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窺園詞

  台南許南英

  荊軻入秦(「洞仙歌」)

  感恩知已,白衣冠易水,風雪蕭蕭聲變徵。恨武陽不武,膽小如鼷!太辜負,市駿燕丹太子!圖窮匕首見,走柱回環,■〈忄赫〉殺秦廷諸武士。翻悔樊於期,殺身成仁;還問儞,頭顱有幾?倘若是漸離與君來,又何致劫盟,荊卿枉死!

  春宵(「臨江仙引」)

  花影雲拖地,夜痕似水,月色如銀;約鄰女,瓣香卜紫姑神。黃昏,環肥燕瘦驚鴻影,滿院釵裙。儂心事,想柔情欲訴,細語難聞!溫存,滿庭瓜果,酹向花下芳魂問:今生薄命,未卜他生?丫鬟,春風料峭空庭外,猶怯衣單;送神去,且呼姊妹,灰紙齊焚。

  題畫(「滿江紅」)

  蓼岸蘋汀,綠水外,數間茅屋。斜陽小,茫茫暮靄,亂山古木。似是畊煙得意筆,又疑米老愜心作。想化工,筆墨已雲煙,巧生熟。筆未到,神已足;真墨寶,出書簏。披圖遊遍了,胸中丘壑。妙手荊關今已杳,三王以後無人續。信平生,品畫眼無花,真奇福!

  閨怨(「南樓令」)

  冰簟冷銀床,殘燈暗不光;秋宵祗為一人長。十二欄干都倚遍,心忐忑,怯空房。明月照流黃,清宵淚數行;酷相思,滋味偏嘗。記曲欲拈紅豆子,懶搜索,紫羅囊!

  傳臚日,戲贈同年吳肅堂殿撰(「十拍子」)

  紅杏枝頭春鬧,景陽樓上鐘撞;曉日天門排玉筍,贊引詞臣上玉堂,傳臚姓字香。昨日敝裘行路,今朝衣錦還鄉;閭面狀頭差一著,還是才人惜豫章,八閩天破荒。

  晚秋(「十六字令」)

  寒日暮,高樓獨倚欄;風習習,猶自怯衣單。

  即景(「菩薩蠻」)

  曉暾初射紗窗裏,美人中酒朝慵起;擁被恣酣眠,金釵墜枕邊。海棠春欲睡,況是前宵醉;一笑捻腰肢,朦朧問是誰?

  無題(「上行杯」)

  別後芳心忽癢,食時恍惚眠時;想試卜燈花,花不放!況是柳梢月上,誰鼓五更天又朗;惘惘為歡愛,淚痕兩!

  防海(「東風齊著力」)

  刁斗嚴城,元戎小隊,駐節江濱;滿天星斗,兵氣動釣陳。方冀文章報國,誰知戎馬勞身;難道是輕裘緩帶,主將斯文?海外起妖雲,拚轉戰,浪撼鹿耳沙鯤。登陴子弟,憤慍勉從軍。翻恨庸臣割地盟城下,何處鳴冤!九州鐵,問誰鑄錯?成敗休論!

  遊廣州花埭(「少年遊」)

  芳魂憑弔素馨斜,滿地發幽花;環佩聲遙、胭脂夢冷,長繞渡頭沙。南天漢帝今何在?嶺上散殘霞。盪槳珠娘,皆名春色,風浪水為家。

  遊鼎湖山(「清平樂」)

  山門初地,便有西來意;水色澄鮮、山色翠,行腳病僧一二。小橋流水潺湲,仰觀樹杪飛泉;試問鼎湖湖水,長流流到何年?

  題朱翁子負薪讀書圖(「百字令」)

  伯鸞德耀,看齊眉舉案,夫妻和煦。誰識買臣翁子苦,負耒橫經如故?挾卷三餘、負薪一束,日日行吾素。中年當信,蒼蒼不予誤!可嘆十載糟糠,姬姜憔悴,竟下堂求去!轉瞬會稽官太守,不是單寒窮措。世外浮雲、門前覆水,此錯伊誰鑄?一坏黃土,至今尚留羞墓!

  再入都有感(「摸魚子」)

  記慈恩,舊題名處,瓊林春宴通籍;六街策馬看花去,得意遍遊春陌。宣麻白,內院頒,紅綾恩賜承金闕。恩波疊疊,喜就職樞曹、贊襄武庫,詎意兵機發!中東事,注意垂涎甌脫,鯤身鹿耳愁絕!長安索米三載,幾易冬裘夏葛!才又拙,嗟聽鼓應官,兩鬢生華髮!西山挂笏,決計不如歸;朝來對鏡,笑我頭如雪!

  歲暮與友人探梅(「十拍子」)

  亭畔徜徉放鶴,橋邊偃蹇騎驢;問訊西谿冰雪路,知否寒花開也無?消寒作畫圖。送舊一聲爆竹,迎新萬戶桃符;風雪滿天山欲暝,定有村醪野店,朦朧醉百觚。

  遊關嶺(「柳梢青」)

  浮嵐積翠,楓林坐晚,停車還愛。桑柘村間、桃花源裏,問今何世?嫩紅一樹櫻花,亦稍慰,客中風味。如癡似笑,飯後酒餘,任人調戲。

  下關嶺(「前調」)

  征車下嶺,朝暾初上,前山山頂。岫霧猶寒、天風乍冷,忽吹人醒。小軺似箭離弦,險莫險,折肱脫臏!多謝山靈,先生不死,亦云僥倖!

  謁延平郡王詞(「滿江紅」)

  赤手擎天,是明室,獨鍾閒氣!想當日,橫師海上,孤忠無二!誓死不從關外虜,故藩擁戴朱術桂。看金、廈,兩島抗全師,伸敵愾!亡國恨,遺臣淚;存國脈,回天意。剩廟宇空山,古梅憔悴。故國尚存禾黍感,荒祠不忘蘋蘩祭。聽怒潮,嗚咽草雞亡,神鯨逝!

  謁五妃廟(「祝英台近」)

  杜鵑聲、精衛恨,國破主恩斷;桂子空山,宿草餘芳甸!記曾璇室瑤房,寵承魚貫;從君死,一條組練!那曾見?荒塚二月清明,村翁新麥飯;撮土為香,一盞寒泉薦!徘徊斷碣殘碑,貞妃小傳;也羞殺,新朝群彥!

  遊岡山超峰寺(「南樓令」)

  路入大岡山,沿溪轉幾灣,看超峰蕭寺山銜;佛自無言僧寂寞,香火靜,掩柴關。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夕陽斜掛樹林間;與病維摩初入定,尋舊夢,學逃禪。

  漳州東郊廢院瞻銅佛(「清平樂」)

  一頭鳥糞,我佛無人問!寶相莊嚴明卍印,未識何年坐鎮?空梁蝙蝠紛飛,閒階乳燕初肥;歇馬來尋故事,祗餘三尺荒碑!

  遊圓山琵琶坂董仙祠(「賣花聲」)

  何處是仙家?仙坂琵琶,滿山開遍水仙花。此是真人棲隱地,細草平沙。痼癖中煙霞,夢斷京華,來年雙鬢已皤皤。願與仙人為弟子,採藥烹茶!

  過木棉菴(「沁園春」)

  矯矯虎臣,為國除奸,的是可人。喜清漳道上,炎陽酷烈;木棉菴外,劍影生寒!辛苦瘴鄉,郎當遣戍,私意君恩奉赦還。西湖上,悵笙歌散盡,夢冷湖山!蘭亭玉枕誰觀?與金籠蟋蟀一例殘。嘆平章誤國,養奸縱敵;彌天罪案,有口難分!一世稱雄,六州鑄錯,聚鐵添如鑄佞臣。停蕭寺,看將車斷碣,苔蘚生斑!

  水仙花(「減字木蘭花」)

  黃冠玉質,異種流傳英、美、日;仙坂琵琶,遙指圓山是妾家。春風一度,待送春歸歸故處?省識東風,又醒芳魂映日紅。

  幽居(「明月擢孤舟」)

  厚祿故人都謝絕,甘窮餓,採薇食蕨;泌水衡門,杜門謝客,畏見英雄鐵血。同學少年多不賤,經亂離,死生契闊;自咬菜根,晚菘秋來,應有高人羨殺!

  和陳智君(「洞仙歌」)

  啞然一笑,甚功名爭競!杖履歸山亦天幸。想當年薄宦,羊石浮沈。遭坎■〈土禀〉,惟有樂天知命。有時招伴侶,拈韻敲詩,亦自饒余老年興。搔首望昆明,滿目牢愁;傷心處,戰雲無定!為甚事干戈日鏖爭,歸隱謝時人,薜蘿山徑。

  送友(「青玉案」)

  愁腸得酒因成醉,滴滴化,離人淚;未卜何時期後會?亂山匹馬,斜陽殘照,躑躅西風裏!花濃酒釅君須記,文采風流尚未墜,香火十年舊交誼;一鞭去也,前途珍重,寄我「平安」字!

  竹溪雅集(「霜天曉角」)

  隨喜招堤,問城南竹溪;勝日賓朋滿座,浮綠蟻、聽黃鸝。酒餘合有詩,壁間看舊題。日暮玉驄歸去,古松外,夕陽低。

  清明(前調)

  上已清明,聽餳簫繚縈;細雨紛紛時節,深巷裏,賣花聲。春陰不肯晴,炊煙處處生;指點杏花深處,呼美酒,聽倉庚。

  燕子(前調)

  燕子呢喃,聚語坐樑間;似是嗔垂一桁,留香久,下湘簾。春泥新未乾,營壘欲喬遷;還是烏衣巷口,依王謝,傍高簷。

  憶舊(前調仄韻)

  已無生氣,進退真狼狽;半壁東南已去,忍不住,牛山淚。汐社杜鵑拜,河山悲破碎;多謝安平漁父,盪雙槳,來相濟!

  遊虎溪白鹿洞(「天仙子」)

  虎溪白鹿留勝蹟,滿山蒼翠秋如滴。亂山荒塚四無人,餘亂石。蒼苔滑,猶道是神人窟宅。

  過吳湘玉墓(「醉花間」)

  真娘墓、蘇小墓,俱是埋香處;生比桃花嬌,死為荔枝誤!一棺歸淨土,是汝生天路。落日滿前山,惆悵不歸去!

  別南社諸子(「憶王孫」)

  離筵祖道別王孫,後會何時不可憑!舟子鳴鉦報展輪,最銷魂,燈下猶看舊酒痕!

  別台灣(「如夢令」)

  望見故鄉雲樹,鹿耳、鯤身如故;城郭已全非,彼族大難相與!歸去、歸去,哭別先人廬墓!

  自題小照(前調)

  已矣舊邦社屋,不死猶存面目!蒙恥作遺民,有淚何從慟哭!從俗!從俗!以是頭顱濯濯。

  無題(「柳梢青」)

  今年相見,依稀不減,桃花人面;眉黛春山、眼波秋水,障羞團扇。酒邊脈脈深情,臨別去,回波一轉。好事多磨,佳人難再,夢魂空幻!

  憶舊(「探春令」)

  撕磨耳鬢,深情脈脈,兩心相印;似赤繩綰住鴛鴦牒,信道是前生定。記曾花徑手同攜、藥欄肩同憑?怨罡風吹夢一齊空,水底月、鏡中映!

  閨怨(「秦樓月」)

  郎來未?春宵中酒懨懨睡;懨懨睡,羅帳酒醒,都無滋味!羅巾濕透相思淚,玉璫緘盡相思字;相思字,柳梢月上,待郎不至!

  有贈(「疏影」)

  渡頭相遇,颺情絲一縷,被伊牽住。美眷如花,似水流年,來往瞿塘、灩澦。年來不帶看花眼,隨流水楊花飛絮;怎當他翠袖殷勤,切切淒淒私語!背卻東船西舫,可憐宵,偷把金鍼微度;海誓山盟,生生世世!三月于歸定賦,好花還仗東皇護,怕巽二膝六含妒;且從今,捲起風帆,移入無風波處。

  聞沈琛笙「重修龍溪縣志」,作此志慰(「望湘人」)

  信文章有價、名士無虛,傲樵尚未歸去!史席重臨,薌江再至,安硯依然龍署,徐孺文雄、胡瑗學粹、陳遵才裕。記曩日冷宦初來,著意朝縈夕慮。搜羅新朝掌故,奈饑傖謠諑,僉壬含妒!負白石菽莊,牝擲千金挹注。斯文未喪、舊人尚在,佇看鸞翔鳳翥。笑跖犬高吠,神堯知否?自承謬誤!

  菽莊修禊(「燭影搖紅」)

  修禊蘭亭,右軍韻事重回首;偏逢上已會群賢,老者偕諸幼,隨意詠觴永書。問伊誰,新詩賦就;湖山嘯傲、洞壑流連,醉偎紅袖?上聽潮樓,驚濤駭浪兼天吼。東山絲竹爾何人,猶自芳尊侑?疏懶閒雲在岫,小桃源花陰石竇;良辰美景,消受此間竹修林茂。

  和沈琛笙三月晦日作(「蝶戀花」)

  春送東風今日去,芳草萋萋,未識歸何處?別淚桃花紅灑雨,阿儂太息韶光誤!作計留春三月暮,明歲春來,綰住垂楊縷;不許春歸楊柳渡,花間為蔽東皇幕。

  有贈(「念奴嬌」)

  東瀛眉史,數今時,裙釵首屈一指。習禮明詩,爭道是,絳帳髯僧弟子。筆仿簪花、才工詠絮,道韞差堪擬。幽情無限,苦處難與談起!惜汝碧玉華年,紅顏薄命,淚暗彈江水。翠袖春耐冷,作客嘉禾舊里;鴛度金鍼、蟲雕鐵筆,四海誰知己?少年薄倖,美人休矣!休矣!

  除夕(「紅娘子」)

  笑我為羈客,霜鬢生華髮。爆竹迎春、椒花度歲,匆匆除夕。記前年此日在薌江,問梅花浮白。已把舊愁送,又把新愁積;拾翠東郊,看花南陌。香車油壁輸春來,勝事與時人,但相親歡伯。

  遊恆心園(「清平樂」)

  尚留殘暑,陣陣榔椰兩;度臘殘荷今又吐,一味新涼如許。倦來夢入黃粱,蘆簾、竹簟、藤床;誰道羈人萬里,華胥當作還鄉。

  恆心園品茗(「殢人嬌」)

  謖謖松風,涼生庭院;挈都籃,安排茗戰。閒情顧渚舊台陽,羨煮鳳餅龍團,一甌香嫩。竹裏樵青,引泉送炭;借熏風,輕輕熬煎盧仝七碗。清風腋畔,鎮日功夫,坐拋一半。

  題蟫窟主人「摩達山詩草」(「高陽台」)

  公子翩翩,風流絕世,平生著作如林;萬卷琳琅,茂先疑是前身。牙籤玉軸曹倉滿,笑予生書窟仙蟫。偶閒吟,錦囊得句,夢戀香衾。捲簷人比黃花瘦,看唱予和女,鬥角釣心。雞犬雲中,劉安隔斷紅塵;閒中日月桃源裏,怕漁郎,來問迷津。隔苔岑,流水高山,絃外求音。

  丑兒入京遊學,作此送之(「花發沁園春」)

  送汝出門,前程萬里;臨歧不盡歔唏!金台雪色、玉𧍴霜華,此際寒生燕市。寒威若此,早凍了桑乾河水;此去好立雪程門,不知雪深有幾?不患獨行踽踽,有亞歐文人,相助為理。噫吾老矣!何日歸來,想見入門有喜?勗哉小子!不願汝紓青拖紫;祗願汝秋蟀春鶊,到時寄我雙鯉!

  少眉新居(「玉樓春」)

  婿鄉久住偕仙眷,吃盡胡麻仙子飯;仙人聞道好樓居,玉宇瑤台都不羨。安排精筆與良硯,松根坐讀高人傳;誰言俗子不能醫,中有奇書千萬卷。

  陪徐貢覺夜宴聯詩(「點絳唇」)

  肅客開筵,主人盛饌情何重!烹龍砲鳳,異味恣供養。自到南洋,祗有今宵暢;醉嘉釀,形骸放浪,佳句宜賡唱!

  戲和蔡鶴田詞(「千秋歲」)

  桃花流水,似武陵源裏。牧豬奴,聊爾爾;逢場興倍豪,見獵心先喜。笑平生此道,非我擅長技。別有酸寒子,險狠如蛇虺;一局坑人甘鴆醴,不使破家心不已。從今信誓,懺悔甘斷指;南洋遠,莫被人當作居里(居里,外國賤者之稱)。

  偶成(「柳梢青」)

  不暖不寒,暮春天氣,袖窄衣單。有賢主人,適子之館、授子之餐。倦時園裏盤桓,覓詩句,柳邊、竹□。數盡行蹤,嘗來風味,祗有棉蘭。

  又一闋

  世外神仙,羲皇之世,懷、葛之天。流水桃花,與山契合、與水流連。興來摩達遊山,互酬和,珠玉成篇;筍束牛腰,雜參軍語,寫薛濤箋。

  落葉(「瀟瀟雨」)

  餘生如此樹,值深秋,蕭瑟落江潭;似杜陵老去,支離南北、飄泊東南。前度婆娑生意,對此復何堪?遠眺秋江淨,露出精藍。招呼兒童淨掃,與樵青竹裏,烹茗清談。問歸根何處?此理正遐覃。是天時,冬藏秋斂;向招隄,問訊老瞿曇。齊解脫,與墜車醉者理相參!

  題眉生二公子摩耶看雲圖(「洞仙歌」)

  冰天雪海,看天公遊戲,玉屑瓊瑤寒山寺。萬重山一片,寒影茫茫;花六出,點綴冬山如睡。有人攜笠屐,小立東風,試問山梅著花未?回望舊家園,煮酒圍爐,高堂健,言歡度歲。憑雪印鴻泥寄阿兄,共領略摩耶,琉璃世界。

  中秋夜(「賣花聲」)

  今夕又中秋,獨上高樓,長空萬里暮雲收。何處笛聲吹折柳?動起鄉愁!無計且勾留,酒侶詩儔,蠻箋玉斝夜相酬。預擬春來煙水闊,天際歸舟。

  思故園梅花(「畫堂春」)

  釀春天氣雨霏霏,棉蘭有客懷歸;故山梅樹放新枝,惟有春知!耐冷巡檐有我,寄人遠道伊誰?天涯消息夢裏,依稀兩鬢成絲!

  過日里棉蘭福建義塚(「洞仙歌」)

  登樓作賦,悵美人遲暮!棖觸鄉心如亂絮。過拉武漢外(日里地名),筆底沙邊(日里地名);問碑碣,纍纍草纏荒墓!予心悲逝者,為甚勾留?何故棲遲不歸去?且待過青春,作計還鄉,吟杜句,故人梓里!應準備擊缽催詩,海南香微熏炷炷(?)。

  自壽(「瑤台聚八仙」)

  戎馬餘生猶健在,對鏡具此髮眉;頭顱亦好,一肚不合時宜!回憶治兵鯤島,日問何人,危局撐持?殘棋只差一著,全局皆非!饑來索米燕市,笑樞曹散吏,悵悵何之!綰綬羊城,風塵俗吏何裨?此鄉聞是寶玉,獨冷宦年來兩鬢絲;清風兩袖,買山無計,素願相違!

  ●附錄

  窺園先生自定年譜

  窺園先生自傳

  ·窺園先生自定年譜

  Ⅰ年曆

  Ⅱ歲數

  Ⅲ記事

  Ⅳ離臺以前臺灣大事

  Ⅰ清咸豐五年乙卯(一八五五)

  Ⅱ一歲

  Ⅲ十月初五日子時,先生生於臺灣府城西定坊武館街。

  Ⅳ林房、王獅謀反。

  美艦於臺灣近海發見海底火山。

  Ⅰ六年丙辰(一八五六)

  Ⅱ二歲

  Ⅳ美艦入基隆。

  Ⅰ七年丁巳(一八五七)

  Ⅱ三歲

  Ⅲ四弟南雅生。

  Ⅳ戴萬生反。

  日本動討略臺灣之議。

  Ⅰ八年戊午(一八五八)

  Ⅱ四歲

  Ⅳ海盜黃位犯基隆。

  英人與臺灣政府訂約購買樟腦。

  Ⅰ九年己未(一八五九)

  Ⅱ五歲

  Ⅲ適諸兄出就外傅,先生涕泣欲從之;父特齊公乃為開發,教以唐詩,便能成誦。

  Ⅰ十年庚申(一八六0)

  Ⅱ六歲

  Ⅲ遷居於南門東安坊馬公廟,闢住宅四圍空地為窺園。

  十月初五日,特齊公歿。

  從陳良玉先生受業。

  Ⅳ普魯士船額魯伯號攻擊南部生番,被沉。

  依天津條約,開安平、打狗、淡水、基隆港為商埠。

  八月,颶風,降鹹雨。

  十月,淡水地震。

  Ⅰ十一年辛酉(一八六一)

  Ⅱ七歲

  Ⅲ從許鳳儀先生受業。

  Ⅳ設全臺釐金局,歸臺灣道管轄。

  Ⅰ同治 元年壬戌(一八六二)

  Ⅱ八歲

  Ⅲ從鄭永貞先生受業。

  施行全臺團練。

  Ⅳ淡水大地震,五月大震。

  Ⅰ二年癸亥(一八六三)

  Ⅱ九歲

  Ⅲ從葉崇品先生受業。

  Ⅳ開採基隆煤礦。

  Ⅰ三年甲子(一八六四)

  Ⅱ十歲

  Ⅰ四年乙丑(一八六五)

  Ⅱ十一歲

  Ⅳ 英人鼓吹種植臺灣茶葉。

  Ⅰ五年丙寅(一八六六)

  Ⅱ十二歲

  Ⅲ英多夫艦在南岬附近被生番襲擊。

  Ⅰ六年丁卯(一八六七)

  Ⅱ十三歲

  Ⅳ美船魯阿號漂泊至臺灣南岸,船員為土番殺害。美領事向清廷交涉,由番目謝罪了事。

  英遣二艦襲南岬附近之番人。

  許外國人入臺灣內地採買樟腦。

  十一月,雞籠頭大地震,金包裏沿海山崩、海漲,人民財產損害甚鉅。

  Ⅰ七年戊辰(一八六八)

  Ⅱ十四歲

  Ⅳ洋人米利斯請開拓南澳番地。

  頒布臺灣鹽制,設鹽務總局及屬機關。

  Ⅰ八年己巳(一八六九)

  Ⅱ十五歲

  Ⅳ安平洋商與安平協練兵弁衝突,英遣兵襲赤崁城。

  Ⅰ九年庚午(一八七0)

  Ⅱ十六歲

  Ⅲ就童子試,伯父亦輝公喜曰:『讀書種不絕矣』!

  Ⅳ「淡水廳誌」成。

  「北郭園全集」刻成。

  公許開採基隆煤礦。

  Ⅰ十年辛未(一八七一)

  Ⅱ十七歲

  Ⅳ林豪之「淡水廳志訂謬」成。

  琉球人民漂泊至臺灣東岸,為牡丹社生番害殺五十四人。

  設臺北府。

  Ⅰ十一年壬申(一八七二)

  Ⅱ十八歲

  Ⅳ設基隆海防同知於基隆港,管理煤業。

  日本樺山資紀著手入臺灣內地探險。

  日本初派領事至中國,以福州領事兼理廈門、淡水事務。

  八月,澎湖暴風、降鹹雨,人民饑困異常。

  Ⅰ十二年癸酉(一八七三)

  Ⅱ十九歲

  Ⅲ時有從商意,隨二兄炳耀往大穆降學鹺務。詔安謝憲章先生見其文,極為嘉許,勸再就學;乃從先生受業二年。

  Ⅳ日本因前年臺灣生番殺害琉球人事,時派全權大使向清廷交涉,不得要領。

  日本備中小田縣漁民漂泊至臺灣東部之成廣澳,被番人劫掠。

  Ⅰ十三年甲戌(一八七四)

  Ⅱ二十歲

  Ⅳ日本西鄉從道率征臺軍攻臺灣,清政府承認賠償日本損失,始遣歸。

  沈葆楨請於臺灣分南、中、北三路兵,進攻番地,開山築路。廷議照辦,設「團練總局」。

  Ⅰ光緒 元年乙亥(一八七五)

  Ⅱ二一歲

  Ⅳ設卑南廳、恆春縣、淡水廳、新竹縣,改噶瑪蘭縣為宜蘭縣。春、冬二季,以福建巡撫分駐臺灣。

  解人民入番地之禁。

  淮軍提督唐定奎討獅頭社生番,不利。

  Ⅰ二年丙子(一八七六)

  Ⅱ二二歲

  Ⅲ二兄炳耀卒。

  Ⅳ「訓番俚諺」成。

  建鳳山試院。

  討太魯閣生番。

  Ⅰ三年丁丑(一八七七)

  Ⅱ二三歲

  Ⅲ吳樵山公卒。

  Ⅳ恆春縣周有基等探紅頭嶼。

  Ⅰ四年戊寅(一八七八)

  Ⅱ二四歲

  Ⅲ廣儲東里林家聘為教師,脩金百元。

  謝憲章先生卒於是年端陽日。

  設教「聞樨學舍」。

  Ⅳ獎勵番民之撫育及番地之開墾。

  討伐臺東加利苑及阿眉生番。

  Ⅰ五年己卯(一八七九)

  Ⅱ二五歲

  Ⅲ入邑庠,撥府學第二名。

  Ⅳ建淡水縣儒學。

  「臺灣地輿圖」成。

  「化番俚諺」成。

  Ⅰ六年庚辰(一八八0)

  Ⅱ二六歲

  Ⅲ科考、歲考均列一等。

  Ⅳ建臺北府儒學考棚及登瀛書院。

  討伐水沙連化生番。

  Ⅰ七年辛巳(一八八一)

  Ⅱ二七歲

  Ⅲ娶吳樵山公三女慎為室。先是,樵山公於友處見先生書法,亟賞其美,贈以黃山谷「梨花帖」。臨終,遺命以三女嫁之。

  Ⅳ改「團練總局」為「培元總局」。

  討伐臺東平埔生番。

  七月,澎湖暴風、降鹹雨,滿野如洗。

  Ⅰ八年壬午(一八八二)

  Ⅱ二八歲

  Ⅲ蔡綺卿部郎聘教授,脩金三百元;合書院膏伙,約得四百元。

  Ⅳ臺北城修竣。

  Ⅰ九年癸未(一八八三)

  Ⅱ二九歲

  Ⅳ科試一等。

  六月,母藍氏卒。當暑,入山覓穴。至十月間,始葬於二甲灣仔坪。葬時與吳姓興訟,蒙臺灣縣沈江梅司馬微服往勘,堂結息案。

  Ⅰ十年甲申(一八八四)

  Ⅱ三十歲

  Ⅲ長男叔酉(贊書)生。

  甲申以前存七絕五首、五絕四首、七律二首、五古一首,計十二首。

  Ⅳ討伐率芒生番及東勢角方面之北勢番。

  法軍封鎖臺灣島。

  改「培元總局」為「團練總局」。

  頒行「漁團制」。

  八月,法軍? 擊基隆。

  九月,法軍占領基隆。

  十月,法艦陸戰隊占領淡水。

  Ⅰ十一年乙酉(一八八五)

  Ⅱ三一歲

  Ⅲ服闋,中鄉科解元童其峻榜下第四十一名,出張蘊松先生門下。

  存七絕二首、七律八首,計十首。

  Ⅳ立臺灣行省,設臺北、臺灣、臺南三府,增設雲林、苗栗二縣及臺東直隸州,改原臺灣府為臺南府、臺灣縣為安平縣,置臺灣府於今之臺中。

  以劉銘傳為臺灣巡撫,臺政大加整頓。

  法軍退出臺灣。

  Ⅰ十二年丙戌(一八八六)

  Ⅱ三二歲

  Ⅲ會試報罷,仍在蔡綺卿家教讀。

  存七絕二十二首、五絕一首、五律九首,計三十二首。

  Ⅳ擴張臺灣兵備,修築? 臺,設「善後局」及「機器局」於臺北。

  設「電報總局」,架設全島及福州電線,兼辦「電報學堂」。

  設「清賦局」,著手丈量全島田畝。

  設「撫墾局」及「番學堂」。

  頒行「隘勇制」。

  建「蓬壺書院」於臺南城。

  七月,巡撫劉銘傳討伐生番不利,與番人議和,撤兵。

  Ⅰ十三年丁亥(一八八七)

  Ⅱ三三歲

  Ⅲ存七絕十九首、五絕十三首、七律十一首、五律三首、七古三首、五古一首,計五十首。

  Ⅳ著手敷設臺灣鐵路。

  計畫購買車輪船,航行內地及南洋。

  設「礦腦總局」,歸巡撫直轄。

  創立「西學堂」。

  建「英才書院」於苗栗。

  討伐東勢角生番。

  施九段反。

  Ⅰ十四年戊子(一八八八)

  Ⅱ三四歲

  Ⅲ長女葵花生。

  Ⅳ設基隆、埔里社二廳。

  討伐平埔生番。

  Ⅰ十五年己丑(一八八九)

  Ⅱ三五歲

  Ⅲ赴京會試,仍以言論傷時被放。

  納湘玉婢吳氏為妾。

  存七絕六首、七律四首、七古一首,計十一首。

  Ⅳ巡撫劉銘傳請福建水師赴臺,水陸合攻南澳生番,不利;終於撤兵。

  討伐老狗番、大嵙崁方面及臺東呂家望之生番。

  建臺灣府(臺中)城。

  建臺灣府儒學及考棚於臺灣城內。

  建宏文書院。

  Ⅰ十六年庚寅(一八九0)

  Ⅱ三六歲

  Ⅲ中會試恩科會元夏曾佑榜下第十八名。欽點主事,籤分兵部車駕司,加員外郎銜。

  叔甲生。

  請假回籍。

  存七絕九首、七律三首,計十二首。

  Ⅳ討伐牡丹社番人。

  初鑄造銀幣。

  基隆鐵路工人於八堵發見沙金。

  劉銘傳辭職,以沈應奎代理巡撫事務。

  Ⅰ十七年辛卯(一八九一)

  Ⅱ三七歲

  Ⅲ臺南官紳會舉管理「聖廟樂局」事務。

  安平縣陳子岳聘先生掌教蓬壺書院,辭未就;轉薦蔡玉屏孝廉。

  叔壬(贊元)生。

  存七絕八首、七律五首、五律五首,計十八首。

  Ⅳ討伐牡丹社番人。

  臺灣鐵路由基隆至臺北一段築成。

  以邵友濂為巡撫,縮小積極政策。

  設沙金局。

  設「臺灣通志總局」,大蒐史料。

  Ⅰ十八年壬辰(一八九二)

  Ⅱ三八歲

  Ⅲ叔午(贊牂)生。

  Ⅳ討伐率芒番人。

  臺北建「欽差行臺」。

  九份山發見金礦,特許林英芳採掘。

  Ⅰ十九年癸巳(一八九三)

  Ⅱ三九歲

  Ⅲ叔丑(贊堃)生。

  叔甲殤。

  Ⅳ建「明道書院」於臺北、「崇基書院」於基隆。

  「澎湖廳志」成。

  Ⅰ二十年甲午(一八九四)

  Ⅱ四十歲

  Ⅲ唐巡撫聘入「臺灣通志總局」,協修臺灣通志」。

  中日開戰,改「臺南採訪局」為「團練局」,募勇二營,舉先生為統領。

  番匪劉烏和作亂,先生率勇平之。

  四弟南雅公卒。

  存七絕一首、七律四首,計五首。

  Ⅳ設南雅廳。

  各廳縣採訪冊成。

  以唐景崧代理巡撫事務。

  我國因朝鮮內亂,與日本開戰,我師大敗。

  Ⅰ二十一年乙未(一八九五)

  Ⅱ四一歲

  Ⅲ四月,先生率團練至阿里關,冒瘴得病。聞臺北已失,連夜趕回臺南。劉永福出海口佈防,命先生守臺南。舊曆九月初三日,日兵入臺南,遍索先生,鄉人匿之於城外田莊。初五日,以竹筏私送先生出安平港,乘船內渡。日人懸像求之,先生乃南走新加坡,轉之暹羅。

  先生命眷屬遣散積產五萬餘金與部下,攜子姪避居汕頭。自廿四歲以後所積金錢及所置產業,至是蕩盡。

  叔未(贊能)生。

  叔丁(贊喬)生。

  存七絕十五首、七律二十五首、五律七首,計四十七首。

  Ⅳ二月,與日本議和,割讓臺灣、澎湖、遼東,賠兵費二百兆兩。

  巡撫唐景崧、提督劉永福等嚴飭水陸師反抗日本,命各處團練、漁團戒嚴。

  四月,臺灣紳民倡立「臺灣民主國」,舉唐景崧為大「伯理璽天德」。

  六月,清遣李經方與日本臺灣總督樺山資紀會見於基隆港外,授受臺、澎諸島。

  大伯理璽天德唐景崧棄職逃入德船,從淡水走廈門。日本兵入臺北。

  七月,樺山總督送勸降書於劉永福。

  日本編南進軍,以臺北東瀛書院為司令部。

  九月,劉永福乘英船逃入內地。日兵占領安平? 臺,入臺南城。

  Ⅰ二十二年丙申(一八九六)

  Ⅱ四二歲

  Ⅲ先生自暹羅至新加坡。

  聘吳獻堂先生教授兒輩。

  存七絕二十二首、七律五首、五律六首、七古一首、五古一首,計三十五首。

  Ⅳ四月,臺東知州張儀春至總督府投降。

  日本任乃木希典為臺灣總督。

  Ⅰ二十三年丁酉(一八九七)

  Ⅱ四三歲

  Ⅲ先生自新加坡回國;入京,改官知縣。是年到廣州稟到,住興隆坊。

  長兄梓修公歿。

  吳獻堂先生回汕頭,改聘徐展雲先生。

  存七絕十四首、七律十四首、五律五首、七古二首、五古一首、四言一首,計三十七首。

  Ⅰ二十四年戊戌(一八九八)

  Ⅱ四四歲

  Ⅲ番禺縣裴伯謙聘分校縣試卷畢,廣州府周桂午委分校試卷。

  次女贊花(蟾花)生。

  Ⅰ二十五年己亥(一八九九)

  Ⅱ四五歲

  Ⅲ隨黃和庭鎮軍到惠、潮、嘉一帶辦理清鄉事務。

  住長泰里。

  存七絕二首、五絕一首、七律十四首,計十七首。

  Ⅰ二十六年庚子(一九00)

  Ⅱ四六歲

  Ⅲ廣州府陳省三委總校廣府試卷。

  委辦佛山稅關釐務。

  存七絕二首、七律八首、五律七首、七古一首,計十八首。

  Ⅰ二十七年辛丑(一九0一)

  Ⅱ四七歲

  Ⅲ委調鄉試閱卷官,得士七人。

  存七絕三十九首、七律六首、五律二首、五古四首,計五十一首。

  Ⅰ二十八年壬寅(一九0二)

  Ⅱ四八歲

  Ⅲ委署雷州徐聞縣。縣僻事簡,邑紳聘掌教「貴生書院」。

  Ⅰ二十九年癸卯(一九0三)

  Ⅱ四九歲

  Ⅲ卸徐聞縣任,赴廣州。

  特授廣州三水縣。未赴任回省,委赴欽州查案。

  住祝壽巷。

  調署陽春縣。赴陽春縣任。

  招降巨盜李北海等。

  委調鄉試同考官。

  徐展雲先生病歿,聘倪玉笙先生。

  存七絕十首、七律十八首、五律三首、七古一首,計三十二首。

  Ⅰ三十年甲辰(一九0四)

  Ⅱ五十歲

  Ⅲ調署陽江軍民同知。時土匪遍地,先生帶兵深入珠環山,勦撫兼施。獲辦土匪數百人,殺盜魁廖倫;罪不至死者,帶回處置。

  叔酉聘同年陳梧岡長女素,回廈門結婚。

  Ⅰ三十一年乙巳(一九0五)

  Ⅱ五一歲

  Ⅲ設「陽江習藝所」。設「陽江師範傳習所」。派學生往東洋留學。開辦陽江巡警。

  存七絕一首、五律一首、五古七首,計九首。

  Ⅰ三十二年丙午(一九0六)

  Ⅱ五二歲

  Ⅲ陽江廳逃犯,部議鐫級;公罪准捐復抵銷。

  卸陽江同知任。回省,住丹桂里。

  委辦順德縣清鄉事務。

  兒輩入「隨宦學堂」肄業。

  倪玉笙先生病歿。聘韓貢三先生;於學堂功課外,教授兒輩經史。

  Ⅰ三十三年丁未(一九0七)

  Ⅱ五三歲

  Ⅲ移居步蟾坊。

  委解京餉。

  委署三水縣。

  長女葵花歸同邑黃榮。是年冬,歿於家。

  叔壬入「黃埔陸軍小學」肄業。

  住九如坊。

  Ⅰ三十四年戊申(一九0八)

  Ⅱ五四歲

  Ⅲ赴三水縣任。

  韓貢三先生闢六榕寺內官屋數椽為兒輩學塾,顏其舍曰「和梅宿舍」。

  委辦戶口,限日清查,派員守催,不發公費;先生遂自費八千餘金,辦理其事。

  存七絕六首、七律六首,計十二首。

  Ⅰ宣統元年己酉(一九0九)

  Ⅱ五五歲

  Ⅲ捐廉五百金,修理三水縣署「作新堂」。

  長孫作新生。

  存七絕二十首、五絕八首、七律二十六首、五律二首、七古一首、五古一首,計五十八首。

  Ⅰ二年庚戌(一九一0)

  Ⅱ五六歲

  Ⅲ叔壬往東京留學。

  存七絕九首、五絕二首、七律二首、五律十七首、七古二首、五古四首,計三十六首。

  Ⅰ三年辛亥(一九一一)

  Ⅱ五七歲

  Ⅲ特授電白縣,卸三水縣事。將就任,適革命軍興,乃回漳州,被舉為漳州民事局長。

  叔壬投革命軍。

  移居至福建海澄縣屬海滄墟,名其宅為「借滄海居」。

  存七絕七首、五絕一首、七律二十四首、五律三首、五古一首、計三十六首。

  Ⅰ民國元年壬子(一九一二)

  Ⅱ五八歲

  Ⅲ回臺南省墓,兼與諸親友敘舊。叔酉任廈門同盟會會長。叔午受「石美小學」之聘。叔丑受「省立第二師範」之聘。

  存七絕五十八首、五絕四首、七律五十四首、五律二十八首、七古三首、五古六首,計一百五十三首。

  Ⅰ二年癸丑(一九一三)

  Ⅱ五九歲

  Ⅲ叔未卒。

  遣叔午往日本,入東京「美術學校」。

  被任為龍溪縣知事。 聘衡州沈琛笙先生重修「龍溪縣志」。

  叔丑至緬甸仰光當教員。

  辭龍溪縣知事職,住漳州東門外管厝巷。

  存七絕二十三首、七律五十五首、五律十三首、七古一首、五古三首,計九十五首。

  Ⅰ三年甲寅(一九一四)

  Ⅱ六十歲

  Ⅲ叔丁畢業廣州「光華醫學校」。

  叔壬往蘇門答拉。

  存七絕八首、七律二十首、五律二首、七古一首、五古一首,計三十二首。

  Ⅰ四年乙卯(一九一五)

  Ⅱ六一歲

  Ⅲ菽莊主人聘先生為鐘社詩友。

  叔丑自仰光歸,與臺中林季商之妹月森訂婚。

  存七絕五首、七律二十三首、五律一首、七古一首、五古一首、七言排律一首,計三十二首。

  Ⅰ五年丙辰(一九一六)

  Ⅱ六二歲

  Ⅲ回臺省墓及參觀「共進會」。

  九月,菽莊主人薦先生至蘇門答拉棉蘭,為張鴻南先生編輯生平事略。

  存七絕十四首、七律九十四首、五律七首、七古三首、五古一首,計一百十九首。

  Ⅰ六年丁巳(一九一七)

  Ⅱ六三歲

  Ⅲ三月,次女蟾花歸龍溪陳疇。

  叔丑至北京求學。

  (舊曆十一月十一日丑時,先生因痢疾歿於棉蘭)。

  存七絕八首、五絕四首、七律四十三首、五律十一首、七古二首、五古二首,計七十首。

  ·窺園先生自傳

  華人移居台灣最早的,據日本所傳,有秦始皇二十八年(前二一九)徐福率童男女移住夷州和亶州底事情(夷州是台灣,亶州是小呂宋)。自秦以後,漢底東鯷、隋底琉球、掖玖、唐底流鬼、澎湖、元底瑠求、澎湖、波羅公,都是指台灣而言;但歷代移民底有無,則不得而知。唐元和間(八○六~八二○),施肩吾有詠澎湖底詩,為澎湖見於藝文底第一次。有人說施肩吾率領家人移住澎湖,確與不確,也無從證明。宋、元以來,閩、粵人渡海移居台灣底漸多。明初,因為防禦海盜和倭寇,曾令本島居民悉移漳、泉二州;但居留人數並未見得減少。當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俞大猷追海盜入台灣以前,七鯤身、鹿耳門沿岸底華民已經聚成村落。這些從中國到台灣底移民,大概可以分為五種:一是海盜,二是漁戶,三是賈客,四是規避重斂底平民,五是海盜或倭寇底俘虜。嘉靖中從廣東揭陽移到赤嵌(台南)居住底許超,便是窺園先生底入台一世祖。這家底職業,因為舊家譜於清道光年間(一八二一~一八五○)燬掉,新譜並未載明,故不得而知。從家庭底傳說,知道一世祖是蒙塾底師傅。若依上頭移民底種類看來,他或者是屬於第四或第五種人。自荷蘭人占據以後,名台灣為麗都島(花摩娑)、稱赤嵌為毘舍那(或作毘舍耶),建城築堡,闢港刊林,政治規模略具,人民生活漸饒。

  許氏一家,自移殖以來到清嘉慶年間,宗族還未分居,並且各有職業。窺園先生底祖父永喜公是個秀才,因為兄弟們都從事生產,自己便教育幾個學生,過他底書生生活。他前後三娶,生子八人。子姪們,除廷樂公業農、特齊公(諱廷璋)業儒以外,其餘都是商人。道光中葉,許家兄弟共同經營了四間商店,是金珠、布匹、鞋帽和鴉片煙館。不幸一夜底大火把那幾間店子燒得精光,連家譜、地契都燬掉。家產蕩盡,兄弟們才鬧分居;特齊公因此分得西定坊武館街燼餘底鞋店為業。咸豐五年十月初五日(一八五五年十月十四日),特齊公在那破屋裏得窺園先生。因為那間房子既不宜居住,更不宜做學塾底用處,在先生六歲時候,特齊公便將武館街舊居賣掉,另置南門裏延平郡王祠邊馬公廟住宅,建學舍數楹。舍後空地數畝,任草木自然滋長,名為「窺園」;取董子「下帷講誦,三年不窺園」底意思。特齊公自在宅中開館授徒。不久便謝世,遺下窺園給他底四個兒子。

  窺園先生諱南英,號蘊白或允白。窺園主人、留髮頭陀、龍馬書生、毘舍耶客、春江冷宦,都是他底自號。自特齊公歿後,家計專仗少數田產;藍太恭人善於調度,十數年來諸子底學費都由她一人支持。先生排行第三;十九歲時,伯兄梓修公為台灣府吏、仲兄炳耀公在大穆降辦鹽務,以所入助家用。因為兄弟們都已成人,家用日絀,先生也想跟他二兄學賣鹽去。謝憲章先生力勸他勉強繼續求學,於是先生又跟謝先生受業。

  先生所往來底都是當時教「大館」底塾師,學問因此大進。吳樵山先生也是在這幾年間認識底。當時在台灣城教學底前輩對於先生底品格學問都很推許。二十四歲,先生被聘去教家塾;不久,自己又在「窺園」裏設一個學塾,名為「聞樨學舍」。當時最常往來底親友是吳樵山(子雲)、陳卜五、王泳翔、施雲舫(士洁)、丘仙根(逢甲)、汪杏泉(春源)、陳省三(望曾)、陳梧岡(日翔)諸先生。他底詩人生活,也是從這個時候起。

  自二十四到三十五歲,先生都以教學為業。光緒丙戌(一八八六)初到北京會試,因對策陳述國家危機所在,文章過於傷感,考官不敢錄取。己丑(一八八九)再赴試,又因評論政治得失被放。隔年,中恩科會魁,授兵部車駕清吏司主事職。先生底志向本不在做官,只望成了名,可以在本鄉服役。他對於台灣底風物知道很多,紳民對他也很有信仰,所以在十二月間他便回籍服役。

  先生二十三歲時,遵吳樵山先生底遺囑,聘他底第三女(諱慎);越三年,完婚。夫婦感情,直到命終,極其融洽。在三十三歲左右,偶然認識台南一個歌伎吳湘玉;由憐生愛,屢想為她脫籍。兩年後,經過許多困難,至終商定納她為妾。湘玉喜過度,不久便得病,她底母親要等她痊愈才肯嫁她。在抑鬱著急底心境中,使她病加劇,因而夭折。她死後,先生將遺骸葬在荔支宅。湘玉底母親感激他底情誼,便將死者底婢女吳遜送給他。他並不愛戀那女子,只為湘玉底緣故收留她。本集裏底情詞,多半是懷念湘玉底作品。

  台灣於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改設行省,以原台灣府為台南府、台灣縣為安平縣。自設省後,所有新政逐漸推行。先生對於新設施都潛心研究,每以為機器、礦務或其他實業都應自己學會了自已辦,異族絕靠不住。自庚寅從北京回籍,台南紳官舉他管理「聖廟樂局」事務。安平陳縣令聘他做蓬壺書院山長,辭未就,因為他願意幫助政府辦理墾土化番底事業。他每深入番社,山裏底番、漢人多認識他。甲午年春,唐巡撫聘他當台灣通志局協修,凡台南府屬底沿革、風物都由他匯纂。中日開戰,省府改台南採訪局為團練局,以先生充統領,領兩營兵。黃海之敗,中樞當局以為自改設台灣行省以來五、六年間,所有新政都要經費,不但未見利益,甚且要賠墊許多帑金;加以台灣民眾向有反清復明底傾向,不易統治:這或者也是決意割讓底一個原因。那時人心惶惶,希望政府不放棄台灣,而一些土棍便想乘著官吏與地權交代底機會從中取利。有些唱「跟父也是喫飯,跟母也是喫飯」底論調,意思是歸華、歸日都可以。因此,民主國底建設雖然醞釀著,而人心並未一致。住近番地底漢人,與番人又乘機混合起來擾亂。台南附近有劉烏河底叛變,一重溪、菜寮、拔馬、錫猿、木岡、南莊、半平橋、八張犁諸社都不安靜。先生領兵把匪徒蕩平以後,分兵屯防諸社。

  乙未(一八九五)三月,中日和約簽定。依約第二條,台灣及澎湖群島都割歸日本。台灣紳民反對無效,因是積極籌建「民主國」,舉唐巡撫為大「伯理璽天德」,以玄武旗(藍地黃虎)為國旗。軍民諸政先由劉永福、丘逢甲諸人擔任,等議院開後再定國策。那時,先生任籌防局統領,仍然屯兵番社附近諸隘。日本既與我國交換約書於芝罘,遂任樺山資紀為台灣總督,會見我全權李經方於基隆港外,接收全島及澎湖群島。七月,基隆失守,唐大「伯理璽天德」乘德輪船逃廈門,日人遂入台北。當基隆告急時,先生率台南防兵北行;到阿里關,聽見台北已失,乃趕回台南。劉永福自己到安平港去佈防,令先生守城。先生所領底兵本來不多,攻守都難操勝算。當時人心張皇,意見不一,故城終未關,任人逃避。先生也有意等城內人民避到鄉間以後,再請兵固守。八月,嘉義失守,劉永福不願死戰,致書日軍求和,且令台南解嚴;先生只得聽命。和議未成,打狗、鳳山相繼陷,劉永福遂挾兵餉官帑數十萬乘德船逃回中國。舊曆九月初二,安平砲台被佔。大局已去,丘逢甲也棄職,民主國在實際上已經消滅。城中紳商都不以死守為然,力勸先生解甲,因為兵餉被劉提走。先生便將私蓄現金盡數散給部下,幾個弁目把他送出城外。九月初三日,日人入台南。本集裏辛丑所作「無題」,便是記當日劉帥逃走和他不能守城底憤恨。又,乙未「寄台南諸友」也是表明他底心跡底作品。

  民主國最後根據地台南被佔領後,日人懸像遍索先生。鄉人不得已,乃於九月初五日送先生到安平港,漁人用竹筏載他上船。「窺園詞」中「憶舊」是敘這次底事。日人登船搜索了一遍,也沒把他認出來。先生到廈門少住,便轉向汕頭,投宗人子榮、子明二位先生底鄉裏距鮀浦不遠底桃都。子榮先生勸先生歸宗,可惜舊家譜不存,入台一世祖與揭陽宗祠底關係都不得而知,這事只得罷論。子榮昆季又勸先生到南洋去換換生活,先生底旅費都是他們贈與。他們又把先生全家從台灣接到桃都,安置在宗祠邊底別莊裏。從此以後,先生底子孫便住在大陸,其餘都留在台灣。現在把先生底世系略記於下,表示住在台灣底族人還很多。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說明:虛線示從略,虛鏃示繼承,仿宋體字示回大陸一家。詩中兩言「九葉」,或者舊譜於超公下還有兩代才到壽公。照新譜,自一世祖至先生只有七代而已。

  先生在新嘉坡、曼谷諸地漫遊,足夠兩年。囊金蕩盡,迫著他上了宦途。但回到兵部當差既不可能,於是「自貶南交為末吏」(「寄題丘倉海工部澹定村心太平草廬」)去了。先生到北京投供吏部,自請開去兵部職務;降換廣東即用知縣,加同知銜。他願意到廣東,一因是祖籍,二因朋友多。又因漳州與潮州比鄰,語言風俗多半相同,於是寄籍為龍溪縣人。從北京南下,到桃都把家眷帶到廣州,住藥王廟興隆坊。丁酉(一八九七)、戊戌(一八九八)兩年中,幫廣州周知府與番禺裴縣令評閱府、縣試卷。己亥(一八九九)、委隨潮州鎮總兵黃金福行營到惠、潮、嘉一帶辦理清鄉事務。庚子(一九○○),廣州陳知府委總校廣州府試卷。不久,又委充佛山汾水稅關總辦。辛丑(一九○一),由稅關調省,充鄉試閱卷官。試畢,委署徐聞縣知縣。這是他當地方官底第一遭。

  徐聞在雷州半島南端,民風醇樸。先生到任後,全縣政事只用一位刑名師爺助理;其餘會計錢糧諸事,都是自己經理。每旬放告,輕的是偷雞剪鈕,重的也不過是爭田賴債;殺人越貨,罕有所聞。『訟庭春草蔭層層,官長真如退院僧』(「徐聞雜詠」),實在是當時光景。貴生書院山長楊先生退任,先生改書院為徐聞小學堂,選縣中生員入學。邑紳見先生熱心辦學,乃公聘先生為掌教,每旬三、六、九日到堂講經史二時。有清以來,縣官兼書院掌教實是罕見。先生時到小學堂,與學生多有接觸,因此對於縣中人情風俗很能瞭解。先生每以「生於憂患,死於晏安」警策學生。又說:『人當奮勉,寸晷不懈;如耽逸樂,則放僻邪侈,無所不為。到那時候,身心不但沒用,並且遺害後世』。他又以為人生無論做大小事,當要有些建樹,才對得起社會;『生無建樹死嫌遲』(「秋懷八首和丘仙根工部原韻」之四),也是他常說底話。案頭除案卷外,時常放一冊白紙本子,如於書中見有可以警發深思德行底文句便鈔錄在上頭,名為「補過錄」,每年完二、三百頁。可惜三十年來浮家處處,此錄喪失幾盡,我身邊只存一冊而已。縣衙早已破毀,前任縣官假借考棚為公館,先生又租東鄰三官祠為兒輩書房。公餘有暇,常到書房和徐展雲先生談話,有時也為兒輩講國史。先生在徐聞約一年,全縣紳民都愛戴他。

  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廣東鄉試,先生被調入內簾。試畢,復委赴欽州查辦重案。回省消差後,大吏以先生善治盜,因陽春、陽江連年鬧匪,乃命他緩赴三水縣本任,調署陽春縣知縣。到陽春視事僅六個月,對於匪盜剿撫兼施,功績甚著,乃調任陽江軍民同知兼辦清鄉事務。在陽江三年,與陽江遊擊柯壬貴會剿土匪,屢破賊巢。柯公以功授副將,加提督銜;先生受花翎四品頂戴底賞。陽江新政自光緒三十年(一九○四)由先生逐漸施行,最重要的是遣派東洋留學生以造專門人材,改濂溪書院為陽江師範傳習所以養成各鄉小學教員,創辦地方巡警及習藝所。

  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秋,改陽江為直隸州,領恩平、陽春二縣。七月初五日,習藝所罪犯越獄,劫監倉羈所犯人同逃。那時,先生正下鄉公幹,何遊擊於初五早晨也離城往別處去。所長莫君人雖慈祥,卻乏幹才;平時對於所中犯人不但未加管束,並且任外人隨時到所探望。所中犯人多半是礅犯,徒刑重者不過十五年,因此所長並沒想到他們會反監。初五日下午,所中犯人突破獄門,登監視樓,奪守崗獄卒鎗械,擁所長出門。遊擊衙門正在習藝所旁邊,逃犯們便擁進去,奪取大堂底鎗枝和子彈。過監倉和羈所,復破獄門,迫守卒解放群囚。一時城中秩序大亂,經巡警和同知衙門親兵力擊,匪犯乃由東門逃去,棄置莫君於田間。這事情本應所長及遊擊負責,因為先生身兼清鄉總辦,不能常駐城中。照例同知離城,遊擊便當留守;而何遊擊竟於初五早離城,致亂事起時,沒人負責援救。初六日,先生自鄉間趕回,計逃去重犯數十名、輕罪徒犯一百多名。乃將詳情申報上司,對於遊擊及所長瀆職事並未聲明。部議開去三水本任,撤職留緝。那時所中還有幾十名不願逃走底囚徒,先生由他們知道逃犯底計畫和行徑,不出三個月捕回過半。於是捐復翎頂,回省候委。十二月,委辦順德縣清鄉事務,隨即委解京餉。丙午、丁未(一九○六~○七)兩年間可以說是先生在宦途上最不得意底時候,他因此自號「春江冷宦」。從北京回廣州過香港,有人告訴他陽江越獄主犯利亞摩與同伴都在本島當勞工,勸他請省府移文逮捕歸案。先生說:『上天有好生之德,我所以追捕逃犯,是怕他們出去仍為盜賊害民。現在他們既然有了職業,當要給他們自新底機會,何必再去捕殺他們呢!況且我已為他們擔了處分,不忍再藉他們底脂血來堅固自己底職位。任他們自由罷』。

  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五月,赴三水縣任。三年之中,力除秕政。向例:各房吏目都在各房辦公,時間無定;甚至一件小案,也得遷延時日。先生乃於二堂旁邊設縣政辦公室,每日集諸房吏在室內辦公,自己也到室簽押;舞弊底事頓減,人民都很愉快。縣中巨紳,多有豢養世奴底陋習,先生嚴禁販賣人口,且促他們解放群奴;因此與多數紳士不協,辦事甚形棘手。縣屬巨姓械鬥,鬧出人命,先生秉公辦理;兩造爭獻賄賂,皆被嚴辭謝絕。他一生引為不負國家底兩件事:一是除民害,一是不愛錢。「和耐公六十初度」,便是他底自白之一。當時左右勸他受兩造賂金,既可以求好巨紳,又可以用那筆款去買好缺或過班。賄賂公行是三十年來公開的事情,拜門、鑽營、饋贈是官僚升職底唯一途徑;先生卻恨這些事情,不但不受賄,並且嚴辦說項底人。他做了十幾年官,未嘗拜過誰底門,也未曾為求差、求缺用過一文錢。對於出仕底看法,他並不從富貴著想;他嘗說:『一個人出仕,不做廊廟宰,當做州縣宰。因為廊廟宰親近朝廷,一國大政容我籌措;州縣宰親近人民,群眾利害容我乘除。這兩種才,是真能為國效勞底宰官』。他既為公事得罪幾個巨紳,便想辭職;會授電白縣,乃卸事回省。將就新任,而武昌革命軍起,一月之間,閩、粵響應。先生得漳州友人電召回漳,被舉為革命政府民事局長。不久,南北共和,民事局撤銷;先生乃退居海澄縣屬海滄墟,號所居為「借滄海居」。

  住在海滄並非長策,因為先生全家所存現款只剩那用東西向汕頭交通銀行總辦押借底五百元。從前在廣州,凡有需要,都到子榮先生令嗣梅坡先生行裏去融通;在海滄,卻是舉目無親,他底困難實在難以言喻。陳梧岡先生自授秘魯使臣後,未赴任,蟄居廈門;因清鼎革,想邀先生落髮為僧,或於虎溪巖邊築室隱居。這兩事都未成功,梧岡先生不久也謝世了。台灣親友請先生且回故鄉,先生遂帶著叔午、叔未同行。台南南莊山林尚有一部分是先生底產業,親友們勸他遣一兩個兒子回台入日籍,領回那一大片土地。叔未本有日籍,因為他是庶出,先生不願將這產業全交在他底手裏,但在大陸諸子又沒有一個願意回鄉入籍。先生於是放棄南莊山林,將所餘分給留台族人,自己仍然回到廈門。在故鄉時,日與詩社諸友聯吟,住在親戚吳筱霞先生園中。馬公廟「恂園」前曾賃給日本某會社為宿舍,家人仍住前院;這時因為修築大道,定須拆讓。先生還鄉,眼見他最愛底梅花被移、舊居被夷為平地、「窺園」一部份讓與他人,那又何等傷心呢!

  「借滄海居」地近市集,不宜居住,家人乃移居龍溪縣屬石美黃氏別莊。先生自台南回國後,境遇越苦;恰巧同年舊友張元奇先生為福建民政長,招先生到福州。張先生意思要任他為西路觀察使,他辭不勝任,請任為龍溪縣知事。這仍是他「不做廊廟宰,當做州縣宰」底本旨。他對民國前途很有希望,但不以武力革命為然。這次正式為民國官吏,本想長做下去;無奈官範、民風越來越壞,豪紳劣民動藉共和名義,牽制地方行政。就任不久,因為禁止私鬥和勒拔煙苗事情為當地豪劣所忌,捏詞上控先生侵吞公款;先生因請卸職查辦。省府查不確,諸豪劣畏罪,來求先生免予追究;先生於談笑中表示他底大度。從此以後,先生便決計不再從政了。

  卸任後,兩袖清風,退居漳州東門外管厝巷。諸子中,有些學業還未完成,有些雖能自給,但也不很豐裕。民國四年(一九一五),林叔臧先生組織詩社,聘先生為社友,月給津貼若干;以此,先生個人生活稍裕,但家境困難仍未減少。故友中有勸他入京投故舊謀差遣底,有勸他回廣東去底。當時廣東省長某,為先生任陽春知縣時所招撫底一人。柯參對幕客彭華絢先生在省公署已得要職,函召先生到廣州,說省長必能高位報他。先生對家人說:『我最恨食人之報,何況他從前曾在我部屬,今日反去向他討噉飯地,豈不更可恥嗎』?至終不去。

  民國五年(一九一六),移居大岸頂。四月,因廈門日本領事底邀請,回台參與「台灣勸業共進會」,復與舊友周旋數月。因遊關嶺,輕便車出軌,先生受微傷,在台南休養。那時,蘇門答拉棉蘭城華僑市長張鴻南先生要聘人給他編輯服官三十五年事略,林叔臧先生薦先生到那裏去;先生遂於重陽日南航。這樣工作預定兩年,而報酬若干並未說明。先生每月應支若干既不便動問,又因隻身遠行,時念鄉里,以此居恆鬱鬱,每以詩酒自遣。加以三兒學費、次女嫁資都要籌措,一年之間,精神大為沮喪;扶病急將「張君事略」編就,希望能夠帶些酬金回國。不料歐戰正酣,南海航信無定,間或兩月一期。先生候船久,且無所事,越縱飲;因啖水果過多,得痢疾。民國六年舊曆十一月十一日(一九一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丑時卒於寓所,壽六十三歲。林健人先生及棉蘭友人於市外買地數弓,把先生遺骸安葬在那裏。

  先生生平以梅自況,酷愛梅花,且能為它寫照。在他底題畫詩中,題自畫梅花底詩佔五分之三。對人對己,並不裝道學模樣。在台灣時發起「崇正社」,以「崇尚正義」為主旨;時時會集於竹溪寺,現在還有許多社友。他底情感真摯,從無虛飾。在本集裏,到處可以看出他底深情。生平景仰蘇、黃,且用「山谷」二字字他底諸子。他對於新學追求甚力,凡當時報章雜誌,都用心去讀;凡關於政治和世界大勢底論文,先生尤有體會底能力。他不怕請教別人,對於外國字有時問到兒輩。他底詩中用了很多當時底新名詞,並且時時流露他對於國家前途底憂慮,足以知道他是個富於時代意識底詩人。

  這「留草」是從先生底「未定本」中編錄出來。割台以前底詩詞多半散失,現存底都是由先生底記憶重寫出來,因而寫詩底時間不能斷定。本書底次序,是比較詩底內容和原稿底先後編成底。還有原稿刪掉而編者以為可以存底,也重行鈔入;原稿殘缺或文句不完底,便不錄入。原稿更改或擬改底字句,便用其中編者以為最好的。但刪補總計不出十首,仍不失原稿底真面目。在這「留草」裏,先生歷年所作以壬子年(民國元年)為最多,其次為丙辰年(民國五年)。所作最多為七律,計四百七十五首;其次七絕三百三十五首,五律一百三十二首,五絕三十八首,五古三十五首,七古二十三首,其它二首,總計一千零三十九首。在「留草」後面附上「窺園詞」一卷,計五十九闋。詞道,先生自以為非所長,所以存底少。現在所存底詞都是先生在民國元年以後從舊日記或草稿中選錄底,所以也沒有次序;次序也是編者定底。

  自先生歿後,親友們便敦促刊行他底詩草。民國九年我回漳州省母,將原稿帶上北京來。因為當時所入不豐,不能付印;只鈔了一份,將原稿存在三兄敦谷處。民國十五年秋,革命軍北伐武昌,飛機彈毀敦谷住所,家中一切皆被破壞;事後於瓦礫場中搜出原稿完整如故,我們都非常喜歡。敦谷於十五年冬到上海,在那裏將這全份稿本交給我。這幾年來每想精刊全書,可惜限於財力,未能如願。近因北京頻陷於危,怕原稿化成劫灰;不得已,草率印了五百部。出版底時候,距先生歿已十六年;想起來,真對不起他。這部「留草」底刊行,承柯政和先生許多方面的幫助,應當在這裏道謝。

  作傳,在原則上為編者所不主張。但上頭底傳只為使讀者了解詩中底本事與作者底心境而作,並非褒揚先人底行述或哀啟。所以前頭沒有很恭敬的稱呼,也沒請人「頓首填諱」;後頭也不加「泣血稽顙謹述」。至於「傳」中所未舉出底,即與詩草內容沒為什麼關係或詩註中已經詳說底事情,讀者可以參看先生底「自定年譜」。「年譜」中底「台灣大事」與「記事」中底存詩統計,也是編者加入底。

  民國二十二年,許贊坤謹識。

  ●後記

  台南許南英先生所著「窺園留草」(詩集)附「窺園詞」一冊,計二四四頁,是他的四子許地山(贊坤)先生在「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六月刊於北京」(見原書扉頁)的絕版書。當時祗印了五百部,沒有標價,自然是種非賣品;大概用作自家寶藏並分贈親友。因為印數無多,且多歷年所,故存世遂稀。如以收藏台灣文獻見著之省立台北圖書館,就未見此書的著錄(查閱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刊行之「台灣文獻資料目錄」可悉)。所以說這是一本頗為珍貴的台灣文獻,諒不過份。

  原書首冠序文四篇,接著還有「窺園先生自定年譜」。「年譜」不獨是作者很好的傳記資料,同時也是清末台灣史事值得參考的史料。「年譜」之後,地山先生更為他父親撰有詳盡的「窺園先生詩傳」,質素嚴謹,是一篇很標準的傳記文學。傳中述及的故事,也有不少是他書難得見到的可貴文獻。

  「留草」和「窺園詞」本身,是一個台灣名進士家破國危幽思淒切的心聲,交織著很多地方掌故以及當時文人風雅際會的紀錄,所以「留草」的文獻價值,好像比同時代的一些詩文集更高得多。

  原刊最後附有「初」「再」二正誤表,足見此書原刊校對時的仔細。「再補」之正誤表說:『一再校對,仍有錯誤,未及改正底字恐怕還有,望讀者原諒』。這表現出刊印者地山先生對他父親的作品是如何的恭敬其事了!本書據台南許丙丁先生所藏的「留草」刊本作底,加新式標點,附添目錄,作為「台灣文獻叢刊」的一種。丙丁先生很贊同本叢刊的發行,故提供資料,不談條件;使整理標點的工作從容而且順利,這應該深切地感謝他。(黃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