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南部碑文集成(三)
甲、記(下)
重修海東碑記(道光八年)
重修雙慈亭碑記(道光八年)
林氏姑婆祖碑記(道光八年)
重修武廟碑記(道光八年)
重修武廟碑記(道光八年)
文宣王祀典引(道光八年)
修理大觀音亭香燈店碑記(道光十年)
古思碑(道光十一年)
陣亡忠義碑記(道光十三年)
重修龍山寺碑記(道光十五年)
臺灣府學重修夫子廟並祭器樂器記(道光十六年)
安徽李曉齋祀業碑記(道光十七年)
重修藥王廟碑記(道光十八年)
曹公圳記(道光十九年)
重修北巷佛祖廟碑記(道光二十一年)
陳仁祖香燈祀業碑記(道光二十一年)
倡捐襄舉賓興記(道光二十三年)
新建龍王廟碑記(道光二十三年)
元宵香燈石碑記(道光二十四年)
李文旺公碑記(道光二十四年)
重修天后宮碑記(道光二十四年)
臺郡銀同祖廟碑(道光二十五年)
新建萃文書院碑記(道光二十五年)
咸樂碑記(道光二十六年)
直加弄築岸碑記(道光二十六年)
重修廣慈院碑記(道光二十六年)
惠我無疆碑(道光二十七年)
八獎溪義渡碑記(道光二十七年)
給捨義塚碑記(道光二十七年)
寬以猛濟碑(道光三十年)
重修敬聖亭碑記(道光三十年)
福德祠重修碑記(道光三十年)
長泰碑記(咸豐元年)
捐修天后宮芳名碑記(咸豐二年)
苦竹寺碑記(咸豐三年)
建造敬聖亭碑記(咸豐五年)
重修祝三多福德祠碑記(咸豐五年)
北極殿碑記(咸豐五年)
臺郡天公壇碑記(咸豐五年)
武廟隆恩莊抽租碑記(咸豐五年)
重建馬公廟捐緣啟(咸豐六年)
重建二王廟碑記(咸豐七年)
天后宮鑄鐘緣起碑記(咸豐八年)
天公壇建業碑記(咸豐八年)
重修護安宮碑記(咸豐八年)
北極殿捐獻香資齋糧碑記(咸豐八年)
重修城隍祠碑記(咸豐九年)
殉難義塚碑記(咸豐十一年)
修造臺澎提學道署初記(同治三年)
修造臺澎提學道署再記(同治三年)
重興護庇宮碑(同治四年)
臺郡清溝碑記(同治八年)
同治四年仲春重建清水寺碑記(同治十年)
重建三官大帝碑記(同治十年)
義祠亭碑記(同治十一年)
祀碑(同治十二年)
鳳儀崇祀五子並立院田碑記(同治十二年)
安平第一橋碑記(同治十三年)
重修大武壟祖廟碑記(同治十三年)
新建武廟碑(光緒二年)
大穆降二嶺街重建觀音亭捐緣碑記(光緒二年)
朱子石刻碑記(光緒三年)
章程碑記(光緒三年)
敕建鳳山昭忠祠碑(光緒三年)
重修學宮碑記(光緒四年)
重建安平昭忠祠碑記(光緒五年)
永安橋碑記(光緒十年)
修造岡山路碑記(光緒十四年)
重新敬聖亭碑記(光緒十六年)
改建呂祖祠碑(光緒十九年)
西華祖堂碑記(光緒二十年)
·重修海東碑記(道光八年)
教之興,固賴官師;而鄉黨慕義之士,亦與有力焉。海東書院在臺灣府學之西,昉於康熙五十九年。旋為考棚,至乾隆五年,巡臺御史兼督學太原楊公二酉復建為書院;時有貢生施士安捐田千畝為膏火資。嗣後屢有增修,凡分巡海外能盡厥職者,無不以課士為急。余於道光四年奉命來臺,每至書院,必詔肄業諸生曰:『閩省自唐以後始有聞人;然理學之盛,莫過於閩。臺郡被聲教百餘年,人文不讓內地。諸生挾四書、五經以專心於舉業,自謂能學聖人之學矣。抑思學其學者,必志其志;豈徒以文辭乎?溯閩學之上繼濂、洛,皆由先立乎誠,而戒欺以求□。若徒冀科目重人,鄉會得雋如額,遂為不失令名;恐先有愧於鄉先儒,而去聖人之道日以遠,非使者所望於諸生也』!於是士皆知奮。越三年,書院又需修葺。職員黃捷芳偕弟文學廷棟捐千餘金,慨任其事。閱兩月而落成。□堂齋舍,煥然一新,拓於舊者三分之一焉。兩黃君能趾施明經之美,於奕祀後,不亦自持者厚而所思者遠歟!
考國初太倉王仲至著「蘇學景賢錄」,而陸桴亭先生為之序。陸先生固儒學宗主也,所稱必信而有徵。王仲至既為江夏劉廣文,修其學宮;又因姑蘇郡學志告成,而別輯「景賢錄」。余未得見其書,惟因陸序以知書之大略。陸先生謂『學為聖人,弟子員之責也』,竊喜與余勗士之言相合。「景賢錄」所載,皆蘇郡過化之賢者,希賢即所以希聖也。海外督學有功於書院者,楊侍御而外,則有覺羅公四明、奇公寵格、張公志緒、糜公奇瑜。未建學院以前,嘉惠士林,則有陳清端公、□醴谷、林荔山、蔣集公諸先生,載在郡縣志,彰彰可復。苦以寓賢設教,為海外開風氣,郡志但載沈公光文,而不載徐公孚遠;其餘缺略者尚多,是宜如「景賢錄」之詳加編纂,以為多士效法也。
臺郡百廢具舉,惟郡志不修近六十年,增修勿宜遼緩。又書院曾為考棚,自書院復而考棚改建於道署廳事右偏;府縣試士,則各於其署。紳士屢議別建而未果。黃君汲汲慕義,既□施君之義□□□王仲至之美,倡率眾紳以成此兩善舉,海外風氣蓋蒸蒸日上矣,跂予望之!
道光七年,歲在丁亥仲春之月,督學臺澎觀察使者,闕里孔昭虔記。
黃君昆季修書院落成,乞余一言為記。時值境內不靖,馳驅南北,不暇握管。鹿港司屬鄧君菽□,古文□也,時權郡篆,朝夕過從,因援韓安國賦几故事,屬代撰勒石。余素不敢攘人之善,兼欲各存其真,爰附綴數語於左方。孔昭虔又識。
按:碑原勒臺灣府海東書院(址在今臺南市中區忠義國民學校),日據時移存南區碑林,高二一二公分,寬九三公分,花岡岩。篆額同題。
·重修雙慈亭碑記(道光八年)
慈何以明?取慈悲之義而名之也。雙何以名?是廟昔奉觀音佛祖,迨乾隆癸酉年增建前進,兼祀天上聖母,故名之曰「雙慈亭」。戊子歲,曾經整理一新。嘉慶戊寅春,復集諸同志,鳩金庀材,大加鼎革,庶幾乎克紹前光矣。從茲共沐化雨之沾,且享安瀾之慶。是為序。
前署南路參府廣捐俸四十大員。署鳳山縣主龐捐俸四十大員。護南路下淡水營都閫府陳高山捐俸銀三十大員。存城汛官鄭觀濤捐俸二十大員。附城汛官吳兗蓮捐捧十六大員。南路放索搭樓屯千總潘天賜、把總劉天水、外委王三元、隊目、丁等共捐銀一百六十大員。
陳光明捐銀二百二十大員。耆老蔡玉儒、武生鄭捷輝,以上各捐銀一百五十大員。沈永盛捐銀一百三十大員。郡域雙泰號捐杉料銀一百兩。陳克彰捐一百一十大員。合同課館捐銀一百大員。
蔡以仁捐銀九十大員。耆老張有慶、鄭榮興號,以上各捐銀七十五大員。眾檳榔柜合捐銀七十六大員。眾漁戶合捐銀七十大員。林萬記、陳同山、丁看觀,以上各捐銀六十二大員。郡城碧蘭郊、郭廷照、職員盧朝宗、監生楊盛時、周合興,以上各捐銀六十大員。李陽盛、謝同順、協和號、陳怡安、朱松茂、張成觀,以上各捐銀五十大員。
黃廣源捐銀四十九大員。五長發、王趨觀,以上各捐銀四十二大員。郡城怡源號、郡城同興號、舊糖郊、陳盛記、張集泉、許恆德,以上各捐銀四十大員。傅令觀捐銀三十四大員。黃振興捐銀三十三大員。鄭天成捐銀三十二大員。郡城石振聲,貢生鄭朝清、李文盛、汀州眾班兵、振和號、簡振興、丁泉盛、王朝義、田衛觀、隆興號、張媽順觀,以上各捐銀三十大員。紀誠觀、林漳源,以上各捐銀二十六大員。窯戶曾甫觀、李侃觀、柯泉興、沈萬益,以上各捐銀二十四大員。窯戶順美號、振盛號、呂光賀、源昌號、以上各捐銀二十二大員。武舉劉瑞麟、王和發、張媽營、和美號、柯春瓊、黃燦觀、沈隆遠、新和美、郡城奇品號、郡城麟山號、郡城杜昆美、邵武眾班兵、漳城眾班兵,以上各捐銀二十大員。陳煜觀、任報觀、張合茂、萬振號,以上各捐銀十六大員。章欽和、和泰號,以上各捐銀十五大員。陳日新、源興號、張如墨、黃萬興、余長興、黃登觀、瑞源號、陳漏觀、吳榮利,以上各捐銀十四大員。董長興捐銀十三大員。楊玉利、王新發、陳懷安、陳振瑞、王御觀、林吟觀、楊都觀、劉謨觀、採雲居、蔡昇觀、張可聚、清揚號、莊永和、大橋館、江寧黃宗耀、張定籌,以上各捐銀十二大員。振成號捐銀十一大員。李志光、邱奇觀、吳成觀、郡城方耀漢、郭振益、勝遠號、益合號、鸚鵡郊、新莊吳國才、一甲林士孟、甘棠門李成冬、山仔頂、陳□觀、貢生蘇文誠、黃恩觀、簡榮觀、林自興、泉興號、陳新觀、愛來號、福協眾班兵、黃流觀、楊漢觀、曾文觀、張遇觀、張協茂,以上各捐銀十大員。
盈錦號、李懷□、李隆順,以上各捐銀八大員。綿順號、賴和興、澄源號、謝利興、鄭榮茂、林惟和、秦得興、洪協益、林斌觀、張源裕、沈廣陞、陳成興、合順館吳□觀、顏德觀、胡宜觀、林魯觀、洪耀坤,以上各捐銀六大員。張順發、許懷德、月興號、周方觀、陳在蔭、船戶用舵,以上各捐銀五大員。洪瑞號、郭端觀、胡侯觀、楊□□、伍源泰、陳恆源、和源號、吳天池、鄭乾觀、張媽壽、楊全觀、陳大徘、陳蔭老、郭自成、泉源號、柯日芳、秦泰山、呂泉成、吳德芳、吳回觀、船戶永□、船戶順□、陳璇璣、張渡觀、泰興號、曾媽喜,以上各捐銀四大員。
窯戶謝表觀捐銀八大員。職貢劉伊仲、葉文賓、黃綿老、加餉館、施三元、曾心悅,以上各捐銀四大員。王益豐、謝月老、黎俊傑、盧碧山、張賀新、王錦盛、呂泉和、丁泰山、沈九觀、曾彩香、劉安成、王茂興、汪漳源、林才觀、郭勝發、陸友觀、楊南珍、賴興觀、源成號、丁景觀、余泉進、陳傳祖、義成號、柯鞍舵、李泰舵、浦興號,以上各捐銀三大員。
道光八年元月(缺)日,總理職員盧朝宗,董事廩生陳連璧,董事生員張德音、鄭池水、李捷科,住持僧色琴同立。
按碑分鐫四石:第一石,高一二三公分,寬六○公分;第二石,高一二四公分,寬六○公分;第三石、第四石,高寬同第二石。存高雄縣鳳山鎮雙慈亭,質花岡岩。碑序,盧德嘉「鳳山縣釆訪冊」錄之。文中乾隆癸酉,十八年(公元一七五三);戊子,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嘉慶戊寅,二十三年(一八一八)。「署鳳山縣主龐」,名周,嘉慶二十二(一八一七)任。
·林氏姑婆祖碑記(道光八年)
天上聖母,保障四方,慈帆廣濟,報應設施,其捷如響;所以南朔東西無不崇奉者也。茲因阿緱我林姓姑婆祖僅存公銀七十員,逐年收利不足祀典之費,前序遺失,實難考稽。歷歲啟建音歌,捐題維艱。眾裔孫深蒙聖德沐恩,是以爰集,重新鳩捐,湊足置業,以垂萬古恭足千秋祀典之用。聲靈赫濯,惠我無疆!
今將置業重捐名次,計列於左:
舉人得時捐銀十二員。武生永清捐銀八員。林仔內贊生捐銀七員。宅老捐銀五員。天福、現德、柳生、埤長天催,各捐銀四員。新建、光准、綿老、全生、天送、養司、建章、溪州東生、長坋埔捷生,各捐銀三員。傳祖、紹祖、天興、來生、錦生、加禮、媽夏、古先、智老、皆旺、振加、意老、芸老、汶生、佛生、三成、艾司、得勝、黜生、海生、贊生、太平、光澤、逢時、琴司、俊司、各捐銀二員。訪生、蓋生、生員宗器、苞伯、素生、俊生、文壽、初明、岱發、興生、牛老、媽福、崑生、江生、光明、筆老、任寬、對老、謀生、天基,以上各捐銀一員。
一、買新園莊王會、海、天園二段,住山豬毛教場邊,價銀八十員;年納現任都閫府租銀五員正。
一、買本街建章園一段,住田尾新莊閘外口,土名鴛鴦仔,價銀一百十員;年納業主租糖、折谷四石五斗,並帶番租七斗五升正。
一、買南勢寮莊顏歐氏園二段,住山豬毛教場邊,價銀二十員;年納屏東書院租榖、折銀二員。
園業界址,契賬載明炳據,議交爐主輪流承接;毋計混亂。如該年應看爐主憑筶承接,毋許推諉;如違,議罰。或莊人著年特將聖像原祀本街妥寓,毋許恃強迎到伊家;故違,議罰。逐年祀典諸費,勿得濫用多開;察出議罰。倘有不肖奸徒揣摩藉端,該爐主聞眾,呈官究治;毋容隱情寬貸。
道光八年三月(缺)日,眾裔孫同立石。
按:碑存屏東縣屏東市天后宮,高一二九公分,寬六六公分,花岡岩。額鐫如題。
·重修武廟碑記(道光八年)
月港名區文衡聖殿,增其華者,提憲梁公之懋績;踵其美者,職員林父之宏猷。然而世遠年湮,風飄雨濕,朽鏝損壞,雕刻傾頹。不有修葺,何成大觀?眾等於是捐題鐮鎰,鳩集僝功:重懋規模,庶乎竹苞而松茂;聿新棟宇,允矣鳥革而翬飛。人力由成,神光默佑,此尤俎豆馨香之所弗替者也!
大學生李應信捐銀二百大員。蘇源裕捐銀一百二十大員。怡成號、長源號、源和號,以上各捐銀六十大員。盈茂號、協泰號,以上各捐銀五十大員。課館、鍾昆源、恆盛號、東成號,以上各捐銀四十大員。泉利號、振合號、豐盈號、新聯源、合盛號、義古號,以上各捐銀三十大員。
惠美號捐銀二十五大員。大春號捐銀二十四大員。萬發號捐銀二十四大員。福泉號、合陞號、泰隆號、勝記號、欣榮號、慕陶號,以上各捐銀二十大員。
楊光庇、協源號、惠苑號、林源順、李陞觀、泰源號、勝興號、義源號、李賞觀,以上各捐銀十六大員。長順號、新恆順、吳珍號、長春號、泰昌號、德昌號、壽春號、振盈號、德成號、永和號、林記號,以上各捐銀十四大員。翼利號、振隆號、張友芸,以上各捐銀十二大員。
道光八年戊子荔月(缺)日榖旦,董事陳學古、曾長源、蘇春山、李怡成、林協泰、黃長順、謝源美,首事李源興、曾肇期同立。
按:碑存臺南縣鹽水鎮武廟里武廟,高五六公分,寬一二五公分,花岡岩。額鐫如題。有副碑一,見後。
·重修武廟碑記(道光八年)
竊維廟社之興,有其舉之,莫或廢焉;況關聖夫子義昭天地,靈震古今,尤宜馨香勿替者也。月港建廟以來,前蒙提憲梁公之踵美,繼得職員林老之增華,厥功懋矣!迄今月遠年湮,兩觀之榱題已壞;風飄雨濕,四壁之垣址幾傾。非重修而復葺之,曷克壯其觀瞻哉?爰鴆僝功,共成眾志,恢其舊制,肇厥新規。經始於去歲初秋,落成於今年孟夏。既黝堊以流丹,復鉤心而鬥角:殿堂峻麗,庶乎鳥革而翬飛;宮闕回環,允矣竹苞而松茂。是事也,雖人力所由成,實神光之默致云!
鹿港原任甌寧縣儒學林文猷捐銀一百大員。舉人李建邦敬奉旗竿一對。佳里興分司方振聲捐銀二十大員。衛守府陳大中捐銀二十大員。大學生郭洪輝捐銀十六大員。候補分府陳朝瓊捐銀十大員。頭家丁上林助西畔車路一道。
吳尚觀、怡隆號、陳論篤、惠圃號、春記號、成玉號、信義號、源盈號、集興號、協興號、承源號、珍成號、仁興號、三合號、咸萬號、蘇文齊、萬珍號、寶成號、蘇光前、怡發號、李旺觀、榮興號、義方號、隆興號、彩雲號、曾夙駕、蘭苑號、振安號、新盈盛、謝意觀、泉春號、源美號、康源號、鼎源號、紀佈觀、聯吉號、芳裕號、李崑源、集香號、振德號、順發號、綿興號、杏春號、謝管觀、源盈號、崑益號、謝光傅、吉成號、寧順號、生財號、彩霞號、大振號、隆源號、振發號,以上各捐銀十大員。
道光八年戊子荔月(缺)日榖旦,董事陳學古、曾長源、蘇春山、林協泰、李怡成、黃長順、謝源美,首事李源興、曾肇期同立。
按:碑存臺南縣鹽水鎮武廟里武廟,高五七公分,寬一二六公分,花岡岩。原碑缺題,為同題前碑之副碑。
·文宣王祀典引(道光八年)
竊思聖道長流,亙萬古而不磨;聖教旁(下缺)隆文重道。建學明倫,何分邦域?尊賢取士,豈限(下缺)道義,時尋洙水之源。未幾來遊東土,目擊田間父老,犁雨鋤雲□□修(下缺)講學論道之風,猗歟休哉!
曲江之風度,越境猶有瓊之典型。斯文(下缺)覃恩波,開設粵籍,廣儲人材之至意也。濂等思之:文運雖興,祀典缺如。遂(下缺)□生賴自然、生員黃東麟、黃聖基等,到港口莊中,談論聖道,謂:『子等(下缺)安忍以地遠鄒魯,遂忘玉振金聲耶』?以是會齊同人,聿斂祀典,一以(下缺)之文運。每人捐銀一員,作春秋享祀之用。其餘設立花紅,獎勵來茲。時(下缺)瞻數仞之牆者。迨後相率而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數年間,遊泮水以(下缺)師師濟濟,未始非聖教有靈,故後先輝映也。迄今生息蕃衍,既立田產(下缺)粵東義學,延師訓導,長育人才,養成頭角,行見□成均而登仕(下缺)粵籍之風,益以見聖道長流,萬古不磨;聖教旁敷,四夷(下缺)亦將以斯文為鍾育粵東矣,豈獨一時盛事也哉?
乾隆四十九年春正月元日,後學弟子何元濂拜(下缺)。
諸友名字開列:
何元濂(鎮平徐溪)、賴自然(嘉應龍牙)、鄺肇揚(鎮平豐田)、邱國賢(豐田)、邱廷揚(興福)、□瓚(興福)、賴朝瑞(白馬)、鍾錦(徐溪)、張維勳(油坑)、陳石榜(金沙)、賴濬(招福)、張□東(招福)、□峒(徐溪)、□東瑞(藍坊)、□□白(高思)、□元飛(徐溪)、□□光(徐溪)、李□揚(興福)、□□□(廣福)、黃東麟(鎮平興福)、邱國彩(豐田)、張美錦(鎮平興福)、曾觀瑞(嘉應石扇)、曾光耀(鎮平興福)、何元清(徐溪)、何柳芳(徐溪)、何卓超(徐溪)、塗馥新(興福)、黃聖基(白馬)、邱福錦(興福)、張鴻興(招福)、賴欽安(白馬)、賴榮贊(白馬)、賴大然(白馬)、李珍揚(興福)、李秀揚(興福)、謝啟勳(白馬)、曾光榮(興福)、李仁(鎮平興福)、曾華飆(興福)、謝啟清(白馬)、謝啟烈(白馬)、謝桂興(白馬)、吳端化(徐溪)、鍾纘(徐溪)、鍾鴻猷(徐溪)、鍾鴻才(徐溪)、黃表求(白馬)、張相國(徐溪)、曾大榮(興福)、何元朗(金沙)、陳映□(金沙)、陳仞高(金沙)、戴元仞(招福)、溫飛騰(豐田)、謝可成(徐溪)、黃廷璋(白馬)、涂日新(鎮平興福)、鄧錦文(蓼陂)、卜如通(嘉應松口)、陳運魁(松口)、鍾華章(鎮平豐田)、利輔廷(興福)、邱毅成(豐田)、鍾鎬(徐溪)、涂遇春(招福)、涂榮春(招福)、曾子茹(蓼陂)、楊桂香(興福)、楊賢才(興福)、李樹清(金沙)、黃雲衢(興福)、廖玉書(興福)、鄧承山(廖陂)、徐傑(鎮平興福)、鍾珍淵(嘉應白渡)、鍾廷綸(鎮平徐溪)、傅鴻勳(豐田)、涂福揚(招福)、邱岐瑞(興福)、邱開萬(豐田)、邱朝棣(豐田)、邱國良(鎮平興福)、邱利用(嘉應白渡)、李敬軒(鎮平興福)、劉清聯(鎮平豐田)、馮耀宇(嘉應龍牙)、黃廷琮(鎮平白馬)、黃廷瑺(白馬)、賴建謀(白馬)、李欻揚(興福)、曾元揚(興福)、鍾衡(徐溪)、楊德濟(油坑)、曾長震(興福)、邱天鳳(鎮平豐田)、范青□(嘉應嵩山)、鍾國揚(鎮平徐溪)、李名俊(嘉應龍牙)、邱鶴齡(鎮平興福)、劉步孔(嘉應嶺背)、黎鴻章(嘉應蓬蓺)、李慶揚(鎮平興福)、鍾亮(鎮平徐溪)、劉登及(嘉慶嶺背)、鍾麟(鎮平徐溪)、鍾鴻章(嘉應蒿山)、鍾國揚(鎮平招福)、賴建猷(鎮平白馬)、劉松瑾(嘉應嶺背)、賴常春(鎮平白馬)林雲翔(鎮平金沙)、林德樞(鎮平蓼陂)、鍾玉堂(嘉應桂林)、黃□□(鎮平白馬)、□□恢(嘉應岸陽)、□□□(鎮平白馬)、□□恩(嘉應白渡)、□事親(岸陽)、□賡揚(嘉應桂林)黃袞(鎮平白馬)、□廷章(嘉應雲車)、□捷進(龍牙)、賴紹先(龍牙)、鍾蘭桂(白渡)、鍾立(白渡)、鍾起輝(嘉應嵩山)、鍾蘭輝(鎮平蓼陂)、宋來翰(嘉應白渡)、曾進文(鎮平興福)、黃廷儀(白馬)、邱如瀾(豐田)、李聯輝(招福)、徐熏賢(鎮平興福)、鍾宏熥(嘉應嵩山)、謝聖瑞(嘉應白渡)、林雲翱(鎮平金沙)、賴輝臣(嘉應龍牙)、鍾及位(嵩山)、邱體元(嘉應松口)、鍾廷書(嘉應嵩山)、鍾九章(嵩山)、謝清江(嘉應白渡)、涂蓮伯(鎮平招福)、涂華山(鎮平興福)、鍾香(嘉應白渡)、邱清烈(鎮平豐田)、劉繩祖(嘉應藍口)、李梁昌(鎮平興福)、黃廷琳(白馬)、黃輝起(白馬)、黃正元(鎮平白馬)、李昌元(嘉應龍牙)、李懷清(嘉應龍牙)、林巨濟(鎮平藍坊)、劉大秀(鎮平招福)、宋名壽(嘉應白渡)、劉步達(白渡)、江清瀾(嘉應古田)、賴熊飛(鎮平白馬)、鍾在田(嘉應白渡)、黃則順(鎮平白馬)、邱城書(豐田)、邱俊南(豐田)、傅鵬麟(豐田)、傅鶴麟(鎮平豐田)、黃松山(嘉應白土)、賴達經(鎮平白馬)、賴奕龍(白馬)、賴永官(白馬)、李書光(興福)、黃志仰(白馬)、曾英魁(興福)、李瑞光(鎮平興福)、李榜華(嘉應)、賴大振(鎮平白馬)、劉英輝(鎮平白馬)、鍾宣錦(嘉應白渡)、李芳寶(鎮平興福)、鍾粵文(嘉應白渡)、徐奎章(鎮平興福)、姚文蔚(□□□)、邱在允(鎮平豐田)、邱元□(鎮平豐田)、李慶玉(鎮平興福)、邱□忠(鎮平豐田)、李□□(□□□)、李永仕(□□□)、陳□□(嘉應□□)、黃私高(□□□)、黃□□(□□□)、□□□(□□□)。以上祀典內諸友,共一百九十二名,永不得復入,永為□□。
乾隆四十一年,買得黃則若老東勢樹山莊南片水田一過,帶田甲一甲,帶大租七石八斗,東圳水□□□至黃□□田為界,西至大圳為界,南至黃蘇氏田為界,北至水圳為界。印契據。
乾隆四十三年,買得曾長振兄弟忠心崙牛埔唇小埔仔水田一處,帶田甲三甲,帶大租二十三石四斗,□□圳水灌溉,東至文彩並車路曾廣文田為界,西至曾存省祀田為界,北、南水圳為界。印契據。
□□二十一年(?),買得潘阿發、潘喬生檳榔林北邊六分仔三分仔田甲二甲六分之大租榖一十三石八斗,契據。
乾隆四十七年,買得邱奕鏘新東勢莊水田六過,土名老東勢坡塘側,東至邱紹徽田為界,西至老東勢水圳為界,南至水圳為界,北至老東勢陂塘為界。又帶老東勢陂塘面出泉小坵二坵。印契據。
乾隆五十年,買得黎廣源老東勢樹山莊水田二過,帶田甲一甲,原系三圳口直圳水流灌蔭,東至頭陂過止,西至西圳止,南至孔聖祀田為界,北至「興學則祀」田直圳止為界。印契據。
乾隆五十年,買得黃□珍兄弟中心崙牛埔唇小埔仔三角坵田甲一坵田甲二分,帶梅分口澗水灌蔭,東至牛埔為界,西至□為界,南至孔聖田為界,北至圳頭為界。印契據。
乾隆五十一年,買得何雲喜兄弟中心崙坡頭下莊水田一處,帶田甲三甲七分,東至黃梅珍田為界西至□□廖姓車路田為界,南至廖姓祀田為界,北至禾坪車路為界。並帶禾坪□□□□□□□□□□□□□灌蔭,又帶□□下水蔭一坵,又帶福德祀一分,又帶禾坪、菜地共兩處。
乾隆五十六年,「義渡」買得黃梅珍兄弟中心崙陂頭仔下門首水田一處,帶田甲三甲五分,帶大租二十七石三斗,東至牛埔為界,西至聖祀田為界,南至聖祀田與廖姓田為界,北至渡口為界,四址分明,印契據。又買得黃梅珍兄弟中心崙陂頭仔下□屋一座,又帶橫屋兩片牛欄週圍竹木,東至北柵外車路為界,西至竹□為界,南至門首大車路為界,北至廖姓與梅分□為界,四址分明。又帶門首菜園崗上禾坪一所,屋契據批明。此業其買當日,立有合約五分,義渡得三分,大聖祀典得二分。□□資不敷,即將此業契交出聖典,每年□資俱依聖典填補足額,永不得越規。爰勒碑以杜後弊,庶無負前人之美舉。
乾隆五十□年,□□黃梅珍兄弟內埔莊水田一處,帶□仔帶早千角陂水□□□□□□□□田甲九分,東至鍾姓田為界,西至大□為界,南至孟槐田為界,北至孔伸田為界,四址分明。印契據。
嘉義四年,買得□洪琳檳榔林水田二處,土名六分仔,帶田甲二甲三分,東、西、南三面俱□□圳為界,北至高堋背溝圳為界。又一處,土名三分仔,帶田甲三分五釐,東、西至小圳為界,南至涂姓田陂為界,北至自己陂塘為界,四址分明。又帶三分仔自己陂塘一口。又帶北柵內瓦屋一所,直出,牛欄在內。又正屋未坐地基,直至柵腳為界,後至溝為界。印契據。
□□□□□得廖展成兄弟中心崙麻蘭崙水田一處,帶田甲九分,帶田頭大圳水灌蔭,東至水圳為界,四至□埔□□□□姓□田為界,北至黃梅珍田為界,四址分明。印契據。
□□□□買得涂瑞鳳等老東勢莊背水田一處,帶田甲九分六釐六秒,帶東圳水灌蔭,東至劉姓田為界,西至莊□□□□□□□橋祀田為界,北至李姓祀田為界,四址分明。印契據。
□□□□買得黃襄麟等樹山莊水田一處,土名湖肚裏,原帶田甲八分,納大租榖六石二斗四升。又帶新東熱陰□□□□□□志仰田為界,南至黃志仰田為界,西至黃華淑田為界,北至黃志仰田為界,四址分明。印契據。
道光七年,買得黃□賢等老東勢樹山仔湖肚裏車路下篙半仔水田一過,帶田甲五分五釐,帶東圳水灌蔭,□□□□□□至涂姓田為界,南至黃志仰田為界,北至塗姓田為界,四址分明。印契據。
道光八年,買得黃長麟等老東勢樹山莊南片鬮分第六鬮水田一處,土名埔粘園,經業主□明田甲三分□□□□□□□□能學公門首塘中通流灌蔭,東至自己頭分田為界,西至圳溝為界,併帶田堋竹木在內,南至□□□□□□□□□橫路為界,四址分明。印契據。
道光八年□□□□□□□□田甲四址(下疑有缺)。
按:碑分鐫五石,存屏東縣內埔鄉內埔村昌黎祠觀音廳,第一石高一四三公分,寬五九公分,砂岩;第二石高一四三公分,寬五九公分,砂岩;第三石高一四三公分,寬五九公分,砂岩;第四石高一四三公分,寬五九公分,砂岩;第五石高一四三公分,寬五四公分,亦砂岩。
·修理大觀音亭香燈店碑記(道光十年)
欲修陰隲,莫如造路修橋;廣種福田,必須敬神建廟。茲大觀音亭,臺疆祖廟,慈帆乍渡自西方;色相憑靈,法水常施於南海。廟宇日久,棟梁傾頹。越有職員蕭元錕,因修善果,總理鳩金,重建廟宇,煥然一新,告竣。迨至道光五年,捐緣慶成祈安,厥功告成。爐主聚眾相議:有功當誌,有德必銘。如蕭君之緣資成美,正宜傳名,千載不朽;崇祀祿位,以警眾善。今有季男瑞龍,久計綿遠奉祀,創立祀業:置過上橫街頭東壁店後棧房一座,交住持溫恭收租,每年稅銀二十四元。十二月廿四日生辰,演戲一檯,正席一筵,以昭祀典,亦樂善一小補。
茲因廟中齋量不贍,禾寮港街五境有香燈店一座,損壞日久,傾頹乏資修理。眾信士虔祈祝佛力廣庇,列位好施,損金樂助。是以芳名立石,可垂可遠。
蕭瑞龍、阮日新、李源成,各捐銀四元。曾振明、杜崑美、陸稿公、紀同興,各捐銀二元。鴻美號、王同盛、王同利、吳紫成、陳太山、林義成、葉振利、李德恩、壽義堂、黃有德、郭萬盛、李聯科、吳拱辰、薛光成,四盈號、陳必達、陳稿公、吳萬澤、錦美號、郭保司、盧金德、趙有志、孝義堂,各捐銀一元。
修理油香店不敷,住持添銀二十元並木籠佛■〈衤察〉一所。
蓋聞寶像增輝,蓮座煥彩;佛光普照,匝地騰輝。信士阮日新敬點全年三寶佛座前燈,新每年每月著菜公到店給領油香。新切思膏油不乏,必建置店屋以為永遠奉祀,並點全年大士佛前燈。店住武廟前戲檯後,瓦店一座,交住持僧收租,以充油香之資,可垂永遠。
道光十年十二月(缺)日,住僧溫恭拜立。
按:碑龕臺南市北區大觀音亭右壁,高一○六.二公分,寬七一.一公分,花崗岩。原碑缺題。
·古思碑(道光十一年)
維嗣有歌思東里也,獲心有謳愛邑黔也:古今人不相同,令人思慕不忘一也。原任臺灣北路左營守府黃諱簡,號閬山。公於道光元年奉檄管理馬稠後、埔姜林等處隆恩莊息事。當其下車,舉凡不便民者,咸與維新:自正款應征催輸外,息事寧民,民感賴之。每召我佃,戒以耕作不懈,勸之國課早完。由是勤者加奮,惰者起勉。催科是任,獨勞撫字之心;緝捕有方,遂斂奸人之跡。上憲廉壯能,俾久於任,將至十年。官無追呼,民安作息,所謂召父、杜母者,不是過也!公去之日,鳥鵲擁車,遮道扳轅;奈以功令難留。去後思念,以為如公之美,胡可沒也?僉銘於石曰:『公來何暮!公去何早!福星載歌,甘棠垂路!昔無襦,今五褲!斯石長存,寸心永慕』!
舉人蘇有光、儒學蘇策名、貢生黃金熔、貢生黃玉琛、職員蘇濯德、職員蘇天池、職員蘇天章、職員蘇亦保、生員蘇鳳鳴、武生張維邦、武生張定邦、武生黃朝鳳、武生黃廷品、武生林兆元、太學林士禎、太學蘇若時、佃戶黃澄興、林仁興、趙建邦、李合德、李佛妹、蘇勝興、張和元、林丕泊、鄭福欽、魏賜、魏阿雙、林廣源、張聯興、曾繹記、盧真詳、魏六新、魏秀榮、徐普、魏六相、余其福、黃旭、李廷祿、李養、李天明、施祖■〈券,男代刀〉、王永欽、王永奮,總理王定邦、董事呂邦彥、林媽起、李石妹、廖元、周水養、張傳祖、陳斗、魏仲、黃盧、黃露、邱春、李振生、詹潭。
道光十一年六月榖旦吉置。
按:碑存臺南縣白河鎮草店里草店武聖廟內,高一○四公分,寬六○公分,花岡岩。額鐫如題。
·陣亡忠義碑記(道光十三年)
竊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睹物傷情,理則然矣。壬辰陽月之初,嘉屬店仔口等處因張炳等擾亂地方,到臺灣府憲呂意欲除盜安良,倏有陣亡之變;故隨從諸人,亦遭覆歿之慘。川因同呂少君到地拾骸明白外,欲再尋林起鳳、程恆泰二位大爺骸骨,無可識認。又見諸尸骸或埋或露,自店仔口田洋至八槳溪皆是;甚有被犬損壞,更覺目擊心傷!爰為倡義損資,計拾骸骨一百零一身,搬葬頂崁仔頭,坐南向北外;再另築一祠,俾使諸義忠魂有所皈依。而尚義君子往來見此祠墓,知其忠義效力陣亡,春秋禋祀更可藉此而得以鑑納焉。茲將喜捐姓氏助成美事開列於左,以垂久遠。特為之記。
代理嘉義縣正堂督捕廳張、貢生蘇秀峰、蘇振合、李廷珠、黃沈祠堂、曾振聲、葉棟、葉振坤、功職林晉水、李克邦、張元昌、楊營、洪吳、陳泰、林世安、曾瑪聲、鄒定國、徐標、麒麟尾枕頭山武舉蘇天翰。
道光癸巳花月吉日,首事陳如川題立。
按:碑存臺南縣白河鎮玉豐里頂坎仔頭鯉魚山義人廟,高一一一公分,寬五六公分,花岡岩。道光壬辰,十二年(公元一八三二);癸巳,十三年(一八三三)。碑中所敘「臺灣府憲呂」,名志恆。
·重修龍山寺碑記(道光十五年)
蓋聞古人立不朽之三,君子□無稱之,一名顧不重哉?緣龍山寺建廟垂茲近百年矣,重修數次;前所捐貲姓名,俱上樑籤、碑石,至今猶存。雖佛祖聲靈,亦善信鼎力也。越甲午秋,復新翻蓋;乙未夏落成,十分華麗。其捐題諸人銀兩,一盡勒立碑石,名垂奕祀;俾世之人共知後人樂捐不讓前人,且使後人鼓舞後人也。謹序。
監生王朝章捐銀五十六元。監生張成觀捐銀三十五元。李隆順捐銀三十五元。王世耕、呂成觀、張標觀、王吉觀、陳排觀、張慶來、張□振,以上捐銀各二十元。丁泉珍捐銀十八元。丁虎專捐銀十七元。丁葵觀捐銀十六元。生員余輝悅捐銀十五元。丁習觀捐銀十四元。職員蕭廷獻喜助銀十二元。郭照觀捐銀十二元。鄉飲黃國禎捐銀十一元。鄉飲楊滿觀喜助銀十元。鄭海量觀喜助銀十元。貢生王振南捐銀十六元。粱姓弟子捐銀十元。竹仔腳眾弟子捐銀二十元。鹽州眾弟子捐銀十元。職員盧朝宗、傅德利樂助石六塊。監生吳彭舍、監生楊際時、周合興、陳世治、郭勝發、郭坦觀、王萬振、丁湖觀、張聯成、莊永和、李大興、周全興、余瑞華、王正和、王錦源、王媽光、林自興、漁□協隆號、二橋黃豐記,以上捐銀各十元。北勢頭眾弟子捐銀:上半十二元二錢,下半九元。
道光十五年乙未年臘月,總董張源裕、丁合春、張復源、王振南、張泉榮、丁泉永、莊世芳同吉置立。
按:碑存高雄縣鳳山鎮龍山寺,高二○四公分,寬八三公分,花岡岩。有副碑一,錄存「其他」類。文中甲午,道光十四年(公元一八四三)。
·臺灣府學重修夫子廟並祭器樂器記(道光十六年)
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夫子也。無論中國尊之;四夷八荒,莫不尊之。臺灣僻處閩海外,國朝聲教漸被,始立學宮,建夫子廟。歲久,剝落頹壞。道光癸巳冬,翱由廣東南韶連道調臺灣道,兼提督學政,謀於府守熊一本,議重新。候選同知許朝錦既督捐學政考棚,復願獨任其工。始於道光乙未六月初七日,成於道光丙申三月初五日,工大而用繁,凡用銀一萬兩有奇。翱復與府守謀祭器,教授許德樹請任修犧樽、象罍、木■〈豆〉、竹籩,悉遵古式。翱復與府守謀樂器,員外郎吳尚新、生員劉衣紹,六品職員蔡植楠請任修,鐘、鏞、匏、鼓、琴、瑟、簫、管、■〈兆上鼓下〉、磬、柷、敔皆具。舞六佾六六三十六人,聘海內樂工,以時教童子習。翱同府守謁廟,仰殿宇之巍峨,觀樑棟之壯麗;泮池宏以深,坊橋堅以固。春秋上丁兩祀,肅清雍穆,歌者堂上,舞者堂下,無言奏假,彬彬乎變海隅為鄒魯闕里之風矣!。
孟子曰:『觀于海者難為水』,故曰:『河海之于行潦』。又曰:『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子貢亦曰:『聞其樂而知其德』。翱幸生聖人之邦,得見聖人之車服禮器矣;今觀於海蕩蕩,江、淮、河、漢,萬里朝宗,穆然於聖人之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耹大成之鏗鏘和平,知尹、夷、惠具四時之一氣,特樂之小成;聖人之元氣周流,備始終條理,與天地渾合同化。軒轅氏張樂洞庭之野,樂成而蛟龍舞;猶未足以擬我夫子也。
道光丙申仲秋月朔,賜同進士出身、誥授通議大夫、按察使銜、福建分巡臺澎等處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劉鴻翱謹撰。
按:碑龕臺南市孔子廟明倫堂前右牆壁,高二四五公分,寬八七公分,花岡岩。楷額「皇清」,其旁龍紋浮雕。文中干支:道光癸巳,十三年(公元一八三三);乙未,十五年(一八三五);丙申,十六年(一八三六)。
·安徽李曉齋祀業碑記(道光十七年)
立石碑記,安徽李純菴。□□□□□□□□故土之悲,海外幽魂□憑祭祀之亨!臺乃□□之區,各□□之□□。庵胞姪李曉齋,即炳□,前者寄跡在臺;身故,□在□□□□□□□□館義塚。是以捐資一百二十元,置買李三辰亙□□□□□□□所,交付李雲龍掌管、出稅。議定全年稅銀八元,每□□□□□□□□□日,各交同善堂會館祭祀銀各四元;不得□□□□□□□□□□收存,以為修理房屋及姪曉齋墳墓祭掃之□。□□□□□□□□□□行□□;而同善堂會館諸同人,不得□□□□□□□□□□□□□□邑主□託□存案,□入交代。流□□□□□□□□□□□□□□。特勒石碑,豎立以重永遠而昭(下約缺十餘字)。
道光十七年(下缺月日)。
按:碑原廢置臺南市中區四嫂巷,踐磨甚劇,大半不可讀。民國四十三年(公元一九五四),臺南市立歷史館收存之,列於小碑林。碑高八八公分,寬四二.五公分,花崗岩。題原缺,茲據碑文之意補之。
·重修藥王廟碑記(道光十八年)
蓋聞上帝好生之德,是以化育萬物而養人,所謂德配天高地厚。竊思藥王聖德,心欲濟生救世,捨生嘗藥,萬幸成其正果。此乃天下不負好心之人,亦是世世萬民之福矣。似此論之,天下人人而敬之,何獨我本境者乎?自我北勢街開基以來,塑祀藥王大帝,以為合境之保障。前祀藥王之初,以店鋪充作廟廊。因合境人等屢受藥王庇祐,即於乾隆甲申年,合境公同爰議,糾題捐金,卜其吉地,重建廟宇,以酬藥王庇祐之德也。但廟宇近於海疆,年久定然損壞。至道光甲申年,經蒙各郊舖及本境人等,喜助捐金,重修起蓋。今既告竣,理當叩謝福神,設醮慶成、祈安。庶各郊舖及合境人等,四時平安,護安無疆矣。仍立石碑,計刊各喜助捐金,以彰虔誠之盛情矣。敬書稽首刊石以誌之。
三郊金永順、蘇萬利、李勝興喜助銀二百四十大元。藥材郊喜助銀六十大員。鍾顯榮、復興號,各喜助銀三十大元。合成號喜助銀二十五大元。豐源號喜助銀二十大元。郭瑞美喜助銀一百二十二元。豐泰號喜助銀一百元。合發號喜助銀九十大元。瑞茂號喜助銀六十大元。合順號喜助銀四十大元。
陳瑞興喜助銀三百大元。三合廠喜助銀七十大元。興源號喜助銀七十大元,蔡利興喜助銀五十大元。源瑞號喜助銀三十大元。鰲泉號喜助銀三十大元。林捷元喜助銀十六大元。蔡光選喜助銀十六大元。金益順寶舟助銀十四大元。石葆元、集源號,各喜助銀十一大元。陳昌邦、春記號、咸成號、盧恊萬、邱爽觀、眾蔥種舖,以上各喜助銀十大元。
陳泉信喜助銀二十二大元。蔡順發、蔡湧源,各喜助銀二十大元。陳瑞泰、蔡合茂,各喜助銀二十大元。蔡長茂喜助銀十六大元。洪源興喜助銀十五大元。興記號、蔡長江,各喜助銀十二大元。王益利、蔡興利,各喜助銀十大元。邱德興船喜助銀十大元。瑞源號、鰲霞號、各喜助銀八元。郭振益喜助銀七大元。源美號、益成號、玉成號、藏益號、恊安號、景順號,以上各喜助銀六大元。鄭泰順捐銀六大元。蔡泉茂喜助銀十大元。郭長發、洪神助,各喜助銀十大元。順裕號、蔡長興,各喜助銀八大元。鄭萬鎰、陳抄觀,各喜助銀六大元。洪平觀、蔡成奇,各喜助銀六大元。蔡平觀、蔡鏤觀,各喜助銀六大元。
鄭光善、新廣發、福興號、順成號、謝干觀、樹德堂、恆順號、郭查觀、有益號、華豐號,各喜助銀四大元。長源號助銀三大元。同安澳喜助銀五大元。蔡成興、蔡圓觀,各喜助銀五大元。吳聰利、蔡成茂,各喜助銀五大元。青浦澳、康笑觀,各喜助銀四大元。王光罩、蔡茂興,各喜助銀四大元。龔光世、蔡升觀,各喜助銀四大元。鄭卯觀、鼎美號、柯祖觀、玉籌居、金益美、蔡長成、元元號、周益美、鼎興號、柯振源、清香齊、保元號、泉和號、世清舵,各喜助銀二大元。陽春館、蔡瑞觀,各助銀四大元。郭蘭桂、陳鳳嬸,各助銀三大元。黃統觀、蔡姜崁,各助銀二大元。蔡俊德、謝春泉,各助銀二大元。盧坎觀助銀二大元。郭家利、蔡鑽觀、蔡出觀、吳添觀、陳雙全,各助銀二大元。
張合興、郭長泰、許進順、金振源、蔡儼舵、蔡顯名、張合吉、張合和、王金發、黃正春、張瑞美、新合源、黃源金、新振發、滿舵、鳳舵、山舵,以上各喜助銀一大元。蔡鳳觀、蔡素觀、合順觀、李炮觀、鍾光蔭、蔡敏觀、吳薦觀、蔡奎觀、張興觀、許興觀、蔡成觀、吳出觀、蔡掽觀、蔡我觀、吳提觀、蔡報觀、蔡遣觀、蔡翁觀,各喜助銀一大元。蔡文觀、陳玉觀,各喜助五角。
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桂月(缺)日,前董事落成龔文瑞、陳瑞興,續修董事蔡枕觀、蔡來觀、蔡趁觀、蔡媽德,續修落成陳瑞興勒石。
按:碑勒於臺南市西區藥王廟右畔牆壁,高一四一公分,寬六五公分,花崗岩。文中乾隆甲申,二十九年(公元一七六四),道光甲申,四年(一八二四)。
·曹公圳記(道光十九年)
賜進士出身、誥授中憲大夫、欽加道銜、知臺灣府事、前署臺澎等處地方海防兵備道兼理提督學政熊一本撰並書。
朝廷建官千百,皆以為民也;而地與民近,情與民親,周知其利病,而權足以有為者,莫如縣令。縣令主持一邑,鰓鰓於期會簿書,而不知民之本計,知民之本計,而行以苟且,不能有彊毅之力、真實無妄之心者,皆不足以圖久遠。是故得俗吏百,不如得才吏一;得才吏百,又不如得賢吏一也。予於道光甲午出守臺陽,蒞官之始,問政於先事諸君,而求其要。僉曰:『治臺之法,惟在弭盜而已』。詢以民生衣食之原,則曰:『臺地沃饒千里,戶有蓋藏,民食不待籌也』。予是時甫蒞斯邦,見聞未悉,無以勝言者之口;而心竊不能無疑焉。
丙申秋,臺、鳳、嘉接壤之區,被旱百有餘里,閭閻待哺,宵小跳梁;覺向所謂「弭盜」者,洵為急務;而所謂「民食不待籌」者,猶未得治臺之本計也。予於議食、議兵之後,循行田野,察其被旱之由。竊謂饑饉之患,獨在此百餘里內,實由民之自取,而不得委為天災。蓋稻為水榖,自播種以至秋成,皆需深水浸之。「周禮」「稻人」之職,所謂『以瀦蓄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者,乃農家不易之經也。臺地惟山澤之田,有泉引灌,可期一歲再收。其平原、高阜之田,往往行數十里而不見有溝渠之水耕者。當春夏陰雨之時,倉皇布種,以希其獲;及至數日不雨,而水涸矣;又數日不雨,而苗槁矣。前此被旱之百餘里,皆此類也,又安可委為天災而不思所以補救乎?予為勸興水利,教以鑿陂、開塘之法;而愚民狃於積習,不能奮然行之;論治者又目為迂遠,而不肯實為其事:則予第託諸空言而已,莫由收實效也。
丁酉春,鳳山大令曹君懷樸奉檄來臺,予於接見之初,首言及此。大令頷之而不輕諾。予疑其事或未諳,抑所聞治臺之法猶夫向者之言歟?固不能強以必行也。數月後,人有言其度地鳩工,將為民開水利者。大令於斷見時,言不及之,亦不形諸簡牘,則又未及其必能也。戊戌冬,大令果以水利功成來告,且圖其地形以進:凡掘圳四萬三千六十丈有奇,計可灌田三萬一千五百畝有奇。於是廉訪姚公亟獎其勞,將上其事於大府,而為之請於朝。檄予親往視之。予於己亥仲春躬臨其地,士民迎馬首者,千數百人。予令董役之若干人,隨行隴畔,向其一一詢之,乃知圳之源出淡水溪,由溪外之九曲塘決堤,引水於塘之坳。壘石為門,以時蓄洩。當其啟放之時,水由小竹里而觀音里、鳳山里,又由鳳山里而旁溢於赤山里、大竹里。圳旁之田,各以小溝承之。上流無侵,下流無靳,咸聽命於圳長,而恪守其官法。向之所謂旱田者,至是皆成上腴矣,豈非百世之利哉?
吾觀從政之士,有以才能自詡者,當其述職長官,往往累數十紙不能盡。觀者咨嗟太息,謂古循良無以過之。及覆其政之所就,則皆飾詞邀譽,自為功利之謀;所謂澤被生民者,曾不可以終日:此其居心尚可問乎?若大令者,未為而不輕諾,未成而不輕言,可謂務為實事、先行後從者矣。自經始以迄蕆事,不辭勞瘁,不惜厚資,歷二載而如一日,庶幾知民之本計,而有強毅之力、真實無妄之心者與?廉訪嘉其績而時彰之,豈非體國愛民、用賢若渴之大君子哉?鳳之士民,從大令之教而合力成之,所謂民情大可見者,今豈異於古耶?予進士民而獎之,皆曰:『是惟吾邑侯之仁賢勞苦,始克臻於有成;眾,何力之有焉』!然則,大令之得於民者不既深乎?予將歸報廉訪,眾復請予名其圳,以刊諸石。予曰:『汝曹以是為邑侯功,即名之以「曹公圳」,可乎』?眾曰:『諾』。於是乎書。
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十月(缺)日勒。
按:碑存高雄縣鳳山鎮曹公祠,分鐫四石,俱花岡岩(青斗石):第一石高一○八公分,寬五五公分;第二石高一七七公分,寬四五公分;第三石高一七五公分,寬四六公分;第四石高一七六公分,寬四二公分。盧德嘉「鳳山縣釆訪冊」錄全文。
·重修北巷佛祖廟碑記(道光二十一年)
蓋聞『山不在高,有僊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是則地不在大,有神則興。
我臺郡治之有北巷佛祖也,託處僻地,不成廟貌。既而有募,略為構造;然尚狹小,不足以壯大觀。乙未春,附近樂善紳董職員陳朝瓊等,共謀大為恢廓;旋因費繁見寖,幾閱兩載矣。為念觀音佛祖靈應四方,遐邇紳商咸沾普化,皆思亟為落成。所謂『有其舉之、莫或廢』者,此也。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善弗傳。彼時考厥工程:殿上經堂、尚宜鏤金錯彩,階前香閣、尤須購木鳩工;住持者原乏房舍、地必拓於數弓,疏濬者專賴溝渠、石應敷以四面;而且雕尊塑像、必藉金錢,告蕆慶成、仍需牲幣:計功必倍三旬,總費約逾八百。今者,諸凡修舉,費用較多;棟宇聿新,神靈益著。是皆藉助四方仁人君子,共知發鑰,不惜解囊;故能集狐成腋,無致築室道旁也。一旦核經費而銘木版、肅衣冠而慶落成,仰見維摩月殿,長垂貝葉千尋;迦釋雲廚,永植連花十丈。雖無高山拱峙,點化即是西天;縱乏遠水渟潮,澄明無非南海。是為序。
謹將捐題姓名、銀數開列於後:
黃應清(拔貢候選州判)、陳科運(貢生),各捐銀五十元。陳科升(貢生軍功六品)捐銀四十元。黃應銓(增貢議敘八品)捐銀三十元。林長春(貢生)、黃化揚(廩生議敘七品)、陳世珣、張合和,各捐銀二十元。陳豐源號(餉典)捐銀十八元。建昌號捐銀十六元。黃應彪(武舉)、黃應賢(生員)、王文智、張仕禮、蔡招財、合茂號、王萬美,各捐銀十二元。張鳳祥(職增貢生)、陳科發、劉衣紹(生員)、王鼎新、李廷榮、林世亮、王純一、周裕濟、金濟川、吳昌記、吳福記、吳祿記、吳凝遠、吳勸司、韓■〈生日〉記、張立興、允昌號,各捐銀一十元。
紀德元、金源裕、蔡明安、許集和,各捐銀八元。許世澤(職員)、溫祖基(貢生)、張兆三、鄭恊發、林發興、乾德號、東發號、文益號,各捐銀六元。蘇鳳翔(訓導軍功七品)、潘士俊(生員)、葉式賢(生員)、黃獻南(生員)、吳尚震(生員)、戴思誠(監生)、陳昌章(世襲守備)、葉尚榮、何水記、石致祥、張瑞慶、同源號、施振美、振東號、集源號、余陞記、葉振利,各捐銀四元。王汝霖(廩生)、林茂才(職員)、郭友珠(職員)、陳邦達(貢生)、郭友科、郭興茂、石鼎美、長勝號、德隆號、益春堂、林怡合、聯春號、自發號、吳林氏、黃吳氏,各捐銀二元。周維新(廩生)、藍旺老、吳瑞印、吳榮生、才老觀、黃曰壽、順發號、鄒信女、吳信女、吳林氏、謝信女,各捐銀一元。
做祈安慶成,帆寮境內公捐銀三十元。陳志裕勸黃勵記承楊池厝來銀一百元。
韓治(舉人軍功六品)獻廟後厝地一所。黃應彪(武舉)獻廟後厝地一所。
以上共來銀八百四十七元,共獻廟地二所。
計開重修廟宇並祈安慶成,列明榜數,總共用去銀九百二十四元四角一辦七尖正;對除不敷銀七十七元四角一辦七尖正,董事六人照攤墊足。
董事黃應清、陳科運、陳科升、林溶、陳豐源號、張立興。前陳豐源號餉典送定買日嫂瓦厝,出銀二十四元。
道光二十一年歲次辛丑元月,拔貢黃應清拜序。
按:碑為木質,懸臺南市中區慈蔭亭(俗稱佛祖廟仔),高五四公分,寬一○六公分。碑道光間拔貢生黃應清作,署篆二:一陰文曰「黃應清印」,一陽文曰「字曰冰如」。
·陳仁祖香燈祀業碑記(道光二十一年)
我族人於好修莊鳩建祠堂,崇祀始祖,由來舊矣。今復重修改造,煥然一新。□□□□□□□□□□□□□□□□□□□□□□久遠,或不善守而廢置焉。爰將田□、界址、租額勒之貞珉,以垂不朽。
一、五房大公於道光十五年二月買劉可樂水田一段,坐落本莊□□□□□□□□□,東至□家田,西至王家田,南至郭家□□□□□界。□三圳水灌溉,價銀二百八十員,道光十六年二月稅布字□□□千九百二十□□□,年收小租□二十八石。
一、三房小公於道光十二年正月買葉文祿等水田二段,坐落本莊□□□□□□□□一段一甲一分,東至劉家田,西至□□□,□□□家田,北至圳為界。□三圳水灌溉,價銀四百二十元,道光十五年二月□□□□□□□九百五號,年收小租榖四十□□□。
一、三房小公於道光十三年十一月買到黃氏水田一段,□□□□□□□□□□□□□□□三□,東至劉家山,西至許□□□□□□,北至洪家田為界。帶私埤水灌溉,價銀二百八十員,道光十六年□□□□□□□□□□九百二十八號,年收小租榖□□□石。
一、三房小公於道光十四年二月買李水露等水田一段,坐落本莊□□□□□經□□,東至林家田,西至□家田,南至圳,北至□家田□為界。帶二圳水灌溉,價銀一百七十員,道光十八年□□□□□□□□□□□□□,年收小租榖□十五石。
一、三房小公於道光十五年十一月買□登洲等水田一段,坐落□□□□□□□□□東至□家田,西至劉家田,南至埤,北至沙□為界。□□圳□□陳圳水灌溉,價銀五百□□□□□□□□□□□□□□□□□□□□□十六號,年收小租榖三十六石。
道光二十一年二月(缺)日,陳仁祖五房子孫公立。
按:碑存嘉義縣民雄鄉好收村二十八號,高一○七公分,寬五四公分。額鐫如題。
·倡捐襄舉賓興記(道光二十三年)
大凡豪爽之士,不待有所憑藉而始興,謂其品由自立、德由自成,理足於中,固無容借助於外也。然所謂體備而用周者,惟學問之□則;然而非可概論陬澨寒儒之從事於名場。
澎於前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邑無常主,而民動以門類□□□□□□,而□□□俗固殊有。隸籍以來,休養涵濡,百餘年間,漸趨文教:其樸而野者,今既絕帶牛而佩犢矣;其秀而文者,亦嘗說禮敦詩,各欲乘時以抒偉抱。然而磽确之田、斥鹵之壤,凶荒饑饉,歲比不登。託業於斯者,率以耕釣自食其力;其在□□之儒,又或訓蒙授書以資餬口。而□□之俸,仰事俯蓄,尚苦不足於此;而欲少得餘資以從事於名場也,勢必有所其難。況值大比之期,地偏道遠,水陸修阻,舟車莫設,望洋徒嘆,往往有積學宿儒,皓首窮經,非不志切觀光,而終身未獲一試者,良足概也!疇其使之揚眉吐氣,激昂青雲耶?余以壬寅春攝篆來澎,心竊憂焉。憂夫民之困而無以聊生也;尤憂夫士之貧而莫由自達也。夫既不能為廣廈之庇,而又無大力以援之,雖於癸、甲鄉會兩試,預議□以舉賓興之典;而區區者曾無幾何,更難必其垂諸久遠,容何益乎?當是時,海氛未靖,軍情旁午,□□□□,日不暇給。間於武備之餘,繼以考課,得與都人士相周旋,為之品題。其學問一念,及於青萍結綠長價,每因異產名材,岩阿終老,未嘗不流連興嘆也!迺有成均張子、諸生黃□者,家本裕饒,性復豪爽,每遇凶年饑歲,不惜出重資以卹鄉鄰。以此有關鼓舞人才之舉,一經獎勵,尤為樂從。於是倡捐餅銀千元,存書院生息,以為賓興利用之助。
噫!施者無德色,斯受者無怍容矣;與者不矜惠。□□□□□□□□□□□□□□□□於當,足□多無窮□用□也。□□□□□□□□□□□□□□□□□□□□□,上以副□□□□□□□□□□□□□□□人之(下缺)以與人,則又鄙容忽生矣。求(下缺)
(上缺)進士出身、即用縣正堂、署澎湖分府王廷幹撰。
道光二十三年,歲次癸卯,春正月。
按:碑存澎湖縣馬公鎮東文里(文澳)聖廟內,高一三○公分,寬六八公分,花岡岩。作者王廷幹,山東人,道光二十二年署澎湖通判,二十四年五月調署臺灣海防同知;林豪「澎湖廳志」有傳。文中干支:壬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一八四二);「癸、甲」,指癸卯二十三年(一八四三)與甲辰二十四年(一八四四)。
·新建龍王廟碑記(道光二十三年)
龍王為海瀆之神,其與社稷、山川、雷火、風雨、城隍、厲壇諸祀,並載在祀典,為天下郡縣之所崇奉也,由來久矣;而況乎海濱之邦,其所以衛民生於滄波浩淼之中,俾商艘洋舲各安清晏。至於甘霖滂沛,應時以興,婦子不致怨咨,禾麻得以遂長,其為功德之隆,尤宜尊榮報享,家尸戶祝也。
壬寅春,蒞任斯土。下車以來,凡謁秩祀祠廟,見有漫漶破滲者,無不振新修葺之。偶因雨澤愆期,禾苗待槁,及齊禱於觀音、城隍之神;而問所謂龍王廟者,缺如焉。嗚呼!莫為之倡,雖靈弗彰也。春秋傳曰:『凡祀,啟蟄而郊,龍見而雩』,「龍在天」,而有「星在地」。宜為神則專主夫行雨之司者,惟龍王是憑依也。未有寧宇,靈何以妥?爰相其地於城隍廟西偏,有遺址數弓,購而闢之:中為正殿三楹,深若干丈尺,廣若干丈尺,塑龍王之像居其中,並將向所缺祀之風火二神像附於左右兩祠。殿之外為露亭,深一丈餘,廣與殿之中一間等。亭之前為甬道、為大門。亭之下東偏兩室,為朔望炷香退息所。廟西界溝,地苦粉沙,繚以磚牆,牆基深五尺,長若干丈。沿牆之外護以隄,堤寬若干尺,所以固基址也。工始於道光癸卯年三月吉日,告成於五月吉日。共用金若干,除捐項稍資外,餘皆本縣自捐廉俸。
是役也,自動工後,天氣晴朗,幾及月餘,民間望雨若渴。適上梁時,大雨如注,浹旬,溝渠霑足,人心歡忭,僉謂龍王有神,其靈爽明驗,已肇其端。從此海不揚波,雨暘時若。鳳邑人其宜思所以食其德而報其功,永無其極耳。董其事者,職員朱蔚、余葭莩也,晨夕指畫,董率就工,功固不可沒也,例得附書之於石。是為記。
道光二十三年歲次癸卯陽月,知鳳山縣事即補同知直隸州毗陵魏彥儀拜撰。
按:碑存高雄縣鳳山鎮考棚內,高一二八公分,寬五八公分,花岡岩。盧德嘉「鳳山縣採訪冊」錄之。文中壬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一八四二)。
·元宵香燈石碑記(道光二十四年)
蓋聞莫為之前,雖美而弗彰;既為之後,雖盛而弗傳。緣我梅坑玄天上帝,由來久矣。稽昔自乾隆年間,先輩之人於元宵夜設立「柑燈」,生放微利,粒積香燈銀項不少。始則李紹辦理,次則邱勤接之,再則莊尚繼之,後則莊源仍之,俱侵漁噬嗑。迨至嘉慶晚年,有本街職員劉深池出首,鼎力鳩集。於道光五年十二月買過吳天生等水田一甲五分,址在尾莊洋橫山仔前,配圳水灌溉,東至劉家田橫圳,西至劉家田併大路,南至劉家田路,北至吳家田;契價銀二百九十員,親立杜賣契一紙,帶上手契二紙,共三紙;為中人吳芽,知見母親黃氏文。於道光二十一年正月買過吳帝傳等水田一甲五分併園一所,址在尾洋莊橫山仔腳,配圳水灌溉,與前段毗連,東至詹、劉二家田,西至埔仔水溝,南至上帝公田,北至山腳;契價銀二百八十員,立賣杜契一紙,帶上手契四紙、圳路字一紙,共六紙;為中人吳興宗,代書人王步雲,公見人葉主何。此兩宗田業,各有立契為憑,其遞年所收租稅,除元宵祭費外,所存之項,留為公銀;倘有應用之際,當邀眾議妥,方得取用,毋許濫開。第恐年久契沒,理應勒石,以垂久遠;俾後賢存閱,頗知來歷之可據也。爰為立記。
大清道光二十四年陽月(缺)日立。
按:碑存嘉義縣梅山鄉梅東村玉虛宮,高一四九公分,寬七五公分。額鐫如題。
·李文旺公碑記(道光二十四年)
同立石牌人李文旺公派下裔孫等。竊謂同氣連枝,共承先祖創置祀業,已歷多年。子孫眾多,賢愚不一:有一二不肖,侵吞累欠,盜契私變,以致公庭。茲邀公親、族眾和息,公同議將祀業契券立在石牌,開列於左:
一、買李全、李鼎田一段,在竹仔門洋,年配大租四石八斗正。又一段田在崎頭,年配大租六石一斗正。
一、買李清慎田一段,在無水坑圳頭;又田一段,在過圳洋大路,年共配大租榖八石正。
一、買張允泉田一段,在南勢溝,年配業主林李合大租榖三石五斗七升五合。
一、買李房田一段,在二埤仔底,年配大租榖五石七斗正。
一、買許萬田一段,在埤仔底,年配大租七斗正。
一、買李崇田一段,在無水坑,二年配大租三石三斗三升正。
一、買李接生田一段,在過圳洋大路腳,年配大租三石八斗五升正。
一、買李鍾田一段,在竹仔門莊後洋,年配大租榖二石五斗六升正。
一、買陳禎祥田一段,在過圳洋,年配大租二石零七升正。
一、買陳禎祥園一段,在竹崙坑口,年配大租二石正。
一、買李暢田一段,在過圳洋,年配大租五石正。
一、買郭福生田一段,在長寮仔洋,年配大租六石正。
道光二十四年仲春之月(缺)日仝立。
按:碑存臺南縣白河鎮崎內里外崎內李氏家廟,高八四公分,寬五三.五公分,花岡岩。額鐫如題。
·重修天后宮碑記(道光二十四年)
□□□□□□□□天后宮□□□□□□□□□□□□□□□□□□□□□□□而告之曰:□□也,□□□□□□□□□□□□外門□□□□□□□□□□□□□祀典因□□為里人□□□□□□□□□冬十月告成□□□□□□因風雨□□道光甲辰歲,里人倡議捐貲□□□土木之□金碧輝煌,視前為壯□□□□□□□□□□□□神光□□感通而保護之。□□□□□崇德報功,宜與斯役□□□也。今將捐□芳名,勒之於石,以垂永久。
石福陞、施振熒同助石柱坏三對。林崑源號捐銀六十六元。監生柳振春捐銀六十元。張大□□□銀五十元。陳恊吉號捐銀五十元。李湧源號捐銀五十元。郭□□號捐銀四十元。蔡□□號捐銀□□元。□□呂□受觀捐銀□□元。張振□號捐銀二十□元。□□□□捐銀二十元。劉仁□□捐銀十五元。林□□□捐銀十五元。吳□□□捐銀十五元。□□□□捐銀十五元。□□□□捐銀十五元。□□□□捐銀十五元。
□□□捐銀十□□元。□□□捐銀十□□元。□□□捐銀□□□□元。□□堂捐銀十□□元。陳榮豐號捐銀十元。生員蔡志禧捐銀十元。豐源號捐銀十元。監生林振德捐銀十元。復發號捐銀十元。張勝記捐銀十元。楊葵觀捐銀十元。黃包觀捐十元。許媽文觀捐銀十元。□□觀捐銀十元。□□記捐銀十元。
劉萬益號捐銀八元。慶興號捐銀七元。□□泰、□□□、□□□、□□□、隆興號、文美號、金陵號、陳□□,以上各捐銀六元。林其英、羅朝任、羅朝瑞、陳連招、吳虎班、恊記號,振升號,以上各捐銀五元。
監生李興龍、柳振春,林崑源號、施振南號、郭振泰號、張振順號、利仁堂、林□□。
道光歲次甲辰年臘月(缺)日,同立石。
按:碑存高雄縣旗山鎮湄洲里天后宮,高一五七公分,寬七五公分,花岡岩。額鐫如題,有瑞彩之雕飾。年款甲辰,道光二十四年(公元一八四四)。
·臺郡銀同祖廟碑(道光二十五年)
歲道光乙巳,皎亭李君遊臺歸,以臺郡城銀同祖廟告成,請予為文以記之,乃告予曰:『郡城故有「同營會館」,歲久而圮,僅存隙地。辛丑,戍弁陳青山倡議勸捐重建,職員陳邦英、高興邦等協董其事。易其朝向,擴其地基,闢為前後兩楹,翼以護室。中堂塑天妃暨吳真人、陳聖王神像。凡同人之來郡者,寓焉;及試期,士子寓者尤夥。顏其額曰:「銀同祖廟」,實則「銀同會館」也。延僧供香火,若館主人然。禮有之,「有功德於民祀之」。此三神者,本崇祀吾同,屢顯靈異。凡同人赴臺者,咸攜香火,重洋晏堵,皆稱神佑。分祀茲廟,禮亦宜之。斯役也成,民與致力於神,兩得之,故不可不記』。又曰:『試期,南北士子赴試者,交轂聯衽,鱗次麇集,茲廟苦不足容之,往往別投宿,不得相與樂群而敬業。予竊未滿意。幸廟後尚有隙地可購,庶更有義舉者為之倡捐而董其役;建後蓋併護室以附益之乎?使予獲再遊臺,則茲役也,予必肩其任,不使陳君等擅美於前也』。又曰:『臺郡至我都始入版圖,立學宮,崇祀朱夫子,士人始蒸蒸向化。及鹿洲藍先賢以幕從征,凡所以立制度而式多士者,悉本所學,而見之於實用。以故年來文風日盛,登進士第者踵相接。苟茲廟後蓋成,則予擬中塑五文昌,旁塑朱夫子、藍先賢神像。不但「有功德祀之」,併以起士人道學希朱、經濟希藍之思焉。先生以為何如』?
予嘆曰:『善哉』!臺灣孤懸海外,茲廟之如何崇敞,予何從瞻仰而記之?而李君所言,悉合於道,記李君之言,而陳青山等之義舉、李君計慮之周至,與夫士子之所宜矜式,皆連類而可見焉。李君,名澄清,皎亭其號,予東也。生平有大志,好經濟。歲癸巳,曾以幕從征張逆。丁酉,又隨平沈基,以軍功議敘而歸。越四年再遊臺,兩年而歸。尚有志再遊,故云然。
鄉進士、例授文林郎、候選知縣、舉人陳貽蘭撰文。
道光乙巳年三月(缺)日吉旦,董事陳青山、陳邦英、高興邦、顏捷春,堪輿擇地曾廷玉等同立石。
按:碑現存臺南市中區銀同祖廟內,高四八公分,寬四八公分,玄武岩。碑中干支:道光乙巳,二十五年(公元一八四五);癸巳,十三年(一八三三);丁酉,十七年(一八三七)。有副碑一,見「其他」類。
·新建萃文書院碑記(道光二十五年)
蓋聞尊居北斗,□垣葉奎壁之輝;瑞映南天,桂籍司科名之事。我羅漢內門諸同人,崇祀文昌帝君,肇自嘉慶壬申年:捐金合朋,逐年輪祝,久已蒙庥有素。而未有宮闕以壯帝居,殊非所為靈爽之憑者矣。茲公議將所□積公項鳩齊,新建廟宇,特祀聖帝,足見尊崇;而東西兩翼室,可令延西席,教子弟讀書其中。將閭里藉以增光,而文運因而丕振者也。事關大典,稟請邑侯閻批准。爰是僉舉董貢生黃玉華、監生蕭作又督建,卜吉在紫竹寺西買田地,橫直十丈,年帶課榖二石四斗,諏日興工;未幾帳殿崔嵬,觚稜金爵,卓乎可觀。成斯舉者,□□□□□□□□聖神眷顧之意有在耳。至其廟貌巍峨,左環虎頭山,右接龍潭井,異日文明煥發,士人虎榜龍門,不即此操券也哉?落成之日,榜曰「萃文書院」。□合勒石,以垂不朽。是為記。
欽加分府沙縣學訓導游化、子監生思賢、思深,貢生游大□、監生劉□輝、生員呂呈章、呂光華、鄉賓黃同治、子監生黃玉□、生員尤瑞清、生員尤國祥、武生蕭為旌、張廷璋、登仕郎陳式琛、鄉賓李進□、生員呂維□、林美琴、蕭永泮、游大紳、郭仕玉、劉廷賢、戴斐章、陳鳳侶、鄭雲程、陳仕煥、林伯秀、黃光敬、游宗□、林青芝、蕭一□、林德厚、張光義、李金尼、沈道坤、劉信燕、陳大宗,道光乙巳年桐月(缺)日立。
按:碑存高雄縣內門鄉觀亭村紫竹寺觀音亭,高一三八公分,寬七七公分,砂岩。文中乙巳,道光二十五年(公元一八四五)。
·咸樂碑記(道光二十六年)
蓋自天地儲精,鍾神靈於湄島;閭閻托庇,咸食德於海隅。於是立廟祈報,各處皆然。我茅港尾保開基以來,建祠奉祀,為閤保禳災植福;馴致民康物阜,蓋已久矣。乾隆年間,聖旨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祐群生,是威靈之顯著,視他處立祠尤不侔焉。迄今年湮歲久,棟楹樑桷不無腐壞,蓋瓦級磚不無破殘,傾圮日甚,無以妥神靈而莊觀瞻,則重修不容已矣。爰邀集公議,捐資修理,隨人勉力,厚薄有分,集腋成裘,虔誠則一。地雖仍乎舊基,模惟增其式廓,擇吉興工,觀成不日。庶幾廟貌巍然,綿馨香於勿替;神庥廣佑,垂福佑以無疆。
謹將喜捐姓名銘左,以為後之好義者勸焉。
許榮隆捐佛二百元。林成美捐佛百四元。林合春捐佛百二十元。施光興捐佛百二十元。徐媽鑑捐佛百二十元。馮巽陰捐佛一百元。陳和發捐佛一百元。郭德車捐銀八十元。沈合珍捐銀六十元。黃振旺捐銀六十元。金勝成捐銀六十元。廖國興捐銀六十元。劉衛觀捐銀六十元。邱克明捐銀六十元。黃源成捐銀六十元。蔡□等喜舍店地一所。許合順捐銀五十元。黃雙盛捐銀五十元。馮振元捐銀五十元。馮和元捐銀五十元。黃存觀捐銀五十元。
周順成捐銀四十元。林日茂捐銀四十元。劉錦豐捐銀四十元。洪正倫捐銀四十元。劉長福捐銀四十元。李從觀捐銀四十元。馮合盛捐銀四十元。林唐觀捐銀四十元。黃元觀捐銀四十元。吳金源、馮興元、許聚源、陳承吉、李烏獅、黃銅觀、(下疑脫漏捐題之目)。謝德和捐銀二十六元。陳明香捐銀二十六元。謝開興捐銀二十四元。劉家合捐銀二十二元。林逢源、金源興、馮北元、金盛發、歐英觀、林源發、陳和興、黃振興、杜羅觀、杜□觀、吳源勝、黃烏番、吳泉興、胡映觀、(下疑脫漏捐題之目)。戴允基、黃振淡、順興號、蔡恊振、陳新發、胡歪觀、(下疑脫漏捐題之目)。周斧頭、邱牆觀、劉此利、謝家合、呂騰蛟、蔡涂合、黃家合、馮奇澤、郭□□、楊才觀(下疑脫落捐題之目)。
道光二十六年桐月。
按:碑存臺南縣下營鄉茅港村五六號媽祖宮,高一七四公分,寬七○.五公分,花岡岩。額鐫如題。
·直加弄築岸碑記(道光二十六年)
直加弄在安定、新化二里中,上通曾文大溪,下達洲尾諸澗,地卑濕而人安居,則以有古岸存焉。自道光二十年間雨侵岸失,變成滄海,田不耕而俯仰無資,賦莫償而追呼孔亟,蕩析離居,所惻然也!爰議敦請郡內職員許世澤總董其事,呈懇邑主胡親臨詣勘。職員首先倡捐,計田數之多寡,分起止之重輕,按業鳩金。聿新基址,即舊岸而更廓之,以期久遠。工程浩大,所費不貲,賴諸君子樂善好施,遂以告竣。從此水旱有備,田里無虞,堤上春風世世共之矣。
爰勒鴻名,而志之於左:
署安平水師恊鎮府蘇捐銀一十員。即補分府直隸州臺灣縣正堂胡捐銀五十員。
職員許世澤捐銀四十員。吳昌記捐銀三十員。吳桓記捐銀二十員。監牛詹廷貴捐銀二十員。
蔡媽義捐銀二十員。黃嘉記捐銀二十員。吳德昌捐銀一十員。石鼎美捐銀一十員。歐陽粽捐銀一十員,許明允捐銀一十員。莊波舍捐銀八大員。
道光二十六年陽月(缺)日,總理許世澤,董事歐陽粽、陳月,地保蔡朝和、許劉祥,管事李和成、陳允昌,總理翁頂宗,莊耆下州陳抄,頂州陳獅、直加弄王宙、港仔鄭排、油車仔王見、嶺旗陳壁、鄭拐王吁、渡仔頭鄭恭、中寮陳王、堤塘鄭就、許中營張啟、翁江同立。
按:碑存臺南縣安定鄉安定村保安宮,高八九公分,寬五三公分,花岡岩。額鐫如題。此碑所稱「邑主胡」,名國榮。
·重修廣慈院碑記(道光二十六年)
竊廣慈院自康熙三十一年,時有諸羅縣張諱■〈王尹〉建蓋,籌充嘉邑犁頭標大道公營田,年徵香租粟六十五石。節次捐壞,修葺有人;閱今又數十年矣,益見棟宇傾頹,神像損濕。每欲倡捐興修,而慮其不繼。茲幸紳商士庶同心樂助,圮者修而缺者補,氣象煥然一新。
合就題捐芳名勒石於左:
臺灣府正堂同捐銀三十元。鋪民葉合成捐銀二百五十元。職員張啟賢捐銀一百二十元。嘉邑生員林清源捐銀一百二十元。職員呂武昌捐銀一百元。三郊蘇萬利、金永順、李勝興共捐銀六十元。楊春旭捐銀五十元。衣鋪蔡振成捐銀三十元。職員陶敬敷、吳恆記、黃同懷、衣鋪吳振宏號,以上四名各捐銀二十元。李福慶號、邱振成號,以上二名各捐銀十二元。貢生吳尚先、職員周通、職員商滋成、職員顏慶福、詹景華、彰邑販戶林日茂、張立興號、黃有涯、監生王國樑、彭邦年,以上十名各捐銀十元。
舉人韓治、餉典集源號,餉典利仁號,以上三名各捐銀八元。各餉典泉春號、義亨號、聚源號、大有號、恆誠號,■〈敢〉鋪恰源號、杉行陳合成號、呂德記、陳子光、蔡信老、蔡番獅、職員洪世榮、蘇建邦、盧圭璋,以上十四名各捐銀六元。餉典義源號捐銀五元。
鍾師老爺各餉典泰來號、東裕號、長源號、義順號、長盛號,餉磨合德號、林芳美號、許振和號、監生阮日新、職員張以義,各銀鋪恆泰號、春源號、合源號,衣鋪吳復振號、林捷魁、鄭清旺、楊光良、張光緣、陳虞港、陳光明、謝朝選、監生蔡玉樽、胡士全、王培傑、臺防廳配運科邵啟珍、邵啟烈,以上二十七名各捐銀四元。各餉典義成號、合成號、豐源號、涵育號、恊榮號、振裕號、源益號、義利號、廩生蒲尚延、沈有進、魏文林,以上十一名各捐銀三元。各■〈敢〉鋪同興號、和利號、寬和號、建昌號、陳東山號、恆瑞號、榮源號、新利源、廣源號、信隆號、盈利號、義吉號、乾德號、王東安號、許恊成號、恊泰號、東昌號、瑞源號、盈昌號、新允昌號、楊美號、同源號、許清朝、曾式程、陳盈科、餉典新恊興號、餉典通義號、銀鋪林瑞江號、黃振官、顏慶珍、洪恊安號、新玉珍號、曾克明號、進源號、胡振榮號、振益號、李逢時、莊晚官、陳景山、武生葉向榮、蕭振聲、黃師老爺、丁師老爺、臺防廳番經管、王博官、戴傳山,以上四十六名各捐銀二元。
以上總合共捐過緣銀一千二百六十元。
道光二十六年歲次丙午(缺)月(缺)日,總理軍功八品呂武昌、董事軍功八品陶敬敷、職員張啟賢、鋪民葉合成。
按:碑龕臺南市北區廣慈庵,高一四四.八公分,寬七一.三公分,花崗岩。碑中「臺灣府正堂仝」,名卜年,山西平陸人。
·惠我無疆碑(道光二十七年)
「惠我無疆」。
郡司馬郭公,兼蒞鳳篆,自春徂秋,八月之間,湛恩遍及。民不能忘,因作頌。頌曰:景彼西雍氣勢龐,剛方梗概式他邦!時膺簡命兼南服,奚忍高懷臥南北窗?龍井禱祈雲霢霢,鳳崗優渥水淙淙。米珠薪桂心彌苦,指廩傾囷力共扛;猶解倒懸登衽席,相敦古處返純厖。群倫化及來馴雉,四境帖然無吠尨。鞅掌賢勞恆繼晷;清釐案牘每排缸。辟雍鐘鼓鳴鸞玉;錢谷簿書響木梆。不屑市恩煩濟乘,祗期平政早成槓。歡顏得庇惟廣夏,惻隱之心是滿腔。曆溯邦君真寡偶,自來國士本無雙!言歸遵者攀龍袞;介壽躋堂飲玉缸。空載頻添刺史石,懷清直比使君江。口碑載道傳遺愛,留待軒下採幢。又歌曰:今春公來自治中,方欣群類託帡幪。公不我留棄我去;我從去後每思公!公留遺愛在人口,歷久傳聞有異同。千百為公賡十一,垂之金石永無窮。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秋九月,闔邑衿耆鐫石。
按:碑存高雄縣鳳山鎮考棚內,高一一二公分,寬五八公分,花岡岩。盧德嘉「鳳山縣釆訪冊」錄之。此碑所誦之「郭公」,名兆榮,以臺灣海防同知署任。
·八獎溪義渡碑記(道光二十七年)
仁民愛物,分內事也。古稱編竹渡蟻為積陰功,矧編筏濟人,尤屬義舉乎?邑東南有八獎溪,地皆□泥,因雨□涸,沙隨水移,水落石出,不可造舟而為梁,只宜結筏以濟眾。而濟人者每因之為利,任意勒索,濟渡維艱。茲爰僉議鳩金,購田收租,當夏秋雨水天時,雇工給食,宿於水濱,俾早晚利濟,毋苦苛求。甚盛事也。有其舉之,願無後廢!
謹將捐金姓名以及田租□址,開列於左:
生員黃兆□捐銀一百員。□員捐銀一百員。職員王源遠捐銀四十員。□戶□克六捐銀三十員。監生張聯登捐銀四十員。業戶劉大盛捐銀三十員。陳文仲捐銀三十員。職員陳尚志捐銀二十四員。布郊金順□捐銀二十員。糖郊李勝興捐銀二十員。□郊金長順捐銀二十員。張□合捐銀十六員。業戶黃保以捐銀十二員。舉人林榮海捐銀十員。舉人□建春捐銀十員。蘇義順捐銀十員。陳常記捐銀十員。監生郭成德捐銀十員。郭德清捐銀十員。李四美捐銀十二員。福員□捐銀十二員。米舖捐銀十二員。陳超群捐銀十員。生員郭□瀾捐銀六員。監生方逢泰捐銀六員。□□□捐銀□員。職員許捷陞捐銀四員。貢生黃永達捐銀四員。陳德□捐銀四員。職員蘇□章捐銀二員。盧月□捐銀二員。
尖山坑捐銀二十二員三角。沄水澳捐銀二十二員。三界埔捐銀十五員。阿霸□汴頭捐銀十五員。頂埔□莊捐銀十三員六角。興□廍捐銀十二員。石頭厝捐銀十二員。□仔厝捐銀十二員。竹頭崎捐銀十一員。□□捐銀十一員□角。東埔捐銀十一員。好收莊下街捐銀□員。赤蘭鋪捐銀□□□。□□厝捐銀十員。藍□□捐銀□員。石■〈石弄〉捐銀八員五角。□□觸口捐銀八員。曾合記捐銀七員。白□鋪捐銀□□。□周公館捐銀六員。
龍山腳捐銀□十四員。後坑莊捐銀六員。□仔厝捐銀六員五角。□□□捐銀□員七角。核□□捐銀六員。□坑捐銀六員。番仔坑捐銀六員。□□莊捐銀六員。□□□捐銀六元。下莊仔捐銀□□員□角。頂角□藔捐銀五員。樹□□捐銀□員八角。□□寮捐銀四員七角。柚仔宅捐銀四員。□林腳捐銀四員。□母寮捐銀三員七角。新興莊捐銀三員七角。安溪厝捐銀三員五角。外山仔捐銀三員三角。中□捐銀□員。校禋□捐銀三員。□和□捐銀二員。□□□□捐銀二員。郭□□捐銀二員。深坑仔捐銀二員。社□捐銀二員。上□捐銀三員。□□捐銀□員七角。□□捐銀一員七角。埤寮捐銀一員四角。□□□捐銀一員三角。內埔捐銀一員。廍後捐銀一員。鶯哥山捐銀五角。
一、買汪廣聞白芒埔陂寮莊前洋水田一宗,年納番租□四石零□□□合二勺,小租粟四十八石。
一、買汪廣聞埤寮上埔凹下坑水田一宗,年納番租粟六□□□□□五斗。
一、買汪懷燕等尖山□埤□□前洋水田一宗,年納番租粟五石四斗五升,小租粟五十石。
一、買藤埤寮莊洋尾水田一宗,年納番租二石零八升一合二勺,小租粟七十七石。
道光二十七年十月。
按:碑存嘉義縣嘉義市短竹里大碑腳八掌溪鐵線橋頭(彌陀禪寺前),高一三二公分,寬七○公分,花岡岩。
·給捨義塚碑記(道光二十七年)
道光二十七年□月日,□□□振昌給捨義塚,公親□□□、□□□、□□□、□□□,莊耆□□、□□、□□、□□、□□、□□、□□、□□、□□、□□、□□等同立石。
竊聞□塚安墳,乃係仁者之□□□□□□□□□□□□□□□竹滬莊□□□□□□□□開水路□□□□□□□□□□□□□□□□□□□□□□□□□□□□□等三□均係瓜葛,不忍坐□□以出□□□□□□□□□□□□□□□近塚之田,抽出二甲零。施公為墓塚,再□□□□□□□□□田租□□□□□廟宇油香。又□□究納油香吳□□□之水□□此所出入□□□□□□□□□□□□□□以及□□□□皆吳□□□□□□□□□不得再行混□□□□人□□□□□□□□□□□□□□□□□□□□□□□□□□□□□□□□□□□□□□□□□□□□咸知□□□□□□□□□□□□□□□□□□□□□□□□□□□□□□□□。
按:碑存高雄縣路竹鄉竹滬村,高一三一公分,寬六○公分,花岡岩。此碑剝落甚劇,其內容隱約可識;而格式奇特,為臺灣古碑中之少見者。
建廟碑記(道光二十八年)
古者廟制,凡有功德於民則祀之。而福德正神之赫□濯靈:順四時,阜百物,息家殃,嚴□□,□功尤偉;故其報食民間,於今為烈。我番社在嘉義□□□□□□□□□;今則人民輻輳,戶口殷□,□歲時必禱,朔望必祝。□□而以享者,不可無以表□□□□□。爰□□□□□□□,於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初二日午時,□□□□月□□□成,顏其額曰「開甲」,□以其甲年甲日甲向立□,此□有□□甲於此也。今而後,樑棟輝煌,法□旺興,□成事□□□□恪□□□□□□□□□□正直聰明之靈、□□福孔者,所以榖我士女而庇茲民人者,匪鮮淺也!落成日,用□□梗概於石云。
□□□捐銀四十元。□□□捐銀二十四元。□□□捐銀十二元。□□成捐銀十二元。□□□捐銀十元。□□□捐銀十元。林亭捐銀十元。陳民安捐銀五元。蔡光輝捐銀四元。林克捐銀四元。吳□株捐銀四元。林心意捐銀四元。陳明日、蘇策名、徐□朗、藍得經、蘇生花、蘇媽恩、黃添、吳論、張武、林華、楊神漏,以上各捐銀二元。梅媳捐銀一元半。
黃獻章、黃神得、謝巽坤、陳自在、周怡明、姚媽生、賴仁和、孫和尚、林玉麟、沈聲義、鄭梓義、吳繼興、林戇九、鄭榮華、治活水、陳崙、羅維、唐水、王田、王九、□□、曾七、蔡日、許庇、賴港、翁麗、翁唇、陳鳳、毛德、劉福、康六、余信、游蜜、林燔、蕭全、□□□、許□虎、林膝、鄭番,以上各捐錢一千文。葉水養、香泉號、梁金怡、林紅扈、何繼宗、洪遠成、周成□、李久□、黃蔭□、盧□□、賴平□、□政、沈九、金相、黃西、黃宰、蔡正、林玉、周英、陳快(下缺若干字)。
首事□鳴岐捐出佛銀四十五大元。首事黃元成、□三文、蔡元卿、吳阿桂、徐西湖、黃添□(下缺七八字)
道光二十八年歲次戊申葭月(缺)日立
按:碑存嘉義縣嘉義市中山堂後街福德祠,高一二一公分,寬六三公分,砂岩。額鐫如題。
·寬以猛濟碑(道光三十年)
丁邑侯「寬以猛濟」。此以頌古人之善政也。今我鳳治丁邑侯,於戊申冬,適奸民豎立偽旂,搶奪楠梓坑各街鋪;幸賴丁公執政,始則嚴拏巨盜,執法懲辦,繼而小心超雪無辜,此實有合乎古人。我士庶無以為頌,爰銘之石,以彰不朽云爾。
闔邑紳士、耆、鋪人等共立。
道光三十年正月同立石。
按:碑原存高雄縣鳳山鎮,為人盜賣,輾轉而入臺南市逢甲路石鋪,今已麿滅。原石高一○六公分,寬五四公分,花岡岩。全文盧德嘉「鳳山縣採訪冊」錄之。此碑所頌之「丁邑侯」,名曰健。
·重修敬聖亭碑記(道光三十年)
竊維安不忘卮,治不忘亂,古人所以固封守、設重門,此物此志也。予等住居六根,承毛繼後百有餘年,雖處於平治之秋,而不忘乎防患之道。昔年父老急公向義,皇上以忠見褒;因思國恩深重,津斂祀典,以誌不忘。前見門樓,年湮日遠,牆壁傾頹,棟樑朽壞。想前人既倡美於前,後人當傳盛於後。是以爰集同人,邀諸父老,合議捐資相濟,共成美舉。幸諸君踴躍樂從,急公向義,不日成之。行見門牆鞏固,直等秦關之二百;屋宇嵯峨,幾疑漢塞之三千。俾有基勿壞,與地久天長而垂之永遠也夫。是為序。
今將本莊樂捐芳名開列於左:
褒忠祀典捐銀一百八十三員。蕭達梅嘗捐銀八十員。林蕙芳嘗捐銀三十六員。國王祀典捐銀三十四員。羅開仁捐銀二十六員。林日康嘗捐銀二十一員。清明祀典捐銀一十六員。張萬三嘗捐銀一十六員。年節祀典捐銀十大員。曾邑仰嘗捐銀十大員。楊及芹嘗捐銀八大員。林任坤嘗捐銀八大員。
蕭春梅、曾先君嘗、楊及書,上各捐銀六元。文昌祀典、福德祀典、蔡桂傅嘗、蕭璧泰嘗、林先時,上各捐銀四元。曾先師祀典、涂鼎常嘗、曾洪良、羅開智、羅文敏,上各捐銀三元。漢帝祀典、曾賢福、春分祀典、福德祀典、蕭何公嘗、賴慶宗、賴文奎、賴復馨、蕭錫梅、塗鼎綱、楊及乾、古觀華、林興爹、張來金、李盛俊、張聯春、張鳳宮、朱盛章、榕仔樹福德祀典、文武祀典、古仕龍嘗、鄭啟山、賴鴻才、賴來賢、賴標英、曾增郎、林德賜、林學華、林康壽,上各捐銀一元。
林輝英、林聯才、林贊才、林臺麟、張來榮、張來義、張孔傳、張接春、張阿教、張登傳、張瓚、林任乾、李登起、李永梅、李關雲、李萬壽、李蓉壽、李登龍,上各捐銀一元。巫昌振、巫來生、羅阿福、曹慶柏、左添三、鍾維迢、鍾維通、陳仁勳、廖阿妹、林亂三、林慶四、林春賢、張芳坤、張景春、張阿貝、李阿傳、李信源、李獻瑞、李盛興、李盛貴、李神玉、賴展成、古庚鳳、藍蕃婆、楊增■〈淑上土下〉、曾福□、曾傳福、曾汾陽、曾汝騰、曾賢仁、林春聯、林接□、林連文、林連金、林連欽、張□□、蕭旺興、蕭菊梅、曾麒拔、曾元盛、林聯賜、林春芳、林□□,□
各莊樂助芳名,開列於左:
新埤頭莊義渡祀典捐銀四十元。老褒忠祀典捐銀二十六元。新褒忠祀典捐銀十六元。□□葉梅春嘗捐銀十二元。曾源利號、劉振興號、葉合興號,各捐銀四元。曾益利號、葉大經嘗,各捐銀二元。葉仁祥嘗、賴麟九、孫思才,各捐銀一元。
下埔頭莊賴春榮嘗捐銀十五元。賴彪永嘗捐銀十四元。賴斗永嘗捐銀十二元。賴春賢嘗、賴聯貴,各捐銀六元。賴顏妣嘗、賴有科嘗、賴瑞啟嘗,各捐銀二元。賴奎秀、賴金柏,各捐銀一元。四座屋莊鍾望奎捐銀四元。
東埔莊張文選嘗捐銀四元。關帝祀典捐銀二元。聖母祀典、新福德祀典、戴彝宏嘗、戴彝寬嘗,各捐銀一元。港口莊福德祀典捐銀三元,何貴芳捐銀一元。
千三莊福德祀典捐銀四元。□岸莊林庚標捐銀二元。曾子增、朱麟祥,各捐銀一元。半徑莊福德祀典捐銀二元。楊福星、陳官捷,各捐銀一元。上埔頭莊□□福德祀興、□□福德祀典、元宵祀典、清明祀典、邱樂永嘗、邱毓春、林德順,以上各捐銀一元。
總理功職蕭清華、楊及書,副理羅開仁、林德順。
道光三十年庚戌歲孟冬之月吉旦重立。
按:碑存屏東縣佳冬鄉東柵門,分鐫兩石,俱寧波石:第一石高一一○公分,寬六○公分;第二石高一○七公分,寬六○公分。原碑缺題。
·福德祠重修碑記(道光三十年)
竊謂廟貌巍峨,創始必由前善;瓦垣圮壞,聿修端賴後人。我新街福德祠,背海面街,地挺其秀,神效其靈,闔境之信善,實仰庇焉。自國初建祠以來,舟車輻輳,市肆振興,皆公之靈爽實式憑之。至乾隆重修。洎嘉慶十七年,革故鼎新,規模宏敞;而且丹楹刻桷、鳥革翬飛,備極勝概。曆年既久,風雨之所漂搖,棟榱不無濕漏。爰涓吉更新:結構維工,丹雘黝堊,匾額輝煌。雖出於眾力之為,抑亦神靈之感也。
工竣告成,刻石以記。自是馨香百世,神顯其光,人蒙其神矣。豈不懿哉!
謹將各捐緣開列於左;
蔡長勝捐銀三十員。新街鹽課館捐銀二十員。張允盛捐銀二十員。張合瑞捐銀二十員。監生吳瑞清捐銀二十員。邱瑞發捐銀二十員。張恆合捐銀二十員。四美號捐銀二十員。葉來旺捐銀二十員。張復隆捐銀二十員。石恆利捐銀二十員。曾和捐銀十四員。張源合捐銀十四員。石坤元捐銀十四員。李長盛、振裕號、葉振利、興隆號、張和源,各捐銀一十員。
嚴泉勝捐銀八員。陳振益捐銀六員。李恊春捐銀六員。德合號捐銀六員。張允吉、新鼎成、藏興號、謝合盛、莊隆遠、石恆德、楊振興、張允合、職員邱廷高、張鼎興,以上各捐銀四員。石朝寶捐銀三員。歲貢張仕簡、石古文、石榮泰、魏建龍、張榮勝、陳成興、吳泉成、吳東合、蔡福星、吳仕才、郭寶良、鄭泉吉、林順美、蔡茂盛、瑞勝號、張念誠、石致詳、盛記號、韓多記、武生韓國忠,連上各捐銀二員。
生員陳鄭瑞、黃德水、洪文滔、協興號、戴福全、王隆瑞、嚴瑞興、合珍號、吳進記、和順號、林紅痣、曾盈利、和合號、張源成、成吉號、陳茂協、郭長利、吳光撥、林文漢,連上各捐銀一員。
道光三十年庚戌葭月榖旦,董事李都瑛、邱允柱、石如堯、張茂陳、蔡長勝、張和源、張鼎興同勒石。
按:碑勒臺南市安平路新興宮,高一○四.六公分,寬五八.五公分,花崗岩,原碑缺題。
·長泰碑記(咸豐元年)
蓋聞祀典之義,其事綦重。念我先人渡臺以來,見一本鄉之人,如魚得水;每逢天上聖母、清元真君之聖誕,肆筵設席,會面言歡,雍雍氣象,使世世子孫不失木本水源之由矣。然而捐題維艱,何若創業久遠?無如人心不古,或竊契而胎借,或濫用而侵欠,每置酒時,爭長較短,喧譁不已,何忍聽聞!是規模未著,以著如斯也。間有父老,率邑中之群眾,爰請紳士定立章程,分別條款,勸和建碑。此所謂革舊鼎新而有條不紊者也。夫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謹陳其事如左,後之人,亦將有感於斯碑。
一、嘉慶十七年六月,買過北勢頭王若水田一所,東至李家,西至岸,南至岸,北至張家;其番租社課帶買契價銀二百二十八員。自嘉慶六年四月王若投稅。
一、道光二十四年四月,買過歸來莊紀傑水田一所,東至許、蔣、蘇三家,西至邱、何二家,南至水溝,北至蔣、蘇二家;年納大租五斗。又帶買番仔橋園一所,東、北俱至車路,西至張家,南至蘇、陳二家;年納大租一石。其田、園契價銀一百八十員。自嘉慶十七年五月,紀克真投稅。今將契節次立石、焚紙,除去胎借厲階。
一、晚季租榖,候三月朔日公論結價,每車貼餂倉榖一栳;旱季租榖,就佃收成,限時價公結,不用貼倉;而園稅銀,三月該銀十一員,五月該銀五員。
一、著年爐主,三月支銀二十二員,五月支銀十員,以為什費,不許濫用。其祭聖母貼銀二員,枰稅油銀二員,臘祭銀二員,神前燈銀一員,紙筆工資銀二員,生男銀牌重二錢,入泮銀二員,中舉銀四員,皆管事支理分發,不得苛刻。
咸豐元年二月(缺)日,長泰紳耆士庶同立。
按:碑存屏東縣屏東市天后宮,高一○七公分,寬六三公分,花岡岩,額鐫如題。
·捐修天后宮芳名碑記(咸豐二年)
粵莊內埔之天后宮,始建於嘉慶癸亥之秋。迄今既四十七載矣,堂廡傾頹,非所以昭虔恭而妥神靈也。戊申歲,各莊父老,乃屬桂為倡修之舉。桂雖不敏,不敢辭。爰發簿,幸各莊父老皆敬戒不怠,踴躍捐金,□共題有洋銀三千三百一十餘元。諏吉興工於己酉十月,至辛亥臘月始落成,共用去洋銀三千二百五十餘元。規模悉仍舊制,弗敢稍更;其柱則易木以石,至棟宇欀題則踵事而增華矣。時董事者,貢生陳閔中、附貢生劉駒、太學生鍾柏齡,皆竭力襄事,與有勞焉,及各莊捐題父老芳名,均宜勒之貞珉,以垂不朽。
咸豐二年九月,總理鍾桂齡記。
倡修總理欽加州同知職銜壬辰科舉人鍾桂齡、恩貢生候選儒學正堂劉重輝、鄉賓葉乃欽,□□丁酉科舉人楊緝光、貢生陳閔中、貢生□□□、廩生鍾□南、生員李炳光、職員鍾□華,督修□□監生□□□、副理貢生□□□、地師生員□□□。
大聖祀典何元濂等捐銀一百二十元。聖母三月念三祀典捐銀七十二元。□□□□□□□□捐銀二十元。聖母松江祀典捐銀五十元。聖母元宵祀典銀三十二元。新聖祀典葭月初四捐銀三十元□銀□元。□□□銀□元。□□□銀□元。□□□銀□元。鍾毓□銀三元。李□□銀三元。賴盛□銀三元。劉科進、地應陞、劉習義、鍾阿臺、劉嘉賢、林捷昌,各捐銀二元。吳□□、□□□、□□□、□□□,□□□,□□□□。□□□、□□□、□□□、協利號、賴廣福、李錦昌、賴□盛、鍾月明、陳壽生、李士□,以上各捐銀二元。□□□、李九□、□□□、□□□、李□□、□□□、□□□、□□□、鍾□□、□□江、□□□、□□□、余英□、鍾關魁、鍾喜魁,以上各捐銀一元。□□□、賴□□、李□□、□□□、□□□、□□□、□□□、□□□、□□□、□□□、□□□、□□□、□□□、□□□、□□□,以上各捐銀一元。
聖母三月初十典加捐銀二元。鍾、廖、溫龍崗典捐銀五元。鍾清勝、古鳳輝、李協源、鍾開寶、謝萬盛、鍾開純、李孟植、余財伯、賴清榮、謝泰古、吳俊郎、鍾開榮、鍾振鴻、鄭宮麟、徐建麟、鍾桂觀、李迪光、鄒洪智、黃金盛、劉嘉通、劉長官、盧滿升、溫亮乾、鍾廷賓、余欽朋、黃福生、徐長發、邱連登、劉和生、吳陳氏,上三十名,各捐銀一元。
新北勢莊副理鍾蘭桂領簿一本,共捐銀二百四十六元:聖母祀典捐銀五十元。孔聖祀典捐銀十四元。鍾蘭桂捐銀五十六元。鍾耀珍公捐銀十二元。鍾蘭芬捐銀一十元。劉廷山嘗捐銀十元。涂德成嘗捐銀八元。元宵祀典捐銀八元。牛皮潭路會銀十二元。鍾愨軒秋嘗捐銀六元。鍾六十五郎銀六元。鍾啟亮公捐銀六元。鍾元科公捐銀六元。鍾毓成分捐銀六元。鍾利友公捐銀六元。鍾宗貴捐銀六元。鍾榮源捐銀六元。黃君佑公捐銀四元。涂姓神祖會銀三元。鍾尚珍二元。新協和二元。涂翔達、黃國隆、楊燮堯、陳佑長、黃科生、傅菊香、鄭蘭華,各捐題銀一元。
萬巒莊緣首鍾楷元、鍾秀宏、林連輝、林相元、李閏長、陳祿中領簿一本,共銀一百二十二元:聖母四月二十典銀五元。聖母三月初十典銀三元。鍾德重公銀十二元。林泰公捐銀十元。林廣公捐銀八元。鍾秀宏捐銀六元。陳祿中捐銀六元。鍾恩榮公銀四元。李火德公銀四元。李火德春分典三元。林敏盛公銀四元。五顯會二元。林岠公三元。鍾清明典、鍾泰安、鍾萬順、林清明典、李就琳、李現長、李閏長、李秀淑、黃成恭,各捐題銀二元。黃習河、林寬公、林慶我,各二元。尚新號、鍾德源、鍾長華、鍾楷元、鍾義德、李廣勝、李北樹、李北魁,各銀一元。林相元、林學盛、林卓立、林卓峰、林慶儒、林愷義、林火賓,各捐銀一元。鍾裕興、鍾迪芳、鍾錦廷、鍾隆利,各中元。黃日榮、黃鏡潭、李詔順、李新開、鍾豐興、鍾東麟、鍾秀德、鍾元漢、鍾臺秀、鍾義利、鍾振芳,各銀中元。林連輝、林錦祥、林辛祥、謝官樹、吳亦進、陳盛蘭、溫景發、陳崇習、卜顯彰、吳聯興、朱千壽,各銀中元。
竹頭角莊、西勢莊緣首李永利、鄭九新共領簿一本,銀七十七元:陳閎中捐銀六十元。李永利捐銀六元。陳作邦捐銀二元。陳永謨、鄭九新、張福環、簡存義、聖母典、福德典、李興挺,上七名各一元。劉扶生、鄭九閏、楊文珠、楊文漢,上四名各中元。
老東勢莊緣首監生鍾祥熊、李祥謙、黃泰和、涂作禎領簿一本,共捐銀一百五十一元又加二元:聖母祀典二十四元。城隍祀典銀十二元。鍾祥熊捐銀十大元。吳恆記捐銀十元。涂守中嘗銀十元。李祥謙捐銀六元。賴廣永捐銀八元。鍾冰振公銀六元。鍾銅公捐銀六元。福德祀典捐銀五元。車路費捐銀五元。李泰綱捐銀四元。福德下埔祀典銀三元。清明祀典銀三元。涂作禎捐銀二元。黃泰和捐銀二元。邱西湖嘗銀三元。黃平山嘗銀三元。黃素雅嘗銀三元。黃篤誼嘗銀三元。許高清二元。黃清春二元。鍾可榮二元。太子爺典一元。黃慶綬、涂魁昌、黃玉龍、邱安興、黃慶宜、黃登興,各捐銀一元。李德韜、張玉瑚、鍾西安、李福謙、慶宜曾氏,各銀一元。鍾乾義、李秦紀、溫昌文、張正行、邱天壬,各銀中元。鍾桂春、游宋秀、藍瑞朗、劉日麗、劉日中、邱天霖、廖有福、涂清良、游福秀,各捐銀中元。
五溝水、大林莊緣首鍾仁華、振隆號、宋成爹、吳禮三、劉廣玉、鍾俊興領簿三本:吳千公銀十二元。鍾神龕典銀八元。李佑珍捐銀五元。劉奇川公銀四元。潘仙英捐銀五元。鍾紹俊公銀四元。鍾宣錦公銀四元。宋新恩公銀四元。聖母祀典銀二元。鍾湘珍捐銀二元。鍾秀麟捐銀二元。劉榮華、關帝興、新福德典、劉耀隆、鍾應亮、潘廷貴、宋廣利、鍾健文、振隆號、元宵典、宣錦賴氏,各銀二元。劉積善、宋象山、宋承事、宋世泰、福德典、橋會典,各銀二元。福德典、福元典、吳益光、吳福祚、鍾仁華,各一元。清明典、宋和乾、宋和榮、黃琇鳳、宋作崧、鍾秀豐、觀音典、黃源春、王標國、邱東洋、鍾寶興,各銀一元。宋光寬、宋光璋、潘忠、潘良、吳金臺、張梅廷、宋學傑、鍾拔昌、涂禮蘭、鍾京昌,各捐銀中元。
老北勢莊緣首曾洪瑤、曾乃伸領簿一本,銀四十元:曾乃伸銀十四元。曾文通公銀八元。曾輝俊公銀三元。曾洪瑤、曾桂軒、曾年郎會,各□元。徐盈都二元。鍾琫公、徐文寶、各一元。曾洪琇一元。曾紹儀、陳明秀,各中元。大新莊:謝成二元。沈得宗、廖阿五,各中元。
鹿寮莊緣首監生鍾光緒、林順華,共領簿一本:福德典銀四元。鍾協盛銀八元。林順華銀二元。林祥文、鍾孟仁、徐文才、劉光廷,各銀一元。林習添、林清文、張金利、張臺廷、吳慶成,恆利號、陳浩文,各捐銀中元。六根莊:蕭達梅二元。林蕙芳二元。羅開仁二元。
泗溝水莊緣首陳同學、林福昌共領簿一本::陳伯三公十元。陳六一公十元。聖母典四元。福德典、陳碧佩、陳同學、陳達富、林仗德、林春崇、林楨公,各捐銀二元。福德典、清明典、福德典、林古松,各一元。陳源盈,林福昌、林育文、陳連官、林相海、黃攀壽、林阿大、林宏昌、陳添昌、陳佳賜、林廷紫、張任瑞、陳士達、林司訓,各捐銀一元。
中心崙等莊緣首監生曾史平領簿一本,共銀七十一元:福德祀典銀六元。曾裕振公銀八元。曾啟倉公銀六元。曾速川公六元。利復習公銀四元。曾存省公銀四元。曾宗祥公銀三元。聖母典、曾宗周、曾仁三、曾宗佑、李乾公、曾先君,上各捐銀二元。樹山福德二元。謝捷清、曾位三、曾維潮,曾存靜、福德典、羅經福德,各一元。吳方燕、李景旺、李富財、宋增禮,各一元。曾傳秀、曾長彬、曾維潘,中元。戴閏春、徐欽連、陳廣清、徐庚生、徐鼎生、曾瑞金、郭盛端,各中元。黎蘭淑、劉和海、黎春華、黎開發、黎開和、戴長春、林纘隆,各中元。
新東勢莊緣首監生邱清忠領簿一本,銀六十七元:聖母祀典十元。邱雅淡公四元。老元宵典四元。邱魁文公四元。老人費銀三元。鍾文振公二元。老苧園費二元。新元宵典二元。邱平庠、邱及創、邱永月、元宵典、老人費,各銀二元。天燈典、無祀典、觀音典,一元。後堆福德、茶亭典、黃姓鐮費、真君典、福德典、老莊福德、老人費、練樹福德,各銀一元。陳胡公、新老人費、福德典、福德典、柵子典、太子爺典、新橋會、新苧園費,各銀一元。鍾雍江、邱遁修、邱清標、黃瑞揚、藍乾昌、徐清富,各一元。陳德富、黃運七,中元。
凌洛莊緣首徐成官、陳松盛領簿一本,銀四十六元:聖母典十二元。國王祀典四元。聖母松盛典、聖母口分典、十五天燈典、劉德旺、郭姓祖嘗,各捐銀二元。郭興利二元。陳和盛、徐開寶、陳源勝、徐展鵬、魁星典、天燈典,各一元。陳貴燕、張連柏、吳復興、劉長發、林清吉、黃清祥,各一元。徐裕誠中元。劉玉周、黃義安、郭端伯、邱振文、李海號、曾傳英、徐清雲,各中元。戴炳文、吳秀椿、蘇文興、謝新繼、徐廣源,各中元。
新埤頭半徑、東埔、千三、下埔頭莊總理葉乃欽領簿一本共銀九十四元:劉振興銀十二元。賴□賢公銀八元。葉合興捐銀六元。褒忠典銀六元。福德典銀六元。戴玉麟六元。賴顏氏四元。賴柏長四元。賴重耀四元。謝永興三元。曾益利、陳連□、曾源利、賴連桂、涂雲貴,各銀二元。陳洪官、葉大經、怡和號,各二元。葉福記、葉永昌,一元。葉慶隆、顏麟九、鍾端公、鍾祖堂典、潘合壽,各銀一元。林喬章、林海三、黃輝全、孫恩才、曾貴翁,各銀乙元。葉永福、賴禮德、謝惕景、曾文宣,各一元。曾祿文中元。曾桂才、謝佳松、林乾順、潘育明、潘育清,各銀中元。
番仔埔莊緣首鍾來昌、利桂□、賴九昌、鄔鼎龍領簿一本,銀五十一元:鍾來昌銀四元。利洪玉公四元。賴九昌銀三元。鄔鼎龍銀三元。利纘秀銀三元。利兆保銀二元。鍾盛福銀二元。利侃公、張孔傳、賴英棠、林盛官,各二元。鍾友伯、林連富、林復揚,一元。馮海生、吳德寶、徐教化、林來桂、陳金郎、鄔雲龍、邱周生,各一元。利元振、鄔清珊、鄔盛龍,一元。林天佑、劉白河、賴九英、林長伯,各中元。李來興、古友貴、賴廷瑤、張運來、李錦鳳、溫昌淑、賴福昌,各中元。利兆壽、吳紀安、徐榮義、鄔康龍、鄔清生、鄒廷連、鄔清蘭、伊福壽,各銀中元。
頓物莊緣首謝冠淑、劉伸生領簿一本:業主共銀六元。吳福彝、五顯會、朱炳公、王喜華、謝伸伯,各二元。劉紳生一元半。中秋典一元。賴達順、傅仲芳、謝盛鳳、周運淑、康濟橋、吳東興,各一元。張秀麟、劉光偉,中元。吳龍川、相仕相、黃進官、張宋成、黃阿成、黃福壽、林輝生、曾賢玉,各銀中元。
檳榔林莊緣首溫啟中、邱先坤領簿一本,三十一元:元宵典四元。雙福橋二元。福德典二元。鍾奕接二元。李錦興乙元。溫啟星一元半。邱先坤乙元。溫啟昌、李錦華、李桂麟、李錦勳、李仁勳、馮春亮、鍾洋東,各一元。李育秀一元。溫纘英、邱德亮、陳壽萬、利啟華、塗清璉、邱潮春,各中元。利福星、宋龍伯、邱建麟、劉友貴、曹四妹、李阿苟、馮春魁,各中元。利炳麟、李添麟、李富昌、溫慶臺、溫兆伯、鍾天壽,各中元。
新東新莊緣首黃文江、曾洪欽□:聖母典、福德典、橋會、曾洪欽、黃文江、王武生、汪坤山,各一元。邱連五、陳阿立、李先奕、周武忠、邱樂昌、鄭再、李先富,各中元。汪現生、邱庚伯、陳胡養、徐天老、黃玉信、吳阿任、番子埔利元、綱中元、卑仔角緣首黃祿敬,各中元。
彌濃莊緣首宋寬生領簿一本併柚仔林莊開列:王顯會、宋乃揚、古宗悅、古務本、鍾汝善、鍾馬氏、邱福麟、廖光景、宋月珍,各銀二元。福德典、陳京賢、劉開七、邱孟芳、林向乙、劉應賢、宋森爹、劉捷利,各銀一元。天后典、林廣直、古振東、吳晉元、林興亨、陳應財、李盛興、林伯璋,各銀一元。張永孔、林長遠、張麟瑞、張仕佐、張興信、何增乾、謝芳富、張楊清,各銀一元。張化孫、張金清、張永清、張元發、張庚喜、張宗興、張宗秦、張宗泰,各銀一元。黃廷政公銀一元。黃日新公銀一元。黃長珍銀一元。邱長瑤、陳崇雲、傅祿桂、張天生、徐清凰,各中元。
鹽樹新莊、老藔等莊緣首楊紹芳領簿一本,銀七十一元:楊文瀾二十元。梁元吉銀四元。楊雲岫公四元。練榮華銀三元。劉天湖銀三元。汪延之銀二元。劉來春銀二元。許朝慶、溫喜義、廖德生、曾添旺、梁廷琳,各二元。邱和揚、邱德貴,一元。廖鼎賢、何天福、邱連雲、楊連第、葉傅盛、梁景貴、楊接麟,各一元。范登旺、溫啟朝、賴登文、楊臺淑、楊教化、劉懷郎、古賢煥,各一元。葉亨東、黃添福、賴榮開、曾麟玉、葉欽超、范月寶、李陳氏,各一元。
新街、溝背、頓物潭莊緣首陳芳奎領簿一本,共銀三十七元:陳芳奎銀四元。邱先龍銀四元。林阿桂、林協盛、徐華能,各一元。邱洛泉、陳德候、曾相利、吳東興、陳同興,各銀二元。聖母典、張政齋、張耆英、陳開賢、楊欽才,各銀一元。陳開仰、黎存心、吳連盛、和開敏、林和利,各銀一元。溫仁堂、呂鴻升、江達□、賴復仕、鍾振成,各銀一元。林俊乾、吳月桂、吳俊英,各中元。田心仔莊陳福新銀二元。
□□□□□題銀□三元。□□□□□題銀□十元。□□□□□題銀十大元。□□□□□題銀八大元。□□□□□□□□□□。□□□□□□□□□□。□□□□□□□□□□。□□□□□□□□。□□□□□□□□。□□□□□□□□。□□□□□□□□。□□□□□□□□。□□□□□□□□。□□□□□□□□。□□□□□□□□。□□□□□□□□□。□□□□□□□□。□□□□□□□□。□□□□□□□□。□□□□□□□□。□□□□□□□□。□□□□□□□元。李□□□□□□元。陳良□題銀八大元。李喜昌題銀八大元。李麒□題銀□大元。鍾登枝題銀□大元。鍾任□題銀六大元。鍾□□題銀六大元。□□□題銀六大元。□□□□□□□□。利□□題銀□□元。□□□□□□□□。□□□□□□□□。□□□□□□□□。□□□□□□□□。□□□□□□□□。□□□□□□□□。□□□□□□□□。□□祀典銀十元。□□□題銀九元。□□□□□九元。□□□□□□□□。□□□□□□□□。□□□□□□□□。□□□□□□□□。□□□□□□□□。□□□、□□□、□□□、□□□、□□□、□□□、□□□、□□□、□□□、□□□、□□□、□□□、□□□、□□□、□□□、□□□、□□□、劉□魁、李集□、鍾鳴政、劉□起、□□□、□□□,各題銀四元。□□□、□□□、□□□、□□□、□□□、□□□、□□□、□□□、□□□、□□□、□□□、□□達、劉□□、□□□、□□□、□□□、邱□□、□□□、周巨盛、鍾友頁、□振雲、涂明□、溫□□,各題銀三元。□□□、□□□、□□□、□□□、□□□、□□□、□□□、□□□、□□□、□□□、□□□、鍾尚俊、黃宜創、李章元、湯仰泰、李□祥、李萬興、李德魁、李超伸、李廷富、張文彥、□瑞□、□□□,各題銀二元。□□□、□□□、□□□、□□□、□□□、□□□、□□伯、□□□、□□□、□□□、□□□、劉登秀、呂□珍、利光宣、鄒智生、謝受祚、李蓋祥、戴宣興、梁萬拔、李孟檀、李超富、李孟槐、□□□,各題銀二元。鍾保德、□明□、□□□、□□□、□□□、□□□、□□□、□□□、□□□、□□□、□運□、□□□、□富□、□□□、□□□、□□□、李□□、鍾□□、□□□、□文□、郭文良、劉斗生、潘彩雲,各題銀□元。鄭志達二元。曾啟纘、陳官守、黃興良、徐定□、馮集財、徐義泰、鍾浩江,各題銀一元。劉開乾、黎烈□、溫啟德、溫清敬、劉嘉樹、謝琳興、□順伯、賴啟德、□正獻、鍾秋江、李□□、利福麟、李振昌、□若□、□□□、□□□、□□鳳、□承□、周振□、周振相、涂鳳朝、呂復榮、李坤龍、李廷華、傅臺爹、廖壬泗、廖洪英、邱殿揚、黃如寒、卜邱成,各題銀一元。黃伸伯、溫清發、李韶魁、鍾輝昌、李新桂、利□書、張□鳳、朱友開、鍾日興、古瑞生、藍元龍、廖展秀、張友開、李永信、□□□、□□□、李鳳□、鍾官寶、鍾璇江、陳石興、李日旺、塗連義、吳魁南、吳端南、吳瑞南、鄧宜錫、徐□煥、李□韶、鍾清龍、李興淑,各題銀一元。蔡德榮、吳來口、李超千、徐興杼、劉輝登、鍾煥江、劉珍生、李煥麟、鍾仲伯、陳□□、陳阿寶、李孟樹、胡德龍、張昌起、古賢伯、賴德燕、李合昌、鍾良珍、李□義、鍾振雲、余盛伯、賴有出、鍾麒江、張純及、周振桂、忠勇田、李秀麟、張長伯、謝大搢、范振新,各題銀一元。
興南莊副理鄔瑞海領簿一本,題銀八十□元:鄔瑞海十六元。利洪玉□□。利維官四大元。利宏瑞三元。利維□□元。溫明祿公四元。利維華三元。廖□公□元。利□義二元。林文璘二元。林文□二元。□□祀典一元半。林文英一元半。李□□、利□□,□元。李盛聲、李麟伯、李珍聲,以上各題銀一元。
圍仔莊副理□□□、劉□□領簿一本,題銀三十元:劉英輝六元。□□□四元。郭連德、劉仁□、陳元□、黃元慶、黃受聲、徐經友,各題銀□□。劉河山、劉秉坤、邱廷璋、黃禮金、鄧達□、涂廷淑、張復振,以上各題銀一元。
鹿寮莊副理林友□領簿一本,題銀二十九元:天后祀典十元。福德千秋四元,中(秋)二(元)。廖宸耀□□。武□聖、張文□,二元。廣應號二元。李福元、林友□、陳玉書、劉九□、林瑞柏、李金淑,以上各一元。
南岸莊副理張江寧、曾子傳領簿一本,題銀三十二大元:張江寧二元。曾子傳二元。鍾協豐二元。張江福二元。黃公華二元。邱國標二元。曾超文二元。張允秀二元。章五齋□元。章榮喜□元。曾子勳、邱而傳、曾子□、郭厚光、郭為松、曾杞芳、曾捷升、曾寧□、李煥雲、李珍昌、章榮拔、林秋龍,以上各一元。
龍肚莊副理宋辛伯、羅科伯領簿一本,題銀三十三元:羅朝科七元。宋慶雙三元。涂德超二元。謝榮周二元。陳德榮、陳彰辛、朱柏萬、鍾虎口,以上各一元。
□頭□副理鍾正榮、□芎林副理林□□領簿一本,題銀二十□元:林錦爵六元。鍾士輝五元。鍾川□五元。坤德四元。古秀□□。溫魁芳二元楊□□一元。楊湘及一元。黃樹□一元。何其達□元。
按:碑存屏東縣內埔鄉內埔村天后宮,分鐫四石,俱花岡岩:第一石,高一四九公分,寬七四公分;第二石高一四七公分,寬七三.五公分;第三石高一四九公分,寬七四公分;第四石高一四三公分,寬七二公分。
·苦竹寺碑記(咸豐三年)
竊謂立廟莫重於敬神,而祀費尤藉夫施助。茲因黃□武等欲設義渡,勸捐資財,創置產業二段,住在□□□□□□□□,納大租三石三斗。以為雇筏工費,不虞溪道被水沖崩,以致往來維艱。行旅稀少,舟楫置於無庸,爰同□□□□□□□□此業獻入苦竹寺為香楮之儀,即把契卷交付持僧掌管。僧念施濟之德,乃謄寫各捐士名字列入,訴蹀處□□□□□□敬以沐神庥;又將捐士姓氏勒之金石,耀諸□□而垂於無窮也。
計開姓名於左:
□重溪葉大觀捐銀二十員。番仔寮眾轎班、沈立記、牛稠埔眾弟子、蘇成乾、洪榮記、□□興、鄒合(興),各捐銀十員。黃金記、毛合源,各捐銀八員。劉軒觀、鄭德清、蘇成坤、蘇振合,各捐銀六員。地字號捐銀五大員。李呈觀、天字號、高武松、陳紀觀、陳綿興、林天觀、黃茂隆、鄭金榮,各捐銀四員。源興號、崇山號、新安號、日升號、蘇毛等、陶源號,各捐銀三員。陳錦春、陳綿春、陳興順、陳四美、□字號、許山珍、蘇恆書、吳杏壇、吳合記、沈榮觀、邱尚德、連百源、連源成、黃□章、黃惟蓋、林興宗、張水港、和順號、本立號、黃大章、沈世理、賴芋頭、顏清標、林合昌、合和號,各捐佛銀二大員。
自興號、升源號、綿興號、德利號、益昌號、裕芳號、星日號、益順號、廣興號、振興號、源美號、振發號、渤海號、益昌號、振義號、新興號、順裕號、長髮號、合興號、表彈□、大生號、玉榮號、振芳號、合順號、杏林號、蔡元□、吳□□、陳遠音、連源發、連士汀、興成號、劉和盛、林振□、葉振德、張□源、洪義利、□福觀、□存觀、賴□瞻、李勝□、魏琅助、馬三□、吳添福、蘇□□、李□□、賴大成、□□□,各捐銀二十員。源成號、振美□、賴塔觀,各捐銀十員。
咸豐三年歲次癸丑陽月吉旦,住持僧慈化等同立石。
按:碑存嘉義縣水上鄉柳林村苦竹寺,高一四四公分,寬七一公分,花岡岩。額如題。
·建造敬聖亭碑記(咸豐五年)
拜庚心愫,青藜占照乙之祥;探酉才高,黃卷資識丁之用。自來書契、功代結繩,奈彼顓蒙、視同棄弁:齊宦用案章裹肉,宋軍以會楮緝衣,倪狂士之爇毛詩、依然代燭,游貴人之燔論語、初不乏薪:風斯頹矣,愆莫大焉!
天富李君,推本心之惜字,邀同志以建亭。人逢鳳邑名流,義金競醵;家本龍眠賢裔,筆寶知珍:遂呈東璧之圖,同煥南離之耀,化來慧火、都教氣吐蜺虹,送向清流、免俾灰飛蝴蝶。從此風行琅社,星聚瀛壖。有亭翼然,聳雁塔蟾宮之望;其文炳也,收蟲編蠹簡之遺。名壽貞珉,地依紺宇,為溯臺標造字,堪推蒼史之功臣;須知爐可鑄文,定出青雲之學士!
賜同進士出身、候選六部主事施瓊芳敬序。
□□□號捐銀十員。□□□號捐銀四員。□□□捐文□石獅(以下約缺捐題名錄九條七十餘字)。
石瑞記號、林益成號、陳綿遠號、林書記號、蘇有邦、鄭榮春、李樹珍、黃錦興號、陳□□、陳□□、王光彥,以上各捐銀□員。
朱學孔、柯吾□、洽和號、新發興號、董興成號、鄭豐泰號、王日發號、董成珍號、許□成號、許□成號、吳福順號、金振美號、成美號、林拯源號、董春成號、黃金春號、郭保元號、林榮裕號、林陶發號、林順德號、王漳興號、陳興順號、林順安號、金恊春號,以上各捐銀六角。
郭其正、董旭旦、董吉成號、董合成號、董源成號、董信成號、董怡成號、董隆成號、黃自吉號、許吉興號、葉聯璣、董煥茴、康興利號、陳寶順號、陳萬利號、林隆盛號、魏順發號、黃金興號、林□同號、林德和號、董□成號、□日深、沈成記,以上各捐銀四角。
白鳳鳴、許盛生、黃文旺、康添旺、隆興號、董義成號、林豐盛號、董順成號、石日興號、吳漳成號、董振成號、廖復發號、黃振金號、李昆源號、李順興號、王發春號、王發美號、董聚成號、高益順號、張順美號、莊味生、陳世圓、石金山號,以上各捐銀二角。大清咸豐伍年歲次乙卯正月榖旦,董事李天富等同立。
按:碑存屏東縣車城鄉福安村福安宮,高一○九公分,寬五八公分,花岡岩。額鐫如題。碑序多風化不可讀,據作者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校補之。「遺稿」題作「鳳邑琅■〈王喬〉新建敬聖亭碑序(為李天富作)」;按碑,天富為敬聖亭之董事。
·重修祝三多福德祠碑記(咸豐五年)
蓋聞神所憑依在德,而所保祐在人;凡隸此境內者,莫不荷神庥而蒙神庇焉。我祝三多境建立廟堂,崇祀福德正神尊像,由來已久,前之人經營締造,故廟貌巍峨,神靈赫濯。迄於今,寒暑迭更,風雨摧殘;於是棟折而榱崩,牆頹而壁壞,岌岌乎不可終日矣。境內紳耆舖戶人等,睹廟宇之傾頹,因有志而倡修;爰集眾議,出為勸捐,僉舉蘇東盛合記董成其事。但念經費浩繁,非一本所能支,賴值年爐主石元益等力為幫理。集腋成裘,庀材鳩工,凡兩閱月而廟宇煥然一新,已告成功焉。顧廟貌雖新,而慶成猶未議舉。計自道光癸卯年至咸豐乙卯歲,其間十有三載,非歲時不利於坐向,即月令不合於總董,故遷延至今,猶未安土。現年歲德合利,月吉允臧,爐主石元益等寅詹此三月十七日子時起鼓,建壇兩地,設醮五天,上答穹蒼,下祈福祉。所願境內諸同人,多富、多壽、多男子,庶華封之頌禱與斯廟之額號互相輝映,於以迓鴻庥以介景福,神、人咸享無疆之祉矣!謹將損貲姓名登之貞珉,以垂不朽云。
今將鳩金姓名開列:
蘇東盛合記捐銀一百八十元。職員羅志謙捐銀七十元。戴德源捐銀五十二元。吳豐裕捐銀五十大元。陳鶴遠捐銀三十六元。王寶順捐銀三十四元。陳崇成捐銀三十大元。長順號捐銀二十七元。方豐美捐銀二十六元。朱萬裕捐銀二十四元。錦順號捐銀二十二元。王寶成捐銀二十一元。錦美號捐銀二十元。石元益捐銀十八元。王景明、石振記,以上各捐銀十四元。許恊珍、黃德記、吳日新,以上各捐銀十二元。許振隆、吳泰裕、張東瀛、許德盛、恊興號、德茂號,以上各捐銀十元。總董事蘇東盛合記再添捐不敷銀六十元。
方中和捐銀八元。羅功觀、張太成、梁玉清,以上各捐銀六元。林文珍捐銀五元。許德盛捐■〈石今〉石二條。王寶山、羅順盛、曾榮豐、莫振榮、寶豐號、蘇同成,以上各捐銀四元。劉烏塗、張時觀、曾昭德,以上各捐銀三元。陳百萬、陳恊和、洪源興、李水觀、錢必正、戴錦紋、李贊觀、陳生觀、羅厚觀,以上各捐銀二元。林宗敬、邱有嘉、李允觀、薛天乞、許參觀、吳蘭觀、李壽觀、程國蕙、黃英記、張老里、袁有諒、鄭仁記、鄭鴻觀、蕭衛觀、陳啟聰、鄭助觀、林啟明、高時觀、施針觀、吳捷觀、朱恊順、蘇掩觀,以上各捐銀一元。
總共建廟、設醮合捐來銀八百九十九元。
開用諸費列登記:
塗匠才司銀五十元。油漆彩司銀三十四元。木匠西湖司銀四十六元。刻花元景司銀二十六元。買灰三單,銀十七元。買石料二單,銀十八元。買樟、枋、砶磚銀八元。買八仙桌銀三元。挑磚、瓦、塗、灰、杉料工資銀二十三元。開什費■琚小工銀六十二元。來佛法妝佛銀五元。德茂杉料一單,銀一百十八元。共用去銀四百一十元。
對除建廟以外,尚伸(剩)捐設醮存來銀四百八十九元。候慶成建醮明白,諸費另行登錄在牌上。
建廟爐主石元益、頭家方豐美、朱萬裕、陳鶴遠,咸豐乙卬年桐月(缺)日同立碑記。
按:碑龕臺南市東區祝三多福德祠內左壁,高五九.五公分,寬八九.二公分,花岡岩。原碑缺題。碑中干支:道光癸卯,二十三年(公元一八四三);咸豐乙卯,五年(一八五五)。
·北極殿碑記(咸豐五年)
考自噍吧哖街興建元天上帝廟宇,聲靈久著,凡保內誠信者獲賴庇佑。緣乾隆三十六年有霄閭莊張志學,重念煙祀有缺,謹將船仔頭大湖濺尿三重溪渡喜助香資,以彰誠敬,亦俾後人樂善好施之至意。爰立碑記,以垂永遠於勿替。
繼立禋祀人檳榔腳莊職員張世澤,重念本廟齋糧有限,僧家奉佛維艱,意欲振率後人樂善好施,自相繼起。謹將明買鄭家三嵌溪渡費半稅,遵於同治十二年正月間喜助香資,以昭誠敬。爰附■〈示冀〉尾於碑後。
咸豐五年乙卯三月(缺)日,住持僧淵泉立石。
按:碑存臺南縣玉井鄉玉井村北極殿,高一一九公分,寬五八公分,砂岩。額鐫「北極殿」三字。碑文後段為同治十二年(公元一八七三)補鐫之「碑後」。
·臺郡天公壇碑記(咸豐五年)
天公埕於郡治頗當四達之中,其地高明爽塏,傳為昔人露禱處。郡俗相沿,歲祀玉皇聖誕,為廠於其西,自擊牲獻樂,以逮一杯、一炷之誠,闐嚥彌旬。蓋其時闔城公祀,募資□而□□□,力足建壇;而未有議及者。
既而廛居各立聖爐,自祝於其地;所捐漸微,廠費滋不給。吳姓一宅,廓然埕東,乃假其前堂以安聖爐香火。一時□宜,竟循為例;而建壇之事乃屢議而不果。歲越甲寅,吳姓者將以其居屬他人。郡人士相與謀曰:『□者築廠既艱於歲費,借宅又狎於民居;今乘其鬻地,盍竭蹶圖維為一勞永逸之計』?於是集資以購,更其宅而壇之。肇工於八月,閱六月而藏(蕆)事:塈茨丹雘,缺者完而樸者華。落成之時,恭逢聖誕,簫鼓喧闐,香燈輻輳,為數十年所未有。今而後,吾儕蟻忱共欣拜獻之得所;且值春熙,□郡鋪揚繁富,藉以抒升平歲時之盛。然則始事之誠、捐成之美,其可以無紀乎?
壇凡二進;外庭地限以照壁,計廣五丈八尺、直八丈四尺半,附書以貽來者。並將首事人員各姓名開列於後:
總理:職員梁章懷、貢生洪謙裕、佾生薛呈儀、職生林上青、職員顏武德、職員徐三元、貢生許際時、職員魏遜邦、信士黃邦傑、職員盧崇玉。董事:教諭魏緝熙、生員林向辰、職員沈德樹、生員周宗海、職員魏德林、信士葉慶祿、職員曾顯揚、職生黃福辰、職員蔡廷勳、職員魏懸書。協事:□□(做篾)街黃謙記、職員林朝鳳、廩生蔡□□、□□余信義、草花街蘇昌記、職員洪□□、□□游大□、職員□元□、□□黃化□、□□梁察□(以下缺人名十、約三十字)。
咸豐五年歲次乙卯孟冬月榖旦,闔郡諸同人公立石。
按:碑龕臺南市中區天壇(俗稱天公廟)後進右壁,高一六八.七公分,寬七三.二公分,花岡岩;磨損甚,字頗有不可讀者。文中甲寅,咸豐四年(公元一八五四)。有副碑一,見「其他」類。
·武廟隆恩莊抽租碑記(咸豐五年)
福建臺鎮中營管理為稠後隆恩等莊租務守府曾飛龍:聖宇興隆,乃國家大典;帝德廣大,實士庶休嘉。既乃聖而乃神,亦允文而允武,所以師表欽崇於萬世,聖帝禋祀乎千秋。此人文所由蔚起,而休美於無疆也!
茲大埔建立關帝聖廟由來久矣,但廟中油香所供不贍。龍到此管收隆恩租務,不覺心殷情切,謹將隆恩定抽租段不在應收額徵內,稟過臺鎮中營湯,准此獻入,以為逐年油香,長奉勿替。謹將定抽獻入租段開列:
一、林媽斛頂魏揚功虎頭山腳田一段,年抽榖三石二斗。
一、大埔隆恩碑二口埤墘田一處,年抽榖八斗。
一、魏晉光本厝前坑墘田一處,年定抽榖三斗。
一、魏清懷本厝前山墘田一處,年定抽榖六斗。
一、魏盛德本厝墘園一處,年定抽榖一斗。
一、魏耀祖本厝前田一處,年定抽谷九斗。
一、魏盛化厝地墘園一處,年定抽谷一斗。
一、魏仁記厝地墘園一處,年定抽墘二斗。
一、吳化蛟有溪埤底田一處,年定抽谷一石二斗。
貢生黃國忠、總理魏德裕同立鴨母埤墘田一處,年抽谷二石。
咸豐五年葭月(缺)日榖旦,後學賴啟東、蘇夢周、李中庸同敬勒石。
按:碑存臺南縣白河鎮草店里武聖廟,高九二公分,寬四九公分,砂岩。額鐫「武廟」二字。
·重建馬公廟捐緣啟(咸豐六年)
夫伏波威播,銅柱嵯峨;竇憲勳銘,燕山炳烺。睢陽之祠宇,共表凜烈遺風;褒鄂之分符,長垂聲名蓋世。故仗策以翊艱時,將帥之謨猷駿烈;亦庇民以除夭札,廟堂之棟宇鴻基。歷來神將有靈,每見馨香必報也。
臺郡東安坊供祀馬公爺,神籙幽遐,託書莫考;廟楹紀載,事蹟堪傳:闢遐荒於閩嶠,任重干城;揮神策於霞漳,功成弓弩。輔順之褒封,嘉名早垂於麟閣;將軍之威武,稱號又贊為龍驤。憶昔紅毛故地,牛皮之割據誰雄?至今赤嵌磚城,豹略之英靈丕振。禦災捍患,民生叨庇護之恩;崇德報功,廟食隆樽俎之典。此創建規模,則遠追鄭氏;而重加修葺,則繼踵蔣公也。然而地僅數弓,堂侔十笏,既無宏敞翼如,仰且多曆年所。鴨爐香靄,數年之棟宇飛塵;鳥革雲封,半壁之圖書成墨。邇者神皈紺室,靈著霞宮:畫符、咒水,託缽、施丹。代黔黎力除災厄,不畏鼎鑊先嘗;為孕婦拯救瀕危,果見旃壇布法。市上懸壺,百藥回生起死;龕前捐璧,萬山點石成金。則見朱門頂祝,摩肩接踵而來;繡戶禱祈,揭饁攜籃並至。感其德者思拓其基,羨其靈者謀恢其宇。而神則降亂指畫,卜築面對東南;定式占籌,回向基背西北;中欲壯其鰲宮,旁思繞以蟹舍。前議增其駿宇,後思砌以螭階。裝甍、刻桷;計費不下千金;畫棟、雕梁,需材當非一木。縱百尺樓高,鳩工未易凌漢;而一錢光大,蚊聚可以成雷。所願仁人君子,不惜解簇錦之囊;庶董勸紳商,自易成集裘之腋。大者登高而呼,眾山皆應;小者細流不擇,萬派朝宗。從此妥神靈於勿替,既見廟貌更新;而庇福壽以延綿,共頌神庥普遍也。謹啟。
捐緣芳名碑記:
欽命按察使司銜兼提督學政臺澎兵備道裕鐸捐銀二十員。署臺灣縣正堂鄭元杰捐銀一十大員。署彰化縣正堂馬慶釗捐銀四大員。署鳳山縣正堂唐均捐銀二大員。候選直隸州州同唐壎捐銀二員。特授臺灣府儒學正堂林柯捐銀二員。刑部主事黃應清捐銀二十大員。引心掌教韋廷芳捐銀二大員。
三合號捐銀一百大員。屠桂山捐銀七十大員。阮日新捐銀四十大員。黃文惠捐銀三十一員。綢郊金義成捐銀二十四員。魏珍山捐銀二十四員。蕭楊氏捐銀二十四員。邱振成捐銀二十二員。臺郡餉典捐銀二十大員。許恊記捐銀二十大員。陳邦英捐銀二十大員。石文彩捐銀二十大員。黃世基捐銀二十員。黃清雋捐銀二十員。福敬堂捐銀二十員。陳合成捐銀二十員。邱育育捐銀二十元。
陳德耀捐案棹一塊。洪恊順捐銀十八員。劉公爺-鄭家祖佛捐銀十六員。醬舖福德爺捐銀十六員。石鼎美捐銀十二員。黃樹德堂捐銀十二員。侯答捐銀十二員。柯德祥捐銀十二員。侯答加捐銀五十員。蔡登龍捐銀十二員。吳德昌捐銀十二員。張啟賢捐銀十二員。歐正順捐銀十二員。陳盛賀捐銀十大員。陳正義捐銀十大員。劉瑞蘭捐銀十大員。謝義成捐銀十大員。金成玉捐銀十大員。詹廷貴捐銀十大員。胡致中捐銀十大員。蔡長勝捐銀十大員。盧德和捐銀九大員。鄭怡德捐銀八大員。吳恆記捐銀八大員。吳昌記捐銀八大員。馬祿捐銀八大員。黃應先捐銀八大員。林東美捐銀八大員。張立興捐銀七大員。黃豐記捐銀六大員。黃謙記捐銀六大員。黃信記捐銀六大員。黃福辰捐銀六大員。林芳美捐銀六大員。廖德鄰捐銀六大員。蔡世昌捐銀六大員。蔡振益捐銀六大員。吳隆興捐銀六大員。
咸豐陸年仲秋之月(缺)日,總董同立。
按:碑刻紅楠木,龕臺南市中區馬公廟,高八八公分,寬九一公分。
·重建二王廟碑記(咸豐七年)
郡城之北相去六七里,有二王崙焉。前里人立廟於此,崇祀關聖帝君,旁列二王,故其崙並號曰「二王」。夫祀帝君而繫之以二王者,以二王為之始基也。其始不知建自何人,迄於今,相延百有餘年矣。其廟屢經風蟻,棟瓦傾頹;不為之興工修戢,恐神亦有所難安。矧夫帝君之赫濯古今,加之二王之靈應,禳災植福,實重賴之。共荷帡幪,蒙神降乩:稍移其地,改立坐向,締造更新。然而工費浩繁,必為集腋成裘,而後廟可告成。幸有同志之人,前後捐貲相加,以共成其事。蓋起造於壬子之冬,而完工告成於丁巳之春。庶幾廟宇重興,馨香勿替,凡茲境土內外,皆獲福於無疆矣!
戊子科舉人截取知縣鄭朝蘭序。選擇吉課日師甘時雍。
謹將前後兩次合捐喜助芳名開列於左:
董事陳邦基、王振家捐銀六十八元。許恊記捐銀六十大元。董杞南捐銀四十八元。林恩生捐銀四十三元。陳騎生捐銀三十大元。蔦松廟三老爺捐銀二十元。陳榮輝捐銀二十大元。李澄清捐銀一十六元。蔡葵生捐銀一十四元。
陳米生捐銀三十四元。李知生捐銀二十六元。林錦生捐銀二十六元。戴糖生捐銀二十二元。李在根捐銀二十大元。陳恭生捐銀二十大元。董純智捐銀一十八元。周添生捐銀一十六元。戴記生捐銀一十四元。謝沛生捐銀一十三元。詹廷貴、陳清風、榮記號,以上各捐銀十二元。林成生捐銀十一元。王公廟王公爺、劉振記、許高昌、李來受、張源錦、林光道、戴達生、戴懷生、黃花尚、黃助生,以上各捐銀十元。
戴光英、李茂生、黃古生,以上各捐銀九元。林老坤、塗虱堀福德爺、許振和、董崇喜、歐稅生、陳水酷,以上各捐銀八元。郭啟裕、陳漢超、林宰生、李本生、李位生、郭糞生,以上各捐銀七元。黃存生捐銀六元五角,李宗生、陳一生、陳拔芳、林明生、張邦生、林本生、戴佛思、林宏開、詹祿生、王水生,以上各捐銀六元。林鉗生捐銀五元五角。張得頭、王振甲、林甫生、林波生、林讚生、林碨生、葉論生、葉新佑、朱佛求、林漲生、黃萬生、黃宛生、林扶生、靳扶生,以上各捐銀五元。
林文課、謝奏生、林壯生、張進生、陳修生、陳習生、以上各捐銀四元半。黃海生、陳款生、張紺生、張天生、林座生、李化生、黃銓生、王正生、董雹生、楊勇生、林續生、葉在基、董帳生、林光賽、周盤生、柯賞生、劉天乞,以上各捐銀四元。林花尚、戴大耳、柯猛生、張名生、李窗生、戴陣生,以上各捐銀三元半。林老治、王天福、林蚊生、張知生、侯撮生、林權生、謝試生、林阿生、王華生、戴戇生、鄭媽生、林潭生、戴知生、黃輝生、蔡西生、楊爐生、陳光具、陳卿生、陳水生、趙朝生、何電生、張齊生、黃賽生,以上各捐銀三元。
陳其才、葉朝生、葉助生、葉港生、楊南生、魏秋生、張蓋生、郭拋生、李信生、洪作生、陳漢詞、許釐生、林柳生、董崇興、郭扒生,以上各捐銀二元五角。陳保來、謝恆裕、戴寧興、李延生、郭書墨、劉德意、蔡興旺、陳元生、蔡鐵生、邵德生、黃雹生、蔡賀生、黃德生、許尋生、蔡馬生、黃亭生、謝平生、林抨生、林群生、蔡相生、黃烈生、董吉生、董崇意、董頭生、董恭為、董代生、曾寮生、陳光生、陳心■〈句尾〉、康知生、楊樑生、李春生、林員生、林讚生、郭忠生、李盼生、李賜生、李嚮生、葉天生、黃座生、張讚生、張七生、林九母、蔡傳生、王闊生、王助生、陳鉗生、陳添生、陳宛生、陳爐生、蔡發興、李前生、郭佛成、張意生、郭才保、許花尚、林■〈石屚〉生、林定生、李勞生、歐誥魚、林遠生、張人中、張先助、戴厘生、戴情生、黃物生、黃諉生、黃二賽、林蔭生、林角生、鄭薦生、梁昂生、歐博生、蔡正生、徐乾生、王永生、張愚生、林寮生、王花尚、鄭信生、蘇心匏、陳為生、陳愿生、周雹生、周騰生、劉旺生、何滔生、許邱生、張助生、劉保生、蔡法生、張羅生、周后生、趙騰生、陳光生、紀懷生、張圭生、張說生、蘇榜生、何呼生、陳評生,以上各捐銀二元。
李貴生、曾圭生、曾淵生、薛光生、黃水涼、蔡純生、游傑生、李正生,以上各捐銀一元五角。薛光等、莊清生,以上各捐銀一兩。陳兩生、李愿生、劉仕生、陳番江、陳登科、陳花尚、陳大爐、陳頭生、陳長生、蔡母生、蔡培生、李國生、李賀生、李本生、李亭生、陳獅生、陳烏番、陳城生、陳柳生、楊炎生、李茂生、合發號、張慈生、楊曇披、李智生、林牌生、林銓生、魏長命、張天球、張圭生、葉壯生、莊瑞生、薛德南、陳亨生、方有德、王雨順、曾匏生、曾花尚、謝宜生、李甘生、李川生、王大頭、汪得旺、汪慶生、林桃生、林榜生、李輝生、林掽生、謝烏獅、陳敕生、薛倪生、張漳生、林匏生、黃媽力、魏宗生、林和生、楊白生、林知母、林婦生、韓泉生、汪天生、張都生、張敬生、陳賽生、蘇昌生、林待生、王發生、葉元生、陳俊生、陳富生、戴姣生、戴必榮、林保興、陳知生、沈朝生、黃勇生、葉心庇、董啟陽、董郡生、董晚生、董位生、董乃茹、董套生、董員生、戴佛賜、戴榮生、戴連生、陳傳生、蔡老番、黃賢生、黃蚊生、謝萬生、林仕生、林紅記、陳輝生、陳等生、陳界生、陳鄰生、陳宇生、鄭什生、周紅毛、趙大路、周炒生、劉位生、陳斗生、蘇凜生、王安生、周傳生、朱春芳、鄭裕生、蘇萬生、鄭旺生、林港生、林訓生、林布生、周學生、周光英、周清光、高盤生、陳滕生、劉益生、李望生、黃臏生、黃婢生、戴傳生、戴讚生、戴千生、楊管甫、蘇淫生、方有生、陳知生、蘇南生、周掽獅、江佑生、劉知生、林江生、柯富生、林品生、林良生、林雹生、林勇生、李老英、陳屘生、林旋生、蘇標生、葉副生、閂朱生、李送生、李向生、李意生、李番慈、歐佑生、劉詠生、柯保生、李佑生、李劄生、柯仙助、張蘇生、張碧生、徐甫生、徐興生、李全生,以上各捐銀一元。李取生、陳郡生、黃知生、陳鵰生、陳斷生、陳瑯玡、陳裕生、陳智生,以上各捐銀四錢。
楊章生、陳茂生、陳塗生、陳紅仁、黃蘭生,以上各捐銀二錢。陳六生捐銀一元。周妙生捐銀一元。
咸豐七年三月,本境首事公立。
按:碑存臺南縣永康鄉網寮村二王廟,分鐫二石,俱花岡岩:第一石高六一公分,寬一一五公分;第二石高六一公分,寬一一五公分。原碑缺題。碑文干支:戊子,道光八年(公元一八二八)。壬子,咸豐二年(一八五二);丁巳,咸豐七年(一八五七)。
·天后宮鑄鐘緣起碑記(咸豐八年)
吾閩之有天后,自宋迄今,廟食遍天下。赫濯所昭,代有顯應;而於海疆島嶼之間,靈感尤著。是以有報、有祈,歲時罔間。蓋祈者所以弭害,而報者所以昭功也。然神之憑依。惟廟是享;廟之所設,制備宜精。此巍峨殿閣,壯觀瞻也;莊嚴佛像,肅禮拜也;熒煌燈炬,發光明也;而其悚聽聞,覺夢幻,醒癡迷,以及除邪驅惡之所需,振聵警聾之所賴者,則尤以鐘為最。故內典云:鬼聞鐘則拜佛家。即以鐘聲淨一切魔障。此百八蒲牢與法鼓之音不可廢於晨暮,良有以也。
我郡之大天后宮,固官民商賈祈報之所也。宮中佛像、殿閣暨燈煌之需,尚覺依然無恙;惟鐘若虛懸者,久矣!蓋其原鑄之時已非良匠,且歷年又遠,未免消磨,以致物雖備而空懸,音雖擊而不振;欲求聽聞能悚、夢幻能覺、癡迷能醒、邪惡之能驅除、聾聵之能振警,竊恐不可得矣。於是集議同人,共襄盛舉,用溯其始。敬告眾艘,宏發虔心,使能集腋。行見洪爐陶冶,航海而來:重經大匠經營,元音可作。則恬波靜浪,乘風適我樂郊;錦纜牙檣,巨艦飛來海嶠矣。
勿嫌饒舌,請署芳名!
琴川姚鴻盥手謹序。
臺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裕捐銀五十大員。臺灣掛印總鎮邵捐銀五十大員。臺灣府正堂孔捐銀一百大員。臺防廳洪捐銀五十大員。臺灣縣正堂姚捐銀四十四大員。
笨北港:廈郊金正順、泉郊金合順、糖郊金興順共捐銀一百二十大員。信女黃門陳砲娘、黃欽成、黃鵬程、吳希孟,以上各捐銀五十大員。綢郊金義成捐銀四十二大員。■〈敢〉舖金義利捐銀三十大員。朝天宮二、三媽甲眾轎班捐銀三十大員。鹽水港糖郊李勝興、水郊金寶順共捐銀三十大員。新南港金福安捐銀十八大員,紙郊鍾金玉捐銀十六大員。陳興泰捐銀十四大員。朱英瑞捐銀十三大員。丁太爺典舖陳震源、龔進義,畑■〈敢〉郊長慶春、首王陞、信隆號、李志舖,以上各捐銀十二大員。石鼎美、石時榮、林晉泰、吳尚霖、清如玉、恊榮號、順裕號、大順號、陳合成、福安號、黃金標、順益號、吳恊昌、邱謙光、魏茂源、陳正義、布郊金線發、金慶順,以上各捐銀十大員。
黃成貴捐龍鳳一對、銀三大員、銅錢三千文。陳五樓、魯方坡、黃謙記、鰲泉號,以上各捐銀八大員。恊成號、裕發號、王益記、昆合源、陳楚三、新豐泰、杉郊各舖、毛合源、藥材郊各舖、陳兆琮、茶郊各舖、詹廷貴、黃邦記、呂忠、蔡仁、北港文館、洽興號、施廷美,以上各捐銀五大員。吳方岳、蔡廷耀、韓永昭、崇德號、陳源益、雙合記、石古文、蔡和順、吳通順、新慶發、金榮瀾、陳天奎、高廷鏡、捷陞號、王萬盛、蘇四美、施泉源、黃益瑞、蔡順益、黃水源、劉得昌、道署門印、分府署門印,以上各捐銀四大員。高雲卿、任鴻崖、楊金墀、蔡長勝、陳源益、金順利、邱益謙、鄭川澤,以上各捐銀三大員。恊進號、立興號、泉勝號、聚安號、錦山號、鴻昌號、錦興號、德發號、周源泰、福隆號、陳振溪、莊培福、石益勝、張克寬、益記號、東合號、穎記號、史愿官、陳常興、源發號、屠正煐、王祖千、葉合成、魏珍山、蔡自發、泉益號、榮豐號、新益興、恆安號、施合成、萬德號、金通順、張合成、施聚成、玉桂號、蘇福順、李興業、陳震卿、郭仲華、東發號、吳棟奇、蕭錦祥、張恊成、黃合興、同順號,以上各捐銀二大員。
外新街各舖捐銅錢十一千文。本境金恊興等捐銀二十大員。楊篪生、林玉陞、翁惠仁、陳桃官、曾鵬程、慶利號、東發號、源成號、蘇源隆、建隆號、林源盛、三益號、晉昌號、陳以仁、東益號、盛發號、益興號、李香水,以上各捐銀一大員。
大小船戶:金瑞發、金萬鎰、金榮春,以上各捐銀四大員。周順泰、金東益、周長瑞、金永順、新萬春、金全勝、新集義、蔡保泰、蔡保春、金祥益、金祥發、陳釵發、王瑞成、金洽春、金全春、金萬利、陳寶聯、陳燦興、吳興隆、金順福、金保福、吳益隆、金吉興、金源隆、金洽興、周成慶、周禮成、金開泰、陳敦源、金復和、吳恊安、陳寶發、金義安、吳集豐、陳振豐、金益成、王長福、陳慶安、金增發、陳長裕、金鼎豐、金鼎益、邱恊順、金同茂、吳泉美、陳瑞玉,以上各捐銀二大員。金益勝、金隆成、陳合源、金順勝、蔡萬興、蔡茂盛、蔡振祿、金喜源、蔡發興、蔡振發、蔡順利、蔡長春、蔡振寶、蔡振國、蔡振春、金元順、金福成,金再建、金永吉、金濟昌、金萬福、金萬發、金順裕、金泉和、金吉成、金萬發、金順興、陳炳、龔德發、龔鎰興、龔寶珍、龔順美、陳福海、高■〈禾庶〉興、金瑞源、金林發、金聯順、王侢發、金恊勝、金泉慶、金全福、陳祥源、陳裕源、金喜順、金長和、林敬堂、金長泰、王揵興、芝福興、金德成、洗開懷,以上各捐銀一大員。金振順、蔡德順各捐銀一中員。
前董事曾恊盛、曾新恊盛、曾恊廣、曾得利、曾源美、李濬成、總董事三郊蘇萬利、金永順、李勝興合捐銀六百大員。
董事鄭川澤、住持僧達源同募緣重造。
大清咸豐八年歲次戊午蒲月榖旦,霞漳鄉進士習軒曾省盥手敬書。
按:本件為木牌,懸於臺南市中區大天后宮享殿右上壁,高九四.九公分,寬二一一.二公分。原碑無題,茲據記文之意補之。官宦題姓者,茲註其名:「臺灣兵備道裕」,名鐸;「掛印總鎮邵」,名連科;「臺灣府正堂孔」,名昭慈;「臺防廳洪」,名毓琛;「臺灣縣正堂姚」,名鴻,即碑文作者。
·天公壇建業碑記(咸豐八年)
天公壇建自咸豐四年甲寅孟冬,越今五載矣。內外布置粗成,規模略具。又經總理梁章懷、薛呈儀、□□□、葉慶祿、協事盧崇獻、梁崑山等募眾鳩金,敬塑諸神寶像,祈禱酬謝,□□□□□□□□□□□□□濯厥靈矣。唯是每逢玉皇聖壽、諸神華誕,必事捐緣,挾冊操券,叩門請謁,歲凡幾度。滋議生厭,理勢固然!唯恐□□□出□□□□□反慢,其於建壇本意,殊隔天淵。爰有總理黃邦傑,倡議鳩金,建業生息。邀同總理林上青、□□□□□梁章懷、薛呈儀並幫捐郭春暉,極力勸捐,約金五百餘員。建業四宗,逐月收稅,為□□□□□□□□□□祝之資。酌定章程,設簿登記,以垂永遠。繼自今聖壽屆期,費有從出。仝人值祝壽□□□□□□□□□□斯壇,縱未最遽謂成始成終,已不失其為苟合苟完矣。爰勒石以紀其事云爾。
募捐公份建業姓名列左:
李樹珍敬捐銀二十大元。黃謙記敬捐銀二十大員。黃福辰、林致和、吳尚震、阮松齡、顏廷墀、洪謙裕、歐正順、蔡長晉、姚興記、徐三元、吳敦道、蔡文遠,以上各敬捐銀十大元。
利泰號、魏茂源、方承塈、盧德和、黃衛德、阮□□、蔡廷□、葉振提、陳邦英、朱萬裕、詹廷貴、黃鵬程、蔡福、吳發□、魏德林、薛開業、朱必昌、薛源、張春燕、張福成、吳□□、黃德記、張以義、施祥和、徐元焯、吳燦章、張必□、□吳□、陳降爾、林隆美、洪恊順、楊凌煙、黃應吾、黃□□、史廷□、林瑞巖、福順號、余信義、薛開華、林上青、梁章懷、黃邦傑、余慎修、敬捐銀五元。
三界壇林元美每年當公,敬捐緣銀三大元。永寧里管事同會敬捐建業公份緣銀一十大員。
咸豐八年陽月,總理軍功八品職員梁章懷、臺灣府學佾生薛呈儀,董事郭春暉立石。
按:碑龕臺南市中區天壇(俗稱天公廟)後進右壁,高一四○公分,寬七○.五公分,楷額「皇清」,花岡岩。碑文頗見風化,字有不可讀者。原碑無題,茲按文意撰題冠之。
·重修護安宮碑記(咸豐八年)
蓋聞善始丁卯善終有開原貴資終邦□□□□□□□以來,我百心□□矣。舊制有王公廳廟,□以□東晉謝□□暨姪□酉□軍神像。□□模□□□知啟自□人□□□□□□崩神祈□□乏□。康三合等目睹心傷,倡捐重貲,重加集腋,謀以構。然□□□□難勝,□□爰給□頭武□林君諱清□□□□□□日月□重新廟貌。□□□□□十八□□□告落成。非最□□於先人□□之光,□亦將以俾□□云爾。
其捐資姓名計列於左:
康三合捐銀一百八元。康四吉捐銀一百二元。□三□捐銀一百二元。□□□捐銀一百元。董事歐□□捐銀五十元。□□□捐銀四十元。舉人林清玉捐銀三十元。曾恊隆捐銀三十元。李復□捐銀三十元。戴成□捐銀二十六元。林益興捐銀二十四元。□□□捐銀十九元。王火炎捐銀十四元。杜義發捐銀十二元。高仁泰捐銀十二元。三十六崙捐銀十二元。曾三合捐銀十大元。
林八合捐銀八大元。張源吉捐銀六大元。四成號、義合館、徐福順、李元吉、有德堂、林萬得、陳串觀、陳萬觀,以上各銀六元。蔡恊成、孫源興、林全興、遊獅觀,以上各捐銀五元。吳坤和、鄭廣源、吳賜觀、洪音觀、鄭金發,以上各捐銀四元。□春生、林萬□、羅隆楹,以上各捐銀四元。□養觀、□□觀、林□觀、歐陽□□、曾成順,以上各銀三元。劉致和、鄭德□、柯天福、柯皆觀、柯□觀、歐陽□、曾榮記、黃大安、林□觀、聯豐號、張和尚、陳六觀、胡主成、吳湯觀、陳□觀、陳鵬觀、蘇溪觀、李沛觀、林成吉,以上各捐銀二元。蔡慈觀、黃總爺、郭□□、曾永順、□□觀、□□□,以上各捐銀二元。
陳自觀、梁步盛、康□□、□□□、□□□、陳興觀、林奢觀、林廩觀、林爐觀、□大觀、柯□觀、吳福觀、陳金司、蔡魁觀、張勸觀、姚前觀、劉九觀、蘇石源、羅振盛、黃辛發、陳天觀、梁添觀,以上各捐銀一元。蔡英觀、陳成業、□□□、□□□、□□□、□□□、□□□、梁□□、林□□、施□□、謝□□、□□□、蘇□□、□□□、□□□、□□□、歐陽□、蔡友□、康條觀、吳德觀、林□觀、吳正觀、吳寅觀、陳賓觀、許安觀、蘇全觀、李定觀、林縣君、紀永觀,以上各捐銀一元。
咸豐八年(缺)月,總理舉人林清玉,董事康三合、康四吉等立石。
按:碑存臺南縣新化鎮東榮里護安宮,高六六公分,廣九六公分,花岡岩。額鐫如題。
·北極殿捐獻香資齋糧碑記(咸豐八年)
蓋聞喜心樂助,古人高風;余竊有志焉,而未能逮焉。今維麻豆莊自舊建北極神居以來,香火之需以及齋糧諸費,先哲經書,措理裕如,原無俟余之多贅;祗以區區之誠,不嫌過僭,願將自己所置之大租榖一十一石六斗獻入,聽廟神對佃收成,為廟中香灼之用。則補苴雖在一時,為賴實關營世。謹此上仰神庥,泐石為志。
其現佃租聲列左:
下營陳六四石。芳港陳吾幾榖二斗。麻豆李覃榖一石二斗。中營陳振榖七斗。陳德為榖五斗六升。媽祖會榖一石。馮妙老谷二斗二升。馮軒榖二斗二升。廖文懷、廖武懷榖一石七斗。
咸豐八年,嘉義郭德清敬獻。
按:碑存臺南縣麻豆鎮大埕里北極殿,高三一公分,寬七一公分,花岡岩。原碑無題。
·重修城隍祠碑記(咸豐九年)
昔先王以神道設教,誠以鬼神之禍福與帝王之刑賞,厥旨攸同。顧人之為不善也,惕之以鬼神則畏,惕之以靈應之鬼神、尤無□不敬且畏者。以人世之刑賞容有難憑,而鬼神之禍福從無或爽也,試觀於城隍神而益信。蓋神主宰一方,與職司守土者等。鳳邑之建城隍祠,由來久矣。咸豐癸丑夏四月,會匪林恭等作亂,城陷於賊。賴文武宣力,旋經克復。兵燹之餘,祠宇多圮。邑人士以神靈所宅,議復新之,詢謀僉同。於是富者捐貲,貧者協力。適余蒞事之明年,而工告成,董事者請余為記。
余謂惠迪從逆之應,古今如斯。試觀三年以來,凶頑之徒,以次伏誅,是即作惡降殃之旨也;而忠義之士,生膺顯擢,歿受褒崇,是即作善降祥之驗也。善惡之報,如以類應,冥冥中實有陰有主宰者;而城隍神之靈爽,於是乎在。於戲!觀於此者,可以鑑矣。至於經營之歲月,廟貌之崇閎,予不復□。著其有關勸懲者,以為世戒;俾入斯廟者,知神之昭鑑不爽,悚然以思,憬然以悟,而獨知之地或陰有所警惕,則為善之志日益堅,為惡之機日以阻。庶先王神道設教之旨,昭垂於天下後世云。
賜進士出身、調補臺灣府鳳山縣知縣、古滇羅憲章薰沐盥手謹題。
吳隆興、李隆順,以上捐銀十五元。侯松坡捐銀十三大元。楊志誠、泉記號、鑾盛號、□□職員張以義、戴彩雲、劉長春、陳閎中、□達梅、鍾簡桂,以上捐銀十二元。張志高、蔡振揚、陳璧輝、訓導陳天奎、黃適義、陳前、潘同昌、連和合、藍瑞美、簡諒□、黃朝瑞、魏良佐、黃穎川、李啟□、張廷棟,以上捐銀十元。
石守珍、□□□、□□美,以上捐銀九元。隆美號、郭順□、德成號、黃春記、陳東山、蘇廷芳、張廷猷、新怡隆、洪福海、賈師爺、林廷福、武生龔進義,以上捐銀八元。隆益號、吳□井、佃仁德號、賴春賢,以上捐銀七元。陳怡盛、張德振、崑泰號、錦安號、□崇德、吳敦曉、王□謨、孫□觀、陳美觀、□青雲、張希漢、趙如禮、趙捷陞、簡有為、吳炳楠、武生陳朝魁、鄭文記、監生張桂鳳、李德隆、林鑾和、陳烈觀、簡振芳、蘇□觀、竹尾眾弟子、大社眾弟子、賴顏氏、尤同發、程朝芳,以上捐銀六元。陳聖懋、張德觀,捐銀六元。武生柯朝斌、陳□對、郭蘇誠、許必達、王體觀、羅登祥、楊日新、□□觀、黃廷銘、劉春觀、王順發、黃□義、陳□彬,以上捐銀五元。
廩生周□□、□源號、謝永東、松茂號、沈泉觀、泉珍號、通義號、張源春、卯司阜、金義和,曾西岩、綿順號、郡城蔡仁記、林青揚、張集□、楊雲衢、陳京元、生員林德華、黃超光、林□□、黃合泉、林炳鳳、林謙恭、益美號、趙辦觀、趙瓜觀、王曲觀、林敏□、張□山、張阿文、吳紅貓、陳清觀、楊文生、張炳星、張炳盛、廩生吳漢杰、吳為同、生員周黃清、王賡揚、蔣聯科、王明哲、王君□、謝德三、董虎碑、蔡龍觀、林套觀、陳□□、□□、林淵源、林崁觀、方長熔、吳秀三、丁于南、林雲錦、郭章□、楊藏記、吳同□、振源號、陳東成、王春記、張祥觀、汛官蔡光玉、陳光以、楊怡茂、武生顏興邦、顏光英、吳灣觀、吳光英、天后祀典、曾光□、監生吳尚德、楊雲岫、公嘗黃長記、鄭媽水、□國香,以上捐銀四元。全興號、謝鐵龍骨□銀四元。□□李朝清□銀四元。□□訓導吳春華緣銀六元。
總理廩生吳春華、廩生周當和、職員王雲南,董事教職拔貢生余見龍、訓導陳天□、職員張志高、舉人尤拔元、職員石守珍、廩生吳中和、職員黃子全、職員黃永樑、職員王振龍、侯松齡。
眾總董暨衿耆舖戶同督修立碑。
按:碑存高雄縣鳳山鎮鳳岡里城隍廟,高一四六公分,寬八七公分。額鐫如題。盧德嘉「鳳山縣釆訪冊」錄前文,捐題姓名略。勒碑年月載副碑,考為己未(咸豐九年,公元一八五九)九月。副碑見「其他」類。
·殉難義塚碑記(咸豐十一年)
道光十二年冬十月,逆匪張丙倡亂,戕水陸官兵,攻嘉義縣城。維時血戰殉節,獨蔡公長青一軍歿於曾文溪者為烈。然當□氛之際,即有把總李君瑞麟,購地掩諸暴露。迨十六年秋,爵帥王公得祿同溫公兆鳳等,念死事諸君蓋與同患難矣,□倡捐廉俸,築為義塚。又置曾文胡厝寮義田一段,價銀二百八十元,契三張,年贌佃實紋銀二十四元,交安平協收貯,春、秋□派妥實弁目辦理祭祀,均有勒石於嘉城南、郡治北、安平五忠祠,此盛舉也。迄今二十餘載中,間因原立義塚被溪水沖毀,□吳公朝良捐貲移築高阜,□在曾文溪內,現又崩陷。客歲,適龍江林公,奉天子命,鎮帥東瀛,履勘所屬,經此目擊,恐其決損,即差王君定國擇地。爰商潤堂洪太守,許以抄封曾文百二甲園業為穴所。□臺、澎、艋、滬水陸兵弁捐資,諏吉興工移築。既又念前置園段亦被水割壞三分之一,現雖納租稍減,特恐愈久愈壞,變園為□,則祀業竟付之流水矣。是以再置義田兩處,年收稅銀二十四元,契仍交安平協衙,明歸案同前置園稅,照章派委致祭。庶□繼起前徽,俾春秋祀典久而弗替乎?
今林公促余記事,勒石陰所,并詳紀移建規條及捐貲芳名,以昭不朽也。
欽命鎮守福建臺澎水陸等處地方掛印總鎮林向榮勒石,金門王鍾秀書丹。
一、「百二甲曾文忠魂義塚」橫一十丈五尺,直一十一丈,坐□向乙,共用土石工料銀三百二十元。
一、買曾文大路墘義田二坵,契價銀一百三十元,契四張,年贌稅銀一十八元,內完正供六元,尚銀一十二元。
一、買四衛社及內園義田二坵,契價銀一百三十元,契三張,年贌稅銀二十元,內完正供八元,尚銀一十二元。
欽命鎮守福建臺澎水陸等處地方掛印總鎮林向榮捐銀一百元。准陞總鎮安平恊鎮黃禮恊、准升總鎮澎湖恊鎮黃進平各捐銀十元。同知銜王鍾秀捐銀八元。護鎮標遊擊中營洪金升、左營陳寶山,各捐銀六元。護安平中營遊擊陳致昌捐銀二元。右營都司林元勳捐銀六元。前護安平中營遊擊陳沂清、護澎左遊擊張金喜,各捐銀一元。署澎湖左右營遊擊陳國銓、署鎮標中營守備許黃邦、左營守備葉建標、右營守備沈登龍、署城守營左軍守備石必得、右軍守備李連枝、署安平右營守備許瑞生、都司銜澎左守備鄭超良、署澎右守備葉桐封、儘先都司澎右千總游紹芳、候補水師千總姚朱寶,以上各捐銀四元。安平恊標署左營守備林國泰、代辦守備中營趙基英、右營郭廷祥、鎮轅稿書陳邦英、兵識蘇春暉、左軍千總張珠邦,以上各捐銀二元。鎮中千總廖凌雲、鎮右把總陳興、右軍千總黃亨銘、澎右把總王定國、澎左額外陳廷銓、代辦安平右營外委吳騰飛、艋舺把總郭得陞、六品頂帶項得陞、朱來添,以上各捐銀一元。鎮標中左右、城守營中左右、澎湖左右、艋扈十一營,每捐銀三十三元一角八辦二尖,官四份、兵六份,共銀三百六十五元。總共銀五百八十元。
咸豐十一年三月日立,董事遊紹芳、郭廷祥、王定國。
按:碑存臺南縣善化鎮百二甲曾文義塚(俗稱「管府墓」)北側,高一五五公分,寬八○公分,花岡岩。此碑有「勒石於嘉城南、郡治北、安平五忠祠」語,查臺南市南門碑林有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殉難義塚碑記」(高二五九公分,寬九四公分,花岡岩),當即其石;惜乎全文漶漫不可讀,故略之。
·修造臺澎提學道署初記(同治三年)
今皇上御極之三年、春王正月甲子上元,修造提學道署,崇國體,急時政,定民心也。提學道署在郡垣西定下坊:後枕內山,前環瀛海,形勝地也。群僚之躋蹌,士庶之瞻仰,政治之因革,於是乎在。自入版圖以來,幾二百年矣。始為臺廈道署,繼為臺澎分巡道署,今為按察使兼提督臺澎學政署。政教愈興,則修葺愈肅,臺民以此卜氣運之隆替焉。其先,朱逆首亂,斯署荒蕪;平臺者七日奏績,二年撫綏,舉斯署一新之。中間經歷寇亂,官凡幾任,署凡幾修,補苴罅漏,歷有年所;然未有如戴逆陷彰、孔公殉節,天為改容、地為噫氣,越五旬為壬戌五月,郡地大震,而斯署傾動坍塌若是之暴也!餘以同治三年八月受命,總統平臺。九月,由省抵淡,習聞斯署頹廢已甚;竊願仰藉皇威,蕩滌邪穢,振興教化,整理斯署。上尊朝廷制度,下新小民耳目,與官吏紳耆坐論善後事宜於其中。果也,聖神被海,兵力撼山,由五虎門而對渡,登八里坌以集兵。旬餘之間,先清海路,破水裏港。繼搗山路,克葭投莊,直入犁頭店,攻克貓霧拺;連霄而復彰邑。乘荼火之威,摧折枯朽,遂收斗六,遂梟逆首。破竹已成,順流而下,以癸亥十二月下旬直抵臺郡。余既到郡視事、宣揚上德、與民維新,巡城察獄、視吏所便、問俗所苦、策士人所長、咨汛弁於地宜、考戰艦於古制,方將運籌帷幄,剪嘉北未除之小醜,安鳳南欲逞之狡思;隱嘆斯署之不可駐足,群僚奉公之無地也!而一時局紳、學衿以修署請,以為『臺地最難定者,民心也。居平里巷竊議,見長官之興作,輒多遲疑;假令辦公無所、官署不肅,即國體不尊,必有匪徒訛傳、因而伏莽竊發者,比比然矣。戴逆熾而孔公歿,孔公歿而地大震,地大震而署傾壞,視經朱逆擾時倒敝滋甚,斯署其有氣運存乎?且弭非常之變者,必建可久之模。今茲修署之役,非徒崇國體,正以急時政也;且示民以北路餘孽剪除略盡,而庶務皆作,治運一新,亦鎮定民心之一法』。余聞斯言也,謂有合於治;爰命局紳舉人黃景琦、廩生陳熙春、貢、監、增、附若而人,董役而修之。修九閱月而竣事:制雖仍舊,材則取堅;工必擇良,費惟務節。
是役也,計糜餅紋逾萬,出於紳商樂輸者多,出於華□□金者半。余於聯試歲、科士後,落成而為之記。一切鋪張勝景,詞概從略,懼褻也;亦使後之蒞斯署者,諒余區苦心所經營於戎馬倥傯之餘,非為不急之務也,則幸甚。
同治三年小春榖旦,皖懷丁曰健初記。三山宋鐘鳴鐫。
按:碑原龕分巡臺澎兵備道署(址在今臺南市中區永福國民學校),日據時,毀道署為臺南市役所,碑藏於臺南州廳。光復後,移存於臺南市立歷史館。碑烏石材(玄武岩),高四五公分,寬七六公分。全文載於丁曰健「治臺必告錄」,碑末有「三山宋鳴鐫」字樣。文中癸亥,同治二年(公元一八六三)。
·修造臺澎提學道署再記(同治三年)
臺受天子漸摩之化,垂二百餘年,文物聲明,漸臻醴懿;而潛萑伏莽不免蘖芽其間。觀察是邦者,兼督學、陳臬之權,教以育其才,刑以詰其慝,其任重且繁,則其治事所亦不容以苟且遷就。同治癸亥歲,朝廷以戴逆稽誅,師久無功,欲更張而振作之。時余需次會垣,蒙恩簡拔臺澎兵備任,統軍進剿。賴國家威靈,碧海澄流,玉山獻瑞;至則驅貔虎以掃蟲沙,殲渠犁穴,不數月而奏蕩平。先是,歲、科二試格於寇氛不得舉;既班師,則於甲子春補行之。而道署因震災傾圮,亦以上元日興修。自春徂秋,克蕆厥事,其為期不紆不迫;築削度捄,循節之為美,其為制不陋不華,暨茨丹雘,取固以為良。
落成之日,余既念作者之難,而尤思居之不易也。方余與賊鏖戰淡、彰間,野次幕宿,枕戈待旦,縱有「斐亭」、「澄臺」在前,亦豈能游目!今幸斯民安堵,為之長者,得燕坐於此堂;則持盈保泰之道,宜何如圖維者?昔人云:『官如傳舍』,實不盡然。王丞相之治揚州廨舍也,曰『為次道治此』。蔡侍郎之修中書廨宇也,曰『庶來者無勞』。此與『黃岡竹樓,明年何處』之意大殊;而東坡先生宦轍所經,獨多營造,其意似更有進。士大夫職在司民,一日未離篆,則一方之廢修沿革皆所關心;況茲署弼教明刑,觀瞻攸屬,又不得以弓戈甫戢、土木遽興為嫌矣。
是役也,需金逾萬,官帑不足,捐諸紳商,急公可尚也。而任勞任費,黃孝廉景琦之力為多;助之董役則有廩生陳熙春,並附以示獎。
同治三年小春榖旦,述安丁曰健再記,三山宋鐘鳴鐫。
按:碑原龕分巡臺澎兵備道署,日據時道署毀,是碑輾轉收藏於臺南市立圖書館。光復後,圖書舉贈於臺南市立歷史館。碑高四八.五公分,寬六六.五公分,烏石材(玄武岩)。全文載於丁曰健所編「治臺必告錄」,惟年月作「同治四年孟夏榖旦」,與碑款異。近臺灣進士施瓊芳遺著「石蘭山館遺稿」發現,始悉此文實為瓊芳代撰。文中甲子,即立碑之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
·重興護庇宮碑(同治四年)
月港護庇宮,自雍正年間建造,乾隆己未重興,蓋造雖體勢崇隆,宮闕之觀瞻頗壯;而歲時久遠,風雨之損壞難堪。惟是隨時修葺,毋使委金碧於泥沙,等荒蕪於瓦礫,則幸甚!
歲乙丑冬,我港中紳耆公議鳩貲重新廟宇,俾聖母神光永奠,靈爽式憑;而士庶福祉均沾,休嘉靡既。後之繼美者踵事增華,既有基而勿壞,亦因時而制宜,務其垂諸永久,以綿享祀於弗替云。
工既竣,為臚列諸捐題姓名於左。是為序。
金集興捐銀六十員。李誌鏞捐銀五十員。義合號捐銀五十員。沈信美捐銀五十員。協春、吉成、義成、金有成、源安,以上各緣銀四十員。德成號捐銀三十六員。順美號捐銀三十四員。連成、崑源、雙美、濤泉、怡興、集福號,以上各緣銀三十員。隨有號捐銀二十六員。源芳號捐銀二十五員。萬美、東盈、鼎隆、墩山、協興號,以上各緣二十四員。金泉成、楊祖華,以上各捐銀二十員。
源裕捐銀十八員。捷榮號捐銀十七員。蘇化成捐銀十六員。合吉號捐銀十五員。榮美、金長發、義方、協成、成裕號,以上各捐銀十四員。合美、盈源、合成、劉昌記、源利、仁壽、和成、協盛、林寶號,以上各緣銀十二員。沈合隆、協盛、泰豐、東山、東昌、東盛、盛順、義發、鼎發、隆成、顏名揚、李清源、源興號,以上各捐銀十員。
東興號捐銀八員。高翔雲、紀文裕、李明論、劉允昌號、進益、榮益、泰安、源利、源源,以上各捐銀六員。張拱照觀捐銀五員。蘇阿閩、瑞慶、綿隆、得勝、晉成、永興、利澤、益成、綿泰、益興、盈發、鼎泰、春美、成吉、玉利、林澤、余榮興、金活寶、源益、德瑞、永利、義源、捷勝、東美、勝春、新源源、成利、合興、金利寶、萬通興、協德,以上各捐銀四員。
首事:李瑞馨、李國章,陳士清、陳番河,李萬恩、李致祥、李啟環、李成昌。
同治四年歲次乙丑陽月敬立。
按:碑存臺南縣鹽水鎮水正里護庇宮、高一六六公分,寬七七公分,花岡岩。額有雙龍雕紋,豎刻「皇清」、橫鐫如題。碑中所稱乾隆己末,四年(公元一七三九)。
·臺郡清溝碑記(同治八年)
竊惟地脈流通,災祲不犯,文運亦興,理固然也。臺郡溝渠,丙寅秋,奉丁前道憲、葉府憲、白邑主設局,勵民疏瀹有方,穿城南北兩大澗、雜處街衢各小溝,分別總局、境眾任之。澗水疏至濱海,與海水通,岸邊各砌磚石。雜溝濬到通渠,與澗水接,渠底盡棄穢蕪。疏大澗,則修城洞、造橋梁,計費五千有奇;濬雜溝,則敷石版、創坦途,輸金約居其半。視初時舉事估量整萬者,已省四分之一。溯自興工、告竣,首尾三載,癘氣不侵;丁卯鄉闈,閩、粵計中七名,俱郡垣府、縣兩學,又似有明徵焉。因錄題捐芳名、銀數,并綜其事序之。
捐題芳名、銀數:
臺澎水陸總鎮曾捐銀一百元。臺澎兵備道丁捐銀三百元。臺灣府葉捐銀一百元。臺灣縣白捐銀一百元。刑部主事黃應清捐銀三百元。候補知府黃景琦捐銀三百元。三郊蘇萬利等捐銀八百元。六和境各舖戶捐銀六百元。生員朱海樓捐銀三百元。郡城餉典捐銀一百六十元。內宮後街舖戶捐銀一百六十元。恩貢生張建三捐銀一百二十元。生員蔡霞潭捐銀一百二十元。職員許紹昌捐銀一百二十元。油車舖戶捐銀一百二十元。舖戶葉合成捐銀一百二十元。糖間張源錦捐銀一百二十元。業戶吳德昌捐銀一百二十元。業戶劉振記捐銀一百元。業戶吳昌記捐銀一百元。業戶吳恆記捐銀一百元。內門黃廷水捐銀一百元。
生員陳化三捐銀九十元。職員詹岡玉捐銀八十元。職員林克恭捐銀八十元。監生曾捷元捐銀六十元。業戶林元美捐銀六十五元。業戶鄧德利捐銀五十元。業戶林翕堂捐銀四十四元。貢生陳雲章捐銀四十元。林寶德、吳通吉。戴源發,各捐銀五十元。葉來旺、蔡素記,各捐銀四十元。
舖戶專一號捐銀三十二元。舖戶乾德號捐銀三十元。生員鄧宗濂、鄧祝濤合捐銀三十元。蔡老福、王吉利、葉春源、三承號,各捐銀三十元。職員蔡呈祥、張仲遠,各捐銀三十元。生員謝周泰,職員張鴻元、何生春,各捐銀二十元。許協記、郭德興、顏景記、東振美,各捐銀二十元。生員謝春禧捐銀十六元。監生鄭鴻謙捐銀十元。益發號捐銀十五元。林科司、林同發、德發號,各捐銀十元。王潭老、王烏品合捐銀十一元。
以上共捐交銀五千六百八十五元,計用工料銀六千六十一元零;除捐交外,不敷銀三百七十六元零-修縣城隍廟前橋費銀一百七十六元零在內,俱黃應清捐墊。
委員姚■〈氵靚〉(現任縣丞),董事黃應清(銜見上)、黃景琦(銜見上)、魏緝熙(舉人,連江訓導)、陳有容(舉人,教諭)、何廷玉(歲貢,訓導)、楊履祥(訓導)、徐元煇(廩生,五品)、黃世培(廩生)。
同治八年己巳四月(缺)日同立石。
按:碑原置臺南市北區縣城隍廟前,民國四十四年(公元一九五五)四月移藏臺南市立歷史館。碑系橫拼二石而成,高一七七.五公分,寬九四.三公分,花岡岩。碑中「臺澎水陸總鎮曾」名元福,福建晉江人;「臺灣府葉」名宗元,籍貫未詳;「臺灣縣白」名鸞卿,河南河內人,嘗任嘉義笨港縣丞。文中丁卯,同治六年(公元一八六七)。
·同治四年仲春重建清水寺碑記(同治十年)
竊惟祖師原鎮內地清水巖,為前輩諸人恭請來臺,奉祀於降。建立寺觀,常被呵護,英靈綿延,百有餘載。因年久而祠宇傾頹,觀者無不心傷。於是眾議,爰舉總理王恆盛等,鳩資庀材,重造更新,集腋成裘,共成其事,長為神所憑依。謹將捐貲芳名列左,以為觀感云爾。
今開:
王恆盛銀一百五十元。徐福順銀四十元。林行志銀三十元。陳瑞美銀三十元。林稅銀二十四元。連來春銀二十元。蔡克觀銀二十元。蘇達觀銀十八元。王西從銀十六元。同協茂、林天賜、林源吉,以上各十二元。鍾合利、張開興、林夏、林萬山、林順慶、林眾,以上各銀十元。
陳振源捐銀八元。林泉源、王鳴鳳、陳諧,以上各銀六元。金四成、曾協隆、李復香、蔡傳祖、林旺、林屋、蘇光長、林南、吳存仁、林夢地、林璟純,以上各銀四元。黃清香、蔡勝、林安溪、林沙,以上各銀三元。戴成美、陳舵、歐陽義億、昔任記、和慶堂、建隆堂、許光明、林■〈舟定〉、史媽銓、郭信、李廩、黃英、建建育、蔡亮、康力、林芳、林發興、鍾穎興、黃士俊、蔡委、王君恆、林鍊、蘇反、許傳後、蔡能哦、陳和尚、蘇鬧、陳天坊、梁益順、張田、蔡協盛、林朝觔、林彭、林萬美,以上各銀二元。
徐蔭、鄭祖生,各銀一元五角。蔡光騰、林戇,以上各銀一兩。王有德、林真、李知光、林秀地、李琴、林對、涂然、林舖、徐亮、梁宗、陳嚕、林品、陳知母、王文珍、林琚、林位、林寅、蘇曹、洪音、林知、吳敦、黃西、蘇振順、孫源興、梁順發、曾合興、陳榮、太平舖、高仁泰、歐陽訓、林札、林媽傳、翁掽獅、許戇面、吳照、陳石頭、徐建朝、楊隆泰、何保春、林領、張源發、生春堂、林經,以上各銀一元。陳清雲銀六錢。林協順、徐皆皆、連再、黃致、楊鍾英、顏水生、林乞、李長、黃意、曾返、林永、林然,以上各銀五角。呂雨水三角。李老使二錢。徐老成二角。周文一角六。
同治十年五月(缺)日,總理王恆盛、董事林尚、■〈舟定〉、陳美、徐福順、蔡時英立。
按:碑存臺南縣新化鎮竹林里清水寺,高五九公分,寬九六公分,花岡岩。
·重建三官大帝碑記(同治十年)
茲我新化里茂岡莊原木供奉三官大帝,神靈赫耀,普庇四方。奈同治元年地震,廟貌傾頹而牆壁倒壞平地,見者無不目擊心傷,迨至辛未,我八角紳耆共同相議重建,而諸人悅復倡捐,集腋成裘,共成美舉:擇吉興工,輪奐一新,重塑聖像,彫樑畫棟,磚牆粉壁,廟貌壯觀焉。今將捐金諸人姓氏並開,用立碑為記。
廖德順捐銀一百二十元。陳成源捐銀八十元。王和順捐銀六十元。李杉捐銀三十元。嚴萬源捐銀三十元。黃陵雲、嚴晚、嚴長生、王崑崗、廖銓、林賢舍,以上六戶各捐銀二十元。許合利捐銀十八元。謝自收捐銀十六元。林港捐銀十二元。林祥捐銀十一元。簡文典、汪回、王順發、吳江海、鄭仁和、鄭強,以上六戶各捐銀十元。
鄭水捐銀九元。尹炎捐銀八元。林翰舍捐銀八元。鄭貢、林國、陳搭、鄭謨,以上四戶捐銀六元。楊商輅、謝文姜、陳強、邵水、鄭番、陳齊、林勇、林裕、林郡、林茂、林永春,以上十一名各捐銀四元。陳振源、謝就元、鄭斛,以上三戶各捐銀三元。王勝泰、簡國珍、簡春桂、嚴清來、鄭月德、陳枝全、陳石虎、車益舜、郭鬧准、黃石頭、郭振能、李獅、黃位、林談、林保、盧發、邱萬、郭標、許汶、林日、鄭慶,以上二十一戶各捐銀二元。鄭興、謝萬月、楊順、王園,以上四戶各捐銀一元五角。
鄭文元、黃文蔥、王士角、王旺成、郭絲黃、郭應卻、蔡媽成、許進才、鄭心■〈句毛〉、馬和尚、王鬧般、謝文草、黃法、林達、馬成、陳富、陳神、謝扶、陳當、歐天、陳茂、歐雹、王在、謝賢、莊■〈句毛〉、陳鉗、嚴順、吳親、林添、林鬧、黃喜、徐圭、謝成、謝才、郭國、魏明、林對、梁賽、張力、陳法、林賀、邵油、莊達、郭興、郭章、陳馬、吳聘、莊郁、林鬧應、嚴杉頭、謝士廷、黃元在、黃順山、蕭草江、蕭石頭、馬聯標、程窗瑞、曾建朝、鄭漳龍、謝炳文、葉雹、謝春、林首、廖鉗、潘陳、郭炎、林順、林麟、林番、汪等、汪尚、許知、郭山和、李文貴、蕭炎,以上七十五戶各捐銀三元。
八角合捐銀七百一十三元。以來舊捐銀十六元三角七占。收來外捐銀六十四元。計共收新興、以外捐銀七百九十八元三角七占。
同治辛未年(缺)月(缺)日,董事黃陸雲、副董廖得順、王和順、嚴萬源、王順發,捐首廖銓、林鉗、楊聯輝、陳大九、郭振龍、鄭文長、林談、李三公立。
按:碑存臺南縣左鎮鄉睦光村睦光公厝,高一七六公分,寬四八公分,花岡岩。額鐫加題。同治辛未,十年(公元一八七一)。
·義祠亭碑記(同治十一年)
同治癸亥年,北路戴逆作亂;禍延鳳邑,由中路侵入崗山一帶,地方搖動。蒙前邑主羅,諭飭我港東西兩里,約束□□,□使從賊,以資固守,等因。我各莊公人承諭,每日訓練壯丁,以待召募。曾經三次從官出力效勞,所有死事諸人,蒙□□□主張,稟請上憲,給予「義勇可嘉」匾額;並准起造祠宇,設立死事牌位,以時奉祀;又作六角頭輪流,值年祭祀,□□□□□□莊合作一角頭,六年輪值一年,至期,必先鳩集緣金,為祭祀諸費,未免臨事周章。爰就十八莊中湊捐銀元,買過□□□□二段,除完租外,歷年蓄積,可供義祠值年應用之費。因將始末情由及所買田契,勒石立碑,以垂久遠云爾。是為□。
立杜絕賣契萬丹街李升興號,有自置水田四宗,址在大湖莊洋內。中抽出買過陳元廉、辛等水田一段三坵,受□□□□釐,帶陂水一分五釐,年納法華寺大租榖一石二斗六升;莊坐落大湖上埔頭,東至溝,西至張家,南至林家,北至□□□。又買陳宣蘭水田一段五坵,丈八分五釐,帶陂水六分二釐,半年納法華寺大租榖七石一斗四升;莊坐落大□□□□西畔,東至墩,西至溝及林家,南北均至林家田。二共丈一甲,計納大租共八石四斗。莊今因乏用,將此抽出之□□□□黃正春、洪坑、蔣立文等合買,充作十八莊公田,以為杜君英義祠值年祭祀之費。估時價契面銀二百四十員。□□□□升興號自置物業,與房親無干,亦無交加來歷不明等情。合立杜絕賣契,永遠存炤。批明:此業原有總契,難以分折,合批明總契後,永為憑據。再炤:契內十八莊未及指名,今悉登記,以便□□:□□□□,公館莊、歸來莊、廣安莊、大湖莊、柳仔林莊、劉厝莊、龜屯莊、崙尾莊、玉成莊、□□□、磚仔磘、寮頂、濫仔、下濫仔、□□□□、番仔埔、下柳仔林、竹仔腳莊。該田年收小租榖約四十餘石,現在買田利息以斗八左右為准。
同治十一年八月(缺)日,立契李升興,為中黃再擇,代書李譽如。
即補分府、署鳳山縣正堂、加十級、紀錄十次陳,為申明舊章、再行示禁事。
本年十一月初七日,據本城內生員葉大倫、張仰□、□□元、港郊李勝興、課館合同號、爐主成興號、職員丁節南暨舖戶等僉稱:『本城內各轎店,將民間婚娶挨次輪流抬勒轎價,屢鬧婚□,□曹前主定價夫頭,藉為勒索之由。本年二月間,阿公店局神控□吳前縣示禁:毋許輪抬勒索;並諭各里設立公轎,以便婚娶,准人家擇抬,杜勒價之苦。經各里遵設公轎。而夫頭陳月等不遵,偵知本月初六日大林尾莊民顏旺婚娶,會黨截鬧,折壞公轎。莊眾出較,將王□□□並刀一把,蒙差諭止,將束帶案究辦』等情到縣。據此,卷查前據阿公店局紳王佐才等以『轎店各夫頭將嫁倩轎一款,挨次輪流,分地勒索;甚至用車代轎者,亦被迫勒貼費。爰公議共置花轎、烏轎數乘,俾婚娶通用,以絕輪索』等情,呈准吳前縣示諭在案,自應遵照辦理。夫頭陳月等輒敢抗違,縱令小夫向莊民截鬧,甚將公轎折壞,實屬肆行玩法!若不嚴予懲責,何以安良懦而儆效尤?除飭差諭□將小夫王惠提究暨呈批示外,合再出示嚴禁。為此,示仰閤邑諸色人等知悉:此後無論何項人等,凡有婚姻喜事,准用公設花轎,已置轎倩人扛抬,聽民自便。如該小夫等不敢任意勒索,情願照價受催,仍聽其一體營生;該莊民人等亦不得藉詞挑剔。自此次之後,務宜永遠遵行!該轎店夫頭,倘再仍蹈故轍,一經訪聞,或被告發,定即提案究懲,決不稍寬。其各凜遵,毋違!特示。
同治十一年十月(缺)日,董事黃正春、蔣立文、洪坑暨杜皮莊、歸來莊、公館莊、廣安莊、柳仔林莊、大湖莊、劉厝莊、崙尾莊,龜屯莊、玉成莊、磚仔磘寮、崙尾州、頂濫仔、連連莊、下濫仔、番仔埔、竹仔腳莊、下柳仔林同立。
按:碑存屏東縣屏東市天后宮,高一二二公分,寬七七公分,花岡岩。額鐫如題。文中同治癸亥,二年(公元一八六三)。
·祀碑(同治十二年)
蓋聞社稷以神為主,神賴人輔;建祀以業為重,業賴眾城。緣竹頭崎莊崇祀奉廣澤尊王,聲靈赫濯,獲福無疆;雖無廣土樂助,亦可集腋成裘。於是隘首羅陳慶爰同人眾出為捐鳩,募建壇廟,在福德祠東畔一座,並置田園二段,作為煙□,逐年壽期演唱梨園,以垂永遠於勿替耳。
一、置黃家田一段,在鹽水坑,東至山,西、南、北俱至坑,竹木果子在內。價銀八十二元。逐年小租榖十六石,配完屯租榖三斗四升一合六勺,又隘租榖□斗,批明炤。
一、置李家田園一段,在班芝花腳,東至山,西至溪,南至胡、李二家園,北至□並胡家園,竹木果子在內。價銀一百四十元。內有本莊天上聖母,備出銀五十元幫同祀費。小租榖二十二石二斗,配完屯租榖七斗八升,又隘租榖二石,批明炤。
同治十二年二月(缺)日,隘首羅陳慶、總理溫國安、隘丁陳允、胡文定、江良芒、賴清連、鄭明知、陳知、江獅、李使、廖純、邱閂同立石。
按:碑存臺南縣南化鄉玉山村鳳山寺,高一○九公分,寬五五公分,砂岩。額鐫如題。
·鳳儀崇祀五子並立院田碑記(同治十二年)
鳳儀書院建自嘉慶十有九年,時樸葊吳公以貢生張廷欽、鄭朝清董其成焉。中祀奎星、倉聖,則本於敬字亭。亭蓋嘉慶五年奮社同人鳩金而設,並奉二神,尚未有祠以妥之。惟所捐貲,為每歲拾字紙夫費外,概存息產,計至院成之後,置有四千餘金,諸同人遂充之鳳儀為膏火田。此與文昌帝君合祀所由來也。顧思書院創制,宜崇祀先賢,以正學統;學統正,而後世識所依歸。有宋濂、洛、關、閩五夫子,上接洙泗之淵源,下開萬古之聾聵,是必增祀斯堂,春秋典禮勿替,何況鳳儀院稅倍於昔日,司事者其可忘奮社諸君之舉,而不重為振興耶?垂芳自愧棉力菲材,未能於斯道有功;第念先人有志未逮,今者言猶在耳,忍令風氣日趨而辭「越俎代庖」之責哉?同治壬申夏,爰請於邑主孫公,未克舉行;越□饒公署篆,又未幾卸事。癸酉春,卓如李公蒞鳳數月,推本化原,留心士習,乃復請而行之。并將院田租款立石,以示不朽,且冀後之有同志者。後學蔡垂芳記。
一、嘉慶二十年,建佘衍元佃租二十石,銀一百六十元。二十一年,建董集佃租三十八石,銀二百四十六元。二十二年,建陳俊佃租三十二石二斗,又糖六百一十五斤,銀二百一十元。建周烏生佃租九石,銀六十元。建董朝老佃租五石二斗,銀三十四元。建董周佃租六石九斗五升,銀四十七元。
一、道光元年,建董追佃租二十石,銀一百零一元。二年,建余水佃租十九石,銀一百三十元。三年,建董遊佃租七石,銀四十二元。以工俱址大竹里苓仔寮洋,年合配正供榖十石零三斗零三合,折銀十四元八角六瓣八尖;又帶餉銀四錢六分六釐,■〈勹外云内〉攤五分六釐,■〈勹外云内〉丁一分八釐五毫。
一、嘉慶十四年,建黃儼卿、何熙周佃租一百八十二石八斗,銀四百六十二元。
一、道光三年,建黃啟東、黃啟明佃租三十石零四升,銀一百四十元。五年,建鄭宣治田一坵,完大租二斗二升,銀六十二元。八年,建鄭宣孝佃租一百六十四石九斗四升,銀一千二百元。十二年,建鄭宣治佃租三十八石四斗九升二合,銀二百元。以上址崎仔腳洋。十六年,建陳光成山仔腳洋田一甲五分,銀二百元。
一、咸豐九年,建朱英赤山洋田一甲八分,銀四百六十元。以上俱址赤山里,年合配正供榖七十四石四斗八升二合,折銀二百零三元一角二瓣四尖;又■〈勹外云内〉攤一兩八錢九分六釐,■〈勹外云内〉丁一兩零九分。
一、嘉慶二十三年,蒙鄭府憲訊黃碩德告鄭媽恩霸租一案,將水底寮大租一百二十二石配充本院。二十四年,建蔡廖和佃租一所,銀二百三十元,年納梁頭餉銀四兩,址小竹里梅隴廍洲。建簡源水田一甲九分三釐,銀八百三十元,年納連興學租折銀三十九元二角八瓣五類,址鳳山里曠地仔洋。二十五年,建吳欣洲園一所,銀一百三十元,址港東里後廍洲。
一、道光六年,建枋寮街張超明園二宗,銀五百五十元,年納三屯館大租二十五石。十一年,張簡選喜完院租十二石,址小竹里考潭莊。十二年,建秦君送田園共四段,銀一百八十元,年納奮社租三石三斗三升,址赤山里坔埔洋。十四年,建陳老番田一甲三分三釐,銀二百九十元,年納三官堂租六石六斗五升,址赤山里三甲六埔。二十七年,蒙邑主將叛產田二甲諭充入院,址觀音里檨仔腳洋,年納正供七石九斗。二十九年,黃朝章喜充水田四分,銀一百零八元,年納徐業主租二石一斗六升一合,址半屏里檨仔林后洋。
一、咸豐四年,蔡逢源喜充水田一所,銀四百六十元,年納番業主租五斗,址港東里加霧朗莊。八年,蒙羅邑主將草仔寮浮復園三十六甲五分,每甲該配租銀一元,充入本院,址文賢里。九年,建簡文來水田二分四釐,銀七十元,年納正供二石九斗三升六合,址鳳山里塗庫洋。
一、同治元年,建林亮水田五分,銀一百三十元,年納張頭家榖二石五斗,址鳳山里埤腹內洋。建張水嬸水田九分,銀二百一十元,年納馬料餉二兩一錢四分,址小竹裏後莊洋。建朱英園二分五釐,銀四十元,年納黃頭家榖一斗,址赤山里寅潮埔洋。三年,建吳心創水田五分,銀一百四十元,年納洪隆記榖三石,址林中洋。四年,建吳心創水田一甲,銀三百五十元,年納石丹記榖六石,址應公口洋。建盧呈芳水田一甲五分,銀千零七十元,年納正供四石八斗五升,址陂仔後洋。五年,建王根水田六分五釐,銀三百五十元,年納正供三石九斗,址土庫頭洋。以上俱鳳山里。又蒙丁道憲將本邑曹公圳每年由總理甲首抽出銀六百元充入書院,為師生束脩膏火;有地方事,則暫作防堵諸費。十二年,蒙李邑主充入罰款銀二百元,建置義學舍一所,址本城內昭忠祠旁。
大清同治十二年歲次癸酉蒲夏之月吉旦,郡庠生蔡啟鳳遺命男垂芳敬立石。
按:碑存高雄縣鳳山鎮鳳儀書院,分鐫兩石,俱花岡岩:第一石高一二五公分,寬五七公分;第二石高一二五公分,寬六一公分。盧德嘉「鳳山縣釆訪冊」盡錄之,惟錄文與原碑多有出入。
·安平第一橋碑記(同治十三年)
安平第一橋,大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除夕日吉立。
由郡城出大西門至安平鎮,路經北勢街尾有港焉,阻往來者。郭氏渡以筏,人索錢三,遂專其利。同治壬申夏四月抵任,觀海於安平,道由是出。春夏之交,商人、舟子,漁戶、農民,赴城市購物者,日且千數百人,筏限以一,每次載六、七人,兩岸候而爭渡者相釁也。民大不便,乃購木將為橋焉。有止之者曰:『橋成,誰與為守者?恐□訟滋發,而□□徒擾也』。余忍(?)焉。甲戌冬,觀察筱濤夏方伯築營於岸之北,鎮海營駐焉。余以建橋之議商。夏方伯曰:『善』!歸而料匠未集。□□欽差沈大臣南巡琅■〈王喬〉,亟請於前。□□凌公司其事,鳩工虍材,不十日而成。橋長七丈八尺二寸,翼以欄,如其長之數而兩之;廣一丈四尺三寸。凡金工、木工、石工、土工之數,灰、磚、杉、□之料,糜白金百八十兩。時北軍有市騾者,厥駒良,購以酬之。
夫徒扛與□□□□,守土者責也。臺灣南北大溪數十,夏秋暴漲,行人苦焉。余以絀於費,未設法以濟之,愧矣!然余心則滋慼矣!
候巡道臺灣府知府績溪周懋琦記並書
按:碑原存今臺南市西區恊進街與安平路交叉處,民國二十四年(公元一九三五)移置大南門碑林。高二一○公分,寬二○○公分,花岡岩。額鐫「安平第一橋」五字。文中同治壬申,十一年(公元一八七二);甲戌,十三年(一八七四)。「觀察筱濤夏方伯」,名獻綸;「欽差沈大臣」,即沈葆楨。
·重修大武壟祖廟碑記(同治十三年)
蓋自神靈以世界為念,否極必更以泰來;廟貌以巍峨為瞻,廢久當賴以興繼。竊見本保自嘉慶甲子九年先輩諸人造建該處大武壟噍吧哖廟宇乙座三進,前三川,中玄天上帝殿,後觀音佛祖殿,暨前後殿左右列位尊神,庇祐以來,莫不沾恩。
至咸豐十年,歷載多年,仝眾舉議重修。時總理江武成通傳各莊頭人等勸金,付以廖國珍等主理,召匠興工;至完竣,單榜所開諸費共銀三千六百四十餘元。越同治壬戌元年,首尾三載地震,週圍內外,甚至傾頹,棟構被濕,棲神不雅,懸延多載,未得振理。於是去年武成等念切,查請魏德輝先生極加妥議,通傳頭人等到廟,稽閱龍脈,水神俱已散漫。即查廟金,座乙向辛兼卯酉用丁卯、丁酉分金,原水出辛,墓(向流)理作火局;然甲乙方氣脈既已怠緩,現氣脈即從北方癸甲貫耳而入,而癸之水欄入坤位,流歸丁竅,理易木局,方可聚一點精神。謹諏吉日--本年同治甲戌十三年元月初二日卯時啟工。該成等備料召匠,同張清泉、黃禎祥等即日興工,親造督匠,原壁石基上下俱皆起盡,外基各益闊六寸,料件添補,抽舊從新,廟埕、牆內外以及兩邊店亭併石■〈石今〉、石路,亦各改造重修;面前造牆,遠截山蹄之赤,近掩穢水厝角之嫌,內收隨龍元辰之水。大帝殿座回低一尺,金像重整,以配大堂,上仰天蒼,下瞻峰案:體勢週密,廟貌鞏固。神佛諸像以及油漆各皆重新。惟願神功赫濯,庇祐無疆,財丁廣進,福祿來臨,庶乎馨香永遠於勿替耳!
今七月初二日,土木完場。至十月初一日,神佛開光。即將各莊所捐緣金姓名、銀數勒碑、登簽,以及所應開諸費來往條目俱各榜單列明炤炤。
同治甲戌十三年吉月(缺)日,重修北極殿五品職員總理江武成、正張清泉、副黃禎祥同立。
按:碑存臺南縣玉井鄉玉井村北極殿,高四六公分,寬一三一公分,木質筆寫。原碑無題。茲據文意撰題冠之。有石質副碑一,見「其他」類。
·新建武廟碑(光緒二年)
天下無有不靈之神,而獨有不靈之廟。非廟之不靈也,地有以使之也。故廟得地,則神著其靈,有斷然。
澎湖自國初隸入版圖,設官以守。凡崇入祀典之神,皆擇地建廟,以為民庇;而有司有特祭之□。如觀音、天后、北極、城隍諸神,皆素著靈異,嘖嘖人口;惟於武廟,獨無所聞焉。說者皆謂『廟之建也,殆未得其地』云。廟向建於校場演武廳之右,規模宏敞,棟宇壯麗。官斯土者,曾一再修之。都人士以其凡水旱疾疫,有禱焉而莫之應也,遂香火闕然,廟貌日就剝落。
軍門吳公奇勳者,守茲土將十稔,地方營伍,整頓一新。凡衙署、兵房、塘汛、較場、箭道,均設沄修葺,使辦公講武,各有其所。又捐廉,建籌海堂於署西。復條陳大府,請款於新城金龜頭等處,請築砲臺。百廢俱舉,卓然為海外雄封。節年以來,鯨鯢不波,歲豐民樂,閭閻富厚,興作因時,都人士重修文石書院及觀音亭、北極殿諸起,吳公皆厚捐清俸以為都人士倡。蓋欲振文風而錫民福也。武廟為戎行所特重,吳公不忍其頻廢傾圮,決意有以新之,商諸攝通守事唐公世永。唐公曰:『立廟以為民,宜順民志。今以斯廟之有禱焉而莫之應也,故無有建議修葺之者。與其仍舊而徒費巨資,孰若改遷而俯順民志?此間紅木埕之舊址,素稱吉壤,民以其地屬於官,無最覬覦之者。卜宅,盍以武廟遷建於期?未始非為民祈福之一道也』。吳公以為然。命堪輿家相之,僉曰吉。商之官若紳暨軍民商賈,罔不稱善。於是發薄勸助,皆踴躍樂輸,計集資千有餘金;其不足者,悉問吳公繼之。而命千總吳宗泮、外委張豪霖、武生高其華踵其役。鳩工庀材,經始於光緒元年乙亥七月,落成於光緒二年丙子六月,計費白金一千六百二十兩有奇。是役也,倡其議者,軍門合浦吳公;贊其成者,司馬秀水唐公、署右營都閫蘇公振升、右營都閫蘇公桂森、紳士孝廉鄭步蟾也。
抑有奇者,方定議改遷之始,吳公欲得巨木以為神像,澎湖向不產木,無可得;思購之於內地,而未得其當。海中忽湧出一株,大可數圍,長可數丈。今廟中諸神像,悉以是木成之。聞者皆同聲稱異。意者廟已得地,故特著其靈歟?他日神靈赫濯,凡水旱疾疫而有禱皆應,大為一方之庇者,抑又可預決矣。是為記(作者題款風化不可辨)。
光緒二年七月(下疑有缺)。
按:碑存澎湖縣馬公鎮朝陽里紅木埕武聖廟,高一三四公分,寬六五公分,花岡岩。原碑缺題。作者梁純夫,號再卿,廣東三水人,光緒初寓臺,遊澎湖。碑文林豪「澎湖廳志」錄之,惟略其年款及作者題款。
·大穆降二嶺街重建觀音亭捐緣碑記(光緒二年)
自古碑碣之立,由來尚矣,大之關乎志乘之紀載,小之亦系鄉里之見聞,不獨廟宇然也,而於廟宇尤甚。茲如本廟,緣自乾隆年代開基,當時創造之初,小如環堵。嘉慶間始更張而推擴之,斯廟遂廓然鉅觀。迨同治元年,坤輿大震,竟將中外土木一齊覆地爰商義舉,此戶捐貲,重為結構。由戊辰以迄丙子,前後九載,樸斫丹雘,斯廟乃煥然更新焉。
顧廟貌重新,已極神人共仰;而緣基樂助,尤當姓氏流芳。際此勒石之秋,其有捐貲未上銀兩者,謄明香簽;其上銀兩者、難劃一者,謹依捐題多寡為序,逐一鐫碑,臚列於左:
周恊茂捐銀一百七十元。鍾合利捐銀一百六十六元五角。張開興捐銀七十四元四角。劉隆泰捐銀四十二元四角。黃順興捐銀四十元五角。王恆盛捐銀四十元。蘇寶成捐銀三十四元八角。林坤旺捐銀三十元。林金興捐銀二十七元。陳壽春捐銀二十五元六角。陳恊成捐銀二十四元七角。鍾四榮捐銀二十三元。何寶春捐銀二十二元五角。鍾福記捐銀二十二元。林萬美捐銀二十二元六角。林太山捐銀二十元。陳榮捐銀十九元二角。梁順發捐銀十七元五角。張源發捐銀十六元五角。陳雲章捐銀十六元。吳淨捐銀十五元五角。黃恊益捐銀十三元。陳朝基捐銀十三元。蔡天印捐銀十三元。許廷儀捐銀十二元九角。劉合興、曾合興捐銀十二元三角。陳三合捐銀十一元五角。勝成捐銀十一元五角。勝興捐銀十一元五角。吳存仁捐銀十一元。陳合記捐銀十元六角。蔡光勝捐銀十元六角。福順號捐銀十元五角。何衛生捐銀十元。徐福順捐銀十元。
蘇益興捐銀九元。林順慶捐銀八元五角。吳心婦捐銀八元。新發興捐銀八元。陳天勝捐銀七元九角。姚四美捐銀七元五角。莊崇福捐銀七元二角。蕭東成捐銀七元二角。周恊力捐銀六元八角。黃玉帶捐銀六元七角。李屋捐銀六元六角。鄭瑞德捐銀六元三角。曾瑞傳捐銀六元二角。許東初捐銀六元。陳石捐銀六元。曾願捐銀六元。沈泉捐銀六元。張雄捐銀五元六角。何胡捐銀五元六角。黃色捐銀五元二角。林百爵捐銀五元。
陳路捐銀四元五角。林戇捐銀四元三角。梁海捐銀四元三角。李英成捐銀四元三角。黃意捐銀四元二角。鍾列捐銀四元二角。蘇振芳捐銀四元。林布捐銀四元。曾明德捐銀四元。林媽傳捐銀四元。
蔡三合捐銀四元。許仕捐銀四元。簡申捐銀四元。陳願捐銀四元。林寶合捐銀三元五角。蘇受全捐銀三元五角。郭同興捐銀三元五角。劉揚捐銀三元五角。歐陽宗海捐銀三元五角。陳□捐銀三元□角。魏統照捐銀三元二角。陳正捐銀三元二角。蘇四民捐銀三元二角。黃玉山捐銀三元。林恊順捐銀三元。許尚泰捐銀三元。鐘美捐銀三元。李□柳捐銀二元八角。林淵捐銀二元八角。侯尚捐銀二元五角。王源美捐銀二元五角。□□□□□□□□。陳萬泉捐銀二元三角。吳照捐銀二元三角。曾番薯捐銀二元三角。吳安然捐銀二元三角。蘇守捐銀二元二角。史凜捐銀二元二角。楊虎母捐銀二元二角。陳宏捐銀二元二角。林皆此捐銀二元一角。田景捐銀二元一角。柯光華捐銀二元。
陳福□、(下缺人名約二十八名,約七八十字)林澎、李旺、楊屋、薛對、陳炎、林芳、許要、李洗,以各捐銀二元。(下缺十餘字)陳文已、林建喜、(下缺十餘字)陳添捐銀一元□角。唐海松、梁光謙、梁等、薛富、李和、□□□、侯□□、林□、梁佛、□□□、□□□、□□□、林□、(下缺約九字)、蔡荖、蘇港、(下缺約九字)孫信、林平、(下缺約九字)劉圭、(下缺約十一字)何捷三、□媽達、梁祖義、蔡允、蔡旺、黃大雹、康祖生、陳粒、鄭金,以上各捐銀一元。周隆茂、□□□捐銀一元四角。呂尊賢添打石碑捐銀一元六角。(下缺十餘字)蕭坎、黃世魁(下疑有缺)
總理生員劉承珙、欽加五品劉承琛,董事理賬周國明、□員曾□琴、交緣鍾合利、林昆旺、張開興、梁順發、許廷儀、黃□德、陳榮、曾時、陳賢、鍾福記、陳勝興、林金興、陳阿雹同勒石。
光緒二年九月(缺)日立。
按:碑存臺南縣新化鎮觀音里觀音廟(觀音亭),分鐫二石,俱高六○公分,寬八八公分。第二石灰泥塗塞,多不可辨。
·朱子石刻碑記(光緒三年)
光緒丁丑六月,偶於書院東偏塵土中搜得石刻朱子四大字,筆力端勁,碻為朱子書無疑。不知何年、何人運何處石刻至此,擬龕壁而未及也。今巡臺使者夏公命補龕,誌其出土歲月於此。
書院掌教江右楊希閔識。
按:碑原嵌海東書院(故址在今臺南市中區忠義國民學校),光復後移存臺南市立歷史館。記中所稱「石刻朱子四大字」曰「文山秀氣」,一字一石,字經約五○公分。所稱「巡臺使者夏公」,名獻綸。文中丁丑,光緒二年(公元一八七七)。
·章程碑記(光緒三年)
屏東書院之設,由來久矣。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自嘉慶甲戌年邑主楚江吳性誠與緱山諸先生總理郭萃、林夢陽、捐首蕭兆榮、董事蕭啟德、江啟源、鄭純脩、黃紹鐘等議定基址,籌畫規模。乙亥年元月起工,臘月告竣;但捐項缺額,本質既立,而華彩未加。時里內分縣主芾南劉蔭棠會請郭萃、劉瑞麟、蕭啟德、蕭啟元協力勸捐,增修油漆,聿成輪奐大觀。乃未幾,吳、劉二公解任,諸先生繼謝,而書院空存矣!惟拔亭先生與蕭啟邦、陳珏、許□盛營為,連置租產,始有淡薄經費。越辛丑桂月間,合同計算,開費不敷,考課難舉;而拔亭先生力辭解任。諸同人公議設立規條,再請蕭啟邦起而接踵繼辦,綱舉月張,經費日加。嗣後歷任董事,陸續營置,諸費稍備,祭祀考課,得以永遠舉行。是亦淡屬之幸也!特恐人往事湮,難以稽考,丁丑秋諸同人議將規約租條勒石,以垂久遠。爰序其緣起,以昭示來茲焉。
章程各條開列於左:
一、公議:書院建置業產租額並契券數簿、圖章諸物件,盡付掌院收存理辦;外人不得越職言事。
一、公議:院中椅桌物件,原是讀書考課應用,外人不得亂借;其餘或要用,須先通知院丁,問掌院之人言借,許諾然後搬出,毋得擅便。
一、公議:歷年租項新舊拖欠,理事者務必竭力收討;或有屢討不還,亟宜通知諸同人出頭迫討,務先陳明。
一、公議:文昌帝君、五子先賢,本配春秋祀典,定於二八中丁永遠舉行,必不容廢。
一、公議:歷年考課,原是鼓舞人才,其飯食給賞,隨時酌議,須聽掌院主裁,務必從省為貴。
一、公議:掌院之人,每年辛金定粟八十石。所收租粟銀項出入開費,務必逐段登記,以便稽查。
一、公議:院丁二人,以徵收租項及管顧書院物件,每月共定辛金銀六員。
一、公議:書院建置田園,原垂永遠,務必先求上下手杜絕,查明此業妥當,租息有徵;其餘典借,毋得濫收。
一、公議:條規外或有公事要開書院銀元,務必通知在邇二三諸同人,或行或不行,又宜聽掌院主裁,不得越分。
光緒三年桂月(缺)日,屏東諸同人公置。
按:碑存屏東縣屏東市孔子廟(屏東書院),高一○八公分,寬六二公分,花岡岩。碑中甲戌,嘉慶十九年(公元一八一四);乙亥,二十年(一八一五);辛丑,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丁丑,光緒三年(一八七七)。
·敕建鳳山昭忠祠碑(光緒三年)
於維聖清含育萬品,釁牙咸折,肖類知歸;獨臺灣孤懸海外,物產豐殖,生蕃錯處,鼠伏猱緣,外啟戎心,內遺聖化。迺恢廟勝,輔德以威:讋遠人,馴異族,將領忠力,士卒用命。窺謀既寢,蒙機漸開。爰疇勳庸,並旌亮義烈,有勒建昭忠祠於臺灣之鳳山,祀提督王德成、張光亮、李常孚、總兵胡國恆、福建候補道田勤生等諸部死事者,無問官卒,咸得附饗。有司以時詣祭,牲幣如禮,必備必虔,褒往厲來,規制遠矣。
先是,日本以蕃戕難民為辭,於同治甲戌春入犯臺南。詔以今尚書沈公視師,公調益軍,則遣今福建提督唐公將淮軍萬人以往。唐公方屯徐州,受調霆發,義不憚行。旗鼓嚮指,號令明肅,日本度不可敵,請成而退。會生番復戕官兵於獅頭山下,移軍往征。蕃類胚渾,阻菁出沒,嗜殺忘死,舊以度外置之。唐公刊道列營,轉戰奪險,連下蕃社,首惡就擒;餘怵軍威,相率歸命。芟彌不極,約以八條,革頑奉法,易獸為人:威行窮山,歡播丑類。是為臺灣生番服化之始。竣功,都籍陷陣、中瘴物故者幾二千人。宿將賢僚,忠存魄逝,班師息瘁,駐旆澄江,於是逾二年矣。唐公喟然語提督周志本、章高元曰:『吾儕奉國威靈,涉遠犯難,師武臣職也。公等悉智盡勇,僕受其成;而王、田諸君,出不偕入!皇仁匯祀,禮亦宜之;章義抒哀,茲焉何屬』?周君、章君迺謂銘曰:『是行也,吾子實掌書記,本末具睹,忠勤共之。辭而碑焉,繄吾子之責』!銘不獲辭。
於戲!諸君在軍十餘載,南北巨孽,蕩定咸豫。今茲戢遠啟昧,烈垂方來。交嶺祠伏波,寗益祠武鄉,古今實同,頌勒何媿!祠凡十有二楹,創於光緒乙亥七月,迄丙子六月落成,遷葬鳳山、枋寮兩塚,千九百十八棺。仍置祠田,守者司之,別石具勒。參將程曾郁、副將趙元成經理其事,例得附書。
辭曰:海氣蒸鬱兮,山嵐與通。島夷旁伺兮,諸華不同。榛狉性異兮,沙塵濛濛。函入聖度兮,勞臣之功。窈林麓兮千萬重,靈風肅兮神雨從。慴彼狂兮波澂溶,福新氓兮牖胸蒙。歌峒叟兮舞蠻童,戴皇覆兮永無窮。屹宇下兮碑穹隆,用告來者兮式茲群忠。鳳陽柳銘撰,合肥靳理純書并篆額。
大清光緒三年歲次丁丑秋八月立石。
按:碑原勒高雄縣鳳山鎮昭忠祠故址,今存臺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高一四二公分,寬七一公分,砂岩。盧德嘉「鳳山縣採訪冊」錄之,略有錯失。
·重修學宮碑記(光緒四年)
鳳邑東迤山,南濱海,與內番狉榛蜎蠕為鄰,入版圖者二百餘年矣。然半屏、龜、蛇諸山環護奔赴,秀氣成釆。論者謂:茲地沐聲教者有年,他日文獻當鱗萃於斯,不終於荒蕪樸陋也。邇者朝命撫番開墾,用夏變夷,離伊朝夕,惜無有振之者耳。
予奉檄宰鳳邑,朔望祗謁文廟,頹垣敗瓦,與刻桷丹楹相錯,似土木初興而中輟者。夫城闕興謳,子衿曷刺?羹牆如見,哲範匪遙。學校之廢興,此邦之民俗擊焉。考志乘,是廟建於康熙間。至同治乙丑,僉謀新之,鳩資二萬有奇,僅成崇聖祠,大成殿尚有就緒,計已費萬有五千;而司事訓導陳天奎殂,事遂止。以故諸生鼓篋絃歌之地,依然茂草。旋而予解任,心悵然,無如何也!乙亥歲,又官茲邑,見鳩工庀材者相續於道。及至黌宮,則梓匠環列,棟宇改觀:舊者新之、圮者峙之,卑者崇之。詢知為訓導葉君滋東所為。遂欣然曰:『葉君之舉,予志也』!然葉君每以資不給為憂,是誠予事,則大集都人士醵金。董其事者,有若舉人邱鵬雲、訓導李政純,廩生林瑞藻、附生楊擢科、謝國鈞、鄭卿雲、職員張鑑道,皆分職奔走。維時予適構試院為校士之所,未遑分營;而葉君遂獨總其事。庶民攻之,百堵皆作,除舊構祠殿之外,其兩廡暨大成坊、櫺星門、明倫堂,翬鳳盤螭,伏龜蹲獸,壹皆新製。繚以赤壤圓規之垣,澂以彎橋半璧之水,護以司祿后土之祠;典冊圖籍之府無弗繕也,笙鏞籩豆之庫無弗葺也,庖湢井灶之所無弗備也:規模修整,氣象崇煥!山川形勢,堂局向背如法。
役甫竣,予移官他邑,而葉君亦受代,爰紀巔末於此。至於俎豆、冠裳、詩書、羽籥,必有踵而成之者;余固有志,未逮也。
是役也,自同治癸酉興工,迄光緒丁丑落成,計縻銀一萬五千有奇。其捐貲姓名並工程會計,別刊諸石。
光緒戊寅年正月(缺)日,知鳳山縣事紹興孫繼祖記。署儒學訓導福州許文璧撰文、篆額、書名。
按:碑存高雄市左營區聖後里舊城國民學校,高二一○公分,寬九四公分,花岡岩。篆額如題。盧德嘉「鳳山縣釆訪冊」、「臺灣教育碑記」均錄之。「釆訪冊」款作「光緒三年月日」,與碑文有所出入。文中同治乙丑,四年(公元一八六五);乙亥,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光緒戌寅,四年(一八七八)。
·重建安平昭忠祠碑記(光緒五年)
國朝以歷來為國捐軀之忠臣義士,欽遵封謚□□,享祀依時,所增建是祠於此者久矣。祗因昔□□西向,斗室窄小,幾修草草,狀已淒然!茲逢標營泰復立制,咸欲願一新祠。棟材爰是倡舉,會同郭君□□、吳君奇□等聯銜□□請。蒙協鎮周振邦推誠劻事,批准將三營存有員弁□□□一款撥籌以濟;復勸官兵勉捐廉餉。始計工□,即□□冬諏吉重新建蓋。己卯秋,輪奐告成,煥乎棟宇之大□增光於營伍云爾。
光緒己卯五年陽月吉日,水師中、左、右營員弁、兵目等,董事粵東梁棟材、副事督理陳步雲、鄭雯、李峰、□□□連春、□□□、陳仁忠(下缺數字)。
按:碑原傾置臺南市安平區觀音亭前,民國四十二年(公元一九五三)九月臺南市文獻委員會採訪安平時發見之,移存臺南市立歷史館。碑高九二公分,寬五三公分,花岡岩。
·永安橋碑記(光緒十年)
北隙之溝,處嘉邑之西南,距城十有八里,為通臺南、北要衝,水深莫涉。在昔村人,或橫木為橋,或架竹而渡,每經霖雨,奔浪漂沒,往來行旅苦之。光緒元年春,黃君瓊華曾備工料,寬造木橋;奈經久朽壞,履險堪虞。年與輝興念及此,不無惻然!因商換木以石,較為穩便。遂合貲力,厥盡經營;惟是兩岸邊界犁鋤易礙,爰立石以昭垂,冀村農而保護。庶得貽諸永遠,安固無虞,乃名其橋曰「永安橋」。是為記。
大清光緒十年孟夏,嘉城內陳熙年、賴時輝同立。
按:碑存臺南縣後壁鄉上加冬永安橋故址右側,高一五三公分,寬七一公分,砂岩。額鐫「永安橋」三字。
·修造岡山路碑記(光緒十四年)
郡城內捐題芳名於左。
岡山岩超峰寺,為前太守蔣公建。蔣公用形家言,謂『六十年後香火必大盛』;今果然,每歲進香者累萬盈千也。然而山徑崎嶇,比羊腸鳥道而倍險。邑人士謀修造之,醵金為資,鳩工鑿道,竟將千百年未開之路,築成階級。欲為文以記。
夫諸君此舉,不特為世道所歡喜,且將補蔣公未竟之功焉。後之行者,誰不□諸君之功德乎?然則諸君之姓名,且從此不朽矣!
龍溪葉氏捐銀五十大元。黃合源號捐銀三十大元。張凱記、王舜中、吳恆記、吳亭記,各捐銀一十大元。吳通記捐銀六大元。王萬隆、胡澄淵、葉振裕、益元號、吳耀記、林順勝、黃欽記,各捐銀五大元。曾合信、錦昌隆、王俊記,各捐銀五大元。
祥和行、聯益號、顏興記、吳敦遴,各捐銀四大元。林振發、郭大同、郭承記、王承暉、同興號,各捐銀二大元。張宗武、王勝春捐石折銀二元。
黃春益、李沛記、施老籌、黃士禎、陳瑞發、卓金華、曾長盛、董祿記,捐銀一元五角。陳老直、施兆萼、余榮記、林體記、陳上達、張陞隆、朱海瀛、顏炳焜、張東、王登甲、鄭資生、陳雙盛、吳延年、張秀雲、邱清雲、陳振成、黃象、楊廖、魏茂源、吳敦添、許輝老、吳倫言、張壽淇、吳□珍、吳和記、吳漢、陳塗,各捐銀一大元。
督造葉允□
光緒戊子年(缺)月(缺)日,董事葉作舟、胡澄淵、黃澄淵、方雲標立。
按:碑存高雄縣岡山鎮通往大岡山超峰寺路旁,高一二八公分,寬四三公分,花岡岩。戊子,光緒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
·重新敬聖亭碑記(光緒十六年)
嘗思莫為以前,雖盛弗彰;莫繼之後,雖美不傳。此勢所必至,理有固然。茲我莊敬聖亭者,溯厥當初,系秋樓蕭先生倡首營建者也。地勢平坦,氣象森嚴,背枕青山,佔一方之秀氣;面朝綠水,壯萬頃之文瀾。諸凡殘篇斷簡免褻瀆,豈非盛之克彰也哉?迨歷年久遠,亭宇錯落,勢將傾倒,非繕修之所得已者。爰集紳耆,酌議仍仿前形,徹底更新:增大升高,以崇氣象;烈爐隆祀,以肅觀瞻。然一木難支,眾擎易舉,幸諸君及各祀典,踴躍僉題。竣工之後,略綴數言,聊續前之不替也。夫是為引。
今將捐題緣名列后:
褒忠祀典捐銀一百三十元。制聖祀典捐銀四十六大元。隆文祀典捐銀一十二大元。老文昌祀典捐銀一十二大元。林永利號捐銀一十大元。蕭恊興號捐銀二十四元。八月十二福德祀典捐銀八元。羅錫恩捐銀一十二元。左營福德祀典捐銀六元。
十四福德祀典、賴姓文昌祀典、曾先生祀典、下埔頭賴煥章、新埤頭張義興,以上各捐銀四元。新文昌祀典、文魁祀典、韓文祀典、石店勝春號,以上各捐三元。楊姓聖母祀典、國王祀典、春分祀典、伯婆祀典、榕樹坪福德祀典、園仔福德祀典、上埔頭褒忠祀典、林慶賢、邱傳宗、林桂芳嘗、林蕙芳嘗、羅輝龍嘗、羅廷英嘗、羅文福嘗、羅文全嘗、蕭璧泰嘗、鍾慶榜嘗、楊及芹嘗、賴興仁嘗、張金鰲、羅文能、羅文達、羅慶華、大轎會、林連合、張興龍、張添壽、賴慶福、張福興、張雲慶、張其謹、楊元達、鄭開瑞、李樹仁、林逢謙、張萬三嘗、張拔秀,以上各捐銀二元。蕭何祀典、羅錫齡、羅文連、葉連元、林紹富、鍾秋錦,以上各(捐)銀一元。
總理監生林祖培、副(理)庠(生)羅錫恩。
光緒十六年庚寅歲孟春之月吉旦修立。
按:碑存屏東縣佳冬鄉東柵門,高一○九公分,寬六七公分,花岡岩。原碑缺題。
·改建呂祖祠碑(光緒十九年)
郡城引心書院圮廢已久。光緒庚寅,安邑紳許南英、陳楷、蔡國琳等呈請改易呂祖祠,由前府詳請,給發公費三百兩。余於客秋,卸護臺灣道篆,履臺南府任,始督修落成。費之不敷者,捐助之。謹筮日迎神,用昭典禮。記曰:『法施於民則祀之』。今報功崇德,秩祀有所,固有土者之樂事也。
光緒十九年,鹽運使銜、補用道、臺南府知府善化唐贊袞謹譔並書。
按:碑原存臺南市呂祖廟,今廟既毀,碑亦不存。其拓片刊於「臺灣史料集成」。
·西華祖堂碑記(光緒二十年)
華嚴世界,東港乾坤,翳毗舍耶,志稱佛國。矧乃境闢沙鯤,競營禪剎;園名夢蝶,改號法華。象教之興,由來久矣。西華堂者,臺南名勝地也,在右營埔北畔,為善男信女持參、講道之所,佛說「優婆夷優婆塞」者是也。參辟支之果,企靈鷲以潛修;禮最上之乘,啟青鴛而作舍。創設於乾隆十五年庚午間,鍾、翁、吳、劉諸公為發起,創基建築,共金二千元,構造落成。至嘉慶三年戊午間,經劉港光、陳漳水二位協同本堂諸禪友等,鳩捐緣金二千四百大員,再行重修起蓋。至同治五年丙寅間,鄭禪娘、凌雅娘、吳白娘,施能悟、袁銀娘、黃招娘等六位,協同本堂諸禪友,計有捐銀一千六百大元,復再重修。迨光緒二十年甲午間,林瑞雲協同董事諸君暨本堂諸參友,福緣善慶,腋集成裘,鳩捐巨資,購買左畔一帶民屋,拓而充之。捄陾椓丁,鳥革翬飛,一新蓮臺氣象,非復舊時規模。前後左右,則環植花木,饒有幽深靜遠之致,於翬息宜;於諷經奉佛、修真養性尤宜。所謂分八功之水流為大川、合千燈之光渾然一色,有如是矣!
茲者殿宇告成,聿新輪奐;法雨宏施,慈雲耀彩。譬山為夫平地,一簣無虧;等塔造乎諸天,合當有慶。計費萬金,皆諸善士不吝解囊、快襄盛舉;理合敬泐貞珉,永垂不朽!俾後之果證菩提者,遍覽芳名而景仰;緣結香火者,得瞻淨土以歸依。是為序。
吳子周敬捐金五百大元。黃鷺汀敬捐金五百大元。林益齋敬捐金五百大元。何發利敬捐金四百二十元。姚黃春發敬捐金四百五十元。林成發敬捐金四百二十元。黃春益敬捐金三百四十元。阮漢清敬捐金三百二十元。玉美號敬捐金三百二十元。陳張恩敬捐金二百四十元。張幼臣敬捐二百五十元。林月娘敬捐金二百大元。復南星敬捐金一百二十元。林光愛敬捐金一百二十元。康葉春敬捐金一百大元。吳子喬敬捐金一百大元。卓孟秋敬捐金一百大元。柯耀南敬捐金一百大元。樂善張敬捐金一百大元。李清泉敬捐金一百大元。黃渭濱敬捐金一百大元。黃合源敬捐金一百大元。廖東明敬捐金一百大元。
本堂諸參友敬捐金五百大元。葉林氏乃娘敬捐金五百大元。本堂頭領林瑞雲敬捐金五百大元。本堂諸參友暨葉志成敬捐金二千大元。
林啟豐敬捐金五十元。葉祥達敬捐金五十元。吳省娘敬捐金五十元。錦榮敬捐金五十元。報恩堂敬捐金五十元。葉氏錢娘敬捐金五十元。蘇承如敬捐金五十元。涂瑞周敬捐金三十元。洪天爵敬捐金三十元。黃竹蔭敬捐金三十元。裕勝興敬捐金三十元。陳掄元敬捐金三十元。吳粒記敬捐金三十元。盧益瑞敬捐金二十元。曾振明敬捐金二十元。吳盤石敬捐金二十元。雷元記敬捐金二十元。葉復發敬捐金二十元。洪鉗娘敬捐金二十元。林文彬敬捐金十大元。葉自發敬捐金十大元。葉合成敬捐金十大元。黃欽記敬捐金十大元。王煌記敬捐金十大元。張振成敬捐金十大元。李玉如敬捐金十大元。許姚成敬捐金十大元。柯炳川敬捐金十大元。杜有幾敬捐金十大元。賴鸞娘敬捐金十大元。
計共捐緣來金九千九百一十大員,計共開費去金一萬零七百大員;對除開費以外,尚不敷金七百九十大員以上。所有不敷額數,本堂內葉志成坐理。
大清光緒廿年甲午(缺)月(缺)日,董事吳子周、黃鷺汀、陳張恩、張呈祥、林益齋、阮漢清、黃水雹、黃姚春發、林成發、柯發利、張幼臣、吳子喬、理事清清泉、葉志成、林光愛、林潤堂、吳老成,督造人葉志成、張耳記同敬立。
按:碑勒於臺南市北區西華堂,高二○七.四公分,寬九七.六公分,花岡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