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台灣文獻叢刊·第151種】台湾中部碑文集成

  台灣文獻叢刊

  【第 151 種】

  臺灣中部碑文集成

  .作者:

  .原書頁數: 0176 頁

  ●書籍簡介

  第一五一種「臺灣中部碑文集成」

  本書(一冊一七六面一○七、六○○字)不分卷,集錄臺灣中部一市三縣(臺中市縣及彰化、南投兩縣--即清季建省前彰化縣轄境)碑碣諸文而成。所錄碑文,係由劉枝萬先生歷年實地調查所得;而其斷代,則以光諸二十一年臺灣淪日時為止。存文一百零七碑,就其性質,區為三類:(甲)記:凡記敘文屬之,計四十碑:(乙)示諭:凡官憲示禁及諭告之類屬之,計四十碑;(丙)其他:各種捐題及不屬以上二類者屬之,計二十七碑。各類又分年代先後,略加編次。按原調查包括現存、已失共一百三十八碑,其或原碑已失、或僅雕題詞、或字跡無從辨認者三十一碑,乃彙編「未錄碑文存目表」附於書末備考。

  ●序號   篇名

  1  弁言

  2  臺灣中部碑文集成目錄

  3  甲、記

  4  關帝廟碑記

  5  重修邑學碑記

  6  武廟碑記

  7  敬義園碑記

  8  敕建天后宮碑記

  9  天后宮田產碑記

  10  太極亭碑記

  11  重修關帝廟碑記

  12  古月並記

  13  重修天后宮碑記

  14  東螺西保北斗街碑記

  15  制聖廟禮樂器碑記

  16  建明倫堂碑記

  17  重修仁和宮碑記

  18  重修鹿溪聖母宮碑記

  19  彰化縣城碑記

  20  重修文武兩祠碑記

  21  修建螺青書院碑記

  22  建北斗街碑記

  23  北斗街義塚碑記

  24  新建忠烈祠碑記

  25  新建鹿港文開書院碑記

  26  鹿溪新建鳳山寺碑記

  27  重修龍山寺碑記

  28  重修邑學碑記

  29  新建南投藍田書院碑記

  30  重建浯江館碑記

  31  重修天后宮碑記

  32  奠安宮香資齋糧碑記

  33  東門義路碑記

  34  重建觀音亭碑記

  35  重修彰化縣學碑記

  36  善養所碑記

  37  社寮聖蹟亭碑記

  38  重造利濟橋碑記

  39  永濟義渡碑記

  40  重修邑學碑記

  41  重修文祠碑記

  42  國姓井碑記

  43  竹城旌義亭碑記

  44  乙、示諭

  45  養鴨示禁碑

  46  侵墾牛埔諭示碑

  47  勒買番穀示禁碑

  48  勘定民番地界碑

  49  水圳杜訟碑

  50  阻滯圳道示禁碑

  51  分爭水利示禁碑

  52  感恩社民番業佃諭示碑

  53  燕霧全保界址碑

  54  鹿仔港船隻勒索示禁碑

  55  喪事過莊示禁碑

  56  東勢角圳諭示碑

  57  三塊厝義塚示禁碑

  58  沙連保地棍阻墾示禁碑

  59  官山義塚示禁碑

  60  徵收完課諭示碑

  61  萬春宮廟產諭示碑

  62  和溪厝圳水份諭示碑

  63  沙轆牧埔示禁碑

  64  沙轆牛埔示禁碑

  65  東勢角義渡示禁碑

  66  埔鹽莊占墾短納諭示碑

  67  武廟抬棄病人示禁碑

  68  誣控肆毒示禁碑

  69  頂下圳私行墾築示禁碑

  70  筏夫勒索示禁碑

  71  漳泉械鬥諭示碑

  72  大甲義學租穀諭示碑

  73  德化社番租諭示碑

  74  德化社存剩租穀諭示碑

  75  水沙連社丁首索詐示禁碑

  76  私人番境撤禁告示碑

  77  買補倉糧示禁碑

  78  遷善社番勒索示禁碑

  79  興安宮公業示禁碑

  80  長濟義橋田產諭示碑

  81  五福圳結狀諭示碑

  82  五福圳爭水示禁碑

  83  小險圳水份諭示碑

  84  岸裏社西界址碑

  85  丙、其他

  86  養濟院菜園碑

  87  留養局捐題碑

  88  新社宮天上聖母碑

  89  仁和宮捐題碑

  90  重興敬義園捐題碑

  91  開漳聖王油香碑

  92  福德爺香燈碑

  93  觀贏橋捐題碑

  94  重修彰化縣學題捐碑

  95  虎山巖充業配祀碑

  96  重修觀贏橋捐題碑

  97  文開書院公業條款碑

  98  龍山寺捐題碑

  99  福寧宮祀田碑

  100  貞節坊捐題碑

  101  重修城隍廟捐題碑

  102  重修浯江館捐題碑

  103  賢德可嘉碑

  104  德山巖香燈碑

  105  養濟院園租碑

  106  德山巖油香碑

  107  超然社重修文祠捐題碑

  108  德遍山陬碑

  109  福寧宮祀田碑

  110  鎮興廟祀田碑

  111  社寮五穀王祀田碑

  112  受天宮褒善碑

  113  附錄 未錄碑文存目表

  ●弁言

  本書是依據拙著「臺灣中部古碑文集成」(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文獻專刊」第五卷第三、四期)一書重加整理、改編,以符「臺灣文獻叢刊」之體例而成者。該書原錄碑碣,包括現存、巳失共計一百三十八件,均係著者歷年實地調查所獲。區域限於臺灣中部之一市三縣(臺中市、臺中縣、彰化縣及南投縣,即等於清代彰化縣轄區);而斷代,則至清季淪日時為止。

  惟其中有原碑已失,僅知碑址。有僅雕題詞數字;或文面已殘,剝落過甚,字跡幾無從辨認者。茲將其無甚參考價值者概予略去,而採錄一百零七件(略去者詳見書後「附錄」「未錄碑文存目表」)。所錄碑文,再就其文字性質,分為三類如次:

  (甲)記:凡記敘文屬之,計四十碑。

  (乙)示諭:凡官憲示禁及諭告之類屬之,計四十一碑。

  (丙)其他:各種捐題及不屬於以上二類者屬之,計二十七碑。

  每類以年代之順序而排列,每件碑文分冠標題,正文加以新式標點、分段,並附簡略按語。至於簡體字、異體字或錯字,均已儘量查正,以利閱覽;但末便擅為改動者,即姑仍其舊。(劉枝萬)

  ●臺灣中部碑文集成目錄

  甲、記

  關帝廟碑記……………………………………………………………………………(一)

  重修邑學碑記…………………………………………………………………………(二)

  武廟碑記………………………………………………………………………………(五)

  敬義園碑記……………………………………………………………………………(七)

  敕建天后宮碑記………………………………………………………………………(八)

  天后宮田產碑記………………………………………………………………………(九)

  太極亭碑記……………………………………………………………………………(一一)

  重修關帝廟碑記………………………………………………………………………(一二)

  古月井記………………………………………………………………………………(一三)

  重修天后宮碑記………………………………………………………………………(一四)

  東螺西保北斗街碑記…………………………………………………………………(一六)

  制聖廟禮樂器碑記……………………………………………………………………(一八)

  建明倫堂碑記…………………………………………………………………………(一九)

  重修仁和宮碑記………………………………………………………………………(二○)

  重修鹿溪聖母宮碑記…………………………………………………………………(二二)

  彰化縣城碑記…………………………………………………………………………(二四)

  重修文武兩祠碑記……………………………………………………………………(二五)

  修建螺青書院碑記……………………………………………………………………(二七)

  建北斗街碑記…………………………………………………………………………(二八)

  北斗街義塚碑記………………………………………………………………………(三○)

  新建忠烈祠碑記………………………………………………………………………(三一)

  新建鹿港文開書院碑記………………………………………………………………(三二)

  鹿溪新建鳳山寺碑記…………………………………………………………………(三五)

  重修龍山寺碑記………………………………………………………………………(三七)

  重修邑學碑記…………………………………………………………………………(三八)

  新建南投藍田書院碑記………………………………………………………………(三九)

  重建浯江館碑記………………………………………………………………………(四一)

  重修天后宮碑記………………………………………………………………………(四二)

  奠安宮香資齎糧碑記…………………………………………………………………(四四)

  東門義路碑記…………………………………………………………………………(四五)

  重修觀音亭碑記………………………………………………………………………(四六)

  重建彰化縣學碑記……………………………………………………………………(四八)

  善養所碑記……………………………………………………………………………(五○)

  社寮聖蹟亭碑記………………………………………………………………………(五二)

  重造利濟橋碑記………………………………………………………………………(五三)

  永濟義渡碑記…………………………………………………………………………(五四)

  重修邑學碑記…………………………………………………………………………(五七)

  重修文祠碑記…………………………………………………………………………(五九)

  國姓井碑記……………………………………………………………………………(六○)

  竹城旌義亭碑記………………………………………………………………………(六一)

  乙、示諭

  養鴨示禁碑……………………………………………………………………………(六三)

  侵墾牛埔諭碑…………………………………………………………………………(六四)

  勒買番穀示禁碑………………………………………………………………………(六六)

  勘定民番地界碑………………………………………………………………………(六八)

  水圳杜訟碑……………………………………………………………………………(六九)

  阻滯圳道示禁碑………………………………………………………………………(七○)

  分爭水利示禁碑………………………………………………………………………(七二)

  感恩社民番業佃諭示碑………………………………………………………………(七五)

  燕霧全保界址碑………………………………………………………………………(七七)

  鹿仔港船隻勒索示禁碑………………………………………………………………(七八)

  喪事過莊示禁碑………………………………………………………………………(八○)

  東勢角圳諭示碑………………………………………………………………………(八○)

  三塊厝義塚示禁碑……………………………………………………………………(八三)

  沙連保地棍阻墾示禁碑………………………………………………………………(八四)

  官山義塚示禁碑………………………………………………………………………(八六)

  徵收完課諭示碑………………………………………………………………………(八九)

  萬春宮廟產諭示碑……………………………………………………………………(九一)

  和溪厝圳水份諭示碑…………………………………………………………………(九二)

  沙轆牧埔示禁碑……………………………………………………………………(九三)

  沙轆牛埔示禁碑……………………………………………………………………(九五)

  東勢角義渡示禁碑…………………………………………………………………(九六)

  埔鹽莊占墾短納諭示碑……………………………………………………………(九八)

  武廟抬棄病人示禁碑………………………………………………………………(一○○)

  誣控肆毒示禁碑……………………………………………………………………(一○一)

  頂下圳私行墾築示禁碑……………………………………………………………(一○三)

  筏夫勒索示禁碑……………………………………………………………………(一○四)

  漳泉械鬥諭示碑……………………………………………………………………(一○六)

  大甲義學租穀示諭碑………………………………………………………………(一○七)

  德化社番租諭示碑…………………………………………………………………(一○九)

  德化社存剩租穀諭示碑……………………………………………………………(一一一)

  水沙連社丁首索詐示禁碑…………………………………………………………(一一二)

  私人番境撤禁告示碑………………………………………………………………(一一三)

  買補倉糧示禁碑……………………………………………………………………(一一四)

  遷善社番勒索示禁碑………………………………………………………………(一一五)

  興安宮公業示禁碑…………………………………………………………………(一一七)

  長濟義橋田產諭示碑………………………………………………………………(一一八)

  五福圳結狀諭示碑…………………………………………………………………(一二○)

  五福圳爭水示禁碑…………………………………………………………………(一二一)

  小險圳水份諭示碑…………………………………………………………………(一二二)

  岸裏社西界址碑……………………………………………………………………(一二三)

  丙、其他

  養濟院菜園碑………………………………………………………………………(一二五)

  留養局捐題碑………………………………………………………………………(一二五)

  新社宮天上聖母碑…………………………………………………………………(一二七)

  仁和宮捐題碑………………………………………………………………………(一二七)

  重興敬義園捐題碑…………………………………………………………………(一二八)

  開漳聖王油香碑……………………………………………………………………(一三一)

  福德爺香燈碑………………………………………………………………………(一三一)

  觀贏橋捐題碑………………………………………………………………………(一三二)

  重修彰化縣學題捐碑………………………………………………………………(一三三)

  虎山巖充業配祀碑…………………………………………………………………(一三六)

  重修觀贏橋捐題碑…………………………………………………………………(一三七)

  文開書院公業條款碑………………………………………………………………(一三八)

  龍山寺捐題碑………………………………………………………………………(一三九)

  福寧宮祀田碑………………………………………………………………………(一四一)

  貞節坊捐題碑………………………………………………………………………(一四一)

  重修城隍廟捐題碑…………………………………………………………………(一四四)

  重修浯江館捐題碑…………………………………………………………………(一四九)

  賢德可嘉碑…………………………………………………………………………(一五五)

  德山巖香燈碑………………………………………………………………………(一五六)

  養濟院園租碑………………………………………………………………………(一五七)

  德山巖油香碑………………………………………………………………………(一五七)

  超然社重修文祠捐題碑……………………………………………………………(一五八)

  德遍山陬碑…………………………………………………………………………(一五九)

  福寧宮祀田碑………………………………………………………………………(一五九)

  鎮興廟祀田碑………………………………………………………………………(一六○)

  社寮五穀王祀田碑…………………………………………………………………(一六一)

  受天宮褒善碑………………………………………………………………………(一六二)

  附錄

  未錄碑文存目表……………………………………………………………………(一六五) 

  ●甲、記

  關帝廟碑記

  重修邑學碑記

  武廟碑記

  敬義園碑記

  敕建天后宮碑記

  天后宮田產碑記

  太極亭碑記

  重修關帝廟碑記

  古月並記

  重修天后宮碑記

  東螺西保北斗街碑記

  制聖廟禮樂器碑記

  建明倫堂碑記

  重修仁和宮碑記

  重修鹿溪聖母宮碑記

  彰化縣城碑記

  重修文武兩祠碑記

  修建螺青書院碑記

  建北斗街碑記

  北斗街義塚碑記

  新建忠烈祠碑記

  新建鹿港文開書院碑記

  鹿溪新建鳳山寺碑記

  重修龍山寺碑記

  重修邑學碑記

  新建南投藍田書院碑記

  重建浯江館碑記

  重修天后宮碑記

  奠安宮香資齋糧碑記

  東門義路碑記

  重建觀音亭碑記

  重修彰化縣學碑記

  善養所碑記

  社寮聖蹟亭碑記

  重造利濟橋碑記

  永濟義渡碑記

  重修邑學碑記

  重修文祠碑記

  國姓井碑記

  竹城旌義亭碑記

  ·關帝廟碑記(雍正十三年)

  關帝者漢壽亭侯,諱羽、字雲長,河東解梁人。初與蜀漢之昭烈帝及桓侯張(飛諱)為布衣交,恩同兄弟。後因漢室陵替,一片赤心,寢食不寧;昭烈欲伸大義於天下,帝與桓侯為左右翼,君臣之分定焉。帝喜讀「春秋」,梗亮有雄氣。下邳之役,王臣分離。帝不得已,因故人張遼而有「降漢不降曹」之約;操陽許之,陰欲以恩結帝心,禮遇甚隆。帝斬將以謝之,遂棄其所賜而奔昭烈。迨昭烈收蜀,帝坐鎮荊、襄,威震許、洛,勢成鼎足。天不祚漢,帝殉大節,而英靈之丕顯,萬古凜如一日;故歷代遞加對號,易侯而王、易王而帝,推崇無以復加。普天之下,像帝而廟祀者,難以更僕數。

  而我彰邑,荒昧初開,民番雜錯,沐聖朝雍熙之化,漸知服教畏法。若更感之以帝德、懾之以帝威,則其鼓舞更神。前之宰是邑者,創立廟基於城南,而經營未就,殿宇仍缺。予不自揣,竭蹶踵事,庀材鳩工,五閱月而廟成。後殿位以木主,以祀帝之三代祖彌;前殿鐫帝金像,冕旒端凝,宛然如生。一切陳設之具略備,復延戒僧覺欽為住持,以奉香燈。

  夫自古忠臣義士,生為正人、沒為明神,皆足以奠俎豆、享血食;然或祀隆於一代、或廟建於一方,求其比戶尸祝,海隅禋祀,自漢迄今,日新月盛,惟帝一人。論者謂:『其德配尼山,聖分文武,忠同日月,氣塞天地』;其言庶幾有當也。茲之草創殿宇,聊竭予誡,未滿予志;至於後此之規模何以開擴、風雨何以無頹?則不得不厚期於來者。

  大清雍正十三年(歲次乙卯)七月中浣,福建臺灣府彰化縣知縣睢陽秦士望謹撰並書;彰化縣儒學訓導署教諭事陳梯、貓霧拺巡檢司巡檢杭國榮、鹿仔港巡檢司巡檢王洪仁、典史邢繼周同立。

  按:碑在彰化市關帝廟內右牆,高一三一公分,寬五九公分;花崗石。上端浮雕「關帝廟碑」四大字,字跡整齊。此係臺灣中部僅存古碑之一,而「彰化縣志」「藝文志」所載秦士望撰「關帝廟碑記」乃摘錄原碑,並擅改字句,以致出入匪鮮;茲悉擄原碑而錄之。

  ·重修邑學碑記(乾隆二十五年)

  半線舊隸諸羅,雍正甲辰始置邑;而建學立師以彰雅化,夫子廟屹然作焉。其時草昧初開,因陋就簡。歲辛未,紳士施士齡、張方大等始有重修之議,各輸金為資;益以張達京庚午報捐之項,得白金七千有奇。請於縣,經前縣程君運青具情以聞;報可,興工。旋以他故,中輟。癸酉秋,淡分府王公鶚攝縣篆,兼得歲貢生吳洛,使卒其事;樸斲丹雘,備極經營。復以資用告乏,僅及櫺星門而止;外無泮池、無屏樹。輿馬往來,日雜遝於其前。此外,缺略不如式者尚多。崇聖佑文之謂何,而褻越一至此哉!

  戊寅春,世珍調任蒞茲;睹泮宮之荒陋,不揣綿力,以為己任。工未及舉而風雨為災,坍者、損者以時聞,明倫堂復全圯焉。工鉅費繁,不得不為將伯之呼;而邑人好義急公,卒莫我拒。於是涓吉命匠,櫺星門易舊為新,覆以屋,防風雨也。其外為泮池;池開有泉湧出,題於石曰「芹泉」,取「泮水釆芹」之義也。又外為照牆,旁列短垣,塗以丹。移禮門、義路於泮池左右,符體制也。殿前後築甬道各三,砌以磚,以便趨蹌。他若坍者補之、損者完之,俾各煥然改觀,昭誠敬也。明倫堂仍故址而增高二尺餘,堂及頭、儀門皆三楹,規模宏敞,視昔有加。其後訓導署、後左教諭署,悉更新焉。左為白沙書院,列宮牆之惻;絳帳青燈,書聲徹夜,又其相附而成者也。再糜番銀三千有奇,始於己卯十月,七越月而告竣。費不動帑、力不役民而大役以舉,義不可無一言紀其事,且思有以進諸生矣。

  「源頭活水」,紫陽之詩也。君子之學,觸物能通,頭頭是道也。矧茲泉出泮池中,發自然之派,成不渣之源;意者夫子在天之靈,秘啟其鑰,將以指迷而覺悟歟!且夫天地磅礴之氣,鬱極必通。泉之伏土埋沙,不知幾千百年,而至今乃出;而彰之人士,應時而起,遂奪臺額於卯、辰兩榜中。天時人事,適相符而不爽,非其明驗耶!所期諸生體大聖示教之意,應天地方亨之運,篤志力學,以培其基;正誼明道,以定其趨;求至聖賢之域,以要其歸。學問裕而經濟成,由是掇巍科、膺大任,上副天子側席之求,以鼓吹乎休明,吾安量所至哉!

  抑是役也,分司勸捐者學博蕭君際恩、林君虎榜,稽查省視者尉張君峻業,督率指示、刻日就工者貢生吳洛。而協力董成,則先後題捐諸紳士咸有功:依例並列於左。

  賜進士出身文林郎臺灣府彰化縣知縣張世珍撰文,董事歲貢生吳洛、紳士張方大、吳濬之、張達京、施士齡、林秀錄、楊士申、蒲希日、林世濬、黃紹輝、吳文漢、江廷清、張承祖、黃榜、吳必□、吳南左、李大成、陳宗器、翁家□、陳國輝、□□國、洪廷梯、蔡長浩、張啟發、周士顯、曾光祖、吳學問、郭屓、吳南明、施士鴻、潘士萬、周世濯、吳南金、鍾聲□、藍日晃、詹動、□□宜、施國□、□濱、施國培、謝英、吳南□、施國□、王國□、黃必顯、施元繩、施元進、林志忠、黃連生、許殿經、□□□、趙□□、李□□、洪道登、李慶□、趙□宏、□□修、(下闕三人姓名)、黃文□、黃仕□、黃□□、劉正春(下闕五人姓名)、陳□。

  乾隆二十五年(歲次庚辰)六月穀旦立。

  按:碑在彰化市文廟內,仆於大成殿西北隅。高二○七公分,寬七五公分;花崗石。字跡稍漫沒;上端有「重修邑學碑記」六大字,碑前作「重修邑學記」。「彰化縣志」「學校志」「學宮」云:『彰化縣儒學,在縣治東門內;南向。雍正四年,知縣張鎬建。中為大成殿,東西兩廡,前為甬道、為戟門,東為義路,西為禮門,又前為櫺星門,後為崇聖祠,右為明倫堂,堂後為學廨。乾隆十六年,知縣程運青捐修;旋以他故,中輟。十八年,同知署縣事王鶚續成之;因費不足,及櫺星門而止。二十四年,知縣張世珍重修。砌甬道以磚,移禮門、義路於櫺星門外;鑿泮池,外為照牆,護以短垣。明倫堂仍故址,增高二尺餘;堂右建白沙書院,其後訓導署、後左教諭署,悉更新焉』。惟「彰化縣志」「藝文志」所載張世珍撰「重修邑學記」稍予更改、且有舛錯失實之處;茲參校兩者而錄之。文中甲辰係雍正二年,庚午乾隆十五年、辛未十六年、癸酉十八年、戊寅二十三年、己夘二十四年。

  ·武廟碑記(乾隆二十六年)

  孔子作「春秋」者也,褒以華袞、貶以斧鉞,作焉而不以為罪,聖人之微權也;關帝讀「春秋」者也,日在天上、心在身中,讀焉而能見諸行,聖人之大節也。作者謂聖、述者謂明,其道同、其心一也。我朝崇功報德,榮及前代,故祀關帝者稱武廟,與尼山俎豆並分日月之光。蓋其大節凜凜,經百折而不迴、亦歷千載而未泯有如斯也。

  彰之設治四十年,其帝廟建南門內,地本卑下,而臺地風雨靡常,摧殘更甚。自始建迄今,前令秦君士望僅一葺之後,無施寸木撮土者;日剝月蝕,至於頹然不可支。每歲時展謁,警心怵目,蓋非一日。諸紳耆感予意,環向而請,願各輸金以助並勸未及在事者;予從之。募者四出,人無不應。乃用諏吉,命匠興工。維時選料物、司出入,督率指畫,則有候選分州楊志申、生監吳南光、李安善、翁家驥、郭朝榮、陳剛中等職其役;而朝夕省視以懲游惰,尉張君峻業實身任之。由殿廡以洎門楹,經營相度,罔不如式;金漆丹堊,惟其稱。落成之日,會文武僚屬祭告於廟,相與稱慶。諸紳耆進而請曰:『是役也,計工三十旬、糜金四千員,克新廟貌,用光祀典,實賴侯力,願紀其事』。嘻!予小子,何敢當哉!

  夫以帝之忠義聖武,扶彼炎漢、翊我皇清,尊親之戴,華夏一心。臺雖海外荒服,而猶是天地覆載之區,與日月霜露照墜之地,神靈之呵護,人被其賜;其賢者達於義理,其匹夫亦動其愚誠。以故人樂捐輸襄茲鉅工,與文廟先後觀成,克修祀事。予小子得假手而告無忝,而以為我功,何敢當哉!至於修建之序,帝廟既成,乃營泮宮;則以工有緩急,非敢意為先後也。是為記。

  賜進士出身文林郎俸滿彰化縣知縣關中張世珍薰沐敬題,耆老林福、陳恰、歐容,董事黃振源、陳□□、姜□□。

  乾陸辛巳年瓜月穀旦。

  按:碑在彰化市關帝廟內,嵌於右牆。高一六二公分,寬七五公分;花崗石。字跡整齊,但下部剝泐,上端有「武廟碑記」四大字。「彰化縣志」「祀典志」「祠廟」云:『關帝廟,在縣治南門內。雍正十三年,邑令秦士望捐建;乾隆二十四年,邑令張世珍修』。惟「彰化縣志」「藝文志」所載張世珍撰「重修關帝廟碑記」,稍予更改,致與原文略有出入;茲參校兩者而錄之。又耆老、董事等人名,原在碑前;茲移於題撰人之後,以便閱讀。文中辛已,係乾隆二十六年。

  ·敬義園碑記(乾隆四十二年)

  敬義園者,鳴欲了素願而首事建之者也。夫敬以持己、義以及物;苟存敬義,則人己一體。見義之不容已者,必兢兢焉亟欲行之。予命不辰,奔走衣食數十年矣。癸巳,東渡臺陽,寄足郡治;有時出郊,見字紙穢褻、骸骨暴露及道路橋梁之難行,每怦怦動念也。迨乙未年,為他人作嫁衣裳,復駐鹿港。憶曩時所觸目動念者,港中猶是;頓覺欲了之願,愈怦怦動焉。第客囊薄蓄無幾,何若眾擎易舉;爰商諸東家王君坦、紳士林君振嵩及泉廈郊戶,咸樂捐助彙集。數載得以有成。鳴喜且感,遂議條規,備案司牧,名曰「敬義園」;良以敬義立,則德不孤也。於是拾字紙、收遺骸、置義塚、修橋梁、平道路,鳩工興事,次第具舉。將未了之素願,其得了於偶然者,實賴諸君子之共襄耳。然猶有未了者,無恆產,勢難經久;無董事,責無攸歸。乃置市廛以生息之,舉老成以主持之,司其出入,謹其收發;無虛耗、無侵漁。按時會計,造冊報官,歷久勿替,庶乎未了之願亦幾可了矣。

  今鳴衰老將歸,過此以往,其調劑得宜、終始如一,實望董事之大有造於敬義園也。爰敘顛末,勒諸片石。

  按:原碑已失,文載「彰化縣志」「藝文志」,撰者為魏子鳴;茲據錄之。「彰化縣志」「規制志」「養濟」云:『敬義園,在鹿仔港街。乾隆四十二年,浙紹魏子鳴同巡檢王坦首捐倡率,紳士林振蒿及郊商等捐貲,建置旱園,充為義塚』。又該志「藝文志」所載王蘭佩撰「重捐敬義園序」云:『鹿港敬義園,浙紹魏先生子鳴所倡建也。初,子嗚有志行善而歉於財,乃伸意於前巡司王君坦,捐俸與共得數百金;又商紳士林君振嵩倡議捐助,合泉廈郊戶鳩金三千有奇;置旱園充義塚,以其嬴者買街店六座,年得稅銀二百六十餘員以供諸費。此拾字紙、收遺骸、施棺木、治橋道所由來,而敬義園之名,千古不朽矣』。事並見「彰化縣志」「官秩志」「王坦傳」。惟共在鹿仔港巡檢,在是年七月;因而考定本碑之成立年代,當在乾隆四十二年七月至十二月之間。文中癸已係乾隆三十八年、乙未四十年。

  ·敕建天后宮碑記(乾隆五十三年)

  臺灣僻處海東,自康熙壬戍隸入版圖,商賈貿易,橫洋來往,咸賴神庥佑濟。乾隆五十一年冬,逆匪林爽文作亂,滋蔓鴟張。我皇上特命協辦大學士嘉勇公福康安為將軍,統率巴圖魯侍衛數百員、勁旅十餘萬,於五十二年十月杪由崇武放洋。時際北風盛發,洪波浩湧,三軍聯檣數百艘,漫海東來,一日齊登鹿仔港口岸。繼而糧餉、軍裝,分馳文報,舳臚羅織,均保無虞。維時嘉義一帶,匪徒猖獗,突聞貔貅數萬、錙重千艘如期並集,群醜寒心,知有神助;故軍威大振,所何披靡,剋日擒渠毀巢,收復全臺。雖曰將士用命,凡此亦皆仰賴天后昭明有赫、護國庇民之功,威靈顯著者也。

  將軍奉天子命,崇德報功,就鹿擇地,建造廟宇,以奉祀焉。德明額受將軍委任,經營匪懈;其一切工程,皆與文武各官及紳耆、董事人等同襄厥事。於丁未臘月之吉,砌基豎樑;戊申六月間奉像入廟,告蕆厥工。費金一萬五千八百圓;蒙賜帑金一萬一千圓餘,未敷之數四千八百圓,悉歸總董事林振嵩輸誠勉力,自行經理。非敢喜成功之速,惟始終誠敬,仰冀神靈默鑒,永奠海邦,以垂不朽。是為記。

  按:原碑已失,文載「彰化縣志」「藝文志」,茲據錄之。撰者不詳;「彰化縣志」作福康安,疑誤。其成立年代,依據本文「戊申六月間奉像入廟,告蕆厥工」等語,當在乾隆五十三年六月。惟「彰化縣志」「祀典志」「祠廟」云:『天后聖母廟,一在鹿港海墘。乾隆五十五年,大將軍福康安建。廟內有各官祿位』。疑誤。文中壬戌係康熙二十一年,丁未乾隆五十二年、戊申五十三年。

  ·天后宮田產碑記(乾隆五十七年)

  天后之神之在天下,薄海內外,罔不廟祀欽崇;而臺郡尤為靈跡顯著之區,則所以崇奉之者,當必更有甚焉。

  乾隆五十一年冬,爽逆跳梁,天子命協辦大學士嘉勇公福統師進剿。維時千百舳臚,不崇朝而抵鹿港,么麼小醜剋日殲除,莫非神之所默祐而陰相之者也。蕆事之後,就鹿港口岸建立廟宇,崇德報功;俎豆馨香,萬年勿替。第廟貌雖崇,而廟中一切器具缺而未備;且寺僧香火之費、齋供之需,尚懸而有待也。庚戌之秋,棨奉大憲檄,分守是邦;下車之初,緣衙署毀於兵燹,就廟之西偏暫為棲止。睹廟廷之巍峨,念規模之闕略,謀所以經畫之。遂輿遊府粵東麥公捐俸為首倡,而一時商民履斯土者踴躍樂輸;因將醵金置備水田(坐落馬芝遴保惠來厝莊水田八甲三分,歲入小租租穀鹿港滿斗一百一石),增以器具。向之所為缺而未備、懸而有待者,今已略有就緒,於以妥神靈而昭誠敬,殆庶幾乎!

  棨權篆於茲,瓜代將屆。恐一時添置歷久無稽,爰鐫石而為之記。並將產業租息、器物名目,立案注冊;後之君子,隨時稽察,以垂永久,是則棨之所厚望也夫。

  署福建臺灣府北路理番海防同知漳州府督捕同知新安金棨謹記。

  大清乾隆五十七年(歲次壬子)夏四月穀旦立。

  按:碑在鹿港鎮媽祖廟新祖宮,仆於前院蔗園內。高一九七公分,寬七三公分;花崗有。字跡整齊,但下端稍剝泐;上端有「天后宮田產記」小篆六大字,碑前作「捐置天后宮田產器具記」。「彰化縣志」「藝文志」所載金棨撰「新天后宮祀業記」稍予更改,致與原文略有出入;茲參校兩者而錄之。撰者姓名亦據原碑,惟「彰化縣志」「官秩志」作「金■〈敄上水下〉」誤,待考。文中庚戌,係乾隆五十五年。

  ·太極亭碑記(嘉慶二年)

  竹城之東,有山名八卦者,於義未知何屬;但人人以為「八卦」,則竟成「八卦」云爾。

  予因閱城,一至其處。見山勢橫亙,無主峰;乃喟然曰:『無主則亂,邑之不靖,其以是夫」!予思八卦之生根於太極,因鑿西池,即□土於署後,培成一山,山蟠屈如龍,至□方作昂首勢。爰於其上建太極亭,上繪一圖,中錄濂溪周子之說。亭之高級約二十四尺,傑搆凌雲,以襲氣母;八卦成列,環衛貼然。山靈有知,幸自今其有主矣。夫得主者有常,生生不巳之機,萌芽在是。予將進形家而與之談「易」理焉。

  嘉慶二年(歲次丁巳)秋八月穀旦,賜進士出身知彰化縣事丹陽胡應魁立。

  按:碑在彰化市八卦山太極亭旁。高八九公分,寬六五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晰,碑前作「太極亭記」四字。「彰化縣志」「規制志」「官署」云:『嘉慶三年,邑令胡應魁建太極亭於署後;十六年,邑令楊桂森重修,改太極亭為豐樂亭』。又該志「封域志」「形勝」云:『前嘉慶三年,邑令胡應魁以邑之主山名八卦,乃於署後建太極亭,取「太極生兩儀、四象生八卦」之義」。建亭年代,均作嘉慶三年;鑑於本碑之成立,似未甚妥。

  ·重修關帝廟碑記(嘉慶五年)

  大矣哉!聖帝之威靈於昭在上,乃垂鑒予小子而示以先幾也。魁釋褐後,曾任廬州教授;慨文廟傾圯,倡議興修,頗殫心力。經始時,夢游行宅中,啟後戶而出,則奇峰秀嶺,環列若屏障;其平坦處,清泉漫流,心極愛之。因擇無水處,散步以遨,神氣爽暢。迆迪而南,俄至一廟,堂三楹。楹之右有七、八人,冕而並立;其中之赤面綠袍者,則聖帝也。魁列階而上,帝已移立堂中。魁長跪陳列姓名,求問功名所至。語畢,頗悔自列不盡,恐疑為卜科名者。意甫動,帝乃大聲言曰:『爾非學官胡應魁乎?爾將來功名所至,問朱大人便知,予日在其前保薦爾』。魁三頓首而謝。見有一人髯而黑,旁跪答拜,心知為周將軍;置纓笠於地,諦視之,金色燦然。時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初八夜五更初也。醒而異之,述於所親,未知作何驗。乾隆六十年謁部選,得閩之德化縣;嘉慶元年,調授彰邑。彰自林、陳亂後,廟宇多被焚燬,魁以次興修。聖帝廟在南門內,傾頹尤甚;乃與貢生鄭士模、吳升東等移建於理番署之舊基。己未春興工,至庚申秋而竣。廟制不尚華飾,而氣象之雄壯則大異從前;其方位適當邑署之南,至署後之秀嶺清泉,皆予到任時所開鑿。接其途逕而遙憶之,宛然如在夢中云。是予幸邀列憲卓薦,薦書六月上旬始出,到部在八月,正朱大人珪署吏部尚書時也。由此日而追溯錫夢時,已閱八年矣。於以知數皆前定,不可豫知。惟此區區之誠,可上邀神明之昭鑒云。

  爰敬述顛末,誌之於碑。

  按:原碑已失,文載「彰化縣志」「藝文志」,撰者為胡應魁;茲據錄之。成立年代,依據本文『嘉慶元年調授彰邑,………己未春興工,至庚申秋而竣』等語而考定,正符「彰化縣志」「祀典志」「祠廟」所云「關帝廟,一在縣治南門內。……嘉慶五年,邑令胡應魁移建南街同知署故址』之語。文中己未係嘉慶四年、庚申五年。

  ·古月並記(嘉慶六年)

  神名城隍,義何取乎?「易」曰:『城復於隍』;隍,池也、又壑也。神蓋司一邑之水土者也。

  彰邑之水,因瀕海而味鹹;城以外有甘泉二,曰番仔、曰紅毛。近於李氏園中,新得一泉,趨汲者紛若裊;李惡其擾也,塞之,眾鬨爭而訟。余策馬詣勘,井之隸番社者,去城稍遠,往返約三里許,行汲者苦之;紅毛井在八卦山下,視番井較近,惜脈細而吝於出,承以瓢,逾刻纔滿,肩桶者每環而伺。循山麓而南馳,至李氏園,眾手去其塞,汨汨清泉,隨指噴溢,而距城僅百步。詢之故老,僉云:『舊有此泉,色濁而味劣,年來忽變甘洌』。余聞之而有感矣。夫彰城中,待水以生者萬室;涓涓二井,何以給之?斯蓋朋神降鑒,慮斯民之乏飲而憫其重勞,陰釀此泉,成萬斛之甘醴,備注大衢尊中,藉以息百夫之疲肩、潤億人之渴吻耳。今或塞之,神乃恫矣。井渫不食,為我心惻;誰官此土,忍坐視而不為之所也。因捐廉置之,圓鑿而甃以石;竹外一泓,清光朗映,名之曰「古月井」。井養不窮,並受其福利,民用昭神貽也。爰詳述端末,勒石於城隍廟,而綴以詩曰:『我馬經行處,披沙得石泉;清光誰與匹,萬古月輪圓」!

  嘉慶辛酉仲春,賜進士出身知彰化縣事加三級胡應魁立,職員楊泰山敬書。

  按:此係木牌,雖非石碑,因文載「彰化縣志」「藝文志」,故特錄之。在彰化市城隍廟內,嵌於右牆。高二○五公分,寬六七公分。字跡尚明,上端有「古月井記」四大字,隸書。「彰化縣志」「官秩志」云:『初,城中少甘泉,汲者必至東郊紅毛、番仔二井;距城里許,往返維艱。忽於東門外李氏園中得泉,甚甘;眾爭汲,李氏禁之,弗聽,訟於官。應魁捐俸購之,號曰「古月井」,為詩紀事』。莫名稱,「臺灣文化志」以為『蓋拆「胡」字為「古月」兩字也」。「彰化縣志」「藝文志」所載胡應魁撰「古月井碑記」稍予更改,致與原文略有出入;茲參校兩者而錄之。文中辛酉,係嘉慶六年。

  ·重修天后宮碑記(嘉慶十二年)

  天上聖母赫濯聲靈,功德遍乎寰區,而於海隅尤昭著焉。溯自乾隆丙午冬,逆爽倡亂,公中堂福統師進剿;凡兵艦往來、餉艘絡繹,莫不曰履險如夷,非神庥不至此!臺既平,就鹿港口岸建廟,奏請發帑,祀典綦隆。

  余於嘉慶丙辰年佐郡是邦,因衙署未建,棲廟西偏,以為辦公之所;仰見金碧輝〔□〕、大壯觀瞻。茲於嘉慶丙寅春間蔡匪滋擾,余又以總理軍糈,來署斯篆。其廟之規模雖存,而風雨剝蝕,若不亟為修葺,恐將傾圯矣。噫!曾幾何時,而興廢竟頓異也耶!因捐俸以為倡。商同前董事職員林文濬者,能事也;恐經費之不貲,先議章程,向余請命曰:『其地甚寬,整舊規,猶可以創前進。院之兩旁,增蓋廬舍;以護牆垣;賃民居之,令其出銀壓地,仍令每年輸稅。其廟前兩邊餘地,給民起蓋,收給憑銀元,年亦輸稅。即以壓地、給憑之數,合之泉、廈商船戶所樂輸者,既巳量入為出焉。至聖誕、年節一切崇德報功諸費,計收各戶之稅足矣』。余輒如所請,令其諏吉興工;如聚沙覆簣,越三月而告竣。後之君子,入廟思虔,必得匡我所末逮耳。爰將重修顛末,勒石以垂不朽云。

  署北路理番同知汪,捐番銀六百元(下闕)。一、收施扁世廟前給地基二間,銀二百元,每年納地基稅(下闕)。一、收施關世廟前給地基一間,銀一百元,每年納地基稅(下闕)。一、收施盒世廟前給地基一間,銀一百元,每年納地基稅(下闕)。……聖誕及春秋祭祀諸費。

  誥授中憲大夫前任直隸順德府知府署北路理番同知汪楠□□,恩授中憲大夫軍功四品職銜□□□□□,捐銀□千□百五□元。

  嘉慶十二年十二月□□□。

  按:碑在鹿港鎮媽祖廟新祖宮,仆於廟內天井。高一九○公分,寬七六公分;花崗石。字跡稍顯,但下端剝泐甚;上端有「重修廟宇碑記」六大字,正楷。「彰化縣志」「藝文志」所載汪楠撰「重修鹿港新天后宮碑記」稍予更改,致與原文略有出入;茲參校兩者而錄之。文中丙午係乾隆五十一元年,丙辰嘉慶元年、丙寅十一年。

  ·東螺西保北斗街碑記(嘉慶十三年)

  彰南有東螺舊社街久矣。自嘉慶丙寅年被洪水漂壞,眾紳耆卜遷於其北二里許,蓋有不得已者焉。

  問其地,則東螺番業主也,其佃則李氏、謝氏、林氏居多。於是請業主、各佃定稅明白,其番租、正供悉係佃人與業主理,不于舖民事;又買地於其北一段及西南一小段以足之。乃定規模,經營伊始。其北一段,中建天后宮,南向;西北建土地祠,所以崇明祀、庇民人,禮至重也。兩旁俱有舖舍,謂之北橫街。其中街與後街,東西向,中設有二大巷;其南亦有橫街。縱橫二里,街巷俱有井字形。其外則有竹圍、溝渠、柵門,以備盜賊。蓋取諸「井養」之義也,又取諸「市井」之名也;又取諸「方里而井,守望相助」、「百姓親睦」之意也。名曰「北斗街」,取其形勢之相似也。其南里許,有文昌祠,正符「北斗魁前六星」之象;又其南二十餘里,有斗六為朝山,又應「南斗六、北斗七」之數矣:斯誠文明之兆也。其東、西、南有大溪回護,北有小澗合流,此又天地自然之形勝也。地雖彈丸,而規模宏遠矣。方今聖天子光被海表、化及遐陬,願宅於其中者,醇厚朴實,愛土物、厥心藏、服賈洗腆、孝養厥父母以丕應聲教之暨訖,庶和氣致祥、文明大啟,而斯地可以永傳而不壞也。

  是時董其事者,武舉陳聯登、監生陳宣捷,街耆高倍紅、吳士切、謝嘐,余亦參末議焉。是為記。舉人楊啟元撰,泉郡觀東石室居刻。

  嘉慶戊辰年花月穀旦立。

  按:碑在北斗鎮媽祖廟奠安宮內,嵌於左廂牆壁。高六二公分,寬三七公分;板巖。楷書,字跡完整。碑前作「東螺西保北斗街記」,下有撰者姓名;茲移文後,以便閱讀。溯自乾隆三年左右,建市街於東螺溪南岸舊社檨仔莊附近,即今溪州鄉舊眉之東螺。嘉慶十一年,漳、泉械鬥,加以東螺溪氾濫成災,沖壞市街,厥狀至慘,致不得不遷徙街址。文中所云:『其地則東螺番業主也,其佃則李氏、謝氏、林氏居多』等語;蓋平埔族Poavosa部族東螺番,道光初,則與臺灣中部平原之所有平埔族率族遷居內山埔里地方。由此,可見該族移住前夕之嘉慶間,尚留故土,伍於漢佃。文中丙寅係嘉慶十一年、戊辰十三年。

  ·制聖廟禮樂器碑記(嘉慶十六年)

  禮至則不爭,樂至則不怨;不怨、不爭,而天下治矣。怨爭之中於人心最深,禮樂能治斯人怨爭之心亦最神。古者十三學樂、二十而冠學禮,禮、樂殆自少已習之。晚近之廢禮、樂久矣,怨爭所由積也。

  禮儀、樂舞之遺,唯存其意於孔廟;禮、樂不能不依乎器,而彰邑之禮、樂器皆缺焉。予下車始,即念及之。辛未夏,商之諸生王有慶、洪鏞、劉開基、楊奎等,倡捐以樂其成。凡治禮器,籩之器百、豆之器百、籩簋之器四十、鉶之器十、爵之器二十有七、篚之器十有四、樽之器二;凡怡樂之器,金之屬十有九、石之屬十有八、絲之屬二、竹之屬一、匏之鳥十有二、土之屬二、革之屬五、木之屬二。凡鴆金者共二百有餘人,凡鳩金共二千五百有奇。自辛未秋祀以後,拜獻歌鋒之盛,國橋而觀聽者將數千人,殆雖鄒、魯亦無以過之。籲!其盛矣。

  諸生請記於予,以志不朽。予維羽禮、樂,當能體禮、樂之真意;尊孔子,當能學孔子之實功。實功若何?孝弟是也。真意若何?敬和是也。能孝能弟、能敬且和,彰邑民億載皆平康矣。行見人文日盛,彬彬焉蔚為休明,以黼黻我盛朝之至治,皆於今與後之諸生有厚望也。一籩、一豆、一磬、一鍾,幸毋以故府常物而忽之。至鳩金者,不望傳也;傳其人而其器得以長存,宜並附其名於碣。是為記。

  按:原碑已失。文載「彰化縣志」「藝文志」,撰者為楊桂森;茲據錄之。「彰化縣志」「學校志」「學宮」云:『(嘉慶)十六年,知縣楊桂森始塗丹艧露臺,護以石欄;自東西廡至櫺星門,增築短垣,以為聯絡;造登瀛橋於泮池上,改建明倫堂於廟左。制禮、樂器,招佾生,教以歌舞之節。自是,春秋丁祭,禮樂蓋彬彬焉』。證以本文辛未夏云云,則知其成立年代為嘉慶十六年夏。文中辛未,即嘉慶十六年。

  ·建明倫堂碑記(嘉慶十七年)

  聖人為人倫之至。聖人者何?孔子是也。自孔子刪定纂修明此人倫,而萬世始知有倫,而萬世始知所以為人。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有別、朋友有信,此盡人可以與知與能也;而盡其實則難,詣其極則尤不易,畏其難則阻矣。從其易者,隨時、隨地、隨事力體之,而人之分盡矣。孟子曰:『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教民之要,其必以明倫為亟歟!

  彰邑舊有明倫堂毀於亂,奉發帑重建,前事者缺焉。辛未冬,商之諸生王有慶、林中桂、洪鏞、劉開基等,僉首捐以倡之。迨壬申秋,工竣;凡鳩金者若而人,凡鳩金共若干金。或有疑之者曰:『若建城以數十萬金計,置禮樂器又以數千金計,修主靜書院以千金計,建豐盈倉又以數千金計,茲又建明倫堂以數千金計;若不能獨力成之也,必藉民力。鉅工疊疊若此,民力不虞竭乎?若愛民之意何』?予應之曰:『茲正所以愛民也。建城而彰民得以永安,禮樂器備而彰民怨爭之心得以永息,主靜書院改修而士民之有志禮樂者得以事其事,豐盈倉改建城內而民之偏災小患皆可有備,明倫堂建而民皆知有倫、而民皆得以完其為人。教之養之,有司責也;是何一非為愛民然耶』!疑者捫舌退。悉諸生索予記明倫堂,因書之以垂於碣。是為記。

  按:原碑已失。文載「彰化縣志」「藝文志」,作「建明倫堂記」,撰者為楊桂森;茲據錄之。文中辛未係嘉慶十六年、壬申十七年。

  ·重修仁和宮碑記(嘉慶二十年)

  二林有聖母宮,由來舊矣。地連衢壤,厥位面陽;清溪環其前,竹木護其後。勝概既昭,神威彌赫。設立以來,聿彰呵護;士則家詩書而戶禮樂,商則山材木而海蜃蛤,庇佑及於無疆里之人。歲時伏臘,雞酒管歌,咸趨走焉。

  年月即久,廟貌剝落。歲丁卯,耆老士紳共謀改作,仍其舊之方而擴之,益以後楹為三進;己巳夏,以地方弗靖,停工。歲在關逢閹茂孟冬之月,復襄斯舉;鳩材募匠,輦石輸丹。大梁細桷、欂櫨椳犪闑,以琢、以雕、以丹、以雘,計日趨工,莫不欑簇。至乙亥秋,其功告成,費番銀四千餘數。總其事者,太學生洪君培源、職員洪君霞光也。土木既竣,由是昔日之碎瓦頹垣,則今日之畫棟雕甍也;昔日之殘堊賸朱,則今日之輝金耀碧也;昔日之竄蒼鼠而緣旋蝸,則今日之畫龍蛇而賀燕雀也。斧藻繽紛,深爪作而,蓋氣象煥乎一新矣。夫聖母化身湄島,水府揚靈,祠宇何地蔑有;而二林之人,獨敬之至、奉之虔,使妥侑所在,狹而更之廣、舊而整之新,則神靈鑒觀,不將視昔時之呵護而更益其福田哉!

  日與其地洪君鏞、洪君圖、洪君錫疇、洪君肇勳為文字交,數相過從;凡創修之始、襄事之終,無不詳悉。落成有日,道復經此,諸君囑書其事。日雖譾劣無文,然素蒙神恩,深藥其功之克成,與有榮幸也。爰忘固陋,而為之記。

  嘉慶二十年(歲在乙亥)瓜月穀旦,鄉進士例授文林郎揀選縣知縣現會試鄭捧日撰。

  按:碑在二林鎮媽祖廟仁和宮內,嵌於左牆,高一二一公分,寬六一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上端有浮雕,碑前作「重修仁和宮碑記」七字;即「彰化縣志」「祀典志」「祠廟」所云『天后聖母廟,一在二林街』乃是。文中『己巳夏,以地方弗靖」語,即指泉、漳、粵之械鬥歟?文中丁卯係嘉慶十二年、己巳十四年。

  ·重修鹿溪聖母宮碑記(嘉慶二十一年)

  鹿溪,於東寧稱巨鎮焉。其街衢之北有宮,崇祀聖母;自乾隆丁未公中堂別建新宮,因群稱為舊聖母宮焉。厥位面西,大海繞其前、青山環其後,勝概非常,赫濯聿昭。港集舳艫、市饒金璧,皆神明呵護力也。

  顧自創建迄今,百有餘年;榱題磚堊,不無剝落。於是泉、廈各郊相聚而咨,以為廟貌未肅,妥侑無方,非所以為崇奉也。其籌所以新之議既成,自兩郊以及船戶、舖戶無不竭力捐資。蓋鼓舞樂輸者,遍士庶焉。維時掌鳩材督工之事者,職員林文濬、太學生施士簡;而收銀理賬,則泉郊金長順、廈郊金振順;值年爐主,萬合號內紀夢梅、海盛號內甘武略。以嘉慶甲戌季秋起工,至乙亥季春告竣。落成之際,耳目一新。聖像翼翼,秘光煥也;丹漆煌煌,楹桷燦也。其庭殖殖,眼概遠也。工料之費以及買拆店屋、立界豎旗、慶成諸事,共糜金錢三千五百八十餘員。

  捐題既充,而鳩材督工者又盡力經營,具有良法;故金錢贏餘,復得修理地藏王廟,從新翻築大眾廟,先後完竣。慶成修醮,三廟聿新,不日而成;蓋視前日之規模,尤宏麗焉。則夫神力之所以昭布而鑒觀者,不亦將有較勝於前日而有以集未艾之福哉!是為記。

  鄉進士文林郎揀選縣知縣現會試龍門鄭捧日撰。

  計開:

  一、收捐題總共來銀六千零六十五大員。

  一、收地藏王廟捐貼來銀一百二十大員。

  一、收捐慶成除費外存來銀二百九十四員。

  一、開重修聖母宮去銀三千五百八十八員。

  一、開貼成興號拆遷杉行地去銀三百大員。

  一、開貼葉忠觀拆遷小厝仔地去銀五大員。

  一、開修築地藏王廟去銀一千二百八十六員。

  一、開修築大眾廟去番銀一千二百二十大員。

  對除開費外,尚存番銀八十員,交泉、廈郊值年爐主輪流生息,公議移用。

  嘉慶丙子年臘月□□日,總理職員林文濬、太學施士簡、泉郊金長順、廈郊金振順、爐主萬合號紀夢梅、爐主海盛號甘武略、董事□郊□□□施炳光、油郊金□□施光昭、糖郊金□□、布郊金振萬、□郊金合順黃光甫、南郊金振益施烜文同立。

  按:碑在鹿港鎮聖母宮內,嵌於左牆。高二一○公分,寬一二五公分;花崗石。上端有浮雕,字跡稍整齊;碑前作「重修鹿溪聖母宮碑記」九字。「彰化縣志」「藝文志」所載鄭捧日撰「重修鹿港舊聖母廟碑記」,除本文稍予更改外,並將後段撰者以下悉皆略去;茲據原碑而錄之。文中丁未係乾隆五十二年,甲戌嘉慶十九年、乙亥二十年、丙子二十一年。

  ·彰化縣城碑記(嘉慶二十一年)

  彰化之為縣也,始於雍正元年。負山面海,環竹為城;篠蕩雖敷,萑苻屢警。嘉慶十四年,有醵金興築之謀,民所欲也。前制府方公因巡海據情而請,帝曰:『俞哉』!於是縣令楊桂森分俸倡之,士民林文濬、王鬆等出貲助之。澤皙邑黔,莫不咸奮;畚挶雲集,版堵霞張。磚宜赤埴,堅如石也;灰和白蜃,黏如漆也。城周圍九百二十二丈二尺八寸,高一丈八尺,基厚一丈五尺,上寬一丈。凡為樓者四,砲臺十有二,雉堞七百八十有三,水洞六。其內:東西徑一里又十分里之四,南北徑一里又十分里之三。庀材鳩工,計費圜銀一十九萬有奇。經始辛未,告竣乙亥。又於城東八卦山建寨設兵,為犄角之勢。外濠內溝,將次疏濬;仡仡言言,莊哉縣也。

  丙子立夏,紹蘭奉命巡閱臺灣;按臨其地,睹高墉之建標,嘉蒸民之好義。用獎乃勞,爰記某事。抑古人有言曰:『眾心成城』。謂城成在心,得心斯得城也。又日:『民保于城,城保于德』。謂保民在城,保城先在德也。然則守斯土者,可不自修厥德、實獲眾心,保城保民,彰聖天子丕冒海隅之化歟!

  是役也,董其事者:東門則軍功四品職銜林文濬、南門則拔貢生王雲鼎、西門則軍功四品職銜陳大用、捐訓導羅桂芳、貢生蘇雲從、監生詹捷能、武生廖興邦、北門則捐職州同加二級五品職銜賴應光,義得附書。出貲姓名,具刻碑陰,以表其樂勸之誠云爾。

  按:原碑已失。文載「彰化縣志」「藝文志」,撰者為福建巡撫王紹蘭;茲據錄之。其成立年代,據本文「嘉慶十四年,有醵金興築之謀,……丙子立夏,紹蘭奉命巡閱臺灣,按臨共地,………爰記其事』等語,當為嘉慶二十一年。至於彰化建城沿革,詳見「彰化縣志」「規制志」「城池」條下。文中辛未係嘉慮十六年,乙亥二十年、丙子二十一年。

  ·重修文武兩祠碑記(嘉慶二十四年)

  國家臚陳祀典,自都城以及各府州縣,莫不建祠崇奉文昌帝君、關聖大帝者,所以振揚文教、扶植綱常也。

  鹿溪文、武兩祠,建之於辛未之春。總理陳士陶暨各董事等,鳩建文祠;□□□士出身司馬薛公諱志亮自題廉俸,以蘇雲從為董事,並建武祠。春秋享祀,稱不忒焉;誠所謂遵□昇平之盛、□□敬聖之至意也。況彰邑踞臺郡上游,鹿溪又為彰邑巨鎮;溯發脈於大武郡山,蜿蜓■〈峻,石代山〉礡百餘里之遙,而□以西□既聚,而兩祠於是乎成。蓋殿堂居鹿水之東,坐坤而向艮;彰山擁其左、瀛海環其右、□城峙其旁、道嶺□其□,□外□峰簇立於指顧問,洵乎海甸之大觀也。人傑本諸地靈,賢俊蒼萃,人文蔚起,固□實矣。□□構雖備,黝堊□□,□□□久,風雨侵蝕,不無傾圯之患。眾紳士顧而奮然。出為僉議,鳩金庀材,□官□以及商郊,莫不向義喜捐。□者□□,□□葺之,未備者完補之。始於戊寅小春,竣於己卯春季;數月之間,告厥功焉。竹之□、鬆之茂,極人工之□□□□□□□飛窮畫綵之精純。自是,巍峨氣象,復煥然一新焉。

  登斯堂也,睹廟貌之肅清、盼几筵之整潔,以享以禮,以妥以□,□□景福。儒雅之風,蒸蒸日上;忠義之心,油油然生。凡諸釆芹香、攀桂馥,較之昔日而尤盛者可知矣。□□□□□□,□□耳目之觀瞻,而不能以永固;丹漆璀璨,豈任風霜之摧壓,而可以長存。是昔之建立,有□於今之修葺;猶之今□□□,不能無望於後之補固也。後之君子,心存好義有加無已,俾輪奐長美於千秋萬世也,其功豈不懋哉!是為序。

  特調臺灣府儒學左堂兼署彰化縣儒學正堂加三級鄭重頓酋拜撰。

  計捐來香佛銀六百八十五大員,計費過番佛銀六百八十九大員。

  嘉慶己卯桐月,董事洪向光、王鍾嶽、黃仲文、林中元、施翹、方均和、李琪□、黃廷玉同勒石。

  按:碑在鹿港鎮文廟內,嵌於文昌公字紙爐邊牆壁。高二二○公分,寬八○公分;花崗石。上端有浮雕,下部稍剝泐。文中辛未係嘉慶十六年,戊寅二十三年、己卯二十四年。

  ·修建螺青書院碑記(道光元年)

  彰化縣南五十里東螺保螺青書院,以祀文昌帝君,昉於嘉慶八年(癸亥)。廟貌既煥,人文蔚起。巳而毀於兵、圯於水;至嘉慶二十二年(丁丑),眾紳士乃醵千餘金修復。越五年而予來為鹿港同知,楊茂才贊元乞文以記其事。

  予謂非士子肄業之所而稱書院,得毋以文昌列在「祀典」,專司祿籍,為讀書人發祥所自乎?今州縣學宮,即古之鄉學;城鄉或各建書院,即古「術序黨庠」之遺意。「周禮」:『黨正有春秋祭禜之儀」。祭法:幽禜,祭星也。文昌在天,為司中司命之六星。自古德行道藝之書,必以孝弟為首;後世於文昌之神,或求其人以實之,又權輿於雅詩之張仲孝友。然則書院之崇奉文昌,宜也。方今天下入仕,以讀書得科第為正途。鄉、會試糊名義書,衡文者從暗中摸索,以示至公。即使因文見道,僅能考其道藝,無由知其德行;此所以名實不相應,而競乞靈於冥漠也。苟念赫然在上之神憑依在德,信而有徵,則歲時之薦馨,一若夙夜之勵志;庠序之敬業,一若門內之修行。上以實求,下以實應,人所仰服,即神所默佑,士習自不懈而及於古。孰謂螺青人物之自奮於山川和會者,徒博春夏弦誦、三年賓興之名也哉!

  緞斯舉者,舉人楊啟元、其弟稟膳生楊調元、附學生楊贊元、候選訓導胡克修、羅桂芳、附學生周大觀等,宜並書。

  接:原碑已失。文載「彰化縣志」「藝文志」,撰者為鄧傳安;茲據錄之。其成立年代,按本文『嘉慶二十二年(丁丑),眾紳士乃醵千餘金修復。越五年而予來為鹿港同知,楊茂才贊元乞文以記共事』;嘉慶二十二年後五年即道光元年,正符「彰化縣志」「官秩志」云『鄧傳安,江西浮梁人,進士。元年十一月任』一節,因而考定為道光元年。

  ·建北斗街碑記(道光二年)

  凡事之有利乎人者,不必費自己出;但力能倡建集成,其功不小。矧從立街衢,整理風俗,其興利之功,更有大焉者乎!

  如東螺之有街,由來久矣。先在舊社,丙寅歲始遭兵燹焚燬、繼被洪水衝崩,士女失棲依之所、商賈無鬻販之區。建街首事陳聯登、楊啟元、陳宣捷、高培紅、吳士切、謝嘐等爰相聚而議日:『是不可以不謀徙建』。因於距街里許得一地焉,名日「寶斗」。相厥形勢,可以興建。遂與地主定議,經營規畫。內則築宮作室,通塗巷,以象「井」字之形;外則插竹濬溝,設門柵,以葉「豫」卦之意。復出己貲,購買園地,充建廟宇,崇祀天上聖母,名曰「寞安宮」;奠取「奠定厥居,安集乎民」之義焉。街成之日,更名「北斗」;則取「酌量元氣,權衡爵祿」之義焉。而且欲獎斯文,家塾為蠲地稅;思清盜賊,比匪不許聚居。異日戶誦家絃、夜門不閉,不由斯而兆乎!於是士女商賈以手加額曰:『向之苦失棲依者,今幸得所矣;向之嗟無鬻販者,今成奧區矣。吾儕所以獲有寧宇而安居樂業者,非六首事鼎建之力不至此』!街眾蒙庥,思報厥功,未果。

  余適蒞彰,觀風問俗,見夫黎民淳厚、街里振興者,莫如北斗,知由總董等之約束有方,因即手書匾額以示褒嘉,而諸父老且為余詳述建街之由。余不禁喟然興曰:『有是哉!前之日擇地鼎新,既有以善其始;今之時留心整理,復有以善其終:洵撫綏之翊佐、治化之贊襄也。豈得以利在一鄉,遂毋庸表述其功哉!爾眾等盍為立祿位於奠安宮,以誌不朽』!諸父老對曰:『街眾有心久矣,敢不承命舉行』。爰就所述,援筆而為之記,俾勒諸石。

  彰化縣知縣吳性誠撰。

  道光二年三月穀旦,本街衿耆暨舖戶等同立,泉郡觀東石室居刻。

  按:碑在北斗鎮媽祖廟奠安宮內,嵌於左廂牆壁。高五五公分,寬七一公分;板巖,分成兩片。楷書,字跡完整。碑稱原作「建北斗街記」。下有撰者姓名作「吳性成」;茲改之,並移文後,以便閱讀。文中『丙寅歲始遭兵燹』,即指泉、漳械鬥歟?丙寅係嘉慶十年。

  ·北斗街義塚碑記(道光二年)

  人鬼殊途,養生必兼以送死;幽明一理,陰地不後於陽居。蓋人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鬼有所歸,乃不為厲。此孝子仁人所以必掩其親;古人掩枯埋骴,正謂此也。

  我北斗街自舊社遷居以來,各事略備;獨義塚一節,前人未經建置。其在豐腴之家,隨地擇吉,不俟外求;可憐貧窮之家,一旦風水不慮,葬身無地,死而有知,咎將安歸!前賴十張犁、新眉兩埔得以□□。現十張犁埔墓纍纍,無從識認;新眉埔溪水沖迫,四處墳塋崩壞,骸骨漂流。不忍之心,人皆有之;袖手旁觀,豈情也哉!爰邀同人,就本街陸續捐題,或豐或□,各隨力量;幸雀躍急公者眾,集腋成裘。除勝源號題園一垃契面銀六十外,共題佛銀六百八十二元;其應題未題者,十有七、八。凡置塚地二所:一買東螺社番婦沙衣未說等熟園二段,在本街宮後東勢,經丈一甲一分三釐零;連大租在內,共契面佛銀三百五十六元。一買東螺社白番眉巴連等熟園二段,在大三角,經丈一甲四分三釐零;連大租在內,共契面佛銀四百四十大元:二共費銀七百九十六元。捐項不敷,別款公銀移抵足額。其大契兩紙,交在奠安宮,□轉收持,永遠為業。自茲以往,生有室家之慶、死無溝壑之恨,人鬼均安;是亦一大陰隲事也。

  合將捐題姓氏芳名並各禁約條規,泐石於左,以垂不朽。

  董事:舉人林煥章、楊啟元、武舉陳聯登、監生楊在中、生員陳樂、街耆吳士切、楊澋壬、吳志清、邱文敬、李慶章、王及登、林文著、楊文舉、洪□元、楊振德、謝金玉、許世取、湯□世。

  道光二年(壬午)十月□□日立,宋漁變書。

  按:碑在北斗鎮東北斗文昌里北政路,豎於該地有應公祠前左側。高一三○公分,寬六九公分;花崗石。字跡稍剝泐,上端有「北斗街義塚」五大字,楷書;碑前作「彰化縣東螺西保北斗街新建義塚碑序」。「彰化縣志」「規制志」「義塚」云:「一在東螺北斗街外,二處;武舉陳聯登、稟生陳樂、街耆吳士切等捐置,有碑記」。即指此。此碑言漢人鳩貲收買平埔族Poavosa部族東螺社地,充為義塚;可見番境日形局踳之一端。翌年(道光三年)該族竟遺棄故土,遷居內山埔里地方,蓋以是故也。

  ·新建忠烈祠碑記(道光二年)

  忠烈之祀,自古崇之,豈非以天地正氣所由存,而生人大節所由立歟?彰民不靖屢矣。其先有朱一貴之亂,當時殉難死者不乏人;然歷年已遠,湮沒無可考,故不列。列其近而可徵者,於死林逆之難得若而人,死陳、蔡二匪之難得若而人;上自官師、下訖輿隸,共五百八十七人,悉臚而並祀之。非徒以慰忠魂,亦籍以興風教也。

  夫食其祿者死其事,義固宜然;然非有忠烈之至性,則不能引義自決,而臨難恆多苟免。若孫太守與陳副將諸公,或慷慨赴死、或從容就義,不既無虧於大節,而克扶正氣也哉!乃身無死事之責而亦以死自效者,如淡廳幕友壽君,號召起義,屢挫賊鋒;及兵敗散,甘心就磔。此雖古烈士,何以過焉!又如劉滿姑等,弱女子也;矢志潔身,不憚支解。其氣節勝烈丈夫,不又足深人嘉嘆乎!予故亟為表揚,俾英風亮節,昭昭然照人耳目;異日書之郡縣志,其流芳豈有艾歟!前此未嘗建祠,棲靈無所,因與典史捐俸三千金,購城隅西街童監生地半畝;庀材鳩工,建祠三落,列龕分祀。中堂龕則位以爵序,而幕友亦從附焉;後堂龕則別女於男,而巾幗諸烈居焉;中堂之兩旁各龕,兵丁列於東、義勇列於西,從其類也。其前楹則為門,顏曰「忠烈祠」,明祀典所崇也。既勤樸斲,亦塗丹雘,遂落成焉,而廟貌蓋翼翼已。顧今日建之、異日未必不漸頹者;則興廢舉墜,是又後之君子之責也夫!

  按:原碑已失。文載「彰化縣志」「藝文志」,撰著為邑令吳性誠;茲據錄之。其成立年代,據「彰化縣志」「祀典志」「祠廟」忠烈祠云:『在縣內大西門街,坐北向南;道光二年知縣吳性誠捐建』。因推定為道光二年。

  ·新建鹿港文開書院碑記(道光六年)

  道光四年,傳安為鹿仔港同知已二年矣。勤於課士,士皆思奮;因文昌宮之左隙地甚寬,請建書院其上。傅安給疏引勸,諭以海外文教,肇自寓賢鄞縣沈斯菴太僕光文字文開者;爰借其字,定書院名,以志有開必先焉。工費既鉅,鳩庀不時。又明年,風鶴有驚,軍書旁午,傳安奉檄權郡篆浹歲乃及瓜期。士民喜其重來,益亟亟於是役。未幾而書院告成,輪奐懼美。講堂、齋舍,廓乎有容;規制渾堅,信可經久。傳安閱視甚歡,將筮期鼓篋而先為文以記。

  考「戴記」,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凡釋奠者,必有合也;有國故則否。說者謂:先聖是作者、先師是述者。鄭注日:『國無先聖、先師,則釋奠當與鄰國合;若周有周公、魯有孔子,則不必合』。今學宮奉孔子為先聖,從祀者皆先師;書院多祀先師,而不敢祀先聖。閩中大儒,以朱子為最,故書院無不崇奉;海外亦然。若如「鄭注」,則惟建陽之祀朱子可稱國故,餘皆所謂「合」也。臺灣至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始入版圖,前此猶是荒服,豈有國故?不得不仰重於寓賢。傳安前以沈太僕表德名書院,巳為從祀朱子權輿。況太僕卒、葬俱在臺,子孫又家於臺;今雖未見「斯菴詩集」,而讀「府志」所載諸詩文,慨然慕焉,固國故之彰彰者也。其先太僕而依鄭氏、後太僕而東渡亦設教於臺者,為華亭徐都御史孚遠。成功嘗從徐公受學,渡臺後優禮過於太僕,公自歎如司馬長卿入夜郎之教盛覽。想當日海外從遊,必有傑出若盛覽之人;惜「府志」不載,而僅見於全謝山「鮚埼亭集」中。今祀太僕,未可不祀徐都御史矣。「府志」所載,避地遜荒固不乏人,而係戀故君、故國,閱盡險阻艱難、百折不回如二公者,惟同安盧尚書若騰、惠安王侍郎忠孝、南安沈都御史佺期、揭陽辜都御史朝薦,並亟稱於「鮚埼停集」。其郭都御史貞一,「府志」雖闕,可考「鮚埼亭集」及「海濱紀略」以知其忠,當連類而祀之。至漳浦藍鹿洲鼎元,曾贊族兄元戎廷珍平朱一貴之亂,所著「平臺紀略」及「東征集」,仁義之言靄如;不但堪備掌故以勞定國,祀典宜然。昔朱子諄諄以「行仁義,存忠孝」勉人,茲奉諸公栗主以配享,諒亦神明所深許也!諸公皆人師、非經師,遜業諸生仰止前哲,更思立乎其大,不僅以科名重人;則長者籍書院成功,蒐羅遺佚,以補海外祀典,亦未嘗無小補也。

  是役也,閱四歲而竣工,共費白金若干。以歸官閒田為膏火所資,計若干畝。當上其冊於大府,聞於當宁,定邀天誥褒嘉,如行省鳳池書院之蒙旌獎急公紳士矣。時傳安升補臺守;將行,善後事屬之來者。且因落成有記,並書樂輸諸姓名於碑陰。

  按:原碑已失。文載「彰化縣念」「藝文志」,作「新建鹿港文開書院記」,撰者為鄧傳安;茲據錄之。其成立年代,據「彰化縣志」「學校志」「書院」云:『文開書院,在鹿港新興街外,左畔與文武廟毗連。道光四年,同知鄧傳安倡建』;似未盡妥。蓋本文云:『道光四年,傅安為鹿仔港同知已二年矣。……因文昌宮之左隙地甚寬,請建書院其上。……工費既鉅,鴆庀不時。

  又明年,風鶴有驚,軍書旁午,傅安奉檄權郡篆,浹歲乃及瓜期。士民喜其重來,益亟於是役。未幾而書院告成。……是役也,閱四歲而竣工。……時傅安升補臺守,將行,善後事屬之來者。而「彰化縣志」「官秩志」「北路理番同知兼鹿港海防」條下云:『鄧傳安,(道光)元年十一月任。丁嘉植,四年正月代。鄧傳安,四年四月回任,陞臺灣府,署道兼學政。蘇鏊,六年十月署』。若以本碑成立於道光四年,則與「官秩志」所載格格不入;故以為道光六年,似屬較妥。則道光四年四月回任二年後,道光六年陞署臺灣知府(臺灣縣釆訪冊作十月六日),可能成立於與蘇鏊交卸前後者,故有『時傳安升補臺守,將行,善後屬之來者』等語。然則『又明年,風鶴有驚,軍書旁午,傳安奉檄權郡篆,浹歲乃及瓜期』,係指四年正月丁嘉植代理之前即為三年底事,亦未嘗不可;以此推之,其請建書院,當為前年道光二年事,以迄六年落成,正符「是役也,閱四歲而竣工」云云。因此,推定本碑成立於道光六年十月左右。

  ·鹿溪新建鳳山寺碑記(道光十年)

  昔聖王之制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捍大患則祀之。是必有豐功偉烈,上護國而下庇民,而後得以立廟崇祀、血食百世者也。南安之有郭聖王,自閩通文中始也。溯其生而神異,十歲時蛻化於郭山;其後滅湯賊、逐島倭、驅呂寇、救火皇宮,著靈於有宋。是以朝廷敕建「威鎮廟」,累封「廣澤尊王」,殆所謂能禦災、捍患則祀之者乎!夫聖德誕敷,無遠弗屈;神光廣被,歷久彌新。由是奉香火以東渡,塑神像於鹿溪,降乩治病,起死回生。凡善信之士,禱無弗應,信乎功德之及人深也。

  道光二年,梁君獻瑞倡為醵金建廟之謀;甘君武略等,出而總理其事。一時捐貲樂助,踴躍爭先。卜地於鹿溪官倉之左,壬午九月經始,甲申十月告成。計捐圜銀一千五百二十九元有奇,開費適如其數。榜曰「鳳山寺」,溯其原也。丹楹刻桷,鳥革翬飛;聖像莊嚴,式金式玉。登斯堂也,有不肅然起敬者歟!我聖朝德威遠播,百神效靈。從此時和年豐,人康物阜;知神之在天默佑者,無非體聖天子愛育群生之意,廣德澤於無窮也。時因總理諸君之請,不揣固陋,謹書其事於石。

  選拔進士廖春波薰沐撰,增生董步雲盥手書。倡建梁獻瑞、總理甘武略、副總理馬崗智、郭佳俊、黃志騰、洪德修、柯榮水、董事楊文賢、洪際雲、廖春波、陳汝霖、洪敬剡、梁得意、林思舉、蔡照紅、呂士企、陳金鑾、林光井、吳錦順、阮亦彬、洪敬曹、林天福、地主盧西池等同立石。

  道光十年(歲次庚寅)花月穀旦。

  按:碑在鹿港鎮鳳山寺內,嵌於左檣。高一四七公分,寬七二公分;花崗石。字跡完整;上端有「鳳山寺碑記」五大字,楷書。「彰化縣志」「祀典志」「寺觀」云:『郭聖王廟,在鹿港粟倉邊』;即指本廟。惟「彰化縣志」「藝文志」所載廖春波撰「鹿港新建鳳山寺碑記」稍予更改,且撰者姓名以下從略;茲據原碑而錄之。文中壬午係道光二年、甲申四年。

  ·重修龍山寺碑記(道光十一年)

  始建曰創、重新曰修,創不可無修他。己丑冬,孝廉林君廷璋暨八郊率眾修鹿港之龍山寺,以王君景福董厥工。落成,請記於余。

  余嘗詣斯寺矣。其中觀音殿,其內北極殿,殿左右設風神、龍神位。其廊腰縵回、其檐牙高啄,其禪室幽深、其山門宏整。其前後空潭印月,時寫禪心,悠然有上方之勝焉。名龍山者,則謂本溫陵龍山佛傅瓣香處也。向有舊寺,因地稍窄,乾隆丙午,都閫府陳君邦光始偕其郡人改建今地;林君祖振嵩、許君樂三實經營之。厥後林君封翁文濬鳩庀繕完,遏警中止。今踵而修之,貫仍舊也,而美彰於前矣。

  顧余謂諸君樂善如此,生平事業必更有大可觀者;當不僅於珠林祇樹間好行其德也。諸君勉之!是為記。

  誥授奉政大夫同知福建臺灣府北路理番鹿港海防事王蘭佩敬撰。重修總理舉人林廷璋、泉郊金長順、廈郊金振順、董事職員王景福;貢生陳大音、職員陳銓世、監生黃垂光、紀廷禧、陳忻、蔡鵬捷、陳國材、甘武略、陳卓世同勒石。

  道光十一年二月□□日立。

  按:碑在鹿港鎮龍山寺內,嵌於右牆。高二一○公分,寬一一九公分;砂巖。字跡完整;上端有「重修龍山寺記」六大字,楷書。「彰化縣志」「祀典志」「寺觀」云:『龍山寺,前大殿祀觀音佛祖,後祀北極上帝。在鹿港。乾隆五十一年,泉州七邑士民公建』;正符本文『乾隆丙午,都閫府陳君邦光始偕其郡人改建今地』等語。惟「彰化縣志」「藝文志」所載王蘭佩撰「重修龍山寺碑記」稍予更改,且撰者姓名以下從略;茲據原碑而錄之。文中丙中係乾隆五十年,己丑道光九年。

  ·重修邑學碑記(道光十一年)

  臺灣原海外荒服,自康熙二十一年歸列版圖,設府一、縣三,曰臺灣、曰鳳山、曰諸羅;教養並重,興建文廟,與內地各縣同。雍正元年,分諸羅玉案山北至大武郡山西北四十里,添設彰化縣。彰化建學校、造聖廟,自雍正四年知縣張鎬始。其地在治東北。中大成殿,東西兩廡,前甬道、戟門,又前櫺星門、泮池,砌以圍牆;東為義路,西為禮門,殿後崇聖祠。續於乾隆十六年重修,則知縣程運青也。其後,再修於十八年,則淡水同知攝縣事王鶚也;復修於乾隆二十四年,則知縣張世珍也;末修於乾隆二十七年,則知縣胡邦翰也。

  歷任相繼而修,中間僅隔數年,不過補修而已。迄今七十載矣,世遠年深,柱門朽蛀,其何以尊至聖而妥神明?磺溪紳士僉呈縣令申詳大憲批准行知在案,然後於道光十一年(辛卯)十月吉日興工。原基地勢卑低,易聚水;地培高五尺,牆亦增高五尺。五王祠後圍牆外,再加圍牆;左右高築火牆。規模宏敞,整齊嚴肅,煥然一新。

  告成在即,因敘其原委而為之記。

  按:原碑已失。文載「彰化縣志」「藝文志」,作「重修邑學記」,撰者為教諭吳春蘭;茲據錄之。其成立年代,據本文『道光十一年(辛卯)十月吉日興工。……告成在即,因敘其原委而為之記』等語,即在道光十一年末,或翌年之初歟?推「彰化縣志」「學校志」「學宮」云:『(道光)十年知縣託克通阿、李廷璧率諸紳士捐修,……樸斲丹雘,巍然煥然;彰化學宮,於是聿觀厥成焉』。所述年代,疑誤。

  ·新建南投藍田書院碑記(道光十三年)

  邑治東南四十里,有地曰南投。乾隆初,始設縣丞居此,距今百餘年矣。涵濡聖化既久,文明漸啟,禮教日昌;士之有志讀書者,類多掇科名,以酬素願。於是分縣朱公,延請南北投、水沙連兩保士庶議建書院。僉舉生員族弟作雲、簡君俊陞董其事,乃屬霖為序勸捐。並卜地於街後東偏,西倚山麓,東面大屏,清流北護、濁水南纏,大哮、碧山遙相對峙。中開一局,形勝天成;而燄峰九十九尖蔚然在目。其東南三峰,遠插雲霄,出沒隱見,變幻無常,則八同關之玉山可望不可即;洵海外一奇觀也。夫以山川之秀,氣運日開,其磅礴鬱積,知必有偉人杰士出乎其間;不僅為吾邑生色,誠邦家光也。「地靈人傑」之說,殆信然歟!是則書院之建,實為盛舉。

  爰諏吉興工,經始於道光十一年冬月,閱兩歲而告成。中祀文昌帝君,後祀徽國文公朱子。即以其廳為講堂,旁居山長,兩翼廂房為諸生肄業地。外環以牆,規模頗壯。統計土木工費,共糜白金四千一百餘元。既燕飲以落之,遂顏曰「藍田書院」。謂樹人無殊種玉,蓋欲藉此為培植之區,而冀青出於藍以共與孝弟力田之科也;學者庶顧名而思義乎!

  時霖方修「縣志」;士有從予遊者,因請為記,勒之貞珉,以為將來好義者勸。

  鄉進士閩清縣儒學教諭曾作霖敬撰,彰化縣學稟生黃春華敬書。

  道光十三年十月穀旦,總理生員曾作雲、簡俊升、董事柯占魁、魏良植、曾協美、廖全義同敬立。

  按:碑在甫投鎮文昌祠內,仆作溝蓋。高一二二公分,寬七二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所載「分縣朱公」,即南投縣丞朱懋。文述創建書院緣起,惟據『時霖方修「縣志」,士有從予遊者』等語,可見當時彰東一帶文運之勃興也。

  ·重建浯江館碑記(道光十四年)

  凡物開創為難,而繼承實易;然開創尤易,而繼承則更難也。

  彰之西,有鹿溪市焉。其地負山環海,泉廈之郊、閩粵之旅,車塵馬跡不絕於道,而後知臺陽之利藪畢聚於斯也。曩者浯人崇祀蘇王爺之像,由淡越府,過鹿溪,而神低徊而不能去。卜之曰:『此吉地也,共將住留於此』。然有是神,必有是館。顧為之考其始,則係浯人許君樂三所居之宇,遺命其子薄賣改建。時在嘉慶乙丑鳩眾而成之,修其頹敗、補其罅漏,相與祈求禱祀焉。

  夫神聰明正直,惟人是依。鹿之區,其山秀而水清、港深而浪靜,漁舟釣艇、商船哨艦咸泊於此。故凡官斯鎮及弁丁輿夫、彼都人士,無不憩息其間。蓋是館之建,由來遠矣。前任鹿遊府溫公欲重修經理,未及舉事,旋即陞遷。辛卯余抵任,每見棟宇摧殘、垣慵傾圯,心竊傷之;欲為改舊更新,又恐獨力難支,不克以濟。爰集衿耆、董事人等公同議舉,並於吾人之有身家者勸其捐幫,而余則傾囊以濟。壬辰花月經始,今茲落成。然余非敢謂有功於浯人也,實欲以誌明神之赫濯,長垂於不朽云爾。是為記。

  勒授武翼都尉臺協水師左營鹿港遊擊劉光彩敬撰。董事進士鄭用錫、薛鳳儀、張朝選、薛紹宜、王高輝、楊淵老、歐陽建、郭溪石、蔡宗榮同勒石。

  道光歲次甲午年梅月□□日立。

  按:碑在鹿港鎮金門館內,嵌於牆壁。高一九○公分,寬九四公分;花崗石。字跡完整;上端有「重建浯江館碑記」七大字,楷書。文中乙丑係嘉慶十年,辛卯道光十一年、壬辰十二年、甲午十四年。

  ·重修天后宮碑記(道光十四年)

  枕山襟海,屹鹿津西北隅,規模宏敞,金碧輝煌,有天后新宮焉。昉於乾隆丁未歲,為公中堂福請帑營建,迄今已垂五十年。前以廊廡未張,有汪公楠來蒞斯土,偕鄉紳林君文濬增飾之;制遂以備,貌復以新。月異歲遷,地濱於海,氛氣易侵;曾幾何時,又覺粉堊漫漶、瓦瓴參差,觀者咸欹傾是嘆。舊司馬王公蘭佩暨遊府溫公兆鳳慨然議興修,首捐倡;士商為之樂趨,因舉職員王君景福董其事。王君者,鄉里善士,素尚義急公。是役也,鳩匠經營,糜金錢千□有奇。以道光癸夏四月興工,至甲午孟冬月工程告竣。事蕆,請記於予。

  予念自下車以來,雖簿書鞅掌,而於茲役贊襄,每嘗夙夜廑意,欲觀厥成。今乃一旦煥新,視其琱楹繡桷,則飛虯棟而舞盤螭;觀其瓊級瑤臺,則駕虹梁而曳文杏。而且淨界祇園,其殿後整潔,則極花卉之鮮明,鶴汀鳧渚;其庭前拱翠,則窮島嶼之縈迴,藻繪重施。以今視昔,較公中堂之營建,汪、林之增飾,其宏敞輝煌,斯即後觀不廢,詎必無侈前人哉!既嘉王、溫二公之好義,能襄盛舉,以媲美於前;而又喜王君之竭誠,能勤勞不怠,故得相與有成也。於是乎書。若夫神靈之赫奕與創制之顯庸,崇德報功,前人固已道之詳矣,茲又何贅!

  福建金門總鎮府竇捐銀二十員、艋舺參府前鹿遊府溫捐銀一百員、前任臺灣府王捐銀五十員、鹿港海防分府陳捐銀一百員、鹿港副總府劉捐銀一百員、前鹿港海防分府王捐銀五十員、陞鹿港分府彰化縣李捐銀五十員、廳署職員王秉仁捐銀五十員、北路協鎮府葉捐銀二十員、泉郊金長順捐銀一百六十員、廈郊金振順捐銀六十大員、金瑞勝船捐銀四十大員、泉廈郊行保合捐銀三十員、林日茂捐銀二十五大員、廳署林仕元捐銀二十員、文口書施明坊捐銀二十員、布郊金振萬捐銀一十五員、糖郊金永興捐銀一十大員、染郊金合順捐銀一十大員、染郊金長興捐銀一十大員、監生紀廷禧捐銀一十大員、文口書施明番捐銀十員、武口書喜捐銀十大員、彰倉書倪景文捐銀十員、油郊金洪福捐銀八大員、南郊金進益捐銀五大員、口館施疊世捐銀四大員;泉廈大小商漁船戶計捐銀一千零九十六員,諸船牌各載登匾上。總收捐題洋銀二千零九十三員。

  賜進士出身臺灣噶瑪蘭通判署鹿港海防同知陳盛韶敬撰並書,總理工務職員王景福暨董事施錫杯、施迎禧同勒石。

  道光十四年(歲次甲午)冬十月穀旦立。

  按:碑在鹿港鎮媽祖廟新祖宮,仆於前院右側園內。高二一七公分,寬九四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但下端稍剝泐。上端有「重修天后宮記」六大字,楷書。文中丁未係乾隆五十二年癸巳道光十三年、甲午十四年。

  ·奠安宮香資齋糧碑記(道光十四年)

  蓋聞廟宇興建,莫難於倡始,而尤貴有以圖終;非倡始則其基無以立,非圖終則厥功罔以成。

  我螺東之有奠安宮,以崇祀天上聖母者也。先在舊社因嘉慶丙寅燹於兵、圯於水,後乃遷建於北斗。其買宮地以充建基址者,則建街董事陳聯登、楊啟元、陳宣捷、高倍紅、吳士切、謝嘐等諸人倡始之功;其出為建廟總理,不惜捐己貲以助成完竣者,則貢生胡君元章、儒學胡君克修貴喬梓之力也。然胡君正不但有助成之力,而更有施捨之功。戊辰之歲,廟甫告成,胡君又慮寺僧香資、齋糧不足,即將本街西南柵門外店地基二十五間半年的稅銀共六十餘大元充入本廟,付與住持歷年收稅。以供齋費。此苟非慷慨不吝、樂善好施者,亦安能敬禮神明若斯耶!

  夫助成廟宇與施捨齋糧,皆圖終事也。有此豪舉,其功不小。於是街眾相與僉議,立碑於廟側,以誌不朽。

  道光十四年□月□日,北斗街眾衿耆同立,泉郡觀東石室居刻。

  按:碑在北斗鎮媽祖廟奠安宮內,嵌於左廂牆壁。高六二公分,寬三七公分;板巖。楷書,字跡完整;碑前作「里人貢生胡君元章喜充香資齋糧碑記」。文中丙寅係嘉慶十一年、戊辰十三年。

  ·東門義路碑記(道光十九年)

  大甲石堡為淡彰之界、南北之衝,民居稠密、商賈輻輳,廓然為塹南之要地也。然石堡之中,南北原闢通衢。獨東西未開,孔道往來,悉由曲徑;守望維艱,綏急罔濟,官民咸病焉。前鄉保陳瑞長等以陳氏地,稟請淡分憲李,蒙諭准買開路,以通四方;厥後□寢其議。迨丙申夏,魏君文炳公幹抵甲,睹曲徑之紆迴,傷行人之□□;慨然仗義,謀之葉長者信輝暨諸紳耆公捐洋銀,酌買陳聰明厝地,闊五尺、直一十六丈有奇,以為義路。購磚募役,鋪張告竣,而東西□南衝為十字,於是四門豁然矣。

  夫壅塞既開,地之靈也;人自得往來甚便,功之溥也。居可安其所,功德豈淺鮮哉!「詩」有之:『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諸人之力不及此,因書附石,以昭其□;俾後之君子,知其緣起而有遺愛之思也。乃記之。

  計開捐銀條目:奉政大夫□祥雲捐銀二十元,大振號捐銀十五元,恆隆號捐銀十五元,德益號捐銀十五元,協泰號捐鋁十五元,振勝號捐銀十二元,金濟川、金盛號各捐銀十元,吳言念、李英紅各捐銀八元,生員葉得英、監生林文章各捐銀四元,蔡苑馥、振泉號、茂輿號、周仍官各捐銀六元,陳振湔、福興號各捐銀五元,豐瑞號、豐勝號、金鶴號、柯吉官、彝苑號、杜媽力、蘇義春、陳迎春、□元好、楊天祿、林遠芳、周美飽、李溪水、劉忠品、張嘉發、宋願成、郭振源、鄭隆珠、劉清周、王時旺、李逢春各捐銀四元,余英官捐銀三元,天義號、董德龍、□□□、萬泉號、饒源盛、王進玉、王淑齊、裕成號、忠盛號、王石頭、□□興各捐銀二元,宋清龍捐銀二元。

  計開費用條目:買陳聰明店地基作路去銀一百七十元,買磚鋪路去銀二十二元,整路去工銀共五十二元,買石碑去銀十四元,修路雜費去銀二十一元。

  以上共計捐銀二百七十九元,又捐銀二元;以上開費用銀二百七十九元,又開銀二元。

  首事:監生林進泰、監生陳志英、監生盧世忠、協泰號、柯芳、湯隆陞。

  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仲夏吉旦公立。

  按:原碑曾在大甲鎮貞節坊內;高一三○公分,寬七○公分,砂巖。字跡模糊,上端有「東門義路」四大字。因原碑已毀,民國四十年十月乃由該鎮媽祖廟鎮瀾宮管理委員會雕一新碑,堅於原處;但所錄碑文,舛錯矢實在所難免。茲據原碑,就其文面摧殘、字跡剝泐者,即稍予參酌新碑而錄之。文中丙申,係道光十六年。

  ·重建觀音亭碑記(道光二十年)

  邑之有觀音亭,由來久矣。創於城池、官舍之前,而為政教文物所自始、寺院廟壇所最先者也。嘗考雍正六年湯公始建官署、雍正十二年秦公始築竹城,而觀香亭之創,獨在雍正二年間。蓋元年以前,彰化向隸於淡廳,未設邑治;迨二年,談公經正始特□□□之,是談公固開彰第一縣公也。而觀音亭即於是年建今縣治之右,又開彰第一寺院也。以開彰第一縣公首建開彰第一寺院,則斯亭之繫於吾邑,顧不重哉!豈守土者將以寶筏慈舫誕登一切,故於肇造時獨首務之乎!

  但創建寖久,漸就傾頹。乾隆十八年,里民重修之。其時石碣不存,姓氏莫考,而亭之制度猶未備。至乾隆五十八年,南街富室黃元世、邑人王光寅出董其事。特離亂之後,捐修□敷。元世遂出己貲,獨建前殿;光寅亦罄所有,創建後落。廟貌一新,皆二公力也。雖丙午、乙卯前後兩遭兵燹,邑之廟觀悉被蹂躪,唯觀音亭巋然獨存,亦可見佛之昭著靈矣。嗣後人民稠密,占築湫隘,日即傾陋。故道光乙未冬,總理源源號、副總理何東興、日新號、董事益源號、振茂號、錦豐號、合利號、豐裕號、源春號、乾元號、楊安然、蕭捷登等出為捐建,閤邑樂輸,大眾合力。由是拓故址、增舊規,攻築備舉;閱十餘月而功成,計糜金錢四千餘元。遂覺殿閣壯麗,黝堊聿新,大非昔比。雖城市囂塵、人物輻輳,凡瞻禮座下者,仰見法象金容,儼肅然於□□間;不但無以負談公經始之意,且有以答百年來呵護之靈也。諸君總董之功,亦曷可少哉!從此導迎善氣,孚祐下民,普化眾生,大開覺路,其庥庇益無疆矣!

  因庚子春二月大慶落成,將壟石亭右,而囑記於予。予觀當事者之廉正急公,虔□所庀,而吾邑之誠心樂助均有可風,遂喜而記之,不敢以不文辭。因並推創建之始及重建捐題者之姓氏,並籍以垂不朽云。

  道光二十年(歲次庚子)瓜月穀旦,韜菴洪善餘薰沐謹記。

  按:碑在彰化市觀音亭開化寺內,嵌於天並右檣。高二一三公分,寬七一公分;花崗石。字跡整齊;碑前作「重建觀音亭碑記」七字,但下端截成兩段。文中丙午係乾隆五十一年、乙卯六十年,乙未道光十五年、庚子二十年。

  ·重修彰化縣學碑記(道光二十年)

  邑之建學,自前縣張君鎬始,時初設治也。自後歷任增修,具詳張君世珍碑記。乾隆丙午、乙卯間,兩遭兵火,惟夫子廟巋然獨存,可不謂神靈之呵護歟!嘉慶中,楊君桂森以詞臣治斯邑,百廢具修;乃護露臺以石欄,造登瀛橋於芹泉上,設禮樂器,招佾舞生;自是春秋丁祭,蓋彬彬焉。而一旦□□議重新,何也?先是,丙子、戊寅兩科,奪臺額者皆彰士,署縣吳君性誠以為人文蔚起,倡建文昌廟於學宮西,務為峻麗,廟高大成殿二尺有奇。論者謂:『主輔之義,恐有禾合』。會遇數科獲雋者少,於是議新聖廟,蓋期學校修則人材茂也。

  道光十年,適郡伯鄧菽原先生修「府志」派經費,李君廷璧集眾議捐,以學、誌並修請;始具情以問,報可。旋奉檄分守蘭陽,年餘回任,核署縣託君克通阿所設勸捐手卷,已得一萬餘金;遂設局靜室,諏吉興工。先圖廟制,然後拆卸,仍舊式也;都宮以內,地視故址各增高二尺二寸,基孔固也;殿高原制二尺有七寸,祠廡門牆以次遞殺,符體制也;祠旁增建名宦、鄉賢二祠,留以待良司牧之有功德於民及鄉先生之足為後學矜式者,則祀之也。又旁為禮樂器庫,謹守藏也。欄柱庭階,純易以石,取其堅固,無慮風雨所漂搖也。牆外小池,濬深砌石,倣紫陽「方塘一鑑」之詩,以來「源頭活水」也。廟自經始迄落成,凡閱三十一月而蕆事;誌自釆訪至脫稿,亦經二十四月而成書。統計斯役,共糜白金二萬四千餘兩。香燈祀業弗與焉。

  戊戌,予調署斯邑,祗謁聖廟,見巍煥一新而碑記尚闕。因與廣文王君功趨□截數清款,造冊報竣;總董等悉如予言,且請為文以記其事。予既嘉許之,即進諸生而勉之曰:『昔人禮樂百年而後興。邑之設治,至今適當其期,而廟、志之修適逢其會,此山川之氣運所開,以大啟斯邑之文明。多士生當明備,誠志乎賢之道,務為真品實學,將處為名儒、出為醇吏。其道德文章,直可光史冊而垂不朽;豈惟是掇巍科、登顯仕,以侈為閭里之榮哉!予於諸生有厚望焉』!爰敘其顛末而為之記。

  知彰化縣事黃開基敬撰。

  道光二十年桂月□□日,總董紳士曾拔萃、羅桂芳、戴天定、楊占鰲、曾作霖、林廷章、紀夢熊、廖春波、顏□梅、羅在田、陳仁世、楊廷琛、楊奎、陳玉衡、李鳳翔、張襄、莊日濟、陳國材、曾廷紀、許乃彬等同立。

  按:碑在彰化市文廟內,嵌於前廡左墻。高一七六公分,寬七二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碑前作「重修彰化縣學碑記」八字,上端有浮雕;但已殘,由中央截成兩段。惟人名張鎬,「府縣志」「職官」所載均作「張縞」。文中丙子係乾隆二十一年、戊寅二十三年、丙午五十一年、乙卯六十年、戊戌道光十八年。

  ·善養所碑記(咸豐二年)

  竊維心存樂善,必重仁慈;德尚好生,莫先養濟。念遊子之久羈,止居靡所;□窮民之無告,疾病堪憐。欲使安身而利用,務須處置之得宜;庶幾病者可依棲有定,不幸死者亦殯殮無虞也。

  伏思彰邑城南武廟及龍王廟,祀典攸關,肅清為貴。每有窮途孤客、患病旅人,無地棲身,投臥共處;直僵橫偃、露體褻身,狎侮神靈,莫此為甚。蓋雨暘蒸濕、寒暑感傷,致病恆多致死,可惡又甚可憐!道光十二年,吾宗爵人君,係生員名觀瀾尊翁也;素本樂施,好行善事。就於廟邊始建瓦屋三間,名曰「善養所」。嗣因棲止者眾,屋室窄隘。道光二十二年間,復與王以義堂、吳祝豐館再為勸捐翻廣,併設床舖器用;仍僱一人,常川在所,應接病人。又協族親職員春崇君暨紳耆稟請前邑主魏,勒石示禁在案,以杜燹端。是有心創建,必立法周詳。所分前後,男女各異其居;房判北南,死生亦殊其處。穢濁毋許相侵,調養自能漸愈。所謂以善養人者,義取諸此。第念投宿日多,輸捐未定。彼夫疾病易療,活固不少;即如膏肓難治,沒亦甚多。棺木所需,誰殫喜捨!維好善之人,後先欣捐其數;慈心之士,多寡樂願其輸。然用多易竭、事久難繼,現時縱有可資,後日恐無所藉。爵人君不吝己貲、不惜己力,倡邀江朝王君暨諸善士相勸捐題,為眾窮人預籌久遠。集腋成裘、可長存以費用;置田生息,俾永濟夫孤貧。病危則分給賑濟,身故則發付收埋。如或養成體健,實同再造之恩;苟其數已目瞑,亦感無疆之德!施濟能敦行不怠,子孫必獲福靡涯;是所謂「積善之家有餘慶」也夫!至於病故瘞埋,墓則豎牌為號、所則設簿登記,載明籍貫、姓名,以便該親識認。

  興斯舉者,皆爵人君懇□□□,留心創建,歷始終而罔懈,海外週知其有功德於人,豈淺鮮哉!茲為捐貲以助成功,務宜勒石以彰善行;當刊補其芳名,用以垂諸不朽。是為序。

  監生阮廷煥,捐銀一百大元;監生蔡啟芳,捐施棺木□□□;州同吳春祿、生員陳江源、布經林友賢,以上各捐銀□十大元;理問王江朝、理問黃國昌、州同吳榮椿、布經陳元吉,以上各捐銀二十大元;通利號,捐銀十六大元;鹿港林鬆軒,捐銀十五大元;郡城謝景淵、嘉屬監生吳繼昌、監生劉文輝、蘇客□、□□□、奇珍號、董事吳彙旋,以上各捐銀十大元;監生楊廷瑞,捐銀八大元;總理林捷高,捐銀四大元;□□□□□□□,捐銀十三大元。

  典王田水田一段債三百大元,收來磧地銀二十大元,□□□□十大元(下闕)。咸豐二年二月口口日,生員吳桂芳謹序。

  按:碑在彰化市關帝廟內,嵌於右側外檣。高一七五公分,寬七四公分;花崗石。上端有「善養所碑記」五大字,楷書;碑前亦作「善養所碑記」。因原碑剝泐殆盡,字跡幾無從辨認;

  乃據民國二十五年臺灣大學所藏拓本錄之。

  ·社寮聖蹟亭碑記(咸豐十一年)

  上古之世,結繩而治。自蒼聖作□□、□蔡子□□有紙,□紙之由來舊矣,可不思□□□□□□□。

  然社寮自開闢以來百□餘年,□有啟□,□□建亭以藏之者,卒未舉行。今有陳子竣□□□力行善事,凡有興建,莫不爭先樂□,□□□□尤讀書人所關切,而謂其不倡義捐貲以□□。亭既成,問序於予。予曰:『吁!此誠義舉也。□□□而後人知字之足貴、紙之足珍,道路不□□□,功不亦偉歟!凡有鳩金以成此亭者,皆可□□無窮矣』!謹將捐題名次,開列於左。是為序。

  內閣中書林鳳池、張克禧,捐銀七大員;職員陳再裕、陳光□,捐銀三大員。稟生陳貞元、陳凌雲,捐銀二員。監生陳經立、賴開□、陳大成、陳生渠、武生陳獻珍、張秋圍、賴文致、陳光紅、同利號、張達理、蔣豁然、陳振寶、陳振西、復榮號、陳朝元、張拔山、□□□、陳□□、陳□□、□□□、陳玉田、啟發號、□□玉、□□徑、□□秋、□□□、陳□□、□□號,以上捐銀各一大員。

  咸豐十一年臘月,郡庠生游鳳嗚撰,勒碑。

  按:碑在竹山鎮社寮,嵌於開漳聖王廟前左側聖蹟亭。分為兩碑,均高七五公分,寬六○公分;砂巖。楷書,下端字跡剝泐殆盡。「雲林縣釆訪冊」云:『聖蹟亭,又一在社寮街。前為紳士倡建,光緒己卯年童生陳大成捐貲重修』。即指此。

  ·重造利濟橋碑記(同治十一年)

  夫有其舉之,莫使之廢,利用修。若廢之已久至無憑藉,而後興□修也□創(?)。

  斯橋自嘉慶十年有七邑主楊公桂森,擇地創始;踵而修之,率以為常。迨同治元年三月戴逆陷城,□□□□,鹿港防堵維嚴。群賊南來,賴有長溪亙隔,截流斷□□□,□□□□□□□,則斷之以禦寇;斯橋所繫,誠匪淺也。越二年十月告平,□□□□□□興造,輒阻於費鉅,□以東衝北裂,溪界變遷,駸駸乎崩及墳塚□。官斯土者,□目時艱,心焉悼之。

  茲幸廳憲李公鍾霖蒞任數月。□□□形,毅然舉事。以上年十月興工,諭飭監生施閣簪董其事;務要規模堅壯,基址宏深。又復鑿流填隙,引歸舊路,以期一勞永逸。凡四閱月而工竣,計糜洋番一千八百九十員。除由廳署籌款充用外,尚不敷九百七十員,仍□例貢生黃禮恭充抵洋番八百員,其餘一百七十員由施閣簪自行墊完,逐條造冊繳案。則信乎創之功為大也。

  橋成之日,歡聲載路,風景一新。□□□之百年後,猶頌公之德弗衰。

  歲同治十一年元月穀旦,文開書院掌教舉人蔡德芳謹撰。

  按:碑在鹿港鎮,堅於利濟橋頭。高一七○公分,寬八○公分;花崗石。字跡稍剝泐;上端有「重造利濟橋」五大字,楷書。

  ·永濟義渡碑記(光緒五年)

  蓋聞溱洧濟人,尚廣乘輿之惠;漢江漁父,猶高辭劍之風。況桑梓之鄉、澗溪之險,一水橫流,萬人病涉;苟不給值以償勞,誰肯刺舟以待客。如彰屬之沙連保濁水渡者,當內山南北溪流之衝,湍激漲急;加以春夏之間。久雨纏綿,山水暴至,溜急似箭、浪湧如飛,舵工稍一鬆手,即翻船觸石,凶占滅頂。論者謂:『臺灣一小天地、濁水之勢與黃河等』;非虛語也。

  董君郁文,家濁水之濱;深痛其事,嘗與化成董業師大經論興義渡。師勸而勉之,董君遂倡捐佛銀六百員。時有吳君聯輝、陳君再裕等同心贊成,而董君遽逝,事遂中停。茲其令嗣鍾奇心存繼志、念切扶危,再邀吳君朝陽等協力勸捐,共得銀二千八百員買置美田十段,歲收子粒四百石,逐年完租納稅、給發工貲、修理船具。議定章程,臚列於左。

  夫市義捐金,篙工不憂乏食;僱舵買棹,寶筏用渡迷津。利涉可占,自無望洋之嘆。將賓至如歸,盛德與溪流俱遠;碑傳不朽,嘉名共山水爭光:豈非跋涉行人所永恃以為利賴哉!爰為之誌其緣起,以勒諸石。

  賞戴藍翎欽加五品銜直隸州州同己未科舉人簡化成拜撰。

  捐題佛銀建立義渡諸芳名:臺鎮憲吳光亮,捐銀二百員;鄉賓董郁文,捐銀六百員;職員吳聯輝,捐銀五百員;鄉賓陳梓都,捐二百四員;職員陳再鑾,一百八十員;鄉賓張敬祠,捐一百大員;藥郊金合興,捐一百大員;鄉賓會理養,捐八十大員;鄉賓陳漂意,捐八十大員;貢生林登榜,三十八員;蕭慶雲,三十五員;貢生簡廷俊,三十一員;生員張炳煌,三十一員;武生吳朝良,三十大員;陳震電,三十大員;陳振英,二十五員;劉時勤,二十三員;陳正吉,二十三員;鄉賓蔡大清,二十員;陳冷泉,二十員;職員莊鍾英,二十員;黃聰亮,十五員;陳合成,十四員;舉人簡化成、恩貢董啟章、貢生曾秉彝、藥舖陳存德、曾長春、張廷標、林揣隆、林祈和、陳瑞奢,以上各十二員;黃慶豐、洪兆祥、陳宗知、鄉賓莊文蔚、監生吳上珍、莊和田兄弟、鹿港眾販商陳瑞祿、陳世祥、魏良樹、陳鼎興、吳倉育、陳隆盛、吳清福、曾振國、吳赤牛、陳文梓、吳新興、高江和、莊梓虔、巫會扁、莊如掇、洪其昌、莊深坑、陳佛送、吳老力、洪正春,以上各捐十員。共銀二千八百員。

  一、買過張秋幼、張仕儲、陳■〈王丕〉、陳夘、吳正德船,日三十日,價錢三百二十員;納孤老院稅銀十二員,納林圮埔觀音亭香燈銀六員。

  一、買過陳尚志田二段四甲,址在獅尾堀莊後,價銀一千零二十五員。納供穀六石六斗。

  一、買過陳維德、陳水池田三段五分,址在獅尾堀莊腳並山腳,價銀二百一十四員,納供穀七斗。

  一、買過陳浩清兄弟田二段五分九釐,址在獅尾堀莊前並后埔仔莊下,價銀二百三十八員,納供穀一石五斗。

  一、買過黃水田二坵,址在清水埤口溝邊,價銀五十二員。

  一、買過葉青山一段一甲七分半,址在獇仔寮莊腳路上路下,價銀二百六二員,納供穀五石。

  一、買過曾紅玉田一段七分半,址在牛崎腳,價銀三百二十員,納供穀五石。

  一、買過陳能田四段,址在咬狗坑內坑邊,價銀五十四員,納連與宮香燈銀五角。

  一、買過黃水田二坵,址在清水埤口溝邊,價銀五十二員,納連興宮租銀二角。

  共開勒碑銀一百員,共開築船寮銀一百六十員,共開稅契銀二百一員,開中人、代書、知見銀六十八員,找洗、入稟、存案銀四十九員:總合共開銀三千零四十員。

  一、議定:義渡夫連一條小港義筏夫(小水即鋪橋),全年計共給發租穀二百六十四石為工貲、火食並七月普祭陰光諸費。不許取客財物;吉凶事過船,只小許金灼、紅羽。舟子不循規矩,隨時改換他人。

  一、議定:過客身體物件,當自謹慎;不可自墜水中,誣賴舟子。

  一、議定:船夫撐船,卯時起、申時止;小水定五人。大水定十人。尾載雖一,當撐他過去。

  一、議定:急除礙船之石;船若礙破,舟子造賠。

  一、議定:不肖子弟,竊取船寮器具,偷放船、偷撐船並生事,一經察出,立即重罰。

  一、議定:大水自當顧船;被漂流,舟子造賠。

  光緒五年(歲次己卯)□月□□日,董鍾奇等同立碑。

  按:碑一在名間鄉媽祖廟福興宮,豎於該廟前左邊;一在竹山鎮社寮福德祠紫南宮,豎於該祠前左邊。高寬、上碑文、石質均同;高一八五公分,寬八八公分,花崗石。字跡明晰;上端有「永濟義渡碑記」六大字,楷書。兩碑隔濁水溪而對峙,址係清末該溪南北兩岸渡船頭;即「雲林縣釆訪冊」「津渡」所云『永濟義渡,在縣東南四十餘里濁水莊,為沙連適臺、彰二邑要津。岸東屬彰化,岸西屬沙連堡。光緒己卯年童生董榮華倡建義渡,鎮軍吳光亮捐俸置義渡租粟』者是也。

  ·重修邑學碑記(光緒六年)

  蓋聞德參天地,千秋所以獨隆;道冠古今,萬世而有必祀。重儒宗者,上承往聖;瞻廟貌者,曾親俎豆。□師表下詔來茲,廣感報永祀馨香。矧濯以江漢,不能形半點之污也;暴以秋陽,不能見一毫之翳也。□□乎不可尚已!自生民以來,未或有也。彰邑自疊遭兵燹後,惟夫子廟巍然獨存;荷神靈之呵護,遂相傳勿替云。

  予戊寅秋,履任磺溪;下車伊始,見夫縣廨有造、義倉有立,而聖殿之傾頹,豈復忍觀。溯查創造於雍正四年張君縞始,嗣後乾隆以至道光廿年,歷經相繼而修;中間僅隔數年,不過補葺而已。迄今世遠年湮,柱門朽蚗,其何以尊至聖而妥神明!是以捐廉倡首,商諸邑紳量力捐輸,舉董張紳春華等監修。□眾志成城,急公好義,相率輸金,即涓吉興工。至己卯大比之年,全臺登秋榜者七人,彰邑已得其三;較之往歲,稱極盛焉。天時人事,適相符而不爽,非其明驗耶!洎夫蔇茨已塗、丹雘已塗,整齊嚴肅,煥然一新。仰視崇閎堂皇之氣宇,足壯觀瞻也;俯窺基址平坦之道塗,無形偏頗也。內以藏宗廟百官之美富,而泮水、園橋,士思樂釆也;外以□宮牆萬仞之峻高,而禮門、義路。儒競趨由也。從此斯文大振,掇巍科、膺大□,上副天子側席之求,以鼓吹乎休明,吾安量所至哉!所期諸生者,有厚望焉。爰於告竣日,為之紀其落成,勒諸貞珉,以誌不朽也。是為序。

  知彰化縣事傳端銓謹撰並書,儒學教諭齊履仁、總董張春華、鄭景奇、蔡懷斌、吳恩波、賴登雲、林拔英、吳鴻賓、陳元吉等同立。

  光緒六年(庚辰歲)仲秋月上澣穀旦。

  按:碑在彰化市文廟,豎於該廟內北隅。高一八○公分,寬六九公分;花崗石。字跡稍剝泐;上端有浮雕,碑前作「重修邑學碑記」六字。文中戊寅係光緒四年,己卯五年。

  ·重修文祠碑記(光緒八年)

  同治己巳孟夏,分守鹿港。時戴逆初平,人心未靖;因思武侯治蜀尚刑法,何如文翁崇文教。諏吉謁文嗣,面山氣散,遂築牆以拱於前;艮位文峰,環而照焉。右武祠;左書院曰「文開」,聘蔡君德芳為之主講。課必扃門。拔其尤者,覆加面試。如是者年餘,諸生文頗有可觀。庚午仲秋,赴臺防任;辛未仲夏,奉諱回籍。癸酉仲冬入覲,奉旨仍發福建,重補臺防。光緒丙子,守臺郡事;訪悉主講蔡君、施君葆修、丁君壽泉先後成進士;歲逢大比,登賢書不一其人。僉謂:『文風之盛,不惟冠一邑,直冠一郡』。雖然,予之所望於士者,更有進焉。解經當如漢儒之精詳,而不涉於荒誕;窮理當如宋儒之明達,而不遁於虛無。讀史自馬、班以迄王、宋所撰述,探其奧窔、抉其精微,舉上下數千年治亂興衰之故,洞悉於胸中;其餘諸子百家,貫而通之。處為名儒,出為名臣。文風孰有盛於此者,豈獨寇一郡已哉!且文之創於人曰聖神、文之列於天曰辰宿,文人蔚起,實上應文星也。辛巳季夏,重守舊地,課諸生文,與昔時同。

  壬午仲春,祭文祠,陪祭者謂予曰:『文祠創始歲月,邑乘所不載。嘉慶辛未,陳士陶等重建,司馬薛君為之記。茲緣中殿傾圮,董事施家珍等鳩資重修,增改兩廡;自丙子季冬興工,戊寅孟冬告竣』。請予記其事。余不文,傀無以應;略述顛末,以泐於石云。

  補用知府鹿港同知太倉孫壽銘拜撰。

  光緒八年仲春之月吉日,董事施啟東、黃煥奎、詹啟明、林淵源、莊瓊輝、施家珍同立。

  按:碑在鹿港鎮文昌祠,嵌於該祠內字紙爐旁墻壁。高二一九公分,寬八四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上端有「重修文祠」四大字,楷書。文中辛未係嘉慶十六年,己已同治八年、庚午九年、辛未十年、癸酉十二年,丙子光緒二年、戊寅四年、辛巳七年、壬午八年。

  ·國姓井碑記(光緒十一年)

  臺北府新竹縣大甲鐵砧山國姓井,相傳鄭成功駐兵處,被困乏水;以劍插地,得甘泉,大旱不涸。年年清明前,有群鷹自鳳山來聚哭,不至疲憊不止,或云兵魂固結而成;山麓田螺,斷尾能活,謂當時螺殼棄置者:均著奇異。

  僕曾經其地,思古蹟不可磨滅,爰集同人建廟,立碑為紀,以誌久遠云。

  光緒乙酉年天中令節,余寵、林鏘、盛鵬程、郭鏡清、張程材、謝鏡源同立。

  按:碑在大甲鎮鐵砧山,豎於國姓井旁。高五四公分,寬九二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碑前有「國姓井紀」四字,皆隸書。「苗粟縣志」「封域志」云:『鐵砧山,……山上有井,……今相傳為國姓井。光緒十一年,大甲巡檢余寵、鹽課委員林鏘、幕賓盛鵬程、生員郭鏡清、職員謝鏡源、張程材等鳩資建廟祀之,立有碑記』。同志「典禮志」又云:『光緒十一年,大甲巡檢余寵、鹽務委員林鏘、幕友盛鵬程、生員郭鏡清、職員謝鐃源、張程材等同建,一間;有碑記』。蓋即指此。惟「淡水廳志一云:『相傳偽鄭屯兵大甲,以水多瘴毒,乃拔劍斫地得泉,味清冽;旁有小碣。鐫此(國姓井)三字』。該小碣非指此碑,今猶存井旁。文中乙酉,係光緒十一年。

  ·竹城旌義亭碑記(光緒十三年)

  臺灣四界環海,延袤三千餘里,土沃山高,民殷物阜,屹立天嶮,雄峙海東;日本、呂宋、西洋諸國,梯航萬里而來,時作眈眈之視者,莫不指為閩粵各省藩離、南北洋之鎖鑰也。康熙壬戌,靖海將軍施侯平臺後,初設郡縣,環竹為城,以固民志。乾隆初築臺灣,嘉慶城諸羅、彰化,道光城鳳山、竹塹,近年城恆春、城埔社、城臺北;或磚或石及三夾土,皆不若植竹衛垣土城堅固,如大中丞合肥劉爵帥批指機宜之洞悉邊情也。

  公自平邊患,籌措臺防,抒朝廷之南圉,吏民倚若長城。予奉檄調補臺南,於光緒十二年丙戍仲春道出鷺門,東渡淡津;初謁見,即荷委以設縣分治、度地築城、撫番招墾之任。附駛兵艦,南來斗六門攝篆。相度形勝,卜城於沙連埔九十九崁上之雲林坪;居中路之心、扼後山之吭,萬峰環拱、雙水匯流,先後偕劉都戎、歐陽司馬覆勘詳明。十月朔自斗移雲,專督城工、撫墾。經營草昧。事當創始,工費浩繁,延紳董以贊襄籌畫。議版築而捐辦土垣,劃界未分,人懷觀望;因先圉竹,以實垣基。得陳茂才塤箎□□勸辦有方,葉、林、魏諸生亦互相勉助;二月朔興工,初三□事,不日成之。計周一千三百丈有奇,均寬六尺,植竹三層;石、林、鄭各董事與武孝廉陳安邦率鄉眾負鍤爭先。竣工後,慮西北高阜乾旱,議分鄉灌溉;適初五日沛然降雨,民心尚義,感召和天,豈偶然哉!厥後滂沱數日,四野歡呼;新植竹皆勃然發筍,宛若滕侯爭長、薛侯氣象,城成眾志。瞻彼猗猗,天心、民力以固吾圉,在紳董之踴躍急公固可嘉,而蚩蚩者裹糧恐後,明大義、識尊親出於至誠者,允可嘉也。

  昔賢有亭成喜雨以誌名者,今雲林城成,喜雨以旌義;爰築亭誌名,勒石而為之記。

  光緒十三年(丁亥)春二月中浣,嶺南陳世烈撰。

  按:原碑已失。文載「臺灣名勝舊蹟志」,作「雲林縣竹城旌義亭記」;但錯字比比皆是。茲稍予修正而錄之。「臺灣築城沿革考」雲林城條下云:『光緒十二年,新置雲林縣;翌年二月,卜沙連堡林圮埔地,知縣陳世烈招募地方紳民義捐築土垣,環植竹圍三重,周圍一千三百丈,廣六尺。城成,乃建旌義亭於城外,以為旌表紳士義心』。至其遺失,僅知在日據初期外,年月不可考。文中壬戌,係康熙二十一年。

  ●乙、示諭

  養鴨示禁碑

  侵墾牛埔諭示碑

  勒買番穀示禁碑

  勘定民番地界碑

  水圳杜訟碑

  阻滯圳道示禁碑

  分爭水利示禁碑

  感恩社民番業佃諭示碑

  燕霧全保界址碑

  鹿仔港船隻勒索示禁碑

  喪事過莊示禁碑

  東勢角圳諭示碑

  三塊厝義塚示禁碑

  沙連保地棍阻墾示禁碑

  官山義塚示禁碑

  徵收完課諭示碑

  萬春宮廟產諭示碑

  和溪厝圳水份諭示碑

  沙轆牧埔示禁碑

  沙轆牛埔示禁碑

  東勢角義渡示禁碑

  埔鹽莊占墾短納諭示碑

  武廟抬棄病人示禁碑

  誣控肆毒示禁碑

  頂下圳私行墾築示禁碑

  筏夫勒索示禁碑

  漳泉械鬥諭示碑

  大甲義學租穀諭示碑

  德化社番租諭示碑

  德化社存剩租穀諭示碑

  水沙連社丁首索詐示禁碑

  私人番境撤禁告示碑

  買補倉糧示禁碑

  遷善社番勒索示禁碑

  興安宮公業示禁碑

  長濟義橋田產諭示碑

  五福圳結狀諭示碑

  五福圳爭水示禁碑

  小險圳水份諭示碑

  岸裏社西界址碑

  ·養鴨示禁碑(乾隆十三年)

  特授福建臺灣府彰化縣正堂加三級紀錄四次陸,為懇天恩准給示勒碑嚴禁,以垂永遠事。

  據業戶張嗣徽、秦張江、張承祖、張振萬、廖盛、陳用文、□□順等具呈前事,詞稱:緣彰邑貓霧拺等保農民,動力耕種田園,上供國課,下養父母。□□□被畜鴨之徒,在於各莊田□搭蓋,□□遍野,每□聚數十人、□人不等;甚至藏奸窩匪,夜則流散,盜□莊民牛隻家貲,進則□將養鴨踐食禾苗為由,貽害不淺,疊蒙仁爺出示嚴禁。又於乾隆十年,□察院憲□□□民簽呈,恩准據行嚴拏,□□出示,嚴禁在案。本年九月間,鴨寮夥黨截搶銀兩一案,幸蒙爺臺密訪,通詳嚴拏、□在口口月又蒙府憲方行文出示嚴禁,□□鴨□林禹等回籍,餘夥□□、盧□□、□□二、陳贊芝、陳全等限一月內□將鴨寮逐一拆毀。如有抗違,□鄉保□甲,立稟嚴究逐出,□□仁爺加□出示,□□各保莊閤邑男婦老幼,道路無不謳歌誦德。但告示經□日久,不無□□損□。□等□思太老爺指日□陞□□,呈懇叩乞恩准給示,並賜碑□,勒碑永禁□□養鴨之徒除□□□□□□□,閤邑民番。感戴鴻慈,□德□□等情。並據陳輝、劉蘭俊等呈□前情,各到縣。

  據此。為□養鴨之徒,每□成群,踐食田禾,□□□□□□,隨處搭寮,藏奸窩匪。無惡不作,更屬禍魁。茲奉憲□,除將林□□、□□,並將餘夥□□□□□□□□□□。茲據前情,合行出示勒禁。為此,示仰閤屬莊民人等知悉,務宜遵照。嗣後如有□□□出□養鴨於□□□□□□赤身□□□□□□復起害□。敢有故違,許爾□□保甲,立即拏究。□□□□□□不報,一經察出,定□□保甲□□□不貸。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乾隆十三年十二月□□日給。

  按:碑在臺中市西屯區,豎於福安里第六水掘頭橋將爬登大肚丘陵途中南邊蔗園內。高一五四公分,寬六七公分;花崗石。字跡剝泐殆盡,非諦視不能見;後段有人名,悉皆磨滅,故從略。給示人彰化縣正堂陸,當為陸廣霖;府憲方,當為臺灣知府方邦基。文述嚴禁養鴨之徒縱使牲畜,踐食禾苗;並隨處搭寮,藏奸窩匪;可見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亂後,官憲嚴加取締之一端。惟本碑成立於岸裏社番蓬勃時期,且有張承祖、張振萬、廖盛等當時主要業戶等名,可為Pazeh部族境域,南界曾披及臺中盆地西緣大肚丘陵山麓之傍證也。

  ·侵墾牛埔諭示碑(乾隆十九年)

  特授福建臺灣府彰化縣正堂加三級紀錄三次劉,為□處率懇恩准永息事。

  據王明稟稱:緣顏疇以幫橫阻搶等事,具控吳蔭等阻墾伊給施業主埔地;而吳蔭、何蔡等以籍占牛埔等事具訴。二比詰控互爭、提訊。於乾隆十六年間,蒙業主施長齡以遵查調處等事,勸令吳蔭、何蔡等出銀二十兩,給顏疇收領,以作墾資;地為莊眾仍作牛埔,給示立界等情。蒙前老爺蘇批:如果處明允愿,即送二比。遵依呈繳,以憑消案;原詞畫圖存。緣二比一以明給有主之地、一以原屬牛埔,俱不遵行□,再控□□蒙拘訊。茲卹體愛民無訟,從中勸處;仍照施長齡原處,令吳蔭等出銀二十兩,給顏疇收領,地仍為牛埔,給示立界,求杜爭端。二比俱已允服,現處遵依率同當堂呈繳。伏乞恩准消案。給示立界,以息訟端,民各安業,均沾鴻仁無□等情;並繳遵依二紙到縣。

  據此,查此案業據二比控爭拘訊,未經審結。茲據前情,除聽其立石為界息消外,合再出示曉諭□禁。為此,示仰燕霧保□□中莊、田美莊附近莊村佃民人等知悉:嗣後如有外方以及本莊附近棍徒侵墾者,許該莊農佃民赴縣指稟,以憑拏究。該莊佃亦不得藉端滋事,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乾隆十九年十二月廿一日,給□□□□中莊、田美莊掛曉。

  按:碑在大村鄉,原豎於該鄉過溝埔;坍毀後,移置鄉公所。高一二○公分,寬六○公分,花崗石;字跡稍剝泐。給示人彰化縣正堂劉,當為劉辰駿。由此,可見乾隆初臺灣中部西平原為施長齡等漢人業戶急速開墾之一端。

  ·勒買番穀示禁碑(乾隆二十四年)

  遵立奉禁,不許社番採穀。岸裏社通事敦仔、貓霧拺社通事阿甲。

  縣主福建臺灣府彰化縣正堂加三級紀錄四次記大功六次□功□次張、府憲福建臺灣府正堂加三級紀錄六次覺羅四明、道憲福建分巡臺灣道兼理提督學政加二級紀錄四次楊,轉□督憲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餉楊,為嚴禁硬派社番買穀之陋習,以裕窮番生計事。

  照得臺郡孤懸海外,民番錯處;倉儲穀石,既須本地之□歉,更須供內地之接濟,最關緊要。是以每年動銀穀石,均須乘時就地買補還倉,以裕積貯。從前該廳縣多視買補為利藪,報少買多,假名巧取。將部定六錢之價,任意短發或四錢、或五錢;無論民番,一概發銀硬派。及至收倉時,穀價昂貴,又令交倉一半,其一半照貴價折交。出入之間,牟利無算;□人賠累難堪,怨聲載道。經前部當嚴切飭禁,責成該道府實力稽查,近來積弊少除。惟是勒令社番領買之弊,未經申明禁令,則□□之困,尚未盡甦。查各社番向化有年,與漢民同屬赤子,原無區別。爾等素來不諳耕鑿,所有名下田園地畝,均彲與漢民墾種;每□□遇貼□公租,以資該社各番口食,地方官理應加意體卹。無如利令智昏之員,祗知藉採買漁利,絕不計及社番生計。□於買穀之時,擇租多之社,亦照民戶一例,發價勒買。蚩蚩番眾,迫於官勢,不得不將價領歸。為胥役、通事人等,即從而欺弄百般,□□□□。□□穀有限,無可繳倉,即押令向他處貴價買交,或令將所領短價照市值加足折交。收繳之時,胥役、通事又復任意刁難,籍稱□□,□□□□,而索陋規,以肥己囊。一領一繳,賠累奚止加倍。該廳縣明知弊累,祗因有利於己,亦復故為徇縱。哀此愚番,何堪脧剝若此!在該廳縣非不飭行禁止,無如該廳縣率多陽奉陰違,各社番又未必家喻戶曉;邇來縱不敢明目張膽,而弊端終未盡絕。

  本部堂躬膺節制,志在安輯海疆,撫綏番眾,合亟出示嚴禁。為此,示仰臺郡各廳縣官吏及社番通事人等知悉:嗣後各廳縣買補倉穀,先報明該道府,將某廳縣應買穀若干?發價若干?明白出示曉諭□。然後將應買額穀,照依部定價值,將穀多民戶公平採買,永不許發價社番,勒買顆粒。倘敢任信胥役、通土等仍蹈前轍,向社番勒買穀石者,該道府一經訪查、或遇告發,立即□□嚴究。如胥役、通事等瞞官舞弊,私向社番指稱免派,講貫□索,許該社番即赴官喊稟,立即嚴拏,從重究處。該廳縣如或徇縱不究,即屬通同弊混,許赴該管上司衙門具控,即行提拏究辦,毋稍姑貸。務使勒買番穀之積弊,從此永除,各社番生計充裕,以副本部堂安輯海疆至意。各宜永遠凜遵,毋違!特示。

  乾隆二十四年九月□□日奉諭,敦仔、阿甲、土目阿六萬、馬下六、盟績、轆仔等同遵立勒石。

  按:碑在神岡鄉國民學校內,豎於該校門東側。高一七七公分,寬六九公分;花崗石。字跡明晰;但已殘,由基底約三分之一處,截成兩段。給示人彰化縣正堂張,當為張世珍;分巡臺灣道楊,當為楊景素。文述嚴禁胥役、通事等於岸裏社瞞官舞弊,勒買番穀事。由此,可見岸裏社番經康熙三十八年協助清軍進討吞霄社、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之亂時擒獲有功、雍正九年大甲西社叛變時隨軍進剿後,漸為清廷所器重與傾心歸附、官府保護有加之趨勢也。

  ·勘定民番地界碑(乾隆二十六年)

  勘定朴仔籬處,南北計長二百八十五丈五尺,共堆土牛一十九個。每土牛長二丈,底闊一丈,高八尺,頂寬六尺。每溝長一十五丈,闊一丈二尺,深六尺。永禁民人逾越私墾。

  乾隆二十六年正月□□日,彰化縣知縣張立。

  按:碑在石岡鄉土牛村(土名下土牛),豎於土牛國民學校後面八仙山林場鐵路由和盛站通往梅子站線路旁。高一六七公分,寬四七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上端有「奉憲勘定地界」六大字,橫排,而「憲」字抬高一格。立碑人彰化縣知縣張,當為張世珍。溯乾隆三年,閩浙總督郝玉麟條奏查明民番境域,請劃界立石;翌年,付諸實施。未幾,弊竇叢生,形同具文。乾隆十七年雖曾為釐正,再行立石;而民人逾越私墾,仍不可遏止。至是乃更立石,再厲行禁制。

  ·水圳杜訟碑(乾隆二十七年)

  候補分州□理臺灣府彰化縣貓霧拺司加三級記大功三次戴,為抄案飭遵,以杜後訟事。

  案蒙本縣正堂胡,□□□委勘呂必安具控蕭希旦等強拆□□埤、蕭希旦具控敦仔等違斷復築一案等因,本司遵即親詣該處,隨同兩造及埤長、番漢人等查勘情形,並訊各供:緣廖盛等水圳勢近大甲溪,其源從朴仔籬山口而出。該處水源泛散,廖盛等有圳一條,設埤一座,決水引灌東邊一帶田畝。距千餘步之下,又有圳一條,設埤一座,決水引灌西邊一帶田畝。兩埤俱存,蕭希旦等並無強拆。其二埤之下,最後添築一埤,先蒙前憲張勘訊押拆,廖盛等已經遵拆;現有埤跡可考,亦無復築。惟蕭希旦之田在下坵,□上流灌溉禾苗;如遇天□久旱,廖姓佃民若將草蓆遮阻,□水絕流,未免受累,釁端□由此起。茲同兩造酌議,除前憲斷拆一埤永不許廖盛等復築外,其二埤□用□石砌成,□水由縫道流出。嗣後旱歲,不得阻以草蓆,聽水自流,以資分灌等緣由;繪圖詳覆縣憲。蒙批:據勘訊明,該兩造均已允服,□□飭遵依□□送繳原卷、繪圖□等因。

  據此,除飭遵依申送外,合亟出示飭遵。為此,示仰東保業戶廖盛、張振萬、敦仔及埤長、佃民呂必安等、西保業戶蕭希旦、佃民鄭日省等知悉:嗣後爾等務遵本司詳奉批案,除前憲張勘諭拆去最後一埤,永不許廖盛等復築;其□二埤,遇有旱年,不得用草蓆遮阻石縫之水,聽其自流。蕭希旦亦不得藉端強拆廖盛等□埤,永息訟端。其各凜遵,毋違!特示。

  乾陸二十七年五月□□日給。業戶張振萬、王昆清、賴成勝、陳元秀、張文□同立石。

  按:碑在神岡鄉岸裏村;原豎該村望寮水田中,後移於岸裏國民學校校門西側。高一六七公分、寬七四公分,花崗石;已殘,由上端截成兩段,且字跡剝泐過半。民國二十四年八月十七日「臺灣日日新報」副刊「臺日畫報」曾載其碑文,雖舛錯失實在所難免,但仍可供參考;茲據而錄之。碑末之立石業戶人名本多,祇因剝泐過甚,幾無從辨認,故僅錄其字跡較為明晰者。給示人貓霧拺司戴,當為戴宏度;彰化縣正堂胡,當為胡邦翰。至其成立年代,原碑「乾隆二十」之下,經剝泐而闕一字,致無從確定。惟「臺日畫報」所載,作乾隆二十七年五月。按乾隆二十四年六月戴宏度任貓霧拺巡檢,迨乾隆二十七年閏五月始由程鏜取代;且胡邦翰任彰化知縣,在乾隆二十六年六月。則職官任卸與碑之成立,並無矛盾;姑仍之,待考。

  ·阻滯圳道示禁碑(乾隆三十年)

  護理福建分巡臺灣道兼提督學政臺灣府正堂加七級紀錄八次蔣,為乞憲示禁,以肅軍工事。

  據彰化縣詳覆匠首曾文琬具稟水沙連大坪頂採製軍工,放運水道,被該處通土、埤甲人等阻滯一案。內開:查濁溪之發源內山,勢甚浩瀚湍急。施姓用石磊砌截其來勢,使歸圳道。故施圳不患無水,特患沖崩圳頭,因□設閘,以防決□。凡遇放樟木,必於水大之時,從圳頭而入,其中設閘之處,必須悉行起放,不能阻塞源流;則沖決之患,斷不能免。且查虎溪□□□□兩條亦屬圳道,乾隆七年間圳頭沖決,水勢歸圳西流,曾沖去三十餘莊,損壞人口、□□無算。詢之老民,皆歷歷可指。今若以施圳放運樟木,不久立見崩壞;萬一水勢直趨而北,則受害者恐不僅三十餘莊矣。況軍工樟料,現有溪□,歷來放運,並無盼誤;豈可圖便,□改水圳行運,有礙農田:此斷難如該匠首之所請也。平時仰體憲貽念切民瘼至意,悉心查勘實在情形,縷悉聲敘;詳請俯賜示禁。凡運放軍工料件,務須照舊從大溪放運,毋許橫放圳道,損壞小埤;俾水利無妨、農田有賴,閤邑萬民咸沐慈恩於無□矣。理合繪圖貼說,詳候察核示遵,行□到道。

  據此,除批發外,合行示禁。為此,示仰該處匠夫人等知悉:嗣後軍工料件,照舊由溪放運,直運海口;不得圖便藉運圳道,致妨農田水利。如敢故違,一經被害告發,立即嚴拏究革,仍即著賠圳道,斷不姑寬。該通土、埤甲人等亦不得藉端滋事,致干察究。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乾隆三十年二月□□日抄。

  按:碑在名間鄉濁水村,豎於該村同源圳頭;原置於濁水溪畔頭前園水田中,民國四十二年發現後移建現址。高一八○公分,寬七五公分,砂巖;已殘,由下部截成三塊。字跡稍剝泐,每行字數不齊。上端有「奉道憲禁示」五大字,陽刻,似隸書;下端已殘。給示人分巡臺灣道兼提督學政臺灣府正堂蔣,當為蔣允焄。文述採製軍工木料放運埤圳,不得妨礙農田水利:由此,可見水沙連大坪頂採製軍工樟木為期頗早,且曾盛行。惟考原碑址以及文中『施姓用石磊砌截其來勢,使歸圳道,故施圳不患無水』、『今若以施圳放運樟木』等語,所謂施圳,當指施厝圳(即八堡圳)。而該圳之沿革,贊與臺灣中部平原之開發,息息相關。按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卷六二九頁所引施家收藏「水圳圖考」所云『「郡志」載:康熙五十八年,施長齡■〈名戶〉築;乾隆三十年署觀察蔣金笑史(允焄)勒碑溪岸;舊云施厝圳,又曰八堡圳』一節,係指本碑,似無庸置疑。然則伊能所謂『分巡臺灣道蔣允焄建於濁水溪岸碑,今不存,亦未見諸「彰化縣志」,可能道光年間業已湮滅』云云,蓋因當時搜集未周,致有此誤也。

  ·分爭水利示禁碑(乾隆三十三年)

  為瀝陳苦情等事,案蒙欽命巡按臺灣按察戶科掌印給事中覺羅■〈女月〉、工科掌印給事中朱批:據傳興球、李鼎耀、英文和、紀文環、黃若彩、蕭元登等具控張鳳華、墩仔、秦廷鑑等違斷絕流,奉批仰縣查案,詳報核奪等因。經本縣備錄周元良、楊士揵等原斷控案詳:看得貓霧拺大肚東、西保民番分爭水利一案,緣該處水道由大甲溪發源,流經朴仔籬口分流灌溉東、西保民番田地,向來三七得水。及東保墩仔、秦廷鑑、張享生等經就朴仔籬口砌塞源流,故西保周元良等具詞。仰縣集訊之下,悉得前情;當將該犯分別押枷□□,□令流通,定汴三七分灌。隨據差保會同二比,前往朴仔籬首埤開圳處所公同執索量明共十五丈,照斷三七。東保民番應得水汴十丈零五尺、西保民番應得水汴四大五尺,淺深均分,各投具結,定過水汴分灌,具依存卷外,嗣後毋論溪流變遷盈涸,永遠定以三七為汴,分流灌溉,毋許奸番、奸民抗斷滋事,復起爭端,致干嚴究,此判。奉批:該業戶等均於雍正年間開墾水田,共享灌溉,東西相安久矣。自東埤各業佃倚居上游,忽於舊有二埤之外,添築第三埤,遏絕西保下流分灌,致起爭端。前任張令親勘,實有三埤,押令拆毀,是肇畔固由來矣。訊斷後、不得翻案添築;又於第二埤用草蓆遮斷,泥填石縫。每逢歲旱,輒肆□防,較計其□固在東保。若仍照前斷草率了事,不但構訟不休,而且西保民番實有旱患。況□之歲旱欠水,東埤自救不暇,焉有盈餘,以濟西保?使果有餘水賣人接濟,則其從前之添埤草欄泥填,種種橫毒,在張達京、呂必安、墩仔等原為霸占賣灌起見,並非自己灌田之不足,其獲罪更無可貸矣。本院秉公查核,遵上諭有「興建水利」之文,念皇朝無「令農買水」之例;嗣後應定汴三七分灌,就朴仔籬第一埤圳處照斷估量十五丈之數,令東保民番得水汴十丈五尺,西保民番得水汴四丈五尺,以便分溉田地。至定汴以後,遇有修濬埤圳工程,俱照東七、西三分數,出力公辦;不得推諉,亦不許埤長人等藉端索騙,違者重處。仰縣遵行,勒石永守,以杜爭端,以昭平允;慎無陽奉陰違,致干察出題參可也各等因。□奉此,除備錄批斷緣由,報明本道、本府外,後移分縣就近勘定,繪圖貼說,移覆去後。續遵移覆:親臨該處,會同東、西兩保及通土、民人等查勘。原定汴之處大溪中央,已經淤成石壩,南北分流,難以定汴。就處相度情形,將西保原開小圳,著令填塞;即於下□□流寬窄相等處所,通丈一十四丈,東保分出七分計九丈八尺,西保分出三分計四丈二尺,於汴口兩旁堆積石仔為界。仍當場面諭,嗣後毋許混爭,致生事端。現在流灌兩平,民番相安等因。

  遵此,合飭勒石遵守,以杜爭端。為此,示仰貓霧拺大肚東、西保民番遵奉憲行批斷事理,立即勒石,永遠遵守。嗣後,毋論溪路變遷廣狹、水源盈涸,總以第一埤源頭處所照斷,東七西三,淺深均平,分流灌溉。倘敢陽奉陰違,□防遮欄塞絕,或被告發,立節嚴拏,通詳治罪。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乾隆三十三年四月□□日立。

  按:碑原在神岡鄉岸裏村望寮,已失。文載「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第一卷下二○頁,但不無舛錯失實之處,茲參酌前揭乾隆二十七年「水圳杜訟碑」而錄之。給示人雖不得而知,而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卷六三三頁)擬為彰化知縣成履泰。文述嚴禁大肚東、西兩堡民番分爭大甲溪水利,則可謂舊之餘波;其顛末詳見前揭臺灣舊慣調查會報告書「關於五福圳碑文」條下及「臺灣文化志」等書,茲不再贅。

  ·感恩社民番業佃諭示碑(乾隆四十三年)

  特調臺灣北路理番分府加五級紀錄五次記大功二次沈,為業蒙清丈等事。

  據感恩社佃民林元璸、盧永清、曾式鴻、洪紹澤、林勳臣、楊賢、陳鑽、張乃成等呈稱:竊事經公必有一定之章程,法必垂永久,方杜絕後之混擾。痛璸等共處一十三莊,原屬感恩社番佃。自雍正十一年開墾以來,須耕斯土,與他處曠土堪墾者不同、與平洋安耕者實異:東迫峻山,難免崩沖之虞;西界大海,實受風颶之慘;南接沙轆番田以及朱、楊世業;北抵大甲,鴻溪波濤,淹沒五穀。僅彈丸蕞爾之區,並無荒埔可墾,曷有隱匿情弊。璸等各佃穿山鑿圳,枵腹唏饑來作番佃,遵照臺例,按甲八石輪納番租,前業戶蒲氏悅父子遞受,數十年業佃相安。迨四十一年冬,業戶、通土等因北勢田畝水沖沙壓,急請清丈等事,即經蒙前憲朱清釐給冊,配租在案,但未蒙審訊。□□通六擬佃權歸掌握,串謀土目蒲氏吧禮等朋黨為奸:飲鴉宿娼,酗酒逞兇;藉事黨為爪牙,逐佃橫派;縱刁番為羽翼,任意苛求。從即暫處相安,逆則立見稟害。膽敢蔽埋前案,以誣匿請丈等事,誑稟天聽,冀圖藉索。欣際憲轅除弊如神,蒙嚴押通土、佃民按坵細丈,毫釐載入冊簿,與前案逐一相符。奈通土不遂其欲,奸惡相濟,誓必疊稟陷害,番愈為狼為虎,佃愈為魚為肉。若不急叩審訊,發給番民墾冊,將來葛藤難斷,輿情鼎沸。合亟相率奔號仁憲,恩准嚴拘審究,佃民得以奉□勒石,杜絕奸番之害,永沐鐵案之惠;八方沾恩,全臺載德,甘棠興頌。上叩等情到分府。

  據此,案照先據該社通土、業戶六擬佃等具稟:王孫合等各佃田甲朦混不明,懇請清丈等情;業經按佃逐段查丈,並□通土、業戶查無遺漏隱匿,□結前來。並據前情,除拘訊發冊外,合行給示勒石。為此,示仰感恩社業佃人等知悉:爾等管耕田園,業經本分府丈定甲數,立成檔案,給爾業、佃墾冊各一本;務須遵照,永遠相安。田每甲八石、園四石,交收番租。該通土、業戶,嗣後毋再生枝節,混稟莊佃隱匿,擾害農民。該佃林元璸等務於早季收成之後,即照冊完納番租,取具業戶戳記、完單執照,不得拖欠減少,致缺番糧。均毋自罹法網,永息訟端。各宜凜遵,毋得抗違!特示。

  乾隆四十三年七月□□日給發。感恩社民番業佃秀水莊、橋頭莊、社口莊、上湳莊、三座莊、田寮莊、山下莊、青埔莊、客莊、后莊、水碓莊、下湳莊、碑頭莊勒石遵諭。

  按:碑在清水鎮,嵌於該鎮觀音亭紫雲巖前右墻。高一八○公分,寬七五公分;花崗石。字跡稍剝泐,每行字數不齊,下部深埋。給示人北路理番分府沈,當為沈榮勳。文述嚴禁感恩社番業戶藉端勒索,漢佃亦不得短少番租,俾漢番和平相處;觀乎『自雍正十一年開墾以來,須耕斯土』等語,可知雍正九年大甲西社番叛後,漢人入墾,至乾隆末年已臻相當發展矣。

  ·燕霧全保界址碑(乾隆五十四年)

  特授福建臺灣府彰化縣正堂加五級紀錄十次宋,為□□□□□□事。

  據燕霧保業戶施長齡、施殿邦、施永昌、施垂裕等呈稱:□□□□□□□□□□□歷管營汛,因遭逆亂,棍徒黃慶、蔡蔭等率夥□□□□□□□□□□□□□奉□□□□□。齡等於六月二十七日(下闕)文廟祠壇應備供棹等器,均需雜□置□□□□□□□□□□□□□□□□。昨據總甲具稟,業經明白批示,□□□□□□□□□□□□□□□□□□一座,即將此稟批示,一併列入□□□□□□□□□□□□□□□□□□□立。誠恐民番無知,□非官□□□□□□□□□□□□□□□□□□□縣。

  據此,除批示外,合行給示□□□□□□□□□□□□□□□□□□□界之處,現於□上豎立石碑,□□□□□□□□□□□□□□□□□□□越□□□□滋爭。倘有民番□□□□□□□□□□□□□□□□□□□□具稟(下闕)。

  乾隆五十四年(下闕)。

  按:碑在彰化市南郊,豎於北沙坑通往大埔公路旁田畔,半埋地下。高約一五○公分,寬七三公分;花崗石。字跡稍剝泐;上端有「燕霧全保界址」六大字,楷書。給示人彰化縣正堂宋,當為宋學灝。因埋沒過甚,全文雖不得而知,仍可為當時施長齡等漢人業戶大規模開墾燕霧堡之一證也。

  ·鹿仔港船隻勒索示禁碑(乾隆五十五年)

  欽命福建提刑按察使司管臺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帶加二級紀錄四次萬,為呈懇示禁等事。

  據彰化縣粵籍監生徐道□、□□、徐□、廖霖、監生徐英和、邱子標等呈稱:穰往熙來,開津有符節之典;柔遠寧邇,仁政無疆界之□。□□離府,窵遠郡南,府城較近。緣四十八年鹿港開設口岸,原議船隻商客往來章程,□□鹿□□□,例無異□。南路粵民回籍,由鹿耳門出海,經郡城舖民鍾國文、□監賴九隆等上年十一月間呈蒙撫憲徐□□□仁憲給示,諭飭各口書,依照□例,止得□張銅錢二百文,不得多索,勒石郡治在案。而鹿港口書以該處未會勒石示禁,粵民給照回籍,每名索銀六七□□□□□□,北路粵民回籍重費,情景□慘,難□□□。□□□□請鹿港開口,原為利商便民起見,是□一切章程,悉依鹿耳門舊例,□□□□□□□□□□循持守,敢於重索照費,殊非大憲奉□開口本意。理合抄黏郡治鐫□告示,瀝情稟□□□,□念南北粵民鈞屬一體,恩□示禁,以□鹿港□石,永垂遺愛,感戴不朽等情。

  □□□查乾隆五十三年十一月初三日,奉巡撫□□□□□監賴九隆、鋪民鍾國文等呈請,粵民由鹿耳門回籍,□□掛驗,乞准示禁日書加索照費等情,□□□道給示永禁等因。業經出示嚴禁,並准其勒石永禁在案。茲據該生等具呈前情,除□准照鹿耳門一體勒石示禁外,合行出示勒石□□。為此,示仰鹿港廳日胥船鋪人等知悉:嗣後凡閩、粵民由鹿仔港回籍,謄給□□,遵照鹿耳門舊例,無論士庶搭配,一概不許藉端留□,捐索規□。倘有不法口胥,敢於示禁之後,復萌故智,□索□民,一經察出、或被告發,立即嚴行拏究,按法重治,決不寬貸。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乾隆五十五年二月初□日,給臺府總理職員賴九隆、邱子標等。

  按:碑在鹿港鎮。僕於該鎮三山國王廟內。高一四五公分,寬七○公分;花崗石。字跡稍剝泐;上端有「奉憲示禁」四大字,楷書。給示人臺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萬,當為萬鍾傑。文述嚴禁鹿港口書胥役對於回籍墾民,不得多索規費。按乾隆初,民人潛渡偷航日甚;四十九年,福建陸路提督將軍永慶乃上「請設鹿港正口疏」切陳開津,以謀交通泉州府晉江縣蚶江口。五十年,始設北路海防同知,由北路理番同知兼掌。由此,可知經時不久,即見弊竇叢生之一端。

  ·喪事過莊示禁碑(嘉慶二年)

  立禁,舊社莊紳耆貢生蘇志文、董事陳勤和等。為□□莊□立禁勒石,以垂永久事。

  緬維本莊原屬番社,康熙年間業主施□□佃□□,我漳、泉、閩、粵之眾,□禁於斯。嗣是生齒日繁,□□□□□人乃□劄舊社,此本莊命名所由來也。迄今既有□□□,往來□□,地屬東南通衢,風俗淳良,號稱武東堡。運□□□□賴有可□,所未□善者,凡一切喪事,皆由莊內往來,必□□□□□□□,□聲與哭聲相聞,尤屬□□之事。□□□□□□□□□□□□□□□□□,莊口大路崩曲,□□築造,□□□□□□□□□田頭,刻日自□整理坦平。一面□請□□□通土、地保,當公□□□□□□,迎喪送葬者,由莊外經□,不得□在莊內經過,莊外□□□□。如有不遵,公同稟究,□□□□□□□□□□□□□□□□□□□□禁。

  嘉慶二年仲冬月□□日立。

  按:碑在社頭鄉。高一○五公分,寬五四公分;花崗石。字跡剝泐幾半;上端有「禁碑」二大字,楷書。

  ·東勢角圳諭示碑(嘉慶九年)

  特授臺灣北路理番駐鎮鹿港海防總捕分府加五級紀錄十次吉,為據情轉請勒石以垂永久事。

  嘉慶八年十二月,蒙准臬道憲遇、臺灣府慶札查彰屬東勢角民番爭開水圳一案,妥為查辦馳覆等因。本分府經於本年新正巡查莊社,行抵東勢角途次,據該處社番土目馬下六四老、阿多罕、郡乃那鳥、甲首潘學文、馬下六郡乃、阿沐阿馬轄、莊民林時猷、蘇乾萬、吳龍生、劉金英、張孟新、謝思賡、葉振旺、賴德永等為蒙導兩情協洽等事僉呈詞稱:竊六等番田民田,俱共陂圳水,照汴分流灌溉。祇因舊陂深入內山,常被生番破損,兼之水源長遠,難以流通;即極力修整,遇農忙,水亦有缺。以致田禾失收,番民均受其苦。是以籌議另擇地勢,開鑿新圳透合舊圳,接濟分流,番民均有裨益。莊民林時猷等先經稟明縣主,蒙批候飭該通土協力興工修築等因;並蒙前憲著差,協同通土查覆在案。茲蒙仁憲親臨開導,足見恤愛民番至意。惟是新圳,要由番田開鑿。茲遵導,願照圳道澗狹,按一甲應補番之損田大小租粟一十六石。至有番田在新圳之上,未得接灌新陂圳水,莊民應即協同社番共築原舊陂圳,以資灌溉,不致番田缺水失收。現在六等番民相安,兩情協洽,公同立約,以垂永久。理合各具依結並約三紙呈叩,懇恩將約蓋印,給發民番執照,留約一紙備案;據情詳明大憲給示勒石,並懇行銷懸案。民番戴德,永頌甘棠等情,並呈繳合約。竊思耕農必盡乎溝洫,規約當遵守而勿墜。茲東勢角原有民番舊築陂圳一座,照汴分流,灌溉番民田業。祗因舊陂深入內山,常被生番破挖,若遇農忙,即拚命整理,水亦有缺;以致田禾失收,課命兩懸,番民均為受慘。是以相議,量度地勢,鳩資另開新陂圳一條透合舊圳,授濟通流;以助不足,惟是開鑿新圳,要在番田之內疏通,且間有番田又在新圳之上,社番懷疑,恐立新圳,莊民棄舊圳而不行合力修築,番田不無缺水之虞。茲番民等耕食斯土,原屬比鄰;務宜一視同仁,守望相助,籌議妥協,民番均有裨益。爰即議列規條,同立合約,呈請備案,勒碑垂遠;日後永不得背約,各執為照。據此,業經據情轉稟臬道憲遇牒呈臺灣府慶,准批來移:查辦彰屬東勢角開圳一案,已據該處社番馬下六等及莊民林時猷等妥議息爭,合具結約,呈請給示勒石銷案各緣由;具見辦理妥洽,希即由廳給示勒石,以垂永久,並將呈繳合約,蓋印分別給執存案。一面飭縣將控案注銷,務期民番兩相和輯,勿致再有爭端,仍候臬道憲批示,此復等因。

  除行縣註銷外,合行錄批示諭,並令摹寫勒石,以垂永久。為此,示仰東勢角社番、莊民、佃戶人等知悉:爾等番民耕種番田、屯田,所有新舊灌溉陂圳,務宜遵照本府批示及印發條議約規,協力修築;俾水澤霑足,各資灌溉田園,仍須守望相助,樂業安耕。倘有民番違例越規以及竊挖水汴,滋生事端,許該通土、鄉保立時解官究辦,決不稍為寬貸。仍將頒給示諭端楷照繕,鐫勒上石;並印揚碑摹四本繳送,以憑分別申送發行備案。各宜凜遵,毋違!特示。須至碑摹者。

  嘉慶九年五月二十一日,給發勒石。

  按:碑原在東勢鎮,已失。文載「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一卷下一六二頁;而該書四六頁並載『嘉慶九年正月,因鑿圳經過東勢角地方番田,故須繳番租之契字』一則,其前文與本碑中段後半幾乎相同;即先行呈請豎碑、訂立臺約,各執為照者。以此,可見當時在東勢地方漢番勢力隆替之一斑。給示人北路理番兼鹿港海防分府吉,當為吉壽;文中臬道憲遇,當為分巡臺灣兵備道遇昌;臺灣府慶,當為慶保。

  ·三塊厝義塚示禁碑(嘉慶十八年)

  署福建臺灣府彰化縣正堂卓異候陞加一級李,為僉懇碑示,以安幽魂事。

  本年二月初八日,據燕霧保貢生曾文風、監生施書聖、總董楊應迪、總理張雄才、鄧芳瑞、呂名山、盧旺宸、約正洪文光、街耆張祥麟、楊國振、張光耀、莊耆曾輝煌、江步青、張月明、甲首江永昌等呈稱:保內三塊厝牛埔頭、東山黃厝莊、犁頭厝埤仔頭、鑼鈸蒂、赤塗崎等處荒山,自古設立義塚,以為附近民人埋葬之地。屢因不法之徒,奸貪漁利,盜挖赤塗、砂土、樹頭,以致山崩石墜,骨骸暴露,不可勝數。近有一種惡習,樵牧孩童每逢清明,伺人祭掃,群討粿物;分給不周,輒縱牛羊踐踏墳墓,或污穢基碑、或鑿毀墳手。又有棍番,逢人埋葬,藉索花紅等弊:種種不法。迪於上年四月二十五日以稟請示禁等事,赴前主楊呈稟,蒙給示禁在案。稽今日久,告示經被風雨損壞;無知之徒,仍蹈故轍。迪等目睹心傷,不忍坐視。爰是僉墾示禁立碑,以垂永遠,並舉三塊厝莊甲首江永昌就近巡查。理合瀝情稟懇,伏乞恩准示禁,庶奸貪知儆,幽魂得安,甘棠永詠。切呈等情。

  據此,除批示外,合行示禁。為此,仰民番各色人等知悉:爾等當思幽魂以土為安,務須共相防護;乃有貪圖微利,挖掘赤塗、沙石、樹頭,以致山崩石墜,骨骸暴露,如此不法奸徒,聞之殊堪痛恨!自示之後,毋許棍徒在於三塊厝等處塚山掘取赤塗、沙石、樹頭;值祭掃之日,毋許孩童索取粿物;埋葬之時,毋許棍番勒索花紅。倘有愚頑不遵,許該地總董、莊耆扭解;如強弱不敵,許即指名具稟赴縣,以憑嚴拏重究,決不姑寬。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嘉慶十八年三月十三日給,街莊紳耆等勒石。

  按:碑在員林鎮,豎於該鎮東郊之東山鎮興廟前樹旁。高一一八公分,寬六五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給示人彰化縣正堂李,當為李雲龍。此外,相傳往時尚有平埔番勒索花紅之習俗;不但埋葬之時,每逢收割後,便挨戶索之,不拘給予多少,均欣然而去。後來此風漸廢。

  ·沙連保地棍阻墾示禁碑(嘉慶十九年)

  署福建臺灣府彰化縣正堂卓異候陞加一級記功一次李,為乞準照案示禁等事。

  本年正月二十三日,據沙連保和溪厝莊蔡顯等呈稱:竊顯等佃耕沙連瘠土,配納租餉耗銀兩。乾隆二十八年間,佃民石子言等以向隅疾苦事簽呈,蒙前邑主韓、前府憲蔣批:查沙連地瘠租重,准二甲作一甲完納;詳請憲示,奉文如詳飭遵。於乾隆三十年閏二月間,給各佃印照,准於山頭地角墾補二甲作一甲之額。緣各■〈羽軍〉園負山頻溪,並無另有餘地可以墾補;又屢被水沖、地震崩陷,疊報未豁。各佃仍按甲輸納,賠累萬慘。爰計於溪旁築圳,遠引溪流,改園種稻,稍得收成。里差、地棍架以欺隱田糧,大題哄索;不從,混稟佈害。顯等不敢引水種稻,仍作旱園耕種,有種無收;致此積欠纍纍,佃人星散,□□□□。嘉慶五年、生員蔡振聲、佃民石誥等抄黏印繪圖,赴前邑主胡僉呈,蒙准出示嚴禁,永不許里差、地棍阻撓滋事在案。茲突於嘉慶十六年間,林圯埔林民山等藉稱圳路從伊園邊經過,勒索不遂,黨眾填塞圳道。埤長蔡天賜等率同眾佃並帶驛前主印照,黏呈報訴;蒙前邑主楊訊斷林昆山恃強屬實,押令開通圳道,報陞水田。伏思顯等承耕此項園業,經蒙各前主相土定則,詳准咨題,案卷煌煌;又經示禁,給有印照,付佃為憑。今經承不查原卷,稟請銷案,混行票差吵擾,孱農奚安?情亟匍呼,伏乞電核咨題原案,恩准照□出示嚴禁。嗣後毋許里差、地棍復萌故智,藉端滋擾。仍懇將此差票蔡吊銷。并將原繳印照發還,以解倒懸之苦。切叩等情到縣。

  據此,除批示外,合行照案示禁。為此,示仰沙連保和溪厝莊蔡顯、冷水坑莊賴廉、柯仔坑蔡朝聘及各佃人等知悉:爾等承耕該處■〈羽軍〉園,聽憑築圳引水、改田種稻,輸納□□,毋許地棍阻撓,藉端滋事。倘敢抗違不遵,許該佃民指名具稟赴縣,以憑嚴拏究辦。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嘉慶十九年正月二十八日給。

  按:碑在竹山鎮,豎於知溪厝舊路旁。高一八七公分,寬八四公分;砂巖。字跡稍剝泐;上端有「奉憲」兩大字,楷書。給示人彰化縣正堂李,當為李雲龍。文中所載前邑主韓,當為彰化知縣韓佐唐(乾隆二十二年任);前邑主胡,當為彰化知縣胡邦翰(乾隆二十六年任);前府憲蔣,當為臺灣知府蔣允焄。文述嚴禁里差、地棍阻墾沙連保事;觀『乾隆三十年閏二月間,給各佃印照,准於山頭地角墾補二甲作一甲之額』等語,乃與乾隆三十九年彰化知縣張可傳豎於竹山鎮之「田園減則陞科諭示碑」(俗稱「二甲作一甲碑」)同屬一案。蓋沙連地瘠租重,經減租後,大為促進漢人之開墾也。

  ·官山義塚示禁碑(嘉慶二十年)

  特授福建臺灣府彰化縣正堂加五級紀錄十次錢,為懇查原界,給示勒石,以垂永遠事。

  案據職員王鬆、莊捷三、陳大用、廩生郭開榮、王有慶、陳大音、生員陳光輝、王瑞崗、楊名榜、劉開基、楊奎、監生潘大文等稟稱:竊豎碑原防於湮沒,施恩必計其萬全。彰邑自建縣以來,東有快官山,西有八卦亭山,南有赤塗崎山,北有轆沙坑山。前因楊、林二家互相爭控,以致前主蘇勘定,一盡判作官山義塚,任民生樵死葬。旋蒙前主胡垂永久之謀,申詳示禁。相沿至今,事久年湮。上年九月間,鬆等以官山被奸民侵占,呈請勒石示禁;蒙批候查案勒石示禁,一面飭差查究等因。伏查彰邑塚山原定界址,雖遭爽亂縣案焚失,而府卷猶存,歷奉各前主出示在案,昭昭可考。不懇清釐勒石示禁,則奸民串番漫山墾園,營葬何地;遍處樹木,瘞朽安歸?甚有一種奸民盤踞坑仔內,綽號山鬼,私築窨堆,以索銀元;從則得葬,忤則行兇。往往棺柩抬至山上,富者任其蹧索,貧者莫可如何。又有不法之徒,掘取紅塗、挖賣山石,毋論縣龍過脈、人家墳塋,盡行挖壞。歷年雖有山差,亦奉行故事而已。現在八卦亭山左右,秀砂變為殺曜,龍體竟無完膚。白骨橫鋪,奚堪暴露之慘!青燐化碧,盡成哭夜之悲。聞者靡不傷心,見者為之下淚。鬆等爰生惻隱,合再瀝陳。伏望恩即查明原界,給示勒石,以垂久遠。至八卦亭落脈之處,亟應嚴加禁固,則縣龍無虞,閤邑有賴。仍懇札飭該處坑仔內莊總董蔡雙林、蔡在、蔡灶、半線通土李璇璣、容仔、赤塗崎業戶施永昌各將所轄地段,傳諭占墾之家逐一歸荒。再有抗延,隨稟究辦。俾死葬有地,人鬼均安。將□與碑碣齊輝,盛德共山川不朽。切叩等情到縣。

  據此,查此案歷經示禁在案。茲據前情,除札飭各該總董等諭禁外,合行勒石示禁。為此,仰閤邑各色人等知悉:嗣後凡八卦山等處勘定義塚界內,加有奸徒私築窨堆、藉圖索詐,及掘取紅塗、山石,侵占開墾,致礙縣治龍脈並傷人家墳墓者,許該總董指稟赴縣,以憑拏究。該總董等亦不得藉端滋事,自取重咎。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董事職員莊捷三、王鬆、陳大用、紳士鄭耀楨、張余芳、袁啟俊、陳光弟、林開泰、詹捷能、舖戶榮盛號、蘇文錦、李士梓、源源號、林天漢、許輝德、廖有綸、徐金英、開泰號、劉國直、林澤興、開春號、鄭捷登、許宛舍、洪益順、和茂號、敏芳號、余碩隆、潘諸仡、胡覺、寶興號、泰源號、陳審觀、豐成號、集成號、長發號、錦源號、張芳遠、協珍號、泉興號、海利號、扶生號、林振隆、漳裕號、謝柳水同捐立。

  嘉慶二十年四月□□日給勒石。

  按:碑在彰化市,原豎於八卦山義塚;後移於該市公園內。高二○○公分,寬七八公分;花崗石。字跡較整齊;上端陰刻「皇清」兩字,並有浮雕。給示人彰化縣正堂錢,當為錢燕喜。文中所載前主蘇,當為彰化知縣蘇渭生(乾隆十三年任);前主胡,當為彰化知縣胡應魁(嘉慶元年任)。「彰化縣志」「規制志」「義塚」有云:『彰化縣各處官山,並無配納供課者。前經縣主秦土望、劉辰駿、胡應魁、吳性誠歷任出示,聽民安葬在案。又嘉慶十六年,神士王鬆、陳大用等稟稱,縣主楊桂森詣勘,清出各處官山義塚,嚴禁土豪勢惡侵占利墾,出示勒碑在案』。所稱是否即指本碑,不得而知。

  ·徵收完課諭示碑(嘉慶二十二年)

  特授福建臺灣府彰化縣正堂加五級紀錄十次吳,為遵斷繳清,勒石曉諭歸管,徵收完課,以垂久遠事。

  據業戶施繼善——即監生施嘉惠呈稱:緣惠祖戶施聚敬先後用價承典施長齡戶下施嘉鑄等馬芝保埔鹽莊草地田業,東至灣仔內南港溪墘為界,西至西勢湖南勢埔后灣仔溪墘□□莊水尾浸水莊邊為界,南至新莊尾角樹腳莊墘打廉莊園邊為界,北至臺灣溝墘透好修莊擺宵溝底為界;公館、牛埔、水濫、■〈羽軍〉地、草埔地基,俱各在內。因各房分居,生齒日繁,入不供出,將業先後割出,轉典多主,盈溢原典價三千六百餘元,致施嘉鑄□贖二十餘載,蒙斷不能贖還,案懸莫結。及仁爺蒞治,清釐積課,而施嘉鑄懸欠供耗及海東書院膏火銀□計共數千,控就典業找洗清課,票傳聚敬戶下子孫施奧世暨惠等到案,俾令聽贖、別賣轉□抑或找價。奈欲遵聽贖,則溢典之三千六百元,各房家貧,不能鳩出;且積欠供課一千五百餘元,亦在嚴追,無可徵完。是以蒙仁爺將施嘉鑄之業堂斷價銀一萬七千元,除原典價銀一萬一千四百元併貼埤圳銀一千元外,尚應找銀四千六百元,押令惠繼善戶承買歸管,□□溢典欠課之款,共銀五千餘元。當據姻親吳希新等出勸,惠□□□以至親,久案莫結,積課繁累,不得不曲從聽勸,遵斷變業,代賠承□□,一結久案,而清兩□。□□□□□□□□□□,公立找絕盡根契,當堂花押,□□□施奧世即監生施□琛暨各房應份子孫,僉立約據,付與惠繼善戶,過割入戶,永為子孫己業。當□□典主,限期繳銀在案。茲惠已遵限備足找價銀四千六百元,認清完聚敬戶內積欠供課;□承該各主並應完課租粟佃戶,未蒙示諭,難免觀望,致稽延國課。理合瀝情,伏乞始終全恩,照案出示曉諭各典主,□惠施繼善戶備價取贖歸管,及四至內田地一概應完課租各莊佃戶,向惠認稅納租,以便管業,國課不致稽延等情。

  據此,查此案先據施嘉鑄□稟施聚敬等抗贖,當經飭□,節次傳訊。嗣據生員吳希新等具□□□施繼善遵斷備價四千六百元,找給施嘉鑄等清完課項;復經飭令施嘉鑄、施光選、施修□等當堂同立找絕杜賣契,畫押付執在案。茲據前情,除批示外,合行示諭。為此,示諭該處佃戶人等知悉:爾等如有承耕此項四至內產業田地,按照收成之□□□□□,交與施繼善收完供課。倘有承典施聚敬名下者,一概聽憑施繼善備價取贖歸管。均毋得刁難,致干查究。毋違!特示。

  嘉慶二十二年七月□□日立碑。

  按:碑在埔鹽鄉,豎於南新村南勢埔路旁。一碑兩面,此係北面者;南面為道光十五年埔鹽莊占墾短納諭示碑(見後)。高一九○公分,寬九五公分;砂巖。字跡剝泐既甚,每行字數不齊;上端有浮雕。給示人彰化縣正堂吳,當為吳性誠。

  ·萬春宮廟產諭示碑(道光四年)

  特調福建臺灣府彰化縣正堂加六級記大功二次紀錄十次李,為公捐成美,呈懇給示立案事。

  道光四年二月初八日,據監生鄭卿雲、職員王雲鼎、監生張應喜、黃蘭慶、林開梅、林萬金、林永茂、林春魁、林■〈扌要〉觀等呈稱:竊雲等共捐佛番銀四百九十元內,雲己份多捐銀二十元,憑中置買蕭家祖遺鬮分水田一處,坐落土名過溪仔莊,經丈一甲二分;東至直水溝、西至大溪、南至大岸田、北至路,界址明白;併帶埤圳水,通流灌溉。年配納業戶吳大租粟五石,又配納大肚番租粟二石七斗五升。除將契據已赴房投稅外,雲等伏念拺東保藍興萬春宮崇祀天上聖母,溯自藍提憲開闢建蓋廟宇以來,計將百載;前年風雨漂刮傾頹,上年眾善士重修完竣,仍然巍峨,神德靈昭。雲等公議,情愿將公買之水田一處喜捨是廟,以作春秋祭祀併香燈之資。年得租穀五十石發糶銀元內撥銀六元,交輔順將軍廟,以作香燈;又撥二元,交陣亡將軍廟香燈;又撥銀一元,交下新興街福德廟香資;而春秋二季,應祭無嗣故君子林益李爺孤墳。其契據一切,俱交藍興萬春宮住持僧流傳掌管,辦理開除登數,以公服人;不得虛花濫開,契據亦不得私典私賣。誠恐日久弊生,致之鳥有;合瀝情僉懇,伏乞恩准,給示曉諭立案,以垂不朽等情。

  據此,查鄭卿雲等公置田業,捨入各廟以為香燈祭祀之資,甚屬可嘉。據呈前情,除批示外,合行立案,給示曉諭。為此,示仰拺東上、下保各村莊居民佃人等知悉:照得大墩過溪仔莊水田一處,係鄭卿雲等公置,喜捨各廟,以作祭祀香燈之業。契□並稅布字一千二百三十五號,年間應納租粟,該佃戶按照契據向萬春宮住持僧完納清楚。不許私相典賣,致干拏究。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道光四年三月吉日給。

  按:碑在臺中市,豎於該市萬春宮墻外。高一五○公分,寬七○公分;花崗石。字跡稍剝泐,每行字數不齊;上端有浮雕。給示人彰化縣正堂李,當為李振青。

  ·和溪厝圳水份諭示碑(道光十一年)

  特調臺灣府彰化縣正堂加三級軍功加一級記大功十次李,為藐斷架翻等事。

  案據沙連保和溪厝莊張九、曾南河、蔡武夷等呈稱:和溪厝莊田業,歷自乾隆二十八年間蒙前主韓勘明,詳請前憲鑿□嘉屬交界之清水溪,以資灌溉;並蒙前主□給勒碑記在案。迨道光七年間,突有嘉邑九芎林莊張歐等恃為抄產管事,填塞九等圳道。本莊埤長蔡令同九等各佃赴仁爺□□內呼控,經蒙會同前嘉邑陞憲王親臨詣勘,就地訊斷:該處圳道永照現勘情形,嘉屬得水六份、彰化得水四份,永著為例,毋許將來混爭滋事等因;並取具二比依結,案卷煌煌確據。不意本年三月間又旱,詎嘉邑蔡子張等竟以彼處抄田乏水,架赴嘉邑主張、府憲王控誣九等占埤奪水,□蒙府憲札行仁爺會勘;□□□案經勘斷,九等凜遵,俱各照份得水,罔敢混爭。奈逢天旱,九等各田並皆灌溉無水,何獨張等抄田乏水,灌禾□□,膽敢藐斷架翻,□□□移,非蒙給示,竊恐將來遇旱乏水,勢必混爭釀禍,九等貽□□□。合亟遵照前斷,相率匍呼,併粘□前依結,叩乞始終全恩,賜准給示詳覆,以垂永遠,無貽後患等情。

  據此,除批示外,合行示禁。為此,示仰沙連保和溪厝莊等處佃民人等知悉:爾等如有承耕該處圳水田園,務須遵照前斷,引水灌溉,毋許藉端滋事。倘敢抗違混爭,許該佃民具稟赴縣,以憑嚴究。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道光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給。

  按:碑在竹山鎮,仆於和溪厝通往雲林坪舊路旁。高一二五公分,寬七○公分;砂巖。下段已殘,字跡稍剝泐;上端有「奉憲」二大字,楷書。給示人彰化縣正堂李,當為李廷璧。文中所載前主韓,當為彰化知縣韓琮;但其任職,「彰化縣志」「官秩志」作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待考。

  ·沙轆牧埔示禁碑(道光十一年)

  特調福建臺灣府彰化縣正堂加三級軍功加一級記大功十次李,為剴切示諭嚴禁事。

  照得道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據沙轆大莊、陳厝莊、南簡莊、火燒橋、八張犁、海墘厝、三甲等呈稱上、下西勢牧埔,屢被民番占墾築田;前經呼蒙府憲汪、道憲糜、鎮憲武,均仰理番分憲張出示嚴禁,不許占築等情。茲復相率呈稱嚴禁,立碑定界。

  據此,除批准出示嚴禁外,合再剴切示諭嚴禁。為此,示仰民番人等知悉:照得牧埔乃係各莊課田牧養之地,經查界址,東抵課田界、西抵海界、南抵八張犁車路界、北抵小■〈冖八肙,上中下〉榔大溝界。內有塚墳,屢被殘損。自此示禁立界之後,毋許民番人等私墾侵占,殘損塚墳,致害國課民生。倘敢故違,許即拏解。按法重究,決不寬貸。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道光辛卯年臘月□□日給業戶烏臘甘、總理王章松、甲首蔡素、吳玉心、謝迎、童華池、陳神助、陳捷元、李光喜、蔡春、白江河、卓益、翁卿、李廷、卓乞、蔡連、歐宋、黃元吉、陳溪水、張長泰、林長發、陳文德、尤宗明、羅墩厚、黃元意、鄭田美、蘇合源、何濯英、蔡對寶、邱癸丁、楊漢英、童吉、楊獻、歐合、楊扳良、李□河、紀先知、李光亮、□長、陳華、陳尚、蔡美、張出、郭萬、張標、潘□、陳諒、陳最、張順、卓寶、林洋、遷善南北社業戶、通土、差甲、社主暨眾番等同立。

  按:碑在梧棲鎮,嵌於大莊浩天宮外右牆。高一○五公分,寬六○公分;花崗石。字跡稍剝泐;上端有「正堂嚴禁」四大字,似隸畫。給示人彰化縣正堂李,當為李廷璧。文中所載府憲汪,當為臺灣知府汪楠;道憲糜,當為分巡臺灣兵備道糜奇瑜。觀乎文中『上下西勢牧埔,屢被民番占墾築田』等語及『業戶烏臘甘』等名,可見道光初平埔族遷徙後,沙轆一帶平原雖幾成漢莊,但仍有部份遺留故土,以業戶伍於漢人也。

  ·沙轆牛埔示禁碑(道光十二年)

  特援臺灣北路理番駐鎮鹿港海防總捕分府加五級記錄十次王,為特示嚴禁,以杜爭端事。

  據遷善南、北社業戶烏臘甘、土目番差耆番暨眾社等及沙轅保總理王章松、南簡、八張犁、陳厝莊、大莊、火燒橋、海墘厝、三甲首眾等僉呈詞稱:竊甘等原配牛埔一所,址在大莊等處西勢一帶上下,原係各莊佃牧牛、死葬之埔,四至界址,各有定界。因嘉慶十八年間被奸棍林生發(即林欉)恃強占墾,經前業戶蒲氏、牛罵六、萬眉等同社眾赴前憲張控蒙行縣,一體出示嚴禁各在案;奸棍始知斂跡,莊佃稍得安耕。至道光十一年間,突有縣蠹王慎(即王漢珍)狼貪牛埔肥美,竟敢串謀糾匪,復行占墾。甘等不已,赴縣主李呈控;蒙准諭止示禁,勒碑定界。慎乃自恃身充戶總,僅知僥吞供銀,混開欠數,套縣承差,做案□□,捏番分陷。甘等同社眾無奈,奔轅先後叩請提究;併懇恩威並行,賜准核照原案,先行出示嚴禁,以息狼貪。仍懇勒提縣蠹王慎等到案,訊明究辦,庶蠹惡亦知斂跡,以杜爭端,沾感不朽;切叩等情。並據通土大宇海等僉告陳神明等謀占埔地,瞞稟請禁等情。當經行縣,嚴提戶總王慎解究,並差拘集訊。續據業戶烏臘甘先後具呈,復經分別嚴提暨催拘質究。

  茲據前情,合行照案出示嚴禁。為此,示仰被告王漢珍(即王慎)等暨附近該處沙轆大莊民番人等知悉:爾等凡屬農耕,無論漢、番,均屬良民,各守田地界址管耕,毋許倚勢蠹棍,影藉混占該莊社牧牛埔地,恃強占墾滋端。況各佃農耕全賴牛力,牧埔最關緊要;詎可混占強墾!牛既絕食,耕將奚賴?自示之後,務各互相勸誡,各守安耕,不得倚恃蠹匪,強橫欺凌。倘敢故違,一經查出或被指告,定即會縣嚴拏,按法究辦,決不姑寬。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道光十二年六月□□日給。

  按:碑在梧棲鎮,嵌於大莊浩天宮內牆壁。高一三五公分,寬六○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給示人北路理番同知兼鹿港海防分府王,當為王蘭佩。由此碑,可見當時沙轆一帶農業已臻發達,乃有保護牛隻之舉也。

  ·東勢角義渡示禁碑(道光十四年)

  即補分府直隸州彰化縣正堂加五級軍功加三級紀錄十次記大功十次李,為捐設義渡等事。

  案據即用訓導羅桂芳、貢生劉章職、監生廖光祖稟稱:竊以徒扛輿梁,原為□□□,亦屬生民之恆情。是以山深有人,多栖巖穴;水深無路,特藉□舟。此義渡之設,念民艱而□□,□河澗絕潢,原有一葦津濟。然當春夏之交,溪流暴漲,嘗苦喚渡無從。況值行李之困,道阻且長。欲渡□涯,誰為褰裳之涉;巨川有楫,咸俟鼓枻之來?無如人心不古,恆肆鴟張;世路多艱,□眈虎視。舟子心奢,征夫囊澀,莫填無底之壑。斷橋喚渡,酷索欲罄其行裝;新漲寄航,劫奪直窮其資斧。□哉過客,□命幾□夫狂瀾。最冤枉者,持短棹以窮搜,橫逆莫甚於兇盜。芳等目擊心傷,□溪風雨,祗見有□□,受虧於野渡。日暮途窮,空嗟落拓;津迷路絕,苦喚奈何!爰邀各處紳耆鼎力鳩金,創設義渡;且訂立章程以勒石,垂永遠而不磨。庶幾人占利濟,群免過涉之凶﹔眾喜通津,共受濟川之益。□□水陸不塞,近村族惡,恐有覬覦之爭。合相率僉懇出示,嚴禁該處棍惡不得滋事生端,俾義渡□□。

  據此,除批示外,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仰該處渡夫以及鄉村居民各色人等,務須遵照羅桂芳等□以利濟行旅,毋許滋生事端。倘有不法棍徒藉端私索,許即按名指稟赴縣,以憑飭差拏究。該職貢等於功竣之日,亦即將捐設義渡有各姓名、條規勒石。

  道光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月給。

  即補分府直隸州彰化縣正堂李廷璧捐銀一百員,貢生劉文進公捐銀三百員,莊耆郭鴻昇捐銀二百員,監生廖光祖捐銀一百二十員,楊德賡公捐銀一百員,劉永秀公捐銀一百員,羅家尚公捐銀一百員,朱鴻義公捐銀一百員,尤宗記捐銀一百員,郭三錫捐銀一百員,貢生何連進捐銀五十員,劉文貢公捐銀五十員,徐泰俊公捐銀五十員,邱逢美捐銀五十員,廖衍隆捐銀五十員,廖玉賜捐銀五十員,王立源捐銀五十員,林時明捐銀五十員,林時德捐銀五十員,林迪祥捐銀三十員,李朝文捐銀三十員,陳欽華捐銀三十員,連肇基公捐銀三十員,詹玉秀捐銀三十員,監生曾超華捐銀二十六員,吳德文公捐銀二十四員,張龍生捐銀二十四員,曾百念公捐銀二十員,詹來財捐銀二十員,紳耆許奕馨捐銀二十員,廖德秀捐銀二十員,李協英捐銀二十員,張衍勞捐銀十六員,劉□桃捐銀十六員,葉德星捐銀十五員,劉中立捐銀十四員,詹來道捐銀十二員,林兆魁捐銀十二員,黃生元捐銀十二員,郭鳳儀捐銀十二員,羅來桂、劉朝宗、劉□光、張仁來、邱毓義、劉仕□、陳日陽、朱五□、林正裕、黃揚鳳、邱□雲、張□標、徐兩儀、馬庚麟、王良舉、張聰□(五十六員)、林成□、管□□、楊□□、廖□溫、郭宏開、賴發盛、李□奮,以上捐銀十二員。

  按:碑在東勢鎮,嵌於該鎮三山國王廟內左牆。高一三四公分,寬八九公分;花崗石。字跡上段尚明,下部多闕;上端有「樂助義渡」四大字,楷書。給示人彰化縣正堂李,即李廷璧。

  ·埔鹽莊占墾短納諭示碑(道光十五年)

  署臺灣北路理番駐鎮鹿港海防總捕分府加五級紀錄十次陳,為特示勒石曉諭,以垂永遠事。

  案據馬芝遴社番都來明等僉告業戶施繼善等藉界占墾隱匿短納一案,業經前任丈量示諭,□□在案。茲傳集原、被,覆訊勘明。

  緣埔鹽等莊課業,前係施嘉鑄給墾,典與施聚敬管業,配完供耗,納番口糧。後施嘉鑄積欠正供膏伙,施聚敬無力承找,而且亦欠供耗,經呈前縣著將此業絕賣施繼善,清完積欠供課膏伙,當堂立契報稅,給示管掌,四至界址分明。業戶施繼善照界管業,界外均屬業戶課稅,並無餘埔溪埧浮復可以占墾。因社番以過戶要索花紅不遂,藉端混控;今既經悔過,退呈到案供明,從寬免究。其業戶施繼善戶下貢生施占魁憑契界址管業,供耗清款,勘訊並無占墾短納情事,應無庸議。案內人證,概免提質,以省拖累。

  除取具二比依結,分別詳移將案注銷外,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仰埔鹽等莊佃戶民番人等知悉:爾等凡有承耕業戶施繼善課業應納大租穀者,務須按甲仍向施繼善交納;所有莊場、牛埔、圳掘,應聽該業戶管掌。該莊佃不得藉端私向社番給墾抗霸。如敢抗違,一經察出或被指稟,定行拏究。該社番倘再藉端索控,一併拘究不貸。該業戶亦宜秉公收租,完課納糧,不得藉欠短納,致干□□。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道光十五年五月□□日立碑。

  按:碑在埔鹽鄉,豎於南新村南勢埔路旁。一碑兩面,此係南面者;北面為嘉慶二十二年徵收完課論示碑(見前)。高一九○公分,寬九五公分;砂巖。字跡尚明,每行字數不齊;上端有浮雕。給示人陳,當為北路理番同知兼鹿港海防同知陳盛韶。

  ·武廟抬棄病人示禁碑(道光二十四年)

  調署臺灣府彰化縣正堂加十級紀錄十次魏,為勒石示禁事。

  據職員吳春□、生員王廷輝、楊學周、吳璋、監生黃隆錫、陳世輝、劉文輝暨南門街耆李彭等及眾舖戶呈稱:臺灣乃閩、粵雜處,彰邑又係南北當途,前因本街武廟以及龍王廟簷前每有無依羈旅患病莫棲,投臥其處,直僵橫偃,露體褻身;不特瀆侮聖神,而且穢濁街衢、雨暘蒸濕,十無一生。道光十二年間,有街耆吳圭晉倡邀監生黃隆錫、舖鄰許再生、許貽謀等出首捐貲,就於廟右隙地蓋造瓦屋兩間,名曰「善養所」。嗣因棲止者多,屋室窄隘;上年春復再勸捐,翻蓋添造,共有一廳四房,內並備設床蓆被鋪以及粗用器皿,收養孤苦病民。誠恐混淆,故左居安養病人、右係危險孤客,使其生死異處,穢濁不得相侵。仍雇老成一人在彼看管,應接湯水;遇有病故,即知會街耆,捐貲棺殮抬埋。又有舖戶許寶源資助瓦磚,鐫刻死者籍貫、姓名;如渠親人到處尋覓,可以拾骸歸里。並有王以義堂、吳祝豐館、蔡合和、陳益源等施捨棺木,俾窮途孤客生死有所,不致瞑目濕露,立法不為不周。不料邇有不法奸徒,暮夜將不明來歷之人混行抬進,不伺看守之人詢問,急棄而走。揆厥行徑,或係該親懼死貽累開費;或有被毆服毒,曖昧不清情弊,恐釀事端,以卸其罪。幾致養生之所,反為奸徒卸禍之門。若不僉懇示禁,將來貽害非淺。伏乞恩准出示,勒石嚴禁,使奸惡知所儆畏。切叩等情到縣。

  據此,除批准外,合行勒石示禁。為此,示仰閤邑士庶兵民人等知悉:爾等務宜恪遵禁令,毋許暮夜將病人抬棄於善養所內,計圖卸禍。即使窮乏無依、患病孤客欲行投止,須照舊章,先向看所之人報明來歷,登記入簿,然後再准進宿。自示之後,倘敢故違,再行強抬病人棄置或不報明來由強橫投棲者,許該看所之人密報街耆拏解赴縣,以憑從重究辦,決不姑寬。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日給。泉郡石室居鐫。

  按:碑在彰化市,嵌於該市關帝廟外右牆。高七○公分,寬四三公分,板巖;字跡完整。

  ·誣控肆毒示禁碑(咸豐二年)

  特調福建臺灣府彰化縣正堂加十級隨帶軍功加一級紀錄十次高,為誣控肆毒等事。

  上年十二月初六日,據朴仔裏保舉人利鵬程、職員劉章職、廩生劉森欒、謝瓊枝、監生黃熙光、邱青雲、許朝清、楊于榮、劉玉華、張雋英、生員黃豫林、劉及鋒、林錫光、劉國馨、邱育楠、張式金、田利見、劉廷揚、鄉耆連作文、楊辛義、林成章、李榮光、謝琪芳、謝昌喜、謝季鋒等僉呈:竊思民風由主術為轉移,故官清則民樂。然亦有官清而民不樂者,何也?良由奸民較捏欺上,肆毒橫行,此風氣所由日蹙而日窮也。程等住朴仔裏保,俗尚刁橫,弊端日出。即如人命一案,自有正兇,亦有親疏;茲則不分親疏,株連一姓、誣捏莊鄰,懸指殷實為正兇、為幫兇、為主謀、為喝殺。又有健訟之徒,或唆使廢疾無賴之人,死而嚇詐;或夜抬路傍水流之屍,移而索詐。又或妻孩病故,藉埋墳墓,□造犯斃。凡此,皆始則謀同保甲具稟,繼則較串書差□□;人命之虛實未究,株連之陷害難言。他若藉命而抄掠家貲,因仇而紊供善,局賭子弟,妒酷善良,勒寫偽契,肆行霸占:種種弊端,難以枚舉,程等傷心太息者久之。嘗有世家數代累積、農民半生辛勤,一遭荼毒,家業盡破,可不痛哉!欣逢視民如傷,通邑素仰。但害深草野,情壅上聞,勢得瀝陳流弊。僉懇出示預禁,嗣後若仍循惡習,在莊公正理應遵諭僉名稟明,擬究□□,庶刁風可息,強橫知儆。差役不得乘隙橫噬,良民亦得無事安業。將見人懷孔邇,愛若甘棠,雍雍乎一盛世也。切呈等情。

  據此,除批示外,合行示禁。為此,示仰朴仔裏保紳衿、士庶、民番人等知悉:爾等當知藉命索詐、誣告株累,律干反坐。自此勒碑示禁之後,倘敢仍蹈前轍,或經訪聞、或被告發,本縣言出法隨,定即嚴究懲辦,決不寬貸。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咸豐壬子二年二月□□日給。

  按:碑在東勢鎮,豎於該鎮三山國王廟前左側。高一四○公分,寬六○公分;砂巖。字跡尚明;上端有「告示」二大字,楷書。

  ·頂下圳私行墾築示禁碑(咸豐二年)

  特調彰化縣正堂加十級隨帶軍功加一級紀錄十次高,為出示嚴禁事。

  本年三月初一日,據大肚保業戶□正王初□、□□□□□□□□□□□□□等呈稱:竊維供課賦稅,全□□功力役;而春耕夏耘,惟惜□□□□□□□□□□□。惟□□、龜山二課圳,此自雍正年間給墾戶於大肚溪中渡頭莊□□□□□□西條,引水灌溉。該埤頭埔地□□十餘里,東至土□腳,西至溪,南至□□,北至□樓圳外。先墾戶王錦□□向番給買,廣留餘埔,以便遷□圳道,給□□□,□□□民番,屢滋事端,貽害埤圳。故前業戶楊振元、王錦□、林元吉、鄭文□、□□□於乾隆五十六年間赴前邑主宋僉懇,出示嚴禁在案。近因洪水□□□□□□移不一,而中渡頭莊楊眼、楊信記等因而爭抉浮地,以致滋□□□□□□□□。茲有楊來成、陳安、張連喜、楊流水等出為公親,□處息事,□□□□□□□□□築,引水灌田,不得藉□生端,均各悅服聽從。經公親楊來成等□□□□□□□前主示禁,各□□今久□。若不稟蒙再行出示嚴禁,誠恐□□□□□□□□□,貽害正非淺鮮。合亟抄粘前示□各僉叩,伏乞□□,國課民命□□□□□□再行出示嚴禁,俾免滋生事端,以累國課而害民命,閤保均沾□□□□□。

  據此,除批示外,合行示禁。為此,示仰大肚保附近莊民人等知悉:爾等□□□□□示禁,毋許在於圳埔私行墾築,致壞圳岸,滋生事端。如散故違,許□□□□□赴縣,以憑拘究,決不寬貸。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咸豐二年三月初八日給貼大肚保(下闕)。

  按:碑在大肚鄉,豎於該鄉大肚圳排水門旁。高一○○公分,寬六五公分,砂巖;字跡多剝泐;上端有「頂下圳」三大字,楷書。下端埋入砂地。

  ·筏夫勒索示禁碑(咸豐七年)

  即補分府攝理福建臺灣府彰化縣正堂加十級紀錄十次狄,為勒石嚴禁筏夫酷索,以安行旅事。

  照得東螺西保北斗街為南北通衢,寶斗大溪及三條圳等處不得不藉筏夫渡載。但筏夫皆貪婪成性,需索多費;以致行旅維艱,為害不淺。若不明定章程,何以昭劃一?

  本攝縣下車以來,痛除積弊,當經諭飭聯安局紳士總理,著令召集筏夫,籌議給貲條款;毋許仍蹈前轍,再行濫索。該紳士總理業已妥議定規,稟覆前來。合將各條款開列於後,勒石示禁,以垂不朽。該筏夫務須常川駕撐,隨到隨渡。如尚敢勒索,著投明該局總董送案究懲,庶不負本攝縣保衛行旅之苦心也。特示。

  計開:

  一、禁公差往來,不准鴆索,違者拏究。

  一、定大水:篙每把清錢一百文,次錢一百五十文。定小水:篙每把清錢五十文,次錢七十五文。

  一、定大水:客商行旅摃擔,每把清錢五十文,次錢七十五文。定小水:客商行旅摃擔,每把清錢二十文,次錢三十文。

  一、定大水:販擔每擔清錢三十文,次錢五十文。定小水:販擔每擔清錢十五文,次錢二十五文。

  一、定大水:行人每人清錢十六文,次錢二十五文。定小水:行人每人清錢八文,次錢十二文。

  咸豐七年十月□□日,率聯安局紳士總理林建準、陳招賢、陳如璧、居步元、陳景福、謝後盈、張貴、楊貞元、王國珍、經管吳志仁、筏夫陳林同、許蘇莊、李謝江、楊守同立。

  按:碑在北斗鎮,豎於該鎮媽祖廟奠安宮前左側。高一三五公分,寬六七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上端有「嚴禁筏夫勒索示碑」八大字,楷書。

  ·漳泉械鬥諭示碑(咸豐八年)

  候選府正堂調補淡水分府恩,為諭立碑示,隨勸勉事。

  本年七月十二日,據竹南三保、四保總理謝秋、林衛文、王崑崗、謝玉麟、林文輝、陳文□、□□□□□□□□周天靈、貢生蔡學禮、董事張燕、莊正康鶴、黃連、邱卑綢、對保蔡照鄉、地保蔡光明、陳正道暨大甲街莊□□□□□□□□□□,無分氣類,懇請示諭立碑,以垂永遠事:竊謂乾稱為父,坤稱為母;□□□天地者,曰□覆載,即因此。彰□□□以□□□□□□□,為分氣類之秦、越;自內地而觀之,漳、泉、粵、廣各籍俱屬天家之版圖,疆界毗連,尤若友邦之兄弟。今即□□□□□□□□,有閩、粵、福、廣合志同方,奚至東西朔南隔膜相視?曾亦念聖朝保赤深心,原欲舉世成濟仁壽;官司□□至意,更願□共享昇平緬被。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曷不仰體天朝愷惻之隱,而猥以逞分類也。且原漳、泉未□,□□□□□□始□□侶,及兩藉既開之際,恍若諸伯仲分釁之端。嗣後任志遷移,亦既各行其便,曷黨彼居漳,非我泉之□□;彼居泉,非我漳之□□。既俗情未化,嫌隙互生。試問若者為漳,乃祖乃父已在漳,豈無高、曾而在泉乎?若者為泉,乃祖乃父已在泉,豈無高、曾而在漳乎?淵源衍派,即百世之本支;更烏可骨肉相殘,大傷厥祖考心!然不特此地,鳥獸不可同群,斯人胥可□□□□□□配耦列□□閒,豈無父漳、母泉者乎?豈無父泉母漳者乎?若以分類而論,則父與母已不能一朝居矣子與親已□□□□□□。彰、泉非□□分,而且有難於分,此理甚明。何世人自昧有如此?究之,皆由奸人造謠,良善之蠱惑。子弟蔽錮、父兄□□,□□□□□□□□交界,悉嘆流連。遂見殷實者囊傾橐倒,游民者右有左宜;所謂鷸蚌相持,漁人得利者此耶!最可傷者,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報復無已,而國法寬。迨至大兵剿捕,賊匪驚途,或就父兄而是問、或就戚族而牽連,是干戈未定,而□□□□勝言;法紀欲伸,被累者莫可悉數。我等同人既非草木,曷可誤聽讒言而墜歹人術中哉!自今伊始,竊願兩籍之人,必□□□□其弟子,勸農工商賈,開以並生之理而擴充之,恃以受治之道而切指之。以同氣之情,而感其天性;以三尺之□,而□其□□。以敬無失,恭有禮共;相安於縻盡,相樂於無窮,豈不懿哉!

  咸豐八年十月□□日立。

  按:碑在大甲鎮,豎於該鎮貞節坊內。高一六○公分,寬五五公分;砂巖。下端字跡剝泐殆盡;上端有「奉憲漳泉牌記」六大字,楷書。給示人,當為淡水同知恩煜。

  ·大甲義學租穀諭示碑(同治七年)

  署臺灣北路淡水總捕分府加十級紀錄十次嚴,為出示勒石,以垂永久事。

  照得本分府蒞任之初,察訪地方風俗,知淡屬文風丕振,城鄉市鎮皆家弦戶誦,大有鄒魯之風。惟鄉僻處所,小民不知讀書之樂。當即出示曉諭:凡有窮鄉僻壤,均應設立義學,使貧寒子弟無力栽培者,皆入義學讀書;使其咸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漸消其桀驚犯上之氣。

  本分府到大甲時,傳集紳耆王崑崗、蔡學禮、陳大賓、生員何清霖、張際文、童生王輯圭、陳福祺等,商議在大甲設義學一處,延師一人,月送修脯銀四元,生徒以十六人為限。查出前大甲巡檢黃,有捐題義學租穀二十五石;又在德化社番租內,提充義學租五十石,充作大甲義學師修脯。如有不敷,隨時再行酌量題捐。茲已查出大甲巡檢署舊設義學租並德化社番租田畝坐落、界址、佃戶姓名,勒石碑示,以垂永久。特將該田畝坐落、界址,均開列於左。計開:

  一、查大甲巡檢署提出之舊設義學租穀二十五石,址在竹南四保番仔寮前西畔;東至大溝為界,西至王媽田為界,南至小溝為界,北至大溝為界。佃人王榮、王朝。

  一、林祥記、張旦老下大安田二分三釐,應納大租穀三石。又承陳修文三十甲莊田一甲,應納大租穀八石。又承陳修文下大安田二甲五分,應納大租穀十三石二斗。又承林盼下龜殼莊田二甲七分,應納大租穀二十二石二斗四升。又承陳修文下大安田五分,應納大租穀四石。以上五條,林祥記戶下,應納大租穀共五十石零四斗四升。

  同治七年三月初五日給。

  按:碑在大甲鎮,豎於該鎮媽祖廟鎮瀾宮右廂。高一二○公分,寬七三公分;砂巖。字跡尚明,但每行字數不齊。給示人,當為淡水同知嚴金清。文中田畝面積,有用舊式碼子字者;茲改之。

  ·德化社番租諭示碑(同治八年)

  署臺灣北路淡水總捕分府富,為出示曉諭徵收交納事。

  照得淡轄各屯番社之□□□□□□□□□□□□□□□□□□□□□□□□大社可收千餘石,小社亦有數百石。是為番社公業,由來既□□□□□□□□□□□□□□□□□□□正供錢糧開銷,社中公費,按給番眾口糧,□收支各□,均轉該業主,□□□□□□□□□□□□□□□□經充,當即希圖中飽,任意侵漁。如大甲德化社,原設業戶□□□□□□□□□□□□□□□□□□□□□出當,經改立新章,將業戶改為佃首,責成催收。某出納各款,由□□□□□□□□□□□□□□□□□□紳董等僉稟稱:大甲德化社番租業戶,歷年纏訟不休,先□□□□□□□□□□□□□□□□□□□□印串,每年徵收租穀,准給發番丁口糧支用諸費以外,付□作□墊公□足□□□□□□□□□□。□恐復滋弊端,僉懇每年由塹城明善堂公刊□糧徵收,□乞□□定案,以垂久遠。□□□□□□□□□□□,督同大甲明善堂紳董,妥為經理。嗣該紳等稟稱公選□人,招佃坐地收租,給□□□□□□□□□□□,□飭大甲紳董,會同協理。

  茲據稟稱,由該紳董公同刊□,徵收支放,□司其事,□□可行。除給示□□□□□□押納外,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仰德化社佃首管下各佃戶人等知悉:爾等所有歷年應納租穀,務須□□□納,製□執憑,以抵課項諸費;不准仍向該佃首等私相□受,欲圖短折拖延。倘敢故違,定即嚴拏究辮。□□毋違!特示。

  又奉憲諭:為立定條款,諭飭遵照,以垂久遠事。查□條款,經前分府□□□□□□□□責成催收。其收納各款,由大甲司及塹城明善堂紳董監□給發在案。嗣據該紳董僉稟,復經飭□□□□□□經本分府確查,德化社年額收支存剩項下尚有餘資,亟應核實開銷,以杜侵蝕。即據紳董公稟前來,□□諭飭,永遠遵辦。為此,諭仰明善堂紳董等即便遵照,務將年額收支存剩項下開條款,各□□認真辦理□□;毋許以私冒公,有名無實。□辦理外,贏餘若干,如數核實,彙造清冊,稟繳赴縣,以憑察核。該前□□□□□為至要。切切!特諭。

  同治八年九月。

  按:碑在大甲鎮,豎於該鎮媽祖廟鎮瀾宮前右側。高一四三公分,寬七二公分;砂巖。下端字跡剝泐殆盡;上端有「碑記」二大字,楷書。給示人,當為淡水同知富樂賀。至其年額收支存剩項下之應開支條款,即見後碑。

  ·水沙連社丁首索詐示禁碑(光緒元年)

  欽加知府銜特授臺灣北路理番鹿港海防總捕分府加□級□□加六級紀錄八次石,為遵札示禁事。

  本年六月二十二日,蒙本道憲夏札開:本年五月二十九日,奉欽差大臣沈□□:彰屬水沙連水裏六社總社丁黃天肥、總通事毛□、草地主目改旦、屯丁首已農觀、莊□黃□仲等稟稱:緣水社化番□乾隆五十三年獲解林逆家屬,蒙欽憲福奉准,賞給頭社、水社屯番九十名,各配屯餉,就嘉義縣給□洋銀七百二十元,歷領無異。至道光年間,或發或不發,番苦飢寒。咸豐六年,蒙邑主再發給三季以□,□知書吏作何吞漁,分支不發。水沙連六社番經肥保結,首先歸化,實有功朝廷,乃□加獎,給發屯餉。□水沙連社丁首石天開,膽將六社所產青苧、茶心、筍干、材木、牛隻,勒向打□,抽費甚多;番社內物件、園畬,擅行出彲占收。番民倍加困苦,每向肥等□乞禁止,無如卵石不敵,莫奈他何!況原理番廳□□社丁首□,遂敢□□□□不息,例外勒番;將來欲招歸化,觀此心驚,必至裹足不前。是□□強抽,而□□不□□□。若肥等□□□□□視不忍,欲較釀禍,進退維谷。幸逢欽憲大人臨蒞斯土,正民番得見青天,□工□□□乞□□□□□□甦,奉批臺灣道查明石天開派充社首,是□□抽費,係奉公□□入□□□□□□□裁□,係侵□□□□辦理,毋任朦混等因。奉此,查石天開派充社首及嘉義縣發給屯餉,定例若干,均未□該廳縣報明□□□核辦。共抽費係屬私收,亟應查明,先行禁革,以除積弊。合亟札飭□到該廳,立即遵照示禁。一面□□□□,係何時派充社首,如何藉官索詐?剋日澈究,革辦具報,毋稍朦混□延。切切!此札等因。

  奉此,合行出示嚴禁。為此,示仰水沙連社民番人等知悉:凡有頭水社、貓囒、沈樂等社□□□□□□物件、牛隻,一概不准石天開□單抽費;並社內物件、園畬,亦不准石天開擅行出彲占收,困苦民番。自示之後,倘石天開仍敢故犯,爾等立即具控,定即嚴拏,從重究辦。其各遵照,毋違!特示。

  光緒元年六月二十四日給。

  按:碑在集集鎮,仆於該鎮媽祖廟廣盛宮前。高一一八公分,寬五七公分;砂巖。字跡剝泐既甚;中央穿凹一孔,經約四公分。給示人北路理番同知石,待考。文中所載道憲夏,當為臺灣兵備道夏獻綸;欽差大臣沈,當為沈葆楨。

  ·私人番境撤禁告示碑(光緒元年)

  欽命提督銜福建臺澎掛印總鎮振勇巴圖魯張、欽命布政使司銜福建分巡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夏,為出示曉諭事。

  照得臺地現在開闢後山,舊例應行弛禁;經欽差大臣沈奏奉上諭:福建臺灣全島自隸版圖以來,因後山各番習俗□異,曾禁內地民人渡臺及私入番境,以杜滋生事端。現經規制,自宜因時變通。所有從前不准民人渡臺各例禁,著悉與開除。其販買鐵、竹兩項,並著一律弛禁,以廣招徠。該部知道。欽此。轉行到道。

  除移行欽遵外,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仰閤屬紳商、士庶、軍民人等知悉:從前不准內地民人渡臺及私入番境各例禁,現已一律開除,不復禁止。臺地所產大小竹竿以及打造農器等項生熟鐵斤,均聽民間販運。其內山所產藤條,並由本司道通行開禁,將藤行裁革。如所轄文武、汛口員弁、兵役及通事、匠首人等仍有藉端扣留勒索情事,官則撤參,兵役、通事、匠首即立提究辦,決不姑寬。其各凜遵,毋違!特示。

  光緒元年十一月初八日給,告示。

  按:碑在鹿谷鄉,豎於該鄉新寮公路旁。高一三三公分,寬六○公分;砂巖。字跡尚明,但每行字數不齊。給告示人臺澎兵備道夏,當為夏獻綸。文述撤禁民人私入番境事,足證清末開山撫番議起,中部山地水沙連一帶人文景象頓呈活躍;則本碑實為珍貴史料也。

  ·買補倉糧示禁碑(光緒二年)

  欽命總理船政大臣福建巡撫部院丁,為示禁事。

  照得各屬買補倉糧,例應在於糶穀處所按照時值,就市公平採購,現買現交,不准指派累民;久經通飭在案。茲本部院訪聞臺灣府屬各縣往往藉買補為名,苛派業戶承辦;縣中並未給價,遞年就田勻攤,分上下忙,折價完繳。甚因收不足數,減折列抵交代;病國殃民,深堪髮指!

  除一面查追外,合亟出示嚴禁。為此,示仰臺屬吏民人等知悉:嗣後買補倉穀,毋論數目多寡,由官自行採辦,不准顆粒累民。倘有承行吏書敢再勒派業戶按照田畝繳價,許受累者指名稟究;除將該管官查參外定當飭提該衙蠹,立斃杖下。本部院言出法隨,幸勿以身嘗試。凜之,切切!特示。

  光緒二年二月□□日給。

  按:碑在北斗鎮,仆於該鎮媽祖廟奠安宮左廂。高九七公分,寬五四公分;花崗石。字跡稍剝泐;上端有浮雕,下端左角已殘。

  ·遷善社番勒索示禁碑(光緒十二年)

  補用清軍府調署彰化縣正堂李,為示禁事。

  照得案據大肚堡欽加道銜蔡占鰲、訓導楊清珠、生員蔡為章、林青、楊富年、楊崧嶽、陳增培、監生陳如海、蔡瑞源等稟稱:本堡八張犁莊與該處遷善社比連,番民雜處。每有棍番相傳套語,藉以民間置買田園,無論何地,概屬番墾;是以勒索習以常,名日社規。凡遇莊民喪喜等事,迭自呼男喚女,聚黨呵聲,到處藉索。富者任其取攜,免受蹧躂;貧者告以困乏,每被橫行。遷善社番首添敏星,挾眾控陳肚允占葬黨毆等語一案:伏查陳肚允即陳道蘊,殯埋父棺在祖墳邊,址在鹿寮山後;係承伊祖遺業,歷今五十餘載,字據可稽,與遷善社毫無干涉。詎棍番添敏星不思故轍凌夷,反敢粧飾倒誣,希圖得計。而該處莊民被勒,原非一次;如陳道蘊等家貧莫措,籌葬維艱,奚堪遭此狼毒。倘從此而不洗除惡習,貽害胡底!叩乞示禁止等情到案。

  據此,前縣未及示禁卸篆,本縣蒞任接准移交,合行出示嚴禁。為此,仰大肚保遷善社各屯街人等知悉:自示之後,爾等凡遇莊民有喜慶喪葬等事,不准仍前率黨任意勒索花紅、酒禮,以免滋生事端。倘敢故違,復蹈前轍,一經查出或被告發,定當拘案,從嚴究辦,決不姑寬。其各凜遵,毋違!特示。

  光緒十二年十一月□□日給貼大肚堡沙輔街曉諭。

  按:碑在沙鹿鎮,仆於該鎮天公廟前。高一○五公分,寬四八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但每行字數不齊。據『本堡八張犁莊與該處遷善社比連,番民雜處。每有棍番相傳套語,籍以民間置買田園,無論何地,概屬番墾。是以勒索習以常,名曰社規』等語,可見道光初平埔族遷徙後,仍有部份沙轆番留住故土與漢人為伍以迄清末也。

  ·興安宮公業示禁碑(光緒十三年)

  賞戴花翎即補清軍府代理中路撫民理番鹿港海防總捕分府龍,為刊立石碑事。

  案據鹿港興安宮董事王坤生等稟稱:竊興安宮者,建自開臺之初,歷有年所。落成之後,置有厝屋七座,為宮內公業;租賃之款,以作年間祭祀之資。先人設立,後輩相傳,辦理無異。該厝屋基址坐落、四至,前有墾單契據;因戴逆亂後,遺失無餘,僅存簿據為憑。惟近年來,宮內公業,多被土人覬覦,生心圖占。已往者實難追究;現存七間,開單呈電。若不急行稟請給照,恐將來被占,則祭祀將廢耳。生等均居海外,無不仰沾恩澤。伏乞俯念天上聖母祭祀之公業,恩准給予執照;並乞飭承存案,以垂永遠。俾土惡不敢生心覬覦,生等不勝感激之至。切叩等情。

  據此,當經飭據差查稟覆前來,除給發執照外,合立石碑。為此,碑仰閤屬軍民人等知悉:爾等凡有承稅應納興安宮公置地基店屋租稅,遵照認向本宮值年董事承稅;毋得私授短折,藉端阻撓以及持強抗霸。該董事亦宜秉公收稅,辦理宮內春秋祭祀;不許侵漁剋扣,致廢公事。自立碑之後,倘敢不遵,一經察出或被指稟,即嚴拏追賠,決不姑寬。凜之,毋違!此碑。

  董事王坤生、陳山、陳興旺、□□□等。

  計開店屋住址:

  廟後對面店屋一座,直進至尾,天井具全。

  廟後左畔店屋一座,二進;天井、樓具全。

  廟後右畔店屋一座,二進;天井、廚房具全。

  廟前右邊店屋一座,二進。

  豬仔市店屋,三■〈木間〉毗連;內有勒碑為據。

  光緒十三年十月□□日給。

  按:碑在鹿港鎮,嵌於該鎮興安宮內左牆。高一八五公分,寬八五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人名闕三字,係加以剜取,非天然剝泐者。上端有「奉憲勒碑」四大字,似隸書。

  ·長濟義橋田產諭示碑(光緒十八年)

  補用直隸州即補縣正堂代理埔裏社撫民分府劉,為勒石示諭事。

  案據集集街紳董林天龍、吳玉振、黃東綺、陳長江、董鍾奇、黃達理簽稟稱:集集草嶺山腳有溪河一條,遇春夏之間,久雨纏綿,山水暴至,行人出入甚是為艱。幸逢列憲大人親見斯苦,不忍坐視,愿為倡捐;遂邀同集集紳董等出為捐題,共成義舉。茲已先買劉烏番水田一段,經丈二甲零三□□□八絲,時值田價銀二百五十大員;全年共計小租粟四十石,以為逐年倩工開費之資。謹繳契書丈單五紙呈上,懇請存案出示等情,計繳單契五紙到廳。

  據此,除批示外,合行示諭。為此,示仰所屬士庶軍民人等知悉:爾等須知設立義橋,係為地方便民起見;置買田產,以資經費。簰夫人等,由該紳董等雇用,給發工資,不取民間分文渡費;該簰夫等,亦不得籍端勒索,致乾查究不貸。各宜凜遵!特示。

  簡放總鎮余保元為興起義舉,設立草嶺、風空二處簰橋;曾定記兼監修造。

  分府劉威喜捐三十五兩,總鎮余保元捐二十一兩,委員李烇喜捐七兩,委員程邦基捐七兩,委員王錫圭捐七兩,北協吳光忠捐四兩二錢,曾定記捐七兩,林天龍捐七兩,陳長江捐九兩,吳合用捐七兩,同□號捐七兩,黃隆旺捐七兩,陳經邦捐二十兩,陳紹道捐十五兩,鄭占魁捐十五兩,黃再興捐十兩,鄭阿聆捐十兩,瑞元號捐十八兩,陳萬福捐十四兩,陳達聰十兩,陳川離捐十兩,王元利捐七兩,原記號捐四兩一錢,陳宗英捐七兩,何合順捐四兩二錢,杜乞食捐三兩,張德行捐三兩,劉德元捐二兩一錢,陳坤號捐二兩一錢,黃興號捐六兩,吳振坤捐一兩四錢,陳合源捐一兩四錢,陳連欉捐一兩四錢,林有泰捐一兩四錢,張智號捐一兩四錢,廖正和捐一兩,蔡老色絹一兩,吳振順捐七錢,楊謙益捐七錢,林泉利捐七錢,陳長源捐七錢,陳源興捐七錢,吳振美捐七錢,陳海瑞捐七錢,陳金春捐七錢,張媽成六錢,楊永春六錢。

  開買田共平一百七十八兩,開石牌橋費五十二兩。

  光緒壬辰十八年二月□□日立。

  按:碑在集集鎮,原豎於該鎮公園內,今仆於媽祖廟廣成宮前。高一一九公分,寬五九公分;砂巖。稍殘,宇跡下段剝泐尤甚;上端有「長濟義橋」四大字,楷書。喜捐銀兩,多用舊式碼子字,茲悉改之。給示人,當為埔裏社通判劉威。

  ·五福圳結狀諭示碑(光緒二十年)

  特授臺灣府知府在任候補道陳,仰臺令葉、苗令沈勘諭具遵依甘結狀。

  本年亢旱,臺灣縣大肚保之人循照舊章程,朴仔籬地方決三分之水。不意,中途被苗栗縣民張廷材(即張戇)在枋寮地方之下鑿圳兩道,橫截溪流;致臺邑大肚保水田,更益乾涸,紛紛爭控,致令填塞圳道。今經臺、苗兩縣會勘定斷:查張廷材(即張戇)所開兩圳,已歷二千餘年之久。其上流穿山數十丈,所費工資尤屬不輕;以兩圳須令填塞,實有為難。且當年溪流充足,以其有餘分潤墩仔腳等處各莊之旱田,於此無損、於彼有益,有何不可?斷令不必填塞,常年溪水充足,仍照舊引灌。至現時圳道不通,墩仔腳等處各莊人民牲畜皆憂乾渴;斷令於四月初三日引灌一晝夜,如再不雨,四月十一日復引灌一晝夜。嗣後每隔八日,引灌一次,仍以一晝夜為準,俾資渴飲。兩邑之民,各宜遵照,按時引灌,無得爭多競寡,致滋事端。張廷材(即張戇)等須知朴仔籬所決三分之水,本屬臺邑大肚堡應有之水份,現係情讓;以後如再遇旱歲,不得援以為例。務亟自覓水源,開濬疏通,令其充沛,以防備災;庶乎利己而不損人,方臻妥當。著各具結完案,自此定斷以後,永不准在大甲溪濱另穿山洞及另開埤圳等情;並著遵照大肚保眾業戶等遵照。合具遵依結是實。

  光緒二十年(歲次甲午年)九月□□日立置(三月諭示,九月勒碑)。

  按:原碑已失。文載「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一卷下;並云:『在大肚中堡大莊』。

  ·五福圳爭水示禁碑(光緒二十年)

  欽加二品銜候補道辦理中路營務處兼統彰化防軍屯兵水勇等營臺灣府正堂加四級陳,為勒石示禁事。

  案據臺屬大肚西堡業戶蔡源順等稟控苗屬墩仔腳莊張程材等爭水滋鬧一案,當經札飭臺、苗兩縣會同勘訊稟覆。旋據蔡源順以張程材違斷糾眾絕流等情覆控並據甲首蔡畜等來府具呈,即經本府親提訊斷,並著張程材抱告陳逢源傳諭息事。臺、苗兩縣人民皆為赤子,本府一視同仁,何分厚薄?第查西堡三分之水,從前涉訟斷定,有案可稽。墩仔腳十三莊本無水份,且毗鄰大安溪,儘可設法開濬引灌,兼可□□;豐疇之水,何必圖占肇釁!姑念因旱爭水,亦非故意苛求。嗣後,惟當恪守舊規,勿得再有齟齬。

  除立案外,合行示禁。為此,示仰該處業戶佃民人等知悉:爾等務須遵照前定斷案,毋得再啟爭端,致干咎戾。其各凜遵,毋違!特示。

  光緒二十年九月□□日給。

  按:碑在梧棲鎮,嵌於該鎮大莊浩天宮內牆。高一三五公分,寬五○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上端有「五福圳告示」五大字,楷書。給示人,當為臺灣知府陳文騄。

  ·小險圳水份諭示碑(光緒二十一年)

  臺灣縣邑主葉堂諭:

  查驗李定邦等繳合約十四紙,係嘉慶十六年三月間草鞋墩山腳莊眾業戶李寢等所立。言明十四園內水份之人,照份鳩銀一百二十六元,交與圳長收入,資需工食,得便用力疏決。所有上季圳流與十四鬮內出銀者輪灌,下季照原通洋眾分。至該圳水汴,原有定處分流;有後闢埔田,不在本圳水份內之額。雖有分汴水份,須灌汴下額田;不許順便混藉上截及濫踏水車、擅用吊槔等語。訊悉所控之水份,名曰「小險圳」,係灌草鞋墩一帶高田。舊時圳水不敷灌溉,只可布種單季;自十四鬮內開濬以後,始得布種兩季。但水源不盛,天時多雨,尚可分灌他田;若遇旱歲,僅足敷十四鬮份內之業。常年李妙等雖無水份,亦或布種早冬,以望時雨;如雨水充足,亦獲豐收,習為固然。茲值舊、今兩年俱憂天旱,去年猶未滋口舌,至今歲則計圖自利,公然布種早季,截水灌溉;有水份者出而攔阻,轉被呈控,殊屬刁健可惡!並訊悉小險圳所溉之田,惟十四鬮份內之業,得種早季;□□水租以份內先已各出重資也。至晚季時,天必多雨,則不論份內、份外,任共布種,令佃各出水租,以備修圳之資。今斷令李定邦仍照舊約,秉公辦理圳務;李妙本無水份,只得專種單季,不得利己損人,致干眾怒。至匏仔寮地方之田,李妙等布種晚季,仍應照常完納圳租,毋得藉口違抗,重啟釁端。著各具結完案,所繳嘉慶十六年三月間約字,著即照抄一紙付卷;原約及契據,均各發還。此諭。

  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八日。

  按:碑在草屯鎮,豎於該鎮公園內。高九七公分,寬五四公分,花崗石;字跡整齊。按「馬關條約」訂立於是年三月二十三日(公曆四月十七日),而臺灣民主國獨立於四月二十七日(域曆五月二十一日);直可謂係清代最後之石碑也。

  ·岸裏社西界址碑

  東保岸裏等社界址:至大甲溪南感恩社交界大坪頂分水為界。

  西保大甲溪南感恩社界址:至大坪頂與岸裏等社交界分水為界。

  按:碑在清水鎮,豎於該鎮東郊大肚丘陵分水嶺上大突寮附近(土名石碑仔)旱田中。高六五公分,寬四二公分;花崗石,字跡剝泐殆盡。一碑兩面,前條向西、後條朝東。前段與上端,均雕「奉憲」二大字,楷書。字數雖寥寥無幾,但係表示岸裏、感恩二社境域交界,實為珍貴文物。其成立年代,或即在岸裏社極盛期之乾隆末年歟?

  ●丙、其他

  養濟院菜園碑

  留養局捐題碑

  新社宮天上聖母碑

  仁和宮捐題碑

  重興敬義園捐題碑

  開漳聖王油香碑

  福德爺香燈碑

  觀贏橋捐題碑

  重修彰化縣學題捐碑

  虎山巖充業配祀碑

  重修觀贏橋捐題碑

  文開書院公業條款碑

  龍山寺捐題碑

  福寧宮祀田碑

  貞節坊捐題碑

  重修城隍廟捐題碑

  重修浯江館捐題碑

  賢德可嘉碑

  德山巖香燈碑

  養濟院園租碑

  德山巖油香碑

  超然社重修文祠捐題碑

  德遍山陬碑

  福寧宮祀田碑

  鎮興廟祀田碑

  社寮五穀王祀田碑

  受天宮褒善碑

  ·養濟院菜園碑(乾隆五年)

  彰化縣養濟院內十人合議,同買菜園一坵厝后山下;每年收稅,將銀清明、七月半歷年燒金之資。各老客收新客等□,不許開拆包賣。立碑為記。

  鍾開萬、巖斗文、徐玉伸、邱賢俊、張悔庵、古文興、蕭□昇、廖永□、劉三貴、廖君統。

  乾隆五年八月□□日,眾同立碑為記。

  按:碑在臺中市西區,豎於私立臺中救濟院前。高七五公分,寬四四公分。剝泐既甚,字跡模糊。碑址原在彰化市慈惠院;「彰化縣志」「規制志」云:『養濟院,在邑治東門外八卦山下,共房屋□間。乾隆元年邑令秦士望建,收養痲瘋殘疾之人』。

  ·留養局捐題碑(乾隆二十九年)

  邑養濟院,例收痲瘋殘疾,孤老不與。余維無告為皇仁所必矜,因審案查出公地與院基毗連,支俸買之。清出官稅,捐置田租,建房四十三間,名曰「留養局」,歲可活百餘人。交替之暇,條議具上列憲;惠養有加,則以俟後之君子。局地東至楊老園、西至陳志和竹圍、南至養濟院、北至街;計地一十二畝五分零四絲。

  府憲蔣捐銀三百元,知縣胡捐銀三百一十六元,縣丞張克明、巡檢程鏜、杜瀚、典史夏宗本各捐銀二十元,舉人張源仁、州同楊志申、貢生施國義、監生張鳳華各捐銀七十四元,監生周士顯捐銀一百三十元,監生吳朝捷捐銀一百元,民人陳起、張訓、張子開、陳佛佑、黃突、陳提等共捐銀三百元,民人賴妙、賴香、陳高等共捐銀三百元,民人蘇四捐銀一百元。民人王生楚等一百八人,每年捐認田租銀五百六十五元,又銀三錢五分;民人莊群等一十七人,每年捐認田租銀四十五元;民人汪陽、羅三江,每年捐認田租銀四元,又銀七錢八分;民人方義,每年捐認田租銀三元,又銀四錢八分。另買下茄荖莊田五十甲零,年收租銀四百八十元,又銀五錢四分零;又買上茄荖莊田五甲六分,年收租銀三十八元,又銀三錢二分;又年收店地等稅一百四十六元,又銀六錢五分。以上歲捐收銀一千二百八十四元。知縣胡,另建房一座二間,額租銀一十二元,歸孤貧首取為大士香燈。

  乾隆二十九年(歲次甲申)十一月□□日,俸滿知縣胡邦翰立。

  按:原碑已失。文載「彰化縣志」「規制志」;茲據錄之。其前段,並見於余文儀「績修臺灣府志」「藝文」;但稍有出入。「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一卷下所載光緒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關於留養局租應與官莊租繳納之具稟」云:『是以逐年配納留養局租,猶民向官借款生息於租,謂之留養局租息;「縣志」可考,碑記可證』。所謂「縣志可考」雖係指「彰化縣志」無疑,惟「碑記可證」是否即指原碑,語焉不詳。

  ·新社宮天上聖母碑(嘉慶元年)

  本保海豐崙□□□□□□□打廉□公廟下水田一段,又崙仔莊前水田一大段,兩□計共六甲五分八釐,年帶納業主□大租□五十六石六斗八升滿。茲同男媽賜等□□以為宮中諸費外,□街耆當□換□□□用,持僧不得與□。立石為炤。

  嘉慶元年十月□□日;弟子朱添同男媽賜□。

  按:碑在田中鎮,豎於該鎮媽祖廟乾德宮內;原在舊街新社宮,該廟被水沖毀後,移豎今址。高一二○公分,寬五四公分;砂巖。字跡剝泐將半;上端有「新社宮天上聖母」七字及浮雕。

  ·仁和宮捐題碑(嘉慶二十年)

  二林街重修仁和宮總理大學生洪培源、董事職員洪霞光、邱溪官、洪簇官、洪沃官、大學生洪君洲、高榮傑、洪紫微、洪乞來等、住持僧念遠,敬題緣金,開列於左:

  洪萬益號捐銀三百元,□嗆莊三郎公捐銀一百二十元,和義號捐銀一百六十元,洪霞光捐銀一百四十元,柏利號捐銀一百二十元,榮盛號捐銀一百二十元,萬盛號捐銀一百一十元,洪眾官助地基銀一百元,劉才官捐銀一百大元,協順號捐銀九十大元,振成號捐銀七十大元,洪蘭生捐銀七十大元,洪江官捐銀五十四元,洪意官捐銀五十二元,洪簇官捐銀五十大元,三林宋懋成捐銀五十大元,洪沃官捐銀五十大元,大城厝王周光捐銀五十元,舊社林羨官捐銀四十四元,邱溪官捐銀四十二元,協振號捐銀四十大元,泉合號捐銀四十大元,洪欽明捐銀四十大元,路上厝謝文牙捐銀三十二元,舊社陳高生捐銀三十二元,雙合號捐銀三十大元,溝墘劉發官捐銀三十元,埤北洪來官捐銀三十大元,洪量官捐銀二十六元,溝子墘蔡琳兄弟捐銀二十五元,劉求兄弟捐銀二十元,新莊洪而官捐銀二十大元,洪顯官捐銀二十大元,鹿寮謝賢官捐銀二十元,嵌頂鄭苗官捐銀二十元,張協泰捐銀二十大元,嘉應州李顯國損銀二十元,開泰號捐銀二十大元,雷乞官捐銀二十大元,周龍興號捐銀二十元,埤北洪法官捐銀二十大元。

  嘉慶二十年(歲次乙亥)瓜月穀旦公立。

  按:碑在二林鎮,嵌於該鎮仁和宮內右墻。高一二○公分,寬六一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上端有浮雕。

  ·重興敬義園捐題碑(嘉慶二十三年)

  泉郊金長順捐銀一千二百員。廈郊金振順捐銀四百員。欽加軍功四品職銜林文濬捐銀二百二十員。布郊金振萬捐銀一百一十二員。監生施士簡捐銀一百一十員。監生黃道宗捐銀一□員。監生□□時捐銀(下闕)。職員黃斯禮、廩生陳大音、糖郊金永興、監生許尚成,以上各捐銀六十員。許椿秀捐銀六十大員(下闕),職員黃汝敬捐銀五十員,郊金長興捐銀四十員,■〈敢〉郊商郭光琛捐銀三十三員。施邦俊、南郊(下闕)、特授戶部山西司主政加三級王炘、貢生鄭廷策、職員陳朝愛、郭廉欣、武生王奇英、李鳳(下闕)、黃國欽、舖戶林茂吉、沈瓊華、蔡顯祖、施光發、施肇八、施接世、林元□、黃□端、許(下闕)、職員黃志騰、鋪戶陳清秋、黃光萼、豐盛號、振成號、永成號、勝興號、張清泰,以上各捐銀(下闕)。舉人鄭捧日、生員郭瓊漿、職員林際會、蔡志素、監生陳炘、鄭善玉、鄉飲賓郭興邦、業戶施垂裕、施有慶(下闕)、柳維仟、鄭廷藻、鄭揚疇、施國樹、施錫向、施光確、施錫杯、施銅世、施□發(下闕)、施泉安、李彝林、源盛號、黃錦春、李晉源、蔡寶源、成興號、和安號、胡(下闕)、王益興、陳興發、新泉號、茂源號、黃媽力、黃總觀、黃詣觀、黃光遇、陳德麟(下闕)、茄苳溝莊謝維友,以上各捐銀十員。榮茂號捐銀八員。陳泉安、杜鑾興、晉利號、□義號(下闕)、懷德號、協利號、瑞成號、棨盛號、志成號、協安號、珍美號、振發號、泰源號,以上各捐銀□員。□□□、□□□、吳珍觀、合義號、洪裕和,以上各捐銀四員。黃淑清、瑞源號、茂盛號,以上各捐銀三員。(下闕)商船、金義成捐銀五十員,□□莊□觀捐銀三員。紀長泰、紀益長、曾盈泰、蔡日益、黃泉□(下闕)、紀實□、新福興、金長春、紀長美、紀理興、蔡順發、紀順發、紀順芳、歐進興、金進盛、□□□、□□□,以上各捐銀□十員。陳振發、曾誠興、陳興勝、林萬勝、金發興、林興利、林捷春、蔡合發、林合順、□□□、□□□、□□□、□□□、陳金□、邱逢源、□得元、陳合勝、林萬順、林泉金、紀尚源、林長進、紀□泰、紀順榮、紀□□、紀□金,以上各捐銀一十五員。紀順勝捐銀十二員。陳興茂、紀德進、曾鑑興、蔡成興、金合意、金□□、陳興源、金得勝、林順勝、林□□、金成發、張成興、駱陳協、紀順茂、曾瑞勝、蔡萬發、曾萬順、蔡協和、蔡□□、□成□、陳長美、蔡成發、林振春、曾順發、周益裕、金永裕、蔡源順、周泰興、林泉寶、紀順泰、金順興、張□□,以上各捐銀十員。□□□、□□□、陳建安、金滿榮、新福隆、新得順,以上各捐銀十員。總合共捐□□□□□□□□十八大員。

  典吏蔡逢□,捐充原置馬芝遴社通土眾番租管鹿港大街,自街尾隘門腳起、至蔡□□兩隘門止,各店地基□□每間租銀一錢五分、棚仔店每間租銀一錢,□收租銀四十餘兩。帶街外施輅世應納租銀五兩四錢,□□河世租銀□元,林日茂、黃錦春、□萬世、黃光欣、施扶世租銀各一員,合興號、蔣灶□合納一元。除貼該社福德爺香燈銀□□□,每年實收租銀四十餘兩。自丙子起,永遠充收公用。

  嘉慶二十三年(歲次戊寅)菊月□□日,閤港公立。

  按:碑在鹿港鎮,嵌於該鎮地藏庵內右牆。高二一○公分,寬一二○公分;花崗石。下段字跡剝泐過半;上端有「重興敬義園捐題碑記」九大字,楷書。

  ·開漳聖王油香碑(嘉慶二十四年)

  施主水沙連社通事社丁首黃林旺等,有本社界內清水溝西勢山場,自丹芳坑起、至澇水仔坑止;東至清水溪、西至山巔,凡水流歸一帶山面、溪洲、清水口、牛埔厝、頂寮止,烏塗起,頂厝止。施落聖王廟,以為油香之資。隨即給墾,交僧執掌,永遠抽收,以為廟祀之費。勒石存據。

  嘉慶二十四年花月□□日立。

  按:碑在竹山鎮,豎於社寮開漳聖王廟右側外牆。高九三公分,寬三六公分;砂巖,字跡明晰。施主水沙連社通事社丁首黃林旺,即郭百年事案主犯之一。案發,嘉慶二十二年六月縛諸人至郡會訊,予郭百年以枷杖,其餘宥之。由於本碑,可知事後渠復遷入水沙連,仍擁雄厚勢力;「埔里社紀略」云:『然二十四社自是大衰,漢人稍稍復入』。誠然。

  ·福德爺香燈碑(道光八年)

  □□鎮□□乾隆五十四年起,由□□□□□□□福德爺香燈。此□莊□耕作,僅納大租,尚且□□□□□□二十八□□,共招二重湳莊人永耕,□□□□□□□□□□□□□屢失收。斯時伊要照抽,無人承墾。□□□□□百餘石不□,香燈莫供,而□施□□□□□□□□。

  □興思,施業不忍泯沒,踴躍□□,以□此□清納大租□,從此永管,□□□言□□,蠅利稍有,大□香燈。勒石□名,以垂永久;俾神靈有所贍依,無□□□□□□。

  道光八年菊月□□日立。

  按:碑在坡心鄉,豎於該鄉福德祠旁。高八三公分,寬五三公分;花崗石。字跡剝泐殆盡,非諦視莫辦。

  ·觀贏橋捐題碑(道光十一年)

  林明德出銀十二元。林孔漢出銀六大元。林群仁出銀四大元。賴乾賜出銀二元。羅仕鳳、詹玉秀、林阿暢、謝蘭芳、黃永安、賴運德、復裕號、詹時拔、蔣大信、劉文鬆、張天送、胡順利、詹阿財、鄧三元、江阿寧、連宗二、謝鬆柏、吳阿順、劉秉坎、楊聿臺、張龍生、劉元春、吳天送、邱立宗、謝佛明、劉阿書、吳奇章、朱榮桂、張仁峰、許開磷、謝庚二、林娘盛、林孔來、徐德安、楊周清、謝琪芳、羅官妹、張萬乾、張宗兆、劉壬伯、林娘添、左成達、楊德昌、林雙喜、廖元秀,各出銀三元。林娘愛、羅蘭坤、新合興、黃承秀、詹來渡、徐炳二、劉朝宗、黃活仁、呂江海、黃運桂、林阿寶、楊辛二、張福壽,各出銀二元。合順號、賴玉書、林新龍、江阿南、林時效、詹阿爵、賴發盛、賴辰光、楊仕祿、徐煇禮、徐廷忠、馬佳睦、徐宗榮、徐喜爹、張海生、劉世成、賴阿云、劉阿福、黃明智、郭開昇、黃永冊、詹媽恩、廖興書、劉明仲、陳吉志、謝拔芳、羅春梅、林孔浮、黃阿璘、鄭建傳、朱石生、黃阿石、林阿清、張朝榮、邱桂登、張子南、羅桂元、朱謝氏、邱玉寶、張添壽、詹玉賜、鄭成福、林阿恩、劉光銓、蘇鼎益、賴在助,各出銀一元。張孟文、詹光明、朱五奇、詹錦明、邱芳伯、潘子福、李日盛、賴敬伯、賴杞生,以上各出銀中元。

  大清道光十一年秋月建造,協理徐安瀾、賴久英、羅興鳳等同立。

  按:碑在東勢鎮,豎於該鎮下校栗埔大排吊橋畔。高一一○公分,寬六四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但排列次序錯亂;茲酌加調整之。

  ·重修彰化縣學題捐碑(道光二十年)

  重修彰化學兼造「縣誌」題捐官紳、業戶各芳名數目:

  前水師協鎮府溫兆鳳捐銀一百五十員。前任彰化縣學吳春蘭捐銀四十員。舉人梁濟時捐銀一千員。職員戴紀南損銀一千員。職員江文瀾捐銀一千員。業戶劉青軒捐銀八百員。課館林日茂捐銀六百九十員。監生楊儲華捐銀六百員。監生洪培川、洪培源、洪培澤捐銀六百員。職員陳尚文捐銀五百員。貢生劉文進捐銀五百員。監生蔡登芳捐銀五百員。業戶陳最捐銀五百員。貢生阮錫爵捐銀四百員。貢生蕭輝烈捐銀四百員。監生洪君州捐銀四百員。業戶黃際霄捐銀四百員。職員吳春祿捐銀三百員。貢生呂彰定捐銀三百員。業戶林溪山捐銀三百員。業戶曾世琳捐銀三百員。業戶呂岐水捐銀三百員。監生洪德孚捐銀二百八十員。貢生曾玉音捐銀二百五十員。職員賴有源捐銀一百參十員。業戶施嘉惠捐銀二百二十員。業戶劉玉合捐銀二百一十員。翰林曾維楨捐銀二百員。貢生洪大觀捐銀一百六十員。貢生柯維謙捐銀一百六十員。貢生洪廷搏捐銀一百六十員。職員施鈺捐銀一百五十員。貢生劉奕彥捐銀一百五十員。業戶林雲龍捐銀一百三十員。業戶劉醮壬捐銀一百五十員。業戶楊德金捐銀一百五十員。業戶洪炳周捐銀一百五十員。業戶張世助捐銀一百四十員。監生何居仁捐銀一百三十員。監生吳拔英捐銀一百一十員。職員王廷揚捐銀一百零六員。貢生謝捷登、貢生楊朝中、監生黃芳蓮、監生劉一察、洪君德、許有祥、陳清浦、何志儒、許尚成、賴有魁、王子文、廖靖忠、林旋樞、沈位正、李廷助、陳佛照、張天球,以上捐銀二百員。貢生陳青藜、廩生黃際清、貢生羅拔源、監生劉文輝、監生盧秉忠、監生王佑弼、王崇弼、紀德顈、陳立世、陳振科、王逢源、丁順卿、白欽際、蔡應奎、施尚清、莊邦柱、賴四合、張勝色、林媽福,以上捐銀一百二十員。貢生陳大音、貢生楊濟賢、貢生賴繼輝、貢生楊廷琛、貢生曹文風、貢生郭達邦、貢生徐汝杭、職員鄭世雅、職員王國泰、生員林化光、生員施啟華、生員鍾超英、生員廖澄河、生員江福材、生員曾作雲、監生吳朝儀、監生周文賢、監生陳榮華、 監生呂捷三、監生王志辰、監生張顯謀、監生曾耀丹、監生廖光祖、監生江繹理、監生楊觀瀾、監生林廷鎬、武生林光輝、武生張簡邦、蔡國楨、王謀來、施及時、葉梧梭、謝贊成、謝光燦、王玉節、許光苑、王鼎元、日新號、劉秉資、羅家賞、吳德昌、洪濬源、楊文根、林恰意、謝候章、賴鶴山、楊國泰、梁景雲、徐德顯、林世彰、張慎亭、曹士音、劉功卿、盧道臣、劉清風、劉宗茂、林文哈、鄭彬選、梁哲扁、陳樑、何玉振、林長興、林長泰、林注川、魏承裘、張英華、廖潤清、呂三光、蕭志梅、黃只鉅、蔣三才、簡朝獻、廖朝孔、賴長瀛、簡孔修、尤宗明、賴元勳、江朝雪、陳金龍、李四成、廖懷安、廖時兼、何連進、楊德賡、陳中言、翁瑞源、楊同興、賴應健、賴應耀、楊聯盛、施有慶、張仲連、蕭登齡、陳安邦、楊榕圃、陳浴沂、謝文應、陳曾山、王海成、蕭捷陞、曾應祥、廖暮賢、簡文士,劉士玉、王唱、曾成緒、林文巧、洪忠厚、洪綱領、李元光、洪光平、林金興、李振順、張廷郎、陳德夏、陳泰山、陳權頂、陳士考、張光前、洪長庚,以上捐銀一百員。監生洪對楊捐銀九十六員。職員楊振藩捐銀九十員。黃際高捐銀八十八員。監生黃克明、林孔漢、廖陞貴,以上捐銀八十員。劉芳名、貢生邱朝宗、楊盛興、邱承典,以上捐銀七十員。監生楊郁文、監生林逢春、蔡秀芸、何監珠、林觀瀾、陳冬菊、曾光平、曾維耀、林國成、簡恆攀、王啟諒、廖天涵、張光瑞、楊仕遠,以上捐銀六十員。廩生陳玉衡、職員林開業、監生蔡廷橫、監生蔡光純、監生蔡尚濱、蘇唐儀、尤清漣、石犀、楊丹、蔡德元、林文仰、陳漳裕、陳煌顏、賴天彩、曾南河、曾芹香、葉思宜、李興成、葉灶、張傳後、蔡志珠、林大經、朱三合、鄭逢時、監生楊安然,以上捐銀五十員。監生葉朝瑞捐銀四十員。陳坑捐銀三十員。吳振順捐銀二十員。林迎祥捐銀一十二員。許振源捐銀一十員。

  道光二十年桂月□□日立。

  按:碑在彰化市,嵌於該市文廟前廡右牆。高一七七公分,寬七六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但下段已殘;上端有浮雕。

  ·虎山巖充業配祀碑(道光二十三年)

  白沙虎巖,奉祀佛祖,靈感四方;左右修竹,回絕人寰,洵治南勝概也。陳(諱)大高,籍本饒平,渡臺儲蓄,老而乏嗣;遊此甚適,與持僧寬讓相契,有終焉之志。因將置陳進良、陳進吉巫厝莊田一甲四分,東至黃田、西至圳、南至鍾黃林田、北至曾田;仍東畔竹篰及塗堆,皆歸此田。年納大租穀十一石二斗、價銀四百七十二員,充奉佛祖,永為香火。而沒於巖,持僧為卜葬巖右,置主西室,歲香火祭掃,皆持僧事也。

  今里中總董恐世遠無聞,後僧失祀;邀同到巖共商,舉所充田,為之勒石銘碑,永垂不朽云。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日,總董、持僧同立。

  按:碑在花壇鄉,嵌於該鄉虎山巖內右牆。高一○六公分,寬五三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上端有「佛祖香燈」四大字,楷書;碑前題為「虎山巖充業配祀碑記」。

  ·重修觀贏橋捐題碑(道光二十四年)

  劉和盛捐銀十元。林孔湍捐銀十元。詹來溪捐銀八元。劉凌漢、朱成福捐銀六元。劉秉乾捐銀五元。楊新義、張登龍、楊芳齡,各捐銀四元。林時德捐銀三元。劉濟川、徐輝禮、劉集盛、李德任、林慶桂、張子南、吳德文、林孔湧、劉雪梅、葉四元、廖仁讓、徐協卿、詹媽恩,以上各捐銀二元。鍾振崇、謝庚二、楊阿壬、劉阿坤、古開振、林承裕、詹來財、協裕號、吳光順、劉世登、劉子才、邱峰觀、賴添福、賴五和、江得昌、張親順、張基寧、劉佛山、詹喜龍、詹名臺、蕭阿聰、楊阿桂、詹名生、利元佳、張明蛟、林連登、謝文見、劉捷先、廖壽湖、劉阿連、何連進、朱仁壽、張佛應、張俊文、張阿萬、張求文、張孟文、吳阿參、傅成長、賴浚英、吳阿美、林慶保、邱貴丁、邱長壽、連港生、湯喬坤、邱仁秀、林媽基、詹其爵、林孔洗、謝映昆、朱含章、謝娘獻、林阿興、林鎮成、王阿結、詹成乾,以上各捐銀一大元。淵泉號、劉秀磷、賴振仁、許開舞、劉奕連、林富生、張龍安、張合生、張來宗、張壽元、張禮文、徐用章、張添壽、潘子福、鍾華波、黃阿老、傅阿生、劉求升、林丁才、鄧二生、林孔溉、邱祿生、朱五奇,以上各捐銀中元。

  道光甲辰二十四年十一月□□日立。經理詹來浪、副理吳際昌、朱成福、林孔洗、詹洛泩。

  按:碑在東勢鎮,豎於該鎮下校栗埔大排吊橋畔。高九三公分,寬五四公分;砂巖。字跡尚明,但排列次序錯亂;茲酌加調整之。上端有「觀贏橋」三大字,楷書。

  ·文開書院公業條款碑(道光二十七年)

  署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前北路理番海防分府鄧,籌建租額:

  一、勘充貓羅保萬斗六莊六股寮全年額租二百三十六石,通報在案。

  一、勘充北投保大坪林莊全年額租,除被水崩,尚存實穀三十八石,通報在案。

  一、斷充後河厝園一段全年稅銀一百員、又海埔厝園一段稅銀一十員,通報在案。

  一、抄充許厝埔田園二十八甲全年額租一百五十六石,通報在案。

  一、抄充許厝埔店屋四座內大街店二座,經十六年店主王騰蛟叩蒙道、□兩憲准請別□外,尚存橫街仔瓦店一座稅銀一十八員;又三山國王下瓦店一座稅銀二十四員,通報在案。

  一、斷充內轆莊全年額租二十八石、又萆■〈彳幸〉厝全年額租一十五石,通報在案。

  一、典□厝□王德業三宗全年額租六百五十九石,通報在案。

  一、典大突社潘金桂社租全年稅銀二十三員五角、又租穀五石,通報在案。

  一、典大街蘇廷鳳瓦店一座全年稅銀四十二員,通報在案。

  特授臺灣北路理番海防分府陳,續建租額:

  一、典大武郡莊全年額租一百六十餘石。

  一、典港墘、岱馬兩莊全年額租一百二十六石零。

  一、斷充海埔厝莊全年額租五十石。

  通共全年額租一千五百七十三石、稅銀二百一十七元五角。

  道光二十七年花月,文開書院公立。

  按:碑在鹿港鎮,嵌於該鎮文開書院內牆。高二○○公分;寬六四公分,花崗石。字跡明晰,稍殘;而由中段載成兩片。上端有「公業條款」四大字,隸畫。籌建租額人,當為鄧傳安,道光元年任北路理番同知兼鹿港海防同知,道光四年再任,道光十年署分巡臺灣兵備道;續建租額人,當為北路理番同知兼鹿港海防同知陳盛韶,道光十三年署。

  ·龍山寺捐題碑(道光二十七年)

  蓋聞神靈赫奕,千秋隆廟貌之觀;佛象莊嚴,百世沐神庥之德。我溫陵七邑倡建龍山寺也,源溯鴻江,內地誌山川之秀;靈鍾鹿港,外邦叨呵護之光。仰惟觀音菩薩,派衍西天、芳流南海,闡真如之密諦,設大會於無遮。座湧蓮花,現出身皆手眼;經繙貝葉,傳來服盡袈裟。超四大之中,群沾法雨;妙三摩之地,共沃慈雲。宜其俎豆輸誠不替,且偕賢愚享祀無窮者也。況鹿港踞郡北上游,為海東巨鎮;遠近咸荷庇祐,春秋共獻悃忱。念乾隆丙午創建以來,凡遇菩薩聖誕,若二月十九、九月十九,經前縉紳先生暨閤港商戶捐題鳩金,先日設醮,慶祝千秋;獨六月十九未備,殊非所以盡禮致敬於神。

  茲港內王君祈禱有應,思答神恩,爰倡首敬捐白金一百大員;餘則隨愿喜出,計題銀若干員,交住持僧收掌生息,為歷年六月十九壽費之需;庶幾缺者用補,而偏者見全。是雖王君樂善喜捐,無非菩薩靈感所致也。爰勒於石,永垂不朽。

  計開:監生王謀來喜捐佛銀六十五大員,職監陳國材喜捐佛銀二十大員,信士施長齡戶下施承寶捐銀十大員,黃士烈喜捐佛銀一十大員,高沛馬喜捐佛銀一十大員,邱家禧喜捐佛銀五大員。

  計捐實銀一百二十員,交住持和德收掌世傳。公訂歷年六月十八日,虔設清醮一朝、燈一對,十九日戲一檯,餘隨僧家主裁。母違!特勒。

  另本年六月立碑、設醮、演戲諸費,皆王謀來自需;附勒。

  歲道光二十七年六月□□日勒石。

  按:碑在鹿港鎮,嵌於該鎮龍山寺內右牆。高一六三公分,寬七三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文中乾隆丙午,係五十一年。

  ·福寧宮祀田碑(道光二十八年)

  立充祀田字人,北路中營燕霧汛防黃青桂。有親自典過陳厝莊族人黃爽文、乞食等水田一段,經丈四甲;土名坐址枋橋頭洋,東西南北四至界址以及大租,俱各載明上手典契內。今因枋橋頭、員林街二處天后宮祭費無資,愿將此四甲水田充入二處聖母為祀田,對半均分:東畔二甲,枋橋頭鬮受;西畔二甲,員林街鬮受。日後俱宜照約掌管,以敦和睦,以垂永久。神靈庇護,二保光昌。示信以約,書字以憑;爰立合約字二紙同樣,每處各執一紙,□帶上手契以及典契七紙共九紙,分執為炤。

  一、批明枋橋頭鬮執墾字一紙,劉紗買契一紙,蕭梯買契一紙,黃太和、黃信、黃承通典一紙,帶約字一紙:共五紙。再炤。

  一、批明員林街鬮執劉塔買契一紙,劉憲印契一紙,黃汛主典契一紙,帶約字一紙:共四紙。再炤。

  道光二十八年三月吉日,立充祀田字人燕霧汛防黃青桂。

  按:碑在員林鎮,嵌於該鎮媽祖廟福寧宮內左牆。高九九公分,寬四九公分;花崗石。字跡整齊:上端有「員林街福寧宮」六大字,楷書。

  ·貞節坊捐題碑(道光二十九年)

  淡轄大甲街余榮長未笄妻林氏,以十二齡守貞,為閨門最難得。道光壬辰年,紳士劉獻廷等即呈報請旌;越丙申年,蒙准旌表,建坊入祠。余家窘,未能卒舉;其猶子智信奉曹憲文,赴司親領坊價,十仍闕九。蓋臺屬貞珉,多由內地購採;轉運維艱,工費浩繁。因之,迨二十八年張職吏綱來甲,清□稔悉是由,遂揚□自堂黃司馬,始捐廉為之倡;官紳士庶,好善同心,聞風踴躍樂輸,計得白金一千二百有奇。隨於是歲鳩工琢珉,閱數月日而工告成,擇堅於街之南門外通衢。華表矗立,盈帖燦然,都人士式歌且舞曰:『七一歲之完貞,躬膺盛典;五九齡之苦節,目睹恩綸:並家之光,亦閭里之榮也』。周道往來過其下者,聞名生敬;巾幗奉為女宗,且益共敦節行,胥於是乎在。

  斯役也,張職吏綱力肩顛末,籌畫不憚;再三嚮善之誠,固無待贅。工既蕆,屬予實徵所見,並榜好義勒之石,以垂永久。予忝比鄰,熟聞盛事;爰不辭弇鄙,謹為之記。

  道光二十九年(歲次己酉)十二月□□日,歲進士候選訓導魏紹華拜誌;捐理張綱、王昆崗、林向榮、盧仁風、黃茂重、劉奕金、黃維紋、余克□、謝秋、張強、經辦、承差,張耀、蔡亮等。

  謹臚捐建坊銀兩如左:

  淡分憲黃捐廉銀五十元。加道銜即補□林占梅捐銀一百二十元。即補道林國華捐銀一百二十元艋舺參府蘇捐銀三十元。署大甲分司張捐銀十二元。署大甲守府鄒捐銀六元。學正堂謝振聲捐銀一百十五元。監生林光國捐銀一百十二元。舉人林廷鳳捐銀五十五元。候補縣正堂林逢泰捐銀二十元。儒學正堂陳嘉猷捐銀二十元。□捐□職吏張綱捐銀五十元。監生盧世忠捐銀七十元。直隸州江作和捐銀十二元。生員陳維菁捐銀二十元。舉人高國瑞捐銀二十四元。大甲街文炳社捐銀四十八元。大甲街拔英社捐銀六大元。益仁堂樂助銀二十大元。監生王如鬆捐銀二十元。職員陳大濱捐銀二十元。淡北隆街徐並茂捐銀十二元。邱匡景樂助銀十七大元。職監王昆崗捐銀十二元。大甲中軍副府楊樂助銀四元。布經歷銜蕭啟武、州同張正瑞、鄭合順、杜媽力、監生馬瑞珊、蔡苑記、振勝號,以上各樂捐銀各八大元。職員李錫金、振成號、屯外委福永錫、端興號、余觀求、職監謝玉麟、源泉號,以上各樂捐銀各六大元。張四德捐銀二元。益元堂捐銀二元。□蘭號捐銀二元。余光澤捐銀二元。德昌號捐銀二元。曾永秀捐銀二元。張榮茂、職員張強、職員劉待生、賴好官、蔡大吉、監生林岳衡、監生蘇同春、監生林芳梅、李明賢、貢生林超英,以上各喜捐銀四元。職員蘇郁文、布經歷翁裕佳、職員林國忠、韓鬆昆、監生劉輝、布經歷張熙德、貢生鄭用哺、府經縣丞彭棟、歲貢生林宗衡、余同安、張四川,以上各忻喜捐銀四大元。林勝裕號、林裕成號、林大義號,以上各捐銀三大元。監生李清蘭、監生李輔仁、生員蘇文榮、陳維超、徐維寅,以上各捐銀二大元。監生張■〈舟敢〉維、張順發、監生林丕衡、黃占鰲、監生鄭時霖、張高陞、春榮堂、總理林向榮、協泰號、童生陳連標、總理張媽喜,以上各捐銀二大元。茂源號、張文來、張觀鳳、余協利、黃新春、鄭媽觀、陳存仁,以上各捐銀二元。曾佑、陳正道、金鯉號、蔡光明、張阿晨、陳生、張嘉發、益和號、濟源堂、廳吏黃斌、雍寶堂,以上各捐銀一元。職員林敦華捐銀二元。職員林衡文、監生張茂枋合捐銀四元。李□海、陳漢水、林文宗捐銀□元。詹如豪捐銀二元。林甘露、□合號捐銀三元。童生陳國祥捐銀二元。

  按:碑在大甲鎮,豎於該鎮貞節坊內。高一七○公分,寬七二公分;砂巖。字跡稍剝泐;且後段捐題人名排列次序錯亂,茲酌加調整之。文中所云曹憲,當為淡水同知曹士桂;黃司馬,當為淡水同知黃開基。又道光壬辰係十二年,丙申十大年。

  ·重修城隍廟捐題碑(道光三十年)

  謹將樂捐信官諸郊舖暨信士船戶捐題銀項目錄以及費用條件,榜列於左:

  臺灣府正堂史捐銀三十員,南路理番分府郭捐銀一十員,臺灣縣正堂劉捐銀二十員,泉郊金長順捐銀三十員,廈郊金振順捐銀二十員,監生何海泉觀捐銀七十一員,黃金獅觀捐銀二十員,布郊金振萬捐銀十二員,□□金盛號捐銀十二員,監生□□茂觀捐銀十三員,□郊金永興捐銀十大員,□郊金合順捐銀十大員,□郊金洪福捐銀十大員,□□金長裕捐銀十大員,□□施□舍捐銀十大員,□□施□舍捐銀十大員,監生李伯□舍捐銀十大員,泉郊泰順號捐銀十大員,□□□□施□國舍、施仕幫捐銀十大員,□□□□施尚虞舍捐銀十大員,蔡仕簡觀捐銀十大員,□□□□裕成號捐銀十大員,廈郊洽成號捐銀十大員,余三少爺捐銀八大員,■〈敢〉郊金長興捐銀八大員,蔡克鴻觀捐銀六大員,油郊春盛號捐銀五大員,施滋發堂捐銀五大員,泉郊捷成號捐銀四大員,船戶金泰順號捐銀四大員,彰化盛興號捐銀四大員,施長發號捐銀四大員,出海王能觀捐銀四大員,蔡寶成號捐銀四大員,金同懋船捐銀四大員,金寶源船捐銀四大員,歐順發船捐銀四大員,金□□船捐銀三大員,歐進寶船捐銀三大員,金和盛船捐銀三大員,周加□船捐銀三大員,周長發船捐銀三大員,金瑞慶船捐銀三大員,曾水好船捐銀三大員,蔡合瑞船捐銀三大員,金瑞順船捐銀三大員,周益盛船捐銀三大員,金□□船捐銀三大員,□□□船捐銀三大員,金□□船捐銀三大員,周□□泰船捐銀三大員,周□□船捐銀三大員,周益全船捐銀三大員,周禮和船捐銀三大員,□坊寶藏號捐銀三大員,藥鋪金萬泰號捐銀三大員,林日豐號捐銀三大員,灰鋪金永吉號捐銀三大員,廩生謝嘉種捐銀二大員,監生謝□老捐銀二大員,高清時老捐銀二大員,武館張朝選觀捐銀二大員,□□施球舍捐銀二大員,施培舍捐銀二大員,施禹□舍捐銀二大員,高花九觀捐銀二大員,蕭振文觀捐銀二大員,黃媽為觀捐銀二大員,黃江淮觀捐銀二大員,王降神觀捐銀二大員,蔡萬辨觀捐銀二大員,瑞興號捐銀二大員,東美號捐銀二大員,長利號捐銀二大員,茂勝號捐銀二大員,振源號捐銀二大員,集順號捐銀二大員,集盛號捐銀二大員,順成號捐銀二大員,振成號捐銀二大員,船戶永順號捐銀二大員,灰鋪錦和號捐銀二大員,灰鋪協□號捐銀二大員,高財源船捐銀二大員,金昇記船捐銀二大員,金□豐船捐銀二大員,泰□成船捐銀二大員,金洽益船捐銀二大員,金德豐船捐銀二大員,金得寶船捐銀二大員,金順□船揖銀二大員,□寶順船捐銀二大員,金復泰船捐銀二大員,金源成船捐銀二大員,金恆利船捐銀二大員,金萬益船捐銀二大員,金藏春船捐銀二大員,金益發船捐銳二大員,金丙發船捐銀二大員,金□發船捐銀二大員,金□興船捐銀二大員,金□昌船捐銀二大員,蔡合發船捐銀二大員,蔡□□船捐銀二大員,蔡益和船捐銀二大員,蔡瑞慶船捐銀二大員,蔡祥寶船捐銀二大員,蔡益陞船捐銀二大員,蔡捷益船捐銀二大員,金德隆船捐銀二大員,金長勝船捐銀二大員,黃元裕船捐銀二大員,金隆成船捐銀二大員,高聯豐船捐銀二大員,蔡慶順船捐銀二大員,高隆盛船捐銀二大員,金益隆船捐銀二大員,金復益船捐銀二大員,高盛益船捐銀二大員,高裕盛船捐銀二大員,陳順隆船捐銀二大員,金捷榮船捐銀二大員,金奠安船捐銀二大員,金瑞盛船捐銀二大員,高義興船捐銀二大員,曾吉順船捐銀二大員,金茂升船捐銀二大員,傳祥榮船捐銀二大員,金堆發船捐銀二大員,金日發船捐銀二大員,周加發船發捐銀二大員,金再慶船捐銀二大員,金進發船捐銀二大員,金萬鎰船捐銀二大員,金懋勝船捐銀二大員,傅長瑞船捐銀二大員,金瑞珍船捐銀二大員,金福春船捐銀一大員,金寶興船捐銀一大員,金興隆船捐銀一大員,新集義船捐銳一大員,新捷勝船捐銀一大員,錦勝號捐銀一大員,滋發號捐銀一大員,錦玉號捐銀一大員,泉益號捐銀一大員,藏錦號捐銀一大員,寶隆號捐銀一大員,新源瑞號捐銀一大員,協成號捐銀一大員,順記號捐銀一大員,源勝號捐銀一大員,金益美號捐銀一大員,合利號捐銀一大員,順安號捐銀一大員,興美號捐銀一大員,施源記捐銀一大員,利勝號捐銀一大員,施源隆號捐銀一大員,施泉盛號捐銀一大員,源發號捐銀一大員,利興號捐銀一大員,義發號捐銀一大員,林懋誠觀捐銀一大員,陳掩觀捐銀一大員,王蔭觀捐銀一大員,陳懋猷觀捐銀一大員,郭啟平觀捐銀一大員,沈金觀捐銀一大員,陳門林氏捐銀一大員,水司高九源捐銀一大員,陳荷臨觀捐銀一大員,莊察觀捐銀一大員,林鎮海觀捐銀一大員,施武舍捐銀一大員,潘欲觀捐銀一大員,塗司蔡平觀捐銀一大員,陳光安觀捐銀一大員,黃海清觀捐銀一大員,施積寶舍捐銀一大員,長勝號損銀一中員,泉興號捐銀一中員,新澄發號捐銀一中員,復益號捐銀一中員,彪司捐銀一中員,蔡媽致觀損銀一中員。以上統共,捐銀六百□十九員五角。陳光親捐銀七大員。

  郭租順敬謝戲□□禮。金德豐船敬侢瓦一次,金長勝船敬侢瓦一次,黃允裕船敬侢磚瓦一次。黃金遣司謝大工七工半,施至泉舍謝小工四十二工,楊梨司謝小工二十工,曾連理司謝小工二十工。金德豐船敬侢石獅一對。

  一、開買磚旅瓦一單,去佛六十五元六角八占二。

  一、開買杉料四單,計去佛三十四元一角五占半。

  一、開買石料、鐵釘、色料三單,去佛十元六角六占三。

  一、開買灰計四單,去佛九十二元三角零八。

  一、開妝夫人媽、六將軍,修理文判爺,佛四十三元。

  一、開做龕、棹、大匾、輦罩、□□,計佛三十九元五角四占五。

  一、開倩木工、石工,訂去佛二十五元一角四占。

  一、開塗大小工,計去佛二百三十四元一角四占。

  一、開挑沙塗,計去佛三十三元七角八占。

  一、開什用、大鑼鼓、神□等、□石碑,計去佛六十六元九角二。

  一、開買石獅一對(連座)去佛一十八元。

  一、開本廟和尚從愿師往郡□資等費,去佛四十元二角。

  ——合總共用佛六百九十九員五角。

  一、存總用數簿一本,交各任爐主輪流收照。

  道光三十年(歲次庚戌)桂月□□日,董事何海泉、蔡仕簡、蔡萬辦同立石。

  按:碑在鹿港鎮,嵌於該鎮城隍廟鰲亭宮內右牆。高五七公分,寬五○公分;板巖。分成上下兩段,字細且剝泐過半,非諦視不能辨認;上端有「重修鹿港城隍廟碑記」九字,稍大,楷書。

  ·重修浯江館捐題碑(咸豐五年)

  其一

  重修浯江館捐題芳名開列於左:

  福建臺灣北路協鎮府□朝良捐銀四十大員。欽加四品銜□部□郎鄭用錫捐銀十二大員。臺協水師中營副總府□世勳捐銀十大員。□臺協水師中營副總府□朝陽捐銀五大員。□臺協水師右營鹿港副總府□□□捐銀二十大員。□臺協水師左營鹿港副總府□高□捐銀十二大員。□臺協水師左營鹿港副總府祝□齡捐銀八大員。□臺協水師右營□□府□□□捐銀十大員。臺協水師中營中軍府劉文珍捐銀十大員。署臺協水師左營中軍府吳朝宗捐銀二十大員。署臺協水師右營中軍府陳致昌捐銀二大員。□□□□巡捕□林茂生捐銀十大員。□□□□水師副府陳□清捐銀八大員。臺協水師右營□□吳朝成捐銀四大員。臺協水師右營□府□得茂捐銀二大員。臺協水師左營鹿港海防廳李□輝捐銀三大員。臺協水師左營鹿港金門館□□□五十名捐銀十大員。臺協水師左營把總□水發捐銀二大員。臺協水師中營外委沈春暉捐銀二大員。臺協水師左營外委劉□淵捐銀二大員。管帶金門左營工□班□班政廳□登起捐銀四大員。管帶金門左□營□□□兵班政廳林□□捐銀二大員。□□□□□□兵丁一□二十九名、二□五十七名、三□七十九名、四□六十五名,合共捐銀十二大員。艋舺金門館□□兵丁,合共捐銀九員五角。□□補分州林芝田捐銀□大員。艋舺□□□□□□□□捐銀一大員。金門效用洪□□捐銀一員五角。金門效用洪□□捐銀一大員。□□效用林□□捐銀一大員。中□□戰□兵七十九名、中□□守□兵六十七名,合共捐銀十八大員。□□□莊生員陳嘉堂捐銀十□大員。葉仔□觀捐銀四大員。□□貢生鄭用鑑捐銀十大員。恩貢生鄭用銛捐銀□大員。監生鄭用□捐銀四大員。李□□捐銀四大員。貢生洪清□捐銀二大員。生員□□□觀捐銀一大員。生員陳□□捐銀一大員。郡城蔡長勝號捐銀十大員。鹿港張芳□號捐銀十九大員。職員楊啟泰捐銀十大員。薛金協裕號捐銀十五大員。薛金協源號捐銀六大員。洪□仁號捐銀五大員。江勝隆號捐銀五大員。□逢春觀捐銀四大員。草港趙僅觀、□觀、低觀、超觀,合共捐銀十二大員。吳厝莊□□觀捐銀十六大員。鄭愁觀、□觀,合共捐銀八大員。澎湖厝趙夗觀捐銀五大員。□□觀捐銀三大員。□□□□□捐銀四大員。李洽裕號捐銀二大員。沙轆張高□捐銀三大員。張□觀捐二大員。許兼善、郭感波、李聰明、江□盛、黃喬水、羅德春、鄭德波、李仕□,以上八名各□捐銀二大員。張瑞成號、張□合號、金□利號、許和昌號、陳金利號、金記號、協義號、恆□號、鄭□觀、許略觀、許泉覲、陳卻觀、林尚觀、黃嘆觀、魏葛觀、梁月觀、梁龍夫、蘇□物、莊仕聰、盧高□、許慶泰、許敦厚、辛熾彩、陳文華、陳光輝、陳金德、鄭順興、陳若候、李起鳳、翁□秀、吳光敬、蔡開泰、辛天觀、陳恭觀、蔡大知觀,以上共三十五條,各條捐銀一大員。陳返觀、陳必勝、李國平、楊□觀,以上四名,各條捐銀一中員。計合共捐收銀五百三十四大員。

  一、買杉木磚瓦□□及油漆木工大小工,並連□□□□□□,計共開用銀三百二十四大員。

  一、□邊□公光彩協□,建置□□□□□□,經鳩資重興□起蓋,計共開用一百二十大員。

  一、訂同公議,重修起蓋瓦店一座,□在□興街頭,計共開用銀九十大員。

  ——計合共開費,用銀五百三十四大員。

  一、□訂□興街頭公□□□稅錢二千文,□月抽出稅錢八百文,貼油□□□留□公用,不許□□□□□□□□□。

  一、訂□選□□收存□收□,留存□協臺八月二十二日□□之費用,不許混用開費。

  一、訂重起館□□□三間,原以□用,以求□□,不許梗□,私稅□□公館。

  一、訂地藏王廟口瓦店□□□□□每年稅銀二十四大員七角,□□公抽銀二大員,買銀紙□用;餘者存四月十二日王爺聖誕,應付值年爐主收用。

  以上□□□□□□,合應開明條款,立石永垂久遠。

  咸豐歲次乙卯年梅月□□日敬立。總理□□□、□□□、□□□、□啟泰,董事陳清福、薛深江、許成金、□□法。

  其二

  福建臺灣水師協鎮府黃貴捐銀二十大員。陞授艋舺營水陸參府溫兆鳳捐銀五十大員。賜進士鄭用錫捐銀三十大員。原臺灣艋舺水陸參府周承恩捐銀二十大員。臺協水師右營都閫府楊武鎮捐銀六大員。臺灣艋舺滬尾水師副府郭揚聲捐銀三十員。署臺灣艋舺滬尾水師副府林得義捐銀十員。臺協水師澎湖右營守府鄭起麟捐銀十二員。臺協水師左營守府兼防廳林日光捐銀十二員。金門鎮標左營左廳守府黃金祿捐銀四大員。□拔澎湖右營左司廳陳得錢捐銀六大員。臺協水師左營左哨司盧明生捐銀四大員。□臺協水師左營耑防廳周名揚捐銀四大員。臺協水師左營耑防水裏楊騰蛟捐銀四大員。金門鎮標右營協司廳李朝法捐番銀二大員。銅山營□政廳孫志明捐銀四大員。新拔銅山營協司廳楊蒼山捐銀一大員。金門鎮標右營右司廳陳士輝捐銀一大員。金門鎮標右營協司廳張進發捐銀一大員。□生□清渠捐銀六大員。薛紹直捐銀三十員。協振號捐銀四十員。許遠世捐銀十大員。德勝號捐銀三十員。□□觀捐銀二十員。日利號、合利號、張出觀,以上三條每各捐銀八員。□□號、金美號、郭溪石、王高輝、張潮選,以上五條每各捐銀十二員。□源號、□起號,以上二條每各捐銀□員。陳江紀、薜炎觀、許慶泰,以上三條,每各捐銀□員。

  其三

  金門鎮標左營左司廳許連科捐銀二大員。金門鎮標左營左司廳曾國華捐銀二大員。臺協水師左營協司廳許熊飛捐銀二大員。□□□、陳海發、寶源號、陳環琢、東利號、陳恆觀,以上六條每各捐銀□員。□□號捐銀三員。福隆號、黃媽愛、辛習觀、明利號、吳開元、□□觀、梁水觀、陳文柿、張高陞、歐康觀、藏典號、陳月德、□元號、鄭福全,以上各捐銀二員。周杭觀、許略觀、□□號、張□觀、鄭海觀、勝隆號、李聰明,以上各捐銀一員。□火開撥戍艋舺營頭起戰□二十二名,每各捐銀二錢。□火開撥戍猛舺營頭起守□十□名,每各捐銀一錢五分。□火開撥戍滬尾營頭起戰□二十□名,每各捐銀二錢。□火開撥戍滬尾營頭起守□十六名,每各捐銀一錢五分。□火開撥戍滬尾營二起戰□三十五名,每各捐銀二錢。□火開撥戍滬尾營二起守□二十七名,每各捐銀一錢五分。□火開撥戍滬尾營三起戰□三十二名,每各捐銀二錢。□火開撥戍滬尾營三起守□二十三名,每各捐銀一錢五分。□火開撥戍滬尾營四起戰□四十名,每各捐銀二錢。□火開撥戍滬尾營四起守□二十六名,每各捐銀一錢五分。金門左營發戍臺協左營二、三、四起戰□十六名,各捐銀八錢。金門左營撥戍臺協左營二、三、四起守□二十三名,捐銀六錢。金門右營戰□七名,各捐銀二錢。頭起屆滿守□六名,各捐銀一錢五分。金門左營撥戍艋舺營戰□二十名,各捐銀二錢。金門左營撥戍艋舺營守□二十九名,各捐銀一錢五分。金門右營撥戍艋舺營戰□二十名,每各捐銀二錢。金門右營撥戍艋舺營守□二十八名,各捐銀一錢五分。金門左營撥戍滬尾營戰□十一名,各捐銀二錢。金門左營撥戍滬尾營守□十一名,各捐銀一錢五分。金門右營撥戍滬尾營戰□十名,各捐銀二錢。金門右營撥戍滬尾營守□十一名,各捐銀一錢五分。

  ——二石合共捐銀七百四十員。

  金門左營林□□□□□二擔。金門□利頭家喜助□石三片。金門左營□□生捐銀三十員。許□觀捐銀三十員。福建臺協水師左營鹿港副總府劉光彩捐銀一千八百六十員。福建臺灣水師左營中軍府翁秀春捐銀十大員。

  一、買杉木、磚□、瓦灰、土木工灰、油漆,計共用銀二千六百員;付□□用外,尚□敷銀一千八百六十員。

  按:三碑均在鹿港鎮,嵌於該鎮金門館內牆。「其一」高五九公分,寬一一八公分,花崗石,字跡剝泐既甚;文末總理、董事人名下,陽刻「浯江」、「公記」等圖章二方。「其二」高九四公分,寬七二公分,花崗石,字跡稍剝泐。「其三」高五六公分,寬八八公分,花崗石。三碑均於官員姓名中加以「印」字;茲從略。第三碑係連續於第二碑者;證以文末「二石合共捐銀七百四十員』等語,當無疑義。惟第二、三碑年代闕如;然就所錄官員任職考之,較晚者為道光十四年林得義任艋舺營滬尾水師守備,故當成立於此後。又因文末有「金門□利頭家喜助□石三片」等語;如係指此三碑所用,即以第二、三碑亦成立於咸豐五年,似未嘗不可。文中乙卯,即咸豐五年。

  ·賢德可嘉碑(同治四年)

  恭輓許府老孺人傳氏誌銘。

  母傳氏,故夫君諱睿,早亡;子泉基五歲、母年二十六。寡守孤兒,識大道理;教子讀書,擇師慎友,得甄陶焉,遂成儒業,六赴院試幾售。雖古稱斷機和丸者,不是過也。又承先世業,有坪頂七處草地;負債既多,收不償稅,業已付諸他人矣。母能轉貸贖還,以勤儉而克復舊物,耀門楣焉,其功亦偉矣!坪頂人性雖醇朴,心多愚昧,屢有鼠牙雀角爭質於館庭;母能剖情晰理、解紛排難,息其訟獄者,不可勝計。坪頂人心悅服焉,其亦女中傑哉!使其故夫君未早亡、子弱冠遊泮水,母得展其內助之賢,大振家聲,使其夫與子之名遠馳於邑外矣。而坪頂之沐慈恩享安福者,可勝既哉!乃何以家運迍遭、命途偃蹇,素志未償,仙駕忽至;卒於同治四年乙丑九月三日,壽五十七齡。孫男二人:長宗文,十一歲;次宗周,七歲。女孫五:適人三,在家二。母今舍此而仙逝矣,坪頂人欲長奉為母儀也不可得矣,豈不哀哉!

  業素受厚恩,未由圖報,不禁洒淚而為之誌云。其銘曰:『北堂萱草蔭偏多,良禾高山望匪他;蕙帳恩膏垂雨露,蘭幃儀羽壯山河。蟠桃此會騎黃鶴,慈姥終年伴綠莎。千載徽音應共仰,風雲雷雨永難磨』。

  夫誼侄廩生楊鴻藻揮淚拜贈、夫學弟生員補訓導林大業拜撰;欽加布政銜內史舉人林鳳池敬贈,陽明經進士補訓導廩生陳宗器拜贈。

  時維同治四年乙丑歲仲冬之月立石。

  按:碑在鹿谷鄉,豎於該鄉車羫寮部落路旁。高一九八公分,寬六○公分;砂巖。字跡整齊;上端有「賢德可嘉」四大字,楷書。按其內容,乃屬墓誌銘;但以其形制迥殊,且遠離墓廬而佇立於村內,放視為頌德碑而錄之。

  ·德山巖香燈碑(同治九年)

  重修德山巖總理陳朝祥,因長生祿位,喜捨過明買中崎莊樟仔腳水田一段,逐年該彲小租十三石,配為香燈並及佛祖千秋演戲開費之資。

  同治九年桐月。

  按:碑在竹山鎮,豎於該鎮西郊齋堂德山巖前。高七七公分,寬三○公分;砂巖。字跡明晰;上端有「德山巖石牌」五大字,楷書。惟原碑已失,此係民國二十八年重造者;文末尚另加雕『昭和十四年己卯元月,孫明高重造』等字。

  ·養濟院園租碑(同治九年)

  彰化縣養濟院內香親兄弟十六人,置市仔尾菜園三坵,每年收園租稅銀,將銀員收存,配祭祝清朋、中元。歷年將銀應用之項,若是新客必守,不許希費公業。理合通知,公立石牌為記。

  廖□、郭春□、林和、溫錫、林天來、顏生、郭馬、蔡鐵、徐蓉、許氏、楊知母、李阿思。

  同治九年六月□□日同立石牌。

  按:碑在臺中市西區,豎於該區慈惠院前。高一○○公分,寬四八公分;花崗石。字跡稍剝泐。碑原在彰化市,日據時遷豎現址。

  ·德山巖油香碑(同治十三年)

  立石碑字,德山巖在□□□,□納油香,以垂永遠事。

  緣德齋心居剎,久蒙庇佑。因□山□以□,僧難久居。朝夕禮祀,愿發虔誠,將平日所積三十金買過□生陳朝魁旱田埔園一段,址在巖前,東至竹圍外、西至崁下、南北俱至崁,界址明白。今欲奉為佛祖永遠油香,庶獲慈悲。日後凡有僧道持缽,不許變賣此業。倘敢故違,神人共亟!□□遵合立碑記。

  同治十三年五月□□日立。

  按:碑在竹山鎮,藏於該鎮西郊齋堂德山巖。高七○公分,寬二五公分;砂巖。字跡稍剝泐,每行字數不齊;上端有「德山巖」三大字,楷書。已殘,由中段截成兩片。

  ·超然社重修文祠捐題碑(同治十三年)

  超然社重修文祠捐題緣金芳名,開列於左:

  首事生員林鑑平、職員林志芳、生員賴冕榮。

  楊仕來敬獻廟地一所。超然社公捐銀八百六十員,林奠國捐銀一百六十員,林本堂捐銀一百二十員,林兆美捐緣銀一百員,賴日貴捐緣銀一百員,林四美捐緣銀一百員,賴媽基捐緣銀一百員,林樹生捐緣銀六十員,林美中捐緣銀五十員,賴立本捐緣銀五十員,林守籜捐緣銀五十員,林長海捐緣銀五十員,賴駕山捐緣銀五十員,林植生捐緣銀五十員,賴象阮捐緣銀五十員,林拔英捐緣銀三十員,張志鬆捐緣銀二十員,林純色捐緣銀十□員。

  同治十三年(甲戌)葭月□□日。

  按:碑在臺中市東區,仆於該區東勢里民鄭鬆均宅內。高九○公分、寬四九公分;花崗石。字跡明晰,下端稍剝泐。據「臺中地方移住民史」云:碑原在文昌祠內。日據初,曾充工兵隊劄營處。相傳該地後經荒蕪,闢成旱田;碑為居民發現後,移徙現址。

  ·德遍山陬碑(光緒二年)

  記名提督軍門前任閩粵南澳總鎮新授福寧鎮誠勇巴圖魯吳,貴籍廣東,官章光亮,號霽軒公。視民艱辛,稟撤禁例;軍餉等費,悉暨消除。沐恩戴德,永頌不忘。以石為碑,依附告示。

  時維光緒二年三月,沙連大坪頂等處紳士、民人、各匠等同叩立。

  按:碑在鹿谷鄉,豎於該鄉新寮公路旁。高九五公分,寬四二公分;砂巖。字跡稍剝泐;上端有「德遍山陬」四大字,楷書。同治十三年,清廷決行開山撫番,擬由北、中、南三路進兵,開鑿通往臺東之山路。其中路起自林圮埔以抵臺東璞石閣,為程凡二百六十五里,福建福寧總兵吳光亮督成之。因是促進大坪頂一帶之開發,山產甲於全堡。居民為頌德而建此碑。「雲林縣釆訪冊」云:『德遍山陬碑,在大坪頂新寮街;高六尺,寬三尺。正書「德遍山陬」四字,橫列於上。前任臺灣掛印總兵官記名提督吳光亮德政及人,光緒二年紳士、里眾為立碑焉』。

  ·福寧宮祀田碑(光緒十年)

  立換祀田字人,武東保社頭街業戶蕭德隆。竊隆明買水田一段,坐落在本保枋橋頭洋,與員林街福寧宮祀業毗連。因隆欲築坎,地在祀田兼界,即懇向貴廟董事賴萬青、賴添宗、黃朝清、江上苑等相議,以小易大。隨即邀集街莊紳商斟酌,禱神筶准,俯念擇地;將祀田抽出南畔水頭二坵,指明界址,換隆永遠卜葬墳塋。當日憑公議定,隆愿將東畔水里三坵、又帶南畔埒頭一坵,計經丈田五分釐正;兩處之田,東至清水溝為界,西至福寧宮祀田、南至隆田、北至枋橋頭祀田為界;載明界址,奏成片段,甘愿充入福寧宮以為天上聖母逐年祭費之資,以答神庥。此係至公無私,一舉兩便,均各樂從。經隆隨將印契批明抽出,補入祀田,永遠為業。眾議如斯,各宜遵照,亦不敢反悔滋事。特立換祀田字,勒石存炤。

  光緒十年春正月吉日,立換祀田字人業戶蕭德隆立。

  按:碑在員林鎮,嵌於該鎮媽祖廟福寧宮內右牆。高八六公分,寬四一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上端有「福寧宮碑記」五大字,似隸書。

  ·鎮興廟祀田碑(光緒十年)

  立□□□□□□□字人,燕霧保東山莊曹天火、曹士鉗偕姪江水、姪女袍治等。有同承祖公明□□□□□□節,共一甲四分,界址在本莊前洋;第二份第一節:東至曹家田,西至大圳,南、北俱至曹家田為界;第二節:東至大圳,西至曹家田,南至□家田,北至曹家田為界;第三節:東至曹家田,西、南俱至林家田,北至□家田為界;第四節:東至浮家田,西至浮圳,南至林家田,北至曹家田為界。又第一份田三分三釐零,東至淨圳,西、南俱至曹家田,北至許家田為界:五段共田一甲七分零。今因乏銀費用,愿將此田出賣,托中引就與三塊厝莊江得意出首承買,善心捨與鎮興廟輔順將軍為香祀。其業主許綿發,併捨大租。當日同中三面言定,盡根田價銀三百二十大員正,即日銀契兩相交收足訖。其田五段,隨即踏明界址,交付董事前去掌管,永為輔順將軍祀田物業。日後不得異言,生端滋事。

  今欲有憑,合將同立杜賣□□契字,勒石為炤。□□□契,光緒七年承買;十年十月間,投稅布字二萬四千二百四十八□□□。

  光緒十年十一月□□日,立碑記人生員江登甲、生員□□□、董事江老彭、□□□、□□□,代筆人曹明哲,為中人曹士六,知見人□□□。

  按:碑在員林鎮,嵌於該鎮東郊之東山「鎮興廟」內左牆。高七七公分,廣四八公分;花崗石。宇跡尚明,碑額兩角已殘,以致年代闕如;乃據文末「十年十月間一等語推斷,當為光緒十年所成立。

  ·社寮五穀王祀田碑(光緒十八年)

  立石碑人,隆興埤圳長陳玉峰。為敷施布德,人之大經也。但我十莊諸神壽誕,各有定緣演戲;惟有五穀王、開臺王二位聖誕,缺額緣金,未得恭演千秋。是以□當隆興埤長,愿將此大橋腳七甲七分全年水穀二十三石一斗,配入二位聖誕千秋演費。故將業戶名次,開列於左:

  陳草觀田二甲、黃元昌田二甲、陳添登田五分、陳瑞得田五分、蕭阿井田五分、莊便觀田五分、張旺觀田四分、陳登科田四分、張阿章田四分、張三奉田二分、陳水池田三分。共田七甲七分,全年水穀二十三石一斗正。

  光緒十八年正月□□日立。

  按:原文已失。文載陳鳳儀「竹山郡管內概況」(稿本);並云『在社寮,高四尺二寸,寬一尺八寸」。茲據錄之。

  ·受天宮褒善碑(光緒二十年)

  同立石碑字人,鬆柏坑莊受天宮首事武生陳志文、陳成章、蔡達芳暨六莊眾首等。竊謂褒善而銘諸碑,所以表義舉而明祿位之由也。夫俎豆馨香,千秋之祀典不替;名垂金石,百代之姓字長存。苟非有大功德於廟堂之上者,豈得及此哉!若蔡求者,家財非巨富,施捨祀田及千金;此一節義之舉,雖馨香百世、配祀廟貌於不朽者,不為過也。

  文等既同僉議,而乃為之進祿位、立碑石,名之「褒善」;則不特蔡求之捨祀田有以褒之,且寓將來有志效尤者亦有以勸之云耳。

  茲將田三段坐址、租項、條規,計錄於左:

  一、買過南投保萬丹莊陳龍水田一段,價銀三百五十員;坐落土名暗坑仔底,東至水溝頭界,西至抄封田界,南至崁界,北至溪界;清丈一甲五分九釐一毫,錢糧二兩一錢一分八釐四。又配福德爺香燈銀,四六折實銀一員二角,全年小租四十八石。

  一、買過東螺保海風寮莊陳成水田一段,價銀三百員;坐落土名二八仔洋,東至蔡家界,西至大路界,南至二八圳界,北至施厝圳界;清丈四分,錢糧一兩零一分三釐四毫,大租四六折實九斗六升,水租一石零二升八合,小租三十二石。

  一、買過武東保頂新厝莊蔡達芳水田一段,價銀三百員;址在東螺保二八仔洋,東、西俱至陳家田界,南至二八仔圳界,北至施厝圳界,中插何家厝地一所;清丈六分五釐三毫二絲,錢糧一兩零八分八釐,大租四六折實一石二斗七升二合,水租九斗五升,全年小租三十二石。三段合共全年小租一百一十二石。

  一、議祀田三宗,其契白錄入賬簿,將契批明。此田係是本宮上帝香燈祀田,不得買賣、典借等情。如有此情,聞眾呈官究辦,決不姑寬。

  一、議田租賬簿、印記,憑六莊頭人公擬端正之人交收掌管,不得恃強混爭。

  一、議交收之人,宜秉公辦理賬簿,原收出存,不得苟簡。如是不公,亦憑六莊頭人改換頭人,不得生端滋事。

  一、議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八月十五,此三次各要豬羊牲醴、金紙等件,演戲開祭,慶祝千秋;其祭費,悉從田租定規開用。

  一、凡祭祀之日,各宜備辦牲醴、果品、金帛,先祭祿位;永為配享之例,不可廢弛。

  一、議凡要致祭,於三日前帖請頭人整備衣冠,早臨本宮,拈香與祭。祭後,隨將物件燕請各莊頭人,共飲神惠。

  大清光緒二十年(歲次甲午)季冬之月。

  按:碑在名間鄉,豎於該鄉西端八卦丘陵頂上鬆柏坑之玄天上帝廟受天宮前左側。高一四八公分,寬七六公分;砂巖。有邊框,字跡明晰,但每行字數不齊;上端有「受天宮褒善碑」六大字,楷書。

  ●附錄

  未錄碑文存目表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台湾文献丛刊·第151种】台湾中部碑文集成

  台湾文献丛刊

  【第 151 种】

  台湾中部碑文集成

  .作者:

  .原书页数: 0176 页

  ●书籍简介

  第一五一种「台湾中部碑文集成」

  本书(一册一七六面一○七、六○○字)不分卷,集录台湾中部一市三县(台中市县及彰化、南投两县--即清季建省前彰化县辖境)碑碣诸文而成。所录碑文,系由刘枝万先生历年实地调查所得;而其断代,则以光诸二十一年台湾沦日时为止。存文一百零七碑,就其性质,区为三类:(甲)记:凡记叙文属之,计四十碑:(乙)示谕:凡官宪示禁及谕告之类属之,计四十碑;(丙)其它:各种捐题及不属以上二类者属之,计二十七碑。各类又分年代先后,略加编次。按原调查包括现存、已失共一百三十八碑,其或原碑已失、或仅雕题词、或字迹无从辨认者三十一碑,乃汇编「未录碑文存目表」附于书末备考。

  ●序号   篇名

  1  弁言

  2  台湾中部碑文集成目录

  3  甲、记

  4  关帝庙碑记

  5  重修邑学碑记

  6  武庙碑记

  7  敬义园碑记

  8  敕建天后宫碑记

  9  天后宫田产碑记

  10  太极亭碑记

  11  重修关帝庙碑记

  12  古月并记

  13  重修天后宫碑记

  14  东螺西保北斗街碑记

  15  制圣庙礼乐器碑记

  16  建明伦堂碑记

  17  重修仁和宫碑记

  18  重修鹿溪圣母宫碑记

  19  彰化县城碑记

  20  重修文武两祠碑记

  21  修建螺青书院碑记

  22  建北斗街碑记

  23  北斗街义冢碑记

  24  新建忠烈祠碑记

  25  新建鹿港文开书院碑记

  26  鹿溪新建凤山寺碑记

  27  重修龙山寺碑记

  28  重修邑学碑记

  29  新建南投蓝田书院碑记

  30  重建浯江馆碑记

  31  重修天后宫碑记

  32  奠安宫香资斋粮碑记

  33  东门义路碑记

  34  重建观音亭碑记

  35  重修彰化县学碑记

  36  善养所碑记

  37  社寮圣迹亭碑记

  38  重造利济桥碑记

  39  永济义渡碑记

  40  重修邑学碑记

  41  重修文祠碑记

  42  国姓井碑记

  43  竹城旌义亭碑记

  44  乙、示谕

  45  养鸭示禁碑

  46  侵垦牛埔谕示碑

  47  勒买番谷示禁碑

  48  勘定民番地界碑

  49  水圳杜讼碑

  50  阻滞圳道示禁碑

  51  分争水利示禁碑

  52  感恩社民番业佃谕示碑

  53  燕雾全保界址碑

  54  鹿仔港船只勒索示禁碑

  55  丧事过庄示禁碑

  56  东势角圳谕示碑

  57  三块厝义冢示禁碑

  58  沙连保地棍阻垦示禁碑

  59  官山义冢示禁碑

  60  征收完课谕示碑

  61  万春宫庙产谕示碑

  62  和溪厝圳水份谕示碑

  63  沙辘牧埔示禁碑

  64  沙辘牛埔示禁碑

  65  东势角义渡示禁碑

  66  埔盐庄占垦短纳谕示碑

  67  武庙抬弃病人示禁碑

  68  诬控肆毒示禁碑

  69  顶下圳私行垦筑示禁碑

  70  筏夫勒索示禁碑

  71  漳泉械斗谕示碑

  72  大甲义学租谷谕示碑

  73  德化社番租谕示碑

  74  德化社存剩租谷谕示碑

  75  水沙连社丁首索诈示禁碑

  76  私人番境撤禁告示碑

  77  买补仓粮示禁碑

  78  迁善社番勒索示禁碑

  79  兴安宫公业示禁碑

  80  长济义桥田产谕示碑

  81  五福圳结状谕示碑

  82  五福圳争水示禁碑

  83  小险圳水份谕示碑

  84  岸里社西界址碑

  85  丙、其它

  86  养济院菜园碑

  87  留养局捐题碑

  88  新社宫天上圣母碑

  89  仁和宫捐题碑

  90  重兴敬义园捐题碑

  91  开漳圣王油香碑

  92  福德爷香灯碑

  93  观赢桥捐题碑

  94  重修彰化县学题捐碑

  95  虎山岩充业配祀碑

  96  重修观赢桥捐题碑

  97  文开书院公业条款碑

  98  龙山寺捐题碑

  99  福宁宫祀田碑

  100  贞节坊捐题碑

  101  重修城隍庙捐题碑

  102  重修浯江馆捐题碑

  103  贤德可嘉碑

  104  德山岩香灯碑

  105  养济院园租碑

  106  德山岩油香碑

  107  超然社重修文祠捐题碑

  108  德遍山陬碑

  109  福宁宫祀田碑

  110  镇兴庙祀田碑

  111  社寮五谷王祀田碑

  112  受天宫褒善碑

  113  附录 未录碑文存目表

  ●弁言

  本书是依据拙著「台湾中部古碑文集成」(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印「文献专刊」第五卷第三、四期)一书重加整理、改编,以符「台湾文献丛刊」之体例而成者。该书原录碑碣,包括现存、巳失共计一百三十八件,均系著者历年实地调查所获。区域限于台湾中部之一市三县(台中市、台中县、彰化县及南投县,即等于清代彰化县辖区);而断代,则至清季沦日时为止。

  惟其中有原碑已失,仅知碑址。有仅雕题词数字;或文面已残,剥落过甚,字迹几无从辨认者。兹将其无甚参考价值者概予略去,而采录一百零七件(略去者详见书后「附录」「未录碑文存目表」)。所录碑文,再就其文字性质,分为三类如次:

  (甲)记:凡记叙文属之,计四十碑。

  (乙)示谕:凡官宪示禁及谕告之类属之,计四十一碑。

  (丙)其它:各种捐题及不属于以上二类者属之,计二十七碑。

  每类以年代之顺序而排列,每件碑文分冠标题,正文加以新式标点、分段,并附简略按语。至于简体字、异体字或错字,均已尽量查正,以利阅览;但末便擅为改动者,即姑仍其旧。(刘枝万)

  ●台湾中部碑文集成目录

  甲、记

  关帝庙碑记……………………………………………………………………………(一)

  重修邑学碑记…………………………………………………………………………(二)

  武庙碑记………………………………………………………………………………(五)

  敬义园碑记……………………………………………………………………………(七)

  敕建天后宫碑记………………………………………………………………………(八)

  天后宫田产碑记………………………………………………………………………(九)

  太极亭碑记……………………………………………………………………………(一一)

  重修关帝庙碑记………………………………………………………………………(一二)

  古月井记………………………………………………………………………………(一三)

  重修天后宫碑记………………………………………………………………………(一四)

  东螺西保北斗街碑记…………………………………………………………………(一六)

  制圣庙礼乐器碑记……………………………………………………………………(一八)

  建明伦堂碑记…………………………………………………………………………(一九)

  重修仁和宫碑记………………………………………………………………………(二○)

  重修鹿溪圣母宫碑记…………………………………………………………………(二二)

  彰化县城碑记…………………………………………………………………………(二四)

  重修文武两祠碑记……………………………………………………………………(二五)

  修建螺青书院碑记……………………………………………………………………(二七)

  建北斗街碑记…………………………………………………………………………(二八)

  北斗街义冢碑记………………………………………………………………………(三○)

  新建忠烈祠碑记………………………………………………………………………(三一)

  新建鹿港文开书院碑记………………………………………………………………(三二)

  鹿溪新建凤山寺碑记…………………………………………………………………(三五)

  重修龙山寺碑记………………………………………………………………………(三七)

  重修邑学碑记…………………………………………………………………………(三八)

  新建南投蓝田书院碑记………………………………………………………………(三九)

  重建浯江馆碑记………………………………………………………………………(四一)

  重修天后宫碑记………………………………………………………………………(四二)

  奠安宫香资赍粮碑记…………………………………………………………………(四四)

  东门义路碑记…………………………………………………………………………(四五)

  重修观音亭碑记………………………………………………………………………(四六)

  重建彰化县学碑记……………………………………………………………………(四八)

  善养所碑记……………………………………………………………………………(五○)

  社寮圣迹亭碑记………………………………………………………………………(五二)

  重造利济桥碑记………………………………………………………………………(五三)

  永济义渡碑记…………………………………………………………………………(五四)

  重修邑学碑记…………………………………………………………………………(五七)

  重修文祠碑记…………………………………………………………………………(五九)

  国姓井碑记……………………………………………………………………………(六○)

  竹城旌义亭碑记………………………………………………………………………(六一)

  乙、示谕

  养鸭示禁碑……………………………………………………………………………(六三)

  侵垦牛埔谕碑…………………………………………………………………………(六四)

  勒买番谷示禁碑………………………………………………………………………(六六)

  勘定民番地界碑………………………………………………………………………(六八)

  水圳杜讼碑……………………………………………………………………………(六九)

  阻滞圳道示禁碑………………………………………………………………………(七○)

  分争水利示禁碑………………………………………………………………………(七二)

  感恩社民番业佃谕示碑………………………………………………………………(七五)

  燕雾全保界址碑………………………………………………………………………(七七)

  鹿仔港船只勒索示禁碑………………………………………………………………(七八)

  丧事过庄示禁碑………………………………………………………………………(八○)

  东势角圳谕示碑………………………………………………………………………(八○)

  三块厝义冢示禁碑……………………………………………………………………(八三)

  沙连保地棍阻垦示禁碑………………………………………………………………(八四)

  官山义冢示禁碑………………………………………………………………………(八六)

  征收完课谕示碑………………………………………………………………………(八九)

  万春宫庙产谕示碑……………………………………………………………………(九一)

  和溪厝圳水份谕示碑…………………………………………………………………(九二)

  沙辘牧埔示禁碑……………………………………………………………………(九三)

  沙辘牛埔示禁碑……………………………………………………………………(九五)

  东势角义渡示禁碑…………………………………………………………………(九六)

  埔盐庄占垦短纳谕示碑……………………………………………………………(九八)

  武庙抬弃病人示禁碑………………………………………………………………(一○○)

  诬控肆毒示禁碑……………………………………………………………………(一○一)

  顶下圳私行垦筑示禁碑……………………………………………………………(一○三)

  筏夫勒索示禁碑……………………………………………………………………(一○四)

  漳泉械斗谕示碑……………………………………………………………………(一○六)

  大甲义学租谷示谕碑………………………………………………………………(一○七)

  德化社番租谕示碑…………………………………………………………………(一○九)

  德化社存剩租谷谕示碑……………………………………………………………(一一一)

  水沙连社丁首索诈示禁碑…………………………………………………………(一一二)

  私人番境撤禁告示碑………………………………………………………………(一一三)

  买补仓粮示禁碑……………………………………………………………………(一一四)

  迁善社番勒索示禁碑………………………………………………………………(一一五)

  兴安宫公业示禁碑…………………………………………………………………(一一七)

  长济义桥田产谕示碑………………………………………………………………(一一八)

  五福圳结状谕示碑…………………………………………………………………(一二○)

  五福圳争水示禁碑…………………………………………………………………(一二一)

  小险圳水份谕示碑…………………………………………………………………(一二二)

  岸里社西界址碑……………………………………………………………………(一二三)

  丙、其它

  养济院菜园碑………………………………………………………………………(一二五)

  留养局捐题碑………………………………………………………………………(一二五)

  新社宫天上圣母碑…………………………………………………………………(一二七)

  仁和宫捐题碑………………………………………………………………………(一二七)

  重兴敬义园捐题碑…………………………………………………………………(一二八)

  开漳圣王油香碑……………………………………………………………………(一三一)

  福德爷香灯碑………………………………………………………………………(一三一)

  观赢桥捐题碑………………………………………………………………………(一三二)

  重修彰化县学题捐碑………………………………………………………………(一三三)

  虎山岩充业配祀碑…………………………………………………………………(一三六)

  重修观赢桥捐题碑…………………………………………………………………(一三七)

  文开书院公业条款碑………………………………………………………………(一三八)

  龙山寺捐题碑………………………………………………………………………(一三九)

  福宁宫祀田碑………………………………………………………………………(一四一)

  贞节坊捐题碑………………………………………………………………………(一四一)

  重修城隍庙捐题碑…………………………………………………………………(一四四)

  重修浯江馆捐题碑…………………………………………………………………(一四九)

  贤德可嘉碑…………………………………………………………………………(一五五)

  德山岩香灯碑………………………………………………………………………(一五六)

  养济院园租碑………………………………………………………………………(一五七)

  德山岩油香碑………………………………………………………………………(一五七)

  超然社重修文祠捐题碑……………………………………………………………(一五八)

  德遍山陬碑…………………………………………………………………………(一五九)

  福宁宫祀田碑………………………………………………………………………(一五九)

  镇兴庙祀田碑………………………………………………………………………(一六○)

  社寮五谷王祀田碑…………………………………………………………………(一六一)

  受天宫褒善碑………………………………………………………………………(一六二)

  附录

  未录碑文存目表……………………………………………………………………(一六五) 

  ●甲、记

  关帝庙碑记

  重修邑学碑记

  武庙碑记

  敬义园碑记

  敕建天后宫碑记

  天后宫田产碑记

  太极亭碑记

  重修关帝庙碑记

  古月并记

  重修天后宫碑记

  东螺西保北斗街碑记

  制圣庙礼乐器碑记

  建明伦堂碑记

  重修仁和宫碑记

  重修鹿溪圣母宫碑记

  彰化县城碑记

  重修文武两祠碑记

  修建螺青书院碑记

  建北斗街碑记

  北斗街义冢碑记

  新建忠烈祠碑记

  新建鹿港文开书院碑记

  鹿溪新建凤山寺碑记

  重修龙山寺碑记

  重修邑学碑记

  新建南投蓝田书院碑记

  重建浯江馆碑记

  重修天后宫碑记

  奠安宫香资斋粮碑记

  东门义路碑记

  重建观音亭碑记

  重修彰化县学碑记

  善养所碑记

  社寮圣迹亭碑记

  重造利济桥碑记

  永济义渡碑记

  重修邑学碑记

  重修文祠碑记

  国姓井碑记

  竹城旌义亭碑记

  ·关帝庙碑记(雍正十三年)

  关帝者汉寿亭侯,讳羽、字云长,河东解梁人。初与蜀汉之昭烈帝及桓侯张(飞讳)为布衣交,恩同兄弟。后因汉室陵替,一片赤心,寝食不宁;昭烈欲伸大义于天下,帝与桓侯为左右翼,君臣之分定焉。帝喜读「春秋」,梗亮有雄气。下邳之役,王臣分离。帝不得已,因故人张辽而有「降汉不降曹」之约;操阳许之,阴欲以恩结帝心,礼遇甚隆。帝斩将以谢之,遂弃其所赐而奔昭烈。迨昭烈收蜀,帝坐镇荆、襄,威震许、洛,势成鼎足。天不祚汉,帝殉大节,而英灵之丕显,万古凛如一日;故历代递加对号,易侯而王、易王而帝,推崇无以复加。普天之下,像帝而庙祀者,难以更仆数。

  而我彰邑,荒昧初开,民番杂错,沐圣朝雍熙之化,渐知服教畏法。若更感之以帝德、慑之以帝威,则其鼓舞更神。前之宰是邑者,创立庙基于城南,而经营未就,殿宇仍缺。予不自揣,竭蹶踵事,庀材鸠工,五阅月而庙成。后殿位以木主,以祀帝之三代祖弥;前殿镌帝金像,冕旒端凝,宛然如生。一切陈设之具略备,复延戒僧觉钦为住持,以奉香灯。

  夫自古忠臣义士,生为正人、没为明神,皆足以奠俎豆、享血食;然或祀隆于一代、或庙建于一方,求其比户尸祝,海隅禋祀,自汉迄今,日新月盛,惟帝一人。论者谓:『其德配尼山,圣分文武,忠同日月,气塞天地』;其言庶几有当也。兹之草创殿宇,聊竭予诫,未满予志;至于后此之规模何以开扩、风雨何以无颓?则不得不厚期于来者。

  大清雍正十三年(岁次乙卯)七月中浣,福建台湾府彰化县知县睢阳秦士望谨撰并书;彰化县儒学训导署教谕事陈梯、猫雾拺巡检司巡检杭国荣、鹿仔港巡检司巡检王洪仁、典史邢继周同立。

  按:碑在彰化市关帝庙内右墙,高一三一公分,宽五九公分;花岗石。上端浮雕「关帝庙碑」四大字,字迹整齐。此系台湾中部仅存古碑之一,而「彰化县志」「艺文志」所载秦士望撰「关帝庙碑记」乃摘录原碑,并擅改字句,以致出入匪鲜;兹悉掳原碑而录之。

  ·重修邑学碑记(干隆二十五年)

  半线旧隶诸罗,雍正甲辰始置邑;而建学立师以彰雅化,夫子庙屹然作焉。其时草昧初开,因陋就简。岁辛未,绅士施士龄、张方大等始有重修之议,各输金为资;益以张达京庚午报捐之项,得白金七千有奇。请于县,经前县程君运青具情以闻;报可,兴工。旋以他故,中辍。癸酉秋,淡分府王公鹗摄县篆,兼得岁贡生吴洛,使卒其事;朴斲丹雘,备极经营。复以资用告乏,仅及棂星门而止;外无泮池、无屏树。舆马往来,日杂沓于其前。此外,缺略不如式者尚多。崇圣佑文之谓何,而亵越一至此哉!

  戊寅春,世珍调任莅兹;睹泮宫之荒陋,不揣绵力,以为己任。工未及举而风雨为灾,坍者、损者以时闻,明伦堂复全圯焉。工巨费繁,不得不为将伯之呼;而邑人好义急公,卒莫我拒。于是涓吉命匠,棂星门易旧为新,覆以屋,防风雨也。其外为泮池;池开有泉涌出,题于石曰「芹泉」,取「泮水釆芹」之义也。又外为照墙,旁列短垣,涂以丹。移礼门、义路于泮池左右,符体制也。殿前后筑甬道各三,砌以砖,以便趋跄。他若坍者补之、损者完之,俾各焕然改观,昭诚敬也。明伦堂仍故址而增高二尺余,堂及头、仪门皆三楹,规模宏敞,视昔有加。其后训导署、后左教谕署,悉更新焉。左为白沙书院,列宫墙之恻;绛帐青灯,书声彻夜,又其相附而成者也。再糜番银三千有奇,始于己卯十月,七越月而告竣。费不动帑、力不役民而大役以举,义不可无一言纪其事,且思有以进诸生矣。

  「源头活水」,紫阳之诗也。君子之学,触物能通,头头是道也。矧兹泉出泮池中,发自然之派,成不渣之源;意者夫子在天之灵,秘启其钥,将以指迷而觉悟欤!且夫天地磅礴之气,郁极必通。泉之伏土埋沙,不知几千百年,而至今乃出;而彰之人士,应时而起,遂夺台额于卯、辰两榜中。天时人事,适相符而不爽,非其明验耶!所期诸生体大圣示教之意,应天地方亨之运,笃志力学,以培其基;正谊明道,以定其趋;求至圣贤之域,以要其归。学问裕而经济成,由是掇巍科、膺大任,上副天子侧席之求,以鼓吹乎休明,吾安量所至哉!

  抑是役也,分司劝捐者学博萧君际恩、林君虎榜,稽查省视者尉张君峻业,督率指示、刻日就工者贡生吴洛。而协力董成,则先后题捐诸绅士咸有功:依例并列于左。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台湾府彰化县知县张世珍撰文,董事岁贡生吴洛、绅士张方大、吴浚之、张达京、施士龄、林秀录、杨士申、蒲希日、林世浚、黄绍辉、吴文汉、江廷清、张承祖、黄榜、吴必□、吴南左、李大成、陈宗器、翁家□、陈国辉、□□国、洪廷梯、蔡长浩、张启发、周士显、曾光祖、吴学问、郭屃、吴南明、施士鸿、潘士万、周世濯、吴南金、钟声□、蓝日晃、詹动、□□宜、施国□、□滨、施国培、谢英、吴南□、施国□、王国□、黄必显、施元绳、施元进、林志忠、黄连生、许殿经、□□□、赵□□、李□□、洪道登、李庆□、赵□宏、□□修、(下阙三人姓名)、黄文□、黄仕□、黄□□、刘正春(下阙五人姓名)、陈□。

  干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六月谷旦立。

  按:碑在彰化市文庙内,仆于大成殿西北隅。高二○七公分,宽七五公分;花岗石。字迹稍漫没;上端有「重修邑学碑记」六大字,碑前作「重修邑学记」。「彰化县志」「学校志」「学宫」云:『彰化县儒学,在县治东门内;南向。雍正四年,知县张镐建。中为大成殿,东西两庑,前为甬道、为戟门,东为义路,西为礼门,又前为棂星门,后为崇圣祠,右为明伦堂,堂后为学廨。干隆十六年,知县程运青捐修;旋以他故,中辍。十八年,同知署县事王鹗续成之;因费不足,及棂星门而止。二十四年,知县张世珍重修。砌甬道以砖,移礼门、义路于棂星门外;凿泮池,外为照墙,护以短垣。明伦堂仍故址,增高二尺余;堂右建白沙书院,其后训导署、后左教谕署,悉更新焉』。惟「彰化县志」「艺文志」所载张世珍撰「重修邑学记」稍予更改、且有舛错失实之处;兹参校两者而录之。文中甲辰系雍正二年,庚午干隆十五年、辛未十六年、癸酉十八年、戊寅二十三年、己夘二十四年。

  ·武庙碑记(干隆二十六年)

  孔子作「春秋」者也,褒以华衮、贬以斧钺,作焉而不以为罪,圣人之微权也;关帝读「春秋」者也,日在天上、心在身中,读焉而能见诸行,圣人之大节也。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其道同、其心一也。我朝崇功报德,荣及前代,故祀关帝者称武庙,与尼山俎豆并分日月之光。盖其大节凛凛,经百折而不回、亦历千载而未泯有如斯也。

  彰之设治四十年,其帝庙建南门内,地本卑下,而台地风雨靡常,摧残更甚。自始建迄今,前令秦君士望仅一葺之后,无施寸木撮土者;日剥月蚀,至于颓然不可支。每岁时展谒,警心怵目,盖非一日。诸绅耆感予意,环向而请,愿各输金以助并劝未及在事者;予从之。募者四出,人无不应。乃用诹吉,命匠兴工。维时选料物、司出入,督率指画,则有候选分州杨志申、生监吴南光、李安善、翁家骥、郭朝荣、陈刚中等职其役;而朝夕省视以惩游惰,尉张君峻业实身任之。由殿庑以洎门楹,经营相度,罔不如式;金漆丹垩,惟其称。落成之日,会文武僚属祭告于庙,相与称庆。诸绅耆进而请曰:『是役也,计工三十旬、糜金四千员,克新庙貌,用光祀典,实赖侯力,愿纪其事』。嘻!予小子,何敢当哉!

  夫以帝之忠义圣武,扶彼炎汉、翊我皇清,尊亲之戴,华夏一心。台虽海外荒服,而犹是天地覆载之区,与日月霜露照坠之地,神灵之呵护,人被其赐;其贤者达于义理,其匹夫亦动其愚诚。以故人乐捐输襄兹钜工,与文庙先后观成,克修祀事。予小子得假手而告无忝,而以为我功,何敢当哉!至于修建之序,帝庙既成,乃营泮宫;则以工有缓急,非敢意为先后也。是为记。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俸满彰化县知县关中张世珍熏沐敬题,耆老林福、陈恰、欧容,董事黄振源、陈□□、姜□□。

  干陆辛巳年瓜月谷旦。

  按:碑在彰化市关帝庙内,嵌于右墙。高一六二公分,宽七五公分;花岗石。字迹整齐,但下部剥泐,上端有「武庙碑记」四大字。「彰化县志」「祀典志」「祠庙」云:『关帝庙,在县治南门内。雍正十三年,邑令秦士望捐建;干隆二十四年,邑令张世珍修』。惟「彰化县志」「艺文志」所载张世珍撰「重修关帝庙碑记」,稍予更改,致与原文略有出入;兹参校两者而录之。又耆老、董事等人名,原在碑前;兹移于题撰人之后,以便阅读。文中辛已,系干隆二十六年。

  ·敬义园碑记(干隆四十二年)

  敬义园者,鸣欲了素愿而首事建之者也。夫敬以持己、义以及物;苟存敬义,则人己一体。见义之不容已者,必兢兢焉亟欲行之。予命不辰,奔走衣食数十年矣。癸巳,东渡台阳,寄足郡治;有时出郊,见字纸秽亵、骸骨暴露及道路桥梁之难行,每怦怦动念也。迨乙未年,为他人作嫁衣裳,复驻鹿港。忆曩时所触目动念者,港中犹是;顿觉欲了之愿,愈怦怦动焉。第客囊薄蓄无几,何若众擎易举;爰商诸东家王君坦、绅士林君振嵩及泉厦郊户,咸乐捐助汇集。数载得以有成。鸣喜且感,遂议条规,备案司牧,名曰「敬义园」;良以敬义立,则德不孤也。于是拾字纸、收遗骸、置义冢、修桥梁、平道路,鸠工兴事,次第具举。将未了之素愿,其得了于偶然者,实赖诸君子之共襄耳。然犹有未了者,无恒产,势难经久;无董事,责无攸归。乃置市廛以生息之,举老成以主持之,司其出入,谨其收发;无虚耗、无侵渔。按时会计,造册报官,历久勿替,庶乎未了之愿亦几可了矣。

  今鸣衰老将归,过此以往,其调剂得宜、终始如一,实望董事之大有造于敬义园也。爰叙颠末,勒诸片石。

  按:原碑已失,文载「彰化县志」「艺文志」,撰者为魏子鸣;兹据录之。「彰化县志」「规制志」「养济」云:『敬义园,在鹿仔港街。干隆四十二年,浙绍魏子鸣同巡检王坦首捐倡率,绅士林振蒿及郊商等捐赀,建置旱园,充为义冢』。又该志「艺文志」所载王兰佩撰「重捐敬义园序」云:『鹿港敬义园,浙绍魏先生子鸣所倡建也。初,子呜有志行善而歉于财,乃伸意于前巡司王君坦,捐俸与共得数百金;又商绅士林君振嵩倡议捐助,合泉厦郊户鸠金三千有奇;置旱园充义冢,以其嬴者买街店六座,年得税银二百六十余员以供诸费。此拾字纸、收遗骸、施棺木、治桥道所由来,而敬义园之名,千古不朽矣』。事并见「彰化县志」「官秩志」「王坦传」。惟共在鹿仔港巡检,在是年七月;因而考定本碑之成立年代,当在干隆四十二年七月至十二月之间。文中癸已系干隆三十八年、乙未四十年。

  ·敕建天后宫碑记(干隆五十三年)

  台湾僻处海东,自康熙壬戍隶入版图,商贾贸易,横洋来往,咸赖神庥佑济。干隆五十一年冬,逆匪林爽文作乱,滋蔓鸱张。我皇上特命协办大学士嘉勇公福康安为将军,统率巴图鲁侍卫数百员、劲旅十余万,于五十二年十月杪由崇武放洋。时际北风盛发,洪波浩涌,三军联樯数百艘,漫海东来,一日齐登鹿仔港口岸。继而粮饷、军装,分驰文报,舳胪罗织,均保无虞。维时嘉义一带,匪徒猖獗,突闻貔貅数万、锱重千艘如期并集,群丑寒心,知有神助;故军威大振,所何披靡,克日擒渠毁巢,收复全台。虽曰将士用命,凡此亦皆仰赖天后昭明有赫、护国庇民之功,威灵显著者也。

  将军奉天子命,崇德报功,就鹿择地,建造庙宇,以奉祀焉。德明额受将军委任,经营匪懈;其一切工程,皆与文武各官及绅耆、董事人等同襄厥事。于丁未腊月之吉,砌基竖梁;戊申六月间奉像入庙,告蒇厥工。费金一万五千八百圆;蒙赐帑金一万一千圆余,未敷之数四千八百圆,悉归总董事林振嵩输诚勉力,自行经理。非敢喜成功之速,惟始终诚敬,仰冀神灵默鉴,永奠海邦,以垂不朽。是为记。

  按:原碑已失,文载「彰化县志」「艺文志」,兹据录之。撰者不详;「彰化县志」作福康安,疑误。其成立年代,依据本文「戊申六月间奉像入庙,告蒇厥工」等语,当在干隆五十三年六月。惟「彰化县志」「祀典志」「祠庙」云:『天后圣母庙,一在鹿港海墘。干隆五十五年,大将军福康安建。庙内有各官禄位』。疑误。文中壬戌系康熙二十一年,丁未干隆五十二年、戊申五十三年。

  ·天后宫田产碑记(干隆五十七年)

  天后之神之在天下,薄海内外,罔不庙祀钦崇;而台郡尤为灵迹显著之区,则所以崇奉之者,当必更有甚焉。

  干隆五十一年冬,爽逆跳梁,天子命协办大学士嘉勇公福统师进剿。维时千百舳胪,不崇朝而抵鹿港,幺么小丑克日歼除,莫非神之所默佑而阴相之者也。蒇事之后,就鹿港口岸建立庙宇,崇德报功;俎豆馨香,万年勿替。第庙貌虽崇,而庙中一切器具缺而未备;且寺僧香火之费、斋供之需,尚悬而有待也。庚戌之秋,棨奉大宪檄,分守是邦;下车之初,缘衙署毁于兵燹,就庙之西偏暂为栖止。睹庙廷之巍峨,念规模之阙略,谋所以经画之。遂舆游府粤东麦公捐俸为首倡,而一时商民履斯土者踊跃乐输;因将醵金置备水田(坐落马芝遴保惠来厝庄水田八甲三分,岁入小租租谷鹿港满斗一百一石),增以器具。向之所为缺而未备、悬而有待者,今已略有就绪,于以妥神灵而昭诚敬,殆庶几乎!

  棨权篆于兹,瓜代将届。恐一时添置历久无稽,爰镌石而为之记。并将产业租息、器物名目,立案注册;后之君子,随时稽察,以垂永久,是则棨之所厚望也夫。

  署福建台湾府北路理番海防同知漳州府督捕同知新安金棨谨记。

  大清干隆五十七年(岁次壬子)夏四月谷旦立。

  按:碑在鹿港镇妈祖庙新祖宫,仆于前院蔗园内。高一九七公分,宽七三公分;花岗有。字迹整齐,但下端稍剥泐;上端有「天后宫田产记」小篆六大字,碑前作「捐置天后宫田产器具记」。「彰化县志」「艺文志」所载金棨撰「新天后宫祀业记」稍予更改,致与原文略有出入;兹参校两者而录之。撰者姓名亦据原碑,惟「彰化县志」「官秩志」作「金■〈敄上水下〉」误,待考。文中庚戌,系干隆五十五年。

  ·太极亭碑记(嘉庆二年)

  竹城之东,有山名八卦者,于义未知何属;但人人以为「八卦」,则竟成「八卦」云尔。

  予因阅城,一至其处。见山势横亘,无主峰;乃喟然曰:『无主则乱,邑之不靖,其以是夫」!予思八卦之生根于太极,因凿西池,即□土于署后,培成一山,山蟠屈如龙,至□方作昂首势。爰于其上建太极亭,上绘一图,中录濂溪周子之说。亭之高级约二十四尺,杰构凌云,以袭气母;八卦成列,环卫贴然。山灵有知,幸自今其有主矣。夫得主者有常,生生不巳之机,萌芽在是。予将进形家而与之谈「易」理焉。

  嘉庆二年(岁次丁巳)秋八月谷旦,赐进士出身知彰化县事丹阳胡应魁立。

  按:碑在彰化市八卦山太极亭旁。高八九公分,宽六五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晰,碑前作「太极亭记」四字。「彰化县志」「规制志」「官署」云:『嘉庆三年,邑令胡应魁建太极亭于署后;十六年,邑令杨桂森重修,改太极亭为丰乐亭』。又该志「封域志」「形胜」云:『前嘉庆三年,邑令胡应魁以邑之主山名八卦,乃于署后建太极亭,取「太极生两仪、四象生八卦」之义」。建亭年代,均作嘉庆三年;鉴于本碑之成立,似未甚妥。

  ·重修关帝庙碑记(嘉庆五年)

  大矣哉!圣帝之威灵于昭在上,乃垂鉴予小子而示以先几也。魁释褐后,曾任庐州教授;慨文庙倾圯,倡议兴修,颇殚心力。经始时,梦游行宅中,启后户而出,则奇峰秀岭,环列若屏障;其平坦处,清泉漫流,心极爱之。因择无水处,散步以遨,神气爽畅。迤迪而南,俄至一庙,堂三楹。楹之右有七、八人,冕而并立;其中之赤面绿袍者,则圣帝也。魁列阶而上,帝已移立堂中。魁长跪陈列姓名,求问功名所至。语毕,颇悔自列不尽,恐疑为卜科名者。意甫动,帝乃大声言曰:『尔非学官胡应魁乎?尔将来功名所至,问朱大人便知,予日在其前保荐尔』。魁三顿首而谢。见有一人髯而黑,旁跪答拜,心知为周将军;置缨笠于地,谛视之,金色灿然。时干隆五十七年十月初八夜五更初也。醒而异之,述于所亲,未知作何验。干隆六十年谒部选,得闽之德化县;嘉庆元年,调授彰邑。彰自林、陈乱后,庙宇多被焚毁,魁以次兴修。圣帝庙在南门内,倾颓尤甚;乃与贡生郑士模、吴升东等移建于理番署之旧基。己未春兴工,至庚申秋而竣。庙制不尚华饰,而气象之雄壮则大异从前;其方位适当邑署之南,至署后之秀岭清泉,皆予到任时所开凿。接其途径而遥忆之,宛然如在梦中云。是予幸邀列宪卓荐,荐书六月上旬始出,到部在八月,正朱大人珪署吏部尚书时也。由此日而追溯锡梦时,已阅八年矣。于以知数皆前定,不可豫知。惟此区区之诚,可上邀神明之昭鉴云。

  爰敬述颠末,志之于碑。

  按:原碑已失,文载「彰化县志」「艺文志」,撰者为胡应魁;兹据录之。成立年代,依据本文『嘉庆元年调授彰邑,………己未春兴工,至庚申秋而竣』等语而考定,正符「彰化县志」「祀典志」「祠庙」所云「关帝庙,一在县治南门内。……嘉庆五年,邑令胡应魁移建南街同知署故址』之语。文中己未系嘉庆四年、庚申五年。

  ·古月并记(嘉庆六年)

  神名城隍,义何取乎?「易」曰:『城复于隍』;隍,池也、又壑也。神盖司一邑之水土者也。

  彰邑之水,因濒海而味咸;城以外有甘泉二,曰番仔、曰红毛。近于李氏园中,新得一泉,趋汲者纷若袅;李恶其扰也,塞之,众哄争而讼。余策马诣勘,井之隶番社者,去城稍远,往返约三里许,行汲者苦之;红毛井在八卦山下,视番井较近,惜脉细而吝于出,承以瓢,逾刻纔满,肩桶者每环而伺。循山麓而南驰,至李氏园,众手去其塞,汨汨清泉,随指喷溢,而距城仅百步。询之故老,佥云:『旧有此泉,色浊而味劣,年来忽变甘洌』。余闻之而有感矣。夫彰城中,待水以生者万室;涓涓二井,何以给之?斯盖朋神降鉴,虑斯民之乏饮而悯其重劳,阴酿此泉,成万斛之甘醴,备注大衢尊中,藉以息百夫之疲肩、润亿人之渴吻耳。今或塞之,神乃恫矣。井渫不食,为我心恻;谁官此土,忍坐视而不为之所也。因捐廉置之,圆凿而甃以石;竹外一泓,清光朗映,名之曰「古月井」。井养不穷,并受其福利,民用昭神贻也。爰详述端末,勒石于城隍庙,而缀以诗曰:『我马经行处,披沙得石泉;清光谁与匹,万古月轮圆」!

  嘉庆辛酉仲春,赐进士出身知彰化县事加三级胡应魁立,职员杨泰山敬书。

  按:此系木牌,虽非石碑,因文载「彰化县志」「艺文志」,故特录之。在彰化市城隍庙内,嵌于右墙。高二○五公分,宽六七公分。字迹尚明,上端有「古月井记」四大字,隶书。「彰化县志」「官秩志」云:『初,城中少甘泉,汲者必至东郊红毛、番仔二井;距城里许,往返维艰。忽于东门外李氏园中得泉,甚甘;众争汲,李氏禁之,弗听,讼于官。应魁捐俸购之,号曰「古月井」,为诗纪事』。莫名称,「台湾文化志」以为『盖拆「胡」字为「古月」两字也」。「彰化县志」「艺文志」所载胡应魁撰「古月井碑记」稍予更改,致与原文略有出入;兹参校两者而录之。文中辛酉,系嘉庆六年。

  ·重修天后宫碑记(嘉庆十二年)

  天上圣母赫濯声灵,功德遍乎寰区,而于海隅尤昭著焉。溯自干隆丙午冬,逆爽倡乱,公中堂福统师进剿;凡兵舰往来、饷艘络绎,莫不曰履险如夷,非神庥不至此!台既平,就鹿港口岸建庙,奏请发帑,祀典綦隆。

  余于嘉庆丙辰年佐郡是邦,因衙署未建,栖庙西偏,以为办公之所;仰见金碧辉〔□〕、大壮观瞻。兹于嘉庆丙寅春间蔡匪滋扰,余又以总理军糈,来署斯篆。其庙之规模虽存,而风雨剥蚀,若不亟为修葺,恐将倾圯矣。噫!曾几何时,而兴废竟顿异也耶!因捐俸以为倡。商同前董事职员林文浚者,能事也;恐经费之不赀,先议章程,向余请命曰:『其地甚宽,整旧规,犹可以创前进。院之两旁,增盖庐舍;以护墙垣;赁民居之,令其出银压地,仍令每年输税。其庙前两边余地,给民起盖,收给凭银元,年亦输税。即以压地、给凭之数,合之泉、厦商船户所乐输者,既巳量入为出焉。至圣诞、年节一切崇德报功诸费,计收各户之税足矣』。余辄如所请,令其诹吉兴工;如聚沙覆篑,越三月而告竣。后之君子,入庙思虔,必得匡我所末逮耳。爰将重修颠末,勒石以垂不朽云。

  署北路理番同知汪,捐番银六百元(下阙)。一、收施扁世庙前给地基二间,银二百元,每年纳地基税(下阙)。一、收施关世庙前给地基一间,银一百元,每年纳地基税(下阙)。一、收施盒世庙前给地基一间,银一百元,每年纳地基税(下阙)。……圣诞及春秋祭祀诸费。

  诰授中宪大夫前任直隶顺德府知府署北路理番同知汪楠□□,恩授中宪大夫军功四品职衔□□□□□,捐银□千□百五□元。

  嘉庆十二年十二月□□□。

  按:碑在鹿港镇妈祖庙新祖宫,仆于庙内天井。高一九○公分,宽七六公分;花岗石。字迹稍显,但下端剥泐甚;上端有「重修庙宇碑记」六大字,正楷。「彰化县志」「艺文志」所载汪楠撰「重修鹿港新天后宫碑记」稍予更改,致与原文略有出入;兹参校两者而录之。文中丙午系干隆五十一元年,丙辰嘉庆元年、丙寅十一年。

  ·东螺西保北斗街碑记(嘉庆十三年)

  彰南有东螺旧社街久矣。自嘉庆丙寅年被洪水漂坏,众绅耆卜迁于其北二里许,盖有不得已者焉。

  问其地,则东螺番业主也,其佃则李氏、谢氏、林氏居多。于是请业主、各佃定税明白,其番租、正供悉系佃人与业主理,不于铺民事;又买地于其北一段及西南一小段以足之。乃定规模,经营伊始。其北一段,中建天后宫,南向;西北建土地祠,所以崇明祀、庇民人,礼至重也。两旁俱有铺舍,谓之北横街。其中街与后街,东西向,中设有二大巷;其南亦有横街。纵横二里,街巷俱有井字形。其外则有竹围、沟渠、栅门,以备盗贼。盖取诸「井养」之义也,又取诸「市井」之名也;又取诸「方里而井,守望相助」、「百姓亲睦」之意也。名曰「北斗街」,取其形势之相似也。其南里许,有文昌祠,正符「北斗魁前六星」之象;又其南二十余里,有斗六为朝山,又应「南斗六、北斗七」之数矣:斯诚文明之兆也。其东、西、南有大溪回护,北有小涧合流,此又天地自然之形胜也。地虽弹丸,而规模宏远矣。方今圣天子光被海表、化及遐陬,愿宅于其中者,醇厚朴实,爱土物、厥心藏、服贾洗腆、孝养厥父母以丕应声教之暨讫,庶和气致祥、文明大启,而斯地可以永传而不坏也。

  是时董其事者,武举陈联登、监生陈宣捷,街耆高倍红、吴士切、谢嘐,余亦参末议焉。是为记。举人杨启元撰,泉郡观东石室居刻。

  嘉庆戊辰年花月谷旦立。

  按:碑在北斗镇妈祖庙奠安宫内,嵌于左厢墙壁。高六二公分,宽三七公分;板岩。楷书,字迹完整。碑前作「东螺西保北斗街记」,下有撰者姓名;兹移文后,以便阅读。溯自干隆三年左右,建市街于东螺溪南岸旧社檨仔庄附近,即今溪州乡旧眉之东螺。嘉庆十一年,漳、泉械斗,加以东螺溪泛滥成灾,冲坏市街,厥状至惨,致不得不迁徙街址。文中所云:『其地则东螺番业主也,其佃则李氏、谢氏、林氏居多』等语;盖平埔族Poavosa部族东螺番,道光初,则与台湾中部平原之所有平埔族率族迁居内山埔里地方。由此,可见该族移住前夕之嘉庆间,尚留故土,伍于汉佃。文中丙寅系嘉庆十一年、戊辰十三年。

  ·制圣庙礼乐器碑记(嘉庆十六年)

  礼至则不争,乐至则不怨;不怨、不争,而天下治矣。怨争之中于人心最深,礼乐能治斯人怨争之心亦最神。古者十三学乐、二十而冠学礼,礼、乐殆自少已习之。晚近之废礼、乐久矣,怨争所由积也。

  礼仪、乐舞之遗,唯存其意于孔庙;礼、乐不能不依乎器,而彰邑之礼、乐器皆缺焉。予下车始,即念及之。辛未夏,商之诸生王有庆、洪镛、刘开基、杨奎等,倡捐以乐其成。凡治礼器,笾之器百、豆之器百、笾簋之器四十、铏之器十、爵之器二十有七、篚之器十有四、樽之器二;凡怡乐之器,金之属十有九、石之属十有八、丝之属二、竹之属一、匏之鸟十有二、土之属二、革之属五、木之属二。凡鸩金者共二百有余人,凡鸠金共二千五百有奇。自辛未秋祀以后,拜献歌锋之盛,国桥而观听者将数千人,殆虽邹、鲁亦无以过之。吁!其盛矣。

  诸生请记于予,以志不朽。予维羽礼、乐,当能体礼、乐之真意;尊孔子,当能学孔子之实功。实功若何?孝弟是也。真意若何?敬和是也。能孝能弟、能敬且和,彰邑民亿载皆平康矣。行见人文日盛,彬彬焉蔚为休明,以黼黻我盛朝之至治,皆于今与后之诸生有厚望也。一笾、一豆、一磬、一钟,幸毋以故府常物而忽之。至鸠金者,不望传也;传其人而其器得以长存,宜并附其名于碣。是为记。

  按:原碑已失。文载「彰化县志」「艺文志」,撰者为杨桂森;兹据录之。「彰化县志」「学校志」「学宫」云:『(嘉庆)十六年,知县杨桂森始涂丹艧露台,护以石栏;自东西庑至棂星门,增筑短垣,以为联络;造登瀛桥于泮池上,改建明伦堂于庙左。制礼、乐器,招佾生,教以歌舞之节。自是,春秋丁祭,礼乐盖彬彬焉』。证以本文辛未夏云云,则知其成立年代为嘉庆十六年夏。文中辛未,即嘉庆十六年。

  ·建明伦堂碑记(嘉庆十七年)

  圣人为人伦之至。圣人者何?孔子是也。自孔子删定纂修明此人伦,而万世始知有伦,而万世始知所以为人。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有别、朋友有信,此尽人可以与知与能也;而尽其实则难,诣其极则尤不易,畏其难则阻矣。从其易者,随时、随地、随事力体之,而人之分尽矣。孟子曰:『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教民之要,其必以明伦为亟欤!

  彰邑旧有明伦堂毁于乱,奉发帑重建,前事者缺焉。辛未冬,商之诸生王有庆、林中桂、洪镛、刘开基等,佥首捐以倡之。迨壬申秋,工竣;凡鸠金者若而人,凡鸠金共若干金。或有疑之者曰:『若建城以数十万金计,置礼乐器又以数千金计,修主静书院以千金计,建丰盈仓又以数千金计,兹又建明伦堂以数千金计;若不能独力成之也,必藉民力。钜工叠叠若此,民力不虞竭乎?若爱民之意何』?予应之曰:『兹正所以爱民也。建城而彰民得以永安,礼乐器备而彰民怨争之心得以永息,主静书院改修而士民之有志礼乐者得以事其事,丰盈仓改建城内而民之偏灾小患皆可有备,明伦堂建而民皆知有伦、而民皆得以完其为人。教之养之,有司责也;是何一非为爱民然耶』!疑者扪舌退。悉诸生索予记明伦堂,因书之以垂于碣。是为记。

  按:原碑已失。文载「彰化县志」「艺文志」,作「建明伦堂记」,撰者为杨桂森;兹据录之。文中辛未系嘉庆十六年、壬申十七年。

  ·重修仁和宫碑记(嘉庆二十年)

  二林有圣母宫,由来旧矣。地连衢壤,厥位面阳;清溪环其前,竹木护其后。胜概既昭,神威弥赫。设立以来,聿彰呵护;士则家诗书而户礼乐,商则山材木而海蜃蛤,庇佑及于无疆里之人。岁时伏腊,鸡酒管歌,咸趋走焉。

  年月即久,庙貌剥落。岁丁卯,耆老士绅共谋改作,仍其旧之方而扩之,益以后楹为三进;己巳夏,以地方弗靖,停工。岁在关逢阉茂孟冬之月,复襄斯举;鸠材募匠,辇石输丹。大梁细桷、欂栌椳犪闑,以琢、以雕、以丹、以雘,计日趋工,莫不攒簇。至乙亥秋,其功告成,费番银四千余数。总其事者,太学生洪君培源、职员洪君霞光也。土木既竣,由是昔日之碎瓦颓垣,则今日之画栋雕甍也;昔日之残垩剩朱,则今日之辉金耀碧也;昔日之窜苍鼠而缘旋蜗,则今日之画龙蛇而贺燕雀也。斧藻缤纷,深爪作而,盖气象焕乎一新矣。夫圣母化身湄岛,水府扬灵,祠宇何地蔑有;而二林之人,独敬之至、奉之虔,使妥侑所在,狭而更之广、旧而整之新,则神灵鉴观,不将视昔时之呵护而更益其福田哉!

  日与其地洪君镛、洪君图、洪君锡畴、洪君肇勋为文字交,数相过从;凡创修之始、襄事之终,无不详悉。落成有日,道复经此,诸君嘱书其事。日虽谫劣无文,然素蒙神恩,深药其功之克成,与有荣幸也。爰忘固陋,而为之记。

  嘉庆二十年(岁在乙亥)瓜月谷旦,乡进士例授文林郎拣选县知县现会试郑捧日撰。

  按:碑在二林镇妈祖庙仁和宫内,嵌于左墙,高一二一公分,宽六一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上端有浮雕,碑前作「重修仁和宫碑记」七字;即「彰化县志」「祀典志」「祠庙」所云『天后圣母庙,一在二林街』乃是。文中『己巳夏,以地方弗靖」语,即指泉、漳、粤之械斗欤?文中丁卯系嘉庆十二年、己巳十四年。

  ·重修鹿溪圣母宫碑记(嘉庆二十一年)

  鹿溪,于东宁称巨镇焉。其街衢之北有宫,崇祀圣母;自干隆丁未公中堂别建新宫,因群称为旧圣母宫焉。厥位面西,大海绕其前、青山环其后,胜概非常,赫濯聿昭。港集舳舻、市饶金璧,皆神明呵护力也。

  顾自创建迄今,百有余年;榱题砖垩,不无剥落。于是泉、厦各郊相聚而咨,以为庙貌未肃,妥侑无方,非所以为崇奉也。其筹所以新之议既成,自两郊以及船户、铺户无不竭力捐资。盖鼓舞乐输者,遍士庶焉。维时掌鸠材督工之事者,职员林文浚、太学生施士简;而收银理账,则泉郊金长顺、厦郊金振顺;值年炉主,万合号内纪梦梅、海盛号内甘武略。以嘉庆甲戌季秋起工,至乙亥季春告竣。落成之际,耳目一新。圣像翼翼,秘光焕也;丹漆煌煌,楹桷灿也。其庭殖殖,眼概远也。工料之费以及买拆店屋、立界竖旗、庆成诸事,共糜金钱三千五百八十余员。

  捐题既充,而鸠材督工者又尽力经营,具有良法;故金钱赢余,复得修理地藏王庙,从新翻筑大众庙,先后完竣。庆成修醮,三庙聿新,不日而成;盖视前日之规模,尤宏丽焉。则夫神力之所以昭布而鉴观者,不亦将有较胜于前日而有以集未艾之福哉!是为记。

  乡进士文林郎拣选县知县现会试龙门郑捧日撰。

  计开:

  一、收捐题总共来银六千零六十五大员。

  一、收地藏王庙捐贴来银一百二十大员。

  一、收捐庆成除费外存来银二百九十四员。

  一、开重修圣母宫去银三千五百八十八员。

  一、开贴成兴号拆迁杉行地去银三百大员。

  一、开贴叶忠观拆迁小厝仔地去银五大员。

  一、开修筑地藏王庙去银一千二百八十六员。

  一、开修筑大众庙去番银一千二百二十大员。

  对除开费外,尚存番银八十员,交泉、厦郊值年炉主轮流生息,公议移用。

  嘉庆丙子年腊月□□日,总理职员林文浚、太学施士简、泉郊金长顺、厦郊金振顺、炉主万合号纪梦梅、炉主海盛号甘武略、董事□郊□□□施炳光、油郊金□□施光昭、糖郊金□□、布郊金振万、□郊金合顺黄光甫、南郊金振益施烜文同立。

  按:碑在鹿港镇圣母宫内,嵌于左墙。高二一○公分,宽一二五公分;花岗石。上端有浮雕,字迹稍整齐;碑前作「重修鹿溪圣母宫碑记」九字。「彰化县志」「艺文志」所载郑捧日撰「重修鹿港旧圣母庙碑记」,除本文稍予更改外,并将后段撰者以下悉皆略去;兹据原碑而录之。文中丁未系干隆五十二年,甲戌嘉庆十九年、乙亥二十年、丙子二十一年。

  ·彰化县城碑记(嘉庆二十一年)

  彰化之为县也,始于雍正元年。负山面海,环竹为城;筱荡虽敷,萑苻屡警。嘉庆十四年,有醵金兴筑之谋,民所欲也。前制府方公因巡海据情而请,帝曰:『俞哉』!于是县令杨桂森分俸倡之,士民林文浚、王松等出赀助之。泽皙邑黔,莫不咸奋;畚挶云集,版堵霞张。砖宜赤埴,坚如石也;灰和白蜃,黏如漆也。城周围九百二十二丈二尺八寸,高一丈八尺,基厚一丈五尺,上宽一丈。凡为楼者四,炮台十有二,雉堞七百八十有三,水洞六。其内:东西径一里又十分里之四,南北径一里又十分里之三。庀材鸠工,计费圜银一十九万有奇。经始辛未,告竣乙亥。又于城东八卦山建寨设兵,为犄角之势。外濠内沟,将次疏浚;仡仡言言,庄哉县也。

  丙子立夏,绍兰奉命巡阅台湾;按临其地,睹高墉之建标,嘉蒸民之好义。用奖乃劳,爰记某事。抑古人有言曰:『众心成城』。谓城成在心,得心斯得城也。又日:『民保于城,城保于德』。谓保民在城,保城先在德也。然则守斯土者,可不自修厥德、实获众心,保城保民,彰圣天子丕冒海隅之化欤!

  是役也,董其事者:东门则军功四品职衔林文浚、南门则拔贡生王云鼎、西门则军功四品职衔陈大用、捐训导罗桂芳、贡生苏云从、监生詹捷能、武生廖兴邦、北门则捐职州同加二级五品职衔赖应光,义得附书。出赀姓名,具刻碑阴,以表其乐劝之诚云尔。

  按:原碑已失。文载「彰化县志」「艺文志」,撰者为福建巡抚王绍兰;兹据录之。其成立年代,据本文「嘉庆十四年,有醵金兴筑之谋,……丙子立夏,绍兰奉命巡阅台湾,按临共地,………爰记其事』等语,当为嘉庆二十一年。至于彰化建城沿革,详见「彰化县志」「规制志」「城池」条下。文中辛未系嘉虑十六年,乙亥二十年、丙子二十一年。

  ·重修文武两祠碑记(嘉庆二十四年)

  国家胪陈祀典,自都城以及各府州县,莫不建祠崇奉文昌帝君、关圣大帝者,所以振扬文教、扶植纲常也。

  鹿溪文、武两祠,建之于辛未之春。总理陈士陶暨各董事等,鸠建文祠;□□□士出身司马薛公讳志亮自题廉俸,以苏云从为董事,并建武祠。春秋享祀,称不忒焉;诚所谓遵□升平之盛、□□敬圣之至意也。况彰邑踞台郡上游,鹿溪又为彰邑巨镇;溯发脉于大武郡山,蜿蜓■〈峻,石代山〉礡百余里之遥,而□以西□既聚,而两祠于是乎成。盖殿堂居鹿水之东,坐坤而向艮;彰山拥其左、瀛海环其右、□城峙其旁、道岭□其□,□外□峰簇立于指顾问,洵乎海甸之大观也。人杰本诸地灵,贤俊苍萃,人文蔚起,固□实矣。□□构虽备,黝垩□□,□□□久,风雨侵蚀,不无倾圯之患。众绅士顾而奋然。出为佥议,鸠金庀材,□官□以及商郊,莫不向义喜捐。□者□□,□□葺之,未备者完补之。始于戊寅小春,竣于己卯春季;数月之间,告厥功焉。竹之□、松之茂,极人工之□□□□□□□飞穷画彩之精纯。自是,巍峨气象,复焕然一新焉。

  登斯堂也,睹庙貌之肃清、盼几筵之整洁,以享以礼,以妥以□,□□景福。儒雅之风,蒸蒸日上;忠义之心,油油然生。凡诸釆芹香、攀桂馥,较之昔日而尤盛者可知矣。□□□□□□,□□耳目之观瞻,而不能以永固;丹漆璀璨,岂任风霜之摧压,而可以长存。是昔之建立,有□于今之修葺;犹之今□□□,不能无望于后之补固也。后之君子,心存好义有加无已,俾轮奂长美于千秋万世也,其功岂不懋哉!是为序。

  特调台湾府儒学左堂兼署彰化县儒学正堂加三级郑重顿酋拜撰。

  计捐来香佛银六百八十五大员,计费过番佛银六百八十九大员。

  嘉庆己卯桐月,董事洪向光、王钟岳、黄仲文、林中元、施翘、方均和、李琪□、黄廷玉同勒石。

  按:碑在鹿港镇文庙内,嵌于文昌公字纸炉边墙壁。高二二○公分,宽八○公分;花岗石。上端有浮雕,下部稍剥泐。文中辛未系嘉庆十六年,戊寅二十三年、己卯二十四年。

  ·修建螺青书院碑记(道光元年)

  彰化县南五十里东螺保螺青书院,以祀文昌帝君,昉于嘉庆八年(癸亥)。庙貌既焕,人文蔚起。巳而毁于兵、圯于水;至嘉庆二十二年(丁丑),众绅士乃醵千余金修复。越五年而予来为鹿港同知,杨茂才赞元乞文以记其事。

  予谓非士子肄业之所而称书院,得毋以文昌列在「祀典」,专司禄籍,为读书人发祥所自乎?今州县学宫,即古之乡学;城乡或各建书院,即古「术序党庠」之遗意。「周礼」:『党正有春秋祭禜之仪」。祭法:幽禜,祭星也。文昌在天,为司中司命之六星。自古德行道艺之书,必以孝弟为首;后世于文昌之神,或求其人以实之,又权舆于雅诗之张仲孝友。然则书院之崇奉文昌,宜也。方今天下入仕,以读书得科第为正途。乡、会试糊名义书,衡文者从暗中摸索,以示至公。即使因文见道,仅能考其道艺,无由知其德行;此所以名实不相应,而竞乞灵于冥漠也。苟念赫然在上之神凭依在德,信而有征,则岁时之荐馨,一若夙夜之励志;庠序之敬业,一若门内之修行。上以实求,下以实应,人所仰服,即神所默佑,士习自不懈而及于古。孰谓螺青人物之自奋于山川和会者,徒博春夏弦诵、三年宾兴之名也哉!

  缎斯举者,举人杨启元、其弟禀膳生杨调元、附学生杨赞元、候选训导胡克修、罗桂芳、附学生周大观等,宜并书。

  接:原碑已失。文载「彰化县志」「艺文志」,撰者为邓传安;兹据录之。其成立年代,按本文『嘉庆二十二年(丁丑),众绅士乃醵千余金修复。越五年而予来为鹿港同知,杨茂才赞元乞文以记共事』;嘉庆二十二年后五年即道光元年,正符「彰化县志」「官秩志」云『邓传安,江西浮梁人,进士。元年十一月任』一节,因而考定为道光元年。

  ·建北斗街碑记(道光二年)

  凡事之有利乎人者,不必费自己出;但力能倡建集成,其功不小。矧从立街衢,整理风俗,其兴利之功,更有大焉者乎!

  如东螺之有街,由来久矣。先在旧社,丙寅岁始遭兵燹焚毁、继被洪水冲崩,士女失栖依之所、商贾无鬻贩之区。建街首事陈联登、杨启元、陈宣捷、高培红、吴士切、谢嘐等爰相聚而议日:『是不可以不谋徙建』。因于距街里许得一地焉,名日「宝斗」。相厥形势,可以兴建。遂与地主定议,经营规画。内则筑宫作室,通涂巷,以象「井」字之形;外则插竹浚沟,设门栅,以叶「豫」卦之意。复出己赀,购买园地,充建庙宇,崇祀天上圣母,名曰「寞安宫」;奠取「奠定厥居,安集乎民」之义焉。街成之日,更名「北斗」;则取「酌量元气,权衡爵禄」之义焉。而且欲奖斯文,家塾为蠲地税;思清盗贼,比匪不许聚居。异日户诵家弦、夜门不闭,不由斯而兆乎!于是士女商贾以手加额曰:『向之苦失栖依者,今幸得所矣;向之嗟无鬻贩者,今成奥区矣。吾侪所以获有宁宇而安居乐业者,非六首事鼎建之力不至此』!街众蒙庥,思报厥功,未果。

  余适莅彰,观风问俗,见夫黎民淳厚、街里振兴者,莫如北斗,知由总董等之约束有方,因即手书匾额以示褒嘉,而诸父老且为余详述建街之由。余不禁喟然兴曰:『有是哉!前之日择地鼎新,既有以善其始;今之时留心整理,复有以善其终:洵抚绥之翊佐、治化之赞襄也。岂得以利在一乡,遂毋庸表述其功哉!尔众等盍为立禄位于奠安宫,以志不朽』!诸父老对曰:『街众有心久矣,敢不承命举行』。爰就所述,援笔而为之记,俾勒诸石。

  彰化县知县吴性诚撰。

  道光二年三月谷旦,本街衿耆暨铺户等同立,泉郡观东石室居刻。

  按:碑在北斗镇妈祖庙奠安宫内,嵌于左厢墙壁。高五五公分,宽七一公分;板岩,分成两片。楷书,字迹完整。碑称原作「建北斗街记」。下有撰者姓名作「吴性成」;兹改之,并移文后,以便阅读。文中『丙寅岁始遭兵燹』,即指泉、漳械斗欤?丙寅系嘉庆十年。

  ·北斗街义冢碑记(道光二年)

  人鬼殊途,养生必兼以送死;幽明一理,阴地不后于阳居。盖人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此孝子仁人所以必掩其亲;古人掩枯埋骴,正谓此也。

  我北斗街自旧社迁居以来,各事略备;独义冢一节,前人未经建置。其在丰腴之家,随地择吉,不俟外求;可怜贫穷之家,一旦风水不虑,葬身无地,死而有知,咎将安归!前赖十张犁、新眉两埔得以□□。现十张犁埔墓累累,无从识认;新眉埔溪水冲迫,四处坟茔崩坏,骸骨漂流。不忍之心,人皆有之;袖手旁观,岂情也哉!爰邀同人,就本街陆续捐题,或丰或□,各随力量;幸雀跃急公者众,集腋成裘。除胜源号题园一垃契面银六十外,共题佛银六百八十二元;其应题未题者,十有七、八。凡置冢地二所:一买东螺社番妇沙衣未说等熟园二段,在本街宫后东势,经丈一甲一分三厘零;连大租在内,共契面佛银三百五十六元。一买东螺社白番眉巴连等熟园二段,在大三角,经丈一甲四分三厘零;连大租在内,共契面佛银四百四十大元:二共费银七百九十六元。捐项不敷,别款公银移抵足额。其大契两纸,交在奠安宫,□转收持,永远为业。自兹以往,生有室家之庆、死无沟壑之恨,人鬼均安;是亦一大阴隲事也。

  合将捐题姓氏芳名并各禁约条规,泐石于左,以垂不朽。

  董事:举人林焕章、杨启元、武举陈联登、监生杨在中、生员陈乐、街耆吴士切、杨澋壬、吴志清、邱文敬、李庆章、王及登、林文着、杨文举、洪□元、杨振德、谢金玉、许世取、汤□世。

  道光二年(壬午)十月□□日立,宋渔变书。

  按:碑在北斗镇东北斗文昌里北政路,竖于该地有应公祠前左侧。高一三○公分,宽六九公分;花岗石。字迹稍剥泐,上端有「北斗街义冢」五大字,楷书;碑前作「彰化县东螺西保北斗街新建义冢碑序」。「彰化县志」「规制志」「义冢」云:「一在东螺北斗街外,二处;武举陈联登、禀生陈乐、街耆吴士切等捐置,有碑记」。即指此。此碑言汉人鸠赀收买平埔族Poavosa部族东螺社地,充为义冢;可见番境日形局踳之一端。翌年(道光三年)该族竟遗弃故土,迁居内山埔里地方,盖以是故也。

  ·新建忠烈祠碑记(道光二年)

  忠烈之祀,自古崇之,岂非以天地正气所由存,而生人大节所由立欤?彰民不靖屡矣。其先有朱一贵之乱,当时殉难死者不乏人;然历年已远,湮没无可考,故不列。列其近而可征者,于死林逆之难得若而人,死陈、蔡二匪之难得若而人;上自官师、下讫舆隶,共五百八十七人,悉胪而并祀之。非徒以慰忠魂,亦籍以兴风教也。

  夫食其禄者死其事,义固宜然;然非有忠烈之至性,则不能引义自决,而临难恒多苟免。若孙太守与陈副将诸公,或慷慨赴死、或从容就义,不既无亏于大节,而克扶正气也哉!乃身无死事之责而亦以死自效者,如淡厅幕友寿君,号召起义,屡挫贼锋;及兵败散,甘心就磔。此虽古烈士,何以过焉!又如刘满姑等,弱女子也;矢志洁身,不惮支解。其气节胜烈丈夫,不又足深人嘉叹乎!予故亟为表扬,俾英风亮节,昭昭然照人耳目;异日书之郡县志,其流芳岂有艾欤!前此未尝建祠,栖灵无所,因与典史捐俸三千金,购城隅西街童监生地半亩;庀材鸠工,建祠三落,列龛分祀。中堂龛则位以爵序,而幕友亦从附焉;后堂龛则别女于男,而巾帼诸烈居焉;中堂之两旁各龛,兵丁列于东、义勇列于西,从其类也。其前楹则为门,颜曰「忠烈祠」,明祀典所崇也。既勤朴斲,亦涂丹雘,遂落成焉,而庙貌盖翼翼已。顾今日建之、异日未必不渐颓者;则兴废举坠,是又后之君子之责也夫!

  按:原碑已失。文载「彰化县志」「艺文志」,撰着为邑令吴性诚;兹据录之。其成立年代,据「彰化县志」「祀典志」「祠庙」忠烈祠云:『在县内大西门街,坐北向南;道光二年知县吴性诚捐建』。因推定为道光二年。

  ·新建鹿港文开书院碑记(道光六年)

  道光四年,传安为鹿仔港同知已二年矣。勤于课士,士皆思奋;因文昌宫之左隙地甚宽,请建书院其上。傅安给疏引劝,谕以海外文教,肇自寓贤鄞县沉斯庵太仆光文字文开者;爰借其字,定书院名,以志有开必先焉。工费既钜,鸠庀不时。又明年,风鹤有惊,军书旁午,传安奉檄权郡篆浃岁乃及瓜期。士民喜其重来,益亟亟于是役。未几而书院告成,轮奂惧美。讲堂、斋舍,廓乎有容;规制浑坚,信可经久。传安阅视甚欢,将筮期鼓箧而先为文以记。

  考「戴记」,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凡释奠者,必有合也;有国故则否。说者谓:先圣是作者、先师是述者。郑注日:『国无先圣、先师,则释奠当与邻国合;若周有周公、鲁有孔子,则不必合』。今学宫奉孔子为先圣,从祀者皆先师;书院多祀先师,而不敢祀先圣。闽中大儒,以朱子为最,故书院无不崇奉;海外亦然。若如「郑注」,则惟建阳之祀朱子可称国故,余皆所谓「合」也。台湾至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始入版图,前此犹是荒服,岂有国故?不得不仰重于寓贤。传安前以沉太仆表德名书院,巳为从祀朱子权舆。况太仆卒、葬俱在台,子孙又家于台;今虽未见「斯庵诗集」,而读「府志」所载诸诗文,慨然慕焉,固国故之彰彰者也。其先太仆而依郑氏、后太仆而东渡亦设教于台者,为华亭徐都御史孚远。成功尝从徐公受学,渡台后优礼过于太仆,公自叹如司马长卿入夜郎之教盛览。想当日海外从游,必有杰出若盛览之人;惜「府志」不载,而仅见于全谢山「鲒埼亭集」中。今祀太仆,未可不祀徐都御史矣。「府志」所载,避地逊荒固不乏人,而系恋故君、故国,阅尽险阻艰难、百折不回如二公者,惟同安卢尚书若腾、惠安王侍郎忠孝、南安沈都御史佺期、揭阳辜都御史朝荐,并亟称于「鲒埼停集」。其郭都御史贞一,「府志」虽阙,可考「鲒埼亭集」及「海滨纪略」以知其忠,当连类而祀之。至漳浦蓝鹿洲鼎元,曾赞族兄元戎廷珍平朱一贵之乱,所着「平台纪略」及「东征集」,仁义之言霭如;不但堪备掌故以劳定国,祀典宜然。昔朱子谆谆以「行仁义,存忠孝」勉人,兹奉诸公栗主以配享,谅亦神明所深许也!诸公皆人师、非经师,逊业诸生仰止前哲,更思立乎其大,不仅以科名重人;则长者籍书院成功,搜罗遗佚,以补海外祀典,亦未尝无小补也。

  是役也,阅四岁而竣工,共费白金若干。以归官闲田为膏火所资,计若干亩。当上其册于大府,闻于当宁,定邀天诰褒嘉,如行省凤池书院之蒙旌奖急公绅士矣。时传安升补台守;将行,善后事属之来者。且因落成有记,并书乐输诸姓名于碑阴。

  按:原碑已失。文载「彰化县念」「艺文志」,作「新建鹿港文开书院记」,撰者为邓传安;兹据录之。其成立年代,据「彰化县志」「学校志」「书院」云:『文开书院,在鹿港新兴街外,左畔与文武庙毗连。道光四年,同知邓传安倡建』;似未尽妥。盖本文云:『道光四年,傅安为鹿仔港同知已二年矣。……因文昌宫之左隙地甚宽,请建书院其上。……工费既钜,鸩庀不时。

  又明年,风鹤有惊,军书旁午,傅安奉檄权郡篆,浃岁乃及瓜期。士民喜其重来,益亟于是役。未几而书院告成。……是役也,阅四岁而竣工。……时傅安升补台守,将行,善后事属之来者。而「彰化县志」「官秩志」「北路理番同知兼鹿港海防」条下云:『邓传安,(道光)元年十一月任。丁嘉植,四年正月代。邓传安,四年四月回任,升台湾府,署道兼学政。苏鏊,六年十月署』。若以本碑成立于道光四年,则与「官秩志」所载格格不入;故以为道光六年,似属较妥。则道光四年四月回任二年后,道光六年升署台湾知府(台湾县釆访册作十月六日),可能成立于与苏鏊交卸前后者,故有『时传安升补台守,将行,善后属之来者』等语。然则『又明年,风鹤有惊,军书旁午,传安奉檄权郡篆,浃岁乃及瓜期』,系指四年正月丁嘉植代理之前即为三年底事,亦未尝不可;以此推之,其请建书院,当为前年道光二年事,以迄六年落成,正符「是役也,阅四岁而竣工」云云。因此,推定本碑成立于道光六年十月左右。

  ·鹿溪新建凤山寺碑记(道光十年)

  昔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捍大患则祀之。是必有丰功伟烈,上护国而下庇民,而后得以立庙崇祀、血食百世者也。南安之有郭圣王,自闽通文中始也。溯其生而神异,十岁时蜕化于郭山;其后灭汤贼、逐岛倭、驱吕寇、救火皇宫,着灵于有宋。是以朝廷敕建「威镇庙」,累封「广泽尊王」,殆所谓能御灾、捍患则祀之者乎!夫圣德诞敷,无远弗屈;神光广被,历久弥新。由是奉香火以东渡,塑神像于鹿溪,降乩治病,起死回生。凡善信之士,祷无弗应,信乎功德之及人深也。

  道光二年,梁君献瑞倡为醵金建庙之谋;甘君武略等,出而总理其事。一时捐赀乐助,踊跃争先。卜地于鹿溪官仓之左,壬午九月经始,甲申十月告成。计捐圜银一千五百二十九元有奇,开费适如其数。榜曰「凤山寺」,溯其原也。丹楹刻桷,鸟革翚飞;圣像庄严,式金式玉。登斯堂也,有不肃然起敬者欤!我圣朝德威远播,百神效灵。从此时和年丰,人康物阜;知神之在天默佑者,无非体圣天子爱育群生之意,广德泽于无穷也。时因总理诸君之请,不揣固陋,谨书其事于石。

  选拔进士廖春波熏沐撰,增生董步云盥手书。倡建梁献瑞、总理甘武略、副总理马岗智、郭佳俊、黄志腾、洪德修、柯荣水、董事杨文贤、洪际云、廖春波、陈汝霖、洪敬剡、梁得意、林思举、蔡照红、吕士企、陈金銮、林光井、吴锦顺、阮亦彬、洪敬曹、林天福、地主卢西池等同立石。

  道光十年(岁次庚寅)花月谷旦。

  按:碑在鹿港镇凤山寺内,嵌于左樯。高一四七公分,宽七二公分;花岗石。字迹完整;上端有「凤山寺碑记」五大字,楷书。「彰化县志」「祀典志」「寺观」云:『郭圣王庙,在鹿港粟仓边』;即指本庙。惟「彰化县志」「艺文志」所载廖春波撰「鹿港新建凤山寺碑记」稍予更改,且撰者姓名以下从略;兹据原碑而录之。文中壬午系道光二年、甲申四年。

  ·重修龙山寺碑记(道光十一年)

  始建曰创、重新曰修,创不可无修他。己丑冬,孝廉林君廷璋暨八郊率众修鹿港之龙山寺,以王君景福董厥工。落成,请记于余。

  余尝诣斯寺矣。其中观音殿,其内北极殿,殿左右设风神、龙神位。其廊腰缦回、其檐牙高啄,其禅室幽深、其山门宏整。其前后空潭印月,时写禅心,悠然有上方之胜焉。名龙山者,则谓本温陵龙山佛傅瓣香处也。向有旧寺,因地稍窄,干隆丙午,都阃府陈君邦光始偕其郡人改建今地;林君祖振嵩、许君乐三实经营之。厥后林君封翁文浚鸠庀缮完,遏警中止。今踵而修之,贯仍旧也,而美彰于前矣。

  顾余谓诸君乐善如此,生平事业必更有大可观者;当不仅于珠林祇树间好行其德也。诸君勉之!是为记。

  诰授奉政大夫同知福建台湾府北路理番鹿港海防事王兰佩敬撰。重修总理举人林廷璋、泉郊金长顺、厦郊金振顺、董事职员王景福;贡生陈大音、职员陈铨世、监生黄垂光、纪廷禧、陈忻、蔡鹏捷、陈国材、甘武略、陈卓世同勒石。

  道光十一年二月□□日立。

  按:碑在鹿港镇龙山寺内,嵌于右墙。高二一○公分,宽一一九公分;砂岩。字迹完整;上端有「重修龙山寺记」六大字,楷书。「彰化县志」「祀典志」「寺观」云:『龙山寺,前大殿祀观音佛祖,后祀北极上帝。在鹿港。干隆五十一年,泉州七邑士民公建』;正符本文『干隆丙午,都阃府陈君邦光始偕其郡人改建今地』等语。惟「彰化县志」「艺文志」所载王兰佩撰「重修龙山寺碑记」稍予更改,且撰者姓名以下从略;兹据原碑而录之。文中丙中系干隆五十年,己丑道光九年。

  ·重修邑学碑记(道光十一年)

  台湾原海外荒服,自康熙二十一年归列版图,设府一、县三,曰台湾、曰凤山、曰诸罗;教养并重,兴建文庙,与内地各县同。雍正元年,分诸罗玉案山北至大武郡山西北四十里,添设彰化县。彰化建学校、造圣庙,自雍正四年知县张镐始。其地在治东北。中大成殿,东西两庑,前甬道、戟门,又前棂星门、泮池,砌以围墙;东为义路,西为礼门,殿后崇圣祠。续于干隆十六年重修,则知县程运青也。其后,再修于十八年,则淡水同知摄县事王鹗也;复修于干隆二十四年,则知县张世珍也;末修于干隆二十七年,则知县胡邦翰也。

  历任相继而修,中间仅隔数年,不过补修而已。迄今七十载矣,世远年深,柱门朽蛀,其何以尊至圣而妥神明?磺溪绅士佥呈县令申详大宪批准行知在案,然后于道光十一年(辛卯)十月吉日兴工。原基地势卑低,易聚水;地培高五尺,墙亦增高五尺。五王祠后围墙外,再加围墙;左右高筑火墙。规模宏敞,整齐严肃,焕然一新。

  告成在即,因叙其原委而为之记。

  按:原碑已失。文载「彰化县志」「艺文志」,作「重修邑学记」,撰者为教谕吴春兰;兹据录之。其成立年代,据本文『道光十一年(辛卯)十月吉日兴工。……告成在即,因叙其原委而为之记』等语,即在道光十一年末,或翌年之初欤?推「彰化县志」「学校志」「学宫」云:『(道光)十年知县托克通阿、李廷璧率诸绅士捐修,……朴斲丹雘,巍然焕然;彰化学宫,于是聿观厥成焉』。所述年代,疑误。

  ·新建南投蓝田书院碑记(道光十三年)

  邑治东南四十里,有地曰南投。干隆初,始设县丞居此,距今百余年矣。涵濡圣化既久,文明渐启,礼教日昌;士之有志读书者,类多掇科名,以酬素愿。于是分县朱公,延请南北投、水沙连两保士庶议建书院。佥举生员族弟作云、简君俊升董其事,乃属霖为序劝捐。并卜地于街后东偏,西倚山麓,东面大屏,清流北护、浊水南缠,大哮、碧山遥相对峙。中开一局,形胜天成;而焰峰九十九尖蔚然在目。其东南三峰,远插云霄,出没隐见,变幻无常,则八同关之玉山可望不可即;洵海外一奇观也。夫以山川之秀,气运日开,其磅礴郁积,知必有伟人杰士出乎其间;不仅为吾邑生色,诚邦家光也。「地灵人杰」之说,殆信然欤!是则书院之建,实为盛举。

  爰诹吉兴工,经始于道光十一年冬月,阅两岁而告成。中祀文昌帝君,后祀徽国文公朱子。即以其厅为讲堂,旁居山长,两翼厢房为诸生肄业地。外环以墙,规模颇壮。统计土木工费,共糜白金四千一百余元。既燕饮以落之,遂颜曰「蓝田书院」。谓树人无殊种玉,盖欲藉此为培植之区,而冀青出于蓝以共与孝弟力田之科也;学者庶顾名而思义乎!

  时霖方修「县志」;士有从予游者,因请为记,勒之贞珉,以为将来好义者劝。

  乡进士闽清县儒学教谕曾作霖敬撰,彰化县学禀生黄春华敬书。

  道光十三年十月谷旦,总理生员曾作云、简俊升、董事柯占魁、魏良植、曾协美、廖全义同敬立。

  按:碑在甫投镇文昌祠内,仆作沟盖。高一二二公分,宽七二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所载「分县朱公」,即南投县丞朱懋。文述创建书院缘起,惟据『时霖方修「县志」,士有从予游者』等语,可见当时彰东一带文运之勃兴也。

  ·重建浯江馆碑记(道光十四年)

  凡物开创为难,而继承实易;然开创尤易,而继承则更难也。

  彰之西,有鹿溪市焉。其地负山环海,泉厦之郊、闽粤之旅,车尘马迹不绝于道,而后知台阳之利薮毕聚于斯也。曩者浯人崇祀苏王爷之像,由淡越府,过鹿溪,而神低徊而不能去。卜之曰:『此吉地也,共将住留于此』。然有是神,必有是馆。顾为之考其始,则系浯人许君乐三所居之宇,遗命其子薄卖改建。时在嘉庆乙丑鸠众而成之,修其颓败、补其罅漏,相与祈求祷祀焉。

  夫神聪明正直,惟人是依。鹿之区,其山秀而水清、港深而浪静,渔舟钓艇、商船哨舰咸泊于此。故凡官斯镇及弁丁舆夫、彼都人士,无不憩息其间。盖是馆之建,由来远矣。前任鹿游府温公欲重修经理,未及举事,旋即升迁。辛卯余抵任,每见栋宇摧残、垣慵倾圯,心窃伤之;欲为改旧更新,又恐独力难支,不克以济。爰集衿耆、董事人等公同议举,并于吾人之有身家者劝其捐帮,而余则倾囊以济。壬辰花月经始,今兹落成。然余非敢谓有功于浯人也,实欲以志明神之赫濯,长垂于不朽云尔。是为记。

  勒授武翼都尉台协水师左营鹿港游击刘光彩敬撰。董事进士郑用锡、薛凤仪、张朝选、薛绍宜、王高辉、杨渊老、欧阳建、郭溪石、蔡宗荣同勒石。

  道光岁次甲午年梅月□□日立。

  按:碑在鹿港镇金门馆内,嵌于墙壁。高一九○公分,宽九四公分;花岗石。字迹完整;上端有「重建浯江馆碑记」七大字,楷书。文中乙丑系嘉庆十年,辛卯道光十一年、壬辰十二年、甲午十四年。

  ·重修天后宫碑记(道光十四年)

  枕山襟海,屹鹿津西北隅,规模宏敞,金碧辉煌,有天后新宫焉。昉于干隆丁未岁,为公中堂福请帑营建,迄今已垂五十年。前以廊庑未张,有汪公楠来莅斯土,偕乡绅林君文浚增饰之;制遂以备,貌复以新。月异岁迁,地滨于海,氛气易侵;曾几何时,又觉粉垩漫漶、瓦瓴参差,观者咸欹倾是叹。旧司马王公兰佩暨游府温公兆凤慨然议兴修,首捐倡;士商为之乐趋,因举职员王君景福董其事。王君者,乡里善士,素尚义急公。是役也,鸠匠经营,糜金钱千□有奇。以道光癸夏四月兴工,至甲午孟冬月工程告竣。事蒇,请记于予。

  予念自下车以来,虽簿书鞅掌,而于兹役赞襄,每尝夙夜廑意,欲观厥成。今乃一旦焕新,视其琱楹绣桷,则飞虬栋而舞盘螭;观其琼级瑶台,则驾虹梁而曳文杏。而且净界祇园,其殿后整洁,则极花卉之鲜明,鹤汀凫渚;其庭前拱翠,则穷岛屿之萦回,藻绘重施。以今视昔,较公中堂之营建,汪、林之增饰,其宏敞辉煌,斯即后观不废,讵必无侈前人哉!既嘉王、温二公之好义,能襄盛举,以媲美于前;而又喜王君之竭诚,能勤劳不怠,故得相与有成也。于是乎书。若夫神灵之赫奕与创制之显庸,崇德报功,前人固已道之详矣,兹又何赘!

  福建金门总镇府窦捐银二十员、艋舺参府前鹿游府温捐银一百员、前任台湾府王捐银五十员、鹿港海防分府陈捐银一百员、鹿港副总府刘捐银一百员、前鹿港海防分府王捐银五十员、升鹿港分府彰化县李捐银五十员、厅署职员王秉仁捐银五十员、北路协镇府叶捐银二十员、泉郊金长顺捐银一百六十员、厦郊金振顺捐银六十大员、金瑞胜船捐银四十大员、泉厦郊行保合捐银三十员、林日茂捐银二十五大员、厅署林仕元捐银二十员、文口书施明坊捐银二十员、布郊金振万捐银一十五员、糖郊金永兴捐银一十大员、染郊金合顺捐银一十大员、染郊金长兴捐银一十大员、监生纪廷禧捐银一十大员、文口书施明番捐银十员、武口书喜捐银十大员、彰仓书倪景文捐银十员、油郊金洪福捐银八大员、南郊金进益捐银五大员、口馆施叠世捐银四大员;泉厦大小商渔船户计捐银一千零九十六员,诸船牌各载登匾上。总收捐题洋银二千零九十三员。

  赐进士出身台湾噶玛兰通判署鹿港海防同知陈盛韶敬撰并书,总理工务职员王景福暨董事施锡杯、施迎禧同勒石。

  道光十四年(岁次甲午)冬十月谷旦立。

  按:碑在鹿港镇妈祖庙新祖宫,仆于前院右侧园内。高二一七公分,宽九四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但下端稍剥泐。上端有「重修天后宫记」六大字,楷书。文中丁未系干隆五十二年癸巳道光十三年、甲午十四年。

  ·奠安宫香资斋粮碑记(道光十四年)

  盖闻庙宇兴建,莫难于倡始,而尤贵有以图终;非倡始则其基无以立,非图终则厥功罔以成。

  我螺东之有奠安宫,以崇祀天上圣母者也。先在旧社因嘉庆丙寅燹于兵、圯于水,后乃迁建于北斗。其买宫地以充建基址者,则建街董事陈联登、杨启元、陈宣捷、高倍红、吴士切、谢嘐等诸人倡始之功;其出为建庙总理,不惜捐己赀以助成完竣者,则贡生胡君元章、儒学胡君克修贵乔梓之力也。然胡君正不但有助成之力,而更有施舍之功。戊辰之岁,庙甫告成,胡君又虑寺僧香资、斋粮不足,即将本街西南栅门外店地基二十五间半年的税银共六十余大元充入本庙,付与住持历年收税。以供斋费。此苟非慷慨不吝、乐善好施者,亦安能敬礼神明若斯耶!

  夫助成庙宇与施舍斋粮,皆图终事也。有此豪举,其功不小。于是街众相与佥议,立碑于庙侧,以志不朽。

  道光十四年□月□日,北斗街众衿耆同立,泉郡观东石室居刻。

  按:碑在北斗镇妈祖庙奠安宫内,嵌于左厢墙壁。高六二公分,宽三七公分;板岩。楷书,字迹完整;碑前作「里人贡生胡君元章喜充香资斋粮碑记」。文中丙寅系嘉庆十一年、戊辰十三年。

  ·东门义路碑记(道光十九年)

  大甲石堡为淡彰之界、南北之冲,民居稠密、商贾辐辏,廓然为堑南之要地也。然石堡之中,南北原辟通衢。独东西未开,孔道往来,悉由曲径;守望维艰,绥急罔济,官民咸病焉。前乡保陈瑞长等以陈氏地,禀请淡分宪李,蒙谕准买开路,以通四方;厥后□寝其议。迨丙申夏,魏君文炳公干抵甲,睹曲径之纡回,伤行人之□□;慨然仗义,谋之叶长者信辉暨诸绅耆公捐洋银,酌买陈聪明厝地,阔五尺、直一十六丈有奇,以为义路。购砖募役,铺张告竣,而东西□南冲为十字,于是四门豁然矣。

  夫壅塞既开,地之灵也;人自得往来甚便,功之溥也。居可安其所,功德岂浅鲜哉!「诗」有之:『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诸人之力不及此,因书附石,以昭其□;俾后之君子,知其缘起而有遗爱之思也。乃记之。

  计开捐银条目:奉政大夫□祥云捐银二十元,大振号捐银十五元,恒隆号捐银十五元,德益号捐银十五元,协泰号捐铝十五元,振胜号捐银十二元,金济川、金盛号各捐银十元,吴言念、李英红各捐银八元,生员叶得英、监生林文章各捐银四元,蔡苑馥、振泉号、茂舆号、周仍官各捐银六元,陈振湔、福兴号各捐银五元,丰瑞号、丰胜号、金鹤号、柯吉官、彝苑号、杜妈力、苏义春、陈迎春、□元好、杨天禄、林远芳、周美饱、李溪水、刘忠品、张嘉发、宋愿成、郭振源、郑隆珠、刘清周、王时旺、李逢春各捐银四元,余英官捐银三元,天义号、董德龙、□□□、万泉号、饶源盛、王进玉、王淑齐、裕成号、忠盛号、王石头、□□兴各捐银二元,宋清龙捐银二元。

  计开费用条目:买陈聪明店地基作路去银一百七十元,买砖铺路去银二十二元,整路去工银共五十二元,买石碑去银十四元,修路杂费去银二十一元。

  以上共计捐银二百七十九元,又捐银二元;以上开费用银二百七十九元,又开银二元。

  首事:监生林进泰、监生陈志英、监生卢世忠、协泰号、柯芳、汤隆升。

  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仲夏吉旦公立。

  按:原碑曾在大甲镇贞节坊内;高一三○公分,宽七○公分,砂岩。字迹模糊,上端有「东门义路」四大字。因原碑已毁,民国四十年十月乃由该镇妈祖庙镇澜宫管理委员会雕一新碑,坚于原处;但所录碑文,舛错矢实在所难免。兹据原碑,就其文面摧残、字迹剥泐者,即稍予参酌新碑而录之。文中丙申,系道光十六年。

  ·重建观音亭碑记(道光二十年)

  邑之有观音亭,由来久矣。创于城池、官舍之前,而为政教文物所自始、寺院庙坛所最先者也。尝考雍正六年汤公始建官署、雍正十二年秦公始筑竹城,而观香亭之创,独在雍正二年间。盖元年以前,彰化向隶于淡厅,未设邑治;迨二年,谈公经正始特□□□之,是谈公固开彰第一县公也。而观音亭即于是年建今县治之右,又开彰第一寺院也。以开彰第一县公首建开彰第一寺院,则斯亭之系于吾邑,顾不重哉!岂守土者将以宝筏慈舫诞登一切,故于肇造时独首务之乎!

  但创建寖久,渐就倾颓。干隆十八年,里民重修之。其时石碣不存,姓氏莫考,而亭之制度犹未备。至干隆五十八年,南街富室黄元世、邑人王光寅出董其事。特离乱之后,捐修□敷。元世遂出己赀,独建前殿;光寅亦罄所有,创建后落。庙貌一新,皆二公力也。虽丙午、乙卯前后两遭兵燹,邑之庙观悉被蹂躏,唯观音亭岿然独存,亦可见佛之昭著灵矣。嗣后人民稠密,占筑湫隘,日即倾陋。故道光乙未冬,总理源源号、副总理何东兴、日新号、董事益源号、振茂号、锦丰号、合利号、丰裕号、源春号、干元号、杨安然、萧捷登等出为捐建,合邑乐输,大众合力。由是拓故址、增旧规,攻筑备举;阅十余月而功成,计糜金钱四千余元。遂觉殿阁壮丽,黝垩聿新,大非昔比。虽城市嚣尘、人物辐辏,凡瞻礼座下者,仰见法象金容,俨肃然于□□间;不但无以负谈公经始之意,且有以答百年来呵护之灵也。诸君总董之功,亦曷可少哉!从此导迎善气,孚佑下民,普化众生,大开觉路,其庥庇益无疆矣!

  因庚子春二月大庆落成,将垄石亭右,而嘱记于予。予观当事者之廉正急公,虔□所庀,而吾邑之诚心乐助均有可风,遂喜而记之,不敢以不文辞。因并推创建之始及重建捐题者之姓氏,并籍以垂不朽云。

  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瓜月谷旦,韬庵洪善余熏沐谨记。

  按:碑在彰化市观音亭开化寺内,嵌于天并右樯。高二一三公分,宽七一公分;花岗石。字迹整齐;碑前作「重建观音亭碑记」七字,但下端截成两段。文中丙午系干隆五十一年、乙卯六十年,乙未道光十五年、庚子二十年。

  ·重修彰化县学碑记(道光二十年)

  邑之建学,自前县张君镐始,时初设治也。自后历任增修,具详张君世珍碑记。干隆丙午、乙卯间,两遭兵火,惟夫子庙岿然独存,可不谓神灵之呵护欤!嘉庆中,杨君桂森以词臣治斯邑,百废具修;乃护露台以石栏,造登瀛桥于芹泉上,设礼乐器,招佾舞生;自是春秋丁祭,盖彬彬焉。而一旦□□议重新,何也?先是,丙子、戊寅两科,夺台额者皆彰士,署县吴君性诚以为人文蔚起,倡建文昌庙于学宫西,务为峻丽,庙高大成殿二尺有奇。论者谓:『主辅之义,恐有禾合』。会遇数科获隽者少,于是议新圣庙,盖期学校修则人材茂也。

  道光十年,适郡伯邓菽原先生修「府志」派经费,李君廷璧集众议捐,以学、志并修请;始具情以问,报可。旋奉檄分守兰阳,年余回任,核署县托君克通阿所设劝捐手卷,已得一万余金;遂设局静室,诹吉兴工。先图庙制,然后拆卸,仍旧式也;都宫以内,地视故址各增高二尺二寸,基孔固也;殿高原制二尺有七寸,祠庑门墙以次递杀,符体制也;祠旁增建名宦、乡贤二祠,留以待良司牧之有功德于民及乡先生之足为后学矜式者,则祀之也。又旁为礼乐器库,谨守藏也。栏柱庭阶,纯易以石,取其坚固,无虑风雨所漂摇也。墙外小池,浚深砌石,仿紫阳「方塘一鉴」之诗,以来「源头活水」也。庙自经始迄落成,凡阅三十一月而蒇事;志自釆访至脱稿,亦经二十四月而成书。统计斯役,共糜白金二万四千余两。香灯祀业弗与焉。

  戊戌,予调署斯邑,祗谒圣庙,见巍焕一新而碑记尚阙。因与广文王君功趋□截数清款,造册报竣;总董等悉如予言,且请为文以记其事。予既嘉许之,即进诸生而勉之曰:『昔人礼乐百年而后兴。邑之设治,至今适当其期,而庙、志之修适逢其会,此山川之气运所开,以大启斯邑之文明。多士生当明备,诚志乎贤之道,务为真品实学,将处为名儒、出为醇吏。其道德文章,直可光史册而垂不朽;岂惟是掇巍科、登显仕,以侈为闾里之荣哉!予于诸生有厚望焉』!爰叙其颠末而为之记。

  知彰化县事黄开基敬撰。

  道光二十年桂月□□日,总董绅士曾拔萃、罗桂芳、戴天定、杨占鳌、曾作霖、林廷章、纪梦熊、廖春波、颜□梅、罗在田、陈仁世、杨廷琛、杨奎、陈玉衡、李凤翔、张襄、庄日济、陈国材、曾廷纪、许乃彬等同立。

  按:碑在彰化市文庙内,嵌于前庑左墙。高一七六公分,宽七二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碑前作「重修彰化县学碑记」八字,上端有浮雕;但已残,由中央截成两段。惟人名张镐,「府县志」「职官」所载均作「张缟」。文中丙子系干隆二十一年、戊寅二十三年、丙午五十一年、乙卯六十年、戊戌道光十八年。

  ·善养所碑记(咸丰二年)

  窃维心存乐善,必重仁慈;德尚好生,莫先养济。念游子之久羁,止居靡所;□穷民之无告,疾病堪怜。欲使安身而利用,务须处置之得宜;庶几病者可依栖有定,不幸死者亦殡殓无虞也。

  伏思彰邑城南武庙及龙王庙,祀典攸关,肃清为贵。每有穷途孤客、患病旅人,无地栖身,投卧共处;直僵横偃、露体亵身,狎侮神灵,莫此为甚。盖雨旸蒸湿、寒暑感伤,致病恒多致死,可恶又甚可怜!道光十二年,吾宗爵人君,系生员名观澜尊翁也;素本乐施,好行善事。就于庙边始建瓦屋三间,名曰「善养所」。嗣因栖止者众,屋室窄隘。道光二十二年间,复与王以义堂、吴祝丰馆再为劝捐翻广,并设床铺器用;仍雇一人,常川在所,应接病人。又协族亲职员春崇君暨绅耆禀请前邑主魏,勒石示禁在案,以杜燹端。是有心创建,必立法周详。所分前后,男女各异其居;房判北南,死生亦殊其处。秽浊毋许相侵,调养自能渐愈。所谓以善养人者,义取诸此。第念投宿日多,输捐未定。彼夫疾病易疗,活固不少;即如膏肓难治,没亦甚多。棺木所需,谁殚喜舍!维好善之人,后先欣捐其数;慈心之士,多寡乐愿其输。然用多易竭、事久难继,现时纵有可资,后日恐无所藉。爵人君不吝己赀、不惜己力,倡邀江朝王君暨诸善士相劝捐题,为众穷人预筹久远。集腋成裘、可长存以费用;置田生息,俾永济夫孤贫。病危则分给赈济,身故则发付收埋。如或养成体健,实同再造之恩;苟其数已目瞑,亦感无疆之德!施济能敦行不怠,子孙必获福靡涯;是所谓「积善之家有余庆」也夫!至于病故瘗埋,墓则竖牌为号、所则设簿登记,载明籍贯、姓名,以便该亲识认。

  兴斯举者,皆爵人君恳□□□,留心创建,历始终而罔懈,海外周知其有功德于人,岂浅鲜哉!兹为捐赀以助成功,务宜勒石以彰善行;当刊补其芳名,用以垂诸不朽。是为序。

  监生阮廷焕,捐银一百大元;监生蔡启芳,捐施棺木□□□;州同吴春禄、生员陈江源、布经林友贤,以上各捐银□十大元;理问王江朝、理问黄国昌、州同吴荣椿、布经陈元吉,以上各捐银二十大元;通利号,捐银十六大元;鹿港林松轩,捐银十五大元;郡城谢景渊、嘉属监生吴继昌、监生刘文辉、苏客□、□□□、奇珍号、董事吴汇旋,以上各捐银十大元;监生杨廷瑞,捐银八大元;总理林捷高,捐银四大元;□□□□□□□,捐银十三大元。

  典王田水田一段债三百大元,收来碛地银二十大元,□□□□十大元(下阙)。咸丰二年二月口口日,生员吴桂芳谨序。

  按:碑在彰化市关帝庙内,嵌于右侧外樯。高一七五公分,宽七四公分;花岗石。上端有「善养所碑记」五大字,楷书;碑前亦作「善养所碑记」。因原碑剥泐殆尽,字迹几无从辨认;

  乃据民国二十五年台湾大学所藏拓本录之。

  ·社寮圣迹亭碑记(咸丰十一年)

  上古之世,结绳而治。自苍圣作□□、□蔡子□□有纸,□纸之由来旧矣,可不思□□□□□□□。

  然社寮自开辟以来百□余年,□有启□,□□建亭以藏之者,卒未举行。今有陈子竣□□□力行善事,凡有兴建,莫不争先乐□,□□□□尤读书人所关切,而谓其不倡义捐赀以□□。亭既成,问序于予。予曰:『吁!此诚义举也。□□□而后人知字之足贵、纸之足珍,道路不□□□,功不亦伟欤!凡有鸠金以成此亭者,皆可□□无穷矣』!谨将捐题名次,开列于左。是为序。

  内阁中书林凤池、张克禧,捐银七大员;职员陈再裕、陈光□,捐银三大员。禀生陈贞元、陈凌云,捐银二员。监生陈经立、赖开□、陈大成、陈生渠、武生陈献珍、张秋围、赖文致、陈光红、同利号、张达理、蒋豁然、陈振宝、陈振西、复荣号、陈朝元、张拔山、□□□、陈□□、陈□□、□□□、陈玉田、启发号、□□玉、□□径、□□秋、□□□、陈□□、□□号,以上捐银各一大员。

  咸丰十一年腊月,郡庠生游凤呜撰,勒碑。

  按:碑在竹山镇社寮,嵌于开漳圣王庙前左侧圣迹亭。分为两碑,均高七五公分,宽六○公分;砂岩。楷书,下端字迹剥泐殆尽。「云林县釆访册」云:『圣迹亭,又一在社寮街。前为绅士倡建,光绪己卯年童生陈大成捐赀重修』。即指此。

  ·重造利济桥碑记(同治十一年)

  夫有其举之,莫使之废,利用修。若废之已久至无凭借,而后兴□修也□创(?)。

  斯桥自嘉庆十年有七邑主杨公桂森,择地创始;踵而修之,率以为常。迨同治元年三月戴逆陷城,□□□□,鹿港防堵维严。群贼南来,赖有长溪亘隔,截流断□□□,□□□□□□□,则断之以御寇;斯桥所系,诚匪浅也。越二年十月告平,□□□□□□兴造,辄阻于费钜,□以东冲北裂,溪界变迁,骎骎乎崩及坟冢□。官斯土者,□目时艰,心焉悼之。

  兹幸厅宪李公钟霖莅任数月。□□□形,毅然举事。以上年十月兴工,谕饬监生施阁簪董其事;务要规模坚壮,基址宏深。又复凿流填隙,引归旧路,以期一劳永逸。凡四阅月而工竣,计糜洋番一千八百九十员。除由厅署筹款充用外,尚不敷九百七十员,仍□例贡生黄礼恭充抵洋番八百员,其余一百七十员由施阁簪自行垫完,逐条造册缴案。则信乎创之功为大也。

  桥成之日,欢声载路,风景一新。□□□之百年后,犹颂公之德弗衰。

  岁同治十一年元月谷旦,文开书院掌教举人蔡德芳谨撰。

  按:碑在鹿港镇,坚于利济桥头。高一七○公分,宽八○公分;花岗石。字迹稍剥泐;上端有「重造利济桥」五大字,楷书。

  ·永济义渡碑记(光绪五年)

  盖闻溱洧济人,尚广乘舆之惠;汉江渔父,犹高辞剑之风。况桑梓之乡、涧溪之险,一水横流,万人病涉;苟不给值以偿劳,谁肯刺舟以待客。如彰属之沙连保浊水渡者,当内山南北溪流之冲,湍激涨急;加以春夏之间。久雨缠绵,山水暴至,溜急似箭、浪涌如飞,舵工稍一松手,即翻船触石,凶占灭顶。论者谓:『台湾一小天地、浊水之势与黄河等』;非虚语也。

  董君郁文,家浊水之滨;深痛其事,尝与化成董业师大经论兴义渡。师劝而勉之,董君遂倡捐佛银六百员。时有吴君联辉、陈君再裕等同心赞成,而董君遽逝,事遂中停。兹其令嗣钟奇心存继志、念切扶危,再邀吴君朝阳等协力劝捐,共得银二千八百员买置美田十段,岁收子粒四百石,逐年完租纳税、给发工赀、修理船具。议定章程,胪列于左。

  夫市义捐金,篙工不忧乏食;雇舵买棹,宝筏用渡迷津。利涉可占,自无望洋之叹。将宾至如归,盛德与溪流俱远;碑传不朽,嘉名共山水争光:岂非跋涉行人所永恃以为利赖哉!爰为之志其缘起,以勒诸石。

  赏戴蓝翎钦加五品衔直隶州州同己未科举人简化成拜撰。

  捐题佛银建立义渡诸芳名:台镇宪吴光亮,捐银二百员;乡宾董郁文,捐银六百员;职员吴联辉,捐银五百员;乡宾陈梓都,捐二百四员;职员陈再銮,一百八十员;乡宾张敬祠,捐一百大员;药郊金合兴,捐一百大员;乡宾会理养,捐八十大员;乡宾陈漂意,捐八十大员;贡生林登榜,三十八员;萧庆云,三十五员;贡生简廷俊,三十一员;生员张炳煌,三十一员;武生吴朝良,三十大员;陈震电,三十大员;陈振英,二十五员;刘时勤,二十三员;陈正吉,二十三员;乡宾蔡大清,二十员;陈冷泉,二十员;职员庄钟英,二十员;黄聪亮,十五员;陈合成,十四员;举人简化成、恩贡董启章、贡生曾秉彝、药铺陈存德、曾长春、张廷标、林揣隆、林祈和、陈瑞奢,以上各十二员;黄庆丰、洪兆祥、陈宗知、乡宾庄文蔚、监生吴上珍、庄和田兄弟、鹿港众贩商陈瑞禄、陈世祥、魏良树、陈鼎兴、吴仓育、陈隆盛、吴清福、曾振国、吴赤牛、陈文梓、吴新兴、高江和、庄梓虔、巫会扁、庄如掇、洪其昌、庄深坑、陈佛送、吴老力、洪正春,以上各捐十员。共银二千八百员。

  一、买过张秋幼、张仕储、陈■〈王丕〉、陈夘、吴正德船,日三十日,价钱三百二十员;纳孤老院税银十二员,纳林圮埔观音亭香灯银六员。

  一、买过陈尚志田二段四甲,址在狮尾堀庄后,价银一千零二十五员。纳供谷六石六斗。

  一、买过陈维德、陈水池田三段五分,址在狮尾堀庄脚并山脚,价银二百一十四员,纳供谷七斗。

  一、买过陈浩清兄弟田二段五分九厘,址在狮尾堀庄前并后埔仔庄下,价银二百三十八员,纳供谷一石五斗。

  一、买过黄水田二坵,址在清水埤口沟边,价银五十二员。

  一、买过叶青山一段一甲七分半,址在獇仔寮庄脚路上路下,价银二百六二员,纳供谷五石。

  一、买过曾红玉田一段七分半,址在牛崎脚,价银三百二十员,纳供谷五石。

  一、买过陈能田四段,址在咬狗坑内坑边,价银五十四员,纳连与宫香灯银五角。

  一、买过黄水田二坵,址在清水埤口沟边,价银五十二员,纳连兴宫租银二角。

  共开勒碑银一百员,共开筑船寮银一百六十员,共开税契银二百一员,开中人、代书、知见银六十八员,找洗、入禀、存案银四十九员:总合共开银三千零四十员。

  一、议定:义渡夫连一条小港义筏夫(小水即铺桥),全年计共给发租谷二百六十四石为工赀、火食并七月普祭阴光诸费。不许取客财物;吉凶事过船,只小许金灼、红羽。舟子不循规矩,随时改换他人。

  一、议定:过客身体对象,当自谨慎;不可自坠水中,诬赖舟子。

  一、议定:船夫撑船,卯时起、申时止;小水定五人。大水定十人。尾载虽一,当撑他过去。

  一、议定:急除碍船之石;船若碍破,舟子造赔。

  一、议定:不肖子弟,窃取船寮器具,偷放船、偷撑船并生事,一经察出,立即重罚。

  一、议定:大水自当顾船;被漂流,舟子造赔。

  光绪五年(岁次己卯)□月□□日,董钟奇等同立碑。

  按:碑一在名间乡妈祖庙福兴宫,竖于该庙前左边;一在竹山镇社寮福德祠紫南宫,竖于该祠前左边。高宽、上碑文、石质均同;高一八五公分,宽八八公分,花岗石。字迹明晰;上端有「永济义渡碑记」六大字,楷书。两碑隔浊水溪而对峙,址系清末该溪南北两岸渡船头;即「云林县釆访册」「津渡」所云『永济义渡,在县东南四十余里浊水庄,为沙连适台、彰二邑要津。岸东属彰化,岸西属沙连堡。光绪己卯年童生董荣华倡建义渡,镇军吴光亮捐俸置义渡租粟』者是也。

  ·重修邑学碑记(光绪六年)

  盖闻德参天地,千秋所以独隆;道冠古今,万世而有必祀。重儒宗者,上承往圣;瞻庙貌者,曾亲俎豆。□师表下诏来兹,广感报永祀馨香。矧濯以江汉,不能形半点之污也;暴以秋阳,不能见一毫之翳也。□□乎不可尚已!自生民以来,未或有也。彰邑自叠遭兵燹后,惟夫子庙巍然独存;荷神灵之呵护,遂相传勿替云。

  予戊寅秋,履任磺溪;下车伊始,见夫县廨有造、义仓有立,而圣殿之倾颓,岂复忍观。溯查创造于雍正四年张君缟始,嗣后干隆以至道光廿年,历经相继而修;中间仅隔数年,不过补葺而已。迄今世远年湮,柱门朽蚗,其何以尊至圣而妥神明!是以捐廉倡首,商诸邑绅量力捐输,举董张绅春华等监修。□众志成城,急公好义,相率输金,即涓吉兴工。至己卯大比之年,全台登秋榜者七人,彰邑已得其三;较之往岁,称极盛焉。天时人事,适相符而不爽,非其明验耶!洎夫蔇茨已涂、丹雘已涂,整齐严肃,焕然一新。仰视崇闳堂皇之气宇,足壮观瞻也;俯窥基址平坦之道涂,无形偏颇也。内以藏宗庙百官之美富,而泮水、园桥,士思乐釆也;外以□宫墙万仞之峻高,而礼门、义路。儒竞趋由也。从此斯文大振,掇巍科、膺大□,上副天子侧席之求,以鼓吹乎休明,吾安量所至哉!所期诸生者,有厚望焉。爰于告竣日,为之纪其落成,勒诸贞珉,以志不朽也。是为序。

  知彰化县事传端铨谨撰并书,儒学教谕齐履仁、总董张春华、郑景奇、蔡怀斌、吴恩波、赖登云、林拔英、吴鸿宾、陈元吉等同立。

  光绪六年(庚辰岁)仲秋月上澣谷旦。

  按:碑在彰化市文庙,竖于该庙内北隅。高一八○公分,宽六九公分;花岗石。字迹稍剥泐;上端有浮雕,碑前作「重修邑学碑记」六字。文中戊寅系光绪四年,己卯五年。

  ·重修文祠碑记(光绪八年)

  同治己巳孟夏,分守鹿港。时戴逆初平,人心未靖;因思武侯治蜀尚刑法,何如文翁崇文教。诹吉谒文嗣,面山气散,遂筑墙以拱于前;艮位文峰,环而照焉。右武祠;左书院曰「文开」,聘蔡君德芳为之主讲。课必扃门。拔其尤者,覆加面试。如是者年余,诸生文颇有可观。庚午仲秋,赴台防任;辛未仲夏,奉讳回籍。癸酉仲冬入觐,奉旨仍发福建,重补台防。光绪丙子,守台郡事;访悉主讲蔡君、施君葆修、丁君寿泉先后成进士;岁逢大比,登贤书不一其人。佥谓:『文风之盛,不惟冠一邑,直冠一郡』。虽然,予之所望于士者,更有进焉。解经当如汉儒之精详,而不涉于荒诞;穷理当如宋儒之明达,而不遁于虚无。读史自马、班以迄王、宋所撰述,探其奥窔、抉其精微,举上下数千年治乱兴衰之故,洞悉于胸中;其余诸子百家,贯而通之。处为名儒,出为名臣。文风孰有盛于此者,岂独寇一郡已哉!且文之创于人曰圣神、文之列于天曰辰宿,文人蔚起,实上应文星也。辛巳季夏,重守旧地,课诸生文,与昔时同。

  壬午仲春,祭文祠,陪祭者谓予曰:『文祠创始岁月,邑乘所不载。嘉庆辛未,陈士陶等重建,司马薛君为之记。兹缘中殿倾圮,董事施家珍等鸠资重修,增改两庑;自丙子季冬兴工,戊寅孟冬告竣』。请予记其事。余不文,傀无以应;略述颠末,以泐于石云。

  补用知府鹿港同知太仓孙寿铭拜撰。

  光绪八年仲春之月吉日,董事施启东、黄焕奎、詹启明、林渊源、庄琼辉、施家珍同立。

  按:碑在鹿港镇文昌祠,嵌于该祠内字纸炉旁墙壁。高二一九公分,宽八四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上端有「重修文祠」四大字,楷书。文中辛未系嘉庆十六年,己已同治八年、庚午九年、辛未十年、癸酉十二年,丙子光绪二年、戊寅四年、辛巳七年、壬午八年。

  ·国姓井碑记(光绪十一年)

  台北府新竹县大甲铁砧山国姓井,相传郑成功驻兵处,被困乏水;以剑插地,得甘泉,大旱不涸。年年清明前,有群鹰自凤山来聚哭,不至疲惫不止,或云兵魂固结而成;山麓田螺,断尾能活,谓当时螺壳弃置者:均着奇异。

  仆曾经其地,思古迹不可磨灭,爰集同人建庙,立碑为纪,以志久远云。

  光绪乙酉年天中令节,余宠、林锵、盛鹏程、郭镜清、张程材、谢镜源同立。

  按:碑在大甲镇铁砧山,竖于国姓井旁。高五四公分,宽九二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碑前有「国姓井纪」四字,皆隶书。「苗粟县志」「封域志」云:『铁砧山,……山上有井,……今相传为国姓井。光绪十一年,大甲巡检余宠、盐课委员林锵、幕宾盛鹏程、生员郭镜清、职员谢镜源、张程材等鸠资建庙祀之,立有碑记』。同志「典礼志」又云:『光绪十一年,大甲巡检余宠、盐务委员林锵、幕友盛鹏程、生员郭镜清、职员谢铙源、张程材等同建,一间;有碑记』。盖即指此。惟「淡水厅志一云:『相传伪郑屯兵大甲,以水多瘴毒,乃拔剑斫地得泉,味清冽;旁有小碣。镌此(国姓井)三字』。该小碣非指此碑,今犹存井旁。文中乙酉,系光绪十一年。

  ·竹城旌义亭碑记(光绪十三年)

  台湾四界环海,延袤三千余里,土沃山高,民殷物阜,屹立天崄,雄峙海东;日本、吕宋、西洋诸国,梯航万里而来,时作眈眈之视者,莫不指为闽粤各省藩离、南北洋之锁钥也。康熙壬戌,靖海将军施侯平台后,初设郡县,环竹为城,以固民志。干隆初筑台湾,嘉庆城诸罗、彰化,道光城凤山、竹堑,近年城恒春、城埔社、城台北;或砖或石及三夹土,皆不若植竹卫垣土城坚固,如大中丞合肥刘爵帅批指机宜之洞悉边情也。

  公自平边患,筹措台防,抒朝廷之南圉,吏民倚若长城。予奉檄调补台南,于光绪十二年丙戍仲春道出鹭门,东渡淡津;初谒见,即荷委以设县分治、度地筑城、抚番招垦之任。附驶兵舰,南来斗六门摄篆。相度形胜,卜城于沙连埔九十九崁上之云林坪;居中路之心、扼后山之吭,万峰环拱、双水汇流,先后偕刘都戎、欧阳司马覆勘详明。十月朔自斗移云,专督城工、抚垦。经营草昧。事当创始,工费浩繁,延绅董以赞襄筹画。议版筑而捐办土垣,划界未分,人怀观望;因先圉竹,以实垣基。得陈茂才埙箎□□劝办有方,叶、林、魏诸生亦互相勉助;二月朔兴工,初三□事,不日成之。计周一千三百丈有奇,均宽六尺,植竹三层;石、林、郑各董事与武孝廉陈安邦率乡众负锸争先。竣工后,虑西北高阜干旱,议分乡灌溉;适初五日沛然降雨,民心尚义,感召和天,岂偶然哉!厥后滂沱数日,四野欢呼;新植竹皆勃然发笋,宛若滕侯争长、薛侯气象,城成众志。瞻彼猗猗,天心、民力以固吾圉,在绅董之踊跃急公固可嘉,而蚩蚩者裹粮恐后,明大义、识尊亲出于至诚者,允可嘉也。

  昔贤有亭成喜雨以志名者,今云林城成,喜雨以旌义;爰筑亭志名,勒石而为之记。

  光绪十三年(丁亥)春二月中浣,岭南陈世烈撰。

  按:原碑已失。文载「台湾名胜旧迹志」,作「云林县竹城旌义亭记」;但错字比比皆是。兹稍予修正而录之。「台湾筑城沿革考」云林城条下云:『光绪十二年,新置云林县;翌年二月,卜沙连堡林圮埔地,知县陈世烈招募地方绅民义捐筑土垣,环植竹围三重,周围一千三百丈,广六尺。城成,乃建旌义亭于城外,以为旌表绅士义心』。至其遗失,仅知在日据初期外,年月不可考。文中壬戌,系康熙二十一年。

  ●乙、示谕

  养鸭示禁碑

  侵垦牛埔谕示碑

  勒买番谷示禁碑

  勘定民番地界碑

  水圳杜讼碑

  阻滞圳道示禁碑

  分争水利示禁碑

  感恩社民番业佃谕示碑

  燕雾全保界址碑

  鹿仔港船只勒索示禁碑

  丧事过庄示禁碑

  东势角圳谕示碑

  三块厝义冢示禁碑

  沙连保地棍阻垦示禁碑

  官山义冢示禁碑

  征收完课谕示碑

  万春宫庙产谕示碑

  和溪厝圳水份谕示碑

  沙辘牧埔示禁碑

  沙辘牛埔示禁碑

  东势角义渡示禁碑

  埔盐庄占垦短纳谕示碑

  武庙抬弃病人示禁碑

  诬控肆毒示禁碑

  顶下圳私行垦筑示禁碑

  筏夫勒索示禁碑

  漳泉械斗谕示碑

  大甲义学租谷谕示碑

  德化社番租谕示碑

  德化社存剩租谷谕示碑

  水沙连社丁首索诈示禁碑

  私人番境撤禁告示碑

  买补仓粮示禁碑

  迁善社番勒索示禁碑

  兴安宫公业示禁碑

  长济义桥田产谕示碑

  五福圳结状谕示碑

  五福圳争水示禁碑

  小险圳水份谕示碑

  岸里社西界址碑

  ·养鸭示禁碑(干隆十三年)

  特授福建台湾府彰化县正堂加三级纪录四次陆,为恳天恩准给示勒碑严禁,以垂永远事。

  据业户张嗣徽、秦张江、张承祖、张振万、廖盛、陈用文、□□顺等具呈前事,词称:缘彰邑猫雾拺等保农民,动力耕种田园,上供国课,下养父母。□□□被畜鸭之徒,在于各庄田□搭盖,□□遍野,每□聚数十人、□人不等;甚至藏奸窝匪,夜则流散,盗□庄民牛只家赀,进则□将养鸭践食禾苗为由,贻害不浅,叠蒙仁爷出示严禁。又于干隆十年,□察院宪□□□民签呈,恩准据行严拏,□□出示,严禁在案。本年九月间,鸭寮伙党截抢银两一案,幸蒙爷台密访,通详严拏、□在口口月又蒙府宪方行文出示严禁,□□鸭□林禹等回籍,余伙□□、卢□□、□□二、陈赞芝、陈全等限一月内□将鸭寮逐一拆毁。如有抗违,□乡保□甲,立禀严究逐出,□□仁爷加□出示,□□各保庄合邑男妇老幼,道路无不讴歌诵德。但告示经□日久,不无□□损□。□等□思太老爷指日□升□□,呈恳叩乞恩准给示,并赐碑□,勒碑永禁□□养鸭之徒除□□□□□□□,合邑民番。感戴鸿慈,□德□□等情。并据陈辉、刘兰俊等呈□前情,各到县。

  据此。为□养鸭之徒,每□成群,践食田禾,□□□□□□,随处搭寮,藏奸窝匪。无恶不作,更属祸魁。兹奉宪□,除将林□□、□□,并将余伙□□□□□□□□□□。兹据前情,合行出示勒禁。为此,示仰合属庄民人等知悉,务宜遵照。嗣后如有□□□出□养鸭于□□□□□□赤身□□□□□□复起害□。敢有故违,许尔□□保甲,立即拏究。□□□□□□不报,一经察出,定□□保甲□□□不贷。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干隆十三年十二月□□日给。

  按:碑在台中市西屯区,竖于福安里第六水掘头桥将爬登大肚丘陵途中南边蔗园内。高一五四公分,宽六七公分;花岗石。字迹剥泐殆尽,非谛视不能见;后段有人名,悉皆磨灭,故从略。给示人彰化县正堂陆,当为陆广霖;府宪方,当为台湾知府方邦基。文述严禁养鸭之徒纵使牲畜,践食禾苗;并随处搭寮,藏奸窝匪;可见康熙六十年朱一贵乱后,官宪严加取缔之一端。惟本碑成立于岸里社番蓬勃时期,且有张承祖、张振万、廖盛等当时主要业户等名,可为Pazeh部族境域,南界曾披及台中盆地西缘大肚丘陵山麓之傍证也。

  ·侵垦牛埔谕示碑(干隆十九年)

  特授福建台湾府彰化县正堂加三级纪录三次刘,为□处率恳恩准永息事。

  据王明禀称:缘颜畴以帮横阻抢等事,具控吴荫等阻垦伊给施业主埔地;而吴荫、何蔡等以籍占牛埔等事具诉。二比诘控互争、提讯。于干隆十六年间,蒙业主施长龄以遵查调处等事,劝令吴荫、何蔡等出银二十两,给颜畴收领,以作垦资;地为庄众仍作牛埔,给示立界等情。蒙前老爷苏批:如果处明允愿,即送二比。遵依呈缴,以凭消案;原词画图存。缘二比一以明给有主之地、一以原属牛埔,俱不遵行□,再控□□蒙拘讯。兹恤体爱民无讼,从中劝处;仍照施长龄原处,令吴荫等出银二十两,给颜畴收领,地仍为牛埔,给示立界,求杜争端。二比俱已允服,现处遵依率同当堂呈缴。伏乞恩准消案。给示立界,以息讼端,民各安业,均沾鸿仁无□等情;并缴遵依二纸到县。

  据此,查此案业据二比控争拘讯,未经审结。兹据前情,除听其立石为界息消外,合再出示晓谕□禁。为此,示仰燕雾保□□中庄、田美庄附近庄村佃民人等知悉:嗣后如有外方以及本庄附近棍徒侵垦者,许该庄农佃民赴县指禀,以凭拏究。该庄佃亦不得藉端滋事,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干隆十九年十二月廿一日,给□□□□中庄、田美庄挂晓。

  按:碑在大村乡,原竖于该乡过沟埔;坍毁后,移置乡公所。高一二○公分,宽六○公分,花岗石;字迹稍剥泐。给示人彰化县正堂刘,当为刘辰骏。由此,可见干隆初台湾中部西平原为施长龄等汉人业户急速开垦之一端。

  ·勒买番谷示禁碑(干隆二十四年)

  遵立奉禁,不许社番采谷。岸里社通事敦仔、猫雾拺社通事阿甲。

  县主福建台湾府彰化县正堂加三级纪录四次记大功六次□功□次张、府宪福建台湾府正堂加三级纪录六次觉罗四明、道宪福建分巡台湾道兼理提督学政加二级纪录四次杨,转□督宪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福建浙江等处地方军务兼理□饷杨,为严禁硬派社番买谷之陋习,以裕穷番生计事。

  照得台郡孤悬海外,民番错处;仓储谷石,既须本地之□歉,更须供内地之接济,最关紧要。是以每年动银谷石,均须乘时就地买补还仓,以裕积贮。从前该厅县多视买补为利薮,报少买多,假名巧取。将部定六钱之价,任意短发或四钱、或五钱;无论民番,一概发银硬派。及至收仓时,谷价昂贵,又令交仓一半,其一半照贵价折交。出入之间,牟利无算;□人赔累难堪,怨声载道。经前部当严切饬禁,责成该道府实力稽查,近来积弊少除。惟是勒令社番领买之弊,未经申明禁令,则□□之困,尚未尽苏。查各社番向化有年,与汉民同属赤子,原无区别。尔等素来不谙耕凿,所有名下田园地亩,均彲与汉民垦种;每□□遇贴□公租,以资该社各番口食,地方官理应加意体恤。无如利令智昏之员,祗知藉采买渔利,绝不计及社番生计。□于买谷之时,择租多之社,亦照民户一例,发价勒买。蚩蚩番众,迫于官势,不得不将价领归。为胥役、通事人等,即从而欺弄百般,□□□□。□□谷有限,无可缴仓,即押令向他处贵价买交,或令将所领短价照市值加足折交。收缴之时,胥役、通事又复任意刁难,籍称□□,□□□□,而索陋规,以肥己囊。一领一缴,赔累奚止加倍。该厅县明知弊累,祗因有利于己,亦复故为徇纵。哀此愚番,何堪脧剥若此!在该厅县非不饬行禁止,无如该厅县率多阳奉阴违,各社番又未必家喻户晓;迩来纵不敢明目张胆,而弊端终未尽绝。

  本部堂躬膺节制,志在安辑海疆,抚绥番众,合亟出示严禁。为此,示仰台郡各厅县官吏及社番通事人等知悉:嗣后各厅县买补仓谷,先报明该道府,将某厅县应买谷若干?发价若干?明白出示晓谕□。然后将应买额谷,照依部定价值,将谷多民户公平采买,永不许发价社番,勒买颗粒。倘敢任信胥役、通土等仍蹈前辙,向社番勒买谷石者,该道府一经访查、或遇告发,立即□□严究。如胥役、通事等瞒官舞弊,私向社番指称免派,讲贯□索,许该社番即赴官喊禀,立即严拏,从重究处。该厅县如或徇纵不究,即属通同弊混,许赴该管上司衙门具控,即行提拏究办,毋稍姑贷。务使勒买番谷之积弊,从此永除,各社番生计充裕,以副本部堂安辑海疆至意。各宜永远凛遵,毋违!特示。

  干隆二十四年九月□□日奉谕,敦仔、阿甲、土目阿六万、马下六、盟绩、辘仔等同遵立勒石。

  按:碑在神冈乡国民学校内,竖于该校门东侧。高一七七公分,宽六九公分;花岗石。字迹明晰;但已残,由基底约三分之一处,截成两段。给示人彰化县正堂张,当为张世珍;分巡台湾道杨,当为杨景素。文述严禁胥役、通事等于岸里社瞒官舞弊,勒买番谷事。由此,可见岸里社番经康熙三十八年协助清军进讨吞霄社、康熙六十年朱一贵之乱时擒获有功、雍正九年大甲西社叛变时随军进剿后,渐为清廷所器重与倾心归附、官府保护有加之趋势也。

  ·勘定民番地界碑(干隆二十六年)

  勘定朴仔篱处,南北计长二百八十五丈五尺,共堆土牛一十九个。每土牛长二丈,底阔一丈,高八尺,顶宽六尺。每沟长一十五丈,阔一丈二尺,深六尺。永禁民人逾越私垦。

  干隆二十六年正月□□日,彰化县知县张立。

  按:碑在石冈乡土牛村(土名下土牛),竖于土牛国民学校后面八仙山林场铁路由和盛站通往梅子站线路旁。高一六七公分,宽四七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上端有「奉宪勘定地界」六大字,横排,而「宪」字抬高一格。立碑人彰化县知县张,当为张世珍。溯干隆三年,闽浙总督郝玉麟条奏查明民番境域,请划界立石;翌年,付诸实施。未几,弊窦丛生,形同具文。干隆十七年虽曾为厘正,再行立石;而民人逾越私垦,仍不可遏止。至是乃更立石,再厉行禁制。

  ·水圳杜讼碑(干隆二十七年)

  候补分州□理台湾府彰化县猫雾拺司加三级记大功三次戴,为抄案饬遵,以杜后讼事。

  案蒙本县正堂胡,□□□委勘吕必安具控萧希旦等强拆□□埤、萧希旦具控敦仔等违断复筑一案等因,本司遵即亲诣该处,随同两造及埤长、番汉人等查勘情形,并讯各供:缘廖盛等水圳势近大甲溪,其源从朴仔篱山口而出。该处水源泛散,廖盛等有圳一条,设埤一座,决水引灌东边一带田亩。距千余步之下,又有圳一条,设埤一座,决水引灌西边一带田亩。两埤俱存,萧希旦等并无强拆。其二埤之下,最后添筑一埤,先蒙前宪张勘讯押拆,廖盛等已经遵拆;现有埤迹可考,亦无复筑。惟萧希旦之田在下坵,□上流灌溉禾苗;如遇天□久旱,廖姓佃民若将草席遮阻,□水绝流,未免受累,衅端□由此起。兹同两造酌议,除前宪断拆一埤永不许廖盛等复筑外,其二埤□用□石砌成,□水由缝道流出。嗣后旱岁,不得阻以草席,听水自流,以资分灌等缘由;绘图详覆县宪。蒙批:据勘讯明,该两造均已允服,□□饬遵依□□送缴原卷、绘图□等因。

  据此,除饬遵依申送外,合亟出示饬遵。为此,示仰东保业户廖盛、张振万、敦仔及埤长、佃民吕必安等、西保业户萧希旦、佃民郑日省等知悉:嗣后尔等务遵本司详奉批案,除前宪张勘谕拆去最后一埤,永不许廖盛等复筑;其□二埤,遇有旱年,不得用草席遮阻石缝之水,听其自流。萧希旦亦不得藉端强拆廖盛等□埤,永息讼端。其各凛遵,毋违!特示。

  干陆二十七年五月□□日给。业户张振万、王昆清、赖成胜、陈元秀、张文□同立石。

  按:碑在神冈乡岸里村;原竖该村望寮水田中,后移于岸里国民学校校门西侧。高一六七公分、宽七四公分,花岗石;已残,由上端截成两段,且字迹剥泐过半。民国二十四年八月十七日「台湾日日新报」副刊「台日画报」曾载其碑文,虽舛错失实在所难免,但仍可供参考;兹据而录之。碑末之立石业户人名本多,祇因剥泐过甚,几无从辨认,故仅录其字迹较为明晰者。给示人猫雾拺司戴,当为戴宏度;彰化县正堂胡,当为胡邦翰。至其成立年代,原碑「干隆二十」之下,经剥泐而阙一字,致无从确定。惟「台日画报」所载,作干隆二十七年五月。按干隆二十四年六月戴宏度任猫雾拺巡检,迨干隆二十七年闰五月始由程镗取代;且胡邦翰任彰化知县,在干隆二十六年六月。则职官任卸与碑之成立,并无矛盾;姑仍之,待考。

  ·阻滞圳道示禁碑(干隆三十年)

  护理福建分巡台湾道兼提督学政台湾府正堂加七级纪录八次蒋,为乞宪示禁,以肃军工事。

  据彰化县详覆匠首曾文琬具禀水沙连大坪顶采制军工,放运水道,被该处通土、埤甲人等阻滞一案。内开:查浊溪之发源内山,势甚浩瀚湍急。施姓用石磊砌截其来势,使归圳道。故施圳不患无水,特患冲崩圳头,因□设闸,以防决□。凡遇放樟木,必于水大之时,从圳头而入,其中设闸之处,必须悉行起放,不能阻塞源流;则冲决之患,断不能免。且查虎溪□□□□两条亦属圳道,干隆七年间圳头冲决,水势归圳西流,曾冲去三十余庄,损坏人口、□□无算。询之老民,皆历历可指。今若以施圳放运樟木,不久立见崩坏;万一水势直趋而北,则受害者恐不仅三十余庄矣。况军工樟料,现有溪□,历来放运,并无盼误;岂可图便,□改水圳行运,有碍农田:此断难如该匠首之所请也。平时仰体宪贻念切民瘼至意,悉心查勘实在情形,缕悉声叙;详请俯赐示禁。凡运放军工料件,务须照旧从大溪放运,毋许横放圳道,损坏小埤;俾水利无妨、农田有赖,合邑万民咸沐慈恩于无□矣。理合绘图贴说,详候察核示遵,行□到道。

  据此,除批发外,合行示禁。为此,示仰该处匠夫人等知悉:嗣后军工料件,照旧由溪放运,直运海口;不得图便藉运圳道,致妨农田水利。如敢故违,一经被害告发,立即严拏究革,仍即着赔圳道,断不姑宽。该通土、埤甲人等亦不得藉端滋事,致干察究。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干隆三十年二月□□日抄。

  按:碑在名间乡浊水村,竖于该村同源圳头;原置于浊水溪畔头前园水田中,民国四十二年发现后移建现址。高一八○公分,宽七五公分,砂岩;已残,由下部截成三块。字迹稍剥泐,每行字数不齐。上端有「奉道宪禁示」五大字,阳刻,似隶书;下端已残。给示人分巡台湾道兼提督学政台湾府正堂蒋,当为蒋允焄。文述采制军工木料放运埤圳,不得妨碍农田水利:由此,可见水沙连大坪顶采制军工樟木为期颇早,且曾盛行。惟考原碑址以及文中『施姓用石磊砌截其来势,使归圳道,故施圳不患无水』、『今若以施圳放运樟木』等语,所谓施圳,当指施厝圳(即八堡圳)。而该圳之沿革,赞与台湾中部平原之开发,息息相关。按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卷六二九页所引施家收藏「水圳图考」所云『「郡志」载:康熙五十八年,施长龄■〈名户〉筑;干隆三十年署观察蒋金笑史(允焄)勒碑溪岸;旧云施厝圳,又曰八堡圳』一节,系指本碑,似无庸置疑。然则伊能所谓『分巡台湾道蒋允焄建于浊水溪岸碑,今不存,亦未见诸「彰化县志」,可能道光年间业已湮灭』云云,盖因当时搜集未周,致有此误也。

  ·分争水利示禁碑(干隆三十三年)

  为沥陈苦情等事,案蒙钦命巡按台湾按察户科掌印给事中觉罗■〈女月〉、工科掌印给事中朱批:据传兴球、李鼎耀、英文和、纪文环、黄若彩、萧元登等具控张凤华、墩仔、秦廷鉴等违断绝流,奉批仰县查案,详报核夺等因。经本县备录周元良、杨士揵等原断控案详:看得猫雾拺大肚东、西保民番分争水利一案,缘该处水道由大甲溪发源,流经朴仔篱口分流灌溉东、西保民番田地,向来三七得水。及东保墩仔、秦廷鉴、张享生等经就朴仔篱口砌塞源流,故西保周元良等具词。仰县集讯之下,悉得前情;当将该犯分别押枷□□,□令流通,定汴三七分灌。随据差保会同二比,前往朴仔篱首埤开圳处所公同执索量明共十五丈,照断三七。东保民番应得水汴十丈零五尺、西保民番应得水汴四大五尺,浅深均分,各投具结,定过水汴分灌,具依存卷外,嗣后毋论溪流变迁盈涸,永远定以三七为汴,分流灌溉,毋许奸番、奸民抗断滋事,复起争端,致干严究,此判。奉批:该业户等均于雍正年间开垦水田,共享灌溉,东西相安久矣。自东埤各业佃倚居上游,忽于旧有二埤之外,添筑第三埤,遏绝西保下流分灌,致起争端。前任张令亲勘,实有三埤,押令拆毁,是肇畔固由来矣。讯断后、不得翻案添筑;又于第二埤用草席遮断,泥填石缝。每逢岁旱,辄肆□防,较计其□固在东保。若仍照前断草率了事,不但构讼不休,而且西保民番实有旱患。况□之岁旱欠水,东埤自救不暇,焉有盈余,以济西保?使果有余水卖人接济,则其从前之添埤草栏泥填,种种横毒,在张达京、吕必安、墩仔等原为霸占卖灌起见,并非自己灌田之不足,其获罪更无可贷矣。本院秉公查核,遵上谕有「兴建水利」之文,念皇朝无「令农买水」之例;嗣后应定汴三七分灌,就朴仔篱第一埤圳处照断估量十五丈之数,令东保民番得水汴十丈五尺,西保民番得水汴四丈五尺,以便分溉田地。至定汴以后,遇有修浚埤圳工程,俱照东七、西三分数,出力公办;不得推诿,亦不许埤长人等藉端索骗,违者重处。仰县遵行,勒石永守,以杜争端,以昭平允;慎无阳奉阴违,致干察出题参可也各等因。□奉此,除备录批断缘由,报明本道、本府外,后移分县就近勘定,绘图贴说,移覆去后。续遵移覆:亲临该处,会同东、西两保及通土、民人等查勘。原定汴之处大溪中央,已经淤成石坝,南北分流,难以定汴。就处相度情形,将西保原开小圳,着令填塞;即于下□□流宽窄相等处所,通丈一十四丈,东保分出七分计九丈八尺,西保分出三分计四丈二尺,于汴口两旁堆积石仔为界。仍当场面谕,嗣后毋许混争,致生事端。现在流灌两平,民番相安等因。

  遵此,合饬勒石遵守,以杜争端。为此,示仰猫雾拺大肚东、西保民番遵奉宪行批断事理,立即勒石,永远遵守。嗣后,毋论溪路变迁广狭、水源盈涸,总以第一埤源头处所照断,东七西三,浅深均平,分流灌溉。倘敢阳奉阴违,□防遮栏塞绝,或被告发,立节严拏,通详治罪。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干隆三十三年四月□□日立。

  按:碑原在神冈乡岸里村望寮,已失。文载「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第一部调查第三回报告书」第一卷下二○页,但不无舛错失实之处,兹参酌前揭干隆二十七年「水圳杜讼碑」而录之。给示人虽不得而知,而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卷六三三页)拟为彰化知县成履泰。文述严禁大肚东、西两堡民番分争大甲溪水利,则可谓旧之余波;其颠末详见前揭台湾旧惯调查会报告书「关于五福圳碑文」条下及「台湾文化志」等书,兹不再赘。

  ·感恩社民番业佃谕示碑(干隆四十三年)

  特调台湾北路理番分府加五级纪录五次记大功二次沉,为业蒙清丈等事。

  据感恩社佃民林元璸、卢永清、曾式鸿、洪绍泽、林勋臣、杨贤、陈钻、张乃成等呈称:窃事经公必有一定之章程,法必垂永久,方杜绝后之混扰。痛璸等共处一十三庄,原属感恩社番佃。自雍正十一年开垦以来,须耕斯土,与他处旷土堪垦者不同、与平洋安耕者实异:东迫峻山,难免崩冲之虞;西界大海,实受风飓之惨;南接沙辘番田以及朱、杨世业;北抵大甲,鸿溪波涛,淹没五谷。仅弹丸蕞尔之区,并无荒埔可垦,曷有隐匿情弊。璸等各佃穿山凿圳,枵腹唏饥来作番佃,遵照台例,按甲八石轮纳番租,前业户蒲氏悦父子递受,数十年业佃相安。迨四十一年冬,业户、通土等因北势田亩水冲沙压,急请清丈等事,即经蒙前宪朱清厘给册,配租在案,但未蒙审讯。□□通六拟佃权归掌握,串谋土目蒲氏吧礼等朋党为奸:饮鸦宿娼,酗酒逞凶;藉事党为爪牙,逐佃横派;纵刁番为羽翼,任意苛求。从即暂处相安,逆则立见禀害。胆敢蔽埋前案,以诬匿请丈等事,诳禀天听,冀图藉索。欣际宪辕除弊如神,蒙严押通土、佃民按坵细丈,毫厘加载册簿,与前案逐一相符。奈通土不遂其欲,奸恶相济,誓必叠禀陷害,番愈为狼为虎,佃愈为鱼为肉。若不急叩审讯,发给番民垦册,将来葛藤难断,舆情鼎沸。合亟相率奔号仁宪,恩准严拘审究,佃民得以奉□勒石,杜绝奸番之害,永沐铁案之惠;八方沾恩,全台载德,甘棠兴颂。上叩等情到分府。

  据此,案照先据该社通土、业户六拟佃等具禀:王孙合等各佃田甲朦混不明,恳请清丈等情;业经按佃逐段查丈,并□通土、业户查无遗漏隐匿,□结前来。并据前情,除拘讯发册外,合行给示勒石。为此,示仰感恩社业佃人等知悉:尔等管耕田园,业经本分府丈定甲数,立成档案,给尔业、佃垦册各一本;务须遵照,永远相安。田每甲八石、园四石,交收番租。该通土、业户,嗣后毋再生枝节,混禀庄佃隐匿,扰害农民。该佃林元璸等务于早季收成之后,即照册完纳番租,取具业户戳记、完单执照,不得拖欠减少,致缺番粮。均毋自罹法网,永息讼端。各宜凛遵,毋得抗违!特示。

  干隆四十三年七月□□日给发。感恩社民番业佃秀水庄、桥头庄、社口庄、上湳庄、三座庄、田寮庄、山下庄、青埔庄、客庄、后庄、水碓庄、下湳庄、碑头庄勒石遵谕。

  按:碑在清水镇,嵌于该镇观音亭紫云岩前右墙。高一八○公分,宽七五公分;花岗石。字迹稍剥泐,每行字数不齐,下部深埋。给示人北路理番分府沉,当为沉荣勋。文述严禁感恩社番业户藉端勒索,汉佃亦不得短少番租,俾汉番和平相处;观乎『自雍正十一年开垦以来,须耕斯土』等语,可知雍正九年大甲西社番叛后,汉人入垦,至干隆末年已臻相当发展矣。

  ·燕雾全保界址碑(干隆五十四年)

  特授福建台湾府彰化县正堂加五级纪录十次宋,为□□□□□□事。

  据燕雾保业户施长龄、施殿邦、施永昌、施垂裕等呈称:□□□□□□□□□□□历管营汛,因遭逆乱,棍徒黄庆、蔡荫等率伙□□□□□□□□□□□□□奉□□□□□。龄等于六月二十七日(下阙)文庙祠坛应备供棹等器,均需杂□置□□□□□□□□□□□□□□□□。昨据总甲具禀,业经明白批示,□□□□□□□□□□□□□□□□□□一座,即将此禀批示,一并列入□□□□□□□□□□□□□□□□□□□立。诚恐民番无知,□非官□□□□□□□□□□□□□□□□□□□县。

  据此,除批示外,合行给示□□□□□□□□□□□□□□□□□□□界之处,现于□上竖立石碑,□□□□□□□□□□□□□□□□□□□越□□□□滋争。倘有民番□□□□□□□□□□□□□□□□□□□□具禀(下阙)。

  干隆五十四年(下阙)。

  按:碑在彰化市南郊,竖于北沙坑通往大埔公路旁田畔,半埋地下。高约一五○公分,宽七三公分;花岗石。字迹稍剥泐;上端有「燕雾全保界址」六大字,楷书。给示人彰化县正堂宋,当为宋学灏。因埋没过甚,全文虽不得而知,仍可为当时施长龄等汉人业户大规模开垦燕雾堡之一证也。

  ·鹿仔港船只勒索示禁碑(干隆五十五年)

  钦命福建提刑按察使司管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带加二级纪录四次万,为呈恳示禁等事。

  据彰化县粤籍监生徐道□、□□、徐□、廖霖、监生徐英和、邱子标等呈称:穰往熙来,开津有符节之典;柔远宁迩,仁政无疆界之□。□□离府,窵远郡南,府城较近。缘四十八年鹿港开设口岸,原议船只商客往来章程,□□鹿□□□,例无异□。南路粤民回籍,由鹿耳门出海,经郡城铺民钟国文、□监赖九隆等上年十一月间呈蒙抚宪徐□□□仁宪给示,谕饬各口书,依照□例,止得□张铜钱二百文,不得多索,勒石郡治在案。而鹿港口书以该处未会勒石示禁,粤民给照回籍,每名索银六七□□□□□□,北路粤民回籍重费,情景□惨,难□□□。□□□□请鹿港开口,原为利商便民起见,是□一切章程,悉依鹿耳门旧例,□□□□□□□□□□循持守,敢于重索照费,殊非大宪奉□开口本意。理合抄黏郡治镌□告示,沥情禀□□□,□念南北粤民钧属一体,恩□示禁,以□鹿港□石,永垂遗爱,感戴不朽等情。

  □□□查干隆五十三年十一月初三日,奉巡抚□□□□□监赖九隆、铺民钟国文等呈请,粤民由鹿耳门回籍,□□挂验,乞准示禁日书加索照费等情,□□□道给示永禁等因。业经出示严禁,并准其勒石永禁在案。兹据该生等具呈前情,除□准照鹿耳门一体勒石示禁外,合行出示勒石□□。为此,示仰鹿港厅日胥船铺人等知悉:嗣后凡闽、粤民由鹿仔港回籍,誊给□□,遵照鹿耳门旧例,无论士庶搭配,一概不许藉端留□,捐索规□。倘有不法口胥,敢于示禁之后,复萌故智,□索□民,一经察出、或被告发,立即严行拏究,按法重治,决不宽贷。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干隆五十五年二月初□日,给台府总理职员赖九隆、邱子标等。

  按:碑在鹿港镇。仆于该镇三山国王庙内。高一四五公分,宽七○公分;花岗石。字迹稍剥泐;上端有「奉宪示禁」四大字,楷书。给示人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万,当为万钟杰。文述严禁鹿港口书胥役对于回籍垦民,不得多索规费。按干隆初,民人潜渡偷航日甚;四十九年,福建陆路提督将军永庆乃上「请设鹿港正口疏」切陈开津,以谋交通泉州府晋江县蚶江口。五十年,始设北路海防同知,由北路理番同知兼掌。由此,可知经时不久,即见弊窦丛生之一端。

  ·丧事过庄示禁碑(嘉庆二年)

  立禁,旧社庄绅耆贡生苏志文、董事陈勤和等。为□□庄□立禁勒石,以垂永久事。

  缅维本庄原属番社,康熙年间业主施□□佃□□,我漳、泉、闽、粤之众,□禁于斯。嗣是生齿日繁,□□□□□人乃□札旧社,此本庄命名所由来也。迄今既有□□□,往来□□,地属东南通衢,风俗淳良,号称武东堡。运□□□□赖有可□,所未□善者,凡一切丧事,皆由庄内往来,必□□□□□□□,□声与哭声相闻,尤属□□之事。□□□□□□□□□□□□□□□□□,庄口大路崩曲,□□筑造,□□□□□□□□□田头,刻日自□整理坦平。一面□请□□□通土、地保,当公□□□□□□,迎丧送葬者,由庄外经□,不得□在庄内经过,庄外□□□□。如有不遵,公同禀究,□□□□□□□□□□□□□□□□□□□□禁。

  嘉庆二年仲冬月□□日立。

  按:碑在社头乡。高一○五公分,宽五四公分;花岗石。字迹剥泐几半;上端有「禁碑」二大字,楷书。

  ·东势角圳谕示碑(嘉庆九年)

  特授台湾北路理番驻镇鹿港海防总捕分府加五级纪录十次吉,为据情转请勒石以垂永久事。

  嘉庆八年十二月,蒙准臬道宪遇、台湾府庆札查彰属东势角民番争开水圳一案,妥为查办驰覆等因。本分府经于本年新正巡查庄社,行抵东势角途次,据该处社番土目马下六四老、阿多罕、郡乃那鸟、甲首潘学文、马下六郡乃、阿沐阿马辖、庄民林时猷、苏干万、吴龙生、刘金英、张孟新、谢思赓、叶振旺、赖德永等为蒙导两情协洽等事佥呈词称:窃六等番田民田,俱共陂圳水,照汴分流灌溉。祇因旧陂深入内山,常被生番破损,兼之水源长远,难以流通;即极力修整,遇农忙,水亦有缺。以致田禾失收,番民均受其苦。是以筹议另择地势,开凿新圳透合旧圳,接济分流,番民均有裨益。庄民林时猷等先经禀明县主,蒙批候饬该通土协力兴工修筑等因;并蒙前宪着差,协同通土查覆在案。兹蒙仁宪亲临开导,足见恤爱民番至意。惟是新圳,要由番田开凿。兹遵导,愿照圳道涧狭,按一甲应补番之损田大小租粟一十六石。至有番田在新圳之上,未得接灌新陂圳水,庄民应即协同社番共筑原旧陂圳,以资灌溉,不致番田缺水失收。现在六等番民相安,两情协洽,公同立约,以垂永久。理合各具依结并约三纸呈叩,恳恩将约盖印,给发民番执照,留约一纸备案;据情详明大宪给示勒石,并恳行销悬案。民番戴德,永颂甘棠等情,并呈缴合约。窃思耕农必尽乎沟洫,规约当遵守而勿坠。兹东势角原有民番旧筑陂圳一座,照汴分流,灌溉番民田业。祗因旧陂深入内山,常被生番破挖,若遇农忙,即拚命整理,水亦有缺;以致田禾失收,课命两悬,番民均为受惨。是以相议,量度地势,鸠资另开新陂圳一条透合旧圳,授济通流;以助不足,惟是开凿新圳,要在番田之内疏通,且间有番田又在新圳之上,社番怀疑,恐立新圳,庄民弃旧圳而不行合力修筑,番田不无缺水之虞。兹番民等耕食斯土,原属比邻;务宜一视同仁,守望相助,筹议妥协,民番均有裨益。爰即议列规条,同立合约,呈请备案,勒碑垂远;日后永不得背约,各执为照。据此,业经据情转禀臬道宪遇牒呈台湾府庆,准批来移:查办彰属东势角开圳一案,已据该处社番马下六等及庄民林时猷等妥议息争,合具结约,呈请给示勒石销案各缘由;具见办理妥洽,希即由厅给示勒石,以垂永久,并将呈缴合约,盖印分别给执存案。一面饬县将控案注销,务期民番两相和辑,勿致再有争端,仍候臬道宪批示,此复等因。

  除行县注销外,合行录批示谕,并令摹写勒石,以垂永久。为此,示仰东势角社番、庄民、佃户人等知悉:尔等番民耕种番田、屯田,所有新旧灌溉陂圳,务宜遵照本府批示及印发条议约规,协力修筑;俾水泽沾足,各资灌溉田园,仍须守望相助,乐业安耕。倘有民番违例越规以及窃挖水汴,滋生事端,许该通土、乡保立时解官究办,决不稍为宽贷。仍将颁给示谕端楷照缮,镌勒上石;并印扬碑摹四本缴送,以凭分别申送发行备案。各宜凛遵,毋违!特示。须至碑摹者。

  嘉庆九年五月二十一日,给发勒石。

  按:碑原在东势镇,已失。文载「台湾私法附录参考书」第一卷下一六二页;而该书四六页并载『嘉庆九年正月,因凿圳经过东势角地方番田,故须缴番租之契字』一则,其前文与本碑中段后半几乎相同;即先行呈请竖碑、订立台约,各执为照者。以此,可见当时在东势地方汉番势力隆替之一斑。给示人北路理番兼鹿港海防分府吉,当为吉寿;文中臬道宪遇,当为分巡台湾兵备道遇昌;台湾府庆,当为庆保。

  ·三块厝义冢示禁碑(嘉庆十八年)

  署福建台湾府彰化县正堂卓异候升加一级李,为佥恳碑示,以安幽魂事。

  本年二月初八日,据燕雾保贡生曾文风、监生施书圣、总董杨应迪、总理张雄才、邓芳瑞、吕名山、卢旺宸、约正洪文光、街耆张祥麟、杨国振、张光耀、庄耆曾辉煌、江步青、张月明、甲首江永昌等呈称:保内三块厝牛埔头、东山黄厝庄、犁头厝埤仔头、锣钹蒂、赤涂崎等处荒山,自古设立义冢,以为附近民人埋葬之地。屡因不法之徒,奸贪渔利,盗挖赤涂、砂土、树头,以致山崩石坠,骨骸暴露,不可胜数。近有一种恶习,樵牧孩童每逢清明,伺人祭扫,群讨粿物;分给不周,辄纵牛羊践踏坟墓,或污秽基碑、或凿毁坟手。又有棍番,逢人埋葬,藉索花红等弊:种种不法。迪于上年四月二十五日以禀请示禁等事,赴前主杨呈禀,蒙给示禁在案。稽今日久,告示经被风雨损坏;无知之徒,仍蹈故辙。迪等目睹心伤,不忍坐视。爰是佥垦示禁立碑,以垂永远,并举三块厝庄甲首江永昌就近巡查。理合沥情禀恳,伏乞恩准示禁,庶奸贪知儆,幽魂得安,甘棠永咏。切呈等情。

  据此,除批示外,合行示禁。为此,仰民番各色人等知悉:尔等当思幽魂以土为安,务须共相防护;乃有贪图微利,挖掘赤涂、沙石、树头,以致山崩石坠,骨骸暴露,如此不法奸徒,闻之殊堪痛恨!自示之后,毋许棍徒在于三块厝等处冢山掘取赤涂、沙石、树头;值祭扫之日,毋许孩童索取粿物;埋葬之时,毋许棍番勒索花红。倘有愚顽不遵,许该地总董、庄耆扭解;如强弱不敌,许即指名具禀赴县,以凭严拏重究,决不姑宽。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三日给,街庄绅耆等勒石。

  按:碑在员林镇,竖于该镇东郊之东山镇兴庙前树旁。高一一八公分,宽六五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给示人彰化县正堂李,当为李云龙。此外,相传往时尚有平埔番勒索花红之习俗;不但埋葬之时,每逢收割后,便挨户索之,不拘给予多少,均欣然而去。后来此风渐废。

  ·沙连保地棍阻垦示禁碑(嘉庆十九年)

  署福建台湾府彰化县正堂卓异候升加一级记功一次李,为乞准照案示禁等事。

  本年正月二十三日,据沙连保和溪厝庄蔡显等呈称:窃显等佃耕沙连瘠土,配纳租饷耗银两。干隆二十八年间,佃民石子言等以向隅疾苦事签呈,蒙前邑主韩、前府宪蒋批:查沙连地瘠租重,准二甲作一甲完纳;详请宪示,奉文如详饬遵。于干隆三十年闰二月间,给各佃印照,准于山头地角垦补二甲作一甲之额。缘各■〈羽军〉园负山频溪,并无另有余地可以垦补;又屡被水冲、地震崩陷,叠报未豁。各佃仍按甲输纳,赔累万惨。爰计于溪旁筑圳,远引溪流,改园种稻,稍得收成。里差、地棍架以欺隐田粮,大题哄索;不从,混禀布害。显等不敢引水种稻,仍作旱园耕种,有种无收;致此积欠累累,佃人星散,□□□□。嘉庆五年、生员蔡振声、佃民石诰等抄黏印绘图,赴前邑主胡佥呈,蒙准出示严禁,永不许里差、地棍阻挠滋事在案。兹突于嘉庆十六年间,林圯埔林民山等藉称圳路从伊园边经过,勒索不遂,党众填塞圳道。埤长蔡天赐等率同众佃并带驿前主印照,黏呈报诉;蒙前邑主杨讯断林昆山恃强属实,押令开通圳道,报升水田。伏思显等承耕此项园业,经蒙各前主相土定则,详准咨题,案卷煌煌;又经示禁,给有印照,付佃为凭。今经承不查原卷,禀请销案,混行票差吵扰,孱农奚安?情亟匍呼,伏乞电核咨题原案,恩准照□出示严禁。嗣后毋许里差、地棍复萌故智,藉端滋扰。仍恳将此差票蔡吊销。并将原缴印照发还,以解倒悬之苦。切叩等情到县。

  据此,除批示外,合行照案示禁。为此,示仰沙连保和溪厝庄蔡显、冷水坑庄赖廉、柯仔坑蔡朝聘及各佃人等知悉:尔等承耕该处■〈羽军〉园,听凭筑圳引水、改田种稻,输纳□□,毋许地棍阻挠,藉端滋事。倘敢抗违不遵,许该佃民指名具禀赴县,以凭严拏究办。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嘉庆十九年正月二十八日给。

  按:碑在竹山镇,竖于知溪厝旧路旁。高一八七公分,宽八四公分;砂岩。字迹稍剥泐;上端有「奉宪」两大字,楷书。给示人彰化县正堂李,当为李云龙。文中所载前邑主韩,当为彰化知县韩佐唐(干隆二十二年任);前邑主胡,当为彰化知县胡邦翰(干隆二十六年任);前府宪蒋,当为台湾知府蒋允焄。文述严禁里差、地棍阻垦沙连保事;观『干隆三十年闰二月间,给各佃印照,准于山头地角垦补二甲作一甲之额』等语,乃与干隆三十九年彰化知县张可传竖于竹山镇之「田园减则升科谕示碑」(俗称「二甲作一甲碑」)同属一案。盖沙连地瘠租重,经减租后,大为促进汉人之开垦也。

  ·官山义冢示禁碑(嘉庆二十年)

  特授福建台湾府彰化县正堂加五级纪录十次钱,为恳查原界,给示勒石,以垂永远事。

  案据职员王松、庄捷三、陈大用、廪生郭开荣、王有庆、陈大音、生员陈光辉、王瑞岗、杨名榜、刘开基、杨奎、监生潘大文等禀称:窃竖碑原防于湮没,施恩必计其万全。彰邑自建县以来,东有快官山,西有八卦亭山,南有赤涂崎山,北有辘沙坑山。前因杨、林二家互相争控,以致前主苏勘定,一尽判作官山义冢,任民生樵死葬。旋蒙前主胡垂永久之谋,申详示禁。相沿至今,事久年湮。上年九月间,松等以官山被奸民侵占,呈请勒石示禁;蒙批候查案勒石示禁,一面饬差查究等因。伏查彰邑冢山原定界址,虽遭爽乱县案焚失,而府卷犹存,历奉各前主出示在案,昭昭可考。不恳清厘勒石示禁,则奸民串番漫山垦园,营葬何地;遍处树木,瘗朽安归?甚有一种奸民盘踞坑仔内,绰号山鬼,私筑窨堆,以索银元;从则得葬,忤则行凶。往往棺柩抬至山上,富者任其蹧索,贫者莫可如何。又有不法之徒,掘取红涂、挖卖山石,毋论县龙过脉、人家坟茔,尽行挖坏。历年虽有山差,亦奉行故事而已。现在八卦亭山左右,秀砂变为杀曜,龙体竟无完肤。白骨横铺,奚堪暴露之惨!青磷化碧,尽成哭夜之悲。闻者靡不伤心,见者为之下泪。松等爰生恻隐,合再沥陈。伏望恩即查明原界,给示勒石,以垂久远。至八卦亭落脉之处,亟应严加禁固,则县龙无虞,合邑有赖。仍恳札饬该处坑仔内庄总董蔡双林、蔡在、蔡灶、半线通土李璇玑、容仔、赤涂崎业户施永昌各将所辖地段,传谕占垦之家逐一归荒。再有抗延,随禀究办。俾死葬有地,人鬼均安。将□与碑碣齐辉,盛德共山川不朽。切叩等情到县。

  据此,查此案历经示禁在案。兹据前情,除札饬各该总董等谕禁外,合行勒石示禁。为此,仰合邑各色人等知悉:嗣后凡八卦山等处勘定义冢界内,加有奸徒私筑窨堆、藉图索诈,及掘取红涂、山石,侵占开垦,致碍县治龙脉并伤人家坟墓者,许该总董指禀赴县,以凭拏究。该总董等亦不得藉端滋事,自取重咎。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董事职员庄捷三、王松、陈大用、绅士郑耀桢、张余芳、袁启俊、陈光弟、林开泰、詹捷能、铺户荣盛号、苏文锦、李士梓、源源号、林天汉、许辉德、廖有纶、徐金英、开泰号、刘国直、林泽兴、开春号、郑捷登、许宛舍、洪益顺、和茂号、敏芳号、余硕隆、潘诸仡、胡觉、宝兴号、泰源号、陈审观、丰成号、集成号、长发号、锦源号、张芳远、协珍号、泉兴号、海利号、扶生号、林振隆、漳裕号、谢柳水同捐立。

  嘉庆二十年四月□□日给勒石。

  按:碑在彰化市,原竖于八卦山义冢;后移于该市公园内。高二○○公分,宽七八公分;花岗石。字迹较整齐;上端阴刻「皇清」两字,并有浮雕。给示人彰化县正堂钱,当为钱燕喜。文中所载前主苏,当为彰化知县苏渭生(干隆十三年任);前主胡,当为彰化知县胡应魁(嘉庆元年任)。「彰化县志」「规制志」「义冢」有云:『彰化县各处官山,并无配纳供课者。前经县主秦土望、刘辰骏、胡应魁、吴性诚历任出示,听民安葬在案。又嘉庆十六年,神士王松、陈大用等禀称,县主杨桂森诣勘,清出各处官山义冢,严禁土豪势恶侵占利垦,出示勒碑在案』。所称是否即指本碑,不得而知。

  ·征收完课谕示碑(嘉庆二十二年)

  特授福建台湾府彰化县正堂加五级纪录十次吴,为遵断缴清,勒石晓谕归管,征收完课,以垂久远事。

  据业户施继善——即监生施嘉惠呈称:缘惠祖户施聚敬先后用价承典施长龄户下施嘉铸等马芝保埔盐庄草地田业,东至湾仔内南港溪墘为界,西至西势湖南势埔后湾仔溪墘□□庄水尾浸水庄边为界,南至新庄尾角树脚庄墘打廉庄园边为界,北至台湾沟墘透好修庄摆宵沟底为界;公馆、牛埔、水滥、■〈羽军〉地、草埔地基,俱各在内。因各房分居,生齿日繁,入不供出,将业先后割出,转典多主,盈溢原典价三千六百余元,致施嘉铸□赎二十余载,蒙断不能赎还,案悬莫结。及仁爷莅治,清厘积课,而施嘉铸悬欠供耗及海东书院膏火银□计共数千,控就典业找洗清课,票传聚敬户下子孙施奥世暨惠等到案,俾令听赎、别卖转□抑或找价。奈欲遵听赎,则溢典之三千六百元,各房家贫,不能鸠出;且积欠供课一千五百余元,亦在严追,无可征完。是以蒙仁爷将施嘉铸之业堂断价银一万七千元,除原典价银一万一千四百元并贴埤圳银一千元外,尚应找银四千六百元,押令惠继善户承买归管,□□溢典欠课之款,共银五千余元。当据姻亲吴希新等出劝,惠□□□以至亲,久案莫结,积课繁累,不得不曲从听劝,遵断变业,代赔承□□,一结久案,而清两□。□□□□□□□□□□,公立找绝尽根契,当堂花押,□□□施奥世即监生施□琛暨各房应份子孙,佥立约据,付与惠继善户,过割入户,永为子孙己业。当□□典主,限期缴银在案。兹惠已遵限备足找价银四千六百元,认清完聚敬户内积欠供课;□承该各主并应完课租粟佃户,未蒙示谕,难免观望,致稽延国课。理合沥情,伏乞始终全恩,照案出示晓谕各典主,□惠施继善户备价取赎归管,及四至内田地一概应完课租各庄佃户,向惠认税纳租,以便管业,国课不致稽延等情。

  据此,查此案先据施嘉铸□禀施聚敬等抗赎,当经饬□,节次传讯。嗣据生员吴希新等具□□□施继善遵断备价四千六百元,找给施嘉铸等清完课项;复经饬令施嘉铸、施光选、施修□等当堂同立找绝杜卖契,画押付执在案。兹据前情,除批示外,合行示谕。为此,示谕该处佃户人等知悉:尔等如有承耕此项四至内产业田地,按照收成之□□□□□,交与施继善收完供课。倘有承典施聚敬名下者,一概听凭施继善备价取赎归管。均毋得刁难,致干查究。毋违!特示。

  嘉庆二十二年七月□□日立碑。

  按:碑在埔盐乡,竖于南新村南势埔路旁。一碑两面,此系北面者;南面为道光十五年埔盐庄占垦短纳谕示碑(见后)。高一九○公分,宽九五公分;砂岩。字迹剥泐既甚,每行字数不齐;上端有浮雕。给示人彰化县正堂吴,当为吴性诚。

  ·万春宫庙产谕示碑(道光四年)

  特调福建台湾府彰化县正堂加六级记大功二次纪录十次李,为公捐成美,呈恳给示立案事。

  道光四年二月初八日,据监生郑卿云、职员王云鼎、监生张应喜、黄兰庆、林开梅、林万金、林永茂、林春魁、林■〈扌要〉观等呈称:窃云等共捐佛番银四百九十元内,云己份多捐银二十元,凭中置买萧家祖遗阄分水田一处,坐落土名过溪仔庄,经丈一甲二分;东至直水沟、西至大溪、南至大岸田、北至路,界址明白;并带埤圳水,通流灌溉。年配纳业户吴大租粟五石,又配纳大肚番租粟二石七斗五升。除将契据已赴房投税外,云等伏念拺东保蓝兴万春宫崇祀天上圣母,溯自蓝提宪开辟建盖庙宇以来,计将百载;前年风雨漂刮倾颓,上年众善士重修完竣,仍然巍峨,神德灵昭。云等公议,情愿将公买之水田一处喜舍是庙,以作春秋祭祀并香灯之资。年得租谷五十石发粜银元内拨银六元,交辅顺将军庙,以作香灯;又拨二元,交阵亡将军庙香灯;又拨银一元,交下新兴街福德庙香资;而春秋二季,应祭无嗣故君子林益李爷孤坟。其契据一切,俱交蓝兴万春宫住持僧流传掌管,办理开除登数,以公服人;不得虚花滥开,契据亦不得私典私卖。诚恐日久弊生,致之鸟有;合沥情佥恳,伏乞恩准,给示晓谕立案,以垂不朽等情。

  据此,查郑卿云等公置田业,舍入各庙以为香灯祭祀之资,甚属可嘉。据呈前情,除批示外,合行立案,给示晓谕。为此,示仰拺东上、下保各村庄居民佃人等知悉:照得大墩过溪仔庄水田一处,系郑卿云等公置,喜舍各庙,以作祭祀香灯之业。契□并税布字一千二百三十五号,年间应纳租粟,该佃户按照契据向万春宫住持僧完纳清楚。不许私相典卖,致干拏究。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道光四年三月吉日给。

  按:碑在台中市,竖于该市万春宫墙外。高一五○公分,宽七○公分;花岗石。字迹稍剥泐,每行字数不齐;上端有浮雕。给示人彰化县正堂李,当为李振青。

  ·和溪厝圳水份谕示碑(道光十一年)

  特调台湾府彰化县正堂加三级军功加一级记大功十次李,为藐断架翻等事。

  案据沙连保和溪厝庄张九、曾南河、蔡武夷等呈称:和溪厝庄田业,历自干隆二十八年间蒙前主韩勘明,详请前宪凿□嘉属交界之清水溪,以资灌溉;并蒙前主□给勒碑记在案。迨道光七年间,突有嘉邑九芎林庄张欧等恃为抄产管事,填塞九等圳道。本庄埤长蔡令同九等各佃赴仁爷□□内呼控,经蒙会同前嘉邑升宪王亲临诣勘,就地讯断:该处圳道永照现勘情形,嘉属得水六份、彰化得水四份,永着为例,毋许将来混争滋事等因;并取具二比依结,案卷煌煌确据。不意本年三月间又旱,讵嘉邑蔡子张等竟以彼处抄田乏水,架赴嘉邑主张、府宪王控诬九等占埤夺水,□蒙府宪札行仁爷会勘;□□□案经勘断,九等凛遵,俱各照份得水,罔敢混争。奈逢天旱,九等各田并皆灌溉无水,何独张等抄田乏水,灌禾□□,胆敢藐断架翻,□□□移,非蒙给示,窃恐将来遇旱乏水,势必混争酿祸,九等贻□□□。合亟遵照前断,相率匍呼,并粘□前依结,叩乞始终全恩,赐准给示详覆,以垂永远,无贻后患等情。

  据此,除批示外,合行示禁。为此,示仰沙连保和溪厝庄等处佃民人等知悉:尔等如有承耕该处圳水田园,务须遵照前断,引水灌溉,毋许藉端滋事。倘敢抗违混争,许该佃民具禀赴县,以凭严究。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道光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给。

  按:碑在竹山镇,仆于和溪厝通往云林坪旧路旁。高一二五公分,宽七○公分;砂岩。下段已残,字迹稍剥泐;上端有「奉宪」二大字,楷书。给示人彰化县正堂李,当为李廷璧。文中所载前主韩,当为彰化知县韩琮;但其任职,「彰化县志」「官秩志」作干隆二十九年十一月,待考。

  ·沙辘牧埔示禁碑(道光十一年)

  特调福建台湾府彰化县正堂加三级军功加一级记大功十次李,为剀切示谕严禁事。

  照得道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据沙辘大庄、陈厝庄、南简庄、火烧桥、八张犁、海墘厝、三甲等呈称上、下西势牧埔,屡被民番占垦筑田;前经呼蒙府宪汪、道宪糜、镇宪武,均仰理番分宪张出示严禁,不许占筑等情。兹复相率呈称严禁,立碑定界。

  据此,除批准出示严禁外,合再剀切示谕严禁。为此,示仰民番人等知悉:照得牧埔乃系各庄课田牧养之地,经查界址,东抵课田界、西抵海界、南抵八张犁车路界、北抵小■〈冖八肙,上中下〉榔大沟界。内有冢坟,屡被残损。自此示禁立界之后,毋许民番人等私垦侵占,残损冢坟,致害国课民生。倘敢故违,许即拏解。按法重究,决不宽贷。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道光辛卯年腊月□□日给业户乌腊甘、总理王章松、甲首蔡素、吴玉心、谢迎、童华池、陈神助、陈捷元、李光喜、蔡春、白江河、卓益、翁卿、李廷、卓乞、蔡连、欧宋、黄元吉、陈溪水、张长泰、林长发、陈文德、尤宗明、罗墩厚、黄元意、郑田美、苏合源、何濯英、蔡对宝、邱癸丁、杨汉英、童吉、杨献、欧合、杨扳良、李□河、纪先知、李光亮、□长、陈华、陈尚、蔡美、张出、郭万、张标、潘□、陈谅、陈最、张顺、卓宝、林洋、迁善南北社业户、通土、差甲、社主暨众番等同立。

  按:碑在梧栖镇,嵌于大庄浩天宫外右墙。高一○五公分,宽六○公分;花岗石。字迹稍剥泐;上端有「正堂严禁」四大字,似隶画。给示人彰化县正堂李,当为李廷璧。文中所载府宪汪,当为台湾知府汪楠;道宪糜,当为分巡台湾兵备道糜奇瑜。观乎文中『上下西势牧埔,屡被民番占垦筑田』等语及『业户乌腊甘』等名,可见道光初平埔族迁徙后,沙辘一带平原虽几成汉庄,但仍有部份遗留故土,以业户伍于汉人也。

  ·沙辘牛埔示禁碑(道光十二年)

  特援台湾北路理番驻镇鹿港海防总捕分府加五级记录十次王,为特示严禁,以杜争端事。

  据迁善南、北社业户乌腊甘、土目番差耆番暨众社等及沙辕保总理王章松、南简、八张犁、陈厝庄、大庄、火烧桥、海墘厝、三甲首众等佥呈词称:窃甘等原配牛埔一所,址在大庄等处西势一带上下,原系各庄佃牧牛、死葬之埔,四至界址,各有定界。因嘉庆十八年间被奸棍林生发(即林欉)恃强占垦,经前业户蒲氏、牛骂六、万眉等同社众赴前宪张控蒙行县,一体出示严禁各在案;奸棍始知敛迹,庄佃稍得安耕。至道光十一年间,突有县蠹王慎(即王汉珍)狼贪牛埔肥美,竟敢串谋纠匪,复行占垦。甘等不已,赴县主李呈控;蒙准谕止示禁,勒碑定界。慎乃自恃身充户总,仅知侥吞供银,混开欠数,套县承差,做案□□,捏番分陷。甘等同社众无奈,奔辕先后叩请提究;并恳恩威并行,赐准核照原案,先行出示严禁,以息狼贪。仍恳勒提县蠹王慎等到案,讯明究办,庶蠹恶亦知敛迹,以杜争端,沾感不朽;切叩等情。并据通土大宇海等佥告陈神明等谋占埔地,瞒禀请禁等情。当经行县,严提户总王慎解究,并差拘集讯。续据业户乌腊甘先后具呈,复经分别严提暨催拘质究。

  兹据前情,合行照案出示严禁。为此,示仰被告王汉珍(即王慎)等暨附近该处沙辘大庄民番人等知悉:尔等凡属农耕,无论汉、番,均属良民,各守田地界址管耕,毋许倚势蠹棍,影藉混占该庄社牧牛埔地,恃强占垦滋端。况各佃农耕全赖牛力,牧埔最关紧要;讵可混占强垦!牛既绝食,耕将奚赖?自示之后,务各互相劝诫,各守安耕,不得倚恃蠹匪,强横欺凌。倘敢故违,一经查出或被指告,定即会县严拏,按法究办,决不姑宽。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道光十二年六月□□日给。

  按:碑在梧栖镇,嵌于大庄浩天宫内墙壁。高一三五公分,宽六○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给示人北路理番同知兼鹿港海防分府王,当为王兰佩。由此碑,可见当时沙辘一带农业已臻发达,乃有保护牛只之举也。

  ·东势角义渡示禁碑(道光十四年)

  即补分府直隶州彰化县正堂加五级军功加三级纪录十次记大功十次李,为捐设义渡等事。

  案据即用训导罗桂芳、贡生刘章职、监生廖光祖禀称:窃以徒扛舆梁,原为□□□,亦属生民之恒情。是以山深有人,多栖岩穴;水深无路,特藉□舟。此义渡之设,念民艰而□□,□河涧绝潢,原有一苇津济。然当春夏之交,溪流暴涨,尝苦唤渡无从。况值行李之困,道阻且长。欲渡□涯,谁为褰裳之涉;巨川有楫,咸俟鼓枻之来?无如人心不古,恒肆鸱张;世路多艰,□眈虎视。舟子心奢,征夫囊涩,莫填无底之壑。断桥唤渡,酷索欲罄其行装;新涨寄航,劫夺直穷其资斧。□哉过客,□命几□夫狂澜。最冤枉者,持短棹以穷搜,横逆莫甚于凶盗。芳等目击心伤,□溪风雨,祗见有□□,受亏于野渡。日暮途穷,空嗟落拓;津迷路绝,苦唤奈何!爰邀各处绅耆鼎力鸠金,创设义渡;且订立章程以勒石,垂永远而不磨。庶几人占利济,群免过涉之凶﹔众喜通津,共受济川之益。□□水陆不塞,近村族恶,恐有觊觎之争。合相率佥恳出示,严禁该处棍恶不得滋事生端,俾义渡□□。

  据此,除批示外,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该处渡夫以及乡村居民各色人等,务须遵照罗桂芳等□以利济行旅,毋许滋生事端。倘有不法棍徒藉端私索,许即按名指禀赴县,以凭饬差拏究。该职贡等于功竣之日,亦即将捐设义渡有各姓名、条规勒石。

  道光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月给。

  即补分府直隶州彰化县正堂李廷璧捐银一百员,贡生刘文进公捐银三百员,庄耆郭鸿升捐银二百员,监生廖光祖捐银一百二十员,杨德赓公捐银一百员,刘永秀公捐银一百员,罗家尚公捐银一百员,朱鸿义公捐银一百员,尤宗记捐银一百员,郭三锡捐银一百员,贡生何连进捐银五十员,刘文贡公捐银五十员,徐泰俊公捐银五十员,邱逢美捐银五十员,廖衍隆捐银五十员,廖玉赐捐银五十员,王立源捐银五十员,林时明捐银五十员,林时德捐银五十员,林迪祥捐银三十员,李朝文捐银三十员,陈钦华捐银三十员,连肇基公捐银三十员,詹玉秀捐银三十员,监生曾超华捐银二十六员,吴德文公捐银二十四员,张龙生捐银二十四员,曾百念公捐银二十员,詹来财捐银二十员,绅耆许奕馨捐银二十员,廖德秀捐银二十员,李协英捐银二十员,张衍劳捐银十六员,刘□桃捐银十六员,叶德星捐银十五员,刘中立捐银十四员,詹来道捐银十二员,林兆魁捐银十二员,黄生元捐银十二员,郭凤仪捐银十二员,罗来桂、刘朝宗、刘□光、张仁来、邱毓义、刘仕□、陈日阳、朱五□、林正裕、黄扬凤、邱□云、张□标、徐两仪、马庚麟、王良举、张聪□(五十六员)、林成□、管□□、杨□□、廖□温、郭宏开、赖发盛、李□奋,以上捐银十二员。

  按:碑在东势镇,嵌于该镇三山国王庙内左墙。高一三四公分,宽八九公分;花岗石。字迹上段尚明,下部多阙;上端有「乐助义渡」四大字,楷书。给示人彰化县正堂李,即李廷璧。

  ·埔盐庄占垦短纳谕示碑(道光十五年)

  署台湾北路理番驻镇鹿港海防总捕分府加五级纪录十次陈,为特示勒石晓谕,以垂永远事。

  案据马芝遴社番都来明等佥告业户施继善等藉界占垦隐匿短纳一案,业经前任丈量示谕,□□在案。兹传集原、被,覆讯勘明。

  缘埔盐等庄课业,前系施嘉铸给垦,典与施聚敬管业,配完供耗,纳番口粮。后施嘉铸积欠正供膏伙,施聚敬无力承找,而且亦欠供耗,经呈前县着将此业绝卖施继善,清完积欠供课膏伙,当堂立契报税,给示管掌,四至界址分明。业户施继善照界管业,界外均属业户课税,并无余埔溪埧浮复可以占垦。因社番以过户要索花红不遂,藉端混控;今既经悔过,退呈到案供明,从宽免究。其业户施继善户下贡生施占魁凭契界址管业,供耗清款,勘讯并无占垦短纳情事,应无庸议。案内人证,概免提质,以省拖累。

  除取具二比依结,分别详移将案注销外,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埔盐等庄佃户民番人等知悉:尔等凡有承耕业户施继善课业应纳大租谷者,务须按甲仍向施继善交纳;所有庄场、牛埔、圳掘,应听该业户管掌。该庄佃不得藉端私向社番给垦抗霸。如敢抗违,一经察出或被指禀,定行拏究。该社番倘再藉端索控,一并拘究不贷。该业户亦宜秉公收租,完课纳粮,不得藉欠短纳,致干□□。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道光十五年五月□□日立碑。

  按:碑在埔盐乡,竖于南新村南势埔路旁。一碑两面,此系南面者;北面为嘉庆二十二年征收完课论示碑(见前)。高一九○公分,宽九五公分;砂岩。字迹尚明,每行字数不齐;上端有浮雕。给示人陈,当为北路理番同知兼鹿港海防同知陈盛韶。

  ·武庙抬弃病人示禁碑(道光二十四年)

  调署台湾府彰化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魏,为勒石示禁事。

  据职员吴春□、生员王廷辉、杨学周、吴璋、监生黄隆锡、陈世辉、刘文辉暨南门街耆李彭等及众铺户呈称:台湾乃闽、粤杂处,彰邑又系南北当途,前因本街武庙以及龙王庙檐前每有无依羁旅患病莫栖,投卧其处,直僵横偃,露体亵身;不特渎侮圣神,而且秽浊街衢、雨旸蒸湿,十无一生。道光十二年间,有街耆吴圭晋倡邀监生黄隆锡、铺邻许再生、许贻谋等出首捐赀,就于庙右隙地盖造瓦屋两间,名曰「善养所」。嗣因栖止者多,屋室窄隘;上年春复再劝捐,翻盖添造,共有一厅四房,内并备设床席被铺以及粗用器皿,收养孤苦病民。诚恐混淆,故左居安养病人、右系危险孤客,使其生死异处,秽浊不得相侵。仍雇老成一人在彼看管,应接汤水;遇有病故,即知会街耆,捐赀棺殓抬埋。又有铺户许宝源资助瓦砖,镌刻死者籍贯、姓名;如渠亲人到处寻觅,可以拾骸归里。并有王以义堂、吴祝丰馆、蔡合和、陈益源等施舍棺木,俾穷途孤客生死有所,不致瞑目湿露,立法不为不周。不料迩有不法奸徒,暮夜将不明来历之人混行抬进,不伺看守之人询问,急弃而走。揆厥行径,或系该亲惧死贻累开费;或有被殴服毒,暧昧不清情弊,恐酿事端,以卸其罪。几致养生之所,反为奸徒卸祸之门。若不佥恳示禁,将来贻害非浅。伏乞恩准出示,勒石严禁,使奸恶知所儆畏。切叩等情到县。

  据此,除批准外,合行勒石示禁。为此,示仰合邑士庶兵民人等知悉:尔等务宜恪遵禁令,毋许暮夜将病人抬弃于善养所内,计图卸祸。即使穷乏无依、患病孤客欲行投止,须照旧章,先向看所之人报明来历,登记入簿,然后再准进宿。自示之后,倘敢故违,再行强抬病人弃置或不报明来由强横投栖者,许该看所之人密报街耆拏解赴县,以凭从重究办,决不姑宽。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日给。泉郡石室居镌。

  按:碑在彰化市,嵌于该市关帝庙外右墙。高七○公分,宽四三公分,板岩;字迹完整。

  ·诬控肆毒示禁碑(咸丰二年)

  特调福建台湾府彰化县正堂加十级随带军功加一级纪录十次高,为诬控肆毒等事。

  上年十二月初六日,据朴仔里保举人利鹏程、职员刘章职、廪生刘森栾、谢琼枝、监生黄熙光、邱青云、许朝清、杨于荣、刘玉华、张隽英、生员黄豫林、刘及锋、林锡光、刘国馨、邱育楠、张式金、田利见、刘廷扬、乡耆连作文、杨辛义、林成章、李荣光、谢琪芳、谢昌喜、谢季锋等佥呈:窃思民风由主术为转移,故官清则民乐。然亦有官清而民不乐者,何也?良由奸民较捏欺上,肆毒横行,此风气所由日蹙而日穷也。程等住朴仔里保,俗尚刁横,弊端日出。即如人命一案,自有正凶,亦有亲疏;兹则不分亲疏,株连一姓、诬捏庄邻,悬指殷实为正凶、为帮凶、为主谋、为喝杀。又有健讼之徒,或唆使废疾无赖之人,死而吓诈;或夜抬路傍水流之尸,移而索诈。又或妻孩病故,藉埋坟墓,□造犯毙。凡此,皆始则谋同保甲具禀,继则较串书差□□;人命之虚实未究,株连之陷害难言。他若藉命而抄掠家赀,因仇而紊供善,局赌子弟,妒酷善良,勒写伪契,肆行霸占:种种弊端,难以枚举,程等伤心太息者久之。尝有世家数代累积、农民半生辛勤,一遭荼毒,家业尽破,可不痛哉!欣逢视民如伤,通邑素仰。但害深草野,情壅上闻,势得沥陈流弊。佥恳出示预禁,嗣后若仍循恶习,在庄公正理应遵谕佥名禀明,拟究□□,庶刁风可息,强横知儆。差役不得乘隙横噬,良民亦得无事安业。将见人怀孔迩,爱若甘棠,雍雍乎一盛世也。切呈等情。

  据此,除批示外,合行示禁。为此,示仰朴仔里保绅衿、士庶、民番人等知悉:尔等当知藉命索诈、诬告株累,律干反坐。自此勒碑示禁之后,倘敢仍蹈前辙,或经访闻、或被告发,本县言出法随,定即严究惩办,决不宽贷。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咸丰壬子二年二月□□日给。

  按:碑在东势镇,竖于该镇三山国王庙前左侧。高一四○公分,宽六○公分;砂岩。字迹尚明;上端有「告示」二大字,楷书。

  ·顶下圳私行垦筑示禁碑(咸丰二年)

  特调彰化县正堂加十级随带军功加一级纪录十次高,为出示严禁事。

  本年三月初一日,据大肚保业户□正王初□、□□□□□□□□□□□□□等呈称:窃维供课赋税,全□□功力役;而春耕夏耘,惟惜□□□□□□□□□□□。惟□□、龟山二课圳,此自雍正年间给垦户于大肚溪中渡头庄□□□□□□西条,引水灌溉。该埤头埔地□□十余里,东至土□脚,西至溪,南至□□,北至□楼圳外。先垦户王锦□□向番给买,广留余埔,以便迁□圳道,给□□□,□□□民番,屡滋事端,贻害埤圳。故前业户杨振元、王锦□、林元吉、郑文□、□□□于干隆五十六年间赴前邑主宋佥恳,出示严禁在案。近因洪水□□□□□□移不一,而中渡头庄杨眼、杨信记等因而争抉浮地,以致滋□□□□□□□□。兹有杨来成、陈安、张连喜、杨流水等出为公亲,□处息事,□□□□□□□□□筑,引水灌田,不得藉□生端,均各悦服听从。经公亲杨来成等□□□□□□□前主示禁,各□□今久□。若不禀蒙再行出示严禁,诚恐□□□□□□□□□,贻害正非浅鲜。合亟抄粘前示□各佥叩,伏乞□□,国课民命□□□□□□再行出示严禁,俾免滋生事端,以累国课而害民命,合保均沾□□□□□。

  据此,除批示外,合行示禁。为此,示仰大肚保附近庄民人等知悉:尔等□□□□□示禁,毋许在于圳埔私行垦筑,致坏圳岸,滋生事端。如散故违,许□□□□□赴县,以凭拘究,决不宽贷。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咸丰二年三月初八日给贴大肚保(下阙)。

  按:碑在大肚乡,竖于该乡大肚圳排水门旁。高一○○公分,宽六五公分,砂岩;字迹多剥泐;上端有「顶下圳」三大字,楷书。下端埋入砂地。

  ·筏夫勒索示禁碑(咸丰七年)

  即补分府摄理福建台湾府彰化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狄,为勒石严禁筏夫酷索,以安行旅事。

  照得东螺西保北斗街为南北通衢,宝斗大溪及三条圳等处不得不藉筏夫渡载。但筏夫皆贪婪成性,需索多费;以致行旅维艰,为害不浅。若不明定章程,何以昭划一?

  本摄县下车以来,痛除积弊,当经谕饬联安局绅士总理,着令召集筏夫,筹议给赀条款;毋许仍蹈前辙,再行滥索。该绅士总理业已妥议定规,禀复前来。合将各条款开列于后,勒石示禁,以垂不朽。该筏夫务须常川驾撑,随到随渡。如尚敢勒索,着投明该局总董送案究惩,庶不负本摄县保卫行旅之苦心也。特示。

  计开:

  一、禁公差往来,不准鸩索,违者拏究。

  一、定大水:篙每把清钱一百文,次钱一百五十文。定小水:篙每把清钱五十文,次钱七十五文。

  一、定大水:客商行旅摃担,每把清钱五十文,次钱七十五文。定小水:客商行旅摃担,每把清钱二十文,次钱三十文。

  一、定大水:贩担每担清钱三十文,次钱五十文。定小水:贩担每担清钱十五文,次钱二十五文。

  一、定大水:行人每人清钱十六文,次钱二十五文。定小水:行人每人清钱八文,次钱十二文。

  咸丰七年十月□□日,率联安局绅士总理林建准、陈招贤、陈如璧、居步元、陈景福、谢后盈、张贵、杨贞元、王国珍、经管吴志仁、筏夫陈林同、许苏庄、李谢江、杨守同立。

  按:碑在北斗镇,竖于该镇妈祖庙奠安宫前左侧。高一三五公分,宽六七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上端有「严禁筏夫勒索示碑」八大字,楷书。

  ·漳泉械斗谕示碑(咸丰八年)

  候选府正堂调补淡水分府恩,为谕立碑示,随劝勉事。

  本年七月十二日,据竹南三保、四保总理谢秋、林卫文、王昆岗、谢玉麟、林文辉、陈文□、□□□□□□□□周天灵、贡生蔡学礼、董事张燕、庄正康鹤、黄连、邱卑绸、对保蔡照乡、地保蔡光明、陈正道暨大甲街庄□□□□□□□□□□,无分气类,恳请示谕立碑,以垂永远事:窃谓干称为父,坤称为母;□□□天地者,曰□覆载,即因此。彰□□□以□□□□□□□,为分气类之秦、越;自内地而观之,漳、泉、粤、广各籍俱属天家之版图,疆界毗连,尤若友邦之兄弟。今即□□□□□□□□,有闽、粤、福、广合志同方,奚至东西朔南隔膜相视?曾亦念圣朝保赤深心,原欲举世成济仁寿;官司□□至意,更愿□共享升平缅被。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曷不仰体天朝恺恻之隐,而猥以逞分类也。且原漳、泉未□,□□□□□□始□□侣,及两藉既开之际,恍若诸伯仲分衅之端。嗣后任志迁移,亦既各行其便,曷党彼居漳,非我泉之□□;彼居泉,非我漳之□□。既俗情未化,嫌隙互生。试问若者为漳,乃祖乃父已在漳,岂无高、曾而在泉乎?若者为泉,乃祖乃父已在泉,岂无高、曾而在漳乎?渊源衍派,即百世之本支;更乌可骨肉相残,大伤厥祖考心!然不特此地,鸟兽不可同群,斯人胥可□□□□□□配耦列□□闲,岂无父漳、母泉者乎?岂无父泉母漳者乎?若以分类而论,则父与母已不能一朝居矣子与亲已□□□□□□。彰、泉非□□分,而且有难于分,此理甚明。何世人自昧有如此?究之,皆由奸人造谣,良善之蛊惑。子弟蔽锢、父兄□□,□□□□□□□□交界,悉叹流连。遂见殷实者囊倾橐倒,游民者右有左宜;所谓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者此耶!最可伤者,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报复无已,而国法宽。迨至大兵剿捕,贼匪惊途,或就父兄而是问、或就戚族而牵连,是干戈未定,而□□□□胜言;法纪欲伸,被累者莫可悉数。我等同人既非草木,曷可误听谗言而坠歹人术中哉!自今伊始,窃愿两籍之人,必□□□□其弟子,劝农工商贾,开以并生之理而扩充之,恃以受治之道而切指之。以同气之情,而感其天性;以三尺之□,而□其□□。以敬无失,恭有礼共;相安于縻尽,相乐于无穷,岂不懿哉!

  咸丰八年十月□□日立。

  按:碑在大甲镇,竖于该镇贞节坊内。高一六○公分,宽五五公分;砂岩。下端字迹剥泐殆尽;上端有「奉宪漳泉牌记」六大字,楷书。给示人,当为淡水同知恩煜。

  ·大甲义学租谷谕示碑(同治七年)

  署台湾北路淡水总捕分府加十级纪录十次严,为出示勒石,以垂永久事。

  照得本分府莅任之初,察访地方风俗,知淡属文风丕振,城乡市镇皆家弦户诵,大有邹鲁之风。惟乡僻处所,小民不知读书之乐。当即出示晓谕:凡有穷乡僻壤,均应设立义学,使贫寒子弟无力栽培者,皆入义学读书;使其咸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渐消其桀惊犯上之气。

  本分府到大甲时,传集绅耆王昆岗、蔡学礼、陈大宾、生员何清霖、张际文、童生王辑圭、陈福祺等,商议在大甲设义学一处,延师一人,月送修脯银四元,生徒以十六人为限。查出前大甲巡检黄,有捐题义学租谷二十五石;又在德化社番租内,提充义学租五十石,充作大甲义学师修脯。如有不敷,随时再行酌量题捐。兹已查出大甲巡检署旧设义学租并德化社番租田亩坐落、界址、佃户姓名,勒石碑示,以垂永久。特将该田亩坐落、界址,均开列于左。计开:

  一、查大甲巡检署提出之旧设义学租谷二十五石,址在竹南四保番仔寮前西畔;东至大沟为界,西至王妈田为界,南至小沟为界,北至大沟为界。佃人王荣、王朝。

  一、林祥记、张旦老下大安田二分三厘,应纳大租谷三石。又承陈修文三十甲庄田一甲,应纳大租谷八石。又承陈修文下大安田二甲五分,应纳大租谷十三石二斗。又承林盼下龟壳庄田二甲七分,应纳大租谷二十二石二斗四升。又承陈修文下大安田五分,应纳大租谷四石。以上五条,林祥记户下,应纳大租谷共五十石零四斗四升。

  同治七年三月初五日给。

  按:碑在大甲镇,竖于该镇妈祖庙镇澜宫右厢。高一二○公分,宽七三公分;砂岩。字迹尚明,但每行字数不齐。给示人,当为淡水同知严金清。文中田亩面积,有用旧式码子字者;兹改之。

  ·德化社番租谕示碑(同治八年)

  署台湾北路淡水总捕分府富,为出示晓谕征收交纳事。

  照得淡辖各屯番社之□□□□□□□□□□□□□□□□□□□□□□□□大社可收千余石,小社亦有数百石。是为番社公业,由来既□□□□□□□□□□□□□□□□□□□正供钱粮开销,社中公费,按给番众口粮,□收支各□,均转该业主,□□□□□□□□□□□□□□□□经充,当即希图中饱,任意侵渔。如大甲德化社,原设业户□□□□□□□□□□□□□□□□□□□□□出当,经改立新章,将业户改为佃首,责成催收。某出纳各款,由□□□□□□□□□□□□□□□□□□绅董等佥禀称:大甲德化社番租业户,历年缠讼不休,先□□□□□□□□□□□□□□□□□□□□印串,每年征收租谷,准给发番丁口粮支用诸费以外,付□作□垫公□足□□□□□□□□□□。□恐复滋弊端,佥恳每年由堑城明善堂公刊□粮征收,□乞□□定案,以垂久远。□□□□□□□□□□□,督同大甲明善堂绅董,妥为经理。嗣该绅等禀称公选□人,招佃坐地收租,给□□□□□□□□□□□,□饬大甲绅董,会同协理。

  兹据禀称,由该绅董公同刊□,征收支放,□司其事,□□可行。除给示□□□□□□押纳外,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德化社佃首管下各佃户人等知悉:尔等所有历年应纳租谷,务须□□□纳,制□执凭,以抵课项诸费;不准仍向该佃首等私相□受,欲图短折拖延。倘敢故违,定即严拏究辫。□□毋违!特示。

  又奉宪谕:为立定条款,谕饬遵照,以垂久远事。查□条款,经前分府□□□□□□□□责成催收。其收纳各款,由大甲司及堑城明善堂绅董监□给发在案。嗣据该绅董佥禀,复经饬□□□□□□经本分府确查,德化社年额收支存剩项下尚有余资,亟应核实开销,以杜侵蚀。即据绅董公禀前来,□□谕饬,永远遵办。为此,谕仰明善堂绅董等即便遵照,务将年额收支存剩项下开条款,各□□认真办理□□;毋许以私冒公,有名无实。□办理外,赢余若干,如数核实,汇造清册,禀缴赴县,以凭察核。该前□□□□□为至要。切切!特谕。

  同治八年九月。

  按:碑在大甲镇,竖于该镇妈祖庙镇澜宫前右侧。高一四三公分,宽七二公分;砂岩。下端字迹剥泐殆尽;上端有「碑记」二大字,楷书。给示人,当为淡水同知富乐贺。至其年额收支存剩项下之应开支条款,即见后碑。

  ·水沙连社丁首索诈示禁碑(光绪元年)

  钦加知府衔特授台湾北路理番鹿港海防总捕分府加□级□□加六级纪录八次石,为遵札示禁事。

  本年六月二十二日,蒙本道宪夏札开:本年五月二十九日,奉钦差大臣沈□□:彰属水沙连水里六社总社丁黄天肥、总通事毛□、草地主目改旦、屯丁首已农观、庄□黄□仲等禀称:缘水社化番□干隆五十三年获解林逆家属,蒙钦宪福奉准,赏给头社、水社屯番九十名,各配屯饷,就嘉义县给□洋银七百二十元,历领无异。至道光年间,或发或不发,番苦饥寒。咸丰六年,蒙邑主再发给三季以□,□知书吏作何吞渔,分支不发。水沙连六社番经肥保结,首先归化,实有功朝廷,乃□加奖,给发屯饷。□水沙连社丁首石天开,胆将六社所产青苎、茶心、笋干、材木、牛只,勒向打□,抽费甚多;番社内对象、园畬,擅行出彲占收。番民倍加困苦,每向肥等□乞禁止,无如卵石不敌,莫奈他何!况原理番厅□□社丁首□,遂敢□□□□不息,例外勒番;将来欲招归化,观此心惊,必至裹足不前。是□□强抽,而□□不□□□。若肥等□□□□□视不忍,欲较酿祸,进退维谷。幸逢钦宪大人临莅斯土,正民番得见青天,□工□□□乞□□□□□□苏,奉批台湾道查明石天开派充社首,是□□抽费,系奉公□□入□□□□□□□裁□,系侵□□□□办理,毋任朦混等因。奉此,查石天开派充社首及嘉义县发给屯饷,定例若干,均未□该厅县报明□□□核办。共抽费系属私收,亟应查明,先行禁革,以除积弊。合亟札饬□到该厅,立即遵照示禁。一面□□□□,系何时派充社首,如何藉官索诈?克日澈究,革办具报,毋稍朦混□延。切切!此札等因。

  奉此,合行出示严禁。为此,示仰水沙连社民番人等知悉:凡有头水社、猫囒、沉乐等社□□□□□□对象、牛只,一概不准石天开□单抽费;并社内对象、园畬,亦不准石天开擅行出彲占收,困苦民番。自示之后,倘石天开仍敢故犯,尔等立即具控,定即严拏,从重究办。其各遵照,毋违!特示。

  光绪元年六月二十四日给。

  按:碑在集集镇,仆于该镇妈祖庙广盛宫前。高一一八公分,宽五七公分;砂岩。字迹剥泐既甚;中央穿凹一孔,经约四公分。给示人北路理番同知石,待考。文中所载道宪夏,当为台湾兵备道夏献纶;钦差大臣沈,当为沉葆桢。

  ·私人番境撤禁告示碑(光绪元年)

  钦命提督衔福建台澎挂印总镇振勇巴图鲁张、钦命布政使司衔福建分巡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夏,为出示晓谕事。

  照得台地现在开辟后山,旧例应行弛禁;经钦差大臣沈奏奉上谕:福建台湾全岛自隶版图以来,因后山各番习俗□异,曾禁内地民人渡台及私入番境,以杜滋生事端。现经规制,自宜因时变通。所有从前不准民人渡台各例禁,着悉与开除。其贩买铁、竹两项,并着一律弛禁,以广招徕。该部知道。钦此。转行到道。

  除移行钦遵外,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合属绅商、士庶、军民人等知悉:从前不准内地民人渡台及私入番境各例禁,现已一律开除,不复禁止。台地所产大小竹竿以及打造农器等项生熟铁斤,均听民间贩运。其内山所产藤条,并由本司道通行开禁,将藤行裁革。如所辖文武、汛口员弁、兵役及通事、匠首人等仍有藉端扣留勒索情事,官则撤参,兵役、通事、匠首即立提究办,决不姑宽。其各凛遵,毋违!特示。

  光绪元年十一月初八日给,告示。

  按:碑在鹿谷乡,竖于该乡新寮公路旁。高一三三公分,宽六○公分;砂岩。字迹尚明,但每行字数不齐。给告示人台澎兵备道夏,当为夏献纶。文述撤禁民人私入番境事,足证清末开山抚番议起,中部山地水沙连一带人文景象顿呈活跃;则本碑实为珍贵史料也。

  ·买补仓粮示禁碑(光绪二年)

  钦命总理船政大臣福建巡抚部院丁,为示禁事。

  照得各属买补仓粮,例应在于粜谷处所按照时值,就市公平采购,现买现交,不准指派累民;久经通饬在案。兹本部院访闻台湾府属各县往往藉买补为名,苛派业户承办;县中并未给价,递年就田匀摊,分上下忙,折价完缴。甚因收不足数,减折列抵交代;病国殃民,深堪发指!

  除一面查追外,合亟出示严禁。为此,示仰台属吏民人等知悉:嗣后买补仓谷,毋论数目多寡,由官自行采办,不准颗粒累民。倘有承行吏书敢再勒派业户按照田亩缴价,许受累者指名禀究;除将该管官查参外定当饬提该衙蠹,立毙杖下。本部院言出法随,幸勿以身尝试。凛之,切切!特示。

  光绪二年二月□□日给。

  按:碑在北斗镇,仆于该镇妈祖庙奠安宫左厢。高九七公分,宽五四公分;花岗石。字迹稍剥泐;上端有浮雕,下端左角已残。

  ·迁善社番勒索示禁碑(光绪十二年)

  补用清军府调署彰化县正堂李,为示禁事。

  照得案据大肚堡钦加道衔蔡占鳌、训导杨清珠、生员蔡为章、林青、杨富年、杨崧岳、陈增培、监生陈如海、蔡瑞源等禀称:本堡八张犁庄与该处迁善社比连,番民杂处。每有棍番相传套语,藉以民间置买田园,无论何地,概属番垦;是以勒索习以常,名日社规。凡遇庄民丧喜等事,迭自呼男唤女,聚党呵声,到处藉索。富者任其取携,免受蹧跶;贫者告以困乏,每被横行。迁善社番首添敏星,挟众控陈肚允占葬党殴等语一案:伏查陈肚允即陈道蕴,殡埋父棺在祖坟边,址在鹿寮山后;系承伊祖遗业,历今五十余载,字据可稽,与迁善社毫无干涉。讵棍番添敏星不思故辙凌夷,反敢妆饰倒诬,希图得计。而该处庄民被勒,原非一次;如陈道蕴等家贫莫措,筹葬维艰,奚堪遭此狼毒。倘从此而不洗除恶习,贻害胡底!叩乞示禁止等情到案。

  据此,前县未及示禁卸篆,本县莅任接准移交,合行出示严禁。为此,仰大肚保迁善社各屯街人等知悉:自示之后,尔等凡遇庄民有喜庆丧葬等事,不准仍前率党任意勒索花红、酒礼,以免滋生事端。倘敢故违,复蹈前辙,一经查出或被告发,定当拘案,从严究办,决不姑宽。其各凛遵,毋违!特示。

  光绪十二年十一月□□日给贴大肚堡沙辅街晓谕。

  按:碑在沙鹿镇,仆于该镇天公庙前。高一○五公分,宽四八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但每行字数不齐。据『本堡八张犁庄与该处迁善社比连,番民杂处。每有棍番相传套语,籍以民间置买田园,无论何地,概属番垦。是以勒索习以常,名曰社规』等语,可见道光初平埔族迁徙后,仍有部份沙辘番留住故土与汉人为伍以迄清末也。

  ·兴安宫公业示禁碑(光绪十三年)

  赏戴花翎即补清军府代理中路抚民理番鹿港海防总捕分府龙,为刊立石碑事。

  案据鹿港兴安宫董事王坤生等禀称:窃兴安宫者,建自开台之初,历有年所。落成之后,置有厝屋七座,为宫内公业;租赁之款,以作年间祭祀之资。先人设立,后辈相传,办理无异。该厝屋基址坐落、四至,前有垦单契据;因戴逆乱后,遗失无余,仅存簿据为凭。惟近年来,宫内公业,多被土人觊觎,生心图占。已往者实难追究;现存七间,开单呈电。若不急行禀请给照,恐将来被占,则祭祀将废耳。生等均居海外,无不仰沾恩泽。伏乞俯念天上圣母祭祀之公业,恩准给予执照;并乞饬承存案,以垂永远。俾土恶不敢生心觊觎,生等不胜感激之至。切叩等情。

  据此,当经饬据差查禀复前来,除给发执照外,合立石碑。为此,碑仰合属军民人等知悉:尔等凡有承税应纳兴安宫公置地基店屋租税,遵照认向本宫值年董事承税;毋得私授短折,藉端阻挠以及持强抗霸。该董事亦宜秉公收税,办理宫内春秋祭祀;不许侵渔克扣,致废公事。自立碑之后,倘敢不遵,一经察出或被指禀,即严拏追赔,决不姑宽。凛之,毋违!此碑。

  董事王坤生、陈山、陈兴旺、□□□等。

  计开店屋住址:

  庙后对面店屋一座,直进至尾,天井具全。

  庙后左畔店屋一座,二进;天井、楼具全。

  庙后右畔店屋一座,二进;天井、厨房具全。

  庙前右边店屋一座,二进。

  猪仔市店屋,三■〈木间〉毗连;内有勒碑为据。

  光绪十三年十月□□日给。

  按:碑在鹿港镇,嵌于该镇兴安宫内左墙。高一八五公分,宽八五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人名阙三字,系加以剜取,非天然剥泐者。上端有「奉宪勒碑」四大字,似隶书。

  ·长济义桥田产谕示碑(光绪十八年)

  补用直隶州即补县正堂代理埔里社抚民分府刘,为勒石示谕事。

  案据集集街绅董林天龙、吴玉振、黄东绮、陈长江、董钟奇、黄达理签禀称:集集草岭山脚有溪河一条,遇春夏之间,久雨缠绵,山水暴至,行人出入甚是为艰。幸逢列宪大人亲见斯苦,不忍坐视,愿为倡捐;遂邀同集集绅董等出为捐题,共成义举。兹已先买刘乌番水田一段,经丈二甲零三□□□八丝,时值田价银二百五十大员;全年共计小租粟四十石,以为逐年倩工开费之资。谨缴契书丈单五纸呈上,恳请存案出示等情,计缴单契五纸到厅。

  据此,除批示外,合行示谕。为此,示仰所属士庶军民人等知悉:尔等须知设立义桥,系为地方便民起见;置买田产,以资经费。簰夫人等,由该绅董等雇用,给发工资,不取民间分文渡费;该簰夫等,亦不得籍端勒索,致干查究不贷。各宜凛遵!特示。

  简放总镇余保元为兴起义举,设立草岭、风空二处簰桥;曾定记兼监修造。

  分府刘威喜捐三十五两,总镇余保元捐二十一两,委员李烇喜捐七两,委员程邦基捐七两,委员王锡圭捐七两,北协吴光忠捐四两二钱,曾定记捐七两,林天龙捐七两,陈长江捐九两,吴合用捐七两,同□号捐七两,黄隆旺捐七两,陈经邦捐二十两,陈绍道捐十五两,郑占魁捐十五两,黄再兴捐十两,郑阿聆捐十两,瑞元号捐十八两,陈万福捐十四两,陈达聪十两,陈川离捐十两,王元利捐七两,原记号捐四两一钱,陈宗英捐七两,何合顺捐四两二钱,杜乞食捐三两,张德行捐三两,刘德元捐二两一钱,陈坤号捐二两一钱,黄兴号捐六两,吴振坤捐一两四钱,陈合源捐一两四钱,陈连欉捐一两四钱,林有泰捐一两四钱,张智号捐一两四钱,廖正和捐一两,蔡老色绢一两,吴振顺捐七钱,杨谦益捐七钱,林泉利捐七钱,陈长源捐七钱,陈源兴捐七钱,吴振美捐七钱,陈海瑞捐七钱,陈金春捐七钱,张妈成六钱,杨永春六钱。

  开买田共平一百七十八两,开石牌桥费五十二两。

  光绪壬辰十八年二月□□日立。

  按:碑在集集镇,原竖于该镇公园内,今仆于妈祖庙广成宫前。高一一九公分,宽五九公分;砂岩。稍残,宇迹下段剥泐尤甚;上端有「长济义桥」四大字,楷书。喜捐银两,多用旧式码子字,兹悉改之。给示人,当为埔里社通判刘威。

  ·五福圳结状谕示碑(光绪二十年)

  特授台湾府知府在任候补道陈,仰台令叶、苗令沉勘谕具遵依甘结状。

  本年亢旱,台湾县大肚保之人循照旧章程,朴仔篱地方决三分之水。不意,中途被苗栗县民张廷材(即张戆)在枋寮地方之下凿圳两道,横截溪流;致台邑大肚保水田,更益干涸,纷纷争控,致令填塞圳道。今经台、苗两县会勘定断:查张廷材(即张戆)所开两圳,已历二千余年之久。其上流穿山数十丈,所费工资尤属不轻;以两圳须令填塞,实有为难。且当年溪流充足,以其有余分润墩仔脚等处各庄之旱田,于此无损、于彼有益,有何不可?断令不必填塞,常年溪水充足,仍照旧引灌。至现时圳道不通,墩仔脚等处各庄人民牲畜皆忧干渴;断令于四月初三日引灌一昼夜,如再不雨,四月十一日复引灌一昼夜。嗣后每隔八日,引灌一次,仍以一昼夜为准,俾资渴饮。两邑之民,各宜遵照,按时引灌,无得争多竞寡,致滋事端。张廷材(即张戆)等须知朴仔篱所决三分之水,本属台邑大肚堡应有之水份,现系情让;以后如再遇旱岁,不得援以为例。务亟自觅水源,开浚疏通,令其充沛,以防备灾;庶乎利己而不损人,方臻妥当。着各具结完案,自此定断以后,永不准在大甲溪滨另穿山洞及另开埤圳等情;并着遵照大肚保众业户等遵照。合具遵依结是实。

  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年)九月□□日立置(三月谕示,九月勒碑)。

  按:原碑已失。文载「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第一部调查第三回报告书」「台湾私法附录参考书」第一卷下;并云:『在大肚中堡大庄』。

  ·五福圳争水示禁碑(光绪二十年)

  钦加二品衔候补道办理中路营务处兼统彰化防军屯兵水勇等营台湾府正堂加四级陈,为勒石示禁事。

  案据台属大肚西堡业户蔡源顺等禀控苗属墩仔脚庄张程材等争水滋闹一案,当经札饬台、苗两县会同勘讯禀复。旋据蔡源顺以张程材违断纠众绝流等情覆控并据甲首蔡畜等来府具呈,即经本府亲提讯断,并着张程材抱告陈逢源传谕息事。台、苗两县人民皆为赤子,本府一视同仁,何分厚薄?第查西堡三分之水,从前涉讼断定,有案可稽。墩仔脚十三庄本无水份,且毗邻大安溪,尽可设法开浚引灌,兼可□□;丰畴之水,何必图占肇衅!姑念因旱争水,亦非故意苛求。嗣后,惟当恪守旧规,勿得再有龃龉。

  除立案外,合行示禁。为此,示仰该处业户佃民人等知悉:尔等务须遵照前定断案,毋得再启争端,致干咎戾。其各凛遵,毋违!特示。

  光绪二十年九月□□日给。

  按:碑在梧栖镇,嵌于该镇大庄浩天宫内墙。高一三五公分,宽五○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上端有「五福圳告示」五大字,楷书。给示人,当为台湾知府陈文騄。

  ·小险圳水份谕示碑(光绪二十一年)

  台湾县邑主叶堂谕:

  查验李定邦等缴合约十四纸,系嘉庆十六年三月间草鞋墩山脚庄众业户李寝等所立。言明十四园内水份之人,照份鸠银一百二十六元,交与圳长收入,资需工食,得便用力疏决。所有上季圳流与十四阄内出银者轮灌,下季照原通洋众分。至该圳水汴,原有定处分流;有后辟埔田,不在本圳水份内之额。虽有分汴水份,须灌汴下额田;不许顺便混藉上截及滥踏水车、擅用吊槔等语。讯悉所控之水份,名曰「小险圳」,系灌草鞋墩一带高田。旧时圳水不敷灌溉,只可布种单季;自十四阄内开浚以后,始得布种两季。但水源不盛,天时多雨,尚可分灌他田;若遇旱岁,仅足敷十四阄份内之业。常年李妙等虽无水份,亦或布种早冬,以望时雨;如雨水充足,亦获丰收,习为固然。兹值旧、今两年俱忧天旱,去年犹未滋口舌,至今岁则计图自利,公然布种早季,截水灌溉;有水份者出而拦阻,转被呈控,殊属刁健可恶!并讯悉小险圳所溉之田,惟十四阄份内之业,得种早季;□□水租以份内先已各出重资也。至晚季时,天必多雨,则不论份内、份外,任共布种,令佃各出水租,以备修圳之资。今断令李定邦仍照旧约,秉公办理圳务;李妙本无水份,只得专种单季,不得利己损人,致干众怒。至匏仔寮地方之田,李妙等布种晚季,仍应照常完纳圳租,毋得借口违抗,重启衅端。着各具结完案,所缴嘉庆十六年三月间约字,着即照抄一纸付卷;原约及契据,均各发还。此谕。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八日。

  按:碑在草屯镇,竖于该镇公园内。高九七公分,宽五四公分,花岗石;字迹整齐。按「马关条约」订立于是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历四月十七日),而台湾民主国独立于四月二十七日(域历五月二十一日);直可谓系清代最后之石碑也。

  ·岸里社西界址碑

  东保岸里等社界址:至大甲溪南感恩社交界大坪顶分水为界。

  西保大甲溪南感恩社界址:至大坪顶与岸里等社交界分水为界。

  按:碑在清水镇,竖于该镇东郊大肚丘陵分水岭上大突寮附近(土名石碑仔)旱田中。高六五公分,宽四二公分;花岗石,字迹剥泐殆尽。一碑两面,前条向西、后条朝东。前段与上端,均雕「奉宪」二大字,楷书。字数虽寥寥无几,但系表示岸里、感恩二社境域交界,实为珍贵文物。其成立年代,或即在岸里社极盛期之干隆末年欤?

  ●丙、其它

  养济院菜园碑

  留养局捐题碑

  新社宫天上圣母碑

  仁和宫捐题碑

  重兴敬义园捐题碑

  开漳圣王油香碑

  福德爷香灯碑

  观赢桥捐题碑

  重修彰化县学题捐碑

  虎山岩充业配祀碑

  重修观赢桥捐题碑

  文开书院公业条款碑

  龙山寺捐题碑

  福宁宫祀田碑

  贞节坊捐题碑

  重修城隍庙捐题碑

  重修浯江馆捐题碑

  贤德可嘉碑

  德山岩香灯碑

  养济院园租碑

  德山岩油香碑

  超然社重修文祠捐题碑

  德遍山陬碑

  福宁宫祀田碑

  镇兴庙祀田碑

  社寮五谷王祀田碑

  受天宫褒善碑

  ·养济院菜园碑(干隆五年)

  彰化县养济院内十人合议,同买菜园一坵厝后山下;每年收税,将银清明、七月半历年烧金之资。各老客收新客等□,不许开拆包卖。立碑为记。

  钟开万、岩斗文、徐玉伸、邱贤俊、张悔庵、古文兴、萧□升、廖永□、刘三贵、廖君统。

  干隆五年八月□□日,众同立碑为记。

  按:碑在台中市西区,竖于私立台中救济院前。高七五公分,宽四四公分。剥泐既甚,字迹模糊。碑址原在彰化市慈惠院;「彰化县志」「规制志」云:『养济院,在邑治东门外八卦山下,共房屋□间。干隆元年邑令秦士望建,收养痲疯残疾之人』。

  ·留养局捐题碑(干隆二十九年)

  邑养济院,例收痲疯残疾,孤老不与。余维无告为皇仁所必矜,因审案查出公地与院基毗连,支俸买之。清出官税,捐置田租,建房四十三间,名曰「留养局」,岁可活百余人。交替之暇,条议具上列宪;惠养有加,则以俟后之君子。局地东至杨老园、西至陈志和竹围、南至养济院、北至街;计地一十二亩五分零四丝。

  府宪蒋捐银三百元,知县胡捐银三百一十六元,县丞张克明、巡检程镗、杜瀚、典史夏宗本各捐银二十元,举人张源仁、州同杨志申、贡生施国义、监生张凤华各捐银七十四元,监生周士显捐银一百三十元,监生吴朝捷捐银一百元,民人陈起、张训、张子开、陈佛佑、黄突、陈提等共捐银三百元,民人赖妙、赖香、陈高等共捐银三百元,民人苏四捐银一百元。民人王生楚等一百八人,每年捐认田租银五百六十五元,又银三钱五分;民人庄群等一十七人,每年捐认田租银四十五元;民人汪阳、罗三江,每年捐认田租银四元,又银七钱八分;民人方义,每年捐认田租银三元,又银四钱八分。另买下茄荖庄田五十甲零,年收租银四百八十元,又银五钱四分零;又买上茄荖庄田五甲六分,年收租银三十八元,又银三钱二分;又年收店地等税一百四十六元,又银六钱五分。以上岁捐收银一千二百八十四元。知县胡,另建房一座二间,额租银一十二元,归孤贫首取为大士香灯。

  干隆二十九年(岁次甲申)十一月□□日,俸满知县胡邦翰立。

  按:原碑已失。文载「彰化县志」「规制志」;兹据录之。其前段,并见于余文仪「绩修台湾府志」「艺文」;但稍有出入。「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第一部调查第三回报告书」「台湾私法附录参考书」第一卷下所载光绪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关于留养局租应与官庄租缴纳之具禀」云:『是以逐年配纳留养局租,犹民向官借款生息于租,谓之留养局租息;「县志」可考,碑记可证』。所谓「县志可考」虽系指「彰化县志」无疑,惟「碑记可证」是否即指原碑,语焉不详。

  ·新社宫天上圣母碑(嘉庆元年)

  本保海丰仑□□□□□□□打廉□公庙下水田一段,又仑仔庄前水田一大段,两□计共六甲五分八厘,年带纳业主□大租□五十六石六斗八升满。兹同男妈赐等□□以为宫中诸费外,□街耆当□换□□□用,持僧不得与□。立石为照。

  嘉庆元年十月□□日;弟子朱添同男妈赐□。

  按:碑在田中镇,竖于该镇妈祖庙干德宫内;原在旧街新社宫,该庙被水冲毁后,移竖今址。高一二○公分,宽五四公分;砂岩。字迹剥泐将半;上端有「新社宫天上圣母」七字及浮雕。

  ·仁和宫捐题碑(嘉庆二十年)

  二林街重修仁和宫总理大学生洪培源、董事职员洪霞光、邱溪官、洪簇官、洪沃官、大学生洪君洲、高荣杰、洪紫微、洪乞来等、住持僧念远,敬题缘金,开列于左:

  洪万益号捐银三百元,□呛庄三郎公捐银一百二十元,和义号捐银一百六十元,洪霞光捐银一百四十元,柏利号捐银一百二十元,荣盛号捐银一百二十元,万盛号捐银一百一十元,洪众官助地基银一百元,刘才官捐银一百大元,协顺号捐银九十大元,振成号捐银七十大元,洪兰生捐银七十大元,洪江官捐银五十四元,洪意官捐银五十二元,洪簇官捐银五十大元,三林宋懋成捐银五十大元,洪沃官捐银五十大元,大城厝王周光捐银五十元,旧社林羡官捐银四十四元,邱溪官捐银四十二元,协振号捐银四十大元,泉合号捐银四十大元,洪钦明捐银四十大元,路上厝谢文牙捐银三十二元,旧社陈高生捐银三十二元,双合号捐银三十大元,沟墘刘发官捐银三十元,埤北洪来官捐银三十大元,洪量官捐银二十六元,沟子墘蔡琳兄弟捐银二十五元,刘求兄弟捐银二十元,新庄洪而官捐银二十大元,洪显官捐银二十大元,鹿寮谢贤官捐银二十元,嵌顶郑苗官捐银二十元,张协泰捐银二十大元,嘉应州李显国损银二十元,开泰号捐银二十大元,雷乞官捐银二十大元,周龙兴号捐银二十元,埤北洪法官捐银二十大元。

  嘉庆二十年(岁次乙亥)瓜月谷旦公立。

  按:碑在二林镇,嵌于该镇仁和宫内右墙。高一二○公分,宽六一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上端有浮雕。

  ·重兴敬义园捐题碑(嘉庆二十三年)

  泉郊金长顺捐银一千二百员。厦郊金振顺捐银四百员。钦加军功四品职衔林文浚捐银二百二十员。布郊金振万捐银一百一十二员。监生施士简捐银一百一十员。监生黄道宗捐银一□员。监生□□时捐银(下阙)。职员黄斯礼、廪生陈大音、糖郊金永兴、监生许尚成,以上各捐银六十员。许椿秀捐银六十大员(下阙),职员黄汝敬捐银五十员,郊金长兴捐银四十员,■〈敢〉郊商郭光琛捐银三十三员。施邦俊、南郊(下阙)、特授户部山西司主政加三级王炘、贡生郑廷策、职员陈朝爱、郭廉欣、武生王奇英、李凤(下阙)、黄国钦、铺户林茂吉、沉琼华、蔡显祖、施光发、施肇八、施接世、林元□、黄□端、许(下阙)、职员黄志腾、铺户陈清秋、黄光萼、丰盛号、振成号、永成号、胜兴号、张清泰,以上各捐银(下阙)。举人郑捧日、生员郭琼浆、职员林际会、蔡志素、监生陈炘、郑善玉、乡饮宾郭兴邦、业户施垂裕、施有庆(下阙)、柳维仟、郑廷藻、郑扬畴、施国树、施锡向、施光确、施锡杯、施铜世、施□发(下阙)、施泉安、李彝林、源盛号、黄锦春、李晋源、蔡宝源、成兴号、和安号、胡(下阙)、王益兴、陈兴发、新泉号、茂源号、黄妈力、黄总观、黄诣观、黄光遇、陈德麟(下阙)、茄苳沟庄谢维友,以上各捐银十员。荣茂号捐银八员。陈泉安、杜銮兴、晋利号、□义号(下阙)、怀德号、协利号、瑞成号、棨盛号、志成号、协安号、珍美号、振发号、泰源号,以上各捐银□员。□□□、□□□、吴珍观、合义号、洪裕和,以上各捐银四员。黄淑清、瑞源号、茂盛号,以上各捐银三员。(下阙)商船、金义成捐银五十员,□□庄□观捐银三员。纪长泰、纪益长、曾盈泰、蔡日益、黄泉□(下阙)、纪实□、新福兴、金长春、纪长美、纪理兴、蔡顺发、纪顺发、纪顺芳、欧进兴、金进盛、□□□、□□□,以上各捐银□十员。陈振发、曾诚兴、陈兴胜、林万胜、金发兴、林兴利、林捷春、蔡合发、林合顺、□□□、□□□、□□□、□□□、陈金□、邱逢源、□得元、陈合胜、林万顺、林泉金、纪尚源、林长进、纪□泰、纪顺荣、纪□□、纪□金,以上各捐银一十五员。纪顺胜捐银十二员。陈兴茂、纪德进、曾鉴兴、蔡成兴、金合意、金□□、陈兴源、金得胜、林顺胜、林□□、金成发、张成兴、骆陈协、纪顺茂、曾瑞胜、蔡万发、曾万顺、蔡协和、蔡□□、□成□、陈长美、蔡成发、林振春、曾顺发、周益裕、金永裕、蔡源顺、周泰兴、林泉宝、纪顺泰、金顺兴、张□□,以上各捐银十员。□□□、□□□、陈建安、金满荣、新福隆、新得顺,以上各捐银十员。总合共捐□□□□□□□□十八大员。

  典吏蔡逢□,捐充原置马芝遴社通土众番租管鹿港大街,自街尾隘门脚起、至蔡□□两隘门止,各店地基□□每间租银一钱五分、棚仔店每间租银一钱,□收租银四十余两。带街外施辂世应纳租银五两四钱,□□河世租银□元,林日茂、黄锦春、□万世、黄光欣、施扶世租银各一员,合兴号、蒋灶□合纳一元。除贴该社福德爷香灯银□□□,每年实收租银四十余两。自丙子起,永远充收公用。

  嘉庆二十三年(岁次戊寅)菊月□□日,合港公立。

  按:碑在鹿港镇,嵌于该镇地藏庵内右墙。高二一○公分,宽一二○公分;花岗石。下段字迹剥泐过半;上端有「重兴敬义园捐题碑记」九大字,楷书。

  ·开漳圣王油香碑(嘉庆二十四年)

  施主水沙连社通事社丁首黄林旺等,有本社界内清水沟西势山场,自丹芳坑起、至涝水仔坑止;东至清水溪、西至山巅,凡水流归一带山面、溪洲、清水口、牛埔厝、顶寮止,乌涂起,顶厝止。施落圣王庙,以为油香之资。随即给垦,交僧执掌,永远抽收,以为庙祀之费。勒石存据。

  嘉庆二十四年花月□□日立。

  按:碑在竹山镇,竖于社寮开漳圣王庙右侧外墙。高九三公分,宽三六公分;砂岩,字迹明晰。施主水沙连社通事社丁首黄林旺,即郭百年事案主犯之一。案发,嘉庆二十二年六月缚诸人至郡会讯,予郭百年以枷杖,其余宥之。由于本碑,可知事后渠复迁入水沙连,仍拥雄厚势力;「埔里社纪略」云:『然二十四社自是大衰,汉人稍稍复入』。诚然。

  ·福德爷香灯碑(道光八年)

  □□镇□□干隆五十四年起,由□□□□□□□福德爷香灯。此□庄□耕作,仅纳大租,尚且□□□□□□二十八□□,共招二重湳庄人永耕,□□□□□□□□□□□□□屡失收。斯时伊要照抽,无人承垦。□□□□□百余石不□,香灯莫供,而□施□□□□□□□□。

  □兴思,施业不忍泯没,踊跃□□,以□此□清纳大租□,从此永管,□□□言□□,蝇利稍有,大□香灯。勒石□名,以垂永久;俾神灵有所赡依,无□□□□□□。

  道光八年菊月□□日立。

  按:碑在坡心乡,竖于该乡福德祠旁。高八三公分,宽五三公分;花岗石。字迹剥泐殆尽,非谛视莫办。

  ·观赢桥捐题碑(道光十一年)

  林明德出银十二元。林孔汉出银六大元。林群仁出银四大元。赖干赐出银二元。罗仕凤、詹玉秀、林阿畅、谢兰芳、黄永安、赖运德、复裕号、詹时拔、蒋大信、刘文松、张天送、胡顺利、詹阿财、邓三元、江阿宁、连宗二、谢松柏、吴阿顺、刘秉坎、杨聿台、张龙生、刘元春、吴天送、邱立宗、谢佛明、刘阿书、吴奇章、朱荣桂、张仁峰、许开磷、谢庚二、林娘盛、林孔来、徐德安、杨周清、谢琪芳、罗官妹、张万干、张宗兆、刘壬伯、林娘添、左成达、杨德昌、林双喜、廖元秀,各出银三元。林娘爱、罗兰坤、新合兴、黄承秀、詹来渡、徐炳二、刘朝宗、黄活仁、吕江海、黄运桂、林阿宝、杨辛二、张福寿,各出银二元。合顺号、赖玉书、林新龙、江阿南、林时效、詹阿爵、赖发盛、赖辰光、杨仕禄、徐辉礼、徐廷忠、马佳睦、徐宗荣、徐喜爹、张海生、刘世成、赖阿云、刘阿福、黄明智、郭开升、黄永册、詹妈恩、廖兴书、刘明仲、陈吉志、谢拔芳、罗春梅、林孔浮、黄阿璘、郑建传、朱石生、黄阿石、林阿清、张朝荣、邱桂登、张子南、罗桂元、朱谢氏、邱玉宝、张添寿、詹玉赐、郑成福、林阿恩、刘光铨、苏鼎益、赖在助,各出银一元。张孟文、詹光明、朱五奇、詹锦明、邱芳伯、潘子福、李日盛、赖敬伯、赖杞生,以上各出银中元。

  大清道光十一年秋月建造,协理徐安澜、赖久英、罗兴凤等同立。

  按:碑在东势镇,竖于该镇下校栗埔大排吊桥畔。高一一○公分,宽六四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但排列次序错乱;兹酌加调整之。

  ·重修彰化县学题捐碑(道光二十年)

  重修彰化学兼造「县志」题捐官绅、业户各芳名数目:

  前水师协镇府温兆凤捐银一百五十员。前任彰化县学吴春兰捐银四十员。举人梁济时捐银一千员。职员戴纪南损银一千员。职员江文澜捐银一千员。业户刘青轩捐银八百员。课馆林日茂捐银六百九十员。监生杨储华捐银六百员。监生洪培川、洪培源、洪培泽捐银六百员。职员陈尚文捐银五百员。贡生刘文进捐银五百员。监生蔡登芳捐银五百员。业户陈最捐银五百员。贡生阮锡爵捐银四百员。贡生萧辉烈捐银四百员。监生洪君州捐银四百员。业户黄际霄捐银四百员。职员吴春禄捐银三百员。贡生吕彰定捐银三百员。业户林溪山捐银三百员。业户曾世琳捐银三百员。业户吕岐水捐银三百员。监生洪德孚捐银二百八十员。贡生曾玉音捐银二百五十员。职员赖有源捐银一百参十员。业户施嘉惠捐银二百二十员。业户刘玉合捐银二百一十员。翰林曾维桢捐银二百员。贡生洪大观捐银一百六十员。贡生柯维谦捐银一百六十员。贡生洪廷搏捐银一百六十员。职员施钰捐银一百五十员。贡生刘奕彦捐银一百五十员。业户林云龙捐银一百三十员。业户刘醮壬捐银一百五十员。业户杨德金捐银一百五十员。业户洪炳周捐银一百五十员。业户张世助捐银一百四十员。监生何居仁捐银一百三十员。监生吴拔英捐银一百一十员。职员王廷扬捐银一百零六员。贡生谢捷登、贡生杨朝中、监生黄芳莲、监生刘一察、洪君德、许有祥、陈清浦、何志儒、许尚成、赖有魁、王子文、廖靖忠、林旋枢、沉位正、李廷助、陈佛照、张天球,以上捐银二百员。贡生陈青藜、廪生黄际清、贡生罗拔源、监生刘文辉、监生卢秉忠、监生王佑弼、王崇弼、纪德顈、陈立世、陈振科、王逢源、丁顺卿、白钦际、蔡应奎、施尚清、庄邦柱、赖四合、张胜色、林妈福,以上捐银一百二十员。贡生陈大音、贡生杨济贤、贡生赖继辉、贡生杨廷琛、贡生曹文风、贡生郭达邦、贡生徐汝杭、职员郑世雅、职员王国泰、生员林化光、生员施启华、生员钟超英、生员廖澄河、生员江福材、生员曾作云、监生吴朝仪、监生周文贤、监生陈荣华、 监生吕捷三、监生王志辰、监生张显谋、监生曾耀丹、监生廖光祖、监生江绎理、监生杨观澜、监生林廷镐、武生林光辉、武生张简邦、蔡国桢、王谋来、施及时、叶梧梭、谢赞成、谢光灿、王玉节、许光苑、王鼎元、日新号、刘秉资、罗家赏、吴德昌、洪浚源、杨文根、林恰意、谢候章、赖鹤山、杨国泰、梁景云、徐德显、林世彰、张慎亭、曹士音、刘功卿、卢道臣、刘清风、刘宗茂、林文哈、郑彬选、梁哲扁、陈梁、何玉振、林长兴、林长泰、林注川、魏承裘、张英华、廖润清、吕三光、萧志梅、黄只钜、蒋三才、简朝献、廖朝孔、赖长瀛、简孔修、尤宗明、赖元勋、江朝雪、陈金龙、李四成、廖怀安、廖时兼、何连进、杨德赓、陈中言、翁瑞源、杨同兴、赖应健、赖应耀、杨联盛、施有庆、张仲连、萧登龄、陈安邦、杨榕圃、陈浴沂、谢文应、陈曾山、王海成、萧捷升、曾应祥、廖暮贤、简文士,刘士玉、王唱、曾成绪、林文巧、洪忠厚、洪纲领、李元光、洪光平、林金兴、李振顺、张廷郎、陈德夏、陈泰山、陈权顶、陈士考、张光前、洪长庚,以上捐银一百员。监生洪对杨捐银九十六员。职员杨振藩捐银九十员。黄际高捐银八十八员。监生黄克明、林孔汉、廖升贵,以上捐银八十员。刘芳名、贡生邱朝宗、杨盛兴、邱承典,以上捐银七十员。监生杨郁文、监生林逢春、蔡秀芸、何监珠、林观澜、陈冬菊、曾光平、曾维耀、林国成、简恒攀、王启谅、廖天涵、张光瑞、杨仕远,以上捐银六十员。廪生陈玉衡、职员林开业、监生蔡廷横、监生蔡光纯、监生蔡尚滨、苏唐仪、尤清涟、石犀、杨丹、蔡德元、林文仰、陈漳裕、陈煌颜、赖天彩、曾南河、曾芹香、叶思宜、李兴成、叶灶、张传后、蔡志珠、林大经、朱三合、郑逢时、监生杨安然,以上捐银五十员。监生叶朝瑞捐银四十员。陈坑捐银三十员。吴振顺捐银二十员。林迎祥捐银一十二员。许振源捐银一十员。

  道光二十年桂月□□日立。

  按:碑在彰化市,嵌于该市文庙前庑右墙。高一七七公分,宽七六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但下段已残;上端有浮雕。

  ·虎山岩充业配祀碑(道光二十三年)

  白沙虎岩,奉祀佛祖,灵感四方;左右修竹,回绝人寰,洵治南胜概也。陈(讳)大高,籍本饶平,渡台储蓄,老而乏嗣;游此甚适,与持僧宽让相契,有终焉之志。因将置陈进良、陈进吉巫厝庄田一甲四分,东至黄田、西至圳、南至钟黄林田、北至曾田;仍东畔竹篰及涂堆,皆归此田。年纳大租谷十一石二斗、价银四百七十二员,充奉佛祖,永为香火。而没于岩,持僧为卜葬岩右,置主西室,岁香火祭扫,皆持僧事也。

  今里中总董恐世远无闻,后僧失祀;邀同到岩共商,举所充田,为之勒石铭碑,永垂不朽云。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日,总董、持僧同立。

  按:碑在花坛乡,嵌于该乡虎山岩内右墙。高一○六公分,宽五三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上端有「佛祖香灯」四大字,楷书;碑前题为「虎山岩充业配祀碑记」。

  ·重修观赢桥捐题碑(道光二十四年)

  刘和盛捐银十元。林孔湍捐银十元。詹来溪捐银八元。刘凌汉、朱成福捐银六元。刘秉干捐银五元。杨新义、张登龙、杨芳龄,各捐银四元。林时德捐银三元。刘济川、徐辉礼、刘集盛、李德任、林庆桂、张子南、吴德文、林孔涌、刘雪梅、叶四元、廖仁让、徐协卿、詹妈恩,以上各捐银二元。钟振崇、谢庚二、杨阿壬、刘阿坤、古开振、林承裕、詹来财、协裕号、吴光顺、刘世登、刘子才、邱峰观、赖添福、赖五和、江得昌、张亲顺、张基宁、刘佛山、詹喜龙、詹名台、萧阿聪、杨阿桂、詹名生、利元佳、张明蛟、林连登、谢文见、刘捷先、廖寿湖、刘阿连、何连进、朱仁寿、张佛应、张俊文、张阿万、张求文、张孟文、吴阿参、傅成长、赖浚英、吴阿美、林庆保、邱贵丁、邱长寿、连港生、汤乔坤、邱仁秀、林妈基、詹其爵、林孔洗、谢映昆、朱含章、谢娘献、林阿兴、林镇成、王阿结、詹成干,以上各捐银一大元。渊泉号、刘秀磷、赖振仁、许开舞、刘奕连、林富生、张龙安、张合生、张来宗、张寿元、张礼文、徐用章、张添寿、潘子福、钟华波、黄阿老、傅阿生、刘求升、林丁才、邓二生、林孔溉、邱禄生、朱五奇,以上各捐银中元。

  道光甲辰二十四年十一月□□日立。经理詹来浪、副理吴际昌、朱成福、林孔洗、詹洛泩。

  按:碑在东势镇,竖于该镇下校栗埔大排吊桥畔。高九三公分,宽五四公分;砂岩。字迹尚明,但排列次序错乱;兹酌加调整之。上端有「观赢桥」三大字,楷书。

  ·文开书院公业条款碑(道光二十七年)

  署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前北路理番海防分府邓,筹建租额:

  一、勘充猫罗保万斗六庄六股寮全年额租二百三十六石,通报在案。

  一、勘充北投保大坪林庄全年额租,除被水崩,尚存实谷三十八石,通报在案。

  一、断充后河厝园一段全年税银一百员、又海埔厝园一段税银一十员,通报在案。

  一、抄充许厝埔田园二十八甲全年额租一百五十六石,通报在案。

  一、抄充许厝埔店屋四座内大街店二座,经十六年店主王腾蛟叩蒙道、□两宪准请别□外,尚存横街仔瓦店一座税银一十八员;又三山国王下瓦店一座税银二十四员,通报在案。

  一、断充内辘庄全年额租二十八石、又萆■〈彳幸〉厝全年额租一十五石,通报在案。

  一、典□厝□王德业三宗全年额租六百五十九石,通报在案。

  一、典大突社潘金桂社租全年税银二十三员五角、又租谷五石,通报在案。

  一、典大街苏廷凤瓦店一座全年税银四十二员,通报在案。

  特授台湾北路理番海防分府陈,续建租额:

  一、典大武郡庄全年额租一百六十余石。

  一、典港墘、岱马两庄全年额租一百二十六石零。

  一、断充海埔厝庄全年额租五十石。

  通共全年额租一千五百七十三石、税银二百一十七元五角。

  道光二十七年花月,文开书院公立。

  按:碑在鹿港镇,嵌于该镇文开书院内墙。高二○○公分;宽六四公分,花岗石。字迹明晰,稍残;而由中段载成两片。上端有「公业条款」四大字,隶画。筹建租额人,当为邓传安,道光元年任北路理番同知兼鹿港海防同知,道光四年再任,道光十年署分巡台湾兵备道;续建租额人,当为北路理番同知兼鹿港海防同知陈盛韶,道光十三年署。

  ·龙山寺捐题碑(道光二十七年)

  盖闻神灵赫奕,千秋隆庙貌之观;佛象庄严,百世沐神庥之德。我温陵七邑倡建龙山寺也,源溯鸿江,内地志山川之秀;灵钟鹿港,外邦叨呵护之光。仰惟观音菩萨,派衍西天、芳流南海,阐真如之密谛,设大会于无遮。座涌莲花,现出身皆手眼;经翻贝叶,传来服尽袈裟。超四大之中,群沾法雨;妙三摩之地,共沃慈云。宜其俎豆输诚不替,且偕贤愚享祀无穷者也。况鹿港踞郡北上游,为海东巨镇;远近咸荷庇佑,春秋共献悃忱。念干隆丙午创建以来,凡遇菩萨圣诞,若二月十九、九月十九,经前缙绅先生暨合港商户捐题鸠金,先日设醮,庆祝千秋;独六月十九未备,殊非所以尽礼致敬于神。

  兹港内王君祈祷有应,思答神恩,爰倡首敬捐白金一百大员;余则随愿喜出,计题银若干员,交住持僧收掌生息,为历年六月十九寿费之需;庶几缺者用补,而偏者见全。是虽王君乐善喜捐,无非菩萨灵感所致也。爰勒于石,永垂不朽。

  计开:监生王谋来喜捐佛银六十五大员,职监陈国材喜捐佛银二十大员,信士施长龄户下施承宝捐银十大员,黄士烈喜捐佛银一十大员,高沛马喜捐佛银一十大员,邱家禧喜捐佛银五大员。

  计捐实银一百二十员,交住持和德收掌世传。公订历年六月十八日,虔设清醮一朝、灯一对,十九日戏一台,余随僧家主裁。母违!特勒。

  另本年六月立碑、设醮、演戏诸费,皆王谋来自需;附勒。

  岁道光二十七年六月□□日勒石。

  按:碑在鹿港镇,嵌于该镇龙山寺内右墙。高一六三公分,宽七三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文中干隆丙午,系五十一年。

  ·福宁宫祀田碑(道光二十八年)

  立充祀田字人,北路中营燕雾汛防黄青桂。有亲自典过陈厝庄族人黄爽文、乞食等水田一段,经丈四甲;土名坐址枋桥头洋,东西南北四至界址以及大租,俱各载明上手典契内。今因枋桥头、员林街二处天后宫祭费无资,愿将此四甲水田充入二处圣母为祀田,对半均分:东畔二甲,枋桥头阄受;西畔二甲,员林街阄受。日后俱宜照约掌管,以敦和睦,以垂永久。神灵庇护,二保光昌。示信以约,书字以凭;爰立合约字二纸同样,每处各执一纸,□带上手契以及典契七纸共九纸,分执为照。

  一、批明枋桥头阄执垦字一纸,刘纱买契一纸,萧梯买契一纸,黄太和、黄信、黄承通典一纸,带约字一纸:共五纸。再照。

  一、批明员林街阄执刘塔买契一纸,刘宪印契一纸,黄汛主典契一纸,带约字一纸:共四纸。再照。

  道光二十八年三月吉日,立充祀田字人燕雾汛防黄青桂。

  按:碑在员林镇,嵌于该镇妈祖庙福宁宫内左墙。高九九公分,宽四九公分;花岗石。字迹整齐:上端有「员林街福宁宫」六大字,楷书。

  ·贞节坊捐题碑(道光二十九年)

  淡辖大甲街余荣长未笄妻林氏,以十二龄守贞,为闺门最难得。道光壬辰年,绅士刘献廷等即呈报请旌;越丙申年,蒙准旌表,建坊入祠。余家窘,未能卒举;其犹子智信奉曹宪文,赴司亲领坊价,十仍阙九。盖台属贞珉,多由内地购采;转运维艰,工费浩繁。因之,迨二十八年张职吏纲来甲,清□稔悉是由,遂扬□自堂黄司马,始捐廉为之倡;官绅士庶,好善同心,闻风踊跃乐输,计得白金一千二百有奇。随于是岁鸠工琢珉,阅数月日而工告成,择坚于街之南门外通衢。华表矗立,盈帖灿然,都人士式歌且舞曰:『七一岁之完贞,躬膺盛典;五九龄之苦节,目睹恩纶:并家之光,亦闾里之荣也』。周道往来过其下者,闻名生敬;巾帼奉为女宗,且益共敦节行,胥于是乎在。

  斯役也,张职吏纲力肩颠末,筹画不惮;再三向善之诚,固无待赘。工既蒇,属予实征所见,并榜好义勒之石,以垂永久。予忝比邻,熟闻盛事;爰不辞弇鄙,谨为之记。

  道光二十九年(岁次己酉)十二月□□日,岁进士候选训导魏绍华拜志;捐理张纲、王昆岗、林向荣、卢仁风、黄茂重、刘奕金、黄维纹、余克□、谢秋、张强、经办、承差,张耀、蔡亮等。

  谨胪捐建坊银两如左:

  淡分宪黄捐廉银五十元。加道衔即补□林占梅捐银一百二十元。即补道林国华捐银一百二十元艋舺参府苏捐银三十元。署大甲分司张捐银十二元。署大甲守府邹捐银六元。学正堂谢振声捐银一百十五元。监生林光国捐银一百十二元。举人林廷凤捐银五十五元。候补县正堂林逢泰捐银二十元。儒学正堂陈嘉猷捐银二十元。□捐□职吏张纲捐银五十元。监生卢世忠捐银七十元。直隶州江作和捐银十二元。生员陈维菁捐银二十元。举人高国瑞捐银二十四元。大甲街文炳社捐银四十八元。大甲街拔英社捐银六大元。益仁堂乐助银二十大元。监生王如松捐银二十元。职员陈大滨捐银二十元。淡北隆街徐并茂捐银十二元。邱匡景乐助银十七大元。职监王昆岗捐银十二元。大甲中军副府杨乐助银四元。布经历衔萧启武、州同张正瑞、郑合顺、杜妈力、监生马瑞珊、蔡苑记、振胜号,以上各乐捐银各八大元。职员李锡金、振成号、屯外委福永锡、端兴号、余观求、职监谢玉麟、源泉号,以上各乐捐银各六大元。张四德捐银二元。益元堂捐银二元。□兰号捐银二元。余光泽捐银二元。德昌号捐银二元。曾永秀捐银二元。张荣茂、职员张强、职员刘待生、赖好官、蔡大吉、监生林岳衡、监生苏同春、监生林芳梅、李明贤、贡生林超英,以上各喜捐银四元。职员苏郁文、布经历翁裕佳、职员林国忠、韩松昆、监生刘辉、布经历张熙德、贡生郑用哺、府经县丞彭栋、岁贡生林宗衡、余同安、张四川,以上各忻喜捐银四大元。林胜裕号、林裕成号、林大义号,以上各捐银三大元。监生李清兰、监生李辅仁、生员苏文荣、陈维超、徐维寅,以上各捐银二大元。监生张■〈舟敢〉维、张顺发、监生林丕衡、黄占鳌、监生郑时霖、张高升、春荣堂、总理林向荣、协泰号、童生陈连标、总理张妈喜,以上各捐银二大元。茂源号、张文来、张观凤、余协利、黄新春、郑妈观、陈存仁,以上各捐银二元。曾佑、陈正道、金鲤号、蔡光明、张阿晨、陈生、张嘉发、益和号、济源堂、厅吏黄斌、雍宝堂,以上各捐银一元。职员林敦华捐银二元。职员林衡文、监生张茂枋合捐银四元。李□海、陈汉水、林文宗捐银□元。詹如豪捐银二元。林甘露、□合号捐银三元。童生陈国祥捐银二元。

  按:碑在大甲镇,竖于该镇贞节坊内。高一七○公分,宽七二公分;砂岩。字迹稍剥泐;且后段捐题人名排列次序错乱,兹酌加调整之。文中所云曹宪,当为淡水同知曹士桂;黄司马,当为淡水同知黄开基。又道光壬辰系十二年,丙申十大年。

  ·重修城隍庙捐题碑(道光三十年)

  谨将乐捐信官诸郊铺暨信士船户捐题银项目录以及费用条件,榜列于左:

  台湾府正堂史捐银三十员,南路理番分府郭捐银一十员,台湾县正堂刘捐银二十员,泉郊金长顺捐银三十员,厦郊金振顺捐银二十员,监生何海泉观捐银七十一员,黄金狮观捐银二十员,布郊金振万捐银十二员,□□金盛号捐银十二员,监生□□茂观捐银十三员,□郊金永兴捐银十大员,□郊金合顺捐银十大员,□郊金洪福捐银十大员,□□金长裕捐银十大员,□□施□舍捐银十大员,□□施□舍捐银十大员,监生李伯□舍捐银十大员,泉郊泰顺号捐银十大员,□□□□施□国舍、施仕帮捐银十大员,□□□□施尚虞舍捐银十大员,蔡仕简观捐银十大员,□□□□裕成号捐银十大员,厦郊洽成号捐银十大员,余三少爷捐银八大员,■〈敢〉郊金长兴捐银八大员,蔡克鸿观捐银六大员,油郊春盛号捐银五大员,施滋发堂捐银五大员,泉郊捷成号捐银四大员,船户金泰顺号捐银四大员,彰化盛兴号捐银四大员,施长发号捐银四大员,出海王能观捐银四大员,蔡宝成号捐银四大员,金同懋船捐银四大员,金宝源船捐银四大员,欧顺发船捐银四大员,金□□船捐银三大员,欧进宝船捐银三大员,金和盛船捐银三大员,周加□船捐银三大员,周长发船捐银三大员,金瑞庆船捐银三大员,曾水好船捐银三大员,蔡合瑞船捐银三大员,金瑞顺船捐银三大员,周益盛船捐银三大员,金□□船捐银三大员,□□□船捐银三大员,金□□船捐银三大员,周□□泰船捐银三大员,周□□船捐银三大员,周益全船捐银三大员,周礼和船捐银三大员,□坊宝藏号捐银三大员,药铺金万泰号捐银三大员,林日丰号捐银三大员,灰铺金永吉号捐银三大员,廪生谢嘉种捐银二大员,监生谢□老捐银二大员,高清时老捐银二大员,武馆张朝选观捐银二大员,□□施球舍捐银二大员,施培舍捐银二大员,施禹□舍捐银二大员,高花九观捐银二大员,萧振文观捐银二大员,黄妈为观捐银二大员,黄江淮观捐银二大员,王降神观捐银二大员,蔡万辨观捐银二大员,瑞兴号捐银二大员,东美号捐银二大员,长利号捐银二大员,茂胜号捐银二大员,振源号捐银二大员,集顺号捐银二大员,集盛号捐银二大员,顺成号捐银二大员,振成号捐银二大员,船户永顺号捐银二大员,灰铺锦和号捐银二大员,灰铺协□号捐银二大员,高财源船捐银二大员,金升记船捐银二大员,金□丰船捐银二大员,泰□成船捐银二大员,金洽益船捐银二大员,金德丰船捐银二大员,金得宝船捐银二大员,金顺□船揖银二大员,□宝顺船捐银二大员,金复泰船捐银二大员,金源成船捐银二大员,金恒利船捐银二大员,金万益船捐银二大员,金藏春船捐银二大员,金益发船捐锐二大员,金丙发船捐银二大员,金□发船捐银二大员,金□兴船捐银二大员,金□昌船捐银二大员,蔡合发船捐银二大员,蔡□□船捐银二大员,蔡益和船捐银二大员,蔡瑞庆船捐银二大员,蔡祥宝船捐银二大员,蔡益升船捐银二大员,蔡捷益船捐银二大员,金德隆船捐银二大员,金长胜船捐银二大员,黄元裕船捐银二大员,金隆成船捐银二大员,高联丰船捐银二大员,蔡庆顺船捐银二大员,高隆盛船捐银二大员,金益隆船捐银二大员,金复益船捐银二大员,高盛益船捐银二大员,高裕盛船捐银二大员,陈顺隆船捐银二大员,金捷荣船捐银二大员,金奠安船捐银二大员,金瑞盛船捐银二大员,高义兴船捐银二大员,曾吉顺船捐银二大员,金茂升船捐银二大员,传祥荣船捐银二大员,金堆发船捐银二大员,金日发船捐银二大员,周加发船发捐银二大员,金再庆船捐银二大员,金进发船捐银二大员,金万镒船捐银二大员,金懋胜船捐银二大员,傅长瑞船捐银二大员,金瑞珍船捐银二大员,金福春船捐银一大员,金宝兴船捐银一大员,金兴隆船捐银一大员,新集义船捐锐一大员,新捷胜船捐银一大员,锦胜号捐银一大员,滋发号捐银一大员,锦玉号捐银一大员,泉益号捐银一大员,藏锦号捐银一大员,宝隆号捐银一大员,新源瑞号捐银一大员,协成号捐银一大员,顺记号捐银一大员,源胜号捐银一大员,金益美号捐银一大员,合利号捐银一大员,顺安号捐银一大员,兴美号捐银一大员,施源记捐银一大员,利胜号捐银一大员,施源隆号捐银一大员,施泉盛号捐银一大员,源发号捐银一大员,利兴号捐银一大员,义发号捐银一大员,林懋诚观捐银一大员,陈掩观捐银一大员,王荫观捐银一大员,陈懋猷观捐银一大员,郭启平观捐银一大员,沈金观捐银一大员,陈门林氏捐银一大员,水司高九源捐银一大员,陈荷临观捐银一大员,庄察观捐银一大员,林镇海观捐银一大员,施武舍捐银一大员,潘欲观捐银一大员,涂司蔡平观捐银一大员,陈光安观捐银一大员,黄海清观捐银一大员,施积宝舍捐银一大员,长胜号损银一中员,泉兴号捐银一中员,新澄发号捐银一中员,复益号捐银一中员,彪司捐银一中员,蔡妈致观损银一中员。以上统共,捐银六百□十九员五角。陈光亲捐银七大员。

  郭租顺敬谢戏□□礼。金德丰船敬侢瓦一次,金长胜船敬侢瓦一次,黄允裕船敬侢砖瓦一次。黄金遣司谢大工七工半,施至泉舍谢小工四十二工,杨梨司谢小工二十工,曾连理司谢小工二十工。金德丰船敬侢石狮一对。

  一、开买砖旅瓦一单,去佛六十五元六角八占二。

  一、开买杉料四单,计去佛三十四元一角五占半。

  一、开买石料、铁钉、色料三单,去佛十元六角六占三。

  一、开买灰计四单,去佛九十二元三角零八。

  一、开妆夫人妈、六将军,修理文判爷,佛四十三元。

  一、开做龛、棹、大匾、辇罩、□□,计佛三十九元五角四占五。

  一、开倩木工、石工,订去佛二十五元一角四占。

  一、开涂大小工,计去佛二百三十四元一角四占。

  一、开挑沙涂,计去佛三十三元七角八占。

  一、开什用、大锣鼓、神□等、□石碑,计去佛六十六元九角二。

  一、开买石狮一对(连座)去佛一十八元。

  一、开本庙和尚从愿师往郡□资等费,去佛四十元二角。

  ——合总共用佛六百九十九员五角。

  一、存总用数簿一本,交各任炉主轮流收照。

  道光三十年(岁次庚戌)桂月□□日,董事何海泉、蔡仕简、蔡万办同立石。

  按:碑在鹿港镇,嵌于该镇城隍庙鳌亭宫内右墙。高五七公分,宽五○公分;板岩。分成上下两段,字细且剥泐过半,非谛视不能辨认;上端有「重修鹿港城隍庙碑记」九字,稍大,楷书。

  ·重修浯江馆捐题碑(咸丰五年)

  其一

  重修浯江馆捐题芳名开列于左:

  福建台湾北路协镇府□朝良捐银四十大员。钦加四品衔□部□郎郑用锡捐银十二大员。台协水师中营副总府□世勋捐银十大员。□台协水师中营副总府□朝阳捐银五大员。□台协水师右营鹿港副总府□□□捐银二十大员。□台协水师左营鹿港副总府□高□捐银十二大员。□台协水师左营鹿港副总府祝□龄捐银八大员。□台协水师右营□□府□□□捐银十大员。台协水师中营中军府刘文珍捐银十大员。署台协水师左营中军府吴朝宗捐银二十大员。署台协水师右营中军府陈致昌捐银二大员。□□□□巡捕□林茂生捐银十大员。□□□□水师副府陈□清捐银八大员。台协水师右营□□吴朝成捐银四大员。台协水师右营□府□得茂捐银二大员。台协水师左营鹿港海防厅李□辉捐银三大员。台协水师左营鹿港金门馆□□□五十名捐银十大员。台协水师左营把总□水发捐银二大员。台协水师中营外委沉春晖捐银二大员。台协水师左营外委刘□渊捐银二大员。管带金门左营工□班□班政厅□登起捐银四大员。管带金门左□营□□□兵班政厅林□□捐银二大员。□□□□□□兵丁一□二十九名、二□五十七名、三□七十九名、四□六十五名,合共捐银十二大员。艋舺金门馆□□兵丁,合共捐银九员五角。□□补分州林芝田捐银□大员。艋舺□□□□□□□□捐银一大员。金门效用洪□□捐银一员五角。金门效用洪□□捐银一大员。□□效用林□□捐银一大员。中□□战□兵七十九名、中□□守□兵六十七名,合共捐银十八大员。□□□庄生员陈嘉堂捐银十□大员。叶仔□观捐银四大员。□□贡生郑用鉴捐银十大员。恩贡生郑用铦捐银□大员。监生郑用□捐银四大员。李□□捐银四大员。贡生洪清□捐银二大员。生员□□□观捐银一大员。生员陈□□捐银一大员。郡城蔡长胜号捐银十大员。鹿港张芳□号捐银十九大员。职员杨启泰捐银十大员。薛金协裕号捐银十五大员。薛金协源号捐银六大员。洪□仁号捐银五大员。江胜隆号捐银五大员。□逢春观捐银四大员。草港赵仅观、□观、低观、超观,合共捐银十二大员。吴厝庄□□观捐银十六大员。郑愁观、□观,合共捐银八大员。澎湖厝赵夗观捐银五大员。□□观捐银三大员。□□□□□捐银四大员。李洽裕号捐银二大员。沙辘张高□捐银三大员。张□观捐二大员。许兼善、郭感波、李聪明、江□盛、黄乔水、罗德春、郑德波、李仕□,以上八名各□捐银二大员。张瑞成号、张□合号、金□利号、许和昌号、陈金利号、金记号、协义号、恒□号、郑□观、许略观、许泉觐、陈却观、林尚观、黄叹观、魏葛观、梁月观、梁龙夫、苏□物、庄仕聪、卢高□、许庆泰、许敦厚、辛炽彩、陈文华、陈光辉、陈金德、郑顺兴、陈若候、李起凤、翁□秀、吴光敬、蔡开泰、辛天观、陈恭观、蔡大知观,以上共三十五条,各条捐银一大员。陈返观、陈必胜、李国平、杨□观,以上四名,各条捐银一中员。计合共捐收银五百三十四大员。

  一、买杉木砖瓦□□及油漆木工大小工,并连□□□□□□,计共开用银三百二十四大员。

  一、□边□公光彩协□,建置□□□□□□,经鸠资重兴□起盖,计共开用一百二十大员。

  一、订同公议,重修起盖瓦店一座,□在□兴街头,计共开用银九十大员。

  ——计合共开费,用银五百三十四大员。

  一、□订□兴街头公□□□税钱二千文,□月抽出税钱八百文,贴油□□□留□公用,不许□□□□□□□□□。

  一、订□选□□收存□收□,留存□协台八月二十二日□□之费用,不许混用开费。

  一、订重起馆□□□三间,原以□用,以求□□,不许梗□,私税□□公馆。

  一、订地藏王庙口瓦店□□□□□每年税银二十四大员七角,□□公抽银二大员,买银纸□用;余者存四月十二日王爷圣诞,应付值年炉主收用。

  以上□□□□□□,合应开明条款,立石永垂久远。

  咸丰岁次乙卯年梅月□□日敬立。总理□□□、□□□、□□□、□启泰,董事陈清福、薛深江、许成金、□□法。

  其二

  福建台湾水师协镇府黄贵捐银二十大员。升授艋舺营水陆参府温兆凤捐银五十大员。赐进士郑用锡捐银三十大员。原台湾艋舺水陆参府周承恩捐银二十大员。台协水师右营都阃府杨武镇捐银六大员。台湾艋舺沪尾水师副府郭扬声捐银三十员。署台湾艋舺沪尾水师副府林得义捐银十员。台协水师澎湖右营守府郑起麟捐银十二员。台协水师左营守府兼防厅林日光捐银十二员。金门镇标左营左厅守府黄金禄捐银四大员。□拔澎湖右营左司厅陈得钱捐银六大员。台协水师左营左哨司卢明生捐银四大员。□台协水师左营端防厅周名扬捐银四大员。台协水师左营端防水里杨腾蛟捐银四大员。金门镇标右营协司厅李朝法捐番银二大员。铜山营□政厅孙志明捐银四大员。新拔铜山营协司厅杨苍山捐银一大员。金门镇标右营右司厅陈士辉捐银一大员。金门镇标右营协司厅张进发捐银一大员。□生□清渠捐银六大员。薛绍直捐银三十员。协振号捐银四十员。许远世捐银十大员。德胜号捐银三十员。□□观捐银二十员。日利号、合利号、张出观,以上三条每各捐银八员。□□号、金美号、郭溪石、王高辉、张潮选,以上五条每各捐银十二员。□源号、□起号,以上二条每各捐银□员。陈江纪、薜炎观、许庆泰,以上三条,每各捐银□员。

  其三

  金门镇标左营左司厅许连科捐银二大员。金门镇标左营左司厅曾国华捐银二大员。台协水师左营协司厅许熊飞捐银二大员。□□□、陈海发、宝源号、陈环琢、东利号、陈恒观,以上六条每各捐银□员。□□号捐银三员。福隆号、黄妈爱、辛习观、明利号、吴开元、□□观、梁水观、陈文柿、张高升、欧康观、藏典号、陈月德、□元号、郑福全,以上各捐银二员。周杭观、许略观、□□号、张□观、郑海观、胜隆号、李聪明,以上各捐银一员。□火开拨戍艋舺营头起战□二十二名,每各捐银二钱。□火开拨戍猛舺营头起守□十□名,每各捐银一钱五分。□火开拨戍沪尾营头起战□二十□名,每各捐银二钱。□火开拨戍沪尾营头起守□十六名,每各捐银一钱五分。□火开拨戍沪尾营二起战□三十五名,每各捐银二钱。□火开拨戍沪尾营二起守□二十七名,每各捐银一钱五分。□火开拨戍沪尾营三起战□三十二名,每各捐银二钱。□火开拨戍沪尾营三起守□二十三名,每各捐银一钱五分。□火开拨戍沪尾营四起战□四十名,每各捐银二钱。□火开拨戍沪尾营四起守□二十六名,每各捐银一钱五分。金门左营发戍台协左营二、三、四起战□十六名,各捐银八钱。金门左营拨戍台协左营二、三、四起守□二十三名,捐银六钱。金门右营战□七名,各捐银二钱。头起届满守□六名,各捐银一钱五分。金门左营拨戍艋舺营战□二十名,各捐银二钱。金门左营拨戍艋舺营守□二十九名,各捐银一钱五分。金门右营拨戍艋舺营战□二十名,每各捐银二钱。金门右营拨戍艋舺营守□二十八名,各捐银一钱五分。金门左营拨戍沪尾营战□十一名,各捐银二钱。金门左营拨戍沪尾营守□十一名,各捐银一钱五分。金门右营拨戍沪尾营战□十名,各捐银二钱。金门右营拨戍沪尾营守□十一名,各捐银一钱五分。

  ——二石合共捐银七百四十员。

  金门左营林□□□□□二担。金门□利头家喜助□石三片。金门左营□□生捐银三十员。许□观捐银三十员。福建台协水师左营鹿港副总府刘光彩捐银一千八百六十员。福建台湾水师左营中军府翁秀春捐银十大员。

  一、买杉木、砖□、瓦灰、土木工灰、油漆,计共享银二千六百员;付□□用外,尚□敷银一千八百六十员。

  按:三碑均在鹿港镇,嵌于该镇金门馆内墙。「其一」高五九公分,宽一一八公分,花岗石,字迹剥泐既甚;文末总理、董事人名下,阳刻「浯江」、「公记」等图章二方。「其二」高九四公分,宽七二公分,花岗石,字迹稍剥泐。「其三」高五六公分,宽八八公分,花岗石。三碑均于官员姓名中加以「印」字;兹从略。第三碑系连续于第二碑者;证以文末「二石合共捐银七百四十员』等语,当无疑义。惟第二、三碑年代阙如;然就所录官员任职考之,较晚者为道光十四年林得义任艋舺营沪尾水师守备,故当成立于此后。又因文末有「金门□利头家喜助□石三片」等语;如系指此三碑所用,即以第二、三碑亦成立于咸丰五年,似未尝不可。文中乙卯,即咸丰五年。

  ·贤德可嘉碑(同治四年)

  恭挽许府老孺人传氏志铭。

  母传氏,故夫君讳睿,早亡;子泉基五岁、母年二十六。寡守孤儿,识大道理;教子读书,择师慎友,得甄陶焉,遂成儒业,六赴院试几售。虽古称断机和丸者,不是过也。又承先世业,有坪顶七处草地;负债既多,收不偿税,业已付诸他人矣。母能转贷赎还,以勤俭而克复旧物,耀门楣焉,其功亦伟矣!坪顶人性虽醇朴,心多愚昧,屡有鼠牙雀角争质于馆庭;母能剖情晰理、解纷排难,息其讼狱者,不可胜计。坪顶人心悦服焉,其亦女中杰哉!使其故夫君未早亡、子弱冠游泮水,母得展其内助之贤,大振家声,使其夫与子之名远驰于邑外矣。而坪顶之沐慈恩享安福者,可胜既哉!乃何以家运迍遭、命途偃蹇,素志未偿,仙驾忽至;卒于同治四年乙丑九月三日,寿五十七龄。孙男二人:长宗文,十一岁;次宗周,七岁。女孙五:适人三,在家二。母今舍此而仙逝矣,坪顶人欲长奉为母仪也不可得矣,岂不哀哉!

  业素受厚恩,未由图报,不禁洒泪而为之志云。其铭曰:『北堂萱草荫偏多,良禾高山望匪他;蕙帐恩膏垂雨露,兰帏仪羽壮山河。蟠桃此会骑黄鹤,慈姥终年伴绿莎。千载徽音应共仰,风云雷雨永难磨』。

  夫谊侄廪生杨鸿藻挥泪拜赠、夫学弟生员补训导林大业拜撰;钦加布政衔内史举人林凤池敬赠,阳明经进士补训导廪生陈宗器拜赠。

  时维同治四年乙丑岁仲冬之月立石。

  按:碑在鹿谷乡,竖于该乡车羫寮部落路旁。高一九八公分,宽六○公分;砂岩。字迹整齐;上端有「贤德可嘉」四大字,楷书。按其内容,乃属墓志铭;但以其形制迥殊,且远离墓庐而伫立于村内,放视为颂德碑而录之。

  ·德山岩香灯碑(同治九年)

  重修德山岩总理陈朝祥,因长生禄位,喜舍过明买中崎庄樟仔脚水田一段,逐年该彲小租十三石,配为香灯并及佛祖千秋演戏开费之资。

  同治九年桐月。

  按:碑在竹山镇,竖于该镇西郊斋堂德山岩前。高七七公分,宽三○公分;砂岩。字迹明晰;上端有「德山岩石牌」五大字,楷书。惟原碑已失,此系民国二十八年重造者;文末尚另加雕『昭和十四年己卯元月,孙明高重造』等字。

  ·养济院园租碑(同治九年)

  彰化县养济院内香亲兄弟十六人,置市仔尾菜园三坵,每年收园租税银,将银员收存,配祭祝清朋、中元。历年将银应用之项,若是新客必守,不许希费公业。理合通知,公立石牌为记。

  廖□、郭春□、林和、温锡、林天来、颜生、郭马、蔡铁、徐蓉、许氏、杨知母、李阿思。

  同治九年六月□□日同立石牌。

  按:碑在台中市西区,竖于该区慈惠院前。高一○○公分,宽四八公分;花岗石。字迹稍剥泐。碑原在彰化市,日据时迁竖现址。

  ·德山岩油香碑(同治十三年)

  立石碑字,德山岩在□□□,□纳油香,以垂永远事。

  缘德斋心居剎,久蒙庇佑。因□山□以□,僧难久居。朝夕礼祀,愿发虔诚,将平日所积三十金买过□生陈朝魁旱田埔园一段,址在岩前,东至竹围外、西至崁下、南北俱至崁,界址明白。今欲奉为佛祖永远油香,庶获慈悲。日后凡有僧道持钵,不许变卖此业。倘敢故违,神人共亟!□□遵合立碑记。

  同治十三年五月□□日立。

  按:碑在竹山镇,藏于该镇西郊斋堂德山岩。高七○公分,宽二五公分;砂岩。字迹稍剥泐,每行字数不齐;上端有「德山岩」三大字,楷书。已残,由中段截成两片。

  ·超然社重修文祠捐题碑(同治十三年)

  超然社重修文祠捐题缘金芳名,开列于左:

  首事生员林鉴平、职员林志芳、生员赖冕荣。

  杨仕来敬献庙地一所。超然社公捐银八百六十员,林奠国捐银一百六十员,林本堂捐银一百二十员,林兆美捐缘银一百员,赖日贵捐缘银一百员,林四美捐缘银一百员,赖妈基捐缘银一百员,林树生捐缘银六十员,林美中捐缘银五十员,赖立本捐缘银五十员,林守箨捐缘银五十员,林长海捐缘银五十员,赖驾山捐缘银五十员,林植生捐缘银五十员,赖象阮捐缘银五十员,林拔英捐缘银三十员,张志松捐缘银二十员,林纯色捐缘银十□员。

  同治十三年(甲戌)葭月□□日。

  按:碑在台中市东区,仆于该区东势里民郑松均宅内。高九○公分、宽四九公分;花岗石。字迹明晰,下端稍剥泐。据「台中地方移住民史」云:碑原在文昌祠内。日据初,曾充工兵队札营处。相传该地后经荒芜,辟成旱田;碑为居民发现后,移徙现址。

  ·德遍山陬碑(光绪二年)

  记名提督军门前任闽粤南澳总镇新授福宁镇诚勇巴图鲁吴,贵籍广东,官章光亮,号霁轩公。视民艰辛,禀撤禁例;军饷等费,悉暨消除。沐恩戴德,永颂不忘。以石为碑,依附告示。

  时维光绪二年三月,沙连大坪顶等处绅士、民人、各匠等同叩立。

  按:碑在鹿谷乡,竖于该乡新寮公路旁。高九五公分,宽四二公分;砂岩。字迹稍剥泐;上端有「德遍山陬」四大字,楷书。同治十三年,清廷决行开山抚番,拟由北、中、南三路进兵,开凿通往台东之山路。其中路起自林圮埔以抵台东璞石阁,为程凡二百六十五里,福建福宁总兵吴光亮督成之。因是促进大坪顶一带之开发,山产甲于全堡。居民为颂德而建此碑。「云林县釆访册」云:『德遍山陬碑,在大坪顶新寮街;高六尺,宽三尺。正书「德遍山陬」四字,横列于上。前任台湾挂印总兵官记名提督吴光亮德政及人,光绪二年绅士、里众为立碑焉』。

  ·福宁宫祀田碑(光绪十年)

  立换祀田字人,武东保社头街业户萧德隆。窃隆明买水田一段,坐落在本保枋桥头洋,与员林街福宁宫祀业毗连。因隆欲筑坎,地在祀田兼界,即恳向贵庙董事赖万青、赖添宗、黄朝清、江上苑等相议,以小易大。随即邀集街庄绅商斟酌,祷神筶准,俯念择地;将祀田抽出南畔水头二坵,指明界址,换隆永远卜葬坟茔。当日凭公议定,隆愿将东畔水里三坵、又带南畔埒头一坵,计经丈田五分厘正;两处之田,东至清水沟为界,西至福宁宫祀田、南至隆田、北至枋桥头祀田为界;载明界址,奏成片段,甘愿充入福宁宫以为天上圣母逐年祭费之资,以答神庥。此系至公无私,一举两便,均各乐从。经隆随将印契批明抽出,补入祀田,永远为业。众议如斯,各宜遵照,亦不敢反悔滋事。特立换祀田字,勒石存照。

  光绪十年春正月吉日,立换祀田字人业户萧德隆立。

  按:碑在员林镇,嵌于该镇妈祖庙福宁宫内右墙。高八六公分,宽四一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上端有「福宁宫碑记」五大字,似隶书。

  ·镇兴庙祀田碑(光绪十年)

  立□□□□□□□字人,燕雾保东山庄曹天火、曹士钳偕侄江水、侄女袍治等。有同承祖公明□□□□□□节,共一甲四分,界址在本庄前洋;第二份第一节:东至曹家田,西至大圳,南、北俱至曹家田为界;第二节:东至大圳,西至曹家田,南至□家田,北至曹家田为界;第三节:东至曹家田,西、南俱至林家田,北至□家田为界;第四节:东至浮家田,西至浮圳,南至林家田,北至曹家田为界。又第一份田三分三厘零,东至净圳,西、南俱至曹家田,北至许家田为界:五段共田一甲七分零。今因乏银费用,愿将此田出卖,托中引就与三块厝庄江得意出首承买,善心舍与镇兴庙辅顺将军为香祀。其业主许绵发,并舍大租。当日同中三面言定,尽根田价银三百二十大员正,即日银契两相交收足讫。其田五段,随即踏明界址,交付董事前去掌管,永为辅顺将军祀田物业。日后不得异言,生端滋事。

  今欲有凭,合将同立杜卖□□契字,勒石为照。□□□契,光绪七年承买;十年十月间,投税布字二万四千二百四十八□□□。

  光绪十年十一月□□日,立碑记人生员江登甲、生员□□□、董事江老彭、□□□、□□□,代笔人曹明哲,为中人曹士六,知见人□□□。

  按:碑在员林镇,嵌于该镇东郊之东山「镇兴庙」内左墙。高七七公分,广四八公分;花岗石。宇迹尚明,碑额两角已残,以致年代阙如;乃据文末「十年十月间一等语推断,当为光绪十年所成立。

  ·社寮五谷王祀田碑(光绪十八年)

  立石碑人,隆兴埤圳长陈玉峰。为敷施布德,人之大经也。但我十庄诸神寿诞,各有定缘演戏;惟有五谷王、开台王二位圣诞,缺额缘金,未得恭演千秋。是以□当隆兴埤长,愿将此大桥脚七甲七分全年水谷二十三石一斗,配入二位圣诞千秋演费。故将业户名次,开列于左:

  陈草观田二甲、黄元昌田二甲、陈添登田五分、陈瑞得田五分、萧阿井田五分、庄便观田五分、张旺观田四分、陈登科田四分、张阿章田四分、张三奉田二分、陈水池田三分。共田七甲七分,全年水谷二十三石一斗正。

  光绪十八年正月□□日立。

  按:原文已失。文载陈凤仪「竹山郡管内概况」(稿本);并云『在社寮,高四尺二寸,宽一尺八寸」。兹据录之。

  ·受天宫褒善碑(光绪二十年)

  同立石碑字人,松柏坑庄受天宫首事武生陈志文、陈成章、蔡达芳暨六庄众首等。窃谓褒善而铭诸碑,所以表义举而明禄位之由也。夫俎豆馨香,千秋之祀典不替;名垂金石,百代之姓字长存。苟非有大功德于庙堂之上者,岂得及此哉!若蔡求者,家财非巨富,施舍祀田及千金;此一节义之举,虽馨香百世、配祀庙貌于不朽者,不为过也。

  文等既同佥议,而乃为之进禄位、立碑石,名之「褒善」;则不特蔡求之舍祀田有以褒之,且寓将来有志效尤者亦有以劝之云耳。

  兹将田三段坐址、租项、条规,计录于左:

  一、买过南投保万丹庄陈龙水田一段,价银三百五十员;坐落土名暗坑仔底,东至水沟头界,西至抄封田界,南至崁界,北至溪界;清丈一甲五分九厘一毫,钱粮二两一钱一分八厘四。又配福德爷香灯银,四六折实银一员二角,全年小租四十八石。

  一、买过东螺保海风寮庄陈成水田一段,价银三百员;坐落土名二八仔洋,东至蔡家界,西至大路界,南至二八圳界,北至施厝圳界;清丈四分,钱粮一两零一分三厘四毫,大租四六折实九斗六升,水租一石零二升八合,小租三十二石。

  一、买过武东保顶新厝庄蔡达芳水田一段,价银三百员;址在东螺保二八仔洋,东、西俱至陈家田界,南至二八仔圳界,北至施厝圳界,中插何家厝地一所;清丈六分五厘三毫二丝,钱粮一两零八分八厘,大租四六折实一石二斗七升二合,水租九斗五升,全年小租三十二石。三段合共全年小租一百一十二石。

  一、议祀田三宗,其契白录入账簿,将契批明。此田系是本宫上帝香灯祀田,不得买卖、典借等情。如有此情,闻众呈官究办,决不姑宽。

  一、议田租账簿、印记,凭六庄头人公拟端正之人交收掌管,不得恃强混争。

  一、议交收之人,宜秉公办理账簿,原收出存,不得苟简。如是不公,亦凭六庄头人改换头人,不得生端滋事。

  一、议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八月十五,此三次各要猪羊牲醴、金纸等件,演戏开祭,庆祝千秋;其祭费,悉从田租定规开用。

  一、凡祭祀之日,各宜备办牲醴、果品、金帛,先祭禄位;永为配享之例,不可废弛。

  一、议凡要致祭,于三日前帖请头人整备衣冠,早临本宫,拈香与祭。祭后,随将对象燕请各庄头人,共饮神惠。

  大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季冬之月。

  按:碑在名间乡,竖于该乡西端八卦丘陵顶上松柏坑之玄天上帝庙受天宫前左侧。高一四八公分,宽七六公分;砂岩。有边框,字迹明晰,但每行字数不齐;上端有「受天宫褒善碑」六大字,楷书。

  ●附录

  未录碑文存目表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