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附錄

  錢澄之

  顧炎武

  袁孫貽

  谷應泰

  劉獻廷

  王士禎

  鈕琇

  徐鼒

  魏源

  ·錢澄之

  錢澄之,初名秉鐙,字飲光;安徽桐城人,明諸生。弱冠時,有閹黨為御史,巡按至皖,盛威儀,謁孔子廟,觀者如堵;澄之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詆之。由是,名聞四方。

  崇禎朝,以明經貢京師。屢上書言時政得失,不報。遊吳、趙間,復社、幾社名流雅相引重;遂為云龍社以聯吳淞,冀接武於東林。云間陳子龍、夏允彝、嘉善魏學渠,與相友善;又嘗問「易」於漳浦黃道周。後避黨禍至震澤,遇兵跳身南遯,崎嶇閩、粵間。

  亂定歸里,遂杜足田間治諸經,課耕以自給。著「田間易學」十二卷,其學初從京房邵康節入,故言數頗詳;蓋道周之餘緒也。後乃講求義理,參取注疏及程傳本義,而本旨以朱子為宗。其說不廢圖,而以陳摶「先天圖」及河、洛二圖皆因「易」而生,非「易」因此而作;圖中奇偶之數,乃揲蓍之法,非畫卦之本:持論極為允當。又著「田間詩學」十二卷,謂「詩」與「尚書」、「春秋」相表裏,必考之「三禮」以詳其制作、徵諸「三傳」以審其本末、稽之「五雅」以覈其名物;即今輿紀,以考古之圖經,而參以平生所親歷。其書以「小序」首句為主,所採諸儒論說自注疏集傳外,凡二程、張子至明黃道周、何楷共二十家,持論精覈,無所攻、亦無所主;而於名物訓詁、山川地理,言之尤詳。他著有「屈宋合詁」二冊、「詩集」二十八卷、「文集」三十卷。

  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二。

  --見原書卷六十八「儒林傳」(下)。

  ·顧炎武

  顧炎武,初名絳,字寧人;江南崑山人。生而雙瞳子,中白邊黑;讀書一目十行。年十四,為諸生。耿介絕俗,與同里歸莊善,時有「歸奇顧怪」之目。見明季多故,棄舉業,講求經世之學。

  炎武三世俱為顯官。母王氏,守節,孝於姑;明亡,不食卒。叛僕陸恩見炎武家中落,欲告炎武通海;炎武沈之水。僕婿投裏豪復訴之,繫奴家,危甚。會曲周路澤農救之,得免。遂去之山東,墾田長白山下;復北歷關塞,墾田於雁門之北、五臺之東。後客淮安,萊州黃氏有獄詞連炎武,乃赴山東聽勘。富平李因篤營救之,獄始白。自是,往還河北;最後至華陰,置田五十畝,因定居焉。

  生平精力絕人,自少至老無一刻離書。所至之地,以二騾、二馬載書。遇邊塞亭障,呼老兵卒詢曲折;有與平日所聞不合,即發書對勘。或平原大野,則於鞍上默誦諸經注疏。嘗謂『經學即理學;自有舍經學以言理學者,而邪說以起。不知舍經學,則其所謂理學者,禪學也』。於同時諸人,雖以苦節推孫奇逢、李容,以經世之學推黃宗羲,而論學則皆不合。其與友人論學云:『百餘年來之為學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然不得其解也。命與仁,夫子所罕言;性與天道,子貢所未得聞。性、命之理,著之「易」傳,未嘗數以語人。其答問士,則曰行已有恥;其為學,則曰好古敏求。其告哀公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學。顏子幾於聖人,猶曰博我以文。自曾子而下,篤實無如子夏;言仁則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今之君子則不然;聚賓客、門人數十百人,與之言心、言性,舍多學而識以求一貫之方,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講「危微精一」,是必其道高於夫子而其弟子之賢於子貢也,我弗敢知也。「孟子」一書,言心、言性亦諄諄矣;乃至萬章、公孫丑、陳代、陳臻、周霄、彭更之所問與孟子之所答,常在乎出處、去就、辭受、取與之間。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恆言也;出處、去就、辭受、取與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恆言而今之君子之所罕言也。愚所謂聖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學於文,曰行己有恥;自一身以至於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也。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多聞,則為空虛之學。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於聖人而去之彌遠也』。炎武之學,大抵主於斂華就實;凡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之屬,莫不窮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國利病書」百二十卷,遍覽諸史、圖經、文編、說部之類,取其關於民生利病者;且周流西北歷二十年,其書始成。別有「肇域志」一編,則考索之餘,合圖經而成者。尤精韻學,撰「音論」三卷。言古韻者,始自明陳第;然創闢榛蕪,猶未邃密。炎武乃推尋經傳,探討本原。又「詩本音」十卷,其書主陳第「詩無協韻」之說,不與吳棫「本音」爭,亦不用棫之例。但即本經之韻互考,且證以他書,明古帝原作是讀,非由遷就;故曰「本音」。又「易音」三卷,即「周易」以求古音,考證正確。又「唐韻正」二十卷、「古音表」二卷、「韻補正」一卷,皆能追復三代以來之音,分部正帙而知其變。又撰「金石文字記」、「求古錄」,與經史相證;而「日知錄」三十卷,尤為精詣之書,蓋積三十餘年而後成。其論治綜覈名實,於禮教尤兢兢;謂風俗衰,廉恥之防潰,由無禮以維之;常欲以古制率天下。又以杜預「左傳集解」時有闕失,作「杜解補正」三卷。其他著作有「石經考」、「九經誤字」、「五經異同」、「二十一史年表」、「歷代帝王宅京記」、「營平二州地名記」、「昌平山水記」、「山東考古錄」、「京東考古錄」、「譎觚十事」、「菰中隨筆」、「救文格論」、「亭林文集」、「詩集」,並有補於學術、世道。國朝稱學有根柢者,以炎武為最。又廣交賢豪長者,虛懷商榷不自滿;假作「廣師篇」云:『學究天人、確乎不拔,吾不如王錫闡;讀書為己、探頤洞微,吾不如楊瑀;獨精「三禮」、卓然經師,吾不如張爾岐;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吾不如傅山;堅苦力學、無師而成,吾不如李容;險阻備嘗、與時屈伸,吾不如路澤農;博聞強記、群書之府,吾不如吳任臣;文章爾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彝尊;好學不倦、篤於朋友,吾不如王宏撰;精心六書、信而好古,吾不如張弨。至於達而在位,其可稱述者亦多有之;然非布衣之所得議也』。

  康熙十七年,詔舉博學鴻儒科;次年,修「明史」:大臣爭薦之。並力辭,不赴。

  二十一年,卒;年七十。

  --見原書卷六十八「儒林傳」(下)。

  ·袁孫貽

  彭孫貽,字仲謀;浙江海鹽人,明拔貢生。天性孝友,讀書過目成誦。與同邑吳審昌創瞻社,為名流所重;時稱武原二仲。貌魁偉,好詼諧,豪於飲,人有「長鯨」之目。生平恥為齷齪士,動以古人自命。痛父殉國難,蔬食籜冠,終身不仕。

  工詩,七言律詩效放翁,為王士禎所賞;其「虔臺寒食怨」一篇,感劉生之義,實抱先人隱痛焉。著有「甲申亡臣表」、「流寇志」、「方士外紀」、「彭氏舊聞錄」、「五言妙境茗齋集」。

  --見原書卷七十「文苑傳」(一)。

  ·谷應泰

  谷應泰,字賡虞;直隸豐潤人。聰敏,能強記。少工制舉文;及長,肆力經史,於書無所不窺。順治四年進士,改戶部主事;尋遷員外郎,授浙江提學僉事。校士勤明,所拔多一時名俊;陸隴其,其尤粹者也。杭州擅湖山之勝,應泰衡校之暇,輒登臨眺覽,創書舍為遊息地。既去官,浙人懷之,為修葺勿置。

  應泰嗜博覽,思採集有明一代典章事實;購得山陰張岱石匱藏書,用袁樞「通鑒紀事本末」例,為「明史紀事本末」八十卷。時「明史」未經欽定,靡所折衷;如紀惠帝遜國歷載黔滇遊跡、懿安後死節而以為青衣步入成國公第,皆不免沿野史傳聞之誤。然排比次序,首尾秩然。每篇論斷,仿「晉書」體以駢偶成文,遣詞隸事,曲折詳盡;取材博而用力勤,論者多韙之。又著有「築益堂集」。

  --見原書卷七十「文苑傳」(一)。

  ·劉獻廷

  劉獻廷,字繼莊;順天大興人。先世本吳中,以祖父官太醫,遂家順天。獻廷年十九,復寓吳;居吳江者三十年。晚更遊楚,復之燕,後返於吳。康熙三十四年,卒;年四十八。

  少穎悟絕人。嗜讀書,竟夜不臥;父母禁不與膏火,則然香代之,因眇一目。及長,博覽經史百家;慨然負大志,不肯為詞章之學。嘗言『聖人所以謂「人為天地之心」者,以天地不能為者,人心之知能為之。剝復否泰,存乎運而轉移者心之仁。人苟不能斡旋氣運,徒以其知能為身家之謀,則不得謂之人;何足「為天地之心」哉』!故其為學,主於經世。自象緯、律曆、邊塞、關要、財賦、軍器之屬,旁而岐、黃者流以及釋、道之言,無不留心。生平講學之友嚴事者,無錫顧培、衡陽王夫之;而尤心服者,南昌彭士望也。崑山徐乾學善下士,又多藏書;大江南北宿老爭赴之。獻廷遊其間,超然獨得,議論不隨人後。鄞萬斯同於書無所不讀,最心折獻廷;引參明史館事。顧祖禹、黃儀長於輿地,亦引獻廷參「一統志」。獻廷謂『諸公考古有餘,而猶未切於實用』。其論向來方輿書:『大抵詳於人事,而天地之故概未有聞。當於疆域之前,別添數則。先以諸方北極出地為主,定簡平儀之度,制為正切線表;而節氣之後先、日蝕之分杪、五星之陵犯,占驗皆可推矣。諸方七十二候各各不同,如嶺南之梅十月已開、桃李臘月已開,而吳下梅開於驚蟄、桃李開於清明:相去若此之殊。今世所傳七十二候,本諸「月令」;乃七國時中原之氣候。今之中原與七國之中原不合,則曆差為之。今於南北諸方細考其氣候,取其覈者詳載之為一則,傳之後世;則天地相應之變遷,可以求其微矣。燕京、吳下水皆東南流,故必東南風而後雨;衡、湘水北流,故必北風而後雨。諸方山水之向背分合,皆當按籍而列之;而風土之剛柔暨陰陽燥溼之徵,又可次第而求矣』。其論水利,謂『西北乃二帝、三王之舊都,二千餘年未聞仰給東南;何則?溝洫通而水利修也。自劉、石云擾以訖金、元千餘年,不知水利為何事。故西北非無水也,有水而不能用也;不為民利,乃為民害。旱則赤地千里、潦則湮沒民居,無地可瀦、無道可行。虞集始奮然言之,郭守敬始毅然行之;未幾竟廢,三百年無過而問者。有聖人者出,經理天下必自西北水利始。西北水利,莫詳於「水經」酈注;雖時移勢易,十猶可得六、七。酈氏略於東南,人以此少之;不知水道之當詳,正在西北』。欲取「二十一史」關於水利農田、戰守者,詳加考覈,附諸家論說為之疏,以資異日施行者之考證。又言:『朱子「綱目」,非其親筆,故多迂而不切,而關係甚重者反遺之;當別作「紀年」一書』。凡獻廷所撰著;其運量皆非一人、一時所能成;故雖言之甚殷,而難於畢業:是亦其好大之疵也。

  其生平,自謂『於聲音之道別有所窺,足窮造化之奧,百世而不惑』。嘗作「新韻譜」,其悟自「華嚴」字母入,而參之以「天竺陀羅尼」、「泰西臘丁話」、「小西天梵書」暨天方、蒙古、女真等音,又證之以遼人林益長之說而益自信。同時吳殳自謂蒼頡以後第一人;獻廷則曰:『是其於「天竺」以下書皆未得通,而但略見「華嚴」之旨者也」。獻廷之法,先立鼻音二。以鼻音為韻本,有開、有合,各轉陰、陽上、去、入之五音--陰、陽即上、下二平,共十聲;而不歷喉、齶、舌、齒、唇之七位,故有橫轉、無直送:則等韻重疊之失去矣。次定喉音四,為諸韻之宗;而後知「泰西臘丁話」女真國書、梵音尚有未精者。以四者為正喉音,而從此得半音、轉音、伏音、送音、變喉音。又以二鼻音分配之,一為東北韻宗、一為西北韻宗。八韻立,而四海之音可齊。於是以喉音互相合,凡得音十七;喉音與鼻音互相合,凡得音十;又以有餘、不盡者三合之,凡得音五:共三十二音為韻父,而韻歷二十二位為韻母。橫轉各有五子,而萬有不齊聲之攝於此矣。嘗聞康甲夫家有紅毛文字,惜不得觀之以合「泰西臘丁話」之異同;又欲譜四方土音以窮宇宙元音之變,乃取「新韻譜」為主,而以四方土音填之。謂『諸方有土音、又有俚音,蓋五行氣運所宣之不同;各譜之為一則,合之土產,則諸方人民性情、風俗之徵,皆可推而見矣』。又言:『聖王之治天下,自宗法始;無宗法,天下不可得治。宜特為一書以發明之』。亦未就。故有貲數千金,以從遊者眾,有困乏或罹患難,則傾貲濟之;用是遂匱。

  倦遊歸,方謀輿同志著書,不一年而歿。歿後,其弟子黃宗夏輯其遺書為「廣陽雜記」;鄞全租望稱為薛季宣、王道甫一流云

  --見原書卷七十「文苑傳」(一)。

  ·王士禎

  王士禎,山東新城人。順治十五年進士;十六年,授揚州推官。聖祖仁皇帝康熙三年,總督郎廷佐、巡撫張尚賢疏薦其品端才敏,奉職最勤;總河朱之錫亦以「委盤河庫綜覈精詳、協助堤工剔除蠹弊」疏薦。下部敘錄,內升禮部主事;遷本部員外部。八年,司權清江關;還,遷戶部郎中。十一年,充四川鄉試正考官;還,丁母憂。十五年六月,仍補戶部郎中。十七年正月,召對懋勤殿;諭吏部曰:『王士禎詩文兼優,以翰林用』;遂授侍講。二月,轉侍讀。十月,充順天武鄉試正考官。十九年二月,遷國子監祭酒。

  二十二年十月,同司業劉芳哲疏言:『自漢高帝時以太牢祀孔子,至唐、宋、元而隆以王號,明化、治間,尊以八佾、十二籩豆。其改大祀而為中祀,則嘉請九年張璁之議;謂孔子「生未得位,不當舞八佾」。不知以位言之,非但不得舞八佾,並不得舞六佾;乃前代尊崇之有加無已者,以道德、不以位也。且禮「祭從生者」,以天子而祀其師,自當用天子禮樂。乞敕禮臣與臣詳議籩豆、樂舞之制』。又疏言:『從祀諸賢諸儒名號、位次,尚宜釐正。如十哲之位,自明嘉靖間議去封爵之後,稱冉子者凡三,未有辨別兩廡諸賢諸儒從祀者也。至有明一代,理學肇自霍州學正曹端,其學以「誠敬」為主。禮郡尚書章懋由博返約,斂華就實。國子監祭酒蔡清所著「蒙引」,尤見窮理之功。禮部侍郎呂柟、左春坊贊善羅洪先、刑部侍郎呂坤操履篤實,咸有著書發明聖道:此明儒之當從祀者也。有絳州貢生辛全生值明末,力以正學為己任,著書甚富;以時代稍近,未敢輕議。乞敕進遺書,或可仰裨聖學之萬一』,又疏言:『國子監所貯「十三經注疏」、「二十一史」版刊,自明初至崇正十二年修補後,迄今四十餘載,不免漫漶殘缺。宜及時鳩工修補,並敕江南督、撫察訪前明南監經史版如未散佚,即行令學臣收貯儒學尊經閣中,以嘉惠來學』。四疏並下部議。部臣以籩豆、樂舞、名號、位次,應俟頒發「會典」,遵循增祀;諸儒及徵進遺書,均俟「明史」告成覈定。其經史南北版修補收貯事,如所請行。

  二十三年十月,遷少詹事。十一月,奉命祭告南海。二十四年,請假歸里;旋丁父憂。二十九年二月,補原官。三月,遷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尋充經筵講官、國史副總裁。十月,遷兵部督捕侍郎。三十年二月,充會試副考官。三十一年八月,調戶部右侍郎。三十三年六月,轉左,充「淵鑒類函」總裁。三十五年正月,奉命祭告西嶽、西鎮、江瀆。三十七年七月,擢左都御史。三十八年六月,御史郭金城奏裁冗員,事下吏部同都察院酌定應留御史員數;士禎言「御史二十四員必不可減」,從之。十一月,遷刑部尚書。四十年四月,請假遷葬;上諭廷臣曰:『山東人偏執好勝者多,惟王士禎則否。其作詩甚佳;居家除讀書外,別無他事。可給假五月,不必開缺』。十月,仍赴京任事。四十三年七月,步軍統領託合齊以宛平縣民薛應元控訴捐納通判王五、太醫院吏目吳謙送刑部治罪,刑部奏:『王五逼索私債、縱僕鬥毆,革通判職;吳謙不知情,免議』。得旨下三法司嚴審:王五係已革工部匠役改名捐納通判,屢逞兇斃命,應斬;吳謙同謀詐索,應絞。原審未得實之部臣降革有差,士禎降三級調用。九月,左都御史舒輅等奏:『據革職刑部司員孫叔貽、關福、席爾璊赴訴:原審王五、吳謙先以取定口供,續派辦稿;有云南司主事馬世泰囑開脫吳謙,是以但擬王五流徙。士禎同侍郎陳論謂一流徙、一免議,輕重太覺懸殊;令改稿,乃改流徙為褫革。請旨集質』。復得王府護衛色爾弼以開脫吳謙囑長史穆爾泰轉囑馬世泰狀,各論罪如律;士禎與陳論辯未受囑,坐瞻循,革職。四十九年十二月,詔加恩「公事罣誤、年臻耄耋」在籍諸臣,復士禎尚書銜。

  五十年五月,卒於家;年七十有八。所著有「帶經堂集」、「皇華紀聞」、「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居易錄」、「分甘餘話」、「粵行三志」、「秦蜀驛程」、「隴蜀餘聞」、「漁洋詩話」、「國朝謚法考」諸書。兄士祿,順治十六年進士,官考功司員外郎;士祐,康熙九年進士:並能詩。士禎為編錄成集。今上乾隆三十年四月,諭閣臣曰:『原任刑部尚書王士禎積學工詩,在本朝諸人中流派較正;從前未邀易名之典,宜示裦榮,以為稽古者勸。其察例議謚』。賜謚「文簡」。其名久作士正,三十九年十二月,諭曰:『王士正之名,原因恭避廟諱而改;但所改「正」字與原名音太不相近,恐流傳日久,後世幾不復知為何人。今改為士禎,庶與其弟兄行派不致混淆。凡各館書籍記載,俱一體照改』。

  --見原書卷九「大臣畫一傳檔正編」(六)。

  ·鈕琇

  鈕琇,字玉樵;江蘇吳江人。康熙十一年拔貢生,歷知河南項城縣、陝西白水縣,兼攝沈邱、蒲城事;後終廣東高明縣。

  項城多曠土,民逋賦逃亡;琇悉捐舊逋,具牛種以招徠之,皆復業。其由項城署沈邱也,始至閱獄,有男女六人訟繫已十七年;問之,乃江南之獄所株連者。琇毅然釋之,以狀聞上官,使歸故籍。前令方遷太常博士,將行,詣琇拜曰:『我在官十三年,不敢出此人。君到三日,即釋之;才識過我多矣』!蒲城歲方祲,白晝剽劫;率吏卒捕其魁,沈諸河。其餘黨之蔓延者村民縛以來,盡殺之;盜乃息。高明雖小邑,正供之外,尚有雜稅,聽民輸納,歲不過十一、二。公需不給,則省官用以足之。邑有地名大沙圍,賦繁而多水災;琇下車,即鳩工築堤數百丈。自是,水潦無害。卒於官,旅櫬蕭然。越數年,乃得歸葬;高明人祀之名宦祠。

  琇博雅,工詩文;簿書之暇,不廢筆墨。宰高明時,成「觚剩」一書,記明末,國初雜事;能舉見聞異詞者折衷之,可補正史之闕。其文幽豔淒動,有唐人小說之遺。詩少作,驚才絕豔,方駕齊樑。中歲,則婉麗悲激,長於諷諭;如「和杜」、「秋雨嘆」、「泣柳詞」,皆有關理亂,足備詩史。著有「白水縣志」十四卷、「臨野堂集」十三卷、「文集」十卷、「詩餘」二卷。

  --見原書卷七十「文苑傳」(一)。

  ·徐鼒

  徐鼒,字彝舟;江蘇六合人。道光二十五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檢討。尋擢御史,出知福寧府,調延平。同治元年,卒於官。

  鼒負經濟才。咸豐三年,粵匪犯江寧;鼒在籍,與六合令溫紹原募壯士數千人為團練。賊三犯東溝,輒敗之。奉命留辦團防,守六合五年,賊不得逞,時稱「紙糊揚州、鐵鑄六合」;六合團練之名聞天下。鼒以常勝之眾易於驕,驟積之財易於匱;撤勇則可虞,養勇則多費:乃創保衛章程。

  既出守福寧,日以振興文教為事;葺近聖書院,購儲經史。郡東南濱海,盜艘出沒;鼒募水勇,嚴斥堠,一以六合團練法行之。擒巨盜李水等十二人,置於法。屢蹙賊於浙東,克復臺州、處州各府。嘗具疏請禁開礦助餉;極言足國之要在重農桑、貴榖帛、禁淫侈,妮妮數千言。又為「務本論」二卷,多廣前人所未備。

  事親孝,自幼至長如一日;疾,侍湯樂,衣不解帶者數月。生平博通經史,初入史館時,敘明福、唐、桂三王及臺灣鄭氏事,為「小腆紀年」二十卷。其書博採稗官諸家之說,實事求是,而竊取「春秋」綱目之義;歷五載乃成。團練時,月夜登陴,輒舉書中忠義事與諸同人口講指畫,眾多感奮。又著「讀書雜釋」十四卷,考據詳明,有裨經傳。又有「未灰齋文集」八卷、「未灰齋外集」一卷、「周易舊注」十二卷、「禮記彙解」、「月令異同疏解」、「四書廣義」、「補毛詩」、「爾雅注疏」、「說文引經考」、「明史藝文志補遺」、「小腆紀傳」、「度支輯略」、「延平春秋」、「老子校勘記」、「淮南子校勘記」、「楚辭校注」、「未灰齋詩鈔」等書。

  --見原書卷七十三「文苑傳」(四)。

  ·魏源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陽人。道光二年,順天舉人;試卷進呈,宣廟手批嘉賞,名籍甚。入貲為內閣中書,改知州。二十四年,成進士;發江蘇以知州用,權東臺、興化縣事。二十九年,大水,河督將啟閘;源力爭不能得,則躬赴制府擊鼓。總督陸建瀛聞報,立往勘,始得免啟;七州縣士民皆德之。未幾,補高郵州;坐驛遞遲誤,免。尋以緝獲梟匪功,副都御史袁甲三奏復其官。咸豐六年,卒;年六十三。

  源經術湛深,讀書精博。初,崇尚宋儒理學。後發明西漢人之誼,於「書」則專申「史記」伏生大傳及「漢書」所載歐陽、夏侯、劉向遺說以難馬、鄭,撰「書古微」十二卷。於「詩」則謂「毛詩」晚出,顧炎武、閻若璩、胡渭、戴震皆致疑於毛學而尚知據三家古義以證其源,因表章魯、韓墜緒以匡傳箋,撰「詩古微」二十二卷。於「春秋」則謂「漢書」「儒林傳」言董生與胡母生同業治「春秋」,而何休注但依胡母生條例、於董生無一言及;近日曲阜孔廣森、武進劉逢祿皆「公羊」專家,亦止為何氏拾遺補缺,而董生之書未之詳焉。若謂董生疏通大義、不列經文,不足頡頏何氏;則其書三科九旨燦然大備,且宏通精淼、內聖而外王,蟠天際地,遠在胡母生、何休章句之上,撰「董子春秋發微」七卷。他所著有「庸易通義」、「說文儗雅」、「兩漢經師今古文家法考」、「論語孟子類篇」、「孟子小記」、「小學古經」、「大學古本」、「孝經集傳」、「曾子章句」、「明代食兵二政錄」、「老子本義」、「孫子集注」、「元史新編」,多未成;其例目,見集中。性兀傲,高自標樹。惟論古今成敗、國家利病、學術本末,反復辨論不少衰,四座皆屈。嘗謂『禹分天下為九州,外薄四海,咸建五長;而朔南所暨,說者謂北距大漠,不能越乎其外。至我朝而龍沙雁海之國、萬潼億毳之民,獨峰駝、無尾羊之部,奔走萬里,臣妾一家』。因借觀史館秘閣官書,參以士大夫私家著述、故老傳聞,排比經緯、馳聘往復,成「聖武記」十四卷,統四十餘萬言。又喜談經濟,其論河務,謂宜改復北行故道。咸豐五年銅瓦廂之決,河復北流由大清河入海;適與所論相合。又作「籌鹺篇」上兩江總督陶澍,謂『鹺政之要,不出化私為官,而緝私不與焉。自古有緝場私之法,無緝鄰私之法;鄰私惟有減價敵之而已。非減價,何以敵私?非輕本,曷以敵減價?非裁費,曷以輕本?非變法,曷以裁費』?迨陸建瀛當漢岸火災之後,始力主行之。晚遭夷變,謂籌夷事必知夷情,知夷情必知夷形;因據粵督林則徐所繹西夷之「四州志」及歷代史志、明以來島志、近日夷圖夷語,成「海國圖志」一百卷。番禺陳澧常歎以為奇書;又謂『其調客兵不如練士兵及裁兵併糧、水師將弁用舵工砲手出身諸條為最善。惟「議攻篇」以夷攻夷之說,尚有可議』。後源至粵,聞其說大悅,因定交焉。其虛心受善如此。所自著有「古微堂文內集」三卷、「外集」七卷、「詩集」六卷;而賀長齡所著「皇朝經世文編」,亦源襄輯之力居多。

  ——見原書卷六十九「儒林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