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诸罗县志

台灣文獻叢刊

  【第 141 種】

  諸羅縣志

  .作者:周鍾瑄

  .原書頁數: 0300 頁

  ●書籍簡介

  第一四一種「諸羅縣志」

  本書(二冊一三四面八○、四○○字)凡十二卷,陳蠆夢林編纂。夢林字少林林,福建漳浦監生:嘗預修漳州、漳浦府縣兩志。清康熙五十五年,諸羅知縣周鍾瑄聘修縣志。後浙閩總督覺羅滿保延入幕府,六十一年朱一貴事變,並與藍鼎同隨軍參畫戎務。諸羅為初設臺灣府時三縣之一,南自蔦松、新港,與臺灣縣接壤;東北至雞籠,山後皆屬焉--約包括今中、北部臺灣,區域至廣(後至雍正元年截虎尾以北為彰化縣,轄境始束)。此志之纂輯,起自五十五年秋,越明年春而脫稿。全書分封域、規制、秩官、祀典、學校、賦役、兵防、風俗、人物、物產、藝文、雜記十二志,志各為卷。綜其內容,有三特點:(一)「風俗志」內分漢俗、番俗,與各志風土體例有異;書首並有「番俗圖」,尤為特出。(二)「物產志」獨立一門,徵考極詳,多為修志乘所取資。(三)「雜記志」與「物產志」採諸沈光文「雜記」者不少,使沈著佚稿得有所保留(補記:其後,「諸羅縣志」未見重修之本。但據乾隆二十九年王瑛曾纂「重修鳳山縣志」「自序」云:『……不數月,「臺灣府志」、「諸羅」、「彰化」二縣志前後告成,繼復命修「鳳山志」』;則嘗重修此志矣。附此備考)。

  ●序號 篇名

  1 弁言

  2 自序

  3 凡例

  4 修志姓氏

  5 地圖 番俗圖

  6 山川總圖

  7 山后圖

  8 縣治圖

  9 垂屋

  10 插秧

  11 獲稻

  12 登場

  13 賽戲

  14 會飲

  15 舂米

  16 捕鹿

  17 捕魚

  18 採檳榔

  19 諸羅縣志目錄

  20 卷一 封域志

  21 星野

  22 建置

  23 疆界

  24 山川

  25 形勝(六景附)

  26 海道

  27 潮汐

  28 風信(增刪「郡志」。颶日附)

  29 卷二 規制志

  30 城池

  31 衙署(公館附)

  32 倉廒

  33 坊里

  34 街市

  35 橋梁

  36 津渡

  37 水利

  38 郵傳

  39 養濟

  40 義塚

  41 卷三 秩官志

  42 秩官

  43 列傳

  44 卷四 祀典志

  45 文廟

  46 壇祭

  47 卷五 學校志

  48 學宮

  49 義學

  50 社學

  51 卷六 賦役志

  52 戶口土田

  53 餉稅

  54 存留經費(附)

  55 卷七 兵防志

  56 總論

  57 營制

  58 水陸防汛

  59 教場

  60 歷官

  61 列傳

  62 卷八 風俗志

  63 漢俗

  64 番俗

  65 氣候(附)

  66 卷九 人物志

  67 選舉

  68 烈婦

  69 寓賢(附)

  70 卷十 物產志

  71 物產

  72 卷十一 藝文志

  73 卷十二 雜記志

  74 災祥

  75 寺廟

  76 古蹟

  77 外紀

  ●弁言

  這本週鍾瑄主修、陳夢林等編纂的「諸羅縣志」,曾經列為「臺灣研究叢刊」第五五種(「臺灣方誌彙刊」卷六)印行。原刊「贅言」有段說明,重錄如下:『本書原以「臺灣全誌」的「鉛印本」為依據。但原書缺「目次」(包括「修志姓氏」及「凡例」)與「繪圖」(包括地圖及番俗圖),前者經據省立圖書館的傳抄本補入,後者則由賴永祥先生就日本內閣文庫所藏的「木版本」攝影供給』。(周憲文)

  ●自序

  九州之外,聖人存而不論。以荒遠無徵,慮開天下後世之疑,故寧闕也。莫遠於正朔不加、聲教不及之地,而「交趾事跡」、「占城國錄」、「西域」、「雞林」諸志,昔人皆有取焉。若夫郡縣之志乘,即其地士大夫之所纂次、賢守令之所修明,見聞之確,莫過乎此,宜若一無可疑者。然而或不盡然。故曰:世異事變,人道不殊;彼我易時,未知何如。於虖!此三代以下書冊之所以日繁,而讀書者之所以貴於知人論世也。

  臺灣海外荒島,諸羅僻處臺之北鄙,「禹貢」無傳、「職方」不紀,向存而不論之列。今天子神聖文武,削平鄭氏,乃撫而有之,建立郡縣;仁漸義摩,卉服雕題之眾與漢人同體,涵煦乎高天厚地中者,三十四年於茲矣。其間戶口之生聚,財賦之盈縮,山川、道里之險易遠近,風俗、人物之臧否奢儉醇醨,城池、倉庫、學校、祠廟、壇壝之繕修,農田水利之興廢,阨塞之設,兵戎之守,大致井然;前副使高公已創為「郡志」以誌之矣,獨邑乘缺焉。余自甲午奉調,東入鹿耳,度蔦松,每思得所依據以為化理之本。及繙閱「郡志」,參之日所見聞,未嘗不致嘆於闕略者之多而可疑者之復不少也。考高公之修志,在乙亥、丙子之間;其時草昧初開,法制未備。譬之築室,方初其基;譬之稽田,方藝其菑也。又茲邑延袤千里,山海崇深,所見非一、傳聞異詞,其記載寥寥,疑信相半,誠無足怪;至於今,不可同年而語矣。昔之鹿場,今之民居;昔之豐草,今之嘉谷;昔之椎髻,今之衣冠。簿書期會日以繁,規畫營建日以多,聲明文物日以盛。及是時而不亟訂其訛舛、增其闕略,成一邑之志,備文獻之徵,後之人必有慨折衷之無自;非所以昭聖天子無外之模、久道之化,信今而傳後也。因以其事請於各上憲。

  既得允,則謀可以共斯舉者。漳浦有陳君夢林,舊遊黔中,與家姪詹事漁璜為筆墨交;又嘗從儀封張大中丞纂修先儒諸書於鰲峰書院,豫修漳州、漳浦郡縣兩志:是足任也。乃具書幣,遣使迎致邑治(即所謂檨圃者)而開局焉;既又擇鳳山學生李君欽文、邑明經林君中桂與俱。會稡建邑以後三十四年之見聞,斟酌「郡志」之已載者而一總其成。陳君焚膏繼晷,綜核討究,存其所信、去其所疑。起自丙申秋八月,越明年丁酉仲春而脫稿。為志十有二,志各一卷;為目四十有七。每一卷就,余輒與參互而考訂之。凡所謂郡縣志乘之載,各具體矣。中間因事建議,陳君留心時務,動與余合;往復論難,要於保境息民、興教淑士,如醫者之用藥。紀事者,其品味也;建議者,其方也。選其品味而製之有法,使皆可用而不疑;然後各因乎人之病而尋究其方,雖不知能效與否,而必是藥與是方,皆確然可自信於心而共信於人而後已。此余諸君子參互考訂而不厭也。抑人之言曰:時者,事之機也。時至而事起、時窮而事變,是以聖人緣時以盡變。夫安知數十年後,氣化人事更相推移,今之所信,不又為後之所疑乎?亦就目前之信而不疑者,留為掌故,備異日之徵而已。

  梓成,乃呈之各上憲弁諸簡端,而余並識其歲月始末於次云。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夏四月,知諸羅縣事加一級周鍾瑄撰。

  ●凡例

  一、古人書志,以論述舊章經緯、當世邑治;海外新造,徵獻考文,百無一有。茲創立紀統,推衍義類,為卷十二、為目四十有七;而目之中,又有以類附見者。愧乏三長,要於文省事增而已!後之人,將廣視聽而參得失,庶於是乎取之。

  一、邑治山川叢雜,郡志多所缺略,故校勘特詳,凡三易稿而就;務使肢節脈絡井井分明,流峙高深各見生動。庶幾碧水青山本來面目,不致盡被作者塵封耳。

  一、祀典、學校、賦役、選舉,經國大猷,竟委尋源,非會稡群書莫得其概。邑治鮮藏書之家,故於此數者各討故實,撮其要於篇首。使海外人士,知歷代沿革之不同、本朝損益之盡善,不以為天下之通制邑乘可略而不載也。

  一、學宮勒御製至聖先師贊、四賢贊,「郡志」列諸「藝文」,似屬非體。今合學宮興建始末、御製訓飭士子文、聖諭、條約、鄉飲、養老、考校諸生、義學、社學,另為學校一卷,以昭聖天子尊師崇儒之曠典、教育士子之盛心;亦以見學校之設,非同尋常規制云爾。

  一、人物、名宦,慮事遠年湮,因為立傳。若其人見在,則有待焉。所謂百年之後,是非乃定也。「郡志」濫及見任官,殊乖義例。今惟已故者,乃覈實立傳。見在之人,功德可紀,止據事直書或連類而及。善善從長,雖匹夫匹婦不敢沒也。

  一、北路為臺灣肩背,兵單汛廣。聖天子加意海防,綢繆未雨。故茲編分列水陸防汛,各為一條。凡阨塞險要、官兵戰艘數目、塘遞瞭望巡哨處所,無不畢載。而前後以己意著論,芻蕘之言,寧無取焉?苟有一得,不厭千慮矣!

  一、邑人五方萃處,風俗龐雜;即諸番之俗,亦或各社不同。綜其大略,漢俗分類為四、番俗分類為七。各綴本事其下,與各志土風體例稍異;欲使閱者如身履其地,而親見之。昔李繁作「大唐說纂」,凡所紀事,每條不過數十字;前人稱為簡要。今茲未能;疏略輕信,淺近不學,知無所辭也。

  一、方言各志不載,近田中丞蒙齋先生纂「黔書」,依「易」「說卦」傳體,另為一條。茲倣其意,略舉大概,繫於番俗之末,用昭海外同文之盛。抑齎素油問異語,蓋古人所不廢云。

  一、風俗、物產、雜記,「郡志」之外,採諸寓賢沈君光文「雜記」、海澄陳君峻「外紀」,益以耳目睹聞。摘取聯串,未必當乎大雅;潤色裁鑄,謹以俟諸良工。

  一、災祥、古蹟,各志皆別為一卷。寺廟或附古蹟,或載方外。緣建邑未久,紀載闕如,不得不裒多益寡,以就篇帙。姑合災祥、古蹟、寺廟並列於雜記,而以外紀終之。其事不關於風土、民物者,雖外紀亦一概不載。

  一、藝文之選,所重在文。古人一語不合,棄不入選;蓋其慎也。若功德碑記、上下文移,敗炙殘羹,一概濫充樽俎,觀者氣塞矣。茲就「郡志」去取,稍綴新篇,冠奏疏於首;餘則文以題之大小為次第,詩以人之先後為次第。篇帙無多,各體未備,故不復分類,將以俟諸來者!

  一、邑治庶事草創,補偏救弊,如水隨形。數十年來,氣化、人事月盛日新;較之初闢,勢殊時異。故於編末,輒附管窺。非敢謂深切事情;然百聞不如一見,吏治、民生未必無小補云。

  ●修志姓氏

  總裁: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兼理學政按察司副使加四級紀錄十四次梁文科(丹崖。正白旗人,舉人)。

  鑑定:臺灣府知府加一級王珍(雄樵。長治人,副榜)。

  主修:諸羅縣知縣加一級紀錄四次周鍾瑄(宣子。貴筑人,舉人)。

  編纂:漳州府漳浦縣監生陳夢林(少林)、鳳山縣學廩膳生員李欽文(世勳)。

  編次:諸羅縣歲貢生林中桂(秀民)。

  校刊:諸羅縣儒學教諭加一級陳文海(容川。永安人,貢生)。

  督梓:諸羅縣典史加一級楊雲龍(大興人,吏員)、諸羅縣佳里興司巡檢加一級陳祚禎(大興人,內閣供事)。

  ●地圖番俗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山川總圖

  山后圖

  縣治圖

  垂屋

  插秧

  獲稻

  登場

  賽戲

  會飲

  舂米

  捕鹿

  捕魚

  採檳榔

  ·山川總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山后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縣治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垂屋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插秧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獲稻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登場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賽戲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會飲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舂米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捕鹿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捕魚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採檳榔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諸羅縣志目錄

  卷一封域志

  星野………………………………………………………………………………………(一)

  建置………………………………………………………………………………………(三)

  疆界………………………………………………………………………………………(五)

  山川………………………………………………………………………………………(六)

  形勝……………………………………………………………………………………(一七)

  海道……………………………………………………………………………………(一九)

  潮汐……………………………………………………………………………………(一九)

  風信……………………………………………………………………………………(二一)

  卷二規制志

  城池……………………………………………………………………………………(二五)

  衙署……………………………………………………………………………………(二六)

  倉廒……………………………………………………………………………………(二七)

  坊里……………………………………………………………………………………(二九)

  街市……………………………………………………………………………………(三二)

  橋梁……………………………………………………………………………………(三二)

  津渡……………………………………………………………………………………(三三)

  水利……………………………………………………………………………………(三四)

  郵傳……………………………………………………………………………………(四二)

  養濟……………………………………………………………………………………(四四)

  義塚……………………………………………………………………………………(四四)

  卷三秩官志

  秩官……………………………………………………………………………………(四七)

  列傳……………………………………………………………………………………(五一)

  卷四祀典志

  文廟……………………………………………………………………………………(五三)

  壇祭……………………………………………………………………………………(六一)

  卷五學校志

  學宮……………………………………………………………………………………(六七)

  義學……………………………………………………………………………………(七九)

  社學……………………………………………………………………………………(七九)

  卷六賦役志

  戶口土田………………………………………………………………………………(八三)

  餉稅……………………………………………………………………………………(九六)

  存留經費(附)……………………………………………………………………(一○四)

  卷七兵防志

  總論…………………………………………………………………………………(一○九)

  營制…………………………………………………………………………………(一一四)

  水陸防汛……………………………………………………………………………(一一五)

  教場…………………………………………………………………………………(一二九)

  歷官…………………………………………………………………………………(一二九)

  列傳…………………………………………………………………………………(一三三)

  卷八風俗志

  漢俗…………………………………………………………………………………(一三五)

  番俗…………………………………………………………………………………(一五三)

  氣候(附)…………………………………………………………………………(一七九)

  卷九人物志

  選舉…………………………………………………………………………………(一八三)

  烈婦…………………………………………………………………………………(一八七)

  寓賢(附)…………………………………………………………………………(一八八)

  卷十物產志

  物產…………………………………………………………………………………(一九一)

  卷十一藝文志

  卷十二雜記志

  災祥…………………………………………………………………………………(二七五)

  寺廟…………………………………………………………………………………(二八一)

  古蹟…………………………………………………………………………………(二八四)外

  紀…………………………………………………………………………………(二八六)

  ●諸羅縣志卷一

  封域志

  星野建置疆界山川形勝海道潮汐風信

  先王制禮,九土攸序;分境畫野,各安其居。臺灣跨海以東,山環西向,拱護閩邦;土地廣饒,諸羅得三之二焉。殆天造地設,以待聖人而為東方之保障者與?千峰作鎮、百川匯流,據上游山海奧窔之區,必將有偉人傑士鍾靈奇之氣,以作楨皇家。雖縣崖巨浸、強半不毛,然觀象於天、察利於地,損益張弛,自茲始矣。

  星野

  建置

  疆界

  山川

  形勝(六景附)

  海道

  潮汐

  風信(增刪「郡志」。颶日附)

  ·星野

  「周官」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建封域,各有分野,以觀妖祥。其時揚州之域,南越、甌、閩未通上國,無所謂臺灣也,況諸羅乎?「晉志」於吳、越州郡各詳所入度,獨閩越闕焉。閩越與會稽同度;會稽入牛一度,則建安以南,其為牽牛、織女之分無疑也。

  諸羅僻在臺北,古「王會」不載;星野分屬,於何而辨?白麓鄭氏亦鄒之說曰:『諸羅繫於臺、臺繫於閩,星野宜從閩。「禹貢」揚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牛、女於辰為丑,銀海之屬、星紀之次。明時澎湖屬於泉,泉分野從閩省為牛、女,則臺從泉為牛、女無疑。臺南鄰於粵、北對峙於閩安,而西迫近於漳。漳分野視閩、粵分野視漳,臺與漳接壤,分野從漳為牛、女無疑。唐開元僧一行有云:「星紀當雲漢下流,百川歸焉。其分野下窮南紀之曲,東南負海為星紀」。「爾雅」云:「星紀,斗牽牛也」。臺郡宅東南,分野應屬牛、女無疑』。則又有為之說者曰:『星紀,吳、越分也;銀海,元武象也。劉向曰:「吳、越屬斗、牛、女分」。「晉、隋、元志」:吳、越,其辰在丑」。臺在泉之窮南,去閩省遠矣,不宜為銀海之屬;又在漳之極東,去吳、越更遠矣,不宜為星紀之次。窮南、極東,星土亦少異矣。臺分野其在女、虛之交乎』!則又為之辨曰:『虛,元枵之次,在子之辰,齊、青州分野。分星所主在北,以臺之稍迆而東,遽疑其越次、越辰,是坐井觀天之見也。且從泉,近事也;從漳,紀地也。東南負海為星紀,僧一行之說也;臺分野以牛、女為定,又何疑乎』?石民陳氏元麟之說則不然。其說曰:『臺灣海島之地,其域不在九州之限。按四譯館因外夷來貢,以外夷分方紀星;臺灣原屬島夷,其次為鶉尾、其宿為翼、其辰為巳。天文「宋志」云:「鶉尾在翼、軫之交,居南方七宿之末;隨南極而半入海,呂宋、淡水、臺灣是也」。利瑪竇云:「鶉尾之次,於律仲呂,岡山分野」(臺有大、小岡山)。「爾雅」云:「鶉尾,軫、翼也」。郭璞注云:「軫、翼南方之傾,地勢之下,翼已之間,火星所屬,故謂之鶉尾」。至其分度,又往往不同:唐開禧起翼二十度、宋元會元曆起翼二十度杪、明授時曆又起翼二十度,本朝欽天監所定時憲曆則止十七度整。呂宋居於巽已,入翼十度;日本在寅艮,入軫八度。臺灣背接呂宋、右連日本,其值翼九度無疑。俗以附漳、泉分野;不知漳、泉繫丑地、牛女之分,與巳位無涉;故占驗之家,概與臺灣同島夷一體測驗,而以里差詳之,臺灣為翼九度。諸羅在臺北角木,遠照斜插隱見,屬翼八度七分之三;鳳山在臺南,亦同屬翼九度杪。牛女、星紀約略之見,不可從也』。

  按海外見聞,如扶餘、日本、占城諸國歷代所紀,皆略可考。諸羅由明以前,中國人跡所未及;象繹占候,班固以來無述焉。考步之家,言人人殊;裨鄰次舍,各有差謬。此以為軫,彼以為角;甲以為氐,乙以為房。南斗六星即斗牛之斗,而分野在北;北斗天樞,在張宿十度,而分野在南。蓋自昔巳然。天道幽遠,其理固有不可究話者。姑合諸說而並存之,以俟博雅知星者論定云。

  ·建置

  諸羅縣故統名臺灣,海外荒裔,地不知所屬。明宣德間,太監王三保因風過臺;則今之郡治,未入諸羅也。嘉靖四十二年,海寇林道乾入臺。天啟元年,顏思齊、鄭芝龍引倭踞其地。崇禎間,假於荷蘭(即紅毛)。庚辰(季麒光「郡志稿」云:『崇禎八年,荷蘭始築臺灣、赤嵌二城』。則此當為庚辰,「郡志」作庚寅,誤),甲螺(猶云頭目,夷人所設以管漢人者)郭懷一謀逐紅夷;事覺,紅夷召土番追殺之,盡戮漢人於歐汪(諸羅地名。有溪曰歐汪溪,見「山川志」。此地至今多鬼,昏黑則人不敢渡。「郡志」為鳳山仁壽里之歐汪,誤)。

  國朝順治十八年辛丑,鄭成功自江南敗歸,因甲螺何斌以取臺。比至鹿耳門,水驟漲(鹿耳門入臺必由,海道紆曲,水淺沙膠,舟人皆插標以為識;稍有左右,則失陷。成功至,水驟漲丈餘,戰艦雁行而入),遂克臺;置一府二縣。縣一曰天興,即今諸羅地也。其明年,成功死,子經嗣;改縣為州,名因之。設安撫司,號北路。

  今上康熙十七年戊午,以布政使姚啟聖為福建總督。啟聖大開修來館於漳州,賊降者不分真偽皆收之,高爵華轂、袍帽金幣,焜燿於道:多縱反間。辛酉經死,子克塽嗣,啟聖計招鄭行人傅為霖內應。事洩,諸與謀者皆誅死;然鄭氏心腹人人自危,望我師之來唯恐不早也。二十二年癸亥,上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掛靖海將軍印專徵,治兵於平海。琅故提督水師,饒智勇,賊所驚憚。而是時啟聖與巡撫吳興祚謀襲雞籠、淡水(諸羅地),繞出其背;克塽亟命何祐葺淡水城,據雞籠以守。夏六月,將軍施琅自銅山直抵八罩;劉國軒悉精銳犄角,戰皆潰,遂克澎湖。秋八月,克塽納款,祐亦降,北路悉定。於是琅疏請留臺灣為外蔽;詔報可。

  二十三年,設縣治於諸羅山(地為鄭氏故營址),因以命名,取諸山羅列之義也。縣隸臺灣府,地南自蔦松、新港,東北至雞籠山後皆屬焉,極海而止(置縣後,以民少番多,距郡遼遠,縣署、北路參將營皆在關化里佳里興,離縣治南八十里。四十三年奉文:文武職官俱移歸諸羅山,縣治始定)。

  論曰:平臺之功,始終於施、姚二公。姚為布政時,父子隨師救海澄,先登陷陣,義形於色。及為總督,平金、廈,多捐金,縱反間,離鄭氏腹心,師未合而臺之平已握算而得矣。施受命專徵,血戰澎湖,厥功匪細。其最者,入臺之日,釋仇怨、禮降王,民安堵如故。子胥報楚方此有慚德焉,與曹武惠之下江南爭烈矣。獨是姚以數年之心力,定平海之全局,文物衣冠寧忘所自?施俎豆、姚弗及,於先河後海之義毋乃闕乎?斯論匪獨為諸羅設也。

  ·山川

  邑治負山面海,內拱神州而西向;發仞於北、叢於東,而附於邑治之肩背延袤於南。凡山之綿緲阻絕、人跡不到者,統稱內山。其可指而名者,自福州之五虎門,山勢東入於海,導關同、白畎(二山名,在大洋中)以南,漸逼雞籠港,突浮一嶼,曰雞籠嶼(內有番社。以下凡稱番社者,皆番所居),有荷蘭大故城焉(在嶼之西)。穿港而東,曰大雞籠山;巍然外海之天半,是臺灣郡邑之祖山也(往來日本洋船皆以此山為指南)。有隔海參差,與嶼浮沉而馮翼乎茲山者,嶼之西為桶盤、嶼東北為雞心、嶼西南為獅毬(諸嶼各以象形得名);而若隱若見乎左右者,東為直加連嶼、西為花矸嶼(兩嶼各起中峰而雙列小嶼於旁,潮流迅急,約離大雞籠一更水程)。由大雞籠而西為金包裏山(內有金包裏社,往大雞籠路在山之麓。沿路巨石巉巖錯置,澗水縱橫其下),山背有旗干石(二石對峙如旗干,故名),砥柱乎煙波。又西為小雞籠鼻頭山;山之右有石,中空如門,為石門。由小雞籠蜿蜓而南,矗起屼立於淡水港之東北者,曰大遯山;「郡志」所謂奇獨龜崙山也;是郡邑諸山之少祖。卻而仄立於東者為磺山(土可煮磺,故名),西極於港口(內社二:雞柔山、外北投)。循港逆折而東,為干豆門(大遯山麓有小山與八里坌山,夾港東西相對,其形如門。內有社五:武勝灣、內北投、擺接、麻肖翁、大浪泵)。大遯之勢趨入內山,煙霏霧靄,峰巒不可數;群萃南下,奔七百餘里,倐停而駐。有挺拔圓秀而特立者,曰大武巒山;則邑治之主山也。三峰並列,遠護眾山,奇幻瑩澈,高出大武巒之背者為玉山;是邑主山之後障(山終歲為雲霧所封,見之日甚鮮)。由大武巒迆■〈辶里〉而西,穿原隰二十里許,橫岡如帶,近貼邑治之背者,為牛朝山;土剛面陽,西向作邑。其下山自右而旋左,蛇伏於草地,尾有小山逆於水口(玉山之水,由此達於八掌溪),近依邑治,如鎖鑰焉。其峙於東北者曰大福興山(一名大目根)與覆鼎金山(方言謂「釜」為「鼎」;山圓淨如釜之覆,故名),同為邑治之右肩。又東而枋仔岸山(在玉山之北)、鹿楮山(在大武巒之東北)、打利山(在鹿楮之北)、鹿仔埔山(在打利川之西南),則右肩之外輔也。其峙於東南者曰阿里山(山極遼闊,內社八:大龜佛、■〈口皂〉囉婆、肚武膋、奇冷岸、■〈人米田,上中下〉米基、踏枋、鹿楮、干仔霧)與大龜佛山(在阿里川之東南),同為邑治之左肩。又東而肚武膋山(在玉山之南)、■〈人米田,上中下〉米基山(在大龜佛山之東北),則左肩之外輔也。環邑四顧,諸山森立,如踞中高坐。旁執干羽列仗於兩階之下而敞其前、自東而旋於北,為邑之右臂者,曰葉仔林山;與大武巒接。稍北為鼎蓋樑山,頂平豁如釜之蓋而隆其脊。與鼎蓋並峙者,為梅仔坑山。聳拔於梅仔坑山之北為奇冷岸山(山之西有漢人耕種其中),前而南為尖山仔山;山皆南面,若延佇以俟人之右顧。自東而折於南、回顧於北者,為邑之左臂,曰玉案山(舊名玉枕);位踞離明,方幅蒼翠,是學宮之對山也,橫鋪如青玉之案。玉案之後有火山(山在谷中,多石隙;泉湧,火出水中。群見「古蹟」);火生於水,生剋之理,固有不可知者。玉案之東北,巉巖陡絕為嵌頭山;上為■〈口皂〉囉婆山,與大龜佛接。玉案之西南,以形名者為筆架山;豎脊挺步,如老翁扶筇天際,為翁仔上天山;又西為半月嶺(形如上弦之月,故名)。皆邑左之外,障於南而回顧於北者也。自奇冷岸而東北,為虎尾溪之牛相觸山(一在溪之南斗六門界、一在溪之北大武郡界);南北兩峰,如牛奮其角而將觸。中界一溪,嵯岈怒激而嶐起溪之東南,為斗六門(莊名)諸山起伏疏密;則邑右之外障,若遠而若近者也。自牛相觸以上,路皆在山之西而遵海以北。其極於東者,內山峰巒不可數,錯置於道。東望可指者,虎尾之北,濃遮密蔭、望若翠屏,曰大武郡山(山之西南有大武郡社)。東為南投山(內社二溪,南為南投、北為北投)、阿拔泉山、竹腳寮山(內有林■〈王冀〉埔,漢人耕作其中)、為九十九尖,玉筍瑤參,排空無際。其下為大吼山、筊荖山(方言筊荖,飯器也。其頂圓,亦象形以名)。又東北而為水沙連內山(內社十:巒蠻、貓丹、毛碎、決裏、哈裏、難斗截、福骨、羅薛、平了萬、致霧);山南與玉山接,大不可極。西隔一溪,為樸仔籬山。大武郡以北,廣漠平沙,孤峰秀出者,曰瞭望山;其下有北路中軍之旗鼓焉,則半線(莊名)之營壘也(山北為貓羅社)。東北為貓霧拺山(東有曠埔,漢人耕作其中),東南為貓羅山。夾二山而東入為火山(見「古蹟」);與玉案南北斜照,若造物者有意為之。逾大肚溪與寮望相對峙者,曰大肚山(山後為貓霧拺社)。北而沙轆山、牛罵山、崩山(土多崩陷,故名)、鐵砧山(頂圓而平,故名)、宛裏山(沙轆以下五山,皆大路所必經),其小焉者也。東插乎沙轆、牛罵二山之間者,為岸裏山(內新附社五:阿里史、掃捒、岸裏、烏牛難、樸仔籬);山險而深峻,是向時政教所不及而今慕義來歸者也。東北為南日山(在鐵砧之東北)、貓盂山(在貓盂社之東)。宛裏以北,路漸迫於海,山峰磊落於海之濱者,曰倒旗山(山形似旗,在吞霄社西)、礁荖叭山(在後壟社前水口)。後壟、竹塹二港之北,為南山(竹塹社之南)、小鳳山(俗名鳳山崎。其路崎嶇,多石難行也)、南嵌山(在小鳳山之東北),東為太平山(在吞霄社之東)、貓裏山(在後壟社之東)椰裏歷山、加至閣山、荖衢山(在中港社之北。椰裏歷、加至閣,俱在荖衢山南)、陣仔叭山(在南山之東)、鄰仔叭荖山(在小鳳山之東)、交眉山(在佑武乃山之東)。蹲舉崚嶒,飄緲乎煙霞者,為眩眩山(下為竹塹埔,漢人耕種其中)。眩眩之北為小龜崙山(內社三:山下為龜崙、西為坑仔、南霄裏)。又東而巃嵷盤礡,並障乎南日諸山之後者,為祐武乃山(在小鳳山、交眉山之東,極高大)、合歡大山。遙接乎干豆門諸社者,為查內山(山麓有查內社)。自干豆門穿港以西,雄偉傑出於淡水港之東南者,曰八里坌山(在八里坌汛之南。天將雨,則雲先罩其頂。外見此山凡八面,故名八里坌);是為東南之鎮山,則盡虎尾、牛相觸。以上諸山,大者昆季、小者兒孫矣。自半月嶺益趨於南,曰馬椆山。西轉徑仄,如重關設險,為關仔嶺山(下有漢人耕種其中);狀若箕張,為糞箕湖山。若小龜佛山(在糞箕湖山之西南,下有古樹高數丈,相傳有神附焉。近此居者,多患疾疫,故皆徙於數里之外),則視大龜佛而差等者也。小龜佛之東南為赤山,土盡赤;臺多黑淤,此為正色矣。則有沖霄而起,若秉珪植璧,繞出乎玉案山之背者,曰大武壟山(與學宮遙對),儼然有端人正士之想焉(內社九:大離蚌、礁吧哖、邦鶻、內蹈綱、敦里礁吧哩、萬打籠、內幽、籐橋頭、美籠)。大武壟之西北,峭壁懸崖,為五步練山(以其險不可容足,故名;亦方言也)。其並而相埒者,為消離山。他如鹿馭山、東西煙山、虎頭山(亦象形以名)、內茄拔山、琅包山(下有曠埔,漢人耕種其中),則又小峰之聯絡於南者也。其在治屬而與臺、鳳界者,騰空起舞,卓立天骨,曰南馬仙山(山後為鳳山界);遙望而鬱乎蒼蒼者,為烏山;高聳入雲,為郡治之大宗者,曰木岡山(四時常罩雲霧,天色晴明,則內地至澎湖便見此山。為臺灣界)。西為卓猴山(在新港社東),西南為芋匏山、羅漢門山(內有大傑顛社)、猴洞山(有大石洞,行人往來皆經於此。洞外為臺灣界),而左揖乎鳳山之大岡(山名)。其在治屬而右與鳳山界者,自大雞籠支分,東渡八尺門港,雙峰遙峙,如脫穎而出,高不可極,曰山朝山(山南為蛤仔難三十六社)、買豬末山(在山朝山之南,南為哆囉滿社、北為山朝社。二山相去凡百餘里)。東南為蛤仔難山,南為黑沙晃山(東南有直加宣五社)、祟爻山(內有生番十社,人所不到。二山皆極高大)。又南為鳳山之卑南覔山,東漸於海。

  凡水皆東流,邑治之水獨西。臺海在西,三邑攸同也。閩、越間水源自山匯流揚波謂之溪。溪漸於海,潮汐應焉,謂之港;海■〈氵义〉無源,潮流而瀦,隨其所到以為遠近,亦謂之港。邑治山之背為東洋,前距西海五十里,以海為帶;南北之水,濫觴四注,望而朝宗。約略計之,以溪名者三十有八、以港名者三十有五、港與溪合者十有九、海■〈氵义〉自為港者十有六,潭湖陂圳(「正韻」無此字,俗音濬)之屬(俱別見「水利」)不與焉(以下每一節為一「○」,凡溪俱從■、凡港與溪合者俱從■、凡■〈氵义〉海自為港者俱從●)。

  附於邑治之右為北維。○一曰■牛朝溪,發源於大武巒(邑主山)。出大福興、牛朝二山之北,為牛朝溪渡(往北大路渡此;夏秋水漲,小杉板頭船可入渡口載五穀)。西過北新(莊名),至於小槺榔(莊名),為■龜仔港。又至西於■猴樹港(商船輳集,載五穀貨物),南出青峰闕(縣治以南總海口,自蚊港以內諸港悉從此入。詳見下),入於海。○猴樹之南為■土地公港,入於荷包嶼(莊名。嶼內為眾流所歸,與港會,水面甚闊,捕魚者日可百餘人。別見「水利」)。○牛朝溪之北曰■山疊溪,發源於阿里山。南至於雙溪口,合尖山仔(山名)殿仔林溝之流,西過白沙墩(莊名)之南為■笨港(商船輳集,載五穀貨物)。出土獅仔(莊名),至揖仔寮(莊名),入於海。○曰■石龜溪,發源於奇冷岸(山名)。北灌於他里霧(社名)之加冬腳,南灌於打貓(社名)之大埔林(地名)、走豬(地名。別見「水利」。或云走豬圳尾有小溝,流至雙溪口,與山疊溪合)。○日■阿拔泉溪,發源於阿里山。西北過竹腳寮山,為阿拔泉渡;西合於虎尾。○曰■虎尾溪,發源於水沙連內山。南出刺嘴(社名。以其番女皆鍼刺嘴■〈月〈勿上口下〉〉也,方言赤嘴),過水沙連社,合貓丹、巒蠻(俱社名)之濁流(二水甚濁),西過牛相觸(山名),北分於東螺。又南匯阿拔泉之流為西螺,過黃地崙(左右有渡)、布嶼稟(有渡),出白沙墩之北,至臺仔挖(舊港名。港口原有浮嶼,內可泊船;近年嶼沒港湮,南風時人多於此捕魚)入於海。○曰■東螺溪,分自虎尾溪之牛相觸(水色皆黑。土人云:『虎尾、東螺水清,則時事有變』。北折而西,過打馬辰(有渡)、樹仔腳(有渡)、貓兒干(社名。有渡),匯於●海豐港(海■〈氵义〉。商船到此,載脂麻、粟、豆。港水入至北路防汛前止),入於海。○遵海而北為●三林港(海■〈氵义〉。港口有網寮捕魚。商船到此,載脂麻、粟、豆。港水入至二林社止)。○逾東螺曰■大武郡溪,發源於大武郡山、西出馬芝遴(社名)。又西為鹿仔港(港口有水棚,可容六、七十人,冬日捕取烏魚。商船到此,載脂麻、粟、豆。水棚別見「外紀」),入於海。○曰■大肚溪(溪面甚闊,水險急,詳見「兵防」),發源於南投山。過北投、貓羅、柴坑仔(俱社名),北合水沙連九十九尖之流(水口可容小舟捕魚),出阿束(社名)之北,為■草港(港口有水棚,取魚;如鹿仔港),入於海。○草港之北為●水裏港(海■〈氵义〉。商船到此載脂麻。港水入至一里地而止)。○大肚之北曰■大甲溪(溪面甚闊,險於大肚。詳見「兵防」),發源於岸裏內山。過樸仔籬山,南分於牛罵,曰牛罵溪;西入於海。○曰■崩山港(港口多石,商船到此載脂麻),分自大甲溪。西北過崩山,又西為港,入於海。○曰■大安溪(險如大甲,而溪面較狹。夏秋水漲,必俟水落,邊海而行),發源於水沙連內山。北過岸裏、南日二山,支分於南日(社名)之後者,曰■房裏溪;支分於鐵砧山之北者,曰■貓盂溪。西匯於雙寮海口,入於海。○曰吞霄溪,發源於南日山;西出倒旗山之前,入於海。○曰■礁荖叭溪,發源於祐武乃山。出南日、礁荖叭二山之南,為■礁荖叭港;西入於海。○曰■後壟港,發源於貓裏山。過加至閣(社名)之西,為■後壟港(在後壟社前。港面甚闊,商船到此載脂麻);入於海。○後壟之北為●中港(海■〈氵义〉。有小澳,商船到此載脂麻。港水入至社後止)。○曰■中港溪,發源於合歡大山。流於加至閣之北,出中港社西為港,入於海。○中港之北為竹塹港,發源於眩眩內山,曰眩眩溪(溪底皆石);合鄰仔吧荖山之流,為■竹塹溪(溪面甚闊,多石)。溪西出為港,入於海(港闊水深,商船到此載脂麻、五穀)。又北曰■鳳山溪,發源於查內山。西流於小鳳山埔,入於海。○發源於查內山之北者,曰■大溪;於合歡大山者,曰支吧里溪、曰■田厝溪(近坑仔社)、曰■加冬溪(近霄裏社),合北內山之流為霄裏溪。過小龜崙(山名),匯大溪於南嵌(社名),為■南嵌港;西入於海(自大溪以下,五溪水底皆石。自竹塹至南嵌,俗云九十九溪;內多一溪而有十數灣折者)。○曰■長豆溪,發源於八里岔山之南,西入於海。○曰■磺溪(水不可食。詳見「外紀」),發源於磺山西。過內北投,出於干豆門,入於海。○八里岔之北為■淡水港(海口水程十里至乾豆門,內有大澳,分為二港。西南至擺接社止、東北至蜂仔峙止,番民往來俱用蟒甲。蟒甲者,刳獨木以為小船也。澳內可泊大船數百,商船到此載五穀,鹿脯貨物。內地商船間亦到此),匯合歡、龜佛、小雞籠、鼻頭(俱山名)灘流,入於海。○極於東北為■雞籠港,西北為大海。○港以東為■八尺門港(隔港為山朝、黑沙晃諸山)。八尺門之南為■山朝溪、為■蛤仔難港(港有三合諸山,灘流與海潮匯。蛤仔難三十六社,散處於港之左右),東為大海。

  附於邑治之左為南維。○曰■八掌溪,發源於玉山。過枋仔岸、阿里、牛朝(俱山名)之西南,為八掌溪渡(邑治南。抵郡渡此);至於白鬚公潭(有竹筏渡)。過小龜佛山(有竹筏渡),西出為■冬港(商船到此載五穀);南出青峰闕,入於海。○曰■白水溪,發源於玉案(山名),西灌於大排竹、臭祐、下加冬(俱莊名。別見「水利」)。○曰■啯溪,發源於大武壟(山名)■十八重溪(狹而淺,以其迂迴屈曲,故名十八重),合哆囉啯社北九重溪(狹淺如十八重)之流,過雙溪口西南,為■急水溪(往郡大路。有渡);出小龍船窩(地名),過下急水(有渡)、刺桐腳(地名),西出內連桁(見下),北匯於蚊港(見下),入於海。○西海自青鯤身至於南、北鯤身(南鯤身、北鯤身,傍海岸二小嶼。有網寮捕魚,西為大海),東入青峰闕,為■蚊港(港面甚闊,大小船俱可泊。自此以南至麻豆港,皆此港支分。港北設網寮捕魚塭);至於頭港仔(有網寮,港南有桁及魚),與冬港會。又南過威裏(水面甚闊,有網寮),東入為●鹹水港(海■〈氵义〉。郡治往笨港大路,有橋。商船輳集,載五穀貨物。港水入至下加冬仔止),支分於北為●井水港(海■〈氵义〉。有竹筏渡。小杉板頭船到此載五穀。港水至上帝廟邊止)。○威裏之南為內連桁(水面甚闊,有網寮及魚塭),與急水溪會。又南為倒風港(分內、外倒風澳。甚闊,眾水之所匯。有網寮、魚塭)。○■倒風之水分三港:北為●鐵線橋港(海■〈氵义〉。往郡大路,有橋。商船到此載五穀、糖、菁貨物。港水入至打鹿峙止),南為●茅尾港(海■〈氵义〉。往郡大路,有橋。商船到此載五穀、糖、菁貨物。港水入至二太爺莊止),西南為●麻豆港(海■〈氵义〉。商船到此載糖、菁貨物。港水入至麻豆社邊止)。○麻豆之南曰■灣裏溪,發源於礁吧哖(社名)內山。南過五步練、大武壟二山,合卓猴山之流於石仔瀨(有渡),西流為加拔溪,至於新社(有渡,名番仔渡)。南合烏山頭之流,過赤山(有渡,名拔仔林渡),至於灣裏(往郡大路,有渡);過蘇厝甲(有渡)、檨仔林(有渡)、蕭壟(社名。有渡),西出為歐汪溪(有渡。溪東為歐汪社、溪西為史椰甲社),入於海。○曰新港溪(有小杉板頭船至大洲載五穀),發源於木岡山;流於州仔尾(南為臺灣界、北為縣界洲。內有魚塭),為■新港(港另有海■〈氵义〉二:一由舊園西北流至木柵仔坑尾止,一由馬鞍橋流至柳橋腳止),入於海。○新港之南,東入為●洋仔港(■〈氵义〉海)。●新港之北,東入為●灣港(海■〈氵义〉。小杉板頭船到此載五穀、糖、菁貨物。港水入至木柵仔止。港口甚闊,有魚塭)、●竿寮港(海■〈氵义〉。有渡。小杉板頭船到此渡客,並載五穀、糖、菁貨物)、●直內弄港(海■〈氵义〉。小杉板船到此載五穀、糖、菁、貨物。港水入至安定里東保止)、●西港仔港(海■〈氵义〉。有港。小杉板頭船到此渡客,並載五穀、糖、菁貨物。港水入至安定里西保止。港口有魚塭)、●含西港(海■〈氵义〉。小杉板頭船到此載五穀、糖菁、貨物。港水亦至安定里西保止。港口有魚塭)。含西之支分為●卓加港(海。小杉板頭船到此載茅草。港水亦至安定里西保止。港口有魚塭),西南為大海。

  右山川所紀,較「郡志」加詳,亦多與「郡志」異。「郡志」據所傳聞,云其略而已。即如玉山,在縣治之背,全臺之望也;大武巒為縣治主山,青峰闕為縣南扼要海口:而「郡志」皆不載,又何論其小者乎!雞籠城在雞籠山隔海之西北雞籠嶼,而但曰城在雞籠;雖生長臺北者,亦無從識其處也。茲卷或躬親游歷、或遣使繪圖,三復考訂,乃登記載。假而千秋百世陵谷依然,雖未敢謂毫髮無爽,亦庶幾得其大概云。

  ·形勝(六景附)

  邑治全臺鎖鑰,徑道蜿蜒;內控四里、四社之番民,外阨八莊、眾社之要領(宋永清論)。揖鯨海而枕玉山,東西壯其流峙;右雞籠而左猴洞,南北扃乎戶庭。美哉!千里之雄圖、上游之勝地已。山因火而著,潭以劍而傳。巖號龍湖,開赤山莊之生面;地稱蚊港,導青峰闕以分流:亦足徵氣象之環異、標遠近之殊觀也。乃若干豆門能容數百巨艦,竹塹埔足墾千頃良田。梅放蓮岡,疑入羅浮夢裏:松圍合抱,如見臺嶺橋南:則又誇三邑以所無、擅海外之獨有者矣。

  六景

  玉山雲淨山在邑治大武巒山後(有記見「藝文」)。

  檨圃風清檨圃在縣署後。康熙五十五年修志,立局於此地。廣可六、七畝。高燥爽塏,為邑治內第一。外環修竹,中大檨數株,屈曲、亭直、偃仰,各有其妙。盛夏酷暑,涼風暫至,披襟瀟灑,不減羲皇上人也。

  北香秋荷北香湖在縣北二里許(有記見「藝文」。別見「水利」)。

  水沙浮嶼嶼在水沙連潭中浮出(見「古蹟」)。

  雞籠積雪雞籠山(見「山川」)。

  龍目甘泉龍目井在雞籠山之麓(見「古蹟」)。

  按「郡志」臺屬八景,諸羅居其一,所謂「雞籠積雪」也。然諸羅之名跡,實不在此。臺地夙號爍石流金,雞籠居極北,稍寒,偶爾見雪,遂稱勝耳。以予觀玉山、檨圃、北香、水沙、龍目,皆標奇領異,足供幽人之賞、消旅客之憂;顧未有表而出之耳。然則大澤深山,佳景滅沒,可勝道哉?故合雞籠而並列之,庶幾後有問津者。

  ·海道

  邑治海道:由青鯤身南至鹿耳門水程二十里,西至廈門水程十一更,利東南風信。由青鯤身北過青峰闕、蚊港、猴樹港、笨港(笨港與澎湖遙對)、海豐港、三林港、鹿仔港、崩山港、後壟港(後壟與興化南日遙對)、中港、竹塹港(竹塹與海壇遙對)、南嵌港(南嵌與福州閩安鎮遙對)、淡水港(淡水與北茭洋遙對)、雞籠港(雞籠與烽火門遙對)水程一十八更,利正南風信(各港詳見「兵防」)。由雞籠西北至福州水程七更,淡水西北至福州水程八更,利東南風信。由雞籠西南至廈門水程一十二更,淡水西南至廈門水程十一更,利東北風信。由雞籠東北至日本水程七十二更,利西南風信。由鹿耳門南至呂宋水程七十更,利西北風信。

  ·潮汐

  古之論潮汐者,曰如橐籥翕張,曰如人氣呼吸,曰海鱛出入,曰神龍變化;而竇叔蒙則以為水隨月之盈虧,盧肇則以為日入海而潮生、月離日而潮大。余安道闢盧氏之論,謂月之所臨,則水從之;水之往來,皆繫於月、不系於日。此從竇叔蒙「水隨月」之論而發明之也。王充「論衡」,以為水者,地之血脈,隨氣進退。明漳浦黃道周為之申其說曰:『天包水,水承地。一元之氣,升降於太虛之中。氣升而地沉,則海水溢上而為潮;氣降而地浮,則海水縮下而為汐』。此主「人氣呼吸」之論,古今不易之理也。夫天地之盈虛消長,不外一氣之運行。氣升則為盈為長,氣降則為虛為消。盈而長如人氣之呼也,則水溢而為潮;虛而消如人氣之吸也,則水縮而為汐。盈虛消長之間,陰陽之理寓焉矣。自晝迄夜,計十二時。子至巳,陽也;午至亥,陰也:陰陽判而晝夜分。氣之升降,運行於晝夜之內;氣有再升、再降,故水亦有再潮、再汐也。日為太陽之氣、月為太陰之氣,日月之旋轉,一陰陽之迭運循環不息,積三十日而一周;故潮汐亦因之,有早暮之不同焉。至於潮之有大小,則因乎時之有交變、氣之有盛衰。陰陽之交,在卯、酉之月;天地之變,在朔、望之後。交則氣盛,故潮猶大於餘月;變亦氣盛,故潮獨大於餘日。凡在九有之中,無殊理、亦無殊時也。

  諸羅隸於臺灣,潮汐相等。初一、十六,已、亥而潮滿,寅、申而潮竭。初三、十八,子、午而潮滿,卯、酉而潮竭。初八、二十三,寅、申而潮滿,已、亥而潮竭。「郡志」云:視同廈為較早。蓋潮候有遠近之不同;海之遠者,其得氣尤盛,故潮亦因之。由臺而入同廈,水程遠至十一更,無怪其然矣。若夫半線以下,潮流過北、汐流過南;半線以上,潮流過南、汐流過北,則又有方之不侔,而南北之地勢異也。夫半線距諸羅百六十里耳,而南、北潮之懸殊如此;矧夫六合以外,舟車之所不至、人力之所不通,其潮汐又豈可以逆測哉!

  要之,天地為積氣之域,水包乎天地之中;非水則天地之氣於何而徵,非天地之氣則海不過為積水之區,潮汐於何而有哉!故黃道周曰:『地承水力以自持,且與元氣升降,互為抑陽;而人不覺,亦猶坐於船中而不知船之自運也』。得此,可以定潮汐之論矣。

  ·風信(增刪「郡志」。颶日附)

  清明以後,地氣自南而北,以南風為常;霜降以後,地氣自北而南,以北風為常。反其常,則颱■〈風貝〉將作。

  南風壯而順,北風烈而嚴。南風多間,北風罕斷。南風駕船,常患風不勝帆,故商賈以舟小為速;北風駕船,常患帆不勝風,故商賈以舟大為穩(大理寺少卿陳汝咸為縣令漳浦時,擒獲海賊巨魁徐容出沒於洋面者十年矣;訊之云:『南風雖有颱■〈風貝〉,尚可避閃;北風起,則力不能支』。又海中嚴寒,故須散斗;言各散歸家也)。

  風大而烈者為■〈風貝〉,又甚為颱。■〈風貝〉常驟發,颱則有漸。■〈風貝〉或發而倏止,颱則連日或數日而止。大約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風貝〉,五、六、七、八、月發者為颱;九月則北風初烈,或至連月,俗稱為九降風。間有颱驟至,如■〈風貝〉春。船在洋中遇■〈風貝〉猶可為,遇颱則不可當矣。

  過洋以四月、七月、十月為穩;蓋四月少■〈風貝〉、七月寒暑初交、十月小陽春天多晴而風順也。最忌六月、九月;以六月多颱、九月多九降也。

  十月以後,北風常作,颱■〈風貝〉無定期,舟人視風隙以來往。五、六、七、八月應南風,颱發則北風先至,轉而東南,又轉而西南,乃止。颱■〈風貝〉俱多帶雨,九降則無雨而風。五、六、七月間風雨俱至,俗所謂「西北雨」、「風時雨」也。舟人視片雲上黑,則收帆嚴舵以待之;瞬息之間,風雨驟至,隨刻即止。若備之少遲,則收帆不及,或至傾覆。天邊有斷虹,則颱將至。片雲如船帆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鱟尾者曰屈鱟,出於北方又甚於他方也。海面多穢如米糠及海蛇浮遊水面,亦颱將至。

  十二月二十一日起有風,應明年正月有大風;二月、三月以至九月,俱按日相應。或一日之間風作二次,則所應之月颱■〈風貝〉二次;多亦如之。無不應者。

  凡山澳泊船之處,有南風澳、北風澳。南風以南負山,而北面海者為澳;北風以北負山,而南面海者為澳。獨五、六月應南風,或驟遇北風,不可泊北風澳。蓋以北風轉南,呼吸變更,颱雨嚴厲,駕避不及,則舟立碎矣。

  ■〈風貝〉日

  正月初四日接神■〈風貝〉,初九日玉皇■〈風貝〉(此日有■〈風貝〉,各■〈風貝〉皆驗;此日無■〈風貝〉,則各■〈風貝〉亦多不驗),十三日關帝,二十九日烏狗。

  二月初二日白鬚■〈風貝〉。

  三月初三日上帝■〈風貝〉,十五日真人■〈風貝〉,二十三日媽祖■〈風貝〉(真人■〈風貝〉多風,媽祖■〈風貝〉多雨。以上三箇月共有三十六■〈風貝〉。此記其大者)。

  四月初八日佛子■〈風貝〉。

  五月初五日屈原■〈風貝〉(係大■〈風貝〉旬),十三日關帝■〈風貝〉。

  六月十二日彭祖■〈風貝〉,十八日彭祖婆■〈風貝〉,二十四日洗炊籠■〈風貝〉(此月內三■〈風貝〉,皆係大■〈風貝〉旬)。

  七月十五日鬼■〈風貝〉。

  八月初一日灶君■〈風貝〉,初五日係大■〈風貝〉旬,十五日魁星■〈風貝〉。

  九月十六日張良■〈風貝〉,十九日觀音■〈風貝〉。

  十月初十日水仙王■〈風貝〉,二十六日翁爹■〈風貝〉。

  十一月二十七日普庵■〈風貝〉。

  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風貝〉,二十九日火盆■〈風貝〉(自二十四日至年終,每遇大風,為送神風)。

  按■〈風貝〉日名目,皆怪誕不經,而驗之多應,舟人避不敢行。故並志之。

  ●諸羅縣志卷二

  規制志

  城池衙署倉廒坊里街市橋梁津渡水利郵傳養濟義塚

  規海外千里以為之邑,凡城郭、宮室、都鄙、廬井、津梁,皆王政所必經也;旱潦豐凶有備,郵亭丘壟各有地也,鰥寡孤獨有養也。斯邑啟土以來,百廢弗舉,間有因者,其名云爾。非大為振刷,豈止單子如陳,道茀不行;薛宣過彭城,橋梁不治而已!單厥心力,相其緩急而先後之,苟上關乎國體,下益於民生,敢曰傳舍其官;使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乎?

  城池

  衙署(公館附)

  倉廒

  坊里

  街市

  橋梁

  津渡

  水利

  郵傳

  養濟

  義塚

  ·城池

  諸羅自康熙二十三年卜縣治於諸羅山,城未築。四十三年,奉文歸治。署縣宋永清、署參將徐進才、儒學丁必捷至山,定縣治廣狹周圍六百八十丈,環以木柵,設東西南北四門,為草樓以司啟閉。年久傾壞;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重修。

  論曰:三代之英,城郭溝池以為固,故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漢鼌錯之言兵事曰:『高城深塹,具藺石、布渠荅』(如淳曰:『藺石,城上擂石也』。蘇林曰:『渠荅,鐵蒺藜也』);又曰:『調立城邑,為中周虎落』(顏師古曰:『虎落,以竹篾相連遮落之也』):言乎守之不可無具也。諸羅故無城郭,村落如晨星,無關砦堡塢;猝然有急,鳥獸駭散。劉卻之亂(詳見■〈艹佳〉苻),下加冬奔潰,亂民四出行劫;豈非營障不堅,村落莫能目固,故至此與?嘗就此地土物所宜,為因利乘便之計;有不藉壁壘而堅者,莿竹是也。其附根節密、其枝橫生、其莿堅利,若環植而外布渠荅,堅築敵樓於東南西北之衝,即矢石砲火可左右下,敵不得近。雖雲梯百丈,無所用之;雉堞豈能相過哉!今縣治東北比櫛可觀矣,西南牛羊踐履,故多闕焉;補而培護,加以樓櫓,萬世之功也。各莊民居稠密之處,皆當仿此。倉卒憑以相守,亦中周虎落之固矣。

  ·衙署(公館附)

  諸羅縣署原在佳里興(詳見「建置」);歸治後,相土縣內之中。四十五年,攝縣篆本府同知孫元衡建大堂,後川堂、前儀門;年久漸圯。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重修;顏大堂曰「柔遠能邇」。另建後堂住宅五間、左右齋閣各三間,內外廊舍俱備:皆捐己資為之。

  典史署在善化里目加溜灣街。康熙二十三年建。

  佳里興巡檢司署在縣署之右。康熙四十三年建。

  儒學署(未建)

  按儒學一官,朔望宣講聖諭、課督生徒,有教化之責。典史職在巡察捕盜,每事署其名於尾。皆與縣令共相為理,衙署宜在縣內者也。諸羅教諭僑寓郡城、典史署在目加溜灣,而在縣者惟佳里興巡檢。佳里興距縣八十里,當未歸治之前,縣令、營守俱住其地;故巡檢權移諸羅山耳。今縣治畫一,佳里興另設防兵。愚意欲移巡檢於笨港民居叢雜之地,使稽察奸宄;而移教諭、典史署歸縣內,庶一官各盡一官之職。但衙署經營百工器備,閒曹薄俸憚於轉徙、動費民力既所不忍,而文廟、城隍諸舉大工方竣,財匱力絀;存此說以俟後之銳意修舉者。

  參將署原在佳里興;歸汛後(詳見「兵防」),在縣治北門內。前大堂,中川堂,後為私宅。康熙四十四年建。宅右為齋舍三間,齋舍之右為箭廳。五十四年,參將阮蔡文建大門、儀門。向覆以茅,五十五年火;署參將事守備游崇功重建,易茅以瓦。

  守備署在參將署箭廳之右。康熙四十四年建。五十五年火,守備游崇功重建。

  諸羅縣公館在府治東安坊。歷任知縣修理,規制甚備。

  茅港尾公館在茅港尾街。康熙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建。

  笨港公館在笨港街。康熙五十五年,附近土民公建。

  論曰:公館之設,古之驛亭。「周禮」:『遺人,所以職委積者也』。使客之往來於是乎憩,故民居不擾。其無事,則子衿里老朔望會集子弟,即此宣講聖諭,申明條約;又鄉校之遺矣。

  ·倉廒(社倉附)

  縣倉廒,合縣內十一所,在縣南者七所、在縣北者四所,間三百四十二(另社倉

  【第 28 頁:版面影像】

  八)。

  一、縣內倉八十一間:康熙四十年,知縣毛鳳綸建三十間;四十七年,署縣宋永清建十五間;四十九年,知縣劉作楫建十間;五十年,攝縣篆知府周元文建六間;五十一年,知縣劉宗樞建二十間。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修。

  一、下加冬莊倉二十間:康熙四十年,知縣毛鳳綸建五間;四十三年,署縣宋永清建五間;五十年,攝縣篆知府周元文因倉廒倒壞,罰管事丘蒲起賠五間;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建五間。

  一、新啯莊倉三間:康熙四十年,知縣毛鳳綸建。

  一、果毅後莊倉一間:康熙五十年,攝縣篆知府周元文建。

  一、開化里赤山莊倉五間:系偽時建。倒壞一間,今存四間。歷任知縣捐修。

  一、茅港尾保倉十二間:康熙五十年,攝縣篆知府周元文著各里管事建。

  一、府治倉八十八間:在鎮北坊者一十五間、在東安坊者七十三間。系各莊里管事公建公修。

  ——以上俱縣南。

  一、打貓莊倉四十三間:康熙四十年,知縣毛鳳綸建三間;四十九年知縣劉作楫建十二間;五十年,攝縣篆知府周元文建二十間;五十一年,知縣劉宗樞建八間。

  一、斗六門莊倉八十五間:康熙四十年,知縣毛鳳綸建十六間;四十七年,署縣宋永清建十間;四十九年,知縣劉作楫建二十四間;五十年,攝縣篆知府周元文建二十間;五十一年,知縣劉宗樞建十五間。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重修。

  一、半線莊倉三間: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建。以貯半線至竹塹兵米。

  一、淡水倉二間:康熙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建。以貯淡水至南嵌兵米。

  ——以上俱縣北。

  社倉:一在縣治、一在新化里、一在善化里、一在安定里,一在茅港尾、一在打貓莊,一在斗六門莊,一在半線莊。以上每一處各一間。康熙四十八年,署縣宋永清奉文建。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重建。

  ·坊里

  縣屬轄里四、保九、莊九(里、保、莊皆漢人所居)、社九十有五(社見上「山川」註)。

  里

  開化里、善化里(俱在縣治之南)、新化里(在縣治之南,與臺灣交界)、安定里(在縣治之西南,濱海)。

  保

  赤山保、茅港尾保、佳里興保(以上俱屬開化里)、善化里東保、善化里西保、新化里東保、新化里西保、安定里東保、安定里西保。

  莊

  諸羅山莊(在縣治廂外)、外九莊(北新莊、大小槺榔莊、井水港莊、土獅仔莊、鹿仔草莊、龜佛山莊、南勢竹莊、大丘田莊、龜仔港莊)、大奎璧莊、舊啯莊、新啯莊、下加冬莊:以上俱在縣西南。

  打貓莊、他里霧莊、半線莊:以上俱在縣北。

  社

  諸羅山社、哆囉啯社(「郡志」作倒咯啯)、大武壟社、礁吧哖社、木岡社、茅匏社、內幽社、麻豆社、目加溜灣社、新社仔社、蕭壟社、新港社(與臺灣界)、卓猴社、大傑顛社(與鳳山界):以上各社俱在縣西南。

  阿里山社、踏枋社、鹿楮社、■〈口皂〉囉婆社、盧麻產社、干仔霧社、奇冷岸社(一作嶇嶺岸)、大龜佛社(「郡志」作大居佛):以上各社俱在縣東南。

  打貓社、他里霧社、猴悶社、柴裏斗六社、西螺社、東螺社、眉裏二社、南社、二林社、大突社、貓兒干社(「郡志」作麻芝干)、大武郡牛相觸二重坡社、南投社、貓羅社、北投社、馬芝遴社、半線社、柴坑仔社、水裏社、大肚社、阿束社、貓霧拺社(一作麻務捒)、沙轆社、牛罵社、崩山社、大甲東社、大甲西社、宛裏社、房裏社、南日社、雙寮社、貓盂社、吞霄社、後壟社、新港仔社、貓裏社、加至閣社、中港仔社、竹塹社、南嵌社、坑仔社、龜崙社、霄裏社、上淡水社、內北投社、麻少翁社、武勝灣社、大浪泵社、擺接社、雞柔社、雞籠社、金包裏社:以上各社俱在縣北。

  山朝社:在縣東北。

  康熙三十二年新附生番六社:木武郡赤嘴社、水沙連思麻丹社、麻咄目靠社、挽鱗倒咯社、狎裏蟬巒蠻社(「郡志」作戀蠻)、干那霧社:以上各社俱在縣北。

  三十四年新附生番九社:崇爻社、芝舞蘭社、芝密社、貓丹社、荺椰椰社、多難社、水輦社、薄薄社、竹腳宣社:以上各社俱在縣東北。

  五十四年新附生番五社:岸裏社、掃捒社、烏牛難社、阿里史社、樸仔籬社:以上各社俱在縣北。

  「郡志」「規制」載:『諸羅縣社,舊管合三十二年新附,凡為社四十』。而舊管中有數社合為一社徵餉者,其名皆不載。今并列之,以便省覽。他如東北山後之蛤仔難三十六社、哆囉滿直加宣等社,多有生番未輸貢賦者。其地分注於「山川」,其事別見於「外紀」。

  ·街市

  十字街、太平街、鎮安街:俱在縣城內。

  下加冬街(在下加冬莊)、急水溪街(在溪南)、鐵線橋街(市店在橋之南北)、茅港尾街(在橋南。邑治至府一路市鎮,此為最大)、麻豆街(俱屬開化里)、灣裏溪街、灣裏社街(俱屬善化里)、木柵仔街(街南屬新化里、街北屬安定里)、新港街(屬新化里)、蓮池潭街(屬善化里)、蕭壟街(屬安定里):以上俱縣南。

  笨港街(商賈輳集,臺屬近海市鎮,此為最大)、土獅仔街、猴樹港街、井水港街(俱屬外九莊)、鹹水港街(屬大奎璧莊。商賈輳集,由茅港尾至笨港市鎮,此為最大):以上俱縣西南:

  打貓街(在打貓莊)、他里霧街(在他里霧莊)、斗六門街(在柴裏社)、半線街(在半線莊):以上俱縣北。

  ·橋梁

  鐵線橋、茅港尾橋:俱屬開化里。二橋各為一港,相去十里,為縣治往郡必由之路。舊時冬春架竹為之,上覆以土;夏秋水漲漂去,設渡以濟行人。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各建木橋;監生陳士俊自捐銀五十兩募眾捐資以助,兼董其事。堅緻牢實,四時皆無病涉矣。

  馬鞍橋:在新化里新港。架木為之,形如馬鞍,故名。五十五年,附近士民重修。

  鹹水港橋:在大奎璧莊。架木為之。

  二重溝橋:在他里霧莊。架木為之(以上數橋,俱可通車馬)。

  他里霧橋、笨港橋:俱架木為之(以上二橋,止在冬春之間設架,以通行人)。

  ·津渡

  牛朝溪渡、八掌溪渡(俱屬諸羅山莊)、八掌溪下渡、白鬚公潭渡、小龜佛山渡(俱屬外九莊。以上均用竹筏)、急水溪上渡、急水溪下渡(俱屬開化里。皆用竹筏)、井水港渡(屬外九莊)、石仔瀨渡、番仔渡、拔仔林渡、灣裏渡(俱屬善化里)、犁頭標渡、蘇厝甲渡、檨仔林渡、蕭壟溪渡、歐汪溪渡(俱屬安定里)、洋仔港渡、蔦松渡(俱屬新化里)、阿拔泉渡(在斗六門北五里)、黃地崙渡(在外九莊)、布嶼稟渡、打馬辰莊渡、樹仔腳渡、貓兒干渡(俱屬半線莊)、竿寮渡、西港仔港、含四港渡、直加弄港渡(以上四渡,俱屬安定里。設雙桅杉板頭船以渡往來行人,水程至府三十里)。

  ·水利

  凡築堤瀦水灌田,謂之陂;或決山泉、或導溪流,遠者數十里、近亦數里。不用築堤,疏鑿溪泉引以灌田,謂之圳;遠者七、八里,近亦三、四里。地形深奧,原泉四出,任以桔槔,用資灌溉,謂之湖(或謂之潭):此皆旱而不憂其涸者也。又有就地勢之卑下,築堤以積雨水,曰涸死陂;小旱亦資其利,久則涸矣。諸邑以陂名者七十,有水源者三十有五;以圳名者五。以湖名者二,以潭名者二。水沙連以下六社民番採捕者,附載於末。

  陂

  諸羅山大陂即柴頭港陂。源由八掌溪出,長二十里許;灌本莊水窟頭、巷口厝、竹仔腳、無影厝等莊。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一百石、另發倉粟借莊民合築。

  柳仔林陂源由八掌溪分流,長可十餘里,大旱不涸。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一百石、另發倉粟借莊民合築。

  八掌溪漧陂源有二:一由赤蘭坑出、一由八掌溪分流,長可十餘里。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築。

  埔姜林陂源由八掌溪分流,長可十餘里。康熙五十六年,莊民合築。

  馬朝後陂源由內山土地公崎流出。原有舊陂址;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銀二十兩助莊民重修。

  楓仔林陂在下加冬莊東。源由白水溪出。康熙五十四年,莊民合築。

  佳走林陂源由草潭出。康熙四十四年,莊民合築。

  三間厝陂在馬朝後莊南。源由馬朝後陂尾分出。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築。

  烏樹林大陂源由白水溪分流,長可二十餘里;灌本莊大排竹、臭祐莊、客莊、本協、下加冬等莊。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一百石、另發倉粟借莊民合築。

  安溪寮陂源由白水溪分流,長可十餘里;灌本莊塗庫仔、後鎮、上帝廟、竹圍後等莊。康熙三十八年,莊民合築。

  王公廟陂在下加冬東南。源由白水溪分流。康熙五十四年,莊民合築。

  新營等莊陂源由白水溪分流,長可三十里許;灌本莊太子宮、舊營、加冬腳等莊。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一百石助莊民合築。

  牛朝莊陂在外九莊。源由井水港頭出。康熙五十六年,莊民合築。

  哆囉啯大陂源由內山九重溪出,長二十餘里;灌本莊及龍船窩、埤仔頭、秀才等莊,大旱不涸。康熙五十四年,各莊民同土番合築。五十年大水衝決,知縣周鍾瑄捐榖一百石、另發借倉粟八百餘石重修。

  大腳腿陂在哆囉啯南。源由十八重溪出,長可十里許。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捐榖八十石助莊民合築。

  新陂在北新莊。源由諸羅山番仔坑流出,長可十餘里。有泉,大旱不涸。康熙三十一年,墾戶李承業、陳大松合築。

  大溪厝陂在縣治西南三蒲竹。源由諸羅山番仔坑分流,長十餘里。康熙四十七年,莊民合築。

  朱曉陂在外九莊大坵田。源由荷包嶼大潭出,有泉;淋雨時,鹿仔草、大槺榔、坑埔之水注大潭中,透至鬼仔潭止;大旱不涸。康熙四十三年,管事同莊民合築。

  樹林頭陂在外九莊。源由八掌溪尾出,長五、六里許;灌樹林頭、新南勢竹二莊。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築。

  牛挑灣陂在外九莊。源由龜仔港頭出,灌牛挑灣、龜仔港二莊。康熙三十四年,莊民合築。

  番仔陂即北香湖(見下)。

  土獅仔陂在外九莊。源由牛朝溪出,南灌六加佃莊、北灌土獅仔莊。康熙四十九年,莊民合築。

  咬狗竹陂源由牛朝山坑流出,長二十餘里;灌本莊及番婆莊、月眉潭、土獅仔、北勢等莊。康熙三十二年,莊民合築。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捐榖六十石助莊民重修。

  打貓大潭陂有泉;淋雨時,新莊、柴頭港、打貓一帶流水注焉。灌本莊及青埔仔二莊。康熙四十二年,莊民合築。

  打貓山腳大陂源由山疊溪出,長十餘里;灌本莊及火燒莊、南路厝等莊。康熙四十四年,莊民合築。

  虎尾寮陂在打貓莊北。源由山疊溪分流。康熙四十七年,莊民合築。

  雙溪口大陂在打貓崙仔莊。源由山疊溪分流。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築。

  西勢潭陂在打貓莊西北。源由山疊溪分流,灌西勢潭、柴林腳二莊。康熙四十五年,莊民合築。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捐銀一十兩助莊民重修。

  大埔林陂在山疊溪北。源由山疊溪分流。康熙四十九年,莊民合築。

  阿陳莊大陂在他里霧社東南。源有二:一由石龜溪分出,一由庵古坑出。康熙四十四年,莊民合築。

  馬龍潭陂在貓霧拺。潭有泉源;合內山之支流,長二十餘里。陂流四注,大旱不涸;所灌之田甚廣。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二百石助莊民合築。

  糞箕湖陂在他里霧社西。源由虎尾溪出。康熙五十六年,莊民合築。

  石榴班陂在柴裏社東北。源由阿拔泉溪出。康熙四十九年,莊民合築。

  鹿場陂在虎尾溪墘。源由虎尾溪分流。康熙五十三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築。

  打馬辰陂在西螺社東。源由東螺溪出。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榖四十石助莊民合築。

  涸死陂

  小埔姜林陂在馬朝後半月嶺。康熙四十四年,莊民合築。

  長短樹陂在下加冬西南。康熙三十六年,莊民合築。

  吳連莊陂在哆囉啯東南。康熙五十二年,莊民合築。

  林富莊陂在舊啯莊。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捐銀一十兩助莊民合築。

  果毅後陂在舊啯莊。康熙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一百石助莊民合築。

  水漆林陂在赤山莊。灌本莊及大竹圍、龜仔港等莊。康熙五十三年,知縣周鍾瑄捐銀一十兩助莊民合築。

  塗庫陂在赤山莊。灌本莊及青埔仔、中社等莊。康熙五十三年,知縣周鍾瑄捐榖八十石助莊民合築。

  赤山陂原有舊陂址;康熙五十三年,知縣周鍾瑄捐榖八十石助莊民重修。

  洋仔莊陂在茅港尾東。原有舊陂址;康熙五十三年,知縣周鍾瑄捐榖四十石助莊民重修。

  番仔橋溝陂在茅港尾。灌佳里興、茅港尾二莊。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捐銀二十兩助莊民合築。

  烏山頭陂即龍船窩陂。灌烏山頭、二鎮、龍船窩等莊。康熙五十三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一百石助莊民合築。

  新港西陂在新化里。康熙四十六年,莊民合築。

  新港東坡在新港社。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七十石助,莊民合築。

  北社尾陂在縣治西北。灌北社尾,水牛厝二莊。康熙四十七年,莊民合築。

  臺斗坑陂在縣治北。康熙四十五年,莊民合築。

  大目根陂在縣東北牛朝山後。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榖八十石助莊民合築。

  劉荊莊陂在縣治西。灌本莊及鹿仔草二莊。康熙三十九年,莊民合築。

  槺榔莊陂在外九莊。灌大、小槺榔二莊。康熙五十三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築。

  竹仔腳陂在外九莊龜仔港北。康熙五十五年,莊民合築。

  頭橋陂在打貓莊東。康熙四十三年,莊民合築。

  新莊陂在打貓西南。康熙四十三年,莊民合築。

  坂頭厝陂在打貓西。康熙四十七年,莊民合築。

  中坑仔陂在打貓東北。康熙五十三年,知縣周鍾瑄捐榖四十石助莊民合築。

  本廳陂在打貓本廳莊。康熙四十三年,莊民合築。

  他里霧番仔陂在他里霧社。康熙五十年,莊民合築。

  埔姜崙陂在他里霧社西。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銀一十兩助莊民合築。

  猴悶陂在他里霧社北。康熙五十一年,莊民合築。

  李望莊陂在他里霧東北。灌本莊及北勢二莊。康熙五十年,莊民合築。

  尖山莊陂在柴裏社東南。康熙四十八年,莊民合築。

  柴裏莊陂在柴裏社。康熙五十年,莊民合築。

  斗六莊陂在斗六門防汛後。康熙四十九年,莊民合築。

  大竹圍陂在斗六門防汛後。康熙四十八年,莊民合築。

  西螺引引莊陂在西螺社。康熙五十三年,知縣周鍾瑄捐銀二十兩助民番合築。

  打廉莊陂在東螺社西北。康熙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築。

  燕霧莊陂在半線社南。康熙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築。

  圳

  內林圳在打貓莊大埔林北。源由石龜溪入。康熙四十九年,莊民開濬。

  走豬莊圳源由石龜溪分入,灌走豬、排仔路頭二莊。康熙三十四年,莊民開濬。

  荷包連圳在走豬莊北。源由石龜溪分入。康熙五十二年,莊民開濬。

  加冬腳莊圳在他里霧社南。源由石龜溪分入,灌加冬腳、殿仔林二莊。康熙三十六年,莊民開濬。

  石龜溪莊圳源由石龜溪分入。康熙四十五年,莊民開濬。

  湖

  北香湖在縣北二里許。泉深地廣,盤曲三、四里,縣治東北一帶之水歸焉;大旱不涸。康熙三十四年,番民合築陂於下流,名「番仔陂」。

  龍湖即赤山莊大潭。在龍湖巖前(別見「古蹟」)。

  潭

  白鬚公潭在外九莊八掌溪北。

  何厝潭在打貓竹仔腳。

  附:水沙連潭在水沙連社(見「古蹟」)。

  鬼面潭在半線山內。夏秋時雨,產魚蝦;春冬多涸。

  鼎臍挖潭在新港社之南。產魚蝦。

  潛蟳塭在新港社之南。產魚蝦。

  草塭五塭在安定里。夏秋產麻虱目魚。

  尖山仔牛牳芝潭近海。廣可一、二里。多產魚。

  ·郵傳

  宋建隆間,以軍士遞文檄,謂之鋪兵。元、明因之,以至於今。明制:十里為鋪,鋪兵五人。諸羅自開縣設鋪兵六十七名,南自諸羅山鋪起、至新港鋪止,鋪十有一;北自打貓鋪起、至大肚鋪止,鋪十有一。各鋪十里、十五里、二十里不等(鋪兵工食,別載「賦役」經費」)。

  諸羅山鋪在縣治西門外。鋪兵三名。

  哆囉啯鋪在哆囉啯社。鋪兵三名。

  新啯鋪在新啯莊。鋪兵三名。

  赤山仔鋪在赤山保。鋪兵三名。

  大路邊鋪在烏山頭。鋪兵二名。

  茅港尾鋪在茅港尾橋頭。鋪兵三名。

  佳里興鋪在佳里興保。鋪兵三名。

  蕭壟鋪在蕭壟社。鋪兵三名。

  麻豆鋪在麻豆社口水窟頭。鋪兵三名。

  目加溜灣鋪在善化里。鋪兵三名。

  新港鋪在新化里洋仔港,與臺屬界。鋪兵四名。

  ——以上俱縣南。

  打貓鋪在打貓街。鋪兵三名。

  他里霧鋪在他里霧社。鋪兵三名。

  猴悶鋪在猴悶社。鋪兵三名。

  柴裏鋪在柴裏社。鋪兵三名。

  草埔鋪在在西螺社南。鋪兵三名。

  西螺鋪在西螺社北。鋪兵四名。

  埔鋪在東螺社南。鋪兵三名。

  小岡鋪在東螺社北。鋪兵二名。

  大武郡鋪在大武郡社。鋪兵三名。

  半線鋪在半線社。鋪兵三名。

  大肚鋪在大肚溪墘。鋪兵三名。

  ——以上俱縣北。

  ·養濟

  養濟院在善化里東保。康熙二十三年,知縣季麒光建。

  ·義塚

  一在縣治之東牛朝山。康熙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建。

  一在臺灣縣寧南坊之南鬼仔山。

  右「倉廒」以下九條,皆規制所必及。諸羅貯榖二十餘萬,修倉之費,無歲不有;大率修於民者二、三,修於官者七、八。以地卑溼而多風雨,室壞則榖朽;縣官之考成交代在榖,雖耗己資,不敢不亟也。所最宜加意者,莫如水利、津梁。何則?地溥且長,田可以井。畏澇者秋漲驟怒,海潮匯之,雖史起、鄭白無所用其智力矣。畏旱者因山澤溪澗之勢,引而灌溉,先王之溝洫澮川,詎異是哉!然穿鑿泉源,旁通曲引,木石之用、工力之煩既已不貲;而歲有衝決,修築之費半於經始:故愚者怠於事而失其利,智者有其心而絀於力。且鄉鄰之眾,謀多不集;非官斯土者激勸有道,考其成功,不委諸草莽、即廢於半塗耳。鍾瑄自五十三年視職,竊嘗留意於斯。循行所至,度其高下蓄洩之所宜,烝髦士、召父老子弟,與之商榷;工程浩大而民力不能及,則捐資以倡之、發倉粟以貸之。決壤壅塞,則令修治,使復其舊。陂之大者,另立陂長,責以巡察,司斗門之啟閉,以時其蓄洩。三年之間,田谷倍穫。雖未敢希蹤古先哲之遺烈,亦自盡其職之所當為云爾。北路溪流險惡,載胥及溺時時見告,匪止病涉而已。故橋梁之外,津渡尤加飭焉;而紛紛者猶欲因此窺利也。

  ●諸羅縣志卷三

  秩官志

  秩官列傳

  縣有官師,所以教養斯民也;令、丞、簿、尉皆是也。宋以前,學無專官,令佐理之;厥後有教諭、有訓導。宋寨官有巡檢,然率受成於令而已。既兼眾職,而於民最親;故一方之安危,繫縣令之賢否。「詩」曰:『豈弟君子,民之父母』。豈以強教明察之長也,弟以悅安慈惠之師也;風雅之旨,明著深切。況茲邑新造,可不務乎?尉、巡檢,分任境內。司鐸之諭,正誼明道,以一身表率諸生,尚無曠厥職哉!

  秩官

  列傳

  ·秩官

  諸羅縣,設自康熙二十三年。知縣一員、典史一員、佳里興巡檢司巡檢一員、儒學教諭一員,初由部選。康熙三十年奉旨:『臺灣各官,自道員以下、教職以上,俱照廣西南寧等府之例,將品級相當現任官員內揀選調補;三年滿即陞。如無品級相當堪調之員,仍歸部選。著為令』。三十六年奉旨:『各省調補官員,知縣以上俱令赴部引見,察其能否』。五十三年奉旨:『教職等官,有教習士子、作養人材之責。嗣後補授教職,俱著赴部考試引見』。五十五年奉旨:『免其來京;仍交與該督、撫考試,可用者補授』。諸羅調補自三十四年閩清知縣董之弼、教諭林弼始,蓋同時並調云。

  知縣

  季麒光江南無錫人,丙辰進士。康熙二十二年任(有傳)。

  樊維屏山西蒲州人,歲貢。康熙二十五年任。

  朱道中江南休寧人,監生。康熙二十八年任。卒於官。

  張■〈王尹〉山西崞縣人,歲貢。康熙二十九年任(有傳)。

  董之弼遼東人,監生。閩清縣調補。康熙三十四年任。

  毛鳳綸奉天人,官監生。建陽縣調補。康熙三十九年任。四十三年,陞江西吉安府同知。

  毛殿颺廣東博羅人,甲戌進士。詔安縣調補。康熙四十四年任。未數月,卒於官。賦性狷介。「漳志」稱其在詔安時,人不敢干以私;革陋規、戢豪暴、設紙皂便民、修橋樑道路,善政甚多。

  李鏞正黃旗人,監生。寧洋縣調補。康熙四十五年任。

  劉作楫江西廬陵人,庚辰進士。由銓選。康熙四十八年任。

  劉宗樞正白旗人,監生。尤溪縣調補。康熙五十一年任。以憂去。

  周鍾瑄貴州貴筑人、丙子舉人。邵武縣調補。康熙五十三年任。

  典史

  楊輔業陝西富平人,吏員。康熙二十三年任。二十七年,陞江南和州吏目。

  宋應龍直隸新樂人,吏員。康熙二十八年任。三十一年,陞刑部司獄司。

  嚴時泰浙江錢塘人,吏員。康熙三十二年任。

  蔣復新江南潁川人,吏員。龍溪縣典史調補。康熙三十六年任。

  楊永祚陝西華州人,吏員。長樂縣典史調補。康熙四十年任。

  田詔尹陝西人。晉江縣典史調補。康熙四十二年任。陞廣東五斗口巡檢。

  何棟直隸安州人,吏員。泰寧縣典史調補。康熙四十七年任。

  楊雲龍直隸大興人,吏員。羅源縣典史調補。康熙五十二年任。五十六年,陞江南靖江馬馱巡檢。

  佳里興巡檢司巡檢

  孫寅山東禹城人,吏員。康熙二十三年任。升山西潞安府照磨。

  周彥浙江錢塘人,吏員。康熙二十八年任。升湖廣安陸府照磨。

  陳治國河南禹州人,吏員。康熙三十二年任。

  鄭惟哲直隸河間府人,吏員。康熙三十七年任。

  張弘宗浙江會稽人,吏員。康熙四十一年任。升松江府照磨。

  馬起羲直隸人,吏員。康熙四十八年任。

  劉廷元陝西蘭州衛人,吏員。康熙五十一年任。

  陳祚楨直隸大興人,內閣供事。康熙五十五年任。

  儒學教諭

  陳志友長樂人,歲貢。康熙二十六年任。升雲南蒙自知縣。

  謝汝霖長樂人,己酉舉人。康熙三十年任。升陝西延州知縣。

  林弼莆田人,壬子拔貢。閩清縣教諭調補。康熙三十四年任。

  施士嶽晉江人,歲貢。閩清縣教諭調補。康熙三十九年任。以憂去。

  丁必捷平和人,歲貢。福清縣教諭調補。康熙四十一年任。升國子監學錄。

  孫襄晉江人,歲貢。泰寧縣教諭調補。康熙四十五年任。卒於官。

  陳聲長泰人,丁卯舉人。長樂縣教諭調補。康熙四十九年任。升廣東和平知縣。

  陳文海永安人,歲貢。德化縣教諭調補。康熙五十三年任。

  論曰:古者,建侯儉於百里。秦、漢之間,萬戶以上為置令。唐分天下縣為赤畿望緊上中下七等,赤畿者,京都所治及京之旁邑也。宋,縣有望緊上中下三等。元以三萬戶以上者為上、萬戶為中、不及萬戶者為下。明,縣不滿五十里者省丞、簿。諸羅建自本朝,民戶二千四百三十有六;方之前代,其在中、下之間乎。然論其地,則戰國時之宋、衛、中山弗及也。自南以北,袤千有餘里,往返動以月計;山深水阻,宵小易潛。縣令一耳目之力,勢不得不有所寄,無能出胥役、保長、通事者矣。法立弊生,其在地方害誠有之、利則未也;且事有大於此者。故嘗私議:自半線大肚溪以上,宜另割為一縣,建置官吏營汛,畫千里之地而兩之,猶古之大國也。雖一時勞費,實百世深長之計矣(詳見「兵防」)。

  ·列傳

  季麒光,無錫人,康熙丙辰進士。二十三年,知縣事。時縣治初設,人未向學;麒光至,首課儒童,拔尤者而禮之,親為辨難。士被其容光者,如坐春風。博涉群書,為詩文清麗整贍。工臨池。在任踰年,首創「臺灣郡志」,綜其山川、風物、戶口、土田、阨塞;未及終編,以憂去。三十五年,副使高拱乾因其稿纂而成之。人知「臺郡志」自拱乾始,而不知始於麒光也。

  張■〈王尹〉,山西崞縣人,歲貢。康熙二十九年,知縣事。性恬淡,寡所言笑。嘗知漳浦,去之日,士民抱馬足不得行。及再知諸羅,見邑治新造多曠土,招徠墾闢,撫綏多方,流民歸者如市。三十一年蝗,■〈王尹〉日巡行阡陌間,憂形於色;竭誠祭禳,災而不傷。蒞諸四年,未嘗輕笞一人、慢辱一士。其在位也,無赫赫之名,而去後嘗令人思。遷河南彰德郡丞,邑人肖其像於郡治竹溪寺。

  論曰:季文才富豔,首創「郡志稿」,以發全臺之聾瞶,獎掖十類。言者方於常觀察之風,偉矣!張寬厚長者,兩仕閩疆。漢詔有言曰:『安靜之吏,悃愊亡華;日計不足,月計有餘』。斯亦殆近之矣。

  ●諸羅縣志卷四

  祀典志

  文廟

  壇祭

  ·文廟壇祭

  禮莫大於祭。古昔聖賢,凡有功德於民,廟祠壇壝,厥有常典。今上加意廟學,大合樂以祀先聖、進朱子以次十哲,弁韐俱得有事春秋;由漢以來,未有若斯之盛者也。其餘各以義起,在中土為由舊,在諸羅則維新;以信以時,不僭不瀆。政教所格,上極霄漢、下逮淵泉,豈惟民哉,鬼神胥賴之矣!自茲以往,無或好誣徵怪,不務民義,濫馨香而淫昏是崇,庶於祭之本原有合乎。

  文廟

  釋奠,祭先師也。漢祀孔子於闕里。隋始命州縣學,皆以春、秋仲月釋奠。唐武德二年,始罷元聖周公祀;以孔子為先聖,立廟於太學。貞觀四年、詔郡邑學皆立孔子廟。宋、元以來因之,廟崇王號(漢平帝封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文宣王,始設座像。宋真宗加至聖文宣王,元成宗加大成至聖文宣王)。其群弟子及從祀諸儒,歷代或封公侯、或加師保。廟制始於宋太祖,詔廟門立戟十六;徽宗加戟二十四。元以殿為大成殿。冕服始徽宗,加冕十二旒、服九章;元因之。明永樂八年,正文廟聖賢塑像衣冠,令合古式。其祭品無考。祭樂:南宋用六佾,唐用宮懸。宋景祐間,始詔上丁釋奠,設登歌之樂。明成化間,加八佾:堂上、堂下之制始備。嘉靖九年,詔易大成至聖文宣王封號曰至聖先師孔子;改大成殿曰先師殿、戟門曰廟門;四配、十哲俱稱為子,諸儒稱先儒某子。悉撤座像,題以木主。樂仍六佾。每祭,先師用帛一、羊一、豕一、爵三、豋一、鉶二、簠二、簋二、籩八、豆八;四配共用羊一、豕一,各帛一、爵三、豋一、鉶二、簠一、簋一、籩豆各六;十哲共用帛二、豕二,各爵一、鉶一、簠一、簋一、籩豆各四;每廡共用帛一、豕一,每四壇共用爵四、簠一、簋一、籩豆各四。外用勺一以挹酒,雲靁罇一以盛初獻酒,象罇一以盛亞獻酒,一犠罇以盛終獻酒。大合樂:麾一、柷一、敔一、琴六、瑟二、鐘磬各十有六、塤二、箎二、簫四、鳳蕭四、笙六、笛四、搏拊鼓二,應鼓如之;樂生三十八人、工歌六人。旌二、崙三十六,翟如之;舞生三十六人。國初因之;屬兵火未息,樂、舞缺焉。康熙二十六年,詔天下郡縣選樂、舞生,大合樂以祀先聖。定例:丁祭國子監十籩、十豆、舞用六佾;各府州縣八籩、八豆,舞亦六佾;樂器俱照「會典」原定遵行。正獻官一(府州縣掌印官)、分獻官四(殿上以佐貳官、兩廡教官)。是年,詔天下武臣自副將以上,入廟陪祭行禮。四十九年,詔自把總以上,俱入廟陪祭行禮。執事生員無定數。祭於春、秋二仲上丁之日。

  諸羅自康熙二十五年設學,乃有釋奠之祭。時廟在善化里西保(即目加溜灣),春、秋為篷廠以祭,弗克成禮。四十三年,縣治歸諸羅山。四十五年冬,海防同知孫元衡攝縣,建大成殿(詳見「學校」)。乃奉迎先師、四配、十哲、先賢、先儒入縣治新廟,舍菜如上丁之儀;別奉啟聖公及從祀於義學以祭。四十八年,鳳山令宋永清署縣,建啟聖祠兩廡。是年,秋祭啟聖公,從祀始各安其位。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重修大成殿、啟聖祠,重建兩廡(俱見「學校」)。今廟在縣治西門外。其祝文云:『維某年某月某日某官某,敢昭告於至聖先師孔子:惟先師德配天地,道貫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維茲仲春(秋),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以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配。尚饗』!

  東配二位

  復聖顏子回(魯人。兗國公)、述聖子思子伋(至聖孫。沂國公)。

  西配二位

  宗聖曾子參(南武城人。威國公)、亞聖孟子軻(鄒人。鄒國公)。

  東哲六位(原五位。康熙五十一年,詔以朱子升十哲之未位,西向,次卜子下)

  閔子損(魯人。費國公)、冉子雍(魯人。薛國公)、端木子賜(衛人。黎國公)、仲子由(卞人。衛國公)、卜子商(衛人。魏國公)、朱子熹(新安人。徽國公)。

  西哲五位

  冉子耕(魯人,鄆國公)、宰子予(魯人。齊國公)、冉子求(魯人。徐國公)、言子偃(吳人。吳國公)、顓孫子師(陳人。陳國公)。

  東廡先賢(舊有曾晢、伯魚,今配祀啟聖祠;有顏何,今罷。見祀三十一位)

  澹臺子滅明(武城人。金鄉侯)、原子憲(魯人。任城侯)、南宮子适(魯人。汝陽侯)、商子瞿(魯人。須昌侯)、漆雕子開(魯人。平輿侯)、樊子須(魯人。益都侯)、公西子赤(魯人。鉅野侯)、梁子鸇(齊人。千乘侯)、冉子孺(魯人。臨沂侯)、伯子虔(魯人。沐陽侯)、冉子季(魯人。諸城侯)、漆雕子哆(魯人。濮陽侯)、漆雕子徒父(魯人。高宛侯)、商子澤(魯人。鄒平侯)、任子不齊(楚人。當陽侯)、公良子孺(陳人。牟平侯)、奚容子蒧(魯人。濟陽侯)、顏子祖(魯人。富陽侯)、勾井子疆(衛人。滏陽侯)、秦子商(魯人。馮翊侯)、公祖子勾茲(魯人。即墨侯)、縣子成(魯人。武城侯)、燕子伋(秦人。汧源侯)、顏子之僕(魯人。宛勾侯)、樂子欬(魯人。建城侯)、邽子巽(魯人。高堂侯)、公西子輿如(魯人。臨朐侯)、公西子蒧(魯人。徐城侯)、陳子亢(陳人。南頓侯)、琴子牢(衛人。陽平侯)、步叔子乘(齊人。傳昌侯)、

  西廡先賢(舊有顏路,今配祀啟聖祠;有公伯寮、秦冉,今罷;蘧瑗、林放,改祀於鄉。見祀三十一位)

  宓子不齊(魯人。單父侯)、公冶子長(齊人。高密侯)、公晢子哀(齊人。北海侯)、高子柴(衛人。共城侯)、司馬子耕(宋人。睢陽侯)、有子若(魯人。平陰侯)、巫馬子施(魯人。東阿侯)、顏子辛(魯人。陽榖侯)、曹子卹(蔡人。上蔡侯)、公孫子龍(楚人。枝江侯)、秦子祖(秦人。鄄城侯)、顏子高(魯人。雷澤侯)、壤駟子赤(秦人。上邽侯)、石作子蜀(成紀人。成紀侯)、公夏子首(魯人。鉅平侯)、后子處(齊人。膠東侯)、公肩子定(魯人。梁父侯)、鄡子單(聊城人。聊城侯)、罕父子黑(魯人。祈鄉侯)、榮子旗(魯人。厭次侯)、左人子郢(魯人。南華侯)、鄭子國(魯人。朐山侯)、原子亢(魯人。樂平侯)、廉子潔(衛人。胙城侯)、叔仲子會(魯人。博平侯)、狄子黑(衛人。林慮侯)、子蔑子忠(聖兄孟皮子。鄆城侯)、施子之常(魯人。臨濮侯)、秦子非(魯人。華亭侯)、申子棖(魯人。文登侯)、顏子噲(魯人。濟陰侯)。

  東廡先儒(舊有荀況、劉向、王肅、杜預,今罷;鄭眾、盧植、服虔,改祀於鄉;朱熹,升入十哲。見祀一十七位)

  左子丘明(汶上人。中都伯)、谷梁子赤(魯人。睢陽侯)、高堂子生(魯人。萊蕪侯)、毛子萇(河間人。樂壽伯)、杜子子春(偃師人。侯氏伯)、王子通(河津人)、歐陽子修(廬陵人)、周子敦頤(道州人。道國公)、程子頤(洛陽人。洛國公)、張子載(郿州人。郿伯)、楊子時(將樂人。將樂伯)、羅子從彥(南劍人)、陸子九淵(金溪人)、蔡子沈(建陽人。祟安伯)、許子衡(河內人。魏國公)、陳子獻章(新會人)、王子守仁(餘姚人。新建伯)。

  西廡先儒(舊有戴聖、賈逵、馬融、何休、王弼,今罷;鄭玄、范甯、吳澄,改祀於鄉。見祀一十七位)公羊子高(臨淄人。臨淄伯)、伏子勝(濟南人。乘氏伯)、子國子安國(先聖十一世孫。曲阜伯)、董子仲舒(廣川人。廣川伯)、后子蒼(郯城人)、韓子愈(南陽人。昌黎伯)、胡子瑗(秦州人)、程子顥(洛陽人。豫國公)、邵子雍(涿州人。新安伯)、司馬子光(■〈氵朿〉水人。溫國公)、胡子安國(崇安人。建寧伯)、李子侗(劍浦人。越國公)、呂子祖謙(壽州人。開封伯)、張子■〈木式〉(漢川人。華陽伯)、真子德秀(建寧人。浦城伯)、薛子瑄(河津人)、胡子居仁(餘干人)。

  啟聖祠

  釋奠,先祭啟聖公也。啟聖舊無祭。宋真宗咸平三年,封孔子父叔梁紇為齊國公。元文宗至順初,加封啟聖王。明嘉靖九年,議以啟聖無祭為闕典,又顏子、曾子坐於堂上而顏子父路、曾子父點乃在廡下及孔鯉、孟孫氏亦無祭,非推祭所生之義,乃請立祠,祀叔梁紇為啟聖公;以顏無繇、曾點、孔鯉、孟孫氏配,程珦、朱松,蔡元定從祀。萬曆二十四年,進周敦頤父周輔成從祀,位居程珦之上;共八人。祭啟聖公,牲帛、籩豆視四配,四配視十哲,四從祀視兩廡,祭儀如先師。廟祭於春、秋二仲,與釋奠同日。祠在學宮大成殿之後。其祝文云:『惟公誕生至聖,為萬世王者師,功德顯著。今茲仲春(秋),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用伸常祭;以先賢顏氏、曾氏、孔氏、孟孫氏配尚饗』!

  東配先賢

  顏氏無繇、孔氏鯉

  西配先賢

  曾氏點、孟孫氏成。

  東從祀先儒

  周氏輔成、朱氏松。

  西從祀先儒

  程氏珦、蔡氏元定。

  論曰:諸儒從祀,歷代折衷群議,或升或罷、或改祀其鄉,詳且慎矣。至今上而特升朱子以次十哲,道學昌明,如日中天。然竊有聞諸前人以俟論定者:一則明嘉靖間王世貞之議以有若、南宮適補十哲也,以宋范仲淹躋從祀也。其言:『有若、南宮適二子言行純媺,可從顓孫師進補之例。仲淹能於戎馬倥傯之際,導大儒張載以「中庸」。中庸之表章,自仲淹始,才氣猶在涑水之上』。一則萬曆間國子學錄張養蒙之議林放、蘧瑗之不必改祀於鄉,張載之父應比例於周、程、朱,蔡元定之宜祀於兩廡也。其言:『不見傳記、不及門而從祀者,不止林放、伯玉;況一探本超乎時尚、一出處合乎聖人,則從祀正合聖意。周輔成既得比例珦、松,則載之父自應比例輔成。而蔡元定精詣卓識,早聞性道;今從祀啟聖,似以沈之故而崇報其父,非所以彰元定之賢』。一則天啟間御史董翼之議孔子追封不宜僅及其父也。其言:『防叔(孔子曾祖,初徙居於魯者)、仲夏(孔子祖)宜與叔梁紇一體追封崇祀;就啟聖祠仿同堂異室之例,或並稱啟聖公而別以世次、或並稱公而酌定二謚以別於啟聖。崇報孔子之體,庶乎其備』。而當嘉靖間,有永豐訓導羅恢者亦言孔門從祀當以道學論;「論語」記有若之言四,皆有裨世教云云。愚竊以南宮适之王聖門,既嘉其言行而娶以兄子,又稱其君子尚德,其賢實非宰我、冉有所及。今縱不必退宰我、冉有於兩廡之列,亦何不可升南宮、有若於朱子之上?度亦子朱子所心喜也。仲淹以名教樂地引張載,當仁宗朝,數請興學校、本行實,於是詔天下州縣皆立學行科舉法。宋一代道學之盛,實始於此。故先儒論宋朝人物,以仲淹為第一。其宜從祀,抑又何疑?濂、洛、關、閩闡發性與天道無餘蘊,所學同出一源。今功令特以性理取士,周、程、朱均得追崇其父,豈宜於載而獨缺典?孔子大聖,推恩宜不與諸賢同。且推恩臣下,尚榮施三世,豈於聖人而獨斬?至於蘧伯玉、林放之不必改祀,蔡元定之宜祀兩廡;諸如此論,皆確有至理可行,絕非好奇立異以新人耳目者可同日而語也。

  ·壇祭(城隍廟、勾芒、旗纛附)

  社稷壇

  祭社稷也。社祭五土,稷祭五穀。宋時,社稷、風雨師各一壇。明,社稷另為一壇。壇制:高三尺四寸,方、廣各二丈五尺。神坐南向北,取陰幽之義也。東、西、南、北出陛各三級,壇下前一十五丈,東、西、南各五丈;繚以垣,由北門入。神以柱石為主,長二尺五寸、方一尺一寸;剡其頂,形如鐘,瘞於壇之正中近南。上露圓尖神牌二,左稷、右社;以木為之,朱漆青書,題「本縣縣社之神」、「本縣縣稷之神」。牌藏於城隍廟;祭之日,設於壇。正印官蒞祭,行三獻禮。祭品:羊豕各一、籩豆各四、簠簋各二、鉶各一、爵各三、帛各一(色用黑)。樂用鼓吹。今仍其制。祭以春、秋二仲上戊之日。壇在縣治西南隅;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建。其祝文云:『品物資生,蒸民乃粒;養育之功,司土是賴。惟茲仲春(秋),禮宜告(報)祀。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尚饗』(明有里社壇。今鄉有春秋祈谷報賽,不設壇)!

  山川壇

  祭山川也。「禮」:『諸侯祭封內山川』。今之令長視古諸侯,於法得祀。唐,山川與雨師雷師合祀。宋,山川與社稷合祀。元以風雲雷雨附於社稷,而別祀山川。明洪武初,立山川壇於城西北、風雲雷雨壇於城西南。六年,合山川、風雲雷雨為一壇。十四年,更以城隍合祭。壇制:坐北向南,門由南入。東、西、南、北出陛各五級,不設石主。他制與社稷同。神牌三,中題「風雲雷雨之神」、左「本縣境內山川之神」、右一本縣城隍之神」。正印官蒞祭,行三獻禮。祭品:羊三、豕三、籩豆各四、簠簋各二、鉶各一、爵各三、帛各一(色用白)。樂用鼓吹。獻禮,先風雲雷雨、次山川、次城隍。今仍其制。祭以春、秋二仲上已之日。壇在縣治西南隅;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建。讀祝,在風雲雷雨神位前。其祝文云:『惟神妙用神機,生育萬物;奠我民居,足我民食。某等欽奉上命,職忝茲土;今茲仲春(秋),謹具牲醴庶品,用伸常祭。尚饗』!

  邑厲壇

  祭邑厲也。古祭法有泰厲、公厲、族厲,此厲祭之所自始。明洪武三年,詔各府州縣歲祭無祀鬼神。其制:壇方、廣各一丈五尺,高二尺;前陛三級,餘無階,繚以垣。今郡縣之制不一。先期三日,牒告城隍。至日,迎城隍神位於壇主其事;用羊一、豕一、爵三。設無祀鬼神牌於壇下左右,題「本縣境內無祀鬼神」;用羊二、豕二解置於器,酒醴、羹飯、冥衣羅列甚備。其行禮,止於城隍神位前。每歲春清明日、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一日,凡三祭。壇在縣治北隅。康熙五十五年,北路營守備游崇功募建;為屋祀浮屠以主之(祭厲文詞繁不載。明初,各鄉有鄉厲壇。今罕有設者)。

  城隍廟

  祀城隍也。有廟無專祭,合祭於山川壇。在縣署之左。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俸建,規制頗宏敞。參將阮蔡文捐銀四十兩為助。

  寧化李元仲曰:『古祀社稷於西郊,西、陰之成也;山川於南郊,南、陽之盛也;厲於北郊,北、陰之極也。壇而不屋,受風霜雨露以達天地之氣也。社稷北向,地道陰也。日用上戊,戊、土也。祀風伯於立春後丑,丑、近箕星次也;祀雨師於立夏後申,申、近畢星次也。今於二仲上已,從社稷也。祀無祀於清明、中元、孟冬,雨露既濡、霜露既降,必有怵惕淒愴之心也』。諸羅壇壝,皆破荒為之;而城隍襄事於阮參戎、厲壇繼成於游守戎,有同舟共濟之義焉。若夫邑有名宦、鄉賢,古所謂法施於民則祀之者也、鄉先生沒而祭於社者也。今兩祠並建矣。新造之邑,鄉賢固有待。名宦則建邑三十三載,歷令、尉數十人。如開闢之季麒光,僉之輿論,亦既曰『首創「臺志稿」矣。喜造士矣』;如張■〈王尹〉,則又曰:『招徠撫綏矣,且肖像而禮之矣』。夫獨不可崇而俎豆之乎?章縫之士,責將誰諉也!

  勾芒

  立春,祀勾芒也。前一日,正印官於東郊行四拜禮,迎勾芒至儀門,西向。立春候,縣官吏具公服禮勾芒,以綵仗鞭牛者三;勸耕也。禮畢,附祀於土地神。

  旗纛

  祭軍牙六纛也。世傳為蚩尤氏,原無廟。內地間有之,或藏神位於軍器局。明制:九月霜降日,都督府衛所等官祭之;用羊一、豕一、帛一(色用白)。先一日,具儀仗迎旗纛;及期,行三獻禮。今鎮防官平時多設位於衙署,霜降則迎於演武亭而祭之。其祝文云:『惟神正直無私,指揮軍士,助揚威武,皆仗神功。某等領承上命,守禦茲土;時維季秋,謹以牲醴庶品,用伸常祭。尚饗』(諸羅未有演武亭,張幕而祭於教場)!

  ●諸羅縣志卷五

  學校志

  學宮義學社學

  柳柳州有言:『孔子之道,與王化為遠近』;豈不諒哉!昔者,子蓋嘗欲乘桴浮於海,越二千餘年而其言竟驗。斷髮文身之區,化為庠序、次冠、禮樂之地;番社子弟,並設館延師而教之學,盛矣!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今天子御極五十餘載,仁漸義摩,殆為過之;宮牆巍煥,章縫彬彬,不亦宜乎?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洋洋乎天子之文德與聖人之教思並無斁矣!

  學宮

  義學

  社學

  ·學宮

  諸羅縣,初未有學。康熙二十五年、臺廈道周昌請於三縣各建儒學,始為茅茨數椽於善化里之西保。三十四年,臺廈道高拱乾有建學之議。教諭林弼奉檄庀材,粗成棟宇;以群議基址不固,復行拆卸,止留殿屋一間棲先師之神。四十三年,鳳山知縣宋永清署縣事,奉文移歸諸羅縣治,與諸生度地議建學宮;週城內外卜吉三處,聽諸生自擇其尤,定基於城之西門外。永清首捐百金,合教諭丁必捷、貢廩諸生公捐並前縣毛鳳綸公費,計五百餘金。甫架樑,而知縣毛殿颺蒞任;未數月,殿颺卒,事遂寢。四十五年,海防同知孫元衡攝縣,乃興工建大成殿櫺星門。臺廈道王敏政、知府衛臺揆、北路參將張國、教諭孫里各捐俸為助;不足者,元衡肩為己任焉,成宋志也。四十七年,宋永清再署縣事,建啟聖祠於大成殿之後及東西兩廡;歲久漸圯。五十四年九月,■〈風貝〉風發屋,榱棟朽折,傾倒殆盡;知縣周鍾瑄大修大成殿、啟聖祠,重建東西兩廡。啟聖祠左為明倫堂,堂左楔木為臥碑;右為文昌祠。聯兩廡而下,東為宿齋所、西為器庫,為二門三楹。門外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前為櫺星門,周圍牆八十六丈四尺。東為禮門、西為義路,前為照牆。是役也,工起於五十四年十月,成於五十五年十一月,計費白金一千五百有奇;不借助士民一錢、動用民間一役,皆知縣獨力成之。有捐俸一百兩以襄厥舉者,本路參將阮蔡文也。

  按諸羅置縣自康熙之二十有三年。越二年而憲副周公始請建學,十有一年而高公始議創建,又十年而鳳山令宋君始基之,又二年而郡司馬孫公始營之,又二年而宋君再營之。越七年而風雨漂搖,幾為茂草;至今日而規制粗備焉。豈惟禮樂百年後興哉,即講學行禮之所且積之三十餘年乃告厥成矣。前此學未有明倫堂。夫三代之學,所以明人倫也;倫之不明,所學何事?誠如陳中丞湄川先生「臺灣明倫堂記」所謂『有人類即有人心、有人理,天造地設而有明倫堂。堂之不立,則士子講誦無地,必至人倫不明,人理泯而人心昧,將不得為人類』。若文昌祠之建,前人以為士子倖祿籍之及,而列道家荒誕之神於先師之側。然天下儒學所在,多有借為陰翼,用費激勸,亦聖人聖道設教之所不廢也;紀其營建。凡事關學宮以內者,悉列於左。

  宸翰

  國朝二十四年,御書「萬世師表」扁,懸掛直省各府州縣文廟。

  康熙二十五年,御製「至聖先師孔子贊」、「四賢贊」,頒行直省各府州縣,勒石學宮。

  至聖先師孔子贊(並序)

  蓋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傳而聖人代宣其蘊。有行道之聖,得位以綏猷;有明道之聖,立言以垂憲。此正學所以常明、人心所以不泯也。粵稽往緒,仰溯前徽:堯、舜、禹、湯、文、武達而在上,兼君師之寄,行道之聖人也;孔子不得位,窮而在下,秉刪述之權,明道之聖人也。行道者,勳業炳於一朝;明道者,教思周於百世。堯、舜、文、武之後,不有孔子,則學術紛淆、仁義湮塞,斯道之失傳也久矣;後之人而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為治國平天下之準,其奚所取衷焉!然則孔子之為萬古一人也,審矣。朕巡省東國,謁祀闕里,景仰滋深。敬摛筆而為之贊臼:清濁有氣,剛柔有質;聖人參之,人極以立。行著習察,舍道莫由;惟皇建極,惟后綏猷。作君作師,垂統萬古;曰惟堯舜,禹湯文武。五百餘歲,至聖挺生;金聲玉振,集厥大成。序書刪詩,定禮正樂;既窮象繫,亦嚴筆削。上紹往聖,下示來型,道不終晦,秩然大經。百家紛紜,殊途異趣;目月無踰,羹墻可晤。孔子之道,惟中與庸;此心此理,千聖所同。孔子之德,仁義中正;秉彝之好,根本天性。庶幾夙夜,勗哉令圖;溯源洙泗,景躅唐虞。載歷庭除,式觀禮器;摛毫仰贊,心焉遐企!百世而上,以聖為歸;百世而下,以聖為師。非師夫子,惟師於道;統天垂世,惟道為寶。泰山巖巖,東海泱泱;牆高萬仞,夫子之堂。孰窺其藩,孰窺其徑?道不遠人,克念作聖。

  四賢贊

  顏子

  聖道早聞,天資獨粹;約禮博文,不遷不貳。一善服膺,萬德來萃;能化而齊,其樂一致。禮樂四代,治法兼備;用行舍藏,王佐之器。

  曾子

  洙泗之傳,魯以得之;一貫曰唯,聖學在茲。明德斯民,止善為期;格致誠正,均平以推。至德要道,百行所基;纂修統緒,修明訓辭。

  子思子

  於穆天命,道之大原;靜養動察,庸德庸言。以育萬物,以贊乾坤。九經三重,大法是存。篤恭慎獨,成德之聞;卷之藏密,擴之無垠。

  孟子

  哲人既萎,楊墨昌熾;子輿闢之,曰仁曰義。惟善獨闡,知言養氣;道稱堯舜,學屏功利。煌煌七篇,並垂六藝;孔學攸傳,禹功作配。康熙四十一年,御製訓飭士子文,頒行天下學宮,訓飭士子。

  國家建立學校,原以興行教化、作育人材,典至渥也。朕臨馭以來,隆重師儒、加意庠序;近復慎簡學使,釐剔弊端,務期風教修明、賢才蔚起,庶幾樸棫作人之意。乃比來士習未端,儒效罕著。雖因內外臣工奉行不能盡善,亦由爾諸生積錮已久,猝難改易之故也。茲特親製訓言,再加警惕。爾諸生,其敬聽之!

  從來學者,先立品行,次及文學。學術事功,源委有敘。爾諸生幼聞庭訓、長列宮墻,朝夕誦讀,寧無講究?必也躬修實踐,砥礪廉隅,敦孝順以事親、秉貞忠以立志。窮經考義,勿雜荒經之談;取友親師,悉化驕盈之氣。文章歸於醇雅,毋事浮華;軌度式於規繩,最防蕩軼。子衿佻達,自昔所譏。苟行止有虧,雖讀書何益?夫若宅心弗淑,行已多愆。或蜚語流言,脅制官長;或隱糧包訟,出入公門;或唆撥奸猾欺孤凌弱,招呼朋類結社要盟。乃如之人,名教不容、鄉黨弗齒;縱倖脫褫朴、濫竊章縫,返之於衷,能無愧乎?況鄉、會科名,乃掄才大典,關係尤鉅;士子果有真才實學,何患困不逢年。顧乃標榜虛名,暗通聲氣,夤緣詭遇,罔顧身家;又或改竄鄉貫,希圖進取,囂凌騰沸,網利營私:種種弊端,深可痛恨!且夫士子出身之始,尤貴以正。若茲厥初拜獻,便已作姦犯科,則異時敗檢踰閒,何所不至?又安望其秉公持正,為國家宣猷樹績,應後先疏附之選哉?朕用嘉惠爾等,故不禁反覆惓惓。茲訓言頒到,爾等務共體朕心,恪遵明訓;一切痛加改省、爭自濯磨,積行勤學,以圖上進。國家三年登造,束帛弓旌;不特爾身有榮,即爾祖父亦增光寵矣。逢時得志,寧俟他求哉!若仍視為具文,玩愒勿儆,毀方躍冶,暴棄自甘;王章具在,朕不能為爾等寬矣!

  自茲以往,內而國學、外而直省鄉校,凡學臣、師長皆有司鐸之責者,並宜傳集諸生,多方董勸,以副朕懷。否則職業弗修,咎亦難逭,勿謂朕之不預也。爾多士尚敬聽之哉!

  條約

  國朝順治九年,命禮部因明舊制,復刊臥碑文於學官之左,曉示生員。

  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設學院、學道、學官以教之,各衙門官以禮相待;全要養成賢才,以供朝廷之用。諸生皆當上報國恩,下立人品。所有教條,開列於後:

  一、生員之家,父母賢智者,子當受教;父母愚魯或有非為者,子既讀書明理,當再三懇告,使父母不陷於危亡。

  一、生員立志,當學為忠臣、清官。書史所載忠清事蹟,務須互相講究。凡利國愛民之事,更宜留心。

  一、生員居心忠厚、正直,讀書方有實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術邪刻,讀書必無成就、為官必取禍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殺其身,常宜思省。

  一、生員不可干求官長、結交勢要,希圖進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一、生員當愛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門,不可輕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許家人代告。不許干與他人詞訟,他人亦不許牽連生員作證。

  一、為學當尊敬先生。若講說,皆須誠心聽受。如有未明,從容再問,毋妄行辯難。為師者,亦當盡心教訓,勿致怠惰。

  一、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如有一言建白,以違制論,黜革治罪。

  一、生員不許糾黨多人立盟結社,把持官府,武斷鄉曲。所作文字,不許妄行刊刻。違者,聽提調官治罪。

  是年,復頒行六諭,令地方官責成鄉約人等每月朔望宣誦。

  一、孝順父母。

  一、尊敬長上。

  一、和睦鄉里。

  一、教訓子孫。

  一、各安生理。

  一、莫作非為。

  康熙九年,頒上諭十六條。每月朔望,有司偕紳衿齊集明倫堂及軍民人等,俱聽宣講。

  一、敦孝弟以重人倫。

  一、篤宗族以昭雍睦。

  一、和鄉黨以息爭訟。

  一、重農桑以足衣食。

  一、尚節儉以惜財用。

  一、隆學校以端士習。

  一、黜異端以祟正學。

  一、講法律以儆愚頑。

  一、明禮讓以厚風俗。

  一、務本業以定民志。

  一、訓子弟以禁非為。

  一、息誣告以全良善。

  一、戒窩逃以免株連。

  一、完錢糧以省催科。

  一、聯保甲以弭盜賊。

  一、解讎忿以重身命。

  十八年,頒「鄉約全書」。每月朔望,有司偕紳衿齊集明倫堂及軍民人等,併聽宣講。

  二十六年,駐防鎮江將軍董某疏稱:『臣見京口官兵經過文廟,多有不下馬者,乞通行禁飭』。於是詔於學宮照牆東西立「下馬牌一,牌各書滿、漢文,軍民莫不知有廟庭之尊矣。

  養老

  國朝順治二年,詔各省州縣:每歲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於儒學舉行鄉飲酒禮。,設賓、僎、介、主,讀律令,申明朝庭之法,敦敘長幼之節。其動費於「存留錢糧」內支辦,永為定例。正賓以紳衿為之,介、賓則耆民之有行義者。諸羅鄉飲,始於康熙四十七年。

  康熙九年,奉恩詔:耆民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觔、米一石、肉十觔。

  二十七年十月,奉恩詔: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免其雜泛差役;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

  四十二年三月,奉恩詔: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免其雜泛差役;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歲者,題明給與建坊銀兩。

  四十八年三月,奉恩詔: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免其雜泛差待;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歲者,題明給與建坊銀兩。

  五十二年三月,奉恩詔: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免其雜泛差役;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歲者,題明給與建坊銀兩。

  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恭遇皇上六旬萬壽,各省耆老親詣闕廷叩祝,皇上召至暢春苑宮門外賜宴。奉上諭云:『「書」稱文王善養老者。孟子云:『七十者非帛不煖、非肉不飽』。帝王之治天下,發政施仁,未嘗不以養老尊賢為首務。近來士大夫只論做官之賢否、移風易俗之效驗,所以不暇講究孝弟之本心。今日之會,特出此意。若孝弟之念少輕,而求移風易俗,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矣。爾等皆是老者,比回鄉井之間,各曉諭鄰里,須先孝弟。倘天下皆知孝弟為重,此誠移風易俗之本、禮樂辭讓之根,非淺鮮也。昨日甘霖大沛,四野沾足,朕心大悅。爾等毋誤農時,速回本地!特諭』。

  右所載御製諸篇,輝煌聖廟,昭示儒林。學者能考諸身心,奉為模楷,沉潛玩索而有得焉;則所知所行,日進於高明光大而無難矣。至於刊立臥碑、宣講聖諭及養老各條,皆所以發群蒙、開聾瞶,化民成俗,有關學校之大者;故並載之,以補「郡志」之闕。

  生員、廩膳、增廣

  明以前,學校取士數無可考。明初設廩膳,府學四十人、縣學二十人;以後添設增廣。明季科、歲,每學取進大約百名。國朝順治四十年始定額:大學四十名、中學三十名、小學十二名;先科考,後歲考。至十五年,歲考復定為府學二十名、大縣學十五名、中縣學十二名、小縣學四名或五名。十八年,定科、歲兩考並為一次。康熙九年,復定府學二十名、大縣學十五名、中縣學十二名、小縣學七名或八名。十二年,仍行科、歲兩試,先歲、後科;遂為定制。其廩額,府學廩膳已成材生員四十名、增廣四十名,大縣學廩膳二十名、增廣二十名,中縣學如之,小縣學廩膳十六名、增廣十六名。

  康熙二十三年,置諸羅縣。二十五年,臺廈道周昌詳請督、撫兩院題定諸羅縣學照中學例,科、歲兩考取進文生員各一十二名,廩生照內地之例各十名,增廣生各十名;歲貢照內地例,每二年貢監八。提督學政事務,以臺灣兩隔重洋,學使不能遠涉;照陝西延安、廣東瓊州之例,就臺廈道提督學政,兼行試事。

  武生

  順治初年,武童依文童例,督學三年一歲考,取進無定額;附學官管理其事宜,照文童例行。武生於歲考錄科,無科考。九年,令直省:武生,該督、撫、提、鎮於本省就近副、參、遊內委諳練騎射者一員,會同學道考取。康熙十年,題定武童進學,府學二十名、大縣學十五名、中縣學十二名、小縣學七名或八名。十四年,題定學道考試武童,不必會同地方武職官。

  諸羅縣學自康熙二十六年始,每歲考照中學例,取進十二名。

  社學生(順治九年,通行選取,補充鄉社師。康熙二十五年,革去)

  贊禮生

  康熙二十五年,令府州縣學,贊禮生不許濫用,應選擇在學肄業生員文行兼優、儀表端莊、聲音宏亮者補充;大學六名、小學四名。考試時准為優等,仍行報部。

  樂舞生

  康熙二十六年,令郡縣選青年無過俊秀子弟充樂舞生,每學八十六名,大合樂以祀先聖;各給衣頂,免其差徭。督學歲、科按臨日,另造冊申報送考。

  ·義學(學田附)

  原在文廟之右;康熙四十五年,臺灣府同知孫元衡攝縣事時建,歲久圯壞無存。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更建於縣署之右;前後兩座,共六間。前楔木為坊,榜曰「義學」。

  義學田,在目加溜灣。康熙四十五年,本府同知孫元衡攝縣篆,因曾耀、陳儼請墾互控,撥四十甲充入本縣義學;實州園也。每年定租銀五十兩,為義學延師修脯之費。五十年,管事柯招報大水崩陷;教諭陳聲勘丈實存園二十甲,定租銀二十兩。五十四年,又報崩陷一十四甲。今存園六甲,仍在柯招分下,年納租銀一十二兩。

  ·社學

  在邑里漢莊者八,以教漢童:一在縣內紅毛井邊。一在新化里八灶莊。一在善化里關帝廟後。一在開化里觀音宮。一在安定里姑媽廟。一在打貓莊。一在斗六門莊。一在半線莊營盤邊(以上八所,康熙四十八年知縣劉作楫奉巡撫張伯行通行建)。

  在番社者八,以教番童:一在新港社。一在目加溜灣社。一在蕭壟社。一在麻豆社(以上四所,康熙二十五年知縣樊維屏建)。一在諸羅山社。一在打貓社。一在哆囉啯社。一在大武壟社(以上四所,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喧建)。

  論曰:自宋仁宗賜兗州學田,詔天下州縣立學,增置學官;歷南宋、元、明,擴而張之。至我朝而師儒縫掖遠溥海外,文治之隆於斯極矣。

  諸羅建學三十年,掇科多內地寄籍者。庠序之士,泉、漳居半,興、福次之,土著寥寥矣。夫士農工賈各世其業,故易有成也。諸羅之人,其始來非商賈則農耳;以士世其業者,十不得一焉。兒童五、六歲亦嘗令就學,稍長而貧,易而為農矣、商與工矣或吏胥而卒伍矣,卒業於學者十不得一焉。子朱子有言:『自田不井授,人無恆產;而為士者尤厄於貧,反不得與農工商賈齒。上之人欲聚而教之,彼亦安能終歲裹飯而學於我』!是以漢元成間,增置博士弟子,以仰給大官;旋即報罷。夫萃天下之力供養士之費而不足,今欲責成於州縣之微祿,雖有義學之設,亦唯力是視;不則,苟具文書而已。雖有穎悟傑出之子,不能目給,亦終於易慮改圖而已。而巨賈列肆居廛,則金帛貨貝足相傲也;田舍翁多收十斛,則菽麥稻梁足相傲也;吏胥舞文為奸利,鮮衣美食則相傲;強有力竄名卒伍,躍馬彎弓又相傲:於是此邦視學之途為迂而無用。內郡之不得志於有司者,群問渡而東焉。科、歲兩試,此邦之人拱手而讓之;一登解額,即飛揚而歸故里,海外人文何日而興乎?先王謹庠序以養士,五禮六樂、七教八政,養耆老、卹孤獨,上賢以崇德、簡不肖以絀惡,非專為導人梯榮弋祿之資也;是故修之於家而獻之於廷,德行高竗、志節清白,表正風俗,視民不恌,君大夫之所敬求、長吏之所以尊而禮也。乃或孝弟無稱,踰閑蕩檢、造請夤緣、侵漁武斷,圭壁之躬,士有闕矣。有司束濕,又何怪焉!司馬溫公之說曰:『士先德行後文學』。以文學言之,經術又先於詞章。蓋經術者,格物致知之學,所以進於誠意、正心、修身而為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具者也。今學者焚膏繼晷,唯科舉是務。即所謂科舉之文,亦非有原本經術、發抒義理,得之心而宣諸口;揣摩迎合,圖取膏梁、文繡已耳。就其所學,寧堪自問哉?

  夫詩書之氣漸染甚於丹青。不患才之不及,而患志之不立。年盛質美,始涉學庭講修典訓,志道據德之基也。積分優補,久列膠庠,力學不倦,依仁游藝之漸也。古者之學,自一年以至七年謂之小成、九年謂之大成,故能經術湛深、時務明達,本末貫通,紹休聖緒。敷奏以言,則文章可觀;明試以功,則盤錯皆利:出為家國天下之禎祥,處亦學術人心之倚賴也。若但取斷爛時文以求應舉、粗知對偶便望巍科;閭里童昏儼然師塾,又安望其知類通達、強立不反乎?無論雕蟲小道,立名非真;即造極登峰,亦何關聖學絕續、風俗盛衰、政治得失?以此求才,徒虛語矣!漢陽朔二年,詔曰:『儒林之官,四海淵源,宜皆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故謂之博士。否則,學者無述焉』。胡安定先生教授蘇湖,嚴師弟子之禮,視諸生如子弟,諸生亦信愛如其父兄。其教人之法,有經義齋,有治事齋。經義齋擇疏通有器局者為之;治事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邊防水利之類。故天下謂湖學多秀彥。許魯齋設教燕京,弟子出入進退,嚴如君臣;相其動息,以為張弛。課誦少暇即習禮,或習書算。少者,則令習拜跪、揖讓、進退應對。久之人人自得,尊師敬業;下至童子,亦知三綱、五常為生人之道。今或博士弟子,漠如路人,甚者避不相見。二者必居一,失於此矣。鄉塾之師,或崇飲戲謔,倚席不講。弟子亦蔑視其師,師之去留不關,父兄悉由弟子之好尚。如此而尚可冀其相與有成乎?

  雖然,縣令者,父母而師率之,責無所諉也。異時諸邑學宮茂草,藉口頹弛,然且不可;今之巍然而顯敞者新築也,講學行禮有其地矣。往者邑有灣裏溪之園四十甲,學博掌之,歲徵其入以給義學之師。今之告衝決者,其中寧無移甲為乙之弊?為之經理,修脯猶可藉也。士不可盡贍,拔其尤者如孫明復,則希文之橐可解也;非公事不可至,擇其難致者如徐孺子,則仲舉之榻可下也。寄籍不必杜,藉其博雅宏通,為土著之切磋可也;土著不能多,有表其聰明特達,為邑人之觀望可也。昔文翁治蜀,每出行縣,擇諸生明經飭行者與俱;蜀人爭為學官弟子,比於齊、魯。明道先生令晉城,鄉皆置校,正兒童所讀句讀。教者不善,輒易置之。鄉為社會立科條,旌善別惡。今縣令簿書期會,日不暇給;況茲地千里,勢不能鄉為日涉而人為面命也。廣勵教化,使邑之人明知學之為貴而群趨焉。義學、社學聘有學行生儒主之。民間塾師,必籍其名,核其文藝品行。內地寄籍者隆其禮,土著未入庠序者復其身。有教約以嚴其師,師有殿最;有教法課以其徒,徒有賞罰。月朔,與學博諸生講求御製訓飭士子之文。文字一本之經術,申之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無為沾沾科舉是崇。都人士之文章德業,焉可量也!

  ●諸羅縣志卷六

  賦役志

  戶口土田餉稅存留經費(附)

  取民之法,代有常制。然法無皆利、亦無皆弊,得其人則利、失其人則害。不盡人之財、不盡人之力,權衡於用一、緩二之君子而已。諸邑海外斥鹵,財賦有經;卉服雕題貢獒獻雉,非聖德光大含弘,孰能致此者乎!考歷代立法之大略,泝其源流;就斯土因革損益之所宜,審其利弊。使閱者按籍鑑古知今,洞若觀火,亦佐國裕民之一助哉。

  戶口土田

  餉稅

  存留經費(附)

  ·戶口土田

  戶口土田考

  則壤定賦,昉自「禹貢」;所謂布縷、粟米之徵也。「周禮」:『小司寇掌民數,登其生齒,周知人數,以其事役』;則所謂力役之徵,非有取其財也。漢初為算賦民,自十五以上、五十六以下,出賦錢。戶口之賦,實始於此。唐初,定租、庸、調之法(租者,每丁男田百畝,歲納粟二石。調者,每丁隨鄉土所出,歲輸絹及綾緞各二丈、綿三兩;不蠶之土,輸布二丈五尺、麻一觔。庸者,每丁定役二十日,不役則日為絹三尺):有田則有租、有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其法以丁身為主。至德宗時,楊炎變為兩稅,並租、庸、調而一之;夏輸無過六月,秋輸無過十一月。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中丁(唐以民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以貧富為差。其法以資產為主。以丁身為主者,流極於田亡而賦存、戶亡而籍存,責其租、庸,人苦無告。以資產為主者,流極於庸錢既納、差役如故,無事之時別作名色巧取;兵興費廣,又於稅外徵求:其弊一也。然租、庸、調之法,實倣周人遺意;故楊炎變之,前賢等其罪於商鞅。而考之唐初,嶺南諸州稅米、番人內附者稅錢,不特流亡浮寄而已有不可通者。故兩稅之行,相沿五代、宋、元、明以至於今不可易。蓋定稅以丁,轉從難稽;定稅以畝,地章易覈。兩稅之不可廢,猶井田之不可復興,在奉法者之善與不善而已。明初,以黃冊定天下戶口、土田之賦。迨其中葉,流為四差之弊(里甲、均徭、驛傳、機兵,謂之四差)。至萬曆中而變為一條鞭,括一縣丁糧徭役備載每名一歲應納之數;下帖於民使納餅銀,而官辦其差徭。然法行既久,漸忘其舊,遂以差徭合徵之銀為正賦。沿至國初,而又有輸值之大當(大當者,九甲一切夫役雜費俱就現年徵比,其家立破)。是明初之黃冊,已不免於兩稅之外另有差徭;自一條鞭之法行,則又折差徭為額徵,而力役之徵終於不免。大當繼之,變一法而多一倍之徵,紓目前而貽無窮之害。有民生之寄者,不可不慎也!世祖章皇帝初定天下,詔曰:『天下丁銀,原有定制。年來生齒凋耗,有司其細加察覈,老幼悉與寬免』。四年二月,詔曰:『福建人丁、地畝本折並衛所錢糧,通照前明萬曆四十八年則例徵收。其唐、魯二藩僭號,疊派橫徵,地方尤稱苦累;一切停止』。十四年又詔:『紳衿止免本身徭役,以寬卹民力,使得勻減』。由此觀之,國初賦役,悉因明制,去其弊之泰甚者而已。大聖人至公無我之心、軫念元元之意,於今猶可想見也。然當其時庶事草創,日不暇給;又四方多故,至甲寅三藩之變,海氛復熾,兵餉米運色目愈繁。於是總督姚啟聖慨然請除大當,用蘇民困;則今上康熙之十九年也。凡此,皆在諸羅未附以前之往事矣。

  諸羅自二十三年歸入版圖,民安居粒食,止有人丁、地畝惟正之供,不知有額外之徵、無名之賦。蓋自鄭氏銜璧,四海晏然,天下之平久矣。前此鄭氏不分主客,計口算丁,每一丁年徵銀六錢。本朝徵額,每一丁年四錢七分六釐。三縣之例,以有室家者均編,客戶單丁不與焉。康熙五十二年詔曰:『海宇承平日久,戶口日繁,地畝並未加廣;宜施寬大之恩,共享恬熙之樂。嗣後直隸各省地方,遇編審之期,察出增益人丁,止將實數另造清冊奏聞。其徵收錢糧,但據康熙五十年丁冊,定為常額。續生人丁,永不加賦。仍不許有司於造冊之時藉端需索,用副朕休養生息之意』。於是部議:嗣後編審另造新增人丁為盛世滋生戶口冊。大哉皇仁,永無多算為賦之患矣。前此鄭氏上下率自占其田園,以十分為甲。有佃自輸粟於官者,謂之官佃;有佃輸租於文武各官,而文武又各輸粟於官者,謂之文武官佃。官佃則:上則田每甲徵粟一十八石,中則十六石五斗,下則十石二斗;上則園徵粟如田之下則,中則八石一斗,下則五石四斗。文武官佃則:上則田每甲徵粟三石六斗,中則三石一斗二升,下則二石四斗;上則園徵如田之下則,中則一石一斗二升,下則一石八升。內附之後,官佃、文武田園通勻一例,上中下各為豁減,聽民自徵;無參差畸零之費,有世其子孫之安矣。然戶口之常額恩詔已定,而土田之利病往復難窮,不可不為條柝也。

  諸羅田少園多,計縣之田,其等有五。田園之主,其名有四:曰官莊,則設縣之後,郡屬文武各官招墾田園,因而遞受於後官者也。曰業戶,則紳衿士民自墾納賦或承買收租,而賦於官者也。日管事,則鄉推一人理賦稅、差役,官就而責成之眾,計田園以酧其直,而租賦不與焉者也。曰番社,則番自為耕,無租賦而別有丁身之餉者也(詳見「陸餉」)。若田之五等,則平疇沃野,水泉蓄洩不憂旱潦;厥田惟上上。中無停蓄、上有流泉,出其人力障為陂圳,入於畎畝,尖斜屈曲無所不通;厥田惟中上。附近溪港,桔槔任牛,多粃少粟,臺之農惰矣;厥田惟中中。蹊壑無泉,雨集而澮、潦盡而涸,陂曰涸死,田之逢年者十不二、三也;厥田惟下中。廣斥而磽,低不可園,雨霽田石,逢年者十不一、二也;厥田惟下下。而自鐵線橋以下開化、善化、新化、安定四里,苦旱者多。即一縣之內,一年之間而豐歉不齊。且如康熙五十三年,臺、鳳以旱各蠲應徵粟十分之三,獨四里以隔屬弗及。然則定賦三等,亦均略其概而已。若園之所別等,以地之肥磽、勢之高下而已。黑墳在原,埔占(粟名)、胡麻、來麰、荏菽異植並茂,斯為上矣。其下者,必地勢之極下而磽也。此又以賦之三等,而約略定園之二等者也。縣多山溪;夏秋霪雨,溪流驟漲,田園沿溪逼港者悉入蛟宮矣。陂圳之疏築,大者數千金,小亦不下數百;突遇洪流,蕩歸烏有,即陂去、田亦荒矣。近海者或潮漲鹵淹,此皆無歲不有。嗟此民瘼,能一一上聞乎!內地之田論畝,凡折算二百四十弓為一畝(以六尺為一弓)。臺灣之甲論戈,凡東西南北各二十五戈為一甲(每戈長一丈二尺五寸)。計田園一甲,約內地十一畝三分一釐零。內地上則田一畝,各縣輸法不一,約徵折色自五、六分以極一錢一分而止;即以最重者而論,田十一畝三分一釐,不過徵銀一兩二錢二分零。臺灣之田,上則每甲每年徵粟八石八斗;即以榖價最賤之時而論,每石不下銀三錢,凡徵本色二兩六錢四分。由田以例園、由上則以例中下,雖賦稅較鄭氏豁免已多,且不止加倍於內地矣。然而民不甚病者,何也?新墾土肥,一甲之田,上者出粟六、七十石,最下者亦三、四十石。佃輸業戶者十之二、三,業戶賦於官者半焉;仰事俯畜,非甚凶年,無憂不足也。其下、中者,皆報丈編徵矣。間有荒埔之磽瘠棄餘,是十年而一再收者也。或地勢窪下倏而為埔、倏而為溪港者也,民以衝決崩陷者截長補短,雖輸賦加倍而地力有餘。此在國家為漏卮,在小民為遺利;然不可登之版籍,使其後有額無田,甚為虛懸、為浮糧,以貽官民之累。脫不幸有甲兵之事,饋運加派之求,則有田者拾倍之中又倍矣。此浮寄者其何以堪?所恃上下司柄體廟堂加惠小民德意,施法外之仁;使海澨赤子,樂安太平而已。必銖兩而計之、尺寸而較之,無論聖謨宏遠,不屑島嶼之刀錐;而此邦士民甫集中澤,非有蠅頭之戀,亦孰肯舍祖宗之丘墓、族黨之團圓,隔重洋而渡險,竄處於天盡海飛之地哉!且夫底定立法之始,不徵折色而就徵本色者,原有深意,不可不察也。此地產粟頗多,十月開徵,正當冬熟;折色則艱於發糶,不若本色庾積車運,輸將立辦,且無至榖賤病農。又此地戶多新立,人無蓄聚;官粟既多,稍遇凶歉,平糶蠲賑,不須假借內郡。或漳、泉、福、興此豐彼歉,亦可汎舟通其有無。故因地之宜、順民之利,仍就鄭氏徵粟之法而除其苛暴,著為成規。凡以臺屬一隅宿兵,歲縻帑餉十餘萬,朝廷豈有求增賦而盡地利之心;大指在撫綏安輯,固海疆之外圉為閩、粵、江、浙四省之屏蔽;臺灣安而四省安,四省安而天下安矣。諸邑鄭氏偽額,民丁四千四百一十二;底定存冊二千八百三十九,續招徠一千三百六十,共民丁四千一百九十九。田園:官佃七百八十七甲四分三釐三毫八絲六微,文武官佃八千一百五十六甲三分一釐六毫一絲六忽一微;底定存冊官佃六百四十三甲九分六毫一絲一忽六微,文武官佃四千一百九十九甲九分二釐六毫八絲七忽六微:共田園四千八百四十三甲八分三釐二毫九絲九忽二微。是為康熙二十三年舊額。其上中下徵輸則例,遞年新增人丁田園,詳列於左(陸餉、水餉、雜稅,另各為一條)。

  戶口

  本縣戶口,康熙二十三年題定則例,每丁徵銀四錢七分六釐。

  舊額民戶二千四百三十六、民丁四千一百九十九,共徵丁銀一千九百九十八兩七錢二分四釐。

  康熙三十年,新增民丁七十一(以下照例每五年編審)。

  康熙三十五年,新增民丁四十五。

  康熙四十年,新增民丁四十一。

  康熙四十五年,新增民丁六十五。

  康熙五十年,新增民丁三十八。

  以上自康熙三十年起、至五十年止,共新增民丁二百六十(每丁照例徵銀四錢七分六釐),共徵銀一百二十三兩七錢六分。

  合計通縣共二千四百三十六戶、新舊民丁四千四百五十九口,共徵丁銀二千一百二十二兩四錢八分四釐。

  田園賦稅

  本縣田園,康熙二十三年題定則例:上則田每甲年徵粟八石八斗,中則年徵粟七石四斗,下則年徵粟五石五斗;上則園年徵粟五石,中則年徵粟四石,下則年徵粟二石四斗。

  舊額田九百七十甲零四分三釐六毫一絲七忽六微。內上則一十七甲二分零四毫五絲七忽,徵粟一百五十一石四斗零二勺一抄六撮;中則九百二十七甲一分七釐五毫六絲六忽八微,徵粟六千八百六十一石零九升九合九勺四抄三撮二圭;下則二十六甲零五釐五毫九絲三忽八微,徵粟一百四十五石三斗零七合六勺五抄九撮。

  舊額園三千八百七十三甲三分八釐六毫八絲一忽六微。內上則一千六百二十一甲五分二釐九毫零六忽五微,徵粟八千一百零七石六斗四升五合四勺二抄五撮;中則一千七百五十甲零二分四釐七毫一絲七微,徵粟七千零九斗八升八合四勺二抄八撮;下則五百零一甲六分一釐六絲二忽四微,徵粟一千二百零三石八斗六升五合四勺九抄七撮六圭。

  以上舊額田園,每年共徵粟二萬三千四百六十八石三斗零七合一勺六抄八撮八圭。

  康熙二十四年,新墾田二百甲零六分九毫二絲八忽(內上則六十五甲三分四釐六毫,中則七十三甲五分六釐,下則六十一甲七分零三毫二絲八忽)。

  康熙二十五年,新墾田二十甲零四分八釐(內中則一十二甲零一釐,下則八甲四分七釐)。

  康熙二十七年,新墾田四十九甲八分七釐一毫一絲(內中則四甲八分四釐一毫一絲,下則四十五甲零三釐)。

  康熙二十八年,新墾田六十九甲四分(內中則二十六甲,下則四十三甲四分)。

  康熙二十九年,新墾田九甲二分(內中則六甲二分,下則三甲)。

  康熙三十年,新墾田三甲一分八釐(內中則一甲八分,下則一甲三分八釐)。

  康熙三十一年,新墾田四甲八分(俱下則)。

  康熙三十四年,新墾由一甲六分(俱下則)。

  康熙三十五年,新墾田五甲三分(俱下則)。

  康熙三十八年,新墾田五分四釐(俱下則)。

  康熙三十九年,新墾田二分五釐(俱下則)。

  康熙五十三年,新墾田三甲五分(俱下則)。

  以上自康熙二十四年起、至五十三年止,新墾田三百六十八甲七分三釐零三絲八忽。內上則六十五甲三分四釐六毫,徵粟五百七十五石零四升四合八勺;中則一百二十四甲四分一釐二毫一絲七忽,徵粟九百二十石零六斗四升二合五勺四抄;下則一百七十八甲九分七釐二毫二絲八忽,徵粟九百八十四石一斗五升五合零四抄。

  康熙二十四年,新墾園一千四百二十甲零八分二釐一毫五絲三忽(內上則三百七十甲零六分七釐,中則三百零四甲三分八釐九毫,下則七百四十五甲七分六釐二毫五絲三忽)。

  康熙二十五年,新墾園二百七十三甲四分九釐(內上則二十一甲八分三釐,中則六十二甲一分三釐,下則一百八十九甲五分三釐)。

  康熙二十七年,新墾園二百零七甲五分二釐六毫(內上則一十甲二分,中則六甲一分五釐,下則一百九十一甲一分七釐六毫)。

  康熙二十八年,新墾園二百四十二甲二分九釐四毫(內中則九甲六分零五毫,下則二百三十二甲六分八釐九毫)。

  康熙二十九年,新墾園二百八十四甲七分四釐(內上則一甲一分,中則一十一甲,下則二百七十二甲六分四釐)。

  康熙三十年,新墾園一百九十三甲五分零二毫(內上則二甲五分,中則五甲五分,下則一百八十五甲五分零二毫)。

  康熙三十一年,新墾園四百一十一甲九分五釐六毫八絲(內上則一甲,中則五甲五分,下則四百零五甲四分五釐六毫八絲)。又,本年奉旨遵行各里自首新墾園五百二十五甲五分九釐六毫八絲(俱下則)。

  康熙三十二年,新墾園一百零四甲六分八釐六絲(俱下則)。

  康熙三十三年,新墾園一十一甲六分三釐(俱下則)。

  康熙三十四年,新墾園一十四甲一分五釐(俱下則)。

  康熙三十五年,新墾園一百一十一甲二分二釐(俱下則)。

  康熙三十六年,新墾園一百八十三甲九分一釐(俱下則)。

  康熙三十七年,新墾園一百八十七甲(俱下則)。

  康熙三十八年,新墾園三百二十四甲九分六釐三毫八絲六忽(俱下則)。

  康熙三十九年,新墾園四百一十八甲二分零三毫(俱下則)。

  康熙四十年,新墾園三百三十一甲五分九釐(內上則二甲,中則三甲,下則三百二十六甲五分九釐)。

  康熙四十一年,新墾園七十六甲五分五釐(內中則四十甲,下則三十六甲五分五釐)。

  康熙四十二年,新墾園二十二甲九分五釐(俱下則)。

  康熙四十三年,新墾園一十三甲五分四釐(俱下則)。

  康熙四十四年,新墾園四十一甲五分(俱下則)。

  康熙四十五年,新墾園四十九甲八分五釐(俱下則)。

  康熙四十六年,新墾園四十九甲四分二釐(俱下則)。

  康熙四十七年,新墾園三十二甲九分(俱下則)。

  康熙四十八年,新墾園五十八甲五分(俱下則)。

  康熙四十九年,新墾園一十九甲七分二釐(俱下則)。

  康熙五十一年,新墾園一十九甲三分(俱下則)。

  康熙五十二年,新墾園九十三甲一分九釐六毫(俱下則)。

  康熙五十三年,新墾園二十七甲八分(俱下則)。

  康熙五十四年,新墾園一十二甲五分(俱下則)。

  以上自康熙二十四年起、至五十四年止,新墾園共五千七百六十五甲零五絲九忽。內上則四百零九甲三分,徵粟二千零四十六石五斗;中則四百四十七甲二分七釐四毫,徵粟一千七百八十九石零九升六合;下則四千九百零八甲四分二釐六毫五絲九忽,徵粟一萬一千七百八十石零二斗三升三合八勺一抄六撮。

  以上新墾園,每年共徵粟一萬八千零九十五石八斗五升九合七勺九抄六撮。

  合計通縣新舊上中下則田園共一萬零九百七十七甲五分五釐三毫九絲六忽二微,每年共徵粟四萬一千五百六十四石一斗六升六合九勺六抄四撮八圭。

  按舊例,正供之粟,半線以上納斗六門打貓倉,外九莊等處納諸羅山倉,開化、善化,新化、安定四里納府倉、茅港尾、哆囉啯、下加冬等倉。凡徵粟四萬有奇,府倉半焉。故縣令一年之間,居郡治者強半;由正供之粟多納在郡,於催科較易也。令在郡治之日多,則縣治之事必有廢而不舉者矣。故嘗講求變通之法,欲令之專一於縣治,必移置倉廒而附近於縣,又必其地便於業戶之輸納而不使有轉運之艱,又必其地便於兵米之支給而不致有庚癸之呼,夫然後可以久而不弊也。往者半線、淡水兵米,例於四里按季運給。每年運費千五百餘金,保甲吏胥緣此為奸,殆又倍焉。鍾瑄自五十三年視事,目擊民艱,乃於半線、淡水兩處建倉貯粟,就近支給;民困既蘇,兵食亦便,已然之效可睹矣。

  按縣治之南四十里有鹹水港,是南之總會也;海道自青峰闕東入,達於四里、通於九莊。縣治之北十五里有土獅仔,則北之總會也。水道西出於澎湖、東入於笨港,且其地形高爽、其人居稠密:愚以為建倉儲粟,莫宜於此。今若移府倉而置倉於鹹水港,凡縣以南之粟皆於此輸納之甚便也。因而另貯粟於佳里興、茅港尾、下加冬以給目加溜灣、佳里興、下加冬各汛之兵米,於兵亦便矣。移斗六門、打貓倉而置倉於土獅仔,凡縣以北之粟皆於此輸納,甚便也。因而稍留斗六門現在之倉貯粟以分給斗六門各汛之兵米,而澎湖左右兩營輪季泛舟於土獅仔、於鹹水港以支按月之兵米,於兵又便矣。兵民兩便,則縣令可一意歸治,無來去之疲、無不舉之事矣。若夫新、舊田園,則業主給牛種於佃丁而墾者十之六、七也,其自墾者三、四已耳。乃久之佃丁自居於墾主,逋租欠稅;業主易一佃,則群呼而起,將來必有久佃成業主之弊:爭訟日熾、案牘日煩,此漸之不可長者也。又佃丁以園典兌下手,名曰田底;轉相授受,有同買賣。或業已易主,而佃仍虎踞,將來必有一田三主之弊;納戶可移甲為乙,吏胥必飛張作李:冊籍日淆、虛懸日積,此又漸之不可長者也。然則去二漸之弊與移置近縣之倉,亦當務之急矣。

  ·餉稅

  陸餉水餉雜稅考

  陸餉,番社餉也。唐初,嶺南諸州稅法:番人內附者,上戶丁稅錢十文,次戶五文,下戶免。經附二年者,上戶丁輸羊二口,次戶一口,下戶三戶共一口。臺灣始見於明之中葉,前無可考。明季屬荷蘭,歲貢倭鹿皮三萬張。諸羅此時大約以鹿皮為賦,或折徵也。鄭氏偽額,諸羅番戶二千二百二十四、丁口四千五百一十六,分大小三十四社,每年調社之日,輕重之餉經於贌社者之手(調社者,年一給牌於贌社之人也。贌,「正韻」無此字,俗音「僕」;謂散收眾社之銀物而包納其餉也。下「贌港」倣此)。康熙二十三年歸入版圖,權社之大小,歲徵餉若干。三十二年、三十四年、五十四年生番新附各社餉,或附徵舊社、或自為徵,並著為額。水餉者,樵採捕魚之船,以所載計其擔數而徵餉,謂之樑頭;以港之大小為額,贌港抽稅於港內捕魚之眾而總輸於官,謂之港餉;港口瀦水飼魚為塭,大者有徵,謂之塭餉。雜稅者,為罟、為罾、為縺、為■〈罒令〉、為■〈糸袞〉、為蠔(俱詳見「外紀」),所以取魚蝦、牡蠣者也;為蔗車、為牛磨,蔗車以煮糖、牛磨以粉麥為麵者也:皆有餉。凡此,則於陸餉之外,沿鄭氏之舊者也。並詳載於下:

  陸餉(「郡志」載:番社舊額三十有四,有並數社餉銀於一社而合徵者;社名俱不載。今俱詳列於各社之下)

  諸羅山社,額徵銀六十五兩二錢六分八釐。

  哆囉啯社,額徵銀三百一十三兩九錢九分二釐。

  大武壟社,額徵銀九百一十四兩八錢一分四毫(內礁吧哖、木岡、茅匏、內幽等四社餉銀俱附入合徵)。

  麻豆社,額徵銀一百七十二兩八錢七分二釐。

  目加溜灣社,額徵銀一百一十三兩二錢四分八釐八毫(內新社仔餉銀附入合徵)。

  蕭壟社,額徵銀四百五十二兩二錢八分九釐六毫。

  新港社,額徵銀四百五十八兩六錢四分(內卓猴社餉銀附入合徵)。

  大傑巔社,額徵銀一百九十兩零五錢一分二釐。

  阿里山社,額徵銀一百五十五兩二錢三分二釐(內踏枋、鹿楮、■〈口皂〉囉婆、盧麻產、干仔務等五社,又三十四年新附崇爻、芝舞蘭、芝密、貓丹、荺椰椰、多難、水輦、薄薄、竹腳宣等九社,同前五社共十四社餉銀附入合徵)。

  奇冷岸社,額徵銀一十二兩九錢零八毫。

  大龜佛社,額徵銀一十七兩九錢八分二釐八毫。

  打貓新社,額徵銀一百三十六兩一錢八分八毫。

  他里霧社,額徵銀五十兩零八錢三釐二毫。

  猴悶社,額徵銀四十九兩三錢九分二釐。

  柴裏斗六社,額徵銀三百五十二兩八錢。

  西螺社,額徵銀二百零四兩六錢二分四釐。

  東螺社,額徵銀三百七十兩四錢四分(內眉裏二社餉銀附入合徵)。

  南社,額徵銀八百零六兩五錢八毫。

  二林社,額徵銀四百二十五兩一錢二分四釐。

  大突社,額徵銀一百零五兩八錢四分。

  貓兒干社,額徵銀二百四十六兩九錢六分。

  大武郡牛相觸二重坡社,額徵銀一百六十五兩四錢六分三釐二毫。

  南北投社,額徵銀五百零一兩三錢二分八釐八毫(內貓羅社餉銀附入合徵)。

  馬芝遴社,額徵銀二百一十五兩九錢一分三釐六毫。

  半線大肚社,額徵銀三百三十一兩六錢三分二釐(內柴坑仔、水裏社餉銀附入合徵)。

  阿束社,額徵銀七十兩九錢一分二釐八毫。

  貓霧拺社,額徵銀二十九兩六錢三分五釐二毫。

  沙轆牛罵社,額徵銀二十三兩二錢八分四釐八毫。

  崩山社,額徵銀一百四十三兩四錢一分六釐八毫(內大甲東、大甲西、宛裏、房裏、貓盂、南日、雙寮、吞霄等八社餉銀附入合徵)。

  後壟社,額徵銀九十八兩七錢八分四釐(內新港仔、貓裏、加至閣、中港仔等四社餉銀附入合徵)。

  竹塹社,額徵銀三百七十八兩。

  南嵌社,額徵銀九十八兩七錢八分四釐(內坑仔、龜崙、霄裏等三社俱附入合徵)。

  上淡水社,額徵銀二十二兩五錢七分九釐二毫(內北投、麻少翁、武勝灣、大浪泵、擺接、雞柔等六社餉銀附入合徵)。

  雞籠社,額徵銀二十二兩五錢七分九釐二毫(內山朝、金包裏社餉銀附入合徵)。

  康熙三十二年新附生番六社:

  大武郡赤嘴社,額徵銀三十九兩。

  水沙連思麻丹社,額徵銀一十二兩。

  咄目靠社,額徵銀一十二兩。

  挽鱗倒喀社,額徵銀一十一兩五錢。

  狎裏蟬巒蠻社,額徵銀一十二兩。

  乾那霧社,額徵銀一十二兩。

  康熙五十四年,新附生番六社:

  岸裏社、掃拺社、烏牛難社、阿里史社、樸仔籬社年共納鹿皮五十張,折徵銀一十二兩。

  以上合計,新、舊番社實徵餉銀共七千八百二十兩零三分六釐八毫。

  水餉

  採捕小船四十一只計樑頭九百三十八擔(每擔徵銀七分七釐),共徵銀七十二兩二錢二分六釐。

  新港並目加溜灣一所,徵銀二十七兩一錢六分五釐六毫。

  直加弄西港仔含西港一所,徵銀九十七兩三錢七分二釐八毫。

  茄藤頭港一所,徵銀一百六十九兩三錢四分四釐。

  大線頭並浮塭一所,徵銀三兩八錢八分四毫。

  倒豐港並竹橋港一所,徵銀一十一兩二錢八分九釐六毫。

  南鯤身港一所,徵銀三十五兩二錢八分。

  海豐港一所,徵銀二十三兩九錢九分四毫。

  猴樹並礁巴嶼潭蠔嗌港一所,徵銀七兩四錢零八釐八毫。

  笨港一所,徵銀一十四兩四錢六分四釐八毫。

  以上樑頭港潭,共徵銀四百六十二兩四錢二分二釐八毫。

  雜稅

  罟一張,徵銀一十一兩七錢六分。

  罾(「郡志」作繒)二張(每張徵銀四兩二錢),共徵錢八兩四錢。

  縺五條(每條徵銀五兩八錢八分),共徵銀二十九兩四錢。

  ■〈罒令〉一條,徵銀五兩八錢八分。

  ■〈糸袞〉二條(每條徵銀五兩八錢八分),共徵銀一十一兩七錢六分。

  蠔八條(每條徵銀五兩八錢八分),共徵銀四十七兩零四分。

  舊額蔗車二十二張(每張徵銀五兩六錢),共徵銀一百二十三兩二錢。康熙三十二年新陞蔗車三張(每張徵銀五兩六錢),共徵銀一十六兩八錢。

  牛磨一首,徵銀五兩六錢。

  以上各項雜稅,共徵銀二百五十九兩八錢四分。

  合計通縣,共額徵正雜稅餉銀一萬零六百三十四兩七錢八分三釐六毫(並前民丁在內)。

  「郡志」:鳳山令宋永清之論賦役,其略曰:『諸羅三十四社土番捕鹿為生,鄭氏令捕鹿各社以有力者經營,名曰贌社。社商將日用所需之物,赴社易鹿作脯,代輸社餉。國朝討平臺灣,部堂更定餉額,比之偽時雖已稍減,而現在番黎按丁輸納,尚有、二兩至一、二十兩者。或此社困窮,彼地勻納;移甲易乙,莫可稽查。有司只按總額徵收,番愚昧無知識,終歲所捕之鹿與夫雞犬牛豕、布縷麻菽,悉為社商所有。間有餉重利薄,社商不欲包輸,則又委諸通事,名為自徵。通事額外之朘削,無異社商。雖屢禁懲,未盡改也。今社餉縱難全豁,似當酌減十分之三;俟建城垣之後,再議履畝定稅,或議照丁輸稅之法。再若臺、鳳、諸三縣■〈罒令〉罾罟網有稅,漁船樑頭有稅,二十一港又有港稅,均循舊例重複徵輸,亦不可不為酌減去留。在當日平定之初,章程草創,或未及詳;苟有利於民生,聖德如天,非有靳也……』(宋論止此)。按番社之餉,青成於通事,猶民戶之糧責成於里甲也。然民戶可自封投櫃,而土番性既頑蠢,不知書數,行以自封投櫃之法,勢必不能。故民戶之里甲可除,而番社之通事不可去也。若所謂社商頭家(番稱通事亦曰頭家)者,非真有商人於此貿易,不過遊棍豪猾邀朋合夥,重利稱貸以夤緣得之,而就中僉一人為通事。是通事者,社商頭家之別名也。鍾瑄自五十四年視事,查附近縣治如諸羅山、哆囉啯、目加溜灣、麻豆、蕭壟、新港等六社番漢錯居,向皆自舉通事,每年祗予以辛勞(番每年計直以受通事或粟麻、鹿脯之類曰辛勞),為登記出納完欠之數而均其差役。應徵額餉,番自輸官,不經通事之手。因查縣北如打貓、他里霧、柴裏三社均屬附近,番習見官長,稍有知覺與六社無異,亦令目舉通事自輸於官;使遠社盡用此法,雖朘削未必盡無,以視社商之包易者不大有間乎?唯是西螺以上、北抵淡水,去治日遠,番頑蠢益甚;又性多猜忌,出山數里外,即瞿瞿然憂其不返。傳譯非通事不能,輸納非通事不辦,甚而終歲衣食、田器、釜鐺、周身布縷,非通事為之經營預墊,亦莫知所措。故西螺以北番社之有藉於通事,又與斗六門以南各社不同,亦勢使然也;然其本,則在縣令之自正其身而已。舊例:歲一給牌,通事以社之大小為多寡自百金而倍蓰之,曰花紅。不者,則易其人。每年各社產脂麻之處,官採買而短其價;或發鹽計口分番,而勒以食貴。又,各社歲派鹿筋鹿茸、鹿皮豹皮若干,於是官以通事為納賄之門,通事得借官為科索之路;而土番之絲粒出入無不操縱其手,雖欲禁之,亦惡得而禁之。視事以來,首剔諸弊。因勒諸石,而與通事約:除辛勞之外,一切科索悉行禁止。蓋官無所染指,則可以法立令行。其守法奉公者,歲仍其舊;不悛者,重懲一、二以儆其餘。此輩縱不知禮,猶當畏法;既不敢明目張膽以肆其惡,又無可指名假借以濟其私:贌社之風久而自息、朘削之患久而自消,所謂拔其本而塞其源者也。

  水餉、雜稅之徵,多屬鄭氏竊踞時苛政。而最重者,莫如船港諸稅。夫船出入於港,而罟、罾、縺、■〈罒令〉、■〈糸袞〉、蠔,則取魚蝦、牡蠣於港者也。乃既稅其船,又稅其罟、罾、縺、■〈罒上令下〉、■〈糸袞〉、蠔且稅其港,蓋一港而三其稅焉。嗟此蟹舍蚩蚩,有不望洋而興歎、相戒而裹足者哉?今樑頭之稅,大半出於載五穀、糖、菁之商販。若罟稅則原出於淡水一港,十年來久無牽罟之人矣;往者責賠於通事,甚無謂也。罾、■〈罒令〉、■〈糸袞〉、蠔,民避重徵之餉,多有其名而無其物,與牽罟同問諸水濱已耳;大半官為之賠者也。若夫各港之稅,無可考其出產之數;今亦止能革船隻之例金而已(舊例:船隻打造印烙掛號,繳舊規二、三兩不等,漁船每月繳錢三百文。五十四年悉行裁革,勒諸石),而額餉不可不完也。民入港取一魚一蝦,無敢不經贌港之手。任其強橫,莫得持其短也;官責其餉,亦莫議其短也。朝廷寬徵薄賦蠲賑,動數百萬,寧與海濱窮民較此數百金之入而多為之取哉?

  重洋隔遠,無有縷陳其隱於上官而以入告者;私心過計,竊恐久而大為官民之累也。故因宋論而申明之,以備君子之採擇焉。

  ·存留經費(附)

  各項正雜餉稅,除解充兵餉銀八千四百四十三兩零二分一釐六毫一忽九微,實存支應銀二千一百九十一兩七銀六分一釐九毫九絲八忽一微。支給條項:

  本府同知,薪湊俸銀三十七兩四錢四分四釐(閏年加銀三兩一錢二分零三毫三絲三忽,照例奉裁充餉)。皂隸一十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七十二兩;閏年加銀六兩,年勻給銀二兩四錢,實給銀七十四兩四錢。

  本府馬快一十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六十兩;閏年加銀五兩,年勻給銀二兩,實給銀六十二兩。皂隸一十六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九十六兩;閏年加銀八兩,年勻給銀三兩二錢,實給銀九十九兩二錢。斗級六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三十六兩;閏年加銀三兩,年勻給銀一兩二錢,實給銀三十七兩二錢。

  本府經歷,薪湊俸銀一十五兩七錢九分八釐(閏年加銀一兩三錢一分六釐五毫,照例奉裁充餉)。馬夫一名,工食銀六兩;閏年加銀五錢,年勻給銀二錢,實給銀六兩二錢。

  本府儒學門斗三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八兩;閏年加銀一兩五錢,年勻給銀六錢,實給銀一十八兩六錢。

  本縣知縣,俸銀二十七兩四錢九分(閏年加銀二兩三錢三分六釐九毫零一忽四微,照例奉裁充餉),薪湊俸銀一十七兩五錢一分(閏年加銀一兩四錢五分九釐一毫六絲七忽,照例奉裁充餉)。門子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年勻給銀四錢,實給銀一十二兩四錢。皂隸一十六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九十六兩;閏年加銀八兩,年勻給銀三兩二錢,實給銀九十九兩二錢。馬快八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四十八兩;閏年加銀四兩,年勻給銀一兩六錢,實給銀四十九兩六錢。燈夫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二十四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勻給銀八錢,實給銀二十四兩八錢。轎傘扇夫七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四十二兩;閏年加銀三兩五錢,年勻給銀一兩四錢,實給銀四十三兩四錢。禁卒八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四十八兩;閏年加銀四兩,年勻給銀一兩六錢,實給銀四十九兩六錢六釐。庫子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二十四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勻給銀八錢,實給銀二十四兩八錢。斗級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二十四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勻給銀八錢,實給銀二十四兩八錢。民壯五十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三百兩;閏年加銀二十五兩,年勻給銀十兩,實給銀三百一十兩。

  本縣儒學,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閏年加銀二兩六錢二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六微,照例奉裁充餉)。齋夫三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八兩;閏年加銀一兩五錢,年勻給銀六錢,實給銀一十八兩六錢。膳夫二名,工食銀連閏共銀一十三兩三錢三分三釐三毫三絲。門斗三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八兩;閏年加銀一兩五錢,年勻給銀六錢,實給銀一十八兩六錢。

  本縣典史,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閏年加銀一兩六錢二分二釐六毫六絲六忽,照例奉裁充餉),薪湊俸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照例奉裁充餉)。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閏年加銀五錢,年勻給銀二錢,實給銀六兩二錢。皂隸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勻給銀八錢,實給銀二十四兩八錢。馬伕一名,工食銀六兩;閏年加銀五錢,年勻給銀二錢,實給銀六兩二錢。

  佳里興巡檢,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閏年加銀一兩六錢二分二釐六毫六絲六忽,照例奉裁充餉),薪湊俸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照例奉裁充餉)。皂隸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年勻給銀四錢,實給銀一十二兩四錢。弓兵一十八名,每名工食銀一兩七錢六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七微,共銀三十一兩八錢;閏年加銀二兩六錢五分,年勻給銀一兩零六分,實給銀三十二兩八錢六分。

  本縣鋪兵六十七名,每名工食銀六兩、火把銀六錢四分,共銀四百五十八兩二錢八分;閏年加銀三十八兩一錢九分,年勻給銀一十五兩二錢七分六釐,實給銀四百七十三兩五錢五分六釐。

  本府進表合用綾袱紙張,實給銀二兩五錢二分八釐九毫八絲二忽一微。

  本縣聖廟香燈,銀二兩五錢二分。春秋二祭啟聖公、文廟、山川、社稷、邑厲等壇祠,銀一百四十八兩。習儀、拜賀、救護香燭,銀六錢。祈晴、禱雨謝神香燭,銀一兩二錢。修理文廟、城隍、社稷等壇祠,銀一十一兩三錢五分七釐。鄉飲二次,銀六兩。

  新中舉人花幣旗匾,銀一兩三錢三分三釐三毫二絲。會試舉人盤費,銀三十兩。進士花幣旗匾,銀二兩。縣舉歲貢生旗匾,銀一兩二錢五分。縣學廩生一十名,每名連閏該廩糧二兩八錢九分三釐三毫三絲,共該銀二十八兩九錢三分三釐三毫。

  存卹孤貧冬、夏衣布銀(本縣屬四十六名,每名年給銀一兩五錢八分七釐三毫),實給銀七十三兩零一分五釐八毫。孤貧月糧(每名月給銀二錢三分零九毫二絲八忽),實給銀一百二十七兩四錢七分二釐三毫五絲六忽。

  囚犯月糧:銀二十兩。

  ●諸羅縣志卷七

  兵防志

  總論營制水陸防汛教場歷官列傳

  自井田丘賦之制廢,而車戰漸易為騎兵、為步卒。水戰之始,見於春秋吳、楚之間。厥後漢有樓船軍,歷代相沿有水軍。臺四周皆海,騎無所用之;水陸並設,亦因地為之制矣。北路搤全臺之吭而拊其背,然則山海要害之地、通川之道,酌其廣狹、相其險易而裒益其多寡,非當務之急與?前代兵制,凡民壯、鋪遞、弓兵皆謂之兵。本朝額設,不過勾攝公事、齎送文牒而已。故是編不載,獨著水陸防汛,詳其阨塞墩臺、兵數多寡各為論次,而繫歷官、列傳於後。

  總論

  營制

  水陸防汛

  教場

  歷官

  列傳

  ·總論

  國家削平臺灣,置一郡三縣,勤水陸之士萬人更番屯戌。諸羅特置北路一營於陸路,另分安平協水師以防沿海,制云密矣。顧有所當議者,北路之機軸與臺、鳳異,今日之情形與初闢異,而所以帖然無事者,由聖天子威靈遠播、各當道撫馭多方。而其間利害之隱伏於無形者,實關全臺之休戚,而人不及察;不可不長慮卻顧,及今而亟為之前籌也。何也?諸羅自蔦松、新港至斗六門一百八十餘里,其間四里、九保,莊社鱗次;府治、縣治之左右上下,漢人有室家、田產以樂其生,諸番頗漸染政教而知所畏。縱稂莠潛滋,薅之立盡耳。自斗六門至雞籠山後八百餘里,溪澗崖谷,既險且遠。當設縣之始,縣治草萊,文武各官僑居佳里興;流移開墾之眾,極遠不過斗六門。北路防汛至半線牛罵而止,皆在縣治二百里之內;於時當事即有臺北添兵之議(見「郡志」)。然虎尾、大肚,人已視為畏途;過此,則鮮有知其地理之險易者。又其時崩山、後壟、中港、竹塹、南嵌各港商賈舟楫未通,雖入職方,無異化外;故議而中寢也。自康熙三十五年吳球謀亂,繼之以吞霄、淡水之土官,繼之以劉卻(俱詳見「萑苻」);五年之間,數見騷動,皆在北路。於是四十三年秩官、營汛,悉移歸治;而當是時,流移開墾之眾已漸過斗六門以北矣。自四十九年洋盜陳明隆稱其渠鄭盡心潛伏在江、浙交界之盡山、花鳥、臺州魚山、臺灣淡水,於是設淡水分防千總,增大甲以上七塘;蓋數年間而流移開墾之眾,又漸過半線大肚溪以北矣。此後流移日多,乃至南日、後壟、竹塹、南嵌,所在而有。以去縣日遠,聚眾行兇、拒捕奪犯,巧借色目以墾番之地、廬番之居、妻番之婦,收番之子。番畏其眾,強為隱忍;相仇無已,勢必搆禍。而大甲以上官兵,初至不習水土;又地方遼闊、塘汛寡弱,無事空抱瘴癘之憂,有事莫濟緩急之用:此知縣周鍾瑄所以有清革流民以大甲溪為界之請,前北路參將阮蔡文又有淡水一汛、七塘官兵應請咨部撤回之議也。議者又謂臺灣附屬閩省,雞籠、淡水版圖以內而必畫界於大甲,使崩山、大安以至雞籠山後七百里之地,不見聲明文物之盛,非所以昭無為之化也;置郡設邑,而別異數百里外為棄地閒田,非所以弘經國之謨也。議者又謂崩山、後壟、中港、竹塹、南嵌,本郡商賈舟楫往來,而淡水一港則閩省內地商船及江、浙之船皆至焉。斗六門以東如林■〈王冀〉埔、竹腳寮各處,路可通雞籠山後諸社,不必盡由大甲;姦民趨利如騖,雖欲限之,安得一一而限之!今日畫大甲為界而又撤淡水七塘防汛,則此七百里遂為政教不施、稽察不及之鄉,徒寄耳目於三、五通事,天下寧有七百里險阻藏奸之地,無縣邑、無官兵而人不為惡、為頑、為盜者乎?數者之論,皆關國家之體,發慮於事機之先;而時當隆平,千百年久安長治之圖,正在今日。第苟幸無事,因循玩愒,畫界展界、撤兵留兵二者相持,害隱伏而滋長,所謂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者也。

  竊計諸羅之地倍於臺、鳳,山澤險阻多於臺、鳳。臺為郡治,置帥府、宿重兵;澎湖區區一島;鎮以一協兩營;鳳山南路一營所轄,不過三百餘里。獨北路以千里之邊境日闢日廣,聯為一縣,彈壓以參將一營九百四十之官兵,合則阨塞多而不足以設備,分則形勢絀而不足以建威。今昇平無事,其稍遠者已難為駕馭矣。設不幸有水旱之災、有一方之警,而又有不逞如吳球、劉卻、卓個、卓霧、冰冷、亞生之狂狡乘間相詿誤者,將何以制之?故嘗私議:淡水至山後三百餘里,非山即海、有番無民,不足以置縣邑;淡水以南至半線三百餘里,水泉沃衍,多曠野平林,後壟諸港實與鹿仔、三林、海豐、笨港各水汛相為表裏,宜割半線以上別為一縣,聽民開墾自如。而半線即今安營之地,周原肥美,居中扼要,宜改置為縣治。張官吏、立學校,以聲明文物之盛,徐化鄙陋頑梗之習;嚴保甲之法,以驅雞鳴狗盜之徒。即又於半線別置遊擊一營與北路營汛聯絡,鎮以額兵一千,分守備五百人;設巡檢一員於淡水,分千把總於後壟、竹塹。使首尾相顧、臂指相屬。而又酌撥鎮防水師於雞籠(詳見「水師防汛」),則自大肚、大甲以至淡水,皆為官兵之所屯聚、往來之所周曆,有司耳目之所稽察、政教之所浸灌;即淡水至山後三百餘里,望風悚息,永無意外之虞矣。或以為置營增兵則增餉,不知餉固有不必增者。按臺灣鎮標三營,合道標共兵三千,並駐郡治;即有分汛,不過臺灣縣屬三、二十里之內,止有本邑佳里興、目加溜灣兩處。因北路移營歸治及設防淡水,乃調鎮標分防。且安平協水師駐札紅毛城,與郡治隔港,一葦可渡;附郡鹿耳門亦系水師汛地,鎮標兵原自有餘。今若裁鎮標一營而改設於半線,其於官兵俸薪、馬乾、糧餉,一無所增。半線既自為一營,則北路營之兵自足防諸羅一縣之汛,目加溜灣、佳里興兩處鎮標官兵便可撤回郡治,於備禦毫無所闕,在一轉移間耳。又或以為建縣則官役俸工宜有所出,城郭、學校、衙署、倉庫營建宜有所措。此又不然。臺一郡三縣,俱未有城郭也;學校、衙署、倉庫之興舉,未聞有動支國帑者也。前此越境有禁,人猶冒險以踰大甲;若既置縣,則招徠益眾,戶口益滋、田野益闢,漢人墾番地為田者計值代番輸餉,於賦既增、於番亦甚便也。土之所入、賦之所出,於官役俸工倍蓰,且可斥其餘以資兵餉也。前此地遠勢隔,官民不得相親。若既增設一縣,則兩邑之官各守其土、各訓其民,循行村社,與民日近;拔其秀良,宣講聖諭,告之以孝弟忠信,君子悅其教、小人安其俗,禮義廉恥之心日長,干紀作亂之事日息。然則增兵置縣,非唯張皇威武,抑以昭宣文德;所謂法施已然之後,而禮禁未然之前者也。漢劉安之諫伐閩越曰:『蝮蛇■〈蠢。若代春〉生,疾癘多作;中國之人,不能其水土』。唐韓愈之謫潮州也,其謝表曰:『毒霧瘴氣,日夕發作』。而自宋、元以至於今,閩中、東粵並稱樂土。異時內地官兵換班渡臺,妻子倉皇涕泣相別,如行萬里;三十年來,履險如夷,即淡水一汛於今五年,視向者初戍之日亦大有間矣。何者?山川之氣鬱蒸而為瘴癘,得人焉為之經理,則氣有所洩而閉者漸開,天地之常也。屯戌眾多、村落稠密,道通木拔,蟲蛇惡物漸次驅除,陰邪既消,災沴自息;而又潔其居食,濟以醫藥,可無憂水土矣。

  夫天下事非身歷其地、目睹其形而心維其故,不能洞悉其所以然。故宏遠深切之謀,流俗或以為難而不肯為、或以為迂而不必為。其始為之甚易而不為,其後乃以為必不可不為而為之,勞費已什佰千萬矣。明初漳、潮間有深澳(即南澳)、泉屬有澎湖,江夏侯周德興皆遷其民而墟之,且塞深澳之口使舟不得入;慮島嶼險遠,勞師而匱餉也。

  及嘉靖間,倭入深澳,澳口復通,巨寇吳平、許朝光、曾一本先後據以為巢,罷敝兩省;乃設副總兵以守之,至於今而巋然重鎮也。澎湖亦為林道乾、曾一本、林鳳之巢穴,萬曆二十年倭有侵雞籠、淡水之耗;當事以澎湖密邇,不宜坐失,乃立一遊、四哨以戌之,至於今又巋然重鎮也。向使設險據守,則南澳不必憊閩、廣之師,澎湖不必為蛇豕之窟;倭不得深入、寇不得竊據,漳、泉諸郡未必罹禍乏酷如往昔云云也。臺灣僻在海外,古來史冊未經見之邦。明宣德間,大監王三保乃一過其地;未幾而林道乾據之,未幾而顏思齊、鄭芝龍據之,倭據之,荷蘭據之,鄭成功又據之,至於今而列為郡縣。當其始,若無人乎知有臺灣者;及其既,乃無人乎不知有臺灣者。何則?玉之在璞,行道之人弗顧也;知其為玉,則人人思攫之矣。今半線以至淡水水泉沃衍,諸港四達,猶玉之在璞也;流移開墾,舟楫往來,亦既知其為玉矣。而雞籠為全臺北門之鎖鑰、淡水為雞籠以南之咽喉,大甲、後壟、竹塹水陸皆有險可據。乃狃目前之便安,不規久遠之至計,增置縣邑防戌,委千里之邊境於一營九百四十之官兵、一知縣典史巡檢之耳目,使山海之險弛而無備,將必俟羊亡而始補牢乎!南澳、澎湖、臺灣之往事可睹已!

  ·營制

  諸羅縣,康熙二十三年額設北路營參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步戰兵五百名,內撥歸鎮閩將軍標三十名;守兵五百名,內撥歸鎮閩將軍標三十名:實在步戰兵四百七十名、守兵四百七十名,共戰、守兵丁九百四十名。參將自備馬八匹、守備自備馬四匹、千把總各自備馬二匹,共自備馬二十四匹。康熙二十四年,水師提督施琅題請:每三年內地各標營節次撥兵交千、把總帶領載赴臺灣、澎湖換班,北路營依次輸換;著為定例。

  以上各官俸薪馬乾、戰守兵糧餉月有定額,盔甲器械官給。本營參將屬臺灣鎮總兵官統轄,守備、千、把總屬本營參將統轄。千總分兩哨,把總分兩哨、四司,屬本營守備統轄。把總以下各有頭目帶領,分撥差操。每十人為一隊,每隊小旗一桿,隊長一人;每五隊大旗一桿,管隊一人;每十隊大旗二桿,百總一人:就各隊擇技勇歷練者充之。

  ·水陸防汛

  陸路防汛

  北路營參將守備,原駐縣治南八十里佳里興。隨防千總一員、把總一員,分防目加溜灣把總一員、下加冬把總一員、斗六門把總一員、半線千總一員。康熙四十三年奉文歸汛,參將、守備與知縣同移歸縣治諸羅山,建立營柵。調目加溜灣把總歸治隨防,以隨防千總分防佳里興,餘汛如故;調鎮標三營千、把總輪防目加溜灣。五十年,因搜捕洋盜鄭盡心,調半線千總隨防縣治,以守備駐劄半線;調佳里興分防千總移駐淡水,增設大甲溪至淡水八里岔七塘;調鎮標三營千、把總輪防佳里興。凡汛塘必用百隊頭目一人,目兵自六名以上者;或系險隘、或系總要路口、或近港口船隻出入,因地而增。五十六年,守備游崇功詳請半線帶隨防把總一員以資調遣,永以為例。縣治北路營防汛塘,遞北自打貓至於淡水,南自八掌溪、哆囉啯至於烏山頭、茅港尾橋北,西至於猴樹港、笨港、白沙墩、秀才莊、南社、海豐港、二林、鹿仔港;另設目加溜灣、麻豆、新港、蔦松至府治底塘為五塘,專遞公文。鎮標防汛,由茅港尾橋南、目加溜灣,南至於木柵仔、洋仔港溪口,西至於大線頭、西港仔、舍西港、卓加港。北路營分防千、把總每歲一更,汛塘目兵半歲一更,鎮標官兵各半歲一更,及瓜而代。

  按目加溜灣、麻豆、新港、蔦松、府治五塘,每塘兵五名,俱於縣治隨防撥出,專為遞公文而設。設塘之地,則鎮標之汛地也。塘汛稽察奸宄、護送行旅、傳遞公文,是其分內。文而曰公,何有彼此之別?乃獨北路公文,不可一借手鎮標之塘汛乎?且北路之塘必至府治而止,則臺鎮之塘將由泉、興而至省會乎?其勞與費,抑又甚矣!北路汛廣兵單,今又空設此二十五名之兵於不必設之地,日前亦有言及者;而鎮標嗷嗷,牢不可破,所當亟議撤回者也。

  諸羅縣駐防北路營參將一員,隨防千總一員、把總一員,目兵四百八十名。內分:猴樹港,目兵十名。港口有水師汛。諸羅山塘,目兵六名。水窟頭塘,目兵五名。以上一汛二塘,俱屬隨防千把總兼轄。

  斗六門在牛相觸虎尾溪之南,距縣治可六十里,北至半線九十里,扼南北投、水沙連諸番出入之路。營柵舊設於西螺,在虎尾溪北二十里;以水土不宜,康熙三十年總兵官王化行移營於此。輪防北路營把總一員,目兵八十五名。內分:笨港,商賈輳集之地;東南至縣治三十里,南由鹹水港至鐵線橋六十里,北至他里霧四十里。目兵八名。港口有水師汛。白沙墩,縣北各莊社往笨港必由之路。村落窵遠,多匪類出沒。康熙五十四年,參將阮蔡文詳請添設目兵六名。秀才莊,笨港船隻出入必經之地,多匪類出沒。康熙五十四年,參將阮蔡文詳請添設目兵八名。南社,距斗六門可六十里;西出海豐港,西北通三林,南出白沙墩,東南出西螺;為近海總路口。目兵四名。海豐港,目兵五名。港南有水師汛。打貓塘,目兵六名。他里霧塘,目兵五名。西螺塘,目兵六名。東螺塘,目兵五名。以上五汛、四塘,俱屬斗六門把總兼轄。

  半線北距大肚溪二十里,南距東螺溪六十里。自府治至淡水八里岔,此為居中扼要之地,貓霧拺、岸裏山、南北投、水沙連諸番上下往來必由之路。鄭氏竊據時,各社半屬生番,偽將劉國軒立營於此。開闢後,以次內附。今之營柵,即國軒故營址。分防北路營守備一員,隨防把總一員,目兵一百七十名。內分:二林,離南社可十里許;西出鹿仔港、三林港口,北為大突、馬芝遴諸番出半線要路。目兵八名。鹿仔港,目兵八名。港北有水師汛。大武郡塘,目兵五名。燕霧塘,目兵五名。大肚塘,塘在大肚溪之北。溪面廣闊,水底俱石,險急不可設渡;夏秋山水驟漲,必俟水勢稍平,用土番引路,然後可過。西為草港、北為水裏港,時有船隻往來。目兵八名。牛罵塘,東近岸裏、樸仔籬諸番。目兵十名。以上二汛、四塘,俱屬半線隨防把總兼轄。康熙五十一年以前,塘汛至此止。

  八里岔在淡水港之南。港北為砲城,東入干豆門二十里,麻少翁、內北投、大浪泵、擺接諸番出入之路。南風時,港口有水師遊巡。輪防北路營千總一員,目兵一百二十名。內分:大甲塘,塘在大甲溪之北。溪面闊於大肚,底多大青石,流急苔滑,北路諸溪極險之地。目兵五名。相傳鄭氏先鋒楊祖以一鎮之兵為諸番阻截於此,無一生還者。貓盂塘,目兵五名。吞霄塘,即康熙三十八年卓個、卓霧作亂之處。塘在吞霄社口。目兵十名。後壟塘,自半線至此可一百六十里。港口深廣,直透後壟社前,可容戰船出入,為水陸扼要之地。目兵十五名。中港塘,自後壟至此可三十里。塘在港之北,西出港口,時有船隻往來。目兵十名。竹塹塘,自中港至此可五十里。西出港口,時有船隻往來。北上南嵌,有鳳山崎之險。一路寂無人煙,陸路扼要之地。目兵十五名。南嵌塘,自竹塹至此可百里。西出港口,時有船隻往來;北距八里岔可五十里,山澗叢雜,陸路扼要之地。目兵十名。以上七塘,俱屬八里岔千總兼轄。

  下加冬縣治由大路往郡至此三十里,南至茅港尾道里各半。西出外九莊,東聯哆囉啯;地方遼闊,為適中之地。輪防北路營把總一員,目兵八十五名。內分:哆囉啯,縣治由東路往郡至此三十里。南至目加溜灣三十五里。漢番雜處之地。目兵八名。烏山頭,自哆囉啯南至此十五里,為赤山各莊出目加溜灣、茅港尾雙■〈氵义〉路口。康熙五十四年,參將阮蔡文詳請添設目兵八名。鹹水港,港由蚊港東入郡治,往笨港必由之路。目兵八名。八掌溪塘,目兵五名。急水溪塘,溪岸甚陡,水迅如駛。目兵五名。鐵線橋塘,目兵五名。茅港尾塘,塘在港之北。目兵六名。橋南為鎮標汛。以上三汛、四塘,俱屬下加冬把總兼轄。

  目加溜灣南至郡三十餘里,西出茅港尾、佳里興,東出加拔仔、打鐵店。民居輳集,番社錯雜,為適中之地。輪防鎮標千把總一員,目兵一百名。內分:灣裏溪漧,汛在溪之南,茅港尾往郡大路,南至木柵仔十里。目兵十名。木柵仔,南出洋仔港溪口,東出打鐵店。目兵十名。溪口,汛在洋仔港北。目兵十名。加拔仔,目加溜灣往郡東路。目兵六名。打鐵店,木柵仔往郡小路。目兵七名。西港仔,目兵十名。含西港,目兵六名。卓加港,目兵十名。與上二港,俱商船出入之處。以上八汛,俱屬目加溜灣千、把總兼轄。

  佳里興南至郡三十五里,西出大線頭,東北出麻豆、茅港尾。原屬縣治,文武官兵駐札之所。輪防鎮標千把總一員,目兵一百二十名。內分:茅港尾,南至郡可六十里。民居輳集,船隻往來,為沿海各莊要路。目兵二十名。橋北為北路營汛。麻豆水窟頭,南出灣裏溪墘,北出茅港尾,西出佳里興。漢番雜處之地。目兵二十名。拔仔林,在赤山拔仔林渡之南,為赤山各莊總路口。南出目加溜灣,西有小路通茅港尾。目兵二十名。大線頭,原系水師汛。有港,外包沙線,可停泊戰船。鄭氏奮築砲臺於此,今圯。康熙四十三年,添設沿海官兵遊巡,查此處港口沙線淹沒、壅塞水淺,將官兵船隻俱調歸蛟港汛;本汛撥歸北路營。五十年,撥歸鎮標。目兵二十名。以上四汛,俱屬佳里興千、把總兼轄。

  右陸路,縣南距郡百有餘里,居郡縣肘腋之下,凡汛塘二十有二,抑何密也!縣北距雞籠山後九百餘里,汛塘二十有八,又何疏也!前鳳山令宋永清之論,以為宜撤縣南下加冬之汛以益半線,是又不可。下加冬九達之道(見上),譬之置兔,此為中逵。且兵不滿百,雖盡撤以歸半線,猶分薄粥以濟餓也。夫兵不足恃,與無兵同。往者,北路營遠住佳里興,劉卻豎子攘臂一呼,毀下加冬之營柵,越急水而直趨茅港尾;則以下加冬之兵寡不足恃也。惟臭祐莊無險可據,卻率其烏合之眾與官軍決戰於平原廣野之間,故遽以敗。今虎尾、大肚以上深山大澤,非臭祐之比也。溪谷環疊,中可以耕。既憑險阻,又有積聚。彼其平日視汛塘之寥寥數人,已不足介其胸中矣。設一旦負隅豕突。勞師襲遠,猝難以攻,千里饋餉,師不宿飽;兔窟鷹飛、貓眠鼠出,勞逸之分,兵家之大忌也。故曰:置營不置縣,則民無以立;置縣不置營,則縣無以立。縣官者,所以罏■〈韋青〉銜轡乎斯民,使不至於為亂。置營者,所以坐鎮而折桀驁之氣、落宵小之膽,使其自不敢為亂者也。大抵北路之內憂者二:曰土番、曰流民。番雖質性愚魯,然凶狠矯捷,貪不知恥,睚眥之怨抽刃相向。彼平日受制於漢人,而又見漢人之服飾、子女、玉帛,未嘗不豔而思一逞也,顧時有不能耳。故多利器,弓箭、鏢槍、刀牌比戶而有,出入自隨;近且潛購鹿銃而藏之矣。此豈得盡以不識、不知目之乎?水沙連內山三十八社,控弦數千;康熙二十四年秋,土官單六奉調入郡,一去而不可問。吞霄、後壟、麻少翁、內北投諸番壯猛,三十八年吞霄、淡水之役,師久暴露,物故者至數百人。劉卻之亂,諸番與焉,乘其動而四出劫掠。此不識不知者而顧可忽乎?汀、漳與潮洲接壤,明季數十年,汀被潮寇者十有一、漳被潮寇者十有六,而饒寇之張璉、程鄉之李四子,至於攻破城邑、洗蕩村坊;兩郡記載,班班可考也。漢鼌錯云:『人情非有匹敵,不能久安其處』。今流民大半潮之饒平、大埔、程鄉、鎮平、惠之海豐,皆千百無賴而為,一莊有室家者百不得一。以傾側之人,處險阻之地至於千萬之眾,而又無室家宗族之繫累,有識者得不為寒心乎?今之盜牛胠篋、穿窬行凶而拒捕者,日見告矣。其未發覺者,驅之則實繁有徒、容之則益張其慢;名曰佃丁,而睥睨其業主、抗拒乎長官,不逞之狀,亦既露其機矣。特以四海晏然,無可乘之隙耳。然則置縣增兵據險,銷二者之患於未萌,胡可不亟亟也!

  水師防汛(砲城、砲臺附)

  北路水師無專設,屬安平協標分防。康熙二十三年,設立水汛:大線頭、蚊港分防中營千總一員,目兵一百五十名,哨船三隻。鹿仔港分防左營把總一員,目兵一百名,哨船二隻。內分笨港四十名,哨船一隻;猴樹港十名。四十三年,添設沿海官兵哨船遊巡,設砲臺、煙墩、望高樓於要地。查大線頭近年港口沙壅,而青峰闕、蚊港為縣治以南扼要之地;將大線頭撥歸陸汛,水師官兵船隻調歸蚊港,添兵三十名,共一百八十名。以中營遊擊、守備一員輪防,原分防千總為隨防千、把總;添設北門嶼、馬沙溝、青鯤身三汛。查笨港地方廣闊,內港紆回,為縣治以北扼要之地,添兵八十名,哨船一隻;合猴樹港共一百三十名、哨船二隻,以左營遊擊守備一員輪防,帶隨防千、把總一員。查鹿仔港近年沙壅,港口淺狹;三林港原系鹿仔港汛巡邏,港道稍寬,且居鹿仔、海豐二港之中。將原設鹿仔港分防把總兵船移調三林港,添兵二十名,共七十者;哨船一隻,仍留鹿仔港一汛。海豐港原系笨港汛巡邏,添設海豐港一汛,遊、守按季輪更,千、把總一歲再更。各港汛並設砲臺、煙墩、望高樓,以防意外之警。其鹿仔港以上崩山、後壟、中港、竹塹、南嵌、淡水、雞籠七港,以水土不宜或港道淺狹,概無設防,唯於南風盛發之時,就笨港、三林港二汛之內,輪撥把總領兵駕哨船一隻,前往淡水、雞籠遊巡;北風時聽其撤回原汛。

  蚊港,在縣治西南六十里。港口為青峰闕、猴樹港、鹹水港、茅港尾、鐵線橋、麻豆港等處出入所必由,港在青峰闕之內。輪防安平協中營遊擊、守備一員,隨防千、把總一員,目兵一百八十名,哨船三隻。設砲臺三、煙墩三、望高樓一。內分:北門嶼,在蚊港青峰闕之南。有小港,可停泊取汲之所。南隔馬沙溝沙線六里。目兵二十名。設砲臺、煙墩、望高樓各一。馬沙溝,與北門嶼斜對。沙線水淺,止可取汲。南隔青鯤身沙線三里。目兵三十名。設砲臺、煙墩,望高樓各一。青鯤身,南隔鹿耳門水程二十餘里。沙線水淺,止可取汲。目兵十名。設砲臺、煙墩、望高樓各一。以上三汛,俱屬蚊港隨防千、把總兼轄。

  笨港在縣治西北三十里。南與猴樹港毗連,北至海豐港水程一潮,商賈船隻輳集之所。輪防安平協左營遊擊、守備一員,隨防千、把總一員,目兵一百三十名,哨船二隻。設砲臺三、煙墩三、望高樓一。內分:猴樹港,在縣治正西三十里。南至蚊港水程一潮。目兵十名。屬笨港隨防千、把總兼轄。

  三林港南距海豐港、北距鹿仔港各水程一潮。取汲之所。輸防安平協左營千、把總一員,目兵七十名,哨船一隻;內抽目兵十名防守港岸。設砲臺、煙墩、望高樓各一。另分:海豐港;在三林、笨港之中。取汲之所。目兵十名,防守港岸。設砲臺、煙墩、望高樓各一。鹿仔港,在崩山港之南。目兵二十名。設砲臺、煙墩、望高樓各一。以上二汛,屬輪防三林港千、把總兼轄;三林港千、把,仍屬笨港遊、守兼轄。

  淡水砲城在淡水港之北,正當入港之口。荷蘭時築。癸亥間,鄭氏葺之。與福州北茭洋相對,為雞籠以南咽喉。中大砲二十一位。

  雞籠砲城在雞籠港之北,由大雞籠渡港。另浮一大嶼於海中,周可十餘里,怪石巉巖;番社在嶼內,八尺門在嶼東。砲砲在嶼之西南,正當入港之口。荷蘭時築,俗呼謂紅毛城。距福州七更水程,與沙埕烽火門相對,為臺灣北洋第一扼要之地。中大砲二十七位。入港則為雞籠內海,距八里岔汛陸路百有餘里;崎嶇跳石以行,凡三、四日乃至。

  青峰闕砲臺在青峰闕港口之南。港外有南、北二鯤身沙線;港水東入蚊港,為縣治以南第一扼要之地。荷蘭時築。制略如城,中有井;今圯,故址半淹於海。故所遺砲為鹹水沙壅,手按之皆如蠹粉,不堪用矣。

  右水師防汛,在縣南者四、在縣北者五,而淡水、雞籠不與焉。豈非太平無事,故兩地之水汛可以不設與?按雞籠至鹿耳,舊稱東港(見何喬遠「名山藏」)。自內地視之,外洋也;自臺灣視之,猶內海也。當此太平,豈惟淡水、雞籠得借口水土不宜,即蚊港、笨港亦祗嚴出入、謹斥堠,一千、把總已足,無必遊、守之輪防也。何者?各港非有富商巨賈挾重貲以往來,所載者五谷、糖、菁、菜子、鹿脯,其貨為盜賊之所不取。裝載之船,俗謂之杉板頭,雙桅者十無二、三;非有巨艦連檣之相望,其船為盜賊之所不用。故鹿耳以北,未聞有在洋行劫者。然蚊港、笨港、三林各路亦既次第置兵矣,雞籠、淡水為一郡要領,無雞籠、淡水,則諸羅之吭已扼而臺、鳳之臂可把也。且自雞籠以南至半線三百餘里,又益以山後之三百餘里,地非小也;大肚、大甲、大安之險,中土希有也。水師遊巡止於南風時,一過淡水、雞籠二港,非久泊其地也。陸路設防,淡水八里岔官兵一百二十名,中間分南嵌各塘者七十,則淡水實兵五十名耳。今雖四方寧謐,而洋面遊魂尚有出沒。萬一不逞之徒潛引賊艘伺我無備,汛兵寡弱,不足相敵;半線隔遠,不能相救:一處震驚,四方騷動。大甲、大安搖足,即大肚以南未得安枕矣。明萬曆間,倭有侵雞籠、淡水之耗(見上);曾未幾時,臺灣竟屬於倭。及歸荷蘭,乃於兩處各築砲城而堅其壁壘;鄭氏之末,屯七鎮以戍之(見「建置」):豈不以此為敵之所必攻而我之所必守與?邇者聖天子深維沿海苞桑之計,特命飭查各海口舊設砲臺;而制府滿公加意邊圉,檄水師哨守雞籠。愚以為此二城者,宜及今無事,以時培壘完堞;淡水南岸,宜度地增設砲城與北岸對峙,以遏北來之衛。添設雞籠一汛,水師官兵五百人,永鎮其地;與淡水陸師(議見前)為犄角之勢。而後壟一港港澳深闊,戰艦乘潮可入;且其地扼斗六門、八里岔之中,亦宜設砲臺、煙墩如鹿仔、海豐各汛之例。縣治以南,則惟蚊港青峰闕最為扼要,砲臺砲位宜加修飭:庶乎臺海之北有備而無患矣。

  雖然,籌海者必統全局而籌之,未可以一方之無事為幸也。方今臺海多事,莫如西路;澎湖、大擔門之外,盜賊時時見告矣。防賊之法月異而日新,賊之剽掠疊見而側出,則以治賊未窮其蹊徑而盡其根株,設防未權其重輕而扼其要領也。夫賊非有垵墺停泊之處,不能窺伺商艘之去來;而非遇風清日朗之時,不能駕駛出洋以行劫。何者?彼雖走險如騖,未嘗不自惜其生也。視商艘必經之地,擇垵墺於若遠若近之間,為暫時寄生之穴;使猝遇颱■〈風貝〉,可以無恐。於是當風日晴朗出洋探望,哨船則颺而遠去,商船則亂流以截之、乘風以尾之;風恬浪靜,則出杉板小■〈舟古〉以促之。故西路之賊,其出沒必於澎湖溝,必於大擔、料羅之搭界。以此二處島嶼叢雜,垵墺可泊,哨船既不輕出、遇風又不敢出,故可以安意而肆志。此所謂先窮乎賊之蹊徑而後可以治賊者也。由臺至廈水程十有一更,約六百餘里,順風二日夜可到,非甚遠也。中間水師有安平、澎湖兩協,有金門鎮,有提督標,凡為營一十有三、額兵一萬二千有奇,兵非不足也;各標大小哨船二百號,船非不多也。而猶有漏網睥睨於此六百里之水面,得無與虎兕出柙、龜玉毀櫝者等與?藉而曰:賊不泊垵墺、不畏颱■〈風貝〉,能終歲乎大洋,吾末如之何也。其畏死貪生與人同,治賊者亦可於此求其法矣。夫兵,詭道也;鳴鼓角、張旗幟以威敵者,彼與我為敵者也。若今之賊艘非有樓船犀甲之眾能抗拒我也;耀軍容以出之,又於未出之先揚言某月某日某將出哨,即何異使之聞之而亟避哉?今若定為輪哨之法,除分防各汛勻臺、廈、金門哨船為東西兩班每班,船不過三隻,按月為期。畫澎湖之某嶼為東西之中界,東南風發,則在安平者順風而哨澎湖,在澎湖者順風而哨大擔;西南風發,則在金、廈者亦如其法,以至澎湖、鹿耳。出不拘時,以天色晴明為準、以風為候;以二月半清明前起、十月半小雪後止,常川交錯。凡可停泊垵墺,畢力蒐捕。申嚴賞罰之令:獲真正賊艘者,千、把總以上各遷其秩,賊艘財物悉以分賞卒伍;洋面失事者,值月巡哨官兵一體嚴處,不得互推疆界以外洋為辭。其逾月報滿者免。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誤之、設伏以誘之,使賊望往來之商艘,驚為官兵之誘敵;並會海壇、南澳、銅山出遊巡以截南北之奔逸。官兵獲賊,則遷秩而受賞;失賊,則詿誤而任罰。賊進無可得之利、退無可藏之穴,不聞風解散,悉為擒矣。抑更有說焉:浯嶼(距廈門一潮水程)者,左連乎金門、右臨乎岐尾,外控大、小擔嶼之險,內絕海門、月港之奸。明初福建通置五水寨,浯嶼居一焉。嘉靖間,移入中左所(即今廈門);倭遂據之,以掠興、泉、漳、潮。所以本朝平臺之初,另設浯嶼一營;以水道四達,浯嶼實扼其要。金、廈之有浯嶼,猶臺南之有澎湖也。石碼在漳之內地,西距漳郡四十里、東距海澄十里,又東而廈門水程一潮;在漳郡則有漳鎮總兵官、海澄則有海澄營遊擊水師提標中營防汛、廈門則有水師提督官兵,如張密網。今乃駐水師左營遊擊於石碼,而浯嶼僅以一哨船委之中營千總,不亦輕重之失其倫與?今若移石碼遊擊於浯嶼,增撥兵船責成以蒐捕大擔門一帶之奸艘,與金門水師往來游徼,而又益以澎、臺常川會哨之嚴,無或苟具文書視為故事;猶有浮與金門水師往來游徼,而又益以澎、臺常川會哨之嚴,無或苟具文書視為故事;猶有浮游水面為臺海往來之憂者,必無是理矣。

  ·教場

  一在北門內關帝廟前。

  一在西門外文廟邊舊社學之右。

  ·歷官

  北路營參將

  王國憲湖廣衡山人,將材。康熙二十三年任。二十五年,陞山東文登副將。

  袁廷芝直隸大興人,武舉。康熙二十五年任。二十九年,調兩廣水師營參將。

  呂得勝江南江寧人,行伍。康熙三十一年任。三十三年,陞延平協副將。

  陳貴廣東博羅人,功加。康熙三十四年任。三十七年,陞雲南騰越副將。

  白道隆山東濟寧州人,功加。康熙三十八年任。四十二年,陞四川永寧副將。

  焦雲陝西人,行伍。康熙四十三年任。卒於官。

  張國泉州人,功加。康熙四十四年任。四十八年,陞福州城守副將。

  翁國楨詔安人,功加。康熙四十九年任。五十三年,以副將休致。

  阮蔡文漳浦人,中江西籍庚午科文舉人。康熙五十四年任(有傳)。

  張彪江南徐州人,行伍。康熙五十六年任。

  守備

  魏進陞陝西藍田人,功加。二十三年任。二十七年休致。

  李勝陝西綏德州人,將材。康熙二十七年任。三十一年,陞漕標右營遊擊。

  趙振直隸大名人,壬戌進士。康熙三十二年任。三十八年,調北直龍門所城守備。

  徐曦山東益都人,武舉。康熙三十八年任。四十一年,陞貴州都勻都司。

  程萬里山東人,武舉。康熙四十一年任。

  黃元驤漳浦人,將材。康熙四十四年任。四十八年,調山東寧福營守備。

  張勝廣東高州人,行伍。康熙四十八年任。卒於官。

  游崇功漳浦人,行伍。康熙五十三年任。五十六年,陞海壇鎮標右營遊擊。

  周應龍河南洛陽人,行伍。康熙五十六年任。

  左哨千總

  王和陝西秦州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劉成功河南柘城人,行伍。康熙二十五年任。

  陳彪江南太平人,行伍。康熙二十七年任。

  徐任光山東人,行伍。康熙三十二年任。

  林旭江南人,功加。康熙三十五年任。

  孫德懋江南人,行伍。康熙三十八年任。

  陳國祥浙江人,行伍。康熙四十二年任。

  林龍江南人,行伍。康熙四十五年任。

  陳永福建人,行伍。康熙四十七年任。

  余元隆陝西人,行伍。康熙五十一年任。

  趙洪浙江山陰人,行伍。康熙五十五年任。

  右哨千總

  王政江南沛縣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卒於官。

  王猛泉州人,行伍。康熙二十五年任。卒於官。

  賴貴平和人,功加。康熙三十一年任。

  陳成功福清人,功加。康熙三十二年任。

  黃成漳州人,行伍。康熙三十六年任。休致。

  陳好興化人,行伍。康熙三十七年任。

  田有福山西人,行伍。康熙四十年任。

  金聲漳州人,行伍。康熙四十三年任。

  吳濟川福建人,行伍。康熙四十七年任。

  王祥浙江人,行伍。康熙五十一年任。

  閆威陝西寧夏人,行伍。康熙五十六年。

  左哨頭司把總

  朱得勝浙江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卒於官。

  王邵龍浙江人,行伍。康熙二十五年任。

  魏石泉州人,行伍。康熙三十七年任。

  鄭進晉江人,行伍。康熙四十一年任。

  蕭勝汀州人,行伍。康熙四十七年任。

  劉士元泉州人,行伍。康熙五十三年任。

  左哨二司把總

  陳鴻志泉州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黃成漳州人,行伍。康熙三十年任。

  劉自科江西人,行伍。康熙三十七年任。

  吳麟祥福建人,行伍。康熙四十二年。

  戴日陞漳州人,行伍。康熙四十七年任。

  張雙漳州人,行伍。康熙五十二年任。

  右哨頭司把總

  雷友功江南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賴貴泉州人,功加。康熙二十五年任。

  曾福萬河南人,行伍。康熙三十年任。卒於官。

  劉四漳州人,功加。康熙三十三年任。卒於官。

  柯茂同安人,功加。康熙三十三年任。

  陳應鳳海澄人,功加。康熙三十七年任。

  林登福建人,行伍。康熙四十二年任。

  賈秀河南人,行伍。康熙四十八年任。

  林君卿漳州人,行伍。康熙五十二年任。

  右哨二司把總

  馮可發山東人,功加。康熙二十三年任。

  林龍海澄,功加。康熙二十五年任。

  陳好興化人,行伍。康熙三十年任。

  劉國太江西人,行伍。康熙三十九年任。

  張文燦江西人,行伍。康熙四十二年任。

  蔡寧泉州人,行伍。康熙四十五年任。

  姚郎湖廣人,行伍。康熙四十八年任。

  許德晉江人,行伍。康熙五十三年任。

  ·列傳

  阮蔡文,字子章,漳浦人;中江西籍庚午舉人。康熙五十四年,任北路參將。

  文魁岸磊落,自少時經濟自負。屢躓南宮,以知縣需次銓部。凡所至南北,山川阨塞險易悉紀之;尤留意海務,出入風濤,窮島荒嶼輒輕舟徑造。四十九年,福、興、泉、漳饑,上截漕米三十萬石由海道分賑;文與定海總兵官吳郡督運五萬石揚帆先至,漳、泉兩郡賴焉。議敘,加一級。先是,洋盜陳尚義橫行山東、江、浙間,抗拒官軍,殺巡海遊擊;既而遣其黨赴兵部乞降,御史陳汝咸自請招撫,薦文與俱。上命御史駐錦州,而遣文及千總左其彪等入海;瀕行,御賜帑金、衣裘,加二級。會■〈風貝〉風折檣,航人大恐;文怡然曰:『吾等為天子招逋寇,以靖海疆、安百姓;雖葬魚腹,不猶愈死兒女子手中乎』!時賊往來盡山、花鳥間;文漂至登萊,易舟蹤跡所在,直上賊艘。賊黨與疑貳,多欲劫文颺去者。文開示威信、陳說利害,數日內悉降之。至京;上召見,注目曰:『蔡文耶,若書生,此行良苦,頗驚怖否』?文奏言:『臣仰仗皇上威靈,海若效順,頑梗革心,誠無所怖』。上壯之。更問沿海事宜,條奏甚悉。議敘,授雲南陸京知州。未行,特旨改福建廈門水師提標中營參將;旋改北路,人想望風采。

  文首戢士卒、撫番黎,捐金助建學宮、城隍;悉除所轄陋規,絲毫不取。飭部伍、簡器甲,親哨沿海,增置要害,塘汛旌旗壁壘一新;鼠竊聞風遁去。旋題陞福州副將。

  其哨淡水也,山谷諸番以北路鮮親出遠哨,牛羊酒食繹絡於道。文悉慰諭,遣還之;或啖一粉餈,引酒沾唇以去。召社學番童與之語,能背誦「四書」者輒旌以銀、布;為之講解君臣父子之大義,反覆不倦,諸番皆感悅。竟以中瘴氣成疾,赴京道卒,不竟其用也。

  訃聞,軍民設壇望祭;廈門之人尤痛惜之。家無餘貲,遺所著詩文:淡水諸作、南北海道、盡山花鳥等記(文榜姓蔡;任廈門參將,始復阮姓)。

  ●諸羅縣志卷八

  風俗志

  漢俗番俗氣候(附)

  「漢志」以剛柔不同,繫水土之風氣,謂之風;好惡取舍,隨君上之情欲,謂之俗。故曰:『聖王在上,必移其本而易其末,壹之虖中和,然後王教成也』。夫陰陽、寒暑從乎天,水泉、草木從乎地;含生之類,象而生之以成俗。非聖人為之經緯,曷由化行而俗美乎?諸海外屬邑,風氣固殊;番漢錯居,情慾迥異。自癸亥歸順,仰沐皇風,觀氣化之漸移、邦人之丕變、生番之率服,知聖天子之漸摩淪浹非一日矣。

  漢俗

  番俗

  氣候(附)

  ·漢俗

  天下車書一統,國不異政、家不殊俗。諸羅實具五民毋亦(?)唯是閩、粵各省之輻輳,飲食、居處、衣冠、歲時、伏臘與中土同。矧當聖人在御日久,故有兄弟同居,或至數世;柩無久停,婢無永錮;鄰里詬誶,片言解紛;通有無,濟緩急;失路之夫,望門投止,鮮閉而不內者。乃若巾幗之流從容就義、白首完貞,亦往往而是:道德齊禮之明效大驗也。平原沃野,饒竹木、蔬果、蠃蛤之產;服賈則舟楫往來,任載則牛車絡繹;風雨時節,榖糴常賤,善不患無資也。然而醇醨參半者何歟?蓋嘗嘆於周公治魯、太公之治齊也,夫尊尊親親、舉賢上功,兩聖人之旨非大異也;乃風俗之成,風馬牛不相及,流極之勢難反也。且岐、豐之地,文、武興仁興讓以治之;秦人用之變而為高上氣力,至於遺禮義、棄仁恩而不顧。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不其然乎?夫逐什一、權子母,中土之人入臺之所繇也。自鄭成功集流亡、開屯戌,於時諸羅土曠,漢人間占草地(謂除草為田也,臺人稱莊社皆曰草地),與土番錯。我朝置縣,流移者踵相接,多莫知所自;乃漸有非商、非農潛竄里社,不務職業,張空拳思攫金以西者。其始草地之民聞鄉音,跫然以喜;巧佞者餂而附會,久益密。官司詰之,亦直任為族屬婚媾而不移。乃至作奸犯科,傷倫理、助拳勇、長告訐,此非風俗之大蠹歟!佃田者,多內地依山之獷悍無賴下貧觸法亡命,潮人尤多,厥名曰客;多者千人、少亦數百,號曰客莊。朋比齊力,而自護小故,輒譁然以起,毆而殺人、毀匿其尸。先時,鄭氏法峻密,竊盜以殺人論,牛羊露宿原野不設圉。國家政尚寬簡,法網疏闊;自流移人多,乃漸有鼠竊為盜者。及客莊盛,盜益滋。莊主多僑居郡治,借客之大以共其狙;猝有事,皆左袒。長吏或遷就,苟且陰受其私,長此安窮乎?夫衣飾侈僭、婚姻論財、豪飲呼盧、好巫信鬼觀劇,全臺之敝俗也;「郡志」略言之矣。諸羅自急水溪以下,距郡治不遠,俗頗與臺灣同。自下加冬至斗六門,客莊、漳泉人相半,稍失之野;然近縣故畏法。斗六以北客莊愈多,雜諸番而各自為俗,風景亦殊鄶以下矣。大抵諸羅之俗:其一功利誇詐近於齊,高富下貧、好訾毀、以賭蕩為豪俠、嫁娶送死侈靡,故郡治差不相及;孔子所謂齊一變至於魯者也。其一強悍險急近於秦,遇事蜂起喜鬥、輕生圖賴、歃血相要約反覆、依溪山之險蠢動為他邑劇;班史所謂文翁倡其教、相如為之師者,雖未篤信道德,亦救時之急務焉。若夫琴瑟不調,必起而更張之;遊食唆訟,頑凶之尤者,所謂怙終不悛。子產相鄭、王猛治秦,其效可睹已。輯所見聞,分類為四:曰衣食、曰婚姻喪祭、曰雜俗、曰歲時,間以己意論列。士者民之首,風之自也,別著論於「學校」。

  衣食

  諸羅始皆土番,卉服鮮食而已。番故種苧,間以麻;番女雜樹皮,以為達戈紋(見「番俗」「服飾」部)者也。布帛之入,自荷蘭通市始也。豐草彌望多鹿場,故無冶。田器不足用,耕者蓋鮮。耕作之興,自鄭成功竊踞始也。本朝闢土,漢人藝麻,備車牛之用為索綯;無桑。多男少女;女好逸樂,即女紅不事紡績,以五絲刺雲日、花草、麟鳳、魚龍、美男子、婦人之狀相矜耀為觀美。故曰男耕而食,女不織而衣;臺郡皆然矣。為農頗易,無火耕水耨之勞。自中土通貨賄金鐵,田器益備。歲不再熟;夏五、六月方有事西疇,不糞自殖;秋仲以次種之,冬十月而盡。非甚凶歉,鮮不飽。竹木率三、四歲比櫛繁陰,牆下廣植龍眼、鳳梨、番檨、荊蕉。園多蔗,蔗可糖;勤者歲得數千觔,販於各省。斗六門以上胡麻尤多,歲數十萬石;臺、鳳、漳、泉各路資焉。異時鄭氏父子抗拒王師,舟楫不得越澎湖尺寸;今則北通吳越、南浮交廣,有冰紈、白榖、縐絺之蒙於暑,有吳綾絲絮、漢府氈裘之燠於寒,有洋布、嗶支、羽毛、哆囉呢之泛於外洋;有飲食燕衍、杯盤肴核、絲竹之盛,金錫、丹青之美,百工之備。地大物廣,極豐而泰,理勢之必然也。自衣食侈靡,濫觴郡治;宴會之設,上下通焉。乃或廝童牧卒衣疊綺羅、販婦村姑粧盈珠翠,一會中人之產、一飯終歲之蓄,漸染成風,流及下邑。古人有言:『作法於儉,猶慮其奢;障川回瀾,曷云能榖』。夫衣食者,生人之大命也。先王之世,力不必為己,惡其不出於身;貨不必藏於己,惡其棄於地。故雍睦輯寧之風,藹然可挹也。邇者滿大中丞嘗著「蠶桑要法」,以教閩人矣。其援據經傳所載,天下之士無不宜於蠶桑者。而特慮夫育蠶樹桑之法,或未講明而習熟,於是繪為十二圖而詳詔之;今頒在郡縣者可考也。諸羅下士墳壚;「小雅」之詩曰:『隰桑有阿,其葉有儺』。開畝樹桑,蕃衍沃若無難,因以購種育蠶,即蠶事以興矣。往者,漳、泉資木棉楚、豫;近乃平原沙磧,吉貝相望,各供本郡十之五、六焉。或者茲土麻紵之產不及內地,夏秋多雨,吉貝慮不相宜。比年風氣頗殊,乘時辨土,善其蒔之之法,地豈愛寶哉!蠶績並興,布帛充牣,不資外省,同巷相從,篝燈繼日,女無枌栩婆娑之逝、江漢遊冶之容,成之不易、服之無斁,勤儉之風比隆豳雅,視錦繡纂組傷女紅者霄壤也。古者,九年耕,則餘三年之食;故歲不為災。今佃田之客躶體而來,譬之饑鷹飽則颺去,積糶數歲,復其邦族。而土著之民室無居積,秋冬之儲,春夏罄之;習尚既侈,出糶金錢,入手輒盡。所恃官廩積貯,歲一凶歉,平糶發賑;脫不幸有堯、湯之水旱,蔬果、魚鱉不可以飽,益以商賈遊食之眾,何以相恤?萬室之邑,取汲乎一勺之泉,其涸也,可立而待也。今不講求衣食之源流、民間之積貯,使之知節而藏富;欲求風俗之醇,不可得也。

  婚姻喪祭(冠禮附)

  凡議婚,媒氏送甲庚月日,女先男卜吉,然後訂盟;非古者「男先於女」之義,亦「問名」之遺也。

  訂盟用庚帖及金銀釧,名曰文定、曰小聘;亦有加綵幣者。女家用庚帖,隨輕重而報之。互用庚帖者,以始慮終,示無悔也。諸羅議婚後,女家遣人視男家且覘婿,名曰探家風。男則母或諸姆造女家覘媳,攜金銀簪親插其髻,名曰插簪仔,猶北人之云插戴也。禮儀輕重可勿計。乃既無庚帖、或未約聘,而貧富貴賤,先後不同,寒盟負約者有之矣;由不用庚帖,不鄭重於始也。

  納聘曰獻采、曰納采。用婚啟往復納幣,但柬致儀物而已。此地並納聘於納幣而一之,具婚書、聘金、幣帛、雜物簽署納幣之敬;女家亦隨輕重而報之。雖曰太簡,亦不大背於禮。但必多議聘金,以番錢六十員為最下。女家貧者或先取盡至,納幣時竟達空函。有金不足而勒女不嫁者,有金已盡、貧不能嫁而愆期者;於是有貧而終身無婦者。

  請期止用柬,或並日課送女家;必另具儀,所謂更儀也。少者番錢二十員,俗名乞日;或受、或否。將婚之年,例於五日、除夕具儀物申敬岳家;至是,皆代以銀。按「明會典」:諸王納妃,六禮之外,更添一儀,遣使入門備粧;始有更儀之制。今士庶而效之,疑於僭;且必取盈其數,亦嗜利而已,烏知禮意乎?

  婿於親迎前數日,卜吉而冠,擇戚屬父母具慶者為賓;倣古筮日、筮賓也。至期,置冠履、鮮衣於竹篩,微烘以火,俗云除邪穢也。賓三梳婿髮,而加之冠;「三加」之義也。既冠,拜先祖;倣告廟也。次父母,父醮以酒,申戒辭;倣醮席也。次諸父兄賓長,諸父兄賓長皆答焉,重成人之道也。笄,不用婦人為賓。女盛飾拜謁,略與婿同;醮酒,母命之。是日教以跪拜進退,獻於舅姑尊長之禮,謂之教茶。

  親迎,先期舂糯挲丸,色紅白相間;分送親友。至期,張燈結綵。婿沐浴盛服,父率以告先祖,醮而命之;取竹篩,蓋其首。篩飾以朱畫太極八卦,示「相生」之義也。出乘輿,鼓樂鳴鑼,親友送彩燈前導,沿途放花砲,好事者乘馬騎牛以從;雖遇官長不避。女家亦先期送丸親友,親友為之粲粧(即添粧)。至期、女亦沐浴盛飾以俟。增入女門,駐轎庭除,從者捧鴈入置几案。小舅三致食物轎內,婿各具儀答之。次致荷包,婿復以練裙(新婦即於是日加著坐轎),送小舅花炮。女出廳事,父醮以酒,母命之。侍婢捧鴈,女外向舉鴈而拱者三。侍婢傳鴈從者,新婿隨鴈出。父以紫帕蒙女首,紫姑(送嫁婦也)引女登輿。奠鴈、款婿御輪之禮,未有聞焉;送裙、送炮,不知於義何取(小舅致物,皆以斗覆其底。冠、笄日,或以大簸箕鋪氈於上而拜,俗取團圓;然不雅甚矣)?

  婦入婿門,父以八卦紅篩蓋婿首。少者一人向新婦轎前揖而請,新婦以荷包贈之。婿執紅篩蓋新婦首,入房;揭蓋頭袱,交拜傳杯就席:是為「合巹」之禮。

  厥明見於舅姑,三日而廟見,從伊川先生所定也。拜舅姑,賜以金錢;夫婦相向再拜。廟見日,婦獻茶於先祖畢,獻茶舅姑;被襪、靴履、膝衣之屬以為贄,皆拜。次拜諸父、諸母,長親卑幼以次答之;分致履襪膝衣,卑幼以荷包,名曰拜茶。既畢、舅姑宴新婦,諸母姑妗與焉。酒數巡起、撤新婦席送婦家,儀節殺於內地。是日,婦家以食物餪女,俗曰探房、亦名散茶。次日,婦乃入廚,問理井臼蘋蘩之事。

  旋車,或五日、或七日,必待婦翁之請。鼓樂前導。婿及女至,謁於先祖。奉贄於岳父母,受而別具儀物答之。獻於伯叔尊長,皆反璧;贈於小舅、內姪,受而不報。宴婿於外,女於內,酒數巡起,婦翁送席婿家答前貺。婿女俱辭歸(亦有次日再請,因設帷帳館婿與女;或一月、二月者,謂之豎月)。

  父母疾篤既絕,乃哭;披髮袒臂,跣足擗踊。另置床,遷尸於上,謂之搬鋪;「易簀」之義也。

  梳髮、沐浴、含飯,襲以衣。設坐中庭而掖之,哭以祭,謂之辭生;乃就斂床以斂。既殯,憑棺而哭。親朋鄰近者吉服到門請拜柩,辭;謂之問喪。

  遍訃音於親友,結魂帛,豎銘旌,置靈座繐幃;功緦之親俱至,乃成服。食時上食,哭無時。開吊吊於朔望、女婿祭於三旬七七之後,親友畢至,止吊。百日乃卒哭,除靈謝吊;分胙於吊者,謂之答紙。

  除靈日,收魂帛於匣,祭奠則啟之;罷上食。期而小祥,再期而大祥。遇朔望,哭奠於朝暮。中月而■〈衤覃〉猶素服,餘哀未忘也。

  凡葬於卒哭之後者,前三日舉哀,設朝暮奠,名曰開堂。親友畢吊,曰辭堂。厥明,柩就車為蓋,結以五綵;魂轎、香亭之屬畢具。親朋白衣冠送之;或祭於道左,謝以帛。既葬,題主設祭而反,親朋拜迎於道,謂之接主。偶而前導曰行街,至家設坐以祭;古之「初虞」也。親朋吉服請入拜,辭。三日至墓謝土神,謂之收灰。

  凡祭於大宗,於春分、於冬至;祭畢,飲福。臺無聚族者,同姓皆與焉。家祭,於忌辰、於元旦、清明、五日中元、除夕;主未祔者,更於冬至。泉人日中而祭,漳人質明而祭。泉人禁以品羞;漳、潮之人用三牲(雞、肉、魚)者,未免太簡。蓋沿海村落間有此,故至臺亦相沿耳。

  設靈後,延僧道誦「藥師經」;云為死者開冥路。五旬,再延僧禮懺打地獄、弄鐃普度;云為死者資冥福。夫人死則氣散,設而有知,其精魂可無所不之也;何待僧道為之開路乎?且人非窮凶極惡,豈必人人而入地獄?又豈浮屠所能出之?沙彌弄鐃,婦女樂此為戲;俗云以免蟲蛀,尤為荒誕。善夫!唐刺史李丹之言曰:『天堂無則已,有則君子登;地獄無則已,有則小人入』。世之人不以君子待其親,而以其親為有罪之小人,豈非大逆不孝之甚乎?

  將斂,扶至中庭以禁;古禮所無,泉人多有之。漳,朱紫陽故治,亦未見此。夫禮以義起,人子遇此時,則面目形容永不可得見矣;當此死肉未冷,親奠一卮,不猶愈於蓋棺之後、想像於虛無彷彿間乎?雖奉為不易之典可也。

  禮:三日而殯,三月而葬。閩俗多惑青烏、日者家言,既擇山水形勢、又擇年月日時為子孫求福利,於是有停柩在家、暴露郊野數十年不葬者。臺大約一、二年之內鮮有不葬。化者之體安,則人子之心恔矣。

  靈座宜除於大祥之後;今五旬或七旬而除之,非也。又或於旬盡更縮四、五日,云為兒孫作采,則更非矣。且未及百日而卒哭,人子之心其能安乎?更有除靈之日,靈座椅棹俱棄原野,云為不祥之物;則何不並其室廬而燼之、田疇而瀦之、金帛而沉之乎?

  卒哭謝吊,因吊者拜於吾親而答之也。邇來俱乘天色未明,置帖門縫以去,拜禮闞焉;是人敬吾親而吾不敬於人也,非情禮之所宜有矣。

  大祥,計首尾二十四個月;今人有數月前而舉大祥之祭者,有計閏而扣除者。夫人子哀慕無窮,特以先王制禮不敢過焉,奈何於禮之所有而少之也?皆薄待其親而自便於己,斷乎其不可者。

  各莊婚姻、喪葬,大約相倣。唯潮之大埔、程鄉、鎮平諸山客,其俗頗異;禮節皆以簡為貴,略去者十之六、七。

  以下四條,雜記客莊之俗:

  婚禮、用庚帖、食物,或銀錢少許為定。納聘無幣帛,不用婚啟,以全柬開聘金、雜物,曰送酒。請期,則隻雞樽酒而已。男不冠而女笄,曰上頭;不親迎、不用蓋頭袱、不鳴鑼放花砲,富者用鼓樂。新婦至,合巹,親朋畢賀。厥明而廟見,彌月而旋車。

  喪必延僧作道場,雖極貧必開冥路,七七盡而除靈。吊者祭則答之胙,香楮則答拜而不胙,不欲以一楮虧喪主之財,亦善俗也。葬不過七七間,三歲則挖視之,土燥、棺完好、色鮮則掩之。或俟九年,拾其骸於瓦棺而復葬之。否則,遷於他處。

  禁祭惟元旦、除夕、五日,餘皆無之。明清祭於墓,盡日潦倒而還。無忌辰。凡祭,極豐不過三牲,口誦祝辭,遍請城隍、土地諸神,云祖先不敢獨食也。夫儕祖先於神而並之,祖先能安坐而食乎?亦惑矣。

  雜俗

  田盛夏始播,不耨荼蓼而黍稷自茂,藉草以待有秋。暇日,牽車服賈。潦水盡,入山斧大木為薪,儲來春一歲之用。十月場功畢,剉蔗為糖,牛醡之;至三、四月乃止。歲時伏臘,擊鼓吹豳,斗酒相勞,熙熙乎擊壤康歌之世矣。

  凡流寓,客莊最多,漳、泉次之,興化福州又次之。初闢時,風最近古;先至者為主,其本郡後至之人不必齎糧也。厥後乃有緣事波累,或久而反噬,以德為怨;於是有閉門相拒者。然推解之誼,至今尚存里閈也。

  土著既鮮,流寓者無■〈基,目代土〉功強近之親,同鄉井如骨肉矣。疾病相扶、死喪相助,棺斂埋葬,鄰里皆躬親之。貧無歸,則集眾捐囊襄事,雖慳者亦畏譏議。詩云:『凡民有喪,匍匐救之』。此風較內地猶厚。

  土產檳榔,無益饑飽,云可解瘴氣;薦客,先於茶酒。閭里雀角或相詬誶,其大者親鄰置酒解之,小者輒用檳榔。百文之費,而息兩氏一朝之忿;物有以無用為有用者,此類是也。然男女咀嚼,競紅於一抹,或歲糜數十千,亦無謂矣。

  地平曠,便於車行。輪高五尺許,軌轍畫一,一牛約運六、七百觔。編竹為車籠,以盛五穀之屬;誅茅採薪,去其籠,梱束以載。行遠可乘三、四人。重則另橫一木於右,摯靷加軛,多一牛以曳之,若馬之兩驂而缺其左。婦女置竹亭於上,或用布帷。牛價騰湧,水牯健者至三十千錢。

  引重致遠,皆以車。漢莊、番社無不家制車而戶畜牛者。冬、春多夜行,田收潦盡,四野康莊;夜靜風生,蹄輕走疾,轆轤之聲遠近相聞,有臨淄、即墨之風焉。夏、秋多淫雨,水深泥淤,且非晝不可行。遇酷暑,牛往往困斃於道;異時皆瘞之,近乃有剝而食其肉者。

  人無貴賤,必華美其衣冠,色取極豔者。靴韈恥以布;履用錦,稍敝即棄之。下而肩輿隸卒,袴皆紗帛。大中丞雷陽陳公觀察臺灣時,躬以節儉訓俗:衣帷布素、食無兼味,禁諸服飾奢侈者;積習已錮,亦未盡改。宴客必豐,酒以鎮江、惠泉、紹興,肴罄山海;青蚨四千,粗置一席。臺屬物價之騰,甲於天下;於是有彼此相勝,一宴而數十金者。觀察梁公近為條約:非婚祭大慶,不得過五簋。兩觀察為民節財之意,凡為士庶者皆當深體也。

  延師課子,以薦主為重輕;一子從學,面有德色。或督過弟子,則師徒不相得,即父兄禮意寖衰,不終年輒去。本籍乏才,弊實由此,父兄之過也。

  牛擇黃牯臕壯者,飾以鞍轡如馬,馴而習之,日可百里。少年子弟,磬控如意,以之學騎射;易牛而馬,亦易易矣。初見以為偶,久之乃無處不然。

  村莊神廟集多人為首,曰頭家。廟雖小,必極華采;稍圯;則鳩眾重修。歲時伏臘,張燈結彩鼓樂,祭畢歡飲,動輒數十緡;雖曰敬神,未免濫費。

  神誕,必演戲慶祝。二月二日、八月中秋,慶土地尤盛。秋成,設醮賽神,醮畢演戲,謂之壓醮尾。比日中元盂蘭會,亦盛飯僧;陳設競為華美,每會費至百餘緡。事畢,亦以戲繼之。

  家有喜,鄉有期會。有公禁,無不先以戲者;蓋習尚既然。又婦女所好,有平時慳吝不捨一文,而演戲則傾囊以助者。

  喜博,士農工商卒伍相競一擲;負者束手、勝者亦無贏囊,率入放賭之家。乃有俊少子弟、白面書生,典衣賣履,辱身賤行,流落而不敢歸者。此風漳、泉多有,臺郡時盛。拔木塞源,惟在嚴治誘賭之無賴、放賭之窩家;而為父兄者,教尤不可不先也。

  尚結盟,不拘年齒,推能有力者為大哥;一年少者殿後,曰尾弟。歃血而盟,相稱以行次。家之婦女亦伯叔稱之,出入不相避;多凶終隙未及閨閣蒙垢者。近設禁甚嚴,其風稍戢。

  尚巫,疾病輒令禳之。又有非僧、非道,名客仔師;攜一撮米,往佔病者,謂之米卦,稱說鬼神。鄉人為其所愚,倩貼符行法而禱於神;鼓角喧天,竟夜而罷。病未愈,費已三、五金矣。不特邪說惑人,亦糜財之一竇也。

  自襁褓而育之者,曰螟蛉。臺俗八、九歲至十五、六,皆購為己子。更有年未衰而不娶,忽援壯夫為子,授之室而承其祀。有父無母,悖義傷倫,抑又甚矣。古人無子,必擇同姓之親者而繼之;今以非我族類之人承祀,他日能歆之乎?其始,皆由妬歸不容置勝或妾,有子而不以為子;故有生女而潛易、詐孕而假產,其夫或明知而隱忍遷就。又有婦言是聽,舍兄弟同姓之子,而必取諸異姓者;然未若此地之並螟蛉而亦非也。禮無異姓為後之文,本朝有笞杖歸宗之律。俗子、愚夫既不知呂嬴、牛馬之辨,詩禮之家亦昧然為之。杞人滅鄫,春秋之義何居乎?聽妾婦之愚、徇末俗之陋,所當亟變者也。

  失路之夫,不知何許人;纔一借寓,同姓則為弟姪,異姓則為中表、為妻族,如至親者。然此種草地最多。亦有利其強力,輒招來家,作息與共;男女相雜,久而狎之,桑間濮上之風,非無自矣。

  各莊佣丁,山客十居七、八,靡有室家;漳、泉人稱之曰客仔。客稱莊主,曰頭家。頭家始藉其力以墾草地,招而來之;漸乃引類呼朋、連千累百,饑來飽去,行凶竊盜,頭家不得過而問矣。田之轉移交兌,頭家拱手以聽,權盡出於佃丁。

  初,臺人以客莊盛,盜漸多,各鑄鐵烙牛,以其字為號,便於識別。盜得牛,更鑄錢,取字之相似者覆以亂之。牛入客莊,即不得問。或易其牛,反縛牛主為盜;故臺屬竊盜之訟,偷牛者十居七、八。

  瓜果豆菜之屬,著地即生;又多隙地,而寧取諸市。近溪之田,桔槔必以牛,無自任其力者。傭工計值,三倍內地,寧游手乏食,必不肯少減。民風之情,至臺極矣。

  莊社地既寬曠,雞豚之畜數倍內地,非止五母、二母而已。乃物價亦數倍內地,由習俗奢侈。中人之家食必舉肉,且游手者眾。水次魚蝦,亦食者多而採捕者少,固宜其騰湧耳。

  女不蠶織,以刺繡為能,自十歲以上則教之。工巧者自贍其口,尚有贏餘。然雖工無益於世,曷若紡織之為有用乎!漢詔云:『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女紅害,則寒之原也』。善矣!

  荷包,方廣可八、九寸,以紅哆囉呢、漢府緞為之;不惜高價,必求女工之最者而刺繡焉。輕薄少年,乃有借此往來中冓者。履霜堅冰,刺繡之害不止女紅矣。

  婦女過從,無肩輿,則以傘蒙其首;衣服必麗,簪珥必飾。貧家亦然。村落稍遠,則駕牛車以行。歲時、佛誕,相邀入寺燒香,云以祈福。

  演戲,不問晝夜,附近村莊婦女輒駕車往觀,三、五群坐車中,環臺之左右。有至自數十里者,不豔飾不登車,其夫親為之駕。

  內地稍通筆墨而無籍者,皆以臺為淵藪;訓蒙草地或充吏胥。輟八比未久者,科、歲猶與童子試。其姦猾而窮無依者,並為訟師。愚民一紙公門,惟訟師是主。訟師一經包攬,訟者雖欲自止而不能矣,更有唆使番夷,造端飾詐。或官長明察,罪無所逃,則激之使變;遂為地方大害。是此地之驅除訟師,宜尤嚴於內地也。

  胥役各處所有,臺屬為盛。有室家者十之二、三,謹愿者十不得一、二焉;皆遊棍望風夤緣而入也。一衙門而數百眾、一皂快而十數幫,非舞文撞歲、見事風生欺官以朘民之膏血,何以飽其蹊壑乎!吏書之勢,豔於紳士;皂快之燄,烈於吏書。上官胥役視寮屬如烏有,又安怪其以愚民為魚肉也。此輩善伺本官,而巧中其欲;稍假以詞色,即門以外無所不至矣。北路地方遼闊,催科訟獄,勾攝動以月計,役寡則事不辦;唯在謹嗜欲、寡言笑,示以不測之威,使無所投其隙而不得肆其貪橫,則俗不以胥役為貴矣。

  俗傳荒郊多鬼,白日幻形,雜過客為侶,至僻地即罹其害。晨昏或現相獰猙,遇者驚悸輒病。故清明、中元延僧道誦經,設醮之事日多。

  斂金造船,器用幣帛服食悉備;召巫設壇,名曰王醮。三歲一舉,以送瘟王。醮畢,盛席演戲,執事儼恪跽進酒食;既畢,乃送船入水,順流揚帆以去。或泊其岸,則其鄉多厲,必更禳之。相傳昔有荷蘭人夜遇船於海洋,疑為賊艘,舉砲攻擊,往來閃爍;至天明,望見滿船皆紙糊神像,眾大駭;不數日,疫死過半。近年有輿船而焚諸水次者,代木以竹,五采紙褙而飾之。每一醮動數百金,少亦中人數倍之產;雖窮鄉僻壤,莫敢恡者。

  歲時(諸羅俗與郡治略同,就「郡志」稍加刪補)

  元旦早起,少長鹹集,禮神、祀先畢,詣親友賀歲。主人出辛盤相款、酴酥為政,往來交錯,五日乃止;謂之假開。

  元旦至元宵,好事少年裝束仙鶴、獅馬之類,踵門呼舞,以博賞賚,金鼓喧天;謂之鬧廳。

  立春前一日,有司迎春東郊,儀仗綵棚前導;市中市春花、春餅之屬。先時,迎春皆在郡城;康熙五十四年,始就縣將事,遂以為例。

  初十夜放燈,逾十五乃止;門內外各懸花燈。亦有閒身行樂數輩為伍。制燈如飛蓋狀,一人持之前導,絲竹曲以次雜奏,遨遊街市;謂之鬧傘。更有裝束昭君婆姐、龍馬燈之屬,有喜者歌以慶之;主人厚為賞賚。神祠延僧道,設醮祈安,醮畢迎神,社眾集飲廟中;謂之食供。內地元宵前,多無賴子弟挾鼠砲以角勝負,延燒衣履為樂閒;幸無是惡俗也。

  二月二日,街衢社里斂錢演戲,賽當境土神;蓋倣古「春祈」之意。

  三月二日,採鼠麴草合粉為粿,互相贈遺;士女出遊踏青。古者,上已所以祓除不祥也;秉蘭贈芍,未有聞焉。

  清明,插柳於戶。前後三日多墓祭,男婦老幼駕車以往,邀親友與俱;設帳席地而飲,銜杯酬酢,薄暮乃歸。婦女則就車設帷蓋其上。

  四月八日,僧童舁佛作歌,沿門索施;謂之洗佛。

  端午日,家製角黍,懸艾及菖蒲於戶。以五色長命縷繫兒童臂;復以繭作虎子,帖頭上,至午脫之。笨港、鹹水港等處,劃舟競渡,遊人雜遝;亦有置竿掛錦,捷者奪標以去。

  六月一日,雜紅麴於米粉為丸,俗呼為半年丸;頌禱團圓之意也。

  七夕,女兒羅瓜果、針線於中庭為乞巧會,看牛郎織女星。或云:魁星於是日生;士子多於是夜為魁星會,置酒歡飲。

  七月十五之前後為盂蘭會,比丘登壇說法設食,以祀無祀之鬼;謂之普施。家各祀其先,焚五色之楮;楮如綺繡,云為泉下作寒衣。夫釋氏之說,以是日為地官赦罪,故無祀者祀之。若家之祖先,既有子孫歲時承祀矣;且祖先何罪,必於是日遇赦而歸,乃得食乎?末俗牢不可破,舉世皆然,可嘆也!

  中秋祀當境土神,與二月二日同;倣「秋報」也。四境歌吹相聞,謂之社戲。會飲賞月,製大餅以象之;士子硃書「元」字,用骰子擲四紅奪餅,預取「秋闈奪元」之兆。

  重九,載酒為登高之會。諸羅菊花極稀,且晚開;間得一、二本,亦罕佳者。童子制風箏如鳶、如寶幢、如八卦河洛圖書,競於高原,以高下為勝負;或繫燈其上,夜以繼之。

  冬至,糯米為湯丸,祀神及先祖畢,卑幼賀長者節,略如元旦,團圓而食,謂之添歲;古所謂「亞歲」也。門扉器物,各黏一丸於上,謂之餉耗。

  臘月二十四日,各家拂塵。俗傳:百神將以是夕上閶闔謁帝。凡神廟及人家各備茶果、牲醴。印幢幡、輿馬儀從於楮焚而送之,謂之送神。至來歲孟陬四日,具儀如前,謂之迎神。

  除夕前數日,親友各以牲羞相餉。是夕祀先禮神,響爆竹以辭歲。焚香張燈,圍爐飲酒,坐以待曙(以上所載歲時,多漳、泉之人流寓者。客莊亦大略相似)。

  ·番俗

  民之有生,各廩陰陽,雖種類不一,自聖人視之,皆度內也。國家八荒為藪,四海為池,諸羅越在海外,載入版圖,天星三紀,劗髮鑿齒、魁頭露紒之眾,莫不沐日浴月,食黮懷音。是堯、舜、禹、湯、文、武之所弗享弗臣,漢、唐以來諸君之所願求而莫致者也。聖天下敬於萬物,鱗集仰流,俾各得其所而已矣。服食祭葬順適其性,於中土之人不無差別焉。夫海內九州聲明文物,而剛柔奢儉、言語嗜欲,殊方異致;況渡海極邊,地偏氣梗,鄙風陋俗不亦宜乎!緬惟太古,衣皮茹實;上巢下窟,可以安居;汙奪杯飲,可以觀禮;黃桴土鼓,可以觀樂:不交不爭,自求自足,沕穆之風也。今或架木而處、團飯而食、反蹠而坐,酒將進而先嘗,食雖少而必遍,憫窮老而收卹、遇長者而卻行,醉飽歡呼、歌舞蹋地:雖質勝而野,與未俗文勝實寡者異矣。捕鹿、射魚,煨芋,亡積聚,食物常足;耕穫樵牧多任女;山蹊澗谷,男女亟相聚會;故其俗淫嗜酒,愚悍少慮。猾者賺剝其膚,不為病;稍侵陵之,往往殺人亡匿,依山為險;或亡故要截人首,飾金自詡,稱觴相娛樂(見下「雜俗」)。自中土流移,渫惡滋多;巧偽相引,乃有飾愚以罔其上,長吏亦墮術中。淫殺長奸,俗益壞矣。道民之術,可不慎歟。有能宣上德意,因其所明、祛其所蔽,除化其獷悍難馴之氣施殷少師八條之約而歸之於信義,亦無懷、葛天之世矣。為采其風氣習俗,類分為七:曰狀貌、曰服飾、曰飲食、曰廬舍、曰器物、曰雜俗,曰方言;路綴本事於左,使觀者便覽焉。

  狀貌

  山高海大,番人稟生其間,無姓而有字。內附輸餉者曰熟番,未服教化者曰生番或曰野番。醜怪髹黑,塗鹿脂以禦風雨。斷髮鬅鬠,束以韌草,或挽髻前後、或攢雙髻於左右;無髭髯,毛附體者盡拔之。文其身,遍刺蝌蚪文字及蟲魚之狀,或但於胸堂兩臂,惟不施於面。跣足;上體常裸,以幅布稍蔽下體前後,曰遮陰。文身皆命之祖父,刑牲會社眾飲其子孫至醉,刺以鍼,醋而墨之。亦有壯而自文者,世相繼,否則已焉;雖痛楚,忍創而刺之,云不敢背祖也。

  岸裏、掃拺、烏牛難、阿里史、樸仔籬番女,繞脣■〈月〈勿上口下〉〉皆刺之;點細細黛起,若塑像羅漢髭頭,共相稱美:又於文身之外,別為一種。

  男女各貫兩耳,以細硝子穿綴為珥。東西螺、大武郡等社,男女好貫大耳,初納羽管、嗣納筆管,漸可容象子;珥以大木環,或海螺、蠣粉飾之,乃有至斷缺者。女有夫,斷其旁二齒,以別處子。今近縣各社,亦多不折齒者。男女以澀草或芭蕉花擦齒令黑。陳少崖「外紀」:『大武郡之女,時以細砂礪之,望若編貝』。今自燕霧、半線以北皆然,不獨大武郡也。

  由諸羅山至後壟番女多白晢,牛罵、沙轆、水裏為最;唯裝束各異。髮皆散盤;後壟、竹塹諸社,髮在周圍者悉除之,中留圓頂,剪而下垂,狀若頭陀,更以為美。竹塹、南嵌、龜崙、霄裏、坑仔諸番,多斑癬;狀如生番,然矮而小。岸裏、內幽、吧哖、茅匏、阿里史番,周身頑癬斑駁,若怪石綴古苔蘚;而腥臊特甚。番女亦自白晢。

  服飾

  衣短及臍,名籠仔;布二幅縫其半於背左右及腋而止,餘尺許垂肩及臂,無袖,披其襟。婦女則前加以結,色尚白;或織茜毛紅紋於領(茜,染絳之草)、或緣以他色,約五寸許。西嫘以北色尚青。沈文開「雜記」:『土番初以鹿皮為衣,夏月結麻枲縷縷掛於下體;後乃漸易幅布,或以達戈紋(見下)為之』。數年來,新港、蕭壟、麻豆、目加溜灣諸番衣褲,半如漢人;冬裝棉。哆囉啯、諸羅山亦有倣效者。

  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盤髮以青布,大如笠。衣短至腰,橫聯幅布為帬,無襞襀;膝下以青布十數層,堅束其腓至踝。

  男女喜以瑪瑙珠及各色贗珠、文具、螺殼、銀牌、紅毛劍錢為飾;各貫而加諸項,纍纍若瓔珞。喜插花,或以雉尾及鳥羽插髻垂肩。遇賽戲(見下),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飄颺,五采奪目。女裝之侈,數倍於男;惟跣足無首飾耳。

  約釧於手。男子煉鐵為之,曰劍脊、曰蟶殼;以多為美,疊臂彎之上下,色光如銀。婦女,東洋鐲、銅起花鐲,或穿瑪瑙為之。

  細而軟、淡黃或淺紅色,曰金絲藤葉。色如藤,薄如楮、大如錢,嫋嫋鮮明;緣樹以自生,蔓延繚繞;不香不華如風蘭,不著土而滋榮。男女盤於首以為勝。

  海岸沙磧叢生,非草、非木、非竹,曰菻茶。葉似黃梨,榦聳似蔗而高大。花色白,細於蓬;氣觸鼻,似香而濁。男婦皆喜佩之,少女寶如都梁(沈文開「雜記」:『菻荼實大如碗,初結時小如龍眼,後漸大,枝頭懸掛如大毬花,亦似黃梨。皮黃則熟,四旁俱可挖下;粒若豆;四稜,長五、六分,稜層突兀可觀,湊合聯密。土人剝食之,粒粒之尾俱甘)。

  半線以上多揉樹皮為裙,白如苧;曉行以禦湛露,晞則褪之。古義皇繪像,腰綴木葉裙,番或有所自耶。

  出入負鹿皮,日藉以坐,夜則寢之。道路風寒,則披之於背。割生皮刺眼,四周約以繩,制如芒鞋;漬咬丁皮汁(咬丁,見「物產」),入水不濡,堅久倍於他履。

  達戈紋出水沙連,如球;紵雜樹皮成之。色瑩白。斜紋間以赭黛;長不竟床。出南路各社者皆灰色,有■〈缶專〉紋或方勝紋者;長亦如之。番以被體;漢人以為衣包,頗堅緻。

  飲食

  術米,似糯較長,香媆;宜粢、宜醴。蒸熟拌曲,以篾為臍,置罋口;糟實其上、液釃於下,封固藏久。貴客至,乃開酌。有陳至數年者,色味香美,雖漢人之重釀無以踰也。番酒惟此最佳。

  搗米成粉,番女嚼米置地,越宿以為曲,調粉以釀,沃以水,色白,曰姑待酒;味微酸。外出,裏其醅以蕉葉或載於壺盧。途次遇水,灌而酌之,渾如泔。

  編竹篾為甑,米用禾。午餐則早間漬米以俟,實於甑蒸之;粒璀粲如珠,挲團而食。外出,則裏飯腰間。或漬米於青竹筒,刻木取火、燒薪為炭,置竹筒炭中,頃刻而熟,亦可餐也。

  內山叢峰陡峻,鮮五穀。斫樹燔根,鋤山以種芋。魁大者可六、七觔,貯以為糧。食之法,掘坎積薪燒炭為火窖,投芋於中,灰覆之,乃掩以土;熟殊香美,聚一社之眾發而噉焉,不分彼此;甲盡則乙,魚貫而啟,以果其腹。或曰此南路傀儡番俗也,或曰內山諸番大都如是。

  淡水雞籠各社不藝園,無蔥韭生菜之屬(或曰其地不宜)。雞最蕃;客至,殺以代蔬,弗之貴也。寶冬瓜;官長至,抱瓜以獻,佐以粉餈,雞則以犒從者。

  烏獸之肉,傅諸火,帶血而食。麋鹿刺其喉,吮生血至盡,乃剝腹;草將化者綠如苔,置鹽少許,醃即食之;但不茹毛耳。

  捕小魚,微鹽漬之,令腐;俟蟲生既多,乃食。亦喜作鮓魚,以不剖腹而醃,故速腐。細切鹿肝為醢,名膏蚌鮭;藏久,云可愈噤口痢。

  魚肉蛆生,氣不可聞,嗜之如飴,群噉立盡。果嗜檨及番石榴。番石榴,俗所稱梨仔拔者也;臭如■〈囗外必內〉雞,番酷嗜之。投以鮮荔子,或以為惡。

  生番入山,以生姜為糗糒,和水而嚼,佐以草木之實;云可支一月。

  廬舍

  番舍形如小帳房,開門於橫脊,鞠躬而入。夫妻、子女團聚一室,臭不可聞。南社、東西螺、新港、蕭壟、麻豆、目加溜灣數社規模壯敞,封土墩為址,作室於上;昂其前可五尺,門架木橫以入。大者廣五丈,深十丈許,如余皇;中柱以喬木,樑椽、四壁悉材篔簹。左右前後門戶疏通,覆以茅茨,剪灑絕塵;前施丹艧,竟可以畫舫額之。

  居室外,結茅為禾間;番喜禾,故名之也。竹木交加,疊空而起,離地數尺如小樓;貯粟其上,以避蒸濕黴腐。視田畔高敞地,結數椽為憩息之所,蔭以竹木;收穫時,寢食其中,曰田寮。

  社中擇公所為舍,環堵編竹,敝其前,曰公廨(或名社寮)。通事居之,以辦差遣。

  凡作室,合社之眾助之。先剉竹結椽桷為蓋,各一大扇;豎柱上樑畢,眾共擎蓋而升,編茅以覆。另結茅為頂,於橫脊之兩端如枕形。落成,出酒相餉;男婦畢集,酩酊歌舞,極歡而罷。為禾間,則覆茅於蓋而擎之。

  南嵌以上諸番,或架木以板為屋,形如覆舟。

  內山有鬆石,鑿之成片,下砌為墻、上以代陶瓦;方、廣一丈,望之天然石室也。

  新港、蕭壟、麻豆、目加溜灣四社,地邊海空闊,諸番饒裕者,中為室,四旁列種果木;廩囷圈圉,次第井井。環植莿竹,廣至數十畝。

  器物

  粟不粒積,剪穗而藏、帶穗而舂,無隔宿之米。以巨木為臼,徑四尺、高二尺許,面凹如鍋,鑿空其底,覆之如桶。旁竅三、四孔,以便轉移。杵輒易手,左右上下,按節旋行,或歌以相之。將旦,村舍絡繹丁東遠颺,若疏鐘清磬;客驟聽者,不辨為何聲。陳小崖「外記」:『粵東南海神祠有大小銅鼓二,制如淮鼓,中有臍突起,擊之闐然;云傳自漢代古物』。木虛應地,鏗若金奏;金虛應地,幻為革音:清濁各異。番夷制器,埒諸古人矣。

  杙,三足於地,閣木扣於上以炊;或支以三石塊,若鼎峙然。木扣陶土為之,圓底宿口,微有唇起以承甑。甑以大木刳虛其中若桶,編篾為臍。近亦有用小鐵鍋兼築灶者。

  規木虛其中,圍三尺許,函口如槽;橫竹木桿於內,卷舒其經,綴線為綜,擲緯而織達戈紋、粗布繫腰小帶,花紋曆錄可愛。

  堅木削刀扣之,左右各置小壜,扣聲相應,清亮如磬。

  室中壺廬,纍纍以百十許,多為富。大者容二斗。嫩時,味苦不可食。俟堅老,截頂出瓤,選其小而底相配者製為蓋,澤以鹿脂,摩娑既久,瑩赤如漆。番人於于役,用裝行李,雨行不濡。傳遞公文,遇大水,取置其中,戴於首而渡。漢人重價沽之,弗售也。

  削竹為嘴琴。其一制如小弓,長可尺餘或八、九寸,以絲及木皮之有音者綸為弦;扣於齒,爪其弦以成聲。其一制略似琴形,大如指姆,長可四寸,竅其中二寸許,釘以銅片,另繫一小柄;以手為往復,脣鼓動之,聲出銅片間如切切私語,皆不能遠聞,而纖滑沉蔓,自具一種幽響。夜月更闌,貓踏(見下「雜俗」)與番女潛相和,以通情好。

  截竹竅孔如簫,長者可二尺;通小孔於竹節之首,按於鼻橫吹之,曰鼻蕭。可配弦索,音節頗似而不揚,當為簫之別調。

  用蘆管長寸許,絲纏其半;又其半扁如鴨嘴。截竹長六、七寸,竅三孔;函蘆於竹,駢而吹之,曰蘆笛。音如滇、黔間苗■〈犭仲〉之蘆笙,而悲壯過之。清秋夜月,令人起塞上之思。

  鑄鐵長三寸許,如竹管;斜削其半,空中而尖其尾,曰薩豉宜、又曰卓機輪。繫其尖於掌之背,番約鐵鐲兩手,足舉手動,與鐲相撞擊,聲錚錚然。或另銜鐵舌,凹中;繫之臍下,搖步徐行,鏘若和鸞。騁足疾走,則周身上下,金鐵齊鳴,聽之神竦。

  弓取材於竹,密纏以籐,籐染茜草,其色朱。內山番或以韌木為之,不知柘與桑也。無弰,不需筋角膠漆;繩紵為弦,漬以鹿血,堅韌過絲韋。露宿不橐,亦無反弛之虞。底局不至於彀,而發射搭箭於左。

  小竹堅直,美亞會溪用為箭,傅以翎;翎如漢人之制而剪其梢。或增為五面,密纏以絲,鹿血鋈之如漆。鏃,銛利貫骨,有長至四寸許,如鎗舌者。

  鏢槍桿長五尺許,疏可及三、四十步,鋒銛利。或鎗舌為鉤距,形如個字;括入桿中,用長繩並桿繫之。中物,則槍舌倒掛而不能出。麖鹿負痛奔逸,桿擺落,與繩俱掛草木間;番從後尾之,無得脫者。

  男女出門,身不離鐵。刀之制,或方頭、或尖葉,長不滿尺,銛於斧斤。木鞘韜之,橫繫腰背。

  刳木為牌,高齊膺,闊二尺許;取木之最堅者為之。內凹外凸,中畫日月,或黑白相亞;制如舞干。

  以藤為籠,下底上蓋,方圓、高低、大小不一。漢人購之,內外加以漆,飾銅以便鎖鑰,殊為堅緻。

  編竹篾為籃,其制圓,曰霞籃。番無升斗,以此為量;大者裝至三、四石。內山有藤簸籮,徑圍可三丈。

  雜俗

  諸流寓於臺者稱唐人,猶稱漢人也。鄭氏竊據,唐人既多,往來相接,長幼尊卑皆呼兄弟。半線以上,稱「付遁」(番語親戚也)。稱內地,統名之曰唐山。

  無曆日,不識歲,時以稻熟為一歲。不知庚甲,問其年幾何,茫然也。黠者如古結繩之初,稻熟時,輒加一結。或折枝藏於室,核其數,終不知溯自初生凡幾春秋也。以月圓為一月,不知有閏。

  老番能占歲;草初發,視今歲何者居先,則定一歲旱潦豐歉。師曠云:『歲欲甘,則甘草先生;歲欲苦,則苦草先生』。番猶古先民之遺也。

  春以草驗風信;初生無節,則周歲無臺。每多一節,主臺一次;驗之不爽。近漢人亦有識此草,不知著名,但曰風草。

  習紅毛字,橫書為行,自左而右;字與古蝸篆相彷彿。能書者,令掌官司符檄課役數目,謂之「教冊仔」。今官設塾師於社,熟番子弟俱令從學,漸通漢文矣。

  紅毛字不用筆,削鵝毛管為鴨嘴,銳其末,搗之如毳,注墨瀋於筒,湛而書之紅毛紙。不易得箋,代之以紙,背堪覆書也。

  途次相遇,少者側立,先問訊長者,俯以俟;長者既過,乃移足。朋儕則互相問。飲食無論多寡,分甘必遍。或漢人入社,以煙、糖相餉(二物番所酷嗜)。已遍而忽有後至者,雖素不謀面,必更均而與之。

  客至,出酒以敬,先嘗而後進;香爐、瓷缾悉為樽斝。檳榔熟,則送檳榔;必採諸園,不以越宿者餉客。

  大武郡以北,官長至各社,舂香禾為餈;盛以盤,擇女之尤者擎而戴於首,跪馬前進之以為敬。

  夫婦自相親■〈目匿〉,雖富無婢妾、僮僕。終身不出里閈;行攜手、坐同車,不知有生人離別之苦。不為竊盜穿窬,不識博奕;種織、漁獵、樵採之外,渾乎混沌之未鑿也。近乃有呼盧角勝者。

  番婦耕穫、樵汲,功多於男;唯捕鹿不與焉。能織者少,且不暇及;故貿易重布。錢榖出入,悉以婦為主。

  麻豆、目加溜灣以上,老番窮無依,則親屬共收卹之,無流落為丐者。新港距郡不遠,或丐於市。

  番無愁暑雨祁寒,負重挽車,度險出淖,狀若甚蹙者;曾未駐足息肩,已歌呼嗚嗚,喜跳自若矣。傭直作苦,勞之酒,則終日不倦。

  春初為鞦韆,略如漢人之制;高可丈許,中以木為舁,止容一人;繞梁旋轉如紡,上下可數十回。漢人效之,輒暈而嘔。

  舍前後左右多植檳榔,新港、蕭壟、麻豆、目加溜灣四社為最。森秀無旁枝,修聳濃陰,亭亭直上。夏月酷暑,掃除其下,清風徐徐,令人神爽。漢人近亦廣植之,射利而已。有至崇爻者,言各社之植尤盛。

  檳榔子生木杪,高數丈,漢人以長柄鉤鐮取之。番猱而升,攀枝而過,頃刻之間跳越數十樹。

  種禾於園。種之法,先於秋八、九月誅茅,平覆基埔;使草不沾露,自枯而朽,土鬆且肥,俟明歲三、四月而播。場功畢,仍荒其地;隔年再種,法如之。禾秸高而柔,慮為風雨摧折,雜植薏苡。薏秸粗梗又差高於禾,如藩籬然。一畦之中,兩種並穫。

  東西螺以北,番好飼馬,不鞍而馳驟;要狡獸、截輕禽,豐草長林,屈曲如意。擇牝之良者倍價而易之,以圖孳息。

  縣治以南,「聽差者曰」咬訂;諸羅山、打貓各社,謂之「貓踏」。約十二、三歲外,凡未室者充之;立稍長為首,聽通事差撥。夜則環宿公廨,架木左右為床,無帷帳被褥,笑歌跳擲達旦,斗六門以北曰「貓鄰」。

  年可十三、四,編籐或篾,圍腹及腰,束之使小,謂之篐肚;便馳騁也。既有室,乃去之。夜冷月明,展足鬥捷,腳掌倒彎去地尺許,撲及其臀,如凌空遐舉;習之既嫻,故逐走射飛,疾於奔馬。

  遞公文悉用咬訂、貓踏、貓鄰。插雉尾於首,肘懸薩豉宜,結草雙垂如帶,飄颺自喜;沙起風飛,薩豉宜叮噹遠聞,瞬息間,已十數里。

  外沿大海、內阻深溪,故男女皆善水。山溪驟漲,欲濟無舟;肩輿車載,蟻擎以過,如履平地。

  坐以腳跟墊尻,若聽鞫然。古人以跪為坐,後乃有趺坐或就榻而坐者,諸番不知於何始也!無倫次,隨地錯雜。南社之番,獨不敢與土官列坐。陳小崖「外紀」:『紅毛諸國之番,官長過,不知起立,摘帽為敬;既過,則戴之。雲南土司諸蠻,手舉次工端拱(次工者,交言帽也;如漁笠,黑氈為之)』。今諸番被化日久,迎送長官亦知拜跪矣。

  九、十月收穫畢,賽戲過年。社中老幼男婦,盡其服飾所有(服飾見上),披裏以出。壯番結五色烏羽為冠於首,其制不一;或錯落如梅梢,高數尺、闊可十圍。酒漿菜餌魚鮓獸肉鮮礫,席地陳設,互相酬酢。酒酣、當場度曲。男女無定數,耦而跳躍。曲喃喃不可曉,無恢諧關目;每一度,齊咻一聲。以鳴金為起止,薩鼓宜琤琤若車鈴聲;腰懸大龜殼,背內向;綴木舌於龜版,跳躑令其自擊,韻如木魚。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視疾徐為勝負;曰鬥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家有喪、過年之前一日,束草遍插羽毛,以像死者;詰旦番女十數輩挽手擁一貓踏跳躑旋轉而歌,歌畢而哭,撤草人而棄。社眾團次其門,各勞以酒。

  父母喪,無衰絰。衣皂略如海青,腰有幦幘甚繁;云自荷蘭相傳而然。或斜束幅白於肩臂;婦人以紵麻染紅黃色,交刺為紋,縫貼衣背。平時青布束腓,至是亦如刺紋其上;屬疏者色稍淡。夫服最重,披髮,皂布裹其頭,面止露兩目,「憐」盡乃除;如漢人之卒哭也。番語以哀為「憐」,無定日,極意而止。色用皂者,以人死則不可復生、布染皂則不可更染他色也。

  人死結綵於戶,鳴鐘。舁屍詣屬親之門,各酹酒其口,撫摩再三;志永訣也。既遍,然後歸家瘞之。死者遺衣物,分其半以殉。

  無棺槨塋域,裹以鹿皮。有生時置皮一器如廂,入己物其中,死即以為棺者。瘞所居床下;移其居,而舊宅聽其自圯。比年,附縣諸社亦間用棺木而葬諸野。

  瘞,或於門內之右掘深窖,編竹置尸其上,空其下,離土可三、四尺。間數旬,輒發視。窖有菌生或草木之異,則喜為吉,置酒會鄰里聚觀;或土色不佳,則涕泣號跳,移置他所。

  內山有親死而衣生時之衣,扶置於几,酹酒侑食,哀哭而瘞之者。諸羅山一老番死,斂以長甲萬,諸番各贈布三、四尺納其中。瘞而為之架屋其上,制如番舍而狹,插白布旗於簷之四隅,懸幅巾於門,圯而止。臨窆、一社皆哭聲震地,哀慘不忍聞。漢人送葬,鮮克有此。所謂「禮失而求諸野」也。

  土官之設,始自荷蘭,鄭氏因之。國朝建設郡縣,有司酌社之大小,就人數多寡,給牌各為約束。有大土官、副土官名目,使不相統攝以分其權,且易為制。

  贌社亦起自荷蘭,就官承餉曰社商,亦曰頭家。八、九月起,集夥督番捕鹿曰「出草」;計腿易之以布,前後尺數有差。劈為脯,筋、皮統歸焉;惟頭及血臟歸之捕者,至來年四月盡而止,俾鹿得孳息,曰散社。

  五穀、雞豚飲食之外,凡所生息,唯社商估計,皆習為固然;甚有妻其室而遂夫於外者(年來革去社商,各社止留通事一人。丁酉間,觀察梁公行縣至淡水,並詳革通事名色;其司社餉、差徭之數者,曰書記。嚴立條約,而諸番剝膚之痛益以蘇矣。此事行文到日,賦役一卷已先刻就,附記於此)。

  無寒暑,夜必爐榾柮於地,圍而坐、環而寢;入山樵採、在田收穫,皆然。無榾柮,則折薪掃落葉,或爇草以達旦。

  溪深水汨,編藤繫東西兩岸之樹,以為橋。藤可十餘枝;左右另繫一藤,高出橋三尺許,兩手扶之以行如軟兜,擺摺驚悸。漢人敢渡者少。

  婦生產,偕嬰兒以冷水浴之。病不知藥餌、鍼灸,輒浴於河;言大士置藥水中以濟。諸番冬日渡河,亦群浴為戲。或云明太監王三保航海到臺,見番俗頑冥,棄藥於水,浴可以已疾。

  重生女,贅婿於家,不附其父;故生女謂之「有賺」,則喜。生男出贅,謂之「無賺」。

  無伯叔、甥舅,以姨為同胞之親,叔姪、兄弟各出贅離居,姊娣多同居共爨故也。近縣各社,有夜宿婦家、日歸其父合作者;父母既卒,乃就婦家。

  女將及笄,父母任其婆娑無拘束;番雛雜遝相要,彈嘴琴挑之,唯意所適。男親送檳榔,女受之,即私焉,謂之「牽手」。自相配,乃聞於父母,置酒飲同社之人。自稱其妻曰「牽手」,漢人對其夫而稱其妻亦曰「牽手」。已娶者曰「纖」,班白者曰「老纖」。

  女有所私,父母以為人憐之也,兄弟則羞之。兄但呵斥而已,弟乃加之箠楚。故女畏弟如虎。

  水沙連男女悅合,必引眾簇擁其女以去,如強奪然;女亦故作悲啼。至家,乃申聘,以鐵器為儀(如刀斧、釜鐺之屬);女家以雞、豕、達戈紋之類報之。亦有中悔者;女逃歸,則反其所聘。

  諸羅山有幼而訂盟者。以車螯(蛤類)一盤為文定,婿母送至女家,留之飲;召同社之人,盡歡而罷。將婚,乃更以銅鐵鐲、牲醪之屬歸之婦。

  夫婦異席而食。既老,乃合食。婿不與翁同食。

  蕭壠、新港、麻豆,目加溜灣四社,夫婦既久,搭架高坐其婦於上,舁而迎諸社中。番眾各投色布,沿途贈之,歸宴同社之眾;則永無離異。南嵌、柴裏諸社,男長娶婦歸家;女不折齒,亦無離異:可謂鐵中錚錚、傭中佼佼者矣。

  夫婦情好甚篤;稍一反脣,則折箸分產,男女皆歸。其婿贅於婦家,產亦歸之,各求其匹。亦有互相易者。

  男女裸體相對不為怪。已相配而淫者,被獲,縶而榜之;聚眾罰以牛、羊。大武郡各社重貫耳;誤缺其耳,則縱之去,以毀傷其支體也。

  無卜筮,凡出草、入山樵採,必聽鳥聲以卜吉凶;吉乃往。鳥若鷦鷯(番名曰鷦■〈麥鳥〉)。「稗史」:『契丹出軍,炙羊琵琶骨破,然後往』。倭人亦灼骨以卜。滇、黔間,苗■〈犭仲〉羅鬼以雞卜:同此義也。

  出門猝聞噴嚏聲或逢人如廁,以為弗吉,退而返;番女採薪及汲水,則覆水而棄其薪。

  出草先開火路,以防燎原。諸番圍立如堵,火起燄烈,鹿獐驚逸;張弓縱狗,小大俱殪,見之惻然。先王戒焚林竭澤,有以也。

  荒野開窟,蒙頭以草,夜潛窟中作鹿鳴。鹿以為群也,呦呦而至,前而射之。君子不幸為小人所賣,類如斯矣。

  陳小崖「外紀」:『昔年地曠人稀,麋鹿螘聚。開大阱,覆以草,外椓杙,竹篾疏維如柵。鹿性多猜,角觸篾動,不敢出圍,循杙收柵而內入;番自外促之,至阱皆墜矣,有剝之不盡至腐者。今鹿場多墾為田園;獵者眾,乃禁設阱以孳種類』。

  犬大如黃犢,吠聲殊異。剪其雙耳,以草木叢密且多莿,欲縱橫馳驟無所掛礙也。能生擒者曰「生咬」,獨擒者曰「單倒」。捕鹿獐,發示追蹤,百不失一。價至三、四十千。以田犬為性命,時撫摩之,出入與俱。數年前,有長官欲購番一犬弗與,強而後可。犬出,舉家闔戶痛哭,如喪所親。

  鹿捷於犬,每奔盡一灣,必反而顧;故犬及之。然亦狡,視火勢最烈處,衝躍以過;諸番先伺其所而殪焉,番又狡於鹿也。

  善射魚;伺巨者仰沫,弋而取之無虛發。近亦效漢人撒手網,作竹罩;大小畢取矣。

  自吞霄至淡水,砌溪石沿海,名曰魚扈;高三尺許,綿亙數十里。潮漲魚入,汐則男婦群取之;功倍網罟。阮參將詩曰:『得魚勝得獐與鹿,遭遭送到頭家屋』。有激乎其言之也!

  淡水至雞籠諸番無田器,耕以鋤;阮參將詩『百鋤不及一犁深』是也。無稻梁之屬,間植禾秫,多黍、多薯芋。佐以捕鹿、射魚,採紫菜、通草水藤貿易為日用且輸餉。

  樸仔籬、烏牛難等社有異種之狗,狗類西洋,不大而色白;毛細軟如綿,長二、三寸。番拔其毛染以茜章,合而成線,雜織領袖衣帶間;相間成文,朱殷奪目。數社之犬,唯存其鞹。

  與人有隙,醉而睨視,即萌殺機。知者急避之;或潛他所窺伺,有頃提刀至矣。四顧無人,則亟奔而逃,懼人之覺而追擊之也。

  以殺人為雄長,自相攻。或伺客於徑,陰射之,取其首烹剝去皮肉,飾髑髏以金;持以誇眾,眾則推以為長。鄰社載酒稱觴,列諸庭;傳之子孫為故物,差其多寡為勇健之高下。次則山豬熊頭,俱懸列之;麋鹿之頭,斯為下矣。今附近熟番漸知禮法,匿不敢出;惟獸頭懸列如故。不悛者內山生番,而南路傀儡番尤甚。

  蛤仔難、哆囉滿等社,遠在山後。崇爻社餉附阿里山,然地最遠。越蛤仔難以南,有猴猴社;云一、二日便至其地,多生番,漢人不敢入。各社於夏、秋時,划蟒甲(船名,見「山川」注),載土產(如鹿脯、通草、水藤之類),順流出近社之旁,與漢人互市。漢人亦用蟒甲載貨以入,灘流迅急,蟒甲多覆溺破碎;雖利可倍蓰,必通事熟於地理、稍通其語者,乃敢孤注一擲。

  阿里山離縣治十里許,山廣而深峻。番剽悍,諸羅山、哆囉啯諸番皆畏之;遇諸塗、趨引避匿。

  由虎尾溪溯流而入,水源有二:出刺嘴等社者名南港,出貓丹、巒蠻等社者名北港。二水合於水沙連,流為虎尾。水沙連雖內附,而各社多在內山。南、北二港番互相攻殺,北港最強。每歲至秋,彼此戒嚴,無敢單丁徒手以出者。

  吞霄離半線可百里,夾倒旗、太平二山之間;路通內山,有險可恃。昔年汛防止於牛罵,隔吞霄六十餘里;故卓個、卓霧等敢於為亂。

  八里岔社舊在淡水港西南之長豆溪;荷蘭時後壟番殲之,幾無遺種,乃移社港之東北。吞霄以上諸番,後壟最悍。

  麻少翁、內北投,隔干豆門巨港,依山阻海,划蟒甲以入。地險固,數以睚眥殺漢人,因而蠢動;官軍至則竄。淡水以北諸番,此最難治。

  岸裏、內幽、噍吧哖、茅匏、阿里史諸社,磴道峻折、溪澗深阻,番矬健嗜殺。雖內附,罕與諸番接。種山、射生以食。縫韋作幘,冒其頭面,止露兩目;鹿皮作次,臍下結一方布,聊蔽前陰,露臀跣足。茹毛飲血。登山如飛,深林邃谷能蛇鑽以入;舉物皆以負戴。居家則裸,惟不去方布。

  戰鬥以弓矢、鏢鎗為長技,初甚銳,不能持久。嚴陣以待之,鋒少挫,即鳥獸散矣。亦詭譎,或誘敵入坑塹崖谷中;故入險宜慎。

  番社歲久或以為不利,則更擇地而立新社以居。將立社,先除草栽竹,開附近草地為田園。竹既茂,乃伐木誅茅。室成而徙,醉舞酣歌,互相勞苦。先時,舊社多棄置為穢墟,近則以鬻之漢人。

  無祭祀、不識祖先,結草一束於中柱為向。向者,猶云鬼神也,莫敢指按摩觸。過年賽戲,或露立竹柱,設向以酹。

  作法詛呪亦名向。先試樹木立死,解而復蘇,然後用之。不則,恐能向、不能解也。不用鎖鑰,無敢行竊,以善向故也。擅其技者,多老番婦。田園阡陌,數尺一杙,環以繩;雖山豬、麋鹿弗敢入。漢人初至,誤摘啖果蓏,唇立腫;求其主解之,輒推託而佯為按視,轉瞬平復如初。近年附郭諸社,畏法不敢;稍遠,則各社皆有。或於笭箵中取鵝卵石置於地,能令飛走,喝之則止:妖術之幻如此。陳小崖「外紀」:『暹羅番婦多妖術,中國人娶之者,婦限以年,必如期而往;否則,鮮不死焉。途中冶女稍目之,立生怪毒;哀懺即除。失其主,它人不能治』。是外國番婦妖幻更甚。

  方言(各社音多不同略舉其概)

  天為務臨。日為咿喇哈。月為咿達。夕為務闌。星為薩哈闌、為曖薩拏夕。風為麻哩。雨為唎麻拏、為烏達。雲為喇漠。雷為臨薩哈。電為力吧力吧。虹為打利包該。霜為烏弗打。露為喇漠哈。霧為薩喇嗎、為嗎喧。天明為嗎喇嗎哈。日午為喇丹入。夜為煞火。寒為嗎哈喇夕。暑為嗎喇辣。旱為貓勺唎摩拏。久雨為烏屯者唎麻拏。

  地為烏吻。山為嵂、為木艮。水為喇淋。海為地淋,為麻艮。溪為包,為阿汪。潭為阿煞。陂為達漠。圳為噶哈噶。井為潦哈。泉為思嗎潦喇。淋為務捫。火為喇步。

  耶媽,父也;一曰阿兼。擺奄,母也、姑也。母一曰兒喇。麻箕,祖父也。霧霧,祖母也。茅撒哩,伯也、叔也。喇由喇補伯叔母也。若佳,兄也;一曰撒哩麻撒(句)。迷老,弟也。一曰撒哩麻奴喇(句)。阿己,夫也;一曰媚家。歹喇,婦也;一曰雞家奴(句)。喇補麻撒,姊也。喇補吧一,妹也。茅擺,堂上翁也、岳父也。阿夕瓜,堂上姑也、岳母也。貓喇補,母舅也。阿實瓜,母姨也。婦吧哩,嫂也。婦吧哩吧一,弟婦也。阿六江,子也、女也;子一曰阿喇、女一曰阿喇歹拏(句)。打喇連,女婿也、兒媳也;婿一曰佳喇六(句)。阿喇撒哩,姪也。阿喇霧霧,孫也。阿呶喇補,外甥也。阿已阿已、男子也女曰擺擺。土官曰甲必丹。

  敘麻格者謎路,土人也。臨嗎哈,農夫也。吻奴哩補,工匠也。嗎哩拏阿哻,客商也。曰媽嫫(句。下倣此)、曰麻煞者稍,老人也。曰阿喇喇、曰佳喇歪,少年也。嗎哈吧者稍,長人也。吧若,矮人也。曰媽仁、曰媽良、曰麻目底六,美婦也。曰麼呵、曰媽古癩,醜婦也。曰萬拏者稍、曰麻毒雞角姑籠,人、眾也。老里,我也。呶,汝也。捫喇打因拏,成婚也。媽■〈女荖〉者謎蘇,懷孕也。黑麻拿,生子也。仳哩哩(句),召客會飲也。媽薩薩,祖先也。打打害稍稍,神也。麻夫闌,鬼也。嗎嘶,病也。死曰嗎歹、曰吧吧潺。死而復生曰麻蘇哈。

  嫌嗎魯哈魯,拜也。他都君(君依土音),跪也。密袞,坐也。曰臨馬秣、曰馬打郎,行也。曰黑馬轆、曰石跟,跑也。吟吻,言語也。嗎哈吧沙(句),訾罵也、鬥毆也;鬥毆一曰麻吧吧臺(句)。拏把喇(句),強有力也。烏弗臨(句),柔弱也。曰麻唎夕、曰麻哩古,睡也。貓務箕勿箕,醒也。路買(句),度曲也。番自賽戲曰事戲。

  身曰麻哻。頭曰烏。顱曰蒙峨。目曰麻撒。面曰撒密。鼻曰律、曰昂峨斯。耳曰撒哩喇。口曰務哩。吻曰摹突。唇曰務分。齒曰哩本。舌曰喇哩喇。喉曰卓考。肩曰歹一八。手曰利馬、曰謎喇夕。乳曰都都。志曰阿穆、曰阿目(目依土音)。腹曰務譯、曰謎蘇。臍曰務夕。膝曰希魯遁。足曰阿撒、曰丁丁。髮曰物夕。眉曰甲八。鬚曰喇律、曰囈囈。

  一曰阿打。二曰利撒。三曰直魯。四曰咿吧。五曰哩罵。六曰咿臨。七曰秘都。八曰打盧。九曰阿捨(舍依土音)。十曰貓歹矢。百曰謎阿打哈蘇。千曰謎阿打沙力。萬曰謎阿打漫。有曰咿拏。無曰貓勺。多曰漫拿。少曰吧譯士牙。是曰阿哈。非曰謎阿呢。

  莊謂之阿喇哈。社謂之薩魯屯。屋謂之都粉、謂之打咯。門謂之麻勿。墻謂之麻哻都粉。田謂之烏媽。橋謂之達踏。船謂之阿滿、謂之阿綱。花謂之衣襲、謂之都喇喇。草謂之哈沒噶、謂之吧夕。竹謂之烏蝦。木謂之衙截。

  冊籍謂之謎路。字謂之蘇喇。紙謂之吧力吧、謂之龍阿蒙。筆謂之蘇力。墨謂之糜奴。扇謂之吧吧譯。弓謂之務格兒。箭謂之吧哈。矢謂之茅必希。刀謂之試落、謂之烏律。車謂之箕轔、謂打哩吉。

  銀謂之麻哩毒。錢謂之咯嗎呢。鐵謂之麻哩。銅謂之麻哩務哩。錫謂之都哀。

  布謂之衣幙。綢緞謂之如噶噶。帽謂之打喇獨、謂之噶姑母。衣謂之姑喇襲。袴謂之加水。襪謂之霎霎務。鞋謂之達打畢、謂之霎屏。被謂之霎霎呼。帳謂之哈哈產。床謂之喇丹。

  谷謂之獨獨。米謂之新沙、謂之博。酒謂之醳、謂之務哈、謂之打喇酥。飯謂之羅漠、謂之開生。粥謂之務拿。蔬謂之辣辛。檳榔謂之阿迷希。荖謂之阿辣噶。煙謂之打嗎啯。食酒謂之迷底打。食飯謂之麻目吉打。鍋謂之打泥溺。

  馬謂之哈阿麻。牛謂之鸞。羊謂之優。雞謂之卓瓜、謂之孤甲。狗謂之阿都。豬謂之貓霧。豹謂之闌裏闌。鹿謂之門闌、謂之沒。魚謂之試干、謂之騰。鵝謂之打姑麻一。鴨謂之哈拿哈拿。捕鹿謂之麻噶阿喇哈。捕魚謂之艮米落試干。騎馬謂之沒阿吧。騎牛謂之麻吧歷。

  馬貴與之紀流求,其略曰:『流求國居海島,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煙火相望,水行五日而至。土多山洞。男女皆紵繩纏髮,從頂後盤繞至額。其男子用鳥羽為冠,裝以珠貝、飾以赤毛,形制不同;婦人以羅紋白布為帽,其形方正。織鬥鏤皮並雜毛以為衣,制裁不一,綴毛垂螺為飾,雜色相間,下垂小貝,其聲如珮。綴璫施釧,懸珠於頸。織藤為笠,飾以毛羽。有刀矟弓箭、劍鈹之屬。其處少鐵,刀皆薄小;多以骨角輔助之。編紵為甲,或用熊豹皮。好相攻擊,人皆驍健善走,難死耐創。諸洞各為部隊,不相救助。兩軍相當,勇者三、五人出前,跳噪交言相罵,因相擊射。如其不勝,一軍皆走;遣人致謝,即共和解。收取鬥死者,聚食之。俗無文字,望月虧盈以紀時節、草木榮枯以為年歲。無君臣上下之節、拜伏之禮,父子同床而寢。男子拔去髭鬚,身上有毛處皆除去。婦人以墨黥手,為蟲蛇之文。嫁,以酒餚、珠貝為聘。或男女相悅,便相匹偶。以木槽中曝海水為鹽、木汁為酢。米曲為酒,其味甚薄。食皆用手。遇得異味,先進尊者。歌呼蹋蹄,一人唱,眾皆和,音頗哀怨。扶女子上膊,搖手而舞。其死者氣將絕,舉至庭前,親朋哭泣相吊;浴其屍,以布帛纏縛之,裹以葦席,櫬土而殯,上不起墳。宜稻梁、禾黍、麻豆、赤豆、胡黑豆等。木有楓、栝、松、楩、楠、枌、梓、竹藤、果藥同於江表。風土、氣候與嶺南相類。俗事山海之神,祭以殽酒。戰鬥殺人,便將所殺人祭其神。或依茂樹起小屋;或懸髑髏於樹上,人箭射之。或累石繫幡,以為神主。王之所居,壁下多聚髑髏,以為佳人間。門戶上,必安獸骨頭角。隋大業元年,海師河蠻等云:「每春、秋二時,天清風靜,東服依稀,似有煙霧之氣,亦不知幾千里」。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得河蠻言,遂與蠻俱往。同到流求國,言語不通,掠一人而反。明年,令寬慰撫之,不從;寬取其布甲而歸。時倭國使來朝,見之曰:「此夷邪久國人所用」。帝遣武賁郎將陳稜等率兵自義安浮至高華嶼,又東行二日至黿鼉嶼,又一日便至流求;不從,稜擊走之。進至其都,焚其宮室,掠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自爾遂絕(義安,潮陽部也)。旁有毗舍耶國,語言不同;袒裸盱睢,殆非人類。宋淳熙間,其國之酉豪,嘗率數百輩猝至泉之水澳、圍頭等村,多所殺掠。喜鐵器及匙筋。人閉戶則免,但取其門環而去。擲以匙筋則俯拾之,可緩數步,官軍擒捕。見鐵騎,則競剜其甲;遂駢首就僇。臨敵用鏢,鏢以繩十餘丈為操縱;蓋其愛鐵不忍棄。不駕舟楫,惟以竹筏從事;可摺疊如屏風,急則群舁之浮水而逃』。今按諸番俗,多與此相類。又郡之南路,有小琉球山;今之琉球,距此地甚遠。或元以前,此地與澎湖共為一國而與琉球同名,未可知也。附錄以備考。

  ·氣候(附)

  氣候古分南北;而南中之不同者,弗可枚舉也。即就閩言之,福、興以南四郡與延、建、汀、邵異,而漳、泉與福、興又差異。諸羅在臺北,自廈門至臺,隔以重洋,水程十一更,約六百餘里;自福州至邑治之雞籠,水程七更,約四百餘里;自郡治至邑之雞籠山後蛤仔難,水陸千有餘里:氣候之不同,曷足怪焉!顧開闢之初,有與鄭氏竊踞時異者:如康熙二十二年我師入臺,冬十一月雨雪,冰堅厚寸餘是也。至今日、又有與開闢時異者:如雨不必盡夏秋、暘不必盡冬春,昔年冬不著絮而今春日衣裘是也。天地之氣化,隨聖人為之轉移。黔屬水西,原為化外,舊稱夏日裝綿;今上龍飛之三年平為一府、三州、二縣,近則南風初薰,紗葛並御矣。臺灣自二十二年蕩平之後,聖化日新,氣化日變,禮樂政刑所及有旋轉陰陽之功,是所謂參天地而贊化育者矣。邑有與臺、鳳異者,邑之中又有南與北各異者,地之高下、山海之近遠、人民村落之多寡使然,在乎官斯土者之節宣,謹身立命之君子知所處焉。條其事為十於左:

  舊稱:臺地立春後,即御紗葛單袷之衣可以卒歲;夏秋酷暑,爍石流金。今不盡然:清明陰雨,尚可披裘。盛夏早晚,涼生几席;惟烈日無風,熱不可耐耳。

  舊稱:三、四月以後,雨連綿不絕,謂之秋霖,八、九月乃不復有雨。今亦不然:夏、秋竟多晴日,立春間有滂沱。蓋入版圖既久,陰陽之氣與中土漸近也。

  縣治距郡百餘里,寒燠頗殊。冬末春初,時見薄霜,唯無雪耳。自縣治至雞籠,地愈高而愈寒。雞籠雖嚴寒,亦稀見雪。稱「雞籠積雪」者,何也?乃有妄指玉山為積雪者。

  茅港尾以上,地愈高愈濕,夏、秋之間,室中沒屐齒,物易黴蛀。半線以上,四時無乾土。竹塹、南嵌道中,曉風微寒;至午則風變而熱;反幸其無風。故客觸之而患病者多。臺人苦夏、秋之雨。竹塹以北,雨暘亦異:夏、秋常旱,冬、春多陰風細雨,或驟雨如注,人日在煙霧中,瘴毒尤甚。故鄭氏以投畀有罪者。

  天色晴爽,午後風雨大作,謂之「發海西」;與內地早西、晚東迥異。蓋臺屬大海在西南、山障於東,故風勢逆擊而西也。諸羅內山之背為東洋,縣治上下隔海各數十里,夏、秋傍午及晡時,西風微拂;冬、春西雜以北,則加烈矣。半線以上西通海,四時俱烈於臺灣。

  海氣山嵐,交釀為露,值夜霏霏如霰;村舍山林,咫尺莫辨。茅簷日高,尚溜餘滴。故冬、春無雨,二麥、瓜菜不以為病。又有紅日三竿,天氣清朗;忽陰翳溟蒙,更為濃露。變幻俄頃,殊不可測。

  內山終歲不離雲,或冪於頂、或橫於腰,惝怳飄渺,莫窮其際。偶於侵晨片晌,翠黛筍簇,望之如洗;須臾即雲合矣。若日中雲收,峰巒可數,必不日而雨。海內之山,未有以清朗為雨候者。

  夏、秋紅日當空,片雲乍起,傾盆立至。一日之內,陰暗屢變;或連月不開。冬、春二時,或昧旦霜飛,日中雨注;方在搖扇,旋苦寒風。客斯土者,寧過暖而無受寒,則邪氣不得而中之矣。

  地常動,或連日動、或日數動。又晴將雨或久雨將晴,則動。然鮮傾坼之患。

  四周皆海,地若浮毬,天似較低於內地。雖月朗風清,星辰可摘;一逢陰雨,如翅四垂矣。古人言:天傾西北,地陷東南。自此地觀之,一若傾於東南;或者謂海氣雲蒸使然。造化之理,難為究極,存而不論可也。

  ●諸羅縣志卷九

  人物志

  選舉烈婦寓賢(附)

  邑之有人,猶景星卿雲之麗天、玉之映於山而珠之媚於淵也。三代以後,唯漢得人為盛,蓋猶古者鄉舉里選之法云爾。自文、武兩科之制興,萃天下之賢且能者,一歸於制科;而或講藝不精、實行不篤,使匹夫匹婦反得挾其孤行一意之概,傲儒者以未能,士之恥也。諸邑新闢,士罕以他途進,貢舉亦寥寥焉;山川之氣鬱而有待德業文章,吾知其並時而起也。錄選舉,志其姓名及坊里節烈有行義者。

  選舉

  烈婦

  寓賢(附)

  ·選舉

  選舉之法,昉自成周。歷漢以至於明,或以薦辟、或以制科。制科之中,又有歷代色目之不同,而所重者惟明經進士而已。自宋神宗以王安石之議,頒經義式以取士(八比之始),而諸科皆罷,併於進士一科。至明洪武,而耑以經義取士;定鄉、會兩試於三年,鄉以秋八月、會以明年春二月。十七年頒科舉式,鄉以子午卯酉、會以辰戌丑未,著為令。本期鄉、會兩試,悉倣明制。順治末年,定福建解額為五十三人。康熙二年丙午,罷制義,用策論。六年己酉,復制義;額數增減不一。諸羅置縣,自康熙二十五年臺廈道周昌詳請具題設學(譯見「學校」),於是二十六年科、歲兩考,一時並舉。是年春,陸路提督張雲翼疏稱:『二十六年丁卯大比之年,在臺灣為鼎新開科之日。請照甘肅寧夏生員事例,於閩場另編字號額中一、二名;行之數科,俟肄業者眾,造詣者精,仍撤去另號,勿復限以額數』。奉旨:『臺灣一府三縣生員另編字號,額外取中文舉人一名』。此臺灣一府有科目之始也。三十五年丙子,詔天下,分上、中、下省,各增解額。定福建為中省,增解額一十七名為七十一人。三十六年,閩浙總督郭世隆疏稱:『據四學士子僉呈,臺灣新闢之時另編字號,額外取中舉人一名;至今已歷四科,人文日盛。請今後鄉試撤去另號,通省一體勻中,以示鼓勵』。詔可。四十一年壬午,分官卷七人。四十四年乙酉,增額外五經卷三人。五十年辛卯,諸羅學中鄉試二人,則諸羅有文科目之始也。五十二年癸巳,恭逢皇上六旬萬歲,特開萬壽恩科,福建文解額定為八十五人。

  武科之設,始自唐武后。宋開寶元年、罷之。仁宗初,富弼、蘇洵言,武舉宜如舊。慶曆二年,復罷,旋以蘇軾、司馬光之言而復。乾道後,及第補授,皆倣進士科恩例。理宗淳祐四年,親閱武舉進士騎射。明初,有武舉科。成化十四年,太監汪直請武科悉如進士恩例;劉大夏言:宜仿唐、宋故事,損益會試、殿試事例。乃詔:次年開科較騎射策論,優者列職論官。本朝福建以五十三人為定額。諸羅中武鄉試,自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始;中武會試,自五十二年癸巳萬壽恩科始。

  歲貢,唐、宋、元無正科。明洪武十六年,令天下府州縣學歲貢生員各一人,至京試經書義、判語,中式者入國子監肄業。其後,年分不一。正統二年定例:府學年貢一人、州學三年二人、縣學二年一人。本朝順治四年定:每歲將次年應貢生員屢經科舉者三人,一正二陪,嚴加考選;如年衰文謬,許告衣頂,以陪者充選。康熙元年罷歲貢,八年復之。又有考選貢入國子監者,曰拔貢;國家覃恩,就挨次首貢取充者,曰恩貢:皆以特典行之。又有副榜充貢者曰副榜貢。又或以輸財為例貢。諸羅各貢,自康熙二十八年始;並以次附於科目。

  舉人

  康熙五十年辛卯(許斗榜)二人:楊阿捷(府學)、王錫祺。

  貢生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蒲世趾(歲。古田教諭)。

  三十年:周盛(歲)。

  三十二年:馬廷對(歲)。

  三十四年:許汝舟(歲)。

  三十五年:王日登(府學。歲)。

  三十六年:盧賢(恩)、楊以仁(拔)。

  三十八年:薛維瑛(歲)。

  四十年:林中騋(歲)。

  四十二年:方宗偉(歲)。

  四十三年:江琳(府學。歲)。

  四十四年:陳誌(歲)。

  四十五年:林彥瑛(府學。歲)。

  四十六年:吳一鳴(歲)、王純(例。上杭訓導)。

  四十七年:陳聖彪(府學。戊子副榜第一名)。

  四十八年:林濬(歲)、胡琛(府學。恩)。

  五十年:蘇克纘(歲)。

  五十一年:許岡(府學。歲)。

  五十二年:洪成度(歲)、洪登瀛(府學。恩)、林中梅(恩)。

  五十四年:鄭隆彤(歲)。

  武科進士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萬壽恩科:許■〈犭俞〉(乙未殿試侍衛)。

  舉人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許■〈犭俞〉(見進士)。

  四十七年戊子:許興、吳朝佐(府學)。

  五十年辛卯:余立贊。

  五十三年甲午:林中潁。

  ·烈婦

  王氏名■〈毛上灬下〉娘,善化里歐預之妻。年二十適預,踰年而預卒,王哀毀悲號,治喪盡禮。即卒哭,白內外諸親,沐浴更衣,自縊而死。葬本里北仔店牛莊前。事在康熙五十三年。知縣周鍾瑄致祭,旌其門曰「節義凌霜」。五十五年,通詳各憲。

  論曰:義烈之難也,不可望之鬚眉男子,況婦人乎!王氏從容就死於喪禮既成之後,一載同衾,百年同穴;孰謂草萊新闢,閣遂無人哉!先是,同里有陳仗卿者妾亦王姓,仗卿卒,王年十九;嫡早喪,有遺孤子應選甫八歲。王以死自矢,撫嫡子如所生,延師教之。應選既入泮,里人具其事於郡邑。康熙四十五年,郡守衛公臺揆書「節義可風」以旌之。噫!何王氏女之多奇杰也。昔章綸之母,夫死無出,撫妾之子;故其晚年詩曰:『兒能成名妾不嫁,良人瞑目黃泉下』。彼固讀書明理,乃能共撫孤以完其貞。若王氏,特村落田家妾耳,寧有教之守義執節者;試與前賢相較,果孰難而孰易焉!又有安定里西保黃孟深者,祖籍漳之龍溪,幼隨父瑞章至臺。瑞章三子,伯與季皆早卒;孟深撫遺孤,為之完娶教育。晚年男子至四十八口,與孟深而五世矣,同居合爨,各以耕讀為業,內外無閒言。五十五年,觀察梁公文科旌其門曰「德門」,知縣周鍾瑄顏其堂曰「匹休公藝」。既又上其事於各憲。又有王求、李次者,亦安定里人;四世同居,梁公皆旌其門。此蓋由聖朝德化之敷,各憲政教所漸;故海外醇風,均足殺青編簡。並類記之,以俟蓋棺論定云。

  ·寓賢(附)

  沈光文號斯庵,浙之鄞縣人。明副榜,歷仕紹興、福州、肇慶間;由工部郎中,加太僕少卿。順治辛卯,自潮州航海至金門;總督李率泰聞其名,陰使以書幣招之,辭不赴。後移家泉州,過圍頭洋遇風,漂入臺;鄭成功以客禮見,不署其官。及經嗣,光文以賦寓諷,幾罹不測;乃變服為僧入山,旋傍邑之目加溜灣番社教授生徒,濟以醫藥,因家焉。所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及「花草果木■〈風貝〉雜記」。卒葬,於善化里東保。

  盧若騰字閒之,同安浯州人。明進士;懷宗召對稱旨,授兵部主事。疏劾督捕楊士昌,陞本部郎中兼總京衛武學。三上疏,劾定西侯蔣惟祿。有惡其太直者,外除寧紹兵備道。瀕行,劾中使田國興。既至浙,興利革弊;二府士民有「盧菩薩」之謠。鼎革後,遯跡於臺,杜門謝客。傳其所著詩文甚富。

  論曰:二公可謂各行其志者矣!明社既屋,聖主龍興,唐、魯諸藩竊擬一隅,不待知者而知其無能為也。沈間關崎嶇,卒遯荒島,抑足悲矣!盧始以直諫顯;河山改色,借海外一曲為首陽,不降不辱,或庶幾焉!二公「郡志」皆失傳,余恐盧之久而泯滅也,故附之。沈所著,得「花草果木雜記」於其家,載其詩之尤雅者。

  ●羅縣志卷十

  物產志

  「周官」:職方掌天下之地,人民財畜有辨、九谷六畜有別,以盡地利、窮物宜。民職此勤,貢賦此供,人民此■〈自上十下〉,上下草木鳥獸此若也。諸羅內山崇深、外海浩渺,莫窮其底裏;其人力所通者,千萬年之幽昧,乃今獲耀乎光明。天不愛道、地不愛寶,蕃殖無窮焉;取之有時、用之有節,司牧者以人事補天地之所不逮,俾斯民樹畜而安居、興利而祛害,其庶乎物用之不匱哉!

  物產

  ·物產

  谷之屬

  秔稻:秔與粳同,種類頗多。有占稻,俗名占仔。「湘山野錄」:『宋真宗以福建地多高仰,聞占城稻耐旱,遣使求其種使蒔之』。按「宋會要」:『大中祥符五年,遣使福建取占城谷,分給江、淮、兩浙』:則種入中國似更前。有赤、白二色,白者皮薄易舂。六、七月始種,十月收。稻之極美者。又,過山香,粒大倍於諸米,極白。置一盞雜他米於釜,飯盡香。收穫最遲。出土番各社;漢人購之,必加數倍以易。大伯姆,米白,性喜潦,宜於低田,苗隨水長。種、穫同占仔。早占,有赤、白二色,粒差小。種於園;二、三月種,七、八月收。圓粒,米白而軟,粒短而肥。種於園;三、四月種,八、九月收。但米多而為飯則少。埔占,殼白米赤,皮厚。種、穫同圓粒。臺人初賤之,但用以釀酒;年來谷貴,價漸與他種等,皆為常餐矣。呂宋占,種自呂宋。有赤、白二色,粒小而尖。種、穫同埔占。但藏久則腐,種之下者。

  糯稻:「古今注」:『稻之黏者為秫,即糯也』。「閩中記」:『閩人供釀之餘,歲時糅粉為糰、粽、糕、粿之屬有:鵝卵秫,粒大,白而軟。種、穫與占仔同時。糯之最佳者。又,禾秫,殼白,米極軟。土番種園中;四、五月種,八、九月收。既畢,乃會社飲酒,以作番戲。占仔秫,一名赤殼秫。米白,粒差小。內地赤殼,極香軟貴重;此則不及。虎皮秫,殼赤有文,粒大、米白。竹絲秫,米青白色。生毛秫,殼有毛。俗呼大武壟秫,以其種出自大武壟也。種、穫俱與占仔同時。

  黍:「禮記」:『仲夏之月,農乃登黍秫』。高六、七尺,粒圓、色黃。俗呼為番黍,一名狗尾黍。又,蘆黍,俗名薯黍;「寧化志」名蘆粟。高與黍等,葉如蘆。粒差大於黍,色赤。有二種:黏者可和秫作酒;不黏者可作糕煮粥。黔、蜀間名高粱。鴨蹄黍,以其穗似鴨蹄,故名。

  麥:「說文」:『麥,金也。金至而生、火至而死』。有大、小二種。「廣雅」:『大,麰也;■〈禾來〉小,也』。十月種,四月熟。臺俱種於園。當舊谷既沒、新谷未升,二麥先熟,接絕續乏。故「春秋」他谷不書,無麥禾則書;蓋重之也。又,蕎麥。一作荍麥,實三稜,而色微黑,秋花、冬實。粉亞於麥面,俗謂能去冷汗。番黍,似黍而低。心吐花如稻,結實葉內,熟則色黃。一莖百餘粒如石榴子大,環繞莖外。煨食,頗香美。此非麥屬,姑名之耳。

  菽:「物理論」:『菽,豆之總名也。角曰莢,葉曰藿,莖曰萁,有黃、白、黑、綠諸色:黃豆,粒大倍於內地;人甚珍之。白豆,種自港岡出者最佳,下淡水者次之。黑豆,土產者粒不甚大。俱四、五月種,八、九月收。綠豆,以色名也。性涼,能解毒。三、四月種,七月收。又,落花生,俗名土豆;出西國。蔓生,花微黃,花心有絲,謝入地結實,一房可二、三粒。用充果品,或以醡油。此外,有充蔬菜者(入蔬部)』。

  麻:「周禮」:『三農生九谷,有麻』。「詩」:『禾麻菽麥』。今南中止有胡麻,種出大宛,漢張騫攜來者。一名脂麻。相傳:必夫婦同種乃茂。有黑、白二種。可醡油,又名巨勝,俗作芝麻。

  布帛之屬

  凡綾羅、綢緞、紗絹、棉布、葛布、苧布、蕉布、麻布、假羅布,皆至自內地。有出於土番者,寥寥;且不堪用(別載「番俗」、「衣飾」)。

  貨之屬

  糖:煮蔗而成。有黃、白二種。又,冰糖,用白糖再煮,如堅冰;比內地較白而甜遜之。

  菁澱:樹高可四、五尺,種園中。一名藍澱。「爾雅」『藏馬藍』、郭注『大葉冬藍』、邢昺疏『今為澱』者是也。臺人謂之大青。又,槐藍,葉細;名小青。又,蓼藍,可染綠。

  油:香油,脂麻油也。有黑、白二色。菜子油、落花生油,麻貴時,以和香油亦可食。蓖麻油,煮糖用之。

  酒:用草為曲製之。有老酒、燒酒諸色;然不佳,雜以糖水。今多用惠泉、包酒、紹興、鎮江之屬,俱至自吳越;而包酒亦漸多贗者。

  茶:「茶經」:『茶者,南方嘉木』。北路無種者。水沙連山中有一種,味別;能消暑瘴。武彞、松蘿諸品,皆至自內地。

  炭:以九荊木者為佳,質堅難燼。雜木次之。色白如雪。內地寶此,以熱博山之爐。

  煤炭:灰黑,氣味如硝磺。可以代薪,燄甚烈;北方多用之。出雞籠八尺門諸山;傳荷蘭駐雞籠時,煉鐵器皆用此。

  薯榔:「泉郡志」:『莖蔓似薯,根似何首烏;皮黑肉紅。染皂用之』。

  鹽:「周禮」:『鹽人掌鹽之政令,以供百事之鹽』。有煮、有曬,臺止用曬法。諸羅無鹽埕,資於臺、鳳。南社、崇爻所產無多(見「外紀」)。

  麴:有紅、白二種。「南方草木狀」:『草麴』。不用麴蘖,但杵米粉雜以眾草,置蓬蒿中蔭蔽之,經月而成,可以釀酒;即今白麴也。紅者來自內地。

  灰:「異物志」:『占賁』。灰,牡蠣也,不如內地之黏。塗壁,久則灰落;亦用以煮糖。又與浮留、檳榔同食。

  麻:與谷之屬異。解其片,淨刮之,績為布。有青、黃二種。「詩」言:『漚其麻』是也。草地間有種者。

  紵:「詩」言:『漚其紵』。俗作苧,誤。「說文」:『紵,草也』。可以為繩。宿根在地,入春自生,一歲三收。剝去其皮之表,取其裏以緝布,謂之紵。土番間種之,甚短。婦女績線,俱用內地產者。

  藤:產深山中。枝葉多莿,長數十丈。白不及海南。或絲而為器。凡綑貨、碇繩、束茅索綯之用,悉取諸此。

  茄籐皮:漳郡名咬丁,又名海蒹葭。生海岸邊。紅者取其皮以染,功同薯榔;亦有白者,並可以燎。凶歲,取其子以食(詳見「外紀」)。

  豹皮(見獸部):為裘、為褥,皆可用。價數十倍於鹿皮。

  鹿皮(見獸部):春皮毛淺而薄,番以為席;冬皮毛深而厚,漢人購為褥,溫而去濕。小者白點斑斑,色殊雅,然不如大者之溫。亦有用以製煙荷包、煙筒袋者,北人多喜之。

  麋皮(見獸部):俗呼為蔣皮。青黑色,甚粗,小於水牛皮。呂宋用之,商人載以貿易。

  麖皮(見獸部):毛黃黑色。去毛存,靴襪鞹褲皆用之。按諸志云:『麂皮細膩,宜於■〈革華〉襪諸物;臺所用者,皆麖皮也』。

  器之屬

  甲萬:或稱夾板。以樹木為之。長三尺許,闊尺五、六寸,高二尺,上有蓋。啟閉之法,以鐵為機;其制不一,曰番鎖。堅牢殊甚,用以貯衣服、器皿。

  大櫃:亦以楠為之。長七尺,闊三尺許,高三尺;內作兩隔,鎖之制如甲萬。諸為商賈者,用貯銀錢數目;夜以為床,寢其上,防竊盜也。

  轎:制自郡治,朱漆或繪以文采。內地以斑竹為之,較輕便;至諸羅者鮮。

  棹:以楠為之,理細;而文竹者為多,以價廉而工省也。

  凳:本凳,以楠為之;竹凳,以鱟腳綠付為之。椅之雅者,皆至自內地。

  床:截竹或木為之,粗而不耐久。至自內地者殊精巧。

  衣架:木者少;以鱟腳綠竹為之,祗供一年之用。

  蔬之屬

  芥:「本草」:『芥似菘而有毛』。「農書」云:『氣味辛烈,菜中之介者也』。葉多缺者,性更辣;取其子,研末以和食品,為芥辣。「埤雅」:『望梅生津,食芥垂淚』是也。

  白菜:一名菘。「通志」:『本出北地。陸佃曰:「菘,凌霜晚凋,有松之操,故曰菘。周顒所謂「秋末晚菘」也。其佳者莖扁薄而白,葉青白色。一種莖圓厚微青。又一種差小,名六月白;端節間即有之』。

  薑:「說文」:『薑作疆,禦濕之菜也』。「字說」:『薑能疆禦百邪,故謂之薑。初出嫩者,其芽微紫』。「南都賦」:『蘇蔱紫薑』。梁裴子野不食薑,或嘲之曰:『孔稱不撤,裴乃不嘗』。

  番薯:一名甘藷。皮有白、紫二色,肉白而實。種自南彞。生、熟皆可食,亦可釀酒。切片曬乾以代飯充糗,荒年人賴此救饑。或去皮磨之,曝為粉。又有文來薯,皮白,肉黃而鬆;云種自文來國。

  山藥:苗生蔓延,紫莖綠葉,花穗淡紅;香氣遠聞,逼似蘭花。冬食其根,皮黃肉白,一名玉延。「廣雅」:『玉延,藷蕷也。唐避代宗諱豫,改為藷藥;宋避真宗諱曙,改為山藥』。

  薯:俗呼為田薯。葉長而尖,蔓生。有紫、白二種,紫者皮赤黑色、白者皮白黑色。根伏土中,一藤可七、八魁。間有一藤一魁者,長四、五尺如短柱,重十餘觔。「寧化志」:『他物下種,必用子、用仁,或原物根芽。獨薯不然,取一條片片切之,只留皮一面種之,發根生苗,誠一奇也』。

  芋:葉似荷而不圓,莖亦可作臛葅。一名土芝一名蹲鴟。大曰魁,小曰子。揚雄賦:『蹲鴟沃野,世濟陽九』。言能濟人也。「廣志」云:『芋有水、旱二種,旱芋山地可種,水芋水田蒔之。根葉皆相似,而水芋殊勝』。北路種於園。檳榔芋頗佳,大而鬆;紅根相連如檳榔子,故名。秫米芋軟而黏,色白。又鳳山淡水芋極大,魁重至七、八觔;北路內山番亦有之。

  韭:一名草鍾乳。周顒曰:『春初早韭,以其溫補,故名鍾乳也』。「說文」:『一種而久生,故謂之韭。一歲數割,其根不傷;割而復生,不用再種。莖名韭白,根名韭黃,花名韭菁。』「禮記」謂『韭為豐本』,言美在根也。

  薤:似韭而葉差闊。「爾雅」謂薤為鴻薈,「本草」謂之茱芝。古禮:膏用薤:「本草」以蕌子為薤之別名。蕌音叫,俗謂之蓼蕎。

  蔥:「爾雅」:『青謂之蔥,一名芤;以草中有孔也』。崔實曰:『二月別小蔥,六月別大蔥』。「禮」「內則」:『膾春用蔥,又脂用蔥』。有香蔥、麥蔥風蔥。風蔥可療小兒中風之症。

  蒜:「爾雅」以小蒜為蒜、大蒜為葫。小蒜一名蒚。「齊民要術」:『蒜宜良輭地,食之能殺腥羶、蟲魚之毒。佛家以蒜為五葷之一,生食增恚、熟食發婬,有損性靈;俱不食』。

  蒝荽:莖葉柔細而根多鬚,綏綏然也。時珍云:『味辛香,通心脾,達四肢。張騫使西域,得大蒜、胡荽即此。西方書名興渠,為五葷之一』。

  芹:「爾雅」謂之楚葵,一名水採英。荻芹莖白,赤芹莖赤;並可爚食,亦堪作菹。「詩」:『思樂泮水,薄採其芹』。北路產於冬、春之交,嫩而肥美。

  枸杞:「爾雅」:『枸杞,機』。郭注,『今枸杞也』。「詩」:『集于苞杞』。

  陸璣曰:『一名苦杞。春生,味微苦』。

  紫菜:一名索菜。「吳都賦」:『綸組紫菜』。生海中石上,以子月生,亦名子菜。出淡水。

  白花菜:莖微紅,枝葉帶毛,似芹而小。花白如雪,又名雪花。鮮不可食;醃為菹,味香美。

  甕菜:「遯齋閒覽」:『本生東彞古倫國,番舶以甕盛來,故名』。稽含「草木狀」:『葉似落葵而小,榦柔如蔓而中空。南人編葦為筏,作小孔浮水上。種水中如萍,根浮水面,葉莖皆出於葦筏,蓋水陸皆可生之菜』。

  菠薐:劉禹錫曰:『菠薐,本頗陵國之種。西僧將子來者,語訛為菠薐耳;方士隱名為波斯草』。俗呼紅根菜。

  油菜:「通志」:『葉似白菜,青色,根微紫;一名雲苔』。時珍云:『此菜易起臺,採其臺食,則分枝必多,子可酢油,俗呼油芥』。

  芥藍:「通志」:『葉如藍而厚,青碧色;菜之美者』。「興化志」謂:『蜀中萬年青極相類,但此一年一種,萬年青累歲不易,味稍苦耳』。

  莧:「爾雅」:『蕢,赤莧』。即今紅莧是也。「埤雅」:『有紅、白二色』。「易」曰莧陸,乃馬齒莧。俗傳莧不宜與鱉同食,謂鰲見莧而生也。

  同蒿:「時珍」云:形氣同於蓬蒿,故名。一名蕫蒿,葉似艾,花如小菊。性冷微香,多食令人氣滿。

  倭菜:一名生菜,可生食。有香倭、苦倭二種。

  浮藤菜:「興化志」:『葉略圓而厚,藤相紏纏,子紫黑色。和蟳煮,味甚甘滑。俗名蟳菜』。

  莙薘:「泉郡志」:『葉厚而柔,曬之難乾,蓋載陰氣之多者;「本草」謂其補中下氣。汁洗衣,白如玉。或謂以莖燒灰淋汁,俗呼為厚薘菜』。

  冬瓜:形似枕。「廣雅」一名地芝。「本草」注:『經霜,上白衣如粉』。陶隱居曰:『利解毒消渴』。俗切片和糖煮之,作茶品。

  菜瓜:有青、白二色。醬、豉、糖、醋皆宜。俗名莦瓜。

  絲瓜:一名天羅、一名布瓜、一名蠻瓜;性寒。「泉郡志」:『老則其中有絲;去皮取絲,可擦鍋。俗亦名菜瓜』。

  王瓜:亦名胡瓜。張驀西域得種,故名。「本草」:『一名土瓜』。皮有微莿,亦名莿瓜。「月令」:『四月王瓜生』。此地十二月亦有之。

  苦瓜:一名癩葡萄。皮上痱■〈疒外畾內〉如癩,味苦。一名錦荔枝;則因其既紅,而裂子有紅瓤,甘美可食,故名之也。吳越人食其子,閩廣人食其皮。

  金瓜:一名南瓜,種出南番。有圓者、有長者,身有稜,老則色黃。圓者或至六、七觔。又最小者,色鮮紅,曰紅瓜;形如之。但不堪食,充玩而已。

  匏:蔓生。「埤雅」:『長而瘦上曰瓠,俗名芋瓠;匏之甘者。短頸大腹曰匏,又曰瓢。「詩」:『匏有苦葉』。「國語」:『叔向曰:「苦匏不材,於人共濟而已」』。言佩瓠可渡水也。瓜屬,故曰匏瓜,又曰壺盧。

  茄:有紫、白二種。「南方草木狀」謂:『種茄,宿根三、五年,漸成大樹。熟時梯樹取之』。此地高三、四尺,可留隔歲。一名落蘇。杜寶「拾遺錄」:『隋煬帝改茄為昆崙紫瓜』。

  筍:俗作筍。「爾雅」:『筍,竹萌』。「說文」謂之竹胎。詩:『其蔌維何,維筍及蒲』。種類甚多,諸羅筍無佳者;必煮去苦汁,浸以清水,差可食。惟竹塹岸裏產筀竹筍極美,或曬為乾;不可多得。

  扁豆:一名娥眉豆,俗名肉豆。形似皂萊,色青。花有紅、白二種,白者入藥,能補脾。

  菜豆:萊長,亦名長豆。蔓生,下垂。有青、紫二種。

  刀豆:形似刀,故名。皮厚而中有子,皆可食;醬極佳。

  蘿蔔:俗名菜頭。「爾雅疏」:『紫花菘也。一名溫菘,一名葖,一名蘿菔。昔婆羅門僧東來,見食麵者曰:「太熱奈何」?及見食中有蘿菔,曰:「賴此解之耳」。

  果之屬

  檨:種自荷蘭。樹高可蔭,實似豬腰子而圓。有香檨、木檨、肉檨;香最上,木次之。盛夏大熟,色黃,肉與核相黏。切片以啖,甘如蔗漿,而清芬遠過。沈文開「雜記」:『食畢棄核於地,當月即生。核中有子或一粒、二粒,如豆之在莢。葉新抽,杪紅若丹楓,老則變綠。遇嚴霜,則嫩枝盡槁』。按檨,「正韻」無此字,俗音羨。或以香美可羨,從而附會之耳。

  檳榔:樹似椰,皮似青桐,節似竹。大者五、六圍,高五、六丈,未大如本。葉聚樹端如椶,房居葉下;花秀房中,四月開,細白而香。子結房外,擢穗如黍,一穗子數百粒。秋末冬初采食,至二、三月乃盡。狀類雲南草果,夾以浮留藤、蠣灰,能祛瘴氣。初熟時,肉未堅尤美。老則中有實如雞心,紫紋斑駁,與海南子無異;鮮有食之者,為種而已。

  浮留藤:即蒟。「說文」:『蒟,蔓生。子如桑椹,苗為浮留藤』。左思「蜀都賦」所謂「蒟醬」,取其子為之。陳小崖「外紀」:『粵人夾檳榔用葉;臺人憎其辣,獨用藤』。俗名荖藤,產內山;近蕭壟社者最佳。削皮脆如蔗,文如菊,根脆於藤;子如松蕤初吐,俗號荖花。橫切小片,文白點點如梅花,更香烈;類雲南蘆子。漢人納幣,取其葉滿百,束以紅絲為禮。按荖,「正韻」無此字;或作蔞,亦非。

  蓮子:味甘氣溫而性嗇;稟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能補脾。其菂至秋黑而沉水,為石蓮子;以建寧產者為佳。臺之勝,獨以花晚開而寒香耳(別見花部)。

  椰子:樹類栟櫚。子一穗十數,纍纍下垂,重疊無間。外裹粗皮如椶片,內結堅殼;白肉附之,味如牛乳,中含漿如酒,曰椰酒、又曰椰油。沈光文詩:『殼內凝肪徑寸浮,番人有法製為油,窮民買向燈檠用,卻為芝麻歲不收』。殼薄劣不及海南,止堪供挹水之用。

  波羅蜜:種自荷蘭。實生甚異,或根、或榦、或枝椏、或梢,皆結焉。熟大如斗,色綠,磊砢似釋迦頭;氣香如蕉、液黏如漆,房如石榴,味甘酸。子如皂,中核微赤;煮熟味類芋。

  佛手柑:色同香櫞。長者近尺,狀如佛手指,有伸者、屈者,長短錯落;亦有如拳者。香特異常,雖乾而經年不歇,奇產也。

  黃梨:以色名,或訛為王梨。實生叢心,味甘而微酸。盛以瓷盤,清香繞室,與佛手、香櫞等。臺人名鳳梨,以末有葉一簇如鳳尾也。取尾種之,著地即生。

  龍眼:「南方草木狀」:『樹如荔枝,果如黃彈。殼黃,肉白而甘;一穗數十顆。隨荔枝而後熟,故謂之荔奴。諸羅產甚多,味比內地。

  西瓜:五代郃陽令胡嶠記云:『嶠於回紇得瓜,種之結實,大如斗,味甘,曰西瓜』。內地六、七月熟;諸羅之種莫知所自也,八、九月下種,十一、二月即熟。

  葡萄:「史記」:『大宛以葡萄作酒。富人藏酒萬餘石,久者積年不敗。張騫移種於中國,一名馬乳、一名黑水晶』。段成式云:『有黃、白、黑三色;又有綠葡萄,蜜葉繁陰,星編珠聚』。臺止有黑者,亦甚稀。

  甘蔗:「廣志」:『竿蔗,又名都蔗。皮帶紅而節短,亦有青黃皮者』。北路初植不佳,近則甘脆不亞內地。其煮糖者,韌而小,謂之竹蔗。

  甘蕉:「三輔黃圖」:『漢武建扶荔宮,有甘蕉二本;俗名牙蕉,亦名荊蕉。「南方草木狀」:『實隨花;每花一闔,有十餘子,先後相次。子不俱生,花不俱落』。

  荔枝:殼紅,膜紫、肉白,以核之細者為珍,謂之蕉核。蔡君謨曰:『荔枝,惟閩越、巴蜀有之。漢初,尉佗以備方物,始通中國;為南方第一佳果』。有自內地攜一、二株來者,多葉少實,味亦酸。

  香櫞:俗名香圓。「本草」:『枸櫞』。「南方草木狀」:『皮似橙而色金,氣極芬香,肉厚,白如蘆菔』。一名密羅柑。置盤中可以供玩,切片可為糖品。

  石榴(見花部):段成式曰:『石榴甜者謂之天漿。有三種:皮黃、核小,子瑩如水晶者曰密榴;皮斑赤,肉薄、核大者曰柴榴;皮白、味酸澁者曰白榴』。潘尼賦:『千房同膜,十子如一;繽紛磊落,垂光耀質』。

  菩提果:俗名香果。「海物異名記」:『花如冠蕤,葉似冬青,實似枇杷。出自西城,故名』。香埒於檨,而甘美不及。

  釋迦果:似波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沈光文詩:『稱名頗似足跨人,不是中原大谷珍;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野島作安身』。

  菱:產水中。「周禮」:『籩人加籩之實蔆芡』。注,『蔆、芰也』。疏云:即菱角,楚屈到所嗜者』。唐東嶼詩:『交遊萍荇類菰蒲,懷玉藏珍似隱儒;葉底止因頭角見,此生不得老江湖』。

  橘:「禹貢」:『厥包橘柚』,漢時有橘官,民有橘籍。臺人誤以橘為柑。柑皮厚而蹙皺;橘皮薄而光潤,瓣隨手即開。臺產柑橘,味俱酸。又有四時橘,前生者紅、後結者青,花果一年相續。亦名公孫橘。沈文開「雜記」:『有番橘出半線諸山,樹與中原橘異。大如金橘,肉酸、皮苦,色黃可愛』。其詩云:『枝頭儼若掛疏星,此地何堪比洞庭,除是土番尋得則,滿筐攜出小金鈴』。

  柑:「南方草木狀」:『橘之屬,甜美特異者』。閩中以漳產為上;北路紅柑、雪柑,供玩而已。沈文開「雜記」:『有番柑,種自荷蘭。大於番橘,肉酸、皮苦。荷蘭人夏月飲水,必取此和鹽搗作酸漿入之。多樹園中,樹與橘無異』。其詩云:『種出蠻方味作酸,熟來包燦小金丸;假如移向中原去,壓雪庭前亦可看』。

  梧桐子(見木部)子如糊椒,兩兩相並,綴於葉端。味清芳,堪埒松子。

  柚:有紅、白二種。列子所謂『樹碧而冬青,寶丹而味酸』。臺產皆然。漳州文旦柚入貢。此外,佳種亦多有泛海而至者。

  木瓜:「爾雅」:『楙,木瓜也』。「詩」:『投我以木瓜』。理腳氣。切細片,漬以糖或鹽,味殊佳。

  柑子蜜:臺產,形如公孫橘。初生色綠,熟則紅;俱可蜜為茶品。

  桄榔子(見木部):花淡紅而帶白,結子如山茶、茱萸而甘,五月熟。時當種埔占,以桄榔子之多卜有年。

  桃(見花部):「爾雅翼」:『桃早盛,蓋三歲而有子』。江文通頌:『惟園有實,惟山有叢;丹蘤擎露,細榮繞風』。此地絕無佳者。

  李(見花部):「素問」:『李味酸,屬肝,東方之果。一名嘉慶子』。閩中有數種,惟虛仁李最佳。北路實小而味酸。

  梅(見花部):「書說命篇」:『若作和羹,汝惟鹽梅』。內地有作烏梅、青梅梅醬諸法,皆用糖和之。北路實小,生毛而味苦。

  番柿:種自外番。類柿而皮有毛,味酸澁;俗呼為毛柿。

  番石榴:俗名梨仔茇。花白而微香。子皮青,肉微紅,氣濁而臭;土人嗜之。無地不有。或伐其材為薪。

  花之屬

  梅花:百花之魁。色白者為上,有單葉、百葉。豔者曰紅梅;漢上苑有朱梅、臙脂梅是也。紫花梅,色稍淡,皆百葉。最清幽者,莫如單葉山梅;籬間水次,疏影暗香,真堪獨賞。臺地暖,放不待春;冬初,已影斜香動矣。另有清而豔者曰綠萼梅、一蒂三花者曰品字梅,漳、泉乃有之。又茶梅,花如鵝眼錢,粉紅而黃心;雅素耐久。杭州有玉蝶梅,棟樹接成之。墨梅,梅之別種;曰臘梅。北路皆未之見。

  蘭:葉似菖蒲,味幽香。種類甚多。「爾雅翼」:『一榦一花者蘭,一榦數花者蕙』。「漳志」:『榦青而勁,花淺黃色,心有紫點為大青。此種極多,葉長花白,幹亦白,一莖可得二十餘花為玉榦;品最上』。此間大青為多。沈文開「雜記」:『有番蘭,葉似穗;但體柔而色嫩,花亦如蕙而無香。生山中,移植家園,則敗。此外,蕉尾蘭、了蘭、金枝玉葉蘭、紫蘭、拜歲蘭、鶴頂蘭、倒吊蘭,大約多蕙之屬也』。福州山間有素心蘭,一莖數花,稍細,葉亦短,幽香特異;蘭之絕品,尋常不可得。山蘭一榦一花,崖谷幽處生之。北路山中應有是種,惜人跡罕到。又蘭香草,「禮記」『佩帨蘭茞,「楚辭」『紉秋蘭以為佩』是也。臺俱未見。

  蓮花:一名荷花。「爾雅」:『荷,芙蕖也』。有紅、有白,有白而紅邊者。百葉最佳。或開並蒂,則以為瑞。內地五、六月盛開;縣治北香湖八、九月方盛,直開至臘。許彥周「詩話」:『世間花卉無踰蓮者。諸花皆藉暄風暖日,獨蓮得意於水月;香吹清涼,雖荷葉無時不自香也』。「寧化志」:『有青、黃二色』,臺未之見。

  桂:「格物叢話」:『桂花數品,或黃、或白、或紅、或紫、或花四出或五出、或重臺。四時青青,不改枝易葉。又有四季著花者,有一月一花者,有當春著花者。北路止有月桂,來自內地;以土不相宜,故稀。

  菊:「爾雅」:『蘜,治蘠』。「埤雅」:『鞠名聚金;聚而不落,故名。鞠有紅、白、黃、紫及沉香色;種類頗多,形象亦別』。「禮記」:『季秋菊有黃華』。臺地至十一月方盛。又開過歲者曰拜歲菊、正月始開者曰元宵菊,其色俱紫。前賢菊譜有二十七種或三十五品七十一種,此地不能盡有也。

  洋茶:來自日本,種類甚多;近始有之。曰牡丹紅、荷蘭白、麗春紅;曰水紅金錢,則花稍細,如金錢大,漳人謂之青梅。又有一蕊而紅白相半者,曰秋色平分。按「漳志」:漳中有千龍,大如牡丹,可尺一、二圍,高三、四寸;有紅、白二種。又牡丹紫吐絲,牡丹能於花心起臺,吐長絲數寸。又有共一枝而開花作紅、白、緋各色者。有大六角、小六角,花如刀切成六角狀者。又有鐘款、菊款、五心、白虎斑、紅點白、白點紅等種,皆花之奇觀。附記於此。

  水仙:有單葉、百葉二種,「華夷考」:『金盞銀盤』是也。百葉者豔勝,單葉者香勝;種皆自內地。黃山谷詩:『凌波仙子生塵襪,波上盈盈步秋月。被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含香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

  葵花:花開向日,「左傳」所謂『葵能衛足』者也。有黃、紅、白三種。自下而上,開盡而止。高七、八尺。又錦葵、戎葵、錢葵,此地俱無。

  木芙蓉:一名木蓮,一名拒霜,有紅、白二色。有百葉而朝開,色白,午漸紅,晚殷紅;俗名三醉芙蓉。此種最佳。按邛州有弄色芙蓉,先日白,次日淺紅,三日繁紅。今一日遞變,是或邛之變種歟?

  玉蘭:接本辛夷。白色,先華後葉。李元仲云:『即宋人所名迎春也』。王元美詩:『霓裳夜色團瑤殿,露掌清輝散玉盤,自是藍田通別種,不同湘浦怨春寒』。內地正、二月盛開,北路或七、八月亦開。

  紫薇:夏、秋間開,可百日。「閩志」:『俗謂不耐癢花;爪其本,枝葉皆動。唐時省中多植之,故謂之薇省』。又有白者曰銀薇、有紫帶藍者曰翠薇,此二種北路無之。漳、泉人多誤以紫薇為紫荊,甲間發花,紫荊也;紫薇則每一枝數穎、一頴數花,繁而墜末。

  海棠:來自海外,故名。有鐵榦、西府垂絲、木瓜數種。賈耽「花譜」以海棠為花中神仙。北路有鐵榦;餘皆無之,不特蜀之香國也。

  薔薇:「格物總論」:『一名牛勒、一名牛棘、一名刺紅、一名玉雞苗、一名薔蘼。花清馥,有紅、黃、白三色,藤身多刺』。移自內地,止有淡紅一種;而開花者甚稀。

  樹蘭:高者丈餘。有五葉、七葉二種:五葉者年止再開;七葉者葉稍細而香幽,年三、四開花,纍纍如黍米。王敬美「閩部疏」:『樹蘭,木本;賽蘭,蔓生』。其香皆與蘭埒。

  瑞香:始,廬山一僧夢中聞花香酷烈,既覺,尋得之,因名睡香。人以為花中之瑞,以「瑞」易「睡」。又名纏枝,以逐節皆花也。色淡紅;十二月開;一簇十餘蕊。性喜陰,難植。更有黃、白二種,名野瑞香。

  番瑞香:藤本花淡綠,香甚異,一簇數蕊;五、六月開。臺產種法,藤覆土中,葉令出士,即生。

  杜鵑:一名山躑躅;大紅名送春、淺紅名迎春。「平泉花木記」:『紫躑躅』,即此也。開放滿叢,豔麗奪目。白居易詩:『九江三月杜鵑來,一聲啼得一花開』。蓋花開正值杜宇鳴之候。內地有單葉者,生滿山,名映山紅。

  美人蕉:葉差小;花出蕉心,狀若荷,紅鮮可喜,經月不謝。張燮詩:『不比收紅拂,真堪號絳仙;彈文怨修竹,無乃妬新妍』。

  山丹:一朵百蕊,狀若繡球,紅如剪綵;蘇子瞻擬之『錯落瑪瑙盟』是也。

  石榴花:「格物叢話」:『來自安石國,故名。又曰安榴。有來自新羅國者,則名海榴。單葉者多實;百葉有紅、白二種,夏秋盛開』。「山堂肆考」:『有黃色者,有紅花白緣、白花紅緣者;又有花圓如寶珠,名寶珠榴』。此地俱未見。

  桃花:「月令」:『仲春之月,桃始華』。此地臘盡春初已大放矣。單葉者,色深紅或淺紅,子甚繁。又色白者為碧桃,殷紅為絳桃,淡紅為緋桃;三月始開者,俗名三月浪:俱百葉。

  李花:唐人論李花有九標:香、雅、細、淡、潔、密,宜月夜、宜緣鬢、宜白酒。寧化李元仲足之曰,宜朝霞。

  茉莉:一名柰花。梵書曰鬢華,種傳自西域。色白而香,宜於夜。朱文公詩:『曠然塵慮淨,為對夕花明』。此單葉茉莉也。有百葉者,花較大,名番茉莉。初得種時價甚高,近乃隨處皆有。

  含笑:白瓣如蘭,自輔其頰,故曰含笑。半開則馥烈,大則香減。銀嶽八芳草,此其一也。近始有自內地移至者。

  一丈紅:即蜀葵。花淡紅。一葉一花,自下而上,高近丈;所謂『五尺欄桿遮不住,留將一半與人看』也。內地有朱紅者,尤佳。

  斑支花(見木部):先花後葉,二、三月盛開;絳色,遠望如紅霞幛天。

  莿桐花(見木部):似蓮蕉花而大。花絳紅,一枝數十蕊;二、三月盛開,恍惚斑支。

  水錦:即木槿;一名朱槿、一名赤槿、一名日及。「埤雅」:『花如葵,朝生暮隕』。「說文」名舜,「詩」『顏如舜華』是也。有微紅、水紅、白色數種。小兒口熟破,取白色花搗汁擦之即愈,取乾者煎水洗亦愈。

  雞冠:紫色。佛書謂之波羅奢,高可五、六尺,矮者數寸。蘇子由詩注:『即玉樹後庭花也』。亦有白色。又一種中枝花極大、旁枝花小,錯出環拱;俗名百鳥朝鳳。

  月下香:葉叢生,細而長;中吐一莖,可數十蕊。花白,開自下而上;至晚愈香,故名。又以開輒兩蕊相偶,名雪鴛鴦。內地夏、秋時開,臺四時皆放。

  賽蘭:花黃如黍。一名翠蘭,俗名魚子蘭,又名雞爪蘭。夏、秋間開。佛經謂『伊蘭』,即此花也。又名珍珠蘭,香聞十步。

  夜合:「格物論」:『一名合歡,亦名合昏』。花白、微香;以其朝開夜合,故名。

  番蝴蝶:葉略似槐;花中紅、外黃,似蝶有鬚,一枝可數十蕊。四季長開。臺產。

  金絲蝴蝶:花黃色,形如蝶。「華夷考」謂之金莖花。

  長春:燕昭王時有長春樹;今借以名花,謂一歲俱花也。淺紅色。臺人名為月見。

  麗春:從南海來,罌粟別種也。花似長春而大,百葉而深紅。

  萱草花:一名宜男、一名忘憂。花,淡紅色;以作蔬,曰金針。或名鹿蔥,前人俱以為誤。更有紅、紫二色者,北路無此種。

  曇花:有紅、白二種,夏日開。泉州開元寺有聯云:『祇樹開千臘,曇花供六時』。

  凌霄:「郡志」:『兔絲子,一名凌霄』。「爾雅翼」:『苕,陵苕;今凌霄花是也。藤蔓喬木,極木所至,花開其端』。「詩」:『苕之華,芸其黃矣』。此地所生枝葉皆似,其花紫;或者苕之變種與?

  石花竹:「通志」:『一名錦竹。叢生,高尺許,花如纈錦』。

  剪春羅:莖柔、花淡紅,旁如剪刻。一名碎剪羅。又有色深紅者,名狀元紅。

  洛陽錦:叢生,高尺許。莖柔,紅、紫諸色俱備。又有白者,名白剪絨。

  素馨:舊名耶悉蜜。藤木。花色白,香亞茉莉。五羊城外三十里有花田,雲南漢劉鋹之姬曰素馨死葬此而生此花,因以名之。沈文開「雜記」:『臺產藤與花葉頗相似,多在各社竹叢中或樹稠陰密處。藤蔓竹木,花細白如雪。二、三月間開,香氣清幽飛遠,色不變黃,四月而歇。不似廣、閩家所植,每月常開也』。

  繡球:白色。內地繡球木本,一華數十蕊,團團湊合如簇球;臺系藤本。

  噴雪:花白。細細如雪。「通志」名潑雪。今人多取植盆中。

  蓼花:即水葒花。細莖、弱葉似柳,味香辣。霜後,獨爛然於冷風寒水間,故又名大節。

  月桃:葉似蓮蕉。花黃白色,倒垂,香而濁;一莖可數十蕊。臺產五月始開。端午日,取其葉以為角黍;摘花插小兒髻上,又名虎子花。

  金鳳:有深紅、淺紅,有白、有紫,有紅白相間。自夏初至秋盡,開謝相繼。一名鳳仙。張宛丘「菊詩」呼為菊婢紅者,可染指甲。

  佛桑:色朱,其葉似桑。一年長開,朝生暮隕。「學圃雜疏」:『佛桑有紅、黃諸色,一名扶桑。其單葉者,名照殿紅』。

  千日紅:色紅、無香,極耐久。婦人插之,每數日浸以熱水,色更新妍。

  金錢花:花紅,午開、子謝;一名子午花。「北戶錄」:『來自毗屍沙國』。

  胭脂花:有紅、白二種。狀如兔絲花而稍大,夏、秋開。

  玉樓春:即百葉黃梔。花白而香,不能結實。

  頳桐:葉微似桐,高五、六尺。青榦繁花,鮮紅如火。沈文開「雜記」名天仙花。內地名龍船花,以其初開正在競渡之候也。又呼百日紅。臺則終歲皆紅矣。

  萬壽菊:花黃似菊而耐久,盛者可數十蕊。

  棣棠:「通志」:『條生。花淡黃色,二、三月開。又有白色者』。

  蓮蕉:花有紅黃二種,一年長開,俗謂美人蕉,誤。

  指甲花:色碧而花細,一枝可數百蕊。「南方草木狀」云:『樹高五、六尺,枝弱如嫩榆;云自大秦國移植』。婦女搗其葉染指甲,功同鳳仙;故名指甲花。群以為香,然實濁不可耐。

  番花(見木部):色白微黃,味香而濁,似山梔花。三、四月開,先花後葉。

  莿毬:葉綠,身多莿。花黃色,似菊而小;臺謂之消息花。又名牛角莿,以其■〈艹〈束刂〉〉 偶如牛角也。

  老來嬌:一名秋紅、一名雁來紅,亦名老少年。榦紫直上,高六、七尺。葉初生即紅,老而紅愚嬌;雖非花而豔特甚。周子羽詩:『翔雁南來寒草秋,未霜紅葉已先愁;綠珠宴罷歸金谷,七尺珊瑚夜不收』。四明黃宗羲有「雁來紅賦」。

  藜:榦淺紅,葉微紅帶黃色,形如老來嬌高可八、九尺。枯則取以為杖,韌而輕;即藜杖也。

  玉芙蓉:葉似艾而微香,色亦淡雅;婦女愛之,多插於首。此與老來嬌及藜,皆草也;以其色可人,並附於花之末。

  木之屬

  松:「字說」云:『松柏為百木之長。松,猶公也;柏,猶伯也。樹磥砢修聳,皮作麟形,四時不改柯易葉。仲春抽蕤,花蕊為松黃;結實如豕心,疊如麟砌,秋老則子長鱗裂』。「白玉蟾」云:『奎星之精化而為松,精液為松脂,餘氣結為茯苓。千年松脂,化為琥珀』。臺惟水沙連內山有此。

  柏:「六新精蘊」云:『萬木皆向陽,柏獨西指;蓋陰木而有貞德者,故字從白。白者,西方也』。「埤雅」:『性堅致,枝、子皆香,不長霜雪』。葉扁而側生者,曰側柏;一名扁柏。

  楠:「漳志」:柟,今楠木也。宋子京曰:『讓木即柟,其木直上,柯葉不相妨』。「山海經」:『柟負霜騰翠,今古以為美材』。此地木色稍黑,有載入內地者。又土柟可為輔輻,甚堅韌。

  樟:大者數抱,四時不凋;枝葉扶疏,垂陰數畝。漳「舊志」:『樹老則內腐而虛,其色赤,其材細,其味辛烈,作器雕鏤必用之。熬其汁為樟腦,可入藥也』。

  梧桐:「禮」:『季春之月,桐始華』。「爾雅」注:『榮木,梧桐也』。「福州志」:『閩產有三:一種葉有三歧,子如胡椒,可食;曰梧桐。一種葉圓而末尖,二月開淡紅花,可壓油;曰油桐。一種花葉不相見,花不結子,材可琴瑟』。「禹貢」『嶧陽孤桐』即此,所謂岡桐也。北路所有,乃梧桐耳。

  榕:「海物異名記」:『榕作槦,言材不中主人也。或曰蔭覆寬廣,故謂之榕』。「南方草木狀」:『其蔭十丈,枝條既繁,葉又茂細;根如藤下垂,漸漸及地,便生枝節。鳥啄其實,墜地復生,名曰鳥榕』。

  楓:樹如白楊。「說文」:『楓木厚葉、弱枝,喜搖。別名欇』。「爾雅」:『楓,欇欇』。言風至則欇欇而鳴也。「齊丘化書」:『老楓化為羽人』。又天子之居曰楓宸,曰丹楓(?)。青楓,則未丹之稱。楓上占斯曰楓柳;占斯者,寄生也。

  桄榔:「南方草木狀」:『樹似栟櫚,皮中有屑如麧麫。木性如竹,紫黑色,有文理;可以為器』。

  柳:「大戴禮」:『正月柳梯;梯者,發葉也。黃蕊為花;花熟時,隨風狀如雪,曰絮』。「白玉蟾記」:『箕宿之精化為柳。昔人比王恭,濯濯如春月柳』。漳、泉人多植水邊,名楊柳。柳與楊,實二種也。漢苑有人柳,一日三起三眠,別名檉柳。天將兩,檉先知之;霜雪不凋。又稱三春柳,以其一年三秀也。又稱觀音柳。此異種,人罕識之。臺又有御柳,榦赤,細條如綠絲;亦名垂絲柳。「寧化志」:『粵中有御柳,葉細如碎縷,簇生絲條,紛飛如綠雪;微風拂之,左右依靡』。當與臺為一種。不知『寒食東風御柳斜』,即此御柳否?

  椿:「泉志」:『木之壽者』。「圖經」:『椿木實而葉香,可啖。方春,摘其芽。臭者為樗』。董子曰:『木命三時,謂椿以春、榎以夏、楸以秋也。』

  斑支:「斑」或作「攀」。乾直起礌而生,莿極強;樹大則礌、莿俱落。花落而實中有棉極鬆,為褥宜於暑。

  椶:古稱栟櫚。榦直上無枝。葉生木杪,下有皮重疊裹之;每一匝為一節。皮入土不爛。梁張孝秀執栟櫚皮塵塵,唐因之為拂。北路不多產。

  楝:「爾雅翼」:『木高數丈,葉似槐而尖。實如小鈴,味苦。俗名苦楝』。「圖經」謂樹有雌雄,雄者根赤無子。雌者根白有子。

  水松:「華夷考」:『福州呼水松,莆人呼水棉。性好近水,皮溫厚如棉。枝喬而上勾,其葉散碎紛披,其根礌砢奇古』。

  烏桕:花如梅,子可醡油,燃燈澆燭。秋盡葉紅,遠望如霞。北路不多產。

  鐵樹:榦紫黑色;葉如桄榔,生於木杪;皮麟皺而厚。俗傳可以釘釘其樹,鐵皆化,樹愈茂盛。

  莿桐:樹高大,枝葉蕃茂。雨時折枝,插地即生;亦易長。初生多莿;長而莿落,垂蔭如梧桐。

  九荊:樹無皮如紫薇,或呼為九芎。質理甚堅;用為柱,入土不朽。亦能花,但不蕃耳。

  楮:臺名鹿子草,以鹿嗜其枝葉也。別名谷。「爾雅」:『榖,楮也。皮可造紙』。「晉書」:『王議之制窮萬谷之皮』。「廣州記」:『蠻夷取榖皮,熟槌為揭裏布,鋪以擬氈。』

  破故子樹:葉似梧桐而小,結子如苦楝。

  加冬樹:葉似冬青,子亦如之。大者陰可數畝。

  荊:俗名埔荊。「格物論」:『荊,小木叢生,枝莖婆娑,葉刻缺而粗澁;荒坂洲渚多有之。有五葉、七葉。行人中暑者,取七葉荊心嚼之或縛臍間,立愈』。

  象齒:木硬而直,白文如象齒。以為桷,久而不壞。

  土杉:色黃白,略如杉。小屋以為樑。

  猴栗:木性甚堅,器用多取之。為樑柱,久亦內腐。

  白樹:樹高大而榦直,頗美觀;但易朽蠹,巨室無取也。

  黃目樹:葉如苦楝,赤黑色。結實形如枇杷,色黃皮皺;中有子,去之用以澣衣,功同皂筴。

  番花樹:樹高大,葉如枇杷而厚。冬葉落,枝頭纍纍如指。

  赤鱗:赤色皮鱗,質堅。大者取為車心,小者用為籬柱。

  樸:「通志」:『葉如加條差小,皮麟皺而厚』。諸羅地名有樸仔樹腳,因其多而得名也。

  烏栽:皮帶黑色,中白。大而不堪器用,止可供薪。

  水漆:生海泥中。柯葉,彷彿莿桐;皮有黏液,著膚則腫。取以圍籬,多生枝葉。

  百日青:樹枯而色如生,故名。

  山荔:樹如荔,無花實。

  埔柿:樹如柿,無花實。

  菻荼:葉多莿,似黃梨而大;高可丈餘。密栽為籬,盜不能入(花、實別見「番俗」部)。

  竹之屬

  莿竹:高四、五丈,大者圍尺五、六寸。旁枝橫生而多莿堅利,人不敢犯;密者可禦盜。草屋取為樑柱,器物資之,用甚廣。

  長枝竹:一名鱟腳綠。高二、三丈,圍三、四寸,節疏而平。臺人制椅棹、床架、櫥等物皆資之。產自山中草地,間有種者。「通志」:『絲之可以為器』。

  筀竹:「山經」注:『筀竹大者圍二尺,長四丈。又名防露;言其上密防露,下疏來風』。石介詩:『斷霞半赭燕支木,零露偏留筀竹叢』。出竹塹岸裏社。筍極佳(見蔬部)。

  金絲竹:一名箭竹。大如小指;其質堅、其節疏。出樸仔籬等社,土番以為箭。

  空涵竹:高二丈餘,圍二、三寸。質不堅,多產山中,草屋用為桷。或藩田間。

  麻竹:大於莿竹而無莿,但不堅厚,止可制車籠、糖籠、倉笨、篾簟等物。

  觀音竹:枝柔、葉細、榦小;高四、五尺。園亭植之。或取其小者為盆景。

  人面竹:高四、五尺。「華夷考」:『節密而凸,宛如人面,故名』。「通志」:『一名佛眼竹,可供玩賞』。

  椶竹:高二、三尺;節密,而生皮似椶,故名。

  石竹:大如筀竹,可為器。出樸仔籬等社。

  珠籬竹:高丈許,如指大。人居用以編籬。

  蘆竹:戴凱之「竹譜」:『有竹象蘆,因以為名』。「泉郡志」:『生溪澗濕處,叢小葉疏』。

  草之屬

  仙草:「泉郡志」:『搗爛絞汁和米粉煮之,雖三伏成凍,似石花而黑;解暑毒』。

  茜草:染絳之草。一名茅蒐。「說文」:『茅蒐染韋,一入為韎』。又名地血、名牛蔓、名茹蘆。土番多用此以染獸毛,間以染藤;然秘而不傳。莫知所生之處,漢人鮮有識者。

  鳳尾草:「本草」:『名貫眾。葉青綠如小雛翅』。「廣雅」謂之貫節。

  虎耳草:葉圓,面綠而背紅;八芳草之一也。喜陰濕。能治耳疾。

  茅:「易」:『藉用白茅』。「禮」:『縮酌用茅』。「詩」:『晝爾于茅』。北路甚多,高與人齊。又一種短而細,名金絲茅;理而不亂。

  菅:「爾雅」:『白華野菅』。陸璣曰:『菅似茅,而滑澤無毛』。「詩」:『白華菅兮』。「逸詩」:『無棄菅蒯』。

  芒:「爾雅」:『莣杜榮』。李時珍曰:『芒皆叢生。葉似茅,傷人如鋒刃,皮可為繩,莖穗可為帚』。

  蒲:「埤雅」:『水草也』。似莞而褊,有脊。生於水涯,滑而溫,可為席。

  蘋:「通雅」:『蘋,萍一類也』。「韓論」:『沉者曰蘋,五月有花』。白色謂之白蘋。生田中者小,曰青蘋。

  萍:「爾雅翼」:『水上小浮萍,江東謂之萍』。「埤雅」:『無根而浮,當與水平,故謂之萍。紫萍可為藥』。

  藻:「爾雅翼」:『根生水底、葉浮水上,不若水浮萍之無根而漂浮也』。

  煙草:一名淡芭菰,種出東洋。莖、葉皆如牡菊。取葉曬乾,細切如絲,置少許管中,燃吸其煙,令人微醉;不食輒思,亦名相思草。有生煙、熟煙。出漳州者甚佳。北路生而不殖。

  乳草:生附地,枝紅;葉細,背微紅。和雞食,益產婦之乳。

  鼠麴:「本草」:『生平岡熱地,葉似馬齒莧,上有白毛;黃花』。「艾軒集」謂之暑菊。曬乾,同米粉作糗。

  金絲藤:蔓生(見「番俗」「服飾』部)。

  仙人掌:「圖經」曰:『於石壁上貼壁而生,如人掌,故名』。

  合羞草:高二、三寸,葉似槐。爪之,葉即下垂,如婦女含羞然。

  齒草:枝綠,高尺許;葉如浮藤菜而小,心如枸杞。番人取其枝以擦齒,久之皆黑,因以得名;或名澀草。

  龍舌草:俗名蘆薈。形如舌,旁有莿。液如油,可以潤髮。

  莿莧:榦赤色,高三、四尺。葉尖小,青色帶赤,多生莿,故名。燒灰沃水,可漬米為粽。

  藥之類

  薏苡仁:一名■〈艹贛〉米,謂堅硬有贛強之意。一名回回米,一名薏珠子。能健脾益胃。馬援在交趾,嘗餌薏苡以勝瘴,呼為■〈艹幹〉珠;載其種還,人讒以為珍珠。北路產頗多,而粒差小。土番名之曰禾榛,又名禾珠;以其與禾並栽也(詳見「外紀」)。

  天門冬:蔓生。結根如指。「山海經」所謂冬■〈艹舋〉。「爾雅」:『髦顛棘』。郭璞注:『細葉有莿,與麥門共稱辟榖要藥』。

  麥門冬:小於天門。「爾雅」:『葉如韭,四季不凋。根有鬚作連珠,形似穬麥』。「本草」謂『久服輕身,不老不饑』。又名禹餘糧。

  土茯苓:「爾雅翼」:『茯苓,千歲松脂也。蔓生。長葉圓根,大如雞子,連綴而生。有赤、白二種』。北路產者,似茯苓而小,赤色;俗呼為山尾薯。

  菖蒲:荃也。一名蓀、一名水劍草。文王嗜昌歜。「左傳」:『王使周公閱來聘,饗有昌歜,菖蒲也』。生於石上者為石菖蒲,道家以為延年之食。

  枸杞(見蔬部):其實為地仙子。諺曰:『去家千里,不食枸杞』。其根為地骨皮,治喉間毒。

  藕節:草花根也(見花、果二部):取其條,切片陰乾,可入藥。

  紫蘇:「爾雅」:『蘇,桂荏』。曰紫蘇者,別於白蘇也。性和暢,行氣和血。子可以取油。

  艾:「爾雅」謂之冰臺。莖高三、四尺,葉長寸許。味辛微香,面青背白。花黃,秋開如野菊而小。「爾雅翼」:『庶草治病,各有所宜;惟艾可灸百疾,故名醫草』。

  蒼耳子:即羊帶來。「爾雅」曰:『卷耳苓耳』。「廣雅」曰:『枲耳』。郭璞曰:『形如鼠耳』。陸璣曰:『葉青白似胡荽,白華細莖,子如婦人耳璫』。或名耳璫草。

  益母草:「爾雅」:『■〈艹佳〉蓷』。郭璞注:『今茺尉也。葉似荏,莖方。花淡紅,生節間』。又名益母,宜於孕婦也。

  金銀花:「本草」:『即忍冬藤花。一名老翁鬚花。黃白相對,有香;能治風、除脹、解痢』。令人摘取曬乾,以治毒消腫。

  通草:性利水,兼通乳竅。染以彩色制花,鮮明可愛。出淡水雞籠諸山。

  香附:即莎草根,一名臭頭香。「離騷」曰:『青莎雜樹兮,薠草靃靡』。「子虛賦」:『薜莎青蘋』。

  三柰:枝葉類薑,根亦似之。味辛。

  山梔子:其花六出,其實七稜。亦名越桃,一名木丹。「圖經」曰:『皮薄而圓,黃色。子多七稜,至九稜者為佳』。「子虛賦」:『鮮支黃爍』。蜀中有紅色者。

  土木通:藤大如指,每節有二、三枝,枝頭出五葉。結實如小木瓜,南人謂之燕■〈艹覆〉。

  澤蘭:「爾雅翼」:『葉尖長,微有毛;方莖紫節,花白。能散血』。

  薄荷:「圖經」:『莖葉似荏而尖長,治風寒為要藥。以蘇州之產為佳』。

  車前子:即「詩」所謂芣苢。「爾雅」:『芣苢,馬舄車前也』。陸璣疏:『一名當道。喜生牛馬跡中,故曰車前』。葉亦可用。江東人呼為蝦蟇衣。俗呼五根草。

  風藤:狀與他藤異,似木通。出水沙連丙山。浸酒服之,可已風疾。

  白雞冠(見花部):取色白者曬乾,能治婦人血崩。

  蒲公草:「本草」:『一名蒲公英』。有細莿,中抽一莖,莖端有花,黃如金錢;開罷,飛絮隨起。絮中有子,落地即生。專治女人乳上生毒。

  蓖麻子:「圖經」:『葉似葎草而厚大;莖赤,有節如蔗。實類巴豆,形似牛蜱,故名。能治風病』。

  紫萍:(見草部):池澤止水中甚多,季春始生。面青、背紫;赤若血者,謂之紫萍。「寧化志」:『七月十五採,曬乾,蜜丸之,能入肺經、達皮膚,治腳氣、傷折、胎孕有傷;名「紫萍一粒丹」』。

  斑節相思:枝葉類薄荷而大,味似艾。能解毒。

  桕菰(見木部):「本草」無載。小兒口痛,煎洗即愈。

  菻荼菰(見木部):花色有紅、白二種;療痢疾,各以其色治之。「本草」亦無載。

  水燭:「寧化志」作山蠟燭。叢生水中,葉如蒲。花如蠟燭,色赤,有二、三層;

  中有白絮。可治金瘡,或以鋪褥。

  木賊:「本草」:『獨莖,苗如箭筍,無葉;寸寸有節,凌多不凋』。

  蛇草:形如菠蔆,有小白花。毒蛇傷人,搗爛敷之,仍煎泡酒服;立愈。

  急性子:即鳳仙子。熟時以手微按,其縫即開,故名。

  木鱉子:蔓生。葉似苦瓜。「本草」:『實似括蔞而大,生青、熟紅;肉上有莿。核似鱉,故名』。

  樟腦(見木部):以樟木切片,井水浸三日夜,入鍋煎之;柳木枝頻攪,待汁減半、柳上有白霜,濾去滓,傾汁入盆,經宿結塊。北路樟甚多,但少製煉者。

  蜂蜜:「仙經」:『蜜為眾口芝,又呼為卉醴,一曰百花醴。唐兜羅貢紅蜜』。「杜陽編」載:『吳明國貢鸞蜂蜜,其色碧。久食,長壽黑髮』。

  鹿茸(見獸部):茸角之初發者,稟純陽之質,含生發氣;其味甘、其性溫,能補陽。又有麋茸,能滋陰。

  鹿角膠:碎鹿角煮,凝凍成膠;大溫補之藥。

  鹿角霜:即膠之粗而為渣者。功次於膠。

  穿山甲:即鯪鯉殼(見介部)。

  蟬蛻:蟬殼更生,脫舊掛樹間者。

  硫磺:出淡水磺山。有夾土者、有純潔者,總置釜中鎔開,投以魚油,滾起泥土,以鐵笊籬撈去之;再煎淨汁,傾入桶內冷結凝塊,破桶而取之。

  畜之屬

  牛:「易卦」:『坤為子母牛,耕畜』。「通志」:『黃牛角縮而短悍,水牛豐實而重遲』。

  馬:乘畜也。「易」:『乾為馬,坤配乾,象牝馬』。「春秋說題辭」:『地精為馬』。「春秋考異記」:『地生月精為馬。月數十二,故孕十二月而生。有肝無膽。出西北者良,東南劣弱不及』。臺俱從內地來,近亦有牝而生者。

  羊:孕四月而生。「禮記」:『羊曰柔毛』。「古今注」:『羊名髯須,主簿繁露。有角不用,類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嗥,類死義者;欲乳必跪其母,類知禮者。性善群,故於文,羊為群』。

  犬:「易」:『艮為狗』。「爾雅」以犬未成毫為狗,「說文」以狗之有懸蹄者為犬。今通作狗。

  貓:「禮」:『郊特牲。迎貓,為其食田鼠也』。「爾雅翼」:『小獸之猛者。黃、黑、白、駁數色。其睛可定時:子午卯酉如一線,寅申巳亥似滿月,辰戌丑未類棗核。鼻端常冷,惟夏至一日溫』。

  豬:「爾雅」曰彘。或謂之豕,其子曰豚,「禮記」:『豕曰剛鬣,豚曰腯肥』。「古今注」:『豬曰參軍』。

  雞:「易」:『巽為雞』。「曲禮」:『雞曰翰音』。徐鉉曰:『雞,稽也;能考時也。雞有五德:首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敵在前敢鬥,勇也;見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

  鵝:「爾雅」謂之舒雁。顙如瘤,長脰;夜鳴應更。有行列,故兵有鵝鸛之陣。善旋轉其項,故右軍法以動腕。

  鴨:「爾雅」謂之舒鳧。尸子曰:『野鴨為鳧,家鴨為鶩,不能飛翔』。「禮」:『庶人執鶩』。

  鴿:本野鳥,必待家畜而後種傳;名色甚多。善認主家。張九齡謂之「飛奴」;謂繫書於足,能代人傳書也。

  羽之屬

  雉:「書」曰華蟲,「禮」曰褘衣畫翬。漢避呂后諱,改名野雞。雄者有冠,尾長,身五彩具;其羽為翟。「月令」:『仲冬,雉始雊』。「儀禮」:『士相見禮,各執雉,取其守介不失節』。雉飛,崇不過丈、修不過三丈;故計城之丈曰雉。臺產尾不逾尺。

  烏:束晢詩:『嗷嗷林烏,待哺於子』;「說文」以為孝鳥是也。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一名鴉,自呼其名。今人聞鴉輒唾;以見異則噪,故惡其不祥也。「爾雅」:『純黑而反哺者謂之慈烏,腹白不反哺者謂之鴉』。「禽經」:『朝鴉鳴,則小雨』。

  鶺鴒:水鳥。「禽經」:『■〈即鳥〉鴿友悌』。「詩」:『脊令在原,兄弟急難』。郭璞注:『鵲屬也。飛則鳴,行則搖』。陸璣疏:『大如鷃雀。長腳長尾,尖喙。背上青赤色,腹下白;頸下黑,如連錢,故人謂之連錢』。一名雪姑。

  鸛:「格物論」:『鸛,水鳥,一名負釜,一名背灶,一名皁裙。狀類鶴,而無朱頂。善飛搏,巢必喬木之高枝』。「禽經」:『鸛生三子,其一為鶴』。臺無鶴。

  鳩:「詩」:『宛彼鳴鳩』。傳曰:『斑鳩也,名隹。種類甚多』。語曰:『天將雨,鳩逐婦』。臺有土鳩、金鳩。土鳩青黑色,間雜以白,俗名斑甲。金鳩身綠,嘴足紅:「漳志」所謂紅鳩也。一名金隹。又名火鳩。項下赤色。

  翡翠:「爾雅」:『鷸也。俗名釣魚翁,善捕魚;名魚虎,亦名魚師』。「埤雅」:『前為翡,後為翠』。「異物志」:『雄赤為翡,雌青為翠;人取其羽毛為飾』。

  鷺:毛潔白,頂有絲毿;毿長尺餘。青腳,喜翹。高不滿二尺,翔集必舞而後下。「詩義疏」:『水鳥也』。「爾雅」:『鷺舂鋤。步於淺水,好自低昂,如舂、如鋤』。

  鴛鴦:「爾雅」:『匹鳥也。喙趾似鳧,而文綵■〈火旬〉爛。雄曰鴛、雌曰鴦,止相偶、飛則雙,其交不再』。

  白鷴:「格物總論」:『白質黑章,尾二、三尺;嘴爪純丹』。「爾雅」所謂朝雉。郭注:『江東呼為白翰』是也。亦有青者、黑者,皆不雜於凡鳥。

  長尾三娘:鷴之屬。色青,光彩照人。嘴朱紅,足紫,尾長尺許。或呼為娃鳥,疑即所謂青鷴也。

  燕:「爾雅」謂之乙。「詩」謂之元鳥。「禮記」:『仲春元鳥至,祠於高禖』。武璫詩:『花開蝶滿枝,花謝蝶還稀;惟有舊巢燕,主人貧亦歸』。

  鸜鵒:萬畢術曰:『一名寒皋。斷舌可使言語』。南唐李煜謂之八哥。

  鷗:水鳥。一名鷖。「南越記」:『隨潮上下;以三月風至,乃還洲嶼。頗知風雲』。

  布穀:「爾雅」:「鳴鳩鴶鵴。郭注:『今布穀也』。「爾雅翼」:『此鳥鳴時,布種其谷。似鷂長尾,牝牡飛鳴,翼相摩拂』;「月令」『鳴鳩拂羽』是也。

  竹雞:「圖經」:『其狀如雉,形小尾短』。「通志」:俗呼泥滑滑,蓋以聲似之也。白蟻聞其聲,即化為水。一名越鳥,好食蟻』。

  畫眉:似鶯而小,黃黑色。好鬥善鳴,清圓可聽,與內地相類。但眉無白者。

  黃鶯:「詩義疏」:『黃鳥,鸝鶹也;一名黃鸝。或謂黃栗留,一名倉庚。其音圓滑善囀,方春後即鳴』。

  鷹:一名爽鳩。「禮記」:『仲春之月,鷹乃學習。孟秋之月,鷹乃祭鳥』。孔群曰:『雖陽和布氣,鷹化為鳩。至於識者,猶憎其眼。雄形小,雌體大』。「禽經」:『鷹不擊伏、鶻不擊姙,蓋義性如此』。北路有極大者,名曰板雄。

  鷂:「詩義疏」:隼『餅,鷂也』。「通志」:『大如鷹,蒼黑色,尾稍短。善擊鳥』。莊子曰:『鷂為鸇,鸇為布穀,布穀復為鷂;此物之變也』。

  烏鶖:身黑、尾長,較小於鷹;能搏鷹、鷂、鳶諸惡烏。「詩」:『有鶖在梁』;水鳥也。當為別種。

  伯勞:「爾雅」謂之鵙,亦曰博勞。「左傳」謂之伯趙。「易通卦驗」:『博勞,性好單棲。其飛■〈梭,羽代木〉,其聲嗅嗅;夏至應陰而鳴』。「爾雅」:『鵙在林間鳴,蛇於其下蟠結不動』。「興化志」:『伯勞,一名梟』。

  海鵝:俗名南風戇,又名布袋鵝,色如家畜。伸頸高可及肩,常於海濱獵魚,避風則入。翎可為箭羽。

  鳧:「爾雅」注:『似鴨而小,背上有紋』。陸璣云:『卑腳短喙,鳥之謹厚者』。俗呼為水鴨。

  番蓽:形似燕;背淡黑色,腹下色黃,尾長。飛則鳴、行則搖,類於鶺鴒。

  蓽雀:似雀而小,紫色。唧唧善吟。置籠中,能自來去。性畏暑,遇夏輒死。

  白頭翁:似雀而大,頭有白點。諸葛恪在吳王坐,有鳥飛過,恪曰白頭翁。張昭疑為譏己,請覔白頭母。

  海雞母:黑色,腳綠。如母雞大,宿海嶼中,故名。骨脆而味甚美。

  雀:曹植賦:『頭如顆蒜,目如襞椒,躍而不步』。「古今注」:『一名嘉賓』。言宿簷瓦,馴近堦除,如賓客也。

  鷦鷯:「通志」謂之鷦鴱。「爾雅」:『桃■〈丿上虫下〉鷦,其雌鴱也』。陸璣曰:『似黃雀而小。喙刺如錐,取茅為巢,以麻紩之,如刺紩襪;故一名襪雀、一名巧婦、一名女匠』。土番出草,聞其聲則返。

  鳶:鴟類。「爾雅」:『其飛也翔,俗謂能嘶風』。「禽經」:『朝鳶鳴,則大風』。「格物論」:『能捕魚』。臺則並搏小雞、鴨食之。

  食蛇鳥:黃褐色,項細而長,高腳,性嗜蛇,大倍於鷺。

  鵂鶹:又名鴟鵂,怪鳥。大如鷹,頭目如貓,有毛角、兩耳。晝伏夜出;鳴則雌雄相喚,聲若老人。莊子『鴟鵂夜撮蚤虱,察毫末;晝則瞑目而不見丘山』是也。宿叢草中,俗呼為狐黃。「寧化志」:『即土梟。子成,父母俱遭其食;不孝鳥也。故古人夏至磔之』。

  毛之屬

  豹:「說文」:『豹似虎,圖文黃紋,黑如錢,比比相對』。圈中五圈,左右各四者曰金錢豹;宜為裘。紋如艾葉者,曰艾葉豹;臺謂之烏雲豹。土產者稍大於犬,而無所害於人;或名之曰獐虎。

  鹿:「埤雅」:『鹿性決躁』。又曰:『性警,分背而食,食則相呼。群居則環角外向,以防物之害己』。「爾雅翼」:『鹿陽獸游山,夏至得陰氣而解角,從陽退之象』。

  麋:鹿之大者。「左傳」:『澤有介麋』。「爾雅翼」:『麋陰獸游澤,冬至得陽氣而解角,從陰退之象』。

  麖:似鹿而小,無角。性悍而善跳。「埤爾」:『麖性膽怯,飲水見影輒奔』。崔豹「古今注」:『鹿有角而不能觸,麖有牙而不能噬』。

  熊:「埤爾」:『熊似豕。掌心有白脂如玉,味甚美,俗呼熊白。好舉木而引氣。冬蟄不食,饑則而舐其掌,故美在掌』。

  獺:蔡邕「月令章句」:『獺毛蟲,西方白虎之屬;水居殺魚者也』。「埤雅」:『似狐而小。青黑色,膚如伏翼』。「月令」:『正月,獺祭魚』。

  猴;形似人而多智。一名狙,一名胡孫。「爾雅」曰:『猱母猴』;「詩」『無教猱升木』是也。內山一種極小,名金絲猴。

  兔:「埤雅」:兔,吐也;生子從口中吐出。兔視月而孕。目尤暸,故「禮」稱兔為明視。「天問」:『顧兔在腹』;言兔在月腹也。每孕一月而生。

  野豬:「通志」:『似家豬而腹小腳長,毛色褐。牙利如鎌。「漢書」:「景帝游上林,野豬入廁」是也』。

  鼠:盧元明「劇鼠賦」:嗟乎!在物最為可賤:毛骨莫克於玩賞,脂肉不登於俎膳。淮南輕舉,遂嘔腸而莫追;東阿體拘,徒稱仙而被譴。其為狀也,鬚似夾穟半垂,眼如豆角中劈;耳類槐葉初生,尾如杯酒飲瀝。托社忌器,妙解自惜。或尋繩而下,或自地高擲。登機緣櫃,盪扉動帟。忉忉終朝,轟轟竟夕。盜干湯之鼎俎,傾留髠之香澤;傷繡領之斜制,毀羅衣之重襲。曹舒由是獻規,張湯為之被謫。亦有庭院肅清,房攏虛寂;爾以乘間,東西攛擲。或床上埒髭,或戶間出額。貌甚舒暇,情無畏惕。欹覆箱奩,騰踐菌席。嗟天壤之含弘。產此物其何益』!

  鱗之屬

  鯉:陶弘景曰:『鯉為魚中之王。形既可愛,又能神變,乃至飛越山湖;所以琹高乘之。脊中有三十六鱗,六陰數也』。北路冬春肥美特甚。

  塗鮀:形類馬鮫而大,重者二十餘觔。無鱗,味甚美。自十月至清明,漁者多獲之,醃入內地。

  烏魚:「本草」謂之鯔魚,池產者佳。吳王論魚,以鯔為上。產臺海者曰海烏,冬至前入港散子,亦肥美;散子後名回頭烏,則瘦而味劣矣。子、腎俱佳。

  鯧:身扁而短,無鱗。以紫白色者為佳,海魚之貴品。又有黑色者,細鱗,名烏鯧;味少遜。

  馬鮫:身圓而狹長。青黑色,骨軟無鱗。「通志」:『一名章鮌』。

  鰳:類鰣魚,身扁薄。味清而芳,鮮次於鰣魚。以多刺人不見重。甚矣!世之好濃厚而惡淡薄、好軟脆而惡骨鯁也。

  鰻:有烏、白二種,烏者為上。「埤雅」:『鰻無鱗甲,白腹;似鱔而大』。又溪有蘆鰻,赤黑色,大者十餘觔;以食蘆芽,故名。又海鰻,肉粗而刺硬。

  扁魚:形似貼沙而薄。曬乾,味香美;鮮食亦佳。冬月出鹿耳門外最多,方言謂之「塗剃」。

  帶魚:「通志」:『身薄而長,其形似帶,無鱗。入夜有光。俗呼為白帶』。

  鱸:似鱖,巨口細鱗;張季鷹「思鱸膾」即此。隋煬帝謂之金虀玉鱠。

  午魚:鱸之別種。身圓厚,味差於鱸。內地端午間出,因以名之。臺海出九、十月間。俗作■〈魚午〉,古無此字。「漳志」引周成王時揚州獻鰅(音容),鰅皮有文;非是。

  甲魚:「方言」名傑魚。巨口,細鱗、無刺,形如鯔,味甚美。長者可六、七寸,出淡水武朥灣等社。

  敏魚:「興化志」:其色蒼,張東沙謂之鮸魚,狀似鱸而大,肉粗。

  鯽魚:「本草」:『一名鮒。色黑而體促,腹大而脊隆。池澤皆有之。莊子所謂「東海波臣」者也』。

  貼沙:附沙而行。上紫、下白,有細鱗;兩目相比,一名比目魚。江、淮間謂之鞋底魚,「通志」作鰈沙。

  銀魚:「爾雅翼」:『玉榦,長五、六寸。身圓如筋,潔白無鱗,但目兩點黑耳』。味清甘,多曝為脯。

  黃翅:「興化志」名黃穡,漳、泉因之。狀似烏頰,身小而薄,肉細而味清。以其翅黃,故名。淡水有重一、二觔者。

  鱓魚:俗謂之鱔。「爾雅翼」:『鱓似蛇無鱗,黃質黑文,體多涎沫』。「漢楊震〔傳〕」:『鸛雀鳥銜三鱣集講堂,都講曰:「蛇鱓者,卿大夫服象」』。古鱓與鱣通。

  虎魚:狀似虎頭,巨口無鱗,長不盈尺,肉嫩而美;沈文開所謂「難以貌求」者也。

  黃魚:色微黃,扁而細鱗,長六、七寸。脂厚味豐,恨多刺耳。

  麻虱目:魚塭中所產,夏秋盛出。狀類鯔,鱗細。鄭氏時,臺以為貴品。

  鮡魚:「爾雅」『小者鮡』是也。生海邊泥塗中。其大如指。善跳,故名。俗呼花鮡,以其身有白花點也。茅港尾一帶極多。

  鮆魚:一名刀魚,臺人名獅刃。「爾雅」:『鮤鱴刀』。郭璞注:『鮆魚也』。長頭而狹薄,腹背如刀,故名。多刺,又名刺魚。

  烏頰:身短闊。「興化志」:『似棘鬣魚;但其頰烏,故名』。

  烏鰂:「本草」名烏賊。「南越志」:『烏鱡,懷墨而知禮』。「海物異名集」:『足在口,縮喙在腹;翕彼噀墨,迷射水族』。「埤雅」:『每遇大魚,輒噀墨周波以衛身。中有骨如小舟,名海漂蛸』。俗呼為墨賊。

  鎖管:身圓直如鎖管;首有小骨,插入管中如鎖鬚。味甘脆。

  鯊:「圖經」:『鮫魚,今南人皆謂之鯊魚,多食損目。大而長,喙如鋸者名胡沙』。「述異記」:『鮫人之室,泣而出珠』;即此。小而皮粗者曰白沙。凡鯊,美在翅。又有一種黑白圈相間者曰龍文沙,亦佳。

  鮎:身圓、頭扁,色黑黃。無鱗,多涎沫,肉豐。出陂中。

  黃爵:色微黃,身薄而小,多刺。漳郡「宋志」以為黃雀所化。

  沙梭:長五、六寸,狀如織梭。肉豐、骨脆。

  海翁:即海鱛,大能吞舟,浮於水面,黑如牛背。俗謂海翁現,則大風將作。

  魟魚:俗作■〈魚共〉,非。張東沙曰:『形圓如扇,無鱗,色紫黑。口在腹中,尾長於身。有黃魟、燕魟:黃魟大而肉粗,燕魟小而肉潤』。

  青鱗:「興化志」:『大如拇指,長六、七寸。色青、鱗厚』「通志」:『一名青鯽』。

  紅紗:形似鱸。皮紅如塗硃,鱗細。遠望之,與金魚之紅者無異。內地有紅紗,巨而美;又是別種。

  蛄鮐:「通志」:『尾有星。多穴於田堘或泥岸中』。

  ■〈魚黽〉魚:色青,體圓而短,味腥。俗呼大麥■〈魚黽〉,以其麥熟時出也。

  鐵甲魚:鱗硬如甲,故名。去其皮,方可食。

  獨魚:「漳志」作「毒」。大者如掌,皮粗。剝之曬乾以磋木器,光潤倍常。內地取其小者為魚醬。

  泥鱛:「爾雅疏」:『鰼一名鱛,今泥鱛也。穴泥中,因名』。「埤雅」:『似鱔而短,以涎自染,難握』。俗謂之鰍魚,以入秋最多也。

  塗虱:頭扁,身微圓,黑色;長五、六寸,產陂圳潭窟中。「通志」謂之田瑟,「興化志」謂之彈瑟。

  狗母魚:身圓,黑赤色。長尺餘,有細刺。魚之粗劣者。

  金魚:色紅,尾如蝦;而囊金者為貴,亦有黑色而囊金者。

  鬥魚:「泉郡志」:『狀如指,長二、三寸。有花文,紅綠相間,尾鮮紅有黃點。善鬥。泉人呼為丁斑,漳人呼為三班』。此與上金魚止供玩賞而已,附於此。

  ■〈虫宅〉:「北戶錄」:『水母一名蚱,一名石鏡』。「博物誌」:『狀如凝血,從廣數尺,無正圓;亦無頭目、腸臟,眾蝦隨之,以蝦為目。大者如床,小者如斗。水雞:一名田雞。陶隱居曰:『黑色為蛤子,至美。閩、蜀、浙東以為珍饌』。

  沙蠶:生海泊泥塗中。形似蠶,中有沙,故名。味甚鮮美。北人憎其形,以為蚓也,棄之。曬乾酥食,亦佳。又名龍腸。此與水雞、■〈虫宅〉以其水族可食,並附於此。

  介之屬

  龜:「大戴禮」:『甲蟲三百六十,龜為之長』。「易」曰靈龜,「書」曰元龜。「周禮」:『龜人掌六龜之屬』。海中有大至數尺者曰海龜,味如鱉。

  蟹:「爾雅翼」:『蟹八跪而二螯。八足折而容俯,故謂之跪。兩敖倨而容仰,故謂之螯。隨潮甲解,故字從「解」』。「考工記」:『仄行,蟹屬,故謂之旁蟹』。又有生溪圳者,螯生毛,謂之毛蟹;秋後甚肥美。

  鱉:「易」:『離為鱉』;以其剛在外也。「養魚經」:『魚滿三百六十,則龍為之長。而引飛出水有鱉,則魚不復去。故一名神守』。段成式曰:『甲蟲影伏,羽蟲體伏;鱉伏於淵而卵剖於陵,此思化也』。「淮南子」曰:『青泥殺鱉,得莧復生』。故俗不與莧同食。又名團魚。

  西施舌:殼綠黑色,形似小蚌而長。「泉郡志」:『其肉有舌,最美;海錯之珍次於江瑤柱』。

  蟳:一名蝤蛑。生海邊泥塗中。「酉陽雜俎」:『大者長尺餘,能與虎鬥。隨大潮退殼,一退一長。螯至強』。

  蠘:「圖經」:『闊殼而多黃者名蠘。其螯甚銳,斷物如芟割』。

  蚶:「爾雅」謂之魁陸。郭注:『魁狀如海蚌,圓而厚,外有理縱橫;即今之蚶也』。「嶺表錄異」:『一呼瓦稜子,以殼上有稜如瓦瓏也』。

  花蛤:似車螯而小,殼有斑文。「本草」謂『蛤表有文』,即此。「禮記」:『雀入水為蛤』是也。味甚清。此地不多產。

  蛤蜊:似車螯而小。殼圓,微黑色,肉黃。「淮南子」:『若士方捲龜殼而食蛤蜊』。「酉陽雜俎」:『蛤蜊候風雨,能以殼為翅飛』。

  牡蠣:「本草」:『附石而生。磈礧相連如房,故名蠣房』。俗呼為蠔。小者名珠蠔,最佳。此間不須架石栽種,團生海中。取之者乘筏,用長竹出諸水底。

  鰕:或作蝦。種類不一:有紅鰕、沙鰕、斑節鰕、白丁鰕。各塭紅鰕最佳。又有黃梔米鰕,小而色紅,曬作鰕米。

  龍鰕:「嶺表錄異」:『名鰕魁,熟之色紅』。「閩部疏」:龍鰕置盤中猶蠕動。長可一尺;其鬚四繚,長半其身。目睛凸出,上隱起二角;負介昂藏,宛似小龍。尾後吐紅子,色奪榴花:真奇種也。北路後壟、竹塹以上間有之。

  螺:「通志」:『香螺,大如甌,長數寸。肉白而尾有膏,味甚佳。「本草」謂之甲香。又響螺,其殼可以吹,軍中用之。花螺如田螺而小,殼圓色白,紅點斑斑,故名;味清而美。又大螺琢磨其殼,可作鸚鵡杯;肉白而不脆,尾苦不堪食』。

  鱟:色青黑,血藍。尾如槍,十二足悉在腹下。雌常負雄,漁者取之,得雙。故「吳都賦」曰「乘鱟」,言相乘也。「閩部疏」:『海濱諸郡以鱟殼代杓,歲省銅千餘觔』。

  鯪鯉:「爾雅翼」:『鯪鯉狀如獺,遍身鱗甲,居土穴中,蓋獸類也。人謂之穿山甲,以其能穿穴』。一名龍鯉;「山海經」:『龍鯉陵居』是也。常出岸開鱗甲,佯死;俟蟻滿,閉甲,入水始開,接而食之。

  水龜:一名龍虱。出潭堀中。醃食佳。

  海豆芽:似蜆而差大,形扁殼綠。吐尾如豆芽,故名。一名土杯。

  車螯:似蛤而大,殼厚微黃。肉堅,含漿不放。俗呼為蟯。

  蚌:與蛤相類而異形。圓者曰蛤,長者曰蚌,殼綠黑色。老蛤含珠。「戰國策」謂與鷸相持者也。

  田螺:「本草」:『生水田中。含泥在腹,三十年猶活。能伏氣飲露』。又有生池中者,殼厚,名石螺。

  蟲之屬

  蜂:「檀弓」:『范則冠而蟬有緌』。范,蜂也。種類甚多。其毒在尾,垂穎如鋒,故謂之峰。傳曰『蜂蠆垂芒』是也。蜜蜂無毒,採百花釀蜜,謂之蜜脾。其王所居為蜂臺;群蜂採花佳者,以首戴之,貢於王。故曰:『峰蟻識君臣』。

  蟻:「爾雅」:『名『蚍蜉,小者螘。有赤、黑、白諸類。赤而小似絲者,俗呼黃絲蟻』。「埤雅」:『蟻行逶遲有序,需而不速』是也。黑而大者,俗呼走馬蟻;以其走之疾故也。白蟻:『濕熱相蒸而生。凡器物、衣服之類,置近濕處,一為所侵,皆成蛀粉』。「寧化志」:『蟻畏茶,委棄茶渣;乾則為末,佈於其中,蟻不敢犯』。

  蟬:「禮」「月令」:『仲夏之月,蟬始鳴』。「淮南子」:『蟬無口而鳴,飲而不食,三十日而蛻』。「考工記」『以膀鳴者』是也。「莊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埤雅」:『蟪姑,夏蟬也』。「離騷」:『蟪姑鳴兮啾啾,歲暮兮不自聊』;則亦秋蟬矣。陸士龍稱蟬有五德:頭有緌,文也;飲露,清也;黍稷不享,廉也;處不巢居,儉也;應候,信也。

  蝴蝶:「古今注」:『蛺蝶,一名野娥、一名風蝶。種類甚多,雜色俱備;今但呼為蝴蝶』。「埤雅」:『蜂蝶以鬚嗅,鬚蓋其鼻也』。「異物志」:『有人浮南海,見蛺蝶大如蒲帆。』

  蟋蟀:「詩義疏」:『蟋蟀似蝗而小,正黑,身光澤如漆。有角翅。又謂之促織』。里語:『促織鳴,懶婦驚』。又謂之莎雞。

  蜘蛛:布網如罾絲,自處其中;飛蟲觸網者,纏縛食之。春得暖風,布絲遠颺,有長至丈餘。「爾雅」:『在地布網者為土蜘蛛,在草中布網者為草蜘蛛』。「詩」:『蠨蛸在戶」。蠨蛸長踦,即小蜘蛛也。

  蜥蜴:似蛇,四足,長五、六寸。「說文」:『在草曰蜥蜴,在壁曰蝘蜓,守宮也』。漢武帝五月五日,取以丹砂和脂飼之,身盡赤;至次年五月五日,搗之以塗宮人。有私者,其跡即消,故名守宮。臺產者能鳴。

  蜻蜓:「埤雅」:『蜻蜓飲露,六足、四翼。翅輕薄如蟬翼。遇雨,多集水上款飛。色青而大;小而黃者曰胡離、小而赤者曰赤卒』。

  螢:腐草化生。「爾雅」謂之即照。萬畢術曰:螢火卻馬。注云:取螢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馬見之鳴,卻不敢行。內地生於夏、秋之間,臺二月即生。

  螽斯:「草木疏」:『蝗類,青色。長角長股,股鳴者也。蟲之不妬忌者』。一生九十九子,故「詩」,以為子孫眾多之況。

  螳螂:「爾雅」謂之莫貈。此蟲知進,惟捕蟬則一進一卻。「易通卦驗」曰:『螳螂捕蟬,蟬得美陰而鳴。螳螂超枝緣條,以葉自翳蔽,竦腰舉足,搏而取之』。

  蚯蚓:一名土龍、一名蜿蟺。長吟地中。東方「虯賦」:『乍逶迆而鱔曲,或宛轉如蛇行』。「苟子」:『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槁壤、下飲黃泉,其用心一也』。

  蝦蟇:似水雞,背有黑點。「酉陽雜俎」:『蝦蟇無腸,陸居者為蟾蜍』。「爾雅」謂之蟾蠩。腹大,皮多痱磊。張衡「靈憲論」:『羿妻竊西王母不死之藥,奔月宮,是謂蟾蜍』。凡附骨壞瘡、發背腫毒,按方用之俱效。生疔瘡,剖其腹,取肝塗之立愈。將腹皮縫密,放去不死。眉間白汁曰蟾酥。

  青約:「圖經」:『背青綠色,謂之青蛙』。「海錯疏」:『身青、嘴尖,脊路微黑,腹細而白。土人去其皮食之』。

  螟蛉:「爾雅」:『螟蛉,桑蟲也』。郭注:『俗謂桑蟃,亦曰戎女』。

  蠅虎:「泉郡志」:『蛛屬。藏壁間,回環周顧,能捕蠅』。

  蜾蠃:「爾雅」名蒲蘆。郭注名螉■〈虫醫〉。陸璣曰:『似蜂而小腰,取桑蟲,負木空中,七日而化為子』。「詩」:『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法言」:『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類我類我」。久則肖之』。陶隱居曰:『黑色腰小,銜泥於壁間及器物邊作房』。俗云:蜾蠃作房於高,是年雨多:作房於低,是年雨少;亦一驗也。

  蝙蝠:肉翅,類鼠。晝伏夜飛,食蚊虻諸類。「爾雅」:『蝙蝠伏翼』。或謂之仙鼠。「通志」:『一名夜燕』。

  螂:漆色,狀似龍虱。緣壁善走,有翅能飛;多藏櫥篋中。「漳志」謂之蝤蟲。

  蛇:毒蟲也。其舌雙,其耳聾,其聽以目,其毒在涎。世傳蛇無足。陶弘景曰:『五月五日,燒地令熟,以酒沃之;置蛇於上,則足見』。種類甚多:一名山辣,長七、八尺,食鼠不傷人。一名龜殼花,背有紋如龜紋。一名飯匙倩,頭扁如飯匙;見人頭昂二、三尺,惟尾貼地,噴鼻有聲。一名青竹絲,長一、二尺;色青如竹,故名。三者嚙人最毒。一名松柏根,螫之迅於百步。一名草花仔,小而花,不傷人。

  蜂虎:狀似燈蛾而大頭,有斑點。入蜜蜂窩,則盡食其蜂。

  蜈蚣:赤腹、黑頭,多足。「爾雅」謂之螂蛆。能制蛇,緣而啖其腦。魯連子:『百足之蟲,雖斷不僵』;即此也。

  蜓蚰:夏月積暑,濕氣所生。無足,長二、三寸,大如釵股;背黃黑色。行處吐白涎,成銀色有光。俗呼為青賴。

  水蛭:水蟲也。蝡動如血片。斷之寸寸,得水復活。能■〈虫匝〉牛馬人血。「本草」:『大者名馬蜞,腹黃者為馬蟥』。「物理小識」曰:『馬蟥燒成灰,以碗覆之於地,過一夜復生』。俗呼為蜈蜞。此地內山最多,無水而活。

  蠅:張敞曰:『蒼蠅之飛,不過十步;自托騏驥之髮,乃騰千里之路』。『酉陽』云:『蠅聲在翼』。身青而大者,糞能敗物。

  蚊:郭舍人曰:『客從東方來,歌謳且行;不從門入,逾我門牆。擊之桓桓,死者穰穰;格鬥而死,主人被創。是何物也』?東方朔曰:『長喙細身,晝亡夜存;嗜肉惡煙,為掌所捫。臣朔愚戇,名之曰蟁』。

  蠹:一名白魚、一名衣魚,俗謂之蠹魚;「韓詩」:『豈殊蠹書蟲,生死文字間』。是也。始則黃色,老有白粉。閩地濕蒸多蠹,甚為衣帛、書畫之害。

  蛾:「爾雅」:『蛾,羅也』。苻子曰:『夕蛾去暗,赴燈而死』。

  灶雞:「本草」名灶馬。穴灶而居,狀如促織。「詩義疏」:『似蝗而小,善跳好鬥;立秋後則夜鳴』。俗言灶有馬,足食之兆。

  ■〈虫羗〉螂:「爾雅」所謂蛣■〈虫羗〉。邢昺疏:『黑甲,翅在甲下。噉糞土,作丸而轉之』;「莊子」:『蛣■〈虫羗〉之智在轉丸』是也。

  毛蟲:身上有毛。「爾雅」『蜭,毛蟲』。「說文」:『俗呼毛蛓,有毒螫人』;「楚辭」:『蛓緣兮我裳』是也。

  ●諸羅縣志卷十一

  藝文志

  「班史」志藝文,後世郡邑志祖述焉,非徒標紀山川、張皇雲物云爾;將採民風、覘吏治,亦考鏡得失之林也。諸邑人文草昧,著述無聞,詩歌、古文詞落落罕見,不過仕宦游人,觸景標題、因事載筆而已。夫文章之盛衰,因乎地運;賢者以文章轉移氣化而不囿乎方隅,故曰人傑地靈也。檢「郡志」,旁蒐見聞,擇其有關斯邑而文尤雅者,編之左。諸人士其有見之而幡然以起者乎?

  題報生番歸化疏(康熙五十五年)覺羅滿保(閩浙總督)

  題為聖德覃敷,十二番歸化;仰請詳題,以昭盛治事。

  據福建布政司布政使沙木哈、按察司按察使董永艾會詳,該臣看得臺灣遠屬海外,民番雜處,習俗異宜。自入版圖以來,所有鳳山縣之熟番力力等十二社、諸羅縣之熟番蕭壟等三十四社數十餘年仰邀聖澤,俱各民安物阜,俗易風移。其餘南、北二路生番,自古僻處山谷,聲教未通;近見內附熟番,賦薄徭輕、飽食煖衣,優游聖、世,耕鑿自安,各社生番亦莫不歡欣鼓舞,願附編氓。今據臺灣鎮道詳報:『南路生番山豬毛等十社土官匝目等共四百四十六戶、男婦老幼計共一千三百八十五名口,北路生番岸裏等五社土官阿穆等共四百二十二戶、男婦老幼計共三千三百六十八名口,俱各傾心向化,願同熟番一體內附』等由,冊報前來。臣因海外生番輸誠歸化,若非撫綏安置備極周詳,無以仰副皇上德洋恩溥,遠至邇安之意。隨會同撫臣批行鎮、道確勘議詳,復行福建布、按二司詳悉酌議去後。茲據布政使沙木哈會同按察使董永艾詳報稱:『南北二路生番,向與鳳、諸二邑熟番接界。今據慕義輸誠,實由聖德感孚所致。查其地土毗連,各有土官統攝,醇樸馴良;應循習俗,令其照舊居處,仍用本社土官管束,無庸另設滋擾。其汛守防範,原有鳳屬南路一營之淡水汛、諸屬北路營之半線汛,相去匪遙;飭令照舊防範,用資彈壓,並令文員加意撫卹。除熟番聽其照常貿易外,內地兵民毋許擅入番界生事及藉巡查擾累。所報丁口,附入版圖,勿事編查,順其不識不知之性,使之共樂堯天。其南北二路每年各願納鹿皮五十張,各折銀一十二兩代輸貢賦,聽其按年輸納,載入額編就臺充餉。此外,並不得絲毫派擾,以彰柔遠深仁』等由;造具各社番戶丁口數冊前來。

  欽惟我皇上聖德神功,光被四表;文謨武烈,協和萬邦。聲教覃敷,已漸被於東西南北;恩膏疊沛,更周流於侯甸要荒。茲海外之番黎,等寰中之蠕動;乃猶仰沾聖化,願附生民。具見草木、昆蟲,盡屬太和之保合;雖在黃、農、虞、夏,莫因廣運之規模。臣幸際昌期,欣逢盛事。即會同撫臣陳璸捐備花紅、銀牌、帽、豬、酒,飭令該地方官將士官從優給賞外,所當恭疏報聞,請旨纂入輿圖,昭垂典冊,以誌無疆之盛業者也。

  除將各社番戶丁口數冊分送戶、兵二部,所有生番歸化情由,臣謹會同撫臣陳璸、水師提督臣施世驃合詞具題。

  初議捐修諸羅縣學宮序高拱乾(觀察使)

  繼往開來,道莫高於夫子;梯山航海,治莫盛於國朝。至治之徵,無思不服;大道之象,有目具瞻。是以萬乘最尊,猶敦師禮;百蠻殊俗,咸被文風。自天下建學以來,數仞宮墻,比崇日月;人材於是乎出,教化於是乎興。故瞻其居、重其道,則為名將相,為賢卿大夫、為貞婦義士順孫孝子。不則,蠢然塊然,草木、昆蟲等耳。至聖垂教,大而倫常功業、小而飲食日用,無所不寓;不必盡出膠庠之中,莫非沐浴詩書之澤!雖極頑冥無知,往往俯首謁聖,睹車服、禮器而化其難馴之氣;譬如東風解凍,和氣飲人,其神妙有莫可名言者。

  臺以海外地,明季通商,始有漢人。迨鄭氏遁踞,舊家世族或從而東;生聚有年,絃誦猶未廣也。越至於今,輸誠納土,島民得睹天日,分設郡縣,招徠愈眾。十餘年間,聲教大通,人文駸駸蔚起;即深山邃谷文身黑齒之番,皆知向風慕學。有識之士,咸謂治以道隆、道隨治廣,從此海不揚波,內外如鄒魯矣。然百務草創,規制苟簡,諸羅學宮,茅屋三楹,更大不稱。余備兵於此,兼分視學之任;每問其令,以城垣未建,學基恐有更易為對。荏苒三載,時惄余懷!今余瓜期已屈,諸生以舊基甚吉,欲謀拓新,而諸羅及臺、鳳三城營建尚未有日,則先大吾夫子之宮,又務之當急者也。余雖不敏,何敢以五日京兆,諉之後之君子。既捐俸為倡,復商諸君子者,力難獨任也;尊師好義之名,又不敢自有也(此學宮,乃舊在善化里西保者)。

  諸羅縣學記蔡世遠(庶常)

  諸羅縣學,原在善化里之西,茅茨數椽。康熙四十三年(甲申),鳳山令宋君永清署篆諸羅;因縣署移歸諸羅山,就羅山議建。丙戌,郡丞孫君元衡攝縣事,建大成殿、櫺星門。戊子,宋君再署篆,建啟聖祠。乙未九月,風大作,屋瓦、門牆皆傾;今令君貴陽周侯憮然曰:『是吾責也』!是歲十月興工,修其破壞;大成殿、啟聖祠,皆易故而新之。建東、西兩廡,以祀先賢、先儒。東有名宦祠,西有鄉賢祠。又於啟聖祠之東,建明倫堂,西建文昌祠;附西為學舍,便肄業者。櫺星門外周以牆,榜曰「禮門」、「義路」。牆之外為泮地:皆前所未有也。糜白金一千五百有奇,周侯獨肩之,不擾民間一絲。丙申六月告成。

  世遠時應中丞雷陽陳公之招,主鰲峰書院。吾友陳君夢林客遊於臺,周侯介陳君以書來求記;且曰:『諸羅僻居海外,諸生觀化聿新;願有以教之也』!世遠寡陋何知,爰即鰲峰諸友,相與砥礪者而告之曰:君子之學,主於誠而已矣。誠者,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純粹至善者也,天之所以與我者也。人之不誠者,無志者也。人之無志者,由不能盡其誠者也。誠以立其志,則舜可法而文王可師也。其原,必自不欺始。程子曰:「無妄之謂誠,不欺其次也」。其功由主敬以馴致之。程子曰:「未至於誠則敬,然後誠也」。敬也者,主一無適,以涵養其本原之謂也。由是而謹幾以審於將發、慎動以持於已發,則合動靜無一之不誠也。雖然,由明以求誠之方,惟讀書為最要。朱子曰:「讀書之法,當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從容乎句讀文義之間,而體驗乎操存踐履之實。不然、雖廣求博取,奚益哉」!學者率此以讀天下之書,則義理浸灌、致用宏裕。雖然,非必有出位之謀也,盡倫而已矣。孔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吾父子兄弟,肫然藹然,盡吾愛敬之忱也;克伐怨欲之心,何自而生哉!始於家邦、終於四海,皆是物也。庸近之士,不能返其本、思其終;但以為吾讀書得科名而吾名成矣。營閭里、利身家而吾事畢矣。其幸者一第,其不幸者老死於布褐而已矣。其天資厚而習染輕者,居是官也,猶可以寡過。其天資薄而習染重者,則貪沒焉而已矣。

  夫此身,父母之身也、天地之身也、民物所胞與之身也;以父母之身、天地之身、民物所胞與之身,顧可不返其本、思其終,以貽父母羞、以自外於天地,以為民物所詬病哉?諸羅雖僻處海外,聖天子治化之所覃敷,三十餘年於此矣。巨公名人,相繼為監司、守令,其間風俗日上。萃一邑之秀於明倫堂,相與講經書之要旨、體宋儒之微言,告之以立誠之方,讀書之要,倫理之修,經正理明,則辭達氣充。科名之盛舉積諸此,非徒善人之多也。陳君為我言:『周侯清修幹固,百廢俱興;引人於善,惟恐不及』。吾知所以長育人材、化民成俗者,必有道矣,又何俟余之贅言哉!

  周侯名鍾瑄,字宣子,貴陽人;登丙子乙科,以清德文學世其家。

  諸羅義學田記陳聲(諸羅教諭)

  古者選士之法,不一其途;養士之術,亦不一其地。故自王朝、侯國之外,至於州閭鄉黨,莫不有學。學也者,所以教人廣見博聞、謹言慎行,標里門之秀,備邦國之楨;而非徒區區邀名之具也。今天子文教覃敷,殷殷以訓飭士子為念。世之為士者,不能仰體德意日進於高明,而徒奔走趨承,惟飽煖衣食之為急;是果學業之不端歟?抑亦課督之不勤歟?此必有任其咎者矣!

  諸羅僻在臺北,番眾雜處,弦誦之堂,久而不修。歲丙戌,郡司馬孫公攝縣篆,慨焉有文物之思;營建聖廟,設義塾於其側,延廩生鄭子鳳庭為之師。又慮修脯之無資、燈膏之不繼也,置園四十四甲於開化里之灣裏溪,學博掌之;歲徵其入以給費。今閱數春秋矣,溪流衝決,沙堤崩陷,難問者十之四、五。余懼作人美意無以垂久遠也,爰取而誌之,以戒夫食是餼者當盡是職,毋徒博虛名而不既厥實,上負養育之意、下負生平之學也。抑又望後有振興而光大之者,使家絃戶誦、經正民興,士習醇而世運隆,以臻於一道同風之盛焉,則幾矣!

  諸羅縣城隍廟碑記周鍾瑄(本縣令)

  維諸羅僻在海外臺灣之北,故島夷鳩居。今皇帝二十二年削平鄭氏,置縣張官吏。五十四年、鍾瑄承乏縣事。粵稽祀典,城隍宜有廟,未之或舉,大懼無以妥神迓庥以谷我士女。爰於署之左偏,相基飭材,為堂、為寢、為門,廊廡俱備,糜白金五百六十有奇。五十五年冬告成,邑人士劍謂宜書厥事於石。

  鍾瑄聞之,聖人設教,明為人而幽為鬼神,理一而已矣。邑有令以治明也,賞善罰惡、均其賦役、平其爭訟,教之孝弟忠信,使邑無饑寒怨咨而相率於善者,令之職也;有城隍以治幽也,福善禍淫、順其四時、阜其百物、驅其魑魅蠱毒,使邑無災眚夭枉而不即於淫者,城隍之責也。自廟貌不崇,於是民不知設教之本,而求諸依草附木之精於妖魔怪誕之術,竊附神道以惑世誣民,遂為人心風俗之大蠹矣。古「周禮」八蠟之祭有水庸。庸、城也;隍、水也。後世或指有功德者一人以神之,典秩漸隆;賜廟額、班封爵,埒諸社稷、山川、風雲雷雨以祭,相沿以至於今。故事:守土官入境,必先齋宿於廟而後視事;水旱、必牒於神而後禱於壇;厲祭,必迎於壇而使主其事。邑有大舉,神莫不與焉。故淫屠老子之宮,學士有議而非之者,至於城隍而獨無間然,豈非保障一方,聰明正直之靈爽昭著人心目間歟?

  今新廟奕奕,願自茲以往,令斯土者入斯廟而對越神靈,悚惕乎為民父母之職;而為吾士民者,尚亦曉然斯廟建立之由,鬼神陟降之旨,無溺邪說以自求多福哉。

  新建諸羅縣署記孫元衡(本郡司馬)

  今天子聖神文武,聲靈遠播;二十二年開拓臺疆,設郡分邑,置諸羅為一縣。然縣治雖有其名而衙署未建,宰斯土者就佳里興為縣署。後先相仍,於茲二十有餘載。

  四十三年,鳳山令宋君署諸邑,奉文移歸羅山,業擇地興工,以新令蒞任不果。四十五年,余攝諸篆,親履其地,問聽斷何所、承宣何所、自公退食何所?則荒田野草,數椽未就。因亟為之謀,命工庀材,依其爽塏;雖丹漆未施,而公堂內署已井然有序矣。從此蒞政之暇,與邑紳士坐論桑麻,漸及禮樂;即不敢侈規模之大備,亦不至以蒞政臨民之地委諸荒田野草:是則余之所差慰也!

  至若大其棟樑、飾以華藻,以壯厥觀,請俟後之君子。

  望玉山記陳夢林

  玉山之名,莫知於何始?不接人境,遠障諸羅邑治;去治莫知幾何里?或曰:山之麓,有溫泉。或曰:山北與水沙連內山錯,山南之水達於八掌溪。然自有諸羅以來,未聞有躡屩而登之者。山之見恆於冬日,數刻而止。予自秋七月至邑,越半歲矣;問玉山?輒指大武巒山後煙雲以對。且曰:是不可以有意遇之。

  臘月既望,館人奔告玉山見矣!時旁午,風靜無塵,四宇清澈。日與山射,晶瑩耀目:如雪、如冰、如飛瀑、如鋪練、如截肪。顧昔之命名者,弗取玉韞於石,生而素質,美在其中而光輝發越於外?臺北少石,獨萃茲山;山海之精醞釀而象玉,不欲使人狎而玩之,宜於韜光而自匿也。山莊嚴瑰偉,三峰並列;大可盡護邑後諸山,而高出乎其半。中峰尤聳,旁二峰若翼乎其左右。二峰之凹,微間以青;注目瞪視,依然純白。俄而片雲飛墜中峰之頂,下垂及腰,橫斜入右,峰之三,頓失其二,游絲徐引諸左,自下而上,直與天接;雲薄於紙,三峰勾股摩蕩、隱隱如紗籠香篆中。微風忽起,影散雲流,蕩歸烏有;皎潔光鮮,軒豁呈露。蓋瞬息間而變幻不一,開閉者再焉。過午,乃盡封之以去。

  以予所見聞,天下名山多矣。嵩、少、衡、華、天臺、雁蕩、武夷之勝,徵奇涉怪,極巍峨、窮幽渺,然人跡可到;泰山觸石、匡廬山帶皆緣雨生雲,黎母五峰晝見朝隱,不過疊翠排空,幻形朝暮,如此地之內山斂鍔乎雲端、壯觀乎海外而已。豈若茲之醇精凝結,磨涅不加;恥太璞之雕琢,謝草木之榮華。江上之青,無能方其色相;西山之白,莫得比其堅貞。阻絕乎人力舟車,縹緲乎重溟千嶺。同豹隱之遠害,擇霧以居:類龍德之正中,非時不見。大賢君子,欲從之而末由;羽客緇流,徒瞻言而生羨。是寰海內外,獨茲山之玉立乎天表,類有道知幾之士超異乎等倫,不予人以易窺,可望而不可即也。

  九日遊北香湖觀荷記陳夢林

  丙申秋,予初至諸羅。九月九日,與李君世勳、林君秀民載酒郊坰,思得危峰絕頂以縱目寄懷。山率數十百里之外,遠不可蔇。先是,土人云:縣北里許有湖修且廣,荷方盛開;未之信也。及是日,偕往觀焉。

  出郭數百武,便見此湖;蜿蜓屈曲,殊有勝概。少選,風從北來,香氣蓊渤如相迎,而覿面相過。漸逼湖,憩舍旁道口,從者曰:『此淡水雞籠大道也』。綠雲委波,紅衣麟次如畫。湖面東自臺斗坑凡數折而匯縣治之眾流,黛蓄膏渟,廣可三、四畝,修如其廣數十倍,漢人與土番合築為陂。其下,西出北社尾,灌田凡數百頃。遠山蒼翠,列峙於對岸。循阡陌以東有地數畝,扼全湖之勝;野竹上逼青霄,參差茅屋。蓋園丁云(?)。移坐竹間,湖清荷簇,回環如帶;又有牙蕉、檨樹、蓼花,風動波搖,東西上下互相掩映,泠泠幽麗。人在香國中,飄乎若出有而入無,蕩遺塵而特立也。傍岸有筏,小奚從一番子跳越穿荷以去;篙數尋,或不得其底。園丁為予言:此湖深冬不涸。花之放,度臘乃盡,荷錢新舊相接;亦奇觀矣。

  顧念自有此湖,未有表而出之者;抑不知開鑿何時?自有乾坤以來,便有此湖。湖之有荷,又不知始自何時?蓋埋沒蠻煙瘴雨者幾千百年;而吾三人今日來遊於斯,假碧水之英華、代登高之舒嘯,豈可令戲馬之臺、落帽之山獨美千古!然則斯湖也,其可以無名乎?因酹酒而名之,曰「北香湖」。以其地居縣之北;又中土此時菡萏香消,而此地之荷獨與梅菊爭奇吐豔於北風凜烈之際,是足以愧夫趨熱而惡涼、遇霜而先萎者矣:故曰「北香」也。李、林二君齊拊手曰『善』。因為記,而二君各系以詩。

  祭淡水將士文(有序)阮蔡文(北路參戎)

  淡水離雞籠二百一十里,夙號煙瘴,近臺北之極邊。康熙五十年辛卯,洋盜鄭盡心自遼海竄逃;上命江浙、閩、廣四省舟師搜捕,因設營汛於此。其明年,文奉命自錦州泛海,招撫洋盜陳尚義於盡山、花鳥。癸巳,除雲南州牧。上以文熟諳海務,甲午改廈門參戎,乙未再調臺北。淡水在所轄之內,實為要區。是歲仲冬,由羅山北哨沿海,因至其地;寒風陰霧間,荒塚纍纍,問之皆西來將士。悼其孤魂海角,死而無名;雖烈士骨香,終有餘恫。椎牛釀酒,薦之以辭。其辭曰:

  大遁之山兮,干豆之水;神龍所居兮,百怪所倚。黃雲晝塞兮,陰風夜被;饑燐閃閃兮,山精纍纍。當在昔之竊據兮,常懸師而築壘;兵與將其偕亡兮,每黃昏而爾汝。迨天朝之戡定兮,棄遐陬而弗齒;聽島夷之雜居兮,義羈縻而勿侈。胡比年之狡兔兮,稱有窟之在此!爰留軍以駐防兮,誰創謀之伊始!維諸子之東來兮,皆干城之比擬;狹東海於溝渠兮,近天涯於尺咫。汛守既分兮慨然戾止,毒氣朝薰兮煙嵐暮抵。如精金之受煉,體雖堅而融液兮;如素絲之受染,質雖白而成纚。醫莫購於軒、岐兮,藥倍難於蘭茞;裹鹿革以為棺兮,倩蝶衣以為紙。氣鬱勃而不伸兮,魂飄零而奚底?苟徵伐於不庭兮,若牂牁之與交趾。蹈白刃其何傷兮,垂令名乎青史。徒水土之不宜兮,致捐軀而比比;豈聖世之共驩兮,罪難辭乎竄徙!反泰山於鴻毛兮,棄身命如敝屣!阻隔兮雲山,夢寐兮鄉里;傷心兮友朋,斷腸兮妻子!封侯兮不遂,暴骨兮沙渚;月白兮霜飛,鴉啼兮狐起。不佞忝帥偏師,來巡北鄙,心聞此而慘悲兮,意感此而難已!具牛羊而祭告兮,聲欷歔而變徵。苟來格而來享兮,知英靈之尚邇。爾沒在前,無能恤爾於生兮;我來在後,聊云慰爾於死!毋為民災兮,毋為物否,壁壘康寧兮周道如砥。凡余所言兮,毋逆於耳!

  題沈斯庵雜記詩季麒光(本縣令)

  從來臺灣無人也,斯庵來而始有人矣。臺灣無文也,斯庵來而始有文矣。斯庵學富情深,雄於詞賦,浮沉寂寞於蠻煙瘴雨中者二十餘年;凡登涉所至、耳目所及,無鉅細皆有記載。其間如山水、如津梁、如佛宇、僧寮、禽魚、果木,大者紀勝尋源,小者辨名別類;斯庵真有心人哉!

  思古人飄泊棲遲,若小陵之在巴蜀「白鹽」、「赤甲」諸詩,柳河東遷謫嶺南,「鈷鉧」、「石潭」諸記,皆從無聊鬱塞之時寄發興會;其志愈苦、其文愈工,而人與地相為不朽。斯庵在臺,以一賦寓譏刺,幾蹈不測(事見本傳),故著述多晦而不彰。及余來尹是邦,每出其所藏以相示,謂余能讀斯庵之文,亦惟余能知斯庵之人也。幼嘗覽「西京雜記」載上林令虞淵花木簿排列名目,使人興盧橘蒲桃之感。今斯庵此詩雖曰紀事、紀物,而以海外之奇,備從前職方所未有;則是詩也,即古「國風」矣,烏可以不傳!

  雞籠積雪(以下俱詩)高拱乾

  北去二千里,寒峰天外橫;長年紺雪在,半夜碧雞鳴。翠共峨眉積,炎消瘴海清。丹爐和石煉,漫擬玉梯行!

  前題齊體物(本郡司馬)

  蠻島亦飛雪,玲玲徹玉壺;經年寒不已,見月影俱無。積素疑瑤圃,高空似畫圖。惟於炎海外,方覺此山孤。

  雜詠十首(選八)

  疑是羲皇上古民,野花長見四時春;兒孫滿眼無年歲,頭白方知屬老人。

  紀叟中山浪得名,何如蠻酒撥醅清;寧知一醉牢騷解,幾費香腮釀得成!

  藥溪流水碧差差,不擬天寒出浴遲;卒歲無衣雙赤膊,負暄巖下曝孫兒。

  釀蜜波羅摘露香,傾來椰酒白於漿;相逢歧路無他贈,手奉檳榔勸客嘗。

  生年十五鬢鬖鬖,招得兒夫意所甘;豈但俗情偏愛女,草中都不長宜男。

  燕婉相期奏口琴,宮商諧處結同心;雖然不辨求凰曲,也有泠泠太古音。

  露濃滋得麥苗肥,草長還憂豆葉稀;心憶兒夫桑柘下,日斜相望荷鋤歸。

  巢棲穴處傍巖阿,薜荔為衣帶女蘿;要向眾中誇俠長,只論誰最殺人多!

  番婦沈光文(寓賢)

  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妝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

  九日羅山遇雨(山屬鄭氏舊營址)宋永清(鳳山令)

  蕭蕭風雨度重陽,匹馬羅山奮戰場。白髮漸隨秋色老,黃花空憶故園香。雲迷古樹千峰遠,霧鎖清溪一水長。萸酒年年常醉客,爭雄壁壘幾滄桑!

  虎尾溪阮蔡文

  東螺、虎尾之分派,北流西折而聯界。去年虎尾寬,今年虎尾隘;去年東螺乾,今年東螺澮。大宗盛時支子依,支子若強大宗壞。餘流附入阿拔泉,虎尾之名猶相沿。阿拔之源阿里山,虎尾之源水沙連;譬如兄弟鬩牆變,卻於異性共周旋。水有源頭木有本,不信但看「棠棣篇」。

  大甲溪

  崩山萬壑爭流潝,溪石團團馬蹄縶;大者如鼓小如拳,溪面誰填遞疏密。水挾沙流石動移,大石小石蕩摩澀。海風橫刮入溪寒,故縱溪流作鬐鬣。水方沒脛已難行,水至攔腰命呼吸。夏秋之間勢益狂,瀰漫五里無舟楫。往來溺此不知誰,徵魂夜夜溪旁泣。山崩巖壑深復深,此中定有蛟龍蟄!

  大甲婦

  大甲婦,一何苦!為夫饁餉為夫鋤,為夫日日績麻縷。績縷須淨亦須長,撚勻合線緊雙股。斵木虛中三尺圍,鑿開一道兩頭堵;輕圓漫捲不支機,一任元黃雜成組。間彩頗似虹蜺生,綻花疑落仙姬舞。吾聞利用前民有聖人,一器一名皆上古;況茲杼軸事機絲,制度周詳供黻黼!土番蠢爾本無知,制器伊誰遠近取!日計苦無多,日計有餘褸,但得稍閒餘,軋軋事傴僂。番丁橫肩勝綺羅,番婦周身短布短;大甲婦,一何苦!

  吞霄道中

  來時北渡正三更,歸日微明復到此;過港應須及退潮,稍緩須臾徒延企!以茲來往不成眠,雞鳴夜半行裝起。平時擁被五更寒,今夜匆匆胡乃爾?風卷濤飛天雨急,從人盡是徵衣濕。

  後壟港

  雙溪奔流西入海,海勢吞溪溪氣餒;銀濤翻逐綠波迥,遂使溪流忽然改。番丁日暮候潮歸,竹箭穿魚二尺肥(不事網罟,多築石扈;潮退,以竹箭射取)。少婦家中藏美酒,共夫倒酌夜爐圍。得魚勝得獐與鹿,遭遭送去頭家屋。

  後壟

  去縣日以遠,風俗日以變。顧此後壟番,北至中港限;音語止一方,他處不能辨。頭髮頂上垂,當額前後剪;髮厚壓光頭,其形類覆盌。亦有一、二人,公然戴高冕;黑絲及紅絨,纏之百千轉,大有古人風,所惜雙足跣!男女八、九歲,牙前兩齒剗。長大手自牽(番以婚配為「牽手」),另居無拘管;父固免肯堂,翁亦無甥館。是處兩、三間,村莊何蕭散!高廩置平原,黍稷有餘挽;所慮濕氣蒸,駕木如連棧。巨匏老而堅,行汲絡藤瓣;溪水漲連旬,利涉身焉綰!豐年百禮偕,疾病顛危罕。飲酒即高歌(番民多即事成歌),其樂何衎衎!

  竹塹

  南嵌之番附淡水,中港之番歸後壟;竹塹周環三十里,封疆不大介其中。聲音略與後壟異,土風習俗將無同!年年捕鹿丘陵比,今年得鹿實無幾。鹿場半被流民開,藝麻之餘兼藝黍。番丁自昔亦躬耕,鐵鋤掘土僅寸許;百鋤不及一犁深,那得盈寧畜妻子!鹿革為衣不貼身,尺布為裳露雙髀。是處差徭各有幫,竹塹煢煢一社耳;鵲巢忽爾為鳩居,鵲盡無巢鳩焉徙?

  淡水

  淡水北盡頭,番居之所紀;遠者旬日期,近者一望止。內地閩安洋,揚帆日暮抵。全臺重北門,鎖鑰非他比。聞昔王師來,負固猶未已;懼發陰平師,先截長江水。降旗出石頭,鐵鎖亦奚裨!空亡五鎮兵,鬼隊陰風裏。大遯八里岔,兩山自對峙;中有干豆門,雙港南北匯。北港內北投(社名),磺氣噴天起;泉流勢勝湯,魚蝦觸之死。浪泵(社名)麻小翁(社名),平豁略可喜。沿溪一水清,風被成文綺;溪石亦恣奇,高下參差倚。逾嶺渡雞籠,蟒甲(舡名)風潮駛;周圍十餘里,其番稱姣美。風俗喜淳良,魚鹽資互市。南顧蛤仔難(社名),北顧金包裏(社名);突入紅毛城;顧似東流砥。南港武勝灣(社名),科藤、通草侈。擺接(社名)發源初,湜湜水之沚;隔嶺南龜崙(社名),南嵌(社名)收臂指。雞柔(社名)大遯陰,金包傍山磯;跳石以為梁,潮退急如矢。山鹿雖無多,海菜色何紫!又有小雞籠,依附在密邇;凡此淡水番,植惟狗尾黍;山芋時佐之,原不需大米。近日流亡多,云欲事耘耔;苟其願躬耕,何處無桑梓!竄身幽谷中,毋乃非常理!大社雖八名,小社更纍纍;各以近相依,淮泗小侯擬。通事作頭家,土官聽役使。通事老而懦,諸番雄跅弛,何以盡傾心,聖朝聲教底。我行至此疆,俯伏而長跪;羊酒還其家,官自糗糧峙。慇勤問土風,豈敢厭俚鄙!

  檨圃(丙申,余修志於此,因為題額)陳夢林

  小圃茅齋曲徑通,參天老樹鬱青蔥;地高不怕秋來雨(縣治秋霖,比屋蒸濕;惟此地獨乾),暑極偏饒午後風。海外雲山新畫卷,窗間花草舊詩筒。莫愁紙盡無揮灑,纔種芭蕉綠滿叢。

  玉山歌

  須彌山北水晶宮,天開圖畫自■〈王忽〉瓏,不知何年飛海東,幻成三個玉芙蓉。莊嚴色相儼三公,皓白鬚眉冰雪容;夾輔日月拄穹窿,俯視眾山皆群工。帝天不許俗塵通,四時長遣白雲封。偶然一見杳難逢,唯有霜寒月在冬;靈光片刻曜虛空,萬象清明曠發蒙。須臾雲起碧紗籠,依舊虛無縹緲中。山下螞蟥如蟻叢,蝮蛇如斗捷如風;婆婆大樹老飛蟲,攅肌吮血斷人蹤。自古未有登其峰,於戲!雖欲從之將焉從?

  丁酉正月初五夜,羅山署中大風;次早風歇飲酒,紀之以詩

  海西蟄起蚊龍怒,昨夜海吼風不住;風聲入耳駭人聞,風勢如癡復如颶。客子殘燈半滅明,閉門欹枕空百慮。山房四柱柱影搖,有時風欲挾之去;萬馬蹄奔劍戟鳴,虎豹搏噬急雨注。往來嘈雜不成眠,一夜夢魂無宿處。平明起視浮雲決,風力漸微聲漸歇;呼童煖酒賞春朝,似怯寒吹簾幔徹。因憶去年臘月初,番仔渡頭朔風烈(近目加溜灣有番仔渡,丙申臘月一日,予自郡還諸羅經此);番社紛紛亂捲茅,竹樹倒披梢半折。耳鼻填沙眼怕開,行人卻走馬蹩躠。山溪狂似海波潮,溪水冷於軸頭鐵。雙犢亂流車苦遲,番兒強挽膚破裂;下馬停車權息肩,店舍無煙酒不熱。番兒力盡凍且僵,呼起聊為哺與啜;可憐幅布半圍身,青錢那惜恣饕餮!此時如我敢言寒,猶有敝裘重補綴。況復今朝風已春,窗明几淨椒盤新;水仙香發綠尊滿,春冷無眠奚足嚚!風波自古仗忠信,念爾孤篷海上人!

  九日北香湖觀荷李欽文

  九日湖光好,紅渠一望奢;嘉名初有錫(是日湖始命名「北香」),勝地培增華。國色臨秋水,香風落彩霞;歲寒須共保,切莫妒黃花!

  前題

  湖上秋光老,君子意何遲!似有東籬約,來吟招隱詩。綠葉濃寒露,紅衣淡水湄,山高不可登,斯會寧易期!

  淡水砲城(荷蘭所築。鄭氏葺之以控上游)周鍾瑄

  海門一步地,形勢可全收;欲作圖王想,來成控北謀。臺荒摧雪浪,砌冷老邊秋;欲問滄桑事,麻姑尚黑頭(荷蘭及鄭氏距今止數十年耳)。

  望玉山

  曉嵐高捲日初生,一片晴光照眼明。積雪不消三伏後,層冰常訝四時成。疑他匹練非吳市,遮莫胥濤向越城!大璞已教天地鑿,山靈穩臥不須驚。

  曉發他里霧

  一枕清暉覺夢頻,披雲驅犢散輕塵;投分南、北依誰定,螺列東、西辨未真(路經南北投、東西螺四社)。向道但饒椎髻客,前呵不用放衙人。平明好逐東昇上,我亦從今莫問津。

  吞霄觀海

  浩渺無因溯去程,仙槎客泛正須評;輕浮一粒須彌小,包括恆河色界清。世外形骸杯可渡,空中樓閣氣噓成。情知觀海難為水,更有紅輪向此生。

  登八里岔山遠眺

  褰裳直踞千峰上,萬里蒼茫一色同;遠目但餘天貼水,近聞惟覺浪號風。巨鰲有首低擎地,瘴雨無根直幔空。寂寞斗牛誰再犯,好將消息問嚴公!

  干豆門苦雨二首

  無賴陰雲拂地垂,客愁如緒一絲絲;那堪更向秋風裏,臥聽黃梅細雨時。

  蠻煙如霧復如雲,縷縷連江幛夕曛;猶喜長風能破浪,千山猿嘯雨中聞。

  番戲五首

  蠻姬兩兩鬥新粧,蹀■〈薛〉花陰學舞娘;珍重一天明月夜,春來底事為人忙?

  不掄檀板不吹笙,一點鉦聲一隊行;氣味何如初中酒,山花翠羽鬢邊橫。

  聯翩把袖自歌呼,別樣風流絕世無;番調可知輸「白雪」,也應不似潑寒胡。

  野氣森森欲曙天,維摩新病未成眠;空餘無限羅伽女,亂把天花散舞筵。

  一曲蠻歌酒一卮,使君那惜醉淋漓;但令風物關王會,我欲從今學畫師。

  水沙浮嶼

  雲根不墮地,牢落東山頭;天風與海水,爭激怒生疣。斷鰲足簸揚,支祈任沉浮。狀若銀河翻,迴星漂斗牛;又若乘杯渡,一粒亂中流。山水有常性,動靜安足求!呼龍與之語,掀髯嗔我尤。靜極而動生,天地一浮漚。大笑揮龍云,浮沙雲未收。

  北行紀

  羅山山水海東雄,綿亙千里蹤難窮;朝盤赤日三千丈,浩氣直與海相烘。南抵蔦松(地名)、北半線(地名),宛然塊玉橫當中。「職方」、「禹貢」雖未載,厥壤上上將無同。惜哉大甲與中港(二社名),逼窄將次入樊籠;後壟、吞霄(二社名)勿復道,犢車犖確走蛟宮。天低海闊竟何有,環山疊裏如群峰。坡陀巨麓一再上,劃然軒豁開心胸;竹塹(社名)分明在眼底,千頃萬頃堆■〈艹丰〉茸。從他地老無耕鑿,下巢鹿豕上呼風。北鄰南嵌(社名)亦爾爾,淡水(社名)地盡山穹窿;東有磺山、西八里(山名),銀濤雪浪爭喧轟。雞籠(社名)小甕堅如鐵,紅夷狡獪計非庸;蠻煙瘴雨今晝暗,石寒砌冷鳴霜蛩。中有鳥蠻事馳逐,狂奔浪走真愚蒙;可憐作息亦自解,但知順則難名功。我來經過聊紀載,慚非椽筆媿雕蟲;他年王會教圖此,留此長歌付畫工。

  ●諸羅縣志卷十二

  雜記志

  災祥寺廟古蹟外紀

  雜記以補闕備忘,所謂志其大不遺乎小也。茲邑初建,際有道之世,聖天子以豐年為瑞、賢才為實,災沴不生、干戈不用,蓋可記者鮮矣。琳宮寶剎、斷碣荒丘,足以供遊賞而發憑弔者,能幾何哉?乃若見聞所及,諸卷紀載所未盡,要足為後人徵信之資,用寄諷諭之義,則地理物類、險易菀枯、閭閻細故、父老閒談,皆有取焉。因彙諸編末,合為一卷。

  災祥

  寺廟

  古蹟

  外紀

  ·災祥(萑苻附)

  順治十八年(辛丑)夏五月,海水漲於鹿耳門。

  先是,鹿耳門港甚窄,環以沙線。是歲,鄭成功入臺,鹿耳門水驟漲丈餘,遂克臺灣,諸羅皆屬焉,(詳見「建置」)。

  康熙十九年(庚申)夏六月,有星孛於西南,其形如劍,長數十丈;經月乃隱。冬,大有。

  二十一年(壬戌),大饑(斗米值銀六錢餘)。秋七月,地產毛。九月,雨髮。

  二十二年(癸亥)夏五月,大雨水(時淫雨連月,鄭氏土田多沖陷,有「高岸為谷」之嘆)。六月丁酉,有大星隕於海,其聲如雷。秋八月,大師入臺,北路皆剃髮歸順。冬十一月、始雨雪,冰堅厚寸餘(諸羅有霜無雪;是歲甫入版圖,地氣自北而南,信有徵矣)。

  二十五年(丙寅)夏四月甲辰,地大震(民居多頹壞者)。

  二十九年(庚午)冬,大有年(自蕩平之後,年谷時熟。是歲尤為大稔)。

  三十年(辛未)秋八月,大風(頹屋、飄船無數)。

  三十二年(癸酉)冬,大有年(時內地歉收,商人採糴福、興、泉、漳四郡資焉)。

  四十四年(乙酉)冬,大饑。知縣毛殿颺、知府衛臺揆通詳巡撫李斯義委勘具題。奉旨:『四十四年應徵粟石,俱著蠲免』。

  四十六年(丁亥)冬饑。知縣李鏞、知府周元文通詳巡撫張伯行委勘具題,奉旨:『照例蠲免十分之三』。

  四十九年(庚寅)冬饑。

  自四十七年至是年,臺屬屢荒,米價高騰。每年值青黃未接,知府周元文出倉粟就媽祖宮、府學兩處平糶,新、善、開、安四里之民資焉。海防同知洪一棟招集商販,凡載米入港者皆藉其名,厚為賞賚;以故米船雲集,饑而不害(一棟,楚之應山人。在臺九年,多惠政。五十六年,卒於官。卒之日,所屬士民罷市縞素巷哭,如其私親;為作佛事於各寺院、神祠,梵磬徹四境。既而醵千金為賻,以歸其喪。故老以為自開臺以來所未有也)。

  五十年(辛卯),恩詔蠲免本年應徵人丁銀兩(詳見下五十一年)。秋九月乙酉,地大震(壞民居、倉廒甚多。是日,內地漳、泉各府俱震)。

  五十一年(壬辰),恩詔蠲免本年應徵粟石。

  先是,四十九年奉上諭:通行蠲免直省地丁銀兩;部議恐兵餉不敷,奉旨勻為兩年。康熙五十年,直隸、奉天、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九省先行蠲免;於是福建內地折色俱蠲,臺灣、鳳山、諸羅三縣止免丁銀。三縣士民公籲臺廈道陳璸、知府周元文詳照奉天府尹廖騰公題請蠲免米豆之例,臺屬三縣本年應粟石一例蠲免;巡撫黃秉中具摺奏請。奉旨:『臺灣府屬五十年應徵粟石,已經徵完在官;雖蠲免,小民無益。其應徵五十一年粟石,著行蠲免(按臺灣開徵在十月收成之後,與內地不同。此舉文牃往返,因海洋之隔,動積時月,比核實具摺奏請,已八月矣。中丞幕僚以上諭並無「蠲免糧石」字樣,又時已踰秋,恐干駁察,皆堅阻之。中丞毅然曰:『臺灣在撫屬內,巡撫司全閩民命,寧可畏逾時駁察而緘默不言?且臺本色即內地折色也,粟尚未開徵;皇上聖明,奏必免。脫以此罷官,不猶愈他事詿誤乎』?竟以摺請。部議以不行早奏,巡撫降三級調用;奉旨:『從寬降級留任』仰見聖天子恫■〈疒外衆內〉斯民,無微不到;而陳觀察、周郡守一詳再詳,黃中丞寧受處分,不撓眾論,使臺民得沐皇仁,其功俱不可忘也)。

  論曰:五十年五十一年蠲免二條不繫於災祥,此何以書?紀皇仁也。日月同照,雨露均沾,假令芝草醴泉,何益百姓!今兩歲之間,吏無追呼、民無敲朴,其為禎祥也大矣!故連類而次於四十四年、四十六之後云。

  五十四年(乙未)秋九月丁未,地震,大風(學宮頹壞,民居倒塌甚多)。

  五十五年(丙申)夏五月戊辰,火(守備署毀燼無餘,參將署大堂、儀門皆及焉)。秋九月乙亥,地震;丁酉,大震(屋瓦皆鳴)。

  五十六年(丁酉)春正月丙子,地震。

  萑苻

  康熙三十五年秋七月,新港民吳球謀亂,伏誅。

  球,新港東田尾人;好拳勇。有朱祐龍者,詐稱前明後裔,能遁法;數往來球家,陰集黨夥謀亂。鳳山吏陳樞之妻,球妹也。樞侵蝕課粟,官督之急,稱貸球家;球奮髯曰:『此何足道!當相與圖大事,番誅此曹子算』。告以謀,則大喜。尊球為國師,招集漸眾。其黨余金聲約保長林盛向舉事,盛佯許諾;乘夜逃之郡,首告。北路參將陳貴率官民環其宅,賊操兵以出。擒獲球、樞、金聲等為首者七人,杖殺之;而朱祐龍竟莫知所向。

  三十八年春二月,吞霄土官卓個、卓霧、亞生作亂。夏五月,淡水土官冰冷殺主賬金賢等。秋七月,水師襲執冰冷。八月,署北路參將常太以岸裏番擊吞霄,擒卓個、卓霧、亞生以歸,俱斬於市(主賬,番社通事管出入之賬者)。

  初,通事黃申贌社於吞霄,徵派無虛日;社番苦之。土官卓個、卓霧、亞生鷙而驍,陰謀作亂。會番當捕鹿,申約計日先納錢米而後出草;個、霧等鼓眾大譟,殺申及其夥十數人。鎮、道遣使招諭,不得入;乃發兩標官兵及署北路參將常太進剿,而以新港、蕭壟、麻豆、目加溜灣四社番為前部。個、霧等阻險拒守,四社番傷死甚眾。既有獻計常太者云:『岸裏山番穿林箐澗谷如飛,擒個、霧非此不可』。時岸裏番尚未內附,乃遣譯者入說其魁,多致糖、煙、銀、布。番大喜,自以收捕為功;繞出吞霄山後,日有擒獲。官軍攻其前,個、霧等大窘,將逃入內山,岸裏番設伏擒之至郡,尸諸市,傳首以示諸番。是役也,勞師七閱月,官軍被瘴毒死者數百人。冰冷者,淡水內北投土官麻里即吼番之婚姻也。麻里即吼有女字主賬金賢,賢將娶之。其父憐女之幼也,弗與;告賢曰:『俟長以歸汝』。賢紡丈人於樹而撻之。麻里即吼以溯冰冷而泣;冰冷故凶悍,怒率眾射殺賢,諸與賢善者皆殺之。時方徵吞霄,冷遣使與個、霧等通。有水師把總者巡哨至淡水,聞變潛泊海口,冷未之覺;把總遣他社番誘以貨物交易,伏壯士水次縛之,亟登舟。比諸番出護,已掛帆矣。會吞霄既平,諸番以首惡既誅,因通事求撫(把總者失其名)。

  右吞霄、淡水之役,言人人殊。或指水陸並進,於吞霄,或訛卓個卓霧為冰冷。吞霄據山負險,無用水師;六月南風盛發,正巡哨雞籠、淡水之時,因知水師收功者淡水也。後叩之老兵數輩親見者,皆如紀中云云。斯役距今未久,耳目相接,而牴牾舛錯如此。又擒獲冰冷將弁姓名不傳;假令更遲之數十年無所紀載,遺漏失實,莫從而問之矣。

  四十年冬十二月,劉卻作亂,伏誅。

  卻,臭祐莊管事,拳棒自負;日往來無賴惡少,歃血為盟。久之,其黨有欲謀不軌者,以為非卻眾莫從。嘗深夜燃樟腦,竊置卻屋瓦,火上燭;召同盟者示之,曰:『劉大哥舍中每夜紅光燭天,非常兆也』!會卻家神爐無故發火,眾曰:『此不君,即帥耳』!卻心動。穴地於舍,佯置田器,冶鐵為刀槍各械,約日舉事。臘月七日,揚旗擊鼓,毀下加冬營,散其兵;乘夜抵茅港尾,掠市中貨。亂民及諸番乘機四出劫掠,破家者甚眾。卻退屯急水溪,北路參將白道隆整眾禦之,鎮、道兩標并發兵應援。越五日,官兵大集,戰於急水,卻大潰;殺賊甚眾,生擒其黨陳華、何正等。卻走匿山藪,常晝伏夜出。四十二年春二月,擒獲於笨港之秀才莊。師還,斬卻於市;並其長子杖殺之,妻孥皆發配。

  ·寺廟

  天妃廟:一在城南縣署之左。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鳩眾建。一在外九莊笨港街。三十九年,居民合建。一在鹹水港街。五十五年,居民合建。一在淡水干豆門。五十一年,通事賴科鳩眾建:五十四年重建,易茅以瓦,知縣周鍾瑄顏其廟曰「靈山」。

  按妃莆田人,宋巡檢林愿之女。幼時能知休咎,有神女之稱。常坐席以濟流。厥後,人見衣朱飛騰海上。因建廟祀之,雨陽禱應。宣和癸卯給事中路允迪使高麗,中流震風,神降於檣;還奏,賜號「順濟」。歷紹興、開福、景定間,屢顯靈加號。元以海漕效靈,賜額「靈濟」。明永樂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國朝改封天后,沿海港口俱建宮廟以祀。康熙二十二年,靖海將軍施琅奉旨徵剿臺灣,師次平海澳,時方旱乏水;有一井在妃廟之左,往不能資百口,至是泉忽大湧,足供四萬餘眾。及戰於澎湖既克,我師登岸,入廟見妃像臉汗未乾、次袍俱濕,乃知為神大之助戰也。事聞,上遣禮部郎中雅虎致祭。其文曰:『國家茂膺景命,懷柔百神;祀典具陳,罔不祗肅。若乃天庥滋至,地紀為之效靈;國威用張,海若於焉助順。屬三軍之奏凱,當重譯之安瀾;神所憑依,禮宜昭報。惟神鍾靈海表,綏奠閩疆。昔藉明威,克襄偉績;業隆顯號,禋享有加。比者慮窮島之未平,命大帥之致討。時方憂旱,井澤為枯;神實降祥,泉源驟湧。因之軍聲雷動,直搗荒陬;艦陣風行,竟趨巨險。靈旗下颭,助成破竹之功;陰甲排空,遂壯橫戈之勢。至於中山殊域,冊使遙臨;伏波不興,片帆飛渡。凡茲冥祐,豈曰人謀!是用遣官,敬修祀事;溪毛可薦,黍稷惟馨。神其祐我家邦,永著朝宗之戴;眷茲億兆,益弘利賴之功』。

  關帝廟:一在縣內東北角。康熙五十二年,參將翁國楨建。五十四年,參將阮蔡文、守備游崇功成之。廟後為觀音殿;康熙四十八年,兵丁孫大成募建,參將張國成之。一在善化里目加溜灣偽時馬兵營。吳大明募建。年久傾圮。康熙二十三年漳浦營千總陳某重修。五十年,監生林嘉樑同耆民重建。

  按明太祖都金陵,城中建廟十四,一曰「漢前將軍壽亭侯廟」。自是廟祀遍於天下。嘉靖十年,太常卿黃芳始奏改稱「漢前將軍漢壽亭侯」。蓋「漢壽」本封邑、「亭侯」則其爵也,列第五等,在國侯、邑侯、關內侯、鄉侯之下。今人以侯什漢、以「壽亭」為封爵,非也。本謚「壯繆」;「繆」與「穆」同,用傷武功之不成。今人為神諱、不書謚,亦非也。萬曆甲寅十月,司禮太監李恩始齎九旒冠、玉帶、龍袍、金牌敕封為帝,然祭祀則仍舊稱。天啟元年,太常少卿李宗延有修明祀典疏;謂『臣詣漢壽亭侯廟,見其匾稱帝君、冠冕俱系帝服。如訛傳敕封,自有三尺;果系皇祖加恩,不妨命閣臣撰制:此封號所當考核者也』。

  保生大帝廟:在縣治西門外。康熙四十年,耆民募建;祀真君也。

  真君吳姓,名本;泉之白礁人。母夢吞白龜,生於宋太平興國間。長而學道雲遊,得三五飛步之術。以治疾,多奇效。景祐二年,卒。里人肖像為祠,水旱祈禱輒應敕廟額為「慈濟」;漳、泉間所稱「慈濟宮」是也。慶元間,敕為「忠顯」。開禧二年,漳屬有警,忽有忠顯旗幟之靈,賊不敢入。事聞,封英惠侯。至於保生大帝之稱,則不知何所據矣。

  元天上帝廟:在大奎壁莊,康熙二十二年,莊民合建;年久傾圯。四十九年重建,易茅以瓦。

  睢陽廟;在縣署之左。祀唐張中丞巡。其祀之入臺,未知所由來。康熙二十八年,耆民募建;年久傾壞。四十八年,參將張國、守備黃元驤重建。俗呼元帥廟。

  諸福寺:在縣治西門外。祀觀音大士。康熙四十六年,署縣宋永清、守備黃元驤同建。

  觀音宮:一在開化里赤山保,即龍湖巖也(詳見「古蹟」)。偽官陳永華建,年久傾壞。四十四年,邑生洪朝樑重建。一在鹹水港。康熙三十七年,候選通判何廷鳳捐地、僧德恭募建。五十四年,僧如端募眾重建,易茅以瓦。一在開化里茅港尾街。康熙四十六年,知縣李鏞、參將張國同建;捐地者為吏員歐陽錫。

  姑媽廟:在安定里東保。不知所祁何神。今為社學。

  ·古蹟

  淡水砲城:在淡水港口。荷蘭時築。今遺址尚存。

  雞籠砲城:在雞籠嶼。荷蘭時築。今遺址尚存(康熙十四年,鄭經入泉州,竄楊明琅等眷屬於雞籠城。明琅,前翰林;崇禎甲申之變,琅降賊,乘馬過梓宮,揚鞭而指之曰:『此真亡國之君也』)。

  青峰闕砲臺:在蚊港口,荷蘭時築,今圯。

  火山:一在貓羅、貓霧二山之東。山之上,晝常有煙、夜常有光。在野番界內,人跡鮮到(見季麒光「志稿」)。一在玉案山後山之麓。有小山,其下水石相錯,石罅泉湧。火出水中,有焰無煙,焰發高三、四尺,晝夜不絕。置草木其上,則煙生焰烈,皆化為燼。先是,甲午、乙未間,諸番多見之者;共相傳述,或疑其誕。丙申三月,知縣周鍾瑄遣人視之,果然。石黝而堅,傍石之土燃焦如石。於是好事者往觀焉;然山徑險阻,攀藤扶石而上,非有濟勝之具者不能至也。

  石湖:在生番界內。入大武郡山,行十餘日乃至;有社曰茄荖網。湖大里許;天將雨,湖輒水漲丈餘。或以為湖底有眼通海。

  水沙浮嶼:水沙連四週大山,山外溪流包絡。自山口入為潭,廣可七、八里;曲屈如環團二十餘里。水深多魚。中突一嶼,番繞嶼以居,空其頂;頂為屋,則社有火災。岸草蔓延,繞岸架木浮水上,藉草承土以種稻,謂之浮田。隔岸欲詣社者,必舉火為號;番劃蟒甲以渡。嶼圓淨開爽,青嶂白波,雲水飛動,海外別一洞天也。

  水漣潭:在半線。方廣二丈餘,形若井,崇山環列。天將風雨,則水漲發聲如潮;番民以占陰晴。

  劍潭:在大浪泵社二里許,划蟒甲以入。登岸數百武,有潭;潭之畔有加冬樹,高聳障天,圍合抱。相傳荷蘭開鑿時,插劍於樹,樹忽生皮,包劍於內,不可復見。

  八里岔潭:在八里岔山絕頂。形三角,類為人力為之。周可數畝,清深莫測。土番間因逐鹿而至,漢人罕能陟也。

  溫泉:一在玉山之下。有土番至者,云於山最深處得之;泉上湧氣蒸騰如沸,凡數處。一在大雞籠隔港山朝山內。

  龍目井:在大雞籠山之麓。下臨大海,四周斥鹵;泉湧如珠,濆地而起,獨甘洌冠於全臺。不知開自何時?大約荷蘭所浚也。

  紅毛井:在縣署之左。開自荷蘭,因以名。方廣六尺,深二丈許;泉甘洌於他井。相傳居民汲飲是井。則不犯疫癘。鄭氏竊踞時,有吳智武者鎮守斯地,重修之。

  龍湖巖(閩人謂寺院為巖):在開化里赤山莊。偽官陳永華建。環巖皆山,幽邃自喜。前有潭,名龍湖。周環里許,遍植荷花,左右列樹桃柳。青梅蒼檜,遠山浮空,遊者擬之輞川圖畫(永華,鄭氏執政。頗雜儒雅,與民休息;臺人至今稱之)。

  靈山廟:在淡水干豆門。前臨巨港,合峰仔峙、擺接東西二流與海潮匯,波瀾甚壯。康熙五十一年建廟,以祀天妃。落成之日,諸番並集。忽有巨魚數千隨潮而至,如拜禮然;須臾,乘潮復出於海:人皆稱異(此與龍湖巖皆近時所建。以其為邑治名勝,附記於此)。

  ·外紀

  縣曰諸羅,人稱縣治者皆曰:諸羅山;欲指一山以實之,無有也。附郭番社曰諸羅山社,然則諸羅山之名,相沿已久。設縣時,見諸山羅列,適與相稱,故仍其名耳。

  由斗六門山口東入,渡阿拔泉,又東入為林■〈王冀〉埔,亦曰二重埔。土廣而饒,環以溪山,為水沙連,及內山諸番出入之口,險阻可據。有路可通山後哆囉滿。

  虎尾東、西二螺,水濁而迅急,泥沙滾滾;人馬牛車渡此須疾行,稍緩則有沒腹埋輪之患。夏、秋水漲,有竟月不能渡者;被溺最多。

  東螺溪分自虎尾牛相觸,與虎尾西螺迭為消長。有時虎尾漸涸,獨受阿拔泉一流。阮參將詩『去年虎尾寬,今年東螺澮』;又云『餘流附入阿拔泉,虎尾之名猶相沿』是也。大抵沙土遷決無常,故此盈彼涸,俱不可定。大線頭昔為大澳,舟出外洋,於此候風;鹿仔港、臺仔挖,舊可泊巨艦,今俱沙壅。沈文開「雜記」:『臺灣當混沌時,總屬茫茫大海,中峙高山;因水歸東南,漸現沙土,所以地浮而常動』。滄海桑田,理或然也。

  大肚、大甲、大安三溪,俱稱險絕。然大安溪面稍狹、大肚水勢稍平,獨大甲溪闊流急;水底皆圓石,大若車輪,苔蒙其上,足不可駐。至時人各自保,不能相救。又海口甚近,雖善泅如番,亦對之色變;秋漲尤險。

  南自諸山之後,有巨石峭削巍峨,出內山之頂;或名之為冠石。土番云:『後壟、竹塹諸社,指石為的;登絕頂,東洋及山後諸社可一望而盡。亦有捷徑可通,但奇險耳』。

  竹塹過鳳山崎,一望平蕪;捷足者窮日之力,乃至南嵌。時有野番出沒,沿路無村落,行者亦鮮;孤客必倩熟番持弓矢為護而後行。野水縱橫,或厲、或揭,俗所云九十九溪也。遇陰兩,天地昏慘,四顧悽絕;然諸山秀拔,形勢大似漳、泉。若碁置村落、設備禦,因而開闢之,可得良田數千頃。

  干豆門從淡水港東入,潮流分為兩支:東北由麻少翁、搭搭悠凡四、五曲至峰仔峙、西南由武朥灣至擺接,各數十里而止。包絡原野,山環水聚,洋洋乎巨觀也。

  擺接附近,內山野番所出沒,東由海山出霄裏,通鳳山崎大路。海山舊為人所不到,地平曠;近始有漢人耕作,而內港之路通矣。

  武朥灣、大浪泵等處,地廣土沃,可容萬夫之耕。廈門至淡水水程十一更,與鹿耳門等。康熙五十四年,干豆門重建天妃宮,取材鷺島;值西風,一晝夜而達。福州至淡水水程八更,較臺灣為近。若半線置縣設營而分兵五百於淡水,因為立市廛,通商賈於福州、廈門,不數年淡水一大都會矣。

  磺山在干豆門之左。山產磺;形如鼎之覆,而三足出其上,童無草木。山之下有磺溪,深可丈餘。水微黃,清澈如鏡,雖潮漲猶見其底。氣不可觸,魚蝦不生;潮入,亦無片鱗至者。近山村社汲於井,皆及天之未明,水乃清冷可食;稍午,則泉皆熱而黃色。或曰山頂有潭,深且廣,水湧如沸羹。

  麻少翁、內北投,在磺山之左右。毒氣蒸鬱,觸鼻昏悶;金銀藏身者,不數日皆黑色。諸番常以糖水洗眼。入山掘磺,必以半夜,日初出即歸;以地熱而人不可耐也。

  淡水至雞籠有東西兩路:西由八里岔渡砲城,循外北投、雜柔、大遁、小雞籠、金包裏諸山之麓,至雞籠內海可一百二十里。沿路內山外海,多巨石;巉巖碁跱,相去數武,其下澗水,淺深不一。行人跳石以渡,失足則墜於水。東由干豆門坐蟒甲,乘潮循內北投、大浪泵至峰仔峙,港大水深(過峰仔峙不復有潮),溯灘河可四十里;而登岸踰嶺十里許,即雞籠內海。兩路計程不甚相遠,勞逸險易亦大略相等。

  蟒甲,以獨木為之;大者可容十三、四人,小者三、四人。划雙槳以濟,稍欹側即覆矣。番善水,故雖風濤洶湧,如同兒戲;漢人鮮不驚怖者。唯雞籠內海,蟒甲最大,可容二十五、六人;於獨木之外,另用藤束板,為幫於船之左右。蓋港面既寬,浪如山立,非獨木小舟所能濟也。

  林箐深處多飛蟲,著人即肌肉發庠,爪之肉爛,淡水以北皆然。行者或以皮包裹其頭項。或曰:近玉山最多此蟲;山之麓,螞蟥如蝟。故玉山人不能到。

  雞籠山在雞籠港之東南,雞籠嶼乃在隔海之西北,砲城、番社俱在嶼中。「郡志」載:雞籠城在諸羅雞籠山,誤。五十三年地理圖記村東北有雞籠山、西有雞籠城,山後海中有雞籠嶼。似砲城與社俱在雞籠山,而嶼在山之後:皆耳食而未親歷其地者也。

  北路、夏、秋行路之難,中土未有水深泥淖,車牛重載,往往傾覆。固由淫潦相繼,亦土性不堅,沙灰淤陷;而陂田蓄水,車牛往來雜遝,故處處坑塹,非盡秋霖之故也。

  有言臺海潮初漲,一從南路之郎嬌入、一從北路之雞籠入,兩潮會於北路之牛罵。五、六月間,潮平浪靜,結為一道白波,引入內地。牛罵非大港深澳泊船之所,孰從而見其兩潮之會、白波之引乎?好事者為之也。

  海水潮汐與金、廈無異,秋潮亦壯;但夏、秋潮大於日,冬、春潮大於夜。臺、鳳亦然。

  凡潮漲滿至十分者,汐亦當十分。雞籠一港早潮漲滿,汐未及四、五分即晚潮復至矣,必俟晚潮之退,始盡十分。

  風將■〈風貝〉而雨,海氣先動,浪激洶湧,聲吼如雷。臺海四圍沙線環繞,巨浪衝擊,吼尤甚,聞數十里。風靜雨霽,猶三、四日未止。縣治離海差遠,■〈風貝〉從東起,殷聲微聞。若起西北,則與郡治無異。

  海面腥穢,波浪簸騰,一、二日颶風即起,乃天地之氣交逆,地鼓氣而海沸,天風烈而雨飄,故沉舟傾檣也。若海不先沸,天風雖烈,海舟摺篷,空桅順風勢而馳,同鯤鵬之徙耳。人但知天風之患,不知實地氣交搆而為■〈風貝〉,患始烈也?

  鄭氏時,目加溜灣開井,得瓦瓶。識者云:是『唐、宋以前古窯』惜其物不傳,亦不知此瓶瘞自何時。未開闢之先,又何得有此瓶而瘞之也?

  陳小崖「外紀」:『明海寇林道乾為俞都督大猷所追,窮竄臺灣,勢蹙。恐不能據,以酒食紿諸番醉而殺之,有闔社無噍類者;取血調灰以固船,乃航於遙海』。大奎璧劈破甕(諸羅地),是其故穴。或云到昆崙,不知所終。「郡志」:『道乾遁占城,今尚有遺種』。

  相傳斗六門舊有番長,能占休咎;善射,日率諸番出捕鹿。諸番苦焉,共謀殺之;血滴草,草為之赤。社草皆赤,諸番悉以疫死,無噍類。今斗六門之番,皆他社來居者也。番能知休咎,而不知身之將見殺;是所謂自號予知,納諸罟擭陷阱,而莫之知辟者與?

  相傳:大肚社先時有土官名大眉,每歲東作,眾番爭致大眉射獵於田。箭所及之地,禾稼大熟,鹿豕無敢損折者。箭所不及,輒被蹂躪;不亦枯死。

  沈文開「雜記」:『土番種類各異,有土產者、有自海舶飄來及宋時零丁洋之敗遁亡至此者;聚眾以居,男女分配,故番語處處不同』。考「宋史」云:『張世傑與蘇劉義斷維,以十六舟奪港而出,將趨占城;土豪強之,乃回舟艤南恩之海陵山。■〈風貝〉風大作,世傑登舵樓露香而祝,遂死。蘇劉義出海洋,為其下所殺』。當時崖山之眾,非死即降耳。諸番氣類,渾與中土之人不相似;沈說恐未必然也。

  離貓霧拺二里許,有竹圍三匝,偽將劉國軒舊寨,云與岸裏內山諸番相拒之地。今竹圍故址猶存,岸裏諸番悉皆內附;足見聲教之無所弗被矣。

  地高而寬坦,臺人謂之崙。邑有黃地崙,鄭氏踞臺時徵南社番,親屯兵於此。番呼皇帝,遂以名崙;猶麻虱目之呼為皇帝魚也。相泊已久不可復改,沿其音而易其字。然則鄭氏在臺雖無黃屋左纛之事,而帝制自為,亦有其號矣。

  海翁魚,大者如山。後壟番社有脊骨一節,高可五、六尺,兩人合抱未滿其圍;不知何時所得也。另肋骨一段大如斗,諸番以為枕。沈文開云:『其鬚如戟,可作物件』。

  豹皮及斑點小鹿皮、文采可觀。不知者以為此地之產,所值無幾耳。豹大於犬,毛色斑雜,艾葉、金錢十不得一,價至三、四金;小鹿皮亦二百餘文,且無市者。每地方官尋覓,必騷動通事、土番,鹿茸至三、四金,價倍於內地。番狗能獵者,貴於騾馬(見「番俗」部)。昔人云:『地方產一異物,便多一累』。三復斯言,可為深省。

  由郡治北至雞籠無投宿之店,唯茅港尾、笨港新設二公館;行人借宿莊社,有露處者。文武衙門差遣往來,悉主於保長、通事、塘汛,入門則酒食相餉;開臺以來相沿為例,不必需索也。保長、通事之供億既煩,自不得不有所科斂。塘汛目兵餉纔糊口,於是有開賭放頭攫金以供使客者。

  雷陽陳中丞觀察臺灣時,嘗巡淡水。往復一千四百餘里,自持糗糒,攜小帳房以隨;露宿風餐,不入邸舍、不受饋獻。每食一飯一蔬。或捐囊市酒肉以犒徒御。不設儀衛,寥寥數人。道旁觀者,莫不咨嘆。

  男多於女,有村莊數百人而無一眷口者。蓋內地各津渡婦女之禁既嚴,娶一婦動費百金;故莊客佃丁稍有贏餘,復其邦族矣。或無家可歸,乃於此置室,大半皆再醮、遣妾、出婢也。臺無愆期不出之婢。

  臺南、北淡水均屬瘴鄉。南淡水之瘴作寒熱,號跳發狂;治之得法,病後加謹即愈矣。北淡水之瘴,瘠黝而黃,脾洩為痞、為鼓脹。蓋陰氣過盛,山嵐海霧鬱蒸中之也深。又或睡起醉眠,感風而發:故治多不起。要在節飲食、薄滋味、慎起居,使不至為所侵而已。

  往在內地,聞臺郡肉食不宜於豬、雞,宜於羊,鴨亦差善;余未之信。及至北路,見庭院蔓生蟲多至不可名狀;群雞啄之,日以肥碩。蓋蟲毒所積,故不宜多食也。鴨半在水次,飽者魚蝦。「本草」稱:『羊於人最裨益』。又草盛,特肥美;故宜。豬膩而滯氣;臺地沮洳,人多沉溺重膇之疾,亦不宜多也。

  大甲溪以北無市肆醫藥。人死無棺斂,瘞以鹿皮。阮參將祭淡水將士文:『裹鹿草以為棺兮,倩蝶衣以為紙』。傷哉!其言之也。

  邑雜餉,有罟、罾、縺、■〈罒令〉、■〈糸袞〉、蠔各條。罟者,結網長百餘丈、廣丈餘,大繩為網;每尺許削圓木如梭長三、四寸,虛其中,綴於網,使浮水面。另結網,底如兜;繫網墜於下,稍大於浮面之木,陶為之,使沉水底。網繩長出罟之兩頭各數丈,置其一於岸,乃駕船載罟出海以次投之,仍餘其一載回。東、西各二十餘人,臍間縛彎木如軛,掛小繩於網之上,倒行而牽。魚小網輕,則至岸取之;多則駕小舟赴水以取,曰牽罟。罾者樹大竹棚於水涯,高二丈許,曰水棚;置罾以漁。港口闊者,如列舍以居。棚上下兩層,設橫木於上層,令可旋轉如轆轤;用大竹長二、三丈,掛罾竹杪,繫以長繩,繩繞於橫木,上下層各一人;在上者旋轉其繩,外轉則罾沉水底,內轉則罾浮水面。魚入,則在下者以長柄小絡取之。縺、■〈罒令〉之制,如罟而小,■〈罒令〉又小於縺。網長可數十丈,廣五、六尺;密結重網,於下張口而翕其尾如袋。收放之法,與罟相似;東西各五、六人,手牽至岸。魚入袋中,大小畢取;曰牽縺、曰牽■〈罒令〉。蠔,取蠣房也。方言以「蠣房」為一蠔」,因以為取之之名。用竹二枝,長丈餘,合釘其中,狀如剪刀,能作開合。各貫鐵爪於竹末,使相向。駕小船或筏,就海水稍淺處穿竹,水底開其爪;蠣房殼堅,遇堅者即合而鉤致之。■〈糸袞〉,垂釣以餌魚也。用大繩長數十丈,繫一頭於岸,浮舟載繩出海。每尺許用小繩拴數釣,釣大小不一;繩盡則返棹而收之,曰放■〈糸袞〉。

  多五穀、多薯芋、脂麻、糖蔗,多通草、槐藍、菜子、水藤。槐藍色嬌豔,珍於吳越;糖、菜子、脂麻、水藤,入內地者尤多。

  內地歲皆兩熟,以三春多雨、地氣暖,種早播;故六月而穫,及秋再播也。此地雖暖,春時雨澤稀,早種難播;故稻僅一稔。陳小崖「外紀」:『北路荷包嶼走豬築陂以接山泉溪流,田兩熟』。今陂圳之築甚多,兩熟者鮮。南路下淡水陂田,有於十月下種,十一月插秧,三、四月而獲者,稻兩熟;未有良農取陂田而遍試之也。

  穀種類之多,倍於內地。其佳者如過山香、禾秫,則內地未有。

  南嵌以上,冬、春多雨,播種於二、三月,稔於六、七月,略如內地之夏熟。百日早,五月間即熟,但不多有。不插秧,以種灑地,即望其穫。唯不宜於豆;間有種者,皆華而不實。

  崇爻山有鹹水泉;番編竹為鍋,內外塗以泥,取其水煎之成鹽。南社冬日海岸沙浮面者凝為鹽,掃而食之,不須煎曬;如扶南國之有自然鹽也。所產俱不多。南社鹽,醃物易朽。

  相傳:祟爻黑沙晃諸山深處,松、杉、橘、柚、楊梅諸果並如內地。初冬山梅遍開,香聞數十里。山皆野番雜處,雖有探奇索異之子,孰能經魑魅而踐無人之境乎?

  北路之產,有臺、鳳所無者。如水沙連之茶,竹塹、岸裏之筀竹筍,淡水之甲魚,皆其美者也。大松樹生水沙連,合抱成林。雞籠煤炭產於積薪無用之區,移置郡治,即為無窮之利。

  水沙連內山茶甚夥,味別色綠如松蘿。山谷深峻,性嚴冷,能卻署消脹。然路險,又畏生番,故漢人不敢入採,又不諳制茶之法。若挾能制武夷諸品者,購土番採而造之,當香味益上矣。松大者深山自老,不可致;子可取種而為秧。松子落處,小松生焉,移植即活。若近山莊舍購於土番植之,數年相傳漸廣,用作宮室,較雜木易朽者相懸也。二者其利甚溥,惜未有為之者。

  多喬木,材者募,唯楠差勝。其他屈曲不堪用,越數歲而蠹;祗有薪之為炭;質堅灰白,獨擅一方之勝。

  楠木色稍黑,故遜內地。然亦堅緻,物用甲萬之屬咸取之。甲萬制自外洋,此地多為之者。以重而難移,且番鎖固不可啟,偷兒無所施其巧耳。

  茄藤,叢生海泊泥中;內地以障海岸,凶年取子以食。子圓而長,大如薏苡,味澀而微鹹,搗為粉,浸以水十數易,乃淡滑,可和米粉作餌。然不以其材為薪,以皮裹鹹氣,難乾也。臺人取材,剝皮浸汁,代薯榔以染;骨乃乾而易燎矣。兼用之,此物寧有一之可棄耶!

  多莿桐,多土柟,多猴栗、九荊;無荏桐,油取於麻、於菜子、於落花生。

  泉「舊志」:『留從效築溫陵城,環植莿桐。初夏花開,鮮紅可愛。如葉先萌芽而花後發,則五穀豐熟。故丁謂詩曰:「聞得鄉人說■〈艹〈束刂〉〉桐,花如後發始年豐;我今至此憂民切,只愛青青不愛紅」。今泉州絕無此樹,近乃有自臺移栽者』。

  山不產鐵,田器、釜鐺之屬悉資內地。土沙粉無黏埴,不堪陶■〈缶專〉瓦;糖漏之外,雖粗碗、瓦盆亦不能成。蓋以泑入窯,見火皆苦窳若蜂窠。

  巨石多生於雞籠、淡水之間,突怒偃蹇,奇不可狀。土皆黃色,地脈所發生處也。南嵌以下漸無石,質亦不堅,無格理;不可以施椎鑿。宮室之用,皆載自漳、泉、寧波。

  竹類多且蕃,■〈艹〈束刂〉〉竹尤多,遍於莊社。楮亦廣有,臺所謂鹿子草也。材可造紙,而粗細俱資內地,歲糜萬緡;未得造紙之法耳。不產箬葉,船篷、箱簍之絮,悉於內地取之。

  果多檨,多龍眼,多椰、荊蕉、黃梨、檳榔。龍眼味埒內地。

  西瓜熟於十二月,取充貢。三月望萬壽前至京,俗名萬壽果。味薄,但取其早熟耳。

  無荔枝樹;來自內地者,止充盆景。果熟時,遇西南風盛發,漳浦之載二日而至,芳鮮末全減也。

  無橄欖,無栗,無梨,無柿。土產柑、橘、柚,味酸。諸果熟時,俱泛海而至,充牣於市。

  禽無鶴而有鸛,多雉,多斑鳩,多烏鶖、黃鸝、烏鴉。鴉純黑而大,斑鳩不善鳴。無鵲、無鷓鴣、杜鵑。鷓鴣人多攜自內地者,縱之於山,不見孳息。或曰:山不生半夏。

  獸無虎而有豹。內山多熊,各種俱有。多山豬,或脯之,□為鹿。多獼猴,小而可狎者曰金絲猴,毛淡黃柔澤;他處所少。

  多黃牛。陳小崖「外紀」:『荷蘭時,南、北二路設牛頭司,牧野放生息,千百成群。犢大,設欄擒摯之。牡則俟其餒,乃漸飼以水草;稍馴狎,閹其外腎令壯,以耕以挽。■〈牛孛〉者縱之孳生』。近年水牛載自內地,亦漸孳;儇捷則黃牛為先,任重致遠膛乎後矣。

  鹿獐之多,由草之暢茂,且稀霜雪,故族蕃息而肥碩。三十年來附縣開墾者眾,鹿場悉為田;斗六門以下,鹿、獐鮮矣。

  魚無鰱。鄭氏載而置於郡治之鯽魚潭甚夥,及網之,無有也。多烏〔魚〕、多塗鮀、麻虱目,多紅蝦。各陂圳多鮎。

  烏魚,「本草」所謂鯔。臺海之產大數倍,肉白而芳鮮不及。冬至前後,北風正烈,結陣遊於內海,累至水底;漁師燎而網之,一罟以百計。腎狀似荊蕉,極白。雌者子兩片,似通印子而大;薄醃曬乾,明於琥珀,肫圓如小錠。鮮食脆甚;乾而析之,似鰇魚。

  塗鮀,形似馬鮫,大十倍之。肉細而香美,馬鮫弗及也。馬鮫特以滑澤,遂與鯧齊名。論海魚之佳者,必首舉之;昔人所為致嘆於華歆、張昭、許靖諸公也。

  甲魚獨產於淡水,九、十月間有之。芳鮮不亞吳越之鯔,非止形相類而已。作鮓尤佳,能開胃;邑人染指者鮮,故弗傳。然則天地間美材而老巖穴,名不出閭里者多矣。

  鄭經酷嗜麻虱目,臺人名之曰皇帝魚。夏初出,頗適口;及秋,則味帶酸而肉澀,宜乎鄭氏之不能久也。

  紅蝦,夏肥,膏貫脊至尾,清脆悅口,色亦佳;宜羹、宜丸、宜脯。大者作對,陳小崖擬之「霞膚雪肉」;良然。

  茅港尾、蚊港多蟳,大而肥美;膏逾於肉,色如硃。鮡魚骨柔脆,郡中珍之。縣治多毛蟹,肥於冬月,置之几筵,皆堪浮白。魚至冬亦肥美;夏、秋刺多而瘦,色皆黑。鯽魚出北香湖者,四時俱美於他產。

  無蟶而有蠔,味微酸。多蚶,鹹而不脆。多鯪鯉。

  多龜,多蛇,多蟻、多蜘蛛、蜥蜴、蜈蚣、蜓蚰及無名之蟲。蜥蜴隨地皆有,北路尤多;夜唧唧而鳴,聲如雀,四起壁間。陳小崖記『安平蝎虎』;其實能鳴者不止安平也。有欲攜至內地示奇者,過澎湖乃不復鳴。

  花多樹蘭,多頳桐、素馨、月下香、番蝴蝶。素馨野發。頳桐原濕籬落,無處不有,終歲爛然;遙望如內地之映山紅,時時皆春、時時皆龍船簫鼓也(頳桐一名龍船花)。

  百花應時而開,亦有一年長開者:如石榴、長春、佛桑諸花,漳、泉皆然。番蝴蝶、月下香、頳桐等花四時俱開,臺所僅見。若荷花,直開度臘;玉蘭七、八月再花:則更奇矣。玉蘭多移根於木筆,此地有玉蘭、無木筆。

  水沙連浮田,架竹木藉草而殖五穀(詳見「古蹟」);不知者以為誕也。王瓜、苦瓜、匏蔬之屬,內地產於春、夏,此地隆冬皆有之。

  臺產有移入內地者,果之番檨,番薯之文來,花之番茉莉、番瑞香、番蝴蝶。薯以濟荒,功用最大;檨佳品,諸花亦爽秀可愛。

  檳榔之苗,喜陰而畏日。種之法,先以牙蕉。俟蕉長成行,於二、三月間撒檳榔子空園中蓋以草,芽發去草,蔽以葦席;夜揭之,使得露滋潤,開葉高四、五寸,乃移種蕉下。每一蕉間一檳榔,高至尺餘,則移其蕉而檳榔自盛。

  沈文開「雜記」:『內山有黃水藤,結子大如甌。實圓而光,殼堅且厚,似諸暨之朱栗而形扁。痕分兩層而聯合,中有仁。久而乾,就蒂開竅出其仁,空如小盒;略去其上一、二分為口,用稍大者截半作蓋覆之。穿於鞓帶之兩旁,裝貯細物,甚雅致』。

  蛤仔難內山溪港產金。港水千尋,冷於冰雪;生番沉水,信手撈之亟起。起則僵,口噤不能語;爇大火以待,傅火良久乃定。金如碎米粒,雜沙泥中,淘之而出。或云:內山深處有金山,人莫知所在。或云:番世相囑,不令外人知;雖脅之,寧死不以告也。陳小崖「外紀」:『壬戌間,鄭氏遣偽官陳廷煇,往淡水雞籠采金。老番云:「唐人必有大故」。詰之,曰:「物,日本居臺來取金,紅毛奪之;紅毛來取,鄭氏奪之。今又來取,恐有改姓易王之事」。明年癸亥,我師果入臺灣』。

【台湾文献丛刊·第141种】诸罗县志

  台湾文献丛刊

  【第 141 种】

  诸罗县志

  .作者:周钟瑄

  .原书页数: 0300 页

  ●书籍简介

  第一四一种「诸罗县志」

  本书(二册一三四面八○、四○○字)凡十二卷,陈虿梦林编纂。梦林字少林林,福建漳浦监生:尝预修漳州、漳浦府县两志。清康熙五十五年,诸罗知县周钟瑄聘修县志。后浙闽总督觉罗满保延入幕府,六十一年朱一贵事变,并与蓝鼎同随军参画戎务。诸罗为初设台湾府时三县之一,南自茑松、新港,与台湾县接壤;东北至鸡笼,山后皆属焉--约包括今中、北部台湾,区域至广(后至雍正元年截虎尾以北为彰化县,辖境始束)。此志之纂辑,起自五十五年秋,越明年春而脱稿。全书分封域、规制、秩官、祀典、学校、赋役、兵防、风俗、人物、物产、艺文、杂记十二志,志各为卷。综其内容,有三特点:(一)「风俗志」内分汉俗、番俗,与各志风土体例有异;书首并有「番俗图」,尤为特出。(二)「物产志」独立一门,征考极详,多为修志乘所取资。(三)「杂记志」与「物产志」采诸沈光文「杂记」者不少,使沉着佚稿得有所保留(补记:其后,「诸罗县志」未见重修之本。但据干隆二十九年王瑛曾纂「重修凤山县志」「自序」云:『……不数月,「台湾府志」、「诸罗」、「彰化」二县志前后告成,继复命修「凤山志」』;则尝重修此志矣。附此备考)。

  ●序号 篇名

  1 弁言

  2 自序

  3 凡例

  4 修志姓氏

  5 地图 番俗图

  6 山川总图

  7 山后图

  8 县治图

  9 垂屋

  10 插秧

  11 获稻

  12 登场

  13 赛戏

  14 会饮

  15 舂米

  16 捕鹿

  17 捕鱼

  18 采槟榔

  19 诸罗县志目录

  20 卷一 封域志

  21 星野

  22 建置

  23 疆界

  24 山川

  25 形胜(六景附)

  26 海道

  27 潮汐

  28 风信(增删「郡志」。飓日附)

  29 卷二 规制志

  30 城池

  31 衙署(公馆附)

  32 仓廒

  33 坊里

  34 街市

  35 桥梁

  36 津渡

  37 水利

  38 邮传

  39 养济

  40 义冢

  41 卷三 秩官志

  42 秩官

  43 列传

  44 卷四 祀典志

  45 文庙

  46 坛祭

  47 卷五 学校志

  48 学宫

  49 义学

  50 社学

  51 卷六 赋役志

  52 户口土田

  53 饷税

  54 存留经费(附)

  55 卷七 兵防志

  56 总论

  57 营制

  58 水陆防汛

  59 教场

  60 历官

  61 列传

  62 卷八 风俗志

  63 汉俗

  64 番俗

  65 气候(附)

  66 卷九 人物志

  67 选举

  68 烈妇

  69 寓贤(附)

  70 卷十 物产志

  71 物产

  72 卷十一 艺文志

  73 卷十二 杂记志

  74 灾祥

  75 寺庙

  76 古迹

  77 外纪

  ●弁言

  这本周钟瑄主修、陈梦林等编纂的「诸罗县志」,曾经列为「台湾研究丛刊」第五五种(「台湾方志汇刊」卷六)印行。原刊「赘言」有段说明,重录如下:『本书原以「台湾全志」的「铅印本」为依据。但原书缺「目次」(包括「修志姓氏」及「凡例」)与「绘图」(包括地图及番俗图),前者经据省立图书馆的传抄本补入,后者则由赖永祥先生就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的「木版本」摄影供给』。(周宪文)

  ●自序

  九州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以荒远无征,虑开天下后世之疑,故宁阙也。莫远于正朔不加、声教不及之地,而「交趾事迹」、「占城国录」、「西域」、「鸡林」诸志,昔人皆有取焉。若夫郡县之志乘,即其地士大夫之所纂次、贤守令之所修明,见闻之确,莫过乎此,宜若一无可疑者。然而或不尽然。故曰:世异事变,人道不殊;彼我易时,未知何如。于虖!此三代以下书册之所以日繁,而读书者之所以贵于知人论世也。

  台湾海外荒岛,诸罗僻处台之北鄙,「禹贡」无传、「职方」不纪,向存而不论之列。今天子神圣文武,削平郑氏,乃抚而有之,建立郡县;仁渐义摩,卉服雕题之众与汉人同体,涵煦乎高天厚地中者,三十四年于兹矣。其间户口之生聚,财赋之盈缩,山川、道里之险易远近,风俗、人物之臧否奢俭醇醨,城池、仓库、学校、祠庙、坛壝之缮修,农田水利之兴废,阨塞之设,兵戎之守,大致井然;前副使高公已创为「郡志」以志之矣,独邑乘缺焉。余自甲午奉调,东入鹿耳,度茑松,每思得所依据以为化理之本。及翻阅「郡志」,参之日所见闻,未尝不致叹于阙略者之多而可疑者之复不少也。考高公之修志,在乙亥、丙子之间;其时草昧初开,法制未备。譬之筑室,方初其基;譬之稽田,方艺其菑也。又兹邑延袤千里,山海崇深,所见非一、传闻异词,其记载寥寥,疑信相半,诚无足怪;至于今,不可同年而语矣。昔之鹿场,今之民居;昔之丰草,今之嘉谷;昔之椎髻,今之衣冠。簿书期会日以繁,规画营建日以多,声明文物日以盛。及是时而不亟订其讹舛、增其阙略,成一邑之志,备文献之征,后之人必有慨折衷之无自;非所以昭圣天子无外之模、久道之化,信今而传后也。因以其事请于各上宪。

  既得允,则谋可以共斯举者。漳浦有陈君梦林,旧游黔中,与家侄詹事渔璜为笔墨交;又尝从仪封张大中丞纂修先儒诸书于鳌峰书院,豫修漳州、漳浦郡县两志:是足任也。乃具书币,遣使迎致邑治(即所谓檨圃者)而开局焉;既又择凤山学生李君钦文、邑明经林君中桂与俱。会稡建邑以后三十四年之见闻,斟酌「郡志」之已载者而一总其成。陈君焚膏继晷,综核讨究,存其所信、去其所疑。起自丙申秋八月,越明年丁酉仲春而脱稿。为志十有二,志各一卷;为目四十有七。每一卷就,余辄与参互而考订之。凡所谓郡县志乘之载,各具体矣。中间因事建议,陈君留心时务,动与余合;往复论难,要于保境息民、兴教淑士,如医者之用药。纪事者,其品味也;建议者,其方也。选其品味而制之有法,使皆可用而不疑;然后各因乎人之病而寻究其方,虽不知能效与否,而必是药与是方,皆确然可自信于心而共信于人而后已。此余诸君子参互考订而不厌也。抑人之言曰:时者,事之机也。时至而事起、时穷而事变,是以圣人缘时以尽变。夫安知数十年后,气化人事更相推移,今之所信,不又为后之所疑乎?亦就目前之信而不疑者,留为掌故,备异日之征而已。

  梓成,乃呈之各上宪弁诸简端,而余并识其岁月始末于次云。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夏四月,知诸罗县事加一级周钟瑄撰。

  ●凡例

  一、古人书志,以论述旧章经纬、当世邑治;海外新造,征献考文,百无一有。兹创立纪统,推衍义类,为卷十二、为目四十有七;而目之中,又有以类附见者。愧乏三长,要于文省事增而已!后之人,将广视听而参得失,庶于是乎取之。

  一、邑治山川丛杂,郡志多所缺略,故校勘特详,凡三易稿而就;务使肢节脉络井井分明,流峙高深各见生动。庶几碧水青山本来面目,不致尽被作者尘封耳。

  一、祀典、学校、赋役、选举,经国大猷,竟委寻源,非会稡群书莫得其概。邑治鲜藏书之家,故于此数者各讨故实,撮其要于篇首。使海外人士,知历代沿革之不同、本朝损益之尽善,不以为天下之通制邑乘可略而不载也。

  一、学宫勒御制至圣先师赞、四贤赞,「郡志」列诸「艺文」,似属非体。今合学宫兴建始末、御制训饬士子文、圣谕、条约、乡饮、养老、考校诸生、义学、社学,另为学校一卷,以昭圣天子尊师崇儒之旷典、教育士子之盛心;亦以见学校之设,非同寻常规制云尔。

  一、人物、名宦,虑事远年湮,因为立传。若其人见在,则有待焉。所谓百年之后,是非乃定也。「郡志」滥及见任官,殊乖义例。今惟已故者,乃核实立传。见在之人,功德可纪,止据事直书或连类而及。善善从长,虽匹夫匹妇不敢没也。

  一、北路为台湾肩背,兵单汛广。圣天子加意海防,绸缪未雨。故兹编分列水陆防汛,各为一条。凡阨塞险要、官兵战艘数目、塘递瞭望巡哨处所,无不毕载。而前后以己意着论,刍荛之言,宁无取焉?苟有一得,不厌千虑矣!

  一、邑人五方萃处,风俗庞杂;即诸番之俗,亦或各社不同。综其大略,汉俗分类为四、番俗分类为七。各缀本事其下,与各志土风体例稍异;欲使阅者如身履其地,而亲见之。昔李繁作「大唐说纂」,凡所纪事,每条不过数十字;前人称为简要。今兹未能;疏略轻信,浅近不学,知无所辞也。

  一、方言各志不载,近田中丞蒙斋先生纂「黔书」,依「易」「说卦」传体,另为一条。兹仿其意,略举大概,系于番俗之末,用昭海外同文之盛。抑赍素油问异语,盖古人所不废云。

  一、风俗、物产、杂记,「郡志」之外,采诸寓贤沈君光文「杂记」、海澄陈君峻「外纪」,益以耳目睹闻。摘取联串,未必当乎大雅;润色裁铸,谨以俟诸良工。

  一、灾祥、古迹,各志皆别为一卷。寺庙或附古迹,或载方外。缘建邑未久,纪载阙如,不得不裒多益寡,以就篇帙。姑合灾祥、古迹、寺庙并列于杂记,而以外纪终之。其事不关于风土、民物者,虽外纪亦一概不载。

  一、艺文之选,所重在文。古人一语不合,弃不入选;盖其慎也。若功德碑记、上下文移,败炙残羹,一概滥充樽俎,观者气塞矣。兹就「郡志」去取,稍缀新篇,冠奏疏于首;余则文以题之大小为次第,诗以人之先后为次第。篇帙无多,各体未备,故不复分类,将以俟诸来者!

  一、邑治庶事草创,补偏救弊,如水随形。数十年来,气化、人事月盛日新;较之初辟,势殊时异。故于编末,辄附管窥。非敢谓深切事情;然百闻不如一见,吏治、民生未必无小补云。

  ●修志姓氏

  总裁:福建分巡台湾厦门道兼理学政按察司副使加四级纪录十四次梁文科(丹崖。正白旗人,举人)。

  鉴定:台湾府知府加一级王珍(雄樵。长治人,副榜)。

  主修:诸罗县知县加一级纪录四次周钟瑄(宣子。贵筑人,举人)。

  编纂:漳州府漳浦县监生陈梦林(少林)、凤山县学廪膳生员李钦文(世勋)。

  编次:诸罗县岁贡生林中桂(秀民)。

  校刊:诸罗县儒学教谕加一级陈文海(容川。永安人,贡生)。

  督梓:诸罗县典史加一级杨云龙(大兴人,吏员)、诸罗县佳里兴司巡检加一级陈祚祯(大兴人,内阁供事)。

  ●地图番俗图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山川总图

  山后图

  县治图

  垂屋

  插秧

  获稻

  登场

  赛戏

  会饮

  舂米

  捕鹿

  捕鱼

  采槟榔

  ·山川总图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山后图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县治图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垂屋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插秧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获稻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登场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赛戏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会饮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舂米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捕鹿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捕鱼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采槟榔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诸罗县志目录

  卷一封域志

  星野………………………………………………………………………………………(一)

  建置………………………………………………………………………………………(三)

  疆界………………………………………………………………………………………(五)

  山川………………………………………………………………………………………(六)

  形胜……………………………………………………………………………………(一七)

  海道……………………………………………………………………………………(一九)

  潮汐……………………………………………………………………………………(一九)

  风信……………………………………………………………………………………(二一)

  卷二规制志

  城池……………………………………………………………………………………(二五)

  衙署……………………………………………………………………………………(二六)

  仓廒……………………………………………………………………………………(二七)

  坊里……………………………………………………………………………………(二九)

  街市……………………………………………………………………………………(三二)

  桥梁……………………………………………………………………………………(三二)

  津渡……………………………………………………………………………………(三三)

  水利……………………………………………………………………………………(三四)

  邮传……………………………………………………………………………………(四二)

  养济……………………………………………………………………………………(四四)

  义冢……………………………………………………………………………………(四四)

  卷三秩官志

  秩官……………………………………………………………………………………(四七)

  列传……………………………………………………………………………………(五一)

  卷四祀典志

  文庙……………………………………………………………………………………(五三)

  坛祭……………………………………………………………………………………(六一)

  卷五学校志

  学宫……………………………………………………………………………………(六七)

  义学……………………………………………………………………………………(七九)

  社学……………………………………………………………………………………(七九)

  卷六赋役志

  户口土田………………………………………………………………………………(八三)

  饷税……………………………………………………………………………………(九六)

  存留经费(附)……………………………………………………………………(一○四)

  卷七兵防志

  总论…………………………………………………………………………………(一○九)

  营制…………………………………………………………………………………(一一四)

  水陆防汛……………………………………………………………………………(一一五)

  教场…………………………………………………………………………………(一二九)

  历官…………………………………………………………………………………(一二九)

  列传…………………………………………………………………………………(一三三)

  卷八风俗志

  汉俗…………………………………………………………………………………(一三五)

  番俗…………………………………………………………………………………(一五三)

  气候(附)…………………………………………………………………………(一七九)

  卷九人物志

  选举…………………………………………………………………………………(一八三)

  烈妇…………………………………………………………………………………(一八七)

  寓贤(附)…………………………………………………………………………(一八八)

  卷十物产志

  物产…………………………………………………………………………………(一九一)

  卷十一艺文志

  卷十二杂记志

  灾祥…………………………………………………………………………………(二七五)

  寺庙…………………………………………………………………………………(二八一)

  古迹…………………………………………………………………………………(二八四)外

  纪…………………………………………………………………………………(二八六)

  ●诸罗县志卷一

  封域志

  星野建置疆界山川形胜海道潮汐风信

  先王制礼,九土攸序;分境画野,各安其居。台湾跨海以东,山环西向,拱护闽邦;土地广饶,诸罗得三之二焉。殆天造地设,以待圣人而为东方之保障者与?千峰作镇、百川汇流,据上游山海奥窔之区,必将有伟人杰士钟灵奇之气,以作桢皇家。虽县崖巨浸、强半不毛,然观象于天、察利于地,损益张弛,自兹始矣。

  星野

  建置

  疆界

  山川

  形胜(六景附)

  海道

  潮汐

  风信(增删「郡志」。飓日附)

  ·星野

  「周官」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建封域,各有分野,以观妖祥。其时扬州之域,南越、瓯、闽未通上国,无所谓台湾也,况诸罗乎?「晋志」于吴、越州郡各详所入度,独闽越阙焉。闽越与会稽同度;会稽入牛一度,则建安以南,其为牵牛、织女之分无疑也。

  诸罗僻在台北,古「王会」不载;星野分属,于何而辨?白麓郑氏亦邹之说曰:『诸罗系于台、台系于闽,星野宜从闽。「禹贡」扬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牛、女于辰为丑,银海之属、星纪之次。明时澎湖属于泉,泉分野从闽省为牛、女,则台从泉为牛、女无疑。台南邻于粤、北对峙于闽安,而西迫近于漳。漳分野视闽、粤分野视漳,台与漳接壤,分野从漳为牛、女无疑。唐开元僧一行有云:「星纪当云汉下流,百川归焉。其分野下穷南纪之曲,东南负海为星纪」。「尔雅」云:「星纪,斗牵牛也」。台郡宅东南,分野应属牛、女无疑』。则又有为之说者曰:『星纪,吴、越分也;银海,元武象也。刘向曰:「吴、越属斗、牛、女分」。「晋、隋、元志」:吴、越,其辰在丑」。台在泉之穷南,去闽省远矣,不宜为银海之属;又在漳之极东,去吴、越更远矣,不宜为星纪之次。穷南、极东,星土亦少异矣。台分野其在女、虚之交乎』!则又为之辨曰:『虚,元枵之次,在子之辰,齐、青州分野。分星所主在北,以台之稍迤而东,遽疑其越次、越辰,是坐井观天之见也。且从泉,近事也;从漳,纪地也。东南负海为星纪,僧一行之说也;台分野以牛、女为定,又何疑乎』?石民陈氏元麟之说则不然。其说曰:『台湾海岛之地,其域不在九州之限。按四译馆因外夷来贡,以外夷分方纪星;台湾原属岛夷,其次为鹑尾、其宿为翼、其辰为巳。天文「宋志」云:「鹑尾在翼、轸之交,居南方七宿之末;随南极而半入海,吕宋、淡水、台湾是也」。利玛窦云:「鹑尾之次,于律仲吕,冈山分野」(台有大、小冈山)。「尔雅」云:「鹑尾,轸、翼也」。郭璞注云:「轸、翼南方之倾,地势之下,翼已之间,火星所属,故谓之鹑尾」。至其分度,又往往不同:唐开禧起翼二十度、宋元会元历起翼二十度杪、明授时历又起翼二十度,本朝钦天监所定时宪历则止十七度整。吕宋居于巽已,入翼十度;日本在寅艮,入轸八度。台湾背接吕宋、右连日本,其值翼九度无疑。俗以附漳、泉分野;不知漳、泉系丑地、牛女之分,与巳位无涉;故占验之家,概与台湾同岛夷一体测验,而以里差详之,台湾为翼九度。诸罗在台北角木,远照斜插隐见,属翼八度七分之三;凤山在台南,亦同属翼九度杪。牛女、星纪约略之见,不可从也』。

  按海外见闻,如扶余、日本、占城诸国历代所纪,皆略可考。诸罗由明以前,中国人迹所未及;象绎占候,班固以来无述焉。考步之家,言人人殊;裨邻次舍,各有差谬。此以为轸,彼以为角;甲以为氐,乙以为房。南斗六星即斗牛之斗,而分野在北;北斗天枢,在张宿十度,而分野在南。盖自昔巳然。天道幽远,其理固有不可究话者。姑合诸说而并存之,以俟博雅知星者论定云。

  ·建置

  诸罗县故统名台湾,海外荒裔,地不知所属。明宣德间,太监王三保因风过台;则今之郡治,未入诸罗也。嘉靖四十二年,海寇林道干入台。天启元年,颜思齐、郑芝龙引倭踞其地。崇祯间,假于荷兰(即红毛)。庚辰(季麒光「郡志稿」云:『崇祯八年,荷兰始筑台湾、赤嵌二城』。则此当为庚辰,「郡志」作庚寅,误),甲螺(犹云头目,夷人所设以管汉人者)郭怀一谋逐红夷;事觉,红夷召土番追杀之,尽戮汉人于欧汪(诸罗地名。有溪曰欧汪溪,见「山川志」。此地至今多鬼,昏黑则人不敢渡。「郡志」为凤山仁寿里之欧汪,误)。

  国朝顺治十八年辛丑,郑成功自江南败归,因甲螺何斌以取台。比至鹿耳门,水骤涨(鹿耳门入台必由,海道纡曲,水浅沙胶,舟人皆插标以为识;稍有左右,则失陷。成功至,水骤涨丈余,战舰雁行而入),遂克台;置一府二县。县一曰天兴,即今诸罗地也。其明年,成功死,子经嗣;改县为州,名因之。设安抚司,号北路。

  今上康熙十七年戊午,以布政使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启圣大开修来馆于漳州,贼降者不分真伪皆收之,高爵华毂、袍帽金币,焜耀于道:多纵反间。辛酉经死,子克塽嗣,启圣计招郑行人傅为霖内应。事泄,诸与谋者皆诛死;然郑氏心腹人人自危,望我师之来唯恐不早也。二十二年癸亥,上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挂靖海将军印专征,治兵于平海。琅故提督水师,饶智勇,贼所惊惮。而是时启圣与巡抚吴兴祚谋袭鸡笼、淡水(诸罗地),绕出其背;克塽亟命何佑葺淡水城,据鸡笼以守。夏六月,将军施琅自铜山直抵八罩;刘国轩悉精锐犄角,战皆溃,遂克澎湖。秋八月,克塽纳款,佑亦降,北路悉定。于是琅疏请留台湾为外蔽;诏报可。

  二十三年,设县治于诸罗山(地为郑氏故营址),因以命名,取诸山罗列之义也。县隶台湾府,地南自茑松、新港,东北至鸡笼山后皆属焉,极海而止(置县后,以民少番多,距郡辽远,县署、北路参将营皆在关化里佳里兴,离县治南八十里。四十三年奉文:文武职官俱移归诸罗山,县治始定)。

  论曰:平台之功,始终于施、姚二公。姚为布政时,父子随师救海澄,先登陷阵,义形于色。及为总督,平金、厦,多捐金,纵反间,离郑氏腹心,师未合而台之平已握算而得矣。施受命专征,血战澎湖,厥功匪细。其最者,入台之日,释仇怨、礼降王,民安堵如故。子胥报楚方此有惭德焉,与曹武惠之下江南争烈矣。独是姚以数年之心力,定平海之全局,文物衣冠宁忘所自?施俎豆、姚弗及,于先河后海之义毋乃阙乎?斯论匪独为诸罗设也。

  ·山川

  邑治负山面海,内拱神州而西向;发仞于北、丛于东,而附于邑治之肩背延袤于南。凡山之绵缈阻绝、人迹不到者,统称内山。其可指而名者,自福州之五虎门,山势东入于海,导关同、白畎(二山名,在大洋中)以南,渐逼鸡笼港,突浮一屿,曰鸡笼屿(内有番社。以下凡称番社者,皆番所居),有荷兰大故城焉(在屿之西)。穿港而东,曰大鸡笼山;巍然外海之天半,是台湾郡邑之祖山也(往来日本洋船皆以此山为指南)。有隔海参差,与屿浮沉而冯翼乎兹山者,屿之西为桶盘、屿东北为鸡心、屿西南为狮球(诸屿各以象形得名);而若隐若见乎左右者,东为直加连屿、西为花矸屿(两屿各起中峰而双列小屿于旁,潮流迅急,约离大鸡笼一更水程)。由大鸡笼而西为金包里山(内有金包里社,往大鸡笼路在山之麓。沿路巨石巉岩错置,涧水纵横其下),山背有旗干石(二石对峙如旗干,故名),砥柱乎烟波。又西为小鸡笼鼻头山;山之右有石,中空如门,为石门。由小鸡笼蜿蜓而南,矗起屼立于淡水港之东北者,曰大遯山;「郡志」所谓奇独龟仑山也;是郡邑诸山之少祖。却而仄立于东者为磺山(土可煮磺,故名),西极于港口(内社二:鸡柔山、外北投)。循港逆折而东,为干豆门(大遯山麓有小山与八里坌山,夹港东西相对,其形如门。内有社五:武胜湾、内北投、摆接、麻肖翁、大浪泵)。大遯之势趋入内山,烟霏雾霭,峰峦不可数;群萃南下,奔七百余里,倐停而驻。有挺拔圆秀而特立者,曰大武峦山;则邑治之主山也。三峰并列,远护众山,奇幻莹澈,高出大武峦之背者为玉山;是邑主山之后障(山终岁为云雾所封,见之日甚鲜)。由大武峦迤■〈辶里〉而西,穿原隰二十里许,横冈如带,近贴邑治之背者,为牛朝山;土刚面阳,西向作邑。其下山自右而旋左,蛇伏于草地,尾有小山逆于水口(玉山之水,由此达于八掌溪),近依邑治,如锁钥焉。其峙于东北者曰大福兴山(一名大目根)与覆鼎金山(方言谓「釜」为「鼎」;山圆净如釜之覆,故名),同为邑治之右肩。又东而枋仔岸山(在玉山之北)、鹿楮山(在大武峦之东北)、打利山(在鹿楮之北)、鹿仔埔山(在打利川之西南),则右肩之外辅也。其峙于东南者曰阿里山(山极辽阔,内社八:大龟佛、■〈口皂〉啰婆、肚武膋、奇冷岸、■〈人米田,上中下〉米基、踏枋、鹿楮、干仔雾)与大龟佛山(在阿里川之东南),同为邑治之左肩。又东而肚武膋山(在玉山之南)、■〈人米田,上中下〉米基山(在大龟佛山之东北),则左肩之外辅也。环邑四顾,诸山森立,如踞中高坐。旁执干羽列仗于两阶之下而敞其前、自东而旋于北,为邑之右臂者,曰叶仔林山;与大武峦接。稍北为鼎盖梁山,顶平豁如釜之盖而隆其脊。与鼎盖并峙者,为梅仔坑山。耸拔于梅仔坑山之北为奇冷岸山(山之西有汉人耕种其中),前而南为尖山仔山;山皆南面,若延伫以俟人之右顾。自东而折于南、回顾于北者,为邑之左臂,曰玉案山(旧名玉枕);位踞离明,方幅苍翠,是学宫之对山也,横铺如青玉之案。玉案之后有火山(山在谷中,多石隙;泉涌,火出水中。群见「古迹」);火生于水,生克之理,固有不可知者。玉案之东北,巉岩陡绝为嵌头山;上为■〈口皂〉啰婆山,与大龟佛接。玉案之西南,以形名者为笔架山;竖脊挺步,如老翁扶筇天际,为翁仔上天山;又西为半月岭(形如上弦之月,故名)。皆邑左之外,障于南而回顾于北者也。自奇冷岸而东北,为虎尾溪之牛相触山(一在溪之南斗六门界、一在溪之北大武郡界);南北两峰,如牛奋其角而将触。中界一溪,嵯岈怒激而嶐起溪之东南,为斗六门(庄名)诸山起伏疏密;则邑右之外障,若远而若近者也。自牛相触以上,路皆在山之西而遵海以北。其极于东者,内山峰峦不可数,错置于道。东望可指者,虎尾之北,浓遮密荫、望若翠屏,曰大武郡山(山之西南有大武郡社)。东为南投山(内社二溪,南为南投、北为北投)、阿拔泉山、竹脚寮山(内有林■〈王冀〉埔,汉人耕作其中)、为九十九尖,玉笋瑶参,排空无际。其下为大吼山、筊荖山(方言筊荖,饭器也。其顶圆,亦象形以名)。又东北而为水沙连内山(内社十:峦蛮、猫丹、毛碎、决里、哈里、难斗截、福骨、罗薛、平了万、致雾);山南与玉山接,大不可极。西隔一溪,为朴仔篱山。大武郡以北,广漠平沙,孤峰秀出者,曰瞭望山;其下有北路中军之旗鼓焉,则半线(庄名)之营垒也(山北为猫罗社)。东北为猫雾拺山(东有旷埔,汉人耕作其中),东南为猫罗山。夹二山而东入为火山(见「古迹」);与玉案南北斜照,若造物者有意为之。逾大肚溪与寮望相对峙者,曰大肚山(山后为猫雾拺社)。北而沙辘山、牛骂山、崩山(土多崩陷,故名)、铁砧山(顶圆而平,故名)、宛里山(沙辘以下五山,皆大路所必经),其小焉者也。东插乎沙辘、牛骂二山之间者,为岸里山(内新附社五:阿里史、扫捒、岸里、乌牛难、朴仔篱);山险而深峻,是向时政教所不及而今慕义来归者也。东北为南日山(在铁砧之东北)、猫盂山(在猫盂社之东)。宛里以北,路渐迫于海,山峰磊落于海之滨者,曰倒旗山(山形似旗,在吞霄社西)、礁荖叭山(在后垄社前水口)。后垄、竹堑二港之北,为南山(竹堑社之南)、小凤山(俗名凤山崎。其路崎岖,多石难行也)、南嵌山(在小凤山之东北),东为太平山(在吞霄社之东)、猫里山(在后垄社之东)椰里历山、加至阁山、荖衢山(在中港社之北。椰里历、加至阁,俱在荖衢山南)、阵仔叭山(在南山之东)、邻仔叭荖山(在小凤山之东)、交眉山(在佑武乃山之东)。蹲举崚嶒,飘缈乎烟霞者,为眩眩山(下为竹堑埔,汉人耕种其中)。眩眩之北为小龟仑山(内社三:山下为龟仑、西为坑仔、南霄里)。又东而巃嵷盘礡,并障乎南日诸山之后者,为佑武乃山(在小凤山、交眉山之东,极高大)、合欢大山。遥接乎干豆门诸社者,为查内山(山麓有查内社)。自干豆门穿港以西,雄伟杰出于淡水港之东南者,曰八里坌山(在八里坌汛之南。天将雨,则云先罩其顶。外见此山凡八面,故名八里坌);是为东南之镇山,则尽虎尾、牛相触。以上诸山,大者昆季、小者儿孙矣。自半月岭益趋于南,曰马椆山。西转径仄,如重关设险,为关仔岭山(下有汉人耕种其中);状若箕张,为粪箕湖山。若小龟佛山(在粪箕湖山之西南,下有古树高数丈,相传有神附焉。近此居者,多患疾疫,故皆徙于数里之外),则视大龟佛而差等者也。小龟佛之东南为赤山,土尽赤;台多黑淤,此为正色矣。则有冲霄而起,若秉珪植璧,绕出乎玉案山之背者,曰大武垄山(与学宫遥对),俨然有端人正士之想焉(内社九:大离蚌、礁吧哖、邦鹘、内蹈纲、敦里礁吧哩、万打笼、内幽、藤桥头、美笼)。大武垄之西北,峭壁悬崖,为五步练山(以其险不可容足,故名;亦方言也)。其并而相埒者,为消离山。他如鹿驭山、东西烟山、虎头山(亦象形以名)、内茄拔山、琅包山(下有旷埔,汉人耕种其中),则又小峰之联络于南者也。其在治属而与台、凤界者,腾空起舞,卓立天骨,曰南马仙山(山后为凤山界);遥望而郁乎苍苍者,为乌山;高耸入云,为郡治之大宗者,曰木冈山(四时常罩云雾,天色晴明,则内地至澎湖便见此山。为台湾界)。西为卓猴山(在新港社东),西南为芋匏山、罗汉门山(内有大杰颠社)、猴洞山(有大石洞,行人往来皆经于此。洞外为台湾界),而左揖乎凤山之大冈(山名)。其在治属而右与凤山界者,自大鸡笼支分,东渡八尺门港,双峰遥峙,如脱颖而出,高不可极,曰山朝山(山南为蛤仔难三十六社)、买猪末山(在山朝山之南,南为哆啰满社、北为山朝社。二山相去凡百余里)。东南为蛤仔难山,南为黑沙晃山(东南有直加宣五社)、祟爻山(内有生番十社,人所不到。二山皆极高大)。又南为凤山之卑南觅山,东渐于海。

  凡水皆东流,邑治之水独西。台海在西,三邑攸同也。闽、越间水源自山汇流扬波谓之溪。溪渐于海,潮汐应焉,谓之港;海■〈氵义〉无源,潮流而潴,随其所到以为远近,亦谓之港。邑治山之背为东洋,前距西海五十里,以海为带;南北之水,滥觞四注,望而朝宗。约略计之,以溪名者三十有八、以港名者三十有五、港与溪合者十有九、海■〈氵义〉自为港者十有六,潭湖陂圳(「正韵」无此字,俗音浚)之属(俱别见「水利」)不与焉(以下每一节为一「○」,凡溪俱从■、凡港与溪合者俱从■、凡■〈氵义〉海自为港者俱从●)。

  附于邑治之右为北维。○一曰■牛朝溪,发源于大武峦(邑主山)。出大福兴、牛朝二山之北,为牛朝溪渡(往北大路渡此;夏秋水涨,小杉板头船可入渡口载五谷)。西过北新(庄名),至于小槺榔(庄名),为■龟仔港。又至西于■猴树港(商船辏集,载五谷货物),南出青峰阙(县治以南总海口,自蚊港以内诸港悉从此入。详见下),入于海。○猴树之南为■土地公港,入于荷包屿(庄名。屿内为众流所归,与港会,水面甚阔,捕鱼者日可百余人。别见「水利」)。○牛朝溪之北曰■山叠溪,发源于阿里山。南至于双溪口,合尖山仔(山名)殿仔林沟之流,西过白沙墩(庄名)之南为■笨港(商船辏集,载五谷货物)。出土狮仔(庄名),至揖仔寮(庄名),入于海。○曰■石龟溪,发源于奇冷岸(山名)。北灌于他里雾(社名)之加冬脚,南灌于打猫(社名)之大埔林(地名)、走猪(地名。别见「水利」。或云走猪圳尾有小沟,流至双溪口,与山叠溪合)。○日■阿拔泉溪,发源于阿里山。西北过竹脚寮山,为阿拔泉渡;西合于虎尾。○曰■虎尾溪,发源于水沙连内山。南出刺嘴(社名。以其番女皆针刺嘴■〈月〈勿上口下〉〉也,方言赤嘴),过水沙连社,合猫丹、峦蛮(俱社名)之浊流(二水甚浊),西过牛相触(山名),北分于东螺。又南汇阿拔泉之流为西螺,过黄地仑(左右有渡)、布屿禀(有渡),出白沙墩之北,至台仔挖(旧港名。港口原有浮屿,内可泊船;近年屿没港湮,南风时人多于此捕鱼)入于海。○曰■东螺溪,分自虎尾溪之牛相触(水色皆黑。土人云:『虎尾、东螺水清,则时事有变』。北折而西,过打马辰(有渡)、树仔脚(有渡)、猫儿干(社名。有渡),汇于●海丰港(海■〈氵义〉。商船到此,载脂麻、粟、豆。港水入至北路防汛前止),入于海。○遵海而北为●三林港(海■〈氵义〉。港口有网寮捕鱼。商船到此,载脂麻、粟、豆。港水入至二林社止)。○逾东螺曰■大武郡溪,发源于大武郡山、西出马芝遴(社名)。又西为鹿仔港(港口有水棚,可容六、七十人,冬日捕取乌鱼。商船到此,载脂麻、粟、豆。水棚别见「外纪」),入于海。○曰■大肚溪(溪面甚阔,水险急,详见「兵防」),发源于南投山。过北投、猫罗、柴坑仔(俱社名),北合水沙连九十九尖之流(水口可容小舟捕鱼),出阿束(社名)之北,为■草港(港口有水棚,取鱼;如鹿仔港),入于海。○草港之北为●水里港(海■〈氵义〉。商船到此载脂麻。港水入至一里地而止)。○大肚之北曰■大甲溪(溪面甚阔,险于大肚。详见「兵防」),发源于岸里内山。过朴仔篱山,南分于牛骂,曰牛骂溪;西入于海。○曰■崩山港(港口多石,商船到此载脂麻),分自大甲溪。西北过崩山,又西为港,入于海。○曰■大安溪(险如大甲,而溪面较狭。夏秋水涨,必俟水落,边海而行),发源于水沙连内山。北过岸里、南日二山,支分于南日(社名)之后者,曰■房里溪;支分于铁砧山之北者,曰■猫盂溪。西汇于双寮海口,入于海。○曰吞霄溪,发源于南日山;西出倒旗山之前,入于海。○曰■礁荖叭溪,发源于佑武乃山。出南日、礁荖叭二山之南,为■礁荖叭港;西入于海。○曰■后垄港,发源于猫里山。过加至阁(社名)之西,为■后垄港(在后垄社前。港面甚阔,商船到此载脂麻);入于海。○后垄之北为●中港(海■〈氵义〉。有小澳,商船到此载脂麻。港水入至社后止)。○曰■中港溪,发源于合欢大山。流于加至阁之北,出中港社西为港,入于海。○中港之北为竹堑港,发源于眩眩内山,曰眩眩溪(溪底皆石);合邻仔吧荖山之流,为■竹堑溪(溪面甚阔,多石)。溪西出为港,入于海(港阔水深,商船到此载脂麻、五谷)。又北曰■凤山溪,发源于查内山。西流于小凤山埔,入于海。○发源于查内山之北者,曰■大溪;于合欢大山者,曰支吧里溪、曰■田厝溪(近坑仔社)、曰■加冬溪(近霄里社),合北内山之流为霄里溪。过小龟仑(山名),汇大溪于南嵌(社名),为■南嵌港;西入于海(自大溪以下,五溪水底皆石。自竹堑至南嵌,俗云九十九溪;内多一溪而有十数湾折者)。○曰■长豆溪,发源于八里岔山之南,西入于海。○曰■磺溪(水不可食。详见「外纪」),发源于磺山西。过内北投,出于干豆门,入于海。○八里岔之北为■淡水港(海口水程十里至干豆门,内有大澳,分为二港。西南至摆接社止、东北至蜂仔峙止,番民往来俱用蟒甲。蟒甲者,刳独木以为小船也。澳内可泊大船数百,商船到此载五谷,鹿脯货物。内地商船间亦到此),汇合欢、龟佛、小鸡笼、鼻头(俱山名)滩流,入于海。○极于东北为■鸡笼港,西北为大海。○港以东为■八尺门港(隔港为山朝、黑沙晃诸山)。八尺门之南为■山朝溪、为■蛤仔难港(港有三合诸山,滩流与海潮汇。蛤仔难三十六社,散处于港之左右),东为大海。

  附于邑治之左为南维。○曰■八掌溪,发源于玉山。过枋仔岸、阿里、牛朝(俱山名)之西南,为八掌溪渡(邑治南。抵郡渡此);至于白须公潭(有竹筏渡)。过小龟佛山(有竹筏渡),西出为■冬港(商船到此载五谷);南出青峰阙,入于海。○曰■白水溪,发源于玉案(山名),西灌于大排竹、臭佑、下加冬(俱庄名。别见「水利」)。○曰■啯溪,发源于大武垄(山名)■十八重溪(狭而浅,以其迂回屈曲,故名十八重),合哆啰啯社北九重溪(狭浅如十八重)之流,过双溪口西南,为■急水溪(往郡大路。有渡);出小龙船窝(地名),过下急水(有渡)、刺桐脚(地名),西出内连桁(见下),北汇于蚊港(见下),入于海。○西海自青鲲身至于南、北鲲身(南鲲身、北鲲身,傍海岸二小屿。有网寮捕鱼,西为大海),东入青峰阙,为■蚊港(港面甚阔,大小船俱可泊。自此以南至麻豆港,皆此港支分。港北设网寮捕鱼塭);至于头港仔(有网寮,港南有桁及鱼),与冬港会。又南过威里(水面甚阔,有网寮),东入为●咸水港(海■〈氵义〉。郡治往笨港大路,有桥。商船辏集,载五谷货物。港水入至下加冬仔止),支分于北为●井水港(海■〈氵义〉。有竹筏渡。小杉板头船到此载五谷。港水至上帝庙边止)。○威里之南为内连桁(水面甚阔,有网寮及鱼塭),与急水溪会。又南为倒风港(分内、外倒风澳。甚阔,众水之所汇。有网寮、鱼塭)。○■倒风之水分三港:北为●铁线桥港(海■〈氵义〉。往郡大路,有桥。商船到此载五谷、糖、菁货物。港水入至打鹿峙止),南为●茅尾港(海■〈氵义〉。往郡大路,有桥。商船到此载五谷、糖、菁货物。港水入至二太爷庄止),西南为●麻豆港(海■〈氵义〉。商船到此载糖、菁货物。港水入至麻豆社边止)。○麻豆之南曰■湾里溪,发源于礁吧哖(社名)内山。南过五步练、大武垄二山,合卓猴山之流于石仔濑(有渡),西流为加拔溪,至于新社(有渡,名番仔渡)。南合乌山头之流,过赤山(有渡,名拔仔林渡),至于湾里(往郡大路,有渡);过苏厝甲(有渡)、檨仔林(有渡)、萧垄(社名。有渡),西出为欧汪溪(有渡。溪东为欧汪社、溪西为史椰甲社),入于海。○曰新港溪(有小杉板头船至大洲载五谷),发源于木冈山;流于州仔尾(南为台湾界、北为县界洲。内有鱼塭),为■新港(港另有海■〈氵义〉二:一由旧园西北流至木栅仔坑尾止,一由马鞍桥流至柳桥脚止),入于海。○新港之南,东入为●洋仔港(■〈氵义〉海)。●新港之北,东入为●湾港(海■〈氵义〉。小杉板头船到此载五谷、糖、菁货物。港水入至木栅仔止。港口甚阔,有鱼塭)、●竿寮港(海■〈氵义〉。有渡。小杉板头船到此渡客,并载五谷、糖、菁货物)、●直内弄港(海■〈氵义〉。小杉板船到此载五谷、糖、菁、货物。港水入至安定里东保止)、●西港仔港(海■〈氵义〉。有港。小杉板头船到此渡客,并载五谷、糖、菁货物。港水入至安定里西保止。港口有鱼塭)、●含西港(海■〈氵义〉。小杉板头船到此载五谷、糖菁、货物。港水亦至安定里西保止。港口有鱼塭)。含西之支分为●卓加港(海。小杉板头船到此载茅草。港水亦至安定里西保止。港口有鱼塭),西南为大海。

  右山川所纪,较「郡志」加详,亦多与「郡志」异。「郡志」据所传闻,云其略而已。即如玉山,在县治之背,全台之望也;大武峦为县治主山,青峰阙为县南扼要海口:而「郡志」皆不载,又何论其小者乎!鸡笼城在鸡笼山隔海之西北鸡笼屿,而但曰城在鸡笼;虽生长台北者,亦无从识其处也。兹卷或躬亲游历、或遣使绘图,三复考订,乃登记载。假而千秋百世陵谷依然,虽未敢谓毫发无爽,亦庶几得其大概云。

  ·形胜(六景附)

  邑治全台锁钥,径道蜿蜒;内控四里、四社之番民,外阨八庄、众社之要领(宋永清论)。揖鲸海而枕玉山,东西壮其流峙;右鸡笼而左猴洞,南北扃乎户庭。美哉!千里之雄图、上游之胜地已。山因火而着,潭以剑而传。岩号龙湖,开赤山庄之生面;地称蚊港,导青峰阙以分流:亦足征气象之环异、标远近之殊观也。乃若干豆门能容数百巨舰,竹堑埔足垦千顷良田。梅放莲冈,疑入罗浮梦里:松围合抱,如见台岭桥南:则又夸三邑以所无、擅海外之独有者矣。

  六景

  玉山云净山在邑治大武峦山后(有记见「艺文」)。

  檨圃风清檨圃在县署后。康熙五十五年修志,立局于此地。广可六、七亩。高燥爽垲,为邑治内第一。外环修竹,中大檨数株,屈曲、亭直、偃仰,各有其妙。盛夏酷暑,凉风暂至,披襟潇洒,不减羲皇上人也。

  北香秋荷北香湖在县北二里许(有记见「艺文」。别见「水利」)。

  水沙浮屿屿在水沙连潭中浮出(见「古迹」)。

  鸡笼积雪鸡笼山(见「山川」)。

  龙目甘泉龙目井在鸡笼山之麓(见「古迹」)。

  按「郡志」台属八景,诸罗居其一,所谓「鸡笼积雪」也。然诸罗之名迹,实不在此。台地夙号烁石流金,鸡笼居极北,稍寒,偶尔见雪,遂称胜耳。以予观玉山、檨圃、北香、水沙、龙目,皆标奇领异,足供幽人之赏、消旅客之忧;顾未有表而出之耳。然则大泽深山,佳景灭没,可胜道哉?故合鸡笼而并列之,庶几后有问津者。

  ·海道

  邑治海道:由青鲲身南至鹿耳门水程二十里,西至厦门水程十一更,利东南风信。由青鲲身北过青峰阙、蚊港、猴树港、笨港(笨港与澎湖遥对)、海丰港、三林港、鹿仔港、崩山港、后垄港(后垄与兴化南日遥对)、中港、竹堑港(竹堑与海坛遥对)、南嵌港(南嵌与福州闽安镇遥对)、淡水港(淡水与北茭洋遥对)、鸡笼港(鸡笼与烽火门遥对)水程一十八更,利正南风信(各港详见「兵防」)。由鸡笼西北至福州水程七更,淡水西北至福州水程八更,利东南风信。由鸡笼西南至厦门水程一十二更,淡水西南至厦门水程十一更,利东北风信。由鸡笼东北至日本水程七十二更,利西南风信。由鹿耳门南至吕宋水程七十更,利西北风信。

  ·潮汐

  古之论潮汐者,曰如橐钥翕张,曰如人气呼吸,曰海鱛出入,曰神龙变化;而窦叔蒙则以为水随月之盈亏,卢肇则以为日入海而潮生、月离日而潮大。余安道辟卢氏之论,谓月之所临,则水从之;水之往来,皆系于月、不系于日。此从窦叔蒙「水随月」之论而发明之也。王充「论衡」,以为水者,地之血脉,随气进退。明漳浦黄道周为之申其说曰:『天包水,水承地。一元之气,升降于太虚之中。气升而地沉,则海水溢上而为潮;气降而地浮,则海水缩下而为汐』。此主「人气呼吸」之论,古今不易之理也。夫天地之盈虚消长,不外一气之运行。气升则为盈为长,气降则为虚为消。盈而长如人气之呼也,则水溢而为潮;虚而消如人气之吸也,则水缩而为汐。盈虚消长之间,阴阳之理寓焉矣。自昼迄夜,计十二时。子至巳,阳也;午至亥,阴也:阴阳判而昼夜分。气之升降,运行于昼夜之内;气有再升、再降,故水亦有再潮、再汐也。日为太阳之气、月为太阴之气,日月之旋转,一阴阳之迭运循环不息,积三十日而一周;故潮汐亦因之,有早暮之不同焉。至于潮之有大小,则因乎时之有交变、气之有盛衰。阴阳之交,在卯、酉之月;天地之变,在朔、望之后。交则气盛,故潮犹大于余月;变亦气盛,故潮独大于余日。凡在九有之中,无殊理、亦无殊时也。

  诸罗隶于台湾,潮汐相等。初一、十六,已、亥而潮满,寅、申而潮竭。初三、十八,子、午而潮满,卯、酉而潮竭。初八、二十三,寅、申而潮满,已、亥而潮竭。「郡志」云:视同厦为较早。盖潮候有远近之不同;海之远者,其得气尤盛,故潮亦因之。由台而入同厦,水程远至十一更,无怪其然矣。若夫半线以下,潮流过北、汐流过南;半线以上,潮流过南、汐流过北,则又有方之不侔,而南北之地势异也。夫半线距诸罗百六十里耳,而南、北潮之悬殊如此;矧夫六合以外,舟车之所不至、人力之所不通,其潮汐又岂可以逆测哉!

  要之,天地为积气之域,水包乎天地之中;非水则天地之气于何而征,非天地之气则海不过为积水之区,潮汐于何而有哉!故黄道周曰:『地承水力以自持,且与元气升降,互为抑阳;而人不觉,亦犹坐于船中而不知船之自运也』。得此,可以定潮汐之论矣。

  ·风信(增删「郡志」。飓日附)

  清明以后,地气自南而北,以南风为常;霜降以后,地气自北而南,以北风为常。反其常,则台■〈风贝〉将作。

  南风壮而顺,北风烈而严。南风多间,北风罕断。南风驾船,常患风不胜帆,故商贾以舟小为速;北风驾船,常患帆不胜风,故商贾以舟大为稳(大理寺少卿陈汝咸为县令漳浦时,擒获海贼巨魁徐容出没于洋面者十年矣;讯之云:『南风虽有台■〈风贝〉,尚可避闪;北风起,则力不能支』。又海中严寒,故须散斗;言各散归家也)。

  风大而烈者为■〈风贝〉,又甚为台。■〈风贝〉常骤发,台则有渐。■〈风贝〉或发而倏止,台则连日或数日而止。大约正、二、三、四月发者为■〈风贝〉,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九月则北风初烈,或至连月,俗称为九降风。间有台骤至,如■〈风贝〉春。船在洋中遇■〈风贝〉犹可为,遇台则不可当矣。

  过洋以四月、七月、十月为稳;盖四月少■〈风贝〉、七月寒暑初交、十月小阳春天多晴而风顺也。最忌六月、九月;以六月多台、九月多九降也。

  十月以后,北风常作,台■〈风贝〉无定期,舟人视风隙以来往。五、六、七、八月应南风,台发则北风先至,转而东南,又转而西南,乃止。台■〈风贝〉俱多带雨,九降则无雨而风。五、六、七月间风雨俱至,俗所谓「西北雨」、「风时雨」也。舟人视片云上黑,则收帆严舵以待之;瞬息之间,风雨骤至,随刻即止。若备之少迟,则收帆不及,或至倾覆。天边有断虹,则台将至。片云如船帆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鲎尾者曰屈鲎,出于北方又甚于他方也。海面多秽如米糠及海蛇浮游水面,亦台将至。

  十二月二十一日起有风,应明年正月有大风;二月、三月以至九月,俱按日相应。或一日之间风作二次,则所应之月台■〈风贝〉二次;多亦如之。无不应者。

  凡山澳泊船之处,有南风澳、北风澳。南风以南负山,而北面海者为澳;北风以北负山,而南面海者为澳。独五、六月应南风,或骤遇北风,不可泊北风澳。盖以北风转南,呼吸变更,台雨严厉,驾避不及,则舟立碎矣。

  ■〈风贝〉日

  正月初四日接神■〈风贝〉,初九日玉皇■〈风贝〉(此日有■〈风贝〉,各■〈风贝〉皆验;此日无■〈风贝〉,则各■〈风贝〉亦多不验),十三日关帝,二十九日乌狗。

  二月初二日白须■〈风贝〉。

  三月初三日上帝■〈风贝〉,十五日真人■〈风贝〉,二十三日妈祖■〈风贝〉(真人■〈风贝〉多风,妈祖■〈风贝〉多雨。以上三个月共有三十六■〈风贝〉。此记其大者)。

  四月初八日佛子■〈风贝〉。

  五月初五日屈原■〈风贝〉(系大■〈风贝〉旬),十三日关帝■〈风贝〉。

  六月十二日彭祖■〈风贝〉,十八日彭祖婆■〈风贝〉,二十四日洗炊笼■〈风贝〉(此月内三■〈风贝〉,皆系大■〈风贝〉旬)。

  七月十五日鬼■〈风贝〉。

  八月初一日灶君■〈风贝〉,初五日系大■〈风贝〉旬,十五日魁星■〈风贝〉。

  九月十六日张良■〈风贝〉,十九日观音■〈风贝〉。

  十月初十日水仙王■〈风贝〉,二十六日翁爹■〈风贝〉。

  十一月二十七日普庵■〈风贝〉。

  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风贝〉,二十九日火盆■〈风贝〉(自二十四日至年终,每遇大风,为送神风)。

  按■〈风贝〉日名目,皆怪诞不经,而验之多应,舟人避不敢行。故并志之。

  ●诸罗县志卷二

  规制志

  城池衙署仓廒坊里街市桥梁津渡水利邮传养济义冢

  规海外千里以为之邑,凡城郭、宫室、都鄙、庐井、津梁,皆王政所必经也;旱潦丰凶有备,邮亭丘垄各有地也,鳏寡孤独有养也。斯邑启土以来,百废弗举,间有因者,其名云尔。非大为振刷,岂止单子如陈,道茀不行;薛宣过彭城,桥梁不治而已!单厥心力,相其缓急而先后之,苟上关乎国体,下益于民生,敢曰传舍其官;使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乎?

  城池

  衙署(公馆附)

  仓廒

  坊里

  街市

  桥梁

  津渡

  水利

  邮传

  养济

  义冢

  ·城池

  诸罗自康熙二十三年卜县治于诸罗山,城未筑。四十三年,奉文归治。署县宋永清、署参将徐进才、儒学丁必捷至山,定县治广狭周围六百八十丈,环以木栅,设东西南北四门,为草楼以司启闭。年久倾坏;五十六年,知县周钟瑄重修。

  论曰:三代之英,城郭沟池以为固,故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汉鼌错之言兵事曰:『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荅』(如淳曰:『蔺石,城上擂石也』。苏林曰:『渠荅,铁蒺藜也』);又曰:『调立城邑,为中周虎落』(颜师古曰:『虎落,以竹篾相连遮落之也』):言乎守之不可无具也。诸罗故无城郭,村落如晨星,无关砦堡坞;猝然有急,鸟兽骇散。刘却之乱(详见■〈艹佳〉苻),下加冬奔溃,乱民四出行劫;岂非营障不坚,村落莫能目固,故至此与?尝就此地土物所宜,为因利乘便之计;有不藉壁垒而坚者,莿竹是也。其附根节密、其枝横生、其莿坚利,若环植而外布渠荅,坚筑敌楼于东南西北之冲,即矢石炮火可左右下,敌不得近。虽云梯百丈,无所用之;雉堞岂能相过哉!今县治东北比栉可观矣,西南牛羊践履,故多阙焉;补而培护,加以楼橹,万世之功也。各庄民居稠密之处,皆当仿此。仓卒凭以相守,亦中周虎落之固矣。

  ·衙署(公馆附)

  诸罗县署原在佳里兴(详见「建置」);归治后,相土县内之中。四十五年,摄县篆本府同知孙元衡建大堂,后川堂、前仪门;年久渐圯。五十五年,知县周钟瑄重修;颜大堂曰「柔远能迩」。另建后堂住宅五间、左右斋阁各三间,内外廊舍俱备:皆捐己资为之。

  典史署在善化里目加溜湾街。康熙二十三年建。

  佳里兴巡检司署在县署之右。康熙四十三年建。

  儒学署(未建)

  按儒学一官,朔望宣讲圣谕、课督生徒,有教化之责。典史职在巡察捕盗,每事署其名于尾。皆与县令共相为理,衙署宜在县内者也。诸罗教谕侨寓郡城、典史署在目加溜湾,而在县者惟佳里兴巡检。佳里兴距县八十里,当未归治之前,县令、营守俱住其地;故巡检权移诸罗山耳。今县治画一,佳里兴另设防兵。愚意欲移巡检于笨港民居丛杂之地,使稽察奸宄;而移教谕、典史署归县内,庶一官各尽一官之职。但衙署经营百工器备,闲曹薄俸惮于转徙、动费民力既所不忍,而文庙、城隍诸举大工方竣,财匮力绌;存此说以俟后之锐意修举者。

  参将署原在佳里兴;归汛后(详见「兵防」),在县治北门内。前大堂,中川堂,后为私宅。康熙四十四年建。宅右为斋舍三间,斋舍之右为箭厅。五十四年,参将阮蔡文建大门、仪门。向覆以茅,五十五年火;署参将事守备游崇功重建,易茅以瓦。

  守备署在参将署箭厅之右。康熙四十四年建。五十五年火,守备游崇功重建。

  诸罗县公馆在府治东安坊。历任知县修理,规制甚备。

  茅港尾公馆在茅港尾街。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周钟瑄建。

  笨港公馆在笨港街。康熙五十五年,附近土民公建。

  论曰:公馆之设,古之驿亭。「周礼」:『遗人,所以职委积者也』。使客之往来于是乎憩,故民居不扰。其无事,则子衿里老朔望会集子弟,即此宣讲圣谕,申明条约;又乡校之遗矣。

  ·仓廒(社仓附)

  县仓廒,合县内十一所,在县南者七所、在县北者四所,间三百四十二(另社仓

  【第 28 页:版面影像】

  八)。

  一、县内仓八十一间:康熙四十年,知县毛凤纶建三十间;四十七年,署县宋永清建十五间;四十九年,知县刘作楫建十间;五十年,摄县篆知府周元文建六间;五十一年,知县刘宗枢建二十间。五十四年,知县周钟瑄捐修。

  一、下加冬庄仓二十间:康熙四十年,知县毛凤纶建五间;四十三年,署县宋永清建五间;五十年,摄县篆知府周元文因仓廒倒坏,罚管事丘蒲起赔五间;五十四年,知县周钟瑄建五间。

  一、新啯庄仓三间:康熙四十年,知县毛凤纶建。

  一、果毅后庄仓一间:康熙五十年,摄县篆知府周元文建。

  一、开化里赤山庄仓五间:系伪时建。倒坏一间,今存四间。历任知县捐修。

  一、茅港尾保仓十二间:康熙五十年,摄县篆知府周元文着各里管事建。

  一、府治仓八十八间:在镇北坊者一十五间、在东安坊者七十三间。系各庄里管事公建公修。

  ——以上俱县南。

  一、打猫庄仓四十三间:康熙四十年,知县毛凤纶建三间;四十九年知县刘作楫建十二间;五十年,摄县篆知府周元文建二十间;五十一年,知县刘宗枢建八间。

  一、斗六门庄仓八十五间:康熙四十年,知县毛凤纶建十六间;四十七年,署县宋永清建十间;四十九年,知县刘作楫建二十四间;五十年,摄县篆知府周元文建二十间;五十一年,知县刘宗枢建十五间。五十四年,知县周钟瑄重修。

  一、半线庄仓三间: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钟瑄建。以贮半线至竹堑兵米。

  一、淡水仓二间: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周钟瑄建。以贮淡水至南嵌兵米。

  ——以上俱县北。

  社仓:一在县治、一在新化里、一在善化里、一在安定里,一在茅港尾、一在打猫庄,一在斗六门庄,一在半线庄。以上每一处各一间。康熙四十八年,署县宋永清奉文建。五十五年,知县周钟瑄重建。

  ·坊里

  县属辖里四、保九、庄九(里、保、庄皆汉人所居)、社九十有五(社见上「山川」注)。

  里

  开化里、善化里(俱在县治之南)、新化里(在县治之南,与台湾交界)、安定里(在县治之西南,滨海)。

  保

  赤山保、茅港尾保、佳里兴保(以上俱属开化里)、善化里东保、善化里西保、新化里东保、新化里西保、安定里东保、安定里西保。

  庄

  诸罗山庄(在县治厢外)、外九庄(北新庄、大小槺榔庄、井水港庄、土狮仔庄、鹿仔草庄、龟佛山庄、南势竹庄、大丘田庄、龟仔港庄)、大奎璧庄、旧啯庄、新啯庄、下加冬庄:以上俱在县西南。

  打猫庄、他里雾庄、半线庄:以上俱在县北。

  社

  诸罗山社、哆啰啯社(「郡志」作倒咯啯)、大武垄社、礁吧哖社、木冈社、茅匏社、内幽社、麻豆社、目加溜湾社、新社仔社、萧垄社、新港社(与台湾界)、卓猴社、大杰颠社(与凤山界):以上各社俱在县西南。

  阿里山社、踏枋社、鹿楮社、■〈口皂〉啰婆社、卢麻产社、干仔雾社、奇冷岸社(一作岖岭岸)、大龟佛社(「郡志」作大居佛):以上各社俱在县东南。

  打猫社、他里雾社、猴闷社、柴里斗六社、西螺社、东螺社、眉里二社、南社、二林社、大突社、猫儿干社(「郡志」作麻芝干)、大武郡牛相触二重坡社、南投社、猫罗社、北投社、马芝遴社、半线社、柴坑仔社、水里社、大肚社、阿束社、猫雾拺社(一作麻务捒)、沙辘社、牛骂社、崩山社、大甲东社、大甲西社、宛里社、房里社、南日社、双寮社、猫盂社、吞霄社、后垄社、新港仔社、猫里社、加至阁社、中港仔社、竹堑社、南嵌社、坑仔社、龟仑社、霄里社、上淡水社、内北投社、麻少翁社、武胜湾社、大浪泵社、摆接社、鸡柔社、鸡笼社、金包里社:以上各社俱在县北。

  山朝社:在县东北。

  康熙三十二年新附生番六社:木武郡赤嘴社、水沙连思麻丹社、麻咄目靠社、挽鳞倒咯社、狎里蝉峦蛮社(「郡志」作恋蛮)、干那雾社:以上各社俱在县北。

  三十四年新附生番九社:崇爻社、芝舞兰社、芝密社、猫丹社、荺椰椰社、多难社、水辇社、薄薄社、竹脚宣社:以上各社俱在县东北。

  五十四年新附生番五社:岸里社、扫捒社、乌牛难社、阿里史社、朴仔篱社:以上各社俱在县北。

  「郡志」「规制」载:『诸罗县社,旧管合三十二年新附,凡为社四十』。而旧管中有数社合为一社征饷者,其名皆不载。今并列之,以便省览。他如东北山后之蛤仔难三十六社、哆啰满直加宣等社,多有生番未输贡赋者。其地分注于「山川」,其事别见于「外纪」。

  ·街市

  十字街、太平街、镇安街:俱在县城内。

  下加冬街(在下加冬庄)、急水溪街(在溪南)、铁线桥街(市店在桥之南北)、茅港尾街(在桥南。邑治至府一路市镇,此为最大)、麻豆街(俱属开化里)、湾里溪街、湾里社街(俱属善化里)、木栅仔街(街南属新化里、街北属安定里)、新港街(属新化里)、莲池潭街(属善化里)、萧垄街(属安定里):以上俱县南。

  笨港街(商贾辏集,台属近海市镇,此为最大)、土狮仔街、猴树港街、井水港街(俱属外九庄)、咸水港街(属大奎璧庄。商贾辏集,由茅港尾至笨港市镇,此为最大):以上俱县西南:

  打猫街(在打猫庄)、他里雾街(在他里雾庄)、斗六门街(在柴里社)、半线街(在半线庄):以上俱县北。

  ·桥梁

  铁线桥、茅港尾桥:俱属开化里。二桥各为一港,相去十里,为县治往郡必由之路。旧时冬春架竹为之,上覆以土;夏秋水涨漂去,设渡以济行人。五十五年,知县周钟瑄各建木桥;监生陈士俊自捐银五十两募众捐资以助,兼董其事。坚致牢实,四时皆无病涉矣。

  马鞍桥:在新化里新港。架木为之,形如马鞍,故名。五十五年,附近士民重修。

  咸水港桥:在大奎璧庄。架木为之。

  二重沟桥:在他里雾庄。架木为之(以上数桥,俱可通车马)。

  他里雾桥、笨港桥:俱架木为之(以上二桥,止在冬春之间设架,以通行人)。

  ·津渡

  牛朝溪渡、八掌溪渡(俱属诸罗山庄)、八掌溪下渡、白须公潭渡、小龟佛山渡(俱属外九庄。以上均用竹筏)、急水溪上渡、急水溪下渡(俱属开化里。皆用竹筏)、井水港渡(属外九庄)、石仔濑渡、番仔渡、拔仔林渡、湾里渡(俱属善化里)、犁头标渡、苏厝甲渡、檨仔林渡、萧垄溪渡、欧汪溪渡(俱属安定里)、洋仔港渡、茑松渡(俱属新化里)、阿拔泉渡(在斗六门北五里)、黄地仑渡(在外九庄)、布屿禀渡、打马辰庄渡、树仔脚渡、猫儿干渡(俱属半线庄)、竿寮渡、西港仔港、含四港渡、直加弄港渡(以上四渡,俱属安定里。设双桅杉板头船以渡往来行人,水程至府三十里)。

  ·水利

  凡筑堤潴水灌田,谓之陂;或决山泉、或导溪流,远者数十里、近亦数里。不用筑堤,疏凿溪泉引以灌田,谓之圳;远者七、八里,近亦三、四里。地形深奥,原泉四出,任以桔槔,用资灌溉,谓之湖(或谓之潭):此皆旱而不忧其涸者也。又有就地势之卑下,筑堤以积雨水,曰涸死陂;小旱亦资其利,久则涸矣。诸邑以陂名者七十,有水源者三十有五;以圳名者五。以湖名者二,以潭名者二。水沙连以下六社民番采捕者,附载于末。

  陂

  诸罗山大陂即柴头港陂。源由八掌溪出,长二十里许;灌本庄水窟头、巷口厝、竹仔脚、无影厝等庄。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钟瑄捐榖一百石、另发仓粟借庄民合筑。

  柳仔林陂源由八掌溪分流,长可十余里,大旱不涸。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钟瑄捐榖一百石、另发仓粟借庄民合筑。

  八掌溪漧陂源有二:一由赤兰坑出、一由八掌溪分流,长可十余里。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钟瑄捐榖五十石助庄民合筑。

  埔姜林陂源由八掌溪分流,长可十余里。康熙五十六年,庄民合筑。

  马朝后陂源由内山土地公崎流出。原有旧陂址;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钟瑄捐银二十两助庄民重修。

  枫仔林陂在下加冬庄东。源由白水溪出。康熙五十四年,庄民合筑。

  佳走林陂源由草潭出。康熙四十四年,庄民合筑。

  三间厝陂在马朝后庄南。源由马朝后陂尾分出。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周钟瑄捐榖五十石助庄民合筑。

  乌树林大陂源由白水溪分流,长可二十余里;灌本庄大排竹、臭佑庄、客庄、本协、下加冬等庄。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钟瑄捐榖一百石、另发仓粟借庄民合筑。

  安溪寮陂源由白水溪分流,长可十余里;灌本庄涂库仔、后镇、上帝庙、竹围后等庄。康熙三十八年,庄民合筑。

  王公庙陂在下加冬东南。源由白水溪分流。康熙五十四年,庄民合筑。

  新营等庄陂源由白水溪分流,长可三十里许;灌本庄太子宫、旧营、加冬脚等庄。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钟瑄捐榖一百石助庄民合筑。

  牛朝庄陂在外九庄。源由井水港头出。康熙五十六年,庄民合筑。

  哆啰啯大陂源由内山九重溪出,长二十余里;灌本庄及龙船窝、埤仔头、秀才等庄,大旱不涸。康熙五十四年,各庄民同土番合筑。五十年大水冲决,知县周钟瑄捐榖一百石、另发借仓粟八百余石重修。

  大脚腿陂在哆啰啯南。源由十八重溪出,长可十里许。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周钟瑄捐榖八十石助庄民合筑。

  新陂在北新庄。源由诸罗山番仔坑流出,长可十余里。有泉,大旱不涸。康熙三十一年,垦户李承业、陈大松合筑。

  大溪厝陂在县治西南三蒲竹。源由诸罗山番仔坑分流,长十余里。康熙四十七年,庄民合筑。

  朱晓陂在外九庄大坵田。源由荷包屿大潭出,有泉;淋雨时,鹿仔草、大槺榔、坑埔之水注大潭中,透至鬼仔潭止;大旱不涸。康熙四十三年,管事同庄民合筑。

  树林头陂在外九庄。源由八掌溪尾出,长五、六里许;灌树林头、新南势竹二庄。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周钟瑄捐榖五十石助庄民合筑。

  牛挑湾陂在外九庄。源由龟仔港头出,灌牛挑湾、龟仔港二庄。康熙三十四年,庄民合筑。

  番仔陂即北香湖(见下)。

  土狮仔陂在外九庄。源由牛朝溪出,南灌六加佃庄、北灌土狮仔庄。康熙四十九年,庄民合筑。

  咬狗竹陂源由牛朝山坑流出,长二十余里;灌本庄及番婆庄、月眉潭、土狮仔、北势等庄。康熙三十二年,庄民合筑。五十六年,知县周钟瑄捐榖六十石助庄民重修。

  打猫大潭陂有泉;淋雨时,新庄、柴头港、打猫一带流水注焉。灌本庄及青埔仔二庄。康熙四十二年,庄民合筑。

  打猫山脚大陂源由山叠溪出,长十余里;灌本庄及火烧庄、南路厝等庄。康熙四十四年,庄民合筑。

  虎尾寮陂在打猫庄北。源由山叠溪分流。康熙四十七年,庄民合筑。

  双溪口大陂在打猫仑仔庄。源由山叠溪分流。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周钟瑄捐榖五十石助庄民合筑。

  西势潭陂在打猫庄西北。源由山叠溪分流,灌西势潭、柴林脚二庄。康熙四十五年,庄民合筑。五十六年,知县周钟瑄捐银一十两助庄民重修。

  大埔林陂在山叠溪北。源由山叠溪分流。康熙四十九年,庄民合筑。

  阿陈庄大陂在他里雾社东南。源有二:一由石龟溪分出,一由庵古坑出。康熙四十四年,庄民合筑。

  马龙潭陂在猫雾拺。潭有泉源;合内山之支流,长二十余里。陂流四注,大旱不涸;所灌之田甚广。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周钟瑄捐榖二百石助庄民合筑。

  粪箕湖陂在他里雾社西。源由虎尾溪出。康熙五十六年,庄民合筑。

  石榴班陂在柴里社东北。源由阿拔泉溪出。康熙四十九年,庄民合筑。

  鹿场陂在虎尾溪墘。源由虎尾溪分流。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周钟瑄捐榖五十石助庄民合筑。

  打马辰陂在西螺社东。源由东螺溪出。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钟瑄捐榖四十石助庄民合筑。

  涸死陂

  小埔姜林陂在马朝后半月岭。康熙四十四年,庄民合筑。

  长短树陂在下加冬西南。康熙三十六年,庄民合筑。

  吴连庄陂在哆啰啯东南。康熙五十二年,庄民合筑。

  林富庄陂在旧啯庄。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周钟瑄捐银一十两助庄民合筑。

  果毅后陂在旧啯庄。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周钟瑄捐榖一百石助庄民合筑。

  水漆林陂在赤山庄。灌本庄及大竹围、龟仔港等庄。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周钟瑄捐银一十两助庄民合筑。

  涂库陂在赤山庄。灌本庄及青埔仔、中社等庄。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周钟瑄捐榖八十石助庄民合筑。

  赤山陂原有旧陂址;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周钟瑄捐榖八十石助庄民重修。

  洋仔庄陂在茅港尾东。原有旧陂址;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周钟瑄捐榖四十石助庄民重修。

  番仔桥沟陂在茅港尾。灌佳里兴、茅港尾二庄。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周钟瑄捐银二十两助庄民合筑。

  乌山头陂即龙船窝陂。灌乌山头、二镇、龙船窝等庄。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周钟瑄捐榖一百石助庄民合筑。

  新港西陂在新化里。康熙四十六年,庄民合筑。

  新港东坡在新港社。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钟瑄捐榖七十石助,庄民合筑。

  北社尾陂在县治西北。灌北社尾,水牛厝二庄。康熙四十七年,庄民合筑。

  台斗坑陂在县治北。康熙四十五年,庄民合筑。

  大目根陂在县东北牛朝山后。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钟瑄捐榖八十石助庄民合筑。

  刘荆庄陂在县治西。灌本庄及鹿仔草二庄。康熙三十九年,庄民合筑。

  槺榔庄陂在外九庄。灌大、小槺榔二庄。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周钟瑄捐榖五十石助庄民合筑。

  竹仔脚陂在外九庄龟仔港北。康熙五十五年,庄民合筑。

  头桥陂在打猫庄东。康熙四十三年,庄民合筑。

  新庄陂在打猫西南。康熙四十三年,庄民合筑。

  坂头厝陂在打猫西。康熙四十七年,庄民合筑。

  中坑仔陂在打猫东北。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周钟瑄捐榖四十石助庄民合筑。

  本厅陂在打猫本厅庄。康熙四十三年,庄民合筑。

  他里雾番仔陂在他里雾社。康熙五十年,庄民合筑。

  埔姜仑陂在他里雾社西。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钟瑄捐银一十两助庄民合筑。

  猴闷陂在他里雾社北。康熙五十一年,庄民合筑。

  李望庄陂在他里雾东北。灌本庄及北势二庄。康熙五十年,庄民合筑。

  尖山庄陂在柴里社东南。康熙四十八年,庄民合筑。

  柴里庄陂在柴里社。康熙五十年,庄民合筑。

  斗六庄陂在斗六门防汛后。康熙四十九年,庄民合筑。

  大竹围陂在斗六门防汛后。康熙四十八年,庄民合筑。

  西螺引引庄陂在西螺社。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周钟瑄捐银二十两助民番合筑。

  打廉庄陂在东螺社西北。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周钟瑄捐榖五十石助庄民合筑。

  燕雾庄陂在半线社南。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周钟瑄捐榖五十石助庄民合筑。

  圳

  内林圳在打猫庄大埔林北。源由石龟溪入。康熙四十九年,庄民开浚。

  走猪庄圳源由石龟溪分入,灌走猪、排仔路头二庄。康熙三十四年,庄民开浚。

  荷包连圳在走猪庄北。源由石龟溪分入。康熙五十二年,庄民开浚。

  加冬脚庄圳在他里雾社南。源由石龟溪分入,灌加冬脚、殿仔林二庄。康熙三十六年,庄民开浚。

  石龟溪庄圳源由石龟溪分入。康熙四十五年,庄民开浚。

  湖

  北香湖在县北二里许。泉深地广,盘曲三、四里,县治东北一带之水归焉;大旱不涸。康熙三十四年,番民合筑陂于下流,名「番仔陂」。

  龙湖即赤山庄大潭。在龙湖岩前(别见「古迹」)。

  潭

  白须公潭在外九庄八掌溪北。

  何厝潭在打猫竹仔脚。

  附:水沙连潭在水沙连社(见「古迹」)。

  鬼面潭在半线山内。夏秋时雨,产鱼虾;春冬多涸。

  鼎脐挖潭在新港社之南。产鱼虾。

  潜蟳塭在新港社之南。产鱼虾。

  草塭五塭在安定里。夏秋产麻虱目鱼。

  尖山仔牛牳芝潭近海。广可一、二里。多产鱼。

  ·邮传

  宋建隆间,以军士递文檄,谓之铺兵。元、明因之,以至于今。明制:十里为铺,铺兵五人。诸罗自开县设铺兵六十七名,南自诸罗山铺起、至新港铺止,铺十有一;北自打猫铺起、至大肚铺止,铺十有一。各铺十里、十五里、二十里不等(铺兵工食,别载「赋役」经费」)。

  诸罗山铺在县治西门外。铺兵三名。

  哆啰啯铺在哆啰啯社。铺兵三名。

  新啯铺在新啯庄。铺兵三名。

  赤山仔铺在赤山保。铺兵三名。

  大路边铺在乌山头。铺兵二名。

  茅港尾铺在茅港尾桥头。铺兵三名。

  佳里兴铺在佳里兴保。铺兵三名。

  萧垄铺在萧垄社。铺兵三名。

  麻豆铺在麻豆社口水窟头。铺兵三名。

  目加溜湾铺在善化里。铺兵三名。

  新港铺在新化里洋仔港,与台属界。铺兵四名。

  ——以上俱县南。

  打猫铺在打猫街。铺兵三名。

  他里雾铺在他里雾社。铺兵三名。

  猴闷铺在猴闷社。铺兵三名。

  柴里铺在柴里社。铺兵三名。

  草埔铺在在西螺社南。铺兵三名。

  西螺铺在西螺社北。铺兵四名。

  埔铺在东螺社南。铺兵三名。

  小冈铺在东螺社北。铺兵二名。

  大武郡铺在大武郡社。铺兵三名。

  半线铺在半线社。铺兵三名。

  大肚铺在大肚溪墘。铺兵三名。

  ——以上俱县北。

  ·养济

  养济院在善化里东保。康熙二十三年,知县季麒光建。

  ·义冢

  一在县治之东牛朝山。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周钟瑄建。

  一在台湾县宁南坊之南鬼仔山。

  右「仓廒」以下九条,皆规制所必及。诸罗贮榖二十余万,修仓之费,无岁不有;大率修于民者二、三,修于官者七、八。以地卑湿而多风雨,室坏则榖朽;县官之考成交代在榖,虽耗己资,不敢不亟也。所最宜加意者,莫如水利、津梁。何则?地溥且长,田可以井。畏涝者秋涨骤怒,海潮汇之,虽史起、郑白无所用其智力矣。畏旱者因山泽溪涧之势,引而灌溉,先王之沟洫浍川,讵异是哉!然穿凿泉源,旁通曲引,木石之用、工力之烦既已不赀;而岁有冲决,修筑之费半于经始:故愚者怠于事而失其利,智者有其心而绌于力。且乡邻之众,谋多不集;非官斯土者激劝有道,考其成功,不委诸草莽、即废于半涂耳。钟瑄自五十三年视职,窃尝留意于斯。循行所至,度其高下蓄泄之所宜,烝髦士、召父老子弟,与之商榷;工程浩大而民力不能及,则捐资以倡之、发仓粟以贷之。决壤壅塞,则令修治,使复其旧。陂之大者,另立陂长,责以巡察,司斗门之启闭,以时其蓄泄。三年之间,田谷倍获。虽未敢希踪古先哲之遗烈,亦自尽其职之所当为云尔。北路溪流险恶,载胥及溺时时见告,匪止病涉而已。故桥梁之外,津渡尤加饬焉;而纷纷者犹欲因此窥利也。

  ●诸罗县志卷三

  秩官志

  秩官列传

  县有官师,所以教养斯民也;令、丞、簿、尉皆是也。宋以前,学无专官,令佐理之;厥后有教谕、有训导。宋寨官有巡检,然率受成于令而已。既兼众职,而于民最亲;故一方之安危,系县令之贤否。「诗」曰:『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岂以强教明察之长也,弟以悦安慈惠之师也;风雅之旨,明着深切。况兹邑新造,可不务乎?尉、巡检,分任境内。司铎之谕,正谊明道,以一身表率诸生,尚无旷厥职哉!

  秩官

  列传

  ·秩官

  诸罗县,设自康熙二十三年。知县一员、典史一员、佳里兴巡检司巡检一员、儒学教谕一员,初由部选。康熙三十年奉旨:『台湾各官,自道员以下、教职以上,俱照广西南宁等府之例,将品级相当现任官员内拣选调补;三年满即升。如无品级相当堪调之员,仍归部选。着为令』。三十六年奉旨:『各省调补官员,知县以上俱令赴部引见,察其能否』。五十三年奉旨:『教职等官,有教习士子、作养人材之责。嗣后补授教职,俱着赴部考试引见』。五十五年奉旨:『免其来京;仍交与该督、抚考试,可用者补授』。诸罗调补自三十四年闽清知县董之弼、教谕林弼始,盖同时并调云。

  知县

  季麒光江南无锡人,丙辰进士。康熙二十二年任(有传)。

  樊维屏山西蒲州人,岁贡。康熙二十五年任。

  朱道中江南休宁人,监生。康熙二十八年任。卒于官。

  张■〈王尹〉山西崞县人,岁贡。康熙二十九年任(有传)。

  董之弼辽东人,监生。闽清县调补。康熙三十四年任。

  毛凤纶奉天人,官监生。建阳县调补。康熙三十九年任。四十三年,升江西吉安府同知。

  毛殿扬广东博罗人,甲戌进士。诏安县调补。康熙四十四年任。未数月,卒于官。赋性狷介。「漳志」称其在诏安时,人不敢干以私;革陋规、戢豪暴、设纸皂便民、修桥梁道路,善政甚多。

  李镛正黄旗人,监生。宁洋县调补。康熙四十五年任。

  刘作楫江西庐陵人,庚辰进士。由铨选。康熙四十八年任。

  刘宗枢正白旗人,监生。尤溪县调补。康熙五十一年任。以忧去。

  周钟瑄贵州贵筑人、丙子举人。邵武县调补。康熙五十三年任。

  典史

  杨辅业陕西富平人,吏员。康熙二十三年任。二十七年,升江南和州吏目。

  宋应龙直隶新乐人,吏员。康熙二十八年任。三十一年,升刑部司狱司。

  严时泰浙江钱塘人,吏员。康熙三十二年任。

  蒋复新江南颍川人,吏员。龙溪县典史调补。康熙三十六年任。

  杨永祚陕西华州人,吏员。长乐县典史调补。康熙四十年任。

  田诏尹陕西人。晋江县典史调补。康熙四十二年任。升广东五斗口巡检。

  何栋直隶安州人,吏员。泰宁县典史调补。康熙四十七年任。

  杨云龙直隶大兴人,吏员。罗源县典史调补。康熙五十二年任。五十六年,升江南靖江马驮巡检。

  佳里兴巡检司巡检

  孙寅山东禹城人,吏员。康熙二十三年任。升山西潞安府照磨。

  周彦浙江钱塘人,吏员。康熙二十八年任。升湖广安陆府照磨。

  陈治国河南禹州人,吏员。康熙三十二年任。

  郑惟哲直隶河间府人,吏员。康熙三十七年任。

  张弘宗浙江会稽人,吏员。康熙四十一年任。升松江府照磨。

  马起羲直隶人,吏员。康熙四十八年任。

  刘廷元陕西兰州卫人,吏员。康熙五十一年任。

  陈祚桢直隶大兴人,内阁供事。康熙五十五年任。

  儒学教谕

  陈志友长乐人,岁贡。康熙二十六年任。升云南蒙自知县。

  谢汝霖长乐人,己酉举人。康熙三十年任。升陕西延州知县。

  林弼莆田人,壬子拔贡。闽清县教谕调补。康熙三十四年任。

  施士岳晋江人,岁贡。闽清县教谕调补。康熙三十九年任。以忧去。

  丁必捷平和人,岁贡。福清县教谕调补。康熙四十一年任。升国子监学录。

  孙襄晋江人,岁贡。泰宁县教谕调补。康熙四十五年任。卒于官。

  陈声长泰人,丁卯举人。长乐县教谕调补。康熙四十九年任。升广东和平知县。

  陈文海永安人,岁贡。德化县教谕调补。康熙五十三年任。

  论曰:古者,建侯俭于百里。秦、汉之间,万户以上为置令。唐分天下县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赤畿者,京都所治及京之旁邑也。宋,县有望紧上中下三等。元以三万户以上者为上、万户为中、不及万户者为下。明,县不满五十里者省丞、簿。诸罗建自本朝,民户二千四百三十有六;方之前代,其在中、下之间乎。然论其地,则战国时之宋、卫、中山弗及也。自南以北,袤千有余里,往返动以月计;山深水阻,宵小易潜。县令一耳目之力,势不得不有所寄,无能出胥役、保长、通事者矣。法立弊生,其在地方害诚有之、利则未也;且事有大于此者。故尝私议:自半线大肚溪以上,宜另割为一县,建置官吏营汛,画千里之地而两之,犹古之大国也。虽一时劳费,实百世深长之计矣(详见「兵防」)。

  ·列传

  季麒光,无锡人,康熙丙辰进士。二十三年,知县事。时县治初设,人未向学;麒光至,首课儒童,拔尤者而礼之,亲为辨难。士被其容光者,如坐春风。博涉群书,为诗文清丽整赡。工临池。在任踰年,首创「台湾郡志」,综其山川、风物、户口、土田、阨塞;未及终编,以忧去。三十五年,副使高拱干因其稿纂而成之。人知「台郡志」自拱干始,而不知始于麒光也。

  张■〈王尹〉,山西崞县人,岁贡。康熙二十九年,知县事。性恬淡,寡所言笑。尝知漳浦,去之日,士民抱马足不得行。及再知诸罗,见邑治新造多旷土,招徕垦辟,抚绥多方,流民归者如市。三十一年蝗,■〈王尹〉日巡行阡陌间,忧形于色;竭诚祭禳,灾而不伤。莅诸四年,未尝轻笞一人、慢辱一士。其在位也,无赫赫之名,而去后尝令人思。迁河南彰德郡丞,邑人肖其像于郡治竹溪寺。

  论曰:季文才富艳,首创「郡志稿」,以发全台之聋瞶,奖掖十类。言者方于常观察之风,伟矣!张宽厚长者,两仕闽疆。汉诏有言曰:『安静之吏,悃愊亡华;日计不足,月计有余』。斯亦殆近之矣。

  ●诸罗县志卷四

  祀典志

  文庙

  坛祭

  ·文庙坛祭

  礼莫大于祭。古昔圣贤,凡有功德于民,庙祠坛壝,厥有常典。今上加意庙学,大合乐以祀先圣、进朱子以次十哲,弁韐俱得有事春秋;由汉以来,未有若斯之盛者也。其余各以义起,在中土为由旧,在诸罗则维新;以信以时,不僭不渎。政教所格,上极霄汉、下逮渊泉,岂惟民哉,鬼神胥赖之矣!自兹以往,无或好诬征怪,不务民义,滥馨香而淫昏是崇,庶于祭之本原有合乎。

  文庙

  释奠,祭先师也。汉祀孔子于阙里。隋始命州县学,皆以春、秋仲月释奠。唐武德二年,始罢元圣周公祀;以孔子为先圣,立庙于太学。贞观四年、诏郡邑学皆立孔子庙。宋、元以来因之,庙崇王号(汉平帝封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文宣王,始设座像。宋真宗加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加大成至圣文宣王)。其群弟子及从祀诸儒,历代或封公侯、或加师保。庙制始于宋太祖,诏庙门立戟十六;徽宗加戟二十四。元以殿为大成殿。冕服始徽宗,加冕十二旒、服九章;元因之。明永乐八年,正文庙圣贤塑像衣冠,令合古式。其祭品无考。祭乐:南宋用六佾,唐用宫悬。宋景佑间,始诏上丁释奠,设登歌之乐。明成化间,加八佾:堂上、堂下之制始备。嘉靖九年,诏易大成至圣文宣王封号曰至圣先师孔子;改大成殿曰先师殿、戟门曰庙门;四配、十哲俱称为子,诸儒称先儒某子。悉撤座像,题以木主。乐仍六佾。每祭,先师用帛一、羊一、豕一、爵三、豋一、铏二、簠二、簋二、笾八、豆八;四配共享羊一、豕一,各帛一、爵三、豋一、铏二、簠一、簋一、笾豆各六;十哲共享帛二、豕二,各爵一、铏一、簠一、簋一、笾豆各四;每庑共享帛一、豕一,每四坛共享爵四、簠一、簋一、笾豆各四。外用勺一以挹酒,云靁罇一以盛初献酒,象罇一以盛亚献酒,一犠罇以盛终献酒。大合乐:麾一、柷一、敔一、琴六、瑟二、钟磬各十有六、埙二、箎二、箫四、凤萧四、笙六、笛四、搏拊鼓二,应鼓如之;乐生三十八人、工歌六人。旌二、仑三十六,翟如之;舞生三十六人。国初因之;属兵火未息,乐、舞缺焉。康熙二十六年,诏天下郡县选乐、舞生,大合乐以祀先圣。定例:丁祭国子监十笾、十豆、舞用六佾;各府州县八笾、八豆,舞亦六佾;乐器俱照「会典」原定遵行。正献官一(府州县掌印官)、分献官四(殿上以佐贰官、两庑教官)。是年,诏天下武臣自副将以上,入庙陪祭行礼。四十九年,诏自把总以上,俱入庙陪祭行礼。执事生员无定数。祭于春、秋二仲上丁之日。

  诸罗自康熙二十五年设学,乃有释奠之祭。时庙在善化里西保(即目加溜湾),春、秋为篷厂以祭,弗克成礼。四十三年,县治归诸罗山。四十五年冬,海防同知孙元衡摄县,建大成殿(详见「学校」)。乃奉迎先师、四配、十哲、先贤、先儒入县治新庙,舍菜如上丁之仪;别奉启圣公及从祀于义学以祭。四十八年,凤山令宋永清署县,建启圣祠两庑。是年,秋祭启圣公,从祀始各安其位。五十四年,知县周钟瑄重修大成殿、启圣祠,重建两庑(俱见「学校」)。今庙在县治西门外。其祝文云:『维某年某月某日某官某,敢昭告于至圣先师孔子:惟先师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维兹仲春(秋),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配。尚飨』!

  东配二位

  复圣颜子回(鲁人。兖国公)、述圣子思子伋(至圣孙。沂国公)。

  西配二位

  宗圣曾子参(南武城人。威国公)、亚圣孟子轲(邹人。邹国公)。

  东哲六位(原五位。康熙五十一年,诏以朱子升十哲之未位,西向,次卜子下)

  闵子损(鲁人。费国公)、冉子雍(鲁人。薛国公)、端木子赐(卫人。黎国公)、仲子由(卞人。卫国公)、卜子商(卫人。魏国公)、朱子熹(新安人。徽国公)。

  西哲五位

  冉子耕(鲁人,郓国公)、宰子予(鲁人。齐国公)、冉子求(鲁人。徐国公)、言子偃(吴人。吴国公)、颛孙子师(陈人。陈国公)。

  东庑先贤(旧有曾晢、伯鱼,今配祀启圣祠;有颜何,今罢。见祀三十一位)

  澹台子灭明(武城人。金乡侯)、原子宪(鲁人。任城侯)、南宫子适(鲁人。汝阳侯)、商子瞿(鲁人。须昌侯)、漆雕子开(鲁人。平舆侯)、樊子须(鲁人。益都侯)、公西子赤(鲁人。钜野侯)、梁子鹯(齐人。千乘侯)、冉子孺(鲁人。临沂侯)、伯子虔(鲁人。沐阳侯)、冉子季(鲁人。诸城侯)、漆雕子哆(鲁人。濮阳侯)、漆雕子徒父(鲁人。高宛侯)、商子泽(鲁人。邹平侯)、任子不齐(楚人。当阳侯)、公良子孺(陈人。牟平侯)、奚容子蒧(鲁人。济阳侯)、颜子祖(鲁人。富阳侯)、勾井子疆(卫人。滏阳侯)、秦子商(鲁人。冯翊侯)、公祖子勾兹(鲁人。即墨侯)、县子成(鲁人。武城侯)、燕子伋(秦人。汧源侯)、颜子之仆(鲁人。宛勾侯)、乐子欬(鲁人。建城侯)、邽子巽(鲁人。高堂侯)、公西子舆如(鲁人。临朐侯)、公西子蒧(鲁人。徐城侯)、陈子亢(陈人。南顿侯)、琴子牢(卫人。阳平侯)、步叔子乘(齐人。传昌侯)、

  西庑先贤(旧有颜路,今配祀启圣祠;有公伯寮、秦冉,今罢;蘧瑗、林放,改祀于乡。见祀三十一位)

  宓子不齐(鲁人。单父侯)、公冶子长(齐人。高密侯)、公晢子哀(齐人。北海侯)、高子柴(卫人。共城侯)、司马子耕(宋人。睢阳侯)、有子若(鲁人。平阴侯)、巫马子施(鲁人。东阿侯)、颜子辛(鲁人。阳榖侯)、曹子恤(蔡人。上蔡侯)、公孙子龙(楚人。枝江侯)、秦子祖(秦人。鄄城侯)、颜子高(鲁人。雷泽侯)、壤驷子赤(秦人。上邽侯)、石作子蜀(成纪人。成纪侯)、公夏子首(鲁人。钜平侯)、后子处(齐人。胶东侯)、公肩子定(鲁人。梁父侯)、鄡子单(聊城人。聊城侯)、罕父子黑(鲁人。祈乡侯)、荣子旗(鲁人。厌次侯)、左人子郢(鲁人。南华侯)、郑子国(鲁人。朐山侯)、原子亢(鲁人。乐平侯)、廉子洁(卫人。胙城侯)、叔仲子会(鲁人。博平侯)、狄子黑(卫人。林虑侯)、子蔑子忠(圣兄孟皮子。郓城侯)、施子之常(鲁人。临濮侯)、秦子非(鲁人。华亭侯)、申子枨(鲁人。文登侯)、颜子哙(鲁人。济阴侯)。

  东庑先儒(旧有荀况、刘向、王肃、杜预,今罢;郑众、卢植、服虔,改祀于乡;朱熹,升入十哲。见祀一十七位)

  左子丘明(汶上人。中都伯)、谷梁子赤(鲁人。睢阳侯)、高堂子生(鲁人。莱芜侯)、毛子苌(河间人。乐寿伯)、杜子子春(偃师人。侯氏伯)、王子通(河津人)、欧阳子修(庐陵人)、周子敦颐(道州人。道国公)、程子颐(洛阳人。洛国公)、张子载(郿州人。郿伯)、杨子时(将乐人。将乐伯)、罗子从彦(南剑人)、陆子九渊(金溪人)、蔡子沉(建阳人。祟安伯)、许子衡(河内人。魏国公)、陈子献章(新会人)、王子守仁(余姚人。新建伯)。

  西庑先儒(旧有戴圣、贾逵、马融、何休、王弼,今罢;郑玄、范宁、吴澄,改祀于乡。见祀一十七位)公羊子高(临淄人。临淄伯)、伏子胜(济南人。乘氏伯)、子国子安国(先圣十一世孙。曲阜伯)、董子仲舒(广川人。广川伯)、后子苍(郯城人)、韩子愈(南阳人。昌黎伯)、胡子瑗(秦州人)、程子颢(洛阳人。豫国公)、邵子雍(涿州人。新安伯)、司马子光(■〈氵朿〉水人。温国公)、胡子安国(崇安人。建宁伯)、李子侗(剑浦人。越国公)、吕子祖谦(寿州人。开封伯)、张子■〈木式〉(汉川人。华阳伯)、真子德秀(建宁人。浦城伯)、薛子瑄(河津人)、胡子居仁(余干人)。

  启圣祠

  释奠,先祭启圣公也。启圣旧无祭。宋真宗咸平三年,封孔子父叔梁纥为齐国公。元文宗至顺初,加封启圣王。明嘉靖九年,议以启圣无祭为阙典,又颜子、曾子坐于堂上而颜子父路、曾子父点乃在庑下及孔鲤、孟孙氏亦无祭,非推祭所生之义,乃请立祠,祀叔梁纥为启圣公;以颜无繇、曾点、孔鲤、孟孙氏配,程珦、朱松,蔡元定从祀。万历二十四年,进周敦颐父周辅成从祀,位居程珦之上;共八人。祭启圣公,牲帛、笾豆视四配,四配视十哲,四从祀视两庑,祭仪如先师。庙祭于春、秋二仲,与释奠同日。祠在学宫大成殿之后。其祝文云:『惟公诞生至圣,为万世王者师,功德显著。今兹仲春(秋),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用伸常祭;以先贤颜氏、曾氏、孔氏、孟孙氏配尚飨』!

  东配先贤

  颜氏无繇、孔氏鲤

  西配先贤

  曾氏点、孟孙氏成。

  东从祀先儒

  周氏辅成、朱氏松。

  西从祀先儒

  程氏珦、蔡氏元定。

  论曰:诸儒从祀,历代折衷群议,或升或罢、或改祀其乡,详且慎矣。至今上而特升朱子以次十哲,道学昌明,如日中天。然窃有闻诸前人以俟论定者:一则明嘉靖间王世贞之议以有若、南宫适补十哲也,以宋范仲淹跻从祀也。其言:『有若、南宫适二子言行纯媺,可从颛孙师进补之例。仲淹能于戎马倥偬之际,导大儒张载以「中庸」。中庸之表章,自仲淹始,才气犹在涑水之上』。一则万历间国子学录张养蒙之议林放、蘧瑗之不必改祀于乡,张载之父应比例于周、程、朱,蔡元定之宜祀于两庑也。其言:『不见传记、不及门而从祀者,不止林放、伯玉;况一探本超乎时尚、一出处合乎圣人,则从祀正合圣意。周辅成既得比例珦、松,则载之父自应比例辅成。而蔡元定精诣卓识,早闻性道;今从祀启圣,似以沉之故而崇报其父,非所以彰元定之贤』。一则天启间御史董翼之议孔子追封不宜仅及其父也。其言:『防叔(孔子曾祖,初徙居于鲁者)、仲夏(孔子祖)宜与叔梁纥一体追封崇祀;就启圣祠仿同堂异室之例,或并称启圣公而别以世次、或并称公而酌定二谥以别于启圣。崇报孔子之体,庶乎其备』。而当嘉靖间,有永丰训导罗恢者亦言孔门从祀当以道学论;「论语」记有若之言四,皆有裨世教云云。愚窃以南宫适之王圣门,既嘉其言行而娶以兄子,又称其君子尚德,其贤实非宰我、冉有所及。今纵不必退宰我、冉有于两庑之列,亦何不可升南宫、有若于朱子之上?度亦子朱子所心喜也。仲淹以名教乐地引张载,当仁宗朝,数请兴学校、本行实,于是诏天下州县皆立学行科举法。宋一代道学之盛,实始于此。故先儒论宋朝人物,以仲淹为第一。其宜从祀,抑又何疑?濂、洛、关、闽阐发性与天道无余蕴,所学同出一源。今功令特以性理取士,周、程、朱均得追崇其父,岂宜于载而独缺典?孔子大圣,推恩宜不与诸贤同。且推恩臣下,尚荣施三世,岂于圣人而独斩?至于蘧伯玉、林放之不必改祀,蔡元定之宜祀两庑;诸如此论,皆确有至理可行,绝非好奇立异以新人耳目者可同日而语也。

  ·坛祭(城隍庙、勾芒、旗纛附)

  社稷坛

  祭社稷也。社祭五土,稷祭五谷。宋时,社稷、风雨师各一坛。明,社稷另为一坛。坛制:高三尺四寸,方、广各二丈五尺。神坐南向北,取阴幽之义也。东、西、南、北出陛各三级,坛下前一十五丈,东、西、南各五丈;缭以垣,由北门入。神以柱石为主,长二尺五寸、方一尺一寸;剡其顶,形如钟,瘗于坛之正中近南。上露圆尖神牌二,左稷、右社;以木为之,朱漆青书,题「本县县社之神」、「本县县稷之神」。牌藏于城隍庙;祭之日,设于坛。正印官莅祭,行三献礼。祭品:羊豕各一、笾豆各四、簠簋各二、铏各一、爵各三、帛各一(色用黑)。乐用鼓吹。今仍其制。祭以春、秋二仲上戊之日。坛在县治西南隅;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钟瑄建。其祝文云:『品物资生,蒸民乃粒;养育之功,司土是赖。惟兹仲春(秋),礼宜告(报)祀。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尚飨』(明有里社坛。今乡有春秋祈谷报赛,不设坛)!

  山川坛

  祭山川也。「礼」:『诸侯祭封内山川』。今之令长视古诸侯,于法得祀。唐,山川与雨师雷师合祀。宋,山川与社稷合祀。元以风云雷雨附于社稷,而别祀山川。明洪武初,立山川坛于城西北、风云雷雨坛于城西南。六年,合山川、风云雷雨为一坛。十四年,更以城隍合祭。坛制:坐北向南,门由南入。东、西、南、北出陛各五级,不设石主。他制与社稷同。神牌三,中题「风云雷雨之神」、左「本县境内山川之神」、右一本县城隍之神」。正印官莅祭,行三献礼。祭品:羊三、豕三、笾豆各四、簠簋各二、铏各一、爵各三、帛各一(色用白)。乐用鼓吹。献礼,先风云雷雨、次山川、次城隍。今仍其制。祭以春、秋二仲上已之日。坛在县治西南隅;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钟瑄建。读祝,在风云雷雨神位前。其祝文云:『惟神妙用神机,生育万物;奠我民居,足我民食。某等钦奉上命,职忝兹土;今兹仲春(秋),谨具牲醴庶品,用伸常祭。尚飨』!

  邑厉坛

  祭邑厉也。古祭法有泰厉、公厉、族厉,此厉祭之所自始。明洪武三年,诏各府州县岁祭无祀鬼神。其制:坛方、广各一丈五尺,高二尺;前陛三级,余无阶,缭以垣。今郡县之制不一。先期三日,牒告城隍。至日,迎城隍神位于坛主其事;用羊一、豕一、爵三。设无祀鬼神牌于坛下左右,题「本县境内无祀鬼神」;用羊二、豕二解置于器,酒醴、羹饭、冥衣罗列甚备。其行礼,止于城隍神位前。每岁春清明日、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一日,凡三祭。坛在县治北隅。康熙五十五年,北路营守备游崇功募建;为屋祀浮屠以主之(祭厉文词繁不载。明初,各乡有乡厉坛。今罕有设者)。

  城隍庙

  祀城隍也。有庙无专祭,合祭于山川坛。在县署之左。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钟瑄捐俸建,规制颇宏敞。参将阮蔡文捐银四十两为助。

  宁化李元仲曰:『古祀社稷于西郊,西、阴之成也;山川于南郊,南、阳之盛也;厉于北郊,北、阴之极也。坛而不屋,受风霜雨露以达天地之气也。社稷北向,地道阴也。日用上戊,戊、土也。祀风伯于立春后丑,丑、近箕星次也;祀雨师于立夏后申,申、近毕星次也。今于二仲上已,从社稷也。祀无祀于清明、中元、孟冬,雨露既濡、霜露既降,必有怵惕凄怆之心也』。诸罗坛壝,皆破荒为之;而城隍襄事于阮参戎、厉坛继成于游守戎,有同舟共济之义焉。若夫邑有名宦、乡贤,古所谓法施于民则祀之者也、乡先生没而祭于社者也。今两祠并建矣。新造之邑,乡贤固有待。名宦则建邑三十三载,历令、尉数十人。如开辟之季麒光,佥之舆论,亦既曰『首创「台志稿」矣。喜造士矣』;如张■〈王尹〉,则又曰:『招徕抚绥矣,且肖像而礼之矣』。夫独不可崇而俎豆之乎?章缝之士,责将谁诿也!

  勾芒

  立春,祀勾芒也。前一日,正印官于东郊行四拜礼,迎勾芒至仪门,西向。立春候,县官吏具公服礼勾芒,以彩仗鞭牛者三;劝耕也。礼毕,附祀于土地神。

  旗纛

  祭军牙六纛也。世传为蚩尤氏,原无庙。内地间有之,或藏神位于军器局。明制:九月霜降日,都督府卫所等官祭之;用羊一、豕一、帛一(色用白)。先一日,具仪仗迎旗纛;及期,行三献礼。今镇防官平时多设位于衙署,霜降则迎于演武亭而祭之。其祝文云:『惟神正直无私,指挥军士,助扬威武,皆仗神功。某等领承上命,守御兹土;时维季秋,谨以牲醴庶品,用伸常祭。尚飨』(诸罗未有演武亭,张幕而祭于教场)!

  ●诸罗县志卷五

  学校志

  学宫义学社学

  柳柳州有言:『孔子之道,与王化为远近』;岂不谅哉!昔者,子盖尝欲乘桴浮于海,越二千余年而其言竟验。断发文身之区,化为庠序、次冠、礼乐之地;番社子弟,并设馆延师而教之学,盛矣!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今天子御极五十余载,仁渐义摩,殆为过之;宫墙巍焕,章缝彬彬,不亦宜乎?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洋洋乎天子之文德与圣人之教思并无斁矣!

  学宫

  义学

  社学

  ·学宫

  诸罗县,初未有学。康熙二十五年、台厦道周昌请于三县各建儒学,始为茅茨数椽于善化里之西保。三十四年,台厦道高拱干有建学之议。教谕林弼奉檄庀材,粗成栋宇;以群议基址不固,复行拆卸,止留殿屋一间栖先师之神。四十三年,凤山知县宋永清署县事,奉文移归诸罗县治,与诸生度地议建学宫;周城内外卜吉三处,听诸生自择其尤,定基于城之西门外。永清首捐百金,合教谕丁必捷、贡廪诸生公捐并前县毛凤纶公费,计五百余金。甫架梁,而知县毛殿扬莅任;未数月,殿扬卒,事遂寝。四十五年,海防同知孙元衡摄县,乃兴工建大成殿棂星门。台厦道王敏政、知府卫台揆、北路参将张国、教谕孙里各捐俸为助;不足者,元衡肩为己任焉,成宋志也。四十七年,宋永清再署县事,建启圣祠于大成殿之后及东西两庑;岁久渐圯。五十四年九月,■〈风贝〉风发屋,榱栋朽折,倾倒殆尽;知县周钟瑄大修大成殿、启圣祠,重建东西两庑。启圣祠左为明伦堂,堂左楔木为卧碑;右为文昌祠。联两庑而下,东为宿斋所、西为器库,为二门三楹。门外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前为棂星门,周围墙八十六丈四尺。东为礼门、西为义路,前为照墙。是役也,工起于五十四年十月,成于五十五年十一月,计费白金一千五百有奇;不借助士民一钱、动用民间一役,皆知县独力成之。有捐俸一百两以襄厥举者,本路参将阮蔡文也。

  按诸罗置县自康熙之二十有三年。越二年而宪副周公始请建学,十有一年而高公始议创建,又十年而凤山令宋君始基之,又二年而郡司马孙公始营之,又二年而宋君再营之。越七年而风雨漂摇,几为茂草;至今日而规制粗备焉。岂惟礼乐百年后兴哉,即讲学行礼之所且积之三十余年乃告厥成矣。前此学未有明伦堂。夫三代之学,所以明人伦也;伦之不明,所学何事?诚如陈中丞湄川先生「台湾明伦堂记」所谓『有人类即有人心、有人理,天造地设而有明伦堂。堂之不立,则士子讲诵无地,必至人伦不明,人理泯而人心昧,将不得为人类』。若文昌祠之建,前人以为士子幸禄籍之及,而列道家荒诞之神于先师之侧。然天下儒学所在,多有借为阴翼,用费激劝,亦圣人圣道设教之所不废也;纪其营建。凡事关学宫以内者,悉列于左。

  宸翰

  国朝二十四年,御书「万世师表」扁,悬挂直省各府州县文庙。

  康熙二十五年,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四贤赞」,颁行直省各府州县,勒石学宫。

  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

  盖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传而圣人代宣其蕴。有行道之圣,得位以绥猷;有明道之圣,立言以垂宪。此正学所以常明、人心所以不泯也。粤稽往绪,仰溯前徽:尧、舜、禹、汤、文、武达而在上,兼君师之寄,行道之圣人也;孔子不得位,穷而在下,秉删述之权,明道之圣人也。行道者,勋业炳于一朝;明道者,教思周于百世。尧、舜、文、武之后,不有孔子,则学术纷淆、仁义湮塞,斯道之失传也久矣;后之人而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为治国平天下之准,其奚所取衷焉!然则孔子之为万古一人也,审矣。朕巡省东国,谒祀阙里,景仰滋深。敬摛笔而为之赞臼:清浊有气,刚柔有质;圣人参之,人极以立。行着习察,舍道莫由;惟皇建极,惟后绥猷。作君作师,垂统万古;曰惟尧舜,禹汤文武。五百余岁,至圣挺生;金声玉振,集厥大成。序书删诗,定礼正乐;既穷象系,亦严笔削。上绍往圣,下示来型,道不终晦,秩然大经。百家纷纭,殊途异趣;目月无踰,羹墙可晤。孔子之道,惟中与庸;此心此理,千圣所同。孔子之德,仁义中正;秉彝之好,根本天性。庶几夙夜,勖哉令图;溯源洙泗,景躅唐虞。载历庭除,式观礼器;摛毫仰赞,心焉遐企!百世而上,以圣为归;百世而下,以圣为师。非师夫子,惟师于道;统天垂世,惟道为宝。泰山岩岩,东海泱泱;墙高万仞,夫子之堂。孰窥其藩,孰窥其径?道不远人,克念作圣。

  四贤赞

  颜子

  圣道早闻,天资独粹;约礼博文,不迁不贰。一善服膺,万德来萃;能化而齐,其乐一致。礼乐四代,治法兼备;用行舍藏,王佐之器。

  曾子

  洙泗之传,鲁以得之;一贯曰唯,圣学在兹。明德斯民,止善为期;格致诚正,均平以推。至德要道,百行所基;纂修统绪,修明训辞。

  子思子

  于穆天命,道之大原;静养动察,庸德庸言。以育万物,以赞乾坤。九经三重,大法是存。笃恭慎独,成德之闻;卷之藏密,扩之无垠。

  孟子

  哲人既萎,杨墨昌炽;子舆辟之,曰仁曰义。惟善独阐,知言养气;道称尧舜,学屏功利。煌煌七篇,并垂六艺;孔学攸传,禹功作配。康熙四十一年,御制训饬士子文,颁行天下学宫,训饬士子。

  国家建立学校,原以兴行教化、作育人材,典至渥也。朕临驭以来,隆重师儒、加意庠序;近复慎简学使,厘剔弊端,务期风教修明、贤才蔚起,庶几朴棫作人之意。乃比来士习未端,儒效罕着。虽因内外臣工奉行不能尽善,亦由尔诸生积锢已久,猝难改易之故也。兹特亲制训言,再加警惕。尔诸生,其敬听之!

  从来学者,先立品行,次及文学。学术事功,源委有叙。尔诸生幼闻庭训、长列宫墙,朝夕诵读,宁无讲究?必也躬修实践,砥砺廉隅,敦孝顺以事亲、秉贞忠以立志。穷经考义,勿杂荒经之谈;取友亲师,悉化骄盈之气。文章归于醇雅,毋事浮华;轨度式于规绳,最防荡轶。子衿佻达,自昔所讥。苟行止有亏,虽读书何益?夫若宅心弗淑,行已多愆。或蜚语流言,胁制官长;或隐粮包讼,出入公门;或唆拨奸猾欺孤凌弱,招呼朋类结社要盟。乃如之人,名教不容、乡党弗齿;纵幸脱褫朴、滥窃章缝,返之于衷,能无愧乎?况乡、会科名,乃抡才大典,关系尤钜;士子果有真才实学,何患困不逢年。顾乃标榜虚名,暗通声气,夤缘诡遇,罔顾身家;又或改窜乡贯,希图进取,嚣凌腾沸,网利营私:种种弊端,深可痛恨!且夫士子出身之始,尤贵以正。若兹厥初拜献,便已作奸犯科,则异时败检踰闲,何所不至?又安望其秉公持正,为国家宣猷树绩,应后先疏附之选哉?朕用嘉惠尔等,故不禁反复惓惓。兹训言颁到,尔等务共体朕心,恪遵明训;一切痛加改省、争自濯磨,积行勤学,以图上进。国家三年登造,束帛弓旌;不特尔身有荣,即尔祖父亦增光宠矣。逢时得志,宁俟他求哉!若仍视为具文,玩愒勿儆,毁方跃冶,暴弃自甘;王章具在,朕不能为尔等宽矣!

  自兹以往,内而国学、外而直省乡校,凡学臣、师长皆有司铎之责者,并宜传集诸生,多方董劝,以副朕怀。否则职业弗修,咎亦难逭,勿谓朕之不预也。尔多士尚敬听之哉!

  条约

  国朝顺治九年,命礼部因明旧制,复刊卧碑文于学官之左,晓示生员。

  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所有教条,开列于后:

  一、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子当受教;父母愚鲁或有非为者,子既读书明理,当再三恳告,使父母不陷于危亡。

  一、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书史所载忠清事迹,务须互相讲究。凡利国爱民之事,更宜留心。

  一、生员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有实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术邪刻,读书必无成就、为官必取祸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杀其身,常宜思省。

  一、生员不可干求官长、结交势要,希图进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一、生员当爱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门,不可轻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许家人代告。不许干与他人词讼,他人亦不许牵连生员作证。

  一、为学当尊敬先生。若讲说,皆须诚心听受。如有未明,从容再问,毋妄行辩难。为师者,亦当尽心教训,勿致怠惰。

  一、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

  一、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

  是年,复颁行六谕,令地方官责成乡约人等每月朔望宣诵。

  一、孝顺父母。

  一、尊敬长上。

  一、和睦乡里。

  一、教训子孙。

  一、各安生理。

  一、莫作非为。

  康熙九年,颁上谕十六条。每月朔望,有司偕绅衿齐集明伦堂及军民人等,俱听宣讲。

  一、敦孝弟以重人伦。

  一、笃宗族以昭雍睦。

  一、和乡党以息争讼。

  一、重农桑以足衣食。

  一、尚节俭以惜财用。

  一、隆学校以端士习。

  一、黜异端以祟正学。

  一、讲法律以儆愚顽。

  一、明礼让以厚风俗。

  一、务本业以定民志。

  一、训子弟以禁非为。

  一、息诬告以全良善。

  一、戒窝逃以免株连。

  一、完钱粮以省催科。

  一、联保甲以弭盗贼。

  一、解雠忿以重身命。

  十八年,颁「乡约全书」。每月朔望,有司偕绅衿齐集明伦堂及军民人等,并听宣讲。

  二十六年,驻防镇江将军董某疏称:『臣见京口官兵经过文庙,多有不下马者,乞通行禁饬』。于是诏于学宫照墙东西立「下马牌一,牌各书满、汉文,军民莫不知有庙庭之尊矣。

  养老

  国朝顺治二年,诏各省州县:每岁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于儒学举行乡饮酒礼。,设宾、僎、介、主,读律令,申明朝庭之法,敦叙长幼之节。其动费于「存留钱粮」内支办,永为定例。正宾以绅衿为之,介、宾则耆民之有行义者。诸罗乡饮,始于康熙四十七年。

  康熙九年,奉恩诏:耆民八十以上者,给与绢一疋、绵一觔、米一石、肉十觔。

  二十七年十月,奉恩诏:军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杂泛差役;八十以上者,给与绢一疋、绵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

  四十二年三月,奉恩诏:军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杂泛差役;八十以上者,给与绢一疋、绵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岁者,题明给与建坊银两。

  四十八年三月,奉恩诏:军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杂泛差待;八十以上者,给与绢一疋、绵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岁者,题明给与建坊银两。

  五十二年三月,奉恩诏:军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杂泛差役;八十以上者,给与绢一疋、绵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岁者,题明给与建坊银两。

  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恭遇皇上六旬万寿,各省耆老亲诣阙廷叩祝,皇上召至畅春苑宫门外赐宴。奉上谕云:『「书」称文王善养老者。孟子云:『七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帝王之治天下,发政施仁,未尝不以养老尊贤为首务。近来士大夫只论做官之贤否、移风易俗之效验,所以不暇讲究孝弟之本心。今日之会,特出此意。若孝弟之念少轻,而求移风易俗,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矣。尔等皆是老者,比回乡井之间,各晓谕邻里,须先孝弟。倘天下皆知孝弟为重,此诚移风易俗之本、礼乐辞让之根,非浅鲜也。昨日甘霖大沛,四野沾足,朕心大悦。尔等毋误农时,速回本地!特谕』。

  右所载御制诸篇,辉煌圣庙,昭示儒林。学者能考诸身心,奉为模楷,沉潜玩索而有得焉;则所知所行,日进于高明光大而无难矣。至于刊立卧碑、宣讲圣谕及养老各条,皆所以发群蒙、开聋瞶,化民成俗,有关学校之大者;故并载之,以补「郡志」之阙。

  生员、廪膳、增广

  明以前,学校取士数无可考。明初设廪膳,府学四十人、县学二十人;以后添设增广。明季科、岁,每学取进大约百名。国朝顺治四十年始定额:大学四十名、中学三十名、小学十二名;先科考,后岁考。至十五年,岁考复定为府学二十名、大县学十五名、中县学十二名、小县学四名或五名。十八年,定科、岁两考并为一次。康熙九年,复定府学二十名、大县学十五名、中县学十二名、小县学七名或八名。十二年,仍行科、岁两试,先岁、后科;遂为定制。其廪额,府学廪膳已成材生员四十名、增广四十名,大县学廪膳二十名、增广二十名,中县学如之,小县学廪膳十六名、增广十六名。

  康熙二十三年,置诸罗县。二十五年,台厦道周昌详请督、抚两院题定诸罗县学照中学例,科、岁两考取进文生员各一十二名,廪生照内地之例各十名,增广生各十名;岁贡照内地例,每二年贡监八。提督学政事务,以台湾两隔重洋,学使不能远涉;照陕西延安、广东琼州之例,就台厦道提督学政,兼行试事。

  武生

  顺治初年,武童依文童例,督学三年一岁考,取进无定额;附学官管理其事宜,照文童例行。武生于岁考录科,无科考。九年,令直省:武生,该督、抚、提、镇于本省就近副、参、游内委谙练骑射者一员,会同学道考取。康熙十年,题定武童进学,府学二十名、大县学十五名、中县学十二名、小县学七名或八名。十四年,题定学道考试武童,不必会同地方武职官。

  诸罗县学自康熙二十六年始,每岁考照中学例,取进十二名。

  社学生(顺治九年,通行选取,补充乡社师。康熙二十五年,革去)

  赞礼生

  康熙二十五年,令府州县学,赞礼生不许滥用,应选择在学肄业生员文行兼优、仪表端庄、声音宏亮者补充;大学六名、小学四名。考试时准为优等,仍行报部。

  乐舞生

  康熙二十六年,令郡县选青年无过俊秀子弟充乐舞生,每学八十六名,大合乐以祀先圣;各给衣顶,免其差徭。督学岁、科按临日,另造册申报送考。

  ·义学(学田附)

  原在文庙之右;康熙四十五年,台湾府同知孙元衡摄县事时建,岁久圯坏无存。五十四年,知县周钟瑄更建于县署之右;前后两座,共六间。前楔木为坊,榜曰「义学」。

  义学田,在目加溜湾。康熙四十五年,本府同知孙元衡摄县篆,因曾耀、陈俨请垦互控,拨四十甲充入本县义学;实州园也。每年定租银五十两,为义学延师修脯之费。五十年,管事柯招报大水崩陷;教谕陈声勘丈实存园二十甲,定租银二十两。五十四年,又报崩陷一十四甲。今存园六甲,仍在柯招分下,年纳租银一十二两。

  ·社学

  在邑里汉庄者八,以教汉童:一在县内红毛井边。一在新化里八灶庄。一在善化里关帝庙后。一在开化里观音宫。一在安定里姑妈庙。一在打猫庄。一在斗六门庄。一在半线庄营盘边(以上八所,康熙四十八年知县刘作楫奉巡抚张伯行通行建)。

  在番社者八,以教番童:一在新港社。一在目加溜湾社。一在萧垄社。一在麻豆社(以上四所,康熙二十五年知县樊维屏建)。一在诸罗山社。一在打猫社。一在哆啰啯社。一在大武垄社(以上四所,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钟喧建)。

  论曰:自宋仁宗赐兖州学田,诏天下州县立学,增置学官;历南宋、元、明,扩而张之。至我朝而师儒缝掖远溥海外,文治之隆于斯极矣。

  诸罗建学三十年,掇科多内地寄籍者。庠序之士,泉、漳居半,兴、福次之,土著寥寥矣。夫士农工贾各世其业,故易有成也。诸罗之人,其始来非商贾则农耳;以士世其业者,十不得一焉。儿童五、六岁亦尝令就学,稍长而贫,易而为农矣、商与工矣或吏胥而卒伍矣,卒业于学者十不得一焉。子朱子有言:『自田不井授,人无恒产;而为士者尤厄于贫,反不得与农工商贾齿。上之人欲聚而教之,彼亦安能终岁裹饭而学于我』!是以汉元成间,增置博士弟子,以仰给大官;旋即报罢。夫萃天下之力供养士之费而不足,今欲责成于州县之微禄,虽有义学之设,亦唯力是视;不则,苟具文书而已。虽有颖悟杰出之子,不能目给,亦终于易虑改图而已。而巨贾列肆居廛,则金帛货贝足相傲也;田舍翁多收十斛,则菽麦稻梁足相傲也;吏胥舞文为奸利,鲜衣美食则相傲;强有力窜名卒伍,跃马弯弓又相傲:于是此邦视学之途为迂而无用。内郡之不得志于有司者,群问渡而东焉。科、岁两试,此邦之人拱手而让之;一登解额,即飞扬而归故里,海外人文何日而兴乎?先王谨庠序以养士,五礼六乐、七教八政,养耆老、恤孤独,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非专为导人梯荣弋禄之资也;是故修之于家而献之于廷,德行高竗、志节清白,表正风俗,视民不恌,君大夫之所敬求、长吏之所以尊而礼也。乃或孝弟无称,踰闲荡检、造请夤缘、侵渔武断,圭壁之躬,士有阙矣。有司束湿,又何怪焉!司马温公之说曰:『士先德行后文学』。以文学言之,经术又先于词章。盖经术者,格物致知之学,所以进于诚意、正心、修身而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具者也。今学者焚膏继晷,唯科举是务。即所谓科举之文,亦非有原本经术、发抒义理,得之心而宣诸口;揣摩迎合,图取膏梁、文绣已耳。就其所学,宁堪自问哉?

  夫诗书之气渐染甚于丹青。不患才之不及,而患志之不立。年盛质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志道据德之基也。积分优补,久列胶庠,力学不倦,依仁游艺之渐也。古者之学,自一年以至七年谓之小成、九年谓之大成,故能经术湛深、时务明达,本末贯通,绍休圣绪。敷奏以言,则文章可观;明试以功,则盘错皆利:出为家国天下之祯祥,处亦学术人心之倚赖也。若但取断烂时文以求应举、粗知对偶便望巍科;闾里童昏俨然师塾,又安望其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乎?无论雕虫小道,立名非真;即造极登峰,亦何关圣学绝续、风俗盛衰、政治得失?以此求才,徒虚语矣!汉阳朔二年,诏曰:『儒林之官,四海渊源,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否则,学者无述焉』。胡安定先生教授苏湖,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其教人之法,有经义斋,有治事斋。经义斋择疏通有器局者为之;治事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边防水利之类。故天下谓湖学多秀彦。许鲁斋设教燕京,弟子出入进退,严如君臣;相其动息,以为张弛。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少者,则令习拜跪、揖让、进退应对。久之人人自得,尊师敬业;下至童子,亦知三纲、五常为生人之道。今或博士弟子,漠如路人,甚者避不相见。二者必居一,失于此矣。乡塾之师,或崇饮戏谑,倚席不讲。弟子亦蔑视其师,师之去留不关,父兄悉由弟子之好尚。如此而尚可冀其相与有成乎?

  虽然,县令者,父母而师率之,责无所诿也。异时诸邑学宫茂草,借口颓弛,然且不可;今之巍然而显敞者新筑也,讲学行礼有其地矣。往者邑有湾里溪之园四十甲,学博掌之,岁征其入以给义学之师。今之告冲决者,其中宁无移甲为乙之弊?为之经理,修脯犹可藉也。士不可尽赡,拔其尤者如孙明复,则希文之橐可解也;非公事不可至,择其难致者如徐孺子,则仲举之榻可下也。寄籍不必杜,藉其博雅宏通,为土著之切磋可也;土著不能多,有表其聪明特达,为邑人之观望可也。昔文翁治蜀,每出行县,择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蜀人争为学官弟子,比于齐、鲁。明道先生令晋城,乡皆置校,正儿童所读句读。教者不善,辄易置之。乡为社会立科条,旌善别恶。今县令簿书期会,日不暇给;况兹地千里,势不能乡为日涉而人为面命也。广励教化,使邑之人明知学之为贵而群趋焉。义学、社学聘有学行生儒主之。民间塾师,必籍其名,核其文艺品行。内地寄籍者隆其礼,土著未入庠序者复其身。有教约以严其师,师有殿最;有教法课以其徒,徒有赏罚。月朔,与学博诸生讲求御制训饬士子之文。文字一本之经术,申之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无为沾沾科举是崇。都人士之文章德业,焉可量也!

  ●诸罗县志卷六

  赋役志

  户口土田饷税存留经费(附)

  取民之法,代有常制。然法无皆利、亦无皆弊,得其人则利、失其人则害。不尽人之财、不尽人之力,权衡于用一、缓二之君子而已。诸邑海外斥卤,财赋有经;卉服雕题贡獒献雉,非圣德光大含弘,孰能致此者乎!考历代立法之大略,泝其源流;就斯土因革损益之所宜,审其利弊。使阅者按籍鉴古知今,洞若观火,亦佐国裕民之一助哉。

  户口土田

  饷税

  存留经费(附)

  ·户口土田

  户口土田考

  则壤定赋,昉自「禹贡」;所谓布缕、粟米之征也。「周礼」:『小司寇掌民数,登其生齿,周知人数,以其事役』;则所谓力役之征,非有取其财也。汉初为算赋民,自十五以上、五十六以下,出赋钱。户口之赋,实始于此。唐初,定租、庸、调之法(租者,每丁男田百亩,岁纳粟二石。调者,每丁随乡土所出,岁输绢及绫缎各二丈、绵三两;不蚕之土,输布二丈五尺、麻一觔。庸者,每丁定役二十日,不役则日为绢三尺):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其法以丁身为主。至德宗时,杨炎变为两税,并租、庸、调而一之;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中丁(唐以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以贫富为差。其法以资产为主。以丁身为主者,流极于田亡而赋存、户亡而籍存,责其租、庸,人苦无告。以资产为主者,流极于庸钱既纳、差役如故,无事之时别作名色巧取;兵兴费广,又于税外征求:其弊一也。然租、庸、调之法,实仿周人遗意;故杨炎变之,前贤等其罪于商鞅。而考之唐初,岭南诸州税米、番人内附者税钱,不特流亡浮寄而已有不可通者。故两税之行,相沿五代、宋、元、明以至于今不可易。盖定税以丁,转从难稽;定税以亩,地章易核。两税之不可废,犹井田之不可复兴,在奉法者之善与不善而已。明初,以黄册定天下户口、土田之赋。迨其中叶,流为四差之弊(里甲、均徭、驿传、机兵,谓之四差)。至万历中而变为一条鞭,括一县丁粮徭役备载每名一岁应纳之数;下帖于民使纳饼银,而官办其差徭。然法行既久,渐忘其旧,遂以差徭合征之银为正赋。沿至国初,而又有输值之大当(大当者,九甲一切夫役杂费俱就现年征比,其家立破)。是明初之黄册,已不免于两税之外另有差徭;自一条鞭之法行,则又折差徭为额征,而力役之征终于不免。大当继之,变一法而多一倍之征,纾目前而贻无穷之害。有民生之寄者,不可不慎也!世祖章皇帝初定天下,诏曰:『天下丁银,原有定制。年来生齿凋耗,有司其细加察核,老幼悉与宽免』。四年二月,诏曰:『福建人丁、地亩本折并卫所钱粮,通照前明万历四十八年则例征收。其唐、鲁二藩僭号,叠派横征,地方尤称苦累;一切停止』。十四年又诏:『绅衿止免本身徭役,以宽恤民力,使得匀减』。由此观之,国初赋役,悉因明制,去其弊之泰甚者而已。大圣人至公无我之心、轸念元元之意,于今犹可想见也。然当其时庶事草创,日不暇给;又四方多故,至甲寅三藩之变,海氛复炽,兵饷米运色目愈繁。于是总督姚启圣慨然请除大当,用苏民困;则今上康熙之十九年也。凡此,皆在诸罗未附以前之往事矣。

  诸罗自二十三年归入版图,民安居粒食,止有人丁、地亩惟正之供,不知有额外之征、无名之赋。盖自郑氏衔璧,四海晏然,天下之平久矣。前此郑氏不分主客,计口算丁,每一丁年征银六钱。本朝征额,每一丁年四钱七分六厘。三县之例,以有室家者均编,客户单丁不与焉。康熙五十二年诏曰:『海宇承平日久,户口日繁,地亩并未加广;宜施宽大之恩,共享恬熙之乐。嗣后直隶各省地方,遇编审之期,察出增益人丁,止将实数另造清册奏闻。其征收钱粮,但据康熙五十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仍不许有司于造册之时藉端需索,用副朕休养生息之意』。于是部议:嗣后编审另造新增人丁为盛世滋生户口册。大哉皇仁,永无多算为赋之患矣。前此郑氏上下率自占其田园,以十分为甲。有佃自输粟于官者,谓之官佃;有佃输租于文武各官,而文武又各输粟于官者,谓之文武官佃。官佃则:上则田每甲征粟一十八石,中则十六石五斗,下则十石二斗;上则园征粟如田之下则,中则八石一斗,下则五石四斗。文武官佃则:上则田每甲征粟三石六斗,中则三石一斗二升,下则二石四斗;上则园征如田之下则,中则一石一斗二升,下则一石八升。内附之后,官佃、文武田园通匀一例,上中下各为豁减,听民自征;无参差畸零之费,有世其子孙之安矣。然户口之常额恩诏已定,而土田之利病往复难穷,不可不为条柝也。

  诸罗田少园多,计县之田,其等有五。田园之主,其名有四:曰官庄,则设县之后,郡属文武各官招垦田园,因而递受于后官者也。曰业户,则绅衿士民自垦纳赋或承买收租,而赋于官者也。日管事,则乡推一人理赋税、差役,官就而责成之众,计田园以酬其直,而租赋不与焉者也。曰番社,则番自为耕,无租赋而别有丁身之饷者也(详见「陆饷」)。若田之五等,则平畴沃野,水泉蓄泄不忧旱潦;厥田惟上上。中无停蓄、上有流泉,出其人力障为陂圳,入于畎亩,尖斜屈曲无所不通;厥田惟中上。附近溪港,桔槔任牛,多粃少粟,台之农惰矣;厥田惟中中。蹊壑无泉,雨集而浍、潦尽而涸,陂曰涸死,田之逢年者十不二、三也;厥田惟下中。广斥而硗,低不可园,雨霁田石,逢年者十不一、二也;厥田惟下下。而自铁线桥以下开化、善化、新化、安定四里,苦旱者多。即一县之内,一年之间而丰歉不齐。且如康熙五十三年,台、凤以旱各蠲应征粟十分之三,独四里以隔属弗及。然则定赋三等,亦均略其概而已。若园之所别等,以地之肥硗、势之高下而已。黑坟在原,埔占(粟名)、胡麻、来麰、荏菽异植并茂,斯为上矣。其下者,必地势之极下而硗也。此又以赋之三等,而约略定园之二等者也。县多山溪;夏秋霪雨,溪流骤涨,田园沿溪逼港者悉入蛟宫矣。陂圳之疏筑,大者数千金,小亦不下数百;突遇洪流,荡归乌有,即陂去、田亦荒矣。近海者或潮涨卤淹,此皆无岁不有。嗟此民瘼,能一一上闻乎!内地之田论亩,凡折算二百四十弓为一亩(以六尺为一弓)。台湾之甲论戈,凡东西南北各二十五戈为一甲(每戈长一丈二尺五寸)。计田园一甲,约内地十一亩三分一厘零。内地上则田一亩,各县输法不一,约征折色自五、六分以极一钱一分而止;即以最重者而论,田十一亩三分一厘,不过征银一两二钱二分零。台湾之田,上则每甲每年征粟八石八斗;即以榖价最贱之时而论,每石不下银三钱,凡征本色二两六钱四分。由田以例园、由上则以例中下,虽赋税较郑氏豁免已多,且不止加倍于内地矣。然而民不甚病者,何也?新垦土肥,一甲之田,上者出粟六、七十石,最下者亦三、四十石。佃输业户者十之二、三,业户赋于官者半焉;仰事俯畜,非甚凶年,无忧不足也。其下、中者,皆报丈编征矣。间有荒埔之硗瘠弃余,是十年而一再收者也。或地势洼下倏而为埔、倏而为溪港者也,民以冲决崩陷者截长补短,虽输赋加倍而地力有余。此在国家为漏卮,在小民为遗利;然不可登之版籍,使其后有额无田,甚为虚悬、为浮粮,以贻官民之累。脱不幸有甲兵之事,馈运加派之求,则有田者拾倍之中又倍矣。此浮寄者其何以堪?所恃上下司柄体庙堂加惠小民德意,施法外之仁;使海澨赤子,乐安太平而已。必铢两而计之、尺寸而较之,无论圣谟宏远,不屑岛屿之刀锥;而此邦士民甫集中泽,非有蝇头之恋,亦孰肯舍祖宗之丘墓、族党之团圆,隔重洋而渡险,窜处于天尽海飞之地哉!且夫底定立法之始,不征折色而就征本色者,原有深意,不可不察也。此地产粟颇多,十月开征,正当冬熟;折色则艰于发粜,不若本色庾积车运,输将立办,且无至榖贱病农。又此地户多新立,人无蓄聚;官粟既多,稍遇凶歉,平粜蠲赈,不须假借内郡。或漳、泉、福、兴此丰彼歉,亦可泛舟通其有无。故因地之宜、顺民之利,仍就郑氏征粟之法而除其苛暴,着为成规。凡以台属一隅宿兵,岁縻帑饷十余万,朝廷岂有求增赋而尽地利之心;大指在抚绥安辑,固海疆之外圉为闽、粤、江、浙四省之屏蔽;台湾安而四省安,四省安而天下安矣。诸邑郑氏伪额,民丁四千四百一十二;底定存册二千八百三十九,续招徕一千三百六十,共民丁四千一百九十九。田园:官佃七百八十七甲四分三厘三毫八丝六微,文武官佃八千一百五十六甲三分一厘六毫一丝六忽一微;底定存册官佃六百四十三甲九分六毫一丝一忽六微,文武官佃四千一百九十九甲九分二厘六毫八丝七忽六微:共田园四千八百四十三甲八分三厘二毫九丝九忽二微。是为康熙二十三年旧额。其上中下征输则例,递年新增人丁田园,详列于左(陆饷、水饷、杂税,另各为一条)。

  户口

  本县户口,康熙二十三年题定则例,每丁征银四钱七分六厘。

  旧额民户二千四百三十六、民丁四千一百九十九,共征丁银一千九百九十八两七钱二分四厘。

  康熙三十年,新增民丁七十一(以下照例每五年编审)。

  康熙三十五年,新增民丁四十五。

  康熙四十年,新增民丁四十一。

  康熙四十五年,新增民丁六十五。

  康熙五十年,新增民丁三十八。

  以上自康熙三十年起、至五十年止,共新增民丁二百六十(每丁照例征银四钱七分六厘),共征银一百二十三两七钱六分。

  合计通县共二千四百三十六户、新旧民丁四千四百五十九口,共征丁银二千一百二十二两四钱八分四厘。

  田园赋税

  本县田园,康熙二十三年题定则例:上则田每甲年征粟八石八斗,中则年征粟七石四斗,下则年征粟五石五斗;上则园年征粟五石,中则年征粟四石,下则年征粟二石四斗。

  旧额田九百七十甲零四分三厘六毫一丝七忽六微。内上则一十七甲二分零四毫五丝七忽,征粟一百五十一石四斗零二勺一抄六撮;中则九百二十七甲一分七厘五毫六丝六忽八微,征粟六千八百六十一石零九升九合九勺四抄三撮二圭;下则二十六甲零五厘五毫九丝三忽八微,征粟一百四十五石三斗零七合六勺五抄九撮。

  旧额园三千八百七十三甲三分八厘六毫八丝一忽六微。内上则一千六百二十一甲五分二厘九毫零六忽五微,征粟八千一百零七石六斗四升五合四勺二抄五撮;中则一千七百五十甲零二分四厘七毫一丝七微,征粟七千零九斗八升八合四勺二抄八撮;下则五百零一甲六分一厘六丝二忽四微,征粟一千二百零三石八斗六升五合四勺九抄七撮六圭。

  以上旧额田园,每年共征粟二万三千四百六十八石三斗零七合一勺六抄八撮八圭。

  康熙二十四年,新垦田二百甲零六分九毫二丝八忽(内上则六十五甲三分四厘六毫,中则七十三甲五分六厘,下则六十一甲七分零三毫二丝八忽)。

  康熙二十五年,新垦田二十甲零四分八厘(内中则一十二甲零一厘,下则八甲四分七厘)。

  康熙二十七年,新垦田四十九甲八分七厘一毫一丝(内中则四甲八分四厘一毫一丝,下则四十五甲零三厘)。

  康熙二十八年,新垦田六十九甲四分(内中则二十六甲,下则四十三甲四分)。

  康熙二十九年,新垦田九甲二分(内中则六甲二分,下则三甲)。

  康熙三十年,新垦田三甲一分八厘(内中则一甲八分,下则一甲三分八厘)。

  康熙三十一年,新垦田四甲八分(俱下则)。

  康熙三十四年,新垦由一甲六分(俱下则)。

  康熙三十五年,新垦田五甲三分(俱下则)。

  康熙三十八年,新垦田五分四厘(俱下则)。

  康熙三十九年,新垦田二分五厘(俱下则)。

  康熙五十三年,新垦田三甲五分(俱下则)。

  以上自康熙二十四年起、至五十三年止,新垦田三百六十八甲七分三厘零三丝八忽。内上则六十五甲三分四厘六毫,征粟五百七十五石零四升四合八勺;中则一百二十四甲四分一厘二毫一丝七忽,征粟九百二十石零六斗四升二合五勺四抄;下则一百七十八甲九分七厘二毫二丝八忽,征粟九百八十四石一斗五升五合零四抄。

  康熙二十四年,新垦园一千四百二十甲零八分二厘一毫五丝三忽(内上则三百七十甲零六分七厘,中则三百零四甲三分八厘九毫,下则七百四十五甲七分六厘二毫五丝三忽)。

  康熙二十五年,新垦园二百七十三甲四分九厘(内上则二十一甲八分三厘,中则六十二甲一分三厘,下则一百八十九甲五分三厘)。

  康熙二十七年,新垦园二百零七甲五分二厘六毫(内上则一十甲二分,中则六甲一分五厘,下则一百九十一甲一分七厘六毫)。

  康熙二十八年,新垦园二百四十二甲二分九厘四毫(内中则九甲六分零五毫,下则二百三十二甲六分八厘九毫)。

  康熙二十九年,新垦园二百八十四甲七分四厘(内上则一甲一分,中则一十一甲,下则二百七十二甲六分四厘)。

  康熙三十年,新垦园一百九十三甲五分零二毫(内上则二甲五分,中则五甲五分,下则一百八十五甲五分零二毫)。

  康熙三十一年,新垦园四百一十一甲九分五厘六毫八丝(内上则一甲,中则五甲五分,下则四百零五甲四分五厘六毫八丝)。又,本年奉旨遵行各里自首新垦园五百二十五甲五分九厘六毫八丝(俱下则)。

  康熙三十二年,新垦园一百零四甲六分八厘六丝(俱下则)。

  康熙三十三年,新垦园一十一甲六分三厘(俱下则)。

  康熙三十四年,新垦园一十四甲一分五厘(俱下则)。

  康熙三十五年,新垦园一百一十一甲二分二厘(俱下则)。

  康熙三十六年,新垦园一百八十三甲九分一厘(俱下则)。

  康熙三十七年,新垦园一百八十七甲(俱下则)。

  康熙三十八年,新垦园三百二十四甲九分六厘三毫八丝六忽(俱下则)。

  康熙三十九年,新垦园四百一十八甲二分零三毫(俱下则)。

  康熙四十年,新垦园三百三十一甲五分九厘(内上则二甲,中则三甲,下则三百二十六甲五分九厘)。

  康熙四十一年,新垦园七十六甲五分五厘(内中则四十甲,下则三十六甲五分五厘)。

  康熙四十二年,新垦园二十二甲九分五厘(俱下则)。

  康熙四十三年,新垦园一十三甲五分四厘(俱下则)。

  康熙四十四年,新垦园四十一甲五分(俱下则)。

  康熙四十五年,新垦园四十九甲八分五厘(俱下则)。

  康熙四十六年,新垦园四十九甲四分二厘(俱下则)。

  康熙四十七年,新垦园三十二甲九分(俱下则)。

  康熙四十八年,新垦园五十八甲五分(俱下则)。

  康熙四十九年,新垦园一十九甲七分二厘(俱下则)。

  康熙五十一年,新垦园一十九甲三分(俱下则)。

  康熙五十二年,新垦园九十三甲一分九厘六毫(俱下则)。

  康熙五十三年,新垦园二十七甲八分(俱下则)。

  康熙五十四年,新垦园一十二甲五分(俱下则)。

  以上自康熙二十四年起、至五十四年止,新垦园共五千七百六十五甲零五丝九忽。内上则四百零九甲三分,征粟二千零四十六石五斗;中则四百四十七甲二分七厘四毫,征粟一千七百八十九石零九升六合;下则四千九百零八甲四分二厘六毫五丝九忽,征粟一万一千七百八十石零二斗三升三合八勺一抄六撮。

  以上新垦园,每年共征粟一万八千零九十五石八斗五升九合七勺九抄六撮。

  合计通县新旧上中下则田园共一万零九百七十七甲五分五厘三毫九丝六忽二微,每年共征粟四万一千五百六十四石一斗六升六合九勺六抄四撮八圭。

  按旧例,正供之粟,半线以上纳斗六门打猫仓,外九庄等处纳诸罗山仓,开化、善化,新化、安定四里纳府仓、茅港尾、哆啰啯、下加冬等仓。凡征粟四万有奇,府仓半焉。故县令一年之间,居郡治者强半;由正供之粟多纳在郡,于催科较易也。令在郡治之日多,则县治之事必有废而不举者矣。故尝讲求变通之法,欲令之专一于县治,必移置仓廒而附近于县,又必其地便于业户之输纳而不使有转运之艰,又必其地便于兵米之支给而不致有庚癸之呼,夫然后可以久而不弊也。往者半线、淡水兵米,例于四里按季运给。每年运费千五百余金,保甲吏胥缘此为奸,殆又倍焉。钟瑄自五十三年视事,目击民艰,乃于半线、淡水两处建仓贮粟,就近支给;民困既苏,兵食亦便,已然之效可睹矣。

  按县治之南四十里有咸水港,是南之总会也;海道自青峰阙东入,达于四里、通于九庄。县治之北十五里有土狮仔,则北之总会也。水道西出于澎湖、东入于笨港,且其地形高爽、其人居稠密:愚以为建仓储粟,莫宜于此。今若移府仓而置仓于咸水港,凡县以南之粟皆于此输纳之甚便也。因而另贮粟于佳里兴、茅港尾、下加冬以给目加溜湾、佳里兴、下加冬各汛之兵米,于兵亦便矣。移斗六门、打猫仓而置仓于土狮仔,凡县以北之粟皆于此输纳,甚便也。因而稍留斗六门现在之仓贮粟以分给斗六门各汛之兵米,而澎湖左右两营轮季泛舟于土狮仔、于咸水港以支按月之兵米,于兵又便矣。兵民两便,则县令可一意归治,无来去之疲、无不举之事矣。若夫新、旧田园,则业主给牛种于佃丁而垦者十之六、七也,其自垦者三、四已耳。乃久之佃丁自居于垦主,逋租欠税;业主易一佃,则群呼而起,将来必有久佃成业主之弊:争讼日炽、案牍日烦,此渐之不可长者也。又佃丁以园典兑下手,名曰田底;转相授受,有同买卖。或业已易主,而佃仍虎踞,将来必有一田三主之弊;纳户可移甲为乙,吏胥必飞张作李:册籍日淆、虚悬日积,此又渐之不可长者也。然则去二渐之弊与移置近县之仓,亦当务之急矣。

  ·饷税

  陆饷水饷杂税考

  陆饷,番社饷也。唐初,岭南诸州税法:番人内附者,上户丁税钱十文,次户五文,下户免。经附二年者,上户丁输羊二口,次户一口,下户三户共一口。台湾始见于明之中叶,前无可考。明季属荷兰,岁贡倭鹿皮三万张。诸罗此时大约以鹿皮为赋,或折征也。郑氏伪额,诸罗番户二千二百二十四、丁口四千五百一十六,分大小三十四社,每年调社之日,轻重之饷经于贌社者之手(调社者,年一给牌于贌社之人也。贌,「正韵」无此字,俗音「仆」;谓散收众社之银物而包纳其饷也。下「贌港」仿此)。康熙二十三年归入版图,权社之大小,岁征饷若干。三十二年、三十四年、五十四年生番新附各社饷,或附征旧社、或自为征,并着为额。水饷者,樵采捕鱼之船,以所载计其担数而征饷,谓之梁头;以港之大小为额,贌港抽税于港内捕鱼之众而总输于官,谓之港饷;港口潴水饲鱼为塭,大者有征,谓之塭饷。杂税者,为罟、为罾、为縺、为■〈罒令〉、为■〈纟衮〉、为蚝(俱详见「外纪」),所以取鱼虾、牡蛎者也;为蔗车、为牛磨,蔗车以煮糖、牛磨以粉麦为面者也:皆有饷。凡此,则于陆饷之外,沿郑氏之旧者也。并详载于下:

  陆饷(「郡志」载:番社旧额三十有四,有并数社饷银于一社而合征者;社名俱不载。今俱详列于各社之下)

  诸罗山社,额征银六十五两二钱六分八厘。

  哆啰啯社,额征银三百一十三两九钱九分二厘。

  大武垄社,额征银九百一十四两八钱一分四毫(内礁吧哖、木冈、茅匏、内幽等四社饷银俱附入合征)。

  麻豆社,额征银一百七十二两八钱七分二厘。

  目加溜湾社,额征银一百一十三两二钱四分八厘八毫(内新社仔饷银附入合征)。

  萧垄社,额征银四百五十二两二钱八分九厘六毫。

  新港社,额征银四百五十八两六钱四分(内卓猴社饷银附入合征)。

  大杰巅社,额征银一百九十两零五钱一分二厘。

  阿里山社,额征银一百五十五两二钱三分二厘(内踏枋、鹿楮、■〈口皂〉啰婆、卢麻产、干仔务等五社,又三十四年新附崇爻、芝舞兰、芝密、猫丹、荺椰椰、多难、水辇、薄薄、竹脚宣等九社,同前五社共十四社饷银附入合征)。

  奇冷岸社,额征银一十二两九钱零八毫。

  大龟佛社,额征银一十七两九钱八分二厘八毫。

  打猫新社,额征银一百三十六两一钱八分八毫。

  他里雾社,额征银五十两零八钱三厘二毫。

  猴闷社,额征银四十九两三钱九分二厘。

  柴里斗六社,额征银三百五十二两八钱。

  西螺社,额征银二百零四两六钱二分四厘。

  东螺社,额征银三百七十两四钱四分(内眉里二社饷银附入合征)。

  南社,额征银八百零六两五钱八毫。

  二林社,额征银四百二十五两一钱二分四厘。

  大突社,额征银一百零五两八钱四分。

  猫儿干社,额征银二百四十六两九钱六分。

  大武郡牛相触二重坡社,额征银一百六十五两四钱六分三厘二毫。

  南北投社,额征银五百零一两三钱二分八厘八毫(内猫罗社饷银附入合征)。

  马芝遴社,额征银二百一十五两九钱一分三厘六毫。

  半线大肚社,额征银三百三十一两六钱三分二厘(内柴坑仔、水里社饷银附入合征)。

  阿束社,额征银七十两九钱一分二厘八毫。

  猫雾拺社,额征银二十九两六钱三分五厘二毫。

  沙辘牛骂社,额征银二十三两二钱八分四厘八毫。

  崩山社,额征银一百四十三两四钱一分六厘八毫(内大甲东、大甲西、宛里、房里、猫盂、南日、双寮、吞霄等八社饷银附入合征)。

  后垄社,额征银九十八两七钱八分四厘(内新港仔、猫里、加至阁、中港仔等四社饷银附入合征)。

  竹堑社,额征银三百七十八两。

  南嵌社,额征银九十八两七钱八分四厘(内坑仔、龟仑、霄里等三社俱附入合征)。

  上淡水社,额征银二十二两五钱七分九厘二毫(内北投、麻少翁、武胜湾、大浪泵、摆接、鸡柔等六社饷银附入合征)。

  鸡笼社,额征银二十二两五钱七分九厘二毫(内山朝、金包里社饷银附入合征)。

  康熙三十二年新附生番六社:

  大武郡赤嘴社,额征银三十九两。

  水沙连思麻丹社,额征银一十二两。

  咄目靠社,额征银一十二两。

  挽鳞倒喀社,额征银一十一两五钱。

  狎里蝉峦蛮社,额征银一十二两。

  干那雾社,额征银一十二两。

  康熙五十四年,新附生番六社:

  岸里社、扫拺社、乌牛难社、阿里史社、朴仔篱社年共纳鹿皮五十张,折征银一十二两。

  以上合计,新、旧番社实征饷银共七千八百二十两零三分六厘八毫。

  水饷

  采捕小船四十一只计梁头九百三十八担(每担征银七分七厘),共征银七十二两二钱二分六厘。

  新港并目加溜湾一所,征银二十七两一钱六分五厘六毫。

  直加弄西港仔含西港一所,征银九十七两三钱七分二厘八毫。

  茄藤头港一所,征银一百六十九两三钱四分四厘。

  大线头并浮塭一所,征银三两八钱八分四毫。

  倒丰港并竹桥港一所,征银一十一两二钱八分九厘六毫。

  南鲲身港一所,征银三十五两二钱八分。

  海丰港一所,征银二十三两九钱九分四毫。

  猴树并礁巴屿潭蚝嗌港一所,征银七两四钱零八厘八毫。

  笨港一所,征银一十四两四钱六分四厘八毫。

  以上梁头港潭,共征银四百六十二两四钱二分二厘八毫。

  杂税

  罟一张,征银一十一两七钱六分。

  罾(「郡志」作缯)二张(每张征银四两二钱),共征钱八两四钱。

  縺五条(每条征银五两八钱八分),共征银二十九两四钱。

  ■〈罒令〉一条,征银五两八钱八分。

  ■〈纟衮〉二条(每条征银五两八钱八分),共征银一十一两七钱六分。

  蚝八条(每条征银五两八钱八分),共征银四十七两零四分。

  旧额蔗车二十二张(每张征银五两六钱),共征银一百二十三两二钱。康熙三十二年新升蔗车三张(每张征银五两六钱),共征银一十六两八钱。

  牛磨一首,征银五两六钱。

  以上各项杂税,共征银二百五十九两八钱四分。

  合计通县,共额征正杂税饷银一万零六百三十四两七钱八分三厘六毫(并前民丁在内)。

  「郡志」:凤山令宋永清之论赋役,其略曰:『诸罗三十四社土番捕鹿为生,郑氏令捕鹿各社以有力者经营,名曰贌社。社商将日用所需之物,赴社易鹿作脯,代输社饷。国朝讨平台湾,部堂更定饷额,比之伪时虽已稍减,而现在番黎按丁输纳,尚有、二两至一、二十两者。或此社困穷,彼地匀纳;移甲易乙,莫可稽查。有司只按总额征收,番愚昧无知识,终岁所捕之鹿与夫鸡犬牛豕、布缕麻菽,悉为社商所有。间有饷重利薄,社商不欲包输,则又委诸通事,名为自征。通事额外之朘削,无异社商。虽屡禁惩,未尽改也。今社饷纵难全豁,似当酌减十分之三;俟建城垣之后,再议履亩定税,或议照丁输税之法。再若台、凤、诸三县■〈罒令〉罾罟网有税,渔船梁头有税,二十一港又有港税,均循旧例重复征输,亦不可不为酌减去留。在当日平定之初,章程草创,或未及详;苟有利于民生,圣德如天,非有靳也……』(宋论止此)。按番社之饷,青成于通事,犹民户之粮责成于里甲也。然民户可自封投柜,而土番性既顽蠢,不知书数,行以自封投柜之法,势必不能。故民户之里甲可除,而番社之通事不可去也。若所谓社商头家(番称通事亦曰头家)者,非真有商人于此贸易,不过游棍豪猾邀朋合伙,重利称贷以夤缘得之,而就中佥一人为通事。是通事者,社商头家之别名也。钟瑄自五十四年视事,查附近县治如诸罗山、哆啰啯、目加溜湾、麻豆、萧垄、新港等六社番汉错居,向皆自举通事,每年祗予以辛劳(番每年计直以受通事或粟麻、鹿脯之类曰辛劳),为登记出纳完欠之数而均其差役。应征额饷,番自输官,不经通事之手。因查县北如打猫、他里雾、柴里三社均属附近,番习见官长,稍有知觉与六社无异,亦令目举通事自输于官;使远社尽用此法,虽朘削未必尽无,以视社商之包易者不大有间乎?唯是西螺以上、北抵淡水,去治日远,番顽蠢益甚;又性多猜忌,出山数里外,即瞿瞿然忧其不返。传译非通事不能,输纳非通事不办,甚而终岁衣食、田器、釜铛、周身布缕,非通事为之经营预垫,亦莫知所措。故西螺以北番社之有藉于通事,又与斗六门以南各社不同,亦势使然也;然其本,则在县令之自正其身而已。旧例:岁一给牌,通事以社之大小为多寡自百金而倍蓰之,曰花红。不者,则易其人。每年各社产脂麻之处,官采买而短其价;或发盐计口分番,而勒以食贵。又,各社岁派鹿筋鹿茸、鹿皮豹皮若干,于是官以通事为纳贿之门,通事得借官为科索之路;而土番之丝粒出入无不操纵其手,虽欲禁之,亦恶得而禁之。视事以来,首剔诸弊。因勒诸石,而与通事约:除辛劳之外,一切科索悉行禁止。盖官无所染指,则可以法立令行。其守法奉公者,岁仍其旧;不悛者,重惩一、二以儆其余。此辈纵不知礼,犹当畏法;既不敢明目张胆以肆其恶,又无可指名假借以济其私:贌社之风久而自息、朘削之患久而自消,所谓拔其本而塞其源者也。

  水饷、杂税之征,多属郑氏窃踞时苛政。而最重者,莫如船港诸税。夫船出入于港,而罟、罾、縺、■〈罒令〉、■〈纟衮〉、蚝,则取鱼虾、牡蛎于港者也。乃既税其船,又税其罟、罾、縺、■〈罒上令下〉、■〈纟衮〉、蚝且税其港,盖一港而三其税焉。嗟此蟹舍蚩蚩,有不望洋而兴叹、相戒而裹足者哉?今梁头之税,大半出于载五谷、糖、菁之商贩。若罟税则原出于淡水一港,十年来久无牵罟之人矣;往者责赔于通事,甚无谓也。罾、■〈罒令〉、■〈纟衮〉、蚝,民避重征之饷,多有其名而无其物,与牵罟同问诸水滨已耳;大半官为之赔者也。若夫各港之税,无可考其出产之数;今亦止能革船只之例金而已(旧例:船只打造印烙挂号,缴旧规二、三两不等,渔船每月缴钱三百文。五十四年悉行裁革,勒诸石),而额饷不可不完也。民入港取一鱼一虾,无敢不经贌港之手。任其强横,莫得持其短也;官责其饷,亦莫议其短也。朝廷宽征薄赋蠲赈,动数百万,宁与海滨穷民较此数百金之入而多为之取哉?

  重洋隔远,无有缕陈其隐于上官而以入告者;私心过计,窃恐久而大为官民之累也。故因宋论而申明之,以备君子之采择焉。

  ·存留经费(附)

  各项正杂饷税,除解充兵饷银八千四百四十三两零二分一厘六毫一忽九微,实存支应银二千一百九十一两七银六分一厘九毫九丝八忽一微。支给条项:

  本府同知,薪凑俸银三十七两四钱四分四厘(闰年加银三两一钱二分零三毫三丝三忽,照例奉裁充饷)。皂隶一十二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七十二两;闰年加银六两,年匀给银二两四钱,实给银七十四两四钱。

  本府马快一十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六十两;闰年加银五两,年匀给银二两,实给银六十二两。皂隶一十六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九十六两;闰年加银八两,年匀给银三两二钱,实给银九十九两二钱。斗级六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三十六两;闰年加银三两,年匀给银一两二钱,实给银三十七两二钱。

  本府经历,薪凑俸银一十五两七钱九分八厘(闰年加银一两三钱一分六厘五毫,照例奉裁充饷)。马夫一名,工食银六两;闰年加银五钱,年匀给银二钱,实给银六两二钱。

  本府儒学门斗三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一十八两;闰年加银一两五钱,年匀给银六钱,实给银一十八两六钱。

  本县知县,俸银二十七两四钱九分(闰年加银二两三钱三分六厘九毫零一忽四微,照例奉裁充饷),薪凑俸银一十七两五钱一分(闰年加银一两四钱五分九厘一毫六丝七忽,照例奉裁充饷)。门子二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一十二两;闰年加银一两,年匀给银四钱,实给银一十二两四钱。皂隶一十六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九十六两;闰年加银八两,年匀给银三两二钱,实给银九十九两二钱。马快八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四十八两;闰年加银四两,年匀给银一两六钱,实给银四十九两六钱。灯夫四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十四两;闰年加银二两,年匀给银八钱,实给银二十四两八钱。轿伞扇夫七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四十二两;闰年加银三两五钱,年匀给银一两四钱,实给银四十三两四钱。禁卒八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四十八两;闰年加银四两,年匀给银一两六钱,实给银四十九两六钱六厘。库子四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十四两;闰年加银二两,年匀给银八钱,实给银二十四两八钱。斗级四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十四两;闰年加银二两,年匀给银八钱,实给银二十四两八钱。民壮五十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三百两;闰年加银二十五两,年匀给银十两,实给银三百一十两。

  本县儒学,俸银三十一两五钱二分(闰年加银二两六钱二分六厘六毫六丝六忽六微,照例奉裁充饷)。斋夫三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一十八两;闰年加银一两五钱,年匀给银六钱,实给银一十八两六钱。膳夫二名,工食银连闰共银一十三两三钱三分三厘三毫三丝。门斗三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一十八两;闰年加银一两五钱,年匀给银六钱,实给银一十八两六钱。

  本县典史,俸银一十九两五钱二分(闰年加银一两六钱二分二厘六毫六丝六忽,照例奉裁充饷),薪凑俸银一十二两(闰年加银一两,照例奉裁充饷)。门子一名,工食银六两;闰年加银五钱,年匀给银二钱,实给银六两二钱。皂隶四名,每名工食银六两;闰年加银二两,年匀给银八钱,实给银二十四两八钱。马夫一名,工食银六两;闰年加银五钱,年匀给银二钱,实给银六两二钱。

  佳里兴巡检,俸银一十九两五钱二分(闰年加银一两六钱二分二厘六毫六丝六忽,照例奉裁充饷),薪凑俸银一十二两(闰年加银一两,照例奉裁充饷)。皂隶二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一十二两;闰年加银一两,年匀给银四钱,实给银一十二两四钱。弓兵一十八名,每名工食银一两七钱六分六厘六毫六丝六忽七微,共银三十一两八钱;闰年加银二两六钱五分,年匀给银一两零六分,实给银三十二两八钱六分。

  本县铺兵六十七名,每名工食银六两、火把银六钱四分,共银四百五十八两二钱八分;闰年加银三十八两一钱九分,年匀给银一十五两二钱七分六厘,实给银四百七十三两五钱五分六厘。

  本府进表合用绫袱纸张,实给银二两五钱二分八厘九毫八丝二忽一微。

  本县圣庙香灯,银二两五钱二分。春秋二祭启圣公、文庙、山川、社稷、邑厉等坛祠,银一百四十八两。习仪、拜贺、救护香烛,银六钱。祈晴、祷雨谢神香烛,银一两二钱。修理文庙、城隍、社稷等坛祠,银一十一两三钱五分七厘。乡饮二次,银六两。

  新中举人花币旗匾,银一两三钱三分三厘三毫二丝。会试举人盘费,银三十两。进士花币旗匾,银二两。县举岁贡生旗匾,银一两二钱五分。县学廪生一十名,每名连闰该廪粮二两八钱九分三厘三毫三丝,共该银二十八两九钱三分三厘三毫。

  存恤孤贫冬、夏衣布银(本县属四十六名,每名年给银一两五钱八分七厘三毫),实给银七十三两零一分五厘八毫。孤贫月粮(每名月给银二钱三分零九毫二丝八忽),实给银一百二十七两四钱七分二厘三毫五丝六忽。

  囚犯月粮:银二十两。

  ●诸罗县志卷七

  兵防志

  总论营制水陆防汛教场历官列传

  自井田丘赋之制废,而车战渐易为骑兵、为步卒。水战之始,见于春秋吴、楚之间。厥后汉有楼船军,历代相沿有水军。台四周皆海,骑无所用之;水陆并设,亦因地为之制矣。北路搤全台之吭而拊其背,然则山海要害之地、通川之道,酌其广狭、相其险易而裒益其多寡,非当务之急与?前代兵制,凡民壮、铺递、弓兵皆谓之兵。本朝额设,不过勾摄公事、赍送文牒而已。故是编不载,独着水陆防汛,详其阨塞墩台、兵数多寡各为论次,而系历官、列传于后。

  总论

  营制

  水陆防汛

  教场

  历官

  列传

  ·总论

  国家削平台湾,置一郡三县,勤水陆之士万人更番屯戌。诸罗特置北路一营于陆路,另分安平协水师以防沿海,制云密矣。顾有所当议者,北路之机轴与台、凤异,今日之情形与初辟异,而所以帖然无事者,由圣天子威灵远播、各当道抚驭多方。而其间利害之隐伏于无形者,实关全台之休戚,而人不及察;不可不长虑却顾,及今而亟为之前筹也。何也?诸罗自茑松、新港至斗六门一百八十余里,其间四里、九保,庄社鳞次;府治、县治之左右上下,汉人有室家、田产以乐其生,诸番颇渐染政教而知所畏。纵稂莠潜滋,薅之立尽耳。自斗六门至鸡笼山后八百余里,溪涧崖谷,既险且远。当设县之始,县治草莱,文武各官侨居佳里兴;流移开垦之众,极远不过斗六门。北路防汛至半线牛骂而止,皆在县治二百里之内;于时当事即有台北添兵之议(见「郡志」)。然虎尾、大肚,人已视为畏途;过此,则鲜有知其地理之险易者。又其时崩山、后垄、中港、竹堑、南嵌各港商贾舟楫未通,虽入职方,无异化外;故议而中寝也。自康熙三十五年吴球谋乱,继之以吞霄、淡水之土官,继之以刘却(俱详见「萑苻」);五年之间,数见骚动,皆在北路。于是四十三年秩官、营汛,悉移归治;而当是时,流移开垦之众已渐过斗六门以北矣。自四十九年洋盗陈明隆称其渠郑尽心潜伏在江、浙交界之尽山、花鸟、台州鱼山、台湾淡水,于是设淡水分防千总,增大甲以上七塘;盖数年间而流移开垦之众,又渐过半线大肚溪以北矣。此后流移日多,乃至南日、后垄、竹堑、南嵌,所在而有。以去县日远,聚众行凶、拒捕夺犯,巧借色目以垦番之地、庐番之居、妻番之妇,收番之子。番畏其众,强为隐忍;相仇无已,势必构祸。而大甲以上官兵,初至不习水土;又地方辽阔、塘汛寡弱,无事空抱瘴疠之忧,有事莫济缓急之用:此知县周钟瑄所以有清革流民以大甲溪为界之请,前北路参将阮蔡文又有淡水一汛、七塘官兵应请咨部撤回之议也。议者又谓台湾附属闽省,鸡笼、淡水版图以内而必画界于大甲,使崩山、大安以至鸡笼山后七百里之地,不见声明文物之盛,非所以昭无为之化也;置郡设邑,而别异数百里外为弃地闲田,非所以弘经国之谟也。议者又谓崩山、后垄、中港、竹堑、南嵌,本郡商贾舟楫往来,而淡水一港则闽省内地商船及江、浙之船皆至焉。斗六门以东如林■〈王冀〉埔、竹脚寮各处,路可通鸡笼山后诸社,不必尽由大甲;奸民趋利如骛,虽欲限之,安得一一而限之!今日画大甲为界而又撤淡水七塘防汛,则此七百里遂为政教不施、稽察不及之乡,徒寄耳目于三、五通事,天下宁有七百里险阻藏奸之地,无县邑、无官兵而人不为恶、为顽、为盗者乎?数者之论,皆关国家之体,发虑于事机之先;而时当隆平,千百年久安长治之图,正在今日。第苟幸无事,因循玩愒,画界展界、撤兵留兵二者相持,害隐伏而滋长,所谓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者也。

  窃计诸罗之地倍于台、凤,山泽险阻多于台、凤。台为郡治,置帅府、宿重兵;澎湖区区一岛;镇以一协两营;凤山南路一营所辖,不过三百余里。独北路以千里之边境日辟日广,联为一县,弹压以参将一营九百四十之官兵,合则阨塞多而不足以设备,分则形势绌而不足以建威。今升平无事,其稍远者已难为驾驭矣。设不幸有水旱之灾、有一方之警,而又有不逞如吴球、刘却、卓个、卓雾、冰冷、亚生之狂狡乘间相诖误者,将何以制之?故尝私议:淡水至山后三百余里,非山即海、有番无民,不足以置县邑;淡水以南至半线三百余里,水泉沃衍,多旷野平林,后垄诸港实与鹿仔、三林、海丰、笨港各水汛相为表里,宜割半线以上别为一县,听民开垦自如。而半线即今安营之地,周原肥美,居中扼要,宜改置为县治。张官吏、立学校,以声明文物之盛,徐化鄙陋顽梗之习;严保甲之法,以驱鸡鸣狗盗之徒。即又于半线别置游击一营与北路营汛联络,镇以额兵一千,分守备五百人;设巡检一员于淡水,分千把总于后垄、竹堑。使首尾相顾、臂指相属。而又酌拨镇防水师于鸡笼(详见「水师防汛」),则自大肚、大甲以至淡水,皆为官兵之所屯聚、往来之所周历,有司耳目之所稽察、政教之所浸灌;即淡水至山后三百余里,望风悚息,永无意外之虞矣。或以为置营增兵则增饷,不知饷固有不必增者。按台湾镇标三营,合道标共兵三千,并驻郡治;即有分汛,不过台湾县属三、二十里之内,止有本邑佳里兴、目加溜湾两处。因北路移营归治及设防淡水,乃调镇标分防。且安平协水师驻札红毛城,与郡治隔港,一苇可渡;附郡鹿耳门亦系水师汛地,镇标兵原自有余。今若裁镇标一营而改设于半线,其于官兵俸薪、马干、粮饷,一无所增。半线既自为一营,则北路营之兵自足防诸罗一县之汛,目加溜湾、佳里兴两处镇标官兵便可撤回郡治,于备御毫无所阙,在一转移间耳。又或以为建县则官役俸工宜有所出,城郭、学校、衙署、仓库营建宜有所措。此又不然。台一郡三县,俱未有城郭也;学校、衙署、仓库之兴举,未闻有动支国帑者也。前此越境有禁,人犹冒险以踰大甲;若既置县,则招徕益众,户口益滋、田野益辟,汉人垦番地为田者计值代番输饷,于赋既增、于番亦甚便也。土之所入、赋之所出,于官役俸工倍蓰,且可斥其余以资兵饷也。前此地远势隔,官民不得相亲。若既增设一县,则两邑之官各守其土、各训其民,循行村社,与民日近;拔其秀良,宣讲圣谕,告之以孝弟忠信,君子悦其教、小人安其俗,礼义廉耻之心日长,干纪作乱之事日息。然则增兵置县,非唯张皇威武,抑以昭宣文德;所谓法施已然之后,而礼禁未然之前者也。汉刘安之谏伐闽越曰:『蝮蛇■〈蠢。若代春〉生,疾疠多作;中国之人,不能其水土』。唐韩愈之谪潮州也,其谢表曰:『毒雾瘴气,日夕发作』。而自宋、元以至于今,闽中、东粤并称乐土。异时内地官兵换班渡台,妻子仓皇涕泣相别,如行万里;三十年来,履险如夷,即淡水一汛于今五年,视向者初戍之日亦大有间矣。何者?山川之气郁蒸而为瘴疠,得人焉为之经理,则气有所泄而闭者渐开,天地之常也。屯戌众多、村落稠密,道通木拔,虫蛇恶物渐次驱除,阴邪既消,灾沴自息;而又洁其居食,济以医药,可无忧水土矣。

  夫天下事非身历其地、目睹其形而心维其故,不能洞悉其所以然。故宏远深切之谋,流俗或以为难而不肯为、或以为迂而不必为。其始为之甚易而不为,其后乃以为必不可不为而为之,劳费已什佰千万矣。明初漳、潮间有深澳(即南澳)、泉属有澎湖,江夏侯周德兴皆迁其民而墟之,且塞深澳之口使舟不得入;虑岛屿险远,劳师而匮饷也。

  及嘉靖间,倭入深澳,澳口复通,巨寇吴平、许朝光、曾一本先后据以为巢,罢敝两省;乃设副总兵以守之,至于今而岿然重镇也。澎湖亦为林道干、曾一本、林凤之巢穴,万历二十年倭有侵鸡笼、淡水之耗;当事以澎湖密迩,不宜坐失,乃立一游、四哨以戌之,至于今又岿然重镇也。向使设险据守,则南澳不必惫闽、广之师,澎湖不必为蛇豕之窟;倭不得深入、寇不得窃据,漳、泉诸郡未必罹祸乏酷如往昔云云也。台湾僻在海外,古来史册未经见之邦。明宣德间,大监王三保乃一过其地;未几而林道干据之,未几而颜思齐、郑芝龙据之,倭据之,荷兰据之,郑成功又据之,至于今而列为郡县。当其始,若无人乎知有台湾者;及其既,乃无人乎不知有台湾者。何则?玉之在璞,行道之人弗顾也;知其为玉,则人人思攫之矣。今半线以至淡水水泉沃衍,诸港四达,犹玉之在璞也;流移开垦,舟楫往来,亦既知其为玉矣。而鸡笼为全台北门之锁钥、淡水为鸡笼以南之咽喉,大甲、后垄、竹堑水陆皆有险可据。乃狃目前之便安,不规久远之至计,增置县邑防戌,委千里之边境于一营九百四十之官兵、一知县典史巡检之耳目,使山海之险弛而无备,将必俟羊亡而始补牢乎!南澳、澎湖、台湾之往事可睹已!

  ·营制

  诸罗县,康熙二十三年额设北路营参将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步战兵五百名,内拨归镇闽将军标三十名;守兵五百名,内拨归镇闽将军标三十名:实在步战兵四百七十名、守兵四百七十名,共战、守兵丁九百四十名。参将自备马八匹、守备自备马四匹、千把总各自备马二匹,共自备马二十四匹。康熙二十四年,水师提督施琅题请:每三年内地各标营节次拨兵交千、把总带领载赴台湾、澎湖换班,北路营依次输换;着为定例。

  以上各官俸薪马干、战守兵粮饷月有定额,盔甲器械官给。本营参将属台湾镇总兵官统辖,守备、千、把总属本营参将统辖。千总分两哨,把总分两哨、四司,属本营守备统辖。把总以下各有头目带领,分拨差操。每十人为一队,每队小旗一杆,队长一人;每五队大旗一杆,管队一人;每十队大旗二杆,百总一人:就各队择技勇历练者充之。

  ·水陆防汛

  陆路防汛

  北路营参将守备,原驻县治南八十里佳里兴。随防千总一员、把总一员,分防目加溜湾把总一员、下加冬把总一员、斗六门把总一员、半线千总一员。康熙四十三年奉文归汛,参将、守备与知县同移归县治诸罗山,建立营栅。调目加溜湾把总归治随防,以随防千总分防佳里兴,余汛如故;调镇标三营千、把总轮防目加溜湾。五十年,因搜捕洋盗郑尽心,调半线千总随防县治,以守备驻札半线;调佳里兴分防千总移驻淡水,增设大甲溪至淡水八里岔七塘;调镇标三营千、把总轮防佳里兴。凡汛塘必用百队头目一人,目兵自六名以上者;或系险隘、或系总要路口、或近港口船只出入,因地而增。五十六年,守备游崇功详请半线带随防把总一员以资调遣,永以为例。县治北路营防汛塘,递北自打猫至于淡水,南自八掌溪、哆啰啯至于乌山头、茅港尾桥北,西至于猴树港、笨港、白沙墩、秀才庄、南社、海丰港、二林、鹿仔港;另设目加溜湾、麻豆、新港、茑松至府治底塘为五塘,专递公文。镇标防汛,由茅港尾桥南、目加溜湾,南至于木栅仔、洋仔港溪口,西至于大线头、西港仔、舍西港、卓加港。北路营分防千、把总每岁一更,汛塘目兵半岁一更,镇标官兵各半岁一更,及瓜而代。

  按目加溜湾、麻豆、新港、茑松、府治五塘,每塘兵五名,俱于县治随防拨出,专为递公文而设。设塘之地,则镇标之汛地也。塘汛稽察奸宄、护送行旅、传递公文,是其分内。文而曰公,何有彼此之别?乃独北路公文,不可一借手镇标之塘汛乎?且北路之塘必至府治而止,则台镇之塘将由泉、兴而至省会乎?其劳与费,抑又甚矣!北路汛广兵单,今又空设此二十五名之兵于不必设之地,日前亦有言及者;而镇标嗷嗷,牢不可破,所当亟议撤回者也。

  诸罗县驻防北路营参将一员,随防千总一员、把总一员,目兵四百八十名。内分:猴树港,目兵十名。港口有水师汛。诸罗山塘,目兵六名。水窟头塘,目兵五名。以上一汛二塘,俱属随防千把总兼辖。

  斗六门在牛相触虎尾溪之南,距县治可六十里,北至半线九十里,扼南北投、水沙连诸番出入之路。营栅旧设于西螺,在虎尾溪北二十里;以水土不宜,康熙三十年总兵官王化行移营于此。轮防北路营把总一员,目兵八十五名。内分:笨港,商贾辏集之地;东南至县治三十里,南由咸水港至铁线桥六十里,北至他里雾四十里。目兵八名。港口有水师汛。白沙墩,县北各庄社往笨港必由之路。村落窵远,多匪类出没。康熙五十四年,参将阮蔡文详请添设目兵六名。秀才庄,笨港船只出入必经之地,多匪类出没。康熙五十四年,参将阮蔡文详请添设目兵八名。南社,距斗六门可六十里;西出海丰港,西北通三林,南出白沙墩,东南出西螺;为近海总路口。目兵四名。海丰港,目兵五名。港南有水师汛。打猫塘,目兵六名。他里雾塘,目兵五名。西螺塘,目兵六名。东螺塘,目兵五名。以上五汛、四塘,俱属斗六门把总兼辖。

  半线北距大肚溪二十里,南距东螺溪六十里。自府治至淡水八里岔,此为居中扼要之地,猫雾拺、岸里山、南北投、水沙连诸番上下往来必由之路。郑氏窃据时,各社半属生番,伪将刘国轩立营于此。开辟后,以次内附。今之营栅,即国轩故营址。分防北路营守备一员,随防把总一员,目兵一百七十名。内分:二林,离南社可十里许;西出鹿仔港、三林港口,北为大突、马芝遴诸番出半线要路。目兵八名。鹿仔港,目兵八名。港北有水师汛。大武郡塘,目兵五名。燕雾塘,目兵五名。大肚塘,塘在大肚溪之北。溪面广阔,水底俱石,险急不可设渡;夏秋山水骤涨,必俟水势稍平,用土番引路,然后可过。西为草港、北为水里港,时有船只往来。目兵八名。牛骂塘,东近岸里、朴仔篱诸番。目兵十名。以上二汛、四塘,俱属半线随防把总兼辖。康熙五十一年以前,塘汛至此止。

  八里岔在淡水港之南。港北为炮城,东入干豆门二十里,麻少翁、内北投、大浪泵、摆接诸番出入之路。南风时,港口有水师游巡。轮防北路营千总一员,目兵一百二十名。内分:大甲塘,塘在大甲溪之北。溪面阔于大肚,底多大青石,流急苔滑,北路诸溪极险之地。目兵五名。相传郑氏先锋杨祖以一镇之兵为诸番阻截于此,无一生还者。猫盂塘,目兵五名。吞霄塘,即康熙三十八年卓个、卓雾作乱之处。塘在吞霄社口。目兵十名。后垄塘,自半线至此可一百六十里。港口深广,直透后垄社前,可容战船出入,为水陆扼要之地。目兵十五名。中港塘,自后垄至此可三十里。塘在港之北,西出港口,时有船只往来。目兵十名。竹堑塘,自中港至此可五十里。西出港口,时有船只往来。北上南嵌,有凤山崎之险。一路寂无人烟,陆路扼要之地。目兵十五名。南嵌塘,自竹堑至此可百里。西出港口,时有船只往来;北距八里岔可五十里,山涧丛杂,陆路扼要之地。目兵十名。以上七塘,俱属八里岔千总兼辖。

  下加冬县治由大路往郡至此三十里,南至茅港尾道里各半。西出外九庄,东联哆啰啯;地方辽阔,为适中之地。轮防北路营把总一员,目兵八十五名。内分:哆啰啯,县治由东路往郡至此三十里。南至目加溜湾三十五里。汉番杂处之地。目兵八名。乌山头,自哆啰啯南至此十五里,为赤山各庄出目加溜湾、茅港尾双■〈氵义〉路口。康熙五十四年,参将阮蔡文详请添设目兵八名。咸水港,港由蚊港东入郡治,往笨港必由之路。目兵八名。八掌溪塘,目兵五名。急水溪塘,溪岸甚陡,水迅如驶。目兵五名。铁线桥塘,目兵五名。茅港尾塘,塘在港之北。目兵六名。桥南为镇标汛。以上三汛、四塘,俱属下加冬把总兼辖。

  目加溜湾南至郡三十余里,西出茅港尾、佳里兴,东出加拔仔、打铁店。民居辏集,番社错杂,为适中之地。轮防镇标千把总一员,目兵一百名。内分:湾里溪漧,汛在溪之南,茅港尾往郡大路,南至木栅仔十里。目兵十名。木栅仔,南出洋仔港溪口,东出打铁店。目兵十名。溪口,汛在洋仔港北。目兵十名。加拔仔,目加溜湾往郡东路。目兵六名。打铁店,木栅仔往郡小路。目兵七名。西港仔,目兵十名。含西港,目兵六名。卓加港,目兵十名。与上二港,俱商船出入之处。以上八汛,俱属目加溜湾千、把总兼辖。

  佳里兴南至郡三十五里,西出大线头,东北出麻豆、茅港尾。原属县治,文武官兵驻札之所。轮防镇标千把总一员,目兵一百二十名。内分:茅港尾,南至郡可六十里。民居辏集,船只往来,为沿海各庄要路。目兵二十名。桥北为北路营汛。麻豆水窟头,南出湾里溪墘,北出茅港尾,西出佳里兴。汉番杂处之地。目兵二十名。拔仔林,在赤山拔仔林渡之南,为赤山各庄总路口。南出目加溜湾,西有小路通茅港尾。目兵二十名。大线头,原系水师汛。有港,外包沙线,可停泊战船。郑氏奋筑炮台于此,今圯。康熙四十三年,添设沿海官兵游巡,查此处港口沙线淹没、壅塞水浅,将官兵船只俱调归蛟港汛;本汛拨归北路营。五十年,拨归镇标。目兵二十名。以上四汛,俱属佳里兴千、把总兼辖。

  右陆路,县南距郡百有余里,居郡县肘腋之下,凡汛塘二十有二,抑何密也!县北距鸡笼山后九百余里,汛塘二十有八,又何疏也!前凤山令宋永清之论,以为宜撤县南下加冬之汛以益半线,是又不可。下加冬九达之道(见上),譬之置兔,此为中逵。且兵不满百,虽尽撤以归半线,犹分薄粥以济饿也。夫兵不足恃,与无兵同。往者,北路营远住佳里兴,刘却竖子攘臂一呼,毁下加冬之营栅,越急水而直趋茅港尾;则以下加冬之兵寡不足恃也。惟臭佑庄无险可据,却率其乌合之众与官军决战于平原广野之间,故遽以败。今虎尾、大肚以上深山大泽,非臭佑之比也。溪谷环叠,中可以耕。既凭险阻,又有积聚。彼其平日视汛塘之寥寥数人,已不足介其胸中矣。设一旦负隅豕突。劳师袭远,猝难以攻,千里馈饷,师不宿饱;兔窟鹰飞、猫眠鼠出,劳逸之分,兵家之大忌也。故曰:置营不置县,则民无以立;置县不置营,则县无以立。县官者,所以垆■〈韦青〉衔辔乎斯民,使不至于为乱。置营者,所以坐镇而折桀骜之气、落宵小之胆,使其自不敢为乱者也。大抵北路之内忧者二:曰土番、曰流民。番虽质性愚鲁,然凶狠矫捷,贪不知耻,睚眦之怨抽刃相向。彼平日受制于汉人,而又见汉人之服饰、子女、玉帛,未尝不艳而思一逞也,顾时有不能耳。故多利器,弓箭、镖枪、刀牌比户而有,出入自随;近且潜购鹿铳而藏之矣。此岂得尽以不识、不知目之乎?水沙连内山三十八社,控弦数千;康熙二十四年秋,土官单六奉调入郡,一去而不可问。吞霄、后垄、麻少翁、内北投诸番壮猛,三十八年吞霄、淡水之役,师久暴露,物故者至数百人。刘却之乱,诸番与焉,乘其动而四出劫掠。此不识不知者而顾可忽乎?汀、漳与潮洲接壤,明季数十年,汀被潮寇者十有一、漳被潮寇者十有六,而饶寇之张琏、程乡之李四子,至于攻破城邑、洗荡村坊;两郡记载,班班可考也。汉鼌错云:『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今流民大半潮之饶平、大埔、程乡、镇平、惠之海丰,皆千百无赖而为,一庄有室家者百不得一。以倾侧之人,处险阻之地至于千万之众,而又无室家宗族之系累,有识者得不为寒心乎?今之盗牛胠箧、穿窬行凶而拒捕者,日见告矣。其未发觉者,驱之则实繁有徒、容之则益张其慢;名曰佃丁,而睥睨其业主、抗拒乎长官,不逞之状,亦既露其机矣。特以四海晏然,无可乘之隙耳。然则置县增兵据险,销二者之患于未萌,胡可不亟亟也!

  水师防汛(炮城、炮台附)

  北路水师无专设,属安平协标分防。康熙二十三年,设立水汛:大线头、蚊港分防中营千总一员,目兵一百五十名,哨船三只。鹿仔港分防左营把总一员,目兵一百名,哨船二只。内分笨港四十名,哨船一只;猴树港十名。四十三年,添设沿海官兵哨船游巡,设炮台、烟墩、望高楼于要地。查大线头近年港口沙壅,而青峰阙、蚊港为县治以南扼要之地;将大线头拨归陆汛,水师官兵船只调归蚊港,添兵三十名,共一百八十名。以中营游击、守备一员轮防,原分防千总为随防千、把总;添设北门屿、马沙沟、青鲲身三汛。查笨港地方广阔,内港纡回,为县治以北扼要之地,添兵八十名,哨船一只;合猴树港共一百三十名、哨船二只,以左营游击守备一员轮防,带随防千、把总一员。查鹿仔港近年沙壅,港口浅狭;三林港原系鹿仔港汛巡逻,港道稍宽,且居鹿仔、海丰二港之中。将原设鹿仔港分防把总兵船移调三林港,添兵二十名,共七十者;哨船一只,仍留鹿仔港一汛。海丰港原系笨港汛巡逻,添设海丰港一汛,游、守按季轮更,千、把总一岁再更。各港汛并设炮台、烟墩、望高楼,以防意外之警。其鹿仔港以上崩山、后垄、中港、竹堑、南嵌、淡水、鸡笼七港,以水土不宜或港道浅狭,概无设防,唯于南风盛发之时,就笨港、三林港二汛之内,轮拨把总领兵驾哨船一只,前往淡水、鸡笼游巡;北风时听其撤回原汛。

  蚊港,在县治西南六十里。港口为青峰阙、猴树港、咸水港、茅港尾、铁线桥、麻豆港等处出入所必由,港在青峰阙之内。轮防安平协中营游击、守备一员,随防千、把总一员,目兵一百八十名,哨船三只。设炮台三、烟墩三、望高楼一。内分:北门屿,在蚊港青峰阙之南。有小港,可停泊取汲之所。南隔马沙沟沙线六里。目兵二十名。设炮台、烟墩、望高楼各一。马沙沟,与北门屿斜对。沙线水浅,止可取汲。南隔青鲲身沙线三里。目兵三十名。设炮台、烟墩,望高楼各一。青鲲身,南隔鹿耳门水程二十余里。沙线水浅,止可取汲。目兵十名。设炮台、烟墩、望高楼各一。以上三汛,俱属蚊港随防千、把总兼辖。

  笨港在县治西北三十里。南与猴树港毗连,北至海丰港水程一潮,商贾船只辏集之所。轮防安平协左营游击、守备一员,随防千、把总一员,目兵一百三十名,哨船二只。设炮台三、烟墩三、望高楼一。内分:猴树港,在县治正西三十里。南至蚊港水程一潮。目兵十名。属笨港随防千、把总兼辖。

  三林港南距海丰港、北距鹿仔港各水程一潮。取汲之所。输防安平协左营千、把总一员,目兵七十名,哨船一只;内抽目兵十名防守港岸。设炮台、烟墩、望高楼各一。另分:海丰港;在三林、笨港之中。取汲之所。目兵十名,防守港岸。设炮台、烟墩、望高楼各一。鹿仔港,在崩山港之南。目兵二十名。设炮台、烟墩、望高楼各一。以上二汛,属轮防三林港千、把总兼辖;三林港千、把,仍属笨港游、守兼辖。

  淡水炮城在淡水港之北,正当入港之口。荷兰时筑。癸亥间,郑氏葺之。与福州北茭洋相对,为鸡笼以南咽喉。中大炮二十一位。

  鸡笼炮城在鸡笼港之北,由大鸡笼渡港。另浮一大屿于海中,周可十余里,怪石巉岩;番社在屿内,八尺门在屿东。炮炮在屿之西南,正当入港之口。荷兰时筑,俗呼谓红毛城。距福州七更水程,与沙埕烽火门相对,为台湾北洋第一扼要之地。中大炮二十七位。入港则为鸡笼内海,距八里岔汛陆路百有余里;崎岖跳石以行,凡三、四日乃至。

  青峰阙炮台在青峰阙港口之南。港外有南、北二鲲身沙线;港水东入蚊港,为县治以南第一扼要之地。荷兰时筑。制略如城,中有井;今圯,故址半淹于海。故所遗炮为咸水沙壅,手按之皆如蠹粉,不堪用矣。

  右水师防汛,在县南者四、在县北者五,而淡水、鸡笼不与焉。岂非太平无事,故两地之水汛可以不设与?按鸡笼至鹿耳,旧称东港(见何乔远「名山藏」)。自内地视之,外洋也;自台湾视之,犹内海也。当此太平,岂惟淡水、鸡笼得借口水土不宜,即蚊港、笨港亦祗严出入、谨斥堠,一千、把总已足,无必游、守之轮防也。何者?各港非有富商巨贾挟重赀以往来,所载者五谷、糖、菁、菜子、鹿脯,其货为盗贼之所不取。装载之船,俗谓之杉板头,双桅者十无二、三;非有巨舰连樯之相望,其船为盗贼之所不用。故鹿耳以北,未闻有在洋行劫者。然蚊港、笨港、三林各路亦既次第置兵矣,鸡笼、淡水为一郡要领,无鸡笼、淡水,则诸罗之吭已扼而台、凤之臂可把也。且自鸡笼以南至半线三百余里,又益以山后之三百余里,地非小也;大肚、大甲、大安之险,中土希有也。水师游巡止于南风时,一过淡水、鸡笼二港,非久泊其地也。陆路设防,淡水八里岔官兵一百二十名,中间分南嵌各塘者七十,则淡水实兵五十名耳。今虽四方宁谧,而洋面游魂尚有出没。万一不逞之徒潜引贼艘伺我无备,汛兵寡弱,不足相敌;半线隔远,不能相救:一处震惊,四方骚动。大甲、大安摇足,即大肚以南未得安枕矣。明万历间,倭有侵鸡笼、淡水之耗(见上);曾未几时,台湾竟属于倭。及归荷兰,乃于两处各筑炮城而坚其壁垒;郑氏之末,屯七镇以戍之(见「建置」):岂不以此为敌之所必攻而我之所必守与?迩者圣天子深维沿海苞桑之计,特命饬查各海口旧设炮台;而制府满公加意边圉,檄水师哨守鸡笼。愚以为此二城者,宜及今无事,以时培垒完堞;淡水南岸,宜度地增设炮城与北岸对峙,以遏北来之卫。添设鸡笼一汛,水师官兵五百人,永镇其地;与淡水陆师(议见前)为犄角之势。而后垄一港港澳深阔,战舰乘潮可入;且其地扼斗六门、八里岔之中,亦宜设炮台、烟墩如鹿仔、海丰各汛之例。县治以南,则惟蚊港青峰阙最为扼要,炮台炮位宜加修饬:庶乎台海之北有备而无患矣。

  虽然,筹海者必统全局而筹之,未可以一方之无事为幸也。方今台海多事,莫如西路;澎湖、大担门之外,盗贼时时见告矣。防贼之法月异而日新,贼之剽掠叠见而侧出,则以治贼未穷其蹊径而尽其根株,设防未权其重轻而扼其要领也。夫贼非有埯墺停泊之处,不能窥伺商艘之去来;而非遇风清日朗之时,不能驾驶出洋以行劫。何者?彼虽走险如骛,未尝不自惜其生也。视商艘必经之地,择埯墺于若远若近之间,为暂时寄生之穴;使猝遇台■〈风贝〉,可以无恐。于是当风日晴朗出洋探望,哨船则扬而远去,商船则乱流以截之、乘风以尾之;风恬浪静,则出杉板小■〈舟古〉以促之。故西路之贼,其出没必于澎湖沟,必于大担、料罗之搭界。以此二处岛屿丛杂,埯墺可泊,哨船既不轻出、遇风又不敢出,故可以安意而肆志。此所谓先穷乎贼之蹊径而后可以治贼者也。由台至厦水程十有一更,约六百余里,顺风二日夜可到,非甚远也。中间水师有安平、澎湖两协,有金门镇,有提督标,凡为营一十有三、额兵一万二千有奇,兵非不足也;各标大小哨船二百号,船非不多也。而犹有漏网睥睨于此六百里之水面,得无与虎兕出柙、龟玉毁椟者等与?藉而曰:贼不泊埯墺、不畏台■〈风贝〉,能终岁乎大洋,吾末如之何也。其畏死贪生与人同,治贼者亦可于此求其法矣。夫兵,诡道也;鸣鼓角、张旗帜以威敌者,彼与我为敌者也。若今之贼艘非有楼船犀甲之众能抗拒我也;耀军容以出之,又于未出之先扬言某月某日某将出哨,即何异使之闻之而亟避哉?今若定为轮哨之法,除分防各汛匀台、厦、金门哨船为东西两班每班,船不过三只,按月为期。画澎湖之某屿为东西之中界,东南风发,则在安平者顺风而哨澎湖,在澎湖者顺风而哨大担;西南风发,则在金、厦者亦如其法,以至澎湖、鹿耳。出不拘时,以天色晴明为准、以风为候;以二月半清明前起、十月半小雪后止,常川交错。凡可停泊埯墺,毕力搜捕。申严赏罚之令:获真正贼艘者,千、把总以上各迁其秩,贼艘财物悉以分赏卒伍;洋面失事者,值月巡哨官兵一体严处,不得互推疆界以外洋为辞。其逾月报满者免。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误之、设伏以诱之,使贼望往来之商艘,惊为官兵之诱敌;并会海坛、南澳、铜山出游巡以截南北之奔逸。官兵获贼,则迁秩而受赏;失贼,则诖误而任罚。贼进无可得之利、退无可藏之穴,不闻风解散,悉为擒矣。抑更有说焉:浯屿(距厦门一潮水程)者,左连乎金门、右临乎岐尾,外控大、小担屿之险,内绝海门、月港之奸。明初福建通置五水寨,浯屿居一焉。嘉靖间,移入中左所(即今厦门);倭遂据之,以掠兴、泉、漳、潮。所以本朝平台之初,另设浯屿一营;以水道四达,浯屿实扼其要。金、厦之有浯屿,犹台南之有澎湖也。石码在漳之内地,西距漳郡四十里、东距海澄十里,又东而厦门水程一潮;在漳郡则有漳镇总兵官、海澄则有海澄营游击水师提标中营防汛、厦门则有水师提督官兵,如张密网。今乃驻水师左营游击于石码,而浯屿仅以一哨船委之中营千总,不亦轻重之失其伦与?今若移石码游击于浯屿,增拨兵船责成以搜捕大担门一带之奸艘,与金门水师往来游徼,而又益以澎、台常川会哨之严,无或苟具文书视为故事;犹有浮与金门水师往来游徼,而又益以澎、台常川会哨之严,无或苟具文书视为故事;犹有浮游水面为台海往来之忧者,必无是理矣。

  ·教场

  一在北门内关帝庙前。

  一在西门外文庙边旧社学之右。

  ·历官

  北路营参将

  王国宪湖广衡山人,将材。康熙二十三年任。二十五年,升山东文登副将。

  袁廷芝直隶大兴人,武举。康熙二十五年任。二十九年,调两广水师营参将。

  吕得胜江南江宁人,行伍。康熙三十一年任。三十三年,升延平协副将。

  陈贵广东博罗人,功加。康熙三十四年任。三十七年,升云南腾越副将。

  白道隆山东济宁州人,功加。康熙三十八年任。四十二年,升四川永宁副将。

  焦云陕西人,行伍。康熙四十三年任。卒于官。

  张国泉州人,功加。康熙四十四年任。四十八年,升福州城守副将。

  翁国桢诏安人,功加。康熙四十九年任。五十三年,以副将休致。

  阮蔡文漳浦人,中江西籍庚午科文举人。康熙五十四年任(有传)。

  张彪江南徐州人,行伍。康熙五十六年任。

  守备

  魏进升陕西蓝田人,功加。二十三年任。二十七年休致。

  李胜陕西绥德州人,将材。康熙二十七年任。三十一年,升漕标右营游击。

  赵振直隶大名人,壬戌进士。康熙三十二年任。三十八年,调北直龙门所城守备。

  徐曦山东益都人,武举。康熙三十八年任。四十一年,升贵州都匀都司。

  程万里山东人,武举。康熙四十一年任。

  黄元骧漳浦人,将材。康熙四十四年任。四十八年,调山东宁福营守备。

  张胜广东高州人,行伍。康熙四十八年任。卒于官。

  游崇功漳浦人,行伍。康熙五十三年任。五十六年,升海坛镇标右营游击。

  周应龙河南洛阳人,行伍。康熙五十六年任。

  左哨千总

  王和陕西秦州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刘成功河南柘城人,行伍。康熙二十五年任。

  陈彪江南太平人,行伍。康熙二十七年任。

  徐任光山东人,行伍。康熙三十二年任。

  林旭江南人,功加。康熙三十五年任。

  孙德懋江南人,行伍。康熙三十八年任。

  陈国祥浙江人,行伍。康熙四十二年任。

  林龙江南人,行伍。康熙四十五年任。

  陈永福建人,行伍。康熙四十七年任。

  余元隆陕西人,行伍。康熙五十一年任。

  赵洪浙江山阴人,行伍。康熙五十五年任。

  右哨千总

  王政江南沛县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卒于官。

  王猛泉州人,行伍。康熙二十五年任。卒于官。

  赖贵平和人,功加。康熙三十一年任。

  陈成功福清人,功加。康熙三十二年任。

  黄成漳州人,行伍。康熙三十六年任。休致。

  陈好兴化人,行伍。康熙三十七年任。

  田有福山西人,行伍。康熙四十年任。

  金声漳州人,行伍。康熙四十三年任。

  吴济川福建人,行伍。康熙四十七年任。

  王祥浙江人,行伍。康熙五十一年任。

  闫威陕西宁夏人,行伍。康熙五十六年。

  左哨头司把总

  朱得胜浙江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卒于官。

  王邵龙浙江人,行伍。康熙二十五年任。

  魏石泉州人,行伍。康熙三十七年任。

  郑进晋江人,行伍。康熙四十一年任。

  萧胜汀州人,行伍。康熙四十七年任。

  刘士元泉州人,行伍。康熙五十三年任。

  左哨二司把总

  陈鸿志泉州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黄成漳州人,行伍。康熙三十年任。

  刘自科江西人,行伍。康熙三十七年任。

  吴麟祥福建人,行伍。康熙四十二年。

  戴日升漳州人,行伍。康熙四十七年任。

  张双漳州人,行伍。康熙五十二年任。

  右哨头司把总

  雷友功江南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赖贵泉州人,功加。康熙二十五年任。

  曾福万河南人,行伍。康熙三十年任。卒于官。

  刘四漳州人,功加。康熙三十三年任。卒于官。

  柯茂同安人,功加。康熙三十三年任。

  陈应凤海澄人,功加。康熙三十七年任。

  林登福建人,行伍。康熙四十二年任。

  贾秀河南人,行伍。康熙四十八年任。

  林君卿漳州人,行伍。康熙五十二年任。

  右哨二司把总

  冯可发山东人,功加。康熙二十三年任。

  林龙海澄,功加。康熙二十五年任。

  陈好兴化人,行伍。康熙三十年任。

  刘国太江西人,行伍。康熙三十九年任。

  张文灿江西人,行伍。康熙四十二年任。

  蔡宁泉州人,行伍。康熙四十五年任。

  姚郎湖广人,行伍。康熙四十八年任。

  许德晋江人,行伍。康熙五十三年任。

  ·列传

  阮蔡文,字子章,漳浦人;中江西籍庚午举人。康熙五十四年,任北路参将。

  文魁岸磊落,自少时经济自负。屡踬南宫,以知县需次铨部。凡所至南北,山川阨塞险易悉纪之;尤留意海务,出入风涛,穷岛荒屿辄轻舟径造。四十九年,福、兴、泉、漳饥,上截漕米三十万石由海道分赈;文与定海总兵官吴郡督运五万石扬帆先至,漳、泉两郡赖焉。议叙,加一级。先是,洋盗陈尚义横行山东、江、浙间,抗拒官军,杀巡海游击;既而遣其党赴兵部乞降,御史陈汝咸自请招抚,荐文与俱。上命御史驻锦州,而遣文及千总左其彪等入海;濒行,御赐帑金、衣裘,加二级。会■〈风贝〉风折樯,航人大恐;文怡然曰:『吾等为天子招逋寇,以靖海疆、安百姓;虽葬鱼腹,不犹愈死儿女子手中乎』!时贼往来尽山、花鸟间;文漂至登莱,易舟踪迹所在,直上贼艘。贼党与疑贰,多欲劫文扬去者。文开示威信、陈说利害,数日内悉降之。至京;上召见,注目曰:『蔡文耶,若书生,此行良苦,颇惊怖否』?文奏言:『臣仰仗皇上威灵,海若效顺,顽梗革心,诚无所怖』。上壮之。更问沿海事宜,条奏甚悉。议叙,授云南陆京知州。未行,特旨改福建厦门水师提标中营参将;旋改北路,人想望风采。

  文首戢士卒、抚番黎,捐金助建学宫、城隍;悉除所辖陋规,丝毫不取。饬部伍、简器甲,亲哨沿海,增置要害,塘汛旌旗壁垒一新;鼠窃闻风遁去。旋题升福州副将。

  其哨淡水也,山谷诸番以北路鲜亲出远哨,牛羊酒食绎络于道。文悉慰谕,遣还之;或啖一粉餈,引酒沾唇以去。召社学番童与之语,能背诵「四书」者辄旌以银、布;为之讲解君臣父子之大义,反复不倦,诸番皆感悦。竟以中瘴气成疾,赴京道卒,不竟其用也。

  讣闻,军民设坛望祭;厦门之人尤痛惜之。家无余赀,遗所着诗文:淡水诸作、南北海道、尽山花鸟等记(文榜姓蔡;任厦门参将,始复阮姓)。

  ●诸罗县志卷八

  风俗志

  汉俗番俗气候(附)

  「汉志」以刚柔不同,系水土之风气,谓之风;好恶取舍,随君上之情欲,谓之俗。故曰:『圣王在上,必移其本而易其末,壹之虖中和,然后王教成也』。夫阴阳、寒暑从乎天,水泉、草木从乎地;含生之类,象而生之以成俗。非圣人为之经纬,曷由化行而俗美乎?诸海外属邑,风气固殊;番汉错居,情欲迥异。自癸亥归顺,仰沐皇风,观气化之渐移、邦人之丕变、生番之率服,知圣天子之渐摩沦浃非一日矣。

  汉俗

  番俗

  气候(附)

  ·汉俗

  天下车书一统,国不异政、家不殊俗。诸罗实具五民毋亦(?)唯是闽、粤各省之辐辏,饮食、居处、衣冠、岁时、伏腊与中土同。矧当圣人在御日久,故有兄弟同居,或至数世;柩无久停,婢无永锢;邻里诟谇,片言解纷;通有无,济缓急;失路之夫,望门投止,鲜闭而不内者。乃若巾帼之流从容就义、白首完贞,亦往往而是:道德齐礼之明效大验也。平原沃野,饶竹木、蔬果、蠃蛤之产;服贾则舟楫往来,任载则牛车络绎;风雨时节,榖籴常贱,善不患无资也。然而醇醨参半者何欤?盖尝叹于周公治鲁、太公之治齐也,夫尊尊亲亲、举贤上功,两圣人之旨非大异也;乃风俗之成,风马牛不相及,流极之势难反也。且岐、丰之地,文、武兴仁兴让以治之;秦人用之变而为高上气力,至于遗礼义、弃仁恩而不顾。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不其然乎?夫逐什一、权子母,中土之人入台之所繇也。自郑成功集流亡、开屯戌,于时诸罗土旷,汉人间占草地(谓除草为田也,台人称庄社皆曰草地),与土番错。我朝置县,流移者踵相接,多莫知所自;乃渐有非商、非农潜窜里社,不务职业,张空拳思攫金以西者。其始草地之民闻乡音,跫然以喜;巧佞者餂而附会,久益密。官司诘之,亦直任为族属婚媾而不移。乃至作奸犯科,伤伦理、助拳勇、长告讦,此非风俗之大蠹欤!佃田者,多内地依山之犷悍无赖下贫触法亡命,潮人尤多,厥名曰客;多者千人、少亦数百,号曰客庄。朋比齐力,而自护小故,辄哗然以起,殴而杀人、毁匿其尸。先时,郑氏法峻密,窃盗以杀人论,牛羊露宿原野不设圉。国家政尚宽简,法网疏阔;自流移人多,乃渐有鼠窃为盗者。及客庄盛,盗益滋。庄主多侨居郡治,借客之大以共其狙;猝有事,皆左袒。长吏或迁就,苟且阴受其私,长此安穷乎?夫衣饰侈僭、婚姻论财、豪饮呼卢、好巫信鬼观剧,全台之敝俗也;「郡志」略言之矣。诸罗自急水溪以下,距郡治不远,俗颇与台湾同。自下加冬至斗六门,客庄、漳泉人相半,稍失之野;然近县故畏法。斗六以北客庄愈多,杂诸番而各自为俗,风景亦殊郐以下矣。大抵诸罗之俗:其一功利夸诈近于齐,高富下贫、好訾毁、以赌荡为豪侠、嫁娶送死侈靡,故郡治差不相及;孔子所谓齐一变至于鲁者也。其一强悍险急近于秦,遇事蜂起喜斗、轻生图赖、歃血相要约反复、依溪山之险蠢动为他邑剧;班史所谓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者,虽未笃信道德,亦救时之急务焉。若夫琴瑟不调,必起而更张之;游食唆讼,顽凶之尤者,所谓怙终不悛。子产相郑、王猛治秦,其效可睹已。辑所见闻,分类为四:曰衣食、曰婚姻丧祭、曰杂俗、曰岁时,间以己意论列。士者民之首,风之自也,别着论于「学校」。

  衣食

  诸罗始皆土番,卉服鲜食而已。番故种苎,间以麻;番女杂树皮,以为达戈纹(见「番俗」「服饰」部)者也。布帛之入,自荷兰通市始也。丰草弥望多鹿场,故无冶。田器不足用,耕者盖鲜。耕作之兴,自郑成功窃踞始也。本朝辟土,汉人艺麻,备车牛之用为索绹;无桑。多男少女;女好逸乐,即女红不事纺绩,以五丝刺云日、花草、麟凤、鱼龙、美男子、妇人之状相矜耀为观美。故曰男耕而食,女不织而衣;台郡皆然矣。为农颇易,无火耕水耨之劳。自中土通货贿金铁,田器益备。岁不再熟;夏五、六月方有事西畴,不粪自殖;秋仲以次种之,冬十月而尽。非甚凶歉,鲜不饱。竹木率三、四岁比栉繁阴,墙下广植龙眼、菠萝、番檨、荆蕉。园多蔗,蔗可糖;勤者岁得数千觔,贩于各省。斗六门以上胡麻尤多,岁数十万石;台、凤、漳、泉各路资焉。异时郑氏父子抗拒王师,舟楫不得越澎湖尺寸;今则北通吴越、南浮交广,有冰纨、白榖、绉絺之蒙于暑,有吴绫丝絮、汉府毡裘之燠于寒,有洋布、哔支、羽毛、哆啰呢之泛于外洋;有饮食燕衍、杯盘肴核、丝竹之盛,金锡、丹青之美,百工之备。地大物广,极丰而泰,理势之必然也。自衣食侈靡,滥觞郡治;宴会之设,上下通焉。乃或厮童牧卒衣叠绮罗、贩妇村姑妆盈珠翠,一会中人之产、一饭终岁之蓄,渐染成风,流及下邑。古人有言:『作法于俭,犹虑其奢;障川回澜,曷云能榖』。夫衣食者,生人之大命也。先王之世,力不必为己,恶其不出于身;货不必藏于己,恶其弃于地。故雍睦辑宁之风,蔼然可挹也。迩者满大中丞尝着「蚕桑要法」,以教闽人矣。其援据经传所载,天下之士无不宜于蚕桑者。而特虑夫育蚕树桑之法,或未讲明而习熟,于是绘为十二图而详诏之;今颁在郡县者可考也。诸罗下士坟垆;「小雅」之诗曰:『隰桑有阿,其叶有傩』。开亩树桑,蕃衍沃若无难,因以购种育蚕,即蚕事以兴矣。往者,漳、泉资木棉楚、豫;近乃平原沙碛,吉贝相望,各供本郡十之五、六焉。或者兹土麻纻之产不及内地,夏秋多雨,吉贝虑不相宜。比年风气颇殊,乘时辨土,善其莳之之法,地岂爱宝哉!蚕绩并兴,布帛充牣,不资外省,同巷相从,篝灯继日,女无枌栩婆娑之逝、江汉游冶之容,成之不易、服之无斁,勤俭之风比隆豳雅,视锦绣纂组伤女红者霄壤也。古者,九年耕,则余三年之食;故岁不为灾。今佃田之客躶体而来,譬之饥鹰饱则扬去,积粜数岁,复其邦族。而土著之民室无居积,秋冬之储,春夏罄之;习尚既侈,出粜金钱,入手辄尽。所恃官廪积贮,岁一凶歉,平粜发赈;脱不幸有尧、汤之水旱,蔬果、鱼鳖不可以饱,益以商贾游食之众,何以相恤?万室之邑,取汲乎一勺之泉,其涸也,可立而待也。今不讲求衣食之源流、民间之积贮,使之知节而藏富;欲求风俗之醇,不可得也。

  婚姻丧祭(冠礼附)

  凡议婚,媒氏送甲庚月日,女先男卜吉,然后订盟;非古者「男先于女」之义,亦「问名」之遗也。

  订盟用庚帖及金银钏,名曰文定、曰小聘;亦有加彩币者。女家用庚帖,随轻重而报之。互用庚帖者,以始虑终,示无悔也。诸罗议婚后,女家遣人视男家且觇婿,名曰探家风。男则母或诸姆造女家觇媳,携金银簪亲插其髻,名曰插簪仔,犹北人之云插戴也。礼仪轻重可勿计。乃既无庚帖、或未约聘,而贫富贵贱,先后不同,寒盟负约者有之矣;由不用庚帖,不郑重于始也。

  纳聘曰献采、曰纳采。用婚启往复纳币,但柬致仪物而已。此地并纳聘于纳币而一之,具婚书、聘金、币帛、杂物签署纳币之敬;女家亦随轻重而报之。虽曰太简,亦不大背于礼。但必多议聘金,以番钱六十员为最下。女家贫者或先取尽至,纳币时竟达空函。有金不足而勒女不嫁者,有金已尽、贫不能嫁而愆期者;于是有贫而终身无妇者。

  请期止用柬,或并日课送女家;必另具仪,所谓更仪也。少者番钱二十员,俗名乞日;或受、或否。将婚之年,例于五日、除夕具仪物申敬岳家;至是,皆代以银。按「明会典」:诸王纳妃,六礼之外,更添一仪,遣使入门备妆;始有更仪之制。今士庶而效之,疑于僭;且必取盈其数,亦嗜利而已,乌知礼意乎?

  婿于亲迎前数日,卜吉而冠,择戚属父母具庆者为宾;仿古筮日、筮宾也。至期,置冠履、鲜衣于竹筛,微烘以火,俗云除邪秽也。宾三梳婿发,而加之冠;「三加」之义也。既冠,拜先祖;仿告庙也。次父母,父醮以酒,申戒辞;仿醮席也。次诸父兄宾长,诸父兄宾长皆答焉,重成人之道也。笄,不用妇人为宾。女盛饰拜谒,略与婿同;醮酒,母命之。是日教以跪拜进退,献于舅姑尊长之礼,谓之教茶。

  亲迎,先期舂糯挲丸,色红白相间;分送亲友。至期,张灯结彩。婿沐浴盛服,父率以告先祖,醮而命之;取竹筛,盖其首。筛饰以朱画太极八卦,示「相生」之义也。出乘舆,鼓乐鸣锣,亲友送彩灯前导,沿途放花炮,好事者乘马骑牛以从;虽遇官长不避。女家亦先期送丸亲友,亲友为之粲妆(即添妆)。至期、女亦沐浴盛饰以俟。增入女门,驻轿庭除,从者捧鴈入置几案。小舅三致食物轿内,婿各具仪答之。次致荷包,婿复以练裙(新妇即于是日加着坐轿),送小舅花炮。女出厅事,父醮以酒,母命之。侍婢捧鴈,女外向举鴈而拱者三。侍婢传鴈从者,新婿随鴈出。父以紫帕蒙女首,紫姑(送嫁妇也)引女登舆。奠鴈、款婿御轮之礼,未有闻焉;送裙、送炮,不知于义何取(小舅致物,皆以斗覆其底。冠、笄日,或以大簸箕铺毡于上而拜,俗取团圆;然不雅甚矣)?

  妇入婿门,父以八卦红筛盖婿首。少者一人向新妇轿前揖而请,新妇以荷包赠之。婿执红筛盖新妇首,入房;揭盖头袱,交拜传杯就席:是为「合卺」之礼。

  厥明见于舅姑,三日而庙见,从伊川先生所定也。拜舅姑,赐以金钱;夫妇相向再拜。庙见日,妇献茶于先祖毕,献茶舅姑;被袜、靴履、膝衣之属以为贽,皆拜。次拜诸父、诸母,长亲卑幼以次答之;分致履袜膝衣,卑幼以荷包,名曰拜茶。既毕、舅姑宴新妇,诸母姑妗与焉。酒数巡起、撤新妇席送妇家,仪节杀于内地。是日,妇家以食物餪女,俗曰探房、亦名散茶。次日,妇乃入厨,问理井臼苹蘩之事。

  旋车,或五日、或七日,必待妇翁之请。鼓乐前导。婿及女至,谒于先祖。奉贽于岳父母,受而别具仪物答之。献于伯叔尊长,皆反璧;赠于小舅、内侄,受而不报。宴婿于外,女于内,酒数巡起,妇翁送席婿家答前贶。婿女俱辞归(亦有次日再请,因设帷帐馆婿与女;或一月、二月者,谓之竖月)。

  父母疾笃既绝,乃哭;披发袒臂,跣足擗踊。另置床,迁尸于上,谓之搬铺;「易箦」之义也。

  梳发、沐浴、含饭,袭以衣。设坐中庭而掖之,哭以祭,谓之辞生;乃就敛床以敛。既殡,凭棺而哭。亲朋邻近者吉服到门请拜柩,辞;谓之问丧。

  遍讣音于亲友,结魂帛,竖铭旌,置灵座繐帏;功缌之亲俱至,乃成服。食时上食,哭无时。开吊吊于朔望、女婿祭于三旬七七之后,亲友毕至,止吊。百日乃卒哭,除灵谢吊;分胙于吊者,谓之答纸。

  除灵日,收魂帛于匣,祭奠则启之;罢上食。期而小祥,再期而大祥。遇朔望,哭奠于朝暮。中月而■〈衤覃〉犹素服,余哀未忘也。

  凡葬于卒哭之后者,前三日举哀,设朝暮奠,名曰开堂。亲友毕吊,曰辞堂。厥明,柩就车为盖,结以五彩;魂轿、香亭之属毕具。亲朋白衣冠送之;或祭于道左,谢以帛。既葬,题主设祭而反,亲朋拜迎于道,谓之接主。偶而前导曰行街,至家设坐以祭;古之「初虞」也。亲朋吉服请入拜,辞。三日至墓谢土神,谓之收灰。

  凡祭于大宗,于春分、于冬至;祭毕,饮福。台无聚族者,同姓皆与焉。家祭,于忌辰、于元旦、清明、五日中元、除夕;主未祔者,更于冬至。泉人日中而祭,漳人质明而祭。泉人禁以品羞;漳、潮之人用三牲(鸡、肉、鱼)者,未免太简。盖沿海村落间有此,故至台亦相沿耳。

  设灵后,延僧道诵「药师经」;云为死者开冥路。五旬,再延僧礼忏打地狱、弄铙普度;云为死者资冥福。夫人死则气散,设而有知,其精魂可无所不之也;何待僧道为之开路乎?且人非穷凶极恶,岂必人人而入地狱?又岂浮屠所能出之?沙弥弄铙,妇女乐此为戏;俗云以免虫蛀,尤为荒诞。善夫!唐刺史李丹之言曰:『天堂无则已,有则君子登;地狱无则已,有则小人入』。世之人不以君子待其亲,而以其亲为有罪之小人,岂非大逆不孝之甚乎?

  将敛,扶至中庭以禁;古礼所无,泉人多有之。漳,朱紫阳故治,亦未见此。夫礼以义起,人子遇此时,则面目形容永不可得见矣;当此死肉未冷,亲奠一卮,不犹愈于盖棺之后、想象于虚无彷佛间乎?虽奉为不易之典可也。

  礼:三日而殡,三月而葬。闽俗多惑青乌、日者家言,既择山水形势、又择年月日时为子孙求福利,于是有停柩在家、暴露郊野数十年不葬者。台大约一、二年之内鲜有不葬。化者之体安,则人子之心恔矣。

  灵座宜除于大祥之后;今五旬或七旬而除之,非也。又或于旬尽更缩四、五日,云为儿孙作采,则更非矣。且未及百日而卒哭,人子之心其能安乎?更有除灵之日,灵座椅棹俱弃原野,云为不祥之物;则何不并其室庐而烬之、田畴而潴之、金帛而沉之乎?

  卒哭谢吊,因吊者拜于吾亲而答之也。迩来俱乘天色未明,置帖门缝以去,拜礼阚焉;是人敬吾亲而吾不敬于人也,非情礼之所宜有矣。

  大祥,计首尾二十四个月;今人有数月前而举大祥之祭者,有计闰而扣除者。夫人子哀慕无穷,特以先王制礼不敢过焉,奈何于礼之所有而少之也?皆薄待其亲而自便于己,断乎其不可者。

  各庄婚姻、丧葬,大约相仿。唯潮之大埔、程乡、镇平诸山客,其俗颇异;礼节皆以简为贵,略去者十之六、七。

  以下四条,杂记客庄之俗:

  婚礼、用庚帖、食物,或银钱少许为定。纳聘无币帛,不用婚启,以全柬开聘金、杂物,曰送酒。请期,则只鸡樽酒而已。男不冠而女笄,曰上头;不亲迎、不用盖头袱、不鸣锣放花炮,富者用鼓乐。新妇至,合卺,亲朋毕贺。厥明而庙见,弥月而旋车。

  丧必延僧作道场,虽极贫必开冥路,七七尽而除灵。吊者祭则答之胙,香楮则答拜而不胙,不欲以一楮亏丧主之财,亦善俗也。葬不过七七间,三岁则挖视之,土燥、棺完好、色鲜则掩之。或俟九年,拾其骸于瓦棺而复葬之。否则,迁于他处。

  禁祭惟元旦、除夕、五日,余皆无之。明清祭于墓,尽日潦倒而还。无忌辰。凡祭,极丰不过三牲,口诵祝辞,遍请城隍、土地诸神,云祖先不敢独食也。夫侪祖先于神而并之,祖先能安坐而食乎?亦惑矣。

  杂俗

  田盛夏始播,不耨荼蓼而黍稷自茂,藉草以待有秋。暇日,牵车服贾。潦水尽,入山斧大木为薪,储来春一岁之用。十月场功毕,剉蔗为糖,牛醡之;至三、四月乃止。岁时伏腊,击鼓吹豳,斗酒相劳,熙熙乎击壤康歌之世矣。

  凡流寓,客庄最多,漳、泉次之,兴化福州又次之。初辟时,风最近古;先至者为主,其本郡后至之人不必赍粮也。厥后乃有缘事波累,或久而反噬,以德为怨;于是有闭门相拒者。然推解之谊,至今尚存里闬也。

  土著既鲜,流寓者无■〈基,目代土〉功强近之亲,同乡井如骨肉矣。疾病相扶、死丧相助,棺敛埋葬,邻里皆躬亲之。贫无归,则集众捐囊襄事,虽悭者亦畏讥议。诗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此风较内地犹厚。

  土产槟榔,无益饥饱,云可解瘴气;荐客,先于茶酒。闾里雀角或相诟谇,其大者亲邻置酒解之,小者辄用槟榔。百文之费,而息两氏一朝之忿;物有以无用为有用者,此类是也。然男女咀嚼,竞红于一抹,或岁糜数十千,亦无谓矣。

  地平旷,便于车行。轮高五尺许,轨辙画一,一牛约运六、七百觔。编竹为车笼,以盛五谷之属;诛茅采薪,去其笼,捆束以载。行远可乘三、四人。重则另横一木于右,挚靷加轭,多一牛以曳之,若马之两骖而缺其左。妇女置竹亭于上,或用布帷。牛价腾涌,水牯健者至三十千钱。

  引重致远,皆以车。汉庄、番社无不家制车而户畜牛者。冬、春多夜行,田收潦尽,四野康庄;夜静风生,蹄轻走疾,辘轳之声远近相闻,有临淄、即墨之风焉。夏、秋多淫雨,水深泥淤,且非昼不可行。遇酷暑,牛往往困毙于道;异时皆瘗之,近乃有剥而食其肉者。

  人无贵贱,必华美其衣冠,色取极艳者。靴韈耻以布;履用锦,稍敝即弃之。下而肩舆隶卒,袴皆纱帛。大中丞雷阳陈公观察台湾时,躬以节俭训俗:衣帷布素、食无兼味,禁诸服饰奢侈者;积习已锢,亦未尽改。宴客必丰,酒以镇江、惠泉、绍兴,肴罄山海;青蚨四千,粗置一席。台属物价之腾,甲于天下;于是有彼此相胜,一宴而数十金者。观察梁公近为条约:非婚祭大庆,不得过五簋。两观察为民节财之意,凡为士庶者皆当深体也。

  延师课子,以荐主为重轻;一子从学,面有德色。或督过弟子,则师徒不相得,即父兄礼意寖衰,不终年辄去。本籍乏才,弊实由此,父兄之过也。

  牛择黄牯臕壮者,饰以鞍辔如马,驯而习之,日可百里。少年子弟,磬控如意,以之学骑射;易牛而马,亦易易矣。初见以为偶,久之乃无处不然。

  村庄神庙集多人为首,曰头家。庙虽小,必极华采;稍圯;则鸠众重修。岁时伏腊,张灯结彩鼓乐,祭毕欢饮,动辄数十缗;虽曰敬神,未免滥费。

  神诞,必演戏庆祝。二月二日、八月中秋,庆土地尤盛。秋成,设醮赛神,醮毕演戏,谓之压醮尾。比日中元盂兰会,亦盛饭僧;陈设竞为华美,每会费至百余缗。事毕,亦以戏继之。

  家有喜,乡有期会。有公禁,无不先以戏者;盖习尚既然。又妇女所好,有平时悭吝不舍一文,而演戏则倾囊以助者。

  喜博,士农工商卒伍相竞一掷;负者束手、胜者亦无赢囊,率入放赌之家。乃有俊少子弟、白面书生,典衣卖履,辱身贱行,流落而不敢归者。此风漳、泉多有,台郡时盛。拔木塞源,惟在严治诱赌之无赖、放赌之窝家;而为父兄者,教尤不可不先也。

  尚结盟,不拘年齿,推能有力者为大哥;一年少者殿后,曰尾弟。歃血而盟,相称以行次。家之妇女亦伯叔称之,出入不相避;多凶终隙未及闺阁蒙垢者。近设禁甚严,其风稍戢。

  尚巫,疾病辄令禳之。又有非僧、非道,名客仔师;携一撮米,往占病者,谓之米卦,称说鬼神。乡人为其所愚,倩贴符行法而祷于神;鼓角喧天,竟夜而罢。病未愈,费已三、五金矣。不特邪说惑人,亦糜财之一窦也。

  自襁褓而育之者,曰螟蛉。台俗八、九岁至十五、六,皆购为己子。更有年未衰而不娶,忽援壮夫为子,授之室而承其祀。有父无母,悖义伤伦,抑又甚矣。古人无子,必择同姓之亲者而继之;今以非我族类之人承祀,他日能歆之乎?其始,皆由妬归不容置胜或妾,有子而不以为子;故有生女而潜易、诈孕而假产,其夫或明知而隐忍迁就。又有妇言是听,舍兄弟同姓之子,而必取诸异姓者;然未若此地之并螟蛉而亦非也。礼无异姓为后之文,本朝有笞杖归宗之律。俗子、愚夫既不知吕嬴、牛马之辨,诗礼之家亦昧然为之。杞人灭鄫,春秋之义何居乎?听妾妇之愚、徇末俗之陋,所当亟变者也。

  失路之夫,不知何许人;纔一借寓,同姓则为弟侄,异姓则为中表、为妻族,如至亲者。然此种草地最多。亦有利其强力,辄招来家,作息与共;男女相杂,久而狎之,桑间濮上之风,非无自矣。

  各庄佣丁,山客十居七、八,靡有室家;漳、泉人称之曰客仔。客称庄主,曰头家。头家始藉其力以垦草地,招而来之;渐乃引类呼朋、连千累百,饥来饱去,行凶窃盗,头家不得过而问矣。田之转移交兑,头家拱手以听,权尽出于佃丁。

  初,台人以客庄盛,盗渐多,各铸铁烙牛,以其字为号,便于识别。盗得牛,更铸钱,取字之相似者覆以乱之。牛入客庄,即不得问。或易其牛,反缚牛主为盗;故台属窃盗之讼,偷牛者十居七、八。

  瓜果豆菜之属,着地即生;又多隙地,而宁取诸市。近溪之田,桔槔必以牛,无自任其力者。佣工计值,三倍内地,宁游手乏食,必不肯少减。民风之情,至台极矣。

  庄社地既宽旷,鸡豚之畜数倍内地,非止五母、二母而已。乃物价亦数倍内地,由习俗奢侈。中人之家食必举肉,且游手者众。水次鱼虾,亦食者多而采捕者少,固宜其腾涌耳。

  女不蚕织,以刺绣为能,自十岁以上则教之。工巧者自赡其口,尚有赢余。然虽工无益于世,曷若纺织之为有用乎!汉诏云:『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善矣!

  荷包,方广可八、九寸,以红哆啰呢、汉府缎为之;不惜高价,必求女工之最者而刺绣焉。轻薄少年,乃有借此往来中冓者。履霜坚冰,刺绣之害不止女红矣。

  妇女过从,无肩舆,则以伞蒙其首;衣服必丽,簪珥必饰。贫家亦然。村落稍远,则驾牛车以行。岁时、佛诞,相邀入寺烧香,云以祈福。

  演戏,不问昼夜,附近村庄妇女辄驾车往观,三、五群坐车中,环台之左右。有至自数十里者,不艳饰不登车,其夫亲为之驾。

  内地稍通笔墨而无籍者,皆以台为渊薮;训蒙草地或充吏胥。辍八比未久者,科、岁犹与童子试。其奸猾而穷无依者,并为讼师。愚民一纸公门,惟讼师是主。讼师一经包揽,讼者虽欲自止而不能矣,更有唆使番夷,造端饰诈。或官长明察,罪无所逃,则激之使变;遂为地方大害。是此地之驱除讼师,宜尤严于内地也。

  胥役各处所有,台属为盛。有室家者十之二、三,谨愿者十不得一、二焉;皆游棍望风夤缘而入也。一衙门而数百众、一皂快而十数帮,非舞文撞岁、见事风生欺官以朘民之膏血,何以饱其蹊壑乎!吏书之势,艳于绅士;皂快之焰,烈于吏书。上官胥役视寮属如乌有,又安怪其以愚民为鱼肉也。此辈善伺本官,而巧中其欲;稍假以词色,即门以外无所不至矣。北路地方辽阔,催科讼狱,勾摄动以月计,役寡则事不办;唯在谨嗜欲、寡言笑,示以不测之威,使无所投其隙而不得肆其贪横,则俗不以胥役为贵矣。

  俗传荒郊多鬼,白日幻形,杂过客为侣,至僻地即罹其害。晨昏或现相狞狰,遇者惊悸辄病。故清明、中元延僧道诵经,设醮之事日多。

  敛金造船,器用币帛服食悉备;召巫设坛,名曰王醮。三岁一举,以送瘟王。醮毕,盛席演戏,执事俨恪跽进酒食;既毕,乃送船入水,顺流扬帆以去。或泊其岸,则其乡多厉,必更禳之。相传昔有荷兰人夜遇船于海洋,疑为贼艘,举炮攻击,往来闪烁;至天明,望见满船皆纸糊神像,众大骇;不数日,疫死过半。近年有舆船而焚诸水次者,代木以竹,五采纸褙而饰之。每一醮动数百金,少亦中人数倍之产;虽穷乡僻壤,莫敢恡者。

  岁时(诸罗俗与郡治略同,就「郡志」稍加删补)

  元旦早起,少长咸集,礼神、祀先毕,诣亲友贺岁。主人出辛盘相款、酴酥为政,往来交错,五日乃止;谓之假开。

  元旦至元宵,好事少年装束仙鹤、狮马之类,踵门呼舞,以博赏赉,金鼓喧天;谓之闹厅。

  立春前一日,有司迎春东郊,仪仗彩棚前导;市中市春花、春饼之属。先时,迎春皆在郡城;康熙五十四年,始就县将事,遂以为例。

  初十夜放灯,逾十五乃止;门内外各悬花灯。亦有闲身行乐数辈为伍。制灯如飞盖状,一人持之前导,丝竹曲以次杂奏,遨游街市;谓之闹伞。更有装束昭君婆姐、龙马灯之属,有喜者歌以庆之;主人厚为赏赉。神祠延僧道,设醮祈安,醮毕迎神,社众集饮庙中;谓之食供。内地元宵前,多无赖子弟挟鼠炮以角胜负,延烧衣履为乐闲;幸无是恶俗也。

  二月二日,街衢社里敛钱演戏,赛当境土神;盖仿古「春祈」之意。

  三月二日,采鼠曲草合粉为粿,互相赠遗;士女出游踏青。古者,上已所以祓除不祥也;秉兰赠芍,未有闻焉。

  清明,插柳于户。前后三日多墓祭,男妇老幼驾车以往,邀亲友与俱;设帐席地而饮,衔杯酬酢,薄暮乃归。妇女则就车设帷盖其上。

  四月八日,僧童舁佛作歌,沿门索施;谓之洗佛。

  端午日,家制角黍,悬艾及菖蒲于户。以五色长命缕系儿童臂;复以茧作虎子,帖头上,至午脱之。笨港、咸水港等处,划舟竞渡,游人杂沓;亦有置竿挂锦,捷者夺标以去。

  六月一日,杂红曲于米粉为丸,俗呼为半年丸;颂祷团圆之意也。

  七夕,女儿罗瓜果、针线于中庭为乞巧会,看牛郎织女星。或云:魁星于是日生;士子多于是夜为魁星会,置酒欢饮。

  七月十五之前后为盂兰会,比丘登坛说法设食,以祀无祀之鬼;谓之普施。家各祀其先,焚五色之楮;楮如绮绣,云为泉下作寒衣。夫释氏之说,以是日为地官赦罪,故无祀者祀之。若家之祖先,既有子孙岁时承祀矣;且祖先何罪,必于是日遇赦而归,乃得食乎?末俗牢不可破,举世皆然,可叹也!

  中秋祀当境土神,与二月二日同;仿「秋报」也。四境歌吹相闻,谓之社戏。会饮赏月,制大饼以象之;士子朱书「元」字,用骰子掷四红夺饼,预取「秋闱夺元」之兆。

  重九,载酒为登高之会。诸罗菊花极稀,且晚开;间得一、二本,亦罕佳者。童子制风筝如鸢、如宝幢、如八卦河洛图书,竞于高原,以高下为胜负;或系灯其上,夜以继之。

  冬至,糯米为汤丸,祀神及先祖毕,卑幼贺长者节,略如元旦,团圆而食,谓之添岁;古所谓「亚岁」也。门扉器物,各黏一丸于上,谓之饷耗。

  腊月二十四日,各家拂尘。俗传:百神将以是夕上阊阖谒帝。凡神庙及人家各备茶果、牲醴。印幢幡、舆马仪从于楮焚而送之,谓之送神。至来岁孟陬四日,具仪如前,谓之迎神。

  除夕前数日,亲友各以牲羞相饷。是夕祀先礼神,响爆竹以辞岁。焚香张灯,围炉饮酒,坐以待曙(以上所载岁时,多漳、泉之人流寓者。客庄亦大略相似)。

  ·番俗

  民之有生,各廪阴阳,虽种类不一,自圣人视之,皆度内也。国家八荒为薮,四海为池,诸罗越在海外,加载版图,天星三纪,劗发凿齿、魁头露紒之众,莫不沐日浴月,食黮怀音。是尧、舜、禹、汤、文、武之所弗享弗臣,汉、唐以来诸君之所愿求而莫致者也。圣天下敬于万物,鳞集仰流,俾各得其所而已矣。服食祭葬顺适其性,于中土之人不无差别焉。夫海内九州声明文物,而刚柔奢俭、言语嗜欲,殊方异致;况渡海极边,地偏气梗,鄙风陋俗不亦宜乎!缅惟太古,衣皮茹实;上巢下窟,可以安居;污夺杯饮,可以观礼;黄桴土鼓,可以观乐:不交不争,自求自足,沕穆之风也。今或架木而处、团饭而食、反跖而坐,酒将进而先尝,食虽少而必遍,悯穷老而收恤、遇长者而却行,醉饱欢呼、歌舞蹋地:虽质胜而野,与未俗文胜实寡者异矣。捕鹿、射鱼,煨芋,亡积聚,食物常足;耕获樵牧多任女;山蹊涧谷,男女亟相聚会;故其俗淫嗜酒,愚悍少虑。猾者赚剥其肤,不为病;稍侵陵之,往往杀人亡匿,依山为险;或亡故要截人首,饰金自诩,称觞相娱乐(见下「杂俗」)。自中土流移,渫恶滋多;巧伪相引,乃有饰愚以罔其上,长吏亦堕术中。淫杀长奸,俗益坏矣。道民之术,可不慎欤。有能宣上德意,因其所明、祛其所蔽,除化其犷悍难驯之气施殷少师八条之约而归之于信义,亦无怀、葛天之世矣。为采其风气习俗,类分为七:曰状貌、曰服饰、曰饮食、曰庐舍、曰器物、曰杂俗,曰方言;路缀本事于左,使观者便览焉。

  状貌

  山高海大,番人禀生其间,无姓而有字。内附输饷者曰熟番,未服教化者曰生番或曰野番。丑怪髹黑,涂鹿脂以御风雨。断发鬅鬠,束以韧草,或挽髻前后、或攒双髻于左右;无髭髯,毛附体者尽拔之。文其身,遍刺蝌蚪文字及虫鱼之状,或但于胸堂两臂,惟不施于面。跣足;上体常裸,以幅布稍蔽下体前后,曰遮阴。文身皆命之祖父,刑牲会社众饮其子孙至醉,刺以针,醋而墨之。亦有壮而自文者,世相继,否则已焉;虽痛楚,忍创而刺之,云不敢背祖也。

  岸里、扫拺、乌牛难、阿里史、朴仔篱番女,绕唇■〈月〈勿上口下〉〉皆刺之;点细细黛起,若塑像罗汉髭头,共相称美:又于文身之外,别为一种。

  男女各贯两耳,以细硝子穿缀为珥。东西螺、大武郡等社,男女好贯大耳,初纳羽管、嗣纳笔管,渐可容象子;珥以大木环,或海螺、蛎粉饰之,乃有至断缺者。女有夫,断其旁二齿,以别处子。今近县各社,亦多不折齿者。男女以涩草或芭蕉花擦齿令黑。陈少崖「外纪」:『大武郡之女,时以细砂砺之,望若编贝』。今自燕雾、半线以北皆然,不独大武郡也。

  由诸罗山至后垄番女多白晢,牛骂、沙辘、水里为最;唯装束各异。发皆散盘;后垄、竹堑诸社,发在周围者悉除之,中留圆顶,剪而下垂,状若头陀,更以为美。竹堑、南嵌、龟仑、霄里、坑仔诸番,多斑癣;状如生番,然矮而小。岸里、内幽、吧哖、茅匏、阿里史番,周身顽癣斑驳,若怪石缀古苔藓;而腥臊特甚。番女亦自白晢。

  服饰

  衣短及脐,名笼仔;布二幅缝其半于背左右及腋而止,余尺许垂肩及臂,无袖,披其襟。妇女则前加以结,色尚白;或织茜毛红纹于领(茜,染绛之草)、或缘以他色,约五寸许。西嫘以北色尚青。沈文开「杂记」:『土番初以鹿皮为衣,夏月结麻枲缕缕挂于下体;后乃渐易幅布,或以达戈纹(见下)为之』。数年来,新港、萧垄、麻豆、目加溜湾诸番衣裤,半如汉人;冬装棉。哆啰啯、诸罗山亦有仿效者。

  女无脂粉,不结髻,不施膏沐;盘发以青布,大如笠。衣短至腰,横联幅布为帬,无襞襀;膝下以青布十数层,坚束其腓至踝。

  男女喜以玛瑙珠及各色赝珠、文具、螺壳、银牌、红毛剑钱为饰;各贯而加诸项,累累若璎珞。喜插花,或以雉尾及鸟羽插髻垂肩。遇赛戏(见下),衮龙刺绣,悉以被体;然皆购梨园故衣,鲜称身者。腰以下以色绸、锦缎重叠围之;另缀绮罗于肩之左右如结帨然,随风飘扬,五采夺目。女装之侈,数倍于男;惟跣足无首饰耳。

  约钏于手。男子炼铁为之,曰剑脊、曰蛏壳;以多为美,叠臂弯之上下,色光如银。妇女,东洋镯、铜起花镯,或穿玛瑙为之。

  细而软、淡黄或浅红色,曰金丝藤叶。色如藤,薄如楮、大如钱,袅袅鲜明;缘树以自生,蔓延缭绕;不香不华如风兰,不着土而滋荣。男女盘于首以为胜。

  海岸沙碛丛生,非草、非木、非竹,曰菻茶。叶似黄梨,干耸似蔗而高大。花色白,细于蓬;气触鼻,似香而浊。男妇皆喜佩之,少女宝如都梁(沈文开「杂记」:『菻荼实大如碗,初结时小如龙眼,后渐大,枝头悬挂如大球花,亦似黄梨。皮黄则熟,四旁俱可挖下;粒若豆;四棱,长五、六分,棱层突兀可观,凑合联密。土人剥食之,粒粒之尾俱甘)。

  半线以上多揉树皮为裙,白如苎;晓行以御湛露,晞则褪之。古义皇绘像,腰缀木叶裙,番或有所自耶。

  出入负鹿皮,日藉以坐,夜则寝之。道路风寒,则披之于背。割生皮刺眼,四周约以绳,制如芒鞋;渍咬丁皮汁(咬丁,见「物产」),入水不濡,坚久倍于他履。

  达戈纹出水沙连,如球;纻杂树皮成之。色莹白。斜纹间以赭黛;长不竟床。出南路各社者皆灰色,有■〈缶专〉纹或方胜纹者;长亦如之。番以被体;汉人以为衣包,颇坚致。

  饮食

  术米,似糯较长,香媆;宜粢、宜醴。蒸熟拌曲,以篾为脐,置瓮口;糟实其上、液酾于下,封固藏久。贵客至,乃开酌。有陈至数年者,色味香美,虽汉人之重酿无以踰也。番酒惟此最佳。

  捣米成粉,番女嚼米置地,越宿以为曲,调粉以酿,沃以水,色白,曰姑待酒;味微酸。外出,里其醅以蕉叶或载于壶卢。途次遇水,灌而酌之,浑如泔。

  编竹篾为甑,米用禾。午餐则早间渍米以俟,实于甑蒸之;粒璀粲如珠,挲团而食。外出,则里饭腰间。或渍米于青竹筒,刻木取火、烧薪为炭,置竹筒炭中,顷刻而熟,亦可餐也。

  内山丛峰陡峻,鲜五谷。斫树燔根,锄山以种芋。魁大者可六、七觔,贮以为粮。食之法,掘坎积薪烧炭为火窖,投芋于中,灰覆之,乃掩以土;熟殊香美,聚一社之众发而噉焉,不分彼此;甲尽则乙,鱼贯而启,以果其腹。或曰此南路傀儡番俗也,或曰内山诸番大都如是。

  淡水鸡笼各社不艺园,无葱韭生菜之属(或曰其地不宜)。鸡最蕃;客至,杀以代蔬,弗之贵也。宝冬瓜;官长至,抱瓜以献,佐以粉餈,鸡则以犒从者。

  乌兽之肉,傅诸火,带血而食。麋鹿刺其喉,吮生血至尽,乃剥腹;草将化者绿如苔,置盐少许,腌即食之;但不茹毛耳。

  捕小鱼,微盐渍之,令腐;俟虫生既多,乃食。亦喜作鲊鱼,以不剖腹而腌,故速腐。细切鹿肝为醢,名膏蚌鲑;藏久,云可愈噤口痢。

  鱼肉蛆生,气不可闻,嗜之如饴,群噉立尽。果嗜檨及番石榴。番石榴,俗所称梨仔拔者也;臭如■〈囗外必内〉鸡,番酷嗜之。投以鲜荔子,或以为恶。

  生番入山,以生姜为糗糒,和水而嚼,佐以草木之实;云可支一月。

  庐舍

  番舍形如小帐房,开门于横脊,鞠躬而入。夫妻、子女团聚一室,臭不可闻。南社、东西螺、新港、萧垄、麻豆、目加溜湾数社规模壮敞,封土墩为址,作室于上;昂其前可五尺,门架木横以入。大者广五丈,深十丈许,如余皇;中柱以乔木,梁椽、四壁悉材篔筜。左右前后门户疏通,覆以茅茨,剪洒绝尘;前施丹艧,竟可以画舫额之。

  居室外,结茅为禾间;番喜禾,故名之也。竹木交加,叠空而起,离地数尺如小楼;贮粟其上,以避蒸湿霉腐。视田畔高敞地,结数椽为憩息之所,荫以竹木;收获时,寝食其中,曰田寮。

  社中择公所为舍,环堵编竹,敝其前,曰公廨(或名社寮)。通事居之,以办差遣。

  凡作室,合社之众助之。先剉竹结椽桷为盖,各一大扇;竖柱上梁毕,众共擎盖而升,编茅以覆。另结茅为顶,于横脊之两端如枕形。落成,出酒相饷;男妇毕集,酩酊歌舞,极欢而罢。为禾间,则覆茅于盖而擎之。

  南嵌以上诸番,或架木以板为屋,形如覆舟。

  内山有松石,凿之成片,下砌为墙、上以代陶瓦;方、广一丈,望之天然石室也。

  新港、萧垄、麻豆、目加溜湾四社,地边海空阔,诸番饶裕者,中为室,四旁列种果木;廪囷圈圉,次第井井。环植莿竹,广至数十亩。

  器物

  粟不粒积,剪穗而藏、带穗而舂,无隔宿之米。以巨木为臼,径四尺、高二尺许,面凹如锅,凿空其底,覆之如桶。旁窍三、四孔,以便转移。杵辄易手,左右上下,按节旋行,或歌以相之。将旦,村舍络绎丁东远扬,若疏钟清磬;客骤听者,不辨为何声。陈小崖「外记」:『粤东南海神祠有大小铜鼓二,制如淮鼓,中有脐突起,击之阗然;云传自汉代古物』。木虚应地,铿若金奏;金虚应地,幻为革音:清浊各异。番夷制器,埒诸古人矣。

  杙,三足于地,阁木扣于上以炊;或支以三石块,若鼎峙然。木扣陶土为之,圆底宿口,微有唇起以承甑。甑以大木刳虚其中若桶,编篾为脐。近亦有用小铁锅兼筑灶者。

  规木虚其中,围三尺许,函口如槽;横竹木杆于内,卷舒其经,缀线为综,掷纬而织达戈纹、粗布系腰小带,花纹历录可爱。

  坚木削刀扣之,左右各置小坛,扣声相应,清亮如磬。

  室中壶庐,累累以百十许,多为富。大者容二斗。嫩时,味苦不可食。俟坚老,截顶出瓤,选其小而底相配者制为盖,泽以鹿脂,摩娑既久,莹赤如漆。番人于于役,用装行李,雨行不濡。传递公文,遇大水,取置其中,戴于首而渡。汉人重价沽之,弗售也。

  削竹为嘴琴。其一制如小弓,长可尺余或八、九寸,以丝及木皮之有音者纶为弦;扣于齿,爪其弦以成声。其一制略似琴形,大如指姆,长可四寸,窍其中二寸许,钉以铜片,另系一小柄;以手为往复,唇鼓动之,声出铜片间如切切私语,皆不能远闻,而纤滑沉蔓,自具一种幽响。夜月更阑,猫踏(见下「杂俗」)与番女潜相和,以通情好。

  截竹窍孔如箫,长者可二尺;通小孔于竹节之首,按于鼻横吹之,曰鼻萧。可配弦索,音节颇似而不扬,当为箫之别调。

  用芦管长寸许,丝缠其半;又其半扁如鸭嘴。截竹长六、七寸,窍三孔;函芦于竹,骈而吹之,曰芦笛。音如滇、黔间苗■〈犭仲〉之芦笙,而悲壮过之。清秋夜月,令人起塞上之思。

  铸铁长三寸许,如竹管;斜削其半,空中而尖其尾,曰萨豉宜、又曰卓机轮。系其尖于掌之背,番约铁镯两手,足举手动,与镯相撞击,声铮铮然。或另衔铁舌,凹中;系之脐下,摇步徐行,锵若和鸾。骋足疾走,则周身上下,金铁齐鸣,听之神竦。

  弓取材于竹,密缠以藤,藤染茜草,其色朱。内山番或以韧木为之,不知柘与桑也。无弰,不需筋角胶漆;绳纻为弦,渍以鹿血,坚韧过丝韦。露宿不橐,亦无反弛之虞。底局不至于彀,而发射搭箭于左。

  小竹坚直,美亚会溪用为箭,傅以翎;翎如汉人之制而剪其梢。或增为五面,密缠以丝,鹿血鋈之如漆。镞,铦利贯骨,有长至四寸许,如鎗舌者。

  镖枪杆长五尺许,疏可及三、四十步,锋铦利。或鎗舌为钩距,形如个字;括入杆中,用长绳并杆系之。中物,则枪舌倒挂而不能出。麖鹿负痛奔逸,杆摆落,与绳俱挂草木间;番从后尾之,无得脱者。

  男女出门,身不离铁。刀之制,或方头、或尖叶,长不满尺,铦于斧斤。木鞘韬之,横系腰背。

  刳木为牌,高齐膺,阔二尺许;取木之最坚者为之。内凹外凸,中画日月,或黑白相亚;制如舞干。

  以藤为笼,下底上盖,方圆、高低、大小不一。汉人购之,内外加以漆,饰铜以便锁钥,殊为坚致。

  编竹篾为篮,其制圆,曰霞篮。番无升斗,以此为量;大者装至三、四石。内山有藤簸箩,径围可三丈。

  杂俗

  诸流寓于台者称唐人,犹称汉人也。郑氏窃据,唐人既多,往来相接,长幼尊卑皆呼兄弟。半线以上,称「付遁」(番语亲戚也)。称内地,统名之曰唐山。

  无历日,不识岁,时以稻熟为一岁。不知庚甲,问其年几何,茫然也。黠者如古结绳之初,稻熟时,辄加一结。或折枝藏于室,核其数,终不知溯自初生凡几春秋也。以月圆为一月,不知有闰。

  老番能占岁;草初发,视今岁何者居先,则定一岁旱潦丰歉。师旷云:『岁欲甘,则甘草先生;岁欲苦,则苦草先生』。番犹古先民之遗也。

  春以草验风信;初生无节,则周岁无台。每多一节,主台一次;验之不爽。近汉人亦有识此草,不知著名,但曰风草。

  习红毛字,横书为行,自左而右;字与古蜗篆相彷佛。能书者,令掌官司符檄课役数目,谓之「教册仔」。今官设塾师于社,熟番子弟俱令从学,渐通汉文矣。

  红毛字不用笔,削鹅毛管为鸭嘴,锐其末,捣之如毳,注墨渖于筒,湛而书之红毛纸。不易得笺,代之以纸,背堪覆书也。

  途次相遇,少者侧立,先问讯长者,俯以俟;长者既过,乃移足。朋侪则互相问。饮食无论多寡,分甘必遍。或汉人入社,以烟、糖相饷(二物番所酷嗜)。已遍而忽有后至者,虽素不谋面,必更均而与之。

  客至,出酒以敬,先尝而后进;香炉、瓷缾悉为樽斝。槟榔熟,则送槟榔;必采诸园,不以越宿者饷客。

  大武郡以北,官长至各社,舂香禾为餈;盛以盘,择女之尤者擎而戴于首,跪马前进之以为敬。

  夫妇自相亲■〈目匿〉,虽富无婢妾、僮仆。终身不出里闬;行携手、坐同车,不知有生人离别之苦。不为窃盗穿窬,不识博奕;种织、渔猎、樵采之外,浑乎混沌之未凿也。近乃有呼卢角胜者。

  番妇耕获、樵汲,功多于男;唯捕鹿不与焉。能织者少,且不暇及;故贸易重布。钱榖出入,悉以妇为主。

  麻豆、目加溜湾以上,老番穷无依,则亲属共收恤之,无流落为丐者。新港距郡不远,或丐于市。

  番无愁暑雨祁寒,负重挽车,度险出淖,状若甚蹙者;曾未驻足息肩,已歌呼呜呜,喜跳自若矣。佣直作苦,劳之酒,则终日不倦。

  春初为秋千,略如汉人之制;高可丈许,中以木为舁,止容一人;绕梁旋转如纺,上下可数十回。汉人效之,辄晕而呕。

  舍前后左右多植槟榔,新港、萧垄、麻豆、目加溜湾四社为最。森秀无旁枝,修耸浓阴,亭亭直上。夏月酷暑,扫除其下,清风徐徐,令人神爽。汉人近亦广植之,射利而已。有至崇爻者,言各社之植尤盛。

  槟榔子生木杪,高数丈,汉人以长柄钩镰取之。番猱而升,攀枝而过,顷刻之间跳越数十树。

  种禾于园。种之法,先于秋八、九月诛茅,平覆基埔;使草不沾露,自枯而朽,土松且肥,俟明岁三、四月而播。场功毕,仍荒其地;隔年再种,法如之。禾秸高而柔,虑为风雨摧折,杂植薏苡。薏秸粗梗又差高于禾,如藩篱然。一畦之中,两种并获。

  东西螺以北,番好饲马,不鞍而驰骤;要狡兽、截轻禽,丰草长林,屈曲如意。择牝之良者倍价而易之,以图孳息。

  县治以南,「听差者曰」咬订;诸罗山、打猫各社,谓之「猫踏」。约十二、三岁外,凡未室者充之;立稍长为首,听通事差拨。夜则环宿公廨,架木左右为床,无帷帐被褥,笑歌跳掷达旦,斗六门以北曰「猫邻」。

  年可十三、四,编藤或篾,围腹及腰,束之使小,谓之篐肚;便驰骋也。既有室,乃去之。夜冷月明,展足斗捷,脚掌倒弯去地尺许,扑及其臀,如凌空遐举;习之既娴,故逐走射飞,疾于奔马。

  递公文悉用咬订、猫踏、猫邻。插雉尾于首,肘悬萨豉宜,结草双垂如带,飘扬自喜;沙起风飞,萨豉宜叮当远闻,瞬息间,已十数里。

  外沿大海、内阻深溪,故男女皆善水。山溪骤涨,欲济无舟;肩舆车载,蚁擎以过,如履平地。

  坐以脚跟垫尻,若听鞫然。古人以跪为坐,后乃有趺坐或就榻而坐者,诸番不知于何始也!无伦次,随地错杂。南社之番,独不敢与土官列坐。陈小崖「外纪」:『红毛诸国之番,官长过,不知起立,摘帽为敬;既过,则戴之。云南土司诸蛮,手举次工端拱(次工者,交言帽也;如渔笠,黑毡为之)』。今诸番被化日久,迎送长官亦知拜跪矣。

  九、十月收获毕,赛戏过年。社中老幼男妇,尽其服饰所有(服饰见上),披里以出。壮番结五色乌羽为冠于首,其制不一;或错落如梅梢,高数尺、阔可十围。酒浆菜饵鱼鲊兽肉鲜砾,席地陈设,互相酬酢。酒酣、当场度曲。男女无定数,耦而跳跃。曲喃喃不可晓,无恢谐关目;每一度,齐咻一声。以鸣金为起止,萨鼓宜琤琤若车铃声;腰悬大龟壳,背内向;缀木舌于龟版,跳踯令其自击,韵如木鱼。

  过年无定日,或邻社共相订期,赛戏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岁而二、三次者,或八月初、三月初,总以稻熟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饰,相率而走于圹,视疾徐为胜负;曰斗走。或社众相诟谇,则以此定其曲直,负者为曲。

  家有丧、过年之前一日,束草遍插羽毛,以像死者;诘旦番女十数辈挽手拥一猫踏跳踯旋转而歌,歌毕而哭,撤草人而弃。社众团次其门,各劳以酒。

  父母丧,无衰绖。衣皂略如海青,腰有幦帻甚繁;云自荷兰相传而然。或斜束幅白于肩臂;妇人以纻麻染红黄色,交刺为纹,缝贴衣背。平时青布束腓,至是亦如刺纹其上;属疏者色稍淡。夫服最重,披发,皂布裹其头,面止露两目,「怜」尽乃除;如汉人之卒哭也。番语以哀为「怜」,无定日,极意而止。色用皂者,以人死则不可复生、布染皂则不可更染他色也。

  人死结彩于户,鸣钟。舁尸诣属亲之门,各酹酒其口,抚摩再三;志永诀也。既遍,然后归家瘗之。死者遗衣物,分其半以殉。

  无棺椁茔域,裹以鹿皮。有生时置皮一器如厢,入己物其中,死即以为棺者。瘗所居床下;移其居,而旧宅听其自圯。比年,附县诸社亦间用棺木而葬诸野。

  瘗,或于门内之右掘深窖,编竹置尸其上,空其下,离土可三、四尺。间数旬,辄发视。窖有菌生或草木之异,则喜为吉,置酒会邻里聚观;或土色不佳,则涕泣号跳,移置他所。

  内山有亲死而衣生时之衣,扶置于几,酹酒侑食,哀哭而瘗之者。诸罗山一老番死,敛以长甲万,诸番各赠布三、四尺纳其中。瘗而为之架屋其上,制如番舍而狭,插白布旗于檐之四隅,悬幅巾于门,圯而止。临窆、一社皆哭声震地,哀惨不忍闻。汉人送葬,鲜克有此。所谓「礼失而求诸野」也。

  土官之设,始自荷兰,郑氏因之。国朝建设郡县,有司酌社之大小,就人数多寡,给牌各为约束。有大土官、副土官名目,使不相统摄以分其权,且易为制。

  贌社亦起自荷兰,就官承饷曰社商,亦曰头家。八、九月起,集伙督番捕鹿曰「出草」;计腿易之以布,前后尺数有差。劈为脯,筋、皮统归焉;惟头及血脏归之捕者,至来年四月尽而止,俾鹿得孳息,曰散社。

  五谷、鸡豚饮食之外,凡所生息,唯社商估计,皆习为固然;甚有妻其室而遂夫于外者(年来革去社商,各社止留通事一人。丁酉间,观察梁公行县至淡水,并详革通事名色;其司社饷、差徭之数者,曰书记。严立条约,而诸番剥肤之痛益以苏矣。此事行文到日,赋役一卷已先刻就,附记于此)。

  无寒暑,夜必炉榾柮于地,围而坐、环而寝;入山樵采、在田收获,皆然。无榾柮,则折薪扫落叶,或爇草以达旦。

  溪深水汨,编藤系东西两岸之树,以为桥。藤可十余枝;左右另系一藤,高出桥三尺许,两手扶之以行如软兜,摆折惊悸。汉人敢渡者少。

  妇生产,偕婴儿以冷水浴之。病不知药饵、针灸,辄浴于河;言大士置药水中以济。诸番冬日渡河,亦群浴为戏。或云明太监王三保航海到台,见番俗顽冥,弃药于水,浴可以已疾。

  重生女,赘婿于家,不附其父;故生女谓之「有赚」,则喜。生男出赘,谓之「无赚」。

  无伯叔、甥舅,以姨为同胞之亲,叔侄、兄弟各出赘离居,姊娣多同居共爨故也。近县各社,有夜宿妇家、日归其父合作者;父母既卒,乃就妇家。

  女将及笄,父母任其婆娑无拘束;番雏杂沓相要,弹嘴琴挑之,唯意所适。男亲送槟榔,女受之,即私焉,谓之「牵手」。自相配,乃闻于父母,置酒饮同社之人。自称其妻曰「牵手」,汉人对其夫而称其妻亦曰「牵手」。已娶者曰「纤」,班白者曰「老纤」。

  女有所私,父母以为人怜之也,兄弟则羞之。兄但呵斥而已,弟乃加之棰楚。故女畏弟如虎。

  水沙连男女悦合,必引众簇拥其女以去,如强夺然;女亦故作悲啼。至家,乃申聘,以铁器为仪(如刀斧、釜铛之属);女家以鸡、豕、达戈纹之类报之。亦有中悔者;女逃归,则反其所聘。

  诸罗山有幼而订盟者。以车螯(蛤类)一盘为文定,婿母送至女家,留之饮;召同社之人,尽欢而罢。将婚,乃更以铜铁镯、牲醪之属归之妇。

  夫妇异席而食。既老,乃合食。婿不与翁同食。

  萧垄、新港、麻豆,目加溜湾四社,夫妇既久,搭架高坐其妇于上,舁而迎诸社中。番众各投色布,沿途赠之,归宴同社之众;则永无离异。南嵌、柴里诸社,男长娶妇归家;女不折齿,亦无离异:可谓铁中铮铮、佣中佼佼者矣。

  夫妇情好甚笃;稍一反唇,则折箸分产,男女皆归。其婿赘于妇家,产亦归之,各求其匹。亦有互相易者。

  男女裸体相对不为怪。已相配而淫者,被获,絷而榜之;聚众罚以牛、羊。大武郡各社重贯耳;误缺其耳,则纵之去,以毁伤其支体也。

  无卜筮,凡出草、入山樵采,必听鸟声以卜吉凶;吉乃往。鸟若鹪鹩(番名曰鹪■〈麦鸟〉)。「稗史」:『契丹出军,炙羊琵琶骨破,然后往』。倭人亦灼骨以卜。滇、黔间,苗■〈犭仲〉罗鬼以鸡卜:同此义也。

  出门猝闻喷嚏声或逢人如厕,以为弗吉,退而返;番女采薪及汲水,则覆水而弃其薪。

  出草先开火路,以防燎原。诸番围立如堵,火起焰烈,鹿獐惊逸;张弓纵狗,小大俱殪,见之恻然。先王戒焚林竭泽,有以也。

  荒野开窟,蒙头以草,夜潜窟中作鹿鸣。鹿以为群也,呦呦而至,前而射之。君子不幸为小人所卖,类如斯矣。

  陈小崖「外纪」:『昔年地旷人稀,麋鹿蚁聚。开大阱,覆以草,外椓杙,竹篾疏维如栅。鹿性多猜,角触篾动,不敢出围,循杙收栅而内入;番自外促之,至阱皆坠矣,有剥之不尽至腐者。今鹿场多垦为田园;猎者众,乃禁设阱以孳种类』。

  犬大如黄犊,吠声殊异。剪其双耳,以草木丛密且多莿,欲纵横驰骤无所挂碍也。能生擒者曰「生咬」,独擒者曰「单倒」。捕鹿獐,发示追踪,百不失一。价至三、四十千。以田犬为性命,时抚摩之,出入与俱。数年前,有长官欲购番一犬弗与,强而后可。犬出,举家阖户痛哭,如丧所亲。

  鹿捷于犬,每奔尽一湾,必反而顾;故犬及之。然亦狡,视火势最烈处,冲跃以过;诸番先伺其所而殪焉,番又狡于鹿也。

  善射鱼;伺巨者仰沫,弋而取之无虚发。近亦效汉人撒手网,作竹罩;大小毕取矣。

  自吞霄至淡水,砌溪石沿海,名曰鱼扈;高三尺许,绵亘数十里。潮涨鱼入,汐则男妇群取之;功倍网罟。阮参将诗曰:『得鱼胜得獐与鹿,遭遭送到头家屋』。有激乎其言之也!

  淡水至鸡笼诸番无田器,耕以锄;阮参将诗『百锄不及一犁深』是也。无稻梁之属,间植禾秫,多黍、多薯芋。佐以捕鹿、射鱼,采紫菜、通草水藤贸易为日用且输饷。

  朴仔篱、乌牛难等社有异种之狗,狗类西洋,不大而色白;毛细软如绵,长二、三寸。番拔其毛染以茜章,合而成线,杂织领袖衣带间;相间成文,朱殷夺目。数社之犬,唯存其鞹。

  与人有隙,醉而睨视,即萌杀机。知者急避之;或潜他所窥伺,有顷提刀至矣。四顾无人,则亟奔而逃,惧人之觉而追击之也。

  以杀人为雄长,自相攻。或伺客于径,阴射之,取其首烹剥去皮肉,饰髑髅以金;持以夸众,众则推以为长。邻社载酒称觞,列诸庭;传之子孙为故物,差其多寡为勇健之高下。次则山猪熊头,俱悬列之;麋鹿之头,斯为下矣。今附近熟番渐知礼法,匿不敢出;惟兽头悬列如故。不悛者内山生番,而南路傀儡番尤甚。

  蛤仔难、哆啰满等社,远在山后。崇爻社饷附阿里山,然地最远。越蛤仔难以南,有猴猴社;云一、二日便至其地,多生番,汉人不敢入。各社于夏、秋时,划蟒甲(船名,见「山川」注),载土产(如鹿脯、通草、水藤之类),顺流出近社之旁,与汉人互市。汉人亦用蟒甲载货以入,滩流迅急,蟒甲多覆溺破碎;虽利可倍蓰,必通事熟于地理、稍通其语者,乃敢孤注一掷。

  阿里山离县治十里许,山广而深峻。番剽悍,诸罗山、哆啰啯诸番皆畏之;遇诸涂、趋引避匿。

  由虎尾溪溯流而入,水源有二:出刺嘴等社者名南港,出猫丹、峦蛮等社者名北港。二水合于水沙连,流为虎尾。水沙连虽内附,而各社多在内山。南、北二港番互相攻杀,北港最强。每岁至秋,彼此戒严,无敢单丁徒手以出者。

  吞霄离半线可百里,夹倒旗、太平二山之间;路通内山,有险可恃。昔年汛防止于牛骂,隔吞霄六十余里;故卓个、卓雾等敢于为乱。

  八里岔社旧在淡水港西南之长豆溪;荷兰时后垄番歼之,几无遗种,乃移社港之东北。吞霄以上诸番,后垄最悍。

  麻少翁、内北投,隔干豆门巨港,依山阻海,划蟒甲以入。地险固,数以睚眦杀汉人,因而蠢动;官军至则窜。淡水以北诸番,此最难治。

  岸里、内幽、噍吧哖、茅匏、阿里史诸社,磴道峻折、溪涧深阻,番矬健嗜杀。虽内附,罕与诸番接。种山、射生以食。缝韦作帻,冒其头面,止露两目;鹿皮作次,脐下结一方布,聊蔽前阴,露臀跣足。茹毛饮血。登山如飞,深林邃谷能蛇钻以入;举物皆以负戴。居家则裸,惟不去方布。

  战斗以弓矢、镖鎗为长技,初甚锐,不能持久。严阵以待之,锋少挫,即鸟兽散矣。亦诡谲,或诱敌入坑堑崖谷中;故入险宜慎。

  番社岁久或以为不利,则更择地而立新社以居。将立社,先除草栽竹,开附近草地为田园。竹既茂,乃伐木诛茅。室成而徙,醉舞酣歌,互相劳苦。先时,旧社多弃置为秽墟,近则以鬻之汉人。

  无祭祀、不识祖先,结草一束于中柱为向。向者,犹云鬼神也,莫敢指按摩触。过年赛戏,或露立竹柱,设向以酹。

  作法诅呪亦名向。先试树木立死,解而复苏,然后用之。不则,恐能向、不能解也。不用锁钥,无敢行窃,以善向故也。擅其技者,多老番妇。田园阡陌,数尺一杙,环以绳;虽山猪、麋鹿弗敢入。汉人初至,误摘啖果蓏,唇立肿;求其主解之,辄推托而佯为按视,转瞬平复如初。近年附郭诸社,畏法不敢;稍远,则各社皆有。或于笭箵中取鹅卵石置于地,能令飞走,喝之则止:妖术之幻如此。陈小崖「外纪」:『暹罗番妇多妖术,中国人娶之者,妇限以年,必如期而往;否则,鲜不死焉。途中冶女稍目之,立生怪毒;哀忏即除。失其主,它人不能治』。是外国番妇妖幻更甚。

  方言(各社音多不同略举其概)

  天为务临。日为咿喇哈。月为咿达。夕为务阑。星为萨哈阑、为暧萨拏夕。风为麻哩。雨为唎麻拏、为乌达。云为喇漠。雷为临萨哈。电为力吧力吧。虹为打利包该。霜为乌弗打。露为喇漠哈。雾为萨喇吗、为吗喧。天明为吗喇吗哈。日午为喇丹入。夜为煞火。寒为吗哈喇夕。暑为吗喇辣。旱为猫勺唎摩拏。久雨为乌屯者唎麻拏。

  地为乌吻。山为嵂、为木艮。水为喇淋。海为地淋,为麻艮。溪为包,为阿汪。潭为阿煞。陂为达漠。圳为噶哈噶。井为潦哈。泉为思吗潦喇。淋为务扪。火为喇步。

  耶妈,父也;一曰阿兼。摆奄,母也、姑也。母一曰儿喇。麻箕,祖父也。雾雾,祖母也。茅撒哩,伯也、叔也。喇由喇补伯叔母也。若佳,兄也;一曰撒哩麻撒(句)。迷老,弟也。一曰撒哩麻奴喇(句)。阿己,夫也;一曰媚家。歹喇,妇也;一曰鸡家奴(句)。喇补麻撒,姊也。喇补吧一,妹也。茅摆,堂上翁也、岳父也。阿夕瓜,堂上姑也、岳母也。猫喇补,母舅也。阿实瓜,母姨也。妇吧哩,嫂也。妇吧哩吧一,弟妇也。阿六江,子也、女也;子一曰阿喇、女一曰阿喇歹拏(句)。打喇连,女婿也、儿媳也;婿一曰佳喇六(句)。阿喇撒哩,侄也。阿喇雾雾,孙也。阿呶喇补,外甥也。阿已阿已、男子也女曰摆摆。土官曰甲必丹。

  叙麻格者谜路,土人也。临吗哈,农夫也。吻奴哩补,工匠也。吗哩拏阿哻,客商也。曰妈嫫(句。下仿此)、曰麻煞者稍,老人也。曰阿喇喇、曰佳喇歪,少年也。吗哈吧者稍,长人也。吧若,矮人也。曰妈仁、曰妈良、曰麻目底六,美妇也。曰么呵、曰妈古癞,丑妇也。曰万拏者稍、曰麻毒鸡角姑笼,人、众也。老里,我也。呶,汝也。扪喇打因拏,成婚也。妈■〈女荖〉者谜苏,怀孕也。黑麻拿,生子也。仳哩哩(句),召客会饮也。妈萨萨,祖先也。打打害稍稍,神也。麻夫阑,鬼也。吗嘶,病也。死曰吗歹、曰吧吧潺。死而复生曰麻苏哈。

  嫌吗鲁哈鲁,拜也。他都君(君依土音),跪也。密衮,坐也。曰临马秣、曰马打郎,行也。曰黑马辘、曰石跟,跑也。吟吻,言语也。吗哈吧沙(句),訾骂也、斗殴也;斗殴一曰麻吧吧台(句)。拏把喇(句),强有力也。乌弗临(句),柔弱也。曰麻唎夕、曰麻哩古,睡也。猫务箕勿箕,醒也。路买(句),度曲也。番自赛戏曰事戏。

  身曰麻哻。头曰乌。颅曰蒙峨。目曰麻撒。面曰撒密。鼻曰律、曰昂峨斯。耳曰撒哩喇。口曰务哩。吻曰摹突。唇曰务分。齿曰哩本。舌曰喇哩喇。喉曰卓考。肩曰歹一八。手曰利马、曰谜喇夕。乳曰都都。志曰阿穆、曰阿目(目依土音)。腹曰务译、曰谜苏。脐曰务夕。膝曰希鲁遁。足曰阿撒、曰丁丁。发曰物夕。眉曰甲八。须曰喇律、曰呓呓。

  一曰阿打。二曰利撒。三曰直鲁。四曰咿吧。五曰哩骂。六曰咿临。七曰秘都。八曰打卢。九曰阿舍(舍依土音)。十曰猫歹矢。百曰谜阿打哈苏。千曰谜阿打沙力。万曰谜阿打漫。有曰咿拏。无曰猫勺。多曰漫拿。少曰吧译士牙。是曰阿哈。非曰谜阿呢。

  庄谓之阿喇哈。社谓之萨鲁屯。屋谓之都粉、谓之打咯。门谓之麻勿。墙谓之麻哻都粉。田谓之乌妈。桥谓之达踏。船谓之阿满、谓之阿纲。花谓之衣袭、谓之都喇喇。草谓之哈没噶、谓之吧夕。竹谓之乌虾。木谓之衙截。

  册籍谓之谜路。字谓之苏喇。纸谓之吧力吧、谓之龙阿蒙。笔谓之苏力。墨谓之糜奴。扇谓之吧吧译。弓谓之务格儿。箭谓之吧哈。矢谓之茅必希。刀谓之试落、谓之乌律。车谓之箕辚、谓打哩吉。

  银谓之麻哩毒。钱谓之咯吗呢。铁谓之麻哩。铜谓之麻哩务哩。锡谓之都哀。

  布谓之衣幙。绸缎谓之如噶噶。帽谓之打喇独、谓之噶姑母。衣谓之姑喇袭。袴谓之加水。袜谓之霎霎务。鞋谓之达打毕、谓之霎屏。被谓之霎霎呼。帐谓之哈哈产。床谓之喇丹。

  谷谓之独独。米谓之新沙、谓之博。酒谓之醳、谓之务哈、谓之打喇酥。饭谓之罗漠、谓之开生。粥谓之务拿。蔬谓之辣辛。槟榔谓之阿迷希。荖谓之阿辣噶。烟谓之打吗啯。食酒谓之迷底打。食饭谓之麻目吉打。锅谓之打泥溺。

  马谓之哈阿麻。牛谓之鸾。羊谓之优。鸡谓之卓瓜、谓之孤甲。狗谓之阿都。猪谓之猫雾。豹谓之阑里阑。鹿谓之门阑、谓之没。鱼谓之试干、谓之腾。鹅谓之打姑麻一。鸭谓之哈拿哈拿。捕鹿谓之麻噶阿喇哈。捕鱼谓之艮米落试干。骑马谓之没阿吧。骑牛谓之麻吧历。

  马贵与之纪流求,其略曰:『流求国居海岛,在泉州之东。有岛曰澎湖,烟火相望,水行五日而至。土多山洞。男女皆纻绳缠发,从顶后盘绕至额。其男子用鸟羽为冠,装以珠贝、饰以赤毛,形制不同;妇人以罗纹白布为帽,其形方正。织斗镂皮并杂毛以为衣,制裁不一,缀毛垂螺为饰,杂色相间,下垂小贝,其声如佩。缀珰施钏,悬珠于颈。织藤为笠,饰以毛羽。有刀矟弓箭、剑铍之属。其处少铁,刀皆薄小;多以骨角辅助之。编纻为甲,或用熊豹皮。好相攻击,人皆骁健善走,难死耐创。诸洞各为部队,不相救助。两军相当,勇者三、五人出前,跳噪交言相骂,因相击射。如其不胜,一军皆走;遣人致谢,即共和解。收取斗死者,聚食之。俗无文字,望月亏盈以纪时节、草木荣枯以为年岁。无君臣上下之节、拜伏之礼,父子同床而寝。男子拔去髭须,身上有毛处皆除去。妇人以墨黥手,为虫蛇之文。嫁,以酒肴、珠贝为聘。或男女相悦,便相匹偶。以木槽中曝海水为盐、木汁为酢。米曲为酒,其味甚薄。食皆用手。遇得异味,先进尊者。歌呼蹋蹄,一人唱,众皆和,音颇哀怨。扶女子上膊,摇手而舞。其死者气将绝,举至庭前,亲朋哭泣相吊;浴其尸,以布帛缠缚之,裹以苇席,榇土而殡,上不起坟。宜稻梁、禾黍、麻豆、赤豆、胡黑豆等。木有枫、栝、松、楩、楠、枌、梓、竹藤、果药同于江表。风土、气候与岭南相类。俗事山海之神,祭以殽酒。战斗杀人,便将所杀人祭其神。或依茂树起小屋;或悬髑髅于树上,人箭射之。或累石系幡,以为神主。王之所居,壁下多聚髑髅,以为佳人间。门户上,必安兽骨头角。隋大业元年,海师河蛮等云:「每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服依稀,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几千里」。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得河蛮言,遂与蛮俱往。同到流求国,言语不通,掠一人而反。明年,令宽慰抚之,不从;宽取其布甲而归。时倭国使来朝,见之曰:「此夷邪久国人所用」。帝遣武贲郎将陈棱等率兵自义安浮至高华屿,又东行二日至鼋鼍屿,又一日便至流求;不从,棱击走之。进至其都,焚其宫室,掠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自尔遂绝(义安,潮阳部也)。旁有毗舍耶国,语言不同;袒裸盱睢,殆非人类。宋淳熙间,其国之酉豪,尝率数百辈猝至泉之水澳、围头等村,多所杀掠。喜铁器及匙筋。人闭户则免,但取其门环而去。掷以匙筋则俯拾之,可缓数步,官军擒捕。见铁骑,则竞剜其甲;遂骈首就僇。临敌用镖,镖以绳十余丈为操纵;盖其爱铁不忍弃。不驾舟楫,惟以竹筏从事;可折叠如屏风,急则群舁之浮水而逃』。今按诸番俗,多与此相类。又郡之南路,有小琉球山;今之琉球,距此地甚远。或元以前,此地与澎湖共为一国而与琉球同名,未可知也。附录以备考。

  ·气候(附)

  气候古分南北;而南中之不同者,弗可枚举也。即就闽言之,福、兴以南四郡与延、建、汀、邵异,而漳、泉与福、兴又差异。诸罗在台北,自厦门至台,隔以重洋,水程十一更,约六百余里;自福州至邑治之鸡笼,水程七更,约四百余里;自郡治至邑之鸡笼山后蛤仔难,水陆千有余里:气候之不同,曷足怪焉!顾开辟之初,有与郑氏窃踞时异者:如康熙二十二年我师入台,冬十一月雨雪,冰坚厚寸余是也。至今日、又有与开辟时异者:如雨不必尽夏秋、旸不必尽冬春,昔年冬不着絮而今春日衣裘是也。天地之气化,随圣人为之转移。黔属水西,原为化外,旧称夏日装绵;今上龙飞之三年平为一府、三州、二县,近则南风初熏,纱葛并御矣。台湾自二十二年荡平之后,圣化日新,气化日变,礼乐政刑所及有旋转阴阳之功,是所谓参天地而赞化育者矣。邑有与台、凤异者,邑之中又有南与北各异者,地之高下、山海之近远、人民村落之多寡使然,在乎官斯土者之节宣,谨身立命之君子知所处焉。条其事为十于左:

  旧称:台地立春后,即御纱葛单袷之衣可以卒岁;夏秋酷暑,烁石流金。今不尽然:清明阴雨,尚可披裘。盛夏早晚,凉生几席;惟烈日无风,热不可耐耳。

  旧称:三、四月以后,雨连绵不绝,谓之秋霖,八、九月乃不复有雨。今亦不然:夏、秋竟多晴日,立春间有滂沱。盖入版图既久,阴阳之气与中土渐近也。

  县治距郡百余里,寒燠颇殊。冬末春初,时见薄霜,唯无雪耳。自县治至鸡笼,地愈高而愈寒。鸡笼虽严寒,亦稀见雪。称「鸡笼积雪」者,何也?乃有妄指玉山为积雪者。

  茅港尾以上,地愈高愈湿,夏、秋之间,室中没屐齿,物易霉蛀。半线以上,四时无干土。竹堑、南嵌道中,晓风微寒;至午则风变而热;反幸其无风。故客触之而患病者多。台人苦夏、秋之雨。竹堑以北,雨旸亦异:夏、秋常旱,冬、春多阴风细雨,或骤雨如注,人日在烟雾中,瘴毒尤甚。故郑氏以投畀有罪者。

  天色晴爽,午后风雨大作,谓之「发海西」;与内地早西、晚东迥异。盖台属大海在西南、山障于东,故风势逆击而西也。诸罗内山之背为东洋,县治上下隔海各数十里,夏、秋傍午及晡时,西风微拂;冬、春西杂以北,则加烈矣。半线以上西通海,四时俱烈于台湾。

  海气山岚,交酿为露,值夜霏霏如霰;村舍山林,咫尺莫辨。茅檐日高,尚溜余滴。故冬、春无雨,二麦、瓜菜不以为病。又有红日三竿,天气清朗;忽阴翳溟蒙,更为浓露。变幻俄顷,殊不可测。

  内山终岁不离云,或幂于顶、或横于腰,惝怳飘渺,莫穷其际。偶于侵晨片晌,翠黛笋簇,望之如洗;须臾即云合矣。若日中云收,峰峦可数,必不日而雨。海内之山,未有以清朗为雨候者。

  夏、秋红日当空,片云乍起,倾盆立至。一日之内,阴暗屡变;或连月不开。冬、春二时,或昧旦霜飞,日中雨注;方在摇扇,旋苦寒风。客斯土者,宁过暖而无受寒,则邪气不得而中之矣。

  地常动,或连日动、或日数动。又晴将雨或久雨将晴,则动。然鲜倾坼之患。

  四周皆海,地若浮球,天似较低于内地。虽月朗风清,星辰可摘;一逢阴雨,如翅四垂矣。古人言: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自此地观之,一若倾于东南;或者谓海气云蒸使然。造化之理,难为究极,存而不论可也。

  ●诸罗县志卷九

  人物志

  选举烈妇寓贤(附)

  邑之有人,犹景星卿云之丽天、玉之映于山而珠之媚于渊也。三代以后,唯汉得人为盛,盖犹古者乡举里选之法云尔。自文、武两科之制兴,萃天下之贤且能者,一归于制科;而或讲艺不精、实行不笃,使匹夫匹妇反得挟其孤行一意之概,傲儒者以未能,士之耻也。诸邑新辟,士罕以他途进,贡举亦寥寥焉;山川之气郁而有待德业文章,吾知其并时而起也。录选举,志其姓名及坊里节烈有行义者。

  选举

  烈妇

  寓贤(附)

  ·选举

  选举之法,昉自成周。历汉以至于明,或以荐辟、或以制科。制科之中,又有历代色目之不同,而所重者惟明经进士而已。自宋神宗以王安石之议,颁经义式以取士(八比之始),而诸科皆罢,并于进士一科。至明洪武,而端以经义取士;定乡、会两试于三年,乡以秋八月、会以明年春二月。十七年颁科举式,乡以子午卯酉、会以辰戌丑未,着为令。本期乡、会两试,悉仿明制。顺治末年,定福建解额为五十三人。康熙二年丙午,罢制义,用策论。六年己酉,复制义;额数增减不一。诸罗置县,自康熙二十五年台厦道周昌详请具题设学(译见「学校」),于是二十六年科、岁两考,一时并举。是年春,陆路提督张云翼疏称:『二十六年丁卯大比之年,在台湾为鼎新开科之日。请照甘肃宁夏生员事例,于闽场另编字号额中一、二名;行之数科,俟肄业者众,造诣者精,仍撤去另号,勿复限以额数』。奉旨:『台湾一府三县生员另编字号,额外取中文举人一名』。此台湾一府有科目之始也。三十五年丙子,诏天下,分上、中、下省,各增解额。定福建为中省,增解额一十七名为七十一人。三十六年,闽浙总督郭世隆疏称:『据四学士子佥呈,台湾新辟之时另编字号,额外取中举人一名;至今已历四科,人文日盛。请今后乡试撤去另号,通省一体匀中,以示鼓励』。诏可。四十一年壬午,分官卷七人。四十四年乙酉,增额外五经卷三人。五十年辛卯,诸罗学中乡试二人,则诸罗有文科目之始也。五十二年癸巳,恭逢皇上六旬万岁,特开万寿恩科,福建文解额定为八十五人。

  武科之设,始自唐武后。宋开宝元年、罢之。仁宗初,富弼、苏洵言,武举宜如旧。庆历二年,复罢,旋以苏轼、司马光之言而复。干道后,及第补授,皆仿进士科恩例。理宗淳佑四年,亲阅武举进士骑射。明初,有武举科。成化十四年,太监汪直请武科悉如进士恩例;刘大夏言:宜仿唐、宋故事,损益会试、殿试事例。乃诏:次年开科较骑射策论,优者列职论官。本朝福建以五十三人为定额。诸罗中武乡试,自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始;中武会试,自五十二年癸巳万寿恩科始。

  岁贡,唐、宋、元无正科。明洪武十六年,令天下府州县学岁贡生员各一人,至京试经书义、判语,中式者入国子监肄业。其后,年分不一。正统二年定例:府学年贡一人、州学三年二人、县学二年一人。本朝顺治四年定:每岁将次年应贡生员屡经科举者三人,一正二陪,严加考选;如年衰文谬,许告衣顶,以陪者充选。康熙元年罢岁贡,八年复之。又有考选贡入国子监者,曰拔贡;国家覃恩,就挨次首贡取充者,曰恩贡:皆以特典行之。又有副榜充贡者曰副榜贡。又或以输财为例贡。诸罗各贡,自康熙二十八年始;并以次附于科目。

  举人

  康熙五十年辛卯(许斗榜)二人:杨阿捷(府学)、王锡祺。

  贡生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蒲世趾(岁。古田教谕)。

  三十年:周盛(岁)。

  三十二年:马廷对(岁)。

  三十四年:许汝舟(岁)。

  三十五年:王日登(府学。岁)。

  三十六年:卢贤(恩)、杨以仁(拔)。

  三十八年:薛维瑛(岁)。

  四十年:林中騋(岁)。

  四十二年:方宗伟(岁)。

  四十三年:江琳(府学。岁)。

  四十四年:陈志(岁)。

  四十五年:林彦瑛(府学。岁)。

  四十六年:吴一鸣(岁)、王纯(例。上杭训导)。

  四十七年:陈圣彪(府学。戊子副榜第一名)。

  四十八年:林浚(岁)、胡琛(府学。恩)。

  五十年:苏克缵(岁)。

  五十一年:许冈(府学。岁)。

  五十二年:洪成度(岁)、洪登瀛(府学。恩)、林中梅(恩)。

  五十四年:郑隆彤(岁)。

  武科进士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万寿恩科:许■〈犭俞〉(乙未殿试侍卫)。

  举人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许■〈犭俞〉(见进士)。

  四十七年戊子:许兴、吴朝佐(府学)。

  五十年辛卯:余立赞。

  五十三年甲午:林中颍。

  ·烈妇

  王氏名■〈毛上灬下〉娘,善化里欧预之妻。年二十适预,踰年而预卒,王哀毁悲号,治丧尽礼。即卒哭,白内外诸亲,沐浴更衣,自缢而死。葬本里北仔店牛庄前。事在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周钟瑄致祭,旌其门曰「节义凌霜」。五十五年,通详各宪。

  论曰:义烈之难也,不可望之须眉男子,况妇人乎!王氏从容就死于丧礼既成之后,一载同衾,百年同穴;孰谓草莱新辟,阁遂无人哉!先是,同里有陈仗卿者妾亦王姓,仗卿卒,王年十九;嫡早丧,有遗孤子应选甫八岁。王以死自矢,抚嫡子如所生,延师教之。应选既入泮,里人具其事于郡邑。康熙四十五年,郡守卫公台揆书「节义可风」以旌之。噫!何王氏女之多奇杰也。昔章纶之母,夫死无出,抚妾之子;故其晚年诗曰:『儿能成名妾不嫁,良人瞑目黄泉下』。彼固读书明理,乃能共抚孤以完其贞。若王氏,特村落田家妾耳,宁有教之守义执节者;试与前贤相较,果孰难而孰易焉!又有安定里西保黄孟深者,祖籍漳之龙溪,幼随父瑞章至台。瑞章三子,伯与季皆早卒;孟深抚遗孤,为之完娶教育。晚年男子至四十八口,与孟深而五世矣,同居合爨,各以耕读为业,内外无闲言。五十五年,观察梁公文科旌其门曰「德门」,知县周钟瑄颜其堂曰「匹休公艺」。既又上其事于各宪。又有王求、李次者,亦安定里人;四世同居,梁公皆旌其门。此盖由圣朝德化之敷,各宪政教所渐;故海外醇风,均足杀青编简。并类记之,以俟盖棺论定云。

  ·寓贤(附)

  沈光文号斯庵,浙之鄞县人。明副榜,历仕绍兴、福州、肇庆间;由工部郎中,加太仆少卿。顺治辛卯,自潮州航海至金门;总督李率泰闻其名,阴使以书币招之,辞不赴。后移家泉州,过围头洋遇风,漂入台;郑成功以客礼见,不署其官。及经嗣,光文以赋寓讽,几罹不测;乃变服为僧入山,旋傍邑之目加溜湾番社教授生徒,济以医药,因家焉。所着有「台湾赋」、「东海赋」、「檨赋」、「桐花芳草赋」及「花草果木■〈风贝〉杂记」。卒葬,于善化里东保。

  卢若腾字闲之,同安浯州人。明进士;怀宗召对称旨,授兵部主事。疏劾督捕杨士昌,升本部郎中兼总京卫武学。三上疏,劾定西侯蒋惟禄。有恶其太直者,外除宁绍兵备道。濒行,劾中使田国兴。既至浙,兴利革弊;二府士民有「卢菩萨」之谣。鼎革后,遯迹于台,杜门谢客。传其所着诗文甚富。

  论曰:二公可谓各行其志者矣!明社既屋,圣主龙兴,唐、鲁诸藩窃拟一隅,不待知者而知其无能为也。沉间关崎岖,卒遯荒岛,抑足悲矣!卢始以直谏显;河山改色,借海外一曲为首阳,不降不辱,或庶几焉!二公「郡志」皆失传,余恐卢之久而泯灭也,故附之。沉所着,得「花草果木杂记」于其家,载其诗之尤雅者。

  ●罗县志卷十

  物产志

  「周官」:职方掌天下之地,人民财畜有辨、九谷六畜有别,以尽地利、穷物宜。民职此勤,贡赋此供,人民此■〈自上十下〉,上下草木鸟兽此若也。诸罗内山崇深、外海浩渺,莫穷其底里;其人力所通者,千万年之幽昧,乃今获耀乎光明。天不爱道、地不爱宝,蕃殖无穷焉;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司牧者以人事补天地之所不逮,俾斯民树畜而安居、兴利而祛害,其庶乎物用之不匮哉!

  物产

  ·物产

  谷之属

  秔稻:秔与粳同,种类颇多。有占稻,俗名占仔。「湘山野录」:『宋真宗以福建地多高仰,闻占城稻耐旱,遣使求其种使莳之』。按「宋会要」:『大中祥符五年,遣使福建取占城谷,分给江、淮、两浙』:则种入中国似更前。有赤、白二色,白者皮薄易舂。六、七月始种,十月收。稻之极美者。又,过山香,粒大倍于诸米,极白。置一盏杂他米于釜,饭尽香。收获最迟。出土番各社;汉人购之,必加数倍以易。大伯姆,米白,性喜潦,宜于低田,苗随水长。种、获同占仔。早占,有赤、白二色,粒差小。种于园;二、三月种,七、八月收。圆粒,米白而软,粒短而肥。种于园;三、四月种,八、九月收。但米多而为饭则少。埔占,壳白米赤,皮厚。种、获同圆粒。台人初贱之,但用以酿酒;年来谷贵,价渐与他种等,皆为常餐矣。吕宋占,种自吕宋。有赤、白二色,粒小而尖。种、获同埔占。但藏久则腐,种之下者。

  糯稻:「古今注」:『稻之黏者为秫,即糯也』。「闽中记」:『闽人供酿之余,岁时糅粉为团、粽、糕、粿之属有:鹅卵秫,粒大,白而软。种、获与占仔同时。糯之最佳者。又,禾秫,壳白,米极软。土番种园中;四、五月种,八、九月收。既毕,乃会社饮酒,以作番戏。占仔秫,一名赤壳秫。米白,粒差小。内地赤壳,极香软贵重;此则不及。虎皮秫,壳赤有文,粒大、米白。竹丝秫,米青白色。生毛秫,壳有毛。俗呼大武垄秫,以其种出自大武垄也。种、获俱与占仔同时。

  黍:「礼记」:『仲夏之月,农乃登黍秫』。高六、七尺,粒圆、色黄。俗呼为番黍,一名狗尾黍。又,芦黍,俗名薯黍;「宁化志」名芦粟。高与黍等,叶如芦。粒差大于黍,色赤。有二种:黏者可和秫作酒;不黏者可作糕煮粥。黔、蜀间名高粱。鸭蹄黍,以其穗似鸭蹄,故名。

  麦:「说文」:『麦,金也。金至而生、火至而死』。有大、小二种。「广雅」:『大,麰也;■〈禾来〉小,也』。十月种,四月熟。台俱种于园。当旧谷既没、新谷未升,二麦先熟,接绝续乏。故「春秋」他谷不书,无麦禾则书;盖重之也。又,荞麦。一作荍麦,实三棱,而色微黑,秋花、冬实。粉亚于麦面,俗谓能去冷汗。番黍,似黍而低。心吐花如稻,结实叶内,熟则色黄。一茎百余粒如石榴子大,环绕茎外。煨食,颇香美。此非麦属,姑名之耳。

  菽:「物理论」:『菽,豆之总名也。角曰荚,叶曰藿,茎曰萁,有黄、白、黑、绿诸色:黄豆,粒大倍于内地;人甚珍之。白豆,种自港冈出者最佳,下淡水者次之。黑豆,土产者粒不甚大。俱四、五月种,八、九月收。绿豆,以色名也。性凉,能解毒。三、四月种,七月收。又,落花生,俗名土豆;出西国。蔓生,花微黄,花心有丝,谢入地结实,一房可二、三粒。用充果品,或以醡油。此外,有充蔬菜者(入蔬部)』。

  麻:「周礼」:『三农生九谷,有麻』。「诗」:『禾麻菽麦』。今南中止有胡麻,种出大宛,汉张骞携来者。一名脂麻。相传:必夫妇同种乃茂。有黑、白二种。可醡油,又名巨胜,俗作芝麻。

  布帛之属

  凡绫罗、绸缎、纱绢、棉布、葛布、苎布、蕉布、麻布、假罗布,皆至自内地。有出于土番者,寥寥;且不堪用(别载「番俗」、「衣饰」)。

  货之属

  糖:煮蔗而成。有黄、白二种。又,冰糖,用白糖再煮,如坚冰;比内地较白而甜逊之。

  菁淀:树高可四、五尺,种园中。一名蓝淀。「尔雅」『藏马蓝』、郭注『大叶冬蓝』、邢昺疏『今为淀』者是也。台人谓之大青。又,槐蓝,叶细;名小青。又,蓼蓝,可染绿。

  油:香油,脂麻油也。有黑、白二色。菜子油、落花生油,麻贵时,以和香油亦可食。蓖麻油,煮糖用之。

  酒:用草为曲制之。有老酒、烧酒诸色;然不佳,杂以糖水。今多用惠泉、包酒、绍兴、镇江之属,俱至自吴越;而包酒亦渐多赝者。

  茶:「茶经」:『茶者,南方嘉木』。北路无种者。水沙连山中有一种,味别;能消暑瘴。武彝、松萝诸品,皆至自内地。

  炭:以九荆木者为佳,质坚难烬。杂木次之。色白如雪。内地宝此,以热博山之炉。

  煤炭:灰黑,气味如硝磺。可以代薪,焰甚烈;北方多用之。出鸡笼八尺门诸山;传荷兰驻鸡笼时,炼铁器皆用此。

  薯榔:「泉郡志」:『茎蔓似薯,根似何首乌;皮黑肉红。染皂用之』。

  盐:「周礼」:『盐人掌盐之政令,以供百事之盐』。有煮、有晒,台止用晒法。诸罗无盐埕,资于台、凤。南社、崇爻所产无多(见「外纪」)。

  曲:有红、白二种。「南方草木状」:『草曲』。不用曲蘖,但杵米粉杂以众草,置蓬蒿中荫蔽之,经月而成,可以酿酒;即今白曲也。红者来自内地。

  灰:「异物志」:『占贲』。灰,牡蛎也,不如内地之黏。涂壁,久则灰落;亦用以煮糖。又与浮留、槟榔同食。

  麻:与谷之属异。解其片,净刮之,绩为布。有青、黄二种。「诗」言:『沤其麻』是也。草地间有种者。

  纻:「诗」言:『沤其纻』。俗作苎,误。「说文」:『纻,草也』。可以为绳。宿根在地,入春自生,一岁三收。剥去其皮之表,取其里以缉布,谓之纻。土番间种之,甚短。妇女绩线,俱用内地产者。

  藤:产深山中。枝叶多莿,长数十丈。白不及海南。或丝而为器。凡捆货、碇绳、束茅索绹之用,悉取诸此。

  茄藤皮:漳郡名咬丁,又名海蒹葭。生海岸边。红者取其皮以染,功同薯榔;亦有白者,并可以燎。凶岁,取其子以食(详见「外纪」)。

  豹皮(见兽部):为裘、为褥,皆可用。价数十倍于鹿皮。

  鹿皮(见兽部):春皮毛浅而薄,番以为席;冬皮毛深而厚,汉人购为褥,温而去湿。小者白点斑斑,色殊雅,然不如大者之温。亦有用以制烟荷包、烟筒袋者,北人多喜之。

  麋皮(见兽部):俗呼为蒋皮。青黑色,甚粗,小于水牛皮。吕宋用之,商人载以贸易。

  麖皮(见兽部):毛黄黑色。去毛存,靴袜鞹裤皆用之。按诸志云:『麂皮细腻,宜于■〈革华〉袜诸物;台所用者,皆麖皮也』。

  器之属

  甲万:或称夹板。以树木为之。长三尺许,阔尺五、六寸,高二尺,上有盖。启闭之法,以铁为机;其制不一,曰番锁。坚牢殊甚,用以贮衣服、器皿。

  大柜:亦以楠为之。长七尺,阔三尺许,高三尺;内作两隔,锁之制如甲万。诸为商贾者,用贮银钱数目;夜以为床,寝其上,防窃盗也。

  轿:制自郡治,朱漆或绘以文采。内地以斑竹为之,较轻便;至诸罗者鲜。

  棹:以楠为之,理细;而文竹者为多,以价廉而工省也。

  凳:本凳,以楠为之;竹凳,以鲎脚绿付为之。椅之雅者,皆至自内地。

  床:截竹或木为之,粗而不耐久。至自内地者殊精巧。

  衣架:木者少;以鲎脚绿竹为之,祗供一年之用。

  蔬之属

  芥:「本草」:『芥似菘而有毛』。「农书」云:『气味辛烈,菜中之介者也』。叶多缺者,性更辣;取其子,研末以和食品,为芥辣。「埤雅」:『望梅生津,食芥垂泪』是也。

  白菜:一名菘。「通志」:『本出北地。陆佃曰:「菘,凌霜晚凋,有松之操,故曰菘。周颙所谓「秋末晚菘」也。其佳者茎扁薄而白,叶青白色。一种茎圆厚微青。又一种差小,名六月白;端节间即有之』。

  姜:「说文」:『姜作疆,御湿之菜也』。「字说」:『姜能疆御百邪,故谓之姜。初出嫩者,其芽微紫』。「南都赋」:『苏蔱紫姜』。梁裴子野不食姜,或嘲之曰:『孔称不撤,裴乃不尝』。

  番薯:一名甘藷。皮有白、紫二色,肉白而实。种自南彝。生、熟皆可食,亦可酿酒。切片晒干以代饭充糗,荒年人赖此救饥。或去皮磨之,曝为粉。又有文来薯,皮白,肉黄而松;云种自文来国。

  山药:苗生蔓延,紫茎绿叶,花穗淡红;香气远闻,逼似兰花。冬食其根,皮黄肉白,一名玉延。「广雅」:『玉延,藷蓣也。唐避代宗讳豫,改为藷药;宋避真宗讳曙,改为山药』。

  薯:俗呼为田薯。叶长而尖,蔓生。有紫、白二种,紫者皮赤黑色、白者皮白黑色。根伏土中,一藤可七、八魁。间有一藤一魁者,长四、五尺如短柱,重十余觔。「宁化志」:『他物下种,必用子、用仁,或原物根芽。独薯不然,取一条片片切之,只留皮一面种之,发根生苗,诚一奇也』。

  芋:叶似荷而不圆,茎亦可作臛葅。一名土芝一名蹲鸱。大曰魁,小曰子。扬雄赋:『蹲鸱沃野,世济阳九』。言能济人也。「广志」云:『芋有水、旱二种,旱芋山地可种,水芋水田莳之。根叶皆相似,而水芋殊胜』。北路种于园。槟榔芋颇佳,大而松;红根相连如槟榔子,故名。秫米芋软而黏,色白。又凤山淡水芋极大,魁重至七、八觔;北路内山番亦有之。

  韭:一名草钟乳。周颙曰:『春初早韭,以其温补,故名钟乳也』。「说文」:『一种而久生,故谓之韭。一岁数割,其根不伤;割而复生,不用再种。茎名韭白,根名韭黄,花名韭菁。』「礼记」谓『韭为丰本』,言美在根也。

  薤:似韭而叶差阔。「尔雅」谓薤为鸿荟,「本草」谓之茱芝。古礼:膏用薤:「本草」以蕌子为薤之别名。蕌音叫,俗谓之蓼荞。

  葱:「尔雅」:『青谓之葱,一名芤;以草中有孔也』。崔实曰:『二月别小葱,六月别大葱』。「礼」「内则」:『脍春用葱,又脂用葱』。有香葱、麦葱风葱。风葱可疗小儿中风之症。

  蒜:「尔雅」以小蒜为蒜、大蒜为葫。小蒜一名蒚。「齐民要术」:『蒜宜良软地,食之能杀腥膻、虫鱼之毒。佛家以蒜为五荤之一,生食增恚、熟食发淫,有损性灵;俱不食』。

  蒝荽:茎叶柔细而根多须,绥绥然也。时珍云:『味辛香,通心脾,达四肢。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即此。西方书名兴渠,为五荤之一』。

  芹:「尔雅」谓之楚葵,一名水采英。荻芹茎白,赤芹茎赤;并可爚食,亦堪作菹。「诗」:『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北路产于冬、春之交,嫩而肥美。

  枸杞:「尔雅」:『枸杞,机』。郭注,『今枸杞也』。「诗」:『集于苞杞』。

  陆玑曰:『一名苦杞。春生,味微苦』。

  紫菜:一名索菜。「吴都赋」:『纶组紫菜』。生海中石上,以子月生,亦名子菜。出淡水。

  白花菜:茎微红,枝叶带毛,似芹而小。花白如雪,又名雪花。鲜不可食;腌为菹,味香美。

  瓮菜:「遯斋闲览」:『本生东彝古伦国,番舶以瓮盛来,故名』。稽含「草木状」:『叶似落葵而小,干柔如蔓而中空。南人编苇为筏,作小孔浮水上。种水中如萍,根浮水面,叶茎皆出于苇筏,盖水陆皆可生之菜』。

  菠薐:刘禹锡曰:『菠薐,本颇陵国之种。西僧将子来者,语讹为菠薐耳;方士隐名为波斯草』。俗呼红根菜。

  油菜:「通志」:『叶似白菜,青色,根微紫;一名云苔』。时珍云:『此菜易起台,采其台食,则分枝必多,子可酢油,俗呼油芥』。

  芥蓝:「通志」:『叶如蓝而厚,青碧色;菜之美者』。「兴化志」谓:『蜀中万年青极相类,但此一年一种,万年青累岁不易,味稍苦耳』。

  苋:「尔雅」:『蒉,赤苋』。即今红苋是也。「埤雅」:『有红、白二色』。「易」曰苋陆,乃马齿苋。俗传苋不宜与鳖同食,谓鳌见苋而生也。

  同蒿:「时珍」云:形气同于蓬蒿,故名。一名蕫蒿,叶似艾,花如小菊。性冷微香,多食令人气满。

  倭菜:一名生菜,可生食。有香倭、苦倭二种。

  浮藤菜:「兴化志」:『叶略圆而厚,藤相紏缠,子紫黑色。和蟳煮,味甚甘滑。俗名蟳菜』。

  莙荙:「泉郡志」:『叶厚而柔,晒之难干,盖载阴气之多者;「本草」谓其补中下气。汁洗衣,白如玉。或谓以茎烧灰淋汁,俗呼为厚荙菜』。

  冬瓜:形似枕。「广雅」一名地芝。「本草」注:『经霜,上白衣如粉』。陶隐居曰:『利解毒消渴』。俗切片和糖煮之,作茶品。

  菜瓜:有青、白二色。酱、豉、糖、醋皆宜。俗名莦瓜。

  丝瓜:一名天罗、一名布瓜、一名蛮瓜;性寒。「泉郡志」:『老则其中有丝;去皮取丝,可擦锅。俗亦名菜瓜』。

  王瓜:亦名胡瓜。张蓦西域得种,故名。「本草」:『一名土瓜』。皮有微莿,亦名莿瓜。「月令」:『四月王瓜生』。此地十二月亦有之。

  苦瓜:一名癞葡萄。皮上痱■〈疒外畾内〉如癞,味苦。一名锦荔枝;则因其既红,而裂子有红瓤,甘美可食,故名之也。吴越人食其子,闽广人食其皮。

  金瓜:一名番瓜,种出南番。有圆者、有长者,身有棱,老则色黄。圆者或至六、七觔。又最小者,色鲜红,曰红瓜;形如之。但不堪食,充玩而已。

  匏:蔓生。「埤雅」:『长而瘦上曰瓠,俗名芋瓠;匏之甘者。短颈大腹曰匏,又曰瓢。「诗」:『匏有苦叶』。「国语」:『叔向曰:「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言佩瓠可渡水也。瓜属,故曰匏瓜,又曰壶卢。

  茄:有紫、白二种。「南方草木状」谓:『种茄,宿根三、五年,渐成大树。熟时梯树取之』。此地高三、四尺,可留隔岁。一名落苏。杜宝「拾遗录」:『隋炀帝改茄为昆仑紫瓜』。

  笋:俗作笋。「尔雅」:『笋,竹萌』。「说文」谓之竹胎。诗:『其蔌维何,维笋及蒲』。种类甚多,诸罗笋无佳者;必煮去苦汁,浸以清水,差可食。惟竹堑岸里产筀竹笋极美,或晒为干;不可多得。

  扁豆:一名娥眉豆,俗名肉豆。形似皂莱,色青。花有红、白二种,白者入药,能补脾。

  菜豆:莱长,亦名长豆。蔓生,下垂。有青、紫二种。

  刀豆:形似刀,故名。皮厚而中有子,皆可食;酱极佳。

  萝卜:俗名菜头。「尔雅疏」:『紫花菘也。一名温菘,一名葖,一名萝菔。昔婆罗门僧东来,见食面者曰:「太热奈何」?及见食中有萝菔,曰:「赖此解之耳」。

  果之属

  檨:种自荷兰。树高可荫,实似猪腰子而圆。有香檨、木檨、肉檨;香最上,木次之。盛夏大熟,色黄,肉与核相黏。切片以啖,甘如蔗浆,而清芬远过。沈文开「杂记」:『食毕弃核于地,当月即生。核中有子或一粒、二粒,如豆之在荚。叶新抽,杪红若丹枫,老则变绿。遇严霜,则嫩枝尽槁』。按檨,「正韵」无此字,俗音羡。或以香美可羡,从而附会之耳。

  槟榔:树似椰,皮似青桐,节似竹。大者五、六围,高五、六丈,未大如本。叶聚树端如椶,房居叶下;花秀房中,四月开,细白而香。子结房外,擢穗如黍,一穗子数百粒。秋末冬初采食,至二、三月乃尽。状类云南草果,夹以浮留藤、蛎灰,能祛瘴气。初熟时,肉未坚尤美。老则中有实如鸡心,紫纹斑驳,与海南子无异;鲜有食之者,为种而已。

  浮留藤:即蒟。「说文」:『蒟,蔓生。子如桑椹,苗为浮留藤』。左思「蜀都赋」所谓「蒟酱」,取其子为之。陈小崖「外纪」:『粤人夹槟榔用叶;台人憎其辣,独用藤』。俗名荖藤,产内山;近萧垄社者最佳。削皮脆如蔗,文如菊,根脆于藤;子如松蕤初吐,俗号荖花。横切小片,文白点点如梅花,更香烈;类云南芦子。汉人纳币,取其叶满百,束以红丝为礼。按荖,「正韵」无此字;或作蒌,亦非。

  莲子:味甘气温而性啬;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能补脾。其菂至秋黑而沉水,为石莲子;以建宁产者为佳。台之胜,独以花晚开而寒香耳(别见花部)。

  椰子:树类栟榈。子一穗十数,累累下垂,重叠无间。外裹粗皮如椶片,内结坚壳;白肉附之,味如牛乳,中含浆如酒,曰椰酒、又曰椰油。沈光文诗:『壳内凝肪径寸浮,番人有法制为油,穷民买向灯檠用,却为芝麻岁不收』。壳薄劣不及海南,止堪供挹水之用。

  波罗蜜:种自荷兰。实生甚异,或根、或干、或枝桠、或梢,皆结焉。熟大如斗,色绿,磊砢似释迦头;气香如蕉、液黏如漆,房如石榴,味甘酸。子如皂,中核微赤;煮熟味类芋。

  佛手柑:色同香橼。长者近尺,状如佛手指,有伸者、屈者,长短错落;亦有如拳者。香特异常,虽干而经年不歇,奇产也。

  黄梨:以色名,或讹为王梨。实生丛心,味甘而微酸。盛以瓷盘,清香绕室,与佛手、香橼等。台人名菠萝,以末有叶一簇如凤尾也。取尾种之,着地即生。

  龙眼:「南方草木状」:『树如荔枝,果如黄弹。壳黄,肉白而甘;一穗数十颗。随荔枝而后熟,故谓之荔奴。诸罗产甚多,味比内地。

  西瓜:五代合阳令胡峤记云:『峤于回纥得瓜,种之结实,大如斗,味甘,曰西瓜』。内地六、七月熟;诸罗之种莫知所自也,八、九月下种,十一、二月即熟。

  葡萄:「史记」:『大宛以葡萄作酒。富人藏酒万余石,久者积年不败。张骞移种于中国,一名马乳、一名黑水晶』。段成式云:『有黄、白、黑三色;又有绿葡萄,蜜叶繁阴,星编珠聚』。台止有黑者,亦甚稀。

  甘蔗:「广志」:『竿蔗,又名都蔗。皮带红而节短,亦有青黄皮者』。北路初植不佳,近则甘脆不亚内地。其煮糖者,韧而小,谓之竹蔗。

  甘蕉:「三辅黄图」:『汉武建扶荔宫,有甘蕉二本;俗名牙蕉,亦名荆蕉。「南方草木状」:『实随花;每花一阖,有十余子,先后相次。子不俱生,花不俱落』。

  荔枝:壳红,膜紫、肉白,以核之细者为珍,谓之蕉核。蔡君谟曰:『荔枝,惟闽越、巴蜀有之。汉初,尉佗以备方物,始通中国;为南方第一佳果』。有自内地携一、二株来者,多叶少实,味亦酸。

  香橼:俗名香圆。「本草」:『枸橼』。「南方草木状」:『皮似橙而色金,气极芬香,肉厚,白如芦菔』。一名密罗柑。置盘中可以供玩,切片可为糖品。

  石榴(见花部):段成式曰:『石榴甜者谓之天浆。有三种:皮黄、核小,子莹如水晶者曰密榴;皮斑赤,肉薄、核大者曰柴榴;皮白、味酸涩者曰白榴』。潘尼赋:『千房同膜,十子如一;缤纷磊落,垂光耀质』。

  菩提果:俗名香果。「海物异名记」:『花如冠蕤,叶似冬青,实似枇杷。出自西城,故名』。香埒于檨,而甘美不及。

  释迦果:似波罗蜜而小,种自荷兰。味甘而腻,微酸。夏尽、秋初熟。一名番梨。沈光文诗:『称名颇似足跨人,不是中原大谷珍;端为上林栽未得,只应野岛作安身』。

  菱:产水中。「周礼」:『笾人加笾之实菱芡』。注,『菱、芰也』。疏云:即菱角,楚屈到所嗜者』。唐东屿诗:『交游萍荇类菰蒲,怀玉藏珍似隐儒;叶底止因头角见,此生不得老江湖』。

  橘:「禹贡」:『厥包橘柚』,汉时有橘官,民有橘籍。台人误以橘为柑。柑皮厚而蹙皱;橘皮薄而光润,瓣随手即开。台产柑橘,味俱酸。又有四时橘,前生者红、后结者青,花果一年相续。亦名公孙橘。沈文开「杂记」:『有番橘出半线诸山,树与中原橘异。大如金橘,肉酸、皮苦,色黄可爱』。其诗云:『枝头俨若挂疏星,此地何堪比洞庭,除是土番寻得则,满筐携出小金铃』。

  柑:「南方草木状」:『橘之属,甜美特异者』。闽中以漳产为上;北路红柑、雪柑,供玩而已。沈文开「杂记」:『有番柑,种自荷兰。大于番橘,肉酸、皮苦。荷兰人夏月饮水,必取此和盐捣作酸浆入之。多树园中,树与橘无异』。其诗云:『种出蛮方味作酸,熟来包灿小金丸;假如移向中原去,压雪庭前亦可看』。

  梧桐子(见木部)子如糊椒,两两相并,缀于叶端。味清芳,堪埒松子。

  柚:有红、白二种。列子所谓『树碧而冬青,宝丹而味酸』。台产皆然。漳州文旦柚入贡。此外,佳种亦多有泛海而至者。

  木瓜:「尔雅」:『楙,木瓜也』。「诗」:『投我以木瓜』。理脚气。切细片,渍以糖或盐,味殊佳。

  柑子蜜:台产,形如公孙橘。初生色绿,熟则红;俱可蜜为茶品。

  桄榔子(见木部):花淡红而带白,结子如山茶、茱萸而甘,五月熟。时当种埔占,以桄榔子之多卜有年。

  桃(见花部):「尔雅翼」:『桃早盛,盖三岁而有子』。江文通颂:『惟园有实,惟山有丛;丹蘤擎露,细荣绕风』。此地绝无佳者。

  李(见花部):「素问」:『李味酸,属肝,东方之果。一名嘉庆子』。闽中有数种,惟虚仁李最佳。北路实小而味酸。

  梅(见花部):「书说命篇」:『若作和羹,汝惟盐梅』。内地有作乌梅、青梅梅酱诸法,皆用糖和之。北路实小,生毛而味苦。

  番柿:种自外番。类柿而皮有毛,味酸涩;俗呼为毛柿。

  番石榴:俗名梨仔茇。花白而微香。子皮青,肉微红,气浊而臭;土人嗜之。无地不有。或伐其材为薪。

  花之属

  梅花:百花之魁。色白者为上,有单叶、百叶。艳者曰红梅;汉上苑有朱梅、臙脂梅是也。紫花梅,色稍淡,皆百叶。最清幽者,莫如单叶山梅;篱间水次,疏影暗香,真堪独赏。台地暖,放不待春;冬初,已影斜香动矣。另有清而艳者曰绿萼梅、一蒂三花者曰品字梅,漳、泉乃有之。又茶梅,花如鹅眼钱,粉红而黄心;雅素耐久。杭州有玉蝶梅,栋树接成之。墨梅,梅之别种;曰腊梅。北路皆未之见。

  兰:叶似菖蒲,味幽香。种类甚多。「尔雅翼」:『一干一花者兰,一干数花者蕙』。「漳志」:『干青而劲,花浅黄色,心有紫点为大青。此种极多,叶长花白,干亦白,一茎可得二十余花为玉干;品最上』。此间大青为多。沈文开「杂记」:『有番兰,叶似穗;但体柔而色嫩,花亦如蕙而无香。生山中,移植家园,则败。此外,蕉尾兰、了兰、金枝玉叶兰、紫兰、拜岁兰、鹤顶兰、倒吊兰,大约多蕙之属也』。福州山间有素心兰,一茎数花,稍细,叶亦短,幽香特异;兰之绝品,寻常不可得。山兰一干一花,崖谷幽处生之。北路山中应有是种,惜人迹罕到。又兰香草,「礼记」『佩帨兰茞,「楚辞」『纫秋兰以为佩』是也。台俱未见。

  莲花:一名荷花。「尔雅」:『荷,芙蕖也』。有红、有白,有白而红边者。百叶最佳。或开并蒂,则以为瑞。内地五、六月盛开;县治北香湖八、九月方盛,直开至腊。许彦周「诗话」:『世间花卉无踰莲者。诸花皆藉暄风暖日,独莲得意于水月;香吹清凉,虽荷叶无时不自香也』。「宁化志」:『有青、黄二色』,台未之见。

  桂:「格物丛话」:『桂花数品,或黄、或白、或红、或紫、或花四出或五出、或重台。四时青青,不改枝易叶。又有四季着花者,有一月一花者,有当春着花者。北路止有月桂,来自内地;以土不相宜,故稀。

  菊:「尔雅」:『蘜,治蘠』。「埤雅」:『鞠名聚金;聚而不落,故名。鞠有红、白、黄、紫及沉香色;种类颇多,形象亦别』。「礼记」:『季秋菊有黄华』。台地至十一月方盛。又开过岁者曰拜岁菊、正月始开者曰元宵菊,其色俱紫。前贤菊谱有二十七种或三十五品七十一种,此地不能尽有也。

  洋茶:来自日本,种类甚多;近始有之。曰牡丹红、荷兰白、丽春红;曰水红金钱,则花稍细,如金钱大,漳人谓之青梅。又有一蕊而红白相半者,曰秋色平分。按「漳志」:漳中有千龙,大如牡丹,可尺一、二围,高三、四寸;有红、白二种。又牡丹紫吐丝,牡丹能于花心起台,吐长丝数寸。又有共一枝而开花作红、白、绯各色者。有大六角、小六角,花如刀切成六角状者。又有钟款、菊款、五心、白虎斑、红点白、白点红等种,皆花之奇观。附记于此。

  水仙:有单叶、百叶二种,「华夷考」:『金盏银盘』是也。百叶者艳胜,单叶者香胜;种皆自内地。黄山谷诗:『凌波仙子生尘袜,波上盈盈步秋月。被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艳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葵花:花开向日,「左传」所谓『葵能卫足』者也。有黄、红、白三种。自下而上,开尽而止。高七、八尺。又锦葵、戎葵、钱葵,此地俱无。

  木芙蓉:一名木莲,一名拒霜,有红、白二色。有百叶而朝开,色白,午渐红,晚殷红;俗名三醉芙蓉。此种最佳。按邛州有弄色芙蓉,先日白,次日浅红,三日繁红。今一日递变,是或邛之变种欤?

  玉兰:接本辛夷。白色,先华后叶。李元仲云:『即宋人所名迎春也』。王元美诗:『霓裳夜色团瑶殿,露掌清辉散玉盘,自是蓝田通别种,不同湘浦怨春寒』。内地正、二月盛开,北路或七、八月亦开。

  紫薇:夏、秋间开,可百日。「闽志」:『俗谓不耐痒花;爪其本,枝叶皆动。唐时省中多植之,故谓之薇省』。又有白者曰银薇、有紫带蓝者曰翠薇,此二种北路无之。漳、泉人多误以紫薇为紫荆,甲间发花,紫荆也;紫薇则每一枝数颖、一颕数花,繁而坠末。

  海棠:来自海外,故名。有铁干、西府垂丝、木瓜数种。贾耽「花谱」以海棠为花中神仙。北路有铁干;余皆无之,不特蜀之香国也。

  蔷薇:「格物总论」:『一名牛勒、一名牛棘、一名刺红、一名玉鸡苗、一名蔷蘼。花清馥,有红、黄、白三色,藤身多刺』。移自内地,止有淡红一种;而开花者甚稀。

  树兰:高者丈余。有五叶、七叶二种:五叶者年止再开;七叶者叶稍细而香幽,年三、四开花,累累如黍米。王敬美「闽部疏」:『树兰,木本;赛兰,蔓生』。其香皆与兰埒。

  瑞香:始,庐山一僧梦中闻花香酷烈,既觉,寻得之,因名睡香。人以为花中之瑞,以「瑞」易「睡」。又名缠枝,以逐节皆花也。色淡红;十二月开;一簇十余蕊。性喜阴,难植。更有黄、白二种,名野瑞香。

  番瑞香:藤本花淡绿,香甚异,一簇数蕊;五、六月开。台产种法,藤覆土中,叶令出士,即生。

  杜鹃:一名山踯躅;大红名送春、浅红名迎春。「平泉花木记」:『紫踯躅』,即此也。开放满丛,艳丽夺目。白居易诗:『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啼得一花开』。盖花开正值杜宇鸣之候。内地有单叶者,生满山,名映山红。

  美人蕉:叶差小;花出蕉心,状若荷,红鲜可喜,经月不谢。张燮诗:『不比收红拂,真堪号绛仙;弹文怨修竹,无乃妬新妍』。

  山丹:一朵百蕊,状若绣球,红如剪彩;苏子瞻拟之『错落玛瑙盟』是也。

  石榴花:「格物丛话」:『来自安石国,故名。又曰安榴。有来自新罗国者,则名海榴。单叶者多实;百叶有红、白二种,夏秋盛开』。「山堂肆考」:『有黄色者,有红花白缘、白花红缘者;又有花圆如宝珠,名宝珠榴』。此地俱未见。

  桃花:「月令」:『仲春之月,桃始华』。此地腊尽春初已大放矣。单叶者,色深红或浅红,子甚繁。又色白者为碧桃,殷红为绛桃,淡红为绯桃;三月始开者,俗名三月浪:俱百叶。

  李花:唐人论李花有九标:香、雅、细、淡、洁、密,宜月夜、宜缘鬓、宜白酒。宁化李元仲足之曰,宜朝霞。

  茉莉:一名柰花。梵书曰鬓华,种传自西域。色白而香,宜于夜。朱文公诗:『旷然尘虑净,为对夕花明』。此单叶茉莉也。有百叶者,花较大,名番茉莉。初得种时价甚高,近乃随处皆有。

  含笑:白瓣如兰,自辅其颊,故曰含笑。半开则馥烈,大则香减。银岳八芳草,此其一也。近始有自内地移至者。

  一丈红:即蜀葵。花淡红。一叶一花,自下而上,高近丈;所谓『五尺栏杆遮不住,留将一半与人看』也。内地有朱红者,尤佳。

  斑支花(见木部):先花后叶,二、三月盛开;绛色,远望如红霞幛天。

  莿桐花(见木部):似莲蕉花而大。花绛红,一枝数十蕊;二、三月盛开,恍惚斑支。

  水锦:即木槿;一名朱槿、一名赤槿、一名日及。「埤雅」:『花如葵,朝生暮陨』。「说文」名舜,「诗」『颜如舜华』是也。有微红、水红、白色数种。小儿口熟破,取白色花捣汁擦之即愈,取干者煎水洗亦愈。

  鸡冠:紫色。佛书谓之波罗奢,高可五、六尺,矮者数寸。苏子由诗注:『即玉树后庭花也』。亦有白色。又一种中枝花极大、旁枝花小,错出环拱;俗名百鸟朝凤。

  月下香:叶丛生,细而长;中吐一茎,可数十蕊。花白,开自下而上;至晚愈香,故名。又以开辄两蕊相偶,名雪鸳鸯。内地夏、秋时开,台四时皆放。

  赛兰:花黄如黍。一名翠兰,俗名鱼子兰,又名鸡爪兰。夏、秋间开。佛经谓『伊兰』,即此花也。又名珍珠兰,香闻十步。

  夜合:「格物论」:『一名合欢,亦名合昏』。花白、微香;以其朝开夜合,故名。

  番蝴蝶:叶略似槐;花中红、外黄,似蝶有须,一枝可数十蕊。四季长开。台产。

  金丝蝴蝶:花黄色,形如蝶。「华夷考」谓之金茎花。

  长春:燕昭王时有长春树;今借以名花,谓一岁俱花也。浅红色。台人名为月见。

  丽春:从南海来,罂粟别种也。花似长春而大,百叶而深红。

  萱草花:一名宜男、一名忘忧。花,淡红色;以作蔬,曰金针。或名鹿葱,前人俱以为误。更有红、紫二色者,北路无此种。

  昙花:有红、白二种,夏日开。泉州开元寺有联云:『祇树开千腊,昙花供六时』。

  凌霄:「郡志」:『兔丝子,一名凌霄』。「尔雅翼」:『苕,陵苕;今凌霄花是也。藤蔓乔木,极木所至,花开其端』。「诗」:『苕之华,芸其黄矣』。此地所生枝叶皆似,其花紫;或者苕之变种与?

  石花竹:「通志」:『一名锦竹。丛生,高尺许,花如缬锦』。

  剪春罗:茎柔、花淡红,旁如剪刻。一名碎剪罗。又有色深红者,名状元红。

  洛阳锦:丛生,高尺许。茎柔,红、紫诸色俱备。又有白者,名白剪绒。

  素馨:旧名耶悉蜜。藤木。花色白,香亚茉莉。五羊城外三十里有花田,云南汉刘鋹之姬曰素馨死葬此而生此花,因以名之。沈文开「杂记」:『台产藤与花叶颇相似,多在各社竹丛中或树稠阴密处。藤蔓竹木,花细白如雪。二、三月间开,香气清幽飞远,色不变黄,四月而歇。不似广、闽家所植,每月常开也』。

  绣球:白色。内地绣球木本,一华数十蕊,团团凑合如簇球;台系藤本。

  喷雪:花白。细细如雪。「通志」名泼雪。今人多取植盆中。

  蓼花:即水荭花。细茎、弱叶似柳,味香辣。霜后,独烂然于冷风寒水间,故又名大节。

  月桃:叶似莲蕉。花黄白色,倒垂,香而浊;一茎可数十蕊。台产五月始开。端午日,取其叶以为角黍;摘花插小儿髻上,又名虎子花。

  金凤:有深红、浅红,有白、有紫,有红白相间。自夏初至秋尽,开谢相继。一名凤仙。张宛丘「菊诗」呼为菊婢红者,可染指甲。

  佛桑:色朱,其叶似桑。一年长开,朝生暮陨。「学圃杂疏」:『佛桑有红、黄诸色,一名扶桑。其单叶者,名照殿红』。

  千日红:色红、无香,极耐久。妇人插之,每数日浸以热水,色更新妍。

  金钱花:花红,午开、子谢;一名子午花。「北户录」:『来自毗尸沙国』。

  胭脂花:有红、白二种。状如兔丝花而稍大,夏、秋开。

  玉楼春:即百叶黄栀。花白而香,不能结实。

  頳桐:叶微似桐,高五、六尺。青干繁花,鲜红如火。沈文开「杂记」名天仙花。内地名龙船花,以其初开正在竞渡之候也。又呼百日红。台则终岁皆红矣。

  万寿菊:花黄似菊而耐久,盛者可数十蕊。

  棣棠:「通志」:『条生。花淡黄色,二、三月开。又有白色者』。

  莲蕉:花有红黄二种,一年长开,俗谓美人蕉,误。

  指甲花:色碧而花细,一枝可数百蕊。「南方草木状」云:『树高五、六尺,枝弱如嫩榆;云自大秦国移植』。妇女捣其叶染指甲,功同凤仙;故名指甲花。群以为香,然实浊不可耐。

  番花(见木部):色白微黄,味香而浊,似山栀花。三、四月开,先花后叶。

  莿球:叶绿,身多莿。花黄色,似菊而小;台谓之消息花。又名牛角莿,以其■〈艹〈束刂〉〉 偶如牛角也。

  老来娇:一名秋红、一名雁来红,亦名老少年。干紫直上,高六、七尺。叶初生即红,老而红愚娇;虽非花而艳特甚。周子羽诗:『翔雁南来寒草秋,未霜红叶已先愁;绿珠宴罢归金谷,七尺珊瑚夜不收』。四明黄宗羲有「雁来红赋」。

  藜:干浅红,叶微红带黄色,形如老来娇高可八、九尺。枯则取以为杖,韧而轻;即藜杖也。

  玉芙蓉:叶似艾而微香,色亦淡雅;妇女爱之,多插于首。此与老来娇及藜,皆草也;以其色可人,并附于花之末。

  木之属

  松:「字说」云:『松柏为百木之长。松,犹公也;柏,犹伯也。树磥砢修耸,皮作麟形,四时不改柯易叶。仲春抽蕤,花蕊为松黄;结实如豕心,叠如麟砌,秋老则子长鳞裂』。「白玉蟾」云:『奎星之精化而为松,精液为松脂,余气结为茯苓。千年松脂,化为琥珀』。台惟水沙连内山有此。

  柏:「六新精蕴」云:『万木皆向阳,柏独西指;盖阴木而有贞德者,故字从白。白者,西方也』。「埤雅」:『性坚致,枝、子皆香,不长霜雪』。叶扁而侧生者,曰侧柏;一名扁柏。

  楠:「漳志」:柟,今楠木也。宋子京曰:『让木即柟,其木直上,柯叶不相妨』。「山海经」:『柟负霜腾翠,今古以为美材』。此地木色稍黑,有加载内地者。又土柟可为辅辐,甚坚韧。

  樟:大者数抱,四时不凋;枝叶扶疏,垂阴数亩。漳「旧志」:『树老则内腐而虚,其色赤,其材细,其味辛烈,作器雕镂必用之。熬其汁为樟脑,可入药也』。

  梧桐:「礼」:『季春之月,桐始华』。「尔雅」注:『荣木,梧桐也』。「福州志」:『闽产有三:一种叶有三歧,子如胡椒,可食;曰梧桐。一种叶圆而末尖,二月开淡红花,可压油;曰油桐。一种花叶不相见,花不结子,材可琴瑟』。「禹贡」『峄阳孤桐』即此,所谓冈桐也。北路所有,乃梧桐耳。

  榕:「海物异名记」:『榕作槦,言材不中主人也。或曰荫覆宽广,故谓之榕』。「南方草木状」:『其荫十丈,枝条既繁,叶又茂细;根如藤下垂,渐渐及地,便生枝节。鸟啄其实,坠地复生,名曰鸟榕』。

  枫:树如白杨。「说文」:『枫木厚叶、弱枝,喜摇。别名欇』。「尔雅」:『枫,欇欇』。言风至则欇欇而鸣也。「齐丘化书」:『老枫化为羽人』。又天子之居曰枫宸,曰丹枫(?)。青枫,则未丹之称。枫上占斯曰枫柳;占斯者,寄生也。

  桄榔:「南方草木状」:『树似栟榈,皮中有屑如麧麫。木性如竹,紫黑色,有文理;可以为器』。

  柳:「大戴礼」:『正月柳梯;梯者,发叶也。黄蕊为花;花熟时,随风状如雪,曰絮』。「白玉蟾记」:『箕宿之精化为柳。昔人比王恭,濯濯如春月柳』。漳、泉人多植水边,名杨柳。柳与杨,实二种也。汉苑有人柳,一日三起三眠,别名柽柳。天将两,柽先知之;霜雪不凋。又称三春柳,以其一年三秀也。又称观音柳。此异种,人罕识之。台又有御柳,干赤,细条如绿丝;亦名垂丝柳。「宁化志」:『粤中有御柳,叶细如碎缕,簇生丝条,纷飞如绿雪;微风拂之,左右依靡』。当与台为一种。不知『寒食东风御柳斜』,即此御柳否?

  椿:「泉志」:『木之寿者』。「图经」:『椿木实而叶香,可啖。方春,摘其芽。臭者为樗』。董子曰:『木命三时,谓椿以春、榎以夏、楸以秋也。』

  斑支:「斑」或作「攀」。干直起礌而生,莿极强;树大则礌、莿俱落。花落而实中有棉极松,为褥宜于暑。

  椶:古称栟榈。干直上无枝。叶生木杪,下有皮重叠裹之;每一匝为一节。皮入土不烂。梁张孝秀执栟榈皮尘尘,唐因之为拂。北路不多产。

  楝:「尔雅翼」:『木高数丈,叶似槐而尖。实如小铃,味苦。俗名苦楝』。「图经」谓树有雌雄,雄者根赤无子。雌者根白有子。

  水松:「华夷考」:『福州呼水松,莆人呼水棉。性好近水,皮温厚如棉。枝乔而上勾,其叶散碎纷披,其根礌砢奇古』。

  乌桕:花如梅,子可醡油,燃灯浇烛。秋尽叶红,远望如霞。北路不多产。

  铁树:干紫黑色;叶如桄榔,生于木杪;皮麟皱而厚。俗传可以钉钉其树,铁皆化,树愈茂盛。

  莿桐:树高大,枝叶蕃茂。雨时折枝,插地即生;亦易长。初生多莿;长而莿落,垂荫如梧桐。

  九荆:树无皮如紫薇,或呼为九芎。质理甚坚;用为柱,入土不朽。亦能花,但不蕃耳。

  楮:台名鹿子草,以鹿嗜其枝叶也。别名谷。「尔雅」:『榖,楮也。皮可造纸』。「晋书」:『王议之制穷万谷之皮』。「广州记」:『蛮夷取榖皮,熟槌为揭里布,铺以拟毡。』

  破故子树:叶似梧桐而小,结子如苦楝。

  加冬树:叶似冬青,子亦如之。大者阴可数亩。

  荆:俗名埔荆。「格物论」:『荆,小木丛生,枝茎婆娑,叶刻缺而粗涩;荒坂洲渚多有之。有五叶、七叶。行人中暑者,取七叶荆心嚼之或缚脐间,立愈』。

  象齿:木硬而直,白文如象齿。以为桷,久而不坏。

  土杉:色黄白,略如杉。小屋以为梁。

  猴栗:木性甚坚,器用多取之。为梁柱,久亦内腐。

  白树:树高大而干直,颇美观;但易朽蠹,巨室无取也。

  黄目树:叶如苦楝,赤黑色。结实形如枇杷,色黄皮皱;中有子,去之用以澣衣,功同皂筴。

  番花树:树高大,叶如枇杷而厚。冬叶落,枝头累累如指。

  赤鳞:赤色皮鳞,质坚。大者取为车心,小者用为篱柱。

  朴:「通志」:『叶如加条差小,皮麟皱而厚』。诸罗地名有朴仔树脚,因其多而得名也。

  乌栽:皮带黑色,中白。大而不堪器用,止可供薪。

  水漆:生海泥中。柯叶,彷佛莿桐;皮有黏液,着肤则肿。取以围篱,多生枝叶。

  百日青:树枯而色如生,故名。

  山荔:树如荔,无花实。

  埔柿:树如柿,无花实。

  菻荼:叶多莿,似黄梨而大;高可丈余。密栽为篱,盗不能入(花、实别见「番俗」部)。

  竹之属

  莿竹:高四、五丈,大者围尺五、六寸。旁枝横生而多莿坚利,人不敢犯;密者可御盗。草屋取为梁柱,器物资之,用甚广。

  长枝竹:一名鲎脚绿。高二、三丈,围三、四寸,节疏而平。台人制椅棹、床架、橱等物皆资之。产自山中草地,间有种者。「通志」:『丝之可以为器』。

  筀竹:「山经」注:『筀竹大者围二尺,长四丈。又名防露;言其上密防露,下疏来风』。石介诗:『断霞半赭燕支木,零露偏留筀竹丛』。出竹堑岸里社。笋极佳(见蔬部)。

  金丝竹:一名箭竹。大如小指;其质坚、其节疏。出朴仔篱等社,土番以为箭。

  空涵竹:高二丈余,围二、三寸。质不坚,多产山中,草屋用为桷。或藩田间。

  麻竹:大于莿竹而无莿,但不坚厚,止可制车笼、糖笼、仓笨、篾簟等物。

  观音竹:枝柔、叶细、干小;高四、五尺。园亭植之。或取其小者为盆景。

  人面竹:高四、五尺。「华夷考」:『节密而凸,宛如人面,故名』。「通志」:『一名佛眼竹,可供玩赏』。

  椶竹:高二、三尺;节密,而生皮似椶,故名。

  石竹:大如筀竹,可为器。出朴仔篱等社。

  珠篱竹:高丈许,如指大。人居用以编篱。

  芦竹:戴凯之「竹谱」:『有竹象芦,因以为名』。「泉郡志」:『生溪涧湿处,丛小叶疏』。

  草之属

  仙草:「泉郡志」:『捣烂绞汁和米粉煮之,虽三伏成冻,似石花而黑;解暑毒』。

  茜草:染绛之草。一名茅搜。「说文」:『茅搜染韦,一入为韎』。又名地血、名牛蔓、名茹芦。土番多用此以染兽毛,间以染藤;然秘而不传。莫知所生之处,汉人鲜有识者。

  凤尾草:「本草」:『名贯众。叶青绿如小雏翅』。「广雅」谓之贯节。

  虎耳草:叶圆,面绿而背红;八芳草之一也。喜阴湿。能治耳疾。

  茅:「易」:『藉用白茅』。「礼」:『缩酌用茅』。「诗」:『昼尔于茅』。北路甚多,高与人齐。又一种短而细,名金丝茅;理而不乱。

  菅:「尔雅」:『白华野菅』。陆玑曰:『菅似茅,而滑泽无毛』。「诗」:『白华菅兮』。「逸诗」:『无弃菅蒯』。

  芒:「尔雅」:『莣杜荣』。李时珍曰:『芒皆丛生。叶似茅,伤人如锋刃,皮可为绳,茎穗可为帚』。

  蒲:「埤雅」:『水草也』。似莞而褊,有脊。生于水涯,滑而温,可为席。

  苹:「通雅」:『苹,萍一类也』。「韩论」:『沉者曰苹,五月有花』。白色谓之白苹。生田中者小,曰青苹。

  萍:「尔雅翼」:『水上小浮萍,江东谓之萍』。「埤雅」:『无根而浮,当与水平,故谓之萍。紫萍可为药』。

  藻:「尔雅翼」:『根生水底、叶浮水上,不若水浮萍之无根而漂浮也』。

  烟草:一名淡芭菰,种出东洋。茎、叶皆如牡菊。取叶晒干,细切如丝,置少许管中,燃吸其烟,令人微醉;不食辄思,亦名相思草。有生烟、熟烟。出漳州者甚佳。北路生而不殖。

  乳草:生附地,枝红;叶细,背微红。和鸡食,益产妇之乳。

  鼠曲:「本草」:『生平冈热地,叶似马齿苋,上有白毛;黄花』。「艾轩集」谓之暑菊。晒干,同米粉作糗。

  金丝藤:蔓生(见「番俗」「服饰』部)。

  仙人掌:「图经」曰:『于石壁上贴壁而生,如人掌,故名』。

  合羞草:高二、三寸,叶似槐。爪之,叶即下垂,如妇女含羞然。

  齿草:枝绿,高尺许;叶如浮藤菜而小,心如枸杞。番人取其枝以擦齿,久之皆黑,因以得名;或名涩草。

  龙舌草:俗名芦荟。形如舌,旁有莿。液如油,可以润发。

  莿苋:干赤色,高三、四尺。叶尖小,青色带赤,多生莿,故名。烧灰沃水,可渍米为粽。

  药之类

  薏苡仁:一名■〈艹赣〉米,谓坚硬有赣强之意。一名回回米,一名薏珠子。能健脾益胃。马援在交趾,尝饵薏苡以胜瘴,呼为■〈艹干〉珠;载其种还,人谗以为珍珠。北路产颇多,而粒差小。土番名之曰禾榛,又名禾珠;以其与禾并栽也(详见「外纪」)。

  天门冬:蔓生。结根如指。「山海经」所谓冬■〈艹舋〉。「尔雅」:『髦颠棘』。郭璞注:『细叶有莿,与麦门共称辟榖要药』。

  麦门冬:小于天门。「尔雅」:『叶如韭,四季不凋。根有须作连珠,形似穬麦』。「本草」谓『久服轻身,不老不饥』。又名禹余粮。

  土茯苓:「尔雅翼」:『茯苓,千岁松脂也。蔓生。长叶圆根,大如鸡子,连缀而生。有赤、白二种』。北路产者,似茯苓而小,赤色;俗呼为山尾薯。

  菖蒲:荃也。一名荪、一名水剑草。文王嗜昌歜。「左传」:『王使周公阅来聘,飨有昌歜,菖蒲也』。生于石上者为石菖蒲,道家以为延年之食。

  枸杞(见蔬部):其实为地仙子。谚曰:『去家千里,不食枸杞』。其根为地骨皮,治喉间毒。

  藕节:草花根也(见花、果二部):取其条,切片阴干,可入药。

  紫苏:「尔雅」:『苏,桂荏』。曰紫苏者,别于白苏也。性和畅,行气和血。子可以取油。

  艾:「尔雅」谓之冰台。茎高三、四尺,叶长寸许。味辛微香,面青背白。花黄,秋开如野菊而小。「尔雅翼」:『庶草治病,各有所宜;惟艾可灸百疾,故名医草』。

  苍耳子:即羊带来。「尔雅」曰:『卷耳苓耳』。「广雅」曰:『枲耳』。郭璞曰:『形如鼠耳』。陆玑曰:『叶青白似胡荽,白华细茎,子如妇人耳珰』。或名耳珰草。

  益母草:「尔雅」:『■〈艹佳〉蓷』。郭璞注:『今茺尉也。叶似荏,茎方。花淡红,生节间』。又名益母,宜于孕妇也。

  金银花:「本草」:『即忍冬藤花。一名老翁须花。黄白相对,有香;能治风、除胀、解痢』。令人摘取晒干,以治毒消肿。

  通草:性利水,兼通乳窍。染以彩色制花,鲜明可爱。出淡水鸡笼诸山。

  香附:即莎草根,一名臭头香。「离骚」曰:『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子虚赋」:『薜莎青苹』。

  三柰:枝叶类姜,根亦似之。味辛。

  山栀子:其花六出,其实七棱。亦名越桃,一名木丹。「图经」曰:『皮薄而圆,黄色。子多七棱,至九棱者为佳』。「子虚赋」:『鲜支黄烁』。蜀中有红色者。

  土木通:藤大如指,每节有二、三枝,枝头出五叶。结实如小木瓜,南人谓之燕■〈艹覆〉。

  泽兰:「尔雅翼」:『叶尖长,微有毛;方茎紫节,花白。能散血』。

  薄荷:「图经」:『茎叶似荏而尖长,治风寒为要药。以苏州之产为佳』。

  车前子:即「诗」所谓芣苢。「尔雅」:『芣苢,马舄车前也』。陆玑疏:『一名当道。喜生牛马迹中,故曰车前』。叶亦可用。江东人呼为虾蟇衣。俗呼五根草。

  风藤:状与他藤异,似木通。出水沙连丙山。浸酒服之,可已风疾。

  白鸡冠(见花部):取色白者晒干,能治妇人血崩。

  蒲公草:「本草」:『一名蒲公英』。有细莿,中抽一茎,茎端有花,黄如金钱;开罢,飞絮随起。絮中有子,落地即生。专治女人乳上生毒。

  蓖麻子:「图经」:『叶似葎草而厚大;茎赤,有节如蔗。实类巴豆,形似牛蜱,故名。能治风病』。

  紫萍:(见草部):池泽止水中甚多,季春始生。面青、背紫;赤若血者,谓之紫萍。「宁化志」:『七月十五采,晒干,蜜丸之,能入肺经、达皮肤,治脚气、伤折、胎孕有伤;名「紫萍一粒丹」』。

  斑节相思:枝叶类薄荷而大,味似艾。能解毒。

  桕菰(见木部):「本草」无载。小儿口痛,煎洗即愈。

  菻荼菰(见木部):花色有红、白二种;疗痢疾,各以其色治之。「本草」亦无载。

  水烛:「宁化志」作山蜡烛。丛生水中,叶如蒲。花如蜡烛,色赤,有二、三层;

  中有白絮。可治金疮,或以铺褥。

  木贼:「本草」:『独茎,苗如箭笋,无叶;寸寸有节,凌多不凋』。

  蛇草:形如菠菱,有小白花。毒蛇伤人,捣烂敷之,仍煎泡酒服;立愈。

  急性子:即凤仙子。熟时以手微按,其缝即开,故名。

  木鳖子:蔓生。叶似苦瓜。「本草」:『实似括蒌而大,生青、熟红;肉上有莿。核似鳖,故名』。

  樟脑(见木部):以樟木切片,井水浸三日夜,入锅煎之;柳木枝频搅,待汁减半、柳上有白霜,滤去滓,倾汁入盆,经宿结块。北路樟甚多,但少制炼者。

  蜂蜜:「仙经」:『蜜为众口芝,又呼为卉醴,一曰百花醴。唐兜罗贡红蜜』。「杜阳编」载:『吴明国贡鸾蜂蜜,其色碧。久食,长寿黑发』。

  鹿茸(见兽部):茸角之初发者,禀纯阳之质,含生发气;其味甘、其性温,能补阳。又有麋茸,能滋阴。

  鹿角胶:碎鹿角煮,凝冻成胶;大温补之药。

  鹿角霜:即胶之粗而为渣者。功次于胶。

  穿山甲:即鲮鲤壳(见介部)。

  蝉蜕:蝉壳更生,脱旧挂树间者。

  硫磺:出淡水磺山。有夹土者、有纯洁者,总置釜中镕开,投以鱼油,滚起泥土,以铁笊篱捞去之;再煎净汁,倾入桶内冷结凝块,破桶而取之。

  畜之属

  牛:「易卦」:『坤为子母牛,耕畜』。「通志」:『黄牛角缩而短悍,水牛丰实而重迟』。

  马:乘畜也。「易」:『干为马,坤配干,象牝马』。「春秋说题辞」:『地精为马』。「春秋考异记」:『地生月精为马。月数十二,故孕十二月而生。有肝无胆。出西北者良,东南劣弱不及』。台俱从内地来,近亦有牝而生者。

  羊:孕四月而生。「礼记」:『羊曰柔毛』。「古今注」:『羊名髯须,主簿繁露。有角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嗥,类死义者;欲乳必跪其母,类知礼者。性善群,故于文,羊为群』。

  犬:「易」:『艮为狗』。「尔雅」以犬未成毫为狗,「说文」以狗之有悬蹄者为犬。今通作狗。

  猫:「礼」:『郊特牲。迎猫,为其食田鼠也』。「尔雅翼」:『小兽之猛者。黄、黑、白、驳数色。其睛可定时:子午卯酉如一线,寅申巳亥似满月,辰戌丑未类枣核。鼻端常冷,惟夏至一日温』。

  猪:「尔雅」曰彘。或谓之豕,其子曰豚,「礼记」:『豕曰刚鬣,豚曰腯肥』。「古今注」:『猪曰参军』。

  鸡:「易」:『巽为鸡』。「曲礼」:『鸡曰翰音』。徐铉曰:『鸡,稽也;能考时也。鸡有五德:首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

  鹅:「尔雅」谓之舒雁。颡如瘤,长脰;夜鸣应更。有行列,故兵有鹅鹳之阵。善旋转其项,故右军法以动腕。

  鸭:「尔雅」谓之舒凫。尸子曰:『野鸭为凫,家鸭为鹜,不能飞翔』。「礼」:『庶人执鹜』。

  鸽:本野鸟,必待家畜而后种传;名色甚多。善认主家。张九龄谓之「飞奴」;谓系书于足,能代人传书也。

  羽之属

  雉:「书」曰华虫,「礼」曰袆衣画翚。汉避吕后讳,改名野鸡。雄者有冠,尾长,身五彩具;其羽为翟。「月令」:『仲冬,雉始雊』。「仪礼」:『士相见礼,各执雉,取其守介不失节』。雉飞,崇不过丈、修不过三丈;故计城之丈曰雉。台产尾不逾尺。

  乌:束晢诗:『嗷嗷林乌,待哺于子』;「说文」以为孝鸟是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一名鸦,自呼其名。今人闻鸦辄唾;以见异则噪,故恶其不祥也。「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慈乌,腹白不反哺者谓之鸦』。「禽经」:『朝鸦鸣,则小雨』。

  鹡鸰:水鸟。「禽经」:『■〈即鸟〉鸽友悌』。「诗」:『脊令在原,兄弟急难』。郭璞注:『鹊属也。飞则鸣,行则摇』。陆玑疏:『大如鷃雀。长脚长尾,尖喙。背上青赤色,腹下白;颈下黑,如连钱,故人谓之连钱』。一名雪姑。

  鹳:「格物论」:『鹳,水鸟,一名负釜,一名背灶,一名皁裙。状类鹤,而无朱顶。善飞搏,巢必乔木之高枝』。「禽经」:『鹳生三子,其一为鹤』。台无鹤。

  鸠:「诗」:『宛彼鸣鸠』。传曰:『斑鸠也,名隹。种类甚多』。语曰:『天将雨,鸠逐妇』。台有土鸠、金鸠。土鸠青黑色,间杂以白,俗名斑甲。金鸠身绿,嘴足红:「漳志」所谓红鸠也。一名金隹。又名火鸠。项下赤色。

  翡翠:「尔雅」:『鹬也。俗名钓鱼翁,善捕鱼;名鱼虎,亦名鱼师』。「埤雅」:『前为翡,后为翠』。「异物志」:『雄赤为翡,雌青为翠;人取其羽毛为饰』。

  鹭:毛洁白,顶有丝毵;毵长尺余。青脚,喜翘。高不满二尺,翔集必舞而后下。「诗义疏」:『水鸟也』。「尔雅」:『鹭舂锄。步于浅水,好自低昂,如舂、如锄』。

  鸳鸯:「尔雅」:『匹鸟也。喙趾似凫,而文彩■〈火旬〉烂。雄曰鸳、雌曰鸯,止相偶、飞则双,其交不再』。

  白鹇:「格物总论」:『白质黑章,尾二、三尺;嘴爪纯丹』。「尔雅」所谓朝雉。郭注:『江东呼为白翰』是也。亦有青者、黑者,皆不杂于凡鸟。

  长尾三娘:鹇之属。色青,光彩照人。嘴朱红,足紫,尾长尺许。或呼为娃鸟,疑即所谓青鹇也。

  燕:「尔雅」谓之乙。「诗」谓之元鸟。「礼记」:『仲春元鸟至,祠于高禖』。武珰诗:『花开蝶满枝,花谢蝶还稀;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

  鸜鹆:万毕术曰:『一名寒皋。断舌可使言语』。南唐李煜谓之八哥。

  鸥:水鸟。一名鹥。「南越记」:『随潮上下;以三月风至,乃还洲屿。颇知风云』。

  布谷:「尔雅」:「鸣鸠鴶鵴。郭注:『今布谷也』。「尔雅翼」:『此鸟鸣时,布种其谷。似鹞长尾,牝牡飞鸣,翼相摩拂』;「月令」『鸣鸠拂羽』是也。

  竹鸡:「图经」:『其状如雉,形小尾短』。「通志」:俗呼泥滑滑,盖以声似之也。白蚁闻其声,即化为水。一名越鸟,好食蚁』。

  画眉:似莺而小,黄黑色。好斗善鸣,清圆可听,与内地相类。但眉无白者。

  黄莺:「诗义疏」:『黄鸟,鹂鹠也;一名黄鹂。或谓黄栗留,一名仓庚。其音圆滑善啭,方春后即鸣』。

  鹰:一名爽鸠。「礼记」:『仲春之月,鹰乃学习。孟秋之月,鹰乃祭鸟』。孔群曰:『虽阳和布气,鹰化为鸠。至于识者,犹憎其眼。雄形小,雌体大』。「禽经」:『鹰不击伏、鹘不击姙,盖义性如此』。北路有极大者,名曰板雄。

  鹞:「诗义疏」:隼『饼,鹞也』。「通志」:『大如鹰,苍黑色,尾稍短。善击鸟』。庄子曰:『鹞为鹯,鹯为布谷,布谷复为鹞;此物之变也』。

  乌鹙:身黑、尾长,较小于鹰;能搏鹰、鹞、鸢诸恶乌。「诗」:『有鹙在梁』;水鸟也。当为别种。

  伯劳:「尔雅」谓之鵙,亦曰博劳。「左传」谓之伯赵。「易通卦验」:『博劳,性好单栖。其飞■〈梭,羽代木〉,其声嗅嗅;夏至应阴而鸣』。「尔雅」:『鵙在林间鸣,蛇于其下蟠结不动』。「兴化志」:『伯劳,一名枭』。

  海鹅:俗名南风戆,又名布袋鹅,色如家畜。伸颈高可及肩,常于海滨猎鱼,避风则入。翎可为箭羽。

  凫:「尔雅」注:『似鸭而小,背上有纹』。陆玑云:『卑脚短喙,鸟之谨厚者』。俗呼为水鸭。

  番荜:形似燕;背淡黑色,腹下色黄,尾长。飞则鸣、行则摇,类于鹡鸰。

  荜雀:似雀而小,紫色。唧唧善吟。置笼中,能自来去。性畏暑,遇夏辄死。

  白头翁:似雀而大,头有白点。诸葛恪在吴王坐,有鸟飞过,恪曰白头翁。张昭疑为讥己,请觅白头母。

  海鸡母:黑色,脚绿。如母鸡大,宿海屿中,故名。骨脆而味甚美。

  雀:曹植赋:『头如颗蒜,目如襞椒,跃而不步』。「古今注」:『一名嘉宾』。言宿檐瓦,驯近阶除,如宾客也。

  鹪鹩:「通志」谓之鹪鴱。「尔雅」:『桃■〈丿上虫下〉鹪,其雌鴱也』。陆玑曰:『似黄雀而小。喙刺如锥,取茅为巢,以麻紩之,如刺紩袜;故一名袜雀、一名巧妇、一名女匠』。土番出草,闻其声则返。

  鸢:鸱类。「尔雅」:『其飞也翔,俗谓能嘶风』。「禽经」:『朝鸢鸣,则大风』。「格物论」:『能捕鱼』。台则并搏小鸡、鸭食之。

  食蛇鸟:黄褐色,项细而长,高脚,性嗜蛇,大倍于鹭。

  鸺鹠:又名鸱鸺,怪鸟。大如鹰,头目如猫,有毛角、两耳。昼伏夜出;鸣则雌雄相唤,声若老人。庄子『鸱鸺夜撮蚤虱,察毫末;昼则瞑目而不见丘山』是也。宿丛草中,俗呼为狐黄。「宁化志」:『即土枭。子成,父母俱遭其食;不孝鸟也。故古人夏至磔之』。

  毛之属

  豹:「说文」:『豹似虎,图文黄纹,黑如钱,比比相对』。圈中五圈,左右各四者曰金钱豹;宜为裘。纹如艾叶者,曰艾叶豹;台谓之乌云豹。土产者稍大于犬,而无所害于人;或名之曰獐虎。

  鹿:「埤雅」:『鹿性决躁』。又曰:『性警,分背而食,食则相呼。群居则环角外向,以防物之害己』。「尔雅翼」:『鹿阳兽游山,夏至得阴气而解角,从阳退之象』。

  麋:鹿之大者。「左传」:『泽有介麋』。「尔雅翼」:『麋阴兽游泽,冬至得阳气而解角,从阴退之象』。

  麖:似鹿而小,无角。性悍而善跳。「埤尔」:『麖性胆怯,饮水见影辄奔』。崔豹「古今注」:『鹿有角而不能触,麖有牙而不能噬』。

  熊:「埤尔」:『熊似豕。掌心有白脂如玉,味甚美,俗呼熊白。好举木而引气。冬蛰不食,饥则而舐其掌,故美在掌』。

  獭:蔡邕「月令章句」:『獭毛虫,西方白虎之属;水居杀鱼者也』。「埤雅」:『似狐而小。青黑色,肤如伏翼』。「月令」:『正月,獭祭鱼』。

  猴;形似人而多智。一名狙,一名胡孙。「尔雅」曰:『猱母猴』;「诗」『无教猱升木』是也。内山一种极小,名金丝猴。

  兔:「埤雅」:兔,吐也;生子从口中吐出。兔视月而孕。目尤暸,故「礼」称兔为明视。「天问」:『顾兔在腹』;言兔在月腹也。每孕一月而生。

  野猪:「通志」:『似家猪而腹小脚长,毛色褐。牙利如鎌。「汉书」:「景帝游上林,野猪入厕」是也』。

  鼠:卢元明「剧鼠赋」:嗟乎!在物最为可贱:毛骨莫克于玩赏,脂肉不登于俎膳。淮南轻举,遂呕肠而莫追;东阿体拘,徒称仙而被谴。其为状也,须似夹穟半垂,眼如豆角中劈;耳类槐叶初生,尾如杯酒饮沥。托社忌器,妙解自惜。或寻绳而下,或自地高掷。登机缘柜,荡扉动帟。忉忉终朝,轰轰竟夕。盗干汤之鼎俎,倾留髠之香泽;伤绣领之斜制,毁罗衣之重袭。曹舒由是献规,张汤为之被谪。亦有庭院肃清,房拢虚寂;尔以乘间,东西撺掷。或床上埒髭,或户间出额。貌甚舒暇,情无畏惕。欹覆箱奁,腾践菌席。嗟天壤之含弘。产此物其何益』!

  鳞之属

  鲤:陶弘景曰:『鲤为鱼中之王。形既可爱,又能神变,乃至飞越山湖;所以琹高乘之。脊中有三十六鳞,六阴数也』。北路冬春肥美特甚。

  涂鮀:形类马鲛而大,重者二十余觔。无鳞,味甚美。自十月至清明,渔者多获之,腌入内地。

  乌鱼:「本草」谓之鲻鱼,池产者佳。吴王论鱼,以鲻为上。产台海者曰海乌,冬至前入港散子,亦肥美;散子后名回头乌,则瘦而味劣矣。子、肾俱佳。

  鲳:身扁而短,无鳞。以紫白色者为佳,海鱼之贵品。又有黑色者,细鳞,名乌鲳;味少逊。

  马鲛:身圆而狭长。青黑色,骨软无鳞。「通志」:『一名章鲧』。

  鳓:类鲥鱼,身扁薄。味清而芳,鲜次于鲥鱼。以多刺人不见重。甚矣!世之好浓厚而恶淡薄、好软脆而恶骨鲠也。

  鳗:有乌、白二种,乌者为上。「埤雅」:『鳗无鳞甲,白腹;似鳝而大』。又溪有芦鳗,赤黑色,大者十余觔;以食芦芽,故名。又海鳗,肉粗而刺硬。

  扁鱼:形似贴沙而薄。晒干,味香美;鲜食亦佳。冬月出鹿耳门外最多,方言谓之「涂剃」。

  带鱼:「通志」:『身薄而长,其形似带,无鳞。入夜有光。俗呼为白带』。

  鲈:似鳜,巨口细鳞;张季鹰「思鲈脍」即此。隋炀帝谓之金虀玉鲙。

  午鱼:鲈之别种。身圆厚,味差于鲈。内地端午间出,因以名之。台海出九、十月间。俗作■〈鱼午〉,古无此字。「漳志」引周成王时扬州献鰅(音容),鰅皮有文;非是。

  甲鱼:「方言」名杰鱼。巨口,细鳞、无刺,形如鲻,味甚美。长者可六、七寸,出淡水武朥湾等社。

  敏鱼:「兴化志」:其色苍,张东沙谓之鮸鱼,状似鲈而大,肉粗。

  鲫鱼:「本草」:『一名鲋。色黑而体促,腹大而脊隆。池泽皆有之。庄子所谓「东海波臣」者也』。

  贴沙:附沙而行。上紫、下白,有细鳞;两目相比,一名比目鱼。江、淮间谓之鞋底鱼,「通志」作鲽沙。

  银鱼:「尔雅翼」:『玉干,长五、六寸。身圆如筋,洁白无鳞,但目两点黑耳』。味清甘,多曝为脯。

  黄翅:「兴化志」名黄穑,漳、泉因之。状似乌颊,身小而薄,肉细而味清。以其翅黄,故名。淡水有重一、二觔者。

  鳝鱼:俗谓之鳝。「尔雅翼」:『鳝似蛇无鳞,黄质黑文,体多涎沫』。「汉杨震〔传〕」:『鹳雀鸟衔三鳣集讲堂,都讲曰:「蛇鳝者,卿大夫服象」』。古鳝与鳣通。

  虎鱼:状似虎头,巨口无鳞,长不盈尺,肉嫩而美;沈文开所谓「难以貌求」者也。

  黄鱼:色微黄,扁而细鳞,长六、七寸。脂厚味丰,恨多刺耳。

  麻虱目:鱼塭中所产,夏秋盛出。状类鲻,鳞细。郑氏时,台以为贵品。

  鮡鱼:「尔雅」『小者鮡』是也。生海边泥涂中。其大如指。善跳,故名。俗呼花鮡,以其身有白花点也。茅港尾一带极多。

  鮆鱼:一名刀鱼,台人名狮刃。「尔雅」:『鮤鱴刀』。郭璞注:『鮆鱼也』。长头而狭薄,腹背如刀,故名。多刺,又名刺鱼。

  乌颊:身短阔。「兴化志」:『似棘鬣鱼;但其颊乌,故名』。

  乌鲗:「本草」名乌贼。「南越志」:『乌鱡,怀墨而知礼』。「海物异名集」:『足在口,缩喙在腹;翕彼噀墨,迷射水族』。「埤雅」:『每遇大鱼,辄噀墨周波以卫身。中有骨如小舟,名海漂蛸』。俗呼为墨贼。

  锁管:身圆直如锁管;首有小骨,插入管中如锁须。味甘脆。

  鲨:「图经」:『鲛鱼,今南人皆谓之鲨鱼,多食损目。大而长,喙如锯者名胡沙』。「述异记」:『鲛人之室,泣而出珠』;即此。小而皮粗者曰白沙。凡鲨,美在翅。又有一种黑白圈相间者曰龙文沙,亦佳。

  鲇:身圆、头扁,色黑黄。无鳞,多涎沫,肉丰。出陂中。

  黄爵:色微黄,身薄而小,多刺。漳郡「宋志」以为黄雀所化。

  沙梭:长五、六寸,状如织梭。肉丰、骨脆。

  海翁:即海鱛,大能吞舟,浮于水面,黑如牛背。俗谓海翁现,则大风将作。

  魟鱼:俗作■〈鱼共〉,非。张东沙曰:『形圆如扇,无鳞,色紫黑。口在腹中,尾长于身。有黄魟、燕魟:黄魟大而肉粗,燕魟小而肉润』。

  青鳞:「兴化志」:『大如拇指,长六、七寸。色青、鳞厚』「通志」:『一名青鲫』。

  红纱:形似鲈。皮红如涂朱,鳞细。远望之,与金鱼之红者无异。内地有红纱,巨而美;又是别种。

  蛄鲐:「通志」:『尾有星。多穴于田堘或泥岸中』。

  ■〈鱼黾〉鱼:色青,体圆而短,味腥。俗呼大麦■〈鱼黾〉,以其麦熟时出也。

  铁甲鱼:鳞硬如甲,故名。去其皮,方可食。

  独鱼:「漳志」作「毒」。大者如掌,皮粗。剥之晒干以磋木器,光润倍常。内地取其小者为鱼酱。

  泥鱛:「尔雅疏」:『鳛一名鱛,今泥鱛也。穴泥中,因名』。「埤雅」:『似鳝而短,以涎自染,难握』。俗谓之鳅鱼,以入秋最多也。

  涂虱:头扁,身微圆,黑色;长五、六寸,产陂圳潭窟中。「通志」谓之田瑟,「兴化志」谓之弹瑟。

  狗母鱼:身圆,黑赤色。长尺余,有细刺。鱼之粗劣者。

  金鱼:色红,尾如虾;而囊金者为贵,亦有黑色而囊金者。

  斗鱼:「泉郡志」:『状如指,长二、三寸。有花文,红绿相间,尾鲜红有黄点。善斗。泉人呼为丁斑,漳人呼为三班』。此与上金鱼止供玩赏而已,附于此。

  ■〈虫宅〉:「北户录」:『水母一名蚱,一名石镜』。「博物志」:『状如凝血,从广数尺,无正圆;亦无头目、肠脏,众虾随之,以虾为目。大者如床,小者如斗。水鸡:一名田鸡。陶隐居曰:『黑色为蛤子,至美。闽、蜀、浙东以为珍馔』。

  沙蚕:生海泊泥涂中。形似蚕,中有沙,故名。味甚鲜美。北人憎其形,以为蚓也,弃之。晒干酥食,亦佳。又名龙肠。此与水鸡、■〈虫宅〉以其水族可食,并附于此。

  介之属

  龟:「大戴礼」:『甲虫三百六十,龟为之长』。「易」曰灵龟,「书」曰元龟。「周礼」:『龟人掌六龟之属』。海中有大至数尺者曰海龟,味如鳖。

  蟹:「尔雅翼」:『蟹八跪而二螯。八足折而容俯,故谓之跪。两敖倨而容仰,故谓之螯。随潮甲解,故字从「解」』。「考工记」:『仄行,蟹属,故谓之旁蟹』。又有生溪圳者,螯生毛,谓之毛蟹;秋后甚肥美。

  鳖:「易」:『离为鳖』;以其刚在外也。「养鱼经」:『鱼满三百六十,则龙为之长。而引飞出水有鳖,则鱼不复去。故一名神守』。段成式曰:『甲虫影伏,羽虫体伏;鳖伏于渊而卵剖于陵,此思化也』。「淮南子」曰:『青泥杀鳖,得苋复生』。故俗不与苋同食。又名团鱼。

  西施舌:壳绿黑色,形似小蚌而长。「泉郡志」:『其肉有舌,最美;海错之珍次于江瑶柱』。

  蟳:一名蝤蛑。生海边泥涂中。「酉阳杂俎」:『大者长尺余,能与虎斗。随大潮退壳,一退一长。螯至强』。

  蠘:「图经」:『阔壳而多黄者名蠘。其螯甚锐,断物如芟割』。

  蚶:「尔雅」谓之魁陆。郭注:『魁状如海蚌,圆而厚,外有理纵横;即今之蚶也』。「岭表录异」:『一呼瓦棱子,以壳上有棱如瓦珑也』。

  花蛤:似车螯而小,壳有斑文。「本草」谓『蛤表有文』,即此。「礼记」:『雀入水为蛤』是也。味甚清。此地不多产。

  蛤蜊:似车螯而小。壳圆,微黑色,肉黄。「淮南子」:『若士方卷龟壳而食蛤蜊』。「酉阳杂俎」:『蛤蜊候风雨,能以壳为翅飞』。

  牡蛎:「本草」:『附石而生。磈礧相连如房,故名蛎房』。俗呼为蚝。小者名珠蚝,最佳。此间不须架石栽种,团生海中。取之者乘筏,用长竹出诸水底。

  鰕:或作虾。种类不一:有红鰕、沙鰕、斑节鰕、白丁鰕。各塭红鰕最佳。又有黄栀米鰕,小而色红,晒作鰕米。

  龙鰕:「岭表录异」:『名鰕魁,熟之色红』。「闽部疏」:龙鰕置盘中犹蠕动。长可一尺;其须四缭,长半其身。目睛凸出,上隐起二角;负介昂藏,宛似小龙。尾后吐红子,色夺榴花:真奇种也。北路后垄、竹堑以上间有之。

  螺:「通志」:『香螺,大如瓯,长数寸。肉白而尾有膏,味甚佳。「本草」谓之甲香。又响螺,其壳可以吹,军中用之。花螺如田螺而小,壳圆色白,红点斑斑,故名;味清而美。又大螺琢磨其壳,可作鹦鹉杯;肉白而不脆,尾苦不堪食』。

  鲎:色青黑,血蓝。尾如枪,十二足悉在腹下。雌常负雄,渔者取之,得双。故「吴都赋」曰「乘鲎」,言相乘也。「闽部疏」:『海滨诸郡以鲎壳代杓,岁省铜千余觔』。

  鲮鲤:「尔雅翼」:『鲮鲤状如獭,遍身鳞甲,居土穴中,盖兽类也。人谓之穿山甲,以其能穿穴』。一名龙鲤;「山海经」:『龙鲤陵居』是也。常出岸开鳞甲,佯死;俟蚁满,闭甲,入水始开,接而食之。

  水龟:一名龙虱。出潭堀中。腌食佳。

  海豆芽:似蚬而差大,形扁壳绿。吐尾如豆芽,故名。一名土杯。

  车螯:似蛤而大,壳厚微黄。肉坚,含浆不放。俗呼为蛲。

  蚌:与蛤相类而异形。圆者曰蛤,长者曰蚌,壳绿黑色。老蛤含珠。「战国策」谓与鹬相持者也。

  田螺:「本草」:『生水田中。含泥在腹,三十年犹活。能伏气饮露』。又有生池中者,壳厚,名石螺。

  虫之属

  蜂:「檀弓」:『范则冠而蝉有緌』。范,蜂也。种类甚多。其毒在尾,垂颖如锋,故谓之峰。传曰『蜂虿垂芒』是也。蜜蜂无毒,采百花酿蜜,谓之蜜脾。其王所居为蜂台;群蜂采花佳者,以首戴之,贡于王。故曰:『峰蚁识君臣』。

  蚁:「尔雅」:『名『蚍蜉,小者蚁。有赤、黑、白诸类。赤而小似丝者,俗呼黄丝蚁』。「埤雅」:『蚁行逶迟有序,需而不速』是也。黑而大者,俗呼走马蚁;以其走之疾故也。白蚁:『湿热相蒸而生。凡器物、衣服之类,置近湿处,一为所侵,皆成蛀粉』。「宁化志」:『蚁畏茶,委弃茶渣;干则为末,布于其中,蚁不敢犯』。

  蝉:「礼」「月令」:『仲夏之月,蝉始鸣』。「淮南子」:『蝉无口而鸣,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考工记」『以膀鸣者』是也。「庄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埤雅」:『蟪姑,夏蝉也』。「离骚」:『蟪姑鸣兮啾啾,岁暮兮不自聊』;则亦秋蝉矣。陆士龙称蝉有五德:头有緌,文也;饮露,清也;黍稷不享,廉也;处不巢居,俭也;应候,信也。

  蝴蝶:「古今注」:『蛱蝶,一名野娥、一名风蝶。种类甚多,杂色俱备;今但呼为蝴蝶』。「埤雅」:『蜂蝶以须嗅,须盖其鼻也』。「异物志」:『有人浮南海,见蛱蝶大如蒲帆。』

  蟋蟀:「诗义疏」:『蟋蟀似蝗而小,正黑,身光泽如漆。有角翅。又谓之促织』。里语:『促织鸣,懒妇惊』。又谓之莎鸡。

  蜘蛛:布网如罾丝,自处其中;飞虫触网者,缠缚食之。春得暖风,布丝远扬,有长至丈余。「尔雅」:『在地布网者为土蜘蛛,在草中布网者为草蜘蛛』。「诗」:『蟏蛸在户」。蟏蛸长踦,即小蜘蛛也。

  蜥蜴:似蛇,四足,长五、六寸。「说文」:『在草曰蜥蜴,在壁曰蝘蜓,守宫也』。汉武帝五月五日,取以丹砂和脂饲之,身尽赤;至次年五月五日,捣之以涂宫人。有私者,其迹即消,故名守宫。台产者能鸣。

  蜻蜓:「埤雅」:『蜻蜓饮露,六足、四翼。翅轻薄如蝉翼。遇雨,多集水上款飞。色青而大;小而黄者曰胡离、小而赤者曰赤卒』。

  萤:腐草化生。「尔雅」谓之即照。万毕术曰:萤火却马。注云:取萤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马见之鸣,却不敢行。内地生于夏、秋之间,台二月即生。

  螽斯:「草木疏」:『蝗类,青色。长角长股,股鸣者也。虫之不妬忌者』。一生九十九子,故「诗」,以为子孙众多之况。

  螳螂:「尔雅」谓之莫貈。此虫知进,惟捕蝉则一进一却。「易通卦验」曰:『螳螂捕蝉,蝉得美阴而鸣。螳螂超枝缘条,以叶自翳蔽,竦腰举足,搏而取之』。

  蚯蚓:一名土龙、一名蜿蟺。长吟地中。东方「虬赋」:『乍逶迤而鳝曲,或宛转如蛇行』。「苟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槁壤、下饮黄泉,其用心一也』。

  虾蟇:似水鸡,背有黑点。「酉阳杂俎」:『虾蟇无肠,陆居者为蟾蜍』。「尔雅」谓之蟾蠩。腹大,皮多痱磊。张衡「灵宪论」:『羿妻窃西王母不死之药,奔月宫,是谓蟾蜍』。凡附骨坏疮、发背肿毒,按方用之俱效。生疔疮,剖其腹,取肝涂之立愈。将腹皮缝密,放去不死。眉间白汁曰蟾酥。

  青约:「图经」:『背青绿色,谓之青蛙』。「海错疏」:『身青、嘴尖,脊路微黑,腹细而白。土人去其皮食之』。

  螟蛉:「尔雅」:『螟蛉,桑虫也』。郭注:『俗谓桑蟃,亦曰戎女』。

  蝇虎:「泉郡志」:『蛛属。藏壁间,回环周顾,能捕蝇』。

  蜾蠃:「尔雅」名蒲芦。郭注名螉■〈虫医〉。陆玑曰:『似蜂而小腰,取桑虫,负木空中,七日而化为子』。「诗」:『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法言」:『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陶隐居曰:『黑色腰小,衔泥于壁间及器物边作房』。俗云:蜾蠃作房于高,是年雨多:作房于低,是年雨少;亦一验也。

  蝙蝠:肉翅,类鼠。昼伏夜飞,食蚊虻诸类。「尔雅」:『蝙蝠伏翼』。或谓之仙鼠。「通志」:『一名夜燕』。

  螂:漆色,状似龙虱。缘壁善走,有翅能飞;多藏橱箧中。「漳志」谓之蝤虫。

  蛇:毒虫也。其舌双,其耳聋,其听以目,其毒在涎。世传蛇无足。陶弘景曰:『五月五日,烧地令熟,以酒沃之;置蛇于上,则足见』。种类甚多:一名山辣,长七、八尺,食鼠不伤人。一名龟壳花,背有纹如龟纹。一名饭匙倩,头扁如饭匙;见人头昂二、三尺,惟尾贴地,喷鼻有声。一名青竹丝,长一、二尺;色青如竹,故名。三者啮人最毒。一名松柏根,螫之迅于百步。一名草花仔,小而花,不伤人。

  蜂虎:状似灯蛾而大头,有斑点。入蜜蜂窝,则尽食其蜂。

  蜈蚣:赤腹、黑头,多足。「尔雅」谓之螂蛆。能制蛇,缘而啖其脑。鲁连子:『百足之虫,虽断不僵』;即此也。

  蜓蚰:夏月积暑,湿气所生。无足,长二、三寸,大如钗股;背黄黑色。行处吐白涎,成银色有光。俗呼为青赖。

  水蛭:水虫也。蝡动如血片。断之寸寸,得水复活。能■〈虫匝〉牛马人血。「本草」:『大者名马蜞,腹黄者为马蟥』。「物理小识」曰:『马蟥烧成灰,以碗覆之于地,过一夜复生』。俗呼为蜈蜞。此地内山最多,无水而活。

  蝇:张敞曰:『苍蝇之飞,不过十步;自托骐骥之发,乃腾千里之路』。『酉阳』云:『蝇声在翼』。身青而大者,粪能败物。

  蚊:郭舍人曰:『客从东方来,歌讴且行;不从门入,逾我门墙。击之桓桓,死者穰穰;格斗而死,主人被创。是何物也』?东方朔曰:『长喙细身,昼亡夜存;嗜肉恶烟,为掌所扪。臣朔愚戆,名之曰蟁』。

  蠹:一名白鱼、一名衣鱼,俗谓之蠹鱼;「韩诗」:『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是也。始则黄色,老有白粉。闽地湿蒸多蠹,甚为衣帛、书画之害。

  蛾:「尔雅」:『蛾,罗也』。苻子曰:『夕蛾去暗,赴灯而死』。

  灶鸡:「本草」名灶马。穴灶而居,状如促织。「诗义疏」:『似蝗而小,善跳好斗;立秋后则夜鸣』。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

  ■〈虫羗〉螂:「尔雅」所谓蛣■〈虫羗〉。邢昺疏:『黑甲,翅在甲下。噉粪土,作丸而转之』;「庄子」:『蛣■〈虫羗〉之智在转丸』是也。

  毛虫:身上有毛。「尔雅」『蜭,毛虫』。「说文」:『俗呼毛蛓,有毒螫人』;「楚辞」:『蛓缘兮我裳』是也。

  ●诸罗县志卷十一

  艺文志

  「班史」志艺文,后世郡邑志祖述焉,非徒标纪山川、张皇云物云尔;将采民风、觇吏治,亦考镜得失之林也。诸邑人文草昧,著述无闻,诗歌、古文词落落罕见,不过仕宦游人,触景标题、因事载笔而已。夫文章之盛衰,因乎地运;贤者以文章转移气化而不囿乎方隅,故曰人杰地灵也。检「郡志」,旁搜见闻,择其有关斯邑而文尤雅者,编之左。诸人士其有见之而幡然以起者乎?

  题报生番归化疏(康熙五十五年)觉罗满保(闽浙总督)

  题为圣德覃敷,十二番归化;仰请详题,以昭盛治事。

  据福建布政司布政使沙木哈、按察司按察使董永艾会详,该臣看得台湾远属海外,民番杂处,习俗异宜。自入版图以来,所有凤山县之熟番力力等十二社、诸罗县之熟番萧垄等三十四社数十余年仰邀圣泽,俱各民安物阜,俗易风移。其余南、北二路生番,自古僻处山谷,声教未通;近见内附熟番,赋薄徭轻、饱食暖衣,优游圣、世,耕凿自安,各社生番亦莫不欢欣鼓舞,愿附编氓。今据台湾镇道详报:『南路生番山猪毛等十社土官匝目等共四百四十六户、男妇老幼计共一千三百八十五名口,北路生番岸里等五社土官阿穆等共四百二十二户、男妇老幼计共三千三百六十八名口,俱各倾心向化,愿同熟番一体内附』等由,册报前来。臣因海外生番输诚归化,若非抚绥安置备极周详,无以仰副皇上德洋恩溥,远至迩安之意。随会同抚臣批行镇、道确勘议详,复行福建布、按二司详悉酌议去后。兹据布政使沙木哈会同按察使董永艾详报称:『南北二路生番,向与凤、诸二邑熟番接界。今据慕义输诚,实由圣德感孚所致。查其地土毗连,各有土官统摄,醇朴驯良;应循习俗,令其照旧居处,仍用本社土官管束,无庸另设滋扰。其汛守防范,原有凤属南路一营之淡水汛、诸属北路营之半线汛,相去匪遥;饬令照旧防范,用资弹压,并令文员加意抚恤。除熟番听其照常贸易外,内地兵民毋许擅入番界生事及藉巡查扰累。所报丁口,附入版图,勿事编查,顺其不识不知之性,使之共乐尧天。其南北二路每年各愿纳鹿皮五十张,各折银一十二两代输贡赋,听其按年输纳,加载额编就台充饷。此外,并不得丝毫派扰,以彰柔远深仁』等由;造具各社番户丁口数册前来。

  钦惟我皇上圣德神功,光被四表;文谟武烈,协和万邦。声教覃敷,已渐被于东西南北;恩膏叠沛,更周流于侯甸要荒。兹海外之番黎,等寰中之蠕动;乃犹仰沾圣化,愿附生民。具见草木、昆虫,尽属太和之保合;虽在黄、农、虞、夏,莫因广运之规模。臣幸际昌期,欣逢盛事。即会同抚臣陈璸捐备花红、银牌、帽、猪、酒,饬令该地方官将士官从优给赏外,所当恭疏报闻,请旨纂入舆图,昭垂典册,以志无疆之盛业者也。

  除将各社番户丁口数册分送户、兵二部,所有生番归化情由,臣谨会同抚臣陈璸、水师提督臣施世骠合词具题。

  初议捐修诸罗县学宫序高拱干(观察使)

  继往开来,道莫高于夫子;梯山航海,治莫盛于国朝。至治之征,无思不服;大道之象,有目具瞻。是以万乘最尊,犹敦师礼;百蛮殊俗,咸被文风。自天下建学以来,数仞宫墙,比崇日月;人材于是乎出,教化于是乎兴。故瞻其居、重其道,则为名将相,为贤卿大夫、为贞妇义士顺孙孝子。不则,蠢然块然,草木、昆虫等耳。至圣垂教,大而伦常功业、小而饮食日用,无所不寓;不必尽出胶庠之中,莫非沐浴诗书之泽!虽极顽冥无知,往往俯首谒圣,睹车服、礼器而化其难驯之气;譬如东风解冻,和气饮人,其神妙有莫可名言者。

  台以海外地,明季通商,始有汉人。迨郑氏遁踞,旧家世族或从而东;生聚有年,弦诵犹未广也。越至于今,输诚纳土,岛民得睹天日,分设郡县,招徕愈众。十余年间,声教大通,人文骎骎蔚起;即深山邃谷文身黑齿之番,皆知向风慕学。有识之士,咸谓治以道隆、道随治广,从此海不扬波,内外如邹鲁矣。然百务草创,规制苟简,诸罗学宫,茅屋三楹,更大不称。余备兵于此,兼分视学之任;每问其令,以城垣未建,学基恐有更易为对。荏苒三载,时惄余怀!今余瓜期已屈,诸生以旧基甚吉,欲谋拓新,而诸罗及台、凤三城营建尚未有日,则先大吾夫子之宫,又务之当急者也。余虽不敏,何敢以五日京兆,诿之后之君子。既捐俸为倡,复商诸君子者,力难独任也;尊师好义之名,又不敢自有也(此学宫,乃旧在善化里西保者)。

  诸罗县学记蔡世远(庶常)

  诸罗县学,原在善化里之西,茅茨数椽。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凤山令宋君永清署篆诸罗;因县署移归诸罗山,就罗山议建。丙戌,郡丞孙君元衡摄县事,建大成殿、棂星门。戊子,宋君再署篆,建启圣祠。乙未九月,风大作,屋瓦、门墙皆倾;今令君贵阳周侯怃然曰:『是吾责也』!是岁十月兴工,修其破坏;大成殿、启圣祠,皆易故而新之。建东、西两庑,以祀先贤、先儒。东有名宦祠,西有乡贤祠。又于启圣祠之东,建明伦堂,西建文昌祠;附西为学舍,便肄业者。棂星门外周以墙,榜曰「礼门」、「义路」。墙之外为泮地:皆前所未有也。糜白金一千五百有奇,周侯独肩之,不扰民间一丝。丙申六月告成。

  世远时应中丞雷阳陈公之招,主鳌峰书院。吾友陈君梦林客游于台,周侯介陈君以书来求记;且曰:『诸罗僻居海外,诸生观化聿新;愿有以教之也』!世远寡陋何知,爰即鳌峰诸友,相与砥砺者而告之曰:君子之学,主于诚而已矣。诚者,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纯粹至善者也,天之所以与我者也。人之不诚者,无志者也。人之无志者,由不能尽其诚者也。诚以立其志,则舜可法而文王可师也。其原,必自不欺始。程子曰:「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也」。其功由主敬以驯致之。程子曰:「未至于诚则敬,然后诚也」。敬也者,主一无适,以涵养其本原之谓也。由是而谨几以审于将发、慎动以持于已发,则合动静无一之不诚也。虽然,由明以求诚之方,惟读书为最要。朱子曰:「读书之法,当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不然、虽广求博取,奚益哉」!学者率此以读天下之书,则义理浸灌、致用宏裕。虽然,非必有出位之谋也,尽伦而已矣。孔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吾父子兄弟,肫然蔼然,尽吾爱敬之忱也;克伐怨欲之心,何自而生哉!始于家邦、终于四海,皆是物也。庸近之士,不能返其本、思其终;但以为吾读书得科名而吾名成矣。营闾里、利身家而吾事毕矣。其幸者一第,其不幸者老死于布褐而已矣。其天资厚而习染轻者,居是官也,犹可以寡过。其天资薄而习染重者,则贪没焉而已矣。

  夫此身,父母之身也、天地之身也、民物所胞与之身也;以父母之身、天地之身、民物所胞与之身,顾可不返其本、思其终,以贻父母羞、以自外于天地,以为民物所诟病哉?诸罗虽僻处海外,圣天子治化之所覃敷,三十余年于此矣。巨公名人,相继为监司、守令,其间风俗日上。萃一邑之秀于明伦堂,相与讲经书之要旨、体宋儒之微言,告之以立诚之方,读书之要,伦理之修,经正理明,则辞达气充。科名之盛举积诸此,非徒善人之多也。陈君为我言:『周侯清修干固,百废俱兴;引人于善,惟恐不及』。吾知所以长育人材、化民成俗者,必有道矣,又何俟余之赘言哉!

  周侯名钟瑄,字宣子,贵阳人;登丙子乙科,以清德文学世其家。

  诸罗义学田记陈声(诸罗教谕)

  古者选士之法,不一其途;养士之术,亦不一其地。故自王朝、侯国之外,至于州闾乡党,莫不有学。学也者,所以教人广见博闻、谨言慎行,标里门之秀,备邦国之桢;而非徒区区邀名之具也。今天子文教覃敷,殷殷以训饬士子为念。世之为士者,不能仰体德意日进于高明,而徒奔走趋承,惟饱暖衣食之为急;是果学业之不端欤?抑亦课督之不勤欤?此必有任其咎者矣!

  诸罗僻在台北,番众杂处,弦诵之堂,久而不修。岁丙戌,郡司马孙公摄县篆,慨焉有文物之思;营建圣庙,设义塾于其侧,延廪生郑子凤庭为之师。又虑修脯之无资、灯膏之不继也,置园四十四甲于开化里之湾里溪,学博掌之;岁征其入以给费。今阅数春秋矣,溪流冲决,沙堤崩陷,难问者十之四、五。余惧作人美意无以垂久远也,爰取而志之,以戒夫食是饩者当尽是职,毋徒博虚名而不既厥实,上负养育之意、下负生平之学也。抑又望后有振兴而光大之者,使家弦户诵、经正民兴,士习醇而世运隆,以臻于一道同风之盛焉,则几矣!

  诸罗县城隍庙碑记周钟瑄(本县令)

  维诸罗僻在海外台湾之北,故岛夷鸠居。今皇帝二十二年削平郑氏,置县张官吏。五十四年、钟瑄承乏县事。粤稽祀典,城隍宜有庙,未之或举,大惧无以妥神迓庥以谷我士女。爰于署之左偏,相基饬材,为堂、为寝、为门,廊庑俱备,糜白金五百六十有奇。五十五年冬告成,邑人士剑谓宜书厥事于石。

  钟瑄闻之,圣人设教,明为人而幽为鬼神,理一而已矣。邑有令以治明也,赏善罚恶、均其赋役、平其争讼,教之孝弟忠信,使邑无饥寒怨咨而相率于善者,令之职也;有城隍以治幽也,福善祸淫、顺其四时、阜其百物、驱其魑魅蛊毒,使邑无灾眚夭枉而不即于淫者,城隍之责也。自庙貌不崇,于是民不知设教之本,而求诸依草附木之精于妖魔怪诞之术,窃附神道以惑世诬民,遂为人心风俗之大蠹矣。古「周礼」八蜡之祭有水庸。庸、城也;隍、水也。后世或指有功德者一人以神之,典秩渐隆;赐庙额、班封爵,埒诸社稷、山川、风云雷雨以祭,相沿以至于今。故事:守土官入境,必先斋宿于庙而后视事;水旱、必牒于神而后祷于坛;厉祭,必迎于坛而使主其事。邑有大举,神莫不与焉。故淫屠老子之宫,学士有议而非之者,至于城隍而独无间然,岂非保障一方,聪明正直之灵爽昭著人心目间欤?

  今新庙奕奕,愿自兹以往,令斯土者入斯庙而对越神灵,悚惕乎为民父母之职;而为吾士民者,尚亦晓然斯庙建立之由,鬼神陟降之旨,无溺邪说以自求多福哉。

  新建诸罗县署记孙元衡(本郡司马)

  今天子圣神文武,声灵远播;二十二年开拓台疆,设郡分邑,置诸罗为一县。然县治虽有其名而衙署未建,宰斯土者就佳里兴为县署。后先相仍,于兹二十有余载。

  四十三年,凤山令宋君署诸邑,奉文移归罗山,业择地兴工,以新令莅任不果。四十五年,余摄诸篆,亲履其地,问听断何所、承宣何所、自公退食何所?则荒田野草,数椽未就。因亟为之谋,命工庀材,依其爽垲;虽丹漆未施,而公堂内署已井然有序矣。从此莅政之暇,与邑绅士坐论桑麻,渐及礼乐;即不敢侈规模之大备,亦不至以莅政临民之地委诸荒田野草:是则余之所差慰也!

  至若大其栋梁、饰以华藻,以壮厥观,请俟后之君子。

  望玉山记陈梦林

  玉山之名,莫知于何始?不接人境,远障诸罗邑治;去治莫知几何里?或曰:山之麓,有温泉。或曰:山北与水沙连内山错,山南之水达于八掌溪。然自有诸罗以来,未闻有蹑屩而登之者。山之见恒于冬日,数刻而止。予自秋七月至邑,越半岁矣;问玉山?辄指大武峦山后烟云以对。且曰:是不可以有意遇之。

  腊月既望,馆人奔告玉山见矣!时旁午,风静无尘,四宇清澈。日与山射,晶莹耀目:如雪、如冰、如飞瀑、如铺练、如截肪。顾昔之命名者,弗取玉韫于石,生而素质,美在其中而光辉发越于外?台北少石,独萃兹山;山海之精酝酿而象玉,不欲使人狎而玩之,宜于韬光而自匿也。山庄严瑰伟,三峰并列;大可尽护邑后诸山,而高出乎其半。中峰尤耸,旁二峰若翼乎其左右。二峰之凹,微间以青;注目瞪视,依然纯白。俄而片云飞坠中峰之顶,下垂及腰,横斜入右,峰之三,顿失其二,游丝徐引诸左,自下而上,直与天接;云薄于纸,三峰勾股摩荡、隐隐如纱笼香篆中。微风忽起,影散云流,荡归乌有;皎洁光鲜,轩豁呈露。盖瞬息间而变幻不一,开闭者再焉。过午,乃尽封之以去。

  以予所见闻,天下名山多矣。嵩、少、衡、华、天台、雁荡、武夷之胜,征奇涉怪,极巍峨、穷幽渺,然人迹可到;泰山触石、匡庐山带皆缘雨生云,黎母五峰昼见朝隐,不过叠翠排空,幻形朝暮,如此地之内山敛锷乎云端、壮观乎海外而已。岂若兹之醇精凝结,磨涅不加;耻太璞之雕琢,谢草木之荣华。江上之青,无能方其色相;西山之白,莫得比其坚贞。阻绝乎人力舟车,缥缈乎重溟千岭。同豹隐之远害,择雾以居:类龙德之正中,非时不见。大贤君子,欲从之而末由;羽客缁流,徒瞻言而生羡。是寰海内外,独兹山之玉立乎天表,类有道知几之士超异乎等伦,不予人以易窥,可望而不可即也。

  九日游北香湖观荷记陈梦林

  丙申秋,予初至诸罗。九月九日,与李君世勋、林君秀民载酒郊垧,思得危峰绝顶以纵目寄怀。山率数十百里之外,远不可蔇。先是,土人云:县北里许有湖修且广,荷方盛开;未之信也。及是日,偕往观焉。

  出郭数百武,便见此湖;蜿蜓屈曲,殊有胜概。少选,风从北来,香气蓊渤如相迎,而觌面相过。渐逼湖,憩舍旁道口,从者曰:『此淡水鸡笼大道也』。绿云委波,红衣麟次如画。湖面东自台斗坑凡数折而汇县治之众流,黛蓄膏渟,广可三、四亩,修如其广数十倍,汉人与土番合筑为陂。其下,西出北社尾,灌田凡数百顷。远山苍翠,列峙于对岸。循阡陌以东有地数亩,扼全湖之胜;野竹上逼青霄,参差茅屋。盖园丁云(?)。移坐竹间,湖清荷簇,回环如带;又有牙蕉、檨树、蓼花,风动波摇,东西上下互相掩映,泠泠幽丽。人在香国中,飘乎若出有而入无,荡遗尘而特立也。傍岸有筏,小奚从一番子跳越穿荷以去;篙数寻,或不得其底。园丁为予言:此湖深冬不涸。花之放,度腊乃尽,荷钱新旧相接;亦奇观矣。

  顾念自有此湖,未有表而出之者;抑不知开凿何时?自有乾坤以来,便有此湖。湖之有荷,又不知始自何时?盖埋没蛮烟瘴雨者几千百年;而吾三人今日来游于斯,假碧水之英华、代登高之舒啸,岂可令戏马之台、落帽之山独美千古!然则斯湖也,其可以无名乎?因酹酒而名之,曰「北香湖」。以其地居县之北;又中土此时菡萏香消,而此地之荷独与梅菊争奇吐艳于北风凛烈之际,是足以愧夫趋热而恶凉、遇霜而先萎者矣:故曰「北香」也。李、林二君齐拊手曰『善』。因为记,而二君各系以诗。

  祭淡水将士文(有序)阮蔡文(北路参戎)

  淡水离鸡笼二百一十里,夙号烟瘴,近台北之极边。康熙五十年辛卯,洋盗郑尽心自辽海窜逃;上命江浙、闽、广四省舟师搜捕,因设营汛于此。其明年,文奉命自锦州泛海,招抚洋盗陈尚义于尽山、花鸟。癸巳,除云南州牧。上以文熟谙海务,甲午改厦门参戎,乙未再调台北。淡水在所辖之内,实为要区。是岁仲冬,由罗山北哨沿海,因至其地;寒风阴雾间,荒冢累累,问之皆西来将士。悼其孤魂海角,死而无名;虽烈士骨香,终有余恫。椎牛酿酒,荐之以辞。其辞曰:

  大遁之山兮,干豆之水;神龙所居兮,百怪所倚。黄云昼塞兮,阴风夜被;饥磷闪闪兮,山精累累。当在昔之窃据兮,常悬师而筑垒;兵与将其偕亡兮,每黄昏而尔汝。迨天朝之戡定兮,弃遐陬而弗齿;听岛夷之杂居兮,义羁縻而勿侈。胡比年之狡兔兮,称有窟之在此!爰留军以驻防兮,谁创谋之伊始!维诸子之东来兮,皆干城之比拟;狭东海于沟渠兮,近天涯于尺咫。汛守既分兮慨然戾止,毒气朝熏兮烟岚暮抵。如精金之受炼,体虽坚而融液兮;如素丝之受染,质虽白而成纚。医莫购于轩、岐兮,药倍难于兰茞;裹鹿革以为棺兮,倩蝶衣以为纸。气郁勃而不伸兮,魂飘零而奚底?苟征伐于不庭兮,若牂牁之与交趾。蹈白刃其何伤兮,垂令名乎青史。徒水土之不宜兮,致捐躯而比比;岂圣世之共驩兮,罪难辞乎窜徙!反泰山于鸿毛兮,弃身命如敝屣!阻隔兮云山,梦寐兮乡里;伤心兮友朋,断肠兮妻子!封侯兮不遂,暴骨兮沙渚;月白兮霜飞,鸦啼兮狐起。不佞忝帅偏师,来巡北鄙,心闻此而惨悲兮,意感此而难已!具牛羊而祭告兮,声欷歔而变征。苟来格而来享兮,知英灵之尚迩。尔没在前,无能恤尔于生兮;我来在后,聊云慰尔于死!毋为民灾兮,毋为物否,壁垒康宁兮周道如砥。凡余所言兮,毋逆于耳!

  题沉斯庵杂记诗季麒光(本县令)

  从来台湾无人也,斯庵来而始有人矣。台湾无文也,斯庵来而始有文矣。斯庵学富情深,雄于词赋,浮沉寂寞于蛮烟瘴雨中者二十余年;凡登涉所至、耳目所及,无钜细皆有记载。其间如山水、如津梁、如佛宇、僧寮、禽鱼、果木,大者纪胜寻源,小者辨名别类;斯庵真有心人哉!

  思古人飘泊栖迟,若小陵之在巴蜀「白盐」、「赤甲」诸诗,柳河东迁谪岭南,「钴鉧」、「石潭」诸记,皆从无聊郁塞之时寄发兴会;其志愈苦、其文愈工,而人与地相为不朽。斯庵在台,以一赋寓讥刺,几蹈不测(事见本传),故著述多晦而不彰。及余来尹是邦,每出其所藏以相示,谓余能读斯庵之文,亦惟余能知斯庵之人也。幼尝览「西京杂记」载上林令虞渊花木簿排列名目,使人兴卢橘蒲桃之感。今斯庵此诗虽曰纪事、纪物,而以海外之奇,备从前职方所未有;则是诗也,即古「国风」矣,乌可以不传!

  鸡笼积雪(以下俱诗)高拱干

  北去二千里,寒峰天外横;长年绀雪在,半夜碧鸡鸣。翠共峨眉积,炎消瘴海清。丹炉和石炼,漫拟玉梯行!

  前题齐体物(本郡司马)

  蛮岛亦飞雪,玲玲彻玉壶;经年寒不已,见月影俱无。积素疑瑶圃,高空似画图。惟于炎海外,方觉此山孤。

  杂咏十首(选八)

  疑是羲皇上古民,野花长见四时春;儿孙满眼无年岁,头白方知属老人。

  纪叟中山浪得名,何如蛮酒拨醅清;宁知一醉牢骚解,几费香腮酿得成!

  药溪流水碧差差,不拟天寒出浴迟;卒岁无衣双赤膊,负暄岩下曝孙儿。

  酿蜜波罗摘露香,倾来椰酒白于浆;相逢歧路无他赠,手奉槟榔劝客尝。

  生年十五鬓鬖鬖,招得儿夫意所甘;岂但俗情偏爱女,草中都不长宜男。

  燕婉相期奏口琴,宫商谐处结同心;虽然不辨求凰曲,也有泠泠太古音。

  露浓滋得麦苗肥,草长还忧豆叶稀;心忆儿夫桑柘下,日斜相望荷锄归。

  巢栖穴处傍岩阿,薜荔为衣带女萝;要向众中夸侠长,只论谁最杀人多!

  番妇沈光文(寓贤)

  社里朝朝出,同群担负行。野花头插满,黑齿草涂成;赛胜缠红锦,新妆挂白珩(项常挂玛瑙珠)。鹿脂搽抹惯,欲与麝兰争(番抹鹿油以为香)。

  九日罗山遇雨(山属郑氏旧营址)宋永清(凤山令)

  萧萧风雨度重阳,匹马罗山奋战场。白发渐随秋色老,黄花空忆故园香。云迷古树千峰远,雾锁清溪一水长。萸酒年年常醉客,争雄壁垒几沧桑!

  虎尾溪阮蔡文

  东螺、虎尾之分派,北流西折而联界。去年虎尾宽,今年虎尾隘;去年东螺干,今年东螺浍。大宗盛时支子依,支子若强大宗坏。余流附入阿拔泉,虎尾之名犹相沿。阿拔之源阿里山,虎尾之源水沙连;譬如兄弟阋墙变,却于异性共周旋。水有源头木有本,不信但看「棠棣篇」。

  大甲溪

  崩山万壑争流潝,溪石团团马蹄絷;大者如鼓小如拳,溪面谁填递疏密。水挟沙流石动移,大石小石荡摩涩。海风横刮入溪寒,故纵溪流作鬐鬣。水方没胫已难行,水至拦腰命呼吸。夏秋之间势益狂,弥漫五里无舟楫。往来溺此不知谁,征魂夜夜溪旁泣。山崩岩壑深复深,此中定有蛟龙蛰!

  大甲妇

  大甲妇,一何苦!为夫馌饷为夫锄,为夫日日绩麻缕。绩缕须净亦须长,捻匀合线紧双股。斵木虚中三尺围,凿开一道两头堵;轻圆漫卷不支机,一任元黄杂成组。间彩颇似虹蜺生,绽花疑落仙姬舞。吾闻利用前民有圣人,一器一名皆上古;况兹杼轴事机丝,制度周详供黻黼!土番蠢尔本无知,制器伊谁远近取!日计苦无多,日计有余褛,但得稍闲余,轧轧事伛偻。番丁横肩胜绮罗,番妇周身短布短;大甲妇,一何苦!

  吞霄道中

  来时北渡正三更,归日微明复到此;过港应须及退潮,稍缓须臾徒延企!以兹来往不成眠,鸡鸣夜半行装起。平时拥被五更寒,今夜匆匆胡乃尔?风卷涛飞天雨急,从人尽是征衣湿。

  后垄港

  双溪奔流西入海,海势吞溪溪气馁;银涛翻逐绿波迥,遂使溪流忽然改。番丁日暮候潮归,竹箭穿鱼二尺肥(不事网罟,多筑石扈;潮退,以竹箭射取)。少妇家中藏美酒,共夫倒酌夜炉围。得鱼胜得獐与鹿,遭遭送去头家屋。

  后垄

  去县日以远,风俗日以变。顾此后垄番,北至中港限;音语止一方,他处不能辨。头发顶上垂,当额前后剪;发厚压光头,其形类覆盌。亦有一、二人,公然戴高冕;黑丝及红绒,缠之百千转,大有古人风,所惜双足跣!男女八、九岁,牙前两齿刬。长大手自牵(番以婚配为「牵手」),另居无拘管;父固免肯堂,翁亦无甥馆。是处两、三间,村庄何萧散!高廪置平原,黍稷有余挽;所虑湿气蒸,驾木如连栈。巨匏老而坚,行汲络藤瓣;溪水涨连旬,利涉身焉绾!丰年百礼偕,疾病颠危罕。饮酒即高歌(番民多即事成歌),其乐何衎衎!

  竹堑

  南嵌之番附淡水,中港之番归后垄;竹堑周环三十里,封疆不大介其中。声音略与后垄异,土风习俗将无同!年年捕鹿丘陵比,今年得鹿实无几。鹿场半被流民开,艺麻之余兼艺黍。番丁自昔亦躬耕,铁锄掘土仅寸许;百锄不及一犁深,那得盈宁畜妻子!鹿革为衣不贴身,尺布为裳露双髀。是处差徭各有帮,竹堑茕茕一社耳;鹊巢忽尔为鸠居,鹊尽无巢鸠焉徙?

  淡水

  淡水北尽头,番居之所纪;远者旬日期,近者一望止。内地闽安洋,扬帆日暮抵。全台重北门,锁钥非他比。闻昔王师来,负固犹未已;惧发阴平师,先截长江水。降旗出石头,铁锁亦奚裨!空亡五镇兵,鬼队阴风里。大遯八里岔,两山自对峙;中有干豆门,双港南北汇。北港内北投(社名),磺气喷天起;泉流势胜汤,鱼虾触之死。浪泵(社名)麻小翁(社名),平豁略可喜。沿溪一水清,风被成文绮;溪石亦恣奇,高下参差倚。逾岭渡鸡笼,蟒甲(舡名)风潮驶;周围十余里,其番称姣美。风俗喜淳良,鱼盐资互市。南顾蛤仔难(社名),北顾金包里(社名);突入红毛城;顾似东流砥。南港武胜湾(社名),科藤、通草侈。摆接(社名)发源初,湜湜水之沚;隔岭南龟仑(社名),南嵌(社名)收臂指。鸡柔(社名)大遯阴,金包傍山矶;跳石以为梁,潮退急如矢。山鹿虽无多,海菜色何紫!又有小鸡笼,依附在密迩;凡此淡水番,植惟狗尾黍;山芋时佐之,原不需大米。近日流亡多,云欲事耘耔;苟其愿躬耕,何处无桑梓!窜身幽谷中,毋乃非常理!大社虽八名,小社更累累;各以近相依,淮泗小侯拟。通事作头家,土官听役使。通事老而懦,诸番雄跅弛,何以尽倾心,圣朝声教底。我行至此疆,俯伏而长跪;羊酒还其家,官自糗粮峙。殷勤问土风,岂敢厌俚鄙!

  檨圃(丙申,余修志于此,因为题额)陈梦林

  小圃茅斋曲径通,参天老树郁青葱;地高不怕秋来雨(县治秋霖,比屋蒸湿;惟此地独干),暑极偏饶午后风。海外云山新画卷,窗间花草旧诗筒。莫愁纸尽无挥洒,纔种芭蕉绿满丛。

  玉山歌

  须弥山北水晶宫,天开图画自■〈王忽〉珑,不知何年飞海东,幻成三个玉芙蓉。庄严色相俨三公,皓白须眉冰雪容;夹辅日月拄穹窿,俯视众山皆群工。帝天不许俗尘通,四时长遣白云封。偶然一见杳难逢,唯有霜寒月在冬;灵光片刻曜虚空,万象清明旷发蒙。须臾云起碧纱笼,依旧虚无缥缈中。山下蚂蟥如蚁丛,蝮蛇如斗捷如风;婆婆大树老飞虫,攅肌吮血断人踪。自古未有登其峰,于戏!虽欲从之将焉从?

  丁酉正月初五夜,罗山署中大风;次早风歇饮酒,纪之以诗

  海西蛰起蚊龙怒,昨夜海吼风不住;风声入耳骇人闻,风势如痴复如飓。客子残灯半灭明,闭门欹枕空百虑。山房四柱柱影摇,有时风欲挟之去;万马蹄奔剑戟鸣,虎豹搏噬急雨注。往来嘈杂不成眠,一夜梦魂无宿处。平明起视浮云决,风力渐微声渐歇;呼童暖酒赏春朝,似怯寒吹帘幔彻。因忆去年腊月初,番仔渡头朔风烈(近目加溜湾有番仔渡,丙申腊月一日,予自郡还诸罗经此);番社纷纷乱卷茅,竹树倒披梢半折。耳鼻填沙眼怕开,行人却走马蹩躠。山溪狂似海波潮,溪水冷于轴头铁。双犊乱流车苦迟,番儿强挽肤破裂;下马停车权息肩,店舍无烟酒不热。番儿力尽冻且僵,呼起聊为哺与啜;可怜幅布半围身,青钱那惜恣饕餮!此时如我敢言寒,犹有敝裘重补缀。况复今朝风已春,窗明几净椒盘新;水仙香发绿尊满,春冷无眠奚足嚚!风波自古仗忠信,念尔孤篷海上人!

  九日北香湖观荷李钦文

  九日湖光好,红渠一望奢;嘉名初有锡(是日湖始命名「北香」),胜地培增华。国色临秋水,香风落彩霞;岁寒须共保,切莫妒黄花!

  前题

  湖上秋光老,君子意何迟!似有东篱约,来吟招隐诗。绿叶浓寒露,红衣淡水湄,山高不可登,斯会宁易期!

  淡水炮城(荷兰所筑。郑氏葺之以控上游)周钟瑄

  海门一步地,形势可全收;欲作图王想,来成控北谋。台荒摧雪浪,砌冷老边秋;欲问沧桑事,麻姑尚黑头(荷兰及郑氏距今止数十年耳)。

  望玉山

  晓岚高卷日初生,一片晴光照眼明。积雪不消三伏后,层冰常讶四时成。疑他匹练非吴市,遮莫胥涛向越城!大璞已教天地凿,山灵稳卧不须惊。

  晓发他里雾

  一枕清晖觉梦频,披云驱犊散轻尘;投分南、北依谁定,螺列东、西辨未真(路经南北投、东西螺四社)。向道但饶椎髻客,前呵不用放衙人。平明好逐东升上,我亦从今莫问津。

  吞霄观海

  浩渺无因溯去程,仙槎客泛正须评;轻浮一粒须弥小,包括恒河色界清。世外形骸杯可渡,空中楼阁气嘘成。情知观海难为水,更有红轮向此生。

  登八里岔山远眺

  褰裳直踞千峰上,万里苍茫一色同;远目但余天贴水,近闻惟觉浪号风。巨鳌有首低擎地,瘴雨无根直幔空。寂寞斗牛谁再犯,好将消息问严公!

  干豆门苦雨二首

  无赖阴云拂地垂,客愁如绪一丝丝;那堪更向秋风里,卧听黄梅细雨时。

  蛮烟如雾复如云,缕缕连江幛夕曛;犹喜长风能破浪,千山猿啸雨中闻。

  番戏五首

  蛮姬两两斗新妆,蹀■〈薛〉花阴学舞娘;珍重一天明月夜,春来底事为人忙?

  不抡檀板不吹笙,一点钲声一队行;气味何如初中酒,山花翠羽鬓边横。

  联翩把袖自歌呼,别样风流绝世无;番调可知输「白雪」,也应不似泼寒胡。

  野气森森欲曙天,维摩新病未成眠;空余无限罗伽女,乱把天花散舞筵。

  一曲蛮歌酒一卮,使君那惜醉淋漓;但令风物关王会,我欲从今学画师。

  水沙浮屿

  云根不堕地,牢落东山头;天风与海水,争激怒生疣。断鳌足簸扬,支祈任沉浮。状若银河翻,回星漂斗牛;又若乘杯渡,一粒乱中流。山水有常性,动静安足求!呼龙与之语,掀髯嗔我尤。静极而动生,天地一浮沤。大笑挥龙云,浮沙云未收。

  北行纪

  罗山山水海东雄,绵亘千里踪难穷;朝盘赤日三千丈,浩气直与海相烘。南抵茑松(地名)、北半线(地名),宛然块玉横当中。「职方」、「禹贡」虽未载,厥壤上上将无同。惜哉大甲与中港(二社名),逼窄将次入樊笼;后垄、吞霄(二社名)勿复道,犊车荦确走蛟宫。天低海阔竟何有,环山叠里如群峰。坡陀巨麓一再上,划然轩豁开心胸;竹堑(社名)分明在眼底,千顷万顷堆■〈艹丰〉茸。从他地老无耕凿,下巢鹿豕上呼风。北邻南嵌(社名)亦尔尔,淡水(社名)地尽山穹窿;东有磺山、西八里(山名),银涛雪浪争喧轰。鸡笼(社名)小瓮坚如铁,红夷狡狯计非庸;蛮烟瘴雨今昼暗,石寒砌冷鸣霜蛩。中有鸟蛮事驰逐,狂奔浪走真愚蒙;可怜作息亦自解,但知顺则难名功。我来经过聊纪载,惭非椽笔媿雕虫;他年王会教图此,留此长歌付画工。

  ●诸罗县志卷十二

  杂记志

  灾祥寺庙古迹外纪

  杂记以补阙备忘,所谓志其大不遗乎小也。兹邑初建,际有道之世,圣天子以丰年为瑞、贤才为实,灾沴不生、干戈不用,盖可记者鲜矣。琳宫宝剎、断碣荒丘,足以供游赏而发凭吊者,能几何哉?乃若见闻所及,诸卷纪载所未尽,要足为后人征信之资,用寄讽谕之义,则地理物类、险易菀枯、闾阎细故、父老闲谈,皆有取焉。因汇诸编末,合为一卷。

  灾祥

  寺庙

  古迹

  外纪

  ·灾祥(萑苻附)

  顺治十八年(辛丑)夏五月,海水涨于鹿耳门。

  先是,鹿耳门港甚窄,环以沙线。是岁,郑成功入台,鹿耳门水骤涨丈余,遂克台湾,诸罗皆属焉,(详见「建置」)。

  康熙十九年(庚申)夏六月,有星孛于西南,其形如剑,长数十丈;经月乃隐。冬,大有。

  二十一年(壬戌),大饥(斗米值银六钱余)。秋七月,地产毛。九月,雨发。

  二十二年(癸亥)夏五月,大雨水(时淫雨连月,郑氏土田多冲陷,有「高岸为谷」之叹)。六月丁酉,有大星陨于海,其声如雷。秋八月,大师入台,北路皆剃发归顺。冬十一月、始雨雪,冰坚厚寸余(诸罗有霜无雪;是岁甫入版图,地气自北而南,信有征矣)。

  二十五年(丙寅)夏四月甲辰,地大震(民居多颓坏者)。

  二十九年(庚午)冬,大有年(自荡平之后,年谷时熟。是岁尤为大稔)。

  三十年(辛未)秋八月,大风(颓屋、飘船无数)。

  三十二年(癸酉)冬,大有年(时内地歉收,商人采籴福、兴、泉、漳四郡资焉)。

  四十四年(乙酉)冬,大饥。知县毛殿扬、知府卫台揆通详巡抚李斯义委勘具题。奉旨:『四十四年应征粟石,俱着蠲免』。

  四十六年(丁亥)冬饥。知县李镛、知府周元文通详巡抚张伯行委勘具题,奉旨:『照例蠲免十分之三』。

  四十九年(庚寅)冬饥。

  自四十七年至是年,台属屡荒,米价高腾。每年值青黄未接,知府周元文出仓粟就妈祖宫、府学两处平粜,新、善、开、安四里之民资焉。海防同知洪一栋招集商贩,凡载米入港者皆藉其名,厚为赏赉;以故米船云集,饥而不害(一栋,楚之应山人。在台九年,多惠政。五十六年,卒于官。卒之日,所属士民罢市缟素巷哭,如其私亲;为作佛事于各寺院、神祠,梵磬彻四境。既而醵千金为赙,以归其丧。故老以为自开台以来所未有也)。

  五十年(辛卯),恩诏蠲免本年应征人丁银两(详见下五十一年)。秋九月乙酉,地大震(坏民居、仓廒甚多。是日,内地漳、泉各府俱震)。

  五十一年(壬辰),恩诏蠲免本年应征粟石。

  先是,四十九年奉上谕:通行蠲免直省地丁银两;部议恐兵饷不敷,奉旨匀为两年。康熙五十年,直隶、奉天、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九省先行蠲免;于是福建内地折色俱蠲,台湾、凤山、诸罗三县止免丁银。三县士民公吁台厦道陈璸、知府周元文详照奉天府尹廖腾公题请蠲免米豆之例,台属三县本年应粟石一例蠲免;巡抚黄秉中具折奏请。奉旨:『台湾府属五十年应征粟石,已经征完在官;虽蠲免,小民无益。其应征五十一年粟石,着行蠲免(按台湾开征在十月收成之后,与内地不同。此举文牃往返,因海洋之隔,动积时月,比核实具折奏请,已八月矣。中丞幕僚以上谕并无「蠲免粮石」字样,又时已踰秋,恐干驳察,皆坚阻之。中丞毅然曰:『台湾在抚属内,巡抚司全闽民命,宁可畏逾时驳察而缄默不言?且台本色即内地折色也,粟尚未开征;皇上圣明,奏必免。脱以此罢官,不犹愈他事诖误乎』?竟以折请。部议以不行早奏,巡抚降三级调用;奉旨:『从宽降级留任』仰见圣天子恫■〈疒外众内〉斯民,无微不到;而陈观察、周郡守一详再详,黄中丞宁受处分,不挠众论,使台民得沐皇仁,其功俱不可忘也)。

  论曰:五十年五十一年蠲免二条不系于灾祥,此何以书?纪皇仁也。日月同照,雨露均沾,假令芝草醴泉,何益百姓!今两岁之间,吏无追呼、民无敲朴,其为祯祥也大矣!故连类而次于四十四年、四十六之后云。

  五十四年(乙未)秋九月丁未,地震,大风(学宫颓坏,民居倒塌甚多)。

  五十五年(丙申)夏五月戊辰,火(守备署毁烬无余,参将署大堂、仪门皆及焉)。秋九月乙亥,地震;丁酉,大震(屋瓦皆鸣)。

  五十六年(丁酉)春正月丙子,地震。

  萑苻

  康熙三十五年秋七月,新港民吴球谋乱,伏诛。

  球,新港东田尾人;好拳勇。有朱佑龙者,诈称前明后裔,能遁法;数往来球家,阴集党伙谋乱。凤山吏陈枢之妻,球妹也。枢侵蚀课粟,官督之急,称贷球家;球奋髯曰:『此何足道!当相与图大事,番诛此曹子算』。告以谋,则大喜。尊球为国师,招集渐众。其党余金声约保长林盛向举事,盛佯许诺;乘夜逃之郡,首告。北路参将陈贵率官民环其宅,贼操兵以出。擒获球、枢、金声等为首者七人,杖杀之;而朱佑龙竟莫知所向。

  三十八年春二月,吞霄土官卓个、卓雾、亚生作乱。夏五月,淡水土官冰冷杀主账金贤等。秋七月,水师袭执冰冷。八月,署北路参将常太以岸里番击吞霄,擒卓个、卓雾、亚生以归,俱斩于市(主账,番社通事管出入之账者)。

  初,通事黄申贌社于吞霄,征派无虚日;社番苦之。土官卓个、卓雾、亚生鸷而骁,阴谋作乱。会番当捕鹿,申约计日先纳钱米而后出草;个、雾等鼓众大噪,杀申及其伙十数人。镇、道遣使招谕,不得入;乃发两标官兵及署北路参将常太进剿,而以新港、萧垄、麻豆、目加溜湾四社番为前部。个、雾等阻险拒守,四社番伤死甚众。既有献计常太者云:『岸里山番穿林箐涧谷如飞,擒个、雾非此不可』。时岸里番尚未内附,乃遣译者入说其魁,多致糖、烟、银、布。番大喜,自以收捕为功;绕出吞霄山后,日有擒获。官军攻其前,个、雾等大窘,将逃入内山,岸里番设伏擒之至郡,尸诸市,传首以示诸番。是役也,劳师七阅月,官军被瘴毒死者数百人。冰冷者,淡水内北投土官麻里即吼番之婚姻也。麻里即吼有女字主账金贤,贤将娶之。其父怜女之幼也,弗与;告贤曰:『俟长以归汝』。贤纺丈人于树而挞之。麻里即吼以溯冰冷而泣;冰冷故凶悍,怒率众射杀贤,诸与贤善者皆杀之。时方征吞霄,冷遣使与个、雾等通。有水师把总者巡哨至淡水,闻变潜泊海口,冷未之觉;把总遣他社番诱以货物交易,伏壮士水次缚之,亟登舟。比诸番出护,已挂帆矣。会吞霄既平,诸番以首恶既诛,因通事求抚(把总者失其名)。

  右吞霄、淡水之役,言人人殊。或指水陆并进,于吞霄,或讹卓个卓雾为冰冷。吞霄据山负险,无用水师;六月南风盛发,正巡哨鸡笼、淡水之时,因知水师收功者淡水也。后叩之老兵数辈亲见者,皆如纪中云云。斯役距今未久,耳目相接,而抵牾舛错如此。又擒获冰冷将弁姓名不传;假令更迟之数十年无所纪载,遗漏失实,莫从而问之矣。

  四十年冬十二月,刘却作乱,伏诛。

  却,臭佑庄管事,拳棒自负;日往来无赖恶少,歃血为盟。久之,其党有欲谋不轨者,以为非却众莫从。尝深夜燃樟脑,窃置却屋瓦,火上烛;召同盟者示之,曰:『刘大哥舍中每夜红光烛天,非常兆也』!会却家神炉无故发火,众曰:『此不君,即帅耳』!却心动。穴地于舍,佯置田器,冶铁为刀枪各械,约日举事。腊月七日,扬旗击鼓,毁下加冬营,散其兵;乘夜抵茅港尾,掠市中货。乱民及诸番乘机四出劫掠,破家者甚众。却退屯急水溪,北路参将白道隆整众御之,镇、道两标并发兵应援。越五日,官兵大集,战于急水,却大溃;杀贼甚众,生擒其党陈华、何正等。却走匿山薮,常昼伏夜出。四十二年春二月,擒获于笨港之秀才庄。师还,斩却于市;并其长子杖杀之,妻孥皆发配。

  ·寺庙

  天妃庙:一在城南县署之左。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周钟瑄鸠众建。一在外九庄笨港街。三十九年,居民合建。一在咸水港街。五十五年,居民合建。一在淡水干豆门。五十一年,通事赖科鸠众建:五十四年重建,易茅以瓦,知县周钟瑄颜其庙曰「灵山」。

  按妃莆田人,宋巡检林愿之女。幼时能知休咎,有神女之称。常坐席以济流。厥后,人见衣朱飞腾海上。因建庙祀之,雨阳祷应。宣和癸卯给事中路允迪使高丽,中流震风,神降于樯;还奏,赐号「顺济」。历绍兴、开福、景定间,屡显灵加号。元以海漕效灵,赐额「灵济」。明永乐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国朝改封天后,沿海港口俱建宫庙以祀。康熙二十二年,靖海将军施琅奉旨征剿台湾,师次平海澳,时方旱乏水;有一井在妃庙之左,往不能资百口,至是泉忽大涌,足供四万余众。及战于澎湖既克,我师登岸,入庙见妃像脸汗未干、次袍俱湿,乃知为神大之助战也。事闻,上遣礼部郎中雅虎致祭。其文曰:『国家茂膺景命,怀柔百神;祀典具陈,罔不祗肃。若乃天庥滋至,地纪为之效灵;国威用张,海若于焉助顺。属三军之奏凯,当重译之安澜;神所凭依,礼宜昭报。惟神钟灵海表,绥奠闽疆。昔藉明威,克襄伟绩;业隆显号,禋享有加。比者虑穷岛之未平,命大帅之致讨。时方忧旱,井泽为枯;神实降祥,泉源骤涌。因之军声雷动,直捣荒陬;舰阵风行,竟趋巨险。灵旗下飐,助成破竹之功;阴甲排空,遂壮横戈之势。至于中山殊域,册使遥临;伏波不兴,片帆飞渡。凡兹冥佑,岂曰人谋!是用遣官,敬修祀事;溪毛可荐,黍稷惟馨。神其佑我家邦,永着朝宗之戴;眷兹亿兆,益弘利赖之功』。

  关帝庙:一在县内东北角。康熙五十二年,参将翁国桢建。五十四年,参将阮蔡文、守备游崇功成之。庙后为观音殿;康熙四十八年,兵丁孙大成募建,参将张国成之。一在善化里目加溜湾伪时马兵营。吴大明募建。年久倾圮。康熙二十三年漳浦营千总陈某重修。五十年,监生林嘉梁同耆民重建。

  按明太祖都金陵,城中建庙十四,一曰「汉前将军寿亭侯庙」。自是庙祀遍于天下。嘉靖十年,太常卿黄芳始奏改称「汉前将军汉寿亭侯」。盖「汉寿」本封邑、「亭侯」则其爵也,列第五等,在国侯、邑侯、关内侯、乡侯之下。今人以侯什汉、以「寿亭」为封爵,非也。本谥「壮缪」;「缪」与「穆」同,用伤武功之不成。今人为神讳、不书谥,亦非也。万历甲寅十月,司礼太监李恩始赍九旒冠、玉带、龙袍、金牌敕封为帝,然祭祀则仍旧称。天启元年,太常少卿李宗延有修明祀典疏;谓『臣诣汉寿亭侯庙,见其匾称帝君、冠冕俱系帝服。如讹传敕封,自有三尺;果系皇祖加恩,不妨命阁臣撰制:此封号所当考核者也』。

  保生大帝庙:在县治西门外。康熙四十年,耆民募建;祀真君也。

  真君吴姓,名本;泉之白礁人。母梦吞白龟,生于宋太平兴国间。长而学道云游,得三五飞步之术。以治疾,多奇效。景佑二年,卒。里人肖像为祠,水旱祈祷辄应敕庙额为「慈济」;漳、泉间所称「慈济宫」是也。庆元间,敕为「忠显」。开禧二年,漳属有警,忽有忠显旗帜之灵,贼不敢入。事闻,封英惠侯。至于保生大帝之称,则不知何所据矣。

  元天上帝庙:在大奎壁庄,康熙二十二年,庄民合建;年久倾圯。四十九年重建,易茅以瓦。

  睢阳庙;在县署之左。祀唐张中丞巡。其祀之入台,未知所由来。康熙二十八年,耆民募建;年久倾坏。四十八年,参将张国、守备黄元骧重建。俗呼元帅庙。

  诸福寺:在县治西门外。祀观音大士。康熙四十六年,署县宋永清、守备黄元骧同建。

  观音宫:一在开化里赤山保,即龙湖岩也(详见「古迹」)。伪官陈永华建,年久倾坏。四十四年,邑生洪朝梁重建。一在咸水港。康熙三十七年,候选通判何廷凤捐地、僧德恭募建。五十四年,僧如端募众重建,易茅以瓦。一在开化里茅港尾街。康熙四十六年,知县李镛、参将张国同建;捐地者为吏员欧阳锡。

  姑妈庙:在安定里东保。不知所祁何神。今为社学。

  ·古迹

  淡水炮城:在淡水港口。荷兰时筑。今遗址尚存。

  鸡笼炮城:在鸡笼屿。荷兰时筑。今遗址尚存(康熙十四年,郑经入泉州,窜杨明琅等眷属于鸡笼城。明琅,前翰林;崇祯甲申之变,琅降贼,乘马过梓宫,扬鞭而指之曰:『此真亡国之君也』)。

  青峰阙炮台:在蚊港口,荷兰时筑,今圯。

  火山:一在猫罗、猫雾二山之东。山之上,昼常有烟、夜常有光。在野番界内,人迹鲜到(见季麒光「志稿」)。一在玉案山后山之麓。有小山,其下水石相错,石罅泉涌。火出水中,有焰无烟,焰发高三、四尺,昼夜不绝。置草木其上,则烟生焰烈,皆化为烬。先是,甲午、乙未间,诸番多见之者;共相传述,或疑其诞。丙申三月,知县周钟瑄遣人视之,果然。石黝而坚,傍石之土燃焦如石。于是好事者往观焉;然山径险阻,攀藤扶石而上,非有济胜之具者不能至也。

  石湖:在生番界内。入大武郡山,行十余日乃至;有社曰茄荖网。湖大里许;天将雨,湖辄水涨丈余。或以为湖底有眼通海。

  水沙浮屿:水沙连四周大山,山外溪流包络。自山口入为潭,广可七、八里;曲屈如环团二十余里。水深多鱼。中突一屿,番绕屿以居,空其顶;顶为屋,则社有火灾。岸草蔓延,绕岸架木浮水上,藉草承土以种稻,谓之浮田。隔岸欲诣社者,必举火为号;番划蟒甲以渡。屿圆净开爽,青嶂白波,云水飞动,海外别一洞天也。

  水涟潭:在半线。方广二丈余,形若井,崇山环列。天将风雨,则水涨发声如潮;番民以占阴晴。

  剑潭:在大浪泵社二里许,划蟒甲以入。登岸数百武,有潭;潭之畔有加冬树,高耸障天,围合抱。相传荷兰开凿时,插剑于树,树忽生皮,包剑于内,不可复见。

  八里岔潭:在八里岔山绝顶。形三角,类为人力为之。周可数亩,清深莫测。土番间因逐鹿而至,汉人罕能陟也。

  温泉:一在玉山之下。有土番至者,云于山最深处得之;泉上涌气蒸腾如沸,凡数处。一在大鸡笼隔港山朝山内。

  龙目井:在大鸡笼山之麓。下临大海,四周斥卤;泉涌如珠,濆地而起,独甘洌冠于全台。不知开自何时?大约荷兰所浚也。

  红毛井:在县署之左。开自荷兰,因以名。方广六尺,深二丈许;泉甘洌于他井。相传居民汲饮是井。则不犯疫疠。郑氏窃踞时,有吴智武者镇守斯地,重修之。

  龙湖岩(闽人谓寺院为岩):在开化里赤山庄。伪官陈永华建。环岩皆山,幽邃自喜。前有潭,名龙湖。周环里许,遍植荷花,左右列树桃柳。青梅苍桧,远山浮空,游者拟之辋川图画(永华,郑氏执政。颇杂儒雅,与民休息;台人至今称之)。

  灵山庙:在淡水干豆门。前临巨港,合峰仔峙、摆接东西二流与海潮汇,波澜甚壮。康熙五十一年建庙,以祀天妃。落成之日,诸番并集。忽有巨鱼数千随潮而至,如拜礼然;须臾,乘潮复出于海:人皆称异(此与龙湖岩皆近时所建。以其为邑治名胜,附记于此)。

  ·外纪

  县曰诸罗,人称县治者皆曰:诸罗山;欲指一山以实之,无有也。附郭番社曰诸罗山社,然则诸罗山之名,相沿已久。设县时,见诸山罗列,适与相称,故仍其名耳。

  由斗六门山口东入,渡阿拔泉,又东入为林■〈王冀〉埔,亦曰二重埔。土广而饶,环以溪山,为水沙连,及内山诸番出入之口,险阻可据。有路可通山后哆啰满。

  虎尾东、西二螺,水浊而迅急,泥沙滚滚;人马牛车渡此须疾行,稍缓则有没腹埋轮之患。夏、秋水涨,有竟月不能渡者;被溺最多。

  东螺溪分自虎尾牛相触,与虎尾西螺迭为消长。有时虎尾渐涸,独受阿拔泉一流。阮参将诗『去年虎尾宽,今年东螺浍』;又云『余流附入阿拔泉,虎尾之名犹相沿』是也。大抵沙土迁决无常,故此盈彼涸,俱不可定。大线头昔为大澳,舟出外洋,于此候风;鹿仔港、台仔挖,旧可泊巨舰,今俱沙壅。沈文开「杂记」:『台湾当混沌时,总属茫茫大海,中峙高山;因水归东南,渐现沙土,所以地浮而常动』。沧海桑田,理或然也。

  大肚、大甲、大安三溪,俱称险绝。然大安溪面稍狭、大肚水势稍平,独大甲溪阔流急;水底皆圆石,大若车轮,苔蒙其上,足不可驻。至时人各自保,不能相救。又海口甚近,虽善泅如番,亦对之色变;秋涨尤险。

  南自诸山之后,有巨石峭削巍峨,出内山之顶;或名之为冠石。土番云:『后垄、竹堑诸社,指石为的;登绝顶,东洋及山后诸社可一望而尽。亦有快捷方式可通,但奇险耳』。

  竹堑过凤山崎,一望平芜;捷足者穷日之力,乃至南嵌。时有野番出没,沿路无村落,行者亦鲜;孤客必倩熟番持弓矢为护而后行。野水纵横,或厉、或揭,俗所云九十九溪也。遇阴两,天地昏惨,四顾凄绝;然诸山秀拔,形势大似漳、泉。若碁置村落、设备御,因而开辟之,可得良田数千顷。

  干豆门从淡水港东入,潮流分为两支:东北由麻少翁、搭搭悠凡四、五曲至峰仔峙、西南由武朥湾至摆接,各数十里而止。包络原野,山环水聚,洋洋乎巨观也。

  摆接附近,内山野番所出没,东由海山出霄里,通凤山崎大路。海山旧为人所不到,地平旷;近始有汉人耕作,而内港之路通矣。

  武朥湾、大浪泵等处,地广土沃,可容万夫之耕。厦门至淡水水程十一更,与鹿耳门等。康熙五十四年,干豆门重建天妃宫,取材鹭岛;值西风,一昼夜而达。福州至淡水水程八更,较台湾为近。若半线置县设营而分兵五百于淡水,因为立市廛,通商贾于福州、厦门,不数年淡水一大都会矣。

  磺山在干豆门之左。山产磺;形如鼎之覆,而三足出其上,童无草木。山之下有磺溪,深可丈余。水微黄,清澈如镜,虽潮涨犹见其底。气不可触,鱼虾不生;潮入,亦无片鳞至者。近山村社汲于井,皆及天之未明,水乃清冷可食;稍午,则泉皆热而黄色。或曰山顶有潭,深且广,水涌如沸羹。

  麻少翁、内北投,在磺山之左右。毒气蒸郁,触鼻昏闷;金银藏身者,不数日皆黑色。诸番常以糖水洗眼。入山掘磺,必以半夜,日初出即归;以地热而人不可耐也。

  淡水至鸡笼有东西两路:西由八里岔渡炮城,循外北投、杂柔、大遁、小鸡笼、金包里诸山之麓,至鸡笼内海可一百二十里。沿路内山外海,多巨石;巉岩碁跱,相去数武,其下涧水,浅深不一。行人跳石以渡,失足则坠于水。东由干豆门坐蟒甲,乘潮循内北投、大浪泵至峰仔峙,港大水深(过峰仔峙不复有潮),溯滩河可四十里;而登岸踰岭十里许,即鸡笼内海。两路计程不甚相远,劳逸险易亦大略相等。

  蟒甲,以独木为之;大者可容十三、四人,小者三、四人。划双桨以济,稍欹侧即覆矣。番善水,故虽风涛汹涌,如同儿戏;汉人鲜不惊怖者。唯鸡笼内海,蟒甲最大,可容二十五、六人;于独木之外,另用藤束板,为帮于船之左右。盖港面既宽,浪如山立,非独木小舟所能济也。

  林箐深处多飞虫,着人即肌肉发庠,爪之肉烂,淡水以北皆然。行者或以皮包裹其头项。或曰:近玉山最多此虫;山之麓,蚂蟥如猬。故玉山人不能到。

  鸡笼山在鸡笼港之东南,鸡笼屿乃在隔海之西北,炮城、番社俱在屿中。「郡志」载:鸡笼城在诸罗鸡笼山,误。五十三年地理图记村东北有鸡笼山、西有鸡笼城,山后海中有鸡笼屿。似炮城与社俱在鸡笼山,而屿在山之后:皆耳食而未亲历其地者也。

  北路、夏、秋行路之难,中土未有水深泥淖,车牛重载,往往倾覆。固由淫潦相继,亦土性不坚,沙灰淤陷;而陂田蓄水,车牛往来杂沓,故处处坑堑,非尽秋霖之故也。

  有言台海潮初涨,一从南路之郎娇入、一从北路之鸡笼入,两潮会于北路之牛骂。五、六月间,潮平浪静,结为一道白波,引入内地。牛骂非大港深澳泊船之所,孰从而见其两潮之会、白波之引乎?好事者为之也。

  海水潮汐与金、厦无异,秋潮亦壮;但夏、秋潮大于日,冬、春潮大于夜。台、凤亦然。

  凡潮涨满至十分者,汐亦当十分。鸡笼一港早潮涨满,汐未及四、五分即晚潮复至矣,必俟晚潮之退,始尽十分。

  风将■〈风贝〉而雨,海气先动,浪激汹涌,声吼如雷。台海四围沙线环绕,巨浪冲击,吼尤甚,闻数十里。风静雨霁,犹三、四日未止。县治离海差远,■〈风贝〉从东起,殷声微闻。若起西北,则与郡治无异。

  海面腥秽,波浪簸腾,一、二日飓风即起,乃天地之气交逆,地鼓气而海沸,天风烈而雨飘,故沉舟倾樯也。若海不先沸,天风虽烈,海舟折篷,空桅顺风势而驰,同鲲鹏之徙耳。人但知天风之患,不知实地气交构而为■〈风贝〉,患始烈也?

  郑氏时,目加溜湾开井,得瓦瓶。识者云:是『唐、宋以前古窑』惜其物不传,亦不知此瓶瘗自何时。未开辟之先,又何得有此瓶而瘗之也?

  陈小崖「外纪」:『明海寇林道干为俞都督大猷所追,穷窜台湾,势蹙。恐不能据,以酒食绐诸番醉而杀之,有阖社无噍类者;取血调灰以固船,乃航于遥海』。大奎璧劈破瓮(诸罗地),是其故穴。或云到昆仑,不知所终。「郡志」:『道干遁占城,今尚有遗种』。

  相传斗六门旧有番长,能占休咎;善射,日率诸番出捕鹿。诸番苦焉,共谋杀之;血滴草,草为之赤。社草皆赤,诸番悉以疫死,无噍类。今斗六门之番,皆他社来居者也。番能知休咎,而不知身之将见杀;是所谓自号予知,纳诸罟擭陷阱,而莫之知辟者与?

  相传:大肚社先时有土官名大眉,每岁东作,众番争致大眉射猎于田。箭所及之地,禾稼大熟,鹿豕无敢损折者。箭所不及,辄被蹂躏;不亦枯死。

  沈文开「杂记」:『土番种类各异,有土产者、有自海舶飘来及宋时零丁洋之败遁亡至此者;聚众以居,男女分配,故番语处处不同』。考「宋史」云:『张世杰与苏刘义断维,以十六舟夺港而出,将趋占城;土豪强之,乃回舟舣南恩之海陵山。■〈风贝〉风大作,世杰登舵楼露香而祝,遂死。苏刘义出海洋,为其下所杀』。当时崖山之众,非死即降耳。诸番气类,浑与中土之人不相似;沈说恐未必然也。

  离猫雾拺二里许,有竹围三匝,伪将刘国轩旧寨,云与岸里内山诸番相拒之地。今竹围故址犹存,岸里诸番悉皆内附;足见声教之无所弗被矣。

  地高而宽坦,台人谓之仑。邑有黄地仑,郑氏踞台时征南社番,亲屯兵于此。番呼皇帝,遂以名仑;犹麻虱目之呼为皇帝鱼也。相泊已久不可复改,沿其音而易其字。然则郑氏在台虽无黄屋左纛之事,而帝制自为,亦有其号矣。

  海翁鱼,大者如山。后垄番社有脊骨一节,高可五、六尺,两人合抱未满其围;不知何时所得也。另肋骨一段大如斗,诸番以为枕。沈文开云:『其须如戟,可作对象』。

  豹皮及斑点小鹿皮、文采可观。不知者以为此地之产,所值无几耳。豹大于犬,毛色斑杂,艾叶、金钱十不得一,价至三、四金;小鹿皮亦二百余文,且无市者。每地方官寻觅,必骚动通事、土番,鹿茸至三、四金,价倍于内地。番狗能猎者,贵于骡马(见「番俗」部)。昔人云:『地方产一异物,便多一累』。三复斯言,可为深省。

  由郡治北至鸡笼无投宿之店,唯茅港尾、笨港新设二公馆;行人借宿庄社,有露处者。文武衙门差遣往来,悉主于保长、通事、塘汛,入门则酒食相饷;开台以来相沿为例,不必需索也。保长、通事之供亿既烦,自不得不有所科敛。塘汛目兵饷纔糊口,于是有开赌放头攫金以供使客者。

  雷阳陈中丞观察台湾时,尝巡淡水。往复一千四百余里,自持糗糒,携小帐房以随;露宿风餐,不入邸舍、不受馈献。每食一饭一蔬。或捐囊市酒肉以犒徒御。不设仪卫,寥寥数人。道旁观者,莫不咨叹。

  男多于女,有村庄数百人而无一眷口者。盖内地各津渡妇女之禁既严,娶一妇动费百金;故庄客佃丁稍有赢余,复其邦族矣。或无家可归,乃于此置室,大半皆再醮、遣妾、出婢也。台无愆期不出之婢。

  台南、北淡水均属瘴乡。南淡水之瘴作寒热,号跳发狂;治之得法,病后加谨即愈矣。北淡水之瘴,瘠黝而黄,脾泄为痞、为鼓胀。盖阴气过盛,山岚海雾郁蒸中之也深。又或睡起醉眠,感风而发:故治多不起。要在节饮食、薄滋味、慎起居,使不至为所侵而已。

  往在内地,闻台郡肉食不宜于猪、鸡,宜于羊,鸭亦差善;余未之信。及至北路,见庭院蔓生虫多至不可名状;群鸡啄之,日以肥硕。盖虫毒所积,故不宜多食也。鸭半在水次,饱者鱼虾。「本草」称:『羊于人最裨益』。又草盛,特肥美;故宜。猪腻而滞气;台地沮洳,人多沉溺重膇之疾,亦不宜多也。

  大甲溪以北无市肆医药。人死无棺敛,瘗以鹿皮。阮参将祭淡水将士文:『裹鹿草以为棺兮,倩蝶衣以为纸』。伤哉!其言之也。

  邑杂饷,有罟、罾、縺、■〈罒令〉、■〈纟衮〉、蚝各条。罟者,结网长百余丈、广丈余,大绳为网;每尺许削圆木如梭长三、四寸,虚其中,缀于网,使浮水面。另结网,底如兜;系网坠于下,稍大于浮面之木,陶为之,使沉水底。网绳长出罟之两头各数丈,置其一于岸,乃驾船载罟出海以次投之,仍余其一载回。东、西各二十余人,脐间缚弯木如轭,挂小绳于网之上,倒行而牵。鱼小网轻,则至岸取之;多则驾小舟赴水以取,曰牵罟。罾者树大竹棚于水涯,高二丈许,曰水棚;置罾以渔。港口阔者,如列舍以居。棚上下两层,设横木于上层,令可旋转如辘轳;用大竹长二、三丈,挂罾竹杪,系以长绳,绳绕于横木,上下层各一人;在上者旋转其绳,外转则罾沉水底,内转则罾浮水面。鱼入,则在下者以长柄小络取之。縺、■〈罒令〉之制,如罟而小,■〈罒令〉又小于縺。网长可数十丈,广五、六尺;密结重网,于下张口而翕其尾如袋。收放之法,与罟相似;东西各五、六人,手牵至岸。鱼入袋中,大小毕取;曰牵縺、曰牵■〈罒令〉。蚝,取蛎房也。方言以「蛎房」为一蚝」,因以为取之之名。用竹二枝,长丈余,合钉其中,状如剪刀,能作开合。各贯铁爪于竹末,使相向。驾小船或筏,就海水稍浅处穿竹,水底开其爪;蛎房壳坚,遇坚者即合而钩致之。■〈纟衮〉,垂钓以饵鱼也。用大绳长数十丈,系一头于岸,浮舟载绳出海。每尺许用小绳拴数钓,钓大小不一;绳尽则返棹而收之,曰放■〈纟衮〉。

  多五谷、多薯芋、脂麻、糖蔗,多通草、槐蓝、菜子、水藤。槐蓝色娇艳,珍于吴越;糖、菜子、脂麻、水藤,入内地者尤多。

  内地岁皆两熟,以三春多雨、地气暖,种早播;故六月而获,及秋再播也。此地虽暖,春时雨泽稀,早种难播;故稻仅一稔。陈小崖「外纪」:『北路荷包屿走猪筑陂以接山泉溪流,田两熟』。今陂圳之筑甚多,两熟者鲜。南路下淡水陂田,有于十月下种,十一月插秧,三、四月而获者,稻两熟;未有良农取陂田而遍试之也。

  谷种类之多,倍于内地。其佳者如过山香、禾秫,则内地未有。

  南嵌以上,冬、春多雨,播种于二、三月,稔于六、七月,略如内地之夏熟。百日早,五月间即熟,但不多有。不插秧,以种洒地,即望其获。唯不宜于豆;间有种者,皆华而不实。

  崇爻山有咸水泉;番编竹为锅,内外涂以泥,取其水煎之成盐。南社冬日海岸沙浮面者凝为盐,扫而食之,不须煎晒;如扶南国之有自然盐也。所产俱不多。南社盐,腌物易朽。

  相传:祟爻黑沙晃诸山深处,松、杉、橘、柚、杨梅诸果并如内地。初冬山梅遍开,香闻数十里。山皆野番杂处,虽有探奇索异之子,孰能经魑魅而践无人之境乎?

  北路之产,有台、凤所无者。如水沙连之茶,竹堑、岸里之筀竹笋,淡水之甲鱼,皆其美者也。大松树生水沙连,合抱成林。鸡笼煤炭产于积薪无用之区,移置郡治,即为无穷之利。

  水沙连内山茶甚伙,味别色绿如松萝。山谷深峻,性严冷,能却署消胀。然路险,又畏生番,故汉人不敢入采,又不谙制茶之法。若挟能制武夷诸品者,购土番采而造之,当香味益上矣。松大者深山自老,不可致;子可取种而为秧。松子落处,小松生焉,移植即活。若近山庄舍购于土番植之,数年相传渐广,用作宫室,较杂木易朽者相悬也。二者其利甚溥,惜未有为之者。

  多乔木,材者募,唯楠差胜。其它屈曲不堪用,越数岁而蠹;祗有薪之为炭;质坚灰白,独擅一方之胜。

  楠木色稍黑,故逊内地。然亦坚致,物用甲万之属咸取之。甲万制自外洋,此地多为之者。以重而难移,且番锁固不可启,偷儿无所施其巧耳。

  茄藤,丛生海泊泥中;内地以障海岸,凶年取子以食。子圆而长,大如薏苡,味涩而微咸,捣为粉,浸以水十数易,乃淡滑,可和米粉作饵。然不以其材为薪,以皮裹咸气,难干也。台人取材,剥皮浸汁,代薯榔以染;骨乃干而易燎矣。兼用之,此物宁有一之可弃耶!

  多莿桐,多土柟,多猴栗、九荆;无荏桐,油取于麻、于菜子、于落花生。

  泉「旧志」:『留从效筑温陵城,环植莿桐。初夏花开,鲜红可爱。如叶先萌芽而花后发,则五谷丰熟。故丁谓诗曰:「闻得乡人说■〈艹〈束刂〉〉桐,花如后发始年丰;我今至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今泉州绝无此树,近乃有自台移栽者』。

  山不产铁,田器、釜铛之属悉资内地。土沙粉无黏埴,不堪陶■〈缶专〉瓦;糖漏之外,虽粗碗、瓦盆亦不能成。盖以泑入窑,见火皆苦窳若蜂窠。

  巨石多生于鸡笼、淡水之间,突怒偃蹇,奇不可状。土皆黄色,地脉所发生处也。南嵌以下渐无石,质亦不坚,无格理;不可以施椎凿。宫室之用,皆载自漳、泉、宁波。

  竹类多且蕃,■〈艹〈束刂〉〉竹尤多,遍于庄社。楮亦广有,台所谓鹿子草也。材可造纸,而粗细俱资内地,岁糜万缗;未得造纸之法耳。不产箬叶,船篷、箱篓之絮,悉于内地取之。

  果多檨,多龙眼,多椰、荆蕉、黄梨、槟榔。龙眼味埒内地。

  西瓜熟于十二月,取充贡。三月望万寿前至京,俗名万寿果。味薄,但取其早熟耳。

  无荔枝树;来自内地者,止充盆景。果熟时,遇西南风盛发,漳浦之载二日而至,芳鲜末全减也。

  无橄榄,无栗,无梨,无柿。土产柑、橘、柚,味酸。诸果熟时,俱泛海而至,充牣于市。

  禽无鹤而有鹳,多雉,多斑鸠,多乌鹙、黄鹂、乌鸦。鸦纯黑而大,斑鸠不善鸣。无鹊、无鹧鸪、杜鹃。鹧鸪人多携自内地者,纵之于山,不见孳息。或曰:山不生半夏。

  兽无虎而有豹。内山多熊,各种俱有。多山猪,或脯之,□为鹿。多猕猴,小而可狎者曰金丝猴,毛淡黄柔泽;他处所少。

  多黄牛。陈小崖「外纪」:『荷兰时,南、北二路设牛头司,牧野放生息,千百成群。犊大,设栏擒挚之。牡则俟其馁,乃渐饲以水草;稍驯狎,阉其外肾令壮,以耕以挽。■〈牛孛〉者纵之孳生』。近年水牛载自内地,亦渐孳;儇捷则黄牛为先,任重致远膛乎后矣。

  鹿獐之多,由草之畅茂,且稀霜雪,故族蕃息而肥硕。三十年来附县开垦者众,鹿场悉为田;斗六门以下,鹿、獐鲜矣。

  鱼无鲢。郑氏载而置于郡治之鲫鱼潭甚伙,及网之,无有也。多乌〔鱼〕、多涂鮀、麻虱目,多红虾。各陂圳多鲇。

  乌鱼,「本草」所谓鲻。台海之产大数倍,肉白而芳鲜不及。冬至前后,北风正烈,结阵游于内海,累至水底;渔师燎而网之,一罟以百计。肾状似荆蕉,极白。雌者子两片,似通印子而大;薄腌晒干,明于琥珀,肫圆如小锭。鲜食脆甚;干而析之,似鰇鱼。

  涂鮀,形似马鲛,大十倍之。肉细而香美,马鲛弗及也。马鲛特以滑泽,遂与鲳齐名。论海鱼之佳者,必首举之;昔人所为致叹于华歆、张昭、许靖诸公也。

  甲鱼独产于淡水,九、十月间有之。芳鲜不亚吴越之鲻,非止形相类而已。作鲊尤佳,能开胃;邑人染指者鲜,故弗传。然则天地间美材而老岩穴,名不出闾里者多矣。

  郑经酷嗜麻虱目,台人名之曰皇帝鱼。夏初出,颇适口;及秋,则味带酸而肉涩,宜乎郑氏之不能久也。

  红虾,夏肥,膏贯脊至尾,清脆悦口,色亦佳;宜羹、宜丸、宜脯。大者作对,陈小崖拟之「霞肤雪肉」;良然。

  茅港尾、蚊港多蟳,大而肥美;膏逾于肉,色如朱。鮡鱼骨柔脆,郡中珍之。县治多毛蟹,肥于冬月,置之几筵,皆堪浮白。鱼至冬亦肥美;夏、秋刺多而瘦,色皆黑。鲫鱼出北香湖者,四时俱美于他产。

  无蛏而有蚝,味微酸。多蚶,咸而不脆。多鲮鲤。

  多龟,多蛇,多蚁、多蜘蛛、蜥蜴、蜈蚣、蜓蚰及无名之虫。蜥蜴随地皆有,北路尤多;夜唧唧而鸣,声如雀,四起壁间。陈小崖记『安平蝎虎』;其实能鸣者不止安平也。有欲携至内地示奇者,过澎湖乃不复鸣。

  花多树兰,多頳桐、素馨、月下香、番蝴蝶。素馨野发。頳桐原湿篱落,无处不有,终岁烂然;遥望如内地之映山红,时时皆春、时时皆龙船箫鼓也(頳桐一名龙船花)。

  百花应时而开,亦有一年长开者:如石榴、长春、佛桑诸花,漳、泉皆然。番蝴蝶、月下香、頳桐等花四时俱开,台所仅见。若荷花,直开度腊;玉兰七、八月再花:则更奇矣。玉兰多移根于木笔,此地有玉兰、无木笔。

  水沙连浮田,架竹木藉草而殖五谷(详见「古迹」);不知者以为诞也。王瓜、苦瓜、匏蔬之属,内地产于春、夏,此地隆冬皆有之。

  台产有移入内地者,果之番檨,番薯之文来,花之番茉莉、番瑞香、番蝴蝶。薯以济荒,功用最大;檨佳品,诸花亦爽秀可爱。

  槟榔之苗,喜阴而畏日。种之法,先以牙蕉。俟蕉长成行,于二、三月间撒槟榔子空园中盖以草,芽发去草,蔽以苇席;夜揭之,使得露滋润,开叶高四、五寸,乃移种蕉下。每一蕉间一槟榔,高至尺余,则移其蕉而槟榔自盛。

  沈文开「杂记」:『内山有黄水藤,结子大如瓯。实圆而光,壳坚且厚,似诸暨之朱栗而形扁。痕分两层而联合,中有仁。久而干,就蒂开窍出其仁,空如小盒;略去其上一、二分为口,用稍大者截半作盖覆之。穿于鞓带之两旁,装贮细物,甚雅致』。

  蛤仔难内山溪港产金。港水千寻,冷于冰雪;生番沉水,信手捞之亟起。起则僵,口噤不能语;爇大火以待,傅火良久乃定。金如碎米粒,杂沙泥中,淘之而出。或云:内山深处有金山,人莫知所在。或云:番世相嘱,不令外人知;虽胁之,宁死不以告也。陈小崖「外纪」:『壬戌间,郑氏遣伪官陈廷辉,往淡水鸡笼采金。老番云:「唐人必有大故」。诘之,曰:「物,日本居台来取金,红毛夺之;红毛来取,郑氏夺之。今又来取,恐有改姓易王之事」。明年癸亥,我师果入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