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三百六

 虛勞門

  方

地仙散 【 《濟生方》】  治骨蒸肌熱,一切虛勞煩躁,生津液。

地骨皮二兩 防風一兩 甘草炙,半兩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四君子湯 【 河間,下同】  治肺損而皮聚毛落,益氣可也。

白朮 人參 黃芪 茯苓各等分

右為粗末,每服五六七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遠溫服。

八物湯 治心肺虛損,皮聚而毛落,血脈虛損。

白朮 人參 黃芪 茯苓 川芎 熟地黃 當歸 芍藥各等分

右粗末,服五七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後溫服。

千金散 治心肺損及胃,飲食不為肌膚,宜和氣血,調飲食。

白朮 人參 黃芪 茯神 桂枝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芍藥 甘草等分

右為末,加生薑棗同煎,水一大盞,藥五錢,煎至七分,食前,日三服。

金剛丸 治腎損骨痿,不能起於牀,宜益精。

肉蓯蓉酒浸 菟絲子酒浸 杜仲炒去絲 萆薢各等分

右為細末,酒煮猪腰子為丸,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

牛膝丸 治腎肝損,骨痿不能起於牀,筋緩不能收持,宜益精緩中。

牛膝酒浸 萆薢 杜仲炒去絲 肉蓯蓉酒浸 防風 菟絲子酒浸 白蒺藜各等分 桂枝減半

右細末,酒煮猪腰子搗丸桐子大,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煨腎丸 治腎肝損及脾損,穀不化,宜益精緩中消穀。

牛膝酒浸 萆薢 杜仲 肉蓯蓉 菟絲子 防風 白蒺藜 胡盧巴 故紙各等分 桂半錢

右,和劑服餌如金剛丸法,腰痛不起者甚效。

黑地黃丸 加五味子名腎氣丸。治陽盛陰虛,脾腎不足,房室虛損,形瘦無力,面色青黃無常,宜此養血益腎。

蒼朮米泔浸 熟地黃各一斤 五味子半斤 川薑冬一兩,夏五錢,春七錢

右為細末,棗肉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至二百丸,食前,米飲或酒下。

金明散 【 《紫庭方》,下同】  補肝臟勞極。

人參 知母 茯苓 秦艽 丁香 甘草炙 石膏煅,各等分

右件為細末,每服二分,水一盞,葱白三寸,同煎至八分,通口服之。

守靈散 補心臟勞極。

白茯苓 丁香 訶子各一兩 桔梗 芍藥 羌活 甘草炙,各一分

右件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銀耳鐶一只,葱白三寸,煎至八分,通口服。

魂停散 補脾臟勞極。

白藥子 桔梗 人參 訶子皮 茯苓 丁香 甘草炙,各一分

右件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蜜一匙,同煎至八分,通口服之。

虛成散 補肺臟勞極。

枳實麩炒 秦艽 白茯苓 芍藥 麻黃去節 茴香炒 延胡索 當歸各一錢 甘草炙,一分

右件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銀鐶一對,蜜五点,煎至八分,通口服之。

育嬰散 補腎臟虛勞。

附子一枚,炮 香附子炒黑 木香 白蒺藜 甘草炙,各一分 白茯苓五錢

右件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七片,葱白,同煎至七分,空心服之。

龍膽丸 治積熱勞瘦不食,壓熱壅,消瘡腫,解肌骨毒,散滯。

草龍膽 柴胡一作茯苓 黃芩 地骨皮 鼈甲酢炙,各一兩 桃仁去皮尖 山梔 陳皮 當歸 大黃 甘草炙,各五錢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溫熱湯吞下。如小兒加減丸數。

無比丸 治傳尸勞,服至一月愈。其餘勞瘦之疾,數服取效。

紫河車二兩,煮酢浸一宿,焙乾為末 芍藥 鼈甲酢炙,各五錢 苦參 草龍膽 黃藥子 知母 貝母 犀角屑 秋石 豉心火煅 莪朮 芒硝各二分 桔梗 胡黃連 大黃 甘草炙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送下。如腸中熱,食前服;膈上熱,食後服。

奪命散

鼈甲酢炙 天靈蓋酢浸一宿,酥塗炙黃,各一兩 桃仁三七個,去皮尖麩炒 甘草 人參各五錢 柴胡去蘆 知母 青蒿各一兩葱白一握 阿魏四棗子大

以上藥,以鼈甲、天靈蓋為末,次下人參、知母、柴胡、甘草搗末,次下青蒿、桃仁、葱白、阿魏杵爛,和成餅子,慢火焙乾為末,稱二錢,用童便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露星斗下一宿,至五更三点,熱服半盞,服後,衣被蓋臥,天明又煖服半盞,扶病人強行三五步,三日,更不得洗手面,俟頭後生毛為驗。每日早晨先喫白粥補。

天竺黃飲子

天竺黃 麥門冬各一兩 人參 茯苓 甘草 防風 茯神 生地黃 遠志去心 犀角屑 龍骨各五錢 延胡索 大腹子各七個

以上(口父)咀為末,用水二升半,煎至一升,分作三處溫服。忌一切毒物。如治久臥牀枕,先看十指毛色,藕白者可治,如紫黑色者難治。

麝香散 治婦人室女,一切蓄熱,腹內著悶,骨蒸,室女經脈不行,瘦勞肌熱者,并效。

威靈仙四兩,研細末 乾漆一兩,碎炒令煙盡 雄黃一分 麝香一分,二味另研

共為末和勻,用蒸餅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茶湯任下,次服桃仁散。

桃仁散

桃仁去皮尖,麵炒令黃 赤茯苓一兩 人參 白芍 陳皮各三分 犀角 安息香各一分 麝香二錢 檳榔四個

共為末,每服二錢,薑五片,水一盞,煎至六分,早晚食前服。若取下,其蟲頭赤,便服天竺黃飲子,補護心臟。未取下蟲,亦須先護心,須服。

柴胡散 治童穉骨蒸熱,解傷寒後肌熱。

鼈甲酢炙,三兩 柴胡 大黃 乾漆炒 秦艽 甘草 常山各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一錢,水一鍾,入小麥一撮,煎至七分,去渣冷服。

取蟲藥

啄木鳥一只 硃砂 精猪肉各四兩

看啄木禽飢甚,將硃砂和在切碎肉片子內令食盡。若無活的,將打死者亦可。其禽入罐內,鹽泥固濟,用剛火煅一夜,來日不見太陽取出,銀器內研作細末,以無灰酒作一服調下,入麝少許同調。置病人在帳中,四下緊閉,用鐵鉗等候,待病人口中蟲出,即將蟲鉗入沸油中煎之,方可斷根。須預置烈火沸油等候於病人左右。

蟲出後,宜服嘉禾散。如前夜服,并服粥。呪曰:唵嚤嗚(口飛)吽吽叱。

釣蟲丸

磁石一兩五錢,有牆緊者研為末 硇砂一兩 麝香一錢 膩粉另研 龍骨各五錢

共為末,用蠟為丸如櫻桃大,每服一丸,以藥上針穿一小竅子,以青紅綫貫之,梢頭繫一大古錢,早晨,令病人向破方正坐,用溫水吞下,候藥下喉中,合口以牙咬定古錢,候惡心吐出。其蟲狀不一,急以熱油煎殺。如不吐出蟲,只吐得血絲子或涎一二合,其病亦愈。更服尋常和氣理中諸藥三兩日,更妙。其治過藥用溫水浴過,更可醫一二人。若是傳尸勞,一丸可活兩人。

釣蟲神效奪命散

石燕煅酢淬七次 鼈甲磨,各一個 油蠟五錢 母丁香一錢五分 硫黃二錢

共為末,用蠟為丸如菉豆大,每用一丸,上繫緋綫一條,長一丈二尺,用雪糕少許,圍藥丸上,以蠶繭一截,穿於綫上蓋之,令病人先喫雪糕,後一日同藥吞下。良久綫動,用力拽出,有蟲,入沸油煎殺。此藥於端午日日未出時修合。先服紙丸子,次用神仙秘法收之。

紙丸子 凡醫傳尸先當齋戒志心,對聖焚香,方服紙丸子。

鷄子清塗紙上令乾 右,剪作錢樣大,丸服之,然後服前件丸散。

通神散 治傳尸勞。

附子一個 大黃一兩 牛黃二字

共為末,加桃柳枝青蒿各七握,剉碎,用童便半碗,浸一宿,來日五更初,煎數十沸,濾渣,調散子一半,喫了,以衣被蓋睡,取下惡物,自住,不用止利。下時,用盆子盛著,惡物或如馬尾,或似亂髮,或似蜈蚣、鷄子,或如破綿絮。後要有人來別此。忌硬物茶炙煿鴨蟹血生冷油膩醃藏等物。後服:甘草、黃連、當歸、木香各五錢,將酒二升,磁器內煎收五合,傾出,煎此四味,熬看軟硬,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晚後,或酒或鹽湯下三十丸,立效。

紫河車丹 治飛尸鬼疰,虛勞羸瘦喘嗽。

男子首胎衣一具,以皂角水洗淨,用米酢渫洗控乾,將一小小烘籠,以紙周圍糊密,不令走火氣,安河車於上,用大火烘之,更將蓋蓋之,烘令極乾入後藥 人參一兩半 白朮炒 白茯苓 茯神 當歸 熟地各一兩 木香五錢 乳香 沒藥各四錢 硃砂二錢 麝香二分,以上四味俱另研

共為細末和勻,以紅麯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人參煎湯,空心服之。日午再服,或煉蜜為丸亦可。

明目丹 治傳尸勞,追下尸蟲。

望月砂中秋夜取四十九粒,野地者 硇砂一錢

右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用甘草五錢生槌碎,以水一盞揉取濃汁,若患人瘦弱,用炙過甘草,五更空心服。預戒患人不得心躁。冷服不妨。小瘥兩日,再服,下蟲為准,上旬服。

青蒿飲 專治勞疾。

青蒿赤根者,取子一升,葉五兩,陰乾 嫩桃枝 嫩柳枝各三兩 地骨皮二兩 甘草 柴胡 梔子仁各一兩,量虛實用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烏梅二個,煎至七分,不拘時服。

柴胡散 補虛勞。

柴胡 人參 白茯苓 桔梗 白芍 川芎 當歸酒浸一宿 青皮 麥冬 升麻 桑皮 白朮米泔水浸一宿,曬乾炒 甘草各一兩

共為末,每服水一盞,煎七分,通口服之。

鼈甲煎 補虛勞。

鼈甲一枚,酢炙令黃 柴胡 當歸 甘草炙 桔梗 赤芍 人參各一兩 杏仁去皮尖炒 宣黃連 胡黃連 地骨皮各一分 木香 官桂去粗皮不見火 麝香各五錢 真酥 白蜜各三兩

共為細末,用青蒿一斤,童便五升,熬青蒿汁約二升,濾去渣,入酥蜜再熬成膏,候冷入藥末,搜和為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送下,米飲亦可,日進三服。如秋冬時,更入桃柳心七個,與前柴胡散同煎服之。

貫仲丸 去三尸五蟲。

貫仲 蕪荑各五分 白雚蘆 雄黃 蜀漆 厚朴各三分 狼牙子 殭蠶各四分 雷丸六分

右揀淨焙乾,炒令黃色,搗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長流水下五丸,三服,可漸加至十丸二十丸。服之二十日,百病皆愈,三尸九蟲自滅。服者須要齋戒恭敬。婦人絕孕,服之有子。

桂心丸 神仙去三尸九蟲。

熟地黃三兩 乾漆五錢,炒 桂心一兩

右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米飲下。

雄黃丸 專祛三尸九蟲。

雄黃研 松脂各一兩,研

右鎔脂為丸如蓮子大,平旦服一丸,服之七日,三尸九蟲盡去。

輕欬散 治勞嗽。

烏梅 龍膽草 胡黃連 貝母 知母 桔梗 鼈甲酢炙 甘草炙 秦艽 柴胡 青蒿酒煮 人參 山梔仁 阿膠炒珠 杏仁去皮尖麩炒

右件曬乾為末,用好京墨一寸,以井華水磨調前藥末,作餅子如大指頭大,透風處陰乾二七日,方用。每服一餅,井水磨化,又用沒藥五分,磨水一盞,於五更又用黃皮末二錢,同煎數沸,卻入盞內,頻頻打轉,通口,於五更時,輕輕起,喫就仰臥,甚者不過三服。

蛤蚧散 專治勞嗽。

人參酥酢刷炙令黃 白茯苓各一兩,慢火炒燥 杏仁六兩,去皮尖并雙仁,隔紙炒乾,搗粉出油盡 蛤蚧雌雄一對,入酥內浸透,慢火炙乾,再用酥酢刷炙令黃熟,不得燒損 知母酥酢刷炙令黃 貝母酥酢刷炙令黃 桑皮酥酢刷炙令黃紫,各二兩 甘草三兩,搥碎,用酥酢刷炙紫黃 乳酥真好者五兩,切作骰子塊,入銚內鎔成汁,入陳米酢半升,和勻同刷炙前藥。酢不宜多用,只以四合多為的。庶好刷用,否則稀矣

右件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服。忌油膩生冷毒物。如久患嗽者,初服此藥,其嗽加甚,須勤服,久則可安,須自保惜為妙。

又方 治勞熱,療肺損,止欬嗽。

蛤蚧一對,洗淨酒酢炙 黃芩 甘草 胡黃連 秦艽 甘草 生地黃 熟地黃 人參焙 柴胡 麻黃 知母 杏仁去皮尖 貝母去心 青蒿各五錢 桔梗 木香 龍膽草各一分 鼈甲一兩,酒酢炙

右件為細末,用烏梅薑棗煎服。

又方

杏仁一斤 嫩生薑六兩,切 人參四兩

右剉碎,入新沙鍋內,用無根水一斗,燒木炭,以文武火熬,水盡為度,去生薑參渣放冷,每服杏仁五七個,頻頻服之。

五蒸湯 【 《古今錄驗》】

茯苓 甘草 人參 竹葉 生地黃 葛根 知母 黃芩 石膏 粳米二合

右(口父)咀,以水三盞,煎小麥二合至二盞,去麥煎藥至一盞,溫服,隨證加減於後。忌海藻菘菜蕪荑酢。實熱加黃芩、黃連、黃蘗、大黃。虛熱,氣加烏梅、秦艽、柴胡,血加青蒿、鼈甲、蛤蚧、小麥、牡丹皮。肺蒸,鼻乾,加烏梅、天冬、麥冬、紫菀。大腸蒸,右鼻孔乾痛,加大黃、芒硝。皮蒸,舌白唾血,加石膏、桑白皮。膚蒸,昏昧嗜臥,加丹皮。氣蒸,鼻乾喘促,遍身氣熱,加人參、黃芩、山梔。心蒸,舌乾,加黃連、生地。小腸蒸,下唇焦,加赤茯苓、生地、木通。血蒸,髮焦,加生地、當歸、桂心、童便。脈蒸,唾白浪語,脈絡溢脈緩急不調,加當歸、生地。脾蒸,唇焦,加白芍、木瓜、苦參。胃蒸,舌下痛,加石膏、粳米、大黃、芒硝、乾葛。肉蒸,食無味而嘔,煩躁不安,加白芍。肝蒸,眼黑,加川芎、當歸、柴胡。膽蒸,眼白失色,加柴胡、(艹舌)蔞。筋蒸,甲焦,加當歸、川芎。三焦蒸,乍熱乍寒,加石膏、竹葉。腎蒸,兩耳焦,加生地、石膏、知母、寒水石。膀胱蒸,右耳焦,加澤瀉、茯苓、滑石。腦蒸,頭眩熱悶,加生地、防風、羌活。髓蒸,髓枯骨中熱,加生地、當歸、天門冬。骨蒸,齒黑腰痛足逆冷,疳蟲食臟,加鼈甲、地骨皮、丹皮、生地、當歸。臀蒸,肢細趺腫,腑臟皆熱,加石膏、黃蘗。胞蒸,小便赤黃,加澤瀉、茯苓、生地、沉香、滑石。凡此諸證,皆熱病後,食肥甘油膩房事飲酒犯之而成。久蒸不除,變成疳病,死期近矣。

鼈甲地黃湯 【 《濟生方》,下同】  治熱勞手足熱,煩心怔忡。

柴胡 當歸酒浸 麥門冬 鼈甲酢炙 石斛 白朮 熟地黃酒浸焙 茯苓 秦艽各一兩 人參 肉桂 甘草炙,各半兩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烏梅少許,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此藥專治熱勞,其性差寒,脾胃快者方可服餌,虛甚多汗者勿服。

黃芪飲子 治諸虛勞氣,四肢倦怠,骨節痠疼,潮熱乏力,自汗怔忡,日漸黃瘦,胷膈痞塞,不思飲食,欬嗽痰多,甚則唾血。

黃芪蜜炙,一兩半 當歸酒浸 石斛 地骨皮 人參 紫菀 桑皮 附子炮去皮臍 (艹款)冬花 鹿茸酒蒸,各一兩 半夏製 甘草炙,各半兩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此藥溫補榮衛,枯燥者不宜進此。唾血不止者,加阿膠、蒲黃各半兩。

蛤蚧圓 治積勞欬嗽,日久不瘥。

蛤蚧酥炙,一枚 皂角不蛀者,酥炙去皮子,兩挺 杏仁童便浸一晝夜,去皮尖控乾,蜜炒 (艹款)冬花 木香 天麻 半夏湯泡七次 熟地黃酒蒸焙 五味子各一兩 丁香半兩

右為細末,煉蜜為圓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圓,加至二十圓,食後生薑湯下。

太上混元丹 河車者,天地之先,陰陽之祖,乾坤之橐籥,鉛汞之匡廓,胚胎將兆,九九數足,我則載而成之,故謂之河車,歷驗篇中名曰混沌皮,蓋亦生天地陰陽之始,為七十二丹之首,高士垂慈,始開端緒。太上云:若欲長生,當修所生。人之所生,實資於此。所以成功靈應,非金石草木,夜露曉霜之比倫,修真之士,服之不輟,誠足以還本元,補益之道,得其真也。

紫河車一具,用少婦首生男子者良。臍帶全者,於東流水洗斷血脈,入麝香二錢在內,以綫縫定,用生絹包裹,懸胎於沙甕內,入無灰酒五升,慢火熬成膏 沉香別研 硃砂別研水飛,各一兩 蓯蓉酒浸 安息香酒熬去沙石 人參 乳香別研,各二兩 白茯苓去皮,三兩

右為細末,入河車膏子,和藥末,杵千百下,圓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圓,空心溫酒送下,沉香湯尤佳。詳此丹以紫河車為主,但佐使之藥太輕,無病人久服可以輕身延年,補損扶虛。乃若病重之人服之,卻宜用增添之法也。男子真陽氣衰,榮衛虛耗,腰背疼痛,自汗怔忡,痰多咳喘,夢遺白濁,潮熱心煩,腳膝無力,宜於內加:鹿茸酒蒸、川巴戟、鍾乳粉、陽起石火煅、附子炮去皮臍、黃芪各二兩,龍骨、鹿角鎊、桑寄生或以川續斷代、 紫菀各一兩。右依前法修製,和前藥末,杵和前膏子為圓,湯使如前,或沉香湯下。

經效阿膠圓 治勞嗽并嗽血唾血。

阿膠蛤粉炒 生地黃洗 山藥剉炒 卷柏葉 大薊根 五味子 鷄蘇各一兩 茯苓 人參 百部洗去心 遠志去心,甘草水煮 防風去蘆 麥門冬去心 柏子仁炒別研,各半兩

右為細末,煉蜜為圓如彈子大,每服一圓,細嚼,濃煎小麥湯或麥門冬湯咽下。

蓮心散 【 丹溪,下同】  治虛勞或大病後,心虛脾弱,盜汗遺精。

人參 白茯苓 蓮肉各二兩 白朮 甘草 白扁豆炒 薏苡仁炒 桔梗炒 乾葛炒 黃芪炒 桑皮 半夏麯 百合 乾薑炮 山藥炒 五味 木香 丁香 杏仁炒 白芷 神麯炒,各一兩 當歸半兩

右剉,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棗同煎,空心溫服。

黃芪鼈甲散 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煩熱,心悸盜汗,減食多渴,咳嗽有血。

桑皮 半夏 知母 赤芍藥 黃芪各三兩半 生地三兩 天門冬 鼈甲酢炙各五兩 紫菀 甘草各二兩半 秦艽 白茯苓 柴胡 地骨皮各三兩三錢 人參 肉桂 桔梗各二兩六錢半

右剉,每服三錢,水煎服。

清骨散 治男婦五心煩熱,欲成勞瘵。

北柴胡 乾生地黃各二兩 人參 防風 熟地黃 秦艽各一兩 薄荷七錢半 赤茯苓 胡黃連各半兩

右,每服四錢,水煎溫服。

石灰散 【 葛可久,下同】  治勞證嘔血咯血嗽血,先用此遏之。

大薊 小薊 柏葉 荷葉 茅根 茜根 大黃 山梔 牡丹皮 椶櫚灰

右等分燒灰存性,研細,用紙包,碗蓋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時,先以白藕搗碎絞汁,或蘿蔔搗絞汁亦可,磨真京墨半碗,調灰五錢,食後服。病輕用此立止,病重血出升斗者,如神之效。

又方

花蕊石燒過存性,研如粉

右用童子小便一盞,煎酢調末三錢,極甚者五錢,食後服。如男子病則和酒一半,婦人病則和酢一半,處調藥,立止,其瘀血化為黃水。服此藥後,其人必疏懈,其病體卻用後藥而補。

獨參湯 治勞證後以此補之。

人參一兩

右(口父)咀,水二鍾,棗五個煎,不拘時細細服之。

保和湯 治勞嗽肺燥成痿者,服之決效。

知母 貝母 天冬 麥冬 (艹款)冬花各三錢 天花粉 薏苡仁 杏仁炒,各二錢 五味子 粉草炙 兜鈴 紫菀 百合 桔梗各一錢 阿膠炒 當歸 生芐 紫蘇 薄荷各半錢

右以水煎,生薑三片入飴糖一匙,入藥內服之,每日三服,食後進,加減於後。一方無地黃,有百部。血盛,加蒲黃、茜根、藕節、大薊、茅花。痰盛,加南星、半夏、橘紅、茯苓、枳殼、枳實、(艹舌)蔞實炒。喘盛,加桑皮、陳皮、大腹皮、蘿蔔子、葶藶、蘇子。熱盛,加山梔子、炒黃連、黃芩、黃蘗、連翹。風盛,加防風、荊芥、金沸草、甘菊、細辛、香附。寒盛,加人參、芍藥、桂皮、五味、蠟片。

保真湯 治勞證體虛骨蒸,服之決補。

當歸 生芐 熟芐 黃芪 人參 白茯苓 赤茯苓 白朮 蓮心各半錢 天冬 麥冬 赤芍 知母 黃蘗炒 五味 白芍 柴胡 地骨 甘草 陳皮各二錢

右以水煎,生薑三片,棗一枚,食後服。驚悸,加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淋濁,加萆薢、台烏藥、猪苓、澤瀉。便濇,加木通、石葦、萹蓄。遺精,加龍骨、牡蠣、蓮鬚、蓮子。燥熱,加滑石、石膏、青蒿、鼈甲。盜汗,加浮麥子、炒牡蠣、黃芪、麻黃根。

太平丸 治勞證,咳嗽日久,肺痿肺壅,并宜噙服。

天門冬 麥門冬 知母 貝母 (艹款)冬花 杏仁各二錢 當歸 生地 阿膠蛤粉炒 黃連各一兩半 北蜜四兩 蒲黃 京墨 桔梗 薄荷各一兩 麝香少許

右為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食後濃煎薄荷湯,先灌嗽喉中,細嚼一丸,津唾送下,上床時再服一丸。如痰盛,先用飴糖拌消化丸一百丸送下,後即噙嚼此丸,仰面睡,從其流入肺竅。一方有熟地。

消化丸

白茯苓 青礞石煅黃金色 半夏 白礬枯 橘紅 牙皂火炙 南星各二兩 薄荷葉一兩 枳實 枳殼各一兩半

右為末,以神麯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上床時,飴糖拌吞,次噙嚼太平丸,二藥相攻,痰嗽掃迹除根。

潤肺膏

羊肺一具 白蜜二兩 柿霜 真酥 蛤粉 杏仁淨研,各一兩

右先將羊肺洗淨,次將五味入水攪粘,灌入肺中,白煮熟,如常服食。與前七藥相間服之亦佳。

取傳尸伏尸勞蟲法

天靈蓋十字解者,酥炙為末,三分 安息香 虎糞骨用酢炙,各半兩。人骨馬上,獸骨次之 鼈甲九肋大者,酢炙,一兩 桃仁去皮尖,二錢半 麝香另研 檳榔一錢 青蒿梢六兩 葱頭一百二十根 童便半碗 桃柳東南枝如箸大,每七條各七寸 豉三百粒 楓葉二十一片

右,先將青蒿、桃柳、楓葉、葱頭,用水二官升,煎半乾去渣,入天靈蓋、虎糞骨、鼈甲、安息香,童便煎取汁,去渣,約有四五合,將檳榔、麝香研勻,調作一服,早晨空腹服,以被蓋汗。恐汗內有細蟲,以白紙拭之,投火中,須臾必下。如有蟲,以大火焚之,棄流水中。所用藥,勿令病者知之。半月後,氣血復完,再進一服,依前法三次,無蟲乃止。以美飲食調理,其病自愈。此方必有阿魏半錢。

又方

青松一小握 石榴枝 桃枝 桑枝 柳枝 梅枝各七莖,長四寸

右用童便一升半,葱白七莖,去頭葉,煎及一半,去渣,別入安息香、阿魏各一分,煎至一鍾,濾去渣,調辰砂末半錢、檳榔末一分、麝香一字,分作二服調下,五更初一服,五更三点時一服。至巳牌後取下蟲,色紅者可治,青者不治。見有所下,即進稀粥飲,溫煖將息。不可食粉麪生冷毒物。合時須擇良日,不得令貓犬孝服穢惡婦人見之。

神人阿魏散 治骨蒸傳尸等,寒熱羸勞,困倦喘嗽。

阿魏三錢 青蒿一握,研 東北方桃枝一握,切 甘草如病人中指許大,男左女右,細剉

右以童便二升半,隔夜浸藥,明旦煎取一大升,空心溫服,分為三服,每次調入檳榔末三分,如人行十里,再進一服。男病女煎,女病男煎。合藥時,忌孝子孕婦病人及腥穢鷄犬等物。服後,忌油膩濕麵生冷硬物。服一二劑,即吐出蟲子,或瀉出,更不須服餘藥。若未吐利,即當盡服。病在上則吐,在下則利,皆出蟲如馬尾、人髮即愈。服藥後,覺五臟虛弱,魂魄不安,即以白茯苓湯補之。

白茯苓湯

白茯苓一錢 遠志去心 龍骨 防風各二錢 生地 麥冬去心,各四錢 甘草三分 人參 犀角末各五錢 大棗七枚

右,以水二大盞,煎作八合,分三服,溫服,如人行十里一服。仍避風寒。若覺未安,隔日更作一服。已上藥餌,須連服之。

犀角紫河車丸 治傳尸勞,三月必效。其餘勞證,只消數服。

紫河車一具,米泔浸一宿,洗淨焙乾 鼈甲酥炙 桔梗 胡黃連 白芍 大黃 敗鼓皮心酥炙 貝母去心 龍膽草 黃藥子 知母各二錢半 芒硝 犀角 蓬朮各一錢半 朱砂二錢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朱砂為衣,空心溫酒服三四十丸。

新定拯陰理勞湯 【 《必讀》,下同】  治陰虛火動,皮寒骨熱,食少痰多,咳嗽短氣,倦怠焦煩。

生地黃忌銅鐵器,薑汁酒炒透,二錢 歸身酒洗 麥冬去心 橘紅 丹皮各一錢 蓮子不去衣 苡仁各三錢 白芍藥酒炒,七分 北五味三分 人參六分 甘草炙,四分

水二鍾,棗一枚,煎一鍾,分二次,徐徐呷之。肺脈重按有力者,去人參;有血,加阿膠、童便;熱盛,加地骨皮;泄瀉,減歸、地,加山藥、茯苓;倦甚,用參三錢。咳者燥痰也,加貝母、桑皮。嗽者濕痰也,加半夏、茯苓。不寐,加棗仁,汗多亦用。此余自立之方,用治陰虛火熾,譬如溽暑伊鬱之時,而商飇颯然倏動,則炎歊如失矣。久服無敗胃之虞。

新定拯陽理勞湯 治勞傷氣耗,倦怠嬾言,動則喘乏,表熱,自汗心煩,遍身作痛。

黃芪酒炒,三錢 人參去蘆 白朮土炒,各二錢 桂心七分 當歸酒炒,一錢半 甘草酒炒,五分 陳皮去白,一錢 北五味打碎,四分

水二鍾,薑三片,棗二枚,煎一鍾服。如煩熱口乾,加生地;氣浮心亂,加丹參、棗仁;欬嗽,加麥門冬;挾濕,加茯苓、蒼朮;脈沉遲,加熟附子;脈數實,去桂加生地;胷悶,倍陳皮加桔梗;痰多,半夏、茯苓;泄瀉,升麻、柴胡;口渴,加乾葛。夏月去肉桂,冬月加乾薑。

白鳳膏 【 《良方》,下同】  治久勞積虛,欬嗽痰血,蒸熱困倦。

黑嘴白鴨一隻 大棗二升 參苓平胃散一升 陳煮酒一瓶

將鴨縛定,量病人飲酒多少,以酒盪溫,割開鴨个,滴血入酒飲之,直入肺經受補。將鴨去毛,於肋邊開一孔,取去腸雜拭淨,次將棗去核,每个中納參苓散,填滿鴨腹中,麻綫紥定,沙鍋內用火慢煨,將酒三次添入,以乾為度。但食其棗,參湯送之,取鴨肉搗丸服。

芎歸血餘散 治傳尸勞瘵,去鬼殺蟲。

室女頂門生髮一小團,皂角湯洗淨,酢浸一宿,晒乾,紙撚火燒存性 川芎五錢 當歸三錢 木香 桃仁去皮尖研,各二錢 安息香 雄黃各一錢 全蠍二枚 江上大鯉魚生取頭,酢炙

右為末,分四服,每服井水一大碗,淨室中煎七分,入紅硬降真香末五分,燒北斗符入藥。月初五更空心,向北仰天,呪曰:瘵神瘵神,害我生人,吾奉帝勑,服藥保身。急急如律令!呪五遍,面北服藥畢,南面吸生氣入口腹中,燒降香置床下,午時,又如前服藥。

北斗符式 勑□

用黃紙一方,新筆,淨水研透明硃砂,書此符。書時,念前北斗呪。

鼈甲生犀散 殺勞蟲,取下惡物。

天靈蓋一具,男者色不赤可用,女者色赤勿用,檀香煎湯候冷洗。呪曰:電公靈,雷公聖,逢傳尸,即須應。急急如律令!呪七遍訖,次用酥炙黃 桃仁去皮炒 安息香 檳榔各五錢 生鼈甲一枚,酢炙 虎長牙二枚,酢炙 生犀角 木香 降真香 甘遂 乾漆炒存性 阿魏酒浸研,各三錢 雷丸二錢 穿山甲取趾酢炙 全蠍三個 蚯蚓十條,生研和藥

右為末,每服五錢。先用豉心四十粒,東向桃、李、桑、梅小梢各二莖,長七寸,生藍青七葉,青蒿一小握,葱白連根洗五莖,石臼內同杵,用井水一碗半,煎取一盞,入童便一盞,內藥末,煎取七分,入麝一字,月初旬,五更空心溫服,即以被覆取汗。恐汗中有細蟲,軟帛拭之,即焚其帛。少時必瀉,以淨桶盛,急鉗取蟲,烈火焚之,并收入磁瓶中雄黃蓋之,以瓦油盞鐵綫紥定,泥固埋深山中絕人行處。

大補元煎 【 《景岳全書》,下同】  治男婦氣血大壞,精神失守,危劇等證。此回天贊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人參少則一二錢,多則一二兩 炙甘草一二錢 山藥炒 杜仲各二錢 山茱萸一錢,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熟地少則二三錢,多則二三兩 當歸若泄瀉者去之 枸杞各二三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左歸飲 此壯水之劑也。凡命門陰衰陽勝者,宜此方主之。

熟地黃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 茯苓一錢半 山茱萸一二錢,畏酸者少用之 炙甘草一錢 山藥 枸杞各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右歸飲 此益火之劑也。凡命門陽衰陰勝者,宜此方主之。

熟地用如前 山茱萸一錢 山藥 枸杞 杜仲薑製,各二錢 製附子一二三錢 肉桂 甘草炙,各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左歸丸 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榮衛,漸至衰弱,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原,或虛損傷陰,或遺淋不禁,或氣虛昏運,或眼花耳聾,或口燥舌乾,或腰痠腿軟,凡精髓內虧,津液枯涸等證,俱速宜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主之。

大懷熟地八兩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兩,精滑者不用 龜膠碎炒珠,無火者不必用 鹿膠碎炒珠 山藥炒 枸杞 山茱萸肉 菟絲子製,各四兩

右,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丸桐子大,每食前滾湯或淡鹽湯送下百餘丸。

右歸丸 治元陽不足,先天稟衰,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等證。

大懷熟地八兩 山茱萸微炒 當歸各三兩,便溏勿用 肉桂二兩,漸可加至四兩 山藥炒 枸杞微炒 鹿角膠炒珠 杜仲薑汁炒 

菟絲子製,各四兩 製附子自二兩漸加至五六兩

右,丸法如前,或丸如彈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滾白湯送下,其效尤速。

五福飲 凡五臟氣血虧損者,此能兼治之,足穪王道之最。

人參 熟地各隨宜 當歸二三錢 甘草一錢 白朮炒,一錢半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或加生薑三五片。

一陰煎 此治水虧火勝之劑。凡腎水真陰虛損,而脈證多陽,虛火發熱,及陰虛動血等證,宜用此加減主之。

生地 芍藥 麥冬 丹參各二錢 甘草一錢 熟地三五錢 牛膝一錢半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加减一陰煎 治證如前而火之甚者,宜用此方。

生地 芍藥 麥冬各二錢 熟地三五錢 炙甘草五七分 知母 地骨皮各一錢

水二鍾,煎服。

二陰煎 此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

生地 麥冬各二三錢 棗仁二錢 元參 茯苓 木通各一錢半 甘草一錢 黃連一二錢

水二鍾,加燈草二十根,竹葉亦可,煎七分,食遠服。

三陰煎 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及營虛失血等證。

當歸二三錢 熟地黃三五錢 炙甘草一錢 芍藥酒炒 棗仁各二錢 人參隨宜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四陰煎 此保肺清金之劑,治陰虛勞損,相火熾盛,津枯煩渴,欬嗽吐衄多熱等證。

生地二三錢 茯苓一錢半 生甘草一錢 麥冬 白芍藥 百合 沙參各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五陰煎 治真陰虧損,脾虛失血等證。

熟地五七錢或一兩 扁豆炒,二三錢 山藥炒 芍藥炒黃,各二錢 茯苓一錢半 人參隨宜 五味子二十粒 白朮炒 甘草炙,各一二錢

水二鍾,加蓮肉去心二十粒,煎服。

大營煎 治真陰精血虧損,或氣血虛寒,心腹疼痛等證。

當歸二三錢或五錢 熟地三五七錢 枸杞 杜仲各二錢 牛膝一錢半 桂 炙草各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小營煎 治血少陰虛,此性味平和之方也。

熟地二三錢 當歸 芍藥酒炒 山藥炒 枸杞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贊化血餘丹 此藥大補氣血。

血餘 熟地蒸搗,各八兩 枸杞 鹿角膠炒珠 當歸 菟絲子製 杜仲鹽水炒 小茴香略炒 巴戟肉酒浸剝炒乾 茯苓乳拌蒸熟 胡桃肉 何首烏用小黑豆汁拌蒸七次,如無黑豆,或人乳牛乳拌蒸 蓯蓉酒洗去鱗甲,各四兩 人參隨便

右,煉蜜丸服,每食前用滾白湯送下二三錢許。

金水六君煎 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

熟地三五錢 當歸 半夏 茯苓各二錢 陳皮一錢半 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生薑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遠溫服。

保陰煎 治一切陰虛內熱動血等證。

生地 熟地 芍藥各二錢 山藥 川續斷 黃芩 黃蘗各一錢半 生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四味回陽飲 治元陽虛脫,危在頃刻者。

人參一二兩 製附子 炮乾薑各二三錢 炙甘草一二錢

水二鍾,武火煎七八分溫服,徐徐飲之。

六味回陽飲 治陰陽將脫等證。

人參一二兩或數錢 炙甘草一錢 製附子 炮乾薑各二三錢 歸身三錢,如泄瀉及血動者,冬朮代,多多益善 熟地五錢或一兩

水二鍾,武火煎七八分,溫服。

理陰煎 治脾腎中虛等證。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 炙甘草一二錢 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 乾薑炒黃色,一二三錢 或加肉桂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八分熱服。

溫胃飲 治中寒嘔吐,吞酸泄瀉,不思飲食等證。

人參一二三錢或一兩 白朮炒,一二錢或一兩 扁豆炒,二錢 乾薑炒焦,一二三錢 炙草一錢 當歸一二錢,滑泄者勿用 陳皮一錢或不用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鎮陰煎 治陰虛於下,格陽於上,真陽失守等證。

熟地一二兩 炙甘草一錢 澤瀉一錢半 川牛膝二錢 製附子五七分或一二三錢 肉桂一二錢

水二鍾,速煎服。

六氣煎 治男婦陽氣虛寒等證。

黃芪炙 肉桂 人參 白朮 當歸 炙甘草

右咀,水煎服。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三百七

 虛勞門

  單方

百草頭上秋露,八月朔日收取,磨墨點膏肓穴,治勞瘵,謂之天灸。 【 《外臺秘要》,下同】

骨蒸發熱:雄黃一兩,入小便一升,研如粉,乃取黃理石一枚,方圓一尺者,炭火燒之,三食頃,淋濃汁於石上,置薄氈於上,患人脫衣坐之,衣被圍住,勿令泄氣,三五度瘥。

肺勞欬嗽:雌黃一兩,入瓦盒內,不固濟,坐地上,以土培之,厚二寸,以炭一斤,簇定頂,火煅三分去一,退火出毒為末,糖酥和丸粟米大,每日空心杏仁湯下三丸。 【 《斗門方》】

骨蒸勞病,外寒內熱,附骨而蒸也,其根在五臟六腑之中,必因患後得之。骨肉日消,飲食無味,或皮燥而無光,蒸盛之時,四肢漸細,足趺腫起。石膏十兩研如乳粉,水和服方寸匕,日再,以身涼為度。 【 《外臺秘要》】

李補闕服乳法:主五勞七傷,欬逆上氣。治寒嗽,通音聲,明目益精,安五臟,通百節,利九竅,下乳汁,益氣補虛損,療腳弱疼冷,下焦傷竭,強陰。久服延年益壽不老,令人有子。取韶州鍾乳,無問厚薄,但顏色明淨光澤者,即堪入鍊,惟黃赤二色不任用。置於金銀器中,大鐺著水沉器煮之,令如魚眼沸,水減即添,乳少三日三夜,乳多七日七夜,候乾,色變黃白即熟,如疑生,更煮,滿十日最佳。取出去水,更以清水煮半日,其水色清不變即止,乳無毒矣。入瓷鉢中,玉槌著水研之,覺乾濇即添水,常令如稀米泔狀。研至四五日揩之,光膩如書中白魚,便以水洗之,不隨水落者即熟,落者更研。乃澄取暴乾,每用一錢半,溫酒空服調下,兼和丸散用。其煮乳黃濁水切勿服,服之損人咽喉傷肺,令人頭痛或下利不止。其有犯者,但食猪肉解之。 【 《千金方》】

鍾乳煎:治風虛勞損,腰腳無力,補益強壯。用鍾乳粉鍊成者三兩,以夾練袋盛之,牛乳一大升,煎減三之一,去袋飲乳,分二服,日一作。不吐不利,虛冷人微溏無苦。一袋可煮三十度,即力盡,別作袋。每煎訖,酒濯淨令通氣,其滓和面,喂鷄,生子食之。此崔尚書方也。 【 《千金翼》,下同】

補益勞損:用白石英末三斤,和黑豆,與十歲以上生犢(牛孛)牛食,每日與一兩,七日取牛乳,或熱服一升,或作粥食。其糞種菜食。百無所忌。潤臟腑,澤肌肉,令人壯健。

一切勞嗽胷膈痞滿:焚香透膈散,用鵝管石、雄黃、佛耳草、(艹款)冬花等分為末,每用一錢,安香爐上焚之,以筒吸煙入喉中,日二次。 【 《宣明方》】

元氣虛寒,精滑不禁,大腸溏泄,手足厥冷:陽起石煅研,鍾乳粉各等分,酒煮附子末,同麵糊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服五十九,以愈為度。 【 《濟生方》】

虛勞骨蒸熱病:芒硝研末,水服方寸匕,日二,神良。 【 《千金方》】

勞瘵有蟲:硼砂、硇砂、兔屎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生甘草一分,新水一鍾,揉汁送下。自朔至望,五更時,令病人勿言服之。 【 《乾坤秘韞》】

男子婦人諸虛不足,煩悸焦渴,面色萎黃,不能飲食,或先渴而後發瘡癤,或先癰疽而後發渴,並宜常服此藥,平補氣血,安和臟腑,終身可免癰疽之疾。用綿黃芪箭簳者,去蘆六兩,一半生焙,一半以鹽水潤濕,飯上蒸三次,焙剉粉;甘草一兩,一半生用,一半炙黃為末。每服二錢,白湯點服。早晨日午各一服,亦可煎服。名黃芪六一湯。 【 《外科精要》】

脾胃虛弱,不思飲食:生薑半斤取汁,白蜜十兩,人參末四兩,銀鍋煎成膏,每米飲調服一匙。 【 《普濟方》】

陽虛氣喘,自汗盜汗,氣短頭運:人參五錢,熟附子一兩,分作四帖,每帖以生薑十片,流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溫服。 【 《濟生方》】

補益勞傷精敗面黑:用蓯蓉四兩,水煮令爛,細切,研精羊肉分為四度,下五味,以米煮粥,空心食。 【 《藥性論》】

參朮膏:治一切脾胃虛損,益元氣。白朮一斤,人參四兩,切片,以流水十五碗,浸一夜,桑柴文武火煎,取濃汁熬膏,入煉蜜收之,每以白湯点服。 【 《集簡方》】

腹中虛冷,不能飲食,食輒不消,羸弱生病:朮二斤,麯一斤,炒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日三服。大冷加乾薑三兩,腹痛加當歸三兩,羸弱加甘草二兩。 【 《肘後方》】

骨節積熱,漸漸黃瘦:黃連四分切,以童子小便五大合浸經宿,微煎三四沸,去滓,分作二服。 【 《廣利方》】

虛勞發熱:柴胡、人參等分,每服三錢,薑棗同水煎服。 【 《澹寮方》】

勞瘵熏法:甘松六兩、元參一斤為末,每日焚之。 【 《良方》】

胃弱嘔逆不食:用草豆蔻仁二枚,高良薑半兩,水一盞,煮取汁,入生薑汁半合,和白麵作撥刀,以羊肉臛汁煮熟,空心食之。 【 《普濟方》】

男女五勞七傷,下元久冷,一切風病,四肢疼痛,駐顏壯氣,烏髭鬚:補骨脂一斤,酒浸一宿,曬乾,卻用烏油蔴一升和炒,令麻子聲絕簸去,只取補骨脂為末,酢煮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 【 《經驗方》】

冷勞久病:茅香花、艾葉四兩,燒存性研末,粟米飯丸梧子大,初以蛇牀子湯,下二十丸至三十丸,微吐不妨。後用棗湯下,立效。 【 《聖濟總錄》】

男婦勞瘦:青蒿細剉,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取一升,去滓入器中煎成膏,丸如梧子大,每空心及臥時,溫酒吞下二十丸。 【 《斗門方》】

虛勞寒熱,肢體倦疼,不拘男婦:八九月青蒿成實時采之,去枝梗,以童子小便浸三日,曬乾為末,每服二錢,烏梅一个,煎湯服。 【 《靈苑方》】

骨蒸鬼氣:童子小便五大斗澄清,青蒿五斗,八九月揀帶子者最好,細剉相和,納大釜中,以猛火煎取三大斗,去滓溉釜令淨,再以微火煎可二大斗,入猪膽一枚,同煎一大斗半,去火待冷,以瓷器盛之。每欲服時,取甘草二三兩炙熟為末,以煎和搗千杵為丸,空腹粥飲下二十丸,漸增至三十丸止。 【 《海上方》】

骨蒸煩熱:青蒿一握,猪膽汁一枚,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炒,以童子小便一大盞,煎五分,空心溫服。 【 《十便良方》】

男女虛損,或大病後,或積勞後,四體沉滯,骨肉酸痛,呼吸少氣,或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咽乾唇燥,或飲食無味,多臥少起,久者積年,輕者百日,漸至瘦削:用生地黃二斤,麵一斤,搗爛炒乾為末,每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忌如法。 【 《肘後方》】

虛勞困乏:地黃一石,取汁,酒三斗攪勻,煎膏服。 【 《必效方》】

骨蒸勞熱,張文仲方:用生地一升,搗三度,絞盡,分再服。若利即減之,以涼為度。 【 《外臺秘要》】

勞氣欲絕:麥門冬一兩,甘草炙二兩,粳米半合,棗二枚,竹葉十五片,水二升,煎一升,分三服。 【 《活人書》】

虛勞客熱:麥門冬煎湯頻飲。 【 《本草衍義》】

骨蒸積熱,漸漸黃瘦:大黃四分,以童子小便五六合,煎取四合,去滓,空心分為二服,如人行五里,再服。 【 《廣利方》】

傳尸勞瘵:王瓜焙為末,每酒服一錢。 【 《十藥神書》】

補益虛損,極益房勞:用蘿摩四兩,枸杞根皮、五味子、柏子仁、酸棗仁、乾地黃,各三兩為末,每服方寸匕,酒下,日三服。 【 《千金方》】

肝勞生蟲,眼中赤脈:吳茱萸根為末一兩半,粳米半合,鷄子白三個,化蠟一兩半,和丸小豆大,每米湯下三十丸,當取蟲下。 【 《千金方》】

羊汁粥,鷄汁粥,並治勞損。

牛乳粥補虛羸。

鹿角膠入粥食,助元陽,治諸虛。

胃虛不剋:神麯半斤,麥芽五升,杏仁一升,各炒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食後嚼化一丸。 【 《普濟方》】

飽食便臥,得穀勞病,令人四肢煩重,默默欲臥,食畢輒甚:用大麥糵一升,椒一兩,并炒,乾薑三兩搗末,每服方寸匕,白湯下,日三。 【 《肘後方》】

人參酒:補中益氣,通治諸虛。用人參末同麯米釀酒,或袋盛浸酒煮飲。

茯苓酒:治頭風虛眩,煖腰膝,主五勞七傷。用茯苓粉同麯米釀酒飲之。

脾胃虛冷,不下食,積久羸弱成瘵者:用溫州白乾薑,漿水煮透,取出焙乾搗末,陳廩米煮粥飲,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其效如神。 【 《圖經》】

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易傷難化,無力肌瘦:用乾薑頻研四兩,以白鍚切塊,水浴過,入鐵銚鎔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三十丸。 【 《十便良方》】

虛勞不眠:乾薑為末,湯服三錢,取微汗出。 【 《千金方》】

益顏色,補下焦虛冷,小便頻數,瘦損無力:用薯蕷於沙盆中研細,入銚中,以酒一大匙熬令香,旋添酒一盞,攪令勻,空心飲之,每旦一服。 【 《聖惠方》】

萬病丸:治男婦五勞七傷一切諸疾。杏仁一斗二升,童子小便煮七次,以蜜四兩拌勻,再以童便五升於碗內重蒸,取出,日晒夜露數日,任意嚼食,即愈。

傳尸鬼氣,欬嗽痃癖,注氣,血氣不通,日漸消瘦:桃仁一兩,去皮尖研,水一升半,煮汁,入米作粥,空心食之。

虛冷短氣:川椒三兩,去目并合口者,以生絹袋盛,浸無灰酒五升中,三日,隨性飲之。

腹內虛冷:用生椒擇去不折者四十粒,以漿水浸一宿,令合口,空心新汲水吞下。久服暖臟腑,駐顏黑髮明目,令人思飲食。 【 《斗門方》】

傳尸勞疰,最殺勞蟲:用真川椒紅色者去子及合口,以黃草紙二重隔之,炒出汗,取放地上,以砂盆蓋定,以火灰密遮四旁,約一時許,為細末去殼,以老酒浸,白糕和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前鹽湯下,服至一斤,其疾自愈。 【 《三因方》】

骨蒸作熱:桃仁一百二十枚,留尖,去皮及雙仁,杵為丸,平旦井華水頓服之,令盡量飲酒至醉,仍須任意吃水,隔日一劑,百日不得食肉。 【 《外臺秘要》】

脾胃虛弱,胷膈不快,不進飲食:用蓽澄茄為末,薑汁打神麯糊丸梧子大,每薑湯下七十丸,日二服。 【 《濟生方》】

脾勞發熱,有蟲在脾中為病,令人好嘔者:東行茱萸根大者一尺,大春子八升,橘皮二兩,三物(口父)咀,以酒一斗,浸一宿,微火薄煖之,絞去渣。平旦空腹服一升,取蟲下,或死,或半爛,或下黃汁。凡作藥時,切忌言語。 【 《刪繁方》】

補虛益損:水芝丹。用蓮實半升,酒浸二宿,以牙猪肚一個,洗淨,入蓮在內,縫定,煮熟取出,晒乾為末,煮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溫酒送下。 【 《醫學發明》】

補益虛弱:用烏雄鷄一隻,治淨,五味煮極爛,食。生即反損人。或五味醃炙食,亦良。

男女因積虛或大病後,虛損沉困,酸疼盜汗,少氣喘惙,或小腹拘急,心悸胃弱,多臥少起,漸至瘦削,若年深五臟氣竭,難治也。用烏雌鷄一頭,治如食法,以生地黃一斤切,飴糖一升納腹內,縛定,銅器貯,於瓶中蒸五升米,熟取出,食肉飲汁,勿用鹽,一月一作,神效。 【 姚生坦方】

脾胃弱乏,人痿黃瘦:黃雌鷄肉五兩,白麵七兩,切肉作餛飩,下五味煮熟,空心食之,日一作,益顏色,補臟腑。 【 《壽親》】

虛勞瘵疾:烏鴉一隻絞死,去毛腸,入人參片、花椒各五錢,縫合水煮熟食,以湯下。鴉骨參椒焙研,棗肉丸服。 【 《食療》】

心氣虛損:猪腰子一枚,水二碗?煮至一碗半,切碎,入人參、當歸各半兩,煮至八分,吃腰子,以汁送下。未盡者,同滓作丸服。 【 《百一選方》】

傳尸勞瘵:猪腰子一對,童子小便二盞,無灰酒一盞,新瓷瓶盛之,泥封炭火溫養,自戌至子時止,待五更初溫熟取開,飲酒食腰子,病篤者只一月效。平日瘦怯者,亦可用之。蓋以血養血,絕勝金石草木之藥也。 【 《經驗方》】

補益虛羸:用猪肚一具,入人參五兩,蜀椒一兩,葱白七個,粳米半升在內,密縫煮熟食。 【 《千金翼》,下同】

補益虛寒:精羊肉一斤,碎白石英三兩,以肉包之,外用荷葉裹定,於一石米中蒸熟,取石英和葱薑作小餛飩子,每日空腹,以冷漿水吞一百枚,甚補益。

骨蒸久冷:羊肉一斤,山藥一斤,各爛煮,研如泥,下米煮粥食之。 【 《飲膳正要》】

骨蒸傳尸:用羊肉一拳大煮熟,皂莢一尺炙,以無灰酒一升,銅鐺內煮三五沸,去滓,入黑錫一兩,令病人先啜肉汁,乃服一合,當吐蟲如馬尾為效。 【 《外臺秘要》】

五勞七傷:白羊頭蹄一具淨治,更以稻草燒煙,熏令黃色,水煮半熟,納胡椒、蓽茇、乾薑各一兩,葱、豉各一升,再煮去藥,日食一具,七日即愈。 【 《千金方》,下同】

虛勞口乾:《千金》用羊脂一鷄子大,醇酒半升,棗七枚,漬七日,食立愈。《外臺》用羊脂鷄子大,納半斤酢中一宿,絞汁含之。

五勞七傷,陽虛無力:經驗用羊腎一對,去脂切,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夕,去皮和作羹,下葱鹽五味食。 【 《經驗方》】

陽氣衰敗,腰腳疼痛,五勞七傷:用羊腎三對,羊肉半斤,葱白一莖,枸杞葉一斤,同五味煮成汁,下米作粥、食之。 【 《正要》】

虛損勞傷:羊腎一枚,米一升,水一斗,煮九升服,日三。 【 《肘後方》】

久病虛羸,不生肌肉,水氣在脅下,不能飲食,四肢煩熱者:用羊腎一枚,白朮一升切,水二斗,煮九升,分九服,日三,不過三劑瘥。 【 張文仲方】

老人虛弱:白羊脊骨一具,剉碎,水煮取汁,枸杞根剉一斗,水五斗煮汁一斗五升,合汁同骨煮至五升,去骨瓷盒盛之,每以二合和溫酒一盞調服。 【 《多能鄙事》】

虛勞瘦弱:用羊脛骨四十枚,以水一升,熬減大半,去滓及油,待凝任食。 【 《正要》】

骨蒸發熱:多取諸朽骨洗淨,上氣釜煮,入桃柳枝各五斗,煮枯再入棘針三斗,煮減半去滓,以酢漿水和之,煮三五沸,令患者正坐散髮,以湯從頂淋之,惟熱為佳。若心悶可少進冷粥,當得大汗,出惡氣,汗乾乃粉身食豉粥。 【 《拾遺》】

五勞七傷:用乾漆、柏子仁、山茱萸、酸棗仁各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七丸,溫酒下,日二服。 【 《千金方》】

卒熱勞疾:皂莢續成一尺,以土酥一大兩,微塗緩炙,酥盡搗篩,蜜丸梧子大,每日空腹飲下十五丸,漸增至二十丸,重者不過兩劑愈。 【 《海上方》】

急勞煩熱體瘦:三皂丸。用皂莢、皂莢樹皮、皂莢刺各一斤,同燒灰,以水三斗淋汁,再淋,如此三五度,煎之,候少凝,入麝香末一分,以童子小便浸,蒸餅丸小豆大,每空心溫水下七丸。 【 《聖惠方》】

脾胃虛弱,不思飲食,食下不化,病似翻胃噎膈:清明日,取柳枝一大把熬湯,煮小米作飯,洒麵滾成珠子,晒乾,袋懸風處,每用滾水隨意下米,米沉住火少時,米浮取看,無硬心則熟,可頓食之。久則麵散不粘矣。名曰絡索米。 【 《簡便方》】

膽虛不眠,心多驚悸:用酸棗仁一兩,炒香搗為散,每服二錢,竹葉湯調下。《和劑局方》加人參一兩、辰砂半兩、乳香二錢半,煉蜜丸服。

虛損百病,久服髮白再黑,返老還童:用女貞實十月上巳日收,陰乾,用時以酒浸一日,蒸透晒乾一斤四兩;旱蓮草五月收,陰乾十兩為末;桑葚子三月收,陰乾十兩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淡鹽湯下。若四月收桑葚搗汁和藥,七月收旱蓮搗汁和藥,即不用蜜矣。 【 《簡便方》】

骨蒸不眠心煩:用酸棗仁一兩,水二盞,研絞取汁,下粳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黃汁一合再煮勻食。 【 《聖惠方》】

虛勞不足:五加皮、枸杞根白皮各一斗,水一石五斗,煮汁七斗,分取四斗,浸麯一斗,以三斗拌飯,如常釀酒法,待熟任飲。 【 《千金方》,下同】

五勞七傷:五月五日採五加莖,七月七日採葉,九月九日取根,治下篩,每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久服去風勞。

虛勞客熱:枸杞根為末,白湯調服,有痼疾勿服。 【 《千金方》】

熱勞如燎:地骨皮二兩,柴胡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麥門冬湯下。 【 《聖濟總錄》】

虛勞苦渴,骨節煩熱或寒:用枸杞根白皮切五升,麥門冬三升,小麥二升,水二斗,煮至麥熟去滓,每服一升,口渴即飲。 【 《千金方》】

五勞七傷,庶事衰弱:枸杞半斤切,粳米二合,豉汁和煮作粥,日日食之,良。 【 《經驗方》】

久勞欬嗽,吐臭痰者:尋水邊蛇吞青鼃未嚥者,連蛇打死,黃泥固濟,煅研,空心酒服一二錢,至效。忌生冷五七日,永不發也。 【 《秘韞方》】

骨蒸勞瘦:用鰻鱺二斤治淨,酒二盞煮熟,入鹽酢食之。 【 《聖惠方》】

脾胃虛弱,惡心不欲飲食:虎肉半斤切,以葱椒醬調炙熟,空心冷食。 【 《養老方》】

骨虛勞極,面腫垢黑,脊痛不能久立,血氣衰憊,髮落齒枯,甚則喜唾:用鹿角二兩,牛膝酒浸焙一兩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酒下。 【 《濟生方》】

補益虛羸:鹿骨煎。用鹿骨一具,枸杞根二升,各以水一斗,煎汁五升,和勻共煎五升,日二服。 【 《千金方》】

勞瘵失血:田龜煮取肉和葱椒醬油煮食,補陰降火,治虛勞,失血咯血,欬嗽寒熱,累用經驗。 【 《食療》】

骨蒸欬嗽潮熱:團魚丸。用團魚一個,柴胡、前胡、貝母、知母、杏仁各五錢,同煮待熟,去骨甲裙再煮,食肉飲汁。將藥焙研為末,仍以骨甲裙煮汁,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黃芪湯下三十丸,日二服。服盡,仍治參芪藥調之。 【 《奇效方》】

骨蒸熱勞:取人屎乾者,燒令外黑,納水中澄清每旦服一小升,薄晚服童便一小升,以瘥為度。既常服,可就作坑燒屎三升,夜以水三升漬之,稍稍減服。此方神妙,非其人莫浪傳之。 【 《外臺秘要》】

骨蒸發熱:三歲童便五升,煎取一升,以蜜三匙和之,每服二碗,半日更服。此後常取自己小便服之,輕者二十日,重者五十日瘥。二十日後,當有蟲如蜒蚰在身常出,十步內聞病人小便臭者瘥也。台州丹仙觀道士張,病此自服,神驗。 【 《必效方》】

男婦怯證:男用童女便,女用童男便,斬頭去尾,日進二次,乾燒餅壓之,月餘全愈。 【 《聖惠方》】

虛損勞瘵:德生丹。用無病婦人乳三酒盃,將磁碟晒極熱,置乳於中,次入麝香末少許,木香末二分,調勻服,後飲濃茶三酒盃,如前晒碟盛人乳,並人胞末一具調服。服畢面膝俱赤,如醉思睡,只以白粥少少養之。 【 《集簡方》】

接命丹:治男婦氣血衰弱,痰火上升虛損之證。用人乳二盃,香甜白者為佳,以好梨汁一盃和勻,銀石器內頓滾,每日五更一服。能消痰補虛,生血延壽,此乃以人補人,其妙無加。 【 《眾妙方》】

天靈蓋散:追取勞蟲。天靈蓋二指大,以檀香煎湯洗過酥炙,一氣呪七通云:雷公神,電母聖,逢傳尸,便須定。急急如律令!尖檳榔五枚,阿魏二分,麝香三分,辰砂一分,安息香三分,甘遂三分,為末,每服三錢,用童便四升,入銀石器內,以葱白薤白各二七莖,青蒿二握,桃枝甘草各二莖五寸長者,柳枝、桑枝、酸榴枝各二莖七寸長,同煎至一升,分作二次,五更初調服前藥。一服蟲不下,約人行十里,又進一服。天明再進,取下蟲物,名狀不一,急擒入油鐺煎之。其蟲嘴青赤黃色可治,黑白色難治。然亦可斷傳染之患。凡修合先須齋戒於遠處淨室,勿令病人聞藥氣,及鷄犬貓畜孝子婦人一切污穢之物見之。蟲下後,以白粥補之。數日之後,夢人哭泣相別,是其驗也。 【 《上清紫庭仙方》】

五勞七傷,吐血虛瘦:用初生胞衣長流水中,洗去惡血,待清汁出乃止,以酒煮爛,搗如泥,入白茯神末,和丸梧子大,每米飲下百丸。忌鐵器。 【 《集驗方》】

虛損骨蒸:用天靈蓋如梳大炙黃,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起死神方也。 【 《千金方》】

又方:人頭骨炙三兩,麝香十兩為末,搗千杵,丸梧子大,每服七丸,飲下,日再服。若胷前有青脈出者,以針刺看血色,未黑者,七日瘥。 【 《備急方》】

白鳳膏:葛可久云:治久虛發熱欬嗽吐痰欬血,火乘金位者,用黑嘴白鴨一隻,取血,入溫酒量飲,使直入肺經以潤補之。將鴨乾撏去毛,脅下開竅,去腸拭淨,入大棗肉二升,參苓平胃散末一升,縛定,用沙甕一?,置鴨在內,以炭火慢煨,將陳酒一瓶,作三次入之,酒乾為度。取起,食鴨及棗,頻作取愈。 【 《十藥神書》】

虛勞不眠:酸棗仁、榆葉等分為末,蜜丸如梧子,每服十五丸,日再。 【 《千金方》,下同】

補虛羸:九月十日,取生濕枸杞子一升,清酒六升,煮五六沸,取出細研濾汁,令其子極淨,曝令乾,搗末和前汁,微火煎,令可丸,酒服二方寸匕,日二,加至三匕,名枸杞煎,亦可丸,服三十丸。

又方:杏仁三升,內湯中去皮尖兩仁,熟搗水研,取七八升汁,以鐵釜置煻火上,取羊脂四斤,就釜內磨消,內杏仁汁溫之。四五日,色如金狀,餌如彈子,日三服。百日肥白易容,人不能識。名夏姬杏仁煎。

又方:豉一升,蒸三遍,薤白一斤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小取汗。

又方:不中水猪肪,煎取一升,內葱白一握,煎令黃,出內盆中。平旦空腹服訖,暖覆,臥至晡時,食白粥,粥不得稀,過三日服補藥。方用羊肝一具,羊脊膂肉一條,麯末半斤,枸杞根十斤,以水三斗,煮枸杞取一斗,去滓,細切肝等內汁中煮,著葱豉鹽如羹法合煎,看如稠餹,即好食之,七日。禁如藥法。

傳尸伏尸皆有蟲,令病人仰手掌,以帛覆其上,燒乳香熏其手背良久,手背上出毛長寸許,白而黃者可治,紅者稍難,青黑者即死,最驗。若熏良久無毛者,即非此證,屬勞瘵虛損,宜用參芪溫補之藥。 【 《綱目》,下同】

尸疰鬼疰:用桃仁五十枚研,以水煮取四升,作一服盡,當吐。如病不盡,二三日再服。

  針灸

《素問》曰:肝虛,則目(目巟)(目巟)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

心虛,則胷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脾虛則腹滿腸鳴飱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

腎虛則胷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

《靈樞經》曰:三焦并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補足外踝下留之。

下虛則厥,上虛則眩。虛者引而留之。

刺有五奪: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薪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

《千金方》曰:左手關上陰絕者,無肝脈也。若癃遺溺難言,脅下有邪氣,善吐,刺足少陽治陽。

肝虛目不明,灸肝腧二百壯。

左手關上陽絕者,無膽脈也。若膝疼,口中苦,眯目善畏,如見鬼,多驚少力,刺足厥陰治陰。在足大指間,或刺三毛中。

膽虛,灸三陰交各二十壯,穴在內踝上一尺。

左手關前寸口陰絕者,無心脈也。若心下熱痛,掌中熱,時時善嘔,口中傷爛,刺手少陽治陽。

左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小腸脈也。若臍痺,小腹中有疝瘕,王月即冷上搶心,刺手心主治陰。心主在掌後橫文中入一分。

右手關上陰絕者,無脾脈也。若少氣下利,腹滿身重,四肢不欲動,善嘔,刺足陽明治陽。

右手關上陽絕者,無胃脈也。若吞酸頭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陰治陰。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

右手關前寸口陰絕者,無肺脈也。若短氣欬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陽明治陽。

肺風氣痿絕,四肢滿脹,喘逆胷滿,灸肺腧各二壯。肺腧對乳,引繩度之,在第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右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大腸脈也。若少氣,心下有水氣,立秋節即欬,刺手太陰治陰。在魚際間。

左手關後尺中陰絕者,無腎脈也。若足下熱,兩髀裏急,精氣竭少,勞倦所致,刺足太陽治陽。

右手關後尺中陰絕者,無腎脈也。若足逆冷,上搶胷痛,夢入水,見鬼善魘寐,黑色物來掩人上,刺足太陽治陽。

腎氣虛寒,灸腎腧百壯。對臍兩邊,向後俠脊相去各一寸五分。

左手關後尺中陽絕者,無膀胱脈也。病若逆冷,婦人月水不調,王月則閉,男子失精,尿有餘瀝,刺足少陰經治陰。在足內踝下動脈是也。

右手關後尺中陽絕者,無子戶脈也。病若足逆寒絕產帶下無子,陰中寒,刺足少陰經治陰。

膏肓腧無所不治,主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欬逆,狂惑忘誤。取穴法: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物令臂得動搖,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依胛骨之裏肋間空,去胛骨容側指許,摩骨肉之表,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胷戶中,灸兩胛中各一處,至六百壯,多至千壯,當覺氣下礱礱然如流水狀,亦當有所下出。若無停痰宿疾,則無所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前,求取穴灸之也。求穴大較,以右手從右[右:原作「左」,據《千金》卷三十針灸下改。]肩上,拄指頭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正坐,當伸兩臂者,亦可伏衣襆上,伸兩臂,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離,不爾,胛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襆,當令大小常定,不爾,則失其穴也。此灸訖後,令人陽氣康盛。當消息以自補養,取身體平復。其穴近第五椎,相准望取之。

《濟生方》曰:崔丞相灸勞法,《外臺秘要》崔相家傳方,及王寶臣經驗方,悉編載,然皆差誤。毘陵郡有石刻最詳,予取諸本參校成此一書,比古方極為委曲,依此治人,未嘗不驗,往往一灸而愈。予在宜城久病虛羸,亦用此而愈。取穴法:先兩穴。令患人平身正立,取一細繩蠟之,勿令展縮,順腳底貼肉堅踏之,男左女右,其繩前頭與大拇指端齊,後頭令當腳根中心,向後引繩,循腳肚貼肉,直上至曲(月秋)中大橫紋截斷;又令患人解髮分兩邊,令見頭縫,自顖門平分至腦後,乃平身正坐,取向所截一頭,令與鼻端齊,引繩向上,正循頭縫至腦後貼肉垂下,循脊骨引繩向下至繩盡處,當脊骨以墨點記之 【 墨点不是灸處。】 又取一繩子,令患人合口,將繩子按於口上,兩頭至吻;卻勾起繩子中心,至鼻柱根下如△,此便齊兩吻截斷;將此繩展令直,於前來脊骨上墨点處,橫量取平,勿令高下;繩子先中摺,當中以墨記之;卻展開繩子橫量,以繩子上墨点,正壓脊骨上墨点為正,兩頭取平,勿令高下,於繩子兩頭以白圈記,白圈是灸穴。

以上是第一次點二穴。

次二穴,令其人平身正坐,稍縮臂膊,取一繩繞項,向前雙垂與鳩尾齊。鳩尾是心岐骨,人有無心岐骨者,至雙胷前兩岐骨下量取一寸,即是鳩尾也。即雙截斷,卻背翻繩頭向項後,以繩子中停取心,正令當喉嚨結骨上,其繩兩頭夾項雙垂,循脊骨以墨點記之。 【 墨點不是灸處。】 又取一繩子,令其人合口橫量,齊兩吻截斷,還於脊骨上,以墨點橫量如法,繩子兩頭以白圈記之,白圈處是灸穴。

以上是第二次點穴。通前共四穴。同時灸,日別各七壯至二七壯。累灸至一百壯,或一百五十壯為妙。候瘡欲差,又依後法灸二穴。

又次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繩子,於第二次雙繩頭盡處墨點上,當脊骨直上下豎點,令繩中停中心在墨點上,於上下繩盡頭,以白圈兩穴,白圈是灸穴。

以上是第三次點兩穴,謂之四花。灸兩穴各百壯。三次共六穴,各取離日量度訖,即下火,惟須三月三日艾最佳。疾差,百日內慎飲食房室,安心靜處將息。若一月後覺未差,復初穴上再灸。

《丹溪心法》曰: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則陰長故也。

《醫學綱目》曰:體熱勞嗽,取魄戶瀉之。

五勞羸瘦,取足三里。

骨蒸,熱不可治者,或前板齒乾燥,取大椎。

又法:鳩尾灸二七壯,補之。

傳尸勞,取涌泉。於第二足指端,量至跟盡折中是穴,針三分,瀉六吸。傷寒及勞瘵之證,有血可治,無血必危。凡欲出血,刺入二分,便須彈指。又豐隆治痰,針入一寸,瀉十吸。又丹田治氣喘,針入三分,補二呼。

《醫學入門》曰:方書云,虛損勞瘵,只宜早灸膏肓穴,此乃虛損未成之際。如瘦弱兼火,亦只宜灸內關、三里以散其痰火。早年欲作陰火,不宜灸。

  導引

《道藏經》曰:每庚申夜不睡,守至曉,尸蟲不能為害。三守庚申,三尸長絕。每夜叩齒三十六通,左手捧心,呼三尸名。上尸彭琚出,中尸彭瓆出,下尸彭(王喬)出,令不得為害。常以庚申去手甲,丑日去足甲。七月十六日,將所去手足甲燒灰,水和服之,三尸九蟲皆滅。

《古今醫統》曰:滅三尸九蟲導引法,以兩手著頭相叉,長氣即吐之;坐地緩舒兩腳,以兩手外抱腳中,疾低頭入膝中,兩手交叉頭上十三通,愈三蟲也。

又法:叩齒二七通,取咽氣二七,如三百通乃止。為之二十日,邪氣并退;六十日病小愈;百日大病除。三尸伏蟲去,肌膚光澤。

《保生秘要》曰:癆者勞也,感於本來不足,兼之後天常耗,七情傷重,色慾越度,精虧氣竭,腎中藏火,心君馳蕩,火上干肺,肺竅不清,真水不溉,津液炙乾,而為痰嗽嘔血盜汗,午後骨蒸,上盛下虛,皮焦面白,四肢無力,小水短濇。或元精不固,遺漏為害;或外腎藏縮,浮氣為喘。皆虛怯之證,急早行功,免至危險。

導引法:掌心無事,任擦搓,早晚摩兩脅、腎腧、耳根、湧泉百四十回,固精多效。朝服人乳酒,飲清潔童便,或服循環水,用薑棗以煖脾宮,或用秋石化鹽,取其滋陰降火。若虛損不能服參者,宜依方進氣取效。雖至危漏底諸藥難治者,用好臍帶數條,炙燥為末,每服二錢,好酒量意調服,神驗也。戒惱怒,絕思慾,忘言守靜。若能踵息,起死還生。

運功,一指歸元,三提三咽,念四字呪於分寸,虛虛抱守,妄念返復,持一死字,世事盡歸於空。抱守二七,痰涎稍清,運動週天,借督脈,按四時進退,有神功。

嘔紅:起念艮,背運行庭歸元,合用百日功夫,勿使間斷,骨蒸盜汗痰嗽盡愈。

先顧本源念,復用火燒蟲,其蟲自不能容,或從口中飛出,人可避之。

弱病:先於背上念,又向兩乳下推開兩旁,轉至兩腎,復上轉至頭,又下至臍。其沉重者,先臍上念,又升腎水上至頂門,滴下心頭,歸臍。先念背,顧本源。若身潮熱者,或升湧泉,或升腎水,遍身周流,其熱自退。

  醫案

《儒門事親》曰:西華束茂之病虛勞寢汗,面有青黃色,自膝以下,冷痛無汗,腹中燥熱,醫以薑附補之,五晦朔不令飲水,又禁梳頭,作寒治之,請於戴人。戴人曰:子之病不難愈,難於將護,恐愈後陰道轉茂,子必不慎。束生曰:不敢。戴人先以舟車丸、濬川散,下五七行,心火下降,覺渴,與冰水飲之,又令澡浴,數日間面紅而澤。後以河水煮粥,溫養脾胃。河水能利小溲。又以活血當歸丸、人參柴胡散、五苓散、木香白朮散調之,病大瘥,寢汗皆止,兩足日煖,食進。戴人常曰:此本肺痺,當以涼劑。蓋水之一物,在目為淚,在皮為汗,在下為小溲。穀多水少為常,無水可乎?若禁飲水必內竭,內竭則燥熱生焉。人若不渴,與水亦不肯飲之矣。束生既愈,果忘其戒,病復作。戴人已去,乃殂。

《薛己醫案》曰:州同韓用之色慾過度,煩熱作渴,飲水不絕,小便淋瀝,大便秘結,唾痰如湧,面目俱赤,滿舌生刺,兩唇燥裂,遍身發熱,或身如芒刺而無定處,兩足心如烙,左三部脈洪而無倫,此腎陰虛,陽無所附而發於外。蓋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峻補其陰。遂以加減八味丸料一斤,內肉桂一兩,以水頓煎六碗,冰冷與飲,半晌熟睡,至晚又溫飲一碗,諸證悉退。翊日,畏寒,足冷至膝,諸證仍至,是無火也,當補其陽。急以八味丸四劑,諸證頓退。

舉人陳履賢色慾過度,孟冬發熱無時,飲水不絕,痰涎上涌,遺精不止,小便淋瀝,或用四物、二陳之類,胷膈不利,飲食少思,大便不實,余朝用四君子湯加熟地、當歸,夕用加減八味丸,更以附子,唾津調搽湧泉穴,漸愈。

府庠王以道元氣素弱,丙午丁未二年,以科場歲考,積勞致疾,至十二月間,其病盛作,大熱,淚出隨凝,目赤面黯,揚手露胷,氣息沉沉幾絕,脈洪大鼓指,按之如無,舌乾捫之如刺,此內真寒而外假熱也,遂先服十全大補湯。余曰:既服此湯,其脈當收斂為善。少頃熟睡,覺而惡寒增衣,脈頓微細如絲,此虛寒之真象也,余以人參一兩,加熟附三錢,水煎頓服而安。夜間脈復脫,余以參二兩,熟附五錢仍愈。後以大劑參、朮、歸身、炙甘草等藥,調理而安。

《醫學正傳》曰:金儒元,國子生也,年五十餘,身略瘦。十年前得內傷挾外感證,一醫用發表疏利之劑,十數日後熱雖退而虛未復,胷中痞滿,氣促眩運,召予治,以補中益氣湯,間與東垣消痞丸、陳皮枳朮丸等藥,調理而安。但病根未盡除而住藥,故眩運或時而舉不甚重。及至此年,因往杭城受跋涉辛苦,又兼色慾之過,還家眩運大作,歷數醫皆與防風、羌活、荊芥、南星、半夏、蒼朮等去風散濕消痰之劑,病愈重,一日十數次厥去,片時復甦,凡動或轉側即厥不知人事,舉家徨徨叫哭,召予治。診其六脈,皆浮洪而濡,予曉之曰:此氣血大虛證,幸脈不數而身無大熱,不死。但恐病愈後,而有數年不能下榻行動。病者曰:只要有命,臥亦甘心。與大補氣血之藥,倍人參、黃芪,或加附子引經,合大劑,一日三貼;又煎人參膏及作紫河車丸、補陰丸之類間服。如此調理二月餘,服煎藥二百餘貼,丸藥三五料,用人參五六斤,其證漸不厥,飲食如故,但未能行動。越五六年,方得起而步履如初。

東暘邑庠鄒掌教發大汗,戰慄振掉,片時許發燥熱,身如火燒,又片時許出大汗如雨,身體若冰冷而發寒戰如前,寒後又熱,熱後又汗,三病繼作而晝夜不息。庠生盧明夫作瘧證治,不效。召予,診其右手陽脈數而浮洪無力,陰脈略沉小而亦虛,左三部比右差小而亦浮軟。予曰:此陽虛證也。用補中益氣湯倍參、芪,減升、柴一半,加尿浸生附子一錢半,炒黃蘗三分,乾薑、薄桂各五分,大棗一枚,同煎服。一服而病去三分,二服而減半,四服寒熱止而身尚有微汗。去桂、附、乾薑一半,服二貼全愈。

《醫宗必讀》曰:何邑宰令郎虛損形瘁,遺精盜汗,已瀕於危,見余拙刻微論藥解脈象諸書,遣使聘余。手書愷切,余感其言遂往。比至而病益進矣。簡其所服,以四物、知、蘗為主,芩、連、二冬為加減。診其脈大而數,按之極軟。余曰:中氣大寒,反為藥苦矣。乃以歸脾湯入肉桂一錢、人參五錢,當晚得熟寐,居十日而汗止精藏。更以還少丹,兼進補中益氣,間服一月而差。

少宗伯顧鄰初,丙辰年患發熱困倦,目昏耳鳴,腳軟不能行,大便燥結,手足麻痺,腰胯疼痛。余診之曰:腎虛不能上交,心虛不能下濟,且尺脈遲軟,力勉其用八味丸、十全大補湯,加圓眼三十枚。五十餘日,精神漸旺,肌肉漸充,致書鳴感。一日,多飲虎骨酒,大便仍結。醫者皆云,八味丸非久服之藥,十全大補宜去肉桂,反用知母、元參佐之,服之數月,遂致不起。

南都許輪所孫女吐血痰嗽,六月診之,兩尺如爛綿,兩寸大而數。余曰:金以火為仇,肺不浮濇,反得洪大,賊脈見矣,秋令可憂。八月初五復診之,肺之洪者變為細數,腎之軟者變為疾勁。余曰:歲在戊午,少陰司天,兩尺不應。今尺當不應而反大,寸當浮大而反沉細。尺寸反者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計其期,當死於十六日。然能食者過期,況十六、十七二日皆金,未遽絕也。十八日交寒露,又值火日,經曰:手太陰氣絕,丙日篤,丁日死,言火日也。寅時乃氣血注肺之時,不能注則絕,必死於十八日寅時矣。輪所聞之,澘然淚下。以其能食,猶不肯信。果至十八日未曉而終。

汪望洋之孫,年方舞象,發熱欬嗽,羸弱頭眩,二冬、二母、知、蘗、芩、連,不啻百劑,病勢轉增。余診其右脈虛軟,乃知脾肺氣虛,火不生土之候也。遂用補中益氣加五味子、苡仁、薑、桂至三錢,十劑而減,兩月乃安。春初又發,令其服補中丸。一年,諸證永不再作矣。

刑部主政唐名必勞心太過,因食海鮮,吐血有痰,喉間如鯁,日晡煩熱,喜其六脈不數,惟左寸濇而細,右關大而軟,思慮傷心脾也。以歸脾湯大料,加丹參、丹皮、麥門冬、生地黃二十餘劑而證減六七,兼服六味丸三月,遂不復發。

吳門周復庵年及五旬,荒於酒色。忽然頭痛發熱,醫以羌活湯散之,汗出不止,昏運不甦。余與之灸關元十壯而醒。四君子加薑桂,日服三劑,至三日,少康。分析家產,勞而且怒。復發厥。余用好參一兩,熟附二錢,煨薑十片,煎服稍醒。但一轉側即厥,一日之間,計厥七次,服參三兩。至明日,以羊肉羹、糯米粥與之,尚厥二三次。至五日而厥定。向余泣曰:已蒙再生,不知有全愈日否?余曰:脈有根蒂,但元氣虛極,非三載調攝,不能康也。幸其恪信余言,遵守用藥,兩月之間,服參四斤。三年之內,進劑六百貼,丸藥七十餘斤,方得步履如初。親友眾多,議論雜出,若非病人任之專,或久而見疑,服藥少怠,未有獲生者也。

侍御馮五玉令愛,發熱欬嗽已及半載,十月間吐鮮血甚多,一日之內,不過食粥一盞,大肉消陷,大便溏泄,沉困著牀,脈來七至。余曰:法在不救,人所共知,若能唯余是聽,不為旁撓,可救十中之一。每貼用人參五錢,桂、附各一錢,芪、朮三錢,歸、芍二錢,陳皮一錢,日投三貼,約進七十劑,及壯水丸三斤,而後起於牀。又三月而飲食如舊。若泥常法而棄之,幽潛沉寃矣。

《古今醫統》曰:職方郎中游烈,其子婦年十六得病,渾身壯熱,欬嗽痰涎,月候不通,飲食減少,不歲餘,眾醫不救。用天靈蓋服之,取下蟲一枚,如蜈蚣之狀,當時鉗入沸油鼎中煎之,投於江,遂瘥。

一男子三十餘歲,患病厭厭,飲食倍多而不生肌,常需肉食,如或稍飢,腹內疼痛倦怠,遂以天靈蓋散服之,取下赤小蟲無數,內有一蟲,其色微紫,大於眾蟲,頭有細毛。自後用藥補治遂安,兼進真蘇合香丸。

一男子年五十,每日須酒數升,空心未飲則兩手與腳并皆振動,得酒一升飲之少減,若至醉則手足不動,俗謂酒疾醫之,名振風,累日針灸服藥無效。疑其有蟲,遂服天靈蓋散,取下一物,如烏梅之狀,撥之有足,正類蜘蛛,其疾遂愈,不復飲酒。

《寓意草》曰:金道賓之診,左尺脈和平,右尺脈如控弦如貫索,上衝甚銳。余為之駭曰:是病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必得之醉而使內也。曰:誠有之。但已絕慾二年,服人參斤許,迄今諸無所苦,惟閉目轉眄,則身非己有,恍若離魂者然,不識可治與否?余曰:可治。再四令疏方,未知方中之意。歸語門人,因請立案。余曰:凡人佳治當前,賈勇以明得意,又助之以麯糵,五臟翻覆,宗筋縱弛,百脈動搖,以供一時之樂,不知難為繼也。嘗有未離女軀,頃刻告殞者矣,是病之有今日者幸也。絕慾二年,此丈夫之行,可收桑榆者。但不知能之不為乎?抑為之不能乎?不為者,一陽時生,斗柄常運;不能者,相安於無事而已。夫人身之陰陽相抱而不脫,是以百年有常,故陽欲上脫,陰下吸之,不能脫也;陰欲下脫,陽上吸之,不能脫也。即病能非一,陰陽時有亢戰,旋必兩協其平。惟大醉大勞,亂其常度,二氣乘之,脫離所爭,不必其多,即寸中脫出一分,此一分便孤而無偶,便營魄不能自主。洽法要在尋其罅漏而緘固之,斷鰲立極,煉石補天,非飾說也。若不識病所,而博搜以冀弋獲,雖日服人參,徒竭重貲,究鮮實益。蓋上脫者,妄見妄聞,有如神靈;下脫者,不見不聞,有如聾瞶。上脫者,身輕快而汗淋漓;下脫者,身重著而肉多青紫。昔有新貴人馬上揚揚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者,此上脫也。又有人寢而遭魘,身如被杖,九竅出血者,此下脫也。其有上下一時俱脫者,此則暴而又暴,不多經見者。其有左右相畸而脫者,左從上,右從下,魂升魄降同例也。但治分新久,藥貴引用。新病者,陰陽相乖,補偏救弊,宜用其偏。久病者,陰陽漸入,扶元養正,宜用其平。若久病誤以重藥投之,轉增其竭絕耳。引用之法,上脫者,用七分陽藥,三分陰藥而夜服,從陰以引其陽;下脫者,用七分陰藥,三分陽藥而晝服,從陽以引其陰。引之又引,陰陽忽不覺其相抱,雖登高臨深無所恐,發表攻裏無所傷矣。經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正謂此也。善調者,使坎中之真陽上升,則周身之氣,如冬至一陽初生,便葭管飛灰,天地翕然從其陽;使離中之真陰下降,則周身之氣,如夏至一陰初生,便葽蜩迭應,天地翕然從其陰。是身中原有大藥,豈區區草木所能方其萬一者耶?

金道賓前案,次年始見而問治焉。今再伸治法:夫道賓之病,真陽上脫之病也。真陽者,父母媾精時一點真氣,結為露水小珠,而成胎之本也。故胎在母腹,先結兩岐,即兩腎也。腎為水臟,而真陽居於其中。在《易》坎中之陽為真陽,即此義也。真陽既以腎為窟宅,而潛伏水中,凝然不動,默與一身相管攝,是以足供百年之用。惟夫縱慾無度,腎水日竭,真陽之面目始露。夫陽者親上者也,至於露則魄汗淋漓,目中有光,面如渥丹,其飛揚屑越,孰從把握之哉?所為神魂飄蕩,三年未有寧宇也。故每歲至冬而發,至春轉劇,蓋無以為冬水收藏之本,無以為春木發生之基,以故腰脊牽強,督脈縮而不舒,且眩掉動搖,有風之象,總由自伐其生生之根耳。夫生長化收藏之運,有一不稱其職,便為不治之證。今奉藏者少,奉生者更少,為不治無疑矣。而僕斷為可治者,以有法治之也。且再經寒暑陰陽,有漸入之機,而驗之人事,三年間如處絕域,居圍城,莫必旦夕之命,得於懲創者必深,夫是以知其可治也。初以煎劑治之,劑中兼用三法,一者以濇固脫,一者以重治怯,一者以補理虛。緣真陽散越於外,如求亡子,不得不多方圖之,服之果獲大效。於是為外迎之法以導之,更進而治其本焉。治本一法,實有鬼神不覷之機,未可以言語形容者。姑以格物之理明之。畜魚千頭者,必置介類於池中,不則其魚乘雷雨而冉冉騰散。蓋魚雖潛物,而性樂於動,以介類沉重下伏之物,而引魚之潛伏不動,同氣相求,理通元奧也。故治真陽之飛騰屑越,不以黿鼈之類,引之下伏不能也。此意直與奠元圭而告平成,施八索以維地脈同符合,撰前案中所謂斷鰲立極,早已言之矣。然此法不可瀆也,瀆則魚亂於下矣。其次用半引半收之法,又其次用大封大固之法。封固之法,世雖無傳,先賢多有解其旨者。觀其命方之名,有云三才封髓丸者,有云金鎖正元丹者,封鎖真陽,不使外越,意自顯然,先得我心之同矣。前江鼎翁公祖案中,盞中加油則燈愈明,爐中復灰則火不熄之說,亦早巳言之矣。誠使真陽復返其宅,而凝然與真陰相戀,然後清明在躬,百年常保無患。然道賓之病始於溺情,今雖小愈,倘無以大奪其情,勢必為情所壞。惟是積精以自剛,積氣以自衛,積神以自王,再加千日之把持庶乎參天之榦,非斧斤所能驟傷者。若以其時之久而難於需耐也,彼立功異域,囓雪邊庭,白首始得生還者,夫獨非人也歟哉?前案中以絕慾二年為丈夫行,可收桑榆者,亦早已言之矣。今以藥石生之,更不得不以苦言繼之。僕不自度量,輒以一葦障狂瀾也,其能乎否耶?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三百八

 腫脹門

  黃帝素問

   生氣通天論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 註 外淫之邪,傷於陽氣,不能運行,則榮血泣而為腫。四肢之陽,交相代謝,而陽氣乃竭也。】

   陰陽應象大論

寒氣生濁,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

【 註 寒氣下凝,故生濁陰。今濁氣反在上,故生(月真)脹。】

   陰陽別論

三陰結謂之水。

【 註 三陰結,謂脾肺之脈俱寒結也。脾肺寒結,則氣化為水。】

結陽者腫四肢。

【 註 四肢為諸陽之本,氣歸形,氣結故形腫也。】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 註 結斜者,偏結於陰陽之間。此多偏於腎臟,故為多陰少陽,而少腹腫也。】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 註 二陰一陽者,少陰少陽也。此腎氣與生陽并逆,故善脹。心腎之氣,不能相交,故心滿善氣。】

   五臟生成論

腹滿(月真)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遇在足太陰陽明。

【 註 腹滿(月真)脹,邪薄於太陰陽明之氣分。太陰陽明之支絡貫膈,氣分之邪轉入於經,是以連及支膈胠脅,皆脹滿也。】

   藏氣法時論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欬身重,寢汗出,憎風。

【 註 腎之經病故腹大脛腫。水邪上逆則喘欬生氣,下衰則身重,經氣逆則表氣虛,故寢汗出而惡風。】

   宣明五氣篇

五氣所病,下焦溢為水。

【 註 下焦如瀆,水道出焉,病則反溢而為水病。】

   腹中論

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岐伯對曰:名為鼓脹。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 註 此乃脾土難於運化,以致脹滿不食。】

帝曰:有病膺腫、頸痛、胷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則瘖,石之則狂。須其氣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陽氣重上,有餘於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瘖;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須其氣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 註 諸陽之氣上升,而腹氣又厥逆於上,為膺腫、頸痛、胷滿、腹脹之病,是陽氣重上而有餘於上矣。而反灸之,則陽熱之氣,反入經絡之陰,則為瘖;若石砭之,則陽氣外泄而虛,虛則狂矣。衝脈之血,亦從胷中而散於肌腠皮膚之間,故須其與厥逆之脾氣并合而後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入陰也。夫陽入於陰,故病在頭與腹,乃(月真)脹而頭痛也。

【 註 病熱者,陽脈盛而三陽之氣動之也。三陽俱盛,當主病熱頭痛。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如陽入於陰,又當病在頭與腹,乃(月真)脹而頭痛也。】

   風論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月真)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 註 胃腑受邪,故飲食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也。形寒則(月真)脹,飲冷則泄者,胃氣虛傷也。胃者肉其應,腹者胃之郛,故主形瘦而腹大。】

   厥論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

【 註 中焦之陽氣日損,故陰氣獨盛於上,而下焦之陽氣亦虛,是以腹脹滿也。】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

【 註 癲狂走呼,妄言妄見,陽明之脈病也。經氣厥逆,故腹滿。胃不和,不得臥也。陽明乃燥熱之經,其經氣上出於面,故面赤而熱。】

太陰之厥,則腹滿(月真)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 註 足太陰之脈厥逆,則腹滿(月真)脹。食飲入胃,脾為轉輸。逆氣在脾,故後便不利。脾不轉運,則胃亦不和,是以食則嘔而不得臥也。】

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

【 註 足少陰之脈厥逆,則陰液不能上資,是以口乾心痛。肺金不能通調於下,故溺赤。水火陰陽之氣上下不交,故腹滿也。】

少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

【 註 足厥陰之脈厥逆,則少腹腫痛而腹脹,涇溲不利,陰縮而腫也。經脈厥逆,不能濡養筋骨,故好臥而屈膝。厥陰木火主氣,榮俞厥逆,故胻內腫熱也。】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

【 註 少陰之氣上與陽明相合而主化水穀,少陰氣厥,以致中焦虛滿而變為嘔逆。上下水火之氣不交,故下泄清冷也。】

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言,治主病者。

【 註 虛滿者,食氣不能散精於肝也。前閉者,肝主疏泄也。肝主語,譫語者,肝氣鬱也。】

   奇病論

帝曰:有病(疒龍)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

【 註 (疒龍)然,浮腫貌,乃水氣上乘,非有形之水也。大則為風,緊則為寒,故脈大緊。夫病風水者,外證骨節疼痛,此病在腎,非外受之風邪,故身無痛。水氣上乘,故形不瘦。風水侮土,故不能食,即食亦不能多。】

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

【 註 此腎臟自生之風,非外受之邪。】

   大奇論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

【 註 滿,謂臟氣充滿也。夫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實。如滿而皆實,是為太過,當即為腫。】

   脈解篇

陽明所謂脛腫刹皇照撸俏逶率㈥栔幰病j栒咚レ段逶拢魂帤馍希c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也。

【 註 五月陽氣始衰而下,一陰始生而上,陰與陽交爭,以致經脈不和而為脛腫不收也。】

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并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 註 陽明之氣并於上,迫於陽明之孫絡則頭痛鼻鼽,迫於太陰之經脈則腹腫也。】

厥陰所謂(疒頹)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為(疒頹)疝少腹腫也。

【 註 三月陽盛之時而厥陰主氣,故為陽中之陰。厥陰之氣在內而未得盡出,故為(疒頹)疝腹腫也。】

陽明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於臟腑間,故為水也。

【 註 陰氣下而復上者,謂冬至一陽初生,陰氣下降,至五月陰氣復上也。陰氣下歸於水臟,至陰氣從上而漸盛,則水邪隨氣而上升,上客於臟腑之間,故喘而為水也。】

所謂胷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胷痛少氣也。

【 注 此水氣上乘也。】

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

【 註 十一月萬物之氣,皆藏於中,故主病腹脹也。】

   水熱穴論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岐伯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元府,行於皮裏,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元府者,汗空也。

【 註 水由中焦入胃之飲而生,從下焦决瀆而出,故關門不利,則聚水而從其類。水聚於下,則反溢於上,故腫脹於皮膚之間。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腎氣動則水液上升而為汗矣。逢於風,則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元府,行於皮裏,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蓋因風而致水腫於皮膚間也。】

   調經論

帝曰:形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

【 註 腹乃脾土之郛郭,故有餘則脹。《靈樞經》云:脾氣實則涇溲不利。蓋土氣盛實,則剋制其水而不流。脾主四支,故虛則不用。】

帝曰:志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飱泄;不足則厥。

【 註 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則聚水而為腹脹飱泄矣。腎為生氣之原,故不足則厥逆而冷。】

   標本病傳論

肺病喘欬,三日而脅支滿痛,一日身體重痛,五日而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 註 冬氣收藏,夏氣浮長。日出氣始生,日入氣收引。肺主氣,故終於氣之出入也。】

肝病頭目眩脅支滿,三日體重身痛,五日而脹,三日腰脊少腹痛脛痠,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 註 夏早食者,寅卯之時木氣絕而不生也。冬日入者,申酉之時金氣旺而木氣絕也。】

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痠,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 註 冬之人定在亥,謂土敗而水勝也。夏之晏食在寅,木旺而土絕也。】

腎病少腹腰脊痛胻痠,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 註 冬之大明在辰,土旺而水滅也。夏之晏晡在亥,水絕而不能生也。】

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胻痠,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

【 註 冬夜半後者,土敗而水勝也。夏日昳者,陽明所主之時,土絕而不能生也。】

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痛,胻痠,一日腹脹,一日身體重,二日不已死。冬鷄鳴,夏下晡。

【 註 冬鷄鳴在丑,乃太陽少陽生氣之時氣絕,故不能生。夏下晡,乃陽明生氣之時,陽明之氣亦絕也。】

   氣交變大論

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甚則腹大脛腫。

【 註 水邪泛溢,土不能制之,則腹大脛腫。】

歲水不及,濕乃大行,民病腹滿身重,甚則胕腫,上臨太陰,民病寒疾於下,甚則腹滿浮腫。

【 註 濕土太過,傷及腎陰,故為此諸病。】

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腹支滿。

【 註 此脾土之病也。】

歲火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甚則胷中滿,脅支滿。

【 註 胷內乃心主之宮城,其脈出脅,故病如是。】

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甚則腹大脛腫。

【 註 此水邪泛溢,土不能制之。】

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滿,溏泄,腸鳴。

【 註 此脾土之虛證,蓋淫勝則本位反虛而自傷也。】

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兩脅滿且痛,引少腹。

【 註 此肝木之病也。】

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脅支滿。復則病騖溏,腹滿,食飲不下

【 註 此寒濕之為病也。】

歲水不及,濕乃大行,民病腹滿身重,濡泄跗腫。上臨太陰,則大寒數舉,甚則腹滿浮腫。

【 註 濕土太過,傷及腎陰,故為腹滿身重,濡泄跗腫。若上臨太陰,則濕淫太過,而脾土受傷也。】

   五常政大論

土太過,曰敦阜。敦阜之紀,是謂廣化。其臟脾腎,其病腹滿,四肢不舉。

【 注 此水濕之為病也。】

水太過,日流衍。流衍之紀,是謂封藏。其臟腎心,其病脹。

少陽司天,火氣下臨,寒熱胕腫。

【 注 此火熱之為病也。】

太陽司天,濕氣變物,水飲內禾?畜,中滿不食,甚則胕腫。

【 注 此水濕之為病也。】

   至真要大論

歲少陰在泉,熱淫所勝,民病腹中常鳴,氣上衝胷,喘不能久立,少腹中痛,腹大。

【 注 氣上衝胷者,火炎上也。喘不能久立者,火淫肺金也。熱在下焦,則少腹中痛;熱在中焦,則腹大也。】

歲厥陰在泉,風淫所勝,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數欠,心痛支滿,兩脅裏急,飲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 注 此木淫而土病也。】

太陰司天,濕淫所勝,胕腫骨痛陰痺。

【 注 此感寒濕之氣也。】

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飲食不下,腹脹。

【 注 此脾經之病也。】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民病胷中煩熱,嗌乾,右胠滿,甚則胕腫肺(月真),腹大滿,膨膨而喘咳。

【 注 此肺經之病也。】

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傳而為水,身面胕腫,腹滿仰息。

【 注 傳為水者,火淫逼其金水外溢,故為腫滿之水。病仰息者,肺氣逆而不得偃息也。】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民病胷腹滿,胷脅胃脘不安。

【 注 此陽熱中盛之病也。】

少陽司天,客勝甚則胕腫;主勝甚則脅痛支滿。

【 注 胕腫者,太陽寒水之氣勝也。脅痛支滿者,厥陰之初氣勝也。】

太陰司天,客勝則首面胕腫,呼吸氣喘;主勝則胷腹滿,食已而瞀。

【 注 首面胕腫,濕淫於上也。呼吸氣喘,淫於內也。胷腹滿者,初氣之木勝,傷土也。】

少陽司天,主勝則胷滿咳仰息。

【 注 此主氣之二火,欲上炎而外出,肺受制也。】

太陰在泉,客勝則濕客下焦,發而濡瀉,及為腫、隱曲之疾;主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

【 注 濕客下焦,發而濡瀉及為腫者,因客淫於下而太陰之主氣自病也。終之主氣乃太陽寒水,客氣乃司天之濕土,故主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乃濕氣上逆,而病及於厥陰之經也。】

陽明在泉,客勝則清氣動下,少腹堅滿而數便瀉。

【 注 清氣動下者,清肅之天氣而動於下也。少腹堅滿而數便瀉者,太陽寒水之病也。】

陽明之復,清氣大舉,甚則心痛否滿,腹脹而瀉。

【 注 陽明之復,發於本位主令之時,是以清氣大舉,心痛否滿。腹脹而泄,乘火土也。】

太陽之勝,皮膚否腫,腹滿食減。

【 注 皮膚否腫者,太陽之氣主表也。腹滿食減者,水氣乘脾也。】

太陰之勝,火氣內鬱,少腹滿,腰脽重強,內不便,善注泄,足下溫,頭重,足脛胕腫。飲發於中,胕腫於上。

【 注 少腹滿腰脽重強者,濕氣下淫而及於腎也。足下溫頭重者,風火之氣復流於下也。足脛胕腫者,土淫而水泛也。飲發於中,胕腫於上者,水邪之從下而中,中而上也。】

太陰之復,濕變乃舉,體重中滿;飲食不化,陰氣上厥,胷中不便;飲發於中,咳喘有聲。

【 注 陰濕盛,故體重中滿。飲食不化,陰氣上逆,則胷中不便。咳喘有聲者,飲乘於肺也。】

諸腹脹大,皆屬於熱。

【 注 熱乃君火之氣也。】

   六元正紀大論

火鬱之發,民病脅腹、胷背、面目、四肢(月真)膹臚脹。

【 注 此火熱盛而精血傷也。】

金鬱之發,民病咳逆,心脅滿引小腹。

【 注 此肺金之病也。】

帝曰:論言熱無犯熱,寒無犯寒。余欲不遠寒,不遠熱,奈何?岐伯曰:悉乎哉問也!發表不遠熱,攻裏不遠寒。帝曰:不發不攻,而犯寒犯熱,何如?岐伯曰:寒熱內賊,其病益甚。帝曰:願聞無病者何如?岐伯曰:無者生之,有者甚之。帝曰:生者何如?岐伯曰:不遠熱則熱至,不遠寒則寒至。寒至則堅否、腹滿、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瘍、瞀鬱、注下、瞤瘈、腫脹、嘔、鼽、衄、頭痛、骨節變、肉痛、血溢、血泄,淋閉之病生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時必順之,犯者治以勝也。

【 注 辛甘發散為陽,故有病應發散者,即當遠熱而不遠熱矣。酸苦涌泄為陰,如有病而應攻裏者,即當遠寒而不遠寒矣。如雖病而不宜發表攻裏,若妄犯之,則寒熱內賊,其病益甚。若無病而不遠熱不遠寒者,則堅痞腹滿身熱吐下之病生矣。時謂四時。治以勝者,如犯熱則以所勝之寒治之,犯寒則以所勝之熱治之。】

  靈樞經

   本神篇

脾藏榮,榮舍意。脾氣實,則腹脹涇溲不利。

【 注 腹乃脾土之郛郭,故實則腹不能轉輸其水也。】

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

【 注 腎者胃之關,故實則關門不利而為脹。】

   師傳篇

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飱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

【 注 熱中寒中者,寒熱之氣皆由中而發,內而外也。】

   海論

膻中者為氣之海。氣海有餘者,氣滿胷中,悗息面赤。

【 注 膻中以司呼吸,故氣海有餘者,氣滿胷中。】

   脹論

黃帝曰:脈之應於寸口,如何而脹?岐伯曰:其脈大堅以濇者脹也。黃帝曰:何以知臟腑之脹也?岐伯曰:陰為臟,陽為腑。

【 注 大者邪盛,堅者邪實,濇者氣血虛而不流利。濇而堅者為陰,其脹在臟;大而堅者為陽,其脹在腑。】

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於血脈之中耶?臟腑之內乎?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黃帝曰:願聞脹之舍。岐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胷脅,脹皮膚,故命曰脹。

【 注 脹之舍在內者,臟腑之外,空郭之中;在外者,皮膚腠理之間。謂脹在無形之氣分也。】

黃帝曰:臟腑之在胷脅腹裹之內也,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願聞其故?

黃帝曰:未解其意,再問。岐伯曰:夫胷腹,臟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閭裏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臟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衝氣并脈循分為膚脹。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

【 註 營氣循脈,衛氣逆於脈中則為脈脹,若并脈而循行於分肉則為膚脹,當取足陽明胃經之三里而瀉之。在於膚脈而近者一瀉,在於城郭而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蓋留之則為臟腑之脹矣。衛氣出於太倉,故瀉胃之三里。】

黃帝曰:願聞脹形。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欬;肝脹者,肋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腑脹: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飱泄不化;小腸脹者,少腹(月真)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 註 此衛氣逆於城郭之中,而為臟腑之脹也。】

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針數不失。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命。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 註 脹有虛實,當補當瀉,其道惟一,無二岐也。逆順者,謂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相逆順而為行也。先天之精,水穀之精,兩精相搏,合而為神。塞其空者,外無使經脈膚腠疏空,內使臟腑之神氣充足,自無厥逆之患矣。】

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并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時有序,五穀乃化。然後厥氣在下,榮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

【 註 夫衛氣與脈內之榮氣相逆順而行,得天地自然之和氣,外內出入,陰陽遞更,終而復始,應四時寒暑之往來,五穀乃化,榮衛生焉。若厥逆之氣自下而上,榮衛失常,則真邪相攻而合為脹矣。】

黃帝曰:善!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於真,三合而得。帝曰:善!

【 註 下焦先天之真元,上與陽明相合,化水穀之精微,生此榮衛二氣。榮衛之氣,通會於腠理,與榮衛合并而充行於形身者也。故榮衛二氣合之於真元,三合而得其厥逆之因矣。如天真之氣,厥逆在下,則榮衛之氣留止於上,下焦寒水之氣上逆,則真邪相攻,榮衛兩氣相搏,乃合而為脹也。】

黃帝問於岐伯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岐伯對曰:此言陷於肉肓而中氣穴者也。不中氣穴則氣內閉,針不陷肓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陰陽相逐。其於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其於脹也,必審其診,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

【 注 衛氣之逆於內而為脹者,在於宮城空郭之中,故取之三里三下而已,今有其三而不下者,此陷於肉肓而中氣穴故也,故針不中氣穴,則氣閉於內,不得外出,針不陷肓,則氣不行,不能上越。故三而不下者,必更其道,取之氣穴,惡有不下者乎?】

   五癃津液別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并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生。願聞其道。岐伯曰: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并於腸胃之中,別於回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

【 注 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五味各歸其所喜,其津液各走其道。隨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者為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流者淖澤注於骨,補益腦髓,灌精而濡空竅者也。陰陽者,少陰陽明也,不和則液與精不合,使液溢於骨外而下流於陰。液溢於外則髓液皆減而下,下流過度則骨虛而腰痛脛痠,陰陽氣道不通則津液不得注於海而四海閉塞,三焦之氣不能通瀉於肌腠則津液不化,濟泌之汁,不得滲於膀胱,則下焦脹。水溢於下,則上逆而為水脹。】

   本臟篇

脾偏傾則善滿善脹。

【 注 端正則神志和利,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水脹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何以別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 注 目窠上微腫,水循經而溢於上也。頸脈動,水傷氣而及於脈也。水邪上乘於肺,故咳。太陽之氣虛而水流於下,則陰股寒,足脛腫。水泛而土虛,故腹大也。水在皮中,故按之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

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上鼓下空)(上鼓下空)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 注 無形之氣,故(上鼓下空)(上鼓下空)然不堅。氣脹,故腹大身盡腫。寒氣在肌腠,故皮厚窅深。病在氣,故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寒氣在皮膚而脾土未傷也。】

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 注 身皆大者,脾主肌肉也。色蒼黃,腹筋起者,土敗而水氣乘之也。】

   玉版篇

腹脹身熱,脈大,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如是者,不過十五日死。

   刺節真邪篇

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流於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滎然有水。

【 註 腰脊者,從大椎至尾骶,乃身之大關節也。津液淖澤於肢脛,則筋骨利而脛能步趨,肢能如翼之翔也。津液從宗脈而上濡於空竅,故曰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如飲食不節,喜怒不時,則津液內溢,乃下流於睾囊,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滎然有水也。】

  金匱要略 【 漢?張機】

   腫脹

肺癰篇曰:肺癰,胷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欬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五臟篇曰: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水氣篇曰: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胷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俛仰。風氣相繫,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腫,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欬,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痺,胷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欬而喘不渴者,此為肺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裏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湯主之。

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即胷滿短氣。

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穀,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趺陽脈浮而數,浮脈即熱,數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絡脈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活流,走於腸間。

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問曰: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胷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欬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榮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衝,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繫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圓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胷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欬喘逆,當先攻擊衝氣,令止,乃治欬,欬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裏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蘗汁,脈自沉,從何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湯主之。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榮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胷中痛。又從腰以上汗出,下無汗,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師曰:寸口脈遲而濇,遲則為寒,濇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痺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朮湯主之。

   腹脹

痓篇曰: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痓。

黃疸篇曰: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穀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穀疸。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消石礬石散主之。

  中藏經 【 漢?華佗】

   論水腫脈證生死

人中百病難療者,莫出於水也。水者腎之制也,腎者人之本也。腎氣壯則水還於腎,腎虛則水散於皮。又三焦壅塞,榮衛關格,血氣不從,虛實交變,水隨氣流,故為水病。有腫於頭目者,有腫於腰腳者,有腫於四肢者,有腫於雙目者。有因嗽而得者,有因勞而生者,有因凝滯而起者,有因虛而成者,有因五臟而出者,有因六腑而來者。類皆多種,狀各不同,所以難治。由此百狀,人難曉達。縱曉其端,則又以嬌恣不循理法,冒犯禁忌,弗能備矣。故人中水疾死者多矣。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黃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元水,七曰風水,八曰石水,九曰裏水,十曰氣水。青水者,其根起於肝,其狀先從面腫而漸行於一身。赤水者,其根起於心,其狀先從胷腫起。黃水者,其根起於脾,其狀先從腹腫。白水者,其根起於肺,先從腳腫而上氣喘嗽。黑水者,其根起於腎,其狀先從足趺腫。元水者,其根在膽,其狀先從面腫至足。風水者,其根在胃,先從四肢腫。石水者,其根在膀胱,其狀小腹腫大。裏水者,其根在小腸,其狀先從腹脹而不腫,漸漸而腫。氣水者,其根在大腸,乍來乍去,乍盛乍衰者是也。良由上下不通,開竅不利,氣血痞格,陰陽不調而致。其脈洪大者死。久不愈之病,令人患水氣,臨時發散,歸五臟六腑,則生為病也。消渴者,因冒風衝熱,飢飽失常,飲酒過量,嗜慾傷頻,或服藥石久而積成使之然也。

  千金方 【 唐?孫思邈】

   水脹

大凡水病難治,瘥後特須慎口味,不則復病。水病人多嗜食不廉,所以此病難愈也。代有醫者,隨逐時情,意在財物,不本性命,病人飲食於貴勝之處,勸令食羊頭蹄肉,如此未見有一愈者。又此病百脈之中氣水俱實,治者皆欲令瀉之便虛,羊頭蹄極補,那得瘳愈?所以治水藥,多用葶藶子等諸藥。《本草》云:葶藶久服,令人大虛。故水病非久虛,不得絕其根本。有蠱脹,但腹滿不腫;水脹,脹而四肢面目俱腫。大凡醫者不善診候,治蠱以水藥,治水以蠱藥,或但見脹滿,皆以水藥,如此者仲景所云愚醫殺之。

   水腫有五傷

水有十種,不可治者有五:第一唇黑傷肝,第二缺盆平傷心,第三臍出傷脾,第四背平傷肺,第五足下乎滿傷腎,此五傷必不可治。

   水病禁忌

凡水病大忌腹上出水,出水者一月死。中軍侯黑圓,治膽。元水,先從頭面至腳腫,頭眩痛身虛熱,名曰元水。

  仁齋直指方 【 宋?楊士瀛】

   腫證

凡腫其狀目泡上下微腫如裹水,通身浮腫,欬喘怔忪,股間清涼,小便濇黃,皮薄而光,手按成窟,舉手即滿,是浮腫也。如飲隔痞滿,腹鳴骨痛冷痢,則曰氣分,亦曰水氣。經脈不行,血化為水,四肢紅腫,則曰血分。皆水氣之所由作也。氣分宜桂朮湯,血分宜桂苓湯。大凡虛腫先起於腹而後散於四肢者,可治;先起於四肢,而後歸於腹者不治。至若蠱脹而肚上有青筋,腹滿而大便滑泄,久瘧而轉作虛浮,與夫脣黑傷肝,缺盆平傷心,臍突傷脾,足心平傷腎,背平傷肺皆為不治之證。或肉硬或手掌平者,亦不治。

   脹證

失飢傷飽,痞悶停酸,朝則陰消陽長,穀氣易行,故能食,暮則陰長陽消,穀氣難化,故不能食,是為穀脹。脾土受濕,水漬於腸胃而溢於皮膚,漉漉有聲,怔忪喘息,是為水脹。七情鬱結,氣道壅塞,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身體腫大,四肢瘦削,是為氣脹。煩躁漱水,迷忘驚狂,痛悶嘔逆,小便多,大便黑,婦人多有之,是為血脹。久病羸乏,卒然腫滿,喘息不得,與夫臍心突起,或下利頻頻,未見一愈者耳。

  河間六書 【 金?劉完素】

   腫脹論

經云:平治權衡,去菀陳莝,開鬼門,潔淨府。平治權衡者,察脈之浮沉也;去菀陳莝者,疏滌腸胃也;開鬼門潔淨府者,發汗利小便也。又鼓脹之病,治以鷄屎醴。名醫云,其腫有短氣不得臥為心水,兩脅痛為肝水,大便鴨溏為肺水,四肢皆腫為脾水,腰痛足冷為腎水,口苦嗌乾為膽水,乍虛乍實為大腸水,各隨其經絡,分其內外,審其脈證而別之。又有風水、皮水、石水、黃汗,歸各臟以論之。風合歸肝,皮合歸肺,黃汗歸脾,石合歸腎。風水脈浮必惡風;皮水脈亦浮,按下沒指;石水脈沉,腹滿不喘;黃汗脈沉遲,發熱而多涎,久而不愈,必致癰膿。水腫脈浮帶數,即是虛寒潛止其間,久必沉伏,沉伏則陽虛陰實,為水必矣。要知水脈必沉是也。論曰:脈出者死,與病不相應也。諸唇黑則傷肝,缺盆平則傷心,臍出則傷脾,足平則傷腎,背平則傷肺,此五者必不可療也。治法云:腰以上宜發汗,腰以下利小便。錢氏論虛實腹脹,實則不因吐瀉,久病之後,亦不因下利,脹而喘急悶亂,更有痰有熱,及有宿食不化而脹者,宜服大黃丸、白餅子、紫霜丸下之。更詳認大小便,如俱不通,先利小便,後利大便。虛則久病吐瀉後,其脈微細,脾主目胞,胞虛腫,手足冷,當先服塌氣丸,後服異功散,及和中丸、益黃散,溫其氣。因於氣腫者,橘皮煎丸。因於濕為腫者,煎防己黃芪湯,調五苓散。因於熱為腫者,服八正散。又法:燥熱於肺為腫者,乃絕水之源也,當清肺除燥,水自生矣,於梔豉湯中加黃芩。如熱在下焦陰消,使氣不得化者,當益陰,則陽氣自化,黃蘗、黃連是也。

   腫滿

肺移寒於腎,名曰涌水,其證如溢囊裹漿,或遍身腫滿,按腹不堅,疾行則濯濯有聲,故喘欬不定,葶藶丸主之。

四肢熱勝則腫。四肢者諸陽之本,陽結者故不行於陰脈,陽脈不行,故留結也,犀角湯主之。

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泥之象也。土過濕則為泥。濕為病也,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體重,故甚則胕腫矣。

   脹病

腹脹大,鼓之如鼓,氣為陽,陽為熱,氣甚則如是也。腫脹熱勝於內則氣鬱而為腫也,陽熱氣甚則腹脹也。火主長而茂,形貌彰顯,升明舒榮,皆腫脹之象也。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此陰陽返則氣結不散,脹滿如飽,吳茱萸湯主之。

病有心腹脹滿,旦食不能暮食,致令胃逆不散,大腸不傳,逆滿,雞屎醴散。

膺腫頸痛,胷滿腹脹,上實下虛,氣厥而逆,陽氣有餘,鬱於胷也,不可針灸,宜服順氣湯、小茯苓湯主之。

胃寒主收,水穀不化泄瀉,寒之氣在上,腸熱之氣在下,故脹而泄,妙應丸主之。

  東垣十書 【 元?李杲】

   中滿腹脹論

六元正紀論云:太陰所至為中滿;太陰所至為(禾畜)滿;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論云:脾乃陰中之太陰,司濕土之化,脾濕有餘,腹滿食不化。天為陽為熱,主運化;地為陰為濕,主長養。無陽則陰不能生化,故云臟寒生滿病。調經篇云: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受熱中,末傳寒中,皆由脾胃之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致水穀聚而不散而成脹滿。經云:腹滿(月真)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乃寒濕鬱遏也,所謂胃中寒則脹滿者是也。腹滿大便不利,上走胷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又云: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寒水為脹。與通評虛實論腹暴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胃之募同取者瀉也。經云:中滿者瀉之於內者是也。宜以辛熱散之,以苦瀉之,淡滲利之,使上下分消其濕,如開鬼門,潔淨府,溫衣繆刺其處,是先瀉其血絡,後調其真經,氣和血平,陽布神清,此正治也。或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者,何也?此乃病機總辭。假令外傷風寒有餘之邪,自表傳裏,寒變為熱,而作胃實腹滿,仲景以大承氣湯治之。亦有膏粱之人,濕熱鬱於內而成脹滿者,此屬熱脹。大抵寒脹多而熱脹少也。

   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論

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此乃八益之邪,有餘之證,自天外而入,是感風寒之邪傳裏,寒變為熱,作胃實,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讝語。是太陽陽明并大實大滿者,大承氣下之;少陽陽明微滿實者,小承氣下之。泄之則脹已,此之謂也。假令痎瘧為脹滿,亦有寒脹熱脹,是天之邪氣,傷暑而得之,不即時發,至秋暑氣衰絕,而瘧病旋作矣。知其寒也,《局方》用交解飲子者是也。內虛不足,寒濕令人中滿,五臟六腑俱有脹滿,更以脈家寒熱多少較之。胃中寒則脹滿,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膀胱。寒水為脹,腹暴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正同。腹滿(月真)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胃中寒濕鬱遏也。太陰(月真)脹,腹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按所說寒脹之多如此。中滿治法,當開鬼門,潔淨府。開鬼門者,謂發汗也;潔淨府者,利小便也。中滿者瀉之於內,謂脾胃有病,當令上下分消其濕。下焦如瀆,氣血自然分化,不待泄滓穢。如或大實大滿,大小便不利,從權以寒熱藥下之。或傷酒濕麵及厚味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臥,使濕熱之氣不得施化,致令腹脹滿,此脹亦是熱脹。治熱脹,分消丸主之。如或多食寒涼及脾胃久虛之人,胃中寒則脹滿,或臟寒生滿病,以至寒脹中滿,分消湯主之。

  丹溪心法 【 元?朱震亨】

   水腫

水腫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當以參朮補脾,使脾氣得實,則自能健運升降,運動其樞機則水自行,非五苓、神佑之行水也,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切不可下。宜二陳湯加白朮、人參、蒼朮為主,佐以黃芩、麥冬、炒梔子制肝木。若腹脹少佐以厚朴,氣不運加木香、木通,氣陷下加升麻、柴胡提之。隨病加減,必須補中行濕。二陳治濕,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產後必須大補血氣為主,少佐蒼朮、茯苓,使水自降。用大劑白朮補脾,若壅滿用半夏、陳皮、香附監之。有熱當清肺金,麥門冬、黃芩之屬。

腰以下腫宜利小便,腰以上腫宜發汗,此仲景之要法也。

諸家只知治濕當利小便之說,執此一途,用諸去水之藥,往往多死。又用導水丸、舟車丸、神佑丸之類大下之,此速死之兆。蓋脾極虛而敗,愈下愈虛,雖刦效目前,而陰損正氣,然禍亦不旋踵而至。

大法宜大補中宮為主,看所挾加減,不爾則死,當以嚴氏實脾散加減用。

陽病水兼陽證者,脈必沉數;陰病水兼陰證者,脈必沉遲。水之為病不一,賈洛陽以病腫不治必為錮疾,雖有扁鵲亦莫能為,則知腫之危惡非他病比也。夫人之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水與穀而已。水則腎主之,穀則脾主之。惟腎虛不能行水,惟脾虛不能制水,胃與脾合氣,胃為水穀之海,又因虛而不能傳化焉。故腎水泛溢,反得以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發腫矣。其狀目泡上下微起,肢體重著,欬喘怔忡,股間清冷,小便濇黃,皮薄而光,手按成窟,舉手即滿是也。治法身有熱者,水氣在表,可汗;身無熱者,水氣在裏,可下。其間通利小便,順氣和脾,俱不可緩耳。證雖可下,又當權其重輕,不可過用芫花、大戟、甘遂猛烈之劑,一發不收。吾恐峻決者易,固閉者難,水氣復來而無以治之也。

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風腫也;皮厚四肢瘦削,腹脅膨脹,氣腫也。皮間有紅縷赤痕者,此血腫也。

婦人懷胎,亦有氣遏水道而虛腫者,此但順氣安脾,飲食無阻,既產而腫自消。

大凡水腫先起於腹,而後散四肢者,可治;先起於四肢,而後歸於腹者,不治。大便滑泄,與夫唇黑,缺盆平,臍突,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又或男從腳下腫而上,女從身上腫而下,皆不治。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濇,大便閉,此屬陽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飲添磨生枳殼,重則疏鑿飲子。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濇赤,此屬陰水,宜實脾飲,或木香流氣飲。

陽水腫,敗荷葉燒灰存性為末,米飲下。若可下者,以三聖散,牽牛、枳實、蘿蔔子三味,看大小虛實與服。氣實者,三花神佑丸、舟車丸、禹功散選用。

   鼓脹

心肺陽也,居上;肝腎陰也,居下。脾居中亦陰也,屬土。經曰: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為無病之人。今也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胃雖受穀,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於斯時也,清濁相溷,隧道壅塞,氣化濁血瘀鬱而為熱,熱留而久,氣化成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膨脹是也。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於鼓,其病膠固,難以治療。又名曰蠱,若蠱侵蝕,有蠱之義。驗之治法,理宜補脾。又須養肺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慮;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卻鹽味以防助邪,斷妄想以保母氣,無有不安。醫不察病起於虛,急於作效,衒能希謝;病者苦於脹急,喜行利藥,以求一時之快。不知寬得一日半日,其腫愈甚,病邪愈甚,真氣愈傷,去死不遠。古方惟禹餘粮丸,又名石中黃丸,又名紫金丸,制肝補脾,殊為切當,亦須隨證順時加減用之。余友俞仁叔儒而醫,連得家難,年五十得此疾,自製禹餘糧丸服之。予診其脈弦濇而數緊,曰:此丸新製,煅煉之火邪尚存,溫熱之藥太多,宜自加減,不可執方。俞笑曰:今人不及古人,此方不可加減服之。一月,口鼻見血,骨立而死。又楊兄年近五十,性嗜酒,病瘧已半年,患脹病,自察必死,來求治。診其脈弦而濇,重則大,瘧未愈,手足瘦而腹大,如蜘蛛狀,予教以參朮為君,當歸、川芎、芍藥為臣,黃連、陳皮、茯苓、厚朴為佐,生甘草些少作濃湯飲之,一日定三次。彼亦嚴守戒忌,一月後瘧因汗而愈,又半年小便長而脹愈。中間稍有加減,大意只是補氣行濕。又陳氏年四十餘,性嗜酒,大便時見血,於春間患脹,色黑而腹大,其形如鬼,診其脈數而濇,重似弱。予以四物湯加黃連、黃芩、木通、白朮、陳皮、厚朴、生甘草,作湯與之,近一年而安。一補氣,一補血,餘藥大率相出入,皆獲安,以保天壽。或曰:氣無補法,何子補氣而獲安?果有說以通之乎?予曰:氣無補法,世俗之言也。以氣之為病,痞悶壅塞,似難於補,恐增病勢。不思正氣虛者,不能運行,邪滯所著而不出,所以為病。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苟成氣怯,不用補法,氣何由行?或曰:子之藥審則審矣,何效之遲也?病者久在牀枕,必將厭子之迂而求速者矣。予曰:此病之起,或三五年,或十餘年,根深矣,勢篤矣,欲求速效,自求禍耳。知王道者,能治此病也。或曰:脹病將終不可與利藥耶?余曰:灼知其不因於虛,受病亦淺,脾胃尚壯,積滯不痼,而又有有餘之證,亦宜略與疏導。若授張子和濬川散、禹功丸為例,行迅速之策,實所不敢。

鼓脹又名單鼓,宜大補中氣行濕。此乃脾虛之甚,須遠音樂,斷厚味,大劑參朮,佐以陳皮、茯苓、蒼朮之類。有血虛者,用四物湯行血藥。有脈實堅人壯盛者,或可攻之,便可收拾,用參朮為主。

凡補氣必帶厚朴寬滿。厚朴治腹脹,因味辛以氣聚於下焦故也,須用薑汁製之。

如肥胖之人腹脹者,宜平胃、五苓共服之。如白人腹脹者,是氣虛,宜參、朮、厚朴、陳皮。如瘦人腹脹者,是熱,宜黃連、厚朴、香附、白芍。

如因有故蓄血而腹脹者,宜抵當丸,下死血。

如因有食積而腹脹者,有熱用木香檳榔丸;有寒用木香、厚朴、丁香、砂仁、神麯、香附。

如因外寒鬱內熱而腹脹者,用藿香、麻黃、升麻、葛根、桂枝。

因大怒而腹脹者,宜青皮、陳皮、香附、木香、梔子仁、蘆薈。實者按之不堅不痛。治須實者下之消之,次補之。虛者溫之升之,以補為要。

朝寬暮急,血虛;暮寬朝急,氣虛;終日急,氣血皆虛。

腹脹不覺滿者,食肉多,以黃連一兩、阿魏半兩,酢浸蒸餅為丸,同溫中丸,白朮湯下。

食肉多腹脹,三補丸料內加香附、半夏麯,蒸餅丸服。

  世醫得效方 【 元?危亦林】

   腫滿有可治不可治

男從上而腫下,女從下而腫上,所患未久漩利腫退,喘定則愈矣。

凡水腫大喘,氣粗不食,乃腎水盈溢上行,旁浸於肺也,不治。

   禁忌

凡水腫惟忌鹽。雖毫末許,不得入口。若無以為味,即水病去後,宜以酢少許,調和飲食。不能忌鹽勿服藥。果欲去病,切須忌鹽。

   脹病有寒有熱

寒脹者,腹滿濡時減,吐利厥冷,宜溫之。

熱脹者,以陽并陰則陽實陰虛,陽盛生外熱,陰虛生內熱,脈必浮數,浮則為虛,數則為熱,陰虛不能宣導,飲食如故,腹中脹滿者,為熱脹。

   凶證

腹滿得之未久,或脹或消,腹皮稍軟,不泄不喘,隨治隨差。若臍心突起,利後復腹急,久病羸乏,喘息不得安,名曰脾腎俱敗,不治。腹滿欬逆,不得小便,不治。腹大滿而下泄,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