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五十二
小兒雜病門
千金方 【 唐•孫思邈】
鬾
論曰:凡小兒所以有鬾病者,是婦人懷娠,有惡神導其腹中胎,妒嫉他小兒令病也。鬾者,小鬼也。姙娠婦人不必悉招鬾魅,亦時有此耳。鬾之為疾,喜微微下痢,寒熱或有去來,毫毛鬢髮鬇髯[鬇髯 《千金》卷五客忤作「(上髟下倉)鬡」。]不悅,是其證也。宜服龍膽湯。凡婦人先有小兒,未能行,而母更有娠,使兒飲此乳,亦作鬾也。令兒黃瘦骨立,髮落壯熱,是其證也。
小兒直訣 【 宋•錢乙】
瘖
若患吐瀉,或大便後雖有聲而不能言,又能嚥物者,非失音,此腎怯不能上接於陽也,當以地黃丸主之。凡口噤不止,則失音語遲。
【 註 按前證多因稟腎小足。蓋腎脈繫於舌本,非地黃丸不能治。故患此證者,若仰首吹欠則嗽,如未應,須兼以補中益氣湯滋其化源;若陰火上炎,肺金受傷而失音者,亦治以前法。《保嬰集》云:小兒五六歲腎氣不足而不能言者,用菖蒲丸;口噤不能言者,用地黃丸。】
儒門事親 【 元•張從政】
痹
小兒風濕寒三氣合而為痹,及手足麻痹不仁,《內經》曰:榮虛衛實,皮膚不仁,痹而不知癢痛,可用鬱金散吐之,次服導水丸,輕寒之藥泄之;泄訖,次以辛溫之劑發散,汗出後,常服當歸、芍藥、烏附、乳、沒行經和血之藥則愈矣。
菊坡語叢
記
今小兒乳哺時,值母有孕。輒眉心青黑,泄瀉黃瘦,此病俗謂之記。《爾雅翼》言伯勞能療繼病。繼病者,母有娠而乳子,使子得疾如痁。
嬰童百問 【 明•魯伯嗣】
鬾病
巢氏云:小兒被鬾病者,凡婦人先有小兒未能行,而母繼有胎姙,令兒漸漸羸瘦骨立,毛髮稀黃不長,時作壯熱,大便不勻,乃鬾病也。又曰:繼病法當用紫霜丸下鬾乳,以益黃散補之,令小兒斷乳即安。消乳丸、異功散,亦妙劑也。其或他婦人有姙而抱他人嬰兒者,亦有此證,同此治法。有熱者龍膽湯。
本草綱目 【 明•李時珍】
繼病
按《淮南子》云:男子種蘭美而不芳,繼子得食肥而不澤,情不相往來也。蓋情在腹中之子故也。繼病亦作鬾病,鬾乃小鬼之名,謂兒羸瘦如鬾鬼也。大抵亦丁奚疳病。
明醫雜著 【 明•王綸】
小兒好睡
小兒時時好睡,乃脾虛困倦也,不必用溫膽湯。睡中驚動不安,是心血虛而火動也。蓋心虛則驚動,宜清心安神,養血降痰。及胷膈有痰,亦作驚動;又脾胃有傷,鬱滯不清,亦驚動不安。此又脾胃與痰所致,非由心血也。宜消食化痰,食去痰除則補脾胃。
【 註 愚按前證。若因心脾氣虛有痰,宜用參、朮、茯苓、五味以補心氣,當歸、芍藥、棗仁以養心血,桔紅、半夏以開痰滯。若脾肺氣虛,胷膈有痰,用補中益氣湯以補中氣,用膽星、天竺黃以化痰涎。若因飲食停滯而作,用四君子湯以健脾胃,用山楂、神麯以消飲食。若因脾虛而好睡,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脾氣,當歸、芍藥以生脾血。若因母飲酒,致兒醉好睡者,以甘草、乾葛煎湯解之;不應,用四君子湯。】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諸失血證
小兒九道出血,何為而然?蓋人之所有者,血與氣也。心者血之主,肺者氣之主,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榮養百骸,灌溉絲脈,升降上下,榮衛諧和,自然順適,一或不調,疾由生矣。或外為六淫所侵,內因七情所沮,氣乃留而不行,血乃壅而不濡,內外抑鬱,不能流注以榮於身,必有妄動之患。叔和以芤脈為失血之義,在七表屬陽故也。陽明主乎多氣多血,未有不因熱而得,蓋氣血俱熱,熱鬱內逼,失其常度,是以妄行。
有在襁褓患此證者,固非七情所傷,皆因乳母執著,不自寬釋,及咬辛辣之物,流於乳絡,兒飲之後,停滯不散,鬱蒸於內,亦能動血。或居重幃煖閣,火氣熏逼,不令常見風日,積溫成熱,熱極則涌泄,或吐或衄,大小腑亦多血來者。
有氣虛而邪熱乘之,則血不能循流故道,滲於諸經,亦生走失之證。其面晄白,脈沉微,血淡紫,口氣緩是也。
又況嬰孩脆弱,易虛易實。因熱內攻,血隨氣行,或壅而上逆,或下而忘返,遂有吐血、衄血、瀉血、溺血之證。然而血不苟動,因氣使之;風不自生,因熱而起。由是而論,可以類推。治法先明虛實,審得病源,隨經施治,藥餌無差,則不失其機要。
實則小柴胡湯加生地黃、絲茅根,或苦參亦好,并用水煎服;或(口父)咀五苓散合五和湯,亦加絲茅根、苦參水煎;及投消毒飲。次用局方鷄蘇丸、三黃丸間服。
虛則理中湯及人參芎歸湯,皆可服。間有醫者,見其血盛,以為熱極,過投涼劑,遂使血寒不能歸源而妄流,其色紫黯而凝滯,或成小片,當服薑、附之劑以溫之,自然流暢,毋致妄行為佳。
吐血
《全嬰論》云:夫吐血,榮衛氣逆也。榮者血也,衛者氣也。榮衛相濟,不失常道,一有所勝,則致妄行。血者水也,決之東則東流,決之西則西流,氣之使血,其勢如此。巢氏云:血者是有熱,氣盛而血虛,熱乘於血,血性得熱則流散妄行,氣逆則血隨氣上,故令吐血也。又或飲食太飽之後,脾胃內冷,不能消化,忽吐所食之物,氣血相衝,因傷肺胃,亦令吐血。若久嗽氣逆,而目浮腫而嗽吐血者,是虛損也。
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蓋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故能入於脈。夫榮者陰血也,所主在心,統化在脾,藏內在肝,宣布在肺,輸泄在腎,灌溉一身,滋養百脈諸經,由此而生毓焉。然血之所統者氣也,故曰: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是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陽生陰長,夫倡婦隨之道也。若氣一傷則變證百出,故妄行則吐衄,衰涸則虛勞,降下則便紅,熱陷則溺赤,滲於腸胃則為腸風,陰虛陽搏則為崩漏,此皆氣有殄戾之乖,而血乃生滲溢之患。然養陰者,可不先知養陽之道乎?小兒患之,多因稟賦積熱,或食膏梁厚味,或乳母七情鬱火所致。治法,若氣虛血弱,當以人參補之;陽旺則陰生血也。若四物湯者,獨能主血分受傷,為氣不虛也。若左寸關脈數而無力,血虛也,四物湯加參、朮。浮而無力,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尺脈數或無力,腎虛也,六味地黃丸。右寸關脈數而有力者,肺胃熱也,犀角地黃湯,後用四物湯加參、苓、白朮。尺脈數而無力,陰虛也,用六味地黃丸。若面黃目濇眵多手麻者,脾肺虛也,用黃芪芍藥湯。
衂血
衄血者,是五臟熱結所為也。血隨氣行,通流臟腑,冷熱調和,不失常度,無有壅滯,亦不流溢,血得寒而凝結,得熱而流散,熱乘於血,血隨氣發,溢於鼻竅也。又有因傷寒瘟疫,諸陽受病,不得其汗,熱無所泄,故從鼻而出也。
春冬衄者,用生地黃研取汁,加生蒲黃少許,砂糖井花水浸服之,愈。
秋夏衄者,用車前草一握洗淨,同生薑一處研取汁,入生蜜一匙,先拌滓塞鼻,次用新汲水和蜜,并車前草生薑汁飲之,即愈。
又方:生蘿蔔取根搗自然汁,仰頭滴入鼻管中,即止;次以新汲水和蜜、蘿蔔汁飲之,良。
因驚仆氣散,血無所羈而致鼻衄者,用異功散加柴胡、山梔。左臉青而兼赤者,先用柴胡清肺散,後用地黃丸。右臉赤,乃肺大腸實熱也,用瀉白散。鼻色赤,乃脾胃實熱也,用瀉黃散。微赤,乃脾經虛熱也,用異功散加升麻、柴胡。色深黃,用濟生犀角地黃湯,後用楊氏地黃散。淡白色,用六君子湯。頰間赤色,用四物湯加山梔。赤甚,用五淋散。小便赤色,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脣色白,用六君子湯;久不愈,用麥門冬飲子。若初病元氣未虧,乳食如常,發熱壯熱,二便秘結,作渴飲水,臥不露睛者,悉屬形病俱實,當治邪氣。若病久元氣已虧,食少發熱,口乾飲湯,嘔吐泄瀉,肢體畏寒,臥而露睛者,悉屬形病俱虛,當補正氣為要。
便血尿血
大便下血者,是大腸熱結,損傷所為也。臟氣既傷,風邪自入,或蓄熱,或積冷,或濕毒流於脾胃,或甘食傷於臟腑,因茲冷熱交擊,疳濕互作,致動血氣,停留於內,凝滯無歸,滲入腸中,故大便下血也。或有腹脹冷氣,在內攻衝,亦令大便下血。又因風冷乘虛,客入脾胃,或瘀血在於腸胃,濕毒下如豆汁,又甘傷於臟,亦能便血。若上焦心脾積熱,施注大腸,亦令大便下血也。亡血,脾弱必渴,久則血虛,其人必肌體萎黃,頭髮不黑矣。
溺血者,蓋心主血,與小腸相合,血之流行,週遍經絡,循環腑臟,若熱聚膀胱,血滲入脬,故小便血出也。
經云:肺朝百脈之氣,肝統諸經之血。又云:氣主呴之,血主濡之。蓋榮血為水穀之精氣,灌溉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若脾胃有傷,榮衛虛弱,行失常道,故上為衄血、吐血,下為尿血、便血矣。若外感風邪則血鮮,為腸風,內傷則血濁,為臟毒。又熱入大腸則大便下血,熱入小腸則小便出血。然小兒多因胎中受熱,或乳母六淫七情,厚味積熱,或兒自食甘肥積熱,六淫外侵而成。若因乳母食厚味者,加味清胃散。怒動肝火者,加味小柴胡湯。憂思鬱怒者,加味歸脾湯。稟父腎燥者,六味地黃丸。兒有積熱,小便出血者,實熱用清心蓮子飲,虛熱用六味地黃丸。大便出血者,犀角地黃湯;風邪外侵者,倉廩散。病後元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糞前見血者,四君加黃連製吳茱萸。糞後見血者,四君加吳茱萸製黃連。若嬰兒以治母為主,餘當臨證制宜。
瘖
經云:舌者,音聲之機也;喉者,音聲之關也。小兒卒然無音者,乃寒氣客於會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致其門闔不啟,故無音也。若咽喉音聲如故,而舌不能轉運言語,則為舌瘖。此乃風冷之邪客於脾之絡,或中於舌下廉泉穴所致也。蓋舌乃心之苗,心發聲為言,風邪阻塞經絡,故舌不能轉運也。若舌本不能轉運言語,而喉中聲嘶者,則為喉瘖。此亦為風冷所客,使氣道不通,故聲不得發而喉無音也。然或風痰阻塞,或因心經氣虛,或因脾之脈絡受風,或因風痰滯於脾之絡,或因脾氣不足,或胃中清氣不升,皆足以致瘖。大抵此證亦有稟父腎氣不足,不能言者;有乳母五志之火遺兒,熏閉清道,不能言者;或兒病津液耗損,會厭乾涸,不能言者;或腎氣不充,虛火上炎傷肺,不能言者;有驚風中風,不能言者。若遺熱與津液耗者,用七味白朮散。清氣不升者,用補中益氣湯。稟腎不足,與虛火傷肺者,用六味地黃丸。若仰首欬嗽,肢體羸瘦,目白睛多,或兼解顱、呵欠、咬牙等證,悉屬腎虛,非地黃丸不能救也。
卒失瘖
巢氏云:喉嚨者,氣之道路;喉厭者,聲音之門。門戶有暴寒氣,客於喉厭,得寒即不能發聲,故卒然失音也。不能語者,語聲不出,非牙關噤也。
病後瘖
錢氏論腎怯失音相似病,吐瀉及大病後雖有聲而不能言,又能嚥藥,此非失音,為腎怯不能上接於陽故也,補腎地黃丸主之。失音乃卒病耳。
癎瘥語瘖
巢氏《病源》云:小兒發癎瘥後,六七歲不能語,乃風癎發之時,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瘈瘲,或脊背強直,或頸項反折,屈搐如數,皆由小兒當風取涼,乳哺失節之所為也。而癎發瘥後,不能語者,是風癎。因兒衣厚汗出,以兒乘風取涼太過,為風所傷得之。其初發之狀,屈指如數,然後發瘈瘲是也。心之聲為言,開竅於口,其癎發雖止,風冷之氣,猶滯心之絡脈,使心氣不和,其聲不發,故不能言語也。
不寐
經曰:陽明,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又曰:胃不和則臥不安。夫人身之衛氣,晝則行於陽,夜則行於陰。陽主動,陰主靜。寤則魂魄志意散於腑臟,發於耳目,動於肢體,而為人身指使之用;寐則神氣各歸五宮而為默運之妙矣。若脾胃氣盛則腑臟調和,水穀之精各各融化,以為平和之氣。若胃氣一逆,則氣血不得其宜,腑臟不得其所,不寐之證,由此生焉。當用四君、遠志、酸棗仁。肝腎虛熱者,六味丸。心血不足者,真珠母丸。思慮過度者,歸脾湯。精神短乏者,人參養榮湯。病後餘熱者,酸棗仁湯。膽虛不得眠者,人參竹葉湯。肝火不寧者,加味小柴胡湯。振悸不得眠者,四君、生薑、酸棗仁。夜啼驚哭不寐,各詳別證,當參求之。
喜笑不休
經曰:心藏神有餘則笑不休。又曰:在臟為心,在聲為笑,在志為喜。又:火太過曰赫曦,赫曦之紀,其病笑謔狂妄。又云:少陰所至為喜笑。又云:精氣併於心則喜。此數者,皆言屬心火也。若笑不休,呻而為腹痛,此水乘於火,陰擊於陽,陽伏熱生,狂妄譫語,不可聞,心之損矣。扁鵲云:其人脣口赤色者可治,青黑者死。若腎水虛涸,不勝心火,而喜笑不休者,用六味地黃丸。肝火熾盛,能生心火,而喜笑不休者,用柴胡清肝散。餘兼別證,各從其證而參治之。
繼病
繼病者,以他人相近,病能相繼,故曰繼病。女子氣血上為乳汁,下為經水。小兒飲交乳且病,況其大分已榮於胎,而乳汁之漓可知,能無使兒病乎?則又何鬼神之咎為也!《千金》炙伏翼熟嚼哺兒,而懷姙者帶伯勞鳥毛白馬眼,不能滋榮氣血,乃徒剝裂禽獸。
海藏云:坐者為相繼,死者為傳尸。有脈而無氣,謂之尸厥;有氣而無脈,謂之行尸。
丁奚、哺露、客忤、無辜,四異病也。
陽易、陰易、百合、狐惑,四奇病也。
渴
潔古論渴有三種:
一者,實熱積於心脾,煩躁,大渴引飲,宜白虎湯。謂不因吐瀉大病,忽然而作。
二者,因久病,或取轉過度,致脾虛引飲,宜白朮散。
三者,因患濕熱病,熱結膀胱,小便不利,大渴引飲,有表裏證者,宜五苓散主之。
《百間》云:小兒脣紅如丹即發渴,紅甚焦黑則危篤。若三焦虛煩作渴者,用三黃湯。傷寒後脣口焦者,用白虎湯、竹葉湯。瀉利作渴者,用四苓散之類,常治暑積。心脾煩渴引飲者,用白虎湯。下痢脾虛作渴者,用七味白朮散。
熱結膀胱,小便秘渴者,用五苓散。上焦虛熱者,用四君子湯。膏粱積熱者,用清胃散。脾胃積熱者,用瀉黃散。中氣虛熱者,用異功散。腎水虛熱者,用六味丸。其餘疳證發熱,各詳本證。胎稟所致者,當各審其因。若悞用寒涼降火,脾胃復傷,則腹脹而為敗證矣。
海藏云:治發渴,四君子加乾葛、枇杷葉,先以棗湯煮過炙乾,用各等分,入木瓜少許,同煎服,亦治虛渴法也。
濕熱
小方脈論小兒渴病吃水,大多腹脹泄瀉,此病得之心臟熱,心與小腸合,小腸亦受熱,小腸既熱,其氣上行,奔胃口,致孩子吃水,其水待奔小腸,被小腸氣熱,滲泄不及,轉入大腸。如治之先下淋藥。後下涼心臟藥,然後止渴,乃效。此五苓散證也。
幼幼近編 【 明•陳治】
尾骨痛
痛甚屬痰,二陳加木香、陳皮、前胡、黃蘗、知母。至陰分作痛,屬陰虛濕熱,六味丸加當歸、牛膝、防己、黃蘗、知母、肉桂、紅花。
方
白蘚皮湯 【 《千金方》】 治小兒客鬾挾實。
白蘚皮 大黃 甘草各二兩 芍藥 茯苓 細辛 桂心各十八銖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分三服。
葛花解酲湯 【 《錢氏直訣》,下同】
白荳蔻 砂仁 葛花各五錢 乾生薑 白朮 澤瀉 神麯炒黃,各二錢 白茯苓 陳皮 人參 猪苓各一錢半 木香五分 青皮三錢
右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服。薛己曰:按前湯氣味辛散,不得已用之耳。蓋酒病服之雖效,頻服則陰損元氣,折人長命,可不慎哉!
菖蒲丸 治心氣不足,不能言語。
石菖蒲 赤石脂各三錢 人參五錢 丹參二錢 天門冬 麥門冬各去心,一兩,焙
右為末,蜜丸菉豆大,每服十丸。若病後腎虛不語,宜服地黃丸。
止汗散 治睡而自汗。
故蒲扇燒
右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
吉氏家傳方 治小兒患後聲不出。
酸棗仁去殼,一錢 白茯苓半錢 朱砂二錢
右件為末,丸如豆大,每服一丸,人參湯下。
通關散 治小兒驚風并退,只是聲啞不能言。
天南星炮為末 每服嬰孩半字,三五歲半錢,八九歲一錢,豶猪膽汁調下,令孩兒吃嚥入喉中,便能言語。
集驗方 治小兒驚退而啞,不能言語。
木通剉 防風去蘆 川升麻 羚羊角屑 桂心以上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半
右件藥搗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少許,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又
臘月牛膽釀天南星不拘多少
右研細,每服半字,薄荷湯調下,臨臥服。兒大者,服一字至半錢。
千金大補心湯 治小兒癎瘥後,風冷留滯於心絡,使心氣不和,語聲不發。
黃芩 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 石膏 半夏 遠志肉各四兩 生薑六兩 飴糖一斤許 大棗二十枚 桂心 甘草 茯苓 地黃 阿膠 麥門冬各三兩
右件藥(口父)咀,每服一大撮,入前飴糖半匙許,水一盞半,煎半盞服之。
中風失音方 《聖惠》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語,舌根強硬。
陳醬汁半合 人乳二合
右件藥相和令勻,少少與兒服之。
張渙竹瀝膏 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語,牙關緊急。
竹瀝依法旋取 地黃汁 蜜各半合,已上攪勻 桂心為末 石菖蒲一寸九節者取末,各一兩
右件都一處調勻,慢火熬成膏,硬軟得所,如皂子大,每服一粒,取梨汁化下。
救生菖陽湯 治小兒中風,昏迷不語。
石菖蒲 天麻 生烏蛇肉 全蠍 白殭蠶 附子炮去皮臍 羌活 人參 白附子各半兩
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五片,薄荷五葉,煎至一盞,濾去滓,溫熱,時時服。
醒脾散 治小兒驚搐後不語。
甘草炙,一錢 冬瓜子 防風各半兩 人參一分
右件為細末,每服一錢,用水一盞,入竹葉數片,燈心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臨臥。
傷寒失瘖方 茅先生治傷寒失音,語不得。
金毛狗脊 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用黃蠟一塊,指頭大,水六分,同煎四分服。
集驗方 治小兒傷寒失音,不能語。
桂指面大 右含桂口中,漸漸聲音如舊。
人參芎歸湯 【 《證治準繩》,下同】 治九道血妄行。
人參 川芎 當歸酒洗,各半兩 荊芥二錢半
右,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無時。
黃芩丸 治小兒衄血,吐血,下血。
黃芩為末
右煉蜜丸如鷄豆大,三歲一丸,濃鹽湯下。柏葉石榴花為末,吹鼻,治衄血吐血。一方:定州磁器末,治嘔血,破血,止血。
茅花湯 治鼻衄不止,吐血,下血。
茅花一大把
右,水三盞,煎濃汁一盞,分二服,即瘥。無花,根、梗代之。兼治血痢黑痢。
四物湯 治血虛發熱煩躁,或晡熱作渴,頭目不清。若因脾虛不能生血者,用四君子湯。
當歸 熟地黃各二錢 芍藥 川芎各一錢
右,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 治傷寒溫病,失於表汗,致內有瘀血,吐血,面色黃,大便黑,及瘡痘出,多以此解之。
犀角鎊 牡丹皮各一兩 生地黃汁八錢 赤芍藥七錢
右,每服二錢,水煎服。
黃芪芍藥湯 治衄多歲,面黃眼濇,多眵手麻。
黃芪三兩 羌活半兩 甘草炙 升麻 葛根 芍藥炒黃,各一兩
右,每服三錢,水煎服。按此手足太陰陽明藥也。然血虛久則陽亦虛矣,故血不足則麻木,陰虛火動,變證百出,實非風也。此出升陽滋陰例。
人參黃芪散 治血勞客熱,消瘦倦怠,口燥咽乾,日晡潮熱,五心煩熱,盜汗胷滿,食少作渴,欬吐時有膿血。
天門冬去心,三兩 半夏 知母炒黃 桑白皮 赤芍 黃芪 紫菀 炙草 鼈甲醋炙,各半兩 白茯苓 柴胡 秦艽 生地黃 熟地黃 地骨皮各二兩 人參 桔梗各一兩
右剉散,每服三五錢,水煎服。一方有生薑。
柏枝飲 治小兒衄血、吐血。
柏枝乾者 藕節乾者
右,等分為末,三歲半錢,藕汁入蜜沸湯調下。一方,白芍藥為末,磨犀角汁調,治咯血衄血。
辰膠散 治小兒吐血。
阿膠炒 蛤粉等分 辰砂少許
右為末,和粉紅色,三歲一錢,藕汁和蜜調下。
紫參散 治吐血。
紫參 山梔 生地黃各一兩 刺薊一分,燒灰 亂髮一分,燒灰俱存性,已上搗羅為極細末,次用 蒲黃 伏龍肝各一分,并細研
右件都拌勻,每服半錢至一錢,煎竹茹湯調下。
湯氏地黃丸 治榮中熱及肺壅鼻血生瘡,一切丹毒。
生地黃 赤芍藥 當歸 川芎各等分
右(口父)咀,水煎去滓,量大小加減服。如鼻衄臨熟入生蒲黃少許,生瘡加黃芪等分,丹毒加防風等分,同煎,累驗。
麥門冬飲子 治吐血久不愈者。
五味子十粒 麥門冬去心 黃芪各一錢
龍膽丸 治小兒衄不止。
黃連 龍膽草各等分
右為末,糊丸如小豆大,三歲三十丸,或作散子,以濃鹽水送下。
蘗皮湯 治小兒衄血。
蘗皮 當歸身 人參 生地黃各五分
右,水煎服。
槐花散 治衄血。
槐花炒,一兩 蒲黃半兩 川百薑一分
右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新水調下。
蘗皮湯
蘗皮 山梔子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右(口父)咀,三歲一錢,水一小盞,煎三分,去滓服。
膠黃散 治小兒大衄,口鼻內出血不止。十五六歲兒陽盛,多此病。
阿膠一兩 蒲黃半兩
右為末,三歲半錢,生地黃汁微煎調下,食前服。
五倍丸 治小兒大便下血,如腸風臟毒。
五倍子乾
右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三歲三十丸,米湯下。
訶灰散 治小兒因疳大便有血。
訶子燒灰存性
右為末,米湯調下,食前服,三歲一錢。
桃膠丸 治小兒小便出血,陰莖中痛。
桃膠一塊,如棗大
右,水一盞半,煎三分,日進三服。下石子如豆,石盡止藥。
火府散 治小兒小便出血。
木通 生地黃 甘草 黃芩
右為末,水一盞,煎六分,不時溫服。
車前散 治熱盛積於小腸,甚則尿血。
牡蠣半兩,燒為粉 車前子 甘草炙微黃剉 川(石卜)硝各一分
右搗羅為散,每服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不拘時服。
三黃湯
黃芩 黃連 黃蘗各等分
右,水煎服。
聖惠黃連散 治小兒心肺積熱,渴不止,咽喉乾痛。
黃連去鬚 川升麻 白茯苓 麥門冬去心焙 射干 元參 甘草炙微赤剉 桑根白皮 黃芩各半兩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青竹葉七片,煎五分,去滓,入蜜半合,更煎一兩沸,放溫,時時與兒呷之。
麥門冬散 治小兒心肺熱壅,口渴不止。
麥門冬去心 梔子仁 犀角屑 甘草炙 知母 黃芩各半兩
右為散,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煎五分,不計時候服,亦可量兒大小加減服。
聖惠銀飲子 治小兒熱渴不止。
銀五兩 石膏 寒水石 蠶蛹繭各二兩
右件藥,以水三升入銀石三味,煎至一升去銀石,次下蛹繭煎至七合,去滓,每服半合,不計時候,溫服之,量兒大小加減。
瓜蔞根散 治小兒熱渴不止,煩悶。
瓜蔞根三分 黃芩 知母各半兩
右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小麥:粟米一百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又方
瓜蔞根三分 黃芩半兩 小麥半合
右件以水三盞,煎取一盞,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又方
生葛汁 竹瀝各二合
右件汁相和令勻,不拘時服半合,量兒大小加減。
茅先生胡黃連散 治小兒諸渴及疳渴,解諸熱。
胡黃連 麥門冬 乾葛 元參 甘草炙 枇杷葉炙去毛
右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七分一盞,生薑一片,同煎五分,後放蜜三五滴,同煎至四分,溫服。
聖惠蘆根散 治小兒壯熱不止。
蘆根 黃芪蜜炙 人參 甘草炙 麥門冬 知母各半兩
右件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七片,粟米一百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溫服,量兒之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麥門冬湯 治小兒夏天服藥大下後,胃中虛熱,渴欲飲水。
麥門冬 甘草 龍骨各四分 枳實 黃芩 茯苓 人參各三分
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為三服。服此湯後,渴不止,取水芹煮濃汁飲之,間湯服之,甚者恣意與之服。
蘆根飲子 治小兒壯熱渴,兼吐不止。
生蘆根切,五合 淡竹青皮 人參各八分 桔梗五分 知母一錢 粟米三合
右以水五升,煮之一升半,量兒大小與之服。
瓜蔞湯 治小兒熱渴,或吐下後虛熱渴。
瓜蔞五分 黃芩三分 知母 蘆根各二分 生米二合 麥門冬三合
右切,以水五升,煮二升,如飲漿水度服之。
錢氏白朮散
人參切去頭 白朮 木香 白茯苓去皮 甘草剉炒 藿香葉各一兩 乾葛二兩,剉
右為粗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如飲水者,多煎與之,無時。
小方脈論方 治渴先下淋藥。
郁金 滑石各一兩 旱蓮子半兩
右件為末,每服半錢,煎葱湯調下,急進三服涼心藥。
又 欲止渴,先涼心臟。
烏賊魚骨 海浮石各一兩 蒲黃炒半兩
右末,每半錢,用枇杷葉湯下。
仲景酸棗湯 治虛勞煩不得眠。
酸棗仁炒一錢 甘草 知母炒 茯苓 芎藭 生薑各五分
右,水煎服。
本事鼈甲丸 治膽虛不得眠,四肢無力。
鼈甲 酸棗仁炒 羌活 黃芪炒 牛膝酒炒 人參各一兩 五味子五錢
右為末,煉蜜丸梧子大。
本事真珠母丸 治肝膽二經因虛內受風邪,臥則魂散而不守,狀若驚悸。
真珠別研細,七錢半 當歸 熟地黃各一兩半 人參 酸棗仁炒 柏子仁各一兩 犀角屑 茯神 沉香 龍齒各半兩
右為末,煉蜜丸小豆大,辰砂為衣,每服二十丸,白湯下,日午夜臥各一服。
人參竹葉湯 治虛煩不得眠。
人參 竹葉 甘草各二錢 半夏 小麥 麥門冬各一錢五分
右每服二三錢,薑二片,粳米一撮,水煎服。
單方
小兒中蠱欲死者:甘草半兩,水一盞,煎五分服,當吐出。 【 《千金方》】
小兒中蠱下血欲死:搗青藍汁頻服之。 【 《聖惠方》】
小兒年至四五歲不語者:赤小豆末,酒和敷舌下。 【 《千金方》】
舌蹇語吃:川椒以生麵包丸,每服十粒,酢湯送下。 【 《救急方》】
治小兒吐血:燒蛇蛻皮末,以乳汁服之,併治重舌。 【 《千金方》】
又:取油三分,酒一分和之,分再服。
小兒尸疰勞瘦,或時寒熱:用鼈頭一枚燒灰,新汲水服半錢,日一服。 【 《聖惠方》】
小兒哭疰:梳頭垢,水服少許。 【 《千金方》】
治小兒悞吞針:取磁石如棗核大,或吞或含,其針立出。
治小兒悞吞鐵物等:用艾蒿一把剉,以水五升,煮取一升,服之即下。
治小兒蠷螋咬,繞腹匝即死,連搗蒺藜葉敷之。無葉,子亦可。
又:取燕窠中土,猪脂和敷之,乾即易之。
治小兒悞為諸骨及魚骨刺入肉不出者:水煮白梅肉研爛,調象牙末,厚敷骨刺處自軟。 【 《醫學綱目》】
小兒悞吞錢:用炭燒紅急搗為末,煎湯呷,士效。 【 《古今醫統》】
治小兒卒腹皮青黑:以酒和胡粉敷上。若不急治,須臾便死。仍灸臍上下左右去臍半寸,并鳩尾骨下一寸,凡五處各三壯。
母有娠,乳兒有病如瘧痢,他日亦相繼腹大,或發或差:以紅紗袋盛夜明砂,與兒佩之。 【 海藏方】
小兒生十餘月後,母又有娠,令前兒精神不爽,身體痿瘁,名為鬾病。用伏翼燒灰細研,以粥飲調下五分,日四五次。伏翼即蝙蝠也。 【 《聖惠方》】
醫案
張從政《儒門事親》曰:陳州長吏一小兒,忽病寐而不寤。一日,諸醫作睡驚治之,或欲以艾火灸之,或欲以大驚丸及水銀餅子治之。其父曰:此子平日無疾,何驟有驚乎?以子之病乃問於戴人,戴人診其兩手脈皆平和。戴人曰:若驚風之脈當洪大而強,今則平和,非驚風也。戴人竊問其乳母,曰:爾三日前曾飲酒醉否?乳母遽然笑曰:三日前夫人以煮酒見餉,酒味甚美,三飲一罌盡而睡。陳酒味甘而戀膈,酒氣滿乳,兒亦醉也。乃剉甘草、乾葛花、縮砂仁、貫眾煎汁,使飲之,立醒。
一小兒悞吞一銅錢,在咽中,不能上下,諸醫皆不能取,亦不能下,乃命戴人。戴人熟思之,忽得一策,以淨白表紙令卷實如箸,以刀縱橫亂割其端,作鬅鬠之狀;又別取一著縛針鉤於其端,令不可脫,先下咽中,輕提輕抑一探之,覺鉤入於錢竅,然後紙卷納之咽中,與鉤尖相抵;覺鉤尖入紙卷之端,不礙肌肉,提之而出。
王綸《明醫雜著》曰:楊永興子七歲,停食吐瀉後,好睡,睡中兼驚,久治不愈。余曰:好睡是脾氣虛困也,善驚是心血虛怯也。蓋心為母,脾為子也。此心火不能生脾土,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丸加鹿茸治之而愈。
《薛氏醫案》曰:治一小兒言遲患泄瀉,聲音不亮,雜用清熱等劑,聲如瘂,飲食少思,去後多在侵晨。朝用地黃丸加五味子,夕用補中益氣湯,其泄頓止;卻專服前丸,不兩月,其言漸亮而愈。
一小兒白睛多而黑睛少,吐瀉後喉瘖口渴,大便不實,朝夕悉服地黃丸而痊。後患瀉,其喉復瘖,仍服前丸遂愈。
一小兒壯熱吐血,或兼衄血,又顋鼻準赤色,乃肺胃積熱,用濟生犀角地黃湯四劑,而血并止。後因母飲酒復作,用清胃散,母子服之而愈。
一小兒吐血不止,鼻準赤色。審其乳母有鬱熱,用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母子并服各數劑,血少止;又用八珍湯加柴胡、牡丹皮而愈。
一兒因母屢恚怒,發熱吐血,或時衄,用加味小柴胡湯之類,治其母并愈。後其母因勞役兼怒氣,致兒患驚搐,或用抱龍丸,又加吐血。予以加味逍遙散,母子病愈。厥後乳母仍勞役發熱,此兒即驚搐,或吐血,或衄血,母用補中益氣湯,子用犀角地黃湯,頓愈。
一小兒十歲,因傷厚味吐血,用濟生犀角地黃湯,解食毒,清胃熱;又用四君、牡丹皮、升麻調補脾胃而愈。惟肢體倦怠,兩手作麻,用黃芪芍藥湯數劑而安。
一小兒吐血,因乳母火鬱發熱,兩脅作痛,後吐血,以加味歸脾湯加吳茱萸製黃連治母,兒不時飲數匙,月餘并愈。後因母怒,吐血寒熱,兒亦吐血,先用加味小柴胡湯二劑,後用加味逍遙散治其母悉愈。
一女子年十四歲,因驚寒熱發搐,服鎮驚之藥,更吐血,尋衣撮空,身如炙,煩躁不眠,飲食不入,脈洪大而無倫次,按之豁然而空。用加減八味丸料二劑,諸證悉退。脈息按之如絲,無氣以動。用人參一兩煎服不應,仍用人參一兩、附子五分,二劑元氣頓復。
一女子十三歲,因怒吐血,咬牙發搐,用加味逍遙散加釣藤鉤而愈。次年出嫁。懷抱鬱結,胷滿食少,吐血面赤,此因肝火動而血熱,脾氣虛而不能攝血也,用六味丸及歸脾湯加山梔、貝母而愈。
一小兒十四歲,發熱吐血,屬足三陰虛,余謂宜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不信,仍用寒涼降火,前證愈甚。或謂曰:小兒未有室,何腎虛之有?參、芪補氣,奚為用之?余述丹溪先生云:腎主閉藏,肝主疏泄,二臟俱有相火,而其系上屬於心,心為君火,為物所感則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而其精亦暗耗矣。又褚氏云:男子精未滿而卸女,以通其精,則五臟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正此謂也。遂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地黃丸而愈。
王少參孫女年十二歲,脾胃素弱,後成疳證,發熱小腹膨脹,堅直,大便溏瀉,氣喘欬嗽,徹夜煩躁不睡,鼻塞眼暗譫語,其脈大而無根。用人參一兩,附子三分,腹脹漸減,脈漸斂;然猶尋衣撮空。鼻孔出血,用六味地黃丸料二服如脫;乃晝服獨參薑附湯,夕服地黃丸料,脈漸有根,諸證漸愈;又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而痊。
一小兒停食夜驚腹涌,服消食丸,瀉數次,尋衣撮空,面青黃或色白,此脾土受傷,肺金休囚,肝火旺而然也,先用異功散加升麻以補脾土,用六味地黃丸料以滋肝血,稍定,各二劑漸愈;即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間以異功散而痊。
一小兒膝癰,誤觸其膝,出血甚多,患前證惡寒面白,此陽隨陰散而虛寒,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三分四劑,未應;用人參一兩,附子五分,薑、棗煎服,稍定;又二劑,頓退;又朝用異功散,夕用八珍湯而安。
一小兒傷風表汗後,患前證,惡風面白,手足冷,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汗頓止而諸證漸退;又用四劑而安;乃服十全大補湯而愈。
一小兒喜笑,常作不安,面赤飲冷,手足并熱,先用黃連瀉心湯,末二服稍定;又用六味地黃丸料,煎服頓愈。常服此丸則安,月許不服仍復作,又服,愈矣。
一小兒患前證,面青赤,此肝心二經風熱所致也,用柴胡梔子散、六味地黃丸漸愈;又因乳母大怒發熱,先用加味柴胡湯,又用加味逍遙散,母子服之并愈。
一小兒年十四歲,用心過度,飲食失節,喜笑不休,脈洪大而虛,面色赤而或白,予用補中益氣湯而愈。次秋科舉,飲食勞倦,前證復作,或兼譫語,脈洪大,按之微細如無,用人參一兩,薑、棗煎服稍定,又三服而愈。又因勞役用心,自汗作渴煩躁,似癎證,先用當歸補血湯二劑頓安,又十全大補湯而尋愈。
一小兒七歲,聞雷即昏倒,不知人事,此氣怯也。以人參、當歸、麥門冬各二兩,五味子五錢,水一斗,煎汁五升,再以水五升煎滓,取汁一升,合煎成膏,每服三匙,白湯化下,服盡一升,自後聞雷自若矣。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五十三
小兒瘡瘍門
小兒直訣 【 宋•錢乙】
丹瘤
丹瘤之證,因熱毒客於腠理,搏於氣血,發於皮膚,當以白玉散塗之。
【 註 按前證或命門所稟,或風熱相搏,或頻浴熱湯,或頻著烘衣,或傷食發熱,或乳母膏梁厚味,七情鬱火,皆能致者。其赤暈游走者,乃血隨風熱也。若稟胎毒,用化毒丹;風熱者,敗毒散;頻浴烘衣者,四物、連翹、山梔;飲食發熱者,四君、柴胡、神麯;母食厚味者,加味清胃散;母有鬱火者,加味逍遙散。俱加漏蘆,母子俱服。白玉散,其性大寒,能解熱毒,若毒發於四肢而輕淺者宜用。若延及胷背脅腹者為重,須用活命飲;令人用力於各患虛遍吮毒血,各聚於一處,急砭出之。若肚腹膨脹,二便不通者,毒入內也,用大連翹飲亦有生者。】
瘡瘍全書 【 金•竇漢卿】
赤遊丹
小兒患此赤丹,皆從母胎中受蘊,故發皮膚,游走不定。但腹起,於四肢收者輕;四肢起,收於腹者重。急治得生。小兒赤遊丹固蘊熱所致,即胎毒也。或母懷胎之時,好食辛辣毒物,沐浴熱湯,冬天炭火,以致熱氣入胎,嗜欲無度;或生下火烘衣棠,或火烘牀褥,以致熱毒內外交攻,半歲上下,無有不發者。初起身體發熱,燃火視之,其色紅赤,啼哭不止,其光遊走不定。發於四肢者生,發於腰腹者死。急用磁鋒砭去其紫血,自下而上,則毒血流下。不可逆砭,急用乳香末,鷄子清調勻塗砭處,時用芭蕉根汁塗之;內服朱砂化毒丹,生蜜調下,再服紫金錠水磨汁下。
或游丹發於頭者,何以治之?必須將患兒眠在牀上,以牀腳根一頭加磚一二塊,以墜毒氣於頭,用磁鋒砭之,使毒氣毒血皆從頭頂而出。若乳母抱立在身砭之,則毒氣順下,遂壅咽喉,必難生矣。近觀同道之友顛倒砭之,不得其手法,以害諸兒。故不辭瑣瑣,又明言之,并附十丹毒於後。
小兒十種丹毒
一飛竈丹,從頭頂腫起,漸發紅腫,頸項俱浮,眼睛紅色,用生葱一束,搗爛取汁塗之。又方,以(石卜)硝五錢、雄黃末二錢和勻,芭蕉汁調和,用敗筆蘸汁潤之,須令病者臥之,將此汁自下潤至顛頂,其毒從百會穴出。若隨下潤之,則毒氣侵於咽喉,亦難治者。
二吉竈丹,從頭額腫痛,用赤小豆末,鷄子清調敷之。前方亦妙。
三鬼火丹,從面上起赤腫,用伏龍肝末,鷄子清調敷;再用芭蕉根汁潤之,益母草灰為末,醋調敷亦妙。
四天火丹,從背上起赤點,用桑皮末羊脂調敷之。
五天竈丹,從背上起,一云從兩手起,赤腫黃色,用柳樹枝燒灰為末,蜜調敷之。
六水丹,兩脅虛腫,用生鐵屑末、或針砂、或鏽釘末,猪脂調塗。
七胡蘆丹,從臍上起黃腫,用檳榔末,米醋調敷之。
八野火丹,從兩腳起赤腫,用乳香末,羊脂調搽。
九煙火丹,亦從兩腳起赤白點,用猪槽下土,麻油調搽。
十胡漏丹,從陰上起黃腫,用屋漏處土,羊脂調搽。
外科精要 【 宋•陳自明】
癰疽
凡小兒屬純陽,其癰疽之疾也,多因心氣熱而患之。
【 註 愚按前證,亦有因稟賦而致者。常治少參史南湖孫陰囊赤腫,余作胎毒治之而瘥。後患發熱痰嗽,見證不一,難以名狀。遂診其母有鬱火血熱之證,乃用解毒清肝等藥,子母俱服而愈。】
儒門事親 【 元•張從政】
二火類
凡小兒瘡疤癮疹,麩瘡丹熛等疾,如遇火運勝時,熒惑亂行之者,不可便用升麻湯解之。升麻湯味辛性溫。《內經》曰積溫而成熱,是謂重火,止可以辛涼之劑解之。如遇平時,可以辛溫,蓋平時無事,便同水化。然而更審察病機,甚者亦不可以辛溫,但發散之後,便以涼膈散加當歸及白虎湯、化斑湯、玉露散煎服之,更甚者解毒湯、調胃散治之。古人云:斑疹瘡疱首尾俱不可下,皆誤矣,豈不聞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內經》曰:五寅五申之歲,多發此病者,蓋少陽相火之所為也。又曰:少陽客氣勝,丹疹外發。又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王太僕又謂百端之起,皆自心生。豈可便用辛溫發散乎?如致熱勢增劇,漸成臟毒下血,咬牙發搐,大熱明矣。如白虎加人參,涼膈散加當歸、桔梗,勿問秋冬,但見瘡疹,用之神良。
凡小兒瘡疱、癮疹、麩瘡、丹熛、斑毒之後,臟毒下血。《內經》曰:少陽客氣勝,則丹熛瘡疹發外也。蓋餘熱不解,故臟毒下血。治以黃連解毒湯、白虎湯、涼膈散,臨證選而用之。所謂白虎,舊說秋冬勿用,皆悞也。但有此證便用之,蓋其證屬相火故也。
凡小兒丹瘤浮腫毒赤,走引遍身者,乃邪熱之毒,可用磁片撤出紫血,其病立愈。如不愈者,後用涼膈散加大黃、芒硝,利三五行為妙;次用拔毒散掃三五度必愈矣。經曰:丹熛赤瘤,火之色也,相火主之。
凡小兒有赤瘤暴腫,可先用牛黃通膈丸瀉之,後用陽起石散敷之,則腫毒自消;如不消,可用(金非)針砭刺,血出而愈矣。
瘡疥風癬
小兒瘡疥風癬,可用雄黃散加芒硝少許,油調傅之。如面上有瘡癬,不宜擦藥,恐因而入眼則損目矣。
瘡癤瘤腫
小兒赤瘤腫發之時,疼痛不止,《內經》曰:諸痛癢瘡瘍,皆主於心火,可用一呪法禁之。法者是心法,呪曰:
龍鬼流兮諸毒腫,癰瘡膿血甚被痛;忘心稱念大悲咒,三唾毒腫隨手消。
右,一氣念咒三遍,望日月燈火,取氣一口,吹在瘡腫丹瘤之上,右手在瘡上虛收虛撮三次,左手不動。每一氣念三遍,虛收虛撮三次,百無禁忌。如用之時,心正為是。此法得於袓母韓氏,相傳一百餘年,用之救人,百發百中。若不食葷酒之人,其法更靈。病瘡腫者,大忌鷄猪魚兔發熱動風之物。此法不得輕侮,無藥處可用之。
平治會萃 【 元•朱震亨】
赤溜
赤溜宜用生地黃、木通、荊芥苦藥帶表之類,再用芭蕉油塗患處。
夫小兒心氣鬱而多瘡疽,由胎食過而受毒,此至論也。小兒識見未萌,欲想未動,心氣何鬱?先哲謂乳下小兒,常多濕熱,與胎食過而受毒;又有成胎之時,父母氣血有寒熱之偏,多致子之病。況形體未堅完,肓膜尚脆嫩,何為略而未論?向見一人連年痁病,新愈而生一男,生來三月,病熱,右腋下陽明少陽之間生一癤,甫平,左腋下相對又生一癤,膿血淋漓,無復生意。醫者王壽甫以四物湯、敗毒散加參,以香附為佐,犀角為使,大料飲乳母兩月而安。踰三月,忽腹脹生赤疹如霞片,取剪刀草汁調晚蠶沙,敷之隨消。半月脹移入胞囊為腫,黃瑩可畏;越兩日囊裂開,兩丸顯露,出清水,以紫蘇葉承麵炭細末托之,旬餘而合。夫以父之久病,其母寧無憂鬱之火,與痁之餘熱毒致此,亦不可不知。
衛生寶鑒 【 元•羅天益】
眉煉
小兒眉煉,在面曰眉煉,在耳曰輒耳,在足曰靴癢,此三者皆謬名也。《內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乃心火熱盛之致然也。可用(金非)針刺之而出血;一刺不愈,當再刺之,二刺則必愈矣。《內經》云:血實者宜決之。決者破其血也。眉煉者,不可用藥敷之。其瘡多癢則必爬,若藥入眼則眼必損矣。
片玉心書 【 明•萬全】
丹毒
小兒赤遊丹毒,雖有十種,皆由心火內盛,熱與血搏,或起於手足,或發於頭面胷背,遊移上下,其熱如火,痛不可言,赤如丹砂,故名丹毒。自腹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入腹者難治。療此證者,其法必先用表藥以解熱毒,方可搽敷。若遽用藥搽,使氣無所泄,而入裏傷人者多矣。
小兒丹毒,一歲以上者易治,未周歲者難治。
小兒十種丹瘤:一飛竈丹,二走竈丹,三鬼火丹,四天火丹,五天竄丹,六水丹,七葫蘆丹,八野火丹,九煙火丹,十胡漏丹。許學士云:此十種丹毒,如三日不治,攻入腸胃,則不救也。宜逐一仔細辨認,依方為之,萬不失一。
小兒十種丹毒,俱先服防風升麻湯以解其毒,次用蜞針法以去其毒血。如無蜞針,用砭針法。然後用救急法。
小兒丹毒,腹脹氣喘,悶亂不乳,及驚搐者,皆不可治。
小兒生後百日之內,半歲以上,兩眼泡紅暈微起。面青黯色,夜則煩哭,或臉如臙脂,此因伏熱在內,發之於外,初則滿面狀如水痘,腳微紅而不壯,出沒休息無定次,至頸項赤如丹砂,名為驚丹,三解散治之。
西江月
小兒赤遊丹毒,雖有十種原根。皆由心火熱多深,上下遊移不定。其色渾如丹石,故稱丹毒之名。治法方冊甚分明,全在醫家體認。
小兒流丹最毒,十種發出不同。自上而下莫至胷,自下至腎可慟。半周之內休見,滿周病此宜攻。蜞針的的有神功,內解外敷兼用。
內解歸梢赤芍,羌活荊芥防風。升麻甘草地黃通,竹葉元參煎用。外用益元敷貼,更加寒水相同。三朝五日急相攻,驚搐靈丹如夢。
治丹用功次第,從頭一一鋪陳。解表下毒藥先行,次用蜞針吮進。若是蜞針不便,須臾急用砭針。然後塗藥救孩身,此法前人已定。
捷法先須解毒,或將利藥疏通。初起塗敷莫胡攻,毒入於裏遏壅。解毒無價散子,防風升麻湯同。利藥靈應有神功,只在醫人善用。
經驗治丹妙法,而今說與後人。先將靈應滌病身,下後纔施塗潤。田螺搗餅敷貼,或用水調竈心。又將南星大黃停,芒硝研勻水浸。
歌
烘熱衣與兒,火丹遂成之。芒硝寒水石,青黛石膏奇。赤痣因何起?胎中受熱多。原來無大害,不必請醫和。
胎毒
胎毒者,精血中之火毒,即命門相火之毒。命門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也。觀東垣有紅瘤之論,丹溪胎毒之論,治法可見矣。古方有解毒之方,如黃連甘草法,又有育嬰解毒延齡丹,皆良法也。余新立一方,用丹溪三補丸方,芩、連、蘗半生用半酒炒,甘草半生半炙,各等分為末,雪水丸麻子大,朱砂、雄黃為衣,名曰生熟解毒丸。小兒日與服之,佳。
有胎毒所生者,如蟲疥流丹,浸淫濕瘡,癰癤結核,重舌木舌,鵝口口瘡,與夫胎熱胎寒,胎黃胎驚之類。兒之初生,有病多屬胎毒,如一臘之臍風、百晬之痰嗽難醫,恰半歲而真搐者凶,未一周而流丹者死,是也。況初生之兒,腸胃薄小,血氣未充,藥石難進,榮衛微弱,筋脈未實,針灸難周,業幼科者,慎勿忽諸!
或問胎毒之說,余曰:先賢論之詳矣。蓋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胎之性也。欲者火也。故思慮之妄,火生於心;恚怒之發,火生於肝;悲哀之過,火起於肺;酒肉之饜,火起於脾;淫佚之縱,火起於腎。五欲之火,隱於母血之中,即是毒也。男女交媾,精氣凝結,毒亦附焉,此胎毒之原也。如謂兒在母腹,飢則食母之血,渴則飲母之血,及其破胎而出,口有餘血,拭之不淨,嚥下腹中,是名胎毒。斯言也,一人倡之,百人和之,未有辯之者,此書之不可盡信也。胚胎資始,父精所生;身體資生,母血所養。是水珠露花,男女漸分,毫髮筋骨,形象斯具,誕彌厥月,氣足形全,乃破胎而生矣。初在母腹之時,如鳥之雛伏於卵殼之中,何所飲食耶?口之血,乃母臨產,惡露漬入口中,未必是母腹中所(口銜)血也。既云嚥下腹中,則入於大腸界,從大便出矣,安得留在命門待時而發耶?
丹瘤發搐,視其先後何如,先發丹後發搐者不治,此胎毒自外入裏也。先發搐後發丹者,此名驚丹,可治,此胎毒自內而外也,宜用大連翹飲主之。
小兒諸瘡,皆胎毒也。命門者,右腎也。雖云男子以藏精,女以繫胞,父母命門之中原有伏火,胚胎之始,兒即受之,既生之後,其火必發為癰疽丹疹疥癬一切惡瘡,名曰胎毒者是也。古人立法於兒初生之時,有拭口法,有黃連甘草朱蜜法,無非為解毒而設也。後人因之合上三法,取臍帶合藥,名曰育嬰延齡解毒丹。
東垣之治紅絲瘤,丹溪之治小便淋,皆有解毒之法,見《格致餘論》,須博求之。
小兒初生,有育嬰延齡解毒丹,服之能解其胎毒。其有發瘡瘍者,有溯源解毒湯,乳母服之。
小兒丹發於瞼,眼中紅腫,手不可近,必三日死。
小兒生下一月後,遍身蟲疥,浸淫濕爛,其皮如脫,日夜啼叫,忽一日其瘡盡隱,必發搐而死。
小兒丹瘤,此胎毒之最酷者,即紅絲瘤也,又名龍纏火帶,乃小兒之惡疾。二歲以上兒可治,半歲周歲者難冶,百無一二也。發處腫硬一塊,其色甚赤,手不可近,如火炙流銅,往下迸走,自頭上起至心即死,自足下起至腎即死。古方治法無可取者,惟家傳蜞針法、砭法出其惡氣,以泄其火毒,十治六七,誠良法也。經云:血實者決之是也。切不可用寒涼之藥敷之,使火毒鬱而不得泄,入腹為腹脹、為腹痛,為喘為驚狂,為搐搦者,必死。宜用通聖散全料剉細,入酒中浸透曬乾,炒研為極細末,蜜水調服;外以通聖散加金銀花藤葉煎湯浴之,此水漬法,亦火鬱則發之也。先發驚後發丹者,可治;通聖散主之,或用導赤散加連翹、元參、防風、荊芥穗丸。先發丹後發驚者,不治。
小兒生下遍身蟲疥乾癢,喜人摩拍,余制一方,用烏蛇酒浸焙乾,取肉一錢,苦參酒浸焙乾二錢,炒胡麻仁、炒去刺白蒺藜各一錢五分,共為末,用浸蛇與苦參酒糊為丸,甘草湯下愈。
小兒初生,遍身生蟲瘡,及流水瘡、風瘡,皆胎毒也。切勿搽藥;恐逼毒入腹。宜服胡麻丸。
凡有誤用搽藥,逼毒入腹,以致腹脹者;解毒丸主之。
凡有頭面遍身生瘡,非關搽藥,忽然自平,加痰喘者,切不可解利,當以連翹湯治之。以上數證,俱是胎毒,不可用灸法。
西江月
小兒遍身瘡疥,蟲窠膿血浸淫。此由胎毒內藏深,故有許多形證。涼血殺蟲解毒,胡麻丸子通神。切防搽洗毒歸心,腹痛神昏命盡。
若是要用搽藥,瘙痒無過蛇牀。(上匿下虫)蟲作楚用硫黃,痛腫寒水為當。不痒須加狗脊,喜鹽湯火硫黃,斑 【 (闕五字)】 良,手擦鼻聞擦上。
育嬰家秘 【 明•萬全】
丹毒
一丹毒發搐者病在少陽,少陽者膽相火也。先搐後發丹瘤者,此毒火自內出外也,可治;先發丹後發搐者,毒自外入內也,必死。自內出者,火之餘,宜發散解毒及砭法,防風通聖散主之,或用加減升麻葛根湯。
一瘡癰發搐,此胎毒也。小兒身生蟲疥,浸淫癢痛,不知用藥,內服解毒之劑,外用砒硫毒藥搽之,瘡忽自平,或不搽自平者。其候腹脹便閉,膚無血色,目閉不開而發搐者,乃惡候也,急進解毒之劑,瘡出方生,瘡不出加喘者死。雄黃解毒丸主之。
凡小兒未周歲者,不問癰毒瘡疥丹瘤,但發搐者皆難治,脾胃嫩脆,穀氣未實,難以藥攻也。
幼科發揮 【 明•萬全】
疥癬
疥癬乾者可治,胡麻丸主之。若浸淫潰爛,身無完膚,日夜啼哭者,不可治。切不可用砒硫粉汞為藥搽之,使毒氣乘虛入腹,發搐發喘者皆死。凡小兒瘡疥,宜調乳母遡源解毒湯主之。
嬰童百問 【 明•魯伯嗣】
丹毒赤遊腫
仲陽云:熱毒之氣,客於腠理,搏於血氣,發於外皮上赤如丹,熱毒與血相擊,而風氣乘之,所以赤腫遊走而遍體也。此由乳母食酒麪煎炙過度,與夫烘衣與兒,不候冷而即穿著,多成此證。或發於頭面胷背,令兒躁悶腹脹,如火之熱,痛不可言。有入腹入腎之證,便不可救。又小兒一週之內,皮毛肌肉,筋骨髓腦,五臟六腑,榮衛血氣,皆未堅固,譬如草木萌芽之狀,未經寒暑,嬌嫩軟弱,故今嬰孩稱為芽兒也。一周之內,切不可頻頻洗浴,恐濕熱之氣鬱蒸不散。遍身生赤游丹毒,倘謂之瘤,片片如臙脂塗染,皆腫而壯熱。若毒入腹者,則腹脹硬氣以致殺兒,此因洗浴而得也。若肌肉寬緩,腠理開泄,包裹失宜,復為風邪所乘,而身生白瘤,皆腫而壯熱也,或增寒壯熱,鼻塞腦悶,或上氣痰喘,欬嗽吐逆,種種之疾,皆因洗浴脫著而得也。治赤瘤丹毒,可用小刀子疏去瘤頭赤暈惡血毒汁,次以冰黃散、葛根白朮散、惺芎散主之;敗毒散及升麻湯、防己散皆可選而用之。又丹熱、實熱、龍帶熱,并用大連翹湯加大黃及燈心煎服,殊驗。
瘭瘡
巢氏云:夫小兒瘭瘡者,為風熱毒氣所乘,搏於皮膚,乃生瘭漿,潰而成瘡,故名曰瘭瘡也。湯氏牛黃散、淋洗方治之。又有瘭疽之發有數種,先作點而後露骨,小者如粟如豆,劇者如梅如李,赤黑青白,色變不常,或生口齒、或肚臍、或臂臀,發無定處,大概多見於手指之間,根深入肌,走臂遊腫,毒血流注,貫串筋脈,爛肉見骨,出血極多,令人狂言,煩躁噯悶,皆毒氣攻心之候也。南星、半夏、白芷末敷之。用藥先洗而後敷之,甚佳。其諸療理,推廣癰疽法度行之。皂角,血餘等藥尤佳。
癰毒腫癤
湯氏曰:此四者,皆由血氣凝滯而有熱毒之氣乘之,故結聚成癰癤腫毒也。備急神驗方:未結之初,微見有頭紅(疒畾)起隱痛者,急用不語唾,夜半頻頻塗之,即消散;若已結成,用天烏散貼方。若內顯躁熱不寧等證,即須內服漏蘆散,真良方也。熱甚者青黛解毒丸,四順清涼飲加防風、連翹、黑參劑亦可服,五福化毒丹尤良,連翹湯可服。青露散掩之,留小孔,後用驚毒掩子收瘡口取效。熱甚者涼膈散亦可服。
惡核瘰癧
巢氏云:小兒惡核者,乃風熱毒氣,與血氣相搏,結成頑核,生於項頸,遇風寒所折,不消結成瘰癧,久而潰膿成瘡者也。凡有此證,宜服清涼飲子及升麻湯等藥。湯氏貼惡核瘰癧,各有妙方。千金連翹丸、龍膽湯皆可服。
發斑
發斑有兩證,有溫毒發斑,有胃爛發斑也。溫毒發斑者,為冬月溫煖,人感乖戾之氣,未即病發,至春或被積寒所折,毒氣不得泄,至天氣暄熱,溫毒始發,則肌肉斑爛,癮疹如錦紋,其治用葛根橘皮湯、黃連橘皮湯主之。若胃爛發斑者,傷寒未下即發斑,下早亦發斑。蓋不當下而下之,熱氣乘虛入胃;當下失下則胃熱不得泄,所以皆發斑,不可用表藥。蓋表虛裏實,若發其汗,重令開泄,更增斑爛,表虛故也,黑參升麻湯、化斑湯主之。傷寒發斑,只是熱氣在臟腑,先攻腸胃,裏蘊成瘡,方發出外。赤者易治,黑者難治,蓋毒氣入胃之深故也。羌活散加蟬蛻,治斑亦可。
瘡癬
湯氏云:小兒傷濕,血氣壅滯則生瘡,多由父母并奶子不好潔凈,衣褥不與頻換清濯,或尿屎穢污連日不洗,亦能浸漬而成瘡。天氣溫和,頻與澡洗更衣,名曰外宣,亦不須服藥。小兒不得已而服藥,此乃下策。將養合宜,何病可侵?更令乳哺有節,勿令過飽,其身乃如蒔樹,此調養之理也。浴方,春用柳條荊芥,夏用棗葉槐枝,秋冬用苦參,頻浴身安,外宣無病。金華散,又敷瘡癬等方,皆可用也。摩風膏敷瘡癬極妙,兼服羌活散加防風、荊芥,及大連翹飲、升麻湯等劑。
外科正宗 【 明•陳實功】
小兒遺毒爛斑
遺毒,乃未生前在於胞胎稟受,因父母楊梅瘡後,餘毒未盡,精血孕成。故既生之後,熱湯洗浴,烘熏衣物,外熱觸動,內毒必發於肌膚之表。先出紅點,次成爛斑,甚者口角、穀道、眼匡、鼻面皮肉俱壞,多妨乳哺,啼叫不安。初治宜早,內與土茯苓湯調人中黃末,每日數次,共飲四五分;外用解毒紫金丹磨塗患上。效者可保十中三四;遲延毒甚,爛斑遍身不乳者,百中難活一二。此由根蒂受毒之深故也。
小兒赤遊丹
赤遊丹受毒於未生前,發病於有生後。蓋身在胞胎,皆賴父精母血,借以生養,父母不能節其慾,多致淫火猖熾,胎必侵受;又不能戒諸厚味,以及炭火烘熏,重衾疊褥,往往受熱,子無弗有;及至生後,熱湯洗浴,烘熏衣物,觸動內毒而發。欲發之時,先必身熱,啼叫驚搐,次生紅腫,光亮發熱,瞬息遊走,發無定處。先從頭額起者,名天罩丹,以升麻葛根湯母子同服。餘皆起於腹背,流入四肢者輕;起於四肢,流入胷腹者重。醫此總皆先砭惡血為要;砭血之後,先用精猪肉切片貼之,一時許,換如意金黃散,用水芭蕉根搗汁調敷,甚者日換二次;內以大連翹飲、消毒犀角飲、五福化毒丹。毒氣入裏,腹脹堅硬不乳者,紫雪散下之。三日後身漸徹涼,砭血之處,肉便軟活,聲清腹軟,乳哺如常者,順;反此為逆。
小兒胎瘤
胎瘤者,初生小兒頭上胷乳間腫起,大者如饅,小似梅李,此皆胎中瘀血凝滯而成,須候兒滿月外,方可用針刺破,內如赤豆汁則安,內服五福化毒丹。
小兒黃水瘡
黃水瘡,於頭面耳項忽生黃泡,破流脂水,頃刻沿開,多生痛癢;此因日晒風吹,暴感濕熱,或因內餐濕熱之物,風動火生者有之,治宜蛤粉散,搽之必愈。
保嬰撮要 【 明•薛鎧】
瘡瘍大便不止
瘡瘍泄瀉不止,或因膿血出多,脾氣有傷;或命門火衰,不能生土;或脾氣虛寒,不能司攝;或稟腎虛,不能禁固;或乳母脾胃虧損,元氣下陷,致兒為患。若瀉而煩熱不寐,脾氣虛也,用東垣聖愈湯。瀉而口乾飲湯,胃氣虛也,用錢氏白朮散。瀉而煩渴飲水,胃經有熱也,用東垣瀉黃散。瀉而色黃,飲食不化,或腹中作痛,脾氣虛弱也,用六君加木香。瀉而色黃,小腹重墜,或大便去而不了,脾氣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瀉而色青,飲食少思,腹中作痛,肝木侮土也,用六君、木香、升麻、柴胡。東垣先生云:診右關脈弦,風邪傷脾也,用芍藥甘草湯之類;右關脈洪,熱邪傷脾也,用三黃丸之類;右關脈緩,本經濕邪傷脾也,用平胃散之類;右關脈濇,燥邪傷脾也,用異功散加當歸,或四君子湯加熟地黃之類;右關脈沉細,寒邪傷脾也,用益黃散、理中丸之類,寒甚加附子。大凡飲沸湯而不知熱者,陽氣虛,寒之證也,急用四君、桂、附;飲冰水而不知寒者,陽氣亢熱之證也,急用清涼飲之類。又法:以手足并冷者為虛寒,用五味異功散加薑、桂;不應,急加附子。手足不熱者為虛熱,用五味異功散、七味白朮散;手足并熱者為實熱,用瀉黃散,多有更生者。
腮癰
腮屬足陽明胃經,其生癰者,多因兒食甘甜厚味,脾胃積熱所致,亦有乳母鬱怒而受其患者。若因熱積於內,二便不通者,用涼膈散;風邪相搏,二便如常者,用漏蘆湯;胃經風熱或兼咽喉腫痛,用升麻防風湯。
耳瘡
若稟賦陰虛,火動頦間,或兩耳內生瘡,或出膿不止者,宜用地黃丸。若因乳母肝火乘脾,用加味逍遙散;脾經鬱熱,用加味歸脾湯;膏梁積熱,用東垣清胃散;脾胃風熱,用清咽利膈湯。仍參口瘡治之。
斑疹丹毒脈治
脈浮者,消風為主。脈浮數者,袪風清熱。脈沉數者,瀉火為主。脈數按之沉實者,解表攻裏。
外科經驗方 【 明•薛己】 [明•薛己 原缺,據《中醫圖書聯合目錄》補。]
丹毒
小兒丹毒,多生頭面四肢,色赤遊走不定,用磁芒令毒血遇刺皆出,更以神功散敷之,內服荊防敗毒散,或五福化毒丹。入腹者不治。
外科心法 【 明•薛已】 [明•薛己 原缺,據《中醫圖書聯合目錄》補。]
癰疽論
李氏云:小兒純陽多熱,心氣鬱而多瘡瘍,胎食過而受熱毒,犀角散為最,餘如常法,大下恐傷其胃。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瘡瘍
癰疽證治已詳《瘍醫準繩》。其在小兒,雖肌體柔脆,而天真未鑿,鮮五發之毒,亦無五善七惡之診。初生周晬前後,遍體生瘡,俗忌療治。其他小小癰癤,自可敷貼而消。若增寒壯熱,沉困躁擾,為心腹之害,又當求其本而治之。乳下嬰兒,母子俱服,是在醫師神而明之,無按圖索驥之理。薛氏乃掇大科癰疽證治,贅附保嬰,近於駢拇枝指矣。若夫溯流窮源,明經絡,分表裏,審順逆,則無大小之異,有專科書在,又何贅焉!今第以小兒所專者,集為是編。以至危且急,殺人頃刻,莫如丹毒,故首列之,且獨加詳焉。
夫瘡瘍皆因臟腑不調,經絡壅滯而得,或由胎毒,或是風化為蟲,或則熱氣有盛,或是驚入皮膚。其大者是滯於血脈而橫出於皮膚之間,若節其氣血則易破;若或風纏,則生癮軫;或是外邪所入,即多瘙癢而不定。其食毒則滯死其血氣,久則化為膿也。或作驚瘡者,驚本無物,亦蹉其血氣在臟而為積在腑,故出皮膚為瘡,發遍身而四肢難較。風瘡亦發遍身,其形甚小,世呼為疥熱毒瘡,發處不定,節滯其血,故作瘡。蟲窠瘡常發於脛後作其窠,窠內蟲如虮子;蓋因腹內蟯蟲隨氣而化,其瘡即較而再發,或片子如癬相似,甚有死血癢。若以藥敷較,只是歸腹中,須是取卻蟲方瘥,及與殺蟲藥。
《內經》曰:諸痛痒瘡瘍,皆屬心火。火鬱內發,致有斯疾。蓋心主乎血,血熱生風,熱鬱內甚,遞相傳襲,故火能生土,血注陽明,主肌內風熱與血熱相搏,發見皮膚,其名不一。黃膿而白者,土生金,母歸子也。始生微癢而熱輕;腫痛潰爛,為熱極血凝化水,氣滯成膿,甚至寒熱作而飲食減,尤為可慮。宜宣泄風毒,涼心經,解胃熱,用當歸散加黃連、升麻、乾葛,生薑,葱、燈心煎服,及三解散、牛蒡湯、木通散、外塗以四黃散、一抹金。
初生芽兒一塊血,也無形證也無脈。有驚即系是胎驚,有熱即系是胎熱。嬰兒實與乳母一體,凡患瘡疾,但審乳母肝經有熱,用加味小柴胡湯之類;肝經虛熱用加味逍遙散之類;腎水不能生肝,用地黃丸;心經積熱,用柴胡梔子散;心經虛熱,用茯苓補心湯;膏粱積熱,用東垣清胃散;脾經鬱熱,用錢氏瀉黃散;脾經虛熱,用錢氏異功散。若服犀角丸、化毒丹,外敷寒涼之藥,復傷生氣,乃促其危也。
熱毒瘡瘍
小兒因食膏粱厚味,或乳母七情鬱火所致。若腫臖作痛,氣血凝滯也,用仙方活命飲;口渴便秘,熱毒內蘊也,用四順清涼飲,佐以如聖餅;腫硬色赤,熱毒凝聚也,用活命飲,佐以隔蒜灸;腫焮不消,欲作膿也。用托裏消毒散;不成膿,或成膿不潰,氣血麻也,用八珍湯;潰而肉赤不斂,脾血虛也,用四物、參、朮;肉白而不斂,脾氣弱也,用四君、芎、歸;食少體倦而不斂,脾氣虛也,用六君、當歸、升麻。凡藥對證,無有不愈。設或妄行攻毒,元氣虧損,則變惡證而難治矣。大抵瘡瘍屬腑者易治,元氣無虧者不治自愈;屬臟者難治,元氣虧損者則變為惡證。誤行剋伐,元氣虧損,尤難療理,故切不可用峻厲之劑。觀東垣、丹溪云:但見腫痛,參之脈證虛弱,便與滋補,血氣無虧,可保終吉;若用驅逐敗毒,不免有虛虛之禍矣。
丹毒
《嬰童寶鑑》小兒諸丹毒歌云:丹火初成似火燒,天火渾身赤轉饒。伊火髈邊青黑色,厲從額上起根苗。臀并穀道熛丹毒,如帶黳紅暴火調。留火發時一日盛,改變無常五色標。家火頰連雙腋乳,天竈內踝及陰尻。背并膝赤飛丹病,股內臍陰尿竈招。
巢氏云:火丹候,往來如傷寒,赤著身而日漸大者是也。
又云:火丹候狀,發赤如火燒,須臾熛漿起是也。
《嬰孺方》云:火丹者,來往如傷寒,赤著身體,不從傷火而得名,如日出時以從其處,又名日丹。宜同用千金漏蘆散。
經云:赤紫丹瘤,皆心火內鬱而發,赤如丹砂。心主血而火性熱,血熱相搏,陰滯於陽,即發丹毒。心虛寒則癢,心實熱則痛。先用百解散表之,次以當歸散加連翹、荊芥水煎服,及牛蒡湯加炒麻仁研碎同煎,與宣熱拔毒;其次赤葛散,或初用化丹湯亦好。
有身上發時,亦如前證,不甚燥癢,但見出浮於遍體,神昏不悅,名陰毒證。先以冲和飲加南木香,水、薑煎服;次用當歸散、雄黃散。然此二證不問赤白,若入腹入腎,多致為害,不可輕視如常,自取困耳。
大抵丹毒雖有多種,病源則一。有赤丹毒遍身癢者,或女子十五六而脈未通者,多發丹疹,皆由血有風毒乘之,宜服防己散。
小兒黑斑、紅斑、瘡癢、癮疹,并用防風通聖散治之。
胎毒發丹
胎毒發丹者,因胎毒內伏,或頻浴熱湯,或著烘衣,或乳母飲食七情,內熱助邪為患。發於頭面四肢,延及胷腹,色赤遊走不定。古人云:從四肢起入腹囊者,皆不治。當急令人隨患處遍吮毒血,各聚一處砭出之,急服活命飲。惟百日內忌砭,以其肌肉難任也。若發散過劑,表虛熱而赤不退者,用補中益氣湯加防風、白芷;寒涼過劑,胃氣受傷而熱赤不退者,用異功散加柴胡、升麻;或兼發搐等證,用四君、升麻、當歸、釣藤鉤。若復用攻毒,必致不起。頭額間患者,當臥鎌砭之。
傷食發丹
傷食發丹者,因脾胃之氣方充,乳食過多,不能運化,蘊熱於內而達於肌表也。若因乳食停滯者,先用保和丸消之,大便秘結,量加大黃通之;乳食既消而丹尚作者,用清中解鬱湯治之;丹邪既去而乳食不思者,用五味異功散補之;發熱作渴,或飲食少思者,用七味白朮散補之。大凡飲食厚味所致者,赤暈或行而緩慢;若飲燒酒,或誤吞信石所致者,遍示赤暈,其行甚速。又有瘡瘍發焮,周圍有赤暈,其熱消散,或膿出自退。凡此俱忌砭法,皆宜安裏為主,不可攻伐。若自吐瀉,亦不可止之。吐瀉中有發散之意。因飲燒酒者,飲冷米醋一二杯解之,此神妙之法也。因母多食炙煿膏粱,或飲燒酒,或服辛熱燥藥,或鬱怒傷肝脾,致兒為患者,當參胎熱毒瘡瘍治之。
驚丹
嬰孩生後百日之內,半歲以上,忽兩眼泡紅暈微起,面帶青黯色,向夜煩啼,或臉如胭脂,此伏熱在內。亦有臉不紅者。始因居胎之時,母受重驚,驚邪傷胎,遞相傳襲,形發於外,初發時散生滿面,狀如水痘,腳微紅而不壯,出沒休息無定,收到頸項,赤如朱砂,名為驚丹。用四聖散,先洗其目;次百解散加五和湯同煎,與解驚熱丹毒。牛蒡湯、當歸散、三解散、黃芩四物湯皆可為治。
如驚丹發至胷乳間,微有痰喘作搐,急宜宣熱拔毒,免致內攻,為害不淺。五和湯加升麻、生乾地黃,水薑燈心煎服,則自消除;仍用前數藥調治,不生他證。或投萬安飲。
五色丹
夫小兒五色丹者,由丹發而改變無常,或青、黃、白、黑、赤。此是風毒之熱,有盛有衰,或冷或熱,故發為五色丹也。孔氏家傳用小柴胡湯,如法煎服,以滓傅丹上,良。
白丹
夫白丹者,由挾風冷之氣,故使色白也。初發癢痛,微虛腫,如吹奶起,不痛不赤而白色也。
赤丹
夫赤丹者,由風毒之重,故使赤也。初發起大如連錢,小者如麻豆,肉上生粟,色如鷄冠,故亦謂之茱萸丹也。
黑丹
夫黑丹者,由風毒傷於肌肉,故令黑色也。初發癢痛,或熛腫起,微黑也。
天火丹
夫小兒丹發肉中,有如丹赤色者,大者如手,劇者遍身赤痒,故號天火丹也。
赤流
夫小兒身上或一片赤色如胭脂,及漸引,此名丹毒,俗謂之流。若因熱而得者色赤,或因風而得者色白,皆腫而壯熱也。可用一鈹刀以砭去其惡血。毒未入腹者,可療也。
身有赤處
小兒因汗,為風邪熱毒所傷,與血氣相搏,熱氣蒸發於外,其肉赤而壯熱也。
王氏禁土鬼丹及虵纏丹
顱顖經二十二種丹證治
霹靂(雨庚)(雨水)(雨攝)。
一氣念二十一遍,吹在病處,自立東南方上,令病人在西北方,以大指陷中指頭節紋,以第二指掐大指中節,兩手皆然,吹時即放手。持呪四十九日,於五更初向北受持。
竈額丹:先從頭上起,漸滿身,其丹赤色,用猪槽下土并桃柳根皮搗末,生油調敷。
竈尾丹:從腰起,黑色遍身疼痛者,用堂屋四角草燒灰,入白礬末,鷄子白和塗。
龍火丹:先從腹起至心,微黃赤色,用屋脊上草燒灰,松花白、鷄子黃、猪槽內水調塗。
君竈丹:從右手上起,引似虵行,赤色,用竈下土油調塗。
母竈丹:從左腳上起者,用燖猪湯,竈額上灰敷。
女竈丹:從陰上起紫赤色,用女兒小便,生煤竈右邊磚縫上土,和調塗。
朱黃升:從右腳起,徹至遍身,用屋四角草,鐵匠家磨刀水調傅。
星子丹:從頭起,徹遍身如錢大,赤色,用桃樹向北枝燒灰,油調敷。
蜂子丹:從頭面四向徹,用竈頭上土,入膩粉,以鷄子白調敷。
亂神丹:天下惡證,從肚內起,出口內,紫黑色者,用善火草、白礬末并蜜,入洗銀水調服之。
住火丹:從背上起黃赤色,用壁上土猪槽下土,白礬末、生薑汁、生油調塗。
母子丹:從眼眶上起,用白礬、蛤粉、樟柳根杵汁和塗之。
火燄丹:從前心起,頭痛如火燒,用善火草、猪槽下土、鷄子黃調塗。
蜘蛛丹:滿身痛,用白礬、皂莢燒灰,猪槽下泥和塗。
佛家丹:從耳起,用乳香、善火草、瓦霤內土,油調敷。
神氣丹:從頭背上起,用牯牛骨燒灰,羊脂調塗。
熛火丹:從背胛起,用生麻油合猪槽下泥塗之。又巢氏云:丹發於背臂及穀道者,名熛火丹。《嬰孺方》治熛火丹,用景天草十兩,真珠一分,杵為膏,封丹上。
胡漏竈丹:從臍中起,用屋滴水調竈中土塗。
胡吹竈丹:從陰上起,用水茄窠下泥,和苦酒塗之。
土竈丹:從踝起,用屋四角茅草、竈橫麻燒灰,鷄子白調塗。
野竈丹:從背起,用柔香茸、蒴藿、赤小豆末塗。
神竈丹:從肚起,用土蜂窠、杏仁、膩粉,生油調塗。
本事方十種丹瘤毒所起證治
一、飛竈丹:從頭頂起,先腫,用葱白研,取自然汁塗。
二、古竈丹:從頭上紅腫痛,用赤小豆末,鷄子清調塗。譚氏方不拘何處皆治。
三、鬼火丹:從面起,赤腫,用竈心土,鷄子清調塗。又此方不拘何處皆治,妙妙。
四、天火丹:從背起赤點,用桑白皮末,羊脂調塗。
五、天竈丹:從兩腎赤腫黃色,柳葉燒灰,水調塗。腎一作臂。
六、水丹:從兩脅虛腫,用生鐵屑研末,猪糞調塗。
七、葫蘆丹:從臍上起,黃腫,用檳榔為末,米醋調塗。
八、野火丹:從兩腳赤腫,用乳香末,羊脂調塗。
九、煙火丹:從兩腳有赤白點,用猪槽下土,麻油調塗。
十、胡漏丹:從陰上起黃腫,用屋漏處土,羊脂調塗。
右此十種丹毒,變易非輕,治之或緩,則致不救。故予不惜是方,能逐一仔細辨認,依此方法治之,萬不失一。如經三日不治,攻入臟腑則終不救,不可緩也。
赤白遊腫
夫小兒有肌肉虛者,為風毒熱氣所乘,熱毒搏於血氣,則皮膚赤而腫起,其風隨氣行遊不定,故名也。
又有遊腫之狀者,為青黃赤白,無復定色,遊走於皮膚之間,肉上微光是也。
治遊腫,以生布一片蘸油,以火燃之,持照病上,呪曰:日遊日遊,不知著脂,火燎你頭!呪七遍,即瘥也。
又云:凡天下極冷,無過藻菜。但有患熱腫毒丹等,取渠中藻菜細切熟搗,敷丹上,厚三分,乾即易之。予謂不可以此塗,若毒在表,猶可措手;若抑之則外不得泄,勢必入裏。必先服托裏藥,方可施此。
辨小兒欲發丹毒候
初生小兒,蓄伏胎熱,欲發丹者,必先見於外,但人不之察耳。小兒在襁褓中無故眼生厚眵者,此丹毒欲發之候也;更微喘急者,毒氣已甚而上乘於肺也。才覺有此證,急以水調龍腦飲子,或藍根、犀角等藥,潛消其毒。如渾身已有赤處,即更以芸薹等外挫其鋒,消息而次第治之。予家凡兩兒,初生眼有厚眵,後俱發丹,何宰宜人外孫女生七日眼多眵,已而小腹下有赤丹一點如錢,漸漸引開,上至腹心而死。不可不知也。
初虞世謂百日內發必死不治,然亦有可治者,不可不治也。
禁忌
大凡小兒病諸丹腫,其勢雖盛,切不可遽用大黃、芒硝輩快藥大下之,恐毒氣乘虛入裏,以客為主,則難施功也。但用性平解毒托裏藥,當調停臟腑,微微通利而已。此則護元氣而排外邪,庶保十全也。比舍陶氏子半歲病丹,醫以青金丹下之太過,蓄毒入裏,發喘生驚而死。蓋嬰孺肌膚柔弱,易虛易實,而服藥復不能多,治之固不可怠慢,然亦不可躁急,全在精專調護,以保無虞。世俗多不知此,故廣記而備言之。
小兒丹發,若預度其勢必展引至咽頸腹心,陰尻諸虛處,可先用塗藥以護之,仍砭其引頭所向,微出惡血以泄其毒。或謂當以篦子刮去惡血令盡,直至清黃水出即止,此必勢危氣壯而血熱者始宜之。大抵此疾,人受之有輕重,年長氣實,乃能禁當;若未滿月兒而感之又重,恐不可概用此法。無為主簿張康道子二歲,火燄丹,魯醫為砭之,出惡血盞餘,兩日而殂。不可不知也。
《本草》云:大人小兒丹毒,宜食鯽魚鱠及(虫宅)。(虫宅)即水母,名海蜇者是也。然不可以宜食而恣食之,反能為害。鯽魚亦魚類,得無不宜。
禁法
無為南汰寺僧宋澄師傳酎文法禁火燄丹:用松明五條,細如箸,以火點著一頭,右手執之,大指掐定第二指中節紋,左手亦如此掐定;面北立,靜想北方壬癸水,渺漫無際,一口吸盡,吹在火上,再想再吹,如是三次;將火向自己口中試,如不燒人,即以松明火於小兒升上周回焠一遭,兼於丹上十字焠過,即已。如試得燒人疼,更想吸水。正旦及端午日受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