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二百二十六

 痺門

  黃帝素問

   生氣通天論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 註 背為陽,陽虛則寒邪痺閉於背,而形體為之俯僂。《金匱》所謂痺俠背行是也。】

   金匱真言論

冬善病痺厥。故冬不按蹻,冬不病病 原缺,據《素問?金匱真言論》補。痺厥,飧泄而汗出也。

【 註 四肢為諸陽之本。冬時陽氣下藏,經氣外虛,風入於經,故手足痺厥。按蹻者,按摩導引。冬氣伏藏,故冬不按蹻。復言人能藏養元真之氣,必不使邪傷經脈,內為飧泄;亦不使邪傷陽氣,外而汗出。】

   五臟生成篇

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痺厥也。

【 註 痺者,痺閉而不遂也。泣者,凝於絡脈,泣濇而不能流行也。厥者,逆冷也。血為陰,如血凝於下,則上下陰陽不相順接而為厥矣。空,骨空也。骨空者,節之交,三百六十五穴會,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血行於皮膚,不得反循於穴會,故為痺厥也。】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 註 赤當脈,脈合心,故曰赤脈之至也。脈之喘急而牢堅,主積氣於中,當時害於食。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有積於中,故害於食也。名曰心痺,積氣痺閉於心下也。此得之外淫之邪,因思慮而心虛,故邪氣乘虛而留於內也。】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胷中,喘而虛,名曰肺痺,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 註 肺主氣而虛,故脈浮。病氣而不病血,病上而不病下,故脈上虛而下實也。陽氣虛則善為驚駭。胷中為氣之海,上注於肺,以司呼吸。邪積於上則膻中之正氣反虛,故為虛喘。臟真高於肺,主行榮衛陰陽,陰陽虛乘則為往來之寒熱。酒者,熟穀之液,其氣慓悍,入於胃中則胃脹,氣上逆則滿於胷中,醉而使內則氣上逆,故有積氣在胷中。入房太過則傷腎,腎為本,肺為末,本傷故肺虛也。】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痺,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 註 脈長而彈,弦而急也。弦則為減,諸急為寒。此得之寒濕而陽氣受傷,故弦急,邪在心下支胠間,故脈左右彈。清濕地氣之中人,必從足始。足厥陰之脈從足上膕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布脅肋,故與疝相同,而腰痛足冷。厥陰與督脈會於巔,故頭痛。】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痺,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 註 尺以候腎。黑脈之至上堅而大者,腎臟有積,故腎脈堅大。上堅者,堅大在上而不沉。與陰者,小腹而兼於前陰也。】

   移精變氣論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痺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

【 註 病至而治之者,言不能如恬憺虛無之世,雖有賊邪不能為害,設有病至而即以湯藥治之。八風者,八方之風,觸五臟邪氣發病。五痺者,五臟之痺也。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痺,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痺,以秋庚辛傷於風者為肺痺,以冬壬癸傷於風者為腎痺,以至陰戊己遇此者為脾痺。草蘇之枝,莖之旁枝;草荄之枝,根之旁枝也。蘇荄為本,而旁枝為末。五痺以五臟為本,而經俞筋骨為標。五臟病以蘇荄治之,經脈之外合病則以蘇荄之枝治之,是以本治本而以末治標也。】

   診要經終論

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為諸痺。

【 註 冬主閉藏,夏令浮長,氣應藏而使之外泄,故發為諸痺。】

   脈要精微論

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痺也。

【 註 病在陰者名曰痺,故當按之至骨。】

   玉機真臟論

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痺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痺,發欬上氣。

【 註 氣主皮毛,風寒之邪始傷陽氣,故使人毫毛畢直。太陽之氣主表而主開,病則反閉而為熱矣。言風寒之邪始傷表陽之時,□發汗而愈也。痺不仁而腫痛者,氣傷而病及於形也。如在皮腠氣分者,可用湯熨。在經絡血分者,可灸刺而去之。皮毛者,肺之合。邪在皮毛,弗以汗解,則邪氣乃從其合矣。病舍於肺,名曰肺痺。邪閉於肺,故欬而上氣。】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痺,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

【 註 失而弗治,肺即傳其所勝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痺。脅乃肝之分。厥者逆也,逆於脅下而為痛,故一名厥脅痛,蓋言痺乃厥逆之痛證也。食氣入胃,散精於肝,肝氣逆,故食反出也。木鬱欲達,故可按摩而導引之。肝主血,故若可刺耳。】

   宣明五氣篇

五邪所亂,邪入於陰則痺。

【 註 邪入於陰,閉而不行,則留著而為痺痛之證。故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痺。】

   逆調論

帝曰:人之肉苛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是謂何疾?岐伯曰:榮氣虛,衛氣實也。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

【 註 此言榮氣不得衛氣之和,則榮氣虛;衛氣不與榮氣相和,則衛氣實也。不仁者不知痛養,不用者痿而不勝。蓋言榮衛不和則兩者皆虛,榮衛兩虛則不仁且不用。而肉苛如故者,不和而致虛也。人身者,榮衛之所循行也;志者,五臟之神志也。本臟篇曰: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榮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如三者相失而不相有,則氣血不行,魂魄離散而死矣。】

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慄,是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慄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曰骨痺,是人當攣節也。

【 註 腎氣勝者,腎水之氣勝也。以水為事者,膀胱之水勝也。言水寒之氣偏勝,則太陽氣衰而孤陰不長矣。腎臟之精枮不長,而膀胱之一水不能勝二火矣。腎脂不生,則髓不能滿於骨,是以寒至骨也。肝者,一陽初生之木火;心者,地二所生之君火也;腎為孤臟,孤臟之陰借太陽標本以合化,太陽氣衰,則孤陰不長矣。膀胱之津液不能勝二火,不能凍慄者,二陽之火熱在內也。病名曰骨痺,病在髓枯而骨痛也;故其人當骨節拘攣。】

   風論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月真)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 註 此言風邪傷衛,而為腫瘍不仁也。】

   痹論

黃帝問曰:痺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

【 註 風者善行而數變,故其痛流行而無定處。】

寒氣勝者為痛痺,

【 註 寒為陰邪,痛者陰也,是以寒氣勝者為痛痺。】

濕氣勝者為著痺也。

【 註 濕流關節,故為留著之痺。】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痺,以春遇此者為筋痺,以夏遇此者為脈痺,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痺,以秋遇此者為皮痺。

【 註 皮肉筋骨,五臟之外合也。五臟之氣合於四時五行,故各以其時而受病,同氣相感也。】

帝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岐伯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

【 註 肺合皮,心合脈,脾合肌,肝合筋,腎合骨。邪之中人,始傷皮肉筋骨,久而不去則內舍於所合之臟,而為臟腑之痺矣。】

故骨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脈痺不己,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所謂痺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 註 舍者,如館舍,邪客留於其間者也。邪薄於五臟之間,干臟氣而不傷其臟真,故曰舍、曰客,而止見其煩滿喘逆諸證。如入臟者,則死矣。】

凡痺之客五臟者:肺痺者,煩滿喘而嘔。

【 註 肺主氣而司呼吸,其脈起於中焦,還循胃口,上膈屬肺,故痺則煩喘而嘔。】

心痺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

【 註 心主脈,故痺閉而令脈不通。邪薄心下,鼓動而上干心臟,則煩而心下鼓。心脈上通於肺,故逆氣暴上則喘而嗌乾,心氣上逆則善噫。水火之氣時交。心氣逆於上,則不能下交於腎;腎氣虛,故恐。】

肝痺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

【 註 肝藏魂,神魂不安故發驚駭。肝脈入毛中過陰器,循喉嚨入頏嗓。肝氣痺閉則鬱熱,在上則多飲,在下則便數,上引於中而有如懷妊之狀也。】

腎痺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 註 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則胃氣不轉,故善脹。骨痿不能行,故尻以代踵。陰病不能仰,故脊以代頭。】

脾痺者,四肢解墮,發欬嘔汁,上為大塞。

【 註 脾氣不能行於四肢,故四肢解墮。脾脈上鬲挾咽,氣痺不行,故發欬。入胃之飲,上輸於脾肺。脾氣不能轉輸,故嘔汁。肺氣不能通調,故上為大塞。】

腸痺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 註 腸兼大小腸而言。小腸為心之腑而主小便,邪痺之則火熱鬱於上而為數飲,下為小便不得出也。大腸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痺之故上則為中氣喘爭,下為飧泄。】

胞痺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濇於小便,上為清涕。

【 註 胞者膀胱之室,居少腹。邪閉之,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水閉不行,則蓄而為熱;故若沃以湯,且濇於小便。膀胱之脈從巔入腦,腦滲則為涕。上為清涕者,太陽之氣痺閉於下,不能循經而上升也。】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 註 陰氣者,臟氣也。神者,五臟所藏之神也。五臟為陰,陰者主靜,故靜則神氣藏而邪不能侵,躁則神氣消亡而痺聚於臟矣。】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 註 居處失宜則風寒濕中其俞,當節飲食,勿使邪氣內入。如飲食應之,邪則循俞而入舍其腑矣。】

淫氣喘息,痺聚在肺;淫氣憂思,痺聚在心;淫氣遺溺,痺聚在腎;淫氣乏竭,痺聚在肝;淫氣肌絕,痺聚在脾。諸痺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 註 淫氣者,陰氣淫佚不靜藏也。淫氣而至見於諸證,則臟氣不藏,而痺聚在臟。是以在臟腑經俞諸痺,留而不已,亦進益於內而為臟腑之痺。夫寒濕者,天之陰邪,傷人經俞筋骨;風者天之陽邪,傷人皮膚氣分。是以三邪中於臟腑之俞,而風氣勝者,其性善行,可從皮腠而散,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痺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

【 註 夫風寒濕氣中其俞,其臟氣實則邪不動臟;若神氣消亡,則痺聚在臟而死矣。】

帝曰:其客於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

【 註 夫居處失常則邪氣外客,飲食不節則腸胃內傷,故飲食居處為六腑之病本。】

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 註 飲食入胃,大小腸濟泌糟粕,膀胱決瀆水濁,蒸化精液,榮養經俞。如居處失常,而又食飲應之於內,則經脈虛傷,邪循俞而入舍其腑矣。】

帝曰:以針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矣。

【 註 滎俞治經,故痺在臟者當取之俞。合治內腑,故痺在腑者取於合。又當循形身經脈之分所發,各隨其有過之處而取之,則其病自瘳。】

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痺乎?岐伯曰: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洒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 註 言五臟六腑受穀精之氣,營行於經脈,經榮之氣復貫絡於臟腑,互相資生而養育者也。】

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胷腹。

【 註 分肉者,肌肉之腠理。水穀之悍氣,行於臟腑之募原。募原者,脂膜也。絡小腸之脂膜,謂之肓。是以在中焦則熏蒸於肓膜,行於胷膈則散於心肺之膜理,行於腹中散於腸胃肝腎之募原。是外內上下皮肉臟腑,皆以受氣,一日一夜五十而周於身。】

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痺。

【 註 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旋轉而不休息者也。故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邪合而留連於皮膚脈絡之間,故不為痺也。】

帝曰:善!痺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

【 註 不仁,不知痛癢。燥謂無汗。濕者多汗而濡濕。】

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 註 寒氣勝者為痛痺,故痛者寒氣多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濇,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

【 註 通當作痛。病久入深者,久而不去,將內舍於其合也。邪病久則榮衛之道傷而行濇,邪入深則不痺閉於形身,而經絡時疏,故不痛也。榮衛行濇,則不能榮養於皮膚,故為不仁。】

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

【 註 人之陽氣少而陰氣多,則與病相益其陰寒矣。邪屬陰,故為寒也。】

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痺熱。

【 註 人之陽氣多而陰氣少,邪得人之陽盛而病氣勝矣。人之陽氣盛而遇天之陰邪,則邪隨氣化而為痺熱矣。】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 註 濕者,天之陰邪也,感天地之陰寒而吾身陰氣又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痺之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痺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

【 註 邪痺經脈骨肉之有形而不傷其氣者,則不痛也。夫骨有骨氣,脈有脈氣,筋有筋氣,肌有肌氣,皮有皮氣,皆五臟之氣而外合於形身。如病形而不傷其氣,則止見骨痺之身重,脈痺之血凝不行,筋痺之屈而不伸,肉痺之肌肉不仁,皮痺之皮毛寒冷,故具此五者之形證而不痛也。】

凡痺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帝曰:善!

【 註 凡此五痺之類,如逢吾身之陰寒,則如蟲行皮膚之中;逢吾身之陽熱,則筋骨并皆放縱。又非若病氣之有寒則痛,陽氣多則為痺熱。】

   皮部論

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痺,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

【 註 陽明為陽盛之時,如萬物之飛動。陽盛而陰氣加之,有害於蜚,故名曰害蜚。視其皮部之浮絡,多青則痛,多黑則痺,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為寒熱。絡盛而不泄其邪,則入客於經矣。在陽明之部分,則為陽明之病;在少陽之部分,則為少陽之病;在三陰之部分,則為三陰之病。故見於皮膚間者,為絡為陽而主外;絡於筋骨間者,為經為陰而主內。蓋在陽者可從外解,在陰者則內入而舍於臟腑矣。】

   氣穴論

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痺,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流於谿谷也。

【 註 積寒留舍,致榮衛不能居其間,寒邪凝滯,又不得正氣以和之,以致肉卷而筋縮也。肋肘乃筋骨之機關,故不得伸舒;邪閉於外,故內為骨痺;榮衛內逆,故外為不仁。命曰不足,蓋熱邪淫溢是屬有餘,寒性凝濇故為不足。此大寒之邪流於谿谷之間,以致筋骨皆為病也。】

   四時刺逆從論

厥陰有餘病陰痺,不足病生熱痺。少陰有餘病皮痺隱軫,不足病肺痺。太陰有餘病肉痺寒中,不足病脾痺。陽明有餘病脈痺身時熱,不足病心痺。太陽有餘病骨痺身重,不足病腎痺。少陽有餘病筋痺脅滿,不足病肝痺。

【 註 有餘者多氣少血,不足者血氣皆少。此三陰三陽所主之血氣,各有太過不及之為病也。】

   氣交變大論

歲火不及,寒乃大行,痿痺,足不任身。

【 註 痿痺足不任身,皆寒濕之證。】

   至真要大論

太陰司天,肘腫骨痛陰痺。除痺者,按之不得。

【 註 太陰司天,丑未歲也。胕腫陰痺,皆感寒濕之氣。病在陰者,名曰痺,故按之不得也。】

少陰在泉,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發熱,膈中,眾痺皆作。

【 註 終之主氣,乃太陽寒水。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發熱者,乃寒水之主氣上乘於在泉之君火也。五之主氣乃陽明燥金,客於乃厥陰風木;眾痺者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膈中眾痺皆作。】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心脈微大為心痺,引背,善淚出。

【 註 心氣微盛,則逆於心下而為心痺。引背行於上,則心精隨氣上湊於目而淚出矣。】

肺脈微大為肺痺,引胷背,起惡日光。

【 註 肺氣微盛於上,則為肺痺。引胷背,蓋氣從下而上也。陰血少,故惡日光,金畏火也。】

肝脈微大為肝痺,除縮,欬引小腹。

【 註 陰縮,肝氣逆於下也。肝脈抵少腹,上注肺。欬引小腹者,經氣逆於上下也。】

   壽夭剛柔篇

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痺,陰陽俱病名曰風痺。病有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裏,其形不久。

【 註 風者天之陽氣,痺者人之陰邪,陰陽俱病名曰風痺,外內之相合也。皮肉筋骨乃有形,臟腑之氣為無形。病有形而不痛者,病在外之陽也。病無形而痛者,氣傷痛也。陰完陽完,乃臟腑陰陽之氣不傷。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乃陰陽之不表不裏。心為陽而主火,水為陰而居下,加以煩心,此陰勝其陽矣。陰陽外內不交,水火上下相剋。此天地陰陽之氣不調,故其形不久,形氣之相應也。】

   厥病篇

風痺淫濼,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肘如入湯中,股脛淫濼,煩心頭痛,時嘔時悶,眩已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恐,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也。

【 註 風痺淫濼,乃痺逆之風邪淫濼於上下,蓋風之善行而數變也。風邪淫濼於上下,故病不可已;蓋寒之則傷心主之火,熱之則傷腎臟之陰,病不可治,故不可已也。淫濼於下,故足如履冰,感寒水之氣也。時或淫濼於上,則如入湯中,感火熱之氣也。股脛淫濼,淫及於下之足脛;煩心頭痛,淫及於上之頭首也。時嘔時悶,有時而逆於中也。諸脈皆會於目,眩者淫於經脈之血分也。毛腠疏則汗出者,淫於毛腠之氣分也。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志與心精共腠於目,故久則目眩也。悲以喜恐者,心之神志傷而悲泣也。腎為生氣之風,短氣者傷其腎氣也。不樂者,傷其心氣也。不出三年死者,不過盡水火陰陽之數周而終也。】

   五變篇

黃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痺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痺。黃帝曰:痺之高下有處乎?少俞答曰:欲知其高下者,各視其部。

【 註 各視其部,則知痺之高下。蓋心肺之痺在高,肝腎脾之痺在下也。】

   五色篇

雷公曰: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也,別之奈何?黃帝曰:常候闕中,薄澤為風,衝濁為痺,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 註 地即面之地閣。風乃天氣,故常候於闕庭。寒濕者地氣,故候在地部。風乃陽邪,故其色薄澤。寒濕者陰邪,故其色衝濁。】

   陰陽二十五人篇

足陽明之下,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枯悴,善痿厥足痺。

【 註 瘃乃凍瘡。血少則肉善瘃者,血所以溫膚熱肉者也。痿厥足痺者,血氣少而不能榮養筋骨也。】

足少陽之上,血氣皆少則無鬚,感於寒濕則善痺,骨痛爪枯也。

【 註 爪者筋之餘,血氣皆少,不能榮養筋骨,以致寒濕之邪留痺,而為骨痛爪枯也。】

   邪客篇

脈大以濇者,為痛痺。

   論疾診尺篇

尺膚濇者,風痺也。

【 註 病在陰者名曰痺。如尺膚濇者,此風痺於筋骨間也。】

診血脈者,多黑為久痺。

【 註 此以皮部之色,而知血脈之為痺也。】

   九針篇

邪入於陰則為血痺。

【 註 痺者閉也,痛也。邪入於陰,閉而不行,則留著而為痺痛矣。】

  金匱要略 【 漢?張機】

   痹證

間曰:血痺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濇,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血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痺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痺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痺。痺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黃,瘀熱以行。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痺。濕痺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中藏經 【 漢?華佗】

   五痹

痺者,風寒暑濕之氣,中於臟腑之為也。入腑則病淺易治,入臟則病深難治。而有風痺、寒痺、濕痺、熱痺、氣痺,又有筋骨血肉氣之五痺也。大凡風寒暑濕之邪,入於心則名血痺,入於脾則名肉痺,入於肝則名筋痺,入於肺則名氣痺,入於腎則名骨痺。感病則一,其治乃異。痺者閉也,五臟六腑感於邪氣,亂於真氣,閉而不仁,故曰痺也。又痺病或痛癢,或麻,或急,或緩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張,或行立艱難,或言語蹇濇,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縮,或口眼偏斜,或手足欹側,或能行步而不能言語,或能言語而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壅滯,或上不通於下,或下不通於上,或大腑閉塞,或左右手疼痛,或得疾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滿而不寐,或昏昧而不醒,種種諸證,皆出於痺也。痺者,風寒暑濕之氣中於人,則使之然。其於脈候、形證、治療之法,亦各不同焉。

氣痺者,愁思喜怒過多則氣結於上,久而不消則傷肺,肺傷則生氣漸衰而邪氣愈勝,留於上則胷腹痺而不能食,注於下則腰腳重而不能行,攻於左則左不遂,衝於右則右不仁,貫於舌則不能言,遺於腸中則不能溺,壅而不散則痛,留而不聚則麻。真經既損,難以醫治;邪氣不勝,易為痊愈。其脈右手寸口沉而遲濇者是也。宜節憂思以養氣,慎喜怒以全真,最為良矣。

血痺者,飲酒過多,懷熱太盛,或寒折於經絡,或濕犯於榮衛,因而血搏,遂成其咎。故使人血不能榮外,氣不能養內,內外已失,漸漸消削。左先枯則右不能舉,右先枯則左不能伸,上先枯則上不能制下,下先枯則下不能剋上,中先枯則不能通疏,百證千狀,皆失血也。其脈左寸口脈結而不流利,或如斷絕者是也。

肉痺者,飲食不節,膏粱肥美之所為也。脾者肉之本,脾氣已失則肉不榮,肉不榮則肌膚不滑澤,肌膚不滑澤則紋理疏。凡風寒暑濕之邪易為入,故久不治則為肉痺也。肉痺之狀,其先能食而不能充悅,四肢緩而不收持者是也。其右關脈按舉皆無力,而往來濇者是也。宜節飲食以調其臟,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後依經補瀉以求其愈也。

筋痺者,由怒叫無時,行步奔急,淫邪傷肝,肝失其氣,因而寒熱,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會,則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緩也,故名曰筋痺。宜活血以補肝,溫氣以養腎,然後服餌湯丸。治得其理,合自瘳已。不然,則害人矣。其脈左關中弦急而數,浮沉而有力者是也。

骨痺者,乃嗜慾不節,傷於腎也。腎氣內消則不能關禁,不能關禁則中上俱亂,中上俱亂則三焦之氣痞而不通,三焦痞則飲食不糟粕,飲食不糟粕則精氣日衰,精氣日衰則邪氣妄入,邪氣妄入則上衝心舌,上衝心舌則為不語,中犯脾胃則為不充,下流腰膝則為不遂,旁攻四肢則為不仁;寒在中則脈遲,熱在中則脈數,風在中則脈浮,濕在中則脈濡,虛在中則脈滑。其證不一,要在詳明。

  濟生方 【 宋?嚴用和】

   五痹歷節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痺也。痺之為病,寒多則痛,風多則行,濕多則著;在骨則重而不舉,在脈則血凝而不流,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不仁,在皮則寒;逢寒則急,逢熱則縱。此皆隨所受邪氣而生證也。大率痺病,總而言之,凡有五種,筋痺、脈痺、皮痺、骨痺、肌痺是也。筋痺之為病應乎肝,其狀夜臥則驚,飲食多,小便數。脈痺之為病應乎心,其狀血脈不流,令人痿黃,心下鼓氣,卒然逆喘不通,嗌乾善噫。肌痺之為病應乎脾,其狀四肢懈怠,發欬嘔吐。皮痺之為病應乎肺,其狀皮膚無所知覺,氣奔喘滿。骨痺之為病應乎腎,其狀骨重不可舉,不遂而痛,喜脹。診其脈大而濇為痺,來急者亦為痺,濇而緊者亦為痺。又有風血痺,陰邪入於血經故也。外有支飲,亦令人痺。當隨證施治。白虎歷節,由體虛之人將理失宜,受風寒濕毒之氣,使筋脈凝滯,血氣不流,蘊於骨節之間,或在四肢,肉色不變,其病晝輕夜劇,其痛徹骨,如虎之囓,故名白虎也。痛如掣者為寒多,腫滿如脫者為濕多,汗出者為風多。巢氏云:飲酒當風,汗出入水,遂成斯疾。久而不愈,令人骨節蹉跌為癲病者,誠有此理也。

  河間六書 【 金?劉完素】

   諸痹

身非衣寒中,非受寒氣。痺者血氣不行,如從水中出,不必寒傷而作也。附子丸主之。

身寒,大衣不能熱,腎脂枯涸不行,髓少筋弱凍慄,故攣急。附子湯主之。

近衣絮肉苛,榮氣虛則不仁,其證(疒帬)重,為肉苛也。以前胡散主之。

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痺,風氣勝者為行痺,上下左右無常留,隨所至而作。防風湯主之。

寒勝者為痛痺,大宜宣通。陰寒為痛,宜通氣溫經而愈。茯苓湯加減主之。

濕氣勝者為著痺,濕地水氣甚重,著而不去,多汗而濡者。茯苓川芎湯主之。

周痺,《黃帝針經》云:在血脈之中,隨上下,本痺不痛,今能上下周身,故以名之。大豆糵散主之。

胞痺者,小腹膀胱之內痛,若沃以湯,濇於小便,上為清涕;太陽直行從巔入,循于腦氣,下灌於鼻,時出清涕不止。腎著湯主之。

腸痺者,雖多飲不得溲,不成大便,使糟粕不化,故氣喘急而飧泄。木香丸主之。

熱痺者,陽氣多,陰氣少,陽熱搏其陰寒故痺,臟腑熱熻然而悶也。升麻湯主之。

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痺,當汗惡風,目瞤脅痛,或走注四肢,皮膚不仁,屈伸不便。升麻前胡湯主之。

  儒門事親 【 元?張從政】

   論痹

夫痺之為狀,麻木不仁,以風寒濕三氣合而成之。故《內經》曰風氣勝者為行痺。風則陽受之,故其痺行,旦劇而夜靜。世俗莫知,反呼為走注疼痛虎咬之疾。寒氣勝者為痛痺,寒則陰受之,故其痺痛,旦靜而夜劇。世俗不知,反呼為鬼忤。濕氣勝者為著痺,濕勝則筋脈皮肉受之,故其痺著而不去,肌肉削而著骨。世俗不知,反呼為偏枯。此疾之作,多在四時陰雨之時,及三月九月,太陽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為甚。或瀕水之地,勞力之人,辛苦失度,觸冒風雨,寢處津濕,痺從外入。況五方七地,寒暑殊氣,剛柔異稟,飲食起居,莫不相戾。故所受之邪各有淺深,或痛或不痛,或仁或不仁,或筋屈而不能伸,或引而不縮,寒則蟲行,熱則縮緩,不相亂也。皮痺不已而成肉痺,肉痺不已而成脈痺,脈痺不已而成筋痺,筋痺不已而成骨痺。久而不已,內舍其合。若臟俯俱病,雖有智者,不能善圖也。凡病痺之人,其脈沉濇。今人論方者見諸痺證,遽作腳氣治之。豈知《內經》中本無腳氣之說。或曰:諸方亦有腳氣統論,又有腳氣方藥,若止取《素問》,則諸方皆非耶?曰:痺病以濕熱為源,風寒為兼,三氣合而為痺。奈何治此者不問經絡、不分臟俯、不辨表裏,便作寒濕腳氣,烏頭、附子、乳香、沒藥,種種燥熱攻之,中脘、臍下、三里灸之,蒸熨湯炕以治之,以至便漩濇滯,前後俱閉,虛燥轉甚,肌膚日削,食飲不入,邪氣外侵,雖遇扁華,亦難措手。何哉?胷膈間有寒痰故也。痺病本不死,死者皆醫之誤。雖有用蒸之法,必先湧去其寒痰,然後諸法皆效。經曰:五臟有俞,六俯有合。循脈之本分,各有所發之源,以砭石補之,則痺病瘳。僕常用傷寒汗、下、吐三法治風痺,愈者多矣。

大人小兒,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痺,及手足麻木不仁者,可用鬱金散吐之;吐訖,以導水丸、通經散泄之;泄訖,以辛溫之劑發散。汗出,則可服當歸、芍藥,乳、沒行經和血等藥。如不愈,則便不宜服此等藥。

  東垣十書 【 元?李杲】

   痛風論

氣行脈外,血行脈內,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此平人之造化也。得寒則行遲而不及,得熱則行速而太過。內傷於七情,外傷於六氣,則血氣之運或遲或速而病作矣。彼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後或涉冷水,或立濕地,或扇取涼,或臥當風,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汙濁凝濇,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於陰也。治法以辛熱之劑,流散寒濕,開發腠理,其血得行,與氣相和,其病自安。然亦有數種治法稍異。 【 治法見醫案中。】 或曰:此見鄰人用草藥研酒,飲數貼,亦有安者。如子經久取效,無乃太迂緩乎?曰:此劫病草藥。石上採石絲為之君,過山龍等佐之,皆性熱而燥者,不能養陰,卻能燥濕。病之淺者,濕痰得燥則開,熱血得熱則行,亦取效。彼病深血少者,愈劫愈虛愈深也。

臂痛有六道經絡,以行本經藥行其氣血者,以兩手伸直,其臂貼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後而定,則臂臑之前廉痛者,屬陽明經,以升麻、白芷、乾葛行之;後廉痛者,屬太陽經,以藁本、羌活行之;外廉痛者,屬少陽,以柴胡行之;內廉痛者,屬厥陰,以柴胡、青皮行之;內前廉痛者,屬太陰,以升麻、白芷、葱白行之;內後廉痛者,屬少陰,以細辛、獨活行之。仍視何經而用針灸。

  丹溪心法 【 元?朱震亨】

   痛風

痛風者,四肢百節走痛,方書謂之白虎歷節風證是也。大率有痰、風熱、風濕、血虛。因於風者,小續命湯;因於濕者,蒼朮、白朮之類,佐以竹瀝;因於痰者,二陳湯加酒炒黃芩、羌活、蒼朮;因於血虛者,用芎歸之類,佐以紅花、桃仁。大法之方,蒼朮、川芎、白芷、南星、當歸、酒黃芩,在上者加羌活、威靈仙、桂枝,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黃蘗。若血虛宜多用川芎、當歸,佐以桃仁、紅花、薄桂、威靈仙。凡治痛風,取薄桂味淡者,獨此能橫行手臂,領南星、蒼朮等藥至痛處。

遍身骨節疼痛,晝靜夜劇,如虎囓之狀,名曰白虎歷節風。并宜加減地仙丹,或青龍丸、乳香丸等服之。又有痛風而痛有常處,其痛處赤腫灼熱,或渾身壯熱,此欲成風毒,宜敗毒散。

凡治臂痛,以二陳湯加酒炒黃芩、蒼朮、羌活。如肢節痛,須用羌活;去風濕亦宜用之。如肥人肢節痛,多是風濕與痰飲流注經絡而痛,宜南星、半夏。如瘦人肢節痛,是血虛,宜四物加防風、羌活;如瘦人性急燥而肢節痛發熱,宜四物湯加黃芩酒炒、黃蘗。如肢節腫痛脈滑者,當燥濕,宜蒼朮、南星,兼行氣藥木香、枳殼、檳榔,在下者加防己。若肢節腫痛脈濇數者,此是瘀血,宜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及大黃微利之。如倦怠無力而肢節痛,此是氣虛,有痰飲流注,宜參、朮、星、半。

有濕鬱而周身走痛,或關節間痛,遇陰寒即發,當作濕鬱治。或用白朮一味酒煎服之,其痛立愈。

手足麻者屬氣虛,手足木者有濕痰死血,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濕痰死血。

  醫學正傳 【 明?虞摶】

   痹

丹溪曰:因濕痰濁血流注為病,以其在下焦,道路遠,非烏附氣壯不能行,故用為引經。若以為主治,非惟無益而有殺人之毒。此病必行氣流濕舒風,導滯血補新血,降陽升陰。治有先後,須分腫與不腫可也。不可食肉,肉屬陽,大能助火。素有火氣盛者,小水不能制,若食肉厚味,下有遺溺,上有痞悶,須將魚腥面醬酒酢皆斷去之。先以二陳湯加酒浸白芍藥,少佐以黃連降心火。看作何應,又為區處也。

《內經》曰: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痺,故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河間曰:流著不去,四肢麻木拘攣也。經又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濇,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榮,故為不仁。夫所謂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癢,如繩紮縛初解之狀,古方名為麻痺者是也。丹溪曰:麻是氣虛,木是濕痰死血。然則曰麻曰木者,以不仁中而分為二也。雖然亦有氣血俱虛,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虛而感濕,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虛而風寒濕三氣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併作者,古方謂之周痺,治法宜先汗而後補也。

  證治要訣 【 明?戴思恭】

   痛痹

傷濕兼風寒者,汗出身重,惡風喘滿,骨節煩疼,狀如歷節風,臍下連腳冷痺,不能屈伸,所謂風寒濕合而成痺,宜防己黃芪湯、五痺湯。詳五痺用藥,於風濕最宜。若因浴未解裙衫,身上未乾,忽爾熟睡,致濕干腎經,外腎腫痛,腰背攣曲。以五苓散一貼入真坯少許,下青木香丸,三服,臟腑才通,腫消腰直,其痛自止。

筋骨疼者,俗呼為痛風;或痛而游走無定,俗呼為走注風。并宜烏藥順氣散,和煎復元通氣散,嚥地仙丹或青龍丸。未效,用大防風湯,或五積散調乳香末。

遍身骨節疼痛,晝靜夜劇,如虎之囓,名曰白虎歷節風。并宜加減地仙丹,或青龍丸、乳香丸等。

有於窻牖間梳洗,卒然如中風,呼為簷風。五積散加防風一錢。有痛風而痛有常處,其痛處赤腫灼熱,或渾身壯熱,此欲成風毒,宜敗毒散。

  醫學綱目 【 明?樓英】

   白虎飛尸歷節辨

有附骨疽,與白虎、飛尸、歷節皆相類。歷節痛,則走注不定;白虎、飛尸痛淺,按之則便止;附骨疽痛深,按之亦無益。又二說:白虎、飛尸亦能作膿,著骨而生,及其腐潰,碎骨出盡方愈。如是則附骨與白虎飛戶同是一病,但淺深不同耳。

   痹分陰陽

病在陽者命曰風。東垣云:此病在陽,因十二經各受風邪,以高言之氣分也,故身半以上風之中也,用針當引而去之也。又曰:散而去之,用藥以辛溫發散,通因通用,又熱因熱用是也。

病在陰者命曰痺。東垣云:身半已下濕之中也,命曰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得之勞倦,脾胃氣虛而下陷,運氣營氣不得升浮,經營心肺也。

陰陽俱病命曰風痺,尺膚濇者風痺也。《靈樞》云:風痺淫濼病不可已,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股脛淫濼而煩心頭痛,此傷腎也;時嘔時悗,眩已汗出,此傷心也;久則目眩,此傷肝也;悲以善恐,短氣不樂,此傷肺也,不出三年死也。

  醫學入門 【 明?李梴】

   痛風

形怯瘦者,多內因血虛有火;形肥勇者,多外因風濕生痰。以其循歷遍身曰歷節風,甚如虎咬曰白虎風。痛必夜甚者,血行於陰也。

痛多痰火,腫多風濕。然痰火雖內因七情六慾,或病後亡津,血熱已自沸騰,亦必略感外邪而後發動,骨節痛極,久則手足踡攣。風濕雖外因涉冷坐濕,當風取涼,然亦必血熱而後凝滯污濁,所以作痛,甚則身體塊瘰。痰火風濕全者,古龍虎丹主之。

傷寒通身節痛,乃風寒侵入肌骨;雜病週身痛,乃風痰壅滯。二陳湯加南星、羌活、蒼朮、白芷、酒芩、竹瀝、薑汁;挾瘀血者,再加桃仁、紅花。濕痰瘀血,週身兩脅走痛,控涎丹加桃仁泥為丸,或小胃丹下之。如半身不遂,及左右手足踡攣者,烏頭湯微汗之,虛者地仙丹。

上體痛者,宜祛風熱豁痰,二陳湯主之。痰熱客太陽,頸項強,動則微痛者,加酒芩、羌活、紅花。濕痰鑽注,肢節痛者,加二朮、威靈仙、乾薑、黃蘗、羌活、白芍;結陽肢腫者,倍加黃芩;濕痰橫行手臂痛,加南星、蒼朮、酒芩、香附、威靈仙;臂重難舉者,加二朮、羌活、桂枝、威靈仙、黃芩;臂軟難舉者,加南星、枳實、木香、薑黃。如臂痛不能舉,或連指掌腫痛者,舒經湯。肩忽痛者,小柴胡湯去半夏,加防風、當歸、生地、大黃、黃連、滑石。肩背痛因食積者,單龜板為丸,薑湯下。肩腿痛者,甩龜板一兩,側柏葉、香附各五錢,白芥子、凌霄花各一錢五分為末,酒糊丸,四物湯加甘草、陳皮煎湯下。背心常一片冰冷者,導痰湯合蘇子降氣湯。

下體痛者,宜流濕行氣,四物湯主之。陰虛臀尖痛者,膀胱有火,加知母、黃蘗及桂少許。有痰合二陳湯加澤瀉、前胡、木香為引;痛甚,加乳香沒藥;熱者合大承氣湯下之。兩腿痛者,加牛膝、陳皮,吞加味三妙丸。兩腿痛甚,素虛性急,或痢後血流經絡作痛者,加桃仁、牛膝、陳皮、甘草、薑汁煎熟,調潛行散。如兩腿間忽一二點痛入骨,不可忍者,用芫花根為末,酢調敷痛處,以帕緊紮。產後有此疾者,亦宜。兩足痛,當歸拈痛湯。凡痛風丸散佐使,在上加羌活、威靈仙,在下加牛膝、防己、木通、黃蘗,在手臂加桂枝引至痛處。如遍身痛者,則問所起處加之。

痛風,百節痠痛無定處,久則變成風毒,痛入骨髓,不移其處,虎骨散、麝香丸;如赤腫灼熱者,敗毒散;肢節腫痛挾濕熱者,麻黃赤芍湯主之。

外因濕證腫滿身痛如脫者,除濕湯;寒濕者附子六物湯、捉虎丸;濕熱者,五苓散加蒼朮、防風、羌活、白芷、黃蘗、竹瀝、薑汁。走注者四妙散;肢節腫脈滑者,如南星、木香、檳榔、蒼朮、黃蘗、防己。

濕氣背傴僂足攣成廢者,用甘遂一錢為末,入猪腰內煨食之,上吐下瀉。

風證黃汗出,面微紅掣痛熱者,防風通聖散,或小續命湯去附子加羌活、黃芩;虛者烏藥順氣散、獨活寄生湯;上體,金棗丹;下體,換腿丸。

風中肩背,太陽氣鬱,不可回顧,或肺氣鬱熱,小便數而欠伸,宜通氣防風湯、羌活勝濕湯。

風濕相搏痛者,甜瓜子丸、神仙飛步丹、龍虎丹、活絡丹、乳香黑虎丹、活血應痛丸。

風濕毒生瘡者,單蒼耳加羌活、防風十分之二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百丸,酒下。或單豨薟丸一斤加四物湯料各五錢,防風、羌活各三錢,川烏一錢五分為末,蜜丸,空心茶酒任下。

風寒濕熱成痺,臂髀腰腳骨熱腫痛,行步艱難者,二妙蒼蘗散等分,加虎脛骨減半為末,水調服。

暑濕相搏,面赤尿赤者,五苓散合敗毒散加當歸、赤芍,或復元通聖散。

結陽肢腫,熱毒流注,大便閉者,犀角湯。

寒證肢節掣痛,小筋急痺,五積散合順元散,加麝一釐。鶴膝痛,五積散加松節、杉節。骨髓痛,虎骨散。

內因七情,肢節胷脅刺痛,初必眩運自汗,二陳湯加香附、枳殼、木香。如腰背氣動發痛者,枳甘散、流氣飲子,俱加葱白,服後臥少時。如思慮憂心痛從背起至胷脅者,人參四分、木通二分煎湯,吞當歸龍薈丸。

飲食積痛風,初必胷滿嘔吐,二陳湯加烏藥、枳殼,或單蒼耳丸。因食厚味積痰脾胃,髀樞左右發痛一點延及膝骭腫大惡寒,夜劇者,潛行散為主,如甘草梢、蒼朮、犀角、川芎、陳皮、牛膝、木通、白芍,入薑汁煎服。病稍減,去犀角加牛膝、龜板、歸身尾。冬月加桂,夏加黃芩。又有遍身游走癢痛,狀如蟲嚙,遇癢而進飲食,則蟲亦饜飫其間,庶不致頻頻嚙也,宜麝香丸。

留飲四肢歷節,氣短脈沉,久則令人骨節蹉跌,恐為癲癎,宜導痰湯加減。痰飲者,古半硝丸;氣短倦怠者,六君子湯加南星。

酒濕痛者,用黃蘗、威靈仙各五分,蒼朮二錢,陳皮芍藥各一錢,甘草三分,羌活二分,水煎服。

血虛,四物湯加龜板、秦艽;有火者,調潛行散;有瘀血者,加大黃、桃仁、紅花微利之;性急發熱者,加酒芩、黃蘗;肢節腫痛脈濇者,加桃仁;歷年不愈者,倍加木通,出汗或發紅丹即愈;若不愈者,痛風丸、二妙蒼蘗散、三妙丸。

氣虛歷節痛如錘鍛者,四君子湯加桂、附、白芍。

血氣俱虛挾痰火者,八物湯加羌活、防風、黃蘗、龜板。勞傷者,趁痛散、血風丸,劫勞散。除虛,虎潛丸、補陰丸。痛風因是風熱風濕得者,初起與傷寒相似,宜分表裏治之:表證,九味羌活湯;氣虛表實骨節痛者,六一散加香附、黃芩水煎,或薑汁糊丸服。

裏證,五積交加散加大黃;痰濕熱者,導水丸;病愈後大便閉,稍虛者,麻子仁丸;驟痛不可忍者,用楓寄生焙乾,浸酒常服,微醉。通用史國公浸酒方、萬應膏。

屬內因者,宜消瘀血,養新血,兼理痰火,則血活氣和,痛無不止。又不愈者,間用升降之劑,或專養血補脾。如久病及亡血,產後病此者,俱不宜純用風藥燥血。

   痹證

痺者氣閉塞不通流也,或痛癢,或麻痺,或手足緩弱,與痿相類。但痿屬內因,血虛火盛,肺焦而成;痺屬風寒濕三氣侵入而成。然外邪非氣血虛則不入,此所以痺久亦能成痿。又痺為中風之一,但純乎中風,則陽受之;痺兼風寒濕三氣,則陰受之,所以為病更重。觀宋明醫錢仲陽自患周痺偏廢不能全愈可見。

經言春為筋痺、夏為脈痺、仲夏為肌肉痺、秋為皮痺、冬為骨痺,言皮脈肌筋骨各以時而受風寒濕之邪也。大概風濕多侵乎上,肩背麻木,手腕硬痛;寒濕多侵乎下,腳腿木重;若上下俱得,身如板夾,腳如石墜。須分風寒濕多少治之。風多痛走不定;寒多掣痛,周身拘急,手足冷痺,與痛風同;濕多浮腫,重著一處不移。風多,烏藥順氣散、三痺湯、越婢湯、單豨薟丸;寒多,五積散加天麻、附子,或蠲痺湯;寒濕,五積交加散;濕多,川芎茯苓湯、當歸拈痛湯、防己黃芪湯、羌活勝濕湯、續斷丸。冷痺身寒不熱,腰腳沉冷,即寒痺之甚者,三痺湯合三五七散,或舒經湯、附子理中湯。熱痺或濕生熱,或風寒鬱熱,身上如鼠走,脣口反縱,肌肉變色,宣明升麻湯。風寒濕熱痺,二妙蒼蘗散等分,加虎脛骨,防風減半,水煎服。

風寒濕三邪交侵,在皮則頑不自覺,遇寒則急,遇熱則縱,應乎肺,其證氣喘煩滿;在脈則血滯,六脈濇而緊,面無色,應乎心,其證心煩上氣,嗌乾善噫;在肌肉則四肢不仁,應乎脾,其證怠惰嘔吐;在筋則屈而不伸,應乎肝,其證夜臥多驚,溺濇小腹痛;在骨則重不能舉,尻以代踵,脊以代頭,應乎腎,其證心腹脹滿。初入皮膚血脈,邪輕易治;留連筋骨,久而不痛不仁者難治。久久不愈,五痺復感三邪,漸入五臟,臥不起牀,瀉多食少,亦如中風入臟者,死。

初起強硬作痛者,宜疏風豁痰;沉重者,宜流濕行氣;久病須分氣血虛實,痰瘀多少治之。氣虛痺者,關節不充,一身如從水中出,陽虛陰盛也,四君子湯加肉桂、生附,或川附丸。血虛痺者,皮膚不仁,濟生防風湯,或黃芪建中湯去飴加桂枝。挾瘀血者,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挾痰者,手足麻痺,多睡眩運,濟生茯苓湯,或二陳湯加竹瀝、薑汁。腎脂枯涸不行,髓少筋弱,凍慄攣急者,十全大補湯、地仙丹,通用五痺擦痺法。初病驟用參芪歸地,則氣血滯而邪鬱經絡不散,虛者烏頭粥、行濕流氣散主之。

麻屬氣虛,木屬痰凝,此概言耳。有因虛而風寒濕三氣乘之,麻木併作者;有氣血俱虛,但麻不木者。蓋麻猶痺也,雖不知痛癢,尚覺氣微流行。在手多兼風濕,在足多兼寒濕。木則非惟不知痛癢,氣亦不覺流行。常木為血礙氣,間木為濕痰,皆經絡凝滯,血脈不貫,謂之不仁。或兼虛火,則肌肉瞤動,不可誤作風治。

週身掣痛麻者,謂之週痺,乃肝氣不行也。宜先汗後補,黃芪湯。開目麻木暫退,閉目甚者,升陽和中湯。皮膚麻木者,補氣湯。手足麻氣虛者,補中益氣湯去當歸、陳皮,加五味子、白芍、生甘草。虛甚挾風者,補中益氣湯正料,加烏藥、附子、羌活、防風、天麻。十指麻木,胃有濕痰死血者,二陳湯加二朮、紅花、桃仁,少加附子以行經。左手腳腿偏麻疼痛,右口角併眼牽引側視者,表有風也,宜天麻黃芪湯。兩腿麻者,導氣湯。兩腳麻木如火熱者,三妙丸。

凡味酸傷筋則緩,味鹹傷骨則痿,令人發熱變為痛痺麻木等證。慎疾者須戒魚腥、面醬、酒酢。肉屬陽助火,但可量吃;若厚味過多,下必遺溺,上必痞悶,先用二陳湯加芍藥、黃連降火,然後用本證藥。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二百二十七

 痺門

  醫學準繩六要 【 明?張三錫】

   痛風

痛風,即《內經》痛痺。上古多外感,故云三氣合而為痺。今人多內傷,氣血虧損,濕痰陰火,流滯經絡,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當,一名白虎歷節風是也。大抵濕多則腫,熱多則痛,陰虛則脈弦數而重在夜,氣虛則脈虛大而重在日。

   著痹

四肢肌肉不為我用,似偏枯而多痛著,與痛風相類者,痺也。分虛實標本治。

俞子木曰:痺者閉也,五臟六腑正氣,為邪氣所閉,則痺而不仁。《靈樞經》曰:病人一臂不遂,時復移於一臂者痺也,非風也。《要略》曰:風病半身不遂,若但閉不遂者痺也。經曰: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痺,風多則行,寒多則痛,濕多則著,故痺多重痛沉著。

  醫宗必讀 【 明?李中梓】

   諸痹

筋痺即風痺也,游行不定,上下左右,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聚於關節,或赤或腫,筋脈弛縱,古稱走注,今名流火。防風湯主之,如意通聖散、桂心散、沒藥散、虎骨丸、十生丹、一粒金丹、乳香應痛丸。

肌痺,即著痺、濕痺也,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緩弱,皮膚不仁,精神昏塞,今名麻木。神效黃芪湯主之。

  醫門法律 【 清?喻昌】

   痛風

痛風一名白虎歷節風,實即痛痺也。經既言以寒氣勝者為痛痺矣,又言凡傷於寒者皆為熱病,則用藥自有一定之權衡。觀《金匱》用附子、烏頭,必用於表散藥中,合桂枝、麻黃等藥同用,即發表不遠熱之義。至攻裏必遵《內經》不遠於寒可知矣。諸家方中不達此義,即攻裏概不遠熱。獨《千金》犀角湯一方,深有合於經意,特表之為例。

更有內熱,因血虛熾盛,始先表散藥中不能用辛熱者,即當取夏月治溫熱病之表法為例。諸家復無其方,獨《本事方》中有牛蒡子散,先得我心,亦并表出。

   風痹

中風四證:其一曰風痺,以諸痺類風狀,故名之。然雖相類,實有不同。風則陽先受之,痺則陰先受之耳。致痺之因,乃風寒濕互相雜合,匪可分屬。但以風氣勝者為行痺,風性善行故也;以寒氣勝者為痛痺,寒主收急故也;以濕氣勝者為著痺,濕主重滯故也。

邪之所中,五淺五深,不可不察。在骨則重而不舉,在經則屈而不伸,在肉則不仁,在脈則血凝而不流,在皮則寒,此五者在軀殼之間,皆不痛也。其痛者,隨血脈上下,寒凝汁沫,排分肉而痛;雖另名周痺,亦隸於血脈之中也。骨痺不已,復感於邪,內合於腎;筋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脈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此五者亦非徑入五臟也,五臟各有合病,久而不去,內舍於其合也。蓋風寒濕三氣離合牽制,非若風之善行易入,故但類於中風也。

經論諸痺至詳,然有大闕,且無方治。《金匱》補之,一曰血痺,二曰胷痺,三曰腎著。四曰三焦痺。

《金匱》論血痺謂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濇,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血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痺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經但言在脈則血凝而不流,《金匱》直發其所以不流之故,言血既痺,脈自微濇,然或寸或關或尺,其脈見小緊之處,即風入處也。故其針藥所施,皆引風外出之法也。

《金匱》論胷痺脈證并方治,繹明入胷寒痺痛條下,此不贅。

《金匱》論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裏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薑苓朮湯主之。經但言骨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仲景知濕邪不能傷腎臟之真,不過舍於所合,故以身重腰冷等證為言,曰飲食如故,曰病屬下焦,意可知矣。然濕土之邪,賊傷寒水,恐害兩腎所主生氣之原,關係尤大,故特舉腎著一證立方,以開其痺著。

《金匱》復有總治三痺之法,今誤編歷節黃汗之下。其曰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瘰 【 一作尪羸,】 腳腫如脫,頭眩短氣,遇濕 【 一作溫溫】 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是也。蓋短氣,中焦胷痺之候也,屬連頭眩,即為上焦痺矣;遇濕欲吐,中焦痺也;腳腫如脫,下焦痺也;肢節疼痛,身體魁瘰,筋骨痺也。榮衛筋骨三焦俱病,又立此法以治之。合四法以觀精微之蘊,仲景真百世之師矣!

   腎著即痹

《內經》云:濕勝為著痺。《金匱》獨以屬之腎,名曰腎著,云此證乃濕陰中腎之外廓,與腎之中臟無預者也。地濕之邪著寒臟外廓,則陰氣凝聚,故腰中冷,如坐水中。實非腎臟之精氣冷也。若精氣冷,則膀胱引之從夾脊逆於中上二焦,榮衛上下之病,不可勝言。今邪止著下焦,飲食如故,不渴,小便自利;且與腸胃之腑無與,況腎臟乎?此不過身勞汗出,衣裏冷濕,久久得之,但用甘草、乾薑、茯苓、白朮,甘溫從陽淡滲行濕足矣,又何取煖胃壯陽為哉!

律一條

凡治痺證,不明其理,以風門諸通套藥施之者,醫之罪也!

痺證非不有風,然風入在陰分,與寒濕互結,擾亂其血脈,致身中之陽不通於陰,故致痺也。古方多有用麻黃、白芷者,以麻黃能通陽氣,白芷能行榮衛,然已入在四君、四物等藥之內,非顓發表明矣。至於攻裏之法,則從無有用之者。以攻裏之藥皆屬苦寒,用之則陽愈不通,其痺轉入諸腑而成死證者多矣,可無明辨而深戒歟?

  景岳全書 【 明?張介賓】

   論痹證

風痺一證,即今人所謂痛風也。蓋痺者閉也,以血氣為邪所閉,不得通行而病也。如痺論曰風氣勝者為行痺,蓋風者善行數變,故其為痺,則走注歷節,無有定所,是為行痺,此陽邪也。曰寒氣勝者為痛痺,以血氣受寒則凝而留聚,聚則為痛,是為痛痺,此陰邪也。曰濕氣勝者為著痺,以血氣受濕則濡滯,濡滯則肢體沉重而疼痛頑木,留著不移,是為著痺,亦陰邪也。凡此三者,即痺之大則也。此外如五臟六腑之痺,則雖以飲食居處皆能致之,然必重感於邪而內連臟氣,則合而為痺矣。若欲辨其輕重,則在皮膚者輕,在筋骨者甚,在臟俯者更甚。若欲辨其寒熱,則多熱者方是陽證,無熱者便是陰證。然痺本陰邪,故為寒者多而熱者少,此則不可不察!

觀痺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而壽夭剛柔篇又曰:在陽者命曰風,在陰者命曰痺。何也?蓋三氣之合,乃專言痺證之所因也。曰在陽為風,在陰為痺,又分言表裏之有殊也。如風之與痺,本皆由感邪所致。但外有表證之見,而見發熱頭疼等證,或得汗即解者,是皆有形之謂,此以陽邪在陽分,是即傷寒中風之屬也,故病在陽者,命曰風。若既受寒邪而初無發熱頭疼,又無變證,或有汗或無汗而筋骨之痛如故,及延綿久不能愈,而外無表證之見者,是皆無形之謂。此以陰邪直走陰分,即諸痺之屬也,故病在陰者命曰痺。其或既有表證而疼痛又不能愈,此即半表半裏,陰陽俱病之證,故陰陽俱病者。命曰風痺。此所以風病在陽而痺病在陰也。然則諸痺者皆在陰分亦總由真陰衰弱,精血虧損,故三氣得以乘之而為此諸證。經曰:邪入於陰則痺,正謂此也。是以治痺之法,最宜峻補真陰,使血氣流行,則寒邪隨去。若過用風濕痰滯等藥,而再傷陰氣,必反增其病矣。

   治法

痺因外邪,病本在經而深則連臟。故其在上則有喘嘔有吐食,在中則為脹滿為疼痛,在下則為飧泄為秘結諸病,此皆風痺之兼證也。凡見此者,當於各門權其緩急先後,而隨證治之。

痺證之風勝者,治當從散,宜敗毒散、烏藥順氣散之類主之。若以風勝而兼微火者,宜大秦艽湯或九味羌活湯之類主之。

痺證之寒勝者,但察其表裏俱無熱證,即當從溫治之,宜五積散,或小續命湯、甘草附子湯之類主之。若寒甚氣虛者,宜三因附子湯之類主之。

痺證之濕勝者,其體必重,或多寒,或多痰,或多汗,皆脾弱陰寒證也。若羌活勝濕湯乃驅風散濕之劑,五積散乃溫經散濕之劑,真武湯乃溫中除濕之劑,三因附子湯乃補脾燥濕之劑,調氣平胃散乃行氣行濕之劑,五苓散乃利水導濕之劑,二陳湯、六君子湯乃化痰去濕之劑也。大抵治濕者欲其燥,欲燥者宜從煖。蓋脾土喜燥而惡濕,喜煖而惡寒,故溫脾即所以治濕也。然又有濕熱之為病者,必見內熱之證,滑數之脈,方可治以清涼,宜二妙散及加味二妙丸、當歸拈痛湯之類主之。其有熱甚者,如抽薪飲之類,亦可暫用,先清其火,而後調其氣血。

風痺之證,大抵因虛者多,因寒者多。惟血氣不充,故風寒得以入之;惟陰邪留滯,故經脈為之不利。此痛痺之大端也。惟三氣飲及大防風湯之類方能奏效。凡治痺之法,惟此為最。其有宜酒者,即以三氣飲浸酒服之,亦妙法,見本方。或用易老天麻丸亦可。

   歷節風痛

歷節風痛,以其痛無定所,即行痺之屬也。《病源》云:歷節風痛,是氣血本虛;或因飲酒腠理開,汗出當風所致;或因勞倦調護不謹,以致三氣之邪遍歷關節,與氣血相搏而疼痛非常。或如虎之咬,故又有白虎歷節之名。《中藏經》曰:歷節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此其概也。大都痛痺之證,多有晝輕而夜重者,正陰邪之在陰分也。其有遇風雨陰晦而甚者,此正陰邪侮陽之證也。或得煖遇熱而甚者,此濕熱傷陰之火證也。有火者宜從清涼,有寒者宜從溫熱。若筋脈拘滯,伸縮不利者,此血虛血燥證也,非養血養氣不可,凡諸治法,總宜如前。凡諸痺作痛者,俱宜用火龍膏貼之。

  方

附子八物湯 【 《醫學綱目》】  治歷節風,四肢疼痛,如鎚鍛不可忍。

附子炮去皮臍 乾薑炮 芍藥 茯苓 半夏 桂心 人參各三兩 白朮四兩

右剉散,每服四錢,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桂枝芍藥知母湯 【 仲景】  治痛痺。

桂枝 知母 防風各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 附子炮 麻黃各二兩 白朮 生薑各五兩

右,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導水丸 【 子和,下同】  治濕痺。

滑石水飛 黑牽牛另取頭末,各四兩 大黃 黃芩各二兩

右為細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加至百丸,臨臥溫水下。

通經散 治濕痺。

陳皮去白 當歸各一兩 甘遂麵包不令透水,煮百餘滾,取出,用冷水浸過,去麵焙乾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溫湯調下,臨臥服。

潛行散 【 丹溪】  治痛風。

黃蘗不拘多少,酒浸焙乾為末

生薑汁和酒調服,必兼四物等湯相間服,妙。

蒼朮復煎散 【 東垣】  治痛痺。

蒼尤四兩,水二碗,煎至三大盞,去滓,入下藥 羌活一錢 黃蘗三分 升麻 柴胡 藁本 澤瀉 白朮各五分 紅花少許

右為粗末,用蒼朮湯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微汗為效。忌酒面。

越婢湯 【 仲景】  治風痺腳弱。

附子一錢五分 麻黃二錢 甘草一錢二分 石膏三錢 白朮三兩

右,薑棗煎服。

三妙丸 治三陰血虛,足心如火熱,漸烘腰胯,及溫熱麻痺疼痛痿軟等證,皆效。

蒼朮六兩 黃蘗四兩 牛膝二兩

右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至一百丸,空心薑湯或鹽湯送下。

天麻黃芪湯 治手足麻木,兼有風證。

天麻 白芍藥 神麴 羌活 白茯苓各三分 人參 黃連各四分 當歸五分 黃芪 甘草 升麻 乾葛 黃蘗蒼朮各六分 澤瀉七分 柴胡九分

右,水煎溫服。

單豨薟丸 治中風,口眼喎斜,時吐痰涎,語言蹇滯,四肢緩弱,骨節疼痛,腰膝無力,及諸風痺。

豨薟端午、七夕、重陽收,洗去土,摘葉晒乾,鋪甑中,用好酒和蜜層層勻洒,蒸之復晒,如此九次

右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四十丸,空心酒下。

蓖麻蒸痹法 【 《千金方》】  治風濕癱瘓,手足不仁,半身不遂,周身麻木痠疼,口眼歪斜,皆效。

蓖麻秋冬用葉,春夏用子一二十斤

右入甑內,蒸半熟取起。先將綿布數尺雙折,浸入蒸湯內,取出乘熱敷患處,將前蒸熱藥鋪布上一層,候溫,再換熱藥一層。如此換蒸,以汗出為度。重者蒸五次,輕者蒸三次,即愈。內服疏風活血之劑。

擦痹法 治風濕諸痺。

麝香一錢,搗爛於磁器內,勿泄氣 蓖麻子三兩,去油 活地龍七條,去土搗爛 甘草 甘遂各一兩,俱為末

臨用先將薑葱各一兩,搗爛包患處,次用薑汁化此藥,一鷄子黃大,擦半時久,一日三次。二三年者皆效,婦人尤神。

茯苓湯 【 《濟生方》】  治停蓄支飲,及筋痺脈痺。

半夏湯泡 茯苓皮各一錢 甘草 桔梗 枳實各五分

薑煎溫服。

冲和補氣湯 【 《醫學正傳》】  治合眼則麻木,開則不麻,四肢無力,痿厥酢心,目昏頭眩,神效。

羌活七分 獨活 川歸 黃蘗各三分 柴胡 神麯 木香 草豆蔻各二分 人參 蒼朮 白朮 芍藥 澤瀉 陳皮 猪苓各一錢 甘草 升麻各五分 黃芪製,二錢 黃連 麻黃不去節,各二分

右切,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活血應痛丸 【 《寶鑑》】  治痛痺。

狗脊去毛,六兩 香附炒,十二兩 陳皮九兩 沒藥一兩二錢 草烏炮,二兩半 威靈仙三兩 蒼朮米泔浸一宿,十兩

右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或熱湯送下,不拘時候。常服和血脈,壯筋骨,使氣脈宣通。忌桃、李、雀、鴿諸血物。

行濕流氣散 治風寒濕痺,身如板夾,麻木不仁,或手足痠軟。

蒼朮 羌活 防風 川烏各一兩 薏苡二兩 白茯苓一兩五錢

右為末,每服二錢,溫酒或葱湯下。

換腿丸 治足三陰經為風寒暑濕所乘,發為攣痺緩弱,上攻胷背,下注腰腿,足心發熱,行步艱難。

木瓜四兩 薏苡仁 南星 石楠葉 石斛 檳榔 萆薢 牛膝 羌活 防風 黃芪 當歸 天麻 續斷各一兩

右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溫酒鹽湯下。

麝香丸 【 《醫學綱目》】  治白虎歷節諸風疼痛,遊走無定,狀如蟲嚙,晝靜夜劇,及一切手足疼痛。

川烏三枚 地龍五條 全蠍 黑豆各二十一個

右俱生為細末,入麝香半字研勻,糯米糊為丸如菉豆大,每服七丸,甚者十丸,夜臥令膈空,溫酒下,微出冷汗一身,便瘥。予得此方,凡是歷節及不測痰痛,一二服便瘥。

神效黃芪湯 【 《醫學正傳》】  治渾身麻木不仁,或頭面手足跗背腿腳麻木,并皆治之;及兩目羞明畏日,隱濇難開,視物昏花,睛痛,亦皆治之。

蔓荊子二分 陳皮五分 人參八分 炙甘草 白芍藥各一錢 黃芪二錢

右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柤,臨臥熱服。如麻木不仁,雖有熱,不加黃蘗,只加黃芪一錢、木通三錢。如麻木甚者,加芍藥一錢、木通二錢。如小便淋濇,加澤瀉五分,一服,去則止。如有大熱證,加酒洗黃蘗三分。

二妙蒼蘗散 治一切風寒濕熱,腳氣,骨間作熱,四肢痛,令人痿躄,用之神效。

蒼朮鹽炒 黃蘗酒炙,各五錢

水煎服。二物皆有雄壯之氣,如氣實,加酒少許,氣虛加補氣藥,血虛加補血藥,痛甚加薑汁,或為末、為丸服,尤妙。

牛蒡子散 【 《本事》】  治前證。

牛蒡子 豆豉炒 羌活各三兩 生地二兩半 黃芪一兩半

右為細末,湯調二錢,空心,食前,日三服。

四君子湯 治氣虛麻痺。

人參一錢 白朮 茯苓各二錢 甘草六分 生薑三片 棗子二枚

右水煎,不拘時溫服。加半夏、陳皮,名六君子湯。

當歸拈痛湯 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痛,足脛腫痛等證。

白朮一分五厘 當歸 防風 猪苓 澤瀉 茯苓 知母各三分 羌活 茵陳 甘草 黃芩各五分 升麻 乾葛 苦參 人參 蒼朮各二分

水煎溫服。

犀角湯 【 《千金方》】  治熱毒流入四肢,歷節腫痛。

犀角 羚羊角 前胡 黃芩 梔子仁 射干 大黃 升麻各四兩 豉一升

右(口父)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服。

茵芋丸 【 《本事方》】  治歷節腫滿,疼痛。

茵芋 硃砂 薏苡 牽牛一兩半 (木郁)李仁半兩

右為細末,煉蜜杵丸如桐子大,輕粉滾為衣,每服十丸至十五丸,五更溫水下。到晚未利,可二三服。

二陳湯 治痰痺麻木。

陳皮二錢 半夏一錢 茯苓八分 甘草四分

右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補中益氣湯 治濕熱鬱於脾土。不能榮於四肢,致痺痛麻木。

黃芪 人參 甘草各一錢 當歸 白朮 陳皮 柴胡 升麻各五分,虛甚者升柴各一分,汗多者全去

右水煎,巳、午、未時溫服。傷之重者,連進二服,如得微汗即愈。忌多言勞役,靜養一二時辰久,方進美膳以助之。常服去升麻,加黃蘗三分以滋腎水,紅花二分入心養血,多用則破血。

十全大補湯 治元陽大虛,不能榮于四肢,故作麻木或疼痛。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當歸 川芎 熟地 芍藥 肉桂 黃芪各二分半

右,薑棗煎服。快利為度,白粥將息。

趁痛散 治痛痺。

右為末,每服二錢,酒調。或加酒炒芩、蘗。

小續命湯 【 《千金方》】  通治八風五痺痿厥等疾,以一歲為總,六經為別,春夏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藥。又於六經別藥內,隨證細分加減。

麻黃去節 人參 黃芩 甘草炙 芍藥 川芎 杏仁去皮尖炒 防風 官桂各一兩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右除附子、杏仁外,為粗末,後入二味和勻,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史國公浸酒方 治左癱右瘓,四肢頑麻,骨節痠疼,諸般寒濕風氣。

虎脛骨酒浸一日,焙乾酥炙 當歸 鼈甲炙 羌活 防風 萆薢 秦艽 牛膝 晚蠶沙 松節各二兩 乾茄根八兩,蒸熟 枸杞子五兩

用無灰酒一斗,絹袋盛藥入酒內,封十日。取飲時不可面向罎口,恐藥氣衝人頭面。飲酒不可間斷,飲盡,藥滓晒乾為末,米糊丸梧子大,空心酒下五十丸。忌食發風動氣之物。

加味二妙丸 治兩足濕痺疼痛,或如火燎,從足跗熱起,漸至腰胯,或麻痺痿軟,皆是濕為病,此藥主之。

蒼朮四兩,米泔浸 黃蘗二兩,酒浸日乾 牛膝 當歸尾酒洗 萆薢 防己 龜板酒炙,各一兩

右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薑湯或鹽湯下。

三五七散 【 《濟生方》】  治風寒濕痺,腳氣緩弱等疾。

天雄炮去皮 細辛洗去土,各三兩 乾薑炮 山茱萸去核,各五兩 防風 山藥炒,各七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溫酒調下。

起死神應丹 【 子和,下同】  治癱瘓,四肢不舉,風痺等疾。

麻黃去根節,河水五升,熬去滓,可成膏子,五斤 白芷 桑白皮 蒼朮 甘松 浮萍各二兩 川芎三兩 苦參三兩五錢

以上各為細末,用膏子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一盞化下,臨臥服之,微汗出,勿慮。如未安,隔二三日再服,手足即時軟快。

愈風丹 治痺。

甘草三錢 芍藥 川芎 白殭蠶炒 桔梗 細辛 羌活各五錢 白芷 麻黃去節 防風 天麻 全蠍炙,各一兩 南星生薑製用,五錢 硃砂為衣,五錢

右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茶酒吞下。

經驗九藤酒 治遠年痛風,及中風左癱右瘓,筋脈拘急,日夜作痛,叫呼不已等證,其功甚速。

鉤藤鉤 紅藤即理省藤 丁公藤即風藤 桑絡藤 菟絲藤即無根藤 青藤 天仙藤即青木香 陰地蕨根各四兩,即地茶 五味子藤即紅內消 忍冬藤各二兩

右細切,以無灰老酒一大斗,用磁罐一個盛酒,其藥用真綿包裹,放酒中浸之,密封罐口,不可泄氣,春秋七日,冬十日,夏五日。每服一盞,日三服。病在上,食後及臥後服;病在下,空心食前服。

木瓜虎骨丸 【 《衛生寶鑑》,下同】  治風寒濕合而成痺,腳重不仁,疼痛少力,足下攣痛,不能踞地,腳膝筋攣,不能屈伸,及項背拘急,手臂無力,耳內蟬鳴,頭眩目運諸證,腳氣行步艱難,并皆服之。

木瓜 血竭研 虎脛骨酒炙 沒藥研 乳香 自然銅酢淬,各五錢 楓香脂 甜瓜子 木香 敗龜板酢炙去闌 骨碎補去毛 當歸焙 桂各一兩 安息香重湯酒煮 地龍去土,各二兩

右為末,入研藥和勻,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煎木瓜湯送下亦得,漸加至五十丸,空心食前。

茖葱丸 治寒濕筋骨冷疼,不能舉動。

川烏去皮、尖,生 黑牽牛頭末 鹽豉各三錢 乳香研 沒藥研,各一錢

右為末,入研藥勻,用肥葱一握洗去土,淡酢一升,不犯銅鐵,文武火熬葱酢一半,去柤,慢火再熬成膏,滴水中不散為度。將前藥末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溫酒送下,大便微利則愈。

烏靈丸 治久患風虛麻痛,行步艱難。

川烏炮去皮,一兩 五靈脂二兩

右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忌一切冷物。

芍藥補氣湯 【 東垣】  治著痺。

黃芪一兩 白芍藥一兩半 陳皮留白,一兩 澤瀉半兩 甘草一兩,炙

右剉,每服一兩,用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黃芪桂枝五物湯 【 仲景】  治著痺。

黃芪 芍藥 桂枝各三錢 大棗十二枚 生薑六兩

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參。

獨活寄生湯 【 《衛生寶鑑》】  治腎氣虛弱,冷臥濕地,腰背拘倦,筋骨攣痛,或當風取涼,風邪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痺,緩弱疼痛,或腰痛牽引,腳重行步艱辛。

獨活 寄生 杜仲 牛膝 細辛 秦艽 桂心 茯苓 防風 川芎 人參 甘草各一兩五錢 當歸 熟地黃 芍藥各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桂枝附子湯 【 仲景,下同】  治濕痺,脈浮虛而濇者。

桂枝去皮,四兩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薑切,三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甘草附子湯 治痺證,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惡風不欲去衣。

甘草炙 白朮各二兩 桂枝四兩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妙。

風濕方 【 《千金方》】  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甘草二兩 黃芪五兩 漢防己四兩 生薑 白朮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蟲行皮中,臥取汗。

黃芪湯 【 《千金方》】  治血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狀。

黃芪 人參要略少 芍藥 桂心各二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服七合,日三服,令盡。

補氣升陽和中湯 【 東垣】  治氣虛著痺。

黃芪五錢 人參 白芍藥各三錢 甘草炙 佛耳草各四錢 陳皮 白朮 當歸身各二錢 蒼朮 草豆蔻各一錢半 黃蘗酒洗 甘草根 升麻 白茯苓 澤瀉 柴胡各一錢

每服三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早飯後、午飯前服之。

白蘞散 【 《千金方》,下同】  治風痺,腫筋急,展轉易常處。

白蘞五錢 附子六銖

右二味,治下篩,酒服半刀圭,日三,不知,增至一刀圭,身中熱行為候,十日便覺。

血痹大易方 治風痺遊走無定處。

萆薢 薯蕷 牛膝 澤瀉各二兩 地膚子 白朮各五錢 乾膝 蠐螬 狗脊 車前子 天雄各十銖 茵芋六銖 山茱萸三十銖 乾地黃二兩五錢

右十四味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丸,日三,後稍加。

諸風方 治諸風痺。

防風 甘草生 黃芩 桂心 當歸身 茯苓各一兩 秦艽 葛根各二兩 生薑五兩 大棗三十枚 杏仁五十枚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酒水各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

附子酒 治大風冷痰癖脹滿諸痺。

大附子一枚,重二兩者;一作二枚 酒五升漬,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

每服一合,日再,以瘥為度。

除風濕羌活湯 【 東垣】  治風濕著痺。

羌活 防風各一兩 茯苓二錢 獨活五分 黃芪 蒼朮泔浸,各一錢 澤瀉 猪苓各二分 柴胡 甘草炙各五分 藁本川芎 陳皮 黃蘗各三分 升麻七分 黃連去鬚,一分

每服三錢,或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量虛實施用。如不盡證候,依加減法用之。

附子湯 【 《宣明方》,下同】  治腎臟風寒濕骨痺,腰脊疼不得俛仰,兩腳冷受熱不遂,頭昏耳聾音渾。

附子炮 獨活 防風 川芎 丹參 萆薢 石菖蒲 天麻 官桂 當歸各一兩 黃芪 細辛 山茱萸 白朮甘菊花 牛膝酒浸 甘草炙 枳殼麩炒去穰,各五錢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日進三服。

防風湯 治行痺行走無定。

防風 甘草 當歸 赤茯苓去皮 桂心 杏仁去皮炒熟,各一兩 麻黃去節,五錢 黃芩 秦艽 葛根各三錢

右為末,每服五錢,酒水合二盞,棗三枚,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一方有羌活,無麻黃。一方有獨活、赤芍,無葛根、麻黃。

茯苓湯 治痛痺,四肢疼痛,拘倦浮腫。

赤茯苓 桑白皮各二兩 防風 官桂 川芎 芍藥 麻黃去節,各一兩五錢

右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棗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以薑粥投之,汗泄為度,效矣。

茯苓川芎湯 治著痺,留注不去,四肢麻木,拘攣浮腫。

赤茯苓 桑白皮 防風 官桂 川芎 麻黃 芍藥 當歸 甘草炙,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棗三枚,同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如欲出汗,以粥投之。一方有蒼朮。

大豆糵散 治周痺,注五臟留滯,胃中結聚。益氣出毒,潤皮毛,補腎氣。

大豆糵炒香熟,一斤

右為末,每服五錢,溫酒調下,空心,加至一兩,日三。

腎著湯 治胞痺,小便不利,鼻出清涕者。

赤茯苓去皮 白朮各四兩 甘草炙,二兩 乾薑炮,二兩

右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去滓溫服,日三。

木香丸 治腸痺,腹(疒丂)痛,時發飧瀉,氣不消化,小便秘濇。

乾薑三分 木香 白朮 官桂 蕪荑 良薑 訶子皮各一兩 附子炮去皮 厚朴生薑製 肉豆蔻各二兩 甘草五錢

右為末,麯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薑湯空心下。

升麻湯 治熱痺,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脣口反縱,皮色變,兼諸風皆治。

升麻三兩 茯神去皮 人參 防風 犀角鎊 羚羊角鎊 羌活各一兩 官桂五錢

右為末,每服四錢,水二盞,生薑二塊碎,竹瀝少許,同煎至一盞,溫服,不拘時。

苦參丸 治著痺。

苦參二兩,取粉 丹參炙 沙參 人參 防風 五加皮 蒺藜炒去刺 烏蛇肉酒浸 蔓荊子 敗龜板酥炙黃 虎骨酥炙黃 元參各一兩

右為細末,用不蛀皂角一斤剉碎,以水三升,挼取汁去滓,於無油鐵器內熬成膏,用煉蜜四兩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後、食久、夜臥其三服,荊芥薄荷酒下。

附子丸 治氣痺中寒,陽虛陰盛,一身如從水中出。

附子炮 川烏頭炮,二味通剉碎炒黃色入藥 官桂 川椒 菖蒲 甘草各四兩 骨碎補炒 天麻 白朮各二兩

右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前胡散 治榮虛衛實,肌肉不仁,致令(疒帬)重,名曰肉苛。

川椒去目閉口者,生,二錢 前胡 白芷 細辛 官桂 白朮 川芎各三兩 吳茱萸湯洗炒 附子炮 當歸各二兩

右剉搗,以茶酒三升拌勻,同窨一宿,以煉成猪脂膏五斤入藥微煎,候白芷黃紫色,漉出滓成膏。於病處摩之至熱,調此藥櫻桃大。

補氣湯 【 東垣】  治皮膚間有麻木,乃肝氣不行故也。

白芍藥 橘皮不去白,各一兩五錢 炙甘草 黃芪各一兩 澤瀉五錢

右(口父)咀,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柤溫服。

蔓荊實丸 【 《奇效良方》】  治皮痺不仁。

蔓荊實七錢半 桔梗炒 附子炮 枳殼麩炒 蒺藜子炒去刺 羌活 防風各半兩 皂角不蛀者,半斤,剉碎,用新汲水浸一宿,以熟絹濾去渣,入麵少許,同煎成膏

右為細末,以皂角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用熱酒送下。

家寶丹 【 丹溪,下同】  治一切風疾癱瘓,痿痺不仁,口眼喎斜者,邪入骨髓可服。

川烏 南星 五靈脂薑汁製研 草烏各六兩 白附子 全蠍 沒藥 辰砂各二兩 羌活 天麻 乳香研 白殭蠶炒,各三兩 片腦五錢 麝香二錢半 地龍四兩 雄黃 輕粉各一兩

右為末,作散,調三分,不覺,半錢。或蜜丸如桐子大,含化,茶酒皆可。

如神救苦散 治癱瘓,風濕痺走注,疼痛不止。此刼劑也,非痛不可服,痛止則已。

米殼去頂膜,蜜炒一兩 陳皮五錢 虎骨酥炙 乳香研 沒藥研 甘草各二錢五分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連滓服。病在上食後,在下食前。煎時須順攪之。

又方 治上中下疼痛。

南星薑製 蒼朮泔浸 黃蘗酒炒,各二兩 神麯炒 川芎各一兩 白芷 桃仁各五錢 威靈仙酒拌 桂枝 羌活各三錢 防己五錢 紅花酒洗,一錢五分 草龍膽五分

右為末,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湯下。

萆薢丸 治血痺,手足(疒帬)麻不仁,遊走無定,及風痺等證。

萆薢炮 山芋 牛膝酒浸 山萸炒 熟地焙 澤瀉各一兩 狗脊去毛 地膚子炒 白朮各半兩 乾漆炒烟盡 天雄炮去皮臍 車前子炒 蠐螬研,各七錢五分 茵芋去皮莖,二錢五分

右,除蠐螬生研外,搗為細末,和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空心用溫酒送下,日二夜一。

臂痛方 治臂痛。

蒼朮一錢五分 半夏 南星 白朮 香附 黃芩酒炒,各一錢 陳皮 白茯苓各五分 威靈仙三錢 甘草少許

右(口父)咀,作一服,入生薑二三片。一本加羌活一錢。

八珍丸 治痛風走注,腳疾。

乳香 沒藥 代赭石 穿山甲生用,各三錢 羌活 草烏生用,各五錢 全蠍炒,二十一個 川烏不去皮尖,生用,一兩

右為末,酢糊丸如梧子大。每二十一丸,溫酒迭下。

四妙散 【 丹溪】  治痛風走注。

威靈仙酒浸,五錢 羊角灰三錢 白芥子一錢 蒼耳一錢五分;一作蒼朮

右為末,每服一錢,生薑一大片擂汁,入湯調服。又二妙散同調服。

麻黃赤芍湯 【 《醫學入門》】  治濕熱流注,肢節腫痛。

麻黃 赤芍各一錢 防風 荊芥 威靈仙 羌活 獨活 白芷 蒼朮 片芩 枳實 桔梗 葛根 川芎各五分 甘草 歸尾 升麻各三分

下焦加酒炒黃蘗,婦人加酒炒紅花,腫多加檳榔、澤瀉,痛加乳沒,瘀血加桃仁、大黃,水煎服。

又方 【 丹溪】  治痛風不能行。

糯米一盞 黃(艹蹢)(艹躅)根一握 黑豆半合

右,用酒水各一碗煎,徐徐服之,大吐大瀉,一服便能行動。

痛風丸 【 《醫學入門》】  治上中下疼痛。

紅花錢半 南星 蒼朮 黃蘗各二兩 木瓜 神麯各一兩 白芷 桃仁各五錢 威靈仙 羌活 桂枝各三錢 防己 草龍膽各四錢

右為末,麯糊丸梧子大。每百丸,空心白湯下。

乳香丸 【 丹溪】  治痛風。

白附子炮 南星 白芷 沒藥 赤小豆 荊芥 藿香 骨碎補去毛 乳香另研,各一兩 五靈脂 川烏炮去皮臍尖糯米炒,各二兩 草烏頭去皮尖 京墨煅,各五兩 松脂研,五錢

右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冷酒吞下,茶亦得,不拘時。忌熱物。

加味四物湯 【 《醫學正傳》】  治白虎歷節風證。

生地 當歸 川芎 白芍 加桃仁 牛膝 陳皮 茯苓 甘草 白芷 草龍膽

如痛在上者屬風,加羌活、桂枝、威靈仙。在下者屬濕,加牛膝、防己、木通、黃蘗。氣虛者加人參、白朮、龜板。有痰者加南星、半夏、生薑。血虛者倍川歸、川芎,佐以桃仁、紅花,水煎服之。

防風天麻散 【 《醫學正傳》】  治風濕麻痺,肢節走注疼痛,中風偏枯,或暴瘖不語,內外風熱,壅滯昏眩。

防風 天麻 川芎 羌活 白芷 草烏頭 白附子 荊芥穗 當歸 甘草炙,各五錢 白滑石二兩

右為細末,每服五分,加至一錢,熱酒化蜜少許調下攪,藥力運行微麻為度;或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熱酒化下,白湯亦可。此藥散鬱開結,宣風通氣之妙劑也。

神通飲 【 《古今醫鑑》,下同】  治感風濕,得白虎歷節風,遍身抽掣疼痛,足不能履地者二三年,百方不效,身體羸瘦,服此神效。

川木通二兩

右剉細,長流水煎汁,頓服。服後一時許,遍身發癢,或發紅丹,勿懼,遍身上下出汗,即愈。

兩手痹方 治兩手疼痛麻木。

當歸 川芎 白芷 黃芩酒炒 黃連 南星 半夏各薑汁炒 蒼朮 羌活 防風 桔梗 桂枝 甘草各等分

右剉,一劑,生薑煎服。

舒筋立安散 治四肢百節疼痛,名曰白虎歷節風。

防風 羌活 獨活 茯苓 川芎 生地黃 白芷 蒼朮 紅花 桃仁 陳皮 半夏 南星 白朮 威靈仙 牛膝 木瓜 防己 黃芩 連翹 木通 龍膽草酒浸 木香少許 大附子少許 甘草各等分

右剉,一劑,水煎,入薑汁、竹瀝服。痛甚,加乳香、沒藥調服。

透骨膏 【 《奇效良方》,下同】  治一切風濕,走注疼痛。

生地 馬鞭草各半斤 吳茱萸 白面各三兩 骨碎補 敗龜板酒炙,各四兩 鼈甲酒炙三個 蒲黃二兩

右為細末,用米粉酢調似膏子,火上溫熱,攤于痛處,用紙裹,候冷再烘,於避風處用之。

八風九州湯 治男子婦人,寒冷不自愛護,當風解衣,汗出臥冷濕地,半身不遂,或俛仰屈伸難,週身淫痺,四肢不收,狀如風狂,飲食損少,手足苦冷,或不隨。

麻黃去節,四兩 甘草炙 乾薑 附子炮 防風 獨活各三兩 石膏綿裹搗碎 茯苓 白朮土炒 川芎 柴胡 當歸身 人參 細辛各二兩 杏仁去尖皮,四十九粒

右(口父)咀,以水一斗,清酒五升,漬三夜,煮取四升,分為三服,一日令盡。若病羸瘦者,用水煎服,服訖厚覆,當汗出微微,去上衣,汗解,以粉撲之。忌生菜、菘菜、酢、桃、李、猪肉、雀肉。

除濕蠲痛湯 治風濕痛痺。

蒼朮米泔浸炒,二錢 羌活 茯苓 澤瀉 白朮各一錢半 陳皮一錢 甘草四分

水二鍾,煎八分,入薑汁、竹瀝各二三匙服。在上痛者,加桂枝、威靈仙、桔梗。在下痛者,加防己、木通、黃蘗、牛膝。

海桐皮散 治白虎歷節,走注,骨節疼痛。

獨活 萆薢鹽水浸焙 川芎 當歸各三分 桃仁去皮焙 天麻 辣桂 牛膝 麻黃去節 枳殼麩炒 海桐皮 白芍藥 川烏炮去皮臍 松節 防風 杜仲薑製 甘草各五錢 麝香一分 虎脛骨酒炙黃,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五片,棗二枚,煎六分,食前溫服。

攝風酒 【 《奇效良方》】  治白虎歷節風,及諸般風濕,流注四肢,大風鶴膝,一切風疾。

尋風藤 三角尖石上生者 青藤根 石薜荔石上生者,各一兩 五加皮 生薑各一兩五錢 虎脛骨 石楠葉 青木香 威靈仙 川續斷 當歸 乳香 羌活 細辛 南木香各二錢半 烏藥 防風 甘草節 蘇木 蒼朮各五錢 骨碎補七錢五分 生川烏一枚,四分之一 牛膝四錢

右剉碎,用無灰酒一罎,將藥盛於布袋內,放酒罎中,油紙封縛,以鍋內盛水,將酒罎坐於鍋內,慢火自辰煮至午,連罎取出,放冷,每日不拘時,隨意溫服。藥酒如夏恐停久作酸,自作半料,用小罎酒,依上法煮服。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二百二十八

 痺門

  方

兩足痹方 【 《古今醫鑑》】  治兩足疼痛麻木。

當歸 白芍 白朮 蒼朮 陳皮 半夏 茯苓 黃蘗酒炒 桃仁 紅花 威靈仙 川牛膝酒洗 甘草各等分

右剉,生薑五片,水煎,入竹瀝同服。

活血丹 【 《醫學綱目》,下同】  治遍身骨節疼痛,如神。

熟地黃三兩 當歸 白朮 白芍 續斷 人參各一兩

右為細末,酒糊丸如桐子大。

虎骨丸 治經絡凝滯,骨節疼痛,筋脈攣急,遇陰寒愈痛。

乳香 沒藥各另研 赤芍藥 熟地黃 當歸 虎脛骨酥炙黃,各一兩 血竭五錢

右為末,用木瓜一枚,切破去子,入乳香末在內,以麻綫纏定,勿令透氣,好酒六升煮,酒盡取木瓜去皮,研如泥,更入熟蜜少許,杵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病在上食後,在下食前,溫酒下。

甜瓜子丸 【 《醫學入門》,下同】  治風濕相搏,腰腳疼痛。

甜瓜子炒,二兩 木瓜一兩五錢 威靈仙一兩 川烏五錢

右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避風,汗出。忌熱及相反藥。

捉虎丸 治一切痛風走注,手足癱瘓麻木,白虎歷節等證。

麝香二錢五分 京墨煅,一錢五分 乳香 沒藥 當歸各七錢五分 白膠 草烏 地龍 木鼈子 五靈脂各一兩五錢

右為末,糯米丸芡實大。每一丸,酒化下。

乳香黑虎丹 治男婦虛血氣衰敗,筋寒骨冷,及天感風濕,傳於經絡,手足麻木,腰腿疼痛,久則偏枯癱瘓,口眼喎斜,及諸中風不能行者。

草烏 蒼朮 生薑各一斤 連鬚葱半斤,同均勻盦,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每日拌一次,晒干入 五靈脂 乳香 沒藥各五錢穿山甲二兩 自然銅一兩

右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空心熱酒下,間日服,尤妙。忌生冷物。但覺麻木為效。孕婦勿服。

神仙飛步丹 治諸風濕痺癱瘓等證。

草烏不去皮尖,四兩 蒼朮半斤 川芎藭 白芷各一兩

右為末,用生薑、連鬚葱各四兩,和前藥搗爛,以磁器築藥於內令實,紙封瓶口,勿令泄氣,春三、夏二、秋五、冬七日取出,晒或焙乾,與薑葱同為末,酢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溫酒茶任下。忌發熱物。孕婦勿服。

歷節風方 【 《奇效良方》,下同】  治白虎歷節風痛者,狀如虎咬,骨節驚疼。

白芥子 大戟 木鼈子 甘遂 乳香 川烏

右各等分為細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酒下。

四物附子湯 治風濕相搏,骨節煩疼,四肢拘急,不得屈伸。

附子炮,一錢五分 肉桂二錢 白朮三錢 甘草一錢

右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五片,煎至一鍾,不拘時服。

通氣防風散 治風濕注痺走痛。

羌活 獨活 川芎 蔓荊子各一錢 防風 甘草炙 藁本各五分

右,水鍾半,煎七分,熱服出汗。

通痹散 治腰以下至足,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痺,兩足至膝冷如冰,不能自舉,或因酒熱,立冷水中,久成此疾。

天麻 獨活 當歸 川芎 白朮 藁本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熱酒調下。

七聖散 治風濕流注經絡間,肢節緩縱不隨,或腳膝疼痛。

續斷 獨活 防風 杜仲 萆薢 甘草 牛膝酒浸一宿

右等分,焙乾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乳香沒藥丸 治遠年近日,風濕腳氣,攻注腳膝,腫疼筋攣,不能屈伸,腳不能踏地,及一切疼痛往來不已。

白牽牛麩炒,三兩 乳香別研 沒藥別研 骨碎補去毛 縮砂仁 五靈脂 白附子 甜瓜子 當歸酒炒 牛膝酒浸一宿木瓜 地龍去土 木鼈子各一兩

右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木瓜湯下,或溫酒方可,不拘時服。

上馬丸 治寒濕,臂痛腿痺,筋骨諸疾。

川烏 木香不見火,各五錢 虎骨酥炙 牛膝 杜仲 木瓜 當歸酒浸 敗龜板酥炙 白朮 自然銅酢淬 黃芪蜜炙,各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酒送下。

三痹湯 治血氣濇滯,手足拘攣,風痺等疾,并皆治之。

杜仲姜炒 防風 桂心 續斷 人參 當歸 秦艽 川芎 白茯苓 黃芪 細辛 白芍藥 獨活 牛膝 生地黃 甘草炙,各八分

右作一服,用水二鍾,生薑二三片,紅棗一枚,煎至一鍾,去滓,不拘時服。

蠲痛丸 治諸風歷節疼痛腫滿。

川烏生一枚 全蠍去毒,二七個 麝香研,五分 黑豆生去皮,七十粒 地龍去土,五錢

右為細末,酒糊為丸如菉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臨睡用冷酒送下,微汗不妨。

尋痛舒筋丸 治痺痛如神。

兩頭尖 五靈脂各五錢 草烏 滴乳香 明沒藥各三分

右為細末,搗生葱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丸,臨睡時用溫酒送下,鹽湯方可。忌熱物。

循絡丸 治風痺氣滯,血脈凝濇,筋脈拘攣,肢節腰膝強痛,行步艱難。

沒藥別研 乳香別研 虎骨酥炙 五靈脂 龜板酥炙 當歸各二兩 白附子炮 南星炮 天麻酒浸焙 全蠍去毒炒 附子炮去皮臍 川烏炮去皮臍 地龍炒 杜仲炒 威靈仙 牛膝酒浸一宿 烏蛇酒浸去皮骨焙 續斷 肉蓯蓉酒浸一夜焙 硃砂別研,各一兩

右為細末,酒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股三十丸,食前用溫酒送下。

枳實散 治心痺,胸中氣堅急,心微痛,氣短促,欬唾亦痛,不能飲食。

枳實麩炒 桂心 細辛 桔梗各七錢半 青皮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鍾,生薑一錢半,煎六分,不拘時服。

活絡飲 治風濕痺痛,諸藥不效。

當歸 白朮 川芎 羌活 獨活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一鍾半,薑五分,煎七分,溫服。

換骨丹 治痺痛,與史國公浸酒方大同。

虎骨酥炙 防風 牛膝 當歸 羌活 獨活 敗龜板 秦艽 萆薢 晚蠶沙 松節各一兩 枸杞二兩半 茄根洗淨,二兩

酒糊丸服,或酒浸、或為末服亦可。

乳香宣經丸

【 《奇效良方》】

 治風寒濕痺,四肢拘攣,筋骨疼痛,行步艱難。

乳香別研 附子炮去皮臍 木香各八錢 五靈脂一兩 黑豆生用,三合 草烏去皮尖炒 川楝子肉微炒 茴香炒,各二兩 防風 烏藥 陳皮去白 黑牽牛生 威靈仙 萆薢各四兩

右為細末,酒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漸加至五七十丸,空心用溫酒送下。

蠲痛丸 治風寒濕痺,筋骨重疼,走注攻刺,腰腳無力。

草烏去皮尖,鹽炒煙山,四兩 南星 地龍炒 五靈脂炒 白膠香熬開,潑淨石上冷,研 破故紙炒,各二兩 沒藥別研,一兩 乳香別研 京墨煅,各五錢

右為細末,酢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溫酒送下,漸加丸數服之。

導痹湯 治脈痺,導血壅塞。

半夏 官桂去皮,各五兩 黃芪四兩 茯苓 當歸焙 遠志 龍齒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茯神 枳實麩炒 桔梗炒,各二兩

右(口父)咀,每服先以水二盞,煮糯米半合,米熟去米,入藥五錢,生薑五片,棗二枚,煎數沸,去滓,取一盞,不拘時溫服。

牛膝酒 治腎氣虛冷,復感寒濕為痺。

火麻仁炒,五錢 牛膝 秦艽 川芎 白茯苓 防風 官桂 獨活 丹參各二兩 薏苡一兩 五加皮五兩 麥冬 石斛 杜仲炒 地骨皮 附子炮去皮臍 乾薑炮,各一兩五錢

右剉如麻豆大,以生絹袋盛,用酒一斗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每服半盞,空心溫服,日再。

五加皮酒 治筋痺,多悲思,顏色蒼白,四肢不營,諸筋拘攣,伸動縮急,腹中轉痛。

五加皮 枳刺炒 猪椒根皮 丹參各八兩 川芎藭 乾薑炮,各五兩 白蘚皮 木通 秦椒去目,并合口者,炒出汗 天雄炮去皮臍 甘草炙,各四兩 薏苡仁八兩 火麻仁三升 官桂去粗皮 當歸切焙,各三兩

右剉麻豆大,絹袋盛,用酒三斗浸之,春夏三四日,秋冬六七日。初溫服二三合,稍加之,以知為度。

草豆蔻散 治腸痺,風寒濕內攻,腹疼飧泄。

草豆蔻 陳皮去白,焙,各二兩 官桂去粗皮 白豆蔻仁  肉豆蔻 當歸切焙 木香 白朮 丁香 良薑各五錢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前,生薑棗湯調服。

巴戟丸 治胞痺,臍腹疼痛,小水不利。

巴戟一兩半 桑螵蛸麩炒 續斷 杜仲酥炙 生地黃焙 附子炮去皮臍 肉蓯蓉酒浸切焙 山芋各一兩 遠志三錢 石斛鹿茸酥炙 菟絲子酒浸一宿,搗 山茱萸 五味子 龍骨 官桂各三分

右為細末,入別搗藥研和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用溫酒送下,日再服。

蠲痹湯 治周痺及手足冷痺,腳腿沉重,或身疼項強。

當歸酒洗 赤芍藥煨 黃芪 薑黃 羌活 甘草五分

水三鍾,薑三片,棗二枚,不拘時服。

人參丸 治脈痺,通行血脈。

人參 麥門冬去心焙 茯神去木 赤石脂 龍齒 石菖蒲  黃芪各一兩 熟地焙,二兩

右為細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良久,以清粥飲送下。

秘傳藥酒 治男子婦人風濕相搏,腰膝疼痛,或因坐臥濕地,雨露所襲,遍身骨節痛,風濕腳氣,并皆治之。

麻黃 白芷 桔梗 芍藥 當歸 川芎 肉桂 半夏 防己 甘草各一兩 陳皮 厚朴 枳殼 烏藥 牛膝杜仲製,各二兩 蒼朮 檳榔 川木瓜 獨活各兩半

右剉粗末,以絹袋盛之,用無灰酒三斗,浸於罎內,密封罎口,鍋內重湯煮一時,然後取出,過三日開,取酒飲之,量飲,一日三次。滓晒乾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酒下。

羌活湯 治皮痺,皮如蟲走,腹脅脹滿,大腸不利,語不出聲。

羌活 細辛 附子炮去皮臍 沙參 白朮 羚羊角鎊 五加皮 生地黃 官桂 白蒺藜 枳殼麩炒 麻黃去節 杏仁去皮尖,各五錢 丹參 萆薢 五味子 石菖蒲 木通 檳榔  (木郁)李仁炮去皮 赤茯苓各等分

右水盞半,薑五片,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羌活續斷湯 治一切白虎歷節風,手足肢節,腫痛如錐。

羌活 川續斷 牛膝酒洗 防風 當歸酒洗 川芎各一錢 薄桂三分 秦艽 川烏各五分 蒼朮米泔浸炒 麻黃 甘草節 枳殼麩炒 穿山甲各七分

右,水二盞,薑三片,葱一根,煎一盞,不拘時服,取汗。

金刀如聖散 治三十六種一切口眼喎斜,半身不遂,遍體遊風白虎歷節疼痛,立效。

川烏炮 草烏炮,各二兩 防風 荊芥 麻黃 天麻 蒼朮 何首烏 當歸 川芎 細辛 石斛 人參 甘草各三錢 全蠍 硃砂 雄黃各二錢

右為細末,每服五分,臥時溫茶下。如久病者,初服三分,隨加至五分,看虛實加減。

燥濕化痰丸 治歷節風,濕痰壅滯,晝夜疼痛無休者。

羌活 獨活 防風 防己 川烏 全蠍 南星 半夏 殭蠶炒 天麻 陳皮去白 猪牙皂角炒 當歸酒洗 生地黃 木香 沉香各五錢 白朮土炒 蒼朮米泔水浸 杜仲姜汁炒,各二兩 巴戟天炒 薏苡仁 牛膝酒洗 川芎 破故紙炒,各一兩

右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食前酒送下,日二次,食乾物壓之。

諸風應效酒 治白虎歷節風,一切諸風,癱瘓,寒濕痺,肢節疼痛。

當歸 川芎 白朮 五加皮 石楠藤 殭蠶 白芍藥各三兩 蒼朮五錢 白芷 苦參 何首烏 木瓜 牛膝 細辛 黃蘗 知母 大楓子 薏苡仁 生地黃各二錢 川烏 木香各一錢 穿山甲 紫荊皮 羌活 獨活 威靈仙 藁本 防風各錢半

右為粗末,好酒罎,將絹袋盛於罎內,密封口,文武火重湯煮一時取出,去火毒,過三日飲之。

煮酒方 治一切白虎歷節疼痛。

當歸 五加皮 海風藤各五錢 川芎 牛膝 黃芩 木通 薏苡仁 木瓜各二錢 白朮 蒼朮 烏藥 茯苓 甘草 桑寄生各一兩 白芍藥 生地黃 陳皮 半夏 羌活 獨活 麻黃 金銀花 枳殼 防風各三錢 紫蘇葉 木香各一錢

右,煮法同前。

烏藥順氣散 治氣攻注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頑麻,及療癱瘓,步履艱難,腳膝痿弱。

麻黃去根節 陳皮 烏藥各二錢 乾薑炮 白殭蠶去絲嘴炒,各五分 川芎 枳殼 桔梗 白芷 甘草炒,各一錢

水二鍾,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抽薪飲 【 《景岳全書》,下同】  治熱盛攣痺。

黃芩 石斛 木通 梔子炒 黃蘗各一二錢 枳殼 澤瀉各錢半 細甘草三分

水一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內熱甚者,冷服更佳。

三氣飲 治血氣虧損,風寒濕三氣乘虛內侵,筋骨歷節痺痛之極。

當歸 枸杞 杜仲各二錢 熟地三五錢 牛膝 茯苓 芍藥酒炒 肉桂各一錢 白芷 細辛或代以獨活 炙甘草各一錢附子隨宜一二錢

水二鍾,加生薑三片,煎服。此飲亦可浸酒,大約每藥一斤,用燒酒六七斤,浸十餘日服。

熨背散 【 《奇效良方》,下同】  治胷痺,心背疼痛,氣悶。

川芎一兩二錢 烏頭 細辛 附子 羌活 川椒 桂心各一兩

右為末,以少酢拌勻,或炒熱,或用帛裹,微火炙令煖,以熨背上,取差乃止。忌生冷如常服。按此方當用氣,惟諸辛香者佳,附子似不必用。

火龍膏 治風寒濕毒所襲,筋骨攣痛,及濕痰流注,經絡壅痛,不能行步,并治歷節風、鶴膝風,其效如神。

生薑八兩,取汁 乳香為末 沒藥為末,各五錢 麝香一錢 真牛皮廣膠二兩

右,先將薑汁并廣膠鎔化,方下乳香沒藥調勻,待少溫,下麝香成膏,攤貼患處。更服五積散。

續斷丹 治中風寒濕,筋攣骨痛。

續斷 萆薢酒浸 牛膝酒浸 乾木瓜 杜仲炒,各二兩

右為末,煉蜜和丸,每兩作四丸。每服一丸,細嚼溫酒下,不拘時。

羌活散 治風痺,手足不仁。

荊芥一握 羌活 防己 防風 棗仁 當歸 川芎各一兩 附子炮去皮臍 麻黃去根節 天麻各一兩半 黃松節 薏苡仁各二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溫酒調下。

當歸湯 治肺痺,上氣閉塞胷中,脅下支滿,乍作乍止,不得飲食,脣乾舌燥,手足冷痛。

當歸焙 防風 黃芪各二兩 人參 細辛 黃芩各一兩 柴胡八兩 半夏湯泡,五兩 麻黃去根節,水煮二三沸,掠去沫,晒乾,一兩杏仁去皮尖,炒,五十個 桂心三兩

右(口父)咀,每服五七錢,水一鍾,薑七片,棗二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日三夜二。

黃芪丸 治脾痺,肌肉消瘦,心腹脹滿,水穀不化,食即欲嘔,飲食無味,四肢怠惰,或時自利。

黃芪 石斛 附子炮去皮臍 肉蓯蓉 益智仁白朮 人參各一兩 訶梨勒煨,二兩 桂心 厚朴薑汁炙,各一兩半 五味子當歸 沉香 白豆蔻去殼 枳實麩炒 良薑各七錢五分 吳茱萸湯泡 丁香各半兩

右為細末,煮棗肉和搗五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溫酒送下。

加味五痹湯 治五臟痺證。

細辛七分 人參 當歸酒洗 白芍煨 茯苓 川芎各一錢,肝心腎痺倍之 五味子十五粒 甘草 白朮一錢,脾痺倍之

水二鍾,薑一片,煎八分,食遠服。脾痺,加厚朴、枳實、砂仁、神麯。肝痺,加酸棗仁、柴胡。心痺,加遠

志、茯神、麥門冬、犀角。肺痺,加半夏、紫菀、杏仁、麻黃。腎痺,加獨活、官桂、杜仲、牛膝、黃芪、萆薢。

石楠散 治熱痺,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脣口反壞,皮膚色變,兼治諸風。

石楠葉酢炙 山芋 葳蕤剉 天雄炮去皮臍 石膏別研 升麻各一兩 黃芪剉 桃花生用 甘草 菊花未開者,炒,各五錢山萸肉一兩半 珍珠別研 丹砂各二錢半,別研

右為細末,入別研藥,更研令勻。每服一錢,漸加至二錢,空心用溫酒調服。

防風丸 治熱痺。

防風 羌活 桂心 茯神 人參 枳殼麩炒 牛膝酒浸 五加皮 麥門冬 元參 薏苡仁 生地黃焙 芍藥丹參 檳榔二兩 大黃炒 松子仁 木香各半兩 磁石火煅酢淬,七次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漸加至四十丸,空心溫酒下。

巴戟天湯 治冷痺,腳膝疼痛,行履艱難。

巴戟天三兩 附子炮去皮臍 五加皮各二兩 牛膝酒浸焙 石斛 甘草炙 萆薢各一兩半 白茯苓 防風各一兩七錢半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一方無生薑。

補肝湯 治肝痺,兩脅下滿,筋急不得太息,疝瘕,四逆搶心,腹痛,目不明。

烏頭四枚,炮去皮臍 附子二枚炮去皮臍 山茱萸去核,各七錢半 官桂七錢半 薏苡仁 甘草炙 獨活各半兩 白茯苓一兩二錢柏子仁另研 防風 細辛各二兩

右剉如麻豆大,入研藥拌勻。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大棗二枚去核,同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萆薢丸 治肝痺,緩筋脈,去邪毒,調榮衛。

萆薢 羌活 天麻酒浸焙,各一兩 乳香別研 沒藥別研,各二錢五分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右為細末,入乳香、沒藥同研勻,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一丸,空心溫酒化下日再服。

犀角散 治心痺,精神恍惚,恐畏悶亂,不得睡臥,志氣不定,語言錯誤。

犀用屑 牛黃別研 麝香另研 羚羊角 白蘚皮 茯神去木 沙參 天竺黃別研 防風 天麻 獨活 人參 升麻 龍齒 遠志去心 甘草炙,各二錢五分 麥門冬去心 丹砂別研 龍腦別研,一錢二分

右為細末,入別研藥,再研令極細。每服二錢,不拘時,用麥門冬湯調下。

茯神湯 治心痺,神思昏塞,四肢不利,胷中煩悶,時復恐悸。

茯神 羌活 麻黃去根節 龍齒 麥門冬焙 遠志 犀角屑 薏苡仁 人參 蔓荊子 防臥各七錢五分 赤芍藥甘草炙,半兩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鍾,生薑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溫中法麴丸 治脾痺,發欬嘔汁。

法麯炒 枳實麩炒 白茯苓 吳茱萸湯浸炒 厚朴薑汁炙 甘草炙,各三兩 麥糵微炒,五合 細辛 乾薑炮 麥門冬焙附子炮去皮臍 桔梗炒 人參各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熟水下,日三服 。

五味子湯 治肺痺,上氣發欬。

五味子 半夏各三兩 麻黃去根節 細辛 紫菀 黃芩 甘草炙,各二兩 當歸焙 人參 桂心各一兩 紫蘇子炒,八兩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五片,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上氣病亦單煮紫蘇子及生紫蘇葉,冬月煮乾枝莖葉服。

紫蘇子湯 治肺痺,胷心滿塞,上氣不下。

紫蘇子炒,八兩 半夏湯洗,五兩 陳皮去白 桂心各三兩 人參 白朮 甘草炙,各二兩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入生薑五片,棗二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乳香應痛丸 【 《集驗》】  治風痺,走注疼痛。

乳香另研 沒藥另研,各半兩 五靈脂炒 赤石脂各一兩,研 草烏頭一兩半,炒

右為細末,酢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五丸,空心酒送下,日進二服。

風痹方 治走注,疼痛不定。

芫花 桑白皮 川椒各二兩 桂心一兩 柳蛙屑,半兩 麥麩一升

右為粗末,用酢一升,拌炒令熱,以青布裹熨痛處,冷即更人酢,再炒,依前熨之,以瘥為度。

薏苡仁散 【 《本事》】  治風濕痛痺。

薏苡仁一兩 當歸 小川芎 乾薑 茵芋 甘草 官桂 川烏  防風 人參 羌活 白朮 麻黃 獨活各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臨臥,酒調下,日三服。

和血散痛湯 【 《東垣》】  治血留於經絡,周身痺痛。

羌活 升麻 麻黃去節,各一錢半 桃仁十? 柴胡二錢 防風六分 當歸身 紅花各一分 獨活 猪苓各五分 黃蘗酒炒知母酒炒,各一錢 黃連酒炒 甘草炙,各二分

右,分作四服,每服水一大盞,煎至一半,去滓,空心熱服。

如意通聖散 【 《集驗》,下同】  治走注風疼痛。

當歸 陳皮去白 麻黃去節 甘草炙 川芎 御米殼去頂膈 丁香各等分

右用慢火炒令黃色。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腰腳走注疼痛,加虎骨、沒藥、乳香,此治諸痛之仙藥也。又可服一粒金丹。

虎骨散 治風毒走注,疼痛不定,少得睡臥。

虎脛骨 敗龜板酢炙各二兩 騏驎竭另研 沒藥 自然銅酢淬 赤芍藥 當歸 天麻 蒼耳子炒 骨碎補去毛 防風 牛膝酒浸 檳榔 五加皮 羌活去蘆,各一兩 白附子炮 桂心 白芷各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桂心散 治風走注疼痛。

桂心 漏蘆 威靈仙 芎藭 白芷 木香 當歸去蘆 白殭蠶炒 地龍炒,去土,各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仙靈脾散 治走注風,往來不定。

仙靈脾 威靈仙 芎藭 蒼耳子 桂心各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不拘時服。

沒藥散 治遍身百節風虛勞冷,麻痺,走注疼痛,日夜不止。

沒藥二兩,另研 虎骨四兩,酢炙

右為細末,每服五錢,溫酒調下,不拘時,日進二服。

虎骨丸 治男子婦人走注疼痛,麻木困弱。

虎骨酢炙,四兩 五靈脂炒 殭蠶炒 威靈仙 地龍炒 白膠香各一兩 川烏二兩,炮去皮臍 胡桃肉二兩半,去隔皮,搗研如泥

右為細末,同研令勻,以酒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空心溫酒送下日進二服。

十生丹 治風痺走注疼痛。

天麻 防風 羌活 獨活 川烏 草烏 何首烏 當歸 海桐皮各等分,并生

右為細末,以煉蜜為丸。每丸重一錢,每服一丸,細嚼,冷茶清送下。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空心服。忌食熱物一日。

定痛丸 治風虛走注疼痛。

威靈仙 木鼈子去殼 川烏頭炮去皮臍 防風 香白芷 五靈脂 地龍去土炒,各半兩 水蛭糯米炒熟 朱砂水飛,各三錢

右搗研為細末,酒煮麵糊和丸如梧子大,以硃砂為衣。每服十丸,空心溫酒送下。婦人紅花酒下。常服輕身壯骨。

八神丹 治風虛走注疼痛,昏迷無力,四肢麻木。

地龍去土炒 五靈脂炒 威靈仙 防風 木鼈子去殼 草烏頭各一兩,炒 白膠香另研 乳香另研,各三錢

右為細末,酒煮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丸,溫酒送下,不拘時。若汗出,其(疒帬)麻自散,是其效也。老幼加減服之。

一粒金丹 治腰膝風痺,走注疼痛。

草烏頭剉炒 五靈脂各一兩 地龍去土炒 木鼈子去殼,各半兩 白膠香研,一兩 細墨煅 乳香研,各半兩 沒藥另研 當歸各一兩 麝香另研一錢

右為細末,以糯米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丸至三丸,溫酒下。服藥罷,遍身微汗為妙。

痛風方  【 丹溪,下同】

黃蘗酒炒 蒼朮酒炒,各二錢

右作一服,煎就調酒浸威靈仙末、羚羊角灰為臣,蒼耳為佐,芥子為使,用薑一片,入藥末一錢,擂碎,以前藥再溫服。

龍虎丹 治走注疼痛,或麻木不遂,成半身疼痛。

草烏 蒼朮 白芷各一兩

右研為末,水拌發酵過,再入乳香二錢,當歸、牛膝各半兩,酒糊丸彈子大,酒化下。

透骨丹 【 《集驗》,下同】  治男婦一切走注疼痛,不可忍。

地骨皮 甜瓜子炒 芸臺子葱搗為餅,各三兩 乳香另研 沒藥另研 草烏頭各一兩,剉炒 蒼朮 牛膝酒浸 赤芍 當歸 自然銅酢煅川烏頭炮去皮臍 五靈脂各二兩

右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加至十五丸,溫酒送下,不拘時。先用甜瓜子一兩炒香研,酒煎數沸,量虛實,調黑牽牛末五錢服之,以利為度。後服此。

神效膏 治風走注疼痛,上下不定。

牛皮膠水鎔成膏,一錢 芸薹子 安息香 川椒生用 生附子各半兩

右為細末,入膠中和成膏紙攤,隨痛處貼之。

神效萬全膏 治風毒走注疼痛。

牛膝二兩,酒煮研為膏 芸薹子 川椒生用 安息香酒熬為膏 附子生用,各半兩

右三味為細末,入牛膝安息膏中調勻,紙攤,隨患處貼之。

摩風膏 治風毒攻注筋骨疼痛。

蓖麻子一兩,去殼并皮研 草烏頭半兩生 乳香一錢,另研

右以猪肚脂煉,去沫成膏,方入藥攪勻,塗摩攻注之處,以手心摩挲,如火之熱,卻塗摩患處,大妙。

  單方

歷節風痛:獨活、羌活、松節等分,用酒煮過,每日空心飲一杯。 【 《外臺》,下同】

歷節諸風,痠疼不可忍:用松脂三十斤,煉四五十遍,以煉酥三升溫和,松脂三升熟攪,令極調勻。每旦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數日,食麵粥為佳。慎勿食血腥生冷鮓物果子。百日瘥。

歷節風,四肢疼痛:松節二十斤,酒五斗,漬三七日,服一合,日五六服。

歷節風:松葉三十斤,酒二石五斗,漬三七日,服一合,日服五六度。 【 《千金方》】

白虎風痛,日夜走注百節,有如虎嚙:炭灰五升,蚯蚓屎一升,紅花七捻,和熬,以酢拌之,用故布包二包,更互熨痛處,取效。 【 《聖惠方》】

鼠壤土:治中風筋骨不隨,冷痺骨節手足拘急,風掣痛偏枯,死肌。多收曝乾,蒸熱袋盛,更互熨之。 【 藏器】

風濕冷痺:蒴藋葉火燎,厚鋪牀上,趁熱眠於上,冷復易之,冬月取根舂碎熬熱用。 【 《外臺》】

麻木疼痛:萬靈膏。用甘遂二兩,蓖麻子四兩,樟腦一兩,搗作餅貼之,內飲甘草湯。 【 《摘元方》】

風寒濕,麻木不仁,或手足不遂:生川烏頭末,每以香白米煮粥一盌,入末四錢,慢熬得所,下薑汁一匙,

蜜三大匙,空腹啜之,或入薏苡末二錢,良驗。 【 《本事方》】

濕氣痺痛,腰膝痛:用牛膝葉一斤切,以米三合,於豉汁中煮粥,和鹽醬,空腹食之。 【 《聖惠方》,下同】

風痺肢痛,營衛不行:川烏頭炮去皮,以大豆同炒,至汗出為度,去豆焙乾,全蠍五分,焙為末,釅酢熬稠,丸菉豆大。每溫酒下七丸,日一服。

腰腳冷痺,疼痛有風:川烏頭三個,生去皮臍為散,酢調,塗帛上貼之,須臾痛止。

風濕身痛:生葱擂爛,入香油數點,水煎,調川芎藭、鬱金末一錢,服取吐。 【 《丹溪心法》】

風毒麻痺:芥菜子為末,酢調敷之。 【 《日華》】

風痺走注疼痛:芫花一斤,黑豆五升,生薑半斤,切同炒,旋入酢拌,用青布裹熨痛處。如冷更再炒熨,以效為度。 【 《集驗方》,下同】

風痺走注疼痛,及四肢頑痺強硬,屈伸不得:皂莢一斤,不蛀者,食鹽五升,細剉,皂莢和鹽炒熱,以青布裹熨痛處,立瘥。

年久麻痺,或歷節走氣,疼痛不仁,不拘男女:神授散,用草烏頭半斤,去皮為末,以袋一個,盛豆腐半袋,入烏末在內,再將豆腐填滿壓乾,入鍋內煮一夜,其藥即堅如石,取出晒乾為末,每服五分。冷風濕氣以生薑湯、麻木不仁以葱白湯下之。 【 《活人心統》】

風濕痺木:黑神丸,草烏頭連皮生研,五靈脂等分為末,六月六日,滴水丸彈子大。四十歲以下,分六服;病甚,一丸作二服,薄荷湯化下,覺微麻為度。 【 《本事方》】

風濕走痛:黑弩箭丸,用兩頭尖、五靈脂各一兩,乳香、沒藥、當歸三錢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三十丸,臨臥溫酒下。忌油膩溫麵。孕婦勿服。 【 《瑞竹堂方》】

痛風走注:黃(艹蹢)(艹躅)根一把,糯米一盞,黑豆半盞,酒水各一盌,徐徐服,大吐大泄,一服便能動也。 【 《醫學集成》】

風濕痺痛,手足身體,收攝不遂,肢節疼痛,言語蹇濇:(艹蹢)(艹躅)花酒拌,蒸一炊久,晒乾為末。每以牛乳一

合,酒二合,調服五分。 【 《聖惠方》】

風痺,筋急腫痛,屈轉易常處:白蘞二分,熟附子一分為末。每酒服半刀圭,日二服,以身中熱行為候,十日便覺。忌猪肉冷水。 【 《千金方》】

手足麻痺,時發疼痛,或打撲傷損,痛不可忍,或癱瘓等證:威靈仙炒五兩,生川烏頭、五靈脂各四兩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用鹽湯下,忌茶。 【 《普濟方》】

心痺心煩內熱:茜根煮汁服。 【 《傷寒類要》】

筋骨痛攣:馬霓兒子炒開口為末,酒服一錢,日二服。 【 《集簡方》】

風濕走注疼痛:地龍一兩去土炒,麝香二錢半另研,共為細末,每服一錢,以溫酒調下,不拘時。 【 《集驗方》】

風濕痺痛:青藤根三兩,防己一兩,酒一瓶,煮飲。 【 《普濟方》】

風淫濕痺,手足不舉,筋節攣痛:先與通關,次以全蠍七個,瓦炒,入麝香一字,研勻,酒三盞,空心調服。如覺已透則止,未透再服。如病未盡除,自後專以婆蒿洗淨,酒煎,日二服。 【 《直指方》】

風痺冷痛:麻黃去根五兩,桂心二兩為末,酒二升,慢火熬如餳。每服一匙,熱酒調下,汗出為度。避風。 【 《聖惠方》】

風(疒帬)癢痺:茱萸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溫洗之,立止。 【 《孟詵食療》】

小麥麩酢,蒸熨手足,風濕痺痛,寒濕腳氣,互易,至汗出,良。 【 時珍】

手足痛風,冷痛如虎咬者:用樟木一斗,急流水一石,煎極滾泡之,盛大桶內,乘熱安足於桶上熏之,以草薦圍住,勿令湯氣入目,其功甚捷。 【 《正傳》】

周痺緩急偏者: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十枚,炮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 【 仲景】

風寒濕痺,四肢攣急,腳腫不可踐地:用紫蘇二兩,杵碎,以水三升,研取汁,煮粳米二合作粥,和葱椒薑豉食之。 【 《聖惠方》】

白虎風毒:以三年釅酢五升,煎五沸,切葱白三升,煎一沸,漉出,以布染乘熱裹之,痛止乃已。 【 《外臺秘要》】

骨髓風毒,痛不能動者:取大麻子中仁炒,香袋盛,浸酒飲之。 【 《本草》,下同】

風緩頑痺,諸節不隨,腹內宿痛:用原蠶沙炒,黃袋盛,浸酒飲。

歷節腫痛,風熱攻手指,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則大便秘:牛蒡子三兩,新豆豉、炒羌活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 【 《本事方》】

歷節諸風,骨節疼痛,晝夜不止:沒藥末五錢,虎脛骨酥炙為末,三兩,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 《圖經本草》】

白虎風痛走注,兩膝熱腫:用騏驎竭、硫黃末各一兩,每溫酒服一錢。 【 《聖惠方》,下同】

歷節風痛:用精猪肉四兩切片,裹安息香二兩,以瓶盛灰,大火上著一銅版片隔之,安息香放上燒之,以瓶口對痛處熏之,勿令透氣。

手足麻木,不知痛癢:霜降後桑葉,煎湯頻洗。 【 《救急方》】

一切風虛羸冷,手足疼痺,無論老幼輕重:小天蓼浸酒,及煮汁服之,十許日,覺皮膚間風出如蟲行。 【 藏器】

積年痛風不可忍,久治無效者:楓柳皮細剉焙乾,不限多少,入腦麝浸酒,常服,以醉為度。 【 《斗門方》】

手足掣痛,不仁不隨者:用城東朽木煮湯,熱漬痛處,甚良。 【 時珍】

風濕攣痺一切風氣:蒼耳子三兩炒為末,以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呷之。 【 《食醫心鏡》】

遍身走注疼痛,外貼方:牛皮膠一兩,水鎔成膏,芸薹子、安息香、川椒、附子各半兩,為細末,入膠中,和成膏,塗紙上,隨痛處貼之。

黑雌鷄肉作羹食,治風寒濕痺五緩六急。 【 《別錄》】

一切風痺腳氣:於大松下掘坑置甕承取其津液一斤,釀糯米五斗,取酒飲之。

風痺歷節作痛:東向側柏葉煮汁,同麯米釀酒飲。

白虎風痛,寒熱發渴,骨節微腫:用水牛肉脯一兩炙,黃燕窠土、伏龍肝、飛羅麵各二兩,砒黃一錢,為

末,每以少許新汲水,和作彈丸大,於痛處摩之。痛止,即取藥拋於熱油鐺中。 【 《聖惠方》】

風濕頑痺不仁,筋骨攣縮,冷風癱緩,血脈斷絕:六月取河砂,烈日暴令極熱,伏坐其中,冷即易之,取熱徹通汗,隨病用藥。切忌風冷勞役。 【 藏器】

風虛濕痺:醍醐二兩,溫酒每服一匙,效。 【 《心鏡》】

白虎風痛走注,兩股熱腫:用虎脛骨塗酥炙,黃黑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酒下,日再。 【 《經驗良方》】

風痺:鐵砂四兩,硇砂三錢,黑腳白礬六錢,研末,熱酢或水拌濕,油紙裹置袋內,任意熱之,冷再拌。 【 《聖濟錄》】

百節皆痛不可忍:用虎頭骨一具,塗酥炙黃,槌碎,絹袋盛置二斗清酒中,浸五宿,隨性飲之。 【 《聖惠方》】

遍身走注疼痛:地龍一兩,去土炒,水蛭半兩,糯米內炒熟,麝香二錢半,另研,共為細末。每服一錢,以溫酒調服,不拘時候。

手足風痺不隨,筋脈五緩,恍惚煩躁:熊肉一斤,切,入豉汁中,和葱薑椒鹽作醃脂,空腹食之。

風痺,五緩筋急:用熊肉半斤,如上法食之。

生薑搗汁,和黃明膠熬貼風濕痛,甚妙。 【 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