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稚存论诗书(清)袁枚
文学韩[2],诗学杜[3],犹之游山者必登岱[4],观水者必观海也。然使游山观水之人,终身抱一岱一海以自足,而不复知有匡庐、武夷之奇[5],潇湘、镜湖之妙[6],则亦不过泰山上一樵夫。沿海中一舵工而已矣。古之学社者,无虚数千百家[7],其传者皆其不似杜者也[8]。唐之昌黎、义山、牧之、微之[9],宋之半山、山谷、后村、放翁[10],谁非学杜者[11]?今观其诗,皆不类杜。稚存学杜,其类杜处,乃远出唐宋诸公之上,此仆之所深忧也。昔人笑王朗好学华子鱼,惟其即之过近,是以离之愈远。董文敏跋张即之贴,称其佳处不在能与古人合,而在能与古人离。
诗文之道,何独不然[12]?足下前年学社,今年又复学韩。鄙意以洪子之心思学力[13],何不为洪子之诗,而必为韩子、杜子之诗哉?无论仪神袭貌[14],终嫌似是而非。就令是韩是杜矣。使韩、杜生于今日,亦必别有一番境界,而断不肯为从前韩、杜之诗。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15],落笔时亦不甚愉快。肖子显曰:[16]“若无新变,不能代雄[17]。”庄子曰:“迹,履之所出,而迹非履也[18]。”此数语,愿足下诵之而有所进焉。
注释:
[1]稚存:洪亮吉,字稚存。乾隆进士,工诗、骈文。著有《洪北江全集》。[2]韩:指韩愈,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3]杜:指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4]岱:泰山的别称。也叫岱宗、岱岳。[5]匡庐:庐山又称匡庐,传说古有匡俗结庐此山,故名匡庐。武夷:武夷山,在江西、福建交界处。[6]潇湘:湖南境内之湘水在零陵西会合潇水,称潇湘,为三湘之一。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7]无虑:不用仔细计虑就可以知道。[8]“其传者”句:那些能留传后世的都是不同于杜甫诗的。[9]昌黎:韩愈。义山:李商隐。牧之:杜枚。微之:元稹。[10]半山:王安石。山谷:黄庭坚。后村:刘克庄。放翁:陆游。[11]夜班非学杜者:夜班不是学杜的呢?[12]“诗文之道”二句:为诗为文的道理,何尝不是这样?[13]鄙意:谦词,称自己的意见、看法。洪子:指洪亮吉。[14]仪神袭貌:模拟形貌,袭取精神。[15]“得人之得”句:得到前人已经创造的东西,而不能得到自己创造的东西。[16]肖子显:南朝人,字景阳,由齐入梁,累迁吏部尚书,加侍中。工文词,著有《后汉书》、《南齐书》、《贵俭集》等。[17]“若无新变”二句:肖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评述历代作家,强调创新,认为文章“称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文章若因袭前人,没有新的创造,就不能称雄于新的时代。[18]“迹,履之所出”三句:《庄子天运篇》:“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方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庄子反对蹈袭先王陈迹,认为迹是先人的脚印,不能代替自己的脚印。
这封论诗的书信着重谈的是师古和创新的问题。诗歌创作要学习古人,借鉴古人。有没有这个借鉴至为重要,这里有文野之分、精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但是借鉴不等于抄袭模拟,照猫画虎,用模仿代替自己的创造。袁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他强调学杜而不类杜,若“即之过近”,则“离之愈远”。他认为学古人学得好的,“不在能与古人合,而在能与古人离”。不可否认,诗的形式、艺术技巧,有其相继承的传统关系,但是诗人生活的时代、环境不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不同。“性情遭遇,人人有我在焉”(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后代的诗人不必同于古人,也不可能同于古人。因此变化也是必然的,师古之中就有孕育着创新的因素。袁枚还认为,如果写出来的诗完全像古人,“是韩是杜”,毫无时代气息,毫无诗人个性,那么人们“仍读韩杜之诗,必不读类韩类杜之诗”。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这封信情间恳切,循循善诱,批评尖锐,但不尖刻;既阐明了自己的正确主张,又不盛气凌人。在写作上也很有特色。首先,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说明深刻的道理。信的开头,提出“文学韩,诗学杜,犹之游山者必登岱,观水者必观海”。运用比喻充分肯定学韩、学杜的必要。接着笔意一转,又用泰山一樵夫、海上一舵工做喻,说明只学韩、学杜之不足。不用费更多笔墨,便把问题说得清清楚楚,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其次是征引有力。在告诫洪亮吉既要师古又要创新时,列举唐宋许多诗文大家,指出他们都是学杜而不类杜者,又举王朗华子鱼弊,董文敏跋张即之贴之得,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师古和创新的关系,有理有据,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