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十)

  光緒七年(辛巳)

  嚴訊門丁

  官煤滯銷

  裁撤員弁

  閩督何(璟)等奏為請旨加銜摺(六年十二月十六日京報)

  閩督何(璟)等奏請補要缺知府摺(六年十二月十七日京報)

  閩督何(璟)等奏調署知府片(六年十二月十八日京報)

  譯錄日報

  使旋傳疑

  閩督何(璟)奏臺灣府城遭風勘未成災情由片(六年十二月二十六、二十七兩日京報)

  閩督何(璟)奏新建城垣被風裂痕飭著賠修情形片

  使旋續聞

  途遇沈船

  閩省傳聞

  書船局停工採料事後

  船局近聞

  發抄旨一道(六月二十七日京報)

  閩督何(璟)等奏請補知府摺(七月初六日京報)

  發抄旨一道(七月初七日京報)

  閩督何(璟)奏請補知州摺(七月初八日京報)

  閩督何(璟)等奏揀員升署知府摺(七月初九日京報)

  閩撫新政

  福州近聞

  臺地近聞

  制軍閱邊

  逖聽風聲

  擬開煤礦

  風信續聞

  閩督何(璟)奏撫恤琉球遭風難民片(閏七月初八日京報)

  風潮壞茶

  風信餘聞

  發抄旨二道(閏七月初五日京報)

  調授閩撫岑(毓英)奏恭報接印日期摺(閏七月十三日京報)

  岱參將陳臺灣事宜

  八月分教職單(八月二十六日京報)

  劫餉案破獲

  恭錄諭旨

  閩撫回轅

  發抄旨一道(九月初七日京報)

  發抄旨一道(九月十一日京報)

  閩督何(璟)奏恭報出省校閱營伍日期摺(九月十四日京報)

  閩督何(璟)奏道員渡臺片

  閩撫岑(毓英)奏新授道到臺接印片(九月十九日京報)

  閩督何(璟)等奏為臺屬夏季匪犯正法緣由片

  內渡遭風

  舊船試行

  趕造鐵籠

  閩督何(璟)奏臺灣府屬風災查撫情形片(十月十二日京報)

  稟求署缺

  福州近聞

  發抄旨一道(十月二十日京報)

  臺灣道劉(璈)奏恭報到任日期摺(十月二十三日京報)

  閩撫岑(毓英)奏開築大甲溪緣由片(十月二十四日京報)

  閩督何(璟)奏請頒賜匾額片(十月二十五日京報)

  琉臣殉義

  京都郵信

  論琉臣殉義

  閩省近聞

  閩督何(璟)奏參革局員審辦片(十一月初四日京報)

  煤礦興旺

  福州瑣聞

  縣丞拐婦

  輪船失修

  發抄旨一道(十一月二十二日京報)

  發抄旨一道(十一月二十三日京報)

  建橋待料

  侯相接篆

  琉臣瑣尾

  閩浙督何(璟)等奏揀員請補海外同知員缺摺(十二月初一日京報)

  接篆續聞

  溫郡前情

  閩撫岑(毓英)奏提督丁憂請賞假回籍片(十二月初四日京報)

  閩撫岑(毓英)奏設法賑濟澎湖饑民片

  •正月初七日(西曆二月初五日——禮拜六)

  嚴訊門丁

  福建巡撫勒中丞去冬渡臺,業已列報。茲聞中丞到臺後,巡查各地方極為認真;已將臺灣縣潘明府、淡水縣鄧明府撤任,並飭查兩縣之門政、家丁有無劣跡。現經拿辦門政用人;一俟訊明如何作弊,再行奏辦云。查臺地素稱難治,吏治廢弛已非一朝一夕;今中丞獨能幡然整頓,想不難弊絕風清也。

  •正月十二日(西曆二月初十日——禮拜四)

  官煤滯銷

  閩省臺北府屬之雞籠煤務官局,開辦有年;惟官價太昂,致不及民採之煤易以銷售。近年承辦官煤者,無不折閱;而坐辦官煤之委員,則甚潤澤也。吁!積習相沿,寖成風氣;安見礦務之日有起色哉!

  •裁撤員弁

  福州船政局現因經費支絀,已於去臘裁撤員紳十五人,以節糜費。其姓名,容探明續登。又聞船局之差弁,亦皆無用;現亦擬裁撤,以期核實而絕流弊云。

  •正月十六日(西曆二月十四日——禮拜一)

  閩督何(璟)等奏為請旨加銜摺(六年十二月十六日京報)

  閩浙總督臣何璟、福建巡撫臣勒方錡跪奏:為臺灣道員照例請旨加銜,恭摺仰祈聖鑑事。

  竊照光緒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奉上諭:『福建臺灣道員缺,著張夢元補授』等因,欽此。臣等恭查乾隆五十三年六月欽奉上諭:『嗣後凡遇有補授臺灣道員缺者,俱著加按察使銜,俾得自行奏事。欽此』。是以歷任臺灣道,均奉諭旨賞加按察使銜在案。惟前臺灣道夏獻綸因先有布政使銜,是以未經奏請。茲查署臺灣道張夢元,業經奉旨補授;應否加按察使銜俾得自行奏事之處?據藩、臬兩司會詳請奏前來。臣等循例請旨,恭候欽定。謹合詞恭摺具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著賞加按察使銜。欽此』。

  •正月十七日(西曆二月十五日——禮拜二)

  閩督何(璟)等奏請補要缺知府摺(六年十二月十七日京報)

  閩浙總督臣何璟、福建巡撫臣勒方錡跪奏:為揀員請調海外要缺知府,恭摺仰祈聖鑑事。

  竊准部咨:光緒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奉上諭:『福建臺灣道員缺,著張夢元補授。欽此』;咨閩轉行欽遵在案。所遺臺灣府知府員缺,系衝、煩、難沿海兼三請旨簡放要缺。恭查同治九年二月十三日,奉上諭:『嗣後遇有臺灣府缺出,即著該督、撫奏明請旨於閩、浙兩省知府內揀員調補。倘一時不得其人,並准於應升人員內擇其人地相宜者奏明題補,以重要缺。欽此』等因。該缺孤懸海外,民、番雜處,俗尚強橫,人心浮動,近年又有中外交涉事件,為閩省第一煩重難治之區;非熟悉情形、通權達變兼有膽識之員,不足以資治理。臣等隨督同藩、臬兩司在閩省實缺知府中逐加遴選,非現居要缺,即人地未宜。惟查有准補臺北府知府趙均,年五十三歲,浙江山陰縣監生;遵籌餉例報捐縣丞,指分福建,領照來閩。因建寧守城剿匪出力,保俟補缺後以知縣升用。捐足知縣,旋於克復汀州郡縣城池出力案內,奉准免補知縣,以同知留閩遇缺即補,並戴花翎。報丁父憂,留閩帶勇飭赴延平、龍岩等處剿辦粵匪;全閩肅清案內奏准俟補缺後以知府留閩遇缺即補,先換頂戴。續於籌濟浙餉出力,奏准俟補缺後以知府補用。服滿,就閩起復,奉部覆准委護汀漳龍道;克復漳、龍各城出力,奏准免補同知以知府仍留福建補用。伴送琉球貢使進京,順送部引見;奉旨:『趙均,著發往福建以知府用。欽此』。領照回省。遵照新章回籍補制,領咨來閩;委署福州府辦理通商出力,奏准賞加道銜。考試,取列三等。歷次護理延建邵道、興泉永道,署理建寧、延平、泉州各府篆,辦理均尚裕如。准補臺北府知府,未經到任;現委署理臺灣府知府。該員才具開展,諳練老成;在閩年久,於海疆風土、民情極為熟悉。以之調補臺灣府知府,洵堪勝任。惟該員准補臺北府尚未到任,與例稍有未符;第人地實在相需。合無仰墾天恩,俯念海疆要缺,治理需人;准以臺北府知府趙均調補臺灣府知府,俾海外要缺得人,於吏治、通商兩有裨益。如蒙俞允,該員系現任知府請調知府,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並免核計參罰。所遺臺北府系題調要缺,應請留閩另行請補。據福建藩、臬兩司會詳前來。臣等謹合詞恭摺具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敕部核覆施行!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吏部該奏。欽此』。

  •正月十八日(西曆二月十六日——禮拜三)

  閩督何(璟)等奏調署知府片(六年十二月十八日京報)

  何璟等片:

  再,代理臺灣府周懋琦應行晉京引見,遺缺查有現署泉州府准補臺北府知府趙均精明穩練、任內並無承緝盜案將屆四參限滿以及督徵錢糧處分,堪以調署臺灣府知府。遞遺泉州府員缺,即飭本任泉州府徐震擢回任供職。據福建藩、臬兩司會詳前來。臣等謹合詞附片陳明,伏乞聖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欽此』。

  •正月二十一日(西曆二月十九日——禮拜六)

  譯錄日報

  西報論中、東之事云:日內聞中國為琉球一節,欲與日本啟釁。雖未得有確音,然觀於日本欽使已返節來滬、中國之駐紮日本欽使聞亦召之使回,則中、東失和已露端倪。前聞有中國欽使將次調任,日欽使亦有告假之信;似與此事無關。乃日本又有「江哥干」兵船自橫濱奉命來華,則其故亦可想見矣。故由日本新聞紙內,將其有關於中事者一一繙譯登諸報章,以供眾覽。

  據日本報言:「江哥干」兵船開離橫濱,必有國家要事;蓋該船之啟行,兵官奉有密旨,其下皆不能知。船上除應用食物之外,又裝得米一百五十袋並軍械等物甚多,並有草鞋數千雙;於英本月初四黎明生火,下午一點鐘啟輪。橫濱之知此事者紛紛該論,傳言此船開往上海,船上載有外務大臣及水師副將;此二人亦曾到過中國,是日十一點鐘下船。由此觀之,恐不免有搆釁之意也。

  又一日本報言:當中、俄未經定和之時,琉球一節應即乘機說定。前時美前總統格蘭脫曾為調處云:琉球之近於中國境地,歸諸中國;其近於日本者,歸諸日本。此該或疑已曾定局,而不知中國實故為延宕;緣俄釁未定,故姑作緩兵之計。今俄該已成,中國即將移防俄之師,尋仇於日本;故該者以為中、日必有釁端也。日本欽使已離北京,或當回東京商該此事。「江哥干」兵船奉有密旨,令其即日開行往中;船上載有大員數人,與駐華欽使相商。如果已有釁隙,即由該船將欽使接回;中、東之和與不和,即因此而決。又言:中朝因日本至高麗通商,本有不悅之意。設或兩國搆兵,日本必將寓居高麗之日本商人先行召回;恐中、東開釁之後,高麗不但未必助東,抑且必將助中以攻東也。又云:日本鈔票前曾由官收回,倘與中國尋釁,則鈔票勢必復行;其收買鈔票之金、銀洋錢,富留為軍餉及購辦砲械之用也。

  以上皆系西報採錄日本各報,其言雖未必有可據,姑繹錄而存之。

  •正月二十二日(西曆二月二十日——禮拜日)

  使旋傳疑

  西報論中、日之事,言日本欽使此次言旋頗甚忽促,不及待開凍之時,先由陸路趕行;故疑其必有要事。論者多猜為中、東失和,非因高麗,即為琉球之事;傳聞有業經失和之謠。然日使臨行時,仍與都中各官談笑話別;則亦未見有失和之形跡也。且日使此行,前云由日廷召回,今悉此語未確;惟至上海欲會晤「江哥干」船上之大員,有商該事件,聞尚須在上海候日皇之命云。至於日本數月以前在歐洲等處購辦軍械不少,而中國則亦時有購自外洋之戎備,恐未必足為中、東啟釁之實證也。

  •正月二十四日(西曆二月二十二日——禮拜二)

  閩督何(璟)奏臺灣府城遭風勘未成災情由片(六年十二月二十六、二十七兩日京報)

  何璟片:

  再,九月二十七日據臺灣道張夢元詳:『八月二十二日申刻,臺灣府城陡起狂風,連宵達旦。二十三日午刻,風力尤猛;至亥末、子初,將上(?)所屬鳳山、嘉義、彰化、恆春四縣情形,大略相同。官署、民房間有坍塌,幸無壓傷人口,田禾亦無大礙;並無中外船隻遭風。所屬新竹、宜蘭二縣同時被風,其勢較輕,一切無甚傷礙』。並據臺灣鎮總兵吳光亮報稱:『山〔後〕中、南、北三路自八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風雨交作。二十三日,異樣狂風,各處營房、公所、義塾、茅廬,有吹塌刮斜者、有磚破裂過半者,甚有一枕倒成平地者。新墾田園,稍有損壞,民、番照常安堵;系勘不成災』。當經撫臣勒方錡批檄行司查明彙辦。茲於十月二十二日,據藩、臬兩司會同糧、鹽二道核詳請奏前來;臣覆查無異。除批飭再行確查酌籌賑撫並估修各項工程、查勘受傷田畝能否即時墾復?另行分別辦理暨咨部外,謹附片具奏,伏乞聖鑒!

  至撫臣帶印渡臺,所有巡撫衙門題奏事件,奏請由臣伐辦;其閩浙總督系臣本任,毋庸會銜;合併陳明。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欽此』。

  •閩督何(璟)奏新建城垣被風裂痕飭著賠修情形片

  何璟片:

  再,恆春縣新城建在沙坪之上,基未甚結實。此次西風及西北風旋轉靡常,致有東城裂痕一縷,直長六十丈左右;又西城低陷八、九丈,並剝蝕牆上石灰不少。據恆春縣報由臺灣道具詳前來。除批飭著落賠修並咨部外,臣謹一並附片具奏,伏乞聖鑒!

  至撫臣勒方錡帶印渡臺,所有巡撫衙門題奏事件,奏請由臣代辦;其閩浙總督系臣本任,毋庸會銜:合併陳明。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欽此』。

  •正月二十五日(西曆二月二十三日——禮拜三)

  使旋續聞

  日本使臣宍戶由北京抵滬,已列前報。茲閱西報,知該使臣於今年新正因聞琉球使臣入貢中國,意欲阻撓;而華人云:此系數百年舊例,不聽停止。該使臣遂急欲回國商該此事,不及俟至開凍,由陸路起程,即行至滬。論者謂前者德、法之戰,亦因在德京之法使臣與德皇該有不合,急於回國,遂啟爭端;嗣後法國竟為德國所敗,實由於使臣不克稱職、過於急躁之故。前車可鑑,日本使臣其亦知之否耶!

  •途遇沈船

  英國兩枝半桅帆船名「思比利脫阿甫第愛」,於前日由雞籠山回滬。該船主報稱:英正月十五日在途駛行,忽見有一華船被沈;其後半已沒入水內,前半尚有冒於纜上。至於傷人若何、失貨若何?則皆不得而知云。

  •七月初八日(西曆八月初二日——禮拜二)

  閩省傳聞

  據聞:閩省候補都司黃桂芳,系廣東香山縣人;向年在臺灣帶勇防禦日本。撤防後,適有遊勇滋事,夏觀察立將勇弁等懲治,遂殃及無辜之統領將弁等共十餘人,或被觀察之親軍殺取首級、搶奪行李,或被觀察參革功名、流落東隅、形同乞丐;黃都司亦登白簡。今春始能內渡,赴各大憲轅控訴前情,皆未准收稟詞,擬即赴京控告;遽為大憲所覺,欲行遞解回籍,以息訟源。因有同鄉官心生憫惻,恐其有性命之憂,已於前月著人勒令回籍,准其附搭官輪船赴粵,不知黃都司是否允行?且此事果屬確否?俟有續聞再錄。

  •七月初九日(西曆八月初三日——禮拜三)

  書船局停工採料事後

  逐日報述福州船政局停工待料,鐵、木皆極空虛,採辦委員無從措手等情;不禁疑信參半,以為未必如此竭蹶。乃細按情節,設非實在空虛,亦何為而汲汲也。

  夫船政局創辦以來,垂二十年;局中諸事隨時轄理,大有駸駸日上之勢。自沈文肅公辦理局務洎其服闋出山、晉督兩江,所派大臣均已善為經理,克繼創辦之苦心;中□造成船隻若干,練習水師將領、管駕人材又不知凡幾,朝廷糜費帑銀不計成數。方幸輪船日漸精緻、駕弁能勝差使,海疆自此足以為無事時巡防之具,而即為有事時決戰之方,為大臣者果能不負委任,著有成效。此則中國轉弱為強之機,關繫實非淺鮮;自當益求口飭,以抗衡海外諸國為心。若稍蹈因循之弊、苟存玩愒之心,是將謂造船教士至此已為止境而不復更求其進,豈非貽笑於海邦而示弱於中國哉!乃何為而有今日也。夫局中造船歲成數號,分撥沿海省分以資巡海緝盜之用;而兩洋經畫戰具,猶不遽能可以臨敵,至出資購外洋之船並咨會欽差向外國船廠定式購造,則船局已難自詡其精矣。就如教練人才,前在後學堂學習之生徒,現俱請賞武銜,畀以管駕之職;船主之下,又有大副、二副等名目。俸之所頒,多則歲領千金,少亦數百金;而水手等人,月亦各給六、七、八、兩。較之國家額定營制將弁之廉俸、兵丁之口糧,直須倍蓰。在朝廷樂觀其成,凡督、撫大臣擬定奏請,無不准行。乃問駕弁等人,於輪船各事具見生疏,即海道行□,亦未熟悉。徒令歲領厚俸,嬉游揮霍,以養其恣睢暴戾之氣,並巡緝操防而無用;而水手等人亦皆絕無技藝:此又船局之不得自言成效者也。而況乎停工待料,更屬虛糜玩愒哉!

  夫據述採買委員之言,知外洋木料須於前一年秋間買定、次年春令乃能運用;此非今日始也。福州出洋不過三十程已至息力,往年需木濟用,應亦向彼買過;何以不知其情形,而至今日為後時之失也!且中、俄該約迨今春始成,去秋沿海省分正在欽奉諭旨預備海防,即使船局之船不能備戰,而自粵至京海程遼遠,山東、江、浙港■〈氵义〉紛歧,何處不資防禦;若以現成之船臨時分攤,□何能遍?船局既以造船為本務,則不於此時趲造,而將待何時也?幸而無兵釁耳;假令此時該猶未成,則各省海口布置早已完密,其以何船為守口之具乎!且帑項交絀,欲多造而不能,猶可言也。乃聞去年秋、冬間局中存銀不下數十萬,足以備緩急之用;然則又非無款何籌者比也。木既不購、鐵又未儲,自秋徂夏,荏苒經年,工匠皆徒手而嬉;吾不知此工匠者,乃計所作之工而發給工食者,抑歷之一年、不論作工若干而按名各發一年之銀者也?假令工無所作、食有所給,則此時之虛□其又何以造銷也!此誠不得其解者矣。

  夫中國之弊,□在因循。□年以來,以洋務為公事之殊途。往往處公事,則仍中國之習;而處洋務,則學外國之風。凡製造諸局、海關稅務,有洋人為之經理;而又七日一禮拜,必給假停公,故相沿而為成例耳。船局何獨不然;乃至於料物空虛、停工待採,然則亦何洋務之有哉!然則在局諸君,又何能詡詡然自命為洋務之才哉!嗚呼!有局若此,誠創之者所不及料也。

  •船局近聞

  福州船局之釆辦處,向有香、滬二局及福州采辦處。故所需料件,尚不昂貴。今年專歸香局釆辦,將以為宏遠公司張本;嗣經黎星使見事非持平、恐招物該,故月前出示招人承投零星物件,以昭平允——即仿洋行拍賣之意,變為拍買也。惟各商以貨少利微,大者已歸香港壟斷,小者於事實無所濟;故皆裹足不前。蓋各商生財自有大道,不欲覓此蠅頭也。

  船政局新派提調呂觀察印耀斗,前經赴津,已列前報。茲聞直隸開辦水利,尚需時日;黎星使現又患病,一切工程待人贊理。故已馳函飛懇呂觀察趕即赴閩,以便商辦各件。刻下船局內已修理提調處房宇,所有寄居各人一概搬出;大約中元節前後,觀察當命駕啟行也。

  •發抄旨一道(六月二十七日京報)

  何璟奏「廈防同知程起鵬補臺灣守」,奉旨:『吏部該奏。欽此』。

  •七月十八日(西曆八月十二日——禮拜五)

  閩督何(璟)等奏請補知府摺(七月初六日京報)

  閩浙總督臣何璟、福建巡撫調補貴州巡撫臣勒方錡跪奏:為揀員請補海外新設要缺知府,恭摺仰祈聖鑒事。

  竊照本任福建臺北府知府趙均於光緒七年二月十二日在署臺灣府知府任內聞訃丁母憂,業經具題開缺;照例以聞訃本日作為出缺日期,歸二月分截缺。所遺臺北府知府系海外新設衝、繁、難題調要缺,亟應遴員請補,以重地方。查該缺自新竹大甲溪以北直達後山蘇澳等處,地勢衝要,戶口煩滋、商賈輻輳;政務既極殷煩,近復常有中外交涉要件:非廉明勤幹、資望素著之員不足以資治理。臣等督飭藩、臬兩司遵於現任知府內逐加揀擇,非現居要缺、即人地未宜;復於候補人員中詳加遴選,亦無奉旨命往及記名候補之員,堪以題補。惟查有候補知府、准補臺灣府中路同知陳星聚,年六十五歲,河南臨潁縣舉人;因在籍守城出力,保以知縣選用,選授順昌縣知縣,同治三年十一月到任。因聽斷緝捕寬猛務宜,輿情悅服;彙案保奏,奉旨:『交部帶領引見。欽此』。請咨赴部引見,奉旨:『陳星聚,著以同知直隸州回任候升。欽此』;領照回閩。籌辦甘肅糧餉案內出力,奏准賞戴花翎。同冶十年分計典卓異,升補淡水同知。旋委伴送琉球貢使,順差請咨引見;奉旨:『陳星聚,准其於知縣任內卓異加一級。欽此』。事竣,回閩赴新任。於剿辦淡轄銅鑼莊積匪吳阿來案內出力,保奏以知府用、先換頂戴;光緒二年十月十八日奉旨:『著照所請獎勵。欽此』。三年分大計,卓異。因淡水同知員缺裁汰,歸於裁缺同知班內遇缺即補;委署臺灣府中路同知,代理臺北知府、准補中路同知。六年分大計,卓異;現尚未奉部覆。該員廉勤率屬、慈惠愛民,在臺年久;現代斯缺,循聲卓著,輿論翕然;於海疆風土、民情,極為熟悉。以之請補臺北府知府,洵屬人地相需。令無仰懇天恩,俯准以候補知府、准補臺灣府中路同知陳星聚補授臺北府知府,俾海外新設要缺得人而理,實於海疆地方有裨。如蒙俞允,該員系候補知府請補知府,例免核計參罰;俟奉准後,併案給咨送部引見。據福建藩、臬兩司會詳前來。臣等謹合詞恭摺具奏,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敕部核覆施行!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吏部該奏。欽此』。

  •七月十九日(西曆八月十三日——禮拜六)

  發抄旨一道(七月初七日京報)

  何璟等奏「請以張清冰補臺北都司」,奉旨:『兵部該奏。欽此』。

  •七月二十日(西曆八月十四日——禮拜日)

  閩督何(璟)奏請補知州摺(七月初八日京報)

  閩浙總督臣何璟、福建巡撫調補貴州巡撫臣勒方錡跪奏:為揀員請補直隸州知州,以資治理;恭摺仰祈聖鑒事。

  竊照准補永春直隸州知州孫繼祖,於光緒七年二月十八日聞訃丁嗣母憂,當經具題開缺;照例以丁憂本日作為出缺日期,歸二月分截缺。除截缺咨部外,查永春直隸州知州系煩、難二字中缺,例應在外題補。閩省向無府屬知州,臣等與藩、臬兩司在現任知縣及應□人員內逐加遴選,查有遇缺即補同知直隸州、閩縣知縣彭鏊,年五十歲,江西寧都州副貢生;由候選縣丞,隨軍援浙出力,奏准免選本班,以知縣不論雙、單月選用。復因江西玉山縣解圍暨克復安徽婺源縣城,賞加五品頂戴並賞戴花翎,選授寧德縣知縣,調補南平縣。同治十年大計,卓異;歷署晉江、福清、閩縣、彰化、漳浦、南安等縣及臺灣中路同知篆務。臺灣開山撫番案內,奏准以同知直隸州知州遇缺即補;調補閩縣知縣,光緒六年十月到省。該員年力富強、精明幹練,在閩年久,熟悉各處情形;以之請補永春直隸州知州,與例相符,洵堪勝任。合無仰懇天恩,俯准以遇缺即補同知直隸州、閩縣知縣彭鏊補授永春直隸州知州,實於地方有裨。如蒙俞允,另行給咨送部引見,仍免核計參罰。據藩司陳士杰、臬司鹿傳霖會詳前來。除咨部外,臣等謹合詞恭摺具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吏部該奏。欽此』。

  •七月二十一日(西曆八月十五日——禮拜一)

  閩督何(璟)等奏揀員升署知府摺(七月初九日京報)

  閩浙總督臣何璟、福建巡撫調補貴州巡撫臣勒方錡跪奏:為揀員升署海外要缺知府,恭摺仰祈聖鑒事。

  竊准吏部咨,光緒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奉上諭:『福建臺灣道員缺,著張夢元補授。欽此』。查張夢元由臺灣府知府奉旨署理臺灣道,補授實缺。所遺臺灣府知府系海疆要缺,應於閩、浙兩省知府內揀員調補;倘一時不得其人,並准於應升人員內擇其人地相宜者奏明題補。當經請以准補臺北府知府趙均奏准調補在案。茲准吏部咨覆:『查趙均由福建候補知府奏補臺北府,尚未咨報到任,並無俸次可計;核與調補之例不符,應毋庸該。其臺灣府知府要缺,應令該督另行揀選』等因咨閩。而該員趙均續亦呈報丁憂,應即行揀員請補。

  查臺灣府系衝、煩、難沿海兼三要缺,孤懸海外、民番雜處,俗尚強橫、人心浮動,近年又有中外交涉事件,為閩省第一煩重難治之區;非熟悉情形、通權達變之員,不足以資治理。臣等督同藩、臬二司復於閩省實缺知府中逐加遴選,非現居要缺、即人地未宜;或到閩未久,於此缺情形未能熟悉:皆未便遷就請補。惟於應升人員內揀選得准補泉州府廈防同知程起鶚,年四十四歲,浙江山陰縣監生;遵籌餉例報捐布經歷,指分福建補用,領照到省。丁父憂,回籍守制;服滿來閩。於克復漳、龍城池出力案內保舉,奉上諭:『免補本班,以通判留於福建遇缺即補。欽此』。赴京引見,領照回閩。又因籌餉及辦理甘捐出力案內保舉,奉上諭:『著俟補缺後,以同知用。欽此』。同治十三年,補授臺灣府澎湖通判;光緒五年,補授泉州府廈防同知。該員精明深穩、心細才長,識力俱定;在閩年久,歷署煩缺,措置裕如,交代清楚;而於海疆風土、人情尤為熟悉,非該員不能勝任。惟該員准補廈防同知尚未引見到任,與例稍有未符;第人地實在相需,何敢稍事拘泥。合無仰懇天恩,俯念海疆員缺緊要、治理需人,准以准補廈防同知程起鶚先行升署臺灣府知府;如果限滿堪以勝任,另請實授:俾海外要缺得人而理,實於吏冶,通商兩有裨益。如蒙俞允,另行給咨併案送部引見。至該員系由候補同知、實缺澎湖通判請補廈防同知,今請升署臺灣府知府,不積冉升,應免核計參罰。據福建藩、臬兩司會詳請奏前來。謹合詞恭摺具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敕部核覆施行!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吏部該奏。欽此』。

  •七月二十二日(西曆八月十六日——禮拜二)

  閩撫新政

  新任福建巡撫岑宮保,於前月二十七日節抵粵垣。本月初二日,乘坐「琛航」船赴閩。初五日午刻,駛入羅星塔寄椗,閩省撫標左、右營官及首縣彭明府皆預日馳往迎接,船政局各委員亦到船稟謁。未及時許,宮保已換坐小輪船晉省;諭知首縣巡捕等:本日申時入城,初七月子時接篆。次日,即懸牌示:初八日,先見兩司;初九、初十日,見道臺、知府;十一、十二日,見知縣;十三、四日,見同知;十五、六日,見通判。佐雜各官,另行訂期接見。所有履歷,先交巡捕房存送,以備考查云。十三日,「飛云」輪船開赴臺灣,宮保派提督、副將、都、守數人、親兵五十餘名,諭令到臺南後由陸路行至臺北,一路察看山川險隘、風土人情及生熟番所處地勢,詳細回報等因。查臺灣一府孤懸海外,年來生番屢次肇釁;當道雖籌辦海防數年,尚未熨貼。令得岑宮保蒞閩,從容部署,先樹風聲;行見畏德懷威,人皆向化也。

  •七月二十三日(西曆八月十七日——禮拜三)

  福州近聞

  〔福州西字報〕又云:新撫憲岑中丞到任以來,政尚嚴明,勵精圖治;見之者皆不寒而慄。諭知屬下各員不必請見,有事自當傳見。且極惡鴉片煙,福州地方乞丐之吸煙者甚多,今中丞令各予戒煙藥,限以九十日戒淨;逾限,即當重辦。蓋於此小試其端;故各屬員有吸煙者見此示諭,靡不撟舌縮首。並聞欲傳屬下各官認真考試,以定去取;福省官場,咸懷鬼胎。又令凡途遇乞丐,見其年壯力強者,皆招之入伍,發往臺灣當兵;其老病者,則發錢米以養之。蒞政方新,諸事井井;經此一番整頓,閩地庶有豸乎!

  •閏七月初五日(西曆八月二十九日——禮拜一)

  臺地近聞

  現任臺灣道、新授福建按察使張蓉軒廉該因勸辦一事尚未妥洽,並有各經手事件須與院憲面商,故上月初一日乘坐「飛云」輪船內渡。初三日,抵省;適值新撫軍岑宮保到任,隨暫駐幨帷。十三日,返旆臺南。並聞新臺灣道劉觀察到任,尚需時日;此次按試,仍歸張觀察於秋初定期開考云。

  •閏七月十一日(西曆九月初四日——禮拜日)

  制軍閱邊

  新任福建巡撫岑宮保,本諏吉於閏七月十三日赴臺灣巡視;嗣悉何制軍已先定期於初十日起程查閱各屬營伍,故督、撫尚須互商,大約彼去則此留,未便同時出省也。

  •閏七月十五日(西曆九月初八日——禮拜四)

  逖聽風聲

  接昨日九點半鐘臺灣發來電信云:該處又發大風,此風或再向北而來;然則本埠各行棧如在低窪之處,所有堆積貨物務宜妥為設法,先為預防云。

  •擬開煤礦

  福州招商局於本年四月間訂請英國開礦洋師名瑪士者到閩,言定每月薪水銀二百五十兩,以二年為期,擬往臺灣奎隆地方開採煤油、磺油等物。瑪士現居馬江日意格洋樓內,一俟各商領取劄照、置備家伙、雇齊工匠,當即啟行同往。聞須菊花開候,始能東渡云。

  •閏七月十七日(西曆九月初十日——禮拜六)

  風信續聞

  前報載臺灣電信預防大風一節,茲於前日下午四點鐘五十分廈門又來電音,言風勢在廈門西南隅,察其去路,似往東北一帶云。

  •閩督何(璟)奏撫恤琉球遭風難民片(閏七月初八日京報)

  何璟等片:

  再,據署福防同知任時昕准臺灣縣移琉球遭風人西銘等四名由輪船護送晉省,當發館驛安插。一面飭傳通事譯訊,據供:西銘是船主,志武是舵工,次良、次留都是水手;通船四人,俱系南山俯人。駕坐小海船一隻,裝載糖包,於二月初八日開往八重山售賣;忽遇暴風漂出大洋,十八日至臺灣洋面,船被打破,片板無存。幸遇民船救護,帶赴臺灣縣衙門;蒙給飯食、洋銀,派撥兵役配塔輪船,護送來省。於五月十一日到驛安插,並無隨身行李等情。由藩司陳士杰核詳請奏前來。

  臣等查該難人西銘等航海遭風,情殊可憫!應於安插之日起,每人日給米一升、鹽六釐;回國之日,各給行糧一個月,照例加賞物件折價給領,以廣皇仁。所有各款銀兩,統於存公項下動支;事竣,造冊報銷。將來如何回國,另行察看辦理。除咨部查照外,臣等謹附片具奏,伏乞聖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欽此』。

  •閏七月二十日(西曆九月十三日——禮拜二)

  風潮壞茶

  廈門新聞紙言:前日風潮大作之時,臺灣淡水地方水勢盛漲,華人死者計三百人。茶葉業經裝箱擬發往外洋者,多遭水浸,受潮損壞。淡水內地之茶樹,被水漂沒甚多;風潮之為厲甚矣。

  •閏七月二十一日(西曆九月十四日——禮拜三)

  風信餘聞

  前報載有電音言臺灣風信一節,迄今幸未延及本埠。然前日禪臣洋行之「鎮江」輪船及招商局之「富有」輪船由南邊來滬,均言十四、十五兩日在廈門遇風頗為猛厲云。

  •閏七月二十四日(西曆九月十七日——禮拜六)

  發抄旨二道(閏七月初五日京報)

  岑毓英奏「接任閩撫篆務日期並謝恩」,奉旨:『知道了。欽此』。

  勒方錡奏「交卸閩撫篆務日期」,奉旨:『知道了。欽此』。

  •閏七月二十五日(西曆九月十八日——禮拜日)

  調授閩撫岑(毓英)奏恭報接印日期摺(閏七月十三日京報)

  福建巡撫臣岑毓英跪奏:為恭報微臣抵閩接印日期,叩謝天恩;仰祈聖鑒事。

  竊臣於光緒七年四月二十五日欽奉諭旨調補福建巡撫,即赴新任辦理臺灣防務等因,欽此。當即恭摺謝恩,專弁領齎北上,並將交印日期由驛奏明在案。臣於五月十七日自黔省起程,由廣西、廣東水路航海赴閩;茲於七月初五日行抵閩省。初六日,即准調任貴州撫臣勒方錡委福州府知府解煜、撫標中軍參將莊鎮藩將欽頒「巡撫關防」暨王命、旗牌、文卷等項齎送前來。臣恭設香案,望闕叩頭,祗領任事訖。

  伏查福建為海濱重地,政務殷煩;舉凡吏治、刑名、錢榖,皆系巡撫責成。加以渡臺籌防,尤關緊要。如臣檮昧,懼勿克勝。惟有彈竭愚忱,隨事會商將軍臣穆圖善、總督臣何璟督飭司道妥為籌辦,仰答高厚鴻慈於萬一。所有微臣抵閩接印日期及感激下忱,除恭疏具題外,謹繕摺叩謝天恩,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

  再,臣經過廣西、廣東兩省地方,雨暘時若,百姓乂安,堪以上慰宸廑;合併陳明。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欽此』。

  •九月初二日(西曆十月二十四日——禮拜一)

  岱參將陳臺灣事宜

  (上缺)……且所開處,仍任生番駐歟?不若勿開。抑令民番聚居歟?始終難保其無事,勢必強民遷徙;是以安民者擾民。人情安土重遷,誠非易動。不見夫殷民有魚鰲之憂,遷殷一役,數千百載下猶聞其咨嗟?今欲無故使民離鄉土、棄田園,攜老幼、載貨物而置諸不測之地,何可得也!強民而民不從,猶可言也;設激成變亂,一波未息、一波復興,然後以法繩之,是罔民也。總之,開山一役,毫無益而大有損。一誤於沈總制輕信人言,不能慎其始;再誤於王中丞多疑不決,不能正其中。迨至丁前撫憲,縱才智足以有為,然大錯已成,亦不能善其後矣。為今之計,除城郭已具、人民已安之處不必深求外,餘此大工、大役,莫善於即日奏停。諸凡仍前故制,勿遂前人之過,勿蹈覆車之轍。果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則免開闢之勞、戰征之苦,少糜國帑,鞏固藩籬;民番相安、華洋無事,臺灣幸甚,天下幸甚!必不得已,則有從權大興數萬之師,分道有直搗其巢穴,痛加撻伐;俾知王命之不可違,待其力竭勢窮、膽寒心服,或留其餘孽、或淨其根株,為我欲為,一勞永逸。所謂威之使畏,然後可以使恩;制之有方,然後可以嚮化。馭番良法,如此其庶幾乎!若仍前池泄泄沓沓,希冀僥倖;不惟示以怯懦,且養成其驕恣,徒勞罔功,竊謂非計!伏惟憲臺鴻才礦世,必有上智奇謀、成竹在胸,自無不儘善儘美;誠非卑職所能窺測於萬一。然而區區愚衷,不能自已;罔揣狂昧,擬陳事宜八條,聊以補夫涓埃,仰副憲臺殷勤海疆之至意。管蠡之見,是否能合機宜?則非卑職所敢知。謹列條陳於後:

  一、選任良將,以專責成。兵者,國之大事也;所以衛民,所以戡亂。將兵者,將也;□得其人是棄其兵,又何衛民戡亂之有哉!故古之善將將者,遇有征伐,必先慎選其將之良者;任而專之,舉無不當、功無不就。所謂良將,智、仁、敬、信、勇、嚴足備者是也。當今之世,未見其人;降格以求,則惟智、勇知兵者,庶足一當斯選。智則慮無不周,勇則果敢有為;雖曰如此,仍非易易。今之所稱名將者,不惟分數形名、奇正虛實——兵之秘要,詢之茫然;即使整齊隊伍、操演弓刀——至淺至微,亦復不曉。類多貪鄙劣懦,干進夤緣;惟知名利是圖,置軍國於不問。一旦將兵,盜賊聞而笑之、士卒見而鄙之;安能使畏而服之乎!然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將帥紛紛,豈無智、勇之人!特未嘗誠心求之耳。既已求之,見其勇易、知其智難;何則?勇發乎外,戰野攻城,砲矢如雨;武夫犯難,不死必傷。豈有自士卒至將帥時閱數十年、身經百十仗而身無半創!何世多福將耶?然此猶為匹夫小勇也;徇義不懼、臨難不苟,剛毅果斷,是為真勇。智蘊於中,何由而識!是必舉軍機要務不決難明之處商詢一二,縱能權變通達,不過眾人所知,非智也;必也先知不惑,而識見絕人,斯可矣。誠得智、勇之將如此,任而專之,許其便宜從事,勿使掣肘於其間;久無成效,未之有也。現臺灣已有南、中、北三統領,想必才勝其任;何又以鎮、道為總統,事權不一,無所適從!夫兵事傾刻萬變,督、撫大帥尚不便從中御之。而地方文武,未必各無所私,遙遙牽制;而欲責以成效,難矣。況未必皆智、勇知兵之良將哉!

  一、續募土勇,以節糜費。招募壯丁,古今常有未聞一定其地、一定其人也。營中兵必須土著者,以其地方熟悉,深知情形;且有身家舉保,不敢為非而免逃亡也。招勇之義,原補兵額之不足,非謂兵必不如人也。土著不多招之他方,非他方必勝於土著也。臺之營兵,雖必皆由內地換班;亦因得臺之初,人民死亡流散;無可應募。且恐新附之心難測,故暫時從權,遂成定例,牢不可破;非至當不易之舉。觀其額設一隊之中,必有土著一名名□「招募」,以為鄉導;即可儘知前人之用心苦、立法難,出於萬不得已也。今諸將多外省人,專為一己之私起見,遇有招募,必曰招勇。楚人為楚、粵人為粵,無不慫恿於上憲之前曰:以臺勇在臺地戡臺亂,必不儘心竭力,猶恐其易於叛己。否則曰:臺勇庸懦,不若他方精強,糜餉無用。眾口同聲,□三至再,必聽己而後巳,以遂其便於侵漁之計。被其甘言危詞所愚者,亦不察情理之是否,竟信而從之。獨不思臺灣之入版圖也,二百餘年矣;深仁厚澤,凡食毛踐土、安享樂利,孰非我大清之良民!土匪滋事,疑而慮之、置而不用,猶可言也;生番梗化以為民害,臺人豈不有妻拏、物產而欲□衛其鄉梓,奈何獨不使其食糧效力,義切同仇也。況昔臺屬多事,皆以臺之兵勇鄉團平之,未嘗一借客軍於他省;且髮逆數次竄擾江西、閩□□,臺灣兵勇援剿之功居多,著名已久:豈獨私言安在其勇必勝於兵、臺必不如他方乎!現今已募之外省勇,姑勿庸該。此後遇有更換加增,請即□募士著,精強熟悉,速而且多;聚則為勇、散則為民,既免重洋隔省招募之苦,且無送歸原籍糜費之煩。未識有當否也?

  一、認真訓練,以濟實用。訓練為將士極要之務,而積習等諸具文,相沿已久。近來練卻有之,蓋將士各有功名、性命,練技藝以保其身、練行陣備上司操演,攸關利害;不期然而然。「訓」之一字,終未嘗聞。然而云易亦難。其病在文人將兵,多以訓為文告,深奧冗繁;兵士愚魯者多,安能儘曉,訓猶無訓。武人訓兵雖多出於口授,而病在粗略,則詞不達意,且不自解;其所訓者何?略則一、二番而罷,不得再聞矣。若以訓為迂論常談,不切於務則已;必欲訓之,則當認真,不可虛應故事。訓之之法,須於入伍之初,一一耳提面命,如父兄之勉其子弟、嚴師之督責生徒,諄諄誡諭、時時教誨,由漸以至久、由淺而之深,則未有不明之義理而或忘於心懷;故軍法有三令五申也。但為論不可過高,不可間斷;即閒談俗語感發懲創,亦足以化其驕悍之心、啟其忠義之志。訓練既就,有勇知方,無不可用者矣。

  一、講究戰守,以□固強。將士莫不知戰守,而不知所以為戰守。戰守如何?是宜講究。今之將士曰戰,非逞其血氣之勇浪戰,即因置之無所往不得已而戰,縱使獲勝,亦幸勝也;稍一挫折,輕則奔北,重則覆沒。曰守,無非怠於攻擊,以息肩為守;否則,亦系畏敵之強,不敢出頭而守。幸其勿劫我營、勿挑我戰,老師糜餉,名曰不敗,實無所謂之敗也。變患忽乘,束手坐視;晝戰則曳兵而逃亡,夜守則棄營而踐踏:是皆不明戰守之道。夫戰與守雖曰兩歧,而其所以為法,則一也。故善戰守者,戰中寓守、守中寓戰;運智為先,小心為主:所以能聞變不亂、在夜不驚也。然兵事頃刻萬變,隨時權變,因地制宜,亦難儘言;尤不可先傳。惟有擇其常見時聞、曾親經其耳目者,每為講究,多方指導。如我之陣宜如何列,而不畏其戰;營如何安,方能固吾守?彼之營何處有隙,無益於其守;陣何處不齊,可以利吾戰?習慣自然,久而愈熟;心有成見,膽亦自雄:斯則守無不勝矣。至於保隘把關、出奇設伏以及瞭導深哨、巡防圍攻,其類雖多,總不外乎戰守;為將者,貴能以身先之也。

  一、截留課稅,以助餉糈。行軍以食與用為先,則籌餉助糈,不可緩矣。臺營額兵不計外,駐防各軍將帥、士卒不下萬人;贈賞、薪糧、衣、旗、鍋、帳以及零星瑣碎,年費數十萬金。如此鉅款,捐輸於臺,不可、亦不能;取給於內,不敷、亦不便。然則如之何?誠不若就地取材之為愈也。查臺之鹽餉、關稅、正雜課款,年計數十萬金;除在臺每年例用率照舊章交銷外,餘項掃數截留,承辦軍需。縱有不敷,則為數無幾;或籌於臺、或請於內,尚易為力。以國帑辦國事,即臺項供臺軍;既可免往來解請之勞,復可節消耗資費之用:便於國、便於軍、便於官、便於民,一舉而數便,於事無所不便。惜惟不便於經胥,勢必從中阻撓;即暫准行,久亦不遵也。除此諸費,別無可籌;非此為籌,別無良策。在阻撓者,不過曰此正供也,分毫不可挪移;此大事也,萬萬不可改易。不知事更有大於軍務者乎?供更有正於軍需者乎?何其不思之甚!然此僅屬為萬人籌助餉糈也,欲圖大舉,尚難措置妄該耳。

  一、酌增兵械,以濟短長。械之於兵,猶虎之有爪牙也;無此不可以搏噬。兵無械是以予敵也。故兵必配械,制械必堅利;然後可以大有為。今之兵械,固無論其堅利與否,而猶有不當者,其故在拘而不變、約而不齊。夫古人制兵,其法甚備:長以衛短,短以救長,狹巷則接短兵、原野則施長技;互濟互用、五兵五當,未有徒恃一門即操必勝者。試觀江、楚諸軍,多旗鎗、刀叉之類,以壯觀瞻;閩、廣兵勇,則有線鎗營、洋鎗營、大砲營,儘砲火矣,利於此未必利於彼、工於彼則不工於此。近聞兵勇與生番接仗,為所傷亡者甚多,而傷亡生番者甚少;雖皆由將領不察地理、不識兵情所致,而未始非由器械不適用所誤。生番之兵械,約皆與我同,勿論;此外,更有竹箭、鏢刀為最工。善其技者,傷人於百步之外;兵勇無甲,不能禦。閩、廣之士,且多裸體為戰,取身便捷;則莫如用藤牌,禦鎗砲雖不足、禦鏢箭則有餘。但欲制鏢箭,為物甚多;而獨舉藤牌者,以其勢低氣固,刀盾相兼、輕巧而堅,易進易退。且營伍中所常有,教習亦多;見之者不為異,學之者不為難。鉤鐮鎗,亦系深林茂草間要械;臺之內山,尤所必需。二械為價亦甚廉,為用則甚鉅;惜諸軍皆忽而棄之。凡如此類,所缺尚多,不能一一該及;要在將兵者隨時隨地留意留心,酌量增添,以期濟用也可。

  一、禁絕鹽鐵,以困生番。大軍通剿,則生番無暇耕種,不便市易;趁此絕其器用、資糧甚易。蓋深山出產甚少,縱有蓄積亦不多。無事時,全仗通事與熟番——即屯番不時貨售圖其重利,以濟其緩急有無。茲欲禁絕,最宜嚴防,則莫過於鹽與鐵矣。鹽不過令其不耐淡食,小病而已;尚無大損。鐵之一物,為用甚多。有如刀銃、鏢箭種種兵器暨鋤犁、鍋釜日用所需以及零星器件,無不賴乎鐵。此二物,為內山之所無而必用者。其餘雖不能一一杜絕,果能於鹽、鐵嚴禁緊防,立條重懲,勿使奸人少有接濟;數月之間,或能儘絕,則必不能持久:亦困生番之一切要務也。此計為生番所不料,幸勿以略而忽之!

  一、〔信〕明賞罰,以勵功罪。賞有功、罰有罪,國之要典、軍之常經也。賞以勵其志,懲以警其心;不可不明且信矣。今也,不然。罪因親而免,功為仇而除;罰或有時信,賞則多未明。是以賞罰為報怨酬恩之具,欲其令無不行、禁無不止,烏乎可!當賞而賞,不失為賞;當罰而罰,不失為罰:謂之「明」、謂之「信」。當賞而不賞,當罰而不罰;不當賞而賞,不當罰而罰:則謂之「不明」、「不信」。至於賞其所當罰、罰其所當賞,賞之不知恩、罰之不知畏,不惟難乎其為上,亦難乎其為下矣。微勞亦酬之,有大功,施不次之賞,□賞者愈思賞以立功;小過則宥之,有大罪行不測之誅,未罰者亦畏罰而遠罪。為將帥者,果能不以恩怨為功罪賞明罰信於其下,為之士卒者而不畏威懷德以□效於其上,未之有也。況夫兵凶戰危,存亡呼吸;要非高爵厚祿勉於前、嚴刑峻法繩於後,其孰樂與儘心竭力,置死生於不顧乎!由是觀之,則賞罰為有志於報國安民、將兵殄寇者,尤當究心者焉。

  以上八條計畫,目前一、二而已。蓋由卑職武人,不學無術,短於文辭;縱心有所能明而言之維艱——尤難筆之於書,故不能周詳至儘耳。

  該者,多有屯田一說。夫屯田,固古今來有敵國外患之相持,必因糧於人而欲久於用兵之極要首務。今生番在封域之中,服化仍吾赤子、梗化則滅此朝食;屯田何為!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久也。時勢有不同、人地有相異,安可一概而論!此不過泥讀成書、罔知變法,見其利、不見其害,能為言而不能行;剽竊前人之唾餘,自以為武、苴、頗、牧之良策;故卑職不敢贅及者也。

  除列條恭陳外,伏祈鑑察!須至條陳者。

  •九月初八日(西曆十月三十日——禮拜日)

  八月分教職單(八月二十六日京報)

  ……訓導,……福建永福,鄭蘭(臺灣)。

  •九月十四日(西曆十一月初五日——禮拜六)

  劫餉案破獲

  臺北煤務局被劫餉銀三千餘金一案,已列前報。前月,上憲諭令煤局委員鄧君、淡水縣沈君、奎隆廳徐君三人分賠此款,以免追究;各人賠畢,作為了結。惟淡水縣沈明府心有不甘,暗中購線拿獲劫賊一名,嚴刑審訊,供系煤局工人因鄧委員卸辦在即,賄囑工人三十名入局搶銀,實搶得銀千餘元,捏報三千餘金耳。得供後,立將工人等拘齊研訊,悉照前供。刻下水落石出,已由淡水縣通稟各憲:各人可免處分。惟鄧委員之事,未知如何過去也。俟有續信,再為錄之。

  •九月十五日(西曆十一月初六日——禮拜日)

  恭錄諭旨

  九月初六日,奉上諭:『彭玉麟先後陳奏「請開兩江總督署缺』並「開巡閱江海差使」各一摺,覽奏,情詞懇切,自應俯如所請,准開兩江總督署缺。至該侍郎巡閱江海有年,不辭勞瘁;整頓水師,深資倚任。仍著照舊巡閱,毋許推諉。劉坤一,著即開缺;大學士左宗棠,著補授兩江總督兼充辦理通商事務大臣。劉坤一,著俟左宗棠到任後再行交卸,來京陛見。欽此』。

  •閩撫回轅

  福建巡撫岑宮保於閏七月十六日渡臺,已列前報。茲聞十八早,啟行;十九日,抵臺北。即由陸路前赴臺南,沿途察看地方情形;於站上將勒索錢文之夫頭戮於街市,又於半途殺搶犯一名、命犯一名。八月初二日,抵嘉義縣,按站前行;至初七日,始抵郡垣。十三日,往鳳山,閱砲臺;事畢,仍由陸路回臺北。八月二十五日,行至大甲溪;詢悉彼地每逢春水漲發,輒阻行人。因兩岸寬闊,山水迫促;一遇急流,其勢莫遏:故行者無不望洋興歎。宮保問明,即飭郡劄縣,每縣派夫二千五百名,限十月內到齊,興工築建石橋及開河作路;著隨員卓太守維芳承辦。太守即內渡商辦鐵籠,以備裝載石塊,堵塞洪濤。擬用鐵籠百個,築橋其上,以濟旅人。約計鐵、石料銀,共須二、三十萬兩云。本月初一日,「永保」輪船由臺北內渡。緣臺北自八月二十五日以後,連日風狂雨驟,山水陡發;房屋間有倒塌,泊船幾瀕於危。查「永保」系八月二十九展輪,初一日抵羅星塔;岑宮保之隨從親兵,已由此船先到。因是日天色不佳、風力過迅,宮保尚未下船;俟至初二早,風色略定,始諭「琛航」輪船啟行。初三午後,即抵羅星塔。沿途風浪大作,海濤倒立;船上各人行李,均遭水漬。搭客等不能安坐,亦不敢成寐。聞宮保於午後由羅星塔登岸,入船政局各廠觀覽。因黎星使日前為其師黃覲庭太尊招去閱墳,在閩縣屬之洪山橋未回;是以宮保不獲晤談。旋即晉省,各文武官員隨從人等皆乘舟銜尾而進;申刻,已俱回撫轅矣。

  •九月十九日(西曆十一月初十日——禮拜四)

  發抄旨一道(九月初七日京報)

  何璟奏「臺灣道劉璈飭赴新任」,奉旨:『知道了。欽此』。

  •九月二十三日(西曆十一月十四日——禮拜一)

  發抄旨一道(九月十一日京報)

  岑毓英奏「臬司張夢元交卸臺灣道篆、陛見起程北上日期」,奉旨:『知道了。欽此』。

  •九月二十六日(西曆十一月十七日——禮拜四)

  閩督何(璟)奏恭報出省校閱營伍日期摺(九月十四日京報)

  閩浙總督臣何璟跪奏:為恭報出省校閱營伍日期,恭摺仰祈聖鑒事。

  竊照光緒七年輪應查閱閩省營伍,欽奉諭旨派臣校閱;由部恭錄咨行到閩。臣遵將省城應行□辦緊要事件,督飭司道分別清理;原定閏七月初旬,親赴上下游校閱各營、慎簡軍實,以仰副朝廷修明武備之至意。時值福建撫臣岑毓英亦定是月十三日渡臺查勘全臺形勢,當念督、撫同時外出,省垣究覺空虛;且兩署日行事件,均委藩司代拆代行,亦覺煩重。其時省垣及沿海地面同被颶風,是否成災?尤須亟委勘辦,以恤民艱:是以暫緩起程。茲據各府廳、縣先後稟報遭風情形,田禾無甚損壞、糧價照常,閭閻均尚安謐;撫臣渡臺查勘將□,約計八月中□儘□內渡。現臣定於八月初十日帶印出省,先赴長、福、興、泉及同安、廈門,由漳到汀、上抵邵武,折從建寧、延平回省,挨次校閱。□俟全閩閱竣,分別等第,恭摺奏報。臣出省後,所有臣署日行事件,照章飭委福建藩司陳士杰代拆代行;遇有緊要公事暨題奏咨案件,仍包□遞送行次,由臣自行核辦,以昭慎重。其通商事件交涉中外,□系隨到隨辦;現亦查照舊章,咨交福州將軍會同巡撫督飭該局司道妥為辦理,俾免稽延。

  所有微臣出省巡閱營伍日期,謹恭摺具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欽此』。

  •閩督何(璟)奏道員渡臺片

  何璟片:

  再,新授福建臺灣道劉璈,現於本月初六日來閩稟到。當以臺灣地方緊要,撫番綏民、練兵籌餉,尤宜及時經理;即飭赴新任,以重職守。除檄飭並咨商督辦福建船政事宜臣黎兆棠派撥輪船載令東渡外,謹附片陳明,伏乞聖鑒!

  再,福建巡撫臣岑毓英在臺未回,因未會銜;合併聲明。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欽此』。

  •十月初一日(西曆十一月二十二日——禮拜二)

  閩撫岑(毓英)奏新授道到臺接印片(九月十九日京報)

  岑毓英片:

  再,臣正繕摺間,新授臺灣道劉璈到臺藹見,即日接篆視事。卸任臺灣道新授福建臬司張夢元,俟將經手事件交代清楚,即遵旨入都陛見。謹附片具陳,伏乞聖鑒!謹奏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欽此』。

  •閩督何(璟)等奏為臺屬夏季匪犯正法緣由片

  何璟等片:

  再,閩省光緒七年春季分臺屬拿獲情重匪犯就地正法,業經臣何璟暨前撫臣勒方錡奏報在案。茲查光緒七年夏季分臺灣府屬,據彰化、嘉義二縣先後拿獲匪犯李藝、葉番仔、錢鍾火、廖大篐怕、廖宗喜、張突頭、游時俊、陳瑞、簡將九名,或搶劫拒捕傷人、或夥搶拒殺事主,均屬情罪重大,未便稽誅;稟由道、府委員會同訊明後就地正法,以昭炯戒。據升授福建按察使臺灣道張夢元彙詳請奏前來,臣等覆核無異。除開單咨部查照外,謹合詞附片陳明,伏乞聖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刑部知道。欽此』。

  •十月初二日(西曆十一月二十三日——禮拜三)

  內渡遭風

  新授福建按察使張廉訪,於八月二十七日由臺灣乘「飛云」輪船內渡;未及澎湖,因風折回。九月初一日,再由臺灣展輪;至澎湖而風仍未息,避留兩日。初四日,始達廈門。初五日,由廈門啟行;甫出口而風又作,旋即折回廈門避泊。迨初九日,揚帆直駛。初十日,始抵馬江,入船局謁見黎星使。十一日,即晉省稟到。夫臺灣之距福州,水程不過兩日夜耳。而風信不順,遂延宕旬餘,始獲內渡;亦可知舟行之期殊難逆計,涉大川者其慎之!

  •舊船試行

  福州船局修理「萬年清」舊船及斥去鄭、鄧二管駕,均經列報;現已改派張弁為管駕官。上月初十日,「飛云」輪船抵工;連日招募水手人等,尚未全備。岑宮保欲商派「萬年清」載兵赴臺,故託黎星使飭「飛云」管駕暫借水手過船,以資遣用;於十五日九點鐘,展輪試洋,由馬江駛至館頭而返。四點鐘,仍回工銷差。聞此船鐵板加多,未免笨重;故駛行甚覺遲慢云。

  •十月十三日(西曆十二月初四日——禮拜日)

  趕造鐵籠

  福州船局以快船鐵料尚未購到,各廠工程尚鬆;惟拉鐵廠與水缸廠督造臺灣鐵橋之鐵籠百個,刻下日夕趕工,幾無暇晷。因岑宮保已派委員由香港購到鐵料,期於本月內造完,解往臺灣興築。並聞臺灣城垣,亦該將修繕也。

  •十月二十六日(西曆十二月十七日——禮拜六)

  閩督何(璟)奏臺灣府屬風災查撫情形片(十月十二日京報)

  何璟等片:

  再,本年六月十九、二十等日臺灣、臺北兩府屬因被颺風大雨,致鳳山縣之大烏山地方□水陡漲,淹斃番民十餘口;又淡水、新竹兩縣海邊,草寮民房間有吹倒。其外洋內港商、漁船隻及滬尾營兵船,均被激壞;水手人等亦有淹斃。又宜蘭縣蘇澳營房倒壞四處,沿海哨勇住屋概被吹塌。又基隆廳海口,草寮民房亦被吹倒十餘間。以上各廳、縣,皆幸田禾無礙,經各該地方官分別撫卹在案。詎□□月初一日起、至初三日止,復遭颺風大雨,較前次尤為猛烈。臺灣縣之安平地方,民居、營房俱有例塌;旗後中洲沖開河港一道,擊壞民船三號,人口無傷。鳳山、嘉義、彰化、恆春各縣,民房皆有倒塌;惟鳳山一縣,有壓斃淹〔斃〕民人數丁口。各口船隻,均有沖擊飄沈。又北路淡水、新竹、宜蘭三縣,民房皆有□塌,人口間有傷斃。廟宇、考棚、書院、衙署,亦有損壞。幸各該縣早稻俱已登場、晚禾甫經栽種,尚無妨礙。惟澎湖不宜播種禾麥,全望花生、地瓜成熟,藉資口食;茲因猝遭烈風狂雨,藤葉根株俱多霉爛,有礙收成。此外,後山花蓮港暨吳全城等處,於五月二十三日地震數次,震倒營房暨軍裝局營牆,業經分別修整;尚無倒塌民房、壓傷人口。據藩、臬兩司暨臺灣道、府、營、縣具報前來。

  伏查臺灣各縣疊遭颺風大雨,民房倒塌甚多,人口亦有傷斃;至澎湖地方,五穀不生,惟種花生、地瓜藉以餬口,今被風雨飄搖,根葉霉爛,百姓更形困苦。臣毓英到臺查明情形,即飭臺灣道、府籌買糧米,由輪船運往賑濟。其各屬被災處所,亦飭地方官妥為撫卹。各處倒塌各項工程,應如何修理?沖開港道,應否填復?亦飭分別查辦,務使民番得安耕鑿,仰副朝廷軫念海隅、子惠元元之至意。

  所有臺灣、臺北兩府屬因被颺風大雨查勘撫卹情形,臣等謹附片陳明,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覽奏,臺灣等處被災情形,殊堪軫念!著即飭屬妥籌撫卹,俾免失所。餘依該。欽此』

  •十一月初一日(西曆十二月二十一日——禮拜三)

  稟求署缺

  臺北擢勝營之右營總帶官傅玉臣副戎(德柯),於夏間已向孫軍門請假卸辦;現因艋舺參將缺出,故於十月初內渡,稟懇黎星便轉求署理斯缺,以便代船局釆辦木料。查臺北木料價值最賤,惟苦於釆伐無人,如傅副戎藉兵力以開山,殊覺公私兩便矣。

  •十一月十二日(西曆正月初一日——禮拜日)

  福州近聞

  福州西字報言:閩浙總督何小宋制軍,定於月之初八日操演營伍。又言:閩縣邑尊彭明府近已卸事,代者為繆明府介亨云。又言:福州船政局向有教機器之學堂,刻下聞已停止;其學堂中之教習西人,已束裝回國矣。其所以停止之故,則聞系中國欲裁節此項糜費故也。

  •發抄旨一道(十月二十日京報)

  岑毓英奏「彰化縣大甲溪地方開河築堤」,奉旨:『知道了。欽此』。

  •十一月十三日(西曆正月初二日——禮拜一)

  臺灣道劉(璈)奏恭報到任日期摺(十月二十三日京報)

  二品頂戴按察使銜福建臺灣道臣劉璈跪奏:為恭報微臣到任日期,叩謝天恩;仰祈聖鑒事。

  竊臣於光緒七年四月初八日,奉旨補授臺灣道缺;荷聖恩之高厚,實感激以難名。陛辭後,於六月出京,八月抵閩;奉督臣何璟飭知赴任,遵即東渡。抵臺,謁見撫臣岑毓英,稟承一切。於初十日准升任按察使張夢元將印信、關防、文卷移交前來,當即恭設香案,望闕叩頭,祗領任事。

  伏念臣楚南下士,才識庸愚;前此效力行間,蒙恩簡授浙江臺州府缺,嗣於甘肅署理蘭州道篆。軍民分理,未報涓埃;茲復渥承恩命擢任。臺、澎吏治海防,均關緊要;如臣檮昧,深懼弗勝。惟有矢慎矢勤,實事求是;並隨時稟明督、撫臣認真辦理,以冀仰答鴻慈於萬一。

  所有微臣到任日期及感激下忱,理合叩謝天恩,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欽此』。

  •十一月十四日(西曆正月初三日——禮拜二)

  閩撫岑(毓英)奏開築大甲溪緣由片(十月二十四日京報)

  岑毓英片:

  再,彰化、新竹兩縣交界之大甲溪,地當衝要。每遇春、夏之交,溪水汜濫異常,田地多被沖沒;行人遭溺斃者,亦復不少:久為地方之患。臣此次渡臺,據沿途官紳面稟前情。嗣行抵大甲,當即緣溪踏勘。查此溪離海不遠,兩旁皆山。寬有六百二十餘丈,既不能建橋;而盈涸無定,又不能行舟。再三審度,惟有開挖河道,即以溪中亂石,用篾籠間雜鐵籠,裝築長堤,形如八字;將各股溪水束歸河中,流入於海;即可用舟過渡,不致為害;仍另開堰溝,以溉田畝;並將兩岸荒地招佃開墾,於民生實有裨益。至河堤須築三、四丈寬,中間雜種竹木;數年後,根深蒂固,可期堅久。詢諸官紳耆老,僉以為然。並據該紳等面稟:情願於冬季農隙之時,捐助夫役,聽候分派。所需篾籠、鐵籠等物,即由臺灣、臺北兩府舊存海防經費開支。現飭印、委各員分投採辦,俟仲冬臣復行渡臺,順便親督開築,並派附近防軍協力相築,以期剋日蕆事。臣謹附片具陳,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欽此』。

  •十一月十七日(西曆正月初六日——禮拜五)

  閩督何(璟)奏請頒賜匾額片(十月二十五日京報)

  何璟等片:

  再,臣渡臺時,據淡水、基隆等處紳耆稟稱:『臺灣各屬均建有天后神廟,每遇風雨為災,虔誠祈禱,輒著靈應。本年六月十九日暨閏七月初一、二、三等日,臺灣沿海地方疊遭颶風狂雨,勢甚危急;紳耆等偕同地方官禱於天后神廟,幸蒙神□顯應,風雨頓止。海濱居民田廬,不致大有傷損。稟懇奏請頒賜匾額,以答神庥』等情;並據該府、縣稟同前由。臣等查廟祀正神,能禦災捍患、有功德於民者,例得請頒匾額。今臺灣各屬天后神廟祈禱輒應,功德在民。合無仰懇皇恩頒賜匾額一方,敬謹刊刻,分送懸挂,以昭崇報。謹附片具陳,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奉旨已錄。

  •十一月十八日(西曆正月初七日——禮拜六)

  琉臣殉義

  東瀛西字報言:有琉球遣臣兩員前往中國京都,一則自刎而死、一則絕食而死。大約因日本夷滅琉球一節,故為此舉,更甚於秦庭之哭矣。刻下中國即以華禮優給葬埋,深為敬禮。中國之重視此琉球人,殆以兩人為國效死,忠烈可嘉!□欲令日本交還琉球之意。此時中國日見強盛,日本水師尚未精美,恐不足與中國抗衡也。該報所言如此;然中國則未聞有琉球人在京都殉義之信,未知確否。姑照錄之。

  •十一月二十三日(西曆正月十二日——禮拜四)

  京都郵信

  北京西友來信,言琉球既滅之後,去年曾有琉臣至總理衙門求請中國代為設法。今年又聞有琉球二臣至天津,求請李伯相代籌;抵津後,琉臣中已有一人身故矣。……

  •十一月二十五日(西曆正月十四日——禮拜六)

  論琉臣殉義

  客有問於余者曰:『琉球遺臣殉義之事,果有之乎』?

  余曰:『此事系由日本報中譯出。前者曾聞有琉球遺臣至中國求援之說,而未聞其以身為殉;今日本報既有此信,言一則自刎而死、一則絕食而死;言之鑿鑿,想非無稽之談。故本館譯而登之耳』。

  客曰:『子以為琉臣之死,義乎』?

  余曰:『烏得不義!琉球蕞爾之國,其臣雖有忠君愛國之心,而苦於力有未逮;目睹強鄰之肆行殄滅,至於夷為郡縣。斯時欲背城借一以固守疆土,則素無兵力之可恃;欲隨波逐流,緘口結舌聽其社稷邱墟、宗祐顛覆,則又不忍坐視。不得已,而出此控於大邦之計;其□已可憫矣!「旄邱」之詩曰:「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彼黎侯之失國,其臣尚有不勝望幸之意;而況琉球傳國久遠,一旦而遭覆絕,誰非臣子、誰無忠愛,有不奮發而起以求絕而復續、亡而復存之策者乎!求之不得,而出於一死。彼其意,固欲得當以報國王;而值大邦之不暇,又不敢怨人謀之不忠,惟有一死以謝國王而已。奈何猶以為非義也』!

  客曰:『琉球被滅之時,琉臣中亦隨風而靡,絕不聞有致命以殉社稷者。今茲二人至此時而始死,不亦晚乎』?

  余曰:『是又不然。琉球之為國,其政教向未振興;其所以綿延以至於今者,第以地瘠民貧,無人覬覦。且世世服屬中國,又不敢開罪於鄰封;故苟延以至於今。及今而闢地開疆之輩,以為得此猶勝於石田,遂狡焉而逞志;爾時琉王且無如之何。如但以殉國為義,而國存與存、國亡與亡而究何補於國!故留此身以有待。直至揆時度勢,實屬無可如何而後出於一死,豈晚也哉』!

  客又曰:『琉臣既有殉義之人——如此二人者,其必具忠愛之念、懷奮興之志;度其生平,亦必抱負不凡者。顧何以琉球未遭覆滅之時,絕無思患預防之計,輔其國君整頓國政,使之有蒸蒸日上之勢,庶幾強鄰有所畏忌而不敢肆?不此之務而徒懷此忠君愛國之意,以一死謝責;抑何見之小耶』!

  余曰:『孔子之論管仲也,曰:「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哉,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管仲不能一死,而孔子猶諒之;並以管仲前所事之子糾實非可與圖成之人,故管仲不必為之死。若琉球之為國,本屬政教不興,國王又復不聞有勃然奮興之舉;該二臣即懷振興之志,亦慮不能藉手。而況地方狹隘,僻處偏隅;一有變更,益足以招強鄰之釁。轉不若因陋就簡,人或不動席捲之心夫!是以不敢有所作為。而孰知狡焉思逞者,乃終不肯釋然也!至此而琉臣之意悔與憂並、憤與恨俱,急欲圖報復之舉而卒不得;斯時而不死,則平時素餐負國之罪,益不可以挽回。此自刎者所以不惜喪元、絕食者所以深慚負腹也。嗚呼!琉球有此二人,琉球雖亡而不亡矣!子乃猶不釋於懷耶?春秋戰國之時,勢與今日本屬懸殊,而情形頗覺相似。琉球之在春秋,則莒、小邾、共、滕而已。昔宋王偃患其國小不振,奮然而興,而恃其力、不布其德,滅滕、敗齊魏之兵,專以夷滅為威、以殺戮為強;其後卒遭眾怒,而爝火之明一焰即滅。琉球雖不幸而遭夷滅之慘,而海內之士皆莫不同聲歎惜,誠如其冤也。今復有此遺臣效包胥秦庭之哭,而繼之以死;吾知淚儘成紅、血將流碧,即求諸古今載籍之中,當亦無與相埒!雖宋之李若水、明之金黃諸臣,皆不得專美於前矣。設或有鑑其孤忠,□為之竭力謀復,則琉球可以亡而復存;或有鑑其血誠,而惻然動念還以故土,則琉球亦可絕而復續。即不然,琉球宗社終無復祀之時、琉球民人迄無故君之返,而此二臣者,其忠心義氣足以照耀古今、震爍史乘。後人修琉球紀傳,必將秉筆大書曰:「琉球亡後某年某月某日,其遺臣某某死之」;是亦足以千古矣,又孰敢該其後也哉』!

  客唯唯而退。

  •閩省近聞

  閩撫岑宮保由貴州調去之兵,陸續渡臺;已列前報。繼知駐紮馬尾者,尚有千名。前月二十八日,何軍門秀林部下所轄五百名,已派船局「揚武」輪船載往臺北,駐紮雞籠防守。至去冬所募楚軍四營,宮保已飭孫軍門遣散,即將此餉銀移給黔軍;大有除舊更新之象云。又聞本月初八日辰刻,宮保往馬尾船政局勘視所造之鐵籠,即由「永保」船裝載十四個運臺。宮保是日未刻,登船渡臺。先於船上祭告天后、江神,申刻開行。因東北風迅利,是夕泊於館頭。連日陰霾寒凍,恐起颶風;待至十三日天色稍霽,乃敢出口。此次隨行黔軍,只帶百名。時蔡軍門所帶黔軍一營,暫駐馬尾;望後,附輪東渡也。又聞宮保此次渡臺,系督飭趕造大甲溪兩岸沿□,防來春水漲云。

  •閩督何(璟)奏參革局員審辦片(十一月初四日京報)

  何璟等片:

  再,據署臺北府知府陳星聚稟稱:『前管八斗煤局委員補用同知鄧秉鈞呈報煤局工本銀兩被劫一案,經署淡水縣知縣顧鎔會營先後獲犯楊來、陳炎及家丁王貴、局差陳玉、邵祿、邵家聲到案,訊有該局司事即同知鄧秉鈞之弟試用從九品鄧秉銓雇令假裝劫搶情形,請示辦理』。當經臣批飭將鄧秉銓及各犯提省審辦,並飭同知鄧秉鈞旋省候質。並據藩、臬兩司轉據福州府知府解煜詳:『遵提研鞫,據局差陳玉供稱:「本年五月二十八日,該局司事鄧秉銓與家丁王貴因虧空公項,適有工本解局,隨囑該局差雇倩楊來、陳炎於是夜四更時分假裝搶劫情形,在外喊搶;並令邵祿、邵家聲先將門窗撬破、銀桶四個毀壞,並在局內放鎗喊賊助勢」等語。質之楊來、邵祿、邵家聲,供亦相同。惟陳炎與家丁王貴狡供不認;而司事鄧秉銓等親供,亦恃符飾辯。詳請將試用同知鄧秉鈞、試用從九鄧秉銓先行奏咨革職,以便審辦』等語前來。

  臣等查此案該局司事鄧秉銓虧空公項,輒敢囑雇陳炎等假裝搶劫情形、侵吞工本,已有陳玉、楊來等供詞可據;實屬罪不可逭。至於試用同知鄧秉鈞,於工本重款並不親解工所,傳各工匠當同散給;竟敢派人解交伊弟鄧秉銓收管,更難保無串同舞弊情事。似此貪詐之員,未便姑容。相應請旨將試用同知鄧秉鈞、試用從九鄧秉銓一並先行革職,以便嚴刑按例審辦,而儆官邪。

  除咨部查照外,臣等謹附片陳明,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著照所請。該部知道。欽此』。

  •十一月二十九日(西曆正月十八日——禮拜三)

  煤礦興旺

  臺灣雞籠山煤礦,為中國礦務之大宗。統計西曆一千八百八十一年內所□出煤斤,共有五萬四千墩。查一千八百八十年□□煤四萬一千墩,多至一萬三千墩:是亦可見該處礦務之興旺矣。□下該處地方,亦極熱鬧。去年外國輪船、帆船之至該處裝煤者,計有六十六艘;而兵船尚不在此數。刻下尚有八船在彼等候裝煤;想今年該礦必較去年更勝,是可為中國賀也(說見香港西字報)。

  •十二月十二日(西曆正月三十一日——禮拜二)

  福州瑣聞

  閩撫岑宮保由黔調到之兵,陸續赴臺;迭列前報。茲聞駐紮馬尾之一營系蔡軍門標統帶,亦於上月二十日由「揚武」輪船載赴臺北。其鐵籠,已派「探航」輪船裝運,趕赴大甲溪候用矣。

  去冬改修「萬年清」輪船,至今秋告竣。茲聞九月杪,「萬年清」船載兵赴臺;十一月杪,始由臺回工。因船尾車旁之銅車葉未經修理,致開行時水入船艙約有四、五尺。回工後,即上槽勘視;現已估工再修,方能穩載。查此船修理將及一年,約計工料在十萬元之譜;今則仍須重修,所費誠屬不貲也。

  •十二月十三日(西曆二月初一日——禮拜三)

  縣丞拐婦

  閩有候補貳尹某(姑隱其姓氏),生平好持齋禮佛,入廟拈香。去年於廈門某寺遇一孀婦,臺灣人,年約三旬;其妹約十八、九歲。挈二婢,肥瘦各一。婦與妹及婢亦好茹素誦經,家道頗裕。某既得婦歡,約攜貲遠遁;兼挈其妹、婢同去,妹與婢亦樂從之。前月,由廈門搭輪船出口,擬赴外洋;為海關驗得行李甚都、女眷並麗,詢婦履歷,婦頗愧澀,形跡可疑;被關上扣留,不准出口。某見事有破綻,立即飛逃,已如黃鶴翔空,不知蹤□。現經婦之伯氏控追,稟內敘竊洋萬餘元,金銀飾器、衣物約萬元,請廈門道轉稟上臺追緝;自督、撫以下各署,備文存案。惟該婦等不認某拐帶,其中豈有別情耶!

  •輪船失修

  福州船政局之「揚武」輪船式樣之妙、工料之固,為局中各船之冠。往年常有差使,時加修葺,愈覺□觀。近因管駕者但求安逸,每月坐獲薪水、公費銀六百餘金,終年停泊羅星塔江中。船上人等概事游戲,無暇察看船中器機及船底木料有無損壞;至車房家伙,更不及查看。近聞奉憲飭展輪赴臺,船上人等心皆危懼。因船底之木已有鬆損,而水缸、火爐又多罅裂,臨時始見各要害,深悔平時疏忽;欲請修而不敢動稟、欲掩飾而無可措詞,轉輾□□請能言者乘便進詞,以圖卸過而已。但造此「揚武」兵船計費銀六、七十萬兩,加以每年養船經費亦糜四、五萬金;自成船以來,所費約及百萬。茲乃任其停泊損壞而悉付罔聞,能不代為可惜乎!

  •發抄旨一道(十一月二十二日京報)

  何璟等奏「查明臺灣陣亡病故各員請卹」,奉旨:『唐得勝等,均著照所請,交部照例該卹。單併發。欽此』。

  •十二月十四日(西曆二月初二日——禮拜四)

  發抄旨一道(十一月二十三日京報)

  岑毓英奏「撫卹臺澎遭風難民」,奉旨:『知道了。即著該督、撫督飭地方官妥為賑濟,毋任失所。欽此』。

  •十二月十九日(西曆二月初七日——禮拜二)

  建橋待料

  閩撫岑宮保於前月赴臺趕造大甲溪橋,已列前報。茲聞由船政局代制之鐵籠,建方橫、直一丈;每次輪船渡臺,只能載十餘個。到奎隆後,無船接運;須拆開鐵條、鐵槽,以民船陸續載赴大甲溪邊,頗覺費事。宮保屢催卓太守、畢司馬兩委員趕解鐵籠,限年內即須清楚;而船政局已定期臘月十一日停工、新正二十一日開工,則鐵籠未造者亦從此歇手矣。宮保竭蹶以圖,不遑朝夕;而諸事尚多掣肘,不識將來能否告成!故委員之急公者,無不共籌創始之規焉。

  •十二月二十一日(西曆二月初九日——禮拜四)

  侯相接篆

  左侯相自長沙啟節,聞年內總可抵任;此已列報。茲閱「字林報」稱:侯相已於十八日節抵金陵,業經接篆任事矣。

  •十二月二十二日(西曆二月初十日——禮拜五)

  琉臣瑣尾

  東瀛日報稱:琉球有遺臣兩員於京都殉義,曾照譯於前月十八日報中。茲本館接天津來信,知此兩臣一系世子、一系郡□。琉球滅後,到津作秦庭之哭;即去年報登寓居河北大王廟者也。住津兩年,於事無濟;家亡國破,時切隱憂。連月欲進不能、欲歸不得,徘徊歧路,狼狽殊深!世子系承統繼緒之人,焦思尤甚;早已染病,日甚一日,幾不能瘳。升任津海關道鄭玉軒京卿在任時,彼所有旅費,均由關道供給;仰人鼻息,事已難堪。迨京卿奉命出洋,此二臣更貧病交逼;然而一線尚延,並未雙殉國難也。聞於凍河前,業已去津矣。

  •閩浙督何(璟)等奏揀員請補海外同知員缺摺(十二月初一日京報)

  閩浙總督臣何璟、福建巡撫臣岑毓英跪奏:為海外同知員缺緊要,揀員請補以資治理;恭摺仰祈聖鑒事。

  竊照光緒七年八月二十一日准吏部咨覆:『候補知府准補臺灣府中路同知陳星聚,准其補授臺北府知府。坐閏七月十九日』等因。按閩省照限八十日減半計算,扣至本年八月二十九日作為開缺日期,應歸八月份截缺。所遺中路同知系海外要缺,例應在外揀員調補。惟該同知分駐中路撫馭民番、稽查海口,非精明幹練之員,弗克勝任。臣等督同藩、臬兩司遵於內地現任同知內逐加遴選,非現居要缺、即人地未宜,實無堪調之員。至應升人員,一時亦乏其選。茲查有記名分發候補同知鄒漸鴻,年五十六歲,廣博羅縣人;由附生,應咸豐辛酉補行戊午正科本省鄉試,中式舉人。同治四年,遵例報捐內閣中書,分發行走。同治八年,補授實缺。九年,遵例捐免歷俸,奉旨記名以同知用。光緒二年,加捐分發,指省福建,歸候補班補用;領照來閩。是年十二月初十日,到省。會查該員鄒漸鴻年力強健、處事精詳,以之補授福建臺灣府中路巡撫同知,洵堪勝任。惟調缺請補,與例稍有未符;第人地相需。且該員系記名分發人員,例准先儘請補。合無仰懇天恩,俯念海外員缺緊要,准以記名候補同知鄒漸鴻補授臺灣府中路同知,俾要缺治理得人,實於地方有裨。如蒙俞允,該員系記名候補同知,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並免核計參罰。據福建藩、臬兩司會詳前來。臣等謹合詞恭摺具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敕部該覆施行!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吏部該奏。欽此』。

  •十二月二十三日(西曆二月十一日——禮拜六)

  接篆續聞

  前閱西字報稱:左侯相已於十八日接兩江督篆;當經照譯在報。茲本館接江寧來信,知侯相於十六日由漢口開輪南下,並須閱沿江砲臺;大約日內方可抵寧,二十四日接篆也。

  •十二月二十四日(西曆二月十二日——禮拜日)

  溫郡前情

  溫州來信云:今冬市面異常清淡,兼之雨多晴少,各業更見蕭條。惟榖一項,富戶囤積如山,窮民無處告糴;再加販運賑饑,致米價朝騰夕漲。幸臺灣糧食云集,賑務稍鬆;連日之間,鎮江、四川各處米船以臺灣不能暢銷,均連檣而退。至溫郡兼有裕大、復大等行購買榖米,照價零糶每斗計大錢二百五十文,外加一升貼斗;似此折算,每斗僅二百二十餘文。故花柳塘一帶,兩行門前提筐攜盒而來者,實為擁擠。噫!使無此米接濟,窮民其猶可謀生乎!

  •十二月二十五日(西曆二月十三日——禮拜一)

  閩撫岑(毓英)奏提督丁憂請賞假回籍片(十二月初四日京報)

  岑毓英片:

  再,據分統黔軍駐防臺北記名提督吳永安呈稱:接到家信,痛悉伊母黃氏於本年八月初七日在籍病故;請委員接統防軍,俾得奔喪守制等情。臣查近年帶兵提督——如浙江提督黃少春於上年十一月在任丁憂,奉旨改為署理;又湖南統領防軍之記名提督蘇元春於本年五月在營丁憂,經前湖南撫臣李明墀奏請賞假回籍治喪後仍回防營,仰邀俞允:皆以防務方殷,不能不令其移孝作忠也。今臺灣防守事宜,在在需員整頓;該員吳永安謀勇兼優、馭兵有術,且年力強壯、能耐海上風濤,實為提鎮中不可多得之員。合無仰懇天恩,賞給記名提督吳永安假期四個月,飭其回籍料理喪葬事畢,仍馳回臺北防□,以重防務。除將該員所帶黔軍飭記名提督蔡標暫行兼統外,是否有當?謹附片具陳,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著照所請。兵部知道。欽此』。

  •閩撫岑(毓英)奏設法賑濟澎湖饑民片

  岑毓英片:

  再,臺灣府屬之澎湖地方前遭颶風,百姓所種之花生、地瓜,根葉霉爛,餬口無資。前經臣飭升任臺灣道臬司張夢元籌撥糧米,運往賑濟;附片奏明在案。嗣臣旋至基隆據澎湖紳士稟訴被災情形,復批飭新任臺灣道劉璈籌款採買雜糧,解往接濟。

  嗣據該道稟稱:『張夢元任內,已將義倉存榖提出二千石碾米運澎散賑。現又由臺局貨釐項下提銀五千兩,委試用通判李嘉棠帶往浙江溫州府採買暮蕷、小米等項,運回澎湖添資賑濟。惟查澎湖各島饑民共有八萬餘千丁口,前項雜糧恐不敷分散;請寬為籌備』等情。又據臬司張夢元面稱:『由臺灣交卸旋省,道經澎湖,目睹各島饑民甚重。該饑民等紛紛哭訴,深堪憫惻!臣查澎湖地土瘠薄,戶鮮蓋藏;此次被災較重,饑民竟有八萬餘千之多,嗷嗷待哺。亟應設法賑濟,以免失所流離。時督臣何璟巡閱營伍,尚未旋省;臣與司道商籌,由省城增廣倉義榖項下提陳榖二萬石碾米,陸續裝輪船運往澎湖,並飭臺灣道遴委妥員前往會同澎湖通判鮑復康確查各島饑民實有若干,分別等第妥為散給,以仰副聖主子惠元元之至意。至動撥倉榖,仍籌款買補還倉,除陳易新;亦屬兩便。謹附片具陳,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即著督飭該地方官妥為賑濟,毋任失所。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