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一)

  本紀

  世祖本紀

  聖祖本紀

  世宗本紀

  高宗本紀

  仁宗本紀

  宣宗本紀

  文宗本紀

  穆宗本紀

  德宗本紀

  ·世祖本紀

  順治元年春三月,流賊李自成陷燕京,明帝自經;自成僭稱帝國,號「大順」,改元「永昌」。

  夏四月乙丑(初八日),上御篤恭殿,命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賜敕印便宜行事,並賜王及從征諸王、貝勒、貝子等服物有差。

  壬申(十五日),睿親王多爾袞師次翁後,明山海關守將吳三桂遺使致書,乞師討賊。

  丁丑(二十日),師次連山,三桂復致書告急;大軍疾馳赴之。

  己卯(二十二日),師至山海關,三桂開關出迎,大軍入關。……

  乙酉(二十八日),自成棄燕京西走,我軍疾追之。

  秋七月丁酉(十二日),故明德王朱由■〈弼上木下〉降。時故明福王朱由崧即位江南,改元「弘光」——以史可法為大學士,駐揚州督師;總兵劉澤清、劉良佐、黃得功、高傑分守江北。

  壬子(二十七日),睿親王以書致史可法,勸其主削號歸藩;可法答書不屈。

  九月庚戌(二十五日),故明福王遣其臣左懋第、馬紹愉、陳洪範齎白金十餘萬兩、黃金千兩、幣萬匹求成。

  冬十月己卯(二十五日),以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率師征江南。檄諭故明南方諸臣,數其「不能滅賊復讎」、「擁眾擾民、自生反側」及「無明帝遺詔、擅立福王」三罪。

  十一月乙酉朔,故明福王使臣陳洪範南還,中途密啟請留左懋第、馬紹愉,自欲率兵歸順、招徠南中諸將;許之。

  十二月戊辰(十四日),睢州賊將許定國來降。

  二年春二月己未(初六日),降將許定國襲殺明興平伯高傑於睢州。

  辛酉(初八日),諭豫親王多鐸移師定江南、英親王阿濟格討流寇餘黨。

  夏四月乙丑(十三日),多鐸師至泗州,阿山等取泗北淮河橋,明守將焚橋遁;我軍遂夜渡淮。

  庚午(十八日),豫親王多鐸師至揚州,諭故明閣部史可法、翰林學士衛允文等降;不從。

  丁丑(二十五日),拜尹圖、圖賴、阿山等克揚州,故明閣部史可法不屈;殺之。

  五月丙戌(初五日),多鐸至揚州江,故明鎮海伯鄭鴻逵等以舟師分守瓜洲、儀真,我軍在江北;拜尹圖、圖賴、阿山率舟師自運河潛濟,梅勒章京李率泰乘夜登岸。黎明,我軍以次畢渡,敵眾咸潰。

  丙申(十五日),多鐸師至南京,故明福王朱由崧及大學士馬士英遁走太平;忻城伯趙子龍、大學士王鐸、禮部尚書錢謙益等三十一人以城迎降,興平伯高傑子元照、廣昌伯劉良佐等二十三人率馬步兵二十三萬餘人先後來降。

  庚戌(二十九日),宣平定江南捷音。

  六月辛酉(初十日),豫親王多鐸遣軍追故明福王由崧於蕪湖,明靖國公黃得功逆戰;圖賴大敗之,得功中流矢死。總兵官田雄、馬得功執福王及其妃來獻,諸將皆降。

  己卯(二十八日),詔曰:『本朝立國東陲,歷有年所;幅隕既廣,無意並兼。昔之疆埸用兵,本冀言歸和好;不幸寇凶極禍,明祚永終。用是整旅入關,代明雪憤。猶以賊渠未殄,不遑啟居;爰命二王,誓師西討。而南中乘釁立君,妄竊尊號;亟行亂政,重虐人民。朕夙夜祗懼,思拯窮黎。西賊既摧,迺事南伐;兵無血刃,循汴抵淮。甫克維揚,遂平江左;金陵士女,昭我天休。既俘福藩,南服略定;特弘大賚,嘉與維新。其河南、江北、江南官兵絓誤,咸赦除之;所有橫徵逋賦,悉與蠲免。大軍所遇,免今年額賦之半;餘免三之一』。

  閏六月甲申(初四日),故明寧南侯左良玉子夢庚、總督袁繼咸等率馬步兵十三萬、船四萬自東流來降。

  癸巳(十三日),命大學士洪承疇招撫江南各省。

  癸卯(二十三日),命吳惟華招撫廣東、孫之獬招撫江西、黃熙允招撫福建、江禹緒招撫湖廣、丁之龍招撫雲貴。多鐸遣貝勒博洛及拜尹圖、阿山率師趣杭州,故明潞王出降、淮王自紹興來降,嘉興、湖州、嚴州、寧波諸郡悉平;分遣總兵官吳勝兆克廬州、和州。

  乙巳(二十五日),改南京為江南省、應天府為江寧府。

  秋七月壬子(初三日),命貝勒勒克德渾為平南大將軍,同固山額真葉臣等往江南代多鐸。

  癸丑(初四日),故明東平侯劉澤清率所部降。

  丙辰(初七日),命謝弘儀招撫廣西。

  丁丑(二十八日),故明總漕田仰陷通州、如皋、海門,鳳陽巡撫趙福星、梅勒章京譚泰等討平之。

  八月丙午(二十七日),降將金聲桓討明益王,獲其從官王養正等,誅之;並獲鍾祥王朱孳■〈焭,石侢几〉等九人。

  九月庚戌(初二日),故明魯王將方國安、王之仁犯杭州,張存仁擊走之。

  丁已(初九日),故明懷安王來降。

  辛酉(十三日),故明新昌王據雲臺北,攻陷興化;準塔討斬之。

  庚午(二十二日),田仰寇福山,土國寶擊敗之。

  冬十月戊子(初十日),故明翰林金聲受唐王敕,起兵於徽州,眾十餘萬;洪承疇遣提督張天祿連破之於績溪,獲金聲,不屈,殺之。

  是時,故明唐王朱聿釗據福建、魯王朱彝垓據浙江,馬士英等兵渡錢塘,結營拒命。

  十一月癸丑(初五日),故明大學士王應熊、四川巡撫龍文光請降。

  甲寅(初六日),貝勒勒克德渾率鞏阿岱、葉臣討湖廣流賊二隻虎等。

  丁卯(十九日),朱瑪喇敗馬士英於餘杭、和託敗方國安於富陽;士英、國安復窺杭州,梅勒章京濟習哈等擊走之。

  十二月乙酉(初七日),故明閣部黃道周寇徽州,洪承疇遣張天祿擊敗。故明總兵高進忠率所部自崇明來降。

  癸巳(十五日),佟養和、金聲桓進討福建,分兵攻南贛,敗故明永寧王、羅川王、閣部黃道周等數十萬眾。

  丁未(二十九日),朱瑪喇等敗方國安、馬士英於浙東。

  三年春正月辛酉(十三日),流賊賀珍、孫守法、胡向化犯西安,何洛會等擊敗之。金聲桓遣將攻故明永寧王於撫州,獲之,並獲其子朱孳榮等;遂平建昌。故明潞安王、瑞昌王率眾犯江寧,侍郎巴山等擊敗之。

  己巳(二十一日),故明唐王朱聿釗兵犯徽州,洪承疇遣天祿等擊敗之,獲其閣部黃道周殺之;進克開化。

  二月乙酉(初八日),明魯王將劉福援撫州,梅勒章京屯泰擊敗之。何洛會遣將破流賊劉文炳於蒲城,賊渠賀珍奔武功。

  戊子(十一日),命肅親王豪格分兵赴南陽討流賊二隻虎、郝如海等。

  丙申(十九日),潛山、太湖賊首石應璉擁故明樊山王朱常■〈巛上水下〉為亂,洪承疇遣將擊斬之。

  丙午(二十九日),命貝勒博洛為征南大將軍,同圖賴率師征福建、浙江。

  三月丁巳(初十日),何洛會敗賊劉體純於山陽。

  己巳(二十二日),何洛會擊賊二隻虎於商州,大敗之。

  夏四月丙申(二十日),江西浮梁、餘干賊合閩賊犯饒州,副將鄧雲龍等擊敗之。

  五月戊午(十三日),金聲桓克南贛,獲其帥劉廣允。

  壬戌(十七日),故明魯王、荊王、衡王世子等十一人謀亂,伏誅。

  癸亥(十八日),豪格遣貝勒尼堪等敗賊賀珍於雞頭關,遂克漢中;珍走西鄉。

  乙丑(二十日),貝勒博洛遣圖賴等擊敗故明魯王將方國安於錢塘,魯王朱彝垓遁保臺州。

  庚午(二十五日),官軍至漢陰,流賊二隻虎奔四川、孫守法奔岳科寨。

  六月乙未(二十日),張守仁遣將擒故明大學士馬士英及長興伯吳日生等斬之。

  秋七月戊辰(二十四日),豪格遣貝子滿達海、輔國公哈爾楚渾、固山額真準塔趨徽州、階州分討流賊武大定、高如礪、蔣登雷、石國璽、王可臣等,破之;如礪遁,登雷、國璽、可臣俱降。

  八月丁丑(初四日),豪格遣纛章京哈寧阿攻武大定於三臺山,拔之。

  丁亥(十四日),博洛克金華、衢州,殺故明蜀王朱盛濃、樂安王朱誼石及其將吳凱、項鳴斯等,其大學士謝三賓、閣部宋之普、兵部尚書阮大鋮、刑部尚書蘇壯等降;浙江平。

  戊子(十五日),以孔有德為平南大將軍,同耿仲明、沈志祥、金礪、佟代率師征湖廣、廣東、廣西。

  癸巳(二十日),命尚可喜率師從孔有德南討。

  九月己酉(初六日),故明瑞昌王朱誼氻謀攻江寧,官兵討斬之。

  丙寅(二十三日),故明崇陽王攻歙縣,副將張成功等敗之。

  丁卯(二十四日),故明督師何騰蛟等攻岳州,官軍擊敗之。

  冬十月辛巳(初九日),金聲桓遣將擒故明王朱常洊及其黨了悟等,誅之。

  甲申(十二日),金聲桓遣將克贛州,獲故明閣部楊廷麟殺之。

  十一月癸卯朔,貝勒博洛自浙江分軍進取福建,圖賴等敗故明閣部黃鳴俊於仙霞關,遂克浦城、建寧、延平。故明唐王朱聿釗走汀州,阿濟格尼堪等追斬之,遂定汀州、漳州、泉州、興化,進克福州,悉降其眾;福建平。

  十二月癸酉朔,故明遂平王朱紹鯤及其黨楊權等擁兵太湖,結「海寇」為亂;副將詹世勳等討斬之。

  壬午(初十日),故明高安王朱常淇及其黨江於東等起兵婺源,張天祿討平之。

  庚子(二十八日),明金華王朱由■〈木産〉起兵饒州,官軍擊斬之。

  四年春正月壬子(初十日),興國州賊柯抱沖結故明總督何騰蛟攻陷興國,總兵官柯永盛遣將擒抱沖及其黨陳珩玉斬之。

  壬戌(二十日),陝西官軍擊延慶賊郭君鎮、終南賊孫守法,敗之。

  二月乙亥(初四日),佟養甲平梧州。

  丁丑(初六日),副將王平等擊賀珍、劉二虎賊黨於興安,敗之。

  癸未(十二日),詔曰:『朕平定中原,惟浙東、全閩尚阻聲教;百姓辛苦墊隘,無所控訴。爰命征南大將軍貝勒博洛振旅而前,既定浙東,遂取閩越;先聲所至,窮寇潛逋。大軍掩追及於汀水,聿釗授首,列郡悉平。顧惟僭號阻兵,其民何罪!用昭大賚,嘉與維新。一切官民罪犯,咸赦除之;橫徵逋賦,概予豁免。山林隱逸,各以名聞錄用;民年七十以上,給絹、米有差』。

  己丑(十八日),洪承疇擒故明瑞昌王朱議貴及湖賊趙正,斬之。

  乙未(二十四日),朱聿釗弟聿■〈金奧〉僭號「紹武」,據廣州;佟養甲、李成棟率師訂之,斬聿■〈金奧〉及周王肅■〈罒上水下〉、益王思■〈厶上水下〉、遼王術雅、鄧王器■〈土鼎〉、鉅野王壽■〈鉬旬〉、通山王蘊越、高密王宏椅、仁化王慈魶、鄢陵王肅汭、南安王企壟等,廣州平。

  戊戌(二十七日),以佟國鼐為福建巡撫。

  三月丙寅(二十五日),佟養甲克高、雷、廉三府。

  夏四月丁丑(初六日),田仰率所部降。

  乙酉(十四日),貝勒博洛班師。是役也,貝子和託、固山額真公圖賴皆卒於軍。

  甲午(二十三日),陝西官軍斬孫守法。

  五月壬寅(初二日),舟山「海賊」沈廷揚等犯崇明,官軍討擒之。

  己酉(初九日),故明在籍通政使侯峒曾遣諜致書魯王,偽許洪承疇、土國寶以公侯,共定江南為反間計,柘林游擊獲之;以聞,上覺其詐,命江寧昂邦章京巴山等同承疇窮治其事。

  辛酉(二十一日),投誠伯常應俊、總兵李際遇等坐通賊,伏誅。

  六月庚辰(十一日),故明趙王朱由掞來降。

  癸巳(二十四日),陝西賊武大定陷紫陽,總兵官任珍擊敗之。

  甲午(二十五日),蘇松提督吳勝兆謀叛,伏誅。

  秋七月丁巳(十八日),鄖陽賊王光代用「永曆」年號,聚眾作亂;命侍郎喀喀木等剿之。

  甲子(二十五日),詔曰:『中原底定,聲教遐敷。惟粵東尚為唐藩所阻,嶺海怨咨已非一日;用移南伐之師席捲惠、潮,遂達省會。念爾官民,初非後至。一切罪犯,咸赦除之;逋賦橫徵,概與豁免。民年七十以上,加錫粟、帛;所在節孝者旌,山林有才德者錄用。南海諸國能嚮化者,待之如朝鮮』。

  八月庚午(初二日),金聲桓擒故明宗室麟伯王、靄伯王於瀘溪山,誅之。

  己酉(十七日),豪格遣貝勒尼堪等先後克遵義、夔州、茂州、內江、榮昌、富順等縣,斬故明王及其黨千餘人;四川平。

  九月辛亥(十四日),淮安賊張華山等用「隆武」年號,嘯聚廟灣。

  辛酉(二十四日),官軍討廟灣賊,破之。

  冬十一月庚戌(十四日),以陳泰為靖南將軍,同梅勒章京董阿賴征福建餘寇。

  十二月壬申(初六日),以陳錦為閩浙總督。

  丙戌(初八日),大軍自岳州收長沙,故明總督何騰蛟等先期遁。次湘潭,敗桂王將黃朝選眾十三萬於燕子窩、又敗之於衡州,斬之;遂克寶慶,斬魯王朱鼎兆等。進擊武岡,桂王由榔走;追至靖州,下其城,復克沅州;岷王朱埏峻以黎平降:湖南平。

  庚寅(二十四日),故明將鄭彩犯福州,副將鄒必科等敗走之。

  五年春正月辛亥(十五日),故明宜春王朱議衍據汀州為亂,總兵官于永綬擒斬之。

  二月甲戌(初九日),金聲桓及王得仁以南昌叛。

  辛巳(十六日),江南官軍復無為州,福建官軍復連城、順昌、將樂等縣。

  壬辰(二十七日),故明貴溪王朱常彪、恢武伯向登位寇沅州,纛章京線國安等討斬之。

  三月庚戌(十五日),命譚泰為征南將軍,同何洛會討金聲桓。

  甲子(二十九日),武大定犯寧羌,遊擊張德俊等大破之。

  夏四月壬申(初七日),官軍復建寧,斬故明鄖西王朱常湖等。

  壬午(十七日),大軍克辰州,遂破永寧;至全州,故明督師何騰蛟遁,獲貴溪王朱長標、南威王朱寅衛、長沙王朱由櫛等。

  五月甲申(二十日),官軍破金聲桓,復九江、饒州。

  秋八月癸巳朔,金聲桓、王得仁寇贛州,官軍擊走之。

  己亥(初七日),陳泰、李率泰等敗鄭彩於長樂,又敗之於連江;復興化。

  乙卯(二十三日),以張學聖為福建巡撫。

  九月壬戌朔,官兵獲故明巡撫吳江等於南康湖口,斬之。

  壬申(十一日),〔命〕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為定遠大將軍,討湖廣賊李錦。

  冬十月丙辰(二十五日),降將劉澤清結曹縣賊叛,澤清及其黨李洪基等俱伏誅。

  十一月甲子(初四日),廣東叛將李成棟據南雄,結峒蠻犯贛州;巡撫劉武元等擊走之。

  丙寅(初六日),總兵官任珍擊賀珍,破之。

  十二月壬子(二十二日),楊捷等復都昌,獲故明兵部尚書余應桂斬之。

  六年春正月壬戌(初三日),官軍復羅源、永春、德化等縣。

  戊辰(初九日),諭曰:『朕欲天下臣民共登衽席,日夕圖維,罔敢怠忽。往年流寇作亂,慘禍已極;入關討賊,士庶歸心。乃邇年不軌之徒捏作洗民訛言,小民無知,輕信惶惑;逃散作亂者,往往而有。朕聞「不嗜殺人,能一天下」。「書」云:「眾非元后何戴?后非眾,罔與守邦。君殘其民,理所蔑有」。自元年來今六年矣,寧有無故而屠戮民者?民苟思之,疑且冰釋。至於自甘為賊、樂就死地,必有所迫以致此。豈督、撫、鎮、按不得其人,有司朘削,民難自存歟?將蠲免賦稅,有名無實歟?內外各官,其確議興利除弊之策,朕次第酌行之』!

  〔壬〕午(二十三日),譚泰、何洛會等復南昌,金聲桓投水死、王得仁伏誅;九江、南康、瑞州、臨江、袁州悉平。

  二月辛亥(二十二日),故明宗室朱森釜等犯階州,吳三桂擊斬之。

  三月丙寅(初七日),漢羌總兵官張天福平賊渠覃一涵,獲故明山陰王等斬之。

  甲申(二十五日),譚泰、何洛會破賊於南康,克信豐,叛將李成棟走死;復撫州、建昌,江西平。

  夏四月癸卯(十五日),福建官軍復平和、詔安、漳平、寧洋。

  癸丑(二十五日),官軍克福寧,福建平。

  五月丁丑(十九日),改封孔有德為定南王、耿仲明為靖南王、尚可喜為平南王;命孔有德征廣西,耿仲明、尚可喜征廣東,各挈家駐防。

  秋七月癸酉(十六日),官軍平黃州賊三百餘砦,斬故明王朱蘊■〈金嚴〉等。

  甲申(二十七日),廣東餘寇犯南贛,官軍擊卻之。

  八月丙午(十九日),鄭親王濟爾哈朗等克湘潭,何騰蛟不屈,殺之;辰州、寶慶、靖州、衡州悉平。進克全州。

  冬十月乙巳(二十日),陝西總兵官任珍擊故明將唐仲亨於屠油壩,斬之;並誅故明王朱常渶、朱由杠等。

  十一月壬午(二十七日),耿仲明軍次吉安,畏罪自殺。

  十二月戊子(初四日),故明桂王將焦璉寇全州,勒克德渾等擊敗之;進克道州。努山等拔烏撒城,宜爾都齊等克黎平。

  庚戌(二十六日),寧波、紹興、臺州「土寇」平。

  七年春正月壬戌(初八日),官軍復南雄。

  甲戌(二十日),故明德化王朱慈業、石城王朱議■〈氵〈巛上夕下〉〉陷大田,官軍討平之。

  夏四月甲午(十一日),孔有德擒故明將黃順、林國瑞於興寧,降其眾五萬。

  六月乙酉(初三日),保德州民崔耀等擒故明將牛化麟斬之,以城降。

  秋九月甲寅(初三日),故明將鄭成功寇潮州,總兵官王邦俊擊走之。

  冬十月庚子(二十日),官軍克邵武,獲故明閣部揭重熙等斬之。

  十一月乙卯(初六日),吳三桂復府谷,斬故明經略高友才等;餘眾降。

  乙丑(十六日),尚可喜復廣州,餘眾降。

  八年春正月庚申(十二日),孔有德克桂林,斬故明靖江王及文武官四百七十三人;餘黨悉降。

  二月壬寅(二十四日),命孔有德移駐桂林。

  閏二月戊申朔,湖南餘寇牛萬才率所部降。

  己未(十二日),總兵官許爾顯克肇慶、羅定,徐成功克高州。

  丁卯(二十日),孔有德克梧州、柳州。

  丁丑(三十日),諭曰:『故明宗藩,前以恣行不軌,多被誅戮;朕甚憫焉!自後有流移失所、甘心投誠者,有司禮送京師,加恩畜養;鎮國將軍以下,即其地占籍為民,各安厥業』。

  夏四月庚戌(初四日),「土賊」羅榮等犯虔州,副將楊明遇討擒之。

  庚午(二十四日),命靖南王耿仲明子繼茂襲爵。

  五月丁丑朔,夏一鶚擊明唐王故將傅鼎銓等追入福建,擒鼎銓等斬之。

  六月庚午(二十五日),廣東官軍復廉州及永安等十二縣。

  秋八月癸酉(二十八日),陳錦、金礪等追故明魯王於舟山,獲其將阮進。

  九月壬午(初八日),命平西王吳三桂征四州。陳錦、金礪克舟山,故明魯王遁走。

  冬十一月丙子(初二日),于大海率所部至彝陵請降。

  丙戌(十二日),尚可喜克雷州。

  九年夏四月戊午(十七日),孔有德克廣西南寧、慶遠、思恩,故明將陳邦傅以潯州降。

  六月庚戌(初十日),官軍討肇慶、高州賊,平之。

  秋七月癸酉(初四日),故明將孫可望陷桂林,定南王孔有德死之。

  丙子(初七日),浙閩總督陳錦征鄭成功至漳州,為其下所殺。

  甲申(十五日),以和碩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征湖南、貴州。

  丁亥(十八日),吳三桂、李國翰定漳臘、松潘、重慶;遣梅勒章京戴都圍成都,故明帥劉文秀舉城降。

  八月丁巳(十八日),命尼堪移師討廣西餘寇。

  九月癸未(十四日),以纛章京阿爾津為定南將軍,同馬喇希征廣東餘寇。

  甲申(十五日),以劉清泰為浙江福建總督。

  冬十月庚子(初二日),尚可喜、耿繼茂克欽州靈山,故明西平王朱聿■〈金與〉縛賊李明忠來降;高、雷、廉、瓊諸郡悉平。

  壬寅(初四日),官軍復梧州。

  甲寅(十六日),孫可望寇保寧,吳三桂、李國翰大敗之。

  十一月庚午(初二日),以卓羅為靖南將軍,同藍拜等征廣西餘寇。

  庚寅(二十二日),故明將白文選寇辰州,總兵官徐勇、參議劉昇祚、知府王任杞死之。

  辛卯(二十三日),尼堪抵湘潭,故明將馬進忠等遁寶慶;追至衡山,擊敗之;又敗之於衡州。尼堪薨於軍。

  十二月丙午(初八日),撤卓羅等回京。

  戊午(二十日),廣東賊犯香山,官軍討平之。

  己未(二十一日),復命阿爾津為定南將軍,同馬喇希等討辰、常餘寇。

  十年春正月庚辰(十三日),以貝勒吞齊為定遠大將軍統征湖南軍,授以方略。

  二月乙卯(十八日),以沈永忠為剿撫湖南將軍,鎮守湖南。

  夏四月丙午(十一日),以佟國器為福建巡撫。

  五月乙亥(初十日),封鄭芝龍為同安侯、子成功為海澄公、弟鴻逵為奉化伯。以喀喀木為靖南將軍,征廣東餘寇。

  庚寅(二十五日),加洪承疇太保,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

  六月癸丑(十九日),貝勒吞齊等敗孫可望於寶慶。

  秋八月壬午(十九日),尚可喜克化州、吳川。

  辛卯(二十八日),李定國犯平樂,府江道周永緒、知府尹明廷、知縣涂起鵬、華鍾死之。

  九月丙辰(二十三日),耿繼茂、喀喀木克潮州。

  丁巳(二十四日),孟喬芳討故明宜川〔王〕朱敬■〈金翟〉於紫陽,平之。

  冬十月癸亥朔,命田雄移駐定海。

  十一月戊戌(初六日),鄭成功不受爵,優諭答之。

  戊午(二十六日),劉清泰剿九仙山賊,平之。

  十二月丙寅(初五日),以陳泰為寧南靖寇大將軍,同藍拜鎮湖南。

  丙戌(二十五日),鄭成功犯吳淞,官軍擊走之。

  十一年春正月癸丑(二十二日),鄭成功犯崇明、靖江、泰興,官軍擊走之。

  乙卯(二十四日),鄭成功犯金山。

  辛酉(三十日),官軍擊賊於桃源,誅偽總兵李陽春等。

  二月辛巳(二十日),命尚可喜專鎮廣東、耿繼茂移駐桂林。

  癸未(二十二日),官軍復平遠縣。

  三月壬辰(初二日),官軍擊桂東賊,擒其渠賴龍。

  夏四月壬戌(初三日),賊渠曹志攀犯饒州,官軍擊敗之;志攀降。

  壬申(十三日),官軍擊故明將張名振等於崇明,敗之。

  戊子(二十九日),江南寇徐可進、朱元等降。

  六月丁卯(初九日),以朱瑪喇為靖南將軍,征廣東餘寇。

  秋七月丙辰(二十九日),以佟代為浙閩總督。

  八月戊午朔,官軍剿瑞金餘寇,誅偽都督許勝可等。

  壬午(二十五日),故明樂安王朱議淜謀反,伏誅。

  冬十月壬午(二十六日),李定國陷高明、圍新會,耿繼茂請益師。

  十二月壬申(十六日),以濟度為定遠大將軍,征鄭成功。尚可喜、耿繼茂、朱瑪喇敗李定國於新會,定國遁走。

  乙亥(十九日),鄭成功陷漳州、圍泉州。

  十二年春正月戊子(初三日),官軍敗賊於玉版巢;又擊藤縣賊,破之。

  二月癸未(二十八日),耿繼茂、尚可喜敗李定國於興業,廣東高、雷、廉三府、廣西橫州平。

  三月庚子(十五日),以宜永貴為福建巡撫。

  夏六月戊辰(十五日),桂王將劉文秀寇常德,遣其黨犯岳州、武昌,官軍擊走之。

  秋八月癸亥(十二日),以阿爾津為寧南靖冠大將軍,同卓羅駐防荊州;祖澤潤防長沙。

  冬十一月癸未(初三日),鄭成功將犯舟山。

  丁亥(初七日),鄭成功將陷舟山,副將把成功降於賊。

  十二月甲戌(二十四日),以宜爾德為寧海大將軍,討舟山寇。

  十三年春正月己亥(二十日),鄭成功將犯臺州,副將馬信以城叛降於賊。

  二月戊辰(十九日),官軍敗李定國於南寧。

  庚午(二十一日),以李率泰為浙閩總督。

  夏四月辛亥(初三日),廣西故明永安王朱華堧及土司等來降。

  辛酉(十三日),官軍破賊姚黃於彝陵。

  丁丑(二十九日),尚可喜復揭陽、普寧、澄海三縣。

  閏五月己未(十二日),以劉漢祚為福建巡撫。

  六月癸卯(二十六日),命固山額真郎賽駐防福建。寧化賊帥黃素禾來降。

  秋七月戊申(初二日),官軍敗明桂王將龍韜於廣西,斬之。

  庚戌(初四日),鄭成功將黃梧等以海澄來降。

  八月壬辰(十七日),封黃梧為海澄公。

  癸巳(十八日),鄭成功軍陷閩安鎮,進圍福州;官軍擊卻之。

  九月丙午〔朔〕,官軍敗鄭成功將於夏關、又敗之於衡水洋,遂復舟山。

  癸亥(十八日),鄭成功將官顧忠來降。

  冬十月庚辰(初六日),四川賊帥鄧希明、張元凱率眾降。

  辛丑(二十七日),官軍復辰州。

  十四年春正月乙卯(十二日),敗鄭成功將於烏龍江,又敗之於惠安縣。

  二月癸未(初十日),故明崇陽王朱蘊鈐等來降。

  夏四月丁丑(初五日),流鄭芝龍於寧古塔。

  秋八月丙申(二十六日),鄭成功犯臺州,紹臺道蔡瓊枝叛降於賊。

  九月丙寅(二十七日),官軍復閩安鎮。

  冬十月庚寅(二十一日),改梁化鳳為水師總兵官,駐防崇明。

  十一月壬戌(二十四日),明桂王將孫可望來降。

  十二月癸酉(初四日),復命洪承疇經略五省,同羅託等取貴州。

  甲戌(初六日),封孫可望為義王。

  癸未(十五日),命吳三桂自四川、趙布泰自廣西、羅託自湖南取貴州。

  丙戌(十八日),明桂王將譚新傳等降。

  十五年春正月壬寅(初五日),以多羅信郡王多尼為安遠靖寇大將軍,率師征雲南。

  二月辛卯(二十四日),川東賊帥張京等來降。

  三月辛丑(初四日),李定國黨閆龍等陷橫州,官軍擊走之。

  夏四月丙子(初十日),官軍敗賊於合州,克重慶。

  五月辛亥(十五日),鄭成功將犯澄海,遊擊劉進忠以城叛降於成功。

  壬戌(二十六日),廣西賊將賀九義犯賓州,官兵擊敗之。

  甲子(二十八日),官軍復沅、靖,進取貴陽;平越、鎮遠等府、南丹、那地、獨山等州、撫寧土司俱降。

  六月戊辰(初二日),吳三桂等敗李定國將劉正國於三坡,克遵義,拔開州。

  丙子(初十日),官軍敗「海寇」於白沙。

  癸巳(二十七日),鄭成功犯溫州,陷平陽、瑞安。

  秋七月甲子(二十九日),以趙國祚為浙江總督、李率泰專督福建。

  八月丙子(十一日),敕諭多尼等,授以方略。李定國將王興及水西宣慰使安坤等來降。

  冬十一月甲午朔,「海寇」犯洛陽內港,官軍擊敗之。

  十二月壬午(二十日),故明宗室朱議滃率眾降。

  戊子(二十六日),以明安達禮為安南將軍,率師駐防貴州。

  十六年春正月甲午(初二日),桂王將譚文犯重慶,其弟譚詣殺之,及譚弘等來降。

  丁酉(初五日),以徐永正為福建巡撫。

  庚子(初八日),多尼克雲南,以捷聞。初,多尼、吳三桂、趙布泰會師於平越府之揚老堡,分三路取雲南。多尼自貴陽人,渡盤江至嶺衛,與白文選遇,大敗之;三桂自遵義至七星關不得進,乃由水西間道趨烏撒;趙布泰自都勻至盤江之羅顏渡,敗守將李成爵於山谷、又敗李定國於雙河口:所向皆捷,遂俱抵雲南、入省城,李定國、白文選奉桂王奔永昌。

  二月丁卯(初六日),「海寇」犯溫州,官軍擊敗之。

  丙子(十五日),命羅託等班師、明安達禮駐防荊州。

  三月丙申(初五日),以蔣柱國為江寧巡撫。

  戊申(十七日),以朱衣佐為安徽巡撫。鄭成功犯浙江太平縣,官軍擊敗之。

  甲寅(二十三日),命吳三桂鎮雲南、尚可喜鎮廣東、耿繼茂鎮四川。

  閏三月丙戌(二十六日),封譚弘為慕義侯、譚詣為嚮化侯。

  夏四月甲寅(二十四日),多尼、吳三桂軍克鎮南關,白文選縱火燒瀾滄江鐵橋遁走。我軍進克永昌,李定國奉桂王走騰越,伏兵於盤磨山;我軍力戰,復克騰越。

  五月壬戌(初二日),廣西南寧、太平、思恩諸府平。

  戊寅(十八日),官軍擊〔鄭〕成功於定關,敗之;斬獲甚眾。

  六月壬子(二十三日),鄭成功陷鎮江府。

  秋七月丁卯(初八日),以達素為安南將軍,同索洪、賴塔等率師征鄭成功。

  丙子(十七日),鄭成功犯江寧。

  八月己丑朔,江南官軍破鄭成功於高山,擒提督甘煇等,燒敵船五百餘艘,成功敗遁;我軍追至瓜州,敵兵大潰。先是,成功擁師十餘萬、戰艦數千抵江寧城外,列八十三營,絡繹不絕;設大砲、地雷、雲梯、木柵為久困計,軍容甚盛。我軍噶褚哈、馬爾賽等自荊州以舟師來援,會蘇松水師總兵官梁化鳳及遊擊徐登第、參將張國俊等各以軍至;總督郎廷佐合軍會戰,水陸並進,遂以捷聞。

  甲辰(十六日),鄭成功復犯崇明,官軍擊敗之。

  冬十一月丙戌(二十九日),吳三桂取沅江。

  十二月壬子(二十六日),命耿繼茂移駐廣西。

  十七年春二月戊子(初三日),吳三桂軍破賊於普洱。征南將軍趙布泰師還。

  三月辛未(十六日),論陷鎮江罪,革巡撫蔣國柱、提督管效忠職,免死為奴;協領費雅柱等棄市。

  秋七月丁丑(二十四日),命耿繼茂移駐福建。

  壬午(二十九日),以羅託為安南將軍,率師征鄭成功。

  八月辛丑(十八日),以愛星阿為定西將軍,征李定國。

  己酉(二十六日),降將郝承裔叛陷邛州、圍嘉定,官軍擊敗之。

  九月丁卯(十五日),偽將鄧耀據海康,官軍擊走之。

  ——以上選自原書卷四~五(「本紀」四~五)。

  ·聖祖本紀

  順治十八年冬十月己酉(初三日),誅降將鄭芝龍及其子世恩、世蔭。

  十二月丙午〔朔〕,平西王吳三桂、定西將軍愛星阿會報:大軍入緬,緬人執明永曆帝朱由榔以獻;明將白文選降,班師。

  康熙元年春三月,以滇南平,告廟祭陵、赦天下。

  己亥(二十六日),遣官安輯浙江、福建、廣東新附官民。

  秋七月壬申朔,以施琅為福建提督。

  十二月辛酉(二十二日),命吳三桂總管雲南、貴州兩省。

  二年春三月,荷蘭國遣使入貢,請助師討臺灣;優賚之。

  夏六月乙卯(十九日),故明將李定國子嗣興來降。

  八月甲寅(十九日),命穆里瑪為靖西將軍、圖海為定西將軍,率禁旅會四川、湖廣、陝西總督討鄖陽逋賊李來亨、郝搖旗等。

  冬十月壬寅(初八日),耿繼茂、施琅會荷蘭師船剿「海寇」,克廈門,取浯嶼、金門二島;鄭錦遁於臺灣。

  三年春三月丙子(十四日),耿繼茂等拔銅山。

  秋七月丁未(十八日),以施琅為靖海將軍,征臺灣。

  八月甲戌(十五日),浙江總督趙廷臣疏報擒獲明臣張煌言。

  己卯(二十日),穆里瑪、圖海疏報進剿鄖陽茅麓山,李來亨、郝搖旗俱自焚,賊平。

  六年夏四月甲子(二十日),御史田六善言:『奸民告訐,於南人不曰「通海」、則曰「逆書」,北人不曰「于七黨」、則曰「逃人」;請鞫誣反坐』!從之。

  五月辛酉(十八日),吳三桂疏辭總理雲南、貴州兩省事;從之。

  十年夏六月,靖南王耿繼茂卒;子精忠襲封,仍鎮福建。

  秋九月庚戌(初二日),以寰宇一統,告成於二陵。

  十一年冬十月壬子(十一日),命范承謨為福建總督。

  十二年春三月壬午(十二日),平南王尚可喜請老,許之;請以其子之信嗣封鎮粵,不許,令其撤藩還駐遼東。

  秋七月庚午(初三日),平西王吳三桂疏請撤藩,許之。

  丙子(初九日),嗣靖南王耿精忠疏請撤藩,許之。

  冬十二月壬子(十七日),吳三桂反。

  十三年春三月庚辰(十六日),耿精忠反,執福建總督范承謨幽之;巡撫劉秉政降賊。

  壬辰(二十八日),襄陽總兵楊來嘉以榖城叛。

  夏四月丁未(十三日),以賴塔為平南將軍,赴杭州。

  甲寅(二十日),潮州總兵劉進忠以城叛。

  戊午(二十四日),河北總兵蔡祿謀叛,命阿密達襲誅之。

  辛酉(二十七日),詔削耿精忠爵。

  五月壬午(十九日),浙江平陽兵變,執總兵蔡朝佐應耿精忠將曾養性圍瑞安;命賴塔進兵討之。

  六月庚戌(十七日),總兵祖宏勳以溫州叛。金華副將牟大寅敗耿精忠將於常山。

  乙卯(二十二日),命康親王傑書為奉命大將軍,赴浙江。浙江溫州、黃巖、太平諸營相繼叛。

  秋七月辛未(初九日),以郎廷佐為福建總督、段應舉為提督。

  癸酉(十一日),賴塔敗耿精忠將於金華。是時精忠遣其大將馬九玉、曾養性犯浙江,白顯忠犯江西;所至土匪蜂應,江西尤甚。南瑞總兵楊富應賊,董衛國誅之。

  八月壬寅(十一日),海澄公黃梧卒;子芳度襲爵,守漳州。

  冬十二月庚寅朔,傑書大敗曾養性於衢州,又敗之於臺州。

  丁未(十八日),命尚可喜節制廣東軍事。

  十四年春正月戊辰(初九日),晉封尚可喜平南親王,命其子之孝佩大將軍印討賊。

  二月乙巳(十七日),康親王傑書遣兵復處州,進復仙居。

  三月己未朔,叛將楊來嘉犯南漳,總兵劉成龍擊走之。

  夏閏五月癸巳(初六日),楊來嘉、洪福陷榖城;斬守城不力之副將馬郎阿以徇,削總兵金世需職、隨軍效力。

  秋八月戊午(初三日),傅喇塔復黃巖。

  冬十月癸亥(初九日),康親王兵復太平、樂清諸縣。

  十一月,鄭錦攻陷漳州,海澄公黃芳度死之;戕其家。

  十五年春三月癸未〔朔〕,贈海澄公黃芳度郡王。

  庚寅(初八日),傅喇塔圍溫州,曾養性、祖宏勳悉眾來犯;副都統紀爾他布擊走之。

  夏四月辛酉(初九日),馬雄、祖澤清糾滇賊犯廣東,尚可喜老病不能軍,屢疏告急,援兵不時至;至是賊逼廣州,尚之信劫其父以降賊,總督金光祖、巡撫佟養鉅、陳洪明、提督嚴自明俱從降。

  六月己卯(二十八日),耿繼善棄建昌遁。上諭傑書曰:『耿精忠自撤其兵,顯為「海寇」所逼;其乘機速進』!

  秋七月庚子(二十日),以郎廷相為福建總督。

  八月乙亥(二十五日),賴塔擊馬九玉於衢州,復江山;九玉棄軍遁。

  九月庚辰朔,賴塔進擊馬九玉,破之,復常江。進攻仙霞關,賊將金應虎迎降;復浦城,連下建寧。

  乙未(十六日),耿精忠戕前總督范承謨。

  冬十月乙丑(十六日),康親王傑書師次延平,賊將耿繼美以城降。耿精忠遣子顯祚獻偽印乞降,傑書入福州;疏聞,上命復其爵,從征「海寇」自效。其將曾養性、叛將祖宏勳俱降,浙江官兵復溫、處二府。

  十一月丙戌(初八日),「海寇」犯福州,都統喇哈達擊敗之。

  十二月壬子(初四日),遣耿昭忠為鎮平將軍,駐福州,分統靖南藩軍。

  丁巳(初九日),尚之信使人詣簡親王軍前乞降,且乞師;疏聞,許之。

  庚申(十二日),海澄公黃芳世自賊中脫歸;上嘉之,加太子太保,與其弟黃藍並赴康親王大軍討賊。

  丙子(二十八日),耿繼善棄邵武,「海寇」據之;副都統穆赫林擊之,賊將彭世勳以城降。

  十六年春二月丁卯(二十日),康親王傑書敗鄭錦於興、泉,賊棄漳州遁;復海澄。

  三月乙未(十九日),原任總兵劉進忠、苗之秀詣康親王軍降,命隨大軍剿賊。

  夏四月戊辰(二十二日),予死事溫處道陳丹赤等官廕。

  五月己卯(初四日),尚之信降,命復其爵,隨大軍討賊。

  秋七月庚子(二十五日),鄭錦將劉國軒自惠州犯東莞,尚之信大敗之;賊將陳璉以惠州降。

  八月丁未(初三日),明宗室朱統錩起兵陷貴谿、瀘〔溪諸〕縣。

  冬十月癸丑(初十日),福建按察使吳興祚敗朱統錩於光澤,其黨執統錩降。

  十一月己卯(初六日),吳三桂將韓大任陷萬安,護功統領哈克山擊敗之。

  十二月乙巳(初三日),「海寇」犯泉州,提督段應舉等禦之。

  辛亥(初九日),「海寇」犯欽州,遊擊劉士貴擊敗之。

  十七年春正月己丑(十七日),副都統哈當、總兵許貞擊韓大任於寧都,大任遁之汀州詣康親王軍前降;命執送京師。

  三月丙子(初五日),湖廣官兵擊楊來嘉、洪福,敗之;復房縣。

  丁丑(初六日),「海寇」犯石門,黃芳世擊敗之。

  閏三月丁卯(二十七日),吳三桂將林興珠詣安親王軍前降;詔封建義侯,隨軍剿賊。

  夏四月庚午〔朔〕,「海寇」蔡寅陷平和,進逼潮州。

  五月庚子朔,海澄公黃芳世卒於軍,命其弟芳泰襲爵。

  戊申(初九日),福建總督郎廷相、巡撫楊熙、提督段應舉俱免,以姚啟聖為福建總督、吳興祚為福建巡撫、楊捷為福建水陸提督。

  六月壬辰(二十三日),「海寇」犯廉州,總兵班紹明等擊走之。

  秋七月,鄭錦陷海澄,前鋒統領希佛、副都統穆赫林、提督段應舉死之。

  甲辰(初六日),鄭錦犯泉州。

  是月,吳三桂僭號於衡州。

  八月乙未(二十七日),吳三桂死,永興圍解。

  九月,姚啟聖、拉哈達大敗「海寇」於蜈蚣山,劉國軒遁;泉州圍解。

  冬十一月己亥(初二日),拉哈達疏言:『「海寇」斷江東橋,兵援泉州難進;在籍侍讀學士李光地為大軍嚮導,修通險路、接濟軍需,請議敘』!得旨:『李光地前當變亂之初,密疏機宜;茲又迎接大兵,備辦糧米,深為可嘉!即升授學士』。

  癸亥(二十六日),命福建陸路提督楊捷加昭武將軍、王之鼎為福建水師提督。

  十八年春正月壬戌(二十六日),劉國軒犯長樂,總督姚啟聖偕紀爾他布、吳興祚擊敗之。

  夏四月戊辰(初四日),以萬正色為福建水師提督。

  五月庚戌(十七日),劉國軒犯江東橋,賴塔大戰敗之。

  十九年春二月丙子(十六日),徐治都大敗叛將楊來嘉,復巫山,進取夔州。

  癸未(二十三日),萬正色敗「海寇」於海壇。

  三月辛卯(初二日),楊來嘉降,送京。

  辛丑(十二日),平南將軍賴塔復銅山;命守潮州。萬正色擊「海寇」於平海嶼,克之;進克湄州、南日、崇武諸嶼,朱天貴降。拉哈達擊劉國軒,敗之,遁廈門;偽將蘇堪迎降,進平玉洲、石馬、海澄、馬洲等十九寨;復偕吳興祚取金門。

  秋七月甲午(初七日),褒卹福建總督范承謨,贈官、予諡廕。

  冬十月壬寅(十七日),大將軍康親王傑書師旋,上郊勞之。

  二十年春正月,鄭錦死,其子克塽繼領所部。

  秋七月己卯(二十八日),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規取臺灣;改萬正色陸路提督。

  冬十月壬辰(十三日),詔撤平南、靖南兩藩弁兵還京。

  十一月癸亥(十四日),定遠平寇大將軍貝子彰泰、平南大將軍都統賴塔、勇略將軍總督趙良棟、綏遠將軍總督蔡毓榮疏報:王師於十月二十八日入雲南城,吳世璠自殺傳首、吳三桂析骸示中外,誅偽相方光琛,餘黨降;雲南平。

  二十一年春正月戊辰(二十日),王大臣奏曰:『耿精忠累世王封,甘心叛逆;分擾浙、贛,及於皖、徽。設非師武臣力,蔓延曷極!李本深、劉進忠等多年提鎮,高官厚祿,不能革其鴞音,俯首從賊,抑有何益!均宜從嚴懲治,大為之防,以為世道人心之範。謹擬議請旨』!得旨:『耿精忠、曾養性、白顯中、劉進忠、李本深均磔死梟首,耿精忠之子耿顯祚、李本深之孫李象乾、象坤、其姪李濟祥、李濟民暨祖宏勳等俱處斬,為賊絓誤之陳夢雷、李學詩、金鏡、田起蛟均減死一等』。

  夏六月乙酉(初九日),以佟國瑤為福州將軍。

  二十二年夏五月甲子(二十三日),命施琅征臺灣。

  閏六月戊午(十八日),施琅克澎湖。

  秋八月戊辰(二十九日),施琅疏報師入臺灣,鄭克塽率其屬劉國軒等迎降,臺灣平。詔錫克塽、國軒封爵,封施琅靖海侯,將士擢賚有差。

  冬十月丁未(初十日),群臣以臺灣平,請上尊號;不許。

  乙丑(二十八日),詔沿海遷民歸復田里。

  二十三年春三月壬申(初六日),以劉國軒為天津總兵官;陛辭,賜白金二百、緞匹三十、內廄鞍馬一。

  夏四月己酉(十四日),設臺灣府縣官,隸福建行省。

  冬十月丁巳(二十五日),弛海禁。

  十二月甲辰(十三日),賜公鄭克塽、伯劉國軒、馮錫范田宅,隸漢軍。

  二十四年春二月庚申(三十日),再賜劉國軒第宅。

  二十五年夏四月甲午(初十日),以張雲翼為福建陸路提督。

  二十七年春三月壬寅(二十九日),李光地坐妄舉德格勒,議處;得旨:『李光地前於臺灣一役有功,仍以學士用』。

  冬十二月丙寅(二十七日),兵部、工部會疏福建前造砲船核減工料銀二萬餘兩,應著落故總督姚啟聖名下追賠。上以姚啟聖經營平臺甚有功績,毋庸著追。

  二十八年夏四月壬辰(二十六日),命臺灣鑄錢。

  三十三年冬十月乙巳(十一日),以金世榮為福州將軍。

  三十四年春二月己亥(初七日),以郭世隆為浙江福建總督。

  三十五年夏六月壬子(二十八日),調張旺為福建水師提督、張雲翼為江南提督。

  秋七月戊辰(十四日),改吳英福建陸路提督。

  三十七年夏六月辛亥(初八日),移吳英為福建水師提督。

  四十年冬十月庚申(初七日),以梁鼐為福建陸路提督。

  四十一年冬十月丙午(二十九日),以郭世隆為廣東廣西總督、金世榮為浙江福建總督。

  四十四年冬十二月丙辰(二十六日),以祖良璧為福州將軍。

  四十五年夏五月丁丑(二十日),以梁鼐為福建浙江總督。

  六月壬寅(十六日),以藍理為福建陸路提督。

  冬十月庚寅(初六日),諭曰:『今天下承平日久,曾經戰陣大臣已少,知海上用兵者益少;他日臺灣不無可慮。朕甲子南巡,由江寧登舟至黃天蕩,江風大作;朕獨立船頭射江豚,了不為意。迨後渡江,漸覺心動。去歲渡江,則心悸矣!皆年為之也。問之宿將,亦然。今使高年奮勇效命,何可得耶』!

  四十六年冬十一月己未(十一日),詔臺灣客民乏食,願歸者聽附公務船內渡。

  四十九年秋八月庚寅(二十八日),以范時崇為福建浙江總督。

  五十年秋九月戊申(二十二日),藍理有罪,免;以楊琳為福建陸路提督。

  冬十月丙辰〔朔〕,詔免臺灣五十一年應徵稻穀。

  五十一年冬十一月乙酉(初六日),前福建提督藍理獄上,應死;上念征臺灣功,特原之。

  五十四年春二月甲午(二十七日),以穆廷栻為福建陸路提督。

  冬十一月甲午(初二日),以覺羅滿保為浙江福建總督。

  五十七年春三月丙寅(十七日),以黃秉鉞為福州將軍。

  夏五月己未(十一日),浙江福建總督滿保疏:『臺灣一郡有極衝口岸九處、次衝口岸十五處,派人修築;酌移員弁,設淡水營守備』。從之。

  冬十一月丙子(初二日),福建巡撫陳璸卒,贈禮部尚書,謚「清端」。

  六十年夏五月丙寅(初六日),臺灣「奸民」朱一貴作亂,戕總兵官歐陽凱。

  六月乙卯(二十五日),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平臺灣,擒朱一貴解京。詔獎淡水營守備陳策固守功,超擢臺灣總兵。

  冬十月壬戌(初五日),置巡察臺灣御史。

  辛未(十四日),以姚堂為福建水師提督。

  六十一年秋八月丙寅(十三日),故提督藍理妻子,先以有罪入旗;至是,上念平臺灣功,貰還原籍,交款免追。

  冬十月癸酉(二十二日),以李樹德為福州將軍、黃國材為福建巡撫。

  ——以上選自原書卷六~八(「本紀」六~八)。

  ·世宗本紀

  雍正元年春二月辛未(二十二日),以宜兆熊為福州將軍。

  三年春三月丁巳(初七日),滿保奏:臺灣生番七十四社歸化。

  四年秋九月壬辰(初三日),以蔡良為福州將軍。

  五年春三月辛丑(十四日),開閩省洋禁。

  六年春正月己未(初八日),高其倬疏陳閩省械鬥情形,得旨:『此等處須鼓舞屬員實心盡力,方能有濟。設遇一、二有為者甫欲整理,輒目為多事;屬員窺其隱,誰肯任怨向前!須知其難而終任之,二、三年後始有成效也』。

  夏六月丙戌(初七日),以石禮哈為福州將軍。

  七年夏四月甲午(二十日),以史貽直署福建總督。

  八年夏五月辛未(初四日),移高其倬為兩江總督、劉世明為福建總督。

  九年冬十二月甲寅(二十五日),以準泰署福州將軍。

  十年夏閏五月庚戌(二十五日),臺灣北路西番滋事,官兵討平之。

  十一年冬十二月戊午(十一日),詔曰:『前鄂爾達條奏臺灣建城;郝玉麟奏稱「臺灣茨竹栽植,可以成城」。臺灣變亂率自內生,賊匪無城可踞,乃易盪平。惟鹿耳門為臺郡門戶,於此建築砲臺,足資備禦;栽植茨竹,相為藩籬。其淡水等處砲臺,並應建造,以時增修』。

  十二年冬十月戊午(十六日),以郝玉麟為浙閩總督。

  ——以上選自原書卷九(「本紀」九)。

  ·高宗本紀

  乾隆元年春正月癸亥(二十八日),賑臺灣諸羅縣地震災民。

  二月甲申(二十日),改嵇曾筠為浙江總督兼管兩浙鹽政、郝玉麟以閩浙總督專管福建事。

  三年秋九月辛酉(十二日),裁浙江總督,以郝玉麟仍為閩浙總督。

  戊寅(二十九日),賑臺灣旱災。

  四年秋七月丙寅(二十二日),以郝玉麟為吏部尚書、宗室德沛為閩浙總督。

  五年冬十月丙辰(十九日),賑福建臺灣、諸羅風災。

  六年夏五月戊寅(十五日),免福建臺灣逋賦。

  秋九月壬申(初十日),授王恕福建巡撫。

  七年夏四月甲午(初五日),調德沛為兩江總督、那蘇圖為閩浙總督。

  八年春〔二月〕辛卯(初七日),命孫嘉淦署福建巡撫。

  冬十一月辛丑(二十二日),賑福建臺灣等三縣旱災。

  九年春二月丙辰(初八日),免福建臺灣等三縣旱災額賦並賑之。

  十一年秋九月辛丑(初八日),調陳大受為福建巡撫。

  丁巳(二十四日),以喀爾吉善為閩浙總督。

  十二年秋九月丁巳(三十日),以陳大受為兵部尚書,調潘思榘為福建巡撫。

  十三年〔夏四月〕丙子(二十三日),加賑福建臺灣等二縣旱災。

  十四年夏四月乙巳(二十八日),賑福建臺灣等三縣災。

  十七年春三月戊寅(十七日),福建巡撫潘思榘卒,調陳宏謀為福建巡撫。

  十九年夏五月戊戌(二十日),調陳宏謀為陝西巡撫、鍾音為福建巡撫。

  冬十一月戊寅(初三日),賑福建諸羅等二縣風災。

  二十年秋九月壬申朔,免福建臺灣等三縣上年被水額賦。

  二十二年秋七月丁未(十七日),以楊應琚為閩浙總督。

  二十三年年春正月壬子(二十五日),調鍾音為廣東巡撫、周琬為福建巡撫。

  三月丁未(二十一日),以吳士功為福建巡撫。

  秋七月庚寅(初六日),免福建臺灣縣旱災賦額。

  冬十二月癸丑朔,賑福建臺灣等四縣風災。

  二十四年春三月己丑(初九日),召楊應琚來京,以楊廷璋署閩浙總督。

  夏四月戊午(初八日),以楊廷璋為閩浙總督。

  〔閏〕六月丙戌(初八日),免福建臺灣等三縣上年風災額賦。

  二十六年夏五月戊午(二十日),以定長為福建巡撫、楊廷璋兼署之。

  二十八年冬十一月己卯(二十六日),以楊廷璋為體仁閣大學士,仍留閩浙總督任。

  二十九年夏六月甲辰(二十四日),調蘇昌為閩浙總督。

  三十一年春二月壬寅(初二日),調李因培為福建巡撫。

  秋八月癸丑(十六日),宥莊有恭罪,起為福建巡撫。

  三十二年秋七月,福建巡撫莊有恭卒,調崔應階代之。

  三十三年春正月丙午(十七日),閩浙總督蘇昌卒。

  丁未(十八日),以崔應階為閩浙總督、富尼漢為福建巡撫。

  二月丙戌(二十八日),調富尼漢為山東巡撫、鄂寶為福建巡撫。

  三月乙巳(十七日),調鄂寶為廣西巡撫、鍾音為福建巡撫。

  三十四年夏四月己未(初七日),以溫福為福建巡撫。

  三十五年冬十月辛巳(二十九日),召崔應階來京,命鍾音署閩浙總督。

  三十六年春正月甲辰(初二日),免福建臺灣府屬本年額徵粟米。

  〔三月〕戊午(十七日),以富明安為閩浙總督。

  夏五月辛丑朔,調富明安為湖廣總督,以鍾音為閩浙總督、余文儀為福建巡撫。

  四十一年冬十一月甲申(十六日),命四庫全書館詳覈違禁各書,分別改燬。諭曰:『明季諸人書集詞意抵觸本朝者,如錢謙益等均不能死節,妄肆狂狺,自應查明燬棄。劉宗周、黃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優幹濟;諸人所言,若當時採用,敗亡未必若彼其速。惟當改易字句,無庸銷燬。又直臣如楊漣等,即有一、二語傷觸,亦止須酌改,實不忍並從焚棄』。

  四十二年夏五月壬申(初八日),免福建臺灣府屬官莊租息十分之三。

  四十三年春二月己酉(十八日),以鍾音為禮部尚書,調楊景素為閩浙總督。

  四十四年春二月丙子(二十一日),以增福為福建巡撫。

  三月丙申(十二日),調楊景素為直隸總督、三寶為閩浙總督。

  夏五月丙午(二十三日),以富綱為福建巡撫。

  四十五年春二月丁巳(初八日),免臺灣府屬本年額榖。

  夏〔六月〕乙卯(初八日),調富勒渾為閩浙總督。

  四十六年春正月癸卯(三十日),召富勒渾來京,以陳輝祖為閩浙總督兼管浙江巡撫、督辦塘工。

  秋八月壬午(十二日),以富綱為雲貴總督、楊魁署福建巡撫。

  四十七年春三月癸丑(十六日),調雅德為福建巡撫。

  秋九月辛亥(十七日),陳輝祖褫職逮問,調富勒渾為閩浙總督、福長安署之。

  四十九年春三月庚戌(二十五日),改慶桂為福州將軍。

  夏五月丙辰(初二日),調常青為福州將軍。

  五十年秋七月己酉(初二日),調富勒渾為兩廣總督,以雅德為閩浙總督、浦霖為福建巡撫。

  庚戌(初三日),調浦霖為湖南巡撫,以徐嗣曾為福建巡撫。

  五十一年春二月庚辰(初六日),加福建水師提督黃仕簡太子太保。

  夏六月辛丑(二十九日),調富綱為閩浙總督。

  冬十月辛丑朔,調富綱為雲貴總督,以常青為閩浙總督。

  十二月丙寅(二十七日),福建彰化縣「賊匪」林爽文作亂,陷縣城,知縣俞峻死之;命常青、徐嗣曾等剿辦。

  五十二年春正月辛未(初二日),林爽文陷諸羅、竹塹。

  丁丑(初八日),調李侍堯為閩浙總督;常青為湖廣總督,仍留福建督辦軍務。

  癸未(十四日),林爽文陷鳳山,知縣湯大奎死之。

  甲申(十五日),常青以「守備陳邦光督義民守鹿仔港,收復彰化」奏聞。

  丁酉(二十八日),命常青渡臺剿匪。

  二月壬寅(初四日),林爽文復陷鳳山,犯臺灣府;柴大紀督兵民禦之。

  壬子(十四日),免臺灣府屬本年額賦。

  丙辰(十八日),復諸羅。

  三月辛巳(十三日),復鳳山。

  辛卯(二十三日),黃仕簡以貽誤軍機褫職,令其長孫嘉謨襲公爵。

  乙未(二十七日),逮黃仕簡下獄。

  夏四月辛丑(初四日),以常青為將軍,恆瑞、藍元枚為參贊。調藍元枚為福建水師提督、柴大紀署陸路提督。

  六月壬子(十六日),授柴大紀福建陸路提督兼管臺灣總兵事。

  丙辰(二十日),召福康安赴行在,以勒保署陝甘總督。

  秋七月壬辰(二十七日),以海蘭察為參贊大臣,舒亮、普爾普為領隊大臣,率侍衛章京等赴臺灣剿賊。

  八月,常青免;命福康安為將軍,赴臺灣督辦軍務。

  九月壬午(十八日),調柴大紀為福建水師提督;以蔡攀龍為福建陸路提督,並授參贊。

  辛卯(二十七日),以諸羅仍未解圍,催福康安徑剿大甲杙賊,並分兵進大甲溪。

  冬十月辛酉(初七日),以福州將軍恆瑞剿賊怯懦,召來京;調鄂輝代之。

  壬戌(二十八日),命江蘇、浙江撥福建軍需錢各五萬貫。

  十一月甲子朔,加李侍堯太子太保、柴大紀太子少保。賜臺灣廣東莊、泉州莊義民御書扁額。

  壬申(初九日),以柴大紀固守嘉義,封一等義勇伯,世襲。免臺灣嘉義縣五十四年額賦。

  十二月丁未(初二日),福康安等敗賊於崙仔頂莊等處,解嘉義圍。晉封福康安、海蘭察公爵,各賞紅寶石頂、四團龍補褂。

  己酉(十六日),遷常青福州將軍。以福康安劾柴大紀、蔡攀龍戰守之功多不確實,諭:『柴大紀堅持定見、竭力固守,蔡攀龍奮勇殺賊、竟抵縣城,或在福康安前禮節不謹,致為所憎;豈可轉沒其功,遽加無名之罪』!以孫士毅調兵運械不分畛域,賞雙眼花翎。

  戊午(二十五日),以德成奏稱柴大紀貪縱廢弛,命福康安、李侍堯據實參奏;並以喀什噶爾辦事大臣雅德在福建時徇隱,逮之。

  庚申(二十七日),伍拉納護福建巡撫。

  五十三年春正月丁卯(初四日),免兵差經過之福建晉江等二十縣本年額賦有差。

  丙戌(二十三日),柴大紀褫職逮問。福州將軍常青以徇隱柴大紀褫職。

  二月甲午朔,獲林爽文,賞福康安、海蘭察御用佩囊,議敘將弁有差。

  乙未(初二日),釋黃仕簡、任承恩。

  庚申(二十七日),獲臺灣賊首莊大田,議敘提督許世亨等有差。

  三月壬申(初十日),林爽文伏誅。

  癸未(二十一日),再賞福康安、海蘭察紫韁、金黃瓣珊瑚朝珠及福康安金黃腰帶。

  夏四月己未(二十七日),富勒渾、雅德以失察柴大紀論絞。

  五月癸未(二十二日),宥常青罪。

  庚寅(二十九日),賑臺灣難民。

  秋七月丁丑(十七日),賞還閩浙總督李侍堯伯爵,予現襲之李奉堯提督銜。

  戊寅(十八日),柴大紀處斬。

  冬十月乙卯(二十七日),李侍堯病,命福康安署閩浙總督。

  十一月癸亥(初五日),李侍堯卒,以福康安代之。

  十二月己丑(初二日),釋富勒渾、雅德。

  五十四年春正月甲戌(十七日),免福建淡水等六廳縣災欠額賦。

  癸未(二十六日),調福康安為兩廣總督,以伍拉納為閩浙總督。

  五十五年秋八月辛酉(十三日),上八旬萬壽節,御太和殿,王貝勒貝子公文武大臣、蒙古汗王貝勒貝子公額駙臺吉、回部王公臺吉伯克哈薩克、安南國王、朝鮮緬甸南掌貢使、各省土司、臺灣生番等行慶賀禮;禮成,寧壽宮、乾清宮賜宴如儀。

  冬十一月丁丑朔,以浦霖為福建巡撫。

  五十七年夏閏四月甲申(十六日),以久旱,諭:『臺灣及沿海各省詳鞫命、盜各案,毋有意從嚴』。

  五十八年冬十二月癸未(二十四日),伍拉納陛見,命吉慶署閩浙總督。

  六十年夏四月辛卯(十一日),臺灣彰化匪徒陳周全等作亂,陷縣城;尋復之。

  己亥(十九日),以魁倫劾洋盜肆行,命浦霖來京候旨;調姚棻為福建巡撫,以魁倫署之。

  庚戌(三十日),匪首陳周全等伏誅。

  五月丙辰(初六日),伍拉納、浦霖以辦理災賑不善,褫職鞫治;命魁倫兼署閩浙總督。

  丁巳(初七日),調福康安為閩浙總督。

  六月戊申(二十九日),姚棻以質訊解任,命魁倫兼署福建巡撫、長麟署閩浙總督。

  冬十月甲申(初七日),長麟以徇庇伍拉納、浦霖褫職,命來京;以魁倫署閩浙總督、姚棻署福建巡撫。

  ——以上選自原書卷一○~一五(「本紀」一○~一五)。

  ·仁宗本紀

  嘉慶元年夏六月乙亥朔,以魁倫為閩浙總督。

  丙子(初二日),調福昌為福州將軍。

  三年夏五月丙寅(初三日),免福建全省遠年逋賦。

  四年春三月癸亥(初五日),以書麟為閩浙總督、協辦大學士。

  甲子(初六日),調慶霖為福州將軍、福昌為江寧將軍。

  五年春正月辛酉(初八日),以玉德為閩浙總督。

  九年夏六月壬戌(初五日),玉德奏海盜蔡牽擾及鹿耳門,突入汕木寨;得旨:『追擒務獲』。

  乙亥(十八日),卹捕海盜陣亡總兵胡振聲,贈提督、予世職,錄用其子。

  十一年春正月壬子(初四日),海盜蔡牽陷鳳山縣,命玉德剿辦,調廣州將軍賽沖阿馳往督辦。

  三月乙丑(十七日),臺灣總兵愛新泰克復鳳山縣,予世職。

  夏五月丙寅(十九日),玉德罷,以阿林保為閩浙總督。

  秋八月甲辰(三十日),李長庚奏:剿殲蔡牽匪黨多名,蔡牽逸。

  冬十月丁亥(十四日),起阮元署福建巡撫,以病辭;調張師誠為福建巡撫。

  十三年春正月戊午(二十一日),浙江提督李長庚追擊海盜卒於軍,贈伯爵;以部將王得祿為浙江提督。

  十四年春二月丁巳(二十七日),福建總兵許松年殲斃海盜朱濆,予世職。

  秋七月戊辰(初十日),調阿林保為兩江總督,以方維甸為閩浙總督。

  九月己未(初二日),以慶成為福州將軍。

  己巳(十二日),張師誠疏報王得祿、邱良功合剿海盜蔡牽,緊逼賊船、衝斷船尾,蔡牽落海淹斃;予王得祿子爵、邱良功男爵。

  十五年秋九月己未(初七日),以汪志伊為閩浙總督。

  十七年,免臺灣噶瑪蘭水沖田賦。

  二十二年春三月甲辰朔,以董教增為閩浙總督。

  ——以上選自原書卷一六(「本紀」一六)。

  ·宣宗本紀

  嘉慶二十五年冬十二月丙戌(初四日),和世泰改福州將軍,調慶保為閩浙總督,以顏檢為福建巡撫。

  道光二年春正月丁未朔,以顏檢為直隸總督,……以葉世倬為福建巡撫。

  冬八月戊申(初七日),召慶保來京,以趙慎畛為閩浙總督。

  三年春正月壬申(初二日),調孫爾準為福建巡撫。

  五年秋九月乙酉〔朔〕,調趙慎畛為雲貴總督,以孫爾準為閩浙總督,調韓克均為福建巡撫。

  六年秋七月癸巳(十三日),命武隆阿為欽差大臣,赴臺灣。

  冬十一月己丑(十二日),以臺灣平,加孫爾準太子太保。

  十一年春正月丙子(二十二日),以魏元烺為福建巡撫。

  十二年春二月乙未(十八日),閩浙總督孫爾準卒,以程祖洛為閩浙總督。

  夏五月丁未〔朔〕,減福建水陸各營及浙江馬步兵有差。

  秋七月,賑福建澎湖廳風災。

  冬十一月戊寅(初六日),命署福州將軍瑚松額為欽差大臣、都統哈哴阿為參贊大臣,赴臺灣剿匪。

  十三年春正月丁丑(初五日),臺灣嘉義匪首陳辦伏誅。

  夏四月壬寅(初二日),樂善遷福州將軍。

  秋七月庚午(初二日),免福建臺匪滋擾之四縣暨淡水廳抄叛各產租榖。

  十六年秋七月癸未(初二日),以鍾祥為閩浙總督。

  十七年春二月乙卯(初七日),福建嘉義縣教匪沈知等作亂,捕誅之。

  十八年冬十一月癸丑(十五日),令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查辦廣東海口事件,節制該省水師。

  十九年夏四月辛未(初六日),以吳文鎔為福建巡撫。

  六月丙寅(初二日),閩浙總督鍾祥以關防被竊褫職,以周天爵代之。

  秋七月壬子(十九日),命林則徐以禁販鴉片檄諭英吉利國及各國在粵洋商。

  冬十一月庚子(初八日),英船入廣東海港,林則徐督官軍擊走之,停其貿易。

  十二月癸未(二十一日),調鄧廷楨為閩浙總督。

  二十年夏六月甲申(二十六日),英人陷定海縣,知縣姚懷祥死之;褫烏爾恭額及浙江提督祝廷彪職,仍留任。

  秋七月癸巳(初五日),英船犯浙江乍浦海口,命奇明保率兵禦之。英師犯福建廈門砲臺,參將陳勝元等擊卻之。

  甲辰(十六日),英船泊天津口外,遞信與琦善訴屈;命琦善接收,仍飭勿進口。

  乙卯(二十七日),英船至山海關等處。

  八月丙子(十九日),英人復侵福建廈門,提督陳階平等擊走之。

  己卯(二十二日),命琦善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辦;並論伊里布及沿海督、撫防守要隘,洋船停泊外洋勿問。

  九月庚寅(初三日),林則徐、鄧廷楨,命交部嚴加議處;以琦善署兩廣總督。

  辛卯(初四日),以托渾布奏英船南去,命耆英、托渾布酌撤防兵。召鄧廷楨來京,以顏伯燾為閩浙總督。

  己亥(十二日),英船入浙江慈谿、餘姚二縣內洋,伊里布等擊走之。

  冬十一月己亥(十三日),英人陷定海。

  壬子(二十六日),伊里布奏英人要求澳門、定海貿易。諭琦善令英人退還定海。

  十二月己卯(二十三日),調吳文鎔為湖北巡撫,以劉鴻翱為福建巡撫。

  二十一年春正月己丑(初三日),英人寇廣東虎門,副將陳連陞及其子舉鵬死之。

  辛卯(初五日),琦善以虎門陷,下部嚴議。命奕山為靖逆將軍,隆文、楊芳為參贊大臣,督辦廣東海防。

  〔二月〕辛酉(初六日),以祁■〈土貢〉為兩廣總督,怡良兼署。

  戊辰(十三日),英人去定海。

  壬午(二十七日),英人陷廣東虎門砲臺及烏湧卡籩,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署湖南提督祥福等死之。

  三月丙申(十一日),英人兵船入廣東內港,楊芳等擊走之。

  戊申(二十三日),准米里堅等國通商。

  壬子(二十七日),楊芳等請仍准英國商舶在廣東貿易,不許;命將楊芳、怡良嚴議。

  閏三月乙亥(二十一日),諭奕山等撫恤各國洋商。

  夏四月己丑(初五日),英人陷廣東城外砲臺。

  癸丑(二十九日),以廣東省城圍急,准奕山等奏,令英人通商。

  五月丙辰(初三日),英船入浙洋,命裕謙申嚴各海口兵備。

  癸酉(二十日),英船去廣東虎門。

  秋七月庚辰(二十八日),英人陷福建廈門,總兵江繼芸等死之。

  八月丁亥(初六日),英人寇浙江。

  辛卯(初十日),英人去廈門。

  丁酉(十六日),英人寇浙江雙澳、石浦等處,裕謙督兵擊走之。命怡良赴福建查辦軍務。

  辛丑(二十日),英人復大舉寇浙江。

  戊申(二十七日),英人再陷定海,總兵王錫鵬、鄭國鴻、葛雲飛等死之;裕謙、余步雲下部嚴議。

  九月乙卯(初四日),英人陷鎮海,欽差大臣裕謙死之;提督余步雲遁。

  辛酉(初十日),英人陷浙江寧波府。

  冬十月辛卯(十一日),英船入臺灣海口,達洪阿等擊退之;命王得祿赴臺灣協剿。

  十一月戊寅(二十八日),英人陷浙江餘姚縣,復入慈谿。

  十二月戊子(初九日),褫顏伯燾職,以楊國楨為閩浙總督。

  癸巳(十四日),英人陷浙江奉化縣。

  丙午(二十七日),英船寇浙江乍浦。

  戊申(二十九日),英船寇臺灣淡水雞籠,達洪阿等擊退之。

  二十二年春正月丙辰(初七日),楊國楨病免,以怡良為閩浙總督。

  夏四月癸未(初五日),英人復寇臺灣,達洪阿等擊走之;加達洪阿太子太保。

  己丑(十一日),英人去寧波府。

  乙未(十七日),英人陷浙江乍浦,同知韋逢甲死之。

  五月壬戌(十四日),英人陷江蘇寶山縣,提督陳化成死之;命耆英、伊里布赴江蘇會同牛鑑防剿。

  丁卯(十九日),英人陷上海縣,典史楊慶恩死之;命賽尚阿為欽差大臣,會同訥爾經額防剿。

  六月癸巳(十六日),英船寇京口。

  丙申(十九日),英船寇鎮江,齊慎等遁。

  丁酉(二十日),英人陷鎮江,副都統海齡死之。

  秋七月甲寅(初八日),英船寇江寧省城。命伊里布等議款。

  癸亥(十七日),耆英等請與英兵官定約,鈐御寶;諭:『朕因億萬生靈所繫,允所請』。

  八月戊寅(初二日),耆英奏: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各海口,與英國定議通商。

  九月己未(十四日),以伊里布為欽差大臣、廣州將軍,辦理善後事宜。

  乙亥(三十日),壁昌遷福州將軍。

  冬十一月甲子(二十日),命怡良查辦達洪阿等妄殺被難洋人。

  二十三年春三月丁卯(二十四日),怡良奏達洪阿、姚瑩並無戰功,命褫職逮問;尋免達洪阿、姚瑩治罪。

  夏四月庚子(二十七日),命耆英與英人會議通商。

  〔五月〕戊辰(二十六日),怡良病免,以劉韻珂為閩浙總督。

  冬十月己酉(初十日),耆英奏通商事竣,命回兩江總督任辦善後及上海通商事宜。

  二十四年夏四月壬子(十六日),臺灣匪平。

  六月己酉(十四日),定米利堅通商條約。

  二十五年春〔二月〕甲寅(二十三日),調惠吉為福建巡撫。

  夏四月甲辰(十四日),調吳其濬為福建巡撫、惠吉為雲南巡撫。

  六月甲午(初四日),允比利時通商。

  辛丑(十一日),賑臺灣彰化縣地震災民。

  秋七月辛未(十二日),允丹麻爾國通商。

  八月辛丑(十二日),調鄭祖琛為福建巡撫、吳其濬為山西巡撫。

  冬十二月戊戌(十一日),免臺灣道光二十年以前民欠租榖糧米。

  二十六年夏五月丁卯(十三日),英人退出舟山。

  冬十二月丙子(二十五日),調鄭祖琛為廣西巡撫、徐繼畬為福建巡撫。

  二十七年春二月丙子(二十六日),以福建海盜劫殺洋商,命劉韻珂等搜捕。

  〔三月〕戊戌(十九日),英船退出虎門。

  二十九年春二月辛丑(初二日),命劉韻珂撫恤臺灣北路水災、震災。

  冬十一月庚戌(十七日),臺灣嘉義縣匪徒吳吮等作亂,捕誅之。

  ——以上選自原書卷一七~一九(「本紀」一七~一九)。

  ·文宗本紀

  道光三十年冬十一月乙巳(十七日),劉韻珂免,以裕泰為閩浙總督。

  咸豐元年夏五月己巳(十九日),以季芝昌為閩浙總督。

  二年冬十月壬辰(十五日),季芝昌免,以吳文鎔為閩浙總督。

  三年春三月庚申(十六日),以施得高為福建水師提督。

  夏五月壬子(初八日),王懿德奏海澄會匪陷同安、安谿、廈門,嚴飭之。

  六月甲申(十一日),福建臺灣土匪作亂。

  冬十一月丙午(初五日),福建官軍克復廈門

  四年春正月己未(十九日),以王懿德為閩浙總督,呂佺孫為福建巡撫。

  夏六月庚辰(十三日),詔曰:『中國海口除五口通商外,夷船向不駛入;近日乃有闖入金陵、鎮江之事,意欲何為?葉名琛即向各國夷酋正言阻止』。

  秋八月癸亥(二十七日),英、美二國兵船抵天津海口,命桂良蒞事。

  五年春二月甲午朔,王懿德奏:『夷商來閩販茶,租賃民房久居,藉收茶稅』;從之。

  夏五月丙寅(初五日),卹福建陣亡知縣高鴻飛入祀京師昭忠祠,並於臺灣建祠。

  六年春二月丙午(十八日),英、美二國求改條約,下葉名琛知之。

  夏六月丁未(二十二日),葉名琛奏英、美、法各國公使以定約十二年請赴京重修條約;詔酌允變通,阻止來京。

  秋七月辛酉(初六日),王懿德呈進美國國書;得旨:『更換條約難以准行,仍令回廣東商訂』。

  九月壬午(二十八日),以東純為福州將軍。

  冬十一月辛未(十七日),英人在廣東以查船搆釁,放砲攻城;紳團憤擊之,殲數百人;敕葉名琛相機辦理。

  七年春正月己卯(二十六日),葉名琛秦防剿英夷獲勝;得旨:『控制外夷,非內地可比;定海前事,可取為鑑。其務操縱得宜,勿貽後悔;朕不為遙制也。下蘇、直、閩、浙各督撫知之』。

  冬十月甲戌(二十七日),以楊載福為福建陸路提督。

  十二月庚申(十三日),英人入廣東省城劫總督葉名琛以去;詔革名琛職,以黃宗漢為兩廣總督、柏貴署理。

  八年春正月丙戌(初九日),敕王懿德籌備海防。

  三月戊寅(初二日),俄船至天津,敕譚廷襄防堵。

  夏四月戊申(初三日),俄人請由陸路往來,英人、法人請隔數年進京一次;詔不許。

  辛亥(初六日),譚廷襄呈進美國國書,詔許減稅率、增口岸,仍不許入京。

  乙卯(初十日),英、法兵船入大沽,官軍退守;命僧格林沁備兵通州。

  辛酉(十六日),英、法船抵津關,命大學士桂良、尚書花沙納往辦夷務。

  乙丑(二十日),英、法兵退三汊河,與俄、美來文請求議事大臣須有全權便宜行事,始可開議;桂良等以聞,詔許便宜行事。

  庚午(二十五日),英船開出大沽,桂良等奏:『英人之約:於鎮海、漢口通商,長江行輪,擇地設立領事,國使駐京』;上久而許之。

  五月丁亥(十三日),命廷臣集議:和、戰二者,兩害取其輕。

  庚寅(十六日),桂良等奏進英、法訂約五十一款,並請先訂俄、美條約。

  丁酉(二十三日),桂良、花沙納奏進俄、美、英、法四國條約;得旨:『既已蓋用關防,今復硃批「依議」,宜示四國照此辦理。至通商稅則,在上海議之』。

  冬十二月丁卯(二十六日),以何桂清為欽差大臣,辦理通商事宜。

  九年春正月壬申朔,桂良等奏:英人藉口廣東有事,罷議回粵。

  戊戌(二十七日),桂良等奏英使堅欲進京,敕僧格林沁嚴防海口。

  夏四月壬戌(二十二日),王懿德免,以慶端為閩浙總督、羅遵殿為福建巡撫。

  五月丙申(二十七日),僧格林沁奏:『英船鳴砲闖入大沽,我軍開砲轟擊,擊沈多船;並有步隊上岸搦戰,我軍徑前奮擊,擊斃數百名,其兵頭赫姓並被砲傷。我軍亦傷亡提督史榮椿、副將龍汝元等。夷船即時出口』。得旨:『將弁齊心協力,異常奮勇;先獎賞銀五千兩,並查明保奏』。

  戊戌(二十九日),詔:『夷人雖經懲創,仍宜設法撫馭;而派恆福專辦撫局,僧格林沁仍辦防務』。

  六月丙午(初八日),恆福奏:美人進京換約;許之。

  庚申(初十日),以李若珠為福建陸路提督。

  辛酉(十一日),何桂清奏:英、法陸續回滬。

  秋七月己卯(十一日),美使華若翰遞國書,和約用寶在北塘交換。

  八月己未(二十二日),美人請先開市;以英、法約議未定,卻之。

  冬十月戊午(二十二日),美使請開潮州、臺灣通商口岸。

  十年春二月辛丑(初六日),何桂清奏:『上海英人經華商開導,索兵費一百萬、津約不能更易、入京換約;如不見許,即開船北駛』。詔僧格林沁嚴備津防後路,海運、漕運暫緩放洋。

  夏六月甲子(初二日),英船駛入北塘。

  庚辰(十八日),英、法兵登岸,遂踞北塘。

  己丑(二十七日),夷人犯新河,官軍退守塘沽。

  秋七月癸巳〔朔〕,大沽砲臺失守,提督樂善死之;優卹建祠。

  辛丑(初九日),英人陷天津。

  八月癸亥(初二日),洋兵至通州。載垣誘擒英使巴夏禮,解京。

  戊辰(初七日),瑞麟等與洋兵戰於八里橋,不利。命恭親王奕訢為欽差大臣,辦理撫局。

  癸未(二十二日),圓明園災。

  庚寅(二十九日),恭親王奏請還巴夏禮於英軍。

  九月乙巳(十五日),撫局成,恭親王奕訢奏請宣示中外,如約遵行。

  冬十二月己巳(初十日),始置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命恭親王奕訢、桂良、文祥管理。以崇厚充三口通商大臣、薛煥兼辦上海等處通商事務。

  十一年夏六月庚申(初三日),布魯斯亞國換約通商。

  ——以上選自原書卷二○(「本紀」二○)。

  ·穆宗本紀

  咸豐十一年冬十二月丁丑(二十四日),褫閩浙總督慶端職,留任。

  同治元年春正月己亥(十六日),撤慶端任,命耆齡赴閩接辦援浙軍務。

  夏四月丙子(二十四日),臺灣會匪陷彰化。

  五月乙酉(初四日),徐宗幹剿臺灣匪。

  六月甲戌(二十三日),定比利時通商條約。

  秋七月甲辰(二十三日),以慶端為福州將軍、耆齡為閩浙總督。

  丙午(二十五日),中葡商約成。

  八月丁丑(二十七日),臺灣軍解嘉義圍。

  九月甲戌(二十五日),允荷蘭立約通商。

  冬十一月壬子(初四日),臺灣會匪陷斗六門。

  十二月戊子(十一日),允普魯士換約。

  二年春三月甲子(十八日),耆齡遷福州將軍;以左宗棠為閩浙總督,節制兩省軍務。

  夏五月己巳(二十四日),定丹國通商條約。

  秋八月己丑(十五日),以剿辦臺灣賊匪調度乖方,褫吳鴻源職,逮問。

  己亥(二十五日),趣林文察渡臺剿匪。

  辛丑(二十七日),定荷蘭換約。

  冬十月辛丑(二十八日),英桂遷福州將軍。

  十二月乙未(二十三日),復彰化,臺灣兩路賊平。

  三年春正月己巳(二十七日),彰化匪首戴萬生伏誅。

  三月丙午(初六日),嘉義匪首林戇晟伏誅。

  夏五月丁未(初八日),允日斯巴尼亞立約通商,命薛煥、崇厚充全權大臣妥為辦理。

  冬十二月戊辰朔,閩軍剿漳州匪失利,林文察等死之。

  四年春正月辛亥(十五日),臺灣會匪平。

  二月癸巳(二十七日),福建官軍剿李世賢、汪海洋各股於古田、漳州,大捷。

  夏四月乙亥(十一日),臺灣肅清。

  五月壬子(十八日),官軍克漳州、南靖。

  冬十月癸巳(初二日),定比利時條約。

  五年夏六月庚寅(初三日),允左宗棠請,在閩建廠試造輪船。

  秋八月癸卯(十七日),調左宗棠為陝甘總督、吳棠為閩浙總督。

  九月丁巳朔,命譚廷襄會崇厚辦義國通商事務。

  癸未(二十七日),左宗棠請將閩、浙綠營減兵加餉、就餉練兵;允之。

  冬十月乙未(初十日),命沈葆楨總司福建船政事務。

  六年秋九月甲子(十三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言預籌修約事,諭曾國藩等各抒所見以聞。

  己巳(十八日),命丁日昌赴上海辦理義國換約。

  冬十二月丁酉(十八日),調吳棠為四川總督,以馬新貽為閩浙總督。

  七年秋七月乙未(二十日),調馬新貽為兩江總督,以英桂為閩浙總督。

  冬十一月庚子(二十七日),臺灣英領事縱洋將掠船、踞營署、焚局庫、勒兵費,諭總署詰辦、飭英桂等遴員交涉。

  八年夏六月壬子(十二日),命董恂、崇厚辦理奧斯馬加換約。

  冬十月辛丑(初三日),命董恂辦理美國換約。

  九年夏五月癸酉(初八日),始允英國設置沿海各口電線。

  六月癸亥(二十八日),命毛昶熙會同曾國藩查辦教案。命丁日昌赴天津幫辦洋務。

  秋七月丙戌(二十二日),諭曰:『海上水師,與江上水師截然不同。欲捍外侮、圖自強,非二十之久未易收效。然因事端艱鉅、畏縮不為,則永無自強之日。近年來,內外臣工值事急時,徒事張皇;禍患略平,又為苟安之計。即創立戰守章程而奉行不力,使朝廷謀議均屬具文。積習因循,焦憂曷釋!茲閩、滬兩廠輪船造成,馬新貽、丁日昌、英桂、沈葆楨各擇統將出洋、窮年練習,以備不虞;廣東亦應籌備輪船,瑞麟、李福泰務切實辦理。將校有熟諳風濤沙線者,隨時擇保;即山野中或長於海戰,亦當隨時物色,量材超擢。各督、撫其統籌全局,以副委任』!

  八月己酉(十五日),召毛昶熙還,命李鴻章會曾國藩查辦天津教案。

  冬十月甲辰(十二日),天津製造局成。

  庚戌(十八日),日本請立約通商,允總署遴員議約。

  十年夏五月辛亥(二十二日),命李鴻章辦日本商約,應寶時、陳欽為幫辦。

  秋九月壬寅(十五日),命恩錫往上海辦奧國換約。

  十一年冬十一月丁未(二十六日),李鴻章奏設招商局,試辦輪船分運江、浙漕糧。

  十二年夏四月丙辰(初八日),日本換約成。

  十三年春三月辛未(二十九日),日本兵艦泊廈門;諭沈葆楨統兵輪往,相機籌辦。

  夏四月丙戌(十四日),日本兵船抵臺灣,登岸與生番尋釁;命沈葆楨辦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江、廣沿海各口輪船以時調遣。

  五月壬子(十一日),日本攻臺灣番社。

  丙辰(十五日),允沈葆楨請,建臺灣海口砲臺、撫番社、撤疲兵。

  戊辰(二十七日),日本師船遊弋福建各海口。日使柳原前光與總署王大臣商臺灣兵事。

  六月乙亥(初四日),諭飭總兵孫開華接辦廈門防務。

  癸未(十二日),允李鴻章請,以徐州唐定奎軍渡海赴臺。

  乙酉(十四日),諭沈葆楨部署南北路防守。

  秋七月丁未(初七日),李鶴年請閩省陸路選立練軍,議行。

  乙丑(二十五日),福建軍餉借用洋款二百萬,由海關稅分年抵還。

  九月庚戌(十一日),日本續遣大久保利通來與總署王大臣論臺灣番社兵事。

  辛酉(二十二日),王大臣與日使成議退兵回國,給日本難民卹金及臺灣軍費共五十萬。

  丙寅(二十七日),諭李鴻章等於總署條奏海防、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諸事詳議以聞。

  十一月壬子(十三日),日本退兵。

  ——以上選自原書卷二一~二二(「本紀」二一~二二)。

  ·德宗本紀

  光緒元年春正月戊申(初十日),予明故藩朱成功建祠臺灣,追謚「忠節」。

  庚戌(十二日),敕沈葆楨勘辦琅■〈王喬〉築城建邑、籌「開山撫番」事宜。

  二月甲申(十六日),臺灣生番亂,提督唐定奎剿之。

  夏四月己卯(十三日),唐定奎克臺灣南路番社。

  壬辰(二十六日),以沈葆楨為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督南洋海防;李鴻章督北洋海防。

  秋七月甲辰(初十日),秘魯換約成。

  八月庚寅(二十六日),命丁日昌督福建船政。

  九月辛酉(二十八日),諭王凱泰區處臺灣生番。

  二年春三月己亥(初七日),予吳贊誠三品京堂,督辦福建船政。

  三年春三月辛巳(二十五日),除臺灣府屬雜餉、賑內山饑番。

  夏四月己亥(十四日),總兵張其光攻臺灣率芒番社,克之。

  五月戊辰(十四日),日本阻琉球入貢,遣來使歸國。

  秋〔八月〕甲午(十二日),免臺灣同治十年供粟及糯米易榖。

  四年夏六月甲午(十六日),賑臺灣風災。

  冬十月戊戌(二十二日),臺灣後山加禮宛等社就撫,縛獻番目;誅之。

  五年冬十一月壬午(十三日),以劉坤一為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

  六年秋八月己亥(初三日),巴西商約成。

  七年春二月戊戌(初六日),日本使臣宍戶璣來議琉球條款不協,敕海疆戒備。

  夏四月己酉(十八日),曾紀澤與俄國改訂新約成。

  庚申(二十九日),賑臺北地震災。

  秋九月乙未(初六日),劉坤一罷,以左宗棠為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

  丙辰(二十七日),賑臺灣颶風災。

  是月,甘肅、臺灣地震。

  冬十月甲戌(十五日),法人踞越南北境,諭滇、粵合籌弭釁。

  十一月甲辰(十六日),賑臺灣澎湖災。

  八年春三月辛亥(二十五日),法、越構兵,諭李鴻章、左宗棠、張樹聲、劉長佑籌邊備。

  夏四月己巳(十四日),法人入越南東京。

  是秋,賑臺灣風災、水災。

  冬十二月壬戌(初十日),設滬、粵沿海電線。

  九年春二月戊辰(十七日),〔命〕福建按察使張夢元督辦福建船政。

  〔三月〕戊辰(?日),法人陷南寧。

  乙未(十五日),賑臺灣地震災。

  夏五月戊申(二十九日),懿旨:醇親王會籌法、越事宜。

  六月庚戌(初二日),越將劉永福及法兵戰於河內,敗之。

  戊午(初十日),法國遣使托古利來議和約。

  秋八月,法人破順化河岸砲臺,越人停戰議和。

  九月辛巳(初四日),法、越議和,立新約。

  丙戌(初九日),命何如璋督辦福建船政。

  己亥(二十二日),撥廣西庫銀十萬濟劉永福軍。

  冬十月戊辰(二十一日),詔南北洋及沿江、沿海諸省嚴戒備。

  十一月壬寅(二十五日),法人陷山西,劉永福退走。

  十二月庚戌(初四日),法人進攻北寧、圖犯瓊州,命彭玉麟檄楚、湘軍會同吳全美師船嚴防。起楊岳斌往福建會辦海防。官軍大敗法人於諒山。

  十年春二月乙丑(十九日),法人陷北寧,官軍退守太原。

  乙亥(二十九日),法人陷太原。

  三月己丑(十四日),懿旨:軍機處遇重要事,會同醇親王商榷行之。

  壬辰(十七日),命貝勒奕劻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事。

  庚子(二十五日),法人進據興化。

  夏四月庚戌(初六日),先是,法、越戰事亟,法水師將福祿諾屬稅務司德璀琳獻議媾和息兵;李鴻章以聞,許之,敕其籌定。至是,覆陳當審勢量力,持重待時。詔集廷議;懿旨:醇親王並與議。

  戊午(十四日),命通政使吳大澂會辦北洋事宜、內閣學士陳寶琛會辦南洋事宜、侍講學士張佩綸會辦福建海疆事宜,皆許專奏;尋加佩綸三品卿銜。福祿諾出私議五條,因李鴻章上聞;敕鴻章力杜狡謀,常存戒懼。

  庚申(十六日),授李鴻章全權大臣,與法使議約。

  夏閏五月丁未(初四日),命前提督劉銘傳督辦臺灣事務。

  庚戌(初七日),法人犯觀音橋,潘鼎新擊敗之。

  甲寅(十一日),以法使言和,調潘鼎新諸軍回諒山。

  丙寅(二十三日),法艦犯閩海。諭曰:『法使延不議約,孤拔要求無理,我軍當嚴陣以待;彼如犯我,併力擊之。敢退縮者,立置軍法』!

  庚午(二十七日),授曾國荃為全權大臣,與法使於上海議約;命陳寶琛會辦。

  六月壬辰(二十日),法人陷基隆。詔集廷臣議和戰。

  乙未(二十三日),劉銘傳復基隆。

  秋七月丙午(初四日),法人襲馬尾砲臺及船廠,陸軍擊退之。

  戊申(初六日),詔與法人宣戰。楊昌濬赴福建督師。

  癸丑(十一日),法人毀長門砲臺。

  丁巳(十五日),詔授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福州將軍穆圖善、漕運總督楊昌濬副之,張佩綸以會辦大臣兼署船政大臣。授曾國荃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

  戊辰(二十六日),以楊昌濬為閩浙總督。

  八月庚辰(初九日),臺灣風災。

  丁亥(十六日),法人復陷基隆。

  癸巳(二十二日),蔡元春及法人戰於陸岸,敗之。命楊岳斌幫辦左宗棠軍務。

  戊戌(二十七日),法人犯滬尾,提督孫開華擊敗之。

  九月辛亥(初十日),嚴諭南北洋輪船悉援臺灣。

  壬子(十一日),〔命〕劉銘傳為福建巡撫,駐臺灣督防;楊昌濬等分防澎湖。

  甲寅(十三日),劉銘傳自請治罪,詔原之。

  庚申(十九日),以滬尾戰勝,予總兵孫開華世職,發帑銀一萬犒軍。

  庚午(二十九日),官軍及法人戰於陸岸,又敗之;予蘇元春世職。

  冬十月庚子(二十九日),劉永福及法人戰於宣光,敗績。

  十一月丁未(初七日),命提督孫開華幫辦臺灣軍務。

  十二月戊寅(初八日),官軍敗法人於紙作社。

  乙酉(十五日),官軍復宣光、興化、山西三省、安平府暨二州五縣。

  十一年春正月乙巳(初五日),法人陷諒山。

  丙午(初六日),官軍圍宣光,復美良城。

  甲寅(十四日),法人犯鎮南關,總兵楊玉科死之。

  甲子(二十四日),法艦去臺灣。

  二月甲戌(初四日),浙江提督歐陽利見敗法人於鎮海口。

  癸未(十三日),馮子材、王孝祺大敗法人於鎮南關外,遂復諒山。

  辛卯(二十一日),法人請和,允之。

  壬辰(二十二日),詔停戰撤兵。

  〔三月〕乙巳(初六日),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法使議約。

  夏四月壬辰(二十四日),天津會訂中法新約成。

  五月丁未(初九日),基隆法兵退。命楊岳斌等部署全臺事宜。

  是月,賑基隆兵災。

  六月癸未(十六日),法兵去澎湖。

  秋九月庚子(初五日),懿旨:醇親王總理海軍事務,奕劻、李鴻章會辦,漢軍都統善慶、兵部侍郎曾紀澤幫辦。改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歸福建巡撫事於閩浙總督。

  是冬,賑臺灣風災。

  十二年春正月辛丑(初七日),免臺灣舊欠供粟。

  夏五月庚子(初八日),臺灣生番歸化四百餘社、七萬餘人。

  秋九月丙午(十六日),劉銘傳剿蘇魯馬那邦叛番。

  十三年夏四月丁卯(初十日),命內閣侍讀學士林維源督辦臺灣鐵路及商務。

  秋七月甲子(初九日),增設福建澎湖鎮總兵。

  十四年春二月丙戌(初四日),賞裴蔭森三品京堂,督辦福建船政。

  冬十一月壬戌(十五日),初置北洋海軍提督,以丁汝昌任之。

  十二月丁酉(二十日),命太僕少卿林維源襄辦臺灣開墾撫番事。

  十五年冬十月壬辰(二十日),臺灣社番亂,副將劉朝帶等陣沒;敕劉銘傳剿辦之。

  十六年春二月壬辰(二十二日),臺灣內山番社酋有敏等伏誅。

  三月辛未(初二日),懿旨:劉銘傳幫辦海軍事務。

  秋八月壬子(十五日),以劉銘傳擅興商礦章程紕繆,諭止之,予部議。

  是月,賑臺灣風災。

  冬十月丁未(十一日),以劉坤一為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

  十七年春三月辛卯(二十七日),劉銘傳以疾免。

  秋八月癸巳(二十九日),命奕劻總理海軍事務,定安、劉坤一襄辦。

  十八年夏四月,臺灣內山番社作亂,剿平之。

  冬十一月辛卯(初七日),賑臺灣等處潦災。

  二十年夏〔五月〕丁酉(二十一日),初,朝鮮以匪亂乞師,李鴻章檄提督葉志超、總兵聶士成統兵往;上慮兵力不足,因諭『綏靖藩服,宜圖萬全;尚須增調續發,以期必勝』。

  六月戊午(十三日),命翁同龢、李鴻藻與軍機、總署集議朝鮮事。

  壬戌(十七日),停海軍報效。

  丁卯(二十二日),命南澳鎮總兵劉永福赴臺灣。

  秋七月乙亥朔,日本侵朝鮮,下詔宣戰。

  庚辰(初六日),命臺灣布政使唐景崧、南澳總兵劉永福助邵友濂籌防。

  八月戊辰(二十四日),奉天援軍統領高州鎮總兵左寶貴及日人戰於平壤敗績,死之。

  九月甲戌朔,懿旨:起恭親王奕訢直內廷,管總署、海軍署事,並會同措理軍務。

  壬午(初九日),海軍副將鄧世昌及日人戰於大東溝,死之。

  庚子(二十七日),日兵渡鴨綠江;辛丑(二十八日),陷九連城。

  冬十月丁未(初四日),詔恭親王督辦事務,各路統帥聽節制。召劉坤一來京,以張之洞署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

  壬子(初九日),日人陷金州,副都統連順棄城遁;徐邦道及日人戰,敗績。

  壬戌(十九日),日人陷岫巖州,豐陞阿、聶桂林皆棄城走。

  丁卯(二十四日),日人襲旅順,船塢總辦龔照璵遁煙臺,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繼之。以旅順失守,責李鴻章調度乖方,褫職留任。

  十一月丙戌(十四日),日人陷復州。

  己丑(十七日),宋慶及日人戰於海城敗績,退保田莊臺。

  庚寅(十八日),依克唐阿及日人戰於鳳凰城,侍衛永山死之。

  十二月甲辰(初二日),命劉坤一為欽差大臣,關內外各軍均歸節制。

  壬子(初十日),命張蔭桓、邵友濂以全權大臣往日本議和;尋召還。

  丁巳(十五日),章高元及日人戰於蓋平,敗績;奉軍復戰,提督楊壽山死之,城陷。

  己巳(二十七日),日本陷榮成。

  二十一年春正月乙亥(初三日),日兵寇威海;丁丑(初五日),我海軍與戰於南岸,敗績。

  辛巳(初九日),威海陷,守將戴宗騫死之。

  庚寅(十八日),劉公島陷,水師熸;丁汝昌及總兵劉步蟾死之。

  辛卯(十九日),授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使日本。

  己亥(二十七日),日本陷文登、寧海,逼煙臺。宋慶等及日人戰於太平山敗績,走。

  二月乙巳(初三日),宋慶、吳大澂敗日人於亮甲山,參將劉雲桂、守備趙雲奇戰死。

  己酉(初七日),日兵薄遼陽,長順,唐仁廉擊卻之。

  庚戌(初八日),日兵陷牛莊,吳大澂退走;日人遂襲營口。

  癸丑(十一日),馬玉崑敗日人於田莊臺;甲寅(十二日),復戰敗績。

  丙辰(十四日),日兵陷田莊臺,吳大澂奔錦州、宋慶退雙臺。

  己巳(二十七日),日人狙擊李鴻章,彈傷其頰。

  庚午(二十八日),日人犯澎湖。

  三月乙亥(初四日),日兵陷澎湖。

  己亥(二十八日),李鴻章與日本全權伊藤博文、陸奧宗光馬關會議和議成,定朝鮮為獨立自主國,割遼南地、臺灣澎湖各島,償軍費二萬萬,增通商口岸任日本商民從事工藝製造,暫行駐兵威海。

  夏四月庚戌(初九日),命道員伍聯方、廷芳赴煙臺與日本換約。

  乙卯(十四日),諭曰:『和約定議,廷臣交章謂地不可棄、費不可償,當仍廢約決戰。其言固出忠憤,而未悉朝廷苦衷。自倉卒開釁,戰無一勝;近者情事益迫,北可逼遼瀋,南可犯畿疆。瀋陽為陵寢重地,京師則宗社攸關;況慈幃頤養二十餘年,使徒御有驚,藐躬何堪自問!加以天心示警,海嘯成災,戰守更難措手。一戰一和,兩害兼權而後幡然定計;其萬難情事,言者所未及詳,而天下臣民皆當共諒者也。茲將批准定約,特宣示前後辦理緣由;我君臣惟期甘苦一心,痛除積弊』!

  乙丑(二十四日),命李經芳為臺灣交地全權委員。

  丁卯(二十六日),詔唐景崧來京。

  五月壬辰(二十二日),日本歸我遼南地。

  庚子(三十日),唐景崧休致。

  冬十月辛巳(十四日),李鴻章與日使互換歸遼條約。

  十一月癸丑(十七日),劉永福免。

  ——以上選自原書卷二三~二四(「本紀」二三~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