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獻叢刊·第99種】海东逸史
台灣文獻叢刊
【第 99 種】
海東逸史
.作者:翁洲老民
.原書頁數: 0131 頁
●書籍簡介
第九九種「海東逸史」
本書(一冊一三一面七八、六○○字)凡十八卷,題翁洲老民手稿。書為紀傳體,志南明魯監國事。前有清光緒十年會稽孫德祖(彥清)序,略云:『自余與於「慈谿縣志」之役之二年,昭文鄒君文沅來攝縣事,出其藏籍,得「海東逸史」;蓋前此所未見也。為書凡十有八卷。首監國紀,則正名而猶與以帝系也;次家人傳,傳監國諸妃,用歐陽氏「五代史」例也;次列傳、次忠義、次遺民,史體具焉。……署曰「翁洲老民」,計非行遯故臣,則亦山林有心潯灌者;而惜乎其不可考也。理菴楊檢討以詞曹星使告養家居,方勤於鄉邦文獻,尤重忠孝大節;亟鈔得副本,屬王君子祥及其次公繩孫孝廉校正而刻之』。書中夾註,大都按諸各種稗乘之說,尤以引據「小腆紀年」為多。遺民董守諭、王正中、章正宸、朱之瑜四傳,在書首目錄下分註「原闕今補」、傳尾分註「謹據某書某文補」字樣。以上夾註與補傳,顯係後人所加,或出諸校正者之筆。
●序號 篇名
1 孫序
2 海東逸史目錄
3 卷一 監國紀(上)
4 卷二 監國紀(下)
5 卷三 家人傳
6 卷四 列傳一
7 卷五 列傳二
8 卷六 列傳三
9 卷七 列傳四
10 卷八 列傳五
11 卷九 列傳六
12 卷十 列傳七
13 卷十一 列傳八
14 卷十二 列傳九
15 卷十三 列傳十
16 卷十四 忠義一
17 卷十五 忠義二
18 卷十六 忠義三
19 卷十七 忠義四
20 卷十八 遺民
●孫序
洪惟我高宗純皇帝大公至正,度越百王;御批通鑑輯覽不削福藩位號,於分注且備列唐、桂二王本末附於後,以為千古興亡鑑。至若魯王之延息海隅,則並不得列於小朝廷數,故載紀亦從其略。然而南日孤舟,結朱家殘局;流離瑣尾,猶之崖山一塊肉也。其間忠臣、義士,東浙為多,有如張、沈諸公始終抗節,勢不能不行柴市之誅,我二祖列宗,未嘗不諒其忠於所事;易名之典,光照汗青,凡以立萬世臣極而寓教忠之至意也。於是明越遺獻、據所見聞、■〈橐,处代石〉筆殘山賸水間、撮錄東荒碧血者,往往而有;若黎洲黃氏、謝山全氏先後撰述尤夥。大抵碑傳之文,而所見異詞、所聞異詞、所傳聞又異詞,容亦有未審者也。
自余與於慈谿縣志之役之二年,昭文鄒君文沅來攝縣事,出其藏籍,得海東逸史,蓋前此所未見也。為書凡十有八卷。首監國紀,則正名而猶與以帝系也;次家人傳,傳監國諸妃,用歐陽氏五代史例也;次列傳、次忠義、次遺民,史體具焉。凡所敘述,大都身親見之,文尤雅馴。其微者,或不經見於他紀,賴以存孤忠介節之姓氏;而共著者亦足以參訂南雷、鮚埼之書,洵可貴也!署曰「翁洲老民」,計非行遯故臣,則亦山林枯槁、有心潯灌者,而惜乎其不可考也!
理庵楊檢討以詞曹星使告養家居,方勤於鄉邦文獻,尤重忠孝大節;亟鈔得副本,屬王君子祥及其次公繩孫孝廉校正而刻之。於乎!鱷波鯨島,陰火終■〈潜,火代氵〉,猿鶴蟲沙,久淪物化,而寫本孤行,不歸澌滅,卒表章於累洽重熙之代;自非大聖人量包天地、覆幬所存,久矣死灰殘劫,無復留此蠹蝕餘編,寄千秋感愴矣!
閼逢涒灘閏月甲辰朔,會稽孫德祖彥清謹序。
●海東逸史目錄
卷一監國紀(上)………………………………………………………………………(一)
卷二監國紀(下)………………………………………………………………………(七)
卷三家人傳……………………………………………………………………………(一七)
烈妃某氏、義妃周氏、元妃張氏、貞妃陳氏(貴嬪張氏、義陽王妃杜氏)
卷四列傳一……………………………………………………………………………(二一)
張國維(子世鳳)、朱大典(子萬化、孫玨、吳邦璿)、莊元辰、王思任
卷五列傳二……………………………………………………………………………(二七)
余煌、陳函輝、陳潛夫(妻孟氏、妾孟氏)、朱繼祚、劉中藻(董世南)
卷六列傳三……………………………………………………………………………(三三)
錢肅樂(董光遠)、錢肅圖、錢肅範(僕張貴)、錢肅遴(妻鮑氏)、錢肅典、熊汝霖(子琦)、孫嘉績(子延齡)、沈宸荃
卷七列傳四……………………………………………………………………………(三九)
王之仁、張鵬翼(弟繼榮、徐洪■〈王彦〉)、蔣若來、鄭遵謙(弟遵儉、妾金四姐)、荊本徹(子元相)
卷八列傳五……………………………………………………………………………(四五)
沈廷揚(子元泰、妾張氏、沈始元、蔡德、蔡耀、戴啟、施榮、劉金城、翁彪、朱斌、林樹、畢從義、陳邦定)、黃銘丹(妻施氏)、馮京第、徐孚遠(妻姚氏、子度遼)、陳士京
卷九列傳六……………………………………………………………………………(五一)
王翊(蔣士銓、趙立言、立言子楨、石必正、明知)、王江(沈調倫)
卷十列傳七……………………………………………………………………………(五七)
張肯堂(妾周氏、方氏、姜氏、畢氏、子婦沈氏、女孫茂漪、林志燦、林桂、吳士俊、家人張俊、彭欽)、蘇兆人、吳鍾巒(子福之)、李向中(子善毓)、朱永祐
卷十一列傳八…………………………………………………………………………(六五)
黃斌卿、王朝先、周鶴芝(林籥舞、趙牧)、阮進(從子駿、陳雪之)、姚志卓(兄志元、方元章、張起芬)
卷十二列傳九…………………………………………………………………………(七一)
張名振(母李氏、庶母范氏、妻馬氏、兄名甲、弟名揚、馬呈圖、馬貢圖、顧民楫、梁隆吉、焦文、文妻張氏、楊復葵)
卷十三列傳十…………………………………………………………………………(七五)
張煌言(子萬祺、甘輝、羅子木、僕楊冠玉)
卷十四忠義一…………………………………………………………………………(八一)
董志甯(妻羅氏、子士駿、士驤、僕文周)、華夏(妻陸氏玉辰)、張夢錫、王家勤、陸宇■〈火鼎〉、毛聚奎、屠獻宸(妻朱氏)、楊文琦(妻沈氏)、楊文琮、楊文瓚(妻張氏玉如)、楊文球、董德欽、倪懋熹、徐啟睿、趙毅、李桐(子文昶、文昱)、路國挺、李文纘、杜懋俊、杜兆苮、施邦炌、魏耕(李達、楊遷、錢纘曾)、汪涵、張廷綬(李唐禧)、章有功、章欽臣(妻金氏)、戴爾惠
卷十五忠義二…………………………………………………………………………(九三)
傅巖(子齡文、齡發、齡熙)、王之拭、林汝翥、林垐(葉子器)、俞元良(兄元禮)、周宗彝(妻卜氏、妾朱衣、紫衣、弟啟琦)、湯芬、林嵋、都廷諫、洪有文、鄔正畿、林逢經、王恩及(妻李氏)、王祈、沈履祥、陳世亨
卷十六忠義三…………………………………………………………………………(九九)
高岱(子朗)、葉如■〈艹恆〉(妻王氏)、徐復儀、唐自綵(妾某氏、姪偕豫)、王玉藻(姚亦方)、周元懋、周元初、倪懋楷、朱養時、董廣生、楊鼎臣、林瑛(妻陳氏)、江用楫(妻某氏)、董玄、張家璧、朱萬年、顧珍、李開國(母某氏)、顧宗堯(母某氏)、顧玢、江中汜、陳所學、顧行、翁健、戴仲明、章有期、劉世勳、王朝相、劉朝
卷十七忠義四………………………………………………………………………(一0七)
張槤、倪文徵、朱瑋、鄒欽光、鄒之琦、張君正、傅日炯(族父平公)、趙景麟、趙天生、周西、張成義、趙甸、葉尚高、朱錫齡、婁文煥、林世英、陳瑞芝(母李氏)、周容、朱金芝、紀五昌、趙自新
卷十八遺民…………………………………………………………………………(一一五)
于穎、林時對、李長祥、黃宗羲、黃宗炎、陳希友、熊曰繪、任廷責、沈崇埨、周齊曾、高宇泰、盧若騰、沈文光、朱憲宗、徐桐、馮元飂、董守諭(原闕今補)、王正中(原闕今補)、章正宸(原闕今補)、朱之瑜(原闕今補)
●海東逸史卷一
翁洲老民手稿
監國紀(上)
王諱以海,太祖第十子荒王檀九世孫也。父肅王壽鏞,以崇禎九年襲封;十二年薨,子以派嗣。十五年,北兵破兗州,自縊死。十七年二月,詔以王紹封。三月,京師陷,王避兵南下。五月,福王立於南京,命徙封江廣,暫駐臺州。
乙酉五月,南京亡。踰月,潞王常汸監國於杭州,不數日出降(按小腆紀年:諸臣請監國,不受。明季南略云:杭人擁戴之;大兵至,即開門率眾降。是刻考異均注首見處,餘不複)。閏六月九日(按紀年:東陽兵起在諸義旅後,此或當作十九日),原任兵部尚書右僉都御史張國維自杭州來朝,請王監國。會故九江僉事孫嘉績、吏科給事中熊汝霖起兵餘姚、刑部員外郎錢肅樂起兵甯波、蘇松兵備僉事沈宸荃起兵慈谿,並奉表至臺;而會稽諸生鄭遵謙亦起兵應之。既而定海總兵王之仁、翁洲參將黃斌卿、石浦遊擊張名振各以本鎮兵來會。王遂赴紹興。
七月十八日(小腆紀年作閏六月十八日),王至紹興,行監國事。以分守公署為行在。祭告天地、祖宗,以明年為監國元年。立元妃張氏。上故皇太子號曰「悼皇帝」、弘光帝曰「赧皇帝」、潞王曰「潞閔王」。進張國維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按小腆紀年:時召直東閣,尋加是銜)。以朱大典、宋之普(南疆繹史作之溥)為東閣大學士。國維督師江上,大典鎮守金華,之普司票擬。加孫嘉績、熊汝霖、錢肅樂、沈宸荃皆督師右僉都御史。以鄭遵謙為中軍都督府左都督,以章正宸為吏部尚書(原注:後紹興陷,棄家為僧。南疆繹史云:起為戶部左侍郎,行吏部事)、李白春(繹史作占春)為戶部尚書、王思任為禮部尚書、張文郁為工部尚書、陳函輝為禮部右侍郎(按小腆紀年:時擢少詹事;歸,尋遷是職)、陳潛夫為太僕寺少卿。起原任右庶子余煌為禮部右侍郎,不至。封嚴州總兵方國安(按小腆紀年:國安,浙人;或云舊輔逢年子)鎮東侯、定海總兵王之仁武甯侯(南疆繹史作武甯伯,十一月進封侯)。群臣皆奉表勸進;王曰:「孤之監國,原非得已。當俟展拜孝陵,徐議樂推未晚也」。賜鄞縣舉人張煌言進士出身,授翰林院編修(小腆紀年作八月事)。以原任紹興知府于潁為按察使,行巡撫事。鑄大明通寶錢(小腆紀年作十二月事)。大學士宋之普謝政,起舊輔方逢年為東閣大學士。張國維連復富陽、於潛(明季南略以復富陽為七月事,小腆紀年以復於潛為八月事)諸縣。命仁武伯姚志卓(小腆紀年作倬)守分水。
八月,原任兵部尚書田仰從海道至,拜東閣大學士。
九月,加按察使于潁右僉都御史,督師。
十月初二日,北兵至,方國安嚴陣以待,張國維率隊接應,裨將王國斌、趙天祥繼之,連戰十日,北兵敗去。以原任吏科都給事中林時對為太常寺卿、原任刑部主事莊元辰為吏科都給事中。
十一月,進方國安荊國公、王之仁甯國公;封鄭遵謙義興伯,尋進侯。議分餉分地。以編修張煌言為兵科給事中,以太常寺卿林時對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吏科都給事中莊元辰為太常寺卿,加右僉都御史孫嘉績、熊汝霖並兵部右侍郎。閩中遣給事中劉中藻頒詔至,大學士張國維、侍郎熊汝霖等拒之(小腆紀年作十月事)。王勞軍江上,駐蹕西興,築壇拜方國安為大將,命各營皆守節制。馬士英、阮大鋮(按小腆紀年:士英字瑤草,貴陽人,中萬曆丙辰會試,又三年成進士;大鋮,懷甯人,萬曆丙辰進士)竄入方國安營請朝見,不許。
十二月,王回越城,以降臣故太僕卿謝三賓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頒監國魯元年大統曆,職方主事黃宗羲所造也。
監國魯元年丙戌正月己酉朔,王在紹興。遣原任天津參政柯夏卿(原注:號遯庵,黃巖人,進士)、太常少卿曹維才使閩中。以原任右庶子余煌為兵部尚書,加右僉都御史錢肅樂為兵部右侍郎。
二月,叛將張國柱掠餘姚,其部曲張邦甯掠慈谿。總兵陳梧敗於檇李,自乍浦浮海至餘姚,大掠;職方主事王正中方行縣事,集民兵擊殺之。閩中遣僉都御史陸清源解餉十萬給浙東,方國安縱兵攫之,拘清源不遣(小腆紀年云:字嗣白,平湖人,崇禎甲戌進士;為國安所殺。勝朝殉節諸臣錄云:江防潰,投江死,國朝賜謚忠節),蓋馬、阮所構也(明季南略及紀年,並以為在錢塘江戰後)。
三月十九日,毅宗大祥;戶部主事(原作郎中,據第十八卷補傳正)董守諭請王哭臨,三軍縞素一日,從之。北兵決壩,放船入錢塘江。張國維嚴飭各營守汛,王之仁、鄭遵謙率水師襲戰,敗之(小腆紀年作是月朔日事)。平海將軍周鶴芝議乞師日本,黃斌卿止之。
四月,王正中率師渡海鹽,破澉浦城(小腆紀年作三月事)。
五月,兵部右侍郎錢肅樂棄軍之舟山。都督(鄞縣志作總兵)陳謙奉使至閩中,為御史錢邦芑所劾,被殺。加兵部右侍郎孫嘉績戶部尚書(據第六卷本傳,四字疑衍)、熊汝霖兵部尚書,並兼東閣大學士。尚寶寺卿朱大定、太僕寺卿陳潛夫、兵部主事黃宗羲、吳乃武、查繼佐等會師渡海劄潭山(南疆繹史作海壇山),以江上兵潰,乃還。
六月丙子朔,江上兵潰。方國安、馬士英等欲劫王投降,遣人守之;會守者病,王得脫,乃由江門出海,令保定伯毛有倫扈元妃、世子自定海出海(明季南略作五月二十八日事,小腆紀年作二十七日事)。大學士張國維、兵部尚書余煌、禮部右侍郎(勝朝殉節諸臣錄作兵部左侍郎)陳函輝、通政使吳從魯(小腆紀年云:字金堂,山陰人,萬曆丙辰進士,官通政司左參議)、大理(原作太僕,據第五卷本傳正)寺少卿陳潛夫、翰林院編修復儀(紀年以為唐藩遇害後死)、江西道御史傅巖、兵部主事高岱、葉如■〈艹恆〉(紀年以作汝■〈艹恆〉,一作汝蘅)、原任山西僉事鄭之尹、諸生傅日炯、趙景麟等皆死之,方逢年、謝三賓、宋之普、方國安及馬士英、阮大鋮等並降。甯國公王之仁泛海至金陵,死之。北兵破金華,大學士朱大典闔門死之。富平將軍張名振棄石浦,以舟師扈王出海,投肅虜伯黃斌卿;斌卿不納。永勝伯鄭彩至舟山,奉王入閩。叛將張國柱攻舟山,為水營將阮進所敗,劫元妃、世子去(以上三事,小腆紀年並係九月內)。
二十四日,大學士孫嘉績卒。
八月十一日,建甯陷,僉事倪懋熹死之。
二十七日,閩中陷,唐藩出奔汀州,為北兵所殺(按小腆紀年:唐藩名聿鍵,小字長壽,太祖九世孫。二十一日自延平出奔,二十四日大兵取延平及天興府,追殺於汀州之府堂,時二十八日也)。
九月,以兵科給事中張煌言為右僉都御史(按小腆紀年,以明年正月進是職)。
十月丁酉,王發舟山。
十一月丙寅,王次廈門(南疆繹史稱中左所,亦名鷺門)。時鄭芝龍(小腆紀年云:字飛皇,小字一官,福建南安縣石井人)已降北,令彩執王以降;彩不從。芝龍之子成功不肯隨父,復建義海上,而以廈門為營;然亦不欲奉王,改明年為隆武三年。於是鄭彩改次長垣,改明年為監國二年。海上遂有二朔。
●海東逸史卷二
翁洲老民手稿
監國紀(下)
二年丁亥正月癸卯朔,王在長垣。
辛未,王禡牙出師。提督楊耿、總兵鄭聯皆以兵來會。進鄭彩建國公,封張名振定西侯、楊耿同安伯、鄭聯定遠伯、周瑞閩安伯、周鶴芝平夷(小腆紀年作彝)伯、阮進蕩胡(紀年作湖)伯、阮駿英義伯。以原任雲南僉事林汝翥為兵部右侍郎。周鶴芝復海口,以參議(小腆紀年作參謀)林籥舞、總兵趙牧守之。進冊貴嬪陳氏(小腆紀年作張氏)為元妃。
二月壬申朔,克海澄。明日,攻漳平(南疆繹史作漳州。按漳平屬龍巖州,此疑訛),失利。又明日,北兵攻海澄,南師退入於海。
丙子,克漳浦,以閩人洪有文(南疆繹史云:饒州人。同安阮旻錫夕陽寮稿作有楨,字亮士,嘉禾里人)為令;五月復陷,有文死之。鄖西王常滮(小腆紀年作常潮,事在四月。常滮為貴溪王,明年二月永甯寨破,死)復建甯,其裨將王祈(南疆繹史作祁)復邵武。
三月,兵部右侍郎林汝翥、吏部員外郎林垐合兵攻福清不克,死之(小腆紀年作十月事)。
四月,海口陷,參議林籥舞、總兵趙牧死之;周鶴芝退保火燒嶴。吳淞提督吳勝兆反正,命定西侯張名振率舟師赴之,以兵部(小腆紀年作戶部)右侍郎沈廷揚、右僉都御史張煌言、給事中徐孚遠、御史馮京第監其軍。抵崇明,舟覆,名振等從間道脫歸;廷揚被執,死之。
六月,攻漳州,失利。王至琅江,錢肅樂來朝,拜兵部尚書。以閩中原任太僕寺卿劉沂春為右副都御史、原任廣東糧道(小腆紀年稱副使,第十卷本傳同)吳鍾巒為通政使(按紀年以十月召用),並以錢肅樂薦也。
七月,王親征。會鄭彩、周瑞、周鶴芝、阮進之師攻福州,敗績。
八月丙戌,克連江(按小腆紀年,是日遣兵襲連江)。以右僉都御史沈宸荃為兵部尚書(按小腆紀年,以十月進是職),以閩中原任溫州巡撫劉中藻為兵部尚書、武英殿(按小腆紀年,於是年正月授職兼東閣)大學士。
十月,長樂、永福、閩清皆下,羅源知縣朱丕承、甯德知縣錢楷皆以城來降(按小腆紀年,九年遣兵復羅源,又復連江,於是長樂、永福、閩清諸城皆下)。以閩中原任戶部侍郎林正亨為戶部尚書、僉都御史余揚為左都御史、御史林嵋為吏科給事中、禮部主事黃岳(南疆繹史作賓,小腆紀年作賓。按俗書賓作賓,字典無此字)為吏部考功司郎中。
辛未,鄧藩審理(小腆紀年作鄧藩理,系人名)陳世亨以一囗復安固(按瑞安縣在晉時為安固縣),援兵不繼,復陷,被執,大罵而死。遣大學士劉中藻攻福甯州,破之,鎮將涂登華降。以兵科給事中孫延齡為兵部右侍郎,大學士嘉績子也。
三年戊子正月丁酉朔,王在閩安鎮。遣閩中原任東閣大學士朱繼祚與同安伯楊耿攻興化,克之。以兵科給事中(勝朝殉節諸臣錄止稱給事中)陳士京為光祿寺卿,奉使粵中。
癸丑,鄭彩殺大學士熊汝霖、義興侯鄭遵謙。兵科給事中陳希文、熊曰繪疏參鄭彩逆惡大罪,為諸臣所勸,不果上。
二月,以兵部尚書錢肅樂兼東閣大學士。北帥郭三才(南疆繹史作天才)來降,封為忠勤伯。
三月,興化陷,吏科給事中林嵋、興泉道湯芬死之。莆田陷,大學士朱繼祚、知縣都廷諫死之。永福陷,里居給事中鄔(勝朝殉節諸臣錄作鄢)正畿、御史林逢經死之。長樂陷,里居御史王恩及(小腆紀年作王恩)死之。建甯陷,守將王祈死之。王在閩中先後復三府、一州、二十七縣,至是皆失,僅留甯德、福安二縣。
六月初五日戊戌,大學士錢肅樂以憂卒。
十月,以工部尚書沈宸荃、右副都御史劉沂春兼東閣大學士。
四年已丑正月辛酉(小腆紀年作庚申)朔,王次沙埕。監察御史黃宗羲自剡中至,拜為左僉都御史,尋進左副都御史。
三月,甯德陷。黃斌卿遣其弟孝卿偕僉都御史馮京第乞師日本,不得要領而還。
四月,福安陷,大學士劉中藻及其部將董世南(小腆紀年作世上)等並死之;兵科給事中(原作翰林院簡討,據第六卷本傳正)錢肅範被執不屈,見殺。
六月,定西侯張名振復健跳所。
七月壬戌,王次健跳所。遣使者拜山寨諸營官爵,授東山寨李長祥、四明寨王翊並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按小腆紀年,時授翊河南道御史,十月來朝,擢是職)。
壬午,北兵圍健跳,蕩胡伯阮進追敗之。封平西將軍王朝先平西伯,以右僉都御史馮京第為兵部右侍郎。
八月壬辰,世子生。
九月丁酉,張名振、阮進、王朝先共殺黃斌卿。
十月己巳(小腆紀年作乙巳。按曆法是月無己巳日),王移蹕舟山,以參將府為行在。大學士劉沂春還閩。以閩中原任戶工二部尚書張肯堂為東閣大學士、吏部右侍郎朱永祐為左侍郎(按小腆紀年,時進工部尚書仍兼吏部事,第十卷本傳同),進戶部侍郎孫延齡為戶部尚書,以右僉都御史李長祥、張煌言並為兵部左侍郎(按紀年,煌言為右侍郎,第十三卷本傳同)。命兵部右侍郎馮京第、左副都御史黃宗羲乞師日本,不得要領而還(按小腆紀年,是年十一月乞師日本,以澄波將軍阮美為使,不著京第、宗羲名)。
十二月,粵中遣使封鄭成功為延平王,閩海始用永曆年號。左副都御史黃宗羲以母老乞歸,許之。
五年庚寅正月乙卯朔,王在舟山。
三月,右僉都御史四明寨王翊來朝,拜兵部左侍郎(小腆紀年作右侍郎,第九卷本傳同)。
八月,兵部左侍郎王翊帥師破新昌,拔虎山,進本部尚書(小腆紀年止稱侍郎,未嘗進尚書)。
九月,鄭彩與鄭成功爭廈門,為成功所敗,泊沙埕,張名振擊破其餘兵(按小腆紀年,爭廈門在八月,沙埕之破在周瑞、周鶴芝分屯三盤後)。以兵科給事中徐孚遠為國子監祭酒(按小腆紀年,於己丑十月擢左僉都御史,未嘗轉是職)。周瑞、周鶴芝以樓船三百分屯溫州之三盤,為舟山犄角。
十月辛已朔,日有食之。
十一月,北兵攻杜嶴,兵部右侍郎馮京第死之(小腆紀年作九月事)。
六年辛卯正月己卯朔,王在舟山。
二月(小腆紀年作閏二月)乙卯,張名振殺王朝先,並其軍。以太僕寺少卿曹從龍為兵部右侍郎。
七月,北兵攻四明寨,兵部尚書王翊死之(按小腆紀年,是月被執,八月至定海死之;第九卷本傳同)。北兵會攻行朝,定西侯張名振、英義伯阮駿扈王發舟山。
八月辛酉,北人試舟海口,為南師所敗;獲其樓船,馘十一人而縱之。
丙寅,大霧,北兵悉抵螺頭門,守陴者方覺;蕩胡伯阮進邀大洋,風反師熸,進死之。
九月丙子,城陷,元妃陳氏投井死,貴嬪(小腆紀年稱宮娥)張氏、義陽王妃杜氏從之。大學士張肯堂、禮部尚書吳鍾巒、兵部尚書李向中、工部尚書(原作吏部侍郎,茲據第十卷本傳正)朱永祐、通政司參議(紀年稱通政使)鄭遵儉、兵科給事中董志甯、兵部侍郎中朱養時、戶部主事林瑛、江用楫(紀年瑛為吏部)、禮部主事董玄、兵部主事李(航海遺聞作楊)開國、朱萬年、顧珍、工部主事顧宗堯、工部所正戴仲明、禮部主事(原作中書舍人,勝朝殉節諸臣錄同;茲據第十卷本傳正)蘇兆人、安洋將軍劉世勳、左都督張名揚、錦衣衛指揮王朝相、內官監太監劉朝(南疆繹史作潮)、定西侯參謀顧明楫、貢生婁文煥、諸生林世英、朱錫齡等並死之。北兵相謂曰:「吾兵南下,所不易拔者,江陰、涇縣合舟山而三耳」!
七年壬辰正月癸酉朔,定西侯張名振、大學士沈宸荃、兵部右侍郎張煌言扈王至廈門(按小腆紀年在是月丁酉後)。延平王鄭成功朝見,行四拜禮(小腆紀年云:以宗人府府正禮見),贄千金、紬緞百匹,供應甚殷;從臣亦皆有贈。尋奉王居金門。
七月,大學士沈宸荃艤舟南日山,遭風沒於海。
八年癸已正月戊辰朔,王在金門。
三月,王自去監國號,奉表滇中。
九月,定西侯張名振帥師北上,以兵部右侍郎張煌言為監軍,入長江,趨丹陽,掠丹徒,左次崇明,冬盡乃還。
甲午年,王在金門(按小腆紀年以是年正月移居南澳)。
二月(小腆紀年作正月),定西侯張名振、監軍張煌言帥師再入長江,掠瓜州,侵儀真,抵燕子磯而還。
乙未年,王在金門。
十一月(航海遺聞作八月,行朝錄、臺灣外紀並作五月),延平王鄭成功遣英義伯阮駿、總制陳雪之(小腆紀年作陳六御)帥師圍舟山,北將巴臣興降(紀年云:原名臣功,時授鐵騎鎮)。
二十九日,定西侯張名振卒於軍。
丙申年,王在金門。
八月二十六日,北師復取舟山,英義伯阮駿、總制陳雪之並赴海死(小腆紀年云:陳六御自刎死)。北人以舟山不可守,迫其民過海,溺死者無算,遂空其地。
丁酉年,王在南澳。滇中遣使至,加張煌言左侍郎(小腆紀年作明年正月事)。
戊戌年,王在南澳。
二月(張忠烈公神道碑作三月,小腆紀年作七月),延平王鄭成功會師浙海,以兵部左侍郎張煌言為監軍北伐。抵洋山(按洋山當作羊山),怪風猝至,義陽王溺死,乃還。
巳亥年,王在南澳。
五月,延平王鄭成功全師北指,監軍張煌言以所部前驅。入江,抵瓜洲,克其城。成功南攻鎮江,亦克之。大江南北皆來降附,其已下者四府、三州、二十四縣。會前鋒敗,成功倉猝移帳,遂大潰,乘流出海。煌言亦從間道歸天臺(按小腆紀年:煌言徇江南北,下四府、三州、二十二縣。會成功兵潰,八月歸天臺)。鄭成功遷王於澎湖島(按小腆紀年,在滇中命王監國後)。
六月,王遣使祭光祿寺卿陳士京。滇中遣使齎手敕,仍命王監國,加張煌言本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按小腆紀年在歸天臺後)。
庚子年,王在澎湖島。鄭成功攻臺灣,克之。紅夷乞降,以大舶遷其國,成功遂王其地(按小腆紀年在明年十二月)。
辛丑年,王在澎湖島。
四月,鄭成功復奉王居金門。
壬寅年,王在金門。
二月十三日,滇中陷,桂藩為北將吳三桂(小腆紀年云:字長白,高郵人,遼東中後所籍)所殺(按紀年,滇都以己亥正月陷,桂藩由榔以辛丑十二月被執,至是年四月絞死於雲南)。
五月初八日,延平王鄭成功卒,海上諸臣議復奉王監國。
十一月二十三日,王薨。
●海東逸史卷三
翁洲老民手稿
家人傳
妃某氏,王為世子時所納。崇禎十五年,北兵破兗州,兄魯王以派自縊死。王被執,詭稱魯王牧兒。見北兵掠王邸,眥忽流淚,怪之,旁有人曰:「此魯藩之弟也」。北兵刃之,三擊不中,駭曰:「汝有大福,我不汝害。前有一少女子甚麗,知是汝妻,犯之不從,死於牆下,汝其埋之」。王因得脫。紹興監國,謚曰「烈妃」。
元妃周氏,濟甯人。王以崇禎十二年二月襲封魯王,妃入宮已年餘矣,遂進元妃。甫逾月,而京師陷。王避兵南下,妃時臥病不起,王強之,妃泣曰:「王速行,勿以妾故為王累」。王不忍,妃乃手碎瓷盤,勒喉而死。紹興監國,謚曰「義妃」(按小腆紀年:江上師潰,王命扈宮眷出海,張妃辭,碎瓷盤自剄死。宮嬪周氏出海後,張國柱劫之,亦自刎死。魯紀年、海上見聞紀並云張妃被劫,中途碎瓷盤自刎死)。
元妃張氏,蕭山人(小腆紀年云:會稽人)。乙酉七月,王至紹興行監國事,立為元妃。父國俊得封伯爵,內結閹臣客鳳儀、李國輔(按紀年:國輔,司禮監,韓贊周養子也),外侍悍將方國安、王之仁,頗通賄擅事。諸臣相繼進諫,王不聽。侍郎錢肅樂特疏糾之,留中。國俊遂引降臣謝三賓直東閣,以擠肅樂;肅樂遂去。明年六月,江上師潰,王由江門出海,令保定伯毛有倫扈宮眷自蛟關出,期會於舟山。適叛將張國柱來攻,為水營將阮進所敗,國柱僅以身免,遂擄妃去,不知所終。
元妃陳氏,鄞縣人。丙戌春,入宮為宮人(小腆紀年云:次會稽張妃下)。張妃既為亂兵所擄,妃在副舟中,急令舟人鼓棹特前,追兵不及;伏荒島數日,飄泊至舟山。王已入閩,彷徨無所歸。尚書張肯堂遣人護之,得達長垣。王見之,流涕,進冊為元妃。在海上三年,生世子。黃斌卿伏誅,始復入舟山。
先是,張妃在會稽,其父國俊頗預事;擅威福;妃歎曰:「是何國家,是何勳戚?而尚欲爾爾乎」!至是族親有至者,悉遣之。
辛卯,北兵三道入海,王以蛟關未能猝渡,親帥舟師搗吳淞,以牽其勢。蕩胡伯阮進居守,敗死,北兵直抵城下。安洋將軍劉世勳議分兵先送宮眷出海,然後背城一戰。妃傳諭辭曰:「將軍意良厚。然蠣灘鯨背之間,懼為奸人所賣,則張妃之續也。願得死此淨土」!乃止。城陷,妃整冠服,北向拜謝,投井死;貴嬪張氏及義陽王妃杜氏從焉。錦衣指揮王朝相、內官監太監劉朝共畀巨石填井平之,即自刎其旁而死。至乙未年,英義伯阮駿再下舟山,得妃死狀,表言於王,加謚「貞妃」。
●海東逸史卷四
翁洲老民手稿
列傳一
張國維字玉笥,號止庵(明季南略云:字正庵,號玉笥),東陽人。天啟二年進士,授番禺知縣,歷官至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應天巡撫。崇禎十七年三月,以兵部尚書兼右僉都御史赴江南、浙江,督練兵、輸餉諸務。出都十日,而都城陷。五月,福王立於南京,召為戎政尚書。尋敘山東討賊功,加太子太保,廕一子錦衣僉事。吏部尚書徐石麒(小腆紀年云:字寶摩,嘉興人,天啟壬戌進士。乙酉嘉興破,自經死。國朝賜謚忠懿)去位,眾議歸國維,馬士英不用而用張捷(紀年云:捷,丹陽人,進士。南都陷,自縊死),國維乃乞省親歸。
乙酉五月,南都覆。六月,潞王監國於杭州,不數日出降。國維乃以閏六月朝魯王於臺州,請王監國。即日移駐紹興,進國維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賜尚方劍,督師江上。會嚴州總兵官方國安亦自金華至,馬士英素善國安,匿其軍中請入朝。國維劾其十天罪,乃不敢入。連復富陽、於潛諸縣。時兵馬雲集,人治一軍,不相統一,部曲騷然。國維上疏,謂刻期會戰,則彼出此入,我有休番之逸;而攻堅擣虛,人無應接之暇,此為勝算。必聯諸帥之心為一心,然後使人人之功罪視為一人之功罪。於是樹木城緣江要害,聯絡國安及王之仁、鄭遵謙、熊汝霖、孫嘉績、錢肅樂諸營為持久計(按紀年,至是賜尚方劍,總統諸軍)。十月,北兵至,國安嚴陣以待,國維率王國斌、趙天祥以步兵接應,連戰十日,前鋒鍾鼎新用火攻,首擊殺緋衣大將一,諸將李(南疆繹史、鮚埼亭集並作呂)宗忠等各斬數十級,俞國榮等直抵張灣取其軍械而歸。北兵大敗。
是冬,閩中遣給事中劉中藻頒詔至,諸求富貴者爭欲應之。王下令返臺,士民惶惶。國維乃馳至紹,上疏唐王曰:「今日之事,凡為高帝子孫,皆當同心並力,共復國讎。成功之後,入關者王。監國退守藩服,禮制昭然。若以倫序,叔姪定分,在今日原未假易。且浙東人心渙數,鳩集為勞;一旦南拜正朔,則江上諸將皆須聽命。猝然有變,監國之號令不行,脣亡齒寒,悔莫可追。臣老矣,豈敢朝秦暮楚,有所左右於其間哉」?疏出,議始定。然閩、浙自是成水火矣。
明年五月,諸軍乏餉,師潰。六月朔日,北兵至,王走臺州航海,國維亦還守東陽。及義烏破,眾勸國維入山圖後舉。國維曰:「誤天下事者,文山、疊山也,一死而已」!二十八日,北兵至七里寺,國維遂具衣冠,南向再拜曰:「臣力竭矣」!賦詩三章(按紀年載首章自述云:艱難百戰戴吾君,拒敵辭唐氣勵雲。時去仍為朱氏鬼,精靈長傍孝陵墳。次章念母云:一瞑纖塵不掛胸,惟哀耋母暮途窮。仁人錫類能無意,存歿銜恩結草同。三章訓子云:夙訓詩書暫皷鉦,而今絕口莫談兵。蒼蒼若肯施存卹,秉耒全身答所生),赴園池死,年五十二(國朝賜謚忠敏)。
子世鳳,官平敵將軍。後以吳易(南略云:字日生,號朔清,吳江人,崇禎丁丑進士。紀年云:癸未進士。乙酉六月,起兵長白蕩,歷官至兵部尚書,封長興伯,殉節死,國朝賜謚節愍)事連,亦死難。
朱大典字延之,號未孩,金華人。家世貧賤,大典始讀書。為人豪邁。舉萬曆四十四年進士,歷官至兵部左侍郎總督江北諸軍(小腆紀年云:官僉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廬、鳳、淮、揚四郡,以許都事被逮,會國變止。福王立,起是職,尋進尚書)。以許都(紀年云:東陽人,諸生,知縣桐城姚孫棐激亂,號白頭兵)事有連,逮治。京師陷,福王立,有白其誣者,乃以原官召用。逾月,進尚書,督上江諸務。南都陷,走杭州。會潞王亦降,乃還鄉郡,據城固守。唐王聞,就加東閣大學士,督師浙東。魯王起事,大典亦遣其孫玨上表勸進。王既監國,以軍來赴,授官亦如之,命仍鎮金華。會我朝遣招撫使至,大典烹之。紹興既破,次及金華;大典率兵拒守,月餘不下。城既陷,闔門縱火自焚死(國朝賜謚烈愍)。
大典本與馬士英、阮大鋮善。南都亡,大鋮出走,由太平趨浙東,投大典於金華。大典方舉義,留與共治軍。士民不可,檄逐之;大典乃送大鋮於方國安軍。士英,國安同鄉也,先在其軍中。於是兩人掀髯抵掌,日夕談兵;國安甚喜。及北兵至,士英、大鋮、國安皆降,而大典獨殉節。部將吳邦璿從死。子萬化巷戰被執,亦不屈死。孫玨,少年能文,有經濟才,亦死於浦城。
莊元辰字起貞,號頑庵,鄞縣人。崇禎十年進士,授南京太常博士。甲申之變,一日七至中樞史可法(國朝賜謚忠正)之門,促以勤王。福王立,議選科臣,劉宗周(小腆紀年云:字啟東,號念臺,山陰人,學者稱蕺山先生。萬曆辛丑進士,官左都御史。杭州失守,絕粒死,國朝賜謚忠介)、章正宸等並首舉元辰。馬士英惡之,以中旨授刑部主事。巳見士英日橫,遂告歸。
乙酉閏六月,錢肅樂等舉兵,元辰破家輸餉。肅樂等西行,推元辰任城守事。魯王監國,擢吏科給事中;尋遷太常寺少卿,進正卿,仍兼吏科如故。元辰疏言:「陛下大讎未雪。舉兵以來,將士宣勞於外,炎威寒凍,櫛風沐雨,編氓殫藏於內,敲骨吸髓,重以昔年秋潦,今茲亢旱,臥薪嘗膽之不遑,而數月以來,頗安逸樂,釜魚幕燕,撫事增憂,則晏安何可懷也。敵在門庭,朝不及夕,有深宮養優之心,安得有前席借箸之事則蒙蔽何可滋也。天下安危,託命將相,今左右之人頗能內承色笑,則事權何可移也。五等崇封,有如探囊,有為昔時佐時元臣所不能得者,則恩賞何可濫也。陛下試念兩都之毀,禾黍麥秀之悲,則居處必不安;試念孝陵、長陵銅駝荊棘之慘,則對越必不安;試念青宮二王之辱,則撫王子何以為情;試念江幹將士、列邦生民之慘,則衣食可以俱廢」。疏入,優詔報聞。又言「中旨用人,乃赧王之紕政。臣叨居科長,斷不能隨聲奉詔」。上不能用。而馬士英又至,元辰言「士英不斬,國事必不可為」。遂三疏請歸。歸逾月而紹興破,狂走諸山中,朝夕野哭;疽發於背而卒(原注:元辰舉鄉試出汪偉門、會試出馬世奇門,論者以為針芥之合云)。
王思任字季重,號遂東,山陰人,萬曆二十三年進士。歷知興平、當塗、青浦三縣,袁州推官,所至皆被鐫級,稍遷刑、工二部主事,出為九江僉事,罷歸。乙酉五月,南都陷,福王走蕪湖,馬士英擁兵奉太妃入浙;思任猶未知福王被擒也,上疏太妃,請斬士英(按小腆紀年:思任疏云:「戰斗之氣發於忠憤,忠憤之心發於廉恥。事至今日,人人無恥,在在不憤矣。主上寬仁有餘,而剛斷不足。士英公竊太阿,肆無忌憚,窺上之微而有以中之;上嗜飲則進■〈酉靈〉醁,上悅色則獻淫妖,上喜音則貢優鮑,上好玩則奉古董。巧卸疆場之事於史可法,而又心忌其成功。招集無賴,賣官鬻爵,門下狐狗服錦橫行,朝廷篤信之以至於斯也。今事急矣,政事閣臣可以走乎?兵部尚書可以逃乎?不戰不守,而身擁重兵,口稱護太后之駕,則聖駕不當扈耶?及今猶可呼號泣召之際,太后宜速趣上照臨出政,斷絕酒色、臥薪嘗膽,立斬士英之頭,傳示各省,以為誤國欺君之戒。仍下哀痛之詔,以昭悔悟。則人心士氣,猶可復振也」。復致書士英曰:「閣下文釆風流,才情義俠,某素欽慕。即當國破眾疑之際,援立今上,以定時局,以為古之郭汾陽、今之於少保也。然而氣驕腹滿,政本自由。不講戰守之事,只知貪黷之謀。酒色逢君,門牆固黨。以致人心解體,士氣不揚。叛兵至則束手無策,強敵來則先期已走,致令乘輿播遷,社稷邱墟。閣下謀國至此,即喙長三尺,亦何以自解?莫若明水一盂,自刎以謝天下,則忠憤氣節之士,尚爾相諒無他。若但求全首領,亦當立解樞機,授之才能清正大臣,以召英雄豪傑,呼號惕勵,猶可冀望中興。如或逍遙湖上、潦倒煙霞,仍賈似道之故轍,千古笑齒,已經冷絕。再不然,如伯嚭渡江,吾越乃報仇雪恥之國,非藏垢納污之區也,某當先赴胥濤,乞素車白馬以拒閣下,上乾洪怒,死不贖辜。閣下以國法處之,則束身以候緹騎;私法處之,則引領以待鋤麑」。士英愧憤,不能答也)。王既監國,起拜禮部尚書,年七十餘矣。明年六月,紹興破,踉蹌避兵,入雲門山痛哭而卒(紀年云:城破不食死。南疆繹史云:思任已病,避至秦望山丙舍以死)。
●海東逸史卷五
翁洲老民手稿
列傳二
余煌字武貞,號公遜,會稽人,天啟五年進士第一。歷官至右庶子,乞假歸,遂丁外艱,服除久不起。魯王監國,起禮部右侍郎,再起戶部尚書,皆不就。明年,以武將橫甚,拜煌兵部尚書,始受命。時內閣田仰與義興伯鄭遵謙爭餉,兩軍格鬥,喋血禁廷。煌至,叱之始去。乃申嚴軍紀,將士稍戢。諸臣競營高爵,請乞無厭;煌上言:「今國勢愈危,朝政愈紛,尺土未復,戰守無資。諸臣請祭,則當思先帝烝嘗未備;請葬,則當思先帝山陵未營;請封,則當思先帝宗廟未亨;請蔭,則當思先帝子孫未保;請謚,則當思先帝光烈未昭」。時以為名言。江干師潰,王航海遁;眾有議據城抗守者,煌以徒害民生,不可。遂大張硃示,放兵民出走。畢,賦絕命詩一章(按小腆紀年載其詞云:穆駿自馳,老駒忽逝。止水汨羅,以了吾事。有媿文山,不入柴市),自沈渡東橋下。舟人拯起之,乃歎曰:「忠臣不易做也」!居二日,復投深處乃死(國朝賜謚忠節)。
陳函輝字木叔,號寒山,臨海人。崇禎七年進士,授靖江知縣。為人不拘小節,好交遊,日事詩酒,為御史左光先(紀年云:光斗弟,崇禎末巡按浙江,平許都亂)劾罷。京師陷,慟哭刑牲,誓眾倡義(紀年載其檄文云:嗚呼!故老有未經之變,禾黍傷心;普天同不共之仇,戈矛指髮。壯士白衣冠,易水精通虹日;相君素車馬,錢塘怒激江濤。嗚呼!三月望後之報,此後盤古而蝕日月者也。昔我太祖高皇帝手挽三辰之軸,一埽腥羶;身鍾二曜之英,雙驅誠、諒。歷年二百八紀,何人不沐皇恩?傳世一十五朝,寰海盡行統曆。迨我皇上御宇,十有七年於茲矣。始政誅璫,獨勵震霆作鼓;頻年禦敵,咸持宵旰為衣。九邊寒暑,幾警呼庚呼癸之嗟;萬姓啼號,時切己溺己飢之痛。雖舉朝肉食之多鄙,而一人辰極之未遷,遽至覆甌,有何失序。嗚呼!即爾紛然造逆之輩,疇無累世休養之恩?乃者,燄逼神京,九廟不獲安其主;腥流宮寢,先帝不得正其終。罪極海山,貫知已滿;慘深天地,誓豈共生!嗚呼!誰秉國成,詎無封事?門戶膏肓,河北賊置之不問;藩籬破壞,大將軍竟若罔聞。開門納叛,皆觀軍容使者之流;賣主投降,盡宏文館學士之輩。乞歸便云有恥,徒死即系忠臣。此則劫運真遭陽九百六之交,而凡民並值柱析維裂之會。安祿山以番將代漢將,帳中豬早抽刀;李希烈自汴州奔蔡州,丸內鴆先進毒,鳳既斬於京口,剖屍之戮安逃?景亦斃於舟中,跛足之凶終盡。無強不折,有逆必誅。又況漢德猶存,周曆未過。赤眉、銅馬,適開光武之中興;夷羿、逄蒙,難免少康之並戮。臣子心存報主,春秋義大復仇。業賴社稷之靈,九人已推重耳漢賊;誠憤之並,六軍必出祁山。嗚呼!遷跡金人,亦下銅盤之淚;隨班舞馬,猶嘶玉陛之魂。矧具須眉,且叨簪紱。身家非吾有,總屬君恩;寢食豈能安,務伸國恥。握拳透爪,氣吞一路鼓鼙;齧齒穿齗,聲斷五更鼓角。共灑申包胥之淚,誓焚百里視之舟。所幸澤、綱張翼宋之旗,協恭在位;願如恂、禹挾興漢之鉞,磨厲以須。二三子何患無君,金陵咸尊正朔;千百國不期大會,江左賴有夷吾。莫非王土、莫非王臣,吾請敵王所愾;豈曰同袍、豈曰同澤,咸歌與子同仇。聚神州赤縣之心,直窮巢穴;抒孝子忠臣之憤,殲厥渠魁。班馬葉乎北風,旗常紀於南極。以赤手而挾神鼎,事在人為;即白衣而效前籌,君不我負。一洗欃槍晦蝕,日月重光;再開帶礪山河,朝廷不小。海內共扶正氣,神明鑑此血誠。謹檄)。會福王立,不許草澤勤王,乃止。尋起職方主事,監軍江北。南都陷,歸與孫嘉績、熊汝霖、錢肅樂等會師江干。時魯王在臺州,函輝走謁王曰:「國統再絕矣!王亦高皇帝子孫也,報讎繼統,於是乎在王,盍圖之」!王謝曰:「國家禍亂相仍,區區江南且不能保,尚何冀乎」!函輝曰:「不然。浙東沃野千里,南倚甌閩,北據三江,環以大海,士民忠義,此句踐所以擒吳稱霸也」。會兵部尚書張國維起兵東陽來迎王,函輝乃侍王至紹興。王既監國,擢為禮部右侍郎,進禮、兵二部尚書(按小腆紀年止稱侍郎,未嘗進尚書;監國紀同)。明年六月,紹興陷,從王航海;已而相失,哭入雲峰山,作絕命詞數章(紀年云:作六言絕句十章。其一云:生為大明之人,死作大明之鬼;笑指白雲深處,蕭然一無所累。其二云:子房始終為韓,木叔始終為魯;赤松千古成名,黃蘗存心獨苦。其三云:父母恩無可報,妻兒面不能親;落日樵夫河上,應憐故國忠臣。其四云:臣年五十有七,回頭萬事已畢;徒慚赤手擎天,惟見白虹貫日。其五云:去夏六月廿七,今夏六月初八;但嚴心內春秋,莫問人間花甲。其六闕。其七云:手著遺文千卷,尚傳副在名山;正學焚書亦出,所南心史難刪。其八云:慧業降生人文,此去不留只字;惟將子孝臣忠,貽與世間同志。其九云:敬發徐陵五願,世作高僧法眷;魂遊寰海名山,身列兜率內院。其十云:今日為方正學,前身是寒山子;從死尚多抱慚,諸與同人證此。又自作祭文及埋骨記,皆不可考),投水死(勝朝殉節諸臣錄:一云自經死。國朝賜謚忠節),年五十七。
陳潛夫字玄倩,號退庵,錢塘人(南疆繹史云:仁和人。崇禎丙子同年錄云:仁和人,原籍山陰。越殉義錄云:會稽人,籍錢塘),崇禎丙子舉人。十六年,授開封推官;抗疏言時事,請召對,不報。聞京師陷,縞素誓師,邀擊賊於柳園,大破之。福王立,擢監軍御史,巡按河南;所規畫皆盡善,而馬士英不用。
先是有童氏者,自言福王繼妃,廣昌伯劉良佐(小腆紀年云:字明輔,大同左衛人)具禮送之。潛夫至壽州,見車馬馳從,傳呼王后來,亦稱臣朝謁。及童氏入都,王以為假冒,下之獄;遂責潛夫私謁妖婦,逮下獄治之(紹興府志云:給事中林有本劾御史彭遇颽,並及潛夫;馬士英獨令議潛夫罪,逮下獄治之)。未幾,南都不守,得脫歸。聞魯王監國紹興,渡江往謁;命復故官,加太僕寺少卿,監江上軍。乃自募得三百人,與孫、熊諸家列營江上。尋進大理寺少卿,兼御史如故。潛夫以家財餉軍,久之財竭,支四百金於餉臣不得。右副都錢肅樂言:「潛夫破家為國,今聽其軍之餓死而不恤,何以鼓各營」?因為潛夫請餉。王是其言而方、王終不發也。
丙戌五月,江上師潰,王航海去。潛夫作絕筆詩,走至山陰,抵小赭村,謂其妻孟氏曰:「勉之!吾為忠臣,爾為烈婦」!孟氏曰:「此吾心也」。與其女弟櫛髮更服以待。女弟者,潛夫妾也(紹興府志云:孟桓初二女並妻潛夫,同日合巹,非妾也)。潛夫乃整衣冠,拜祖父像,已復拜其母,別其弟,攜妻妾至化龍橋投水死(紹興府志云:潛夫先推二妻入水,為具棺殮,然後賦詩躍水死。並欲拉二子同死,以繼母不許,免),年三十七(國朝謚忠節)。
朱繼祚字胤岡,莆田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由庶吉士,歷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按小腆紀年:崇禎初,官禮部右侍郎),以人言罷去。福王時,起故官,未赴而南都陷。唐王召為東閣大學士。從至汀州,王被擒,繼祚奔還其鄉,舉兵應魯王。戊子正月,與同安伯楊耿攻取興化城。時興化城之分守道彭遇颽(紀年云:崇禎癸未進士,時為監司守城),故弘光時御史也;令其守將出戰,而己登陴樹大明旗幟於城。守將不敢入,遂克之。三月,北兵至,城復破,繼祚被執,羈之獄中,賦絕命詞數章,自縊死(國朝賜謚忠節)。將死,自書祠堂對聯云:「臣罪當誅,生奚補、死奚遲,故國舊君安在?帝臨有赫,身可灰、家可燼,周頑殷義若何」!
劉中藻字薦叔,福安人;崇禎十三年進士,官行人。賊陷京師,剃髮被搒掠。賊敗,南還。唐王時,官兵科給事中。奉命頒詔浙東,為張國維、熊汝霖等所拒,廢然而返。至金華,朱大典薦之,召對稱旨,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金衢;取苧獠、菁獠諸種人練之為卒,時稱能軍。閩中陷,魯王召拜兵部尚書,尋兼武英殿大學士。
中藻善撫循,激勸富人,使出財佐軍,士卒並樂為用。共兵最盛。鄭彩專主閩事,心弗善也;中藻亦不相下,由此有隙。王使大學士沈宸荃解之,彩不聽。丁亥十月,中藻率兵攻取福甯州,守之;與周鶴芝相犄角。久之,移駐福安,鄭彩遂掠其地。北兵乘之來攻,中藻善守,所殺傷數千人。己丑三月,北兵乃循城十里,掘濠樹柵以困之(按小腆紀年,福安自前年十月被圍,至是年四月城陷,凡七閱月),中藻不能出戰。食盡,冠帶坐堂上,為文自祭,吞金屑而死(國朝賜謚烈愍)。部將董世南等同死者數百人(紀年載中藻子思沛,諸生,聞父死,曰:「父死節,子可不繼先志乎」?亦死)。
●海東逸史卷六
翁洲老民手稿
列傳三
錢肅樂字希聲,一字虞孫,號止亭,鄞縣人;臨江知府若賡孫、甯國知府敬忠兄子也。崇禎十年進士,授太倉知州,遷刑部員外郎,連丁內艱。
乙酉五月,南京失守;六月,杭州繼陷。閏六月,甯波鄉官議納款,肅樂建議起兵,諸生董志甯、華夏等遮拜。肅樂大呼倡首,士民集者數萬人。肅樂乃建牙行事,郡中監司守令皆逃,惟一同知(按小腆紀年,同知為朱之葵)治府事,已齎圖籍迎降,聞兵起,叩首請罪。肅樂索取倉庫籍,繕完守具。會定海總兵王之仁既納款而悔,入城與肅樂締盟共守。聞魯王在臺州,遣舉人張煌言奉表請監國。時紹興、餘姚、慈谿並舉兵,王乃赴紹興行監國事,召肅樂為右僉都御史,畫錢塘江而守;尋進右副都御史。上疏言:「目前時勢,國有十亡而無一存,民有十死而無一生;若不圖變計,不知所稅駕矣」。當是時,之仁已封武甯侯,方國安亦進鎮東侯,其兵謂之正兵,食甯波、紹興、臺州三郡田賦為正餉;孫嘉績、熊汝霖、沈宸荃及蕭樂等兵謂之義兵,所食者皆取給於富室樂輸為義餉。正兵司餉者直至殿升爭譁,奪取義餉,而義兵遂無所取給,恆缺食。已加兵部右侍郎,累疏辭;不許。明年四月,軍食盡,乃上疏言:「臣兵既無餉,不得不散。但臣以舉義而來,大仇未雪,終不敢歸安廬墓」。遂棄軍之溫州。王得疏,知不可留,乃降旨令往海上,同藩臣黃斌卿、鎮臣張名振共取道崇明,以復三吳;時方有由舟山窺吳之計也。逾月,紹興失守,王航海,肅樂亦之舟山。唐王召之,甫入境,而延平陷,遂隱海壇山,採山薯為食。
丁亥,鄭彩治兵海上,王入長垣,召為兵部尚書;疏薦故太僕卿劉沂春、廣東糧道吳鍾巒及閩中諸遺臣並起用。戊子,王次閩安鎮,拜為東閣大學士,與馬思理(勝朝殉節諸臣錄云:長樂人,官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自縊死。大兵平福州,國朝賜謚節愍)、林正亨同入直。每日系舟於王舟之次,票擬章奏既畢,則牽舟別去,匡坐讀書而已。時唐王雖歿,而其將涂登華尚守福甯,王遣大學士劉中藻攻之。登華欲降而未決,謂人曰:「豈有海上天子,舟中國公」?肅樂致書謂:「將軍不聞南宋之末,二帝不在海上,文、陸不在舟中乎?後世卒以正統歸之。而況不為宋末者乎?今將軍死守孤城,以言乎忠義,則非其主也;以言乎保身,則非其策也。依沸鼎以稱安,巢危林而自得,計之左矣」!登華得書,遂降。而是時鄭彩專柄,連殺熊汝霖、鄭遵謙。又登華之降,由於劉中藻,故幕府立焉。而彩反掠其地。肅樂與中藻書,每不直彩。彩聞之,很甚。肅樂故有血疾,遂憂憤疾作,卒於海外之琅琦山,年四十二(殉節諸臣錄云:聞連江陷,以頭觸床死),遺言以故員外郎章服入殮。贈太保,謚忠介(國朝改謚忠節)。後六年,故相葉向高曾孫(南疆繹史作向高孫)尚寶卿進晟葬之福清黃蘖山。
婦翁董光遠破家為肅樂輸餉,奏授職方主事,參幕府事。肅樂既入海,乃自縊而死。
錢肅圖字退山,號東村(鄞縣志云:字肇一,號退山),肅樂第四弟。為諸生,隨肅樂倡義,授監紀推官。紹興破,從王泛海入閩,擢御史。召募義勇,聯絡山海諸寨。肅樂死,與弟簡討肅範同入福安圍城中。福安破,蕭範死,肅圖從王至舟山。又二年,舟山破,乃歸。久之,卒於家。
錢肅範字錫九,一字箕仲,肅樂第五弟。肅樂起兵,其諸弟之從軍者,並授監紀。江干失守,從肅樂浮海而南。一時諸從亡誥敕,皆出其手,授翰林院簡討。肅樂既死,大學士劉中藻方守福安,招之往,擢兵科給事中。己丑四月,福安陷,望百辟山歎曰:「此宋少帝入海處也」!賦絕命詞投繯。兵至,被執不屈死,年二十九。僕張貴從之。
錢肅遴字兼三,肅樂第七弟。以諸生從軍。初授監紀,未受。入閩,以薦授兵部職方主事(「方主」二字原脫,以意補)。己丑,從亡翁洲。辛卯,翁洲破,來歸。甲午,張煌言以定西之軍入長江,肅遴與弟推官肅典間道赴之。乙未,翁洲復歸海上,肅遴復與推官赴之。丙申,翁洲復破,推官死焉,肅遴亡命至崑山。思得間為入海計。己亥,煌言復入長江,肅遴又從之。已而兵敗相失,流轉太倉、嘉定間,怏怏不自得。一夕,嘔血數斗,大呼不絕以死,年三十。妻鮑氏,祝髮為尼。
錢肅典字葉虞,肅樂第九弟。庚寅,與兄肅遴從亡,共保翁洲,授監紀推官。丙申,大兵復下翁洲,肅典與肅遴渡海告警。追騎至,肅遴得脫,而肅典被執不屈死,年二十六。
熊汝霖字雨殷,餘姚人,崇禎四年進士;授同安知縣,擢戶科給事,轉(按「九」字原脫,據南疆繹史補)吏科右給事中。南都陷,馬士英竄走杭州,汝霖責其棄主,士英無以應之。逾月,杭州亦破,乃與同里孫嘉績共起兵。魯王監國,擢右僉都御史,督師防江。時江上之兵,每日蓐食鳴鼓,放船登陸搏戰;未幾,又復轉柁還守,率以為常。惟汝霖五百人渡海甯,轉戰數日夜;至橋司,士卒殘破略盡,乃還。因入海甯募兵,得萬餘人;別行伍,分汛地,以本邑進士俞元良司餉,指揮姜國成主兵。由是浙西、吳中,並皆響應。進兵部右侍郎兼左副都御史,總督義師。唐藩立閩中,遣劉中藻頒詔至越,汝霖曰:「吾知奉主上而已,不知其他」。因出檄拒之。丙戌五月,進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六月,江干失守,從王泛海。時鄭彩自以扈駕功,勢張甚。汝霖票擬,每右諸將而抑彩,彩積恨久之。已而,彩與義興伯鄭遵謙交惡。王次閩安,從亡諸臣之室俱保琅琦。李茂者,彩之裨將也;汝霖奴子與之爭口。戊子元夕,汝霖自王所歸沐,熊、鄭兩家簪珥相問遺,茂以熊、鄭合謀奔告彩。乃夜使賊黨百人,破門而入,縛汝霖投之海(國朝賜謚忠節)。子琦(紀年稱琦官)甫六歲,即彩婿;彩陽撫而陰賊之,亦投之海中。
孫嘉績字碩膚,餘姚人;宋燭湖先生之後,忠烈公燧五世孫、大學士文恭公如遊孫。崇禎十年進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召改兵部,擢職方員外郎,進郎中(小腆紀年作主事,未嘗進郎中)。受中官高起潛所譖下獄,久之釋歸。福王時,起九江兵備僉事,未赴。南都既陷,杭州隨之,乃與同里熊汝霖共舉兵,迎魯王監國,擢右僉都御史,督師防江,進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諸人雖迫於忠憤,創義起事,然皆書生不知兵,迎方、王二帥拱手而授之國成;凡原設營兵衛軍俱隸方、王,召募之街卒里兒則領之。方、王既自專,反惡諸人之參決,於是有分地、分餉之議。方、王猶為不足,攘奪義餉。於是義兵無所取給,恆散去無存,奇零殘卒不能成軍。嘉績乃盡以歸之職方(二字衍)御史黃宗羲,而謝兵事。丙戌五月,以兵部尚書與汝霖同拜東閣大學士。六月,江上師潰,從王航海,卒於舟山,年四十三(南疆繹史作四十四)。贈太保,謚忠襄。
子延齡,官中書舍人;從亡海外,歷仕至戶部尚書。
沈宸荃字友蓀,號彤庵,慈谿人;崇禎十三年進士,授行人,奉使旋里。福王立,復命南都,擢山西道御史。時馬、阮亂政,宸荃頻疏論之;最後,直糾士英擅權、納賄、蠹國、殃民十二大罪。士英怒,必欲殺之,臺省力救得免。遂出為蘇松兵備僉事,未赴而南都破。北兵至浙,宸荃起義里中,與熊汝霖、孫嘉績、錢肅樂等會師迎魯國監國,擢右僉都御史。江干失守,棄家從王海外。王次長垣,連擢至尚書、東閣大學士。復從王至舟山,加太子太保。舟山破,又從泛海抵廈門,至金門。後艤舟南日山,遭風沒於海(國朝賜謚忠節)。
宸荃從亡時,其父居家,當事齮齕之;父亦強直,不能加害。宸荃每思其父,輒吟時,詩罷慟哭。聞者莫不哀之。
●海東逸史卷七
翁洲老民手稿
列傳四
王之仁字囗囗(原闕),直隸保定人;官吳淞總兵,遷浙江定海總兵。在定海已納款,得貝勒令,仍舊任。鄞之故太僕謝三賓者,家富耦國。方西行,見貝勒歸,害錢肅樂等所為,乃貽書之仁,謂「潝潝訿訿,出自庸妄六狂生,而一稺紳和之。將軍以所部來斬此七人,事即定矣。某當以千金為壽」。稺紳指肅樂,蓋肅樂時年未四十也。會肅樂亦遣客倪懋熹以書告之仁,勸其來歸。之仁兩答書,約以十五日至鄞;而密語懋熹,令具燕犒,三賓不知也,方以為殺肅樂在旦夕。屆期,之仁至,諸鄉老大會於演武場。坐定,之仁出三賓書對眾朗誦,三賓遽起欲奪其書。之仁變色,因問肅樂曰:「是當殺以祭纛否」?語未畢,長刀夾三賓下。三賓哀號跪階下,請輸萬金以充餉;乃釋之。之仁遂以兵迎魯王於臺州。
王既監國,封之仁武甯侯,進甯國公。時諸帥爭地爭餉,攘臂譁爭;敵兵臨江,置之不問。之仁雖悍戾,尚忠奮。上疏言:「起事之日,人人有直搗黃龍之志;乃一敗之後,遂以錢塘為鴻溝,天下事尚何忍言!臣今日計惟有前死一尺,願以所部之兵沈船一戰。今日欲死,猶戰而死;他日即死,恐不能戰也」!丙戌三月朔,北兵驅船開堰入江,閣部張國維嚴飭各營守汛,令之仁統水師從江心襲戰,而自督諸軍復杭州。會東南風大起,之仁揚帆奮擊之,北兵敗去。六月朔,江上兵潰,諸將皆遁,惟之仁一軍尚在。將由江入海,國維與之仁議抽兵五千分守各營。之仁泣曰:「壞天下事者方國安也!敵兵數萬屯北岸,倏然而渡,孤軍何以迎敵,惟一死而已」!乃載其妻妾並兩子婦、幼女、諸孫,盡沈於蛟門下;捧所奉敕印,北面再拜投之水。乃立旗幟,鼓吹張蓋,氾海至松江。北兵意其降也,護送至金陵。峨冠大袖,肩輿而入,百姓駭愕聚觀。之仁從容入見內院洪承疇,自稱「前朝大帥,國亡當死。恐葬於鯨鯢,身死不明,後世青史無所徵信;故來投見,欲死於明處耳」。承疇優接以禮,勸之薙髮,不從。乃戮於市。從子正中別有傳。
張鵬翼字耀先,浙江諸暨人,官浙江總兵中軍都督府左都督。乙酉四月,北兵南下,鵬翼與右都督徐洪■〈王彥〉合兵入援,未至而南都陷。遂從海道至紹興,魯王封為永豐伯。丙戌三月,移鎮衢州。北兵至,副將秦應科等內應,城遂破。鵬翼巷戰力竭,被執。諭之降,大罵,乃殺之(國朝賜謚烈愍。小腆紀年載弟鵬飛同被執,不屈,自刎死)。
弟繼榮(南疆繹史作季熊)勇冠三軍,與北兵戰,力竭而死(紀年云:季熊,嚴州守將,戰敗,拔靴刀自剚死。時稱張氏三忠云)。有老僧舁其屍歸,將近衢許里許,道旁有旅肆,忽見繼榮被甲躍馬,從數人至,命具酒食。肆主飛報入城,軍中皆驚喜,急出迎之,則繼榮屍適至。始知向入旅店者,乃其魂也。
洪■〈王彦〉亦不屈死。
蔣若來字龍江,南直長洲人;世居婁門。形材短小,獨骨臂,善騎射。以事亡命,居劉河;巡撫張國維異其才,拔自行伍(明季北略作生員),以把總守江浦。流賊薄城,蟻附而上,若來提刀截殺,應手而斃。方坐城樓下,俄見賊金冠紫袍者握大石直前,擊中若來面,仆地;賊乘勢合圍而前。若來奮躍登城,射殪其酋;復發大砲,擊殺三千人。以功擢遊擊,守江浦。六安、宿松之役,以無援敗。累遷至浙江總兵(勝朝殉節諸臣錄、小腆紀年並稱都督)。
唐王立,令與朱大典同守金華。魯王授官亦如之。及城破,令長子出而集妾子女於廳,縱火焚之;提刀巷戰,殺四十餘人,力盡自刎死(國朝賜謚忠烈)。
鄭遵謙字履公(紹興府志作履恭),會稽人,僉事之尹子。為諸生,跅弛任俠,不為繩墨之士所理。南都陷,閹人屈尚志(按小腆紀年,福府內臣有屈尚忠者。疑即一人)逃至越,遵謙執而殺之;曰:「吾聞諸劉先生,凡系逃官皆可誅」。劉先生,謂宗周也。北兵至,潞王以杭州降。遵謙創眾起義,殺北人所署紹興守、會稽令(紀年云:紹興守張愫、山陰令彭萬里),與錢肅樂等奉箋魯王;拜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義興伯。丙戌三月,北兵決壩放船入錢塘江,遵謙帥師敗之,獲其鐵甲八百餘副。紹興破,崎嶇浙、閩間,從王航海至廈門,進封義興侯。大學士熊汝霖為鄭彩所害,遵謙不平。彩乃詐扑部將吳輝,輝扶傷就遵謙求書投鄭鴻逵。遵謙過輝船送之,遂被擒。輝既擒遵謙,而難於面之,伏艙底不出;遵謙呼之曰:「汝鄭彩廝養,殺我豈汝意,而相避乎」!輝乃出。遵謙乞只雞盂黍,哭奠汝霖;既畢;遂躍入海中死(國朝賜謚節愍,弟遵儉同)。
有妾金四姐者,故妓也。嘗笞殺其婢王氏,因下獄;謙以千金出之。謙死,四姐束藁象彩,每饋奠,斬象人以侑食。彩聞之,使人沈之海中。
弟遵儉,官通政司參議。舟山破,殉節死。
荊本徹字太徽,丹陽人,崇禎辛未(小腆紀年作甲戌)進士;官兵部司務,為溫體仁所惡免官。十七年,起原官,出為下江監軍道。福王時,授職方郎中,仍監軍海上。南都亡,屯軍施翹河,號四會營,招集諸將士。會故總兵貢五常(原注:崇明人)、張士儀(原注:太倉人)、張鵬翼(諸暨人。原注:崇明人,疑承上「貢注」而訛,今據本傳同)、巡撫田仰、光祿卿沈廷揚各以眾至,義陽王避亂亦自太倉投焉。魯王進拜副使。丙戌,扈王出海,屯小沙嶼。其將士多善射。黃斌卿忌之,造為流言,率眾攻之,遂遇害(勝朝殉節諸臣錄云:沒於浙東。國朝賜謚節愍)。
子元相,亦見殺。
●海東逸史卷八
翁洲老民手稿
列傳五
沈廷揚字季明,號五梅,崇明人。少為諸生,慕忠孝大節。崇禎中,由國子生為武英殿中書舍人。以海運功,擢戶部郎中;尋加光祿寺少卿,仍督運,駐劄登州。京師陷,福王立於南都,命廷揚以海舟防江;尋命兼理餉務,餽江北諸軍。南都失守,航海至舟山,依黃斌卿。唐王在福建,授兵部右侍郎,總督水師。魯王授戶部左侍郎。王航海之明年四月,吳淞提督吳勝兆反正,以臘書來求援,斌卿不敢應,廷揚及都御史張煌言、給事中徐孚遠、御史馮京第勸定西侯張名振就其約。名振遂率舟師同廷揚等北上,統水船二百餘號直抵崇明。及吳淞,會颶風大作,舟覆,名振等踉蹌遯歸;廷揚獨與北兵大戰四晝夜,抵福山,次鹿苑。夜分,颶風又起,舟膠於沙,與麾下七百人俱被執。蘇撫土國寶勸之降,不從;乃先驅七百人於婁門外李王廟駢戮之,無一人肯屈者。廷揚至南京,內院洪承疇素與廷揚善,欲脫之,詭曰:「我聞沈廷揚已為僧,若敢誑乎」?廷揚詈之。遂下獄,猶遣其門人周亮工說之。廷揚曰:「毋多言!吾今日非一死不足塞責」。乃與部下贊畫職方主事沈始元、總兵官蔡德、遊擊蔡耀、戴啟、施榮、劉金城、翁彪、朱斌、林樹、守備畢從義、陳邦定及嗣子元泰同就戮,年五十三(國朝賜謚忠節)。妾張氏奔視含斂,哀慟道路,歸亦自縊。後贈戶部尚書。
黃銘丹字丹侯,崇明人,諸生。崇禎十二年,流寇毀鳳陽祖陵,銘丹憤激與妻子訣,誓不破賊不還。因謁制府,獻平寇諸策,為史可法參謀。及京師陷,里人沈廷揚方以光祿卿駐淮上,銘丹投謁曰:「丹在史公處無所表見,願假一旅以自效」!因令至崇明募水師。師方舉而福藩以江北分屬四鎮,廷揚無分地,遂無功。南都失守,吳中瓦解,銘丹方抵浙,詢帝王消息,知廷揚已入舟山,乃撫膺曰:「事不可為矣」!南向慟哭,赴海死。妻施氏殉焉。
馮京第字躋仲,號簞溪,慈谿人。崇禎十三年進士,授行人(按京第不由進士出身,詳見鮚埼亭集及溪上遺聞錄;以上十字,當由沈宸荃傳訛移),改禮部主事,乞假歸。福王立,以原官召,未赴。南都亡,杭州繼陷,乃從里人沈宸荃等起義。紹興監國,擢御史,尋進僉都。江干師潰,從王航海。
時議遣平海將軍周鶴芝乞師日本,黃斌卿止之,鶴芝怒而入閩。京第謂斌卿曰:「北都之變,東南如故,並使其東南而失之者,是誠吳三桂乞師之誤。今我無可失之地,比之前者為不倫矣」。斌卿乃使其弟孝卿同京第往。至長崎島,其王不聽登陸,京第日於舟中朝服拜哭不已。會東京撒斯瑪王遣官行部如中國巡方御史,京第因致其血書。王聞長崎王之拒中國也,曰:「中國喪亂,我不遑恤,而使其使臣哭於吾國,吾國之恥也」!遂議發各島罪人同孝卿往,而令京第先還,致洪武錢數十萬;蓋其國不能鼓鑄,但用中國古錢。舟山之用洪武錢始此(按餘姚縣志,京第乞師與朱之瑜偕,京第先歸,之瑜遂留。南疆繹史、鮚埼亭集諸書並不著之瑜名。日本人岡千仞來徵乞師事,則祗知之瑜、不知京第,蓋之瑜留故也。事詳補傳)。
丁亥四月,同定西侯張名振率舟師北上;至崇明而海歗,舟覆,得脫歸。己丑秋,擢兵部右侍郎。是冬,仍命京第及副都御史黃宗羲同澄波將軍阮美往日本乞師,終以不得要領而還。時餘姚人王翊結寨四明,京第乃間行至,與之合軍杜澳,聲勢頗振。庚寅冬,北兵將攻舟山,惡四明中梗,乃分兵兩道入大蘭山。時京第已寢疾,匿鶴(紀年作灌)頂山中,為其叛將(紀年云王升)所縛,致之甯波。諭降,不從;乃殺之。
徐孚遠字暗公,晚號復齋,南直華亭人,南京刑部侍郎陟會孫。崇禎十五年舉人,明年下第歸。兩京相繼陷,慨然而起,指其髮誓曰。「此即蘇武之節也!我甯全髮而死,必不去髮而生」!遂與夏允彝(小腆紀年云:字彝仲,號環公,崇禎丁丑進士,官吏部主事。乙酉九月自溺死。國朝賜謚忠節)、陳子龍(明季南略云:字臥子,號海士,允彝同榜進士,官兵部左侍郎。勝朝殉節諸臣錄作右侍郎,事敗被執,乘間投水死。國朝賜謚忠裕)等謀勤王事,不克,入於湖。湖中遇兵,與家相失,妻姚氏、子度遼並死焉。遂間道往浙,自浙入閩。時唐王方即位於福州府,改福州為天興府,遂除孚遠天興司李,斷獄平正。尚書張肯堂出募師,加孚遠兵科給事中同行。既而閩、浙相繼陷,魯王航海,孚遠從之。從定西侯張名振帥舟師北上,颶風舟覆,孚遠以後殿得免。王至舟山,擢國子監祭酒。舟山破,從王之廈門,依鄭成功,成功以師禮事之。戊戌正月,滇中遣使齎璽書通問成功,拜孚遠左副都御史,孚遠隨使入覲。遂泛海由交趾入安隆,交趾要(原訛安)其行禮,不從。不聽過,仍返廈門(臺灣外紀以為從滇朝見歸外失道安南,而行朝錄則云朝滇時不得過安南,遂回廈門)。廈門破,為北帥吳六奇所藏,完髮以死。
在海外,復娶戴氏,生子永貞。扶櫬至松江,未葬,子亦死(明史謂孚遠因松江破,死島中。泉州府志謂居廈之曾厝鞍卒。龍溪縣志謂遊龍溪後,不知所終。南疆繹史謂歿於臺灣。野乘謂癸卯廈門破,諸搢紳東渡,獨孚遠歸華亭。明詩綜引靜志居詩話,亦有「乘桴遠引、騎鶴重歸」語,似孚遠未渡臺者。惟孚遠交行摘稿後附林霍、王澐所撰二傳,言癸卯之變,擬歸故鄉不果,轉徙入潮之饒平山以歿。又賜姓本末說與此合。按六奇為潮之饒平人,當得實也)。所著詩文,散佚殆盡。
孚遠少時,與同里夏允彝、陳子龍齊名。三人嘗言志,孚遠慨烈流涕曰:「百折不回,死而後已」。允彝曰:「吾僅安於無用,守其不奪」。子龍曰:「吾無闇公之才,而志則過於彝仲,顧成敗則不知也」。後皆如其言。
陳士京字齊莫,號佛莊,鄞縣人。崇禎之季,天下多故,挾策浪遊。久之無所遇,歸而國難作,悒悒不出。畫江之舉,熊汝霖薦授職方郎中。會都督(鄞縣志作總兵)陳謙奉使閩中,命士京監其軍以行。謙被殺,士京遁之海上。鄭芝龍聞其名,令其子成功與遊。芝龍降北,成功不從,士京實贊之。戊子,王在閩安,擢兵科給事中,遷光祿寺卿,奉表粵中。時惠、潮路斷,乃迂道沿海,資斧俱竭,賣卜以前。粵中加(原闕)都御史,固辭;欲留之,不可。己丑,王入舟山;士京在閩,與成功相結,以為後圖。成功頗以恢復自任,賓禮遺臣、故老,於是海上衣冠云集。久之,見海師無功,粵事亦日壞,乃築室同安之鼓浪嶼,題曰「鹿石山房」,賦詩自遣。己亥,成功統師入長江,以士京參預島上留守事,觸疾而卒(國朝賜謚節愍),年六十五。時王在南澳,聞之震悼,親為文以祭之。
●海東逸史卷九
翁洲老民手稿
列傳六
王翊字完勳,號篤庵,慈谿人,後居餘姚。少孤,為諸生,有智略。魯王監國,翊與慈谿諸生王江同起兵海濱,與江上師為聲援,授兵部職方主事。浙東不守,翊渡海(按小腆紀年,翊走海隅,王師購之急,囚其弟翃以招之。翃不屈死,翊泣曰:「是不負勳家也」)至舟山,說黃斌卿攻甯波,許為內應。為降紳謝三賓告變。及斌卿以舟師至,遂為北兵所敗。翊乃入四明山,結寨於大蘭,居之。戊子三月,破上虞,殺其署事者,浙東震動。御史馮京第自湖州軍破,亦間行至四明,與翊合軍杜嶴。破之,京第匿民舍。翊以四百人走天臺,謂諸將曰:「是皆團練之罪也。北兵雖健,我視其銳則避之、懈則擊之;非團練為之鄉導,彼敢行險地如枕席乎?然北兵與團練豈能相守?吾卒雖殘,其破團練尚有餘力」。乃自天臺至四明,擊破鄉聚之團練者。沿道招集流亡,一月復至萬餘人,而京第亦出。己丑春,又破上虞,新令逃去,得其印。
當是時,浙東山寨,蕭山則石仲房(南疆繹史作仲芳),會稽則王化龍、陳天樞,天臺則俞國望、金湯,奉化則吳奎明(紀年云在天臺)、袁應彪(紀年作滮),千里之間,屹然相望,然皆擄掠暴橫。而平岡張煌言、上虞李長祥,且耕且屯,獨不擾民,又單弱不能成軍。惟翊一旅,蔓延於四明八百里之內,設為五營五司,翊主兵、江主餉,勸分富室,單門而下安堵如故;履畝而稅,人亦無不樂輸者。平時不義之徒,立置重典,其所決罰,人人稱快。浙東列城,為之晝閉;胥吏不敢催租縛民,惴惴以保守一城為幸,皆薦誠講解。翊計天下不能無事,待之數年,庶幾為中原之應也。
自上虞出,東徇奉化。北兵方攻吳奎明,力竭而遁。北兵追奔至河泊所,翊猝遇之而戰,北兵大敗。六月(紀年作十月),翊朝行在,拜右僉都御史。會稽人嚴我公以招撫至浙,湖州柏襄甫、會稽顧虎臣等皆降,我公得渡海,發使四明山。翊之部將左都督黃中道烹其使,我公遁去。三月復來朝,進兵部右侍郎,兼官如故。八月,破新昌,拔虎山,進本部尚書、右副都御史。明年春,北兵將攻舟山,惡翊中梗,乃分二道,一由奉化、一由餘姚,會師於大蘭山,帳房三十里,遊騎四出,以搜伏聽者;翊遁入海(據紀年在庚辰九月)。復還,山中所留諸將降殺且盡,翊徬徨無所倚。二十四日至北溪,為團練兵所執。是夜大星墮地,野雞皆鳴。過奉化,賦絕命詩,有「平生忠憤血,飛濺於群虜」之句。在獄中,每日從容束幘,掠髮修容,謂守卒曰:「使汝曹得見此漢官威儀也」!八月十二日,會訊於定海。翊坐地上曰:「毋多言,成敗利鈍,皆天也。汝等何所知」!十四日,行刑。群帥憤其積年倔強,聚而射之,或中肩、或中頰、或中脅,翊不稍動,如貫植木。洞胸者三尚不仆,乃斧其首而下之,始仆(按紀年,翊以辛卯七月復入山,二十四日夜有大星墜地,詰朝被執,至定海,不屈,死之,時八月十二日也。遺一女,年十三,字黃宗羲子,以例沒入勳貴家。參領某憐其為忠臣女,撫之如所生。有劉弁者求之,女不可。參領難之,女突出所佩劍自刎死。參領大驚,以劍殉葬焉),年三十六(國朝賜謚烈愍)。
從者二人:一曰石必正,揚州人;一曰明知,餘姚人;皆不肯跪,則跪而向翊。又有參軍蔣士銓,嘉善諸生,在軍三年。山寨之破,他人皆去,士銓獨從之。初五日,先翊受刑,賦絕命詞;翊在獄為文祭之;北人見者無不泣下,曰:「非獨王公忠也,乃其從者亦義士也」!
江母為北帥所得,以之招江。江削髮,以僧服見,安置杭州。母以天年終。江復與定西侯張名振引師入長江,登金山,遙祭孝陵,題詩慟哭。丙申,復與沈調倫聚眾四明山。調倫見殺,江亦傷箭而死(詳江本傳,此羨文也)。
先是休甯人趙立言,以餘眾棲四明山中,與江山諸生李國楹約取江山(按紀年系於丙申八月,下戊子作明年,則為丁酉年矣)。戊子正月朔,立言將三百人攻克之,國楹失期不至。明日,北兵大至,立言迎戰,殺數人,馬躓墮水死。子楨恨甚,至國楹家欲殺之;乃為北兵所執,與國楹同死。
王江字長升,慈谿人,為諸生,與同里王翊同起兵,結寨四明山中。先是畫江而守,二人連名上書監國,請募沿海義勇,勤王自效;授戶部主事(按小腆紀年,以己丑七月授是職,復無進階),改戶科都給事中。師甫集而王航海,二人遂頓兵四明之杜嶴,以為海上聲援。海上人呼東西王以別之;西王主兵、東王主餉。
當是時,浙東之師云起,由甯、紹以至臺、處,所謂山寨者相望也。然皆烏合不練之兵,又無所得餉,四出劫掠,居民苦之。獨翊招兵最盛,而江善理餉。計山中屯糧所收不足,親往民家,計其產,用什一為勸輸,以忠孝感動之;有額外擾民一粟者必誅。又時遣人入內地,結連遺老,致其扉屨之助。故杜嶴一軍之強,甲於他寨。馮京第、張夢錫遂合軍來守大蘭,江總司三營之餉。浙東列城畏之如老羆當道,胥吏不復下鄉催租,於是山中之民益樂輸。監國之居舟山,非此一軍莫能安也。拜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晉右副都御史。
庚寅,大兵決計下舟山,先廓清山寨,以絕其援。兩軍由餘姚、奉化會於大蘭,而遊騎分道四馳,京第、夢錫並死之;翊避入海,江亦遁去。大帥劫江之母以招之,江乃盡剃其髮,以浮屠服至杭。大帥喜甚,盛為館帳如幕府而防閑之。未幾,母卒,江買一妾昵之。其妻晨夜勃谿詬誶,江乃控之吏而出之,妻亦攘臂登車,歷數江之過而去。一日。江遊湖上,守者以其妾在,不疑,而江竟不知所往。乃知向者特以術脫其妻也。
江乃復入海,朝監國於金門;張名振請為監軍。甲午,引師入大江,抵燕子磯,望祭孝陵,題詩慟哭而還。乙未,名振卒,海師復下舟山。時(按紀年系丙申八月)有沈調倫者,復起四明山中,來迎江,乃赴之。山中人聞江至,壺槳以迎者如蝟。浙東大帥方以舟山為急,聞江至,謂山寨且復為舟山犄角,急攻之。調倫見殺,江亦中流矢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