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台灣文獻叢刊·第146種】重修凤山县志

台灣文獻叢刊

  【第 146 種】

  重修鳳山縣志

  .作者:王瑛曾

  .原書頁數: 0500 頁

  ●書籍簡介

  第一四六種「重修鳳山縣志」

  本書(三冊五○○面三○○、○○○字)凡十二卷,王瑛曾編纂。瑛曾字玉裁,江蘇無鍚人。由舉人,初任福建閩清知縣;清乾隆二十五年,調鳳山。以舊志創刊已久,慨然有修輯志。二十八年,乃承知府余文儀命重修。越以數月書成,於二十九年刊行。此志內分輿地、規制、風土、田賦、典禮、學校、兵防、職官、選舉、人物、雜志、藝文十二志,各自為卷。

  ●序號   篇名

  1  覺羅序

  2  蔣序

  3  自序

  4  凡例(計十二則)

  5  重修職名

  6  鳳山縣全圖

  7  重修鳳山縣志目錄

  8  重修鳳山縣志卷一 輿地志

  9  星野

  10  建置沿革

  11  疆界(附形勝、八景)

  12  山川(附海道)

  13  重修鳳山縣志卷二 規制志

  14  城池(附街市)

  15  公署(附行署、養濟院、義塚)

  16  水利(附潭港、橋梁、津渡)

  17  倉廒

  18  重修鳳山縣志卷三 風土志

  19  氣候(附歲時)

  20  坊里

  21  風俗

  22  番社

  23  番社風俗(附番語、番曲)

  24  重修鳳山縣志卷四 田賦志

  25  田園

  26  租賦

  27  戶口

  28  番餉

  29  雜餉(附官莊、鹽課、當稅)

  30  經費

  31  耗羨

  32  重修鳳山縣志卷五 典禮志

  33  公式

  34  壇廟

  35  重修鳳山縣志卷六 學校志

  36  學宮(附入學額數)

  37  書院(附土番社學)

  38  學田

  39  重修鳳山縣志卷七 兵防志

  40  營制(附賞卹)

  41  營署(附軍廠、軍器庫、火藥庫、較場、汛防、鋪舍)

  42  海防(附潮信、風信、占驗、船政)

  43  武職

  44  武功列傳

  45  重修鳳山縣志卷八 職官志

  46  官制

  47  官秩

  48  宦蹟

  49  重修鳳山縣志卷九 選舉志

  50  科目

  51  貢生

  52  武科

  53  封廕(附鄉飲賓)

  54  重修鳳山縣誌卷十 人物誌

  55  列傳

  56  義民

  57  列女

  58  寓賢

  59  重修鳳山縣志卷十一 雜志

  60  名跡(附寺觀、墳墓)

  61  災祥(附兵燹)

  62  物產

  63  叢談

  64  重修鳳山縣志卷十二 藝文志

  65  奏疏

  66  文移(附稟札)

  67  序記

  68  詩賦

  ●覺羅序

  台郡總四邑,而鳳山居其南;沙馬、阿猴之連岡疊岫,淡溪、瑯𤩝之勝概奇觀,稱沃壤焉。加以百年來生聚教訓,易草昧為文明,駸駸乎海外名區也。其間沿革之殊、典禮之設與夫戶口賦役、物產土宜以迄雕題黑齒之強弱頑馴、藝文雜記之標新領異,康熙年間肇始志乘悉載之。顧自有志以來垂今四十餘年,規為日益、氣象日新,自非釐訂修明,不獨亥豕魯魚之多訛,抑亦因陋就簡之貽譏也。

  第作志難,修志更難;非得淹通博洽之才遠紹旁搜,則纂輯之餘,誣與野將不免焉。錫山王君以江南名孝廉出宰於閩之閩清,治行稱最,移調於鳳;三稔以來,便於民者行之、不便於民者罷之,惠威交著,四境乂安。政事之暇,以修邑志告。數月書成,請序於予。予受而讀之,見其體例精嚴、敘次簡核,視舊志詳且贍,不亦可以追班、范而達輶軒歟?

  今王君秩滿將行,持此之大憲;文與績稱,當重有嘉焉。後之來者,披編循誦,次第遵行,殷然思所以造士誠民、惕然戒所以行私罔上,則此書即為宰者之圭臬也夫!謹敘。

  時乾隆二十九年(歲次甲申)孟春,台陽使者長白覺羅四明序。

  ●蔣序

  自秦郡縣天下地,凡境內名山川,多取以名郡縣。其名郡者如潁川、九江、會稽、隴西,名縣者如藍田、梁、父、郎、陵、汧、暨、荏之屬,固不一矣。鳳山屬臺灣府治南邑,有山橫列東南,形肖飛鳳,名曰鳳山,縣因以名。縣延袤數百里,滄溟奫潫,島嶼清詭。其人士多興於學;康熙丁卯歲,特恩福建鄉試額外另增臺灣一名,是科獲雋七籍隸鳳,山海靈氣磅礡鬱積所致也。鳳山舊志創於康熙己亥歲,為時滋久。今邑令無錫王君復取舊志更修之,綱舉目張,較若列眉,可謂能其官矣。

  余嘗論府、縣志非徒記山川、物產、賦役、兵制而已,風俗之盛衰、人才之興瘁,胥於是覘。班孟堅志地理,以為圖藉相踵,而可知固其重焉。台地舊隸荒服,罔所考據;顧自入版圖來,其風俗所由、人才所生,蔑弗詳焉。東粵瓊州亦隸海外,代著偉人;前明時海忠介、邱文莊實產其地,畟然炳史冊。鳳山雖屬台郡一邑,經國家育正幾及百載;以山海之奇、髦土之殷,將必有如忠介、文莊其人出而答景運之隆,寧以獵取科名榮施一時已哉!余因王君請敘,因述鳳山所以名縣之旨與余所厚望於鳳山人士者如是,而為之序。

  賜進士出身、知臺灣府事、前翰林院檢討金竹蔣允焄序。

  ●自序

  府、縣有志,權輿「周禮」職方氏,然亦略矣。班氏「漢書」有「地理志」、氏「後漢書」有「郡國志」,視今世府、縣志庶幾近焉。

  鳳山舊志創於康熙己亥歲,為時滋久。余以乾隆庚辰歲調任茲邑,即慨然有修輯志;顧事務繁劇,窮年鞅掌,未暇及也。壬午歲,道憲長白覺羅四公暨府憲古越余公皆以名賢清德久蒞海東,庶政具舉;因念府、縣志所係綦重,時侯官孝廉黃君掌教海東書院俾典其事。不數月,「臺灣府志」、「諸羅」、「彰化」二縣志前後告成,繼復命修「鳳山志」。余深慰宿願獲償,延孝廉黃君、卓君共參校。自秋徂冬,書告成,蓋道、府二憲力也。

  間考范氏「郡國志」止記郡縣及「易」及「春秋」三史會同征伐地名,而風俗概未及。班氏「地理志」凡山川奇異、物產所宜、風俗所由咸見於志,最為詳洽。其記秦之地,以為五方雜厝,風俗不純;而列傳載趙、尹、韓、張諸人,為政抱公絜己,所居移風,吏民信之。台地昔隸荒服,久外聲教;自削平殘孽,招徠遠人、不一其壤,風俗亦未齊一。鳳山屬府南邑,風俗從同。繼經列聖涵濡八十餘載,而道、府二憲率係制府遴簡,畀以重寄,咸有趙、尹、韓、張之風;邇來風俗,蓋駸駸乎幾與內地無大異矣。杜征南云:『優而柔之,使自求之;饜而飫之,使自知之』。道固同條共貫也。余不材,佐理憲治,無能為役。顧念三載尸位於茲,亦惟是黽勉從事,以仰體二憲之意以日冀風俗之純,俾永沐聖天子之澤,豈不休歟!

  因「縣志」告成,謹述修志顛末,而為之序。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仲春,知鳳山縣事錫山王瑛曾撰。

  ●凡例(計十二則)

  一、鳳山居郡治之南,山明水秀,見於「圖經」;文章之盛,為四邑最。顧舊志修於康熙年間,草昧初開,法制未備;推衍義類,罕所統紀。今一概更革,非敢於前人立異也;昔裴子野之於沈約、劉煦之於韋述,皆取材舊史、緯以新裁,參稽得失,俾歸條理已耳。

  一、舊志分綱別目,繁簡不稱。如風信、潮汐統列風土,阨塞、郵傳並存規制,失輕重矣。茲增刪「府志」,而參以鄙見:首「輿地」,定疆界也;次「規制」,詳建置也;次「風土」,紀土俗也。三者備,而大綱舉矣。又次之以「田賦」,見有土者有財;次之以「典禮」、「學校」,見既富者方谷;次之以「兵防」,見揆文者奮武;次之以職官,見有治法者有治人;次之以「人物」、「選舉」,見教成於上者俗成於下。至夫遺文、軼事以備觀覽,則「雜志」、「藝文」終焉。

  一、縣於台邑,幅■〈巾員〉為廣。峰巒層疊、溪澗紆迴,舊志多所缺略。今參互眾說,務使肢節脈絡井井分明;流峙高深各安位置。庶幾碧水丹山本來面目,不致被作者塵封耳。

  一、縣治五方萃處,鄉土相沿,氣習風聲既難畫一;而各番社強弱不等,意趣亦殊。今番、漢分編,漢俗別閩粵、番俗別各社,必擇語有可徵、事實足據者登之,非敢輕信怪誕、雷同眾說也。

  一、土田租賦,台地最為糾紛。如田論甲折畝、賦計石供粟以及牛磨、蔗車、溪潭、港塭諸稅,皆中土所未有。惟鄭氏以田主徵租,國朝沿為賦稅;欣逢列聖推恩減則,體卹備至,重賦已蠲。顧冊籍相承,尚沿舊號;今據現行檔案,逐條詳注,並擇諸書言之雅馴者附錄於後,庶使覽者心目豁然。

  一、各郡縣志「典禮」、「學校」、「選舉」、「職官」,雖經國大猷,實天下通制。顧海外鮮藏書之家,典章無據;且士大夫身列縉紳,亦不知顧名思義。茲逐項薈萃,尋源究委,以討故實;俾邊海士人知歷代沿革之不同,識國朝損益之盡善耳。

  一、台海四省藩籬,武備尤重。南路特設一營水師,兼資台協。聖天子加意海外,未雨綢繆,所以綏輯者至矣。茲凡水陸阨塞、汛塘巡哨、戰艘砲台,無不畢載;而以風信、潮汐、船政、占驗等附焉。蓋天時地利,皆軍政所必需也,故言不厭詳云。

  一、郡縣志名宦、鄉賢傳不及生者,俟論定也。邑治開闢八十餘年,牧率師長特簡才能,賢哲挺生方興未艾;雖可志者實多,然必蓋棺後覈實立傳。見存之人,倘功德可紀,或據事宜書,抑連類並及。善善雖長,不欲自亂其例也。

  一、古蹟、寺廟、物產、妖祥,他志率各具一卷。惟邑建設未久,紀載闕如,不得不裒多益寡,以就篇帙。今合諸彙都為一集,並列「雜志」,而以「叢談」終之。志以地異,不可膠柱而鼓瑟,祗求無譏於大雅已耳。

  一、海外土地廣沃,生殖逾常;兼之番航、賈舶麏至外邦,故物產稍殊中土。郡同台、諸兩志,搜括該洽;顧地分南北,氣候不齊,亦有未盡同者。今就三志損益之;豈曰求以自異,亦增刪去取,事欲核實耳。

  一、郡、縣志「藝文」,標舉著作,兼詳卷目;此諸史正例也。顧地各不同,縑緗難覯;拘成例而收之,將河清莫俟矣。今姑就諸體文分類,登其尤雅者。至文移、稟札實關風俗化理之大者,亦間綴一二,以資實用。

  一、是志體例,概有取本。凡所徵引古書,或標舉於前、或側注於下,皆依朱竹坨「日下舊聞」例。其或兩類有並見者,各從其重而語加詳;其非所重而義不宜遺,則曰「詳見某」、「互見某」;亦依蘇子由古史例。更有各彙條目紛繁、理應附見者,另錄曰「附某某」、合敘曰「某某附」。要使綱舉目張,有條不紊云。

  ●重修職名

  總裁:分巡臺灣道兼提督學政覺羅四明(字松山。滿洲正藍旗人。內閣中書)。

  主修:俸滿臺灣府知府今陞臺灣道余文儀(字寶岡。浙江諸暨人。丁巳進士)、台灣府知府蔣允焄(字為光。貴州貴築人。丁巳翰林)、臺灣府海防同知徐德峻(字發岩。浙江蘭谿人。丁巳進士)。

  編纂:鳳山縣知縣王瑛曾(字玉裁。江南無錫人。甲子舉人)。

  參閱:癸酉科舉人黃佾(字樂序。福州侯官人)、揀選知縣庚午科舉人卓肇昌(字思克。本縣人)。

  校對:貢生柯廷第(字聲侯。本縣人)、生員林夢麟字□□。本縣人)、生員張源義(字世文。臺灣縣人)。

  ●鳳山縣全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重修鳳山縣志目錄

  卷一輿地志

  星野…………………………………………………………………………………(一)

  建置沿革……………………………………………………………………………(五)

  疆界(附形勝、八景)……………………………………………………………(八)

  山川(附海道)…………………………………………………………………(一一)

  卷二規制志

  城池(附街市)…………………………………………………………………(二九)

  公署(附行署、養濟院、義塚)………………………………………………(三二)

  水利(附潭港、橋樑、津渡)…………………………………………………(三五)倉廒………………………………………………………………………………(四二)

  卷三風土志

  氣候(附歲時)…………………………………………………………………(四五)

  坊里………………………………………………………………………………(四九)

  風俗………………………………………………………………………………(五一)

  番社………………………………………………………………………………(五九)

  番社風俗(附番語、番曲)……………………………………………………(六七)

  卷四田賦志

  田園………………………………………………………………………………(九一)

  租賦………………………………………………………………………………(九九)

  戶口……………………………………………………………………………(一○六)

  番餉(附鹿皮價銀)…………………………………………………………(一一○)

  雜餉(附官莊、鹽課、當稅)………………………………………………(一一五)

  經費……………………………………………………………………………(一二四)

  耗羨(附養廉)………………………………………………………………(一二八)

  卷五典禮志

  公式……………………………………………………………………………(一三一)

  壇廟……………………………………………………………………………(一三九)

  卷六學校志

  學宮(附入學額數)…………………………………………………………(一五七)

  書院(附土番社學)…………………………………………………………(一八一)

  學田……………………………………………………………………………(一八二)

  卷七兵防志

  營制(附賞卹)………………………………………………………………(一八五)

  營署(附軍廠、軍器庫、火藥庫、較場、汛塘、鋪舍)…………………(一九一)

  海防(附潮信、風信、占驗、船政)………………………………………(一九七)

  武職……………………………………………………………………………(二一三)

  武功列傳………………………………………………………………………(二二四)

  卷八職官志

  官制……………………………………………………………………………(二二九)

  官秩……………………………………………………………………………(二三一)

  宦蹟……………………………………………………………………………(二四○)

  卷九選舉志

  科目……………………………………………………………………………(二四三)

  貢生……………………………………………………………………………(二四五)

  武科……………………………………………………………………………(二五○)

  封蔭(附鄉飲賓)……………………………………………………………(二五一)

  卷十人物志

  列傳……………………………………………………………………………(二五三)

  義民……………………………………………………………………………(二五五)

  列女……………………………………………………………………………(二六○)

  寓賢……………………………………………………………………………(二六三)

  卷十一雜誌

  名蹟(附寺觀、墳墓)………………………………………………………(二六五)

  災祥(附兵燹)………………………………………………………………(二六九)

  物產……………………………………………………………………………(二八一)

  叢談……………………………………………………………………………(三三四)

  卷十二藝文志

  奏疏……………………………………………………………………………(三三九)

  文移(附稟札)………………………………………………………………(三四九)

  序記……………………………………………………………………………(三六七)

  詩賦……………………………………………………………………………(三七七) 

  ●重修鳳山縣志卷一

  輿地志

  觀象於天,察利於地,而疆域定焉;固職方紀事所由始也。鳳處台南地,由沙馬機直接呂宋;以內則閩、粵數省之藩籬,以外則東南島夷之門徑。稽其形勝,蔥鬱宏開;溯其往蹟,山明水秀:泱泱乎表海雄圖哉!自聖化遐訖八十餘年,協氣橫流,霑濡浸潤;幽暗曶昧,咸耀光明。惟聲教之覃敷,徵海隅之率俾;所為經其地域而溝封之張弛損益始此矣。志疆域。

  其目四:星野、建置沿革、疆界(附形勝、八景)、山川(附海道)。

  星野

  建置沿革

  疆界(附形勝、八景)

  山川(附海道)

  ·星野

  按台屬分野,「府志」本「閩通志」、「通志」本「明一統志」,自後遞相沿述。若以星紀之次、牛女分野,確不可易。獨「諸羅志」矯眾說,謂鶉尾之次、翼軫分野。聞者皆駭異,率以為誣。蓋嘗考之,以國分土,上配天象,其說始於周季;本為七國爭雄占驗而言,固不甚足據。如果足據,則吳越星紀,說有所本;而東南負海,鶉尾之次,亦實有所本也。嘗稽唐一行有云:『星紀當雲漢下流,百川歸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窮南紀之曲,東南負海為星紀』。此星紀說之所由本也。然「唐書」「天文志」曰:『杓以治外,故鶉尾為南方負海之國;魁以治內,故陬訾為中州四戰之國』。又「地理志」曰:『江南道,古揚州南境,為星紀、鶉尾分』。李淳風「法象志」曰:『星紀、鶉尾以負南海』。是揚州南境屬鶉尾分,亦有所本也。竊嘗論之,十二次辰位,隨方分配。星紀在北而指於南,此惟實在吳越界內,正北與正南對耳。若閩、粵兩省雖屬百粵餘種,實與古為荒服,不必「禹貢」九州內也;則轉而東南與西南對,為鶉尾次、翼軫分,亦理之可信者。今粵東西兩省,粵西全從翼軫,粵東北二府十三州縣從翼軫。由此觀之,則閩省下游數府距會稽既遠,下與粵近,星野當有所變通。要惟精甘石之學者自領之,固不獨臺灣海外為然也;使不能實見其所以然,叩盤捫燭,將反為明哲人所竊笑。今固不必立異,籧變前說,但考證有當並存者。因著論於此,集「舊志」言牛女者為正條,而採「諸羅志」所論於附錄云。縣治,「禹貢」揚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星紀之次。

  「舊志」劉向曰:『吳越屬斗、牛、女分』。晉、隋、元志:『吳越,其辰在丑』。伊古以來,未有非之者。而說者曰:『呂宋居巽已,入翼十度;日本在寅艮,入軫八度。臺灣背接呂宋、右連日本,其值翼九度無疑』。夫台之去呂宋也,水道七十更有奇;其去日本也,水道亦七十更有奇。二島不在九州之內,荒遠難稽,星野實不足據。若由台開棹中流,至澎,四更焉止耳;由澎至廈,七更焉止耳。澎舊隸同安,星野其能別異乎?澎不能別異,而謂台星野其能別異乎?且自省會達雞籠,水道亦祗七更;浮嶼如關童、白畎以及旗干石等處,似蛛絲馬跡,脈絡昭然可尋。是鳳山星野當依「郡乘」從閩省牛、女確乎其不可易也。倘謂鳳山星野入翼九度、諸羅星野入翼八度,則同郡之地至差一度,而呂宋水道去台六、七千里而遙者,反謂其入翼十度,舍耳目之近而持渺茫無據之論,未敢以為信也。「島上附傳」:『福建,天文牛女分野』。按牛女於辰為丑,銀海之屬、星紀之次。銀海,元武象也;星紀,吳越分也。說者謂台在泉州之窮南,去省會遠矣,不宜為銀海之屬;又在漳州之極東,去吳越更遠矣,不宜為星紀之次。雖曰天覆罔極,而至窮南、極東,星土不無少異,遂有以台郡分野當在之女、虛之交者。虛,元枵之次,在子之辰;以台之稍迤而東,遽疑其越次、越辰,何異坐井之見!即以近事考之,明時澎湖統於泉,泉分野非從省會為牛女乎?則台依泉為牛女分,自無可疑矣。更以近地考之,台海西界於漳、南鄰於粵,而北則閩安對峙;漳分野視閩,而粵分野視漳,焉有台之錯壤相接,獨不屬之牛女乎?唐一行有云:『星紀當雲漢下流,百川歸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窮南紀之曲,東南負海為星紀』。則台郡宅東南分野,仍屬牛女,又與一行之說相符。

  附錄

  「諸羅縣志」:臺灣海島之地,其域不在九州之限。按古四譯館因外彝來貢,以外彝分方紀星。臺灣原屬島彝,其次為鶉尾、其宿為翼、其辰為巳。宋「天文志」云:『鶉尾在翼軫之交,居南方七宿之末;隨南極而半入海,呂宋、淡水、臺灣是也』。利瑪竇云:『鶉尾之次於律仲呂,岡山分野』(台有大、小岡山)。「爾雅」云:『鶉尾,軫翼也』。郭璞注云:『軫翼,南方之傾,地勢之下,巽已之間,火星所屬,故謂之鶉尾』。至其分度,又往往不同:唐開禧起翼二十度、宋、元會元起翼二十度杪,明授時書又起翼二十度,本朝欽天監所定時憲書則止十七度整。呂宋居於巽巳,入翼十度;日本在寅艮,入軫八度。臺灣背接呂宋、右連日本,其值翼九度無疑。俗以附漳、泉分野;不知漳、泉係丑地牛女之分,與巳位無涉。故占驗之家,概以臺灣同島彝一體測驗,而以里差祥之,臺灣為翼九度。諸羅在台北角木,遠照斜插隱見,屬翼八度七分之三;鳳山在台南,亦同屬翼九度杪。牛女、星紀約略之見,不可從也。

  「府奮志」:閩分野,「史記」「天官書」、「前漢」「文天志」皆云屬牽牛、婺女之分,「明一統志」謂屬牛、女之分,劉向、蔡邕、皇甫謐謂屬牛、女、斗三星之分。魏陳卓云:『會稽入牛一度』。閩距會稽實在周天度數一千四百六里之內,謂九閩鹹隸會稽牛一度。或云閩、越在南,而星紀在北,於相配之義未協;或云晉史墨以得歲卜越,星紀在北而指於南,或閩、越亦從其所指而言。「天文志」云:『東南負海為星紀。負海者,以其雲漢之陰也』。「通志」云:『疏星野者,大都指「禹貢」維揚,而以星紀之次屬之為會稽域內。則閩在東南,距揚州三千里,已在分度一千四百六里之外。況台在東南負海,距廈一十二更,水程何止一千餘里哉?集諸書之說,而折衷其意可耳』。按古之辰次,與節氣相係;各據當時曆數與歲差之數不同而言。今國家兼用西法,更為縝密。而西法即謂分野不甚足據,此篤論也。且星紀自斗十一度至女七度,周漢迄今未之或改;而西法星紀宮赤道自箕三度七分至斗二十四度二十分,黃道自箕四度一十七分至牛一度五分,蒼龍之宿且入元武析木之次。且越星紀。唐雖用歲差之法,而宮與星仍不易。今西法以中氣過官,恆星有歲進之差,故宮無定宿,而宿可以遞居各宮,其法一變矣。又西法謂斗宿中之鱉十四星,今十三天籥農丈人俱無;牛宿中之羅堰三星,今二天田九星俱無;女宿中之趙周秦代各二星今各一,扶筐七星今四,離珠五星今無,是星之變動隱見,即斗、牛、女三星,其不可據如此。然則閩省屬牽牛一度,其然乎,其不然乎?

  ·建置沿革

  縣治,距府東南七十里,古荒服地,倭與琉球別種。自前明嘉靖末,流寇林道乾掠海上,都督俞大猷逐之,道乾遁附倭,艤舟打鼓山下,始通中國。尋道乾懼為倭所併,遁占城,地復歸倭。萬曆末,荷蘭入北港據之,築城以居。天啟元年,海寇顏思齊、鄭芝龍再引倭距其地。尋各棄去,復為荷蘭所有。國朝順治十八年,芝龍子成功逐荷蘭取之。改臺灣為承天府,設偽縣二:南曰萬年,即縣地也。再傳至克塽,康熙二十二年上命靖海將軍施琅討平之。置郡一,領縣三,南為鳳山縣(按偽鄭時,縣曰萬年、營曰統領。國朝定制:改縣曰鳳山,分營曰南路。然初底定,土地寥曠,文武職官多僑居府治。康熙六十年台匪竊發後,始奉文歸治)。

  附錄

  「蓉洲文稿」:臺灣海中番島,「名山藏」所謂乾坤東港華嚴婆娑洋世界,名為雞籠。考其源,則琉球之餘種,自哈喇分支;近通日本、遠接呂宋,控南澳、阻銅山,以澎湖為外援。明萬曆間,海寇顏思齊踞有其地,始稱臺灣。思齊剽掠海上,倚為巢窟。臺灣有中國民,自思齊始。

  「府舊志」:臺灣古未隸中國版圖。明宣德間,太監王三保(「通志」作鄭和)舟下西洋,因風泊此。嘉靖四十二年,林道乾寇亂邊海,都督俞大猷遂道乾入台,偵知港道紆迴,不敢進;留偏師駐澎,時哨鹿耳門外。道乾以台非久居所,遂恣殺土番,取膏血造舟,從安平鎮二鯤身隙間遁去占城(占城屬廣南,今尚有道乾遺種)。道乾既遁,澎之駐師亦罷;因設巡檢守之,尋裁。天啟元年,漢人顏思齊為東洋國甲螺(東洋即今日本,甲螺即頭目之類)引倭屯於台,鄭芝龍附之;尋棄去。久之,荷蘭紅毛舟遭颶風飄此,愛其地,借居於土番,不可;乃給之曰:『得一牛皮地足矣,多金不惜』。遂許之。紅毛剪牛皮如縷,周圍圈匝已數十丈,因築臺灣城居之(今安平城)。已復築赤嵌樓與相望,設市於城外,而漳、泉之商賈集焉。國朝順治七年庚寅,甲螺郭懷一謀遂紅毛,事覺被戮。辛丑,鄭芝龍子成功自江南敗歸,其勢日蹙,孤軍廈門。適甲螺何斌負債逃廈,誘成功取台地。舟至鹿耳門,乘大霧駢進;荷蘭歸一王以死拒戰,成功告之曰:『此地先人故物,今珍寶聽而載歸,地仍還我』!荷蘭知不敵,乃遁去。成功遂入據之。改臺灣為安平鎮、赤嵌為承天府,總名東都。設縣二:曰天興、曰萬年。成功死,子經嗣。改東都為東寧、二縣為二州;設安撫司三,南、北路、澎湖各一。康熙二十一年,福建總督姚啟聖用間諜陰散其黨,約偽賓客司傅為霖為內應,垂成事洩,為霖遇害。二十二年,水師提督施琅統舟師進征。六月,由銅山直抵澎湖八罩澳,取虎井、桶盤嶼,戒車士毋得妄殺。軍士苦水鹹,島岸突湧甘泉,遂無渴患。一戰而澎湖平,克塽震懾,遂籍府庫納地歸誠。

  「文獻通考」「流求記」:其略曰:流求國居海島,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煙火相望,水行五日而至。土多山洞。男女皆紵繩纏髮,從頂後盤繞至額。其男女用鳥羽為冠,裝以珠貝、飾以赤毛,形製不同。婦人以羅紋白布為帽,其形方正。織鬥鏤皮,並雜毛以為衣,制裁不一。綴毛垂螺為飾,雜色相間,下垂小貝,其聲如珮。綴璫施釧,懸珠於頸。織藤為笠,飾以毛羽。

  有刀梢弓箭劍鈹之屬;其處少鐵,刀皆薄小,多以骨角輔助之。編紵為甲,或用熊豹皮。好相攻擊,人皆驍健善走,難死耐創。諸洞各為部隊,不相救助。兩軍相當,勇者三五人出前跳噪,交言相罵,因相擊射。如其不勝,一軍皆走,遣人致謝,即共和解,收取鬥死者聚食之。俗無文字,望月虧盈以紀時節、草木榮枯以為年歲。無君臣上下之節、拜伏之禮,父子同床而寢。男子拔去髭鬚,身上有毛處皆除去。婦人以墨黥手,為蟲蛇之文。嫁娶以酒肴、珠貝為聘;或男女相悅,便相匹偶。以木槽中曝海水為鹽、木汁為酢;米麵為酒,其味甚薄。食皆用手,遇得異味,先進尊者。歌呼蹋蹄,一人唱,眾皆和,音頗哀怨。扶女子上膊,搖手而舞。其死者氣將絕,轝至庭前,親朋哭泣而吊。浴其尸,以布帛纏縛之,裹以葦席,襯土而殯,上不起墳。宜稻粱、禾黍、麻豆、赤豆、胡黑豆等。木有楓、栝、松、楩、楠、枌、梓、竹藤。果藥同於江表;風土氣候,與嶺南相類。俗事山海之神,祭以殽酒。戰鬥殺人,便將所殺人祭其神;或依茂樹起小屋、或懸髑髏於樹上,以箭射之。或累石繫幡以為神主。王之所居,壁下多聚髑髏以為佳人間,門戶上必安獸骨角。隋大業元年,海帥河蠻等云:每春秋二時,天清風靜,東望依稀,似有煙霧之氣,亦不知幾千里。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得河蠻言,遂與變俱往;同到琉求國,言語不通,掠一人而反。明年,令寬撫慰之,不從;寬取其布甲而歸。時倭國使來朝,見之曰:『此彝邪久國人所用』。帝遣武賁郎將陳稜等率兵自義安浮至高華嶼,又東行二日至黿箸嶼,又一日便至琉球,不從;稜擊走之,進至其都,焚其宮室,掠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自爾遂絕(義安,潮陽部也)。旁有毗舍耶國,言語不通,袒裸盱睢,殆非人類。宋淳熙間,其國之酋豪嘗率數百輩猝至泉之水澳圍頭等村,多所殺掠。喜鐵器及匙@,人閉戶則免,但取其門環而去。擲以匙箸,則俯拾之,可緩數步。官軍擒捕,見鐵騎競剜其甲,遂駢首就僇。臨敵用鏢,鏢以繩十餘丈為操縱,蓋愛其鐵不忍棄。不駕舟楫,惟以竹筏從事,可摺疊如屏風;急則群舁之,浮水而逃。今按諸番俗,多與此相類。又郡之南路有小琉球山。今之琉球距此地甚遠,或元以前此地與澎湖共為一國,而與琉球同名,未可知也。附錄以備考。

  ·疆界

  縣治,東至港西旗尾溪臺灣縣界五十五里(又東曆彌濃莊、中壇莊、龍肚莊各六十里),西至打鼓山旗後港一十里,南至枋寮口南勢埔八十五里(極南至外山沙馬磯頭三百七十里),北至二贊行溪臺灣界五十里;西北至長治里海墘四十里,西南至東港五十五里,至茄藤、放索六十里(至大昆麓十七里,外生番界),東北至岡山溪臺灣縣界四十里,東南曆大澤機、檳榔林七十里,至糞箕湖東岸七十里。通縣東西廣六十五里(「府志」作六十里)、南北延袤四百四十五里(「府志」作四百四十里);距府治七十里(按自縣至省會、京師,重洋遙隔,難計程期。且由澎、廈放洋,直達天津、錦、蓋,有在旬日間者;雖憑限一百一十日,未可以里程計也)。

  附錄

  按康熙五十三年,上命大人涉波濤、歷險阻,親按地形,勘定疆界,輿圖已登天府。雍正九年,奉文更定界限:鳳之安平鎮、土墼埕、依仁、永寧、新昌等地撥歸台邑,台之文賢里歸鳳。自縣治而北,歷半屏莊、仁壽,維新至於文賢里二層行溪五十里(按此處台、鳳爭界,乾隆二十八年台邑陶、鳳邑王會勘,南北仍以二層行溪為界;東西以新開港為界;西歸台管、港以東之草仔寮、朥里塭各田園歸鳳,界限始定)。自縣治西北,歷仁壽、維新至長治里四十里(西南大海環繞)。正西至萬丹港七里、至打鼓山岐後港十里,外皆大海。西南歷大竹橋莊、鳳山莊至鹽水港海濱三十五里(西皆大海)。又南歷西溪至港東之東港海口六十五里(皆內為莊村、外為大海),為縣南內界。自縣治東北,曆半屏莊、觀音山莊至嘉祥里、岡山溪四十里(台、鳳交界)、至烏山一帶東北界限亦四十里(外為傀儡山界)。縣治之東,歷赤山莊、觀音山至蘭波嶺交界四十里(東方皆重山疊嶂,茂林峻嶺,又外為傀儡諸山)。又東至淡水溪四十里,極東至港西里旗尾溪交界五十五里(外為南仔仙、東方木地方,近屬禁地)。又東歷彌濃山、中壇莊、龍肚莊各六十里,為縣東界(外為奉禁生番界,各有石碑)。東南至溪亦四十里、至山豬毛下淡水營六十里,歷龜仔脰、阿茇泉、大澤磯等莊各六十里,頗近番界,防衛宜嚴:此縣治東南內界也。縣南曆大竹橋、鳳山莊至淡水溪四十里;過溪為港,東西村莊歷落,番社叢錯。又南至大路關、高朗朗、檳榔林各六十里,極南至加走莊、糞箕湖、枋寮七十里(外皆傀儡山環列)。自枋寮至瑯嶠山,水陸可通,各四十里(軍工廠在枋寮口);自縣治至沙馬磯頭山三百七十里,為極南海濱外界。其餘自東北逶迆至南,外山重疊聳屹,皆人跡罕到。

  (附)形勝

  邑治旗、鼓兩峰,實天生之挺翠(半屏山形如旗,亦號旗山);龜、蛇二岫,壯境內之巨觀。十里蓮潭,學校開芳芬璧沼;岐濱(原作七鯤,今屬台邑)漁火,海舋列圖畫籓籬。半屏以嵯峨紀名,鳳山以形似誌異。林度、阿猴之險,磯聳沙馬之奇。傀儡高峰,近接天表;琉球孤嶼,遠映海中。蔥鬱弘開,離奇盤結。大岡、小岡,蟯屹崔嵬;半崩、半屏,嵾嵯嵒崿。豈非海外雄圖,亙萬古而不渝者哉(「舊志」)!

  附錄

  按鳳處東南,地兼山海。山標鼓嶼,合魚鹽蜃蛤,常不盡天取攜;海表琅峰,列梓栗楩楠,復足供夫日用。觀音山五峰錯落,居然菩薩低眉;羅漢門一帶環圍,疑是落伽分侍。漯底若天荒鑿破(山頂平,上有泉湧出),半屏如巨手削成。上下赤山,丹青其質;大小滾水,渫渫其巔。蛇岫蜿蜓,半城半海;龜山蒼鬱,內郭外田。古橘樹岡山,石門群傳仙蹟(有石室,古橘一株);圓峰羅鳳岫,彈丸夙擅奇形。傀儡諸山,聯絡而分前後(分山前、山後);琉球禁地,平衍而盡浮沙。打鼓港巨艦可通,而旗後、萬丹,水利能生三倍;大林蒲漁家錯落,而東港、西溪採捕不下千戶。海坪、魚塭,浩商掌而貼納本輕;灶戶、鹽埕,貨利多而徵餉從薄。龍目二井,源自天開;河流三叉(淡水有三叉河地方),工非人力。二層緣溪而下,綠野桑田(鳳界至二層行溪以下皆平原);兩港分里而遙(淡水分港東、西),農耕士讀。山豬毛為狉獉地,今則營屯村落,棋碁星羅(新設淡水營);阿猴林為逋逃藪,今則壤僻山凹,禾青麥秀(康熙六十年,賊蹤多潛匿於此)。津渡免輸官稅(惟各廟觀香燈費准給),陂潭足補天工。上游土地瘠疏,用糞慮旱(在江水溪上);下游田園卑沃,不糞慮淹(淡水溪下夏月鮮晴)。火耨水耕,異初開之逸獲(昔稱田不糞而耕);習紡學績,非曩昔之女紅(鳳山嘉祥等里多織布)。地角山頭,零星免課;旱田沙例(新例照同安下沙則),新墾緩徵。粟、米餘資閩、粵,菁、糖直達蘇、杭;絲帛雖藉中邦,瓜果亦登天府。停山樵採其業,依水蜃蛤其家。城郭村莊,莿竹、珊瑚屏障;鄉閭洲麓,覆茅、編竹室廬。牛車任重、舟楫濟人,經商便於水陸;溪漲平蕪、泥途濘淖,行旅苦於秋淋。不桑不蠶,率由地煖;無鴻無鵲,祗別土宜。山居不虞猛虎,室處最忌毒蛇。晴天風信,早東晚西;果熟花開,無冬無夏。人崇氣節,奴婢不為;俗尚奢華,富豪更甚。番黎薙髮裸飾,盡為衣冠;社師課童咿唔,粗知「語」「孟」。瑯嶠社,台變始為禁地;卑南覓,新例准其歸輸(乾隆十三年開禁)。見聖德之覃被日深,而大化之無遠弗屆矣。

  (附)八景

  按舊志載邑治六景,內沙鯤曉霞、安平晚渡二地今歸台轄;應裁。茲依郡志增補四景。

  一曰鳳岫春雨、一曰泮水荷香、一曰瑯嶠潮聲、一曰岡山樹色、一曰翠屏夕照、一曰丹渡晴帆、一曰淡溪秋月、一曰球嶼曉霞。

  ·山川

  按台屬山川,內山深處,排雲矗漢,周疊萬重。特以人跡罕到,既不得其主名亦莫窺其形似。今亦不能悉載,姑就耳目所經見者識之。「舊志」錯雜、「府志」簡率,真境不出。今從王應鐘「閩都記」例,先敘脈絡、次詳形勝,庶使覽者按圖可稽焉。

  縣治諸山,自東北綿亙而來,勢皆西南向。大烏山高聳特起,為縣治少祖(北界嘉祥里、西南界觀音山里,諸山發脈於此)。趨西南十里許為大岡山,又南為小岡山(二山對峙,若斷若聯,勢相迴抱,四圍皆田園廬舍)。側而西,平埔三十里突起嵯峨,為半屏山,縣左輔也(形似列屏,拱衛縣東北)。穿蓮池潭里許為龜山,縣治在焉(龜峰趨蓮池潭,拱文廟;麓盤紆城內,山林叢茂)。更轉而西,高山盤鬱為蛇山(面護縣城,背峙海表)。蛇山之頭有石塔嶼,孤立海中。蛇山之腰,轉折而南,崔巍騰躍為打鼓山(面拱縣城,背峙大海)。上有文峰插漢,秀■〈山上削下〉凌霄為打鼓峰,縣右翼也(縣與文廟皆以此峰為文筆,形家稱勝地焉)。山麓擘劃成門,潮汐往來,有涼傘嶼(在港門中)。稍轉為旗後山,則鼓山餘脈;山背有石佛嶼(孤立海中,不與山連),皆障縣羅城焉。內:

  大烏山,在觀音山里,縣東北二十五里。脈由臺灣羅漢內門;金交椅、銀錠山、涼傘山、綿亙十里許,高聳圓厚,為縣治諸山少祖。上寬平,附近小民茀草播種,頗利賴之。

  大岡山,在嘉祥里,縣北三十五里。北與臺灣縣接界。

  小岡山,在縣北三十里。二山對峙,勢若相聯,平衍不甚高。小岡巔有巨石,圓秀如冠,俗呼為紗帽石(府志」載:『內地舟渡台過澎湖東,即見大岡山與臺灣猴洞山、諸羅南馬仙山相毗連』。

  半屏山,在縣東北七里。形如列嶂如畫屏,故名;為文廟左翼。蓮花潭直逼山下,又如展旗,故亦名旗山。

  龜山,在縣治左,近接半屏山。形如龜,半蟠城內。繁陰密蔭,中多喬木,居民環聚其下;為邑勝概(有天后廟、觀音堂諸勝,別見「寺觀」部)。

  蛇山,在縣治右(「府志」稱打鼓山勢若長蛇,故又名蛇山;誤)。山勢尾蟠城內,與鼓山分脊聯岡,首趨外海。草木蓊薈,樵採資焉。

  打鼓山,在興隆莊,縣西七里。俗呼打狗山。高峰插漢,高百餘丈,袤二十餘里。背障大海,樵採所資。舊時,水師營壘在焉。

  旗後山(一作岐後山),在縣西南十二里,打鼓山餘脈。山不甚高,臨於海岸,為漁人採捕之所。

  石塔嶼,在縣西七里,即蛇山麓。特立海中,距蛇山數十武;高二十餘丈,可造其巔。

  涼傘嶼,在縣西十五里打鼓山麓,當旗後港中。舟犯之立碎。

  石佛嶼,在縣西十里,即打鼓山背。豎立海中,如石佛狀。漁人嘗坐其上。

  縣西北二十里為漯底山。其頂平衍,縣枕山也。由大烏山分支折而南下,層疊盤紆為尖山(民番雜居),再分支奔放特起為朝天嶺(高入雲霄。造其巔者,極南、窮北皆在指顧間),綿亙而下為金山。其北為眠牛山,委折轉內為大滾水山。平原起伏,陡立數峰為七星山。峰巒壁立,峻峋秀媚為觀音山。其東北為虎頭山,轉西南為鬼埔山:此縣東北內局拱輔也。內:

  漯底山,在仁壽里,縣西北二十里。平原曠野中浮一邱,頂寬平有小竅,出水若泥淖,其深無底。山多沙礫,少草木(按台地諸山,皆位乎東,西向;獨此山位乎西,東向,儼然為邑治後障)。

  尖山,在縣北三十五里。孤峰秀兀,勢若玉筍,故名。山多平窩,可資種植樵採之利,居民賴之。

  朝天嶺,在觀音山里,縣東北二十五里。上接烏山、下連金山,峻絕冠群峰;非強有力者,不能造其巔。登高四望,北盡木岡、南極沙馬、中通羅漢門,皆在指顧間。

  金山,在縣北三十里。脈分自烏山,與尖山、水蛙潭山相輝映,石筍秀削。其麓寬平,多產荖藤。

  眠牛山,在觀音山里,縣東北二十五里。由烏山邐迆起伏,邱阜拗凹,若眠牛狀。

  大滾水山,在觀音山里,縣東二十五里。上有湯泉,瀵湧而出,水帶濁;近山之地,草木不生,煙氣逼人(互見「名蹟」部)。

  七星山,在縣東二十里。聯絡於觀音山之北,七峰錯落,圓秀如星,故名。

  觀音山,在觀音山里,縣東十五里。起伏盤曲,中一峰屹立,如菩薩端坐;眾小峰拱峙於側,分支環抱,不可名狀。

  虎頭山,在觀音山里,縣東北二十里。圓厚高卓,昂似虎頭,故名。其傍,石井汛在焉。

  烏鬼埔山,在縣東北十五里,與橫山綿續。相傳紅毛時,為烏鬼聚居於此;今遺址尚存。樵採者常掘地得瑪瑙珠、奇石諸寶,蓋荷蘭時所埋也。

  南支轉內為赤山。趨南小山歷落,不可紀名,皆赤山分支。其高起橫列為鳳山。旁有二小峰,形若飛鳳展翅(縣治命名取此)。上有鳳鼻山、旁有鳳彈山,皆縣治及學宮拱案也。內:

  赤山,在赤山莊,縣東十里。山不甚高,紆迴曲折,圓秀美麗。土多赤色,鮮樹木。鄉村環麓而居。

  鳳山,在縣南三十里。山蟠鬱里許,其首昂騰如冠,最為圓秀。

  鳳鼻山,在鳳山西南。小崙直下,肖形而名。

  鳳彈山,在鳳山東北。數小峰歷落錯綜,圓潤秀媚,因名。俗呼為鳳卵。

  其東北一支為蘭坡嶺(台、鳳交界)。轉西為吊狗嶺、為深水山(阿里港往郡經此),更西為橫山。盤旋曲折南下為石壁寮山,又南為土地公崎山。內:

  蘭坡嶺,在縣治東北三十五里。縈迴環抱,包裹數重,延袤三、四十里。嶺尖分水,台、鳳分界。

  吊狗嶺,在觀音山里,縣東二十里。羊腸小路,巨石壁立。俯視幽崖,深削萬丈,經者咸股栗。

  深水山,在觀音山里,縣東北二十里。東連蘭坡嶺、西接橫山,為阿里港往郡大道。山頗阻絕,少居民;宵小易匿,稽察必嚴之地。

  橫山,在觀音山里,縣東二十五里,往阿里港大路。巨石巉岩,與省會五虎山相類。

  石壁寮山,在觀音山里,縣東二十五里,如壁削立。阿猴社往郡小路經此。

  土地公崎山,在觀音山、赤山之間,縣東二十里。紆迴盤曲,岡阜錯綜,聯絡考潭、仙草埔諸山。

  由蘭坡嶺分支東行為統嶺尖,又為厚栗崎。逶迆曲折,崔巍雄聳為下赤山。轉左為小滾水山,南為蜈蜞嶺。內:

  統嶺尖,在觀音山里,縣東三十里。山峰秀拔,大圍榜、小圍榜諸小山附其左右,與蘭坡嶺毗連。

  厚栗崎,在觀音山里,縣東二十五里。往攀桂橋、三腳寮諸村道經此。

  下赤山,在下淡水社,縣東三十里。以土色赤名。

  小滾水山,在港西里赤山仔,縣南三十五里。山不甚高,頂湧溫泉(先是,瀵湧出泉,水多泥汙;近乾隆十二年,始湧溫泉),近地不生草木。

  蜈蜞嶺,在縣南三十里。高峻盤折,屈曲數里。山林茂密、石壁嵯峨,往來維艱。

  外支自柴梳山挺秀雄峙(與諸羅邦蔚山、火山相連),委折而下為石仔崙(山聯彌濃山),轉折巉伏為彌濃山。其東為寨仔腳山,接台旗尾山分界。

  柴梳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四十五里。山樹木崇茂,深秀圓媚,形似柴梳橫列,故名。

  石仔崙,在港西里,縣東北五十里。下聯彌濃山、上接柴梳山,諸峰挺峙。

  彌濃山,在港西里,縣東六十里。近生番界,不甚大。

  寨仔腳山,在港西里,縣東六十里。東聯彌濃,南接旗尾,北交南馬仙。其麓土地平曠,川泉涓流。昔為生番出沒之所;今設隘寮,搭樓社番守之,生番斂跡。

  東北為北葉山,紆迴不可名狀。其最高者為傀儡山。其後為崇爻山,人跡罕到。轉東南為芋匏山,內折為大龜文山、外為卑南覓山。再轉為大烏萬山,南折為朝華離山。蜿蜓綿亙為網翠山,濱海屹峙。內:

  北葉山,在縣東八十里,傀儡分支;與臺灣內山諸番分界。

  傀儡山,在縣東六十五里。重巒疊幛,插漢凌霄;內地舟至澎湖,即見此山。生番居之。山頂常帶雲霧。登其巔者,望見山後大海。人跡罕到。

  崇爻山,在傀儡山後。人跡罕到,不知道里遠近。

  芋匏山,在縣東南七十里,與諸羅內優山連界。

  大龜文山,在縣東南七十里,與卑南覓山毗連。生番界內,人跡罕到。

  卑南覓山,在縣南二百二十里,山最綿亙。東與崇爻山相聯,小山歷落,難以紀名。內生番歸化七十二社,總以卑南覓山概之。

  大烏萬山,在縣東南二百七十里傀儡山後。高入重霄。

  朝華離山,在縣南二百七十里,極峻。

  網翠山,在縣南二百八十里(「舊志」作網卒)。

  卑南覓後為大柴高山。趨南而下,層巒疊岫委折聯絡,為霄馬干山、為老佛山(與網翠山兩峰相映對峙),又南為琅嶠山。琅嶠直下為沙馬磯頭山,雄峙海濱,洋船指南。又海中特立為小琉球山;縣南水口,天然禽羅:是邑治諸山之大勢也。內:

  大柴高山,在縣東南三百里,怪石離奇。

  霄馬干山,在縣東南三百三十里,最高。外為大海。

  老佛山,在縣南三百八十里,與網翠山兩峰相映,皆自沙馬磯山回轉而東。外環大海,狀如老佛聳峙海中,故名。

  琅嶠山,在縣南一百四十里。東北聯山、西南濱海,可泊舟。下有生番。

  沙馬磯頭山,在縣南三百七十里。山巃嵷挺出,直抵海中。自傀儡山蟬聯而下至此盡,外為大海。往呂宋洋船者,往來皆以此山為指南。

  小琉球山,在縣南一百里。孤懸海中,周圍三十餘里。土多沙礫,僅產竹、木、榔子、番薯。下有巉石,不堪泊舟,為鳳山水口奉禁界外。

  附錄

  「赤嵌集」:台地諸山,本無正名,皆從番語譯出。

  「府舊志」:大岡山之頂,蠣房殼甚多;滄海桑田,亦不知其何時物也。山上有湖,雨則水滿。山陰有古石洞,莫測其所底。或以瓦擲之,窅然無聲;相傳其下通海云。

  「臺灣紀略」:大岡山狀如覆舟,天陰埋影,晴霽則見。上有仙人跡,鐵貓兒碇、龍耳甕在焉。相傳國有大事,此山必鳴。

  「舊志」:港西里赤山之頂,不時山裂,湧泥如火,有火無煙;取薪置其上,則煙起:名曰火山。

  「諸羅縣志」:內山終歲不離雲。或羃於頂、或橫於腰,惝怳飄渺,莫窮其際。偶於侵晨片晌,翠黛筍簇,望之如洗;須臾即雲合矣。若日中雲收,峰巒可數,必不日而雨。海內之山,未有以清朗為雨候者。

  「舊志」載:打鼓山勢若長蛇,故又名蛇山,非也。鼓山與蛇山相聯,而各異形:其拱衛縣南,屹峙海表,秀峰插漢,綿亙十餘里,是為打鼓山;峰巒起伏,峗峙縣西,其麓半在城內,是謂蛇山。蛇山之首有石塔嶼,孤立海中;鼓山之後,有石佛嶼,水隔數武。至涼傘礁,又打鼓山港門礁心,舟行所宜謹者也。

  打鼓山新闢石洞,須秉燭而下。中一石柱,深丈許,寬四、五尺。內石乳淙淨,可供把玩;或云即鍾乳石云。

  龜山之尾,昔有小泉流出,不甚清,微有腥氣。邑以內向無蚊屬,斯地無澌流而多蚊蟲;俗傳為龜尿,未知信否!

  烏山為鳳治少祖,高昂騰聳。界內諸山,皆由此發脈。又民番雜居,可耕可樵。秀美之區,莫過於此。所當增舊志而特紀其勝者也。

  羅漢門,在縣治之東。自台邑猴洞口入,崇岡複嶺,其峰插漢,多不知名。唯舉其可共曉者:樹則槺榔栟櫚,草則蓬蒿菅茅,獸則彌猴跳擲,鳥則斑鳩綠衣,無所不有。緣崖直上,百丈危梯,不堪旋馬,一失足便蹈不測。既造其巔,則南北諸峰,恍如圖畫。至夫長潭清瑩,發源於分水山,入岡山溪,同注於海。由羅漢內門,峰回路轉,眼界頓開,平疇數十里;東則南仔仙山、東方木山,林深水秀、土沃泉流:雖未開之奧區,實此邦之奇勝也。

  縣治諸水,西南打鼓港,縣鎖鑰也;石門天開,巨靈擘畫。北流分支,紆迴入治東南郭,外為硫磺港。南流分支為前鎮港,經鳳山莊之大林蒲,瀨東鹽場在焉。再轉而南為鳳山港;自南而下至於西溪,受淡水溪之水匯為東港,入於海。內:

  打鼓港,在興隆莊,縣西南七里。巨石擘分水門,可通巨艦(別見「海防」)。

  硫磺港,在縣治南六里。通潮汐,有渡。小船到此裝載。

  前鎮港,在縣南十五里,海■〈氵义〉小港。由打鼓港入。

  鳳山港,在鳳山莊,縣南三十里。上有橋梁。通潮流,小船不得到。

  西溪,在縣西南三十里。源受淡水溪諸水,下注東港。

  東港,在縣西南六十五里。西臨大海,港道甚闊,可通巨艦。有商船到此裝載米、豆貨物。

  縣西七里許為萬丹港;沿而西北,分■〈氵义〉曰蟯港。轉入為彌陀港,通內溪水;再北為鯤身港,逶迆分支,通台之喜樹港及二層行溪,為縣北界。

  萬丹港,在縣西八里。港道闊,通外海。南北小舟在此停泊貿易。

  蟯港,在仁壽里,縣西二十里,海■〈氵义〉匯入。有港稅,小舟在此裝載。

  彌陀港,在仁壽里,縣西二十里。海■〈氵义〉通潮流,有渡。

  二層行溪,在文賢里,縣北六十里。源出岡山,通依仁里匯為此溪。舊有橋,今設渡。溪南屬鳳,溪北屬台。

  鯤身港,在縣北六十五里,台、鳳分界。舊時連七鯤身,統係縣轄;雍正九年更定疆界,始割歸台邑。

  縣東北為岡山溪,流通二層行。又一支為濁水溪,通鯽魚潭入海。東為中衝崎溪,源通內山,經井水港迴環數里,亦入海。內:

  岡山溪,在嘉祥里,縣北三十五里。源出大岡山西,流過依仁里,通二層行溪,經長治里合喜樹港入海。

  濁水溪,在嘉祥里,縣東北三十里。源出大滾水山;源濁,故溪流亦濁。西匯鯽魚潭,合彌陀港入海。

  鯽魚潭,縣東北三十里。往郡大道。亦名二濫溝。

  中衝崎溪,在縣東十五里。源出內山,通井水港。

  井水港,在半屏山莊,縣北八里。春冬流淺,夏秋水滿。

  縣東之水為尖山溪,通彌濃溪;而臺灣岐尾溪之水注焉。東南為大澤機北〔溪〕、西溪,西北合流經阿猴溪西流至於淡水溪,匯東港入於海。內:

  尖山溪,在港西里,縣東六十里。源出內尖山,過彌濃溪,匯淡水溪,合流入海。

  大澤機北溪,在縣治東北四十五里。源出大澤機內山,西南流至搭樓社與阿猴溪合。

  大澤機西溪,在港西里,縣東北四十二里。源出大澤機西南山,北過搭樓社東與北溪合。

  阿猴溪,在縣東四十里。上受大澤機西、北二溪水,下注淡水溪,會流入海。

  淡水溪,在縣東南三十里,經港東、西二里與大澤機溪合,會冷水坑入海。

  東南之水支分派別,旁■〈氵义〉雜流,不可紀名。南為關帝港,東為茄藤港;二流合抱迴環,注於鱉興港,而放■〈糸索〉溪之水入焉,歸於海。過此為巴六溪、大力溪、中港,下流同注淡水溪;又與冷水坑水會,合流數十里,西出通於西溪歸於海。

  關帝港,在港東里,縣東南五十里。源出內山,合茄藤、鱉興、放■〈糸索〉等溪流,入於海。中多洲渚田園。

  茄藤港,在港東里,縣東南四十五里。水道深,小舟往來。中有汛防(別見「汛防」部)。

  鱉興港,在縣治東六十里。海水流入,與諸溪會,為諸溪尾閭。

  放■〈糸索〉港,在港東里,縣東南四十里。淤泥小■〈氵义〉,水淺,舟楫不通。

  巴六溪,在港西里,縣東南五十里。源出山豬毛後山。下為淡水溪。

  力力溪,在港東里,縣東南五十里。源出東南大山,西流會東港入海(「舊志」載『春冬水淺,行人可渡;夏秋水漲,設竹筏濟人』)。

  中港,在港東里,縣東南五十里。逕赤山、上淡水等處。南受下淡水雜流入於海。冷水坑,在港西里,縣東南四十五里。又名冷山溝。淡水溪水會流於此。

  附錄

  「諸羅縣志」:凡水皆東流,台海之水獨西,四邑攸同也。閩、粵間水源,自山匯流揚波,謂之溪;溪漸於海,潮汐應焉,謂之港;海汊無源,潮流而瀦,隨其所到以為遠近,亦謂之港。

  按邑治岐後港,在打鼓山後。四圍無捍蔽,南、北風俱不堪停泊。故巨艘商船至此,必入打鼓港內,方有澳泊之處,否則危道也。但涼傘礁當打鼓港門之中,風水相激,波花噴薄,尚可認識;若風恬浪靜,則全無所見,不知其為礁而避之也。非練熟舵師,不敢駕舟入港。至黃昏黑夜及風水不測,雖慣熟舵師,亦無施其巧矣。所以打鼓港不容巨艘出入,亦此邦扼要據險之區也。

  按邑治港口,哨船、大商船可至者,唯岐後、打鼓二港。然其當門有雞心礁,船依左右而進;稍左則有不測,亦稱險道。其餘如西溪、萬丹港、蟯港、東港、鯤身港、茄藤港、放■〈糸索〉港、大崑麓社寮港,後灣子二港、琅嶠地方,只容三板頭、■〈舟彭〉仔、■〈舟古〉仔;至於枋寮、加六堂、謝必益、龜壁港、大繡房、魚房港,皆琅嶠地方。小琉球唯小魚船來往,小商船亦罕至者。

  按邑治上游地屬平衍,溪少塹深;時雨驟至,各循故道,不患橫溢。下游地近內山,溪流凌雜,旁支錯出,夏秋淋潦,諸川漲溢瀰漫,不可名狀,故常有沖陷田園諸事;經畫溝洫,亦亟務也。

  (附)海道

  邑治至郡,自打鼓北至鹿耳門、七鯤身過彌陀、蟯港、喜樹仔港,水程三更。南至沙馬磯頭,過前鎮港、鳳山港、東港、中港、枋寮口、率罔溪,水程四更。至廈門,水程十二更,至省會,水程十五更。南至呂宋,水程六十四更(兩日夜可至);北至日本,水程七十餘更(各港形勢互見「兵防」。按「樵書」云:六十里為一更,又一日夜定為十更。定更之法,以焚香幾枝為度。船在大洋,風水有順逆、駕馳有遲速,水程難辨。以木片從船首置入海中,人自船首速行至尾,木片與人行齊至,則更數準。若人行至船尾,木片未至,為不及更;或木片反先人至,則為過更:均非更度也。舟子各洋胥有秘本,所以歷番夷絕島數旬不見山嶼,舟師知在何處,皆此法也。聞前明太監王三保傳授云)。

  附錄

  「使槎錄」:南路界盡沙馬磯頭,地脈直接呂宋。凡舟赴呂宋,必由此東放大洋;有澳名龜那禿,北風時大船可泊。沙馬磯頭之南行四更至紅頭嶼,皆生番聚處,不入版圖;地產銅,所用雜物皆銅器。

  「稗海紀遊」:海吼,小如擊花羫鼓,點點作撒豆聲;乍遠乍近,若斷若連。臨流聽之,有成連鼓琴之致。大吼如萬馬奔騰、鉦鼓響震、三峽崩流、萬鼎共沸,唯錢唐八月怒潮差可彷彿。余常濡足海岸,俯瞰溟渤,而靜淥淵渟,會無波灂,不知聲之何從出。然遠海雲氣已漸興,而風雨不旋踵至矣。海上人習聞不怪,曰:『是雨徵也』。若冬月吼,常不雨,多主風。

  按沙馬磯山在鳳南海口,高入霄漢。凡洋船往咬■〈口留〉吧、呂宋等俱見此山放洋,實外島出入標準也。

  ●重修鳳山縣志卷二

  規制志

  封域既分,制度斯起。通方經畫人事,所以贊天工也。邑自新造,百務草創。城郭宮室、倉廩府庫、廬井溝渠,間有作者,其名焉爾。數十年來,天子加意邊疆,相其緩急而先後之。凡夫城郭以衛民、公署以蒞民、陂塘水利以便民,水旱荒凶有備也、鰥寡孤獨有養也:綱理目張,百廢具舉。「易」曰:『改邑不改井』。其亦斯義也夫。志規制。

  其目四:城池(附街市)、公署(附行署、養濟院、義塚)、水利(附潭港、橋梁、津渡)、倉廒。

  城池(附街市)

  公署(附行署、養濟院、義塚)

  水利(附潭港、橋梁、津渡)

  倉廒

  ·城池

  縣城在興隆莊。康熙六十一年,署縣劉光泗築土城,周八百一十丈、高一丈三尺,東西南北設四門。左倚龜山,右聯蛇山;外濬濠塹,廣一丈、深八尺。雍正十二年,知縣錢洙奉文環植刺竹,圍繞三重。乾隆二十五年,知縣王瑛曾就四門上,增建大砲台四座。

  按漢晶錯之言兵事有曰:『高城深塹,具蘭石,布渠答』。蘇林註:渠答,鐵蒺藜也。又曰:『調立城邑為中周虎落』。師古註:虎落,以竹篾相連遮落之也。然則邊方殊徼,土脈疏惡,制度未遑,原有因利乘便之計。今台地物土所宜,不藉壁壘市堅者,莿竹是也,其附根節密、其枝橫生、其莿堅利。是郡邑周遭環植,而外布渠答,兼築敵樓於東西南北之衝,矢石砲火可左右下;即百仞雉堞,豈能過哉!然匪直此也,費儉工省,苟鄉莊村落並為培護,駸駸乎砦堡之固矣。

  附錄

  雍正十一年,上諭:『從前鄂彌達條奏:「臺灣地方僻處海中,向無城池,宜建築城垣砲台,以資保障」。經大學士等議覆,令福建督撫妥議具奏。今據郝玉麟等奏稱:「臺灣建城,工費浩繁。臣等再四思維,或可因地制宜,先於見定城基之外,買備莿竹,栽植數層;根深蟠結,可資捍衛。再於莿竹圍內建造城垣,工作亦易興舉』等語。朕覽郝玉麟等所奏,不過慮其地濱大海,土疏沙淤,工費浩繁,城工非易,故有茨竹籓籬之議。殊不知城垣之設,所以防外患。如必當建城,雖重費何惜!而臺灣變亂率皆自內生,非禦外寇比;不但城可以不建,且建城實有所不可也。台郡門戶曰鹿耳門,與府治近,號稱天險。港容三舟,旁皆巨石,峰稜如劍戟,舟行失尺寸,頃刻沉沒。內設砲台,可恃以為固,其法最善。從前平定鄭克塽、朱一貴,皆乘風潮,舟行入港;水高港平,眾艘奔赴,無所阻礙。大兵一入,即獲安平港之巨舟,賊無去路,而撫其府市人民。南北商賈,一聞官軍至,絡繹捆載而來,相依以自保。物力既充,軍氣自倍。賊進不能勝、退無可守,各鳥獸散,終無所逃遁;故旬日可以坐定。向使賊眾有城可據,收府市人民財物以自固;大兵雖入,攻之不拔。坐守安平,曠日相持,克敵不易。蓋重洋形勢與內地異,此即明效大驗,固未可更議建制也。若謂臺灣築城,即以禦臺灣外寇,是又不然。從前兩征臺灣,皆先整兵,泊舟於澎湖之南風澳,以俟風潮之便;歲不過一時,時不過數日。若盜賊竊發或外番窺伺,泊舟澎湖,則夕至而朝捕之。至南北兩路,可通之地雖多;然而南路之蟯港、北路之八掌溪、海豐港、鹿仔港、大甲、二林、三林、中港、竹塹、蓬山,惟小舟可入。其巨港大舟可入者,不過南路之打鼓、東港,北路之上淡水。其次則北路之笨港、鹹水港,去府治較遠,縱有外寇,亦不取道於此。備設砲台、派撥汛兵,朝夕巡視,自足以資控禦。今郝玉麟等請於見定城基之外,栽植莿竹,藉為籓籬;實因地制宜,甚有裨益。其淡水等處砲台,務須建造;各屬並應增修,不可惜費省工,或致潦草。應如何舉行之處,著郝玉麟、趙國麟妥協定議具奏。欽此』。

  (附)街市

  興隆莊街:在縣治內。有縣前街、下街仔、大街、南門口街、總爺口街、北門內街等處。

  埤仔頭街:在北門外。

  小店仔街:在仁壽里,縣北十五里。府治大路。

  竿蓁林街:在仁壽里,縣北二十五里。府治大路。

  一濫街:在維新里,縣北三十五里。府治大路。

  半路竹街:在維新里,縣北四十里。府治大路。

  大湖街:在長治里,縣北五十里。府治大路。

  楠仔坑街:在仁壽里,縣東十里。為觀音山、阿猴林要地。

  角宿街:在觀音山里,縣東二十里角宿莊。

  下陂頭街:在竹橋莊,縣東二十里。五方湊集,市極喧譁,有草店頭、草店尾、中街、武洛塘街等。大路之衝,鳳彈汛在焉。

  阿猴街:在阿猴社,縣東三十五里。

  新園街:在港西里,縣東南四十里。

  萬丹街:在港西里,縣東四十里。

  嵌頂街:在港東里,縣東五十里。下淡水巡檢司公館在焉。

  阿里港街:在港西里,縣東五十里。商旅貿易五方鱗集,市極喧譁。近移駐縣丞署於此,為山豬毛番社要衝。

  枋寮口街:在枋寮口,縣東南六十五里。南近琅嶠、東近傀儡山,軍匠屯集之處。

  ·公署

  縣署:在縣城內,東南向。康熙四十三年,知縣宋永清建。五十七年,知縣李丕煜重修大堂、二堂、三堂儀門;門左福德祠、門右監獄,悉如制。乾隆五年,知縣程芳增建六房。十二年、知縣呂鐘琇增建露台。十七年,知縣吳士元於二堂左側增建天后宮。二十一年,知縣丁居信於二堂右側增建幕廳。二十七年,知縣王瑛曾重修。

  縣丞署:在阿里港。原在港西里萬丹街,乾隆二十六年知縣王瑛曾奉文移建。

  典史署:在縣左。原在縣龜山麓,雍正十二年知縣錢洙移建。

  淡水巡檢司署:在縣東南大昆麓。雍正九年建。年久傾圯,今賃公館在港東里嵌頂街(按縣初設時,淡水巡司署在下淡水東港。尋以水土毒惡,移建赤山巔。今開闢既久,風氣日和,東港、赤山材落紛闐,瘴厲不作,無煩輾轉遷徙矣)。

  儒學教諭訓導署(見「學宮」)。

  參將都司守備署(見「營署」)。

  (附)行署

  本縣行署(俗稱公館):在府治寧南坊(按「舊志」載:『公館在府治東安坊,康熙二十三年建』。久廢,今改建察院署)。

  儒學行署:原在府治西定坊,康熙五十四年教諭郭濤移建東安坊。五十八年,教諭富鵬業增建福德祠於署右。年久傾圯,今址無存。

  參將行署:在府治鎮北坊。康熙二十三年建。今廢。

  (附)養濟院

  原在土墼埕。廉熙二十三年,知縣楊芳聲置。雍正九年,土墼埕割歸臺灣管轄,院仍在。

  (附)義塚

  在縣治西門外蛇頭埔。雍正十二年,知縣錢洙置。計地□畝□分,四至勒石定界(舊在臺灣縣大南門外魁斗山;今歷年久遠,邱塚累塞)。

  附錄

  「府志」:直省各州縣並設普濟、育嬰二堂,台郡以在海外獨闕。顧台地土著者戶口未繁,嬰孩從無棄者。惟流移孤獨,恆不免轉死溝壑。乾隆十一年,巡使六十七、范咸特命新建普濟堂。啟曰:『自昔有虞氏重養老之典,而西伯發政施仁,以鰥寡孤獨為先務。蓋深念窮而無告之民,為惠鮮懷保者所尤宜加意也。國家氣運昌隆,列聖相承,教養備舉;重以我皇上仁心仁政,繼五朝之積累、普四海之恩膏,固已舉斯世之民,莫不措諸衽席突。惟是台郡僻在海隅,地本殷富,是以卹民之典間有所缺。比年以來,戶口既盛而地不加闢,內地流民日聚。本院檢閱四縣文移,窮黎以貧病轉溝壑者,不一而足。用是惻然心傷,與諸官僚熟籌。念國家令典:凡直省州縣,各設有普濟堂,安集流移,立法至善。東瀛一方,是典獨闕,所宜急為舉行者。同城文武諸公,悉以為然;余二人首先捐俸。今擇地創建有日,但事須集腋而後成,政必圖久方可繼。是舉也,近則物料有需、工匠有費,遠則計日授糧、按月給發;其疾病醫藥、死亡賑卹之資,皆當一一籌及。苟非合貲共襄,曷克有濟?且夫台之屬,貧難相卹、有無相濟,風土之善,載在「郡志」。台之紳士趨善急公,固無俟余二人之言也。爰道余二人補偏救弊之心,以為奉使職者分宜如是。彼都人士,要當共悉斯意耳』!

  ·水利

  按「舊志」:邑治田土乏水源,淋雨則溢、旱則涸。故相度地勢之下者,築堤瀦水或截溪流,均名日陂。計邑內水以陂名十有七,而有泉者六、無泉者十一。然歷年既久,今昔廢興或疆界遷移,因時定制;今列其現存者於左。至地勢本下,低窪積水,有泉不竭而不甚廣,曰潭、曰湖;有源而流長者曰港、曰坑。皆水利所關,因並載之。

  內圍陂,在內圍社,縣南里許。夏秋蓄水溉田。

  硫磺陂,在興隆莊,縣南五里。有泉。陂周環,中隔一堤,分為上下蓄水,溉文廟田。魚蝦之利,原聽民採捕。近有向儒學贌管者;種植蓮花,收蓮子之利焉。

  將軍陂,在鳳山下莊,距縣南三十餘里。將軍施瑯所築,亦名新陂。

  鳳山陂,在鳳山莊,距縣南四十里。周圍五、六十丈,冬天不涸,灌田甚多。乾隆年新築。

  規仔壽陂,在鳳山莊,距縣南四十里。蓄水可灌田。

  二濫埔陂,在維新里,縣北三十五里。周圍五十餘丈,夏秋蓄水灌田。

  三鎮陂,在維新里,縣北四十里。有泉灌田。偽時築。

  三老爺陂,在維新里半路竹,縣北三十五里。有水泉,灌田頗多。偽時築。

  烏樹林陂,在維新里,縣北四十餘里。無源;雨水則溢,蓄以灌田。偽時築。

  大陂,在嘉祥里,縣北四十餘里。無水源。周圍七十餘丈,蓄水灌田。偽時築。

  新園陂,在長治里,縣北四十餘里。陂不甚大,注雨水灌田。偽時築。

  覆鐤金陂,在維新里,縣北四十餘里。陂小,灌田少。

  北領旗陂,在維新里,縣北五十里。注雨水灌田。偽時築。

  大湖陂,在長治里,縣北五十餘里。周圍二百餘丈,有泉;蓄以灌田百餘甲,魚利亦多。偽時築。

  林內陂,在興隆莊,縣東六、七里。有源,蓄水灌田。近民新築。

  中衝崎陂,在仁壽里,縣東十餘里。源通岡山溪,注水灌田。偽時築。

  許公陂、鹽埕陂,兩陂相毗,俱在觀音山腳,縣東十餘里。

  石壁陂,在觀音山橫山下。

  角宿陂,在觀音山里。周圍里許,灌田頗多。

  眠牛湖陂,在觀音山官莊。灌馬料田千餘畝。大小兩陂相連。雍正四年築。

  面前埔陂,在觀音山民莊。

  赤山陂,在赤山莊,縣東二十餘里。周圍百餘丈,依赤山之麓,蓄水灌田。偽時築。

  竹橋陂,在竹橋里,縣東二十餘里。源出阿猴林,蓄水灌田;魚蝦之利,聽民採捕。偽時築,亦名柴頭陂。

  仁武莊陂,在仁武莊,縣東二十餘里。注雨水灌田。

  萬丹陂,在港西里,縣東四十餘里。夏秋蓄水灌田。

  後港陂,在興隆莊後港社,縣西五里。陂長里許,有源,灌數莊田。春冬不涸。

  施仁陂,在興隆莊打鼓山麓,縣西十里。匯硫磺陂、龍目井尾間,蓄以灌田。

  按「舊志」載有五老爺陂、祥官陂在依仁里,今撥歸臺灣縣。賞舍陂在鳳山莊,蘇左協陂在維新里,王田陂在嘉祥里,今多變遷:俱裁。

  (附)潭港

  按潭、港匯溪澗泉流,引以灌溉;利出自然,不煩人力,故所關水利為尤大。若海港匯潮流者不與焉。

  泗洲潭,在縣城內西門泗洲寺前,為泗洲寺放生池。大旱則涸。

  蓮池潭:在興陸莊,即學宮泮池。荷花甚茂,故名。康熙四十四年,知縣宋永清重濬。周圍二百餘丈,灌田二、三百甲。魚蝦之利甚多;原歸學掌管,近聽民採捕。然窺利者多,荷花幾盡;所當加意培植,以壯宮牆景色。

  田螺潭,在仁壽里子官莊,縣北二十餘里。潭不甚大,亦能灌田。

  石螺潭,在仁壽里,縣北三十餘里。無源,注雨水灌田。大旱則涸。然產魚亦多。

  水蛙潭,在嘉祥里尖山仔,縣北四十餘里。蓄水灌田。番所築。

  草潭,在觀音山里,縣東二十餘里。周圍四、五里,魚利甚多。無源,雨水漲滿時,灌田數百餘甲。大旱則涸。

  龜潭,在觀音山里濁水溪,縣東二十餘里。援剿右官田資其灌溉。今漸圯,更宜修築。

  蜈蜞潭,在觀音山民莊。灌田頗多。

  考潭,在竹橋里,縣東二十餘里。夏秋蓄水灌田。

  濫尾潭,在小竹橋莊,縣東二十餘里。亦名金京潭。灌田極多。

  井水港,在半山莊,縣北七、八里。水源長由岡山溪迴環數里而來,灌半屏、仁壽兩莊田。大旱不涸。然未築圳,田高者用桔槔引水,下者就田畔障支流入。

  菱角港,在縣北四十餘里。東灌嘉祥里,西灌長治、維新二里田。周圍二百餘丈。中產菱角,故名。

  茄苳坑,在半屏山莊,縣東十餘里。長流不竭,雨則漲滿六、七尺。引以灌田。

  冷水坑,在縣東南四十餘里。淡水會流於此,引以灌田。

  附錄

  「諸羅縣志」:凡築堤瀦水灌田,謂之陂。或決山泉、或導溪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不用築堤,疏鑿溪泉,引以灌田,謂之圳。遠者七、八里、近亦三、四里,地形深奧,原泉四出,任以桔槔,用資灌溉,謂之湖、或謂之潭:此皆旱而不憂其涸者也。又有就地勢之卑下,築堤以積雨水,曰涸死陂;小旱亦資其利,久則涸矣。

  「諸羅縣志」:台地所最宜加意者,莫如水利、津梁。何則?地溥且長,田可以井。畏澇者,秋漲驟怒,海潮匯之,雖史起、鄭白無所用其智力矣;畏旱者,因山澤溪澗之勢引而灌溉,先王之溝洫澮川,詎異是哉?然穿鑿泉源,旁通曲引,木石之用、功力之煩,既已不貲;而歲有衝決,修築之費半於經始。故愚者怠於事而失其利,智者有其心而絀於力。且鄉井之眾,謀多不集;非官斯土者激勸有道,考其成功,不委諸草莽,即廢於半塗耳。

  (附)橋梁

  按邑不產石,運載維艱,故少綿亙長橋,惟架木或編竹為之。然土鬆水漲,不能久固。「舊志」所載,如萬丹橋、二橋仔、大甲橋、喜樹仔橋等,或圯壞、或改隸,今悉裁之。小店仔橋,在仁壽里小店仔街,縣北二十里。木梁,長二丈許,輿馬俱可通。

  鯽仔潭橋(俗呼二濫橋),縣北四十里,地當孔道。康熙三十一年,南鉻營參將吳三錫建;久壞。五十三年,鄉民林鼎重建。今復圯。夏秋水滿,以小舟濟人(渡費甚輕,例給鋪司走遞辛勞)。冬春水淺,編竹覆土其上,輿馬可通(橋亦係舖司自造,不累官民,亦一善策也)。

  岡山溪橋,在嘉祥里,縣北四十里。編竹覆土,輿馬可通。

  鳳山港橋,在長治里,縣北四十里。夏秋溪漲,用竹筏濟人;冬春水淺,編竹覆土其上,以通輿馬。康熙年間,莊民同建。

  楠仔坑僑,在觀音山楠仔坑街,縣東十里。架木為橋,長二丈許,輿馬可通。康熙年間,參將吳三錫建。後圯,居民相繼修。

  中衝崎橋,原在觀音山里,今廢未建。

  赤山仔橋,在赤山莊,縣東十五里。架木為橋。鄉民建。

  竹子港橋,在竹橋莊,縣東二十里。架木為之。

  陂腹內橋,在大竹橋里陂腹內莊,縣東二十里。架木為之;高九尺,長十餘丈。乾陸二十一年,職員傅聯選等建。

  坑仔口橋,在下淡水,縣東南五十里。架木為之。康熙年間,參將吳三錫建。尋圯,莊民相繼修。

  (附)津渡

  按乾隆三年奉文:台地渡稅,概行裁革;民資利濟,行旅謳歌矣。舊有喜樹仔渡、安平鎮渡,今改隸;並裁。

  硫磺水渡(亦稱田尾渡),在縣東七里大路之衝。寬十餘丈,有潮流,小舟渡人(年贌稅銀二十兩,為朱子祠香燈費)。

  小硫磺渡,與硫磺水渡路相連,在縣南七里。係南鄉往來必經之地。有潮流,亦有舟楫停泊,以竹筏濟人(「舊志」未載)。

  蘭波嶺渡,在港西里,縣東北四十里。小舟渡人(即上路頭渡。渡稅系府治萬壽亭香燈之費)。

  阿猴渡,在港西里,縣東四十里。小舟渡人。

  萬丹渡,在港西里,縣東四十里。小舟渡人(二渡即中路頭渡)。

  新園渡,在港西里,縣東四十里。小舟渡人(即下路頭渡。以上三渡,皆八社番掌管,贌渡為中元之資,官司憐卹竆番之意也)。

  按以上四渡,俱係淡水溪渡;一水環流,分而為四。中浮沙洲一片,春冬水淺,不過數十丈間耳;夏秋泛漲,沙埔淹沒,渡程幾至四、五里。又系橫流衝水而渡,常有濟渡覆溺者。凡遇大水泛濫,往來宜慎。

  排仔路頭渡,在港東里,縣東四十里。以竹筏濟人。

  萬丹港渡,在興隆莊,縣西四、五里。闊約十餘丈,係內海小門。從府治渡海及濱海村莊往來,必濟斯渡。小舟渡人。

  岐後渡,在興隆莊打鼓山麓,縣南七、八里。港闊三里許,往岐後貿易或採捕者經此。外為岐後汛,弁兵漁莊往交甚夥。小舟渡人。

  二層行溪渡,在長治里,縣北五十里許。溪北屬台,溪南屬鳳。原有木橋,今廢。小舟渡人(「舊志」入「橋梁」)。

  蟯港渡,在仁壽里,縣西北三十餘里。海口小渡。

  彌陀港渡,在維新里,縣西北三十餘里。以竹筏渡人,馬、轎可渡。外通大海(「舊志」未載)。

  ·倉廒

  按天下倉儲,天庾所關,預備最亟。至台地徵本色而不徵折色,且地卑濕、多風雨,建置尤繁。鳳邑倉廒,在縣治一,收貯近縣莊里供粟;在府治四,收貯近郡莊里及舟運可至供粟。他如社倉及八社等倉,皆隨地制宜,故創置不得不詳云。

  供正粟倉共五所:

  一在縣治,計三十八間(按「舊志」載十二間,內在興隆莊七間、在觀音山莊二間、赤山莊二間、半屏山莊一間,皆各莊管事自建自修。今皆在縣治,因時定制,多不如舊云)。

  一在府治東安坊,計二十一間(按「舊志」載:一在東安坊公館西,計三十間;偽時建,名萬年倉,後為各業戶管事同修。一在東安坊公館南新營尾,計一十一間;各業戶自修建。一在東安公館北,計五間;亦各業戶自修建。今所存二十一間,皆未必如舊云)。

  一在府治大埔,計二十間(新增建)。

  一在安平鎮,計二十五間(按「舊志」載:十間,偽時建,歷年各業戶管事同修。今增建十五間,皆縣外庾也)。

  一在府治錢局,計三十八間(「舊志」載三十二間。乾隆十二年奉文:台榖先實台倉,後準買運內地;付臺灣府掌管,貯谷二十萬石。台、鳳、諸三萬撥倉收貯,鳳山就錢局舊倉增建六間,歸府掌貯)。

  社倉一所(按康熙四十八年,福建巡撫張伯行檄各縣設立社倉,捐粟則官與紳矜共之,掌管則倉長與鄉耆同之。出入聽民自便,令各學教官查核其成。本縣知縣宋永清捐建七所,一在興隆莊、一在下中洲、一在內土庫、一在半路竹、一在半屏山過甲、一在下陂頭、一在崁頂,各一間。今皆圯壞久廢,惟萬丹街另建一所二間)。

  八番社社倉共八所(「舊志」載:放■〈糸索〉社一十七間、茄藤社二十四間、力力社三十六間、下淡水社一十六間上淡水社九間、搭樓社一十四間、武洛社八間、阿猴社七間、雍正四年奉文:豁免番婦徵粟三千六百八十八石,議准存粟四千石,借給八社窮番籽本口糧十春借秋還,永不收息。每社建倉二間收貯,八社共倉廒一十六間為定額。餘倉只借收貯買運兵眷粟石,非一定規制也):一在放■〈糸索〉社,定額二間;一在茄藤社,定額二間;一在力力社,定額二間;一在下淡水社,定額二間;一在上淡水社,定額二間;一在搭樓社,定額二間;一在武洛社,定額二間;一在阿猴社,定額二間。

  監倉一所(以貯監谷),在縣治舊倉後,計五間。乾隆二十四年,知縣王瑛曾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