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八
小兒二便門
儒門事親 【 元?張從政】
大小便不通
凡小兒大小便不通,《內經》謂三焦約。約者不行也,可用長流水煎八正散時時灌之,大小便利則止。若不因熱藥所攻而致此者,易治;或因多服熱藥而燥劇至此者,非惟難治,不幸夭耳。亦可用蜜水調益元散送通膈丸。
淋瀝
小兒病沙石淋及五種淋瀝閉癃,并臍腹痛,益元散主之,以長流水調下。八正散、石葦散,依方服用。此三藥皆可加減服之。
小兒病沙石淋及五種淋瀝癃閉,并臍腹痛,益元散主之,以長流水調下。蓋因熱在膀胱,燥其津液,故俗謂冷淋者,天下之通弊也。五淋散減桂加益元散,名曰淡滲散。
嬰童百問 【 明?魯伯嗣】
大小便不通
議曰:調理嬰孩傷寒,體熱頭目昏沉,不思飲食,夾駕夾食,寒熱,大小便閉濇不通,煩躁作渴,冷汗妄流,夾積傷滯,膈滿脹急,青黃體瘦,日夜大熱,及療傷風、傷暑、驚癎、客忤、腎臟疳氣等熱,并宜脫甲散主之。亦可服大連翹湯加大黃、神芎,治小兒驚風積熱,大小便濇滯,其效尤速。又掩臍法:用連根葱一根,不洗帶泥土,生薑一片,淡豆豉二十一粒,鹽二匙,同研爛,捏餅烘熱掩臍中,以綿扎定,良久氣透自通,不然另換一劑。小便不通亦可。
大便不通
議曰:小兒大便秘,乃是肺家有熱在裏,流入大腸,以致秘結不通乃實熱也,當以四順清涼飲加柴胡。熱甚者加山梔、黃芩流利之。其表裏俱熱者,面黃頰赤,脣燥口乾,小便赤濇,大便焦黃,無汗者,先解表以柴胡散汗之;解後大便秘或肚疼者,以清涼飲、大柴胡湯、承氣湯皆可下之。積熱者,神芎丸尤妙。
小便不通
湯氏云:凡小兒小便不通,皆因心經不順,或伏熱,或驚起,心火上攻,不能降濟,腎水不能上升,故使心經愈熱,而小腸與心合,所以小便不通,木通湯主之,甚者八正散。又小便不通,臍腹脹悶,心神煩熱,梔子仁散主之。積熱者,神芎丸效。
遺尿
巢氏云:遺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約於水故也。腎主水,腎氣下通於陰。小便者,水之餘也。膀胱為津液之府,既冷氣衰弱,不能約水,故遺尿也。楊氏云:小兒尿牀,由膀胱冷,夜屬陰,小便不禁,睡裏自出,宜破故紙散治之。益智之劑,亦不可闕。
尿白濁
湯氏云:小兒尿白者,由乳哺不節,過傷於脾,故使清濁不分,而尿白如米泔也,久則成疳。亦心脾伏熱,兼而得之,宜疏脾土,消食化積,通利小腑也,茯苓散主之。三稜散、消食丸可選而用之。分清飲亦可服。
便血臟毒
議曰:兒生七日之內,大小便有血出者,此由胎氣熱盛之所致也。母食酒麵炙煿熱物,流入心肺,兒在胎內,受其熱毒,亦傳心肺。且女子熱入心,故小便有之;男子熱入肺,故大腸有之。血出淡淡,有似胚水,盛則其血加鮮。凡遇有此不可以他藥,只以生地黃根取自然汁,入蜜少許和勻,溫溫與服,移時自安,男子皆效,甘露飲宜兼與服。茅根、茅花煎濃湯服亦效。犀角地黃湯亦可服。臟毒聚金丸用之效。地黃丸亦可用。有瘀血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脫肛并痔證
湯氏方治脫肛,大腸自糞門出,宜用葱湯熏洗令軟,款款送上。此因瀉利得之者,方可服瀉利之藥,然後用槐花等藥。又有用一味五倍子煎湯,入(石卜)硝熏洗而縮者;又有用真蒲黃碾極細,以猪膽拌勻敷肛門上而入者。《全嬰方》用濇腸散。兼有痔證腫痛者,用黃丹、滑石等分,井水調塗即消;并用鉛白霜半錢,片腦半字,好酒調敷腫處甚佳。黃連解毒湯亦可服。用苦參湯洗亦效。亦有密陀僧、白礬、片腦末敷上,更用荊芥、防風等項洗之。用生瓜蔞根者效。
五淋
巢氏云:小兒諸淋者,腎與膀胱熱也。膀胱與腎為表裏,俱主水。水入小腸,下於胞,行於陰為小便也。膀胱熱則津液內涸,水道不通,停積於胞,腎氣熱則濇,故令水道不利,小便淋瀝,故謂之淋。其狀小便出少而數,其小腹急痛引臍是也。又有石淋、氣淋、熱淋、血淋、寒淋,五淋形證,各有說焉。
其石淋者,淋而出砂石也。腎與熱所乘則化為石,小便莖中痛,尿不能卒出,時自痛引,膀胱裏急,砂石從小便而出也。
其氣淋者,腎與膀胱受肺之熱氣則脹,氣為熱所乘,故流入膀胱,則氣壅不散,小腹氣滿,水不宣利,故小便濇而成淋也。
其熱淋者,三焦有熱氣,得於腎與膀胱,故熱氣流入於胞而成淋也。
其血淋者,是熱之盛,甚則尿血,謂之血淋。心主血,其熱甚者,血則散漫失其常經,滲溢入胞而成血淋矣。
若寒淋者,其病狀先寒戰,然後尿是也。小兒取冷過度,下焦受之,冷氣入於胞,正氣交爭,寒氣正氣相勝則戰,寒氣解,故得小便也。
治淋之法,金砂散立效。五苓散、木通散等劑,機變用藥,必可求痊。導赤散亦效。與大方脈相參用藥,不亦可乎?
明醫雜著 【 明?王綸】
大小便白
小兒大小便,時時審看小便如米泔,或澄停少頃,變作泔濁,此脾胃濕熱也。若大便油白色,或如魚凍,或帶紅,或色黃黑,此積滯濕熱也,宜理脾消滯,清中宮,去濕熱,節飲食。若忽然變青,此是變蒸也,不必用藥。若久不愈,用補脾制肝藥一二服,亦不宜多用。
【 註 按小便如泔,或大便泔白,宜用肥兒丸。若積滯黃黑,宜用四君子加黃連、木香。若色青日久不復,或兼泄瀉,或兼腹痛,當用六君子加木香、芍藥。若肌體色黃,小便不利,髮黃脫落,鼻下瘡痍,嗜土少食,大便青褐色者,須用梔子茯苓湯。】
古今醫統 【 明?徐春甫】
遺尿
小兒遺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約於水,故遺尿也。又有尿來者,亦由膀胱冷,夜屬陰,小便不禁,胞裏自出,謂之尿來也。用破故紙散、益智仁散、鷄腸散服。
保嬰撮要 【 明?薛鎧】
遺尿
腎主水,與足太陽相為表裏。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臥則陽氣內收,腎與膀胱之氣虛寒,不能約制,故睡中遺出,《內經》謂膀胱不約為遺溺是也。用破故紙散、益智散、鷄腸散之類主之。亦有熱客於腎,干於足厥陰之經,廷孔鬱結,而血氣不能宣通,則痿痺而無所用,故液滲入膀胱,而漩溺遺失者,用六味地黃丸。虛熱亦用前丸。脾肺氣虛者,用補中益氣湯加補骨脂、山茱萸。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大小便不通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兒大小便閉濇者為何?答曰:乳食失度,使之四大不調,滋味有貪,遂乃五臟受病,甘甜聚食,鹹酸滯涎,食滯留結於腸胃,風壅漬癖於心肺,氣脈不順,水穀不行,不壅逆於上焦。即秘結於下部,小兒不知疼痛,莫說因由,驚啼叫以頻頻,但怒脹而不乳,不知孩兒痛刺連臍,則面色青黃,但按脈息與治。若不見病源,只依外變用藥,安能克效?
大便不通
此因乳母或兒膏粱積熱,及六淫七情,鬱火傳兒為患者,用清邪解鬱之劑。稟賦怯弱,早近色慾,大便難而小便牽痛者,用滋補肺腎之劑。《褚氏遺書》云:男子精未滿而御女以通其精,則四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老人陰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內敗,精已耗而復竭之,則大小便牽痛如淋。今童子即有此患,益見今人所稟,與古人大徑庭矣。人之氣血厚薄既殊,而醫之用藥療法,又豈可泥執古方而無加減之變乎?
小便不通
嬰兒小便不通者,有陰陽二證:陰閉者為冷濕乘虛入裏,因而不通,名曰陰閉,以白芍藥湯加南木香;及用炒鹽以絹帕兜,令帶熱熨臍四圍;併投五苓散入靈砂末,鹽湯空心調服,其效尤速。陽閉者,因暴熱所逼,濇而不通,名曰陽閉。又有癃閉與淋不同。《內經》宣明五氣篇曰:膀胱不利為癃。蓋癃者,乃內臟氣虛,受熱壅滯,宣化不行,非濇非痛,但閉不通,腹脹緊滿,但以(口父)咀五苓散加車前、燈心之類,及投木通散、玉露飲、益元散皆可用之;或貼薑豉餅於臍上取效,不拘陰陽二證,悉能療之,併與萬安飲尤妙。
東垣云:小便不利,有在氣在血之異。夫小便者,足太陽膀胱之所主,長生於申,申者金也,金能生水,肺中伏熱,水不能生,是絕小便之源也。治法用清燥金之正化氣薄之藥,茯苓、猪苓,澤瀉、琥珀、燈心、通草,車前、瞿麥、扁蓄之類,皆為淡滲,能泄肺中之熱,而滋水之化源也。若不渴,熱在下焦,是熱濇其流而溺不泄也,須用氣味俱厚陰中之陰藥治之。二者之病,一居上焦,在氣分而必渴;一居下焦,在血分而不渴。血中有濕,故不渴也。二者之殊,至易分別耳。竊謂前證,若津液偏滲於腸胃,大便瀉利而小便濇少者,宜分利。若熱蘊於下焦,津液燥而小便不行者,宜滲泄。若脾胃氣濇,不能通調水道者,宜順氣。若乳母肝心二經有熱者,用梔子清肝散;肝經怒火者,用柴胡梔子散。若因父母曾服燥劑而致者,用四物、麥門、甘草。數而黃者,用四物加山茱萸、黃蘗、知母、五味、麥冬。肺虛而短少者,用補中益氣加山藥、麥門。陰挺痿痺而頻數者,用地黃丸。熱結膀胱而不利者,用五淋散。脾肺燥不能化生者,用黃芩清肺飲。膀胱陰虛,陽無以生而淋瀝者,用滋腎丸。若膀胱陽虛,陰無以化而淋瀝者,用六味丸。若因乳母厚味酒麵積熱者,用清胃散、五淋散,仍參諸淋覽之。
遺尿
《原病式》云:遺尿不禁者為冷。《內經》云:不約為遺溺。仁齋曰:小便者,津液之餘也。腎主水,膀胱為津液之腑,腎與膀胱俱虛而冷氣乘之,故不能約制其水,出而不禁,謂之遺尿。睡裏自出者,謂之尿牀。此皆腎與膀胱俱虛而挾冷所致也,以鷄腸散主之。
曾氏云:心腎傳送失度,小腸膀胱之關鍵不能約束,有睡夢而遺者,皆是下元虛冷所致。亦因稟受陽氣不足,用《三因方》家韭子丸治之,及參苓白朮散、補腎地黃丸。然又當實土以存水,乃免滲泄之患。所謂補腎不如補脾是也。平胃散倍加益智仁剉碎,薑棗燒鹽煎,空心溫服。
尿白便濁
《全嬰方》云:小便初出微赤,良久白濁者,乃熱疳之邪也。初出黃白久白濁者,乃冷疳之候也。冷者,益黃散主之;熱者,牛黃丸主之;冷熱者,蘆薈丸主之;純下白濁者,厚朴丸主之;諸失津液欲成疳而小便白者,茯苓散主之。
小便如泔,或良久變白,亦有脾虛食積濕熱下注者,先用茯苓散五七服,次用四味肥兒丸。若乳食少思,或肚腹脹,大小便頻數,此脾虛元氣下陷也,朝用五味異功散,夕用四味肥兒丸。若體肥色黃,小便不調,髮黃脫落,鼻下瘡痍,嗜土少食,大便青褐者,用梔子茯苓湯,仍審其乳母飲食七情治之。
淋
諸淋皆腎虛所致,腎與膀胱為表裏,至水下入小腸,通於胞行於陰而為溲。腎氣通於陰,下流之道也。淋有五名:曰膏,曰冷,曰熱,曰血,曰石。各具於後。
膏淋,見小便有肥脂似育,而浮於小便之中,此腎虛不能制其肥液而下行也。
冷淋,先戰慄而後小便,此亦腎虛而下焦受冷,冷氣入胞,與正氣交爭,故小便濇而戰慄。
熱淋,下焦有熱,熱氣傳於腎,流入於胞,其溺黃多而濇,間有鮮血而同來者。
血淋,熱之極也。心者血之主,外行經絡,內行臟腑,熱盛則失其常道,心與小腸為表裏,故下流而入於胞,則為血淋。
石淋,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腎為熱所乘,遇小便則莖中痛,不得流利,痛引小腹,則沙石從小便出,甚至塞痛,令人昏悶,遍身有汗而後醒,此痛之使然。蓋五淋者,雖曰腎虛所致,然小腸為受盛之府,氣通於膀胱,膀胱為津液之府,氣通於腎,餘化下流而不通,皆曰腎氣不足,熱入膀胱,水道濇而不利,出入起數,臍腹急痛,蘊作有時,或如豆汁膏血,并以局方五淋散下龍腦鷄蘇丸,自然平愈;及香芎丸、補腎地黃丸與之,疏導補益為上。
夫淋有五;石淋者,腎熱化石,內塞水道,痛引膀胱。氣淋者,肺氣壅熱,小腹脹滿,小便濇滯。熱淋者,三焦有熱,傳入腎膀胱,流入於胞,小便赤濇。血淋者,心熱血散,失其常經,溢滲入胞。寒淋者,膀胱氣冷,與正氣交爭,寒戰氣解是也。亦有因姙母肝熱,及乳母恚怒者,當分五臟蓄熱治之。若心臟有熱者,導赤散加黃連。肝臟有熱者,柴胡梔子散。大便不通,瀉青丸。脾臟有熱者,瀉黃散。脾氣不足者,異功散。脾氣下陷,補中益氣湯。肺臟有熱者,瀉白散。肺氣虛熱者,異功散加炒黑山梔。腎臟有熱者,地黃丸。或因乳母肝經熱者,用梔子清肝散。恚怒者,用柴胡清肝散。乳母厚味者,用加味清胃散。心小腸熱者,用清心蓮子飲。或兒早近色慾,小便濇滯或作痛,及更去後大小便牽痛者,皆屬肝腎不足也。用六味地黃丸、補印益氣湯加牛膝、車前、肉桂;未應,當參五臟所勝。不可輕用滲泄寒涼之藥,大損胃氣,仍參前大便不通證覽之。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宋?撰人未詳】
大小便論
小便大便有秘濇者,有不通者,皆由臟腑有熱乘於腸胃,胃熱則津液少,少則糞燥結實而大便難下。則為秘濇,甚則不能便,乃為不通也。小便有滴瀝者,有不通者,由小腸與膀胱有熱,二經俱主水,水入小腸,傳於膀胱,循水道出而小便也。熱氣乘之,則水耗少而行濇,故滴瀝而下也。甚者,水道乾而不通也。若熱入小大腸,則壅滯不得宣利,故大小便俱不通也。
五淋論
淋病有五:一曰熱淋,即血淋;二曰寒淋,即膏淋;三曰氣淋;四曰勞淋;五曰有淋。五淋之中,小兒有所患者,惟寒熱氣之三證外,勞石二證極虛所致。小兒未親色慾,故無患者,恐兒本怯腎弱者有之,亦千中無一矣。今并具五淋之證於下。
熱淋者,因熱乘小腸膀胱,二經皆主水,水入小腸,傳於膀胱,行於水道,壯於陰中而為小便也。故陰為水液之路,膀胱為津液之府,熱則水道燥煿,水濇行濇,致水道不利,小便淋瀝,因名曰淋。其候出少而起數,小腹急痛,引臍連莖中痛也。熱甚者溺血,故亦曰血淋。血得熱則流散,滲入於胞,隨淋溺而下也。
寒淋者,因寒冷干於二經而作。其候先寒戰而後溺之,是邪氣與正氣交爭也。寒氣勝則發寒戰,正氣勝則寒戰解而得溺,溺則出少濇滯,小腹連莖中而痛。寒甚者,溺白如稀膏,故亦曰膏淋。亦如痢下,熱則便血,寒則便膿也。痢下者,寒熱搏於大腸也。今淋者,寒熱搏於小腸也。
氣淋者,小兒因怒而啼,氣入二經,留滯不散,邪正相搏,胞內氣脹,其候每溺則臍下憋膨,水道濇不能下,莖中相引而痛,常有餘瀝也。
勞淋者,因腎虛精竭,氣通於陰,水道乾濇之所為也。腎與膀胱為表裏,今腎虛精竭,則膀胱亦虛,不能約制其水,故水液頻數而下,水道乾燥,則不能通利,其候尿留莖內,數起不出,引小腸連莖而痛也。
勞淋者,因腎虛精竭,氣通於陰,水道乾濇之所為也。腎與膀胱為表裏,今腎虛精竭,則膀胱亦虛,不能約制其水,故水液頻數而下,水道乾燥,則不能通利,其候尿留莖內,數起不出,引小腸連莖而痛也。
石淋者,小者為沙,大者為石。皆云腎主水,水為熱結,化而為石,其言雖近而不知其本也。且腎有二臟,左者為腎,右為命門,主水而為壬。《聖濟經》云:壬者一水一石之謂歟。不知一水一石之道,未達生化之妙,本太一精真在上,兆於水,立於石,是腎中本有真之物也。患者,乃真精化而真物出焉。其候沙石從水道出,塞痛悶絕,故痊者鮮矣。
方
地膚子湯 【 《千金方》】 治小兒熱毒入膀胱中,忽患小便不通,欲小便則濇痛不出,出少如血,須臾復出。
地膚子 瞿麥 知母 黃芩 枳實 升麻 大黃十八銖 冬葵子 猪苓各六銖 通草 海藻 橘皮各三銖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日至七日兒服一合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兒一合半為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兒二合為三服,四十日兒以此為準,五十日以上七歲以下以意加藥益水。
大黃丸 【 《小兒直訣》,下同】 治風熱便秘飲水。
大黃一兩,酒洗蒸晒 炙草二錢五分 川芎 黑牽牛各五錢,半生半炒
右為末,糊丸麻子大,每服數丸,溫蜜水下。薛己曰:按前方乃內疏之峻劑,審其因果屬臟內實熱,方可用。
脫甲散 【 《嬰童百問》,下同】 治大小便不通。
柴胡 當歸 膽草 白茯各二錢半 知母 炙草 川芎各三錢 人參二錢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小盞,連鬚葱白帶土三寸,煎至半盞,溫服,不拘時。
大連翹湯 治二便閉結。
連翹 瞿麥 荊芥 木通 當歸 赤芍藥 防風 蟬蛻 柴胡 活石 甘草炒,各一錢 山梔子 黃芩各五分
右剉細,每服一錢,加紫草煎,溫服。熱甚加大黃。更詳證加減為佳。
神芎丸 治二陰并閉。
生大黃 黃芩 生牽牛末各二兩 滑石四兩 黃連 薄荷 川芎各半兩
右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後溫水下。一方加蒲黃,止血證用。
掩臍法 治大小便不通。
海螄四十九粒 葱根七個 黑豆七個 鹽少許
右同研爛,捏成一餅,烘熱放臍上,以帛扎定,久則自通。
四順清涼飲 通順大腸,令無壅閉。
赤芍藥 當歸 生甘草 大黃各等分
右(口父)咀,三歲以上,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七分,作兩服。欲利小便,用赤芍藥。虛熱加甘草。下利減大黃。冒風邪,加去節麻黃。中風體強,眼睛上視,加獨活。量兒大小虛實加減,微溏利為度。可加荊芥。
柴胡散 治大便不通。
石膏 黃芩 生甘草 赤芍藥 葛根各一分 麻黃去節 柴胡各半兩
右(口父)咀,三歲兒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生薑少許,葱白三寸,豉二十粒,煎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出汗為效。治熱嗽,加杏仁、五味子各二錢。
大柴胡湯 治大便閉結,蓄熱於內。
柴胡去蘆,八錢 黃芩 赤芍藥各三錢半 半夏湯泡七次切焙,二錢五分 枳實麩炒,半錢
右(口父)咀,加薑棗煎服之。欲下加大黃半兩。
大承氣湯 治邪熱結於胃中,及停宿積不去。
大黃 芒硝各半兩 厚朴一兩 枳實二枚
右剉散,每服三字,薑三片,煎服。
輕號散 治小兒初生,大便不通。
輕粉一分 蜜少許
右以熱湯調開,蜜糊輕粉點兒口即通,與一二次,再不可與。
木通湯 治小便不通,小腹疼痛。
木通 滑石各一兩 黑牽牛半兩,炒
右(口父)咀,燈心葱白煎去滓,大小加減以意。
八正散 治小兒小便赤濇不通,熱淋血淋之證。
車前子 瞿麥 滑石末 大黃濕紙裹煨 山梔 扁蓄 木通 生甘草
右剉散,每二錢,水一盞,入燈心煎七分,去滓溫服,食後臨臥,小兒量力少少與服。
葱號散 治七日小便不通。
葱白三四寸 人乳
右件同搗如泥,付兒口內,即與乳下。
梔子仁散 治小兒小便不通,臍腹脹悶,心神煩熱。
梔子仁五枚 茅根 冬葵子各半兩 生甘草減半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煎五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茯苓散 治小兒尿白如米泔,因乳哺失節傷脾,致使不分清濁而色白也,久則成疳,亦心脾伏熱兼而得之。
三稜 蓬朮煨 砂仁 赤茯各半兩 青皮 陳皮 滑石 甘草微炒,各二錢半
右為末,每服一錢,麥門冬燈心煎湯調下。
三稜散 治小兒尿白者,由乳哺不節,過傷於脾,故使不分清濁而白也,久則成疳,宜疏土消食化積。
三稜 蓬朮煨,各一兩 益智仁研 生甘草 神麯炒 麥芽炒 橘皮各半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
分清飲 治通心氣,補漏精。治小便餘瀝,并赤白濁。
益智仁 川萆薢 菖蒲鹽炒 天台烏藥各等分
右為細末,入些子鹽,空心服,或燈心煎湯調下。可加茯苓、白芍藥。
金砂散 治小便淋瀝不通。
郁金 海金砂 滑石 生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三歲兒一錢,煎地膚子湯調下,燈心木通湯亦可。一方用冬瓜汁煎,最治小兒實熱,小便不通,淋瀝并渴。
立效散 治小兒諸淋不通,莖中疼痛。
木通 生甘草 白孩兒花名王不留行 胡荽 滑石 海金砂 山梔 檳榔各等分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半盞,煎三分,去滓服。
破故紙散 治小兒夜間尿牀,由膀胱冷,夜屬陰,小便不禁,睡裏自出。
破故紙
右一味炒為末,熱湯調下。一方用黃蘗湯調下。
益智散
生益智 白茯苓去皮 茯神去皮,等分
右為細末,空心清茶調下。亦治白濁。
又方
五倍子一半生,一半燒存性
右為末,雪糕為丸,每服三十粒,米飲下。
甘露飲 治小兒大便不調,小便黃濇,或時身熱,并皆治之。
熟地黃 麥門冬去心 枳殼去穰 炙草 茵陳 枇杷葉蜜炙 石斛 黃芩 乾地黃 天門冬去心焙,各等分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小兒一服,分作二服。仍量歲數加減服。
聚金丸 治大便下血。
黃連四兩,一兩水浸晒,一兩炒,一兩炮,一兩生用 黃芩 防風各一兩
右件為細末,煮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量意加減,以米泔浸枳殼水下,不拘時候。夏月入大黃一兩,三時不須用。或枳殼為末,入前藥為末亦效。小兒丸菉豆大。亦治血痢。
犀角地黃湯 治大便黑。
生犀角如無以升麻代之 丹皮去骨,各一兩 生地黃半斤 芍藥七錢半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服。
千金地黃丸 治心熱腸風,臟毒去血。
黃連四兩粗末 生地黃半兩,研取汁連滓
右二味拌勻,日中晒極乾為末,蜜煉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麥門冬湯下,量大小加減。
桃仁承氣湯 治大便瘀積,下鮮血或黑。
大黃四兩 桂皮 生甘草 芒硝各二兩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雙仁,諸本皆同,惟外書用一百五十
右剉散,每三錢,水煎服,以快利為度,未利再投。
濇腸散 治小兒久痢,大腸脫出不收。
訶子炮 赤石脂 龍骨
右為末,臘茶少許和藥,摻腸頭上,絹帛揉入。又治痢,米湯調。又用五倍子焙為末,入茶,依前方用。
丹石散 治外痔如神。
黃丹 滑石各等分
右為細末,新汲水調塗,日三五上。
勝雪膏 治隨腸番花鼠嬭等痔,熱痛不可忍,或已成瘡者,并皆治之。
片腦 鉛白霜
右件各半字,用好酒少許,研成膏子塗之,隨手輒愈。
黃連解毒湯 治痔漏下血,大腸火證。
黃連三錢 黃蘗半兩 梔子四個,擘 黃芩一兩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服。
苦參湯 治脫肛并痔。
枳殼 黃連 大黃 生甘草 荊芥 苦參 赤芍藥 黃芩各等分
右剉散,每用五錢,以車前子、茅草同煎熏洗。
又方
生瓜蔞根
右研粉,猪油溫煖挼入;又用萆麻子貼頭頂上,腸即入,便去萆麻。
赤石脂散 【 《醫學綱目》】 治小兒因痢後努躽氣下,推出肛門不入。
真赤石脂 伏龍肝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用五分,敷肛頭上,頻按入。一方加白礬。
錢氏郁李仁丸 【 《證治準繩》,下同】 治小兒大小便不通,并驚熱痰實欲得溏動者。
川大黃去粗皮,取實者剉,酒浸半日,控乾炒為末 郁李仁去皮,各一兩 滑石半兩,研細
右先將郁李仁研成膏,和大黃、滑石,丸如黍米大,量大小與之,以乳汁或薄荷湯下,食前。
犀角丸 治小兒風熱,痰實面赤,大小便秘濇,三焦邪熱,臟腑蘊毒,疏導極穩。
大黃二兩,酒浸切片,以巴豆去皮一百個,貼在大黃上,紙裹飲上蒸三次,炒令黃焦,去巴豆不用 生犀末一分 人參去鬚切 枳實去瓤炙 檳榔各半兩 黃連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臨臥熟水下,未動加丸數。
芍藥散 洽大小便下藥不通者。
芍藥 大黃 甘草炙 當歸 (石卜)硝各三分
右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瓦器中煎至半盞,去滓服,即通。
吉氏治二便不通方
甘草節炮 槐花洗,各一兩
右件末,每服一錢,茶半錢,湯點下。
又方
滑石一大錢 燈心一握
右以水二碗,煎至一盞,溫服。《子母秘錄》用蜂房燒末,酒服一錢,日再。
握宣丸 治小兒便難燥結,或服濇藥,腹脹悶亂,命在須臾,可用此方,不移時大小便自利。
巴豆一錢半 硫黃 良薑 附子 檳榔 甘遂各等分
右為細末,粟米飯和丸如菉豆大,用椒湯洗,小兒男左女右手握之,用綿裹定,看行數多少,將藥洗去,不用即止。
聖惠芎黃散 治小兒大便不通,腹脅煩悶。
大黃剉微炒 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各三分 川芎藭半兩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溫水半盞調服,量大小以意分減,以利為度。兼治大小便不通。
鷄腸散
鷄腸一具,男用雌女用雄,燒存性 牡蠣 茯苓 桑螵蛸炒,各五錢 桂 龍骨各二錢半
右為極細末,仍以鷄(月坒)胵一具,鷄腸一具,燒存性,研極細末,每用前藥末一錢,用溫酒調化,食前服。
張氏鷄腸散 治因膀胱有熱,服冷藥過多,小便不能禁止,或遺尿病。
鷄腸草 龍骨 麥門冬去心焙 白茯苓 桑螵蛸各半兩 牡蠣粉七錢半
右件藥搗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棗二枚,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按此與前方蓋一方而傳寫之訛,竊謂用鷄腸較是,而張氏、婁氏、薛氏皆主用草,今兩存之。
五淋散
赤茯苓去皮 赤芍藥炒 山梔子去殼 甘草 當歸 黃芩炒 車前子 淡竹叶 燈心 木通去皮節 滑石水飛 葵子 葶藶炒
右(口父)咀,用葱白一莖,水煎,入車前草杵搗取汁,用五苓散調化,食前服;或硝石末調化服。白淋,白茅根燈心煎湯服。有氣淋小腹脹滿,尿後有餘淋,木通煎湯服。熱淋小便赤而淋瀝,臍下痛,新水煎服,或黃芩煎湯服。石淋莖內痛,尿濇有砂石,令人悶絕,滑石隔紙炒焦為細末,葵子煎湯服。
五淋散 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砂石,或如膏,或熱怫便血。
赤茯苓六錢 當歸 甘草各五錢 赤芍藥 山梔子各二錢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小盞,入燈心煎服。
導赤散 治小兒血淋。
坐地黃 木通各二錢 黃芩 生甘草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井水入燈心煎服;仍以米飲調油髮灰,空心灌下。
葵子散
葵子 車前子 木通 桑白皮炒 瞿麥 赤茯苓 山梔子 炙甘草各等分
右,水一盞,煎服。
香芎散 治諸淋證,若患風閉尤效。
香附鹽水炒 川芎 赤茯苓去皮,各半兩 海金砂 滑石 枳殼泡去穰麩炒黃 澤瀉 石葦去老皮梗取葉 檳榔不過火,各二錢半
右剉晒為末,糯米粉煮為清,糊丸麻仁大,每服三十三丸至五十五丸,或七十七丸,并用麥門冬熟水空心送下。若小便濇痛,滴三五點者,取流水用火微溫,入鹽少許,調勻,空心嚥下。
清心蓮子飲 治小兒小便赤濇,或欲成淋,并宜服之。
黃芩 車前 炙草 麥冬 地骨皮各半兩 黃芩蜜炙 白茯苓 蓮肉去心 人參各七錢半
右剉碎,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服。如發熱,加柴胡、薄荷。
血淋神效方
紫草 連翹 車前子各等分 水煎服。
又方
海螵蛸 生地黃 白茯苓
右等分為末,柏葉、車前草煎湯調下。
氣淋方
赤芍藥一兩 檳榔一枚,麵裹煨
右為末,燈心同棗子煎湯下。
石燕丹 治小便淋濇痛悶。
石燕燒赤醋淬細研 瞿麥 滑石各一兩 木通剉 海蛤細研,各半兩
右伴搗羅為細末,煉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以葱白湯下,食前,量兒大小加減。
石葦散 治諸淋濇,水道中痛,臍下妨悶。
石葦去毛一兩 葵子 木通 赤茯各半兩 車前子 瞿麥 榆白皮 滑石 甘草各二錢半
右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葱白五寸,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如人行十里再服。量兒大小加減。
葵子散 治腎熱水結,化為石淋,甚者水道中濇,痛不可忍。
冬葵子一兩 石楠 榆白皮剉 石葦去毛 木通剉,各半兩
右件藥搗羅為散,每服半錢,以葱白湯調下,日二服,量兒大小加減。
滑石散
滑石 瓜蔞根 石葦去毛,各等分
右件藥搗羅為散,每服半錢,煎大麥飲清下,日二服,量兒大小加減。
蒲黃散 治膀胱熱甚,血淋水道濇痛。
蒲黃 冬葵子 生地黃各半兩
右件藥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君朴丸 治小兒小便白濁,久則黃瘦,不長肌肉。
使君子煨去殼 厚朴製 黃連各一兩 木香三錢
右為末,蒸餅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湯下。
香砂丸 治嬰孩小便白濁。
香附子炒,一兩 縮砂去殼,五錢 三稜煨 蓬莪朮煨 陳皮 麥芽炒 蘆薈各五錢
右為極細末,煮麵糊丸如黍米大,用米飲鹽湯,食前服。
捻頭散 治小便不通。
元胡索 川苦楝各等分
右同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捻頭湯調下,量大小多少與之,食前服。捻頭湯即沸湯中滴油數點者是。
冬葵子散 治小兒腹急悶。
冬葵子一兩 木通半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水煎。
葵石散 治小便不通悶亂者。
葵根一握,剉 滑石 木通各一兩 牽牛炒,五錢
右件搗為粗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大盞,入燈心葱白各少許,煎六分,去滓放溫服,乳合煎。
車前散 治熱盛積於小腸,甚則尿血。
牡蠣燒為粉,半兩 車前子 甘草炙微黃剉 川(石卜)硝各一兩
右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量兒大小加減。
朱砂丹 治臟腑有熱,小便濇,兼大便不通。
朱砂細研水飛 續隨子各半兩 膩粉一錢
右件藥都研令勻,蜜和如黍米大,每服七粒,以溫水下,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後。
朱砂散 治心神煩躁,小便赤濇不通。
朱砂一兩,研細 滑石 犀角各半兩 黃芩 甘草炙微赤剉 車前子各七錢半
右件藥搗羅為散,入朱砂同拌勻,每服半錢,煎竹葉湯調下,食前。
清肺散 治渴而小便閉,或黃或濇。
即五苓散加入真琥珀半錢 燈心 通草 車前子炒,各二錢五分 瞿麥一錢 木通 扁蓄各一兩七錢半
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食前服。
單方
治小兒淋:用車前子一升,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 【 《千金方》,下同】
又:煮冬葵子汁服之。
又:取蜂房、亂髮燒灰,以水服一錢匕,日再。
治小兒小便不通:用車前草切一升,小麥一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煮粥服,日三四。
又:以冬葵子一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入滑石末六銖。
治小兒尿血;燒鵲巢灰,井花水服之。亦治夜尿狀。
治小兒遺尿:用瞿麥、石韋、龍膽、皂萊、桂心各半兩,鷄腸草、人參各一兩,車前子一兩六銖,八味為末,蜜丸,每食後服如小豆大五丸,日三,加至六七丸。
又:用小豆葉搗汁服。
又:燒鷄腸為末,漿水服方寸匕,日三。一云面北斗服之。
孩子淋疾:槲葉三片,煎湯服一鷄子殼,小便即時下也。
小兒石淋:特牛陰頭毛燒灰,漿水服一刀圭,日再。 【 張文仲方】
小兒小便不通,用延胡索、苦楝子等分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以饊子湯食前調下。如無饊子,滴油數點代之。 【 《錢氏直訣》】
尿牀:以羊肚盛水令滿,繫兩頭煮熟,開,取水頓服。 【 《瘍瘍全書》,下同】
小兒月內,糞門上忽有瘡孔,此乃秤勾瘡也,深難療者,急用白褐燒灰摻之。
小兒遺尿:用紅紙剪馬四匹,令小兒自安身下,每夜如之。
小兒尿不禁:用蜜一杯,車前草汁和熬,夜露,清晨服之。
小兒睡中遺尿不自覺:以桂末、雄鷄肝等分為末,日進三服。
不小便:鹽安臍中熨之。
小兒秘結:猪苓一兩,以水少許,煮鷄屎白一錢,調服立通。 【 《外臺秘要》,下同】
少小尿牀:薔薇根五錢,煎酒夜飲。
小兒下血:甑帶灰塗乳上飲之。
小兒尿血:甘草一兩二錢,水六合,煎二合,一歲兒一日服盡。 【 《姚和眾至寶方》,下同】
小兒尿血:蜀升麻五分,水五合,煎一合服之,一歲兒一日一服。
小兒大便秘塞:用枳殼煨去穰各一錢,以水煎服。 【 《全幼心鑑》,下同】
小兒虛閉:葱白三根煎湯,調生蜜、阿膠末服,仍以葱頭染蜜,插入肛門,少頃即通。
小兒不尿,乃胎熱也。用大葱白切四片,用乳汁半盞同煎片時,分作四服即通。不飲乳者,服之即飲乳。若臍四旁有青黑及口撮者,不可救也。
小兒沙淋:黑豆一百二十個,生甘草一寸,新水煮熟,入滑石末,乘熱飲之,良。
小兒尿閉,乃熱結也。用大地龍數條,去泥,入蜜少許,研敷莖卵,仍燒蠶蛻紙、朱砂、龍腦、麝香同研少許,以麥門冬燈心煎湯調服。
治小兒蟯蟲攻下部癢:取扁竹葉一握,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空腹飲之,蟲即下。用其汁煮粥亦佳。
小兒下血,腸風臟毒:五倍子末,煉蜜丸小豆大,每米飲服二十丸。 【 鄭氏方】
小兒下血或血痢:黃蘗半兩,赤芍藥四錢為末,飯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飲下。 【 《閻孝忠集效方》】
治小兒遺尿:薏苡仁一合,去心不去殼,敲碎,入鹽一小撮,同炒黃色,用水二鍾,煎至半鍾,空心服之,累效。 【 初虞世方】
小兒脫肛:魚腥草擂如泥,先以(石卜)硝水洗過,用芭蕉葉托之上,坐之自入也。 【 《永類方》】
小兒脫肛,脣白齒焦,久則兩頰光,眉去脣焦,啼哭:黃瓜蔞一個,入白礬五錢在內固濟,煅存性為末,糊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二十丸。 【 《摘元方》】
小兒脫肛:荊芥、皂角等分煎湯洗之。亦治子宮脫出。 【 《經驗方》】
治小兒脫肛:用五倍子為末,量多少摻患虛,以物襯手揉入。切忌食發物毒物。 【 《醫學綱目》,下同】
又:用蒲黃一兩,猪脂二兩,煉猪脂、蒲黃成膏,塗腸頭上,即縮入。
治小兒脫肛不收:用浮萍草,不以多少,杵為細末,乾貼患處。
又:用東北方陳壁泥土湯泡,先洗下,後熏上。
小兒脫肛:螺螄二三升,鋪在桶內坐之,少頃即愈。 【 《簡便方》】
治小兒二便不通:用麻子以水研飲之。 【 張銳《鷄峯方》】
小兒脫肛:香附子、荊芥穗等分為末,每服一匙,水一大碗,煎十數沸,淋洗。 【 《三因方》】
男女遺尿:枯白礬、牡蠣粉等分為末,每服方寸匕,溫酒下,日三服。 【 《選奇方》】
小兒脫肛:每天冷及喫冷食,即暴痢不止,肛則下脫,久療不瘥者,春間收紫堇花二斤,曝乾為散,加磁毛末七兩相和,研細塗肛上納入,即使人噀冷水於面上,即吸入腸中,每日一塗藥,噀面。不過六七度即瘥矣。或以散如半杏子許,和酒空腹服之,日再服。忌生冷、陳倉米等。 【 《天寶單方》】
小兒遺尿:大甘草頭煎湯,夜夜服之。 【 《危氏得效方》】
小兒大便下血:用鐵鏵燒赤淬水服。 【 時珍方,下同】
小兒血淋:鷄屎尖白如粉者,炒研,糊丸菉豆大,每服三五丸,酒下,四五服效。
小兒脫肛:五倍子為末,先以艾絨卷倍子末成筒,放便桶內,以瓦盛之,令病者坐於桶上,以火點著,使藥煙熏入肛門,其肛自上。隨後將白礬為末,復搽肛門,其肛自緊,再不復脫。
小兒尿白:用大甘草頭煎湯服。 【 《證治準繩》】
小兒遺尿:用破故紙炒為末,每夜熱湯調服五分。 【 《幼幼近編》,下同】
大便下血:用荊芥、槐花各二兩,炒黑為末,每二錢清茶調下。
小兒眠中遺尿:燒燕窠中草研末,水服方寸匕。亦止噦啘。
小兒小便不通:用琉璃炒成珠子,煎湯服之,愈。
針灸
《千金方》曰:小兒大小便不通,灸兩口吻各一壯。
治小兒遺尿,灸臍下一寸半,隨年壯;又灸大敦三壯。亦治尿血。
小兒尿血,灸第七椎兩旁各五寸,隨年壯。
《藥性論》曰:小兒不尿,安鹽於臍上,以艾灸之。
《醫學綱目》曰:小兒脫肛瀉血,秋深不痊,灸龜尾一壯,炷如小麥大,脊端窮骨也。
小兒脫肛者,灸臍中三壯。
小兒脫肛久不瘥,及風癎中風,角弓反張,多哭,言語不擇,發無時節,甚即吐沫者,取百會一穴,灸七壯。在鼻直入髮際五寸,頭頂中央旋毛中,可容炷如小麥大。
《古今醫統》曰:小兒潰尿,針氣海八分,灸則七壯。氣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氣之海。
小兒脫肛瀉血,每入廁,臟腑撮痛不可忍,灸百會一穴三壯,在顛中旋毛間。
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灸十二椎下節間,名接脊穴,灸一壯。
黃帝療小兒疳痢脫肛,體瘦渴飲,形容憔悴,諸醫不效者,灸足 【 闕】 上三寸[足闕上三寸 《太平聖惠方》卷一百作「尾翠骨上三寸」。]陷中三壯。岐伯云:兼三伏時內,用桃柳水浴孩,子午丑時當日灸之,後用青帛拭,兼有似見疳蟲子隨汗出也。此法神效。
醫案
錢乙《小兒直訣》曰;小兒脫肛半載,恪服升補元氣之藥而愈。
《愛竹翁談藪》曰:小兒氣淋,宋寧宗為郡王時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國醫罔措,或舉孫琳治之。琳用大蒜、淡豆豉蒸餅,三物搗丸,令以溫水下三十丸。曰:今日進二服,病當減三之一,明日亦然,三日病除。已而果然,賜以千緡。或問其說,琳曰:小兒何緣有淋,只是水道不利,三物能通利故也。
《儒門事親》曰:酒監房善良之子,年十三,病沙石淋已九年矣。初因瘡疹餘毒不出,作便血,或告之令服太白散,稍止;後又因積熱未退,變成淋閉,每發則見鬼神,號則驚鄰。適戴人客鄧牆寺,以此病請。戴人曰:諸醫作腎與小腸病者,非也。《靈樞》言足厥陰肝之經,病潰溺閉癃,閉謂小溲不行,癃為淋瀝也。此乙木之病,非小腸與腎也。木為所抑,火來乘之,故熱在脬中,下焦為之約,結成沙石,如湯瓶煎煉日久,熬成湯鹼,今夫羊豕之脬,吹氣令滿,常不能透,豈真有沙石而能漏者邪?以此知前人所說,服五百丸散而致者,恐未盡然。《內經》曰:木鬱則達之。先以瓜蒂散越之,次以八五散加湯鹼等分頓啜之,其沙石自化而下。
又屈村張氏小兒年十四歲,病約一年半矣,得之麥秋,發則小腸大痛,至握其血(上皿下佳),跳躍旋轉,號呼不已,小溲數月不能下,下則成沙石,大便秘濇,肛門脫出一二寸,諸醫莫能治。聞戴人在朱葛寺避暑,乃負其子而哀請戴人。戴人曰:今日治,今日效,時月在辰巳間矣。以調胃承氣僅一兩,加牽牛頭末三錢,汲河水煎之,令作三五度嚥之;又服苦末丸如芥子許六十粒,日方晡,上涌下泄,一時齊出,有膿有血;涌瀉既覺定,令飲新汲水一大盞,小溲已利一二次矣。是夜凡飲新水二三十遍,病去九分,止哭一次。明日困臥如醉,自晨至暮,猛然起走,索食於母,歌笑自得,頓釋所苦。繼與太白散、八正散等調理一日,大瘥。恐暑天失所養,留五日而歸。戴人曰:此下焦約也。不吐不下則下焦何以開?不令飲水則小溲何以利?大抵源清則流清者是也。
又柏亭劉十三之子,年六歲,病沙石淋,戴人以苦劑三涌之,以益腎散三下之,立愈。
萬氏《幼科發揮》曰:本府三守一女溺出如青水,著肉處潰爛成瘡,其母憂之。守問全云:莫非女之臟腑壞也?答云:膀胱受五臟之液以藏之,是為溺也,各隨本臟之色,青者肝之色也;著處成瘡,肝火盛也,火之所灼則潰爛矣。全治之以前治小便赤方,更加黃蘗為丸,調理五日而安。
《醫學綱目》曰:湯氏云:肝風搖頭,諸方不載。鄭都丞子患七年搖頭,三年下血,已服百餘方,前後所服,治搖頭者無非風藥,止血者或作痢,或作腸風,百藥無效。予既視其病,又知其詳,亦不明其標本。退而思之,乃肝血液盛,外有風熱乘之。肝屬木,盛則脾土為木所剋,脾與肺是子母,俱為肝所勝,而血遂漬於大便,故便血不止。遂處一方,但損肝袪風而益脾,初亦一時之見,只數服而愈。十餘日後,血止而下白膿,遂得以安。
《保嬰金鏡錄》曰:一小兒小便不利,服五苓散之類,不應,頦間及左腮色赤,乃肝腎虛熱,用四物湯加山梔而愈。後因感冒,悞用發汗,小便仍前不利,余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調補脾肺而愈。
一小兒小便不利,及莖中濇痛,或尿血石,此稟賦腎熱為患,先用五淋散以疏導,又用滋腎丸、地黃丸補其肝腎,漸愈。出痘色紫,小便短赤,頦間右腮或赤或白,屬肺腎氣虛而熱也,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痊。
《保嬰撮要》曰:一小兒眼泡微腫,欬嗽惡心,小便泔白。余謂脾疳食積也,用五味異功散,佐以四味肥兒丸而愈。後不節飲食,視物不明。余曰:目為五臟之精,脾胃復傷,須補養為主。不信,乃服峻厲之劑,變慢脾風,竟為不起。
一小兒三歲,素遺尿,余視其兩頦微赤,此稟賦腎與膀胱二經陰虛也,與六味丸服之,赤色漸退,而遺尿亦愈。
一小兒四歲,飲食少思,便泄腹痛,素遺尿,額頦青黑,雖盛暑而惡風寒。余謂經云: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用八味丸治之,諸證悉愈。
一女子小便或黃或白,復前陰作癢出水,此肝經濕熱,先用龍膽瀉肝湯一劑,又以加味逍遙散加龍膽草而愈。
一小兒兩耳後腦下各結一核,小便白濁,面色痿黃,體倦口乾,大便不調,用蘆薈丸而愈。後鼻外生瘡作癢,小便仍白,視物不明,用四味肥兒丸而愈。
一小兒小便不利,衄血,鼻色赤,屬脾肺有熱也,用濟生犀角地黃湯而愈。后頦間常赤,作渴有痰,此稟賦腎氣不足,用地黃丸而諸證瘥。
一小兒痢後脫肛,飲食少思,面色青黃。余謂:脾土虧損,肝木所勝也。不信,另服消導剋滯之劑,腹痛膨脹,倦怠作嘔。余曰:脾氣虛甚矣。又不信,恪服前藥,腹益脹,重墜,四肢浮腫,復請治之,仍欲剋滯。余曰:腹脹重墜,脾氣下陷也。先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四劑;更手足冷,又加乾薑四劑,而腹脹諸證漸愈。後因飲食過多,作瀉脫肛,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及五味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脫肛半載,侵晨便泄,兩目白多,用升補脾氣之劑,不應。余曰:腎開竅於二陰,此屬腎虛也。用四神、地黃二丸及補中益氣湯,月餘而愈。
一小兒痢久脫肛,目睛多白,面色漸黃,余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調補脾腎而痊。
一小兒小便先頻數濇滯,次下痢脫肛,久而不愈。余以為稟賦腎虛,用六味地黃丸,尋愈。後患泄瀉,欬嗽聲瘖,亦用前丸而瘥。
一小兒脫肛,用寒涼之藥,肢體倦怠,飲食少思,肛門重墜,此脾氣虛而中氣陷也,用補中益氣湯加酒炒芍藥、白朮、茯苓而瘥。
一小兒脫肛,腫痛出血水,年餘未愈。忽吐血便血,皆成紫塊,此腸胃積熱,用聖濟犀角地黃湯頓止;更用金銀花、甘草為末,白湯調服半載而痊。
一小兒脫肛,雜用除濕袪風收濇等藥,面黃體倦,少食便血,余欲升補脾氣以攝其血,反服四物槐花之類,而血益甚,更加作嘔。余先用四君、木香治之,形氣漸充,便血頓止;又用補中益氣湯,更以萆麻仁塗頂心而愈。
一小兒因欬嗽服化痰等藥,或作或輟,服滾痰丸,更吐瀉,手足指冷,目直發搐,肛門脫出而赤。余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君子湯治之,諸證漸愈。但脫肛未入,恪服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患痢,脫肛色赤或痛,用補中益氣湯,送香連丸而愈。後傷食作瀉,肛復脫不入,仍用前湯,更以萆麻仁研塗頂門而愈。
一小兒七歲,食菱芡過多,腹脹發熱,大便不通,小便下血,先用消積丸,大便即通,小便血止;又用保和丸及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因乳母飲酒,小便出血,用八正散去大黃,加乾葛、山梔、漏蘆,母子服之并愈。
一小兒小便見血,或欬血衄血,此脾肺虛熱,食後用聖濟犀角地黃湯,食前用六味地黃丸,頓愈。後因食厚味復作,用加味清胃散及六味丸而愈。
一小兒久患便血,屬脾胃虛熱也,諸藥不應,用人參二兩,炒黑黃連、吳茱萸各半兩為末,米糊作丸;佐以補中益氣湯頓痊。
一小兒便血,面黃腹脹,用四味肥兒丸,及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製、黃連、木香、蕪荑三十餘劑而愈。至夏間患血痢,發熱晡熱,手足浮腫,仍用前藥而痊。
一小兒八歲,腹脹臍凸,大便下血如痢,小便色赤似血,面目皆黃,兩腮色赤,此食積所傷而肝侮之也。蓋脾病則肺虛不能生腎,故有是證。當先消導積滯,遂用越鞠丸加三稜、蓬朮,薑湯下四服,二便通利;又用大安丸二服,下血亦止。後復傷食發熱,腹脹,小便下血,服保和丸四服而愈。
一小兒稟賦氣不足,不時便血,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而愈。後因母飲酒炙煿,復致前患,母服加味清胃散,子服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便血,兩足發熱,齒齦潰臭,朝用六味地黃丸,夕用異功散如蕪荑,月餘漸愈。乃佐以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稟父腎氣,便血作渴,足熱形瘦,用六味丸尋愈。後出痘第四日,兩足發熱,作渴飲冷,以前丸料煎與恣飲三劑,後足涼渴止,其痘安然而靨。
一小兒便血,面青脅痛,小便頻數,此肝木侮脾土而不能統攝也,用異功散加柴胡炒黑、龍膽草二劑,肝證頓退,仍用異功散而血止。
一小兒便血發熱,作渴飲冷,用黃連解毒湯一劑熱服,諸證頓愈。後因飲食過傷,下血甚多,發熱倦怠,飲食少思,先用補中益氣湯,元氣復而飲食增;又用四君加升麻而愈。
一小兒便血,作渴少食,先用七味白朮散,渴止食進;又用補中益氣湯而瘥。後食生冷,腹脹便秘,用保和丸,二便下血,或時發搐,此脾氣傷而肝火動也,用異功散加鉤藤、柴胡而搐止;又加升麻、木香而血止。
一小兒食生冷果品,腹脹作痛,發熱作渴,大便不利,小便尿血,用茯苓散加黃連二劑,大便通,尿血愈。
一小兒尿血,兩足發熱,用六味地黃丸而愈。後患痢久不愈,復尿血,作渴飲冷,以前丸料煎服,兼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尿血,面青脅痛,小便頻數,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炒黑、龍膽草,次用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十一歲,因勞發熱,尿血,小便不利,先用清心蓮子飲二劑,後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而痊。
一小兒便血,服寒藥過多,腹脹,小便不利,其血益甚,余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金匱加減腎氣丸而痊。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九
小兒心腹痛門
小兒直訣 【 宋?錢乙】
腹痛
小兒腹痛體瘦,面色晄白,目無睛光,口中氣冷,不思飲食,或嘔利撮口,此脾土虛而寒水所侮也,用益黃散、調中丸主之。若口中氣溫,面色黃白,目無睛光,或多睡惡食,或大便酸臭,此積痛也,用消積丸。甚者白餅子下之,後以白朮散調補胃氣。
【 註 按腹痛不食,口中氣冷,下利撮口等證,屬形病虛寒也,用六君加炮薑溫服之。食積多睡,口中氣溫,惡食面黃白等證,屬病氣實而元氣虛也,用六君子加神麯、山楂消導之劑。】
蟲痛
若口吐痰沫,或吐清水,面晄白,心腹痛而有時者,蟲痛也,與癎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用安蟲散主之。
【 註 按蟲乃濕熱所生,或木氣而化,有因臟腑虛弱,有因胃冷胃熱,為人身之固有者,其為患往來攻痛,或吐涎水,肌體消瘦,面無正色,但當調補脾胃為主。若蟲食上部則上脣有白點,蟲食下部則下脣有白點。腹中之蟲,朔日之後,其頭向上;望日之後,其頭向下。如或用藥,先以肉物近兒烹炙,使聞香味,蟲頭皆向上,則藥易於奏效。丹溪先生云:冬月吐蟲,多是胃氣虛寒,用錢氏白朮散加丁香二粒補之。可見小兒之蟲,皆飲食傷脾所致。患瘡疥內生蟲虱者,皆肝木所致也。】
幼科發揮 【 明?萬全】
腸痛
小兒腸痛腰屈,空啼無唳,此名盤腸痛,證似內釣,但不直視也,金錠子散主之。
嬰童百問 【 明?魯伯嗣】
腹痛
夫腹痛者,多因邪正交攻,與臟氣相擊而作也。挾熱而痛者,必面赤或壯熱,四肢煩,手足心熱見之。挾冷而痛者,必面色或白或青,手足冷者見之。冷甚而變證,則面黯脣口俱黑,爪甲皆青矣。熱證,四順清涼飲加青皮、枳殼;冷證,七氣湯加辣桂,調蘇合香丸。若邪正交攻,冷熱不調,桔梗枳殼湯加青皮、陳皮、木香、當歸為妙。若內釣等證則鉤藤散,其餘則芍藥甘草湯為要藥也。實痛有熱者,大柴胡湯主之。心腹痛甚有實熱者,大承氣湯下之。腹痛,桂枝加芍藥;痛甚,桂枝加大黃也。
盤腸氣痛
盤腸氣者,痛則曲腰乾啼,額上有汗,是小腸為冷氣所搏然耳,其口閉腳冷,上脣乾是也。此是生下洗遲,感受風冷,或青糞不實,卻有此證,當服釣藤膏、魏香散、蘇合香丸、當歸散,乳母服烏沉湯,或沉香降氣湯便定。
蛔蟲痛
巢氏云:蛔蟲者,九蟲之內一蟲也,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者。或因臟腑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動則腹中痛發作,腫聚行往來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清水。貫傷心者則死。診其脈,腹中痛,其脈法當沉弱而弦,反脈大則是蛔蟲也。此痛因食物太早,愛甜怕苦,痛時便高聲啼叫,只看人中上、鼻頭、脣口數處黑色即是。此證當服使君子丸、檳榔散、化蟲丸藥,取下便無事。仲景云: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煩,此為臟寒,烏梅丸主之。其蛔蟲穿心者,用薏苡根煎湯治之即安。
保嬰撮要 【 明?薛鎧】
盤腸氣痛
小兒盤腸氣者,痛則曲腰乾啼,額上有汗,皆由肝經風邪所搏也。肝腎居下,故痛則曲腰。乾啼者,風燥其液,故無淚也。額上有汗者,風木助心火也。口閉足冷者,脾氣不營也。下利青糞者,肝木乘脾也。皆由產下澡洗,受風冷所致,當服釣藤膏之類。若乳母及兒受寒邪者,用沉香湯之類。若兒額間有汗,口閉腳冷,乃虛寒也,用當歸散或沉香降氣湯之類。若面赤脣焦,小便不通,小腹脹痛者,乃小腸熱也,用人參湯送下三黃丸。若痛不止,煎葱湯淋揉其腹,就以熱葱熨臍腹間,良久尿出痛止。或以乳香、沒藥、木香少許,水煎灌匙許。若因乳母飲食停滯者,用保和丸。懷抱氣鬱者,加味歸脾湯。怒動肝火者,加味逍遙散。子母俱服,并佳。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腹痛
小兒腹痛,口中氣冷,不思飲食,脾土虛寒也,用調中丸主之。口中氣溫,大便酸臭,積痛也,用下積丸治之。面赤壯熱,或手足并熱,實熱也,用瀉黃散瀉之。面黃微熱,或手足并溫,虛熱也,用異功散補之。若作渴飲湯,胃氣虛熱也,用白朮散。若痛連兩脅,肝木乘脾也,用四君子湯加柴胡、芍藥。若腹痛重墜,脾氣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加升麻。若手足指冷,或呃逆泄瀉,寒水侮土也,用六君、炮薑、肉桂;不效,急加附子。若服剋滯之藥,致腹作痛,按之不痛,脾氣復傷也,用五味異功散。中脘痛者屬脾,少腹痛者屬腎,按之痛者為積滯,不痛者為裏虛。積滯者消之,裏虛者補之。
婁氏分曲腰乾哭無淚者,為盤腸內釣痛;面晄白不思飲食,為胃冷痛;面赤脣焦便黃,為熱痛;面黃白大便酸臭,為積痛;口淡而沫自出,為蟲痛。
曾氏又有臟寒痛、鎖肚痛、癥瘕痛、痃痛、癖痛、弔腎痛、偏墜痛、寒疝痛,各有治法,臚列於後。
寒痛
茅先生歌云:面青面白猶自可,黑色如青爪一同。此是腹心生冷痛,須將溫藥裏頭攻。
胃虛冷,面晄白色,腹痛不思食,當補益脾土,益黃散主之。若不下利者,調中丸主之。益黃散,治下利而痛也;調中丸,治不利而痛也。
熱痛
熱痛亦啼叫不止,夜發,面赤脣焦,小便赤黃,與三黃丸,人參湯下。
積痛
積痛,腹中陰陰而痛,面黃不食,兒大者口吐酸餕氣。先治積滯,後調脾胃,其痛自止,仍辨虛實和解。治法見後癖積條中。
蟲痛
蟲痛,面晄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發痛有時。
田氏云:蟲痛啼哭,俛仰坐臥不安,自按心腹,時時大叫,面無正色,或青或黃,脣白,又目無精光,口吐涎沫,此謂蟲痛。
積痛、食痛、虛痛,大同小異。惟蟲痛者,當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隨其證用藥。蟲與癎相似,小兒本怯,故胃虛冷,則蟲動而心痛,安蟲散主之。
曾氏云:蛔蟲動痛,口吐清水涎沫,或吐出蟲,痛不堪忍,其疾因食甘肥葷腥太早而得,故胃寒蟲動作痛,其蟲吐來,或生或死。兒小者,此痛苦甚,亦致危難。先以理中湯加烏梅水煎服,使胃煖不逆;次蘆薈丸、使君子丸、化蟲飲主之。有兒大者,面晄白而間黃色,肉食倍進,肌體消瘦,腹中時復作痛,此有血鼈蛔蟲雜乎其間,以二聖丸下之。
又有胃受極寒極熱,亦令蟲動,或微痛,或不痛,遽然吐出,法當安蟲為上。若以治蟲,反傷胃氣,固不可也。因寒而動者,用理中湯加烏梅水煎服。因熱而動者,用(口父)咀五苓散,亦加烏梅水煎投。
鎖肚痛
一月後嬰孩,忽乳不下咽,肚硬如石,赤如朱,撮口而哭,面青脣黑,手足口氣俱冷。始因斷臍帶不緊,為風冷所乘,證亦危急,以白芍藥湯、烏梅散、一字金投之,日久則難愈。更參考臍風證內議論。
盤腸釣痛
小兒腹痛曲腰,乾哭無淚,面青白,脣黑,肢冷,為盤腸內釣。凡有此證,急煎葱湯淋洗其腹揉之,葱熨臍腹間,良久,尿自痛中出,其疼立止。續次用乳香、沒藥透明者各少許細研,又用木香一塊,於乳鉢內磨,水一分,滾數沸,調乳沒藥末,只一服效。
癥瘕痛
癥瘕痛,乃積久所致,由榮衛俱虛,外則感受風寒,內則過傷乳食,停滯既久,不能剋化,故邪併於陰為癥,陰則專靜,凝而不移;邪併於陽為瘕,假物象形,動而不息。若久而不治,亦成脾疳積;或兩脅間有塊如石,按之則痛,不按則輕;或面黃肌瘦,肚硬而脹,及有青筋晝涼夜熱,蒸潮無時,乳食減少,愛吃泥土;或大便釀瀉,痛則身冷如冰。法當調脾養胃,用醒脾散參苓白朮散;磨積理疳,用化癖丸、三稜散、木香莪朮丸;治釀瀉,沒石子丸、沉香檳榔丸。然此積滯之疾,非七劑可療,必須次第調理,則日久自然平復。
痃痛
始則腹內一小長塊,其硬如臂,?腰纏轉,或左或右,良久痛甚,則見於皮下,不妨乳食,其證先因有疾,表解未盡,遽爾下之太過,氣虛寒搏,鬱結而成。法宜益氣理虛,用參苓白朮散、沉香檳榔丸、木香莪朮丸為治。或間投白芍藥湯加人參、茯苓,水薑煎服。
按癥瘕痃癖四證,大同小異,治法亦無大分別,似不必瑣瑣作名亦可也。
心痛
小兒心痛,當於大人心痛門參用之。
心痛吐水者蟲痛。
心痛不吐水者冷心痛。
《聖惠》治小兒心痛,但覺兒將手數數摩心腹即啼,是心痛不可忍,宜服芍藥散方。
茅先生治小兒心痛,用金鈴散。
外治
莊氏家傳小兒未能語,啼哭不能辨者,當以手候其腹,如有實硬處,即是腹痛,治之方,研生薑取汁,煖令溫,調麵成糊,塗紙上,貼臍心立定。
古今醫統 【 明?徐春甫】
腹痛
小兒腹痛之病,誠為急切。凡初生二三?月及一周之內,多有腹痛之患。無故啼哭不已,或夜間啼哭之甚,多是腹痛之故。大都不外寒熱二因:夫因於寒者,面白脣青,或瀉痢青白,以熱綿裹腹而啼少止,即是寒也。因於熱者,面赤脣紅,得煖啼甚,即是熱也。一周之外,能飲食,則有傷熱腹痛,或瀉或不瀉,口渴而臭,面黃身熱,即是積痛,久而不愈,必致成疳。如此三因之外,則如《內經》舉痛篇云:五臟卒痛,寒邪客經,其機不可不察也。若《類萃》小兒等方,概言寒熱而不及熱與積,是則以管窺豹,未見其全斑也。
按腹痛乃邪正交攻,相擊而作也。挾熱痛者,以面赤或壯熱,四肢煩,手心熱見之;挾冷者,以面色青白見之。冷甚則變證,脣中黑爪甲青矣。熱證,黃芩芍藥湯、四順清涼飲;冷證,理中湯、指迷七氣湯加桂煎調蘇合丸。錢氏云:小兒積痛,面黃,目白無睛光,多睡畏食,大便酸臭者,當用消積丸,甚者白餅子下之,後和胃。凡蟲痛多在心腹,口吐清水,安蟲散主之。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宋?撰人未詳】
心腹痛諭
小兒心腹痛者,由臟腑虛而寒冷之氣所干,邪氣與臟氣相搏,上下冲擊,上則為心痛,下則為腹痛,上下俱作,心腹皆痛。更有一證,發則腹中撮痛,乾啼無淚,腰曲背弓,上脣乾,額上有汗,此名盤腸內釣之痛,亦由冷氣入臟所為也。
方
塌氣丸 【 《錢氏直訣》,下同】 治肚腹虛脹。
胡椒一兩 蠍尾五錢,去毒
右為末,緬糊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陳米飲下。薛己曰:按前證屬脾肺虛,水氣泛而喘急浮腫,必兼溫補脾土以生肺金,而氣自運行矣。但前藥性屬辛熱,雖能袪散寒邪,而恐真氣反傷,不可過劑。
消積丸 治食積大便酸臭發熱。
丁香九個 縮砂十二個 巴豆二粒,去皮心膜 烏梅肉三個
右為末,麵糊丸黍米大,每服五七丸,溫水下。薛己曰:按前證若食積既去而熱不退,或作嘔少食,宜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胃氣,或用四君子加藿香、半夏以安中氣。若兼泄瀉,用六君子湯;如不應,加升麻、柴胡以升補脾氣。若久瀉不已,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升補陽氣。若虛寒,加炮薑、木香,如不應,兼以四神丸以補脾腎。若體瘦潮熱,口渴,大便不調,宜用肥兒丸以消疳積。
益黃散 治脾土虛寒,嘔吐泄瀉。
陳皮 青皮下食,各一兩 丁香二錢,去脾胃寒 訶肉各五錢,能開胃消食止痢 炙草三錢 薛己曰:按前證,若因脾土虛弱而吐瀉者,用五味異功散。若因肝木侮脾土而吐瀉者,用六君子加柴胡;如不應,或手足指冷,屬脾胃虛寒也,更加木香、炮薑。若因乳母脾土虛而肝木侮,亦治以前藥。若乳母鬱怒,致兒患前證,母服加味歸脾湯。
當歸散 治臟寒腹痛,面青手冷,夜啼不乳。
當歸 白芍藥 人參 甘草炙,各二分 桔梗 橘皮去白,各一錢
右為末,水煎半盞,時時少與服。
沉香降氣湯 治陰陽壅滯,氣不升降,胷膈痞塞,心腹脹滿,喘促短氣,乾噦煩滿,欬嗽痰涎,口中無味,嗜臥不食。此藥去邪惡氣,使無瘴疫。
香附二兩半 沉香 砂仁各一錢 甘草七錢半
右為末,每服一錢,入鹽少許,沸湯點,平旦空心服。薛己曰:按前方,若乳母中氣鬱滯,不能升降,患此證致兒作痛者,亦用之。
養脾丸 【 《片玉心書》】 治小兒脾胃虛弱,不思乳食,傷食癖積,面色黃,嘔吐泄瀉,腹痛膨脹,併皆治之。
蒼朮製 陳皮各五錢 縮砂仁 草果仁 益智仁 白茯苓各二錢 麥芽炒 厚朴 神麯炒,各二錢 共為末,酒糊丸如粟米大,米飲下。脾胃虛弱,米湯下;嘔吐,煨薑湯下;食積,山渣湯下;腹痛,茴香湯下;腫脹,蘿蔔湯下。寒泄,薑棗湯下。
四順清涼飲 【 《嬰童百問》,下同】 治小兒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頰赤多渴,五心煩躁,睡臥不安,四肢驚掣;及因乳哺不時,寒溫失度,令兒血氣不順,腸胃不調,小便少,大便濇,或溫壯連滯,欲成伏熱,或壯熱不歇,欲發驚癎。又治風熱結核,頭面瘡癤,目赤咽痛,瘡疹毒一切壅滯,并宜服之。治挾熱瀉不止,加木香、大黃。
赤芍藥 當歸 甘草 大黃各等分
右剉散,三歲以上,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作兩服。欲利小便,用赤芍藥。虛熱加甘草,下利減大黃,冒風邪加去節麻黃,中風體強眼睛上視加獨活。量兒大小虛實加減,微溏利為度。可加荊芥。
七氣湯 治七氣所傷,痰涎結積,心腹亦痛,不能飲食。
半夏製,五兩 人參 辣桂各二兩 甘草半兩
右剉,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五片,棗一枚,煎六分,食前服。
指迷七氣煎 治七情相干,陰陽不升降,氣道壅滯,攻衝作疼。
香附子一兩半 甘草 半夏製,各七錢半 青皮 陳皮 桔梗 蓬朮 辣桂 益智仁各一兩
右剉,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異香散 治小兒諸般弔證,角弓反張,胷高臍凸。
透明沒藥右為末,薑湯調下一錢匕。
桔梗枳殼湯 治諸氣痞結滿悶,腹脅疼痛。
枳殼炒 桔梗各二兩 甘草半兩,炙
右剉散,每服四錢,水一盞,薑五片,煎至半盞服。
釣籐散 治小兒夜啼,乃臟冷也。陰盛於夜則冷動,冷動則為陰極發躁,寒盛作痛,所以夜啼不歇也,釣藤散主之。
釣藤鉤 茯神 茯苓 川芎 當歸 木香 甘草 白芍藥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薑棗略煎服。其或心熱而煩啼,必有臉紅舌白小便赤濇之證,釣藤飲去木香,加朱砂末一錢研和,每服一錢,木通湯調下,或剉散煎服亦可。如驚啼,加蟬蛻、防風、天麻。
保命丸 治小兒胎驚內弔,腹肚緊硬,眠睡不安,夜多啼哭;及治急慢驚風,眼目上視,手足抽掣,不省人事,悉皆主之。冷證用此。
全蠍十四個,去毒 防風二錢 殭蠶炒去絲嘴 天麻各二錢 南星炮 白附子 麝香五分 金箔十片 蟬蛻 朱砂各一錢
右為末,粳米糊丸,每兩作四十丸,常服鎮心安神化痰。除一切驚風諸證,湯臨時換。如有熱證,加牛黃、冰片、硼砂。一方加人參、白茯苓各二錢。
芍藥甘草湯 治出疹肚疼腹滿,小便不通。
芍藥一兩 甘草二錢半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不拘時服。
大柴胡湯 治傷寒十余日,邪氣結在裏,往來寒熱,大便秘濇,腹滿脹痛,譫語,心中痞硬,飲食不下,或不大便五六日,繞臍刺痛,時發煩躁,及汗後如瘧,日晚發熱,兼臟腑實,脈有力者可服。
柴胡去蘆,八錢 黃芩炒 赤芍藥各三錢 半夏湯泡七次切焙,一錢半 枳實麩炒,一錢
右剉散,盞三片,棗二枚,水一盞,煎七分,加減服之。欲下,加大黃半兩。
桂枝加芍藥湯 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腹痛,是有表復有裏,宜服。
桂枝一兩半 芍藥三兩半,利者先煎三四沸 生薑二兩 大棗六個 甘草炙,一兩
右(口父)咀,水煎加減服。痛甚者加大黃,大實者加一兩半,羸者減之。
大承氣湯 治剛痓,胷滿內實,口噤咬牙,大熱發渴,大便閉濇,腹中(疒丂)痛,結硬如石,轉矢氣者,用此湯下之。
大黃 芒硝各半兩 厚朴一兩 枳實二枚
右剉散,每服三錢,薑三片,水一大盞,煎至七分,不拘時,或空心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投。
桂枝加大黃湯 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腹滿痛屬太陰,桂枝加芍藥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桂枝三錢,去皮 芍藥一兩半 甘草炙,半兩 大黃半兩,羸瘦者減半
右(口父)咀,薑三片,棗二枚,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七分溫服。
使君子丸 治小兒五疳,脾胃不和,心腹膨脹,時復痞痛,不進飲食,漸至羸瘦,并宜服之。
白勺 厚朴製 陳皮 川芎 甘草各二錢半 使君子肉湯浸去黑皮,一兩
右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陳米飲化下,大治小兒腹痛。
檳榔散 治腎疳宣露,候良方去蟲後服此。
木香 檳榔 人參 黃連 甘草炙,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小者五分,熟水調服。
化蟲丸 治小兒蟲咬心痛,來去不定,不思乳食。
鶴虱炒 檳榔 胡粉 楝樹根皮各半兩 白礬三錢半,微火煅
右為末,麵糊丸菉豆大,三歲三十丸,溫漿水入油三五滴吞下,食前。有蟲皆化為水,大蟲自下,且初服甚妙。
烏梅丸 治蛔厥,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煩,此為臟寒。蛔蟲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自出,其人當自吐蛔,又治久痢。
烏梅七十五個 乾薑二兩半 黃連四兩 蜀椒去目出汗 當歸各一兩 細辛 人參 附子炮去皮臍 桂枝去皮 黃蘗各一兩半
右為末,用酒浸烏梅肉一宿,去核蒸飯,杵成泥,和藥勻,丸麻子大,每服十丸,食後米飲下,日三服。忌生冷等物。
釣藤膏
釣藤鉤 茯神 茯苓 川芎 當歸 木香 生甘草 白芍藥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薑棗煎服。
蘇合香丸 治傳尸骨蒸,殗殜肺痿,疰忤鬼氣,卒小痛,霍亂,吐利,時氣瘴瘧,赤白暴利,瘀血月閉,痃癖,丁哺驚癎,鬼忤中人,小兒吐利。
蘇合油入安息膏內 薰陸香 龍腦各一兩 木香 白朮 白檀香 丁香 朱砂研水飛 沉香 香附子炒 烏犀屑 蓽撥 麝香 安息香為末,無灰酒煮膏 訶黎勒煨取皮,各二兩
右為細末,入研藥勻,用安息香膏,并煉白蜜和劑,每服旋丸如梧桐子大,早朝,井花水溫冷任意化服四丸,老人小兒服一丸,溫酒化下亦得,并空心服。用蠟紙裹一丸如彈子大,絹袋盛當心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去龍腦,名麝香蘇合丸,治一切邪神,胷膈噎塞,腸中虛鳴,宿飲不消,餘證并同。
烏沉湯 治慢驚,袪風助胃。
天麻二錢 人參 生川烏 木香 全蠍焙 南星炮 沉香各一錢 甘草半錢
右剉散,每服二錢,薑三片,慢火煎,取其半用之。
調中丸 【 《證治準繩》,下同】
白朮 人參 甘草炒,各半兩 乾薑炮,四錢
右為細末,蜜丸如菉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食前溫水下。海藏曰:仲景理中例也。
茯苓丸 治小兒腹痛夭糾,不能乳哺。
茯苓 黃連各一兩
右為末,用蜜為丸,如大豆大,飲下。
湯氏三稜散 治積氣肚痛。
砂仁 甘草 益智炒去殼 三稜 蓬朮 青皮炒,各等分
右為末,白湯點下。
張渙寬中湯 治心腹疼痛不可忍者。
高良薑 木香各半兩 丁香 青橘皮炒黃 桔梗 甘草炙,各一分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溫酒調下。
蓬莪朮丹
蓬莪朮炮製乘熱剉碎 當歸酒洗焙乾,各一兩 木香 人參 桂心各半兩 黑牽牛炒黃,一分
右件搗羅為末,細白麵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生薑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溫胃丹 治腹痛啼哭不止。
人參 白朮炮,各一兩 五味子 當歸洗焙乾 高良薑各半兩 木香一兩
右件搗為細末,白麵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
橘香散
青橘皮炒 吳茱萸 木香 當歸洗焙,各一兩 乾薑炮 丁香各半兩
右搗羅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薑二片,煎五分,去滓放溫,熱服,食前。
曾氏茴香湯 和脾胃,進飲食,理腹痛,散邪氣。
茴香炒 良薑剉碎用東壁土炒,各一兩五錢 蒼朮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濾乾剉炒至微黃,二兩 炙甘草一兩
右剉焙為末,每服一錢,燒鹽湯,空心調下。
錢氏安蟲散 治小兒蟲痛。
胡粉炒黃 鶴虱炒黃 川楝子去皮核淨 白礬枯,二錢半
右為細末,每服一字,大者五分,米飲調下,痛時服。
又 治蟲痛極,不可忍。
乾漆半兩 檳榔一枚,生用 窰老一塊,再煅細研
右,窰老,恐窰中煅過泥物也。三件一處為末,空心熱酒調,良久取下蟲,立愈。
又
乾漆一兩,搗碎炒,令煙盡出
右用新汲水,入生麻油,空心調服。
又 治上中二焦虛,或胃寒蟲動及痛。
乾漆炒煙盡,二分 雄黃一分 巴豆霜一錢
右為細末,糊丸如黍米大,量兒大小服之。取東引石榴根煎湯下,或苦楝根,或無荑湯,下五七丸至二三十丸,發時服。
蕪荑散 主治同前。凡小兒痛時,便高聲啼叫,人中上、鼻頭、脣口一時黑色,脈法當沉弱而弦,今反脈大,是蟲證也,
白蕪荑 乾漆炒,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一字或五分,或一錢,米飲調下,發時服。
使君子丸 治腹內諸蟲作痛,口吐清水。
使君肉薄切焙 檳榔 石榴東向根皮剉焙 大黃半生半炮,各七錢半
右除檳榔剉晒不過火,餘三味再焙,同檳榔為末,沙糖水煮麵糊,丸麻仁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淡猪肉汁空心下。或鷄肉汁亦好。
化蟲飲 消化蟲毒在腹作痛。
檳榔 石榴根皮焙乾,各一兩 紅丹煅過 雷丸 貫眾鷄頭者佳 使君肉切焙,各二錢半 炙草 枳殼去瓤麩炒微黃 大黃各五錢
右為細末,用清油煎鷄子一枚,如春餅樣,候冷,抄藥末一錢於上,攤勻,空心卷而食之。兒小者,用糯米粉水煮糊,丸如粟穀,每服十五粒至三十丸,以淡猪肉汁空心下,鷄肉汁亦好。
二聖丸 治復內諸蟲,及消穀逐水,下氣去風。
檳榔一兩 巴豆十五粒,去殼膜心,大好者存油
右,檳榔剉晒為末,巴豆碎切在乳鉢內,極細杵,仍入檳榔末同再杵勻,麵糊丸菉豆大,每服七十七丸至九十九丸,用溫茶清,五更初空心,止一投藥,見蟲下盡,進以稀粥自安。
烏梅散 治腹疼及初生嬰孩,臍下冷痛疝氣等疾。
烏梅去核 元胡索 粉草半生半炙,各五錢 乳香 沒藥 鉤藤各二錢半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溫服。
釣藤膏 治小兒腹中極痛,乾啼後躽,名盤腸內釣。
乳香研 沒藥研 廣木香 薑黃各四錢 木鼈子仁二十一個
右先將後三味同為細末,次研入上二味,煉蜜和成劑收貯,一歲兒可服半皂子大,餘以意加減,煎釣藤湯化下,無時。次用魏香散。
魏香散
蓬朮半兩 阿魏一錢
右先用溫水化阿魏,浸蓬朮一晝夜,焙乾為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煎紫蘇米飲,空心調下。
蒜乳丸 治冷證腹痛夜啼。
大蒜一顆,慢火煨,香熟研爛 乳香另研五分
右研為丸,如芥菜子大,每服七粒,乳汁送下。
聖惠人參散 治小兒卒吐下,腹痛不止。
人參 當歸剉微炒,各半兩 甘草炙微赤剉 乾薑炮裂剉 黃芪剉各一分 細辛一分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稍熱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頻服。
錢氏和中散 和胃氣,止吐瀉,定煩渴,治腹痛,思食。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甘草剉炒 乾葛剉 黃芪 白扁豆炒 藿香葉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乾棗二個,去核,薑五片,煎至八分,食前溫服。
錢氏靈礬散 治小兒蟲咬,心痛欲絕。
五靈脂二錢 白礬火飛,半錢
右同研,每服一二錢,水一鍾,煎至五分,溫服,無時,當吐出蟲。
芍藥散
赤芍藥 人參 白朮 黃芩 川大黃微炒剉 當歸各一分
右搗羅為粗散,每服一錢,以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金鈴散
金鈴子炮去皮核 蓬莪朮炮,各一兩 茴香 木香炮 荊三稜炮,各半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或半錢,溫酒調下。
安息香丸 【 《全幼心鑑》】 治小兒肚痛,曲腳而啼。
安息香酒蒸成膏 沉香 丁香 藿香葉 茴香各三錢 香附 縮砂仁 炙草各五錢
右為末,以膏和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紫蘇湯化下。
黑龍丸 【 《幼幼近編》】 治小兒腹痛。
生甘草 乾薑各二錢 伏龍肝一兩 人參 茯苓 百草霜 白朮各五錢
右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五丸,陳皮湯下。
平胃散 【 《局方》】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脹痛,口苦短氣,惡心噯氣,吞酸,面黃體瘦,嗜臥體痛,霍亂吐瀉等證。
厚朴薑汁製,五兩 陳皮 甘草炙,各一兩 蒼朮米泔浸焙乾,八兩
右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水煎,沸湯點服亦得。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辟四時不正之氣。按前證若乳食停滯,噯腐吞酸,嘔噦惡心者,宜服是方。若飲食既消,脾胃虛弱,嘔吐惡心者,則宜四君子湯。
單方
小兒胎寒,腹痛汗出:用衣中白魚二七枚,絹包於兒腹上,回轉摩之,以愈為度。 【 《聖惠方》】
食積腹痛,必用紫蘇、萊菔子之類。 【 丹溪方】
治小兒好吃粽成肚腹痛:用黃連、白芍藥等分為丸服。 【 初虞世方。】
小兒心痛:白烏骨鷄屎五錢晒研,松脂五錢為末,葱頭汁和丸梧子大,黃丹為衣,每醋湯服五丸,忌生冷硬物,三四日立效。 【 《嬰童百問》】
小兒盤腸氣痛:延胡索、茴香等分炒研,空心米飲,量兒大小與服。 【 《衛生易簡方》】
小兒盤腸內釣腹痛:用葱湯洗兒腹,仍以炒葱搗貼臍上,良久尿出痛止。 【 湯氏《嬰孩寶鑑》】
小兒盤腸氣痛:沒藥,乳香等分為末,以木香磨水煎沸,調一錢服,立效。
小兒氣痛:蓬莪朮炮熟為末,熱酒服一大錢。 【 《十全博效方》】
小兒盤腸內釣,腹痛不止:用阿魏為末,大蒜半瓣,炮熟研爛,和丸麻子大,每艾湯服五丸。 【 《總微論方》,下同】
小兒盤腸內釣:以蓬莪朮半兩,用阿魏一錢化水,浸一日夜焙研,每服一字,紫蘇湯下。
絞腸沙痛:馬蘭根葉細嚼咽汁,立安。 【 《幼幼近編》】
小兒盤腸氣痛:用蘿蔔子炒黃研未,乳香湯服半錢。 【 《楊仁齋直指方》】
小兒蟲痛,胃寒,危惡證,與癎相似者:乾漆搗燒煙盡,白蕪荑等分為末,飲服一字至一錢。 【 杜仁方】
小兒蛔嘴心腹痛;鶴虱研末,以肥肉油汁下之,五歲一服二分,蟲出即止也。
醫案
錢乙《小兒直訣》曰:辛氏女子五歲病蟲痛,諸醫以巴豆、乾漆、硇砂之屬治之不效,至五日外,多哭而俛仰睡臥不安,自按心腹,時大叫,面無正色,或青或黃,或白或黑,目無光而慢,脣白吐沫,至六日胷高而臥轉不安,召錢至。錢詳視之,用蕪荑散三服,見目不除青色,大驚曰:此病大困,若更加瀉則為逆矣。至次日,辛見錢曰:夜來三更果瀉。錢於瀉盆中看如藥汁,以杖攪之,見有丸藥。錢曰:此子肌厚,當氣實,今證反虛,不可治也。辛曰:何以然?錢曰:脾虛胃冷則蟲動,而今反目青,此肝乘脾,又更加瀉,其氣極虛也。而丸藥隨糞下,即脾胃已脫,兼形病不相應,故知死病。后五日昏篤,七日而死。
一小兒傷食發熱,吐瀉腹痛,欲服益黃散。余曰:內有丁香、良薑,非其所宜,前證乃脾胃受傷而無寒證。不信,仍服前藥,其痛益甚,二便不通,口舌糜爛而歿。
羅謙甫曰:一小兒五月間,因食傷冷粉,腹中作痛,遂與市藥鋪中,買得神芎丸服之,臍腹漸加冷疼,時發時止,踰七八年不已。因思古人云:寒者熱之。治寒以熱,良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據所傷之物,寒也;所攻之藥,亦寒也。重寒傷胃,其為冷痛可知矣。凡人之脾胃喜溫而惡冷,况小兒血氣尚弱,不任其寒,故陽氣潛伏,寒毒留連,久而不除。治病必先其本,當用和中養氣之藥以救前失。服之月餘方愈。嗚呼!康子饋藥,孔子拜而受之,以未達不敢嘗,此保生之重者也。奈何常人拱默而令切脈,以為能知病否,且脈者人之血氣,附行經絡之間,熱勝則脈疾,寒勝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至於所傷何物,豈能別其形象乎?醫者不可不審其病源,而主家亦不可不說其病源。且此子之父,不以病源告醫,而求藥於市鋪中,發藥者亦不審病源,而以藥付之,以致七八年之病,皆昧此理也。孫真人云:未診先問,最為有准。東坡云:只圖愈疾,不欲困醫。二公之語,其有功於世大矣!
薛氏《保嬰撮要》曰:一小兒手足常冷,腹中作痛,飲食難化。余謂胃氣虛寒也,先用益黃散二服痛止,次用六君子湯數劑即愈。
一小兒酉戌時熱面赤,腹中作痛,按之益甚,服峻厲之劑,下五七次,發搐吐痰,作渴腹痛,按之不痛,此脾胃復傷而變證也,用七味白朮散、補中益氣湯頓安。
一小兒每停食腹痛,面赤發暈,用清中解鬱湯而愈。後患搖頭咬牙,痰盛發搐,又吐酸腐,待其吐盡,翊日少以七味白朮散,次日又以參苓白朮散,調理脾胃,遂不復患。大抵吐後兒安,不必更服他藥,恐復傷元氣也。
一小兒五歲停食腹痛,發熱面赤,或用養胃湯、枳實、黃連,更加腹脹,午後熱甚,按其腹不痛,余以為脾虛而藥傷,用六君子湯數劑而痊。
一小兒素嗜肉食,腹中作痛,大便不調,半載之后,肚腹膨脹,右脅內結一塊,不時轉移;又三月,左脅內亦結一塊,胷腹亦脹,齦潰作渴,小便赤濇或澄白,大便色穢不一;又半載,頷下結核三五枚,服消塊行滯等藥,元氣益虛,其塊益甚。餘用四味肥兒丸、五味異功散之類,隨證進退治之,熱渴漸止。又月餘,腹脹漸消,更佐以九味蘆薈丸之類而痊。
一小兒飲食不節,或作瀉,或腹痛,或腹脹,腹中一塊,大便不調,作渴發熱,齦爛口臭,專服消道剋滯,前證益甚,形體益瘦。余曰:面色黃中隱青,脾土虧損而肝木所侮也。法當調補中氣,平肝木,則脾氣自旺,虛火自退,諸證自愈。遂用冲和湯、大蕪荑湯之類,果愈。
一小兒蟲動心腹痛,先服蕪荑散下之,更加作嘔食少,口渴飲湯,右顋鼻準白中兼黃,此脾肺氣虛也,余用異功散二服少愈,仍加炮薑一服而安。
一小兒曲腰啼叫,右顋青黑,此臍腹內痛,即盤腸內釣,因脾土虛寒,肝木乘之也。用六君子加木香、釣藤鉤即愈。
一小兒因乳母大怒,亦患前證,面赤而啼,小便不利,用加味逍遙散加木通、車前子,母子服之并愈。
一小兒啼叫面赤,手足不冷,用釣藤飲隨愈。後因其母飲酒厚味,仍作啼,手足發熱,又用前藥加生地黃而愈。後又面青手冷,啼叫吐瀉,其糞腥穢,用助胃膏一服而安。
一小兒患前證,曲腰而啼,額間出汗,足冷脣青糞青,先用釣藤膏治之愈。後復患,仍用釣藤鉤膏而痛減半,又煎葱湯熨洗其腹,腹痛遂安。
一小兒脣青足冷,啼聲不絕,用助胃膏一服稍安。又食生冷之物,前證仍作,更泄瀉不止,先用六君子加木香、乾薑一劑,乃去木香、乾薑又二劑,其瀉頓止。又用四君子少加升麻四劑,飲食加進。
一小兒十四歲腹痛吐瀉,手足常冷,肌體瘦弱,余謂稟命門火虛也,用六君子湯八味丸漸愈。畢姻後,因房勞勤讀,感冒發汗,綴以飲食勞倦,朝涼暮熱,飲食不思,用六君子、十全大補二湯尋愈。後不慎飲食起居,午前臍下熱起,則遍身如炙;午後自足寒至腰如冰。熱時脈洪大,按之如無、兩尺微甚;寒時則六脈微細如絕。湯粥稍離火食之,即腹中覺冷,此亦稟命門火衰之證也。用補中益氣湯、八味丸各百餘服漸愈。後大吐血,別悞服犀角地黃丸一劑,病益甚,飲食頓減,面色晄白,手足厥冷,或時發熱。寒時脈微細而短者,陽氣虛微也;熱時脈洪大而虛者,陰火虛旺也。余用十全大補及八珍湯、六君子之類,但能扶持而血不止。復因勞役吐血甚多,脈洪大鼓指,按之如無,而兩寸脈短,此陽氣大虛也。用人參一兩,附子一錢,佐以補中益氣湯,諸證漸退。乃減附子五分,又各數劑,脈證悉退。乃每服用人參五錢,炮薑五分,月餘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