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再与方植之书(清)姚莹

  年前接读手书及论夷事文[1],深为叹息。所论何尝不中,无如任事人少,畏葸者多[2],必舍身家性命于度外,真能得兵民之心,审事局之全,察时势之变,复有强毅果敢之力,乃可言之,此非卤莽轻躁所能济事也。虽有善策,无干济之人[3],奈之何哉!今世所称贤能矫矫者[4],非书生则狱吏,但可以治太平之民耳。晓畅兵机[5],才堪将帅,目中未见其选项也。况局势已成[6],挽回更难为力耶!

  莹五载台湾,枕戈筹饷[7],练勇设防[8],心殚力竭[9],甫能保守危疆,未致偾败[10]。然举世获罪[11],独台湾屡邀上赏,已犯独醒之戒;镇、道受赏[12],督抚无功,又有以小加大之嫌[13]。况以夷之强黠,不能得志于台湾,更为肤诉之辞[14],恫喝诸帅,逐镇、道以逞所欲,江南闽中,弹章相继。大府衔命,渡台逮问,成见早定,不容剖陈。当此之时,夷为原告,大臣靡然从风,断非口舌能争之事,道、镇身为大员,断无哓哓申辩之理[15],自当委曲以全大局。至于台之兵民,向所恃者,镇、道在也。镇、道得罪,谁敢上抗大府、外结怨于凶夷乎?委员迫取结状[16],多方恐吓,不得不遵,于是镇、道冒功之案成矣。

  然台之人固不谓然也。始见镇、道逮问,精兵千人攘臂呶呼[17],其势汹汹,达镇军惧激变,亲自循巡,婉曲开臂[18],众兵乃痛哭投戈而罢。士民复千百为群,日匍伏于大府行团,纷纷佥呈开申诉者[19],凡数十起,亦足见直道自在人间也[20]。复奏已上,天子圣明,令解内审讯寻绎[21],谕辞严厉中,似有矜全之意[22],或可邀末减也[23]。委员护解启程,当在五月中旬。大局已坏,镇、道又何足言!但愿委身法吏,从此永靖兵革,则大幸耳!

  夫君子之心,当为国家宣力分忧,保疆土而安黎庶,不在一身之荣辱也,是非之辨,何益于事?古有毁家纾难,杀身成仁者,彼独非丈夫哉?区区私衷,惟鉴察焉。倘追林、邓二公[24],相聚西域,亦不寂寞。或可乘暇读书,补身心未了之事,岂不美哉!

  注释:

  [1]夷事:指雅片战争中英国侵华事。[2]畏葸(xǐ):畏惧,胆怯。[3]干济:才能特出。[4]矫矫:卓越出众。[5]晓畅兵机:通晓战争的枢要策略。[6]局势已成:鸦片战争1840年爆发,由于清廷的软弱和投降卖国大臣的破坏,战争以失败告终,于此1842年8月29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文写于《南京条约》签到签约后不久,故称“局势已成”。[7]枕戈:头枕兵器而睡,形容时刻戒备敌人来犯。[8]练勇:指训练民兵。鸦片战争在广东爆发后,姚莹为加强台湾防务,除进行官兵守战训练外,还亲赴地方动员组织团练,至1841年底,组织了团练义勇四万七千余人。台湾民兵在抗英战斗中起了重要作用。[9]心殚(dān):竭尽心力。[10]偾(fèn)败:败坏,失败。以上两句是说保卫台湾的战争取得了胜利。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侵略军曾多次进犯台湾,均被台湾军民击败。1840年6月,英国军舰侵入台湾鹿耳门外马鬃洋面,被击走。此后英舰又多次侵入台湾近海,均因台湾军民防守严密,未敢进入海口。1841年8月中旬,英舰一艘并舢板多只侵入鸡笼(即今基隆)海口,向我炮台开炮。我各炮台奋起还击,击中敌舰,我军民架舟大举出战,大量杀伤英军,生俘一百有余。同年9月初,英舰再次侵入鸡笼海口强行登陆,又被击败,狼狈而逃。1842年3月,英舰入侵大安海口,见设防甚而退出,我军派渔民伪装汉奸,诱敌舰触礁搁浅,我军大炮齐发,击毁敌舰,兵民奋勇出击,杀伤、生俘敌军数十。此后英舰又多次入侵,均遭失败。[11]举世获罪:指鸦片战争失败,抗战派受到朝廷遣责处分。[12]镇、道:指总兵达洪阿及道台姚莹自己。[13]“督抚”二句:督:总督;府;巡抚。前者为清代最高地方长官,辖一至二、三省,后者为省的最高军政长官。该二句是说台湾镇、道等大员受赏,而管辖他们的督、抚却无功,这有以小凌驾大官之上的嫌疑。[14]肤诉:“肤受之诉”的略语,为切身利益而上诉的意思。《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下令释放台湾军民俘获英军。英军头目颠林等获释后即在厦门散布谣言,说被击毁的英舰均为遇风失事的非武装商船,否认英舰进攻台湾,诬蔑姚莹等冒功。英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也贴出告示,要求将台湾镇、道正法。[15]哓哓(xiāo):争辩声。[16]委员:朝廷委派查处的大员,这时指闽浙总督怡良。[17]呶(náo)呼:喧哗大呼。[18]开譬:劝导,开导。[19]佥呈:联名呈文。[20]直道:公道。[21]内:内地,指京城。[22]矜全:同情怜悯而加以宽免。[23]末减:定罪后减刑。[24]林、邓二公:指林则徐、邓廷桢。林则徐于1839年受命为饮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没收英、美商人鸦片二百余万斤,并积极设防多次击退英军进犯,1840年初就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严密设防,使英军在广东不敢妄动,膈遭投降派诬陷,被革职充军新疆伊犁。邓廷桢1839年在两广任上协助林则徐禁烟,同年调任闽泊总督,鸦片战争中曾在厦门击退英军,后遭诬陷,充军伊犁。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安徽桐城人,姚鼐侄孙。嘉庆十三年进士,选为福建平和县知县。鸦片战争时期。奉特旨为台湾道台,加按察使衔,遇英军来犯,积极组织抗击,毁英船,俘英军,受到朝廷嘉奖,进阶二品;清廷与英军议和后,英人谎称并非战败,而是遇风触礁船毁。姚莹因此以“冒功”罪一等押送进京入刑部狱。后曾奉命入藏处理呼图克图争端。咸丰间为广西按察使,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早年从姚鼐学古文,为姚鼐著名弟子之一,所作散文刚劲雄直,长于议论。著有《中复堂全集》等。

  本文是作者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农历四月写给同窗好友东方树的一封书信。此时正值鸦片战争时期作者任台湾道台(台湾最高行政长官),与台湾总兵达洪阿、台湾知府熊一本等组织防务,训练团练义勇,屡败英军进犯,使英军未能染指台湾。后受英国殖民者与投降派诬陷,遭革职讯问,本文即写于此时。文中抒写了对国事的忧愤,对民气的信心,揭露了侵略者和投降派相勾结陷害抗英人士的险恶伎俩。文末表明自己“为国家宣力分忧,保疆土而安黎庶,不在一身之荣辱”的素志,反侵略的受国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