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答吴挚甫书(清)张裕钊

  春间奉到往岁除夕惠书,承示已改官畿甸[2],将以儒者之学泽我民萌[3]。敬贺!敬贺!六月初旬,李佛笙太守复递到三月晦一函,适裕钊有悼亡之戚[4],先期归里—昔,始来鄂城,匆匆未及报。所需姚氏评点汉书[5],一时未遑钞寄,请以异日可耳。

  来书过以文事见推[6],且虚怀谘度[7],谆谆无巳。裕钊则何足以知此?虽然,既承下问,不敢不竭其愚[8]。古之论文者曰,文以意为主[9],而辞欲能副其意[10]。气欲能举其辞[11]。譬之车然,意为之御[12],辞为之载[13],而气则所以行也。欲学古人之文,其始在因声以求气[14],得其气,则意与辞往往因之而并显,而法不外是也[15]。是故挈其一而其余可以绪引也[16]。盖曰意、曰辞、曰气、曰法,之数者,非判然自为—事,常乘乎其机[17],而混同以凝于一,惟其妙之一出于自然而已。自然者,无意于是而莫不备至,动皆中乎其节[18],而莫或知其然,日星之布列,山川之流峙是也。宁惟日星山川,凡天地之间之物之生而成文者,皆未尝有见其营度而位置之者也[19],而莫不蔚然以炳,而秩然以从。夫文之至者,亦若是焉而巳。观者因其既成而求之,而后有某者某者之可言耳。夫作者之亡也久矣,而吾欲求至乎其域,则务通乎其微[20]。以其无意为之而莫不至也,故必讽诵之深且久,使吾之与古人䜣合于无间[21],然后能深契自然之妙,而究极其能事。若夫专以沉思力索为事者,固时亦可以得其意,然与夫心凝形释[22],冥合于言议之表者[23],则或有间矣。故姚氏暨诸家因声求气之说,为不可易也。

  吾所求于古人者,由气而通其意,以及其辞与法,而喻乎其深。及吾所自为文,则一以意为主,而辞、气与法胥从之矣。阁下以为然乎?阁下谓“苦中气弱,讽诵久则气不足载其辞”,裕钊迩岁亦正病此。往在江宁,闻方存之云[24]:“长老所传,刘海峰绝丰伟,日取古人之文纵声读之;姚惜抱则患气羸,然亦不废哦诵,但抑其声,使之下耳。”是或亦一道乎?裕钊比所遇多乘舛[25],又迫忧患,于此事恐终无所就。阁下才高而志远,年盛而气锐,它日必能绍邑中诸老盛业[26],用敢进其粗有解于文事者,以为涓埃之裨[27]。惟亮察。不宣。

  注释:

  [1]吴挚甫:吴汝纶字挚甫。详见吴汝纶作者简介。[2]改宫畿甸:吴汝纶于同治八年(1869)补深州知州,此辖深县、安平、饶阳、武强等县,为直隶州。畿甸:旧称王都周围广大地区。深州在北京南数百里,故称畿甸。[3]泽:施与恩惠。民萌:民众,百姓。“萌”同“氓”。[4]悼亡之戚:同治九年(1870)六月,张裕钊之妻黄氏病故。戚:悲痛。[5]姚氏评点《汉书》:姚鼐《惜抱轩集》,中有关于《汉书》、《后汉书》的笔记数十则,“评点汉书”或指此。[6]推:称赞。[7]谘度:亦作“咨度”,谦虚询问,《诗小雅皇皇者华》:“周爰咨度。”[8]愚:愚见。自谦之词。[9]文以意为主:“文以意为主”是我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唐朝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王夫之也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以意为主”也是桐城派作家论文的传统。方苞首倡“义法”说,主张“义以为经而法纬之”(《又书货殖传后》),是以“义”为主的,而“义”即是“意”。姚鼐谓“诗文美者命意必善”(《答翁学士书》),也有“以意为主”的意思。[10]副:符合,相称。[11]气欲能举其辞:韩愈早就谈到过辞、气结合,以气举词的问题。他喻“气”为水,喻言为“浮物”,认为“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桐城派作家关于气与辞的关系的见解,也大抵同于韩说。[12]御:驾驭者。[13]载:装载之物。[14]因声以求气:明确主张“因声求气”的是刘大櫆。他认为字句音节为“神气之迹”,“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论文偶记》)。“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是反复朗诵。姚鼐以神、理、气、味为“文之精”,以格、律、声、色为“文之粗”,认为精者寓于粗科,学文者由粗而得精,也有因声以求气的意思。[15]法不外是:因声以求气,得其“气”,就理解了“意”,也理解了“辞”之所以如此措置,篇章之所以如此构结,这样,为文之“法”,也就可以得知了。[16]挈(qiè):提。绪引:得其头绪而其余一一可致。[17]乘:因,顺应。机:自然之理。[18]中(zhòng仲):符合。节:法度。[19]营度:经营算计。位置:这里用为动词,安排。[20]通乎其微:彻底弄清其幽深之理,即求其气,进而得其意、辞与法。[21]䜣(xī)合:融洽。[22]心凝形释:心思专注而忘记了形体之存在,形容“通乎其微”时的状态。[23]言议之表:语言议论之外,即指文章之气。[24]方存之:方宗诚字存之。[25]乖舛(chuǎn喘):不顺利。[26]邑:指桐城。吴汝纶为桐城人,作者在这里表示希望他能继承桐城诸前辈作家的事业。[27]涓埃之裨(bì)必:微小的补益。涓:细流。埃:尘埃。“涓埃”形容事物微小不足道。

  此文主要论文章意、辞、气、法的关系。意是主脑,辞要表现意,但辞又要待“气”而举,法则由意、气、辞所决定,自然而成。意、气、辞、法自然统一,不假雕饰造作,这样的文就是“文之至”了。作者论学习古文的途径,是“因声求气”,得其气,则意、辞、法都可得。作者论学习、创作散文的这些道理,都没有超出桐城派传统文论的范围,但论述较为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