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八十八

 腰門

  單方

金牙石:治一切冷風氣筋骨攣急,腰腳不遂,燒酒浸服。 【 甄權】

脾疼腰痛:砒霜成塊者為末,黃丹各半兩,化蠟入砒,以柳條攪,焦則換,至七條取起收之,每旋丸梧子大,冷水送下。小兒黍米大。 【 《和劑局方》】

腰腹諸痛:焰硝、雄黃各一錢,研細末,每點少許入眥內,名火龍丹。 【 《集元方》】

腰腳疼痛:天麻、半夏、細辛各二兩,絹袋二個各盛藥,合勻蒸熱,交互熨痛處,汗出則愈,數日再熨。 【 《衞生易簡方》】

氣滯腰痛:青木香、乳香各二錢,酒浸飯上蒸勻,酒調服。 【 《聖惠方》】

腎虛腰痛:用破故紙一兩炒為末,溫酒服三錢,神妙;或加木香一錢。 【 《經驗方》】

腰痛:揩牙香附子五兩,生薑二兩,取自然汁浸一宿,炒黃為末,入青鹽二錢,擦牙數次,其痛即止。 【 《乾坤生意》】

婦人腰痛:向東蘘荷根一把,搗汁三升服之。 【 《肘後方》】

腰腳風氣作痛:大黃一兩,切如碁子,和少酥炒乾,勿令焦,搗篩,每用二錢,空心以水三大合,入薑三片,煎十餘沸,取湯調服,當下冷膿惡物,痛即止。 【 崔元亮《海上方》】

腰腳冷痺疼痛有風:川烏頭三個,生,去皮臍為散,酢調塗帛上,貼之,須臾痛止。 【 《聖惠方》】

虛寒腰痛:鹿茸去毛,酥炙微黃,附子炮去皮臍各二兩,鹽花三分為末,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

腰膝疼痛,或頑麻無力:菟絲子洗一兩,牛膝一兩,同入銀器內,酒浸一寸五分,暴為末,將原酒煮糊,丸梧子大,每空心酒服二三十丸。 【 《經驗方》】

氣滯腰痛:牽牛不拘多少,以新瓦燒赤安於上,自然一半生,一半熟,不得撥動,取末一兩,入硫黃未二錢半,同研勻,分作三分,每分用白麵三匙,水和捍開,切作碁子。五更初以水一盞煮熟,連湯溫下,痛即已。未住,隔日再作。予常有此疾,每發一服,痛即止。 【 《本事方》】

挫氣腰痛:香茶內滴入菜油數點,頓服。 【 《綱目》】

腰重作痛:檳榔為末,酒服一錢。 【 《斗門方》】

桄榔子,麵作餅,炙食,腴美令人不飢,補益虛羸損乏,腰腳無力,久服輕身辟穀。 【 李珣】

腰痛難轉:煎茶五合,投酢二合,頓服。 【 孟詵《食療》】

腰腿疼痛:甜瓜子三兩,酒浸十日為末,每服三錢,空心酒下,日三。 【 《壽域神方》】

閃挫腰痛:用西瓜青皮,陰乾為末,鹽酒調服三錢。 【 《攝生眾妙方》】

葡萄根及藤葉,治腰腳肢腿痛,煎湯淋洗之良。 【 時珍】

腰腳諸痛:用威靈仙末,空心溫酒服一錢,逐日以微利為度。 【 《千金方》】

又方:用威靈仙一片洗乾,好酒浸七日為末,麵糊丸梧子大,以浸藥酒每服二十丸。

腎虛腰痛:杜仲為末,每旦以溫酒服二錢。 【 《三因方》】

腰腳風痛,不能履地:皂角子一千二百個洗淨,以少酥熬香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以蒺藜子酸棗仁湯,下三十丸。 【 《千金方》。】

牛領藤,主腹內冷,腰膝痛弱,小便白數,陽道乏,煮汁或浸酒服。

白龍鬚,治男子婦人腰腿痛不可忍,并宜之。惟虛勞癰痿不可服。研末,每服一錢,氣弱者七分,無灰酒下。密室隨左右貼牀臥,待汗出自乾,勿多蓋被,三日勿下牀見風。一方,得疾淺者,用末三錢,瓷瓶煮酒一壺,每日先服桔梗湯,少頃飲酒二盞,早一服,晚一服。 【 《保壽堂方》】

腰腳風:冷石花浸酒飲之。 【 《聖惠方》】

腰腳疼痛:新胡麻一升,熬香杵末,日服一小升,服至一斗永瘥,溫酒蜜湯薑汁皆可下。 【 《千金方》】

風冷傷腎腰背痛:杜仲一斤,切炒,酒二斤漬十日,日服三合。 【 陶隱居《得效方》】

腰痛:炙熱黃狗皮裹之,頻用取瘥。 【 時珍】

腰痛虛寒:糯米二升炒熟,袋盛拴靠痛處,內以八角茴香研酒服。 【 《談埜翁試驗方》】

腰脅卒痛:大豆炒二升,酒三升,煮二升頓服。 【 《肘後方》】

卒然腰痛:大豆六升,水拌濕炒,熱布裹熨之,冷即易,乃張文仲所處方也。 【 《延年秘錄》】

栗子粥,補腎氣,益腰腳。

女貞皮酒,治風虛,補腰膝。女貞皮切片,浸酒煮飲之。

薏苡仁酒,去風濕,強筋骨,壯腰膝,健脾胃。用絕好薏苡仁粉,同麴米釀酒,或袋盛煮酒飲。

茯苓酒,治頭風虛眩,煖腰膝,主五勞七傷。用茯苓扮同麴米釀酒飲之。

仙茆酒,治精氣虛寒,陽痿膝弱,腰痛痺緩諸虛之病。用仙茆九蒸九曬,浸酒飲。

牛蒡酒,治諸風毒,利腰腳。用牛蒡根切片,浸酒飲之。

羊羔酒,大補元氣,健脾胃,益腰腎,宣和化成殿真方。用米一石如常浸漿,嫩肥羊肉七斤,麴十四兩,杏仁一斤,同煮爛,連汁拌末,入木香一兩同釀,勿犯水,十日熟,極甘滑。一法:羊肉五斤,蒸爛酒浸一宿,入消梨七個,同搗取汁,和麴米釀酒飲之。

腰腳無力:韭子一升,揀淨蒸兩次,暴乾,簸去黑皮,炒黃搗粉,用安息香二大兩,水煮一二百沸,慢火炒赤色,和搗為丸梧子大,如乾入少蜜,每日空服,酒下二十丸,以飯三五匙壓,大佳。 【 崔元亮《海上方》】

腰脊脹痛:芥子末,酒調貼之,立效。 【 《摘元方》】

腎虛腰痛:用猪腰子一枚,切片,以椒鹽醃,去腥水,入杜仲末三錢在內,荷葉包煨食之,酒下。 【 《本草權度》】

思仙散:用八角茴香、杜仲各炒研三錢,木香一錢,水一鍾,酒半鍾,煎服。 【 《活人心鏡》】

閃剉腰痛:蒔蘿作末,酒服二錢匕。 【 《永類鈐方》】

腰腳拘攣,腰腳風血積冷,筋急拘攣疼痛者:取茄子五十斤洗,以水五斗,煮取濃汁,濾去滓,更入小鐺中,煎至一升以來,即入生粟粉同煎,令稀稠得所,取出搜和,更入麝香、朱砂末,同丸如梧子大,每日用秫米酒送下三十丸,近暮再服,三月乃瘥。男子女人,通用皆驗。 【 《圖經本草》】

腰痛不止:天羅布瓜子仁炒焦擂,酒服,以滓敷之。 【 《熊氏補遺》】

腰痛不止:絲瓜根燒存性為末,每溫酒服二錢,神效甚便。 【 《鄧筆峯雜興》】

腰脊作痛:三月三日,取桃花一斗一升,井華水三斗,麴六升,米六斗,炊熟如常釀酒,每服一升,日三服,神效。 【 《千金方》】

老人腰痛及腿痛:用棠毬子、鹿茸炙,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日二服。

腎疰腰痛:用青皮炒研,每服溫酒一錢,或酒煎服。 【 《大明》】

放杖木,治一切風血,理腰腳,輕身變白不老,浸酒服之。 【 《藏器》】

蟾酥同牛酥,或吳茱萸苗汁,調摩腰眼陰囊,治腰腎冷,并助陽氣。 【 《日華》】

閃腰血痛:桂末和苦酒塗之,乾再上。 【 《肘後方》】

白檀香,治腰腎痛,水磨塗腰腎痛處。 【 《大明》】

腎虛腰痛:用杜仲去皮炙黃一大斤,分作十劑,每夜取一劑,以水一大升,浸至五更,煎三分減一取汁,以羊腎三四枚切下,再煮三五沸,如作羹法,和以椒鹽,空腹頓服。《聖惠方》入薤白七莖。《篋中方》加五味子半斤。 【 《海上方》】

腰痛腳氣木瓜湯,治腰膝痛腳氣。羊肉一腳,草果五枚,粳米二升,回回豆即胡豆半升,木瓜二斤,取汁,入砂糖四兩,鹽少許,煮肉食之。 【 《正要》,下同】

虛寒腰痛:用羊頭蹄一具,草果四枚,桂一兩,薑半斤,哈昔泥一豆許,胡椒煮食。

腎虛腰痛:用羊腎去膜,陰乾為末,酒服二方寸匕,日一。 【 《千金方》】

治卒腰痛:羊腎一對,洎夫蘭一錢,水一盞浸汁,入鹽少許,塗抹腎上,徐徐炙熟,空腹食之。 【 《正要》】

腎虛腰痛:用羊脊骨一具搥碎煮,和蒜薤食,飲少酒妙。 【 《心鏡》】

又方:用羊脊骨一具搥碎,肉蓯蓉一兩,草果五枚,水煮汁,下葱醬作羹食。 【 《正要》】

腰腳不隨,攣急冷痛:取虎脛骨五六寸,刮去肉膜,塗酥炙黃搗細,絹袋盛之,以瓶盛酒一斗浸之,煻火微溫,七日後,任情飲之當微利,便效也。

又方:虎腰脊骨一具,前兩腳全骨一具,并於石上以斧搥碎,安鐵牀上,文炭火炙,待脂出,則投無灰濃酒中密封,春夏七日,秋冬三日,任性日飲三度。患十年以上者,不過三劑;七年以下者,一劑必瘥。 【 崔元亮《海上方》】

腰脊痛,及腎勞腰脊攣:用杜仲四兩炒去絲,浸酒二升,每服酒三合,日三服。一方用杜仲薑汁炒去絲,為末,空心酒下一錢。 【 《綱目》】

腰膝疼痛傷敗者:鹿茸塗酥炙紫為末,每溫酒服一錢。 【 《續千金方》】

腎虛腰痛,如錐刺不能動搖:鹿角屑三兩,炒黃研末,空心溫酒服方寸匕,日三。 【 《肘後方》】

腰腳屈而難伸:山楂末三錢,茶酒鹽湯隨下。

皂角膏,治諸腰腳疼痛,用好酒二大碗,皂角一斤去皮弦,搗碎,熬至一半,濾去滓,再用前汁入銀石器內,熬為膏子,隨痛處貼之。 【 《綱目》】

腰腳錐痛,牽引支腿者:貓兒屎燒灰,唾津調塗之。 【 《永類鈐方》】

閃損腰痛趂痛丸:用白萵苣子炒三兩,白粟米炒一撮,乳香、沒藥、烏梅肉各半兩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嚼一丸熱酒下。 【 《玉機微義》】

腰曲不伸,重如帶石:用赤茯苓、白朮各四兩,炙草三兩,乾薑炮二兩,每五錢,水煎服。

天火帶:用白鱔泥沙研細,香油敷之。 【 《丹溪心法》】

又方:雉雞毛及鵝毛燒灰,香油調敷。

閃脞腰痛:以茴香同紅麴擂爛,好熱酒調服。

又方:用茴香根擂爛,好酒下,立愈。

凡腰痛,用生薑四兩,取自然汁略熬乾水氣,成膏,將貼患處,外將裹腳縛住。未貼膏之先,須要稍醉,然後以膏貼患處。蓋膏到身上,片時熱不可當,醉則濃睡,不覺其熱耳。 【 《趙氏醫貫》】

腰痛:磁石火煅酢淬九次為末,水飛作丸服,或入補腎藥皆佳。腎虛腰不利,宜用。 【 《本草》,下同】

腰痛膝冷:菟絲子酒煮作末,溫酒下二錢。

腰痛:地黃花為末,酒服方寸匕。

又方:菟絲末二兩,杜仲蜜炙末一兩,山藥末酒煮為糊作丸,酒下五七十丸,名固陽丹。

蛇纏瘡:用雄黃研為末,以酢調塗,仍用酒調服。凡為蛇傷,及蜂蠆、蜈蚣、毒蟲、顛犬所傷,皆可用之。 【 《證治準繩》】

腰痛腳弱:石斛煮服、末服、浸酒服,皆佳。 【 《本草》,下同】

腰脊痛:蒺藜子為末蜜丸服,或作末和酒服,并佳。

腰痛:肉蓯蓉作丸服之。

又方:續斷煮服,末服并佳。

腰痛:萆薢酒浸服之。

又方:萆薢三兩,杜仲一兩,搗為末,空心酒服二錢,禁食牛肉。

又方:威靈仙細末二錢,猪腰子一隻,批藥在內,濕紙裹煨熟,早晨細嚼,熱酒下。 【 《綱目》】

又方:威靈仙酒浸為末,麵糊和丸梧子大,酒下八十丸至百丸,大便下青膿。 【 《本草》,下同】

腰痛:五加皮細剉,酒浸服之。

腎虛腰痛:童便二盞,好酒一盞,猪腰子一對,盛磁缸,黃泥封口,日晚以慢火養熟至中夜,待五更初,以火溫之,發瓶飲酒食腰子。此以血養血,絕勝金石草木之藥。 【 《入門》,下同】

虛損腰痛:取胡桃肉和杜仲茴香浸酒,空心服。

腰脊痛:薏苡仁為末,煮粥空心服。

  針灸

《素問》曰:脾熱病者,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滿泄,兩頷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腎熱病者,先腰痛胻痠,苦渴數飲身熱。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刺郄中出血。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刺足厥陰。

腎瘧者,令人灑灑寒,腰脊痛宛轉,刺足太陽、少陰。

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

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郄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

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不可以俛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刺陽明於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

足太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刺少陰於內踝上二胻。春無見血,出血太多,不可復也。

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刺厥陰之脈,在腨踵魚腹之外,循循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解脈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目巟)(目巟)然,時遺溲,刺解脈在膝筋肉分間,郄外廉之橫脈出血,血變而止。

解脈,令人腰痛,如引帶長,如折腰狀,善恐,刺解脈在郄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

同陰之脈,令人腰痛,痛如小錘居其中,怫然腫,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為三痏。

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踹下間去地一尺所。

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衡絡絕,惡血歸之,刺之在郄陽筋之間,上郄數寸橫居,為二痏。

會陰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乾令人欲飲,飲已欲走。刺直陽之脈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

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止怫怫然,甚則悲以恐。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

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目巟)(目巟)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內筋為二痏,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

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刺散脈在膝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為三痏。

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欬,欬則筋縮急。刺肉里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

腰痛挾脊而痛,至頭八八然,目(目巟)(目巟)欲僵仆,刺足太陽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不可以俛仰,刺足少陽;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上熱,刺足太陰;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大便難,刺足少陰;少腹滿,刺足厥陰;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舉,刺足太陽;引脊內廉,刺足少陰。

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兩踝胂上,以月生死為痏數,發針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

《靈樞經》曰: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也,取之巨虛下廉。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膕。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鍾,別走太陽。其別者并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涌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

厥挾脊而痛至頂,頭沉沉然,目(目巟)(目巟)然,腰脊強,取足太陽膕中血絡。

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

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凡此盛者,至而瀉之,立已。

腰尻以下應冬至,其日壬子。凡此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身體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漬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甲乙經》曰:腰痛上寒,實則脊急強,長強主之。

少腹痛,控睾引腰脊,疝痛上衝心,腰脊強,溺黃赤口乾,小腸俞主之。

腰脊痛強引背少腹,俛仰難,不得仰息,腳痿重,尻不舉,溺赤,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膀胱俞主之。

腰痛不可以俛仰,中膂內俞主之。

腰足痛而清,善偃睾跳拳,上髎主之。

腰痛怏怏不可以俛仰,腰以下至足不仁,入脊腰背寒,次髎主之。先取缺盆,後取尾骶與八髎。

腰痛大便難,飧泄,腰尻中寒,中髎主之。

腰痛脊急,脅中滿,小腹堅急,志室主之。

腰脊痛惡風,少腹滿堅,癃閉下重,不得小便,胞肓主之。

腰痛骶寒俛仰急難,陰痛下重,不得小便,秩邊主之。

腰痛控睾小腹及股,卒俛不得仰,刺氣街。

腰痛不得轉側,章門主之。

腰痛不可以久立俛仰,京門及行間主之。

腰腹少腹痛,下髎主之。

腎腰痛不可俛仰,陰陵泉主之。

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羸瘦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怏怏,太衝主之。

腰痛少腹痛,陰包主之。

腰痛大便難,涌泉主之。

腰脊相引如解,實則閉癃,凄凄,腰脊痛宛轉,目循循,嗜臥,口中熱,虛則腰痛寒厥,煩心悶,大鍾主之。

腰痛引脊內廉,復溜主之。春無見血,若太多,虛不可復,是前足少陰痛也。

腰痛不能舉足,少坐若下車躓地,脛中矯矯然,申脈主之。

腰痛如小錘居其中,怫然腫痛,不可以欬,欬則筋縮急,諸節痛,上下無常寒熱,陽輔主之。

腰痛不可舉足,跟中踝後痛,腳痿,僕參主之。

腰痛挾脊至頭八八然,目(目巟)(目巟),委中主之。是前刺足太陽郄中出血者。

腰痛得俛不得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惡血歸之,殷門主之。是前衡絡之脈腰痛者。

腰脊痛,尻脊股臀陰寒大痛,虛則血動,實則并熱,痛痔,痛尻,脽中腫,大便直出,承扶主之。

《千金方》曰:腰背痛,宜針決膝腰勾畫中青赤絡脈,出血便瘥。

腰痛不得俛仰者,令患人正立,以竹拄地,度至臍斷竹,乃以度之背脊,灸竹上頭處,隨年壯灸訖,藏竹勿令人得知。

腰痛,灸腳跟上橫文中白肉際十壯,良。

又灸足巨陽七壯,巨陽在外踝下。

又灸腰目髎七壯,在尻上約左右是。

又灸八髎,及外踝上骨約中。

腰卒痛,灸窮骨上一寸七壯,左右一寸各灸七壯。

五臟六腑,心腹滿,腰背疼,飲食吐逆,寒熱往來,小便不利,羸瘦少氣,灸三焦俞,隨年壯。

腹疾腰痛,膀胱寒,澼飲注下,灸下極俞,隨年壯。

勞冷氣逆,腰臗冷痺,腳屈伸難,灸陽蹻一百壯,在外踝下容爪。

腰背不便,轉筋急痺筋攣,灸第二十一椎,隨年壯。

神道、谷中、腰俞、長強、大杼、膈關、水分、脾俞、小腸俞、膀胱俞,主腰脊急強。

腰俞、膀胱俞、長強、氣衝、上髎、下髎、居髎,主腰痛。

志門、京門,主腰痛脊急。

小腸俞、中(月呂)俞、白環俞,主腰脊疝痛。

次髎、胞肓、承筋,主腰脊痛惡寒。

三里、陰市、陽輔、蠡溝,主腰痛不可以顧。

束骨、飛揚、承筋,主腰痛如折。

申脈、太衝、陽蹻,主腰痛不能舉。

崑崙,主脊強背尻骨重。

合陽,主腰脊痛引腹。

委中,主腰痛挾脊至頭,八八然。凡腰腳重痛,於此刺出血,久痼宿疹,亦皆立已。

大鍾,主腰脊痛。

太白、陰陵泉、行間,主腰痛不可俛仰。

承扶,主腰脊尻臀股陰寒痛。

涌泉,主腰脊相引如解。

陰谷[陰谷 原作「陰骨」,據《千金》卷三十改。],主脊內廉痛。

膈關,秩邊、京骨,主背惡寒痛,脊強難以俛仰。

《儒門事親》曰:腎俞二穴,在十四椎下兩旁各寸半陷中,灸五壯,主腰痛不可俛仰,轉側難,身寒熱,食倍多,身羸瘦,面黃黑,目(目巟)(目巟);又主丈夫婦人冷疾,氣勞病。中膂俞二穴,在十一椎下兩旁各寸半,灸五壯,主腰痛不可俛仰,挾脊膂痛,上下按之應手者,從項後始至此穴,痛皆灸之,立愈也。

腰俞一穴,在二十一椎節下間陷中,灸五壯,主腰疼不能久立,腰以下至足冷不仁,起坐難,腰脊痛不能立,急強不得俛,腰重如石,難舉動也。

張仲文傳神仙灸法:腰膝重痛不可轉側,起坐難,及冷痺,腳筋攣急,不可轉側屈伸,灸曲膝兩文頭左右腳四處各三壯。每灸一腳二火齊下,艾炷到肉,初覺疼痛,用二人兩邊齊吹至火滅。午時著灸,人定已來,臟腑自動一兩行,或轉動如雷聲,其疾立愈。此法神效,卒不可量也。

朱震亨《心法》曰:腰曲不能伸者,針人中。

《醫學綱目》曰:《素問》刺腰痛篇,刺足太陽腰痛引項脊尻背,三法刺郄中出血,二法取足太陽出血也。

經云:邪在腎,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涌泉、崑崙,視有血者悉取之。此則足太陽、少陰俱取血也。又云: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衝頭痛云云;此則視太陽盛虛熱寒陷下,刺施補瀉疾留,灸以調之也。

刺足少陰腰痛,引脊內廉,此法出足少陰經血也。經曰: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鍾,當踝後,繞踝別走太陽,其病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此補足少陰絡也。

刺腰痛不可俛仰四法,少陽、陽明衡絡三法,皆出血也。經云:肝足厥陰之脈,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此則視虛實寒熱陷下,施補瀉疾留,灸以調之也。

刺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取腰尻分間,經文三出,此其一也。繆刺論云: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兩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為痏數,發針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又骨空論云: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此三節經文大同小異,通一法也。又足厥陰之脈,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俛仰,視盛虛熱寒陷下調之,此則證同法異。

刺腰痛目(目巟)(目巟)有三:昌陽之脈其一也;若痛引肩遺溲者,刺解脈,在郄外廉筋肉分間,委陽穴也;若痛引項脊欲僵仆者,刺足太陽委中出血也。

刺腰痛篇取足太陽郄膕中間六法。郄膕者,膝後屈處兩筋之間,橫文膕內也。太陰正經二法,刺郄中央出血。解脈二法,刺郄中橫文出血。衡絡一法,刺郄上數寸出血。會陰一法,刺郄中下五寸出血也。

腎虛腰痛,刺腎腧,取法以杖量與臍平,去脊各一寸半,灸二七壯。又取人中、委中。

腰強痛,灸命門二七壯,十四椎節下間,伏取之,刺崑崙瀉之,灸亦瀉。

忽然氣滯腰痛,不可俛仰,取志室五分,得氣即瀉,又取行間。

腰脊內引痛,不可屈伸,若近上痛取合谷,近下痛取崑崙、復溜。

腰脊俱痛不可忍,取風池、合谷、崑崙。

又法,風池、承山、合谷、呂細、三間。

腰脊如痓,取涌泉一分,陰谷一寸半,京骨一分,行間五分。

腰閃挫氣痛,取尺澤,忌灸。又取委中、人中、陽陵泉、束骨、崑崙、下髎。

腎虛痛久不已,取肩井、腎俞五分,留七呼,灸隨年壯。

腰痛刺之不定者,刺八髎。

大虛腰痛,刺而復發,腰重不能舉體,可刺委中動脈出血。

腰痛在身之前,取足陽明原穴;身之後,取足太陽原穴;身之側,取足少陽原穴。

閃著腰痛,取氣海,肥人一寸,瘦人五分,三補三瀉,令人覺臍上下痛停針。候二十五息,左手重按其穴,右手進針,三息;又停二十五息,依前進針,令人覺從外腎熱氣上入小腹,出針,神效。

《古今醫統》曰:腰痛宜用雷火針法,於五月五日,東引桃枝削去皮尖兩頭,如鷄子樣,長寸許用尖,針時以針向燈上點著,用紙三層或五層,貼在患處,以針按紙上,患深者再燃立愈。呪曰:天火地火,三昧真火,針天天開,針地地裂,針鬼鬼滅。針人人得長生,百病消除,萬病消滅。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醫學入門》曰:腰痛,輕者委中出血便愈;甚者補環跳、瀉委中;久者俱補。

腰連背痛者,針崑崙、委中。

腰連腿痛,補腕骨,瀉足三里。

腰連腳痛,補環跳,瀉風市、行間、足三里。

命門,主老人腎虛腰痛。

  導引

《千金方》曰:腰痛導引法,正東坐,收手抱心,一人於前據攝其兩膝,一人後捧其頭,徐牽令偃臥,頭到地,三起三臥,久久效。

《保生秘要》曰:氣血虛弱,濇於腎,諸寒收引,皆屬腎水氣弱,或作腰痛。冬月水旺,宜吐納按節,吹氣調和,會意掌心。所忌須避寒冷,最宜早臥。大抵冬月斂藏氣閉,至陰已極,宜節慾,養一陽之初生。蓋陰陽交精子南合璧,萬物氣微在下,不可動搖,守此,則保壽無疆。

腰痛導引法:相火燒兩腎,或以手心摩熱,以擦痛處。

腰風軟導引法:腎處相火提起燒背,從背轉下於腎。

   醫案

《史記》倉公傳曰:齊王黃姬兄黃長卿家有酒召客,召臣意。諸客坐未上食,臣意望見王后弟宋建,告曰:君有病往四五日,君腰脅痛,不可俛仰,又不得小溲,不亟治,病即入濡腎,及其未舍五臟,急治之。病方今客腎濡,此所謂腎痺也。宋建曰:然。建故有腰脊痛往四五日,天雨,黃氏諸倩,見建家京下方石即弄之,建亦欲效之,效之不能起,即復置之。暮腰脊痛,不得溺,至今不愈。建病得之好持重。所以知建病者,臣意見其色太陽色乾,腎部上及界腰以下者,枯四分所,故以往四五日知其發也。臣意即為柔湯使服之,十八日所而病愈。

濟北王侍者韓女病腰背痛寒熱,眾醫皆以為寒熱也。臣意診脈曰:內寒,月事不下也。即竄以藥,旋下,病已。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所以知韓女之病者,診其脈時,切之腎脈也,濇而不屬,其來難堅,故曰月事不下。肝脈弦出左寸口,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

《儒門事親》曰:戴人女僮冬間自途來,面赤如火,至(氵隱)陽病胯腰大痛,裏急後重,痛則見鬼神。戴人曰:此少陽經也,在身側為相火。使服舟車丸、通經散,瀉至數盆,病猶未瘥。人皆怪之,以為有祟。戴人大怒曰:驢鬼也!復合調胃承氣湯二兩,加牽牛頭末一兩同煎服之,太過數十行,約一二缶,方捨其杖策,但發渴。戴人恣其飲水、西瓜、梨、柿等,曰:凡治火莫如冰。水,天地之至陰也。約飲水一二桶,猶覺微痛。戴人乃刺其陽陵穴以伸其滯,足少陽膽經之穴也。自是方寧。女僮自言:每一歲須瀉五六次,今年不曾瀉,故如是也。常仲明悟其言,以身有濕病,故一歲必瀉十餘行,病始已。此可與智者言,難與愚者論也。

息師病腰股沉痛,行步坐馬皆不便。或作腳氣寒濕治之,或作虛損治之,烏、附、乳、沒活血壯筋骨之藥,無不用之,至六十餘日,目赤上熱,大小便濇,腰股之病如故。戴人診其兩手脈皆沉遲,沉者為在裏也,在裏者瀉之,以舟車丸、濬川散各一服,去積水二十餘行,至早辰服虀白粥一二頓,與之馬,已能矍爍矣。

一男子六十餘歲,病腰尻脊胯皆痛,數載不愈,晝靜夜躁,大痛往來,屢求自盡天年。且夕則痛作,必令人以手槌擊,至五更鷄鳴則漸減,向曙則痛止。左右及病者,皆作鬼神陰譴白虎囓,朝禱暮祝,覡巫、僧道、禁師至,則其痛以減。又夢鬼神戰鬬相擊,山川神廟無不祭者。淹延歲月,肉瘦皮枯,飲食減少,暴怒日增,惟候一死。有書生曰:既云鬼神虎囓陰譴之禍,如此禱祈,何無一應?聞陳郡有張戴人精於醫,可以問其鬼神白虎與病乎?彼若術窮,可以委命。其家從之。戴人診其兩手脈皆沉滯堅勁,力如張絙,謂之曰:病雖瘦,難於食,然腰尻脊胯皆痛者,必大便堅燥。其左右曰:有五七日或八九日,見燥糞一兩塊如彈丸,結硬不可言,曾令人剜取之,強下一兩塊,渾身燥癢,皮膚皴揭,枯濇如麩片。戴人既得病之虛實,隨用大承氣湯以薑棗煎之,加牽牛頭末二錢,不敢言是瀉劑。蓋病者聞煖則悅,聞寒則懼,說補則從,說瀉則逆,此弊非一日也,而況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乎?及煎成,使稍熱嚥之,從少至多,累至三日,天且晚,臟腑下泄四五行,約半盆,以燈視之,皆燥糞痞塊及瘀血,穢濁不可近,須臾痛減九分,昏睡鼻息調如常人。睡至明日將夕,始覺飢而索粥,溫涼與之。又困睡一二日,其痛全愈。次令飲食調養,日服導水丸、甘露散,滑利便溺之藥,四十餘日乃復。病既痊,乃壽至八十歲。故凡燥證,皆三陽病也。

北人衛德新因之析津,冬月飲寒則冷,病腰常直,不能屈伸,兩足沉重,難於行步,途中以牀畀遞程。問醫,皆云腎虛,以蓯蓉、巴戟、附子、鹿茸皆用之,大便反閉,潮熱上周,將經歲矣,乃乞拯於戴人。戴人曰:此疾十日之效耳。衛曰:一月亦非遲。戴人曰:足太陽經血多,病則腰似折,膕如結,腨如裂。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況腰者腎之府也,身中之大關節,今既強直而不利,宜鹹以軟之,頓服則和柔矣。《難經》曰:強力入房,則腎傷而髓枯,枯則高骨乃壞而不用,與此正同。今君之證,太陽為寒所遏,血墜下滯腰間,必有積血,非腎虛也。節次以藥下數百行,約去血一二(豆斗),次以九曲玲瓏竈蒸之,汗出三五次而愈。初蒸時至五日,問曰:腹中鳴否?德新曰:未也。至六日覺鳴,七日而起,已能揖人。戴人曰:病有熱者勿蒸,蒸則損人目也。

息城酒監趙進道病腰痛,歲餘不愈,其兩手脈沉實有力。以通經散下五七行,次以杜仲去粗皮細切炒斷絲為細末,每服三錢,猪腰子一枚薄批五七片,先以椒鹽醃去腥水,摻藥在內,裹以荷葉,外以濕紙數重,以文武火燒熟,臨臥細嚼,以溫酒送下,每旦以無比山藥丸一服,數日而愈。

《東垣十書》曰:末年冬,曹通甫自河南來,有役人小翟露宿寒濕之地,腰痛不能轉側,兩脅搐急作痛,已經月余不愈矣。腰痛論中說皆為足大陽、足少陰血絡中有凝血作痛,間有一二證屬少陽膽經外絡脈病,皆去血絡之凝乃愈。其《內經》有云:冬三月禁不得用針,只宜服藥,通其經絡,破其血絡中敗血。

《丹溪心法》曰:徐質夫年六十,因墜馬腰痛,不可轉側,六脈散大,重取則弦小而長稍堅。予以為惡血雖有,未可驅逐,且以補接為先,遂令煎蘇木、人參、黃芪、川芎、當歸、陳皮、甘草,服至半月後,散大漸斂,飲食亦進。遂與前藥,調下自然銅等藥,服一月而安。

義一姪婦瘧疾初安,因衝風又發腰痛白濁,已與參、朮、檳榔、半夏等補方,又教以煅牡蠣一錢,木通五分,炒蘗三分,粗末,入前方同煎而愈。

《醫學綱目》曰:戊戌年八月,淮南大水,城下浸灌者連月,予忽臟腑不調,腹中如水吼,數日調治得愈。自此腰痛不可屈折,雖洗面亦相妨,遍服藥不效,如是凡三月。予後思之,此必水氣陰盛,腎經感此而得,乃灸腎俞三七壯,服麋茸丸瘥。

《醫學準繩六要》曰:一人因太勞,又過飲酒,致濕熱乘虛入客於經,作腰痛,夜更甚,不得俛仰,脈濡而弱。先與拈痛湯去參、朮二貼稍愈,遂改用四物加杜仲、牛膝、獨活、肉桂頓愈。

一人肥盛而肢節痛,腰更甚,脈沉濡而滑,知濕痰也,予二陳加南星、二朮、二活、秦艽、防風十劑愈。

一人體厚,腰間常冷,予腎著湯加南星、蒼朮三服愈。

一人因墮馬,腰痛不止,日輕夜重,瘀血諦矣,與四物去地黃,加肉桂、桃仁、紅花、蘇木四服,大便下血而痊。

一人素有腳氣,每發則引腰痛,不可俛仰。其人雄飲,明是濕熱,脈濡而數,投拈痛湯八劑漸減,遂以捉虎丹酒下二丸,空心凡三服,腿腕出黑汗,永不再舉。

《奇效良方》曰:忠州太守陳逢原因暑取涼食瓜,至秋忽然右腰腿間疼痛,連及膝脛,曲折不能,經月右腳難於舉動。凡治腰腳藥,服之無效,得養腎散才一服,移刻舉身痳痺,再服腳能屈伸,再一服即康寧。

一人忽兩足拳攣,連腰疼楚,脈弦而濇。此證風寒兩感,寒多於風,或投《百一選方》養腎散隨效。李奉議亦嘗謂余曰:其家曾有婦人腰腳不能轉動,用此藥即效。皆風寒兩感之證也。

《薛己醫案》曰:一男子年四十餘,患腰痛,服流氣飲、寄生湯不應,以熱手熨之少可。蓋脈沉弦腎虛所致,以補腎丸愈之。

傅允承母年踰七十,腰生一(疒畾),作癢異常,疑蟲蝨所毒,診脈浮數。齊氏云:浮數之脈而反惡寒,瘡疽之謂也。又云:外如麻,裏如瓜,疽毒在內。翌日復診,脈乃弱。予謂未潰而脈先弱,何以收斂?況大便不通,則真氣已竭,治之無功。其子固請,不得已,用六君子湯加霍香、神麴,飲食漸進,大便始通。更用峻補之劑,潰而膿清,作渴,再用參、芪、當歸、熟地黃、麥門冬、五味子而渴止。允承喜曰:吾母可無虞矣。予謂不然,不能收斂,先人之言也。彼疑,遂速他醫,果不起。

陸氏女初嫁,患腰痛不腫,脈沉滑神倦。此為內發七情之火,飲食之毒所致,以托裏藥一劑,下膿升許。陳良甫云:癰疽未潰而內陷,面青脣黑者不治。果卒。

崑山舉人張元忠孟秋患腰疽,瘡頭如大豆粒,根大三寸許,微腫略赤,虛證悉具。用桑枝灸痛處,服活命飲一劑,腫退色赤,飲食仍少,用香砂六君子湯四劑,食漸進。後用大補藥,膿雖成而不潰,於補藥內每劑加附子一片二劑,後膿自湧出,旬日而愈。

一婦人暴怒,腰腫一塊,胷膈不利,時或氣走作痛,與方脈流氣飲數劑而止,更以小柴胡湯對四物加香附、貝母,月餘而愈。

一婦人腰間患一小塊,肉色如常,不潰發熱。予謂當以益氣養榮解鬱之藥治之。彼家不信,別服流氣飲,後針破出水,年餘而歿。

一男子年十九,腰間腫一塊,無頭不痛,色不變,三月不潰,飲食少思,肌肉日瘦,此寒搏腠理,榮氣不行,鬱而為腫也,名曰濕毒流注。《元戎》云:若人飲食疏,精衰氣血弱,肌肉消薄,榮衛之氣短促而濇滯,故寒搏腠理,閉鬱而為癰腫者,當補之以接虛怯之氣。遂以十全大補湯加香附、陳皮三十餘劑,始針之,遂出白膿二碗許,仍用前藥倍加參、芪,及以豆豉餅灸之漸愈。彼惑於速效者,乃內服敗毒,外貼寒涼藥,反致食少膿稀,患處色紫,復請予治。喜得精神未喪,仍以前藥加遠志、貝母、白蘞,百劑而愈。此瘡若久而不愈,或膿水清稀者,當以內塞散服之,及附子餅灸之,然後可愈。若不慎飲食起居七情者,不治。

劉文通室年踰二十,腰間突腫寸許,肉色不變,微痛不潰,發熱脈大。此七情所傷,氣血凝滯,濇於隧道而然也。當益氣血,開鬱結,更以香附餅熨之,使氣血充暢,內自消散,不消雖潰亦無虞。不聽,乃服十宣流氣之藥,氣血愈虛,破出清膿,不斂而斃。

一男子腰患毒,膿熟不潰,針之膿大泄,反加煩躁,以聖愈湯四劑而寧,更以人參養榮湯,加麥門冬、五味子兩月而愈。此人後患濕氣,遂為痼疾。凡瘡膿血去多,瘡口難合,尤當補益,務使氣血平復,否則更患他證,必難治療,慎之!

一男子腰中患毒,發而不潰,其氣血止能發起,不能培養為膿也。投大補藥數劑而潰,又數劑膿尚清,乃服參芪歸朮膏斤餘膿少稠,數斤膿漸稠,肌肉頓生。凡大癰疽借氣為主,若患而不起,或潰而不腐,或不收斂及膿少或清,皆氣血之虛也,宜大補之,最忌攻伐之劑。亦有膿反多者,乃氣血虛而不能禁止也。若潰後發熱作渴,脈大而膿愈多,屬真氣虛而邪氣實也,俱不治。常見氣血充實之人,患瘡皆腫高色赤,易腐潰而膿且稠,又易於收斂;怯弱之人多不起發不腐潰,及難於收斂。若不審察而妄投攻劑,虛脫之禍不免矣。及患後當調養,若瘰癧流注之證,尤當補益也。否則更患他證,必難措治,慎之!

僉憲張碧崖腰患疽,醉而入房,脈洪數,兩尺更大,予辭不治。將登舟,其子強留,頃間吐臭血五六碗。予意此腎經虛火而血妄行,血必從齒縫出,合肉桂等補腎制火之藥,各用罐煎熟聽用,血止,拭齒視之,果然。遂與一鍾冷服之,熱渴頓止。少頃,溫服一鍾,脈細如脫,氣息奄奄,得藥則脈少復,良久仍脫。其子疑內有膿,欲刺之。予曰:必無。乃以鵝翎管絍內,果如予言。次日脈脫,腳寒至膝,腹內如冰,急用六君加薑、附,腹始溫,膿始潰,瘡口將完。彼因侍者皆愛妾,又患小便不通,此陰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精內敗不出而然耳。用加減八味丸料,加參、芪、白朮一劑,小便雖愈,瘡口不斂而歿。

府庠彭碧溪患腰疽,服寒涼敗毒之藥,色黯不痛,瘡頭如鋪黍,背重不能安寢,耳聵目白,面色無神,小便頻濇,作渴迷悶,氣粗短促,脈浮數,重按如無。予先用滋腎水之藥一劑,少頃便利渴止,背即輕爽,乃砭去瘀血,以艾半斤許明灸患處,外傅烏金膏,內服參、芪、歸、朮、肉桂等藥,至數劑,元氣稍復。自疑肉桂辛熱,一日不用,手足并冷,大便不禁,仍加肉桂及補骨脂二錢、肉豆蔻一錢,大便如常,其肉漸潰,更用當歸膏以生肌肉,八珍湯以補氣血而愈。

舉人顧東溪久作渴,六月初患腰疽,不慎起居,瘡潰尺許色黯敗臭,小便如淋,脣裂舌刺,七月終,左尺洪數,左關浮濇。予謂先渴而患疽者,乃腎水乾涸,虛火上灸,多致不起。然膿水敗臭,色黯不痛,瘡口張大,乃脾氣敗而腎水絕也。左尺洪數,腎無所生也。左關浮濇,肺剋肝也。況當金旺之際,危殆速矣。二日後果歿。蓋此證既發於外兩月方歿者,乃元氣虛不能收斂也。若豫為調補使氣血無虧,亦有得生者。

《醫門法律》曰:張令施乃弟傷寒壞證,兩腰僂廢,臥牀徹夜痛叫,百治不效,求診於余。其脈亦平順無患,其痛則比前大減。余曰:病非死證,但恐成廢人矣。此證之可以轉移處,全在痛如刀刺,尚有邪正互爭之象。若全然不痛,則邪正混為一家,相安於無事矣。今痛覺大減,實有可慮,宜速治之。病者曰:此身既廢,不如速死。余蹙額欲為救全而無治法,諦思良久,謂邪深入兩腰,血脈久閉,不能復出,只有攻散一法。而邪入既久,正氣全虛,攻之必不應。乃以桃仁承氣湯多加肉桂、附子二大劑與服,服後即能強起,再倣前意為丸,服至旬餘全安。此非前人之已試,乃一時之權宜也,然有自來矣。仲景於結胷證,有附子瀉心湯一法,原是附子與大黃同用,但在上之證氣多,故以此法瀉心。然在下之證血多,獨不可倣其意,而合桃仁、肉桂以散腰間之血結乎?後江古生乃弟傷寒兩腰僂廢痛楚,不勞思索,徑用此法,二劑而愈。

《景岳全書》曰:余嘗治一董翁者年踰六句,資稟素壯,因好飲火酒,以致濕熱聚於太陽,忽病腰痛不可忍,至求自盡,其甚可知。余為診之,則六脈洪滑之甚,且小水不通而膀胱脹急。遂以大分清飲倍加黃蘗、龍膽草,一劑而小水頓通,小水通而腰痛如失。若用丹溪不可用寒涼之言,鮮不誤矣,是以不可執也。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八十九

 四肢門

  黃帝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 註 四肢為諸陽之奉,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此言飲食所生之清陽,充實於四肢,而渾濁者歸於六腑也。夫脾主四肢,又曰手太陰獨受其濁。蓋濁中之清者,由脾之轉輸,而充實於四肢,濁中之濁者,歸於六腑也。】

   陰陽別論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 註 三陽之脈,手走頭而頭走足,故曰三陽在頭。三陰之脈,足走腹而腹走手,故曰三陰在手也。十二經脈,雖有手足陰陽之分,然皆一以貫通。】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

【 註 三陽三陰者,太陽太陰之為病也。偏枯者,半身不遂。痿易者,委棄而不能如常之動作也。太陽為諸陽主氣而主筋,陽氣虛則為偏枯,陽虛而不能養筋則為痿。脾屬四肢,故不舉也。此水腑為病而逆乘脾土也。】

結陽者,腫四肢。

【 註 此言陰陽之氣不和,自結而為病也。四肢為諸陽之本,氣歸形,氣結故形腫也。】

   五臟生成篇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

【 註 髓生肝,肝生筋,故所合在筋。爪乃筋之餘,故其榮在爪。】

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 註 血者,所以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此言衝任之血歸於肝,榮於目,循行於四肢,滲於指掌而無處不到也。】

   脈要精微論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

【 註 五臟元真之氣,脾所主也。濕熱太過,則色黃脈盛而少氣矣。脾氣虛,故足腫也。若水狀而非水病,故其色不澤。】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 註 推而上之者,以三指平按而審之。上而不下者,其氣上盛下虛,當主腰足清冷也。】

   平人氣象論

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

【 註 寸口脈中手長者,寸脈直下於尺中,此陽邪直行於下部,故主足脛痛也。】

   玉機真臟論

脾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

【 註 脾為濕土主氣,濕行太過,故令人四肢不舉。】

   臟氣法時論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

【 註 脾主肌肉,脾氣傷,故身重而肌肉善痿。足太陰經脈循脛膝,邪在經絡,故足不收。氣傷,故善瘈而痛。】

肺病者,喘欬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咽乾。

   通評虛實論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岐伯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帝曰:虛實何如?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餘臟皆如此。

【 註 夫邪氣有微盛,故邪盛則實;正氣有強弱,故精奪則虛。蓋邪從表入裏,在外之氣血骨肉,先為邪病所虛,是以骨肉滑利則邪不內侵而裏亦實,表氣虛則內傷五臟而裏亦虛,此表裏之虛實也。如氣逆於上,則下虛而足寒,此上下之虛實也。如值其生旺之時則生,當其勝剋之時則死,此四時之虛實也。】

帝曰:何謂重虛?岐伯曰: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脈虛者,不象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濇則死也。

【 註 榮氣宗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故曰脈氣。蓋以氣口之脈可以候血,亦可以候氣也。上虛者,寸口之脈氣虛也。尺虛者,脈氣虛於下也。上下皆虛,故曰重虛。氣者,謂陽明所生之榮衛宗氣也,虛則令人恇然而虛怯也。謂陽明之氣虛於上,則言語無常,陽明之氣虛於下,則令人行步恇然。蓋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故曰,身半以上,手太陰、陽明皆主之;身半以下,足太陰、陽明皆主之。氣為陽,血脈為陰。陽明之生氣為陽,少陰之精氣為陰。蓋言以寸尺之脈,以候陽明之生氣,而不效象其陰之虛也。夫氣生於陽明,而發原在腎,少陰之氣上與陽明相合,陰陽相搏,其脈則滑,搏則化水穀之精微而氣生矣,故主生。濇主少氣,生原已絕,故死。】

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脈浮而濇,濇而身有熱者死。帝曰:其形盡滿何如?岐伯曰: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濇而不應也。如是者,故從則生,逆則死。帝曰:何謂從則生逆則死?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 註 腎主生氣之原,膀胱為太陽之府,脈實滿者,少陰之寒氣充於外也。手足寒者,少陰之生氣虛於內也。頭熱者,太陽之氣發越於上也。腎與膀胱,陰陽并交,咸主生氣,若盛於外則反虛於內矣。春時陽氣微上,陰氣微下,秋時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二氣,交相資生,故主生。冬時陰氣盡出於外,夏時陽氣盡虛於內,故主死。言陰陽之根氣不可虛脫者也。若脈浮而濇,陰越於外而虛於內也。濇而身熱,乃陽脫於內而弛於外也。言陰陽之根氣脫者,皆為死證,非但冬夏死而春秋可生也。又水體泛溢,其皮膚肌腠腫脹盡滿,脈急大堅,尺濇而不應者,手足溫則謂之從而生,手足寒則謂之逆而死。蓋溫則少陰之生氣復,而火土之氣漸旺,水寒之邪漸消,寒則少陰之生氣已絕,故死。】

蹠跛,寒風濕之病也。

【 註 蹠跛,行不正而偏廢也。此風寒濕邪,皆為此疾。】

   太陰陽明篇

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 註 言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是以上下四旁,無處不到。蓋臟腑陰陽十二經脈之精神氣血,皆中土之所生。陰者注陰,陽者注陽,此言邪隨氣轉也。人之陰陽出入,隨氣升降。是以陽病在上者,久而隨氣下行;陰病在下者,久而隨氣上逆。上先受之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下先受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清氣在下也。】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殼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 註 胃為陽土,脾屬陰土,暢於四肢,坤德也。四肢者,五臟六腑之經俞也。四肢受水殼之氣,由脾臟之轉輸。脾之轉輸,各因其臟腑之經隧,而受氣於陽明,是以脈道不利,則筋骨肌肉,無氣以生養矣。】

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 註 陽明者,表陽也,為五臟六腑之海,亦為之行氣於三陽,如海之行雲氣於天下也。夫三陰三陽,所以受氣於太陰陽明者氣也。如臟腑四肢,受水穀之津液者,各因其經脈而通於太陰陽明也。】

   陽明脈解篇

岐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

【 註 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肢,陰受氣於五臟,故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矣。蓋陽盛則升,四旁俱盛,故能升高。】

   逆調論

帝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鑠也。

【 註 此論表裏陰陽之不和也。四肢為諸陽主氣,四肢熱者,陽熱之氣在表也,逢風寒而如炙如火者,邪正相搏,因表陽之熱而熱更盛極也。陰氣虛者,裏陰之氣虛也。陽氣盛者,表陽之氣盛也。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四肢者,陽明之所主也。兩陽,陽明也。兩陽合明,故曰陽明。相得者,自相得而為熱也。陰氣少者,少陰之氣少也。少水者,津液少也。津液少而不能還入胃中,則火盛而不能滅矣。夫腎主藏精,陽明之所生也。腎之精氣,復上與陽明相合,戊癸合而化火,火上之氣,陰氣虛少,則陽獨治矣。然獨陽不生,謂不能再生長其陽熱,惟此獨勝而止矣。二陽之氣,在於皮膚肌腠之間,而又逢風熱之陽邪,邪正相搏,則火熱熾而銷爍其肌肉矣。】

   瘧論

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

【 註 如邪中於頭項,衛氣行至頭項而病作。中於腰背手足,邪即舍於腰背手足之間,衛氣行至腰背,與腰背所舍之邪相遇而病作。衛氣行至手足,與手足所舍之邪相遇而病作。】

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 註 其但熱不寒者,邪氣藏於骨髓之中,而腎陰之氣,先與骨氣相絕,是外邪不及於裏陰,而獨發於陽也。熱傷氣,故少氣。心惡熱,故煩冤。手足為諸陽之本,故手足熱。經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熱。此溫瘧之不復寒者,名曰癉瘧。癉,單也,謂單發於陽而病熱也。】

   氣厥論

黃帝問曰: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何?岐伯曰: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

【 註 五臟六腑之生氣,皆取決於膽,膽氣燥熱,則生陽不升,故四肢懈惰。胃氣熱則消穀善飢,故亦曰食亦。】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

【 註 胃主受納水穀,大腸為傳導之官,大腸熱邪反逆乘於胃,是以胃熱則消穀善食。陽明燥熱,則榮衛津液不生,故雖能食而瘦。亦,解(亻亦)也。謂雖能食,而四肢懈惰,故又謂之食亦。】

   風論

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 註 脾主肌肉四肢,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脾氣病也。足太陰之脈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經絡篇云:是主脾所生病者,食不下。土位中央,故所診在鼻。】

   厥論

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仆。

【 註 巨陽,太陽也。足太陽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顛,從顛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背俠脊抵腰中,下貫臀,入膕中,循腨內出外踝之後。是以厥逆於上則為首腫頭痛,厥逆於下則為足不能行,神氣昏亂則為眩仆。太陽為諸陽主氣,此病在經而轉及於氣分,故曰發。】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胻不可以運。

【 註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從耳後入耳中,下頰車,循胷骨,過季脅,出膝外廉,循足跗,故逆則暴聾頰腫,脅痛,足胻不可以運行。】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

【 註 足厥陰之脈,內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肝主筋,膝者筋之會,經脈厥逆,不能濡養筋骨,故好臥而屈膝。】

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 註 三陰俱逆,是陰與陽別矣。不得前後者,陰關於下也。諸陽之氣,皆生於陰,三陰俱逆則生氣絕滅,是以手足寒而三日死。此厥在氣分,故主三日死,謂三陰之氣厥絕也。若厥在經脈,則為厥狀病,不能至於死矣。】

   大奇論

腎壅,腳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 註 壅者,謂臟氣滿而外壅於經絡也。腎脈起於足下,循內踝,上腨內,屬腎絡膀胱,故自腳下至少腹滿。腎主骨而寒水主氣,故足脛有大小,髀胻大而跛,變易為偏枯,此論臟氣壅於經脈而為此病,與邪在三焦之不得小便,虛邪偏客於形身,而發為偏枯之因證不同也。】

   脈解篇

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

【 註 此言太陽之氣,生於冬令水中,寒水之氣有所不足,以致太陽之氣亦虛,而為偏枯跛足也。】

少陽所謂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則目(目巟)(目巟)無所見者,萬物陰陽不定,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陰陽內奪,故目(目巟)(目巟)無所見也。

【 註 色色不能,猶言種種不能自如也。此言少陽主七八月為首,七月之交,陰氣上升,陽氣下降,萬物陰陽不定,而未有所主,是以色色不能而亦未有定也。秋氣始至,則陽氣始下,而未盛於內,陰氣正出而陰氣內虛,則陰陽之氣奪於內矣。陰陽內奪,故目(目巟)(目巟)無所見也。】

   調經論

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

【 註 脾主四肢,故虛則不用。】

   氣交變大論

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甚則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瘈,腳下痛,飲發中滿,食減,四肢不舉。

【 註 諸甲之歲,土運太過,土勝則制水,故腎臟病而腳下痛。】

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甚則喘欬逆氣,肩背痛,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病。

【 註 肅殺太甚,則金氣自虛而火氣來復也。喘欬逆氣,肺病也。肺俞在肩背,故肩背痛。尻陰股膝髀胻皆病者,金氣虛而下及於所生之水臟也。】

歲水不及,濕乃大行,民病腹滿身重,濡泄,寒瘍流水,腰股痛發,膕腨股膝不便,煩冤,足痿,清厥,足下痛,甚則胕腫。

【 註 六癸之歲,水運不及,土乃勝之,故濕氣大行。濕土太過,傷及腎陰,故為此諸病。】

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兩臂內痛,暴攣痿痺,足不任身。

【 註 歲火不及,六癸歲也。足不任身,寒濕之證。】

土不及,四維有埃雲潤澤之化,則春有鳴條鼓坼之政;四維發振拉飄騰之變,則秋有肅殺霖霪之復。其眚四維,其臟脾,其病內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 註 埃雲潤澤,土之德化也。鳴條鼓坼,木之政令也。此氣之和平無勝復也。振拉飄騰,木淫而勝土也。肅殺霖霪,秋金之復也。土王四時,故曰四維,曰不時。心者,胃脘之分;腹者,脾土之郛郭也。】

   五常政大論

土太過曰敦阜。敦阜之紀,是謂廣化。其經足太陰陽明,其臟脾腎,其病腹滿,四肢不舉。

【 註 土氣盛而化氣佈於四方,故為廣化。其經合於足太陰脾、足陽明胃,其臟合於脾腎。其腹滿四肢不舉,水濕之為病也。】

   六元正紀大論

陽明所至,為鼽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病。

【 註 此夏病之常也。】

   至真要大論

少陰在泉,客勝則腰痛,尻、股、膝、髀、腨、胻、足病,瞀熱以酸,胕腫不能久立,溲便變。

【 註 四之客氣,乃太陽寒水。故為腰尻股胻足病,皆太陽之經證,同氣相感也。次之氣,乃厥陰風木。瞀熱以酸,胕腫不能久立,乃脾土之證,蓋木淫而土病也。終之客氣乃少陰君火,主氣乃太陽寒水。溲便變者,水火相交,火淫於下也。】

太陽在泉,寒復內餘,則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脛足膝中痛。

【 註 寒復內餘者,太陽寒水之客氣,入於內而復內有餘也。腰尻股脛足痛者,太陽之經證也。屈伸不利者,太陽之主筋也。】

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民病足外反熱。

【 註 陽明在泉,子午歲也。足外反熱,乃足少陽病。】

少陰司天,客勝則鼽嚏,頸項強,肩背瞀熱,頭痛,少氣發熱,耳聾目瞑,甚則胕腫。

【 註 少陰司天,初氣乃太陽寒水,甚則胕腫,乃太陽寒水之氣勝也。】

少陽司天,主勝則胷滿,欬仰息,甚而有血,手熱。

【 註 少陽司天,初氣三氣,乃君相二火。有血,手熱者,火發於外也。君相之脈,皆循於手,故為手熱。】

   示從容論

雷公曰:於此有人,四肢懈惰,喘欬血泄,而愚診之,以為傷肺,切脈浮大而緊,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輕,此何物也?帝曰:予所能治,知亦眾多,與此病失矣。譬以鴻飛,亦衝於天。夫聖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夫二火不勝三水,是以脈亂而無常也。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也。喘欬者,是水氣并陽明也。血泄者,脈急血無所行也。若夫以為傷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

【 註 此明腎之精水,貫乎地中,上通於天也。於此有人者,言即於此腎臟,而有人病四肢懈惰諸證也。此何物者,言如此之病,當以何物比類也。聖人治病,循陰陽之法度,引物比類,譬以鴻飛,亦衝於天,猶人之腎精中貫於脾胃,而上合於肺也。故聖人察造化之冥冥,循水天之上下,又何必僅守其經乎?脾氣外絕者,不行於肌腠也。去胃外歸陽明者,去中胃而外歸陽明之經也。二火者,君火相水也。三水者,太陰所至為濕生,終為注雨,是地之水濕也。太陽之上,寒水主之,通天之寒水也。腎為水臟,天一之癸水也。夫三水太盛,則火不能勝之,是以脈亂無常。蓋心主血,心主包絡主脈,水并於脈中,而君相之陽不能勝,故脈亂而血妄行也。四肢懈惰者,脾土之精氣,不行於肌腠也。喘欬者,下焦之水氣,并於陽明之經也。血泄者,水氣并於脈中,則脈急而無所循行,故血妄行而下泄也。若夫以為傷肺者,由失其比類之義而以狂論也。不援物比類,是以知之不明也。言腎精之上交於肺者,必由中土而上,今反乘於脈中,故君相之火傷。】

   陰陽類論

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游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肢別離。

【 註 此言水從中土而上交於肺,復隨天氣而運行於上下四旁。二陰謂少陰所主之兩腎,一陽乃腎臟所生之少陽。空竅謂汗空,乃肺主之毛竅,如水不隨氣運行於膚表,則空竅閉塞不通矣。堤,所以防水者也,水不滲入於土中之理路,則堤閉塞不通,而四肢不能受氣於中土矣。此緣腎臟病而津液少不能滲灌於脾肺,其虛氣反從少陽而客遊於心下也。】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肢。

【 註 此二陰二陽相類而為病也。夫腎精之上通於肺者,從脾土而上升,若鴻漸之衝天也。二陰二陽相類,而病在肺者,腎水從陽明而直乘於肺,是以肺反病也。少陰脈沉,是心腎不交矣。水不濟火,則火熱炎上而勝肺,水不灌於土中,則土燥而脾氣損傷,外傷四肢,蓋土受水津之濕,而後能灌溉於四旁。】

   解精微論

夫人厥則陽氣并於上,陰氣并於下。陽并於上則火獨光也,陰并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眥盲。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腎脈急甚為骨癲疾,微急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後。

【 註 腎為陰臟而主骨,陰寒太甚,故為骨癲疾。腎為生氣之原,正氣虛寒則為沉厥;虛氣反逆,故為奔豚;陰寒在下,故足不收。腎開竅於二陰,氣虛不化,故不得前後也。】

   本神篇

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瘁色夭,死於春。

【 註 憂愁,肺之情也。如脾因憂愁不解,則傷脾臟之意。意傷則悗亂而四肢不舉,蓋意乃心之所生,而脾主四肢也。】

脾藏榮,榮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

【 註 脾主四肢,虛則四肢不用。土灌四臟,是以五臟不安。】

   經脈篇

胃足陽明之脈,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脣胗,頸腫,喉庳,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 註 平脈篇曰:水入於經,而血乃成。胃為水穀之海,主生此榮血,故是主血所生病者,為狂為溫瘧。汗出者。胃氣熱而蒸發水液之汗也。鼽衄者,經氣熱也。口喎、脣胗、頸腫、喉痺、腹腫、膝痛、膺股骭跗皆痛者,陽明經脈之為病也。】

脾足太陰之脈,是主脾所生病者,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

【 註 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足大指不用,經病之在外也。】

膀胱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髀不可以屈,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踹厥;是主筋所生病者,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小指不用。

【 註 太陽之氣,生於膀胱水中,而為諸陽主氣。陽氣者,柔則養筋,故主筋所生之病,腰背膕踹諸證,皆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 註 心主血而包絡代君行令,故主脈,是主脈之包絡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皆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三焦手少陽之脈,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煩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 註 少陽乃一陽初生之氣,故主氣所生病者,汗出,陽加於陰則汗出也。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小指次指,皆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膽足少陽之脈,是主骨所生病者,胷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 註 少陽屬腎,故主骨所生病者,為髀膝脛踝皆痛,乃足少陽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少陽主骨,故諸節皆痛也。】

   經筋篇

足太陽之筋,其病小指支跟腫痛。

【 註 此經筋之為病也。】

足少陽之筋,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傷左角則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

【 註 維筋者,陽維之筋也。陽氣從左而右維筋,左右之交維也。左絡於右,故傷左角者,病從左而右也。右足不用者,從上而下也。】

足陽明之筋,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

【 註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乃厲兌之外間,循髀股而上經於頸,結於口鼻耳目之間,其病支脛伏兔轉筋,腳跳而堅,經筋之為病也。】

足太陰之筋,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

【 註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內側之隱白間,循膝股而上於胷腹,其內者著於脊,其病在經筋之部分而為痛】

足少陰之筋,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

【 註 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病在此所過所結者,主癎瘈痙強,亦經筋之為病也。】

足厥陰之筋,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

【 註 足厥陰之筋,起於足大指之大敦,循脛股而結於陰器,絡諸筋。陰器乃宗筋之會,厥陰主筋,故連絡於三陰三陽之筋也,其病乃筋之所過而結者,為痛,為轉筋,為陰器不用。】

手太陽之筋,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

【 註 此筋之所過而結者,為腫,為筋痿也。】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

【 註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關衝穴,循腕臂肘臑而上肩頸,其病當所過之處,即支分而為轉筋。】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

【 註 手少陰之筋,起於手小指側之少衝間,循肘腋,其病當筋之所過者,為轉筋筋痛。】

   海論

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 註 精液補益腦髓,而下流陰股,故髓海有餘,則足勁輕健而多力。度,骨度也。髓從骨空,循骨度而上通於腦,故有餘則自過其度矣。髓海不足則津液竭,津液者所以濡空竅者也,是以耳為之鳴,目無所見。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故脛痠而懈怠安臥也。】

   逆順肥瘦篇

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 註 此言手足陰陽之脈,上下外內,逆順而行,應地之經水也。】

   陰陽繫日月篇

黃帝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其合之於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天為陽,地為陰。故足之十二經脈,以應十二月,月生於水,故在下者為陰。手之十指,以應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為陽。

【 註 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故身半以上,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氣主之。日以應火,月以應水,人秉先天之水火而成此形,故在上者,為陽以應日,在下者,為陰以應月。十日應天之十干,十二月應地之十二支,是以足之十二經脈,以應十二月,手之十指,以應十日,人秉天地水火而生,故與天地相參。】

黃帝曰:合之於脈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申者,七月之生陰也,主右足之少陰。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陰。

【 註 歲半以上為陽,而主少陽太陽,歲半以下為陰,而主少陰太陰,猶兩儀之分四象也。兩陽合明,故曰陽明。兩陰交盡,故曰厥陰。此四象而生太少中之三陰三陽也。男生於寅,故始於正月之少陽;女生於申,故始於七月之少陰。陽從左,故左而右;陰從右,故右而左。】

甲主左手之少陽,己主右手之少陽,乙主左手之太陽,戊主右手之太陽,丙主左手之陽明,丁主右手之陽明,此兩火并合,故為陽明。庚主右手之少陰,癸主左手之少陰,辛主右手之太陰,壬主左手之太陰。

【 註 太陽主日,少陽主火,故兩火并合,是為陽明。陽明者,離明之象也。明兩作離,故兩火并合。兩陽合明,是為陽明。手少陰君火主日,手太陰肺金主天,故應手之十指,此陽中有陰也。】

故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也;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也。手之陽者,陽中之太陽也;手之陰者,陽中之少陰也。腰以上者為陽,腰以下者為陰。

【 註 腰以上者為陽,腰以下者為陰,此陰陽之定位。手經有陰,足經有陽,乃上下之氣交。】

   本臟篇

肝應爪。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

【 註 朱氏曰:爪者筋之餘,故肝應爪,視爪之好惡,以知膽之厚薄緩急也。】

   五色篇

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裏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陰和陽,用陽和陰。當明部分,萬舉萬當。能別左右,是謂大道。男女異位,故曰陰陽。

   衛氣失常篇

皮有部,皮之部輸於四末。

【 註 衛氣行於皮,輸於四末,為所主之部。蓋衛氣出於陽,從頭目而下注於手足之五指,故以四末為部也。】

   動輸篇

黃帝曰:榮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岐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黃帝曰:善。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此之謂也。

   陰陽二十五人篇

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外踝肥,血多氣少則外踝皮堅而厚,血少氣多則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外踝瘦無肉。

【 註 足少陽經脈之下行者,循膝外廉下輔骨之前,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是以在下皮膚分肉之血氣盛,則外踝肥血多則皮堅而厚,血少則皮薄而軟。】

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踵跟空,血氣皆少則善轉筋、踵下痛。

【 註 轉筋、踵下痛者,血氣少而不能榮養筋骨也。】

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手魚肉以溫,氣血皆少則手瘦以寒。

【 註 手陽明經脈之下行者,循臑臂上入兩筋之間,出合谷,故血氣盛則手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手瘦以寒也。】

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卷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寒以瘦,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

【 註 手少陽經脈之下行者,從肩臑肘臂而上出於手腕,故血氣盛則手捲多肉以溫。蓋手少陽之血氣,循手表腕,盛則皮緩肉淖,故善於捲握也。多脈者,皮肉瘦而脈絡多外見也。】

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

【 註 手太陽之脈下行者,循肩臑肘臂而下出於手腕,是以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也。】

   百病始生篇

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傳舍於經,留而不去傳舍於輸。在輸之時,六經不通,四肢,則肢節痛,腰脊乃強。

【 註 輸者,轉輸血氣之經脈,即臟腑之經隧也。臟腑之大絡,左右上下,并經而出,佈於四末,故邪留於輸,則六經不通,四肢之肢節痛也。腰脊乃強者,臟腑之大絡,通於督脈之長強也。】

   邪客篇

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

   論疾診尺篇

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 註 手太陰之脈從指井之少商,過於輸,行於經,而入於肘之尺澤。脈外之氣血,從手陽明之五里,走尺以上魚,相逆順而行也。肘所自寸而下,尺也。手所自尺而上,寸也。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此診尺膚以候形身之上下,故與脈候之上下反其診也。肘前乃手厥陰之曲澤處,肘後乃手少陽之天井處。蓋以兩手下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也。夫所謂肘所手所者,謂手臂之背面,臂中掌中魚上,乃手臂之正面。背面為陽,故候形身之外;正面主陰,故候腰腹腸胃之內。即尺外以候季脅,尺裏以候腹中之大義相同也。】

大便赤辦,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泄脈小,手足溫,泄易已。

【 註 大便赤辦者,謂黃赤之間別也。蓋中焦泌糟粕,蒸津液,乃化而為血,獨行於經隧,命曰榮氣;水穀常并居於胃,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濟泌別汁而滲入於膀胱。如大便赤辦,乃中焦之血與糟粕并下矣。飧泄,大腸虛而不能濟泌矣。此腸胃虛泄於下,中焦之汁,不能榮於脈中,故脈小也。若手足溫者,得下焦之生氣,故泄易已。】

   癰疽篇

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 註 發於股脛,足少陰之毒也。其狀不甚變者,毒附於骨而不外發,故皮膚不甚變,為癰毒之狀也。】

發於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而當死。

【 註 股陰,足三陰之部分也,以火毒而施於陰部,故名赤施。六者,水之成數。十日者,陰數之終也。】

發於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

【 註 膝者,筋之會,足少陽之分也。色不變者,色與皮膚相同而不赤也。其狀如大癰而色不變者,毒在外內之間也。蓋少陽主樞,故其色狀如此而為寒熱也。如堅石者勿砭石之,石之則死,毒氣入於內也。須其柔軟而石之者生,毒氣出於外也。蓋少陽主樞,可內而可外也。】

發於脛,名曰兔齧,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 註 兔乃陰類,發於脛,名曰兔齧者,發於陰脛也。其狀赤至骨者。從外而內也,故曰急治之。不治害人,猶言外賊之來害人也。】

發於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 註 夫癰疽之變,有病因於內而毒走於外者,有腫見於外而毒氣走於內者,此邪留於脈而不行,故名曰走緩,其狀若癰而色不赤也。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趨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以上腨內,故當數石其輸,去其邪而止其寒熱。蓋足少陰秉先天之水火,故能為寒為熱也。】

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不急治之,百日死。

【 註 四淫者,邪氣淫於左右之太少也。少陽主初陽之生氣,而發於腎臟,太陽乃腎之府,而為諸陽主氣,故當急治之,不則陽氣傷而百日死矣。】

發於足旁,名曰厲癰,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 註 足陽明之脈,起於足大指次指之厲兌,故發於足旁,名曰厲癰。黑者,水之色,不急治之以去其黑,則寒淫而土敗矣。】

發於足指,名曰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

【 註 此足少陰之毒,從內而發於外,故曰脫癰,謂從陰而脫出於陽也。發於足指者,發於足大指也。夫足少陰秉先天之水火,其狀赤黑者,水火之淫毒太盛,故為不治之死證。不赤黑者,其毒氣少衰,故為不死。如癰腫不衰,急斬去其指,不則毒氣注於諸經之絡而死矣。】

  扁鵲難經

   四肢滿閉

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四肢不收

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飲食勞倦,其病身熱而體重嗜臥,四肢不收,其脈浮大而緩。

   足寒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欠,其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中濕,其病身熱而小腹痛,足脛寒而逆,其脈沉濡而大。

  金匱要略 【 漢?張機】

   四肢腫重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諸肢節疼痛,身體尩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

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瞤瞤者,藜蘆甘草湯主之。

   寒熱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痠疼

虛勞裏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不仁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食禁

時病差未健,食生菜,手足必腫。

春秋二時,龍帶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為病,發時手背腹滿,痛不可忍,名蛟龍病。治之方:

硬糖二、三升。

右一味,日兩度服之,吐出如蜥蜴三、五枚,差[硬糖三、五升……差 原本脫,據《金匱》果實菜穀禁忌并治第二十五補。]。

   浸淫瘡

浸淫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

浸淫瘡,黃連粉主之。

   轉筋

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

  中藏經 【 漢?華佗】

   論腳弱狀候不同

人病腳氣與氣腳有異者,為邪毒從內而注入腳,名曰氣腳也;風寒暑濕邪毒之氣,從外而入於腳膝,漸傳於內者,名曰腳氣也。皆以邪奪共正,使人病形頓相類例。其於治療,亦有上下先後也,故分別於耳目一揆而不察其由,無理致其瘳也。又喜怒憂思寒熱毒邪之氣,流入肢節,或注於腳膝,其狀類諸風歷節偏枯臃腫之證,但入其腳膝,謂之氣腳也;若從外入足入臟者,謂之腳氣也。腳氣者,先治內而次治外,實者利之,虛者益之。又病腳氣多者,何也?謂人之心肺二經起於手,脾腎肝三經起於足,手則清邪中之,足則濁邪中之。人身之苦者,手足耳,而足則最重者艱苦,故風寒暑濕之氣,多中於足,以此腳氣病多也。然而得此病者,從漸而生病,但始萌而不悟,悟者不曉,醫家不為腳氣,將為別疾,治療不明,因循至大,身居厄矣。本從微起,漸成巨候,流入臟腑,傷於四肢頭項腹背,未甚終不能知覺也。時因他而作,或如傷寒,或如中暑,或腹背疼痛,或肢節不仁,或語言錯亂,或精神昏昧,或時喘乏,或暴盲聾,或飲食不入,或臟腑不通,或孿急不遂,或舒緩不收,或口眼牽搐,或手足顫掉,種種名狀,莫有達者。故使愚俗束手受病,死無告療,仁者見之,豈不傷哉?今始述本末,略示後學淺深消息。至於醉入房中,飽眠露下,當風取涼,對月貪歡,沐浴未乾而熟睡,房室纔罷而衝軒,久立於低濕,久佇於水涇,冒雨而行,侵寒而寢,勞傷汗出,食飲悲生,犯諸所禁,因成疾矣。其於不正之氣,中於上則害於頭目,害於中則蠱於心腹,形於下則失於腰腳,及於旁則妨於肢節,千狀萬證,皆屬氣腳。起於腳膝,乃謂腳氣也。形候脈理,亦在詳明。其脈浮而弦者起於風,濡而弱者起於濕,洪而數者起於熱,遲而濇者起於寒,滑而微者起於虛,牢而堅者起於實。在於上則發於上,在於下則發於下,在於中則發於中。結則因氣,散則因憂,緊則因怒,細則因悲。風者汗而愈,濕者溫而愈,熱則解而愈,寒則熨而愈。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氣則流之,憂則寬之,怒則悅之,悲則和之。能通斯方,謂之良醫。腳氣之病,傳於心肝,十死不治。入心則恍惚妄謬,嘔吐,食不入,眠不安定,左手寸口脈乍大乍小,乍有乍無者,是也。入腎則腰腳俱腫,小便不通,呻吟不絕,目額皆黑色,時上衝胷腹而喘,其左尺中脈絕者是也。切宜明審矣。

   死候

手足爪甲肉黑色者死。

骨絕腰脊痛,腎中重不可反側,足膝後平者,五日死。

腎絕足腫者,九日死。

筋絕魂驚虛恐,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者,八九日死。

  脈訣 【 晉?王叔和】

   四肢痠疼

滑脈關前熱在胷,到關翻胃幾千重。更向尺中還若是,小便赤濇腳痠疼。

   死候

足趺趾踵膝如斗,十日須知難保守。手足甲青叫罵多,筋絕九日定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