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台灣文獻叢刊·第57種】割台三记(割台记、台湾八日记、让台记)

台灣文獻叢刊

  【第 57 種】

  割臺三記

  .作者:羅惇曧、俞明震、吳德功

  .原書頁數: 0079 頁

  ●書籍簡介

  第五七種「割臺三記」

  本書(一冊七九面四七、四○○字)係一集刊,收錄羅惇曧「割臺記」、俞明震「臺灣八日記」及吳德功「讓臺記」三種,因題稱「割臺三記」。「割臺記」綜述清光緒二十一年臺、澎割讓及臺民抗日之經過,文極簡略。作者羅惇曧另著「中日兵事本末」已刊於第四○種「臺海思慟錄」附錄中,請參閱「思慟錄」篇。「臺灣八日記」記同年五月初五日日兵在澳底登陸後數日間中日兩軍之戰況及十二日臺北兵變之情形。作者俞明震,字恪士,浙江山陰人。原任刑部主事;光緒二十一年四月,調臺派充全臺營務處。五月初一日接署藩司,更於初八日奉命赴前敵督師兼理糧餉、電報事宜。此篇所記,皆其親歷之事。末附巡撫唐景崧(維卿)電奏稿多通,即其藏衣帶中攜出之件,尤屬可貴史料。「讓臺記」作者吳德功略歷,已見第四七種「戴施兩案紀略」篇。此記始於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簽約到臺,終於九月二十七日日本北由川宮親王卒於臺灣、運柩返日。其間凡一百三十餘日事,逐日記載,而於地方人士參與戰役者敘述尤詳。記末原附有錄自同年十月「閩報」隨筆一則,仍舊照刊;並於作者所著「瑞桃齋文稿」中錄出「吳彭年傳」一篇併附於後,以供參考。吳著正、附文,均據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所藏抄本編印。

  ●序號   篇名

  1  弁言

  2  割臺三記目錄

  3  割臺記

  4  臺灣八日記

  5  附:臺灣唐維卿中丞電奏稿

  6  讓臺記

  7  附:臺灣隨筆

  8  附錄吳統領彭年傳

  ●弁言

  本書內容分三部分:一為「割臺記」,羅惇曧撰;一為「臺灣八日記」,俞明震撰;一為「讓臺記」,吳德功撰。三文皆記臺灣割讓之事,故匯為一冊,題曰「割臺三記」。

  「割臺記」系錄自「中國近百年史資料初編」。此文綜述臺島割讓及臺民抗日之經過,而所言至略,全篇僅約二千二百字而已。

  「臺灣八日記」系錄自前書之續編。此文記光緒二十一年五月初五日日兵在澳底登陸後數日間中日兩軍之戰況及十二日臺北兵變之情形。撰者俞明震先於四月二十五日受命總理全臺營務,繼於五月初一日接署藩司,更於初八日奉命赴前敵督帥兼理餉械、電報事宜。故此文所述皆為俞君親曆之事,自較可信。俞明震於事勢危迫之際,焚燬各處來往密電,只取電奏草本藏衣帶中離臺,故其「八日記」後所附是年二月二十八日迄五月初二日唐中丞電奏稿三十九件,即據此僅存之草本也。當日電稿中所奏之事事後知其不可信者,俞君並加按語為之說明。

  「讓臺記」系省立臺北圖書館所藏之抄本。原書有撰者吳德功於光緒二十三年春所作自序,謂當「澎湖甫破之時,民心惶恐,土匪蜂起,官威不振;出城一里許,官眷行李即為土匪所奪。城中舖戶爰請德功與上官議防守之策。德功思一家三十余口,既乏厚貲將家眷渡泉州,而欃鎗不靖,雖貽憂桑梓,自己身家亦難保存;即商於邑主丁燮,請孫太尊傳兗開設聯甲局,擢德功為正管帶、族兄廣文吳景輔為副,招集邑內外窮民五百名為練勇,用總理為哨官,日則東西南北巡緝匪類,土匪由是斂跡,早稻收成免於搶掠。然割臺議成,人心瓦解,上諭令各地方官將糧額、官產造冊交日本管轄,無一語及紳士。德功知時事不可為,初兼辦局務,六月辭帶練勇,以許舉人肇清代之;德功亦即避於鄉下,旋丁母艱。遂將目見耳聞並取資公報,筆之於書。但臺南之事多系吳汝端、吳汝祥兩茂才所述,而臺北則出岳裔先生所言』。書首又有凡例若干則,其一云:『篇中敘帝國(指日本)兵將戰跡,取諸中尉修嗎灰愈所著「臺灣戰役」一書』。此為撰者自述其書資料之來源。書中記事,始於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簽約割臺,終於九月二十七日日本北白川宮親王卒於臺灣,運柩返日。其間臺灣軍民抗日凡一百三十余日,此書逐日記載作戰之經過,而於地方人士之參與戰役者敘述尤詳。惟此書稱我國曰「大清」、曰「清國」,稱日本曰「大日本」、曰「帝國」,而於自序、凡例及記事後所附論說中又多阿諛日本之辭;蓋吳君當日人竊據臺灣時撰寫是書,不得不以此為掩護而免蹈文字之禍也。新刊本已為之改正、刪削矣。

  「讓臺記」後原附撰者錄自是年十月閩報之隨筆一則。又吳君所著瑞桃齋文稿中有「吳彭年傳一一篇,並附於後,以供參考。(百吉)

  ●割臺三記目錄

  割臺記……………………………………………………………………………羅惇曧(一)

  臺灣八日記………………………………………………………………………俞明震(七)

  附:臺灣唐維卿中丞電奏稿…………………………………………………………(一四)

  讓臺記…………………………………………………………………………吳德功(三一)

  附:臺灣隨筆…………………………………………………………………………(七五)

  吳統兵彭年傳…………………………………………………………………………(七七)

  ●割臺記羅惇曧

  臺灣舊隸福建,稱臺灣府;後設臺灣道。光緒乙酉,建行省,升淡水廳為臺北府,設巡撫駐焉;閩浙總督實兼領臺灣。劉銘傳為巡撫,振興百務:鐵路、商輪、屯墾、開礦,新政備舉。今日人所經營盡美者,皆本銘傳之舊以為擴張者也。

  邵友濂繼為巡撫,而中、日方失和,海疆戒嚴;乃命福建水師提督楊岐珍、廣東南澳鎮總兵劉永福率所部防臺。永福增募兵,仍稱黑旗。中、法之戰,永福起於越南,以黑旗兵屢挫法軍;唐景崧獨身走越南,招之。中、法和議成,粵督張之洞薦授總兵,駐欽州。唐景崧以法、越罷戰後,由吏部主事授臺灣道;旋擢藩司。朝廷方倚景崧知兵,而提督李本清與之交惡,遂求去;以提督綦高會代守滬尾;旋復以提督廖得勝代高會。兩月之間,滬尾三易將矣。援朝鮮之師既敗,遼東城邑相繼陷。友濂書生不知兵,密求,樞府內調;朝廷以景崧才,付以兵事;乃以景崧署巡撫,而調友濂撫湘。景崧與永福共事於越南後,積不相能;景崧既署撫,乃移永福軍臺南,景崧自任守臺北。

  日兵艦攻澎湖媽祖宮,守將擊之,傷其兩艘。日人將攻文良港,而先攻媽祖宮以牽綴華軍,使不為備;乃潛登文良港。澎湖至臺北電線中斷,日軍遂佔澎湖;海道中梗,軍械之購自外洋者盡為日奪,澎湖乃孤懸矣。

  時更有李文奎之變。文奎故直隸游匪,從淮軍渡臺,充撫轅親兵。副將方某為武巡捕,以文奎犯令革退;轉事中軍黃翼德,充什長。翼德募兵於粵,方某署中軍;復以事革文奎,文奎乃大恨;其黨徒遍城中及署內外,思伺隙報之。景崧婿余某內渡,文奎率黨劫其裝於道;護勇逃歸者,文奎追之;方副將自撫署出,文奎徑斫其顱;反奔入門,踣而斃。中軍護勇內應,爭發鎗;景崧遣差官出視,及儀門中刃返。叛徒將入殺景崧;景崧出,叛兵猝見巡撫懾焉,斂刃立,並告無事,景崧慰之。以文奎徒黨眾,因令文奎充營官以安之。楊岐珍率所部入援,與叛軍對擊,傷居民十余人;景崧命止之。以文奎募緝捕一營屯基隆,而張示別緝殺方副將之賊,為掩飾計。將領多離心,兵浸驕不可制矣。

  及割臺議起,臺灣舉人以會試在都,上書力爭;不報。割臺信益急,主事邱逢甲建議自主,臺民爭贊之。乃議建民主國,開議院,制藍地黃虎國旗,議戴景崧為總統。四月和議成,卒割臺灣;朝命景崧率軍民內渡。臺民乃決自主,上「臺灣民主國」總統印綬於景崧,鼓吹前導,紳民數千人詣撫署;景崧朝服出,望闕九叩首謝罪,旋北面受任,大哭而入。即撫署為總統府,電告自主,有『遙奉正朔,永作屏藩』語。命陳季同介法人求各國承認自主,皆不答。設內部、外部、軍部以下各大臣;省官不願留者,聽其內渡。提督楊岐珍等,歸於福州。

  日本兵艦大集,先攻基隆。吳國華守三貂嶺,遇日偵探隊擊之,斃日兵官一。營官包幹臣奉命來助戰,奪日兵官首級以歸,遽報大捷;吏民皆賀。國華方逐日軍,遽回兵追乾臣,日軍遂佔三貂嶺。分統李文忠等方會師援基隆,而日軍已大集,文忠等戰皆敗。景崧命黃義德屯八堵,為胡友勝後援;義德遽馳歸,詭言『獅球嶺已失,八堵不能駐軍;日人懸金六十萬購總統頭,故馳歸防內亂』。景崧不敢詰也。是夜,義德所部軍索饟,大譁。翌晨,日軍佔獅球嶺,城中驚擾;幕客熊瑞圖請退守新竹,巡捕吳覲庭以鎗擬瑞圖,禁之言。傍晚,潰兵爭入城;客勇、土勇互鬥,屍遍地。總統府火發,景崧微服挈一子、妾易男服雜逃民中竄出城,附英輪至於廈門。游兵大掠三日,日軍尚未至;德商畢狄蘭以書告日軍,乃以兵來收城。景崧歸老於鄉。庚子勤王軍謀起事漢口,約景崧舉事於桂林;漢口事敗,亦無發景崧者。光緒壬寅,客死廣州。

  劉永福守臺南;臺北既陷,鎮道以下官吏相繼內渡,臺民上民主總統印綬於永福。永福不受,仍稱「幫辦」,設防守。部署稍定,而日兵艦至,窺安平口;永福自擊日艦,幾沉之。

  日軍攻新竹,相拒月余;大小二十余戰,互有傷亡。日人購奸民導僻徑抄臺軍後路,分統楊紫云戰歿;吳彭年赴援不及,乃守大甲溪。義民長徐驤之軍為日軍追入深箐中,徐驤繞出其後擊之,日軍砲無所施,大敗;獲日兵數十。時庫帑既匱,僅恃鈔票為挹注,軍饟益不支;永福先遣員渡廈門求款,並電乞沿海督、撫助饟,絕無應者。饟絕械罄,永福憂惶無策。臺灣土匪為內間,引日軍深入;匪集愈眾,日軍用為前鋒。吳彭年伏兵大甲溪,候日軍至,猛擊之;日軍敗渡河,徐驤伏兵乘其半渡奮擊之,日兵大敗。七月,日大隊攻大甲溪,相持未下;忽譁傳大營陷,軍皆驚退。蓋新楚軍統領李惟義奉命為後援,日軍以金啗土匪冒稱日軍襲之,惟義驚遁,營遂潰;前敵乃大挫,袁錫清力戰死之。

  日軍據大甲溪,永福令諸軍嚴守彰化。徐驤屢以伏兵撓日軍,義民亦迭起抗之;日軍屢窘,多傷亡。日軍仍利用土匪導攻八卦山,吳彭年死守,力竭殉之;日軍奪八卦山,俯瞰彰化城,彰化降。

  日軍連陷云林、苗栗二縣,進逼嘉義;誤入山谷,民團林義成等塞谷口盡殲之。臺南山谷險阻,深箐叢雜;民團潛伏,遇敵猝起。日軍不習地勢,屢戰恆敗釁。臺北、臺中各城邑聞臺南義聲,皆思奮起,圖恢復;日大軍乃嚴備之。

  臺南援絕饟竭,相持數月,軍皆饑困。日軍以全力攻臺南,徐驤等尚力戰;驤每戰必居前敵,卒中砲死。嘉義守將王德標以地雷達日營,夜半地雷發,日軍死亡百余人,日軍驚退;以死將士多,大憤,聚巨砲猛轟嘉義,破之。僅余臺南孤城,永福死守。

  日本臺灣總督樺山資紀貽書永福謂:『公以孤軍持絕地,數月不下,公已無負於臺民。今困守孤城,尺地以外皆敵軍,徒傷民命何益?倘率所部去臺,當以禮送公去』。永福拒之,詞甚峻。日軍乃大攻城,永福自發砲殆日軍數十人。相持數日,城中軍饑甚,譁潰;土匪蜂起奪城,迎日軍。永福逃登德國商輪,日兵大索四次不獲;蓋德人深佩永福,秘藏之也。永福內渡至廈門,旋歸於廣東之欽州。永福守臺南數月,以饟糈並絕而敗,世猶諒之。

  ●臺灣八日記(附臺灣唐維卿中丞電奏稿)俞明震

  五月初五日,倭兵輪二十九艘遊弋臺北海面;復分泊各海口外:基隆、滬尾、澳底、金包里、八里坌、大姑崁,凡可登岸之處,皆有兵輸。

  初六日,土民勾結挖金砂匪引倭人由澳底登岸。曾喜照所募土勇兩營守澳底;成軍甫三日,遇敵不敢戰,均逃散。澳底在基隆北五十里,路崎嶇;中隔三貂嶺,最險峻。過嶺始有歧路:一通瑞芳,一通吳朱埕。又澳底循海岸可達基隆,中隔九芬山;過山即無路,行亂石中,必由砲臺前經過,防守最易。初,楊西園軍門統十二營專守基隆一帶;故三貂、澳底均有防營。初三日楊奉旨撤營內渡,基隆僅張月樓軍門七營、土勇四營,砲臺分去三營,瑞芳、九芬雖有防營,單薄不能當大敵。四更,城中得基隆警電;維帥命吳國華率七百人守三貂嶺。吳新自廣東來,倉卒部署,諸事不齊備;次日已刻,始率四百人先行。

  初七日,維帥調新募廣勇陸續均赴基隆。胡連勝、陳國柱、陳柱波、包幹臣等各募數百人,均號統領,無所繫屬;余請維帥自出督師,同事均不謂然。

  初八日五更,維帥命赴前敵督戰,兼料理餉械、電報事宜。黎明,撥黃翼德親兵六十人、派委員三人、武弁六人隨往;乘火車,午初到基隆,駐張統領大營。探報:昨晚倭前鋒已過三貂嶺,住嶺背梁紳家;余急派弁持令箭命各軍擇山頭要隘紮穩,勿浪戰,待援兵至再進。未刻,倭前鋒至小楚坑探路兼繪圖;驟遇吳國華軍,未及列隊,遽搏戰。土勇從旁夾擊,鎗斃三畫倭酋一。寇奔,棄鎗械越嶺遁;吳追及嶺巔,百姓觀戰者均拍手歡呼。

  先是,探報:我軍在小楚坑遇敵;余檄包幹臣率三百人助戰。包至小楚坑,寇已遁;見倭酋斃路旁,割取首級,與土勇爭,大譁。包縛土勇,土勇未著號衣,指為漢奸;將殺之。時吳國華至嶺巔,因雨待棚帳,尚未紮營;聞報,知包將首級赴大營獻功,大怒,撤隊急馳下嶺;包立橋上望見吳軍還,藏首級竹簏中,遽拔全隊回。吳尾其後,俱還基隆。包先遣人來營報大捷,余迎於營門外,獎勞士卒,詢前敵戰守情形;則言已獲大捷,各軍均撤回。余大駭,詰以奉何人令撤兵?何以棄三貂嶺不守?包瞠目不能答。余憤極,電稟維帥:『如今夜瑞芳失守,非斬包、吳無以謝百姓』;且密電『基隆四面皆廣勇,統領六、七人各不相下,無所繫屬,必僨事;公宜自駐獅球嶺調度』!時已四更,屢召吳國華,避不敢見。吳初來訴包攘功狀,及聞余詰責包,自慚;旋拔隊赴前敵。包則恃有護符,竟以『大捷,斬首無算』赴省城獻功矣。是夜,我軍僅土勇一營、張統領二哨紮瑞芳,三貂嶺竟棄不守。天明,探報回,知四更時倭已冒雨登嶺。夜間與張統領商議,電稟維帥分三路進攻:一路由大路至相思嶺、龍潭埔、瑞芳過九芎橋、小楚坑直抵三貂嶺,為正兵;一路由海邊社寮砲臺至八斗、庚子寮、九芬山直達澳底,截其歸路;一路由暖暖街至吳朱埕繞出三貂嶺之左,為奇兵。又密稟各路宜專責一人,免致互相爭功諉罪。

  初九日五更,劉燕運五管格林快砲五架、率砲勇三十人至大營;余急命運至前敵擇高阜安置。黎明,維帥電諭:『三路進兵甚善;瑞芳一路專責成吳國華,九芬李文忠,吳朱埕楊連珍,限申初到基隆聽調遣』。未刻,陳得勝先到,張統領與定議:各軍酉刻在基隆飽餐,限寅刻抵賊營,合力猛攻;余派員押棚帳、子藥同行。

  部署甫定,忽報倭兵分兩路來攻:一路撲九芬,一路直抵瑞芳;另一股扼吳朱埕北,防我軍包抄。九芬兵單,且近海,賊移快砲上岸猛擊,戰未久,宋營官陣亡,哨官死三人,孫營官受重傷,九芬失守。瑞芳尚未開仗,得九芬信大震。余急率親兵六十人赴前敵督戰,擬憑劉燕砲隊以自固。西初到瑞芳,扼後街口,令各營退者斬。瑞芳四面皆山,形如鍋底;昨夜大雨,我軍耽安逸,住金砂局。敵至始出,前後相擠;倭兵排列東面高山上,每隊八人,極嚴整。北面距三貂嶺四里,倭人驅教民、漢奸下嶺扼九芎橋約千余人。劉燕砲隊列四面土山上,稍得地勢;我軍鎗聲不絕,敵伏不動。相持一小時許,忽橋上呼聲震天,敵已沖過橋,山頭賊始開鎗,鎗彈及金砂局,傷數人。有逃者;余揮親兵追斬二人、手刃一人,勢稍定。時已昏黑,敵燃電燈明如畫,各軍皆驚。余飛書告吳國華曰:『逃勇已斬三人;今日之戰關全臺存亡,諸公退後一步,弟必開鎗轟擊。若弟先回大營不與諸公同死者,願斬首以謝諸公』。吳得書,率隊進奪九芎橋;敵已約漢奸伏溪澗旁,俟吳國華至,突起截擊,死傷二十余人,各軍譁潰大奔,不能止。敵乘勢簿瑞芳前沖口,劉燕發砲下擊,敵死十余人,後退去;余扼龍潭埔,豎大旗,集潰勇。吳國華二更後始至,營哨官未損一人。是日我軍棄瑞芳不守,敵不敢至,皆土山頂砲隊之力;若帶兵官能擇地紮營,以守為戰,決不至此。余移營依砲隊與劉燕合;無棚帳,著油衣露立達旦。吳國華竟拔營回基隆宿。四更,張統領帶護衛營冒雨至,言『明日親打衝鋒,拚死一戰』,語憤激,相與泣下(今日申刻,各援軍陸續至;檄李文忠扼守庚子寮、楊連珍扼守吳朱埕、胡連勝等均來瑞芳助戰)。

  初十日天明,張統領欲進戰,待吳國華、胡連勝辰刻始到。張立九芎橋吹角列隊,倭人押漢奸約三百人來攻(每十二人兩倭兵持刀督其後);鎗砲並轟,敵傷亡較多,敗退。張率隊衝上,吳國華兵疲困不能接應;倭兵從旁面山頂馳下,斷九芎橋歸路,圍裹數重,鎗砲兇猛。余急傳令『能救張統領出圍者,賞三千金』;陳得勝率八十人、曾喜照率三十余人涉溪澗冒死衝入。張已受重傷(右腿被鎗子穿過,後在上海醫愈),親兵搶護,死七人;後一卒負之潛行溪水中,始得脫。曾喜照受傷,歸路阻截;裹創戰,至庚子寮投李文忠營。陳得勝竟戰死。初,張得小勝,吳軍不能接應;余擬率親兵扼橋為聲援,營官黃義光有難色,中止。至是,命持令箭調胡友勝赴援,竟出怨言;余憤極,令斬以徇;劉燕為乞恩,僅摘翎頂示薄懲。午後,忽接維帥電:『命黃義光撤親兵速回』!各營及局紳均驚駭。余急乘火車入城面詰維帥,維帥茫然不知;查系某某代黃翼德屬電報房發者,竟私署維帥名。局面已壞,維帥不敢問,太息而已。張營四次電催赴前敵,辭不赴;後紳士公電云:『俞督辦艱難任事,去後合廳皇駭;乞速來救我身命』!維帥持電流涕相示,命速行。余不得已,帶營務處六十四人行(四月二十五,余派充全臺營務處;即挑選湘勇六十四人作衛隊,自加口糧,每名月三元。初八本擬帶赴前敵,維帥言藩庫最緊要,須派親信得力人護守;前敵督戰,僅帶數十人供驅使足矣);武弁五人,告奮勇,亦隨行。傍晚到基隆,即馳赴前敵,仍與劉燕合營土山上;吳國華仍回基隆宿。

  十一日天明,敵分兩路大至,專致土山。余與劉燕被圍,吳國華軍未至,各營亦坐視不能救,鎗砲聲如急雨怒潮。相持至巳刻,砲勇死八人、重傷四人。砲管太熱不能放,余率親兵憑土壕用十三響鎗抵拒(鎗名「云者式」,美國造)。差官楊得標、李成德先陣亡。敵用開花彈極猛速,彭發立余後,腰際中彈,呼號甚慘。余回顧,忽開花彈炸銅片嵌入額際,血流不止;腿胯被鎗彈擦過,痛極暈絕。親兵搶護至社寮,西醫力南加用藥水灌入傷口,取出三角紫銅片一塊,血仍不止,用蠟布裹緊;抬至獅球嶺。時各軍均潰;敵尚疑有伏兵,未敢竟抵基隆。初,臺紳林朝棟駐守獅球嶺。林以擊生番功,曆保至道員,二品頂戴,賞穿黃馬褂。所部皆百戰之卒,且訓練有法,頗負時望。維帥意專重廣勇,廣勇與土人素不睦,因調林守中路;以胡友勝統廣勇四營紮獅球嶺。余至嶺上,輿夫均逃散;幸血止,神氣稍清。急召胡詢戰守事;胡神色倉皇,唯唯而已。適紳士十四人偕觀戰、英人提理來醫傷,皆言『廣勇新募,從未訓練,統領又不得人,基隆一失,人心渙散;法人之變,劉省帥專守獅球嶺而臺北宴然。乞撫帥遠調林朝棟以守為戰,事猶可為』。時基隆同知方祖蔭在座,余命移基隆電報局設八堵(堵在獅球嶺後,當獅球嶺、暖暖街之衝,為入臺北城必由之路)。將親入城,請維帥駐八堵,為死守計;並命紳士寫一公稟。酉刻,偕方祖蔭乘火車入城;署中幕友家丁,寥寥數人。維帥一見,即言『大事已去,奈何』?余出紳士公稟,且請駐八堵。維帥言『午刻聞前敵信,即令黃翼德率護衛營紮八堵』。頃黃忽回城,據言『獅球嶺已失,大雨不能紮營;且敵懸六十萬金購總統頭(六十萬金購頭之說亦謠言也,可笑),故趁火車急馳回城,防內亂』(黃至八堵,士卒均未下車)。余怒斥其欺罔。維帥知之,而不敢詰問;但言『君無死法,曷自為計』!夜,黃勇索餉,大譁;幸盧嘉植率東莞勇百人守庫,甚安靜。至藩署,遇余親兵自前敵回者共十七人,伏地痛哭;泥污血跡,面目糢糊莫辦。差官五人,死三人,尚有宋傳禮、王朗三不知下落,為之慘然。夜服藥臥,雨聲甚惡。

  十二日黎明,雨稍歇,街市寂然。余偕方越亭、熊瑞圖見維帥,力勸退守新竹,就林朝棟、劉永福圖再舉;左右均怒目相視,王覲庭手六響小鎗指熊瑞圖曰:『大人五天不睡,諸君亦宜歇息;誰多言者,手鎗擊之』!維帥默然,令暫退。余回臥室,行李已搶掠一空;知事不可為,取電奏草本藏衣帶中,各處往來密電均焚燬。忽電報房學生來見云:『昨夜電報尚通,三更時王覲庭將線斫斷,局中人已散盡矣』。余急作密函呈維帥曰:『天不佑中國,無可奈何!公心跡,可告無罪;惟既不退守新竹,公宜自為計,不可貽笑天下。電奏本今已帶出,心酸不忍多寫。負公知遇,此恨千古』!午間,始知署中廚役已散盡,因至藩署設食飽餐。電線已斷,不得前敵消息;創口又時時作痛,焦急自分必死。酉刻,聞林朝棟、吳光亮均帶兵明日必到,覺有一線生機。急至撫署,則獅球嶺潰兵已入城(今日辰刻失守),城中大亂。黃翼德守儀門,放鎗禁人出入;各局所不見一人。時已昏黑,城中積屍遍地(有自前敵受傷抬回者,有廣勇、土勇互相殘殺者),哭聲震耳。余皇遽無策,繞至撫署後牆,欲入探維帥消息。署中忽火起,支應局委員周奭(字梅生)帕首、腰刀從後牆出,告余:『維帥剛出城』。余追出西門,遇亂兵放鎗劫行客;左右走散,僅楊貴、藍玉相從。至大道埕,僱小船乘星光徑渡滬尾;兩岸放鎗,彈及船舷。四更到海口,上「駕時」輪船(余隻身出走,用千里鏡皮盒裝洋銀八十枚,幸未劫去,以四十元僱小船;若遲至天明,則危矣)。船上有海關運來銀八箱,兩岸防營大譁,劫銀去;砲臺復開砲轟擊,慘死十六人,余幾不免。因事太不堪,且非兵事所系,不忍詳記。十五日,始脫險到廈門。

  ·臺灣唐維卿中丞電奏稿

  二十八日午刻澎電斷後,南路竟日聞砲聲,是我軍正力戰;敵砲自系攻砲臺,砲臺似未失。惟百計無從策應;苦茲將士,南望涕零!澎軍火較臺他處為多,終絀於力,不能甚足;皆微臣之罪也。恆春未聞動靜,大約現以全力攻澎。軍情如何續奏。請代奏。景崧肅。艷電。(乙未二月二十八日)

  戌刻臺南電報,澎弁勇帶傷逃渡者稱:二十七、八日水陸並戰,擊損倭輪三艘,岸賊驅走;我砲臺亦被毀,各亡千余人。二十九日賊輪前攻,又由他處分登。我軍分禦血戰,統領知府朱上泮身受數傷,疑陣亡;澎湖鎮周鎮邦、通判陳步梯俱帶傷不知下落。午刻,賊攻入廳城等語。各述情節,大略如此,憤懣何極!雖孤懸之地,無輪策應,固守為難,以致孤軍血戰三日,鎮、廳統將力戰身傷,存亡未卜,地亦隨陷;臣罪終無可辭。請將臣交部嚴議;容再查明員弁下落及西嶼情形具摺馳奏。再蒙電旨垂詢臺灣布置能否周密,飭與閩督籌辦。伏查臺營雖多,分布則少;賊趨旁港,防不勝防。閩省力難添助,現亦就地增募,鎗患不足;蒙再飭撥匯豐五十萬兩趕招粵勇並購精鎗,但恐難於到臺,惟有極力設法。總之,臺無兵輪,絕地坐困;所恃者人心固結,生死以之而已!(三月初二日)

  據各路電報,澎弁勇來云:賊用氣球登岸,人執一鐵板,聚成砲臺,手砲開花彈極猛速。二十八日,統將朱上泮陣亡;賊逼廳城,周鎮邦、分統林福喜、通判陳步梯力擊,賊退。二十九日,賊以兵輪環攻,使我處處受敵;後登岸攻進東門。周鎮邦巷戰帶傷,左右盡死;傳聞登山自盡,俟續查。賊據金龜頭砲臺,哨官陳得興、弁勇百余人力抵,亦俱死。林福喜受傷,不知下落;其軍最奮,死亡尤多。陳步梯帶鄉團助戰,亦受傷;不知下落。惟劉忠梁守西嶼,是日但見賊發砲,遙望之,尚未查知確耗。三日血戰,澎軍頭目傷亡殆盡。臣明知澎湖孤懸絕地,無兵輪,無術策應;負茲將士,慘痛何極!請代奏。(三月初三日)

  此電倉卒據各路探報之言,實在情形全不相同。中國人無識,有專造謠言者,有隨口演說者,有人云亦云、一犬吠影百犬吠聲者。所遣偵探亦不過傳述若輩之言而巳,可為痛恨。電中所言「氣球」,後始悉系在海水淺處用礬布船登岸,一人乘一船;遠望之,若「氣球」然。後聞總署以「氣球」登岸之語行知各處,豈非大笑話?又「人執一鐵板,聚成砲臺」之說,尚待考;大約亦誤認也。

  澎失,蒙恩免罪,愈益惶悚。諭旨垂詢臺營布置。臺防分南、北、中三路:守北路,基隆提督張兆連、基隆後路道員林朝棟、滬尾總兵廖得勝、滬尾對岸都司黃宗河、滬尾後路守備李文忠、蘇澳參將沈祺山;守南路,劉永福、臺灣鎮萬國本、恆春都司邱啟標、嘉義總兵陳羅;守中路,道員楊汝翼;守後山,臺東知州胡傳。此外小口十余處,或一、二營不等。原設防番各營,不能掣動。楊岐珍往來基、滬,辦事和衷,所部紮滬尾,留三營在省備游擊。臺營雖多,分布則薄;基、滬要口,合前敵、後路不滿六千人,此外可知。游擊師僅楊岐珍三營,一、二仗後無人換替;現趕募未成軍。義勇可調度,惜乏鎗與彈;得款後始購新式鎗砲,運到必遲。澎文武下落,容確查再奏。鳳、恆昨報輪來復去,聞寇即日大隊來犯,已嚴備。論臺之力,辦防只能至此。久支強寇,無勝算;略可恃者,軍民心尚固結耳。請代奏。(三月初六日)

  電旨悉。停戰臺灣獨否,敵必以全力攻注;孤臺當巨寇,其危可知。北方既停戰,懇飭所有兵輪悉赴臺灣聽用;臣一面激勵將士,誓以死守。澎湖之失,以無兵輪援應;前車不遠,足為寒心。臣不惜死,總期於國事有益。迫切,請代奏。(三月初六日)

  停戰臺不在列,洋行得信喧傳,臺民憤駭。謂北停戰、臺獨不停,是任倭以全力攻臺;臺民何辜,致遭歧視?向臣暨林紳維源環問;謂「戰則俱戰,停則俱停」,眾口怨咨,一時軍民工商無不失望;義勇尤譁。告以非朝廷之意,乃倭人之意,不能禁不攻臺;無如莫從喻解。一處如此,他處可知;情形一至於此。迫切上陳,請代奏。(三月初七日)

  臺坐困,則乏軍火;購者未到,到時恐難運入。閩存無多,江南供應太繁,撥濟亦不多。乞旨飭下粵省,揀可用後膛鎗撥臺五千桿配足子彈,毛瑟彈另撥三百萬粒、火藥十萬磅,交知州唐鏡沅設法解運。粵無警,且有機器能製也。請代奏。(三月初七日)

  奉初八日電旨,欽遵宣示,臺民感激天恩,人心大定,士氣益奮,足慰宸廑。現趕增土勇二十余營,願殺賊者群起;惜械無多,難盡收用。有自備鎗與餉者,具徵義憤之忱。近日洋面甚靜,不測寇意。伏查臺防,中路近薄,然究非大口;敵倘深入,離船太遠,南北夾擊,敵在阱中,似不足懼。臺南延至四月底湧浪大起,不能停椗。惟臺北為精華所萃,臣親加布置,地營濠堤,水、旱各營尚周密。延至四月,所購軍火到、粵勇來齊,戰事能有把握,再策復澎。難必成功,而矢志如此。請代奏。(三月十一日)

  後所購軍火並未到臺,委員借詞延宕、欺騙情形無人不知,而維帥不能問。六月,維帥到上海,此人送紗羅衣兩箱,曲意獻媚;而軍火事,竟彌縫不追問矣。委員所購軍火快砲等項,三月間據說已到香港,後又說已到西貢,五月間則又謂尚在新嘉坡,其實並未起運;不知是何弊端?

  寇伏澎湖,無甚動靜,運路猶可暢行。增集臺勇七、八千人,次第成軍;粵勇亦陸續可到,聲勢比前壯。臺民惟恐倭力索臺,願投效殺賊者遠近遞稟,日有千數百人;惜不能盡收。江南運鎗萬桿已到,尚須修理;又搜取抬鎗、劈山砲,亦甚得力。臺民知洋款未借定,十日內南、北兩路息借銀湊集二十余萬。寇在門闥而人心固結如此,臣若不密謀復澎、竭力保臺,不獨上負聖恩,且無顏對全臺百姓。惟增銀購械、懸賞等事必放手為之,方能有濟。戶部前後撥款,恐難持久,尚須設法經營。祈代奏。(三月十九日)

  風聲和議將成,不知何款?臣愚以為賠兵費、通商則可,與土地則不可。皇上念列聖創業艱難,豈肯出此?特恐倭奴迫我以不得不從。北遼、南臺,二者失一,我將無以立國;外洋誰不生心?宇內亦必解體。戰而失地,猶可恢復;和而失地,長此淪陷。委香港與英,乃小島耳;貽害已甚。況喉咽肩背之地?必不得已,惟仍出於戰,以償彼之費為用兵之費;倭力有限,再與堅持,或易就範。國家大計,豈容海外孤臣聞謠妄議;且臣不能保澎,敢言保臺?設割臺,臣反得卸仔肩、全性命;然大局利害所關,雖處危地,萬死不悔。幸兵力愈厚,人心愈固,非全無可恃。披瀝上陳,伏維聖裁。請代奏。(三月二十日)

  現招粵中義士、驍將集萬人,有自備船械者;擬由粵用漁船航海奪澎。幸得手,即乘勝入倭。因恐漏洩,不敢先奏;十九電奏有「密謀復澎」語,即指此。利鈍不可知,而義憤之氣可用。部署已定,正電商月內起程。適聞和議成,不知確否?此軍出海,無從收回,到澎必戰;請示進止。祈代奏。(三月二十二日)

  「義士、驍將」,只就唐鏡沅一面之詞,遽爾輕信,其實一大騙局耳!事過境遷,念之尚令人髮指。先是,上年十一月唐鏡沅即有密電與維帥,言訪得有一大俠,將來可令多帶兵,可以往攻日本;其手下義士、驍將極多云云。維帥初尚秘而不宣,潛令往招。乙未三月,始告余:大俠即吳國華,將倚以復澎湖;余心非之,而不敢盡言。蓋其時吳巳到臺灣矣;復令回粵招勇,將與以重任。其實吳乃一賭博無賴子,後為盜,有司出花紅訪拿;鏡沅遂目為大俠云。

  紛傳和議已畫押,有「割臺」一條;臺民洶洶,勢將譁變,恐大亂立起。有無其事?祈速示。(三月二十三日)

  三次電奏、一次詢總署和議情形,均未奉復。洋行紛紛傳電,割遼、臺已畫押,倭並派某爵率兵輸即日來臺。李鴻章希圖了事,此約斷不可從。必不得已,查外國近來或聯二、三國為同盟密約,我可急挽英、俄為同盟,許其保遼、保臺,即以賠倭之款與英、俄,或請各國從公剖斷;不可專從李鴻章辦法。割臺,臣不敢奉詔。且王靈已去,萬民憤駭,勢不可遏,奸民並乘此為亂。朝廷已棄之地,臣無可撫馭、無可約束;倭人到臺,臺民抗戰,臣亦不能止。臣忝權臺撫,臺已屬倭,一切檄文仍用「臺撫」銜,不獨為民笑,並為倭笑,何能辦事?如必割臺,惟有籲請迅簡大員來臺辦理。此外有一線可挽回,惟乞聖明熟思。揆今時勢,全局猶盛,尚屬有為;何至悉如所索?皇上當思列聖在天之靈,今日何以克安?臣不勝痛哭待命之至。請代奏。(三月二十三日)

  敬電謹悉。彼所恫喝,我所畏慮。惟犯京師,輦轂暫出巡行,古所常有;今割遼東,寇在門闥,將來亦應遷都。早晚有此一舉,不如翻約與戰;只此一著,中國尚有轉機。倭得地,勢愈強,將來何以應之?轉瞬各國紛起,其危更甚。戰而失,人能諒之;徑棄與人,天下誰不寒心?此等非常之變,告示一出,亂民立起。且百余防營,不裁何待?一裁,則人皆無王法可畏,豈能以空言解之?外間已洶洶欲變,撫之不可、剿之不能。至臺民、將士願隨臣行者,拒之必不放行;挈之內渡,無地處置、無款遣散。泣求皇上於無可如何之中,飭挽各國從公剖斷;與其徑割與倭,不如與英、俄密商,許以重利,較可從容辦理。迫切情形,乞代奏。(三月二十五日申刻)

  是日辰刻,接總署「割臺灣」電,大致謂割臺系萬不得已之舉:臺灣雖重,比之京師則臺灣為輕;倘敵人乘勝直攻大沽,則京師危在旦夕。又臺灣孤懸海外,終久不能據守。貴撫前奏,一則曰:臺營雖多,分布則少,一、二仗後即無營接仗;再則曰:臺無兵輪,絕地坐困。不可因一時義憤,遂忘以前所陳種種患害於不顧也云云。又言:交割臺灣限兩月,余限二十日;百姓願內渡者聽,兩年內不內渡者作為日本人,改衣冠;並令臺撫出示曉諭。來電甚長,節錄大略如此。惟「割臺」事僅總署一電,並無電旨;故臺民於此節,尤憤恨也昨電示傳播,臺民不服;閉市,紳民擁入署,哭聲震天。二百年文物之邦忽淪化外,遷徙談何容易?其慘自不待言。土勇數十營誓必與戰,撤時斷不肯繳軍裝;倭人登岸,民必殲之,崧勢不能禁。請設法告倭,不可遽遣人來;來或被戕,官不任咎。此時官難自保,焉能保人?當此萬古奇變,祈作設身處地之想,焉能使勿滋事端?非挽各國籌一善處之方,和局恐仍有礙。民急且亂,何事不為;並恐劫他國洋行、殺洋人、毀教堂,橫開釁端:此後一日有一日之變矣。迫切待命之至!

  前所錄總署電,令臺撫出示曉論,下有「交割時須極力保護,並論百姓切勿滋生事端」之語;故此電云云。總署令喻臺民不可滋生事端,並無一語「撫卹」;故臺灣紳民,均憤恨願入英籍云。

  大局敗壞,至於如此;惟悔約再戰,拚孤注以冀轉機。否則,各國紛起,宇內立見分裂,雖欲苟安而不得;即各國無事,而賠款太鉅,何處搜括?要害全失,財窮地蹙,斷難自立。臣非故作危言,皇太后、皇上聖明,熟思必能洞鑑。割臺之議,不敢遽出示;癡望有一線轉機。紳民哭聲震天,亂民又起,無可撫慰、無可禁止。臣與各官,惟日以淚洗面,即欲辦理收束,為眾所劫,無術可施。臣八旬老母,誓共守臺;和議成,本可內渡,乃為民遮留,其慘可知。明知屢瀆重罪,而為天下計,惟戰有生機;割地、賠款,實成絕路。敢冒斧質、犯忌諱,再陳。倘稍有變局,伏乞電旨,速固人心;不勝迫切待命之至。請代奏。(三月二十七日子刻)

  棄臺萬眾咨嗟,亂民已起;本日午刻,省城搶劫,砍斃撫標中軍方良元,鎗斃平民十余人。現距交割之期尚遠,且未撤營,亂已如此;撤營後必至全臺糜爛,官員恐難保全。臣誠不知所措,恐無死所矣!迫切上陳,請代奏。(三月二十八日亥刻)

  臺灣為各國入華咽喉,歸之日本,不獨臺民不服,恐各國亦不願;從此爭端無已,塗炭生靈。查浙之舟山、朝鮮之巨文島,英與各國均有約;大致保全中國之權,不致大傷中國體面。並為息爭起見,臺灣能倣此辦法,不獨臺民之幸,亦中外大勢所關。懇將此電飭下總署與各國使臣從公商斷,不勝待命之至。請代奏。(三月二十八日)

  欽奉卅日電旨,近日臺灣情形,敬瀝陳之。二十五日,臺民知臺已屬倭,臺北紳民男婦日入署向臣母及臣環泣,並電知臺南、臺中各紳士,留臣固守;當將朝廷不忍臺民塗炭之意,剴切開導。無如義憤所激,萬眾一心,無從分解。次日,即鳴鑼罷市。適英領事金璋來臣署,紳民環請設法保臺;擬以臺歸英保護,將煤、金兩礦並茶、腦、磺各稅酬之,懇其轉達公使。臣見其情急,莫能禁止。而防營仍未敢撤,莠民遂乘機欲亂;有二十六日劫司庫、械局之謀,以有備而止。二十八日,竟在市中搶劫。中軍方良元出往彈壓,倉卒被戕;亂民闖入臣署,親兵閉門抵拒,臣與刑部主事俞明震、縣丞彭□□親出喝散。正重卹屍主、嚴拿兇犯。去後忽聞有各國公論,懽聲雷動,安堵如恆;果有轉機,不難立定。若仍照前約,軍民必立變。現已抗繳釐金,謂臺歸中國則繳;並禁各鹽館售鹽、餉銀不准運出、製造局不准停工,皆稱應留為軍民拒倭之用。臣恐為軍民劫留,無死所矣!請代奏。(四月初一日)

  臺地多煤,公家無資開採;不立碼頭,路遠本重,商家裹足。近知基隆、宜蘭金礦且多,不僅金砂也。正擬招商承辦,以辦防中止。如全臺許各國為租界,各認地段開礦,我收其稅,則利益均沾,全臺將益繁盛;而各國有租界,商本萃集,自必互禁侵擾,煙臺、上海是其明徵。方今中外局勢已成,非借西法聯絡各國,無以自立。必先去我疑忌,且必有利與人,始肯助我及此;各國如肯調停,必須有切實辦法。以上所陳,乞備採擇。祈代奏。(四月初一日)

  臺民洶洶,屢請代奏,未便瀆陳;茲聞各國阻緩換約,謂有機會可乘,劫以不得不奏之勢。茲據紳民血書呈稱:萬民誓不服倭;割亦死、拒亦死,寧先死於亂民手,不願死於倭人手。現聞各國阻緩換約,皇太后、皇上及眾廷臣倘不乘此將「割地」一條刪除,則是安心棄我臺民,臺民已矣!朝廷失人心,何以治天下?查公法第二百八十六章有云:『割地須問居民能順從與否』?又云:『民必順從,方得視為易主』等語;務求廢約,請諸國公議,派兵輪相助。並求皇上一言,以慰眾志,而遏亂萌。迫切萬分,呼號待命。請代奏。

  臺民不願歸倭,尤慮亂起。朝廷一棄此地,即無王法,不能以尚未交接解之。文武各官,不能俟倭人至而後離任。民得自逞,不獨良民塗炭,各官亦斷難保全。鹽為養命之源,無官管理,萬民立死;此一事,即最難處。現在各署局幕友、書吏、僕役辭散一空,電報、驛站亦將無人,勢必不通,無從辦事。至撤勇營,尤為難事。愚民惟知留臣與劉永福在此,即可為民作主,不至亂生。劉永福亦慨慷自任;臣雖知不可為,而屆時為民劫留,不能自主,有死而已!伏泣瀝陳,乞聖訓。請代奏。(四月初三日)

  聞俄、德、法阻止日本佔華地,臺不在列;三國保遼,臺益觖望。臺民曾挽滬尾英領事金璋達駐京公使,稱全臺願歸英保護,懇速派兵輪來臺;土地政令仍歸中國,以金、煤兩礦及茶、腦、礦三項口稅酬之。第恐非領事所能辦到,請旨飭下總署速商英使,以解倒懸。迫切待命,乞代奏。(四月初三日)

  臺民憤恨,必不服倭;不待去官、撤勇,變亂立起。近聞三國阻約,人心稍定;現距批約之期不遠,如無轉機,乞速密示,以便籌畫。(四月初四日)

  俄、德、法出阻批約,或云阻割遼西、未阻割臺,海外傳聞不一。臺亂日起,臣無淚可揮,無詞再瀆。惟反復焦思,中外固強弱迥殊,但能矢志不割地,有此限制,事猶可為。或已失之地力不能復,聽其佔據,猶屬有說;未失而予人,此端一開,各國援以索地,是不動兵而可裂我疆宇,恐大變即在目前!諸臣可苟安,皇上春秋鼎盛,臨天下之日甚長,斷不可圖苟安。今一割地,以後欺陵艱苦之事,惟皇上一人當之;諸臣不復見矣。割臺臣可偷生,然天良末泯,甘蹈危機,萬死不悔。總之,戰而失與割而失,大有不同;戰地未必即失耶?至京師固重,重在皇上耳;巡幸而出,彼無恫喝,必不力爭京師,即保京師之法。伏乞聖明三思!請代奏(四月初六日)

  澎湖現到倭輪二十四隻;臺灣未奉「停戰」明文,且在未奉批約期內,倭輪近臺,惟有開仗。請代奏。(四月初六日)

  臺之存亡,視批約准否。存亡各有辦法:購械陸續將到,無臺不必運臺,有臺則宜備戰。全臺鹽務,北路收外來鹽、中路領運南鹽、南路晒鹽,皆在此時備一年之食,成本甚鉅;無臺則三路均應停辨,有臺宜趁此時辦理。過此風帆不順,運、購兩窮。民變日起,劫搶鹽館、釐金衙署,假名字者不一而足,遷怒於官與洋人:旂臺游勇屢鎗擊英兵輸入口舢板,幸未傷人;各國洋人用水師在岸自衛,恐不免殺戮事。正氣一洩,邪氣全來;再遲時日,雖有臺不可救藥矣!批約是本月初八日、抑十四日?務乞密示消息,以便預籌。(四月初八日)

  聞批約在即,「割臺」一層是否提出另議,防受倭愚?用特奉詢。(四月十三日)

  聞遼東一帶仍歸我,和約內刪去此條。法有阻臺之說,不知確否?法員未見到,兩船來臺,恐亦無益;若批約內未將「割臺」一節言明剔開另議,恐奉批後,法獨力亦難挽回。臺民死不服倭,彼此用武,不過塗炭生靈。中、日已和好,可否將臺民不服情形,請旨飭下總署,邀同各國公使與日本商一救民之策?此等慘狀,各國當亦見憐。民變在即,迫切待命。(四月十五日)

  聞和約已換,倭允歸遼,隨後與三國會商。伏查侵佔之地可以讓還,豈有完善之區憑空割棄?法船未來,無從與辦;惟懇鈞署密約法使迅速派輪、遣員來臺會商,遲恐民變,無從挽救。再以法獨保臺,總不如請各國公保為善;但一法尚邀不至,遑論各國?是則在總署之設法矣。(四月十六日)

  有電旨,言法來保臺,派四船由西貢裝煤起程;並飭臺撫出示曉諭軍民,言法兵輪來臺,系為保臺起見;不可念甲申舊隙,致起疑忌云云。四船皆有名,日久忘記矣。

  王之春亦有電言此事。後王又有電,言事巳成,為龔星使照瑗所阻;恐未確也。香帥電亦如此說。皆王一面之詞也。

  臺營增多,臺事未定,勇不能撤。留與撤,均需餉;定購軍火,亦須給價。請旨飭戶部撥餉二百萬兩,以備急需。但有一線可圖,誓必存臺另開局面,不敢屢求部帑;而目前急無可籌,仍仗朝廷。臺將亡矣,賞畀此款,藉慰萬民悲憤之忱。二百年養育天恩,亦遂從此盡。仗乞恩准。請代奏。(四月十六日)

  總署代奏後,奉旨撥百萬;先由上海撥五十萬交臺灣轉運局。臺亡後,尚存二十萬系洋行票子,維帥持交香師;其余三十萬,似尚未全行運赴臺灣。惟聞交廣東唐鏡沅十萬,趕辦軍火;其余,賴耘芝處當有報銷。內渡後,此類事余皆不與聞矣。廣東事,李體乾為維帥畫策;惟恐余知。時維帥住廈門電報局,余住廈門提督楊西園署中;維帥令陳敬如往來傳話,而不告知伊等住處,皆體乾之謀。謂余住楊署中必漏消息,楊知維帥在廈門,必設法謀害也。此維帥同赴金陵時,親口告余者。

  在廈門發密電至廣東,均系周梅生繙譯;後周持電稿趕赴漢口向維帥訛索,維帥無奈,與以千金。當日之事,不問可知。維帥衷懷坦白,人最忠厚;凡此,類皆小人誤之也。維帥由南京赴湘,故梅生趕至漢口。

  有德人來說:中、德交情最厚,向無微嫌;臺事曾請英、俄設法,獨未及德,似未周到。因此,德領事探商,渠亦以為應有電旨飭許星使向德外部商請阻割臺灣,並由總署向德使籌商。查法、德素不相能,且臺地並無法商、又無領事,惟德有之;今請法不請德,恐德難以為情,致添一層痕跡,似非邦交所宜。惟添請德國,於大局似有益無損。伏乞聖裁。請代奏。(四月十九日)

  忽謠聞法使回復鈞署,不能護臺;臺民洶洶,蜂集衙署,勢將與官為難。變在俄頃,有無其事?均請速復,以便設法安民!(四月二十七日)

  臺民知法不可恃,願死守危區,為南洋屏蔽。堅留景崧與劉永福;經反覆開導、再三辭拒,無如眾議甚堅,臣等雖欲求死而不得。至臺能守與否,亦惟盡人力以待轉機。此乃臺民不服屬倭,權能自主;其拒倭,與中國無涉。懇旨飭下總署商倭外部,彼員從緩來臺,則臺與倭尚可從容與議;若即以武相臨,不過兵連禍結,彼斷難馴致全臺。以上各節,是否有當?伏乞皇上訓示。請代奏。(四月二十二日)

  聞倭歸遼、旅索加費一萬萬;臺灣系未失地,大可援成案加費索回。原議兵費償二萬萬,又加贖遼、贖臺之費,請各國公評價值,即可指臺灣押與他國抵借鉅款;所有賠款,均由此出。似此辦法,則遼、旅、臺灣均退還中國,而賠款數萬萬均由臺出。據江督電稱:美國曾估臺灣可押十萬萬;即不如數,大約數萬萬可押。請旨飭下總署與李鴻章,向日本速議。臺民誓不服倭,倭難收取;李經芳來臺交割,臺民憤極,定中奇禍,即澎亦斷不可往。實相愛,非相忌之詞。改派他員來臺,恐亦無善全之策。伏思價款二萬萬、又加贖遼、旅費,部臣如何措手?借用洋債,各省海關全為英國所踞,已屬難堪;借必應還,我又何以立國?不如贖臺而轉押臺,則費有所出。至將來贖臺之費,從容計議,自有眾擎易舉之法;容再續陳。惟押臺之說,並無外洋巨商,請飭江督與議。總之,朝廷不忍割地棄民,人心感奮,百事可為;一失人心,斷難再振。臺民聞李經芳偕倭酋即日收臺,變在旦夕;倘蒙俯釆末議,祈速諭知!請代奏。(四月二十五日)

  顧藩司內渡,接替無人;查有候補主事俞明震才可濟變,膽識俱優,堪以接署。請代奏。(五月初一日)

  全臺紳民敬電稟者:臺灣屬倭,萬眾不服;迭請唐撫代奏臺民下情。而事難挽回,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慘曷極!伏查臺灣已為朝廷棄地,百姓無依;惟有暫行自主,死守不去;遙戴皇靈,為南洋屏蔽。留臺撫暫仍理臺事,並留劉鎮永福鎮守臺南。一面懇請各國查照割地紳民不服公法從公剖斷,臺灣應作何處置?再送唐撫入京,劉鎮回任。臺民此舉,無非戀戴皇清,圖固守以待轉機。情形萬緊,伏乞代為電奏。全臺紳民同叩首。(五月初一日)

  四月二十六日奉電旨,臣景崧欽遵開缺,應即起程入京陛見。惟臣先行,民斷不容,各官亦無一保全;只合臣暫留此,先令各官陸續內渡,臣再相機自處。臺民聞割臺後,冀有轉機,未敢妄動;今已絕望,公議自立為「民主」之國。於五月初二日齊集衙署,捧送印、旗前來,印文曰:「臺灣民主國總統之印」,旗為藍地黃虎;強臣暫留保民理事,臣堅辭不獲。伏思倭人不日到臺,臺民必拒。若砲臺仍用龍旗開仗,恐為倭人藉口,牽涉中國;不得已,暫允視事,將旗發給各砲臺暫換。印暫收存,專為交涉各國之用。一面布告各國,並商結外援。嗣後臺灣總統,均由民舉;遵奉正朔,遙作屏藩。俟事稍定,臣能脫身,即奔赴宮門。席藁請罪。昧死上聞。乞代奏。(五月初二日)

  ●讓臺記彰化吳德功著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西曆一千八百九十五年)四月十四日,中日和議畫押,各派大臣至燕臺換約,臺灣割讓日本。

  朝鮮之役,我師敗績,群臣請幸西蜀。皇上下罪己之詔,聲淚俱下,不忍播遷,恐驚皇太后聖心。先遣大臣張蔭桓侍郎、邵友濂撫憲往日本行成;日相伯爵伊藤博文、子爵陸奧宗光接見敕書,以內中無全權之意,令其回國。隨員伍廷芳曾與伊藤同學於西國,爰探其意。伊相云:『必有重臣如恭邸與李傅相者,並帶有全權便宜行事之敕書,方許與講和議』。正月十九日,再派爵相李鴻章抵日本。二月十九日(即西曆三月二十日),齊集於春帆樓。至馬關第三次議和,途中被日人小山欲報其弟之仇,一手執攀傅相輿,一手放鎗,中在左目下,幸不傷目,猶能視事。二十七日,日本戰船九號抵澎。二十八日,日艦被砲打傷,猶奮勇駛入港,進攻澎湖。翌日六點鐘,盡得全島。澎湖總鎮周振邦、澎湖廳陳步梯乘魚船奔入臺北請罪。副將朱尚泮兵敗,副將林福喜紮媽祖宮接戰多時,互有殺傷,亦奔回臺北;唐撫帥嘉之。時李傅相傷愈,與伊相往返議約,商量數四;其節錄載在公報,不能盡述。至三月十六日議定大略,一賠餉,二割地,三通商,共十一款;限三禮拜畫押,互派大臣在燕臺換約。星使回國,皇上與王大臣、皇太后商議,至四月十四日始行畫諾。後俄國率德、法出阻割遼之議,令我國出銀以贖之;而讓臺之議與各款均照原議。

  論曰:澎湖砥柱海中,為臺灣之門戶。如廣東之於瓊島,依作輔車;鎮江之於崇明,倚為唇齒。故當日延平王先登澎嶼,紅毛遁歸;劉國軒敗回安平,克塽納土。前車覆轍,後車宜鑒。唐公既膺專閫,豈不知岩疆一失,臺島港汊縱橫,防難勝防,自當籌畫保障,何以任一失明之周振邦統師鎮守,不崇朝之間,屏藩遽失。聞者莫不嘆其調兵簡將之無方也。嗟嗟!行軍之要,地勢為重;故爭江南者競據武昌,入川蜀者首圖巫峽。誰握兵符,而潰潰若斯耶!

  四月二十三日,鎮紮獅球嶺統領候補道林朝棟調守臺中,以提督胡國華統廣勇六營守之。

  先是澎湖既失,唐帥令提督張兆連統銘軍六營,分布基隆海口。以銘軍正營張正玉紮社寮砲臺,以陳登科紮澳底三營,以副將曾蘭亭紮仙洞一營、北斗一營、基隆田寮港一營。令林朝棟鎮紮獅球嶺六營,分統官林超拔、衛隊林廷輝,遣賴寬紮一營在大熕尖,傅德陛帶一營以為犄角,謝天德紮一營在紅淡林,鄭以金帶一營紮虎仔山,袁明翼帶一營紮佛祖嶺。棟軍營務處見日輪在澳底游弋,倡議兩軍分守南北汛。以澳底、三貂、瑞芳、北斗、大熕尖、紅淡林、大水窟為北汛,以萬鱗坑、金包里、白米甕、仙洞、瑪索、佛祖嶺、虎仔山、獅球嶺為南汛。海口砲臺,仍以砲勇守之。張兆連猜忌,以為爭功,遂譖林道足病於唐帥。適臺中府孫傳袞日日告警,遂命撤回臺中。林道以前隊先行,至五月初二拔隊回臺中。

  論曰:行兵之道,如奕棋然,有一要點即下一子以鎮之,而後全局可以制勝;不然,一著之差,全局俱敗,勝負之機,間不客髮也。憶甲申法國寇臺,劉帥銘傳失基隆,退守臺北,遣林朝棟與楚軍王詩正同紮堵、六堵,與法軍相持二閱月,法軍不得逞志於臺北也。今命林朝棟紮獅球嶺,所部將士皆前隨征之人,地勢險要甚悉,可謂用得其人矣;奈何張兆連一譖,唐總統即調駐臺中,致天塹之險不崇朝而失。雖張兆連之猜忌,亦唐公一著之差也。

  五月初二日(西曆五月二十四日),臺灣紳民立前署臺灣巡撫布政使唐景崧為民主總統,以前南澳鎮鎮守臺灣幫辦軍務劉永福為將軍。

  先是李傅相使日議約,定於四月十四日畫押,宮內躊躇未定。兵部侍郎孫毓汶、吏部右侍郎徐用儀奏以停戰日期已滿,請皇上速行畫押。臺灣得京信,謂緩十日不畫押,各國將出阻割臺之議。臺南遍貼告白,痛罵孫、徐二人,言甚悽楚;旋被京官參奏,罷退。至四月二十一日,知和議已定,割臺難以挽回,官紳士庶痛哭呼天,飛章乞命,老成烈士拊膺而嘆。電奏到京十六字曰:『臺灣士民,義不臣倭,願為島國,永戴聖清』。並電總理衙門、南洋大臣、閩浙總督、福建藩臺等處文曰:『敬稟者:臺灣屬倭,萬民不服,迭請唐撫院代奏臺民下情;而事難挽回,如赤子之失父母也,悲慘曷極!伏查臺灣為朝廷棄地,百姓無依,惟有死守,據為島國,遙戴皇靈,為南洋屏蔽。惟須有人統率,眾議堅留唐撫臺仍理臺事,並劉鎮永福鎮守臺南;請各國查照割地紳民不服公法從公剖斷,臺灣應作何處置,再送唐撫入京、劉鎮回任。臺民此舉,無非戀戴皇清,以圖固守,以待轉機。情形萬緊,伏乞代為電奏』。總理大臣回云:『來電均已進陳。和議一事,已於十八日定約。臺灣久隸版圖,感激朝廷恩澤,一歸他屬,忠憤勃發,胥在意中。但時勢所迫,勉從其議。其大要約有兩端:一則戰不可恃,二則進迫京師;利害攸關,視臺尤重。臺無接濟,一拂其情,勢必全力並攻,徒損生靈,終歸淪陷。查自三月起,累次來電有云「臺無兵輪,坐困絕地,其危可知」;有云『臺營分部兵少,防不勝防,勇難急到」;有云:「一二仗後,無營移換,久支強敵,難操勝算」。貴署撫體察實在情形,不可因一時義憤而激〔動〕。現以新約內日本聲稱:「本約批限二年之內,地方人民願行遷徙者,准任所之,其有田地,聽其變賣他人;但期滿之後,未能遷徙者,日本認為人民」,皆載在和約中。是日本得地,而百姓之不願居臺者仍有遷、賣兩途。貴署撫每思念朝廷愛護臺民,並將以上定約勸諭臺民,勿得因一時過憤,致罹後患」等語。唐撫將京電抄示,臺北紳民展觀之下,不勝駭異,知事勢已無可挽回。臺北籌防局日集眾會議,欲抗朝命,或議請他國保護,紛紛不一。四月二十七日,閩縣人道銜陳季同倡言立民主國之謀,同工部主事邱逢甲(臺中人)、候補道林朝棟(臺中人)、內閣中書教諭陳儒林(臺北人)推唐為民主。集臺北紳商於是日公進賀表,同送至署請視事。鑄金印一顆,文曰:「臺灣民主總統之印」;銀章一顆,文曰;「臺灣民主將軍之印」。總統,西語譯為伯里璽天德。即於五月初二日,眾紳庶在臺北親送金章與唐撫帥;其銀章須另日遣員送到臺南劉幫辦。是日,各國駐臺洋商、兵艦皆鳴砲升旗慶賀。唐薇帥既膺臺民公舉,暫主總統,即電致各直省大吏曰:『日本索割臺灣,臺民不服,屢電奏不允割讓,未得挽回。臺民忠義,誓不服倭。崧奉旨內渡,甫在摒擋之際,忽於五月初二日將印旗送撫署,文曰:「臺灣民主總統之印」,旗藍地黃邊;不得已允暫視事。民主總統由民公舉,仍奉正朔,遙作屏藩,商結外援,以圖善後。事起倉猝,迫不自由,已電奏並佈告各國。能否持久,尚難預料,惟望憫而助之』!遂以陳季同為外務卿,以邱逢甲為內務卿,以陳儒林諸紳為議員。唐總統及紳民知臺灣孤立,力請英國相助,而英國守局外之議,不可為他山之助;力請於法國,而法國適有馬達嘉斯戛島國之役,未能兼顧。而俄國注意於遼東,離臺甚遠,亦無意相護。

  五月初六日(西曆五月二十八日),李經芳乘輪船到三貂海,將臺灣交讓與日本。同日,日本海軍大將子爵樺山資紀帶兵五千,從三貂角澳底登岸。

  日本海軍大將樺山帶兵艦十五艘,統帶步兵四大隊、工兵一中隊、衛生隊半部、騎兵一大隊,次於三貂角澳底。時西北風烈,各船皆力抵風威。我統將張兆連、分統官副將曾蘭亭帶勇三營,在地防堵。日軍工兵一中隊、步兵一中隊奮勇先登岸,與我防兵少數接戰;一時半間,我軍放去澳底潰散。

  論曰:當時大兵多紮基隆、滬尾要塞,以為日本艦隊必由此處攻擊。樺山精海戰之術,偵探三貂角澳底港深可泊巨艦。而我國官弁視為荒僻之地,不派大軍駐守,僅少數之兵防堵而已。故樺山一鼓登岸,以為根據地。翌日,近衛師團亦連■〈舟宗〉而入。此兵法所謂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焉。

  噫!為將者詎可不識地理乎!

  五月初七日(西曆五月二十九日),日本大將樺山統軍直抵瑞芳。

  日軍既得澳底,遂踰三貂嶺,險歷山谷,達於瑞芳之大路。曾軍盡退瑞芳。午前十一時著手攻擊,三時,日軍抵瑞芳。

  五月初八日(西曆五月三十日),日本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親王抵澳底登岸。同日廣勇統領吳國華與日軍戰於瑞芳,小捷。

  獅球嶺統將吳國華率所部直抵瑞芳,戰於金山;營弁籃宜、簡淡水奮勇直前,頗有殺傷。日軍小卻。

  五月初九日(西曆五月三十一日),唐民主調滬尾守將李文忠三營、陳得勝三營助銘軍戰於瑞芳;軍潰,張兆連傷足遁。日軍領瑞芳。

  各軍驕於小勝,兼以李文忠、陳得勝六營,遂自晨至午奔馳到瑞芳與戰。然士卒皆淮、楚產,峰回路轉,途徑生疏,加以飢疲已極,不能成隊伍。統領張兆連自將百人為前鋒,足趾被冷鎗所中,麾下爭負狂奔,諸軍望之而潰,日軍遂領瑞芳。

  五月初十日(西曆六月二日),日本北白川宮親王率近衛帥團出雙溪口。同日,福建候補道楊汝翼統兵往臺北。

  日軍至三貂嶺,宿金膠蔣。一行軍士,呼吸幾絕,始達山頂。聞前衛在金膠蔣劇戰。親王走巖石,手持青竹杖,左右手引換,十分疲困。多數軍兵病人等呻吟,親王通過敬禮之。是夜宿金膠蔣,與將校協議,預期三日海陸夾攻。斥候長志岐中尉報告探悉戰線。午後十一時就村宿泊。

  楊汝翼於正月間奉部命渡臺,統領翼字營,駐臺中、鹿港、番挖等處,軍務不甚整頓。唐總統召往臺北,預向臺中府索餉,始肯拔隊。

  五月十一日(西曆六月三日),日本北白川宮親王率師團本隊,大將樺山統軍攻基隆。銘軍統領張兆連遁臺北,基隆市全陷。

  張帥既敗於瑞芳,始回基隆。日軍北川宮親王率近衛師團,自行指揮。大將樺山率前衛騎兵半中隊及步兵二中隊,本隊步兵五中隊、騎兵半中隊、砲兵二中隊,右翼步兵四中隊,左翼步兵四中隊,同側枝隊步兵二中隊,星夜追我兵前進。分兵一隊攻北斗,一隊攻田寮港,進取基隆海口。自午前十時兩軍著手射擊,至午後二時川村旅團突擊。時大雨傾盤,親王揮本隊前進。日軍占領基隆,軍士死者三十二人。張兆連棄營,由火車路遁於臺北。兵士四散而逃,死傷一百五十人。烽煙滿山,砲聞數里,旋相繼淪失。日軍兵艦三艘由海岸施擊,同時入港;水陸皆獲全勝。基隆市街遂失。日軍駐步兵一中隊於基隆,放三軍艦保護。時天氣熱至九十度,軍士羅紗服裝甚為困難;按預定估領基隆,軍需品等由澳底海道輸送。親王滯駐數日,整頓軍隊前進。

  同日,日軍進攻獅球嶺,取之。

  獅球嶺防軍自恃天險,俯瞰山下,頑強抵抗。是日大雨如注,電閃雷轟,山鳴谷應,與砲聲相和。守山軍士。衣襟盡去。日親王率右隊在山下指揮,川村少將勇敢攀登,軍士拼力攻打;相拒三時之久,我兵始行潰散,獅球嶺為日所得。

  五月十二日(西曆六月四日),臺北省城粵勇焚署內變,唐總統景崧夜逃滬尾。

  先是京師撥餉一百萬,裝在火輪運至臺北,洋鎗子藥大砲無數,唐撫運入庫內。兵民知庫中多財幣。其管帶官系哥老會首李文魁,見之垂涎。初八日,殺唐撫行營中軍管帶方良元,入索庫餉。唐見勢凶猛,揮令恣意往取之。至十二夜,集眾到撫署喧鬧,將撫署廚房放火藥焚之。時喊聲震地,人相踐踏,入庫劫掠財物。抬出之銀,中多鉛倏假藉。各街市衙門縻爛。火藥庫忽然轟炸,死者一百余人,連各處銃斃者共數百人。一時變起倉卒,唐總統率親丁數十名乘夜奔逃滬尾德商忌利士洋行。是日電催林朝速、邱逢甲、楊汝翼帶兵赴援。十三日電報曰:『千急急赴援』!十四日曰:『萬急急速赴援』!邱逢甲之勇前紮在南崁,亦奔回紮拺東,各領餉銀三個月。楊汝翼拔隊至大甲,聞變逗留不前,乘間逃回福州,將餉銀席捲而去,余勇在臺輾轉無依。

  五月十四日(西曆六月五日),唐總統乘輪船渡廈門。

  十四日,唐總統在滬尾電召各軍赴援,無一至者。臺北人情洶洶,兵勇劫掠橫肆。在淡諸勇弁皆有反戈之意。唐先托德人保護其家屬內渡,爰率親丁同乘鴨打輪船,懸掛德旗。忽滬尾砲臺上大砲打入舟中,死傷十余人。德船愛魯易將弁開砲回打砲臺,銃斃者七、八人,唐帥始得飛渡。是日民間騷動,被勇匪搶掠者約一百余萬元。臺北人爭渡內地者不下數千。

  論曰:讀唐公「請纓日記」,公雖翰林起家,能於彈煙砲雨之中賞識劉軍門永福諒山諸戰,挫法軍精銳,奏膚功於異域,雍雍乎有儒將之風。故當簡放臺灣道時,陛見西太后,委以海疆重鎮焉。何以臺灣割讓,紳民舉為伯里璽天德?亦冀臺亡而復存。何以調度失宜,日軍登岸月餘,變生肘腋,黑夜逃遁,外無赴援之兵,內乏弭禍之策?臺北生靈塗炭,競爭內渡,舟中之指可掬,不俟兵臨城下,一身已莫保矣。雖曰此中有天命焉,抑亦人謀之不臧也!予嘗詠兵變詩,有曰:保險地分南北部,調兵勢隔馬牛風』,此猶謂南北不相統屬也。觀十三、四日電曰:『千急急!萬急急!速赴援』!林朝棟、楊汝翼猶可云雖鞭之長不及馬腹,而紮南崁之兵近在桃園,臺北有淮楚軍、粵軍十余營,外無一兵一卒可援,何以電文如此其急,諸軍視如弁髦?此豈人所能解耶!

  五月十五日(西曆六月六日),臺北紳民並歐美人令辜顯榮往基隆請日將樺山,辦理公使水野遵入城安民。

  唐總統於十二夜逃去,兵勇乘危搶掠,屍橫遍野,街人閉隘閘為守。紳士劉廷玉、陳儒林等、洋商李春生請歐美人英德商先迎日軍安民。時辜顯榮(鹿港人)遊於臺北,見商民無主內亂,亦於十四日往請。學務部長伊澤修二同水野遵巡哨,遂引見樺山及山田大尉,極言亂民之變,願為前導。日帥察其誠,使人偵探,果系實事,民不堪其苦;遂統大軍於午前三時入城安民。亂勇奔逃,人心始安。遂駐步兵二中隊於滬尾、步兵八中隊於臺北,收容殘兵四千,送之廈門,收其兵器。

  同日,候補道統領棟字營林朝棟拔隊援臺北。

  林朝棟於五月初七回彰,初八唐民主數次電音催回臺北。林道以兵發不可復止。十一日,行抵彰化,校閱精壯。十四日,遣防軍營傅德陞、棟右營謝天德為前鋒;以岳裔為參軍,總理棟軍營務為援臺北第一隊;以分統林超拔、林蘭、賴寬三營為二隊;自將鄭以金、袁明翼、林玉亭及營務處梁美甫為三隊;又令族親林文欽募勇四千人為後勁。十六日,兵抵新竹,知縣王國瑞令前隊保新竹。

  五月十六日(西曆六月七日),新竹知縣王國瑞請棟軍參謀岳裔往臺北迎接唐民主。是日廣勇千余奔至新竹界,為兵民截殺。

  傳聞唐民主在滬尾,王國瑞請岳裔由平頂觀音山達八里坌迎之。先是十二日之變,唐檄前臺灣鎮吳光亮八營赴援。吳時老耄,其下乘危劫餉以潰。適臺北潰勇走依之;甫過桃仔園中壢,粵民團勇始聞臺北失守,見廣勇金帛纍纍,疑為劫餉叛殺之徒詐稱南下以襲新竹,於是沿途截殺,軍械衣服洗搶一空。適棟軍數營聞喊聲震地,亦派隊出哨,於是廣勇遭殺者數百余人。後知是吳軍,令安紮城外觀音寺。

  同日,孫傳袞卸篆,以黎景嵩代理臺灣府。

  先是澎湖破,砲聲轟天,人民大恐。孫傳袞命德功鼓舞舉人林文欽自募練勇鎮紮城內;旋恐練勇生變,一夜撤歸。然是時早稻將熟,土匪揭竿而起,官眷行李多遭劫掠。臺中縣葉意深本是書獃,不能同富紳募勇鎮壓,驚惶無措,請彰紳保護內渡。彰化縣丁燮頗有膽略,諭德功、吳景韓、廩生周紹祖在保甲局,命功招募練勇,以貢生吳景韓為副帶,每夜親行巡查,日間令練勇出城巡捕盜賊。時在變亂中,丁燮邀同遊擊鄭榮到北斗溪底圍擄強盜,地方以安。未幾,早稻登揚,民間依舊收穫。臺中廖姓土匪欲搶官租,功令該地局紳勸以且緩。功請黎府派勇百名紮犁頭店。北投堡土匪亦謀搶官租,功令紳士吳倫明佯勸待黎府回去而後任所欲為。各請勇百名鎮之。是以人民安堵,感荷練勇鎮守之力。

  先是臺灣民主唐帥下令,欲回籍者聽之。於是各府縣紛紛告退回籍。臺中府孫傳袞十六日卸篆,以黎景嵩代之。初,臺北兵變,民猶不知,及黎到任,歷歷道之。孫曰:『似此,兄何敢接印』?黎曰:『臺北現無主帥,其亂焚如,我在此不猶愈乎』?孫府爰收行裝,不日起程。黎查府庫只余二千左右洋銀,兵餉不敷所用。鄭榮令勇圍署,遂擄王淮三向孫索餉,孫令人取給之。蓋孫於破澎湖時,庫款行李運回內地。是時民間咸怨庫款無余,地方何以保全,各有不平之意。孫驚甚,爰於十六日轎門密封,隨林朝棟家眷出城,由汴仔頭渡福省。

  五月十八日(西曆六月九日),棟軍諸勇搜殺廣勇於觀音亭。

  廣勇駐於觀音亭,群疑洶洶。生員吳陽興、姜紹祖、胡嘉猷、吳鎮觥各擁數百人,擬襲臺北。是日不期而會者萬人,遍山漫野。棟營傅德陞議取廣勇軍裝,配船內渡。謝天德部下於收軍裝時,爭取銀物,廣勇開鎗拒之,喊殺連天。客民乘勢攻下,數百余名潰卒多遭殺斃。

  五月十九日(西曆六月十日),林道朝棟在後隴聞日本兵至桃仔園、唐帥內渡,收兵回彰。日本北白川宮親王率師團全部自基隆到臺北駐紮。

  岳裔行次八里坌,始知唐撫十五日附輪內渡,即時奔回。林道朝棟聞信,自後隴率林超拔兵回彰。日本近衛師團半部由遼東到基隆。親王於十日率師團全部集於臺北。時樺山總督開府臺北,安撫良民。

  同日,新竹苗栗紳民議抗朝命,推生員吳湯興為首將,祭旗誓師。

  吳湯興,苗慄名諸生。先是帶練勇一營,易儒服為武裝,有赳赳桓桓之象。至是眾人推為首,冀復臺北。收集首提督茂林二營、棟軍謝天德等營,生員邱國霖、徐驤、吳鎮觥、義首姜紹祖諸鄉勇。是日祭旗誓師,設大鼓一面,築三丈高架掛之,旗幟整齊,立約法數章,有事則擊鼓,各莊聞鼓音即齊集其所,並約眾接濟糧食費用。如敢抗命,聲罪罰之。紳民奉行惟謹。

  五月二十一日(西歷六月十二日),日本各中隊由鐵路進發,以圖南方。

  自六月十三日沿途鐵路截斷,日本工兵隨時修築。各停車場略有小戰,甚為困難,日軍留二中隊守於驛站。

  五月二十二日(西曆六月十三日),日本坂井支隊斥侯騎兵駐三角湧,為居民殺戮。

  初,日本騎兵在三角湧受民厚遇。尋而居民或耕煙割草,或山中逃走,用計襲擊日騎兵,出沒無常;一旦反抗,草木皆兵。自是日受居民殺傷,有不能固守所領陣地之勢。日本支隊與臺北斷絕,糧秣悉歸居民手。

  同日,日軍山根少將分兵由劉潭甫進發,達大姑陷攻擊,互有殺傷。

  日軍分兵一隊沿河岸右側,步兵一大隊沿其左傍進發劉潭甫。初受居民厚遇,有送糧食者,以兵三十名保護之,直進劉潭甫,亦無所顧慮。忽市內兩側射擊,日兵死者九人。尋而山根少將開鎗向西北射擊百二十回,本隊圍繞市面,午後遂占領陣地。山根少將令步兵一小隊向大姑陷地方偵察,而第二縱隊不到劉潭甫而達桃仔園為住民襲擊,死者十八名。

  五月二十二日(西曆六月十三日),日軍步兵大隊向大姑陷進發,遣斥候騎兵與居民射擊,尋占領大姑陷陣地。

  時劉潭甫北方有義民守保壘射擊。十五、十六日,山根少將令砲兵中隊向保壘大戰。少頃,步兵亦到,一齊攻擊,莊民故棄陣地。午後一時,日軍遂占領大姑陷。

  五月二十三日(西曆六月十四日),苗栗縣生員吳湯興集各營統將誓師出戰於楊梅壢。日軍退卻。

  是日,首提督茂林、傅宏禧二營,棟軍謝天德、傅德陞二營,姜紹祖一營,吳鎮光亮一營,各營均抽五成隊次楊梅壢一帶。適遇偵探日軍小隊,接戰一時之久,日軍退卻。自是連戰殺戮;運送彈藥之日本兵,三十名之中止余二名回報耳。

  五月二十五日(西曆六月十六日),苗栗生員邱國霖師敗於大湖口。

  邱國霖引七百人,於二十五日抵新竹。越日,到大湖口接戰。日軍亦整隊前進,鎗子如雨,日軍死者數十人。邱軍猛搏不支,敗績而退。新竹城內勇丁餉食不足,紳民將首提督二營配船內渡。知縣王國瑞亦內渡。

  五月三十日(西曆六月二十一日),日本旅團集軍前進。生員吳湯興、徐驤等統義民禦之。

  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日本旅團齊集各隊前進。苗人吳湯興、徐驤等沿途迎抗,互有殺傷;然日軍遇手持兵器者殺之,以次漸進新竹地方。

  論曰:自臺北至新竹,沿途雖有鐵路,而峰回路轉,徑仄溪深,邱壑皆可伏兵,易守難攻之地也。然臺北一破,岩疆已失,日本已鹽其腦而拊其背。況清廷已下割讓大詔,唐帥渡廈,紳富挾貲遁逃。在籍臣民欲抗朝命,不願納土歸降,而餉械已竭,將非夙選、兵皆烏合,雖有抱田橫之志,效丹誠於舊君者,而日軍統常勝之師,居高臨下,詎能維持殘局耶?爾時日軍縱有小挫,而勢如破竹,逐節迎刃而解。是役也,諸君雖不能捍衛桑梓,子弟化為沙蟲,識者嘉其志,未嘗不悲其遇,何敢以成敗論人哉!

  閏五月初二日(西曆六月二十三日),署苗栗縣李烇集紳民議守苗慄,請臺灣府黎景嵩發給餉械,姜紹祖力戰死之。

  苗栗一縣多廣人,李烇系廣東人,與紳民一氣。聞日軍已據新竹,與諸生吳湯興、徐驤、舉人謝維岳、富戶黃南球等商議,遣徐炳文至臺灣府請發軍裝,並請領餉銀。時府庫已空,即准將該縣錢糧作勇餉,遂檢軍裝給發。自是吳湯興統領諸土勇。徐驤紮營頭份,輒與日軍接仗,互有殺傷。日軍只守新竹城,不能前進。苗人姜紹祖,年十八,率佃丁百余人赴戰,被日軍擄獲十余人,姜亦與焉。日軍遍詢姜名,姜家人慨然承認,逐見殺;而姜幸免,卒為新竹人保出,再招勇迎戰。後姜死於亂鎗之中,苗人憫之。

  閏五月初三日(西曆六月二十四日),臺灣府彰化縣丁燮回籍,管帶防軍營羅樹勳代之。

  先是云林縣呂兆鐄請退,唐帥以羅樹勳之子羅汝澤代之。至是丁告退,臺中候補官甚少,羅樹勳原帶防軍營,與紳士契洽,黎府命德功、吳景韓、周紹祖請署彰化縣。父子為同僚,亦臺灣官制創格也(清例父子宜回避)。丁回之時,城內外紳民讓送。蓋澎湖破後,匪徒在北壇巷強劫官眷,丁公立殺之,地方以安。

  閏五月初五日(西曆六月二十六日),臺灣府黎景嵩集臺、彰、云、苗四縣紳富會議,籌款守禦,開設籌防局,並圖恢復臺北。以花翎副將楊載云為新楚軍統領。

  黎差人探知日軍止千余人,又聞大嵙崁及桃仔園、大湖口一帶臺民旋歸順旋即截殺,於是議籌餉械,欲圖恢復。臺中各紳亦言府庫一空,洋銀無幾,內地如無接濟,難以維持;雖臺中錢糧抄封,可以籌收,奈富戶多逃漳、泉等處,不如暫守以待救援。黎府空空妙手,勃勃欲試,議派富戶軍需及飭各保分局徵收錢糧,按期分收。隨令前在臺之武弁及楚員招募遊勇,一時勢急,無暇選擇,凡有應募者一概收入,務使速於成軍。並電請臺南派兵撥餉赴援。即於白沙書院設籌防總局,請林文欽、施仁恩、莊士哲、許肇清、林朝選、吳鴻藻、王學潛等臺灣紳士輪值常川辦事,議抽米厘並什稅充餉。

  同日,日軍分路攻剿:一由新竹大路,一出安平鎮,一援三角湧。

  中壢平頂各路尚未疏通,沿山之民時常逼城。日軍分三路攻剿。一枝兵出新竹大路。一枝出安平鎮新埔,遇新埔義民胡嘉猷扼守竹圍,回環重疊,日軍傷亡百余人,力疲收隊而回。一枝兵出三角湧,遇三角湧義民黃曉潭、蘇力、蔡國梁、黃國添、張龍安等率眾力拒,開地窟以陷馬足,沿山埋伏,日軍路徑生疏,為疑兵誘入,死傷亦百余人。適臺北聞報,添兵派將,由大嵙崁馳援。有降將余清勝引導,由小路俯攻三角湧,遂破之。但平頂之民,恆聚眾劫糧,雜沓紛至,日軍頗形跼蹐。閏五月初六日(西曆六月二十七日),新竹紳民迎日軍入城安民。

  自二十三日北白川宮親王率師團軍隊全力攻擊大湖口等莊,大戰三次,吳湯興、吳光亮等及土勇接仗大敗,死者二百余名,傷者百八十名。前紮新竹城棟字營傅德陞、鄭以金等兵勇撤回。吳湯興、徐驤等皆戰敗,奔回苗栗縣。新竹紳士鄭林等率眾迎請日軍入城安民。時日軍止有二千余人,僅守城中,晝夜巡緝甚嚴,派兵數名在香山塘稽查行人來往。時臺人偽造八條章程:一除去竹圍,二割髮,三借女人御用,四人死焚葬等事,印分各縣;臺人聞之,咸懼。

  論曰:日軍入新竹者只二千余人。新楚軍紮在頭份,傅德陞、鄭以金紮近新竹南門外筆尖山。日軍山根少將日夜防守,但人少不足分派駐紮,城內紳富乃雇勇協守,新楚軍始不能克復新竹。外間謠言,新楚軍如入新竹,必盡行斬殺,居民反生惶恐,遂致雇勇協守也。

  同日,臺灣府黎景嵩令生員林安瀾、賴澄江等奉黎府命至三角湧,諭義民由山後攻擊。

  彰化北門外李來成素入山販賣,熟悉新竹山內路徑;同林、賴二生員、糧科書辦陳周,請黎府給發公牌,及由府新頒銀票萬余,與三角湧義民黃曉潭、蘇力、蔡國梁、張龍安等從山後攻擊日軍,險履崎嶇,備嘗艱苦。

  閏五月初七日(西曆六月二十八日),日軍探至老科崎,為義民小挫。

  日軍既得新竹,將騎兵直趕到老科崎。忽徐驤等埋伏擊之,直逼至新竹城外數里始回。

  同日,臺灣府黎景嵩使籃翎副將楊載云統領新楚軍二營、傅德陞一營、鄭以金一營進攻新竹。

  日軍駐竹止二千余人,派二守備兵把守香山大路,查察行人,擒拏山賊(以土人抗拒者為山賊)。吳湯興率生員徐驤扼拒頭份,大小數十戰,不分勝負。黎府所招土勇已成,遂命副將楊載云(楚人)統領,並令棟軍傅德陞、鄭以金再隸新楚軍。葫蘆墩土人陳瑞昌亦招募土勇一營,紳富林姓助其軍械,一齊並紮頭份,每日邀戰,以圖恢復新竹。

  同日,福州人葛竹軒由海道往臺北,謁日人民政局長水野遵領護照;日人詢以進取中路方略。黎府聞知,旋下獄。

  葛竹軒,福州人,曾為棟軍賬房。自彰化梧棲港由海道到臺北,向郊戶算腦金。見伊澤修二學務部長,引見民政局長,請領護照。日方詢以臺中情形,葛謂富紳內渡,無復鬥心;彰化餉匱,亦不足恃。此事岳裔所言,按即邱師爺,前與竹軒同為林蔭堂幕友。後黎知府偵知,將葛竹軒下獄。後林家保出。

  同日,臺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陳文騄回籍,紳民恭送登舟,以其印交劉永福。

  陳文騄,丙午年曾任臺灣府,中路防堵辦理得宜,一切圳務及有益地方事次第舉行。至甲午十月調署兵備道,臺中士民攀轅送至數里外,爐香絡繹。其治臺南也,當海防危急之秋,晝夜籌兵籌餉,精力消耗殆盡。劉永福自接鎮印,即將府庫並軍裝庫鹽餉盡行派人管理,大權悉歸掌握。陳與議論時政,語輒齟齬不合,遂遵上諭回籍。臺灣府唐贊袞前聞澎湖失守,寢不安席,亟請告假,逡巡而回,以朱和鈞代之。至是朱知府亦告退。全臺各官,如系實任者,如臺北之藩司顧兆棟,皆請回去。臺南安平縣謝壽泉亦告退,以旗人忠滿署理,並管臺南府印(太尊陳仲英公前年任臺灣府,功蒙以文字受知。公為修志局提調,功任採訪委員,所作施九緞、戴案諸紀略,嘗蒙青眼獎許。其甲戌同年蔡香鄰山長生辰,其壽文命功代擬,而敘仲英公之名拜撰。公為翰林院學士,眼光如炬,壽文進呈,幸蒙首肯。及公任臺灣道,乙未春,功進郡請謁,見公軍書旁午,夜分不寢,會宴嘉義、鳳山二縣主;是夜功叩陪末席,公談論國事欷歔太息。功嘗賦詩一首,請教於公,以誌知己之感云爾)。

  同日,臺南紳民議請劉軍門永福為民主,並設議院、糧臺。

  初,臺立民主,以劉為大將軍,所鑄銀印躊躇不奉送,故劉往來文牒,仍用前部敕幫辦之銜。及唐逃廈,臺南紳士以臺既無主,生員李清泉往鳳山請劉為民主,擇日會各縣紳士拜謁,電邀臺中同襄盛舉。黎府聞之不悅。臺中以路途遠涉電辭。劉遂住安平,以其三子守打狗,令陳國馨帶義勇三營守海口,令吳光中帶義勇守下淡水。並請設立議院,以舉人許獻琛、貢生徐元焯、生員林馨山等為議員。設籌防局,以兵部郎中許南英、分(?)部郎中陳鳴鏘為局長,分五段籌防。東段舉人林際春,西段職生李清泉,南段職生吳敦迎,北段職生曾兆琦,中段舉人林鴻藻,布置周密。時南路土匪蔓延,使許南英帶勇平之。但糧餉支絀,以陳鳴鏘為糧臺,籌措軍需。閏五月十五日(西曆七月二十六日),苗栗縣李烇與吳湯興互相攻訐。

  前黎府准苗栗錢糧收作軍餉,吳湯興所部之勇每人月餉洋銀十二元,開銷頗巨,疊向縣中索取,不給其用,即將糧串自行徵收。李烇厭之,備文詳府,以吳湯興徒博虛名,全無實際,所收餉多為中飽,前各軍攻打勝仗,皆徐驤之力,而興冒為己功,詳報上憲。另保舉苗人富戶黃南球甚洽眾望,可為諸軍統領,請收興統領關防。吳湯興亦備文指李烇短處,請派員代換。黎府不能決,令苗紳和解。兩造俱稟臺南幫辦劉。回電云:『俟派吳彭年到地查明情節核辦』。

  論曰:吳湯興與李烇攻訐,劉軍門派吳彭年到地查明,吳湯興乏餉以備器械、募壯士,致日軍一鼓而下其城,坐視岩邑淪陷。然李烇倉惶攜眷由梧棲港以逃,吳湯興收合余燼,偕老父妻子至彰化,奉黎府之命,與徐驤諸同志偕行,死守八卦山。嗟乎!廉、藺交歡強敵不敢壓境,張、許同心睢陽不能遽破;古人云,師克在和,諒哉!

  閏五月二十日(西曆七月十一日),臺灣府黎景嵩遣苗栗舉人謝維岳向張帥之洞乞師。

  臺中糧餉缺乏,臺南亦無接濟。苗栗舉人謝維岳年少有膽氣,黎遣往南洋大臣張香帥告急,乞師請餉械。香帥命道員易順鼎到臺南查軍情。

  閏五月二十六日(西曆七月十七日),臺南南澳鎮幫辦軍務劉永福兼掌臺灣總鎮印。

  臺灣總鎮萬國本聞臺灣歸日本,四處土匪紛起,乘夜挈眷內渡,將印交劉永福。臺南紳民公請劉駐臺南府城,令其子常駐鳳山打狗督軍。閏五月二十七日(西曆七月十八日),黑旗前敵正統領縣丞吳彭年、副統領副將李維義帶兵二營抵彰化。

  黎府自攻新竹之後,互有勝負,不願請劉黑旗助餉。鹿紳力請黑旗帶兵恢復。黑旗自備糧餉兩個月,以後欲就臺中支給,紳富不敢答應。時籌防局紳遞公稟請劉帥派兵前來。爰遣吳彭年帶屯兵營、旱雷營、七星隊,以職生吳敦迎為前敵各軍糧臺。是日到彰,閤城之紳民迎接。年紀止三十九歲,膽略不凡,有儒將風。軍令嚴肅,在彰時凡逃勇皆殺之不殉情。面集四邑紳士,籌款募勇(按吳敦迎,字汝祥,臺南人。劉帥派吳彭年來彰,因汝祥彰化有租館,熟悉情形,同率兵抵彰,擔任糧臺。時紳富多逃亡,汝祥不避艱險,膽力過人。時功帶練勇力孤,得相援助,膽氣益壯,地方秩序以安)。

  六月初四日(西曆七月二十五日),署臺灣府黎景嵩以副將李維義代楊載云領新楚軍,抵中港,進紮頭份。

  初,黎到任後連遣兵攻新竹。傅德陞紮十八尖山攻南門,砲力可及新竹城內。楊統領楚軍攻北門,鄭以金攻西門,以及徐驤等苗勇三面環攻。日本大軍未至,城內止千余兵。黎府有顧盼自雄之意,嘗云新竹攻破,即欲稱為民主,有輕視劉之意。至是劉不自將來彰,以貳尹吳彭年為統領,黎輕之。副統領李維義職居副將,官階甚高,降為之副,心懷不平。黎府擢為新楚軍統領,將隨帶黑旗兵三百余名往攻新竹。

  論曰:自新楚軍疊報小勝,黎景嵩舉趾高,夜郎自大,嘗謂劉軍門是戰將、非大將,不願求援臺南。又欲賴黑旗之威以克敵,故將吳彭年副帶李維義誘為新楚軍統領,以接楊載云之任,冀旦夕復新竹,即可稱臺民主焉。豈知臺中彰化一隅,止有地稅項三萬,兩月余間餉金告匱;忽頭份與苗栗連敗,始願將新楚軍交吳彭年。伊時吳告急臺南,旬日間添兵數營,又運地雷鎗砲,絡繹不絕,然已鞭長莫及矣。左氏稱莫敖狃於蒲蘇之役,舉趾高心不固,殆黎府之謂歟?

  六月十五日(西曆八月五日),黑旗統領吳彭年統兵自彰化拔隊往苗栗,圖復新竹。

  自李維義帶兵往攻新竹,未見大勝,黑旗之威少減。至是苗紳請吳親往。蓋吳兵力甚單,止帶屯兵營管帶徐學仁、黑旗親兵管帶袁錫清、幫辦林鴻貴,總計止三百余兵。十六日至苗栗駐紮。

  六月十八日(西曆八月八日),日本北白川宮親王率本隊攻新竹筆尖山,克之。

  是時新楚軍數營在筆尖山附近,包圍新竹。時城中日兵少,僅敷守城之用。日親王於三日到新竹城詳察地形,於八日早指揮軍隊向筆尖山攻擊,鎗砲聲震山谷。

  午後十時,日軍一齊突入,新楚軍敗績。是夜日軍露營,以田間污水煮飯。

  六月二十日(西曆八月九日),新楚軍統領藍翎副將楊載云與日軍惡戰,死之;李維義逃回。

  新楚軍紮在頭份等處。九日,日本北白川宮親王率大軍驟至,由香山及頭份山後四面環攻。徐驤等以及鄭、傅諸軍力戰。李維義帥營亦被馬兵踏破。日軍一路由鹽水港殺人。前新楚軍統領楊載云與日軍大戰。時日軍放開花大砲,子如雨下,銃煙散布,不見人面。諸軍及李維義皆脫逃,惟楊載云力戰,不避銃火。日軍前後夾攻。回見大營已破,尤復奮勇為殿,身中數銃而斃。自楊載云帶新楚軍紮頭份山上,大小數十戰,日軍不能越香山一步。迨聞黎府易李維義為帥,冀圖一戰而勝,可保其位,乃奮不顧身,直冒砲火,以死殉之,此地遂失。兼以日本近衛師團多調兵將,勢如摧枯拉朽,新楚軍新帥李維義一敗塗地。論者悲楊之遇,未嘗不服其勇也。嗚呼烈哉!今遺塚在頭份山上,土人虔奉香火不絕焉。

  附頭份弔古詩

  頭份嶺下車紛紛,頭份嶺上日欲曛。荒塚纍纍蓬蒿滿,停輿憑弔新楚軍。回思乙未六月間,臺島治兵如絲棼。伊時廉、藺不交歡(黎景嵩不服劉永福),南北將帥門戶分。公本血性奇男子,丹心捧日才不群。初寄專閫拜登壇,詎料金牌召孔殷。公憤奮臂衝前敵,身冒砲火甘自焚。鳴呼新楚軍!統將誰?藍翎遊擊楊載云。

  六月二十二日(西曆八月十二日),彰化聯甲局致書於嘉義、臺南保甲局紳,請籌餉接濟。

  新楚軍一敗,潰勇回歸,逼索餉項。府庫已空,聯甲局致書於嘉義、臺南兩局,請接濟糧餉。其書略曰:『彰化之有苗栗,猶嘉義之有彰化也;非傳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耶?自臺北一破,本邑悉索敝賦以給軍需,維持殘局,此固臺人所共知也。但杯水難救車薪,一木難支大廈。今新楚軍一敗,潰勇索餉,急於星火。祈執事顧念大局,不分畛域,籌撥餉項相助,以蘇涸鮒。不然,苗栗一破,則臺中之藩籬盡撤,恐貴縣亦難高枕而臥矣!盼望依依,不盡所言,惟執事實圖利之』。

  六月二十三日(西曆八月十三日),日本北白川宮親王分軍隊攻苗栗縣,破之。黑旗統領吳彭年〔親督諸軍力戰〕,管帶袁錫清、幫帶林鴻貴死之。

  西曆八月十日,日本北白川宮親王統近衛師團到新竹,向南方進發。吳彭年帶兵至苗栗縣整頓隊伍。以其兵力太單,令徐驤再募土勇;旗甲已發,尚未成軍。日軍初以小隊前探,每一隊數十人;每戰一排四、五人,錯落散布,有進無退。開花大砲,以馬馱之,一刻鐘放數十響,出口即破裂開花,流星飛打,軍隊皆退卻。吳彭年初騎頳馬出陣,鞭之不行,再換白馬始行,親督諸軍力戰。黑旗管帶親兵袁錫清、幫帶林鴻貴身先士卒,屢衝敵鋒,在苗栗東畔大山左右血戰。吳在後督軍,手刃逃兵數人。二弁先後被日軍鎗斃,苗栗東畔大山遂被日軍得之。吳見已失左臂,二十四日夜帶殘兵由三叉河至大甲,時已申刻矣。是日日軍小隊由海道而進,至大安港,施放開花砲,臺人皆目所未睹,各相驚駭。黑旗管帶談發祥督兵對仗,旋亦奔潰。是日苗栗縣李烇奔逃梧棲,帶印內渡福州。吳湯興、徐驤等皆奔入彰化城。(按當日吳季翁原騎白馬,以其為軍中所忌,囑功向林孝廉允卿借頳馬用之。功差馬夫牽至苗栗營中,季翁連騎數次,頳馬任鞭不行,令馬夫牽回霧峰。厥後白馬同吳公死於陣中,而頳馬亦於是年十月自斃。可知頳馬未受吳公豢養之恩,其主人亦未受價金,故不願同殉難,而白馬則願同生死也。憶!獸類如此,人亦當思其故矣)。

  附五言古詩

  峻嶺夕陽掛,荒煙糺戰地。回憶乙未秋,日軍奮擊刺。袁、林二兵弁,抵抗罔回避。鎗砲中滿身,鮮血灑鞍轡。前衛奪東山,先樹蝥弧幟。乘輿忽過此,觸目心膽碎。忠勇大和魂,華表特標誌。黑旗諸將士,遺骸埋何處?安得有心人,搜尋泐石記!

  六月二十八日(西曆八月十七日),吳彭年兼統新楚軍,電請臺南救援。

  新楚軍敗績,余勇零星回彰。黎府庫中告罄,積欠楚軍餉銀二萬余元。紳富軍需不樂取出,各堡所收錢糧只有一二成,惟抄封有二萬兩。黎無可如何,即收余燼,付吳統之。因請臺南劉帥,以前所帶兩月之餉均已用完,並云鹿紳自苗栗破後,所約餉銀亦無著;劉帥甚怒。

  七月初二日(西曆八月二十二日),日軍北白川宮親王由後壟發,(西曆)二十四日駐大甲。

  日軍是行,人馬萬余,糧秣人夫,運送困乏。由海運者遇大雨,糧船沉沒,或途中寄泊。大甲河川漲溢,幾乎絕糧。以田中污水煮飯,軍士百病生。分軍一支隊,由葫蘆墩取臺中臺灣縣。

  七月初五日(西曆八月二十五日),日本北白川宮親王分軍至臺中,直入臺灣縣安民。

  初六(?)日,日軍小隊紮牛罵頭,土人迎之。初四日,至大肚媽祖宮。吳彭年親到茄苳腳安置營壘,盡將溪筏斫壞,日軍恆在對岸放砲。黑旗軍沿溪巡緝,截竹筏數十隻,並獲戰馬一匹。有人暗渡溪北者,吳獲二人殺之。日軍不得飛渡。初五日,日軍大隊由大甲繞葫蘆墩,土人迎入。拺東林大春招集國姓會數百人,戰於頭家厝等處,村落焚數處;各據竹圍打仗。吳彭年聞報,令新楚軍鄭以金著防軍營往援,軍民死者數十人,日軍亦戰死十余人。至晚敗回彰化。是役也,日軍一至,業戶頭人皆望風迎接,人心戰慄,各掛日本善良民白布條於胸間,家家戶戶插日旗,日軍皆不加害;惟遇有帶軍裝者殺之。日軍直入城安民,無人阻之。知縣史濟道奔逃。

  論曰:人貴有濟變之才,而後猝遇艱鉅,進退有度。前臺中縣葉意深胸無經濟,身握縣篆,不能利用紳富僱勇,保守地方秩序。犁頭店廖有富余黨、北投土匪蜂起,二處欲鎗官租。功時在局中,聞風令在地局首安頓,即請黎府各派勇百名鎮壓之,卒令鴟喙不張;不然,先搶官租,後搶民租,弱肉強食,其地方不堪設想焉。葉懸不能保民,甚至逃在呂汝玉家;厥後欲渡福州,又請彰化縣丁公派局勇護送到鹿港。同一知縣也,其賢不肖判若宵壤矣!故日軍得一鼓而平也。

  七月初六日(西曆八月二十六日),日本北白川宮親王在大肚媽祖宮,至崁仔腳分配軍隊,准備擊彰化城。

  是日,親王由大甲發。正午,抵大肚媽祖宮,前衛山根少將先在。親王出馬,至崁仔腳附近,視察八卦山陣地。忽八卦山巨砲榴彈飛落左側,彈丸蹴立,沙土濆起,幕僚喫驚勸避,親王徐步,仍行視察。探知上流可以徒涉,因在崁仔腳將本師團及山根、川村兩旅團軍隊分配,夜間在大肚溪暗渡。

  七月初七日(西曆八月二十七日),日本北白川宮親王率軍隊分路前進彰化;右翼川村少將指揮之,左翼山根少將指揮之。

  是日,日本近衛師團並各隊齊到。右翼統將川村少將帶第二聯隊二大隊、第一聯隊第一半中隊、山砲兵半中隊、機械砲十門,由右大肚溪河岸國姓井、茄苳腳運機械砲施擊指揮;左翼統將山根少將帶第四聯隊一大隊及山砲兵一中隊、第一聯隊二大隊、第三聯隊一大隊及砲兵一中隊,由左渡船頭溪徒涉,向大竹圍、■〈石巤〉山坑一路前進。內藤支隊由八卦山後指揮襲擊。是日各掩旗襲紮近城各莊,於(西曆)二十八夜雞鳴攻擊彰化城。是日,黑旗兵亦數營到城。

  七月初九日(西曆八月二十九日),日軍北白川宮親王率兵攻彰化城,破之。知府黎景嵩、知縣羅樹勳奔逃,黑旗統領吳彭年力戰死之,營弁李士炳、沈福山在八卦山戰死。

  初六日,聞臺灣縣破,各議棄城。兼以吳湯興許募敢死軍三千名不至,籌防局餉款不能給,因電報臺南。回云:『吳湯興誤兵、鹿紳誤餉,無難以軍法從事』。並令吳死守。徐驤等亦云:『不戰而退,何顏見劉幫辦乎』?吳然之,遂晝夜巡緝,以待援軍。初八日,果有旱雷營及七星全隊共四營繼至;有旱雷大砲由鹿港上岸,派韓煥英解之。云林縣羅汝澤所募簡義、簡大肚、張祐亦於初八日至,軍械多未齊備。初八晚,吳使王得標帶七星營守中寮,劉得勝帶先鋒營守中莊仔,孔憲盈一營守茄苳腳,李士炳一營並沈福山帶親兵營守八卦山。初九日,日軍川村少將率右翼軍隊由大肚越溪而進,與黑旗七星隊大戰於中寮、茄苳腳。北白川宮親王率本軍隊由大竹圍中莊仔,向市仔尾中路而來。副將陳尚志率勇同羅樹勳父子陣頭督戰,大敗。山根少將率左翼軍隊、內藤支隊由■〈石巤〉沙坑、柴梳金暗襲八卦山後,一軍由坑仔內、八卦山南畔番仔井包抄。黑旗及徐驤、吳湯興等大戰於八卦山,自卯至已初,兩時之久,日軍三面蜂擁而來,不避銃砲,將八卦山三面圍住,遂破。親王騎馬登八卦山寨,黑旗兵在中寮、茄苳腳等莊,猶據蔗園死戰。吳彭年在市仔尾橋頭督戰,見山上已豎日旗,勒馬由南壇督兵欲再上山,兵士欲翼之而奔,吳堅執不肯。山上銃子如雨下,身中鎗傷墜馬而死。李士炳、沈福山皆戰死於東門外,彰化人悲之。

  已刻,日軍迫城下,城門皆閉不得入。適有轎倚城邊,一軍由東門緣轎篙作梯上城,一軍由北門入城,一軍由番社入南門截我兵去路,城中居民紛竄。黎景嵩逃西門,羅樹勳與子羅汝澤由南門而逃。前帶防營官弁花翎副將陳尚志死於市仔尾,其哨官千總嚴云龍死於紅毛井;吳湯興戰死東門外。日軍入城安民,若遇帶軍裝者及強壯似戰敗而回者以及途中相觸,多殺之。若閉門者無事。午後,封刀止殺。城門三面皆有日軍,惟留西門一路為我軍逃生之路。騎兵二中隊已刻追至員林街而止。吳湯興之妻投水而死。其勇與徐驤同奔臺南。王得標奔至北斗,接臺南餉銀四千兩,助簡義募勇。是役也,軍民死者四、五百人。日軍遂召葛竹軒辦糧臺四城總理,並楊吉臣設保良局招安善人,各堡紳董設局保民。辜顯榮單騎由和美線至鹿港,街人因以不大恐。自是日親王滯在彰化街臺灣府署內一個月。彰城設野戰病院,初止患者二百余人,後數日疫症流行,忽千余人。患者多在市內舖戶,病人呻吟。至九月中旬,病勢益烈,師團中健者約五分之一。山根少將、中岡大佐、緒方參謀及其他將校,多入鬼籍。

  論曰:初,吳公到彰帶黑旗軍士七百人,李維義又分其半,其兵力已單。至苗栗募勇未成軍,猝遇勁敵。旋林鴻貴、袁錫清戰歿,左臂已失。此豈戰之罪哉!公至牛罵頭,思扼溪而守,見識甚高;無如割讓之詔已下,紳富內渡,人心瓦解,無奈回守彰城。劉帥又電令死守,公故不顧成敗利鈍,效死弗去,直欲以身報國,不敢畏縮不前,率至身中數鎗,與馬同陣亡。古之忠臣烈士,何以如此哉!宜乎其英靈不泯也。初,公戰歿,紳民皆不知,適吳汝祥微服出城見之,令其僱人吳阿來將公尸同三壯士合埋。詎非公靈爽之式憑耶!繼現身於廈門,終而衣冠臨其家,示夢其母云:上帝嘉其忠,令掌某方禋祀。太史公曰: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如公者,可謂死得其所哉!

  附哀季子歌(即詠吳季籛)

  延陵季子真奇英,雍雍儒將願請纓。統率黑旗鎮中路,桓桓虎旅號七星。糧秣輜重斷接濟,軍校枵腹呼癸庚。矧兼同寅不協恭,滿腔忠悃謀罔成。將軍天上忽飛來,晉原草木皆戈兵。蕭蕭兮馬鳴,悠悠兮旆旌。郟辰之間師敗北,蝥弧旗樹八卦城。巨砲雷轟力劈山,榴彈雨下響匉訇。身中數鎗靡完體,據鞍轉戰莫敢攖。血濺衣襟溘然逝,凜凜面色猶如生。君不見壯士五百人,就義從田橫。人居世上誰無死,泰山鴻毛權重輕。慷慨激烈殉知已,至今婦孺咸知名。

  論曰:嘗憶澎湖初破後,地方騷亂,有幕友欲往臺北,出城被無賴者洗搶;是時知縣丁燮將無賴殺之。孫府命功請林允卿自備資脯僱勇一營,紮大聖王廟以鎮壓之。營官候補知縣林燕卿、藍翎遊擊林友卿,月余忽將此勇撤回。問其故,蓋其勇欲謀搶劫財物,林允卿聞知,恐擔責成,即自撤回也。時地方變耗岌岌,紳商請功向孫府請僱勇一營,餉金官負其半,余令地方紳商捐出。功思城內府庫已空,恐難收集勇費,商人亦少厚貲,請每月每名勇費四元皆向官領出,哨官以總理充之,與管帶者皆不給餉金。功知總理平日皆無資產,因定二名文護兵,令總理兼之,每月八元,藉資家用。但與官約定,此團勇能守地方,不能出戰。是時衙門差役請求撥勇補助,於是無賴者一概收入彀中,城市人家幾於夜不閉戶矣。保甲局每月收舖戶五、六十元,以作局費兼辦勇務,是以人無後言。適臺北委功辦理臺中團練,功請各地方紳士整頓局務,土匪乃斂跡。時凡官眷行李,局中派團勇保護,北至苗栗、南至斗六,無敢搶劫者。且北投拺東林大春、廖有富派下皆安輯不敢騷動,故能早稻收成。不然,地方秩序難保,又詎能高枕而臥耶?

  七月初十日(西曆八月三十日),日軍至北斗街,紳民迎之。黑旗大兵數營退駐云林縣。

  同月初九日,彰化已破,黑旗兵軍械餉銀陸續運至北斗,與敗軍相遇,乘夜越溪退入云林縣等處。

  七月十二日(西曆九月一日),日軍至斗六,云林縣紳民迎之。

  七月十三日(西曆九月二日),日軍至他里霧、大莆林,土人迎之;旋被眾圍殺,退駐北斗。

  日軍初至大莆林,土人迎入。旋軍隊誤殺婦女,民間率眾鳴鑼,將街外大橋抽起,日軍陷於水中,死者十余人。土人簡宜、簡硯、黃丑率眾截途,銃死多人。大戰半日之久,各莊亦聚眾環攻,日軍退紮北斗街。是日,黃丑、簡宜各取首級數個,黃丑獻解嘉義邑主孫育萬,電請劉黑旗賞銀一千二百元,酒豬軍械賞賜諸土人。

  並令簡宜統三營,黃丑統二營,生員陳一昌、鄭鴻春、土人陳貺、簡硯、簡陸、簡大肚各帶一營,分紮斗六、樹仔腳、溪洲,黃丑同廖三聘紮西螺,黑旗統領王得標帶二營紮樹仔腳,苗栗生員徐驤帶二營紮斗六、溪底等要隘。自是斗六各莊,凡日軍所到之處,土人皆誘殺之。

  七月十四日(西曆九月三日),日本北白川宮親王巡視鹿港,旋回駐彰化;以川村旅團駐軍鹿港,以山根旅團駐軍彰化,分兵各處駐守。

  日軍以步兵二中隊、砲兵一小隊駐永靖街,以步兵一中隊駐二八水街,以步兵三中隊、砲二門駐北斗;各兵站驛地,駐守備兵二十名;其他部隊各旅團相合在彰化。時日兵多染腳氣、虎列拉、赤痢諸疫。其困難非常。並令工兵修築道路,自九月初旬至九月終,諸軍滯在北斗,溪水加漲,運送糧食以及彈藥,種種為難。連日出兵,疊遇云林土民截殺。同時運送糧食十五船,由大甲河往鹿港,被洪水淹沒。

  七月十五日(西曆九月四日),日軍再統大隊攻樹仔腳,不克,退駐北斗。

  日軍十三日退紮北斗,星夜賫文到彰化報知,爰整大軍數營攻樹仔腳等處。連戰數日,互有殺傷。溪中一帶沙漠,數里無人居處,中多蔗園、林投、蘆葦可為埋伏之所,沙埔暗埋竹釘桶,上舖竹木,馬軍多陷於泥淖,人馬死者甚多。兼以風雨疊作,黑水浩淼,一望無垠,奔湍騰激,泥濘沒脛,駕車者有覆轍之虞,掌筏者多望洋而嘆。溪壑之間,無異河海,雖有投鞭斷流之眾,難以一齊飛渡。而土人熟諳水性,形勢險巇,瞭如指掌。日軍在此連戰數十陣,多有損傷。日間越溪而戰,夜間即退駐北斗;軍書旁午,甚為棘手。七月二十五日(西曆九月十四日),日軍云集,沿紮東螺溪岸,連營武東山麓防堵,並由海道以分黑旗兵力。

  是時,北斗連戰十余日,不能越渡。云林沿沙連溪洲一帶,亦連營互攻。南投張圭等亦暗行聚眾,欲由山後包抄。日軍防於水者復防於山。兼以北斗近海豐崙,陳戇番亦有內應之意。日軍於燕霧堡、武東堡交界沿山之處,自湖水坑、中山等處連營以截南北投之路,由沙仔崙、二八水連營以防沙連暗襲之途,由員林街、永靖街、社頭連營以防內變,布置周密,巡哨嚴謹。於北斗紮大軍,以攻樹仔腳等處。

  八月初二日(西曆九月二十一日),狂風大雨交至,日軍停戰。

  初二日,狂風陡起,吼聲如虎,萬籟怒號,沙飛石走,排山撼岳;凡深林古樹以及龍塍鱗隰之間,游牧動植之物,無不為風伯所大創。加以兩師繼至,不啻銀河倒潟,山流暴注,急湍奔騰,有傾盆倒峽之勢,幾使平土變為澤國。日軍停戰數日,以俟天氣稍晴,再興大師。是時黑旗兵紮云林,每夜暗渡,謀襲北斗,夜間銃聲疊響,海豐崙頭人陳戇番密約相應。然日軍器械精良,民皆畏怯,各莊自相彈壓,不敢輕動。

  八月初五日(西曆十月三日),日本北白川宮親王同參謀明石元二郎自統本隊指揮、右翼支隊則阪井少將指揮、左翼支隊則內藤大佐指揮、前衛川村少將引率指揮,由莿桐巷小路掩襲南下。

  時近衛師團各中隊惡病死傷,兵員約減少三分之一,其余各隊統率,由南方進發。當時濁水溪流浩大,軍士糧食難以攜帶。渡溪每筏載兵員二十名、馬四匹。北斗以下又有虎尾諸溪,行軍極困難。夫役每日票一元。兵士病者皆抬至彰化病院,戰死者用火葬,埋在太高營後山。斗六大路,我兵或埋地雷,溪底或開地窖,以陷馬足。兼以蔗園、林投埔,臺民沿途埋伏襲擊。時武東堡內灣莊土人陳鳴鳳兄弟,引日軍由西螺進兵,黃丑及廖三聘二營拒之,旋敗走,街市被日軍焚之,由莿桐巷小路進兵。

  論曰:是時我兵群集斗六云林縣。但斗六之形勝,東西雄負高山,北則東螺溪繞之,西南則虎尾溪環之。我軍星羅棋布二溪岸,日軍斥候前衛詎能飛渡耶!矧障害物甚多。相持一月之久,日親王探悉西螺,莿桐巷一帶止二營土兵,爰令鄉導引率前進,已抄過斗六前面。自此險要既失,雖劉黑旗派兵迎敵,一旦驅市人而與勁敵戰,鮮有不棄甲曳兵而走。嗚呼!行軍者貴能相度地勢,正陣不勝以偏師勝之,此兵法所云運用之妙在於一心也。

  八月十七日(西曆十月五日),日軍與黑旗戰於樹仔腳,克之。

  八月十八日(西曆十月六日),云林統將王得標、義民簡義、生員徐驤等與日軍戰於他里霧、雙溪口,敗績。

  是日,日本北白川宮親王本隊展開步兵四中隊,列陣以戰,前衛步兵二大隊激列向右方戰斗,斥候騎兵直前衝擊,徐驤、黃丑、簡義等退入村落。適日軍前衛砲兵又到,由後包擊,占取側面陣地。我兵合義民併力攻打,日軍勢甚危險。時日軍撤兵援護步兵二中隊先行衝鋒,其後步兵一大隊增進,合計日軍十四中隊在戰斗線內,我兵漸次退卻。日親王再引中隊乘勝直搗,遂佔領他里霧等陣地。是役也,日軍兵死十四名、將校一名、馬三頭,我兵及義民亦死傷數十人。

  八月十九日(西曆十月七日),日軍攻云林縣,破之。黑旗諸軍退入唵古坑。

  是日徐驤紮在斗六溪底,王統領得標諸營率簡義分紮斗六街外村落,以細碎鐵裝砲攻擊。日軍步兵三大隊前哨亦漸進。日軍將校以下死傷十七名,力攻三點鐘之久,巨砲如雷,馬軍行如旋風,諸軍皆退卻。至十點鐘,日軍破斗六街,遂入云林縣署,出示安民。黑旗諸軍死者百余人。我兵戰鬥尚酣,各執械巷戰,日軍非常雜沓。云林縣主李品三身親戰陣,不肯奔逃,左右掖之而行。午後,日軍掃通道路。

  徐驤、簡義等軍逃入唵古坑,仍以碎鐵裝砲射擊;日軍地位危險,步兵中隊遂為放逐。

  八月二十日(西曆十月八日),日軍進紮大莆林,黑旗統將楊泗鴻力戰死之,前安平知縣忠滿兵亦敗退。

  日軍由小路掩襲至大莆林,道路險惡,兼以泥土粘路,軍士困難。我統將楊泗鴻統兵紮在觀音亭,忠滿亦列營互相犄角。午前五時,日軍掩至,土人林姜母二營等由田溝兩側射擊,截殺七、八人。兩軍對壘,至午後五時,日軍極其困難。戰至夜間九時,日軍疲勞。我統將楊泗鴻等燃炬照路力戰,奪回日軍陣地。楊泗鴻忽中銃陣亡。日軍就野營露宿。忠滿引退。劉黑旗以蕭三發統楊軍。

  八月二十一日(西曆十月九日),日軍連進打貓莊,我統兵官忠滿等敗走。

  是日辰刻,日軍乘楊泗鴻陣斃,而忠滿竭力守打貓莊,日軍前衛抗抵力戰;我兵退卻,走入嘉義城。

  八月二十二日(西曆十月十日),日本北白川宮親王統各隊攻破嘉義城,世襲云騎尉參府莊□□死之。

  是日,日軍臨嘉義。兵士不出,參府莊即吹角呼隊。連吹三次,只有近侍兵丁數人。即開城直出,與日軍接戰,一鼓而斃。邑主孫育萬與管帶官歐陽陞率兵上城守禦。午前五時,日軍二旅團著手攻擊,右翼由西方南方向街市圍繞,左翼由東方掩襲。北白川宮親王統本隊,令前衛左右翼皆展開,砲兵放開花砲射擊,繼而右翼射砲隊亦至。我兵亦在城上力射。日軍左翼力戰救應,本隊左翼又向東方砲臺射砲,右翼展開。我兵激烈奮射,銃如雨下。日軍本隊遣步兵一中隊並步兵一大隊集合攻擊,左翼及砲兵射擊,折崩東門城樓。我兵在城抵抗不支,哭聲震地。日軍本隊步兵二中隊及大隊隨川村少將登城上樹旗。忽西方砲臺向日軍射擊,日兵負傷甚多,第二旅團副官帽被銃丸貫透,嘉義遂破。我兵接戰死者三、四百人,民婦投井死者數十人。蓋嘉義城內民人鱗集,城門既閉,無處可逃,所以死者較多耳。時柳了林莊黃扁帶土勇將庫銀擁搶而去,知縣孫育萬收余軍奔回臺南。日軍設立病院,以療負傷者。

  同日,日軍混成旅團長伏見宮親王從海岸上陸,攻鹽水港;我民兵拒戰,旋被攻破。

  先是初八日,日軍混成旅團由海岸上陸攻鹽水港。是日,嘉義既破,北白川宮親王抱病,坂井少將、川村少將二司令官亦病,同親王乘轎指揮軍隊,分步兵一大隊與海軍連絡攻擊。時鹽水港我兵數營拒戰。日軍分三路前進,右翼及左翼始由西向東攻擊。我兵銃砲齊下抗擊。日軍支隊忽退卻,本隊將左右翼展開,放砲兵居中,左翼用七寸半山砲同右翼山砲向街中射擊。我兵亦用大砲堵禦抗擊。日砲兵暫行停止,更用開花砲向市內射入,彈丸裂破,火光四射,兼用榴散彈。我兵驚退。日軍本隊及右翼步兵中隊前進攻擊,左翼亦同一運動擁攻。午後一時,日軍奮勇樹旗,飄揚於市門上,鹽水港破。日軍在港設立病院,治療負傷者。

  八月二十三日(西曆十月十一日),嘉義縣蕭蘢學甲莊生員林碧玉率莊丁禦之,日軍死傷亦多。玉力戰不退,身中數鎗,死之。

  林碧玉,嘉義人,閤族尚武,素嫻拳鎗劍術。是日,日軍攻擊該莊,玉率團勇數百名,手持雙劍,夾棉被漬水以當砲子。年五十余,氣力健壯,禦之,力竭。中銃陣斃。其子亦殉焉。

  八月二十六日(西曆十月十五日),臺南府劉永福逃泉州廈門。

  初,嘉義破後,劉令鄭超英守安平、柯月坡守砲臺,並分兵紮罾門溪上。大戰數日,相持不下,而糧餉既乏,內地全無接濟。劉設銀票權用,安平五行及洋行米打莊序端(?)答應。奈兵勇約七、八千,日需薪米,非全以票可用。市間疊因票鬧事。巨富之商固屬無妨,以商生活者難以支持,商民受虧甚多。又用貳尹鄭文海代忠滿署安平縣,疊索紳富軍需,甚至舉人張紹芬、生員蔡佩蘭皆因軍需押縣,辦理糧臺陳鳴鏘亦被押,自繳萬兩始解脫。自此富商多逃廈門,人心驚惶,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日本吉野艦又泊安平港外,內外交困。至二十六日,劉託英將講和。或謂日軍賠劉餉項四十萬,或謂日軍不許。劉見事勢已孤,假籍出安平點兵,爰僱德艦載逃廈門;日船追至廈門港口,搜尋不獲,始免(按初劉永福到安平祭旗,燭火因風高頻滅,劉以手拉之,燭火遂不息。取蟋蟀一隻、塗猴一隻、螳螂一隻置盤中,以蟋蟀作臺民,以螳螂作日本,以塗猴自比;揚言於眾曰:『以此三物卜勝負,置於盤中封之;明日開視,若死者則負,活者則勝』。翌日開之,果塗猴勝;借此射覆之術,以堅眾心,是亦即術以籠絡兆姓也。平日養洋犬四、五隻,出門則隨之;飲食先飼犬。凡請劉者必備牛肉一碗以飼之。乙未二月間,德功適謁陳觀察,忽劉會見,德功在道憲官房窺之,見劉一出轎,四犬由轎內跳出,劉與陳行禮,犬亦舞躍,儼效人行禮)。先是,臺灣鎮萬國本之弟守打狗砲臺,失火,萬鎮以銀萬兩築賠,劉堅欲殺之。其布置打狗也,令軍士帶乾糧以備戰。各處虛張旗幟,夜間止三、四人巡更,連營數十,析聲相聞。海外見之,誤以為真。港邊要隘,多埋地雷,對岸造竹橋,設旱雷以伏之。各國洋行皆被遂到安平。自已出沒無常,或忽在此點兵,或忽在彼巡察,面貌相似,人莫辨其何者為真劉、何者為假劉。作事令人不可測,多類此。凡出兵,令人民炊糯米甜粿餉兵士。

  九月初三日(西曆十月十八日)辰刻,臺南府商民同德記洋商請日軍由南門入城安民。

  初,劉永福藉言出安平港點兵,民在夢中,皆不知覺。至兩三日,不見劉回城。兼以兵勇官弁紛紛逃去,似無戰心。日本海軍司令之吉野艦及浪速、太和兩艦、秋津島艦忽入泊安平港內,民始知劉遁去。紳民挈眷搭船,港口行李堆積如山,爹利士等號火輸俱各滿截。是時人心既亂,或夫妻異船,或新婚一夕即別,或父往而子不及隨,或箱篋遺失,或身無長物而行。每人船稅五、六金,哀哭之聲,人不忍聞。岸上之兵勇肆劫財物,自相爭殺,舖戶均各閉門。安平五行及民人商議,爰請英德商牧師到二棧行請日軍大隊入城彈壓,日軍遂於九月初三日拔隊入安平城安民。

  九月初四日(西曆十月十九日)午刻,日本水軍由安平南路入安平港。

  先是劉在打狗布置周密,群以為一夫當關,萬夫莫敵。至二十六夜,日船大攻打狗,劉永福三子迎敵。二十七日,砲臺被日軍大砲打崩,劉三少爺遂逃入安平。日水軍第二隊吉井氏少佐登打狗岸,誤踏地雷,負傷而斃,並斃日軍十四名。劉弁鄭青在鳳山之交二棧行,數十人遇日軍與戰。旋聞劉帥已遁,斷橋退入山。日軍大隊於初四日入安平港。

  九月初八日(西曆十月二十三日),日軍近衛師團北白川宮親王由北路入安平。

  先是劉黑旗遣兵弁紮蕭榔、麻豆以及罾門溪、學甲等處。溪中各隘多埋地雷,並開地窖以陷馬足;相持不下者十日,兩軍各有損傷。初三日,日本海軍向安平攻擊,混成旅團由南方上陸援護,我兵抵抗不支潰散。日海軍先入安平,北路北白川宮親王引率坂井少將居中央指揮,右翼伏見宮親王引率指揮,左翼川村少將引率指揮。西曆十月二十三日,日本四旅團集合,向臺南府街市圍繞。我兵抵抗敗潰,遺蜂巢砲十門、臼砲五門、銃約一萬挺,其他彈藥各種兵器無數。洋商發銀收買洋銃千枝,收載黑旗兵千名歸廈門。是役也,總計日軍近衛師團及前衛自上陸以來,計軍夫一萬五千名,死亡一千五百名,疾病五、六百名。九月初九日(西曆十月二十七日),日本總督樺山資紀乘輪到臺南府。

  初九日,總督樺山由火船到臺南府,並攜帶各隨員以資辦公之用。至十七日,為日本天皇誕辰,即所謂天長節也;因於廣東會館盛設茶會,並演日本戲劇以慶祝。是日,紳商到者一千余人。

  九月二十七日(西曆十一月十一日),日本近衛師團長大勳位北白川宮親王薨,以吉野艦護送棺柩返東京。

  附:臺灣隨筆

  附錄吳統領彭年傳

  ·附錄臺灣隨筆(見乙未十月閩報)

  西曆十月十四日,西報云:現劉軍門託英領事為魯仲連,已許日人議和之事四款云:一、軍門駐臺南,軍糧已乏,日人須出四個月軍糧給劉軍;二、軍門之兵欲赴廣者,日人須備舟載往;三臺南民庶,日人當一視同仁,不可因不服之故,肆厥刑罰;四、日人須照舊載之約,或遷或居,至兩年之久,聽民自便。各條件請於日人,日人回答軍門云:議和之事,或允與否,彼難定之;惟爾願降與否,限禮拜六下午時回信。時嘉義縣已被日人佔據數日矣,劉軍之勢益孤,故有願和之舉。迨至禮拜四夜,約有三、四艘日戰艦由澎湖駛至臺南,其泊舟處約距安平一百零五里,即打狗港也。日艦至時,打狗砲臺即為所佔。嗣日軍更由該處向南進發,至禮拜六日午後,有日舟四艘駛泊安平之南。臺南府貳尹鄭文海往見日艦水師提督,僅在英小舟,另遣三人往謁日舟,而日人亦敬迓之,唯不與商和議。後又展至禮拜日十點止。至禮拜六午後三點,安平砲臺白旗已掛,意非投降,乃欲日人來其地以商和議也。是夜不見動靜,至次晨禮拜日,始遣一官云,彼具有全權議和,唯其所約和限之期已過,因彼是夜十點始往,而日舟已駛他處矣。現盡人皆知軍門大勢已孤,難以持守,倘能保全性命,彼亦肯降。唯日人所答,尚在搖移。劉軍門寧甘戰斃,必不甘為所愚。且軍門不敢親造日舟,恐為所拘。以臺南四處皆有日兵開仗,難免益自張皇。更兼臺南紳民亦不肯軍門偶離此地,因劉帥一離,兵民必起爭鬥。數月來臺南之民為軍民約束,頗見安堵;雖有日兵至臺南開仗,其民情之安靜,亦與臺地未割以前無殊,皆軍門之善於約束也。

  又申報云:廈門訪事人來信云:九月初三,臺南府城因餉絕兵丁譁潰,日本兵乘勢入城,土匪又乘勢四出搶掠,劉永福大將軍亦無用武之地。

  謹按:當和議協約之時,臺民呼天愴地,電奏乞哀。中朝以瀋陽為陵寢重地、京師為宗社攸關答之,是亡一臺灣,可以保全東三省,而京師可高枕而臥,中國金甌微缺而已,無異乎以羊易牛也。上諭云,實缺人員到者仍其官,未曾一語及紳士;是臺人為中朝之棄民,痛癢無關,其去留似可以自便也。矧有草莽效忠,如殷之頑民,背城一戰,或斷將軍之頭,或效睢陽之烈,肝腦塗地,徒委諸白楊衰草之間,中朝未下旌忠之詔,豈不哀哉!

  又按:自日軍破新竹以後,戰死者不知凡幾,如吳湯興、徐驤輩,始則樹義旗於苗栗,一戰於大湖口,再戰於苗栗頭份,三戰於八卦山,妻亡子死,破家亡產。旋奉到劉軍門之命,領兵守斗六要隘,卒死於亂軍之中,尸骸委諸溪谷。些二人既非有官守之責,又非巨富之家,亦欲效愚誠於舊君者,其歷境之慘苦,至今人猶憫之!

  ·附錄吳統領彭年傳(見吳德功「瑞桃齋文稿」下卷)

  吳公諱彭年,字季籛;家浙江,後徙廣東省。初以貳尹候補,年少英敏,且有乾才。

  光緒二十年乙未,臺灣割讓日本,臺之紳民立唐景崧撫憲為民主,據守臺北。劉軍門義據守臺南,其兵勇衣服旗幟皆黑色,號為「黑旗軍」。公入劉慕,言聽計從,司掌營中地方文券,兼參贊軍務。劉帥以公韜鈐諳熟,膽略過人,甚器重之。

  時日軍已據新竹。臺中太守黎景嵩招立新楚軍。苗栗義民首吳湯興、徐驤欲圖恢復,屢戰不克。黎府初不依劉,自行整軍;然軍餉支絀,疊請劉濟援,劉亦以支絀辭之。適苗栗縣李烇與吳湯興因糧餉齟齬,互稟於劉;劉令公統帶黑旗勇七百余名,以副將李維義副之,並令查辦苗栗之事。邀同安平紳士吳汝祥到彰,薦辦糧臺。到彰數日,黎府用李維義為新楚軍統領,分公所帶黑旗勇之半,而公之勢已孤矣。

  公於〔六月〕十五日拔隊至苗栗。十八日,日軍大隊水陸並進。前新楚軍藍翎副將統領楊載云戰死於頭份,李維義逃回。公在苗栗所募土勇,尚未成軍,倉猝遇勁敵。六月二十一日,黑旗親勇管帶袁錫清、副帶林鴻貴皆戰歿。公於是先騎頳馬出陣,悲鳴不行,再易自己白馬出陣。日軍四面掩至,偕苗紳徐驤、吳湯興等收合余燼而逃。行至鰲頭,公欲就大甲溪邊扼險紮營,以待援兵;奈人心瓦解,全無戰志,即回駐彰化,飛電請乞師。劉帥回云:餉可向鹿紳支取,許吳湯興招募敢死軍,援兵隨至,先行死守。

  二十七日,黎府被敗勇追索餉銀,無可支給,以新楚軍統領授公。公斯時兼領重任,餉項更乏,再電信云:自帶兩月之餉已經用盡,而鹿紳餉項失約;吳湯興敢死軍未集,亦無器械。劉帥甚怒之。

  七月初二日,日軍百余人到大肚。是夜滿城惶恐,官僚欲議去城。公又電聞劉帥。回電云:兵來禦之,死守無恐!公於是堅心死守。星夜帶勇駐紮茄苳腳,以扼大肚溪咽喉;城內外人民皆蒸飯到營,供給三餐。

  初三早,派勇巡哨溪邊,見日軍駕筏而渡,黑旗勇擊之退。翌日,黑旗勇與日軍戰於李厝莊溪底,斬馘二,獲戰馬一匹、米十余包。公飛電報捷,劉帥獎賞兵勇二百兩。

  自初三至初六日,臺南援兵數營繼至。初七日,忽報日軍入葫蘆墩駐紮,公急派彰化縣羅樹勳帶防軍營並鄭以金一營、臺南勇一營救臺灣縣,遇日軍於頭家厝等莊。土人林大春、賴寬亦率土人與戰。互駐紮於民間竹圍,攻打一日一夜;日軍蜂擁而來,即據臺灣縣。

  初八日,羅樹勳收軍回彰化。是日日軍遍紮烏日莊沿溪一帶,繞過彰化城之背。時臺南兵勇疊至,奈甫到地喘息末定,不能分佈駐紮。

  初九早,日軍山根少將一隊乘夜越烏日莊溪而來,大隊由大竹圍、■〈石巤〉砂坑而進,直搗八卦山,分一隊由番仔井包抄;川村少將一隊又越大肚溪而來。時黑旗勇駐紮茄苳腳,稍卻。公黎明聞知,使其友代理諸務,急上馬揮令箭趕進。黑旗勇奮力抵擊,日軍卻退。忽見八卦山上日軍爬山飛上,銃聲如雷。時徐驤、吳湯興守八卦山率勇力堵,連發大砲數響,未能中的,喊聲震地;日軍遂奪八卦山,眾勇紛紛奔下。公急由茄苳腳回救。至北壇巷,公拔劍斬退軍,揮令上山奮戰。忽山上鎗子飛下,公身中數傷,血濺衣襟,墜馬而歿。其隨行壯士三人欲擁公而走,亦被銃斃。日軍由東門而來,無梯可倚,即緣轎上城,開門齊入;一由市仔尾入北門。黎太守從西門逃二林。羅樹勳率其子羅汝擇在中莊仔督戰,同奔南門,向燕霧而逃。彰化城陷,猶不知公之何往也。

  初十日,(日軍)駐城將帥令人民收城內外尸首,適其友吳汝祥潛逃出城,甫至北壇巷,見公尸在焉。其夥阿來亦偕收尸者同至其地,汝祥令集三壯士同埋之。迨汝祥回至廈門,聞客館主人言:公數日前,曾宿其館,住歇兩日,並言臺灣時事不可為。共駭然久之。後數日,聞其家忽見公肅衣冠而入,言吾已不就劉幕,上帝命理某方禋祀矣。倏忽不見,家人嗟訝之,越數日而凶耗至焉,始知前日歸來者乃公之魂耶。

  初,公之到彰,止帶七百余人,兵力已單,而李維義又分其半,其爪牙已失。至苗栗募勇未成軍,猝遇勁敵,而林鴻貴、袁錫清相繼戰歿,其左臂已失。此豈戰之罪哉?亦時勢使然耳。公至鰲頭,思扼溪而守,其見識甚高;無如紳富內渡,人心瓦解,不得已回守彰化;而糧餉支絀,劉帥又令以死守,故公力戰捐軀。古之忠臣烈士何以加此?宜乎英靈不泯也。

【台湾文献丛刊·第57种】割台三记(割台记、台湾八日记、让台记)

台湾文献丛刊

  【第 57 种】

  割台三记

  .作者:罗惇曧、俞明震、吴德功

  .原书页数: 0079 页

  ●书籍简介

  第五七种「割台三记」

  本书(一册七九面四七、四○○字)系一集刊,收录罗惇曧「割台记」、俞明震「台湾八日记」及吴德功「让台记」三种,因题称「割台三记」。「割台记」综述清光绪二十一年台、澎割让及台民抗日之经过,文极简略。作者罗惇曧另着「中日兵事本末」已刊于第四○种「台海思恸录」附录中,请参阅「思恸录」篇。「台湾八日记」记同年五月初五日日兵在澳底登陆后数日间中日两军之战况及十二日台北兵变之情形。作者俞明震,字恪士,浙江山阴人。原任刑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四月,调台派充全台营务处。五月初一日接署藩司,更于初八日奉命赴前敌督师兼理粮饷、电报事宜。此篇所记,皆其亲历之事。末附巡抚唐景崧(维卿)电奏稿多通,即其藏衣带中携出之件,尤属可贵史料。「让台记」作者吴德功略历,已见第四七种「戴施两案纪略」篇。此记始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签约到台,终于九月二十七日日本北由川宫亲王卒于台湾、运柩返日。其间凡一百三十余日事,逐日记载,而于地方人士参与战役者叙述尤详。记末原附有录自同年十月「闽报」随笔一则,仍旧照刊;并于作者所着「瑞桃斋文稿」中录出「吴彭年传」一篇并附于后,以供参考。吴着正、附文,均据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抄本编印。

  ●序号   篇名

  1  弁言

  2  割台三记目录

  3  割台记

  4  台湾八日记

  5  附: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

  6  让台记

  7  附:台湾随笔

  8  附录吴统领彭年传

  ●弁言

  本书内容分三部分:一为「割台记」,罗惇曧撰;一为「台湾八日记」,俞明震撰;一为「让台记」,吴德功撰。三文皆记台湾割让之事,故汇为一册,题曰「割台三记」。

  「割台记」系录自「中国近百年史资料初编」。此文综述台岛割让及台民抗日之经过,而所言至略,全篇仅约二千二百字而已。

  「台湾八日记」系录自前书之续编。此文记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五日日兵在澳底登陆后数日间中日两军之战况及十二日台北兵变之情形。撰者俞明震先于四月二十五日受命总理全台营务,继于五月初一日接署藩司,更于初八日奉命赴前敌督帅兼理饷械、电报事宜。故此文所述皆为俞君亲历之事,自较可信。俞明震于事势危迫之际,焚毁各处来往密电,只取电奏草本藏衣带中离台,故其「八日记」后所附是年二月二十八日迄五月初二日唐中丞电奏稿三十九件,即据此仅存之草本也。当日电稿中所奏之事事后知其不可信者,俞君并加按语为之说明。

  「让台记」系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抄本。原书有撰者吴德功于光绪二十三年春所作自序,谓当「澎湖甫破之时,民心惶恐,土匪蜂起,官威不振;出城一里许,官眷行李即为土匪所夺。城中铺户爰请德功与上官议防守之策。德功思一家三十余口,既乏厚赀将家眷渡泉州,而欃鎗不靖,虽贻忧桑梓,自己身家亦难保存;即商于邑主丁燮,请孙太尊传兖开设联甲局,擢德功为正管带、族兄广文吴景辅为副,招集邑内外穷民五百名为练勇,用总理为哨官,日则东西南北巡缉匪类,土匪由是敛迹,早稻收成免于抢掠。然割台议成,人心瓦解,上谕令各地方官将粮额、官产造册交日本管辖,无一语及绅士。德功知时事不可为,初兼办局务,六月辞带练勇,以许举人肇清代之;德功亦即避于乡下,旋丁母艰。遂将目见耳闻并取资公报,笔之于书。但台南之事多系吴汝端、吴汝祥两茂才所述,而台北则出岳裔先生所言』。书首又有凡例若干则,其一云:『篇中叙帝国(指日本)兵将战迹,取诸中尉修吗灰愈所着「台湾战役」一书』。此为撰者自述其书资料之来源。书中记事,始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签约割台,终于九月二十七日日本北白川宫亲王卒于台湾,运柩返日。其间台湾军民抗日凡一百三十余日,此书逐日记载作战之经过,而于地方人士之参与战役者叙述尤详。惟此书称我国曰「大清」、曰「清国」,称日本曰「大日本」、曰「帝国」,而于自序、凡例及记事后所附论说中又多阿谀日本之辞;盖吴君当日人窃据台湾时撰写是书,不得不以此为掩护而免蹈文字之祸也。新刊本已为之改正、删削矣。

  「让台记」后原附撰者录自是年十月闽报之随笔一则。又吴君所着瑞桃斋文稿中有「吴彭年传一一篇,并附于后,以供参考。(百吉)

  ●割台三记目录

  割台记……………………………………………………………………………罗惇曧(一)

  台湾八日记………………………………………………………………………俞明震(七)

  附: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一四)

  让台记…………………………………………………………………………吴德功(三一)

  附:台湾随笔…………………………………………………………………………(七五)

  吴统兵彭年传…………………………………………………………………………(七七)

  ●割台记罗惇曧

  台湾旧隶福建,称台湾府;后设台湾道。光绪乙酉,建行省,升淡水厅为台北府,设巡抚驻焉;闽浙总督实兼领台湾。刘铭传为巡抚,振兴百务:铁路、商轮、屯垦、开矿,新政备举。今日人所经营尽美者,皆本铭传之旧以为扩张者也。

  邵友濂继为巡抚,而中、日方失和,海疆戒严;乃命福建水师提督杨岐珍、广东南澳镇总兵刘永福率所部防台。永福增募兵,仍称黑旗。中、法之战,永福起于越南,以黑旗兵屡挫法军;唐景崧独身走越南,招之。中、法和议成,粤督张之洞荐授总兵,驻钦州。唐景崧以法、越罢战后,由吏部主事授台湾道;旋擢藩司。朝廷方倚景崧知兵,而提督李本清与之交恶,遂求去;以提督綦高会代守沪尾;旋复以提督廖得胜代高会。两月之间,沪尾三易将矣。援朝鲜之师既败,辽东城邑相继陷。友濂书生不知兵,密求,枢府内调;朝廷以景崧才,付以兵事;乃以景崧署巡抚,而调友濂抚湘。景崧与永福共事于越南后,积不相能;景崧既署抚,乃移永福军台南,景崧自任守台北。

  日兵舰攻澎湖妈祖宫,守将击之,伤其两艘。日人将攻文良港,而先攻妈祖宫以牵缀华军,使不为备;乃潜登文良港。澎湖至台北电线中断,日军遂占澎湖;海道中梗,军械之购自外洋者尽为日夺,澎湖乃孤悬矣。

  时更有李文奎之变。文奎故直隶游匪,从淮军渡台,充抚辕亲兵。副将方某为武巡捕,以文奎犯令革退;转事中军黄翼德,充什长。翼德募兵于粤,方某署中军;复以事革文奎,文奎乃大恨;其党徒遍城中及署内外,思伺隙报之。景崧婿余某内渡,文奎率党劫其装于道;护勇逃归者,文奎追之;方副将自抚署出,文奎径斫其颅;反奔入门,踣而毙。中军护勇内应,争发鎗;景崧遣差官出视,及仪门中刃返。叛徒将入杀景崧;景崧出,叛兵猝见巡抚慑焉,敛刃立,并告无事,景崧慰之。以文奎徒党众,因令文奎充营官以安之。杨岐珍率所部入援,与叛军对击,伤居民十余人;景崧命止之。以文奎募缉捕一营屯基隆,而张示别缉杀方副将之贼,为掩饰计。将领多离心,兵浸骄不可制矣。

  及割台议起,台湾举人以会试在都,上书力争;不报。割台信益急,主事邱逢甲建议自主,台民争赞之。乃议建民主国,开议院,制蓝地黄虎国旗,议戴景崧为总统。四月和议成,卒割台湾;朝命景崧率军民内渡。台民乃决自主,上「台湾民主国」总统印绶于景崧,鼓吹前导,绅民数千人诣抚署;景崧朝服出,望阙九叩首谢罪,旋北面受任,大哭而入。即抚署为总统府,电告自主,有『遥奉正朔,永作屏藩』语。命陈季同介法人求各国承认自主,皆不答。设内部、外部、军部以下各大臣;省官不愿留者,听其内渡。提督杨岐珍等,归于福州。

  日本兵舰大集,先攻基隆。吴国华守三貂岭,遇日侦探队击之,毙日兵官一。营官包干臣奉命来助战,夺日兵官首级以归,遽报大捷;吏民皆贺。国华方逐日军,遽回兵追干臣,日军遂占三貂岭。分统李文忠等方会师援基隆,而日军已大集,文忠等战皆败。景崧命黄义德屯八堵,为胡友胜后援;义德遽驰归,诡言『狮球岭已失,八堵不能驻军;日人悬金六十万购总统头,故驰归防内乱』。景崧不敢诘也。是夜,义德所部军索饟,大哗。翌晨,日军占狮球岭,城中惊扰;幕客熊瑞图请退守新竹,巡捕吴觐庭以鎗拟瑞图,禁之言。傍晚,溃兵争入城;客勇、土勇互斗,尸遍地。总统府火发,景崧微服挈一子、妾易男服杂逃民中窜出城,附英轮至于厦门。游兵大掠三日,日军尚未至;德商毕狄兰以书告日军,乃以兵来收城。景崧归老于乡。庚子勤王军谋起事汉口,约景崧举事于桂林;汉口事败,亦无发景崧者。光绪壬寅,客死广州。

  刘永福守台南;台北既陷,镇道以下官吏相继内渡,台民上民主总统印绶于永福。永福不受,仍称「帮办」,设防守。部署稍定,而日兵舰至,窥安平口;永福自击日舰,几沉之。

  日军攻新竹,相拒月余;大小二十余战,互有伤亡。日人购奸民导僻径抄台军后路,分统杨紫云战殁;吴彭年赴援不及,乃守大甲溪。义民长徐骧之军为日军追入深箐中,徐骧绕出其后击之,日军炮无所施,大败;获日兵数十。时库帑既匮,仅恃钞票为挹注,军饟益不支;永福先遣员渡厦门求款,并电乞沿海督、抚助饟,绝无应者。饟绝械罄,永福忧惶无策。台湾土匪为内间,引日军深入;匪集愈众,日军用为前锋。吴彭年伏兵大甲溪,候日军至,猛击之;日军败渡河,徐骧伏兵乘其半渡奋击之,日兵大败。七月,日大队攻大甲溪,相持未下;忽哗传大营陷,军皆惊退。盖新楚军统领李惟义奉命为后援,日军以金啖土匪冒称日军袭之,惟义惊遁,营遂溃;前敌乃大挫,袁锡清力战死之。

  日军据大甲溪,永福令诸军严守彰化。徐骧屡以伏兵挠日军,义民亦迭起抗之;日军屡窘,多伤亡。日军仍利用土匪导攻八卦山,吴彭年死守,力竭殉之;日军夺八卦山,俯瞰彰化城,彰化降。

  日军连陷云林、苗栗二县,进逼嘉义;误入山谷,民团林义成等塞谷口尽歼之。台南山谷险阻,深箐丛杂;民团潜伏,遇敌猝起。日军不习地势,屡战恒败衅。台北、台中各城邑闻台南义声,皆思奋起,图恢复;日大军乃严备之。

  台南援绝饟竭,相持数月,军皆饥困。日军以全力攻台南,徐骧等尚力战;骧每战必居前敌,卒中炮死。嘉义守将王德标以地雷达日营,夜半地雷发,日军死亡百余人,日军惊退;以死将士多,大愤,聚巨炮猛轰嘉义,破之。仅余台南孤城,永福死守。

  日本台湾总督桦山资纪贻书永福谓:『公以孤军持绝地,数月不下,公已无负于台民。今困守孤城,尺地以外皆敌军,徒伤民命何益?倘率所部去台,当以礼送公去』。永福拒之,词甚峻。日军乃大攻城,永福自发炮殆日军数十人。相持数日,城中军饥甚,哗溃;土匪蜂起夺城,迎日军。永福逃登德国商轮,日兵大索四次不获;盖德人深佩永福,秘藏之也。永福内渡至厦门,旋归于广东之钦州。永福守台南数月,以饟糈并绝而败,世犹谅之。

  ●台湾八日记(附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俞明震

  五月初五日,倭兵轮二十九艘游弋台北海面;复分泊各海口外:基隆、沪尾、澳底、金包里、八里坌、大姑崁,凡可登岸之处,皆有兵输。

  初六日,土民勾结挖金砂匪引倭人由澳底登岸。曾喜照所募土勇两营守澳底;成军甫三日,遇敌不敢战,均逃散。澳底在基隆北五十里,路崎岖;中隔三貂岭,最险峻。过岭始有歧路:一通瑞芳,一通吴朱埕。又澳底循海岸可达基隆,中隔九芬山;过山即无路,行乱石中,必由炮台前经过,防守最易。初,杨西园军门统十二营专守基隆一带;故三貂、澳底均有防营。初三日杨奉旨撤营内渡,基隆仅张月楼军门七营、土勇四营,炮台分去三营,瑞芳、九芬虽有防营,单薄不能当大敌。四更,城中得基隆警电;维帅命吴国华率七百人守三貂岭。吴新自广东来,仓卒部署,诸事不齐备;次日已刻,始率四百人先行。

  初七日,维帅调新募广勇陆续均赴基隆。胡连胜、陈国柱、陈柱波、包干臣等各募数百人,均号统领,无所系属;余请维帅自出督师,同事均不谓然。

  初八日五更,维帅命赴前敌督战,兼料理饷械、电报事宜。黎明,拨黄翼德亲兵六十人、派委员三人、武弁六人随往;乘火车,午初到基隆,驻张统领大营。探报:昨晚倭前锋已过三貂岭,住岭背梁绅家;余急派弁持令箭命各军择山头要隘扎稳,勿浪战,待援兵至再进。未刻,倭前锋至小楚坑探路兼绘图;骤遇吴国华军,未及列队,遽搏战。土勇从旁夹击,鎗毙三画倭酋一。寇奔,弃鎗械越岭遁;吴追及岭巅,百姓观战者均拍手欢呼。

  先是,探报:我军在小楚坑遇敌;余檄包干臣率三百人助战。包至小楚坑,寇已遁;见倭酋毙路旁,割取首级,与土勇争,大哗。包缚土勇,土勇未着号衣,指为汉奸;将杀之。时吴国华至岭巅,因雨待棚帐,尚未扎营;闻报,知包将首级赴大营献功,大怒,撤队急驰下岭;包立桥上望见吴军还,藏首级竹簏中,遽拔全队回。吴尾其后,俱还基隆。包先遣人来营报大捷,余迎于营门外,奖劳士卒,询前敌战守情形;则言已获大捷,各军均撤回。余大骇,诘以奉何人令撤兵?何以弃三貂岭不守?包瞠目不能答。余愤极,电禀维帅:『如今夜瑞芳失守,非斩包、吴无以谢百姓』;且密电『基隆四面皆广勇,统领六、七人各不相下,无所系属,必偾事;公宜自驻狮球岭调度』!时已四更,屡召吴国华,避不敢见。吴初来诉包攘功状,及闻余诘责包,自惭;旋拔队赴前敌。包则恃有护符,竟以『大捷,斩首无算』赴省城献功矣。是夜,我军仅土勇一营、张统领二哨扎瑞芳,三貂岭竟弃不守。天明,探报回,知四更时倭已冒雨登岭。夜间与张统领商议,电禀维帅分三路进攻:一路由大路至相思岭、龙潭埔、瑞芳过九芎桥、小楚坑直抵三貂岭,为正兵;一路由海边社寮炮台至八斗、庚子寮、九芬山直达澳底,截其归路;一路由暖暖街至吴朱埕绕出三貂岭之左,为奇兵。又密禀各路宜专责一人,免致互相争功诿罪。

  初九日五更,刘燕运五管格林快炮五架、率炮勇三十人至大营;余急命运至前敌择高阜安置。黎明,维帅电谕:『三路进兵甚善;瑞芳一路专责成吴国华,九芬李文忠,吴朱埕杨连珍,限申初到基隆听调遣』。未刻,陈得胜先到,张统领与定议:各军酉刻在基隆饱餐,限寅刻抵贼营,合力猛攻;余派员押棚帐、子药同行。

  部署甫定,忽报倭兵分两路来攻:一路扑九芬,一路直抵瑞芳;另一股扼吴朱埕北,防我军包抄。九芬兵单,且近海,贼移快炮上岸猛击,战未久,宋营官阵亡,哨官死三人,孙营官受重伤,九芬失守。瑞芳尚未开仗,得九芬信大震。余急率亲兵六十人赴前敌督战,拟凭刘燕炮队以自固。西初到瑞芳,扼后街口,令各营退者斩。瑞芳四面皆山,形如锅底;昨夜大雨,我军耽安逸,住金砂局。敌至始出,前后相挤;倭兵排列东面高山上,每队八人,极严整。北面距三貂岭四里,倭人驱教民、汉奸下岭扼九芎桥约千余人。刘燕炮队列四面土山上,稍得地势;我军鎗声不绝,敌伏不动。相持一小时许,忽桥上呼声震天,敌已冲过桥,山头贼始开鎗,鎗弹及金砂局,伤数人。有逃者;余挥亲兵追斩二人、手刃一人,势稍定。时已昏黑,敌燃电灯明如画,各军皆惊。余飞书告吴国华曰:『逃勇已斩三人;今日之战关全台存亡,诸公退后一步,弟必开鎗轰击。若弟先回大营不与诸公同死者,愿斩首以谢诸公』。吴得书,率队进夺九芎桥;敌已约汉奸伏溪涧旁,俟吴国华至,突起截击,死伤二十余人,各军哗溃大奔,不能止。敌乘势簿瑞芳前冲口,刘燕发炮下击,敌死十余人,后退去;余扼龙潭埔,竖大旗,集溃勇。吴国华二更后始至,营哨官未损一人。是日我军弃瑞芳不守,敌不敢至,皆土山顶炮队之力;若带兵官能择地扎营,以守为战,决不至此。余移营依炮队与刘燕合;无棚帐,着油衣露立达旦。吴国华竟拔营回基隆宿。四更,张统领带护卫营冒雨至,言『明日亲打冲锋,拚死一战』,语愤激,相与泣下(今日申刻,各援军陆续至;檄李文忠扼守庚子寮、杨连珍扼守吴朱埕、胡连胜等均来瑞芳助战)。

  初十日天明,张统领欲进战,待吴国华、胡连胜辰刻始到。张立九芎桥吹角列队,倭人押汉奸约三百人来攻(每十二人两倭兵持刀督其后);鎗炮并轰,敌伤亡较多,败退。张率队冲上,吴国华兵疲困不能接应;倭兵从旁面山顶驰下,断九芎桥归路,围裹数重,鎗炮凶猛。余急传令『能救张统领出围者,赏三千金』;陈得胜率八十人、曾喜照率三十余人涉溪涧冒死冲入。张已受重伤(右腿被鎗子穿过,后在上海医愈),亲兵抢护,死七人;后一卒负之潜行溪水中,始得脱。曾喜照受伤,归路阻截;裹创战,至庚子寮投李文忠营。陈得胜竟战死。初,张得小胜,吴军不能接应;余拟率亲兵扼桥为声援,营官黄义光有难色,中止。至是,命持令箭调胡友胜赴援,竟出怨言;余愤极,令斩以徇;刘燕为乞恩,仅摘翎顶示薄惩。午后,忽接维帅电:『命黄义光撤亲兵速回』!各营及局绅均惊骇。余急乘火车入城面诘维帅,维帅茫然不知;查系某某代黄翼德属电报房发者,竟私署维帅名。局面已坏,维帅不敢问,太息而已。张营四次电催赴前敌,辞不赴;后绅士公电云:『俞督办艰难任事,去后合厅皇骇;乞速来救我身命』!维帅持电流涕相示,命速行。余不得已,带营务处六十四人行(四月二十五,余派充全台营务处;即挑选湘勇六十四人作卫队,自加口粮,每名月三元。初八本拟带赴前敌,维帅言藩库最紧要,须派亲信得力人护守;前敌督战,仅带数十人供驱使足矣);武弁五人,告奋勇,亦随行。傍晚到基隆,即驰赴前敌,仍与刘燕合营土山上;吴国华仍回基隆宿。

  十一日天明,敌分两路大至,专致土山。余与刘燕被围,吴国华军未至,各营亦坐视不能救,鎗炮声如急雨怒潮。相持至巳刻,炮勇死八人、重伤四人。炮管太热不能放,余率亲兵凭土壕用十三响鎗抵拒(鎗名「云者式」,美国造)。差官杨得标、李成德先阵亡。敌用开花弹极猛速,彭发立余后,腰际中弹,呼号甚惨。余回顾,忽开花弹炸铜片嵌入额际,血流不止;腿胯被鎗弹擦过,痛极晕绝。亲兵抢护至社寮,西医力南加用药水灌入伤口,取出三角紫铜片一块,血仍不止,用蜡布裹紧;抬至狮球岭。时各军均溃;敌尚疑有伏兵,未敢竟抵基隆。初,台绅林朝栋驻守狮球岭。林以击生番功,历保至道员,二品顶戴,赏穿黄马褂。所部皆百战之卒,且训练有法,颇负时望。维帅意专重广勇,广勇与土人素不睦,因调林守中路;以胡友胜统广勇四营扎狮球岭。余至岭上,舆夫均逃散;幸血止,神气稍清。急召胡询战守事;胡神色仓皇,唯唯而已。适绅士十四人偕观战、英人提理来医伤,皆言『广勇新募,从未训练,统领又不得人,基隆一失,人心涣散;法人之变,刘省帅专守狮球岭而台北宴然。乞抚帅远调林朝栋以守为战,事犹可为』。时基隆同知方祖荫在座,余命移基隆电报局设八堵(堵在狮球岭后,当狮球岭、暖暖街之冲,为入台北城必由之路)。将亲入城,请维帅驻八堵,为死守计;并命绅士写一公禀。酉刻,偕方祖荫乘火车入城;署中幕友家丁,寥寥数人。维帅一见,即言『大事已去,奈何』?余出绅士公禀,且请驻八堵。维帅言『午刻闻前敌信,即令黄翼德率护卫营扎八堵』。顷黄忽回城,据言『狮球岭已失,大雨不能扎营;且敌悬六十万金购总统头(六十万金购头之说亦谣言也,可笑),故趁火车急驰回城,防内乱』(黄至八堵,士卒均未下车)。余怒斥其欺罔。维帅知之,而不敢诘问;但言『君无死法,曷自为计』!夜,黄勇索饷,大哗;幸卢嘉植率东莞勇百人守库,甚安静。至藩署,遇余亲兵自前敌回者共十七人,伏地痛哭;泥污血迹,面目模糊莫办。差官五人,死三人,尚有宋传礼、王朗三不知下落,为之惨然。夜服药卧,雨声甚恶。

  十二日黎明,雨稍歇,街市寂然。余偕方越亭、熊瑞图见维帅,力劝退守新竹,就林朝栋、刘永福图再举;左右均怒目相视,王觐庭手六响小鎗指熊瑞图曰:『大人五天不睡,诸君亦宜歇息;谁多言者,手鎗击之』!维帅默然,令暂退。余回卧室,行李已抢掠一空;知事不可为,取电奏草本藏衣带中,各处往来密电均焚毁。忽电报房学生来见云:『昨夜电报尚通,三更时王觐庭将线斫断,局中人已散尽矣』。余急作密函呈维帅曰:『天不佑中国,无可奈何!公心迹,可告无罪;惟既不退守新竹,公宜自为计,不可贻笑天下。电奏本今已带出,心酸不忍多写。负公知遇,此恨千古』!午间,始知署中厨役已散尽,因至藩署设食饱餐。电线已断,不得前敌消息;创口又时时作痛,焦急自分必死。酉刻,闻林朝栋、吴光亮均带兵明日必到,觉有一线生机。急至抚署,则狮球岭溃兵已入城(今日辰刻失守),城中大乱。黄翼德守仪门,放鎗禁人出入;各局所不见一人。时已昏黑,城中积尸遍地(有自前敌受伤抬回者,有广勇、土勇互相残杀者),哭声震耳。余皇遽无策,绕至抚署后墙,欲入探维帅消息。署中忽火起,支应局委员周奭(字梅生)帕首、腰刀从后墙出,告余:『维帅刚出城』。余追出西门,遇乱兵放鎗劫行客;左右走散,仅杨贵、蓝玉相从。至大道埕,雇小船乘星光径渡沪尾;两岸放鎗,弹及船舷。四更到海口,上「驾时」轮船(余只身出走,用千里镜皮盒装洋银八十枚,幸未劫去,以四十元雇小船;若迟至天明,则危矣)。船上有海关运来银八箱,两岸防营大哗,劫银去;炮台复开炮轰击,惨死十六人,余几不免。因事太不堪,且非兵事所系,不忍详记。十五日,始脱险到厦门。

  ·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

  二十八日午刻澎电断后,南路竟日闻炮声,是我军正力战;敌炮自系攻炮台,炮台似未失。惟百计无从策应;苦兹将士,南望涕零!澎军火较台他处为多,终绌于力,不能甚足;皆微臣之罪也。恒春未闻动静,大约现以全力攻澎。军情如何续奏。请代奏。景崧肃。艳电。(乙未二月二十八日)

  戌刻台南电报,澎弁勇带伤逃渡者称:二十七、八日水陆并战,击损倭轮三艘,岸贼驱走;我炮台亦被毁,各亡千余人。二十九日贼轮前攻,又由他处分登。我军分御血战,统领知府朱上泮身受数伤,疑阵亡;澎湖镇周镇邦、通判陈步梯俱带伤不知下落。午刻,贼攻入厅城等语。各述情节,大略如此,愤懑何极!虽孤悬之地,无轮策应,固守为难,以致孤军血战三日,镇、厅统将力战身伤,存亡未卜,地亦随陷;臣罪终无可辞。请将臣交部严议;容再查明员弁下落及西屿情形具折驰奏。再蒙电旨垂询台湾布置能否周密,饬与闽督筹办。伏查台营虽多,分布则少;贼趋旁港,防不胜防。闽省力难添助,现亦就地增募,鎗患不足;蒙再饬拨汇丰五十万两赶招粤勇并购精鎗,但恐难于到台,惟有极力设法。总之,台无兵轮,绝地坐困;所恃者人心固结,生死以之而已!(三月初二日)

  据各路电报,澎弁勇来云:贼用气球登岸,人执一铁板,聚成炮台,手炮开花弹极猛速。二十八日,统将朱上泮阵亡;贼逼厅城,周镇邦、分统林福喜、通判陈步梯力击,贼退。二十九日,贼以兵轮环攻,使我处处受敌;后登岸攻进东门。周镇邦巷战带伤,左右尽死;传闻登山自尽,俟续查。贼据金龟头炮台,哨官陈得兴、弁勇百余人力抵,亦俱死。林福喜受伤,不知下落;其军最奋,死亡尤多。陈步梯带乡团助战,亦受伤;不知下落。惟刘忠梁守西屿,是日但见贼发炮,遥望之,尚未查知确耗。三日血战,澎军头目伤亡殆尽。臣明知澎湖孤悬绝地,无兵轮,无术策应;负兹将士,惨痛何极!请代奏。(三月初三日)

  此电仓卒据各路探报之言,实在情形全不相同。中国人无识,有专造谣言者,有随口演说者,有人云亦云、一犬吠影百犬吠声者。所遣侦探亦不过传述若辈之言而巳,可为痛恨。电中所言「气球」,后始悉系在海水浅处用矾布船登岸,一人乘一船;远望之,若「气球」然。后闻总署以「气球」登岸之语行知各处,岂非大笑话?又「人执一铁板,聚成炮台」之说,尚待考;大约亦误认也。

  澎失,蒙恩免罪,愈益惶悚。谕旨垂询台营布置。台防分南、北、中三路:守北路,基隆提督张兆连、基隆后路道员林朝栋、沪尾总兵廖得胜、沪尾对岸都司黄宗河、沪尾后路守备李文忠、苏澳参将沉祺山;守南路,刘永福、台湾镇万国本、恒春都司邱启标、嘉义总兵陈罗;守中路,道员杨汝翼;守后山,台东知州胡传。此外小口十余处,或一、二营不等。原设防番各营,不能掣动。杨岐珍往来基、沪,办事和衷,所部扎沪尾,留三营在省备游击。台营虽多,分布则薄;基、沪要口,合前敌、后路不满六千人,此外可知。游击师仅杨岐珍三营,一、二仗后无人换替;现赶募未成军。义勇可调度,惜乏鎗与弹;得款后始购新式鎗炮,运到必迟。澎文武下落,容确查再奏。凤、恒昨报轮来复去,闻寇即日大队来犯,已严备。论台之力,办防只能至此。久支强寇,无胜算;略可恃者,军民心尚固结耳。请代奏。(三月初六日)

  电旨悉。停战台湾独否,敌必以全力攻注;孤台当巨寇,其危可知。北方既停战,恳饬所有兵轮悉赴台湾听用;臣一面激励将士,誓以死守。澎湖之失,以无兵轮援应;前车不远,足为寒心。臣不惜死,总期于国事有益。迫切,请代奏。(三月初六日)

  停战台不在列,洋行得信喧传,台民愤骇。谓北停战、台独不停,是任倭以全力攻台;台民何辜,致遭歧视?向臣暨林绅维源环问;谓「战则俱战,停则俱停」,众口怨咨,一时军民工商无不失望;义勇尤哗。告以非朝廷之意,乃倭人之意,不能禁不攻台;无如莫从喻解。一处如此,他处可知;情形一至于此。迫切上陈,请代奏。(三月初七日)

  台坐困,则乏军火;购者未到,到时恐难运入。闽存无多,江南供应太繁,拨济亦不多。乞旨饬下粤省,拣可用后膛鎗拨台五千杆配足子弹,毛瑟弹另拨三百万粒、火药十万磅,交知州唐镜沅设法解运。粤无警,且有机器能制也。请代奏。(三月初七日)

  奉初八日电旨,钦遵宣示,台民感激天恩,人心大定,士气益奋,足慰宸廑。现赶增土勇二十余营,愿杀贼者群起;惜械无多,难尽收用。有自备鎗与饷者,具征义愤之忱。近日洋面甚静,不测寇意。伏查台防,中路近薄,然究非大口;敌倘深入,离船太远,南北夹击,敌在阱中,似不足惧。台南延至四月底涌浪大起,不能停椗。惟台北为精华所萃,臣亲加布置,地营濠堤,水、旱各营尚周密。延至四月,所购军火到、粤勇来齐,战事能有把握,再策复澎。难必成功,而矢志如此。请代奏。(三月十一日)

  后所购军火并未到台,委员借词延宕、欺骗情形无人不知,而维帅不能问。六月,维帅到上海,此人送纱罗衣两箱,曲意献媚;而军火事,竟弥缝不追问矣。委员所购军火快炮等项,三月间据说已到香港,后又说已到西贡,五月间则又谓尚在新嘉坡,其实并未起运;不知是何弊端?

  寇伏澎湖,无甚动静,运路犹可畅行。增集台勇七、八千人,次第成军;粤勇亦陆续可到,声势比前壮。台民惟恐倭力索台,愿投效杀贼者远近递禀,日有千数百人;惜不能尽收。江南运鎗万杆已到,尚须修理;又搜取抬鎗、劈山炮,亦甚得力。台民知洋款未借定,十日内南、北两路息借银凑集二十余万。寇在门闼而人心固结如此,臣若不密谋复澎、竭力保台,不独上负圣恩,且无颜对全台百姓。惟增银购械、悬赏等事必放手为之,方能有济。户部前后拨款,恐难持久,尚须设法经营。祈代奏。(三月十九日)

  风声和议将成,不知何款?臣愚以为赔兵费、通商则可,与土地则不可。皇上念列圣创业艰难,岂肯出此?特恐倭奴迫我以不得不从。北辽、南台,二者失一,我将无以立国;外洋谁不生心?宇内亦必解体。战而失地,犹可恢复;和而失地,长此沦陷。委香港与英,乃小岛耳;贻害已甚。况喉咽肩背之地?必不得已,惟仍出于战,以偿彼之费为用兵之费;倭力有限,再与坚持,或易就范。国家大计,岂容海外孤臣闻谣妄议;且臣不能保澎,敢言保台?设割台,臣反得卸仔肩、全性命;然大局利害所关,虽处危地,万死不悔。幸兵力愈厚,人心愈固,非全无可恃。披沥上陈,伏维圣裁。请代奏。(三月二十日)

  现招粤中义士、骁将集万人,有自备船械者;拟由粤用渔船航海夺澎。幸得手,即乘胜入倭。因恐漏泄,不敢先奏;十九电奏有「密谋复澎」语,即指此。利钝不可知,而义愤之气可用。部署已定,正电商月内起程。适闻和议成,不知确否?此军出海,无从收回,到澎必战;请示进止。祈代奏。(三月二十二日)

  「义士、骁将」,只就唐镜沅一面之词,遽尔轻信,其实一大骗局耳!事过境迁,念之尚令人发指。先是,上年十一月唐镜沅即有密电与维帅,言访得有一大侠,将来可令多带兵,可以往攻日本;其手下义士、骁将极多云云。维帅初尚秘而不宣,潜令往招。乙未三月,始告余:大侠即吴国华,将倚以复澎湖;余心非之,而不敢尽言。盖其时吴巳到台湾矣;复令回粤招勇,将与以重任。其实吴乃一赌博无赖子,后为盗,有司出花红访拿;镜沅遂目为大侠云。

  纷传和议已画押,有「割台」一条;台民汹汹,势将哗变,恐大乱立起。有无其事?祈速示。(三月二十三日)

  三次电奏、一次询总署和议情形,均未奉复。洋行纷纷传电,割辽、台已画押,倭并派某爵率兵输即日来台。李鸿章希图了事,此约断不可从。必不得已,查外国近来或联二、三国为同盟密约,我可急挽英、俄为同盟,许其保辽、保台,即以赔倭之款与英、俄,或请各国从公剖断;不可专从李鸿章办法。割台,臣不敢奉诏。且王灵已去,万民愤骇,势不可遏,奸民并乘此为乱。朝廷已弃之地,臣无可抚驭、无可约束;倭人到台,台民抗战,臣亦不能止。臣忝权台抚,台已属倭,一切檄文仍用「台抚」衔,不独为民笑,并为倭笑,何能办事?如必割台,惟有吁请迅简大员来台办理。此外有一线可挽回,惟乞圣明熟思。揆今时势,全局犹盛,尚属有为;何至悉如所索?皇上当思列圣在天之灵,今日何以克安?臣不胜痛哭待命之至。请代奏。(三月二十三日)

  敬电谨悉。彼所恫喝,我所畏虑。惟犯京师,辇毂暂出巡行,古所常有;今割辽东,寇在门闼,将来亦应迁都。早晚有此一举,不如翻约与战;只此一着,中国尚有转机。倭得地,势愈强,将来何以应之?转瞬各国纷起,其危更甚。战而失,人能谅之;径弃与人,天下谁不寒心?此等非常之变,告示一出,乱民立起。且百余防营,不裁何待?一裁,则人皆无王法可畏,岂能以空言解之?外间已汹汹欲变,抚之不可、剿之不能。至台民、将士愿随臣行者,拒之必不放行;挈之内渡,无地处置、无款遣散。泣求皇上于无可如何之中,饬挽各国从公剖断;与其径割与倭,不如与英、俄密商,许以重利,较可从容办理。迫切情形,乞代奏。(三月二十五日申刻)

  是日辰刻,接总署「割台湾」电,大致谓割台系万不得已之举:台湾虽重,比之京师则台湾为轻;倘敌人乘胜直攻大沽,则京师危在旦夕。又台湾孤悬海外,终久不能据守。贵抚前奏,一则曰:台营虽多,分布则少,一、二仗后即无营接仗;再则曰:台无兵轮,绝地坐困。不可因一时义愤,遂忘以前所陈种种患害于不顾也云云。又言:交割台湾限两月,余限二十日;百姓愿内渡者听,两年内不内渡者作为日本人,改衣冠;并令台抚出示晓谕。来电甚长,节录大略如此。惟「割台」事仅总署一电,并无电旨;故台民于此节,尤愤恨也昨电示传播,台民不服;闭市,绅民拥入署,哭声震天。二百年文物之邦忽沦化外,迁徙谈何容易?其惨自不待言。土勇数十营誓必与战,撤时断不肯缴军装;倭人登岸,民必歼之,崧势不能禁。请设法告倭,不可遽遣人来;来或被戕,官不任咎。此时官难自保,焉能保人?当此万古奇变,祈作设身处地之想,焉能使勿滋事端?非挽各国筹一善处之方,和局恐仍有碍。民急且乱,何事不为;并恐劫他国洋行、杀洋人、毁教堂,横开衅端:此后一日有一日之变矣。迫切待命之至!

  前所录总署电,令台抚出示晓论,下有「交割时须极力保护,并论百姓切勿滋生事端」之语;故此电云云。总署令喻台民不可滋生事端,并无一语「抚恤」;故台湾绅民,均愤恨愿入英籍云。

  大局败坏,至于如此;惟悔约再战,拚孤注以冀转机。否则,各国纷起,宇内立见分裂,虽欲苟安而不得;即各国无事,而赔款太钜,何处搜括?要害全失,财穷地蹙,断难自立。臣非故作危言,皇太后、皇上圣明,熟思必能洞鉴。割台之议,不敢遽出示;痴望有一线转机。绅民哭声震天,乱民又起,无可抚慰、无可禁止。臣与各官,惟日以泪洗面,即欲办理收束,为众所劫,无术可施。臣八旬老母,誓共守台;和议成,本可内渡,乃为民遮留,其惨可知。明知屡渎重罪,而为天下计,惟战有生机;割地、赔款,实成绝路。敢冒斧质、犯忌讳,再陈。倘稍有变局,伏乞电旨,速固人心;不胜迫切待命之至。请代奏。(三月二十七日子刻)

  弃台万众咨嗟,乱民已起;本日午刻,省城抢劫,砍毙抚标中军方良元,鎗毙平民十余人。现距交割之期尚远,且未撤营,乱已如此;撤营后必至全台糜烂,官员恐难保全。臣诚不知所措,恐无死所矣!迫切上陈,请代奏。(三月二十八日亥刻)

  台湾为各国入华咽喉,归之日本,不独台民不服,恐各国亦不愿;从此争端无已,涂炭生灵。查浙之舟山、朝鲜之巨文岛,英与各国均有约;大致保全中国之权,不致大伤中国体面。并为息争起见,台湾能仿此办法,不独台民之幸,亦中外大势所关。恳将此电饬下总署与各国使臣从公商断,不胜待命之至。请代奏。(三月二十八日)

  钦奉卅日电旨,近日台湾情形,敬沥陈之。二十五日,台民知台已属倭,台北绅民男妇日入署向臣母及臣环泣,并电知台南、台中各绅士,留臣固守;当将朝廷不忍台民涂炭之意,剀切开导。无如义愤所激,万众一心,无从分解。次日,即鸣锣罢市。适英领事金璋来臣署,绅民环请设法保台;拟以台归英保护,将煤、金两矿并茶、脑、磺各税酬之,恳其转达公使。臣见其情急,莫能禁止。而防营仍未敢撤,莠民遂乘机欲乱;有二十六日劫司库、械局之谋,以有备而止。二十八日,竟在市中抢劫。中军方良元出往弹压,仓卒被戕;乱民闯入臣署,亲兵闭门抵拒,臣与刑部主事俞明震、县丞彭□□亲出喝散。正重恤尸主、严拿凶犯。去后忽闻有各国公论,欢声雷动,安堵如恒;果有转机,不难立定。若仍照前约,军民必立变。现已抗缴厘金,谓台归中国则缴;并禁各盐馆售盐、饷银不准运出、制造局不准停工,皆称应留为军民拒倭之用。臣恐为军民劫留,无死所矣!请代奏。(四月初一日)

  台地多煤,公家无资开采;不立码头,路远本重,商家裹足。近知基隆、宜兰金矿且多,不仅金砂也。正拟招商承办,以办防中止。如全台许各国为租界,各认地段开矿,我收其税,则利益均沾,全台将益繁盛;而各国有租界,商本萃集,自必互禁侵扰,烟台、上海是其明征。方今中外局势已成,非借西法联络各国,无以自立。必先去我疑忌,且必有利与人,始肯助我及此;各国如肯调停,必须有切实办法。以上所陈,乞备采择。祈代奏。(四月初一日)

  台民汹汹,屡请代奏,未便渎陈;兹闻各国阻缓换约,谓有机会可乘,劫以不得不奏之势。兹据绅民血书呈称:万民誓不服倭;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手,不愿死于倭人手。现闻各国阻缓换约,皇太后、皇上及众廷臣倘不乘此将「割地」一条删除,则是安心弃我台民,台民已矣!朝廷失人心,何以治天下?查公法第二百八十六章有云:『割地须问居民能顺从与否』?又云:『民必顺从,方得视为易主』等语;务求废约,请诸国公议,派兵轮相助。并求皇上一言,以慰众志,而遏乱萌。迫切万分,呼号待命。请代奏。

  台民不愿归倭,尤虑乱起。朝廷一弃此地,即无王法,不能以尚未交接解之。文武各官,不能俟倭人至而后离任。民得自逞,不独良民涂炭,各官亦断难保全。盐为养命之源,无官管理,万民立死;此一事,即最难处。现在各署局幕友、书吏、仆役辞散一空,电报、驿站亦将无人,势必不通,无从办事。至撤勇营,尤为难事。愚民惟知留臣与刘永福在此,即可为民作主,不至乱生。刘永福亦慨慷自任;臣虽知不可为,而届时为民劫留,不能自主,有死而已!伏泣沥陈,乞圣训。请代奏。(四月初三日)

  闻俄、德、法阻止日本占华地,台不在列;三国保辽,台益觖望。台民曾挽沪尾英领事金璋达驻京公使,称全台愿归英保护,恳速派兵轮来台;土地政令仍归中国,以金、煤两矿及茶、脑、矿三项口税酬之。第恐非领事所能办到,请旨饬下总署速商英使,以解倒悬。迫切待命,乞代奏。(四月初三日)

  台民愤恨,必不服倭;不待去官、撤勇,变乱立起。近闻三国阻约,人心稍定;现距批约之期不远,如无转机,乞速密示,以便筹画。(四月初四日)

  俄、德、法出阻批约,或云阻割辽西、未阻割台,海外传闻不一。台乱日起,臣无泪可挥,无词再渎。惟反复焦思,中外固强弱迥殊,但能矢志不割地,有此限制,事犹可为。或已失之地力不能复,听其占据,犹属有说;未失而予人,此端一开,各国援以索地,是不动兵而可裂我疆宇,恐大变即在目前!诸臣可苟安,皇上春秋鼎盛,临天下之日甚长,断不可图苟安。今一割地,以后欺陵艰苦之事,惟皇上一人当之;诸臣不复见矣。割台臣可偷生,然天良末泯,甘蹈危机,万死不悔。总之,战而失与割而失,大有不同;战地未必即失耶?至京师固重,重在皇上耳;巡幸而出,彼无恫喝,必不力争京师,即保京师之法。伏乞圣明三思!请代奏(四月初六日)

  澎湖现到倭轮二十四只;台湾未奉「停战」明文,且在未奉批约期内,倭轮近台,惟有开仗。请代奏。(四月初六日)

  台之存亡,视批约准否。存亡各有办法:购械陆续将到,无台不必运台,有台则宜备战。全台盐务,北路收外来盐、中路领运南盐、南路晒盐,皆在此时备一年之食,成本甚钜;无台则三路均应停辨,有台宜趁此时办理。过此风帆不顺,运、购两穷。民变日起,劫抢盐馆、厘金衙署,假名字者不一而足,迁怒于官与洋人:旗台游勇屡鎗击英兵输入口舢板,幸未伤人;各国洋人用水师在岸自卫,恐不免杀戮事。正气一泄,邪气全来;再迟时日,虽有台不可救药矣!批约是本月初八日、抑十四日?务乞密示消息,以便预筹。(四月初八日)

  闻批约在即,「割台」一层是否提出另议,防受倭愚?用特奉询。(四月十三日)

  闻辽东一带仍归我,和约内删去此条。法有阻台之说,不知确否?法员未见到,两船来台,恐亦无益;若批约内未将「割台」一节言明剔开另议,恐奉批后,法独力亦难挽回。台民死不服倭,彼此用武,不过涂炭生灵。中、日已和好,可否将台民不服情形,请旨饬下总署,邀同各国公使与日本商一救民之策?此等惨状,各国当亦见怜。民变在即,迫切待命。(四月十五日)

  闻和约已换,倭允归辽,随后与三国会商。伏查侵占之地可以让还,岂有完善之区凭空割弃?法船未来,无从与办;惟恳钧署密约法使迅速派轮、遣员来台会商,迟恐民变,无从挽救。再以法独保台,总不如请各国公保为善;但一法尚邀不至,遑论各国?是则在总署之设法矣。(四月十六日)

  有电旨,言法来保台,派四船由西贡装煤起程;并饬台抚出示晓谕军民,言法兵轮来台,系为保台起见;不可念甲申旧隙,致起疑忌云云。四船皆有名,日久忘记矣。

  王之春亦有电言此事。后王又有电,言事巳成,为龚星使照瑗所阻;恐未确也。香帅电亦如此说。皆王一面之词也。

  台营增多,台事未定,勇不能撤。留与撤,均需饷;定购军火,亦须给价。请旨饬户部拨饷二百万两,以备急需。但有一线可图,誓必存台另开局面,不敢屡求部帑;而目前急无可筹,仍仗朝廷。台将亡矣,赏畀此款,藉慰万民悲愤之忱。二百年养育天恩,亦遂从此尽。仗乞恩准。请代奏。(四月十六日)

  总署代奏后,奉旨拨百万;先由上海拨五十万交台湾转运局。台亡后,尚存二十万系洋行票子,维帅持交香师;其余三十万,似尚未全行运赴台湾。惟闻交广东唐镜沅十万,赶办军火;其余,赖耘芝处当有报销。内渡后,此类事余皆不与闻矣。广东事,李体干为维帅画策;惟恐余知。时维帅住厦门电报局,余住厦门提督杨西园署中;维帅令陈敬如往来传话,而不告知伊等住处,皆体干之谋。谓余住杨署中必漏消息,杨知维帅在厦门,必设法谋害也。此维帅同赴金陵时,亲口告余者。

  在厦门发密电至广东,均系周梅生翻译;后周持电稿赶赴汉口向维帅讹索,维帅无奈,与以千金。当日之事,不问可知。维帅衷怀坦白,人最忠厚;凡此,类皆小人误之也。维帅由南京赴湘,故梅生赶至汉口。

  有德人来说:中、德交情最厚,向无微嫌;台事曾请英、俄设法,独未及德,似未周到。因此,德领事探商,渠亦以为应有电旨饬许星使向德外部商请阻割台湾,并由总署向德使筹商。查法、德素不相能,且台地并无法商、又无领事,惟德有之;今请法不请德,恐德难以为情,致添一层痕迹,似非邦交所宜。惟添请德国,于大局似有益无损。伏乞圣裁。请代奏。(四月十九日)

  忽谣闻法使回复钧署,不能护台;台民汹汹,蜂集衙署,势将与官为难。变在俄顷,有无其事?均请速复,以便设法安民!(四月二十七日)

  台民知法不可恃,愿死守危区,为南洋屏蔽。坚留景崧与刘永福;经反复开导、再三辞拒,无如众议甚坚,臣等虽欲求死而不得。至台能守与否,亦惟尽人力以待转机。此乃台民不服属倭,权能自主;其拒倭,与中国无涉。恳旨饬下总署商倭外部,彼员从缓来台,则台与倭尚可从容与议;若即以武相临,不过兵连祸结,彼断难驯致全台。以上各节,是否有当?伏乞皇上训示。请代奏。(四月二十二日)

  闻倭归辽、旅索加费一万万;台湾系未失地,大可援成案加费索回。原议兵费偿二万万,又加赎辽、赎台之费,请各国公评价值,即可指台湾押与他国抵借巨款;所有赔款,均由此出。似此办法,则辽、旅、台湾均退还中国,而赔款数万万均由台出。据江督电称:美国曾估台湾可押十万万;即不如数,大约数万万可押。请旨饬下总署与李鸿章,向日本速议。台民誓不服倭,倭难收取;李经芳来台交割,台民愤极,定中奇祸,即澎亦断不可往。实相爱,非相忌之词。改派他员来台,恐亦无善全之策。伏思价款二万万、又加赎辽、旅费,部臣如何措手?借用洋债,各省海关全为英国所踞,已属难堪;借必应还,我又何以立国?不如赎台而转押台,则费有所出。至将来赎台之费,从容计议,自有众擎易举之法;容再续陈。惟押台之说,并无外洋巨商,请饬江督与议。总之,朝廷不忍割地弃民,人心感奋,百事可为;一失人心,断难再振。台民闻李经芳偕倭酋即日收台,变在旦夕;倘蒙俯釆末议,祈速谕知!请代奏。(四月二十五日)

  顾藩司内渡,接替无人;查有候补主事俞明震才可济变,胆识俱优,堪以接署。请代奏。(五月初一日)

  全台绅民敬电禀者:台湾属倭,万众不服;迭请唐抚代奏台民下情。而事难挽回,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曷极!伏查台湾已为朝廷弃地,百姓无依;惟有暂行自主,死守不去;遥戴皇灵,为南洋屏蔽。留台抚暂仍理台事,并留刘镇永福镇守台南。一面恳请各国查照割地绅民不服公法从公剖断,台湾应作何处置?再送唐抚入京,刘镇回任。台民此举,无非恋戴皇清,图固守以待转机。情形万紧,伏乞代为电奏。全台绅民同叩首。(五月初一日)

  四月二十六日奉电旨,臣景崧钦遵开缺,应即起程入京陛见。惟臣先行,民断不容,各官亦无一保全;只合臣暂留此,先令各官陆续内渡,臣再相机自处。台民闻割台后,冀有转机,未敢妄动;今已绝望,公议自立为「民主」之国。于五月初二日齐集衙署,捧送印、旗前来,印文曰:「台湾民主国总统之印」,旗为蓝地黄虎;强臣暂留保民理事,臣坚辞不获。伏思倭人不日到台,台民必拒。若炮台仍用龙旗开仗,恐为倭人借口,牵涉中国;不得已,暂允视事,将旗发给各炮台暂换。印暂收存,专为交涉各国之用。一面布告各国,并商结外援。嗣后台湾总统,均由民举;遵奉正朔,遥作屏藩。俟事稍定,臣能脱身,即奔赴宫门。席藁请罪。昧死上闻。乞代奏。(五月初二日)

  ●让台记彰化吴德功着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公历一千八百九十五年)四月十四日,中日和议画押,各派大臣至燕台换约,台湾割让日本。

  朝鲜之役,我师败绩,群臣请幸西蜀。皇上下罪己之诏,声泪俱下,不忍播迁,恐惊皇太后圣心。先遣大臣张荫桓侍郎、邵友濂抚宪往日本行成;日相伯爵伊藤博文、子爵陆奥宗光接见敕书,以内中无全权之意,令其回国。随员伍廷芳曾与伊藤同学于西国,爰探其意。伊相云:『必有重臣如恭邸与李傅相者,并带有全权便宜行事之敕书,方许与讲和议』。正月十九日,再派爵相李鸿章抵日本。二月十九日(即公历三月二十日),齐集于春帆楼。至马关第三次议和,途中被日人小山欲报其弟之仇,一手执攀傅相舆,一手放鎗,中在左目下,幸不伤目,犹能视事。二十七日,日本战船九号抵澎。二十八日,日舰被炮打伤,犹奋勇驶入港,进攻澎湖。翌日六点钟,尽得全岛。澎湖总镇周振邦、澎湖厅陈步梯乘鱼船奔入台北请罪。副将朱尚泮兵败,副将林福喜扎妈祖宫接战多时,互有杀伤,亦奔回台北;唐抚帅嘉之。时李傅相伤愈,与伊相往返议约,商量数四;其节录载在公报,不能尽述。至三月十六日议定大略,一赔饷,二割地,三通商,共十一款;限三礼拜画押,互派大臣在燕台换约。星使回国,皇上与王大臣、皇太后商议,至四月十四日始行画诺。后俄国率德、法出阻割辽之议,令我国出银以赎之;而让台之议与各款均照原议。

  论曰:澎湖砥柱海中,为台湾之门户。如广东之于琼岛,依作辅车;镇江之于崇明,倚为唇齿。故当日延平王先登澎屿,红毛遁归;刘国轩败回安平,克塽纳土。前车覆辙,后车宜鉴。唐公既膺专阃,岂不知岩疆一失,台岛港汊纵横,防难胜防,自当筹画保障,何以任一失明之周振邦统师镇守,不崇朝之间,屏藩遽失。闻者莫不叹其调兵简将之无方也。嗟嗟!行军之要,地势为重;故争江南者竞据武昌,入川蜀者首图巫峡。谁握兵符,而溃溃若斯耶!

  四月二十三日,镇扎狮球岭统领候补道林朝栋调守台中,以提督胡国华统广勇六营守之。

  先是澎湖既失,唐帅令提督张兆连统铭军六营,分布基隆海口。以铭军正营张正玉扎社寮炮台,以陈登科扎澳底三营,以副将曾兰亭扎仙洞一营、北斗一营、基隆田寮港一营。令林朝栋镇扎狮球岭六营,分统官林超拔、卫队林廷辉,遣赖宽扎一营在大熕尖,傅德陛带一营以为犄角,谢天德扎一营在红淡林,郑以金带一营扎虎仔山,袁明翼带一营扎佛祖岭。栋军营务处见日轮在澳底游弋,倡议两军分守南北汛。以澳底、三貂、瑞芳、北斗、大熕尖、红淡林、大水窟为北汛,以万鳞坑、金包里、白米瓮、仙洞、玛索、佛祖岭、虎仔山、狮球岭为南汛。海口炮台,仍以炮勇守之。张兆连猜忌,以为争功,遂谮林道足病于唐帅。适台中府孙传衮日日告警,遂命撤回台中。林道以前队先行,至五月初二拔队回台中。

  论曰:行兵之道,如奕棋然,有一要点即下一子以镇之,而后全局可以制胜;不然,一着之差,全局俱败,胜负之机,间不客发也。忆甲申法国寇台,刘帅铭传失基隆,退守台北,遣林朝栋与楚军王诗正同扎堵、六堵,与法军相持二阅月,法军不得逞志于台北也。今命林朝栋扎狮球岭,所部将士皆前随征之人,地势险要甚悉,可谓用得其人矣;奈何张兆连一谮,唐总统即调驻台中,致天堑之险不崇朝而失。虽张兆连之猜忌,亦唐公一着之差也。

  五月初二日(公历五月二十四日),台湾绅民立前署台湾巡抚布政使唐景崧为民主总统,以前南澳镇镇守台湾帮办军务刘永福为将军。

  先是李傅相使日议约,定于四月十四日画押,宫内踌躇未定。兵部侍郎孙毓汶、吏部右侍郎徐用仪奏以停战日期已满,请皇上速行画押。台湾得京信,谓缓十日不画押,各国将出阻割台之议。台南遍贴告白,痛骂孙、徐二人,言甚凄楚;旋被京官参奏,罢退。至四月二十一日,知和议已定,割台难以挽回,官绅士庶痛哭呼天,飞章乞命,老成烈士拊膺而叹。电奏到京十六字曰:『台湾士民,义不臣倭,愿为岛国,永戴圣清』。并电总理衙门、南洋大臣、闽浙总督、福建藩台等处文曰:『敬禀者:台湾属倭,万民不服,迭请唐抚院代奏台民下情;而事难挽回,如赤子之失父母也,悲惨曷极!伏查台湾为朝廷弃地,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为南洋屏蔽。惟须有人统率,众议坚留唐抚台仍理台事,并刘镇永福镇守台南;请各国查照割地绅民不服公法从公剖断,台湾应作何处置,再送唐抚入京、刘镇回任。台民此举,无非恋戴皇清,以图固守,以待转机。情形万紧,伏乞代为电奏』。总理大臣回云:『来电均已进陈。和议一事,已于十八日定约。台湾久隶版图,感激朝廷恩泽,一归他属,忠愤勃发,胥在意中。但时势所迫,勉从其议。其大要约有两端:一则战不可恃,二则进迫京师;利害攸关,视台尤重。台无接济,一拂其情,势必全力并攻,徒损生灵,终归沦陷。查自三月起,累次来电有云「台无兵轮,坐困绝地,其危可知」;有云『台营分部兵少,防不胜防,勇难急到」;有云:「一二仗后,无营移换,久支强敌,难操胜算」。贵署抚体察实在情形,不可因一时义愤而激〔动〕。现以新约内日本声称:「本约批限二年之内,地方人民愿行迁徙者,准任所之,其有田地,听其变卖他人;但期满之后,未能迁徙者,日本认为人民」,皆载在和约中。是日本得地,而百姓之不愿居台者仍有迁、卖两途。贵署抚每思念朝廷爱护台民,并将以上定约劝谕台民,勿得因一时过愤,致罹后患」等语。唐抚将京电抄示,台北绅民展观之下,不胜骇异,知事势已无可挽回。台北筹防局日集众会议,欲抗朝命,或议请他国保护,纷纷不一。四月二十七日,闽县人道衔陈季同倡言立民主国之谋,同工部主事邱逢甲(台中人)、候补道林朝栋(台中人)、内阁中书教谕陈儒林(台北人)推唐为民主。集台北绅商于是日公进贺表,同送至署请视事。铸金印一颗,文曰:「台湾民主总统之印」;银章一颗,文曰;「台湾民主将军之印」。总统,西语译为伯里玺天德。即于五月初二日,众绅庶在台北亲送金章与唐抚帅;其银章须另日遣员送到台南刘帮办。是日,各国驻台洋商、兵舰皆鸣炮升旗庆贺。唐薇帅既膺台民公举,暂主总统,即电致各直省大吏曰:『日本索割台湾,台民不服,屡电奏不允割让,未得挽回。台民忠义,誓不服倭。崧奉旨内渡,甫在摒挡之际,忽于五月初二日将印旗送抚署,文曰:「台湾民主总统之印」,旗蓝地黄边;不得已允暂视事。民主总统由民公举,仍奉正朔,遥作屏藩,商结外援,以图善后。事起仓猝,迫不自由,已电奏并布告各国。能否持久,尚难预料,惟望悯而助之』!遂以陈季同为外务卿,以邱逢甲为内务卿,以陈儒林诸绅为议员。唐总统及绅民知台湾孤立,力请英国相助,而英国守局外之议,不可为他山之助;力请于法国,而法国适有马达嘉斯戛岛国之役,未能兼顾。而俄国注意于辽东,离台甚远,亦无意相护。

  五月初六日(公历五月二十八日),李经芳乘轮船到三貂海,将台湾交让与日本。同日,日本海军大将子爵桦山资纪带兵五千,从三貂角澳底登岸。

  日本海军大将桦山带兵舰十五艘,统带步兵四大队、工兵一中队、卫生队半部、骑兵一大队,次于三貂角澳底。时西北风烈,各船皆力抵风威。我统将张兆连、分统官副将曾兰亭带勇三营,在地防堵。日军工兵一中队、步兵一中队奋勇先登岸,与我防兵少数接战;一时半间,我军放去澳底溃散。

  论曰:当时大兵多扎基隆、沪尾要塞,以为日本舰队必由此处攻击。桦山精海战之术,侦探三貂角澳底港深可泊巨舰。而我国官弁视为荒僻之地,不派大军驻守,仅少数之兵防堵而已。故桦山一鼓登岸,以为根据地。翌日,近卫师团亦连■〈舟宗〉而入。此兵法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焉。

  噫!为将者讵可不识地理乎!

  五月初七日(公历五月二十九日),日本大将桦山统军直抵瑞芳。

  日军既得澳底,遂踰三貂岭,险历山谷,达于瑞芳之大路。曾军尽退瑞芳。午前十一时着手攻击,三时,日军抵瑞芳。

  五月初八日(公历五月三十日),日本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亲王抵澳底登岸。同日广勇统领吴国华与日军战于瑞芳,小捷。

  狮球岭统将吴国华率所部直抵瑞芳,战于金山;营弁篮宜、简淡水奋勇直前,颇有杀伤。日军小却。

  五月初九日(公历五月三十一日),唐民主调沪尾守将李文忠三营、陈得胜三营助铭军战于瑞芳;军溃,张兆连伤足遁。日军领瑞芳。

  各军骄于小胜,兼以李文忠、陈得胜六营,遂自晨至午奔驰到瑞芳与战。然士卒皆淮、楚产,峰回路转,途径生疏,加以饥疲已极,不能成队伍。统领张兆连自将百人为前锋,足趾被冷鎗所中,麾下争负狂奔,诸军望之而溃,日军遂领瑞芳。

  五月初十日(公历六月二日),日本北白川宫亲王率近卫帅团出双溪口。同日,福建候补道杨汝翼统兵往台北。

  日军至三貂岭,宿金胶蒋。一行军士,呼吸几绝,始达山顶。闻前卫在金胶蒋剧战。亲王走岩石,手持青竹杖,左右手引换,十分疲困。多数军兵病人等呻吟,亲王通过敬礼之。是夜宿金胶蒋,与将校协议,预期三日海陆夹攻。斥候长志岐中尉报告探悉战线。午后十一时就村宿泊。

  杨汝翼于正月间奉部命渡台,统领翼字营,驻台中、鹿港、番挖等处,军务不甚整顿。唐总统召往台北,预向台中府索饷,始肯拔队。

  五月十一日(公历六月三日),日本北白川宫亲王率师团本队,大将桦山统军攻基隆。铭军统领张兆连遁台北,基隆市全陷。

  张帅既败于瑞芳,始回基隆。日军北川宫亲王率近卫师团,自行指挥。大将桦山率前卫骑兵半中队及步兵二中队,本队步兵五中队、骑兵半中队、炮兵二中队,右翼步兵四中队,左翼步兵四中队,同侧枝队步兵二中队,星夜追我兵前进。分兵一队攻北斗,一队攻田寮港,进取基隆海口。自午前十时两军着手射击,至午后二时川村旅团突击。时大雨倾盘,亲王挥本队前进。日军占领基隆,军士死者三十二人。张兆连弃营,由火车路遁于台北。兵士四散而逃,死伤一百五十人。烽烟满山,炮闻数里,旋相继沦失。日军兵舰三艘由海岸施击,同时入港;水陆皆获全胜。基隆市街遂失。日军驻步兵一中队于基隆,放三军舰保护。时天气热至九十度,军士罗纱服装甚为困难;按预定估领基隆,军需品等由澳底海道输送。亲王滞驻数日,整顿军队前进。

  同日,日军进攻狮球岭,取之。

  狮球岭防军自恃天险,俯瞰山下,顽强抵抗。是日大雨如注,电闪雷轰,山鸣谷应,与炮声相和。守山军士。衣襟尽去。日亲王率右队在山下指挥,川村少将勇敢攀登,军士拼力攻打;相拒三时之久,我兵始行溃散,狮球岭为日所得。

  五月十二日(公历六月四日),台北省城粤勇焚署内变,唐总统景崧夜逃沪尾。

  先是京师拨饷一百万,装在火轮运至台北,洋鎗子药大炮无数,唐抚运入库内。兵民知库中多财币。其管带官系哥老会首李文魁,见之垂涎。初八日,杀唐抚行营中军管带方良元,入索库饷。唐见势凶猛,挥令恣意往取之。至十二夜,集众到抚署喧闹,将抚署厨房放火药焚之。时喊声震地,人相践踏,入库劫掠财物。抬出之银,中多铅倏假藉。各街市衙门縻烂。火药库忽然轰炸,死者一百余人,连各处铳毙者共数百人。一时变起仓卒,唐总统率亲丁数十名乘夜奔逃沪尾德商忌利士洋行。是日电催林朝速、邱逢甲、杨汝翼带兵赴援。十三日电报曰:『千急急赴援』!十四日曰:『万急急速赴援』!邱逢甲之勇前扎在南崁,亦奔回扎拺东,各领饷银三个月。杨汝翼拔队至大甲,闻变逗留不前,乘间逃回福州,将饷银席卷而去,余勇在台辗转无依。

  五月十四日(公历六月五日),唐总统乘轮船渡厦门。

  十四日,唐总统在沪尾电召各军赴援,无一至者。台北人情汹汹,兵勇劫掠横肆。在淡诸勇弁皆有反戈之意。唐先托德人保护其家属内渡,爰率亲丁同乘鸭打轮船,悬挂德旗。忽沪尾炮台上大炮打入舟中,死伤十余人。德船爱鲁易将弁开炮回打炮台,铳毙者七、八人,唐帅始得飞渡。是日民间骚动,被勇匪抢掠者约一百余万元。台北人争渡内地者不下数千。

  论曰:读唐公「请缨日记」,公虽翰林起家,能于弹烟炮雨之中赏识刘军门永福谅山诸战,挫法军精锐,奏肤功于异域,雍雍乎有儒将之风。故当简放台湾道时,陛见西太后,委以海疆重镇焉。何以台湾割让,绅民举为伯里玺天德?亦冀台亡而复存。何以调度失宜,日军登岸月余,变生肘腋,黑夜逃遁,外无赴援之兵,内乏弭祸之策?台北生灵涂炭,竞争内渡,舟中之指可掬,不俟兵临城下,一身已莫保矣。虽曰此中有天命焉,抑亦人谋之不臧也!予尝咏兵变诗,有曰:保险地分南北部,调兵势隔马牛风』,此犹谓南北不相统属也。观十三、四日电曰:『千急急!万急急!速赴援』!林朝栋、杨汝翼犹可云虽鞭之长不及马腹,而扎南崁之兵近在桃园,台北有淮楚军、粤军十余营,外无一兵一卒可援,何以电文如此其急,诸军视如弁髦?此岂人所能解耶!

  五月十五日(公历六月六日),台北绅民并欧美人令辜显荣往基隆请日将桦山,办理公使水野遵入城安民。

  唐总统于十二夜逃去,兵勇乘危抢掠,尸横遍野,街人闭隘闸为守。绅士刘廷玉、陈儒林等、洋商李春生请欧美人英德商先迎日军安民。时辜显荣(鹿港人)游于台北,见商民无主内乱,亦于十四日往请。学务部长伊泽修二同水野遵巡哨,遂引见桦山及山田大尉,极言乱民之变,愿为前导。日帅察其诚,使人侦探,果系实事,民不堪其苦;遂统大军于午前三时入城安民。乱勇奔逃,人心始安。遂驻步兵二中队于沪尾、步兵八中队于台北,收容残兵四千,送之厦门,收其兵器。

  同日,候补道统领栋字营林朝栋拔队援台北。

  林朝栋于五月初七回彰,初八唐民主数次电音催回台北。林道以兵发不可复止。十一日,行抵彰化,校阅精壮。十四日,遣防军营傅德升、栋右营谢天德为前锋;以岳裔为参军,总理栋军营务为援台北第一队;以分统林超拔、林兰、赖宽三营为二队;自将郑以金、袁明翼、林玉亭及营务处梁美甫为三队;又令族亲林文钦募勇四千人为后劲。十六日,兵抵新竹,知县王国瑞令前队保新竹。

  五月十六日(公历六月七日),新竹知县王国瑞请栋军参谋岳裔往台北迎接唐民主。是日广勇千余奔至新竹界,为兵民截杀。

  传闻唐民主在沪尾,王国瑞请岳裔由平顶观音山达八里坌迎之。先是十二日之变,唐檄前台湾镇吴光亮八营赴援。吴时老耄,其下乘危劫饷以溃。适台北溃勇走依之;甫过桃仔园中坜,粤民团勇始闻台北失守,见广勇金帛累累,疑为劫饷叛杀之徒诈称南下以袭新竹,于是沿途截杀,军械衣服洗抢一空。适栋军数营闻喊声震地,亦派队出哨,于是广勇遭杀者数百余人。后知是吴军,令安扎城外观音寺。

  同日,孙传衮卸篆,以黎景嵩代理台湾府。

  先是澎湖破,炮声轰天,人民大恐。孙传衮命德功鼓舞举人林文钦自募练勇镇扎城内;旋恐练勇生变,一夜撤归。然是时早稻将熟,土匪揭竿而起,官眷行李多遭劫掠。台中县叶意深本是书呆,不能同富绅募勇镇压,惊惶无措,请彰绅保护内渡。彰化县丁燮颇有胆略,谕德功、吴景韩、廪生周绍祖在保甲局,命功招募练勇,以贡生吴景韩为副带,每夜亲行巡查,日间令练勇出城巡捕盗贼。时在变乱中,丁燮邀同游击郑荣到北斗溪底围掳强盗,地方以安。未几,早稻登扬,民间依旧收获。台中廖姓土匪欲抢官租,功令该地局绅劝以且缓。功请黎府派勇百名扎犁头店。北投堡土匪亦谋抢官租,功令绅士吴伦明佯劝待黎府回去而后任所欲为。各请勇百名镇之。是以人民安堵,感荷练勇镇守之力。

  先是台湾民主唐帅下令,欲回籍者听之。于是各府县纷纷告退回籍。台中府孙传衮十六日卸篆,以黎景嵩代之。初,台北兵变,民犹不知,及黎到任,历历道之。孙曰:『似此,兄何敢接印』?黎曰:『台北现无主帅,其乱焚如,我在此不犹愈乎』?孙府爰收行装,不日起程。黎查府库只余二千左右洋银,兵饷不敷所用。郑荣令勇围署,遂掳王淮三向孙索饷,孙令人取给之。盖孙于破澎湖时,库款行李运回内地。是时民间咸怨库款无余,地方何以保全,各有不平之意。孙惊甚,爰于十六日轿门密封,随林朝栋家眷出城,由汴仔头渡福省。

  五月十八日(公历六月九日),栋军诸勇搜杀广勇于观音亭。

  广勇驻于观音亭,群疑汹汹。生员吴阳兴、姜绍祖、胡嘉猷、吴镇觥各拥数百人,拟袭台北。是日不期而会者万人,遍山漫野。栋营傅德升议取广勇军装,配船内渡。谢天德部下于收军装时,争取银物,广勇开鎗拒之,喊杀连天。客民乘势攻下,数百余名溃卒多遭杀毙。

  五月十九日(公历六月十日),林道朝栋在后陇闻日本兵至桃仔园、唐帅内渡,收兵回彰。日本北白川宫亲王率师团全部自基隆到台北驻扎。

  岳裔行次八里坌,始知唐抚十五日附轮内渡,实时奔回。林道朝栋闻信,自后陇率林超拔兵回彰。日本近卫师团半部由辽东到基隆。亲王于十日率师团全部集于台北。时桦山总督开府台北,安抚良民。

  同日,新竹苗栗绅民议抗朝命,推生员吴汤兴为首将,祭旗誓师。

  吴汤兴,苗栗名诸生。先是带练勇一营,易儒服为武装,有赳赳桓桓之象。至是众人推为首,冀复台北。收集首提督茂林二营、栋军谢天德等营,生员邱国霖、徐骧、吴镇觥、义首姜绍祖诸乡勇。是日祭旗誓师,设大鼓一面,筑三丈高架挂之,旗帜整齐,立约法数章,有事则击鼓,各庄闻鼓音即齐集其所,并约众接济粮食费用。如敢抗命,声罪罚之。绅民奉行惟谨。

  五月二十一日(西历六月十二日),日本各中队由铁路进发,以图南方。

  自六月十三日沿途铁路截断,日本工兵随时修筑。各停车场略有小战,甚为困难,日军留二中队守于驿站。

  五月二十二日(公历六月十三日),日本坂井支队斥侯骑兵驻三角涌,为居民杀戮。

  初,日本骑兵在三角涌受民厚遇。寻而居民或耕烟割草,或山中逃走,用计袭击日骑兵,出没无常;一旦反抗,草木皆兵。自是日受居民杀伤,有不能固守所领阵地之势。日本支队与台北断绝,粮秣悉归居民手。

  同日,日军山根少将分兵由刘潭甫进发,达大姑陷攻击,互有杀伤。

  日军分兵一队沿河岸右侧,步兵一大队沿其左傍进发刘潭甫。初受居民厚遇,有送粮食者,以兵三十名保护之,直进刘潭甫,亦无所顾虑。忽市内两侧射击,日兵死者九人。寻而山根少将开鎗向西北射击百二十回,本队围绕市面,午后遂占领阵地。山根少将令步兵一小队向大姑陷地方侦察,而第二纵队不到刘潭甫而达桃仔园为住民袭击,死者十八名。

  五月二十二日(公历六月十三日),日军步兵大队向大姑陷进发,遣斥候骑兵与居民射击,寻占领大姑陷阵地。

  时刘潭甫北方有义民守保垒射击。十五、十六日,山根少将令炮兵中队向保垒大战。少顷,步兵亦到,一齐攻击,庄民故弃阵地。午后一时,日军遂占领大姑陷。

  五月二十三日(公历六月十四日),苗栗县生员吴汤兴集各营统将誓师出战于杨梅坜。日军退却。

  是日,首提督茂林、傅宏禧二营,栋军谢天德、傅德升二营,姜绍祖一营,吴镇光亮一营,各营均抽五成队次杨梅坜一带。适遇侦探日军小队,接战一时之久,日军退却。自是连战杀戮;运送弹药之日本兵,三十名之中止余二名回报耳。

  五月二十五日(公历六月十六日),苗栗生员邱国霖师败于大湖口。

  邱国霖引七百人,于二十五日抵新竹。越日,到大湖口接战。日军亦整队前进,鎗子如雨,日军死者数十人。邱军猛搏不支,败绩而退。新竹城内勇丁饷食不足,绅民将首提督二营配船内渡。知县王国瑞亦内渡。

  五月三十日(公历六月二十一日),日本旅团集军前进。生员吴汤兴、徐骧等统义民御之。

  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日本旅团齐集各队前进。苗人吴汤兴、徐骧等沿途迎抗,互有杀伤;然日军遇手持兵器者杀之,以次渐进新竹地方。

  论曰:自台北至新竹,沿途虽有铁路,而峰回路转,径仄溪深,邱壑皆可伏兵,易守难攻之地也。然台北一破,岩疆已失,日本已盐其脑而拊其背。况清廷已下割让大诏,唐帅渡厦,绅富挟赀遁逃。在籍臣民欲抗朝命,不愿纳土归降,而饷械已竭,将非夙选、兵皆乌合,虽有抱田横之志,效丹诚于旧君者,而日军统常胜之师,居高临下,讵能维持残局耶?尔时日军纵有小挫,而势如破竹,逐节迎刃而解。是役也,诸君虽不能捍卫桑梓,子弟化为沙虫,识者嘉其志,未尝不悲其遇,何敢以成败论人哉!

  闰五月初二日(公历六月二十三日),署苗栗县李烇集绅民议守苗栗,请台湾府黎景嵩发给饷械,姜绍祖力战死之。

  苗栗一县多广人,李烇系广东人,与绅民一气。闻日军已据新竹,与诸生吴汤兴、徐骧、举人谢维岳、富户黄南球等商议,遣徐炳文至台湾府请发军装,并请领饷银。时府库已空,即准将该县钱粮作勇饷,遂检军装给发。自是吴汤兴统领诸土勇。徐骧扎营头份,辄与日军接仗,互有杀伤。日军只守新竹城,不能前进。苗人姜绍祖,年十八,率佃丁百余人赴战,被日军掳获十余人,姜亦与焉。日军遍询姜名,姜家人慨然承认,逐见杀;而姜幸免,卒为新竹人保出,再招勇迎战。后姜死于乱鎗之中,苗人悯之。

  闰五月初三日(公历六月二十四日),台湾府彰化县丁燮回籍,管带防军营罗树勋代之。

  先是云林县吕兆鐄请退,唐帅以罗树勋之子罗汝泽代之。至是丁告退,台中候补官甚少,罗树勋原带防军营,与绅士契洽,黎府命德功、吴景韩、周绍祖请署彰化县。父子为同僚,亦台湾官制创格也(清例父子宜回避)。丁回之时,城内外绅民让送。盖澎湖破后,匪徒在北坛巷强劫官眷,丁公立杀之,地方以安。

  闰五月初五日(公历六月二十六日),台湾府黎景嵩集台、彰、云、苗四县绅富会议,筹款守御,开设筹防局,并图恢复台北。以花翎副将杨载云为新楚军统领。

  黎差人探知日军止千余人,又闻大嵙崁及桃仔园、大湖口一带台民旋归顺旋即截杀,于是议筹饷械,欲图恢复。台中各绅亦言府库一空,洋银无几,内地如无接济,难以维持;虽台中钱粮抄封,可以筹收,奈富户多逃漳、泉等处,不如暂守以待救援。黎府空空妙手,勃勃欲试,议派富户军需及饬各保分局征收钱粮,按期分收。随令前在台之武弁及楚员招募游勇,一时势急,无暇选择,凡有应募者一概收入,务使速于成军。并电请台南派兵拨饷赴援。即于白沙书院设筹防总局,请林文钦、施仁恩、庄士哲、许肇清、林朝选、吴鸿藻、王学潜等台湾绅士轮值常川办事,议抽米厘并什税充饷。

  同日,日军分路攻剿:一由新竹大路,一出安平镇,一援三角涌。

  中坜平顶各路尚未疏通,沿山之民时常逼城。日军分三路攻剿。一枝兵出新竹大路。一枝出安平镇新埔,遇新埔义民胡嘉猷扼守竹围,回环重叠,日军伤亡百余人,力疲收队而回。一枝兵出三角涌,遇三角涌义民黄晓潭、苏力、蔡国梁、黄国添、张龙安等率众力拒,开地窟以陷马足,沿山埋伏,日军路径生疏,为疑兵诱入,死伤亦百余人。适台北闻报,添兵派将,由大嵙崁驰援。有降将余清胜引导,由小路俯攻三角涌,遂破之。但平顶之民,恒聚众劫粮,杂沓纷至,日军颇形局蹐。闰五月初六日(公历六月二十七日),新竹绅民迎日军入城安民。

  自二十三日北白川宫亲王率师团军队全力攻击大湖口等庄,大战三次,吴汤兴、吴光亮等及土勇接仗大败,死者二百余名,伤者百八十名。前扎新竹城栋字营傅德升、郑以金等兵勇撤回。吴汤兴、徐骧等皆战败,奔回苗栗县。新竹绅士郑林等率众迎请日军入城安民。时日军止有二千余人,仅守城中,昼夜巡缉甚严,派兵数名在香山塘稽查行人来往。时台人伪造八条章程:一除去竹围,二割发,三借女人御用,四人死焚葬等事,印分各县;台人闻之,咸惧。

  论曰:日军入新竹者只二千余人。新楚军扎在头份,傅德升、郑以金扎近新竹南门外笔尖山。日军山根少将日夜防守,但人少不足分派驻扎,城内绅富乃雇勇协守,新楚军始不能克复新竹。外间谣言,新楚军如入新竹,必尽行斩杀,居民反生惶恐,遂致雇勇协守也。

  同日,台湾府黎景嵩令生员林安澜、赖澄江等奉黎府命至三角涌,谕义民由山后攻击。

  彰化北门外李来成素入山贩卖,熟悉新竹山内路径;同林、赖二生员、粮科书办陈周,请黎府给发公牌,及由府新颁银票万余,与三角涌义民黄晓潭、苏力、蔡国梁、张龙安等从山后攻击日军,险履崎岖,备尝艰苦。

  闰五月初七日(公历六月二十八日),日军探至老科崎,为义民小挫。

  日军既得新竹,将骑兵直赶到老科崎。忽徐骧等埋伏击之,直逼至新竹城外数里始回。

  同日,台湾府黎景嵩使篮翎副将杨载云统领新楚军二营、傅德升一营、郑以金一营进攻新竹。

  日军驻竹止二千余人,派二守备兵把守香山大路,查察行人,擒拏山贼(以土人抗拒者为山贼)。吴汤兴率生员徐骧扼拒头份,大小数十战,不分胜负。黎府所招土勇已成,遂命副将杨载云(楚人)统领,并令栋军傅德升、郑以金再隶新楚军。葫芦墩土人陈瑞昌亦招募土勇一营,绅富林姓助其军械,一齐并扎头份,每日邀战,以图恢复新竹。

  同日,福州人葛竹轩由海道往台北,谒日人民政局长水野遵领护照;日人询以进取中路方略。黎府闻知,旋下狱。

  葛竹轩,福州人,曾为栋军账房。自彰化梧栖港由海道到台北,向郊户算脑金。见伊泽修二学务部长,引见民政局长,请领护照。日方询以台中情形,葛谓富绅内渡,无复斗心;彰化饷匮,亦不足恃。此事岳裔所言,按即邱师爷,前与竹轩同为林荫堂幕友。后黎知府侦知,将葛竹轩下狱。后林家保出。

  同日,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陈文騄回籍,绅民恭送登舟,以其印交刘永福。

  陈文騄,丙午年曾任台湾府,中路防堵办理得宜,一切圳务及有益地方事次第举行。至甲午十月调署兵备道,台中士民攀辕送至数里外,炉香络绎。其治台南也,当海防危急之秋,昼夜筹兵筹饷,精力消耗殆尽。刘永福自接镇印,即将府库并军装库盐饷尽行派人管理,大权悉归掌握。陈与议论时政,语辄龃龉不合,遂遵上谕回籍。台湾府唐赞衮前闻澎湖失守,寝不安席,亟请告假,逡巡而回,以朱和钧代之。至是朱知府亦告退。全台各官,如系实任者,如台北之藩司顾兆栋,皆请回去。台南安平县谢寿泉亦告退,以旗人忠满署理,并管台南府印(太尊陈仲英公前年任台湾府,功蒙以文字受知。公为修志局提调,功任采访委员,所作施九缎、戴案诸纪略,尝蒙青眼奖许。其甲戌同年蔡香邻山长生辰,其寿文命功代拟,而叙仲英公之名拜撰。公为翰林院学士,眼光如炬,寿文进呈,幸蒙首肯。及公任台湾道,乙未春,功进郡请谒,见公军书旁午,夜分不寝,会宴嘉义、凤山二县主;是夜功叩陪末席,公谈论国事欷歔太息。功尝赋诗一首,请教于公,以志知己之感云尔)。

  同日,台南绅民议请刘军门永福为民主,并设议院、粮台。

  初,台立民主,以刘为大将军,所铸银印踌躇不奉送,故刘往来文牒,仍用前部敕帮办之衔。及唐逃厦,台南绅士以台既无主,生员李清泉往凤山请刘为民主,择日会各县绅士拜谒,电邀台中同襄盛举。黎府闻之不悦。台中以路途远涉电辞。刘遂住安平,以其三子守打狗,令陈国馨带义勇三营守海口,令吴光中带义勇守下淡水。并请设立议院,以举人许献琛、贡生徐元焯、生员林馨山等为议员。设筹防局,以兵部郎中许南英、分(?)部郎中陈鸣锵为局长,分五段筹防。东段举人林际春,西段职生李清泉,南段职生吴敦迎,北段职生曾兆琦,中段举人林鸿藻,布置周密。时南路土匪蔓延,使许南英带勇平之。但粮饷支绌,以陈鸣锵为粮台,筹措军需。闰五月十五日(公历七月二十六日),苗栗县李烇与吴汤兴互相攻讦。

  前黎府准苗栗钱粮收作军饷,吴汤兴所部之勇每人月饷洋银十二元,开销颇巨,叠向县中索取,不给其用,即将粮串自行征收。李烇厌之,备文详府,以吴汤兴徒博虚名,全无实际,所收饷多为中饱,前各军攻打胜仗,皆徐骧之力,而兴冒为己功,详报上宪。另保举苗人富户黄南球甚洽众望,可为诸军统领,请收兴统领关防。吴汤兴亦备文指李烇短处,请派员代换。黎府不能决,令苗绅和解。两造俱禀台南帮办刘。回电云:『俟派吴彭年到地查明情节核办』。

  论曰:吴汤兴与李烇攻讦,刘军门派吴彭年到地查明,吴汤兴乏饷以备器械、募壮士,致日军一鼓而下其城,坐视岩邑沦陷。然李烇仓惶携眷由梧栖港以逃,吴汤兴收合余烬,偕老父妻子至彰化,奉黎府之命,与徐骧诸同志偕行,死守八卦山。嗟乎!廉、蔺交欢强敌不敢压境,张、许同心睢阳不能遽破;古人云,师克在和,谅哉!

  闰五月二十日(公历七月十一日),台湾府黎景嵩遣苗栗举人谢维岳向张帅之洞乞师。

  台中粮饷缺乏,台南亦无接济。苗栗举人谢维岳年少有胆气,黎遣往南洋大臣张香帅告急,乞师请饷械。香帅命道员易顺鼎到台南查军情。

  闰五月二十六日(公历七月十七日),台南南澳镇帮办军务刘永福兼掌台湾总镇印。

  台湾总镇万国本闻台湾归日本,四处土匪纷起,乘夜挈眷内渡,将印交刘永福。台南绅民公请刘驻台南府城,令其子常驻凤山打狗督军。闰五月二十七日(公历七月十八日),黑旗前敌正统领县丞吴彭年、副统领副将李维义带兵二营抵彰化。

  黎府自攻新竹之后,互有胜负,不愿请刘黑旗助饷。鹿绅力请黑旗带兵恢复。黑旗自备粮饷两个月,以后欲就台中支给,绅富不敢答应。时筹防局绅递公禀请刘帅派兵前来。爰遣吴彭年带屯兵营、旱雷营、七星队,以职生吴敦迎为前敌各军粮台。是日到彰,合城之绅民迎接。年纪止三十九岁,胆略不凡,有儒将风。军令严肃,在彰时凡逃勇皆杀之不殉情。面集四邑绅士,筹款募勇(按吴敦迎,字汝祥,台南人。刘帅派吴彭年来彰,因汝祥彰化有租馆,熟悉情形,同率兵抵彰,担任粮台。时绅富多逃亡,汝祥不避艰险,胆力过人。时功带练勇力孤,得相援助,胆气益壮,地方秩序以安)。

  六月初四日(公历七月二十五日),署台湾府黎景嵩以副将李维义代杨载云领新楚军,抵中港,进扎头份。

  初,黎到任后连遣兵攻新竹。傅德升扎十八尖山攻南门,炮力可及新竹城内。杨统领楚军攻北门,郑以金攻西门,以及徐骧等苗勇三面环攻。日本大军未至,城内止千余兵。黎府有顾盼自雄之意,尝云新竹攻破,即欲称为民主,有轻视刘之意。至是刘不自将来彰,以贰尹吴彭年为统领,黎轻之。副统领李维义职居副将,官阶甚高,降为之副,心怀不平。黎府擢为新楚军统领,将随带黑旗兵三百余名往攻新竹。

  论曰:自新楚军叠报小胜,黎景嵩举趾高,夜郎自大,尝谓刘军门是战将、非大将,不愿求援台南。又欲赖黑旗之威以克敌,故将吴彭年副带李维义诱为新楚军统领,以接杨载云之任,冀旦夕复新竹,即可称台民主焉。岂知台中彰化一隅,止有地税项三万,两月余间饷金告匮;忽头份与苗栗连败,始愿将新楚军交吴彭年。伊时吴告急台南,旬日间添兵数营,又运地雷鎗炮,络绎不绝,然已鞭长莫及矣。左氏称莫敖狃于蒲苏之役,举趾高心不固,殆黎府之谓欤?

  六月十五日(公历八月五日),黑旗统领吴彭年统兵自彰化拔队往苗栗,图复新竹。

  自李维义带兵往攻新竹,未见大胜,黑旗之威少减。至是苗绅请吴亲往。盖吴兵力甚单,止带屯兵营管带徐学仁、黑旗亲兵管带袁锡清、帮办林鸿贵,总计止三百余兵。十六日至苗栗驻扎。

  六月十八日(公历八月八日),日本北白川宫亲王率本队攻新竹笔尖山,克之。

  是时新楚军数营在笔尖山附近,包围新竹。时城中日兵少,仅敷守城之用。日亲王于三日到新竹城详察地形,于八日早指挥军队向笔尖山攻击,鎗炮声震山谷。

  午后十时,日军一齐突入,新楚军败绩。是夜日军露营,以田间污水煮饭。

  六月二十日(公历八月九日),新楚军统领蓝翎副将杨载云与日军恶战,死之;李维义逃回。

  新楚军扎在头份等处。九日,日本北白川宫亲王率大军骤至,由香山及头份山后四面环攻。徐骧等以及郑、傅诸军力战。李维义帅营亦被马兵踏破。日军一路由盐水港杀人。前新楚军统领杨载云与日军大战。时日军放开花大炮,子如雨下,铳烟散布,不见人面。诸军及李维义皆脱逃,惟杨载云力战,不避铳火。日军前后夹攻。回见大营已破,尤复奋勇为殿,身中数铳而毙。自杨载云带新楚军扎头份山上,大小数十战,日军不能越香山一步。迨闻黎府易李维义为帅,冀图一战而胜,可保其位,乃奋不顾身,直冒炮火,以死殉之,此地遂失。兼以日本近卫师团多调兵将,势如摧枯拉朽,新楚军新帅李维义一败涂地。论者悲杨之遇,未尝不服其勇也。呜呼烈哉!今遗冢在头份山上,土人虔奉香火不绝焉。

  附头份吊古诗

  头份岭下车纷纷,头份岭上日欲曛。荒冢累累蓬蒿满,停舆凭吊新楚军。回思乙未六月间,台岛治兵如丝棼。伊时廉、蔺不交欢(黎景嵩不服刘永福),南北将帅门户分。公本血性奇男子,丹心捧日才不群。初寄专阃拜登坛,讵料金牌召孔殷。公愤奋臂冲前敌,身冒炮火甘自焚。鸣呼新楚军!统将谁?蓝翎游击杨载云。

  六月二十二日(公历八月十二日),彰化联甲局致书于嘉义、台南保甲局绅,请筹饷接济。

  新楚军一败,溃勇回归,逼索饷项。府库已空,联甲局致书于嘉义、台南两局,请接济粮饷。其书略曰:『彰化之有苗栗,犹嘉义之有彰化也;非传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耶?自台北一破,本邑悉索敝赋以给军需,维持残局,此固台人所共知也。但杯水难救车薪,一木难支大厦。今新楚军一败,溃勇索饷,急于星火。祈执事顾念大局,不分畛域,筹拨饷项相助,以苏涸鲋。不然,苗栗一破,则台中之藩篱尽撤,恐贵县亦难高枕而卧矣!盼望依依,不尽所言,惟执事实图利之』。

  六月二十三日(公历八月十三日),日本北白川宫亲王分军队攻苗栗县,破之。黑旗统领吴彭年〔亲督诸军力战〕,管带袁锡清、帮带林鸿贵死之。

  公历八月十日,日本北白川宫亲王统近卫师团到新竹,向南方进发。吴彭年带兵至苗栗县整顿队伍。以其兵力太单,令徐骧再募土勇;旗甲已发,尚未成军。日军初以小队前探,每一队数十人;每战一排四、五人,错落散布,有进无退。开花大炮,以马驮之,一刻钟放数十响,出口即破裂开花,流星飞打,军队皆退却。吴彭年初骑頳马出阵,鞭之不行,再换白马始行,亲督诸军力战。黑旗管带亲兵袁锡清、帮带林鸿贵身先士卒,屡冲敌锋,在苗栗东畔大山左右血战。吴在后督军,手刃逃兵数人。二弁先后被日军鎗毙,苗栗东畔大山遂被日军得之。吴见已失左臂,二十四日夜带残兵由三叉河至大甲,时已申刻矣。是日日军小队由海道而进,至大安港,施放开花炮,台人皆目所未睹,各相惊骇。黑旗管带谈发祥督兵对仗,旋亦奔溃。是日苗栗县李烇奔逃梧栖,带印内渡福州。吴汤兴、徐骧等皆奔入彰化城。(按当日吴季翁原骑白马,以其为军中所忌,嘱功向林孝廉允卿借頳马用之。功差马夫牵至苗栗营中,季翁连骑数次,頳马任鞭不行,令马夫牵回雾峰。厥后白马同吴公死于阵中,而頳马亦于是年十月自毙。可知頳马未受吴公豢养之恩,其主人亦未受价金,故不愿同殉难,而白马则愿同生死也。忆!兽类如此,人亦当思其故矣)。

  附五言古诗

  峻岭夕阳挂,荒烟糺战地。回忆乙未秋,日军奋击刺。袁、林二兵弁,抵抗罔回避。鎗炮中满身,鲜血洒鞍辔。前卫夺东山,先树蝥弧帜。乘舆忽过此,触目心胆碎。忠勇大和魂,华表特标志。黑旗诸将士,遗骸埋何处?安得有心人,搜寻泐石记!

  六月二十八日(公历八月十七日),吴彭年兼统新楚军,电请台南救援。

  新楚军败绩,余勇零星回彰。黎府库中告罄,积欠楚军饷银二万余元。绅富军需不乐取出,各堡所收钱粮只有一二成,惟抄封有二万两。黎无可如何,即收余烬,付吴统之。因请台南刘帅,以前所带两月之饷均已用完,并云鹿绅自苗栗破后,所约饷银亦无着;刘帅甚怒。

  七月初二日(公历八月二十二日),日军北白川宫亲王由后垄发,(公历)二十四日驻大甲。

  日军是行,人马万余,粮秣人夫,运送困乏。由海运者遇大雨,粮船沉没,或途中寄泊。大甲河川涨溢,几乎绝粮。以田中污水煮饭,军士百病生。分军一支队,由葫芦墩取台中台湾县。

  七月初五日(公历八月二十五日),日本北白川宫亲王分军至台中,直入台湾县安民。

  初六(?)日,日军小队扎牛骂头,土人迎之。初四日,至大肚妈祖宫。吴彭年亲到茄苳脚安置营垒,尽将溪筏斫坏,日军恒在对岸放炮。黑旗军沿溪巡缉,截竹筏数十只,并获战马一匹。有人暗渡溪北者,吴获二人杀之。日军不得飞渡。初五日,日军大队由大甲绕葫芦墩,土人迎入。拺东林大春招集国姓会数百人,战于头家厝等处,村落焚数处;各据竹围打仗。吴彭年闻报,令新楚军郑以金着防军营往援,军民死者数十人,日军亦战死十余人。至晚败回彰化。是役也,日军一至,业户头人皆望风迎接,人心战栗,各挂日本善良民白布条于胸间,家家户户插日旗,日军皆不加害;惟遇有带军装者杀之。日军直入城安民,无人阻之。知县史济道奔逃。

  论曰:人贵有济变之才,而后猝遇艰巨,进退有度。前台中县叶意深胸无经济,身握县篆,不能利用绅富雇勇,保守地方秩序。犁头店廖有富余党、北投土匪蜂起,二处欲鎗官租。功时在局中,闻风令在地局首安顿,即请黎府各派勇百名镇压之,卒令鸱喙不张;不然,先抢官租,后抢民租,弱肉强食,其地方不堪设想焉。叶悬不能保民,甚至逃在吕汝玉家;厥后欲渡福州,又请彰化县丁公派局勇护送到鹿港。同一知县也,其贤不肖判若宵壤矣!故日军得一鼓而平也。

  七月初六日(公历八月二十六日),日本北白川宫亲王在大肚妈祖宫,至崁仔脚分配军队,准备击彰化城。

  是日,亲王由大甲发。正午,抵大肚妈祖宫,前卫山根少将先在。亲王出马,至崁仔脚附近,视察八卦山阵地。忽八卦山巨炮榴弹飞落左侧,弹丸蹴立,沙土濆起,幕僚吃惊劝避,亲王徐步,仍行视察。探知上流可以徒涉,因在崁仔脚将本师团及山根、川村两旅团军队分配,夜间在大肚溪暗渡。

  七月初七日(公历八月二十七日),日本北白川宫亲王率军队分路前进彰化;右翼川村少将指挥之,左翼山根少将指挥之。

  是日,日本近卫师团并各队齐到。右翼统将川村少将带第二联队二大队、第一联队第一半中队、山炮兵半中队、机械炮十门,由右大肚溪河岸国姓井、茄苳脚运机械炮施击指挥;左翼统将山根少将带第四联队一大队及山炮兵一中队、第一联队二大队、第三联队一大队及炮兵一中队,由左渡船头溪徒涉,向大竹围、■〈石巤〉山坑一路前进。内藤支队由八卦山后指挥袭击。是日各掩旗袭扎近城各庄,于(公历)二十八夜鸡鸣攻击彰化城。是日,黑旗兵亦数营到城。

  七月初九日(公历八月二十九日),日军北白川宫亲王率兵攻彰化城,破之。知府黎景嵩、知县罗树勋奔逃,黑旗统领吴彭年力战死之,营弁李士炳、沉福山在八卦山战死。

  初六日,闻台湾县破,各议弃城。兼以吴汤兴许募敢死军三千名不至,筹防局饷款不能给,因电报台南。回云:『吴汤兴误兵、鹿绅误饷,无难以军法从事』。并令吴死守。徐骧等亦云:『不战而退,何颜见刘帮办乎』?吴然之,遂昼夜巡缉,以待援军。初八日,果有旱雷营及七星全队共四营继至;有旱雷大炮由鹿港上岸,派韩焕英解之。云林县罗汝泽所募简义、简大肚、张佑亦于初八日至,军械多未齐备。初八晚,吴使王得标带七星营守中寮,刘得胜带先锋营守中庄仔,孔宪盈一营守茄苳脚,李士炳一营并沉福山带亲兵营守八卦山。初九日,日军川村少将率右翼军队由大肚越溪而进,与黑旗七星队大战于中寮、茄苳脚。北白川宫亲王率本军队由大竹围中庄仔,向市仔尾中路而来。副将陈尚志率勇同罗树勋父子阵头督战,大败。山根少将率左翼军队、内藤支队由■〈石巤〉沙坑、柴梳金暗袭八卦山后,一军由坑仔内、八卦山南畔番仔井包抄。黑旗及徐骧、吴汤兴等大战于八卦山,自卯至已初,两时之久,日军三面蜂拥而来,不避铳炮,将八卦山三面围住,遂破。亲王骑马登八卦山寨,黑旗兵在中寮、茄苳脚等庄,犹据蔗园死战。吴彭年在市仔尾桥头督战,见山上已竖日旗,勒马由南坛督兵欲再上山,兵士欲翼之而奔,吴坚执不肯。山上铳子如雨下,身中鎗伤坠马而死。李士炳、沉福山皆战死于东门外,彰化人悲之。

  已刻,日军迫城下,城门皆闭不得入。适有轿倚城边,一军由东门缘轿篙作梯上城,一军由北门入城,一军由番社入南门截我兵去路,城中居民纷窜。黎景嵩逃西门,罗树勋与子罗汝泽由南门而逃。前带防营官弁花翎副将陈尚志死于市仔尾,其哨官千总严云龙死于红毛井;吴汤兴战死东门外。日军入城安民,若遇带军装者及强壮似战败而回者以及途中相触,多杀之。若闭门者无事。午后,封刀止杀。城门三面皆有日军,惟留西门一路为我军逃生之路。骑兵二中队已刻追至员林街而止。吴汤兴之妻投水而死。其勇与徐骧同奔台南。王得标奔至北斗,接台南饷银四千两,助简义募勇。是役也,军民死者四、五百人。日军遂召葛竹轩办粮台四城总理,并杨吉臣设保良局招安善人,各堡绅董设局保民。辜显荣单骑由和美线至鹿港,街人因以不大恐。自是日亲王滞在彰化街台湾府署内一个月。彰城设野战病院,初止患者二百余人,后数日疫症流行,忽千余人。患者多在市内铺户,病人呻吟。至九月中旬,病势益烈,师团中健者约五分之一。山根少将、中冈大佐、绪方参谋及其它将校,多入鬼籍。

  论曰:初,吴公到彰带黑旗军士七百人,李维义又分其半,其兵力已单。至苗栗募勇未成军,猝遇劲敌。旋林鸿贵、袁锡清战殁,左臂已失。此岂战之罪哉!公至牛骂头,思扼溪而守,见识甚高;无如割让之诏已下,绅富内渡,人心瓦解,无奈回守彰城。刘帅又电令死守,公故不顾成败利钝,效死弗去,直欲以身报国,不敢畏缩不前,率至身中数鎗,与马同阵亡。古之忠臣烈士,何以如此哉!宜乎其英灵不泯也。初,公战殁,绅民皆不知,适吴汝祥微服出城见之,令其雇人吴阿来将公尸同三壮士合埋。讵非公灵爽之式凭耶!继现身于厦门,终而衣冠临其家,示梦其母云:上帝嘉其忠,令掌某方禋祀。太史公曰: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如公者,可谓死得其所哉!

  附哀季子歌(即咏吴季籛)

  延陵季子真奇英,雍雍儒将愿请缨。统率黑旗镇中路,桓桓虎旅号七星。粮秣辎重断接济,军校枵腹呼癸庚。矧兼同寅不协恭,满腔忠悃谋罔成。将军天上忽飞来,晋原草木皆戈兵。萧萧兮马鸣,悠悠兮旆旌。郏辰之间师败北,蝥弧旗树八卦城。巨炮雷轰力劈山,榴弹雨下响匉訇。身中数鎗靡完体,据鞍转战莫敢撄。血溅衣襟溘然逝,凛凛面色犹如生。君不见壮士五百人,就义从田横。人居世上谁无死,泰山鸿毛权重轻。慷慨激烈殉知已,至今妇孺咸知名。

  论曰:尝忆澎湖初破后,地方骚乱,有幕友欲往台北,出城被无赖者洗抢;是时知县丁燮将无赖杀之。孙府命功请林允卿自备资脯雇勇一营,扎大圣王庙以镇压之。营官候补知县林燕卿、蓝翎游击林友卿,月余忽将此勇撤回。问其故,盖其勇欲谋抢劫财物,林允卿闻知,恐担责成,即自撤回也。时地方变耗岌岌,绅商请功向孙府请雇勇一营,饷金官负其半,余令地方绅商捐出。功思城内府库已空,恐难收集勇费,商人亦少厚赀,请每月每名勇费四元皆向官领出,哨官以总理充之,与管带者皆不给饷金。功知总理平日皆无资产,因定二名文护兵,令总理兼之,每月八元,藉资家用。但与官约定,此团勇能守地方,不能出战。是时衙门差役请求拨勇补助,于是无赖者一概收入彀中,城市人家几于夜不闭户矣。保甲局每月收铺户五、六十元,以作局费兼办勇务,是以人无后言。适台北委功办理台中团练,功请各地方绅士整顿局务,土匪乃敛迹。时凡官眷行李,局中派团勇保护,北至苗栗、南至斗六,无敢抢劫者。且北投拺东林大春、廖有富派下皆安辑不敢骚动,故能早稻收成。不然,地方秩序难保,又讵能高枕而卧耶?

  七月初十日(公历八月三十日),日军至北斗街,绅民迎之。黑旗大兵数营退驻云林县。

  同月初九日,彰化已破,黑旗兵军械饷银陆续运至北斗,与败军相遇,乘夜越溪退入云林县等处。

  七月十二日(公历九月一日),日军至斗六,云林县绅民迎之。

  七月十三日(公历九月二日),日军至他里雾、大莆林,土人迎之;旋被众围杀,退驻北斗。

  日军初至大莆林,土人迎入。旋军队误杀妇女,民间率众鸣锣,将街外大桥抽起,日军陷于水中,死者十余人。土人简宜、简砚、黄丑率众截途,铳死多人。大战半日之久,各庄亦聚众环攻,日军退扎北斗街。是日,黄丑、简宜各取首级数个,黄丑献解嘉义邑主孙育万,电请刘黑旗赏银一千二百元,酒猪军械赏赐诸土人。

  并令简宜统三营,黄丑统二营,生员陈一昌、郑鸿春、土人陈贶、简砚、简陆、简大肚各带一营,分扎斗六、树仔脚、溪洲,黄丑同廖三聘扎西螺,黑旗统领王得标带二营扎树仔脚,苗栗生员徐骧带二营扎斗六、溪底等要隘。自是斗六各庄,凡日军所到之处,土人皆诱杀之。

  七月十四日(公历九月三日),日本北白川宫亲王巡视鹿港,旋回驻彰化;以川村旅团驻军鹿港,以山根旅团驻军彰化,分兵各处驻守。

  日军以步兵二中队、炮兵一小队驻永靖街,以步兵一中队驻二八水街,以步兵三中队、炮二门驻北斗;各兵站驿地,驻守备兵二十名;其它部队各旅团相合在彰化。时日兵多染脚气、虎列拉、赤痢诸疫。其困难非常。并令工兵修筑道路,自九月初旬至九月终,诸军滞在北斗,溪水加涨,运送粮食以及弹药,种种为难。连日出兵,叠遇云林土民截杀。同时运送粮食十五船,由大甲河往鹿港,被洪水淹没。

  七月十五日(公历九月四日),日军再统大队攻树仔脚,不克,退驻北斗。

  日军十三日退扎北斗,星夜赍文到彰化报知,爰整大军数营攻树仔脚等处。连战数日,互有杀伤。溪中一带沙漠,数里无人居处,中多蔗园、林投、芦苇可为埋伏之所,沙埔暗埋竹钉桶,上铺竹木,马军多陷于泥淖,人马死者甚多。兼以风雨叠作,黑水浩淼,一望无垠,奔湍腾激,泥泞没胫,驾车者有覆辙之虞,掌筏者多望洋而叹。溪壑之间,无异河海,虽有投鞭断流之众,难以一齐飞渡。而土人熟谙水性,形势险巇,了如指掌。日军在此连战数十阵,多有损伤。日间越溪而战,夜间即退驻北斗;军书旁午,甚为棘手。七月二十五日(公历九月十四日),日军云集,沿扎东螺溪岸,连营武东山麓防堵,并由海道以分黑旗兵力。

  是时,北斗连战十余日,不能越渡。云林沿沙连溪洲一带,亦连营互攻。南投张圭等亦暗行聚众,欲由山后包抄。日军防于水者复防于山。兼以北斗近海丰仑,陈戆番亦有内应之意。日军于燕雾堡、武东堡交界沿山之处,自湖水坑、中山等处连营以截南北投之路,由沙仔仑、二八水连营以防沙连暗袭之途,由员林街、永靖街、社头连营以防内变,布置周密,巡哨严谨。于北斗扎大军,以攻树仔脚等处。

  八月初二日(公历九月二十一日),狂风大雨交至,日军停战。

  初二日,狂风陡起,吼声如虎,万籁怒号,沙飞石走,排山撼岳;凡深林古树以及龙塍鳞隰之间,游牧动植之物,无不为风伯所大创。加以两师继至,不啻银河倒舄,山流暴注,急湍奔腾,有倾盆倒峡之势,几使平土变为泽国。日军停战数日,以俟天气稍晴,再兴大师。是时黑旗兵扎云林,每夜暗渡,谋袭北斗,夜间铳声叠响,海丰仑头人陈戆番密约相应。然日军器械精良,民皆畏怯,各庄自相弹压,不敢轻动。

  八月初五日(公历十月三日),日本北白川宫亲王同参谋明石元二郎自统本队指挥、右翼支队则阪井少将指挥、左翼支队则内藤大佐指挥、前卫川村少将引率指挥,由莿桐巷小路掩袭南下。

  时近卫师团各中队恶病死伤,兵员约减少三分之一,其余各队统率,由南方进发。当时浊水溪流浩大,军士粮食难以携带。渡溪每筏载兵员二十名、马四匹。北斗以下又有虎尾诸溪,行军极困难。夫役每日票一元。兵士病者皆抬至彰化病院,战死者用火葬,埋在太高营后山。斗六大路,我兵或埋地雷,溪底或开地窖,以陷马足。兼以蔗园、林投埔,台民沿途埋伏袭击。时武东堡内湾庄土人陈鸣凤兄弟,引日军由西螺进兵,黄丑及廖三聘二营拒之,旋败走,街市被日军焚之,由莿桐巷小路进兵。

  论曰:是时我兵群集斗六云林县。但斗六之形胜,东西雄负高山,北则东螺溪绕之,西南则虎尾溪环之。我军星罗棋布二溪岸,日军斥候前卫讵能飞渡耶!矧障害物甚多。相持一月之久,日亲王探悉西螺,莿桐巷一带止二营土兵,爰令乡导引率前进,已抄过斗六前面。自此险要既失,虽刘黑旗派兵迎敌,一旦驱市人而与劲敌战,鲜有不弃甲曳兵而走。呜呼!行军者贵能相度地势,正阵不胜以偏师胜之,此兵法所云运用之妙在于一心也。

  八月十七日(公历十月五日),日军与黑旗战于树仔脚,克之。

  八月十八日(公历十月六日),云林统将王得标、义民简义、生员徐骧等与日军战于他里雾、双溪口,败绩。

  是日,日本北白川宫亲王本队展开步兵四中队,列阵以战,前卫步兵二大队激列向右方战斗,斥候骑兵直前冲击,徐骧、黄丑、简义等退入村落。适日军前卫炮兵又到,由后包击,占取侧面阵地。我兵合义民并力攻打,日军势甚危险。时日军撤兵援护步兵二中队先行冲锋,其后步兵一大队增进,合计日军十四中队在战斗线内,我兵渐次退却。日亲王再引中队乘胜直捣,遂占领他里雾等阵地。是役也,日军兵死十四名、将校一名、马三头,我兵及义民亦死伤数十人。

  八月十九日(公历十月七日),日军攻云林县,破之。黑旗诸军退入唵古坑。

  是日徐骧扎在斗六溪底,王统领得标诸营率简义分扎斗六街外村落,以细碎铁装炮攻击。日军步兵三大队前哨亦渐进。日军将校以下死伤十七名,力攻三点钟之久,巨炮如雷,马军行如旋风,诸军皆退却。至十点钟,日军破斗六街,遂入云林县署,出示安民。黑旗诸军死者百余人。我兵战斗尚酣,各执械巷战,日军非常杂沓。云林县主李品三身亲战阵,不肯奔逃,左右掖之而行。午后,日军扫信道路。

  徐骧、简义等军逃入唵古坑,仍以碎铁装炮射击;日军地位危险,步兵中队遂为放逐。

  八月二十日(公历十月八日),日军进扎大莆林,黑旗统将杨泗鸿力战死之,前安平知县忠满兵亦败退。

  日军由小路掩袭至大莆林,道路险恶,兼以泥土粘路,军士困难。我统将杨泗鸿统兵扎在观音亭,忠满亦列营互相犄角。午前五时,日军掩至,土人林姜母二营等由田沟两侧射击,截杀七、八人。两军对垒,至午后五时,日军极其困难。战至夜间九时,日军疲劳。我统将杨泗鸿等燃炬照路力战,夺回日军阵地。杨泗鸿忽中铳阵亡。日军就野营露宿。忠满引退。刘黑旗以萧三发统杨军。

  八月二十一日(公历十月九日),日军连进打猫庄,我统兵官忠满等败走。

  是日辰刻,日军乘杨泗鸿阵毙,而忠满竭力守打猫庄,日军前卫抗抵力战;我兵退却,走入嘉义城。

  八月二十二日(公历十月十日),日本北白川宫亲王统各队攻破嘉义城,世袭云骑尉参府庄□□死之。

  是日,日军临嘉义。兵士不出,参府庄即吹角呼队。连吹三次,只有近侍兵丁数人。即开城直出,与日军接战,一鼓而毙。邑主孙育万与管带官欧阳升率兵上城守御。午前五时,日军二旅团着手攻击,右翼由西方南方向街市围绕,左翼由东方掩袭。北白川宫亲王统本队,令前卫左右翼皆展开,炮兵放开花炮射击,继而右翼射炮队亦至。我兵亦在城上力射。日军左翼力战救应,本队左翼又向东方炮台射炮,右翼展开。我兵激烈奋射,铳如雨下。日军本队遣步兵一中队并步兵一大队集合攻击,左翼及炮兵射击,折崩东门城楼。我兵在城抵抗不支,哭声震地。日军本队步兵二中队及大队随川村少将登城上树旗。忽西方炮台向日军射击,日兵负伤甚多,第二旅团副官帽被铳丸贯透,嘉义遂破。我兵接战死者三、四百人,民妇投井死者数十人。盖嘉义城内民人鳞集,城门既闭,无处可逃,所以死者较多耳。时柳了林庄黄扁带土勇将库银拥抢而去,知县孙育万收余军奔回台南。日军设立病院,以疗负伤者。

  同日,日军混成旅团长伏见宫亲王从海岸上陆,攻盐水港;我民兵拒战,旋被攻破。

  先是初八日,日军混成旅团由海岸上陆攻盐水港。是日,嘉义既破,北白川宫亲王抱病,坂井少将、川村少将二司令官亦病,同亲王乘轿指挥军队,分步兵一大队与海军连络攻击。时盐水港我兵数营拒战。日军分三路前进,右翼及左翼始由西向东攻击。我兵铳炮齐下抗击。日军支队忽退却,本队将左右翼展开,放炮兵居中,左翼用七寸半山炮同右翼山炮向街中射击。我兵亦用大炮堵御抗击。日炮兵暂行停止,更用开花炮向市内射入,弹丸裂破,火光四射,兼用榴散弹。我兵惊退。日军本队及右翼步兵中队前进攻击,左翼亦同一运动拥攻。午后一时,日军奋勇树旗,飘扬于市门上,盐水港破。日军在港设立病院,治疗负伤者。

  八月二十三日(公历十月十一日),嘉义县萧茏学甲庄生员林碧玉率庄丁御之,日军死伤亦多。玉力战不退,身中数鎗,死之。

  林碧玉,嘉义人,合族尚武,素娴拳鎗剑术。是日,日军攻击该庄,玉率团勇数百名,手持双剑,夹棉被渍水以当炮子。年五十余,气力健壮,御之,力竭。中铳阵毙。其子亦殉焉。

  八月二十六日(公历十月十五日),台南府刘永福逃泉州厦门。

  初,嘉义破后,刘令郑超英守安平、柯月坡守炮台,并分兵扎罾门溪上。大战数日,相持不下,而粮饷既乏,内地全无接济。刘设银票权用,安平五行及洋行米打庄序端(?)答应。奈兵勇约七、八千,日需薪米,非全以票可用。市间叠因票闹事。巨富之商固属无妨,以商生活者难以支持,商民受亏甚多。又用贰尹郑文海代忠满署安平县,叠索绅富军需,甚至举人张绍芬、生员蔡佩兰皆因军需押县,办理粮台陈鸣锵亦被押,自缴万两始解脱。自此富商多逃厦门,人心惊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日本吉野舰又泊安平港外,内外交困。至二十六日,刘托英将讲和。或谓日军赔刘饷项四十万,或谓日军不许。刘见事势已孤,假籍出安平点兵,爰雇德舰载逃厦门;日船追至厦门港口,搜寻不获,始免(按初刘永福到安平祭旗,烛火因风高频灭,刘以手拉之,烛火遂不息。取蟋蟀一只、涂猴一只、螳螂一只置盘中,以蟋蟀作台民,以螳螂作日本,以涂猴自比;扬言于众曰:『以此三物卜胜负,置于盘中封之;明日开视,若死者则负,活者则胜』。翌日开之,果涂猴胜;借此射覆之术,以坚众心,是亦即术以笼络兆姓也。平日养洋犬四、五只,出门则随之;饮食先饲犬。凡请刘者必备牛肉一碗以饲之。乙未二月间,德功适谒陈观察,忽刘会见,德功在道宪官房窥之,见刘一出轿,四犬由轿内跳出,刘与陈行礼,犬亦舞跃,俨效人行礼)。先是,台湾镇万国本之弟守打狗炮台,失火,万镇以银万两筑赔,刘坚欲杀之。其布置打狗也,令军士带干粮以备战。各处虚张旗帜,夜间止三、四人巡更,连营数十,析声相闻。海外见之,误以为真。港边要隘,多埋地雷,对岸造竹桥,设旱雷以伏之。各国洋行皆被遂到安平。自已出没无常,或忽在此点兵,或忽在彼巡察,面貌相似,人莫辨其何者为真刘、何者为假刘。作事令人不可测,多类此。凡出兵,令人民炊糯米甜粿饷兵士。

  九月初三日(公历十月十八日)辰刻,台南府商民同德记洋商请日军由南门入城安民。

  初,刘永福藉言出安平港点兵,民在梦中,皆不知觉。至两三日,不见刘回城。兼以兵勇官弁纷纷逃去,似无战心。日本海军司令之吉野舰及浪速、太和两舰、秋津岛舰忽入泊安平港内,民始知刘遁去。绅民挈眷搭船,港口行李堆积如山,爹利士等号火输俱各满截。是时人心既乱,或夫妻异船,或新婚一夕即别,或父往而子不及随,或箱箧遗失,或身无长物而行。每人船税五、六金,哀哭之声,人不忍闻。岸上之兵勇肆劫财物,自相争杀,铺户均各闭门。安平五行及民人商议,爰请英德商牧师到二栈行请日军大队入城弹压,日军遂于九月初三日拔队入安平城安民。

  九月初四日(公历十月十九日)午刻,日本水军由安平南路入安平港。

  先是刘在打狗布置周密,群以为一夫当关,万夫莫敌。至二十六夜,日船大攻打狗,刘永福三子迎敌。二十七日,炮台被日军大炮打崩,刘三少爷遂逃入安平。日水军第二队吉井氏少佐登打狗岸,误踏地雷,负伤而毙,并毙日军十四名。刘弁郑青在凤山之交二栈行,数十人遇日军与战。旋闻刘帅已遁,断桥退入山。日军大队于初四日入安平港。

  九月初八日(公历十月二十三日),日军近卫师团北白川宫亲王由北路入安平。

  先是刘黑旗遣兵弁扎萧榔、麻豆以及罾门溪、学甲等处。溪中各隘多埋地雷,并开地窖以陷马足;相持不下者十日,两军各有损伤。初三日,日本海军向安平攻击,混成旅团由南方上陆援护,我兵抵抗不支溃散。日海军先入安平,北路北白川宫亲王引率坂井少将居中央指挥,右翼伏见宫亲王引率指挥,左翼川村少将引率指挥。公历十月二十三日,日本四旅团集合,向台南府街市围绕。我兵抵抗败溃,遗蜂巢炮十门、臼炮五门、铳约一万挺,其它弹药各种兵器无数。洋商发银收买洋铳千枝,收载黑旗兵千名归厦门。是役也,总计日军近卫师团及前卫自上陆以来,计军夫一万五千名,死亡一千五百名,疾病五、六百名。九月初九日(公历十月二十七日),日本总督桦山资纪乘轮到台南府。

  初九日,总督桦山由火船到台南府,并携带各随员以资办公之用。至十七日,为日本天皇诞辰,即所谓天长节也;因于广东会馆盛设茶会,并演日本戏剧以庆祝。是日,绅商到者一千余人。

  九月二十七日(公历十一月十一日),日本近卫师团长大勋位北白川宫亲王薨,以吉野舰护送棺柩返东京。

  附:台湾随笔

  附录吴统领彭年传

  ·附录台湾随笔(见乙未十月闽报)

  公历十月十四日,西报云:现刘军门托英领事为鲁仲连,已许日人议和之事四款云:一、军门驻台南,军粮已乏,日人须出四个月军粮给刘军;二、军门之兵欲赴广者,日人须备舟载往;三台南民庶,日人当一视同仁,不可因不服之故,肆厥刑罚;四、日人须照旧载之约,或迁或居,至两年之久,听民自便。各条件请于日人,日人回答军门云:议和之事,或允与否,彼难定之;惟尔愿降与否,限礼拜六下午时回信。时嘉义县已被日人占据数日矣,刘军之势益孤,故有愿和之举。迨至礼拜四夜,约有三、四艘日战舰由澎湖驶至台南,其泊舟处约距安平一百零五里,即打狗港也。日舰至时,打狗炮台即为所占。嗣日军更由该处向南进发,至礼拜六日午后,有日舟四艘驶泊安平之南。台南府贰尹郑文海往见日舰水师提督,仅在英小舟,另遣三人往谒日舟,而日人亦敬迓之,唯不与商和议。后又展至礼拜日十点止。至礼拜六午后三点,安平炮台白旗已挂,意非投降,乃欲日人来其地以商和议也。是夜不见动静,至次晨礼拜日,始遣一官云,彼具有全权议和,唯其所约和限之期已过,因彼是夜十点始往,而日舟已驶他处矣。现尽人皆知军门大势已孤,难以持守,倘能保全性命,彼亦肯降。唯日人所答,尚在摇移。刘军门宁甘战毙,必不甘为所愚。且军门不敢亲造日舟,恐为所拘。以台南四处皆有日兵开仗,难免益自张皇。更兼台南绅民亦不肯军门偶离此地,因刘帅一离,兵民必起争斗。数月来台南之民为军民约束,颇见安堵;虽有日兵至台南开仗,其民情之安静,亦与台地未割以前无殊,皆军门之善于约束也。

  又申报云:厦门访事人来信云:九月初三,台南府城因饷绝兵丁哗溃,日本兵乘势入城,土匪又乘势四出抢掠,刘永福大将军亦无用武之地。

  谨按:当和议协约之时,台民呼天怆地,电奏乞哀。中朝以沈阳为陵寝重地、京师为宗社攸关答之,是亡一台湾,可以保全东三省,而京师可高枕而卧,中国金瓯微缺而已,无异乎以羊易牛也。上谕云,实缺人员到者仍其官,未曾一语及绅士;是台人为中朝之弃民,痛痒无关,其去留似可以自便也。矧有草莽效忠,如殷之顽民,背城一战,或断将军之头,或效睢阳之烈,肝脑涂地,徒委诸白杨衰草之间,中朝未下旌忠之诏,岂不哀哉!

  又按:自日军破新竹以后,战死者不知凡几,如吴汤兴、徐骧辈,始则树义旗于苗栗,一战于大湖口,再战于苗栗头份,三战于八卦山,妻亡子死,破家亡产。旋奉到刘军门之命,领兵守斗六要隘,卒死于乱军之中,尸骸委诸溪谷。些二人既非有官守之责,又非巨富之家,亦欲效愚诚于旧君者,其历境之惨苦,至今人犹悯之!

  ·附录吴统领彭年传(见吴德功「瑞桃斋文稿」下卷)

  吴公讳彭年,字季籛;家浙江,后徙广东省。初以贰尹候补,年少英敏,且有干才。

  光绪二十年乙未,台湾割让日本,台之绅民立唐景崧抚宪为民主,据守台北。刘军门义据守台南,其兵勇衣服旗帜皆黑色,号为「黑旗军」。公入刘慕,言听计从,司掌营中地方文券,兼参赞军务。刘帅以公韬钤谙熟,胆略过人,甚器重之。

  时日军已据新竹。台中太守黎景嵩招立新楚军。苗栗义民首吴汤兴、徐骧欲图恢复,屡战不克。黎府初不依刘,自行整军;然军饷支绌,叠请刘济援,刘亦以支绌辞之。适苗栗县李烇与吴汤兴因粮饷龃龉,互禀于刘;刘令公统带黑旗勇七百余名,以副将李维义副之,并令查办苗栗之事。邀同安平绅士吴汝祥到彰,荐办粮台。到彰数日,黎府用李维义为新楚军统领,分公所带黑旗勇之半,而公之势已孤矣。

  公于〔六月〕十五日拔队至苗栗。十八日,日军大队水陆并进。前新楚军蓝翎副将统领杨载云战死于头份,李维义逃回。公在苗栗所募土勇,尚未成军,仓猝遇劲敌。六月二十一日,黑旗亲勇管带袁锡清、副带林鸿贵皆战殁。公于是先骑頳马出阵,悲鸣不行,再易自己白马出阵。日军四面掩至,偕苗绅徐骧、吴汤兴等收合余烬而逃。行至鳌头,公欲就大甲溪边扼险扎营,以待援兵;奈人心瓦解,全无战志,即回驻彰化,飞电请乞师。刘帅回云:饷可向鹿绅支取,许吴汤兴招募敢死军,援兵随至,先行死守。

  二十七日,黎府被败勇追索饷银,无可支给,以新楚军统领授公。公斯时兼领重任,饷项更乏,再电信云:自带两月之饷已经用尽,而鹿绅饷项失约;吴汤兴敢死军未集,亦无器械。刘帅甚怒之。

  七月初二日,日军百余人到大肚。是夜满城惶恐,官僚欲议去城。公又电闻刘帅。回电云:兵来御之,死守无恐!公于是坚心死守。星夜带勇驻扎茄苳脚,以扼大肚溪咽喉;城内外人民皆蒸饭到营,供给三餐。

  初三早,派勇巡哨溪边,见日军驾筏而渡,黑旗勇击之退。翌日,黑旗勇与日军战于李厝庄溪底,斩馘二,获战马一匹、米十余包。公飞电报捷,刘帅奖赏兵勇二百两。

  自初三至初六日,台南援兵数营继至。初七日,忽报日军入葫芦墩驻扎,公急派彰化县罗树勋带防军营并郑以金一营、台南勇一营救台湾县,遇日军于头家厝等庄。土人林大春、赖宽亦率土人与战。互驻扎于民间竹围,攻打一日一夜;日军蜂拥而来,即据台湾县。

  初八日,罗树勋收军回彰化。是日日军遍扎乌日庄沿溪一带,绕过彰化城之背。时台南兵勇叠至,奈甫到地喘息末定,不能分布驻扎。

  初九早,日军山根少将一队乘夜越乌日庄溪而来,大队由大竹围、■〈石巤〉砂坑而进,直捣八卦山,分一队由番仔井包抄;川村少将一队又越大肚溪而来。时黑旗勇驻扎茄苳脚,稍却。公黎明闻知,使其友代理诸务,急上马挥令箭赶进。黑旗勇奋力抵击,日军却退。忽见八卦山上日军爬山飞上,铳声如雷。时徐骧、吴汤兴守八卦山率勇力堵,连发大炮数响,未能中的,喊声震地;日军遂夺八卦山,众勇纷纷奔下。公急由茄苳脚回救。至北坛巷,公拔剑斩退军,挥令上山奋战。忽山上鎗子飞下,公身中数伤,血溅衣襟,坠马而殁。其随行壮士三人欲拥公而走,亦被铳毙。日军由东门而来,无梯可倚,即缘轿上城,开门齐入;一由市仔尾入北门。黎太守从西门逃二林。罗树勋率其子罗汝择在中庄仔督战,同奔南门,向燕雾而逃。彰化城陷,犹不知公之何往也。

  初十日,(日军)驻城将帅令人民收城内外尸首,适其友吴汝祥潜逃出城,甫至北坛巷,见公尸在焉。其伙阿来亦偕收尸者同至其地,汝祥令集三壮士同埋之。迨汝祥回至厦门,闻客馆主人言:公数日前,曾宿其馆,住歇两日,并言台湾时事不可为。共骇然久之。后数日,闻其家忽见公肃衣冠而入,言吾已不就刘幕,上帝命理某方禋祀矣。倏忽不见,家人嗟讶之,越数日而凶耗至焉,始知前日归来者乃公之魂耶。

  初,公之到彰,止带七百余人,兵力已单,而李维义又分其半,其爪牙已失。至苗栗募勇未成军,猝遇劲敌,而林鸿贵、袁锡清相继战殁,其左臂已失。此岂战之罪哉?亦时势使然耳。公至鳌头,思扼溪而守,其见识甚高;无如绅富内渡,人心瓦解,不得已回守彰化;而粮饷支绌,刘帅又令以死守,故公力战捐躯。古之忠臣烈士何以加此?宜乎英灵不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