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钱献之序(清)姚鼐
孔子没而大道微[2],汉儒承秦灭学之后[3],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怒嫉妬[4],不相通晓,其于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久之,通儒渐出[5],贯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及其敝也,杂之以谶纬[6],乱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讥之。盖魏晋之间,空虚之谈兴,以清言为高[7],以章句为尘垢,放诞颓坏,迄亡天下。然世犹或爱其说辞[8],不忍废也。自是南北乖分[9],学术异尚[10],五百余年。唐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长,定为义疏[11],明示统贯,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12]。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旨,群经略有定说[13]。元明守之,著为功令[14]。当明佚君乱政屡作[15],士大夫维持纲纪,明守节义,使明久而后亡,其宋儒论学之效哉!
且夫天地之远[16],久则必变。是故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17]。学者之变也,有大儒操其本而齐其弊[18],则所尚也贤于其故,否则不及其故,自汉以来皆然已。明末至今日,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专求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19],以博为量,以窥隙攻难为功[20]。其甚者,欲尽舍程朱,而宗汉之士,枝之猎而去其根[21],细之蒐而遗其巨,夫宁非蔽与[22]?
嘉定钱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虽然,是犹居京师庬淆之间也[23]。钱君将归江南而适岭表[24],行数千里,旁无朋友,独见高山大川乔木,闻鸟兽之异鸣,四顾天地之内,寥乎茫乎,于以俯思古圣人垂训教世先其大者之意,其于余论,将益有合也哉。
注释:
[1]钱献之:名坫,清学者兼书法家,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官乾州兼署武功县,精研文字学和地理学,著有《说文解字斠(jiào叫)诠》、《十经文字通正书》、《史记补注》、《新斠注地理志》等。[2]微:衰败。[3]灭学:指秦始皇焚书坑儒。[4]侪偶:同辈,此处指同代各家。[5]通儒: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学家。[6]谶纬:汉代流行的神学迷信。“谶”指图谶,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纬”指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的以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典的著作。[7]清言:亦称清谈或玄言。魏晋时期祟尚虚无,喜谈名理。这种社会风气始于魏,当时何晏、夏侯玄、王弼等摈弃世务,专谈玄理,到晋代,清谈之风大盛。[8]说辞:指崇尚消谈的作者的辩丽的言辞。[9]乖分:乖违分离。[10]学术异尚:北朝经学多遵守东汉经师旧说,不尚通变,注重章句训诂;南朝经师注重经义,贵有心得,不拘旧说。[11]定为义疏:唐初,孔颖达奉命撰《五经正义》,唐太宗令颜师古考订五经文字。撰有《五经定本》,此外还有几部“经疏”。从此经书有了统一的文字和解释。[12]折衷:取正,按古代“圣人”的见解判断是非。[13]“真儒”二句:“真儒”指宋朝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宋以后的统治阶级尊祟程朱理学,对经书的解释以他们的解释为准。[14]著为功令:规定为科举考试的条令。宋代以后,科举均用儒家经典,对经义的解释必须依照朱熹的《四书集注》等。著:标著。[15]佚君:放荡的君主,即昏君。[16]运:运动。[17]“是故”二句:《汉书董仲舒传》:“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敬”指敬天,殷人迷信,故“上敬”;“文”指礼乐制度。[18]操其本:掌握、驾驭儒学的根本。齐其弊:整治其弊端。[19]名物:事物的名号及品类、形态等。训诂:解释古书词句的意义。书数: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书与数,亦称“书计”。[20]窥隙攻难:钻空子攻击辩难。[21]枝之猎:猎取其枝节。[22]宁非蔽与:岂不是蒙蔽不明吗?[23]庬淆:杂乱。[24]岭表:五岭以外,指岭南两广地区。
姚鼐生活的时期,汉学大盛,康熙时即已出现的学术思想上的汉宋之争,更形激烈,桐城大家俱以程朱理学为宗,故一般都坚持宋学立场,对汉学多所批评。此文极力维护宋学,认为宋儒真正“得圣人之旨”,批评汉学家“枝之猎而去其根,细之蒐而遗其巨”,代表着桐城文家在汉宋之争中的基本态度。但姚鼐对汉学也不绝对排斥,他在坚持宋学立场的同时,对汉学的长处也有所肯定,有所吸取,所以能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统一的散文创作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