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附錄

  目次

  閩廠輪船續行興造片(同治十三年七月)………………………………沈葆楨(二四九)

  擬請添設移改疏(光緒十年)………………………………………………何璟(二五一)

  請撥款製船疏(光緒十一年)……………………………………………裴蔭森(二五二)

  具陳臺北情形以明是非疏(光緒十一年)………………………………劉銘傳(二五五)

  臺灣驟難改設省分謹陳管見疏(光緒十二年)…………………………劉銘傳(二六一)

  請開禁出口硫磺片(光緒十二年)………………………………………劉銘傳(二六三)

  奏臺灣各路生番歸化並開山招撫情形疏(光緒十三年)………………劉銘傳(二六四)

  籌議改設臺灣郡縣疏(光緒十三年)……………………………………劉銘傳(二六八)

  ·閩廠輪船續行興造片(同治十三年七月)沈葆楨

  再,閩廠計成輪船十有五號;除「鎮海」一號駐天津、「湄雲」一號駐牛莊、「海鏡」一號歸招商局駕駛外,祗餘十有二船。辰下海防喫緊,「揚武」、「飛雲」、「安瀾」、「靖遠」、「振威」、「伏波」皆兵船也,前囑日意格向赫德借海關之「凌風」輪船已到,臣擬派此六號常駐澎湖,隨之練習合操陣式。「福星」一號駐臺北、「萬年清」一號擬駐廈門、「濟安」一號擬駐福州以固門戶,尚嫌單薄。「永保」、「琛航」、「大雅」三船本商船也,現派迎淮軍並裝運? 械、軍火往來南北,殊少曠時:此閩局諸船分派之情形也。而滬船之到閩者現祗「測海」一船,僅供閩、滬遞通消息。臺灣遠隔內地,防務文書刻不容緩。就眼前輪船計之,實覺不敷周轉。臣計現在廠中有百五十匹馬力之輪機水缸,已成兩副;所運外洋木料,聞亦陸續歸來。因未奉諭旨,不敢擅自興工;工匠人等祇令製造備用器具,並修理舊船。若為省費起見,尚須酌量遣撤。惟該工匠等學習多時,造輪之法已皆諳悉;聚之數年,散之一旦,不免另圖生計。他日重新招募,殊恐生疏。而已備之水缸機器、已購之木料,將俱置諸無用之區。實則暗中縻費,似不如仍此成局接續興工。在匠作等駕輕就熟,當易告成。而廠中多造一船,即愈精一船之功;海防多得一船,即多收一船之效。況由熟生巧、由舊悟新,即鐵甲船之法,亦可由此肇端。購致者權操於人,何如製造者權操諸己。

  除出洋學習一節仍候會議復奏請旨遵行外,合懇天恩准將閩廠輪船續行興造,以利海防。

  --錄自「皇朝道咸同光奏議」卷十四。

  ·擬請添設移改疏(光緒十年)何璟、張兆棟

  竊臣兆棟前因渡臺巡閱條陳應辦事宜,擬請在水沙連另設通判、將羅漢門巡檢改設澎湖;奉批旨:『知道了。所有應辦事宜,即著該署撫督飭屬員詳細查明,妥為籌議,會同何璟奏明辦理。欽此』。當經恭錄轉行欽遵。茲催據臺灣道劉璈議詳,批由藩、臬兩司會同善後局司道覈明請奏前來。臣等伏查臺灣水沙連在中路之後山,未經開墾,以先祇為荒埔:近以田園日闢,漸成要區。其界內之埔裏社,地勢坦平,民番雜處;尤為後山中權扼要。前議鹿港同知改為中路,移紮水沙連,曾於埔裏地方建設土城、官廨。今鹿港同知未能改移,亟應另設通判一員駐紮埔裏辦理撫番開墾事宜,名為「埔裏社撫民通判」。凡有民番詞訟,俱歸審訊;將來升科等事,亦由其經理。如遇命、盜等案,仿照澎湖通判之式,由該通判勘驗查緝,移歸彰化縣招解。仍先由海防經費項下酌給津貼辦公;一俟田園墾升,將養廉、役食等項次第籌給。其與彰化縣如何劃界?容新設通判到任後,會勘定議。至於澎湖,島嶼縱橫,文職祇一通判,控馭難周;是以有羅漢門巡檢改移媽祖宮之議。現經劉璈覆加查勘:距澎湖廳治九十里之八罩地方,較媽祖宮更為緊要。該處居民以漁為業,良莠不齊,每有海船擱淺、乘危搶奪情事;廳員既鞭長莫及,汛弁把總又不足以資鎮壓。擬將臺灣縣羅漢門巡檢移紮八罩地方,歸澎湖通判管轄;附近將軍澳等嶼,即歸該巡檢分管。因地制宜,洵於海疆有益。巡檢俸廉、役食,悉仍其舊;應需衙署,委員勘估,就海防經費撥款妥辦。除咨部查照外,合無仰懇天恩,俯准添設臺灣埔裏社通判一員;將羅漢門巡檢改為澎湖巡檢,移紮八罩,以資治理而重巡防。如蒙俞允,並請敕 鑄「埔裏社撫民通判關防」、「澎湖八罩巡檢印信」各一顆,頒給領換,俾資信守。羅漢門巡檢舊印,俟新印頒到,鐫字繳銷。以上二缺,照臺地向例,均作為調缺,准部覆分別辦理。

  --錄自「皇朝道咸同光奏議」卷三十九。

  ·請撥款制舶疏(光緒十一年)裴蔭森

  竊查同治十三年倭兵擾臺,前總理船政臣沈葆楨疊次商辦鐵甲兵船,在事官紳有婉辭諷止者、有直言駁辯者;而沈葆楨與洋將之言曰:『有鐵甲而兵輪乃得用其長,無鐵甲而兵輪終恐失所恃』;議者謂其慮患之深,不遽信其謀兵之善也。迨上年法人犯順,各處新報開列法國兵船綜計不足三十號,而差遣、轉運各船亦充其數;至上等砲船不過與「福勝」、「建勝」等船爭猛,上等兵船不過與「南琛」、「南瑞」等船爭快。徒以二、三鐵甲縱橫閩、浙洋面,馬江之役,七船同沈;石浦之役,五船俱退。雖管船者不得其人,而虛聲所播,士膽先靡;要皆無鐵甲而兵輪失所恃之明證也。然則懲前毖後之計,整頓海軍必須造辦鐵甲;時勢所趨,無庸再決者矣。

  查有船政出洋學生同知銜魏瀚、參將銜遊擊陳兆翱、都司鄭清濂等在洋肄業,時逾七年;曾經委令監造德國鐵甲兵船,閱歷頗深。據稱法國於光緒十一年創造雙機鋼甲兵船名「柯襲德士」、「迪克士」、「飛禮則唐」等三船,計船身長中尺十七丈三尺九寸、船腰闊四丈、船旁鋼甲厚八寸、艙面鋼厚二寸,每時可行中國海道八十里,配用新式康邦臥機計算,實馬力一千七百匹;較北洋德國訂造之「定遠」鐵甲船身較小與「濟遠」鐵甲馬力稍輕,而駕駛較易、費用較減。除砲位、魚雷、電燈另購外,每船工料須估銀四十萬兩。兩船並造,須二十八月可成;三船同造,三十六月即竣。閩省若得有此等鋼甲兵船三數號,砲船、快船得所護衛,膽壯則氣揚,法船斷不敢輕率啟釁。茲稟由提調道員周懋琦繪圖轉稟請示,並據試造雙機鋼甲,以魏瀚、鄭清濂、吳德章監造船身,陳兆翱、李壽田、楊廉臣監造船機,確有把握。如果虛糜工費,甘與該學生等一同科罪等語。臣等復查疆臣議辦鐵甲十有餘年,或因吃水動逾二丈三、四尺,中國海口較淺,出入不能自如:所可盧者一。閩、粵等省船塢過小,修理不能勝載:所可慮者二。船身滯里,轉掉未靈,管駕不能如法:所可慮者三。該道員周懋琦等所呈總、分船圖,據開全船墩載一千八百墩,吃水止深一丈二尺二寸,沿海各口均可駛行;則出入不難矣。船政前為南洋承辦「開濟」等項快船實馬力二千四百匹,本勘定附廠紅山山麓另造砌石大塢,預備修理南北洋快兵船、鐵甲船之用。核估工料需銀一十萬兩,三、四月可以工竣,現將次第造辦;則修理不難矣。三屆出洋學生,另請案加展年限,每年在外國兵船閱歷須扣足六個月為期,船政又另購夾板、復設練船為出洋訓練學生水手之用;則管駕亦不難矣。自來兵家有恃乃可無恐,先聲足以奪人。南北洋籌辦水師,頗費財力。援閩之師,久而不出;出則遲回觀望,畏葸不前。法人得窺其微,遂乃截商阻漕以欺中國。鐵甲未成,兵船無護,不敢輕於賞試,得以大肆要求。幸而諒山復為我克,臺、澎不能安踞,孤拔又伏冥誅;餉絀民譁,暫時就範。然而法人豈能一日忘臺、澎耶!該道員久官閩、臺,該學生等籍地福省,均無希圖名利之心;祇以馬江死事諸人非其親故、即為鄉鄰,以報仇雪憤之心,寄於監作考工之事,其成效必有可觀。至所需制船經費一百三十餘萬兩,或在洋關酌撥抑或另籌協濟?現雖經費異常支絀,然必需之款,臣等不敢稍有畏難。應俟奉旨後,臣昌濬等隨時妥籌辦理。所有船政試造雙機鐵甲兵船緣由,理合會同馳奏。

  抑臣等更有請者:歐洲大局已成連橫之勢,中國若再拘於成見,情形岌岌可危;除制砲造船、教將練兵,別無自強之道。然不開礦、煉鐵,購機、造爐事事購自外洋,財源溢出;軍火之費,較之洋藥漏卮尤為繁鉅。臣宗棠日前「拓增船砲大廠」一疏,仍求宸衷獨斷,天下幸甚!

  此摺系臣蔭森主稿,臣宗棠、臣圖善、臣昌濬、臣兆棟會商,意見相同。謹恭摺附輪船到滬,交上海縣由驛五百里馳陳。

  ——錄自「皇朝道咸同光奏議」卷十四。

  ·具陳臺北情形以明是非疏(光緒十一年)劉銘傳

  竊臣於正月初二日接準大學士左宗棠來咨:『具奏「抵閩詳察臺灣現在情形」一摺,恭錄十年十一月十八日奉上諭:「左宗棠奏「詳查臺灣情形妥籌赴援」一摺,據稱:『八月十三日基隆之戰,官軍已獲勝仗,因劉銘傳營務處知府李彤恩駐兵滬尾,以孫開華諸軍為不能戰,三次飛書告急,堅稱滬尾兵單將弱,萬不可靠;劉銘傳為其所動,遽拔大隊往援,基隆遂不可復問。李彤恩不審敵情,虛詞搖惑;擬請即行革職,遞解回籍,不準逗留臺灣』等語。前敵軍情關繫極重,必須確切查辦,不得含糊了事。李彤恩所稟劉銘傳各情,人言藉藉;果系因此貽誤,厥咎甚重,非遞籍所能蔽辜。前諭楊岳斌迅速赴閩援臺,即著該前督於到臺後詳確查明,據實參奏。李彤恩,著即行革職,聽候查辦」等因,欽此;知照前來。

  伏查基隆退守情形,已於上年八月十四日奏明在案,無庸瀆陳。謹將左宗棠所參各節,為我皇太后、皇上陳之。

  臣渡臺時隨帶親兵一百二十名;其次孫開華三營、曹志忠六營,每營精壯只三百餘人。當由臺南調來章高元淮勇兩營;其時臺南疫癘盛行,兵丁多病,僅來五百人。嗣又添調巡緝營一營。合之劉朝祐百餘人、張李成土勇一營,統計基隆、滬尾兩處共只四千餘人。左宗棠疏稱基、滬各營數且盈萬,不知何所見聞?

  自七月杪基隆疫作,將士十病六、七,不能成軍。八月十三日之戰,九營僅挑選一千二百人,內中尚有抱病勉強應敵者。當孤拔未來之先,初九、初十兩日臣接香港、上海電報,知其全股犯臺。其時滬尾祗孫開華三營、劉朝祐一百餘人,並張李成新募土勇一營甫經到防。砲臺尚未完工,又無營壘;地勢平坦,無險可扼。危迫情形,不待旁言。臣早已憂慮及之,曾函致孫開華、李彤恩:如果敵犯滬尾,臣即撤基隆之守來援;囑令堅守以待。一面派員赴下游趕雇船隻,將軍火舉重之物先運下船。十二日,孤拔率大幫兵船進口,臣料敵兵必由仙洞登岸;當同曹志忠等密商:如敵兵明日戰後即劄仙洞,則不致遠攻滬尾;如戰後全隊下船,即須預備回援滬尾,以保後路。十三日酉刻,敵軍收隊,全行下船;當接孫開華、李彤恩、劉朝祐先後來信,俱稱據法船五只直犯口門,升旗開砲。臣同孫開華、李彤恩已有成約,無用李彤恩虛詞搖惑。左宗棠疏稱李彤恩三次飛書告急,即系孫開華、李彤恩、劉朝祐三人三次之書,非李彤恩一人之書也。臣當即傳令拔隊,惟四十磅大砲二尊不能運動,埋於山下;其餘軍裝、鍋帳以及病傷勇丁,毫無遺棄。若果因李彤恩三次飛書告急,倉猝拔隊退回,軍裝焉能毫無遺失!基隆退後,敵兵上岸住營,兵勢已分;往攻滬尾,不足千人。若不撤基隆之守,敵必全隊攻犯滬尾;無兵往援,雖提臣孫開華驍勇敢戰,器械不敵、眾寡懸殊,何能保其不失!二十日之捷,左宗棠前據劉璈稟報,奏稱孫開華所部並淮軍、土勇三路迎戰獲勝;此次又奏系孫開華數營戰勝。不獨於臺事未加訪察,即奏報中亦自相矛盾,不加斟酌。所陳「臺北距滬尾三十里,如果危急,地方官當慎重過於他人」等語;查基隆至滬尾水程只八十餘里,頃刻可至;臣五里安設一站,來往通信,尚恐聞警援應不及。若俟地方官稟報,必至滬尾失後、敵至臺北城下,方能回援。

  臺北府知府陳星聚屢次稟稱進攻基隆,並有土著之人願告奮勇往攻基隆者,皆有其事。自滬尾捷後,俱以李彤恩所募張李成土勇得力。提臣孫開華、曹志忠、蘇得勝、柳泰和各請添募千人,臺北知府陳星聚等聯名稟請基隆通判梁純夫招募土勇二千,候補知縣周有基稟請招募一千,俱告奮勇進攻基隆。其時記名道朱守謨請假尚未銷差,倡言多招土勇,迅攻基隆。至於餉項、軍械之有無,不計也。忽有臺北府書識陳華聲稱:願招土勇一千五百名,自備槍械,包取基隆,每月每勇需洋銀十二元;託親兵哨官奚松林來說。當經臣申飭,不許多事。朱守謨聞有包取基隆之說,即私許陳華招募;及臣知之,業已成軍。臣以淮楚營制,每勇只有銀餉四兩二錢;陳華大言輕敵,不知能否得力,即給如此重餉,何以服老勇之心!堅執不許添增口糧。該勇俱知臺北府無兵,祇臣親兵數十名,即聚眾吶喊鼓譟。臣派弁往看,陳華所募皆城外艋舺市井之徒,器械毫無。當傳陳華來見,諭以軍餉不能加增。如果能克基隆,立給賞號銀二萬兩;先發十日口糧,令其帶赴水轉腳,聽候曹志忠調遣。朱守謨經臣嚴加申飭,含憤而去。陳華至水轉腳後,曹志忠見其勇多滋事,器械毫無、不能見敵,不肯節制。臣令蘇得勝親至曹營與之密商,將陳華土勇先行挾以兵威,截去五百名;復調三百名至觀音山,歸柳泰和裁並。其餘隨即一並裁撤,費餉一萬餘兩。周有基募勇,尚未成軍,即鬧餉鼓譟;經臣將已募四百餘人,派歸柳泰和節制。梁純夫見土勇不遵約束,屢次滋事,不敢招募。此即左宗棠疏中所稱各將領以及土著之人願告奮勇往攻基隆者,系九月初旬事也。紳士陳霞林等屢言:內山禦番土勇常行見仗,可以挑募。臣告知各軍前往內山選募,一面令工匠連夜修理各營所繳舊槍,分撥應用。搜查餉項,僅敷月餘。各軍招募,有尚未成軍者,亦有成軍尚無器械者。時值疫氣染至臺北滬尾一帶,軍民俱病;提臣孫開華、署臺灣鎮章高元、總兵柳泰和等俱抱重病,曹志忠六營營官無不病者。臣隨從文武員弁,日歿數人。自封口後,內地音信不通,兵單援絕,土匪四起。臣日夜憂急,無所措手。臺北府知府陳星聚,每見必催進攻基隆。臣因其年近七旬,不諳軍務,詳細告以不能進攻之故;奈該府隨言隨忘。紳士陳霞林並淡水縣知縣劉勳皆明白曉暢,見將士多病、士勇尚未募齊、器械缺乏,俱知不能前進。陳星聚除面催進攻外,復稟請進攻;臣手批百餘言,告以不能遽進之道。該府復慫恿曹志忠進攻,並以危言激之;曹志忠一時憤急,遂有九月十四日之挫。幸傷人不多,未損軍銳。敵於十五日即渡河,耀兵七堵。陳星聚妄聽謠言,謂基隆法兵病死將盡,又謂業已退走上船,故日催進攻。自十五以後,該府始自言不諳軍事,不再妄言。此即左宗棠疏稱陳星聚屢次稟請進攻基隆之原由也。

  左宗棠參臣坐守臺北,不圖進取,機宜坐失。臣曾將兵單器缺、不能進攻情形,壘奏在案。基隆近靠海岸,敵船入口,則不能為我有。故於六月十六日之捷,並未奏報克復。曹志忠所守營壘,逼近海邊;如法人添丁、添船,即須退守山後:亦經臣附片密陳。我之所恃者山險,敵之所恃者器利。彼來攻我,我得其長;我往攻彼,彼得其長。且敵營據山傍海,兵船聚泊其下;若不能遂其兵輪出口,終竭陸師之力,攻亦徒攻、克猶不克。如果易攻,現在兩軍俱在疲乏之際,王詩正統帶勁旅一千,不日當可奏功,以免臣抱懦怯株守之咎。臣治軍十餘年,於戰守機宜,稍有閱歷。惟事事求實,不慣鋪張粉飾。若空言大話,縱可欺罔於一時,能不遺笑於中外!臣實恥之。臣渡臺時,軍務廢弛已極;軍裝、器械全不能用,砲臺、營壘毫無布置。接戰於倉猝之間,所部多疲病之卒;歷盡艱難,支持半載。臨敵應變,大小大餘戰,幸無挫失。若聽局外大言,輕敵浪進;上月初十日孤拔添兵大舉,戰無策應之師、守無可據之險,必至一敗不能立腳。軍事瞬息千變,其中動止機宜,固非旁觀所能盡知,亦非隔海所能臆度也。

  至浙江候補知府李彤恩,本系滬尾通商委員;臣到臺北,提臣孫開華稱其辦事□能、熟悉洋務,現因身弱多病,決意乞退。臣商之提臣,現在用人之際,不可任其乞退;託其致書慰留。六月十二日,臣同提臣並臺灣道劉璈至滬尾察看砲臺地基,李彤恩扶病出見,疲弱不堪。臣令其趕緊調養、不必請假,當委兼辦滬尾營務。六月十五日基隆開仗以後,李彤恩稟請買船填石塞口。時值秋茶上市,英商阻撓;李彤恩同英領事往復辯論,始將口門填塞。隔日法船即至,英兵船告以口門封塞,隨即駛回。七月二十日,臣至滬尾查看砲臺;孤拔親坐三號兵輪亦至滬尾查探水道,並托英船代覓引港之人。若非李彤恩先期塞口,法船混入一只,臺北已不堪問。紳士陳霞林等每晤談時,輒稱其功。臣到臺北,有招募士勇者;臣因其所用土槍不能禦敵、不肯操練,未曾招募。李彤恩力保張李成打仗奮勇,請募五百名;發給後門槍二百桿,令其操練助防。八月二十日之戰,張李成包抄得力,官紳共見共聞。十月初,臣因餉項支絀,札令李彤恩來城,同福建候補知縣鄭建中會同官紳辦理捐借餉事。該守到後,即同陳霞林等議向城鄉殷戶借用銀票二十餘萬元;毫無勉強,現已辦成。如果李彤恩有貽誤大局之處,紳民當共切齒,曷有聽其分派捐借者!該守不領薪水、未邀保獎,究其所辦數事,有裨於大局皆非淺鮮。左宗棠甫到閩一日,不加訪察,遂以劉璈之稟並朱守謨挾嫌傾陷、顛倒是非之言,率行奏參。臣若緘默不言,使出力有功之人,忽遭不白之冤。當此孤島險危之地、軍務萬緊之峙,臣何以用人辦事!應懇天恩將已革浙江候補知府李彤恩開復原官,並請暫免查辦。一俟軍事稍定,請旨飭令楊岳斌或專派大員渡臺,逐細訪查。如果左宗棠所參情事屬實,臣妄用匪人、辦理不善、貽誤事機,應請將臣一並從嚴治罪,以昭公允。誠如聖諭「關繫極重,非李彤恩革職、遞藉所能蔽辜」。事愈久,則是非愈明。臣無任惶恐待命之至。

  ——錄自「皇朝道鹹同光奏議一卷四十八。

  ·臺灣驟難改設省分謹陳管見疏(光緒十二年)劉銘傳

  竊臣於十月十九日準兵部咨開:『武選司案呈內閣抄出光緒十一年九月初五日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皇太后懿旨:「醇親玉弈■〈環,言代王〉等「遵籌海防善後事宜」摺內奏稱:臺灣要區,宜有大員駐劄等語。臺灣為南洋門戶,關係緊要;自應因時變通,以資控制。著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常川駐劄;福建巡撫事,即著閩浙總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設事宜,該督、撫詳細籌議,奏明辦理。欽此」』等因,行文到臣。查臺灣一島孤懸海外,為南洋門戶;誠如聖諭關係緊要。自應因時變通,不能不改設巡撫,以資控制。微臣到臺年餘,情形稍為熟悉。其中委曲,不得不瀝陳於聖主之前。

  以臺灣所出財賦,較之貴州、新疆則有餘。惟沿海八縣之地所有土地,番居其六、民居其四。遠隔海外,有事之時,全恃閩省為根本,聲氣聯絡、痛癢相關,以助孤危之境。如上年法人之亂,當督臣楊昌濬未到任之時、何璟已罷官之際,前任藩司沈保靖尚能力為籌餉接濟;誠以本省軍務,義不容辭。即沿海州縣,文報往來,尚通聲氣;亦以本省,不敢膜視。若改設臺灣巡撫,與閩省劃清界限。以後即督臣顧全大局,一視同仁;司道以下各官,則畛域分明,勢必毫無聯絡,不相關顧。即以餉項而論,以後仍須閩省照常接濟,方能養兵辦防。現在籌餉艱難,除不得不用之款則不可省,於稍可從緩、從減者,即須力求撙節。惟視事之緩急、輕重,次第分辦。臣前「奏陳辦理善後事宜」摺內,以辦防、練兵、清賦、撫番為目前急務;現既奉旨臺灣改設巡撫,必須先將生番逐漸招撫歸化、清除內患,擴疆招墾,土地人民日漸寬,庶方足以自成一省。臣查生番情形,與雲貴苗民、甘肅■〈犭回〉番情形迥異。臺灣生番,不歸統屬。各番社所佔膏腴之地,高山宜茶、平地宜榖;一旦歸化,教之耕種,皆為富區。從前招撫虛糜鉅款,皆由舉辦未能認真;一撫之後,置之不問。如臺南番社降者正多,聲氣仍然隔絕,仇殺如故。以臣度之,若認真招撫、示以威信,五年之內,全臺生番計可全行歸化。然後再議改設省會,土地既庶,財賦自完,庶可無須仰給於內地。刻下內辦防務、外撫生番,已慮鉅款難籌。一經改設巡撫,議者謂省城必須建造彰化縣北適中之地,曾經前撫臣岑毓英察看形勢。核計建造城垣、衙署、廟宇之費,又非百萬不可。臣目疾沈重,業經乞假調養。如蒙恩準,無論何人接替,若外辦防務、內辦撫番清賦,又造城垣、衙署等事草創,雖使經費有著,亦恐才力不濟。但臺灣重地,經醇親王等悉心籌畫,為大局起見;宜派大員駐劄,倣照江寧、江蘇規制,添設藩司一員。巡撫仍以臺灣為行臺,一切規模皆無須更動。所有臺灣兩府兵政吏治由巡撫主政,內地由總督兼管;此分而不分、不分之分。一俟全臺生番歸化,再行改設省會。既有數年之期,從容籌辦;目下又可節省鉅款,騰出財力,先其所急。此臣審度事勢,擬從緩改設巡撫之情形也。如蒙聖主採擇,可否請旨飭令王大臣等公同會議,以期妥善。

  至臺灣辦防需款,經臣另片奏請籌撥借存洋款。核計以後餉項,惟仗閩省協濟;應請旨飭令將軍古尼音布、督臣楊昌濬自十二年二月起,每月由廈門海關協濟餉銀三萬兩,每年協濟銀三十六萬兩。俟三、五年後臺事辦有成效,或停、或減,再行核議。

  ——錄自「皇朝道咸同光奏議」卷三十九。

  ·請開禁出口硫磺片(光緒十二年)劉銘傳

  再,臺灣素產樟腦、硫磺兩項,民間私熬、私售,每多械爭滋事。經內閣學士臣林維源、道員林朝棟等籌商收歸官辦,以助撫番經費。

  臣查硫磺一項,歷由已革浙江候補知府通商委員李彤恩兼辦;飭令該委員商同候補知府丁達意將樟腦、硫磺籌議辦理章程,以收自然之利。據李彤恩等稟稱:『樟腦一項,近來日本出產甚多,香港腦價日落;若歸官辦,每石可獲利二、三元。臺產每年可出樟腦萬石。硫磺臺產最佳,經前兩江督臣沈葆楨奏請開禁,釆備官用,歷年辦有舊章;每石成本洋一元,官買每石價洋三元。每年出產六、七千石。上等硫磺,每年只出口千石,均解歸官用。其次積聚三千餘石;官既不用,商禁未開,不能出口。日久愈積愈多,不獨糜費、棄置可惜!且香港年銷硫磺至萬餘石,運至江南、天津一帶薰炙葵扇草帽、蒸炊餑餑、製造爆竹,銷路甚廣;臺灣所產甚佳,奸民私煮販運出口,不一而足。以自採之磺,禁不出口;既聽日本暢銷,又不能禁止奸民私煮。若設法經理,雖獲利無多,於撫番經費不無小補』等情前來。臣查臺灣樟腦、硫磺兩項,民間私煮、私售,每多械爭滋事。歸官收買出售、發給執照出口,就目前情形而論,每年可獲利三萬餘元。以後若能出產多、銷路暢,經理得人,日漸推廣;以自有之財、供無窮之用,實於國計民生,兩有裨益。惟硫磺一項,雖沈葆楨奏請開禁、採歸官用,尚未準商運出口。相應請旨一體開禁,以暢銷路而免堆積。

  ——錄自「皇朝道咸同光奏議」卷十二。

  ·奏臺灣各路生番歸比並開山招撫情形疏(光緒十三年)劉銘傳

  竊臣於光緒十二年四月並九月剿撫各路番社情形,先後奏明在案。上年十月,據署臺灣道陳鳴志、統帶鎮海後軍副將張兆連先後稟稱:『後山番社,未撫尚多。番在深山之內,北抵蘇澳、岐萊,南至埤南、恆春。若由水尾適中之地與前山彰化遙遙相對開通道路,聲氣聯絡;先撫後山中路,其餘聞風向化,招撫較易。否則,一撫之後,聲氣仍然隔絕;徒糜經費,難求實效』等因。臣當檄署臺灣鎮總兵章高元統帶砲隊並鎮海中軍前營、「定」字左營及練兵七百人兼顧石工、民夫由彰化境之集集街開山而東,張兆連由水尾開山而西,兩面刻期會辦。

  章高元率勇由拔埔社開至丹社嶺,計修路一百二十二里;張兆連自水尾開至丹社嶺,計程六十里:均系崇山峻嶺。該鎮等鑿石伐木,自冬至春,一律修竣。張兆連當乘開山軍勢,即派管帶黃定國、畢寶印先將水尾南北川丁仔老等二十四社番丁四千餘人招撫歸化,一律薙髮;擇立社長,頒給憲書條款,使奉正朔。次由花蓮港至岐蘇沿山一帶招撫他良等十二社番丁二千餘人。當有毗連岐蘇之太魯閣瓜等社丁眾勢強,意圖抗拒。張兆連因太魯閣社為北路最強之番,若招撫歸化,則岐蘇一帶即可一同就撫;親帶三營隊伍劄駐山口,聲言開砲攻剿,該社番目廉畫溢等畏威乞撫,並願同大馬鞍、大吧壟等五十三社一同歸化,先後薙髮一萬五千餘丁:此水尾至花蓮港後山北路番社一律歸化之情形也。

  張兆連於北路生番歸化之後,即會同埤南同知歐陽駿移軍向埤南平浦一帶內山招撫。南路生番,平埔以南各社以呂家旺左右為最強。該社地大丁眾、雄其儕偶,不獨不遵薙髮之令,且統眾強阻附近各社不準就撫;各番因而觀望。張兆連、歐陽駿當傳通事米清吉到營,告以該社素行恃眾藐法,此次是降、是抗,立即回報;一面滾營進劄,耀兵山麓。呂家旺番目卞海盈、齊骨獅、康太鰲等見官軍逼近、勢在攻剿,聚謀數日,各隨通事到營乞撫,並約同附近巴六凡等二十六社一律歸化;並有八栳等十三社亦聞風歸化:統共薙髮番丁一萬三千餘人。其毗連恆春、鳳山兩縣屬境,層巒疊幛,內有番社。在鳳山轄境者,以三條侖為大枝;在恆春轄境者,以高山牡丹灣為大枝。張兆連督同鳳山營都司籃鳳春、管帶林維楨分道進山,招撫三條、六儀等十五社,高山牡丹灣、阿眉等二十二社,中心崙等四十二社;又飭管帶黃定國、畢寶印招撫大蘭、大打臘、打南等十五社:地極幽深,各番皆伏處山頂,寒苦異常。自呂家旺至大蘭等處共撫一百二十九社,計番丁一萬五千餘人:此埤南、恆、鳳所屬後山南路番社一律歸化之情形也。

  鳳山所屬前山,尚有未撫各番。臣上年檄飭統帶鎮海前軍副將陶茂森率隊由牛欄棍內口半路店招撫沙摩溪等六番、由山豬門招撫柏葉等十八社、由萬全店招撫糞箕等四社,統計二十八社番丁一萬二千餘人,均皆薙髮歸化。其毗連臺灣、嘉義兩縣所屬內山未降番社,經署臺灣道陳鳴志檄飭鎮標中軍易豫俊招撫大喃等二十四社番丁四千三百餘人,又派遊擊劉智坤續撫大武龍、內攸等四社番丁四百餘人。章高元由彰化水底寮開路至埔裏社,沿山招撫北港葛霧等五大社、眉毛納吻吻等四十四小社番丁九千餘人;又由拔埔社開路至丹社,沿路撫卓大意東等六十一社番丁八千餘人。中路嘉、彰之交,經斗六門縣丞陳世烈於雲林坪設局招撫,沿山郡番十六社、蠻番丹番等三十七社番丁四千餘人,樟腳、楠子腳等七社番丁四百餘人,均先後薙髮歸化。新竹前山番社,上年已一律歸化。惟內山石加碌、京孩兒等百餘社素行凶悍,降番、墾民歷受其害、仇殺不休;迭據民番稟請調兵剿辦。臣於上年十二月檄飭道員林朝棟督同營官鄭有勤兩營隊伍前往,相機剿撫。林朝棟率帶正營由十八孩兒社進攻石加碌南路,派令營官鄭有勤率領副營由哇西熬進剿石加碌北路;各帶化番數十名為之嚮導,深入內山七十餘里,節節開路築卡。石加碌五社並哇西熬、梅素霍、中明都郝等十七社番眾見官兵分道深入,畏威乞降;並願勸導京孩兒南界密拿栳社一同歸化。林朝棟當派鄭有勤率帶化番親往京孩兒邊界,將密拿栳、碧牙蘭布、南口等社土目哇素老、哇油老、瓦丹打勞、邦朗等生番二十四社一律招撫歸化:此前山各路自冬至春續行開山撫番之情形也。

  查臺灣生番種類繁多,處處與民仇殺。自上年九月臣親督大隊剿撫中、北兩路生番歸化後,現在數月之間,所有後山各路生番二百一十八社、番丁五萬餘人一律歸化;前山各路續撫生番至二百六十餘社、番丁薙髮三萬八千餘人。水尾、花蓮港、雲林、東勢角等處,可墾水旱田園數十萬畝;不獨開疆闢地,且可免民番仇殺之禍。此皆朝廷威福遠播遐荒,使深山幽谷野居穴處之類咸知向化歸仁,化獉狉而登衽席;實非微臣意料所及。惟招撫番社愈多,經費愈大。現在捐輸截止,經費支絀異常。臣已檄飭各軍仍回防所籌畫,設官分治。俟有經費,再行續撫,以期全臺生番一律歸化。

  查前後山將士自開山撫番以來,披荊斬棘,奔走於深山窮谷之內,從事於蠻煙嶂雨之中;兩年以來,備嘗艱苦,不無微勞足錄。所有尤為出力之總兵銜浙閩儘先補用副將張兆連、留閩補用副將協勇巴圖魯陶茂森,均擬請以總兵記名簡放,留閩補用;守備鄭有勤,擬請以都司儘先補用,並賞加遊擊銜。其餘在事出力官弁,可否由臣匯保請獎以示鼓勵之處?出自逾格鴻施。

  除將已撫番境籌商設官分治外,另行會奏。所有各路生番歸化並尤為出力將領懇恩給獎緣由,謹會同浙閩督臣楊昌濬恭摺具陳。

  ——錄自「皇朝道咸同光奏議」卷五十二(下)。

  ·籌議改議臺灣郡縣疏(光緒十三年)劉銘傳

  竊臣等於光緒十二年六月十三日會奏「臺灣改設事宜」摺內,聲明彰化等縣地輿太廣,亟須添官分治;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旋經部咨,議令酌度情形,奏明辦理等因。

  伏查臺灣疆域,南北相距七百餘里,東西近者二百餘里、遠或三四百里;崇山大溪,鉤聯高下。從前所治,不過山前迆南一線,故僅設三縣而有餘;自後榛莽日開,故屢增廳冶而猶不足。光緒元年,沈葆楨請設臺北府、縣以固北路,又將同知移治卑南以顧後山;全臺官制,粗有規模。然彼時局勢乍開,擇要修舉,非一勞永逸之計也。臣等公同商酌:竊謂建置之法,恃險與勢;分治之道,貴均而平。臺省治理,視內地為難;而各縣幅員,較多於內地。如彰化、嘉義、鳳山、新竹、淡水等縣,縱橫二百餘里、三百里不等;倉猝有事,鞭長莫及。且防務為治臺要領,轄境太廣,則耳目難周;控制太寬,則聲氣多阻。至山後中、北兩路,延袤三、四百里;僅區段所設碉堡,並無專駐治理之員。前密後虛,亦難遙制。現當改設伊始,百廢具興;若不量予變通,何以定責成而垂久遠!臣銘傳於上年九月親赴中路督剿叛番,沿途察看地勢,並據各地方官將境內扼塞、道里、田園、山溪繪圖貼說呈送前來,又據撫番、清賦各員弁將撫墾地段陸續稟報;謹就山前後通局籌畫,有應添設者、應改設者、應裁撤者。查彰化橋孜圖地方,山環水複,中開平原,氣象宏敞;又當全臺適中之地。擬照前撫臣岑毓英議,就該處建立省城;分彰化東北之境,設首府日臺灣府、附郭首縣日臺灣縣,將原有之臺灣府縣改為臺南府、安平縣。嘉義之東、彰化之南,自濁水溪始、至石圭溪止,截長補短,方長約百餘里;擬添設一縣日雲林縣。新竹苗栗街一帶,扼內山之衝;東達大湖,沿山新墾荒地甚多。擬分新竹西南各境添設一縣,曰苗栗縣。合原有之彰化及埔里社通判一廳四縣,均隸臺灣府屬。其鹿港同知一缺,應行裁撤。淡水之北,東控三貂嶺,番社歧出,距縣太遠。基隆為臺北第一門戶,通商建埠,交涉紛繁;現值開採煤礦、修造鐵路,商民麇集,尤賴撫綏。擬分淡水東北四堡之地,撤歸基隆廳管轄;將原設通判改為撫民理番同知,以重事權:此前路添改之大略也。後山形勢,北以蘇澳為總隘,南以卑南為要區;控扼中權,厥惟水尾。其地與擬設之雲林縣東西相值,現開路一百九十餘里,由丹社嶺、集集街徑達彰化。將來省城建立,中路前後脈絡呼吸相通;實為臺東鎖鑰。擬添設直隸州知州一員,曰臺東直隸州。左界宜蘭、右界恆春,計長五百餘里,寬三四十里、十餘里不等,統歸該州管轄;仍隸於臺灣兵備道。其卑南廳舊治,擬請改設直隸州同一員。水尾迆南,改為花蓮港廳;墾熟田約數千畝,共外海口水深數丈,稽查商船、彈壓民番,擬請添設直隸州判一員,常川駐劄:均隸臺東直隸州屬。此後路添改之大略也。

  謹按臺灣疆土賦役日僧月廣,與舊時羈靡僑置情形,迥不相同。因地制宜,似難再緩。況年來生番歸化,狉獉之性,初就範圍;尤須分道拊循,藉收實效。輯遐牖邇,在在需員。臣等身在局中,既不敢遇事紛更,以紊典章之舊;亦不敢因陋就簡,以失富庶之基。損益酌中,期歸妥協。如蒙俞允,臣等擬先委員前往作為署任,主辦劃界分治事務;並請飭部分別換鑄關防、印信,先行頒發,俾照信守。俟全局勘定,再將四至圖冊及作何項缺分,詳細奏咨,請旨定奪。致教職暨沿山沿隘佐雜武弁並屯地等官應添、應改,亦擬於郡縣設定後,分飭各員就近體察,詳請奏咨。其餘未盡事宜,統俟陸續會商,隨時具奏辦理。

  ——錄自「皇朝道咸同光奏議」卷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