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獻叢刊·第113種】重修台湾县志
台灣文獻叢刊
【第 113 種】
重修臺灣縣志
.作者:王必昌
.原書頁數: 0568 頁
●書籍簡介
第一一三種「重修臺灣縣志」
本書(四冊五六八面三四○、八○○字)凡十五卷,王必昌纂輯。必昌,福建德化人;清乾隆乙丑(十年)進士。臺灣知縣魯鼎梅前在德化縣任時,嘗延必昌修志。及調臺灣,乃於乾隆十六年倡重修「臺志」,致幣聘必昌總纂之。始於翌年二月,竣於十月。志成,分疆域、山水、建置、賦役、學校、祠宇、禮儀、武衛、職官、選舉、人物、風土、藝文十三志,而以「雜記」殿;內藝文分占兩卷,餘各一卷。此志採「與其略也寧詳」之旨,收羅較富。
●序號 篇名
1 立序
2 錢序
3 金序
4 柁序
5 陳序
6 魯序
7 重修臺灣縣志姓氏
8 凡例
9 臺灣縣全圖
10 重修臺灣縣志目錄
11 重修臺灣縣志卷一 疆域志
12 星野
13 沿革
14 封圻
15 形勝
16 里社
17 街市
18 卷二 山水志
19 山
20 溪港潭陂
21 澳嶼
22 海道
23 潮汐
24 風信(附)
25 卷三 建置志
26 城池
27 公署
28 公館
29 倉庫
30 郵傳
31 橋渡
32 坊表
33 卹政
34 卷四 賦役志
35 戶役
36 田賦
37 土貢
38 雜餉
39 經費
40 耗羨
41 卷五 學校志
42 學宮
43 崇祀
44 書籍
45 泮額
46 書院社學
47 學田
48 卷六 祠宇志
49 壇
50 廟
51 祠(附寺宇)
52 卷七 禮儀志
53 公式
54 祭祀
55 卷八 武衛志
56 營制
57 汛塘
58 教場
59 船政
60 賞卹
61 卷九 職官志
62 官制
63 列憲題名
64 文職
65 武職
66 列傳
67 卷十 選舉志
68 甲科
69 戎功
70 封廕
71 卷十一 人物志
72 治行
73 孝義
74 文學
75 列女
76 耆壽
77 僑寓
78 方技
79 卷十二 風土志
80 氣候
81 風俗
82 土產
83 卷十三 藝文志(一)
84 著述
85 書序
86 賦
87 卷十四 藝文志(二)
88 詩
89 卷十五 雜紀
90 古蹟(附宅墓)
91 祥異(附兵燹)
92 叢談
93 林跋
94 后記
●立序
邑曷為有志?一邑之事也。一邑之事曷為志?天時異候、風土異宜、人情異尚、物產異數,不有以志之,懼其傳訛也。臺灣,故奧區也。按文獻通考稱毘舍邪國,或又稱東港、婆娑洋,從古未有開闢者。我朝德威遠播,歸入版圖;生聚之、飲食之、教誨之,迄今已幾及百年,舟車水陸,儼然一大都會矣。是不可以不志。然則前未有志乎?曰:有。前邑宰王君禮志之矣。曰:前有志,曷為復志?曰:前之志,志前之臺灣;今之志,志今之臺灣也。前之臺灣,熙熙皞皞;今之臺灣,涵濡聖澤、沐浴皇仁,凡制度、儀禮、考文,較之從前,風氣駸駸日上,是不可不重志也。雖然,志難,志臺灣尤難。今夫海,包乾之奧、括坤之區,長波涾𣵺,洪濤爛汗,茫乎浩乎,不知其幾千萬里;而臺灣以孤島橫亙其外,天時不可按候而考、風土不可按圖而徵、人情不可按時而定、物產不可按數而稽,藉非博採廣聞、熟悉者久,不敢志,亦不能志。
魯君燮堂,宰邑三年,官於斯者也,首倡盛舉;臺之士人,生於斯、長於斯、聚國族於斯者也,共襄厥成。不數月而志竣;門分類別,綱舉目張,條理井井。尋覽之下,不特天時、風土、人情、物產,一一瞭如指掌,而百年來教化聿新、風會日盛,聖天子大無外之模、各民番沐太平之福,亦胥於是乎得之;益嘆邑之不可無志,而臺灣之尤不可不重志也。
率志數語,弁諸簡端,請以質夫海內之覽是志者。
乾隆壬申冬十月下浣,巡臺使者立柱撰。
●錢序
我國家重熙累洽,德化覃敷,聲教四訖;薄海內外,罔不蒸蒸向化。臺灣為海外巖區,冠領三邑,藩籬數省,歸入版圖,幾及百年;聖天子涵濡樂育,久道化成。其間風土依然,山川如故,而禮教聿興,制度大備,人文蔚起,風會日隆。以視從前,譬猶皇古之世,草昧初開,渾渾爾、噩噩爾;今則巍乎煥乎,已躋中天之盛已。
舊有志,擇焉未精、語焉不詳,歲久且多殘闕;魯君燮堂,以西江名進士來蒞茲邑,三年之內,時和歲稔,政舉事修,公務余閒,慨然自任。爰集臺之文士,共相商訂;取舊志之缺者補之、略者詳之、繁者芟之、訛者正之。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盡人事;大則禮樂文章、小則蟲魚草木,分晰眾部,莫不峨然在目,釐然有當於人心。
夫邑之有志,猶國之有史也。臺灣孤懸海外,名公巨卿、文人學士,蹤跡罕到;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又異辭,不有以核其實,將何以信之今而傳之后耶?顧非平時留心稽考、熟悉茲土,而又長駕遠馭、智力有余,且其才、其識、其學足以擅作史之三長者,必不克肩厥鉅任。魯君燮堂,何獨游刃恢恢也!
書開局於學之明倫堂,始於二月,成於十月。海內覽者,資蒐採、廣見聞,知聖朝之車書大同,樂海外之風教日盛,胥於是乎在,豈不休哉!余不敏,恭膺簡命,巡視茲土;輶軒採風,率多闕漏。詩不云乎:『騂騂征夫,每懷靡及』。行將歸矣,所藉手以報命者,將於是書資所未逮。然則是書之成,抑亦余之厚幸也夫!是為序。
乾隆壬申十月,巡臺使者仁和錢琦撰并書。
●金序
古諸侯之國,唐虞萬、夏商三千,至成周而為千八百;倣之於今,祇一邑而已。然讀關睢、麟趾之篇,鵲巢、騶虞之什,二南之化,由近及遠、由暫而久,是以季札聘魯,吳始入於中國。洎漢文翁化蜀、唐常袞開閩,風教所施,雖速於置郵而傳命,亦猶水之盈科而后進也。
臺地僻在遐島,周禮不載,禹貢無稽;上古無論已,自唐宋以暨元明,未入中國。明天啟間,荷蘭屯集,海舶往來,方與中華通,臺灣之名始著。旋為鄭成功竊踞,恃其險遠,行同倭寇,咸目島夷,恆為閩、粵、江、浙之患;漳、泉、福、興諸郡,被毒尤甚。我朝定鼎后,聖祖仁皇帝施仁武不殺之恩威,臣服其余孽;是以聲名洋溢乎海隅日出之表,舟車所至、人力所通,茹毛飲血之倫、卉服文身之俗,罔不率俾。猗歟休哉!振之以武威、修之以文德,建置郡縣,版圖已定;星野之分、戶口之數、官師武備之設、山川風土之宜、人物流寓之有紀載、忠孝節義之有表彰,與夫城池、倉庫、衙署、營制、學校、壇廟、宗祠之規畫,下至農田、水利、官莊、租稅、財賦之所入,以及鳥獸、草木、蟲魚之所產,樹藝以時,災祥並紀,無不釐然畢該。臺之有郡縣註,自臺廈道高公(諱)拱乾、邑令王(諱)禮草創也。於古無稽、於今未備,因陋就簡,草昧初開,亦寧嚴無濫之苦衷也。時移物換,踵事增華,因革損益,日異月新,不知凡幾;板帙歲久漶漫,重修之役,不得不有望於今茲也。
余自庚午春由漳郡守奉恩旨擢監司之任,始至於境;見人物風土、貿遷有無,駸駸乎與中華相埒矣。年來南北兩巡,見各邑蒸黎之眾,番社之馴,生齒日繁,田土日闢,風景不殊,繁華較勝,林林總總,既庶既富,蓋聖朝豢養休息之恩,七十年於茲矣,安可不加之以教哉?考之誌乘,府註修於乾隆丁卯年巡臺御史給諫六公,已極詳備;而縣誌闕略甚多。壬申春,邑令魯諱鼎梅毅然有修誌之舉,余甚嘉焉。夫志,識也。識前言往行,與國史等。史則善惡俱載,褒貶予奪,字字霜嚴;志則稽古證今,忠孝節義,千秋永鑑。有善而無惡,有褒而無貶,乃隱惡揚善之意;庸庸碌碌,去而不錄者,亦猶貶與奪也。若夫元惡巨憝,以示炯戒,俾民知嚮慕而凜儆畏,乃教之大者也。
比誌成,請序於余。余讀而嘆曰:有是哉,誌之詳盡,無逸事、無遺義矣,猶不能無慨。鄭逆竊踞時,我朝海禁綦嚴,其撫而有者,皆番社之眾及漳、泉之民耳。今閩、粵十余郡人,蜂屯蟻聚,歲有增添;各立門戶,彼此爭勝;地不加廣,人多叢集;偷渡之禁愈嚴,而潛蹤頂冒而來者不可勝計。又,澎湖三十六島,兵民雜處,地不產粟,戶鮮蓋藏,仰給於臺,商船梭織,甕飧足繼;風雨兼旬,炊煙頓息。備儲之法,不可不講。至於鹿耳門為臺郡銷鑰,鐵板暗沙,鞏若金湯;蕩纓引路,商舶時有衝汕沉溺之患。
凡此皆為政者所當日夕留心,而治人治法,或亦為誌之所載而未詳歟?
今國家當全盛之時,培養元氣,浹髓淪肌,海外民番,咸歸樂土;從此嚮風慕義,如二南之化,由近及遠、由暫而久;凡有血氣者莫不來享來王,邁夏商周之上,而頌唐虞氏之至治者。后之君子,推而暨之可也。是為序。
時乾隆十七年(歲次壬申)秋七月吉旦,賜進士出身、特授朝議大夫、前云南道監察御史、福建分巡臺灣道按察使司副使、加二級紀錄十六次,燕山金溶題。
●柁序
歲壬申,余奉憲委來視臺灣。初秋,署篆監司。冬十月,特旨實授,兼理學政。受恩深重,勉圖報稱,日與文武寅僚勤求治理。適臺灣縣志重輯告成,來請序。
余惟韓昌黎過韶而訪圖經,朱紫陽守南康,下車亟詢郡乘,謂是固一方之法制經緯所考鏡也。丙夜披閱,大綱小目,凡若干條,總一十五卷,數夕而畢。不禁喟然曰:休哉!我國家駿德鴻猷,規恢無外,邁唐虞、軼三代,於斯志徵之矣。其在書曰:『東漸于海』。詩曰:『海外有截』。記又曰:『東不盡東海』。蓋自無諸啟閩,歷四千年而始闢此絕島之方輿,以壯我朝大一統之模者也。故占星野,則保章氏所未辨;稽沿革,則職方氏所未載。伯翳之經、道元之注、無此山水;珠崖之郡、銅柱之郊,無此建置。而茲志所陳教養之周詳、戎祀之整肅、衣冠典文之茂美、藪浸孕育之瑰奇,皆由聖作物睹,大化翔洽,洗曶昧之乾坤,耀以光明;於是珥筆者得舖張揚厲,勒為此書。班孟堅所言遭遇乎斯時者,詎不信哉?
抑余舊聞臺灣附郭,民鮮土著,耕漁商販,俱閩粵輕黠子弟,雜而難治。吏於斯者,有傳舍之思,不知所以教之,甚或不愛之而因以為利。將校所屬之兵,平居不能訓練,而又驕之,因是有辛丑之變。方今片甲寸艇,悉睿慮所熟籌;百職庶司,皆帝心所慎簡。二者之患,斷乎免之。夫愚賤何知,惟能予以安全者,其心好之為最真。雜紀所述,明季洎國初,海氛之毒烈矣。自臺地收入版圖,聖聖相承,休養生息;番安於社,丁不多科;農安於里,賦比輕則;商賈安於市;行旅安於塗;舟車絡繹,百貨麇至。臺邑安而全郡安,而內地瀕海之郡邑舉安。歌堯者曰:『作息耕鑿,帝力何有』?亦知涵濡聖澤已七十載之久乎!
顧其俗澆,尚奢靡,或好嬉戲淫巧,惇樸之意漓焉。說者謂土沃民富故,殆非也。邑處海上,扶輿清淑之氣,鬱積磅礡;凡氣清者必浮,弊固然耳。然士生其間,鍾是氣,必美秀而文。嘗論陰陽之稟,各毗於偏;天地自然之數,矯而捄之,以歸於正,則其人之事也。臺人多閩、粵之人,昌黎在粵、紫陽在閩,斯文統緒之傳,猶有存者,詎以遠近殊乎?民富則可與談禮,士美秀則能入道;就其所得,捄其所失,當不其難。抑聞賈生云:移風易俗,使人回心而嚮道;類非俗吏所能為。所賴賢司牧、賢司鐸暨此都之賢士,相與鼓舞振興,俾此日之菁莪棫樸,即他時之威鳳祥麟;用佐天家萬年有道之長,其為茲志增光者,豈鮮哉。
余世受國恩,南來駐節,叨膺師帥之責,蓋不敢不勉也。是為序。
福建分巡臺灣道兼理提督學政、按察使司僉事仍兼世管佐領、軍功加三級、紀錄四次,長白柁穆齊圖撰。
●陳序
粵自文命誕敷,庶土交正;元公制作,爰列職方。蓋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同軌同文,會歸有極;載之於皇輿、繪之以王會,發皇耳目,昭示來茲。然積塵益嶽、集腋成裘,下而至於一州一邑,亦罔不廣蒐典籍、博訪風謠,以備一日之採擇焉。乃龍門作史,郡國都邑不列入書,而雜見之於紀、傳、世家。迨乎班、范繼作,而前書地理志、后書郡國志,后之輯志乘者,多宗之。在長發之詩曰:『海外有截』。又江漢之詩曰:『我疆我理,至于南海』。昔之經理天下,四海而外,聲教所訖,固無間於薄海內外而同之也。
我國家幅員之廣,土宇所闢,亙古以來,未有比隆。況臺邑自入版圖,仁漸義摩,涵濡沐浴於聖化之內者,蓋八十余年於茲矣。雖僻在海隅,而禮樂制度、刑政教化,纖悉無乎不備。民生其間,顧不幸歟?然五方風氣,各有不齊,習俗移人,賢者不免。苟一夫不獲,若納於隍,則斯志所編,其以為文乎?抑將殫心思、竭知慮,精神貫注於其間而見之於實也。孔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夫恥者,恥其未至於善也;格者,格於心而至於善也。然則惟德禮而后恥心生,亦惟知所恥而后入於德禮也。管子以禮義廉恥為四維,蓋以是四者而維繫之,是猶泰山而四維之也。誠如是也,有不蒸蒸焉日化於善、而臻於一道同風之域也哉?魯君移宰斯邑而勤勤編輯,意者其在斯乎?
臺為郡之首邑,是固守之所耳濡而目染者也。夫宣上德而達下情者,守之職也。余蓋甚媿乎四子之雍容講德,而又甚樂乎斯志之為歌詠中和樂職之先聲也。是為序。
時乾隆十有七年秋八月,賜進士出身、特授中憲大夫、知臺灣府事、加三級、紀錄五次、陳玉友題。
●魯序
縣之有令,知一縣之事者也。邑之有志,記一邑之事者也。知之而記之,是之謂志。
臺地遠隔重洋,僻在荒服以外,我國家披荊闢草,始入版圖;其故事之散見於載籍者,荒渺而無所稽,則知臺邑之事為難。邑乘,自前攝令虞山王公禮創於康熙五十九年;其時草昧初開,民淳事簡,志亦略而不詳。數十年來,休養生息,教化既行,規制大備:封域有定、山川有制、田賦有經、學校有典。而且閩、粵之民,航海而至者,接踵摩肩;好惡異俗,情性異齊,則志今日之臺邑尤難,予何足以知之!予自己巳秋調任茲邑,日鹿鹿於簿書塵鞅,舉凡經制之源委、閭閻之利弊、地勢之扼險設要、民俗之厚薄淳漓,雖耳濡而目染之,而撮其要不能記其詳,舉其大而或遺其細。予不敏,何足以知之!雖然,安於不知而委之不志,是滋之曠瘝也;予何敢焉!
辛未冬,爰集二、三寅好暨邑之紳士耆碩,聚而商之。僉曰:是邑之先務也。迺鳩剞劂之資,舉博士弟子潔士侯生世輝司其出納,孝廉明之陳君輝、博士弟子幼達盧生九圍、博士弟子醇夫方生達聖專司編纂,明經子遠郭君朝宗、明經修仲蔡君開春、明經岐伯金君鳴鳳、博士弟子爾簡龔生帝臣分司採輯。諸君子既集眾腋,又遠徵進士后山王君必昌於德化,以總輯之。而其大綱細目,則郡學司鐸明卿林君起述是綜理焉。規撫既定,請於憲,報可。乃設館於郡庠,繼晷纂之。越數月而書成。額之曰:知縣魯鼎梅重修。噫吁!是豈知縣之所能修耶?予不敏,何足以知之而志之。蓋合諸君子之知以為知,合諸君子之所知以為志也。今而后,庶幾得以附於知之者矣。
夫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志之所載,其大凡也。其在書曰:『非知之難,行之維艱』。則舉斯邑而措之蕩平,以光茲志乘者,后之君子之責也夫。
時乾隆十有七年冬十月吉旦,賜進士出身、敕授文林郎、知臺灣縣事、護理臺灣府海防同知印務、加三級、紀錄五次、記大功三次、新城魯鼎梅題。
●重修臺灣縣志姓氏
鹽定:太子少保、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閩浙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喀爾吉善,兵部侍郎、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陳弘謀,巡察臺灣等處地方戶科給事中立柱,巡察臺灣等處兼提督學政、河南道監察御史錢琦,鎮守臺灣等處地方掛印總兵官陳林每,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顧濟美,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德舒,福建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來謙鳴,分巡臺灣道按察使司副使金溶,分巡臺灣道兼提督學政按察使司僉事仍兼世管佐領柁穆齊圖,署臺灣府知府陳玉友,署臺灣府知府海防同知王文昭。
承修:臺灣縣知縣護理海防同知事魯鼎梅。
總理:臺灣府儒學教授謝家樹,臺灣府儒學訓導林起述。
總輯:德化縣乙丑科進士截選知縣王必昌。
編纂:舉人陳輝,廩生方達聖,生員盧九圍。
分輯:歲貢生選授閩縣學訓導郭朝宗,拔貢生蔡開春,歲貢生金鳴鳳,生員龔帝臣,監生方達義。
分理:生員侯世輝。
繕寫:儒童王志選,陳正宗,吳初昇。
●凡例
志列綱目,由來舊矣。參稽群志,義例各著。今惟衷於事無闕漏、文不繁複,非敢故為異同。
首繪圖,便覽也。圖先書后,自昔然矣。
畫疆正域,先辨星野;地,承天者也。次詳沿革;見國朝武功文德,邁越隆古,敢或略歟?余悉依類條品小序備言之。
邑負山阻海,議守之區;鹿耳鯤身,全臺鎖鑰。若羅漢門之谿榖險仄、澎湖之澳嶼縈迴,皆守土所當知也。至大海中水程、港道、潮信、風期,舊無成說,每令向若心驚,茲為類敘分明,問渡者宜有取焉。附錄詩篇,以當畫圖。
志建置:凡有興作必書,凡公所之在境內者悉書。
賦役與內地異:如田論甲折畝、房計間徵餉以及牛磨、蔗車、港潭、罾■〈罒上令下〉等稅,悉詳註以便稽覈。
化民成俗,端必由學。泮林芹藻,采及粵生;書院膏油,惠此多士:均綴宮牆之次,以彰文教之隆。
孔子萬世師表;崇德報功,獨隆於學校矣。其諸通祀、義祀,別為秩祀志。附以梵宮、社廟而弗削者,邑俗尚鬼,欲悉數其來歷,俾民聽不惑耳。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臺澎為四省藩籬,武衛尤重;營制船政,所必詳也。並載賞卹,以昭皇仁。軍器不與祭器並陳者,藏神武之用於不測也。
職官,紀官斯土者;列憲題名,則駐於斯土者也。列傳,並述其有功德於斯土者。題名以文武爵秩次,傳以年代次。
選舉,列各奏議,用勵邑士。邑武科特盛,戎行之勳爛焉。故為述武科始末。
地以人重,在臺言臺,善善欲長,而傳不及生者,俟論定也。惟節婦年例符亟登之,以勸女貞。
風俗轉移視乎人。孔子云:『何陋之有』?故以次於人物。書曰:『惟土物愛厥心臧』。因附之以物產。
藝文,標其書目與卷帙之多寡,倣班固漢書也。書序存者揀編之。其詩文揀附各志,本條下難附概者,量揀而編之。時賢近作可見者,各揀而編之。
雜紀,志之余也;茲志尤加謹焉。上溯臺灣所由名,遠稽紅毛所由至。惟偽鄭據臺二十余年,逸事傳聞異詞,將攟摭辨正,匪直不敢、且不暇。覽者鹽之。
凡志,略斯遺,詳或疑濫。然志臺灣,與其略也寧詳。蒐討未周,決擇鮮當;補遺裁濫,深有望於后之君子。
●臺灣縣全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重修臺灣縣志目錄
卷一疆域志
星野……………………………………………………………………………………(一)
沿革……………………………………………………………………………………(二)
封圻……………………………………………………………………………………(二六)
形勝……………………………………………………………………………………(二七)
里社……………………………………………………………………………………(二七)
街市……………………………………………………………………………………(二九)
卷二山水志
山………………………………………………………………………………………(三一)
溪港潭陂………………………………………………………………………………(三三)
澳嶼……………………………………………………………………………………(三八)
海道……………………………………………………………………………………(五○)
潮汐……………………………………………………………………………………(七二)
風信(附)……………………………………………………………………………(七五)
卷三建置志
城池……………………………………………………………………………………(八七)
公署……………………………………………………………………………………(九○)
公館……………………………………………………………………………………(九六)
倉庫……………………………………………………………………………………(九六)
郵傳……………………………………………………………………………………(九七)
橋渡……………………………………………………………………………………(九七)
坊表…………………………………………………………………………………(一○一)
卹政…………………………………………………………………………………(一○一)
卷四賦役志
戶役……………………………………………………………………………………(一○五)
田賦……………………………………………………………………………………(一○八)
土貢……………………………………………………………………………………(一一九)
雜餉……………………………………………………………………………………(一一九)
經費……………………………………………………………………………………(一二五)
耗羨……………………………………………………………………………………(一二九)
卷五學校志
學宮…………………………………………………………………………………(一三七)
崇祀…………………………………………………………………………………(一五一)
書籍…………………………………………………………………………………(一五五)
泮額…………………………………………………………………………………(一五七)
書院社學……………………………………………………………………………(一五八)
學田…………………………………………………………………………………(一六○)
卷六祠宇志
壇……………………………………………………………………………………(一六三)
廟……………………………………………………………………………………(一六六)
祠(附寺宇)………………………………………………………………………(一八二)
卷七禮儀志
公式…………………………………………………………………………………(二○五)
祭祀…………………………………………………………………………………(二一一)
卷八武衛志
營制…………………………………………………………………………………(二四一)
汛塘…………………………………………………………………………………(二四八)
教場…………………………………………………………………………………(二五二)
船政…………………………………………………………………………………(二五三)
賞卹…………………………………………………………………………………(二五七)
卷九職官志
官制…………………………………………………………………………………(二六一)
列憲題名……………………………………………………………………………(二六七)
文職…………………………………………………………………………………(二八二)
武職…………………………………………………………………………………(二九○)
列傳…………………………………………………………………………………(三二九)
卷十選舉志
甲科…………………………………………………………………………………(三四九)
戎功…………………………………………………………………………………(三六八)
封廕…………………………………………………………………………………(三六九)
卷十一人物志
治行…………………………………………………………………………………(三七三)
孝義…………………………………………………………………………………(三七六)
文學…………………………………………………………………………………(三七七)
列女…………………………………………………………………………………(三七九)
耆壽…………………………………………………………………………………(三八五)
僑寓…………………………………………………………………………………(三八七)
方技…………………………………………………………………………………(三九一)
卷十二風土志
氣候…………………………………………………………………………………(三九五)
風俗…………………………………………………………………………………(三九七)
土產…………………………………………………………………………………(四一○)
卷十三藝文志(一)
著述…………………………………………………………………………………(四四三)
書序…………………………………………………………………………………(四四五)
賦……………………………………………………………………………………(四六七)
卷十四藝文志(二)
詩……………………………………………………………………………………(四八九)
卷十五雜紀
古蹟(附宅墓)……………………………………………………………………(五二九)
祥異(附兵燹)……………………………………………………………………(五四四)
叢談…………………………………………………………………………………(五六一)
●重修臺灣縣志卷一
疆域志
星野沿革封圻形勝里社街市
縣,限也;限百里而治者也。又懸也;懸法象觀之,俾民不惑者也。故雖要荒萬里,疆域定而民無逸志焉。臺灣遠處海天,近通浙粵;樞辰在望,分野攸同;版圖甫登,沿革易考。而蕞爾一隅,屢煩廟算。蓋奠一邑之井疆,資半壁之保障。則申畫郊圻、慎固封守,使農安於里、商藏於市,聖朝無外之規,於是乎在。志疆域。
星野
沿革
封圻
形勝
里社
街市
·星野
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丸州之地;地,從乎天也。故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察時政,天人之事胥繫焉。而星家推度,各有異同。即就閩中論之,言人人殊。況臺灣初入版圖,欲遽試其推步,誰為甘石之學也者?新舊府志暨諸羅、鳳山縣志,聚訟紛紛,安所適從?第臺隸於閩,在閩言閩,大抵閩為越地,乃禹貢揚州之域;諸家多以星紀之次屬之。
按星紀為牽牛、斗、婺女三星。於辰在丑,謂之赤奮。若於律為黃鐘。斗建在子,為吳越分野。晉書載魏陳卓云:『吳越州郡,九江入斗一度,廬江入斗六度,豫章入斗十度,丹陽入斗十六度;會稽入牛一度,臨淮入牛四度,廣陵入牛八度;泗水入女一度,六安入女六度』。宋武安志載鄭宗疆星經云:『周天之數,每星一度,轄地一千四百六里有奇。今考閩中九郡,漢時始隸職方,屬會稽南部』。其地西屆樵川,西北盡柘浦,東抵長溪,而清漳襟帶嶺南,距會稽俱不上數百里;故諸家以為並隸會稽牛一度者較多。其人又皆精術數,則從其多且精者推之。臺灣雖隔重洋,而距泉之廈門水程僅十一更、可四百四十里(定更計里,說見海道);若北路淡水至福州港口,明史載水程五更,僅二百里:均在周天分度數一千四百六里之內。況牽牛跨浙、閩、粵三省,臺郡南鄰於粵,北鄰於浙;粵之星分既視閩,即謂臺之星分視九郡焉可耳!若夫附郭百里之間,顧欲求其分秒,則世無周群、吳範,抑亦可以不必也。其占他星者,府志已載,不具述。
·沿革
臺灣古荒服地,未入中國版圖。明史載:雞籠山在澎湖嶼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番。去泉州甚邇,地多深山大澤,聚落星散,無君長。永樂時,中官鄭和偏歷東西洋,靡不獻琛恐后,獨東番遠避不至,和惡之;家貽一銅鈴,俾挂諸項,其后人反寶之,富者至掇數枚。嘉靖末,倭寇擾閩,大將戚繼光敗之;倭遁居於此,其黨林道乾從之。已,道乾懼為倭所併,又懼官軍追擊,揚帆直抵浡泥,攘其邊地以居;而雞籠遭倭焚掠,國遂殘破。初,悉居海濱,既遭倭難,稍稍避居山后,忽中國漁舟從魍港(今作蚊港)飄至,遂往來通販以為常。至萬曆末,紅毛番(即荷蘭國)泊舟於此,因事耕鑿,設闤闠,稱臺灣焉。
崇禎八年,給事中何楷陳靖海之策,言:自袁進、李忠、楊祿、楊策、鄭芝龍、李魁奇、鍾斌、劉香相繼為亂,海上歲無寧息,今欲靖寇氛,非墟其窟不可。其窟維何?臺灣是也。臺灣在澎湖島外,距漳泉止兩日夜程,地廣而腴。初,貧民時至其地,規魚鹽之利,后見兵威不及,往往聚而為盜,近則紅毛築城其中,與奸民互市,屹然一大部落。墟之之計,非可干戈從事,必嚴通海之禁,俾紅毛無從謀利,奸民無從得食,出兵四犯,我師乘其虛而擊之,可大得志;紅毛舍此而去,然后海氛可靖也。時不能用。
〔名山藏云〕:乾坤東港華嚴婆娑洋世界,名為雞籠。
文獻通考云:琉球國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煙火相望,旁有毘舍耶(一作那)國;語言不通,袒裸盱睢。
海防考云:隋開皇中,遣虎賁陳棱略澎湖地;其嶼屹立巨浸中,環島三十有六,如排衙。
元末,置巡檢司於澎湖嶼。
明洪武五年,信國公湯和經略海上,以澎湖民叛服難信,議徙近郭。三十一年,盡徙嶼民,置漳泉間,廢巡司而墟其地。
嘉靖四十二年,都督俞大猷留偏師駐防澎湖,尋罷;仍設巡檢司,后裁。
初,海寇林道乾導倭遁入臺,大猷以港道紆迴,不敢進偪,留偏師守澎,嚴哨鹿耳門外。及道乾遁去,澎之偏師亦罷,余見上。
萬曆二十年,增設澎湖遊兵。三十五年,復設衝鋒遊兵以備倭。
同安志云:浯銅、澎湖二遊皆駐廈門。澎湖遊冬船五隻,鳥船十四隻,官兵八百一員名。萬曆之季,將脆卒惰,或泊內港,或寄人家;商民劫掠,若罔聞知,甚且以販倭舶為奇貨,何言倭哉?
天啟二年,紅毛據澎湖。四年,巡撫南居益遣總兵俞咨皋擒其渠師,獻俘於朝(萬曆末,紅毛據臺灣築城;至是復築城於澎湖,既毀復築,詳見「雜紀」)。
天啟五年,海寇顏思齊入臺灣,鄭芝龍等附之(是時,紅毛據臺灣自若;詳見「雜紀」。舊謂芝龍先入臺者誤也)。
崇禎三年,紅毛犯廈門,復遁入臺。
是時,鄭芝龍已歸降,巡撫鄒維璉命為將焚殺紅毛;紅毛遁歸。
國朝順治十八年(通志作十七年誤)夏五月,鄭芝龍子成功在臺灣。冬十有二月,紅毛歸國(詳見「雜紀」)。
康熙元年春正月,成功改臺灣城為安平鎮、赤嵌城為承天府(即今邑治)。南北路設縣二:曰天興、曰萬年;總曰東都。夏五月庚辰,成功死,子經嗣。越三年,改東都為東寧,二縣為二州;設安撫司三:南北路澎湖各一。
二十年春正月壬午,經死,子克塽嗣。是年,福建總督姚啟聖計招偽賓客司傅為霖等,約為內應,垂成事洩,為霖等遇害。啟聖仰遵廟算,定策平臺。
二十二年,水師提督施琅統師專征。
水師提督施琅陳海上情形勦撫機宜疏
鄭成功倡亂二十余年,恃海島為險,蔓延鴟張,荼毒生靈;故當時不得不從權拆地,以絕其進取之路。嗣而皇上廣開德意,招徠撫綏,漸散其黨;成功疑懼,乃遁踞臺灣,以為兔窟。康熙元年間,兵部郎中黨古里至閩,臣備將逆島可取之勢,面乞代奏;復上疏密陳。荷蒙俞旨,仰藉天威,數島果一鼓而平。逆孽鄭經逃竄,負嵎恃固。去歲,朝廷遣官前往招撫,未見實意歸誠;從來順撫逆勦,大關國體,豈容頑抗而止?伏思天下一統,胡為一鄭經殘孽盤踞絕島,而拆五省邊海地方,畫為界外,以避其患?況東南膏腴田園及所產漁鹽,最為財賦之藪,可資中國之潤,不可以西北長城、塞外風土為比。倘不討平臺灣,匪特賦稅缺減、民困日蹙,即防邊若永為定制,錢糧動費加倍,輸外省有限之餉,年年協濟兵食,何所底止?又使邊防持久,萬一有懼罪弁兵及冒死窮民,以為逃逋之窟,遺害叵測,似非長久之計。且鄭成功之子有十,遲之數年,並皆長成,假有一、二機覺才能,收拾黨類,結連外島,聯絡土番,羽翼復張,終為后患。我邊海各省水師,雖布設周密,以臣觀之,亦僅能自守;若使之出海征勦,擇其精銳習熟將卒,實亦無幾。況后此精銳者老,習熟者疏,何可長恃?臣蒙皇上逾格擢用,荷恩深重,分宜滅賊,以盡厥職。每細詢各投誠之人及陣獲一二賊夥,備悉賊中情形,審度可破之勢,故敢具疏密將臺灣勦撫機宜,為我皇上陳之。
查自故明時,原住澎湖百姓有五、六千人;原住臺灣者,有一、二萬:俱係耕漁為生。至順治十八年,鄭成功挈去水陸偽官兵並眷口共計三萬有奇,為伍操戈者,不滿二萬。又,康熙三年間,鄭經復挈去偽官兵並眷口約有六、七千,為伍操戈者,不過四千。此數年,彼處不服水土,病故及傷亡者五、六千。歷年渡海窺伺,被我水師擒殺,亦有數千。相繼投誠者,計有數百。今雖稱三十余鎮,並係新拔,俱非夙練之才。或轄五、六百兵,或轄二、三百兵不等。計賊兵不滿二萬之眾,船隻大小不及二百號,散在南北二路,墾耕而食。上下相去,千有余里。鄭經承父余業,智勇不足,戰爭匪長。其各偽鎮亦皆碌碌之流,又且不相聯屬。賊眾耕鑿自給,失於操練,終屬參差不齊;內中無家口者十有五六,豈甘作一世鰥獨,寧無故土之思?但賊多係閩地之人,其間縱使有心投誠,既無陸路可通,又乏舟楫可渡,故不得不相依為命。鄭經得馭數萬之眾,非有威德制服,實賴汪洋大海,為之禁錮。如專一意差官往招,則操縱之權,在乎鄭經一人,恐無率眾歸誠之日。若用大師壓境,則去就之機,在乎賊眾,鄭經安能自主?是為因勦寓撫之法。大師進勦,先取澎湖,以扼其吭,則形勢可見、聲息可通,其利在我。仍先遣幹員往宣朝廷德意。若鄭經勢窮向化,可收全績。倘頑梗不悔,俟風信調順,即率舟師聯■〈舟宗〉直抵臺灣,拋泊港口,以牽制之。發輕快船隻,一往南路打鼓港口,一往北路蚊港、海翁窟港口,或用招誘,或圖襲取,使其首尾不得相顧,自相疑惑,疑則其中有變。賊若分,則力薄;合,則勢蹙。於以用正用奇,相機調度,登岸次第攻擊。臣知己知彼,料敵頗審;率節制之師,賈勇用命,可取萬全之勝。倘賊踞城固守,則先清勦其村落黨羽,撫輯其各社土番;狹隘孤城,僅容二千余眾,用得勝之兵,而攻無援之城,使不即破,將有垓下之變,賊可計日而平矣。夫興師所慮,募兵措餉;今沿邊防守經制及駐劄投誠閒曠官兵,皆為臺灣而設,聽臣會同督提諸臣,挑選習熟精銳,用充征旅,無事徵募動費之煩。此等兵餉,征亦用,守亦用,與其束手坐食於本汛,孰若簡練東征於行間?至修整船隻,就於應給大修銀兩領收,可無額外動支。船未足用,則浙、粵二省水師,亦為防海設立,均可選用;仍行該省督提,選配官兵,各舉總兵一員,領駕協勦。每船用慣熟澎湖臺灣港路柁梢數人,即於福建投誠官兵內挑選分配;不足,則將投誠兵汰其老弱,別募熟於海道之人補額。因此見在額給糧餉,不須分外加增,無煩夫役輓輸。安配定妥,以候風期,毋論時日,風信可渡,立即長驅。利便之舉,誠莫過於此者。但水路行兵,出海水深,利用大船;進港水淺,利用小哨。今當新造小快哨一百隻,以為載兵進港及差撥哨探之用。又當新造小八槳二百仕隻每六船各配一隻,到臺灣臨敵登岸之時,可以盤載官兵,蜂擁而上。其小快哨每隻所造,隻用價銀四十兩;小八槳每隻所造,隻用價銀一十五兩;二項共該用銀七千兩,為費不多。若臺灣一平,則邊疆寧靖,防兵可減,百姓得享昇平,國家獲增餉稅,沿邊文武將吏,得安心供職,可無意外罪累,一時之勞,萬世之逸也。
又密陳航海進勦機宜疏
臣荷皇上特恩起用,以臣深知水性賊情,專畀進勦海逆之責。受事以來,練兵整船,靡敢刻懈。然用兵之法,不得不熟審詳慎,古者行兵,多用奇計,聲東擊西,兵不厭詐,非可直道而行。去冬具疏,請以今年三、四月微北風進兵,蓋為鄭逆奸細頗多,使賊知我舟師必用北風而進,然后出其不意而收之。臣在在密用間諜,亂其黨羽,自相猜忌。自去年逆艘糾集澎湖,欲抗我師,據險以逸待勞。設我舟師到彼,必由澎湖西嶼頭,然后轉帆向東北而進,正值春夏之交,東北風為多,我船盡是頂風頂流,斷難逆進,賊已先站立外塹內塹,接連娘媽宮,俱居我上風上流,其勢難以衝擊取勝,故不可不慮及此也。所以前議微北風之候,猶恐未能萬全;且水道行兵,專賴風信潮水,非比陸路,任意馳驅,可以計定進止。臣日夜撫心熟籌,莫如就夏至南風成信,連旬盛發,從銅山開駕,順風平浪,船得聯■〈舟宗〉齊行,兵無暈眩之患;逆賊縱有狡謀,斯時反居下風下流,賊進不得戰,退不能守。澎湖一得,更知賊勢虛實,直取臺灣,便可克奏膚功。倘逆孽退守臺灣,死據要口,我師暫屯澎湖,扼其吭、拊其背、逼近巢穴,使其不戰自潰,內謀自應。不然,俟至十月,乘小陽春時候,大舉進勦,立見蕩平。此乃料敵制勝,所當詳細一一披陳者也。
然臣切有請者,督臣姚啟聖,調兵制器,獎勵士卒,精敏整暇,咄嗟立辦;捐造船隻,無所不備;矢志滅賊,國爾忘身;堅圖報稱,非臣所能力止。惟是生長北方,雖有經緯全才,汪洋巨浪之中,恐非所長。矧撫臣吳興祚見在昇任,即有新撫臣初任視事,恐未識閩疆情形。臣之鰓鰓,謂督臣宜駐廈門,居中節制,別有調遣。臣得耑統前進,行間將士,知有督臣后趲糧運策應,則糧無匱乏之患,兵有爭先之勇,壯志勝于數萬甲兵。今若與臣偕行,征糧何以催趲?封疆何所仰賴?安內攘外,非督臣斷難彈壓緩急。臣故密疏入告,使督臣聞知,必以臣阻其滿腔忠儘;仰冀皇上密行溫諭督臣,免其躬親偕行。臣同督臣操練水陸精銳,官兵充足三萬,分配戰艦,儘可破賊。但臣僅掌有水師提督印信,未奉有征勦臺灣之敕諭;伏望迅賜頒發,以副轉睫師期,俾得申嚴號令,用以節制調度。所有督臣題定功罪賞格,賜臣循例而行,則大小將士,咸皆凜遵。至於師中參酌,見有同安總兵官臣吳英,智勇兼優,竭忠自許,可以為臣之副;尤望恩加獎勵。又有興化總兵官臣林承、金門總兵官臣陳龍、平陽總兵官臣朱天貴、海壇總兵官臣林賢,留閩候補總兵官臣陳昌、江東副將臣詹六奇、隨征左都督臣李日■〈火呈〉等,俱堪衝風破浪,勇敢克敵,共勷搗巢。藉我皇上天威丕著,醜類遊魂,何難殄殲?航勦滅賊,關係臣之一身,承當責任,何等綦重。以故凡賊之形勢、風之順逆、事之區畫,亟當十分詳審,以圖萬全。況出汪洋大海之外,非敢輕舉妄動,苟且從事,致負眷顧之隆。臣當會商將軍合詞具題,而將軍海務情形,非所諳曉,又恐奸細窺探洩漏,是以自將戰略師期,密疏上聞。
又請決計進勦疏
鄭逆抗拒顏行,深費皇上宵旰南顧之憂。臣茲復荷聖恩起用,非重臣以水師提督之任,實用臣進平臺灣之逆患;兼面奉天語溫諭,勦滅臺灣,以免生靈塗炭。銜命以來,兼程疾趨,即於去歲十月初六日抵廈門視事,點驗船兵,全無頭緒,焉敢妄舉進勦?時欲具疏入告,恐傷寅恭和衷;故日以繼夜,廢忘寢食,一面整船,一面練兵,兼製造器械,躬親挑選整搠。至今年四月終,方稱船堅兵練,事事全備;移請寧海將軍臣喇哈達、侍郎臣吳努春到廈門看閱。此時將士人人思奮。臣即於五月初五日,會同督臣姚啟聖,率舟師開駕至銅山,以俟夏至后南風成信,聯■〈舟宗〉進發。
第督臣以五月初一日准部咨,進勦海賊,關係重大之旨,隨轉意不前;而三軍側聽,並盡解體。臣自初七日起,日與督臣決計進取,力爭十余日。至十六日,將軍二臣抵銅山,到臣營所,臣面懇將軍轉勸督臣乘南風進勦,以成摧枯拉朽之勢。奈督臣終執旨意,以督提同心合意為辭;臣故不便違抗,姑聽督臣主疏展期,實非臣之本意。此二將軍臣親到銅山所目擊,而共悉臣衷也。
本月初日承准兵部劄付內開:『寧海將軍喇哈達等疏稱:「總督、提督稱南風不如北風」』。臣深為駭異。切思臣當日在銅山,與將軍二臣並無言及南風不如北風之語。日與督臣爭執南風進勦,不准三軍皆悉其情,即通省士庶亦皆共曉。且督臣日遣各總兵勸臣權依督臣之議。今將軍二臣具疏竟不分晰明白,陷臣推托不前,若非皇上寬置不究,則臣先后疏章,自相矛盾,欺誑君父,罪當萬死矣。
夫南風之信,風輕浪平,將士無暈眩之患,且居上風上流,勢如破竹,豈不一鼓而收全勝?臣見督臣堅意難以挽回,故聊遣趕■〈舟曾〉快船二十三隻,令隨征總兵臣董義、投誠總兵臣曾成、提標署左營遊擊事臣阮欽為、並各鎮營千把等官,領駕前往澎湖,瞭探賊息。據其回稱:『義等奉令,遵於六月初四日午刻從古雷洲開船,至初五日未時到澎湖貓嶼;時各船未便輕進,灣泊花嶼。初六日黎明,率各船由虎井過西嶼頭,瞭見劉國軒賊艘盡泊於媽宮澳。賊見我船,大船概起頭帆,小船盡起大帆,賊遂出趕繒二十余隻,駕出西嶼頭;又有八罩賊船十余隻,由南面而來;我船恐眾寡不敵,本日未時,傳砲收回各船,於初七日到大境,初八日到廈門港歸汛』等情。據此,則此行遣發巡哨船隻,來去無阻,見有明據矣。乃坐塘筆帖式譚木哈圖具題,大兵水面度日,逆賊窺望空隙之疏,殊非真知灼見,臣全不解其故。以臣生長海濱,總角從戎,風波險阻素所經歷;且荷簡命前任水師提督,閱歷至今,豈有海面形勢、風信水性猶不暢熟胸中?而筆帖式乃更勝於臣乎?
蓋賊中情形,臣屢得舊時部曲密信,稱臺灣人心惶惑,兼以劉國軒恃威妄殺,稍有隙縫,全家屠戮,人人芒剌在背,間有心欲向義,奈隔絕汪洋,難以朝呼夕應,未敢輕舉。此端便是可破可勦之機。又此六月二十八日,據守口兵丁遞送澎湖長髮賊柳勝、林斗二人赴臣軍前投誠;詢據柳勝等供稱:『原坐杉板頭熕船過來投誠,澎湖新舊船、鳥船、趕繒、雙帆艍各船有一百一、二十隻,劉國軒、林陞、江欽等賊眾六千余,內有家口舊賊約二千,其余俱係無眷口新附之眾;私相偶語,提督不嗜殺人,俟大軍到,便瓦解歸順。有偽蕭一鎮下將領謀議,候出娘媽宮操船,乘勢駕舟投誠;被其知覺,立殺頭目九人。因探問我兵船自銅山撤回歸汛,彼故調賊二千余回臺灣耕種,今僅留賊四千在澎湖配船防守』等語。據此,則賊中虛實,又已得其詳矣。且臣更以賊中之情形言之,昔之偽鎮營蟻附脅從,皆受鄭成功、鄭經父子結恩舊人,籠絡相依。今劉國軒暴戾操權,動輒殺戮,以威制人,誰肯甘為几肉?是我舟師未到澎湖,權猶在劉國軒一人之主持;我舟師若抵澎湖,勢難遏各偽鎮偽卒之變亂。則踞守澎湖逆賊縱有萬余,內多思叛;驅萬賊萬心之眾,以抗我精練勇往之師,何足比數!雖劉國軒輕命死敵,於人心猜忌之際,靡不自潰,則可破可勦之機,又無加於是。
今我皇上若以俟有可破可勦之機,溫旨下頒,則汪洋巨浸之中,誰肯效命七尺之軀,而殫力三窟之險?勢必籍旨意為居奇,遷延歲月,虛糜浩費。所謂築舍道旁,三年不成;是賊終無可破可勦之日矣。矧夫按兵不動,善以撫諭,劉國軒沐猴鴟張,操縱自如,志得意滿,斷無輸誠向化之念。其中有偽鎮營賊縱有心歸正,而邇來臺灣各港禁錮嚴密,一船不許出港,雖有謀叛隱情,亦難通報。故非聯■〈舟宗〉進發,疾行撲擊,安有自甘獻俘?坐待賊亡,竟在何時。在督臣滅賊之念實切,惜乎生長北方,水性海務非其所長;登舟之際,心搖嘔吐,所以前疏懇留督臣居中調度,蓋為此也。中有一、二視此畏途,未免低徊,致督臣疑惑不決。臣雖庸愚,料敵頗效。前於康熙二年間,海逆猖獗,皇上特差兵部郎中黨古里到閩,問臣機宜,當即決意進攻廈門。時督臣李率泰亦以臣過於擔當,然兩島竟為臣克平。旋於康熙六年十一月,為邊患宜靖、逆賊難容等事具題,未奉俞旨,乃使逆孽於甲寅年有燎原之變。鄭經雖死,留此余黨,負踞絕島。臣丁年六十有二,血氣未衰,尚堪報稱。今不使臣乘機撲滅,再加數年,將老無能為;后恐更無擔當之臣,敢肩度海滅賊之任。是以臣鰓鰓,必滅此朝食。
惟是臺灣殘孽未殲,故溢設鎮營官兵,糜費錢糧,貽累民生未甦。況所設水師鎮營,原為航海搗巢之用,今就中挑選精兵二萬有奇、大小戰船三百號,儘堪破賊,可以無用陸師,徒相牽制,卒難成功。若陸師中間有勇敢效忠、熟練海務能將,容臣調選一二,以為臂指,共勷大舉之需。
伏思臣累受國恩,奉召進京,即寵擢內大臣之列,豢養十余載;今復謬荷起用,寸功未效,又叨更晉官銜,特賜御膳;亙古臣子,未有受君恩如是也。即赴湯蹈火,臣志所不辭。倘荷皇上信臣愚忠,獨任臣以討賊,令督撫二臣,催趲糧餉接應,俾臣整搠官兵,時常在海操演;勿限時日,風利可行,臣即督發進取。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何難一鼓而下。事若不效,治臣之罪。臣樸質武夫,一片圖報微誠,惟知欽遵天語煌煌,責臣必破臺灣,克奏膚功。臣以君命為重,故當克盡臣職,不禁煩瑣、激切瀝陳,斷不敢以浮言飾辭,冒昧陳於君父之前,伏乞皇上睿鹽。
夏六月癸亥,澎湖平。
水師提督施琅報捷疏
臣自去年六月同督臣姚啟聖在銅山停師回汛,劉國軒偵知,自回臺灣,留撥偽鎮營等船兵扼守澎湖,不時來往調度。今年四、五月,知臣乘南風決計進勦,就臺灣賊夥選撥精壯敢死者,又抽調草地佃丁民兵,將洋船改為戰船。凡各偽文武等官所有私船,盡行修整,調集來澎湖;大小砲船、鳥船、趕繒船、洋船、雙帆艍船,合計二百余號,賊夥二萬余眾。仍將偽鎮營等官兵各眷口監羈臺灣紅毛、赤嵌二城,堅其死戰。劉國軒親統傾巢之眾,復來澎湖,將媽宮嶼頭上下,添築砲城二座,風櫃尾砲城一座,四角山砲城一座,雞籠山砲城一座,東西時內一列砲臺四座,西面內外塹、西嶼頭一列砲臺四座,牛心灣山頭頂砲臺一座;凡沿海之處,小船可以登岸者,盡行築造短牆,安置腰銃,環繞二十余里,分遣賊眾死守;星羅碁布,堅如鐵桶。
臣總統鎮營舟師,將各大小戰船風篷上大書將弁姓名,以便備知進退先后,分別賞罰。於六月十四日辰時,由銅山開駕進發。十五日申時,到貓嶼、花嶼。有守汛賊哨數十余隻,見臣舟師將到,即奔回澎湖。時值天晚,將船灣泊八罩水垵澚,遣官坐小哨到將軍澳、南天嶼等島,安撫島民。十六日早,進攻澎湖,逆賊排列船隻迎敵。臣標署右營遊擊藍理等官兵,配坐鳥船一隻;署后營遊擊曾成等官兵,配坐鳥船一隻;署左營遊擊張勝等官兵,配坐鳥船一隻;二等侍衛吳啟爵等官兵,配坐鳥船一隻;同安城守右營遊擊趙邦試等官兵,配坐鳥船一隻;海壇鎮標中營遊擊許英等官兵,配坐鳥船一隻;銅山鎮標右營遊擊阮欽為等官兵,配坐鳥船一隻;此數船首先衝鋒破敵,直入賊■〈舟宗〉,攻殺賊砲船二隻、趕繒船六隻,賊夥斬殺殆盡。其船放火燒燬。又用砲火攻擊,立刻沉壞賊鳥船一隻、趕繒船二隻。副鋒臣標右營千總鄧高勻配水陸等官兵,坐鳥船一隻;烽火營遊擊王祚昌勻配水陸等官兵,坐鳥船一隻;臣標署右營守備方郤等官兵,配坐鳥船一隻;金門鎮標中營遊擊許應麟等官兵,配坐鳥船一隻;金門鎮標右營守備林芳等官兵,配坐鳥船一隻;臣標隨標功加守備李光琅等官兵,配坐鳥船一隻;用砲火攻擊,打沉賊鳥船一隻、趕繒船二隻,賊夥溺死殆盡。時值南潮正發,前鋒數船,逼近砲城,賊艘齊出合圍。臣恐數船深入難出,自將坐駕船直衝入賊■〈舟宗〉,興化鎮臣吳英繼后夾攻,焚殺偽揚威將軍援勦左鎮沈誠、統轄前鋒鎮姚朝王、義武鎮陳侃,戎旗五鎮陳時雨、偽協將弁大小賊目,計七十余員。偽水師總督林陞中箭三枝、中鹿銃二門,左腿被大砲打折,立即載回臺灣。賊眾焚殺溺死,計二千余眾;遂救出數船。臣右眼被銃擊傷,眼睛未壞,因天色將晚,收出西嶼頭洋中拋泊。十七日早,將全■〈舟宗〉舟師復收泊八罩水垵澳,嚴申軍令,查定功罪,賞罰官兵。十八日,進取虎井、桶盤嶼。十九日,臣坐小趕繒船往澎湖內外塹時內,細觀形勢。二十、二十一兩日,故用老弱驕兵之計,用趕繒雙帆艍船分二股,假攻時內、內外塹,以分賊勢。
臣於二十二日再申軍令,分股進發。遣臣標隨征都督陳蟒、魏明、副將鄭元堂,領趕繒雙帆艍船五十隻為一股,從東畔時內,直入雞籠嶼四角山,為奇兵夾攻;又遣臣標隨征總兵董義、康玉、外委守備洪天錫,領趕繒雙帆艍船五十隻為一股,從西畔內塹直入牛心灣,作疑兵牽制。將大鳥船五十六隻居中分為八股;每股七隻,各作三疊。臣居中為一股;興化鎮臣吳英領一股居左;平陽鎮臣朱天貴、臣標前營遊擊何應元合領一股居左;金門鎮臣陳龍領一股在次左;臣標署中營參將羅士鉁、署右營遊擊藍理、署后營遊擊曾成,合領一股在次右之右;署銅山鎮臣陳昌領一股在次左之左;海壇鎮臣林賢領一股在末右;廈門鎮臣楊嘉瑞領一股在末左;尚有船八十余隻,留為后援。臣督率嚴陣指揮,直向娘媽宮撲勦。賊各處砲城及迎敵砲船、鳥船、趕繒大小各船,四面齊出迎敵。每賊砲船安紅衣大銅砲一位,重三、四千觔,在船頭兩邊安發熕二十余門不等,鹿銃一、二百門不等。砲火矢石交攻,有如雨點;煙焰蔽天,咫尺莫辨。首衝破敵陷陣,乃海壇鎮臣林賢、平陽鎮臣朱天貴、前營遊擊何應元、海壇鎮標左營遊擊吳輝、千總蔡琦鳳、海壇鎮標右營守備林正春、副鋒臣標前營千總林鵬、海壇鎮標右營遊擊江新、圍頭營遊擊陳義、平海營遊擊鄭桂、海壇鎮標中營遊擊許英等,其分遣東西二股之官兵船隻繼進,夾擊互攻,自辰至申,我師奮不顧身,抵死擊殺。賊被我師用火桶、火礶焚燬大砲船十八隻,擊沉大砲船八隻,焚燬大隻船三十六隻、趕繒船六十七隻、洋船改戰船五隻;又被我師火船乘風燒燬鳥船一隻、趕繒船二鳥。逆賊併力死鬥,勢窮難支,用火藥藏於船艙,發衝心砲自焚砲船九隻、鳥船一十三隻。賊驚危勢急跳水,得獲鳥船三隻、趕繒船八隻、雙帆艍船二十五隻。焚者焚、殺者殺,偽征北將軍曾瑞、定北將軍王順、水師副總督左虎衛江欽、統領右先鋒陳諒、戎旗二鎮吳潛、援勦右鎮、定北將軍王順、水師副總督左虎衛江欽、統領右先鋒陳諒、戎旗二鎮吳潛、援勦右鎮鄭仁、援勦后鎮陳啟明、宣毅左鎮邱輝、護衛鎮黃聯、后勁鎮劉明、折衝左鎮林順、斗宿鎮施廷、親軍水師三鎮薛衛、水師一鎮蕭武、水師二鎮陳政、水師四鎮陳立、中提督中鎮洪邦桂、中提督右鎮尤俊、中提督后鎮楊文炳、中提督親隨一鎮陳士勳、左龍驤中協黃國助、右龍驤左協莊用、侍衛中鎮黃德、侍衛右協蔡智、侍衛驍翊協蔡添、侍衛領旗協林亮、侍衛左總轄毛興、勇衛中協張顯、勇衛左協林德、勇衛右協陳士勛、勇衛前協曾遂、中提督領兵協吳略、中提督左協林德、中提督前協曾瑞、中提督領旗協吳福、中提督前鋒協陳陞、中提督總理協陳國俊、右武衛右協吳遜、右武衛隨征二營梁麟、水師二鎮前鋒副將李富、水師二鎮左營副將張欽、水師三鎮左營副將許瑞、水師三鎮右營副將林耀、援勦右鎮右營廖義、援勦前鎮前鋒營莊超、折衝鎮左營陳勇、左提督后鎮左營王受等四十七員,其余偽協營、領兵監督、翼將、正副總班、總理、監營、候缺將小頭目,焚殺溺死約計三百余員。焚殺、自焚、跳水溺死賊夥,約計一萬二千有奇,屍浮滿海。總兵朱天貴被砲穿脅立死。遊擊趙邦試亦被砲擊腦立死。總兵林貴被箭輕傷左臂。總兵吳英被鹿銃輕傷右耳。賊止剩有小砲船三隻、小鳥船二隻、趕繒船十一隻、雙帆艍船十五隻,脫出北面吼門遁走。訊知劉國軒乘小快船亦從吼門而逃。時值黃昏,難以追殺。在山偽將軍果毅中鎮楊德、遊兵鎮陳明、果毅后鎮吳祿、中提督前鎮黃球、璧宿鎮楊章、侍衛后鎮顏國祥、中提督中協副總兵張顯、驍翊營副將洪良佐、統領右先鋒領兵副總兵李錫、右先鋒營副總兵黃顯、右虎衛領兵副總兵、左虎副將江篇、遊兵鎮中營周烈、前副將黃豹、左虎副將江篇、遊兵鎮中營周烈、前營副將劉隆、果毅后鎮右營副將林好、旗鼓中軍嚴澤、親隨營正總班阮恢、中提督下副將李芳、管理大砲副將林武、前鎮下隨征副將湯興,前鎮下左營副將蔡穆、戎旗二鎮右營副將吳陞、果毅中鎮正領兵副將曾勝、中營副將楊傑、左營副將吳振,右營副將陳李、隨征營副將黃桂、前鋒營副將張佐春、參將楊彬、偽提督后鎮領兵中軍徐其昌、果毅后鎮左營林和、左翼將廖冬、神威營林啟、后鎮左營楊壯、璧宿鎮隨征參將洪存光、候缺親隨營參將王建、遊兵鎮親隨標參將鄭泗、隨標參將何正,前鎮正領班參將林興、衝鋒正總班參將黃峨、左虎衛正領遊擊林尾、副領都司邱陞、璧宿鎮旗鼓正中軍遊擊林朝輝、宣毅左鎮左營邱睿、果毅中鎮下游擊王壽、吳旋、賴淑、鄭應、一正領遊擊黃壽、二正領遊擊林明、三正領遊擊林暢、陳賢、王招、四正領遊擊陳勝、遊兵鎮中營遊擊陳恕、前營遊擊薛舅、隨標營遊擊施辰、果毅后鎮領兵洪陞、坐營中軍劉斌、翼將楊勝、親隨營將徐秋、隨征營將曾春、遊擊鄭先庚、前鎮隨征遊擊顏潛、左翼遊擊錢孟喬、左副領遊擊方勝、右副領遊擊林盛、掌標遊擊陳奕、小監營遊擊戴耀、左副總班都司黃陞、右副總班都司黃義、侍衛監營林仕、領旗營陳寅、旗鼓中營林贊、果毅中鎮下都司鄭辛、王友順、何榮、黃桂、李陞、吳麟、管砲都司陳鳳、璧宿鎮下正總理候缺都司林英、楊勸、宣令守備林玉、監營守備陳和、副總班守備林麟、副總班守備楊瑞、周明、黃登、中提督下二領林輝明、三領梁三老、果毅中鎮下守備沈云隆、許福、柯偉、陳仕、陳定、鄭興、陳鑾、林長、陳德完、蔡興、洪祿、林鳳、林甫、陳萬、蔣鳳、謝吉、康順、張福、王麟、曾良、陳月、陳尾、遊兵鎮中營守備李忠、前營守備朱義、隨標營守備黃二、林彩、許五、林泰、管砲守備林換、李受、前鎮下守備吳傳、胡哲、龔耀、陳新、提督后鎮衝鋒總班陳斌、候缺親隨營王飛龍、正總班曾道興、副總班歐興、都司高陞、陳進、果毅后鎮下司總陳貴、楊美、陳桂、總班周虎、中提督下司總林愛、都司林三、侍衛下副領陳祺、遊兵鎮下親標營千總胡進、黃璉、隨征千總李四、朱都、王雄、果毅后鎮下都司楊龍、蔡珀、鹽營林龍、璧宿鎮下都司劉明、許佐、總班程雄、趙和、紅旗官沈冬、陳勝、果毅后鎮下司總謝里、蔡明、正總班洪忠柳、賜正總理黃三、副總理許攀、隨征正總班張猛、紅旗官許卯、何煌、陳勝、董興、總司黃貴等,共一百六十五員,帶賊眾四千八百五十三名倒戈投降。臣仰體皇上好生之德,宥其自新。俱已發令薙髮。偽鎮營賞以袍帽,賊眾給以銀米,用彰我朝廷不嗜殺鴻恩,以策后效。
是役也,逆賊盤踞海島四十余載,荼毒生靈,蹂躝版圖,致廑皇上宵旰之憂。臣體聖衷,誓必滅此淨盡;故雖帶傷負創,賈勇撲勦。舟師自十四日深入汪洋巨浸之中,水天相連;稽古以來,六月時序,澎湖無五日和風,怒濤山高,變幻莫測。今抵澎旬余日,海不揚波,俾臣得以調度,七日夜破賊;且二十二日進師,午刻潮漲較多四尺,莫非上天垂祐、皇上彌天之福,故使扼守澎湖巨魁、巨鎮精銳、逆賊巨艦,不數日而全軍覆沒。雖各鎮將弁目士卒戮力用命,實賴皇上天威丕振,督臣姚啟聖捐造船隻、捐養水兵,與臣共勷大舉,仍又親來廈門彈壓,殫心催趲糧餉,輓運不匱;加以厚資犒賞將弁,三軍莫不激勵思奮。今日克取澎湖之大捷,皆督臣賞賫鼓舞之功,乃有此成效也。
擬即乘勝進勦;但臺灣港道紆迴,南風狂湧,深淺莫辨,似應待八月或十月利在北風,進取萬全。倘有機會可破,臣立即進師。三軍關係綦重,尤當倍加慎毖,不敢輕舉妄動。澎湖為臺灣咽喉,今澎湖既已克取,臺灣殘賊,必自驚潰膽落,可以相機掃蕩矣。但二穴克掃之后,或去或留,臣不敢自專,合請皇上睿奪。或遴差內大臣一員來閩,與督臣裔酌主裁,或諭督撫二臣會議,俾臣得以遵行。
更有請者,臣奉有欽頒功罪格例,賞罰期必嚴明。行間將士,首先衝鋒破敵,自當題敘;如逡巡不前,法豈容寬?必宜分別依格究處。惟賞功一項,臣前題明暫取二萬五千兩,布政司纔發一萬六千兩,尚少九千兩。此番官兵用命血戰者多,必須從優獎勵,仰候銀兩遵照格例賞賫。又見在進勦臺灣,尤切需賞功銀兩,以昭信賞,用鼓士氣。伏祈敕部移咨督臣,迅行酌給。如投誠官兵中有自顧歸農者,臣查其原籍,即行該府縣安插;老弱者亦在點汰。若欲入伍者,糧餉在所必需,應動何項錢糧?並乞敕部咨會督臣撥給策應,使投誠之眾,各得其所,而無流離之嘆;臺灣逆孽,勢必望風歸附。蕩平之后,仍遵旨裁汰。此十六、二十二等日,水陸官兵攻殺賊眾,死亡者計三百二十九員名,帶傷者計一千八百余員名,悉被砲火攻擊,以致傷亡甚多。臣將被傷官兵,按其輕重,一等傷每名給銀三兩,二等傷每名給銀二兩,三等傷每名給銀一兩,以資藥費。死亡者酌給銀兩,以備殯殮。此項銀兩,臣暫為挪應,容備造發給數目細冊,送部稽核發給還項。至於格外優卹,出自皇仁。其重傷官兵不能荷戈者,臣俱已撥船載回廈門,延醫調治。其所少兵額,另咨督臣,就於陸師挑選前來,補足精兵實數,時常操演,剋期合■〈舟宗〉進發。至於分派衝鋒,副鋒,鎮營將弁配坐鳥船、趕繒船,鳥船每船或配大小將弁閒員及外委弁員二、三十員不等,趕繒船每船或配十員八員不等。又如鎮將所領一股,每股鳥船七隻,其中分配水陸將弁,首先跳船焚船者尚多其人,疏內未得逐一概列,容臣蕩平臺灣、奏凱之日,擬定功罪,臚列在事文武官兵員名,備造清冊,開報請敘。其投誠偽鎮營繳到偽關防、牌劄,與夫得獲船隻、大砲、甲器、旗幟等項:查所獲紅衣大銅砲十二位,每位重有四、五千觔,砲子大者二十二、三觔,中者十七、八斤,次者十四、五觔;鉎銕大砲二位,每位重七千余觔,用砲子三十余觔。尚焚燬砲船所配之砲,俱已沉落在海,見在尋撈。其余大小發熕砲火甲器等物,容查明一併造冊繳部,以聽查察。
秋七月丙申,鄭克塽降。
降表
伏以論域中有常尊,歷代紹百王為得統;觀天意有攸屬,興朝宅九土以受符。誠五德之推移,為萬彙所瞻仰者也。伏念先世,自矢愚忠,追懷前代之恩,未沾盛朝之澤。是以臣祖鄭成功,篳路以闢東土;臣父經,靺常而雜文身。寧敢負固重險,自擬夜郎?抑亦保全遺黎,孤棲海角而已。迨至先人弛擔,稚子承祧,常思畏天之威,莫求縮地之術。茲蓋伏遇皇帝陛下高覆厚載,仁育義懷。底定中邦,如旭日陞而普照,掃擴六宇,雖浮云翳而乍消。苟修文德以來遠人,寧事勝心而焚海內?乃者舳艫西下,自揣履蹈之獲愆;念此血氣東來,無非霜露之所墜。顏行何敢再逆,革心以表后誠。昔也威未見德,無怪烏駭於虞機;今也悟已知迷,敢后麟遊於仁圃。伏願視天地萬物為一體,合象胥寄棘為大同。遠柔而邇寧,形民固無心於醉飽;貳討而服舍,依魚自適性於淵泓。夫且問黃耇之海波,豈特誓丹誠以皦日焉已哉?
又上降表
竊惟臣生自海邦,稚懵無識;謬繼創垂之事,有乖傾向之誠。邇者樓船西來,旌旗東指,簞壺緩迎於周旅,乾羽煩舞於虞階。自省重愆,致勞薄伐。仰睹聖靈之赫濯,信知天命歸。逆者亡,順者昌,乃覆載待物之廣大;貳而討,服而舍,諒聖主與人之甚寬。用遵往時之成命,爰邀此日之殊恩;冀守宗祧以勿失,永作屏翰於東方。業已修表具奏外,及接提督臣施琅來書,示以復居故土,不敢主張。臣思既傾心而向化,何難納土以輸誠。茲特繕具本章,並延平王印一顆、冊一副及武平侯臣劉國軒印一顆、忠誠伯馮錫範印一顆,敬遣副使劉國昌、馮錫韓赴軍前繳奏;謹籍土地、人民、待命境上。數千里之封疆,悉歸土宇;百余萬之戶口,並屬版圖。遵海而南,永息波濤之警;普天之下,均沾雨露之濡。實聖德之漸被無方,斯遐陬之襁負恐后。獨念臣全家骨肉,強半孺呱;本係南人,不諳北土。合無乞就近閩地方,撥賜田莊廬屋,俾免流移之苦,且獲養贍之資;則蒙高厚之生成,當誓丹青以啣結。至明室宗親,格外優待;通邦士庶,軫念綏柔;文武諸官,加恩遷擢;前附將領,一體垂仁;夙昔仇怨,盡與蠲除;籍沒產業,俱行賜復。尤期廣推寬大之仁,明布維新之令,使夫群情允洽,共鼓舞於春風;萬彙熙恬,同詠遊於化日。斯又微臣無厭之請,徼望朝廷不次之恩者也。
八月壬子,王師至於臺灣;提督施琅具疏奏聞。上諭吏、兵二部:『向來海寇竄踞臺灣,出沒島嶼,窺伺內地,擾害生民;雖屢經勦撫,余孽猶存,沿海地方,烽煙時警。邇者滇黔底定,逆賊削平;惟海外一隅,尚梗王化。爰以進勦方略,咨詢廷議。咸謂:「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長驅制勝,難計萬全」。朕念海氛不靖,則沿海兵民弗獲休息,特簡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前往相度機宜,整兵進征。該提督忠勇性成,韜鈐夙裕,兼能洞悉海外形勢,力任剋期可奏蕩平;遂訓練水師,整頓戰艦,揚帆冒險,直抵澎湖,鏖戰力攻,大敗賊眾,克取要地,立奏膚功。余眾潰遁臺灣,讋服兵威,乞降請命,已經納土聽候安插。自明朝以來,逋誅賊寇,始克殄除;瀕海遠疆,自茲寧謐。此皆該提督矢心報國,大展壯猷,籌畫周詳,布置允當;建茲偉伐,宜沛殊恩。施琅著加授靖海將軍,封為靖海侯,世襲罔替,以示酬庸。前進勦云南官員,各加一級,兵丁賞賫一次。頃因該提督所統官兵,出海進勦,勤勞堪念,已經照云南例加級賞賫。復思官兵遠抵臺疆,冒險勦寇,非滇黔陸地用兵可比,在事官員,著再各加一級,兵丁再賞一次,以示特加優渥至意』。
靖海將軍侯施琅陳臺灣棄留利害疏
臺灣北連吳會,南接越嶠,延袤數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紆迴,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隔離澎湖一大洋,水道四更。明季設水師標於金門所,出汛至澎湖而止,水道亦有七更。臺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也。然其時中國之民潛至,生聚其間者,已不下萬人。鄭芝龍為海寇時,以為巢穴。及崇禎元年,鄭芝龍就撫,將此地稅與紅毛為互市之所。紅毛遂聯絡土番,招納內地人民,成一海外之國,漸作邊患。至順治十八年,為海逆鄭成功所攻破,盤踞其地,糾集亡命,挾誘土番,荼毒海疆,窺伺南北,侵犯江、浙;傳及其孫克塽,六十余年間,無時不仰廑宸衷。臣奉旨征討,親歷其地,備見野沃土膏,物產利溥,耕桑並耦,漁鹽滋生;滿山皆屬茂樹,遍處俱植修竹;硫磺、水籐、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無所不有。向之所少者,布帛耳;茲則木棉盛出,經織不乏。且舟帆四達,絲縷踵至;飭禁雖嚴,終難杜絕;實肥饒之區、險阻之域。逆孽乃一旦凜天威、懷聖德,納土歸命,此誠天以未闢之方輿,資皇上東南之保障,永絕邊海之禍患,豈人力所能致?
夫地方既入版圖,土番人民均屬赤子,善后之計,尤宜周詳。此地若棄為荒陬,復置度外,則今臺灣人居稠密,戶口繁息,農工商賈各遂其生,一行徙棄,安土重遷,失業流離,殊費經營,實非長策。況以有限之船,渡無限之民,非閱數年,難以報竣。使渡載不盡,苟且塞責,則該地之深山窮榖,竄伏潛匿者,實繁有徒,和同土番,從而嘯聚,假以內地之逃軍流民,急則走險,糾黨為祟,造舟制器,剽掠濱海;此所謂藉寇兵而賫盜糧,固昭然較著者。甚至此地原為紅毛為紅毛所有,則彼性狡黠,所到之處,善為蠱為紅毛所有,則彼性狡黠,所到之處,善為蠱為紅毛所有,則彼性狡黠,所到之處,善為蠱惑人心。重以夾板船隻,制作精堅,從來無敵於海外,未有土地可以托足,尚無伎倆;若既得數千里之膏腴有以依泊,必倡合黨夥竊窺邊場,逼近門庭。此乃種禍后來,沿邊諸省,斷難晏然無虞。至時復動師遠征,兩涉大洋,波濤不測,恐未易再建成效。如僅守澎湖而棄臺灣,則澎湖孤懸汪洋之中,土地單薄,界於臺灣,遠隔金廈,豈不受制於彼?是守臺灣即所以固澎湖。臺灣、澎湖聯為臂指,沿邊水師汛防嚴密,各相犄角,聲氣關通,應援易及,可以寧息。況昔日偽鄭所以得負抗逋誅者,以臺灣為老巢,以澎湖為門戶,四通八達,游移肆虐,任其所之;我之舟師,往來有阻。今地方既為我得,在在官兵星羅碁布,風期順利,片帆可至,雖有奸萌,不敢復發。臣業與部臣、撫臣會議,部臣、撫臣未履其地,去留未敢懸決。臣閱歷周詳,不敢遽議輕棄者也。
伏思我皇上建極以來,仁風遐暢,威聲遠播,四海賓貢,萬國咸寧;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莫不臣服。以斯方拓之土,奚難設守,以為東南數省之藩籬?且海氛既靖,內地溢設之官兵,盡可陸續汰減,以之分防臺澎兩處。臺灣設總兵一員、水師副將一員、陸師參將二員、兵八千名;澎湖設水師副將一員、兵二千名。通計兵一萬名,足以固守,又無添兵增餉之費。其防守總兵、副、參、遊等官,定以三年或二年轉陞內地,無致久任,永為成例。在我皇上優爵重祿,推心置腹,大小將弁,誰不勉勵竭忠?然當此地方初闢,該地正賦、雜餉,殊宜蠲豁。現在一萬之兵食,權行全給。三年后開徵,可以佐需。抑且寓兵於農,亦能濟用,可以減省,無庸盡資內地之轉輸也。
蓋籌天下之形勢,必求萬全。臺灣一地,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無論彼中耕種猶能少資兵食,固當議留;即為不毛荒壤,必藉內地輓運,亦斷斷乎其不可棄。惟去留之際,利害攸係。我朝兵力,比於前代,何等強盛!當時封疆大臣,狃於目前苟安為計,畫遷五省邊地以備寇患,致賊勢愈熾,而民生顛沛。往事不臧,禍延及今,致遺朝廷宵旰之憂。
臣仰荷洪恩,天高地厚,行年六十有余,衰老浮生,頻虞報稱末由,熟審該地形勢,而不敢不言。蓋臣今日知而不言,至於后來,萬或滋蔓難圖,竊恐皇上責臣以緘默之罪,臣又焉所自逭?故當此地方削平,定計去留,莫敢擔承;臣思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會議之際,臣雖諄諄極道,難盡其詞。在部臣、撫臣等耳目未經,又不能盡悉其概,是以臣於會議具疏之外,不避冒瀆,以其利害自行詳細披陳,伏祈睿鹽。
二十三年,廷議設臺灣縣,隸臺灣府為附郭(南路設鳳山縣,北路設諸羅縣。雍正元年,北路增設彰化縣)。
靖海將軍侯請蠲減租賦疏
臺灣沃野千里,則壤成賦,因地為糧,宜稱富足。但地處汪洋之中,化阻聲教之外,彌山遍榖,多屬土番;雖知懷服,習性未訓,射獵是事,徵供無幾。所安於耕漁、可得按戶而問賦者,皆中國之人,於數十年前,生聚乎其間。及鄭逆擁眾盤踞,兵即為農,農即為兵,兼沿海數省之地方人民,有為其所掠而去者,有趨而附者,非習於漁,則與為佃。自臣去歲奉旨蕩平偽藩,偽文武官員丁卒,與各省難民,相率還籍,近有其半。人去業荒,勢所必有。今部臣蘇拜等所議錢糧數目,較偽藩鄭克塽所報之額,相去不遠。在鄭逆當日,僭稱一國,自為一國之用度。因其人地,取其餉賦,未免重科。茲部臣等奉有再議之旨,不得不就此數目議覆。臣竊見此地自天地開闢以來,未入版圖。今其人民既歸天朝,均屬赤子。以我皇上視民如傷,率土咸被,伏乞沛以格外之澤,蠲減租賦。則恩出自皇上,不在臣下,使海外諸國,向聞天威而懾服。茲輕賦薄斂,益慕聖德而引領。如以會議既定,當按數而徵,在道、府、縣,責成所係,必奉行催科。兼以鄭逆向時所徵者乃時銀,我之所定者乃紋銀;紋之與時,更有加等。茲劉國軒、馮錫範見在京師,乞敕部就近訊詢而知。彼夫遐陬初化之人,非孝子順孫,苟或以繁重為苦,輸將不前,保無釀成地方之禍階乎?至時蠢動,為費更甚,何惜減此一、二萬之錢糧哉?且臣前之所以議守此土者,非以因其地而可以加賦也。蓋熟察該地,屬在東南險遠海外之區,關係數省地方安危,既設官分治,撥兵汛防,則善后之計,宜加周詳。今所調守兵一萬,乃屬閩省經制水陸兵丁六萬五千七百五十名數內抽調。兵無廣額,餉無加增。就此議定錢糧數目,蠲減於寇虐之后,使有司得以仰體皇上德意,留心安集撫綏,俾四民樂業,億兆歡戴。至數年后,人戶盛繁,田疇悉易,賦稅自爾充益。斯時有增無減,豈待按數而徵哉?至於興販東洋白糖一項,歲定二萬石;不足之數,聽其在本省之內採買。夫本省之去臺灣,已隔兩重汪洋,以臺灣所產白糖,配臺灣興販船數,固為妥便。若就本省湊買白糖,涉重洋而至臺灣,方興販東洋;則今四方蕩定,六合為一,在臺灣可以興販東洋,何本省而不可興販,必藉臺灣之名,買白糖赴彼興販?此皆部臣蘇拜等慮彼中之錢糧不敷,婉為籌度湊足良法。可知臺灣錢糧,一時未能裕足故也。然在部臣及督撫二臣,未至其地,不知該地情形,雖留心區畫,難以曲盡。以臣躬親履歷,其於民風土俗,安危利害,無不詳悉。天下事言之於已然之后,不若言之於未然之前。臣荷恩深重,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如今不言,至於后來或有禍患,咎臣以緘默之罪,臣又安所自逭?況臣叨有會議之旨,故不得不盡披陳。雍正五年,增設澎湖廳(北路增設淡水廳)。
·封圻
臺灣縣在福建省布政使司東南大海中,水程一十五更可至(由北路淡水廳至省,水程五更至福州港口,又二更至閩安鎮)。屬臺灣府附郭。
邑治坐東向西。闤闠之境:東至山川臺,西至海岸,南至下林仔,北至烏鬼井;相距各五里許。分四坊:東曰東安,西曰西定,南曰寧南,北曰鎮北。提封之境:東至羅漢門莊外門六十五里,西至海(旱程三里,水程見下),南至文賢里、二贊行溪鳳山縣交界二十一里,北至新港社、新港溪諸羅縣交界二十里。廣六十八里,袤四十一里。西南至安平鎮,水程七里,旱程二十里。西北自鹿耳門至澎湖,水程四更。自澎湖至同安縣廈門,水程七更。大洋中有黑水溝,為臺、廈交界。
澎湖廳(雍正元年增設)東至東吉嶼六十里,西至草嶼五十里,南至南天嶼八十里,北至目嶼六十里;懼係水程,不計廣袤。東南距邑治水程四更。
·形勝
邑治東倚層巒,西迫巨浸(島上附傳)。木岡山高聳特拔,羅漢門局勢宏敞(臺灣志略)。外環大海,云漲霞平;內阻重山,沙迷霧列(客問)。極東南之奧(諸羅雜記),扼鳳、諸之沖(臺灣風土記)。控南澳,阻銅山(蓉州文稿),四省藩屏,諸島往來之要會(澄臺記)。澎湖澳嶼,巨細相間,坡隴相望(舊志);險口不得方舟,內溪可容千艘(方輿紀要)。為漳泉南戶(海防志),誠天設之險(方輿紀要)。
邑治八景,曰:鹿耳連帆、鯤身集網、赤嵌夕照、金雞曉霞、鯽潭霽月、雁門煙雨、香洋春耨、旗尾秋搜。
·里社
永康里(在邑治東附郭,距城計一十五里)、長興里(在邑治東,離城二十里)、新豐里(離城四十里)、保大西里(離城三十里)、保大東里(離城四十里。俱在邑治東)、歸仁南里(在邑治東南,離城二十里)、歸仁北里、(離城二十五里)、崇德里(離城二十六里。俱在邑治東南)、新昌里(在邑治南,離城五里。原屬鳳山縣,雍正十二年改歸)、永寧里(離城十里。原屬鳳山縣,雍正十二年改歸)依仁里、(離城十五里。原屬鳳山縣,雍正十二年改歸)、永豐里(離城二十五里。原屬鳳山縣,雍正十二年改歸)、仁和里(離城十五里)、仁德南里(離城十五里)、仁德北里(離城二十里)、文賢里(離城二十里。俱在邑治南)、效忠里(即安平鎮,廣半里,袤十里,在邑治西南。離城水程七里,旱程二十里。康熙六十一年改今名)、廣儲東里(在邑治東北,離城四十里)、廣儲西里(離城三十里)、武定里(在邑治北,離城二十里)、新化里(在邑治北,離城二十里。原屬諸羅縣,雍正十二年割其半歸邑轄)。
土墼埕保(在邑治南附郭。原屬鳳山縣,雍正十二年改歸)、大目降莊(在邑治東北,離城三十五里)、羅漢門莊(在邑治極東,離城六十五里。原屬鳳山縣,雍正十二年改歸)。
澎湖九澳:東西衛(時里澳附)、林投澳、奎壁澳、鼎灣澳(通梁澳附)、鎮海澳(吉貝澳附)、瓦硐澳、赤嵌澳、西嶼澳、網垵澳(水垵澳附)。
番社:大傑巔社(離城六十五里。原隸鳳山縣,雍正九年改歸)、新港社(離城三十里。與卓猴社原俱隸諸羅縣,雍正九年改歸)、卓猴社(以上三社,俱係熟番)。
·街市
十字街(在郡城四坊之中)、花街、真武廟街、枋橋頭街、嶺后街、嶽帝廟街、山川臺街、經廳巷、大埔街、油行尾街(以上俱東安坊)。
帽仔街、大井頭街、南濠街、看西街、新街(即魚市)、暗街、下橫街、武館街、水仙宮后街、南勢街、打棕街、鎮渡頭街、北勢街、佛頭港街(以上俱西定坊)。
打石街、菜市街、柱仔行街、安海街、糖仔街、道口街(以上俱寧南坊)。
竹仔街、禾寮港街、總爺街、竹仔行街、故衣街、針街、關廟口街、媽祖港街、關帝港街、王宮港街、新大道街、水仔尾街、草仔寮街、媽祖樓街、■〈石婁〉嘓石街(以上俱鎮北坊)。
市仔街(在效忠里即安平鎮街)、舊社街(在歸仁北里,離城三十里,系中路),陴頭街(在文賢里,離城十里,係南路)、蔦松街(在武定里,離城十里,系北路)。
澎湖:媽宮街
論曰:春秋時,縣大而郡小;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晉稱曰大夫,魯、衛曰宰,楚曰令尹:其職均也。自奏置三十六郡,以監天下之縣,至今仍之。臺處附郭,舟車輻輳,物力稱富庶焉。司政教者,誠慮周於下,而計其蓋藏,行修於身,而示之禮節。則海濱鄒魯,旦暮遇之矣。
夫移風易俗,誠非俗吏所能為;然有居民之責者,政未可諉為異人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