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六十三
咽喉門
單方
纏喉風:白礬末半錢,烏鷄子清一個,調勻灌入喉中,立效如神。 【 《綱目》】
(石卜)硝治喉痺,神驗。含口中細細嚥汁,立瘥。馬牙硝與焰硝同功。 【 《本草》】
咽中瘡腫:(石卜)硝一錢,蓖麻子去皮一粒,同研,新水和服,即效。 【 《綱目》】
硼砂治咽喉痺,最為要切,含化嚥津。 【 《本草》,下同】
咽喉痺痛:升麻剉煎,取汁含之。
喉閉垂死:取馬藺根搗絞取汁,稍稍嚥之,口噤者灌下。葉及子同功。子則取四十九枚為末,水調服。葉則取二兩,水煎服。
喉痺:取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炒,為末,熱酒調下一錢。
又方:牛蒡子六分,馬藺子八分,為末,煖水調一錢服,立瘥。
喉痺腫痛:露蜂房灰、白殭蠶等分為末,乳香湯每服半錢。
又方:用蜂房燒灰,每以一錢吹入喉內,不拘大人小兒。 【 《心鏡》】
喉閉,水漿不入:采射干根搗取汁,細呷之,治喉痺最捷。或釅酢同研,取汁噙,引出涎更妙。 【 丹溪】
喉痺咽腫生瘡:蓖麻子取肉搥碎,紙卷作筒,燒煙吸之,治喉痺,名聖煙筒。 【 《正傳》】
馬勃,治喉閉咽痛,以蜜揉拌,以水調呷。 【 《本草》】
又方:馬勃、白礬等分為末,以鵝翎管吹入喉中,吐痰,妙。 【 《綱目》】
咽瘡喉痺:用好米酢噙漱,吐痰為妙。 【 《回春》】
纏喉風,食不能下:取大麥麵作稀粥,令嚥之,既滑膩容易下咽,以助胃氣。 【 《本草》,下同】
急喉閉:皂莢搥槌碎去皮子,挼,水一盞灌下,或吐或不吐,即安。
急喉閉:取蠡魚膽汁少許,點患處,藥至即瘥。病深則水調灌之。臘月收者佳。
喉痺、雙乳蛾:壁錢窩一個,取患者腦後髮,拔一根纏定錢窩,燈上以銀簪挑而燒之,存性,為末,吹入患處,立消。 【 《回春》】
又方:壁錢燒存性,白礬、枯髮灰等分,為末,吹入喉中,治喉閉,名吹喉散。 【 《醫鑑》】
喉痺:蠐螬取汁,點在喉中,即喉開。 【 《本草》,下同】
喉閉:蛇蛻燒為未,吹入喉中。
纏喉風氣不通:蛇蛻炙黃,當歸等分為末,酒服一錢愈。
喉閉:蚯蚓取汁吞之,咽喉即開。
急喉閉:白殭蠶為細末,薑汁調灌下,立愈。
又方:殭蠶炒、白礬生等分為末,白梅肉和丸,皂子大,綿裹含化,嚥汁瘥。 【 《直指》】
咽喉腫塞:石蟹搗絞取汁,灌之即開。 【 《本草》】
咽喉閉塞口噤:取雄雀糞細研,濕水調灌半錢。
咽喉閉塞:生鷄卵一枚,去黃留白,著米酢,煻火沸起,就熱飲酢盡,一二次即瘥。 【 《綱目》】
咽喉腫痛閉塞:瓠花上飛蛾燒為末,吹入喉中,神效。 【 俗方】
喉痺熱痛:上好消梨,杵取汁,頻飲之,多服為良。 【 《正傳》】
喉痺水穀不下:取蘿卜汁,徐徐嚥之,即愈。 【 《綱目》】
咽喉乳蛾:取土蜂窩一個為末,先用楮葉擦破令出血,以酢和末,用翎點之,令痰涎出為效。後用扁竹根擂水,服數口取利。 【 《瑞竹堂方》】
咽中結塊,不通水食,危困欲死:百草霜,蜜和丸芡子大,每新汲水化一丸灌下,甚者不過二丸,名百靈丸。 【 《普濟方》】
喉痺乳蛾:用烏龍尾、枯礬、猪牙皂莢,以鹽炒黃,等分為末,或吹或點皆妙。烏龍尾即梁上塵也。 【 《集效方》】
喉痺腫痛:鉛白霜、甘草各半兩,青黛一兩為末,酢糊丸芡子大,每含嚥一丸立效。 【 《聖濟錄》】
喉痺腫痛:菖蒲根嚼汁,燒鐵秤錘,淬酒一杯飲之。
咽生瘜肉,及舌腫痛:秤錘燒赤,淬酢一盞嚥之。
咽喉疼痛:銀朱、海螵蛸末等分。吹之取涎。 【 《救急方》】
纏喉風痺:雄黃磨新汲水一盞,服取吐下愈。 【 《續千金方》】
咽喉腫痛,五心煩熱:取不灰木,以牛糞燒赤,太陰元精石煅赤,各四兩,真珠一錢為末,糯米粥丸如芡子大,每服一丸,以生地黃汁、粟米泔研化服,日二次。 【 《聖濟總錄》】
喉痺腫痛:土朱煮汁飲之。 【 《普濟方》】
喉痺:李實根皮一片噙口內,更用李實根研水敷項上一週遭,用新採園中者。
喉中生肉:綿裹箸頭,拄鹽揩之,日五六度。 【 《千金方》】
帝鍾喉風,垂長半寸:煆食鹽頻點之,即消。 【 《聖惠方》】
喉痺風熱痰:猪牙皂角為末,和霜梅噙咽。
又方:木鼈子用鹽水浸,噙一丸。
喉痺口噤:硇砂、馬牙硝等分,研勻點之。 【 《聖濟方》】
喉痺風熱:茜草一兩一服,降血中之火。
又方:焰硝半錢,枯礬半錢,硇砂一錢為末。杜仲、牛膝,搗汁調敷。
喉風腫閉:用皂礬一斤,好米酢三升拌,曬乾為末,吹之,痰涎出盡,用良薑末少許入茶內,漱口,嚥之即愈。 【 《集效方》】
喉痺作痛:遠志肉為末,吹之,涎出為度。 【 《直指方》】
喉痺:陳年白梅入蜒蚰令化,噙梅於口中。
咽喉熱痛:龍膽擂水服之。 【 《集簡方》】
喉閉腫痛:馬蹄草根搗,井華水調下,即效。 【 《救急方》】
咽喉腫痛:百兩金一寸,噙嚥津。
咽喉痺腫:朱砂磨,水或酢嚥之,甚良。
冬月喉痺,腰痛不可下藥者:蛇牀子燒煙於瓶中,口含瓶嘴吸咽,其痰自出。 【 《聖惠方》】
熱壅咽毒:砂仁殼為末,水服一錢。 【 戴原禮方】
急喉風:用瑞香白花者,研水灌之。 【 《醫學集成》】
咽喉腫痛:用嫩艾搗汁,細嚥之。
又方:青艾和莖葉一握,同酢搗爛,敷於喉上。冬月取乾艾亦得。
喉閉腫痛:益母草搗爛,新汲水一碗絞濃汁,頓飲隨吐愈。冬月用根。 【 《易簡方》,下同】
喉痺壅塞不通:紅藍花搗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瘥為度。如冬月無生花,以乾者浸濕,絞汁煎服,極驗。
喉風喉痺:大青葉搗汁,灌之,取效止。
喉痺腫痛:用蠡實一合,升麻五分,水一升,煎三合,入少蜜攪勻細呷,大驗。
又方:馬藺子三升,升麻一兩為末,蜜丸水服一錢。
喉風腫痛:鹽蟹汁滿含細嚥,即消。 【 時珍】
喉痺口噤:馬藺花二兩,蔓荊子一兩,為末,溫水服一錢。
喉痺牙疳:盆砂末吹,并擦之。 【 《集簡方》】
走馬喉痺:用白礬末塗綿針上,按於喉中,立破。綿針者,用榆條,上以綿裹作棗大也。 【 《儒門事親》】
風熱喉痛:白礬半斤,研末,化水,新磚一片,浸透取曬,又浸又曬,至水乾,入糞廁中浸一月,取洗,安陰處,待霜出掃收,每服半錢,水下。 【 《普濟方》】
喉痺乳蛾等證,用癩蝦蟆眉酥和草烏尖末、猪牙皂角末等分。丸小豆大,每研一丸,點患處神效。 【 《活人心法》】
纏喉風病:取蒼耳根一把,老生薑一塊,研汁,入酒服。 【 《聖濟總錄》】
咽喉腫塞,痰涎壅滯,水不可下者:地松連根葉搗汁,鵝翎掃入去痰,最為妙。
又方:用土牛膝、鼓鎚草同搗汁灌之,不得下者,灌鼻得吐為妙。
又方:土牛膝,春夏用莖,秋冬用根,一把,青礬半兩,同研,點患處,令吐膿血痰沫,即愈。
纏喉風腫:蚵蚾草即皺面草,細研,以生蜜和丸彈子大,每噙化一二丸即愈。乾者為末,蜜丸亦可。名救生丸。
咽喉閉痛:箬葉、燈心草燒灰等分,吹之甚妙。 【 《集簡方》】
喉舌瘡爛:酒漬蘘荷根半日,含漱其汁,至瘥乃止。 【 《外臺秘要》】
咽喉不利,風冷失聲:蘘荷根二兩,搗絞汁,入酒一大盞和勻,細細服,取瘥。 【 《肘後方》】
尸咽痛痺,語聲不出:麻黃以青布裹,燒煙筒中熏之。
急喉痺塞:木賊以牛糞火燒存性,每冷水服一錢,血出即安也。 【 《聖惠方》】
喉風痺塞:燈心一握,陰陽瓦燒存性,每吹一捻,數次立愈。
又方:用燈心灰二錢,硼砂末一錢吹之。
又方:燈心草、紅花燒灰,酒服一錢即消。
喉痺乳蛾:新鮮牛膝根一握,艾葉七片,搗和人乳,取汁灌入鼻內,須臾痰涎從口鼻出即愈。無灰酒亦可。
又方:用牛膝搗汁,和陳酢灌之。
纏喉風痺,不通欲死者:用返魂草根一莖,洗淨,納入喉中,待取惡涎出即瘥,神效。更以馬牙硝津嚥之,即絕根。返魂草即紫菀也。
咽喉生瘡,脾肺虛熱上攻也。麥門冬一兩、黃連半兩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麥門冬湯下。
喉瘡作痛:燈籠草炒焦研末,酒調呷之。 【 《醫學正傳》】
喉痺乳蛾:取蝦蟆衣、鳳尾草擂爛,入霜梅肉、煮酒各少許,即研絞汁,以鵝翎刷患處,隨手吐痰,即消也。 【 《養疴漫筆》】
咽喉痺風躁、腫連頰、吐血數者:馬鞭草一握,勿見風,截去兩頭,搗汁飲之,良。
喉痺腫痛:箭頭草葉,入醬少許,研膏點入取吐。 【 《普濟方》】
喉卒攻痛:商陸切根炙熱,隔布熨之,冷即易,立愈。
風毒咽腫,嚥水不下,及瘰癧咽腫:水服莨菪子末兩錢匕,神良。
喉痺欲絕,不可針藥者:乾漆燒煙,以筒吹之。 【 《聖濟總錄》】
急喉痺塞,逡巡不救:皂莢生研末,每以少許點患之外,以酢調厚封項下,須臾便破,出血即愈。或挼,水灌之,亦良。
又方:用皂角肉半截,水酢、米泔煎七分服,破出濃血,即愈。
喉卒癰腫:吞薏苡仁二枚,良。 【 《外臺秘要》】
喉痺不語:大豆煮汁,煎稠如飴,含之并飲汁。 【 《肘後方》】
喉痺不語:煮豉汁一升服,覆取汗,乃著桂末於舌下嚥之。 【 《千金方》,下同】
咽生瘜肉:鹽豉和搗塗之,先刺破出血乃用,神效。
咽喉妨礙如有物,吞吐不利:杵頭糠、人參各一錢,石蓮肉炒二錢,水煎服,日三次。 【 《聖濟總錄》】
喉腫難食:韭一把搗熬敷之,冷即易。 【 《千金方》】
喉中腫,痛塞,氣不通者:葱鬚陰乾為末,每用二錢,入蒲州膽礬末一錢,和勻,每用一字吹之。 【 《杜壬方》】
咽喉腫痛:薤根酢搗敷腫處,冷即易之。 【 《聖惠方》】
喉咽氣塞喘息不通,須臾欲絕:用獨頭蒜二枚,削去兩頭,塞鼻中,左患塞右,右患塞左,候口中膿血出,立效
喉痺腫痛:大蒜塞耳鼻中,日二易之。 【 《肘後方》】
喉痺腫痛:芥子末水和敷喉下,乾即易之。
又方:辣芥子研末,酢調,取汁點入喉內,待喉內鳴,卻用陳麻骨燒煙,吸入立愈。 【 《聖惠方》】
喉痺腫痛:蘿蔔和皂莢漿服,取吐。 【 《普濟方》】
喉痺毒氣:生薑二片搗汁,蜜五合煎勻,每服一合,日五服。
喉痺腫痛:野苦蕒搗汁半盞,燈心湯浸捻汁半盞,和勻服。
喉痺腫痛:糟茄或醬茄細嚼嚥汁。 【 《德生堂方》】
咽喉腫痛:老黃瓜一枚去子,入硝填滿,陰乾為末,每以少許吹之。 【 《醫林集要》】
喉閉腫痛:天羅瓜研汁灌之。 【 《普濟方》】
喉痺口噤,不開欲死:草烏頭、皂莢等分為末,入麝香少許,擦牙并㗜鼻內,牙關自開。
又方:草烏尖、石膽等分為末,每用一錢,酢煮皂莢汁,調稀掃入腫上,流涎數次,其毒即破也。
喉痺腫痛:白附子末、枯礬等分研末,塗舌上有涎吐出。 【 《聖惠方》】
喉風喉痺:用天南星一個,剜心,入白殭蠶七枚,紙包煨熟研末,薑汁調服一錢,甚者灌之,吐涎愈,名如聖散。
喉痺引痰法:冬月青魚膽,用白礬入內,臨用加百草霜炒鹽少許,酢調,以鴨毛蘸藥引吐痰出。如無魚膽,用白礬半兩,巴豆肉十枚同枯過,去巴豆,用礬如上法,吐痰神效。吐後用金鎖匙吹之。常服必用方,甘桔湯最妙。
喉痺腫塞痛:生半夏末㗜鼻內涎出,效。 【 《集簡方》】
咽喉腫痛:射干花、山豆根陰乾為末吹之,如神。 【 《袖珍方》】
又方:扁竹新根,擂汁嚥之,大腑動即解;或酢研汁噙,引涎出,亦妙。
又方:用紫蝴蝶根一錢,黃芩、生甘草、桔梗各五分,為末,水調頓服立愈,名奪命散。
喉痺作痛:番木鼈、青木香、山豆根等分為末,吹之。
纏喉風腫:番木鼈仁一個、木香三分同磨水調,熊膽三分,膽礬五分,以鷄毛掃患處,取效。 【 《經驗方》】
喉痺腫痛:榼藤子燒研,酒服一錢。 【 《聖惠方》】
喉中發癰:山豆根磨酢噙之,追涎即愈。勢重不能言者,頻以鷄翎掃入喉中,引涎出,就能言語。 【 《永類方》】
喉風急證,牙關緊閉,水穀不下:山豆根、白藥等分,水煎噙之,嚥下,二三日即愈。 【 《楊清叟外科》】
咽喉腫痛,水漿不下:苦藥、山豆根、甘草、硝石各一分,射干、柑皮、升麻各半錢為末,蜜丸噙之。 【 《聖惠方》】
喉中熱塞腫痛,散血消痰:白藥、(石卜)硝等分為末吹之,日四五次。 【 《直指方》】
咽喉腫痛:白藥末一兩,龍腦一分,蜜和丸芡子大,每含嚥一丸。 【 《聖惠方》】
又方:五爪龍草、車前草、馬藺草各一握,搗汁頻漱。
咽喉痺腫塞,喘息不通,須臾欲絕:用絡石草一兩,水一升煎一大盞,細細呷之。
喉痺不語:羊蹄獨根者,勿見風日及婦人鷄犬,以三年酢研如泥,生布拭喉外令赤,塗之。 【 《千金方》】
咽喉腫痛,嚥物不得:馬勃一分,蛇退皮一條,燒末,綿裹一錢,含嚥立瘥。
走馬喉痺:馬屁勃即灰菰,焰硝一兩一兩 據文義當為各一兩。為末,每吹一字,吐涎血即愈。
喉痺腫痛:生油一合灌之,立愈。
飲酒咽爛,口舌生瘡:大麻仁一升、黃芩二兩為末,蜜丸含之。 【 《千金方》】
咽喉腫痛,卒不可食:白麵和酢塗喉外腫處。 【 《普濟方》】
喉痺痄腮:用糯米三升,於端午前四十九日,以冷水浸之,一日兩換水,輕淘轉,勿令攪碎,至端午日取出陰乾,絹袋盛,掛通風處,每用旋取炒黑為末,冷水調如膏藥,貼項下及腫處,一夜便消。乾即換之,常令濕為妙。
喉痺腫痛:稻草燒取黑煙,酢調吹鼻中,或灌入喉中,滾出痰,立愈。 【 《普濟方》】
喉風腫痛:絲瓜根以瓦瓶盛水浸飲之。 【 《海上名方》】
咽喉痺痛:五月五日收桑上木耳,白如魚鱗者,臨時搗碎,綿包彈子大,蜜湯浸,含之立效。 【 《便民方》】
喉痺乳蛾:用青梅二十枚,鹽十二兩,醃五日,取梅汁入明礬三兩,桔梗、白芷、防風各二兩,猪牙皂角三十條,俱為細末,拌汁和梅入瓶收之。每用一枚,噙嚥津液,凡中風痰厥,牙關不開,用此擦之,尤佳。
又方:梅包生礬末作丸,含嚥或納吞之。
喉痺塞痛:桃皮煮汁三升服。 【 《千金方》】
咽喉作痛:茱萸末敷調塗足心,一夕愈。
咽喉閉痛:生烏藥即矮樟根,以酸酢二盞,煎一盞,先噙後嚥,吐出痰涎為愈。
風熱喉痺:燈心一錢,黃蘗五分,并燒存性,白礬七分煆過,冰片三分,為末,每以一二分吹患處。 【 《集簡方》】
卒喉痺痛:黃蘗片含之;又以一斤,酒一斗,煮二沸,恣飲便愈。 【 《肘後方》】
咽喉卒腫,食飲不通:苦酒和黃蘗末敷之,冷即易。
喉風閉塞:臘月初一日,取猪膽不拘大小五六枚,用黃連、青黛、薄荷、殭蠶、白礬、(石卜)硝各五錢,裝入膽內,青紙包了,將地掘一孔,方深各一尺,以竹橫懸此膽在內,以物蓋定,候至立春日取出,待風吹去膽皮青紙,研末密收。每吹少許,神驗,乃萬金不傳之方。
大人喉風:筀竹油頻飲之。 【 《集簡方》】
咽喉卒腫不下食:地龍十四條搗塗喉外;又以一條著鹽化水,入蜜少許服之。
喉痺塞口:用韭地紅小蚯蚓數條,酢擂取食之,即吐出痰血二三碗,神效。 【 《普濟方》】
又方:用地龍一條,研極爛,以鷄子白攪和灌入,即通。 【 《聖惠方》】
喉痺腫塞:用蝸牛綿裹水浸,含嚥,須臾立通。
又方:蝸牛七枚,白梅肉二枚,研爛,綿裹,含嚥立效。
喉痺腫痛:用荔枝花及皮根,水煮汁,細細含嚥,取瘥止。 【 《海上方》】
走馬喉痺詩云:急喉腫痺最堪憂,急取盛燈盞內油;甚者不過三五呷,此方原是至人留。
喉痺腫痛:鷄矢白含之嚥汁。 【 《聖惠方》】
咽喉腫痛:牙皂一挺去皮,米酢浸炙七次,勿令焦,為末,每吹少許入咽,吐涎即愈。
喉痺喉風: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七月七日,采楮桃陰乾,每用一個為末,井華水服之,重者以兩個即愈。 【 《集簡方》】
咽喉生瘡,層層如疊,不痛,日久有竅出臭氣,廢飲食:用臭橘葉,煎湯連服。
纏喉風危急:用巴豆七粒,三生四熟,生者去殼生研,熟者去殼燈上燒,存性,研;乾桑黃茹二片;雄黃一塊,細研;鬱金一枚研。
右再研細,每服半字,茶清少許調下。如口噤咽塞,以竹管吹入喉中,須臾吐利即安矣。名雄黃散。
喉痺語聲不出:猪牙皂角和霜梅為末噙之。
針灸
《素問》曰: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痺,舌捲口乾,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數日已。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
《靈樞》曰: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其病氣逆則喉痺卒瘖,宜取之。
咽喉閉塞,取照海。
喉痺舌捲,口中乾,煩心,心痛,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
嗌乾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
喉痺,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
《甲乙經》曰:喉痛瘖不能言,天突主之。
喉痺,胷中暴逆,先取衝脈,後取三里、雲門,皆瀉之。
咽腫難言,天柱主之。
喉痺,完骨及天容、氣舍、天鼎、尺澤、合谷、商陽、陽谿、中渚、前谷、商丘、然谷、陽交悉主之。
喉痺咽腫,水漿不下,璇璣主之。
喉痺食不下,鳩尾主之。
喉痺咽如梗,三間主之。
喉痺不能言,溫溜及曲池主之。
喉痺氣逆,口喎,喉咽如扼狀,行間主之。
咽中痛不可內食,涌泉主之。
《千金方》曰:風府、天窻、勞宮,主喉嗌痛。
扶突、天突、天谿,主喉鳴暴忤氣哽。少商、太衝、經渠,主喉中鳴。魚際,主喉中焦乾。水突,主喉咽腫。掖門、四瀆,主呼吸短氣,咽中如瘜肉狀。間使,主嗌中如梗。少衝主酸咽。少府、蠡溝,主嗌中有氣如瘜肉狀。中渚、支溝、內庭,主嗌痛。復溜、照海、太衝、中封,主嗌乾。前谷、照海、中封,主咽偏腫不可以咽。涌泉、大鍾,主咽中痛不可內食。然谷、太谿,主嗌內腫,氣走咽喉而不能言。風池,主喉咽僂引項攣不收。完骨、天牖、前谷,主喉痺,頸項腫不可俛仰,頰腫引耳後。中府、陽交,主喉痺,胷滿塞,寒熱。天容、缺盆、大杼、膈俞、雲門、尺澤、二間、厲兌、涌泉、然谷,主喉痺哽咽,寒熱。天鼎、氣舍、膈俞,主喉痺噎哽,咽腫不得消,食飲不下。天突,主喉痺咽乾急。大陵、偏歷,主喉痺嗌乾。璇璣、鳩尾,主喉痺咽腫,水漿不下。三間、陽谿,主喉痺咽如哽。神門、合谷、風池,主喉痺。三里、溫溜、曲池、中渚、豐隆,主喉痺不能言。關衝、竅陰、少澤,主喉痺,舌捲口乾。
凡喉痺脅中暴逆,先取衝脈,後取三里、雲門各瀉之。又刺手小指端出血,立已。
《東垣十書》曰:喉閉,刺手足少陽井,即關衝、竅陰。
喉閉乳蛾,取少商,針入一分,臥針,向後三分;照海、太衝。
《丹溪心法》曰:喉閉,少商、合谷、尺澤皆針之。
累年喉痺,男左女右,手大指甲第一節,灸三小壯。
《得效方》曰:喉閉不開,取陽靈穴,出血即愈。
根腳咽喉常發者,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七壯,二七尤妙。
咽喉腫痺,針風府,主咽喉諸病,及毒氣歸心等項惡證,無不效。又針少商,咽喉腫痛皆治之。又針合谷,又針上星,治頰腫纏喉風等證。又針足三里。
《醫學綱目》曰:《內經》針灸喉痺法有二,今以經脈所過咽喉取之驗者,及他病相干而致喉痺取之者,通六經也。其一:取手足陽明,經云:喉痺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又云:胃足陽明脈,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所生病者,頸腫喉痺,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又云: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病氣逆則喉痺卒瘖,取之所別也。又曰:大腸手陽明脈,所生病者,喉痺,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二:取手少陽,經曰:三焦手少陽之脈,出缺盆上項,繫耳後,是動則病嗌腫,喉痺,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又曰:邪客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痺,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壯者立已,老者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是也。
其三:以經絡所過喉咽者有二。經曰:肝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後,故喉之後疼者,取之累驗也。又云:腎足少陰之脈,上貫肝膈,循喉嚨。竇漢卿所謂必準者,照海治喉中之閉塞是也。
其四:他病相干致喉痺者有一。經曰:心欬之狀,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痺,取心之俞,蓋大陵穴是也。
治喉痺,豐隆、涌泉、關衝,甚者以小三稜針藏筆鋒中,詐言點藥於喉痺上,乃刺出紫血頓下,立愈。
喉閉不通,少商、隱白、少衝、涌泉。
喉痺,頷腫如升,水粒不下:少商出血;手大指背頭節,三棱針刺三針出血;陽谷三分。
喉痺刺少陰,少陰在手腕,當小指掌後動脈是也。針入三分,補之。
《內經》灸刺咽喉腫痛有二。其一:取足少陰。經云:腎足少陰之脈,所生病者,咽腫上氣嗌乾痛。又云: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又云:邪客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納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是也。
其二:取手太陽。經云:小腸手太陽之脈,是動則病嗌痛頷腫,視虛實寒熱陷下取之也。
《內經》灸刺咽嗌,介介如梗狀有二。其一:取陽陵泉。經云: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嗌中介介然數唾,取陽陵泉。是也。
其二:取大陵。經云:心欬之狀,喉中介介然如梗狀,取心之俞是也。
《醫學入門》曰:火鬱則發之,砭刺出血,即汗之之義也。血出多則愈。有針瘡者,薑汁調熟水時時呷之。凡關上血泡最宜針,關下不見者,令病人含水一口,用蘆管尖刺鼻孔出血,妙。
《醫方考》曰:急喉閉,於患人手大指外邊指甲後一韭葉許針之,男左女右,血出即效。如大段危急,兩手大指俱針之,其效甚捷。蓋喉嚨者肺之繫,所針之處乃少商也,為肺之井穴,故出血則愈。
喉中紅赤,用針從旁針之,出血即愈。所以必欲旁穿者,避瘂門穴,犯之令人失音故耳。
導引
《古今醫統》曰:治喉痺,就令患人將手大拇指第二節屈踡急,令張口勤勤堅咬,其氣通暢,血絲自散,腫亦消矣。
《保生秘要》曰:喉風,可於患處,推清肺經,呵而吸之。
醫案
《後漢書》華佗傳曰:佗嘗行道,見有病咽塞者,因語之曰:向來道隅有賣餅人,蓱韲甚酸,可取三升飲之,病自當去。即如佗言。立吐一蛇,乃懸於車而候佗。時佗小兒戲於門中,逆見自相謂曰:客車邊有物,必是逢我翁也。及客進顧視,壁北懸蛇以十數,乃知其奇。
《儒門事親》曰:一婦人,病咽喉腫塞,漿粥不下,數日腫不退,藥既難下,針亦無功。戴人以當歸、荊芥、甘草煎使熱漱之,以冷水拔其兩手,不及五六日,痛減腫消,飲食如故。咽喉之病甚急,不可妄用針藥。
《衞生寶鑑》曰:梁氏膏粱之子,因洪飲大熱之氣所傷,滋溢心火,刑於肺金,故以桑白皮、地骨皮苦微寒,降肺中伏火而補氣,用以為君;黃芩、知母苦寒,治氣息腥臭,清利肺氣,用以為臣;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之酸溫以收肺氣,麥門冬甘苦寒,治涕唾稠粘,口舌乾燥,用以為佐;桔梗體輕辛溫,治痰逆,利咽隔,為使也。戊辰春,鄉村病喉痺者甚眾,蓋前年終之氣,及當年初之氣,二火之邪也。用甘桔湯,加芩、連、半夏、殭蠶、鼠黏子、葛根等劑發之。虛加參、芪、當歸之類。水漿不入,先用解毒雄黃丸,酢化灌之;痰出,更灌薑汁。服前藥,無不神驗。若用膽礬酸寒點過者皆不治,蓋邪鬱不出故也。
《奇效良方》曰:楊立之自廣府通判歸楚州,喉間生癰,既腫潰而膿血流注,曉夕不止,寢食俱廢,醫者束手。適楊吉老來赴郡守招,立之兩子走往邀之。至,熟視良久曰:不須看脈已得之矣。然此疾甚異,須先啖生薑片一斤,乃可投藥,否則無法也。語畢即出。子有難色,曰:喉中潰膿痛楚,豈宜食生薑?立之曰:吉老醫術通神,其言不妄,試取一片啗看,如不能進,則屏去無害。遂食之。殊有甘香,稍加益至半斤許,痛處已寬;滿一斤,始覺味辛辣,膿血頓盡,粥飲入口,了無滯礙。明日招吉老謝而問之。對曰:君居南方,多食鷓鴣,此禽好啖半夏,久而毒發,故以薑制之。今病源已清,無服他藥。子記唐小說載崔魏公病此,醫梁新診之,曰:中食毒。僕曰:常好食竹鷄。梁曰:竹鷄多食半夏苗,蓋其毒也。命攪生薑汁折齒灌之,遂復活。甚與此相類也。
《醫學綱目》曰:孫押班治都知潘元從喉閉,孫以藥半錢吹入喉中,少頃吐出膿血立愈。潘詣孫謝曰:大急之患,非明公不能救。救人之急,非藥不能療。贈金百兩,願求方以濟非常之急。孫曰:用猪牙皂角、白礬、黃連各等分,置新瓦上,焙乾為末耳。既授以方,不受所贈。
《薛己醫案》曰:通府李朝用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此上焦風熱,先用荊防敗毒二劑,喉痛漸愈;又以元參升麻湯,口舌遂愈。
地官黃北盤喉痛,作渴飲冷,大便不通,此上下表裏實熱,用防風通聖散治之頓愈。
一男子咽喉腫痛,予欲針之以泄其毒,彼畏針,止服藥,然藥及熟已不能下矣。始急針患處出毒血,更飲清咽消毒藥而愈。
地官胡誠甫咽喉燥痛,此腎經膀胱虛熱,用四物加黃蘗、知母、元參,四劑少愈;更以人參固本丸一劑,不復發。
職方盧抑齋咽喉腫痛,兩目矇眛,小便赤濇,此膀胱濕熱,用四苓散加黃蘗、黃連、知母、茵陳、防己治之而頓愈;又用六味地黃丸而痊。
儒者王文遠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勞則愈甚。余謂脾肺氣虛,膀胱有熱,以補中益氣加元參、酒炒黑黃蘗、知母;稍愈乃去黃蘗、知母,加山茱、山藥乃瘥。
一儒者年踰五十,咽喉痛,服涼藥或過勞痛愈甚,此中氣虛熱,以補中益氣加炒黑芩、連,四劑而愈;乃去芩、連,又數劑痊愈。
一儒者腳發熱則咽喉作痛,內熱口乾,痰涎上涌,此腎經虧損,火不歸經,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加減八味丸而全愈。
一老人咽喉痛,小便數而赤,日晡尤甚,此膀胱陰虛,當滋化源,以補中益氣加酒炒黑黃蘗、知母二味,四劑咽痛稍可;乃去二味,加以山茱、山藥、麥門、五味頓愈。
一男子咽喉腫,藥不能下,針患處出紫血,少愈;以破棺丹含化,更用清咽利膈散而頓愈。
一男子素善飲,咽喉作痛,內熱作渴,小便不利,飲食如常,此膀胱積熱,用四苓散加茵陳、大黃,四劑諸證漸退,又用清心蓮子飲而安。
一星士,勞而入房,喉痛漸閉,痰涎上涌,四肢乍熱,此陰虛陽氣飛揚,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煎灌而愈。
憲副姜時川癸卯冬就診於予,右寸浮數有力,口中有瘡。余曰:此胃火傳於肺也,當薄滋味,慎起居。甲辰秋復就診,尺脈洪數而無力。余曰:此肺金不能生腎水,宜靜養以滋化源。彼云:今喉間及耳內不時燥痛,肢體不時發熱,若無根之火,殞無疑矣。後謂劉古峽云:立齋謂我之病可疑。至乙巳孟春,古峽謂余曰:姜公之病,已如尊料。遂同余往視,喉果腫潰,脈愈洪大。或用湯火之藥,反速其歿。
雲間吳上舍年踰五十,咽喉腫痛,或針出血,神思雖清,尺脈洪數而無倫次,按之微細如無。余曰:有形而無痛,陽之類也,當峻補其陰。今反傷陰血,必死。已而果歿。蓋此證乃腎氣虧損,無根之火炎上為患,惟加減八味丸料煎服,使火歸源,庶幾可救。
府庠歸雲橋之內,產後患喉痛,服清熱等劑益甚。余診之,屬膀胱經血虛也。蓋膀胱之脈上行,至頸而還。用八珍湯,牡丹皮、柴胡、酒炒黑黃蘗二劑而愈。
沈大方咽喉間偶有痰,遂左顧吐之,以未及合而頸骨如摧,莫能轉視,至夜增劇,潛發盜汗,手足麻冷,臥起必藉人扶持,稍動則痛連心腹,苦楚萬狀,不可勝數,如是者三四日。延予視之,曰:此怒動肝火,膽得火而筋攣縮。以六味地黃丸料加山梔、柴胡,以清肝火生膽血,一劑未竟日,而談笑舉動一一如常矣,接見賓從,俱以為前日之病者,罔也。
一婦人喉間作痛,兩月後而潰,遍身筋骨作痛。余以為楊梅瘡毒,先以萆薢湯數劑而平,更以四物加萆薢、黃芪二十餘劑,諸證悉退。
一彌月小兒口內患之,後延遍身,年餘不愈,以萆薢為末,乳汁調服,母以白湯調服,月餘而愈。
一男子先患喉痛,後發楊梅瘡,用輕粉等劑,愈而復發,仍服前藥,後又大發,上齶潰爛,與鼻相通,臂腕數顆其狀如桃大,潰年餘不斂,虛證悉見。餘以萆薢湯為主,兼以健脾之劑,月餘而安。
按《齊東野語》:喉閉之疾極速而烈,前輩傳帳帶散,惟白礬一味,然或時不盡驗。辛丑歲,余侍親自福建還,沿途多此證,至有闔家十餘口一夕併命者。道路蕭然,行旅惴惴。及抵南浦,有老醫教以用鴨嘴膽礬研細,以釅酢調灌,歸途恃以無恐,然亦未知其果神也。及先子守臨汀日,鈐下一老兵素願謹,忽垂泣請告曰:老妻苦喉閉絕水粒者三日,命垂殆矣。偶藥笈有少許,即授之,俾如法用。次日,喜拜庭下云:藥甫下咽,即大吐,去膠痰凡數升,即瘥。其後凡治數人,莫不立驗。然膽礬難求真者,養生之家,不可不預儲以備用也。
廷評張汝翰患喉痛,日晡益甚,此氣血虛而有熱,用八珍湯而愈。後每入房,發熱頭痛,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及六味丸常服,後不復作。
秋官葉任菴素陰虛,因怒忽喉腫寒熱,頭痛項強,目直,小便自出,此皆肝火之證。肝主筋膜,火主腫脹,火旺則血涸筋攣,目系緊急,頸項如拔,陰挺痿弱則小便自遺,遂刺患處出毒血,用四物、柴胡、山梔、元參、甘草而甦;再用六味丸料以生肝血滋腎水,諸證悉愈。
太守葉天培咽喉腫痛,痰涎不利,手足發熱,喜冷飲食,用清咽利膈湯二劑,不應;刺少商穴,喉少寬,痰從鼻出如膠,患處出紫血,稍寬,至七日,欬出穢膿而愈。
一儒者三場畢,忽咽喉腫閉,不省人事,喘促痰涌,汗出如雨,肢體痿軟,脈浮大而數,此飲食勞役,無根虛火上炎,用補中益氣加肉桂,一劑頓甦。
義士顧克明咽喉作痛,至夜發熱,此肝盛陰虛之熱,用四物加酒炒黑黃蘗、知母、麥門、五味治之而愈。後因勞,咽喉腫閉,刺患處出血,用桔梗湯吐痰而消。而仲夏乾欬聲嘶,作渴發熱,日晡足熱,用滋腎丸、加減八味丸,間服三月餘,喜其年富謹疾得愈。
一婦人咽喉腫痛,大小便秘,以防風通聖散一劑,諸證悉退,又以荊防敗毒散三劑而安。常治此證,輕則荊防敗毒散、吹喉散,重則用金鑰匙及刺患處出血最效,否則不救。針少商二穴亦可,不若刺患處之為神速耳。
一男子咽喉腫痛,脈數而實,以涼膈散一劑而痛止,以荊防敗毒散加牛蒡子二劑而腫痛退;以荊防敗毒散二劑,又以甘草、桔梗、荊芥、防風、元參、牛蒡子四劑而平。
一男子咽喉腫閉,痰涎壅甚,以膽礬吹咽中,吐痰碗許,更以清咽利膈湯四劑而安。
一男子咽喉腫痛,藥不能下,針患處出紫血少愈,以破棺丹噙之,更以清咽消毒散服之而愈。
一男子咽喉乾燥而痛,以四物湯加黃蘗、知母、元參四劑少愈,更以人參固本丸一劑,不再發。
一男子咽痛,午後益甚,脈數無力,以四物湯加黃蘗、知母、荊、防,四劑而愈。仍以前藥去荊、防,加元參、甘、桔,數劑後不再發。
莆田史侍御患喉閉,以防風通聖散治之,腫不能嚥。予謂此證須針乃可,奈牙關已閉,遂刺少商穴出血,口即開。更以膽礬吹患處,吐痰二碗許,仍投前藥而愈。嘗見患此疾者,畏針不刺,多斃。
一老人咽痛,日晡尤甚,以補中益氣湯加酒炒黃蘗、知母數劑而愈。
一男子乳蛾腫痛,脈浮數,尚未成膿,針出惡血,飲荊防敗毒散二劑而消。
一男子乳蛾腫痛,飲食不入,瘡色白,其膿已成,針之,膿出即安。
一男子嗌癰腫痛,脈浮數更沉實,飲防風通聖散一劑,瀉一次,勢頓退,又以荊防敗毒散二劑而消。
一患者其氣已絕,心頭尚溫,急針患處,出黑血即蘇。如鮑符卿、喬侍御素有此證,每患皆以針去血即愈。大抵咽喉之證,皆因火為患,其害甚速,須分緩急及膿成否。若腫閉及壅塞者,死在反掌之間,宜用金鑰匙吹患處,吐出痰涎,氣得通即蘇。若吐後仍閉,乃是惡血或膿毒為患,須急針患處,否則不治。前人云:治喉閉之火與救火同,不容少待。又云:走馬看喉閉。信夫!治喉之方固多,惟用針有回生之功。即不用針,只以萬年青取汁入喉,吐出即愈。
一男子咽喉作痛,痰涎上壅,予欲治以荊防敗毒散,加連翹、山梔、元參、牛蒡子。彼自服甘寒降火之藥,反加發熱,咽愈腫痛。急刺少商二穴,仍以前藥加麻黃汗之,諸證并退。惟咽間一紫處仍痛,此欲作膿,以前藥去麻黃一劑,膿潰而愈。凡咽痛之疾,治之早或勢輕者,宜用荊防敗毒散以散之。治之遲或勢重者,須刺少商穴。瘀血已結,必刺患處,亦有刺少商。咽雖利而未全消者,必成膿也,然膿去即安。若有大便秘結者,雖經針刺去血,必欲以防風通聖散攻之。甘寒之劑,非虛火不宜用。
于縣尹喉閉腫痛,寒熱,脈洪數,此少陰心火少陽相火二經為病,其證最惡,惟刺患處出血為上。因彼畏針,先以涼膈散之。藥從鼻出,急乃願刺,則牙關已緊不可針,遂刺少商二穴,以手勒去黑血,口即開。仍刺喉間,治以前藥及金鑰匙吹之,頓退。又以人參敗毒散加芩、連、元參、牛蒡子,四劑而平。經曰:火鬱發之,謂發汗,出血,乃發汗之一端也。河間云:治喉閉之火與救火同,不容少怠。常見喉閉不去血,喉風不去痰,以至不救者多矣。每治咽喉腫痛,或生瘡毒,以荊防敗毒散加芩、連,重者用防風通聖散,并效。
杜舉人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先以清咽消毒散二服,更以元參升麻湯而愈。
一男子年三十餘,口舌常破,如無皮狀,或咽喉作病,服清咽利膈散愈甚,予以理中湯治之而愈。
王文遠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勞而愈甚,以補中益氣湯加元參、酒炒知母、黃蘗治之而愈。
一男子咽痛而脈數,以荊防敗毒散加芩、連二劑,少愈,乃去芩、連,又二劑而愈。
一男子咽喉腫閉,牙關緊急,針不能入,先刺少商二穴,出黑血,口即開,更針患處,飲清咽利膈散一劑而愈。
《醫學綱目》曰:文潞公一日喉腫,翰林咽喉科治之,經三日,愈甚,上命孫召治之。孫曰:得相公書判筆一管,去筆頭,水霑筆管,點藥入喉,便愈。孫隨手便刺,相公昏仆不省人事,左右皆驚愕流汗,孫乃笑曰:非我不能救相公。須臾,嘔出膿血升餘,旬日乃平復如故。見上,上喜曰:孫召良醫,甚有手段。予嘗治一男子喉痺,於太谿穴刺出黑血半盞而愈。由是言之,喉痺以惡血不散故也。凡治此疾,暴者必先發散;發散不愈,次取痰;取痰不愈,次去污血也。
《古今醫統》曰:一人携二僕入京,其一忽患喉風脹滿,氣塞不通,命在須臾,詢諸郡人云:有李家世醫喉痺,即令僕往就醫。李駭曰:證候甚危,猶幸來此,不然即死何疑。乃於笥中取一紙撚,用火點著,才煙起吹滅之,令僕張口刺於喉間,俄吐出紫血半合,即時氣寬能言,及啖粥飲。摻藥付之,立愈。其人神其藥,竊訪其秘,蓋預以巴豆油塗紙,故施火即著,藉其毒氣,往赴病處。
一人患咽喉腫痛,下食不得,身熱頭疼,大便不通。眾醫之論紛然,皆以為熱當服涼藥。一善醫云:脈緊數是感寒所致。眾醫不從。善醫者曰:我有法驗得寒熱。室中生火,用煎葱湯淋浴,若是熱病,則此煖處必有汗而咽喉痛不減;若是感寒,雖浴無汗。患者信其言,遂人浴洗而無汗,就浴室中服麻黃湯一服,須臾大汗出,大便通,即時無事。眾醫服其神。凡辨熱病感寒,用此法最妙。
《醫方考》曰:《名醫錄》云,李王公主患喉癰,數日痛腫,飲食不下,召到醫官,盡言須用針刀潰破。公主聞用刀針,哭不肯治。痛迫,水穀不入。一草澤醫曰:某不用刀針,只用筆頭蘸藥癰上,霎時便潰。公主喜,令召之。方兩次上藥,遂潰出膿血一盞餘,便寬。兩日,瘡無事,令供其方。醫云:乃以針繫筆心中,輕輕劃破而潰之爾,他無方也。
《外科正宗》曰:一男子咽喉腫痛,發寒體倦,脈弦有力,此邪在表,以荊防敗毒散加牛蒡、元參一劑,表證已退,腫痛仍作;又以元參解毒湯二劑,腫痛減半;又二劑而安。
一男子咽喉腫痛,痰涎壅盛,用金鎖匙先吐稠痰,清咽利膈湯推蕩積熱,腫痛稍減,惟色紅甚,此火熱也。又以黃連解毒湯加桔梗二劑,紅腫亦退而安。
一男子素飲火酒,一時咽喉腫閉,口噤舌強,痰涎壅塞,勢頗危急,用針先刺少商二穴,口噤方開;以桐油餞鷄翎探吐稠痰數碗,語聲方出;仍用針刺腫上,出紫血鍾許,溫湯漱淨,冰硼散搽之,以涼膈散加芒硝、天花粉,利去積熱,又以連翹散二劑而安。
一婦人咽痛微腫,色白,吐嚥不利,診之脈亦細微,此中氣不足,虛火假證也。用理中湯二服,其疼頓止;以補中益氣湯加炒黃蘗、知母數服,再不復作。
一婦人肥甚,暑熱咽間腫痛,痰涎上壅,語聲不出,甚危。先用針刺毒血;次以金鎖匙吐去稠痰五六碗,以清咽利膈湯一服,腫痛少減;去硝黃,又服而安。
一男子勞甚,咽喉腫痛,自服清咽利膈藥不應,診之脈細而虛,此勞傷虛火之證,朝以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桔梗、元參,晚以四物湯加黃蘗、知母炒黑、乾薑,服加童便,不數日,腫痛亦消,疲回咽愈。
一男子腫痛日甚,服清咽利膈藥,不應,必欲作膿,以防風通聖散去硝黃二服,喉膿脹痛,下針而愈。
《景岳全書》曰:余友王蓬雀年出三旬,初未識面,因患喉痺十餘日,延余診視,見其頭面浮大,喉頸粗極,氣急聲啞,咽腫口瘡,痛楚之甚,一婢倚背坐而不臥者累日矣。及察其脈,則細數微弱之甚;聞其言,則聲微似不能振者;詢其所服之藥,則無非芩、連、梔、蘗之屬。此蓋以傷陰而起,復為寒涼所逼,以致寒盛於下而格陽於上,即水飲之類,俱已難入,而尤畏煩熱。余曰:危哉!再遲半日,必不救矣。遂以鎮陰煎以冷水頓冷,徐徐使嚥之,用畢一煎,過宿而頭項腫痛,盡消如失。余次早見之,則癯然一瘦質耳,何昨日之巍然也?遂繼用五福飲之類數劑而起。疑者始皆駭服,自後感余再生,遂成莫逆。
來宅女人,年近三旬,因患虛損,更兼喉癬疼痛,多醫罔效。余診其脈則數而無力,察其證則大便溏泄,問其治則皆退熱清火之劑,然愈清火而喉愈痛。察之既確,知其本非實火,而且多用寒涼,以致肚腹不實,總亦格陽之類也。遂專用理陰煎及大補元煎之類,出入間用,不半月而喉痛減,不半年而病全愈。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六十四
鬚髮門 【毛附】
黃帝素問
上古天真論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 註 血乃腎之液,髮乃血之餘,故髮長也。】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
【 註 精血盛極之時,是以筋骨堅,髮長極也。】
五七髮始墮。六七髮始白。
【 註 陽明之脈循髮際,故其衰也,髮墮。血脈華於色,血脈衰,故髮白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 註 腎為生氣之原,男子衰於氣,故根氣先衰而髮墮齒槁也。】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髮鬢頒白。八八則齒髮去。
【 註 數終衰極,是以不惟頒白枯槁而更脫落矣。】
六節臟象論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
【 註 肺主皮毛,故華在毛。】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
【 註 髮乃血之餘,血乃精之化,故其華在髮。】
五臟生成篇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
【 註 毛附於皮,氣長則毛榮。】
腎之合骨也,其榮髮也。
【 註 腎藏精而主髓,故所合在骨。髮乃精血之餘,故其榮在髮。】
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 註 苦乃火味,太過則傷肺而皮槁毛落。】
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
【 註 甘乃土味,太過則傷腎而骨痛髮落。】
痿論
肺主一身之皮毛,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
【 註 肺主皮毛,肺熱葉焦,則皮毛虛薄矣。】
肺熱者色白而毛敗。
針解篇
人髮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
【 註 髮齒耳目共六,齒又為六六之數,而髮之數不可數矣。律呂之數,推而廣之,可千可萬,而萬之外不可數矣。】
調經論
邪客於形,灑淅起於毫毛。
【 註 邪客於形,尚在皮膚間,故灑淅起於毫毛。】
長刺節論
病大風,鬚眉墮,名曰大風。
【 註 大風,厲風也。從肌肉而傷衝任之血氣,故鬚眉墮也。】
靈樞經
終始篇
春氣在毛。
【 註 陰陽之氣,始於皮毛而入筋骨,自外而內也。】
太陰終者,皮毛焦而終。
【 註 手太陰之氣絕而皮毛夭焦矣。】
經脈篇
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故氣不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津液去皮節者則爪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篤丁死,火勝金也。
【 註 手太陰之氣主於皮毛,是以太陰氣絕則皮毛焦。手太陰主氣,氣主熏膚澤毛,故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是以氣不榮則皮毛焦。津液者,隨三焦出氣以溫肌肉,淖澤於骨節,潤澤於皮膚,氣不榮則津液去皮節,津液去皮節則爪枯毛折矣。毛先死者,手太陰之氣先絕於外。丙篤丁死,肺臟之氣死於內也。】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毛色不澤。
【 註 血隨脈氣流行者也,毛者血氣之所生也,故血脈不流則毛色不澤。】
足少陰氣絕則骨枯髮無澤。髮無澤者骨先死。
【 註 夫腎主藏精而化血,髮者血之餘也。髮無澤者,腎臟之精氣絕而骨先死矣。】
寒熱病篇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
【 註 病在皮,故不可附席,皮膚之血氣以滋毛髮,皮氣傷故毛髮焦也。肺主皮毛,開竅在鼻,故鼻為之乾槁。】
肌寒熱者肌痛,毛髮焦而脣槁臘。
【 註 脈外之血氣,充膚熱肉,生毫毛,故病在肌,則肌肉痛而毛髮焦也。】
熱病篇
癲疾,毛髮去,索血於心。
【 註 癲疾,脈癲疾也。髮者血之餘,若癲疾而毛髮去,當索血於心。】
五變篇
風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
本臟篇
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 註 太陽之氣主皮毛。本經云:熏膚充身澤毛,是謂氣。是以皮毛皆應於三焦膀胱。又曰: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
天年篇
四十歲榮華頹落,髮頗頒白。
【 註 髮頗頒白,乃陽明少陰之氣衰也。】
陰陽二十五人篇
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面多小理。
【 註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眦,循兩眉而上額交巔,是以皮膚之血氣盛則眉美,而眉有毫毛也。毫毛者,眉中之長毛,因血氣盛而生長。惡眉者,無華采而枯瘁也。面多小理者,多細小之紋理,蓋氣少而不能充潤皮膚也。】
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兩吻多畫。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胷,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枯瘁。
【 註 足陽明之脈,其上行者,挾口環脣,下交承漿。是以皮膚之血氣盛,則髯美而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氣少血多則髯少,氣血皆少則無髯,蓋血盛則淡滲皮膚而生毫毛。氣者所以熏膚充身澤毛者也,是以在上之鬚眉,在下之毫毛,皆藉皮膚之氣血以生長。血氣少而不能充皮膚肥腠理,故兩吻多畫,蓋肌肉不得充滿而多瘦紋也。足陽明之脈,其下行者,循膺胷下臍腹,從膝臏而至足跗,故在下皮膚之血氣盛則下毛美而長至胷,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血氣皆少則無毛,雖有亦稀而枯瘁也。】
足少陽之上,氣血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鬚,血氣皆少則無鬚。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厚,血少氣多則胻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無肉。
【 註 足少陽之經脈,其上行者,循於耳之前後,加頰車,下頸項。是以皮膚之血氣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蓋鬚髮乃血之餘,是以血多氣少,雖短而美也。其經脈之下行者,循膝外廉下輔骨之前,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是以在下皮膚分肉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則皮堅而厚,血少則皮薄而軟,蓋血之所以淡滲於皮膚者也。】
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有多鬚。
【 註 手太陽之脈,其上行者,循於顴頰耳目鼻眦之間,是以皮膚之血氣盛則有多鬚。】
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皆少則無髭。
【 註 手陽明之脈,其上行者,挾口交人中,上挾鼻孔。是以皮膚之血氣俱盛則髭美好,惡者稀而枯瘁也。】
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
【 註 手少陽之脈,其上行者,出走耳前,交頰上,至目銳眦,是以皮膚之血氣盛則眉美以長,長者即生毫毛之意也。】
五音五味篇
黃帝曰:婦人無鬚者,無血氣乎?岐伯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脣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淡滲皮膚,生毫毛。今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衝任之脈不榮口脣,故鬚不生焉。
【 註 此論絡脣口生髭鬚之血氣,皆衝任脈之所濡也。】
黃帝曰:士人有傷於陰,陰氣絕而不起,陰不用,然其鬚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獨去,何也?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血瀉不復,皮膚內結,脣口不榮,故鬚不生。黃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嘗被傷,不脫於血,然其鬚不生,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天之所不足也,其任衝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脣口不榮,故鬚不生。
【 註 髭鬚生於有生之後,然又本於先天精氣,陰陽血氣,有互相資生之妙。】
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髯極鬚者少陽多血,美鬚者陽明多血。
【 註 此論人合天之四時,無分手足也。】
百病始生篇
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深則毛髮立,毛髮立則淅然。
【 註 夫邪之中人,必先始於皮毛。人之形虛則皮膚緩而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深則毛髮立。蓋氣者,所以充膚澤毛,如邪傷氣則折毛發理,此邪入於皮膚而氣不傷,故毛髮立。淅然者,灑淅動形也。】
邪客篇
地有草蓂,人有毫毛。
【 註 此論人之形身,與天地相應也。】
扁鵲難經
毛折
十四難曰:損脈之為病,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二十四難曰:手太陰氣絕,即皮毛焦。太陰者,肺也,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氣弗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即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
髮槁
二十四難曰:足少陰氣絕即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於骨髓,故骨髓不溫即肉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髮無潤澤。無潤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
金匱要略 【 漢?張機】
髮落
夫失精家髮落,脈極虛芤遲。
毛聳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小便已, 灑灑然毛聳。
中藏經 【 漢?華佗】
死候
眉系傾者七日死。
髮眉如衝起者死。
髮直者十五日死。
髮如麻,喜怒不調者死。
心與小腸絕者六日死。絕則髮直如麻,汗出不已,不得屈伸者是也。
脈訣 【 晉?王叔和】
毛髮乾濇
遲脈歌曰:三部俱遲腎臟寒,皮膚燥濇髮毛乾。
肺脈歌曰:實大相兼滑,毛焦涕唾黏。更和咽有燥,秋盛夏宜砭。沉細仍兼滑,因知是骨蒸。皮毛皆總濇,寒熱兩相承。
細脈歌曰:乏力無精脛裏酸,形容憔悴髮毛乾。如逢冬季經霜日,不療其疴必自痊。
肺臟歌曰:口鼻氣出不復迴,脣反無文黑似煤。皮毛焦乾爪枯折,途程三日定知災。
腎臟歌曰:面黑齒痛目如盲,自汗如水腰折頻。皮肉濡卻髮無澤,四日應當命不存。
髮直
肺脈歌曰:十二動而又不來,欬嗽唾膿兼難補。髮直如麻只片時,扁鵲也應難救護。
察色觀病歌:髮直如麻半日死。
瘡瘍全書 【 金?竇漢卿】
眉風毒
此毒受在肝經,氣血上壅,結聚成毒,當用敗毒流氣飲、內托流氣飲、清肝飲治之。
發眉瘡
發眉瘡從眉至頭,生瘡色黑,其腰漸漸腫,氣浮滿面。其瘡如石,針刺無膿,其水自出,痛不可忍,悶亂嘔逆者正是。此瘡六日可刺出膿。如吐逆心悶,漸減可治。如不能減,男子二十四日而歿,女子七日而終矣。急用止痛拔毒散治之。
髭發毒
此證乃脾胃虛熱,心肺邪風上攻禾髎之端,多在承漿之側,形如羊刺,四邊腫硬,痛楚難禁,時流黃水,麻痺憎寒,壯熱毒氣,下流心胷,主週身壯熱,皆伏陽攻其心肺,虛熱注於三焦。內服當歸內托散;外微擦破,以神應散搽之。
鬚發毒
此毒因腎經有熱,水枯不能上潤於心火,故發此毒,急服人參敗毒散加五味子、千金內托散、蠟礬丸每服五六十丸,連進十餘服;待疽軟,頭用替針丸咬破。不可用針刺,若針刺瘡口出黃水,四圍生細黃泡,遍面游走。再用拔毒散圍四畔,治法同髭發毒煎劑,隨時施治。
醫說 【 宋?張子充】
各有所屬
髮屬心,故上生,稟火氣也。眉屬肝,故橫生,稟木氣也。鬚屬腎,故下生,稟水氣也。
儒門事親 【 元?張從政】
血熱髮落
人年少髮早白落或白屑者,此血熱而太過也。世俗止知髮者血之餘也,血衰故耳,豈知血熱而髮反不茂。肝者木也,火多水少,木反不榮,火至於頂,炎上之甚也。大熱病汗後,勞病之後,皆髮多脫落,豈有寒耶?
眉煉
小兒瘡,在面曰眉煉,在耳曰輒耳,在足日靴癢,此三者皆謬名也。《內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乃心火熱盛之致然也,可用(金非)針刺之出血,一刺不愈,當再刺之則必愈矣。《內經》曰:血實者宜決之。決者破其血也。眉煉不可用藥敷之,其瘡多癢則必爬,若使入眼則眼必損矣。
東垣十書 【 元?李杲】
槁落主治
脈弦氣弱,皮毛枯槁,黃芪建中湯、四物湯主之。
虛損之疾,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宜八物湯。
丹溪心法 【 元?朱震亨】
眉眶痛
眉眶痛屬風熱與痰,作風痰痛風類治。
痛有二證:眼屬肝,有肝虛而痛,才見光明,則眶骨痛甚,宜生熟地黃丸。又有眉稜骨痛,眼不可開,晝靜夜劇,宜導痰湯或芎辛湯入芽茶,或二陳湯吞青州白丸子,良。
醫學入門 【 明?李梴】
髮乃血餘
血盛則髮潤,血衰則髮衰,血熱則髮黃,血敗則髮白矣。
榮枯槁落
鬚髮顏面,皆督脈所絡。陽精盛注於外,則鬚髮榮盛,面體光潤。
膽榮在鬚,腎華在髮,精氣上升則鬚潤而黑。六八以後,精華不能上升,秋冬令行,金削肺枯,以致鬚髮焦槁如灰白色。養生者,宜預服補精藥以防之,染掠亦非上策。
髮燥者,膽有怒火也。膽合膀胱,上榮毛髮,風氣盛則焦燥,汁竭則枯也。
老來髮落鬚長,常也。少壯有髮落或鬚亦落者,腎枯火炎肺痿,內風妄動故也。地黃酒、腎氣丸、天門冬膏主之。內風甚者,梧葉煎。
髮落及枯燥而黃白,有因吐衄失血多者,瓊玉膏主之。
因房勞損精易白者,還元丹、還元秋石丸、女貞丸之類。
有因火盛血枯者,大造丸、八仙添壽膏。
因濕痰瘧痢等疾衰白者,蒼朮膏、加味蒼朮膏。
皮膚肌骨有風痛癢者,何首烏丸。
陽虛者,卻老烏鬚健陽丸、延年益壽不老丹之類。
烏鬚必因證用藥,若不顧臟腑,專務鬚髮而妄投丸散,是剖腹而藏珠也。
古今醫統 【 明?徐春甫】
補養氣血則美而不白
髭髮黑美,須養氣血之十全。氣血盛則髭髮美,氣血衰則髭髮白,此必然之理也。人年三十之後,常服補腎滋陰之藥,保和氣血,至老頭鬚不白,信有驗矣。若用藥於既衰之後,豈能及之乎?如凡事止於未動之先則易為矣,若於既去之後,而欲挽回以復之者,鮮有及焉。
眉痛
眉骨痛者,多是肝火上炎,怒氣甚者,多有此病。其謂風證,亦火之所致,熱甚生風是也。大抵抑肝火,有風痰則兼而治之。
古今醫鑑 【 明?龔信】
臟氣各殊
人之鬚髮眉雖皆毛類,而所生五臟各異,故有老而鬚白眉髮不白者,或髮白而眉鬚不白者,臟氣有所偏故也。男子腎氣外行,上為鬚、下為勢。故女子、宦人無勢則亦無鬚,而眉髮無異於男子,則知不屬腎也明矣。
萬病回春 【 明?龔廷賢】
立名之義
在頭曰髮,髮者拔也,拔擢而出也。
在目曰眉,眉者媚也,有娬媚也。
頤下曰鬚,鬚者秀也,物成乃秀,人成而鬚生也。
在頰曰髯,隨口動搖,冉冉然也。
口上曰髭,髭者姿也,為姿容之美也。
證治準繩 【 明?正肯堂】
經脈所榮
《巢氏病源》云:足少陽膽之經,其榮在鬚。足少陰腎之經,其華在髮。衝任之脈,為十二經之海,謂之血海,其別絡上脣口。若血盛則榮於頭髮,故鬚髮美。若血氣衰弱,經脈虛竭,不能榮潤,故鬚髮脫落。
發髭毒
《鬼遺》云:鼻下一處,人中兩處為發髭,此多因摘髭外入風而結,攻作不常,寒熱相併,此亦害人。
或問地角上生癰何如?曰:是名髭毒,屬足陽明經風熱所致,用活命飲加芩、連、元參、梔子、桔梗以清熱;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若撼之有根,肌肉不仁,或麻或癢,寒熱大作,煩悶嘔逆者,疔也。
髮際瘡
《鬼遺》云:左右髮際,起如粟米,頭白肉赤,熱痛如錐刺。此疾婦人患多,丈夫患少。始因風濕上攻髮際,亦宜出膿無傷。
或問髮際生瘡何如?曰:此名髮際瘡也。狀如芡實,漫腫寒熱,或痛或癢者,髮際疽也。此由風熱上壅所致,宜服防風通聖散、紫金丹奪命丹汗之。
發眉疽
《鬼遺》云:左右眉稜兩處發眉,不拘在頭尾,宜於未成已前攻擊,在眉頭即攻入眼損睛,在眉後即攻下太陽,并宜戒慎。
或問眉發疽毒何如?曰:眉疽從眉至頭生瘡,黑色漸漸腫漫,滿面瘡頭,堅硬如石,刺之無膿,惟出黃水,痛不可忍,悶亂嘔逆是也。由臟腑積熱風毒上攻而然,急服紫金丹、勝金丹汗之;活命飲加黃連、桔梗、升麻,或黃連消毒飲降火消毒之劑。六七日,刺得黃白膿者,可治。枯紫陷,刺之無膿,吐逆煩躁,神昏不食者死也。
眉心疽
或問眉心生疽何如?曰:是名眉心疽,一名面風毒,屬足太陽膀胱經,風熱壅結,陰陽相滯而生,急服紫金丹、蟾酥丸汗之;或一粒金丹下之。若黑色痛甚,或麻或癢,寒熱併作者,疔也。
外科正宗 【 明?陳實功】
龍泉疽虎鬚毒
此二毒乃腎督二脈,分合行布,驟被外邪所搏而成。龍泉疽發在人中之間,虎鬚毒生於地閣之上。初起疙瘩,次生腫痛,漸發寒熱,甚者惡心乾嘔,腮項俱腫。此穴忌灸,初起宜綫針挑破患頂,以蟾酥餅放上膏藥蓋之,使毒有門而泄。四邊焮腫,上如意金黃散敷之。外有表證者,荊防敗毒散加芩、連、牛蒡;裏證,內疏黃連湯。已成,欲其作膿,芎歸內托散;膿成脹痛者,針之即愈;膿潰後,只宜膏藥換貼,其口易完。此證多生於元氣壯實者,故多不必服藥自愈。
石室秘籙 【 清?陳士鐸】
生眉烏鬚
眉落,可用桑葉七斤,每日洗之,一月重生如舊,鬚落亦然。鬚白,乃腎水枯,任督血乾也,二者得一,皆能白鬚,地黃湯最妙。今不用,用桑椹半斤,取汁一碗,以骨碎補一兩為末浸之,曬乾,無日則用火焙乾,再浸,以汁乾為度;再用生赤何首烏、熟地焙乾各二兩,青鹽、當歸各一兩,沒石子雌雄各四對,長者雄,圓者雌,俱為細末,每日擦牙七七擦,左右各如數,一月之間即黑如漆。蓋桑椹專能補陰黑鬚,而又佐之熟地、首烏,豈有不黑之理?但苦不能引入鬚根耳。今妙在用骨碎補、沒石子直透齒肉之內,既入齒肉,有不引至鬚根者乎?此方之所以巧而奇也。倘更用補腎烏鬚,以通任督,則上下相資,而髭髯有不重臻於年少之時乎?今更有一方併傳之。桑椹蒸熟曬乾,不蒸則此物最不肯乾,但不可經鐵器,飯鍋蒸則無害;生赤何首烏,切片,飯鍋蒸熟,曬乾九次為妙;南燭葉亦飯鍋蒸熟曬乾,若不蒸自乾則無用;白朮、熟地黃各一斤;麥冬半斤;花椒去殼皮四兩,取淨末二兩;白果一兩。此方不刊,即名為陳氏烏鬚丸,久服長生不老。春夏服地黃丸,秋冬服此丸,則升躋有路,斑白無蹤。無桑椹時,可以桑葉代之,須用千斤,雖椹勝於葉,而葉之功亦不亞椹也。又鳥鬚二方:一丸方,用熟地、山藥各二斤,山茱萸、黑芝麻各半片,白朮、麥門冬、桑葉各一斤,巴戟、白果肉各四兩,為末,蜜丸,每日早晚各服五錢;萬年青六片,加入尤妙。一煎方,熟地、生赤何首鳥、山藥、桑葉各一兩,白果二錢,黑芝麻五錢炒,研碎,萬年青半片,人參三錢,花椒一錢,水煎,加酒一茶鍾,再加桔梗五分,早服頭煎,晚服二煎,夜服三煎,四劑即黑如漆。二方同用永不再白。倘氣血虛者,用服十劑必效。又烏鬚方莫妙用乾桑椹飯鍋蒸熟曬乾、生何首烏各一斤為丸,二味朝夕吞服,自然烏黑矣。蓋二味原是烏鬚之聖藥,能日日服之,延生返老,豈特鬚髮之黑哉?或少加白果尤妙,不必加熟地,藥愈多其功轉不大效。用生何首烏者,以滋味不泄也,連皮用之正取其皮引入人之皮毛耳。每日服五錢,或一兩俱可。無椹用桑葉二斤,首烏一斤可也。妙極。
方
張天師草還丹海藏 此治上少陰下厥陰藥也。
地骨皮 生地 菟絲子酒浸三日,炒黃 牛膝 遠志去心 石菖蒲各等分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鹽湯亦可。
七寶美髯丹 補腎元,鳥鬚髮,延年益壽。
何首烏 赤白雄雌各一斤 川牛膝八兩
右先用米泔水浸何首烏一日一夜,以竹刀刮去粗皮,切作大片,用黑豆鋪甑中一層,卻鋪何首烏一層,再鋪豆一層,卻鋪川牛膝一層,又黑豆一層,重重相間,面上鋪豆覆之,以豆熟為度,取去豆曬乾;次日如前,用生豆再蒸;如法蒸七次,曬七次,去豆,用再加:破故紙水洗淨,用黑芝麻同炒,無聲為度,去芝麻;白茯苓用人乳汁拌勻浸透,曬乾,蒸過,再曬乾;赤茯苓用黑牛乳汁拌勻,浸透曬乾,蒸過再曬乾;菟絲子用酒浸一宿,洗去土,曬乾,蒸三次,曬三次;當歸身用淨身去頭尾,酒洗過;枸杞子各半斤。
右末之,煉蜜丸如龍眼大,每日空心嚼二三丸,溫酒下,或米湯、白湯、鹽湯皆可。製藥不犯鐵器。
元精丹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其味鹹,其類水,其病在骨,此藥主之。
自己頭髮或父母一本,或少壯男女者,揀去黃白色
右用灰湯洗二三次;再以大皂角四兩,槌碎煮水,洗淨,務要無油氣為佳。將髮扯碎曬乾,每淨髮一斤,用川椒四兩,揀去梗核,於大鍋內髮一層、椒一層和勻,以中鍋蓋之,鹽泥固濟,勿令泄氣。桑柴慢火煅,三炷香退火,待冷取出,約重四兩有餘,於無風處研為細末。
何首烏用黑豆九蒸九曬,揀去豆,取淨末一斤 黑芝麻九蒸九曬,取淨末 懷慶生地酒浸,杵膏 熟地同上製,各八兩 破故紙取淨末女貞實 桑椹肥大者,取淨汁熬膏 旱蓮草取凈汁熬膏 槐角子入牛膽內百日,各四兩 胡桃肉研膏 膠棗肉研膏,各二兩
右,以藥末入諸膏和勻,加煉蜜一斤,成劑入石臼內,舂千餘下,如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用何首烏釀酒,每溫二三杯送下,日三服。
青絲散 【 東垣】 補虛牢牙,黑髭髮。
白芷 白茯苓各五錢 母丁香 細辛 當歸 川芎 生甘草 甘松各三錢 升麻 旱蓮草 地骨皮 生地熟地 破故紙 青鹽各二錢 寒水石七錢,煨 麝香細研,五分 生何首烏 香附米各一兩,生薑汁浸一宿,炒 高茶末
右為細末,庚日為始,背東面西擦牙,早不見日,夜不見燈,刷畢嚥藥,餘津潤髭,一月頓黑。忌食蘿蔔。
擦牙烏鬚方
猪牙皂角七錢,泡 白茯苓去皮 熟地酒浸,焙 五倍子製 破故紙 青鹽 細辛去土,各三錢 桑椹子曬乾,五錢
右為細末,每清晨擦牙,用水漱口洗鬚鬢,不可將漱水入盆內,恐傷眼目。
丁砂散 【 《瑞竹堂方》】 掠髭髮。
大訶子兩個 母丁香十五個 百藥煎一錢 針砂少許,酢炒七次 高茶末
右為細末,用水一大碗熬數沸,不去滓,收於淨磁器內,臨臥溫漿洗淨,髭髮用藥水掠之,次早用溫漿水淨洗,百日髭髮自黑。藥內浸一新釘,尤妙。
訶子散 白髮返黑。
訶子一個,去核 沒食子 百藥煎 針砂用好酢一碗,浸三日,炒七次,各三兩 金絲礬一兩半,研
右用蕎麵入針砂打糊,先一夜將針砂糊抹在頭上,用荷葉包到天明,溫漿水洗淨;次夜,卻將前藥末四味,調入針砂糊內,用生薑一塊搥碎,再加些少輕粉,一處調勻,抹在頭上,仍用荷葉包,到天明用溫漿水加清油數點在內,洗淨,其髮黑且光。
製五倍子法 烏鬚髮。
五倍子揀大者,去蛀屑,敲作碎粒
右分粗細為二,先將粗片放瓦器中,用文火炒成糊,次入細者同炒,初時大黑煙起,取出,不住手炒;將冷,又上火炒;昏黃煙起,又取開炒;再上火炒,青黃煙間出即住火。先以真青布一大片浸濕,將五倍子傾布上捏成一團,用腳踏成餅,上用濕泥一擔,盦一夜,色如烏鵶羽為妙。磁器盛勿泄氣。
易簡烏鬚方
製五倍子一錢 鹽一分四厘 榆皮面二分 膽礬 白礬各七厘。
右俱研細末,茶清調如稀粥,隔湯頓稠,黃昏乘熱刷上,可黑一個月。
又方
金鉛一錢 青錠粉三分 海沙一分 樟腦半分
右和勻,茶滷調搽髭髮,俟點綫香一炷完,洗去,以油潤之。
點白方
朱砂一分五厘 銀礦 當歸各三錢 白礬生 飛麵 真粉各一分
右用清水調,拔去白鬚,即以銀簪點在孔根內,則再生者皆黑鬚矣。
浸油去白方
銀礦一兩 當歸三兩 核桃油八兩
右三味為末,浸磁罐內,七日後搽。
黑雲散
五倍子炒 百藥煎 生胡桃皮 青石榴皮 訶子肉 青木瓜皮 青柿子皮 猪牙皂角炒 何首鳥 青礬 細辛 水銀各等分
右以水銀入石榴皮內,月餘,再以榴皮曬乾,同諸藥研末,煉蜜丸如小錢大,常於木炭灰內焙養,勿得離火。如要鳥鬚髮時,先用皂角水洗淨,次用熱酒調化塗之,好熱酢亦可。
滋榮散 【 《瑞竹堂方》】 長養髮,髮落最宜。
生薑焙乾 人參各一兩
右為細末,用生薑一塊,切片蘸藥末於髮落處擦之,二日一次。
三聖膏 【 《必用方》】 治髭髮脫落,能令再生。
黑附子 蔓荊子 柏子仁各半兩
右為末,烏鷄脂和勻搗研,乾置瓦盆內,封固百日,取出塗脫處,三五日即生。
八物湯 治氣血俱虛,鬚髮頒白。
人參 白芍 當歸各一錢 白茯苓一錢五分 甘草 川芎各六分 白朮土炒 熟地各二錢
右水煎服。
四物湯 治血虛鬚髮白。
熟地 當歸身各二錢 白芍一錢 川芎八分
右水煎服。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六十五
鬚髮門(毛附)
方
四物坎離丸 【 《入門》】 善烏鬚髮。
熟地黃酒浸,搗膏,三兩 乾生地黃酒浸,搗膏 白芍藥各一兩半,酒炒 當歸酒炒 黃蘗各二兩,鹽酒浸,炒 知母鹽酒浸,炒 側柏葉炒 槐子各一兩,炒 連翹六錢
右為末,蜜丸梧子大,盛磁盒內,放地上七日,曬乾收之。每服五六十丸,或溫酒或白湯下。
秤金丹 【 《入門》】 久服鬚髮黑,返老還童。
熟地黃 沒石子各一兩 地骨皮 蓮花蘂 槐角子俱酒浸,夏一日,春秋三日,冬六日,曬乾 薄荷各三兩 人參 木香各五錢
右為末,蜜丸芡實大,每一丸噙化,溫酒送下,日三服。
還元秋石丸 【 《入門》】 治因房室損精,鬚髮早白。
秋石 茯苓各一斤 天門冬 麥門冬 人參 生地黃 熟地黃 地骨皮 人乳粉各四兩
右為末,蜜丸梧子大,白湯或溫酒下三五十丸,久久即效。
神仙烏雲丹 【 《醫鑑》】 烏鬚黑髮,返老還童,神效無比。
何首烏八兩,入砂鍋內,黑豆同蒸,半日,去豆,用好酒浸七日,曬乾,如此七次 旱蓮汁 槐子各二兩 破故紙四兩,酒洗,砂鍋內炒黃 梧桐淚一兩,為末
右為細末,棗肉二斤,胡桃仁半斤搗,為丸梧子大,空心鹽湯下五七十丸,服三月勿輟。
卻老烏髮健陽丹 【 《入門》】 能變白鬚髮令黑。
菟絲子 破故紙 牛膝各八兩,以黑豆汁拌蒸二次 赤何首烏 白何首烏 赤茯苓用牛乳五升浸,文武火煮乾 白茯苓人乳汁五升浸,文武火煮乾,各一斤
右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九,溫酒化下,日二次。或生地黃、熟地黃各一斤加入尤妙。
七仙丹 【 丹溪】 補心腎,駐容顏,黑鬚髮之聖藥。
何首烏九蒸九曬,四兩 人參 生乾地黃酒洗 熟地黃 麥冬 天冬 白茯苓 茴香炒,各二兩
右為末,蜜丸彈子大,每一丸細嚼,好酒送下,鹽湯亦可。或丸如梧子大,每五七十丸,空心酒下。忌食三白及犯房事。
加味蒼朮膏 【 《入門》】 久服精滿氣盛,髮白變黑,齒落更生。
蒼朮十斤,搗如泥,入大鍋內,用水二桶,以文武火煮至十餘碗,絹濾取汁,入磁罐內 人參 生地黃 熟地黃 黃蘗 遠志 杜仲川芎 胡桃肉 川椒 破故紙 當歸薑製,各四兩 青鹽二兩 朱砂一兩 旱蓮草汁二碗 白蜜二斤
右各藥為末,入朮膏內,封固,大鍋水煮官香二炷為度,取出埋土中七日,每取二三匙,空心酒湯任下,日二次,養精養氣養神。
一醉不老丹 【 《醫鑑》】 專養血烏鬚黑髮。
蓮花蘂 生地黃 槐角子 五加皮各二兩 沒石子六個
右以木石臼搗碎,以生絹袋盛藥,同好清酒十斤,入淨罎內,春冬浸一月,秋二十日,夏十日,緊封罎口。浸滿日數,任意飲之,以醉為度。須連日服令盡,酒盡而鬚髮白者自黑矣。若不黑,再製,服之自黑,神效。
中山還童酒 【 《回春》,下同】 歌曰:中山還童酒,人間處處有。善緣得遇者,便是蓬萊叟。
馬藺子一升,埋土中三日 馬藺根洗切,一升
右用黃米二斗,水煮成糜,陳麴二塊為末,酒酵子二碗,并前馬藺子共和一處做酒,待熟;另用馬藺子根一升,用水煮十沸,入酒內三日。每月攪勻去滓,隨量飲醉。其酒飲盡,鬚髮盡黑。其酒之色,如漆之黑。
經驗烏鬚酒 能變白為黑,身輕體健,功不可述。
大枸杞二升,要每年冬十月壬癸日,面東采摘紅肥者,搗破
右用好無灰酒二斗, 同盛於磁器內,浸二十一日足,開封,添生地黃汁三升攪勻,各以紙三層封其口,俱至立春前三十日開瓶,空心煖飲一杯,至立春後髭鬚都黑。勿食三白。
菊花散 【 丹溪,下同】 治鬚髮黃燥,能令黑潤。
菊花 蔓荊子 側柏葉 川芎 白芷 細辛 桑白皮 旱蓮根莖花葉各一兩
右剉,每二兩,漿水三碗,煎至二碗,去滓,洗鬚髮即黑。
巫雲散 治鬚髮黃白不澤。
膽礬 五倍子 百藥煎 木瓜皮 訶子皮 酸石榴皮 青胡桃皮 猪牙皂角 何首烏 細辛各等分
右為末,蜜和如錢大,常於炭灰內培養,勿令離灰,用時,以熱酒化開塗之。
二仙丸 【 《醫鑑》】 治髮脫落神效。
側柏葉焙乾,八兩 當歸全身四兩
右不犯鐵器為末,水糊和丸梧子大,酒或鹽湯下五七十丸,日再。
生禿烏雲油 【 《類聚》,下同】 能生鬚髮。
川椒 白芷 川芎各一兩 蔓荊子 零陵香 附子各五錢
右為粗末,入絹袋,浸香油一斤半,過二十一日,取油擦頭上,即生新髮。
金珠綠雲油 能生髮。
蔓荊子 沒石子 (艹蹢)(艹躅)花 訶子皮 白芷 沉香 附子 防風 覆盆子 生地 零陵香 芒硝 旱蓮草 丁香各一錢半 卷柏三錢
右剉,袋盛浸清油八兩中,封過七日,取擦頭上,日三。
秘傳烏鬚方 【 《醫鑑》】
五倍子不拘多少,搥碎去灰,入砂鍋內炒,煙盡為度,以青布打濕扭乾裹之,腳踏成餅為末,每用錢半 烏黑霜即炒黃好細麵,四兩 當歸尾一兩,為末 白芨末,一兩,三味攪勻,每用一分半 紅銅末,不拘多少,火內燒極紅,投入水碗中,取出再燒,再投,取水內自然之末,用水淘淨,酢煎數沸,至乾,隨炒黑色,每用一分半 明白礬末,一分半 青鹽一分二厘 沒石子二厘半 訶子肉二厘半,二味俱用麵包,入砂鍋內,將桑炭同拌,炒至焦乾
右為末,以濃茶調勻,以酒盞盛貯,用鐵杓注水,煮如糊,先將皂角水洗淨鬚髮,然後塗藥包裹一夜,次早洗去,以胡桃油塗之,令潤。
外染烏雲膏 【 《種杏》】
沒石子二個,麵炒黃色 銅末製,二錢 白礬 白鹽各一錢半 五倍子製,五錢
右為末,濃茶調令勻,重湯煮見黑色,如上法用,鬚髮即黑。
洗肝散 治眉稜眼眶骨痛不可忍。
川當歸 羌活 薄荷 梔子 芎藭 生地黃 防風 大黃 龍膽草 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服。
選奇方 治眉骨痛甚。
防風 羌活 黃芩 甘草各一錢
右水盞半,煎八分,食後溫服。
防風羌活湯 治眉稜痛而因風寒痰濕宜此。
防風 羌活 細辛 黃芩 南星製 半夏製 白朮 甘草
右各等分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
黃芩白芷湯 治眉稜風熱痛。
黃芩酒洗,二錢 白芷一錢
右為細末,食後臨臥,茶清調下。
二陳湯 治眉稜痛而因痰者。
陳皮留白 半夏製,各三錢 白茯苓二錢 甘草炙,一錢
右,水二鍾,薑五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神仙六子丸 男子三十後,服此藥,一歲二單製服不息,永不白鬚髮。年四十之上或有微白,及少年人焦黃不潤,服此百日,自然漆黑,其效如神。
菟絲子如法製 金鈴子 覆盆子 五味子 枸杞子 蛇牀子炒,各一兩 何首烏酒浸,焙 牛膝酒浸,焙 地骨皮 熟地黃酒浸,各三兩 舶上茴香鹽炒 川木瓜各二兩
右十二味,為細末,用浸菟絲酒澄清,作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溫酒送下。一方加人參、白朮、茯苓各一兩,尤有神效。大忌三白,失禁不效。
鉛梳 【 《普濟方》】 鳥鬚髮。
鉛十兩 錫三兩 磁石 皂礬 訶黎勒皮 沒石子 石榴皮 硫黃 烏麻油各二錢半 熟地黃 針砂各半兩 婆羅得三個 茜根 胡桃皮各一兩
右為末,先化鉛錫,入末一半,柳木攪勻,傾入梳模子,印成修齒,餘末同水煮梳三日三夜,水耗加之,取出,故帛重包五日,每以熟皮襯手梳一百下。先須以皂莢水洗淨拭乾。
生熟地黃丸 治眉骨痛甚者。
生地 熟地 元參 金釵石斛各一兩
右為末,蜜丸。
導痰湯 治眉骨痛晝靜夜劇。
南星炮 橘紅 赤茯苓 枳殼麩炒,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一作一兩 半夏四兩,一作四錢
右每服五錢,水煎,生薑五片,食前服。
芎辛湯 治前證。
附子生,去皮臍 烏頭生 天南星 甘草炙 乾薑 川芎 細辛各等分
右剉,每服四錢,薑五片,芽茶少許,煎服。
青州白丸子 治前證。
大半夏製 白附子洗淨,略炒 天麻 全蠍 川烏略炮,去皮尖 天南星洗淨,略炮,各等分
右為細末,用生薑自然汁,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漸加至二十丸,食後用茶清或熟水送下。
內服烏鬚丸 【 《入門》】 烏鬚黑髮,因下血多而白者尤宜。
胎髮 青鹽各四兩,共入罐內封固,火煅三炷香久,冷定,取出為末 何首烏 冬青子九蒸九曬 旱蓮草 當歸 枸杞子 生地茯苓各四兩 人參一兩 以水十碗,煮汁五碗,去滓熬膏,將胎髮、青鹽末入內攪勻,分作數小罐盛之,每空心滾水或酒調下三五茶匙。
神應散 【 《瘡瘍全書》,下同】 治發髭毒。
輕粉 五倍末各一錢 鷄內金 韶粉 黃連 黃蘗末,各二錢 麝香 冰片各三分
右為末,先用甘草、苦參、猪蹄、薄荷、白芷、防風、荊芥煎湯,洗淨拭乾,將陳菜油、猪膽汁調搽之。
敗毒流氣飲 治眉風毒。
紫蘇葉 桔梗 生地黃 薄荷 青皮 枳殼 甘草 防風 川芎 小柴胡 白芍藥 羌活 前胡 連翹
右水煎溫服。
內托清肝飲 治前證。
人參 黃芪炙 天花粉 厚朴 甘草 防風 桔梗 白芍藥 金銀花 枳殼 藁本 升麻 烏藥 當歸 白芷 川芎
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止痛拔毒散 治發眉瘡。
升麻 甘草節 鼠黏子 乳香 黃連 川芎 黃芩 山梔仁 當歸鬚 桃仁 羌活 獨活 桔梗 白芍藥生地黃 白芷 青皮 蟬蛻 連翹 金銀花
右水煎溫服。
芎歸內托散 【 《外科正宗》,下同】 治虎鬚毒。
川芎 當歸 陳皮 白茯苓 天花粉 桔梗 銀花 黃芪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內疏黃連湯 治前證。
木香 黃連 山梔仁 當歸 黃芩 白芍藥 薄荷 檳榔 桔梗 連翹各一錢 甘草五分 大黃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加蜜二匙亦可。
如意金黃散 治前證。
花粉十斤 黃蘗 大黃 薑黃各五斤 厚朴 陳皮 甘草 蒼朮 南星各三斤 白芷三斤 共為細末,茶湯同蜜調敷。
荊防敗毒散 治前證。
荊芥穗 防風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桔梗 茯苓 枳殼各一錢 生甘草 人參各五分 薑三片,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寒甚加葱三枝。
單方
染白髮令黑:取針砂二錢,酢浸七日,取出曬乾,炒黑,入沒石子一個,為末,搽之即黑。 【 《本草》,下同】
地黃乾熟二種,皆黑鬚髮良藥,丸服或釀酒服之,并佳。
髮白:用牛膝煎服,或釀酒服之佳。
髮落不生:以酢泔洗淨,布揩令熱,以臘猪脂入生鐵煮,三沸塗之,便生。 【 《千金翼》】
眉髮落不生:先用生薑擦三次,後用半夏生為末,麻油調塗之即生。 【 《入門》】
男女粘髮,或因油膏而粘滯者,取竹瀝塗之即解,和炒鹽尤妙。 【 《野語》】
何首烏:黑鬚髮,末服、丸服,或釀酒服皆佳。 【 《本草》】
婦人髮落:芭蕉油塗之,長髮令黑。
槐實久服,令鬚髮不白。
黑桑椹變白髮,釀酒服之佳。又取一斤和蝌蚪一升,瓶盛封口,懸屋東頭,百日盡化為黑泥,染白髮髭,黑如漆。
母丁香以生薑汁研,拔去白髮鬚,塗孔中,即生黑者矣。又白蜜塗孔中,亦生黑者。
胡桃外青皮和蝌蚪為泥,染白鬚令黑;又胡桃仁取油塗鬚髮,令黑潤有光。
胡麻生取油塗頭,生禿髮;又烏麻九蒸九曬為末,棗膏丸服,令白髮還黑;又取葉煎湯,沐頭長髮。
蔓菁子壓取油塗頭,能變蒜髮。
頭癢,生白禿瘡,髮落:取熊脂常常塗之,令人生髮長且黑。
髮落:熊腦髓作油塗之。
頭髮黃赤:生柏葉末一升,猪脂一斤,和丸彈子大,每以布裹一丸,納泔汁中,化開沐之,一月色黑而潤矣。 【 《聖惠方》】
髮落:羊糞燒灰,淋汁沐頭,令易生而黑;又鬚髮落,羊糞和鴈膏傅三宿,即生。 【 《本草》,下同】
髮落:取臘月猪鬐膏火上烊化塗之,即生。髮薄不生亦宜。
染鬚方:用蚰蜒四十條,以京墨水養之三日,埋馬矢中,一月取出,以白絲頭試之,如即黑到尾;再入馬矢中埋七日,再取試之,性緩,乃以撚鬚,庶不致黑皮膚也。 【 《普濟方》】
病後髮落:猢猻薑、野薔薇嫩枝煎汁刷之。
揩齒變白髮方:酸石榴皮一個,泥裹,燒令通赤,候冷去泥,用茄子根與槐枝同燒,令煙絕,急以器蓋之,候冷;用槐枝,馬齒莧牆上生者好,不令人見,采;薄荷、石膏、五倍子燒熟、川升麻各一兩為末,揩牙不但變白為黑,亦且堅牙,甚妙。
拔白生黑良日:正月四日,二月八日,三月十三,四月十六,五月二十,六月二十,七月二十八,八月十九,九月二十五,十月一日,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月十日,早起拔之,永不白。又正月五日、十三日,二月八日、十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十三、二十五,五月五日、十五日,六月十四、二十四,七月十八、二十八,八月九日、十日,九月八日、十八日,十月十三、二十三,十一月十日,十二月十六日。已上月日,并用午時前拔之。凡拔時,先以水於石上磨丁香汁,候拔了,急手敷於毛孔中,即生黑者。
變白方:取老生薑刮皮一大升於鐺中,以文武火煎之,不得令過沸其鐺,惟得多油膩者尤佳。更不須洗刮,便以薑皮置鐺中,密封固濟,勿令通氣,令一精細人守之,地色未分時,便須煎之,緩緩不得令火急。如其人稍疲,即換人看火,一伏時即成,置磁鉢中,研極細。雖曰一伏時,若火候勻,至日西即藥成也。使時以小簪腳蘸取如麻子大,先於白髮下點藥訖,然後拔之;再點,以手指熱撚之,令入肉,第四日當有黑者生,神效。 【 《李卿方》】
人無髮:取甜瓜葉搗汁塗之,即生。
髮落不生,令長:用麻子一升,熬令黑,壓油,以敷頭髮上。
長髮方:麻葉、桑葉二味,以泔煮,沐髮七次,可長六尺。 【 《千金方》】
烏鬚明目:用黑鉛半斤,鍋內溶汁,旋入桑條灰,柳木攪成沙,篩末,每早揩齒,以水漱口洗目,能固齒明目黑鬚髮。 【 《勝金方》】
揩牙烏髭:用黑鉛消化,以不蛀皂莢寸切投入,炒成炭,入鹽少許,研勻,日用揩牙。摘去白髭,黑者更不白也。
又方:黑錫一斤,炒灰,埋地中五日,入升麻、細辛、訶子同炒黑,日用揩牙,百日效。 【 《普濟方》】
令髮長黑:用熊脂、蔓荊子為末等分,和勻酢調塗之。 【 《聖惠方》】
赤禿髮落:香油、水等分,以銀釵攪和,日日擦之,髮生乃止。 【 《普濟方》,下同】
白禿無髮:麻子炒焦研末,猪脂和塗研末,猪脂和塗,髮生為度。
髮落不生:蕡麻子汁煮粥,頻食之。 【 《聖濟總錄》】
頭髮不生:側柏葉陰乾作末,和麻油塗之。 【 《梅師方》】
染白鬚髮:胡粉、石灰等分,水和染之,以油紙包,烘令溫煖,候未燥,開,洗去,以油潤之,黑如漆也。 【 《博物志》】
染白鬚髮:用針砂酢炒七次一兩,訶子、白芨各四錢,百藥煎六錢,綠礬二錢,為末,用酢熱調刷鬚髮,菜葉包住,次早酸漿洗去。此不壞鬚,亦不作紅。
又方:用針砂、蕎面各一兩,百藥煎為末,茶調,夜塗旦洗;再以訶子五錢,沒石子酢炒一個,百藥煎少許,水和塗一夜,溫漿洗去,黑而且光。
髮落不止,乃肺有勞熱,瘙癢:用石灰三升,水拌炒焦,酒三升浸之,每服三合,常令酒氣相接,則新髮更生,神驗。 【 《千金方》】
染髮烏鬚:礦灰一兩,水化開,七日,用鈆粉一兩研勻,好酢調搽,油紙包一夜。先以皂角水洗淨,乃用。 【 《集元方》】
塗染白髮:綠礬、薄荷、烏頭等分為末,以鐵漿水浸,日染之。 【 《相感志》】
髮鬚黃赤:生地黃一斤,生薑半斤,各洗,研自然汁,留滓;用不蛀皂角十條,去皮弦蘸汁,炙至汁盡為度。同滓入罐內,泥固,煅存性,為末。用鐵器盛末三錢,湯調,停二日。臨臥刷染鬚髮上,即黑。 【 《本事方》】
金陵煎,益鬚髮,變白為黑。金陵草一秤,六月以後收采,揀青嫩無泥土者,不用洗,摘去黃葉搗爛,新布絞取汁,以紗絹濾過,入通油器鉢盛之,日中煎,五日;又取生薑一斤,絞汁,白蜜一斤合和,日中煎,以柳木篦攪勿停手,待如稀餳,藥乃成矣。每月早及午後各服一匙,以溫酒一盞化下。如欲作丸,日中再煎,令可丸,大如梧桐子,每服三十丸。及時多合為佳,其效甚速。 【 《千金月令方》】
烏鬚固齒:七月取旱蓮草連根一斤,用無灰酒洗淨,青鹽四兩醃三宿,同汁入油鍋中,炒存性,研末,日用擦牙連津嚥之。
又方:旱蓮草取汁,同鹽煉乾,研末擦牙。 【 《攝生妙用方》】
又方:旱蓮草一兩半,麻枯餅三兩,升麻、青鹽各三兩半,訶子連核二十個,皂角三挺,月蠶沙二兩,為末,薄酢麵糊丸彈子大,曬乾,入泥瓶中,火煨,令煙出,存性,取出研末,日用擦牙。 【 《奉親養老書》】
髮黃不黑:蓖麻子仁香油煎焦,去滓,三日後頻刷之。 【 《摘元方》】
堅齒烏髮:大(艹舌)蔞一個,開頂,入青鹽二兩、杏仁去皮尖三七粒,原頂合紮定,蚯蚓泥和鹽固濟,炭火煅存性,研末,每日揩牙三次,令熱,百日有驗。如先有白鬚拔去以藥投之,即生黑者。其治口齒之功,未易具陳也。 【 《普濟方》】
染烏髭髮:乾瓦松一斤半,生麻油二斤,同煎,令焦為末,另以生麻油浸塗,甚妙。 【 《聖濟錄》,下同】
少年髮白:土馬騣、石馬騣、五倍子、半夏各一兩,生薑二兩,胡桃十個,膽礬半兩,為末,搗作一塊,每以絹袋盛一彈子大,用熱酒入少許浸汁,洗髮一月,神效妙極。
染髮令烏:酢煮黑大豆,去豆煎稠染之。 【 《千金方》】
揩牙烏鬚:麻枯餅八兩,鹽花三兩,用生地黃十斤取汁,同入鐺中熬乾,以鐵蓋覆之,鹽泥泥之,煅赤,取研末,日用三次。揩畢即飲薑茶,先從眉起,一月皆黑也。 【 《養老書》】
染鬚方:大烏龜一個,餓一二日,將飯與肉骨果子煙火之食飼之,三五月後,夜間以漆盒盛之,用竹片置盒口,令通氣,外放燈一盞,盒內熱,龜自撒尿;急則以麻油煙熏鼻,亦即尿。先用五倍子末炒酢如膠,若尿得一小鍾,入五倍酢半鍾,入磁器炆一滾即止,牛角罐收貯,以新筆略蘸搽鬚,多用面黑。
黑鬚倒卷簾方:用大馬蜞二三十條,竹筒裝之,夜置露處受氣,餓過七日,以鷄冠血磨京墨與食過四五次,復陰乾,將猪脛骨打斷,放蜞入內,仍合定鐵綫纏住鹽泥塗之,乾時,放地上火煅,五寸香二次;退開三寸火,又五寸香三次;再退遠火,又五寸香。取出為末,將猪膽皮包指承末搽鬚,梢即倒上也。
繁縷為虀,久久食之,能烏髭髮。 【 《聖惠方》】
癤瘡疤上,不生髭髮:先以竹刀刮損,以萵苣子拗猢猻薑末,頻擦之。 【 《摘元方》】
鬚髮拔白換黑:七月七日,取百合熟搗,用新瓷瓶盛之,密封掛門上,陰乾百日。每拔去白者摻之,即生黑者也。 【 《便民圖纂》】
令髮易長:取東行棗根三尺,橫安甑上蒸之,兩頭汁出,收取敷髮,即易長。 【 《聖惠方》,下同】
髮槁不澤:木瓜浸油梳頭。
撚鬚令黑:酸石榴結成時,就東南枝上揀大者一個,頂上開一孔,內水銀半兩於中,原皮封之,麻紮緊,牛屎封獲,待經霜摘下,傾出殼內水,以魚鰾籠指蘸水撚鬚,久久自黑。 【 《普濟方》】
揩齒烏鬚:胡桃仁燒過、貝母各等分為散,日日用之揩牙。 【 《聖惠方》】
烏鬚髮方:青胡桃三枚,和皮搗細,人乳汁三盞,於銀石器內調勻,搽三五次。 【 《總錄》】
染鬚髮:胡桃根皮一秤,旱蓮草十斤,切,以甕器盛之,入水五斗,浸一月,去滓,熬至五斤,入蕓薹子油一斗,慢火煎取五升,收之。凡用先以炭灰汁洗,用油塗之外,以牛柿葉包住,絹裹一夜洗去,用七日即黑也。 【 《聖濟總錄》】
大風髮脫:毘梨勒燒灰,頻擦有效。 【 《聖惠方》,下同】
令髮不落:榧子三個,胡桃二個,側柏葉一兩,搗浸雪水梳頭,髮永不落且潤也。
髮落不生:桐葉一把,麻子仁三升,米泔煮五六沸,去滓,日日洗之則長。 【 《肘後方》】
髮落不生:合歡木灰二合,牆衣五合,鐵精一合,水萍末二合,研勻,生油調塗,一夜一次。 【 《普濟方》】
頭上軟癤,令髮不生:用抱出鷄卵殼燒存性,研末,入經粉少許,清油調敷。 【 《危氏方》】
髮白染黑:經霜桐葉及子,多收搗碎,以甑蒸之,生布絞汁,沐頭。 【 《普濟方》】
拔白生黑:婆羅勒即婆羅得也,十顆去皮,取汁,熊脂二兩,白馬鬐膏煉過一兩,生薑炒一兩,母丁香半兩,為末,和煎,每拔白點之,揩令入肉,即生黑者。 【 《近效方》 】
染黑鬚髮:樺皮一斤包側柏一枝,燒煙熏香油碗內,成煙,以手抹在鬚髮上,即黑也。 【 《多能鄙事》】
髮鬢墮落:桑白皮剉二升,以水淹浸,煮五六沸,去滓頻頻洗沐,自不落也。 【 《聖惠方》,下同】
髮槁不澤:桑根白皮、柏葉各一片,煎汁沐之即潤,神效。
鼈脂主治除白髮,除日拔白髮,取鼈脂塗孔中即不生。欲再生者,白犬乳汁塗之。 【 藏器】
黑髮:於七月七日夜,取螢火蟲二七枚,撚髮自黑也。 【 《便民圖纂方》】
烏鬚黑髮如神:旱蓮草十六斤,六月下半月、七月上半月採取,不許水洗,扭乾取汁,對日曬過五日,不住手攪,午時加入真生薑汁,同好蜜各一斤相和,如前曬攪至數日,似稀糖成膏,磁罐收貯,每日空心好酒一鍾,藥一匙調服,午後又一服,至二十一日,將白者摘去,即生黑者。名旱蓮膏。 【 《醫鑑》】
烏鬚髮方:取大水蛭二個,放磁碗中,餓七日,取烏骨雄鷄血,以松煙墨濃磨汁,傾入猪尿胞內,任水蛭吮飽,將針刺蛭,流出血汁,塗,鬚髮留根二分,其汁浸漬入肉,鬚髮一年茂黑且柔軟,極妙不過。
又方:用大水蛭七枚為末,汞一兩,以銀三兩,作小盒盛之,用蚯蚓泥固濟,半指厚深,埋馬糞中四十九日,取出化為黑油,以魚脬籠指,每蘸少許撚鬚上,其油自然倒行,至根變為黑色也。 【 《普濟方》】
染烏髮鬚:用針砂八兩,米酢浸五日,炒略紅色,研末,五倍子、百藥煎、沒石子各二兩,訶黎勒皮三兩,研包,先以皂莢水洗髭鬚,用米酢打蕎麥麵糊和針砂末敷上,荷葉包過一夜,次日取去,以蕎麥麵糊和四味敷之,一日洗去,即黑。 【 《聖濟總錄》】
五倍子一斤研末,銅鍋炒之,勿令成塊,如有煙起,即提下攪之,從容火上慢炒,直待色黑為度。以濕青布包紮,足踏成餅,收貯聽用。每用時,以皂角水洗淨鬚髮,用五倍子一兩,紅銅末酒炒一錢六分,生白礬六分,訶子肉四分,沒石子四分,硇砂一分為末,烏梅、酸榴皮煎湯,調勻,碗盛,重湯煮四五十沸,待如飴狀,以眉掠刷於鬚髮上,一時洗去,再上,包住,次日洗去,以核桃油潤之,半月一染,甚妙。
沐髮除(月直):百藥煎末,乾搽髮上,一夜篦之。
揩牙烏鬚:百藥煎半兩,廷胡索、雄黃各三錢為末,先以薑擦去涎,用此揩牙,以津洗目,日日用,甚佳。 【 《普濟方》】
服食變白,久服通血氣利五臟:鷄桑嫩枝陰乾為末,蜜和作丸,每日酒服六十丸。 【 《聖惠方》】
白髮鬚鑷去,消蠟點孔中,即生黑者。
拔白換黑:狗膽汁塗之。 【 《千金方》】
紉染白鬚,談埜翁方:用水蛭研極細末,以龜尿調撚鬚梢,自行入根也。
揩牙烏髭:泥鰍魚、槐蘂、狼把草各一兩,雄燕子一個,酸石榴皮半兩,搗成團,入瓦罐內,鹽泥固擠,先文後武,燒炭十斤,取研,日用,一月以來,白者皆黑。 【 《普濟方》】
又方:白烏骨鷄一隻,殺血入瓶中,納活水蛭數十枚於內,待化成水,以猪膽皮包指蘸撚鬚梢,自黑入根。
眉毛不生:烏麻花陰乾為末,烏麻油漬,日塗之。 【 《外臺秘要》】
眉毛不生:芥菜子、半夏等分為末,生薑自然汁調搽數次,即生。 【 《集效方》】
眉毛脫落:蔓菁子四兩炒研,酢和塗之。 【 《聖惠方》】
眉毛脫落:垂柳叶陰乾為末,每薑汁於鐵器中調,夜夜摩之。 【 《聖惠方》】
眉毛練癬:梔子燒研和油敷之。 【 《保幼大全》】
眉毛脫落:雄黃末一兩,酢和塗之。 【 《聖濟錄》,下同】
眉毛脫落:白礬十兩,燒研蒸餅,丸桐子大,每空心溫水下七丸;日加一丸,至四十九日減一丸,週而復始,以愈為度。
癩風眉落:生半夏、羊屎燒焦等分為末,自然薑汁,日調塗之。
眉練癬瘡:菟絲子炒研,油調敷之。 【 《山居四要》】
眉稜骨痛,熱毒攻眼,頭痛眉痛,壯熱不止:解毒子、木香、大黃各三分為末,漿水調膏攤貼,乾即易之。 【 《普濟方》】
導引
《延壽書》曰:髮多梳則明目去風,故道家晨梳常以百二十為數。
《類聚》曰:髮是血之餘,一日一次梳。
醫案
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信。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
《丹溪心法》曰:胡氏年十七八歲,髮脫不留一莖,飲食起居如常,脈微弦而濇,輕重皆同。予曰:此厚味成熟,濕痰在膈間,又日多吃梅,酸味收濕熱之痰,隨上升之氣至於頭,蒸熏髮根之血,漸成枯槁,遂一時盡脫。遂處以補血升散之藥,用防風通聖散去芒硝,惟大黃三度酒炒,兼以四物湯酒製合,和作小劑煎,以灰湯入水頻與之,兩月餘。後診其脈,濕熱漸解,停藥淡味調養。又二年,髮長如初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