
大凡砂碛咸卤之中,有野兽踪迹,寻之必有水乌鸟集处。亦有水地生芦苇水草之处及蚁壤下有伏泉,置水数盂于地,夜观星光,多处亦有伏泉。或开井深而无水者,蕴草焚烟井底而盖其上,有纤毫鏬处,烟气冲透,其泉随至。类而推之,安在井不可掘邪?奈何向之长民者,既仍其常而不肯为,民亦狃于习而难于为,遂令事之大有为而竟莫之为也。夫所费在耳目之前,而利至于数十百世,而未有艾。如令田园芜废,有桔槔处,则苗长尺许。是非掘井之明效,而善法为信可行欤(「啸云山人文钞」)?
按澎湖无水利可兴,凿井即以兴水利。盖井不足以获大利,未尝不可以捄大害。光泽高氏所谓不恃天而恃己也。顾澎人耕作颇殊内地,子种一下,即坐待甘雨时降,满望丰收,并无所谓耘■〈耒矛〉与粪田者。即凿井灌畦,亦不概见。间或近社菜宅有井,特为种菜而设,亦不能多见也。推求其故,皆以咸雨之祸甚烈,一洒则寸草无存,虽有井可灌,其奈之何?况过夏无雨,即粪亦无益,故皆弗为耳。殊不知咸雨原非常有,或间岁不一遭。凡事当论其常,不必执其变。至近海多风少雨,乃地势使然,固当以人力济天时之穷,所谓人定胜天也。譬如有园十区,择一、二区可凿井者(凡蚁穴之处,下必有泉),于丰收之岁,物力有余,自凿一井。或农务稍息时,数家互相助力,则数家以次皆获一井,并力汲灌,即可为一家续命之原矣。即不幸而遭咸雨,其为五谷将熟时,固无大害;即初下种时,亦可汲井重栽,以收晚成之效,又何至一遇旱荒即束手无策,徒仰息于上台之议赈哉?夫救祸于已形,不若弭害于未形者之阴受其福也。谓一井涓滴之出能几何?独不思一家有一井,则济在一家;将万家各有一井,且济及万家,而为世世子孙之利乎?昔胡别驾「纪略」,自谓于一井一泉再三致意,盖以澎常旱,虑其伤于渴也。夫使农者各以凿井为急务,则枯槔相望,人人得自食其力,饥之害且免矣,又何有于渴哉?
按内地种地瓜者,必年年易种;如金门则购同安之种,同安则购安溪之种。由于迁地始能为良也。近时澎人以旧种不蕃,喜种白薯。新种色白味淡,有如嚼噶,取其蕃衍而已。然不解易种,恐再过二、三年,则滋生渐薄耳。船政大小,咸资水利,名目各异。一曰澎仔船,平底单桅,今多双桅者。可装榖四、五百石至七八百石。一曰杉板头船,亦有插双桅者,可装三、四百石至六、七百石。一曰一封书船,双桅■〈木盛〉盖平铺,前后无舱,可装二、三百石。一曰头尾密船,单桅无舱,中有拱篷,可装百余石至二百石,皆往来南北各港贸易所乘。一曰大■〈舟古〉仔船,单桅拱篷,即大镇渡船(从府治渡往安平为大镇渡)。可装百余石,亦或驾驶内港拨载。一曰小■〈舟古〉仔船,在嵌脚渡人、载货登岸。一曰渔船,即龙艚船,亦镇渡船之类。一曰挖仔船,每船止容三人,往各港采捕(「台湾志略」)。
凤邑之打鼓港、东港诸海口,皆安平辖汛,为澎湖采籴商渔泊船之处。水师专司盘验。若无挟带禁物、人照不符者,验毕放行,毋使阻难,俾得速济民食;其为澎岛穷黎造福非浅矣(「云山人文钞」)。
捕鱼器,其有罟、罾、縺、藏、■〈罒上令下〉、箔之目。网有大小,而用法各别。每罟一张,驾船二只,先放海底,后用四、五十人两头牵挽,围拢海边,得鱼最多。罾有车罾、举罾、摇罾等属。车罾永挂海坪,岸搭高藔;下罾时,渔人在藔上,将罾索用车牵起,有鱼则捕之。举罾止用一人,于港潭沿海,皆可采捕。摇罾必需五、六人驾龙槽船,带小挖仔船,捕鱼外海。縺于春冬二时,在外海捕涂魠等大鱼用之。藏则专于隆冬以捕乌鱼,故又名讨乌。■〈罒上令下〉者,网上有荡,能浮水面,下系网袋无数;每袋各挂铅坠,沉入水底,鱼入袋中,辄蔽不能出。大■〈罒上令下〉置诸外海,小■〈罒上令下〉置诸内港。箔者,乘潮将满,插在海坪,杂罗水族,水汐则取之,无一遗者(「台湾志略」)。
澎湖有大网,口阔尾尖,即北地之僠也。每口用大杉木二枝,坚竖港口长流之所,名曰网桁。以网挂于桁上,凡有鱼虾之属,尽藏其中,潮退举起,解网尾出之。沪用石碎围筑海坪之中,水满鱼藏其内,水汐则捕之(同上)。
乌鱼旗罟者,结网长百余丈,广丈余,驾舟载出,常数十人,曰牵罟(「赤嵌笔谈」)。
罾者,树大竹棚于水涯,高二丈许,曰水棚,置罾以渔。縺小于罟,■〈罒上令下〉又小于縺,网长可数十丈,广五、六尺,曰牵縺,曰牵■〈纟衮〉。
■〈纟衮〉,垂饵以钓鱼也。大绳长数十尺,系一头于岸,浮船出海,每尺许全数约大小不一(?)。绳尽则返棹而收,曰放■〈纟衮〉(同上)。
大小沪、箔者,削竹片为之,绳缚如帘。高七、八尺,长数十丈。就海坪处所竖木杙,趁潮水未满,缚箔于木杙上,留一箔门,约宽四、五尺,潮涨时鱼随水入,以网截塞箔门;潮退,鱼不得出,采取之。沪者,于海坪潮涨所及处,周围筑石岸,高一、二尺,留缺为门,两旁竖木柱,挂小网柱上,截塞岸门。潮涨淹没沪岸,鱼蛤随涨入沪;潮退水由沪门出,鱼蛤为网所阻。宽者为大沪,狭者为小沪(同上)。
老渔距山顶看鱼,指麾众渔环捕,呼为渔先生。鱼来水纹生花,呼为鱼花(「内自讼斋集」)。澎湖沿海渔人,眼皮多红。小儿泅水中,以钱投之,能拾取,百不失一。以两钱系定入水,重或失之(同上)。
·仪文
结婚之始,媒人送庚帖到家,必三日内家中无事,然后订婚。如三日内家中偶有误毁器物,即送还庚帖。如二姓允诺,行订盟纳采之礼:富者手镯一双,检婚钱二百文;贫者头簪一对或戒指一双,检婚钱一百二十文;托媒人送至女家为定。聘金不论贫富,定例用番银三十六员;女家回三员,以为折买鞋袜之礼。又备礼一担,内猪腿一付并鸡、面、糖、枣、婚书、启书、礼烛、礼香、槟榔等仪共十色。其槟榔只四个,用木雕成,上刻「百年偕老」四字,以金箔贴之,系在铺租来,故女家必璧还焉。其聘金亦非一次送足,乃自结亲而后陆续送完;或将粮食、牛羊他物抵兑者。如不足此数,即男至三十岁,女家亦不肯完婚。甚至有自知家贫无措,情愿退婚者,实为陋俗。前厅胡建伟曾出示晓谕,嗣后结婚随人所便,聘礼多寡,量力而行,不得额定取盈。已聘定者,男女二十以上,限半年内尽行迎娶,毕婚不得藉勒留难。澎民称便(参「纪略」,下同)。
按近时女价愈贵,娶妇亦愈难;而惟再醮者尤甚。欲仍前三十三员之数,亦未易必得。缘迩来厦门之贩外洋者,每以厚价买婢载往,而当道未暇访禁,故故价骤贵。奸媒四处揽买此风传播各处,妇女亦因而增价。且产女者或多不育,故见其渐少也。从前刘通守家骢锐意举办育婴堂,若当时无所阻挠,则澎民何至艰于得妇哉!是宜因时变通,谕令聘礼以旧例为程,不得因再醮而多索,庶小民无怨旷之患也。
请期之礼,名为压定。先期数月,备礼一担,亦用猪腿、溪、面、糖、枣等物十色告以婚期。澎俗无亲迎之礼。俗例多以腊月除夕成婚,谓此日甚吉也。娶亲无轿,俱用牛车。其车用青蓝帐盖住,前面挂红绸一条(或红布),牛角亦用红布裹住。赶车人有着袍帽者。车前执事人等,鸣锣、放爆竹、执提灯,皆凑双而往。到女家门首,即有亲人迎接入内,奉茶汤三次。新人穿大红衣,父母把盏醮而遣之,媒人同父母扶掖上车。到男家时,请小叔请新人下,媒人扶行至中庭。新郎手持米筛,上画红八卦,擎盖在新人头上。先拜天地,携手进房,两人对揖。新郎将厘戥尾,揭其包头乌巾藏在暖肚内,然后就坐。
按近时妈宫街有力者之家,亦有用轿者。或借官轿,为之结采甚华,然亦未多见也。
合卺之礼,是夕备席房中,男女对酌。饮毕,即备汤圆二碗,每碗汤圆六枚。先男女各执一碗,各食二枚;次即男女交碗,又食二枚;每碗各剩二枚。男即以所执之碗,盖住新娘之碗,放在床下,然后就寝。先是遣嫁之时,母为新郎备暖肚一个,内藏历书一本,取押煞之义;桔饼二个,取大吉之义;冰糖一包,取甜和之义;小镜一面,取光明之义;洋银一圆,取团圆之义;犁头铁彩一块,取铁心不移而有光彩也;生炭一块,炭字土人读作摊字,取生子摊出愈多也,朿在新娘肚中。定情之后,新娘取出各物与新郎,在帐中合食焉。新人在房中住三日;至第三日,小姑请新人出房,先拜神祇祖宗,次拜公姑。其伯叔兄弟暨家人,以次相见。拜缉毕,各赠以仪,谓之答拜礼。午间备席,请新人首坐,诸女客陪坐。新人饮至三杯,即起立告辞不敢当,乃执妇礼。是日外家遣小舅送花油,谓之探房,并备贴来请新郎同薪人回门。主家备席待小舅,并送探房礼。第五日回门,外家铺毡结彩以待;新娘与婿,俱驾牛车同往。及门,小舅先迎入。行至门内,大舅迎入中庭,对揖而坐。小舅奉送鸡旦汤,次奉莲子点心,后奉茶三次。婿皆有礼三封,或银或钱,谓之押盘礼。婿与新人亦先拜天地祖宗,次拜丈人丈母,与新人进门时同。其时丈人等辈,亦各有礼仪相酬,厚薄不等。丈人备席请婿首坐,丈人把盏安位。丈人退,婿才就坐;亦饮至三杯,婿起立固辞,主席者及陪客挽留再坐,终席成礼而散。婿与新人有留住三日者,夫妇同房,夜半丈母遣人送婿点心,次早又送四果汤,午间请会亲酒。三日后,婿与新人同回,丈人备盘四色面饼、圆枣并席一筵送回。此回门之礼也。
按婚礼多本「纪略」,去其繁芜而录其梗概。但琐碎者尚多,以存一方土俗,亦未能尽汰也。
——以上婚姻。
生辰祝寿,澎俗亦与内郡同。惟澎人生日必以米粉和红曲做红鸡,与面包相仿,为祝神之敬,并惠送亲戚。其富家即于是日将买备棺木,雇工人做棺。工人用斧尽力一劈,其木屑飞远,即喜为寿征;飞近者即以为去路无多也。做好,将棺竖起备用,名曰做寿;又曰赞寿。赞,为言站也,以其竖起棺寿之谓也。
——以上寿辰。
凡生育男女,是日必以熟鸡送外家,谓之报更。至三日后,外家报以鸡、酒、米、布,谓之送更。主家于鸡、米受半,酒、布全收。十日后,各亲有送鸡、米者,亦名送更。主家亦以鸡、酒、油饭分送之。满月剃头,主家则分送鸡旦,仍前宰鸡煮油饭请客。是日外家备送米粉和红曲做丸一百枚,邀新外甥到家。亲朋有送银牌手镯如内地者,有送月饼桃面者。至周岁,外家送衣帽鞋袜及桃面红鸡之属。亲朋亦有致送者。主家亦备席以谢云(节「纪略」)。
——以上诞育。
丧葬之礼,与内地略同。惟澎人临敛时,必取六姓灶灰以填棺底。计死者之年岁,为做七之期。如死者八十岁,即派八十日做七个七祭之类。末七之夜,延道士到家做开路醮、拜忏,尽一夜而止。富室延道士五员,做普度功果,彻三昼夜,以为死者阴间必开路,然后能行云云。此实无益之费。惟无火葬、草葬陋习,随死即葬。贫者三日而葬,富者亦不能百日。近时颇有惑于风水,停棺不葬者(节「纪略」)。
按澎地本狭隘,妈宫澳尤甚;而各标戍兵横暴习惯,甚或占地至十余里外,如隔水之小案山,亦指为该标管业,有明买扦葬者,则群起阻之,遂使民有死无葬地之谣,甚无谓也。夫朝廷使之戍边,并非使之多占旷地,况死者仍归骨故山,占地何用?益阳胡文忠公曰:养兵所以卫民;兵不爱民,何乐有兵?愿在上者体念斯言,为之明示限制,力遏狂澜,庶不负安民之本意也。
——以上丧葬
·岁时
新正元旦,各家张灯结彩,拜贺新年,与内地同。男女孩童俱着新衣,而女子装饰更为打扮整齐(参「纪略」,下同)。
初四日为接神节,各家俱备牲醴祭品供奉,谓是日灶君与众神自天而回,故虔诚以接之也。
元宵,各家先于十三夜起,门首挂灯,厅中张灯结彩。至十五夜,各家俱备牲醴碗菜,供奉三界,阖家燕饮,鸣锣击鼓,极为热闹。间亦有装扮故事,往别澳游玩者。各庙中张灯,男女出游看灯。庙中札有花卉、人物,男妇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面龟一个),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则明年元宵时,倍数酬谢。是夜男女出游,以窃得对象为吉兆。未字之女,必偷他人的葱菜。谚云:『偷得葱,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未配之男,窃取他家墙头老古石。谚云:『偷老古,得好妇』。又妇窃得别人家喂猪盆,被人咒骂,则为生男之兆,周年吉庆云。
清明节,澎人俱于节之前后十日内,拜墓祭祖。
按澎人清明节,家家皆食春饼。其制以面粉煎成薄片,如锅盖状,而以鱼肉杂菜脔切至细,实其中,参以芥酱裹之,亦名薄饼。盖本金、厦之俗也。台湾施进士琼芳有薄饼诗甚佳,发端:『人情日趋儇,一饼亦尚薄』。此薄饼之始见于诗者(见「石兰山馆遗集」)。端阳节,裹角黍相馈,插蒲艾,饮雄黄酒,门首插榕叶一枝;又将小渔船彩画五色,鸣锣角胜,谓之斗龙舟。好事者于海口竖标,招人相夺。其标用红布一幅、银牌一面、铜钱数十文,用红绳串成,夺得者以为得彩。午时为小儿女结五色缕,男系左手,女系右手,名曰神炼。各家门首俱用雄黄书写吉庆字样,以辟除不祥。
六月望日,人家俱用米粉和红曲为圆,以祀其祖先。祭毕,阖家饮酒、食汤圆,名曰半年圆。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亦为盂兰会。澎人最喜祀鬼祭孤,澳中必推一、二人为头家,敛钱做会。延道五人,作道场功果,或三昼夜,或一昼夜;每道场至夜,必放焰口祭幽。又有破地狱、押鬼门之名,总谓之普度;会中人各书生年月日时于道士疏内焉。其陈设饼粿时果诸品,约有数十色,堆在盘中,垒起高三、四尺;夸奇竞富。又有猪羊牲醴各色。先将方棹搭起高台丈余,置祭品于上。祭毕,任人攘攫抢夺,以为戏乐。其强有力者,每多获焉。甚至相争相殴,在台上跌下,有伤人者,实为恶风。妈宫一澳,兵民错处,前厅胡建伟尝出示严禁,并亲往阻止,饬令祭品论人分派,不许仍前攘夺,此风少息。然普度祭孤,例所不禁。惟道场做破地狱、打鬼门之事,殊可不必耳。道场毕后一、二日,各请戏演唱为乐,谓之压醮尾。如是者必月尽方止。
按各乡各标营普度,均有定日,以豊富相尚。最甚者莫如铜山标普度,每人必用全副猪羊,杀生甚多,或至数十只,未免过奢。又俗以初一日为开地狱,二十九、三十日为闭地狱,各罗酒浆于门首设祭。
中秋节,燕饮赏月,以月饼相遗。
重阳节,各澳塾馆备酒殽,请社师燕饮。俗竞放风筝,或挂响弦,乘风直上,声振天衢。夜则系灯其上,恍如明星熠耀,彼此相赛。此虽游嬉琐事,亦足见太平之乐也。
冬至日,谓之长至节,以糯米粉做汤丸,各具牲醴以祀家堂祖先。祭毕,阖家饮酒食汤丸,以为添算,谓之团冬。是日即古所云亚岁也。澎人不贺冬,门扇粘糯粉丸于上,谓之饷虚耗。
腊月二十四日,是为小除。各家扫舍宇,备牲醴果品,又置纸幡幢车马舟楫之类与楮帛同焚而送之;谓是日为送神节,言灶君于是日朝见天帝云。
除夕,家家守岁,以滚水泡青菜,盛以磁碗,簪春花其上,供设神前,谓之长生菜,亦称隔年菜。又供白饭一碗,亦插春花其上,称隔年饭,以为明岁丰盈之兆。各家不论贫富,俱宰鸡煮肉团年。祀祖祭毕,阖家男女老少俱同一席,置火炉于席下,围住饮酒,谓之围炉。又做年糕相送,谓之一年高一年,以糯米粉为之。各家门首,皆换新符,与内地同。
按澎人多籍金门,亦有从同安、禾山、漳州来者,故其岁时伏腊大致略同。「纪略」多掇郡乘所载而附益之;兹但汰冗词,其至纤至悉者存之,以见一方习俗,既未便过于删削,亦无庸一一增补云。
附考
三日一候,五候一气,渐积而成岁功;此天道之自然也。然西北高燥,东南卑湿,气候每因而转移。澎湖僻处东南,居大海之中,地势最下;其气候与闽中内郡有不同者。闽中入春多雨,澎则频旱;夏日西北风恒雨,澎则北风无雨,必待东南风方得雨。他若咸雨一下,则百榖皆朽,而在七、八月为多。此雨旸气候之不同也。内郡中四季草木长青,澎自立春以至清明草芽不发,至夏方生。立秋以后,草则渐黄,更无花卉。仓榖易霉,物味经时则变。此生植之气候不同也。四序多风,春时东南风起,入人腠理以致头晕。七、八月后往往狂风兼旬,楫摧樯倾,涛浪之声远闻数十里外,晓东暮西,与中土顿别。此风飚之气候不同也。内郡春风融和,夏日南风温煦,秋日清肃,天高气爽,最足宜人。澎则地气湿热,夏日炎炎,无高山樾荫,暑气袭人,与瘴厉相似。至秋则西风时作,稍晴仍似夏日,薀隆之气,昼为特甚;入夜转寒。冬日虽无祈寒,然风声水声,无日不聒耳;甚至扬沙走石。此寒暑之气候不同也。又「广东志」云:岭南阴少阳多,故四时之气辟多于阖,一岁间温暑过半,元府常开,毛腠不掩,每因汗溢,即致外邪。盖汗为病之媒,风为汗之本,二者一中,寒疟相乘,其疾往往为风淫。又云:盛夏士庶出入,率以青布包头。盖南风为厉,一侵阳明,则病不可起。澎之气候,盖略与相彷云(参「台湾府志」、胡氏「纪略」、「赤嵌笔谈」)。
冬日多风,日不着地,负背不温。夏日则砂碛一片,热晒如火,又无高山峻阜林木阴蔽,行人喘息,甚于吴牛。此砾石流金,所以过于内地也(「纪略」)。
船至澎湖,则另一气候。未至常穿棉,一至则穿葛(「漳州府志」)。
澎湖之气候,又与邑治不同者;澎岛处汪洋浩渺之中,多风而少晴,故有时台则天气清朗,而澎则风声凛烈;辰方雾扫云收,而午后封姨为暴,其甚者积日连月,靡有宁刻;行舟之人,迟滞累旬,来往难期。如寒暑雨旸,则澎之与台约略相似(「台邑旧志」)。
三水胡勉亭曰:论五风十雨,每岁以三十六雨为均调。澎湖则无需此。自二月中旬起,至八月底止,得透雨十次,即为豊年。盖秋分以后,无日无风,不能种植晚收,故雨水至此而足用也。今按南闽本无雪,澎则霜露甚稀,与台湾相反;而地皆斥卤,无水源以滋润之,其需雨为尤切也。若八月后无雨,则花生因早掘而减收,地瓜之藤蔓皆萎,岂得云足用哉!况三伏之候,天气燥热异常;若十日内不雨,则五谷立见枯萎,而人畜多病矣。是则云一岁透雨十次遂为豊年之说,亦非笃论也。
按澎地卑湿,故白蚁颇多。凡衣服器物,偶尔失检,必至蛀蚀殆尽。食物移时则味变色变,不可食矣。书院内井水亦称清洌,然以之煮茗,逾时则上有油晕,其色黝黑,虽佳茗亦然,足见水土之异。又人多眼疾,不仅入海之渔人为然;殆其郁蒸之气所由致欤!
·风尚
「台郡志」称:澎民煮海为盐,酿秫为酒,采鱼虾螺蛤以佐食。查澎湖并无煮盐晒盐,其盐政俱系台府管理,贩运至澎散卖民食。至酿秫为酒,澎地并无秫酒,妈宫铺以糖酿酒,名曰糖烧;以薯酿酒,名曰地瓜烧。澎民嗜酒特甚,每日三顿不离饮酒者,十室而九;有饮成酒病而不悔者。澎人并无稻秫甑饭,惟用薯干煮粥而食,名曰薯米爨。无薪木,以牛粪干炊爨,名曰牛柴。澎不产茶,采买亦贵,澎人饮茶者绝少;惟饮水一瓢,以解烦渴而已。澎之人亦苦矣哉(节「纪略」)!
澎人常饭,夏用黄黍煮粥,或以膏粱舂碎杂薯片煮食;故富阳周氏谓之胡涂粥。其实民间但称为黍糊耳。秋后皆食生地瓜,冬春食干地瓜,即薯片、薯丝也。「纪略」谓之薯米,或名芝检,实一物耳。生菜种类无多,即萝葡、芋魁恒来自台、厦,惟鱼虾为盛耳。薪炭亦来自台属,价颇昂,民以牛矢浸沟水中,俟秽气略尽,取出成片,晒干以炊,故名牛柴。每值台北内山骤雨,则杂木漂流入海,随潮至澎之东北各澳口,拾取为薪,亦颇伙焉。
——以上饮食。
男女衣服悉用布素,至于绫罗绸缎,则绝无仅有者也。地不产桑麻,女无纺绩,棉夏布疋俱资于厦门。妇人喜着青布衣,上山讨海,出门探亲,俱用青布裹头。男子喜着色茧衫裤,服此者则为有体面。人家有喜庆则穿鞋韈,平日俱赤足。秋冬时亦用青布包头,以御风寒。近日富室及秀士,间有服绸缎者。此亦风习日趋于华也,然亦少矣(节「纪略」)。
富阳周芸皋诗:『有钱家始煨红芋,无罪人多着赭衣』。自注云:渔人用柿汁染衣,色红。按柿汁所染,其色绀,舟人皆着之。至于青布包头,四民类然,因海风甚厉故也。女子尤尚俭素;其出也,以乌布一条裹束衣上,惟殷反(?)及妈宫人有穿裙者。
陈氏廷宪曰:澎俗古朴,男女衣服悉用布素;居常喜着青布衣。间有近市者,亦服绫缎;然习俗勤俭,真有唐、魏遗风,胜台湾之华丽远矣。按澎土瘠薄,佃鱼外别无他利,是以乡民自奉甚约;或不具床帐,亦安之若素。盖地瘠民贫,不得不出于俭也。
——以上衣服。
「泉郡志」载:澎湖居民以苫茅为庐舍。今则全易以瓦。其屋宇俱结于山凹之内、水隈之处,故名曰澳。即书所谓『四澳既宅』者是也。墙壁俱用老古石所砌。其石乃海中咸气所结,取出时石犹松脆,迨风雨漂淋、去尽咸气,即成坚实;价廉而取便,澎之房屋悉用之。其屋高不过一丈一、二尺者,非为省工价,因海风猛烈,以防飘刮故耳。木桂瓦料,俱由厦运来。本地亦有烧瓦,然火色不好,脆裂不可用(节胡氏「纪略」)。
屋不欲高,门不甚广;而屋上梁栋必坚,榱桶较密,盖防海风猛烈也。筑墙用老古石,皆掘于内海波间;掘后复生,取之不竭。社外附近膄园,亦用老古石周围堆砌短垣;谓之宅者,即孟子所谓五亩之宅也。澎人多围宅种菜,而南藔、东石等社,或以种柑。必有井而后可筑屋。既无石灰,亦无蛎房,皆杂烧螺壳成灰,价亦不贱。
花木甚少,不特风大难长也。计各社书塾亦设于祖祠或庙宇内,间居精舍,殊不多睹。偶有书室,又不浚井,虽欲莳花木,正苦无莳处,且乏井泉灌溉耳。
——以上居处。
澎湖一区,孤悬海中,士瘠民劳,善心易生。人鲜作奸犯科,亦无僧尼左道之惑。秀业诗书,愚安渔佃,夜户不闭,牛羊散牧于野,此风俗之有足多者(胡氏「纪略」)。
澎民最重读书之人,不特绅衿秀士,为凡民所敬;即训蒙塾师,澳中人亦加礼焉(同上)。
「纪略」引「通志」云:澎民聚居,推年大者为长。大小俗事,悉听乡老处分。盖旧俗相沿如是也。近或以澳甲主之;澳甲即内地之保长,而兼收钱粮者。然殷实谨愿之人,每不肯为;为者多非善类。乡人以其出入公门,与胥役相习,故未敢怠慢耳(澎惟妈宫澳设一保长,余各以澳甲兼之)。偶有雀角,或先投绅衿之洽望者为评曲直,因而和解之;或怒目相仇,势汹汹不可遏,及旁人开导,令理曲者奉槟榔赔礼,无难涣然冰释。
台湾最尚槟榔,澎人则否。惟请客者必先之。以槟榔取红纸包裹并请帖以往,盖致敬之意。
澎人有所谓父母会者,或数人、或数十人,各从其类立约。何人丁忧,则会中人助理丧事,各赙以资,视所约多寡,不得短少;犹睦姻任恤之遗意焉。
何乔远「闽书」称:同安朱子之所过化,其君子励节,而小人任天。今考澎地硗瘠,旱荒屡告,而小民鲜为穿窬之行者,是小人能任天矣。向来节妇未经旌表,而以守节称者,相望不绝;是妇女亦知励节矣。盖从前澎湖附于同安县辖,故其习俗亦与同安相近云。
附考
澎湖四面大洋,为台、厦中流锁钥。水师所辖两营兵千八百三十八名,文员只一通判。虽民风尚醇,不若台湾之浮动;而形势孤单,鞭长可虑,宜兼用民壮以资防守。盖台地向来有事,无不借义民助力者,不惟以壮官兵声势,且假此收用游民,免为贼用也(「东溟后集」)。
漳浦蓝鹿州曰:『海外反侧地,非树威不足弹压;奸徒无所畏惧,将何以为定乱之资?讵可以仁慈之治治之』?按此为乱后之台湾言则可,而未可概诸澎湖也。澎湖民性近质,其士气拘谨,其农民畏法。故远而朱一贵作乱,奸弁吴良从贼以伪札至澎诱胁,而不为所动;近而东洋与生番启衅,沿海戒严,澎之士民遵谕团练,莫不捐资出力。即事后奖赏不及,亦莫有怨言。且台、澎辟地二百年,台民乱者履矣,澎属有揭竿以应者乎?亦可见民俗近厚,而地方之犹可为也。然则知其疾苦而厚其生计,别其莠良而明其旌别,使善有所劝,过有所惩,于行法之中而寓仁慈悱恻之意,是治澎之道也。
迩来奉佛者,倡为先天教。其说自内地传来,一时无知男妇被惑者众。或夫妇合卺时即分床而睡,一生断欲,谓可成大罗金身者;有男女杂处一堂,诵经礼佛,而以兄弟姊妹相呼者。窃谓持斋奉佛,其食用必从省约,若寡妇在家持诵,藉以清心绝欲,原无不可;然究非四民所宜尚也。
各澳皆有大王庙,神各有姓,民间崇奉维谨。甚至造王船、设王醮,其说亦自内地传来。内地所造王船,有所谓福料者,坚致整肃,旗帜皆绸缎,鲜明夺目;有龙林料者,有半木半纸者。造毕,或择日付之一炬,谓之游天河;或派数人驾船游海上,谓之游地河。皆维神所命焉。神各有乩童,或以乩笔指示,比比然也。澎地值丰乐之岁,亦造王船,顾不若内地之坚整也,具体而已。间多以纸为之,然费已不赀矣。或内地王船偶游至港,船中虚无一人,自能转舵入口,下帆下椗,不差分寸,故民间相惊以为神。曰王船至矣,则举国若狂,畏敬特甚,聚众鸠钱,奉其神于该乡王庙,建醮演戏,设席祀王,如请客然。以本庙之神为主,头家皆肃衣冠,跪进酒食。祀毕仍送之游海,或即焚化,亦维神所命云。窃谓造船送王,亦古者逐疫之意,使游魂滞魄有所依归,而不为厉也。南人尚鬼,积习相沿,故此风特甚,亦圣贤所不尽禁。然费用未免过奢,则在当局者之善于撙节已。
「纪略」谓:澎人信鬼尚巫,疾病不问医药,只求神问卜而已。惟无僧尼寺观,妇女亦无上庙烧香、朝山礼拜之事。其说非也。盖南方尚鬼,有疾问神问卜,各处皆然,不但澎湖而已。而澎人亦非不问医药也。若皆不医不药,妈宫街熟药店十余处,岂皆虚设哉?澎湖本无山寺,安有朝山礼拜之事?而入庙烧香,习俗恒有之;但不如他处之甚耳。
「纪略」又谓:澎人虽十分贫困,从无卖人为仆婢者;富室所用之婢,皆自内地买来。其说尤谬。盖说本「府志」,而「台湾府志」并非专指澎湖而言也。迩来内地商船,由台买婢载回者颇伙。台郡之婢,率多本地人。至于澎湖,杂榖有秋,则乡人室家相乐,必无肯卖其子女者。惟大旱大荒无以自存,或遭讼累为胥役所横索,或多年积项,母钱甚微、盘利甚重,而索债者挟兵役到家索闹,其势汹汹,一时莫措;乡人谨愿惧势,不得不鬻子女以填之,其情则可悯矣。
澎地演剧,俗名七子班,仍系泉、厦传来,演唱土音,即俗所传「荔镜传」,皆子虚之事。然此等曲本,最长淫风,男妇聚观,殊非雅道。是宜示禁,而准其演唱忠孝节义等事,使观者触目警心,可歌可泣,于风化不为无裨也。
「府志」云:俗尚巫,疾病辄令禳之。有非僧非道,名客子师,携一撮米往占病者,谓之米卦。按澎俗虽有米卦,而无客子师。僧仅一、二,尼姑无之。凡送葬佛事,皆以道士主之。又有法师与乩童相结,欲神附乩,必请法师催咒。每赛神建醮,则乩童披发仗剑,跳跃而出,血流被面。或竖长梯,横排刀剑,法师猱而上,乩童随之。乡人有胆力者,亦随而上下。或堆柴爇火炽甚,跃而过之,妇女皆膜拜致敬焉。
海岛沙汕纡回,台飓不测,船只每易失事。乃船一搁浅,而居民辄冒险捞拾;或将船毁折,以致船主控案,缠讼不休。其从前土霸,工于牟利者,又或关通丁役,立股收买,酌给贱值。故小民所得无几,而受累甚剧也。
澎之患气莫如戍兵、胥役二者;或以文乱禁,或以武乱法,各挟其势力,以厉吾民。而颛蒙之饮泣吞声,而莫可如何者,盖比他处实甚。「同安旧志」云:差票一出,大事辄索数百金,户婚小事亦数十金;乘舆骑马到家,先索下马夫价,谓之清草礼。地方雕敝,职此之由。今考澎俗,胥隶勾票,于经承礼、差礼而外。有舟车之费,有开票花红之费。俗例差全、承半;近则经承需索成倍于差,因彼能串通丁幕而上下其手也。两造就审时,则有报到、堂事、刑杖、看馆、分班等费,为数更烦矣。夫衙门例设门丁,将以通达下情也;而能壅蔽下情者,则惟门丁。例设胥役,将使之勾捕奸恶也;而能纵庇奸恶者,则在胥役。是以廉能勤干之官,或不设丁幕;而防范胥役,为定其舟车远近之费,使有常格可循而不得多索,其亦今日理澎之要务乎!然胥役自有伎俩,每以术笼络官长,或佯为散堂以劫制之,或设为疑难以把持之。慈善官长,一堕术中,亦手束口噤耳,其奈之何?
「同安志」又云:讼师恣弄刀笔,布成陷阱。甚者通同吏胥,高下其手,两造经年累月,骨尽皮销,而渠之生涯已无穷矣。今考澎俗,状师大抵胥吏为之;然多不暗法律,而侜张其词。此外则皆学业不成而专事刀笔,为致富计,至有事主可息而讼师坚持不许和息者,亦可慨也。
风俗记总论
风气之贞淫奢俭,地气之厚薄为之也。而不尽然也,台澎皆称海疆,而台之民华,澎之民质;台之民气浮而动,澎之民情朴而静。岂非以台尽膏腴而澎皆硗瘠,地势使然,习而成性欤?抑闻风俗之殊,与政教通。是以曾文正公有言:『势之所趋,众之所归,虽大力莫之能御;则夫转移风气,亦存乎其人耳』。岂地气所得而囿哉?夫澎之积习,守分则有余,进取则未足。迩来生齿日众,质者渐恣,悫者渐漓,或尚鬼而信巫,或恃众而暴寡,或托持斋以惑世,或构刀笔以陷民,或抢掠失水商船而漠不为怪。其学者昧师弟之仪,其农者惮耘锄之力,停葬既惑于风水之说,阻葬者亦造为伤煞之言;而又患在丁役之鞭棰,苦于戍兵之刀几。民困弥甚,则民俗弥偷,非有大力者主持于上,其孰从而挽之哉?顾民未知义,由于教化之未孚;而教化未孚,由于生计之不足。书曰:『凡厥庶人,既富方榖』。衣食不足,奚暇治礼义哉?往者胡别驾「纪略」一书,屡以民之苦为念。此仁人之言也。然知其苦而无以救其苦,殆亦有仁心而未有仁术者乎!吾观管氏治齐,亦不外经理鱼盐,为民生大利。苟实心行之,是则富强之术也。夫圣贤制治,必随地以设施,因利以乘便。澎湖僻处海隅,诚能因其土之所宜以兴其利,因其情之所苦为去其害,如是则事畜有资而朘削无患,民气且为之一振。由是率而之善,亦犹风之偃草,水之就下,而莫能御也。又何患积习之难移,人才之未奋,而忠信礼让之俗不可兴哉?世有操教养之责者乎?吾将运掌示之。
●澎湖厅志卷十
物产
五谷
蔬果
草木
鸟兽
虫鱼
杂产
·五谷蔬果草木鸟兽虫鱼杂产
海滨斥卤,土性硗瘠,泉源不瀹,雨露鲜滋,地之所产微矣。顾纪物产者,不在夸生殖、侈珍错也;抑亦着其土宜所在,俾以佃以鱼者咸知土物心臧,以各力其力,而利其利。夫利之在民者,民得自私其利;利之在公者,民不敢自有其利;实待官为经理,因而利之。览是编者,将使按籍而稽,如披邠风之图,如咏山枢之什。凡所为裁成辅相,以左右民者,望泽之思,溢于言表矣;而又无任朘削于鼠牙,无或干没于几俎。十年之后,民可使富,而礼让以兴,岂非澎人之福欤?为「物产记」第十。
五谷
稻(名品甚多,澎湖惟大城北、西溪及西溪之小池角、缉马湾等社间有种者。若雨水未足,仍种杂粮耳)、鸭蹄黍(穗如鸭蹄,俗名小米,性与糯米同,酿酒甚美。澎人只做粘糕等用。「纪略」谓之秫,恐误)、狗尾黍(粒细、穗长如狗尾,俗呼稷仔)、番芦黍(穗大六、七寸,粒亦大,俗名番黍)、高粱(俗名芦黍,「本草」名蜀黍。「纪略」云:即北方之膏粱。春种夏收,茎高丈许,状似芦荻而内实。穗大如帚,粒大如椒。有红、白二种,粘者可酿酒,不粘者可舂碎作饭。稍可作帚,茎可为薪。澎人以供半岁粮)、地瓜(俗名番薯,蔓生,瘠土沙地皆可种。有文来薯、朱薯、黄栀薯、金薯。澎人遍地皆种,获而切片,或炉成细丝晒干,谓之薯米。近多植新种,皮白味淡,取其繁衍多获而已。其藤可饲牛羊,可为薪,利亦溥哉)、麦(近时间有植者。或值荒年,咸雨为灾,花生、地瓜藤叶皆腐,则种大麦于宅园,任其丛生,为饲牛之计):以上榖之属。
按:澎人以地瓜为终岁粮,故入于榖类。何乔远「闽书」云:皮紫味甘,可生熟食,亦可酿酒。自明万历甲午岁荒,巡抚金学曾从外国,种归,教民种之,后乃繁衍。「台海采风图」云:番薯结实于土,生熟皆可噉。有金姓者,自文莱携回种之,故亦名金薯。「赤嵌笔谈」云:薯长而色白者是旧种,圆而黄赤者得自文莱国。是一金薯、文莱薯,而众说不同,存以备考。
又按:地瓜藤生,似宜从瓜之属。但澎人皆以是为粮,有关民食,故升入五谷之属;与他处稍异者,则因地变通,非故欲自乱其例也。而或者谓五谷、蔬果宜统于草木,说本「尔雅」,原非无见;但「尔雅」为训诂之书,而「地志」则记载地方之利病,非当权其重轻,度其本末;地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五谷者,民命所关,不得不冠于「物产」之首。郡邑乘相沿已久,今亦仍之,从宜从俗,未敢泥古以示异也。
落花生(俗名土豆,蔓生,花黄。谢时,花心如针,入地即成子,故名。形如荚豆,一荚三、四子,性宜沙土。「本草」:辛能润肺,香能舒脾。澎人植此尤多,用以榨油;其渣为■〈米凡〉,可粪田;藤可为薪、可饲牛羊,利尤溥焉)、绿豆、黑豆、米豆(即白豆)、荷兰豆(种出荷兰,有红、白花二种)、菜豆(荚长尺余,蔓下垂,亦名长豆,有红、白各种。一名裙带豆,紫者一名红公豆;即福州所谓豆角也)、扁豆(俗呼肉豆,一名峨眉豆。蔓生,有红、白二种)、芝麻(即胡麻,有黑、白二种,可榨油)、赤小豆、刀豆、豆薯(即葛薯,可作粉):以上菽之属。
三水胡勉亭曰:澎湖地皆平衍,并无崇岭、密林、飞鸟、走兽,道上行人欲求一木之清荫,亦不可得;惟衙署及屋舍之有围墙可避风者,间植一、二株。其树只有榕、柳二种,亦仅随墙高下,不能高出墙外。草更贱卉,而澎地之草长不满尺,并未睹所谓白苇、黄茅芃芃勃勃者。至于花木尤少,即来自内地,不久即萎,非人事之不齐,实水土之各别也。
·蔬果
芥菜(「本草」:气辛,能利九窍,通经络。「农书」:气味辛烈,菜中之介然者也。经霜味益甘美,子研末,味辣)、白菜(一名菘)、芥蓝(一名观音菜。叶如蓝而厚,色青碧)、菠菱(种出西域)、韭菜(一名起阳草。性极暖,割后再生,终岁可至四割。正二月取者佳,秋后开花可餐,尤佳甚)、芹菜(水芹白,生水中;旱芹赤,生卑地。和醋食损齿。李廷飞云:赤芹害人。时珍云:蛇喜食芹,惊蛰后忌食)、胡荽(「湘山集」:即围荽也。茎叶柔细,根多须;或名香菜。张骞使西域得其种归。「幼幼新书」:即鹅不食草)、同蒿(叶以艾,花如小菊。性冷,味香,多食令人气满。李时珍云:气同篷蒿,故名。「学圃杂疏」谓之蕫蒿)、瓮菜(蔓生,茎中虚,摘其苗以土壅之即活。「遯斋闲览」:出东夷古伦国,以瓮盛之归,故名。能解野葛毒)、苋菜(有红、白二种。「清异录」:以红苋为鳌还丹,故俗谓不可与鳖同食。吴允睿云:解热毒,通窍,利大小肠)、姜(又番姜,色红,可为酱)、芋(有红、白数种,澎近有植者)、葱(有香葱、麦葱,又风葱能袪风)、蒜(「纪略」:释、道家谓为五荤之一。「说文」:荤菜也。生食增恚,熟食发淫,有损性灵,故绝之。按蒜性辛烈,辟邪秽,故俗于端午与蒲艾并悬门首。又能消食。其稍干者,能治蚯症、水积。譬诸小人,亦有所长,顾用之何如耳)、茄(形长,有紫、白二色)、金鸡茄、紫菜(生海石上,可食)、海菜、莱菔、(即萝葡,俗呼菜头)、莙荙(「闽中记」:能去头风,汁可洗衣):以上蔬菜之属。
番瓜(俗名金瓜,有大、小、扁、长数种,不可合羊肉食。「纪略」:叶如蜀葵,花黄,开时带子之花为母花,不带子者为公花。取公花插母花心,方能结瓜。盖瓜亦有雌雄,澎所独异。按侯官林文忠云:其汁可解鸦片瘾)、菜瓜(即丝瓜。又有天罗布瓜、蛮瓜、鱼■〈鱼兹〉鼠瓜、乱织等名。叶如蜀葵,味清。瓜老则筋丝罗络,可涤器)、冬瓜八九月生)、蓛瓜(即王瓜也)、苦瓜(皮如荔枝壳,一名锦荔枝)、涵瓜、西瓜(种出西域,有青、白皮二种。肉有红、白二色。「本草」:性甘寒,解暑、除烦、利便,名天生白虎汤)、香瓜(「纪略」云:有青、黄二种,宜生食。「本草」:甜瓜有十余种。此其一云)、匏(蔓生,种不一。大者匏,扁者瓠,束腰有柄为葫芦,或云壶卢。小者为雅玩,大者可凫水济溺)、花匏(色青、白相间,圆而有柄,可作馔):以上蓏之属。
柑(种自台湾之西螺传来,味美亦不少减。南藔、湖西、果叶等社有之。种于近乡宅内有井可避风处)、甘蔗(湖东西、南藔等社有之)、荆蕉(即甘蕉,俗呼牙蕉)、石榴(种于盆中,能结实)、梨仔茇(即番石榴,花白,涩味,过午则色味暂变,贱果也。澎产颇不恶,以盐腌之,能消积)、桃、柚、葡萄、橙(一名雪柑。以上之果,人家间有种者)、槟榔、香橼:以上果之属。
按「纪略」不载诸果,兹悉为补入。惟柑与荆蕉为近时所种者。柑树高与墙齐,即结实累累;惟能生蠹,宜先剔去之。澎地多风,故果实不植,而柑独美盛,近比西螺,突过福橘,亦盛事也。余则向来所有者,但寥寥无多。
·草木
菊、茉莉、老少年(即雁来红,俗呼十样锦)、鸡冠(子名青箱子,可入药)、百日红、夹竹桃、美人蕉、玉芙蓉、木芙蓉、四时春、一丈红、榖丹花、金银花、莲蕉、月下香、月季(一名月月香)、万寿菊(俗名金菊)、萱花(一名鹿葱,又名宜男,即金针菜。食之令人善忘,不宜多食)、佛桑(即木槿,又云扶桑)、凤仙(即金凤。有五色,春夏秋相续不绝。子名急性子,可入药。「纪略」云:女子捣其花以染指甲,又名指甲花。按内地自有指甲花,色黄花细,香如茉利,叶可染指甲,似未可混其名也。俟考):以上花之属。
榕(「海物异名疏」:材拥肿不中绳墨,故亦号槦。或因其荫宽广,故曰榕。根下垂及地便生枝干)、鸟榕(鸟啄榕子,坠地即生,亦未能多见也)、苦楝(俗呼古苓)、枸祀、柽(一名西河柳,叶细枝柔,似垂丝柳,夏着花粉,红如粟,折枝插土即活。胡建伟多植于书院,今剪伐殆尽)、果叶树(叶圆,人家作粿,取铺炊笼之用)、红茶椑(叶与子可入药)、林投、竹、芦(生水涯):以上竹木之属。
刺裙草(穗刺人衣,俗名倒兜刺。或云鸡鸣时抖之脱落,又名鸡鸣草。心可编为笠,亦可作笔)、蜈蚣草(叶变白则为雨征)、蒉(「纪略」:生有三棱,近海者名咸水草,可为绳)、芦荻、含羞草(高数寸,叶似槐,爪之下坠,俗名小人草)、鸡母珠、火巷、香附(以下皆入药品)、苍耳子(即卷耳,一名羊带来。「本草」云:善散风湿,作汤浴可治癣)、车前子(即芣苜,一名当道,俗呼五根草)、蒺藜(子有三角刺,采其蔓煮汤浴之,身能袪风)、仙人掌(「噶吗兰志」:状如人掌,无叶,枝旁有刺。其汁入目,令人失明。种田畔可止牛践,植墙头可辟火灾)、艾(「纪略」:种分大、小叶)、山软藤、匏靴藤、鲎藤、莿荇、蒲公英、山羊麻、虎耳草(治耳疾)、猪母菜、赤芍、过沟龙、一条根、铁马鞭、防风(生圭壁澳山上)、薄荷、马鞭藤、马蹄金、鸭舌广、蛇草(俗名山素馨)、小回、凤尾草、蚶壳草、鲎壳草、射干(即蛱蝶花头)、水烛、一枝香、九层塔、田窝草、山芙蓉、白花菜、泽兰、咸酸草、叶下红、珠仔草、遍地锦、金不换、牛膝、天门冬、麦文冬、益母草、蔓荆子、瓜蒌(即括蒌)、王不留行(俗名帽仔草)、香薷、金狗脊、胡仔草、苍蝇翼、蔓仔草(上三者捶碎撒港潭间,可药鱼):以上草之属。
按「纪略」因澎地硗瘠,所载草木寥寥。但各社所植草类甚伙,亦为医药所必需。兹采访补入,虽不能无遗,然较之「纪略」,已不啻数倍矣。又按「海东札记」谓,名不雅驯者弗载,则愚所未喻,不敢从也。
「纪略」称兰花从内地携来,次年即萎,今妈宫街人亦有植之而活,能开花矣。岂地气今昔不同,故物性亦因而异欤?以非澎产,姑附记之。
八罩而南为南大屿,海滨僻处有花数株,莫知其名,开时色颇绚烂。有折之者,则病作。或云,前朝人避乱居此,遭海寇,有女子七人投井死,此花产于井中,殆魂魄所化也。近时农人锄地者,尝得磁器之属。
虎井海滨,峭壁峻绝,山半有茶一株,生于石隙,人莫能致,盖多年物也。
圭璧澳山上有一种青草,长数寸,茸茸苍秀,人采之辄病,相戒无敢折者。或云是地宜静不宜动,动则多咎;故并其草亦不欲掘之也。
通梁社神庙前有古榕一株,其始祗一本在东偏,已而榕根下垂至地,遂成两株相连;高三丈,广四丈许,枝叶茂密。乡人取木数十条支之,以次递接,长几八丈余,直至海滨。亦罕见也。
·鸟兽
牛(澎少水牛,惟畜黄牛,驾车、耕种皆用之)、羊(食花生藤,故肉甘。「纪略」云:有毒,忌用铜器煮之)、豕(肉不甚甘,载贩台、厦者亦伙)、犬、猫、狸(姑婆屿有之,见「纪略」)、獭、鼠(「纪略」:姑婆屿产白鼠,毛如银,两眼俱红,购之三年始得一只,以地有狸猫食之也。又辨「抱朴子」鼠百岁色白之误。按白鼠形甚小而眼红,内地多有之,无足异者):以上毛之属。
鸡(澎产颇多,鸡蛋尤贱)、鹅、海鹅(即野鹜、羽可为箭翎,俗呼海南戆)、水鸭、鸭(鸭卵清可染网,故价独昂。按黑鸭多年毛色变白者良,为虚痨梦遗之圣药,血可解阿芙蓉毒)、麻雀(即瓦雀。「纪略」云:澎地本无麻雀,台镇吕瑞麟任澎协时,从内地携百只来澎,离任时放之。然欤)、鹭(目感而受胎,欲呼曰白头丝。「台湾县志」:凡渡海者,见白鸟飞翔则喜,盖水禽陆栖,以将近岛屿也)、叫天鸟(俗呼山麻雀,形略大,飞则向天而鸣)、练雀(俗呼长尾三娘,色光彩,有自台飞至者)、百舌鸟、乌鸦、海燕、鸬鸶、鴽(俗呼密婆)、猫头鸟(头如猫,昼瞎夜明,其肉可治鬲食)、鹰鹯、朱鸽(人家多畜鸽。种不一。白者遇风雨即靡,不若粉鸽之善飞;而朱鸽毛色鲜红,亦佳种也)、白鸠(即知候,每交一时即鸣。按白鸠本非澎产,得自番舶,故或呼洋鸽;而地产黄黍可饲,由是生育甚蕃,但不自抱雏,以鸡代抱,是其拙也。然鸣则应更,亦其信也。豪尝为之赋,载艺文中。上五条新增):以上羽之属。
·虫鱼
蚊(「纪略」:有一种名蟆子,黑色,小于蚊,不碍纱縠,夜伏昼飞,人尤苦之。按又有白色者,形如蛾,甚小,能啮人)、蝇(海上腥臊所聚,故多蝇。每食则飞聚,一席几满。极力挥之,旋开旋合,声如潮涌,一室为黑;如小人然,乱色乱声,易进难退,真无如之何也。或取饭于帐内下帷而后得食者,盖深避之而已)、蝶、蜂(二物甚小。澎无养蜜蜂者,偶有野蜂耳)、螳螂、蟋蟀、蜻蜓、蜾裸、螽斯、蛜蝛(一名鼠妇,「尔雅」谓之鼠负。郭注瓮器底虫)、油虫(螥螂也)、蛾、萤、蝉(惟小赤嵌有之。以上飞虫)、蜈蚣、灶鸡、蝇虎、蜘蛛、蜥蝪(即守宫,一作四脚蛇)、蜓蚰、蛩、蟫(书虫也)、蠹(以上旱地之虫)、蚁(地卑湿故多蚁。「纪略」:蚁畏茶,以茶渣晒干为末,布中途,蚁不敢近)、白蚁、虾蟆(右青约数种)、尺蠖、蚓、水蛭(即蜈蜞,能咂人血。以上生湿之虫):以上虫豸之属。
龙占(大一、二斤,腌以作豢亦佳。澎人推为上品,一作龙尖。周凯诗:占到澎湖鱼第一,不知何意亦名龙)、泥■〈鱼卖〉(即涂魠,黑色无麟,重者四、五十斤。初冬出,仲春止。味甚甘美,以草绳密扎咸之,载贩内地)、马鲛(青班色,无麟,有齿,形如泥魠而小,作豢佳)、白腹(形如马鲛而身稍阔,味亦同美)、交腊(出于冬月,味甘美不下龙占。「纪略」遗之)、鮸鱼(头大麟大,有金色,美亦亚于交腊)、鲢鱼(口小麟细,有红麟者曰红鲢,其头尤甘滑)、扁鱼(形如贴沙,晒干味美,鲜食稍逊)、长翼(头尖身圆,重二、三十斤,翼长。与涂魠同时)、梳齿(状似泥魠,重者七、八十斤)、鲳鱼(肉嫩滑。谚云:山上獐、海中鲳,言其美也)、鳗鱼(无麟有刺,名慈鳗。肉细腻,味清甘)、白带(身长,薄如带,无麟,冬月一钓则衔尾而升)、青嘴(略似龙占,头有一条,青色,作豢亦佳)、鲙鱼(一名鳜。俗云:鲢鱼头、绘鱼喉,言柔滑也)、鳓鱼(似鲥多鲠,其美在腴,重者三、四斤)、锁管(圆直如锁,有须,晒干味尤甘,号漫哺香)、丁香(身圆尖,长寸许,作酱甚佳)、虎鱼(头如虎,巨口无麟,长不盈尺,肉嫩而美)、狮刀(腹背如刀,多刺无麟,味亦美)、花跳(生泥中,大如指,有花纹,善跳,作羹亦佳)、竹叶鳁(身扁,麟相叠,大二、三两,作鲑佳)、■〈鱼月〉鱼(身扁无麟,尖头短尾,亦名牛牿■〈鱼月〉)、象耳(身扁,色黑,刺最利,重约五、六斤)、柔鱼(似乌鲗而厚,可晒干。小者曰墨斗,味逊)、肉鳁(身圆而肥,结阵以行,有一网百担者)、鹦哥鱼(遍身皆绿,嘴红而尖,勾曲如鹦哥)、鱼■〈鱼毒〉(大如掌,皮粗,晒干可磨木器)、金目「纪略」云:即松江之四腮胪。姑存以俟考)、贴沙(上紫下白,身扁,一作比目鱼。存以俟考)、飞乌(夜燃灯,鱼自飞至;舟满亟灭灯,疑为燕化)、石脑(头圆身扁,青色,粗麟,大者十余斤)、黄翅(「纪略」,状如乌类,肉细味美,其翅黄,故名)、青威(青色,状如石脑,大亦如之)、石拒(似章鱼而大,八足,长尺许,居石穴中,人捕之能以足抱石拒人。晒干味尤清甘,鱼干之极美者)、乌鱼(「本草」名鲻鱼,「闽志」称从黄河来。冬至前捕之名正头乌,肥而美;冬至后捕之曰回头乌,则瘦而劣)、乌鲗(即墨鱼,形如鞋,八足,前有二须极长,喷墨卫其身,大鱼不能近;背有骨,洁白如小舟,名海鳔蛸)、鲨鱼(一名胎鱼,种类甚多。「纪略」云:「海族志」以皮如沙得名。有胡鲨,青色,大者丈余,鼻如锯;鲛鲨,皮可饰剑;虎鲨,头凹有虎文;狗鲨,头如狗,尤劣;黄鲨,好食百鱼。按鲨之佳者曰龙文鲨,皮有黑、白文,取其翼鬣,晒干为鱼翅,珍错也。周凯云:鲨鱼胎生,小鱼子时入腹中,乳至大,不能入乃止。「淡水志」:有白鲨、双髻鲨等种)、章鱼(腹圆,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旁,足内有圆纹凸起,紫色。春初出,夏初止;腹中有膏,黄黑色。韩昌黎所谓章举也。似石拒而小,亦名章拒。澎人以火照取,可作钓饵。「府志」:行则手足向下,高举而疾游。产澎湖)、琵琶鱼(身圆而扁,尾长有刺,俗呼锅盖鱼,以形似得名。「纪略」谓:即郭璞「江赋」之鲼鱼。有红、墨二种)、刺龟(身圆如球·头尖尾短,无麟,两边小翼,有刺如猬,形略似龟。取其皮以作灯,亦可观)、燕子鱼(状如燕,有赤、黑二种,可晒干。黑名乌燕,翅四开,价较昂;大者十余斤,或云海燕所化)、魟鱼(「台邑志」:身如槲叶,口在颔下;黄魟大肉粗,燕魟小肉润,锦魟尤大。又泥魟、扫帚、水沉。魟,旧作鲂,误)、金梭(圆如梭)、米鱼(身扁、麟细)、青鳞(亦名青鲫)、水尖(圆而尖,嘴尖长)、狗母(身长尾尖)、花鰋(如长翼鱼)、班牛(班点细麟)、大头丁(头大尾尖)、牛尾(无麟,形似)、鱦鱼(色赤、味腥)、三牙(有三齿)、鸡鱼(扁而赤,细麟)、饲子饭(无细骨,可饲儿)、铁甲(麟硬如甲,去皮方可食)、红纱(皮如涂珠,麟细)、赤鯮(身短头大,尾两开,赤色有麟)、遍身苦(花点、细麟)、鯌仔鱼(花跳之类)、马鞭(赤而长,尾尖,上有丝一条)、咬网狗(色黑,口歪,形如扁鱼)、银鱼(白如银)、来猫鱼(头大口阔,细麟,有花点,皮肉甚粗)、规鱼(河豚之类,食之伤人,似即「府志」之田鸽鱼)、枋头(似交腊而色白如银,结阵而行,一网数百斤)、鳅哥(头圆而小,红色有须)、泥绘、赤海、海鱱、圭糍、安米、鸢锤、午鱼、花身、竹梭、归秉,额、含西、青箭、金精、麻虱目、新妇啼、金钱仔、黄爵(身薄多鲠。「漳州志」云:黄雀所化。以上皆海鱼)、龙虫(一名沙虫,「府志」云:沙蚕,生海泊沙中,似蚕,中有沙,味美,晒干焙食亦佳)、海参(有口,无麟足耳目,产于八罩海中者良。按以上二种无类可入,姑附于此)、鲸鱼(俗呼海翁,长数十百丈,虎口虾尾,皮生沙石,刀箭不能入。大者数万斤,目珠即明月珠,死则脱落。「闽大记」:巨能吞舟,日中闪鬐鬣若簸如旗,遒健好动,故又名鱛。「闽中海错疏」:海鱛喷沫成雨,其来也形若山岳,乍出乍没,舟人相值,必鸣金鼓以怖之、布米以餍之,乃游去。有自毙沙上者,土人梯而脔之,取其皮为油,艌船甚佳。「纪略」云:三月妈祖诞时,众鱼来朝,海翁来必三跃而去。跃时波浪滔天,海舟谨避之)、海竖(或作蜈鱼,状如海翁,大亦次之;头如猪。跃水面丈余,直上若浮屠,喷水如雪,故谓之竖)、海和尚(色赤,头与身略似人形,见人辄笑,见则为台飓之征。行舟遇之不祥,必焚投香楮而引避之)、旗鱼(「府志」:色黑,背翅如旗;鼻头一刺,长或三尺许,极坚利。大者六、七百斤,触舟立沉,盖鲸鲵之类)、海龙(「府志」:产澎湖。首尾似龙,无爪牙,长不径尺:冬日双跃海滩,获之喜为珍物,入药功倍海马)、海鼠(头有孔,重者四、五百斤)、海马(头有鬃,四翅)、海狗(狗头,四翅,尾尖)、倒吞鲎(口在腹,无齿,能吞人。以上皆海中异鱼)、鲫鱼(即鲋鱼,肉厚味美,性不食钓。「本草」:鱼属火,独鲫鱼属土。土能制水,故有和胃行水之功)、鳝鱼(「埤雅」谓之鳗鲡鱼。腹白,有舌无麟,背有肉鬣连尾,生泥中,焚其头角可避蠹。「说文」:鲡同鳢)、鳝鱼(腹黄,「异苑」作黄■〈鱼旦〉。贮水缸中,夜以火照之,其蛇化者项有白点,身浮水上,名化骨鳝,食则伤人)、斗鱼(「鱼经」:大如指,长寸许,有花文,红绿相间,尾鲜红,有黄点,多力善斗。「闽书」名丁班)、金鱼(即朱鱼,初黑,变红、白,尾三歧,又有双眼凸起、尾分四岐者,称龙头金鱼,尤良,养盆中)、泥鳅(即泥鱛,似鳝而短)、红鲢、鲢、涂虱(头扁身圆,黑色)、乌鱼、草鳓、鲇鲐、芦鳗、乌鳗(耳黑,性温补)、土龙(有力,性燥,补火。以上浅水鱼):以上鳞之属。
按「纪略」载:干隆二十二年四月,有一鱛自毙于虎井屿湾上,土人争割其肉,约数千斤。厅署大门有支门鱼骨一条,长数尺,其脊骨可作碓臼。澎人云,此尚是鱛之小者。盖天地之大,何物不有?今考外洋贩运鱼油烛甚多,则皆鲸鱼油所制也。
虾(有红虾、白虾、沙虾、狗虾、赤尾星、软壳虾;又有大脚仙、两螯如蟳■〈虫广〉,一螯大,一螯小;八节虾,红、白相间)、龙虾(「赤嵌笔谈」:头角如画龙,甲硬,须二尺余,钳六、七寸,上有芒刺,尾下子累累相续,壳可为灯)、糜虾(小者如米,腌之佳)、虾姑(肉薄,不中食)、虾蛄托(尾有刺,能伤人)、玳瑁(「纪略」:玳瑁状如龟,壳稍长,背有甲十二片,黑白斑文,边缺如锯齿;无足,四鬣,前长、后短。煮其甲,柔如皮,因以作器。顾玠「海槎录」云:老者甲厚、色明,小者甲薄、色暗。世言鞭血成斑者,谬也。陆佃曰:玳瑁不再交,望卵影抱,谓之护卵。应邵曰:雄曰玳瑁,雌曰觜■〈虫隽〉。刘欣期「交州记」作蚼■〈虫辟〉。刘郁西都记」:玳瑁遗精,鲛鱼吞食吐出,年深结块者为「撒八儿」,价如金。澎人取玳瑁,伺其登海岸伏卵时,尾而逐之;其行甚疾,众并力反其背,俾其仰卧,将石垫住四围,剥之。重者一、二百斤,小者亦数十斤,腌为脯,味同牛肉)、■〈句黾〉鼊(大龟之属。相传大龟能济溺,故近时颇有买之以放生者。「府志」:状如鳖,四足,漫胡无指爪,剥割时两目泪下,甲可乱玳瑁,亦以饰物。台人市贩鹿胶,每以板壳同煎。今按「纪略」仅载玳瑁,是一是二,应俟考)、鲎(介而中圻,色青黑,壳甚坚,可作杓。尾长如枪,足十二,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雄小雌大。置之水中,雄者浮、雌者沉。雌常负雄而行,波涛中终不解散,失雄则不能独活,故号鲎媚。渔人获必双焉。腹中子如粟。「闽书」:形如熨斗、如便面,如惠文冠,广尺许。韩昌黎诗:鲎实如惠文,尾可为如意。烧烟可辟蚋)、螃蟹(一名郭索。「纪略」:澎湖以身圆,壳黄者为蟹,无毛蟹、金钱蟹二种)、鳖(大城北潭有之)、蟳(膏多于肉曰红蟳,无膏曰菜蟳。随潮退壳,一退一长)、虎蟳(「海族志」:文有虎斑,色如玛瑙)、蠘(「闽中海错疏」:形似蟹而大)、■〈彭上虫下〉蜞(在海岸钻穴而居。「北户录」:有毛曰■〈彭上虫下〉蜞,无毛曰蟛■〈虫越〉)、螺(「本草」:含泥在腹,二十年犹活,能伏气、饮露。「纪略」:有巴螺、钿。俗云琉球螺可饰器,达摩螺可作杯,花螺、白螺、黄螺、红螺、珠螺、麦螺,可作酱。生水田者曰田螺。按螺种甚多,又有莿螺、石螺、肉螺、苦螺,而香螺尤美)、寄生(「闽书」:生于蛎房、蚌蛤腹中。郭璞「江赋」:璅蛣腹蟹。「纪略」:海上有枯螺壳寄生其中,负壳而走,形如蟹)、牡蛎(「三山志」:附石而生,傀儡相连如房,故名蛎房,又名蚝。见韩昌黎诗。壳可烧灰,又可入药品)、蚶(壳甚厚,状略如瓦。珠蚶肉紫色,热水淋之即熟,带血擘食,甚美。又有丝蚶、乌蚶、斧头蚶、五爪蚶数种)、蛤(「闽书」:壳白厚而圆。或云蛤蜊、文蛤,皆一潮生一晕。有白蛤、赤蛤、花蛤数种。壳可烧灰,入药为蛤粉)、蚌(形如蛤蜊,壳厚而长。「五杂俎」大者如箕。「左思赋」:蚌珠胎与月盈亏。中秋无月,则蚌无胎。壳可烧灰涂壁)、■〈虫间〉(即壳菜,生海石中,以苔为根,壳长而坚硬,但稍薄耳。肉紫色,腌之亦佳。小者名沙箭,又有乌■〈虫念〉、乌投等类)、九孔(鲍鱼之小者,附石而生。壳有孔,煅灰入药为石决明。「五杂俎」云:即鳆鱼,另一种号将军帽)、紫蛏(生石隙中,似即海月。「闽书」:海月一名蚝镜,其壳一面红一面白,亦名海镜,状与澎之紫蛏同)、水龟(即龙虱,可腌食。「纪略」入淡水鱼,然彼有龟名,宜从介类)、蛲(蛤之大者,种亦不一,即车螯之类)、西施舌(壳黑绿色,似蚌而薄,肉细软如舌,味佳)、蛇(种甚多)、水鸡(即蛙也,有数种。按二物多入虫豸,然蛇则有甲,蛙皮厚而有爪,故附于介属)、醋鳖(周凯云:坚白如石,背圆腹平,有旋纹如螺形,如小鳌,大不及指。盖藏数年,投醋中蠕蠕自能配合):以上介之属。
按内地蚶、蚝皆种而生。蚶种如沙,种海鳁中;蚝则以石片立海上,谓之蚝株。每株三、四片,蛎房生石上几满,以针挑出之。蚝可晒干,蛎房可烧灰,利孰大焉。台湾以竹竿插海中,产蚝较大,而味则逊内地远矣。澎湖四面环海,蚶、蚝不过自生海中者,寥寥无几。若学内地种法,则利赖无穷。苏协戎尝购石试种,惜无肯仿而为之也。
·杂产
花生油、豆■〈米凡〉(「内自讼斋诗注」:花生可为油,其渣可粪田,曰油■〈米凡〉。■〈米凡〉音辛,俗读如枯)、鱼干(鱼干、咸鱼之类甚多,而石拒干为佳,琐管干、交腊干次之,扁鱼、柔鱼、九孔等干,肉薄不及内地)、咸鱼(咸土魠尤佳)、鱼鲑(又有珠螺鲑、麦螺鲑之属)、虾干(味甚甘)、蠘米(以熟蠘晒干,擘其肉再晒之,价与虾干略同,而味则逊)、鱼刺(鲨鱼之鬐鬣也)、鱼子(乌鱼卵也)、鱼脯(以交腊为之,差胜肉脯)、苎(间有种者,近时妈宫澳妇女多以绩苎为生,亦俗之善也):以上货币之属。
文石(府县志云:产澎湖,有花纹者佳,可为朝珠及扇器。「纪略」云:产于外堑、小池角二处,石外有璞,剖璞始出。石有五色,错而成文,以黄者为上。土人以有眼者为贵,琢为念珠以供玩赏。然石质松脆,遇北风则折裂,近日挖掘殆尽,购求甚难,不过零星细小,只可作扇坠而已。殆不及寿山石远矣)、空青(产大仓仔屿海滨。周凯云:摇之中响,有沙有水,水淡者治目疾。近多赝物,博土贮水于中,置海滨月余即成。按空青圆如鸡卵,大小不一,质甚坚致。澎人多眼疾,然罕有以此治之者)、老古石(「府志」作蝼蝈石,云生海中,皆咸卤结成,粗劣易腐,土人置盆碗中充玩。陈廷宪云:海底乱石,磊砢松脆,俗名老古石。拾运到家,俟咸气去尽,印成坚实,以筑墙,比屋皆然。又徐必观诗注作卤裹石)、鹅管石(结于老古石内,剖出色洁白,形如铜笔套,俗名老古葱,可入药)、禹余粮(出东石社、西屿缉马湾社,形如鸡子,内有五色粉,可治金疮)、浮石(咸气所结,随潮而流,浮聚海面,质轻甚,可入药,亦可磨砺器物)、银沙(产于东石社内,掘地八、九尺即见细沙,色白如粉,可磨砻银器者)、石炭(即煤炭,产于青螺山中,象鼻海澨、然所出不多,以风水所系,故无肯掘之者):以上金石之属。
珊瑚树(「纪略」:澎湖海中有一种土珊瑚,在水中见淡红色,出水则白而枯槁,并无红润之色,且极松脆,夕则碎折,亦海树之属耳。又陈廷宪云:外堑海中有珊瑚树,夷人百计采取,鲸鱼守之,不得下取)、石帆(「纪略类书」云:即海树也。枝柯如铁绠相勾连,扁薄如帆,生海底礁石上,有红、黄、黑、白数种,外有咸涎包裹,洗去其膜,即见木本。周凯云:枝柯细密,相粘如帆,士人以插瓶。按海树或名碧珊瑚)、海藤海(「纪略」:与海树同类。此单枝直上者,长或数尺,亦木本。按近时土人取海树、藤制为手钏、戒指之类;而海藤映日有金点者良。每个值钱数百文;近则价值日昂,多或十余金不等,因轮船来往购之者多)、龙涎(「赤嵌集」:海翁口中喷涎,自为吞吐,有遗于海边者,黑色、浅黄色不等。或云即龙涎,真赝亦莫辨)、螺杯(「内自讼斋诗」注:澎多螺,大小异状,壳坚厚,内明外碧,磨以为杯。又有帽华螺,盖可为帽饰)、蚌瓢(「内自讼斋诗」注:蚌之大者解为瓢)、灰(澎鲜蛎房,杂取螺蚌之壳烧之)、珠(「纪略」:岛中蚶蚌,亦有珠,碎如小米,得之亦罕甚)、砗磲(即五爪蚶壳):以上海中杂产。
按澎湖,惟油■〈米凡〉、鱼干出息颇伙。空青、禹余粮亦可入药,似不宜略。而「纪略」、「续编」皆缺焉,兹为补入。
物产志总论
宇内瘠苦之区,至澎湖而叹为仅有。其地海滨斥卤,仅产杂粮,中稔犹恐不给;一遇咸雨则颗粒不留,即牛畜亦难以存济,其穷荒海角之民辗转沟洫者,更不堪设想。有当世之任者,不得不思亟为之所矣。向者澄海蔡通守勤求民瘼,谓地瓜、花生非致富之具,其渔者值飓台时作,仍不得采捕;则所谓以海为田,究非确论。小民生计无聊,年复一年,惴惴焉几幸咸雨不作,以苟延岁月,救死且不暇,何暇兴于行哉?常以四面环海,田不可耕,而盐尽可晒。倘得如内地设场定课,则利赖甚钜,无难转贫寡为富强矣。因相与讲求成法,究其利病,将为请而行之。无几何,遽调繁以去。去之日,犹咨嗟人息,谓有志未逮,为可惜也。呜呼!澎湖之民,独非朝廷赤子哉?乃内郡沿海之地,皆得晒盐自给,官为经理,以利其用而厚其生;而澎民不幸处穷荒之岛,生计无聊,困太尤甚,独不得共沾斯利,是岂天地覆载之心哉?夫天地生人,即并生养人之物;而无苦焉因所利而利之,以致货弃于地,人失所养,是谁之责耶?且澎地遍灾屡告,大府加惠,赈恤者数矣。则与其惠于一时,何如惠及万世者之为惠无穷也;与其小惠未遍,何如与以大利者之惠而不费也。夫使民得兴盐利,大利也、万世无穷之利也。世有悯此一方民命,将为天地培其生机,为朝廷溥其大德,裁成辅相,而好行其惠者乎?请留意于斯编。
●澎湖厅志卷十一
旧事
纪兵
祥异
轶事
丛谈
·纪兵祥异轶事丛谈
志之录杂事,犹易之有杂卦也;单词只义、有关劝戒,识大识小,悉着于编。以故纪兵则笔其大纲,附以细目;祥异则分年编次,据事直书。他若父老所传闻、遗籍所辨证为此邦故事而他卷不得附者,类而志之。紫阳涑水,仆病未能,「论衡」之末,庶几百一。为「旧事录」第十一。
纪兵
隋大业中,虎贲将陈棱略地至澎湖(「圣武记」)。
明洪武五年,信国公汤和经略海上,迁澎湖居民。海寇曾一本等,啸聚为寇(「赤嵌笔谈」)。
嘉靖四十二年,都督俞大猷逐海寇林道干至澎湖。
万历二十年,设澎湖游兵,以备倭。
天启二年,外寇据澎湖;四年,巡抚南居益遣兵擒之。先是,万历二十九年,有海澄人李锦及奸商潘秀、郭震久居外夷,语其酋曰:『若欲通贡市,无如漳州者。漳南有澎湖屿,去海远,诚得此,贡市不难成也』。酋曰:『若守土官何』?曰:『税使高釆嗜金甚;若厚贿之,彼特疏上闻,事必谐矣』。酋曰:『善』。锦乃代为国书移釆,俾秀、震赍以进。守将陶拱圣大骇,系秀于狱,震逸去。初,秀与酋约,如有成议,当遣舟相闻;而酋急不能待,三十一年七月,即驾大舰直抵澎湖。时汛兵已撤,遂登陆伐木筑舍,为久居计。会总兵施德政,令都司沈有容将兵往谕。有容负胆智,大声论说;夷人露刃相诘,有容无所慑,盛气与辩。酋心折曰:『我从不闻此言』。时抚按严禁奸民接济,酋乃去。万历末,外夷复入北港;天启二年,出据澎湖,筑城守之;又泊船风匮仔尾,出没浯屿、东淀间;海寇李旦复助之,海滨戒严。天启四年,巡抚南居益上言:『番船五艘复至,与风匮仔船合凡十一艘,其势愈炽,声言该国已大集战艘,议聚澎湖求互市。若不见许,必至构兵。为今日计,非用兵不可』;因列上调兵足饷方略。部议从之。正月,遣将先城镇海港,且筑且战。番人退守风匮城。居益大发兵,命总兵俞咨皋督诸军齐进。寇势窘,两遣使求缓兵,容运米入舟即去。诸将许之,遂扬帆去。独渠帅高文律十二人据高楼自守,诸将悉力破擒之,献俘于朝。澎湖之警以息(节「台湾旧志」)。
大清顺治十八年五月,明郑成功率舟师抵澎湖,遂进台湾,据之。台、澎本海外荒岛,明得澎湖,旋守旋弃。郑芝龙者,南安人,少为海寇,出没岛上;及投诚,尝招民恳辟。后官正总兵,奉唐王入闽,称号隆武,累授太师平国公。顺治初,大兵平闽,芝龙降,我大帅挟之北去。其子成功,本日本妇翁氏所生,幼有才略;唐王一见奇之,赐国姓,授招讨大将军、忠孝伯。至是谏父不听,乃走鼓浪屿,聚兵袭据金门、厦门,益通市外洋,以益饷;兵骤强,连陷沿海郡县。时桂王举兵粤东,称号永历,遥授成功为延平王,进封潮王。后由江南败归厦门。顺治十八年,台湾通事何斌献全台地图,请为乡导。成功阅其图叹曰:『此亦海外扶余也』;乃率舟师取台。先以百艘薄澎湖,自将精锐进鹿耳门。适水涨丈余,连樯而入,遂据之。外寇大骇遁去。成功旋卒,传子经;经卒,传子克墏;有能名。其弟克塽与其臣冯锡范弒之而自立,仍用永历年号。以大将刘国轩率水陆军二万防守澎湖,为全台门户。康熙初,大兵平金门,总督姚启圣屡遣官招之,讫无成议。时方严迁界之令,杜绝接济,不许寸板下海。沿海贫民不乐迁者,或偷渡台、澎,佃鱼为生,而通市之利,久为郑氏所擅矣。
康熙二十年,水师提督施琅治兵厦门,以图台、澎。琅,晋江人,少尝为郑氏将,以事忤成功,一家被杀。琅脱归,总督李率泰荐授副总兵,克复金、厦,平沿海诸岛有功,升水师提督。康熙六年,以边患宜靖,抗疏请捣台、澎。有旨赴京面陈,旋授内大臣一等伯爵。二十年,内阁学士李光地,密荐施琅老将知兵,可独任。姚启圣亦以为请。诏授琅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琅既至,练兵造舟,得水师三万人、战船三百余只,上疏以灭贼自任;议乘南风先攻澎湖,而启圣欲乘北风直取台湾。议久未决。六月初四日,琅派随征总兵董义、曾成、游击阮钦为等驾快船二十三艘,往澎湖瞭探贼息;午刻从古雷洲扬帆。初五日到澎之猫屿、花屿。初六早由虎井过西屿,瞭见刘国轩战艘尽泊于娘妈宫。见我船至,大船概起头帆,小船尽起大帆,出赶绘二十余只,驾出西屿头;又有八罩船十余只,由海面驶上。我船恐众寡不敌,传炮收回;初八日到厦门港归汛。琅奏称:此行遣发哨船,来去无阻,见有明据;而乘南风进取之计遂决矣。
二十二年六月,水师提督施琅大破刘国轩于妈宫港内;国轩遁。其将曾瑞、江钦等战死,余众皆降。时国轩沿岸筑垒,环二十余里;间垒列炮,守御严密。琅舟师湾泊平海澳,与总督姚启圣会商进军。有国轩部下柳胜、林斗等乘间来投,备陈贼中可灭状;谓国轩战船不过百二十艘,所部林升、江钦等众,堪战者约二千人;余四千人皆新附之众。私相偶语,提督不嗜杀人;俟大军一到,便归顺也。启圣意欲亲行。琅密陈:督臣矢志灭贼,国尔忘身;惜生长北方,水务非其所长,宜驻厦居中调遣,催趱征粮,臣得端统前进。将士知有督臣策应,勇气自倍矣。从之。六月十四日,琅率师船由铜山进发。十五日到花屿,泊八罩水按澳,遣官至将军澳南大屿等岛安抚居民。国轩骁将江钦、邱辉请邀而击之。不许。十六日早,大兵进攻澎湖。署右营游击前锋蓝理,一船当先,与敌将曾瑞决战,大呼陷阵。以铁钩钩其船,火器炮石对掷如雨,烟焰蔽天。蓝理腹中炮,肠迸出;其弟珠急觅匹练裹之。理持刀跳荡,声如巨雷,士气百倍。敌舟有飞天鼠者,沿大桅而上,衔刀扪绳,伏伺篷阴;敌船转篷向外,则跳下突击。理弟挥刀斩之,贼皆夺气。时大风暴发,诸将冲锋陷阵,深入重地;贼艘齐出合围,势危甚。琅自将坐驾冲入贼■〈舟宗〉,矢集琅目几殆;总兵吴英随后继进。鏖战良久,杀其将扬威将军沈诚、义武镇陈侃等;其水师总督林升中重伤遁去。我军或被风飘散,几为所乘;然皆裹疮奋击,所杀伤过当。日暮传令收出西屿头,拋泊洋中。国轩欲收军,江钦、邱辉进曰:『彼众倍我,而港道生疏;今方喘息未定,宜乘夜掩击,使自相撞扰,敌可破也』。国轩不从,令各船皆泊南风澳,而我师误泊北风澳。国轩大喜,谓可不战而胜;乃置酒谈笑,意气自若。时南风迅发,忽疾雷一声,台顿止,转起北风,敌舟自相撞碎,而我舟安稳无恙。盖俗有六月一雷止九台之谣,至是竟验,实天意也。十七日,琅命全■〈舟宗〉收泊八罩,严申军令,查定功罪,明示赏罚。十八日,进取虎井、桶盘屿。琅追贼过猛,搁浅被围,蓝理负疮溃围救出之。十九日,坐小哨往内外堑、嵵里,纵观形势。总兵吴英谋曰:『今我众彼寡,宜用五梅花阵法,分头迎敌,令数船专攻一船,使指臂相依,心力齐一,蔑不胜矣』。琅韪之。二十二日再申号令,遣随征都督陈蟒领船五十只,从东畔嵵里直入鸡笼屿;总兵董义领船五十只,从西畔内堑直入牛心湾,以分贼势。琅自将大鸟船五十六只,分为八队,每队七只,各作三叠,琅居中,总兵吴英、朱天贵、陈龙、陈昌、林贤、杨嘉瑞、参将罗士鉁、游击蓝理、曾成等各领一股,分左右队齐进,不列大阵。惟约以五艘攻其一艘,人自为战。余船八十余只,随后援应。是日早潮涨高四尺,琅严阵指挥,直向娘妈宫冲击。国轩悉锐拒战,酣斗竟日。东西二股兵,乘势夹击,巨炮连轰,呼声动天地,毁沉敌舟百余号,歼其征北将军曾瑞、定北将军王顺、统领右先锋陈谅、戎旗二镇吴潜等三百余员,兵不胜数,浮尸满海。其骁将水师副总督左虎卫江钦、宣毅左镇邱辉,冲突血战,绐朱天贵近前话旧,飞炮击之立殒。已见精锐皆尽,大势已去,乃开冲心炮自沉其船而死。国轩见势不支,乘小舟由吼门遁。吼门水浅,时适暴涨,得乘间跳去,亦天意也。其守垒陆军,皆解甲迎降。琅奖赏有差。欲归见妻子者,给舟送之归,宣播威德。台湾士民皆望大兵速至。于是我军入娘妈宫,扼守要害,为进取之计矣。
秋七月,郑克塽遣裨将冯锡圭等诣军门投诚。许之。八月,靖海将军琅,率大兵发澎湖,入台湾受降。克塽闻澎湖败耗,与冯锡范议窜南洋,未决;旋闻我大师优待降人,众心摇动;而国轩单舸逃至,以雷震潮涨,天眷有在,劝克塽决计投诚;遂遣冯锡圭、陈梦球赍表至澎湖请降。八月,琅入鹿耳门。国轩令小舟前导进港,乃籍其仓库兵民之数,纳土归命。捷闻,诏封克塽汉军公;晋施琅靖海将军一等靖海侯,世袭罔替;赠天贵太子少保,谥忠壮。琅疏陈善后事宜,请设郡县,设兵戍守台、澎。报可。而台、澎遂为东南数省籓篱,成海外乐利之区矣(「府、县志」、「靖海记」、「圣武记」、「行朝录」、「鹿洲集」、「武功纪盛」、「台湾外纪」合纂)。
六十年夏四月,台湾奸民朱一贵作乱,陷府治;巡道梁文瑄等退至澎湖。右营守备林亮倡议固守。一贵本名祖,原籍长泰人。尝充道役,被革居凤山草地,饲鸭为生;能编队出入,愚氓惑焉。一贵好结纳无赖,见文武恬熙,心易之。辛丑春,粤贼杜君英与一贵通,树旗作乱。总兵欧阳凯遣游击周应龙,带戍兵、社番捕之。兵、番肆淫掠,见贼即溃,凤山不守;贼党翁飞虎等遂犯府城。水师游击游崇功,自笨港闻变归,见各官眷属登舟将逃,叹曰:『官者民之望也,官眷逃则民心散,大事去矣』。乃率兵赴春牛埔,合镇兵御贼。镇兵忽自乱,队目杨泰诨号达家勇者,刺凯下马;水师副将许云与崇功等九员,力战死之。一贵遂入府治,伪号永和,自称义王。北路贼同时攻诸罗,参将罗万仓战死。一时三邑俱陷。巡道梁文瑄、府、厅县王珍、王礼、吴观域、诸罗县朱夔等逃至安平港内商艘,尽驱出鹿耳门,恐为贼所得也;旋与武弁周应龙等十余员相率登舟,退至澎湖。于是澎湖群情汹汹,文武仓卒,不知所为,亦各出家眷登舟,欲渡厦门。舟将发矣,右营守备林亮言于协镇曰:『朝廷以我等典守此土,今未见贼而先遁,将来必伏刑诛。徒死无益,不如固守待援。有敢倡议退走者,请以军法从事』。应曰『诺』。亮即驰至海滨,径申主将号令,掣回各官眷属,禁绝私渡,民心稍定。
六月,提督施世骠、总兵蓝廷珍统兵抵澎湖,率守备林亮等进攻鹿耳门,克之;连战皆捷,遂复台湾。总督觉罗满保闻变,檄水师提督施世骠,刻期出师;调南澳总兵蓝廷珍率舟师会剿。满保驰赴厦门弹压,檄浙、粤二省及延、建各属,运米赴厦门平粜。令征兵皆驻舟中,每日只许一人登岸。一切军实皆在厦门筹办完备。又令人多载鱼肉、蔬菜之属,赴澎湖军营售卖。复虑大兵进剿澎岛单薄,檄召金门镇总兵黄英统领海坛游击李殿臣、罗源游击王良翰、福州城守都司李经世、军标守备黄元溥、提标守备何重申、铜山守备阎威、长福营守备王晏协同副将罗光干等防守澎湖,为后路策应。六月朔日,廷珍慷慨誓师,由厦门出港,至清水沟遇飓风,飘至铜山。初七日发铜山,军次澎湖,与世骠会议进兵。时有澎湖右营把总吴良,在台湾修理战般,台陷从贼,领贼札百张、贼银五百两,偕其党十二人至澎。世骠阳纳之,夜使人醉其同行者酒,逆谋稍露,搜得伪札,穷诘之,尽吐贼中情形,知贼党相攻,民心不附。廷珍谋于世骠曰:贼众至三十万,不可胜诛。宜歼厥渠魁,胁从罔治,则人人有生之乐,无死之心,可不血刃平也。世骠曰:『善』。戒将土无得妄杀。其门户旗帜书「大清良民」者,即为良民。惟临阵拒敌者乃斩之。十三日,大军一万二千余人、船六百余号、舵工水手六千,发澎湖;以守备林亮、董方为前锋。先是总督在厦发兵时,令诸将分三路进攻;各予密封;令发澎湖时拆看,则尽攻鹿耳门也。于是亮率澎民洪就、洪选等善水者十二人,驾小舟六只先行,于鹿耳门清港插标。语在洪就传。十六日,舟师咸集鹿耳门。水涨八尺,我师顺流直入。贼目苏天威,据险迎敌;大破之,遂入安平镇。语在林亮传。一贵令李勇、吴外等率贼数万,驾牛车列盾为阵,如墙而进;翁飞虎率乌龙旗当先突阵,势张甚。廷珍分军张左右翼夹攻,亲督大炮击败之;复由西港仔、盐埕、大井头分数道并进,设覆掩击,连战皆捷。七日遂复府治。遣参将王万化、林政等收复南路,遣游击林秀、薄有成等收复北路。千总林君卿与沟尾庄民杨旭、杨石,以计擒朱一贵及其党翁飞虎、王玉全、张阿山等,槛送京师。台湾平(参「府县志」、「平台纪略」、「粱村文集」)。
漳浦蓝鹿洲曰:郑逆流毒沿海,迨破金、厦两岛,贼退守台澎,越二十余年乃灭之;朱一贵为乱,未两月便授首。二事迟速不同,何也?盖郑氏窃踞海上,历有年所,党与尚多,且踞澎湖,是台湾多一门户,故其道主缓图,而为万全之计;朱一贵虽号称十余万贼,率系乌合之众,时水师副将许云度势已不支,挥民船使归内地,厂内战艘未成者悉焚之,贼故不得取澎湖,又与粤贼杜君英相攻杀,故其道主急攻,而得制胜之术。此其所以异也。
干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台湾奸民林爽文、庄大田倡乱,檄调澎湖游击蔡攀龙率兵赴之(事详「台湾、彰化志」、「武功纪盛」、「金门志」)。爽文,彰化人;聚党为天地会,陷彰化县,屡攻嘉义,势甚炽。南路庄大田应之,陷凤山县,屡攻郡城。知府杨廷理遣诸生曾廷豪至澎告急。攀龙率水师八百人赴郡城,守城外桶盘栈,累战皆捷,人心倚以为重。复率师冒险援嘉义,与总兵紫大纪同心固守。至大将军福康安统大兵来援,围始解。攀龙以功擢提督。诏平台功绘像紫光阁,攀龙与焉。
嘉庆五年十月,游击戴春剿贼虎井洋面,死之(「续编」)。
九年夏四月,海贼蔡牵入鹿耳门,骚扰海上,澎湖戒严。副将王得禄筑炮围防守。蔡逆来犯,击却之。
十年十一月,蔡牵入鹿鹿耳门。次年正月,总统李长庚来援,率澎湖协王得禄等乘风冲击;大破之。牵遁。
十一年夏,牵复入鹿耳门。六月,将军赛冲阿令澎湖协王得禄大破之(事详「台湾县志」、阮亨「瀛舟笔谈」、「东槎纪略」、「俞瘖集」、「厦门志」)。
按蔡牵,同安人,有贼船十余艘,自称镇海威武王,屡扰台南、北,而仅一犯澎。以守御严,且非所贪也。沿海商渔多纳贿于牵,领其旗以自保。时浙抚阮元奏,授浙江提督李长庚总统闽浙舟师,专拿蔡牵。李长庚亦同安人,尝三援台湾,困贼鹿耳门内,以水涨得逃去。然蔡牵连结山贼,陷凤山,屡攻郡城,势危甚;卒无恙者,李公力也。嘉庆十三年二月,李公追牵于黑水外洋,几成擒矣,公忽中炮薨。事闻,仁庙震悼。谕曰:朕未识李长庚,阅此奏,为手颤坠泪。追封三等壮烈伯,赐谥忠毅(「县志」谓赐谥壮烈者,大误)。十四年八月,闽浙两提军邱良功、王得禄追及蔡牵于黑水深洋,邱公良功以钩钩贼船,鏖战久,两船皆罢敝;王公得禄以生力军乘之,牵自沉死,而海氛稍息。黑水洋为澎、厦海中交界处,故附记之(参「褒忠录」)。
桐城姚石甫曰:蔡逆攻台,澎湖副将王得禄以水师六百人,破贼数万于洲仔尾。不三年卒歼蔡逆,台人至今犹能言之。则是班兵非不得力,顾用之何如耳。而欲改变旧制,岂理也哉?按姚氏此说,与阮梅卡所载时事略符。是亦水师可用之一证(本「东槎记略」)。
道光二十年,防洋事起,台澎戒严。六月十五、六等日,夷船在澎湖及台郡外洋窥伺;拒却之。时兵备道姚莹与总兵达洪阿悉力拒守,屡碎洋船。莹前后条议,以澎岛孤悬,鞭长不及,丁忧人员徐柱邦在澎交代,请留澎与孙倅化南、詹协功显会办。请添造大舰大炮,分配台、澎要口,择建炮台,招勇设守。饬台、澎、鹿、淡、厦防、蚶江各厅雇备快小渔船,往来侦探,有警飞报,以便随时防御。又以澎距厦近,势尤紧迫;厦门有梗,恐省饷不接;亟先拨给,而台饷愈绌,请筹济急需。督帅颜伯焘皆如议行。旋起原任水师提督二等子王得禄,来澎防守(节「东溟文集」)。
咸丰三年,凤山叛勇林供作乱。檄调澎湖右营游击王国忠率兵四百名援剿,平之。
同治元年三月,彰化奸民戴万生作乱。四月,檄调澎湖守备蔡安邦带兵三百名赴援。万生名潮春,彰化四张犁人,世为协署稿识,家小康。北路协副将夏汝贤藉端苛索,不应,革退名粮。万生怀恨次骨,乃招集党羽,称天地会,阴图不轨;而假名团练,知县高廷镜给以戳记。由是蔓延甚广,会党横甚。三月,兵备道孔昭慈闻之,北至彰化,檄淡水同知秋曰觐商办。曰觐力主剿。乃以副将林得成带兵千名,四块厝林日晟诨号戆虎晟者带勇四百名,从曰觐往剿。十八日至大墩,贼党负隅拒战;击却之。而贼至愈多,晟叛与贼合,军溃。把总郭秉衡战死,曰觐为其下所杀。其仆颜大汉力战死之;幼仆小黄以身卫觐,呼曰杀我、勿伤我主人,亦被害。得成被执,伏剑死。贼党戴彩龙、郑玉麟、黄丕建、叶虎鞭等以是日攻彰化;奸民王万为内应。二十日城破,孔道自裁。南投县丞钮成标骂贼死之。总兵林向荣闻变,统兵三千发郡城;檄澎湖守备蔡安邦带兵赴援。四月,师次枋埤,戴彩龙纠党迎战,断我粮道。五月初七日大雨,营溃。澎军道路生疏,安邦与把总周允魁、外委李连升、周得荣,先后被逼落水,全军皆没。林镇退守盐水港,收合溃众。兵备道洪毓琛,制备器械、军资源源接济,军声复振,乃遣兵解嘉义之围。九月进军斗六门,被围,粮道复绝,全军皆陷。副将王国忠力战死之,而贼势愈炽矣。先是,北路大甲、土城,为陈鮄、王和尚所陷。五月五日绅士浙江补用道林占梅,遣兵克复大甲,毁家纾难。以代理同知张世英,率义首罗冠英、廖廷凤屯兵翁仔社,屡解大甲之围,攻破戴逆老巢,故淡属得以无恐也。嘉、彰间,则小埔心陈弄、牛朝山严办最强,屡围嘉义。幸前有副将王国忠,后有参将汤得升,与绅民协力拒守。至同治二年三月,提督吴鸿源来援,围始解。彰化城外泉民二十四庄,绅士陈宗文等联约拒守,斩剧贼戴彩龙、郑玉麟、逆侄戴如璧等二百余级,招叶虎鞭投诚,同心拒战,故贼不得逞于鹿港。涂库义首陈澄清,盐水港联庄血战,屡却贼锋,故贼不敢越而南下也。时中路群贼如猬,戴逆称伪东王,踞斗六土城;逆晟称伪千岁,踞彰化县。余贼皆称伪元帅、将军,所在蝗起,郡治势尤岌岌;赖洪臬道力筹战,幸得保全。以积劳卒,士民如失慈父。迨同治二年冬,新任兵备道丁曰建由淡水南下,林占梅带勇三千亲督前锋林忠艺攻克茄投,收复彰化县;而陆路提督林文察,遣澎湖人四品军功洪廷贵联络各庄,咸受约束,遂克四块厝、斗六门、小埔心各贼巢,执逆晟、陈弄等。丁道擒戴逆、洪番等,皆诛之。群贼多逃入内山。其党严办、吕梓等,以次受缚,而台属始平(详见「东瀛纪事」)。
二年,海贼登岸,焚劫嵵里澳,乡民蔡耀坤设法拒守。
四年春,台澎道丁曰健檄澎湖厅举办团练。设保定局,命贡生郭朝熙、生员郭头勋、郊户黄学周为妈宫市团总,率练勇四百五十二名防守港口。
十三年夏,日本国与台湾生番滋事,台、澎戒严。钦差大臣沈保桢渡台视师,阅澎湖海口。日本以前者琉球遭风至凤山海滨,尝为野番误杀,故欲与生番为仇,藉作兵端。其兵船至凤山者约三千人,拜前朝郑成功之庙而后进,以成功为其国人翁姓之外甥也。旋与牡丹社生番接仗,互有胜负。尝以舟至澎,数人登岸,夜间在地上窃听,踪迹诡秘,未几扬去。
副将吴奇勋条陈防海事宜,请募勇军协守,通判刘邦宪举办民团。奇勋上沉钦宪守澎方略,建议请于新城、金龟头、蛇头、西屿等处,筑造炮台,安设大炮,添募勇军二千,分布要害。又以兵食关重,而澎地素不生米,民鲜盖藏,请先运米榖赴澎,源源接济,预防不给。钦使沉保桢韪之。时以经费维艰,乃择新城、金龟头毗连处所,就旧址改建炮台,极为坚稳;添募粤勇五百名,号健勇营,守之。又请拨火轮战船一、二只,时泊港口,以资防范。沉保桢钦宪檄通判刘邦宪,举办团练。七月刘倅拟定章程,谕饬文石书院总董生员蔡玉成等,就书院设局办团,命总其成。分饬十三澳绅衿,就各澳社,设为分局,挨抽壮丁,造册过点,共二千余名。无事各安生业,有警合力守御。就地劝捐,以作经费。妈宫绅士黄步梯、郭朝熙等,捐募三甲、壮勇二百名,备置号甲送点。郊户黄学周等,亦募勇七十名,在妈宫市设局训练。时有小民混造谣言,谓团勇调往台湾打仗,诓惑民心,立行惩治。
八月设转运局于妈宫澳。唐提督定奎总统淮勇十三营渡台。以澎湖为台、厦出入门户,轮船来往必经之地;且海上风飓不常,轮船至凤山港口,遇风色未顺,仍须收回澎湖就近寄泊,以候天时。是澎湖一隅,实为中外关键,议设转运局接济供应,以利军行。委员即补县陶秉钧驻办局务。以澎民穷苦,所有需用小船脚夫搬运军火,准给价值。出示平市价,惩规避,禁酒馆,以安地方。未几日本国遣使至京师求和,廷议许之。台澎解严。
光绪元年秋七月,办理台、澎等处海防事务沉保桢由台湾至澎,阅视炮台。三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巡台,阅视澎湖港口。
九年,通判李嘉棠筑炮台于西屿。西屿内外堑为澎湖口门第一要害,至是李倅筑二炮台。役竣,极为坚稳;惜未能安炮配兵,而海氛遽作。时论追憾于守者之调派太疏,非苛论也。虽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矧此海防要地,幸值闲暇无事之时,取以为鉴,则地方之幸矣。
十年,防海事起,台澎沿边戒严。时法国与越南启衅,其酋孤拔率战轮犯闽封港,入基隆港内踞之;以战船游奕海面,伺截商艘,行旅几断。其船由澎湖港口经过者,并不停泊。于时我大僚前后赴台,如杨公岳斌、沉公应奎暨官兵奉差东渡者,每取道换舟,乘间飞渡;而钦使刘铭传,乃以新任澎湖副将周善初统领前路勇军五营,在澎分布设守。通判郑膺杰募水勇四百名守文澳,游击梁璟夫带粤勇二百名守金龟头炮台;其妈宫港口之蛇头、四角仔小屿,各筑炮围,分兵为守。西屿虽有炮台,并无一兵一炮。其递东沿海一带,以前路勇军绥靖副中营尽先副将陈得胜,带台勇守猪母水、嵵里为前敌。绥靖前营守备冯楚燊带台州勇守大城北。德义后营同知衔关镇岳带广勇守东卫。善初自带绥靖后营台州勇守妈宫,居中调度。以本标右营都司郑渔带练营三百名协守。谕令绅士郭鹗翔、蔡玉成、黄济时等举办民团,皆自备资斧,以资守望。
十一年春二月,法酋孤拔犯妈宫港,分兵由嵵里登岸。绥靖副中营副将陈得胜逆战不利,法军入据妈宫澳。二月十三日,孤拔率战轮来犯,自泊时里,以四船进攻。见西屿内外堑有炮台,夷船开炮击之不中,而炮台不回一炮,知其无备,乃直指妈宫港。四角仔防军首先开炮,中其船尾,转侧不定。炮台军欲再发大炮,急遽间,未装火药,先纳炮子,遂不能发。夷炮蔽空而下,各炮台皆损坏不可守。夷船二只拦入港内,粱璟夫率炮军守妈宫土围。夷以杉板小船来犯,拒却之。十三晚,夷酋分兵五、六百,由嵵里登岸,半扎纱帽山顶,半扎山下。统领周善初传箭召陈得胜回。得胜曰:强寇在前,而未战先退,可乎?遂不奉令。十四日,得胜率所部列阵前进,至井仔埯。夷队严整,由鸡母坞如墙而至。得胜令我军仰卧地上,静以待之。敌炮由头上飞过,俟其迫近,始开枪齐击之。敌阵乱,我军乘势急击,仆其大旗,敌军溃至海滨。我军追奔里余,将蹙之入水矣;夷酋遥望我军后无继者,急令别队应援。得胜分兵接战,杀伤过当。时锁管港德义营广勇出社观战。得胜驰往乞援,不应;乞发子药,不许。日晡,士卒皆饥疲,犹苦战不退。夷酋令轮船入港内者发吉林炮夹攻,又令一船由外海遥击,我军三面受敌;哨官沙德明、石庆平俱中重伤。得胜乃分军为二,轮流且战且退,回至珠母水营盘。是日,敌兵死者四十余人,我军伤死约十人耳。日暮,得胜以孤军难守,退至大城北,谓诸营官曰:『今夷兵屯于菜园双港仔陆地,而无垒壁,某已挑得敢死士二十人,请率以劫敌营;而诸军继之,敌可破也』。众不能从。得胜乃以大义激劝部曲,誓同心杀贼。众皆曰:『维主将令』。十五日天明,得胜率军接仗,策马冲阵者再,马悲鸣不前。得胜忽中枪坠地,昏绝。亲军救之得免。善初至东卫,向梁岳英长跪求助,不许。乃与关镇岳等至双头跨社东,敌已大至。德义勇多线枪,能及远,发枪一轮即退。诸军陆续接仗,皆无战心,溃至大城北。路狭、人众,为巨炮所乘,死伤甚多。善初与镇岳俱受伤,逃至顶山。郑赝杰等亦至。诸生陈维新、许棼请收合溃勇,扼守大赤嵌,愿鸠助军食。不听。乃搜民船,载勇渡台,以避敌。法酋于十五日由双头跨直抵妈宫据之。先是十三、十四等日,妈宫民北逃顶山,沿途大炮雨下,无一碰破伤人者。是夜广勇、台州勇大掠妈宫街,放火延烧店屋殆尽。法酋钉我大炮,毁我庙宇。十九日,焚我港底寮火药局。惟湖东西尚积军粮,办团绅士请给贫民,俟事平缴还。通判郑赝杰许之。是役也,法兵由大路长驱直进,而各社口要路多安大炮;设有人伏而燃之,彼将无噍类矣。乃以威令不行,应援不力,卒致偾事,惜哉!接仗后数日,而和议信至;孤拔旋死于澎湖,夷兵亦多疫死。至六月二十四日,其酋李士卑斯始率众去。台澎解严,而筑城改镇之议遂起矣。
十四年,总兵吴宏洛统兵渡台,剿卑南生番社,平之。八月初二日,宏洛奉调统领勇营及果毅军练营,征剿卑南吕家望生番。宏洛分兵由大路进,自率精锐从山半大呼驰下,击败番众,遂毁其社。是役也,带领练营外委林廷桢、额外叶连升,俱以蓝翎把总尽先升补,练军得保者十人。军士阵殁及不服水土者亦多。时台湾中路因清丈民变,调赴彰化剿办,事平乃还。
·祥异
康熙十九年夏六月,有星孛于西南,形如剑,长数十丈,经月乃隐(「台湾府志」)。
按台澎之西南,为漳之铜山、古雷等处。又三年而施侯师船由铜山进讨澎湖,遂下台湾矣。意者我朝仁人之师,将救斯民于水火,故苍穹垂象,为授钺专征、削平逋寇之兆欤?未可知也。
二十二年癸亥夏五月,澎湖港有物状如鳄,长丈许,有四足,身上鳞甲火焰,从海登陆。百姓异之,以冥钞、金鼓送之下水。越三日,仍乘夜登山死。
济水尹东泉曰:郑成功起兵海上。或云:此东海大鲸,归东则逝矣。辛丑攻台湾时,有望见一人冠带骑鲸从鹿耳门入者。癸卯,成功辖下梦鲸首冠带乘马,由鲲身东入于海。未几成功卒,正符归东则逝之语,则其子孙亦鲸种也。癸亥四月(「府志」作五月,俟考),鳄鱼登岸而死。至六月,澎师战败归诚,亦应登山结果之兆焉。按此殆刘向「洪范传」所谓鱼孽也。是时郑氏骨肉相残,民心离析,运丁荒末,是有咎征,亦其气焰有以取之欤?吁,可畏哉!
夏六月二十二日,潮水骤涨数尺,水师提督施琅帅师克澎湖。二十六夜,有大星陨于海,声如雷。是日明宁靖王朱术桂自经,姬妾死者五人。
新城王渔洋曰:明崇祯庚辰,僧贯一居鹭门,掘地得古砖,刻古隶文云:『草鸡夜鸣,长耳大尾。干头衔鼠,拍水而起,杀人如麻,血流海水。起年灭年,六甲更始。庚小熙皞,太和千纪』。凡四十字。识者谓:鸡,酉也,加草头、大耳,郑字也。干头、甲字,鼠、子也;谓芝龙以天启甲子起海中也。明年甲子,距前甲子六十年矣。前年万正色克金、厦,今年施琅克澎湖;郑克塽乞降。六十年海氛,一朝荡涤。此固国家灵长之福,而天数已预定矣。异哉!
按是时大兵至八罩虎井海滨,随地得甘泉。攻澎湖时,海水骤涨四尺。见「施侯奏疏」,另详「轶事」中(节「池北偶谈」)。
四十四年乙酉,冬饥。诏蠲本年粮米。
四十六年,冬饥。诏蠲粮米十分之三。
五十一年春,诏蠲本年钱粮应征粟石。
五十六年,冬饥。诏蠲本年钱粮十分之三。
六十年冬十二月,诏蠲本年粟米(以上本「府志」)。
按以上虽系全郡之事,然当时澎湖附于台邑辖内,并与其列,故谨录之。
雍正九年,大风雨。衙署倒塌。
干隆二年夏四月,诏免澎湖鱼规。先是,施侯平台,令澎人岁输鱼规千二百两,名为赏兵之用;至是永行禁革。五月大风,秋九月大风。
五年闰六月,大风。刮坏各汛兵房(以上采胡氏「纪略」)。
七年丙寅,台湾令周钟瑄运米赈澎湖(「使槎录」)。
十年乙丑秋,大风雨。衙署科房倒塌。八月,赈银六百两。
十一年,蠲免额征供粟(「府志」)。
二十二年夏四月,有鲸鱼自毙于虎井屿湾上。
冬十二月,哨船绥字十三号赴台运米,遭风飘没。淹殁戍兵二十二名。
二十三年春正月,哨船宁字十四号赴台湾运米,在大屿洋面遭风击碎(以上采「纪略」)。
三十年丙戌九月二十三日,大风。覆没商船。
三十一年丁亥秋八月,大风。覆溺多船(以上蒋氏「续编」)。
三十六年辛卯,诏蠲全年地丁租税(「县志」)。
四十五年庚子,有年。
五十一年丙午夏,饥。通判吕憬蒙设法平粜(以上「续编」)。是年澎湖把总蔡得恩、猫雾拺巡检陈庆,在澎湖洋面遭风淹没(「六亭文集」)。冬十一月,有三星夜坠,大如斗,声如雷。一坠于南,一坠于西,一坠于澎湖海中大石上,石裂(薛氏「台湾县志」)。
五十五年庚戌夏六月初六夜,大风雨。人家水暴溢,庐舍多陷。风挟火行竟夜,满天尽赤。俗云:麒麟飓也。是日,岸上小舟及车轮被风飘至五里外,坏庙宇民居无算,一日夜乃止。前三日,渔人见大■〈句上黾下〉鼊浮水面,身带火焰,识者以为风征云。知府杨廷理来澎勘赈。
五十九年甲寅,秋饥。晚季不熟,次年犹饥。通判蒋曾年施粥半月。
嘉庆元年丙辰,大有年(以上「续编」)。
二年丁巳,诏蠲本年正供租税(薜氏「县志」)。
九年甲子,大有年。
十一年丙寅,晚季不熟。
十六年辛未春,彗星见西南,经月乃隐。时海盗蔡牵、朱濆等劫掠颇炽,沿海戒严。秋八月风。九月大风,下咸雨为灾。通判宋廷枋通报请恤,赈银四千一百八十九两。
蔡氏廷兰曰:飓风鼓浪,海水喷沫,漫空泼野,被园榖,草木尽腐。俗名咸雨,惟澎湖有之。
十八年癸酉秋七月二十夜,大风。海水骤涨五尺余,坏民庐舍,沉覆海船无算。
二十二年乙亥秋八月二十五日,大风,下咸雨。冬大饥。通判潘觐光设法平粜。
道光元年辛巳,大有年。
五年乙酉夏,彗星见东南。次年彰化粤匪黄斗奶滋事,总督孙尔准平之。
九年己丑冬十月十二日,有星陨东南,赤色有光;及地,声殷如雷,三投再起,疾流至西北坠。其光烛天。
十一年辛卯,夏旱。秋八月大风,下咸雨。冬大饥。通判蒋镛筹捐义仓钱三千余串,先济贫民。又借碾兵米,减价平粜,复通报请恤。
十二年壬辰春三月,犹饥。兵备道平庆委凤山县知县徐必观、巡检沉长棻、施模勘灾。二月十九日,兴泉永道周凯奉檄至澎,克日赈银七千五百八十六两零。是秋有诏缓征。秋八月二十二日大风,海水涨五尺余,覆舟溺人无数(以上本「续编」)。
十八年戊戌,杂榖、地瓜丝贱甚,每觔价钱十四文。
二十年庚子,大风。吉贝屿洋船击碎。
二十二年壬寅,有年。
二十四年甲辰,饥。下数年皆饥。
三十年庚戌冬,杂榖失收。生员陈维廉等赴台请赈。巡道徐宗干、知府裕铎筹捐银二千两,收买杂粮薯丝备用。道、府议将杂粮减价平粜,辘轳转运以惠穷民;而杨椊请将现榖散给,遂不果行。
咸丰元年辛亥三月初四日,大风霾,下咸雨。徐道援案奏拨道库银两,委同知王廷干勘恤。又委员曾广煦解到薯丝接济。时台郡绅商林春澜、石时荣、蔡芳泰、黄瑞卿等,共捐银一千六百四十余两;本地殷户吴鎕、黄朝基等共捐银一千七百三十九两;镇道文武委员各有捐款。合计绅民捐银七千六百十一两零,尽数拨用,并动用库项四千六百七十三两零。前后散给薯丝一百五十五万四千五百余觔,并折放制钱一万三千九百六十四千零。自四月起,至六月底止,统共享银一万二千三百五十四两零。劝谕商船,多载薯丝来澎,每斤市价十四、五文,故给钱听民自买也。其福省委员张兆鼎,带银二千两来澎查恤,并免动用。有诏是年地种杂粮,缓至明年秋后带征(以上采「案牍」)。
二年壬子二月初一夜,妈宫街火。延烧店屋无数,大井头一带皆烬。夏有虫。七月台风,下咸雨,幸旋得大雨洗涤,尚救四、五分。六月,大风台,台湾乡试船坏于草屿,溺人甚多。
五年乙卯夏,久旱。通判冉正品出示平市价(采「案牍」)。
六年丙辰,大疫。死者数千人,大城北、宅脚屿尤甚。
七年丁巳,犹疫,五谷价长。时内地大荒,米价骤长,故澎湖亦因之贵。
八年戊午七月,雷起西溪上帝庙,有磷火一圆从庙中飞出,向南而没(陈雁标采)。
九年己未夏,大风,海面覆船无数。九月,杂榖有秋。
十年庚申夏,大旱。秋八月飓风咸雨为灾,民房倾圯,海船击碎甚多。臬道孔昭慈委员张传敬勘灾。
十一年辛酉,饥。议赈八罩澳。
同治元年壬戌,有年。夏五月地震,台湾、嘉义尤甚。时彰化戴逆变作。
二年癸亥,大有年。
五年丙寅夏,大旱。秋,台风,下咸雨三次。民大饥。副将张显贵移文请赈,捐俸为倡。兵备吴大廷发银二千元,先后筹买薯丝四十万零七千七百觔。委员高廷镜勘赈。在地绅商捐凑十九万四千一百觔,分作四期给发。记名总兵同安人吴鸿源,收风港口,自捐食米百余石、薯丝一千三百担;彰化人吴志高捐薯丝三百担,散赈近海渔民。时绅商黄步梯、郑少蟾、林琼树、黄应宸、黄学周等办理赈务,多方筹办,垫钱五百余千文。十二月,岁贡生郭朝熙等,请平市价(以上据「厅案」)。冬,澎协吴奇勋红单艇在八罩遭风击碎。
七年戊辰,有年。秋七月林投、圭璧二澳大疫。
八年己巳,饥。
九年庚午,春旱。冬十月下咸雨。通判唐世永、副将吴奇勋,以来岁青黄不接,民食维艰,详请设法筹备。饬令绅耆澳甲查明受灾轻重,分别详报。
十年辛未,春、夏饥。兵备道黎兆棠发薯丝四千七百余担,委员知县叶滋勘灾监赈,分作两次散给。八月十六日风台大作,港口船只皆碎。
十一年壬申夏,旱蝗。秋八月,暴风咸雨为灾。民饥困尤甚。副将吴奇勋飞报灾荒情形,捐廉请赈。乡耆林再等赴台湾道、府呈请赈恤。兵备道梁元桂委员高廷镜勘灾,发米三千石散赈。
十二年癸酉春,不雨。三月台湾道复发洋米千包续赈。四月温州镇总兵吴鸿源捐买薯丝一千九百余担,遣丁运载到澎发赈;凤山县苓仔寮商民陈顺和捐买薯丝五百担、陈顺源捐薯丝三百担,先后到澎续赈;并运米平粜(以上据「厅案」)。是冬,民得异疾。其始自觉腰肢微酸,旋即遍身瘫软,不能行动,筋骨疼痛异常。有途次得疾,未及抵家而扶掖以归者。服热剂则死,惟服冷可愈,故死者尚少。愈后一、二月尚觉手足无力,久始暂瘥。俗谓之平安病。厅属男妇皆然,亦异症也(黄济时采)。
十三年甲戌,有年。
光绪元年乙亥,大有年。
二年丙子,有年。四月十五、十六等日,洋面飓风大作,覆舟无数。右营台字一号铜底战船,在洋击坏。
三年丁丑夏,大风,下咸雨。
四年戊寅春,暴风。吉贝屿小船不能往来,以书系于桶内,随流报饥困状。通判蔡麟祥、副将吴奇勋议:以海中孤岛,如吉贝等屿,民皆捕鱼为生。偶遇大风兼旬,不特不能采捕,且无从籴买粮食,坐以待毙,情实可怜,应即筹资赈恤。属士绅黄步梯、林琼树等,查外屿贫民及岛中极贫之家,分别散给。夏,巡抚丁日昌奏:免台澎杂饷,着为令(详「赋役书」)。
五年己卯夏,不雨。六月,通判洪其诰祈雨城隍庙,是日泽下尺余。七月又祈雨,是日泽下三、四尺,民气稍苏(蔡玉成采)。
按咸雨为灾,实由怪风之为虐。其来也如狂潮乍发,如迅雷叠震,或对面不闻人声。故其时百榖草木,未坏于咸尔之浸润,先厄于孽风之蹂躝矣。彼民亦何辜,而独遭此苦哉!是在官斯土者,严防蠹役丁胥,留意拊循,以感召太和,使甘雨依旬,飓风不作,而年榖顺成也。
七年辛巳夏,不雨。早季梁黍失收。闰七月初七日,台飓交作,下咸雨。风通处,树木为焦,所谓麒麟飓也;或谓之火台。其风从西北来,故北山、大山屿、妈宫港被灾尤重。至十三、四、念一、二等日,狂风连作;一月之间下咸雨三次,遍野如洗,洵非常灾变也。诸生蔡玉成等请赈。通判李翊清不许,乃赴台湾道、府告灾请恤。时有飞云轮船管驾都司衔梁梓芳至台湾,面陈台湾道张梦元,准以轮船渡载饥民赴台觅食。前后载往者数千计。八月,新任通判鲍复康至,亲历嵵里各澳,并渡海至西屿、八罩等处,抚慰饥民。命绅耆查明户口,分别极、次、孤、贫,各造清册,于妈宫澳设筹济公所。时巡抚岑毓英闻澎地灾重,询于台湾道张梦元,飞饬台湾府发米一千石散赈。复康查学中贫生,给米度岁。童生经面试者,每人给米有差。新任臬道刘璈至台湾,复发米四千石;以二千石散赈,二千石平籴。复康又请拨二百石为诸生膏伙。巡抚至省,大发米一万石,由轮船陆续接济。刘璈又筹款五千金,提税厘项下三千金,采买薯丝五千余担。台湾镇道以下,合捐二千金,构运薯丝白米。兴泉永道孙,亦设法购运薯丝七百包。于是安海绅士林瑞冈捐薯丝六万觔,厦门绅士捐四万觔,前任温州总镇吴暨厦门郊商,合捐米二千五百石、薯丝四百六十五袋、一百九十篓。厦门行商金广隆等及安海职员林嵩华,共捐薯丝一千二百九十三袋。绅商叶文澜、倪庄夏等,鸠捐白米一百三十余包。泉州府徐筹捐薯丝三百五十担。凤山县郊商陈顺和捐薯丝一千担。台州绅士金鹤年、金鹤书、阮萃恩,共捐榖一千二百石,碾米六万六千六百余觔。新任台湾府周捐槟榔芋一百担。自九月至明年六月,济饥民四万九千余丁口。灾民无炊,耕牛无食,臬道刘璈复檄淡水煤务局,运载煤粉二百余万觔,稻草、花生藤二千余担。民艺二麦饲牛,麦种贵,购运百石散给。由是民气安堵,几忘其灾(采「案牍」)。
八年壬午夏,不雨。通判鲍复康祈雨大城北,六月十七日大雨连日,泽下六、七尺。是秋有年。
十年甲申夏六月,大疫。冬十一月每夜有大声,发于海澨。盖地鸣也。又雄鸡乱鸣,井水变味,甘咸相反。未几法夷来犯。
十一年乙酉夏四月,大疫。法夷事平,恤难民银米。夏六月,民间犹疫,耕牛多死。
十六年庚寅,大有年。
十七年辛卯秋,有巨鱼搁于文良港,乡民仍放之海。
十八年壬辰夏六月,大风雨三日,平地水深三尺,坏衙署、房屋、商船、五谷无数。八月台风,下咸雨。是年地瓜薄收,花生十存二、三。十一月初二日,有异鱼,入自西屿之小门港,搁置浅礁上。鱼身长一十六丈,阔二丈五尺余,高约二丈,黑色花点,腹内五脏无异兽类。鱼口上腭较长,或曰象鱼也。远近乡人争取其油,三、四日未尽。其油可为织机用(黄济时采)。十一月,天大寒,内地金门、厦门大雪盈尺,为百年来所未有。澎虽无雪,奇寒略相等。
十九年癸巳,饥。
二十年甲午春二月,台湾巡抚邵,奏发帑金八千两,檄委候补知府朱上泮前往温州采买地瓜丝并米,到澎赈恤。三月福建总督谭,发米二千石,派输船装运到澎赈恤。
凤山县绅商陈观察日翔等殷户,共捐米三百石到澎散赈。
·轶事
自隋虎贲将陈棱略地至澎,而澎湖之名始见于史。自唐施肩吾有题澎湖屿七绝一首,而澎湖始见于诗。自明末金门卢牧洲尚书流寓至澎,而澎湖始有名流踪迹。牧洲卒,葬太武山上,平生著述等身;而「续编」云:遗墓不知所在,诗亦散失无存。按金门林瘦云,从旷代百余年后,搜得其遗书数种,重校「岛噫诗」一卷、「岛居随录」二卷,刻之;惜散轶者尚多耳。又按「续编」称卢尚书为侍御,亦误。
近人刻「淡水厅志」,于兵燹之首,大书云:康熙二十有二年六月癸已,水师提督内大臣伯施琅进兵鸡笼屿,斩伪郑将林升。又引徐鼒「小腆纪年」称:林升在鸡笼屿,沿岸筑垒,环二十余里。琅分兵三路,以五十艘出鸡笼屿为奇兵,酣战竟日,阵斩林升等,获大小战舰三百余艘云云。谨按施侯「飞报澎湖大捷疏」谓:以百船分为两翼,一攻鸡笼屿,一攻牛心湾,皆在澎湖港,距淡水之大鸡笼头,何啻千里之隔。施侯方以全力攻澎,并无分兵至淡水之事。而刘国轩以全力守澎,战船实只百余只,系商船所改者;安有三百余艘之多,分守淡水,为琅所获乎?林升系国轩部下水师总督,已于五日前中箭折腿,载回台湾去矣,非阵斩也。沿岸筑垒,是国轩在澎湖所筑,非林升在淡水鸡笼头所筑。盖澎之鸡笼,特海中小屿,周遭不及二里,安能筑二十余里之垒耶?缘澎湖、淡水两地均有鸡笼屿,故朦混挪移,于时事形势,并未之考耳。然「郡邑志」、「圣武记」、「鹿洲集」及「名臣列传」、「武功记盛」诸书俱在,尚不若身任时事者所言尤得其实也。「小腆纪年」书最晚出;徐鼒,扬州人,故言闽事不能详晰。然但云分兵鸡笼屿,究未尝明指为淡水之鸡笼。不解陈氏淡水,何所见而云然。余前撰「淡水厅志」,并不引徐氏之说,更未知何故增入。志书为掌故所系,地名一经易置,能使全局皆谬,未免贻误后人,故辨其概于此。
黄氏「行朝录」谓:台湾者,海中荒岛;其门户澎湖。澎湖水浅,地势低下。海舶至此,须易船而入,故险而易守。成功往攻台湾,至澎适遇水涨,竟以海舶渡之,直抵城下。其说谬也。谨按:所云水浅、地下,易舟而入之说,惟鹿耳门内有然。梨洲缘未身历其地,误谓澎湖既为台之门户,势必与之毗连。殊不知所谓门户者,不过举其大势,对内地而言。若自澎至台,中隔黑水小洋,深且无底;既成功入台水涨,亦在鹿耳门,非澎海也。言澎湖形势者,当以富阳周氏、黄梅蒋氏为得其实。如黄梨洲、魏默深诸家记郑氏事,为府县志所无者,亦足资考证。间有传闻异词,未能吻合者,由于未曾目击故耳。当分别观之。
「圣武记」载:刘国轩冒险突围逸,官军乘胜进台湾;至鹿耳门,胶浅不得入,泊海中十二日,潮不至。忽大雾,潮高丈余,舟师浮而入,郑氏皆駴,遣使议降。其说亦误。按「施侯大捷奏疏」称:澎湖已克,台湾残贼胆落,拟即乘胜进兵。但台湾港道纡回,南风狂荡,应少待。八月、十月,利在北风;倘有机会可破,臣立即进师。三军关系,当倍加慎毖,不敢轻举妄动等语。审是,则琅未尝乘胜进攻鹿耳门可知矣。盖琅驻兵澎湖,克塽已震恐,遣人乞降;而琅始亲至台受降也。潮涨系在攻澎大战时。至谓入鹿耳门海水亦涨,则两存其说可耳。
胡氏「纪略」载:施侯战胜入澎,谒天妃庙,见神像衣袍湿透,面有汗痕,盖沿「府志」之误。今考「靖海将军福建提督施琅疏请加封天妃」,其略曰: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六、二十二等日,臣在澎湖破敌,将士咸谓恍见天妃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而平海之人,俱见天妃神像是日衣袍透湿,与其左右二神将两手起泡。观者如市。知为天妃之助战致然也。又先于六月十八夜,臣标署左营千总刘春,梦天妃告之曰:二十一日必得澎湖,七月可得台湾。果于二十二日澎湖克捷,七月初旬内,台湾遂倾岛投诚。其应如响云云。按据此,则澎湖一战遂成大功,于台之南北路皆无战事。施侯终身并未尝至淡水,而陈氏「淡水志」所引「小腆纪年」之说,当不攻自破。「纪略」抚拾郡乘,而不知其为平海之天妃庙,其说更与此刺谬矣。
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初五日,督部忧庵姚公,遣随征同知林升总兵官游澎,往抚台湾新附之众。十五日自彼开驾将回,十八夜梦天妃在船,有四人戴红帽从水仙门而上。问其所来,答曰:舟有厄,将为尔护。十九早舟过柑桔屿(按即今之东吉屿)搁浅,船折四尺,势将溺矣;众投拜神前求庇,倏见天妃降灵保护,得转危为安。十九晚收进八罩澳,遂归复命(「显圣录」)。
「府志」:流寓有「卢若腾传」,「纪略」因之,而皆不书宏光以后所授官。按干隆间春,奉谕旨,凡明末福王等官,非乱臣贼子之比,概无庸加以伪字。是以邓太守传安,以卢公配祀文开书院朱子祠,用兵部尚书结衔,即遵此例。今亦据此意,于「纪兵」列传书各官衔名,应无异议。又「纪略」载:卢公劾兵备道陈国兴,亦沿「府志」之误。今考「同安志」、「金门志」、「留庵文集」,所劾者为内臣田国兴,原疏尚在,可覆阅也(参「蠡则汇抄」)。
雍正间,厦门有商船往来澎岛,与台湾小船偷运私盐米榖,名曰短摆。台防同知王作梅廉知,急捕之,并得官弁交通状。时提标哨船二十余,往来贸易,号为自备哨,出入海口,不由查验,作梅详请禁革(「府县志」)。
干隆五十一年,彰化林爽文作乱,调澎兵往剿。其时弁兵出力者固多,殉节亦不少;而营册无存,不可考。惟「郑六亭文集」加载祀昭忠祠各员中,有署澎湖右营守备胥献圭(金门人)、澎湖协右营千总陈淮、左营把总余寿、右营把总王泽高、左营外委叶文郁、左营外委孙文元六名,皆打仗阵亡,给云骑尉,世袭恩骑尉罔替。澎湖右营额外外委余应标给赏银两。以上皆林爽文案内殉节者也。诸贤忠烈,得附名儒文字以传,亦为一幸。惜其籍贯及殉节岁月,无从确查,故谨附于此(据郑兼才「宜居集」)。
嘉、道间,蔡牵、朱濆横海上;咸、同间,台湾林供、戴万生等先后作乱。澎湖水师或在洋打仗,或调往援剿,亦因营案无存,其详不可考。惟「续编」传戴春一人。其从死外委二名,已无知者矣。余于戴逆之案,着有成书,故得录蔡安邦数人于「纪兵」,然其籍贯仍不可考也。
光绪十年二月,法夷犯澎。十三日,妈宫百姓扶老携幼,北走顶山,皆口呼城隍神保佑。时夷炮沿途雨下,颗颗坠地即止,无一炸裂伤人者,亦足异也。及事平,厅主程公据实请大宪,奏明加封,号为灵应侯。御赐「功存捍卫」匾额。程公重新庙宇,为文记之(记载「艺文」)。
·丛谈
澎湖,一名澎瀛,犹言澎海也。或谓之西瀛,以台湾别号东瀛,澎在台西,故称西瀛也。大抵因港外奔涛澎湃,港内澄浮如湖,故得此名。而「府志」引「樵书」二编云:澎湖一名澎蠡湖。按彭蠡在九江府属,与武汉接壤,昔人所谓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者;而距闽海之澎湖,已在五、六千里外,似无庸远袭其名,以滋疑窦也。
闽之有台、澎,犹粤之有琼、崖;天生屏障,以为海疆外辅也。是故以一郡论,如福州则有海坛,兴化则有湄洲,泉州则有金、厦,漳洲则有南澳、铜山;而台郡则有澎湖。但澎在前朝尝隶同安县辖,其居民亦多籍金门者。澎至厦门七更,其实抵金门之料罗汛不过五更;计程祗三百里而近,莫不呼吸可通,宜其星野之无异也。而陈氏少林,乃欲济诸岛夷之列,而倡为轸翼之说以相歧异,不亦傎乎!
「台湾县志」云:贾公彦谓,古者以建国之初,岁星所在,为其地分野。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三日壬子,王师入台湾;是日在翼三度。明年开设郡县。自正月至七月,岁星在翼。八月以后交较,引为较翼分野之证。按三代以上,列国同时封建者甚多,何以分星各异?亦有封建不同时,而分星从同者,则贾氏之说又何足为典要乎?
胡氏「纪略」一书,考据天文星野,约万余言,于历代文、武科场赋役之制,前代设学、设书院之制,繁称博引,几欲夺马、杜之席。但于此地何涉?他如通判一官,必载题舆诸典;雷电各条,必引玉女投壶;即施之「通志」、「府志」,已不胜其繁矣。亦犹陈氏「噶玛兰」志,泛填「会典」、「吾学」,连篇累牍,则曷不重续三通事类,自成一家著作,而为是举一漏万乎哉?乃至记獭必引邓夫人之「颊」,记鸭必载陆鲁望之阑,记鹅则力辨右军写经;则讹记蟋蟀,而旁征袁瑾秋日之咏,滥抑甚矣。富阳周氏称其委琐繁重。因澎地初辟,书籍无闻,欲藉为士民教,顾地志以备一方掌故,为国史取材,非专为教士作也。至于蒋氏「续编」,仍列「纪略」门目,而不载原文。间有增补一、二,转觉支离饾饤,令阅者无由悉其源委。又加误收明人蔡守愚「登太武山律诗」,而不知山在金门。盖「纪略」本非志书之体,而「续编」又非著书之体也。然「纪略」于澎民贫苦,言之者屡,实不失为仁人之言。「续编」增入「祥异」一门,尤为有识。虽仅摭拾「府志」,寥寥数帙,其搜罗之功,均有未可泯者(按守愚,金门人,官布政使,所登者金门之太武山也)。
闽海四岛:金门、厦门、海坛、澎湖,旧有富贵贫贱之分。谓厦门富、金门贵,而澎湖独以贫称也。盖澎湖硗瘠无水,所种者不外地瓜、花生。中稔之年,不免拮据;若咸雨一下,则颗粒无存。至海滨渔利,必风平浪静,始能下网;而澎湖狂风,往往兼旬不息。则所称以海为田者,亦强为之词,非真如耕者之按候可获也。夫澎湖斥卤,处处可晒盐,而民间皆食官盐,每斤十余文,或以七、八十斤为一百斤;所获之鱼,每不足抵买盐之价。此外别无利可取,民安往而不贫乎?若能听民晒盐自食,征其正课厘金,既可裕国,而民间日日获利,每岁已骤增数万金之益。抽其余利以为书院诸生膏火,则人竞于学,而科第可兴矣。若能戍兵撤回,由澎地招募,则每岁骤增饷米数万金,相有挹注;其材武者亦有进身之阶,而武途可兴矣。一转移间,民风丕变;即未能方驾内郡,而已顿改旧观矣。胡文忠公有言:以官养民,不如使民自养。是故就地招募,以官养之也;听民晒盐,则使民自养也。是皆万世之利。不然,民自有可富可贵之资,而不为经理。地瓜花生,仅足糊口,并无富强之业,年挨一年,则亦终局蹐于贫苦而已。
薜氏「台湾县志」云:台地沃衍,居澎、厦之冲。二百年来,创始守业者,经营已尽;而传闻者,犹以为乐土,纷至沓来;故乃惰游失业之徒,谓海外可藏奸,指此邦为利薮,空拳虚橐,志佚愿奢,莫不跃身以东,飘风而至云云。今按「县志」,说非无因,而以为不肖所趋,或不尽然。若澎民之赴台谋生者,年以千百计,岂皆不肖者欤?地狭民稠,田不足耕,榖不给于养,不得不寻亲觅友,以图餬口,其情固可悯矣。且台湾内山未开,则偷越宜禁。今则内山已开,方欲广招无业者以辟其地。若如「悬志」之说,将任其散之四方,远走外洋之外而后可。不然者,闽广生齿日繁,而地产不给,将何以处此饥民也!
大兴金观察镕「台湾旧志序」有云:澎湖兵民杂处,地不产粟,户鲜盖藏,仰给于台。商船梭织,瓮飧足继;风雨兼旬,炊烟顿息;备储之法,不可不讲。旨哉言乎!前此常平、社仓、义仓、武仓,峙榖颇多,今且颗粒无有矣。台为产米之区,而今昔殊形;欲其挹彼注兹,亦属不易。吾闻内郡有盐义仓之法,若令澎民得兴盐利,则分其余羡,以设盐义仓,岂非无穷之利赖欤?或曰,此地朔风甚烈,日不到地,恐难以成盐。但考内地晒盐,惟夏、秋出盐为多,至冬季风大日薄,则出盐亦较薄矣。况此间地气甚烈,前人有晒之者,随在皆成盐也。惟是筑造盐埕,必筹赀本。若使人人知大利所在,自可以次图成矣。
旧事录总论
「旧事志」首纪兵者何?兵事为防海大端,考其陈迹,得失见焉;后事之师,不可不志也。次祥异者何?人事与天象,如响斯应,是以匹妇抒诚,上苍示异,如「洪范传」垂戒昭然,用示修省,安得谓小岛微灾无庸载也?其它父老流传,可为谈助者,悉缀其后。嗟乎!朝汉无台,几同世外;避秦有里,祗在人间。自我国家牟卢九有,悉主悉臣;黑水红沟,胥成乐土。举千数百年目所未睹者,今乃躬逢其盛,则夫釆获见闻,证其同异,以扬厉无前之伟烈,搜牢艺圃之谈资,抑亦博雅君子所乐道其详者欤?夫海外遗闻,载籍错出,是以目论之士,或仪毫而失墙;咫闻之夫,每沿误而袭谬。一字失检,则全局皆非,非证不明。余岂好辩?抑又闻:人各有体;虎贲貌似,君子病焉。无他,声音笑貌,非可以袭为也。今必曰是「史汉」也,是韩欧也,是宜宗「尔雅」仿「禹贡」者也,仆且拱手以谢。
●澎湖厅志卷十二
艺文(上)
奏疏
文移
告示
·奏疏文移告示
地志,纪事也,非选文也。澎湖越在徼外,前代虽有建置,而文献无征;迨圣朝设官置戍,制度日新,间或輶轩暂驻,幕府多才,大雅名流,往往论纂及之。或驰书飞檄,筹画海疆;或以文章饰吏治,经营缔造,必为叙其缘起。而是地人文日启,或亦词釆斐然,堪资考证。兹择其有关掌故者录之。诗则本前书所载,汰其躗言二十之一,余悉着于编,而著述殿焉。为「艺文录」第十二,凡三卷。
奏疏
飞报澎湖大捷疏靖海将军水师提督施琅
臣自去年六月,同督臣姚启圣在铜山停师回汛,刘国轩侦知,自回台湾,留拨伪镇、营等船兵扼守澎湖,不时来往调度。今年四、五月,知臣乘南风决计进剿,就台湾贼伙选拨精壮敢死者及抽调草地佃丁民兵,将洋船改为战船,凡各伪文武等官所有私船尽行修整,调集来澎湖;大小炮船、鸟船、赶缯、洋船、双帆踞船,合计二百余号,贼伙二万余众。仍将伪镇、营等官兵各眷口,监羁台湾〔红毛〕、赤嵌二城,坚其死战。刘国轩亲统倾巢之众,复来澎湖,〔将〕娘妈宫屿头上下添筑炮城二座,风匮尾炮城一座,四角山炮城一座,鸡笼山炮城一座,东西嵵内一列炮台四座,西面内外堑、西屿头一列炮台四座,牛心湾山头顶炮台一座;凡沿海之处小船可以登岸者,尽行筑造短墙、安置腰铳,环绕二十余里,分遣贼众死守,星罗棋布,坚如铁桶。
臣总统镇营舟师,将各大小战船风篷上大书将弁姓名,以便备知进退先后,分别赏罚;于六月十四日晨时,由铜山开驾进发。十五日申时到猫屿、花屿。有守汛贼哨数十余只见臣舟师将到,即奔回澎湖。时值天晚,将船湾泊八罩水埯澳,遣官坐小哨到将军澳南大屿等岛,安抚岛民。十六日早,进攻澎湖;逆贼排列船只迎敌。臣标署右营游击蓝理、署后营游击曾成、署左营游击张胜、二等侍卫吴启爵、同安城守右营游击赵邦试、海坛镇标中营游击许英、铜山镇标右营游击阮钦为等官兵各配坐鸟船一只;此数船首先冲锋破敌,直入贼■〈舟宗〉,攻杀贼炮船二只、赶缯船六只,贼伙斩杀殆尽,其船放火烧毁。又用炮火攻击,立刻沉坏贼鸟船一只,赶缯船二只。副锋臣标右营千总邓高、烽火营游击王祚昌、臣标署右营守备方郄、金门镇标中营游击许应麟、金门镇标右营守备林芳、臣标随标功加守备李光琅等官兵各配坐鸟船,用火炮攻击,打沉贼鸟船一只、赶缯船二只,贼伙溺死殆尽。时值南潮正发,前锋数船逼近炮城,贼艘齐出合围。臣恐数船深入难出,自将坐驾船直冲入贼■〈舟宗〉;兴化镇臣吴英继后夹攻。焚杀伪扬威将军援剿左镇沉诚、统辖前锋镇姚朝玉、义武镇陈侃、戎旗五镇陈时雨、伪协将弁大小贼目计七十余员,伪水师总督林升中箭三枝、中鹿铳二门,左腿被大炮打折,立即载回台湾。贼众焚杀溺死计二千余众,遂救出数船;臣右眼被铳击伤,眼睛未坏。因天色将晚,收出西屿头洋中拋泊。
十七日早,将全■〈舟宗〉舟师复收泊八罩水埯湾,严申军令,查定功罪,赏罚官兵。十八日,进取虎井、桶盘屿。十九日,臣坐小赶缯船往澎湖内外堑、嵵内细观形势。二十、二十一两日,故用老弱骄兵之计,用赶缯双帆艍船分二股假攻嵵内、内外堑,以分贼势。臣于二十二日,再申军令,分股进发。遣臣标随征都督陈蟒、魏明、副将郑元堂,领赶缯双帆艍船五十只为一股,从东畔嵵内直入鸡笼屿四角山,为奇兵夹攻;又遣臣标随征总兵董义、康玉、外委守备洪天锡领赶缯双帆艍船五十只为一股,从西畔内堑直入牛心湾,作疑兵牵制。将大鸟船五十六只居中,分为八股;每股七只,各作三叠。臣居中为一股,兴化镇臣吴英领一股居左,平阳镇臣朱天贵、臣标前营游击何应元合领一股居右,金门镇臣陈龙领一股在次左,臣标署中营参将罗士鉁、署右营游击蓝理、署后营游击曾成合领一股在次右之右,署铜山镇臣陈昌领一股在次左之左,海坛镇臣林贤领一股在末右,厦门镇臣杨嘉瑞领一股在末左;尚有船八十余只,留为后援。臣督率严阵指挥,直向娘妈宫扑剿。贼各处炮城及迎敌炮船、鸟船、赶缯大小各船,四面齐出迎敌。每贼炮船安红衣大铜炮一位,重三、四千觔,在船头两边安发烦二十余门不等、鹿铳一、二百门,炮火矢石交攻,有如雨点,烟■〈熖,旧代臼〉蔽天,咫尺莫辨。
首冲破敌陷阵,乃海坛镇臣林贤、平阳镇臣朱天贵、前营游击何应元、海坛镇标左营游击吴辉、千总蔡琦凤、海坛镇标右营守备林正春、副锋臣标前营千总林鹏、海坛镇标右营游击江新、围头营游击陈义、平海营游击郑桂、海坛镇标中营游击许英等;其分遣东西二股官兵船只继进,夹击互攻。自辰至申,我师奋不顾身,抵死击杀。贼被我师用火桶、火药焚毁大炮船十八只,击沉大炮船八只,焚毁大鸟船三十六只、赶缯船六十七只、洋船改战船五只;又被我师火船乘风烧毁鸟船一只、赶缯船二只。逆贼并力死斗,势穷难支,用火药藏于船舱,发冲心炮自焚炮船九只、鸟船一十三只。贼惊危势急跳水,得获鸟船二只、赶缯船八只、双帆艍船二十五只。焚者焚、杀者杀。伪征北将军曾瑞、定北将军王顺、水师副总督左虎卫江钦、统领右先锋陈谅、戎旗二镇吴潜、援剿右镇郑仁、援剿后镇陈启明、宣毅左镇邱辉、护卫镇黄联、后劲镇刘明、折冲左镇林顺、斗宿镇施廷、亲军水师三镇薛衡、一镇萧武、二镇陈政、四镇陈立中、提督中镇洪邦柱、右镇尤俊、后镇杨文炳、亲随一镇陈士勋、左龙骧中协黄国助、右龙骧左协庄用、侍卫中镇黄德、右协蔡智、骁翊协蔡添、领旗协林亮、左总辖毛兴、勇卫中协张显、左协林德、右协陈士勋、前协曾瑞、中提督领兵协吴略、左协林德、前协曾瑞、领旗协吴福、前锋协陈升、总理协陈国俊、右武卫右协吴逊、随征二营梁麟、水师二镇前锋副将李富、左营副将张钦、三镇左营副将许瑞、右营副将林耀、援剿右镇右营廖义、前镇前锋营庄超、折冲镇左营陈勇、左提督后镇左营王受等四十七员;其余伪协营领兵监督、翼将、正副总班、总理、监营、候缺将弁、小头目,焚杀溺死,约三百余员。自杀、自焚、跳水溺死贼伙约一万二千有奇,尸浮满海。总兵朱天贵被炮穿胁立死,游击赵邦试被炮击脑立死,总兵林贤被箭轻伤左臂,总兵吴英被鹿铳轻伤右耳。贼止剩小炮船三只、小鸟船二只、赶缯船十一只、双帆艍船十五只,脱出吼门遁走。讯知刘国轩乘小快船,亦从吼门而逃。时值黄昏,难以追杀。在山伪将军果毅中镇杨德等共一百六十五员,带贼众四千八百五十三名,倒戈投降。臣仰体皇上好生之德,宥其自新,俱已发令剃发,伪镇营赏以袍帽,贼众给以银米,用彰我朝廷不嗜杀鸿恩,以策后效。
是役也,逆贼盘踞海岛四十余载,荼毒生灵,蹂躏版图,致廑皇上宵肝之忧。臣体圣衷,誓必灭此净尽;故虽带伤负创,贾勇扑剿。舟师自十四日深入汪洋巨浸之中,水天相连;稽古以来,六月时序,澎湖无五日和风,怒涛山高,变幻莫测。今抵澎旬余日,海不扬波,俾臣得以调度,七日夜破贼。且二十二日进师,午刻潮涨较多四尺,莫非上天垂佐皇上弥天之福,故使扼守澎湖巨魁、巨镇精锐逆贼巨舰,不数日而全军覆没。虽各镇将弁目士卒戮力用命,实赖皇上天威丕振。督臣姚启圣捐造船只、捐养水兵,与臣共勷大举;仍又亲来厦门弹压,殚心催趱粮饷,挽运不匮,加以厚资犒赏将弁,三军莫不激励思奋。今日克取澎湖之大捷,皆督臣赏赉鼓舞之功,乃有此效也。拟即乘胜进剿。但澎湖港道迂回,南风狂涌,深浅莫辨,似应少待;八月或十月,利在北风,进取万全。倘有机会可破,臣立即进师。三军关系綦重,尤当倍加慎毖,不敢轻举妄动。
澎湖为台湾咽喉,今澎湖既已克取,台湾残贼,必自惊溃胆落,可以相机扫荡矣。但二穴克扫之后,或去或留,臣不敢自专,合请皇上睿夺;或遴差内大臣一员来闽,与督臣商酌主裁;或谕督、抚二臣会议,俾臣得以遵行。更有请者,臣奉有钦颁功罪格例,赏罚期必严明。行间将士首先冲锋破敌,自当题叙;如逡巡不前,法岂容宽?必宜分别依格究处。惟赏功一项,臣前题明暂取二万;五千两,布政司才发一万六千两,尚少九千两。此番官兵用命血战者,必须从优奖励。仰候银两,遵照格例赏赉。又见在进剿台湾,尤切需赏功银两,以昭信赏,用鼓士气。伏祈敕部移咨督臣,迅行配给。如投诚官兵中有自愿归农者,臣查其原籍,即行该府县安插;老弱者亦在点汰。若欲入伍者,粮饷在所必需,应动何项钱粮?并乞敕部咨会督臣,拨给策应,使投诚之众,各得其所,无流离之叹。台湾逆孽,势必望风降附。荡平之后,仍遵旨裁汰。此十六、二十二等日,水陆官兵攻杀贼众死亡者计三百二十九员名、带伤者计一千八百余员名,悉被炮火攻击,以致伤死甚多。臣将被伤官兵,按其轻重,一等伤每名给银三两、二等伤每名给银二两、三等伤每名给银一两,以资药费;死亡者酌给银两,以备殡殓。此项银两,臣暂为挪应,容备造发数月细册,送部稽核发给还项。
至于格外优恤,出自皇仁。其重伤官兵不能荷戈者,臣俱已拨船载回厦门,延医调治。其所少兵额,另咨督臣就于陆师挑选前来,补足精兵实数,时常操演,克期合■〈舟宗〉进发。至于分派冲锋、副锋镇营将弁坐配鸟船、赶缯船:鸟船每船或配大小将弁闲员及外委员弁二、三十员不等;赶缯船每船或配十员、八员不等。又如镇将所领一股,每股鸟船七只;其中分配水陆将弁,首先跳船焚船者尚多其人,疏内未得逐一概列,容臣荡平台湾奏凯之日,拟定功罪,胪列在事文武官兵员名,备造清册开报请叙。其投诚伪镇营缴到伪关防、牌札与夫得获船只、大炮、甲器、旗帜等项:查所获红衣大铜炮十二位,每位重有四、五千觔,炮子大者二、三十觔,中者十七、八觔,次者十四、五觔;鉎铁大炮二位,每位重七千余觔,用炮子三十余斤。尚有焚毁炮船所配之炮,俱已沉落在海,见在寻捞。其余大小发烦炮火、甲器等物,容查明一并造册缴部,以听查察。
劝灾查赈疏台澎道徐宗干
窃澎湖一厅,孤悬海中,地多沙石,不能栽种稻谷,惟藉杂粮以资民食。上年十月间,据通判杨承泽禀称:该厅地瘠民贫,秋令雨少风多,收成稍歉;幸早秋尚稔,犹可支持。民间多捕海为生,素鲜盖藏,诚恐来春青黄不接,未免食贵堪虞。并称:海岛穷民,不惯粒食;以地瓜丝切碎晒干,名为薯丝,经久可用,向来多以此粜济,请预为筹备。等因。当经臣等率同台湾府知府裕铎暨该厅杨承泽,公捐银二千两,收买薯丝运往,以备接济去后。兹于三月二十五日,复据该厅禀报称:交春以来,雨泽稀少。三月初四日至初六日,风霾大作,刮起海水,遍地飞洒,土人称为咸雨,瘠土皆成斥卤。最重之处,所种杂粮苗叶枯萎,收成无望。厅属共十三澳,大小六十八乡,逐加履勘,除吉贝、西屿、八罩等澳稍轻,其余九澳受灾较重,贫民餬口维艰;前备薯丝不敷散给。现在会同澎湖协副将,再设法倡捐周济;惟澎地素乏殷实之户,捐集无多。请援照嘉庆十六年及道光十一年历办成案,筹项抚恤。并据副将谢焜、台湾府知府裕铎禀同前由。臣等查澎湖地方,上年晚收已歉,本年正月以后雨泽仍稀;复于三月初旬,猝被风霾,杂粮枯萎,致失早收,民情倍形拮据。虽经臣等捐买薯丝,并由该厅营劝捐接济;惟被灾之处,须俟晚冬栽种,望收为日正长。
查澎湖为全台门户,四面皆海,贫民易致流离,亟须妥为抚绥,俾得安定。诚恐厅营同士民捐赀不敷,由台郡劝办,地隔海洋,缓不济急;即文报内渡,风■〈日凡〉靡常,尚需时日。溯查嘉庆十六年及道光十一年成案,亦被咸雨为灾,曾经动项办理。臣等会同筹商,于道库备贮项下,提银二千两,添买薯丝,委员候补从九品曾广煦陆续解运;并给银三千两,饬委即补同知本任嘉义县知县王廷干,管解前往,会同该厅确查实在极贫、次贫丁口,分别轻重或就近添买薯丝,或易钱折放口粮;先行抚恤。仍察看情形,应否加赈,抑应缓征,据实驰报,由臣等详明督、抚臣照仍核办,以仰副圣主怙冒海隅不令一夫失所之至意。
筹赈澎湖片宫保兵部尚书福建抚部院岑毓英
再,台湾府属之澎湖地方,前遭飓风,百姓所种花生、地瓜根叶霉烂,餬口无资;前经臣饬升任台湾道臬司张梦元,筹拨粮米运往赈济。附片奏明在案。嗣臣旋至基隆,据澎湖绅士禀诉被灾情形后,批饬新任台湾道刘璈,筹款采买杂粮,解往接济。嗣据该道禀称:张梦元任内已将义仓存榖提出二千石,碾米运澎散赈。现又由台局货厘项下,提银五千两,委试用通判李嘉棠带往浙江温州采买薯丝、小米等项,运回澎湖,添资赈济。惟查澎湖各岛饥民,共有八万余千丁口,前项什粮恐不敷分散,请宽为筹备等情。又据臬司张梦元面称:由台湾交卸旋省,道经澎湖,目睹各岛饥民甚众。该饥民等纷纷哭诉,深堪悯恻。
臣查澎湖地土瘠薄,户鲜盖藏,此次被灾较重,饥民竟有八万余千之多,嗷嗷待哺,亟应设法赈济,以免失所流离。时督臣何璟巡阅营伍,尚未旋省,臣与司道商筹,由省城增广义仓榖项下,提陈榖二万石碾米,陆续装轮船运往澎湖。并饬台湾道遴委委员前往,会同澎湖通判鲍复康,确查各岛饥民,实有若干,分别等第,妥为拨给,以仰副圣主子惠元元之至意。至动拨仓榖,仍筹款买补还仓,除陈易新,似属两便。谨附片具陈,伏乞圣鉴训示!谨奏。
筹议澎湖海坛镇协互调事宜奏疏(光绪十三年)杨昌浚、刘铭传
奏为筹议澎湖海坛镇、协互调事宜,谨缮清单,恭折复陈,仰祈圣鉴事:窃照光绪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奉上谕:刘铭传奏:澎湖为闽、台门户,非特设重镇,不足以资守御。杨昌浚与该抚意见相同。拟将澎湖副将与海坛镇对调,仍归总督管辖,等语。即着会同筹议具奏,等因。钦此。臣等当将改设行省各事宜,一并会该具陈。奉旨:该部议奏。钦此。旋准部咨议复,澎湖改设重镇,方足资统摄而靖地方。该督等所请:将澎湖副将与海坛镇对调,似应准如所请。至现任总兵吴奇勋、副将苏吉良互相调扎,是否堪胜新任?应由该督、抚察看奏明后,再行换给札付。一切未尽事宜,仍令随时奏明办理。等因。即经咨行遵照去后。伏查台湾为七省屏蔽,澎湖尤为闽、台咽喉,海外孤悬,四面受敌。虽经筹款造船,购炮筑台,饬令提督吴宏洛统带防营,专驻其间,认真布置。而改设重镇,要须斟酌尽善,委任得人,庶几兵勇相辅而行,益以壮干城而垂久远。海坛为福州海口藩篱,与闽安有辅车之势。惟距省垣较近,声势尚易联络。兹就部指各节暨省局司道议详等情,复加酌核,谨缮清单,恭呈御览。其现任总兵吴奇勋,虽老于水师,现筹防务机宜,未能深悉;副将苏吉良患病日久,互相调扎,均难期胜任。事关海防要着,未便稍涉迁就。澎湖镇总兵,应请旨另行简放。其海坛协副将,仍令吴奇勋暂行署理;遇有内地水师总兵缺出,候旨简用。所有一切更调事宜,应请敕部迅速核覆,以凭次第遵办。谨将筹议澎湖海坛镇协互调缘由,合词恭折覆陈。是否有当?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施行!谨奏。
谨将筹议澎湖海坛镇协互调事宜,胪列清单,恭呈御览:
一、兵部查海坛镇总兵与澎湖协副将,互调扎驻,所有该镇协所属官弁,应否改设等因。伏查海坛镇标下,旧制额设中军游击兼管左营一缺、右营都司一缺、左右营守备各一缺;澎湖协旧制额设中军都司兼管左营一缺、右营都司一缺。今镇、协互调,拟改海坛将军兼管左营游击为澎湖中军兼左营游击;即改澎湖左营都司为海坛左营都司兼管中军,以符体制。惟游击向不兼理粮饷,且所管左营有千总而无都司,亦与体制未符。拟改海坛右营守备为澎湖左营守备,兼理兵饷;其海右兵饷,即归都司管理,与澎右都司一律相符,俾昭平允。其余概不更动,以节糜费。
一、官弁既经改调,兵额亦应核定,以免偏枯。查海坛左营步、守兵四百五十六名,又添募守兵二十一名;右营步、守兵四百五十五名,又添募守兵二十名。统共实存额兵九百五十二名。除现减一成外,尚存八百一十二名。澎湖左营步、守兵四百零二名,右营步守兵三百六十名,统共实存额兵七百六十二名,较之海坛,计少兵五十名。今协、镇互调,拟裁海右守备,改添澎左守备。所有海坛右营添募之守兵二十名,拟全数裁去;即于澎湖左营添募二十名,以充名额,而免借口。其海坛左营添募之二十一名,除裁兵案内应减二名外,余悉仍旧,毋庸并裁。
一、户部查澎湖副将与海坛总兵对调,所有该二营岁需俸饷等银,内地如何裁截,台湾如何拨补?等因。除海坛左、右两营归于通省裁兵案内办理,应毋庸议外;查澎湖额饷,向由福建藩司给发,其兵米向由台湾县解送台防厅拨船运至澎湖支放。惟由澎赴省,远隔重洋,领饷每多阻滞。法防一役,尤为前车之鉴。今台地改设行省,所有该二营俸饷,自应查照台湾各营一律办理。拟俟台湾藩司抵任,即饬福藩司检钞全案底册,移交台省,就近核发;一面截清数目,详请项目报部。其公费银两,向由台湾府支给,应与兵米各仍其旧。
一、礼部查新改澎湖镇总兵、海坛协副将,应换关防,由兵部一并撰拟字样,送部铸造。至各镇协所属官弁,如有改设、添设,亦应换铸印信、关防等因。查现拟澎湖中军兼管左营游击、海坛中军兼管左营都司、澎湖左营守备三缺,均系添改。如蒙俞允,应请敕部颁发,以昭信守。
一、兵部查新改澎湖镇总兵,请听闽浙总督、福建台湾巡抚、福建水师提督节制。新改海坛协副将,请归福建水师提督节制。惟海坛已改镇为协,其旧管闽安协副将暨新改海坛协副将,应归何镇管辖?等因。伏查海坛系海滨要区,闽安乃省城门户,关系甚重。惟与福宁镇辖之罗源、连江等处,水陆毘连,该镇曹志忠统领诸军,近驻长门,尤足资调遣,而壮声势。拟请将闽安海坛两协副将,统归福宁镇管辖,伏乞圣裁。
再海坛、澎湖镇、协互调案内,准到兵部咎覆:所有新改澎湖左营游击、守备作为台湾海外水师题补之缺;海坛左营都司,作为福建外海水师题补之缺。其原设实缺人员并千总、把总、外委、额外各弁,应否随缺移拨,抑或另行改补,饬令查明复奏,并造具管辖营汛司哨衔名,暨驻扎地方里数清册,送部核办。等因。经前督臣卞,饬查妥议造册详办去后。兹据署福建布政使、按察使张国正会同善后局司道详称:移准海坛协副将余致廷、前澎湖镇总兵吴宏洛先后查覆,互调案内,改海坛中军兼管左营游击,为澎湖中军兼管左营游击,改澎湖左营都司为海坛左营都司兼管中军。改海坛右营守备为澎湖左营守备,兼理兵粮。其海右兵粮,即归都司管理。惟澎湖、海坛虽有海外、外海之殊,究与水师、陆路互改有别。其现任实缺游击刘德安、都司杨兴隆、守备钟朝凤三员,均已先后随缺移拨。余照原议,概不更动。至千、把、外、额既无增减互调,且洋面情形各有熟习,今悉仍其旧而免纷更。等因。造册送司,核与原课相符,转造清册,详请奏咨前来。臣复核无异,除册咨部外,臣谨附片具陈,伏乞圣鉴!谨奏。
·文移
饬澎湖厅续举节孝札台湾兵备道姚莹
为通饬访办事:道光十八年三月十五日,据代理澎湖通判事台湾府经历魏彦仪申称:澎湖向未建立节孝专祠,而阅「澎湖纪略」等书,内载节孝、贞烈妇女李国魁之妻吴氏等六百有二十人,皆系茹荼饮孽,矢志坚贞。姓氏虽存,旌扬莫逮;良由穷乡僻壤,遂致苦节勿彰。切思振末俗之淫靡,用昭激劝;阐幽光于已泯,定起兴观。卑职于天后宫之西偏,捐建节孝一祠,安设众节妇牌位。兹拟于每岁春秋,祭天后礼毕,同日附祭。所需品物,随时官捐备办,造具清册,申请立案,等情。本司道查:魏经历此举,大得维持风教之道,不仅足光潜德已也。维李吴氏等,乃「澎湖续编」所载,尚有「澎湖纪略」内许裕之妻林氏等十一人,应一并入祠,通详立案,以垂永久。澎湖孤悬海外,该妇女等矫矫不群,或节或贞或烈,均能自全其志,洵堪嘉尚。允宜旌表,以慰幽魂。第人数较多,势难一一分办。查江苏武进、阳湖两县,曾将节孝、贞烈妇女,无论世远年湮,凡有志乘可考、家谱可查、前人纪籍可据者,广搜博采,共得三千十八人,汇造总册,详经陶宫保在苏抚任内奏准,总建一坊。并于节孝祠内,总立一牌位,春秋致祭。今澎湖众节妇,自可援照办理。除「纪略」、「续编」所载外,恐有遗漏,应再遍访。澎湖如此,各属谅亦不少,更当一律访办,合行札饬。札到该厅,立即遵照会同儒学暨公正董事,广搜博采。凡有节孝、贞烈妇女,年例已符,确有征据者,不论年代远近,即仿照江苏省武、阳两县之案,汇造总册,通详请旌,以免湮没。此守土者分内之事,务须认真迅速遵办,毋稍泄视草率,致有遗滥。切切,特札。
·告示
蠲三年徭税差役告示施琅
照得澎湖各岛,地属荒区,民实穷苦;兼之逆贼蹂躏多年,今幸大师荡平,此日王土王民,悉隶版图,宜加轸恤,以培生机。合就示谕。为此,示仰该地方居民人等知悉,尔等既脱邪氛,咸登乐土,各宜安意生业,耕渔是事。本提督悯念疲瘵之余,当为蠲三年徭税差役,遂其培养也。康熙二十二年闰六月初四日。
到任告示署澎湖通判蔡麟祥
照得州、县为父母之官,上受国恩,下膺民社,职司綦重,表率宜端。本分府惭德薄能鲜,未谙建树;惟有清勤自励之志,永矢弗谖,所差堪自信者也。澎湖孤悬海外,俗尚敦庞,人命、抢劫等案,向称罕见;而户婚、田土、钱债细故涉讼者,殆亦不少。本分府莅任斯土,所有案件,秉公断结。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所属绅耆军民人等知悉。嗣后本分府接见绅耆,无非采风问俗,欲知地方利弊情形。至于胥役门丁,尤属严加约束。如词讼案件,敢有以赃私来关说者,是直以无耻小人待我也。敢有在外藉名诈索村愚者,是甘以小人之尤自待也。本分府一经察实,毋论何人,破除情面,立予详办。倘敢收受案内一钱一物、曲法枉断以及巧设罚赎名目科勒肥己者,不特改易初心,自暴自弃,亦且明有王法,暗有鬼神;显罚可逃,阴谴难免。汪洋大海,浑无际涯,载宝言归,何以克济;苍苍者断不为贪赃枉法之蔡麟祥恕也。区区此心,宜共鉴之。
劝民息讼告示蔡麟祥
为劝民息讼以保身家事:照得治平之世,囹圄空虚,讼庭生草,官与民以相安无事为乐。盖呈词到官,一经准理,差役到家则有饭食之资,探信赴厅则有舟车之费。及示审有期,而讼师词证以及关切之亲朋,相率而前,无不取给于具呈之人。或审期更换,则费将重出。其它差房陋规,名目不一,无处不要用钱。譬如乡民有田十亩,夫耕妇织,可给数口衣食之资;一讼之累,废时失业,辗转借贷,而贫则在目前。乡愚无知,特不自省耳。况两造涉讼,均系同乡共井之人,非亲即故,何事不可解说!实系非情非理,难逃邻里乡党之目,尽可报告公亲、澳甲人等,秉公调处,可以和息,也就罢了。即稍吃亏,较之告官,总有便宜,又不伤和气。
若一具呈到官,两造呈词,讼师必随意添捏,不肯据实直书。官虽明察,公堂判断时,难保毫厘不爽。纵或不然,而嬴者自鸣得意,输者挟恨在心,势必寻衅报复。如此而官欲与民相安无事,其可得乎?合行剀切晓谕。此为,示仰合属士庶军民人等一体知悉。尔等须知告状非好事,废时失业,花钱难保必嬴。须听本分府良言苦口:凡有户婚,田土、钱债、口角、斗殴细故,实系理直者,不妨邀同公亲、澳甲、见证人等,理处息事。既不伤和气,又不须花钱。毋得轻听讼师言语,动辄告状。至于平空诬告,罪加三等;诬轻为重,应抵余罪。如有此等案件,一经本分府查审主实,除将原告照例治罪外,并即严究主唆。讼棍尽法惩治,以儆刁风。
●澎湖厅志卷十三
艺文(中)
书议禀牍序记引跋赋祭文
书议
禀牍
序
记
引
跋
赋
祭文
·书议
议建澎湖城堡置将屯兵永为重镇书明沉铁
谨陈为澎湖处置起基善后,永固闽疆事:红夷潜退大湾,蓄意叵测;征兵调兵殊费公帑。昨僭陈移檄暹罗,委官宣谕,约为共逐一节,未知可允行否?若澎湖一岛,虽僻居海外,实泉、漳门户也。莫道红夷湾泊,即日本、东西洋、吕宋诸夷所必经焉。地最险要,山尤平坦。南有港门直通西洋,红夷筑城据之;北有港门,名镇海镇,官兵渡澎据之;中间一澳,从南港门而入,名曰暗澳,可泊舟数百。只四围山地人云可开作园,栽种黍稷、瓜果等物,牧养牛羊牲畜,未可遽垦为田。以山多顽土,无泉可灌故耳。
今欲使红夷不敢去往澎湖城、诸夷不得往来澎湖港,其策有六:一日,专设游击一员,镇守湖内。二曰,招募精兵二千余名,环守湖外。三曰,造大船、制火器,备用防守。四曰,招集兵民开垦山荡,以助粮食。五曰,议设公署营房,以爰官兵。六曰,议通东西洋吕宋商船,以备缓急。此六议自当斟酌举行者。
夫澎湖险地,什倍南澳。南澳地在海岛,夙盗薮也;万历初年,抚台刘凝斋公祖移会广东制台,题设副总兵坐镇于中,祗令兵民完叙;田土开辟,屹为海邦重镇;俾夷不敢窥伺,漳、潮赖以安枕,倍明验矣。今澎湖可仿而行之,请设游击一员,坐镇湖内;仍设左右翼把总哨官为之辅佐,择闽中惯历风涛、谙练水路者充之。无事则演艺守汛,有事则料敌出奇,俾诸夷不得窥中土。并议久任责成,凡兵之进退、粮之出入,咸游击是赖。三载加衔,六载成绩,特升大将。每岁或委廉干佐贰,不时查点;如兵士有虚捏、月粮有克减,参处查究。追出银两,以充兵饷,庶知劝惩,永奠沃壤;殆与南澳一镇并为闽中屏翰矣。此设游击之策一也。
夫有官守必有兵戍。戍守,哨探之兵,非二千余石不可;每名月粮九钱。此守例者,其粮饷或出自漳、泉二府,或支自布政司库,原有定议。沿海滨捕鱼之民,慎择以充之。或拨出得远探若干名,遇贼则攻击之;或拨港内守以若干名,有警则应援之。游击标下亲兵与把总哨兵人役,各自另设,不许占用水、陆戍兵一人,不许私冒戍兵月粮一分。其月粮按季关支,该道委海防馆书吏需索,常照名数錾凿包封,逐名唱给。不许将官总哨代领以防克减,尤不许防馆书吏需索、常索例以夺兵食。此游兵营堡宿弊,亟宜申明禁革之。凡汛地之守探,具数总报院道,以便查考。夷情之缓急,飞报院道防馆,以便调度。一或误事,自有军法;庶水陆并进,犬牙相制,澎岛一带可保无虞。此议戍兵之策二也。
夫各寨游船,每板薄钉稀;委官制造,价银十不给半。一遇海涛,便自溃裂,安可出战?今宜令驾船者领银监造。每船历几汛方许修理,载几汛方许改拆。而拆造仅给半价。则造船、驾船均出一手,或不敝漏之舟,自议蛟龙之窟耳。若化药尤红夷所惧者,中左所火攻已破其胆;大舟四集,自尔杳遁,则火器当多备明甚。而大铳小船,尤不可少者;宜造大船十余只,安置大铳十余门,布列港口,俟戍之,夹攻之。夷首惮我长技,不惟不敢侵我疆土,且远遁无敢再出矣。此议造船、火器之策三也。
澎湖均地,虽云顽土不堪垦出乎,而遍度膏腴之区,或可布种禾榖者,则黍、稷、麻、豆甘蔗、果木均有充兵民口食之需。须广招同安、海澄滨海黎庶乏田园可耕者,多四、五百人,少亦二、三百人,俾挈黎锄、种子以往,就居拨地,听其垦种。每人量给二、三十亩,仍带妻子,方成家业。并畜牛羊、捕钓鱼利,少资餬口。仍禁游击总哨各官,不许索租粒食。各戍兵下班之日,有能用力种植者,亦听之。明示十年以内,决不抽税。俟十年以后,田园果熟,酌量每亩抽银二、三分,以为犒赏官兵之用。务使民兵相安,永远乐业。此议招民开垦园地之策四也。
若官既守海,必有公廨居之;戍兵、寓民亦须藉营房寮舍为藏身计。今计盖游击府公署,或在镇海港口、或在娘妈宫前,当查旧基扩充之。标兵量拨百名,环列左右。仍设仓廒数间,为贮粮之所。择宽广为教场,以备操练。而暗澳口相对二铳城,及东北面大中墩名粮置营舍,以为守御,方免各兵暴露。船兵、营兵轮流拨用,少许劳逸;即招募种植居民,就令自盖房舍,或官量给口价,咸附兵营居住,相依为命,守望相助。此议设官廨、兵营之策五也。
夫澎湖、大湾,上下官兵船只挹港,则番船不许出入、红夷不许互市,无待言者。然泉、漳二郡商民,贩东西两洋,代农贾之利,比比然也。自红夷肆掠,洋船不通,海禁日严,民生憔悴。一伙豪右奸民,倚藉势官,结纳游总官兵,或给东粤高州、闽省福州及苏杭买货文引,载物出外海,径往交趾、日本、吕宋等夷买卖觅利;中以硝磺、器械违禁接济更多,不仅米粮饮食也。禁愈急而豪石出没愈神、法愈严而衙役卖放更饱;且恐此辈营生无路,东奔西窜,如李旦、黄明佐之俦,仍走夷乡,代为画策,更可虑也。不知俟澎湖岛设兵镇后,红夷息肩暂后(?)。旧例:听洋商明给文引,往贩东西二洋,经过澎湖赴游府验引放行,不许需索阻滞。回船之日,若带有夷人在船,即拿送上司,以奸细论。庶可生意饱商民之腹,亦可以夷货增中国之利。俟澎湖设官建城之后,可徐议为之。此议通商便民之策六地。
以上迂议六款。前五款似可为澎湖善后之一助,后通商一款,亦聊备后日变通之微权。伏望宪台不弃迂朽,仍会藩、臬、巡海、守巡司道洎总兵副参将等衙门,面议停妥;一面题议、一面举行,非仅澎湖一岛堪与南湾并称重镇,而八闽士民永有攸赖矣。(「天下郡国利病书」)。
论台镇不可移澎书蓝鼎元
腊月望三日,连接宪翰五函及马守备、安游击口述钧谕:令某暂驻台湾,不可遽尔班师。窃惟此时台中大定,署镇黄总兵足资弹压;以某越俎久淹,自顾亦觉无谓。况当宁已议台镇移澎,更设副将;是一总兵处此尚嫌其多,而某又为蛇足,独留不去,竟以贪恋鸡肋,殊堪羞惭。裁营减兵之说,台人闻知,颇有嚣嚣窃笑者。某告以廷议未定,必待督、抚、提臣遵依具奏,方可施行。兹奉宪檄,减兵及裁回将弁名数,某尚秘不宣露,望早晚或有变更。
若果台镇移澎,则海疆危若累卵;部臣不识海外地理情形,凭臆妄断,视澎湖太重。意以前年癸亥平台,止在澎湖战胜,便尔归降;今兹澎湖未失,故台郡七日可复。是以澎湖一区为可控制全台,乃有此议。不知台之祸澎湖,犹太仓外一粒耳。澎湖不过海面一摄沙堆,山不能长树木、地不能生米粟,人民不足资捍御、形胜不足为依据,一草一木,皆需台、厦。若一、二月舟楫不通,则不待战自毙矣。台湾沃野千里,山海形势皆非寻常。其地亚于福建一省,论理尚当增兵,易总兵而设提督五营,方足弹压。乃兵不增而反减,又欲调离其帅于二、三〔百〕里之海中,而以副将处之乎?台湾总兵果易以副将,则水陆相去咫尺,两副将岂能相下?南北二路参将,止去副将一阶,岂能俯听调遣?各人自大,不相统属,万一有事,呼应不灵,贻误封疆,谁任其咎?以郭子仪九节度之师,而不立元帅统摄,尚且师徒溃散;况今日耶?
澎湖至台虽仅二百余里,顺风扬帆,一日可至。若天时不清,台飓连绵,浃旬累月莫能飞渡。台中百凡机宜,鞭长不及。以澎湖总兵控制台湾,犹执牛尾一毛欲制全牛,虽有孟贲、乌获之力,总无所用;何异欲弃台湾乎?台湾一去,漳、泉先为糜烂,而闽、浙、江、广四省,俱各寝食不宁;山左、辽阳皆有边患。某庸愚无识,以为此土万万不可委去。若遵部议而行,必误封疆。某杞人妄忧,中心如焚,非特为桑梓身家之虑。惟望恕其狂瞽,且赐明示解惑焉。
上防海急务第二议(辛丑正月)姚莹
职道等会查台湾防堵事宜,已于上年九月内详绘图说,禀陈在案。嗣奉宪文,遵裁撤壮勇、渔船之旨,职道于十一月酌量减撤,以节糜费。今既钦遵谕旨,自当如前派设壮勇,以助军威。伏思台湾孤悬海外,南北二厅、四县,绵亘一千四百余里。虽云水陆官兵一万四千,除澎湖一协隔海外,在台水、陆三千,分守十七要口,实形单薄。陆路弁兵,分防一百四十二汛仅敷弹压。而民情浮动,奸宄时萌;近又查拿鸦片严谨,愚民恶习一时未能湔洗。自定海失守,洋船远奔台、澎,深恐在地奸民,乘机窃发;内靖外攘,十倍内地之难。欲计安全,非徒手所能为力。再四熟商,现有急要四事,不得不仰陈于仁宪者:
一曰,海外经费不可不裕。自蔡逆搔扰海上,商力大亏;绅民纵肯急公,多苦捐赀无出。上年筹备防夷,并未领帑;所用经费三万四千余两,酌动兰厅未入额征存榖价外,府、厅、县尚挪垫二万有奇。今年防御事宜,实属无可支应。且上年洋人图销禁物,犹可守而不战;设今再至,必当相机攻击,情事不同。现据各厅纷纷禀请等发,为数甚钜,应请宪台饬司,于本年大饷外,拨银十万两;半给足重番银来台,作为防洋经费。要采前任吴藩司道光十八年之议奏明,再拨捐监银十万两,解台存贮道库,以备不虞,庶岩疆有恃无恐。
二曰,大饷扣抵不可过多。台湾年支兵饷二十二万余两,除在钱粮杂款抵支外,嘉庆年间,省发常〔帑〕十五、六万,或十七、八万。嗣后司中扣抵渐多,上年大饷止发六万余两。即澎湖需发银三万余两,亦因抵扣,仅发二万余两。藩司稽核度支,原该应扣应抵;无如各款内或因豁免奉删、或系军师挪垫、或捐摊未足、或交代奉追,亦有本系应领,因款删奉驳未洽。又民间希冀豁免钱粮,仍多延宕。若非稍事通融,则纸上空数之银,不济实用。恐海外兵饷缺乏,贻误匪轻。至澎湖穷岛孤悬情形,更亟应请饬司于台、澎二饷应扣应抵之中,察其事尚有因者,准免扣抵。司中少扣一分之饷,则海外可减一分之忧,遇事则多一分之用。
三曰,派委大员协守澎湖。查澎湖西距厦门七更,东距台湾水程六更,四面大洋,与台湾同一孤悬。幸地小民贫,风气淳朴,尚无反侧之患。额设通判一员,水师副将一协、两营,弁兵一千八百余名,原足以资镇守。惟台、厦两处现均戒严,万一夷寇猖獗獗,仓卒难以救援。澎湖需费需人,必当先事筹计。上年蒙前宪奏委副将叶长春带经费番银二千往同守御;职道亦筹番银一千、同卑府筹给番银,委丁忧之前署通判徐柱邦及司委署厅之云霄同知玉庚往澎会办。嗣因内地搬防,叶副将给咨北上内地,未再委员前往。台湾所在皆关紧要,将备弁兵,实无可以调拨者。应请仍于内地各营,遴选明干大员,同詹副将及该通判等协防要地。并请筹给经费一、二万两,随同大饷,发交该厅存贮,撙节动支,俾无贻误。
四日,新铸大炮分给台澎,以备要口。上年省中铸造八千觔及六千觔大炮,原为防夷之用,此时当已告成。台、澎大炮,无过三千觔者,应请将新铸大炮,酌给八千觔者二门、六千斤者六门:拨给台湾郡城之安平八千斤二门、六千斤二门;淡水之大鸡笼及沪尾各给六千斤一门;澎湖之妈宫口给予六千斤二门,庶为得力。以上四事,均属目前急务。职道等督同卑府熟商,意见相同。王提军亦以为然。伏祈宪台俯念海外地势孤悬,悉准饬司迅速核议施行,匪惟一时免跋疐之虞,亦且异日有无穷之益。
·禀牍
澎湖厅士民乞留姚石甫廉访呈(上钦差大臣制府怡)蔡廷兰(本厅人)
为力障岩疆,泽流绝岛,乞恩垂察爱戴实情事:窃维疮痍抱痛,资国手以回生;抚字知恩,验人心之不死。某等僻居澎高、近隶台阳,唇齿相依,程止隔于一水;咽喉独控,庇尤托于二天。前者道宪姚,以鸣琴之旧谱,宣露冕之新猷。竹马迎来,腾欢声于远澨;輶轩到此,访疾苦于穷檐。裁浮费、革陋规,躬行节俭;察蠹胥、平冤狱,政尚严明。廓清逸匪,南北路绝土棍之踪;收养游民,八千人编壮丁之册。强先拔薤,有弊必除;因即发棠,无灾不恤;遂使野多买犊,因而庭惟挂鱼。范公是龙图老子,亲爱呼名;汲黯为骨鲠使臣,便宜行事。迨夫元气渐苏,文风重整,减冰厅之鹤俸,给膏火而馆设翘材;量王尺于鸳丝,典岁科而衡持藻鉴。士贵通经,风追邹、鲁;人争向学,类化粤、闽。乃海邦之善教方深,而内地之夷氛忽警;羽书告急,刁斗戒严。四起谣言,一时惶惑!饬营县以分防,召衿耆而广谕。一十七处之要区,策台置炮;万三千名之戍卒,据隘登陴。充水勇者,军号习流;练壮丁者,乡藏劲旅。论成局则坚如铁桶,合众志则固于金汤。而且镇宪达,和衷同事,动中机宜;府宪熊,应变随时,功资奠定。麻思受命,郡县皆符;刘晏运粮,舟车立备。所以鸡笼大安之报获,不事张皇;即如江见张从之逆谋,旋加扑灭。此信全台之有幸,形诸公牍而可稽者也。
至澎湖蕞尔弹丸,为台、厦中流砥柱;虽鸡筋非所垂涎,而虎口岂容探手?况经七岁之凶荒,每虑一朝之滋扰。而道宪姚,念切恫瘝,势同指臂。几度捐廉施赈,活我泽鸿;连番檄哨巡洋,擒彼草鸟。雄师将及二千,布满三十六屿;义勇更添六百,联络六十八乡。举环岛之安全,悉隔洋之调度。正喜酬庸宠命,大慰苍黎;忽闻去任好官,如失怙恃。爰是泛棹输忱,望尘布悃,哀乞天宪大人,福星载道,卿月升霄,俯照下情,恩垂明察!恕冒昧之无知,谨伏涂泥祷告,冀挽回之有策,敢忘覆载生成?切叩。
抵任上列宪禀通判鲍复康
敬禀者:卑职于八月十二日抵澎接印。当即延访绅耆,遍查被灾情形,并履勘本澳园地:所有地瓜、花生,一律槁朽;连日驶赴各岛查勘,情景如一。以瘠贫之地,当重大之灾,满野哀呜,曷堪言状!且此次文武报灾稍迟,八月初旬,始据绅民之禀转祥,牒本道府发赈,以是岛民人心皇皇。卑职到此,当将郡城赈米十包,已装轮船,不日驶到,军民闻知既筹发赈,于以帖然。现米船已抵澎口,一俟次贫、极贫编查完竣,即分期、分岛,将现有之米先行按户匀给;再筹接济大段,尚不致不可收拾。此灾伤后军民安帖之情形也。
惟是盐雨之后,沙地透咸,非得大雨时行,沙地不能洗淡。秋冬向无耕种,须俟来春得有透雨,始可耕犁。十万户之啼饥,维时正久;而四至浩渺,无可流亡。此赈务既开,宜急筹接济之情形也。卑职庸闇之夫,黾勉捬循,深虞决裂。设再不幸,加之以师旅,实不堪设想矣。大人痌瘝在抱,荒政裕如,维乞训示详加,俾有遵守,不胜万幸。
上臬道宪刘公禀澎湖厅鲍复康
敬禀者:窃卑职本月初九日,又将查灾情形,驰禀宪鉴在案。本日据覆查各乡极贫户口完竣前来,会同厘定四万五千零丁口。缘会同营委出示,定期放赈。计自十八日起,至二十三日止,分澳、分期,将现存米一千二百二十八包核算,尚不敷散给米五十余包。即将卑职等捐款,提银买补彀数,克期散放。俟此次散赈竣事,再行造缮户口清册,申送宪台察核存案。
卑职连日亲赴各乡,抽查户口,察看情形:灾黎中竟有日不得饘粥一顿者;即次贫亦日不过糜粥一餐。猪鸡牲畜,贱售将尽。询据妈宫市米牙云:向来辖内销售食米,每日不过出粜二十余包。近两旬来,每日竟粜出食米至一百二、三十包不等。市中并无富商大贾力能囤积,恐有缺市之虞。审此,则民间盖藏已经空乏,货卖又将殆尽,日困一日之景像,渐逼而来也。忧慌无措,直利害之切肤矣。再谋保全耕牛一节,现在掘起草根,势尤岌岌。
卑职广为询问,惟有播种二麦,如西北饲骡马剉青一法,不十日可以萌芽,刈之喂牛;再得春雨,仍然发荣滋长,可以试办。而统地搜罗麦种,不上三石,发给不遍两乡之用。情形艰窘,一至如斯。可否上吁宪恩,饬拨款采买二麦种子百石,迅速发长胜船运澎,俾卑职得以及时发给,灾黎即日播种,存牛力而济春耕。饥民待泽之殷,卑职祈望尤切。此时不设法保全,后时筹发牛种,款之多寡,时之缓急,不侔较然矣。迫切烦渎,无任惶悚。
又
敬禀者:窃卑辖灾歉悠长,四民俱困。叠蒙宪台恩加无已,饥黎感颂重生。其中全活,惠泽五万余丁口。仅分沾煤粉、牛料之给者,犹复数万家。而辰下不能不再为吁乞者,则以士为急。上年查灾之初,诵读之士,自别齐民,未入赈册。或教读餬口,或储室粮,日引月长,有出无进;贫已如此。书馆大半散其生徒,奔走台阳;去而仍返,谋生无路,情状可知。而名为士人,廉耻攸惜,大有仲子于陵、袁安穷巷之感。
昨访闻生员许家修一户,丁口二十三人,竟日不得饘一顿,实堪悯恻。详加延询,类是实多。目击情形,何能恝置?可否吁乞宪恩,准将留存半粜米石内,酌拨二百石,给为诸生膏伙之需?轸恤孤寒,以示优异。将兴孝于学,作忠于庠,实宪台教育人材、加惠士林之德政也。是否据转详咨之处,统候钧示祗遵。
·序
平台湾记序检讨毛奇龄(萧山人)
从来不世之功,必藉大文以传之。虎之诗、长舅之铭、韩吏部之碑,皆是也。独是循蜚以还,不臣海邦;幅员虽长,渐被有限。而本朝于四征之余,凡衣■〈鹿外〈耳耳〉内〉、■〈冫食〉兕、雕膺、画颡之族,无不臣伏。祗此海中孤岛,从古未经奉耕犁者,而戈船所届,即驱除而版籍之。然且逋逃四世,由明季迄今,僭妄自大;举前代孙、卢、陈、彭朝兴暮蔑者,且偷安因循至七、八十年之间。乃一旦破澎湖捣台湾,由铜山花屿抵将军大屿,乘潮而入,斩将夺栅,燔其井而潴其穴,海外一方,重申吊伐。自辰至戌,挥数世积捕之冠而平于七日之内,何其捷也。然则庙算之神与师武臣之力,其所宜铺张而诵扬者,岂顾问哉!惟是,壬戌春奏凯京师,天子亲御端门,受俘献馘。其时侍班诸臣,徒橐笔立左右,不能歌咏其事以嬗于将来;但记诸起居,为圣朝实录采择。而倪君殿侯亲历行间,目睹旌竿之所及,辟易潮汐;且〔身〕当炮石,复能摩盾吮矢,以志其始末。今读其文,不啻陈琳之草檄而韦皋之纪功也。则是圣功之大,有载事而德益彰;版宇虽宽,得颂言而积弥显。是书之作,其有裨于盛世者岂浅鲜也?殿侯既以其文上之将军,将勒石海滨,而复录其兼本以示世。因次其篇帙,而属予为序。
普济堂序蒋镛
「周礼」: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慈幼、养老、安富而外,有曰振穷、恤贫、宽疾。遗人掌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难,喜代隹〉;阨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此发政施仁,必先四者之遗意。后世普济堂之设,所由昉也。
我朝怀保惠鲜,各省州县皆设额内、额外孤贫口粮,每于丁耗内动销。澎地籍隶台邑,距县治远隔汪洋,厅治田赋无多,向无此项经费。凡闾阎孤贫、废疾无依,徒抱向隅而已。
余莅任数载,念之每切恻然。道光六年,先筹捐番银四百元,拟建普济堂一所,为收养之地。嗣因工程浩大,且各孤贫等尚有住址可栖,一旦迁居住处,诚恐督理不得其人,反滋流弊。爰将前项四百元,先交妈祖宫董事,轮年生息。又阖澎衿耆士庶共捐番银二百一十元,于道光九年正月,交课馆连金源生息;又续捐收银折钱二十二千文;又期票〔钱〕二十五千五百文,俟缴齐后,一并出借生息。又详请以查出小■〈舟古〉船三百六十五只,每只年纳饷钱一百二十文,内以二百号拨充(风龙)神庙春秋祭费,以一百六十五号每年征钱一十九千八百文拨充孤贫口粮。同所存息银通算,可以收养孤贫三十名。每名每月大建给钱三百文、小建给钱二百九十文。此外有续报者,列为额外孤贫注册,俟额内缺出,挨次顶补。似此酌予收养,虽于普济堂之名百不逮一;然事在谋始,将来官斯士者,遇有丰稔之年,与合澎人士扩而充之,于振穷、恤贫之义,未必无裨云。所有捐资姓名及每年在用数目,俱打印簿二本;一存署、一发房,以备稽考。
劝捐义仓序
自古有治法必有治人;义仓之设尤甚。得人理之,斯良法美意,不致日久弊生。前奉督宪赵檄饬各属举行义仓,业经邀请各衿耆殷户劝捐,未果。道光七年,早收歉薄,续行劝捐,亦未就绪。只缘澎地殷户无多,又乏建仓之处;且购运米榖、薯丝,地气潮湿,不能久贮。仓正、仓副恐滋后累,仍多观望不前。本年上季歉收,尚望下季丰稔;殊料七、八月间雨泽愆期,九月间复遭大风咸雨,花生、地瓜失收,民间苦无盖藏,又无银钱积蓄。现虽详报请赈,隔海风■〈日纁〉不常,难以应急。爰是商同本营吴协戎暨左右府厅倡捐,劝同妈宫街行店量力输助。并遴举生员吕作屏,陈大业等分赴各乡,谆劝各殷户题捐,以图久远。幸皆踊跃乐输,共计捐钱三千五百余缗。若由台购运薯丝来澎接济,尚恐缓不济急;即以此项发给各乡殷实老成之人,作为总理,督同乡甲具领,分借贫民,暂救燃眉,以待拯济。俟来岁秋成后,鸠还义仓项下。如有延欠,禀官饬追。其钱仍归总理之人经手营放,〔底年〕连息结数报官立案,不经官吏之手。每年息钱,准以一分归义仓项下公存;再有余息,即存总理之人开销辛金用费。倘有侵亏短少,惟总理之人赔补。
如值荒年再借,必须通澎合议。计各乡歉收之轻重,定借钱丁口之多寡,造册报官,方准借贷。似此,既免修仓需费之繁,又免贮榖霉变之虑。将来遇有丰年,必须再加拓充;设遇饥馑之岁,藉以有备无患。若得屡获丰稔,积有盈余,相地购料,建仓早购杂粮,以备不虞。每年出陈易新,添举副手协理,亦听其便。果能实心奉公,五年届满,由官详报宪奖,仍凭乡众衿耆公选妥人接替,以均劳逸而杜私弊,并垂永久。
商之阖澎衿耆,均皆称善,不致纷歧。除将题捐姓名,造册详请分别奖叙外,惟冀总理之人秉公经理,任劳任怨,全始全终,嘉惠梓桑,永垂奕■〈衤冀〉,共享升平之福。斯治人治法,胥于是乎在。此盖仿义仓之意,不必泥义仓之迹;因地制宜,惟期便民而已。后之莅斯土者,变通鼓舞,当更有善于此者
道光辛卯孟冬序。
胡氏纪略旧序巡台御史钱琦(玙沙)
由厦门海道七百二十里至台湾,而澎湖扼其冲。澎湖四面距海,无所不通;在台湾之西,凡五十五屿。屿有官民,设文武官副将、通判治之,遥属台湾。盖其地错出海面,盘踞无几,而据海道之咽喉,与金、厦二门遥相犄角,实形势之最也。往年王师平郑氏及朱一贯之乱,皆驻迹于此。而时既升平,海疆富庶,宦贾台湾者相望;往来之艘,皆泊澎湖。其水道曲折、风潮、占候及民俗、土宜、政事、沿革,宜皆有书。向时附见「台湾志」中,举大意而已,未能详也。
今通判三水胡君示余所着「澎湖纪略」一书,余读而深嘉之。盖近日所传「星槎胜览」、「瀛涯杂志」,言海事者类皆搜寻怪异,不切民生日用。至内地郡县之志,所陈多民事矣;而时因仍吏牍谚语,猥杂无纪;或取辨众手,前后乖舛者有之。是书提纲絜目,部署编次,悉中条理;而天时、地利、气候不齐,一一图注。取海道者,时有资焉。至于述民生之勤苦、叙王化之渐深,咨嗟咏叹之意见于言外,所以宣上德而达下情,固为吏之道宜尔,亦文字之胜概也。
岁庚午,余奉命巡视台湾,由澎抵台,道途所历,阅是书一一如在目前。时方兼督学政,历试四县,颇异台处海外而士多秀出,其能文者有中土风,独澎湖无闻焉。今书述澎湖士入学者至十余人,则知国家文教久而益昌。我皇上寿考作人之化,无远弗届、无微不烛,宇内沦浃矣。夫事有举一隅而可以见全体者,此类是也。余与胡君同官斯土,虽职有崇卑,而事惟一致。每念承流宣化,责任重钜,自顾恒懔懔焉。惟以钦逢圣时,民安物阜,中外同风,一切张弛俱禀皇灵以从事,其庶几可以无陨越也夫。是为序。
又台湾兵备道蒋允焄
古之善治者,每务乎其大,而筹乎其所不及备;迨胪所措施,往往立言不为一时,而收效期诸数世。此岂括地家所能涉笔哉?则如勉亭胡公所撰「澎湖纪略」是已。澎湖为台郡郛郭,别驾分驻其地,有司土责;故事,遴内吏之廉而能者畀焉,而君实膺是职。既莅三阅岁,凡所为奠甿业、诘澳慝、厘懋迁、程讲肄诸大端,靡弗张举,于编中窥崖略焉。下逮勺泉盂井,亦必辨其■〈齿今〉洌,而识其所在。其用意周而筹綦备矣。昔欧阳文忠公作「唐书地理志」,凡一渠之开、一堰之立,无不记于其县之下,论者谓其详而有体。君殆得是意欤!夫以环瀛绝岛,粲然疆索,又得贤通守精心擘画,所措具有本末;而复以公余研成一书,义例井然,持论精卓,足使后之司是土者资所考镜,是真合古之善治者。余故乐为之序。
干隆庚寅岁春三月。
又台湾府知府邹应元
在昔志舆地者,率祖「禹贡」、「周官」。嗣是扶风创为史体,而别于史者则有辛氏「三秦」、常璩「华阳国」以及「三辅黄图」诸书。其分志体之一者,则又有「洛阳伽蓝」、「建康宫殿」、「襄阳耆旧」、「汝南先贤」诸书。至若「十洲」、「洞冥」、「真腊」、「佛国」之属,又述其支别而恢诡焉者。夫奇编奥记,掌录区隅。其发凡起例,要无当于通都大邑所撰着。然郦善长注「水经」,往往取财于二百四十四家,岂非撷其菁华、规其轮廓,足以征故实而广听睹;且于其因革离翕、士宜风俗之故,有不失「禹贡」、「周官」之遗,而一为甄综欤!
台郡之有澎湖,海中一岛也。宛溪〔顾〕氏谓险要而纡回,莫如此岛;信然!往时隶省不一,国朝康熙二十三年始定有其地,属台郡。雍正五年设别驾于此,资弹压焉。夫五服有要荒,谓要窅荒■〈勿上目下〉,不可以内治治也。合澎湖隶版图近百年,宅其土者户藉日增,弦歌四彻,环巨浸为乐国,于此境觇之,是其因革离翕、土宜、风俗之未可以恢诡载笔也可知已。
僚友胡勉亭先生,以通守驻斯境,三稔于兹矣,境之士庶乐其治。先生亦以清暇排纂「澎湖纪略」一书,凡十二卷。既蒇事,邮以示余。余卒业,服其掌录区隅,体例一准乎通都大邑;而事核而旨洁,举所为衿奇炫奥者剃狝之。在先生「纪略」名书,若以为述其支别也者;而史裁吻合,于是乎在。夫「禹贡」以敷奠絜纲、「周官」以薮浸标目,略云乎哉?莫备于此矣。志舆地者,尚津逮斯编也可。
又翰林院庶吉士朱仕琇(梅崖)
「澎湖纪略」十二卷,三水胡公通判澎湖时所着也。公以名进士历知五县,皆有惠政,且以振兴文教为己任;由闽邑升判澎湖。澎湖在海中,居民仅数千家,小岛也;实为台、厦咽喉要地,故任公以镇抚之。公官澎湖五载,公余之暇,因成此书。书中述澎民为生之苦:地无草木,率以牛粪为薪;男女相守■〈齿兼〉井之上,后先序饮,以救旱渴,早夜嗷嗷然。其言咨嗟太息,曲尽情态,令人愀然不忍卒读。又载市肆区目,致意守土者之加惠商人、招致其来,以给居民之用。其用心恻怛,筹画周至,如护惜弱子,惟恐伤之;「诗」所云民之父母者矣。至于袪除鄙僿、开牖闇沕,尤尚文教。公创建书院,条设学规,教以人伦,分别义利。勖之躬行,以志为贤人君子,非仅兴艺取科第荣名而已。尝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斯地虽小,安知后不有邱文庄、海忠介其人者出哉?识者因是知公所思之远、行世之厚,彷佛古人无斁之义,而文翁、常衮不得专美于前也。
澎士赴试台湾,多惮远涉风涛,以致皓首穷经,不得预童子试者。公详请列宪,就澎考试送道,免其县、府两试守候之苦。科、岁两试,获隽入学者十有三人。澎之文风,实公开之也。盖都会关津,四方之要区。官其地者,知置力焉。至于海外边徼,迹远京师,见谓不足观听,怠而自弃者有之。或地瘠风陋,愁忧无聊,朝夕俟代而已。公所云,乃一一可书如此。盖「论语」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故所在无怨也。公其深体此意也乎!纪志体本史氏,繁者病于猥杂,取简又伤太略。公是书皆无之。法严事核,情文并美,蔚蔚彬彬,是又著述之义者矣。余得并论之云。
干隆三十四年季夏。
蒋氏续编旧序兴泉永道周凯(芸皋)
方志之体当用史法,政治、礼乐、法度、贤臣、义士、孝子、顺孙、节妇之行莫不赅举,不当仅仿图经志地理;伊古云然。澎湖大海一岛,康熙二十三年始入版图,羗无故实。前别驾胡建伟倡为「纪略」一书,分十二纪。一事之微,详载原委,不屑其词之委琐繁重者,以澎地初辟,书籍无闻,藉为士民教也。故不称志,称「纪略」。
道光十二年春,余奉檄赈恤澎湖,涉历澳屿,遍览形胜,土地确瘠,渔钓为生者半;而海道险峻,扼台湾之要冲,为全闽之外捍。有澎湖则台湾如在掌握中。国家以副将将兵二千戍之,有以也。又尝考「方舆纪要」,澎湖地环卫可二百里,擅三十六屿之胜。「文献通考」谓:水至澎湖渐低。「海国闻见录」云:澎湖岛三十有六,而要在妈宫、西屿、北港、八罩四澳。尹士俍「志略」云:澎湖岛屿错如螺髻。其大而最中者曰大山屿,其罗列于〔大山屿〕前者有虎井、金鸡六〔岛〕屿,其错落于大山屿之后者有奎璧、吉贝等九屿,其旋绕于大山屿,右者有金山、月眉等十五屿,其列卫于大山屿之左者有东、西吉十八屿。总澎之屿四十有九;今考「纪略」,则五十有五屿〔焉〕。旧云三十六岛,盖举大概言之,是地理形势有足称者。加以圣教诞敷,休养生息二百余年,日以蕃衍,其不可无书以志之审矣。余于抚恤之余,既就见闻,赋为歌诗。
有蔡生廷兰者,澎士之秀也;以刺史蒋君所辑「续编」进。卒读之,载「纪略」以后六十余年事,备胡君所未备,足为修志者之资取。亟称之,命付诸梓。蒋君问序于余,因为书之卷端。
道光十二年(岁次壬辰)三月之吉。
又澎湖通判蒋镛
澎湖自三水勉亭胡公纂着「纪略」,原原本本,比诸志乘。自后岁纪一周,编次缺如。嘉庆丁卯,台邑修志,以澎湖设厅已有专辖,止载初置巡检数人以存旧迹,其它概不之及。若再不及早修补,久而愈难。余承乏八载,政拙才疏,每欲续辑焉而未逮。戊子仲春,邓菽原郡伯莅任海东,谆谆以郡志为嘱,通颁条目,遍告绅耆,各属称善。余亦邀集澎地诸生采访事宜,共襄厥事。众皆欣然。适值秋歉,未遑竣事。今春复奉宫保闽浙总督孙公、巡抚韩公、藩宪程公先后檄饬各府、厅、县,续修「通志」,颁发规条,俾资采辑。由省延请名宿,设局纂辑,诚一时盛举也。夫倡率远近兴修废坠者,上官之任也;宣上德而达下情,有司之责也。兹以各大宪及郡伯留心文献,下访殷殷,余也忝职澎阳,与士民相亲近,而顾因循懈忽,不悉心搜罗共相考订,致使学校、人物、德行、道艺、忠孝、节烈之事,可以观感而兴起者湮没而不彰,其何以宣上德而达下情耶?
顾自维谫陋,不能兼作史之才;而此地诸生,率多寒士,弗克捐赀延请博雅督辑成书。爰循「纪略」十二门先后次序,每条自干隆三十五年以后,凡有因革损益,皆续载焉。其无异者,不复赘述。自知庸俗之讥,在所不免;且恐搜求未遍,轶事尚多;博访遐搜,集思广益,尚冀诸生相与补辑,无滥、无遗,以期传信后世。即名之曰「纪略续编」也可。将来郡志、通志亦得附入,以备采择焉。是为序。
道光九年(岁次己丑)孟夏月。
又署澎湖通判乌竹芳
环澎湖,皆海也;岗陵耸峙、港道纷歧,其间物产之奇、民风之厚,大略与中州相等。盖天之钟毓,不限于遐方也。澎湖自康熙二十三年收入版图,始置巡检,继改设通判,一切土俗、民风、山海、物产、学校、吏治,皆缺略未有成书。自前厅三水勉亭胡君精心采访,汇为六卷,曰「澎湖纪略」,详且尽矣。但历年既久,今昔改观,居民日熙以穰,海隅渐以式廓,舟楫纷来,商贾辐辏,其市廛之气象大异于畴昔;而且人文蔚起,秀士挺生,硕德义士、节妇烈女,卓卓著明于闾里者,不可胜数。使弗博采而类志之,则苦心孤诣、柏节松操之美,皆湮没而不彰,诚为采风问俗之一憾。
余以庚寅之冬,来守斯土。入其境,地以辟;问其俗,质以醇。与各诸生接,亦皆有蒸蒸日上之风。至询及修志一事,莫不凛遵宪训,广为采访,不遗不忘,一一而谨志之。余不揣固陋,同怿葊蒋君纂修厘定,细心考核,汇为「续编」,俾海山之盛、井里之美、民俗之醇、物产之异,披阅一过,了然于指掌之间;而且忠孝廉节,永传不朽;使后之览者,历举其名而指之曰:某也忠、某也孝、某也廉、某也节,于以表励末俗,式训颓风,岂不休哉?故谨着为序。
道光十年(岁次庚寅)仲冬。
又蒋镛
己丑岁,余纂「澎湖续编」,原以胡君勉亭着「纪略」后岁逾周甲,不加补纂,将来搜索愈难;爰与有志诸生采访编订,以待博雅名公督辑成书,非敢以付剞劂也。壬辰春,兴泉永道富阳芸皋周公按临督办赈务,体察舆情,与衿耆接见,询民间疾苦,有蔡生廷兰进诗为地方求加赈。公晓以义例,唱和酬答,民心安慰;按乡散给口粮,灾黎俱沾实惠。嗣蔡生复出「澎湖续编」稿呈览,公披阅之下,详加评正,命余极录锓刻。余维志书之作,原为显微阐幽、信今传后,必有裨于地方风化,以待輶轩之采。
澎地僻处荒岛,士民中乡行节孝,颇知观感兴化,此外别无表见。即莅兹土者,如勉亭建白,不可多觏。余承乏十载,亦碌碌无所展布;「续编」之作,不过使乡行节孝诸人流传闾里,弗至泯灭不彰耳。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兹蒙公虚心汲引,不遗人善,加之笔削。爰谨录督办赈务时与蔡生倡和诸作,所以为澎民兴养立教者无不毕具。既又录莅澎杂咏及同时勘赈诸君与余暨蔡生诸作以附之,仍呈公削正付梓。是编也,得周公之名与周公之著作而益显。澎之士民得周公之歌讽,互相劝勉;由是风俗日醇,士习日振,人文蔚起,其在斯乎?是则澎之幸,亦余之幸也夫。
道光十二年(壬辰)仲夏。
·记
施将军庙碑记施琅
闽海汪洋之东,有岛曰澎湖,明朝备倭,更番戍守;及郑氏据台湾,势为咽喉,环岛要害,皆设炮台,因以为城。康熙二十年辛酉八月间,余奉命专征至闽,群议咸以浩渺之表,难以奏肤。余乃矢策缮舟楫、训甲兵,历有岁余。以二十二年癸亥六月二十日(按「续编」为十四日),乘南风由铜山进师,直抵八罩。伪帅刘国轩统众拒敌;适风息潮退,难以进取。余暂收军八罩,再申军令,以二十二日扬帆齐发,炮声骇浪,火焰冲天;将士用命奋战,尽焚其舟,而破其垒。伪军尽殁,尸浮海中,以□青波。时以为伪军俱亡,不知其仅以身免,乘小艇匿败艘二十余遁去也。
所有在水捞起伪将士八百余,带伤负创、喘息犹存者,俱施以医药,浃月痊愈;仍给粮食,拨船载归,令其传谕台湾,束身归命。其陆地伪将卒杨德等四千余员名,倒戈乞降;余更奏请,奉有旨赦其前罪。是以台湾人心咸知有生,纷纷内溃。伪藩及伪文武,自度势穷难保,修降表至矣。余□于□八日□□躬临赤嵌受降,海疆从是廓清。以数十年来未靖之波,临渊血战始定,则斯岛谓非岩区欤!爰是志于□□□朝□成之。故记之云。
太子少保、靖海将军、靖海侯世袭罔替、水师提督事务施琅立(碑内阙九字)。
天后宫东廊石碑记柳圆
天后为水师福曜,凡操舟楫者莫不受其德泽。我朝褒封锡匾,典至渥也。圆叨调澎左,得登庙堂,瞻礼圣像。然香灯断续,亦非所以昭诚敬。爰是谋之澎厅周君、协镇顾公,莫不嘉其义举,乐成厥事,各捐俸纹银十二两。圆亦捐廉十二两,共成三十六两,买黄明店收税,月得银六钱五分纹库,付诸乡老,以为庙中香费,垂诸永久。谨勒数言于石,以志盛事云。
干隆四年(岁次己未)仲夏榖旦。
创建西屿塔灯碑记蒋元枢
澎湖居台、厦之间,而西屿尤为冲要。盖当风信靡常,则官商船舶莫不就西屿以为依息也。然而宵昏冥晦之时,风涛震荡,急欲得西屿而安之,转或别有所触者,此无他,无以为之准也。余自奉命守台以来,凡遇由澎至止者,鲜不以西屿为斤斤,心用侧然;欲为树之标准,俾往来收泊者利焉。卒以澎湖之未有同志也,弗果行。岁丁酉,介堂谢公分驻澎湖,勤民恤商,贤声四达。初至,即谋改置城隍神祠,知所利民,则其所留意也。爰札而商之,嘱于西屿筹所以便往来者。今其复书,酌就屿际古墖基地,广其下座凡五丈,砻石为浮图七级,级凡七尺;惟朴固,期永远。其顶设长明之灯,东照鹭门,西光鲲岛,南达铜山、东粤,庶于一望无际之余,知所定向。更辟地称宫,供天后之神,而并以居司灯火者,所计固甚周也。
第其工程颇浩,为费匪轻;欲醵金澎湖,而土瘠民贫,力弗能举。余复以兴修郡邑各工接踵多费,未克独擎。因念鹿耳门口岁集商船不下数百计,而于澎之西屿非其所止泊、即其所经行也,酌以每船劝捐番镪二元,不费之力,以成不朽之惠。乃谋之海防邬公,公亦欣然题捐,乐为之助。并念要工不容久待,而善果贵在速成,既与别驾谢公先捐清俸,一面鸠工构材,并诹吉孟冬动土兴建。而海防邬公亦先约计岁内到口船数,预垫番镪若干,一并赍赴工所,俾得如期举事。
然而是役也,所费之□,不止□□。又在居斯土者推济人之隐,以宏利物之仁,则早一日蒇工,则早一日造福,而拔苦海以登彼岸。不独余与□介堂公之愿,亦以为澎之人广遗泽于无穷也。
大清干隆四十三年(岁次戊戌)清和月记(碑内阙四字)。
建修西屿塔院落成碑记谢维祺
台湾补东南之缺,而澎湖为之枢。澎湖当台、厦之交,而西屿为之障。厦居干而台在巽,自厦而东者,则左西屿而转以抵台;自台而西者,则右西屿而转以抵厦。官民商船之来往,稍遇飞廉之乖迕,群望西屿以为依归焉。
予于丁酉秋莅澎之始,间尝一陟西屿之巅,则见有故垒□成邱者,广不过仞丈,高不越寻常,殊不足系遥瞻而远瞩;心拟捐资建一浮图于崇山,以作迷津之指南,兼以壮地方之形势。顾填海虽本寸诚,而移山必须众手。方当踌躇揣量之际,而郡伯蒋公先得同然之心,札以底事来商,乐首捐清俸以为之倡。遂邀同治中邬公传谕台行船户,复荷上宪寅僚随缘醵金,以成其美。厥工维浩,厥费綦繁。予既力捐番镪三百元,又酌之厦门□□守张公亦援台例,同仁一视,以共集厥事。
经始于戊戌孟冬,落成于己亥季夏。高、广适宜,为级者七。宫其前,奉天后之神;厂其顶,悬长明之灯。所有常住日用之资,与夫敬神香烛、灯油之费,则谂众而出诸同欲焉。夫浮图始西域教。余闻佛以济人为德,则人仗佛力而藉神庥,拔渡苦海,诞登彼岸,不特往来官商之志,当亦斯人天共之福也已。
大清干隆四十四年(岁次己亥)秋七月吉置(碑内阙三字)。
澎湖自来无僧,今既建城隍庙,延僧主持;而西屿塔院又不可以土民职掌,遂属僧人分司其事。日用香灯之费,开列于左:
一、西屿为澎湖要口,向无公馆;坐汛者赁住民房,月出租钱一千文。今既建有公馆,上宪寅僚可以为守风停足之所;而坐汛者即将此项租钱,按月交给常住。
一、塔庙住持,公馆租钱一十二千文,不敷所费。今就往来挽泊西屿与进妈宫者,各行公议每船捐钱一百文;其杉板船只,每船捐钱五十文,交给常住。
文石书院落成记胡建伟
文石者,澎产也。产于澎而重于世,此石之所以可贵也。石何以贵?以文为贵也。然文之见贵于人,亦自有辨。凡物之文,华而不实者,纵会云绚藻,烘染精工,而柔脆难久;实之不存,文亦何取?惟文石之文,以坚贞之质着。班烂之耀,五色纷纶;应乎天则五纬昭,应乎地则五行位,应乎人则五常叙而五教彰。充实光辉,发越而不可掩,斯文之所以可贵也。
君子观此,因以得为学之道焉。夫石之由璞而发于山也,如人之自蒙而就于塾也;石必择工之良者而授之治也,如人必择师之贤者而从之游也。始而■〈石豖〉磨、继而攻错,久之而雕刻之形痕迹俱化,以几于纯粹以精之候;亦如学者之始而训诂、继而服习,久而渐摩之至义精仁熟,不知不觉升堂入室,进乎圣贤之域。怀瑾握瑜,不亦一艺林之纯璧也哉!昔汉称成子遇异人受以文石吞之,因而明悟,遂为一代儒宗。后以授五鹿充宗,亦为通儒。噫!一文石也,二公获之,俱以文显如此。然则生于斯长于斯,萃山海之灵而孕奇毓瑰者,又当何如也?
澎之人士,从此居业得所、游息有方,而无言庞事杂之累。春夏诗书、秋冬礼乐,以砥砺其心性、润泽其文章,处则为有道之土,出则为有用之儒。「记」曰:君子比德于玉;岂欺我哉?行将圭璋特达,〔以上应当宁之求,当与夏瑚、商琏〕辉映乎清庙明堂之上矣。经天纬地,斯文为至文也。石云乎哉?书院之名,因有取焉。
是役也,经始于丙戌之孟冬,落成于丁亥之孟夏。所有劝赀宣力者,例得备书,以垂永久。是为记。
增建关帝庙头门仪门记
澎湖关帝庙,乃康熙二十三年平台后所建,以主斯土之祀者也。但时值草创,规模未备,且岁久飘摇;丙戌秋,余与协营林、戴二君圯者复之、剥者墁之,画栋雕甍,业已一律维新矣。兹协镇许公谓,当今武庙与阙里并重,庙制未宏,非所以肃祀事而答神贶。况去年岁时丰美、海屿安澜,兵民辑睦,何莫非仰赖神庥之所致也。治民祀神,非守土之责耶?
因与余谋,所以廓其制焉。两营诸同事亦欣然报可。遂各捐廉俸,增建头门一进三间,〔门内东西翼以两廊各三间〕,又增建仪门一进三间,门内东西〔亦〕建两廊各二(三?)间,以为祭祀时各官至止听候行礼之所也。其天井阶除,铺砌砖石,俱各修整相称焉。噫!道待人行,时至义起。许公之诚意如斯,其所见者远矣。是役也,肇于丁亥之季冬,成于戊子之仲春,越两月而告成。从此,庙貌森严,规模宏敞;神所凭依,其在斯乎?所有助财宣力者,备书于匾,以垂永久云。是为记。
创建西屿义祠记
国家于郡邑地方,咸建设无祀坛祠,每岁致祭,所以慰幽魂也。况风师鼓浪没命于波臣者,可不有以妥侑之乎?乙酉九秋二十三日,飓风陡发,浪同山涌,击碎通洋船只,数不胜指;而湾泊于澎湖西屿内、外堑被难者,不下三十余船,淹毙人口至一百二十余人之多。此诚历年来所未有之奇灾异厄也。孤魂渺渺,永与波涛相上下,谁实祀之?
总戎戴君,特兴义举,于西屿内堑、外堑适中之地,创建祠宇,招溺者之孤魂而普济。由是灵有所依鬼无馁,而非仁人君子之用心而能若是乎?余于今岁仲春,始来分守斯土,闻之适洽予怀;遂与护协镇林君共赞成之。鸠工庀材,越两月而告成。从此昭兹来许,厥祀克绵;而戴君恻隐之怀,不且与祠宇常存勿替耶?是为记。
续修西屿塔庙记
西屿塔灯始于干隆四十三年,前郡伯蒋公元枢暨前厅谢维祺醵金建造,募僧住司灯火,为台、厦商艘之标准,亦本地商渔船出入之瞻依;工程坚固,厥工甚钜,旧碑刻内已详言之。嗣因屡遭风灾,塔前庙宇倾圯,照管乏人,以致玻璃损坏,塔灯兴废不时,有名无实。道光三年春,镛商请前任协镇、现任水师提宪陈元戎筹款,即就原基重修庙宇,中供天上圣母神位;募该地有家室妥实之人住持,复司灯火,每年照旧西屿寄碇商船每船每次捐钱一百文、尖艚船每次捐钱五十文,以资住持供给。
近来商船稀少,所有前议公馆租钱十二千文及妈宫商船、渔船捐费俱无所出,不敷住持一岁之用,且每月塔灯需油数十斤,全年需油数百斤,亦无经费。各董事课馆锦丰等设簿劝捐,众心踊跃。先后共集番镪四百四十元,交妈祖宫董事十家轮流生息,妥为经理;并于西屿就近契买园地三处,付住持耕种收租,藉资补助。每岁买油存贮,按月给住持领用;如有盈余,积为将来修理塔庙及补购玻璃之用,以图久远。从此慧灯常明,安澜稳渡,亦好善者之所乐为也。兹将乐输姓名备泐诸石,以志不朽。所有每年出入数项,另打印簿二本,一存署、一发董事,轮管备查。
建修龙神祠记
澎地僻处汪洋,宦途客艘及本地士农工贾往来海上,稳渡安澜,悉赖龙神默佑。且此地风多雨少,尤藉神佑,常沛甘霖,用沾丰稔。自应立祠妥侑,以迓庥和。乃澎地向未设立专祠,惟神像先后寄奉水仙、天后二宫;亦无专祭。原以辖隶台邑,郡城祀典修明,此地可无专设。第思官民居斯土者,沧海遥隔,春秋二祭缺如,祈祷亦无定所,于勤民而后致力于神之义犹有歉焉。
顾建祠必须地灵,方足以妥神明而邀嘉贶。查观音亭向来祷雨辄应,地甚灵爽;东边旧有箱屋四橺,近就倾圯,各董事林超等祷卜建修。惟重新拆造需费不赀,爰会同协镇孙得发、署左右营游府黄步青、林廷福倡捐,合辖士耆商庶随缘乐输,共襄斯举。用选董事林超等于道光丙戌年夏季兴工,越四月而告成。从此庙貌维新,神居永奠;并详请与风神庙春秋二仲各兴祀典,以答鸿庥;庶几安恬普济,优渥频施。人和而神降之福,其肇于斯乎?用将题捐暨董事备书于匾,以志不朽。所有每岁收支各数,与风神庙共打印簿二本。一存署、一发房备查。
续修文石书院记
澎湖文石书院,自干隆三十一年前厅胡勉亭创建,规模大备,嘉惠士林;至敬业乐群者,咸思念之。五十五年夏,风灾,椽瓦损坏,前厅王庆奎捐赀补葺。嘉庆己未,前厅韩蜚声捐赀重修,改建魁星楼于后,以后堂作讲堂。乙亥,前厅澎谦就院后再建一进五间,专祀文昌帝君。每岁春秋二丁,厅官率士子用少牢之飨,致祭五贤夫子、文昌帝君、魁星神君。士子亦各分祭胡、韩二公及前厅有功德于澎者。
惟文昌帝君祀典应用太牢,尚无动项开销,不足以昭诚敬。岁丙戌,余详请以小案山新升额外饷银四两七钱六分四厘,又筹拨番银一百一十元,每年生息银一十六元五角,为春秋二祭太牢之需;不足之数,由官捐办。每年出入用数,列入印簿二本,一存署、一发房,〔以〕备稽考。祭日会同武营暨士子虔诚行礼;二丁日仍旧,同士子致祭焉。丁亥秋〔祭时〕,余与各士子巡阅院宇,椽瓦榱桷多损坏,魁星楼剥蚀更甚,几就摧折。商诸协镇孙得发、右营游戎兼署左营游戎江鹤,各捐廉倡修;合澎士庶,欣然乐助。是岁季冬鸠工,先修五贤祠及左右翼室。己丑春,改建魁星楼巽方,取文明之象。文昌祠墙垣就圯,亦经拆造,添盖拜亭,以昭宏敞、壮观瞻。是岁夏,余奉委署台防卸事,接任者为丁霁亭司马,劝修益力,均次第修理。督工者生员吕作屏、劝捐者生员王云鹏等。经始于丁亥季冬,落成于庚寅仲冬。前后体制焕焉一新,且工程亦甚完固。
五贤祠两旁排设考场棹凳,为每年岁、科两试及每月课期之用。从此勤修肄业者,月有课、季有考,良师益友砥砺磨礲,所谓「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必深有私淑夫紫阳夫子之教,而无负胡公勉亭建立书院兴贤育才之遗意者。至于文光灿烂、奎璧辉煌,诸生学立行成,科第蔚起,扬休和而资拜献,又不仅一时盛事也。所有捐赀出力者,备书于石,以志不忘。是为记。
文石书院碑记
澎之形胜仍旧而气象聿新者,盖自胡公设立书院始。公讳建伟,号勉亭,粤东三水县人。戊午、己未联捷进士,出宰直隶无极县,纪大功二次,转福宁、福鼎县。壬午科入闽闱,荐拔十郡名宿。继宰闽县,造就多英才,洵文学之权衡也。干隆三十一年,授台、澎分府。甫下车,即留心作人,观风设教。谕诸绅士云:人藉地灵,地因人重。澎湖岛连三十六,绣相错也;石蕴五采文,奇攸种也。则是巨浸中之砥柱,为全闽之枢纽,将来其圣天子文教之名区乎?遂陈请列宪,就地考校,录取送院,免诸童府、县试两番渡海之难。列宪嘉其雅意,如请。
公遂捐俸以倡,卜筑于厅治右畔百武之近地。其地环山带水,文峰错落可观。是岁九月经始,明年二月告成,匾其额曰「文石书院」,崇祀五夫子、春秋二祭;延名宿掌教,月给膏火。公余之暇,时诣院与诸生童讲学论文。季考月课,循循善诱,终如其初。经公指授者,顿开茅塞,果庆连茹。丙戌、丁亥科、岁两试,入泮者六、备卷者四。从此而掇巍科、登显仕,人文鹊起、甲第蝉联,皆我公乐育之功也。今者荣擢届期,澎人士能忍默然?爰敬陈始末,而寿诸贞珉,以志不圬朽云。
干隆三十四年(岁次己丑)仲秋吉旦,合澎绅士同勒石。
澎湖瑞应、溥惠二泉记记名总兵吴世忠(漳州人)
澎,海湖浮岛也。四面环海,无山泉;爨者必出汲,而井不多有;有亦斥卤,民恒苦之。今春,大府檄余督轮船、练舟师,驻兹岛;以台防戒严,澎与台犄角,防此即以防彼也。驻舟既集,士卒益众,群日以乏泉告。予惟澎地奥衍,沙土壅合,泉脉既伏不可见,而正出旁出又苦无源;自藉非掘井,则泉不可得。且得不得,不可必;果得之,而为清与否,曾不能以逆料。然不能以是止而不举,急商诸驻澎之镇军,韪余言。盖其积虑已素,故能为胶艾之合如是也。
于是相地开凿,就其署左、右浚井二。工甫半,槛泉沸溢,其味清且洌;益深之,日得水五百余石。岛之人咸与曰:兹地夙鲜有,此殆执事之精诚;抑亦国家之瑞应,而为吾澎之厚幸也。乃缭以短垣,甃以砖石;恐一时兵民争汲,示与限制。防未撤则官私之为军士用,撤则归诸民与岛中人公而永之。并署其左之泉曰瑞应、右之泉曰溥惠,且泐石以纪异焉。
是役也,工阅月告成。主其事者余,而襄其成者则镇军力也。镇军吴公,名奇勋也,广东之合浦人。时丁丑年二月初十日。
提军衔记名总镇、轮船营务处管带扬武兵船、兼办督操事务吴世忠立并记。
澎海演武场记
古者搜兵,必郊外驰骋走逐,利于空旷故也。今郡国州邑近郭所在,辄拓地为教场,以岁时习射讲武犹存古制;非典礼不可废,而制度不可易欤?然而纡直高下异致也,夷险舒隘异宜也;在职其事者,相度形势,因时变通,期于尽利可耳。丁丑春,大府檄诸轮舟驻澎防海,命予督操舟师。澎之辖管旧有教场,近市而狭;近市则兵民错杂而观瞻不肃,狭则驰骤不如意而讲习不精。国家承平日久,搜阅久视为具文。曩之守兹土者,犹不欲变成局以縻公帑,且瓜期将瞬,代则将委而去之;纵明知无便,亦且因循旦夕,未遑为疆圉、为久长计。此天下之通病,不独一澎已也。
予始莅止,见阅武非其所也,乃舍旧图,新择临海旷地。于芜者辟之、窒者通之、险者夷之、虚者实之,展拓旷地,可驰骤、可走逐,而又远于嚣尘,无所凌犯;而后得日专训练。并于海壖沮湿处,砌石为道,俾舟师利出入。凡予所以汲汲为此者,犹岂第为一时操习近便计哉?犹岂第为一澎宏展规模已哉?虽然,轮船之设,为东南卫封圻也。今虽海宇升平,无烦过虑;而武备要不容以一日弛。矧澎岛孤悬海中,为东洋出入门户,与全台声势相防海阨要之区(?),则训练又不可不素,防守又不可不严。余识浅才疏,谬膺重任,教场之地设,诚有不可以已者。计自正月二十五日兴工,三月初十日蒇事。方围地面直长六十丈,横长十六丈,舟师训练,咸以为方便云。
新建武庙碑梁纯夫
天下无有不灵之神,而独有不灵之庙;非庙之不灵也,地有以使之也。故庙得地则神着其灵,有断然。澎湖自国初隶入版图,设官以守,凡崇入祀典之神,皆择地建庙,以为民庇;而有司有特祭之(?)。如观音、天后、北极、城隍诸神皆素着灵异,啧啧人口;惟于武庙,独无所闻焉。说者皆谓:庙之建也,殆未得其地云。庙向建于校场演武厅之右,规模宏敞,栋宇壮丽;官斯土者,曾一再修之。都人士以其凡水旱疾疫,有祷焉而莫之应也,遂香火阙然,庙貌日就剥落。军门吴公奇勋者,守兹土将十稔,地方营伍整顿一新;凡卫署、兵房、塘汛、较场、箭道均设法修葺,使办公讲武各有其所。又捐廉建筹海堂于署西;复条陈大府,请款于新城、金龟头等处请筑炮台。百废俱举,卓然为海外雄封。节年以来,鲸鲵不波、岁丰民乐、闾阎富厚,兴作因时;都人士重修文石书院及观音亭、北极殿诸起,吴公皆厚捐清俸以为都人士倡。盖欲振文风而锡民福也。
武庙为戎行所特重,吴公不忍其颓废倾圮,决意有以新之,商诸摄通守事唐公世永。唐公曰:立庙以为民,宜顺民志。今以斯庙之有祷焉而莫之应也,故无有建议修葺之者。与其仍旧而徒费巨资,孰若改迁而俯顺民志!此间红木埕之旧址素称吉壤,民于其地属于官,无敢觊觎之者卜宅;盍以武庙迁建于斯,未始非为民祈福之一道也。吴公以为然。命堪舆家相之,佥曰吉;商之官若绅暨军民商贾,罔不称善。于是发簿劝助,皆踊跃乐输。计集资千有余金,其不足者,悉问吴公继之;而命千总吴宗泮、外委张豪霖、武生高其华踵其役。鸠工庀材,经始于光绪元年乙亥七月,落成于光绪二年丙子六月。计费白金一千六百二十两有奇。
是役也,倡其议者军门合浦吴公,赞成其者司马秀水唐公、署右营都阃苏公振升、右营都阃苏公桂森、绅士孝廉郑步蟾也。抑有奇者,方定议改迁之始,吴公欲得巨木以为神像;澎湖向不产木,无可得,思购之于内地而未得其当。海中忽涌出一株,大可数围,长可数丈;今庙中诸神像,悉以是木成之。闻者皆同声称异。意者庙已得地,故特着其灵欤?他日神灵赫濯,凡水旱、疾疫而有祷皆应,大为一方之庇者,抑又可预决矣。是为记。
登瀛楼落成记施盘
书院之东有楼焉,横亘十数武,回栏一匝;楼上祀大魁夫子。高二丈有奇,巍峨耸峙,焕然一新,可以穷三十六岛之嵯岈,听三万里巨涛之淜湃,为西瀛一大壮观,洵足为士人登瀛之兆焉。斯楼之重修也,始于癸酉季冬,迄于甲戌仲夏。倡首者吾友郑桂樵司马,勷其事则高衮夫武庠、林荆山太学也。夫世之列为士林者多矣,往往于明伦讲学之区弃若弁髦,故有房序倾颓、宫墙剥落、残碑断碣沉没于荒烟蔓草中,无有过而问者。二君坐未列谈经之席,身不登问字之车,独能勷兹义举,有功斯文,士林中所不可多得,况得之商贾中乎?如吾友者,固澎湖知名士,树先正之典型、作中流之砥柱,更有为乎其大者;是区区者,乌足道其颠末哉?今春余来澎主讲席,二君属余言。余不文,弗获辞,爰掇数语以嘉其志,并以励世之乐善好施者。
乙亥秋八月上澣。
重修文石书院落成记山长林豪
余于己巳、庚午间,主讲文石书院。其地在文澳厅治之右,内凡三进:前祀程、朱五子,后奉文昌帝君,中为讲堂,左右耳舍十余间。庭除宽敞,规模宏峻,惟年久多倾圮者。光绪建元,诸生蔡君玉成总董院事,偕别驾黄君步梯、职员蔡君荣贤等鸠赀重建。以后殿规制稍狭,议拓而广之,并添建旁舍;余亦次第修建。时蔡君邀同黄别驾暨哲嗣济时在院督修,凡十阅月告成。计縻费三千缗有奇。去岁余复主讲席,至则栋宇重新,生徒负笈从学者,踵相接也。按月课以文艺,莫不激昂青云,相观而善。意者文风士习蒸蒸日上,其在斯乎。
余维澎之有书院,自前宪三水胡公始也。其时台地并入版图,习渐俗靡;而澎湖徒以地瘠民朴,犹有唐魏遗风,经良有司教化栽培,皆知向学。而蔡君廷兰崛起海隅,遂首掇甲科,以文学知名于世。今则士食旧德,农服先畴;虽穷乡僻壤,亦复里塾相望,盖儒治之泽远矣。余既喜蔡、黄诸君修举废坠,以为教育之先资也;尤愿登斯堂者,相与下帷卒业,文行兼修,以承先而启后也。既落成,因综其颠末而为之记。
重修城隍庙碑记程邦基
乙酉秋,基莅任筹善后。城隍为祀典正神,四民祈福;庙毁于兵。商之诸绅,以合澎十三澳公捐钱二千贯有奇。十月既望兴工,重塑像、增前楹、制庙器;余资建照墙外,市屋一所,取赁充庙费。举绅轮值。丙戌春落成,具详奏请封号、颁匾额,以答神庥。庙西观音亭为炮圮,并建之。董事举人郭鹗翔、生员黄济时、徐癸山、蔡玉成、许晋缨、许廷芳。所需工料、各澳捐户,别榜庙堂,以示不朽。是为记。
澎湖重设义仓记通判潘文凤
澎地土瘠,不宜于榖,农民多种杂粮为生。又苦大风,甚则海水刮起空中,散成咸雨,种物沾染即死,年遂不登。壬辰秋余莅是邦,甫七日即遇此厄;今年八、九月,复两遇之。目击心伤,屡筹备荒之策。查道光初,蒋别驾镛原设有义仓一所,以立法未善废。思复其旧,奈殷户甚少,不易图成,是以有志未逮。
适朱太守上泮因公来澎,知事宜急务;旋省时,代达下忱,力请台湾拨款,藩二宪(?)拨款勷成。余遂捐廉为倡,率同绅董黄济时、蔡玉成、薛元英、许占魁、徐癸山、许棼、郑祖年、黄学周劝捐,得银一千三百四十两零。又幸王镇军捐廉,创修新旧仓廒一所,并劝官弁兵勇捐得银九百二十四两。于是定章程、命采办、稽出入、则选赈及严典守,则置仓丁。纲举目张。用将乐捐姓名、银两泐石以志不朽。虽然,人之不朽,视乎石;仓之不朽,仍视乎人。古人云:开创难,守成亦不易。倘非有以善其后,则后之视今,焉知不如今之视昔?所愿将来官斯土者力为维持,董事诸君妥为经理,俾得日积月累,愈久愈见扩充,则余之厚幸焉。是为记。
光绪十九年(岁次癸巳)仲冬月榖旦。
·引
募创澎湖书院疏引胡建伟(三水人)
原夫书院之设,所以辅胶庠之教之所不逮也。我国家加意作人、振兴士类,于学校之外,凡省会建置书院,发帑金以资膏火。法良意美。士生于今,抑何幸哉!因而府、厅、州县与夫通都巨镇、薄海遐陬,靡不踵事而兴,以为士人敬业乐群之所;艺林精舍,遂遍寓内焉。澎湖学隶台郡,远阻大洋,风声逖听,人无奋志,地鲜良师,实胶庠之教所不逮也。百年以来,风气未开,守土者岂能辞其责耶?
余下车伊始,即进诸生而校阅之,间多秀杰;但识解梏于见闻未能远到耳。继而月有课、季有考,公余之暇,与之讲求读书之法、举业之式。甫经数月,渐有成就。惟是仆仆往来,奔走道路,而无游息居学之安,余甚悯之!爰与都人士谋所以创兴书院之意。众志佥俞,欣然报可,随禀明台湾学政张宪,并达知郡守奉公,均以为地方应办之事,深加奖劝。嗟乎!道待人行,义因时起;天将霖雨,山川出云,岂偶然哉!谨捐俸廉百金,以为诸君倡。
念我澎夙称好义,衿耆士庶与夫客寓斯士者,其各踊跃以倡,乐捐以勷斯举,俾翚飞鸟革,以翼我士女。凡岁中修脯之需、膏火之费,均有赖焉,则甚幸也。昔文翁守蜀、昌黎刺潮,皆以兴学为先,懃懃恳恳而不能以自已者,何也?记曰:『能为师而后能为长』。使诗书之道废、礼乐之教荒,而欲人人亲其亲、长其长,野有敦睦之行、庭无雀鼠之讼,岂可得哉?余虽学植疏浅,不足以振起人文、仪型多士;而于化民成俗之道,则断断于是为当务之急也。是为序。
重修关帝庙引
余莅澎之三日,循例谒神,恭诣武庙,见其栋宇倾颓,中心恻然!夫修举废坠者,守土之责也,余亦何辞?但此意蓄而未伸。传曰:『先勤民,而后致力于神』,将与地方事宜次第举行耳。及晤总戎林公、戴公,已先得我心,谆切具陈厥举,嘱余权舆肇始,各捐俸廉以倡。
嗟乎!事以义举,而四方响应者,其心同也。矧关圣之德,播在人间,普天率土以至海隅日出处、庸夫庸妇,罔不尊亲焉,非心同乎?是役也,众志佥俞;凡我属兵、民衿士以及四方商贾,游历斯土,随愿劝输,以勷厥工。庶庙貌重新,言言翼翼,以福我澎疆者,宁有既耶!是为引。
劝捐修义冢小引刘伯珠
昔周西伯掩胔路曲,后世称仁;汉曹褒埋骼山阿,于今颂德。澎海湖涯斥卤,土薄沙浮,凡客殁此邦、旅榇未能归垤者及澎人贫而绝嗣难营窀穸者,多草草浅殡于大海之滨。冈阜既属平衍,潮汐又复冲啮;荒原日落,眠冢上之狐狸;吉岸风凄,聚蟠间之蝇蚋。触景兴念,极目伤怀!
琛等从善有心,赴义无力;咏陆士衡哀亡之赋,徒教泪洒平芜;读庾兰成感逝之文,不觉□深宿草。知众擎之易举,爰撰词以劝捐。腋集裘成,土移邱积,所冀宰官善士,慨然解囊!每当佳节良辰,埋殖筑冢;从此荔衣罗带游魂,皆匿影销声。依然麦饭棠梨,灵魄定衔环结草。非同托钵,勿吝倾筐。条议章程,悉具于左。是为引。
·跋
嘉荫亭跋胡格
太傅题诗之路,柳暗花明;右军高会之亭,茂林修竹。凡兹乔柯飞栋,敢求海岛殊方?第由文澳以达妈宫,每多踯躅;冲寒风而冒烈日,未免趑趄。虽荫樾之树难栽,而坚致之亭易设。爰捐清奉,不日落成。庶几扶杖婆娑,聊舒倦足;担簦来往,藉息劳肩。坐看碧水沦漪,潮无声而不怒;遥望远山苍翠,夕有照以皆红。后之同心,幸为留意。
筹海堂跋(代)梁纯夫
昔李文饶作楼于剑南,而以筹边名,盖纪实也。仆才识蹇陋,何敢妄希?惟二十年来,浪楫风帆,驰驱戎事,海防之略,窃有志焉。守澎八载,差幸鲸鲵不波,公暇得与幕中诸君子及僚友属辈论史谈兵,并讲求海上战略,胸次为之豁然。惜衙斋日就倾圮,不堪容膝,爰捐俸葺而新之;并建堂于西偏,以为叙会栖息之所。堂成,匠氏以名请。仆思地为海疆要害,自以「筹海」为先,因名之。非敢媲美于古人,亦不敢自外于古人也。愿登斯堂者,勿以其迂而笑之可也。
光绪元年(岁次乙亥)季冬榖旦。
·赋
观海赋周于仁
读书而周知万汇,穷居而备悉九寰;祇能心识乎名物,尚未目及夫班班。予也生长西蜀,求志盘阿;造车结网,闭户〔为多〕。间有所适,千里还轲;名山大川,阅历几何?迨窃贤书,长绥斯握。历云山之巑岏,辨泾渭之清浊。睹流沙之黄河,盼插天之华岳。惊寒风之裂肌,讶坚冰之须斫。由秦晋而达神京,益仰宸居之云倬。苟株守乎穷乡,终奇观之罔觉。忆余春秋五十有五,谒选届期,再治我辅。熟路兮轻车,越山兮度浦;经秦岱之旁,率济水之浒。由淮入吴,天堑雄图;击楫瓜步,载酒西湖。仙湖峻极,闽浙机枢;虽人物之不异,却言语之大殊。浦城登舟,尤溪入陆。石吼兮滩高,山连兮岭复。崎岖历尽,乃至桃源。铜符初绾,事剧且烦。复承简命,调我镛州。路当冲要,刑政须修。人豪地胜,有暇亦游。望龟山兮仰止,搜玉华兮穷幽。谓纵观之已极,宁余望而他求?甫越期年,胡又量迁?
澎湖重地,海岛孤悬;捧檄遄征,再历兴、泉;历厦门暂憩,詹吉登船。淼淼大洋,从兹挒舵。非山而浪拥千峰,非花而波开万朵;不雨而风激如霖,摇星而眼迸似火。时起雾而腾类,间堆垠而列垛。正子午于星经,防风骚之相左。中有二沟,尤称奇特。红沟兮如丹,黑沟似墨。形稍窳而不平,势横流而若仄。傍绿水之清泓,亘万古而不忒。溯既往而旋来,日应时而合刻。穷睇盻于汪洋,觉畴昔之言海,不啻乎管窥而蠡测。烱烱然合五十载之睹记传闻,不觉于斯而有得。
嗟嗟!观属于目,理通于心。量可有容兮,吾观其大;虚乃能受兮,吾观其深。观岂徒然哉?扩所观以服政兮,又何难当明圣之世,而尧舜乎斯民?独鄙人识暗而才疏兮,愧有志而未能。
文石赋(有序)
澎湖产文石,在外堑山麓,掘地劈石得之。外其丑恶,经磨砻而文出。其文与质,不一其色;淡而不浓,浅而不艳。其形大小不论,欹陷斜棱,尖突异状,绝无方圆平直者。其直低昂不一,佳者倍之。为念珠,重而凉,不宜于冬。余亦堪为案头玩具云。考文石之托始兮,韫于璞而深藏。迨畸人之穿凿兮,乃由闇而之章。色清淡而不艳兮,形多棱而少方。不可点而成金兮,不可飧而为粮;不可为图而作篆兮,不可为器而荐香;不可入药而供丹灶兮,不可作砚而伴文房。胡争取之若鹜兮,致厥值之常昂?购之无谓兮,弃之何伤?石若艴然而自鸣曰:君不吾取,吾为君宣。吾闻君子不责人以全美,不没人之微贤。矧吾粹品,出自天然。质莹莹而不驳,性硁硁而常坚。不追琢而自丽,不粉饰而成鲜。含云带雾,染黛浮烟。依海岛而储秀,历寒暑而永年。匪自炫以求售,偏竞羡而投钱。不杂珍奇于五都之市,几供玩悦于七宝之前。士逢知己而自贵,物经赏识而益姘。君不吾取,吾无憾焉。余闻其言,叹异者久之;乃恍然曰:非石之贵,惟文为贵。文不雷同,故其色各出;文不柔靡,故其质常贞;文不好异而矜奇,故浅淡而不可厌;文不悦人而逢世,故平常而不可轻。惟其如是,是以取之。呜呼!一石之微,尚以文见重于海隅;况士君子斯文自任,怀瑾握瑜!选圭璋兮黜砆,探英奇于昆仑之颠;识卞璞于荆山之区,视兹石又当何如也?
·祭文
攻克澎湖致祭后土文施琅
圣代隆兴,皇图恢廓,海澨山陬,率土经略。蕞兹澎岛,鲸氛是托,恃险负嵎,相传济恶;四十余载,亿兆斯虐。户口零丁,乡村寂寞。云胡天厌,丧败莫度。渠魁尽歼,兔脱胆落。地土人民,今已非昨。朝廷版藉,山川丘壑;以佃以渔,以耕以获。惟神之灵,辟疆弥扩。永赖奠安,黔庶熙若。斋心致虔,清醑一酌。谨告。
康熙二十二年七月。
祭澎湖阵亡将士文施琅
呜呼!人孰无死?得所流芳,丹青汗简,白骨犹香。鸱夷、马革,不愧昂藏;泰山、鸿毛,悬绝堪量。嗟诸军士!于莫辉铓;矢志奏肤,委身是偿。姓名大书,蓬挂高樯。逆孽惴慑,螳臂车当。舰艘纵击,炮矢飞蝗;迷昧烟■〈熖,旧代臼〉,地黑天黄;死生此决,勋誉斯扬。共奋不顾,各逞其强。鲸鲵嚼铁,乌号孔张;斩将焚舟,敌势仓惶;披靡败遁,魁渠灭亡。无何祝融,奄忽殒伤。非不能战,锋镝所创。嗟诸将士!填膺萦肠,桓赳方壮,时命靡常;或分南北,或同梓桑。某忝统率,悼痛难忘。呜呼!孰无妻儿在室,亦有椿萱在堂。念尔捐躯沧海,漂泊落荒。英魂渺渺,皓魄茫茫;遗骸无归,犹晨夕倚闾之是望。呜呼痛哉!为尔涕泗而汪汪。惟逆既窜,巢穴必戕;旌旗一麾,谁复颉颃?驰捷帝阙,备叙疏章;身殁名显,宠锡后昌。尔诸士卒,优恤咸庆,魂兮安妥,各归故乡。荡平凯奏,超度建场。临流哭奠,酾酒盈觞。灵其有知,庶几来尝。尚飨!
康熙二十二年七月。
●澎湖厅志卷十四
艺文(下)
诗著述书目
诗
著述书目
·诗
题澎湖屿唐时人施肩吾
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年少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
按「纪略」以此诗置于卷末,今为更正。
视师中左明大中丞南居益(关中人)
嵺廓闽天际,纵横岛屿微。长风吹浪立,片雨挟潮飞。半夜防维楫,中流谨袽衣。听鸡频起舞,万里待扬威。
一区精卫土,孤戍海南边;潮涌三军气,云蒸万灶烟。有山堪砥柱,无地足屯田。貔虎聊防汛,蛟龙隐藉眠。
按居益时方调集水军进攻澎湖贼巢,此二诗即纪其事。古人咏吟,可藉以参稽时事者,此类是也。
殉节篇,为烈妇洪和作明大司马卢若腾(金门人)
妾为君家数月妇,君轻别妾出门走,从军远涉大海东,向妾叮咛代将母。惊闻海东水土恶,征人疾疫十而九;犹望遥传事未真,岂意君讣播人口!滔滔白浪拍天浮,谁为负骨归邱首?君骨不归君衣存,揽衣招魂君知否?死怨君骨不同埋,死愿君夜共相守。骨可灰兮怨不灰,衣可朽兮愿不朽。妾怨妾愿只如此,节烈声名妾何有!
按郑氏进取台、澎,沿海民多从之。此诗所云『从军远涉大海东』,即咏其事。录之以资参考。
澎湖
海上三山未渺茫,竹湾花屿郁苍苍。白沙、赤嵌红毛地,绿苇黄鱼紫蟹庄。仰首但瞻天咫尺,称名合在水中央。古今多少沧桑劫,留得残云照夕阳。
六六沙湾小似舟,须弥大界一萍浮;收罗日月狂澜里,零落云山古渡头。春水涨时村散网,晓星明处客停舟。蓬瀛不信人间路,犹认仙源是梦游。
澎湖文石歌
茫茫元气虚空鼓,长波汗漫蛟鼍舞;忽然蓬莱失左股,幻结澎湖拥仙府。秀灵磅礡孕扶舆,沧桑阅历成今古;遂有宝气磨青苍,知是奎星堕沙渚。雷电追取敕神丁,冰霜琱锼运鬼斧。合则成璧分如珪,圆成应规方就矩。藓斑隐跃渍璘璘,螺文屈曲旋楚楚。或如端溪鸲鹆眼,或如炎州翡翠羽,苍然古色露精坚,秀绝清姿工媚妩。几案有时烟云供,光怪犹作蛟龙吐。底用珊瑚采铁网,那复夜光夸悬圃!我来海外搜奇材,谁料眼中尽尘土!尘土尘土何足数,此石莫共匣剑处。惟恐神物不自主,夜半飞腾作风雨。
金鸡晓霞
立石金鸡唱晓声,曙光红泛早潮平;暖蒸春髓浮元气,小结仙壶幻赤城。捧日天真瞻咫尺,应时海亦象文明。晴霞五色涛千丈,稳载长更十二程。
咏伪郑遗事陈昂(侯官人)
昔年亡将济时才(成功举兵时,施襄壮年最少,号知兵,寻因衅惧,逃亡),仰仗威灵涉险来。地转海咸生淡水(澎水故多咸,及我师云集,随地掘井,水泉出皆淡),天回风飓起奔雷(六月中常有飓风。是日将战,有风从西北来,士皆股栗;公乃大呼祈祷,须臾雷震,遂转南颷);官军血战沧波沸,逆虏魂销劫火灰(烧伪舰二百余艘)。澳屿全收三十六,受降澎岛戟门开。
西屿落霞(台郡八景之一)台澎道余文仪(诸暨人)
西屿丹霞可乐饥,海波摩荡日崦嵫;轩轩顾影谁能举?冉冉登台或有期。十色五光劳彷佛,宋车鲁马更离奇。分明一幅鹅溪绢,界画云烟李伯时。
前题朱仕玠(建宁人)
西屿余晖炫晚晴,裁成万叠绮霞明;依稀绛阙排云出,彷佛金仙抗手迎。谢守妍词无限好,陈王丽句若为情。朅来绝海高秋回,自有遥天一段青。
前题台澎道庄年(衡阳人)
残照无多日渐沉,建标散绮满高岑;不随孤鹜飞江浒,偏逐归鸦落树林。赛过垂虹几条锦,掩将新月一钩金。欲餐自揣惭中散(选诗:中散不偶世,本是餐霞人),鞅掌风尘俗满襟。
前题台湾道高拱干(陕西人)
孤屿澎湖近,晴霞返照时;秋高移绛树,海晏卷朱旗。孙楚城头赋,刘郎江上诗;淋漓五彩笔,直欲补天亏。
澎湖台郡丞齐体物(奉天人)
海外遥闻一岛孤,好风经宿到澎湖;蛏含玉舌名西子,蚌吸冰轮养绿珠。荡漾金波浮玳瑁,连环铁网出珊瑚。登临试问沧桑客,犹有田横义士无?
乙酉三月十七夜,渡海遇飓,天晓觅澎湖不得,回西北帆,屡濒于危,作歌
以纪其事台防同知孙元衡(桐城人)
羲和鞭日日已西,金门理楫乌雀栖;满张风帆夜济海,天吴镇静无纤翳。东方蟾蜍照颜色,高低万顷黄琉璃。飞廉倏来海若怒,■〈秃贵〉飚鼓锐喧鲸鲵。南箕簸扬北斗乱,马衔罔象随蛟犀。暴骇铿訇两耳裂,金甲格斗交鼓鼙。倒悬不解云动席,宛有异物来诃诋。伏艎僮仆呕欲死,胆汁沥尽挛腰脐。长夜漫漫半人鬼,舵楼一唱疑天鸡。阿班眩睫痿筋力,出海环珓频难稽。不见澎湖见飞鸟,飞鸟已没山转迷。旁罗子午晷度错,陷身异域同酸嘶。况闻此嶕山似铁,误尔触之为粉齑(澎湖山南有北嶕,下为铁板沙)。回帆北向岂得已,失所犹作中原泥。浪锋舂汉鹢首立,下漩涡臼高桅低。怒涛内溅顶踵湿,悔不脱觳为凫鹥。此事但蒙神鬼力,窅然大地真浮稊。翠华南幸公卿集,从臣旧职咸金闺。挂冠神武踪已迈,愿乞骸骨还山溪;读书有儿织有妻,春深烟雨把锄犁。
抵澎湖澳
孤岛如梯一苇航,情怀跋扈兴相羊。身随云鸟投清墈(洋少浅,曰清水墈),夜鼓天风过黑洋。翠蟹、胎鱼堪入馔(海蟹翠色,沙鱼胎生),竹湾、花屿(俱澎湖山名)有飞觞。此间未是埋忧地,贯月浮查正渺茫。
黑水沟
气势不容陈茂骂,奔腾难着谢安吟。十洲遍历横洋险,百榖同归弱水沉。黔浪隐樯天在臼,神光涌棹日当心。方知浑沌无终极,不省人间变古今。
飓风歌
九瀛怪事生微茫,瘴母含胎飓母长。虹篷出水势倾堕(断虹饮水,称为破篷,主风),云车翼日争回翅(云如车轮,主风)。须弥山下风轮张,狞悍熛怒天为盲;塕然于扶桑之木末,吞吐夫天池之巨洋。訇哮■〈欺〉荡鼓神力,不崇朝而周回于裸人之绝国、黑齿之穷乡。■〈风劦〉■〈风孛〉■〈风夫〉■〈风夬〉无不有,一一堁堀尘飞扬。究如神兵交万马,崩若秦家天地瓦。颴飍起中央,沙砾尽飘洒。鳌身赑屃拄坤轴,羲毂轩轩欲回輠。怒鲸张齿鹏奋飞,涸鳞陆死盐田肥。嗟哉!元龟入觳避武威,伏虫尽蹂蹸,植物将谁依,东门大鸟何时归?我闻山顶盘石坠海水,夔鼓轰腾五百里。战舸连樯吹上山,乖龙罔象迫迁徙,万人牵之返于沚。呜呼!海田幻化良如此。又有麒麟之飓火为妖,■〈风屯〉■〈风屯〉爚爚如焚烧。黄发遗民一再见,阖门坚壁逃蒸熇。青青者黄黄者黑,死海破块山枯焦。飞廉狂痴肆其虐,祝融表里夫谁要?帝天不下听,仰首空云霄;举笔用纪其事为长谣。昨者估客归,为言落漈事(入溜为落漈)。遭此四面风,淜滂无由避。连山波合远埋空,涌嶂划开惊裂地。木龙冥郁呌幽泉(海船下用直木称为木龙,神实栖之。忽戍声,财云木龙叫,主凶),桅不胜帆柁出位。闪闪异物来告凶,鬼蝶千群下窥伺。赤蛇逆浪掉两头,白鸟掠人鼓双翅。天妃神杖椎老蛟,攘臂登樯叱魔祟(名妈祖棍,可驱水怪)。事急矣!划水求仙,披发执箸虚摇船。牛马其身蹄其手,口衔珠勒加鞍鞯。雷霆一震黄麻宣,金鸡放赦天所怜。扶欹尽仗六丁力,中原一发投苍烟。芒刺在背钳在口,自量归渡霜盈颠。为举一杯酹南斗,胡为乎职司喉舌而箕张其口?圣人御极不鸣条,噫此厉气焉能久!雄兮雌兮理则均,强为区别楚人狃。花信何妨廿有四,扶摇不碍万盈九。动物神功齐雨旸,南风熏兮愠何有?愿箕察所好,刚柔用其中。戢威自艾安尔宫,三年不波,万国来同。吾将查乘贯月,历四荒八极、徜徉而东。
过澎湖屿巡台御史景考祥(伋县)
渺矣澎湖屿,海中天一涯。岛开还四面,民聚约千家。风剥山无树,潮侵石有花。捕鱼生计足,不解植桑麻。
二十六日晚泊澎湖巡台御史范咸(仁和)
计程问澎湖,取道疑已远。沿回逾七更,花屿杳难辨。金乌已西落,风微柁欲转;黑沟惊狂澜,横洋畏屯蹇。传闻弱水近,东去不复返(桐城孙元衡「赤嵌集」:台与厦藏岸七百里,号横洋,中有黑水沟,色如墨,曰黑洋,险冠诸海。或言顺流而东则为弱水,自东浮去之舟,无一生还者)。岂必饱鱼腹?窃自轻轩冕。藤緪数百尺,用试水深浅(大洋中欲下碇,用铅锤试水,椶藤三緪,约长六、七十丈)。俄见白鸟飞,色喜定残喘(「台海使槎录」云:近岛屿,则先见白鸟飞翔)。澳岛三十六,卷石非绝巘。潮势觉已平,欠伸求息偃。收篷且寄泊,努力进餐饭。
泊澎湖
大嶝门外渡横洋,群峰灭影流汤汤。天水相交上下碧,中间一叶凌波扬。少焉红沟映霞赩,倏忽黑蛟翻怒墨;陆离班驳异彩腾,绘画乾坤须五色。针盘远指天南交,苍茫四瞩心悁劳。直上桅尖索西屿,亚班趫捷如飞猱。澎湖环岛三十六,历历人烟出渔屋。未须沧海成桑田,结网临渊食粗足。我来收泊妈宫湾,舳舻此立凝邱山。三夜惊涛舂客枕,梦魂跌宕雷霆间。是时望雨忧如渴,极目园畴断余嶭。北风可但济行船,唤起痴龙驱旱魃。
海中望向
浩瀚乾坤不见山,水晶圆域览回环;凭谁探取猫、花屿,桅末飞腾两亚班。
孙武水索题渡海图,鹿鹿久未报;适将有台湾之行,即书以赠行
大学士朱珪(大兴)
天枢欹贯水转空,神州一撮稗海东;踏土食火吸海马,不惯高浪连天舂。君家苕霅弄清泚,伯仲自此衡与龙。奇书已搜洞庭穴,椽笔欲赋冯夷宫。崇明小屿昔放棹,叱咤蛟蜃鞭鸿蒙。一朝渡岭到瓯、粤,九夏吟苦来商风。蓬莱金阙在何所,嗟君岂复长困穷?天阊凌竞不可羾,掉头径去登鸡笼。厦门、鹿耳屹双堑,六十四岛澎湖中。颿开照空神火碧,夜半烧海扶桑红。此行壮哉足记览,莫放险语惊龙公。迟君归装更千帙,满缀明月光膧胧。
渡海达鹿耳门,寄朱石君先生,即次赠行原韵孙霖
断鲸饮海海水空,亚班针指层洋东;踏歌陆离诧光怪,逼耳灚灂洪涛舂。双沟腾沸划红黑,三山隐现浮蛟龙。铁网乞取珊瑚树,星光直射牛女宫。平生奇绝不易得,况有新诗开愚蒙。小别黯然客腊尾,痴颜大笑来春风。壮怀破浪奔万里,乘槎岂复疑路穷?古今沧桑本变幻,短翮势欲超樊笼。神仙若无倏若有,会须身入蓬壶中。佛阁明灯不知夜,金鸡一声初阳红。扬颿三十六岛过,精灵呵护烦天公。荡缨纡回判沙线,鹿耳烟影添朦胧。
文石书院偶成文石掌教岁贡生黄瑞玉(彰化)
一来澎岛掉孤舟,文石书斋院宇稠。远上沙堤随地拱,门前翠岫隔山浮。夜灯红处书声朗,春水绿时诗景幽。自笑才疏无善状,忝居此席不胜羞!
恭纪御赐「平章台逆」匾额于澎湖天后宫
贞灵默运显鹰扬,靖镇南邦跻寿康。不尽石泉流化雨,无边云舰下慈帆。王师一旅诛鲸赫,天语三章纪绩香。旧泽新恩盈蔀屋,青青杨柳带春光。
泊澎湖西屿举人陈辉(台湾)
海中青屿外,一片带春烟;水上浮奇石,天涯泛小船。波回芳草渡,村在白沙边。客棹经过处,怀人意惘然。
澎湖留别澎湖厅周于仁(安岳)
劳劳俗吏两经迁,纔到澎湖便是仙。盗息何须鸣竹柝,民良无处试蒲鞭。三年卧治身多病,一苇轻航意转牵。更念和衷同事者,从兹远别益潸然。
澎湖举人张五典(泾阳)
三十六岛知何似,数点烟矼数尺矶;出海来占风信好,时时白鸟傍人飞。
澳口新晴日未斜,拍天碧水浸红霞;拨船三板乘风软,礁屿东西拣石花。
文石书院诗(并序)
澎岛无学宫,别驾胡勉亭先生出俸钱构讲院,公余辄课诸生,官府山长兼之矣。诗以纪之。
寸莛由来许叩钟,植林开磵谢长供。千间广庇劳工部,六百还捐自曼容。何翅经师推北海,应从天下说中庸。移情我亦随烟棹,悟得琴心在众峰。
与文石诸生
海边无事偶相过,递引深杯且和歌。风雨闭门黎进士,记从笠底识东坡。
西屿落霞台湾道觉罗四明(正蓝旗)
水映行云吐碧,山衔晚照描红;搘笻更迟月上,倾倒金樽不空。
渡海纪行澎湖厅胡建伟(三水)
时维二月中和节,天气清明浪澄彻;鹭门待济匝月余,一朝理楫心怡悦。鸣锣击鼓舟师迎,拔椗许许欢同声。孤桅整缭候风信,四面飘飘扬旗旌。港绕山回指大嶝,两峰对峙如门径;絮絮钟磬出云端,共言此地颇幽胜。探奇未暇蜡屐登,订游约爽虎溪僧(虎溪僧曾约余舟过,游大嶝山)。好山看遍且观海,眼界开豁心神凝。停桡忽向寮罗(地名)捭,呀呷无风亦■〈欺〉洒;更兼海气涌臊腥,重晕头眩轻也备。守风七日藉风便,倏忽千里茫无边。岛屿青青四山失,只见上天下水相胶连。浑沦囊括地轴逸,洗濯星辰浴日月;有如混沌未分之两仪,朔南何方东西昵。余皇巨舰轻于毛,一叶泛泛随波涛。后船瞥见前船底,彷佛露出鲲鱼尻。形形色色见未见,灼灼烁烁闪流电。似燹非燹磷非磷,云乃咸气浮光夜炫煽。认副驾(渡洋官船为正驾,余船为副驾),招邻舟,火号高烧明星流。天鸡未鸣天已白,茫茫飞渡黑水沟(海中有黑水如沟)。黑水之沟黑逾墨,蛟鲸宫阙龙伯国。任尔铜船铁梢公,每每过之生喘息。我曾泛历江与湖,自谓大观难为徒。睹此爽然翻自失,川停渎渚等杯盂。浩浩落落有如此,一腔豪气何时已?酒酣夜半击楫歌,刮起黄头尽倾耳。最怜徐福三千人,昔年过此曾问津;求仙采药那可得?至今漆齿作文身。八十年前驱鳄战(谓平郑逆也),凶人革心先革面。九州之外又九州,尽入版图要荒甸。置官命吏沧溟东,捧檄万里乘长风。坎险如夷履平地,丈夫如此亦豪雄。
到澎湖境
舟人告我水中沚,青青一点小于米;此是澎湖西屿头,好向望楼遥瞪视。七更洋走十二时,白鸟翻飞冁然喜(「使槎录」云:近岛屿则有白鸟飞)。渔火星星渐渐明,到境不过三十里。风微卸席下橹摇,齐心协力力足恃。引絙探浅复量深,恐防沙线与礁址。大船进港本来难,恰值今宵好潮水。四角仔、金龟觜,港口如门屹山峙。纷纷吏役欢相迎,红纱夹岸笼灯俟。连日惊心千尺涛,足踏实地乐无比。从容就馆谒诸生,殷勤问俗挈大指。一十三澳民颇惇,浇漓只有妈宫市。
文石
石产于澎瀛之西屿,居人采取,琢为人物、花卉、鸟兽、鱼虫、圆璧、方圭、念珠、手串,色色皆备,以供案头雅玩。闽中人士过此者,莫不购求焉。斯亦大块之菁华、一方之贵重欤!地灵何处不仙洲?且看文章点石头。宝气陆离威凤舞,金光灼烁锦龙浮。好将阅世存双眼(石以有眼者为佳),未许违时老一坵。海外自来多瑰异,愿随方物备共球。
辉山润水最精神,雅重儒林席上珍;几度沉埋封草莽,一朝磨琢出风尘。不愁抱泣同和氏,转恐拋奇有魏人。藻采更饶坚确性,不从何处觅缁磷!
光华日月着文名,肯共雕虫小巧争?镇物本来资厚重,补天由此费经营。树从元圃花常满,种向蓝田玉自生。丝竹一时诉合奏,大成犹藉振金声。
大作圭璋小念珠,方圆随意总规模。镂光错彩如三棘,夺目怡神亦五都。成子汉庭推硕学,充宗文苑颂鸿儒(三公俱遇异人授文石吞之,后大明悟,遂为一代名儒)。琅玕肺腑璠玙品,价重连城出海隅(时建书院,额名「文石」)。
澎湖歌
藐兹澎湖一孤岛,幅员百里弹丸小;九州不入「禹贡」图,开辟以来置不道。岛夷驱逐伪郑平,设官命吏名斯肇。台阳咽喉壮藩维,金、厦户庭资障堡。宅澳为村一十三,民居错落晨星渺。岁不十雨月千风(多风、少雨之地),波翻浪覆势倾倒。匝时咸水涨漫天,白日昏昏昼窅窅。流沙一片恍霜飞,草未逢秋已尽黄。地无高冈与陵麓,又无溪涧与桥梁;又无飞禽与走兽,又无花木与箐篁。织纴不事无麻苎,丝帛不出无蚕桑。三农最重无牟麦,五谷最贵无稻粱。爨粪为柴仗牛矢(土人烧牛粪,呼为牛柴),薯干作食呼薯米(唤薯干为薯米)。土瘠民贫何处无,未有土瘠民贫到如此。只合乘潮出海为新畬,扬帆棹桨为犁锄;张缯挂网为稼穑,戳埯塞沪为篝车。多黍多稌颂蜃蛤,千仓万箱祝虾鱼。不祭田祖祭龙伯,吹邠击鼓水中潴。俗俭勤,人椎鲁,熙恬恬,风近古。不崇佛教绝僧尼,寺观禅林目未睹。渔者恒渔农者农,饥食渴饮安井伍。更无雀鼠讼诪张,公庭清晏如召、杜。论文时亦聚诸生,诗书善气溢眉宇。千里一圣百里贤,化导在人须鼓舞。割鸡惯笑子游刀,家弦户诵并中土(时余兴学课文,生童大加奋励)。惟有妈宫市上颇不驯,言庞事杂多游民。草窃无聊兼牙侩,鳏兵蜂聚重为邻。赫赫炎炎尽烈火,厝薪不徙势必焚。溱洧有蕳野有蔓,鹑奔狐走鸟兽群。从此洗心先革面,海字清宁看虎变。褊心杞国日焦忧,只手欲挽狂澜溅。勿云蕞尔无重轻,半壁东南关帝眷。作此长歌备采风,形势舆情一目见。告我凡百诸君子,勿弃刍荛下里谚!
八罩澳(即网埯、水埯二澳)
八罩澎南海外村,也凭渔艇当田园。珠玑(海出蚌珠)映月寻花屿(岛名),玳瑁乘潮(澳多玳瑁,大者重百余斤)戳挽门(汛名)。九夏望雷消飓母,三秋祈雨长薯孙(澎湖雨水最少)。往来商舶安澜渡(此地泊舟最险),马腹鞭长可勿论(远驻岸口,稽查颇难)!
牛柴(澎湖无薪木,以牛粪炊爨,土人呼为牛柴)
漫云牛后逊鸡声,粪出呼柴亦令名。跨灶人惊烟缕缕,登山谁听斧丁丁?输他榾柮原无累,剩得扊扅更有情。虽不用燔郊上帝,力能调鼎着和羹。
薯米(澎无稻粱,居人以薯干供食,名为薯米)
番薯当米渡年华,鼓腹安闲海外家。义士不须劳指囷,将军何事慨量沙!笑殊香粳供天府,喜并山芋唤地瓜(闽人呼番薯为地瓜)。一自海隅分种后,风流随处咏桃花(红白相参,为桃花米)。
留别马明经掌教
绛帷家学绍裘弓,师表来从自海东;几度藻芹滋化雨,一蹊桃李醉春风。莫忘治事分斋法,须记穷经按日功。明月满船辞海国,殷勤不尽语匆匆。
留别文石书院诸生
学舍难忘结构深,杖藜时听读书音。虽无韩子兴潮化,具有文翁教蜀心。杼轴终当成锦锈,鸳鸯尤冀度金针。诸生勉矣终如始,文石辉煌尽国琛。
文石(次胡别驾原韵)范君倓(浙江)
澎湖一岛类瀛洲,石韫山辉品望优。敲凿得来文自愿(产于山之根,破璞而石始出),磨砻琢就彩应浮。漫■〈口虽〉落落输双琥,最爱粼粼重九邱。海屿只今非易觅(石已采取殆尽),十分珍贵胜鸣球。
澎湖暮春课士澎湖厅张玺
星河岛屿此天同,浴咏春风共冠童。礼乐百年沾圣化,诵弦多士仰儒宗。珊瑚网下鲛人窟,蚌蛤珠胎夜月中。为语芸窗勤讲肄,菁莪乐育望无穷。
饯赠诸生赴台院试
清风绝徼靖边藩(时台匪初平),盛典重优养士恩(一年两试)。鉴秉天南新扫榻,筵开海北欲倾樽。衣冠四十斯文寄(士子只四十余人),礼乐三千至道存。但愿鲲鹏腾渤澥,敢言桃李尽公门!
庚戌暮秋赴澎湖赈恤风灾,遇飓折至东吉洋,默祷于神姑,抵澎之嵵里澳,诗以志险台湾知府升兵备道杨廷理(柳州人)
为议澎湖赈,劳予百战身。风波经乃觉,天佑祷逾神。浪息鱼龙静,光开日月新。不知漂泊者,曾有未安人?
风急难为定,纵横东吉洋;惊人千顷浪,抚己九回肠。云气倏开爽,天心幻混茫;不波殊可庆,恋阙敢相忘?
利涉惟忠信,姱修无一能;望洋情绪怯,飞渡眼花腾。宦海原如此,惊心得未曾。嗒然何所恃,方寸实堪凭。
渐见月如昼,金波万里宽。参差鱼舍远,高下浪花寒。夷险皆前定,驰驱敢畏难?嗟予还泛泛,久矣绘图看(甲辰余尝作「观海图」)。
中秋玩月澎湖厅陈廷宪
三五平分九十秋,良宵得月倍清幽。风飘丹桂从天落,潮带冰轮入港流。锦里先生来海峤,绛纱弟子住瀛洲。光阴荏苒真堪惜,老矣吾还秉烛游。
澎湖杂咏二十首
为避尘埃到海滨,海中依旧有黄尘。风波满眼纔登岸,又被惊沙乱打人。
阴云忽起飓风生,雪岭银峰顷刻成。不独船中人胆落,山头闲看也心惊。
偃草吹花臭味同,从来未识鲤鱼风(鯹风名鲤鱼风)。炉烟忽变熏莸气,疑是龙涎落鼎中。
润下因何自上来,空中真有撤盐才。庖人若解为霖味,清水调羹只用梅(澎岛四面环海,无高山障蔽,每至八、九月间,飓凤鼓浪,海水喷沫,漫空泼野,俗名咸雨)。
晓起惟闻雀斗争,夜来还有白鸠鸣。寻常凡鸟都如凤,到老何曾听一声。
重驿难通异地宾,舆台陪隶是比邻。不逢徐福求仙至,那有乘桴访戴人!
岛屿平铺几点沙,人从鳌背立生涯。烟波万顷天连水,得见青山才是家(澎地无高山,秋来风起,衰草黄落,四山皆赤,绝少苍翠)。
终古无人见郁葱,不材榕树亦惊风(环岛不产树木,惟人家栽植榕柳,风威摧折,不甚高大)。只除铁网中间觅,倒有珊瑚七尺红(外堑海中有珊瑚树,红毛曾百计采取,鲸鱼守之,不得下)。
莎草蘼芜见亦难,休论秋菊与春兰。前身折尽看花福,应是河阳旧宰官(岛中无园林花卉可供游玩)。
天生甘薯海中餐,细切银丝日炙干。但祝千箱居积满,不劳引领望台湾(澎无稻粱,居人以薯干供食,名曰薯米)。
待雨凭天插地瓜(薯一名地瓜),不知秧稻可开花。若非戍米源源济,万灶几无粒食家。
浪激沙团万窍穿,犬牙相错胜花砖。从兹版筑成无用,百堵皆兴不费钱(海底乱石磊砢松脆,俗名老古石。拾运到家,俟咸气去尽即成坚,实以筑墙,比屋皆然)。
及肩墙已费经营,百堞雄关岂易成?直把澎湖当蓬岛,神仙居处本无城(文武驻镇营署,俱不建城〔惟红毛所筑砖城在妈宫港口,至今垒固如新〕)。
裙布终身即富饶,翻嫌罗绮太轻飘。桑麻机杼浑多事,自有鲛人会织绡(澎俗古朴,男女衣服悉用布素,不产桑麻,女人无纺绩之事。居常着青布衣裙,间有近市者亦服绫缎,此亦风气日趋于华。然习俗勤俭,真有唐、魏遗风,胜台湾之华丽远矣)。
近水生涯海当田,吐余螺壳尚论钱。烧成不独涂墙好,还与舟人补漏船(海产珠螺如指大,海人拾取盈筐,以针挑肉食之,味最甘美。其壳杂蛎房烧灰,利赖无穷)。
一束生刍未肯烧,只缘黄犊腹犹枵。更从牛后传薪火,曝向斜阳胜采樵(澎无薪木,民以牛粪晒干炊爨,呼为牛柴)。
海阔常多拔木风,工师故作小房栊。自家门户低头惯,行到高堂尚曲躬(民居多矮屋,无高堂广厦)。
拾遗全赖海扬波,捕水耕田得几何?但祝丰年生意好,不争澳口破船多(滨海居民遇海舶失事,争拾板片,捞漂泊货物,常获厚利)。
钲鼓喧哗闹九衢,一条草簟当氍毺。舳舻亦到江南地,曾听钧天广乐无(声曲皆泉腔)?
鸡林尚识香山句,沧海宁无子建才!岂是天公留混沌,不教人带锦囊来(澎士吟咏,未解音韵)。
重九登楼二首澎湖厅陈大荣(柳州)
两度重阳忆壮游,况逢佳节更登楼。临风有客开襟挹,入座何人借箸筹?平远江山天淡荡,高寒云物影沉浮。凭栏几遍难成句,为有题诗在上头。
宦情羁思两难堪,且喜追陪竟日谈。物外萧疏容我览,望中区画几人谙。雁归中泽声犹急,蝶绕东篱舞正酣。敢谓独醒拚一醉,笙歌宴罢漏敲三。
丙子巡台初抵澎湖福建巡抚王绍兰(萧山)
乍经沧海到澎阳,岛屿青青水一方。奉使东瀛持虎节,安流南纪靖龙堂。天生绝险山河固,运际文明日月光。努力诸君劳镇抚,輶轩载笔颂平康。
谕戒书役口号四首澎湖厅吴性诚(黄安)
海岛仙居正渺茫,蓬山初到祗寻常。嚣凌词讼民情幻,荦确园丘地面荒。拔薤不嫌探虎穴,鞭蒲惟欲靖龙堂。此间士薄难栽树,憩茇曾无召伯棠。
蚩氓鼠雀太纷纷,官吏须将黑白分。祗任冰心为主宰,但逢木偶亦神君。判防歧误休濡笔,情得哀矜莫舞文。案牍是非明镜朗,讼庭花落映祥云。
修行端底属公门,阴德须留到子孙。头上青天休便问,眼前黑狱不堪言。蠹名风播豺当道,苛政人惊虎入村。好语吏胥均设想,等闲莫结再生冤!
煌煌府帖速传呼,白叟黄童一例拘。火失城门鱼已烂,榛收榖口蕙先枯。公庭未到心情乱,讼牍纔消儋石无。慈惠我惭民父母,尔曹何事吓乡愚?
澎湖九日登高六首
曾闻海外有仙山,无那蓬莱是此间。断岭排衙分远近,平冈列障抱湾环。几人蜡就堪游屐?何处云深可扣关?岛屿纵横三十六,扶笻指点且开颜。
天际微云一抹青,石衔精卫满烟汀(澎岛皆石结成)。波喧鼍鼓潮声急,风过鱼梁水气腥。戏马呼鹰空有恨,求仙采药恐无灵。忘情名利身还健,不饭茱萸酒犹醒。
难寻幽径陟高岩,漠漠平原斥卤咸。白露秋深蛟蜃窟,紫澜晴挂海天帆。疏篱未有凌霜菊,野岸曾无带雨杉。如此登临谁送酒?不须张盖愧头衔。
管领秋光倍豁然,气吞云梦水连天。乾坤浩落中流楫,日夜苍茫外国船。眼阔壮游五岳后(予游遍五岳),心娱奇胜十年前。江乡兄弟登高处,好景当凭雁字传。
书剑萧然吏隐■〈秉秉〉,因风落帽正无嫌。丹枫乌桕三山渺,碧海青天万里黏。珊长可知非网密,珠还未必是官廉。钓鳌莫下任公饵,向若徒惊白发添。
荒烟瘴雨簇哀鸿,杼轴愁吟大小东。破屋柴扉寒日闭,薄田秋薯熟年丰。何曾鸡酒联高会,却把鸢鱼放远空(儿童于重阳日皆放风筝)。便是龙山情景好,也应蒿目对西风。
留别澎湖诸生
风尘俗吏老书生,击楫沧溟历几更(台湾距澎湖水程五更)!到此颇惭为政拙,去时深愧好官名。三秋仙岛看云幻,五日廉泉饮水清。惟有弦歌忘未得,旗亭诗酒送人行(同学诸生多以诗文就正,濒行复赠送行之什,依依惜别)。
留别诸耆老
瀛洲鸡犬好桑田,俗美敦庞自昔年。讲让型仁期以后,还淳返朴望如前。云山恋别留风雨,书剑随行隔海天。多谢攀辕诸父老,从来不选大青钱。
留别二首
留别嫌无长物存,萧然行李去荒村。多情惟有沧洲月,千里风光照海门。
我本迂疏旧楚狂,雪泥鸿爪印他乡。自惭不系苍生望,祗有冰心照此方。
虎井屿观海中沈城吕成家(本厅人)
如何渊底立坚城,可是沧桑几变更?寂寞山河沉旧恨,屏藩海国值时清。难寻危堞千层砌,犹见颓垣一片倾。我欲燃犀来照取,骊龙颔下探晶莹。
登八罩天台山
天台缥缈快登临,八罩群峰第一岑。东顾台阳朝日近,西瞻厦岛暮云深。无边玉宇空中见,不尽沧波眼底寻。刘、阮风流如可接,遥从海外发高吟。
秋夕旅怀许宏(同安)
溶溶月色寂临除,一盏寒灯半榻余。南浦幽闲花睡尽,西风萧瑟雁来初。长年乡思逢秋乱,此夜羁情对影疏。冷酒盈樽难独酌,徘徊窗外数星虚。
到妈宫新城
书剑飘零日色低,妈宫风景对如迷。空蒙渔艇争波泛,料峭人家倚岸栖。岁月推移芳草歇,烟花冷落白鸠啼。归来指引边城路,满地荒墟半蒺藜。
澎湖秋兴辛齐光(本厅人)
错落澎山翠影收,天然屹峙镇中流。晓来蜃气侵人冷,夜半涛声入耳愁。岛屿潆洄穷水际,帆樯浩荡挂云头。登临极目沧波外,疑是洞庭一色秋。
九日即景邑诸生王云鹏(本厅人)
千古无如此地秋,重阳佳节满空浮。山围大海波涛壮,天回平原岛屿幽。八景风云开石壁,七闽烟雨锁沧洲。茱萸系臂成何事?记取枫林集旧游。
题澎湖厅署澎湖厅乌竹芳(山东)
满目黄沙日影西,周围众岭势高低。三春花柳寻踪杳,一树云烟与屋齐。连月风声鸣北牖,终年潮信涨前溪。迢遥堤岸环如堵,署冷心清絮着泥(澎湖风沙甚大,其树高不过屋)。
漏夜放舟之澎湖
剪剪寒风雪浪平,迢迢良夜泛舟轻。一钩新月随帆转,万点众星印水明。远岫重遮烟色暗,纤云四卷海波清。前程杳霭知何处,红日东升已到城。
挽李西岩提军浙江巡抚阮元(仪征)
谁遣孙恩剩一船,非公追不到南天。远探蛟窟五千里,苦历鲸波四十年。隔岁过门皆不入,乘潮彻夜每无眠。雅之若与牢之合,早见台、澎缚水仙。
按李忠毅公击蔡逆于黑水深洋,中炮死。其地近澎湖海面,阮芸台诗所谓「早见台、澎缚水仙」也。当时挽诗美不胜收,兹录此篇,以为时事之证。
渡海歌刘伯琛(皖桐)
天风浩浩波茫茫,余皇晓发趋扶桑。摐金伐鼓辞鹭岛,欻如鹍翼凌霄翔。水天一碧渺无际,振衣四顾心彷徨。浑沦囊括包六合,千樯万楫同秕穅。平生胸臆俗尘贮万斛,到此甫得一涤冰雪肠。管窥蠡测笑鄙陋,纵目不觉嗟望洋。冯夷镇静飞廉藏,鼋鼍偃伏虹垂梁。方壶、员峤彷佛见,蛟宫蜃市岂尽言荒唐?徐福、田横久已逝,声消迹泯谁能详?但见金乌玉蜍浴万古,呼吸近欲通天阊。红沟水霞赭,黑沟波沸汤。鬼蝶妖蛇闇瞰伺,日星惨淡腥风扬。嗟哉!落漈之舟一往不可返,鹢首簸荡随低昂。遥从稊米辨岩榖,涉险默默邀神光。澎湖列岛五十五,田田莲叶花中央。形胜居然控台、厦,天设锁钥 资岩疆。曾闻昔年探丸客作逋逃乡,负嵎亦复骄夜郎。鳄剸犀截散乌合,天戈一指消欃枪。方今清宴八■〈土厷〉静,献赆绝域来梯航。洪纤悉约涵万派,台飓永息波不扬。查乘贯月一苇航,十洲三岛恣徜徉。他日归田颇足自矜炫,川淳渎渚何啻沤泡浮坳堂。
来鹤(有序)
己丑荔夏,丁霁堂司马权篆澎湖别驾,予相偕东渡,谬司记室一席。其安砚处湫隘沮洳,绝无花木竹石之趣;且岁多咸雨狂颷,居恒郁郁不乐。仲冬十八日,有白鹤自下于庭,饲之驯甚。岑寂中得此佳侣,无殊空榖足音。良朋远志,欣快奚如?爰赋七言律句以志喜。
缟衣元袂下青田,岁暮何来落海堧!饮啄耻争鸡鹜粒,栖迟好伴凤鸾骞。腰缠万贯知无分,口吐双珠或有缘。尘世沧桑容易换,与卿相对语尧年。
病鹤
松老霜天鹤病深,十洲灵药渺难寻。缡褷倦羽犹思舞,激楚哀鸣尚伴吟。莫谓气清邪不入(贯休云:鹤质清,邪气不入),应缘骨瘦瘴相侵。寒宵独向苍苔立,谁识凌霄一片心!
龙门鼓浪
屼■〈山上聿下〉龙门峙紫瀛,源探星宿记兹名。虽殊竹箭奔流驶,恰有桃花锦浪生。触石宛同翔素鹭,凌风直欲驾长鲸。潜鳞岁岁乘时化,祗待春雷启蛰声。
案山渔火
罨屿潮痕上短篷,晚收苓箵泊菰丛。弥漫春水连天碧,次第渔灯隔岸红。世虑尽捐云树外,人家都住画图中。菱塘柳陌吾庐在,归去还思理钓筒。
西屿落霞
黛染西山雨乍晴,遥天一抹晚霞横。澄鲜色胜铺文绮,缥缈标疑建赤城。野鹜点残随断绩,沙鸥界破觉分明。■〈又扁〉斓光射丹崖上,好倩关荆浣笔成。
南天夕照
一轮西坠荡空蒙,波浴山衔望未穷。远渚乍分初月白,遥天低映晚霞红。数家渔网苹洲外,十幅蒲帆翠霭中。最爱夕阳归牧句,霏霏薄雾起寒丛。
乞风行兴泉永兵备道前翰林院编修周凯(富阳)
东台西厦澎湖中,夏秋往往多台风。去年九月飓更甚,海飞咸雨枯青葱。凯也奉檄视灾眚,配船直向东瀛东。那知祭风行有期,淋浪春雨来无时。倾盆翻雨下如注,一月寄椗虎山湄。雨止风定促开帆,偏逢毒雾相遮衔;混然天地成一色,不辨岛屿礁石之巉岩。腥风盐沫喷衣湿,颠倒心肝呕欲绝。幸雾灭,又值东风来作逆。往来梭织金山阿,八日不得到料罗。使者瞑眩僮仆痾,长年三老嗟蹉跎。使者瞑眩不足惜,呜呼奈此澎民何?饥不得食寒不衣,身无翅翼谁能飞?一月两月难久稽,有钱在舱薯可糜。遥遥相望不得成饷遗,对天呼抢空歔欷。歔欷不已叩头泣,愿乞一帆风西北。今宵吹到妈宫湾,大沛皇仁遍海国。遍海国,沾皇仁,俯鉴臣心一缕真。如天之福民得食,手掷杯珓卜云吉(是日遣官至厉王庙掷珓,许十七日放洋)。
道光壬辰三月十七日放洋
东风稍杀北风劲,庶几可以借帆力;况有山神预告期,未敢迟延误晷刻。纵然掀簸我不妨,自矢平生志无惑。澎湖奈较台阳高,往来尚须几梭织。直到料罗最上头,南针方指巽方直(「海国闻见录」:澎湖在巽方)。朝暾未起早开船,舵工转舵日中昃,犹恐太早不见山(凡渡台者以天明见澎湖山为准,迟、早皆误),驶回重把帆缭勒。此时舟行亦怖人,浪比山高穿崱屴;一起上欲干云霄,一落不知千万尺。天光黝黯水光黝,天水胶粘合成色。须臾月出冷无光,荡摇那辨轮盈蚀。堆成万片碧玻瓈,滉漾转使中心恻。一舟难拟太仓稊,孑然中处我其一。人生纷攘亦何为?何啻蝼蚁分疆域。方兴浩叹忘颠危,出海请我舱中息。神奇怪异百不闻,襥被蒙头守缄默。天明试问澎湖山,但见毫芒一痕墨。心疲力倦双睫交,梦魂已入南柯国。
十八日抵澎湖,潮退风作,不能进口,收泊嵵里
夜渡黑水沟(即黑水洋,其水独洼,故又称沟),朝见澎湖山;小奚先拍手,喜得履人寰。忽地东风狂似虎,竹篙湾前难转弯。我帆力与风力持,自辰及午力渐孱;欲进不能退不可,裹头弟兄(水手呼弟兄)汗潸潸。舵公无计问斗手(斗手能至桅顶望风色),出海失声呼亚班。西屿吼门不可到,山寮花屿胡能湾(泊船一称湾船)?桶盘头、风柜尾(澳名),石齿巉巉如豺豻;四角仔、八卦水(澎湖潮水四流,名八卦水),涛头蔟蔟如刀镮。惟有嵵里差可泊,对面虎井尤凶顽。去冬台湾陈大令,身落水柜浮潺湲(嵵里即陈杰峰同年失事处,〔坐〕水柜中得救免)。其下须防荦确石,啮绳断椗藏阴奸。仓黄议论卒无定,舵工转柁如转环。赖有偏裨号黄九,力持大议帆重扳(水师外委黄金创议将帆扳高数尺)。飞廉稍怯我船入,隐然茅茨见阓阛。须臾下椗风亦杀,人鬼相悬呼吸间。时也余独艎中跽,告天无罪怜痌瘝。邪许声息心颤定,回顾仆从颜非颜。不然一帆出外堑(地名),中落漈水无时还。
乘小舟登岸,宿嵵里陈氏祠堂
泊舟既初定,汛炮声连连;老幼集如蚁,知是赈恤船。黄九手招邀,小艇呼来前;劝我且登岸,实地心无悬。从者皆不可,云我乃大员。浪涌百丈高,舟小一叶扁;岂可冒险阻,而令大员捐。其言亦中听,余心不谓然。姑令黄九试,来去飞翩■〈千,扁代革■〈觱〉〉。抱印遂同登,海水衣裳湔;渔人脱蓑笠,覆我亦可怜。父老遮相迓,环拜焚香烟;云有小祠宇,可以暂周旋。到岸转晕眩,欲语无由宣。坐定问疾苦,父老双泪流:谓遭去年旱,颗粒不得收;谓遭去年风,禾麻皆无秋;谓遭去年雨,咸水飞飕■;谓遭去年寒,肢体成伛偻。觅食无去所,讨海难自由(捕鱼海中,俗谓讨海)。非惟人死伤,灾及鸡犬牛。虽有贤父母,钱榖时相赒;吾民饥者众,有惠何能周?残冬强支拄,新岁谁绸缪?海舶不得来,海风不肯休。闻公劳涉险,老民欢且忧;望公如望岁,厥疾今其瘳。闻言心孔悲,我亦涕盈眸。告民且勿忧,圣恩实周赡。大吏闻报书,夙夜咨昏垫。偏灾已入告,命余来勘验;府库出帑金,实惠定遍沾。既已济尔食,且当贷尔欠。况有台阳米,两地相并兼;薯干与金钱,可以资属餍。缘余阻风涛,劳民远挂念。尔民其少安,暂归尔澳堑;明当发仓储,小大无忒僭。父老各欣欣,口中犹念念。东家献茶汤,西家荐帷■〈韦詹〉;帷■〈韦詹〉破且洁,茶汤苦且酽。令余心忘危,受之愧生忝。行李络绎来,僮仆相踵至;斗室不能容,何必求全备?扫地供爨炊,庋床商位置;一夕亦纷纷,僮仆太多事。连宵履虚无,今得踏实地;散步海之涯,墙东见萧寺。庙貌何颓唐,败壁张告示;累累数百言,一字一珠泪:劝民相赒恤,劝民相借遗。读之未终篇,贤哉叹循吏。所以海滨民,饿死无诽议。归来不成餐,一觉觅熟睡。回视所乘船,门前孔颠坠。痛定复思痛,中心犹怖悸。
十九日自嵵里至妈宫湾
相送环呼涕泪潸,牛车薄笨走间关。地无种植田三亩,家有帆樯艇一般。海菜为羹多菜色,渔人乏食少人颜。旌旗队队来前导,五里亭边手共攀。
勘灾四首
大澳澎湖一十三,海山断续海东南。墙堆老古石犹白(石多海沫结成,有盐碱,年久者坚,呼老古石),菜煮胡涂粥亦蓝(以海藻、鱼虾杂薯米为糜,呼胡涂粥);牛粪烧残炊榾柮,鱼粮乏绝摸螺蚶。剧怜人与鲛人似,可惜冰丝不育蚕。
白浪掀天万丈飞,夕阳闪闪动渔矶。有钱家始煨红芋(薯一呼红芋),无罪人多着赭衣(渔人以柿漆染衣,色红)。但听狂风连日吼,难逢零露见朝晞(澎无露)。台阳咫尺偏殊俗,三熟犹闻稼穑肥(台湾露盛如雨)。
一片平芜满目荒,雨余及早种高粱。村无榕树连阴碧(澎地并少榕),路见蒲英几朵黄。花屿前头难寄碇,竹篙湾里好归航。北埼渺渺尤横绝,铁板沙遮吉贝乡。
剺面风吹两鬓萧,此行敢惮涉嶕峣(山多砢礧)?有怀欲抵将军澳,何处重寻菩萨寮(明末卢若腾官浙江,多善政,民呼卢菩萨。鼎革后结寮澎湖,著作甚富,见「澎湖纪略」)!飓母秋涛曾作谑,海翁春日要来朝(海翁,大鱼,重数千觔。三月天后诞日来朝,必三跃而去,风浪大作。见「澎湖纪略」)。嗟嗟且共安耕钓,定卜尧天雨露饶。
抚恤六首,答蔡生廷兰
渺兹澎湖岛,汪洋当巨浸。哀哉澎湖民,颠连遭岁祲。山势若浮鸥,泛泛无庇荫。其土多斥卤,其宅少荫。讨海以为食,刮井以为饮。薯芋与杂粮,全凭雨漉渗。贾舶一不通,居民口为噤。去秋八、九月,台飓无乃甚。鼓浪成咸雨,飞洒等毒鸩。草根亦枯烂,牛羊先病■〈舌今〉。风伯日怒号,波涛苦击揕;欲渔不敢出,欲籴无由赁。东邻与西舍,死殇相哭临。纵有贤司牧,力薄难为任。驰书飞告急,呼天空哑喑。吁嗟渤澥中,胡能同席衽!
赖有贤司牧,劝民相赈贷;亟发义仓钱,户口资零碎。碾米借营仓,平粜付阛阓(蒋泽葊刺史发义仓钱三千串以济贫民,借碾兵米九百石以平市价)。劳劳相慰藉,教民且忍耐。些许奚足恃,家家食海菜;海菜亦可食,须杂薯与米。苟无薯与米,食之病且癠;肢体日浮肿,耳目日昏眯;渐与鬼为邻,救死恐莫递。况自秋徂春,瓶罍罄如洗;卖儿无人收,卖女空泣涕。朝朝望海天,伏地首九稽。海舟其速来,皇恩尚可徯。
大府闻告急,飞章达天衢;檄令厦门道(兴泉永道驻札厦门,人呼厦门道),就近携所需;帑金出厅库,薯丝(地瓜干)购海隅。克期渡溟渤,未敢缓须臾。东风偏作剧,漂泊月有余;幸不葬鱼腹,居然到澎湖。台阳镇道府,早檄大令徐(凤山县知县徐必观);沈(凤山兴隆巡检沉长棻)、施(嘉义大武垄巡检施模)二巡检,先后临灾区。折桅与断舵,倾覆尤堪虞(台湾于十一月即委三君勘灾,皆因风色不顺,屡次折回,二月始到)。分投稽户籍,冒险忘捐躯。援照昔年例,火速开仓储;监放选绅士,手不假隶胥。老弱戴皇仁,襁负来于于。余也心孔亟,思民口可餬;计尔丁多寡,计尔家有无?计尔瓮飧后,计尔刈获初。务使沾实惠,普遍海之隅。恺泽实汪灭,臣工敢迂拘?
蔡生澎湖秀,作歌以当哭:上言岁凶荒,下言民茕独;防患思社仓,加赈乞万斛。悲哉蔡生言,淋浪泪满幅。读书以致用,进生话款曲。澎湖蕞尔区,赋税无盈缩。地种网沪缯,贡饷不及六(澎湖额征地种、网沪缯饷银岁五百九十三两有奇)。生齿日以繁,大化久沐浴。岁供不加增,官输不加续。今以廿载粮,充尔万民腹(此次抚恤动饷银九千两,较嘉庆十六年三倍,用澎湖十七、八年之岁供)。赈抚有成规,但期免沟渎。极次分贫穷,岂能恣所欲?止缘阻海风,来迟心愧恧。转瞬麦秋至,高粱望成熟;归告蚩蚩氓,安守无多渎!
卓哉蒋刺史,判澎已十年(以知州借补通判);视民如孙曾,呼之即来前。心伤澎民苦,双睫涕泪涟。死者赙以槥,病者医以钱;廉俸无多入,心余力苦绵。尔民共见之,长官亦可怜。台阳各大吏,闻报心忧煎;筹款拨拯济,隔海目悬悬。使者自厦来,两地相周旋;薯丝十万石,计可尔命全。乃知社义仓,良法本前贤;苟无义仓钱,旦夕胡能延?当日劝输将,吝者犹戋戋;今既解此意,乐岁共勉旃。行当白大府,设法谋所先。仓实议增贮,贡税议暂蠲;一以抒民力,一以扶民颠。
天灾降有由,由民心所致。休咎征「洪范」,贞祥详「礼记」;降吉与降凶,其理明且易。疠疫及干戈,灾眚无二义。侧闻濒海民,见海舶失事,拯物不拯人,乘危抢夺肆;呼号瞑不援,转因以为利。上干天心和,降罚垂昭示。中岂无善良?罚遂及孥稚。从井或救人,嫂溺尚拯臂;尔民痛改悔,天心亦■〈欣上心下〉憙。适或再遇之,慎勿萌故智!救人在所急,量财酬高谊。苍苍有明威,可一不可二。斯言共记取,切莫视儿戏。既感覆帱恩,思享升平瑞。
蒋怿葊刺史(镛)以雨花菜见遗(产黄州,榖雨时生树上)
虾笋黄州忆昔年,潘家酒肆几流连;雨花曾食春前菜,风味重尝海外天。生较雷菌犹缓缓,菜同山荈自绵绵。忽停匕箸难为咽,惆怅澎民水藻鲜。
谢吴雪峰协戎(朝祥)赠千里镜
将军海上见旌旄,曾破孙恩十万艘。虎帐一樽谈夏口(厦门一称夏口),鲸波千里察秋毫。人来蓬岛重携手,匣赠奇珍肯解绦。且喜寰瀛清似镜,摩挲佩比吕虔刀。
赠妈祖宫住持转文
吼声如虎耳堪憎,三月春风冷似冰。且向参寥烹活火,暂同无本说初乘。蓬瀛东去茫无岸,法相西来只此僧(澎湖只此一僧)。我欲灯前证因果,打包何日解行滕!
咏物二十四首
螺杯(澎多螺,小大异状,壳坚厚,内明外碧,土人磨以为杯)
螺杯五色灿生花,海外磨成只几家。遗我故人斟酒看,不知可否抵银槎?
蚌瓢(蚌之大者解为瓢)
老伴无成老水滨,珍珠吐尽不堪珍。平生自是甘瓢饮,半个壶芦尚挂身。
文石(产西屿外堑。石有璞,剖璞始辨;五色交错,自然成文,以有眼者为贵。琢为念珠、扇坠,闽人宝之。惜质脆,经风易裂)
曾向黄州探怪石,又看文石到、澎湖。磨砻半借人工巧,笑问坡翁入供无?
空青(产海滨,摇之中响,有沙有水;水淡者治目疾。近多赝物,搏士贮水于中,置海滨月余即成)
从来山海孕精灵,钟乳千年百岁苓。欲觅神仙问真赝,澎湖何处有空青?
海马(一名海龙,状如博古龙。身方有棱,无鳞,头一角,尾卷曲,无足;长三、四寸,小者二、三寸。天寒冻死浮海面,渔人得之以为珍物云。入药,功同海狗)
有角无鳞俨若螭,云多阳气助生孳。世人不惜千金价,冻死波中尚不知。
醋鳖(坚白如石,背圆、腹平,有旋纹如螺,形如鳖而甚小;甚大者不及指。盖藏数年,投醋中蠕蠕自能配合)
非石非虫亦非鳖,腹纹隐隐作螺纹。怜他枯绝偏能活,着醋依然匹耦分。
龙虫(出海沙中,如蚯蚓。中空,两端如一,形色如截断猪肠。土人朝朝采之以为菜,味清脆,在鱼、菜之间)
朝餐不意进龙虫,入口居然脆且松。是植是潜都不辨,中无肠胃两端同。
龙虱(状如螥蜋而小,海风起则飞至,闽人以为果品。去翅足食之,味如虾米,内海亦有之)
赤足扪来恣大嚼,琵琶虫向沧浪跃。倘逢海客语瀛州,个个当年王景略。
琵琶鱼(俗呼锅盖鱼,即郭璞「江赋」鲼鱼)
锅盖呼名奈俗何,鲼称「江赋」亦传讹。澎湖唤作琵琶好,鱼更多于饭甑多。
帽华螺(形如醋鳖,大如指,色翠碧,可为帽饰,又名螺盖)
滇池翡翠珍如玉,合浦蠙珠累作花。何似此间文贝好,人人压戴帽檐斜。
马阴螺(贝属,状甚恶,大者可为酒器)
有酒何须好模样,大螺如斗小如瓯。古来饮器知多少(饮器,古注两解),试问何如智伯头?
气鱼(河豚之类,大者尺许,小者半尺。平时游泳如常鱼,遇物腹中鼓气而圆。刺如猬,形如龟,又名刺龟鱼。中空,可为灯)
刺如猬集形如鼓,应比河豚毒几分。只道世间成弃物,燃灯亦足照缤纷。
斗鱼(长寸许,状如指,红白相间。「闽书」名丁班鱼,善斗。养盆中可翫,入淡水亦活)
文采班瓓五色鲜,盆中游泳自天然。如何善斗偏成性,狼藉鳞而亦可怜。
扁鱼(形极扁,平行,双目;与比目鱼异)
一片轻浮水面匀,双睛烱烱朗如银。非同比目难分舍,犹剩鹣鹣一对鳞。
胎鱼(魦鱼胎生,小鱼自腹中出。时入腹中乳,大至不能入乃止)
胎生闻说有鲨鱼,多少鲲鲕出尾闾。入腹依然容乳哺,此中空洞定何如。
鹦哥鱼(红嘴绿身,状如鹦鹉)
鹦鹉飞来大海中,绿毛红嘴宛然同。剧怜有翅身无足,谁把金绦锁玉笼?
燕子鱼(状如燕,重十余斤。又一种极小,渔人夜燃灯于舟,鱼自飞至;舟满灭灯。疑为燕所化)
秋去春来满水村,夜深飞扑一灯昏。避罗不免仍投网,一样同为釜底魂(海滨人食蛰燕)。
丁香鱼(长寸许,身圆尖。澎人以为酱,称佳品)
蚁子曾闻堪作醯,澎湖佳味有丁香。京都可惜无人寄,崇效花前人未尝。
珊瑚树(俗名土珊瑚,出水淡红色,甚腥臭;久之即白,枝干碎折)
铁网曾教海底寻,拾来火树已成林。可怜出水无颜色,枉费渔翁一片心。
刺裙草(穗刺人衣,或云鸡鸣时抖之脱落,一名鸡鸣草。心可编为笠,亦可为笔)
小草形如白蒺藜,蒙茸海外亦生之。刺裙名字中多刺,好读鸡鸣戒旦诗。
石拒鱼(八足,长一尺许;人捕之,能以足抱石拒人)
鱼生八足背无鳞,海洞悠悠寓此身。偏有渔人来捕取,居然桀石能投人。
龙占鱼(尖口细麟,形如海鲗,大仅一、二斤,色红。四时皆有,腌为鲞,味佳美,澎鱼上品)
身肥浑不论秋冬,缯网还教处处逢。占得澎湖鱼第一,不知何意亦名龙!
木理蛤(俗呼蛲蛤,大寸许,中有肉角。壳色黑,纹如沉香木,又名沉香蛤)
肉角双双出蜗舍,壳纹细细似沉香;回环文理浑如木,性比蛼蚝分外凉。
铁树枝(又名石帆、名海树,似珊瑚而小。枝柯细密,相粘如帆。有红黄黑白数种,土人以插瓶)
采得珊瑚采石帆,根生海底石巉岩。花瓷亦作邀清供,终觉差池臭味咸。
再答蔡生
蔡生满腹怀琳琅,入门意气何飞扬?手出馈遗不敢当,又作长歌气沛滂。前幅大半多揄扬,阐发天人明灾祥。中言次贫亦可伤,愿借帑库资糇粮;九秋岁熟相归偿,普济两月云何妨!后幅硁硁议社仓,转输欲与常平相。读书致用贵通方,蔡生之言言则臧;止令少安毋仓皇!蔡生听我言,我言亦孔长:国家荒政在救荒,酌济民食疗死亡;非饱尔欲充尔肠。抚恤优于借籽粱,圣恩何啻十倍强。八分之灾明且彰,一月两月费评量。极贫乃是民孱鳏,废疾孤独鳏与孀;次贫乃是贫之常,尚堪力作餬羹汤。况今春和百物昌,台、厦贾舶来连樯。海中可以捕鱆■〈虫黄〉,海边可以摸螺螃;海上可以耕山冈,海口可以肩筐箱:各力尔力忙尔忙,转瞬芃芃禾黍香。生欲彼此无低昂,无乃于理有未详。澎湖厅库无多藏,去岁借贷已磬筐;贮有兵饷不敢商,若动台库费周章。大海风波嗟茫茫,来无时兮空怅望。统计极贫、次贫大小户口三万三千郎(闽人呼人曰郎),今有十万薯丝来海航,岂犹不足餍秕糠?且也澎湖斥卤乡,秋收虽卜庆丰穰,凶荒之后力不遑;义仓借钱钱敢攘,岁供积欠敢不蘉。生欲恩尔梓与桑,末计尔后愁空囊。纵然医得眼前疮,他时挖肉心怯恇。我心忖度目岂盲,非为茧丝为保障,官敢自外非台阳!社仓之法法本良,义与义仓同备防,听民乐岁自输将;出陈易新官主张,仓正仓副同劻勷,不假胥隶饱食狼。尔诗为民请发棠,欲拨常平相扶匡;试取原书重开眶,理有小异分毫芒。行当大吏白封疆,仓储为尔谋安康,奏章上达报天阊。蔡生听之休伥伥,儒生论事贵挈纲;归告尔民无彷徨,方今圣世恩汪洋。
客有言渔民捞拾覃舶货物不知贵重者,感成二首
不识珍奇古有之,焚琴烹鹤实堪悲。燕窝菜煮加蓝木,不熟如何食薯丝?
洋印花绸为脚缠,嘉文草席当帆吹。世间暴殄知多少,莫笑渔人事倒施!
施将军井歌(井在妈宫侧)
井渫不食我心恻,署东有井光黝黑(副将署内井味颇甘,居民取汲不便);但足兵爨不及民,无乃虚此甘泉力!我闻当日施将军,驻师告天天如闻;六月炎熇苦赫烈,井泉迸出如流云。搜寻遗址妈宫左,井宽丈许石阑妥;可以汲供万人炊,但见井花开朵朵。灌婴诚感出飞泉,耿恭下拜焚香烟,将军真不让前贤。又闻避难白鹿洞(将军为郑氏所构,避居白鹿洞;见二人奕棋,一曰何处得生人气?一曰金钱豹子避难耳。事见「同安县志」),金钱豹子闻嘲讽。云台大将图仪容,从龙虎豹皆麟凤。即此一井系人思,千秋万岁资澎民。澎民凿井苦难竟,水碱砂顽石扐劲;口苦唇焦俟井旁(澎少井,天旱,妇女持竹筒俟井旁,救渴如救饥),直比郁林井司命。此井不绝来源源,十三湾人同称庆,至今尚姓将军姓(人呼施井)。
新城(在妈宫澳,建筑无考)
澎湖天险不须城,剩有新城一角明。百尺颓垣无姓氏,几枝断戟堕沧瀛。贾帆叶叶湾前泊,戍鼓声声夜半鸣(今设汛兵守之)。何处俞龙前迹在(明俞大猷都督海上,筑澎湖暗澳城以备倭寇),欲寻暗澳不知名。
虎井沉城
泗州没微桑,鄂州没洞庭;沧桑几变易,何况东海溟。虎井屿前有沉城,风狂浪涌无影形。秋水澄澈波渊淳,渔人下视见星星,女墙雉堞高伶俜;约略红木城大小,殷红砖石苔藓青。不知何年落海底,中有败壁横窗棂。蔡生述之我则听,不敢乘舟窥视恐惊蛟龙醒,作歌聊向虎山铭。
西屿塔灯
撑空一塔夜灯青,西屿峰头照杳冥。欲使贾帆归淼淼,不同渔火散星星。水中百怪惊光焰,岛上三更认影形。几费经营怀小谢(澎湖厅谢维祺建),莫教风雨任飘零(陈提督化成为副将时,与通判蒋镛重修)。
战堞(子爵王军门得禄守澎湖时所筑)
将军才略不由人,百堵犹存战垒新。一自楼船下杨仆,遂教海岛缚卢循(灭海贼蔡牵于黑水洋)。纵横短堞能藏甲,仓卒余艎敢问津(堞自金龟头至水仙宫及嵵里,皆当要津)?八阵图遗三峡水,至今想见用兵神。
清明有感
海上春光绝可怜,清明谁把柳条牵!馁而并及墦间鬼,不见飞飞插纸钱。
澎湖杂咏二十首和陈别驾廷宪
澎湖闻说似蓬壶,排列山峦入画图。帆到未教风引去,神仙只是太清癯。
裹头赤足发鬅■〈髟上争下〉,手执鱼腥结队行。卖得青钱买红芋,家家辟榖学长生(澎地以地瓜为粮,少粒食者)。
着来服色更离奇,说耐■〈女音〉赃海上宜。染就胭脂好颜色,非红非紫暮霞时。
一篷驶出大洋中,绝少瓜皮不畏风。溷入波心捕■〈鱼黄〉鲤,求财直欲到龙宫。
山头看得独分明,阵阵鱼花水面轻。指点鸣榔打围去,渔人齐说好先生(老渔踞山顶看鱼,指麾众渔环捕,呼为先生。鱼来时水纹生花,称鱼花)。
投钱能向波中拾,三尺孩童水性知。看把青蚨穿白浪,钱塘漫说弄潮儿(小儿溷水中,以钱投之,能拾取,百不失一;以两钱系定入水,重或失之)。
谋生大半海为田,也把犁锄只望天。种得高粱兼薯米,八分收获已丰年。
番荳生来胜地瓜,油■〈米凡〉(音辛,油渣也。俗读如枯)磈磈出油车。粪田内地人争重,压载强于载海沙(花生可为油,其渣可以粪田,曰油■〈米凡〉。性重,商舶购以压儎)。
东望台阳咫尺间,好风不怕石嶕顽。五更洋面平明到,习惯波涛自往还(澎湖离台湾洋程五更、厦门七更)。
阴阳屿对吉东西,近接婆娑洋面低。来去不须舟楫恃,跳身直可学凫鹥(阴屿、阳屿、东吉、西吉,皆在澎之东;婆娑洋,台湾洋面。澎湖水势独高,四面皆低,数处人尤能凫水数十里)。
虎井遥连大小猫,将军澳口仅容■〈舟召〉。官差那敢来相问,打破商船物惯撩(虎井、大猫屿、小猫屿最险处,将军澳南风泊船处,港口仅容一舟,下多荦角石,即俗呼老古石,往往破船,渔人乘危抢夺。官差拘人,绐以风大,自覆其舟而后救之,罪人皆逃;差惧至焉)。
人人海底作生涯,双眼红于二月花。最怕北礁礁畔过,雄关铁板锁长沙(渔人眼皮多红。澎湖之北不可行舟,渔人亦罕至,谓之铁板关,澎、台险要)。
妈宫澳里市廛饶,西屿前头好待潮。但愿船多什物贱,不需牛粪作柴烧(澎无薪,以牛粪为炊,呼牛柴)。
妇女耕渔力作同,荆钗裙布大家风。画眉亦有描新样,多半人家在妈宫。
珍错从来说海边,石帆铁线采联翩。有时携向人间卖,七尺珊瑚不值钱。
竞夸文石与空青,海底年来何处寻?剩有螺杯生理好,不教枉费琢磨心(文石亦须磨琢始成)。
好勇无如铁帽生,三年最怕换班兵。铜山、南澳难同臭,一语参商械斗成。
民气敦庞乐太平,鼠牙雀角少纷争。讼庭寂静闲无事,恰笑青青草不生。
文风日上见蒸蒸,诗画琴棋亦擅能。言语不须愁駃舌,强调鹦鹉学来曾(澎有吕成家善抚琴、能诗画)。
届指何人先琢句,算来惟有施肩吾。黑皮年少红毛种,那见燃犀照采珠(唐「施肩吾集」「题澎湖屿诗」:『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年少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
送蔡生台湾小试
海外英才今见之,如君始可与言诗。志高元干空流辈,文愧昌黎敢说师!大木定邀宗匠斫(谓平远山观察),小疵先把俗情医。岛中相赠无长物,聊解春裘作馈遗。
猎猎秋风欲战时,一帆准拟厦门吹。翘才有馆堪投足(厦有玉屏书院),匡鼎能诗亦解颐(谓幕中王香雪)。稿朿牛腰相论定(余方辑厦、金二志,生亦续补「澎湖纪略」),气充鹏翮看飞驰。赠言且慰绸缪意,一夕匆匆惜别离。
寄台湾平远山观察(庆)诗以代柬
澎湖一岛若可弃,乃与台、厦相控援。屹立沧溟大海中,褊小疆隅难比县。不产禾苗产杂粱,习惯波涛业渔佃。去秋台飓风为灾,咸雨飞飞浪花溅。今春渤澥我开帆,海波阵阵心旌战。及抵澎山日已迟,人无人色面非面。那得薯丝煮为糜,但捞海菜日充咽。苟非义仓钱三千,民命不绝已如线。凤山徐令日见之,分查户口同二掾。酌济灾黎办八分,薯米金钱亦云遍。圣恩如海自汪洋,大府关心尤眷恋。蔡子澎湖特起才,献我新诗颇婉嬿。心伤梓里少多藏,社仓欲救饥馑洊。书生识见未云周,我读其诗心窃善。绸缪未雨小民知,康济同心吾辈见。社与义仓理则同,力苦澎民孱且倦。台阳乃是产米区,盍酌盈虚权通变?以补不足赖有余,集众人力工易奠。拨数千石资澎湖,有备无患民欣■〈忄卡〉。社仓、义仓分或兼,官捐、民捐从所便。常平额设有定规,兵米无多曾借碾。但令海岛富仓储,宿饱家家米价贱。旱潦倘或遇偏灾,岂作仓皇幕巢燕?我公台海颂神君,定有吁谟计安晏。同舟共济合献知,越俎代谋自嫌擅。作歌聊以当书笺,博得开缄一笑冁。来朝闻说好开船,怕见风涛笔先颤。
留别八首和徐幼眉大令(必观)见赠韵
澎湖东海控咽喉,万顷汪洋据上游。赤嵌风云全在渥,红毛城寨几经修。虎贲略地疆初辟(隋使虎贲将陈棱略地海上,得澎湖三十六岛,名始着),鳄浪滔天战未休。自入版图归奠定,将军不让吕婆楼(靖海侯施琅大破伪帅刘国轩于澎湖,招纳贤豪,郑氏就抚)。
海外生民甸服荒,艟艨十万话沧桑。鲸鲵殄尽春风暖,戈镞耕余夏雨凉。休养百年同上邑,沪缯三则少中藏。偏教台飓时为虐,颠沛渔童与蜒娘。
偏灾入告廑宸怀,大府关心府库开。君自台阳捧檄至,我从厦口挂帆来。堪嗟飞雨皆成卤,欲避狂风那筑台!贾舶连番收内澳,阳春回脚幸春回。
连日开仓日未中,纷纷户口散来公。竹寮、花宅(社名)周中外,虎井、猿坑(乡名)计始终。贷食不愁园吏粟(时以台府远不济急,暂借行户钱米散给),回帆齐拜水仙宫。最怜从事偕施、沉(谓荔江、澹人二巡检),一样焦劳夙夜同。
簪花同到凤凰池(幼眉与怿葊壬戌同年,幼眉曾宰蕲水、怿葊黄梅人),又共黄州剔藓碑。我亦江山领风月(余曾驻节黄州),今来瀛海把樽卮。谈深味有书生味,官好为殊俗吏为。只是年华驹影速,鬓毛相对各如丝。
扶老携童送海滨,不堪情事说津津。灾祲上召天心怒,风浪先援虎口人(虎井口最险,贾舶多失事,渔人乘危抢夺,出示劝警之)。况是漳、泉半同域,莫将肥瘠视如秦!好安耕凿勤渔钓,共享升平百岁春。
蔡生才调解吟诗,惜别匆匆系别思。学行要遵先辈录,科名须及少年时。东山温饱非初志,北海疏狂惜大儿。但祝秋高鬐鬣壮,龙门烧尾顺风吹。
将军肝胆吐平生,排列旌旗队伍明。话到借筹真善策(吴雪峰协戎借碾兵米,以资平粜),欢听北户有同声。归舟安稳天神福,攀袂殷勤父老情。客向东行我西去,海天回首望秋成。
濒行,蒋怿葊刺史、徐幼眉大令、施澹人、沈荔江二巡检各以诗见遗,分赠一律
治谱鼍江卓卓传(怿葊前为连江令),吏才争说使君贤。料量闽海来千里,管领澎湖已十年。为政不虚呼父母,爱民何啻若曾元。首如蓬葆心如发,多少嗷鸿赖保全。
君亦高阳旧酒徒(幼眉曾主讲襄阳),蕲山、蕲水昔分符。黄州风月留诗草,赤嵌烟云入画图。难得天涯逢孺子,同来海上驻方壶。救荒真意流吟咏,何日重教翦烛俱?
大武垄头一良掾,澎湖岛上见诗人。欲将饥溺同怀抱,漫说文章谒后尘。宝剑高吟风雨夜,瑶琴合奏海天春。鲲身、鹿耳今归去,定有盈囊好句新。
家本盐官住海陬,一官今又到瀛洲。少年曾着三河策(荔江曾从事河上),好句频题八咏楼。忧乐关怀期有济,升沉分定不须谋。凤皇山色如屏障,好把新诗记壮游。
三月初七日祭海候风
差喜民忧释,归帆选日扬。潮流八卦水(澎湖岛屿回环,潮流顺逆各异,名八卦水),风待七更洋(自澎湖至厦洋程七更)。大海波仍白,平畴色改黄。凭栏一回首,春意渐青苍。
初十日发澎湖
风宜乘暴尾(初七日有暴,俗呼阎王暴;暴尾风轻),椗好拔船头。父老千行泪,旌旗两岸秋。青山明远岛(是日猫屿诸山皆见),黑水度深沟。共说波涛稳,潮随明月流。
道光壬辰春仲,周芸皋观察来澎抚恤,蒙赐「诗文集」五种,即用「襄阳集」
「春游杂兴」韵赋呈凤山令徐必观(奉新)
范公忧乐寄安怀,小队朱旛幕府开。挂席三山蓬岛近,褰帷一路福星来。欢颜大庇翘材馆,善策先筹避债台。黍榖万家齐笑语,东风入律已阳回。
仓储十万发关中,伟绩今时富郑公。有米成珠资缓急,此心如秤慎初终。滥竽几辈逃南郭,感帨无人赋上宫。礼义果由衣食足,醇风今已四郊同。
福慧双修到凤池,柯亭刘井访遗碑。一瓻借读书藏筴,三雅追欢酒满卮。画入云山师董巨,图成主客继张为。楸枰月下添清兴,不遣新霜染鬓丝。
五马曾临汉水滨,龚黄宦辙旧知津。高门共识登龙侣,远市都逢买犊人。桑影扶疏环四境,柝声周匝接三秦。文翁更有欢心处,义塾弦歌总是春。
高阳池馆旧编诗,粉壁笼纱系去思。绛节移来芳草渡,筱骖迎及菊花时。为听铁拍怀坡老,底用红牙付雪儿?有约看山庐阜近,春舟李委笛先吹。
仰瞻山斗快平生,卿月升华分外明。手版趋隅叨末座,口碑载道听歌声。文能训俗关经济,诗到名家本性情。法曲阳春知寡和,强调鵙舌费吟成。
芸皋观察莅澎抚恤,敬呈五律三十六韵蒋镛(黄梅)
澎地称天险,闾阎少盖藏。频年风作飓,逐月雨求滂(澎地每月必得透雨一次,可望有秋)。去夏逢奇旱,经秋值异荒。飞廉先震烈,卤霰忽飘扬。嘉种荣随萎,穷檐膳莫偿。偏灾何太甚,生计预思防。上告祈蠲赈,捐输借义仓。郡垣驰转报,府檄选贤良。挽粟心诚亟,惊涛憩未遑。鲲身回棹险,鹿耳片帆张(徐幼眉同年、沈荔江、施澹人二赞府,于十一月奉檄登舟,因风飘泊鹿耳门口外,放洋回棹,数次冒险,至新正二十五日、仲春九日先后抵澎)。一至民皆喜,千村颂允臧。迨闻蜺节莅,益慰翳桑望。国帑携高舰,皇仁载画航。欢声腾海峤,福曜镇危樯。嵵里欣先睹,茅檐忭异常。曩时临鄂渚,出守始襄阳。教养人驯雉,栽培泽遍桑。黄州迎竹马,赤壁荫甘棠。梓里神君颂(公自襄阳太守至观察汉、黄,镛虽承乏闽疆,侧闻梓里口碑载道,心向往之),榕城治谱彰。鹭门歌草偃,澎岛被春光(公因抚恤莅澎湖)。发粟周穷壤,分财散僻乡。鸿嗷因以奠,鹄面转为强。贫极筹加赈,恩深遍浩洋(极贫加赈一月,无项可筹;适公由厦库提银来此,谕即借放,俾穷黎早沾实惠)。得人兼审户,训俗本型方。爱士殷提命,除顽重激昂(公因蔡生廷兰呈诗请赈,作抚恤诗六首示之,兼为澎民遇有失水船只拯货不拯人者劝戒焉)。群僚叨奖借,守土益惭惶。薪米储行灶,舆台裹宿粮。已惭无供帐,翻荷赐琳琅(公随从薪米皆自备,不受地方供应)。大集辉云汉,新诗织锦章。隆时书共画,妙品晋兼唐(蒙赐诗集、联扇、书画各珍品)。画节伫西指,安澜迓吉祥。勋名驰魏阙,峻秩擢封疆。霖雨寰区洽,醴膏薄海翔。高深洵莫赞,沦浃总难忘。俚语抒忱愫,微材沐直匡。丰熙期在迩,厦庇海天长。
示文石书院诸生
簿书七载勉从公,政拙还兼课士功(书院停砧,山长留修金以帮工费金兼阅官师)。讲贯苦难音语译,品评惟赖道心同。八行制胜词须洽,五字呈材句必工。自愧拥皋非博物,敢云西蜀效文翁!
寒毡诵习贵心坚,晷继三冬念勿迁。屏去俗情征实学,阐来新义获真诠。诗书到熟方生妙,志气能勤始益专。莫谓科名遗此地,蓬瀛有愿竟登先。
壬辰春捧檄来澎,随同周芸皋观察查办抚恤,蒙赐书画、联扇,赋诗申谢
兴隆里巡检沉长棻
春潮夜月载驰驱,传道牙樯到海隅。风起垂虹劳险渡(东渡时,一日抵澎湖),星飞挽粟济灾区。耕渔得复流离子,童叟应无庚癸呼。策用方平名相业,此乡薯米不须沽。
持节风清识玉堂,惊涛直下海天苍。望公如岁深饥渴,训士通经化莠良。碑口昔曾传汉水,棠阴今更遍蛮疆。私心盻切随车雨,好种襄堤万本桑(观察守襄阳时,教民种桑,刊诗行世)。
壬辰春来澎办赈务,临行赋此,为蒋怿葊刺史志别
征帆西指几回还,天险孤悬岛一湾(去冬奉差由台郡放洋三次,正月下旬始抵澎湖)。村有居民皆近海,墙多古石却无山。夙因瘠土耕渔苦,况值灾时稼穑艰。不是明公妙为政,何缘风景得安闲。
荆州闻望久名驰(公曾宰连江,有惠政),海外循声更可师。一路欢呼慈父母,十年抚字当孙儿。叨陪笑语春风里,许把芳樽夜月时。他日追随期莫定,者番归棹倍牵思。
壬辰春捧檄来澎,随同芸皋观察查办抚恤,蒙赐书画、联扇,赋诗申谢
大武垄巡检施模(会稽)
福星载道海壖东,千里欣乘破浪风。地报偏灾移使节,士逢元礼仰宗工。种桑有术忠宣相(范忠宣公知襄阳时,教民种桑,公继其轨),放赈因时富郑公。陋习革除施化导,从兹澎岛庆年丰。
文章经济达丹墀,鹭岛、荆襄见措施。政为救荒筹积贮,心存爱物起疮痍。法书唐代双钩帖,佳话东山一局棋。感谢春晖垂普照,向荣小草许呈诗。
壬辰春,护送巡道周公抵澎抚恤外委黄金(同安人)
我公奉命恤民艰(督抚奏委公赴澎湖办赈),千里汪洋任往还。破浪冲风身不惜,咨寒问雨鬓先班。灾黎得解颠连苦,海涘重沾渥泽颁。伫看天颜嘉远涉,恭膺纶綍擢朝班。
旌旗照耀海东瀛,洞悉嗷嗷待哺情。澎岛弹丸归指顾,海民环堵颂仁声。阳春有脚风先暖,甘雨如膏日渐晴(连日风霾开霁)。末弁奇逢随骥尾,寰清如镜庆升平。
壬辰春仲来澎抚恤,三阅月而蒇事。公余阅蒋怿葊同年所辑「澎湖续编」有前刺史陈廷宪「澎湖杂咏」诗,勉成和章,即为怿庵同年志别
徐必观
记得桃花洞口春,扁舟一棹渡迷津。壮怀也复同宗悫,亲作乘风破浪人(白浪)。
漠漠娲皇劫后灰,半生踪迹溷尘埃。临风错喜金堪拣,前路黄沙扑面来(黄沙)。
一枕华胥梦半醒,颠风作势撼窗棂。锦鳞六六传芳讯,不是枯鱼总不腥(鲤鱼风)。
连朝细雨洒廉纤,滋味因风到舌尖。遥想神仙高会后,冰厨撒下水晶盐(咸雨)。
蜀道当年辟五丁,遗金何处觅零星?近时牛后同薪桂,鼻观微闻百草馨(牛柴)。
车载还须论斗量,烧经野火白于霜。蜗庐莫是藏螺女,一色人家牡砺墙(螺壳)。
沿村霍霍听刀声,腕底银丝细切成。范甑海苔同一饱,秋风底事意蒪羹(地瓜签)?
海底销沉不计年,支机谁复付张骞?郁林试与归舟载,一见还应拜米颠(卤裹石)。
五岳归来入梦频,鬓丝今是倦游身。凭栏一望山平远,青眼如逢蕴藉人(无高山)。
桃李公门尽向荣,芸窗灯火读书声。翘材便算甘棠树,底用千章夏木清(无大树)!
夕阳荒径荷锄归,尽日难逢白鹭飞。不信蓬莱方丈地,竟无由似老僧衣(无水田)。
岛屿遥传画角声,楼船威望靖长鲸。瀛洲夜夜平安火,雉堞都从众志成(无城郭)。
斗酒双柑逸兴多,春风惯听鸟声和。自嗤叶令飞凫后,只有门前雀可罗(无鸟语)。
唐代乖崖令拔茶,春郊行处课桑麻。豳风一幅田家景,那见村农学种花(无花香)。
沅芷湘兰结素心,更从海上续题襟。使君旧已开三径,空榖朝朝望足音(无宾客)。
金针未暇绣鸳鸯,巧妇为炊镇日忙。报道临渊先结网,更无人祀为头娘(无织妇)。
乙酉侍任澎湖,丙戌冬月言归,赋诗志别林树梅(金门人)
澎山三十六,居处半渔寮。虎井风烟壮,龙宫暑气消(宫在观音亭边,时家君与孙协戎、蒋别驾建,祀龙神以祈雨者)。云生香鼎屿(香鼎屿,地名),雷沸吼门潮。环海如明镜,升平颂圣朝。
昔我初登岸,维舟外堑孤(舟遇风不得入妈宫湾,泊外堑)。厨娘炊犊粪,蜑女鬻螺珠。竟日风沙舞,他乡气候殊。虽贫犹可羡,海底有珊瑚。
蜃雾喜初收,承欢骋壮游。烽烟诸岛静,诗思一帆秋(澎人蔡茂才廷兰赠诗有:「意气秋风三尺剑,襟怀月夜五湖舟」之句)。苛政皆除尽,瓜期未许留(濒行军士立匾以颂家君,依依惜别)。家乡斜照里,一点是浯州。
踪迹如蓬转,风波又一经。地原多鬼市,人喜逐鱼腥。古剑磨肝胆,奇书瀹性灵(余在澎访得卢牧洲先生遗文数册)。归装何所有,囊橐贮空青。
丁巳九月二十日泊澎湖即景翰林沈鑅(仁和)
海水连天沸千斛,夜半风平蛟蜃伏。亚班同上舵楼看,澎湖一点烟中卜。少焉日出扶桑头,峭帆飞指西屿麓(台、厦往来之船,皆视西屿为标准)。此山苍赤土黧黄,形似烧余顶全秃。厥草不繇木不条,何论桑麻麦稻谷。恰生五色石成文(石产于西屿外堑、小池角二处,剖璞始出,五色灿然,名曰文石),斧斤采取同瑛琭。镌为人物眼天然(石以有眼者为贵),客舟到处争请鬻。迤逦绕过红毛城,云立千樯接平陆。元髻黄发笑迎人,嗤我方言不谙熟。澎湖自古本荒洲,隋代开皇著名目。置官元末废于明,流寇因之蕃丑族。岛夷遁迹龙硕(伪郑铜炮名)张,衔鼠草鸡(铃记中隐语)咸未服。庙谟神算荡鲸氛,隶入版图建司牧(康熙二十二年,靖海侯施琅率舟师克捷,郑氏投诚,设巡检驻札其地。雍正五年,以微员不胜弹压,于添设厦门道员案内改设厅官)。沧海爰等桑田饶,以畋以渔足生育。即今涵煦近百年,食租衣税归淳朴。宅澳旋增一十三(初靖台阳,招徕安集,仅有九澳。雍正五年因人物繁庶,又增四澳,共七十五社云),岛屿非终三十六(澎湖向称三十六岛,今考之实五十有五焉。见胡建伟「澎湖记略」)。排衙执戟扼其冲,屏障东南托心腹。我来凝睇对苍茫,万象森罗如画幅。天公有意助壮游,许令留连资眼福。祗嫌冬候尚烦蒸,人满船舱多窘蹙。云黑欣从头上来,篷背喧■〈兀豕〉忽飞瀑。海中雨景赏尤奇,胜买春壶醉茆屋。拟招佳士看云晴,特少仙人将地缩。
请急赈歌蔡廷兰(本厅人)
昔读宝俭箴,贵粟贱金帛。昔闻袁道宗,蠲赈上六策;又闻林希元,荒政丛言摘。三便与三权,六急从所择。自古以为然,周恤救■〈难,喜代隹〉戹。况兹斥卤区,民贫土更瘠。年来遭旱灾,满地变焦赤。又被咸雨伤,狂飚起沙碛;海枯梁无鱼,山穷野无麦。老稚尽尫羸,半登饿鬼籍;丁男散流离,死徙无踪迹。所赖别驾仁,捐廉先施借。向来失预防,社榖祗虚额。干隆十六年,官捐二百石;移归台邑仓,陈腐实可惜!何不拨数千,存贮常平积?平粜假便宜,采运收补益。兹法如堪行,从长一筹画。
炊烟卓午飞,乞火闻邻妇。涕泪谓予言:恨死乃独后。居有屋数椽,种无田半亩。夫婿去年秋,东渡餬其口;高堂留衰翁,穷饥苦相守。夫亡讣忽传,翁老愁难受。一夕归黄泉,半文索乌有。嫁女来丧夫,鬻儿来葬舅。家口余零丁,幼儿尚襁负。吞声抚遗孤,饮泣谋升斗。朝朝掇海菜,采采不盈手。菜少煮加汤,菜熟儿呼母;儿饱母忍饥,母死儿不久。尔惨竟至斯,谁为任其咎?可怜一方民,如此什八九。恩赈曾几多,可能活命否?
救荒如救溺,急须援以手。试问登山无,莫讶从井有!譬诸过涉凶,灭顶濡其首。万灶冷无烟,环村空覆臼。二鬴不供餐,三星常在罶。移粜开武仓,官惠亦云厚。定价三百钱,准粜米一斗。转眼给已空,枵腹那能久?求死缓须臾,望救争先后。明日天开晴,星缆到浦口;绝处忽逢生,欢声呼父母。睹此应伤心,加恩谁掣肘?翻作哀鸿吟,从旁商可否。乞为汉韩韶,休笑晋冯妇!
救荒如救灾,祸比燃眉感蹙。杯水投车薪,燎原势难扑。叹息此时情,鸟焚巢已覆。告急书交驰,请帑派施榖。连月风怒号,滔天浪不伏。劳公百战身,悬民千里目。愁无山鞫穷,疾奈河鱼腹。藜藿杂秕糠,终餐不一掬。哀肠日九回,何处求半菽?见公如得父,幸免填沟渎。去时编户口,稽查费往复。积困苏难迟,倒悬解宜速。我亦翳桑人,不食黔敖粥;曼倩饥何妨,长歌以当哭。安得劝发棠,加赈一万斛。康济大臣心,补助生民福。会看达九重,褒嘉锡命服。
观察周公有社仓之议,言事者虑格于旧例,公概然力任其成;立赋抚恤歌,发明天道人心之应,淋漓凄恻,情见乎词。因述其意,续成长歌一篇
大灵无梯登苍穹,呼阍不答天梦梦。开辟以来千万劫,水火疾疫与兵戎。谁言盛世无灾祲,尧水汤旱周大风。黔黎浑噩不知识,空自披发号鸿蒙。宣经念佛浑多事,惟有行善可回造化工。福善祸淫应如响,普天之下其理同。薄海苍生吾赤子,鹥岂澎湖一隅中!澎湖一岛临汪洋,西扼金、厦东台阳。干戈盗贼总无患,往往凶歉遭奇荒。未若去岁更周章,黄发遗民见未尝。四月下种六月旱,旱气蒸郁为螟蝗;七八九月咸雨洒,腥风瘴雾交迷茫。早季、晚季颗粒尽,饥死者死亡者亡。别驾蒋公痛悲悯,心如乱发纷■〈髟上匡下〉鬤。驰书乞援赴郡城,郡城大吏动怦怦。檄委贤能急省难,沈、施赞府来经营;稽查按验分劳役,克日编成户口册。徐公继至亦叹嗟,率先按抚筹良策。诸君实力齐勤民,岂等秦越视肥瘠!观察周公玉堂英,扬帆远使观沧瀛。慈航稳渡叱蛟鳄,抵岸旋闻呼癸庚。视民疾苦恤民隐,长歌一阕详民情。酸辛一字一涕泪,抚楮长为太息声;胜披郑侠流民状,不愧次山舂陵行。公有福力能起死,变醨养瘠缘真诚。代公甫到毒龙窜,豹房初临泉味清。一朝麾节移澎疆,免尔沟壑公能当。贫民三万七千户,量赈万帑充饥肠。极贫两月得全活,次贫周月慰所望。斟酌多寡不一例,其实次贫亦惨伤。挪借称贷计已尽,纵有田地难换粮。凫茈芦菔遗此地,木酩竹花寻何方?岂无山蔬与海菜,啖之令人病而僵。胡不暂支厅库先施借,约以秋秒来抵偿。权宜破格恩乃济,斯真救时药之良。知公用心亦太苦,再议前后设社仓。陆续拨运不费力,襄诸大府修封章。台邑仓庾素充积,以盈济虚两无妨。上达天聪应嘉取,议本通行制已古。虑或因陈致红腐,年年粜之年年补。有时巨浪阻风樯,抬价不须愁奸商。一遇青黄呼吸至,官亦云便民亦康。想到此际休彷徨,吁嗟乎!读圣贤书学何事,急切救难梓与桑。遍诉当途听斯语,立法为民计久长!
再呈周观察二首
绛节新从海外移,锦囊又补纪游诗。三千帑运筹加赈,十万生灵免阻饥。忧世真同由己切,受恩翻悔得公迟。社仓重踵南康议,他日澎山系去思。
领略芝颜笑语亲,金针密度指迷津。挥毫字挟风霜气,下榻光生雨露春。早有瑶篇公海内,又携珊网遍湖滨。探怀欲把心香爇,不省云泥隔此身。
偶因购石作墙,为里侩所阻,将聚众斗矣;急以诗代柬,求王铁崖茂才解围。事后喜而录之君家世居铁铁尾,约去吾乡未三里;婚姻况乃朱陈谐,肥瘠岂如秦越视!我昨鸠工版筑兴,偶向君邻购石子。物各有主原非偷,售而得之乌容已?驱顽未学秦皇难,负重先教夸娥徙。无端局外声喧■〈兀豕〉,攘臂突前相角抵。竟欲投辖同留宾,公然操杖辱加捶。初犹扣胫继撞胸,幸免折肱痛血指。试请息怒姑徐徐,云是此石渠曾市。就中委曲谁能知,遽呼宅主讯端委。主称典屋非卖石,署契分明敢谲诡。渠方气短敛足逃,衅由张三祸及李。寻常小隙抵死争,仓皇平地风波起。我闻众怒急缨冠,蛮触纷纷笑太鄙!会须登堂来负荆,排解先教达片纸。
夏日喜雨,呈蒋怿葊(镛)刺史。
赤熛扬明威,旱魃煽其怒;炎炳谁操持?阴阳失调护。万里烧长空,四围燃火树;草木燋干枯,飞鸟不得度。泉壑绝涓流,禾苗尽偃仆。仰食资东瀛,舟楫来何暮!敢望盈箱求,翻遭闭籴误。一粒一酸辛,负挈满道路。吁嗟中泽鸿,几为涸辙鲋。贤哉良司牧,下车询农务;丰歉递相寻,灾祲亦定数。胡兹孤岛黔,奈何抱沉痼?圣世宏宽仁,轻徭复薄赋。无如瘠土贫,风旱频年遇;生计窘耕渔,颠连憯莫诉。我民竟何辜,对天默呼吁。方版疏一通,云坛香一炷;有■〈言适〉则祸予,莫俾民太苦!忽然触石云,散作漫天雾;阴霾昼迷蒙,玉虎晨鸣呴。列缺并飞廉,屏翳齐交互。须臾沛滂沱,岸榖倏崩注。或为空中丝,或似草间露。连朝积霪霖,十日沃沾霔。化泽遍均匀,天公周布濩。村墅沐新膏,原田发生趣。农夫拜官赐,一祷逢甘澍。早榖余高粱,晚季卜秋获。花生绵根荄,朱蓣长园圃。幸无台飓伤,又免蝗螟蠹。米价渐渐低,粮运源源赴。更须惩奸商,专市亦可恶。开仓议平粜,救荒良有具。驱鼠防穿墉,彻桑及未雨。惭予枵腹谈,迂腐呈俚句。蒿目怜苍黎,空拳策富裕。再三白当途,缓急慎所措。愿奉太平觞,讴歌乐含哺。
·著述书目
「惕园遗诗」四卷、「遗文」一卷、「骈体文」二卷、「尺牍」六卷。
国朝蔡廷兰撰。廷兰问业周芸皋先生之门,渊源甚正;于文工骈体,于诗尤工古体。其才力雄健,卓然自成家数。海外诗人,殆未有能胜之者。殁后遗集不传,豪于其家购得诗文稿两束,厘定「诗集」为四卷。其「骈体文」,大抵应酬而作,寿文居多,亦有未尽谐叶处;然才锋英发,古藻纷披,究非岛上后进所易及也。「尺牍」六册,则官江西时作。廷兰本工四六,故寻常酬应,亦非俗手所能。
「海南杂着」两卷。
国朝蔡廷兰撰。廷兰乡试罢归,在洋遭风,飘至越南广义省思义府之菜芹汛,由陆旋闽。此书其旅中所作也。上卷分三篇:曰「沧溟纪险」、「炎荒纪程」、「越南纪略」;久已刻行于世,富阳周凯为之序。近人徐松龛中丞「瀛寰志略」尝称引之,亦可备海南掌故矣。廷兰自谓,下卷皆途次倡酬之诗;尚未刻行,其诗亦无由见也。
艺文录总论
文以载道,而事亦具焉。故志乘必录艺文者,以时事所见,端可资参考也。手笔非出一家,长短互见,其敢以尺寸绳之欤?虽然,因事存文,必衷诸道。其或构题陋、措词俚,无关要义者,则为伪体,在别裁之列,谨之也。夫古人登高能赋,可为大夫,岂惟是流连景光、模山范水云尔哉!是以王粲「登楼」,雅抱经营之志;杜陵「秋兴」,尽多感事之篇。矧此地保障穷边,中流锁钥,凡所为计安全、谋久远者,遗文具在,有昧乎其言之。即或时未可乘,而言以有待。此则治道所关,有不容泯者。他如「续编」所录周富阳、蔡秋园唱酬诸作,沨沨乎义心古调,可以观矣,其有「舂陵行」、「秦中吟」之遗音者乎?咏物短章,亦资多识;兹编备载,信非滥收。后之君子,采其空言,以见诸实事;道之行也,斯集殆其左券。至于词采短长,有识者自能辨之,兹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