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湘集》自叙(清)姚莹
天下之事,有适然而合,不知其然者,其风之过箫乎?世之为箫也,六其窍。大地之箫也万之,若川、若谷、若深林、若阜草、若筱簜[1]、若松栝[2];若毛群鳞羽类,高者若鸾哕[3]、若鹤唳,下者若虎啸、若龙吟、若蛙蚓之鸣。箫之为族不同,大地之风一也。风之为物,若呜呜、若肃肃,时而泠然,时而飒然,至于鼓天地,晦日月,其为情状亦不同,所以感于物而后动,则又一也。
故人之吹箫者,不离乎宫商徵羽[4],而听之者,或超然遗世,或泣下沾襟,惟吹之者之异其情也,故所感亦异,若吹者之感于物,而异其情也,则亦有然矣。世有闻吹箫而不知感者,非宫商之不调,徵羽之不和也,无亦所感 ,而吹者其情未至,有强作者乎?若风之过箫也,必无是矣。
夫诗者,亦人之箫也,是其作也,不可以无风。苟无风,虽天地不能发其声音,而何强作之有哉!强而作者,虽引宫商、刻徵羽,吾弗之善也。知斯说者,可与言诗矣。嘉庆十九年冬月日[5]。
注释:
[1]筱:小竹。簜(dàng):大竹。[2]松栝:松树、桧树。[3]哕(huì):象声词。这里指鸾鸣声。[4]宫商徵羽:这里代指曲调。[5]嘉庆十九年:1814年。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幸翁。安徽桐城人。喜庆十三年(1808)进士,选福建平和县知县。鸦片战争期间任台湾道,会同总兵达洪阿率军民抵抗侵台英军。咸丰初,授湖北盐法道,旋擢广西、湖南按察使。
他是姚鼐的侄孙,为文承袭家学,与梅曾亮、管同、方东树称“姚门四弟子”。但他为文并不株守桐城家法,而能“指陈时事利病,慷慨深切”,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著有《中复堂全集》。
本文选自《中复堂全集》中《东溟文集》卷二,是作者诗集的自叙。文章以大量生动的比喻 ,阐明了作诗要“感于物而动”,自然而发的观点。这一观点可追溯到《礼记乐记》所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言。”而此文的笔法则从韩愈《送孟东野序》变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