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獻叢刊·第203種】筹办夷务始末选辑
台灣文獻叢刊
【第 203 種】
籌辦夷務始末選輯
.作者:
.原書頁數: 0422 頁
●書籍簡介
第二○三種「籌辦夷務始末選輯」
本書(三冊四二二面二五三、二○○字)分三卷,分別選自清廷官纂道光、咸豊、同治三朝「籌辦夷務始末」合輯而成(內同治末年日兵侵臺文伴已另輯有第三八種「同治甲戍日兵侵臺始末,本書不錄)。所取關涉臺灣史料,大要為:卷一,道光朝(原書自十六年議禁鴉片起)事。臺灣在鴉片戰爭期間所發生涉外事,即為英船侵犯雞籠與大安港及其餘波。所謂「餘波」,乃為「江寧條約」簽訂後英使■〈口僕〉■〈口鼎〉喳(Pottinger)訐控臺灣鎮道達洪阿、姚瑩「妄稱接戰俘獲、冒功捏奏,混行殺戮」事件。卷二,咸豊朝事。臺灣此時所涉外事,主要為開港問題。在八年英法聯軍之役,各國對臺灣港口有覬覦意圖;迄訂「天津條約」,乃有開口之約定。卷三,同治朝事。此時臺灣對外關係愈趨複雜,先則各口正式開市;繼之糾紛迭起。同治元年至三年。滬尾、雞籠、安平與打狗先後開關徵稅、由原定兩口增為四口。六年,有美船「羅妹」號(Rover)事件;七年,有樟腦糾紛與壯勇殺死教民事件;又有英、德人合謀佔墾大南澳事件。此外,清廷預籌與各國修約,并有涉及臺灣煤、腦事。書末,今另加兩附錄:一為「嘉慶及道光前期有關臺灣外交史」,「同治年間臺灣壯勇拆搶教堂殺死教民案」。
此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另有「道光咸豊兩朝籌夷務始末補遺」及「四國新檔」之編印;因另有選輯,見第二三六種「籌辦夷務始末選輯補編」篇。
●序號 篇名
1弁言
2籌辦夷務始末選輯目錄
3籌辦夷務始末選輯卷一
4道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
5道光二十年四月十五日
6五月二十日
7七月初八日
8十二日
9二十八日
10八月初六日
11九月二十八日
12十月十五日
13三十日
14十二月二十日
15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十九日
16二月初八日
17二十二日
18閏三月十一日
19五月初七日
20七月二十八日
21八月十八日
22二十一日
23九月初一日
24初五日
25二十三日
26十月十一日
27十五日
28十一月初十日
29十一日
30十二月初八日
31二十二日
32二十九日
33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七日
34四月初五日
35初六日
36五月十一日
37十七日
38七月十七日
39八月初五日
40十月初五日
41十四日
42十六日
43二十八日
44十一月初一日
45十四日
46十七日
47二十一日
48二十二日
49二十六日
50十二月初五日
51初七日
52十一日
53十七日
54十九日
55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初八日
56二十六日
57二月初八日
58初十日
59三月十二日
60五月初七日
61八月二十五日
62籌辦夷務始末選輯卷二
63道光三十年七月二十五日
64二十六日
65九月二十六日
66二十七日
67十二月二十六日
68咸豐八年三月二十四日
69二十六日
70咪唎■〈口堅〉條款
71四月初一日
72十六日
73五月十八日
74俄夷和約
75咪夷約和
76二十三日
77暎夷和約
78六月初九日
79十二月十八日
80咸豐九年三月二十日
81七月初七日
82八月二十二日
83九月初九日
84十月十五日
85二十一日
86十一月十一日
87十二月二十三日
88咸豐十年三月初八日
89十二月初三日
90初十日
91咸豐十一年四月十四日
92五月三十日
93籌辦夷務始未選輯卷三
94咸豐十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95同治元年六月二十七日
96七月二十五日
97九月初一日
98同治二年三月初八日
99八月二十五日
100同治三年正月十七日
101二十五日
102六月十五日
103同治五年八月二十八日
104同治六年三月初八日
105九月十五日
106總理衙門條說
107十一月二十五日
108同治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109十月二十八日
110十二月初七日
111二十一日
112英國公使論擬修約節略
113英國傅繙譯官面交節略
114覆英國公使修約二十九款
115給英國公使節略
116覆英國公使節略
117英國公使節略
118英國公使論擬稅則節略
119英國公使續送論稅節略
120英國公使照會略
121英國公使照會並黏單
122給英國公使照覆
123覆英國公使節略
124美國公使照會
125給美國公使照覆
126給英國公使信函並節略
127英國公使照覆
128給英國公使商辦各款
129英國公使照會並黏單
130給英國公使照覆並黏單
131二十三日
132英國使臣阿禮國照覆
133同治八年二月二十二日
134四月十九日
135七月初一日
136給英國照會
137英國照覆
138給布國照會
139布國照會
140給英國照會
141英國照覆
142給布國照會
143布國照覆
144給布國照覆
145給布國照會
146布國照覆
147給布國照覆
148給布國照會
149給英國照會
150初二日
151九月初三日
152十九日
153英使阿禮國節略
154英國致蒲安臣照會
155給英使阿禮國節略
156英使阿禮國節略
157給英使阿禮國節略
158給英國阿禮國節略
159英使阿禮國照會
160英使阿禮國照會
161給英使阿禮國照覆
162新修條約
163新修條約善後章程
164新修稅則
165同治九年二月初五日
166十九日
167二十日
168英國使臣威妥瑪來函
169五月二十日
170八月初五日
171二十三日
172附錄(一)
173嘉慶及道光前期有關臺灣外交史料
174福建巡撫張師誠奏撫卹日本琉球遭風難夷摺
175閩浙總督方維甸奏撫卹日本國遭風難番擢
176閩浙總督方維甸奏撫卹琉球遭風難番片
177閩浙總督方維甸奏查辦搶掠日本難番貨物之匪徒摺
178閩浙總督趙慎畛等奏參防範夷船不嚴之遊擊張朝發摺
179防範夷船不嚴之遊擊張朝發降為守備上諭
180福建巡撫孫爾准奏日本遭風難夷附搭船來閩循例撫卹送至浙江遣發回國摺
181浙江巡撫程含章奏護送日本難夷至浦並照例撫卹資遣回國各情形片
182附錄(二)
183臺灣壯勇拆搶教堂殺死教民案
184英欽差阿禮國請飭臺灣地方官查辦壯勇等擾害教士一案照會
185英欽差阿禮國請行知閩浙總督速派大員前往臺灣將擾害救士案辦結照會
186英欽差阿禮國照復並未令吉領事在臺灣開仗照會
187英欽差阿禮國照復吉領事因臺灣居民擾害英民調取兵船占踞安平之詳細情形照會
188臺灣英民被擾各案情節單
189臺灣辦理被擾英民案件節略單
●弁言
前曾在「清季外交史料選輯」的一弁言」中,指出『近代中國外交史料的彙編,始自清廷官纂的道、咸、同三朝「籌辦夷務始末」』。同時,並引述原書蔣廷黻先生的序言:『有了「籌辦夷務始末」及「清季外交史料」二書,以前的著作(按指研究外交史者以外國發表文件為根據的著作)均須大加修改;並且這二書已引起全世界的學者注意,此後他們將逐漸知道中國材料的重要』。現在編印這本「籌辦夷務始末選輯」,特先重述一過,藉以說明本書的史料價值與重要。
按清廷自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議禁鴉片起,至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日兵侵臺事件結束止,分朝纂有命名相同的「籌辦夷務始末」三書;通常所稱,即係並指三書而言。三書的卷帙,道、咸兩朝各八十卷、同治朝一百卷,合為二百六十卷;故宮博物院影印本,分裝一百三十冊(這三書進呈寫本,原藏清廷內府,並未印行;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故宮物品時發見,原訂二百六十冊。至十九年(一九三○),始行影印。現在臺灣另由國風出版社再行縮印,合訂七冊)。凡先後歷時近四十年間與洋務有關的朝廷諭旨以及樞臣疆吏摺奏暨與外國往來的照會書札,倣「清實錄」例編年、紀月、按日詳載。本書對於同治十三年日兵侵臺事件部分,因前已據以編有「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文叢」第三八種),不再重複;但就選取其餘關涉臺灣的資料,分道、咸、同三朝,輯為三卷。書末,並採輯前清廷軍機處存檔中一些有關文件,作為「附錄一」與「附錄二」。
茲將本書內容,作一提要。
卷一,道光朝(原書自十六年議禁鴉片起)。臺灣在這時期所發生的涉外事件,即為鴉片戰爭期間英船的侵犯雞籠(今基隆)與大安港及其餘波。按鴉片戰爭,開始於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九月。二十年(一八四○)六月,英軍陷定海,旋在天津提出和議。至十二月,戰事重起,英軍復攻陷虎門外沙角、大角兩砲臺,和議遂破裂。此後連陷廈門、舟山列島、寧波、乍浦、鎮江各地,直至二十二年(一八四二)七月,始訂約了結。閩海自戰事初起不久,即有英船遊奕;二十年六月間,並屢至臺灣及澎湖外洋。閩浙總督鄧廷楨先後奏報籌辦水陸巡防,清廷並派在籍前任提督王得祿協同臺灣鎮、道防護臺灣;後王得祿專駐澎湖,臺灣防務全由臺灣總兵達洪阿、道員姚瑩負責。二十一年(一八四一)七月,廈門一度失守(旋英軍退踞鼓浪嶼);大陸對臺灣雖尚有福州五虎門對渡淡水八里岔、泉州蚶江對渡彰化鹿港可通,但由於內、臺主要航線廈門對渡臺灣府鹿耳門一路中斷,使臺灣「形勢愈覺孤危」。至八月初,南、北路外洋均有英船發見。同月十六日,竟有一艘進犯雞籠,守軍還擊,英船折桅觸礁;經分頭追逐,頗多斬獲。據達洪阿、姚瑩奏報:此役『前後共計斬馘白夷五人、紅夷五人、黑夷二十二人,生擒黑夷一百三十三人,同撈獲夷砲十門、搜獲夷書圖冊多件』(後九月中,另有一船至雞籠口滋擾)。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又有英船在淡水、彰化交界之大安港口發見,達洪阿、姚瑩遵照「不與海上爭鋒」之旨,於三十日計誘一船進入土地公港擱淺,予以擊破。據奏報,此役『計破其舟,溺斃斬馘無數,生擒白、紅、黑夷四十九人,奪獲砲械、圖書,並將通夷漢奸(五人)一同拏獲』。四月初,清廷接據奏報,諭令『取供之後,除夷目暫行禁錮候旨辦理外,其餘各逆夷與上年所獲一百三十餘名均著即行正法,以抒積忿而快人心』。嗣經迭加審訊,據供出敵情甚詳。五月間,達洪阿、姚瑩遵旨除將「夷目」顛林等十一名禁錮及病斃者以外,餘一百三十九名均予處決。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江寧條約(亦即所謂「萬年和約」)簽訂;不久,英人追尋前事,援約索還臺灣俘囚。待獲悉大部分已遭處決,英使■〈口僕〉■〈口鼎〉喳(Pottinger)乃控訴前在臺灣各船俱係遭風被達洪阿等「妄稱接戰俘獲,冒功捏奏,混行殺戮」,欲將達洪阿「抵償籍沒」。經由閩浙總督怡良渡臺查辦,以「一意鋪張,致為藉口指責,咎有應得」為詞,奏准將達洪阿、姚瑩革職交部審訊定擬。延至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八月,上諭終以「姑念其在臺有年,尚有微勞足錄」,「業已革職,著毋庸議」,了此公案。
卷二,咸豐朝。在這一朝十一年中,臺灣所涉的外事乃為開港問題。開港的承諾,則為咸豐八年(一八五八)分別與英、法、美、俄所簽的天津條約。先是,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以後,淡水廳屬之雞籠山一帶洋面,時有英船遊奕。三十年(一八五○)三月,英使兼香港總督呅咹(Bonbam亦譯呅■〈口翰〉)照會閩浙總督劉韻珂,要求採購雞籠山煤炭(同年正月,先曾照會粵督提及此事)。隨後,又有一英船赴津過雞籠,以船中缺煤,求為代買。不久,又在報章喧騰:呅咹在港表示『福建港口(按指福州)不好,虧折甚多,因思另換臺灣地方作為港口』。直至咸豐八年英、法聯軍北犯,法有『請將浙江溫州海口及距廈門不遠之山島有買賣處通商』之要求,並稱『暗地早已交易,惟求明定章程』。同時美國亦提條款,謂『現有數處早經私開貿易,咸可立為通商正港』;並列舉『如粵之瓊州、電白、潮州之沙頭、閩之泉州、臺灣、淡水、浙之溫州等處』。至五月間,與四國先後簽訂之天津條約准開的通商口岸,除五口(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外,俄約有臺灣府、瓊州府二口,美約有潮州、臺灣二口,英約有牛莊、登州、臺灣、潮州、瓊州等五口及長江三口(後開鎮江、九江、漢口三處),法約有瓊州、潮州、臺灣、淡水、登州、江寧等六口。法約在臺灣(按指臺南)以外,增加淡水一口;由於各約有最惠國之條款,事實上法約所增之淡水同為各國通商口岸。在此前後,英船並以調查遭風難民為由,曾至臺灣沿海巡歷一周。九年(一八五九)五月,以白河之釁,英法聯軍二次開仗,換約擱置;嗣美約與俄約先行互換,美國即首先要求依照新約在潮州、臺灣二口先行互市。同年十二月,閩浙總督慶端等奏以臺灣開市通商,惟以淡水滬尾(即八里岔)為宜,並委派候補道區天民赴臺會同鎮、道籌辦設關事宜。後以美國領事遲未到臺,延未實施。十年(一八六○)八月,英法聯軍入京續訂北京條約後,恭親王奕訴於十二月奏准「辦理通商善後章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指定五口及內江三口、潮州、瓊州、臺灣、淡水各口通商事務歸欽差大臣江蘇巡撫薛煥辦理。十一年(一八六一)五月,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奕訴等與總稅務司英人赫德(Robert
Hart)議商稅務,由於臺灣尚未正式開港,據赫德估計,臺灣連同瓊州、寧波每年應收進出稅銀並船鈔、子口稅暨洋藥稅(鴉片稅)銀通共一千零六十八萬兩;而徵稅費用,則又與牛莊、瓊州合為七萬二千兩云云。此外,是年德國(布路斯)繼英、法、美、俄之後要求訂立通商條約,並「欲在臺灣之雞籠、浙江之溫州通商」;是又為基隆開港之先聲。
卷三,同治朝(十三年日兵侵臺事件除外)。在這一時期,臺灣對外關係愈趨複雜;先則各口正式開市,繼之糾紛迭起。臺灣先行互市的要求,原由美國提出;而先到臺灣開始正式通商者,卻為英國。英領事郇和(RobertSwinhoe)於咸豐十一年六月抵臺,遂定議以滬尾為口岸,並於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六月二十二日開關徵稅。後以福州關稅務司法人美理登(DeMeritens)請將雞籠作淡水子口、打狗港(今高雄)作臺灣府子口,經通商大臣李鴻章議改子口為外口,雞籠於二年(一八六三)八月十九日設關啟徵,安平(即臺灣府口)與打狗亦於次年繼之(此兩口開關文件缺)。於是原定臺灣、淡水二口,至此成於四口。六年(一八六七),發生有美船「羅妹」號(Rover亦譯作「羅發」)事件。是年二月初七月,「羅妹」號在紅頭嶼(現稱蘭嶼)遭風衝礁擊碎,船長以下十四人駕划逃生,至琅𤩝龜子角鼻山登岸,被「生番」殺害十三人。隨後美國駐廈門領事李讓禮(LeGendre亦譯李善得或李仙得)乘兵船至臺,照請臺灣鎮、道撥兵會勦;臺灣總兵劉明燈等雖允設法查辦,而美艦採取直接行動,輕進受挫。待劉明燈統兵進至琅𤩝,而李讓禮卻已親入「番」地,與頭目卓杞篤逕行交涉,議定和約;且要求劉明燈撤兵免究,就此了事(李讓禮於次年二月曾再往「番地」,詳見「文叢」第四六種「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十三年日兵侵犯琅𤩝,又作了日兵的嚮導。關於「羅妹」號事件,所有文件,因已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六種:「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書中作為「附錄」之一,本書不再重複;請參閱前書)。七年(一八六八),又有樟腦糾紛與壯勇殺死教民事件。臺灣樟腦向歸官售,英商必麒麟(W·A·Pickering亦譯北麒麟)等則勾通奸人潛入內山及梧棲等不通商口岸設棧自行收買,被官阻截;加以壯勇殺害教民等案陸續發生,形勢極為嚴重。於是閩浙總督英桂委派興泉永道曾憲德渡臺查辨,與英領事吉必勳(JohnGibson)議商樟腦章程。詎吉必勳性情粗暴,必麒麟等又復慫恿其間,遂於十月初八日率領武官■〈口茄〉噹(Gurdon)管駕兵船兩號至安平示威。十二日,■〈口茄〉噹竟向安平開砲,並率兵登岸占踞營署,殺傷兵勇;副將江國珍倉猝遇變,自戕殞命。同日,澎湖領餉師船,亦被■〈口茄〉噹擄去。後經雙方協議,樟腦章程仍照原議辦結;所有兩國失職官員,亦經後來分別議處(關於這些事件的內情,書末所輯「附錄二」,可供參考)。同年,又有英、德人合謀占墾大南澳事件。有英人名康(Horn)者,承領稱為咸伯(Hamburg亦譯漢堡)國領事的德國商人美利士(JamesMilisch)所給執照,前往噶瑪蘭(今宜蘭)大南澳伐木墾荒,經地方官制止無效;後由總理衙門照會英、德兩使查禁,並未戢止。次年,美利士且親至大南澳視察,康更積極開墾。美利士後並自滬尾、雞籠運載食物、火藥赴蘇澳販賣,且向山民勒抽勇費勇糧,私典煤山、偷運樟腦。幾經總理衙門交涉,始由英、德兩使飭令離去占墾之地。此外,同治六年預籌與各國修約,總理衙門所擬條說與福州將軍英桂覆奏,均曾議及臺灣穵煤一事;七年四月英使所送修約節略,並提出臺灣樟腦應禁包攬;八年(一八六九)九月與英新修條約善後章程,亦有關於雞籠煤礦開採之約定。再,九年(一八七○)因天津教案所引起的籌肪措施,亦曾及於臺灣。
附錄一,嘉慶及道光前期有關臺灣外交史料。按故宮博物院曾搜輯嘉慶(一七九六~一八二○)及道光元年至十五年(一八二一~三五)有關各國交通之文書,以補「籌辦夷務始末」之不足,並以「清代外交史料」之名印行。本書所取,大多為琉球與日本遭風難船漂泊事件;而道光四年(一八二四)間閩浙總督趙慎畛奏參「防犯夷船不嚴」之摺諭,與後來之鴉片戰爭有關(惜「清代外交史料」一書不全,嘉慶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及道光十一年六月至十五年均付闕如,可能尚有資料遺漏)。
附錄二,同治年間臺灣壯勇拆搶教堂殺死教民案。故宮博物院另輯有「文獻叢編」,其所集「教案史料」中存有「臺灣壯勇拆搶教堂殺死教民案」(見「文獻叢編」第三十輯),即為同治七年與樟腦糾紛相關聯的事件。該院綴有前言云:『同治七年三月十九日,臺灣壯勇居民毆傷教民高長,並將教堂拆搶;四月十一日,復殺死教民莊清風。同時,更有扣留英商潮腦,札傷洋行夥計等案發生。初由英領事向地方官交涉,地方官始不收理;收理後,復淡然視之。英領事遂帶領兵船,占踞安平,殺傷兵勇、焚燬軍裝火藥等局庫:時為同治七年十月十二日;延至八年二月結案。「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六十五所載奏摺,與此頗有出入』。按全案均為英使阿禮國(R·Alock)給總理衙門的照會,足補「籌辦夷務始末」之缺。
至於這本「選輯」對於原書資料之取捨,頗費考量。凡直接關係臺灣之文件,當一概照錄,自無問題;所感為難者,厥惟一般事項而涉及臺灣之資料。此項資料,取則為量頗多,不為篇幅所許可;捨則對於某一事項的發展,又不易明其所以然。最後決定:鴉片戰爭中閩海籌防涉及臺灣者錄之,江寧條約簽訂後伊里布、耆英等摺奏有關英人索還戰俘者亦錄之。英法聯軍之役,法、美等國所提條款涉及臺灣開港問題,錄之;其餘在談判中偶亦影涉臺灣者,從略。英、法、美、俄四國天津條約為臺灣開口通商之創始條約,全錄;同治年間與其他各國所訂通商條約,或謂「通商各口照有約各國一體貿易」或列舉口岸均包括臺灣、淡水在內,因事同一律,從略。咸豐十年(一八六○)九月北京續約訂立後有「代運南漕」之議,云美商情願領價採買臺米、洋米運津;後經總理衙門參酌曾國藩、薛煥等議奏,未予實施。此事雖涉臺灣而不果行,且牽連借助外兵攻勦太平軍問題,文案繁複;略之。津約實行後,總稅務司赫德所提稅務節略固僅略及臺灣,卻與全盤對外通商事務有關(臺灣自亦包括在內),錄之。同治六年以後有關修約問題亦牽連臺灣在內,選錄其一二。即上述所錄各種資料,凡可刪割部分,仍從略(均已注明「略」或用……表示之)。
原書對於外人的人名、地名,在道、咸兩朝間有於字旁加「口」,如■〈口英〉、■〈口法〉,如■〈口僕〉■〈口鼎〉喳、呅咹,不一而足。但至同治朝,則已去之。固不論其當初用意何在,能隨時代之轉移,不可不說是進步的現象。本書一仍其舊,以存其真。至書中有關批評外人之字句,隨處可見;這是歷史資料,這是時代邅變的軌跡。選輯這些史料,旨在提供學者利用;誠如新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印行的「海防檔」「例言」所云:『有關批評外人字句,均係當時當事者之主觀見解。此項史料之刊行,旨在便利學者研究,務求其真,並非編者同意此種見解』。(伯琴)
●籌辦夷務始末選輯目錄
卷一
道光十九年十二月………………………………………………………………………(一)
道光二十年四月…………………………………………………………………………(五)
五月……………………………………………………………………………………(一○)
七月……………………………………………………………………………………(一四)
八月……………………………………………………………………………………(一七)
九月……………………………………………………………………………………(一九)
十月……………………………………………………………………………………(二一)
十二月…………………………………………………………………………………(二四)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二七)
二月……………………………………………………………………………………(二九)
閏三月…………………………………………………………………………………(三二)
五月……………………………………………………………………………………(三四)
七月……………………………………………………………………………………(三六)
八月……………………………………………………………………………………(三九)
九月……………………………………………………………………………………(四一)
十月……………………………………………………………………………………(四五)
十一月…………………………………………………………………………………(五五)
十二月…………………………………………………………………………………(五九)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六五)
四月……………………………………………………………………………………(六八)
五月……………………………………………………………………………………(七六)
七月……………………………………………………………………………………(七七)
八月……………………………………………………………………………………(八二)
十月……………………………………………………………………………………(八三)
十一月…………………………………………………………………………………(九七)
十二月…………………………………………………………………………………(二七)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一三三)
二月…………………………………………………………………………………(一三八)
三月…………………………………………………………………………………(一四四)
五月…………………………………………………………………………………(一四六)
八月…………………………………………………………………………………(一四九)
卷二
道光三十年七月……………………………………………………………………(一五一)
九月…………………………………………………………………………………(一五六)
十二月………………………………………………………………………………(一六○)
咸豐八年三月………………………………………………………………………(一六一)
四月…………………………………………………………………………………(一七六)
五月…………………………………………………………………………………(一八一)
六月…………………………………………………………………………………(二二一)
十二月………………………………………………………………………………(二二二)
咸豐九年三月………………………………………………………………………(二二二)
七月…………………………………………………………………………………(二二六)
八月…………………………………………………………………………………(二三一)
九月…………………………………………………………………………………(二三四)
十月…………………………………………………………………………………(二三六)
十一月………………………………………………………………………………(二四一)
十二月………………………………………………………………………………(二四三)
咸豐十年三月………………………………………………………………………(二四四)
十二月………………………………………………………………………………(二四六)
咸豐十一年四月……………………………………………………………………(二五三)
五月…………………………………………………………………………………(二五五)
卷三
咸豐十一年十一月…………………………………………………………………(二七三)
同治元年六月………………………………………………………………………(二七四)
七月…………………………………………………………………………………(二七四)
九月…………………………………………………………………………………(二七七)
同治二年三月………………………………………………………………………(二七八)
八月…………………………………………………………………………………(二七九)
同治三年正月………………………………………………………………………(二八○)
六月…………………………………………………………………………………(二八三)
同治五年八月………………………………………………………………………(二八六)
同治六年三月………………………………………………………………………(二八八)
九月…………………………………………………………………………………(二九○)
十一月………………………………………………………………………………(二九九)
同治七年九月………………………………………………………………………(三○四)
十月…………………………………………………………………………………(三○七)
十二月………………………………………………………………………………(三一一)
同治八年二月………………………………………………………………………(三三九)
四月…………………………………………………………………………………(三四二)
七月…………………………………………………………………………………(三四三)
九月…………………………………………………………………………………(三六四)
同治九年二月………………………………………………………………………(三七六)
五月…………………………………………………………………………………(三八四)
八月…………………………………………………………………………………(三八六)
附錄
(一)嘉慶及道光前期有關臺灣外交史料………………………………………(三九一)
(二)同治年間臺灣壯勇拆搶教堂殺死教民案…………………………………(四○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