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慧寺记(清)刘大櫆
余客居京师无事,间从友人薄游京城之外[2],而环城之四野,往往有佛寺,宏阔壮丽,奇伟不可胜计。询之,皆阉人之葬地出。阉人既卜葬开此[3],乃更创立大寺于其旁,使浮屠者居之[4],以为其守冢之人。而其内又必请于中朝之贵人,自公辅以上有名当世者为文[5],而刻石以记之。
出西直门过高粱之桥[6],西北行三里许,其地为宛平香山之畏吾村[7],有寺曰大慧。自远瞻之,高出松栝之表[8],其中堂有大佛,长五丈余,土人亦呼为“大佛寺”云,盖明正德中,司礼太监张雄之所建也[9].寺后积土成阜[10],累石为山,山阜之峻,下视平地殆数仞。其石皆自吴之震泽舟载而舆致焉[11]。山石嵌空玲珑,登其石罅以望远,内见外,外不知有内。寺左建佑圣观,而于土阜高平之处建真武祠,大学士李东阳为文[12],立石祠门之外。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13],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寺之西,坟壤累累,而石人石兽,巍然夹待于前,大抵雄族亲之冢也。
夫被其使中朝之贵人为文,固若挟之以不得不作之势;而彼贵人者,亦逆俯首下气,承之以不敢不作之心。天下未有不相知而可以挟之使必然者,原其初,必自中朝之贵人与宦寺有相知之旧。夫以中朝之贵人而与宦寺有相知之旧,则彼其所以为贵人者,未必不出于宦寺之推引。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彼推引不出于宦寺而甚良宦寺,则是惟恐宦寺之能为祸福于我,此孔子之所谓患得而患失也[14]。
为人臣而患得患失,则其归且将无所不至。且使患得而果可以得之,患失而果可以无失,吾亦安得而使其不患?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寺?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
注释:
[1]大慧寺:即大佛寺,明朝正德八年(1513)建,位于北京西直门外魏公村。其大悲殿内原有五丈高的大铜佛一尊,日伪时期被日军毁掉,现有大佛系木胎砺粉描彩,为解放后补制。现大悲殿内仍保存着原来的二十八诸天(佛之护法)及彩色工笔连环画等。[2]薄:迫近。[3]卜葬:选择葬地。卜:选择。[4]浮屠:这里指僧人。“浮居”亦作“浮图”。[5]公辅:指朝中大臣。[6]西直门:旧北京城西北城门。高梁:即高梁河。《清一统志》:“高梁河在西直门外半里,自昌平州沙涧东东南流,经高梁店,又东南流入都城积水潭。……上有高梁桥。”[7]宛平:旧县名,为明、清顺天府治所在地,辖区在京城以西,1952年并入北京市。[8]恬(tiàn天去声):即桧树,一种柏叶松身树。表:树梢。[9]正德:明武宗年号(1506—1521)。张雄:司礼监太监,受到明武宗宠爱,与张忠、张锐恣肆用事,号称“三张”。[10]阜:小山。[11]震泽:江苏省吴江县旧名震泽。舆致:车载而至。[12]李东阳:明朝诗人,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湖南茶陵县)人,官至吏部尚书。宦官刘谨专权时,李依附周旋,颇为时人所不满。[13]世宗:即朱厚熜,明嘉靖皇帝。[14]患得患失:《论语阳货》:“鄙夫可与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患:忧虑。
此文主旨不在记游,而在讽世。文章借大慧寺之兴建,明大学士李东阳借大慧寺之兴建,明大学士李东阳竟为太监所挟为其撰写碑文一事,讥剌官场患得患 失,阿附权势之风,虽托讽于古,并未明指时事,也还是切中时弊的。此文后半纯系议论,笔力遒劲,推理严密,极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