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彭尺木进士书(清)袁枚
来书教以禅学,引文文山诗语云云(1)。似乎文山不遇楚黄道人,便不能了死生者。仆不以为然。
古豪杰视死如归,不胜屈指,倘必待禅悟而后能死节,则佛未入中国时,当无龙逢、比干(2)。居士之意,以为必通禅而后能了生死耳。殊不知从古来不能了生死者,莫如禅。夫有生有死,天之道也。养生送死,人之道也。今舍其人道之可知,而求诸天道之不可知,以为生本无生,死本无死,又以为生有所来,死有所往。此皆由于贪生畏死之一念萦结于胸而不释,夫然后画饼指梅(3),故反其词以自解,此洪炉跃冶(4),庄子所谓不祥之金也。其于生死之道了乎否乎?子路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5)当时圣人若逆知后之人必有借生死以惑世者(6),故于子路之问,萌芽初发而逆折之。
来书云:生死去来,不可置之度外(7)。尤谬。天下事有不可不置之度内者,“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是也(8)。有不可不置之度外者,“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也(9)。若以度外之事而度内求之,是即出位之思(10),妄之至也。
虽然,“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11)。使佛果能出死入生,仆亦何妨援儒入墨(12)。而无如二千年来,凡所谓佛者,率皆支离诞幻,如捕风然,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祷之而不应。如来、释迹与夏畦之庸鬼同一虚无(13),有异端之虚名(14),无异端之实效,以故智者不为也。试思居士参稽二十年,自谓深于彼法者矣。然而知生之所由来,能不生乎?知死之所由去,能不死乎?如仆者自暴自弃(15),甘心为门外人矣。然而不知生之所由来,便不生乎?不知死之所由去,便速死乎?生死去来,知之者与不知者无以异也。盍亦听其自生自死,自去自来而已矣。
《易》曰:“乾坤毁,则无以见易(16)。”言乾坤有时而生死也。《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17)言陵谷有时而来去也。生死去来,天地不能自主,而况于人?居士宁静寡欲,有作圣基,惜于生死之际,未免有己之见存,致为禅氏所诱。有所慕于彼者,无所得于此故也。独不见孟子之论生死乎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18)。”陶潜之论生死乎曰:“浮沉大化中,不恋亦不惧。”士君子纵不能学孟子,亦当法渊明。名教中境本廓然,奚必叛而他适!
昔曹操聘虞翻(20),翻笑曰:“孟德欲以盗贼馀赃污人耶?”居士把我之意有类孟德,故敢诵仲翔之语以奉谢。
注释:
(1)文文山:文天详,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吉水人。宋末宝祐状元,官江西安抚使。端宗时拜右丞相,封信国公。与元军战,兵败被俘,就义于大都。彭尺木来信附《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九袁枚文后,有关文天详一段云:“昔文信公在燕狱时遇楚黄道人,受出世法,始得脱然于生死之际,故其诗云:‘曾知真患难,忽遇大光明。’又云:‘莫笑道人空打坐,英雄敛手即神仙。’”(2)龙逢:关龙逢,夏贤臣。夏桀无道,龙逢犯颜极谏。桀怒,囚而杀之。比干:商末大臣。纣无道,比干屡次谏止,被纣剖心而死。(3)画饼:典出《三国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因指徒有虚名、无补于事为“画饼”。指梅:望梅止渴。典出《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这里与“画饼”同指空想。(4)洪炉跃冶:语出《庄子大宗师》:“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5)“子路问死”三句:见《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6)逆知:预先知道。(7)“来书云”三句:彭尺木信云:“先生英雄根性,所未留意者,独此一着耳。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其可以人生一大事而置之度外乎?”(8)“德之不修”二句:见《论语述而》。(9)“死生有命”二句:见《论语颜渊》。(10)出位之恩:非分之想。语出《论语宪问》:“曾子思不出其位。’”(11)“富而可求”三句:见《论语述而》。执鞭之士,指给人充当仆役。(12)援儒入墨:把儒家学说与墨家学说等同起来。(13)夏畦:语出《孟子滕文公下》:“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夏畦本意指夏天在田地里劳动的人,此即指无作为的平民。(14)异端:指儒家以外的学说。取义于“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15)自暴自弃:《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后多指自甘落后,不图上进。(16)“乾坤”二句:见《易系辞上》。(17)“高岸”二句:见《诗小雅十月之交》。(18)“夭寿不贰”二句:见《孟子尽心上》。不贰,没有两样。(19)陶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下引句见陶渊明《神释》诗:“浮沉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大化,即宇宙万物生息变化。(20)曹操:字孟德,谯人。汉末位置丞相、大将军,封魏王。统一黄河以北,形成鼎立局面。子曹丕篡汉后,尊为魏太祖武帝。虞翻:字仲翔,三国时吴名士。汉末应召为侍御史,不就。曹操欲辟其为司空,翻云:“盗跖欲以馀财污良家耶?”不应。
乾隆年间,程朱理学盛行,而佞佛参禅也是当时士大夫的一种时尚,这封信就是袁枚对这种时尚的有力批驳。
彭尺木(1740-1796),名绍升,字允初,号尺木居士、知归子,江苏长洲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未出仕。他精研佛学,以参禅为事,在所著《一行居集》等集中,颇多佛学论述。在他给袁枚的信中,劝袁枚信佛参禅;而袁枚生平提倡人性,强调生的乐趣,对扼杀人性的佛教素持反对态度,所以在此信中予以辩驳。彭尺木结袁枚的信很短,袁枚针锋相对,逐条讨论,就“生死”这个主题展开,提出注重人道,不盲从天道。
文章献疑送难,合情合理;紧紧抓住实质,不断运用正反两方面论据进行辩论,有破有立,使全文浑然一气,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