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台灣文獻叢刊·第68種】清一统志台湾府

台灣文獻叢刊

  【第 68 種】

  清一統志臺灣府

  .作者:

  .原書頁數: 0080 頁

  ●書籍簡介

  第六八種「清一統志臺灣府」

  本書(一冊八○面四八、○○○字)係據清嘉慶重修「一統志」選輯「臺灣府」部分而成,因名之曰「清一統志臺灣府」。書分二十四目,曰分野、建置沿革、形勢、風俗、城池、學校、戶口、田賦、山川、古蹟、關隘、津梁、隄堰、陵墓(明)、祠廟、寺觀、名宦(本朝)、人物(本朝)、流寓(明)、流寓(本朝)、列女(本朝)、仙釋、土產、番民。書末,今另收顧炎武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有關澎湖與泉、漳二府之資料,作為「附錄」。

  ●序號   篇名

  1  弁言

  2  清一統志臺灣府目錄

  3  清一統志臺灣府

  4  分野

  5  建置沿革

  6  形勢

  7  風俗

  8  城池

  9  學校

  10  戶口

  11  田賦

  12  山川

  13  古蹟

  14  關隘

  15  津梁

  16  堤堰

  17  陵墓(明)

  18  祠廟

  19  寺觀

  20  名宦(本朝)

  21  人物(本朝)

  22  流寓(明)

  23  流寓(本朝)

  24  列女(本朝)

  25  仙釋

  26  土產

  27  番民

  28  附錄

  29  沈鈇上南撫臺暨巡海公祖請建彭湖城堡置將屯兵永為重鎮書

  30  崇禎十二年三月給事中傅元初請開洋禁疏

  31  泉州府新志摘錄

  32  漳州府志摘錄

  ●弁言

  清朝的一統志,先後敕撰三次。第一次成於乾隆八年(一七四三),凡三百四十二卷;第二次成於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凡四百二十四卷,連子卷共五百卷;第三次成於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凡五百六十卷。因為第三次的纂輯始於嘉慶十六年,而所增輯的事實也止於嘉慶二十五年(一八二○),所以定名為嘉慶重修一統志。我們就從這部最後纂輯和較為詳細的嘉慶重修一統志里抄出臺灣府的部分,而名之曰「清一統志臺灣府」,列為臺灣文獻叢刊之一。

  清一統志中關於臺灣府的記載只有二萬多字,不足一冊的分量,所以又從顧炎武著天下郡國利病書里轉錄了一些有關彭湖和泉,漳二府的資料作為附錄,以充篇幅。這些資料的內容,雖然全是講的明代後期的事實,但我們藉此可以明瞭明季閩海的情況和彭湖在當時海防上的重要性;對於臺灣史的研究還是很有幫助的。(百吉)

  ● 清一統志臺灣府目錄

  分野………………………………………………………………………………………(一)

  建置沿革…………………………………………………………………………………(一)

  形勢………………………………………………………………………………………(三)

  風俗………………………………………………………………………………………(三)

  城池………………………………………………………………………………………(三)

  學校………………………………………………………………………………………(五)

  戶口………………………………………………………………………………………(六)

  田賦………………………………………………………………………………………(六)

  山川………………………………………………………………………………………(七)

  古蹟……………………………………………………………………………………(二四)

  關隘……………………………………………………………………………………(二六)

  津梁……………………………………………………………………………………(二九)

  堤堰……………………………………………………………………………………(二九)

  陵墓(明)……………………………………………………………………………(三○)

  祠廟……………………………………………………………………………………(三一)

  寺觀……………………………………………………………………………………(三二)

  名宦(本朝)…………………………………………………………………………(三三)

  人物(本朝)…………………………………………………………………………(三八)

  流寓(明)……………………………………………………………………………(四○)

  流寓(本朝)…………………………………………………………………………(四○)

  列女(本朝)…………………………………………………………………………(四一)

  仙釋……………………………………………………………………………………(四三)

  土產……………………………………………………………………………………(四四)

  番民……………………………………………………………………………………(四五)

  附錄

  沈鈇上南撫臺既巡海公祖請建彭湖城堡置將屯兵永為重鎮書……………………(四九)

  崇禎十二年三月給事中傅元初請開洋禁疏…………………………………………(五三)

  泉州府新志摘錄………………………………………………………………………(五五)

  漳州府志摘錄…………………………………………………………………………(六○)

  ●清一統志臺灣府

  臺灣府在福建省治東南五百四十里外,又水程一十一更。四面皆海。東西距除澎湖及水程四更外,廣一百里;南北距二千八百四十五里。東至大山番界五十里,西至澎湖島五十里,南至沙馬磯頭海五百三十里,北至雞寵城海二千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京師七千餘里。

  ·分野

  天文牽牛須女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

  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名曰東番。隋開皇中,遣虎賁陳棱略澎湖三十六島。明嘉靖四十二年,海寇林道乾掠近海郡縣,都督俞大猷征之,追至澎湖;道乾遁入臺灣。天啟元年,閩人顏思齊引日本國人據其地;久之,為紅毛荷蘭夷人所奪。

  本朝順治十八年,海寇鄭成功逐荷蘭夷據之,偽置承天府,名曰東都;設二縣,曰天興、萬年。其子鄭經(按府志,鄭經一名錦)改東都曰東寧省,升二縣為州。康熙二十二年討平之,改置臺灣府,屬福建省,領縣三。雍正元年,增置彰化縣,領縣四。

  臺灣縣:附郭。東西距除澎湖及水程四更外,廣五十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大山番界四十五里,西至鹿耳門海五里,南至鳳山縣界十里,北至嘉義縣界四十里。本東番地,本朝順治十八年,鄭成功偽置天興、萬年二縣,屬承天府。其子鄭經升二縣為州。康熙二十三年,廢二州,改置臺灣縣為府治。乾隆五十三年,平定臺灣逆匪,欽頒禦制紀事文三篇,並御製碑文,勒碑府城,垂示久遠。

  鳳山縣:在府南八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七十五里。東至淡水溪大山番界二十五里,西至海三十里,南至沙馬磯頭海二百三十里,北至臺灣縣界四十五里。本東番地,本朝順治十八年,鄭成功據之,屬萬年州。康熙二十三年,分置鳳山縣,屬臺灣府。

  嘉義縣:在府北一百十七里。東西距五十一里。南北距二百五里。東至大山番界二十一里,西至海三十里,南至臺灣縣界七十七里,北至彰化縣界一百二十八里。本東番地,本朝順治十八年,鄭成功據之,尋屬天興州。康熙二十三年,分置諸羅縣,屬臺灣府。乾隆五十二年,以賊匪林爽文攻擾,時城內義民同官兵守禦無虞,賜縣名嘉義。

  彰化縣:在府北三百九十七里。東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七百七十里。東至大山番界二十里,西至鹿仔港海二十里,南至嘉義縣治二百八十里,北至雞籠城海六百八里。本東番地,本朝順治十八年,鄭成功據之,尋屬天興州。康熙二十三年,屬諸羅縣。雍正元年,分諸羅縣北半線地置彰化縣,屬臺灣府。

  ·形勢

  屹峙海中,延袤二千餘里,為東南屏障(臺郡聞見錄)。四面環海,崇山峻嶺,橫截其中(臺郡圖誌)。背負崇岡,襟帶列島,浪嶠南屏,雞籠北衛(舊志)。澎湖為門戶,鹿耳為咽喉(鳳山縣志)。七鯤身毗連環護,三茅港彙聚澄泓(客問)。

  ·風俗

  禾麻蔽野,廬舍依然;畜牧之饒,無異中土(臺郡聞見錄)。節候稍晚,夏乃澍雨,人始耕種,歲一收穫,豐盈常足(同上)。地無木棉,兼民不知蠶,布帛多資於中土(同上)。尊敬長老,孤獨廢疾之人、則鄉社人共餔之(同上)。民非土著,皆泉、漳、潮、惠之人,故習尚與內地無甚異(臺灣縣志)。俗尚華侈(同上),喜鬥輕生(嘉義縣志)。晚稻豐稔,資贍內地,所以戶鮮蓋藏(臺海使槎錄)。

  ·城池

  臺灣府城:本朝雍正三年,建柵城,周十一里三百三十四步,門七。乾隆元年,易七門以石,雉堞釘鐵皮,樓護女墻。五十三年,改築土城,周二千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以西面濱海,按舊基收進一百五十餘丈。臺灣縣附郭。城東門樓上,舊祀關帝。乾隆五十三年,臺匪林爽文等滋事,官軍渡海,咸睹神像,尋即蕆功;七月,奉旨重修,御書扁額曰「神威翊應」。

  鳳山縣城:在興隆莊龜山之麓。本朝康熙六十年,建土城,圍以刺竹,周四里一百八十步,門四,有濠。乾隆五十三年,移建竹城於埤頭,而於此地建龜山石卡,駐兵防守。嘉慶十二年,仍還舊治,改築石城,周八百丈,高一丈八尺,建立砲臺,門四,有樓。

  嘉義縣城:本朝康熙四十三年,建柵城。雍正元年,土築,周四里一百五十步,門四,濠廣三丈。五年,建城門樓十二年,於土城外環植刺竹。乾隆六十年重建,周七百四十四丈有奇,高一丈八尺。

  彰化縣城:本朝雍正十二年,環植刺竹,周四里一百十八步,門四。嘉慶十六年,甃以磚石,周一千二十八丈,高一丈八尺,並於城之四面及八卦山頂添設砲臺五座。

  澎湖廳城:在臺灣縣西澎湖大山嶼西澳。本朝康熙五十六年建。

  淡水廳城:在彰化縣北竹塹。本朝雍正十一年,環植刺竹,周二里一百六十步,門四,有樓。

  噶瑪蘭城:在淡水廳所轄三貂溪東五圍。本朝嘉慶十六年,栽九芎樹為城。東西南北相距各一百八十丈,周五百四十丈,門四,有樓。

  ·學校

  臺灣府學:在府治西南。本朝康熙二十四年建,五十一年修。乾隆十四年重建。入學額數,閩籍二十一名,粵籍九名。

  臺灣縣學:在縣治東東安坊。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建,四十二年修。雍正十二年、乾隆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三名。

  鳳山縣學:在縣治北門外。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建,五十八年修。雍正七年、乾隆二年、十七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三名。

  嘉義縣學:在縣治西門外,舊在西門內。本朝康熙四十五年建,乾隆十八年移建今所。入學額數十三名。

  彰化縣學:在縣治東北。本朝雍正四年建,乾隆十七年修,二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三名。

  淡水廳學:在廳城東門內。本朝嘉慶二十三年建。入學額數六名。

  海東書院:在府治西南,舊在府學西。本朝康熙五十九年建,乾隆三十年移建今所。

  崇文書院:在府城內東安坊。本朝康熙四十三年建,乾隆二十四年重建。

  南湖書院:在府城南。本朝乾隆三十年建。

  玉峰書院:在嘉義縣西門內舊學宮址。本朝乾隆二十四年建。

  白沙書院:在彰化縣學宮右。本朝乾隆十年建,二十四年修。

  明志書院:在淡水廳城北興直莊。本朝乾隆二十八年建。

  ·戶口

  原額人丁一萬八千八百二十七,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一百七十八萬六千八百八十三名口,計二十二萬四千六百四十六戶。

  ·田賦

  田園四萬七千三百四十五甲八分有奇,又二千二十九頃八十八畝有奇,共額征粟一十八萬八千四百八十四石二斗七合一勺。續報升課田園六百一十二甲一分三釐有奇,額徵銀三百八十三兩九錢二分二釐。人丁餉稅,額徵銀一萬三千六百五十三兩八釐。

  ·山川

  大目降山:在臺灣縣東五十里,土番所居。通志:山下有大目降溪,蜿蜒而下,過平坂,隸於番。其南曰柳仔林山,列阜如屏,延亙數里;其西北為馬鞍山,自木岡西遞眾山,重疊不一,馬鞍其盡處也。按輿圖,臺灣之東有大岡山,當即木岡及大目降山,字音訛異耳。又通志:自大目降山,歷保大里東、保大里西,至新豐、永豐二里;又南抵崇德里,相距百里,其山崔嵬險阻,人跡不到,從無名號;以此知大岡山蓋大山之統名也。

  香洋仔山:在臺灣縣東南。通志:山在湖仔內山南,■〈山咅〉嶁絡繹,擁起平疇。

  角帶圍山:在臺灣縣東南二十六里。通志:在香洋仔山南,下有深坑仔紅毛寮溪,過此曰岡山溪,為鳳山縣界。按舊志,小香洋山東為深坑仔,又西南為大香洋,溪流逶迆,山水幽勝,即指此山也。

  豬母耳山:在臺灣縣東南五十八里。通志:下有鯽魚潭、許寬溪、咬狗溪、石頭坑,又有遙接其南者曰湖仔內山。

  大岡山:在臺灣縣南八十餘里。山頂險峻,上有巨岡,可望不可登。近鳳山縣之嘉祥里,亦曰江山,又曰碙山。其東南為小岡山,近鳳山縣之長治里。新志:大岡在北,小岡在南,兩山相對峙;凡至臺,舟過澎湖東吉澳,即見此山,與臺灣猴洞諸山相界處也。以輿圖考之,臺灣有兩大岡山:一在臺灣東稍北,當即舊志大腳山,與新志大目降山也;一在縣南,又南曰小岡山,與鳳山縣接界。

  木岡山:在臺灣縣東北三十三里,與嘉義縣相接,巍峨特聳,其頂常戴雲霧,天氣清明,始見山形,其峰上與天齊。通志:臺灣之山,此最高大,為一府諸山之祖,亦縣治之主山也。北至蔦松溪,則為嘉義縣界。山之南有番仔湖山,拔地而起,與木岡山勢相聯屬。按輿圖,臺郡北自雞籠山,南至沙馬磯頭,二千餘里,東偏負山,西面臨海,其山蜿蜒不斷,總名大山,亦總呼為木岡山。

  阿猴林山:在鳳山縣東,林木茂密,漸入番界。

  赤山:在鳳山縣東十里。上有湯池。舊志:去府一百四十里。通志:陂阤平衍,時有火出其上。由此而南,悉屬番社。又鳳彈山東北一山,土色純赤,亦曰赤山。

  觀音山:在鳳山縣東南十五里。舊志:有水西流,入小岡山水。通志:在阿猴林西北,起伏盤曲,中峰屹立,若菩薩端坐,眾小峰拱峙於側,故名。又七星山,聯絡觀音山之北,七峰皆戴石如星。

  傀儡山:在鳳山縣東南六十里,土番所居,呼為「加嘮」。通志:在縣治東,沖霄聳起,常帶雲霧。舟行至澎湖,天氣晴霽,即見此山。重岡復岫,皆人跡所不到。總呼為傀儡山。野番出沒於此。其分支為北葉山,自是而南為蜈蜞嶺。其左為琅嶠山,又南而直抵於波濤中者為沙馬磯。自磯回轉而東,有兩峰並峙,高出天表,為綱卒山、老佛山。由二山絡繹而北,纍纍不絕,又有朝華離山、大柴高山、霄馬於山、大烏萬山,皆背立傀儡山之後,俯臨海中。

  毘南謐山:在鳳山縣東南二百二十里,亦曰卑南覓山。舊志:山連延高峻,上多松杉,人跡不至。夜望之,有光如火。又金山,在縣東境外多羅滿港內,相傳產金。又大女覓山,有芋葉大如屋,土番珍之。

  沙馬磯頭山:在鳳山縣東南二百三十里海濱。其南有仙人棋盤石,亦曰仙人山。舊志:山形如城,下可泊舟;水退時,有礁狀如馬。通志:呂宋船往來,皆以此為指南。

  鳳山:在鳳山縣南三十里,形若飛鳳,縣以此得名。舊志:上多巨石,嶔崎玲瓏。通志:旁有二小峰如翅。又東北有數小峰如卵,曰鳳彈山;西南山岡曰鳳鼻山,邑治之對山也。

  虎仔山:在鳳山縣西南七里濱海,亦曰打鼓山,俗呼為打狗山。舊志:北去府治百里,下為打狗仔港,冬產青魚。通志:山特峙海濱,舊有番人居之。明嘉靖間,流寇林道乾為俞大猷所逐,遁入於此;後從海道逃入占城,其遺種尚有存者。今水師營壘尚在。由此山蜿蜒而下,勢若長蛇,為蛇山,在邑治右。又旗後山,在打鼓山西南臨海上,為漁人採捕處。其參差隔海,列於打鼓左右者,西有石佛,石佛北有石塔,南有涼繖礁,皆屹立海中;舟人經此,必鳴金焚紙,以祭海神。

  七鯤身山:在鳳山縣西北。通志:自打鼓山穿田過港,逶迤六十餘里,平地中結為七峰,如鯤魚鼓浪。其山無石,皆沙土,上多雜木,蒼翠可觀。

  半屏山:在鳳山縣北七里。通志:自臺灣縣大小岡山迆邐而南,近附於縣治者,為半屏山,形如畫屏,故名。蓮花潭直過其下,懸岩陡立,又呼為半崩山。又縣左有龜山,近接半屏山,中多喬木,繁陰密蔭,望之蔚然深秀。又漯底山,在半屏山西北,平原中一邱浮出,其頂寬平,上有小竅出水,若無底然。

  滾水山:在鳳山縣東北。舊志:在岡山南二十餘里,下有湯泉,廣五十餘畝,泉源沸突,微有硫氣;流瀦為潭,周數十里,有山環障,中起三洲,古木森列。居民決水灌田,饒沃數千頃。通志:有大小滾水二山,相距十里許,上有濁泥水滾出。

  火山:在嘉義縣東二十五里玉案山東稍南。通志:山多石,石隙泉湧,常有火出水中。

  大武巒山:在嘉義縣東南。通志:由彰化縣大遁山,南奔七百餘里,山脈停駐,挺為是山,特立圓秀可愛,縣治之主山也。又牛朝山,在縣西北十里。通志:由大武巒迆邐而西二十餘里,橫岡如帶,近貼縣治之背,復自右旋左,尾一小山,逆列水口,為邑治鎖鑰。按大武巒即諸羅山。舊志:山在縣東,地最肥饒,縣治其麓,多熊豕獐鹿,縣之得名以此。

  玉山:在嘉義縣東南大武巒山之後。色白如銀,北與彰化縣之水沙連內山接。通志:三峰並立,高出群山,為大武巒後障,終歲雲封其頂,惟冬日晴明可見,頃刻煙霧復合矣。

  多侶居山:在嘉義縣東南。舊志:在天興州東北百餘里,山極高峻,盛夏雪消,流成瀑布。

  阿里山:在嘉義縣東南。通志:山極遼闊,內有八社;又東南為大龜佛山,同為邑治左肩;又東為肚武膋山,為番米基山。

  馬椆山:在嘉義縣東南二十里。通志:自半月嶺而南,又西轉為關仔嶺,山徑仄如天險,下有漢人耕種其中;相近有糞箕湖山。又小龜佛山在糞箕湖西南,下有古樹高數丈,相傳有神附焉,居民皆徙數里外。東南為赤山,土色皆赤。按此與舊志龜佛山異;舊志謂山東臨中港者,今為彰化縣山。

  玉案山:在嘉義縣東南三十里。通志:山自東而折於南,居邑左臂,為學宮對山,舊名玉枕。又嵌頭山在玉案山東北,其西南為筆架山。又有翁上天山,如老翁扶杖欲行狀。又西為半月嶺。

  大武壟山:在嘉義縣東南六十里。通志:山繞玉案山後,與學宮遙對。又西北為五步練山,峭險不容足。相併為消離山,其支峰聯絡於南為鹿馭山、東西煙山、虎頭山、內茄拔山、琅包山,下有曠埔,漢人多耕種其中。

  南馬仙山:在嘉義縣南。通志:山勢騰空卓立。其南為烏山,西南為芋匏山、羅漢門山、猴洞山,山有大石洞,洞外舊屬臺灣縣,雍正三年,割東南界至羅漢門歸諸羅縣,以分水嶺為界。

  大福興山:在嘉義縣東北。通志:一名大目根山,與覆釜金山同為縣治右肩。又東為枋仔岸山、鹿楮山、打利山、鹿仔埔山,則為邑右之外輔。

  葉仔林山:在嘉義縣東北七十里。通志:與大武巒山相接,自東旋北,居嘉義縣右臂。稍北為鼎蓋梁山,為梅仔坑山,又北為尖山、子山,又北為奇泠岸山,又北為彰化縣界。

  寮望山:在彰化縣,其麓舊為半線營,今為縣治。通志:山北為貓羅社,東南為貓羅山。按舊志有打貓山,在嘉義縣東北百餘里,多巨木鳥獸,當即貓羅山也。

  半線山:在彰化縣東。舊志:在廢半線司東,美田疇,利畜牧,產樟慄可造舟楫;明末海寇林道乾竄此。

  大武郡山:在彰化縣東南四十里。通志:去大雞籠七百餘里,在虎尾溪之北。山之西南,有大武郡社,社東為南投山;有社二:溪南曰南投社,溪北曰北投社。又有阿拔泉山、竹腳寮山,內有林冀埔,漢人耕種其中。上有九十九尖峰,玉筍排簇天際,下為大吼山、栲栳山。又東北為水沙連內山,南與嘉義縣之玉山相接。又西隔一溪,為撲仔籬山。

  牛相觸山:在彰化縣東南六十五里。通志:南北兩峰,如牛奮角相觸,中隔小溪。溪南為嘉義縣斗六門界,溪北為縣之大武郡山界。

  倒旗山:在彰化縣北。通志:山形如旗。由宛里山而北,漸逼於海,小峰錯落,與倒旗相連者為礁荖叭山。

  岸里山:在彰化縣北。通志:山深險,其東北即南日山、貓盂山。

  大肚山:在彰化縣北。舊志:在廢半線司北。山形圓聳,下有大肚溪。通志:與寮望山對峙。山後為貓霧拺社,其北為沙轆山、鐵砧山、宛里山。

  南嵌山:在彰化縣北南嵌社,東為太平山、貓里山、椰里曆山、交眉山。

  南山:在彰化縣北竹塹社之南。通志:相近為小鳳山,與眩眩山形勢相屬,下為竹塹埔,漢人耕種其中。東為祐武乃山,極高大,與合歡大山障蔽南日諸山之後,遙接干豆門諸社及查內山。按府志,干豆門作關渡門。

  大遯山:在彰化縣北。通志:由小雞籠蜿蜒而南,矗起屼立於淡水港之東北,即奇獨龜崙山也;煙霏霧靄,峰巒不可枚舉。

  圭州山:在彰化縣北大遁山之南。舊志:在海濱淡水城東。

  硫黃山:在彰化縣北,近淡水城。舊志:山下常有火光,日照之,氣能傷人,土可煎硫,一名磺山。通志:山在大遁山東,內有雞柔山,外為北投社,西極港口,循港逆折而東為干豆門。

  八里坌山:在彰化縣北淡水城西。舊志:上有古鐵獵,觸之則病。通志:自乾豆門穿港而西,山勢雄偉,傑出於淡水港之東南。

  大雞籠山:在彰化縣北海中雞籠城之南。舊志:下有港甚寬廣,可容巨舟數十。紅毛嘗築城於此。山在港東,一望巍然,為全臺祖山,凡往來日本洋船,皆以此山為指南。其西有金包里山,山背有二石對峙,曰旗桿石。又西有小雞籠山,亦曰鼻頭山,峻峙海濱,有石中空,曰石門。

  山朝山:在彰化縣東北。通志:自大雞籠分支,東渡八尺門港,雙峰遙峙,高不可極。山南為生番三十六社,居噶瑪蘭地,人跡罕到。其南為買豬末山。兩山相去百餘里。又南為哆羅滿社山,東南為噶瑪蘭山。又南為黑沙晃山,為崇爻山,二山皆極高大,內有生番十社,亦人跡所不到。又南袤接鳳山縣之毗南謐山界。噶瑪蘭,舊作蛤仔灘,今改。

  澎湖島:在臺灣縣西大海中,西與泉州金門相望。唐施肩吾有澎湖詩。宋時琉球國在泉州之東,有海島曰澎湖,煙火相望。元史:漳、泉、興、福四州界內,澎湖諸島與琉球相對,水至澎湖漸低,近琉球則謂之「落漈」,其水趨下不同,最為險迅。至元二十八年,閩人吳志斗言,欲伐琉球,宜就澎湖發船。明年,自汀州渡海伐之,不克,還駐澎湖。舊志:山形平衍,東西約五十里,南北約二十里,周圍小嶼頗多。自泉州府城東出海,三日可至。至元末置巡司於此。明洪武二十年,盡徙嶼民,廢巡司而墟其地。嘉靖中,海寇曾壹本、林鳳等據為巢穴。萬歷二十年,以倭犯朝鮮,增設戍兵。三十七年,紅夷一舟闌入澎湖,久之乃去。天啟二年,有高文律者,乘戍卒單弱,以十餘船突據澎島,遂因山為城,環海為池,肆毒於漳、泉沿海之地,要求互市。巡撫南居益遣兵分三路進勦,大破其兵,乃復澎湖。議於穩澳山開築城基,東西南各留一門,北設砲臺。本朝順治中,鄭成功保據廈門,兼有澎湖。後取臺灣,倚為重鎮。設安撫司,領巨艦二百,精兵二萬拒守。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帥舟師南征,抵八罩水,進攻澎湖,因風縱火克之。通志:澎湖島,古稱三十六嶼,氾若水中之鳧,下有三十澳。其最大而居中者曰大山嶼,縱橫各三十餘里。嶼之東偏日香爐嶼,西偏曰雁淨嶼,曰沙墩嶼,北偏曰奎壁嶼。山外曰錠鉤嶼,產紫菜,曰雞腎嶼,曰員背嶼。又北曰鳴嶼,曰白沙嶼。最北曰屈爪嶼、吉貝嶼。其最西有目嶼。嶼之東有姑婆嶼、鐵砧嶼、土地公嶼、金山嶼、空殼嶼。而正西為西嶼、丁字門嶼。稍北為鎮海嶼。東則大倉嶼。西嶼之後,有四角嶼、雞籠嶼、桶盤嶼、虎井嶼。轉而南,有花嶼、草嶼、大貓嶼、小貓嶼、南嶼、頭巾嶼、八罩嶼;嶼周三里餘,居民稠密。北為狗沙嶼,相對為將軍嶼。稍西為岑圭嶼,後為船帆嶼、後埭嶼。其南曰東嶼平,曰西嶼平,二嶼居南嶼之東,而平分一水,故名。其下流曰味銀嶼,曰鐘仔嶼。又東曰東吉嶼,曰西吉嶼,參其中曰鋤頭增嶼。渡海者必由二吉以入,蓋入臺之指南也。總計嶼實四十有五雲。按奎壁嶼,舊志作龜壁山。員背,府志作員貝,亦稱灣貝。

  小琉球嶼:在鳳山縣南一百里下淡水南大海中。舊志:嶼周二十餘里。通志:突起一峰,盤鬱蒼翠,中無人居,多產椰子竹木,下多巉巖巨石,大舟灣泊甚難,蓋鳳山縣之水口也。

  浪嶠南嶼:在鳳山縣南二百四十里,一名琅嶠山。舊志:自沙馬磯頭,一潮水可至,遠視微茫,舟人罕至,土番所居,地宜羊,去下淡水三百餘里,多瘴氣。

  南謐東嶼:在鳳山縣南二百二十餘里海中,去南謐三里許,為一方之蔽。土番至彼,見水中有果稻流出,而無從跡也。

  北澎湖嶼:在彰化縣極北雞籠城東北大海中。舊志:嶼低平寬廣,周約二十餘里,其旁多溜,舟人憚之。

  海:環臺灣府境皆海。舊志:舟人渡洋,不辨里程,一日夜以十更為率。自雞籠淡水舟行至福州港口五更,自臺灣港至澎湖四更,自澎湖至泉州金門所七更;東北至日本國七十二更,南至呂宋國六十更,東南至大港二十二更,西南至南澳七更;皆就順風而言。又自雞籠而東南,約三更以外,便為下溜,舟不可至。通志:海居極東,月常早上,故潮水長退,視同、廈亦較早焉。初一、十六,潮滿巳、亥,而竭於寅、申;初八、二十三,潮滿寅、申,而竭於巳、亥。然南北亦有不同。從半線以下,潮流過北,汐流過南,與澎湖同;半線以上,潮流過南,汐流過北矣。海多颶風,最甚為颱。土番有識颱草,草生無節,則周歲無颱,一節則颱一次,多亦如之,無不驗。

  臺江:在臺灣縣西門外大海。由鹿耳門入,各山溪之水匯聚於此。南至七鯤身,北至蕭壟茅港尾。

  岡山溪:在臺灣縣東南三十里,源出大岡山。紅毛寮溪在縣東三十里,源出深溝。二贊行溪在縣南二十里,合岡山、紅毛寮二溪,由喜樹港入海,為臺、鳳分界處,溪北屬臺灣,溪南屬鳳山。

  蔦松溪:在臺灣縣北十里。上源有二:北源出縣東北湖仔內山,曰咬狗溪,西南流;南源出縣東柳仔林山,西流曰大目降溪,過大目降莊,北與咬狗溪合;經鯽魚潭,又西經府城北,為蔦松溪,又西入於海,亦曰大目溪。又縣東三十里為卓猴溪,源出卓猴後山,合洋子港;縣東十五里為許寬溪,流入鯽魚潭;俱會於蔦松溪。

  下淡水溪:在鳳山縣東南三十里。舊志:自淡水社西流入海,旁多水田,利畜牧,亦名下湛溪。通志:源出東北大山,受巴六溪之水,西出而為西溪,又與赤山仔所受眾流之冷水坑合,入於海。

  力力溪:在鳳山縣西六十里淡水溪南。源出大山中,西南流經力力社北,又西南入海。

  放■〈糸索〉溪:在鳳山縣西七十里力力溪南。源出大山中,北源曰中溪,南源曰畢鄉溪,合而西南流,經放■〈糸索〉社北,又西南至鱉興港,入於海。

  濁水溪:在鳳山縣北三十里。通志:源出大滾水山,水流極濁,南合小岡山之水,會彌陀港,入於海。

  八掌溪:在嘉義縣南二十里。通志:源發玉山,過枋仔岸山、阿里山、牛朝山之西南,至白須公潭,過小龜佛山,西至青峰闕入海。

  急水溪:在嘉義縣南三十里。通志作嘓溪,源出大武壟山十八重溪,合哆囉嘓社北九重溪水,過雙溪口,西南為急水溪,下急水渡,西彙於蚊港入海。

  灣里溪:在嘉義縣南七十里。源發縣東南大山,西流過灣里舖北,又西至新港口入海,稍北有麻豆溪,西流入海。

  牛朝溪:在嘉義縣西五里。通志:源發大武巒山,出大福興山、牛朝山之北,西過北新莊,至槺榔莊,為龜仔港入海。

  山疊溪:在嘉義縣北二十里。通志:在牛朝溪北,發源阿里山,西流至雙溪口,北會石龜溪,又西流至笨港入海。石龜溪發源奇泠岸山,西流南與山疊溪合。按府志作三疊溪。

  虎尾溪:在嘉義縣北六十五里彰化縣南。二縣以溪為界。過此而北,人煙漸少。舊志:源出大山中,從柴里斗六門社流出,截溪分流而北,經東螺社南,折而西南流,復合為一,西入於海。通志:虎尾溪源發於水沙連內山麓,西流過牛相觸山,北分於東螺,又南會嘉義縣阿拔泉溪之水為西螺,又西至臺仔挖入於海。東螺溪分自虎尾溪北,折而西流,匯於海豐港入海。

  大武郡溪:在彰化縣南。通志:源出大武郡山,西流至鹿仔港入海。

  大肚溪:在彰化縣北十里。舊志:源出大山中,西流經大肚社南,又西入海。通志:谿闊水險,源發於南投山,過北投貓羅社北,合水沙連九十九尖之流,西過阿束社北為草港,入於海。

  大甲溪:在彰化縣北四十里。舊志:源出大山中,流經大甲社南,又西入海。溪中多石艱於行涉。通志:溪面甚闊,源發於岸里內山,西流,南分為牛罵溪、崩山溪,西入海。

  大安溪:在彰化縣北。通志:險如大甲,溪面較狹。發源於水沙連內山,西流過岸里、南日二山,支分於南日山之後,曰房里溪,分於鐵砧山之北,曰貓盂溪,西彙於雙寮海口入海。

  吞霄溪:在彰化縣北,發源於南日山,西流至倒旗山前,入於海。

  後壟溪:在彰化縣北。發源於貓里山,西流至後壟港入海。

  中港溪:在彰化縣後壟溪之北。源發於合歡大山,西流至中港社西入海。

  竹塹溪:在彰化縣中港溪之北。源出大山中,西流經竹塹社北,又西入海。

  鳳山溪:在彰化縣竹塹溪之北。通志:源發查內山,西流至小鳳山埔入於海。

  南北大溪:在彰化縣東北。俱發源大山中,西流入海。

  南嵌溪:在彰化縣北大溪之北。西流經南嵌社南,折而北,與社北之水會,西北流入海。

  長豆溪:在彰化縣東北。通志:源發八里坌山南,西流入於海。

  上淡水溪:在彰化縣東北上淡城西。舊志:源出東北界大山中,深十餘尋,緣岸皆古梅,舟行數日不窮;中產紅心魚,長竟丈。其水西流北折,會巴浪泉水,北入於海。

  通志:八里坌山之北,為淡水港海口,至乾豆門水程十里,內有大澳,分為二港,可泊大艘數百。

  磺溪:在彰化縣東北。通志:源出磺山,西流出干豆門入海。東北即雞籠港。

  馬沙港:在臺灣縣西南。舊志:西通大海,北接臺灣南岸,即安平鎮城,亦名馬沙溝。新志:安平鎮港潮汐,與鹿耳門七鯤身相連,寬衍可泊千艘。又北線尾在鹿耳門南,有柴頭港,紅毛時水甚深,夾板船可入,今淤淺。

  大圓港:在臺灣縣西海港。自鹿耳門以內,周環皆隄,海舟聚泊;後紅毛建城如臺,因亦謂港為臺灣。

  網港:在臺灣縣西北廢天興州北。舊志:漁人恆取魚於此。

  新港:在臺灣縣北十五里。源出木岡山,西流至洲仔尾入海。港南為臺灣縣界,港北為嘉義縣界。

  鱉興港:在鳳山縣東六十里,放■〈糸索〉溪西入海處。

  打鼓仔港:在鳳山縣西南七里。通志:港口有巨石,劈分水門,水分兩條:南入為前鎮港,又入為鳳山港,至鳳山莊;北入為硫磺港,至興隆莊。

  蟯港:在鳳山縣西北十五里。舊志:上源自小岡山西流會觀音山,又西經縣西北維新里入海,可泊小舟。新志:蟯港系臺灣轄,其南為竹仔港,又南為彌陀港,即小岡山水及濁水入海處,又南為萬丹港。

  蚊港:在嘉義縣西南六十里。源出縣東大山中,曰急水溪,西流經鐵線橋,又西入海。其北有八掌溪,亦自大山西流經縣南,又西入海,是為蚊仔港。其南為茅港、尾港,又西南為麻豆港。按舊志,蚊港在縣西北,上流為石龜、山疊二溪,至縣北合八掌、牛朝溪諸水入海,俱誤。

  龜仔港:在嘉義縣西南六十里,為牛朝溪西入海之口。

  笨港:在嘉義縣西北,上流石龜溪、山疊溪二水合而西入海。

  海豐港:在彰化縣西南六十里海■〈氵义〉,與嘉義縣西北接界。

  鹿仔港:在彰化縣西十五里。港口有水柵,可容六、七十人。按輿圖,彰化縣海港極多,循海豐而北為三林港,又北為鹿仔港,又北為草港,又北為大甲港,又北為雙寮海口,即房里溪、貓盂溪入海處,又北為後壟港,又北為中港,又北為竹塹港,又北為鳳山港,又北為南北大溪港,又北為南嵌港,又北為淡水港,又東北為雞籠港,又東為八尺門港,又東南為噶瑪蘭港。

  茫丹湖:在鳳山縣北半屏山西,西通大海。

  甘棠潭:在臺灣縣東保大東里,居民瀦水灌田。又有無源潭,在縣東南永豐里。承天、鴛鴦、水漆三潭,俱在縣南文賢里。

  鯽遶潭:在臺灣縣東北十里,俗名東湖。舊志:周五里許,多魚,一名鯽仔潭。其水北流達縣北,會蔦松溪水,西入海。又鳳山縣亦有鯽魚潭,在縣西北維新里,闊百餘丈。

  草潭:在鳳山縣東北觀音山莊,灌溉甚廣。又縣境有風櫃、蓮花、金荊、三鎮、龍鬚等潭。

  鬼面潭:在彰化縣北大山中。舊志:潭,夏秋溢,冬春竭,有魚蝦之利。

  深溝:在臺灣縣東四十里,俗名深坑仔,源出角帶圍內山,流入二贊行溪。

  月眉池:在臺灣縣南文賢里,形如半月。

  蓮花池:在彰化縣北大山中。池內有嶼,土番居此者,浸版為田,種禾甚美。

  湯泉:在鳳山縣。有二:一在下淡水社,源出赤山;一在大滾水社。泉俱溫,故名。又嘉義縣東北有溫泉,泉上氣蒸如沸。

  龍目井:在鳳山縣阿猴林內竹仔寮。兩井相連,狀如龍目。相傳沈痾者飲其水即愈。又淡水廳大雞籠山麓,亦有龍目井,下臨大海,四周斥鹵,泉湧如珠,濆地而起,味獨甘冽。

  紅毛井:在嘉義縣署左。其水甘冽,荷蘭所鑿,故名。

  ·古蹟

  赤嵌城:在臺灣縣南。明嘉靖四十二年,流寇林道乾據為巢穴,名北港。既而倭寇擾閩,退屯於此。萬歷末,紅夷荷蘭國欲據澎湖,尋徙北港,因招集人民商賈為窟穴。崇禎八年,紅夷始築赤嵌城。本朝順治十八年,鄭成功與倭使何斌通謀,破逐紅夷,取其地建為承天府。康熙二十二年,鄭克塽降,改設臺灣府,尋移治永康里,即今府治。舊志:紅夷所築赤嵌城,方圓僅半里許,上構重樓,以為居室。府志:赤嵌樓在鎮北坊,又名紅毛樓,今漸圯。

  臺灣故城:在臺灣縣西南二十里。明崇禎八年,荷蘭夷築。方圓一里。右憑鹿耳,左面海洋。並設市城外,以通漳、泉商賈。後鄭成功居此,更名安平鎮。府志:紅毛城在安平鎮,亦名安平城,又名赤嵌城。荷蘭於一鯤身頂築小城,又築外城繞其麓。城垣疊磚凡三層。下一層入地丈餘而空其中,雉堞俱釘以鐵,廣二百七十七丈六尺,高三丈有奇,女牆更寮,與內城相聯綴,瞭亭螺梯,風洞機井,鬼工奇絕。本朝康熙五十七年修。

  鳳山故城:在鳳山縣埤頭。本朝乾隆五十三年移建,用刺竹圍插。嘉慶十二年,仍復興隆莊龜山舊城,以興隆司巡檢及舊城把總駐此。

  淡水故城:在彰化縣北淡水八里坌山北麓,紅毛番築。本朝雍正二年,設門四。今為滬尾營水師分駐之所。城僅十數圍,多坍塌。

  澎湖暗澳城:在臺灣縣西澎湖。明嘉靖間,林道乾為亂,都督俞大猷追之,道乾遁入臺灣,大猷因駐師澎湖,築城於暗澳以守。今故址尚存。

  萬年廢州:在臺灣縣東南二十里二贊行。本朝康熙元年,鄭成功置萬年縣。鄭經升為州。二十二年廢。

  天興廢州:在臺灣縣東北四十里新港。本朝康熙元年,鄭成功置天興縣,屬承天府。鄭經升為州。二十二年廢。

  廢雞籠安撫司:在彰化縣極北海中。明永樂時,中官鄭和奉節招撫,嘗三泊雞籠、淡水。後荷蘭夷據之,築雞籠城。本朝康熙元年,鄭成功置安撫司。二十二年廢。今置兵戍守。

  廢淡水安撫司:在彰化縣北,有城,亦荷蘭夷築。本朝康熙元年,鄭成功置淡水安撫司。二十二年廢。

  廢半線安撫司:今彰化縣治。本朝康熙元年,鄭成功置半線安撫司。二十二年廢。

  察院舊衙:在府治東南。本朝康熙六十一年設巡臺御史駐此。乾隆五十二年裁。

  夢蝶園:在臺灣縣小南門外。明季,龍溪舉人李茂春遯跡至臺,構亭永康里,因以名園。今為法華寺。

  檨林:在臺灣縣西南,今為施襄壯侯祠。

  忠義亭:在鳳山縣港西里西勢莊。本朝康熙六十年,總督覺羅滿保為粵莊義民建。雍正十一年修。

  望海亭:在淡水廳營盤後山之畔,海市萬狀,悉人望中。

  秀峰塔:在府治西南學宮之巽方,高五丈有奇,周六丈,凡五級四門。本朝乾隆六年建,今廢。

  ·關隘

  北關:在噶瑪蘭硬枋。高山險峻,大石鱗列,為廳咽喉。本朝嘉慶十五年設外委駐防。

  鹿耳門:在臺灣縣西三十里。舊志:為臺灣出入咽喉。兩岸皆築砲臺。水流峽中,委折回旋而入。中有海翁崛,多浮沙,水淺風急,則深淺頓易,最為險要。門內水面寬展,可泊千艘,即大圓港也。今有水師戍守。又縣西北有大目港,亦為要地。通志:鹿耳門在臺灣港口,形如鹿耳,港甚隘,下有隱石,行船者以浮木植標識之。

  斗六門:在嘉義縣北四十里,去竹腳寮二十餘里,為生番隘口。本朝乾隆二十六年,移臺灣縣新港巡司駐此。五十三年,改設縣丞。

  羅漢門巡司:在臺灣縣西南六十五里,為臺灣、鳳山、嘉義三縣之總路。本朝雍正九年,設縣丞駐此。乾隆五十四年,改設巡司,駐灣崎。嘉慶十五年,移駐番薯寮。

  下淡水巡司:在鳳山縣埤頭。本朝康熙二十三年,置於下淡水東港。五十一年,移駐赤山之巔,尋移大昆山麓。乾隆五十三年,移駐興隆莊。嘉慶十二年,移駐今所。

  大武壟巡司:在嘉義縣東南六十五里。本朝乾隆五十三年,移斗六門巡司駐此。

  佳里興巡司:在嘉義縣西南四十里鹽水港。本朝康熙二十二年,置巡司於縣治右。六十一年,移駐縣西北笨港。雍正九年,復移駐此。

  貓霧拺巡司:在彰化縣北二十里。本朝雍正九年設。

  竹塹巡司:在淡水廳城內。本朝雍正九年設。又廳北舊有八里坌巡司,亦於是年設。乾隆三十二年,移駐新莊。五十四年裁。

  大甲溪巡司:在淡水廳南一百二十里,舊為彰化縣鹿仔港巡司。本朝雍正九年設。嘉慶二十年,以竹塹至大甲溪一帶各口岸海禁緊要,移駐於此,改今名。

  羅東巡司:在噶瑪蘭,距廳城三十二里。本朝嘉慶十五年設。

  南路營:在鳳山縣西龜山下,設參將駐守。

  又勝、永勝二寨:在臺灣縣北登臺、新莊二處。本朝乾隆三年,以其為生熟番往來要區,設立二寨,撥鄉勇三十名巡防。又柳樹南莊口,另立營盤,撥貓霧拺、彰化氾兵各五十名駐防。

  舊社:在臺灣縣東新豐里。又中港岡,在縣東南長興里。俱有營兵分防。

  上淡水社:在鳳山縣南。舊志:赤山南至上淡水社八十里,又二十里至下淡水社,又十五里至力力社,又十五里至茄藤社,又六十里至放藤社,又八十里至茄洛堂,又一百二十里至浪嶠。嶠內俱深山大林,土番或攀蘿捫葛而出,不通人行。

  麻豆社:在嘉義縣南。舊志:自臺灣縣新港北五十里至麻豆社,又九十里至諸羅山,又一百里至他里霧,又一百二十里至大武郡,又六十里至半線,又一百十里至水里社,又三百里至大甲社,又一百四十里至房里社,又一百三十里至吞霄社,又一百三十里至後壟社,又二十里至新港仔,又四十里至中港社,又一百里至竹塹社,又二十里至眩眩社,又二百里至南嵌社,又八十里至八里坌社,又過江十五里至淡水城,又三十里至奇獨龜崙,又六十里至內圭州社,又六十里至大屯社,又四十里至小雞籠,又超石一百五十里至金包里外社,又十里至內社,又超大石二百里至雞籠頭,又踰大江二十里至雞籠城。城屼懸海中,旁無港澳可泊,夏天風靜,水程東行四日,可至噶瑪蘭。計府治至雞籠,共二千三百一十里。

  ·津梁

  大枋橋:在臺灣縣東安坊。本朝康熙二十三年重建,三十三年修,乾隆十年重修。又有德慶橋,乾隆十六年建。

  蓬溪橋:在臺灣縣東十五里永康里。本朝乾隆十八年建。

  磚仔橋:在臺灣縣西定坊。明末,荷蘭所建。

  安瀾橋:在臺灣縣西門外。本朝康熙五十九年重建。

  德安橋:在臺灣縣。本朝乾隆十二年建,三十二年重建。又有塭岸橋,亦三十一年建。

  坑仔口橋:在鳳山縣東南五十里下淡水社。本朝康熙年間建。

  二贊行橋:在鳳山縣北二贊行溪上。本朝康熙三十一年建。

  鐵線橋:在嘉義縣南急水溪上。又下流有茅港尾橋。俱本朝乾隆二十七年重建。

  灣港渡:在嘉義縣西南木柵保海■〈氵义〉。本朝康熙三十五年設。

  虎尾溪渡:在彰化縣南,與嘉義縣交界,有中下二渡。

  ·堤堰

  新港西陂:在臺灣縣新化里。又有新港東陂,在新港社。

  公爺陂:在臺灣縣新豐里。

  眠牛湖陂:在鳳山縣觀音山官莊。大小兩陂相毗,溉田千餘畝。又觀音山有許公陂、鹽埕陂、角宿陂、石壁陂、面前埔陂。

  赤山陂:在鳳縣赤山莊,周百餘丈,注水灌田。

  諸羅山大陂:在嘉義縣,一名柴頭港陂,源出八掌溪,長二十餘里。

  北香湖陂:在嘉義縣北一里,泉深地廣,盤曲三、四里,大旱不涸。本朝康熙三十四年築。

  馬龍潭陂:在彰化縣貓霧拺。潭有泉源,復合內山之流,長二十餘里,灌田甚廣。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築。

  大突圳:在彰化縣二林保。本朝乾隆七年濬築。

  埔鹽圳:在彰化縣東螺保。本朝乾隆八年濬築。

  龜山圳:在彰化縣貓霧拺西保。又萬斗六圳,在半線保;深耕仔圳,在深耕保;俱本朝乾隆十三年濬築。

  ·陵墓(明)

  五妃墓:在臺灣縣仁和里。五妃曰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皆長陽王之姬媵也。墓前有碑曰:「從死五妃墓」。本朝乾隆十一年修墓立碑。

  長陽王術桂墓:在鳳山縣維新里竹扈。

  ·祠廟

  朱文公祠:在府學左。本朝康熙五十一年建。

  功臣生祠:在府治御碑亭後。本朝乾隆五十三年,平定逆匪林爽文後奉旨建,祀領兵大臣福康安、海蘭察、鄂輝、普爾普、舒亮及守土大員李侍堯、徐嗣曾等七人。御製功臣生祠志事詩一首繕寫清漢字勒石。

  五忠祠:在臺灣縣安平鎮水師協署之左。本朝雍正五年建,祀水師副將許雲、遊擊游崇功、千總趙奇奉、林文煌、把總李茂吉。

  八蜡祠:在鳳山縣興隆莊龜山之陰。本朝康熙四十五年建。

  天后廟:在臺灣縣西定坊,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建。一在縣西澎湖媽祖澳,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大兵克澎湖,靖海將軍施琅入廟,見神像衣濕,知為神助,事聞,遣官致祭。一在鳳山縣興隆莊,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奉旨建。又嘉義、彰化、淡水各廳縣皆有廟。

  吳真人廟:在臺灣縣西定坊,祀宋封英惠侯吳本。又澎湖奎壁嶼及鳳山、嘉義二縣皆有廟。

  田祖廟:在臺灣縣鎮北坊,本朝康熙五十五年建。又廣儲西里、保大東里亦有廟。

  將軍廟:在臺灣縣澎湖將軍澳。澎湖舊祀其神,因以名澳。

  元帥廟:在嘉義縣治東,祀唐張巡,本朝康熙二十八年建。一在鳳山縣觀音山。

  忠烈廟:在嘉義縣西門內玉峰書院之左,本朝乾隆二十五年建,祀北路參將羅萬倉及妾蔣氏。

  水仙宮:在臺灣縣西定港口。一在安干鎮渡口。一在澎湖。又嘉義縣笨港亦有宮。

  ·寺觀

  海會寺:在臺灣縣治北五里,亦名開元寺。本鄭成功北園別館,本朝康熙二十九年改建。

  竹溪寺:在臺灣縣治東南二里,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建;林木蒼鬱,溪澗紆回,遊人多集於此。董天工見聞錄:寺旁門榜曰「小西天」。

  黃蘗寺:在臺灣縣北門外,本朝康熙二十七年建,尋毀,三十二年重建。

  諸福寺:在嘉義縣西門外,本朝康熙四十六年建。

  南浦寺:在嘉義縣南門外,本朝雍正五年建,乾隆十一年修;綠野青疇,煙光在目,附郭一佳勝也。

  龍湖岩院:在嘉義縣赤山莊,環巖幽邃,前有潭名龍湖,中多荷花,左右列樹桃梅檜柳,遠山浮空,宛入圖畫。

  碧山巖院:在彰化縣東南二十里半線保,本朝乾隆十七年建;巖有樹木,山水縈環映帶,頗饒遊觀。

  虎山巖院:在彰化縣南燕霧保,本朝乾隆十二年建;左右依山,環抱茂林修竹,翠巘丹崖,遊覽之勝,與碧山巖等。

  ·名宦(本朝)

  施琅:晉江人。鄭成功據臺灣,三世負固,為閩海邊患。康熙二十年,拜琅靖海將軍征之。二十二年,琅統舟師由銅山進入八罩,直抵澎湖,殲其精銳,鄭克塽窮蹙歸命,臺灣平,封靖海侯世襲。琅為善後計,特疏陳臺灣棄留利害,請分府縣,設兵戍守,為東南數省藩籬。詔報可,海氛始靖。

  蔣毓英:漢軍鑲藍旗人。康熙中初平臺灣,以毓英為知府。毓英至,身歷郊原,披斬荊棘,經界三縣封域,相土定賦,罷不急之役,安撫番夷,招集流亡,臺地遂為樂土。任滿遷去,百姓刊石紀功。

  沈朝聘:奉天人。康熙二十三年,知臺灣縣,方平廉介,人不可干以私,奸豪屏息。

  靳治揚:漢軍鑲黃旗人。康熙三十四年,知臺灣府,撫輯土番,加意教化;番童未知禮義,治揚立社學,延師教之。

  李中素:麻城人。知臺灣縣,善聽斷,遇冤獄必竭力申救,民以不冤。卒官,臺人思之。

  衛臺揆:曲沃人。康熙四十年,知臺灣府。時課諸生,分席講藝,文教大興。

  陳璸:海康人。康熙四十一年,知臺灣縣,為海疆治行第一。初至臺,知窮民苦於水丁,申請豁免。值歲旱,璸去蓋步禱赤日中,甘霖立澍。大水潰隄,勢逼倉廒,璸躬先負土石禦之,隄復完固。修建學宮明倫堂,規制煥然,士民至今逢璸生日,猶張燈以祝。

  孫元衡:桐城人。康熙四十二年,為臺灣府同知。性剛正,諸不便民事悉除之。歲大饑,令商船俱以運米,多者重其賞,否則罰;於是南北客艘雲集,米價頓減,民得不饑。

  王敏政:漢軍正黃旗人。康熙四十三年,仕臺灣道,仁厚不苛,番民感悅。

  周元文:漢軍正黃旗人。康熙四十六年,知臺灣府。置學田以贍寒士。年荒榖貴,申請懇切,得免租課十之三。

  洪一棟:應山人。康熙四十八年,知臺灣府。通商惠工,裁革水口積弊,豁除逃亡丁賦,臺人德之。

  歐陽凱:漳浦人,臺灣鎮總兵官。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作亂,眾至數萬,凱帥官軍進勦,為賊所圍,力戰陣亡。鎮標左營遊擊孫文元、守備胡忠義、千總陳元、把總石琳、中營千總蔣子龍、把總林彥、南路營守備馬定國、把總林富並死之。事聞,贈凱太子少保銜,賜祭葬;文元等並予恤廕。

  許雲:海澄人,臺灣水師副將。朱一貴反,雲率師赴援,與賊軍遇,連破之於春牛埔。賊悉眾四面來攻,雲躍馬陷陣,賊不敢逼,圍之數重。總兵歐陽凱已陣亡,雲孤軍無繼,矢盡,創遍體,猶奮力手刃數十賊以歿。同時死者,水師左營遊擊游崇功、千總趙奇奉、林文煌、把總李茂言,並賜祭葬恤廕。

  羅萬倉:寧夏人,臺灣北路參將。朱一貴反,府城陷,萬倉率眾堅守。賊攻之急,萬倉突圍拒戰,踰溝墜馬,賊以竹篙其■〈扌豕〉喉,猶揮刀殺賊而死。妾蔣氏聞兵敗自經。事聞,賜祭葬;蔣氏建坊旌表。

  施世驃:晉江人,琅第六子。康熙六十年,為福建水師提督。朱一貴之亂,總督覺羅滿保羽檄飛促世驃師赴澎湖。迨滿保至廈門,而世驃登舟出港兩日矣。朱一貴悉眾攻安平,世驃直搗臺郡,賊就擒。時南澳鎮總兵藍廷珍,同事有功。復與廷珍分兵南北二路,以除殘孽,臺郡悉平。是年卒於官,贈太子少保,諡勇果。

  陳大輦:江夏人,康熙六十一年,任臺灣道。臺經朱一貴之亂,所在殘破,大輦至,安輯流亡,撫綏部落,生番歸化者接踵。會餘孽竊發,大輦悉捕獲,置之法,臺民獲安。

  王作梅:河內人,雍正二年任海防同知。時廈門有商艘往來澎島,與臺灣小船偷盤米谷,名曰「短擺」。作梅廉知,急捕之。提標哨船,來臺貿易,號「自備哨」,出入海口,不由查驗,詳禁之。客頭勾引偷渡,久成錮弊,痛懲之。民頌弗衰。

  夏之芳:高郵人。雍正六年,以御史巡臺灣。振興文教,試士公明。性廉介,絕苞苴;按巡南北路,雞犬不驚。

  張湄:錢塘人。雍正中,以御史巡臺灣。嚴稽冒籍,校士公明。

  曾曰瑛:南昌人。乾隆十一年,任臺灣淡水同知,攝彰化篆,尋擢汀州知府,後調臺灣府。所至建學造士,修志築隄,百廢具舉,民風為之丕變。歲旱步禱,病暍卒,士民哀之。

  赫生額:滿洲鑲白旗人,臺灣北路協副將。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隨勦至彰化之大墩,賊勢蜂擁,力戰遇害。時福寧遊擊耿世文帶兵協勦,駐營大墩;賊夜攻,竭力堵禦,與彰化知縣俞峻、千總陳世傑等俱戰死,並予恤廕。

  長庚:滿洲鑲藍旗人,臺灣北路理番同知。乾隆五十一年,賊陷彰化城,長庚手刃數賊而死。次子嵩喬及都司王宗武、署典史馮啟宗並死之,予恤廕。

  李忠揚:大荔人,臺灣鎮標右營遊擊。乾隆五十一年,賊攻諸羅,與守備郝輝龍、千總蘇明耀、魏大鵬、把總楊連彪、外委李國安、典史鍾燕超俱戰死,並予恤廕。

  湯大奎:武進人,鳳山知縣。乾隆五十一年,賊攻城,大奎募鄉勇力守。城陷,自刎死。其子荀業及典史史謙皆遇害。千總丁得秋力戰陣亡。並予恤廕。

  鄭嵩:晉江人,臺灣水師協右營遊擊。乾隆五十二年,率師由海道會勦,復鳳山,尋復為賊所陷。嵩奮勇抵禦,被槍陣亡。時福寧遊擊延山、千總邱安國力戰死,署理番同知王雋罵賊死,賊攻鹽水港,三等侍衛福克津額中砲死,並予恤廕。

  邱維揚:連平人,福建水師提標右營遊擊。乾隆五十二年,賊擁眾數萬,分擾柴頭港等處。維揚與署遊擊林世春、唐昌宗、署守備魏際隆、千總謝元、把總余壽、巡檢張芝馨等先後戰死,並予恤廕。

  貴林: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五十二年,以廣東羅定協副將率粵兵赴臺灣,擢浙江溫處鎮總兵。八月,賊圍諸羅,貴林策應官兵入城而殿其後,賊突出遮殺,轉戰至正音莊,歿於陣。事聞,贈卹。

  楊起麟:閩縣人,臺灣水師協中營遊擊。乾隆五十一年,偕鎮標遊擊邱能成率師勦賊,屢立戰功,擢參將。五十二年,援諸羅,轉戰至正音莊,陣亡。都司杭富、守備馬大雄等死之。能成尋於西門番仔溝禦賊陣亡,守備楊彲死之。並予贈卹。

  葉夢苓:閩縣人,署鳳山教諭。乾隆五十三年,賊擾南路,偕訓導陳龍池死之。同時死難者,縣丞周大綸、陳聖傳、巡檢渠永湜,並予恤廕。

  朱慧昌:山陰人,臺灣北路理番同知。乾隆六十年,臺匪陳周全倡亂,在鹿仔港被戕。彰化城陷,典史費增運死之。同時死難者,遊擊曾紹龍、千總郭雲秀、吳見龍、外委任尚標,並予恤廕。

  盧植:朔州人,以都司護理北路協副將。嘉慶九年,逆匪蔡牽竄至淡水滋擾,植帶兵堵禦,奮勇殺賊,身被砲傷,升副將,旋以傷重卒。十一年,福寧鎮右營千總陳藝擊賊於鹽水港傷亡。俱議卹如例。

  ·人物(本朝)

  蕭明燦:臺灣人。其先居晉江。生踰歲而孤。順治十一年,海寇犯泉州,明燦甫五歲,與母林氏相失。其叔祖攜至臺灣,以為己子。明燦稍長,始稔遭寇失母之故,行求內地,多年不獲。與家人訣,誓不見母、不復生還。乃於延平遇其母依族人以居,遂迎歸孝養焉。

  陳致遠:字子靜,臺灣人。康熙二十二年,以軍功署參將,從施琅攻克澎湖。衝鋒陷陣,屢立戰功。臺灣平,留致遠安集居民,募佃開墾田園二萬餘畝。累遷瑞安副將,乞休歸。

  王璋:字昂伯,臺灣人,康熙癸酉舉人。為雲南宜良令,潔己愛民。丁母憂,百姓數千詣巡撫籲留,璋從間道歸家。服闋,起知湖廣房縣,升主事,遷監察御史,卒於官。

  陳士俊;字子慶,臺灣人,好施與。康熙五十七年,大饑,士俊出粟二千五百石以賑,存活無算。置園地於嘉義、鳳山二縣,以充義塚,鄉里德之。按府志作黃仕俊。

  王鳳來:字端固,臺灣人,由歲貢任漳平訓導,整飭規條,示諸生以敦倫樹品之道。康熙六十年,秩滿入都歸,會朱一貴倡亂,上書制府,陳勦征策。寇平,授蘇州督糧水利同知,監兌漕糧,殫精剔弊,奉押漕運,盡革陋規。歷河南懷慶知府,遷兵部員外郎。

  黃廣:嘉義人,事母孝。雍正八年,火焚居屋,廣與母妻俱出走,惟少妹在內,母憐女復反,廣懼,急隨入救母,妻力挽止廣,廣輒推妻於港,遂與母同死火中。

  黃孟深;嘉義人。兄弟早歿,孟深撫姪如己子。男女四十八口,同居合爨,以耕讀為業,內外無間言。同邑王求、李次,俱四世同居,有司並表其門。

  王克捷:字仲肯,嘉義人,乾隆丁丑進士,任行唐知縣,遷江寧同知。郡人舉進士,自克捷始。

  鄭其仁:鳳山人,以武生為義民首,積功給守備職銜。乾隆五十三年,賊擾水底寮,其仁引導官兵,戰死於下埤頭,奉旨優卹。

  ·流寓(明)

  王忠孝:惠安人,崇禎戊辰進士。以戶部主事督薊儲,忤監視太監,逮治下獄,戍邊,後得免,遯跡臺灣,肆志詩酒,作方外客。

  張士■〈木郁〉:惠安人,崇禎癸酉副榜。遯跡臺灣,隱居於東安坊,杜門不出,日以書史自娛。闢谷三年,惟食茶果,壽至九十九而終。

  盧若騰:同安人,崇禎庚辰進士,由兵部主事遷浙江巡海道僉事,潔己惠民,浙人祀之。歷鳳陽巡撫,後與進士沈佺期、許吉燝渡海,隱於臺灣澎湖,杜門著述,詩文甚富。

  ·流寓(本朝)

  壽同春:諸暨人。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淡水同知程峻被害,同春時為幕友,年七十餘,同官兵恢復竹塹城。五十二年,帶領義民進勦,遇伏被擒,百方脅誘不屈,賊支解之。事聞,予知縣職銜。

  李喬基:嘉應人。林爽文之亂,喬基在彰化,首先倡義,招募民番,分撥義勇,協守鹿仔港,殺賊甚多。五十二年,督義民攻大里杙,被擒迫降,不屈,磔死。事聞,予知縣職銜。

  ·列女(本朝)

  洪之廷妻張氏:臺灣人。年十八,歸之廷,生一女。之廷死,氏勤紡織,以養舅姑,苦節四十年。

  辜純湯妻林氏:臺灣人。純湯卒時,氏年二十,無子,撫其媵所生二子成立。同邑楊茂仁妻余氏、鄭斌陞妻陳氏,俱夫亡守節。

  鄭克■〈臧上土下〉妻陳氏:臺灣人。克■〈臧上土下〉,鄭經養子也。經以偽監國印付克■〈臧上土下〉。經死,諸子囚克■〈臧上土下〉,夜遣人拉殺之。陳泣請於姑曰:『昔為箕帚婦,今為罪人孥,願出居柩旁,俟亡夫百日後,即相從地下耳』;許之,乃旦暮哭奠如禮。既卒哭,自縊以殉。

  傅璿妻黃氏:臺灣人。康熙二十年,總督姚啟聖將討鄭克塽,臺人傅為霖謀舉兵以應,事泄,為霖及其子璿均遇害。氏曰:『子死父,妻死夫,義也,敢逃義乎』?遂自縊。

  沈瑞妻鄭氏:臺灣人,鄭斌女而鄭克塽之族妹也。瑞以傅為霖事連坐被囚,獨遣氏歸。氏請於父曰:『兒既適沈家矣,安可獨生』?亦就拘。及瑞將死,使人來訣,氏對使自縊。

  謝燦妻鄭氏:漳州人,歸臺灣縣民謝燦。燦遠賈於外,病卒。訃聞,氏投繯死。

  李宋妻趙氏:臺灣人。歸宋時,宋已病篤。氏衣不解帶,服侍湯藥。及宋卒,氏哀慟投環死。同邑曾國妻郭氏,年十八,國溺海死,郭自經以殉。

  王尋妻阮氏:漳州人,歸鳳山王尋。尋卒,氏請於伯叔,為尋立嗣,殯畢,自經死。

  歐預妻王氏:嘉義人,年二十適預。踰年,預卒,氏治喪盡禮。踰月,閉室自經。

  陳越琪聘妻黃氏:臺灣人,許聘未婚。越琪卒,氏自縊。康熙六十一年旌。同邑紀惠女,許聘吳氏子,亦未婚殉節。

  袁氏女:臺灣人,夫亡殉節,雍正年間旌。

  呂氏女:臺灣人,守正捐軀,乾隆十三年旌。

  林妙妻侯氏:臺灣人,夫亡守節。同邑陳振揚妻吳氏、侯孟富妻劉氏、沈耀汶妻蕭氏,並乾隆年間旌。

  李時燦妻王氏:鳳山人,夫亡守節。同邑烈婦顏氏、趙越妻嚴氏,俱乾隆年間旌。

  吳慶榮妻高氏:嘉義人,夫亡守節。同邑劉源由妻江氏、番民大治賦妻大南蠻、烈婦蘇智妻林昭娘,俱乾隆年間旌。

  汪劉氏、汪余氏:彰化人,姑婦二人素慈孝。雍正九年,大甲西番焚掠其鄉,姑謂婦曰:『義不可辱,當各為計』,遂自刎。婦泣拜訖,番猝至,觸垣死。同邑節婦翁昌齡妻林氏,俱乾隆年間旌。

  劉滿姑:湘潭人,臺防同知劉亨基之女。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陷彰化城,亨基死之,滿姑時年十七,奔投屋後水池,水淺不即死,號哭痛罵,賊割其口鼻,罵不絕聲,遂遇害。五十三年旌,祀臺灣烈女祠。又彰化縣知縣朱瀾媳魯氏、女群姑,仁和人,乾隆六十年賊匪滋事,不屈被戕,是年旌。

  蕭世華妻李氏:嘉義人,夫亡守節,嘉慶二十年旌。

  楊振科妻鄭氏:彰化人,夫亡守節。同邑林熾妻楊氏,俱嘉慶年間旌。

  ·仙釋

  絳衣、縞衣仙:鳳山有沙馬磯,其頂常帶雲煙,非天朗氣清不得見也。故老言頂上時有絳衣、縞衣二仙人對奕。今山上石棋盤、石凳猶存。

  李茂春:龍溪人,明季至臺,遁跡於禪,放浪山間,跣足岸幘,旁若無人,構茅亭曰「夢蝶處」,日講佛經自娛,人稱「李菩薩」。

  ·土產

  鹽。

  糖:有黑、白二種。

  飼子飯魚:通志:無細骨,可和飯以飼幼子。

  鹿茸。

  三友花:俗呼山茉莉,亦稱番茉莉。

  柑:府志:有仙柑、紅柑、雪柑、盧柑、九頭柑數種。

  龍眼。

  鳳梨:府志:實生叢心,色黃,味甘酸,清芬襲人,葉攢簇如鳳尾,其皮鱗起,一名黃梨。

  檨:通志:紅毛從日本移來之種,實如豬腰,五、六月盛熟,有香檨、木檨、肉檨三種。

  椰。

  檳榔。

  波羅蜜:府志:荷蘭國移來者,實生樹幹,大如斗,皮似如來頂,味甘如蜜。

  芋:府志:紅者呼為檳榔紅,白次之,大於內地數倍。

  番薯:府志:明萬歷中得種外番。有文來薯,種出文來國,最美。一名地瓜。

  ·番民

  臺灣縣熟番:臺灣番民,有生、熟二種,聚居各社,如內地之村落,不設土司,眾推一人約束。其臺灣縣大傑嶺等社熟番,編竹木為牆屋,蓋以茅茨。男前髮,束以紅帛。衣用布二幅,聯如半臂,垂尺許於肩肘,腰圍花布。寒衣曰「縵披」,其長覆足,婦衣亦然。俱以銅鐵環束兩腕,或疊至數十。嚼米為酒,攜黃梨以佐食。男女相悅即野合。府志稱各社終身依婦以處,贅婿即為子孫。其新港、卓猴二社,舊屬諸羅,今改隸臺灣縣治。

  鳳山縣熟番:鳳山縣放■〈糸索〉等社熟番,相傳為紅毛種類,康熙三十五年歸化。其人善耕種,地產香米。男以鹿皮蔽體,或披氈敞衣;女著衣裙,喜懸貝於項間,腕束銅環而跣足。捕鹿必聽鳥音,以占得失。婚娶名曰「牽手」。女及笄,構屋獨居,番童以口琴挑之,喜則相就。遇吉慶,輒豔服簪野花,連臂踏歌,名曰「番戲」。疾病不事醫藥,用冷水浴之。茄藤、力力等社皆然。

  嘉義縣熟番:嘉義縣西諸羅山社熟番,相傳亦紅毛種類。男番首插雉尾,喜穿耳,實以圓木,或嵌螺錢。以樹皮績為長衫。夏常裸體。女盤髮綴小珠,覆以布帕,項圍白螺珊瑚為飾。其打貓社、他里霧社、柴里社俱在縣北。又縣南曰蕭壟社、曰加溜灣社、曰麻豆社、曰哆咯嘓社。男以竹片束腰曰「篐肚」,欲其漸細。截竹為簫,長二、三尺,以鼻吹之。歲時,婦女多以糍餌相饋餉。府志:哆囉嘓社,男女成婚後,俱折去上齒各二,彼此謹藏,蓋亦終身不改之意云。

  彰化縣熟番:彰化縣屬土番,濱海依山,種類蕃雜,共五十社。其大肚等社番皆以漁獵為業,善鏢箭,竹弓竹矢,傅以鐵鏃。亦勤耕作,暇日或至縣貿易。又西螺等社番,其人趫捷,束腹奔走,接遞文移,官給以餼。番婦常挈子女赴縣,用谷帛相貿易。

  淡水廳熟番:淡水廳屬德化、蓬山、吞霄、中港四社,在竹塹城之北。其地濱洋下濕。結茅成屋,或以板為之。飯以黍米,滷浸魚蝦供饌。男婦皆短衣,腰圍幅布,併力耕作,亦事漁獵。又竹塹社在城北五里,南坎社、淡水內外社俱在城南甚遠。男剪髮齊額,或戴竹節帽,素衣繡緣如半臂,下體圍花布。婦盤髻約以朱繩,衣亦如男。常攜葫蘆,伋水蒸黍。

  鳳山縣歸化生番:生番在山谷中,深林密箐,不知種類。鳳山縣山豬毛等七十四社,於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二年先後歸化,自立土目約束。其居險隘處,疊石片為屋。男女披髮裸身,或以鹿皮蔽體。能績樹為布。亦知耕種黍稷。見親朋以鼻相就為敬。婚姻則歌唱相合而成。時挾弓矢鏢槍捕獐鹿,以其肉向民人易鹽布釜甑。

  嘉義縣歸化生番:嘉義縣內山阿里等社,康熙二十二年歸化。其人依山穴土以居,不諳耕作,惟植薯蕷於石罅,挾弓矢獵獐鹿以佐食。足趾若雞爪,履險如平也。

  彰化縣歸化生番:彰化縣水沙連及巴老遠、沙里興等三十六社,於康熙、雍正年間先後歸化,其地有大湖,湖中一山聳峙,番人居其上,石屋相連。勤稼穡。身披鹿皮,績樹皮橫聯之,間有著布衫者。番婦掛圓石珠於項,善織罽,染五色狗毛雜樹皮,陸離如錦。婚娶以刀斧釜鐺之屬為聘,雖通舟楫,不至城市,或赴竹腳寮社貿易。

  彰化縣生番:彰化縣內山生番,居深山窮谷,人跡罕到。巢居穴處,茹毛飲血,裸體不知寒暑,登峰越箐,捷若猿猱。秋深水涸之候,常至近界鏢射,遇內地人輒加戕害。番婦針刺兩頤如網巾紋,能績樹皮為罽。

  淡水廳生番;淡水廳屬內山祐武乃等社生番,依山而居。男女俱裸,或聯鹿皮緝木葉為衣。食生物,性剛狠,以殺為事。隆冬草枯水涸,追射獐鹿,攀援樹木,趫捷如飛。其竹塹東南內山生番,俗亦相等。

  ●附錄

  沈鈇上南撫臺暨巡海公祖請建彭湖城堡置將屯兵永為重鎮書

  崇禎十二年三月給事中傅元初請開洋禁疏

  泉州府新志摘錄

  漳州府志摘錄

  ·沈鈇上南撫臺暨巡海公祖請建彭湖城堡置將屯兵永為重鎮書

  謹陳為處置彭湖、啟基善後、永固閩疆事:紅夷潛退大灣,蓄意叵測,徵兵調兵,殊費公帑。昨僣陳移檄暹羅、委官宣諭、約為共逐一節,未知可允行否?

  若彭湖一島,雖僻居海外,實泉、漳門戶也。莫道紅夷灣泊,即日本、東西洋、呂宋諸夷所必經焉。地最險要,山尤平坦。南有港門,直通西洋,紅夷築城據之。北有港門,名鎮海港,官兵渡彭居之。中間一澳,從南港門而入,名曰暗澳,可泊舟數百只。四圍山地,人云可開作園,栽種黍稷瓜果等物,牧養牛羊牲畜,未可遽墾為田,以山多頑土,無泉可灌故耳。

  今欲使紅夷不敢居住彭湖城,諸夷不得往來彭湖港,其策有六:一曰專設遊擊一員,鎮守湖內;二曰召募精兵二千餘名,環守湖外;三曰造大船、製火器,備用防守;四曰招集兵民開墾山場,以助糧食;五曰議設公署營房,以妥官民;六曰議通東西洋、呂宋商船,以備緩急。此六議似宜斟酌舉行者。

  夫彭湖險地,什倍南澳。南澳地在海島,夙盜藪也。萬曆初年,撫臺劉凝齋公祖移會廣東制臺,題設副總兵坐鎮於中,抵今兵民完聚,田土開闢,屹為海邦重鎮,倭夷不敢窺伺,漳潮賴以安枕,信明驗矣。今彭湖可仿而行之。請設遊擊一員坐鎮湖內,仍設左右翼把總哨官為之輔佐,擇閩中慣歷風濤、諳練水路者充之。無事則演藝守泛,有事則料敵出奇,俾諸夷不得窺中土。並議久任責成,凡兵之進退、糧之出入,咸遊擊是賴;三載加銜,六載成勣,特陞大將。每歲或委廉干佐貳不時查點,如兵士有虛捏,月糧有克減,參處查究,追出銀兩以充兵餉,庶知勸懲,永奠沃壤,殆與南澳一鎮並為閩中屏翰矣。此設遊擊之策一也。

  夫有官守必有兵戍。戍守哨探之兵非二千餘名不可。每名月糧九錢,此定例者。其糧餉或出自漳、泉二府,或支自布政司庫,原有定議。沿海濱捕漁之民,慎擇以充之。或撥出洋遠探若干名,遇賊則擊之;或撥港內守城若干名,有警則應援之。遊擊標下親兵與把總哨官人役,各自另設,不許占用水陸戍兵一人,不許虛冒戍兵月糧一分。其月糧按季關支,該道委海防館照名數鏨鑿包封,逐名唱給,不許將官總哨代領,以防克減,尤不許防館吏書需索常例,以奪兵食。此遊兵營堡宿弊,亟宜申明禁革之。凡泛地之守探,其數總報院道,以便查考。夷情之緩急,飛報院道防館,以便調度。一或誤事,自有軍法。庶水陸並進,犬牙相制,彭島一帶,可保無慮。此議戍兵之策二也。

  夫各寨遊每船板薄釘稀,委官製造,價銀十不給半;一遇海濤,便自潰裂。安可出戰?今宜令駕船者領價監造,每船曆幾泛方許修理,載幾泛方許改拆,而拆造僅給半價,則造船駕船均出一手,或不敢以敝漏之舟自試蛟龍之窟耳。若火藥尤紅夷所懼者,中左所火攻已破其膽。火舟四集,自爾宵遁,則火舟當多備明甚。而大銃、大船尤不可少者。宜造大船十餘只,安置大銃十餘門,布列港口,俟寇至夾攻之。夷酋憚我長技,不惟不敢侵我疆土,且遠遁無敢再出矣。此議造船火器之策三也。

  彭湖山地,雖云頑土不堪墾田乎,而遍度膏腴之區,或可佈種禾榖者,即黍稷麻豆、柑蔗果木,均可充兵民口食之需。須廣招同安、海澄濱海黎庶乏田園可耕者,多四、五百人,少亦二、三百人,俾挈犁鋤、種子以往,就居撥地,聽其墾種。每人量給二、三十畝,仍帶妻子,方成家業,並畜牛羊,捕釣漁利,少資糊口。仍禁遊擊總哨各官,不許科索粒食。各戍兵下班之日,有能用力種植者亦聽之。明示十年以內決不抽稅,俟十年以後,田園果熟,酌量每畝抽銀二、三分,以為犒賞官兵之用。務使兵民相安,永遠樂業。此議召民開墾園地之策四也。

  若官既守海,必有公廨居之;戍兵寓民,亦須藉營房寮舍為藏身計。今議蓋遊擊府公署,或在鎮海港口,或在娘媽宮前,當查舊基拓充之。標兵量撥百名,環劄左右。仍設倉廒數間,為貯糧之所,擇寬廣為教場,以備操練。而暗澳口相對二銃城及東北面大中墩各量置營舍,以為守禦,方免各兵暴露。船兵、營兵,輪流撥用,少均勞逸。即召募種植居民,或令自蓋房舍,或官量給房價,咸附兵營居住,相依為命,守望相助。此議設官廨兵營之策五也。

  夫彭湖大灣上下,官兵船隻把港,則番船不許出入,紅夷不許互市,無待言者。然泉、漳二郡商民,販東西二洋,代農賈之利,比比然也。自紅夷肆掠,洋船不通,海禁日嚴,民生憔悴,一夥豪右奸民倚藉勢宦,結納遊總官兵,或假給東粵高州、閩省福州及蘇杭買貨文引,載貨物出外海,經往交趾、日本、呂宋等夷,買賣覓利,中以硝磺器械,違禁接濟更多,不但米糧飲食也。禁愈急而豪右出沒愈神,法愈嚴而衙役賣放更飽。且恐此輩營生無路,東奔西竄,如李旦、黃明佐之儔,仍走夷鄉,代為畫策,更可慮也。不如俟彭湖島設兵鎮後,紅夷息肩,暫復舊例,聽洋商明給文引,往販東西二洋,經過彭湖,赴遊府驗引放行,不許需索阻滯。回船之日,若帶有夷人在船,即拿送上司,以奸細論,庶可生意飽商民之腹,亦可以夷貨增中國之利。俟彭湖設官建城之後,可徐議為之。此議通商便民之策六也。

  以上迂議六款,似可為彭湖善後之一助。後通商一款,亦聊備後日通變之微權。伏望撫臺不棄迂朽,仍會藩臬巡海守巡司道洎總兵副參等衙門,面議停妥,一面題請,一面舉行,匪但彭湖一島堪與南澳並稱重鎮,而八閩士民永有攸賴矣。

  ·崇禎十二年三月給事中傅元初請開洋禁疏

  今軍需孔亟,徒求之田畝,加泒編戶,此亦計之無如何也。然利害有宜剖晰,時勢有宜變通。如閩中洋禁,曾奉明旨;然臣閩人也,謹查先臣何喬遠曾有疏議,考其詳概,則又未始不可採行者,臣請得按論之。

  萬曆年間,開洋市於漳州府海澄縣之月港,一年得稅二萬有餘兩,以充閩中兵餉。至於末年,海上久安,武備廢弛,遂致盜賊劫掠,兼以紅毛番時來倡奪船貨,官府以聞,朝廷遂絕開洋之稅。然語云:『海者,閩人之田』,海濱民眾,生理無路,兼以饑饉薦臻,窮民往往入海從盜,嘯聚亡命。海禁一嚴,無所得食,則轉掠海濱。海濱男婦,束手受刃,子女銀物,盡為所有,為害尤酷。近雖鄭芝龍就撫之後,屢立戰功,保護地方,海上頗見寧靜,而曆稽往事,自王直作亂以至於今,海上固不能一日無盜,特有甚不甚耳。海濱之民,惟利是視,走死地如鶩,往往至島外區脫之地曰臺灣者,與紅毛番為市,紅毛業據之以為窟穴。自臺灣兩日夜可至漳、泉內港,而呂宋佛即機之夷見我禁海,亦時時私至雞籠、淡水之地,與奸民闌出者市貨,其地一日可至臺灣。官府即知之而不能禁,禁之而不能絕,徒使沿海將領奸民坐享洋利。有禁洋之名,未能盡禁洋之實,此臣鄉之大可憂者。

  蓋海外之夷有大西洋,有東洋。大西洋則暹羅、柬埔諸國,其國產蘇木、胡椒、犀角、象牙諸貨物,是皆中國所需。而東洋則呂宋,其夷佛郎機也,其國有銀山,夷人鑄作銀錢獨盛。中國人若往販大西洋,則以其產物相抵;若販呂宋,則單得其銀錢。是兩夷者,皆好中國綾緞雜繒。其土不蠶,惟藉中國之絲到彼,能織精好緞匹,服之以為華好,是以中國湖絲百斤值銀百兩者,至彼得價二倍。而江西磁器、福建糖品、果品諸物皆所嗜好。佛郎機之夷,則我人百工技藝有挾一器以往者,雖徒手無不得食,民爭趨之。永樂間,先後招徠,東西二洋入貢之夷恭謹信順,與狡悍不同。至若紅毛番一種,其夷名加留巴,與佛郎機爭利不相得。曩雖經撫臣大創,初未嘗我怨,一心通市,據在臺灣。自明禁絕之,而利乃歸於奸民矣。

  夫利歸於奸民,而使公家歲失二萬餘金之餉,猶可言也。利歸於奸民,而使沿海將領、不肖有司因以為奇貨,掩耳盜鈴,利權在下,將來且有不可言者。竊謂洋稅不開,則有此害。若洋稅一開,除軍器、硫磺、焰硝違禁之物不許販賣外,聽閩人以其土物往,他如浙直絲客、江西陶人,各趨之者當莫可勝計,即可復萬曆初年二萬餘金之餉以餉兵,或有云可至五、六萬,而即可省原額之兵餉以解部助邊;一利也。沿海貧民多資以為生計,不至饑寒困窮,聚而為盜;二利也。沿海將領等官,不得因緣為奸利,而接濟勾引之禍可杜;三利也。

  倘以此言可採,則今日開洋之議,洋稅給引,或仍於海澄縣之月港,或開於同安縣之中左所。出有定引,歸有定澳,不許竄匿他泊;即使漳、泉兩府海防官監督稽查,而該道為之考核,歲報其餉於撫臣。有出二萬餘之外者,具冊報部,以憑弔用。臣鄉弁鄭芝龍屢立奇功,既受延世之賞,仍責以海上捕盜賊、詰奸細,使人與船無恙,計年量加升賞。竊考有宋之季,市舶司實置在泉州,載在舊制可考。廣東香山澳亦見有稅額。閩、廣一體耳,此非臣一人之言,實閩省之公言也。伏乞敕下閩省撫按,查洋禁果否盡閉?開洋果否無害有利?廣詢泉、漳士民,著為一定之規,庶奸利可杜、兵餉可裕矣。

  ——以上錄自四部叢刊三編景印崑山圖書館藏稿本天下郡國利病書第三八冊。

  ·泉州府新志摘錄

  武衛

  國朝洪武初,以郡治建泉州衛,旁列五所。己乃城水澳為永寧衛,城小兜為崇武所,城廈門為中左所。復於大擔南大武山外建浯嶼水寨,扼大小擔二嶼之險,絕海門月港接濟之奸,與福州烽火、小埕、興化南日、漳州銅山聲勢聯絡。其為全閩計甚周。先年烽火、南日二寨移入內澳,浯嶼寨復移廈門,縱賊登岸而後禦之無及矣。嘉靖戊午,浙江舟山倭徙巢梅柯,復駕舟出海,泊於浯嶼,負嵎莫攖,四出剽掠,興、泉、潮、廣並受其害。越一載迺揚帆去,此已事之殷鑑也。譚巡撫綸、總兵戚繼光議請復舊。旋復旋罷。近又移浯嶼水寨於石湖。說者謂濱海四郡,隔藩籬而懷酖毒,原非便計;迺石湖則於內地尤近,置鯨波若罔聞矣,儻亦一長慮乎。

  旗軍

  隆慶志云:國初,泉、永二衛尺籍,有歸附軍,有投充軍,有謫發軍,有改調軍,或為正管軍,或為帶管軍,共萬二千有奇,比制額過之。其訓練,歲二月中旬至夏至止,七月中旬至冬至止。出海備倭,以中下班更迭。月支亦有定制:石二斗為軍總旗,八斗為差操正軍,加行糧四斗為出海備倭軍,六斗為只身紀錄軍,三斗為老幼存卹軍。三分守城,七分屯種。糧出於所種田,而以餘糧輸官,為不支糧屯軍。本府原派廣平等七倉秋屯鹽本折色九萬四千有奇,亦定制也。民出榖養兵,兵荷戈衛民;兵食俱足,民亦不困。太平日久,軍政不修,逃故日多,清勾無法;於是所存視制額僅五之一,屯因失額,操因失伍。及至有事時,迺抽選軍戶以兼團練,謂之餘丁軍;招集市井無賴,謂之募兵;調之各省,謂之客兵;又增派民戶丁糧於舊制外,以為一鄉防守,謂之民兵與鄉兵。兵增於衛所之外,餉增於本折之外,皆一時權變,非國家經常之規矣。足食足兵,修舉振飭,必自查復舊制始。

  巡司

  隆慶志云:洪武至正統年間,經略諸臣江夏侯、焦侍郎等官,自福寧州以達漳、泉,置衛所共二十五、巡司四十有五、水寨五處。衛所巡司以控賊於陸,水寨防之於海。則知巡司衙門雖小,而與水寨同時建設,所以聯絡聲勢,保障居民也。邇年兵餉缺乏,扣銀解充,似亦一時不得已之權。今海防無警,生齒日繁,彼處離城窵遠,則流官彈壓與弓兵防守,皆似難免者。況土民漁塭為生,慣習風濤,尤堪水戰,飛石放鏢,乃其長技。近年屢與賊鬪,賊亦畏之。若以弓兵工食,就彼招募土民,籍之於官,且耕且守,禁其克削,作其銳氣,即勝兵千餘,不召而集,恐客兵不及也。

  客兵

  閩中陸設衛所,海立水寨,皆繫本地官兵,原無客兵名目。自嘉靖季年,都督戚繼光用浙兵勦倭寇著績,嗣而撫按請設參將、遊擊等官,帶領各處客兵,來去不常。至隆慶四年,院道議募浙兵一營,題設名色把總一員、哨官四員,招募客兵六百名紮守府城。至萬曆二十年,海上有警,院道又議添新浙兵一營,亦題設把總一員、哨官四員,以舊營見在者就中裒益,每營各額定五百七十五名。至萬曆三十三年,以餉絀裁減,每營官兵定以四百五十員名為率;內把總一員、哨官四員、哨長高招一十七名、隊長書記四十九名、把總家丁二名、健步二名、四哨官家丁健步各一名、兵夫雜流三百四十七名。每營每月約支糧銀四百六十兩有奇,俱派在本府七縣徵給。至於春冬二泛,舊營分兵二哨守料羅,一哨守安海,一哨守圍頭兼顧福全,一哨守府城。近議以安海為泉郡門戶,奸盜出沒之藪,題設專官駐鎮其地,防守宜亟;而圍頭尚在福全內地,且有浯嶼寨右哨兵船在圍頭洋捍衛於海,兼有巡司福全所犄角於陸,議將圍頭一哨陸兵掣撤,添守安海。其新營,二哨守崇武,一哨守永寧沙隄,一哨紮守府城。

  水寨官

  舊制:水寨統以指揮一員,謂之把總。嘉靖四十二年,軍門譚綸題奉欽依,比照浙江定海等關把總,以都指揮體統行事。於是浯嶼寨為欽總,其浯銅遊兵把總及萬曆二十五年新設彭湖遊兵把總,俱軍門紮給名色者。

  水寨軍兵

  舊時水寨舟師皆撥各衛所軍。南日寨則撥泉州衛,合興化、平海二衛共一千五百餘人。浯嶼寨則撥永寧衛、福全所,合漳州衛共二千五百餘人。近來軍伍缺乏,寨卒悉系募兵,而衛所軍止貼駕船。浯嶼兵一千七十名(糧每名九錢,布政司發給),貼駕軍五百八十名。浯銅遊兵五百三十六名(糧俱布政司發給),貼駕軍三百名。彭湖遊兵八百五十名(春汛糧支給於泉,冬汛糧支給於漳)。

  兵船

  浯嶼寨管福、哨、冬、鳥等船四十八只,浯嶼遊管冬、鳥等船二十二只,彭湖遊管哨船二十只。

  按福船勢力雄大,最便衝犁,所以扼賊船於外洋。事久備懈,皆放賊船入港,始議迎擊。港中山澳崎嶇,賊船窄小,反易趨避,而大船轉動多礙,皆為無用之器。故寨中有福船,又有次號哨船、冬船,以便攻戰,小號鳥船、快船,以便哨探,或助力襲擊。如福船出洋犁賊,賊船勢將內逼,哨、冬船與鳥、快船急搶上風,又出賊船之內,向外逐打,務逼使出洋,內外夾擊收功。如一概從外追打,逼賊登岸,具有軍法。

  信地

  浯嶼寨兵分四哨,出汛時一屯料羅,一屯圍頭,一屯崇武,一屯永寧。每汛與銅山、南日兩寨及浯銅遊兵合哨,稽風傳籌。浯銅遊兵分二哨,出汛時一屯舊浯嶼,一屯擔嶼。每汛與浯嶼寨兵合哨。惟彭湖遊兵專過彭湖防守。凡汛春以清明前十日出,三個月收;冬以霜降前十日出,三個月收。收汛畢日,軍兵放班,其看船兵撥信地小防。

  按泉郡濱海,綿亙三百里,與島夷為鄰,其最險要宜防之地有三。一曰崇武,在惠安之東北,接湄洲與興化連界,西通泉州大港,東接海洋,南與祥芝對峙,正當泉之上游,海寇入犯,首當其衝。一曰料羅,在同安極東,突出海外,上控圍頭,下瞰鎮海,內捍金門,可通同安高浦、漳州廣潮等處。其澳寬大,可容千艘。凡接濟萑苻之徒,皆識其地以為標準。嘉靖間倭寇由此登岸,流毒最慘。一曰舊浯嶼,在同安極南,孤懸大海之中,左連金門,右臨岐尾,水道四通,乃漳州、海澄、同安門戶。國初設寨於此,最為遠慮。至崇武而南有永寧,料羅而上有圍頭,舊浯嶼之北有擔嶼、烈嶼,南有卓岐、鎮海,皆海寇出入之路,抑其次也。今汛兵屯崇武、永寧,分哨則獺窟、祥芝、深滬、福全一帶有賴;屯料羅、圍頭,分哨則■〈犭責〉洲、安海、官澳、田浦、峰上、陳坑一帶有賴;游兵屯舊浯嶼、擔嶼,巡哨則鎮海、岐尾、烏沙港一帶有賴。彭湖絕島舊為盜賊淵藪,今設有遊兵防守,則賊至無所巢穴,又泉郡藩籬之固也。迺若選將校、核卒伍、修艨艦、明賞罰,使水軍狎風濤而不敢偷安內澳,則在人而不在地。

  ·漳州府志摘錄

  洋稅考

  嘉靖中,有佛郎機船載貨泊浯嶼,漳龍溪八、九都民及泉之賈人往貿易焉。巡海道至,發兵攻夷船,而販者不止。總督閩浙都御史朱紈獲通販者九十餘人,悉斬之,而海禁嚴。三十六年,海寇許老、謝策等突至月港,大殺掠。明年冬,誘倭寇三千人再抵月港,散劫八、九都,往來浯嶼間。寇累歲不息,土人乘機為叛,號二十四將,沿海騷然。四十三年,巡海道周賢宣計討平之。其明年,奏設海澄縣治。

  隆慶初年,巡撫福建塗澤民題請開海禁,准販東西二洋。通政唐順之有云:『國初,浙、福、廣三省設市舶司。在浙江者,專為日本入貢,帶有貨物,許其交易。在廣東者,則西洋番舶之輳,許其交易而抽分之。若福建既不通貢,又不通舶,而國初設立市舶之意,漫不可考矣。舶之為利也,譬之礦然。封閉礦洞,驅斥礦徒,是為上策。度不能閉,則國收其利權而自操之,是為中策。不閉不收,利孔漏洩,以資姦萌嘯聚其間,斯無策矣。今海賊據浯嶼、南嶼諸島,公然番舶之利;而中土之民,交通接濟,殺之而不能止,則利權之在也。宜備查國初設立市舶之意,毋洩利孔,使姦人得乘其便』。其於海禁利害晰如也。

  然市舶之與商舶,其說稍異。市舶者,諸夷舶泊吾近地,與內地民互為市,若廣之濠鏡澳然。商舶則土著民醵錢造舟,裝土產,徑望東西洋而去,與海島諸夷相貿易;其出有時,其歸有候。廣洋巨浸,船一開颿,四望惟天水相粘無畔岸。而海人習知海道者,率用指南針(即羅經)為其導向。相傳有航海針經。針或單用,或指兩辰間,以前知某洋島所在。約更時當行水路幾許,打量水深淺幾托(方言幾仞為幾托),海中島嶼作何狀,某洋礁險宜慎,或風雲氣候不常,以何法趨避之。異時海販船十損二、三,及循習於常所往來,舟無恙若安瀾焉。蓋海濱民射利精如此。

  東洋若呂宋、蘇祿諸國,西洋暹羅、占城諸國及安南、交趾,皆我羈縻屬國無侵叛,故商舶不為禁(東洋有呂宋、屋同沙瑤、玳瑁、宿霧文來、南旺、大港、吶嗶嘽、磨荖英、筆架山密雁、中邦、以寧、麻里呂、米六合、高藥武運、福河崙、岸塘、呂蓬;西洋有下港、暹羅、舊港、交趾、柬埔寨、丁機宜、順塔、占城、麻六甲、順化、大泥、烏汀礁林、新州、啞齊、交■〈口留〉吧哪、彭西寧、陸坤、佔陂、高趾州、籬木、高堤里鄰、吉連單、柔佛、吉寧邦日隸、安丁義里、遲悶、蘇祿、班隘;又有雞籠、淡水,不系東西洋船數),而特嚴禁販日本者,比於通番接濟之例。

  先是海澄未置縣時,有靖海館,以通判一員司巡緝,其後請設海防同知,易靖海館為海防館。萬曆二年,巡撫劉堯誨題請舶稅充餉,歲以六千兩為額,委海防同知專督理之,刊海稅禁約一十七事(時海防同知沈植條陳)。其禁壓冬議,以為過洋之船,以東北風去,西南風回,雖回緩亦不過夏。惟自倭回者,必候九、十月間風汛,且日本無貨,只有金銀。凡船至九、十月方回又無貨物者,明系展轉交倭,縱有給引,仍坐以通倭罪;同■〈舟宗〉船夥及澳甲等許其舉首給賞之。於時凡販東西二洋、雞籠、淡水諸番及廣東高、雷州、北港等處商漁船引俱海防官為管給,每引納稅銀多寡有差,名曰「引稅」(東西洋每引納稅銀三兩,雞籠、淡水及廣東引納稅銀一兩,其後加增東西洋稅銀六兩,雞籠、淡水稅銀二兩;萬曆十八年,革商漁文引,歸沿海州縣給發,惟番引仍舊)。每請引百張為率,隨告隨給,盡即請繼,原未定其地,而亦未限其船。十七年,巡撫周釆議將東西二洋番舶題定只數,歲限八十八只,給引如之。後以引數有限,而私販者多,增至百一十引矣。

  其徵稅之規,有水餉,有陸餉,有加增餉。水餉者,以船之廣狹為準,其餉出於船商。陸餉者,以貨之多寡計值徵餉,其餉出於舖商。又慮有藏匿,禁船毋輒起貨,以舖商所接買貨物應稅之數給號票,令就船完納而後許鬻賣焉(西洋船面闊一丈六尺以上者,徵餉銀五兩,每多一尺,加銀五錢。東洋船頗小,量減西洋十分之三。陸餉:胡椒、蘇木等貨計值銀一兩者,徵餉銀二分。雞籠、淡水名曰小番,地近船小,每船面闊一尺,徵水餉銀五錢,陸餉亦如東西二洋之例)。加增餉者,東洋中有呂宋,其地無出產,番人率用銀錢(錢用銀鑄造,字用番文,九六成色,漳人今多用之)易貨,船多空回,即有貨亦無幾,故商販回澳,徵抽水、陸二餉外,屬呂宋船者,每船另追銀百五十兩,謂之加增(後各商苦難輸納,萬曆十八年量減,止徵一百二十兩)。每年至五六月、七八月間,風汛屆期,各商船回至海外,俱由南澳、浯銅諸水寨及島尾、濠門、海門各巡簡司信地經過,隨報府縣及海防館逐程撥船護送防寇掠,其實稽察隱匿餉稅者云。

  自萬曆四年,餉溢額至一萬兩,刊入章程錄。至十一年,累增至二萬兩有餘。二十一年,報倭警,禁止通販,而海濱民苦為生難,輒違禁私下海,或假借縣給買榖捕魚之引故越販。於是巡撫詐孚遠深念之,恐復為變如嘉靖時,出示招諭,凡留販人船,不論從前有引無引、日遠日近,俱准駕回照例報官納餉,一切私通及壓冬情罪悉宥免。是時越販商人胡臺、謝楠等二十四船,聞撫綏令,皆駕船回澳報餉,與正引之商一例徵納。二十二年,餉驟益至二萬九千餘兩。然則海民趨利之情,與商舶通塞之利病,其大略可睹矣。

  其後當事者疑稅餉多寡,海門館所報不盡實,始議倣各處關稅之例,歲委各府佐貳官一員輪管之,示清核毋專利窟。而泉州以兵餉告匱,分巡興泉道建議於泉州中左所設官抽餉,如漳之海防例,令漳民販西洋,泉民販東洋,毋相攙越。事並下府議。時漳民紛爭不便,乃具詳言『本府屬縣歲派額餉數少,民又多逋,軍需往往告匱,即隆慶間開設海澄舶稅,僅數千金,萬曆間增至一萬兩,以此佐之,猶且不敷,動請司餉濟給,考之累年,各請發司餉二萬兩,往牒具在也。迨十三年以後,舶稅增至二萬餘兩,兼以概府尺土半廛凡屬官者,靡不括以充餉,即鐵爐、牛行、渡船、網稅,搜無遺利,始免仰給司帑,然亦必縣餉、舶稅盡數徵完,方克有濟。查見在十縣餉額共三萬七千七百九十餘兩,湊舶稅二萬餘兩,大都在六萬上下,而水陸官兵月糧、修船、置器、犒賞諸費,歲不下六萬兩。如萬曆二十一年禁海餉絀,則括府縣帑藏及借諸站剩等銀支用,豈有贏餘積藏於庫哉?漳、泉均為海郡,兵餉並屬喫緊,餉在漳則漳利,餉在泉則泉利,其便均也,漳餉匱則請在漳,泉餉匱則請在泉,其不便亦均也。今欲以東西洋分屬漳、泉,割漳餉以贍泉兵,不惟漳之兵食無所措給,從此私販之徒緣為奸利、不漳不泉、東影西射、公然四出、不可究詰者,又當什百於昔日。本府籌之未見善畫,在彼府計其無弊何如耳』。惟是榷稅不專責於海防官,聽上裁,於是漳、泉分販議罷不行,而題請改設餉館,給關防。

  會上方大榷天下關稅。二十七年,中貴人銜命至閩,凡山海關津之稅,畢蒐羅以進內帑,而舶稅歸內監委官徵收矣(時議委三司首領一員與內監委官協管)。於正稅外派辦進方物費不貲,重以委官需索,土人狡譎無忌憚者投充為巡攔,恣擾害,漳民情用洶洶焉,賴有司調停安輯之,不為變。

  而是時漳、泉民販呂宋者,或折閱破產,及犯壓冬禁不得歸,流寓異土,築廬舍,操傭賈雜作為生活,或娶婦長子孫者有之,人口以數萬計。而同安人張嶷者,繆奏言海有機易山,與福建相近,地產金,若採取,可得成金無算。有詔遣中貴人委官往勘視。而呂宋番聞之,大恐;以中國將略取夷地,諸流寓人皆內應也。於是盡坑殺漳、泉民之在呂宋者以二萬人。事聞,張嶷以欺罔首禍置極刑。

  三十四年,有旨封閉天下礦洞,其各直省稅課,令所在有司照常徵解。命甫下,海內忻忻有更生之望。而所在稅監仍奏請轉解稅課及辦進上土產方物,且言稅歸有司,於地方無所事事,乞召回。於是旨紛出,先後互異:稅銀准解工部,又總解稅監分進內庫;土產方物準折辦,又敕該監照舊辦進。其布政司銀既彙解,而稅監者又欲州縣有司徑解及代辦方物;有司莫知所從,事紛然久之。布政司乃具咨呈戶部請畫一,而部咨回覆,以藩司一邦之主,若金花稅糧等銀,何莫不由藩司,而州縣敢於經解乎!近者南贛巡撫題奉明旨:『各處稅課都著類總解稅監分解應用』。是「各處」者,指各直省言也;「類總解監」者,明令布政司類總也,若由州縣徑解,當云「各解」,何須「類總」為乎?土產方物乃稅監芹曝之誠,非有司貢獻之禮,撫臣既題準折辦及措處加平等費,續奉明旨照舊辦進,並未有有司備辦之旨,謹始慮終,正在今日。該省撫按亟當移會該監,備將歷來明旨開導其詳,使知「類總」二字,旨意昭然,徑解之舉,終屬悖謬矣。

  自是議稍定,當事復申前餉館委官之議。以海澄洋稅原議輪委各府佐貳徵收,但外府之官遠來住劄非便,而增設供應人役,所費亦繁,不若於本府佐貳五員內歲委一員管理,事無專屬,既於原議不悖,且於事體為宜。議允行本府官承委,歲一更代云。

  先是投礦稅為羽翼者探知海夷有別種,號紅毛番,饒財寶,擅給中使文移招諭以來,船泊彭湖。其人非東西洋種人,髮純赤,強而多力,以船為家,於海島諸港門販鬻為生涯。其船宏壯甚,出沒海洋怒濤中亡所損,為兵器自護衛,若佛郎機銃、發貢銃之屬亦甚具。其交易頗以信義,怒輒殺人,海島中諸夷恆畏避之。利中國羅綺、繒布、器皿諸貨。諸姦人啗以利,謂漳之南澳、彭湖島可以市舶。紅夷者以為信,至凡數船。事聞,撫按行守巡道議,以市舶必不可許,且奏下兵部,覆疏請明旨詰責中使,令所在守將督信地兵嚴拒之。紅夷船始去。而漳泉間射利者意觖觖,以為此不費航海而坐收遠夷珍寶利百倍,若之何失之!嗚呼!其亦不思甚矣哉!夷性無常,非我族類,而海邊惡少民尤習狙詐,無事猶將勾引接濟,為寇攘地,況日夕與豺狼處,非欺負貨物,激怒夷而至為變,則將為陰陽播弄,啗夷以玉帛子女而為之嚮導;患之至也,其何日之有!若嘉靖中倭寇藉入貢蹂躪寧、紹間,皆起於市貨不售,土人貪戾無行者為搆,誘煽亂禍,蔓延至不可解。殷鑒不遠,為閩計可復爾耶!

  或曰:紅夷性樸直,非狡倭比。是又不然。獨不聞廣香山之有澳夷乎?其初亦尋常販易,今結聚日眾,盤據濠鏡澳,諸作姦犯科者悉亡命藏匿其中,築崇城百雉,阨險防兵,勢駸迫於省會,若癭之附項、疽之附骨,治之不可,養之日深,當事者廑以為憂矣。今之紅夷,其疆鷙出澳夷上。邇年與澳夷爭市舶地,相賊殺廣之海上,澳夷輒不勝,而高峻其城郭以防禦之。其人魁偉者,殆防風氏之骨專車焉,可玩其狡不如倭而垂涎以為利藪,此姦人之以國為嘗者也。

  紅毛番本名米粟果,佛郎機與國也。其國當中國之背,晨昏晝夜皆相反,去此四萬餘里。由西洋來者轉大浪山,大險遠;由東洋來者,至末利加國半年程,更造舟,又逾半年程至呂宋,或徑達中國。末利加有石磯阻海,如南之萬里石塘也。佛郎機於諸夷多所款服,又內據香山,得中國賄帛,雄富諸番。米粟果性賊嫉,尚讎殺,海外夷與佛郎機俱畏之。常至中國望南澳廣東,及掠島嶼人為嚮導,俱不得達。萬曆癸卯,泊下港,劫舟商,投擇書兩臺內監。五月,自泊舟彭湖求互市。內監遽上聞,願徵餉數十萬。事下兩臺,力持為不可。亟命督府驅之。先遣檄與其酋,且偵舟。舟長五十丈,橫廣六、七丈,五桅,上皆以鐵為網,外漆打馬油,其光可鑒。夷人皆深目長鼻,赤鬚朱髮,長軀七、八尺,能華言華字。讀檄訖,投帽於地,恚曰:『中國疑我耳!我金錢滿艘,豈遽去哉』!導檄者遍視舟。至中艙,奉天甚謹。又出一畫軸,皆華人衣冠,與其酋像群坐,曰:『此吾祖也。曾與中國人結兄弟甚好,今乃相忘』!又至舵後觀銅盤,略如中華羅經,大徑數尺,譯言照海鏡,識此可海上不迷。又懸自鳴鐘,日夜司更,不擊自鳴。其舟內設三層,壯者居上,稚子居下,皆有家室。層設銃三十六枚,外向三層皆然,名「麥穟銃」。其中桅之下置大銃,長二丈,中虛如四尺車輪,云『發此可洞裂石城,震數十里。中國人逼我時,烈此自沈耳,不願為虜也』!其言語桀黠多類此。往復數次,竟欲求彭湖為香山,且中有主之者也。巳聞舟師大集,有獻火舟策者,十一月乃徙去。然海上姦民私貿易,夷巳梱載歸矣。

  第今東南隱患,又不但此。頃撫臣奏言:『閩地斥鹵磽埆,田不供食,以海為生、以洋舶為家者,十而九也。況今軍需國課半取給於市艘,豈能禁之不去?但姦民有假給由引、私造大船、越販日本者矣,其去也以一倍而博百倍之息,其來也又以一倍而博百倍之息。愚民蹈利如鶩,其於凌風破浪,直偃息視之。違禁私通,日益月盛。有暗結婚姻,有私受夷職,甚者或賣船以資敵。我無晉魏絳之五利,而彼饒中行說之三窟,長此安窮?況今琉球告急,屬國為俘,而沿海姦民揚帆無忌,萬一倭奴竊據,窺及雞籠、淡水,此輩或從而勾引之,門庭之寇,可不為大憂乎!請申飭沿海清查由引,嚴禁壓冬,不許私造違式大船,及以引餉事權歸海道管覈便』。■〈琉,代王〉下兵部覆,如議行。而沿海民大黠猾及憑藉有勢力者,借東西洋由引而潛趨日本,時時有之,禁雖嚴,未全戢。

  論曰:海舶非正賦也,而志之賦役何居?嘉隆之際,月港之亂,余不忍聞焉。自設縣弛海以來,使穰穰者騖於利,潛銷磨其不逞,吾又得操其什一以資軍匱,庸詎非算乎?顧今東西洋利寖薄,賈人侵假而闌入倭境,又重設額外之征,橫徵斂以困辱之。獸窮則逸,鳥窮則攫,況輕悍習亂者,其又曷不至焉!嗚乎!謹衣袽者念之哉!

  兵防考

  洪武三年,置漳州衛指揮使司,其屬為經歷、為鎮撫、為千戶所者五。五千戶所各統百戶若鎮撫。後設鎮海衛,所統亦如之。又置陸鰲、銅山、玄鍾守禦千戶者三。衛軍可五千餘人,所軍可千餘人,耕其屯田而食之。成弘間,又調鎮海之後千戶所戍龍巖,而以漳州衛之後千戶所戍南詔。此衛所始末之大較也。

  銅山,漳濱海之重鎮也。國初遣江夏侯周德興入閩,築城備倭,置五寨,銅山其一焉。寨在井尾澳,景泰間移今西門澳。初以衛官有才望者統其事,而後更以欽依把總一人,玄鍾澳屬焉(籌海圖編曰:漳州府所轄漳浦一縣最近海嶼,設水寨者二,銅山西門澳為把總水寨,而玄鍾則受其節制者也。故今止以五寨為名,歲撥鎮海、漳州、永寧衛及玄鍾、銅山所軍分番巡哨。而北自金石以接浯嶼,南自梅嶺以達廣東,險阨所繫,匪淺淺也)。隆慶六年,知府羅青霄議置土兵五營,分鎮諸處,或廢或存。萬曆初年,又為銅山置浙兵營;而郡西之浙兵營則自萬曆十一年為吳雙引倡亂而設,蓋與主客交駐云。彭湖在漳、泉海外,與倭僅隔一衣帶水,嘉靖以來,曾一本、林鳳輩往來嘯聚其間,數為邊患。壬辰,朝鮮告變,時傳倭且南侵,當事謂不宜坐棄彭湖,為設官兵據險戍之。又慮孤島遙懸,汛期分諸寨兵遞為聲援,以水犀杜其鳧■〈犭奚〉。此營寨始末之大較也。

  漳入明,故領縣五。成化間,以溫文進之亂,割龍岩居仁等五里置縣漳平,謂險遠難制也。正德間,象湖諸處亂起,虔撫都御史王守仁督兵討平之。復釆鄉三老議,以為蘆溪等處地里遙遠,政教不及,釀成大禍,今動三軍之眾,合二省之威,雖曰殲厥渠魁,掃除黨類,特一時之計,未為久遠之規;乞於河頭中營添設縣治,引帶汀潮,喉襟清寧,政教既敷,盜賊自息,上疏請於朝,置平和縣。嘉靖初,以南詔廣寇出沒,置詔安縣。月港者,龍溪海上一大都會也,自內外賊盤據為難,烽燧傳警,歲無虛日。都御史朱紈疏請建邑,不果。後郡守唐九德力持其議,都御史汪道昆為更請,置縣海澄。而是時又以初平蘇阿普等於殺狐嶺,割龍巖之吐賢里置縣寧洋。國家剖牧民之符,非惟臨長百姓,夫亦以父母孔邇,威信易敷,赤子潢池,弄兵自息,設險守固,勝於數十萬甲兵也。郡又有海防同知,春秋防汛。近又特設督捕通判駐雲霄,丞主海上事,而別駕職內賊。此郡邑始末之大較也。

  漳初未有大帥建牙者。嘉靖二十八年,以軍興設參將一人。三十五年,益以水陸參將二人。三十八年,請分福建為三路,三將軍主之。其駐漳者為南路,所轄自詔安廣東界北達祥芝,蓋鎮漳而兼控泉矣。先是南澳尚未開府,每汛期專駐玄鍾。後南澳既設,移駐銅山。萬曆二十年,議者謂偏處一方,移駐鷺門,居中調度。而南澳者,在閩、廣交,夙為逋藪,吳平、許朝光巢穴於山,曾一本、林道乾游魂於海,至合兩省會勦始平。迨議善後,題設副總兵官協守漳潮,拓地創鎮,無事則玉斧彈壓,有事則金鉦窮追,並制兩省,秩亞驃姚。此將帥始末之大較也。

  夫弘正以前,承平既久,人不知兵,故規制尚略。嘉隆之間,所部雲擾,歲歲苦兵,故規制寖詳。然衛所官大則金緋,小亦列校,歲糜月俸錢甚奢。其錚錚者多脫穎以出,樹勳他處。而卑者長傍棨戟,乘堅策肥,刻削自封,恣睢自豪,至不識韜鈐為何物、戰場為何事。告以鼓鼙聲,心悸欲絕。且憑空頓於戶下,安望其緩急使乎!若正統鄧茂七之寇,指揮顧斌擁兵銅陵,募敢死士入衛,遂大破賊;二百年來一人而已。彼鎮海為饒賊所陷,諸將束手,坐觀板蕩;此曹之肉豈足食哉!至於衛所軍世守尺籍,執其鈍器,不能刑雞鶩,無論即戎;脫有變,棄甲不暇耳。國家養兵世世,僅得其空名;宇內皆然,不獨漳也!

  正統、天順間,所在招募丁壯為民兵(即快手、機兵之屬),而巡司故有弓兵,俱有司操練。然今民壯僅供公門役使。弓兵所緝,里閈鳴吠及負擔興販而已。議者始復仰借於客兵,乃客兵之大利大害亦略可言。

  方嘉靖鼎沸時,海內名將如戚繼光、俞大猷俱統重兵入漳征勦,海上父老猶能言繼光時事。賊圍孤城急,復四出摽掠,父老扶攜登望女牆上,冀援兵旦晚且至。嗣見遠煙數點,影響似旌旗狀,忽炮響,官兵業抵近郊,與賊接戰,大破之。蓋繼光每出師,或急或緩,人莫能測。賊偵繼光方與所在當道歡飲,解甲犒師,似未即發,繼光已夜從間道急進,出沒甚神,賊猝不意,輒狼戾死甚眾云。蔡陂之役,賊又預度繼光當至,設伏待之,卒然蜂起,兵為少卻,繼光斬前怯者數人,身自督戰,賊竟潰。四十四年,海寇吳平據梅嶺,繼光兵來,賊遁入南澳,繼光追擊之,俘斬萬五千人,賊潛遁赴海,而漳遂平。自漳中賊奴,而繼光之功亦與之終始。漳人為之語曰:『俞龍戚虎,殺賊如土』;皆他路兵也。然事急則徵召,事平輒復遣去;徵召至而屠戮者已饒受其禍矣,故邇者為客兵置營居守如土著。顧在壬戍,參將楊縉以東筦兵來,願為漳備禦賊,實約東筦兵為內應。縉下令:『漳民不得夜開門,開門輒兵之』。漳大駭,諸生相率詣當道固爭,富家夜自為登埤固守,不呼而集。次日清明,東筦兵從南郊辱人婦女,睥睨殺人,郡守始下令鄉兵截殺之。須臾,東筦兵頭腦被地幾盡,所部始寧。萬曆癸未,吳雙引之事覺就誅也,有司者慮之,議駐客兵於西郊。其後長泰囚越獄刺殺縣令,囚實與客兵約為外應。先一日,客兵以庭毆羅中軍,有信改期不得達,囚出登城四顧,外無援者,始就擒。雖社稷有靈,未焰旋熄,不可不謂往事之明鑑也。

  夫漳所最苦者莫如倭。嘉靖時,閩、浙初置巡撫則以倭故。倭非能自來也,起於中國之民為之鄉導。都御史朱紈練兵甲、嚴科察,按諸通海者若干人悉誅之。紈竟為朝議所中,忿恚自殺。舶主土豪益自喜為奸,走波濤中交相往來。後乃大舉入寇,而海寇應之,至陷城郭,禍墳墓,男女駢戮,遠近震駭,此亦神人之大痛矣!網以亂至而密,密則已晚;網又以亂解而■〈琉,代王〉,■〈琉,代王〉則安窮。比歲海濱人視越販為常事,詭給沙埕引,無不詣山城君者,當事憂之,嚴為令與民更始,有更犯者無赦。夫越販起於富人射利,其意原非勾賊,唯是輸其寶貨,露其情形,此其漸不可長者耳。禁販自是防倭急務,未可謂越販之門一杜,而倭便不復來也。海上行劫,無處無倭奴,犯漁舟,居賈舶,旋復散去。不逞之徒,搏手無生活,日覬波心,與夷雜處,彼狡焉有窺中國之心,何日忘之。中山之藩破矣,長蛇封豕,薦食未央,故待敵宜預也。

  嚮者夷從西方來,賈胡別種也,髮盡赤,巨艦迎波,結中貴人以互市,請如東粵香山故事。當事持不可。參將施德政躬抵彭湖,宣威耀武,與夷相持者久之,夷乃去。其後數歲更入海上,申前請益力。當事嚴緝居民不得與售一錢,乃更掉指東粵以往。若輩僅以聲勢恫喝,然舟大不便動轉,即有變,火攻可燼耳。防之無使登岸,彼將自消其食指;威之無使見瑕,彼將自戢其殺機。後此出沒尚未有常也,故防敵宜周也。

  國家皇靈旁暢,然二百年中,深山窮谷之區,小醜間發,始而鼠竊,繼而狼噬,驅之則終獸散,至二十四將而禍烈矣(丁巳間,洪迪珍等二十四人共造二船接濟番舶,因以為號,其後據巢殺掠,官兵不能制,詳見兵亂)。鯨鯢之不淨,以煩縣官,安能便置反側於度外。萬曆以後,帶牛佩犢之萌,旋就誅滅,然餘黨尚未悉散。往者漳浦見告,人或訝其太張皇;然與其張皇也,猶勝坐視。必以蹤跡之尚未露也,而概置之罔聞,人心愈怠,城守愈■〈琉,代王〉,脫有真變,烽火在庭而不悟矣,詎細故哉!語云:『涓涓不止,流為江河』。今近郊之內,夜半殺人,劫掠財物,肆行無忌,比比有之,夫固揭竿之漸也,故緝敵宜嚴也。

  漳浦林太史偕春之論兵防曰,築土堡、練鄉兵,而又以外賊宜守、內賊宜攻,纚纚甚悉。此自倥傯時事,非所施於承平。且衛所營寨諸軍,是亦鄉人也,是在練之而已。客兵久於吾土,耳目肝腸,豈盡異類,是在制之而已。張萬紀為銅山把總,每雨雲陰晦,意賊且出,輒駕小舟,身攜一劍,以驍勇數輩自隨,裝束如漁人,因以誘賊;賊相遇,手自擊殺之,或死或縛。萬紀雖屢經險阻,神意愈王。海上數年間得安枕無恐者,則萬紀力為多;是外賊未嘗不可攻也。

  頃歲中丞臺巡歷海上,一切與將士綜覈名實,乃其選將僅騎射故事,所選兵令抱石以試勇怯,著令甚迂,而所用又非所擇,則何取焉。往事:材官及兵目人缺應補者,將軍與郡國議上,主者裁決之。比歲多自旌門出,所不知何人,坐名送寨,彼其人與地既不相習,而部曲儕伍又不相能,安望得其熊羆之用哉!諺曰:『文臣宜不愛錢,武臣宜不惜死』;然吾謂武臣愛錢正軍政所為敗壞而難於收拾,第必自文吏大臣始。夫將將者之原既清,下方自肅;不然,主者以縟節望之大帥,大帥以望偏裨,偏裨以望卒伍,轉相克剝,尤而效之,而兵日貧,因以日怯,雖今日更張、明日整飭,徒侈糜文,何裨廓清之方略矣!

  鄭尚書曉曰:『福建海抱東南,汀、漳外寇內逋,與南贛聲勢聯絡,海物互市,時起兵端,此其治亂,非徒一方之機局者』。誠哉是言也!故為差次梗概,以備稽閱如此。

  監司

  本朝所在郡縣,置監司彈壓之,曰分守,曰分巡。其在濱海,則又有巡海。漳在國初屬福寧道。成化六年,汀、漳、潮、贛諸處盜賊出沒,始設分守漳南道駐上杭,轄汀、漳二郡,遙制江西之贛州。而巡海道舊駐會城。嘉靖九年,都御史胡璉議以漳州海寇縱橫,巡海使者遠在數百里外,緩急非宜,疏請開鎮於漳。是巡海雖全制閩中海上事,而漳若其專制者蓋四十有餘年。萬曆間,承平既久,巡海道復歸會城,而漳州奏請特設分守漳南道。自是而率屬興治,蒞兵撫民,守巡並主其權,巡海道但司海禁,春秋防汛,耀其甲戈,或間歲一至,他郡邑事不復相關矣。近三十八年,撫臣陳子貞議重巡海之權,■〈琉,代王〉請一切軍政俱巡海主之,守巡勿復與知。然營寨事無鉅細,欲盡赴會城,上下遼隔,不若守巡就近料理為便;且巡道故嘗奉敕稱兵備使者,安得不問兵事哉?故■〈琉,代王〉雖下部,竟不果行焉。守道初設,布政使參議,後間出以參政,近有自按察使或副使兼官至者。巡道初設,按察使僉事,後間出以副使,近有自參政兼官至者。巡海道初設,按察司副使,近有自布政司兼官至者。

  南路參將(按參將官級亞於漳潮副將,而次序在前者,以漳為所專轄也)

  嘉靖二十八年,浙直軍門朱紈題請福建添設參將一員。至三十五年,巡撫王忬題改設水陸參將二員,然未有專管汛地。三十八年,巡撫劉燾題請福建分南北中三路,添設參將三員,以漳州為南路,並水陸為一參將奉敕分守,所轄銅山、浯嶼二寨、浯銅、彭湖二遊、漳州、銅山二浙營、陸鰲一土營;漳州、鎮海、泉州、永寧四衛、南詔、龍巖、陸鰲、銅山、玄鍾、崇武、福泉、金門、中左、高浦十所,自祥芝以至大城皆為汛地,蓋控漳而兼制泉也。先是南澳未設副總,遇汛則參將駐玄鍾調度,水陸防禦。南澳設後,移駐銅山。萬曆二十年,倭躪朝鮮,議者謂銅山偏處一方,始兼移駐中左所居中調度焉。

  銅山寨

  洪武初年,皆以衛官考選備倭帶領軍兵出守銅山。嘉靖四十二年,題准改設欽依把總一員,非汛時月,團泊寨澳,輪番出哨,小防緝盜;汛期則分四哨,前哨鎮海,左哨陸鰲,右哨沙州,後哨鱟殼澳,各防汛信,地皆險要,而橫嶼、菜嶼、井仔灣、大小甘山,則外洋島嶼之最險者。

  漳州浙兵營

  府城外浙兵營,始於萬曆十一年,因叛民吳雙引等謀為變,當事集議特設浙兵一營駐劄團練,營設於西教場。邇以浦頭至鎮門一帶河道,萑苻竊發,肆掠商舶,議設哨船二只,輪營兵坐駕,隨潮往來巡緝。平時則府城內外以至鎮海、井尾等沿海萬松嶺、巖亭孔道,皆更番哨守;有事則專聽徵調,隨賊所向,相機征勦。

  銅山浙兵營

  銅山浙營始於萬曆九年,為沿邊海警而設,駐劄銅山所城外。平時則團練彈壓,自銅山以至玄鍾、詔安等沿海油柑嶺、鳳山等孔道,皆其哨守,有事則專聽調度征勦。

  陸鰲土兵營

  陸鰲土兵始於隆慶六年,因詔安縣五都土瘠民貧,寇盜蜂起,當事者議設土兵一營,抽選貧民充之,為弭盜安民計。初守銅山,續與浙營對調,劄守陸鰲城外。平時則操練彈壓,自該營北抵莆頭、南至古雷等沿海,與內地雲霄堡皆其哨守;有警則隨賊嚮往勦擊,用為哨探嚮導耳目。

  彭湖遊兵

  彭湖一島,在漳泉遠洋之外,鄰界東番,順風乘潮,自料羅開船,二晝夜始至。山形平衍,東西約十五里,南北約二十里,周圍小嶼頗多。先年原有民居,隸以六巡司。

  國初徙其民而虛其地,自是長為盜賊假息淵藪,倭奴往來停泊取水必經之要害。嘉隆之季,萬曆初年,海寇曾一本、林鳳輩嘗嘯聚往來,分■〈舟宗〉入寇,至煩大舉搗之始平,蓋閩海極遠險島也。壬辰歲倭犯朝鮮時,有侵雞籠、淡水之耗,雞籠密邇彭湖,當事者集議不宜棄,乃設官兵先據險戍之。二十五年冬,初創一遊、一總、四哨、冬鳥船二十艘、目兵八百有奇。二十六年春,又慮孤島寡援,增設一遊總哨,舟師稱是。又於海壇、南日、浯嶼、浯銅、銅山、南澳六寨遊各抽哨官一人,領堅船三只,汛時遠哨該島,以聯聲勢。後慮兵餉難繼,裁去一遊,而海壇、南日、南澳三處遠哨船漸各停發。今僅有一總、二哨、冬鳥船二十艘、官兵八百五十有奇,月糈則漳、泉共餉之。

  南澳副總兵

  南澳在閩、廣之交,夙為盜賊逋藪。先年山寇吳平、許朝光、海寇曾一本、林道乾等聚眾為亂,荼毒生靈,至合兩省會勦始平。萬曆四年,建議善後,題請設協守漳潮副總兵官專駐南澳,始創城鎮,無事坐鎮彈壓,有警督兵窮追,兼制兩省,事權歸一,居然海上一重鎮也。所轄南澳遊兵、拓林守備二遊、防倭中哨二遊、福廣二營陸兵。

  按癸酉志,南澳去玄鍾澳口約三十餘里,屬廣東饒平。洪武間,居民負險作亂,遂墟其地。其澳周圍六、七百里,有青澳、後澤澳,夷船多湊泊於此,而深澳尤為形險,小舟須魚貫而入,官兵攻勦,勢甚掣肘。嘉靖間,潮州府用木石填寨澳口。未幾,倭人用善水者撈起木石,澳口復通。嘉靖四十四年,劇賊吳平鳩集結巢,大兵征勦,賊黨雖散,其地尚為賊窩。萬曆初,同知羅拱辰相視其地,議設參將一員統兵屯劄。築城三座:一在深水澳,一在雲蓋寺,一在龍眼沙,互相聯絡,立墩臺瞭望,調兵哨守。計三處田約四、五萬畝,可召軍民給牛耕種。羅公當時計劃,可謂周悉。自後題設協守副總兵駐紮,遂巋然重鎮矣。

  南澳遊兵

  南澳遊兵設於萬曆四年。見額福哨冬鳥船三十四只,官兵八百七十四員名,遇汛貼駕征操軍四百二十名。非汛時月,團泊遊澳,輪番出哨;汛期則分佈宮仔、前勝澳、青澳、雲蓋寺等信洋防守,並屬副總兵統轄調度。

  ——以上錄自四部叢刊三編景印崑山圖書館藏稿本天下郡國利病書第三九冊。

【台湾文献丛刊·第68种】清一统志台湾府

台湾文献丛刊

  【第 68 种】

  清一统志台湾府

  .作者:

  .原书页数: 0080 页

  ●书籍简介

  第六八种「清一统志台湾府」

  本书(一册八○面四八、○○○字)系据清嘉庆重修「一统志」选辑「台湾府」部分而成,因名之曰「清一统志台湾府」。书分二十四目,曰分野、建置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田赋、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堤堰、陵墓(明)、祠庙、寺观、名宦(本朝)、人物(本朝)、流寓(明)、流寓(本朝)、列女(本朝)、仙释、土产、番民。书末,今另收顾炎武着「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关澎湖与泉、漳二府之资料,作为「附录」。

  ●序号   篇名

  1  弁言

  2  清一统志台湾府目录

  3  清一统志台湾府

  4  分野

  5  建置沿革

  6  形势

  7  风俗

  8  城池

  9  学校

  10  户口

  11  田赋

  12  山川

  13  古迹

  14  关隘

  15  津梁

  16  堤堰

  17  陵墓(明)

  18  祠庙

  19  寺观

  20  名宦(本朝)

  21  人物(本朝)

  22  流寓(明)

  23  流寓(本朝)

  24  列女(本朝)

  25  仙释

  26  土产

  27  番民

  28  附录

  29  沈鈇上南抚台暨巡海公祖请建彭湖城堡置将屯兵永为重镇书

  30  崇祯十二年三月给事中傅元初请开洋禁疏

  31  泉州府新志摘录

  32  漳州府志摘录

  ●弁言

  清朝的一统志,先后敕撰三次。第一次成于干隆八年(一七四三),凡三百四十二卷;第二次成于干隆四十年(一七七五),凡四百二十四卷,连子卷共五百卷;第三次成于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凡五百六十卷。因为第三次的纂辑始于嘉庆十六年,而所增辑的事实也止于嘉庆二十五年(一八二○),所以定名为嘉庆重修一统志。我们就从这部最后纂辑和较为详细的嘉庆重修一统志里抄出台湾府的部分,而名之曰「清一统志台湾府」,列为台湾文献丛刊之一。

  清一统志中关于台湾府的记载只有二万多字,不足一册的分量,所以又从顾炎武着天下郡国利病书里转录了一些有关彭湖和泉,漳二府的资料作为附录,以充篇幅。这些资料的内容,虽然全是讲的明代后期的事实,但我们藉此可以明了明季闽海的情况和彭湖在当时海防上的重要性;对于台湾史的研究还是很有帮助的。(百吉)

  ● 清一统志台湾府目录

  分野………………………………………………………………………………………(一)

  建置沿革…………………………………………………………………………………(一)

  形势………………………………………………………………………………………(三)

  风俗………………………………………………………………………………………(三)

  城池………………………………………………………………………………………(三)

  学校………………………………………………………………………………………(五)

  户口………………………………………………………………………………………(六)

  田赋………………………………………………………………………………………(六)

  山川………………………………………………………………………………………(七)

  古迹……………………………………………………………………………………(二四)

  关隘……………………………………………………………………………………(二六)

  津梁……………………………………………………………………………………(二九)

  堤堰……………………………………………………………………………………(二九)

  陵墓(明)……………………………………………………………………………(三○)

  祠庙……………………………………………………………………………………(三一)

  寺观……………………………………………………………………………………(三二)

  名宦(本朝)…………………………………………………………………………(三三)

  人物(本朝)…………………………………………………………………………(三八)

  流寓(明)……………………………………………………………………………(四○)

  流寓(本朝)…………………………………………………………………………(四○)

  列女(本朝)…………………………………………………………………………(四一)

  仙释……………………………………………………………………………………(四三)

  土产……………………………………………………………………………………(四四)

  番民……………………………………………………………………………………(四五)

  附录

  沈鈇上南抚台既巡海公祖请建彭湖城堡置将屯兵永为重镇书……………………(四九)

  崇祯十二年三月给事中傅元初请开洋禁疏…………………………………………(五三)

  泉州府新志摘录………………………………………………………………………(五五)

  漳州府志摘录…………………………………………………………………………(六○)

  ●清一统志台湾府

  台湾府在福建省治东南五百四十里外,又水程一十一更。四面皆海。东西距除澎湖及水程四更外,广一百里;南北距二千八百四十五里。东至大山番界五十里,西至澎湖岛五十里,南至沙马矶头海五百三十里,北至鸡宠城海二千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七千余里。

  ·分野

  天文牵牛须女分野,星纪之次。

  ·建置沿革

  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国,名曰东番。隋开皇中,遣虎贲陈棱略澎湖三十六岛。明嘉靖四十二年,海寇林道干掠近海郡县,都督俞大猷征之,追至澎湖;道干遁入台湾。天启元年,闽人颜思齐引日本国人据其地;久之,为红毛荷兰夷人所夺。

  本朝顺治十八年,海寇郑成功逐荷兰夷据之,伪置承天府,名曰东都;设二县,曰天兴、万年。其子郑经(按府志,郑经一名锦)改东都曰东宁省,升二县为州。康熙二十二年讨平之,改置台湾府,属福建省,领县三。雍正元年,增置彰化县,领县四。

  台湾县:附郭。东西距除澎湖及水程四更外,广五十里;南北距五十里。东至大山番界四十五里,西至鹿耳门海五里,南至凤山县界十里,北至嘉义县界四十里。本东番地,本朝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伪置天兴、万年二县,属承天府。其子郑经升二县为州。康熙二十三年,废二州,改置台湾县为府治。干隆五十三年,平定台湾逆匪,钦颁御制纪事文三篇,并御制碑文,勒碑府城,垂示久远。

  凤山县:在府南八十里。东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七十五里。东至淡水溪大山番界二十五里,西至海三十里,南至沙马矶头海二百三十里,北至台湾县界四十五里。本东番地,本朝顺治十八年,郑成功据之,属万年州。康熙二十三年,分置凤山县,属台湾府。

  嘉义县:在府北一百十七里。东西距五十一里。南北距二百五里。东至大山番界二十一里,西至海三十里,南至台湾县界七十七里,北至彰化县界一百二十八里。本东番地,本朝顺治十八年,郑成功据之,寻属天兴州。康熙二十三年,分置诸罗县,属台湾府。干隆五十二年,以贼匪林爽文攻扰,时城内义民同官兵守御无虞,赐县名嘉义。

  彰化县:在府北三百九十七里。东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七百七十里。东至大山番界二十里,西至鹿仔港海二十里,南至嘉义县治二百八十里,北至鸡笼城海六百八里。本东番地,本朝顺治十八年,郑成功据之,寻属天兴州。康熙二十三年,属诸罗县。雍正元年,分诸罗县北半线地置彰化县,属台湾府。

  ·形势

  屹峙海中,延袤二千余里,为东南屏障(台郡闻见录)。四面环海,崇山峻岭,横截其中(台郡图志)。背负崇冈,襟带列岛,浪峤南屏,鸡笼北卫(旧志)。澎湖为门户,鹿耳为咽喉(凤山县志)。七鲲身毗连环护,三茅港汇聚澄泓(客问)。

  ·风俗

  禾麻蔽野,庐舍依然;畜牧之饶,无异中土(台郡闻见录)。节候稍晚,夏乃澍雨,人始耕种,岁一收获,丰盈常足(同上)。地无木棉,兼民不知蚕,布帛多资于中土(同上)。尊敬长老,孤独废疾之人、则乡社人共餔之(同上)。民非土著,皆泉、漳、潮、惠之人,故习尚与内地无甚异(台湾县志)。俗尚华侈(同上),喜斗轻生(嘉义县志)。晚稻丰稔,资赡内地,所以户鲜盖藏(台海使槎录)。

  ·城池

  台湾府城:本朝雍正三年,建栅城,周十一里三百三十四步,门七。干隆元年,易七门以石,雉堞钉铁皮,楼护女墙。五十三年,改筑土城,周二千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以西面滨海,按旧基收进一百五十余丈。台湾县附郭。城东门楼上,旧祀关帝。干隆五十三年,台匪林爽文等滋事,官军渡海,咸睹神像,寻即蒇功;七月,奉旨重修,御书扁额曰「神威翊应」。

  凤山县城:在兴隆庄龟山之麓。本朝康熙六十年,建土城,围以刺竹,周四里一百八十步,门四,有濠。干隆五十三年,移建竹城于埤头,而于此地建龟山石卡,驻兵防守。嘉庆十二年,仍还旧治,改筑石城,周八百丈,高一丈八尺,建立炮台,门四,有楼。

  嘉义县城:本朝康熙四十三年,建栅城。雍正元年,土筑,周四里一百五十步,门四,濠广三丈。五年,建城门楼十二年,于土城外环植刺竹。干隆六十年重建,周七百四十四丈有奇,高一丈八尺。

  彰化县城:本朝雍正十二年,环植刺竹,周四里一百十八步,门四。嘉庆十六年,甃以砖石,周一千二十八丈,高一丈八尺,并于城之四面及八卦山顶添设炮台五座。

  澎湖厅城:在台湾县西澎湖大山屿西澳。本朝康熙五十六年建。

  淡水厅城:在彰化县北竹堑。本朝雍正十一年,环植刺竹,周二里一百六十步,门四,有楼。

  噶玛兰城:在淡水厅所辖三貂溪东五围。本朝嘉庆十六年,栽九芎树为城。东西南北相距各一百八十丈,周五百四十丈,门四,有楼。

  ·学校

  台湾府学:在府治西南。本朝康熙二十四年建,五十一年修。干隆十四年重建。入学额数,闽籍二十一名,粤籍九名。

  台湾县学:在县治东东安坊。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建,四十二年修。雍正十二年、干隆十四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三名。

  凤山县学:在县治北门外。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建,五十八年修。雍正七年、干隆二年、十七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三名。

  嘉义县学:在县治西门外,旧在西门内。本朝康熙四十五年建,干隆十八年移建今所。入学额数十三名。

  彰化县学:在县治东北。本朝雍正四年建,干隆十七年修,二十四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三名。

  淡水厅学:在厅城东门内。本朝嘉庆二十三年建。入学额数六名。

  海东书院:在府治西南,旧在府学西。本朝康熙五十九年建,干隆三十年移建今所。

  崇文书院:在府城内东安坊。本朝康熙四十三年建,干隆二十四年重建。

  南湖书院:在府城南。本朝干隆三十年建。

  玉峰书院:在嘉义县西门内旧学宫址。本朝干隆二十四年建。

  白沙书院:在彰化县学宫右。本朝干隆十年建,二十四年修。

  明志书院:在淡水厅城北兴直庄。本朝干隆二十八年建。

  ·户口

  原额人丁一万八千八百二十七,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一百七十八万六千八百八十三名口,计二十二万四千六百四十六户。

  ·田赋

  田园四万七千三百四十五甲八分有奇,又二千二十九顷八十八亩有奇,共额征粟一十八万八千四百八十四石二斗七合一勺。续报升课田园六百一十二甲一分三厘有奇,额征银三百八十三两九钱二分二厘。人丁饷税,额征银一万三千六百五十三两八厘。

  ·山川

  大目降山:在台湾县东五十里,土番所居。通志:山下有大目降溪,蜿蜒而下,过平坂,隶于番。其南曰柳仔林山,列阜如屏,延亘数里;其西北为马鞍山,自木冈西递众山,重叠不一,马鞍其尽处也。按舆图,台湾之东有大冈山,当即木冈及大目降山,字音讹异耳。又通志:自大目降山,历保大里东、保大里西,至新丰、永丰二里;又南抵崇德里,相距百里,其山崔嵬险阻,人迹不到,从无名号;以此知大冈山盖大山之统名也。

  香洋仔山:在台湾县东南。通志:山在湖仔内山南,■〈山咅〉嵝络绎,拥起平畴。

  角带围山:在台湾县东南二十六里。通志:在香洋仔山南,下有深坑仔红毛寮溪,过此曰冈山溪,为凤山县界。按旧志,小香洋山东为深坑仔,又西南为大香洋,溪流逶迤,山水幽胜,即指此山也。

  猪母耳山:在台湾县东南五十八里。通志:下有鲫鱼潭、许宽溪、咬狗溪、石头坑,又有遥接其南者曰湖仔内山。

  大冈山:在台湾县南八十余里。山顶险峻,上有巨冈,可望不可登。近凤山县之嘉祥里,亦曰江山,又曰碙山。其东南为小冈山,近凤山县之长治里。新志:大冈在北,小冈在南,两山相对峙;凡至台,舟过澎湖东吉澳,即见此山,与台湾猴洞诸山相界处也。以舆图考之,台湾有两大冈山:一在台湾东稍北,当即旧志大脚山,与新志大目降山也;一在县南,又南曰小冈山,与凤山县接界。

  木冈山:在台湾县东北三十三里,与嘉义县相接,巍峨特耸,其顶常戴云雾,天气清明,始见山形,其峰上与天齐。通志:台湾之山,此最高大,为一府诸山之祖,亦县治之主山也。北至茑松溪,则为嘉义县界。山之南有番仔湖山,拔地而起,与木冈山势相联属。按舆图,台郡北自鸡笼山,南至沙马矶头,二千余里,东偏负山,西面临海,其山蜿蜒不断,总名大山,亦总呼为木冈山。

  阿猴林山:在凤山县东,林木茂密,渐入番界。

  赤山:在凤山县东十里。上有汤池。旧志:去府一百四十里。通志:陂阤平衍,时有火出其上。由此而南,悉属番社。又凤弹山东北一山,土色纯赤,亦曰赤山。

  观音山:在凤山县东南十五里。旧志:有水西流,入小冈山水。通志:在阿猴林西北,起伏盘曲,中峰屹立,若菩萨端坐,众小峰拱峙于侧,故名。又七星山,联络观音山之北,七峰皆戴石如星。

  傀儡山:在凤山县东南六十里,土番所居,呼为「加唠」。通志:在县治东,冲霄耸起,常带云雾。舟行至澎湖,天气晴霁,即见此山。重冈复岫,皆人迹所不到。总呼为傀儡山。野番出没于此。其分支为北叶山,自是而南为蜈蜞岭。其左为琅峤山,又南而直抵于波涛中者为沙马矶。自矶回转而东,有两峰并峙,高出天表,为纲卒山、老佛山。由二山络绎而北,累累不绝,又有朝华离山、大柴高山、霄马于山、大乌万山,皆背立傀儡山之后,俯临海中。

  毘南谧山:在凤山县东南二百二十里,亦曰卑南觅山。旧志:山连延高峻,上多松杉,人迹不至。夜望之,有光如火。又金山,在县东境外多罗满港内,相传产金。又大女觅山,有芋叶大如屋,土番珍之。

  沙马矶头山:在凤山县东南二百三十里海滨。其南有仙人棋盘石,亦曰仙人山。旧志:山形如城,下可泊舟;水退时,有礁状如马。通志:吕宋船往来,皆以此为指南。

  凤山:在凤山县南三十里,形若飞凤,县以此得名。旧志:上多巨石,嵚崎玲珑。通志:旁有二小峰如翅。又东北有数小峰如卵,曰凤弹山;西南山冈曰凤鼻山,邑治之对山也。

  虎仔山:在凤山县西南七里滨海,亦曰打鼓山,俗呼为打狗山。旧志:北去府治百里,下为打狗仔港,冬产青鱼。通志:山特峙海滨,旧有番人居之。明嘉靖间,流寇林道干为俞大猷所逐,遁入于此;后从海道逃入占城,其遗种尚有存者。今水师营垒尚在。由此山蜿蜒而下,势若长蛇,为蛇山,在邑治右。又旗后山,在打鼓山西南临海上,为渔人采捕处。其参差隔海,列于打鼓左右者,西有石佛,石佛北有石塔,南有凉伞礁,皆屹立海中;舟人经此,必鸣金焚纸,以祭海神。

  七鲲身山:在凤山县西北。通志:自打鼓山穿田过港,逶迤六十余里,平地中结为七峰,如鲲鱼鼓浪。其山无石,皆沙土,上多杂木,苍翠可观。

  半屏山:在凤山县北七里。通志:自台湾县大小冈山迤逦而南,近附于县治者,为半屏山,形如画屏,故名。莲花潭直过其下,悬岩陡立,又呼为半崩山。又县左有龟山,近接半屏山,中多乔木,繁阴密荫,望之蔚然深秀。又漯底山,在半屏山西北,平原中一邱浮出,其顶宽平,上有小窍出水,若无底然。

  滚水山:在凤山县东北。旧志:在冈山南二十余里,下有汤泉,广五十余亩,泉源沸突,微有硫气;流潴为潭,周数十里,有山环障,中起三洲,古木森列。居民决水灌田,饶沃数千顷。通志:有大小滚水二山,相距十里许,上有浊泥水滚出。

  火山:在嘉义县东二十五里玉案山东稍南。通志:山多石,石隙泉涌,常有火出水中。

  大武峦山:在嘉义县东南。通志:由彰化县大遁山,南奔七百余里,山脉停驻,挺为是山,特立圆秀可爱,县治之主山也。又牛朝山,在县西北十里。通志:由大武峦迤逦而西二十余里,横冈如带,近贴县治之背,复自右旋左,尾一小山,逆列水口,为邑治锁钥。按大武峦即诸罗山。旧志:山在县东,地最肥饶,县治其麓,多熊豕獐鹿,县之得名以此。

  玉山:在嘉义县东南大武峦山之后。色白如银,北与彰化县之水沙连内山接。通志:三峰并立,高出群山,为大武峦后障,终岁云封其顶,惟冬日晴明可见,顷刻烟雾复合矣。

  多侣居山:在嘉义县东南。旧志:在天兴州东北百余里,山极高峻,盛夏雪消,流成瀑布。

  阿里山:在嘉义县东南。通志:山极辽阔,内有八社;又东南为大龟佛山,同为邑治左肩;又东为肚武膋山,为番米基山。

  马椆山:在嘉义县东南二十里。通志:自半月岭而南,又西转为关仔岭,山径仄如天险,下有汉人耕种其中;相近有粪箕湖山。又小龟佛山在粪箕湖西南,下有古树高数丈,相传有神附焉,居民皆徙数里外。东南为赤山,土色皆赤。按此与旧志龟佛山异;旧志谓山东临中港者,今为彰化县山。

  玉案山:在嘉义县东南三十里。通志:山自东而折于南,居邑左臂,为学宫对山,旧名玉枕。又嵌头山在玉案山东北,其西南为笔架山。又有翁上天山,如老翁扶杖欲行状。又西为半月岭。

  大武垄山:在嘉义县东南六十里。通志:山绕玉案山后,与学宫遥对。又西北为五步练山,峭险不容足。相并为消离山,其支峰联络于南为鹿驭山、东西烟山、虎头山、内茄拔山、琅包山,下有旷埔,汉人多耕种其中。

  南马仙山:在嘉义县南。通志:山势腾空卓立。其南为乌山,西南为芋匏山、罗汉门山、猴洞山,山有大石洞,洞外旧属台湾县,雍正三年,割东南界至罗汉门归诸罗县,以分水岭为界。

  大福兴山:在嘉义县东北。通志:一名大目根山,与覆釜金山同为县治右肩。又东为枋仔岸山、鹿楮山、打利山、鹿仔埔山,则为邑右之外辅。

  叶仔林山:在嘉义县东北七十里。通志:与大武峦山相接,自东旋北,居嘉义县右臂。稍北为鼎盖梁山,为梅仔坑山,又北为尖山、子山,又北为奇泠岸山,又北为彰化县界。

  寮望山:在彰化县,其麓旧为半线营,今为县治。通志:山北为猫罗社,东南为猫罗山。按旧志有打猫山,在嘉义县东北百余里,多巨木鸟兽,当即猫罗山也。

  半线山:在彰化县东。旧志:在废半线司东,美田畴,利畜牧,产樟栗可造舟楫;明末海寇林道干窜此。

  大武郡山:在彰化县东南四十里。通志:去大鸡笼七百余里,在虎尾溪之北。山之西南,有大武郡社,社东为南投山;有社二:溪南曰南投社,溪北曰北投社。又有阿拔泉山、竹脚寮山,内有林冀埔,汉人耕种其中。上有九十九尖峰,玉笋排簇天际,下为大吼山、栲栳山。又东北为水沙连内山,南与嘉义县之玉山相接。又西隔一溪,为扑仔篱山。

  牛相触山:在彰化县东南六十五里。通志:南北两峰,如牛奋角相触,中隔小溪。溪南为嘉义县斗六门界,溪北为县之大武郡山界。

  倒旗山:在彰化县北。通志:山形如旗。由宛里山而北,渐逼于海,小峰错落,与倒旗相连者为礁荖叭山。

  岸里山:在彰化县北。通志:山深险,其东北即南日山、猫盂山。

  大肚山:在彰化县北。旧志:在废半线司北。山形圆耸,下有大肚溪。通志:与寮望山对峙。山后为猫雾拺社,其北为沙辘山、铁砧山、宛里山。

  南嵌山:在彰化县北南嵌社,东为太平山、猫里山、椰里历山、交眉山。

  南山:在彰化县北竹堑社之南。通志:相近为小凤山,与眩眩山形势相属,下为竹堑埔,汉人耕种其中。东为佑武乃山,极高大,与合欢大山障蔽南日诸山之后,遥接干豆门诸社及查内山。按府志,干豆门作关渡门。

  大遯山:在彰化县北。通志:由小鸡笼蜿蜒而南,矗起屼立于淡水港之东北,即奇独龟仑山也;烟霏雾霭,峰峦不可枚举。

  圭州山:在彰化县北大遁山之南。旧志:在海滨淡水城东。

  硫黄山:在彰化县北,近淡水城。旧志:山下常有火光,日照之,气能伤人,土可煎硫,一名磺山。通志:山在大遁山东,内有鸡柔山,外为北投社,西极港口,循港逆折而东为干豆门。

  八里坌山:在彰化县北淡水城西。旧志:上有古铁猎,触之则病。通志:自干豆门穿港而西,山势雄伟,杰出于淡水港之东南。

  大鸡笼山:在彰化县北海中鸡笼城之南。旧志:下有港甚宽广,可容巨舟数十。红毛尝筑城于此。山在港东,一望巍然,为全台祖山,凡往来日本洋船,皆以此山为指南。其西有金包里山,山背有二石对峙,曰旗杆石。又西有小鸡笼山,亦曰鼻头山,峻峙海滨,有石中空,曰石门。

  山朝山:在彰化县东北。通志:自大鸡笼分支,东渡八尺门港,双峰遥峙,高不可极。山南为生番三十六社,居噶玛兰地,人迹罕到。其南为买猪末山。两山相去百余里。又南为哆罗满社山,东南为噶玛兰山。又南为黑沙晃山,为崇爻山,二山皆极高大,内有生番十社,亦人迹所不到。又南袤接凤山县之毗南谧山界。噶玛兰,旧作蛤仔滩,今改。

  澎湖岛:在台湾县西大海中,西与泉州金门相望。唐施肩吾有澎湖诗。宋时琉球国在泉州之东,有海岛曰澎湖,烟火相望。元史:漳、泉、兴、福四州界内,澎湖诸岛与琉球相对,水至澎湖渐低,近琉球则谓之「落漈」,其水趋下不同,最为险迅。至元二十八年,闽人吴志斗言,欲伐琉球,宜就澎湖发船。明年,自汀州渡海伐之,不克,还驻澎湖。旧志:山形平衍,东西约五十里,南北约二十里,周围小屿颇多。自泉州府城东出海,三日可至。至元末置巡司于此。明洪武二十年,尽徙屿民,废巡司而墟其地。嘉靖中,海寇曾壹本、林凤等据为巢穴。万历二十年,以倭犯朝鲜,增设戍兵。三十七年,红夷一舟阑入澎湖,久之乃去。天启二年,有高文律者,乘戍卒单弱,以十余船突据澎岛,遂因山为城,环海为池,肆毒于漳、泉沿海之地,要求互市。巡抚南居益遣兵分三路进剿,大破其兵,乃复澎湖。议于稳澳山开筑城基,东西南各留一门,北设炮台。本朝顺治中,郑成功保据厦门,兼有澎湖。后取台湾,倚为重镇。设安抚司,领巨舰二百,精兵二万拒守。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帅舟师南征,抵八罩水,进攻澎湖,因风纵火克之。通志:澎湖岛,古称三十六屿,泛若水中之凫,下有三十澳。其最大而居中者曰大山屿,纵横各三十余里。屿之东偏日香炉屿,西偏曰雁净屿,曰沙墩屿,北偏曰奎壁屿。山外曰锭钩屿,产紫菜,曰鸡肾屿,曰员背屿。又北曰鸣屿,曰白沙屿。最北曰屈爪屿、吉贝屿。其最西有目屿。屿之东有姑婆屿、铁砧屿、土地公屿、金山屿、空壳屿。而正西为西屿、丁字门屿。稍北为镇海屿。东则大仓屿。西屿之后,有四角屿、鸡笼屿、桶盘屿、虎井屿。转而南,有花屿、草屿、大猫屿、小猫屿、南屿、头巾屿、八罩屿;屿周三里余,居民稠密。北为狗沙屿,相对为将军屿。稍西为岑圭屿,后为船帆屿、后埭屿。其南曰东屿平,曰西屿平,二屿居南屿之东,而平分一水,故名。其下流曰味银屿,曰钟仔屿。又东曰东吉屿,曰西吉屿,参其中曰锄头增屿。渡海者必由二吉以入,盖入台之指南也。总计屿实四十有五云。按奎壁屿,旧志作龟壁山。员背,府志作员贝,亦称湾贝。

  小琉球屿:在凤山县南一百里下淡水南大海中。旧志:屿周二十余里。通志:突起一峰,盘郁苍翠,中无人居,多产椰子竹木,下多巉岩巨石,大舟湾泊甚难,盖凤山县之水口也。

  浪峤南屿:在凤山县南二百四十里,一名琅峤山。旧志:自沙马矶头,一潮水可至,远视微茫,舟人罕至,土番所居,地宜羊,去下淡水三百余里,多瘴气。

  南谧东屿:在凤山县南二百二十余里海中,去南谧三里许,为一方之蔽。土番至彼,见水中有果稻流出,而无从迹也。

  北澎湖屿:在彰化县极北鸡笼城东北大海中。旧志:屿低平宽广,周约二十余里,其旁多溜,舟人惮之。

  海:环台湾府境皆海。旧志:舟人渡洋,不辨里程,一日夜以十更为率。自鸡笼淡水舟行至福州港口五更,自台湾港至澎湖四更,自澎湖至泉州金门所七更;东北至日本国七十二更,南至吕宋国六十更,东南至大港二十二更,西南至南澳七更;皆就顺风而言。又自鸡笼而东南,约三更以外,便为下溜,舟不可至。通志:海居极东,月常早上,故潮水长退,视同、厦亦较早焉。初一、十六,潮满巳、亥,而竭于寅、申;初八、二十三,潮满寅、申,而竭于巳、亥。然南北亦有不同。从半线以下,潮流过北,汐流过南,与澎湖同;半线以上,潮流过南,汐流过北矣。海多飓风,最甚为台。土番有识台草,草生无节,则周岁无台,一节则台一次,多亦如之,无不验。

  台江:在台湾县西门外大海。由鹿耳门入,各山溪之水汇聚于此。南至七鲲身,北至萧垄茅港尾。

  冈山溪:在台湾县东南三十里,源出大冈山。红毛寮溪在县东三十里,源出深沟。二赞行溪在县南二十里,合冈山、红毛寮二溪,由喜树港入海,为台、凤分界处,溪北属台湾,溪南属凤山。

  茑松溪:在台湾县北十里。上源有二:北源出县东北湖仔内山,曰咬狗溪,西南流;南源出县东柳仔林山,西流曰大目降溪,过大目降庄,北与咬狗溪合;经鲫鱼潭,又西经府城北,为茑松溪,又西入于海,亦曰大目溪。又县东三十里为卓猴溪,源出卓猴后山,合洋子港;县东十五里为许宽溪,流入鲫鱼潭;俱会于茑松溪。

  下淡水溪:在凤山县东南三十里。旧志:自淡水社西流入海,旁多水田,利畜牧,亦名下湛溪。通志:源出东北大山,受巴六溪之水,西出而为西溪,又与赤山仔所受众流之冷水坑合,入于海。

  力力溪:在凤山县西六十里淡水溪南。源出大山中,西南流经力力社北,又西南入海。

  放■〈纟索〉溪:在凤山县西七十里力力溪南。源出大山中,北源曰中溪,南源曰毕乡溪,合而西南流,经放■〈纟索〉社北,又西南至鳖兴港,入于海。

  浊水溪:在凤山县北三十里。通志:源出大滚水山,水流极浊,南合小冈山之水,会弥陀港,入于海。

  八掌溪:在嘉义县南二十里。通志:源发玉山,过枋仔岸山、阿里山、牛朝山之西南,至白须公潭,过小龟佛山,西至青峰阙入海。

  急水溪:在嘉义县南三十里。通志作嘓溪,源出大武垄山十八重溪,合哆啰嘓社北九重溪水,过双溪口,西南为急水溪,下急水渡,西汇于蚊港入海。

  湾里溪:在嘉义县南七十里。源发县东南大山,西流过湾里铺北,又西至新港口入海,稍北有麻豆溪,西流入海。

  牛朝溪:在嘉义县西五里。通志:源发大武峦山,出大福兴山、牛朝山之北,西过北新庄,至槺榔庄,为龟仔港入海。

  山叠溪:在嘉义县北二十里。通志:在牛朝溪北,发源阿里山,西流至双溪口,北会石龟溪,又西流至笨港入海。石龟溪发源奇泠岸山,西流南与山叠溪合。按府志作三叠溪。

  虎尾溪:在嘉义县北六十五里彰化县南。二县以溪为界。过此而北,人烟渐少。旧志:源出大山中,从柴里斗六门社流出,截溪分流而北,经东螺社南,折而西南流,复合为一,西入于海。通志:虎尾溪源发于水沙连内山麓,西流过牛相触山,北分于东螺,又南会嘉义县阿拔泉溪之水为西螺,又西至台仔挖入于海。东螺溪分自虎尾溪北,折而西流,汇于海丰港入海。

  大武郡溪:在彰化县南。通志:源出大武郡山,西流至鹿仔港入海。

  大肚溪:在彰化县北十里。旧志:源出大山中,西流经大肚社南,又西入海。通志:溪阔水险,源发于南投山,过北投猫罗社北,合水沙连九十九尖之流,西过阿束社北为草港,入于海。

  大甲溪:在彰化县北四十里。旧志:源出大山中,流经大甲社南,又西入海。溪中多石艰于行涉。通志:溪面甚阔,源发于岸里内山,西流,南分为牛骂溪、崩山溪,西入海。

  大安溪:在彰化县北。通志:险如大甲,溪面较狭。发源于水沙连内山,西流过岸里、南日二山,支分于南日山之后,曰房里溪,分于铁砧山之北,曰猫盂溪,西汇于双寮海口入海。

  吞霄溪:在彰化县北,发源于南日山,西流至倒旗山前,入于海。

  后垄溪:在彰化县北。发源于猫里山,西流至后垄港入海。

  中港溪:在彰化县后垄溪之北。源发于合欢大山,西流至中港社西入海。

  竹堑溪:在彰化县中港溪之北。源出大山中,西流经竹堑社北,又西入海。

  凤山溪:在彰化县竹堑溪之北。通志:源发查内山,西流至小凤山埔入于海。

  南北大溪:在彰化县东北。俱发源大山中,西流入海。

  南嵌溪:在彰化县北大溪之北。西流经南嵌社南,折而北,与社北之水会,西北流入海。

  长豆溪:在彰化县东北。通志:源发八里坌山南,西流入于海。

  上淡水溪:在彰化县东北上淡城西。旧志:源出东北界大山中,深十余寻,缘岸皆古梅,舟行数日不穷;中产红心鱼,长竟丈。其水西流北折,会巴浪泉水,北入于海。

  通志:八里坌山之北,为淡水港海口,至干豆门水程十里,内有大澳,分为二港,可泊大艘数百。

  磺溪:在彰化县东北。通志:源出磺山,西流出干豆门入海。东北即鸡笼港。

  马沙港:在台湾县西南。旧志:西通大海,北接台湾南岸,即安平镇城,亦名马沙沟。新志:安平镇港潮汐,与鹿耳门七鲲身相连,宽衍可泊千艘。又北线尾在鹿耳门南,有柴头港,红毛时水甚深,夹板船可入,今淤浅。

  大圆港:在台湾县西海港。自鹿耳门以内,周环皆堤,海舟聚泊;后红毛建城如台,因亦谓港为台湾。

  网港:在台湾县西北废天兴州北。旧志:渔人恒取鱼于此。

  新港:在台湾县北十五里。源出木冈山,西流至洲仔尾入海。港南为台湾县界,港北为嘉义县界。

  鳖兴港:在凤山县东六十里,放■〈纟索〉溪西入海处。

  打鼓仔港:在凤山县西南七里。通志:港口有巨石,劈分水门,水分两条:南入为前镇港,又入为凤山港,至凤山庄;北入为硫磺港,至兴隆庄。

  蛲港:在凤山县西北十五里。旧志:上源自小冈山西流会观音山,又西经县西北维新里入海,可泊小舟。新志:蛲港系台湾辖,其南为竹仔港,又南为弥陀港,即小冈山水及浊水入海处,又南为万丹港。

  蚊港:在嘉义县西南六十里。源出县东大山中,曰急水溪,西流经铁线桥,又西入海。其北有八掌溪,亦自大山西流经县南,又西入海,是为蚊仔港。其南为茅港、尾港,又西南为麻豆港。按旧志,蚊港在县西北,上流为石龟、山叠二溪,至县北合八掌、牛朝溪诸水入海,俱误。

  龟仔港:在嘉义县西南六十里,为牛朝溪西入海之口。

  笨港:在嘉义县西北,上流石龟溪、山叠溪二水合而西入海。

  海丰港:在彰化县西南六十里海■〈氵义〉,与嘉义县西北接界。

  鹿仔港:在彰化县西十五里。港口有水栅,可容六、七十人。按舆图,彰化县海港极多,循海丰而北为三林港,又北为鹿仔港,又北为草港,又北为大甲港,又北为双寮海口,即房里溪、猫盂溪入海处,又北为后垄港,又北为中港,又北为竹堑港,又北为凤山港,又北为南北大溪港,又北为南嵌港,又北为淡水港,又东北为鸡笼港,又东为八尺门港,又东南为噶玛兰港。

  茫丹湖:在凤山县北半屏山西,西通大海。

  甘棠潭:在台湾县东保大东里,居民潴水灌田。又有无源潭,在县东南永丰里。承天、鸳鸯、水漆三潭,俱在县南文贤里。

  鲫遶潭:在台湾县东北十里,俗名东湖。旧志:周五里许,多鱼,一名鲫仔潭。其水北流达县北,会茑松溪水,西入海。又凤山县亦有鲫鱼潭,在县西北维新里,阔百余丈。

  草潭:在凤山县东北观音山庄,灌溉甚广。又县境有风柜、莲花、金荆、三镇、龙须等潭。

  鬼面潭:在彰化县北大山中。旧志:潭,夏秋溢,冬春竭,有鱼虾之利。

  深沟:在台湾县东四十里,俗名深坑仔,源出角带围内山,流入二赞行溪。

  月眉池:在台湾县南文贤里,形如半月。

  莲花池:在彰化县北大山中。池内有屿,土番居此者,浸版为田,种禾甚美。

  汤泉:在凤山县。有二:一在下淡水社,源出赤山;一在大滚水社。泉俱温,故名。又嘉义县东北有温泉,泉上气蒸如沸。

  龙目井:在凤山县阿猴林内竹仔寮。两井相连,状如龙目。相传沈痾者饮其水即愈。又淡水厅大鸡笼山麓,亦有龙目井,下临大海,四周斥卤,泉涌如珠,濆地而起,味独甘冽。

  红毛井:在嘉义县署左。其水甘冽,荷兰所凿,故名。

  ·古迹

  赤嵌城:在台湾县南。明嘉靖四十二年,流寇林道干据为巢穴,名北港。既而倭寇扰闽,退屯于此。万历末,红夷荷兰国欲据澎湖,寻徙北港,因招集人民商贾为窟穴。崇祯八年,红夷始筑赤嵌城。本朝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与倭使何斌通谋,破逐红夷,取其地建为承天府。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塽降,改设台湾府,寻移治永康里,即今府治。旧志:红夷所筑赤嵌城,方圆仅半里许,上构重楼,以为居室。府志:赤嵌楼在镇北坊,又名红毛楼,今渐圯。

  台湾故城:在台湾县西南二十里。明崇祯八年,荷兰夷筑。方圆一里。右凭鹿耳,左面海洋。并设市城外,以通漳、泉商贾。后郑成功居此,更名安平镇。府志:红毛城在安平镇,亦名安平城,又名赤嵌城。荷兰于一鲲身顶筑小城,又筑外城绕其麓。城垣叠砖凡三层。下一层入地丈余而空其中,雉堞俱钉以铁,广二百七十七丈六尺,高三丈有奇,女墙更寮,与内城相联缀,瞭亭螺梯,风洞机井,鬼工奇绝。本朝康熙五十七年修。

  凤山故城:在凤山县埤头。本朝干隆五十三年移建,用刺竹围插。嘉庆十二年,仍复兴隆庄龟山旧城,以兴隆司巡检及旧城把总驻此。

  淡水故城:在彰化县北淡水八里坌山北麓,红毛番筑。本朝雍正二年,设门四。今为沪尾营水师分驻之所。城仅十数围,多坍塌。

  澎湖暗澳城:在台湾县西澎湖。明嘉靖间,林道干为乱,都督俞大猷追之,道干遁入台湾,大猷因驻师澎湖,筑城于暗澳以守。今故址尚存。

  万年废州:在台湾县东南二十里二赞行。本朝康熙元年,郑成功置万年县。郑经升为州。二十二年废。

  天兴废州:在台湾县东北四十里新港。本朝康熙元年,郑成功置天兴县,属承天府。郑经升为州。二十二年废。

  废鸡笼安抚司:在彰化县极北海中。明永乐时,中官郑和奉节招抚,尝三泊鸡笼、淡水。后荷兰夷据之,筑鸡笼城。本朝康熙元年,郑成功置安抚司。二十二年废。今置兵戍守。

  废淡水安抚司:在彰化县北,有城,亦荷兰夷筑。本朝康熙元年,郑成功置淡水安抚司。二十二年废。

  废半线安抚司:今彰化县治。本朝康熙元年,郑成功置半线安抚司。二十二年废。

  察院旧衙:在府治东南。本朝康熙六十一年设巡台御史驻此。干隆五十二年裁。

  梦蝶园:在台湾县小南门外。明季,龙溪举人李茂春遯迹至台,构亭永康里,因以名园。今为法华寺。

  檨林:在台湾县西南,今为施襄壮侯祠。

  忠义亭:在凤山县港西里西势庄。本朝康熙六十年,总督觉罗满保为粤庄义民建。雍正十一年修。

  望海亭:在淡水厅营盘后山之畔,海市万状,悉人望中。

  秀峰塔:在府治西南学宫之巽方,高五丈有奇,周六丈,凡五级四门。本朝干隆六年建,今废。

  ·关隘

  北关:在噶玛兰硬枋。高山险峻,大石鳞列,为厅咽喉。本朝嘉庆十五年设外委驻防。

  鹿耳门:在台湾县西三十里。旧志:为台湾出入咽喉。两岸皆筑炮台。水流峡中,委折回旋而入。中有海翁崛,多浮沙,水浅风急,则深浅顿易,最为险要。门内水面宽展,可泊千艘,即大圆港也。今有水师戍守。又县西北有大目港,亦为要地。通志:鹿耳门在台湾港口,形如鹿耳,港甚隘,下有隐石,行船者以浮木植标识之。

  斗六门:在嘉义县北四十里,去竹脚寮二十余里,为生番隘口。本朝干隆二十六年,移台湾县新港巡司驻此。五十三年,改设县丞。

  罗汉门巡司:在台湾县西南六十五里,为台湾、凤山、嘉义三县之总路。本朝雍正九年,设县丞驻此。干隆五十四年,改设巡司,驻湾崎。嘉庆十五年,移驻番薯寮。

  下淡水巡司:在凤山县埤头。本朝康熙二十三年,置于下淡水东港。五十一年,移驻赤山之巅,寻移大昆山麓。干隆五十三年,移驻兴隆庄。嘉庆十二年,移驻今所。

  大武垄巡司:在嘉义县东南六十五里。本朝干隆五十三年,移斗六门巡司驻此。

  佳里兴巡司:在嘉义县西南四十里盐水港。本朝康熙二十二年,置巡司于县治右。六十一年,移驻县西北笨港。雍正九年,复移驻此。

  猫雾拺巡司:在彰化县北二十里。本朝雍正九年设。

  竹堑巡司:在淡水厅城内。本朝雍正九年设。又厅北旧有八里坌巡司,亦于是年设。干隆三十二年,移驻新庄。五十四年裁。

  大甲溪巡司:在淡水厅南一百二十里,旧为彰化县鹿仔港巡司。本朝雍正九年设。嘉庆二十年,以竹堑至大甲溪一带各口岸海禁紧要,移驻于此,改今名。

  罗东巡司:在噶玛兰,距厅城三十二里。本朝嘉庆十五年设。

  南路营:在凤山县西龟山下,设参将驻守。

  又胜、永胜二寨:在台湾县北登台、新庄二处。本朝干隆三年,以其为生熟番往来要区,设立二寨,拨乡勇三十名巡防。又柳树南庄口,另立营盘,拨猫雾拺、彰化泛兵各五十名驻防。

  旧社:在台湾县东新丰里。又中港冈,在县东南长兴里。俱有营兵分防。

  上淡水社:在凤山县南。旧志:赤山南至上淡水社八十里,又二十里至下淡水社,又十五里至力力社,又十五里至茄藤社,又六十里至放藤社,又八十里至茄洛堂,又一百二十里至浪峤。峤内俱深山大林,土番或攀萝扪葛而出,不通人行。

  麻豆社:在嘉义县南。旧志:自台湾县新港北五十里至麻豆社,又九十里至诸罗山,又一百里至他里雾,又一百二十里至大武郡,又六十里至半线,又一百十里至水里社,又三百里至大甲社,又一百四十里至房里社,又一百三十里至吞霄社,又一百三十里至后垄社,又二十里至新港仔,又四十里至中港社,又一百里至竹堑社,又二十里至眩眩社,又二百里至南嵌社,又八十里至八里坌社,又过江十五里至淡水城,又三十里至奇独龟仑,又六十里至内圭州社,又六十里至大屯社,又四十里至小鸡笼,又超石一百五十里至金包里外社,又十里至内社,又超大石二百里至鸡笼头,又踰大江二十里至鸡笼城。城屼悬海中,旁无港澳可泊,夏天风静,水程东行四日,可至噶玛兰。计府治至鸡笼,共二千三百一十里。

  ·津梁

  大枋桥:在台湾县东安坊。本朝康熙二十三年重建,三十三年修,干隆十年重修。又有德庆桥,干隆十六年建。

  蓬溪桥:在台湾县东十五里永康里。本朝干隆十八年建。

  砖仔桥:在台湾县西定坊。明末,荷兰所建。

  安澜桥:在台湾县西门外。本朝康熙五十九年重建。

  德安桥:在台湾县。本朝干隆十二年建,三十二年重建。又有塭岸桥,亦三十一年建。

  坑仔口桥:在凤山县东南五十里下淡水社。本朝康熙年间建。

  二赞行桥:在凤山县北二赞行溪上。本朝康熙三十一年建。

  铁线桥:在嘉义县南急水溪上。又下流有茅港尾桥。俱本朝干隆二十七年重建。

  湾港渡:在嘉义县西南木栅保海■〈氵义〉。本朝康熙三十五年设。

  虎尾溪渡:在彰化县南,与嘉义县交界,有中下二渡。

  ·堤堰

  新港西陂:在台湾县新化里。又有新港东陂,在新港社。

  公爷陂:在台湾县新丰里。

  眠牛湖陂:在凤山县观音山官庄。大小两陂相毗,溉田千余亩。又观音山有许公陂、盐埕陂、角宿陂、石壁陂、面前埔陂。

  赤山陂:在凤县赤山庄,周百余丈,注水灌田。

  诸罗山大陂:在嘉义县,一名柴头港陂,源出八掌溪,长二十余里。

  北香湖陂:在嘉义县北一里,泉深地广,盘曲三、四里,大旱不涸。本朝康熙三十四年筑。

  马龙潭陂:在彰化县猫雾拺。潭有泉源,复合内山之流,长二十余里,灌田甚广。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筑。

  大突圳:在彰化县二林保。本朝干隆七年浚筑。

  埔盐圳:在彰化县东螺保。本朝干隆八年浚筑。

  龟山圳:在彰化县猫雾拺西保。又万斗六圳,在半线保;深耕仔圳,在深耕保;俱本朝干隆十三年浚筑。

  ·陵墓(明)

  五妃墓:在台湾县仁和里。五妃曰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皆长阳王之姬媵也。墓前有碑曰:「从死五妃墓」。本朝干隆十一年修墓立碑。

  长阳王术桂墓:在凤山县维新里竹扈。

  ·祠庙

  朱文公祠:在府学左。本朝康熙五十一年建。

  功臣生祠:在府治御碑亭后。本朝干隆五十三年,平定逆匪林爽文后奉旨建,祀领兵大臣福康安、海兰察、鄂辉、普尔普、舒亮及守土大员李侍尧、徐嗣曾等七人。御制功臣生祠志事诗一首缮写清汉字勒石。

  五忠祠:在台湾县安平镇水师协署之左。本朝雍正五年建,祀水师副将许云、游击游崇功、千总赵奇奉、林文煌、把总李茂吉。

  八蜡祠:在凤山县兴隆庄龟山之阴。本朝康熙四十五年建。

  天后庙:在台湾县西定坊,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建。一在县西澎湖妈祖澳,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大兵克澎湖,靖海将军施琅入庙,见神像衣湿,知为神助,事闻,遣官致祭。一在凤山县兴隆庄,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奉旨建。又嘉义、彰化、淡水各厅县皆有庙。

  吴真人庙:在台湾县西定坊,祀宋封英惠侯吴本。又澎湖奎壁屿及凤山、嘉义二县皆有庙。

  田祖庙:在台湾县镇北坊,本朝康熙五十五年建。又广储西里、保大东里亦有庙。

  将军庙:在台湾县澎湖将军澳。澎湖旧祀其神,因以名澳。

  元帅庙:在嘉义县治东,祀唐张巡,本朝康熙二十八年建。一在凤山县观音山。

  忠烈庙:在嘉义县西门内玉峰书院之左,本朝干隆二十五年建,祀北路参将罗万仓及妾蒋氏。

  水仙宫:在台湾县西定港口。一在安干镇渡口。一在澎湖。又嘉义县笨港亦有宫。

  ·寺观

  海会寺:在台湾县治北五里,亦名开元寺。本郑成功北园别馆,本朝康熙二十九年改建。

  竹溪寺:在台湾县治东南二里,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建;林木苍郁,溪涧纡回,游人多集于此。董天工见闻录:寺旁门榜曰「小西天」。

  黄蘗寺:在台湾县北门外,本朝康熙二十七年建,寻毁,三十二年重建。

  诸福寺:在嘉义县西门外,本朝康熙四十六年建。

  南浦寺:在嘉义县南门外,本朝雍正五年建,干隆十一年修;绿野青畴,烟光在目,附郭一佳胜也。

  龙湖岩院:在嘉义县赤山庄,环岩幽邃,前有潭名龙湖,中多荷花,左右列树桃梅桧柳,远山浮空,宛入图画。

  碧山岩院:在彰化县东南二十里半线保,本朝干隆十七年建;岩有树木,山水萦环映带,颇饶游观。

  虎山岩院:在彰化县南燕雾保,本朝干隆十二年建;左右依山,环抱茂林修竹,翠巘丹崖,游览之胜,与碧山岩等。

  ·名宦(本朝)

  施琅:晋江人。郑成功据台湾,三世负固,为闽海边患。康熙二十年,拜琅靖海将军征之。二十二年,琅统舟师由铜山进入八罩,直抵澎湖,歼其精锐,郑克塽穷蹙归命,台湾平,封靖海侯世袭。琅为善后计,特疏陈台湾弃留利害,请分府县,设兵戍守,为东南数省藩篱。诏报可,海氛始靖。

  蒋毓英:汉军镶蓝旗人。康熙中初平台湾,以毓英为知府。毓英至,身历郊原,披斩荆棘,经界三县封域,相土定赋,罢不急之役,安抚番夷,招集流亡,台地遂为乐土。任满迁去,百姓刊石纪功。

  沉朝聘:奉天人。康熙二十三年,知台湾县,方平廉介,人不可干以私,奸豪屏息。

  靳治扬: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三十四年,知台湾府,抚辑土番,加意教化;番童未知礼义,治扬立社学,延师教之。

  李中素:麻城人。知台湾县,善听断,遇冤狱必竭力申救,民以不冤。卒官,台人思之。

  卫台揆:曲沃人。康熙四十年,知台湾府。时课诸生,分席讲艺,文教大兴。

  陈璸:海康人。康熙四十一年,知台湾县,为海疆治行第一。初至台,知穷民苦于水丁,申请豁免。值岁旱,璸去盖步祷赤日中,甘霖立澍。大水溃堤,势逼仓廒,璸躬先负土石御之,堤复完固。修建学宫明伦堂,规制焕然,士民至今逢璸生日,犹张灯以祝。

  孙元衡:桐城人。康熙四十二年,为台湾府同知。性刚正,诸不便民事悉除之。岁大饥,令商船俱以运米,多者重其赏,否则罚;于是南北客艘云集,米价顿减,民得不饥。

  王敏政:汉军正黄旗人。康熙四十三年,仕台湾道,仁厚不苛,番民感悦。

  周元文:汉军正黄旗人。康熙四十六年,知台湾府。置学田以赡寒士。年荒榖贵,申请恳切,得免租课十之三。

  洪一栋:应山人。康熙四十八年,知台湾府。通商惠工,裁革水口积弊,豁除逃亡丁赋,台人德之。

  欧阳凯:漳浦人,台湾镇总兵官。康熙六十年,朱一贵作乱,众至数万,凯帅官军进剿,为贼所围,力战阵亡。镇标左营游击孙文元、守备胡忠义、千总陈元、把总石琳、中营千总蒋子龙、把总林彦、南路营守备马定国、把总林富并死之。事闻,赠凯太子少保衔,赐祭葬;文元等并予恤荫。

  许云:海澄人,台湾水师副将。朱一贵反,云率师赴援,与贼军遇,连破之于春牛埔。贼悉众四面来攻,云跃马陷阵,贼不敢逼,围之数重。总兵欧阳凯已阵亡,云孤军无继,矢尽,创遍体,犹奋力手刃数十贼以殁。同时死者,水师左营游击游崇功、千总赵奇奉、林文煌、把总李茂言,并赐祭葬恤荫。

  罗万仓:宁夏人,台湾北路参将。朱一贵反,府城陷,万仓率众坚守。贼攻之急,万仓突围拒战,踰沟坠马,贼以竹篙其■〈扌豕〉喉,犹挥刀杀贼而死。妾蒋氏闻兵败自经。事闻,赐祭葬;蒋氏建坊旌表。

  施世骠:晋江人,琅第六子。康熙六十年,为福建水师提督。朱一贵之乱,总督觉罗满保羽檄飞促世骠师赴澎湖。迨满保至厦门,而世骠登舟出港两日矣。朱一贵悉众攻安平,世骠直捣台郡,贼就擒。时南澳镇总兵蓝廷珍,同事有功。复与廷珍分兵南北二路,以除残孽,台郡悉平。是年卒于官,赠太子少保,谥勇果。

  陈大辇:江夏人,康熙六十一年,任台湾道。台经朱一贵之乱,所在残破,大辇至,安辑流亡,抚绥部落,生番归化者接踵。会余孽窃发,大辇悉捕获,置之法,台民获安。

  王作梅:河内人,雍正二年任海防同知。时厦门有商艘往来澎岛,与台湾小船偷盘米谷,名曰「短摆」。作梅廉知,急捕之。提标哨船,来台贸易,号「自备哨」,出入海口,不由查验,详禁之。客头勾引偷渡,久成锢弊,痛惩之。民颂弗衰。

  夏之芳:高邮人。雍正六年,以御史巡台湾。振兴文教,试士公明。性廉介,绝苞苴;按巡南北路,鸡犬不惊。

  张湄:钱塘人。雍正中,以御史巡台湾。严稽冒籍,校士公明。

  曾曰瑛:南昌人。干隆十一年,任台湾淡水同知,摄彰化篆,寻擢汀州知府,后调台湾府。所至建学造士,修志筑堤,百废具举,民风为之丕变。岁旱步祷,病暍卒,士民哀之。

  赫生额:满洲镶白旗人,台湾北路协副将。干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乱,随剿至彰化之大墩,贼势蜂拥,力战遇害。时福宁游击耿世文带兵协剿,驻营大墩;贼夜攻,竭力堵御,与彰化知县俞峻、千总陈世杰等俱战死,并予恤荫。

  长庚:满洲镶蓝旗人,台湾北路理番同知。干隆五十一年,贼陷彰化城,长庚手刃数贼而死。次子嵩乔及都司王宗武、署典史冯启宗并死之,予恤荫。

  李忠扬:大荔人,台湾镇标右营游击。干隆五十一年,贼攻诸罗,与守备郝辉龙、千总苏明耀、魏大鹏、把总杨连彪、外委李国安、典史钟燕超俱战死,并予恤荫。

  汤大奎:武进人,凤山知县。干隆五十一年,贼攻城,大奎募乡勇力守。城陷,自刎死。其子荀业及典史史谦皆遇害。千总丁得秋力战阵亡。并予恤荫。

  郑嵩:晋江人,台湾水师协右营游击。干隆五十二年,率师由海道会剿,复凤山,寻复为贼所陷。嵩奋勇抵御,被枪阵亡。时福宁游击延山、千总邱安国力战死,署理番同知王隽骂贼死,贼攻盐水港,三等侍卫福克津额中炮死,并予恤荫。

  邱维扬:连平人,福建水师提标右营游击。干隆五十二年,贼拥众数万,分扰柴头港等处。维扬与署游击林世春、唐昌宗、署守备魏际隆、千总谢元、把总余寿、巡检张芝馨等先后战死,并予恤荫。

  贵林:满洲镶蓝旗人。干隆五十二年,以广东罗定协副将率粤兵赴台湾,擢浙江温处镇总兵。八月,贼围诸罗,贵林策应官兵入城而殿其后,贼突出遮杀,转战至正音庄,殁于阵。事闻,赠恤。

  杨起麟:闽县人,台湾水师协中营游击。干隆五十一年,偕镇标游击邱能成率师剿贼,屡立战功,擢参将。五十二年,援诸罗,转战至正音庄,阵亡。都司杭富、守备马大雄等死之。能成寻于西门番仔沟御贼阵亡,守备杨彲死之。并予赠恤。

  叶梦苓:闽县人,署凤山教谕。干隆五十三年,贼扰南路,偕训导陈龙池死之。同时死难者,县丞周大纶、陈圣传、巡检渠永湜,并予恤荫。

  朱慧昌:山阴人,台湾北路理番同知。干隆六十年,台匪陈周全倡乱,在鹿仔港被戕。彰化城陷,典史费增运死之。同时死难者,游击曾绍龙、千总郭云秀、吴见龙、外委任尚标,并予恤荫。

  卢植:朔州人,以都司护理北路协副将。嘉庆九年,逆匪蔡牵窜至淡水滋扰,植带兵堵御,奋勇杀贼,身被炮伤,升副将,旋以伤重卒。十一年,福宁镇右营千总陈艺击贼于盐水港伤亡。俱议恤如例。

  ·人物(本朝)

  萧明灿:台湾人。其先居晋江。生踰岁而孤。顺治十一年,海寇犯泉州,明灿甫五岁,与母林氏相失。其叔祖携至台湾,以为己子。明灿稍长,始稔遭寇失母之故,行求内地,多年不获。与家人诀,誓不见母、不复生还。乃于延平遇其母依族人以居,遂迎归孝养焉。

  陈致远:字子静,台湾人。康熙二十二年,以军功署参将,从施琅攻克澎湖。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台湾平,留致远安集居民,募佃开垦田园二万余亩。累迁瑞安副将,乞休归。

  王璋:字昂伯,台湾人,康熙癸酉举人。为云南宜良令,洁己爱民。丁母忧,百姓数千诣巡抚吁留,璋从间道归家。服阕,起知湖广房县,升主事,迁监察御史,卒于官。

  陈士俊;字子庆,台湾人,好施与。康熙五十七年,大饥,士俊出粟二千五百石以赈,存活无算。置园地于嘉义、凤山二县,以充义冢,乡里德之。按府志作黄仕俊。

  王凤来:字端固,台湾人,由岁贡任漳平训导,整饬规条,示诸生以敦伦树品之道。康熙六十年,秩满入都归,会朱一贵倡乱,上书制府,陈剿征策。寇平,授苏州督粮水利同知,监兑漕粮,殚精剔弊,奉押漕运,尽革陋规。历河南怀庆知府,迁兵部员外郎。

  黄广:嘉义人,事母孝。雍正八年,火焚居屋,广与母妻俱出走,惟少妹在内,母怜女复反,广惧,急随入救母,妻力挽止广,广辄推妻于港,遂与母同死火中。

  黄孟深;嘉义人。兄弟早殁,孟深抚侄如己子。男女四十八口,同居合爨,以耕读为业,内外无间言。同邑王求、李次,俱四世同居,有司并表其门。

  王克捷:字仲肯,嘉义人,干隆丁丑进士,任行唐知县,迁江宁同知。郡人举进士,自克捷始。

  郑其仁:凤山人,以武生为义民首,积功给守备职衔。干隆五十三年,贼扰水底寮,其仁引导官兵,战死于下埤头,奉旨优恤。

  ·流寓(明)

  王忠孝:惠安人,崇祯戊辰进士。以户部主事督蓟储,忤监视太监,逮治下狱,戍边,后得免,遯迹台湾,肆志诗酒,作方外客。

  张士■〈木郁〉:惠安人,崇祯癸酉副榜。遯迹台湾,隐居于东安坊,杜门不出,日以书史自娱。辟谷三年,惟食茶果,寿至九十九而终。

  卢若腾:同安人,崇祯庚辰进士,由兵部主事迁浙江巡海道佥事,洁己惠民,浙人祀之。历凤阳巡抚,后与进士沈佺期、许吉燝渡海,隐于台湾澎湖,杜门著述,诗文甚富。

  ·流寓(本朝)

  寿同春:诸暨人。干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乱,淡水同知程峻被害,同春时为幕友,年七十余,同官兵恢复竹堑城。五十二年,带领义民进剿,遇伏被擒,百方胁诱不屈,贼支解之。事闻,予知县职衔。

  李乔基:嘉应人。林爽文之乱,乔基在彰化,首先倡义,招募民番,分拨义勇,协守鹿仔港,杀贼甚多。五十二年,督义民攻大里杙,被擒迫降,不屈,磔死。事闻,予知县职衔。

  ·列女(本朝)

  洪之廷妻张氏:台湾人。年十八,归之廷,生一女。之廷死,氏勤纺织,以养舅姑,苦节四十年。

  辜纯汤妻林氏:台湾人。纯汤卒时,氏年二十,无子,抚其媵所生二子成立。同邑杨茂仁妻余氏、郑斌升妻陈氏,俱夫亡守节。

  郑克■〈臧上土下〉妻陈氏:台湾人。克■〈臧上土下〉,郑经养子也。经以伪监国印付克■〈臧上土下〉。经死,诸子囚克■〈臧上土下〉,夜遣人拉杀之。陈泣请于姑曰:『昔为箕帚妇,今为罪人孥,愿出居柩旁,俟亡夫百日后,即相从地下耳』;许之,乃旦暮哭奠如礼。既卒哭,自缢以殉。

  傅璇妻黄氏:台湾人。康熙二十年,总督姚启圣将讨郑克塽,台人傅为霖谋举兵以应,事泄,为霖及其子璇均遇害。氏曰:『子死父,妻死夫,义也,敢逃义乎』?遂自缢。

  沈瑞妻郑氏:台湾人,郑斌女而郑克塽之族妹也。瑞以傅为霖事连坐被囚,独遣氏归。氏请于父曰:『儿既适沉家矣,安可独生』?亦就拘。及瑞将死,使人来诀,氏对使自缢。

  谢灿妻郑氏:漳州人,归台湾县民谢灿。灿远贾于外,病卒。讣闻,氏投缳死。

  李宋妻赵氏:台湾人。归宋时,宋已病笃。氏衣不解带,服侍汤药。及宋卒,氏哀恸投环死。同邑曾国妻郭氏,年十八,国溺海死,郭自经以殉。

  王寻妻阮氏:漳州人,归凤山王寻。寻卒,氏请于伯叔,为寻立嗣,殡毕,自经死。

  欧预妻王氏:嘉义人,年二十适预。踰年,预卒,氏治丧尽礼。踰月,闭室自经。

  陈越琪聘妻黄氏:台湾人,许聘未婚。越琪卒,氏自缢。康熙六十一年旌。同邑纪惠女,许聘吴氏子,亦未婚殉节。

  袁氏女:台湾人,夫亡殉节,雍正年间旌。

  吕氏女:台湾人,守正捐躯,干隆十三年旌。

  林妙妻侯氏:台湾人,夫亡守节。同邑陈振扬妻吴氏、侯孟富妻刘氏、沈耀汶妻萧氏,并干隆年间旌。

  李时灿妻王氏:凤山人,夫亡守节。同邑烈妇颜氏、赵越妻严氏,俱干隆年间旌。

  吴庆荣妻高氏:嘉义人,夫亡守节。同邑刘源由妻江氏、番民大治赋妻大南蛮、烈妇苏智妻林昭娘,俱干隆年间旌。

  汪刘氏、汪余氏:彰化人,姑妇二人素慈孝。雍正九年,大甲西番焚掠其乡,姑谓妇曰:『义不可辱,当各为计』,遂自刎。妇泣拜讫,番猝至,触垣死。同邑节妇翁昌龄妻林氏,俱干隆年间旌。

  刘满姑:湘潭人,台防同知刘亨基之女。干隆五十一年,林爽文陷彰化城,亨基死之,满姑时年十七,奔投屋后水池,水浅不即死,号哭痛骂,贼割其口鼻,骂不绝声,遂遇害。五十三年旌,祀台湾烈女祠。又彰化县知县朱澜媳鲁氏、女群姑,仁和人,干隆六十年贼匪滋事,不屈被戕,是年旌。

  萧世华妻李氏:嘉义人,夫亡守节,嘉庆二十年旌。

  杨振科妻郑氏:彰化人,夫亡守节。同邑林炽妻杨氏,俱嘉庆年间旌。

  ·仙释

  绛衣、缟衣仙:凤山有沙马矶,其顶常带云烟,非天朗气清不得见也。故老言顶上时有绛衣、缟衣二仙人对奕。今山上石棋盘、石凳犹存。

  李茂春:龙溪人,明季至台,遁迹于禅,放浪山间,跣足岸帻,旁若无人,构茅亭曰「梦蝶处」,日讲佛经自娱,人称「李菩萨」。

  ·土产

  盐。

  糖:有黑、白二种。

  饲子饭鱼:通志:无细骨,可和饭以饲幼子。

  鹿茸。

  三友花:俗呼山茉莉,亦称番茉莉。

  柑:府志:有仙柑、红柑、雪柑、卢柑、九头柑数种。

  龙眼。

  菠萝:府志:实生丛心,色黄,味甘酸,清芬袭人,叶攒簇如凤尾,其皮鳞起,一名黄梨。

  檨:通志:红毛从日本移来之种,实如猪腰,五、六月盛熟,有香檨、木檨、肉檨三种。

  椰。

  槟榔。

  波罗蜜:府志:荷兰国移来者,实生树干,大如斗,皮似如来顶,味甘如蜜。

  芋:府志:红者呼为槟榔红,白次之,大于内地数倍。

  番薯:府志:明万历中得种外番。有文来薯,种出文来国,最美。一名地瓜。

  ·番民

  台湾县熟番:台湾番民,有生、熟二种,聚居各社,如内地之村落,不设土司,众推一人约束。其台湾县大杰岭等社熟番,编竹木为墙屋,盖以茅茨。男前发,束以红帛。衣用布二幅,联如半臂,垂尺许于肩肘,腰围花布。寒衣曰「缦披」,其长覆足,妇衣亦然。俱以铜铁环束两腕,或叠至数十。嚼米为酒,携黄梨以佐食。男女相悦即野合。府志称各社终身依妇以处,赘婿即为子孙。其新港、卓猴二社,旧属诸罗,今改隶台湾县治。

  凤山县熟番:凤山县放■〈纟索〉等社熟番,相传为红毛种类,康熙三十五年归化。其人善耕种,地产香米。男以鹿皮蔽体,或披毡敞衣;女着衣裙,喜悬贝于项间,腕束铜环而跣足。捕鹿必听鸟音,以占得失。婚娶名曰「牵手」。女及笄,构屋独居,番童以口琴挑之,喜则相就。遇吉庆,辄艳服簪野花,连臂踏歌,名曰「番戏」。疾病不事医药,用冷水浴之。茄藤、力力等社皆然。

  嘉义县熟番:嘉义县西诸罗山社熟番,相传亦红毛种类。男番首插雉尾,喜穿耳,实以圆木,或嵌螺钱。以树皮绩为长衫。夏常裸体。女盘发缀小珠,覆以布帕,项围白螺珊瑚为饰。其打猫社、他里雾社、柴里社俱在县北。又县南曰萧垄社、曰加溜湾社、曰麻豆社、曰哆咯嘓社。男以竹片束腰曰「篐肚」,欲其渐细。截竹为箫,长二、三尺,以鼻吹之。岁时,妇女多以糍饵相馈饷。府志:哆啰嘓社,男女成婚后,俱折去上齿各二,彼此谨藏,盖亦终身不改之意云。

  彰化县熟番:彰化县属土番,滨海依山,种类蕃杂,共五十社。其大肚等社番皆以渔猎为业,善镖箭,竹弓竹矢,傅以铁镞。亦勤耕作,暇日或至县贸易。又西螺等社番,其人趫捷,束腹奔走,接递文移,官给以饩。番妇常挈子女赴县,用谷帛相贸易。

  淡水厅熟番:淡水厅属德化、蓬山、吞霄、中港四社,在竹堑城之北。其地滨洋下湿。结茅成屋,或以板为之。饭以黍米,卤浸鱼虾供馔。男妇皆短衣,腰围幅布,并力耕作,亦事渔猎。又竹堑社在城北五里,南坎社、淡水内外社俱在城南甚远。男剪发齐额,或戴竹节帽,素衣绣缘如半臂,下体围花布。妇盘髻约以朱绳,衣亦如男。常携葫芦,伋水蒸黍。

  凤山县归化生番:生番在山谷中,深林密箐,不知种类。凤山县山猪毛等七十四社,于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二年先后归化,自立土目约束。其居险隘处,叠石片为屋。男女披发裸身,或以鹿皮蔽体。能绩树为布。亦知耕种黍稷。见亲朋以鼻相就为敬。婚姻则歌唱相合而成。时挟弓矢镖枪捕獐鹿,以其肉向民人易盐布釜甑。

  嘉义县归化生番:嘉义县内山阿里等社,康熙二十二年归化。其人依山穴土以居,不谙耕作,惟植薯蓣于石罅,挟弓矢猎獐鹿以佐食。足趾若鸡爪,履险如平也。

  彰化县归化生番:彰化县水沙连及巴老远、沙里兴等三十六社,于康熙、雍正年间先后归化,其地有大湖,湖中一山耸峙,番人居其上,石屋相连。勤稼穑。身披鹿皮,绩树皮横联之,间有着布衫者。番妇挂圆石珠于项,善织罽,染五色狗毛杂树皮,陆离如锦。婚娶以刀斧釜铛之属为聘,虽通舟楫,不至城市,或赴竹脚寮社贸易。

  彰化县生番:彰化县内山生番,居深山穷谷,人迹罕到。巢居穴处,茹毛饮血,裸体不知寒暑,登峰越箐,捷若猿猱。秋深水涸之候,常至近界镖射,遇内地人辄加戕害。番妇针刺两颐如网巾纹,能绩树皮为罽。

  淡水厅生番;淡水厅属内山佑武乃等社生番,依山而居。男女俱裸,或联鹿皮缉木叶为衣。食生物,性刚狠,以杀为事。隆冬草枯水涸,追射獐鹿,攀援树木,趫捷如飞。其竹堑东南内山生番,俗亦相等。

  ●附录

  沈鈇上南抚台暨巡海公祖请建彭湖城堡置将屯兵永为重镇书

  崇祯十二年三月给事中傅元初请开洋禁疏

  泉州府新志摘录

  漳州府志摘录

  ·沈鈇上南抚台暨巡海公祖请建彭湖城堡置将屯兵永为重镇书

  谨陈为处置彭湖、启基善后、永固闽疆事:红夷潜退大湾,蓄意叵测,征兵调兵,殊费公帑。昨僣陈移檄暹罗、委官宣谕、约为共逐一节,未知可允行否?

  若彭湖一岛,虽僻居海外,实泉、漳门户也。莫道红夷湾泊,即日本、东西洋、吕宋诸夷所必经焉。地最险要,山尤平坦。南有港门,直通西洋,红夷筑城据之。北有港门,名镇海港,官兵渡彭居之。中间一澳,从南港门而入,名曰暗澳,可泊舟数百只。四围山地,人云可开作园,栽种黍稷瓜果等物,牧养牛羊牲畜,未可遽垦为田,以山多顽土,无泉可灌故耳。

  今欲使红夷不敢居住彭湖城,诸夷不得往来彭湖港,其策有六:一曰专设游击一员,镇守湖内;二曰召募精兵二千余名,环守湖外;三曰造大船、制火器,备用防守;四曰招集兵民开垦山场,以助粮食;五曰议设公署营房,以妥官民;六曰议通东西洋、吕宋商船,以备缓急。此六议似宜斟酌举行者。

  夫彭湖险地,什倍南澳。南澳地在海岛,夙盗薮也。万历初年,抚台刘凝斋公祖移会广东制台,题设副总兵坐镇于中,抵今兵民完聚,田土开辟,屹为海邦重镇,倭夷不敢窥伺,漳潮赖以安枕,信明验矣。今彭湖可仿而行之。请设游击一员坐镇湖内,仍设左右翼把总哨官为之辅佐,择闽中惯历风涛、谙练水路者充之。无事则演艺守泛,有事则料敌出奇,俾诸夷不得窥中土。并议久任责成,凡兵之进退、粮之出入,咸游击是赖;三载加衔,六载成绩,特升大将。每岁或委廉干佐贰不时查点,如兵士有虚捏,月粮有克减,参处查究,追出银两以充兵饷,庶知劝惩,永奠沃壤,殆与南澳一镇并为闽中屏翰矣。此设游击之策一也。

  夫有官守必有兵戍。戍守哨探之兵非二千余名不可。每名月粮九钱,此定例者。其粮饷或出自漳、泉二府,或支自布政司库,原有定议。沿海滨捕渔之民,慎择以充之。或拨出洋远探若干名,遇贼则击之;或拨港内守城若干名,有警则应援之。游击标下亲兵与把总哨官人役,各自另设,不许占用水陆戍兵一人,不许虚冒戍兵月粮一分。其月粮按季关支,该道委海防馆照名数錾凿包封,逐名唱给,不许将官总哨代领,以防克减,尤不许防馆吏书需索常例,以夺兵食。此游兵营堡宿弊,亟宜申明禁革之。凡泛地之守探,其数总报院道,以便查考。夷情之缓急,飞报院道防馆,以便调度。一或误事,自有军法。庶水陆并进,犬牙相制,彭岛一带,可保无虑。此议戍兵之策二也。

  夫各寨游每船板薄钉稀,委官制造,价银十不给半;一遇海涛,便自溃裂。安可出战?今宜令驾船者领价监造,每船历几泛方许修理,载几泛方许改拆,而拆造仅给半价,则造船驾船均出一手,或不敢以敝漏之舟自试蛟龙之窟耳。若火药尤红夷所惧者,中左所火攻已破其胆。火舟四集,自尔宵遁,则火舟当多备明甚。而大铳、大船尤不可少者。宜造大船十余只,安置大铳十余门,布列港口,俟寇至夹攻之。夷酋惮我长技,不惟不敢侵我疆土,且远遁无敢再出矣。此议造船火器之策三也。

  彭湖山地,虽云顽土不堪垦田乎,而遍度膏腴之区,或可布种禾榖者,即黍稷麻豆、柑蔗果木,均可充兵民口食之需。须广招同安、海澄滨海黎庶乏田园可耕者,多四、五百人,少亦二、三百人,俾挈犁锄、种子以往,就居拨地,听其垦种。每人量给二、三十亩,仍带妻子,方成家业,并畜牛羊,捕钓渔利,少资糊口。仍禁游击总哨各官,不许科索粒食。各戍兵下班之日,有能用力种植者亦听之。明示十年以内决不抽税,俟十年以后,田园果熟,酌量每亩抽银二、三分,以为犒赏官兵之用。务使兵民相安,永远乐业。此议召民开垦园地之策四也。

  若官既守海,必有公廨居之;戍兵寓民,亦须藉营房寮舍为藏身计。今议盖游击府公署,或在镇海港口,或在娘妈宫前,当查旧基拓充之。标兵量拨百名,环札左右。仍设仓廒数间,为贮粮之所,择宽广为教场,以备操练。而暗澳口相对二铳城及东北面大中墩各量置营舍,以为守御,方免各兵暴露。船兵、营兵,轮流拨用,少均劳逸。即召募种植居民,或令自盖房舍,或官量给房价,咸附兵营居住,相依为命,守望相助。此议设官廨兵营之策五也。

  夫彭湖大湾上下,官兵船只把港,则番船不许出入,红夷不许互市,无待言者。然泉、漳二郡商民,贩东西二洋,代农贾之利,比比然也。自红夷肆掠,洋船不通,海禁日严,民生憔悴,一伙豪右奸民倚藉势宦,结纳游总官兵,或假给东粤高州、闽省福州及苏杭买货文引,载货物出外海,经往交趾、日本、吕宋等夷,买卖觅利,中以硝磺器械,违禁接济更多,不但米粮饮食也。禁愈急而豪右出没愈神,法愈严而衙役卖放更饱。且恐此辈营生无路,东奔西窜,如李旦、黄明佐之俦,仍走夷乡,代为画策,更可虑也。不如俟彭湖岛设兵镇后,红夷息肩,暂复旧例,听洋商明给文引,往贩东西二洋,经过彭湖,赴游府验引放行,不许需索阻滞。回船之日,若带有夷人在船,即拿送上司,以奸细论,庶可生意饱商民之腹,亦可以夷货增中国之利。俟彭湖设官建城之后,可徐议为之。此议通商便民之策六也。

  以上迂议六款,似可为彭湖善后之一助。后通商一款,亦聊备后日通变之微权。伏望抚台不弃迂朽,仍会藩臬巡海守巡司道洎总兵副参等衙门,面议停妥,一面题请,一面举行,匪但彭湖一岛堪与南澳并称重镇,而八闽士民永有攸赖矣。

  ·崇祯十二年三月给事中傅元初请开洋禁疏

  今军需孔亟,徒求之田亩,加泒编户,此亦计之无如何也。然利害有宜剖晰,时势有宜变通。如闽中洋禁,曾奉明旨;然臣闽人也,谨查先臣何乔远曾有疏议,考其详概,则又未始不可采行者,臣请得按论之。

  万历年间,开洋市于漳州府海澄县之月港,一年得税二万有余两,以充闽中兵饷。至于末年,海上久安,武备废弛,遂致盗贼劫掠,兼以红毛番时来倡夺船货,官府以闻,朝廷遂绝开洋之税。然语云:『海者,闽人之田』,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聚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海滨男妇,束手受刃,子女银物,尽为所有,为害尤酷。近虽郑芝龙就抚之后,屡立战功,保护地方,海上颇见宁静,而历稽往事,自王直作乱以至于今,海上固不能一日无盗,特有甚不甚耳。海滨之民,惟利是视,走死地如鹜,往往至岛外区脱之地曰台湾者,与红毛番为市,红毛业据之以为窟穴。自台湾两日夜可至漳、泉内港,而吕宋佛即机之夷见我禁海,亦时时私至鸡笼、淡水之地,与奸民阑出者市货,其地一日可至台湾。官府即知之而不能禁,禁之而不能绝,徒使沿海将领奸民坐享洋利。有禁洋之名,未能尽禁洋之实,此臣乡之大可忧者。

  盖海外之夷有大西洋,有东洋。大西洋则暹罗、柬埔诸国,其国产苏木、胡椒、犀角、象牙诸货物,是皆中国所需。而东洋则吕宋,其夷佛郎机也,其国有银山,夷人铸作银钱独盛。中国人若往贩大西洋,则以其产物相抵;若贩吕宋,则单得其银钱。是两夷者,皆好中国绫缎杂缯。其土不蚕,惟藉中国之丝到彼,能织精好缎匹,服之以为华好,是以中国湖丝百斤值银百两者,至彼得价二倍。而江西磁器、福建糖品、果品诸物皆所嗜好。佛郎机之夷,则我人百工技艺有挟一器以往者,虽徒手无不得食,民争趋之。永乐间,先后招徕,东西二洋入贡之夷恭谨信顺,与狡悍不同。至若红毛番一种,其夷名加留巴,与佛郎机争利不相得。曩虽经抚臣大创,初未尝我怨,一心通市,据在台湾。自明禁绝之,而利乃归于奸民矣。

  夫利归于奸民,而使公家岁失二万余金之饷,犹可言也。利归于奸民,而使沿海将领、不肖有司因以为奇货,掩耳盗铃,利权在下,将来且有不可言者。窃谓洋税不开,则有此害。若洋税一开,除军器、硫磺、焰硝违禁之物不许贩卖外,听闽人以其土物往,他如浙直丝客、江西陶人,各趋之者当莫可胜计,即可复万历初年二万余金之饷以饷兵,或有云可至五、六万,而即可省原额之兵饷以解部助边;一利也。沿海贫民多资以为生计,不至饥寒困穷,聚而为盗;二利也。沿海将领等官,不得因缘为奸利,而接济勾引之祸可杜;三利也。

  倘以此言可采,则今日开洋之议,洋税给引,或仍于海澄县之月港,或开于同安县之中左所。出有定引,归有定澳,不许窜匿他泊;即使漳、泉两府海防官监督稽查,而该道为之考核,岁报其饷于抚臣。有出二万余之外者,具册报部,以凭吊用。臣乡弁郑芝龙屡立奇功,既受延世之赏,仍责以海上捕盗贼、诘奸细,使人与船无恙,计年量加升赏。窃考有宋之季,市舶司实置在泉州,载在旧制可考。广东香山澳亦见有税额。闽、广一体耳,此非臣一人之言,实闽省之公言也。伏乞敕下闽省抚按,查洋禁果否尽闭?开洋果否无害有利?广询泉、漳士民,着为一定之规,庶奸利可杜、兵饷可裕矣。

  ——以上录自四部丛刊三编景印昆山图书馆藏稿本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三八册。

  ·泉州府新志摘录

  武卫

  国朝洪武初,以郡治建泉州卫,旁列五所。己乃城水澳为永宁卫,城小兜为崇武所,城厦门为中左所。复于大担南大武山外建浯屿水寨,扼大小担二屿之险,绝海门月港接济之奸,与福州烽火、小埕、兴化南日、漳州铜山声势联络。其为全闽计甚周。先年烽火、南日二寨移入内澳,浯屿寨复移厦门,纵贼登岸而后御之无及矣。嘉靖戊午,浙江舟山倭徙巢梅柯,复驾舟出海,泊于浯屿,负嵎莫撄,四出剽掠,兴、泉、潮、广并受其害。越一载乃扬帆去,此已事之殷鉴也。谭巡抚纶、总兵戚继光议请复旧。旋复旋罢。近又移浯屿水寨于石湖。说者谓滨海四郡,隔藩篱而怀酖毒,原非便计;乃石湖则于内地尤近,置鲸波若罔闻矣,傥亦一长虑乎。

  旗军

  隆庆志云:国初,泉、永二卫尺籍,有归附军,有投充军,有谪发军,有改调军,或为正管军,或为带管军,共万二千有奇,比制额过之。其训练,岁二月中旬至夏至止,七月中旬至冬至止。出海备倭,以中下班更迭。月支亦有定制:石二斗为军总旗,八斗为差操正军,加行粮四斗为出海备倭军,六斗为只身纪录军,三斗为老幼存恤军。三分守城,七分屯种。粮出于所种田,而以余粮输官,为不支粮屯军。本府原派广平等七仓秋屯盐本折色九万四千有奇,亦定制也。民出榖养兵,兵荷戈卫民;兵食俱足,民亦不困。太平日久,军政不修,逃故日多,清勾无法;于是所存视制额仅五之一,屯因失额,操因失伍。及至有事时,乃抽选军户以兼团练,谓之余丁军;招集市井无赖,谓之募兵;调之各省,谓之客兵;又增派民户丁粮于旧制外,以为一乡防守,谓之民兵与乡兵。兵增于卫所之外,饷增于本折之外,皆一时权变,非国家经常之规矣。足食足兵,修举振饬,必自查复旧制始。

  巡司

  隆庆志云:洪武至正统年间,经略诸臣江夏侯、焦侍郎等官,自福宁州以达漳、泉,置卫所共二十五、巡司四十有五、水寨五处。卫所巡司以控贼于陆,水寨防之于海。则知巡司衙门虽小,而与水寨同时建设,所以联络声势,保障居民也。迩年兵饷缺乏,扣银解充,似亦一时不得已之权。今海防无警,生齿日繁,彼处离城窵远,则流官弹压与弓兵防守,皆似难免者。况土民渔塭为生,惯习风涛,尤堪水战,飞石放镖,乃其长技。近年屡与贼鬪,贼亦畏之。若以弓兵工食,就彼招募土民,籍之于官,且耕且守,禁其克削,作其锐气,即胜兵千余,不召而集,恐客兵不及也。

  客兵

  闽中陆设卫所,海立水寨,皆系本地官兵,原无客兵名目。自嘉靖季年,都督戚继光用浙兵剿倭寇着绩,嗣而抚按请设参将、游击等官,带领各处客兵,来去不常。至隆庆四年,院道议募浙兵一营,题设名色把总一员、哨官四员,招募客兵六百名扎守府城。至万历二十年,海上有警,院道又议添新浙兵一营,亦题设把总一员、哨官四员,以旧营见在者就中裒益,每营各额定五百七十五名。至万历三十三年,以饷绌裁减,每营官兵定以四百五十员名为率;内把总一员、哨官四员、哨长高招一十七名、队长书记四十九名、把总家丁二名、健步二名、四哨官家丁健步各一名、兵夫杂流三百四十七名。每营每月约支粮银四百六十两有奇,俱派在本府七县征给。至于春冬二泛,旧营分兵二哨守料罗,一哨守安海,一哨守围头兼顾福全,一哨守府城。近议以安海为泉郡门户,奸盗出没之薮,题设专官驻镇其地,防守宜亟;而围头尚在福全内地,且有浯屿寨右哨兵船在围头洋捍卫于海,兼有巡司福全所犄角于陆,议将围头一哨陆兵掣撤,添守安海。其新营,二哨守崇武,一哨守永宁沙堤,一哨扎守府城。

  水寨官

  旧制:水寨统以指挥一员,谓之把总。嘉靖四十二年,军门谭纶题奉钦依,比照浙江定海等关把总,以都指挥体统行事。于是浯屿寨为钦总,其浯铜游兵把总及万历二十五年新设彭湖游兵把总,俱军门扎给名色者。

  水寨军兵

  旧时水寨舟师皆拨各卫所军。南日寨则拨泉州卫,合兴化、平海二卫共一千五百余人。浯屿寨则拨永宁卫、福全所,合漳州卫共二千五百余人。近来军伍缺乏,寨卒悉系募兵,而卫所军止贴驾船。浯屿兵一千七十名(粮每名九钱,布政司发给),贴驾军五百八十名。浯铜游兵五百三十六名(粮俱布政司发给),贴驾军三百名。彭湖游兵八百五十名(春汛粮支给于泉,冬汛粮支给于漳)。

  兵船

  浯屿寨管福、哨、冬、鸟等船四十八只,浯屿游管冬、鸟等船二十二只,彭湖游管哨船二十只。

  按福船势力雄大,最便冲犁,所以扼贼船于外洋。事久备懈,皆放贼船入港,始议迎击。港中山澳崎岖,贼船窄小,反易趋避,而大船转动多碍,皆为无用之器。故寨中有福船,又有次号哨船、冬船,以便攻战,小号鸟船、快船,以便哨探,或助力袭击。如福船出洋犁贼,贼船势将内逼,哨、冬船与鸟、快船急抢上风,又出贼船之内,向外逐打,务逼使出洋,内外夹击收功。如一概从外追打,逼贼登岸,具有军法。

  信地

  浯屿寨兵分四哨,出汛时一屯料罗,一屯围头,一屯崇武,一屯永宁。每汛与铜山、南日两寨及浯铜游兵合哨,稽风传筹。浯铜游兵分二哨,出汛时一屯旧浯屿,一屯担屿。每汛与浯屿寨兵合哨。惟彭湖游兵专过彭湖防守。凡汛春以清明前十日出,三个月收;冬以霜降前十日出,三个月收。收汛毕日,军兵放班,其看船兵拨信地小防。

  按泉郡滨海,绵亘三百里,与岛夷为邻,其最险要宜防之地有三。一曰崇武,在惠安之东北,接湄洲与兴化连界,西通泉州大港,东接海洋,南与祥芝对峙,正当泉之上游,海寇入犯,首当其冲。一曰料罗,在同安极东,突出海外,上控围头,下瞰镇海,内捍金门,可通同安高浦、漳州广潮等处。其澳宽大,可容千艘。凡接济萑苻之徒,皆识其地以为标准。嘉靖间倭寇由此登岸,流毒最惨。一曰旧浯屿,在同安极南,孤悬大海之中,左连金门,右临岐尾,水道四通,乃漳州、海澄、同安门户。国初设寨于此,最为远虑。至崇武而南有永宁,料罗而上有围头,旧浯屿之北有担屿、烈屿,南有卓岐、镇海,皆海寇出入之路,抑其次也。今汛兵屯崇武、永宁,分哨则獭窟、祥芝、深沪、福全一带有赖;屯料罗、围头,分哨则■〈犭责〉洲、安海、官澳、田浦、峰上、陈坑一带有赖;游兵屯旧浯屿、担屿,巡哨则镇海、岐尾、乌沙港一带有赖。彭湖绝岛旧为盗贼渊薮,今设有游兵防守,则贼至无所巢穴,又泉郡藩篱之固也。乃若选将校、核卒伍、修艨舰、明赏罚,使水军狎风涛而不敢偷安内澳,则在人而不在地。

  ·漳州府志摘录

  洋税考

  嘉靖中,有佛郎机船载货泊浯屿,漳龙溪八、九都民及泉之贾人往贸易焉。巡海道至,发兵攻夷船,而贩者不止。总督闽浙都御史朱纨获通贩者九十余人,悉斩之,而海禁严。三十六年,海寇许老、谢策等突至月港,大杀掠。明年冬,诱倭寇三千人再抵月港,散劫八、九都,往来浯屿间。寇累岁不息,土人乘机为叛,号二十四将,沿海骚然。四十三年,巡海道周贤宣计讨平之。其明年,奏设海澄县治。

  隆庆初年,巡抚福建涂泽民题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通政唐顺之有云:『国初,浙、福、广三省设市舶司。在浙江者,专为日本入贡,带有货物,许其交易。在广东者,则西洋番舶之辏,许其交易而抽分之。若福建既不通贡,又不通舶,而国初设立市舶之意,漫不可考矣。舶之为利也,譬之矿然。封闭矿洞,驱斥矿徒,是为上策。度不能闭,则国收其利权而自操之,是为中策。不闭不收,利孔漏泄,以资奸萌啸聚其间,斯无策矣。今海贼据浯屿、南屿诸岛,公然番舶之利;而中土之民,交通接济,杀之而不能止,则利权之在也。宜备查国初设立市舶之意,毋泄利孔,使奸人得乘其便』。其于海禁利害晰如也。

  然市舶之与商舶,其说稍异。市舶者,诸夷舶泊吾近地,与内地民互为市,若广之濠镜澳然。商舶则土著民醵钱造舟,装土产,径望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其出有时,其归有候。广洋巨浸,船一开颿,四望惟天水相粘无畔岸。而海人习知海道者,率用指南针(即罗经)为其导向。相传有航海针经。针或单用,或指两辰间,以前知某洋岛所在。约更时当行水路几许,打量水深浅几托(方言几仞为几托),海中岛屿作何状,某洋礁险宜慎,或风云气候不常,以何法趋避之。异时海贩船十损二、三,及循习于常所往来,舟无恙若安澜焉。盖海滨民射利精如此。

  东洋若吕宋、苏禄诸国,西洋暹罗、占城诸国及安南、交趾,皆我羁縻属国无侵叛,故商舶不为禁(东洋有吕宋、屋同沙瑶、玳瑁、宿雾文来、南旺、大港、吶哔啴、磨荖英、笔架山密雁、中邦、以宁、麻里吕、米六合、高药武运、福河仑、岸塘、吕蓬;西洋有下港、暹罗、旧港、交趾、柬埔寨、丁机宜、顺塔、占城、麻六甲、顺化、大泥、乌汀礁林、新州、哑齐、交■〈口留〉吧哪、彭西宁、陆坤、占陂、高趾州、篱木、高堤里邻、吉连单、柔佛、吉宁邦日隶、安丁义里、迟闷、苏禄、班隘;又有鸡笼、淡水,不系东西洋船数),而特严禁贩日本者,比于通番接济之例。

  先是海澄未置县时,有靖海馆,以通判一员司巡缉,其后请设海防同知,易靖海馆为海防馆。万历二年,巡抚刘尧诲题请舶税充饷,岁以六千两为额,委海防同知专督理之,刊海税禁约一十七事(时海防同知沉植条陈)。其禁压冬议,以为过洋之船,以东北风去,西南风回,虽回缓亦不过夏。惟自倭回者,必候九、十月间风汛,且日本无货,只有金银。凡船至九、十月方回又无货物者,明系展转交倭,纵有给引,仍坐以通倭罪;同■〈舟宗〉船伙及澳甲等许其举首给赏之。于时凡贩东西二洋、鸡笼、淡水诸番及广东高、雷州、北港等处商渔船引俱海防官为管给,每引纳税银多寡有差,名曰「引税」(东西洋每引纳税银三两,鸡笼、淡水及广东引纳税银一两,其后加增东西洋税银六两,鸡笼、淡水税银二两;万历十八年,革商渔文引,归沿海州县给发,惟番引仍旧)。每请引百张为率,随告随给,尽即请继,原未定其地,而亦未限其船。十七年,巡抚周釆议将东西二洋番舶题定只数,岁限八十八只,给引如之。后以自变量有限,而私贩者多,增至百一十引矣。

  其征税之规,有水饷,有陆饷,有加增饷。水饷者,以船之广狭为准,其饷出于船商。陆饷者,以货之多寡计值征饷,其饷出于铺商。又虑有藏匿,禁船毋辄起货,以铺商所接买货物应税之数给号票,令就船完纳而后许鬻卖焉(西洋船面阔一丈六尺以上者,征饷银五两,每多一尺,加银五钱。东洋船颇小,量减西洋十分之三。陆饷:胡椒、苏木等货计值银一两者,征饷银二分。鸡笼、淡水名曰小番,地近船小,每船面阔一尺,征水饷银五钱,陆饷亦如东西二洋之例)。加增饷者,东洋中有吕宋,其地无出产,番人率用银钱(钱用银铸造,字用番文,九六成色,漳人今多用之)易货,船多空回,即有货亦无几,故商贩回澳,征抽水、陆二饷外,属吕宋船者,每船另追银百五十两,谓之加增(后各商苦难输纳,万历十八年量减,止征一百二十两)。每年至五六月、七八月间,风汛届期,各商船回至海外,俱由南澳、浯铜诸水寨及岛尾、濠门、海门各巡简司信地经过,随报府县及海防馆逐程拨船护送防寇掠,其实稽察隐匿饷税者云。

  自万历四年,饷溢额至一万两,刊入章程录。至十一年,累增至二万两有余。二十一年,报倭警,禁止通贩,而海滨民苦为生难,辄违禁私下海,或假借县给买榖捕鱼之引故越贩。于是巡抚诈孚远深念之,恐复为变如嘉靖时,出示招谕,凡留贩人船,不论从前有引无引、日远日近,俱准驾回照例报官纳饷,一切私通及压冬情罪悉宥免。是时越贩商人胡台、谢楠等二十四船,闻抚绥令,皆驾船回澳报饷,与正引之商一例征纳。二十二年,饷骤益至二万九千余两。然则海民趋利之情,与商舶通塞之利病,其大略可睹矣。

  其后当事者疑税饷多寡,海门馆所报不尽实,始议仿各处关税之例,岁委各府佐贰官一员轮管之,示清核毋专利窟。而泉州以兵饷告匮,分巡兴泉道建议于泉州中左所设官抽饷,如漳之海防例,令漳民贩西洋,泉民贩东洋,毋相搀越。事并下府议。时漳民纷争不便,乃具详言『本府属县岁派额饷数少,民又多逋,军需往往告匮,即隆庆间开设海澄舶税,仅数千金,万历间增至一万两,以此佐之,犹且不敷,动请司饷济给,考之累年,各请发司饷二万两,往牒具在也。迨十三年以后,舶税增至二万余两,兼以概府尺土半廛凡属官者,靡不括以充饷,即铁炉、牛行、渡船、网税,搜无遗利,始免仰给司帑,然亦必县饷、舶税尽数征完,方克有济。查见在十县饷额共三万七千七百九十余两,凑舶税二万余两,大都在六万上下,而水陆官兵月粮、修船、置器、犒赏诸费,岁不下六万两。如万历二十一年禁海饷绌,则括府县帑藏及借诸站剩等银支用,岂有赢余积藏于库哉?漳、泉均为海郡,兵饷并属吃紧,饷在漳则漳利,饷在泉则泉利,其便均也,漳饷匮则请在漳,泉饷匮则请在泉,其不便亦均也。今欲以东西洋分属漳、泉,割漳饷以赡泉兵,不惟漳之兵食无所措给,从此私贩之徒缘为奸利、不漳不泉、东影西射、公然四出、不可究诘者,又当什百于昔日。本府筹之未见善画,在彼府计其无弊何如耳』。惟是榷税不专责于海防官,听上裁,于是漳、泉分贩议罢不行,而题请改设饷馆,给关防。

  会上方大榷天下关税。二十七年,中贵人衔命至闽,凡山海关津之税,毕搜罗以进内帑,而舶税归内监委官征收矣(时议委三司首领一员与内监委官协管)。于正税外派办进方物费不赀,重以委官需索,土人狡谲无忌惮者投充为巡拦,恣扰害,漳民情用汹汹焉,赖有司调停安辑之,不为变。

  而是时漳、泉民贩吕宋者,或折阅破产,及犯压冬禁不得归,流寓异土,筑庐舍,操佣贾杂作为生活,或娶妇长子孙者有之,人口以数万计。而同安人张嶷者,缪奏言海有机易山,与福建相近,地产金,若采取,可得成金无算。有诏遣中贵人委官往勘视。而吕宋番闻之,大恐;以中国将略取夷地,诸流寓人皆内应也。于是尽坑杀漳、泉民之在吕宋者以二万人。事闻,张嶷以欺罔首祸置极刑。

  三十四年,有旨封闭天下矿洞,其各直省税课,令所在有司照常征解。命甫下,海内忻忻有更生之望。而所在税监仍奏请转解税课及办进上土产方物,且言税归有司,于地方无所事事,乞召回。于是旨纷出,先后互异:税银准解工部,又总解税监分进内库;土产方物准折办,又敕该监照旧办进。其布政司银既汇解,而税监者又欲州县有司径解及代办方物;有司莫知所从,事纷然久之。布政司乃具咨呈户部请画一,而部咨回复,以藩司一邦之主,若金花税粮等银,何莫不由藩司,而州县敢于经解乎!近者南赣巡抚题奉明旨:『各处税课都着类总解税监分解应用』。是「各处」者,指各直省言也;「类总解监」者,明令布政司类总也,若由州县径解,当云「各解」,何须「类总」为乎?土产方物乃税监芹曝之诚,非有司贡献之礼,抚臣既题准折办及措处加平等费,续奉明旨照旧办进,并未有有司备办之旨,谨始虑终,正在今日。该省抚按亟当移会该监,备将历来明旨开导其详,使知「类总」二字,旨意昭然,径解之举,终属悖谬矣。

  自是议稍定,当事复申前饷馆委官之议。以海澄洋税原议轮委各府佐贰征收,但外府之官远来住札非便,而增设供应人役,所费亦繁,不若于本府佐贰五员内岁委一员管理,事无专属,既于原议不悖,且于事体为宜。议允行本府官承委,岁一更代云。

  先是投矿税为羽翼者探知海夷有别种,号红毛番,饶财宝,擅给中使文移招谕以来,船泊彭湖。其人非东西洋种人,发纯赤,强而多力,以船为家,于海岛诸港门贩鬻为生涯。其船宏壮甚,出没海洋怒涛中亡所损,为兵器自护卫,若佛郎机铳、发贡铳之属亦甚具。其交易颇以信义,怒辄杀人,海岛中诸夷恒畏避之。利中国罗绮、缯布、器皿诸货。诸奸人啖以利,谓漳之南澳、彭湖岛可以市舶。红夷者以为信,至凡数船。事闻,抚按行守巡道议,以市舶必不可许,且奏下兵部,覆疏请明旨诘责中使,令所在守将督信地兵严拒之。红夷船始去。而漳泉间射利者意觖觖,以为此不费航海而坐收远夷珍宝利百倍,若之何失之!呜呼!其亦不思甚矣哉!夷性无常,非我族类,而海边恶少民尤习狙诈,无事犹将勾引接济,为寇攘地,况日夕与豺狼处,非欺负货物,激怒夷而至为变,则将为阴阳播弄,啖夷以玉帛子女而为之向导;患之至也,其何日之有!若嘉靖中倭寇藉入贡蹂躏宁、绍间,皆起于市货不售,土人贪戾无行者为构,诱煽乱祸,蔓延至不可解。殷鉴不远,为闽计可复尔耶!

  或曰:红夷性朴直,非狡倭比。是又不然。独不闻广香山之有澳夷乎?其初亦寻常贩易,今结聚日众,盘据濠镜澳,诸作奸犯科者悉亡命藏匿其中,筑崇城百雉,阨险防兵,势骎迫于省会,若瘿之附项、疽之附骨,治之不可,养之日深,当事者廑以为忧矣。今之红夷,其疆鸷出澳夷上。迩年与澳夷争市舶地,相贼杀广之海上,澳夷辄不胜,而高峻其城郭以防御之。其人魁伟者,殆防风氏之骨专车焉,可玩其狡不如倭而垂涎以为利薮,此奸人之以国为尝者也。

  红毛番本名米粟果,佛郎机与国也。其国当中国之背,晨昏昼夜皆相反,去此四万余里。由西洋来者转大浪山,大险远;由东洋来者,至末利加国半年程,更造舟,又逾半年程至吕宋,或径达中国。末利加有石矶阻海,如南之万里石塘也。佛郎机于诸夷多所款服,又内据香山,得中国贿帛,雄富诸番。米粟果性贼嫉,尚雠杀,海外夷与佛郎机俱畏之。常至中国望南澳广东,及掠岛屿人为向导,俱不得达。万历癸卯,泊下港,劫舟商,投择书两台内监。五月,自泊舟彭湖求互市。内监遽上闻,愿征饷数十万。事下两台,力持为不可。亟命督府驱之。先遣檄与其酋,且侦舟。舟长五十丈,横广六、七丈,五桅,上皆以铁为网,外漆打马油,其光可鉴。夷人皆深目长鼻,赤须朱发,长躯七、八尺,能华言华字。读檄讫,投帽于地,恚曰:『中国疑我耳!我金钱满艘,岂遽去哉』!导檄者遍视舟。至中舱,奉天甚谨。又出一画轴,皆华人衣冠,与其酋像群坐,曰:『此吾祖也。曾与中国人结兄弟甚好,今乃相忘』!又至舵后观铜盘,略如中华罗经,大径数尺,译言照海镜,识此可海上不迷。又悬自鸣钟,日夜司更,不击自鸣。其舟内设三层,壮者居上,稚子居下,皆有家室。层设铳三十六枚,外向三层皆然,名「麦穟铳」。其中桅之下置大铳,长二丈,中虚如四尺车轮,云『发此可洞裂石城,震数十里。中国人逼我时,烈此自沉耳,不愿为虏也』!其言语桀黠多类此。往复数次,竟欲求彭湖为香山,且中有主之者也。巳闻舟师大集,有献火舟策者,十一月乃徙去。然海上奸民私贸易,夷巳捆载归矣。

  第今东南隐患,又不但此。顷抚臣奏言:『闽地斥卤硗埆,田不供食,以海为生、以洋舶为家者,十而九也。况今军需国课半取给于市艘,岂能禁之不去?但奸民有假给由引、私造大船、越贩日本者矣,其去也以一倍而博百倍之息,其来也又以一倍而博百倍之息。愚民蹈利如鹜,其于凌风破浪,直偃息视之。违禁私通,日益月盛。有暗结婚姻,有私受夷职,甚者或卖船以资敌。我无晋魏绛之五利,而彼饶中行说之三窟,长此安穷?况今琉球告急,属国为俘,而沿海奸民扬帆无忌,万一倭奴窃据,窥及鸡笼、淡水,此辈或从而勾引之,门庭之寇,可不为大忧乎!请申饬沿海清查由引,严禁压冬,不许私造违式大船,及以引饷事权归海道管核便』。■〈琉,代王〉下兵部覆,如议行。而沿海民大黠猾及凭借有势力者,借东西洋由引而潜趋日本,时时有之,禁虽严,未全戢。

  论曰:海舶非正赋也,而志之赋役何居?嘉隆之际,月港之乱,余不忍闻焉。自设县弛海以来,使穰穰者骛于利,潜销磨其不逞,吾又得操其什一以资军匮,庸讵非算乎?顾今东西洋利寖薄,贾人侵假而阑入倭境,又重设额外之征,横征敛以困辱之。兽穷则逸,鸟穷则攫,况轻悍习乱者,其又曷不至焉!呜乎!谨衣袽者念之哉!

  兵防考

  洪武三年,置漳州卫指挥使司,其属为经历、为镇抚、为千户所者五。五千户所各统百户若镇抚。后设镇海卫,所统亦如之。又置陆鳌、铜山、玄钟守御千户者三。卫军可五千余人,所军可千余人,耕其屯田而食之。成弘间,又调镇海之后千户所戍龙岩,而以漳州卫之后千户所戍南诏。此卫所始末之大较也。

  铜山,漳滨海之重镇也。国初遣江夏侯周德兴入闽,筑城备倭,置五寨,铜山其一焉。寨在井尾澳,景泰间移今西门澳。初以卫官有才望者统其事,而后更以钦依把总一人,玄钟澳属焉(筹海图编曰:漳州府所辖漳浦一县最近海屿,设水寨者二,铜山西门澳为把总水寨,而玄钟则受其节制者也。故今止以五寨为名,岁拨镇海、漳州、永宁卫及玄钟、铜山所军分番巡哨。而北自金石以接浯屿,南自梅岭以达广东,险阨所系,匪浅浅也)。隆庆六年,知府罗青霄议置土兵五营,分镇诸处,或废或存。万历初年,又为铜山置浙兵营;而郡西之浙兵营则自万历十一年为吴双引倡乱而设,盖与主客交驻云。彭湖在漳、泉海外,与倭仅隔一衣带水,嘉靖以来,曾一本、林凤辈往来啸聚其间,数为边患。壬辰,朝鲜告变,时传倭且南侵,当事谓不宜坐弃彭湖,为设官兵据险戍之。又虑孤岛遥悬,汛期分诸寨兵递为声援,以水犀杜其凫■〈犭奚〉。此营寨始末之大较也。

  漳入明,故领县五。成化间,以温文进之乱,割龙岩居仁等五里置县漳平,谓险远难制也。正德间,象湖诸处乱起,虔抚都御史王守仁督兵讨平之。复釆乡三老议,以为芦溪等处地里遥远,政教不及,酿成大祸,今动三军之众,合二省之威,虽曰歼厥渠魁,扫除党类,特一时之计,未为久远之规;乞于河头中营添设县治,引带汀潮,喉襟清宁,政教既敷,盗贼自息,上疏请于朝,置平和县。嘉靖初,以南诏广寇出没,置诏安县。月港者,龙溪海上一大都会也,自内外贼盘据为难,烽燧传警,岁无虚日。都御史朱纨疏请建邑,不果。后郡守唐九德力持其议,都御史汪道昆为更请,置县海澄。而是时又以初平苏阿普等于杀狐岭,割龙岩之吐贤里置县宁洋。国家剖牧民之符,非惟临长百姓,夫亦以父母孔迩,威信易敷,赤子潢池,弄兵自息,设险守固,胜于数十万甲兵也。郡又有海防同知,春秋防汛。近又特设督捕通判驻云霄,丞主海上事,而别驾职内贼。此郡邑始末之大较也。

  漳初未有大帅建牙者。嘉靖二十八年,以军兴设参将一人。三十五年,益以水陆参将二人。三十八年,请分福建为三路,三将军主之。其驻漳者为南路,所辖自诏安广东界北达祥芝,盖镇漳而兼控泉矣。先是南澳尚未开府,每汛期专驻玄钟。后南澳既设,移驻铜山。万历二十年,议者谓偏处一方,移驻鹭门,居中调度。而南澳者,在闽、广交,夙为逋薮,吴平、许朝光巢穴于山,曾一本、林道干游魂于海,至合两省会剿始平。迨议善后,题设副总兵官协守漳潮,拓地创镇,无事则玉斧弹压,有事则金钲穷追,并制两省,秩亚骠姚。此将帅始末之大较也。

  夫弘正以前,承平既久,人不知兵,故规制尚略。嘉隆之间,所部云扰,岁岁苦兵,故规制寖详。然卫所官大则金绯,小亦列校,岁糜月俸钱甚奢。其铮铮者多脱颖以出,树勋他处。而卑者长傍棨戟,乘坚策肥,刻削自封,恣睢自豪,至不识韬钤为何物、战场为何事。告以鼓鼙声,心悸欲绝。且凭空顿于户下,安望其缓急使乎!若正统邓茂七之寇,指挥顾斌拥兵铜陵,募敢死士入卫,遂大破贼;二百年来一人而已。彼镇海为饶贼所陷,诸将束手,坐观板荡;此曹之肉岂足食哉!至于卫所军世守尺籍,执其钝器,不能刑鸡鹜,无论即戎;脱有变,弃甲不暇耳。国家养兵世世,仅得其空名;宇内皆然,不独漳也!

  正统、天顺间,所在招募丁壮为民兵(即快手、机兵之属),而巡司故有弓兵,俱有司操练。然今民壮仅供公门役使。弓兵所缉,里闬鸣吠及负担兴贩而已。议者始复仰借于客兵,乃客兵之大利大害亦略可言。

  方嘉靖鼎沸时,海内名将如戚继光、俞大猷俱统重兵入漳征剿,海上父老犹能言继光时事。贼围孤城急,复四出摽掠,父老扶携登望女墙上,冀援兵旦晚且至。嗣见远烟数点,影响似旌旗状,忽炮响,官兵业抵近郊,与贼接战,大破之。盖继光每出师,或急或缓,人莫能测。贼侦继光方与所在当道欢饮,解甲犒师,似未即发,继光已夜从间道急进,出没甚神,贼猝不意,辄狼戾死甚众云。蔡陂之役,贼又预度继光当至,设伏待之,卒然蜂起,兵为少却,继光斩前怯者数人,身自督战,贼竟溃。四十四年,海寇吴平据梅岭,继光兵来,贼遁入南澳,继光追击之,俘斩万五千人,贼潜遁赴海,而漳遂平。自漳中贼奴,而继光之功亦与之终始。漳人为之语曰:『俞龙戚虎,杀贼如土』;皆他路兵也。然事急则征召,事平辄复遣去;征召至而屠戮者已饶受其祸矣,故迩者为客兵置营居守如土著。顾在壬戍,参将杨缙以东筦兵来,愿为漳备御贼,实约东筦兵为内应。缙下令:『漳民不得夜开门,开门辄兵之』。漳大骇,诸生相率诣当道固争,富家夜自为登埤固守,不呼而集。次日清明,东筦兵从南郊辱人妇女,睥睨杀人,郡守始下令乡兵截杀之。须臾,东筦兵头脑被地几尽,所部始宁。万历癸未,吴双引之事觉就诛也,有司者虑之,议驻客兵于西郊。其后长泰囚越狱刺杀县令,囚实与客兵约为外应。先一日,客兵以庭殴罗中军,有信改期不得达,囚出登城四顾,外无援者,始就擒。虽社稷有灵,未焰旋熄,不可不谓往事之明鉴也。

  夫漳所最苦者莫如倭。嘉靖时,闽、浙初置巡抚则以倭故。倭非能自来也,起于中国之民为之乡导。都御史朱纨练兵甲、严科察,按诸通海者若干人悉诛之。纨竟为朝议所中,忿恚自杀。舶主土豪益自喜为奸,走波涛中交相往来。后乃大举入寇,而海寇应之,至陷城郭,祸坟墓,男女骈戮,远近震骇,此亦神人之大痛矣!网以乱至而密,密则已晚;网又以乱解而■〈琉,代王〉,■〈琉,代王〉则安穷。比岁海滨人视越贩为常事,诡给沙埕引,无不诣山城君者,当事忧之,严为令与民更始,有更犯者无赦。夫越贩起于富人射利,其意原非勾贼,唯是输其宝货,露其情形,此其渐不可长者耳。禁贩自是防倭急务,未可谓越贩之门一杜,而倭便不复来也。海上行劫,无处无倭奴,犯渔舟,居贾舶,旋复散去。不逞之徒,搏手无生活,日觊波心,与夷杂处,彼狡焉有窥中国之心,何日忘之。中山之藩破矣,长蛇封豕,荐食未央,故待敌宜预也。

  向者夷从西方来,贾胡别种也,发尽赤,巨舰迎波,结中贵人以互市,请如东粤香山故事。当事持不可。参将施德政躬抵彭湖,宣威耀武,与夷相持者久之,夷乃去。其后数岁更入海上,申前请益力。当事严缉居民不得与售一钱,乃更掉指东粤以往。若辈仅以声势恫喝,然舟大不便动转,即有变,火攻可烬耳。防之无使登岸,彼将自消其食指;威之无使见瑕,彼将自戢其杀机。后此出没尚未有常也,故防敌宜周也。

  国家皇灵旁畅,然二百年中,深山穷谷之区,小丑间发,始而鼠窃,继而狼噬,驱之则终兽散,至二十四将而祸烈矣(丁巳间,洪迪珍等二十四人共造二船接济番舶,因以为号,其后据巢杀掠,官兵不能制,详见兵乱)。鲸鲵之不净,以烦县官,安能便置反侧于度外。万历以后,带牛佩犊之萌,旋就诛灭,然余党尚未悉散。往者漳浦见告,人或讶其太张皇;然与其张皇也,犹胜坐视。必以踪迹之尚未露也,而概置之罔闻,人心愈怠,城守愈■〈琉,代王〉,脱有真变,烽火在庭而不悟矣,讵细故哉!语云:『涓涓不止,流为江河』。今近郊之内,夜半杀人,劫掠财物,肆行无忌,比比有之,夫固揭竿之渐也,故缉敌宜严也。

  漳浦林太史偕春之论兵防曰,筑土堡、练乡兵,而又以外贼宜守、内贼宜攻,纚纚甚悉。此自倥偬时事,非所施于承平。且卫所营寨诸军,是亦乡人也,是在练之而已。客兵久于吾土,耳目肝肠,岂尽异类,是在制之而已。张万纪为铜山把总,每雨云阴晦,意贼且出,辄驾小舟,身携一剑,以骁勇数辈自随,装束如渔人,因以诱贼;贼相遇,手自击杀之,或死或缚。万纪虽屡经险阻,神意愈王。海上数年间得安枕无恐者,则万纪力为多;是外贼未尝不可攻也。

  顷岁中丞台巡历海上,一切与将士综核名实,乃其选将仅骑射故事,所选兵令抱石以试勇怯,着令甚迂,而所用又非所择,则何取焉。往事:材官及兵目人缺应补者,将军与郡国议上,主者裁决之。比岁多自旌门出,所不知何人,坐名送寨,彼其人与地既不相习,而部曲侪伍又不相能,安望得其熊罴之用哉!谚曰:『文臣宜不爱钱,武臣宜不惜死』;然吾谓武臣爱钱正军政所为败坏而难于收拾,第必自文吏大臣始。夫将将者之原既清,下方自肃;不然,主者以缛节望之大帅,大帅以望偏裨,偏裨以望卒伍,转相克剥,尤而效之,而兵日贫,因以日怯,虽今日更张、明日整饬,徒侈糜文,何裨廓清之方略矣!

  郑尚书晓曰:『福建海抱东南,汀、漳外寇内逋,与南赣声势联络,海物互市,时起兵端,此其治乱,非徒一方之机局者』。诚哉是言也!故为差次梗概,以备稽阅如此。

  监司

  本朝所在郡县,置监司弹压之,曰分守,曰分巡。其在滨海,则又有巡海。漳在国初属福宁道。成化六年,汀、漳、潮、赣诸处盗贼出没,始设分守漳南道驻上杭,辖汀、漳二郡,遥制江西之赣州。而巡海道旧驻会城。嘉靖九年,都御史胡琏议以漳州海寇纵横,巡海使者远在数百里外,缓急非宜,疏请开镇于漳。是巡海虽全制闽中海上事,而漳若其专制者盖四十有余年。万历间,承平既久,巡海道复归会城,而漳州奏请特设分守漳南道。自是而率属兴治,莅兵抚民,守巡并主其权,巡海道但司海禁,春秋防汛,耀其甲戈,或间岁一至,他郡邑事不复相关矣。近三十八年,抚臣陈子贞议重巡海之权,■〈琉,代王〉请一切军政俱巡海主之,守巡勿复与知。然营寨事无钜细,欲尽赴会城,上下辽隔,不若守巡就近料理为便;且巡道故尝奉敕称兵备使者,安得不问兵事哉?故■〈琉,代王〉虽下部,竟不果行焉。守道初设,布政使参议,后间出以参政,近有自按察使或副使兼官至者。巡道初设,按察使佥事,后间出以副使,近有自参政兼官至者。巡海道初设,按察司副使,近有自布政司兼官至者。

  南路参将(按参将官级亚于漳潮副将,而次序在前者,以漳为所专辖也)

  嘉靖二十八年,浙直军门朱纨题请福建添设参将一员。至三十五年,巡抚王忬题改设水陆参将二员,然未有专管汛地。三十八年,巡抚刘焘题请福建分南北中三路,添设参将三员,以漳州为南路,并水陆为一参将奉敕分守,所辖铜山、浯屿二寨、浯铜、彭湖二游、漳州、铜山二浙营、陆鳌一土营;漳州、镇海、泉州、永宁四卫、南诏、龙岩、陆鳌、铜山、玄钟、崇武、福泉、金门、中左、高浦十所,自祥芝以至大城皆为汛地,盖控漳而兼制泉也。先是南澳未设副总,遇汛则参将驻玄钟调度,水陆防御。南澳设后,移驻铜山。万历二十年,倭躏朝鲜,议者谓铜山偏处一方,始兼移驻中左所居中调度焉。

  铜山寨

  洪武初年,皆以卫官考选备倭带领军兵出守铜山。嘉靖四十二年,题准改设钦依把总一员,非汛时月,团泊寨澳,轮番出哨,小防缉盗;汛期则分四哨,前哨镇海,左哨陆鳌,右哨沙州,后哨鲎壳澳,各防汛信,地皆险要,而横屿、菜屿、井仔湾、大小甘山,则外洋岛屿之最险者。

  漳州浙兵营

  府城外浙兵营,始于万历十一年,因叛民吴双引等谋为变,当事集议特设浙兵一营驻札团练,营设于西教场。迩以浦头至镇门一带河道,萑苻窃发,肆掠商舶,议设哨船二只,轮营兵坐驾,随潮往来巡缉。平时则府城内外以至镇海、井尾等沿海万松岭、岩亭孔道,皆更番哨守;有事则专听征调,随贼所向,相机征剿。

  铜山浙兵营

  铜山浙营始于万历九年,为沿边海警而设,驻札铜山所城外。平时则团练弹压,自铜山以至玄钟、诏安等沿海油柑岭、凤山等孔道,皆其哨守,有事则专听调度征剿。

  陆鳌土兵营

  陆鳌土兵始于隆庆六年,因诏安县五都土瘠民贫,寇盗蜂起,当事者议设土兵一营,抽选贫民充之,为弭盗安民计。初守铜山,续与浙营对调,札守陆鳌城外。平时则操练弹压,自该营北抵莆头、南至古雷等沿海,与内地云霄堡皆其哨守;有警则随贼向往剿击,用为哨探向导耳目。

  彭湖游兵

  彭湖一岛,在漳泉远洋之外,邻界东番,顺风乘潮,自料罗开船,二昼夜始至。山形平衍,东西约十五里,南北约二十里,周围小屿颇多。先年原有民居,隶以六巡司。

  国初徙其民而虚其地,自是长为盗贼假息渊薮,倭奴往来停泊取水必经之要害。嘉隆之季,万历初年,海寇曾一本、林凤辈尝啸聚往来,分■〈舟宗〉入寇,至烦大举捣之始平,盖闽海极远险岛也。壬辰岁倭犯朝鲜时,有侵鸡笼、淡水之耗,鸡笼密迩彭湖,当事者集议不宜弃,乃设官兵先据险戍之。二十五年冬,初创一游、一总、四哨、冬鸟船二十艘、目兵八百有奇。二十六年春,又虑孤岛寡援,增设一游总哨,舟师称是。又于海坛、南日、浯屿、浯铜、铜山、南澳六寨游各抽哨官一人,领坚船三只,汛时远哨该岛,以联声势。后虑兵饷难继,裁去一游,而海坛、南日、南澳三处远哨船渐各停发。今仅有一总、二哨、冬鸟船二十艘、官兵八百五十有奇,月糈则漳、泉共饷之。

  南澳副总兵

  南澳在闽、广之交,夙为盗贼逋薮。先年山寇吴平、许朝光、海寇曾一本、林道干等聚众为乱,荼毒生灵,至合两省会剿始平。万历四年,建议善后,题请设协守漳潮副总兵官专驻南澳,始创城镇,无事坐镇弹压,有警督兵穷追,兼制两省,事权归一,居然海上一重镇也。所辖南澳游兵、拓林守备二游、防倭中哨二游、福广二营陆兵。

  按癸酉志,南澳去玄钟澳口约三十余里,属广东饶平。洪武间,居民负险作乱,遂墟其地。其澳周围六、七百里,有青澳、后泽澳,夷船多凑泊于此,而深澳尤为形险,小舟须鱼贯而入,官兵攻剿,势甚掣肘。嘉靖间,潮州府用木石填寨澳口。未几,倭人用善水者捞起木石,澳口复通。嘉靖四十四年,剧贼吴平鸠集结巢,大兵征剿,贼党虽散,其地尚为贼窝。万历初,同知罗拱辰相视其地,议设参将一员统兵屯札。筑城三座:一在深水澳,一在云盖寺,一在龙眼沙,互相联络,立墩台瞭望,调兵哨守。计三处田约四、五万亩,可召军民给牛耕种。罗公当时计划,可谓周悉。自后题设协守副总兵驻扎,遂岿然重镇矣。

  南澳游兵

  南澳游兵设于万历四年。见额福哨冬鸟船三十四只,官兵八百七十四员名,遇汛贴驾征操军四百二十名。非汛时月,团泊游澳,轮番出哨;汛期则分布宫仔、前胜澳、青澳、云盖寺等信洋防守,并属副总兵统辖调度。

  ——以上录自四部丛刊三编景印昆山图书馆藏稿本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三九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