媭砧课诵图序(清)王拯
《媭砧(1)课诵图》者,不材拯官京师日(2)之所作也。拯之官京师,姊刘(3)在家,奉其老姑(4),不能来就弟养(5)。今姑殁(6)矣,姊复寄食宁氏姊(7)于广州,阻于远行。拯自始官日,畜志南归,以迄于今,顚顿荒忽(8),琐屑自牵(9),以不得遂(10)其志。
念(11)自七岁时,先妣(12)殁,遂来依姊氏。姊适(13)新寡,又丧其遗腹子,煢煢(14)独处。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15)荫之。树阴有屋二椽(16),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17)夜,则姊恒执女红(18),篝(19)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20)夜课。天黎明,辄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21)入塾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22),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劳瘁死(23)之状;且曰:“汝(24)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25)矣!”拯哀惧,泣告姊:“后无复为此言。”
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十五六时,犹能执一卷就姊氏读,日惴惴(26)于奄思忧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自二十出门,行身居业(27),日即荒怠。念姊氏教不可忘,故为图以自警,冀(28)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庶(29)免其墮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30)秋九月。为之图者,陈君名铄(31),为余丁酉同岁生(32)也。
注释:
(1)媭(须xū)——古代楚人称姐叫媭,这里意思就是姐姐。砧(珍zhēn)——捣衣石。(2)不材——作者自谦之词。官京师日——在京城做官的时候。(3)姊刘——嫁给刘家的姐姐。(4)姑——婆婆(丈夫的母亲)。(5)不能来就弟养——不能到我这里来受我的赡养。(6)殁——死。(7)宁氏姊——嫁给宁家的姐姐。(8)颠顿荒忽——颠沛困顿、神思不定的意思。荒忽,同“恍惚”。(9)琐屑自牵——自己被一些零散细微的事所牵累。(10)逐——实现,达成。(11)念——想到。(12)先妣——已死的母亲。(13)适——恰好,刚才。(14)煢(穷qióng)——孤独貌。(15)嘉树——美好的树木。(16)櫞(船chuán)——放在梁上支架屋面和瓦片的木条。这里引伸为“间”的意思。(17)比(臂bì)——等到。(18)女红(工gōng)——指妇女所从事的纺织、刺绣、缝纫等功作。红,同“工”。(19)篝(勾gōu)一灯——点着盏灯火。篝,竹籠。这里是点燃的意思。(20)辍(绰chuò)——中止,停止。(21)朝(招zhāo)——早辰。(22)稍逐于嬉——稍微贪求游玩。逐,追求。嬉,游玩。(23)劬(瞿qú)劳瘁(翠cuì)死——劳累憔悴而死。(24)汝——你。(25)戚——忧愁,悲伤。(26)惴惴——忧惧貌。(27)行身居业——意思就是在社会上立身行事。(28)冀——希望。(29)庶——庶几,差不多。(30)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道光,清宣宗年号。甲辰——道光二十四年的干支。(31)铄——读朔(shuò)。(32)丁酉同岁生——丁酉(1837)同年(即同科考中的人)。
王拯(1815—1876)原名锡振,后改名拯,字定甫,号少鹤,广西马平人。幼年丧父,家境贫苦,由母亲和姐姐做针线补贴生活。道光二十一年(1814)举进士,授户部主事,充军机章京,官至通政使。拯擅长古文,著有《龙壁山房集、诗集》、《茂陵秋雨词》等。
作者从小就死去父亲和母亲,家境较为贫困,他的童年生活,主要由于姐姐的教导与督促,因此,姐弟间也就具有一种特别亲密的感情。后来到三十岁时,他已经在京城做官,一面感于自己的学业日益荒怠,一面又回想到这段童年的受教生活,便请人绘了一幅图画,并写了本文作为纪念和鞭策。这篇文章和蒋士铨的《鸣机夜课图》一样,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对于子弟童年时代的学业以至品德教育的重视,从而收到家庭教育方面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