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選輯(三)

  光緒二十一年(下)

  ·光緒二十一年(下)·

  南洋大臣張之洞來電(四月初七日到)

  福州將軍慶裕等來電(四月初七日到)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初七日到)

  都察院代遞選用道李光漢等條陳時務呈文摺(四月初八月)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初八日到)

  戶部代遞主事劉寅浚條陳時務呈文摺(四月初九日)

  戶部代遞主事鄧福初條陳時務呈文摺(四月初九日)

  都察院代遞候補道易順鼎等條陳時務呈文摺(四月初九日)

  國子監司業瑞洵奏時局艱難宜籍外援以資臂助摺(四月初九日)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初九日到)

  福建陸路提督程文炳請重訂和議摺(初十日到)

  南洋大臣張之洞等來電(四月初十日到)

  盛京將軍裕祿等來電(四月初十日到)

  都察院代遞奉恩將軍宗室增傑等條陳摺(四月十一日)

  軍機處電寄唐景崧諭旨(四月十一日)

  翰林院代遞編修楊天霖條陳時務呈文摺(四月十二日)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二日到)

  陝西巡撫鹿傳霖奏和款狂悖太甚萬不可從摺(四月十四日到)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四日到)

  陝甘總督楊昌濬來電(四月十四日到)

  陝西藩司張汝梅來電(四月十四日到)

  都察院代遞江西舉人羅濟美等條陳摺(四月十五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十五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十五日到)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五日到)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五日到)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六日到)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六日到)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奏查明澎湖失守情形摺(三月十四日、四月十七日到)

  軍機處錄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法使問答奏片(四月十八日)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八日到)

  署南洋大臣張之洞來電(四月十九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十九日到)

  廣東巡撫馬丕瑤奏強寇要盟權奸挾制籌策具陳摺(四月二十一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一日到)

  出使大臣龔照瑗來電(四月二十一日到)

  美使田貝來電(四月二十一日到)

  署南洋大臣張之洞來電(四月二十二日到)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二十二日到)

  出使大臣許景澄來電(四月二十二日到)

  軍機處電寄慶常諭旨(四月二十二日)

  軍機處奏進呈日本條約片(四月二十二日)

  署南洋大臣張之洞來電(四月二十三日到)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四月二十三日)

  刑科給事中謝雋杭請派李鴻章李經方赴臺交割摺(四月二十四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四日到)

  軍機處電寄李經方諭旨(四月二十四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五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五日到)

  德國外部來電(四月二十五日到)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四月二十五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六日)

  軍機處電寄許景澄諭旨(四月二十六日)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四月二十六日)

  軍機處電寄唐景崧諭旨(四月二十六日)

  侍郎長萃請飭李鴻章親赴臺灣辦理交割事宜摺(四月二十七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七日到)

  福州將軍慶裕等來電(四月二十七日到)

  軍機處奏赴臺辦理交割除李經方外實無別員可派請飭不准推諉片

  軍機處擬給李鴻章電信(四月二十七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八日到)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四月二十八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九日到)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二十九日到)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四月二十九日)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五月一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二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二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三日到)

  前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五月初三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四日到)

  署南洋大臣張之洞來電(五月初四日到)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五月初五日)

  前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五月初五日到)

  署南洋大臣張之洞來電(五月初六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六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六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七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七日到)

  前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五月初七日到)

  軍機處擬給張之洞電信(五月初七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八日到)

  閩浙總督邊寶泉等來電(五月初八日到)

  福州將軍慶裕等來電(五月初九日到)

  前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五月初九日到)

  上海道劉麒祥來電(五月初九日到)

  軍機處擬給慶裕邊寶泉電信(五月初九日)

  署理福建臺灣巡撫布政使唐景崧奏報失守澎湖各員解閩日期摺(五月初十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十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十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十日到)

  軍機處電寄張之洞等諭旨(五月初十日)

  軍機處電寄邊寶泉諭旨(五月初十日)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王文韶諭旨(五月十一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二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二日到)

  前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五月十二日到)

  署北洋大臣王文韶來回(五月十二日到)

  廣東巡撫馬丕瑤來電(五月十二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福州將軍慶裕等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福州將軍慶裕等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上海道劉麒祥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軍機處電寄劉坤一諭旨(五月十三日)

  軍機處電寄許景澄諭旨(五月十三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四日到)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五月十四日)

  福州將軍慶裕等來電(五月十五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五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七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九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二十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二十一日到)

  閩浙總督邊寶泉來電(五月二十一日到)

  閩浙總督邊寶泉來電(五月二十二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二十四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二十四日到)

  閩浙總督邊寶泉來電(五月二十五日到)

  吏科掌印給事中余聯沅奏報傳聞臺灣劉永福與倭擊戰情形片(六月初二日)

  翰林院侍讀學士准良請明諭將劉永福革職片(六月二十日)

  戶科掌印給事中洪良品奏和款難籌請勿借款以招後釁摺(六月二十四日)

  鴻臚寺卿劉恩溥請勿輕棄臺灣摺(七月二十二日)

  署兩廣總督譚鍾麟來電(十月初六日到)

  ·南洋大臣張之洞來電(四月初七日到)

  初三電奏,計已進呈。頃王使之春江電云:『頃赴外部,極言德向助日;因俄、法牽制,復忌其強,遂有壓日之舉。惟日電稱彼邦屢勝,礙難相讓。若照所請,恐激民變云。假如中國臺、閩、粵民變,何以處之?或足牽制。當稱謝;因請設法相助。隨問「奉旨否」?對「未」;但不便再問。若從民變著想,尚有權衡』等語。查路透電報,倭拒俄、法諸國,確係以恐激民變為詞;正與法外部之言相同。倭既藉民變以拒諸國,我更可籍民變懇諸國以拒倭。昨臺撫唐江電稱:『臺民不願歸倭,欲劫留崧與劉永福在臺同守;僅許送出老母,而家屬不准行。乘機欲亂,有劫司庫、械局之謀,以有備而止。二十八日,砍死中軍、鎗傷平民。旋聞有各國阻止批約之信,目前稍定。倘無轉機,各官及良民均無生理矣。軍火萬難收回,存局恐百姓不准提出。不知各國究竟有切實辦法,能阻割地否?批准期到,大亂立起。電報、驛站,人均逃散,必至信息不通』等語。是臺灣民變,其勢已成;遼民亦必不服,毫無虛假。竊思「恐激民變」一說,正合西例,可冀西洋各國動聽;且措詞又得體。仰懇朝廷熟籌全局,一面飭總署迅速與各公使商;一面電許、龔兩使迅與俄、德、英商,電王使迅與法商,或有轉機。再,英袖手不管,必有隱情;上海傳言倭與英約,分與利益:情形種種可疑。此說如確,我更宜與英商。倭餌英以利,我亦能為;我許英者較厚,自舍倭助我矣。即不相助,亦免助倭為患;似甚緊要。英若作梗,則大局處處窒礙矣。恭候聖裁。請代奏!之洞肅。歌。

  ·福州將軍慶裕等來電(四月初七日到)

  和約未奉明文,傳聞不勝駭憤;不獨遼東根本、臺灣要害,國事人心關繫綦重,萬不可棄;即腹地設局、製造,亦奪我自主之利權,蹙民生、妨國計,並絕日後興復之機。此二事,即論公法亦不合;況賠費過鉅,竭脂膏以借寇齎盜,民何以堪!國何以立!李鴻章不與力爭,圖苟安耳。然萬方解體、四國生心,雖欲苟安,亦何所得!似此和局,千古所無。伏望朝廷俯察群言,迅伸乾斷,駁廢謬約;飭下各將帥嚴備待戰,一面邀各國憑公剖斷計議,大局幸甚!請代奏!慶裕、寶泉叩。魚。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初七日到)

  密。俄、德、法出阻約,或云割遼而未阻割臺,海外傳聞不一。臺亂日起,臣無淚可揮,無詞再瀆。惟反覆焦思,中外固強弱迥殊,但能矢志不割地;有此限制、事猶可為。或已失之地,力不能復,聽其佔據;猶屬有說。臺未失而與人,此端一開,各國援以索地,是不動兵而可裂我疆宇;恐大變即在目前!諸臣可苟安;皇上春秋鼎盛,臨天下之日甚長,斷不可圖苟安。今一割地以後,欺凌艱苦之事,惟皇上一人當之;諸臣不復見矣。割臺,臣可偷生;然天良未泯,甘泯危機,萬死不悔。總之,戰而失與割而失,大有不同;況戰,未必即失耶!至京師之重,重在皇上耳;巡幸而出,披無恫喝,必不立爭京師,即保京師之法。伏乞聖三思。請代奏!景崧肅。魚。

  ·都察院代遞選用道李光漢等條陳時務呈文摺(四月初八月)

  都察院左都御史臣裕德等跪奏:為據呈代奏事。

  據選用道李光漢、丁憂候補道易順鼎、內閣中書陳嘉銘等、吏部主事洪嘉與等、禮部主事羅鳳華等、廣西京官翰林院編修李驥年等、福建京官兵部主事方家澍等、湖北舉人黃贊樞等、江南舉人汪會武等、河南舉人王■〈氵賀〉等、浙江舉人錢汝雯等、順天舉人查雙綏等、山東舉人周彤桂等、四川舉人劉彝等、王昌麟等,各以條陳赴臣衙門呈請代奏;臣等公同閱看各該呈詞,字句間有未盡檢點之處,惟事關重大,情詞追切,既據該職該舉人等各取具同鄉京官印結呈遞前來,臣等不敢壅於上聞。再,原呈字數較多,若照例鈔錄進呈,恐致耽延時日;是以未便拘泥成例,謹將原呈十五件恭呈御覽,伏乞聖鑒!謹奏。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初八日,都察院左都御史臣裕德、左都御史臣徐郙、降二級留任左副都御史臣宗室奕年(感冒)、左副都御史臣宗室奕杕、左副都御史臣楊頤(入闈)、署左副都御史臣沈恩嘉、左副都御史臣壽昌。

  湖南選用道李光漢呈文

  河南候補道易順鼎呈文

  內閣中書陳嘉銘等呈文(略)

  吏部主事洪嘉與等呈文

  禮部學習主事羅鳳華等呈文

  翰林院編修李驥年等呈文

  兵部主事方家澍等呈文

  湖北舉人黃贊樞等呈文(略)

  江南舉人汪曾武等呈文(略)

  河南舉人王■〈氵賀〉等呈文(略)

  浙江舉人錢汝雯等呈文

  順天舉人查雙綏等呈文

  山東舉人周彤桂等呈文(略)

  四川舉人劉彝等呈文(略)

  四川舉人王昌麟等呈文(略)

  湖南選用道李光漢呈文

  湖南岳州府平江縣三品銜選用道李光漢,謹頓首稽首,呈懇都察院臺前:

  彭、左既死,誰與言戰!一和了事,國有常例;其和權常操爵閣督臣一人之手,而天子、大臣不得主持,何暗無天日至此!和此開彼、和彼開此,覆轍在前,人人共見共聞。該爵閣督臣操此和術,故敢欺蒙聖上,敷衍海防,婪帑肥私;與倭奴結親通貲,甘心以國家海軍兵輪、軍械及各利器盡輸倭奴,作倭奴之心腹,為國家之盜賊。故倭奴得以我攻我,箝制淮軍諸將陽戰陰輸,未事先逃。故倭奴得以指揮如意,勢如破竹,如入無人之境;奪朝鮮,侵犯內地城池、口岸,隔絕中國海道,輪船逼近幾輔,恐懼君心,冀遂和謀。朝廷果墮計術,賞還三眼花翎、黃馬褂,誠遣該爵督臣躋倭廷議和。外間傳聞倭奴條約:高麗自主之國,割遼陽以南、割全臺,令前敵繳砲臺、繳軍械,由倭奴在中國設機器局改造中國土貨,賠款二萬萬,駐兵威海六年扼我咽喉、俟繳賠款撤兵,釋放淮軍獲罪之員,俘獻伊、宋、李等條。我中國三歲乳兒聞之,皆知顯係該爵閣督臣心窽、手段;豈聖天子暨各在位大臣獨不洞鑒!即倭奴,亦初不料堂堂中國竟皆能如此順從,而朝廷一一允之。吁!何太阿倒持、江河日下至此!以一窮蹙小島國尚敢如此,倘各大國援例收利,接踵效尤:俄則欲割新疆、甘、陝、蒙古、東三省以東,英、美、法等國欲割粵、閩、蘇、杭、云、貴、川等處。此則問賠款幾萬萬,彼則欲駐兵各要害;此則欲改造中國制度,彼則欲徵收中國錢糧:其亦將照例允之耶?

  職道身越草莽,何知軍國!然弱冠時嘗從胡文忠、左文襄、蔣果勇、李忠武諸公遊,頗曉戎機;自乙酉秋為備倭防俄六條作未兩綢繆計,賫呈惇親王暨江督劉坤一不報後,性耽山水。甲午夏,倭奴事發,不出所料;故持奮袂興起,由閩達滬。乙未正月,自滬起程,二月二十三日到京;取具同鄉印結,將「平倭一助」並前備倭防俄六條於三月二十日具呈繕賫憲臺,懇乞代奏。比荷允錄,二十六日蒙飭京畿道取備履歷、補具副呈,覈准將繕;突聞和議將成,中止。一再壅於上聞,憤鬱鎮胸,不能自已。夫臣之於君,猶子之於父母;豈有父母病危,其子坐視不施救藥者。茲持再呈臺前,伏乞重念列聖基業,國家綱紀、大局安危所係。果如倭約,則遼陽、全臺,倭奴皆得駐兵,使神京腹臂受敵,不僅威海扼我咽喉。憲臺總司綱紀,想必早有碩謀巨畫、宏濟時艱,啟沃君心及時猛省,發奮為雄,斥還條約,告廟誓師,聲罪致討,伐一國以警百國,作轉弱為強、一勞永逸之計。時雖老成軍務晨星碩果,而文英武彥猶如林旅;其為守兼優如山東巡撫李秉衡、其才猷卓越如兩湖總督張之洞、其潔己奉公如廣東巡撫馬丕瑤,他如河南巡撫劉樹堂、臺灣巡撫唐景崧、山東布政湯聘珍、湖北布政王之春、新疆布政魏光燾、海州鹽運分司徐紹垣等,皆由軍務出身,足備棟梁柱石之選。其驍勇善戰,除如福建南隩鎮總兵官劉永福、新疆提督董福祥、甘肅督標中軍官湯仁和、陝西榆林鎮總兵官蔣云龍、廣東高州鎮總兵官余虎恩、廣東陸路提督唐仁廉、長江水師提督黃少春、署長江水師提督彭楚漢、湖南提督婁云慶、甘州提督李培榮等皆著名宿將外,尚不乏忠勇性成之輩。況我朝培養二百餘年,當此需材孔亟之秋,必有匡君濟變者應時而出。即如德國漢納庚,尚聞風興起為中國出力;他如「公義」海輪管駕晏德祿為中外第一良師,皆可用作兵輪駕駛之師。況中國人材輩出林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者乎!是人材不足患也。與其偷一時之苟安、開不了之禍端,以二萬萬填倭欲,何如以三千萬搗倭巢,保全疆土、民命為得計!開缺兩廣總督李瀚章、前臺灣巡撫劉銘傳、江蘇候補道周家駒、大理寺丞林維源皆擁家貲數千萬,為天下財富之最,可暫各借千萬以急其先,各督撫從容籌備以繼其後:是餉不足患也。通飭各督、撫改「額」為「練」,並前改成練免得千三百餘營:是兵不足患也。嚴飭李鴻章督率淮軍收回失守城池、口岸,以續前愆;劉坤一駐節天津,訓練南勇,護衛畿輔;宋慶駐紮山海關,以資捍禦:是備禦不足患也。並飭署江督張之洞改招商海輪,以復海軍:是兵輸不足患也。各機器局加緊造備鎗砲、火藥,以期足用:是軍械不足患也。再,或乘此和議將計就計,賠款約在三十年後,趕緊造購鐵甲兵輪、巨砲、鎗藥等項,招募水中本事甚高者精練二千名,多備炸藥、繩索為奪燬敵人兵輪計;整頓各省防、練、標等軍,籌儲餉糧、選將招賢,亟為備俄計,猶不失為中策。

  謹在備呈臺前,伏乞重念社稷、伏察愚忱,迅賜覈准,速達天聰,用救艱危而全大局;中國幸甚!天下幸甚!

  河南候補道易順鼎呈文

  (見本叢刊第二一二種「魂南記」)

  內閣中書陳嘉銘等呈文(略)

  吏部主事洪嘉與等呈文

  具呈吏部主事洪嘉與、工部主事喻兆蕃、吏部主事鮑心增,為勳臣學術淺妄、懟忿積深,欲以和議傾危社稷、荼毒生民、毀滅聖教,數千年浩劫成於一朝;謹瀝血直陳,籲求聖主振刷精神,事天立命,懲前毖後,旁燭無遺,密與近臣審定大計,以保國勢而靖蒼生。懇請代奏,仰祈聖鑒事。

  一、議和各款實非和約,即倭逆之行軍節度也。倭逆之行軍節度,實本諸十數年前俄夷之節度,不可不知也;敢遂陳之。伏查「西國近事彙編」光緒六年三月二十二日第四條云:『俄擬分兵三路攻我,一趨遼潘、一趨揚子江口,更以一軍溯燕、齊海岸突入內地,橫截河流為奇兵、為遊騎』。燕、齊海岸,即我威海各口也。又,六年七月十五日第七條云:『俄人策時事者曰:「兩國罷兵,我軍將不戰而還,未免餘勇可賈;不若施之高麗,水陸諸軍數道並進,直走其都,如摧枯拉朽耳。即取其地,外盡海洋,內圖遠、沈。倘英人與俄搆兵,即可東向與英爭太平洋之利,兼可扼中國海上之師;縱橫進退,罔不如志:高掌遠蹠,霸國之資也。惟不可徇他國之請,存其社稷、與之通商,諸國均其利,我國失其權。是則所謂婦人之仁,非計之得也」』。由此觀之,倭逆先盜我朝鮮,繼寇我遼瀋、踞我威海,圖突入內地,又擾我南洋,非其用兵飄忽不可測也,實本諸十數年前俄夷之節度,中國平日自不肯留心耳。今日和約又迫我葉遼瀋、割臺灣,駐兵於我威海,實非和約,正倭逆之行軍節度。俄、英諸國地大物博,頗難經理,志僅存於蠶食;倭則窮寇,恆思席捲中原以拓基址,故首先發難。惟其氣力尚小、餉源亦匱,分兵兩路,已虞單乏;若分三路·勢更難支。我之疆域,環峙於南、北洋;倭逆局促,處我輻中。譬猶人身百體皆具,間患風痺。倭逆寇我,猶鍼灸也。鍼灸一施,百體俱起;以困倭逆,力處有餘。今倭逆外強中乾,故鎗傷李鴻章,冀以虛聲動我。不意李鴻章不能誓死相拒,反受其恫喝、墮其術中,上誤聖主、下誤舉朝之大臣;舉臺灣、遼瀋一朝盡棄,且許駐兵威海,奉約為謹。是恐其力不足奪我臺灣,而急割臺灣以益之;恐其力不足據我威海,而先讓威海以俟之;恐其不能三路攻我,而厚遺土地:人民、兵費以輔翼之。故曰議和各款實非和約,乃倭之行軍節度;而我聖君、賢相為所脅而從之,縱一日之敵而貽終身憂、憚目前之勞而甘蹈人陷阱。我國臣民皆有血氣,心知素知以孝事君、以敬事長;和議一成,恐匹夫亦多自殺於下、老臣更必疽發背以死,能不動心乎?

  一、各省准倭逆設製造局改造土貨,此尤開門延盜,拱手奉倭以中國十分之七也。我皇上不甘棄中國於倭逆,何為而允此約!伏思既准倭逆設製造局,則必擇我水陸要衝而扼之、派駐兵船以保護之,取材於山。收我壯丁而用之,每局以萬千人計,其作工之匠,皆其精兵也。其局卡檣濠、皆其金城、湯池也。會匪、奸民授以局中之砲械,皆其攀鱗附翼之士也。非獨此也,既准其收買、改造土貨,則聚人以財;不出數年,民與倭相習,誰復知有朝廷者!非獨民也,奸紳豪吏無不貪其賕賄,搖手動足而天下去其大半;此時雖欲悔之,曾何及矣!嚮亦謂李鴻章老成持重,必無背叛之情;且恐言者過當,激則生薄。今觀此約,李鴻章何獨持重於彼而不持重於此!此豈倭逆所敢望!雖使倭逆起傾國之兵以與我爭鋒,亦斷不敢望獲利至此。歐洲各國,殆亦夢不及此。開闢以來,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曾未敢如此施諸人國者也!豈李鴻章誠叛國耶?不然,豈李鴻章已憒憒耶?聞李鴻章未赴倭之前,倭逆會來電信,問『有讓地之權否』?李鴻昌答曰『有』。續倭逆又電問云:『有概行讓地之權否』?則李鴻章已鼓輪東往,不及答矣。此豈其概行讓地之權耶?此約果成,雖使九廟有靈、皇天眷顧、忠臣義士呵護本朝於九原之下,亦無如人事何也!竊願我聖君賢相,毋為所欺紿也!

  一、李鴻章少年英發,本屬不羈之才,階緣佳會,遂立功名;特未嘗學問根柢匪深。浸淫歐洲民主之說、濡染西洋機巧之學,震其空名,闇於實際。附會於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一言,遂悍然鄙士夫猶土芥、視君父如路人,呼孔聖為「老二」,奉西人若神明。聖師不足繫戀,君父安解縈懷。是則所謂「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更兼雄才大略,亦多鬱抑。趨事急功,恆被掣肘;激成忿恚,牢不可拔。前此志士仁人憫其學術、憂其心術,尚哀其志事;此次和約出,則雖其骨肉親暱、孝子慈孫,亦不能復為之曲諒矣!假使李鴻章尚能率其所知,竭誠盡忠、闕疑闕殆,慎行其餘,亦足於國家有涓埃之補。我皇上曲成不遺,尚宜溫詔慰喻,許以盡展所長,以取一時之務。若此等和約,不過欲借倭逆以治中國;李鴻中豈學嬴秦氏者耶?何其似也!語云:「難以一人手,揜盡天下目」;李鴻章焉能盡天下人而欺之、而降伏之!聖天子英年典學,圖治方新;老臣、碩輔布列盈廷,講正學、識時務者,不乏其人。夫社稷傾危、生民荼毒、聖教毀滅,千年浩劫成於一朝,此何等大事;豈無一人持定力以砥柱之!微臣固願朝廷厚待勳臣,亦不忍視聖主為兩截人所誤!

  一、此約不獨揆之天地、祖宗、聖賢之心為不宜行,即按諸「萬國公法」亦決不宜遵。遵之,即陷我皇上、我執政於不義,必為外國人所鄙笑。伏查西人「萬國公法」,有「邦國不得擅棄土地」之條。「公法便覽」曰:『就一國而論,國家雖有轄地之權,要不得鬻尺寸以與他國。故居民未願,並他國國家毋得擅棄之:是謂公義』。「公法」又有「讓地宜詢於居民」之例。「公法便覽」論曰:『割地改歸他國,當出居民情願』。「公法」卷二第三章三節曰:『持權無限之君,雖曰惟所欲為,實則祗可以其權保國而不可以之喪國。若立約以喪國,其約即可廢』。今者民情咸欲致死於倭,不顧改屬倭逆國家;豈忍擅棄之以犯公義!此約之不當成者也。

  一、此約即末嘗成、無所謂廢,自不能責我失信。查「公法」曰:『兩國和約,以署押、蓋寶之日為始』。又曰:『使臣議約,一切悉遵密諭。其君有可辭者四:如議約後,方知立約之意由於誤會而不可行,其可辭者一也。知所約必有害於他國,其可辭者二也。知所約為力之所不能行,其可辭者三也。事勢更變,所約歸於無用,其可辭者四也』。今此約尚未蓋寶,又實為力之所不能行;豈能誣我皇上以不信乎!又云:『設使和約必待國君蓋寶後為始者,則以上各節皆不必論』。蓋臨時由國君自行裁度,無所謂辭、不辭也。近世議約,大都從此。今蓋寶換約尚須時日,既無所謂辭、不辭矣,更何所謂信、不信耶!

  一、倭逆盜賊行徑,海內所不容;李鴻章之蔑國,並為西夷所不與。「公法」有云:『師出雖有名,按理不可以所踞土地為己有』;蓋懲人不得過當、慮己不得過遠。故邦國露兼併之意,鄰邦必視為有盜竊之心,而合力以攻之。法國路易十四、那波崙第一二君,可為前車之鑒。又云:『邦國不得苛求而肆行無度;若彼國時加橫逆,此國不但令其賠償、且加簿懲以警將來;甚至彼國無道、怙惡不悛,翦裁之可也』。今倭逆師出無名、肆行無度,屢加橫逆於我:其為海內所不容,一也。和約各款,欲一舉而遂覆我國,顯露兼併之意,正公法所謂「盜竊之心,宜合力以攻之」者:其為海內所不容,二也。盜竊得志,各國將受其禍,漸不可長;正公法所謂「知所約必有害於他國,可辭其約」者:其為海內所不容,三也。擬請旨暴其罪狀,布告各國;連約同盟,共遏亂萌。竊聞各國使臣已商量總署王大臣謂:『中國如是喫虧,何以自立?請大皇帝暫緩數月不與換約,各國當力為排解』。英使臣又謂:『當為力護臺灣,必不使中國失此一片土』。是各國本有不容倭逆之心,又忌其將為西國之禍。我臺灣官民眷戀我皇上,萬夫一心,恨不食倭之肉、寢倭之皮;兼之地險兵精、餉足械利,儘可放手辦理。莫若密飭臺灣巡撫布大義於各國,復密飭南洋資以鉅款購船、買砲,兵威立可大振;亦用兵之一奇也。否則,各邦且齒冷中朝、敬服倭逆,將急起而圖我,恐落倭逆之後矣!「六韜」有曰:『事大國之君、下鄰國之士,厚其幣、卑其辭,則得大國之助與鄰國之助』。倭逆伎倆。又最工於此;我豈可盡失各國敬慕之忱乎!

  一、所謂李鴻章之蔑國,並為西夷所不與者,何也?「公法」曰:『蔑國而立者,可廢』。又曰:『所謂蔑國而立,如執政背義立約以蠹其國,其約可廢而不可遵』。蓋此等事,祗一、二人私意為之,不得為舉國之信約。若以盟約之名而害事理之實,可乎?據此,則李鴻章之蔑國,不待辨矣。試問其懟君玩寇與倭逆相倚重,借公法以束縛朝廷,割地駐兵、許倭逆設製造局於內地、獻俘、繳械、赦諸逃將,有一於此,即難逃蔑國之名。李鴻章欲借「公法」中「忠信」二字以遂其要君罔上之私,請即以「公法」中「蔑國」二字正其背義立約之實!

  一、倭逆志在兼併,勢難姑容。李鴻章立約蠹國,逆節愈著;雖平日信諒之如臣等,今亦悟矣。外間所見約章,更有不忍聞者:曰通商約章未批准,雖交清賠款,仍不撤兵。是即此次條約·一一謹從。如所曰割地,則許之;如曰黃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屬諸島嶼一並在所讓境內,則遂並山海關外附近諸要島,不分界劃而全許之;曰賠兵費二萬萬,則許之;曰已開通商口岸之外,應准添設,以便日本臣民往來僑寓、從事商業工藝製作,日本得在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又得將各項工藝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則亦遂任其設立製造局、轉運機器而概許之;曰荊州沙市、重慶、蘇、杭,日本得派領事官駐紮,則又許之;曰進口商貨暫行存棧,除不納稅錢、派徵一切諸費外,得租棧房存貨,則亦不復計其包攬民間貨釐、煽惑人心而盡許之;曰劉公島及威海口灣沿岸照日本法五里以內地方(約合中國四十里以內)為日本軍隊駐守之區,則亦遂將沿岸數百里而漫許之;曰此次交仗所有交涉軍隊之中國臣民,概予寬貸,並飭有司不得擅為械係,則亦遂屈我國家三尺法、倒持太阿授人以柄而徑許之:我事事不惜步印度、越南、緬甸之後塵。我皇上不復護惜臣民、臣工不復忠愛皇上,俱等諸破甑不顧以求速成此次之和約、以求速鑄成今日之大錯;而後此陸路通商章程,又將何以應之?恐爾時更不敢措手矣!獨坐窮山,果可放虎以自衛乎?臥榻之側,果可容盜賊鼾睡乎?小不忍,則亂大謀;婦人之仁,果不足斷大計也。我皇上得無信左右近習詖淫邪遁之言,疑戰事萬無辦法乎!不知前此軍事之誤,始誤於李鴻章遷延縱敵,不許各軍開仗;而政府大臣又輕任意氣、專事操切,不思謀定後戰,孱將既不可用,陸路咸鏡道又無兩支勁旅一戰、一守以附漢城之背。繼誤於政府大臣袒護親屬私人吳大澂輩,任其空言取巧,將士側目,遂致搖動大局。孔子曰:『敬大臣則不眩』;皇上優禮大臣,何以失之於吳大澂乎?擬請我皇上檢查光緒二十年十二月初三日劉坤一奏「辭督辦關內外軍務,籲懇收回成命」原摺內稱「將軍、巡撫未便節制」,巡撫非指吳大澂乎?貽吳大澂望風潛逃、狂竄數百里,全軍數十營因之俱潰。而劾宋慶者有人矣,劾董福祥者有人矣,為吳大澂洗刷轉圜者有人矣。忍歸咎於諸帥,不忍加誅一吳大澂;忍廢弛軍務、忍奉倭逆約束、忍誤盡君國,但求為吳大澂出脫死罪。我皇上試察情形,果有之乎?倭仁有言:『辦天下事,如何使得意氣私心』!今日軍事,皆意氣私心壞之也。伏願我皇上深鑒劉坤一、李秉衡、宋慶、董福祥、魏光燾、聶士成、李光玖諸臣之忠勛,以協力合謀勉為祉稷之臣,一切假以便宜,勿為遙制、勿為牽掣;遇有機宜,宮中、府中、營中聯為一體,推心置腹、婉商互證,不設成心。先帝詔旨每到江南軍營,將士讀之,無不感泣思奮;良以此也。先帝諭旨、曾國藩等奏議具在,至今人讀之,猶感先帝之誠明而歎曾國藩等之知遇也。又尉繚子曰:『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殺人而萬人喜者,殺之』。又曰:『軍自千人以上,有戰而北、守而降、離地逃軍命曰國賊,身戮家殘』。又曰:『古之善用兵者,能殺士卒之半;其次殺其十三,其下殺其十一。能殺其半者,威加海內;殺十三者,力行諸侯;殺十一者,令行士卒。故曰百萬之眾不用命,不如萬人之鬥也;萬人之鬥不用命,不如百人之奮也。賞如日月、信如四時、令如斧鉞、制如干將,士卒不用命者,未之聞也』。吳大澂、葉志超、龔照璵、衛汝成諸人,真所謂國賊也;如之何其不殺也?伏願我皇上確訪此數人之罪,立與正法,傳首天津、遼陽、山東!如是,則將士感奮,敵不敢加威於我;此烹阿大夫之說也。楚殺子玉而晉文喜,喜殺其所忌耳。倭逆勒我赦諸逃將,殺之而倭逆始懼。至於戰守之法,在知倭逆所長,穩慎以持之;知倭所短,變化以破之:而亦在於知人、用器。臣前保遊擊袁祖禮戰守機宜極為熟悉,天佑蒼生,棄軍之將俱已敗露,軍事必有轉機;此劉宋諸帥之事。若夫開誠布公,明忠邪之歸、功罪之分,信賞必罰;此我聖主、賢執政之事也。自古國家存亡之故,未有不由於此。昔俄夷棄舊都以誘法軍,殲拿破侖六十萬眾,法京屢破,卒為地球雄國。君民一心、患難與共,何畏乎倭逆、何患乎列邦!防刀避箭,豈是丈夫!曾謂中國之大,果群工上下集思廣益、盡心盡分,思患預防,尚欲束手以待斃乎?

  一、賢人者,天地之心、國家之寶,敵人之害也。咸、同中興之功,不可謂非得人之盛所致。擬請旨飭下一、二公忠大臣暨督撫臣:遇有賢才,出具切實保語,奏請錄用;所舉非人,與之同坐。竊見前山西道監察御史屠仁守,矩矱程、朱,希風孔、孟;心如繩直,道若砥平。與人親言,止於慈;與人子言,止於孝;與人臣言,止於忠。且精算術、西學,猶其格致之緒餘。壯年足跡遍天下,師友必殊倫。中國藝術之有裨實用者,亦多精詣,而未嘗輕以示人。官御史時,每上一疏,必潛思存誠,宿齋預戒,期以實意相感孚。後因言事見忤於我皇太后,雖責其言之失體,猶諒其心之無他;雨露雷霆,莫非高厚生成之德。該廢員安土敦仁,居易俟命,默察天時、人事、風俗、人心。去國之初,即在山西講學;德行政事,因材器授,期於體用兼賅、本末俱進。該省人士聞風興起者,甚不乏人。昔倭仁見謫於文宗顯皇帝,卒為中興重臣。該廢員生平志事不後倭仁,大用大效、小用小效;內而公卿輔導之選,外而封疆將帥之任。苟以該廢員處之如烏獲,舉百鈞之鼎,無慮弗勝。我皇太后裁成該廢員,猶是文宗顯皇帝裁成倭仁之妙用。我皇上述先帝之大美,所以復中興之丕基。微臣等念「委贄事君」之義、讀「善人為寶」之訓,懷文宗顯皇帝裁成倭仁之至德、思我皇太后放黜該員之至意,猶是文宗顯皇帝裁成倭仁之苦心。若徒視我皇上宵旰焦勞、屢興乏才之歎,避咎弗言,何以對我皇上、何以對九廟之靈、何以對天下蒼生、何以質諸幽獨!君父安賴此微員、聖賢安有此學問!且該廢員已年逾六旬,縱後此諸大臣中有薦之者,恐年力就衰,將不能為我皇上效犬馬之報矣。此事甚大,臣少閱歷,恐涉疏妄;擬請旨飭下內外公正大臣虛衷衡量該廢員學術、心術,倘有不孚人望,不敢逭斧鑕之誅。又副將銜候備遊擊袁祖禮,雖久經錄用,未展所長。當此議約停戰之日,似宜早加驅策,俾竭其才。各路布置,亦宜趕緊整理;勿俟決裂之日,仍是著著落人之後,反誤視倭逆為不可敵。

  以上各節,皆據實可徵,不敢浮亂妄飾;愧事君之未能,舍盡心而焉可。事關存亡大計,不揣冒昧,謹合辭上陳;懇請代奏皇上聖鑒!謹呈。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日。

  禮部學習主事羅鳳華等呈文

  禮部學習主事羅鳳華、兵部學習主事何藻翔謹呈:為權奸賣國,宜亟罷和議而籌戰備;呈請代奏事。

  竊聞倭約十款要挾太甚,使臣隱忍畫諾,事事屈從;以此講和,固不待李鴻章始能也。倭約種種乖謬、萬不可俯准之故,詳見諸臣章奏者諒已不少,無庸贅述。

  推朝廷遣使之意,不過慮倭氛之惡,震驚畿輔。然倭寇自渡鴨綠江已六月,不能過遼陽、不敢攻天津,又遁而擾臺灣,兵力非甚強也。中國之敗,皆由淮軍望風先逃,吳大澂救援不力所致。宋慶、聶土成、依剋唐阿稍能竭力支持,尚可堵禦;職等固料倭寇未必遽能震撼我京畿也。如皇上以社稷為重、仍作萬一之虞,則暫請皇上恭奉皇太后巡幸陝西。特簡公忠王大臣留守,協力防堵;即使倭寇闖入京畿,亦不過據我順天一府耳,二十三行省仍安然無恙也。堅持不肯賠款、不肯割地之見,勿與講和,極其量不過肆其蹂躪滋擾人民,彼究無所利焉。觀其佔據榮城、文登旋即退出,是其明證。若賠軍費二萬萬、割臺灣膏腴之地,所謂籍寇兵而賫盜糧者也。以二萬萬之款,重賞天下將士:殺倭人一名,賞銀一千;計一萬萬之數,可以給殺一十萬倭人之賞。以此殺敵,何敵不摧!況臺灣自康熙二十二年開島以來,百姓食毛踐土,感戴皇仁;一旦棄而畀敵,何以對臺灣百姓!且今日可割臺灣,異日安知不可割閩、粵,割滇、黔;邊疆有事,誰復肯死力為皇上守土乎!竭祖宗十餘年心力經營之地拱手而授敵人,誰秉國政!賣國欺君,罪無可逭。外則李鴻章、內則孫毓汶,實為罪魁,人皆指目。至李鴻藻、翁同龢,人望所歸;此事關繫全局,不能力爭,責亦難辭。職等以為今日宜先絕和議,以振士氣;調董福祥之軍出駐天津要隘,嚴飭劉坤一、曹剋忠、聶士成等協力固守。只要根本不動,則沿海各省縱有疏失,倭寇必不能深入、必不能久踞。近日用兵之失,在節節赴援;「防海新論」所謂『海口太多,節節防守,顧彼失此;又復調兵赴救,大犯兵家之忌。宜擇要地三五處重兵防堵,餘則以棄為守』:良不誣也。西遷大舉,本不宜倉猝;然兩害相形,取其較輕。與其賠鉅款,割要地,駐倭兵於黃海天津,梗得南北咽喉、掣我肘腋,不如暫請皇上西巡,俾倭寇不能挾畿輔以為恫喝;一面激勵諸將力掃兇鋒,俟寇氛平定,然後奉迎乘輿。蓋今日和議不成,倭人未必遽能震撼畿輔;倭約一立,則後日事事受制,見侮外夷。髮、捻之亂,蹂躪十餘省,賴皇太后聖明,一意進剿,卒成中興之功;設當時與賊議和、畫疆而守,至今尚可為國乎?今倭寇不過佔奉天數縣之地,在中國如九牛之亡一毛;何遽委曲將就,一至於此!倭寇民窮財盡,能與力持一年半載,必將內蹶;不與議和,而和成矣。

  職等位秩卑微,明知妄談國政,得罪大臣,自干斧鉞;然事關大局安危,難甘緘默。伏乞總憲、副憲大人據情代奏,不勝悚惶之至!職等謹呈。

  光緒二十年三月三十日。

  翰林院編修李驥年等呈文

  翰林院編修李驥年、駱景宙、修撰劉福姚、庶吉士關冕鈞、內閣中書陸嘉晉、吏部主事雷祖迪、關榕祚、陸輔清、戶部主事李慶云、傅超衡、謝啟華、龐之盛、金鵬、馮舜生、禮部主事曹穗、兵部主事黨慶奎、陸嘉藻、刑部主事蔡揆忠、張其鎡、黃守正、工部主事李演、光祿寺署正唐啟宇、蘇龍恂、林澤,為呈請代奏事。

  竊聞倭人和議,已有成約;兵費之外,割臺灣、遼南一帶歸倭管轄,並所攻得之地均不退還等語。此約一出,中外駭異。請將目前大害,為皇上陳之。

  臺灣一島雖懸海外,實南洋四省之門戶;輪舟往來;朝發夕至。一為倭人占踞,則咫尺之內,防不勝防。聞臺民志切同仇,紛紛向大吏籲請,咸願自備資糧、同心死守。此等思義之氣,皆列聖深仁厚澤培養而成;一旦棄諸外夷,不特臺民無所控訴,四海之人誰不解體!且臺地崇山峻嶺,最稱天險;即失一二海口,陸路尚足自固。倭欲取以兵力,猝難得手。今以沃壤千里拱手授人,恐自茲以往,東南無安枕之日矣!若遼東為國家肇基之地,山川雄厚,形勝攸資;陵寢所在,豈可咫尺讓人!今割棄遼南一帶,而旅順、威海復駐倭兵;拊背扼吭,肘腋之間皆足為變。一有緩急,京師遂成孤立之勢。且今之所以議和者,以保京師也;審若是,而京師之危轉甚於今日。何者?南北之路既斷,根本之計又虛;兩路受敵,何以應之!若謂既和之後,再圖自強;無論人懷偷安、積習難挽,即有一、二豪傑力求振作,而割地、償費之後險要盡失、餉源日竭,日脧月削,智勇俱困,誰為皇上力撐危局者!今泰西諸國眈眈虎視,將視此舉為進退;倭如得志,誰不效尤!召兵禍而啟戎心,誠不知何以策其後矣!

  抑聞倭人用兵,每戶抽一丁,國人積怨;加以國債纍纍,外強中乾,萬難持久。特藉虛聲恫喝,要挾百端。但能堅忍數月,彼即形見勢絀;故和議愈遲,則就範愈易。伏願皇上獨奮乾斷,勿予批准;將倭人約章飭下王大臣等公同會議,尺寸之地不可輕棄。庶今日所以力爭邊境者,即異日所以力保京師也。天下幸甚!臣民幸甚!

  為此呈請代奏。謹呈。

  兵部主事方家澍等呈文

  兵部主事方家澍等,為勢逼萬難、和戰俱困,請統籌全局,伸明大義,以定策遷都詔示中外;恭請代奏事。

  竊見今日之局,主戰者徒爭空名,主和者亦賈實禍。蓋不遷都而戰,是為孤注一擲;不遷都而和,是為鴆脯充饑。何以言之?中國自水師告熸,皇上既屈意議和,而倭人要挾之端,外間傳聞:既不還東省,又欲割臺灣;既厚賠兵費,又欲改造土貨;既逼繳砲臺、軍械,又欲駐兵內地各節。如此和局,為中國開闢以來所未聞、五大洲各國所未有。乃倭人敢於要求無厭者,以為都城岌岌旦夕,在彼掌握中耳;倭人必肆其要求、不留一毫餘地者,以中國地大物博,不如是摯其手足、竭其膏脂,不能制其死命耳。然則戰既危在旦夕,和又必不可以為國。統籌全局、深權大義,將使倭人所以恫喝我者一旦失所挾持,莫如以定策遷都詔示中外也。

  今之言戰者,大有人矣。問其何以戰?則曰餉宜足、兵宜精、將帥宜用命也。問其餉何從足、兵何從精、將帥何從用命?則茫無以應也。今之言和之害者,更大有人矣。夫和之為害,不勝枚舉。夫人而知然,凡事當審時度勢,分別輕重言之。今不分輕重,毛舉細故,動累萬言;於十分危急之秋,猶持一毫不肯讓人之論。迂闊之見,不待智者而知其非。伏計今日之和,賠費不可惜,而當思費之所從出;則各口岸改造土貨,必不可行也。割地不可惜,而當思已失之地全不歸還、未失之地何為更割也。且所以急急議和者,畏倭兵之逼京邑耳;和焉而仍駐兵內地,不更可畏乎?且責賠而費無從出、割地而民不肯從,倭人更以負約興師,彼時手足已摯、脂膏已竭,惟有坐以待斃;欲求如今日之不可戰猶可和、不可和猶可遷者,不可得矣。朝廷設官如此其眾,豈無統籌全局,能見及此者?見焉而終不敢議及此,則未有深權大義,直陳於我皇上之前者故也。

  禮家之言國君與社稷為體紀侯大去,傳有微辭。然此為國君言,非為天子言也。「春秋」之義,天子無出。無出者,天下之大,隨天子所往,無所謂出也。經法而外,史事尤有明徵。論者徒引東晉、南宋以偏安而弱,亦知懷、愍、徽、欽之被禍,固在未遷都時乎?況及今而遷都,固四海金甌依然無缺,並非晉、宋偏安所可同日而語也。伏乞統籌全局,伸明大義,先以定策遷都詔示中外;召還全權大臣,不聽倭人要挾;命沿海各統兵大臣人自為戰,不為遙制。倭人聞之,知恫喝之謀進無所施,必當減損條款以就和局。若竟兵船北來,則請決計西行,以恭親王督關內外各軍節節堵禦,以董福祥、程文炳兩軍扈蹕就道。倭人用兵向極慎重,望遼陽而不進、得威海而不前;必不敢勞師襲遠,深入腹地;是遷都之策,實出萬全。若倭人肯讓還東省已得之地交易臺灣,不得已亦須敦諭臺民,告以為尊者屈深、念主憂臣辱之言,藉紓畿輔肘腋之患;其必不願從倭者,為之設法遷徙安插。

  職等際此事勢萬難、和戰俱困,籌全局、權大義,舍定計遷都,別無萬全之策。謹繕具呈詞,恭請代奏。伏乞皇上聖鑒施行!謹呈。

  光緒二十一生三月□□日,具呈兵部主事方家澍、福建侯官縣舉人陳衍、福建閩縣舉人卓孝復,福建侯官縣舉人林旭、福建侯官縣舉人劉蘄、福建閩縣舉人葉大華。

  湖北舉人黃贊樞等呈文(略)

  江南舉人汪曾武等呈文(略)

  河南舉人王■〈氵賀〉等呈文(略)

  浙江舉人錢汝雯等呈文

  具呈浙江會試留京舉人錢汝雯、許德裕、戴翊清、鈕家樞、葉守銓、蔣錫紳、徐信善、陳逢熙、汪守泗、俞宗濂、林昌熙、姚陛聞、姚洪淦、蔣清瑞、唐元義、邱炳珍、許文濬、閔次顏、沈毓麟、王檥榮、潘鈞、鄔泗瑛、吳榮煦、姚庭沂、吳緯炳、朱壽徵、宋祖同、曹樹培、王棟、吳震春、吳炳聲、金承熙、唐淦、王甲榮、朱金祺、都守仁、陳其閒等,為和議條款有擬,浙民敬陳愚慮,請代奏聞事。

  竊自倭人肇釁,敢肆憑陵,率土臣民同深憤激。今聞和議垂成,倭人所索,貪婪無厭;其杭州通商淺水輪船,內地設立行棧、機器改制土貨等款,尤為奪民之利、浚民之生。若遽許之,是彼再勝而我再敗也。又聞補償之費索至二萬萬,已占之地又不退回,臺灣、遼東任其割取;事事皆出情理之外。各國聞之,強者生心、弱者懷憤。譬如逐鹿,必將群起而爭。求和愈速、成事愈難,理有固然,事有必至。咸豐年間,英、法糾合各國墮名城、據要害,其勢岌岌不可終日;然議和之款,不過千萬,尺寸之地未嘗與人。今寇在數千里之外,聽其虛聲恫喝,遂俯首聽命之不遑;此非特旁觀各國所不甘,抑亦倭人初意所不及料也。

  現聞臺灣之民,罷市聚哭,群情洶洶,不肯附倭;彼之所謂亂民,我之所謂義士也。澎湖之陷,紳民死事慘烈,今能不畏兇威;雖奉朝命,仍與之抗,可謂大義炳於寰區。方將旌以徇之於國,豈可抑勒之、束縛之驅而納諸水火之中乎!倭人方以我不恤民隱,布告各國;今復抑民從敵,是自實其言而授人以口實也。他國復以是為言,更將何以自解!

  古語有之:擇禍莫若輕、擇福莫若重。舉人等非謂和必不可議也,第我愈降心,彼愈要挾;與其求和割地,何如發憤為雄!與其竭財力以奉敵人,何如懸重賞以待國士!與其草率定約後不能行,使彼歸曲而責直,何如聯絡各國,責以公法令,彼俯首而無辭!

  舉人等竊維浙貨大宗首蠶織,國家大利在東南;如他族擅此利權,則吾民皆將窮困。既有剝膚之痛,難已呼籲之情。用敢竭其愚忱,聯名具辭呈訴。敬請代奏,伏維皇上聖鑒!謹呈。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日。

  順天舉人查雙綏等呈文

  具呈順天舉人查雙綏、查爾崇、劉蔚仁、李廷瑛、祝椿年、余紹業、王祖慶、楊士芬、馬輔原、孫進、楊肇曾、牛桂榮、徐良弼、俞壽慈、俞壽璋、莊維藩、廖聖清、張良璧等,為割地予敵,和議必不能成;敵陳管見,請代奏聞事。

  竊聞中國之馭外夷,非和則戰。今倭人搆兵已十閱月,所占之地僅此數城,朝廷不忍斯民塗炭,屈已言和;事如可成,豈非中外所同願。茲聞和約有割臺灣、割遼南等款,臺灣之民聚哭罷市,奔走呼號;各國聞之,責言四至。以此言和,是欲南行而北轍也。無論祖宗土地尺寸不可予人,即以時勢而論,倭以小國得利獨厚,各國環視,必有爭心;欲拒之則力不能,欲予之則地不給:此必窮之術也。臺人不肯附倭,皆我忠義之民。如過行抑勒,必生事端;非特損威,抑且傷義。逼迫已甚,必有上黨馮亭之謀。我雖欲割而彼不受割,倭人終以背約為言,反得歸曲而責直;是有目前議和之名,反啟後日用兵之實也。准情酌理、揆時度勢,皆不可行,行之必速其禍;是和之召亂旦百倍於戰也。難者之言曰:『京師為重,邊徼為輕;此白刃在前,不顧流矢之說也』。不知京師譬之手足,未有手足受創,而腹心不受病者;亦未有手足盡去,而腹心能獨存者。臺灣膏腴甲於天下,今割棄之風一開,他日法人請粵、英人請滇,各國與我鄰者皆有所索,邊徼盡去,封疆必危;雖有京師,豈能晏然中處乎?況遼南門戶,咫尺興京,更不能以邊徼為比;是避流矢而反冒白刃也。

  舉人等籍隸順天,非不知僥倖無事,畿輔可以漸安、皇家可以無恙;然披離手足以安腹心;無是理也。竊謂敵可和,要挾至此則不可和;和可議,虧損至此則不必議。然則不議和而議戰,難者必曰:『戰有把握乎』?請得轉而詰之曰:『和果有把握乎』?無論賠款萬萬,天下困窮,無從應給;即此臺灣有不聽割之勢,約不待悔而已不能踐矣。所謂把握者安在?至於我屢求成、彼此凶狡,則下明詔以收人心,懸重賞以作士氣,聯與國而多樹之敵,選將才而重予以權,必能眾志成城,膚功迅奏。以賠償之款為兵費,我尚可支十年;彼已力竭財盡,不能不俯首於我矣!成敗之效、存亡之幾,昭然可睹。故敢披瀝上陳,敬請代奏。伏維皇上聖鑒!謹呈。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初四日。

  山東舉人周彤桂等呈文(略)

  四川舉人劉彝等呈文(略)

  四川舉人王昌麟等呈文(略)

  ——以上見原書卷四十一。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初八日到)

  欽奉初六寄諭:『三國勸暫緩批准,現為期更促,為我自計,究以明告日本為妥,三國諒不能藉口。著即妥籌覆奏』等因。竊聞三國勸緩批准,各外部並未明言,似難援為確據。若徑告日本,恐彼藉口責我反約;蓋停戰第二款「兩國不允批准,即將此約作為廢止」云。約既廢止,立即決裂;三國各行己志,未肯助攻,轉無從商改。若暫行批換,我仍可與三國互商。敬求妥慎籌辦,至初五電旨,業於初六申刻電復。查臺省所引「公法會通」第二百二十六章,其注解甚詳晰;而未引全,似斷章取義。且私家著述,援以折倭,亦必不理。臺民強悍不服情形,鴻於三月十六、二十一問答時,已詳切言之;彼竟悍然不顧。今既遠隔,實欲挽回而不能。請代奏!鴻。齊巳。

  ·戶部代遞主事劉寅浚條陳時務呈文摺(四月初九日)

  降二級留任、又降一級留任大學士管理戶部事務臣宗室福錕等謹奏:為據呈代奏,仰祈聖鑒事。

  據臣部貴州司學習主事劉寅浚謹繕敬陳管見一件,呈請代奏。臣等公同閱看,該主事所陳係為時務起見;不敢壅於上聞,理合將原呈上陳御覽。為此恭摺代奏,伏乞皇上聖鑒!謹奏。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初九日,降二級留任又降一級留任大學士管理戶部事務臣宗室福錕(假)、戶部尚書臣熙敬、戶部尚書臣翁同龢、降二級留任又降一級留任戶部左侍郎臣立山、戶部左侍郎臣張蔭桓、戶部右侍郎臣長麟、戶部右侍郎臣陳學棻。

  戶部學習主事劉寅浚呈文

  戶部學習主事劉寅浚呈文

  具呈本部學習主事劉寅浚,呈為和局難成、敵情難測,請豫嚴戰備以防急變;懇求據情代奏事。

  竊職近聞中倭浚和各款,要挾百端,萬難自立。姑無論全臺百姓不能內遷;而賠兩萬萬之款,雖吸盡膏血不能償;割遼陽之地及扼我咽喉而坐困,禍在眉睫;奚取於和!然皇上既不得已而許之,李鴻章將書券而行之,即各路徵調亦將漸次資遣;是和局之成,固已彰明較著矣。而職竊以為不然者,以全臺不服故也。全臺之民聞朝廷以全臺畀倭,軍民、男婦數萬北望號痛,誓以死殉國,不願附倭;此我朝列祖、列宗、皇太后及皇上之深仁厚澤有以淪浹其肌髓,乃有此全臺忠義之民也。今既堅不附倭,則必脅以大兵、制其死命,庶全臺可服。倭人前攻全臺失利,深畏其地險民強·必不再糜兵、糜餉以相嘗試;勢必脅我安置妥貼,挈而相授。我朝撫有全臺近三百年,萬不能因其堅不附倭,遽興仁義之師伐此忠義之民之理。是全臺不服,和局終不成;和局不成,倭人愈不可測。蓋倭人窺伺全臺已非一日,彼不能以兵取,必脅我以代為取;我不為代取,彼必仍攻我各海口,而欲終脅我以不能不代為取。此在倭人為一定不易之計,亦即列祖、列宗在天之靈故掣今日和局,使不賠兩萬萬之款,而膏血不至於立枯;使不割遠陽之地,而咽喉不至於立梗也。伏望皇上逆料和局不成,飛飾關內外各將領豫嚴戰備,倭來即擊,假以便宜;即至十戰僅三、四勝而六、七敗,而彼客我主,倭人欲深入內地而兵力未必能支、欲久事遠攻而餉源未必能給。日後和議開自倭人,必不敢如此要挾。若因和局粗定,遽議撤防;設一旦倭人因全臺不服,突然攻擊,則軍心懈弛,禍甚燎原,悔無及矣!

  然和局不成,勢有戰事;皇上必慮兵單將怯與夫軍餉不給。不知今日戰爭,兵可不讓添、將可不議調、軍餉可不患其絀;敢請為皇上切言之。中國之兵數倍於倭,其不盡得力者,半由於技不精、半由於餉不重。聞潰卒歸自關東,僉云倭人月餉十倍於我;關外日食昂貴,僅獲一飽,誰肯因一飽而捨身命!由此以觀,強兵之要,首在重餉。請皇上諭飭各統帥:有兵士願赴前敵者,餉加倍;潰則無赦。將校願赴前敵者,餉加倍,潰則無赦。如營官有弊混剋扣情事,統帥不查參劾,別經發覺,一並從重懲辦。如此,則弱者不敢冒為強、強者必益鼓其勇,將一兵可得數兵之用而疲兵可以裁;即加餉出於裁餉之餘,而餉項無所費。職以為不必添兵者,以此。潰將誤事,皇上已懲治者,可勿追論;此後,必用重賞嚴誅以相激勵。用重賞,籍以誘怯戰之夫;用嚴誅,方可服敢死之士。蓋皇上操誅賞統帥之權能覈實而不私,斯統帥操誅賞將校之權自至公而不貸;誅賞嚴明,立可轉怯為勇。職以為無須調將者,以此。各營兵餉雖近無專款可指,然以中國之大,萬不至無可設措。傾輸而助大兵,不勸諭而自奮;傾輸而助強寇,雖敲扑而難求。且劃和款四分之一,足持一年之久;與其虛糜而資敵,何若實用以自強!職以為無患餉絀者,以此。從古兵法無戰而必勝之事,而恃有敢戰之氣。請皇上勿怯於從前之敗,但能行職之言,則此後兵將萬不至於敗,即敗而猶敢於戰。夫兵將敢戰,即足以制倭人。此在我有憑把握,故宋慶諸軍終為倭人所忌;若責以必勝無憑之把握,其誰敢任!皇上試思兵將可用如此、軍餉可措如彼,事非難行,效可立見。中國明有可為之勢,議戰斷非孤注之謀;和局不成,復何疑慮!顧或謂戰事不息,保無震動京師。不知和局即成,而賠費、割地無可自立,其禍較震動有百倍之酷。而況倭人專恃恫喝,深以京師震動為忌。計倭人弄兵海上,幾攻無不剋;其始終不犯津、沽,非力有不足與有私於李鴻章也,蓋深恐京師震動,無可要挾,自揣餉源、兵力難與我久持。且津、沽有事,大礙華洋商務,泰西各國亦將推刃於倭;故倭人甚不利震動京師。惟探知我皇太后、皇上日以京師震動為恐,乃佯以攻擊津、沽為名,虛聲恫喝,百端要挾,以肆其狼貪之慾;必不敢實有此事。若中國力圖振作,兵將人人敢戰,則眾必成城、同仇敵愾,倭人雖欲震動京師,亦無所施其力矣。即皇上防患過深,始終以振動為恐,願賠費、割地以了戰局,全臺不服,和局難成,倭人終必多方以脅我、突出以攻我;安可不豫嚴戰備,觀望和議、暗弛軍心,使倭人已先發制我以召倉猝之變乎?

  職激於世變,無可自效。謹因和局難成、敵情難測,敬陳管見;懇請中堂大人俯准代奏,不勝感激之至!謹呈。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初九日。

  ·戶部代遞主事鄧福初條陳時務呈文摺(四月初九日)

  降二級留任、又降一級留任大學士管理戶部事務臣宗室福錕等謹奏:為據呈代奏,仰祈聖鑒事。

  據臣部江南司候補主事鄧福初謹繕敬陳管見一件,呈請代奏。臣等公同閱看,該主事所陳係為時務起見;不敢壅於上聞,理合將原呈上陳御覽。為此恭摺代奏,伏乞皇上聖鑒!謹奏。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初九日,降二級留任又降一級留任大學士管理戶部事務臣宗室福錕(假)、戶部尚書臣熙敬、戶部尚書臣翁同和、降二級留任又降一級留任戶部左侍郎臣立山、戶部左侍郎臣張蔭桓、戶部右侍郎臣長麟、戶部右侍郎臣陳學棻。

  戶部主事鄧福初呈文

  戶部主事鄧福初呈文

  戶部主事鄧福初謹呈:為和議若成,危亡更速,急宜改圖;冒死直陳,遵例呈請代奏事。

  今者與倭奴議和已允未發各條,不特中國臣民痛心疾首,皆不樂從;即歐洲各國亦不以為然,且將起而議其後。不知主和諸臣,何以出此;將謂和議不成,則戰事難恃,恐致震驚乘輿乎!事未經六部、九卿會議,不惜數人冒天下清議,獨斷獨行;又將謂漫然言戰,不能預言戰何以勝!眾說紛紜,徒亂人意乎!夫不戰,慮致危亡也;議和,圖免於危亡也。職則以為以祖德、人心、事勢觀之,戰雖危事,而不至於亡。若如今日之和,危且益甚,而亡亦更速。請為皇上一一陳之。

  綜計國家歲入止數千萬,而歲出無多餘;偶有所需,輒當另籌。去歲兵興,分派各直省不等,督、撫或行之不善,不肖有司因以為利,民已不堪其擾矣。今驟加二萬萬,多方息借,二萬萬外又更贏焉。中國之財聚多致滯,尚有此壅彼絀之虞;況輸之外國乎!「禮」有云:『無三年之蓄,國非其國』;況預取後數年之蓄而空之,更何以為國乎!必亡者一。遼為根本重地,陵寢在焉。朝鮮之外藩既撤,已難固守;遼河以東盡為倭有,倭又屯兵威海;一旦竊發,兩地並進,根本動搖。密邇京師,猶養虎臥榻,何以禦之!必亡者二。臺灣土產饒沃,稻歲四熟;福建山多田少,仰給臺灣米榖。既以畀倭,運糧不至,福建必饑。臺又產煤,足供輪船之用。臺、閩隔海僅數百里,澎湖相為犄角;倭朝發夕至,福建饑疲,何恃而守,南疆震動。必亡者三。抽釐助餉,本屬權宜;三十餘年,不能中止。五口既開,入口之數不敵出口之數;財流於外,十室九空。今許通商,蘇、杭、川、楚更添口岸;倭有二萬萬貲,何商本之不充、何機器之不致,中國所產盡成倭貨,關卡不得過問,小民之生理全失、待用之釐稅缺徵。交涉既多,侵漁又極;或與商人齟齬,倭必以奉行不力責及官府以與朝廷為難,事變萬端。必亡者四。賞罰者,國之大權,而治軍為尤要也。與倭戰敗諸將受倭挾而赦之,能軍者短氣、僨事者逃法;漢奸外向亦予寬貸,是驅中國之民不效死於長而輸情於敵也。倭若再至,誰為戰乎?必亡者五。倭本小國,俄、英、德、法諸國較倭尤強;與倭和而償費不貲、棄地不貲,被俄、英、德、法環伺於旁,聞法已議及雲南矣。設更有議及新疆、西藏者,有議及江、浙、閩、粵者,何以應之?此尤亡可翹足待者。興言及此而不痛哭流涕急與倭絕,尚得為有人心哉!或者曰:既和之後,徐圖自強。夫圖強必先圖富,失重貲、失要地、失大權並民生國計而盡失之,歐洲各國即不效尤,固已竭天下脂膏輕於一擲矣,貧弱不可挽回;猥曰自強,夫誰欺欺天乎?豈非主和議者欺蔽朝廷之大罪哉!

  若夫祖德、人心、事勢,可得而言也。我國家聖聖相承,世無失德;遠邁後代,比隆成周。此非臣子之私言,天下萬國所共仰者。周既東遷,國威不振,天下諸侯強大倍周者多矣;惟其德盛,故能與諸強國並立而後亡。漢、唐、宋、明立國亦久,然皆一、二傳後即有昏暴間之;徒以開國之初功德在民,雖有可亡之隙猶必遲之又久而後亡。漢、唐各朝多昏暴而不遽亡,我朝無昏暴而慮其亡,有是理乎?職有以知卜年卜世之甚長也。髮、捻之亂擾遍天下,外侮乘之,危亦甚矣;卒之人心可恃,故群策群力奉先帝廟謨,削平大亂。人心可恃,外侮雖乘隙而起,仍亦知難而止。倭釁雖開,人心尚固;內無叛亂,非復髮、捻時矣。一聞議和,臺灣之民群起而呼籲焉;一聞割臺灣,其民更崛起與議和者為仇。誠因而用之,原其向慕之誠、赦其狂迫之愚、鼓其勇敢之氣,彼文臣如唐景崧、武臣如劉永福、鄉紳如林維源必能結民以圖存,不隱然為倭樹一敵乎?倭所不能取者,奈何迫而棄之!不惟辜臺民心,天下之民其誰不解體!職願皇上熟思而審處也。或者曰:區區臺灣,其力豈能自存!職則以為就使不能自存,倭不全力注之,不能得志;以全力注之,不知幾費經營。得志尚不可必,即得志而倭力亦竭;內地之患可稍紓,臺民之心亦可無怨。孰與拱手而委臺於倭,使倭不費張弓、隻矢據千里膏腴之地,逆民氣而長寇氛以生他國之心;其得失為何如耶?而況眾志成城,安見臺民必不能自存耶!且夫倭比中國,其地、其人、其財不過二十分之一;以一服八,孟子決其不能,況以一服二十乎!彼主和者曰:倭強我弱,倭之火藥、船器皆精於我;此巧為謝過地也。歐洲各國素習機器,或為我所不及耳;倭非素習,我果不如倭,亦李鴻章之罪耳!李鴻章昔年奏牘,謂練海軍必二十年而後可用。彼直聽其終不可用,預為自諉二十年後,其身不存,後人受其過;豈知及身而遂敗露哉!且海軍幾於二十年矣,而仍一敗塗地;又何說之辭!前者大東溝之戰,止一鉅艦將士用命;鉅艦雖沈,倭奴受制亦甚。此猶出海而戰也。其後旅順、威海有險可憑,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者,尚有三鉅艦在;假令丁汝昌、龔照嶼等能如大東之戰,扼險堅守,倭亦何能遽勝哉!乃竟委而棄之,水雷之在海口者自斷其線而逃;倭奴如入無人之境。然則海軍之敗,人為之,非火藥、船械之不濟也。今海軍已全廢矣,倭奴之力亦已無餘。人但知海軍全廢,不可不和;不知倭力無餘,正轉敗為勝之時也。何以知倭力無餘也?開戰數月之久,倭豈不欲盡取奉天地哉;力有不繼;僅得金、復、海、蓋數城耳。中間互有勝負,聶士成連山關之戰實一大捷,倭未能全勝;其力可知也。倭不能大逞於奉天,遁而擣山東之虛;我奉天兵圍海城甚急,倭回攻遼陽以解海城之圍,不得不棄山東已據之地;其力又可知也。倭攻遼陽不剋,又擣澎湖之虛;始則兩船沈、兩船破而退,繼又登岸不勝而退,三戰始取澎湖,得不償失;其力又可知也。天下之如金、復、海、蓋者,不知凡幾;倭縱有餘力,其取各地如此其難,安能亡我中國耶!職故曰:戰雖危事,決不至於亡也。

  至謂言戰者不能預言戰何以勝,因欲廢戰;職請解之。戰譬之棋,善棋者不能預言棋何以勝,及至臨局,勝負自分。故棋得其道,可以必勝;戰得其道,何獨不然!戰得其道無他,心戰為上耳。戰之不勝,畏死幸生之心誤之也。督戰之權,李鴻章為最重;所統之師,海軍之外有淮軍、有繼募之練軍。李鴻章治海軍,惟知虛糜帑項、位置私人,不能實事求是;始終主和,以藏海軍之拙,其心不可問,故敗。昔之淮軍,平髮逆、平捻匪,皆欲戰勝以博富貴;今則亡散過半,所餘之將富貴已極,饜粱肉、耀錦繡,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故敗。而繼募之練軍,皆市井無賴;尤必敗者也。任戰事者,僅一宋慶,湘軍之遺也;其心無他,故勝。聶士成雖亦淮軍,心恥淮軍之不振,故亦勝。自餘將領如徐邦道輩,具一分心者有一分之用;時亦小勝。諸將之勝敗,視其心。然終牽於議和,觀望回惑,故不能全勝。以職之愚計之,當今之時,倭心甚驕、倭力已竭,中國人心憤恨已極,力尚可繼;以憤擊驕、以盈擊竭,已操勝算。誠於斯時明降諭旨,誓與倭不兩立,力翻和議,使天下人心一出於戰;誅李鴻章以杜和議之根,正其喪師辱國之罪,以快天下之人心。凡諸犯官,速正典刑,毋事姑息。有進禦倭策者,破除資格,立予升擢;任得其人,事不中制。夫破格用人、事不中制,先帝以之中興。誠能法之,倭自易平,必使海疆肅清;倭心悔禍,求和於我,然後權其可否而許之耳。安有堂堂四萬里之中國,先自屈於千餘里之倭奴哉!若謂心戰為上,戰得其道,可以必勝,為紙上之迂談;則髮、捻之亂實甚於今日,勳臣如曾國藩輩始亦敗衄,使非其心百拆不回,何竟能成功乎?人才以歷練而出,當必有應運而起者。況與倭交綏半歲有餘,不過沿海奔竄,多方以誤我耳;何嘗深入陸地,使我不支而制我之命哉!倭不足畏,而過畏之;慮戰之危,反以和而速之亡:謂非主和議者欺蔽朝廷之大罪哉?

  職雖末僚,本無言責;慺慺之忱不能自己。又聞大小臣工端牘入諍者,不知幾瀆聖聰矣,而卒無轉圜之效。愚昧之見,以為言不深切,利害不明;用敢冒死直陳,干冒忌諱。皇上如用職言,誅奸相、絕和議,整頓師干,與民更始;事若不效,請斬職首,治其妄言之罪,職死亦瞑目矣。伏乞大人代為轉奏!謹呈。

  ·都察院代遞候補道易順鼎等條陳時務呈文摺(四月初九日)

  督察院左都御史臣裕德等跪奏:為據呈代奏事。

  據丁憂候補道易順鼎以條陳二件,記名副都統奇剋伸佈等、戶部筆帖式裕端等、山西舉人常曜宇等、河南舉人步翔藻等、王崇光、張之銳等、四川舉人林朝圻等、羅智傑等各以條陳一件,赴臣衙門呈請代奏。臣等公同閱看,各該呈詞字句間有未盡檢點之處;惟事關重大,情詞迫切。既據該職、該舉人等各取具同鄉京官印結呈遞前來,臣等不敢壅於上聞。再,原呈字數較多,若照例鈔錄進呈,恐致耽延時日;是以未便拘泥成例,謹將原呈十件恭呈御覽,伏乞聖鑒!謹奏。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初九日,都察院左都御史臣裕德、左都御史臣徐郙、降二級留任左副都御史臣宗室奕年(感冒)、左副都御史巨宗室奕杕、左副部御史臣楊頤(入闈)、署左副都御史臣沈恩嘉、左副都御史臣壽昌。

  河南候補道易順鼎呈文(一)(略)

  河南候補道易順鼎呈文(二)

  記名副都統奇剋伸佈等呈文(略)

  戶部筆帖式裕瑞等呈文(略)

  山西舉人常曜宇等呈文

  河南舉人步翔藻等呈文

  河南舉人王崇光呈文(略)

  河南舉人張之銳等呈文(略)

  四川舉人林朝圻等呈文(略)

  四川舉人羅智傑等呈文(略)

  河南候補道易順鼎呈文(一)(略)

  河南候補道易順鼎呈文(二)

  (見本叢刊第二一二種「魂南記」)

  記名副都統奇剋伸佈等呈文(略)

  戶部筆帖式裕瑞等呈文(略)

  山西舉人常曜宇等呈文

  具呈山西舉人常曜宇、賈大中、陳運丙、曹佐武、張憲文、丁體仁、張棨、劉漢陽、傅倬、傅侃、傳□枚、馬蕃、張樸、解寶樹、魏宇、王祝三、丁士廉、丁倫、張官田、應璜、王暨和、柴淇、孫秉衡、栗國聘、王藻虞、荀友楷、寧繩武、崔養鋒、崔養銳、展成章、馮文瑞、粱志仁、李鑒堂、王守讓、王紹珪、王建官、李希願、吳文吉、馮俊卿、牛凌霄;李樹嶠、黃鋆田、龐映青、孟莊、籍蘭溪、劉廷鈞、胡玉堂、陳裴然、張貫文、張三銓、梁剋緩、王發源、王學會、常麟書、任浩、岳亮采、劉學易、孟步云、申應樞、喬佑謙、王芝兆等,為和議未可遽定、機宜未可少失,懇請代奏事。

  竊聞倭夷就撫,中國於所失之地概置不問,賂以巨款、復割臺灣一省畀之,不勝駭異。旋聞臺灣臣民執「效死勿去」之義,俄、英、美三國亦有助我剿倭之請;此誠難得之時、可乘之機。若察之不真、赴之不速,禍變之興亦有旋至立睹者;不可不熟思而審處也。

  請先就臺灣論之。唐景崧之忠、劉永福之勇、林維源之義,久為中外所共推;而不知三人之情勢,固自不同也。唐景崧以儒臣膺疆寄,所欲忠者國耳。朝廷允其所請,竭股肱之力為國家效命,其素志也;即不允其所請,亦惟有奉身而退已耳、甚則查志以歿已耳,無他戀也。劉永福以中國流氓據越南尺寸之地,與法人血戰累年,未經敗衄;泰西各國,目為奇人。其慕義來歸,亦欲為國家效鷹犬之力,稍抒其胸中奇略耳。熊虎之姿,其能一日忘搏噬哉!然地非久處、兵非舊部,受詔而歸,仍不失專閫大員;唐景崧素得其心,斷不至遂成決裂。所最難措置者,獨林維源耳。以彼族大宗強,膏腴數百里,子弟、族姓、家僕、佃戶數千人,將令其攜春而歸耶,彼將仰食於何所也?將令其裂冠毀冕而為異域之民耶,無論謂他人父、謂他人母,斷非林維源所甘心;恐倭人亦未必能容之也。此皆設身處地而代決,其必不可行者也。是故藉林維源之力、資劉永福之才,據地利、因民心,驅策之、鼓舞之,使之家自為守、人自為戰,唐景崧之所能也;排解之、慰遣之,使林維源違邱隴、棄田園,轉徙異地,變衣冠、易服色,與犬羊異類雜處,唐景崧之所不能也,豈獨林維源哉!其於全臺之民,亦若是而已。棄之化外、責之忠順,天下安有是理!胡為以數百萬忠義士民,不使之敵愾同仇,而反使之負嵎拒命耶!考康熙間,嘗退海三十里之地以避鄭氏矣;況今日臺灣之富庶十倍於鄭氏,不早宣示恩信安服人心,迨至事變既成,不可收拾,恐其患亦不減於倭人也。

  就俄、英、美三國論之。英、美以商務為性命,則口岸在所必爭;俄人與朝鮮相毗連,則險要亦在所必爭。其效順,或亦出於至誠。然不敢謂許之,必有無窮之利;而敢謂拒之,必有立至之禍!何則?彼三國者,其為有心效順耶,是欲市德於我也;欲市德而不承其德,以德始以怨終矣。其為故挑釁端耶,是欲搆隙於我也;欲搆隙而故示之隙,彼益得所藉口矣。夫今之與倭議和者,豈朝廷之本意哉,亦曰敵強難支而已。試思一倭人倘不能支,顧可支數十倍於倭之三大國乎?自來借助洋兵,但慮餉重。今以二萬萬敵之款,用之剿敵而有餘;夫何憚而不為!稽之前史,漢用西域制匈奴、唐用回紇制土蕃;考之近事,李鴻章亦曾以洋兵剿粵逆矣。事非創見,何必騖疑。況今日海內形勢已成戰國,中國雖自強有日,遠交近攻之計亦斷斷在所不廢。此機不失,俾異日之狡焉思啟者相戒不為禍始,其利正無窮也。目今中國所少者,海軍耳。誠得每國助鐵甲十數艘,將用以守北洋,則內犯無虞;用以擣賊巢,則禍變立定矣。所慮者,遲疑之間,事或中變;則益難措手耳!

  然則臺灣不可棄也,棄臺灣是益一倭也;三國不可拒也,拒三國是益數十倭也。自古和議之興,原以弭變;而今之和,適以速變。主和之禍,恆在異日;而今之禍,即在目前。並無旦夕之安,而為苟且之計;何不一再籌維耶?然則如之何而可?曰:戰而已矣。問何以戰?曰:欲知今日之所以勝,當求前日之所以敗。一言以蔽之,曰:用人而已。宋慶一軍屢次退守,而奉天士民頌之不絕於口。聞倭人草約,亦有令該提督及依剋唐阿、李秉衡到彼國請罪一條;其故可思矣。使前敵如宋軍者再得一、二路,安見戰事不日有起色哉!方今如曹剋忠、聶士成、余虎恩、熊鐵生、劉光才諸人之已經在防者,無論矣。他如馮子才、雷正綰之耆勳宿將,蘇元春之熟悉洋仗,岑毓寶之文武兼資,婁云慶之可以統湘軍,王孝祺之可以統淮軍,皆未可置之間地;董福祥內衛畿輔,亦稱重任,然以大支勁旅用之守而不用之戰,亦殊可惜!語曰:兵如流水,不流則腐;未有守者必不令戰、戰者必不令守之理也。不但此也,吳大澂部曲在前敵者,皆二三少年,未嫻軍旅;應令劉坤一、宋慶、魏光燾逐一體察,毋任濫竽,再致貽誤。定安練軍斷難振作,應另派統帶嚴加選汰,無使誤戰而復誤餉。陳湜一人,觀曾國荃之奏牘,則為健將;觀其在山西防河,則亦敵至則遁而已。一事未可概人生平,要不可不詳加察覈。唐仁廉,霆軍舊部,非不能戰;麾下現已萬人,應令與諸軍並進,勿徒觀望。劉坤一統籌全局,身任重寄;應令振刷精神,力圖報稱。勝利,予以不次之賞;不勝,則加以不測之威:勿以各路勝敗為分外之事。總之,廟堂有不測之恩威,而後將帥知愧勵;統領有必行之賞罰,而後偏裨知奮興。而尤切要者,則以永杜和議為戰勝之本;是在皇上之獨斷而已。

  舉人等草茅下士,識見淺陋;值此時事艱難,不敢安於緘默。謹此具呈,伏乞據情代奏。謹呈。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日。

  河南舉人步翔藻等呈文

  河南舉人臣步翔藻、孫凝、趙星階、何蘭芬、劉啟泰等懇請代奏:為倭逆約款為害無窮,伏乞明諭斥罷,以弭禍機;瀝陳管見,仰祈聖鑒事。

  竊以倭逆犯順,狂悖已極;要盟各款,為害甚鉅。和議萬不可允,戰事大有可恃。謹為我皇上一一陳之。

  夫倭,一海島小國耳。其敢於狡逞以並高麗、犯海疆,蹂躪數省至猖獗幾不能制者,一誤於昔年倭並琉球而我未暇救、法侵越南而我受其欺,終以和為結局,而該逆遂有玩視中國之心;再誤於高麗俶擾,李鴻章欺飾朦蔽、壅於上聞,不為之備,而該逆得肆其吞併高麗之志;三誤於淮軍將領葉志超、丁汝昌、衛汝貴、衛汝成、襲照璵等遵李鴻章「恐礙和局、無為戎首」之說,率皆聞風先遁、坐失機宜,致有平壤諸處之敗、威海旅順諸處之棄;四誤於吳大澂徒託空言、疏於調度,不戰而潰,致有奉天南境諸險要之失,而該逆乃益縱其猖撅之勢,更擾及登州、澎湖。統計始末,是皆為和議之所誤。今戰有不利、仍歸議和,是故蹈前車覆轍也。頃聞和約諸款,要脅太過,狂悖尤甚;普天率土,髮指眥裂。若從此議,為害無窮;如厝火積薪,禍機至速。草茅下愚,不勝憂天之慮!竊謂有不得和者三、有不可和者十、有不必和者三。

  奉天為國家根本之地,祖宗陵寢在焉;非所得以予人者也。約款割奉天所失之地不復歸還,是使其地淪為異域,我皇上不剋盡展禮謁陵之孝矣;其不得和者一。高麗自國家定鼎以來,臣服中國二百餘年,朝貢無闕,以作東三省之屏衛;是祖宗留貽之藩服,非所得以予人者也。約款以高麗為自主之國,名為「自主」,倭實主之;其不得和者二。臺灣自國初時頗勞廟算,命將徂徵,久而始平,歸入版圖二百餘年,留貽至今;是祖宗底定之疆域,非所得以予人者也。約款以臺灣予倭,其不得和者三。

  自古用兵靡餉,未聞償之一說;今之「萬國公法」:開兵端者,償人兵費。此次倭逆肇釁侵我屬國,兵端非自我開。約款反索我償兵費,顯違「公法」。且多至二萬萬兩,計中國歲入不過數千萬,用兵以來悉索搜括,餉猶不足;而此二萬萬兩者,償之既非理、又何所出以盈其數哉!不可和者一也。兵,所以備戰也;和,所以息戰也。既和,則無所用兵矣。約款倭駐兵天津、威海等處,我歲給餉五十萬。夫天津為京師門戶,威、旅實海疆險要;我兵盡撤而彼兵猶在,是誠何心!交戰以來,逆兵從未至天津。既和,而反迎其深入,代為供給;一旦猝發,何以禦之!是我養兵以自賊也。不可和者二也。蘇、杭為國家財賦之區,重慶、沙市為川、楚咽喉之地;約款倭於此四處設立碼頭。既立碼頭,必以保護商人為名,兵船往來出入無阻;一旦擾蘇、杭而漕運斷,起重慶、沙市而川、楚梗,是失腹地最要之區矣。不可和者三也。貨物者,國家之利源也。各國通商以來,銀錢流出外洋,漏卮不塞,已見國用日絀、民生日敝矣;猶賴土貨與之交易,利源不至盡竭。約款改造土貨,則凡利全歸於彼;不待數年,小民皆窮餓無生計矣。至民無生計,後患有不堪設想者。不可和者四也。賦稅者,所以濟正供之不足也。各埠洋稅,本減於各局釐金數分之一;凡江海所通之處,多託洋稅以圖偷減,已奪中國利權矣。約款更減洋稅,將致應稅者盡歸於洋。彼專舟車之利,而我失租稅之實。不可和者五也。刑罰者,祖宗之定制,千古治天下之大法也。今貽誤軍機、拿問治罪諸將領未即立正典刑者,已仰見皇上法外之仁。約款盡釋其罪,是廢我國家之法也。此款何利於該逆,而要脅至此;必其中有與彼交通之人。否則,直用以制我耳。有罪無刑,從此無人肯戰矣。不可和者六也。凡此約款,直欺中國為無人;猖獗無狀,至此已極!聞更有前敵繳軍械、宋慶等獻俘之說,悖妄尤甚。約款而不如此則已,約款而果如此,是不成為議和也,直納降耳。從古中外議和,未有要脅如此者;大傷國體、盡失利權,岌岌乎無以自立矣。不可和者七也。該逆狡詐叵測,安論信義;迨既和之後,我兵撤散已盡、彼將背約而愈肆要脅更甚於今之諸款,其何以給無厭之求!不可和者八也。通商以來,訂約者無慮數十國。其會開兵釁者,英有庚申之亂、俄有伊犁之爭、法有越南之侵,其約款均不至是。今倭逆小醜,如此訂約;倘他國視我易欺,尤而效之,紛然肆逞,又何以應多方之擾!不可和者九也。國家深仁厚澤,民之淪浹久矣;今之約款全利於逆而深害於民,草澤忠義之士必不甘心從彼,勢將互啟爭端。若負信約以安民,是授逆以責言之隙;若強守義之民以從逆,理既不可、勢亦不能,將外患日紛、內亂尤可慮。不可和者十也。

  竊維是役之始,皇上赫怒主戰。嗣後廷臣以和議進者,豈不謂戰有不利,將以和為苟安目前之計?抑思戰之不利,由於淮軍將領徒能剋扣兵餉、聞敵先自逃潰;其敗,非戰之罪也。即如宋慶一軍,以數千之兵支持半年,能守能戰;其未得大勝,苦於孤軍無助耳。李秉衡、劉永福有死戰之心,故其所守之地,逆雖擾之而終不得逞;至畏此三人而莫敢攖其鋒,足見戰之可恃矣。他若董福祥、雷正綰、聶士誠、曹剋忠、郭寶昌、唐仁廉諸人皆百戰宿將,可以大用。今宋慶在北,依剋唐阿、長順尚能佐之;更益將領一二員、兵勇十餘營以厚兵力,可統歸宋慶調遣。天津要隘,聶士誠、曹剋忠等勢孤力單,更簡宿將、設重兵以扼京師之門戶。李秉衡撫山東,自足獨當一面。蘇、杭等處,擇知兵大員往駐以嚴其防,相宜為戰守計。唐景崧、劉永福在臺深得民心,林維源忠義勇敢,相得益彰。若使劉永福招募舊部,更募生番之善用火器者用作前敵,堅守無虞;即逕進長崎以搗其巢穴,則軍威已可大震。伏乞皇上明降諭旨,示以有戰無和;各人所守之地,令其自審機宜,以一事權。外責諸將以辦賊之效,不為遙制;而內無惑於議和之說:如是縱不能必勝,亦可保不敗。竊計即戰而敗、敗而屢,亦萬不至如約款割地之辱、償費之多,貽禍之速也。不必和者一也。李鴻章重受國恩,其養淮軍、造機器、設海軍,每歲糜費無數;一旦盡化烏有,皇上未加以重罪,宜如何奮發天良,以仰紓宵旰之憂。乃始則昏憒驕蹇,坐誤不問;繼因不主和議,深懷怨望。今奉命出使,獨秉全權,竟不顧體統之損失、大局之敗壞,惟該逆之言是從,舉中國之土地、財賦皆輕以許之。如此狂悖至極之約款,擅自畫押,上達天聽以要脅恫喝;是固皇上簡命時所不及料也。若謂草約已定,不能中止;則該逆要盟,使臣專輒未奉綸音、未鈐御寶,豈足為據,無庸以違約失信為疑。不必和者二也。昔宋之和金也,徒以徽、欽在北,不敢為孤注之一擲,故損威失利而不遑恤;然且不及今之約款百分之一,已致一蹶不能復振。今以理論,則我直而彼曲;以勢論,則戰有可勝之機,而和有無窮之害:何所顧忌而必出於此!且倭逆自犯順以來,兵餉不足,悉索敝賦,人成強弩之末;再持半年,即坐致其弊矣。不必和者三也。

  聖朝政崇寬大,恩義以待各國,原不為已甚之事。臣等非敢謂和必不可議,而今之約款則決不可從;亦非敢定戰必無不利,而今之約款則為害太甚。事關國家大局,雖得之傳聞,未審確否;而芻蕘之見,不敢緘默自安,致負朝廷養士之恩。謹不揣冒昧,痛哭直陳;罔識忌諱,不勝惶悚!伏乞皇上聖鑒!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初八日,河南舉人臣步翔藻、趙星階、何蘭芬、孫凝、劉啟泰、王榘會、沈正坤、李廣源、馮際午、劉國良、李橒森、張惠宇、梅靜波、趙國光、周桐唐、趙東階、孟廣洛、胡詩昕、張翰光、韓守仁、王其鏜、施春和、鄭聯暉、崔寅清、金葆楨、牛東藩、申文銘、許召宣、王蒲園、劉必勃、黃心芳、郝百鍊、倉永勳、楊亦熺、尚葆初、郭銘鼎、孟廣信、申傑萬、呂泰初、鄧鴻藻、張鳳臺、高士林、常培緒、金應樞、李漢光、余士榮、徐維岳、湯昌濬、易彥云、鄒孟賢、李化龍、張霙、吳雁聲、劉方鼎、郭森、張嘉德、周潤廣、步鳳書、步鳳苞、周國均、王德懋、王駿烈。

  河南舉人王崇光呈文(略)

  河南舉人張之銳等呈文(略)

  四川舉人林朝圻等呈文(略)

  四川舉人羅智傑等呈文(略)

  ——以上見原書卷四十二。

  ·國子監司業瑞洵奏時局艱難宜籍外援以資臂助摺(四月初九日)

  國子監司業奴才瑞洵跪奏:為時局艱難,宜藉外援以資臂助;請派大員專辦,俾昭鄭重。恭摺仰祈聖鑒事。

  竊維歐洲大局,殊類戰國;遠交近攻,貴審全勢。邇年簡命使臣持節各國,藉締邦交;一旦有事而仍視同秦、越不能相助為理者,使臣貪鄙者多,率視此差為聚財之優缺、譯署之階梯,無能宣揚德意,深悉詳情。如崔國因、汪鳳藻等之謬妄,久在聖明洞鑒矣。海禁既開,西人皆協以謀我,有利則均霑之。德與我交誼尚厚,素無猜嫌。俄人則喜因利乘便,咸豐十年當英、法增約之際,奪東方甌脫三千里;自此鬆花、黑龍兩江,與彼共之。今以中國權利盡畀之倭,度非俄之所願。臺灣逼近香港,英人亦必生心。海陸相通十有餘國,孰不眈眈而起者!土耳其之役,英、法、俄且分裂其土矣。茲以使者立約損害過鉅,俄、法、德三國皆為不平,出而干預;英雖不言,而已隱有保護臺灣之意。際此權勢兩窮之時,宜以蘇、張之說遊說列邦,使其自保利權,即以鞏固中國;此實今日自存之大關鍵。倭之所以得志於我者,即在善交友邦;我即用其道而制之,必不致轉受其累。將來律例、政事略為修改,各國且必視為同類而歸入公法之中;則一切洋務,從此皆有辦法。去年九月,奴才曾經密奏聯絡英、德以為外援,實已早見及此;為今之計,無論和戰,皆非藉重各國之力不剋有濟。似應速與商訂密約,即使許以利益、資其協助救目前之急,亦自無妨。伏懇特派明幹大臣,專辦此事,毋徒以一問一答了結,務期有成;庶藉以扶持時局,實宗社安全之至計。

  奴才不勝大願,謹恭摺上陳;伏祈皇上聖鑒!謹奏。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九日。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初九日到)

  密。臺之存亡,視批約准否。存亡各有辦法:購械陸續將到,無臺不必運臺,有臺則宜備戰。全臺鹽務,北路收外來鹽、中路領運南鹽;南路購鹽皆在此時,備一年之食,成本甚鉅。無臺,則三路俱應停辦;有臺,宜趁此時辦理。過此風勢不順,運購兩窮。民變日起,搶劫鹽館、釐金衙署,假名字者不一而足。遷怒於官與洋人旂號,游勇屢鎗擊英兵輪入口舢板,幸未傷人,各國洋人用水師在岸自衛,恐不免殺戮事。正氣一洩,邪氣全來;再遲時日,雖有臺不可救藥矣!批約是本月初八日,抑十四日?務乞密示消息,以便豫籌!景崧肅。庚。

  ·福建陸路提督程文炳請重訂和議摺(初十日到)

  總統皖軍福建陸路提督奴才程文炳跪奏:為和議萬難曲從、戰守俱已有備;並陳奴才現籌聯絡關內諸軍預備攻剿情形;伏求皇上飭下廷臣公同會議,停止馬關約款,以維大局而繫人心。恭摺仰祈聖鑒事。

  奴才竊聞三月二十三日李鴻章與日本所議條款,賠給兵費至二萬萬兩之多,已為歷來和約所未有;割地,則由鴨綠江西至營口、東至黃海二千餘里之遠,尤為萬國公法所不容。其尤甚者,索臺灣以據全海之關鍵,通長江以擅東南之利益;各口創設機器制廠,以奪我中國之利權,使我無以籌餉、無以練兵。不出十年,財殫力竭,拱手而成坐亡之勢。揆其用心很毒,是即金源謀宋之故智。彼亦明知中國之大、人民之眾,非其旦夕所能圖;惟假和之一術以懈我天下之兵、竭我天下之財,一旦以片言渝盟,即再如今日之徵兵調將、聯數十萬之眾與之角戰而不能矣。

  昔漢臣諸葛亮有言:『不伐賊,王業亦亡;坐而坐亡,孰與伐之』!今日之勢,戰則猶有可轉之機,和則恐成浸弱之勢。與其擲二萬萬金以資敵,不如以此餉兵,何兵不可練;以此結鄰,何鄰不可交!且聞彼國行用紙幣,鉅債纍纍,勢絕不能持久;中國即再用兵一、二年,東南財富所入猶可搘拄,何至齎之鉅費、奉之奧區,盡畀以天下之利權、全予以江海之門戶!此約一成,不但京師無以立足、遼瀋不能庇根;竊恐各國從此輕量朝廷,紛紛效尤,各索其所近之疆土五裂四分,天下事將不可問矣!且奉邊為開國龍興之地,臺灣為中葉力闢之區;得之百戰,棄之片言:上恫祖宗在天之靈、下阻四海臣民之氣,人心一去,誰與戰守?開臺民哭聲震地,凡有血氣,莫不痛心!我皇上英武聖明,亦萬萬不忍為此。奴才微聞和約尚有二端,其玩中國如股掌、視中國若附庸,內而廷臣、外而疆吏、下至閭閻婦孺、外至交睦友邦,無不眥裂齦穿,翹首而望皇上之一怒。李鴻章雖已畫押,我皇上聰明獨斷,亦萬萬不忍聽此!

  議者或謂和局一裂,彼若由津、沽內犯,震動京師;誰執其咎?奴才竊觀被之行師,皆於沿海;水陸相依,猶未敢深入腹地。其兵號稱十二萬人,然計其留備高麗、奉邊及分守所得各口岸外,即以全力入犯,亦不過二、三萬人。奴才與董福祥、曹剋忠、聶士成等所部九十餘營,數近五萬;合之防口諸軍,關內已不下七、八萬人。劉坤一總持內外,謀略優長。奴才前赴榆關,與之籌議一晝夜,竊以天津西、南兩面入夏水漲,一片沮洳;惟樂亭、蘆臺一帶地勢寬展,將來恐被由此登岸,趨永平大路而赴通州。如有警報,奴才即由張灣渡河會合董福祥一軍,向前迎擊;劉坤一亦督關內各軍自後追剿,四面兜擊,或可一鼓聚殲。若由津、沽而入,曹剋忠現駐小站、聶士成現駐蘆臺,兩軍左右包抄;奴才亦與董福祥攔顧迎擊。仰託主上洪福,如獲一、二大捷,挫退兇鋒,則軍事不難立轉,京師自然謐安。奴才即擬請旨出關,節節進剿。倘有不利,奴才惟當粉身碎骨一死以報國家。竊計津、沽、山海關距京皆尚數百里之遙,彼時即鑾輅西巡,暫為狄泉出居之謀、徐圖靈武恢復之計,以勢揆之,猶為未晚。況我朝深仁厚澤二百餘年,即萬一不幸至此,列土疆臣、天下義士亦必投袂而赴敵;即目前臺灣之舉,四海人心已可概見。若此時和約一成,人心立渙;不數年間,海內財盡、天下騷然,欲求如南宋、東晉之局,亦不得安枕之日矣。奴才駐軍畿東,數月以來,請求洋操;鎗械現已足用,陣式亦均熟嫻。復以軍律申嚴,士卒以忠義激發;將領聞敵人如此恣睢,無不椎胸流涕,忠憤勃然。觀其志氣,當可一戰。董福祥、曹剋忠、聶士成以及宋朝儒、牛師韓、李永芳、馬心勝等亦皆忠勇宿將,奴才與之聯絡籌商,志氣投合。關外遼陽以西、錦州以南,有宋慶、依剋唐阿、長順等軍,尚可支持。長江為餉源所關、運道所繫,應請飭下張之洞督率諸軍力籌堵禦。觀其搆釁將及一年,所得亦僅奉邊七、八州縣;餉絀兵分,已有外強中乾之勢。故彼之計,利在脅和以困我;我之計,反在持久以弊彼也。

  奴才身統重兵,受恩深重;國家安危存亡,爭此數日。萬不敢避斧鉞之誅,苟安緘默。伏求皇上飭下王大臣、六部、九卿公同會議,罷廢李鴻章所訂條約;仿中、俄改約之例,另遣使臣重訂和議。如其不從,惟有一戰。壹意堅持,始終不衰,國事始終有轉圜之日;天下幸甚!宗社幸甚!奴才不勝憤懣追切悚惶待命之至!再,此摺係用奴才行營關防;合併聲明。謹奏。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初八日。

  ·南洋大臣張之洞等來電(四月初十日到)

  傳聞十四日煙臺換約,此舉一定,實關大局安危。各國現正商辦,有已有辦法者、有未得確音者;但有強國出為排解,總可挽回幾分。伏懇宸衷務加審慎,迅飭總署使臣力懇各國切商倭人展限數旬停戰議約,以便詳加斟酌。從容數旬,各國必有真實情形。彼此交忌,必然相爭;庶可因時變通,相機補救。此時懇各國助戰則難、懇各國展期則易;若倉卒煥約,各國皆怨,歸咎於我,豈不多樹數敵!鑄成大錯,侮不可追。謹合辭籲請,惶悚追切。請代奏!之洞、寶泉、繼洵、德馨、秉衡、景崧、聯桂同肅。蒸。

  ·盛京將軍裕祿等來電(四月初十日到)

  現奉總理衙門電傳李鴻章與日本定約畫押、停戰展期,當即分飭各營遵照。頃傅聞李鴻章於三月二十三日在馬關與倭議約畫押款內,有奉天被倭佔踞之地盡歸倭有,並割臺灣、澎湖及許在京都、杭州、梧州、長沙等處通商,仍賠兵款三萬萬元之說。朝廷命李鴻章赴倭議和,原係不忍生民塗炭,為萬不得已之舉。傳聞果確,是倭人無理要挾,欺凌過甚;恐李鴻章身家念重,出於騙脅,不暇深求利害。聖明在上,自不肯曲從遷就。裕祿等受恩深重,身在局中;統籌利害所關,實有難安緘默者。

  竊維奉天與直隸唇齒相依,又為吉林、黑龍江門戶。東南水陸各地方雖被倭踞,而大軍現已畢集,各屬均辦有團,兵民之情尚屬奮厲;莫不敵愾同仇,日圖恢復。且南路之城,又為奉天門戶;過此以北,均屬平坦,無險可扼。倭之藉和約以圖久佔者,其意蓋謂有此地方,東三省即可在掌握中矣。萬一再開釁端,則彼踞險可以制我,我轉無險可以制彼;長驅直入,何堪設想!而海道一夜可達,則山海關、津、沽及煙臺等口相距皆近,口岸林立,亦屬防不勝防。倘令倭人久佔於此,即使力籌連防,而重兵勢難全留、民團企望解體,若如近日之兵力齊備,竊恐緩不濟急;似受患之處,不僅在遼、瀋矣。其臺灣民情素稱強悍,能否從彼,不致群起爭端,更無論矣。此割地之害,較然易見者也。至內地通商一節,杭州、梧州其害尚輕;京都為輦轂重地,彼前各國通商立約,只許在海口、不准在內地開設行棧,所以示限制也。今若許倭在京通商,則各國必執「一體均霑利益」之約為請,勢難拒絕;則輦轂之下群夷咸集,防範綦難。即如此次朝鮮之亂,倭即以藉口保商逞其兵力;思患預防,關繫尤鉅。長沙則民志專一,自通商數十年,獨該處不許洋人在境;裕祿曾任湖廣五年,知之甚悉。若許在彼通商,難保民情帖服而不生事。一處有警,則全局皆為搖動,沼江、沿海仍須處處籌備戰守。是現議商款,無異藉寇兵而齎盜糧。此割地通商之害,較然易見者也。至賠款一節,洋餞三萬萬元即合銀二萬萬餘兩,以三十年分給,則每年已須銀七百餘萬兩;如不能三十年分給,則每年虧折更多。恐竭天下之財力籌辦,已難措集。既出此賠款,各省仍須設防;加以地方各項費用及河旱賑撫之需,絲毫均難闕少。恐至疲敝難支,所患益大。萬一他國效尤,籍端要挾,又將何以應之?此賠款之害,顯然易見者也。自來辦理軍務,當入手之初倉卒調募,兵將或不能相習、戰守則未盡合宜;迨經營既久,人才以磨勵而興,無不終歸底定。即如康熙年間之削平三藩,雍正年間之徵服准噶爾,乾隆年間之平定金川、緬甸,嘉慶年間之剿平川、楚教匪,咸豐年間之剿除髮、捻各匪,皆係初辦棘手,而卒能收效於日後。此次倭人窺擾奉省,歷次交戰,我軍雖未得手,而聞彼之精銳傷亡亦多;近以人數不敷,多以琉球人充補,紀律未皆精壯。如果堅持定見、期以心戰,此後各軍同心努力,彼之伎倆,我軍類皆熟悉;體察目前兵力民情均屬振奮,似尚可用。長順、依剋唐阿與陳湜、呂本元、孫顯寅、徐邦道等凡在前敵將士,莫不奮發思效;裕祿、定安等同辦軍務,一切調度事宜,亦無不同力共籌,翼收微效。

  今驗諸關外兵民之情如此,而衡諸倭人約款之害如彼。若和議平允,則尚無失進退之義;倘過於受欺,則慮民必難服,不久必復生釁。是目前之和難以持久,而將來之患所憂方大。李鴻章與倭所議之款傳開如皆確實,萬一被族堅執不回,則以奉省兵團而論,尚可與之力戰。裕碌等知識愚昧,無補萬一;第審察時勢,眾見皆合,不敢不披瀝上陳。伏乞聖明裁斷,飭廷妥議;萬不可曲從遷就,遽為允許。大局幸甚!根本幸甚!

  再,現因停戰期迫,此奏若繕摺由驛具奏,恐稽時日;用敢由電具陳,謹乞代奏。

  裕碌、長順、恩澤、依剋唐阿、定安、濟祿、沙剋都林扎布、富爾丹、李培元。冬。

  ·都察院代遞奉恩將軍宗室增傑等條陳摺(四月十一日)

  都察院左都御史臣裕德等跪奏:為據呈代奏事。

  據奉恩將軍宗室增傑等、內閣中書王寶田等、刑部主事徐鴻泰等、直隸舉人紀堪誥等、河南舉人趙若焱等、江西舉人羅濟美、陝西舉人張■〈虎冬〉等各以條陳一件,赴臣衙門呈請代奏。臣等公同閱看,各該呈詞字句間有未盡檢點之處;惟事關重大,情詞迫切。既據該職、該舉人等各取具圖片及印結呈遞前來,臣等不敢壅於上聞。再,原呈字數較多,若照例鈔錄進呈,恐致耽延時日;是以未便拘泥成例,謹將原呈七件恭呈御覽。伏乞聖鑒!謹奏。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一日,都察院左都御史臣裕德、左都御史臣徐郙、降二級留任左副都御史臣宗室奕年(假)、左副都御史臣宗室奕杕、左副都御史臣楊頤(入闈)、署左副都御史臣沈恩、左副都御史臣壽昌。

  奉恩將軍宗室增傑等呈文(略)

  內閣中書王寶田等呈文(略)

  刑部主事徐鴻泰等呈文(略)

  直隸舉人紀堪誥等呈文

  江西舉人羅濟美呈文(略)

  陝西舉人張彪等呈文(略)

  奉恩將軍宗室增傑等呈文(略)

  內閣中書王寶田等呈文(略)

  刑部主事徐鴻泰等呈文(略)

  直隸舉人紀堪誥等呈文

  具呈直隸舉人紀堪誥、彭培壬、畢培基、紀堪、王澤春、孟印川、高步蟾、劉珩、郭聯墀、胡金鏞、高煥、孫植、張璜、史振鐸、李敬元、崔鐸、劉世駿、于鳳閣、于鳳鳴、陳夢闌、丁寶相、王鴻儒、盧鴻泰、張自省、邢霽云、桑魁卯,王六德、吳毓福、魏景僖、郝繼貞、褚寶訓、郭好蘇、劉以榕、張保衡、王闊城、孫同榮、同書文、元德善、鄭蜀江、劉晉榮、李蔭桐、劉文著、郭毅、陶鏞等,為和議窒礙難行,請旨飭下改議,以維國脈;伏祈代奏事。

  竊維倭人肇釁以來戰頻失利,特遣全權大臣李鴻章赴日議和;此自皇上愛民息兵、萬不得已之苦心,天下臣民所當共諒。夫人情莫不惡勞而好逸、避危而就安,倘使既和之後果可以旦夕無事,亦自可知難而退、曲意偷生,誰肯責大臣以所難者。但聞此次和約,要挾太重;果如所請,是倭人已擅中國之權、已制中國之命,不惟後日無自強之計,亦且目前無苟安之期。

  舉人等生長皇畿、沐浴聖化,實為切膚之痛;敢避越分之嫌,交相圖維,其不可和者有四。一曰失祖宗之基業也。遼、瀋為我朝發祥之地,陵寢所在;豈容他族逼處。臺灣一省,聖祖仁皇帝之所經營,不惟中原之屏翰,實乃瀛海之咽喉;一旦割以予倭,是撤其門戶而守以盜賊也。且和,所以息事也;然倭人得地之後,勢必改法易服,百姓不從,仍必生事。彼南攜臺灣、北挾威海,首尾相顧,操縱自如。而我已盡棄邊防,戰守失據;失地不復,內侵日甚。以地請和,與以毒解渴何異!一曰失天下之人心也。國之根本,在於人心。我朝深仁厚澤淪肌浹髓,家誦詩書,人識忠孝,知有中國而不如有外夷。一旦和約既成,將中國之租賦為倭納之、中國之土物為倭變之,雖舍戰言和亦自有為民之苦心;而天下至大、人民至繁,豈能家喻而戶曉;恐率土不服,勢成瓦解。人心既去,雖智者無從挽回。現聞臺灣不肯奉詔,此其明驗,良可寒心。一日失天下之利權也。國家量入為出,歲有定額;今所賠兵費數至兩萬萬之多,累歲窮年無此生息。況許以開馬頭、變土貨、減洋稅,所出之數多,所入之數愈少;縱使加意樽節、急力搜括,亦不能滿此漏卮。官無以為官,必至額外勒索;民無以為民,必至群歸盜賊:天下之患乘虛而入,事變之生何所不有!一曰啟四夷之窺伺也。此次倭人首先敗約,不惟中國之所痛恨,亦外洋之所共疾。竊聞琿春駐有俄國兵船,南洋一帶駐有英、德、法、美各國兵船,養銳蓄精,觀釁而動;如使我一意謀戰,則彼意存觀望,未肯輕發。若曲意求和,則彼知中國勢絀,豈肯使倭人獨擅其利;群為效尤之請、咸思無厭之求,瓜剖豆分、蝟集蜂起,禍在目前,不待知者而後知也。有此四不可和,天下知之;豈大臣等獨不知之!則所以必主於和者,以為不可戰耳。

  然使以議和之心議戰,則可戰者有六。一曰聯絡輿國,以壯其勢。此次和約,泰西各國頗為不平。如以求和之心為睦鄰之誼,動以大義、餌以重利,借楚救趙,往事多有。雖借兵外夷,未必不貽後患;然善於駕馭,容可徐策萬全。且今日之勢,即不借為聲援,亦難禁其索請;如使彼轉為倭用,患不更大乎?先發制人,時不可失。一曰增添餉項,以厚其力。關外之師,士不宿飽,豈能以饑羸之卒赴烽火之場!加以賠倭之巨款為養兵之厚糈,每月口糧可增三倍。臨敵對壘,重懸賞格:每斬一首、獲一將、奪一砲臺、復一城池,迭增其數鼓舞人心;則獲賞之念重,愛身之念自輕。聞遼陽知州徐蔭璋募得一倭人頭者,予十金;數日之間,囚首纍纍,編懸於市。設更以五十金購一倭頭,賠費之數可得倭頭四百萬顆。況亦不消如,何至甘心而為之下乎!一曰召募人材,以收其用。倭之兵精器利,實亦勁敵;然宋、伊諸軍未嘗不屢挫其鋒,兵日戰則日精、將日練則日出。況董福祥、丁槐各軍威望素著,豪傑之士各思投效;誠能破格待人,安知今日無胡、曾、彭、左諸人出而栩興皇運乎!一曰申明賞罰,以敕其威。此次失利,固由兵事廢弛,亦因賞罰不速。牙山之敗,罪在葉志超;平壤之敗,罪在衛汝貴;旅順之敗,罪在龔照嶼:而此數人者久稽重誅,故將士不免效尤。今聞和約內有開釋失律之將官一條,有罪不罰、有功不賞,天下人臣豈復有盡心王事者!反其所議,則忠臣自奮、庸臣自懼,捷於影響,禍福判然。一曰購買船械,以爭其鋒。威海之失,鐵甲盡失,遂使倭肆行海面,毫無顧忌。然聞德國民局尚可購買,南洋大臣張之洞經營此事,已有頭緒。使早為之圖,已可備今日之用;及今而圖,尚可備他日之用。不得以緩不濟急,貽誤無窮。一曰南北並舉,以合其力。此次失利,皆誤於苟安息事。北洋有警之初,即當調動南洋以分倭之兵力;今以臺灣既割之地,用其臣民效死之心。彼專力於臺灣,則我可規復渤海;彼專力於渤海,則我可力守臺灣。縱不兩得,必不兩失。曠日持久,彼將不支;然後大舉殲旃,可獲全勝。孰與坐而待困,自傷國體乎!

  總之,議和則買日為活,一息苟安而不能;議戰則轉敗為攻,一蹶猶堪以復振:是非判然,無煩再計。伏願皇上飭下,斷以己意:量簡忠勇大員,予以專權、畀以重任,急振神武之威,以除殘暴之眾;嚴絕和議,力籌戰備,無輕為土地之棄、無惑於遷都之說!舉人等竊窺時勢,以天下之大殲茲小醜,將勢如壓卵,固有不足平者。即或不然,我但不戰不和,久與相持,將有不戰而屈者;不尤勝於甘心割地以行成乎?於以保基業而固人心、收利權而絕窺伺,則社稷幸甚!蒼生幸甚!

  舉人等環求憲臺據情代奏,不勝屏營待命之至!謹呈。

  江西舉人羅濟美呈文(略)

  陝西舉人張彪等呈文(略)

  ·軍機處電寄唐景崧諭旨(四月十一日)

  奉旨:『據龔照瑗電奏:「臺灣喫緊,法已派輪護商,先遣員晤臺撫,面商機宜;有兵登岸,請曉諭地方勿驚疑」等語。著唐景崧將法輪係為護商來臺,先行出示,免致臨時驚擾。法員來時,即與相見。欽此。四月十一日』。

  ·翰林院代遞編修楊天霖條陳時務呈文摺(四月十二日)

  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臣宗室麟書等跪奏;為據呈代遞封奏事。

  竊據臣衙門編修楊天霖呈遞條陳一件,謹請代奏前來。臣徐桐現在入闈,臣麟書詳加閱看,係為條陳時務起見,不敢壅於上聞。謹將原呈恭呈御覽,伏祈皇上聖鑒!謹奏。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二日,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臣宗室麟書、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臣徐桐(入闈)。

  編修楊天霖呈文

  編修楊天霖呈文

  具呈翰林院編修楊天霖,為安危利害,顯而易明;再盡愚忱,懇祈代奏事。

  竊職前因和約不便,請皇上探之公論、斷自聖心;又以所列各條皇上必不肯許、和議必不能成,請力籌戰守,急去病根。數日以來,不聞皇上發雷霆之怒、施斧鉞之威者,此必有人搖惑於中、牽制於內也。職竊謂今日之事,許與不許,兩言而決耳;然而安危係焉,利害分焉。凡言不可許者,非不知戰守之難;究之非難於戰守,以用非其人耳。若改絃易轍,必不至此。此雖不敢謂謀國之忠,然為皇上保全者土地、愛惜者錢財,疆場之外,始雖有鋒鏑之危;廟堂之上,終必獲磐石之安:此固顯而易明者也。凡言可許者,必以為中國如何虛弱,夷人如何盛強!既有成約,必不可背;雖有亡失,無可奈何!不許,則危在目前;許之,則安然無事。此雖不自謂賣國之臣,然舉祖宗之土地棄之而不恤、竭國家之錢財擲之而不顧,謬謂從此以後可高枕而無憂;不知所傷實多,將一厥不復振:此又顯而易明者也。且凡事當權其利害:兩利相權,則從其重;兩害相權,則從其輕。自用兵以來,地土固不能無失、錢財固不能無耗,然而為期將近一年。以一年之用兵與今日之議和較,雖有所失,孰與失奉天、臺灣之廣;雖有所耗,孰與耗二萬萬之多!今不議戰而議和,指日便須割奉天、棄臺灣,一年之內又須交一萬萬;若戰,則臺灣無恙也,奉天雖有失,尚可剋復也;以一萬萬為一年兵費,尚有贏餘也。此其利害孰輕孰重、何去何從?我皇上必能明辨也。

  職聞此次和約,倭人初議本不如此之甚;今所列各條,與初議大不相符。中外傳言,皆李鴻章父子慫恿倭人變本加厲耳。又聞其國餉源枯竭,已成弩末;人民愁怨,且將瓦解。若再相持數月,必有自斃之勢。今議者不能實心任事,以副皇上之智勇;而反搖惑牽制,若惟恐倭人之欲不遂、李鴻章父子之謀不成:豈真不知安危利害哉!良由喪心病狂,故甘為此悖逆之事耳。夫國運之盛衰,視乎人心之向背。今聞臺灣以有割棄之議,百姓巷哭罷市,以死自誓,不願屬倭;而各省士子紛紛聯名具呈申訴者,不計其數。人心如此固結,而乃以中國之大使見侮於倭人、以皇上之權反受制於李鴻章父子,則皆諸臣庸懦奸邪之罪也。願皇上沈幾獨斷,勿為邪議所奪。內而嚴諭諸臣各矢天良,力圖振作;外而飛飭統兵大臣激厲將士,共奏膚功:協力同心,以挫賊氛而固疆宇。天下幸甚!

  謹將愚忱,再懇代奏!為此謹呈。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二日到)

  密。總署蒸電及十一電旨均敬奉,臺民感戴萬分。龔使所謂鈞署與法公使先立一約,不知辦否?祈示;以備法員到臺詢及此事,便有商辦。景崧肅。文。

  ——以上見原書卷四十三。

  ·陝西巡撫鹿傳霖奏和款狂悖太甚萬不可從摺(四月十四日到)

  頭品頂戴陝西巡撫臣鹿傳霖跪奏:為驚聞和款狂悖太甚,萬不可從;泣懇聖心早斷,以挽危局事。

  竊以倭人要挾各條,任意欺侮。彼據旅順、威海,駐兵要口,而令我繳鎗械、撤兵及鐵路,彼又代我管製造軍火局;是我之兵柄全付於倭矣。賠款至二萬萬,六年付清、加息五釐,竭我正供飽其欲壑,中國度支何從出、官民何以養?且聽其各省通商、隨地工作造貨;是我之財力全歸於倭矣。兵財兩亡,何以自存!倭人內地恣意橫行,所至之處斷難相安,湖南尤甚;稍有牴牾,藉口稱兵,藩籬盡撤,何以禦之!況國家經費有常,此二萬萬之鉅款即極力搜羅、百計節省,亦非十年不辦;與其輕棄於倭奴,何若用作兵費殲此逆夷哉!我朝深仁厚澤,所恃以不恐者,在人心固結耳。若以臺灣與敵,則臺民之心失;何不通商口岸均許倭奴前往工作,則天下之民心俱失。從此億兆寒心、萬方瓦解,所關非淺鮮也。夫朝廷所以議和者,蓋以倭氛肆逆、逼近神京,思欲暫安目前、徐圖自強,姑忍而為此降心之計。殊不知倭奴狡詐貪很,窺我隱微,遂要挾以決不能從之事。此而可從,則是我清二百餘年鞏固之金湯拱手而授之倭奴,欲求暫安且不可得;真堪痛哭流涕者也!

  往者庚申之變,其時髮、捻俶擾幾遍天下,而顯皇帝暫幸熱河;各國和局既定,猶且金湯無恙,復還故都。今之天下,經皇太后宵旰勤求,削平大難,與民休息;既以毅皇帝及我皇上秉承慈訓,四海乂安。以視庚申危局,霄壤懸殊。雖倭人犯順以來,我軍屢次失利,然各省完善,元氣並未大傷;而該國則兵力已殫,餉源更絀。特以神京逼近海口,我之戰艦一時盡沒,宮廷不免震驚耳。臣愚以為庚申之歲遍地皆賊,泰西三大國偪處京師,國勢岌岌,百倍今日;然當日議和,不過至通商而止。今以天下全力制一逆倭,何至貶辱如此之甚!皇上誠赫然震怒,舉倭人欺侮挾制諸端宣示中外,天下臣民誰不同懷公憤!因而激勵將士、申明刑賞,統兵文武諸臣必有能忠義奮發、力挫兇鋒以伸天討者。若宋慶、依剋唐阿、聶士成諸軍屢次拒敵獲勝,著有明效;特事權不一,未竟全功。此外如董福祥、程文炳、劉永福、王孝祺、曹剋忠諸宿將咸懷忠義,誓翦國讎;陷陣摧鋒,可以預決。若謂倭奴所向無敵,何以遼陽一州得徐慶璋率勵民兵且戰且守,而倭即屢攻屢卻!然則天下之兵非必不可用,而倭非必不可勝也。臺灣一隅,即責之劉永福,不為遙制,不拘繩墨;永福帥師而林維源籌饟,必能牽制倭逆,力保全臺。臣非謂必不可和,特如此言和,彼直視同納款,我更難以偷安!現在北洋各要隘大兵云集,當不至於疏防,而倭亦未必遽敢深入。臣雖衰庸,未嫺軍旅;竊願躬率勁旅,效死殺賊。即碎首疆場,亦所甘心!甚至萬不得已,我皇太后、皇上暫時西幸以避其鋒,猶遠勝於聽其要挾,不能自存;而各軍帥知乘輿已發,無內顧之虞,更可專力放膽,縱橫蕩決。彼倭逆深入重地,兵單饟竭;以我全力殲彼孤軍,未有不能殄除兇暴、復我疆宇者也。即或一時難以底定,則臥薪嘗膽,蓄養精銳以圖恢復,兵力財力尚可有為;烏可束手受制,失人心、辱國體至於此極耶!且倭乃小國,而我屈己聽命至此;萬一他大國觀釁而動、群相要挾,又將何以待之?惟當乘此兵力厚集之時與之決戰,勝固轉危為安;即戰而不勝,而西據河山,猶足自守。今若盡允倭人挾制各款,忍辱曲從;竊恐苟安旦夕,不出數月之間倭必又有尋釁用兵之舉。彼時鎗械全交、兵防盡撤,而倭已據我要害、持我魁柄;一旦舉兵再犯,欲戰不能、欲遷不得,真無立足之地,噬臍何及!

  臣僻在西陲,傳聞已遲,中情憤激;不避斧鉞,謹冒死馳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謹奏。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初七日。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四日到)

  密。臺民知法輪將到,甚喜;忽聞有阻撓者,事將中止,不勝憂憤!城內外已豎旗聚眾,臺變在俄頃。崧命在旦夕,危不可言;務求鈞署堅請法輪迅速來臺,一面先加緊電示,以便安民,待法員到臺商辦。迫切萬分。景崧九頓首。元。

  ·陝西巡撫鹿傳霖奏和款狂悖太甚萬不可從摺(四月十四日到)

  頭品頂戴陝西巡撫臣鹿傳霖跪奏:為驚聞和款狂悖太甚,萬不可從;泣懇聖心早斷,以挽危局事。

  竊以倭人要挾各條,任意欺侮。彼據旅順、威海,駐兵要口,而令我繳鎗械、撤兵及鐵路,彼又代我管製造軍火局;是我之兵柄全付於倭矣。賠款至二萬萬,六年付清、加息五釐,竭我正供飽其欲壑,中國度支何從出、官民何以養?且聽其各省通商、隨地工作造貨;是我之財力全歸於倭矣。兵財兩亡,何以自存!倭人內地恣意橫行,所至之處斷難相安,湖南尤甚;稍有牴牾,藉口稱兵,藩籬盡撤,何以禦之!況國家經費有常,此二萬萬之鉅款即極力搜羅、百計節省,亦非十年不辦;與其輕棄於倭奴,何若用作兵費殲此逆夷哉!我朝深仁厚澤,所恃以不恐者,在人心固結耳。若以臺灣與敵,則臺民之心失;何不通商口岸均許倭奴前往工作,則天下之民心俱失。從此億兆寒心、萬方瓦解,所關非淺鮮也。夫朝廷所以議和者,蓋以倭氛肆逆、逼近神京,思欲暫安目前、徐圖自強,姑忍而為此降心之計。殊不知倭奴狡詐貪很,窺我隱微,遂要挾以決不能從之事。此而可從,則是我清二百餘年鞏固之金湯拱手而授之倭奴,欲求暫安且不可得;真堪痛哭流涕者也!

  往者庚申之變,其時髮、捻俶擾幾遍天下,而顯皇帝暫幸熱河;各國和局既定,猶且金湯無恙,復還故都。今之天下,經皇太后宵旰勤求,削平大難,與民休息;既以毅皇帝及我皇上秉承慈訓,四海乂安。以視庚申危局,霄壤懸殊。雖倭人犯順以來,我軍屢次失利,然各省完善,元氣並未大傷;而該國則兵力已殫,餉源更絀。特以神京逼近海口,我之戰艦一時盡沒,宮廷不免震驚耳。臣愚以為庚申之歲遍地皆賊,泰西三大國偪處京師,國勢岌岌,百倍今日;然當日議和,不過至通商而止。今以天下全力制一逆倭,何至貶辱如此之甚!皇上誠赫然震怒,舉倭人欺侮挾制諸端宣示中外,天下臣民誰不同懷公憤!因而激勵將士、申明刑賞,統兵文武諸臣必有能忠義奮發、力挫兇鋒以伸天討者。若宋慶、依剋唐阿、聶士成諸軍屢次拒敵獲勝,著有明效;特事權不一,未竟全功。此外如董福祥、程文炳、劉永福、王孝祺、曹剋忠諸宿將咸懷忠義,誓翦國讎;陷陣摧鋒,可以預決。若謂倭奴所向無敵,何以遼陽一州得徐慶璋率勵民兵且戰且守,而倭即屢攻屢卻!然則天下之兵非必不可用,而倭非必不可勝也。臺灣一隅,即責之劉永福,不為遙制,不拘繩墨;永福帥師而林維源籌饟,必能牽制倭逆,力保全臺。臣非謂必不可和,特如此言和,彼直視同納款,我更難以偷安!現在北洋各要隘大兵云集,當不至於疏防,而倭亦未必遽敢深入。臣雖衰庸,未嫺軍旅;竊願躬率勁旅,效死殺賊。即碎首疆場,亦所甘心!甚至萬不得已,我皇太后、皇上暫時西幸以避其鋒,猶遠勝於聽其要挾,不能自存;而各軍帥知乘輿已發,無內顧之虞,更可專力放膽,縱橫蕩決。彼倭逆深入重地,兵單饟竭;以我全力殲彼孤軍,未有不能殄除兇暴、復我疆宇者也。即或一時難以底定,則臥薪嘗膽,蓄養精銳以圖恢復,兵力財力尚可有為;烏可束手受制,失人心、辱國體至於此極耶!且倭乃小國,而我屈己聽命至此;萬一他大國觀釁而動、群相要挾,又將何以待之?惟當乘此兵力厚集之時與之決戰,勝固轉危為安;即戰而不勝,而西據河山,猶足自守。今若盡允倭人挾制各款,忍辱曲從;竊恐苟安旦夕,不出數月之間倭必又有尋釁用兵之舉。彼時鎗械全交、兵防盡撤,而倭已據我要害、持我魁柄;一旦舉兵再犯,欲戰不能、欲遷不得,真無立足之地,噬臍何及!

  臣僻在西陲,傳聞已遲,中情憤激;不避斧鉞,謹冒死馳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謹奏。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初七日。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四日到)

  密。臺民知法輪將到,甚喜;忽聞有阻撓者,事將中止,不勝憂憤!城內外已豎旗聚眾,臺變在俄頃。崧命在旦夕,危不可言;務求鈞署堅請法輪迅速來臺,一面先加緊電示,以便安民,待法員到臺商辦。迫切萬分。景崧九頓首。元。

  ·陝甘總督楊昌濬來電(四月十四日到)

  頃由津傳來中、倭和議草約各條,閱之不禁痛哭。自有和約以來,隳軍實而長寇仇,莫此為甚!既給費,又割地。奉地已失者不還;遼陽一州苦守半年、臺灣正在鏖戰獲勝,今無端割去。威海等處駐兵,由華給費;天津門戶已塞。中、日聯合備戰一條,尤不可解。利權、兵權,均被倭佔;商務、界務,實逼處此。似此侵損太甚,何以立國!縱苟安目前,無異燕雀同堂耳。李鴻章老悖,草率畫押;想朝廷必有斟酌。濬遠在西陲,得信較遲;謹下陳愚慮,尚求垂鑒,從長計議,無任急切慨禱之至!即請代奏!恭叩鈞安。陝甘總督楊昌濬謹呈。元。

  ·陝西藩司張汝梅來電(四月十四日到)

  文。頭品頂戴陝西布政使臣張汝梅跪奏:為倭人要挾太甚,割地、賠款均不可從;請速停和議、嚴備戰守,以固軍心而全國體。恭摺仰祈聖鑒事。

  竊巨聞此次與倭言和,有割奉、臺,賠二萬萬之議;天下臣民,莫不痛心疾首。各直省督、撫臣交章諫阻,忠義奮發,必剴切無遺矣。臣竊謂割地、賠款,有斷不可行者。無論鳳凰、九連二城逼近陪都,不能侵佔;即臺灣一島,闢治有年,財賦充足,其民忠信強直、同仇敵愾,林維源罄貲助餉,公爾不忘私,何忍一旦舉膏腴之壤盡為倭有,搢紳之旅、忠義之眾盡為倭民乎?至於賠款二萬萬、六年分償,我國人不敷出,已形支絀,若遽允此,何以為償!若許而不償,則彼有辭,終無了局矣!今之遷就言和者,不過以北洋海口密邇京師,恐驚乘輿,出此下策不妨。六龍巡幸,原可從權。若我皇上躬奉皇太后暫行巡幸,鑾輿既出,則前敵各將士無內顧之憂,得以專力言戰;彼客我主、被寡我眾,與之決命爭首,眾志成城,未有不勝者也。況自去秋開戰以來,互有勝負、我無大傷,並非一蹶不振;何故一旦屈辱至此!現我兵數倍於倭,能戰宿將亦不乏人;若謂餉絀,則以和倭之二萬萬充餉,騰飽有餘。計不出此,而以地資敵、以財助讎,少不如意,動即脅制;我則兵散不可復聚、財盡而無可復籌,將來之受制必更有甚於今日者,將何以自立也!伏願皇上上秉慈謨,早定大計;天下幸甚!

  臣憂憤所迫,不敢不言,亦不忍不言;無任激切屏營之至!伏乞皇上聖鑒!張汝梅。

  ·都察院代遞江西舉人羅濟美等條陳摺(四月十五日)

  都察院左都御史臣裕德等跪奏:為據呈代奏事。

  據江西舉人羅濟美、雲南舉人張成濂等各以條陳一件,赴臣衙門呈請代奏。臣等公同閱看,各該呈詞字句間有未盡檢點之處,惟事關重大,情詞迫切。既據該舉人等各取具同鄉京官印結呈遞前來,臣等不敢壅於上聞。再,原呈字數較多,若照例鈔錄進呈,恐致耽延時日;是以未便拘泥成例,謹將原呈二件恭呈御覽。伏乞聖鑒!謹奏。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五日,都察院左都御史臣裕德、左都禦史臣徐郙、降二級留任左副都御史臣宗室奕年(假)、左副都御史臣宗室奕杕、左副都御史臣楊頤、左副都御史臣壽昌。

  江西舉人羅濟美呈文(略)

  雲南舉人張成濂等呈文

  江西舉人羅濟美呈文(略)

  雲南舉人張成濂等呈文

  具呈雲南舉人張成濂等,為和議將定,國勢愈危;謹另籌禦侮之策,懇請代奏以挽時艱事。

  竊自倭人犯順以來,言戰言和,迄無虛日。但主戰者籌畫疏略,而不顧師干總統即堅持和議之人;主和者始終不移,而但翼失地喪師以遂其脅和之計。蓋李鴻章一日不去,一日無勝倭之望;初不待潰敗之後而始知也。自旅順、威海相斷失陷,其始願既遂,其陰謀更深。愈謂中國斷非倭敵,舉數百年培養之人心、廿三省式廓之封疆、億萬眾同仇之士庶,竟屬一無可恃;抑若朝不允和,倭即夕至,京都立覆、宗社立傾,不得不俯首求和,暫紓禍患。朝廷不得已而曲從之,天下臣民亦無不痛心而默識其故。況兵凶戰危,士卒橫罹鋒鏑,孰無人心、亦豈樂此!故自李鴻章赴倭而後,天下臣民惟靜待和議之定,以紓君父之憂,未敢妄出一言,致涉干擾;亦謂李鴻章受恩最深,天良不至滅盡,雖於國體有辱,或於國脈無傷。迺今聞和約成矣、全權已畫押矣,所立條款,則竟萬萬出人意料之外;是欲紓禍患而禍患更速,欲保社稷而社稷更危!

  姑先以條約中之為害最烈、足致危亡者而言:一、賠費太鉅也。兵費二萬萬,先付五千萬;其餘分年償清,仍按年起息。夫我之不能戰者,恐無饟耳;今有此二萬萬,何不以之養戰士,而乃以之輸仇敵!前大學士臣曾國藩所立湘軍營制,每萬人月饟共五萬兩。是即養勇五十萬眾,每年不過三千萬兩;再支持五、六年,猶未及二萬萬。況果能將帥得人、事不掣肘,尚無須五十萬之眾,五、六年之久,早已令倭奴畏威而納款矣。今盡以之予倭,固已搜括無遺;筋疲力盡,而仍不免於養兵,饟項更從何出!倭眾僅十餘萬,得此則兵饟更充,攻我更力;是輸饟以供敵,正輸饟以自攻也。一、割地太易也。夫皇上撫有之地受之列聖,不敢尺寸與人。東邊奉安三陵,為京師屏蔽,外控吉、黑兩省;今委之於倭,旦夕有事,倭得扼我之吭而制之。臺灣為東西洋襟喉,物產饒而民氣勁;倭因以為資,還而謀我,是我厚其毒以自敝也。泰西公法:兩國議和,非兵力所及之地,勝者不有。今臺灣,則非倭兵力所及也;即兵力所及,兵費既償,其地仍歸本國。今歸我者威海劉公島而已,遼東則不歸也;破壞公法自我始。我與泰西各國所立條約,均有「一國有利,各國均沾」之言;今割地與倭,倭固利矣,勢必各國援「均沾」之例紛紛責地於我,俄則請割新疆及東三省、英則請割前後藏及廣東、法則請割廣西且與英共請割雲南,許之乎?不許之乎?許則地有盡時,不許則寇至無日!萬一竟請割我京師,又將何如?不能拒蕞爾之倭,而獨能拒強大之英、俄等國,無是理也!且臺灣尚義,自昔已然;萬一我棄臺民、臺民不棄我,倭仍將責言於我。與之,何以處臺民;不與,又何以處倭!竊恐臺民有以自處,我實無以處此矣。一、駐兵難允也。兵費未清之先,倭兵仍駐威海等處,其饟由中國代付。夫既和矣,而敵兵猶駐眉睫之間,且以數百萬、數十萬鉅款以養之,天下無此自甘於受害之事。況倭一日不去,我一日不能撤防,則戒嚴如故也、饟糈如故也;徒削此二萬萬之脂膏血肉,徒棄此遼東、臺灣數千里之疆土人民。萬一倭民與我軍民故尋小釁,安得再有此二萬萬之費、數千里之地以予之耶?一、減稅宜駁也。我之所資以償洋債者,洋稅耳。今倭之土貨各減二成,他國勢必紛紛請減,許倭即不得不許他國,每年約少洋稅千數百萬兩;洋稅既減,洋債何償?況我愈餒彼愈驕,今曰二成、明曰二成,勢必至於無稅而後已。且各國群起效尤,咸動豆剖瓜分之志,勢更至於無地而後已。興言及此,能不痛哭流涕,泣血上言於我皇上之前哉!或曰和之為害,朝廷未嘗不知,特因相繼潰敗,舍和別無辦法;故苟安目前,聊以救禍耳。不知非無辦法、非無善策,因李鴻章始終主持掣肘,故雖有善策亦歸無用;無怪忠臣義士、勇將銳卒無從為國效忠,且甚至與葉志超諸人同受潰敗之名,抑似堂堂中國竟不能與人決一戰者。總之,如此定和,非惟無以救禍,適足以速禍,並苟安而不能。若不和而戰,急去李鴻章而易以公忠堅定之臣,則不惟能苟安,而且能自強。是又何必違天下之公論,而以數百年相承之基業棄之一旦而不顧耶!況咸豐末年,天下糜爛,髮、撚肆擾,而夷氛之惡直逼京師,事勢之危過今百倍;然和約亦不過增通商口岸及千餘萬兵費耳。今日者苟如此定和,不幾令英、法各國追悔從前之得利太輕耶?則無禮之要請,定紛紛在目前矣。且和之云者,兄弟之國修好息兵,化干戈而為玉帛之謂也;得失利害,不能大有偏枯也。昔宋臣富弼對遼主之言曰:『兩國既為兄弟焉,可使一榮一辱』?反覆數百言,卒以至誠感悟遼主。夫富弼所謂榮辱者,猶僅得地、失地一事也。今議和乃如此定款,是則壞我之藩籬、翦我之手足、戕我之腹心;我若允之,直納款乞降之謂,受辱不足言矣,尚何和之云哉!總之,中國士卒眾多、人心固結,足以敵倭而有餘;前此之敗,實由李鴻章主使之。故其最令人切齒者,一則以天險之旅順,令私人龔照璵駐守,退讓於倭,倭兵得由陸路攘取金、復、海、蓋及營口等處。一則人人痛恨奉旨拏問之丁汝昌屢次保留、仍統海軍,不轉瞬而以「定海」等兵艦公然悉獻於倭。即此二事而論,李鴻章用心所在與中國致敗之由,顯然立見;是猶得謂中國之真不能戰哉?及今大勢未去、人心猶固,依然金甌無闕、一統全盛之天下,猶可奮一戰,以杜群夷之窺伺,以振積弱之國威;幸勿延至不可收拾之時,則真欲戰而不能、自立而不得矣,不大可恐懼寒心也乎!

  謹將戰勝之策,分為十款,臚陳於後。

  一、統帥須得人也。中國士卒、糧饟十倍於倭,旅順、威海之失,皆由守將先遁,兵勇繼潰;故倭兵安然入口,毫無抵禦,非天險之可恃也、非倭兵之果強盛也。其故由李鴻章暗中指示淮軍將領望風希旨,相率退讓,以示倭強我弱,以實其宜和、不宜戰之言。總之,去歲決意主戰,即不宜用李鴻章主持戰事。今者往事已矣,惟有急用公忠堅定、眾望素孚之李秉衡為關內外督師,而以朱慶副之;各路接軍悉歸調遣,提、鎮而下得以軍法從事。再用不恤情面、素有風力之臣如劉坤一、馬不瑤、唐炯等為北洋大臣直隸總督,力守北洋各海口。如此,則兩帥得人,壁壘一新矣。至於忠勇樸實之將,所在皆有;李秉衡諸人自能搜羅調取,因材器使也。

  一、海軍終不可不立也。即於所備賠費內提取二千萬兩,交張之洞、邊寶泉、譚鍾麟、馬丕瑤等派委廉潔明敏之員潛赴英、德各國購辦鐵甲兩三艘、快船十餘艘、洋砲洋鎗若干,速運內地。蓋公法雖有不售船械與交兵之國之言,其實但能不惜使費,仍自可辦;普、法往事具在,可按冊而考也。

  一、東三省獵戶、廣東蛋戶,可招為我用也。此等驍勇舍死之人,果能招為前敵,消其罪案、除其蛋籍,則感恩效命,斷無潰退之事。再加以將帥法令嚴明,軍伍更屹如山立矣。

  一、滇邊義民,宜招以成軍也。雲南用兵向以蹤跳擊刺為主,三五星羅,手足相搏,俗名「打交手仗」;散而不整,與淮軍之專尚包抄者不同。制倭之法,莫良於此。宜令滇中勇將如丁槐、夏毓秀、蔣宗漢、李應舉、馬柱、楊國發等速成滇軍二、三十營,北上聽候統師調遣;以地營為守,以擊刺為戰。

  一、宜汰弱兵,以益兵饟也。倭一兵之饟月得十餘元,而我不過四、五兩;加之將領之剋扣,所得尚不及此數。贍死不暇,安能責之以戰!今請飭令將各營弁勇析為三等,勇敢善戰者為上、樸實耐勞者次之、老弱有嗜好者為下。上等者使之戰,月饟視額饟倍之;次等者使之守,月饟視額饟益其半;下等者汰之,以所汰之饟加之能戰守之人。饟不多加,一兵得一兵之用矣。

  一、索倫馬隊宜煉也。滇兵之專尚擊刺者,最利於山林險阻之地;苦遇平原曠野,即輔以精悍馬隊。一面搏擊,一面用馬隊衝突,二者相輔而行,倭奴無從禦我矣。

  一、東徵宜專設糧臺也。師行糧隨,古有明訓。雍正暨乾隆間大軍西徵,嘗以大學士、尚書等重臣專司糧餉,大學士黃廷桂、李侍堯、孫士毅均嘗督理;及同治初收復新疆之役,亦嘗以京卿袁保恆為後路。今東徵之饟,始則李鴻章委之同鄉私人胡燏棻,繼則劉坤一雖更委陳寶箴,其職亦僅藩司;而轉數千里呼應既恐不靈,且淮軍右淮、湘軍右湘,發放遲速亦不無畛域,前敵利鈍所關甚重。相應請飭令前敵大臣於山海關設一總糧臺,並特派重臣督理;庶南北各營聯為一氣,緩急調劑權衡得中,則士飽馬騰,人思自奮矣。

  一、宜一事權,以嚴賞罰也。士卒之用命,視乎賞罰。今以東事論之,牙山覆而葉志超無罰,則平壤再陷矣;旅順棄而丁汝昌、龔照璵不誅,則威海繼失矣。應請飭下前敵統帥申明軍律:有未戰先潰或臨戰不力者,雖實缺總兵、道員,立正軍法;不必拿問進京,致稽顯戮而慢軍心:此所以罰也。其能殺一倭兵、擊破一倭船者,賞若干;殺一倭酋、奪獲一倭船者,賞若干,並授何爵:此所以賞也。如此則將士知朝廷賞罰必信,法令非同虛設;則不惟樂於死戰,且亦不敢不死戰矣。

  一、臺灣各口,宜令各自為守也。全臺洲港紛歧,漁人、蜑戶所在有之;風濤沙線,皆其素習。應令各自為團,或五船為一隊、或十船為一隊;敵船既至,多則遠之、少則擊之,乘間以襲之、多方以擾之,使敵人不得登岸,則臺地可全矣。

  一、宜清查漢奸也。大軍所駐各州縣市鎮,應責成舉行保甲;一家有為漢奸者,九家同坐。軍中亦宜行之,一人有為漢奸者,九人同罪。如此則敵人無從知我舉動,可無「高陞」輪船之失矣。

  此以上十條,皆舉人等悉心體察、廣咨博訪,確係今日之要圖。務懇聖恩採擇,見諸施行!而其大要,則尤以第一條之去李鴻章,專任李秉衡、劉坤一、宋慶、馬丕堯、唐炯諸人為主腦,使諸人得行其志,毫無掣肘;更輔以其餘九款,若再不能支持大局,仍似以前之迭失要地、紛紛潰退,舉人等承妄言之罪。總之,去歲若早整我海軍直搗倭巢為圍魏、救趙之計,倭奴早已大創,軍事早已完結;因總持戰事者為李鴻章,所用戰守各員又盡係葉志超、丁汝昌、衛汝貴、龔照璵等佞臣,後復加以吳大澂之庸懦恇怯,所以貽誤至此!今日者,但能以陸軍力扼各海口,嚴守砲臺;再用新購兵艦以海軍梭巡各處,一遇倭船即盡力攻擊。一年之後,倭人即有窮蹙、不能支持之勢。彼時求和在彼、和款由我,又何至如今日之賠鉅款、割疆土、減稅則之種種失利哉!

  為此公同具呈,伏乞代奏,實為公便。茲特取具同鄉京官一結,一並登遞。

  舉人張成濂、王開國、寸輔清、施爾猷、趙邦澤、穆梧、牛應辰、李坤、孫文達、鄭錫典、鄭渾典、王榮本、寇從義、湯立賢、張維源、劉增、戴鴻辰、戴長齡、李尊先、全嘉仁、李增芳、梁友檍、束用中、楊自新、楊瑞鱣、楊兆龍、毛佑國、吳暹、熊廷權、張衡、王寶賢、楊上培、趙甲南、張立志、王壽山、李作梅、羅問仁、李學舜、陳琦、楊篤慶、朱治和、張一清、藍和光、王佩鎗、沈興廉、曾傳經、徐新德、鈕尚志、呂咸熙、姚思敬、喻思禹、詹太和、趙銘新、繆云章、趙傳忍、王運謙、楊炳炎、萬以增、張汝明、陳玉相、杜瑾、蕭應椿等謹呈。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十五日到)

  龔使願電:『法、俄、德勸倭,英勸倭勿與三國為難。法保臺,與瑗密商,王使未與聞;香帥奏奉旨飭王會商,法以忽添一使不合使例,未接見。嗣外部告云:約已批准,臺事難商。本日香帥奏傳電旨:「王之春會商一節,該督電王之春探問法廷如何辦法?龔照瑗回英,釋倭之疑。欽此」。璦與慶始終未悉香帥、王使往來電商情形,未便電署;擬日內晤外部後回英』云。鴻。望酉。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十五日到)

  倫敦十四日路透來電:『聞法廷現欲掣肘日本,在臺灣及澎湖水陸軍士已與日本開議。間有法報,不悅法廷辦理此事;又謂法國不能任日本管轄臺灣、澎湖,係受俄之愚。此事非三國聯合約內訂明連埃及一事亦妥辦不可』云。鴻。望酉。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五日到)

  密。聞遼東一帶仍歸我,和約內刪去此條;法有阻臺之說,不知確否?法員未見到,兩船來臺恐亦無益。若批約內未將割臺一節言明剔開另議,恐奉批後,法獨力亦難挽回。臺民死不服倭,彼此用武,適塗炭生靈。中、日已和好,可否將臺民不服情形,請旨飭下總署邀同各國公使與日本商一安民之策?此等慘狀,各國當亦見憐。民變在即,迫切待命!景崧肅。咸。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五日到)

  密。鹽電敬悉。法如此情形,臺恐無轉機。民變在即,如何辦法?務求時賜消息!景崧肅。咸。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六日到)

  聞和約已換,倭允歸遼,隨後與三國會商。伏查侵佔之地可以議還,豈有完善之區憑空割棄!法船未來,無從與辦。惟懇請總署密結法使,迅速派員來臺晤商;遲恐民變,無從挽救。再,法以獨保臺,不如請各國公保為善;但一法尚邀不至,遑論各國!是在總署之設法矣。景崧。銑。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六日到)

  密。臺營增多,臺事未定,勇不能撥,留與撤均須餉;定購軍火,亦須給價。懇旨飭戶部速撥餉二百萬兩,以備急需。但有一線可圖,誓必存臺,另開局面;不敢屢求部帑,為目前急無可籌,仍仗朝廷。臺將亡矣!賞畀此款,藉慰萬民悲憤之忱;二百年養育天恩,亦遂從此盡。伏乞恩。請代奏!景崧肅。銑。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奏查明澎湖失守情形摺(三月十四日、四月十七日到)

  頭品頂戴署理福建臺灣巡撫布政臣唐景崧跪奏:為查明澎湖失守情形,並據總兵前來投到;恭摺馳陳,仰祈聖鑒事。

  竊澎湖與臺灣地處隔海,自上月二十九日失守,電線先斷;僅於二十七日接該鎮、廳擊毀倭船一電之後,此後即消息無聞。據臺南各路電報轉據澎湖帶傷逃渡弁勇告述戰狀,經臣先後電奏。一面以該勇等帶傷倉猝逃渡,於各處戰未必盡能睹悉;故復飭臺南就近派員探查去後。茲據各員查覆,並據失守澎湖鎮總兵周振邦於三月十三日繳印投到前來。臣復加查訊、彙覈情形,前次逃勇之言間有未實,似以現查較為實在;敬為我皇上陳之。

  緣本年二月二十七日辰刻,忽有倭船十二艘先後駛至,開砲攻犯澎湖之東邊紗帽山、大城北等處,被我軍守大城北砲臺之熊國昌還砲擊之,先後中倭船二艘;將沈未沈之際,被其餘倭船拖帶而去。未幾,倭船復來環攻;午後,又被我砲臺擊壞倭船後桅一艘。倭人盡力撲攻,即由文良港等處登岸,約二千餘人;經督帶林福喜督隊接仗,奮勇直前,血戰至晚,擊斃倭兵數百人。我軍哨官藍翎五品頂戴劉得和陣亡,藍翎千總余道德、藍翎五品頂戴朱光輝受重傷,傷亡勇丁約有六、七十人:此二十七日之戰情也。統領花翎知府朱上泮,與總兵周振邦相約三更各派一營偷劫倭兵。是夜,朱上泮宿大城北砲臺,待至五更,周振邦之兵不至;朱上泮即自派右營之左、右、後三哨赴敵,又調前營兩哨、後營兩哨為此三哨接應。不意此三哨天明行至西溪,正遇倭伏;兩相痛擊,哨官花翎守備宋承進、藍翎把總陳喜清均陣亡,藍翎把總夏澤潤帶傷,兵勇稍卻。其接應之前後營四哨大呼陷陣,敵人砲彈如雨,血肉紛飛;我軍死者甚眾,哨官藍翎都司朱光明、花翎守備徐紹坤、藍翎千總欒定邦、拔補千總黃長勝等皆戰歿。辰刻,倭船開大砲轟擊我砲臺,一面分隊登岸,即在大城北與我軍對仗。朱上泮親身督戰,彼此鎗砲齊施,朱上泮左股忽為開花彈所中、肩上復中一彈,當即昏倒在地;經親兵等竭力搶歸,我軍傷亡大半,前營管帶花翎遊擊銜留甘補用都司朱朝貴、後營管帶留閩補用參將朱榮昌、哨官花翎守備孫殿勳、藍翎千總羅得標均陣亡,花翎都司吳定安帶傷。幸督帶西嶼砲臺副將劉忠梁在彼瞭見我軍被逐,即在臺開大砲遙擊,傷斃倭兵不少;林福喜亦乘勢回逐力戰。倭退回船,隨即擄各漁船,脅令漁戶引路,復登岸再戰,分隊搶割水雷、電線,頃刻碰沉魚雷船一艘,倭船復施開花砲接應。午後,大城北砲臺遂為倭砲所毀。林福喜獨力鏖戰,時久力竭兵單,遂致挫敗;哨官藍翎把總蔡進祺受傷被擄。倭即搶踞各處營盤;紮定,復被我西璵砲臺劉忠梁盡力開砲遙擊,轟斃倭兵二百餘人:些二十八日之戰狀也。二十九日,倭輪環攻西璵砲臺,劉忠梁仍還砲擊之,傷其一船。相持許久,忽被倭砲飛子飛入藥庫,火發轟毀砲臺,弁勇潰散:此二十九日澎湖失守之情形也。

  查訊周振邦,供亦大略相同。並稱伊力竭失守,即圖自盡,為左右環救,護送來臺,聽候查辦等語。察覈各將領此次戰狀,地雖失守,以林福喜督戰為最奮、朱上泮次之。朱上泮係受傷致敗,林福喜係力竭兵單致敗。劉忠梁扼宇西璵砲臺,最為得力,先後擊斃倭人亦最眾;其砲臺被毀,係被倭砲飛子入庫轟發致敗。以致孤島支持血戰三日夜,卒因無船援應,致為敵陷。現在消息中斷,該將領等存亡與此外尚有傷亡營哨各官,仍因隔海,驟難一律詳查;容再飭令確查得有各員實在存亡下落後,續再一並奏請優恤,以慰忠魂。至該鎮周振邦係澎湖專閫大員,此次戰守不力,迭據各委員查覆:於各將領在外血戰,望視不救;倭兵入城,又先逃避,並無巷戰受傷情事。並據各將領紛紛稟訐前來。今既投到,失守地方不能與城同存亡,例有應得罪名。相應據實奏參請旨。

  除將周振邦飭發首府看管,印信存儲司庫,並再飭查各將領實在下落、分別據實辦理暨分咨總理衙門及各部查照外,所有查明澎湖失守情形暨總兵投到緣由,謹會同調補四川總督閩浙總督臣譚鍾麟恭摺由驛馳奏,伏乞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奉硃批:『另有旨。欽此』。

  ·軍機處錄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法使問答奏片(四月十八日)

  據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送到與法使問答一件,照錄呈覽。謹奏。四月十八日。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法使問答節略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法使問答節略

  致謝寒暄畢,施阿蘭云:『臺灣一事,接外部覆電云:「前外部與慶常商及保護,因恐倭不聽。觀北路或有戰事,法欲以臺灣駐兵;今已允讓遼東,與前情不同。中國既將臺灣許與日本,自不便再想別法,致啟釁端;本國亦不便出而干預」。現在此事可作罷論』。

  問以『玉之春曾與外部見面否』?

  施云:『外部不願接見,有兩個緣故:一因王大人張羅借款,人多雜亂,有失體面。一由中國本有駐法使臣,今王大人路過法都,若久留不去,令人生疑』。謂『臺灣之事稍有漏洩,於中國甚為危險。應令王大人即行回國為妥』。

  告以『臺灣百姓不願歸日本,立將變亂。貴國如能設法保護,非但臺民感激,貴國亦可大得利益』!

  施云:『目下總不能辦,深恐兩相索累。倘日後臺灣出有別項情形,法國或另有打算,亦未可定。緣臺地與越南相近,本國亦有關繫。我們哈外部與龔大人及慶常素來相熟,將來如有應與貴國關照之處,當可密商轉達也』。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八日到)

  密。有德人來說:中、德交情最厚,向無微嫌;臺事曾請英、俄設法,今又專請法,獨未及德,似未周到。因此向德領事探商,渠亦以為應有電旨飭許使向德外部商請阻割臺灣,並由總署向德使籌商。察法、德素不相能,且臺地並無法商、又無領事,惟德有之;今請法不請德,恐德難以為情,致添一層痕跡,似非邦交所宜。惟添請德國,究與法使有無妨礙?無從遙揣。並請飭總署妥酌!伏乞聖裁。請代奏!景崧肅。

  ·署南洋大臣張之洞來電(四月十九日到)

  密。呈總署:俄、德、法已為我將遼、旅爭回,今倭換約展限七日,已蒙旨暫緩互換;乃以伊藤一言恐喝,倉卒互換。伊藤允展限之電到,亦已無及;忿抑萬狀!然事機難以屢誤,尚有補救一、二之方。蓋我約雖換,倭斷不敢佔遼,必另索巨款抵補;前議二百兆已足令中國民窮財盡矣,豈可再加!開伊藤已向李相授意;此乃倭寇窘極狡極之計,萬不可又受其毒。此時要策,惟有堅持定見;但託俄議,不與倭議。聞俄本有「擬與倭商立退地約據,保索償費,尤代調停」之說,蓋倭不能據遼,懾俄之威,非倭之讓;情不必感,費自不必加。倭不敢踞,俄又不肯佔;倭計既窮,略為敷衍,即可令歸於我。即使俄不能代我減費,倭亦必自圖了事。若為倭所愚,開口輕許、又耗鉅款,中國更不支,後患難言矣!臺灣情形亦與遼相同,惟懇請飭龔使速回英,飭王使速與法切商,則臺保全而不加巨費與倭。錢財雖輕於出地,然譬如人身,脂膏耗盡,何以自存!俄、法既經出頭,倭必無再戰之理。伏望朝廷堅忍力持,不勝大幸!請代奏!之洞肅。嘯。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十九日到)

  密紅。頃接伊藤博文十八日戌正電稱:『十七日來電收到。日本一俟應先豫備中事整辦之後,即可與中國開議奉天南邊之地。至臺灣一節,日本現已告明中國政府,今日皇已派水師提督子爵樺山資紀作為臺灣巡撫、並作為日本特派大員,辦理按照「馬關和約」第五款末條之事。約兩禮拜,該巡撫即可履任辦事於行抵該處時,即豫備辦理特派之事。日本政府盼望中國政府立即簡派大員一人或數人,與該巡撫會晤;並將該大員等銜名告明日本政府。按照如此情形,本大臣告知貴大臣:日本政府謂如中國政府查照日本所請速派大員一人或數人與該巡撫樺山會晤,毫無延宕;則貴大臣所慮危險之事,即可免矣。該巡撫一經到任之後,則境內保全平安之事,一惟日本政府是問』。玩其語意,似已電由田貝告知鈞署。適科士達來晤,密與商籌;科謂:『和約既經批准互換,除日本允還奉天南邊另議外,其餘應逐一照辦;斷不可游移,藉故諉延,以致另起波瀾,生意外險。即請地國保護即使辦到,亦必枝節橫生』。鴻告以『臺灣官民不肯交接,奈何』?科謂:『皇上批准,中國官民豈可任聽梗阻,致失國體!如國家采納鄙言,應由政府屬田貝轉告日本:以中國派大員商交臺灣,日本應同時派大員商交遼東,方為公允』云云。可否仍責成唐署撫與倭員妥為商辦?乞代奏請旨!鴻。效酉初。

  ·廣東巡撫馬丕瑤奏強寇要盟權奸挾制籌策具陳摺(四月二十一日到)

  頭品頂戴廣東巡撫臣馬丕瑤跪奏:為強寇要盟、權奸挾制,民心不服,宗社攸關;謹籌策披瀝具陳,伏乞宸綱獨斷事。

  竊臣閱天津電報局電傳和議已成,計列十款;李鴻章於二十六日回津等語。逖聞之下,驚駭彷徨,罔知所措!伏念李鴻章受國厚恩,前此淮勇之潰逃、海軍之覆沒,蒙我皇上軫念勳舊,不加誅戮;復令銜命出使,畀以全權。宜如何激發天良,力圖補救;豈容以敵人要求無饜,轉為之挾制朝廷,而置宗廟、社稷、土地、人民於不顧!苟有人心者,斷不出此。人謂倭人恃李鴻章為內援、李鴻章恃倭人為外援,由今觀之,誠不誣也。臣僻守南隅,憤懣不能自已;饉就愚戇所及,為我皇上縷晰陳之。

  現議款內,有日本所得地方悉歸日本一條。查上年兵釁既開,背盟內犯,其曲在彼;徒以猝不及防,遂至金、復等州與旅順、威海等口相繼失守。各該處為燕、齊要隘,密邇神京;既曰議和,應將掠過地方悉數歸還。況奉屬為都門左臂,天津、煙臺為口岸咽喉,焉能任其獨據上游,搤吭拊背;北洋之險要盡失,此後防無可防。此其萬不可允者,一也。臺灣久為日本所垂涎,亦為各國所眈視。該省民物緊庶,其向化急公、涵濡聖澤者二百餘年。我皇上一視同仁、痌瘝懷保,固不忍棄全臺士庶而舍此版圖;全臺士庶戴高履厚、踐土食毛,亦斷不忍負皇上深思而甘為夷虜。一旦割歸日本,遑論泰西各國群起紛爭;即臺南北各屬忠義民團亦必揭竿而起,將與倭人不共戴天。勝負何常,眾怒難犯,被時必至逼脅中國官員為之經畫;其將遷就倭人而驅逐臺民乎?抑亦保護臺民而再啟釁端乎?此其萬不可允者,又一也。至遼河以東地方割歸日本一條,尤為誕妄無理。失遼東逼近瀋陽,為我國家根本重地。列祖、列宗創業垂統,締造艱難,尺土不可與人,臥榻豈容鼾睡!何況發祥之地,陵寢具在;無論其如何要挾,斷不能忍讓曲從。今若割以與倭,則南至海濱、北至漠外,任其縱橫無忌;而我則門庭自限,跬步不行。昔俄人婪索伊犁,使臣祟厚擅與訂約,猶蒙我皇太后、皇上赫然震怒,嚴加重譴;今以遼東相較,其輕重何止倍蓰!此其萬不可允者,又一也。至若陸地通商,外洋久已歆羨;其所以求之不得者,徒以民心固結、腹地紆回,未能逞其私志耳。今許於北京、河南、四川、梧州、肇慶添開五口,將來滇、黔、關、隴、江、漢、湖、湘四通八達盡為所據,不日建洋房、開鐵路、設領事、練洋兵,倭人倡率於前、各國踵行於後,十餘年間將合中外為一家,各國爭肆豪強而中國獨承其敝;坐視民窮財竭,莫可如何!此其萬不可允者,又一也。以上四條,上自皇太后、皇上,下至廷臣、內外文武百官以及天下士庶皆知其萬無可允之理。倭人蓋明知其不可而故意要盟、李鴻章亦明知其不可而代為挾制,是雖和不和,即和亦不能終和,安用此和議為哉!

  此次電信到粵,粵人無不怒目裂眥,思食李鴻章、倭奴之肉欲得而甘心焉。想天下之民情,固無不痛心疾首於此議也。伏願我皇上大震天威,首以宗社為重,立將現議各款嚴行拒絕;並援崇厚之例,將李鴻章發交刑獄,特派王大臣嚴按治罪,俾倭人無消息之可通、無奧援之可恃,則彼之氣自奪而我之氣益奮。一面詔飭劉坤一、王文韶、宋慶、依剋唐阿、裕碌、李秉衡、唐景崧、劉永福等嚴整師旅,速將所失地方剋期收復;一面通飭沿海沿江督、撫、提、鎮將防務而實嚴備以遏寇氛,勝則予以不次之賞、不勝則予以不測之罰。其各省民團、義旅准其一律助戰,共建奇勳;當必有豪傑之士應時而出。計以賠款百兆,足敷軍糧、船械、賞犒一切之用,固無待於他求。師直為壯,勝算先操;臣以為斷不至如目前之泄沓也。若謂兵凶戰危,天津、遼陽等處皆與畿疆切近,我皇上至性仁孝,深恐有驚慈體;擬請飭下王大臣集議,恭奉皇太后西巡,避地山右或駐蹕長安,俾各路統兵大員得以大張撻伐,李鴻章、倭奴亦無所挾恫喝於其間。夫「謙受益、滿招損」,此「虞書」之兵法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此「論語」之兵法也;「謹慎寄事」,此漢諸葛之兵法也。自古戰事不在於外勢之強弱,而判於一心之敬肆;但使我上下、中外共常存憂勤惕勵之心,自可收掃蕩廓清之效。國威一振,眾志成城。彼曲我直、彼驕我奮,敗者可勝,失者可復。數月以後,事局必變。待倭人變計求和,則操縱在我,不至有傷元氣而損國體;庶軍務早平,宗社安如磐石矣。

  臣愚戇無識,披瀝直陳,曷勝悚慄屏營之至!是否有當?伏乞皇上聖鑒!謹奏。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初四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一日到)

  欽奉二十日電旨,飭籌商臺灣辦法。查條約既經批准互換,斷無違約不交之理。因與科士達密籌,姑先與伊藤委婉電問。電文云:『貴大臣十七來電,業經轉電中國政府。奉昨日電旨內開:「現在臺灣兵民交憤,必不甘服聽命。該署撫唐景崧係守臺之官,現為臺民迫留,危在旦夕,實無權與之交割;究竟有何辦法?如何補救?著妥籌覆奏。欽此」。本大臣以貴大臣屢因兩國所有為難各事,和衷與本大臣商辦;況現在兩國重締和好,其交涉為難之處,應照友誼議結。察看臺灣現在情形,兩國全權大臣急宜會議此事辦法。查貴大臣業經認明,所有棄讓奉天南邊之事,應行會議辦理。本大臣之意,以為以上兩事,務須同事議結。現因臺地情形改變,與前不同;中國國家萬不得已,著本大臣與貴大臣商酌辦法。諒貴大臣必以為然,並令日本大員樺山提督暫緩起程為要』等語。此即前電另行籌商之意。彼即允再會議,亦必不肯放鬆;彼既棄遼,豈甘棄臺!姑先商緩,看其復電云何。仍求朝廷熟思審處,設法開導唐署撫,勿任固執,另起波瀾;致以一隅誤大局,是為至幸。請代奏!鴻。馬申。

  ·出使大臣龔照瑗來電(四月二十一日到)

  哈外部告慶常云:倭事尚未穩妥,議院將詰問助華原委。若界務、商務不定,政府必受責;他事艱為出力。慶常云:已將此事電陳總署,請飭施使減讓。哈云:雲南領事及鹽礦已屬施使酌量通融,餘事請照准等語。慶常探聞法與他國密議臺事,暫不使華與聞生枝節。瑗。號。

  ·美使田貝來電(四月二十一日到)

  西曆五月十三日上午十點鐘,日本政府自東京電致駐紮北京美公使云:『本日日本政府請煩美公使將以下情節轉達中國政府:日本朝廷業已簡派水師提督子爵喀巴壓那蘇肯奴埃作為臺灣、澎湖等島巡撫,並授以欽差大臣之職,准其按照馬關所立條約之第五款末節辦理一切事宜。該撫約於二禮拜之內赴任,抵任時即行辦理特委事件。日本政府即希中國政府立派欽差大臣一員或數員,前會該撫。至中國所派欽差之姓名、官階,亦望即行照會日本政府』云云。

  ·署南洋大臣張之洞來電(四月二十二日到)

  『全臺紳民敬電稟者:臺灣屬倭,萬姓不服。迭請唐撫院代奏臺民下情而事難挽回,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慘曷極!伏查臺灣已為朝廷棄地,百姓無依;惟有死守據為島國,遙戴皇靈,為南洋屏蔽。惟須有人統率,眾議堅留唐撫暫仍理臺事,並留劉鎮永福鎮守臺南。一面懇請各國查明「割地紳民不服」公法,從公剖斷臺灣應作何處置,再送唐撫入京、劉鎮回任。臺民此舉,無非戀戴皇清,圖固守以待轉機。情形萬緊,伏乞代奏!全臺紳民同泣叩』。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二十二日到)

  密。臺民知法不可恃,願死守危區,為南洋屏蔽。堅留景崧與劉永福;經反復開導、再三力拒,無如眾議甚堅,臣等雖欲求死而不得。至臺能守與否,亦惟盡人力以待轉機。此乃臺民不服屬倭,權能自主;其拒倭,與中國無涉。懇旨飭下總署商倭外部,彼員從緩來臺,則臺與倭尚可從容與議;若即以武相臨,不過兵連禍結,彼斷難馴。以上各節,是否有當?伏乞皇上訓示。請代奏!景崧肅。養。

  ·出使大臣許景澄來電(四月二十二日到)

  羅拔稱:『俄國不及顧臺,亦不能再向日本說話;德國已由領事告:臺民不能保護,實無他策』。再述交地棘手情形;據云:『似宜先撤防兵,次第辦理;此外,亦無善策可籌』。等語。謹聞。澄。馬。

  ·軍機處電寄慶常諭旨(四月二十二日)

  奉旨:『據龔照瑗電稱:探聞法與他國密議臺事,暫不使華與聞,恐生枝節等語。臺民洶洶,勢難交割。刻下日本派員已將到臺,辦理殊為棘手。即著慶常密詢外部:能否再申護臺前議?迅速電覆。再,法使有「外部不願接見王之春」之語,究竟曾否會晤?著一並電聞。欽此。四月二十二日』。

  ·軍機處奏進呈日本條約片(四月二十二日)

  換約委員伍廷芳等齎到日本條約一冊,恭呈御覽。謹奏。

  四月二十二日(條約一冊原缺)

  ·署南洋大臣張之洞來電(四月二十三日到)

  王使之春來電云:『號電謹悉。遵旨令慶常詢外部「因何不願接見?臺事有無辦法」?據復:「前商立約在未批准前,華既遲誤;三國勸倭展限,華不能緩。議院謂遼地全力已盡,不欲再舉。故無可晤商,非敢慢待」。又以恐德佔先步激之,彼不為動。即前日法使向署問辦法,亦止探詢,無他意。立約致緩之由,詳前電;誠可惜!現仍令慶常隨時探問,一面候輪回華。乞代奏!春叩。個』等語。謹照轉,請代奏!之洞肅。禡。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四月二十三日)

  奉旨:『李鴻章廿一日電奏已悉。茲據張之洞電奏:「接全臺紳民電稟云:臺灣屬倭,萬姓不服;既為朝廷棄地,惟有死守,據為島國。並據唐景崧稱:臺民堅留該署撫與劉永福,不聽開導;求死不得」等語。是臺灣難交情形,已可概見。該大臣仍當熟籌辦法,以期補救萬一。伊藤回電如何?即行電覆!張之洞、唐景崧原電,並由總理衙門照錄電知。欽此。四月二十三日』。

  ·刑科給事中謝雋杭請派李鴻章李經方赴臺交割摺(四月二十四日)

  刑科給事中臣謝雋杭跪奏:為敬陳管見,恭摺仰祈聖鑒事。

  竊臣聞李鴻章、李經芳為倭奴定議條約中有割臺灣一款,以致該省人情洶洶,眾怒如水火。然仰見列祖、列宗深仁厚澤淪肌浹髓,雖以孤懸海外之臺灣,尚皆具有天良,不忍背負聖朝,甘心從夷。臺灣諸臣若強驅之化外,於名為不正、於言為不順;自有生民以來,無此辦法。近復風聞李鴻章有兩禮拜期內交割臺灣,並請簡派唐景崧之奏。臣意唐景崧之為人,以之效命疆場則志當靡他、以之旋轉乾坤則力恐弗勝。此事既係李鴻章、李經方始終主謀,豈有功屆垂成,反自逍遙事外之理?且該大臣等既能定割地請和之策,自必具用夷變夏之才。國家用人專壹,若忽舍而他求,臣恐其追脅朝廷,且未有已也。相應請旨飭派李鴻章、李經方等迅速親赴臺灣依限交割,以終遂其志而閒執其口。用敢披瀝直陳,伏乞皇上聖鑒施行!謹奏。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四日到)

  頃接日本伊藤二十二日戌正英文覆電云:『四月二十一日來電,業經接到。查按照兩國批准「馬關和約」,臺灣所有主治地方之權業已交與日本;其了結地方變亂之法,勿庸兩國合議。是以中國政府只須將治理臺灣之事並公家產業,查照條約及前電即派大員交與日本大員。按照以上情形而言,樺山巡撫起程日期勿庸暫緩;查該巡撫已於本日由西京動身矣。至於奉天南邊之地,日本之意已於前電聲明』等語。鴻查此電,詞意甚為決絕。樺山已於二十三日起程,計日必到澎、臺;應請先行電知唐署撫籌備為要。至臺地紳民公電有云:『請各國查照「割地紳民不服」之公法剖斷』;詢科士達,查洋文公法原本所載,並非戰後讓地之例,難以比擬。且倭既不肯會議,俄、德、法亦不過問,孰為剖斷?應請傳諭,勿得誤會!此事恐開釁端,並連累他處;務祈慎重籌辦,大局之幸!請代奏!鴻。敬巳。

  ·軍機處電寄李經方諭旨(四月二十四日)

  奉旨:『著派二品頂戴前出使大臣李經方前往臺灣與日本派出使大臣商辦事件。欽此。四月二十四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五日到)

  密紅。前屬德璀琳轉電巴蘭德,請其極力設法聳動各國勸阻倭人赴臺交割;頃該稅司譯送巴電:『傳德京皆云天津設法陰令臺民叛拒倭人,顯係違約;倭必興兵構怨,勢極危險。若再戰敗,必將重議和約,視馬關前約為更甚。我已辭職,退回故里』云云。查鴻迭奉旨飭電問伊藤,有「臺民憤亂抗拒」之語;因前約明電無密碼,或沿途各局漏洩訛傳,或倭人藉詞捏造。其實陰令臺民叛拒者,南洋及臺撫也。今德君臣既疑中國違約、不願幫助,俄亦未必與倭與戎;中朝必應妥慎籌辦,勿先違約,自貽後禍。鴻。敬戌。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五日到)

  密紅。奉電旨派李經方往臺灣與日本派出大臣商辦事件,欽此。查李經方自馬關隨同回津後,因憂勞成疾,病勢沈重,回南就醫。頃電傳旨飭遵,據覆稱『素未到臺,情形不悉,地方官紳無一知者;日本所派樺山亦素未謀面,無從商辦。現正延醫調治,牽發舊疾,怔忡日劇,神智不清;斷難勝此艱鉅。乞代奏』等語。查係實在情形,並無一語捏飾。商交臺灣事體繁重,自應責成臺撫督同藩司顧肇熙妥辦;否則,應飭閡督就近揀派大員前往,會同該處官紳籌辦。似未便令情形隔膜、資淺望輕之員搪塞外人,必至貽誤。李經方實不勝任;理合自行檢舉,請旨收回成命,另行簡派。乞代奏!鴻。有巳。

  ·德國外部來電(四月二十五日到)

  現在屢次聽聞,僉言如一:現駐臺灣之中國兵丁較前加增,煽惑人心播亂,將日本逐出。如再開仗,中國應當賠償更多;深恐不但臺灣,連海南、舟山等緊要之處一並失去。令紳大臣勸中國總署設法彈壓。本部所開,的確無疑。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四月二十五日)

  奉旨:『李鴻章兩電俱悉。據稱伊藤覆電詞意決絕,德國又疑中國陰令臺民叛拒,恐致搆兵等語。臺灣一事,朝廷深為焦慮;昨派李經方前往商辦,可見中國並無不願交割之意。現在倭使將到,著李鴻章飭令李經方迅速往臺,與倭使妥為商辦,毋稍耽延貽誤;一面仍將臺民不服開導竟欲據為島國情形,再行電告伊藤,免致懷疑藉口。欽此。四月二十五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六日)

  密紅。頃德領事司艮德來,譯呈紳珂電云:『柏林政府電開:「接得實信,臺灣現已添兵,以臺民定策為辭。德國政府之意,以為中、日如再行開仗,則中國違約,責成更大;不但臺地必失,且恐舟山、海南及其他要緊處所難保無虞」等語。本大臣因於二十四日謁見總署,以現在危險情形告明各堂,並加警戒;總署答云:「李中堂已將總署無權管理臺灣事宜告明伊藤,並請伊藤會議此事;伊藤復稱:中國已將臺灣主權讓與日本,臺事勿庸會議,日本能自保其地平安等語。請將以上情節告明中堂,並將回復之語電知」云』。鴻答以『總署無權管理臺事之語,不但我未告明伊藤,且無此政體;恐紳使誤會』云。所稱危險情形,自是友邦關切好意;請加意申誡為要。鴻。宥午正。

  ·軍機處電寄許景澄諭旨(四月二十六日)

  奉旨:『許景澄廿三日電奏已悉。俄允三國同議遼事,尚未酌定商議之地。著許景澄隨時探問;一有確信,速即電聞,以便中國派員與議。倭已派員來臺收地,現派李經方前往商辦;並令唐景崧開缺來京。惟臺民不服,必至生變。其難以交割情形,亦可告知俄廷,免致倭人藉口。欽此。四月二十六日』。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四月二十六日)

  奉旨:『李鴻章電奏已悉。李經方隨同李鴻章赴倭,派為全權大臣,同訂條約;回津後尚未覆命,何以遽行回南?昨派令前往臺灣商辦事件,又復藉病推諉;殊堪詫異!李鴻章身膺重任,當將此事委籌結局,豈得置身事外,轉為李經方飾詞卸責!本日已有旨將唐景崧開缺,令其來京陛見;並令文武各員陸續內渡。現在倭使將次到臺,仍著李經方迅速前往,毋得畏難辭避!倘因遷延貽誤,惟李經方是問;李鴻章亦不能辭其咎也。欽此。四月二十六日』。

  ·軍機處電寄唐景崧諭旨(四月二十六日)

  奉旨:『署臺灣巡撫布政使唐景崧著即開缺,來京陛見。其臺省大小文武各員,並著飭令陸續內渡。欽此。四月二十六日』。

  ·侍郎長萃請飭李鴻章親赴臺灣辦理交割事宜摺(四月二十七日)

  奴才長萃跪奏:為大臣玩視朝廷,漸不可長,請更考驗以決去留;恭摺仰祈聖鑒事。

  竊見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受國厚思,聽理海軍數十年,糜餉無算;一旦臨敵,率皆潰散。其孤恩負國,已可概見。迨奉命議和,不顧事之可否,遽爾定約而歸。其「軍務獲咎人員均行釋免」一條,於倭人並無所利,顯係該大臣預為淮人開脫地步。尤可異者,議和之後疊次請假,並不進京覆命,舉萬分難處之事委諸朝廷;豈公忠體國之大臣而忍出此!彼蓋明知所約各條大不利於中國,中國臣民必動公憤,故思置身事外,歸過朝廷;而其敢於出此者,直以朝廷無人督責耳。在我皇上念其為先朝老臣,且有戰功,每示優容,不忍棄置。而我皇太后自歸政後深居宮中,又不能知其晚年變節至於如此;使皇太后知其如此,則所謂此鞅鞅非少主臣者,在我皇太后聖明果斷,固早有以處置之矣。

  今者和局既成,事多棘手;而最難者,莫如交割臺灣一事。該大臣既已約之於先,諒必能善之於後;且能與倭人議事者,除該大臣外,亦別無一人。擬請皇上恭請懿旨,飭令該大臣親赴臺灣辦理交割事宜。所以必請懿旨者,我皇太后垂簾聽政幾三十年英斷如神,群臣莫不摺服;該大臣即不畏我皇上,當必不敢不畏我皇太后。如其聞命即行,親至臺灣目擊民情,一時觸發天良,容或另有挽回之術,是該大臣尚能補過於萬一;在朝廷棄過錄功,亦何必更為刻責!設該大臣抗違懿旨,託病不行;則是該大臣不惟不畏皇上,並不畏皇太后矣!則是該大臣但知有倭人,不復知有我大清矣!擬請皇上奏明皇太后,立將該大臣置之重典,以維國體、以厭人心;天下幸甚!不然,聽其優游事外,略不繩以法度,不惟目前臺灣之事漫無辦法,且恐唐代藩鎮拒命之禍將接跡於此後矣!

  奴才愚昧之見,是否有當?謹恭摺奏聞,伏乞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七日到)

  欽奉宥電諭旨,惶悚曷任!李經方患病未愈,且慮不能勝任,何敢飾詞推諉。惟事勢緊急,遵即電飭力疾料理前往。頃據電稟:『經方才短病緊,地方情形太生,恐誤大局;不敢不瀝陳於前。嚴旨督責,敢不懍遵。惟任大責重,可否添派一人同往到臺;或留署藩司顧肇熙、提督楊岐珍在臺交接,並請令科士達偕往襄助?乞酌覈代奏』等因。查顧、楊二員均與鴻章舊好,人亦明練;乞電飭暫留,與李經方會商一切。科士達亦願偕往;所需洋文、東文參贊繙譯各員,已令經方酌調。鴻趕緊代刻關防,以便公牘鈐用;並飭滬道籌給公費、租定輪船,俟津、滬各員齊集,刻日前往。鴻又電屬伊藤轉致樺山,和衷相機商辦。請代奏!沁午。

  ·福州將軍慶裕等來電(四月二十七日到)

  前電臺民公稟,計已代奏。臺民忠憤,倡議拒倭;遠近響應,日益洶洶。官府彈壓無權,兵勇有戕中軍之事。屆期倭來收地,勢必群起抗拒,斷不能聽官交割;倭不得地,必藉口別有要求。若不及早設法,一朝變起,接受愈難。查和約賠費、通商兩條足饜倭欲,此條可逕援公法「民情不願,定約可廢」,明請各國公議廢約。倭知民心不附、難善其後,亦必願遷就了結。裕等為防患起見,請代奏!慶裕、寶泉同肅。感。

  ·軍機處奏赴臺辦理交割除李經方外實無別員可派請飭不准推諉片(四月二十七日)

  本日長萃奏「請飭李鴻章赴臺交割」一摺,奉旨『存查』。赴臺交割一節,昨因李經方藉病推諉,奉旨電飭李鴻章仍著李經方迅速前往。前議條約雖有「兩月內交清」之語,惟日本所派使臣樺山資紀已於二十三日起程,計日可到。此次辦理交割,除李經方外,實無別員可派;即使李鴻章再有電奏代為固辭,仍應請旨飭令李經方前往,不准推諉。合併聲明。謹將長萃摺恭呈慈覽。謹奏。

  四月二十七日。

  ·軍機處擬給李鴻章電信(四月二十七日)

  昨李經方因病辭差,已奉旨仍令迅速前往。貴大臣務當懍遵諭旨,諄飭該員力任其難;剋期赴臺,設法辦理。如再固辭,必干嚴譴;慎勿率行瀆請。四月二十七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八日到)

  頃接本日伊藤午初覆電云:『李中堂閣下:西曆本月廿一日、即中曆四月廿七日來電,業經收到;並將其中情節轉電樺山,託其與李經方按照友誼和衷商辦。日本政府部已派水陸各軍前赴臺灣,中國特派大員諒必帶有「全權」,日本特派大員業經奉有此等文憑。如中國特派大員先來長崎帶同日本國家船隻前往,以資護衛,更為安穩。至該大員何日可抵該處?務乞示知』等語。應否加給「全權」文憑?可否先赴長崎會齊前往?乞速覈酌請旨飭遵!鴻。勘酉。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四月二十八日)

  奉旨:『李鴻章電奏已悉。科士達願偕李經方赴臺並調參贊繙譯各員,均照所請理。臺灣文武各員,已有旨飭令內渡,未便再令留臺守候。如天津別有可派之員,即由李鴻章就近酌調前往,幫同李經方商辦一切。欽此。四月二十八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九日到)

  頃電復伊藤云:『五月二十日、即中曆四月二十八日來電,業經收到。蒙轉託樺山與李經方按照友誼和衷商辦,殊為感佩。惟臺地民情日變,不服開導;現正圍集地方官衙門,憤亂鬨鬧,不放唐撫臺等內渡。中國特派交割大員,斷難冒險輕進,致遭不測。貴大臣商請先來長崎協同貴國兵船前往護衛,洵屬慎重安穩之美意;但慮事多窒礙,仍望貴大臣電致樺山提督,約定何日彼此在臺灣海邊何處或澎湖何口會晤,迅速示覆,以便轉屬李經方酌辦。至中國特派大員,已奉旨加有「全權」字樣。如果臺地平靖,自應按照「馬關和約」第五款末條辦理交接;倘臺民叛亂不已,實係無法交接。祈貴大臣諒之,另籌善法為盼』等語。除轉致經方外,請代奏!鴻。豔酉。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二十九日到)

  聞倭歸遼旅,索加費一萬萬;臺灣係未失地,大可援此案加費贖回。原議兵費償二萬萬,又贖遼、贖臺之費,請各國公評價值,即可指臺灣押與他國挪借鉅款;所有賠款,均由此出。似此辦法,則遼旅、臺灣均退還中國,而賠款數萬萬均由臺出。據江督電稱:美國曾沽臺灣可押十萬萬;即不如數,大約數萬萬可押。請旨飭下總署與李鴻章向日本酌議:臺民誓不服倭,倭難據取。李經方來臺交割,臺民憤極,定中奇禍;即澎,亦斷不可往。實相愛,非相忌之辭。改派他員來臺,恐亦無善全之策。伏思償款二萬萬,又加贖遼旅費,部臣如何措手借款!洋債可成,海關全為英國所據,已屬難堪;借必應還,我又何以立國!不如贖臺而轉押臺,則費有所出。至來贖臺之費,從容計議,自有眾擎易舉之法;容再續陳。惟押臺之說,臺無外洋巨商,請飭江督與議。總之,朝廷不忍割地棄民,人心感奮,百事可為;一失人心,斷難再振。臺民聞李經方偕倭酋即日往臺,變在旦夕。倘蒙俯採末議,祈速諭知。請代奏!景崧肅。儉。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四月二十九日)

  奉旨:『李鴻章電奏已悉。伊藤所稱李經方先赴長崎會同前往,諸多窒礙。著李鴻章覆以彼此約定在臺灣海口會晤,以免周折。文憑即加「全權」宇樣。欽此。四月二十九日』。

  ——以上見原書四十四。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五月一日到)

  密。法提督昨派兵輪「保湯」、「保佩」來臺察看,兵官德而尼晉謁,謂『臺能自主,可保護』。告以『臺民誓不從倭。若臺地竟無力爭回,必成自主。請速問法弁,究允保護否』?該輪即日開往長崎,請提督電詢法廷矣。竊維朝廷雖允割臺,經崧迭奏臺民憤不欲生情形;第有一線生機,自必允為設法。此次法提督派員來商,實係為保臺起見;惟事機能否轉圜,尚難懸揣。謹先電聞。可否代奏以慰宸廑之處,乞裁奪。景崧肅。艷。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二日到)

  密紅。頃接伊藤初一申正電稱:『李中堂閣下:本月二十三日(即中曆四月二十九日)來電所示各節,當經轉達樺山提督去後。頃准該提督復稱:「兩國特派大員,應以淡水作為會齊之所。中國特派大員如以淡水地方有礙難之事,該提督應將中國特派大員安穩讓送至澎湖或福州蹔住。如果該處有憤亂之事,應俟至彈壓平靖後再行前往,該提督與李經方同時登岸」等語。本大臣相應迅將以上各節電達貴大臣知照,並望李經方即經赴淡水』云。似此尚為穩妥。除電經方酌辦外,請代奏。鴻。宋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二日到)

  密紅。昨奉寄閱署臺撫電,語多隔膜,實有不能已於言者。美國向例不干預外事;即美商肯估押,該國不能助兵,豈非空談。俄、德、法與倭廷言,不准倭佔中國大地;大地猶言平地也,故只索遼東而不及臺島。法初姑欲保臺,因俄、德不從,乃止。未定約之前,英且不肯押臺;豈定約後,美肯越俎!南洋及臺撫皆不明洋情,憑虛臆造者也。至李經方手無兵權,自不能冒險輕進,致失國體。臺北人來謂:前次殺死中軍,係兵變,非民變;哥哲會弁亦欲乘機劫庫耳。唐撫不遵旨內渡撤兵、橫生異議,幸朝廷勿為所惑!鴻。宋辰正。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三日到)

  密紅。頃電伊藤云:『西曆五月二十四日(即中曆五月初一日)來電所示各節,甚為周到。李經方現在上海料理行裝,未知樺山提督何日自何處起程?向日可到淡水?乞先示覆。查臺地民情憤亂、不服開導,係屬實情;彈壓似尚需時。李經方本無帶兵管理地方之責,應靜候樺山彈壓平靜後方婉商辦一切。上海距淡水僅兩日夜水程,如得樺山辦理平靖之確信,李經方即可徑赴淡水相會。可否轉屬樺山將情形隨時徑電李經方酌辦?若樺山正在用兵彈壓之際,李經方跡涉嫌疑,未便遽與會齊,以致該處紳民怨憤。貴大臣必能鑒諒及此,並希預籌善處之方為幸』等語。鴻。江午。

  ·前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五月初三日到)

  密。四月二十六日,奉電旨:臣景崧欽遵開缺,應即起程入京陛見。惟臣先行,民斷不容,各官亦無一保全;只合臣暫留此,先令各官陸續內渡,臣再相機自處。臺民聞割臺後望有轉機,未敢妄動;今已絕望,公議自立為民主之國,於五月初二日齊集衙署捧送印旂,印文曰「臺灣民主國總統之印」、旂為藍地黃虎,強臣暫留保民理事,臣堅辭不獲。伏思倭人不日到臺,臺民必拒;若砲臺仍用龍旂開仗,恐為倭人藉口,牽涉中國。不得已允暫視事,將旂發給各砲臺暫換;印暫收存,專為交涉各國之用。一俟布告各國並商結外援,嗣後臺灣總統均由民舉,遵奉正朝,遙作屏藩。俟事稍定,臣能脫身,即奔赴宮門,席藁請罪。昧死上聞,請代奏。景崧肅。冬。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四日到)

  頃接伊藤初三亥刻電稱:『本日來電已接到。樺山提督明日早辰可抵淡水。本大臣詳審料量,深信當此時節,兩國特派大員會晤之期愈早愈妙。此事極有關繫,甚屬緊要。是以本大臣盼望中國特派大員立即啟程,不必以所處艱難鰓鰓過慮。如萬一果有不虞,樺山提督自當按照本大臣前寄貴大臣之電所陳之意出力助護』云。聞臺灣已自立為民主之國,布告各國;恐無出而援助者。紳民義憤固無如何,惟不應奉署撫唐景崧為總統,使朝廷號令不行。日本豈不明知;必有責言,慮生他釁。李經方奉命前往交地,茲既無地可交,此外各事無從過問。伊藤仍催赴淡水會齊,原係照約辦理;李經方即去,亦不過作壁上觀戰,斷難設法排解。究竟如何處置?李經方應否速往?伏乞電旨迅速指示機宜!請代奏。鴻。支午。

  ·署南洋大臣張之洞來電(五月初四日到)

  接臺電:臺民忠義,誓不服倭。適唐撫奉旨內渡,臺遂自約為民主之國;紳民蜂擁畢集,不放唐行,強唐撫留臺。唐無可如何,允暫留保民禦敵;並云『該撫在此,則各官可行;該撫一人去,則無一人可脫矣』等語。查臺民不肯屬倭情形,屢經電奏。前奉旨撥濟臺餉五十萬及軍火各節,已撥三千萬並酌撥舊鎗並彈;現改自為民主之國,以後餉械等事自未便再為接濟,以免枝節。謹電奏陳明。請代奏。之洞肅。支寅。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五月初五日)

  奉旨:『李鴻章電奏已悉。臺民劫制生變,事出意外,無從過問。李經方既經照約派往,若不速行,轉令生疑。伊藤電內既有「出力助護」之說,自應剋日前往,相機商辦;即使不能排解,彼亦無可藉口也。欽此。五月初五日』。

  ·前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五月初五日到)

  王大臣鈞鑒:全臺不服倭,因願為聖朝之民。今之自主,為拒倭計,免其向中國饒舌;如有機,自仍歸中國。臣為民劫留,暫緩赴京陛見。連日以來,惶悚萬狀。惟此後不無奏咨之件及與各省文件公牘,擬用臣開缺本銜及「臺灣巡撫」關防。一息尚存,未敢稍逾臣節。謹預陳明。署藩司顧肇熙內渡,因受瘴抱病;乞准回籍就醫。缺無人署,只合姑存衙門之名;委數員分理文牘,以便承乏。提臣楊岐珍潛離行營,待輪內渡;勇營後拔。其不敢在臺,別具苦心。近日倭輪三五艘,或泊或游於滬尾口外;臺民安堵。近狀並陳。乞代奏。景崧肅。魚。

  ·署南洋大臣張之洞來電(五月初六日到)

  今日臺撫唐冬電稱:『以後奏事及行文洞地暨內地各省,均仍用本銜及「巡撫」印。臺倘倖存,自仍歸命國家;印、旗係為交涉各國結援而設,免中國受牽累』等語。竊思此節甚關緊要,謹代電陳。查臺民依戀本朝,不願他屬;唐迫於臺民,不能內渡。唐現辦法,洵屬無可奈何之苦心。事成則國家受其利,不成則該撫身受其害;諒蒙聖明鑒察。倘能支持數月,倭氣已阻,冀可再與倭商贖臺之法;臺若贖回,所值甚多。請代奏。之洞肅。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六日到)

  密紅。欽奉電旨:飭李經方剋日往臺相機商辦等因。遵即轉電飭遵,俟啟程定期即報;並密囑以『各國均疑臺民自主係由朝廷嗾使,倭人不能無疑。樺山若怪唐撫主使,應告以已奉旨令開缺來京,乃為臺民強留,即不得目為華官。彼即戰爭,應在臺地;不當波及他處,致礙和局。如倭兵上岸攻剿,聞該處有勇百營,豈能一鼓潰滅。臺民素悍,竹圍甚多,伏莽到處抗拒,剿須曠日持久;汝似未能久待。自應查照伊藤四月廿三日電云「按照兩國批准馬關和約臺灣所有主治地方之權業已交與日本,只須將治理臺灣之事並了結地方變亂之法一並照約交給日本特派大臣自行經理」,備文知照樺山;俟其照覆到日酌量回舟,以後應與我國無干』云云。請代奏。事勢至此,亦只有如此辦理。鴻。魚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六日到)

  密紅。李經方魚電旨令速往,准初七日啟程,力疾前往;隨帶道臺馬建忠、西文繙譯伍剋建、東文繙譯盧永銘、陶大均、文員張柳、黃正、洪冀昌、邵守先、武員呂文經、高軒春等十員,餘謹遵辦理。乞代奏。鴻。魚未。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七日到)

  路透電:聞俄國擬即照會日本,令將所有駐韓日兵悉行撤退。又日本水師現在淡水口外,想不日臺必開戰云。鴻。陽。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七日到)

  頃電覆伊藤云:『西五月二十六日(即中五月初三日)來電業經接到。樺山提督既剋期往抵淡水,中國特派大員本應即往會晤;前因臺地民情大變,深恐會商無益於事,未免躊躇。茲貴大臣電稱此事關繫緊要,不必以所處艱礙過慮;允按照前電出力助護等語。本大臣已奏明,飭催李經方迅速起程。據該員電報,准於五月初七日由上海前往;若途間無風霧阻滯,初九、十日可到淡水。惟近聞臺灣紳民公議,已自立為民主之島國,不服我國家號令;李經方必更呼應不靈,且恐激生意外之變。回憶西五月十七日(即中四月二十三日)貴大臣來電,按照兩國批准「馬關和約」臺灣所有主治地方之權業已交與日本,其了結地方變亂之法,勿庸兩國會議;中國政府只須將治理地方等事交與日本所派大員云云。是李經方到淡水後,自應查照貴大臣前電語意,與樺山提督會商;想樺山自能設法辦理。臺民已為自主之島國,中朝實難遙制;即中國特派大員亦只能照約交出臺灣,此外一切均無從過問。祈貴大臣電致樺山提督格外原諒,通融辦理為幸。至來電謂果有不虞,樺山必按照前電所陳者出力助護;具見友誼關愛,尤感盛情於不盡也』云。請代奏!

  ·前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五月初七日到)

  倭大隊犯基隆旁路,已開仗;未分勝負。景崧肅。陽寅。

  ·軍機處擬給張之洞電信(五月初七日)

  初五來電已呈遞,唐景崧亦有電至。現在臺事未便過問,若仍用奏咨文件,即難免牽累,有礙大局。唐為臺民劫制,如能設法脫身,宜即早歸,庶免別生枝節。遵旨電達,希即電知為要。五月初七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八日到)

  劉含芳魚電:『頃民船「盛連敏」初四午自旅順開,據稱旅僅倭艦一隻,每日來往裝運;商輪五六隻、七八隻不等。臺局之物,無不運去;存兵寥寥,聞三禮拜皆去』等語。鴻。齊。

  ·閩浙總督邊寶泉等來電(五月初八日到)

  初七亥刻,臺電云:『昨夕倭輪十餘艘犯基隆旁口澳地方,寇登岸,已開仗;勝負禾分。崧。陽』。寶泉、慶裕肅。庚。

  ·福州將軍慶裕等來電(五月初九日到)

  急。密。初八酉刻,接臺電云:『臺沿海可登岸,防不勝防。昨倭輸十四艘犯澳底,數百人登岸;該處僻遠,只土勇數百人開仗,無大勝負。我軍退守山隘,尚無大礙。日內必有大戰。崧。陽』。慶裕、寶泉肅。齊酉。

  ·前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五月初九日到)

  密。初六日,倭船十餘艘帶兵數千人乘黑夜由距基隆五十里澳底登岸。該處口岸遼闊,防軍難遍堵截;統帶曾喜照亦未能力拒,被倭人蔓延至三貂嶺,欲攻基隆後路。我軍相持三日,初八日下午粵軍與倭人迎頭奮擊,力戰兩時獲勝,殺寇甚多,並斬獲倭兵官三劃首級一名;寇退至三貂嶺半山地方。現仍嚴飭各軍相機進剿,續有探報再陳。可否代奏,以慰宸廑?伏候鈞裁!景崧肅。佳。

  ·上海道劉麒祥來電(五月初九日到)

  魚電諭敬悉。頃滬局接臺局來電,基隆已開仗。又西報館得神戶電,風聞倭人已在基隆迤北地方上岸等語。李星使初五已乘「公義」輪船起行,倭使聞尚未到,約在澎湖會議。此後自當隨時訪探;惟臺隔重洋,難得確信,惟有據聞馳報。麒祥跪稟。

  ·軍機處擬給慶裕邊寶泉電信(五月初九日)

  來電云:倭寇於初七犯基隆旁口登岸。接仗情形如何?望隨時探明電報!五月初九日。

  ·署理福建臺灣巡撫布政使唐景崧奏報失守澎湖各員解閩日期摺(五月初十日到)

  頭品頂戴署理福建臺灣巡撫布政使臣唐景崧跪奏:為起解失守澎湖鎮、廳各員日期,恭摺仰祈聖鑒事。

  竊臣於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八日欽奉電旨:『唐景崧奏「澎湖失守,總兵周振邦坐視不救、先行逃避,據實奏參」一摺,即著該署撫派員將周振邦押解福建,交邊寶泉審明按律定擬具奏。欽此』。茲查澎湖廳陳步梯現亦投到,該員係失守地方印官,未便姑容。相應奏參請旨,將陳步梯與周振邦一並先行革職解閩,並案審辦。除咨部查照暨將周振邦、陳步梯一並委員於四月二十二日起解赴閩投收審訊外,所有起解失守澎湖鎮、廳各員日期,謹會同閩浙總督臣邊寶泉恭摺由驛具奏,伏乞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十日到)

  密紅。李經方佳巳滬尾來電:『初九寅刻到淡水,樺山留兵船名「千代田」在口外候,並送初七函稱:「本委員曾經如約前往淡水,何計在該處兵丁等放鎗要擊,無由進口;乃取道基隆附近,將入臺北府。因此特派兵船候貴委員來,即請轉駕此兵船或與之同航速來會」云。方只得即刻同「千代田」前往基隆,與樺山接晤。據日船兵官稱:樺山帶兵船四、陸兵一萬已登基隆岸。再,此電託海關代送』云。鴻。蒸午。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十日到)

  龔使齊電:『頃英廷接唐撫電告臺灣變民主,眾舉為總統;英擬不復云』。鴻想各國必皆不復;我國須自立腳步,以免日後倭有口舌,憑各國公論是非。祈酌辦!鴻。蒸午。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十日到)

  密紅。楊提督岐珍廈門電稱:『初八帶四營抵廈,餘僉留臺,由唐中丞主政。臺事實情,兵多烏合,紳士正者知難、劣者圖利。當道性偏,紳民無識者隨聲附和,假民為主,已見形跡。各紳承指力請隨從,珍堅持以遵旨辦理,任死不變;繼知志不可奪,代奏回任』云。鴻。蒸酉。

  ·軍機處電寄張之洞等諭旨(五月初十日)

  奉旨:『現在和約既定,而臺民不服,據為島國,自已無從過問。惟近據英德使臣言:上海、廣東均有軍械解往,並有勇丁由粵往臺,疑為中國暗中接濟,登之洋報;或係臺人自行私運,亦未可知。而此等謠傳,實於和約大有妨礙。著張之洞、奎俊、譚鍾麟、馬丕瑤飭查,各海口究竟有無私運軍械、勇丁之事?設法禁止,免滋口實。欽此。五月初十日』。

  ·軍機處電寄邊寶泉諭旨(五月初十日)

  奉旨:『失守澎湖各員,現經唐景崧委員解閩;澎湖鎮總兵周振邦、澎湖通判陳步梯,著一並革職,交邊寶泉審明按律定擬具奏。欽此。五月初十日』。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王文韶諭旨(五月十一日)

  奉旨:『李鴻章電悉。前因臺民變亂,據為島國;已令文武各員內渡,此後無從過問。昨又電令南洋、廣東禁止私運軍火、勇丁赴臺,此即自立腳步之意。如日使言及此事,著李鴻章、王文韶切實告以和議既定,中國決無嗾令臺民自主之理;勿聽洋報謠傳,致生疑慮。欽此。五月十一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二日到)

  滬局沈道本日丑刻電:『洋報接昨午臺北來電:倭艦十五艘已到臺灣東北角,約有三千兵登岸;臺兵小戰數次,勝負未分』云。聞踞遼東之倭,再一禮拜退盡。又聞海參崴俄官示諭在彼俄兵各整行囊,聽候續示,立刻出境;似不久,德、倭將交綏云。鴻。文申。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二日到)

  密紅。李經方自上海來電:『本日申正,平順回滬。臺事交接清楚,甚順手;餘詳續電』云。請代奏!鴻。文酉。

  ·前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五月十二日到)

  基隆血戰六日,將士傷亡不少;統領張兆連重傷,全軍頓散,基隆不守。教民四起,省城瓦解;事不可為矣。請代奏!景崧肅。真亥。

  ·署北洋大臣王文韶來回(五月十二日到)

  前新加坡領事黃遵電云:『臺既自主,亟宜杜彼藉口,似應即將唐撫軍革職;一面告倭,以臺人背釁,巡撫為民劫留,現已將其革職。按約交割需時,現正設法勸諭云云。一以明中朝守約之意,一以緩日本攻臺之師。可否密商北洋,言之政府』等因。由陳藩司寶箴轉呈前來。文韶悉心查覈,所論不為無見。惟現在勸諭云云,似未妥協;恐攬在身上也。是否可行?不敢壅蔽;謹請鈞奪!文韶。真。

  ·廣東巡撫馬丕瑤來電(五月十二日到)

  蒸電謹悉。澎湖事亟,臺灣派員來募勇;並非粵東解往接濟。和局定,委員即已遣散。英、德公使所云勇丁由粵往臺,想是和議未成以前事。既奉諭旨,自應飭禁。惟各處購外洋軍械多自香港交付,即日本亦從香港購買;臺灣有無購運,粵省不得而知。省城並無運械往臺之事;洋報日有謠言,殊不可信。請代奏!丕瑤肅。真。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李經方文電:『商辦交接臺灣節略:佳巳電自淡水發後,開赴基隆;申正抵基隆口外之海灣,名三雕澳。舶泊定,樺山請初十已正相見。屆時往晤,樺山云:「奉命來臺,以為和約批准,交接甚易。乃伊藤接中國政府電告臺事棘手,始帶領水陸各軍到淡水。後派小兵輪欲進口,知照華官;華兵開砲要擋,故來基隆,又為華兵鎗砲轟擊。不得已,暫住三雕澳。現陸軍一萬已登岸,日內可取基隆」云。經方答以「奉命照約來此,專與貴委員商辦事件;臺灣如何交接,望先明告」!樺山云:「諸事棘手,交接甚難。俟我攻取基隆,到臺北府後再徐議交接」。經方云:「和約批准,伊藤自認中國已將臺灣治理事權交與日本;此來照約將堡壘、軍器、工廠及屬公物件交與貴委員。臺民已變,豈能登岸一一點交!我自馬關回,臥病已久,在滬調治;奉旨力疾前來。此處風濤險惡,不能起立;若候貴委員登岸到臺北府,不知何時!臺地甚大,民變非一日可平,恐非數年不能交接清楚。今兩國和好,須按照友誼和衷商辦,不可強我所難」。伊云:「雖然如此,交接事大,不能遷就」。辯論至未初,經方昏眩,坐不能定。樺山云:「請回船,我即來商議」。經方為多人扶回。樺山未正來拜,首云「和約批准,願兩國實心和好,永遠不改」!答以「誠然」。伊云:「既如此,何以淡水、基隆中國兵丁皆放鎗砲要擊;此處復見有華官告示,令軍民人等抗拒」?答以「和約批准後,大皇帝即派我來臺帶有全權交接臺灣,且特旨令文武各官陸續內渡;此為兩國實心和好憑據。臺民不服生變,何事不為!淡水開鎗,我未目見,不知虛實;但據貴委員之言,想必團練土兵所為。風聞楊提督等已內渡,其餘文武各官雖為臺民劫留,未能遵旨一律內渡;民不奉朝命,官久無權,告示皆臺民所為,官豈能過問」。辨詰數時。伊云:「但願抗拒各事,如貴委員所說,非官與兵所為」!經方復云:「交接之事,究竟如何辦理」?樺山云:「早間所說,即是辦法」。經方云:「固執過甚,似非和衷」。樺山云:「我甚和衷,但辦事不得不然。今見貴委員病狀顛連,若久留於此,萬有不測,我實疚心!但交換之事,貴委員如何辦法」?經方答以「照約辦理,外無他法」。樺山云:「須有清單」。經方云:「非地方官,何從有清單!此時民變,將來平定後衙署文卷何從查考,終無清單。和約內本無「清單」字樣,何必多立名目,強我所難」!伊云:「清單任貴委員如何寫法,總須有此名目,方合款式」。經方即於清單內寫:「一、臺灣全島、澎湖列島之各海口並各府廳縣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屬公物件」。伊云:「太含糊」。經方云:「強我開清單,祗能如此。不然,即將「清單」二字刪去」。伊見方詞意甚決,始允照辦。樺山又云:由臺灣至福建之海線,係臺灣屬公物件;伊須照收。經方云:「海線非岸上產業,何能交讓!況每線登岸,非兩國政府議明不能;我未奉命商辦此事,無此權力。且和約內未言及」!伊云:「既然如此,祗好寫明臺灣至福建海線應如何辦理之處,俟兩國政府隨後商定」。彼此辯論自未正至酉正,始定議。樺山即命其參贊先將漢文、東文清稿交方閱看,其稿措詞尚合和約;因與福士達商酌。福云:「此文據但照抄和約,於和約外不增減一事,實為簡要妥洽,非其意料所及」;勸方即刻署名蓋印,恐稍遲有變,另生枝節。亥正,即彼此署名蓋印。事畢,十一子刻開船,本日申正到滬;感受瘴癘,病益加劇。乞將問答節略,覈酌代奏!至交接文據,即續抄電』。請代奏,並交總署備案!鴻。元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密紅。李經方(電)稱:『交接臺灣文據:「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國大皇帝陛下為照在下之閱所定和約第五款第二條交接臺灣一省,大清國大皇帝陛下簡派二品頂戴前出使大臣李經方、大日本國大皇帝陛下簡派臺灣總督海軍大將從二位勛一等子爵樺山資紀各為全權委員。因兩全權委員會同於基隆所辦事項如左:中、日兩帝國全權委員交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在下之關兩帝國欽差全權大臣所定和約第二款中國永遠讓與日本之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並澎湖列島即在英國格林尼次東經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緯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間諸島嶼之管理主權並別冊所示各該地方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均皆清楚。為此兩帝國全權委員欲立文據,即行署名蓋印,以昭確實。光緒二十一年五月初十日、明治二十八年六月二日,訂為基隆(繕寫兩分)。大清帝國欽差全權委員二品頂戴前出使大臣李經方、大日本帝國全權委員臺灣總督海軍大將從二位勛一等子爵樺山資紀。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並澎湖列島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屬公物件清單:一、臺灣全島、澎湖列島之各海口並各府廳縣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屬公物件。一、臺灣至福建海線應如何辦理之處,俟兩國政府隨後商定」云』。乞代奏!又據電稱:『交接文據漢文、東文各一分,擬派隨員齎送到津,求咨送總署備案。回文到,即轉咨』。鴻。元巳。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滬局電:『洋報傳單,今晨接臺北電:此處大為震動,撫臺已逃走。衙門並鄰近之房均被燬,兵與民四處劫掠;西人幸尚無恙。滬尾亦亂云』。鴻。元戌。

  ·福州將軍慶裕等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頃臺局電:『唐撫有移駐新竹之議,布置尚未定』云。慶裕、寶泉肅。文酉。

  ·福州將軍慶裕等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頃臺局報:『倭兵昨晚距城二十里,城內紛亂;電局僅洋人一名,不能收報。今晨唐撫已赴滬,土人俟搶,撫署被焚』。滬或指滬尾。慶裕、寶泉。元。

  ·上海道劉麒祥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滬關稅司先後接淡水稅司電:十一夜,倭人轟擊基隆;兵降,未回一鎗。倭在八斗碼頭東登岸前進,欲從陸路攻基隆;口外兵輪一大隊,將以由水道夾擊。又,李道初十夜子刻在淡水洋面與樺山交割換約,昨晚乘「公義」回滬。麒祥稟。

  ·軍機處電寄劉坤一諭旨(五月十三日)

  奉旨:『劉坤一十一日電、長順初九日電均悉。現在臺灣已經李經方交接清楚,倭兵致臺,基隆不守、省城瓦解,無從過問;和局並未決裂。倭允歸遼,有三國擔認,不至翻悔。我軍祗宜就原紮處所小心防守,切不可輕信傳聞,率行進紮,圖占先著,轉致啟釁;是為至要。此旨著劉坤一知照長順、依剋唐阿及前敵各軍一體懍遵。欽此。五月十三日』。

  ·軍機處電寄許景澄諭旨(五月十三日)

  奉旨:『遼東倭兵,前據探稱陸續撒退,所存無多。茲又據長順等電稱:現又添兵增砲、築臺挖溝,似不肯歸地等情。洋報又稱:海參崴俄兵整備行囊,似有與倭交綏之意。現在臺灣已經李經方交接清楚,臺、倭交兵,與我無涉。惟歸遼之事,三國究竟商議如何,尚無確信。著許景澄即向外部探問,電聞。借款一節,亦宜早與定議為要。欽此。五月十三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四日到)

  滬局電:『頃接福州商局電:唐及大小官員十二夜赴滬尾,擬坐「駕時」船往申,被兵士扣留。倭未進臺北城,大隊往攻滬尾。又聞「駕時」船被擊云』。鴻。願酉。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五月十四日)

  奉旨:『李鴻章三電均悉。臺事既經李經方與樺山交接清楚,立有文據;此後臺灣變亂情形,即與中國無涉。應由李鴻章電知伊藤,以為了結此事之據。至海線如何辦理?應飭電局豫為籌議,以備隨後商定。前派李鴻章、王文韶為全權大臣與日使商辦事件,該使有無來津消息?並著探明電聞。欽此。五月十四日』。

  ·福州將軍慶裕等來電(五月十五日到)

  頃臺局洋匠手報:唐撫昨往滬尾,今早附「雅打」商輪內渡;滬尾砲臺攔截,經德兵輪放砲救之,始開去。又,昨晚臺城火藥局被燬,倭兵現尚未入城云。慶裕、寶泉同肅。寒戌。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五日到)

  頃接伊藤十四日申正來電:『林董已於昨日乘本國兵船由橫濱起程赴任,本大臣求託閣下:於林大臣到津時,賜予優待幫助,庶於奉使本旨得有裨益;本大臣曷勝心感預謝之至』。當即電覆以『西六月初六日(即中五月十四日)來電收到。林董大臣已起程赴任,到津時自必優待、遇事幫助,以敦友誼而副尊囑。臺灣變亂情形,前已屢次電聞在案。李經方初九日到基隆海灣與樺山提督會商,蒙其格外照料體諒,節日互立文據,將臺灣一切事宜照約交接清楚,以後治理地方之權係貴國政府責任,應由樺山自行照辦,即與中國無涉;想貴大臣必已聞知。至林董駐京,原為辦理中國政府前電所陳各案;可先在津商辦。昨奉上諭:「派李鴻章、王文韶為全權大臣,與日本使臣商辦事件。欽此」。林大臣自不必先行進京;本大臣病假將滿,當會同署督王大臣遵旨款留,與之和衷妥商辦理。請貴大臣迅即電知林大臣遵照為要』云。請代奏!鴻。望午。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七日到)

  滬電:『閩局昨午來電:倭進臺北,唐「駕時」走否未確;線已不通云』。詢之滬稅司,亦無滬尾稅司電音。又聞洋人傳言:「駕時」所載非唐云。鴻。篠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九日到)

  頃接伊藤十八日午正覆電:『臺灣業經按照「馬關條約」交接清楚,聞之實深欣悅。林董將來赴任辦公,承貴大臣允許遇事幫助,曷勝感謝。如此幫助,於兩國邦交必深為有益。現當此時,應以重結邦交為第一要議。日皇特簡林董,委之以此重任;故宜徑赴北京,愈速愈妙。林董赴京並到任一切事宜,仍求貴大臣賜予幫助為荷!其按照「馬關條約」應議事宜,現在林董尚無此等權柄;因當其起程之時,中國政府所有主見,日本政府未及周知。至林董到任之後,再由日本政府予以權柄,以便與貴大臣暨王大臣會議一切,原無不可』云。鴻查以前電聲明赴任,照常例須到任後乃能辦公議事;現雖遵旨款留,勢難堅阻。聞兩日後可到,俟晤商再陳。請先代奏!效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二十日到)

  滬局電:『洋報橫濱來電:五月十四日樺山報稱:已在基隆設立總督衙門。該處文武均逃走,土人四處掠劫。西人深恐被害,親到日人處請兵催進臺北府;臺民餽禮呈物,以迎王師。北方全境已為日人所有,大約南方尚須戰云』。鴻。哿。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二十一日到)

  滬局電:『洋報接香港午後來電:「駕時」已到廈門,該船身有彈子所穿之洞。當臺撫乘該船離淡水時,有兵十名被砲臺擊死,其屍俱載至廈。該船在淡水,係德兵船「伊爾地士」送出海。該船上有亂兵一千五百名要去廣州,不肯回廈上岸。臺北基隆、滬尾營兵只五百人踞守;臺北災害甚大,日人施救甚勇云』。頃楊提督岐珍來電:『潰勇來廈六、七千,一無所有;閩給遺貲一元,鳩形鵠面,悽慘已極』!覈與洋報大略相同云。鴻。馬。

  ·閩浙總督邊寶泉來電(五月二十一日到)

  效兩電悉。臺灣潰勇紛紛渡廈,尚無譁亂情事。已於十七派員前往,會同楊提督妥為貲遣,派輪分送回籍;粵勇送粵、湘勇送湘,並電兩江、粵東接遞護送。頃聞倭裝勇二艘來閩,到時當續遣;閩口俟潰勇遣畢即撤封,以便茶運。惟聞臺北基隆、滬尾倭均派兵營,紳民俱服;華官均內渡,海關掛倭旗。惟臺中、臺南消息不通,將來戰事恐尚不免。寶泉。哿。

  ·閩浙總督邊寶泉來電(五月二十二日到)

  失守澎湖總兵周振邦、通判陳步梯,經署臺撫先後奏奉電旨解閩審擬;當委司道委解親訊,據供倭由後路登岸,統領朱上泮約往劫營,周振邦與陳步梯被倭迎截,眾寡不敵,先後退守東衛金龜集,陳步梯回城,各處砲臺被燬、土城亦陷等供。查周振邦疏於籌備,被賊登岸,節節退守,失陷城寨,陳步梯職司守土;俱照守邊將帥失陷城寨,應斬候。陳步梯因土城兵少不支,可否援法防成案,乞恩末減?因係奉電旨審擬,謹先電請代奏!詳細情形,另摺奏聞。寶泉肅。個。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二十四日到)

  滬局養電:『「駕時」昨夜到,停商局北棧江中。遣人到該船詢據水手說:唐由此船來,昨夜即上岸,不知何往。至倭之入臺,由土人引從基隆後荒僻之徑搭橋渡一小河而進,又由某秀才等自基隆引到臺北;倭兵僅二百名。先時,兵勇搶掠;及倭兵到,即不搶。「駕時」自淡水開駛,由撫署抬來銀三萬五千兩;為大砲臺所見,即向「駕時」開砲。該船係挂德旗,改名「益達」,德商經理;德兵船遣人到砲臺詢以何故?砲臺答以「三個月無餉,現忽有銀裝出,故擊之」。德兵船即飭將銀送交砲臺,半途已搶數千。旁有一土砲臺,仍未得銀,復向「駕時」連擊五砲;中二,傷數人。倭送粵勇到廈,「琛航」裝往廣東』云。鴻。敬。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二十四日到)

  密紅。鴻章假期屆滿,日使林董於本日已正來謁,會同文韶接晤。寒暄數語後,詢其接伊政府電信否?林云:『昨到津,始接伊藤等電稱,中堂與王大人已奉派全權大臣,會商事件。惟照通例,駐京使臣應先赴京到任,呈遞國書觀見』。答以『中朝向無一定辦法,有公使到任數年或數月始覲見者。現值天氣炎熱,未知我大皇帝接見方便否。兩國既經和好,早遲必准覲見;何必急急』!林云:『我奉朝命,不敢違;必須先進京,往總署請示。倘令我回津商議公事,我可再來』。鴻等詢及遼東何時退還?日本兵何時撤盡?林云:『我啟程時,三國正議此事。遼東已踞各處之兵,已逐漸撤回;但一時尚難撤完』。詢以我前敵各軍探報海城、營口尚添兵?林謂:『必是各營間有調換,誤報;添兵,斷無其事』。林又商及『照約兩國俘虜應各送還廣島、海城;有華兵俘虜一千六百人,當即分送。惟照通例,應由華籌給送費;但為數無多,俟其行文到日分別辦理』。問:『臺灣有信否』?林云:『久未接樺山信,只知已到基隆,餘無他言』。詢其何日進京?云『俟酌定水陸路程,再告知』。以上各節,無甚狡強;鴻等不便徐留,致失和氣。俟其抵京,鈞署再妥酌。請先奏!鴻、韶。敬午。

  ·閩浙總督邊寶泉來電(五月二十五日到)

  馬電敬悉。廈門貲遣散勇,派輪分送;裝滿三船,均已開行。尚餘六、七百名候船,昨電調浙輪來閩幫送。現又有倭船三艦裝勇二千餘至平潭,由省城內外及興、泉一帶均有散勇,即當妥為貲遣,不令逗遛滋事。閩口定於閏五月初二撤封,即知照各領事。請代奏!寶泉肅。敬。

  ——以上見原書卷四十五。

  ·吏科掌印給事中余聯沅奏報傳聞臺灣劉永福與倭擊戰情形片(六月初二日)

  再,中國自交臺灣而後,倭人即將電線割斷,不通音信;且厚賄中西各報局,不許登錄。蓋恐中國知之,無所肆其要挾也。臣等昨得廈門商人私信,證以近日傳聞,敬為我皇上縷陳之:一、倭以十五艘火船攻雞籠,先到者十二艘為劉永福誘之入城,悉數殲除;計戮倭軍二千人及降倭淮軍四千人。一、倭奴取臺北府,被劉永福伏兵海邊,轟燬其七船、奪獲其五船,僅餘三船逃免。先是四月間,劉永福知臺灣必有戰事,乃從閩、廣豫購火油,用竹筒盛之;乘風傾入,故有此捷。一、倭中大將七名,悉為劉永福擒獲;其餘將弁,不計其數。倭人願輸貲續回,劉永福故索銀數百兆以難之。其兵丁之登岸者,又為劉永福設計坑殺。一、臺北、澎湖,現經劉永福收回。前丁汝昌私降於倭,倭人為之易名;現在澎湖,亦為劉永福拘獲。一、倭願將全臺讓與劉永福,只求雞籠兩砲臺;劉永福不允,只准通商、不許有兵船保護。案倭之伎倆如此。李鴻章前則主和忌戰,至此又密禁報局不許宣傳,故朝廷有所不知,得遂其虛聲恫喝之計。應請旨再飭下閩浙督臣探確速奏,俾該倭懾於威聲而斂其驕縱,亦未始非國家之利也。

  臣等竊以中國物力如此艱難,賠款萬難如數;幸此時款尚未交,倭現與俄購釁,萬不可遽借款與之以資其強。至朝鮮久為藩封,而倭強以為自主之國;俄與之爭,此誠難得之機會。況俄與我通好二百餘年,正好資其兵力制倭人、收朝鮮,以洩中國之憤而快天下之心。乃聞李鴻章尚欲我出兵助倭以攻俄,益信外間傳其父子通倭,並非苛論。想聖明深識遠慮,洞燭各國之情偽;必不至為莠言所惑,棄好而崇讎也。

  為此合詞附片具陳,伏乞聖鑒!謹奏。

  ·翰林院侍讀學士准良請明諭將劉永福革職片(六月二十日)

  再,臺灣自割棄以來,軍報不通,消息隔絕;惟道路傳聞暨申報、滬報,並訪之外國新聞紙,則均稱劉永福、林朝棟諸軍疊獲勝仗,斃倭無算。證以倭人之駐中國者近以殺戮劫掠為事,則是殘民洩憤,其敗衄情形灼然可信。使倭人乘勝長驅據有全臺,中國誠不必過問;所宜預計者,在臺軍之得勝耳。劉永福不務總統妄舉,惟以孤忠義憤激勵兵民;設使收功臺北、歸復朝廷,為棄為取,何以侍之?奴才竊以劉永福既未遵旨回任,即不得不謂之抗命。惟是守土大義也、保民至仁也,擬請明諭革職;姑念其情勢逼迫,非出得已,不重究其抗命之罪。斯外以杜倭人之口,內以結臺民之心。其不濟,則朝廷之威令已申;其濟,則異日之措施較易矣。

  奴才愚昧之見,謹附片具陳,伏乞皇上聖鑒!謹奏。

  ·戶科掌印給事中洪良品奏和款難籌請勿借款以招後釁摺(六月二十四日)

  四品銜戶科掌印給事中臣洪良品跪奏:為和款難籌,請勿借款以招後釁,仍與倭酋緩商減數,以全盟好而固邦本;恭摺仰祈聖鑒事。

  竊倭寇內侵,我皇上體上天愛民之心,屈從和議;此其不得已之苦衷,久為薄海臣民所欽諒。惟是倭人索款太鉅,其中有關國家安危之故,臣五夜籌思,罔知所措;不得不為皇上分析言之。

  案中國財源,以戶部為總匯,而戶科稽覈其成。臣任戶科十年,於一切出入會計,時刻留心。計自近年以來,財之所耗,大半銷於海防、洋務居多。此兩項原無成例可循,皆為乾隆時所未有者。今言者欲藉節流以為償款也,則必先撤去海防、屏除洋務然後可。而臣揣時度勢,有以知其斷斷不能,是徒為畫餅充饑之計;至使四鄰聞之,妄疑我有餘力,而肆其要挾。近聞遼南各地,該倭又索款五千萬兩方肯退還。不知前此二萬萬兩之款,斷非中國力所能辦,即百計搜括、多方撙節,終屬於事無濟;而況又添五千萬兩乎!此言者謂四、五年即可清還二萬萬兩之說,誣也!至俄、英、法諸國之款,萬不可借以塞責。計二萬萬兩之款,每年須息金一千七、八百萬兩,而鎊價之長跌、洋行之折扣尚不在內;統計須二千萬兩,乃能償息一年。今海內物力衰耗,加以各關利藪隱為洋人侵蝕,該倭復請於各口免稅、且復製貨銷售,有礙小民生計,因以包徵夾帶,大損中國餉源。統計中國庫儲如洗,有日減、無日增;兼之中外往來之糜費、水旱災荒之蠲賑,朝不謀夕。安能每年餘此二千萬金以償息乎!而況二萬萬金之本,尤難籌措乎!夫此各國勢大力強,以禮羈縻,尚難駕馭;況力不能償!至於爽信而授之口實,其有不立啟兵端者乎?是我徒受小國恫喝之虛聲而反貽大國侵偪之實禍,不可不防也。

  遼南各地逼近奉天,業為倭人佔奪此聖慮所已及者。李鴻章並不索還,反不及俄人之忠順。且倭本不敢深入,自破威海後直趨澎湖,其意欲嘗試臺灣,萬不能正視京城;固已彰明較著。乃代為恫喝朝廷,徑先畀以臺灣,令饜其欲!聞臺灣義民尚為我守,屢與倭戰,獲勝。夫以一隅之地,軍火不全,尚能與之力抗;況我環師二十餘萬,軍火器械俱備,該倭安能略無顧忌,徑行狂騁!故惟以虛聲誘喝,而又與內奸勾結,致貽我皇上宵旰之憂。昨有人從上海來,購得刊本所紀劉永福臺戰情狀;證以交割臺灣三月有餘,倭人不能到手,其事豈盡無因。可知從前之敗,非果倭兵無敵,實由李鴻章主持海防,多方以誤之耳。及往議和,而又草率定計,全不為後患設想,以致今日辦理棘手!但事已至此,無識者徒謂勢難反汗;不知此事非空言可了者。今日不受倭人恫喝,失信於倭之患小;他日難償息借各款,失信於俄、英、法之害大也。此時正宜合盤通算,求一實在下落;切不可苟且塞責於一時,以致招尤貽悔於後日。此國家成敗關頭,最宜審慎。

  以臣愚見細思,惟有急來緩受一策,陰與力持、陽為歡好。且遴簡忠勇廉明之督師大臣,密諭宋慶、曹剋忠、聶士成等嚴行隄備;至臨期,選一有口辯人與之往返熟商,告以實情,求其展期、讓款、止息,另訂條約以圖永好。彼若怒而不許,我則曉喻各國、布告天下,順人心之義憤、乘倭寇之敗窮,厚集雄師與之力戰,並攻取遼南各地;再密諭劉永福率其黑旗、番社各兵徑攻日本,以為牽掣之計。至臺灣兵餉,除基隆煤利外,計每年樟腦一款亦不下數十萬,儘可供用。臣考自古國家成敗之數,全在留元氣、結民心。財者,國家之元氣也。我朝祖宗有鑒於明之遼餉八百萬金,卒以致亡;於是輕徭薄賦,永不加徵。故厚澤深仁,固結於民心不解。雖以髮、捻數千百萬之眾佔奪疆域大半,歷久終歸銷滅。今倭人自知兵力難於持久,唯恃有內奸勾結,乃以虛聲恫喝,使我國家元氣一旦被其剝削殆盡;此非尋常細故也。曩時他國議和,量力給與款項;事過,仍脫然無累。今與倭人議和,力難籌此鉅款;轉借他國之款以給之,勢必貽累無窮。且先飾其言曰:限三十六年本息還清。試以二萬萬兩之款,以三十六年分算,每年實得還金若干?並連鎊價消耗合計,請飭令戶部行文各省督、撫、關、道,除例解中國費用與一切蠲貸外,再餘存項若干?問其實能籌措此項否?如按年力尚能籌,即具切結呈報;不能者聽。似此方為實在著落。不然,一時苟且敷衍,仍滋後患;則此約非息事之券,適乃啟釁之媒耳。巨雖至愚,若庫有餘資,藉以圖安,未嘗不樂其便;今權衡利害,借款終以招釁、改約尚為有名,兩害相形則取其輕,時不可失也。況萬國公法中明有「力不能行、致國之衰弱者,許其改約」一條;據此為言,何患無詞。何為任其邀索而自貽害於無窮哉!

  臣職戶垣,專司稽察,實知財力盈絀大數,關國計出入是非;若知而不言,亦有溺職之咎。是以不揣冒昧,據實直陳。伏乞皇上聖鑒!謹奏。

  光緒二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

  ——以上見原書卷四十六。

  ·鴻臚寺卿劉恩溥請勿輕棄臺灣摺(七月二十二日)

  鴻臚寺卿劉恩溥跪奏:為敬陳管見,仰祈聖鑒事。

  竊自臺灣隸我版圖二百餘年,百姓衣食租稅,誠心向化,中外皆知矣。今年忽割付日人,是荳我皇上之本心哉!如割付之後,臺民即甘心歸附日人,中國原可置之不問;無如眾志成城、齊心抗拒,日人之所謂亂民,實我中國忠義之民也。在日人騎虎不下,必欲滅此朝食,自屬意中之事;惟此等義民慘罹鋒鏑、至死不變情形,實難恝置!試思各省偶遇災荒,多方賑濟,尚復不遺餘力;今兵荒更甚於災荒,若聽此數百萬生靈膏諸鋒刃,臣知皇上必有惄焉如擣者矣!臣思金、復、海、蓋等處既有三千萬金可以贖歸之議,似臺灣亦可商辦,日人決不至執意不從。可否飭下總理衙門王大臣邀集他國公使與之婉商,酌付數千萬金;即甚至再付二萬萬金,亦不為過?緣借款本非一時所能償清;再行借用,亦不過多展年限而已。若臺灣贖回後,即將該處地利認真興辦,似此項不至終歸無著。且可令臺民知皇上之不忍輕為棄擲,又可以保全中國之疆土,不致淪為異域;似於如天、如神之德尚相符合也。

  臣愚昧之見,是否有當?伏乞皇上聖鑒!謹奏。

  光緒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見原書卷四十七。

  ·署兩廣總督譚鍾麟來電(十月初六日到)

  南澳鎮劉永福回粵,細詢情形:因倭人在臺北殺戮甚慘,臺南民堅留不放;此次潛遁得歸,勇丁欠餉萬餘未清。查南澳與澎湖對照,令其回任,恐生枝節;可否調署南韶鎮之處?懇代奏,請旨遵行!麟。魚。

  ——見原書卷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