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案彙錄壬集卷二
八、上諭獎勵開山出力員弁(光緒元年正月)
九、吏部咨送覆奏「請將福建巡撫移紮臺灣以專責成」一摺會議緣由摺(光緒元年三月)
—○、福建巡撫王凱泰奏巡撫移紮臺灣擬請先馳赴臺履勘會同妥籌覆陳摺(光緒元年四月)
一一、福建巡撫王凱泰奏整頓臺地營伍士習民風摺(光緒元年)
一二、軍機大臣弈訢等議奏臺北擬建一府三縣摺(光緒元年)
一三、上諭准添設臺北府移紮南北路同知及改營制學政等事(光緒元年十二月)
一四、福建巡撫丁日昌奏臺灣北路舊勇未甚得刀擬咨請提臣前赴分別汰留摺(光緒二年)
一五、軍機大臣等議奏臺灣移紮南北路同知及臺灣考試請歸巡撫主政片(光緒二年)
一六、璞石閣南北道里大略(光緒二年)
·八、上諭獎勵開山出力員弁
光緒元年正月初十日,奉上諭:『沈〔葆楨〕等奏「請〔將〕開山出力員弁獎勵」一摺,福建臺灣府番地經沈〔葆楨〕等督率文武員弁次第開闢,漸著成效。在事各員,均屬著有微勞;自應量予獎勵。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著開復革職留任處分,交部從優議敘。署臺防同知袁聞柝,著俟補缺後,仍留福建以知府儘先補用,先換頂戴。浙江溫州右營遊擊王開俊,著以參將仍留閩浙儘先補用,並賞加副將銜。縣丞周有基,以知縣留於福建儘先補用。署彰化縣知縣朱幹隆,著俟補缺後,以同知、直隸州知洲留於福建盡先補用。〔副將唐守贊,著〕俟補缺後,以總兵儘先升用。降補總兵曾元福,著開復原官,並免〔繳捐後銀兩。其餘〕出力各員弁,准其擇尤保獎,毋許冒濫。另片奏請「提督唐定奎統領……,紀律嚴明,懇請獎敘」等語。唐定奎著賞穿黃馬褂,以示優異』。
·九、吏部咨送覆奏「請將福建巡撫移紮臺灣以專責成」一摺會議緣由摺
吏部咨:為知照事。
文選司案呈「所有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沈〔葆楨〕等奏請福建巡撫移紮臺灣地方遵旨會奏緣由」一摺,於三月初九日覆奏;奉旨:『依議。欽此』。相應抄錄原奏知照可也。計粘連原奏一紙。內開: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軍機大臣奉上諭:「沈〔葆楨〕等奏「請將福建巡撫移紮臺灣以專責成」一摺,著該衙門議奏。欽此」。欽遵抄出到部。臣等查該大臣所奏「臺灣善後事宜同於創始,所有開荒地、撫番眾、設官吏、變風俗,非十數年不為功;而籌辦防務整頓吏治、營政,尤非有大員以統轄之不可」。自應如所請將福建巡撫移紮臺灣地方,以資鎮攝而規久遠。惟巡撫有整飭全省地方之責,臺灣孤懸海外,巡撫移紮後,於內地全省地方應如何兼顧之處?應由該督、撫會同該大臣等籌畫周密,妥議具奏。遇有海防交涉事件,總理衙門查:臺灣各海口防務並中外交涉事件,向由福州將軍、閩浙總督、福建巡撫會同辦理;本年復經欽奉諭旨,派沈葆楨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現據沈葆楨奏請將福建巡撫移紮臺灣,既經吏部議准;所有臺灣各海口防務並中外交涉事件及辦理一切事宜,自應均歸巡撫管理。應由該大臣會同福州將軍、閩浙總督、福建巡撫悉心籌畫,妥議章程具奏。定壤則、招墾戶等事,戶部查:臺灣民人侵佔番地,向有例禁;今據該大臣奏稱番地開荒事關創始,請移紮巡撫以專責成,已經吏部議準移紮,並據該大臣會同該督、撫、將軍另摺奏稱「臺地後山急須耕墾,請開舊禁以杜訛索」,已蒙允准開除例禁。是臺地後山自應設法開墾,以盡地利。惟查定例「各省報墾田地,水田六年升科、旱田十年升科」等語;今據該大臣原奏內所稱「既有已開、未開之分,又有民開、番開之別」,自應如該大臣所奏悉心裁酌,以廣招徠。應令該督、撫、大臣隨地隨時廣為招墾,將所墾田地頃畝分起專案造冊報部。其認租升科章程,亦令隨案聲明,由戶部再行逐案核辦。易冠服、設番學、設官後應給印信,禮部查:福建臺灣生番就撫,自應如該大臣所請易冠服、設番學,以資化導;其番學建設何地及建學事宜,俟該大臣、督、撫等定議後,由臣部核辦。至設官應給印信,查定例:「官員印信,文職由吏部、武職由兵部撰擬字樣,送部鑄造」。今福建臺灣應設官員,自宜給予印信;統俟該大臣、督、撫等將設立官職議定後,由各部衙門撰擬字樣,送部再行鑄造。統屬文武及屯兵衛、設郵驛並水陸各營制,兵部查:該大臣原奏內稱臺地善後,事當漸圖;番境開荒,事關創始:請移紮巡撫以專責成。至屯兵衛、設郵驛,新建郡邑驟立營堡,無地不需人才,將領可以隨時劄調。宜仿江蘇巡撫分駐蘇州之例移福建巡撫駐臺,既經吏部議准,所有該省原設撫標各營及臺地各營將備員弁如何布置?是否仍由總督節制、抑逕歸巡撫節制之處?應令該督、撫、大臣妥議具奏。其設郵驛應需一切車馬船隻人夫數目、日支工料銀兩細數及設站地各里數,應令該督、撫、大臣等一並妥議具奏,並造具分晰清冊咨報臣部核辦。至抽取兵丁,亦應俟擬定營制後設馬步守各兵若干名?由何營裁改移撥?應令該督、撫等分晰奏明,再分辨理。禁仇殺及開荒設官後命、盜案件,刑部查:例載「福建等省糾眾互毆之案,除尋常共毆、謀毆雖人數眾多,並非械鬥,及臺灣械鬥之案仍各照舊例辦理外,如審系預先斂費、約期械鬥仇殺糾眾至一二十人以上致斃彼造四命以上者,主謀械鬥之首犯擬絞立決;三十人以上致斃彼造四命以上者或不及三十人而致斃彼造十命以上者,首犯擬斬立決;四十人以上致斃彼造十命以上或不及四十人而致斃彼造二十命以上者,首犯擬斬立決梟示。如所糾人數雖多致斃彼造一命者,首犯發極邊足四千里充軍;二命者,發雲、貴、兩廣極邊煙瘴充軍;三命者,發遣新疆給官兵為奴。若致斃彼造一家二、三命至謀糾鬥之首犯例應分別問擬斬、絞立決者,各從其重者論。其隨從下手傷重致死應行擬抵,均各依本律例擬抵;傷人及未傷人者,亦各按本律例分別治罪。至彼造倉猝邀人抵禦並非有心械鬥者,仍照共毆本例科罪。地方官不將主謀首犯審出究辦及有心回護將械鬥之案分案辦理,該督、撫嚴參,照官司出入人罪例議處治罪」等語。茲據該大臣請將福建巡撫移紮臺灣地方系為專責成起見,惟查從前臺灣械鬥案件曾於乾隆五十三年「籌辦臺灣善後事宜」摺內奏准,將糾眾十人以上致死一、二命之首犯照原例斬決,聲明俟兩年後咸知畏法,照舊辦理。迨道光二年福建省「請將械鬥案件從嚴懲辦」摺內,臺灣仍循舊例辦理。推原例意,系因界連番境,不與內地同科。今臺灣既改設巡撫鎮攝,一切規模均與內地無異。所有臺灣械鬥仇殺之案,自應即照福建省專例嚴辦。其開荒設官後命、盜案件,應由該撫查照律例分別科斷,以昭畫一。巡撫移紮建造衙署及開荒設官後建城郭、置廨署,工部查:福建巡撫移紮臺灣地方既經吏部議准,所有應建衙署,自應趕緊籌建,以符體制。應令該大臣會同該督、撫相度地勢,慎簡賢員妥為估造;工竣,照例造冊送部核銷。其開荒設官後建置城郭、廨署等工,一俟定有成規,即行專案分別報部核辦。其餘一切未盡事宜,統應由該督、撫酌看地方情形,據實奏明辦理。謹將臣等會議緣由,繕摺具奏;伏乞皇上聖鑑,訓示遵行。再,此摺系吏部主稿。合併聲明。謹奏』等因,到院。准此。
·—○、福建巡撫王凱泰奏巡撫移紮臺灣擬請先馳赴臺履勘會同妥籌覆陳摺
福建巡撫部院王奏:為巡撫移紮臺灣奉准部議,擬請先馳赴臺履勘情形會同妥籌恭摺覆陳,仰祈聖鑑事。
光緒元年四月初六日,准吏部咨:『「會奏福建巡撫移紮臺灣」一摺,奉旨:「依議。欽此」』。恭錄咨行到閩。
臣查原奏內稱:『臺灣善後事宜,籌辦防務、整頓吏治營政,應請將巡撫移紮,以資鎮攝而規久遠;惟巡撫有整飭全省地方之責,巡撫移紮後,內地全省地方如何兼顧?應令籌畫周密,妥議具奏』。伏念臺灣與內地遙隔,非特兼顧難周;即現應籌事宜,與沈〔葆楨〕往返函商,亦未免有需時日。且事非親歷,懸揣臆度,終恐無當。臣擬先行馳赴臺灣履堪情形,以資妥議。
自古創始之難,利病得失,動關久遠;巡撫移紮海外,誠如部臣原奏有必須籌畫周密者。竊維國家定制:總督主兵、巡撫主地方事務。是以河南、山東等省,無總督兼轄,巡撫即兼提督銜以憑節制鎮將;直隸、四川等省無巡撫駐紮,總督兼管巡撫事以憑統治官民。各省藩、臬兩司應辦事件,皆系巡撫專政。江南賦役繁重,分設藩司,而臬司必隨巡撫駐紮蘇州。福建幅員袤長二千餘里,臺灣一府孤懸海外,萬無藩、臬兩司隨同移紮之理;而全省道、府、州、縣署補各缺及錢糧刑案,例由巡撫主稿題奏。巡撫移臺,事事關白,曠日持久,勢既有所難行;若竟不與聞,則巡撫並無統屬之責,一切徵調又將膜視。沈〔葆楨〕原奏稱彼此相依情形,正恐有難恃者。現在開闢番境,崇山峻嶺,人民稀少;聞官兵至則皆逃匿,兵過復出。其番地屯聚抵拒之處,不能盡用兵力搜剿;野性兇橫,又非法度、教令所能驟化。是經略番地,非經經營十數年不為功。迨後墾闢土田、開挖煤礦,經費一出之官,而利不能不分給之百姓。臺民五方雜處,強狠嗜利,是其本性;約束整齊,尤須經畫。其收穫地利,成效亦必須十餘年之後。沈〔葆楨〕經辦伊始,獅頭一社,竭淮軍全力而後得手;後山秀姑巒、茅埔等處,正在設法疏通。就撫二端,難以預計。是今日臺事尚屬創辦,未可據言善後。應俟臣體察實在情形,再行會同祥議具奏;商之將軍臣文〔煜〕、督臣李〔鶴年〕,意見相同。理合專摺覆奏,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鑑訓示!
再,臣拜擢後,克日渡臺。合併陳明。謹奏。
·一一、福建巡撫王凱泰奏整頓臺地營伍士習民風摺
撫憲王奏:為整頓臺地營伍、士習、民風,恭摺仰祈聖鑑事。
竊臺地後山開闢荒蕪,當經會奏在案。伏查臺灣孤懸海外,由北而南千有餘里,中間高峰積雪,歷春夏而未銷,出入呼為霧山是也。山前自入版圖,久為官吏所治,而風氣究與內地迥別;山後則崎嶇險阻,番社縱橫,生番出沒無常,即今分路開闢者也。惟山後建置尚早,必應先從山前整理。臣管見所及,謹縷陳之:
臺灣日久積習,武員之權較重於文員,文武往往不協;則整飭營伍,宜為先務。臺營戍卒,向由內地湊集而來;心志既屬不齊,差操又多不力。所有種種積弊,曾與沈〔葆楨〕等據實陳奏;應俟會議覆准,再行分別辦理。臣一面先禁營兵之聚賭並城卒漁利者,督飭各營認真訓練;將營務廢弛之員弁隨時會同督臣參辦,以昭炯戒。而吏治尤不可不肅也。知府繫方面之任,廳、縣皆親民之官,得其人則治具畢張,非其人則治功中輟。論臺灣之吏治,近已較勝於前而仍未盡善者,如差役之橫恣也、書吏之疲玩也。有內山之藪奸案犯未能悉獲,則訟獄因之日滋矣。凡倉庫之舊款卷宗或有未全,則交代遂多積壓矣。臣批檄交催,嚴限速辦。倘再不知振作,奏參;其實在為守兼優者,並擬懇恩破格獎敘。賞一人而知所勸,罰一人而知所懲,庶海外漸臻上理矣。臺灣士子但知貴重科名,而不知講求根本;則士習不可以不正。夫今日之純儒,即他日之循吏;故□用所□致用,而器識先於文藝。臺郡僻處海隅,見聞已隘;況□庠序以容豪滑、刀筆以為饔飧者乎?臣進諸生而親試之,仍諭以為學之道四端:曰立志、曰敦品、曰積善、曰用功,其大較也。有吸食鴉片者,並令教官設簿稽查,嚴為勸誡,俾湔錮習而勵姱修。臺灣四面汪洋,其土饒、俗悍;故民生其間,遊惰而奢侈、僻處而鬥狠:則轉移民風尤亟亟也。臣創為俚歌,家喻戶曉賭博之害人與鴉片之流毒,鷁陋習以敦儉樸、正錮婢以召祥和。詞訟之多牽控也,則嚴禁羅織;城廂之多隙地也,則廣勸樹藝。時祀、清醮,奢費必戒;械鬥、紮厝,重犯必懲:庶幾積漸挽回,地方日有起色。
以上四事,皆飭各屬行之以實、持之〔以恆〕,以立山前之規模,權開後山之風氣,期副聖主綏靖巖疆至意。是否有當?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鑑訓示!謹奏。
再,臺灣府屬案犯,除尋常遣、軍、流、徒及命案擬徒者向准就臺審辦、不解內地外,其罪應斬、絞並由死罪減擬各犯,均仍解省勘轉。現議福建巡撫冬、春駐臺,此項斬絞人犯遇臣駐臺之時,擬由臺灣道就近勘轉;毋庸照舊解省,以免往返之煩。臣於審明後,行知臬司核詳請題。所有道員審限,即照臬司之例扣計。據臺灣道擬詳,批經臬司核明詳請奏咨前來。除咨部外,臣謹附片陳明,伏乞聖鑑。謹奏。
奏改營制一節,奉到部文一則;內云:『千總以下,即由巡撫考拔;守備以上,仍會同總督揀選題補。並准將臺灣總兵撤去「掛印」字樣,歸巡撫節制;移紮安平,即將安平協副將裁撤。其鎮標中營遊擊,隨總兵駐安平。並將臺灣水師中、右兩營都司,改為鎮標陸路左、右兩營都司;原設鎮標左營遊擊,改為撫標左營遊擊。隨巡撫駐臺撫標原設兩營,仍將駐省;改左營為中營,以中軍參將領之。其臺灣水師左營遊擊,改為臺灣北路協左營遊擊,歸北路協副將管轄。所有臺地改駐將備各缺,應均作臺灣陸路題補之缺。其臺灣水師遊擊各缺既改陸路,所有現任人員應歸候補班次,遇有水師遊擊缺出,即行抵補所改之缺;即會同該督揀選請補。至稱署、補各缺暫請勿拘成例等語,查臺灣揀補將備,例有專條。該大臣等所請勿拘成例之處,未便漫無限制;仍令該督、撫等按照例章辦理』等因。
·一二、軍機大臣弈訢等議奏臺北擬建一府三縣摺
軍機大臣和碩恭親王臣奕訢等謹奏:為遵旨會議具奏事。
准軍機處交出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沈葆楨等奏「臺北擬建府廳縣暨請移駐南北路同知、換給關防」各摺片,於光緒元年七月十四日軍機大臣奉旨:『著軍機大臣會同該部妥議具奏。片併發。欽此』。又,軍機處交出沈葆楨等奏「酌改臺北營制,統歸巡撫節制,暨臺屬考試請歸巡撫主政」各摺片,於光緒元年七月二十八日軍機大臣奉旨:『著軍機大臣會同該部於會議建設臺北府廳州縣案內一併妥議具奏。片併發。欽此』。欽遵先後交出到部。除該大臣等奏「請移駐南北路同知換給關防」並「臺屬考試請歸巡撫主政」二片,由臣部會同各部另行附片陳明外,查該大臣等所奏「臺北移建府廳縣治」一摺,原奏內稱:『臺灣始不過海外荒島耳,自康熙年間收入版圖,乃設府治,領臺灣、鳳山、諸羅三縣。諸羅即今之嘉義,以北未設官也;郡南、北各一百餘里,控制綽乎有餘。厥後北壤漸開,雍正元年拓彰化一縣;並設淡水同知,主北路捕務,與彰化知縣同城。蓋明知非一縣政令所能周,特以創建城池籌費維艱,姑權宜從事焉已耳。雍正九年,割大甲以北刑名、錢穀諸務歸淡水同知,改治竹塹;自大甲溪起、至三貂嶺下之遠望坑止,計地三百四、五十里有奇。嘉慶十五年,復以遠望坑迤北而東至蘇澳止,計地一百三十里,設噶瑪蘭通判:則人事隨天時地利為轉移,致因陋就簡而不可復得矣。然由噶瑪蘭上抵郡城,十三日始達;由淡水上抵郡城,亦七日始達:而政令皆統於臺灣府。當淡水設廳之初,不特淡北三貂等處榛莽四塞,即淡南各社亦土曠人稀;今則村社毗連、荒蕪日闢,「舊志」稱東、西相距僅十有七里,今則或五六十里、或七八十里不等。蘭廳建治以後,由三貂嶺繞至遠望坑,復增地數十里有奇。其土壤之日闢不同有如此者。臺北海岸,前僅八里坌一口,來往社船不過數隻;其餘義港支河,僅堪漁捕。今則八里坌淤塞,新添各港口曰大安、曰後壠、曰香山、曰滬尾、曰雞籠。而雞籠、滬尾港門宏敞,舟楫尤多;年來夾板、輪船帆檣林立,洋樓、客棧闤闤喧囂。其口岸之歧出不同有如此者。前者,臺北幅■〈巾員〉雖屬新墾之地,土著既少、流寓亦稀;百餘年來休養生息,前年統計戶口,噶瑪蘭外已四十二萬有奇。其民人之生聚不同有如此者。臺地所產,以煤炭、茶葉、樟腦為大宗,而皆出於淡北。比年荒山窮谷,栽種愈盛、開採愈繁;客民叢集,風氣浮動,嗜好互殊。淡南大甲一帶與彰化毗連,習尤獷悍。同知半年駐竹塹衙門、半年駐艋舺公所,相去百二十里;因奔馳而曠廢,勢所必然。況由竹塹而南至大甲尚百餘里,艋舺而北至滬尾、雞籠尚各數十里,命、盜等案屢見疊出;往往方急北轅,旋憂南顧,分身無術,枝節橫生。公事之積壓、巨案之諱飾,均所不免。督、撫知其缺之難,必擇循吏、能吏以膺是選;而到任後往往賢聲頓減,不副所望,則地為之也。其駕馭之難周又有如此者。淡、蘭文風為全臺之冠,乃歲、科童試,廳考時,淡屬六、七百人,蘭屬四、五百人,而赴道考者不及三分之一;無非路途險遠,寒士艱於資斧,裹足不前。而詞訟一端,則四民皆受其害:刁健者詞窮而逞捏控府,一奉准提,累月積年;被誣者縱昭雪有期,家已為之破。矯其弊者因噎廢食,概不准提;則廳案為胥吏所把持,使無控訴,而械鬥之釁萌孽乎其中。至徒、流以上罪名定讞後解郡勘轉,需費繁多;淹滯歲月,賠累乏資,則消弭不得不巧。官苦之,民尤苦之。其政教之難齊又有如此者。所以前者臺灣道夏獻綸有改淡水同知為直隸州、改噶瑪蘭為知縣、添一縣為竹塹之請。去年以來,自噶瑪蘭之蘇澳起,經提臣羅大春撫番開路,至新城二百里有奇、至秀姑巒又百里有奇;倘山前之布置尚未周詳,則後山之經營何從藉手?故就今日臺北之形勢策之,非區三縣而分治之,則無以專其責成;非設知府以統轄之,則無以挈其綱領。伏查艋舺當雞籠、龜崙兩大山之間,沃壤平原,兩溪環抱,村落衢市蔚成大觀。西至海口三十里,直達八里坌、滬尾兩口;並有觀音山、大屯山以為屏障,且與省城五虎門遙對:非特淡、蘭扼要之區,實全臺北門之管。擬於該處創建府治,名之曰臺北府;自彰化以北即達後山,胥歸控制:仍隸於臺灣兵備道。其附府一縣,南劃中壢以上至頭重溪為界,計五十里而遙:北劃遠望坑為界,計一百二十五里而近。東西相距五、六十里不等,方圓折算百里有餘;擬名之曰淡水縣。自頭重溪以南至彰化界之大甲溪止,南北相距百五十里,其間之竹塹即淡水廳舊治也;擬裁淡水同知,改設一縣,名之曰新竹縣。自遠望坑迤北而東,仍噶瑪蘭廳之舊治疆域,擬設一縣,名之曰宜蘭縣。惟雞籠一區以建縣治則其地不足,而通商以後,竟成都會;且煤務方興,來投之民四集。海防既重,訟事尤繁。該處向未設官,亦非佐雜微員所能鎮壓;若事事受成於艋舺,則尤官與民交困。應改噶瑪蘭通判為臺北府分防通判,移駐雞籠以治之。臣等為外防內治、因時制宜起見,是否有當?伏乞天恩飭部議覆,俾有遵循。其建設城署、清查田賦及教佐營汛應裁、應改、應增,容俟奉旨允准後,由臺灣道議詳核奏,期臻周密。至蘇澳以至奇萊,現恃營堡為固;將來田畝開墾、商民輻輳,應否設官?容臣等隨時察看情形,請旨定奪』等語。吏部查:臺北地方既據該大臣等奏稱:『就今日之形勢策之,非區三縣而分治之,則無以專其責或;非設知府以統轄之,則無以挈其綱領。伏查艋舺當雞籠、龜崙兩大山之間,沃壤平原,兩溪環抱,村落衢市蔚成大觀。西至海口三十里,直達八里岔、滬尾兩口;並有觀音山、大屯山以為屏障,且與省城五虎門遙對:非特淡、蘭扼要之區,實全臺北門之管。擬於該處創建府治,名之曰臺北府;自彰化以北直達後山,胥歸控制:仍隸於臺灣兵備道。其附府一縣,南劃中壢以至頭重溪為界、北劃遠望坑為界,擬名之曰淡水縣。自頭重溪以南至彰化縣界之大甲溪止,其間之竹塹即淡水廳舊治也;擬裁淡水同知,改換一縣,名之曰新竹縣。自遠望坑迤北而東,仍噶瑪蘭廳之舊治疆域,擬設一縣,名之曰宜蘭縣。惟雞籠一區以建縣治則其地不足,而通商以後,竟成都會;且煤務方興,來投之民四集。海防既重,訟事尤繁。該處向未設官,亦非佐雜微員所能鎮壓;若事事受成於艋舺,則又官與民交困。應請改噶瑪蘭通判為臺北府分防通判,移駐雞籠以治之』等語。准如所請,於臺北艋舺地方添設知府一缺,名為臺北府;自彰化以北直達後山,胥歸控制:仍隸於臺灣兵備道。其附府添設知縣一缺,南劃中壢以上至、頭重溪為界、北劃遠望坑為界,名為淡水縣。自頭重溪以南至彰化界之大甲溪止,其間之竹塹原設淡水廳同知,擬即裁汰,改添新竹知縣缺。自遠望坑迤北而東,仍噶瑪蘭廳之舊治疆域,添設宜蘭縣知縣;並改噶瑪蘭廳通判為臺北府分防通判,移駐雞籠地方。其應裁、應改、應增教佐各官,應由各大臣等察看地方形勢,分別奏明辦理。
至建設衙署,工部查:福建臺灣地方創建臺北府、添設縣治並移駐通判各官應建衙署工程,應令該大臣等相度地勢,飭委妥員據實勘估興修;工竣之日,即將用途工料銀兩照例造具分晰做法清冊,送部核銷。
清查田賦,戶部查:臺北地方擬創建府縣治、改設廳縣既經吏部議准,其清查田賦一節,某廳、某縣管轄某處地方,某廳、某縣應徵錢糧若干?應俟該大臣詳查核議、奏報到日,再准戶部查核辦理。
應裁、應改、應增營汛各員,兵部查:臺北地方既經添設知府一缺、知縣三缺,該處營汛應否增改、移撥之處?應俟該大臣等妥議奏明,再行核辦。
又,該大臣等所奏「酌改臺北營制統歸巡撫節制」一摺,並准部咨議覆巡撫移紮臺灣摺內:『所有該省原設撫標各營及臺地各營將備員弁如何布置?是否仍由總督節制抑經巡撫節制之處?應令該督、撫會同該大臣妥議具奏。除福建內地練兵事宜,另由臣鶴年等籌議會奏外,查臺灣營伍廢弛,經迭次奏陳;上年府城操練,兩營毫無起色,並將營官林英茂等參革在案。府城如此,外汛可知。其積弊之尤所罕見,汛弁則干預詞訟、勒索陋規,兵丁則巧避差操、僱名頂替。班兵皆由內地而來,本系各分氣類;偶有睚眥之怨,立即聚眾鬥毆。且營將利弁兵之規費,弁兵恃營將為護符。兵民涉訟,文員移提,無不曲為庇匿。聞有文員移營會辦案件,又必多方刁難需索;而匪徒早聞風遠揚矣。種種積習,相沿日久,皆由遠隔海外,文員事權較輕,將弁不復顧忌,非大加整頓不可。臣等體察情形,計無逾於裁汛併練者。蓋分汛裁撤,則驕擅詐擾,不禁自除;並營操練,則汰弱補強,漸歸有用。臺地除澎湖兩營外,尚有十五營;擬仿淮、楚軍營制歸併,以五百人為一營。將南、淡、嘉義三營調至府城,合府城三營、安平三營為一支,專顧臺、鳳、嘉三縣;其北路協副將所轄中、右兩營,合鹿港一營為一支,專顧彰化一帶;艋舺、滬尾、噶瑪蘭為一支,專顧、淡、蘭一帶。均各認真訓練,扼要駐紮;遇地方有事,接准札調移撥,立時拔隊,不准延擱。其兵丁換班,固多疲弱;而就地招募,亦利弊參半:尚須詳加察看。顧立法惟在得人,而事權尤宜歸一。現既巡撫來臺,營伍似應歸統轄。千總以下,即由巡撫考拔;守備以上,仍會同總督揀選題補。臺灣鎮總兵,應撤去「掛印」字樣,並歸巡撫節制。如蒙俞允,伏懇敕部另行頒換該總兵官關防,以昭信守。值此整頓伊始,將弁之營私骫法者,固宜隨時參辦;如有才具出眾、人地相需,亦應立予拔擢。署補各缺,暫請勿拘成例,俾收得人之效。臺地延袤一千餘里,處處濱海,皆可登岸;陸防之重,尤甚於水。而臺城以安平為屏蔽;安平向設臺協水師副將一員,所轄三營,中、右兩營都司駐安平,左營遊擊駐鹿港。現擬均改為陸路,府城有巡撫董率、且有道員隨同辦事,總兵擬請移紮安平;即將安平協副將裁撤,以鎮標中營遊擊隨總兵駐安平。其臺協水師中、右兩營都司,改為鎮標陸路兩營都司;原設鎮標左營遊擊改為撫標左營遊擊,隨巡撫駐臺。其巡撫原設兩營,仍行駐省;改左營為中營,即以中軍參將領之。原設臺協水師左營遊擊改為臺灣北路左營遊擊,歸北路協副將管轄。守備以下弁兵缺額,均仍照舊。至巡洋艇船,萬不及輪船之便利;應將閩廠現造輪船,分撥濟用。臺、澎各營,現僅存拖罾艇船八號;俟屆修時,應請裁撤歸廠變價,以簡虛糜。改設各官關防,俟准部覆,另行題請頒換』等語。兵部查:福建巡撫改駐臺灣所有酌改臺地營制,該大臣等系為因時制宜起見,自應准如所奏:千總以下,即由巡撫考拔;守備以上,仍會同總督揀選題補。並准將臺灣鎮總兵撤去「掛印」字樣,歸巡撫節制,移紮安平;即將安平協副將裁撤,其鎮標中營遊擊隨總兵駐安平;並將臺協水師中、右兩營都司改為鎮標陸路左、右兩營都司,原設鎮標左營遊擊改為撫標左營遊擊,隨巡撫駐臺;撫標原設兩營仍行駐省,改左營為中營,以中軍參將領之。其臺灣水師左營遊擊改為臺灣北路協左營陸路遊擊,歸北路協副將管轄。所有臺地改駐將備各缺,應均作為臺灣陸路題補之缺。其臺灣水師遊、都各缺既改陸路,所有現任人員應歸候補班;遇有水師遊、都缺出,即行抵補。所改各缺,即令該撫會同該督揀選請補。至稱署補各缺暫請勿拘成例等語,查臺灣揀補將備員缺,例有專條。今該大臣等請勿拘成例之處,未便漫無限制。除應署之缺准令酌量委署外,其請補時仍令該督、撫等按照例章辦理。至裁汛並練、臺地兵丁換班、就地招募等事,亦應如所請,准其仿淮、楚軍營制歸併,以五百人為一營。將南、淡、嘉義三營調至府城,合府城三營、安平三營為一支,專顧臺、鳳、嘉三縣;北路協副將所轄中、右兩營,合鹿港一營為一支,專顧彰化一帶;艋舺、滬尾、噶瑪蘭三營為一支,專顧淡、蘭一帶:認真訓練,扼要駐紮,而重地方。並將駐紮所及成軍日期,報部備查。其兵丁換班固多疲弱、就地招募亦利弊參半一節,應由該大臣等察看地方情形,詳細妥籌辦理;總期兵歸實用,以資整頓。
至臺、澎各營現僅存拖罾艇船八號俟屆修時應裁撤歸廠變價以節虛糜,工部查:臺、澎各營現存拖罾艇船八號俟屆修時裁撤歸廠變價,應如所請,俟前船屆修時據實估變,報部查核。戶部查:既據該大臣查明現存拖罾艇船八號俟屆修時裁撤歸廠變價等語,應俟將來工部核准後,即將此項變價銀兩數目造入奏冊報部候撥,以充經費。
另行頒換總兵官關防以昭信守並改各官關防俟准部覆另行題請頒換,禮部查:定例,「武職印信、關防,由兵部議准撰擬字樣到部,付鑄印局鑄造」等語。今該大臣等請將臺灣鎮總兵撤去「掛印」字樣既經兵部議准,自應如該大臣等所奏,另行頒換該總兵官關防,以昭信守;恭候命下由兵部撰擬鎮守總兵官關防字樣送部,臣部即行鑄造頒發。
其原頒「掛印」總兵官印,應俟新換關防到日,由該督、撫照例送部繳銷。至改設將備以下各官,亦經兵部議准,應如該大臣等所奏,由福建巡撫另行題請到部,再行領換。
再,吏部查:該大臣等奏請添設、改設府廳縣各缺均為何項之缺及一切未盡事宜,應由該大臣等具奏到日,再行核辦。自蘇澳以至奇萊,將來應否設官之處?應令該大臣等隨時察看情形,奏明辦理。
謹將臣等遵旨會議緣由,繕摺具奏;伏乞皇上聖鑑,訓示遵行。再,此摺由吏部主稿。合併陳明。謹奏。
·一三、上諭准添設臺北府移紮南北路同知及改營制學政等事
光緒元年十二月二十日,奉上諭:『前據沈〔葆楨〕等先後具奏「臺北擬建府廳縣治、請移紮南北路同知、酌改臺地營制、臺屬考試歸巡撫主政」各摺片,當派軍機大臣會同該部妥議具奏。茲據奏稱:「沈〔葆楨〕等所奏各節,系為因時制宜起見,自應准如所請』等語;著照軍機大臣等所議,准於福建臺北艋舺地方添設知府一缺,名為臺北府,仍隸於臺灣兵備道;附府添設知縣一員,名為淡水縣。其竹塹地方原設淡水廳同知,即行裁汰,改設新竹縣知縣一缺。並於噶瑪蘭舊制,添設宜蘭縣知縣一缺;即改噶瑪蘭通判為臺北府分防通判,移紮雞籠地方。福建巡撫現在既有駐臺之日,其臺地營制,並著照所議:該處千總以下,由巡撫考拔;守備以上,仍會同總督揀選題補。臺灣鎮總兵撤去「掛印」字樣,歸巡撫節制;即將安平協副將裁撤。至所請移紮南北路同知並歸巡撫考試等語,臺灣南路同知,即著移紮卑南;北路同知改為中路,移紮水沙連:各加「撫民」字樣。臺灣學政事宜,著歸巡撫辦理。餘依議。該部知道。片併發。欽此』
擬於艋舺創建府治,名之曰臺北府;自彰化以北直達後山,盡歸控制,仍隸於臺澎兵備道。其附府一縣,南到中壢以上至頭重溪為界,計五十里而遙;北劃遠望坑為界,計有一百二十五里而近。東西相距五、六十里不等,方圓折算百里有餘;擬名之曰淡水縣。自頭重溪以南至彰化界之大甲溪止,南北相距百五十里,其間之竹塹即淡水廳舊治也;擬裁淡水同知,改設一縣,名之曰新竹縣。自遠望坑迤北而東,仍噶瑪蘭廳之舊治疆域,擬設一縣,名之曰宜蘭縣。惟雞籠一區,以建縣治,則其地不足。而通商以後,竟成都會;且煤務方興,末藝之民四集。海防既重,訟事尤繁。該處向未設官,亦非佐雜微員所能鎮壓;若事事受成於艋舺,則又官與民交困。應請改噶瑪蘭通判為臺北府分防通判,移駐雞籠以治之。又南路瑯■〈王喬〉建設一縣,名之曰恆春縣;先行刊刻木印,已委官署理矣。
·一四、福建巡撫丁日昌奏臺灣北路舊勇未甚得刀擬咨請提臣前赴分別汰留摺
奏為臺灣北路舊勇未甚得力,擬咨請提臣前赴分別汰留;恭摺陳明,仰祈聖鑑事。
竊照臺灣北路開山撫番事宜,先由提督羅大春統領所部勇丁前赴辦理;該勇本屬雜湊,迨羅大春告病開缺,改派總兵宋桂芳接統;現宋桂芳又經病歿,探聞近來營規更不整肅、勇丁更多曠缺。經臣日昌兩次手函,諄囑臺灣道夏獻綸認真密查。頃據該道稟稱:據福靖新右營幫辦參將陳世永、哨官王盛春稟,該營官參將黃得桂一營共有三百八十一名;計短數一百二十三名,殊堪駭異!誠恐北路為此短數者,不止一營。若不迅派大員前往核實查點,誠恐日復一日,耗餉愈多,公事全無實濟。查臺灣開山,共分三路。南路業已開通;中路統領記名提督吳光亮辦理最為節省,民番亦最為帖服。惟北路由蘇澳至新城一百五十餘里,路雖開通,而番情反覆無定,時有沿海截殺之事,一時難以行走;而東澳至得其黎皆系高山峻嶺,並無平曠地方堪以開墾。計北路勇丁當有五千餘名之多,亟應力籌整頓,汰粗留精,庶餉不虛縻而兵歸實用。該處去臺灣府城當有十餘日之程,非夏獻綸照料所能及。查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忠勇樸誠,辦事實心;臣等會商,擬即一面咨會該提督帶印東渡,前往北路會同吳光亮認真查辦各營,將精壯者選留、老弱者剔退,慎擇營官,認真訓練。其無用荒山,即可不必紮營,以節餉需。並將如何扼要分紮之處?隨時妥籌,商定辦理。至營官參將黃得桂虛耗勇糧,情節甚重;俟彙查確實,再由臣等嚴參治罪。夏獻綸、吳光亮等,臣日昌函囑其來省面商事件,現已回臺。所有咨商提督前往北路查點勇數並分別整頓緣由,謹合詞恭摺,由靖海輪船赴津交天津縣發驛五百里馳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鑑訓示!再,此摺系臣日昌主稿。合併聲明。
謹奏。
·一五、軍機大臣等議奏臺灣移紮南北路同知及臺灣考試請歸巡撫主政片
軍機大臣等片。
再,准軍機處交出光緒元年七月十四日據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沈葆楨等片奏「移紮南北路同知換給關防」一摺、又七月二十八日據沈葆楨等片奏「臺屬考試請歸巡撫主政」一摺,均於各本日奉旨:『覽。欽此』。欽遵交出到部。
查該大臣等奏「請移紮南北路同知改換關防」一摺,原奏內稱:『據臺灣道夏獻綸詳稱:「臺設南北兩路理番同知,南路駐紮府城、北路駐紮鹿港。今內山開闢日廣,番民交涉事件日多,舊制殊苦鞭長莫及。如將南路同知移紮卑南、北路改為中路移紮水沙連,各加「撫民」字樣,凡有番、民詞訟俱歸審訊,將來升科等事亦由其經理,似於民、番大有裨益。其南、北路屯餉向由各縣徵收交該同知散放者,該同知既經移紮,礙難兼顧;改由各縣就近自行發給」等因。臣等伏思朝廷因事而設官、任官者即宜顧名而思義;該同知既以理番為名,當以撫番為事。向惟番境未闢,故分駐郡城、鹿港以待招徠。今榛莽日開,蠢頑歸化;民熙熙而往,番攘攘而來。杜其猜嫌、均其樂利,咸以官為依附;倘非躬親坐鎮,何以鎮撫循之實而期聲教之同。合無仰懇天恩,敕部核議。如蒙允准移紮,更請飭鑄「臺灣南路撫民理番同知」、「臺灣中路撫民理番同知」關防各一顆換給,以資信守。除衙署應飭行勘建外,俸廉照舊,毋庸議加』等語。吏部查:該大臣等所奏,系為臺灣內山開闢日廣、番民交涉事件日多,舊制殊苦鞭長莫及,因時制宜起見。自應准如所請;將臺灣南路同知移紮卑南、北路同知改為中路移紮水沙連,各加「撫民」字樣。
凡有民、番詞訟俱歸審訊,刑部查:該大臣奏稱『請將臺灣南路同知移紮卑南、北路同知改為中路移紮水沙連,各加「撫民」字樣;凡有民番詞訟,俱歸審訊』等語,系為鎮撫民番,各專責成起見。應如所奏辦理。吏部查:民番詞訟既歸同知審訊,如有承審遲延及引律不當,當將該同知查參,由吏部照例議處。
將來升科等事亦由其經理,南北屯餉向由各縣徵收交該同知散放,該同知既經移紮、礙難兼顧,應改由各縣就近自行發給,俸廉照舊、毋庸議加,戶部查:該大臣等奏稱『南路同知移紮卑南、北路同知改為中路移紮水沙連,各加「撫民」字樣,將來升科等事亦由其經理』等語,系為安撫民番起見。自應准如所請;將卑南水沙連等處升科等事,按照例定則例分別起科,認真經理。其所稱『南北路屯餉向由各縣徵收交該同知散放,該同知既經移紮,應由各縣就近發給』等語,亦應准如所請,以免牽掣。至該兩路同知俸廉既稱毋庸議加,應令循照舊章分別支給。
請鑄「臺灣南路撫民理番同知」、「中路撫民理番同知」關防各一顆換給以照信守,禮部查:定例,「文職關防由吏部議准,撰擬字樣到部,付鑄印局鑄造」等語,今福建臺灣南路理番同知請改為臺灣南路撫民理番同知、北路理番同知請改為中路撫民理番同知既經吏部議准,自應另行鑄給關防,以資信守。俟命下之日,由吏部撰擬字樣到部,臣部即行鑄造頒發。
衙署應令行勘建,工部查:南、北路同知既經奏請移改駐紮,所有衙署自應另行建蓋;應令該大臣等迅委妥員撙節勘估興修,工竣照例造具詳細清冊送部核銷。
又,該大臣等奏「請臺灣考試歸巡撫主政」一摺,原奏內稱:『據臺灣道夏獻綸詳稱:「臺地遠隔重洋,學政事宜向由巡臺漢御史兼理。乾隆十七年御史裁撤,所有歲、科兩試改為巡道考校;其達部事件,呈福建學政轉咨。今福建巡撫來臺,所有臺屬考試,似應統歸巡撫主政;咨達事件,亦經由巡撫辦理,以一事權」等因。臣等竊思歲、科兩試,國家掄才大典,人文所系、風教攸關;該道所請,具見慎重之意。惟事屬更張,臣等未敢擅便;所以本屆科試,臣凱泰仍照舊章由道舉行,業〔於〕五月間扃試竣事。以後應否以巡撫兼理之處?仰懇天恩飭部議覆!至淡、蘭兩屬道阻且長,不特費鉅身勞,每遇淫潦為災,不免有望洋而返者;甚非所以體卹寒畯。可否請旨於艋舺地方准其捐建考棚,巡撫於閱兵臺北時順便按臨考試』等語。禮部查:臺灣學政事宜向歸臺灣道兼管,雍正五年改歸巡臺御史,乾隆十七年復歸臺灣道;其達部事件,仍呈福建學政轉咨。今福建巡撫移駐臺灣,經該大臣等請以巡撫兼理學政等因,系為因時制宜起見;應如所請,將臺灣考試統歸巡撫主政,咨達事件亦經由巡撫辦理,以昭慎重而一事權。至所奏淡、蘭兩屬道阻且長,不特費鉅身勞,每逢淫潦為災,不免有望洋而返者,非所以體卹寒、畯,請於艋舺地方捐建考棚,巡撫於閱兵臺北時順便按臨考試等因,亦應如所奏辦理。兵部查:臺屬考試既經禮部議准統歸巡撫主政,所有考試武生各事宜,自應一律歸巡撫辦理而昭劃一。
捐建考棚,戶部查:同治七年閏四月間,吉林將軍富明阿等奏「親臨兩翼滿官學課考教習騎射並捐建考棚」等因摺內,尚未聲請將各捐生給予獎敘,臣部亦未按照銀數議獎;此次該大臣所請於艋舺地方捐建考棚之處,與吉林捐建考棚情事相同,應照成案毋庸請獎。至應否准其捐建之處,工部查:捐建考棚,應令該大臣等轉飭妥為修建;一俟捐修完竣,照例造冊送部查核。
其餘一切未盡事宜,應由該大臣具奏到日,再行核辦。
謹將臣等遵旨會議緣由,理合附片陳明。謹奏。(光緒二年二月初二日京報)
·一六、璞石閣南北道里大略
查璞石閣之南一百四十里至卑南,其璞石閣與卑南交界處所即成廣澳,相距璞石閣約六十里。成廣澳至卑南約六十里。璞石閣與北路交界至大吧郎、馬大鞍等處,乃璞石閣之北,相距約八十里。查大陂乃璞石閣之南,約相距璞石閣二十里,距平埔大莊約十五里;水尾莊乃璞石閣之北,相距璞石閣約二十里。其北路所開,如系已到馬大鞍,相距璞石閣止有八十里。璞石閣距丹埔約十里,丹埔至石牌五里;其現在新開中路,乃璞石閣之西也。奇萊距璞石閣,據土人稱說,行五天方到;里數多寡,未得其詳。大略錄呈,祈為電察!
——以上錄自抄本「臺灣奏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