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五

 小兒診視門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察色

古稱望而知之謂之神,而小兒醫號為啞科,脈來駛疾,難於指下分明,尤以察色為要,故首敘之。

夫嬰兒推察其面部,必有五色以知病源。人身五體,以頭為首,首中有面,面中有晴,睛中有神,神者目中光彩是也,隱顯橫衝,應位而見,以應五臟。五色者,青黃赤白黑。五臟之色,心赤肝青脾黃肺白腎黑。五臟所主病證蘊於內,必形色見於外。故小兒有病,先觀其本部形色,以論其五行生剋吉凶。形色若不相應,然後聽聲切脈。

   面上證

左腮為肝,合左手關位,肝膽之分,應於風木,為初之氣。

右腮為肺,合右手寸脈,肺與大腸之分,應於燥金,為五之氣。

額上為心,合左手寸口,心與小腸之分,應於君火,為二之氣。

鼻為脾,合右手關脈,脾胃之分,應於濕土,為四之氣。

頦為腎,合左手尺下,腎與膀胱之分,應於寒水,為終之氣。

赤者,熱也。黃者,積也。白者,寒也。青黑者,痛也。隨證治之。

《全嬰方》云:左頰屬肝,東方之位。春見微青者平,深青者病,白色者絕。赤色主身熱拘急,肝熱生風;黑色主驚悸腹痛;淺赤色主潮熱,夜間發,日中歇,唇紅焦燥,脈必緊數。

右頰屬肺,西方之位。秋見微白者平,深白者病,赤色者絕。淺色主潮熱,或大便堅而氣粗壅急;青白色主欬嗽惡心;青色主風入肺,時時欬嗽;青黑色主驚風欲發,或肚疼盤腸內釣。

額上屬心,南方之位,火性炎上,故居上。夏見微赤者平,深赤者病,黑色者絕。赤色主心經有風熱,心躁驚悸,睡臥不安;青黑色主心中有邪,驚風腹疼,手足瘈瘲而啼叫;青黑甚,主心腹疼;黃色主驚疳骨熱口渴,皮毛乾燥,夜多盜汗,頭髮焦黃。

鼻上屬脾,中央之位,故居中而四季見。微黃者平,深黃者病,青色者絕。赤色主身熱不思乳食;深黃色主小便不通,鼻孔乾燥,氣粗鼻衄,夜間多哭;淡白色主泄瀉食不化;青色主吐乳口鼻乾燥,大小便不利。

下頦屬腎,北方之位,水性潤下,故居下。冬見微黑者平,深黑者病,黃色者絕。赤色主膀胱與腎為表裏,有熱則水道不利,故小便癃閉。

肝部所主,睛中瞳人。內藏其神,外究五輪。眶(目亥)屬脾,熱主生眵。兩眦總心,熱痛如針。白屬肺家,熱赤生砂。黃屬肝臟,昏瞀瞖障。中心瞳人,腎熱不明。眼忽眨竄,發風發驚。

心部所主:顴面臉頰,皆屬心位。黑即沉困,青即驚悸。赤必發風,白即疳氣。虛黃衛積,浮腫氣逆、心絕何因?大叫數聲。過關不叫,必作鴉聲。加熱驚讝,散熱清心。

脾部所主:脣口見病,人中承漿。四圍上下,合曰脾鄉。開口屬心,心脾有熱。脣裂舌瘡,三焦積熱。脣紅如血,深紅重渴。鵝口撮口,木舌重舌。脾肺熱就,口內噴臭。脾腎氣寒,色如死肝。大驚一嚇,口乾脣白。常時積驚,漸必傳心。心氣不足,令兒煩哭。何知脾絕,指甲皆黑。目無神光,定難用藥。五種撮口,驚風更惡,為不治證。

肺部所主:鼻準兩孔,并連山根,大小二眥,肺部所存。鼻孔黑煤,即肺經焦。黑煤如墨,肺經即絕。鼻中赤癢,疳盛蛔長。或流白涕,腦寒困寐。或流青涕,傷風喜睡。肺熱鼻塞,因息吹得。或感風寒,亦閉關膈。鼻爛即疳,鼻臭積熱。

腎部所主:耳穴之前,名曰耳花。其弦名輪,輪裏名廓。輪廓焦黑,腎家虛熱。其黑如炭,腎絕死旦。耳門生瘡,衛積非常。耳中膿出,腎熱疳極。臭名聤耳,膿汁不止。瘡痒如裂,其候虛熱。忽聽不聰,心腎氣壅。常作鬨鬨。熱氣上攻。或如蟲,榮虛衛熱。耳輪如冰 【 更看耳後有紅絲,】 麻痘相侵。耳輪紅熱,傷寒是則。熱極內痛,腫氣相攻。清心涼膈,關竅通塞。兒孩兩腎,常虛無病。切莫攻擊,補更無益。

   聽聲

重實聲 重實雄聲體熱為,三焦氣壅在心脾。傷風欬嗽喉咽痛,結濇腸中糞出遲。

悲焦聲 聲悲焦有躁,恐佈欲生風。重濁聲沉靜,疳攻必耳聾。

啼哭聲 但哭無聲只是驚,多啼不哭痛分明。聲輕顫嗄風癎病,速緩聲頻吐瀉成。

(口慈)煎聲(口慈)煎煩躁病難安,燥促聲音為感寒。語短氣微尿主濇,長遲聲細痢多般。

遲緩聲 語短聲遲緩,腸鳴泄瀉頻,嗄聲多不響,風熱肺家因。

   脈應雜病

微緩脈,乳不化,泄瀉,沉緩亦同。

微濇脈 瘈瘲筋攣。

諸數脈 為熱,屬腑。

諸遲脈 為冷,屬臟。

陽數脈 主吐逆,不吐必發熱。

陰微脈 主泄瀉,不瀉必盜汗。

沉數脈 寒熱,寒多熱少;亦主骨蒸熱。

緊數脈 寒熱,熱多寒少;又主骨熱,急則驚癎。

沉緊脈 心腹痛,短數同;亦主欬嗽。

沉細脈 乳食不化,亦主腹痛下痢。

沉伏脈 為積聚,亦主霍亂。

微急脈 寒熱吐血。

浮滑脈 宿食不消,亦主欬嗽。

浮緊脈 疳氣耳聾。

浮弦脈 頭疼身熱。

緊滑脈 吐血惡。

心脈急數 驚癎,不驚者疳麻。

肝脈急甚 顛癎風癎,痰涎流液。

肺脈浮實 鼻塞并大小便不通。

關脈緊滑 主蛔蟲;尺脈沉,亦主蛔。

尺脈微細 溏泄冷痢,乳食不化。

尺脈微濇 便血,無血者必盜汗。

脈過寸口入魚際 主遺尿。

   審脈逆順

驚搐脈 浮數順,沉細逆;身溫順,肢冷逆。

夜啼脈 微小順,洪大逆,身冷逆。

心腹痛脈 沉細順,浮大逆;身溫順,肢冷逆。

傷寒脈 洪弦順,沉細逆;浮大順,微伏逆。

汗後脈 沉細順,洪緊逆;困睡順,狂躁逆。

溫病脈 洪大順,沉細逆;身熱順,腹痛逆。

欬嗽脈 滑浮順,沉細逆;身溫順,肢冷逆。

霍亂脈 浮洪順,遲微逆;身溫順,肢冷逆。

吐哯脈 浮大順,沉細逆;身溫順,肢冷逆。

泄瀉脈 緩小順,浮大逆;身溫順,肢冷逆。

諸痢脈 沉細順,浮大逆;身溫順,肢冷逆。

諸渴脈 洪數順,微細逆;身溫順,肢冷逆。

諸腫脈 浮大順,沉細逆;臟實順,腸泄逆。

腹脹脈 浮大順,虛小逆;臟實順,泄瀉逆。

痰喘脈 滑大順,沉細逆;身溫順,肢冷逆。

寒熱脈 緊數順,沉細逆;倦怠順,強直逆。

疳勞脈 緊數順,沉細逆;臟實順,脾泄逆。

蟲痛脈 緊滑順,浮大逆;身溫順,脣青逆。

諸失血脈 沉細順,浮數逆;身溫順,發熱逆。

中惡腹脹脈 緊細順,浮大逆;身熱順,身冷逆。

黃疸脈 浮大順,沉細逆;腹寬順,泄瀉逆。

火癉脈 浮洪順,沉細逆;身熱順,身冷逆。

   死證

凡小兒顖腫顖陷,汗出不流,如珠如油,舒舌出口,舌腫發驚,瀉黑黯血,髮直如麻,皮膚無血色,此心絕也。并壬癸日死。

病重啼哭,及病不哭下淚,爪甲青黑,眼深如陷,舌捲囊縮,發搐目斜,連脣口動,手如抱頭之狀,或腳面直。《素問》云;其華在爪,其充在筋。肝絕也。并庚辛日死。

人中滿,人中黑,脣縮反張,脣焦枯燥,脣乾紫黑,脣不蓋齒,血腫尿血,舌縮或捲,鼻孔張開,齒禁,冷涎如油,撮口如囊,面如土色,四肢逆冷,如濕石之狀,喫乳不收,瀉糞赤黑,脾絕也。并甲乙日死。

有熱,嚥湯水并藥食,喉中鳴,是胃脘直,不能蔭肺。此證醫書少有,蓋累曾試之有驗,并死不治。

目直青鮮,氣喘不回,喫食噎嗽,痰涎塞口,喉中鳴響,鼻塞不通,鼻乾黑燥,肺脹胃隔,頭汗四肢冷,此肺絕也。并丙丁日死。

面黑神昏,眼黑眼腫,目無光彩,耳輪青黃焦枯,牙疳齒落,髮疏黃燥,皮膚黑燥,驚風咬乳,戛齒泄屁,黑色繞口,此腎絕也。并戊己日死。

  醫學入門 【 明?李梴】

   觀形

察兒氣色,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凡病面無黃色,不治。春白夏黑秋赤冬黃者逆。

先分部位。左頰兮青龍屬肝,

應春青為有餘。

右頰兮白虎屬肺。

應秋白為不足。

天庭高而離陽心火,

額也,應夏色,紅主大熱,青乃肝風。印堂青者人驚,紅白者水火驚,紅者痰熱;印堂連準頭紅者,三焦積熱;印堂至山根紅者,心小腸熱,小便青赤濇;山根至鼻柱紅者,心胃熱,大小便濇。

地閣低而坎陰腎水。

頦也,應冬色,白腎虛。承漿色青,食時驚,或煩躁夜啼,黃多吐逆,紅者腎中氣病。兩頤赤者肺熱。

鼻在面中,

應四季,準頭紅黃者無恙。

脾應脣際。

紅主渴。蛔蟲咬心頭者,脣必反。人中候小腸,喜深長,惡平滿,黑者瀉痢死。凡五岳赤者皆熱,淡白者皆虛。陳氏五臟驚積冷熱詩曰:肝驚起髮際,肝積在食倉。肝冷脣青白,肝熱正眉當。心驚在印堂,心積額角荒。心冷太陽位,心熱兩頰裝。脾驚正髮際,脾積脣應黃。脾冷眉中岳,脾熱穴太陽。肺驚髮際赤,肺積髮際當。肺冷人中見,肺熱兩頤傍。腎驚耳前穴,腎積眼泡相。腎冷額色紫,腎熱赤食倉。

紅氣見而熱痰壅盛,

印堂屬心,紅色熱痰,青黑驚痰,黃青風痰。

青色露而驚風怔悸。如煤之黑,為痛中惡逆傳;似橘之黃,食傷脾虛吐利。

右太陰文武臺皆青為食傷,亦有熱而脾虛吐利。

白乃疳勞,

為寒,肺氣不利。

紫為熱熾。

變黑者死。

青遮口角難醫,

驚狂。

黑掩太陽不治。

左太陽青,驚輕,紅色傷寒鼻塞,變蒸壯熱,黑青乳積。右太陽青,驚重,紅色風抽,眼目黑者死。紅至太陰者,內外有熱。連文臺者熱極,連武臺者漸生變證。

年壽赤光,多生膿血;山根青黑,頻見災危。

年壽平者壽,陷者夭。山根青黑必死,黑色痢疾,赤黑色吐瀉困倦,黃色霍亂,紅色夜啼,紫色傷飲食。

朱雀貫於雙瞳,火入水鄉。

朦朧熱毒,黑睛黃者,傷寒危證。

青蛇遶於四白,肝乘肺部。

青為肝風,黃乃食積。

瀉痢而帶陽須防,欬嗽而拖藍可忌。疼痛方殷,面青而脣口撮;驚風欲發,面赤而目竄視。火光焰焰,外感風寒;金氣浮浮,中藏積滯。乍黃乍白,疳積連綿;又赤又青,風邪瘈瘲。氣乏顖門成坑,

紅色驚熱夜啼,紅腫驚風痰熱。前顖虛軟,母氣血弱;後顖不堅,父精不實。

血衰頭毛作穗。

髮黃焦槁者腑熱,肉折皮枯者死。

肝氣眼生眵淚,脾冷涎流滯頤。

正口紅色為平,乾燥脾熱,白主失血,青黃驚積,青黑者死。

面目虛浮。定腹脹而上喘;眉毛頻蹙,必腹痛而多啼。

久病兩眉紅者夜啼,紫色風熱,赤紅者死,皺者痢疾。

左右兩頰似青黛,則為客忤。

黃色痰實,紅主驚風,赤者傷寒。

風氣二池如黃土,則為不宜;

風池紅有風痰將欲發搐,氣池紅傷風有熱入裏。

風門黑主疝而青為驚。

紅主吐瀉。

方廣光滑吉而昏黯凶。

中庭天庭司空印堂額角方廣,皆命門部位,青黑為驚風惡候亦忌損陷。

手如數物兮,肝風將發;

將手抱頭者死。

面若塗硃兮,心火似炙。坐臥愛煖,風寒之入;伸縮就冷,煩熱之攻。肚大腳小,脾欲困而成疳;目瞪口張,勢似危而必斃。噫!五體以頭為尊,一面惟神可恃。

小兒諸病,但見兩眼無睛光,黑睛無轉運,目睫無鋒芒,如魚猫眼狀,或兩眼閉而黑睛矇昧者,死。或外若昏困而神藏於內不脫者,生。黑珠滿輪睛明者少病,眼白多睛珠或黃或小者,稟弱多病。目證內赤者心熱,淡紅者心虛熱,青者肝熱,淺淡者肝虛,黃者脾熱,無睛光者腎虛,白而混者肺熱。

況乎聲有輕重之不同,

聲輕者,氣也,弱也。重濁者,痛也,風也。高喊者,熱欲狂也。聲急者神驚,聲塞者痰,聲戰者寒,聲噎者氣不順,喘者氣促,噴嚏者傷風驚哭,聲沉不響者重、聲濁沉靜者疳積,如生來不大啼哭,聲嗽唧者,夭。

啼有乾濕之頓異。

直聲往來而無淚者是痛,連聲不絕而多淚者是驚,嗞煎聲煩躁者難愈,聲音燥促者感寒。

病之初作,必先呵欠;

肝所主也。面赤者風熱,面青者驚風,面黃者脾虛,多腫者內熱,心神不安者氣熱,聲甕者傷風。

火之大發,忽然驚叫。

乃火動氣虛必死。夜半發者,多有口瘡,宜即看之。

藜藿不同於膏粱,韋布自殊於綺絹。雖由外以識中,勿刻舟而求劍。

   察脈

額脈三指熱感寒,俱冷吐瀉臟不安。食指若熱胷中滿,無名熱者乳消難。上熱下冷食中熱,夾驚名中指詳看。食指風氣命三關。

男左女右,以左陽右陰故也。然陰陽男女均有,兩手亦當參驗。左應心肝,右應肺脾,於此變通消息可也。故有以左手紅紋似綫者、發熱兼驚;右手紅紋似綫者,脾積兼驚。三叉者,肺熱,風痰,夜啼。風關無脈則無病,有脈病輕;氣關病重;命關脈紋短小而色紅黃,外證又輕則無妨。若直射三關青黑,外證又重者死。

五色催有紅黃安。

五色,紅黃紫青黑。由其病盛,色能加變。如紅黃之色,紅盛作紫;紅紫之色,紫盛作青;紫青之色,青盛作黑;青黑之色,至於純黑者不治。又白色主疳,黃而不光者,主脾困。

淡紅寒熱青驚積,

深青色或大小曲者,四足驚。赤色大小曲者,水火飛禽驚。紅色大小曲者,人驚。青帶黃者,雷驚。或紅或青如絲一直者,是母傷食所致。紫絲青絲或黑絲隱隱相雜,似出不出,主慢脾風。

深紅疹痘是傷寒。

赤紅傷寒痘疹,空紅泄瀉。

紋彎停食細腹痛,

多啼乳食不消,紋多則主氣不和,紋亂者病久,紋曲者風熱盛。

紋粗黑射驚風頑。

紋粗直射指甲,必主驚風惡候;紋黑如墨,困重難治。

懸針青黑水疳熱,

青黑風關水驚,氣關疳熱,命關人驚,多傳慢脾風,不治。餘倣此。

魚刺青驚虛勞艱。

又有此樣刺,青色,風關驚,氣關虛勞。

水字肺驚膈痰積,

風關,肺咳驚風或疳疾。

乙字驚風盡屬肝。

風氣二關。

曲蟲疳積大腸穢,

風關肝病,氣關疳積。

肝胃疳積總如環。

氣關多吐。

流珠膈熱三焦亂,

紅點霍亂吐瀉,腸鳴自利,煩躁啼哭。

長珠寒熱腹積團。

腹痛夾積。

來蛇乾嘔臟腑滯,

左手則為肝病。

去蛇昏睡瀉潺潺。弓反裏形感寒熱,

頭目昏重,心神驚悸,倦怠,四肢梢冷,小便赤色。

反外心神恍惚間。

夾驚夾食風癎證候,紋勢彎曲入裏者,病雖重而證順,猶可用力;若紋勢弓反出外,駸駸靠於指甲者,斷不可回。其有三關紋如流珠流米三五點相連,或形於面,或形於身,危證尤甚。

氣疳向裏,風疳向外;斜左傷風,斜右傷寒。雙鉤三曲傷冷硬,脈亂如蟲疳蛔攢。鎗形痰熱驚風搐,雙字食毒驚積難。孩兒三歲至五歲,一指三關定其息。浮洪風盛數多驚,

浮緩傷風,洪緊傷寒,人迎緊盛傷寒,氣口緊盛傷食,急促虛驚。

虛冷沉遲實有積。脈緊如索是風癎,沉緩須知乳化難。腹痛緊弦牢實秘,沉而數者骨中寒。弦長多是膈干風,

弦緊者氣不和。

緊數驚風四肢掣。浮洪胃口似火燒,單細疳勞洪蟲嚙。虛濡有氣更兼驚,有氣,不和也。驚,神不守舍也。

脈芤多痢大便血。變蒸脈亦隨時移,伏遲寒嘔無潮熱。

伏結為物聚。

前大後小童脈順,前小後大必氣咽。

大小不勻者鬼祟。

四至洪來苦煩滿,沉細腹中疼切切。滑主露濕冷所傷,弦長客忤分明說。五至夜甚浮大晝,六至夜細浮晝別。純陽六至號平和,

五至虛,四至病,三至脫,七至八至病輕,九至十至劇,十一二至死。

此是聖人傳妙訣。

   成童脈法

童草脈全,浮沉為先。浮表沉裏,便知其源。大小滑濇,虛實遲駛。各依大人,以審證治。

   用藥賦

幼科未載《素問》,扁鵲始稱兒醫。夾惊夾積是主,出麻出痘尤奇。

兒病與大科相同,惟百病多夾驚夾積與出麻痘為異耳。

驚則利之涼之溫之,辰砂龍腦救急;積則消之化之下之,紫霜白餅為先。風感傷感,羌活大青膏當煮;痰喘欬嗽,葶牛百部丸可為。生犀紫陽連翹飲,能寬變蒸諸熱;天乙觀音銀白散,善調虛弱胃脾。噫!寧醫十男子,莫醫一婦人。寧醫十婦人,莫醫一小兒。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宋?撰人未詳】

   諸般色澤紋證論

經云:小兒六歲以還者,經所不載,有病難治,無承據之事也。詳之,此謂嬰兒未能言者,有病則無由問其所苦,故無承據也。若能言者必能問之。小兒豈有六歲尚不能言者哉?其不能言者,惟一二歲兒也。故先賢言嬰兒未能言者,最為幼小。有病則肌膚未全,寸關不辨,變蒸交互,氣血細微。若憑診切,實難明曉。惟在觀其形色,參其證候,乃知病之所在者矣。其觀視之法,須要安神定志,勿令情意惑亂。不得於兒哭斷之時,睡起之際,則色不正矣。須於辰時之後,巳時之前,夏即未熱,冬即未溫,外色不雜,內氣閑雅,乃可向明而觀察之也。《聖濟經》曰:通識之士,乃察剛柔勇怯,視其盛衰虛實,通以寒溫,平以陰陽,病之輕重緩急,隨證以治之,不必苦於難治也。諸所論繁紊,難以執據。今採其當者,敘而次之。

   面目死生色

《內經》曰:凡病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黑者,皆不死。《聖濟經》云:脾真為本,而面黃必生者,以真氣外榮故也。若面青目赤、面青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者皆死,謂無脾色外榮而真氣已絕故也。

   《金匱》死色

凡小兒病者,有黑色滿面,或繞口入口,或延眉繞目,或暗人中者,皆死。有青色延面,連目入耳者死,目無精光,眼中有物如橫紅針者死。

   《外臺》死色

凡小兒病者,面上有青黑色如紗蓋定,從髮際至印堂者,不以疾狀淺深,六十日死;至鼻柱者一月死;至人中者十日死;滿面者即日死。

   鼻上色

《聖濟經》曰:鼻端青為腹冷,黑為水氣,白為無血,黃為胷寒,赤為有風,鮮明為留飲。

   目內色

赤者心熱,淡紅者虛熱,青者肝熱,淺淡者肝虛,黃者脾熱,無精色腎虛。

   諸處紋狀候

耳後完骨上,有青脈如綫三兩路,臥不靜者,此痼疾候。當刺搯破令血出,以為小治。若自腫破者,死候。

手大指後白肉魚際之上,有筋絡色青黑者胃中有寒,赤黃者有熱,赤青黑雜者寒熱,若青而小短者少氣。

叉手處手大指第二指之間,虎口上有筋脈如綫者,看顏色曲直以決其病。若紋直者是驚,曲者是傷,沉隱為風,曲外有冷,曲內為食。

歌曰:虎口青紋直,情知四足驚。黑色元因水,赤乃火飛禽。淡紅人驚發,彎紫有傷尋。外冷內為食,沉隱定風生。長大疾須重,短小得安平。但看叉手處,病候驗虛真。

第二指上之三節,名曰三關。小兒有男左女右看之,有八般筋脈紋狀以驗其病,名曰八片錦。

魚刺形主初驚,在氣關主壯熱吐瀉,在風關主初驚才發,在命關驚極難治。歌曰:形如魚刺是初驚,遍體如湯面色青。吐瀉噪煩如似此,通腸和氣便惺惺。

垂針形主瀉痢,在氣關主傷冷吐瀉,在風關瀉傳驚風,在命關驚傳慢驚風極候。歌曰:

形如懸針瀉利多,發驚身熱定違和。此病若變驚風慢,命關已度是沉疴。

水字形主肺驚,在氣關涎痰欬嗽虛積,在風關發驚喘哽涎,在命關困不治。歌曰:

形如水字肺家驚,虛積相傳面色青。膈上有涎須與治,命關若過更無寧。

乙字形,又曰中曲,主食驚。在氣關主食傷吐利,在風關傳變風。乙形屬肝,肝刑於脾,在命關傳慢脾風,不治。歌曰:

形如乙曲病因肝,眼慢驚啼瘈瘲偏。冷積為傷傳變此,慢脾風已度三關。

去蛇形主內實外虛,來蛇形主外實內虛,蛇去來形內外俱虛,此數樣皆曲蟲。又曰:曲蛇在氣關主疳積,在風關主勞帶驚,在命關不治。歌曰:

形如蛇曲病因深,脾積疳勞又帶驚。未過三關宜早治,若過三關更莫論。

長者弓形,短者環形,主疳積。在氣關吐逆疳熱,喫泥土;在風關疳極羸瘦;在命關不治。歌曰:

形如環弓疳氣黃,好食泥土是尋常。此病早求良醫治,三關已到命飛揚。

亂紋形主蟲痛。在氣關主氣不和,有蟲積,食諸生物;在風關主蟲咬心腹痛;在命關病困極難治。歌曰:

紋亂縱橫蟲上尋,曉夜啼號不可禁。神佛求遍都無應,安蟲取積得康寧。

珠形此候,不拘三關上下見者,皆為死侯。歌曰:

流珠死候不須醫,便是沉疴莫療之。三關若見都休望,安排後事更無疑。

   諸紋總歌

魚刺初驚候,懸針瀉痢多。水紋驚肺積,乙樣是肝訛。曲蟲驚疳病,環弓一論過。亂紋蟲咬甚,流珠病已痾。

   諸般死證

病困汗出,如珠不流,頭毛上逆,脣口枯乾,口鼻冷氣,頭足相抵,臥正如縛,四肢垂嚲,手足掌冷。

   通真子死候歌

顖陷脣乾目直視,口中冷氣臥如癡。身形強直手足軟,掌冷頭低盡莫醫。

   脈理論

凡兒稟受,臟腑氣血,榮衛形體,雖有生皆全。然於未語之前,變蒸之際,則血氣未充,膚革未固,筋骨未堅,脈狀未成。若有病也,難為診切,又難訪問。是以先賢言嬰小之病難治者,以無承據也。故立其觀視形色之法焉。兒自生,積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變蒸數畢,則氣血榮,精神異,筋骨壯,脈理全,然後方可診切,又能言問也。或以為小兒之脈,與壯老不同者,是不達診治之大體也。凡脈之長短遲速,在因形以別之,不必拘於至數。經言小兒脈多雀鬬,要以三部為主,其脈小數小細者平也。諸家所言甚眾,今擇其當者具之。孫真人云:小兒之脈,固難分表裏。今撮其要者,不出數條。其總目歌曰:

小兒有病須憑脈,一指三關定其息。

小兒臂短,難以布其三指以分三關也,以一指診之。

浮洪風熱數為驚,虛冷沉遲實有積。

浮洪為風,秋得之曰平;餘時得之,主傷風寒,頭疼壯熱,或夜熱晝涼,欬嗽嚏噴,鼻塞清涕,嘔逆不食。歌曰:浮為風兮秋日平,餘中風寒頭目疼。壯熱夜極鼻清涕,嚏噴欬嗽吐食頻。

洪脈為熱,夏得之曰平;餘時得之,主風熱壅盛,身體溫壯,瘡瘍血泄。歌曰:洪為應候夏時和,餘須發熱溫壯多。風壅作驚或瘡腫,有時泄下血滂沱。

數脈為驚,春得之曰平;餘時得之,主驚風抽掣。脈數小者,多睡惕跳,直視怕怖,盜汗非時,咬牙吐舌,微吐喘息。脈數大者,一兩日間必發搐搦也。歌曰:數為驚候春日長,餘時小數睡驚揚。喘息直視舌頻吐,大數潮搐發沉殃。

沉遲為虛冷,冬得之曰平;餘時得之,主脾胃虛弱,泄瀉滑腸,脫肛,吐痢不止,日漸尩羸,以成脾困,或作疳勞。歌曰:沉遲之脈冬日安,餘時脾胃弱虛言。泄瀉滑腸肛脫出,吐痢尩羸瘦變疳。

實脈為積滯,四時得之,皆主食傷積聚,面黃腹脹,髮焦煩渴,吐哯腹痛。歌曰:實脈食傷積滯言,壯熱腹脹髮毛乾。吐痢肚疼或為癖,四時無異一般看。

《寶鑑》:四時脈謂春弦、夏洪、秋浮、冬沉、四季緩,各推其王相表裏以察其病。假令春得弦而浮者,病在表腑,為陽為順,病則易治。若得弦而沉者,病在裏在臟,為陰為逆,病則難治。餘時倣之。

王氏脈歌曰:小兒乳後輒吐逆,更兼脈亂無憂慮。弦急之時被寒纏,脈緩即是不消乳。緊急細駛亦少苦,虛濡邪氣驚風助。痢下宣腸急痛時,浮大之脈歸泉路。

《脈經》曰:小兒之脈駛疾,一息七八至曰平,不及曰損,太過曰至。

通真子歌曰:小兒三歲至五歲,呼吸須將八至看。九至不安十至困,短長大小有邪干。

又曰:小兒脈緊是風癎,沉脈須知乳化難。腹痛緊弦牢實秘,沉數有熱在骨間。

   死證脈

脈來三動而止不見者,死。脈來速如弓弦硬直者,死。脈來瞥然不見者,死。歌曰:

三動而止不來凶,速硬如弦勁在弓。瞥然至而反不見,皆為死脈定由宗。

   諸般病脈

脈弦者,為風寒。 

弦數者,為瘧。 

脈急者,為氣不和,或為客忤。 

脈緊者,為痛。 

脈數者,驚癎。脈浮者,為風。 

浮緊者,驚風。 

浮大者,傷寒。 

浮虛者,盜汗。 

浮數者,風熱。 

脈伏者,為氣滯。

脈緩脈細者,皆為冷、為乳不化。 

脈虛脈濡者,為虛弱、為驚。 

虛濡者,慢驚風。 

虛緊者,伏熱。 

脈沉重者,為有積。 

沉數者,骨間冷,一云骨間熱。 

沉遲者,虛冷。 

沉緩者,傷食。 

脈牢緊者,癖聚。

牢實者,腸秘。 

心脈滿大,肝脈小急者,驚癎。 

心脈數小者,疳淋。 

數急者熱。 

寸口脈直上直下者為驚。  

寸口脈大小脈不勻,亂者變蒸。 

左手寸口無脈,心痛中熱,嘔逆口瘡,或欬嗽,喉中硬聲,頭汗出而熱,此乳母食冷以乳兒所作也。又脈亂者吐逆。

右手寸口無脈,胷滿短氣,吐逆噫噦,喉中響,此乳母抱兒冲冒風寒所作也。 

凡脈如雀啄而緊者風癎。 

凡脈大小不依部次者惡候。 

凡小兒脈駛,呼吸八至曰平,九至曰病,十至曰困。 

凡小兒脈虛者病亦虛, 【 輕手得也。】 脈實者病亦實, 【 重手得也。】 故急驚脈促急,慢駕脈虛微。

  活幼精要 【 明?董鳳翀】

   幼科

小兒有疾最難醫,口不能言辨是非。惟在揣摩而測度,聽聲察色探元微。

   聽聲歌

聲輕知氣弱,重濁痛兼風。長吁氣鬱熱,呻吟命必終。大叫多驚嚇,搖頭神已空。不語心經絕,何須用藥攻。

   外證歌

肚熱腳冷傷積定,腳熱額熱是感風。肚冷腳熱驚所作,瘡疹發來耳後紅。

   雜病不治歌

白膜遮睛上,紅筋貫眼中。牽抽長握手,強直反如弓。魚口頻舒舌,鴉聲作齒齧。要啼全不哭,才哭卻無聲。粘痰喉內響,驚氣腹中鳴。痢熱膿多聚,傷寒汗不流。久瀉精神脫,大渴皮膚槁。冷氣喘聲粗,風牽天柱倒。

   一見生死歌

幼童脈氣辨何形,一十四種甚分明。抱著遍身不溫煖 【 血絕,】 四肢軃重哭鴉聲 【 胃絕。】 鼻乾黑燥目直視 【 脾絕,】 啼哭無淚瀉涎青 【 肝絕。】 撏眉摘眼爪甲黑,顖門腫起忽成坑 【 筋絕。】 將口咬人魚口急,腳直肚大見青筋 【 氣絕筋不收。】 上視似覷如高物,長吁出氣黑文行 【 血不蔭脈。】 吃乳不收舌出口 【 骨絕心絕,】 脣不蓋齒眼眶傾 【 脾絕。】 瀉痢多下黑黯血,偏搐似笑沒心情 【 心絕。】 不問貴賤及男女,救療十人無一生。

   察色歌

紅紫因風熱,青黑病深沉。白多元氣弱,黃為飲食傷。脣紅知渴瀉,青色命將亡。面黑人難救,良醫要審詳。

   血氣論

心為血主,肝為血臟;肺為氣主,腎為氣臟。血出於心,血納於肝;氣出於肺,氣納於腎。假如血痢,五苓、門冬行其心志,巴豆、大黃逐其積滯;其病猶存,血之所藏無以養也,佐以歸、芎則痢自止。假如喘嗽,枳、桔、薑、桂以調其氣,南星、半夏以豁其痰;終不升降,氣之所藏無以收也,佐以參、芪則氣歸元。病有標本,治有先後。心得之法,不傳之妙。在外為標,在內為本。外感治標,須當發散;內傷治本,補瀉調停。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治得標本,萬無一損。

   虛實論

虛熱身溫。面色青白,口氣溫冷,手心不熱,兩便自利,泄瀉多尿,虛汗自出,不可攻熱,只宜溫補。實熱面赤,氣粗口熱,煩渴脣腫,便難掀衣,頻啼暴叫,在表宜汗,在裏宜下。便黃堅濇,面黃頰赤,脣燥口乾,表裏俱熱。得利勿補,恐熱復作。餘熱不退,不用關心。純用涼藥,熱去寒起。有熱除熱,逢虛補虛。見證隨宜,莫執而醫。

   形氣論

觀形觀氣,須要精詳。先明部分,細察盈虧。隨宜用藥,必見奇功。額紅熱燥,青主驚風。印堂青現,防驚作變。忽然紅黑,鬼祟來衝。山根青露,遭驚兩重。若還赤色,煩渴相攻。重病脣紅,決不可醫。若還眼慢,斷不相宜。手足無紋,開口閉眼。髮直鴉聲,神仙難治。肝家無氣,常宜腎水澄清;肺準多光,必懼兩顴火焰。脣紅作渴,頰赤饒驚。眉頭鎖皺,父母多憂。

  景岳全書 【 明?張介賓】

   小兒總論

小兒之病,古人謂之啞科,以其言語不能通,病情不易測,故曰寧治十男子,其治一婦人,寧治十婦人,莫治一小兒,此甚言小兒之難也。然以余較之,則三者之中,又惟小兒為最易。何以見之?蓋小兒之病,非外感風寒,則內傷飲食,以至驚風吐瀉,及寒熱疳癎之類,不過數種;且其臟氣清靈,隨撥隨應,但能確得其本而撮取之,則一藥可愈,非若男婦損傷,積痼癡頑者之比,余故謂其易也。第人謂其難,謂其難辨也;余謂其易,謂其易治也。設或辨之不真,則誠然難矣。然辨之之法,亦不過辨其表裏寒熱虛實,六者洞然,又何難治之有。故凡外感者,必有表證而無裏證,如發熱頭痛,拘急無汗,或因風搐搦之類是也。內傷者,止有裏證而無表證,如吐瀉腹痛脹滿,驚疳積聚之類是也。熱者必有熱證,如熱海躁煩,秘結癰瘍之類是也。寒者必有寒證,如清冷吐瀉,無熱無煩,惡心喜熱者是也。凡此四者,即表裏寒熱之證,極易辨也。然於四者之中,尤惟虛實二字,最為緊要。蓋有形色之虛實,有聲音之虎實,有脈息之虛實。如體質強盛與柔弱者有異也,形色紅赤與青白者有異也,聲音雄壯與短怯者有異也,脈息滑實與虛細者有異也。故必內察其脈候,外觀其形氣,中審其病情,參此數者而精察之,又何虛實之難辦哉。必其果有實邪,果有火證,則不得不為治標。然治標之法,宜精簡輕銳,適當其可,及病則已,毫勿犯其正氣,斯為高手。但見虛象,便不可妄行攻擊,任意消耗。若見之不真,不可謂姑去其邪,諒亦無害。不知小兒以柔嫩之體,氣血未堅,臟腑甚脆,略受傷殘,萎謝極易,一劑之謬尚不能堪。而況其甚乎。矧以方生之氣,不思培植,而但知剝削,近則為目下之害,遠則遺終身之羸,良可嘆也。凡此者實求本之道,誠幼科最要之肯綮。雖言之若無奇異,而何知者之茫然也,故余於篇端首以為言。然非有察察之見者,固不足以語此,此其所以不易也。

   看壽夭法

看小兒法,以聽聲為先,察色為次。凡聲音清亮者生,有回音者生;濇者病,散而無出聲者不壽。 

忽然大聲而無病者,須細看其身,恐有瘡毒,即須治之。 

臍帶中無血者生,臍帶銀白色者生。短帶紫脹者,於斷帶之後,捻去紫血,可保無虞。 

額皮寬者壽。 

卵縫通達黑色者壽。初生下如水泡之狀者險。 

面轉微黃之色者吉。 

生下粉白花色,必主臍風而死。 

生下皮寬肉瘦,五六日頓肥者,亦必有臍風之患。 

生下皮肉不光者死。 

泣不出聲者死。 

泣而無淚者死。 

舌如猪肝者死。 

口角上有紫色如蝦鬚者死。 

髮粗長者生,細軟不放者死。

陰物不起者死。 

陰囊不收者死,白者死,赤者死。 

無糞門者死。 【 按此條今時曾見有可治者。《古今醫統》載有治法,詳胎疾門醫案。醫者值此,必須詳究內外施治。】  

臀肉不生者死。 

股肉不生者不壽。  

面無彩色者夭。 

臍帶短大紫色者夭。 

生下渾身銀白色者夭。 

生下有齒者大凶,致傷父母,不然必傷自身。

生下未裹即撒尿者,殺父母,蕩家財,在世一生勞苦。

   脈法

凡小兒形體既具,經脈已全,所以初脫胞胎,便有脈息可辨。故通評虛實論曰:乳子病熱脈懸小者,手足溫則生,寒則死。乳子病風熱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此軒岐之診小兒,未嘗不重在脈,亦未嘗不兼證為言也。自《水鏡訣》及《全幼心鑑》等書,乃有三歲以上,當察虎口寅卯辰風氣命三關之說。其中之可取者,惟曰脈從寅關起不至卯關者易治,若連卯關者難治,若寅侵卯卯侵過辰者,十不救一。只此數語,乃於危急之際,方可用辨吉凶。至若紫為風,紅為傷寒,青為驚,白為疳,及青是四足驚,赤是水驚,黑是人驚,黃是雷驚之類,豈此一綫之色,果能辨悉如此?最屬無稽,烏足憑也。即今幼科所尚,無不以此為科套,全不知脈,而信口胡猜。試問其心果亦有的確之見否?茫然無據,而欲以人子為嘗試,良可嘆也。故凡診小兒,既其言語不通,尤當以脈為主,而參以形色聲音,則萬無一失矣。然小兒之脈,非比大人之多端,但察其強弱緩急四者之脈,是即小兒之肯綮。蓋強弱可以見虛實,緩急可以見邪正。四者既明,則無論諸證,但隨其病以合其脈而參此四者之因,則左右逢源,所遇皆道矣。再加以聲色之辨,更自的確無疑,又何遁倩之有。此最活最妙之心法也。若單以一脈鑿言一病,則一病亦能兼諸脈,其中真假疑似,未免膠柱,實有難於確據者。然法不可廢,最所當察,惟擇其得理者可耳。

   聲音

聲由氣發,氣實則聲壯,氣虛則聲怯。故欲察氣之虛實者,莫先乎聲音。如《內經》諸篇:有口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有曰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有曰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有曰手少陰虛則不能言;有曰內奪而厥則為瘖,此腎虛也。華元化曰:陽候多語,陰證無聲;多語者易治,無聲者難榮。凡此皆聲音虛實之辨,故彼聖人者聞聲知情,無所不達。此聲音之學,所以不可忽也。

   顏色

脈要精微論曰: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知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玉版論要篇曰: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已。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

五色篇曰:官五色奈何?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又曰: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某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

經脈篇曰: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際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

凡察色之法,大都青白者少熱氣,病主陰邪;黃赤者多熱氣,病主陽盛。

青主風氣,主肝邪,主脾腎虛寒,主心腹疼痛,主暴驚傷心膽之氣,主驚風,當察兼色以分急慢。

白主氣虛,甚則氣脫,主無火,主脾肺不足。白兼青者,主慢驚,主大小腸泄瀉。

赤主火,主痰熱,主傷寒熱證,主煩渴,主急驚躁擾,主閉結,主陽邪喘促,主癰瘍痘疹。

黑屬水,主陰寒,主厥逆,主痛極。沉黑,主危篤。

黃主積聚,主痞塊,主脾病,主脹滿,主脾疳。黃兼白者,主脾寒脾弱,主氣虛神怯。黃兼青者,主脾虛泄瀉,主慢脾風。黃兼赤者主疳熱。

兩顴鮮紅或作或止者,謂之面戴陽,乃真陰弱,此非陽證也,不得以熱赤同論。

   診治大法

凡小兒之病,本不易察,但其為病之源,多有所因。故凡臨證者,必須察父母先天之氣,而母氣為尤切。如母多火者,子必有火病;母多寒者,子必有寒病;母之脾腎不足者,子亦如之。凡骨軟、行遲、齒遲、語遲、顖門開大、疳熱、脾泄之類,多有由於母氣者。雖父母之氣俱有所稟,但母氣之應在近,父氣之應在遠,或以一強一弱而偏得一人之氣者,是皆不可不察。至若稍長而縱口縱欲,或調攝失宜而自為病者,此文當察其所由,辨而治之。如果先天不足,而培以後天,方可致壽。雖曰先天俱盛,而或父母多慾,或撫養失宜,則病變百端,雖強亦夭。此中幾圓理微,貴在知常知變也。

   論時醫

小兒血氣未充,亦如苗萼之柔嫩,一或傷殘,無不凋謝;故平時最宜培植,不可妄行消導。其或果有食滯脹痛,則宜暫消;果有風寒發熱,則宜暫散;果有實熱痰火,則宜暫清;此不得不治其標也。舍此之外,如無暴急標病,而時且青黃羸瘦,或腹膨微熱溏泄困倦等證,則由脾腎不足,血氣薄弱而然。而時醫見此,無非曰食積痰火,而但知消導,尤尚清涼,日消日剝,則元氣日損,再逢他疾,則無能支矣。此幼科時俗之大病,有不可不察者也。

   藥餌之誤

小兒血氣未充,而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時,此飲食之宜調,而藥餌尤當慎也。今舉世幼科,既不知此大本,又無的確明見,而惟苟完目前,故凡遇一病,則無論虛實寒熱,但用海底兜法,而悉以散風消食、清痰降火、行滯利水之劑,總不出二十餘味,一套混用,謬稱穩當,何其誕也。夫有是病而用是藥則病受之矣,無是病而用是藥則元氣受之矣。小兒元氣幾何,能無陰受其損而變生不測耶?此當今幼科之大病,而醫之不可任者,正以此也。又見有愛子者,因其青黃瘦弱,每以為慮。而詢之庸流,則不云痰火,必云食積,動以肥兒丸、保和丸之類,使之常服。不知肥兒丸以苦寒之品,最敗元陽;保和丸以消耗之物,極損胃氣。謂其肥兒也,而適足以瘦兒;謂其保和也,而適足以違和耳。即如抱龍丸之類,亦不宜輕易屢用。余嘗見一富翁之子,每多痰氣,或時驚叫,凡遇疾作,輒用此丸一投即愈。彼時以為神丹,如此者不啻十餘次。及其長也,則一無所知,凝然一癡物而已,豈非暗損元神所致耶?凡此剋伐之劑,所以最當慎用。故必有真正火證疳熱,乃宜肥兒丸及寒涼等劑;真正食積脹滿,乃宜保和丸及消導等劑;真正痰火喘急,乃宜抱龍丸及化痰等劑。即用此者,亦不過中病即止,非可過也。若無此實邪可據,而見諸出入之病,則多由虧損元氣,悉當加意培補,方是保赤之主。倘不知此而徒以肥兒保和等名,乃欲藉為保障;不知小兒之元氣無多,病已傷之,而醫復伐之,其有不萎敗者鮮矣。此外如大黃、芒硝、黑丑、芫花、大戟、三稜、蓬朮之類,若非必不得已,皆不可輕易投也。

  石室秘錄 【 清?陳士鐸】

   兒科治法

兒科得其要,無難治者。今傳一法門,使萬世小兒,盡登仁壽。法在先看氣色,後看脈。小兒有疾,其顏色必鮮艷,以鼻之上,眼之中間中正精明穴上辨之。色紅者,心熱也;紅筋橫直現於山根,皆心熱也。色紫者,心熱之甚而肺亦熱也。色青者,肝有風也;青筋直現者,乃肝熱也;青筋橫現者,亦肝熱也;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也。色黑者,風甚而腎中有寒。色白者,肺中有痰。色黃者,脾胃虛而作瀉;黃筋現於山根,不論橫直,總皆脾胃之證。止有此數色,無他顏色,故一覽而知小兒之病。大人看脈於寸關尺,小兒何獨不然。但小兒不必看至數,只看其數與不數耳。數甚則熱,不數則寒也。數之中浮者風也,沉者寒也,緩者濕也,濇者邪也,滑者痰也,如此而已。七表八裏,俱不必去看。自知吾訣,則《脈訣》亦不必讀也。有止歇者,乃痛也。餘亦不必再談。小兒證大約吐瀉、厥逆、風寒、暑熱而已,其餘痘疹,餘無他病。或心疼腹痛,或有痞塊,或有疔瘡,可一覽而知也。然而小兒之病,虛者十之九,實者十之一,故藥宜補為先。今立三方,通治小兒諸證。第一方:人參三分,白朮五分,茯苓一錢,甘草一分,陳皮二分,神麯三分,半夏一分,此六君子加減也,通治小兒脾胃弱病神效。如傷肉食者,加山楂五粒。傷米食者,加麥芽五分。傷麵食者,加蘿蔔子三分。吐者,加白荳蔻一粒,去甘草加生薑三片。瀉者加乾薑三分,猪苓五分。第二方:治外感也。或傷風傷寒,或欬嗽,或發熱,或不發熱,或頭痛,或鼻塞,或痰多,或驚悸,或角弓反張,皆以此方通治之,無不神效。方用柴胡七分,甘草三分,桔梗五分,半夏三分,黃芩三分,白芍二錢,白朮二錢,當歸五分,陳皮二分,茯苓五分,水煎服。頭痛,加蔓荊子三分;心痛手不可按者,乃實火也,加梔子一錢。按之不痛者,乃虛火也,加甘草八分,貫仲五分,廣木香三分,乳香一分。脅痛者,加芍藥三錢。腹痛者,以手按之,手按而痛甚者,乃食也,加大黃一錢;按之而不痛者,乃寒也,非食也,加肉桂三分,乾薑三分。有汗出不止者,加桑葉一片。眼痛而紅腫者,乃火也,加黃連三分,白蒺藜一分。喉痛者,加山豆根三分。第三方:治虛寒之證,夜熱出汗,夜啼不寐,怔忡,久嗽不已,行遲語遲,龜背狗肚,將成癆瘵等證。方用熟地三錢,山茱萸二錢,麥冬二錢,北五味五分,元參二錢,白朮二錢,茯苓一錢,薏仁三錢,丹皮一錢,沙參二錢,地骨皮二錢,水煎服。倘兼有外感,加柴胡五分,白芍三錢,白芥子一錢。餘無可加減矣。

又:山根之上,有青筋直現者,乃肝熱也。用柴胡三分,白芍一錢,當歸五分,半夏三分,白朮五分,茯苓一錢,山楂三粒,甘草一分,水煎服。有青筋橫現者,亦肝熱也,但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亦用前方,多加柴胡二分,加麥芽一錢,乾薑一分。有紅筋直現者,乃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一二分,麥冬五分,去半夏,加桑白皮三分,天花粉二分。有紅筋斜現者,亦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二分,蓋熱極於胷中也。亦不可用半夏,用桑白皮、天花粉。有黃筋現於山根者,不必論橫直,總皆脾胃之證,或水瀉,或上吐,或下瀉,或腹痛,或不思飲食,余定一方皆可服,服之無不神效。如皮黃,即黃筋也,方用白朮五分,茯苓五分,陳皮二分,人參二分,神麯一分,麥芽二分,甘草一分,水一鍾,煎半酒盞,分二起服,加淡竹葉七片。有痰加半夏一分,或白芥子二分,或天花粉二分;有熱如口渴者,更加麥冬三分,黃芩一分;有寒者加乾薑一分;吐者加白荳蔻一粒;瀉者加猪苓五分。腹痛者如小兒自家捧腹,是須用手按之,大叫呼痛者,乃食積也,加大黃三分,枳實一分;如按之不痛不呼號者,乃寒也,加乾薑三分。如身發熱者,不可用此方。予另立一方名萬全湯,凡小兒發熱者,毋論夜熱、早熱、晚熱,用之無不神效。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六

 小兒臟腑形證門

  小兒直訣 【 宋?錢乙】

   五臟虛實寒熱

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而悸。

心熱則合面睡,或上竄咬牙者,導赤散主之。

心氣實而喜仰臥者,瀉心湯主之。

【 註 按前證若心小腸實熱,宜治以前藥。若心脾血虛,用五味異功散加當歸。若因心血不足,用秘旨安神丸。治肝心血燥,用柴胡梔子散。若因肝心血虛,用六味地黃丸。若因脾虛食鬱生痰,而驚悸不安者,宜用四君子以健脾,神麯、麥芽以消導,山梔、柴胡以清熱。如用前方,病氣雖去,前證仍作,急調補元氣;或反甚,急溫補元氣。凡此多因姙娠厚味七情,或小兒乳哺失宜,或乳母飲食鬱怒所致。病氣既見,形氣已虛,必當推其所因,而以助胃壯氣為主,佐以治病之劑為善。餘倣此。】

肝主風,實則面青目直,叫哭壯熱,項急煩悶;虛則咬牙呵欠。

肝熱則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瀉青丸主之。壯熱飲水喘悶,瀉白散主之。

【 註 按前證若肝木實熱生風而自病,肺金實熱而剋木者,宜用前二藥以瀉其邪氣之實。若肝經風熱而目直等證者,用柴胡梔子散以清肝火,加味四物湯以養肝血。若腎虛而咬牙諸證者,用六君子湯以健脾土,六味地黃丸以滋腎水。苟不審其證之虛實,而妄用前藥,則虛虛之禍,不能免矣。慎之!】

肝有風則目連剳,得心熱則發搐,或筋脈牽動而直視,用瀉青丸以治肝,導赤散以清心。

肝熱則目赤,或兼青發搐者,亦用前二藥。風甚則身反張強直,用地黃丸以補腎,瀉青丸以治肝。

【 註 按前證若肝經實熱而自病,宜用瀉青丸。若肝經血燥而自病,宜用抑肝散。腎水虛不能生肝者,宜用地黃丸。若脾土虛不能培木者,宜用六君子湯。凡肝經既病,風火相搏,則脾臟虧損。若不固根本,必變他證百出也。】

脾主困,實則身熱引飲,用瀉黃散;虛則吐瀉生風,用異功散。

面白腹痛,口中氣冷,不思飲食,或吐清水,以益黃散溫補。脾虛下利,用調中丸。

呵欠多睡者,脾氣虛而欲發驚也。

【 註 按前證若發熱作渴,喜冷飲食,或泄瀉色黃,睡不露睛,屬形病俱實,宜用瀉黃散疏導之。若發熱口乾,惡冷飲食,或泄瀉色白,睡而露睛,屬形病俱虛,宜用異功散調補之。若脾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升補之。寒水侮土者,益黃散溫補之。肝木剋土者,六君柴胡平補之。若目睛微動,潮熱抽搐,吐瀉不食,宜用秘旨保脾湯。凡小兒諸病,先當調補脾胃,使根本堅固,則諸病自退。】

肺主喘,實則悶亂氣急,喘促飲水;虛則哽氣出氣。

肺熱則手搯眉目鼻面,用甘桔湯主之。

肺盛復感風寒,則胷滿氣急,喘嗽上氣,先用瀉白散以清肺氣,後用大青膏以散風寒。

肺臟怯則唇白,用阿膠散補之。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肺虛甚也。

【 註 按前證若腠理不密,外邪所感而肺病者,用清肺丸。若脾胃氣虛,不能相生而肺病者,用六君子湯。若脾胃氣實,大腸不利而肺病者,用瀉黃散。若心火炎爍肺金而肺病者,用地黃丸。】

腎主虛,若胎稟虛怯,神氣不足,目無睛光,面白顱解,此皆難育,雖育不壽。或更加色欲,變證百出,愈難救療。或目畏明下竄者,蓋骨重而身縮也;咬牙者,腎水虛而不能制心火也,皆用地黃丸。

【 註 按潔古先生云:下竄者,腎氣不足,兩足發熱,故不喜衣覆也。蓋臍以下,皆腎之所主,緣心氣下行於腎部也,所以宜用地黃丸,壯水制火而補腎。故凡此必待精血完固,而後嫁娶,庶可以免前患。精血篇云:男子精未滿而御女,以通其精,則五體有不滿之處,異口有難狀之疾。今小兒稟賦不足,豈有不本於此哉。】

   五臟相勝證治

肝臟病秋見,肝強勝肺而肺怯也,宜阿膠散以補肺,益黃散以補脾,瀉青丸以治肝。

【 註 按潔古張先生云:肝勝肺則身熱發搐,喘促氣短,病見於申酉戌時。此受所制而不能勝,謂之真強。若心乘肝為實邪,壯熱而搐有力,利驚、涼驚二丸主之。肺乘肝為賊邪,呵欠而搐無力,以地黃丸補肝,以瀉白散治肺。肝乘脾為賊邪,多睡體重發搐,瀉青丸主之。腎乘肝為虛邪,憎寒呵欠而搐,羌活膏主之。大凡肝之得病,必先察其肺腎。然腎者肝之母,金者木之賊,非腎水不能相生,必肺金鬼邪來剋。故其源在肺,先治其肺,攻其鬼也;某源在腎,先補其腎,滋其本也。然後察其本臟之虛實而寒溫之。除用誠、滑伯仁先生亦云然。】

心臟病冬見,心強勝腎,甚則下竄不語,當以地黃丸補腎,以導赤散治心。

【 註 按潔古云:若喘而壯熱,此肺乘心也,為微邪,用瀉白散。若風熱相搏,此肝乘心也,為虛邪,用大羌活湯下大青丸。吐瀉身熱,此脾乘心也,為實邪,用瀉黃散。若恐佈畏寒,腎乘心也,為賊邪,用安神丸。大凡心臟得病,必先調其肝臂。腎為心之鬼也。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衰則心氣乏,此心病先求其肝,清其源也。五臟既病,必傳其所勝,則腎之受邪,必傳於心。故先治其腎,逐其邪也。若肝腎平和而心自病,然後察其虛實而治之。】

肺病春見,肺勝肝也,以瀉白散治肺。若目淡青或目赤者,當發搐,為肝怯也,以地黃丸補肝。

【 註 按潔古云:肺病喘嗽氣盛,見於寅卯辰時,當補肝瀉肺。若肺病久嗽,宜補脾清心。若心乘肺,為賊邪,熱而喘嗽,用地黃丸、導赤散、阿膠散。若肝乘肺,為微邪,惡風眩冒昏憒,用羌活散。若腎乘肺為實邪,憎寒欬嗽清利,用百部丸。若脾乘肺,為虛邪,體重吐痰,泄瀉欬嗽,用人參白朮散。大凡肺之得病,必先察心脾二臟治之。若心火亢盛,上炎爍肺,而肺為病,宜先抑心氣。若肺氣不足,腠理不密,風邪所感,宜先補脾氣。若中焦痞實,大腸壅滯,熱氣上蒸,宜先理脾氣。若心脾平和,則治其本經。】

腎病夏見,水勝火,腎乘心也,甚則悸動發搐,宣風散主之。

【 註 按潔古云:心乘腎者,為微邪,發熱不惡風寒,用桂枝丸。肺乘腎者,為虛邪,喘嗽皮膚寒濇,用百部丸。肝乘腎者,為實邪,拘急發搐身寒,用理中丸。脾乘腎者,為賊邪,體重泄瀉惡寒,用理中丸。大抵五行之間,惟腎一臟母盛而子反受邪。然物之性,有不可以一概論者,肺腎是也。何則?肺主氣,肺有熱則熱得氣而上蒸,不能下生於腎而腎受邪矣,此腎之病源於肺也。又有脾經之濕,相刑於腎者,法當解肺熱,去脾濕。若本經自病者,宜滋補之。】

脾病見四旁,皆倣此治之。順者易治,逆者難治。脾怯當面目黃,五臟相乘,隨證治之。

【 註 按潔古云:凡脾之得疾,必先察其肝心二臟之虛實而治之。蓋肝者脾之賊,心者脾之母也。肝氣盛則賊邪勝,心氣虧則脾氣虛。故肝乘脾則風瀉而嘔,茯苓半夏湯主之。若心氣實而壯熱,體重泄瀉,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主之。若肺乘脾而欬嗽便秘,飲食如常者,煎檳榔大黃湯下葶藶丸。若腎乘脾而惡寒泄瀉,理中丸之類主之。竊謂五臟之證相乘,伏匿隱顯莫測,然病機不離五行生剋制化之理。况小兒未有七情,多因形體怯弱,血氣未全,故有五臟勝乘之病,更當調治其母,若專治其子,多致誤矣。】

  育嬰家秘 【 明?萬全】

   五臟證治總論

是病皆從五臟生,不知臟腑亦徒然。細將色脈相參合,對證裁方治不難。

五臟平和,則病不生。或寒暑之違和,或飲食之失節,則風傷肝、暑傷心、寒傷肺、濕傷腎、飲食傷脾而病生矣。語其色則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也。語其脈,則肝弦、心洪、脾緩、肺毛、腎沉也。語其證,則肝主風、心主驚、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也。語其治,則心肺脾三臟有補有瀉,肝則有瀉無補,腎則有補無瀉也。色脈證治,本諸五臟,心中了了,謂之上工。

五臟之中肝有餘,脾常不足腎常虛。心熱為火同肝論,嬌肺遭傷不易愈。

人皆曰肝常有餘,脾常不足。予亦曰心常有餘,肺常不足。有餘為實,不足為虛。《內經》曰:邪氣盛則實,真氣奪則虛。此所謂有餘不足者,非經云虛實之謂也。蓋肝之有餘者,肝屬木,旺於春,春乃少陽之氣,萬物之所資以發生者也。兒之初生曰芽兒者,謂如草木之芽,受氣初生,其氣方盛,亦少陽之氣方長而未已,故曰肝有餘。有餘者,乃陽自然有餘也。脾常不足者,脾司土氣,兒之初生,所飲食者乳耳,水穀未入,脾未用事,其氣尚弱,故曰不足。不足者,乃穀氣之自然不足也。心亦曰有餘者,心屬火,旺於夏,所謂壯火之氣也。腎主虛者,此父母有生之後,稟氣不足之謂也。肺亦不足者,肺為嬌臟,難調而易傷也。脾肺皆屬太陰,天地之寒熱傷人也,感則肺先受之;水穀之寒熱傷人也,盛則脾先受之。故曰脾肺皆不足。

肝為風木主生風,形證昭然在目中。雖然瀉之無用補,少陽生氣與春同。

肝者,足厥陰風木也,木生風,故主風。錢氏云:肝主風,實則目直視大叫,呵欠煩悶項急;虛則咬牙多欠,氣熱則外生,氣濕則內生。此肝病之證也。肝之竅在目,故有病常以目候之。如肝有風則目連剳,肝有熱則目直視,肝疳則白膜遮睛之類是也。又肝主筋,肝病則筋急,為項強,為搐搦牽引。肝主怒,病則性急大叫哭,甚則卵腫,俗呼氣卵是也。肝在下焦,熱則大小便難。肝藏魂,肝熱手尋衣領,胡亂捻物,甚則提空摸牀,此喪魂之病也。

肝病錢氏有瀉青丸一方而無補者,謂其氣有餘也。然肝乃少陽之氣,所以養生者也。肝無病,固不可瀉以伐生氣,亦不可補以助長也。

肝膽原來從火治,木中有火無人識。水不能勝號龍雷,惟有甘溫差可制。

肝膽之病從火治者,木中原有火。《燧人氏傳》云:知空有火,麗木則明。此其驗也。肝膽之火,水不能滅,寒不能勝,又謂龍雷之火。惟甘溫之劑,如人參、甘草之類,可以制之也。故曰:甘能瀉火也。《內經》曰:辛以散之。如川芎、防風之類。又曰:辛甘發散為陽。以辛甘之藥合而用之,所謂火鬱則發之。此治肝病之大略也。

肝熱以瀉青丸、當歸蘆薈丸瀉之。肝實同法。肝虛以六味地黃丸補之。肝乃腎之子,虛則補其母也。肝寒以溫膽湯及吳茱萸、生薑之類。

兒病,目視物不轉睛,或斜規不轉,或目合不開,或目開不合,或哭無淚,或不哭淚自出者,皆肝絕也。

心為神舍易生驚,色脈相通惡熱侵。實則避嫌惟瀉腑。如虛叢脞要安神。

《內經》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兒之初生,知覺未開,見聞易動,故神怯而易生驚也。錢氏云: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悸動不安。此心病之證也。心主血脈,色者血之萃,脈者心之合也。如色見紅潤,脈來大數者,此心氣有餘之象,其兒易養。如色見昏黯,脈來沉細者,此為不足,其兒多病難養。此觀其形色脈以知其心中之虛實也。心惡熱,與風相搏則發搐,故肝生風,得心熱則搐也。心屬火,火盛則津液乾而病渴。心藏神,熱則神亂而臥不安。喜合面睡臥者,心氣熱則胷中亦熱,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臥。心氣實則氣上下行濇,合面則氣不通,故喜仰臥。有努其身而直伸者,謂之上竄,亦心熱也。舌者心之苗。熱則舌破成瘡,又為重舌木舌,舌長出不收之病。《內經》曰:諸痛痒瘡瘍,皆屬於心火。兒病瘤丹斑疹蛇纏虎帶蟲疥熛瘡,皆心火之病也。

錢氏治心熱病以導赤散,夫導赤乃瀉小腸之藥也。心為君主,不可犯之,瀉其腑者,以避嫌也。心虛則主不安,故以安神丸補其臟也。

心為君主豈容邪,客熱來侵事可嗟。瀉實補虛有成法,何須方外覓靈砂。

心為火臟,常苦緩散而不收。孫真人立生脈散,夏月服之,以五味子之酸,能收耗散之氣也。治兒心病者,擴而充之可也。故心熱病坐於內者,宜導赤散、瀉心湯、東垣安神丸之類;生於外者,如口舌生瘡,洗心散主之。心氣虛者,錢氏安神丸;虛易驚者,琥珀抱龍丸。《內經》曰:以苦瀉之,黃連是也;以鹹補之,澤瀉車前子是也。神氣浮越多驚悸者,宜朱砂赤石脂龍骨以鎮之。如心病久,汗出髮潤,或舌出不收,或暴啞不語,或神昏憒亂,或斑疹變黑,此皆心絕之候,不治。

幼科方中脾病多,只因乳食致沉疴。失飢失飽皆成疾,寒熱交侵氣不和。

《內經》曰:脾胃者,倉廩之官。謂為水穀之所聚也。兒之初生,脾薄而弱,乳食易傷,故曰脾常不足也。錢氏云: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此脾病之證也。脾屬土,其體靜,故脾病喜困。土主濕。濕傷則為腫、為脹、為黃、為吐瀉不止,則成慢驚風。《內經》曰:土氣之下,木氣承之。土為坤土、坤為腹,故脾病則腹中痛,脾疳則肚大筋青也。脾之竅在口脣,脾有風則口喎脣動,熱則口臭脣瘡,寒則口角流涎,謂之滯頤。氣不和則口頻撮。脾主舌本,熱則吐舌弄舌。脾主肉,脾虛則瘦,大肉折。脾主味,脾虛則不喜食,脾熱則食不作肌膚,傷於食則成積,積久則成癖。脾主津液,脾熱則口乾飲水。虛則津腋不生而成疳也。

脾與胃異同論,蓋胃受穀,脾消穀也。調其脾胃者,當適其寒溫,節其飲食也。故飽則傷胃,飢則傷脾;熱則傷胃,寒則傷脾。

胃愛清涼脾愛溫,難將脾胃一般論。陰陽相濟和為貴,偏熱偏寒不可憑。

脾喜溫而惡寒,胃喜清涼而惡熱,喜惡不同,故難拘一法也。蓋脾胃屬土,居中以應四傍。其立法也,必四氣俱備五味調和而後可。四氣者,謂寒熱溫涼也。五味者,謂酸苦甘辛鹹也。辛甘溫熱為陽,酸苦鹹寒為陰。氣味合而服之,謂之陰陽相濟,得其中和之法也。如偏熱則傷胃,偏寒則傷脾,非中道也。錢氏立方,以益黃散補脾。東垣老人謂其偏熱,而以異功散代之,其慮深矣。祖訓:錢氏諸方法當遵守,惟脾胃一條,吾於脾熱者瀉黃散,胃熱者人參白虎湯,脾胃寒者理中湯丸,脾胃虛者異功散、調元湯、人參白朮散、養脾丸,傷食者消積丸、保和丸,宿食成積者枳朴大黃丸,濕勝者胃苓丸,欲成疳者肥兒丸,已成疳者集聖丸。此吾家秘之法也,不可輕泄。

如脾病久,大肉消削,肚大青筋,或口噤不開,或脣口開張,或遍身虛腫,或腳背腫,眼下胞腫,或吐瀉不止,飲食不入,或睡則露睛,口開不合,或多食而瘦,口饞,喜啖甜物,或蟲出於口,或脣搴而縮,此皆脾絕之證也,不可治。

肺為嬌臟原主氣,寒熱蒸侵其氣逆。熱壅胷高喘不寧,虛羸氣短難報息。

肺最居上,為臟腑之華蓋。口鼻相通,息之出入,氣之升降,必由之路,故主氣。錢氏云: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此肺病之證也。《難經》曰:形寒則傷肺。兒之衣太薄則傷寒。《內經》曰:熱傷肺。兒衣太厚則傷熱。寒熱傷肺則氣逆,為喘為咳。鼻者肺之竅,肺受風,則噴嚏,鼻流清涕;受寒則鼻塞,呼吸不利;受熱則鼻乾,或為衄血;肺疳則鼻下赤爛。肺主皮毛,肺虛則皮乾毛焦。病喘欬者,喘不止則面腫,欬不止則胷骨高,謂之龜胷。交驚者,死證也。肺屬金,其體燥,病則渴不止,好飲水,謂之膈消。

真膈肺氣與天通,藥用清湯以類從。肺實麻黃強瀉白,阿膠虛補有奇功。

《內經》曰:天氣通於肺,輕清為天,清陽出上竅,本乎天者親上也。故治肺病者,宜用辛甘升浮之藥。如苦酸必用酒炒,使上升也。錢氏立方,肺實者以瀉白散、葶藶丸,虛者以阿膠散。袓訓云:其法太簡。肺主喘欬,因於寒者,麻黃湯為主;因於熱者,以瀉白散;肺熱在胷者,以東垣涼膈散;渴飲水者,人參白虎湯;咽喉痛者,甘桔牛蒡子湯;欬有痰者,玉液丸;肺虛甚者,調元湯。肺乃脾之子,虛則補其母也。或單以生脈散。其法始備。

如肺久病,欬嗽連綿,喘息不休,或肩息,或龜胷,或欬血不止,或欬而驚,或鼻乾黑燥,或鼻孔張開而喘,或瀉利不休,大吼如筒,或面目虛浮,上喘氣逆。此皆肺絕之候,不治。

天一真精聚命門,人無天脈木無根。內行骨髓宜堅固,一水難勝二火焚。

腎屬水,乃天一真精之所生也。人之有腎,由木之有根。其脈在尺,腎之虛實,以尺脈候之。命門在腎之間,為元氣聚會之虔。兒之強弱壽夭,尤係於斯。全主實無虛也。腎氣不足則下竄,蓋骨重惟欲下墜而縮身。腎水陰也,腎虛則目畏明,兒本虛怯,由胎氣不成則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顱即解,色晃白,此皆難養。或有因病而致,非腎虛也,此屬病之證也。腎主骨,腎虛者,骨髓不滿也。兒必畏寒,多為五軟之病。尻骨不成,則不能坐;臏骨不成,則不能行。齒乃骨之餘,骨不餘,則齒生遲。腎之液為血,髮乃血之餘,腎虛則髮希不黑。腎之竅在耳,腎虛則耳薄,熱則其中出膿。腎主齒,熱則生疳,即走馬疳也。

腎開竅於二陰,腎熱則大小便不通,腎冷則小便下如米泔。二火者,乃君相火也。經曰:一水不勝二火。正此謂也。陰常不足腎常虛,筋骨難成貌必癯。錢氏立方惟有補,經云瘡疹瀉其餘。

水為陰,火為陽,一水不勝二火,此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腎之本虛也明矣。故錢氏只用補腎地黃丸一方。不敢瀉者,因無實證也。或謂痘疹,腎不可實,當瀉之。此言甚謬。蓋腎主液,痘中之血化為水,水化為膿,皆腎之津液所化也。若無腎水,則瘡枯黑而死矣。豈可瀉之?痘疹曰歸腎者,蓋瘡疹之毒,內發於骨髓,外發於皮毛者為順;變黑復陷入於骨髓之中,故為害。此非順之為害也,乃火旺水衰之病。錢氏以百祥丸、牛李膏治黑陷者,以瀉腎中之邪,非腎中之真陰也。詳見《痘疹心要》。腎熱大便不通者,宜以猪膽汁導之。猪者,水畜也。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瀉其膀胱腑也。東垣滋陰丸以瀉腎火。如腎病久,身下竄,目中如見鬼狀,或骨痿弱,臥不能起,或二便遺失,皆腎絕之候,不治。

本臟自病論精神,補瀉分明有定方。若是相傳作兼病,更宜通變互提綱。

按《難經》有五邪之論,論本臟自病者為正,邪自前來者為實,邪自後來者為虛,邪自所勝來者為微邪,自所不勝來者為賊邪。此以五行生剋之理論也。錢氏所論肝主風、心主驚、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此皆本臟自病者,謂之正邪,故立五補六瀉之方以主之。潔古先生乃取《難經》之言,以明五臟傳變之證,補錢氏之所未及者,其法始備。故風傷肝,熱傷心,濕傷肺,寒傷腎,飲食勞倦則傷脾,此五臟自受之邪,為本病也。如肝主風,其中風者本病也,謂之正邪。由傷熱得之,乃心乘肝自前來者為實邪;由傷濕得之,乃腎乘肝自後來者為虛邪;由飲食勞倦得之,乃脾乘肝自所勝來者為微邪。餘臟倣此。詳見四十九難。潔古論其治五臟之法,如肝臟自病,只治其肝,宜瀉青丸。若心乘肝者,宜以導赤瀉心,實則瀉其子也。腎傷肝者,宜以薑附四逆湯,補腎虛則補其母也。肺傳肝者,宜以瀉白散瀉肺、地黃丸補肝,先補而後瀉也。脾乘肝者,宜調元湯以益脾制肝。餘倣此推之。其餘方法,不必拘定,會而通之可也。是皆治其初得之病也。

又有一臟之病而傳別臟者,謂之兼證,當視標本之緩急而治之。先見病謂之本,緩;後見病謂之標,急。如大小便不通,或吐瀉不止,或咽喉腫痛,飲食不入,或心腹急痛之類,雖後得之,當先治之,故曰急則治其標也。如無急證,只從先得之病治之,以後病之藥,隨其證而加治之,所謂緩則治其本也。

大抵嬰兒脾病多,只因乳食欠調和。知他臟病須調胃,若到成疳受折磨。

胃主納穀,脾主消穀。飢則傷胃,飽則侮脾。小兒之病,多過於飽也。或母有氣實形壯者,其乳必多,求兒不哭,縱乳飲之,定乃傷於乳也。母之氣弱形瘦者,其乳必少,恐子之哭,必取穀肉糕菓之類,嚼而哺之,不飽不止,定乃傷於食也。故小兒之病,胃最多也。五臟以胃氣為本,賴其滋養也。胃者中和之氣也,非若五臟之偏也。如五臟有病,或瀉或補,慎勿犯其胃氣。胃氣若傷,則不食而瘦,或善食而瘦,疳病成矣,不可治。經曰:全穀則昌,絕穀則亡。誠醫科之龜鑑也。

  幼科發揮 【 明?萬全】

   五臟主病

此因五臟氣動所生之病,乃病生於內者也。

肝主風,實則目直視,呵欠,大叫哭,項急煩悶;虛則咬牙呵欠。氣溫則內生風,氣熱則外生風也。氣謂口中氣也。實則瀉青丸、當歸龍薈丸瀉之,虛則地黃丸補之。

諸風搐搦,牽引喎斜,皆肝之病也,宜瀉青丸主之。

肝所生病,諸風掉眩,皆屬肝木。《脈訣》云:熱則生風是也。

兼見心證,則發熱而搐。肝有風則目連剳小搐,得心熱則擋。肝有熱則目直視不搐,得心熱則搐。瀉肝用瀉青丸,瀉心用導赤散主之。

兼見脾證,輕則昏睡不嗜飲食,當視其大便何如。大便秘者,宜蜜導法,慎勿下之。恐下得脾虛,反為篤疾。大便潤者,宜琥珀抱龍丸主之。

兼見肺證,喘急悶亂,痰涎壅塞,須從大小便以利之。如喘息有聲,肩聳胷高,喉中痰響者,不治。清寧散主之。

兼見腎證,暴啞失音,手足強宜,此從風治,輕者地黃丸主之,重則為廢疾而不可治矣。

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悸動不安。實則導赤瀉心湯,虛則二安神丸服之。

諸熱驚悸,不安多啼,此心臟本病也。宜導赤散加朱砂主之。甚者涼驚三黃瀉心丸主之。

心所生病,經曰:諸痛癢瘡疾,皆屬心火。

兼見肝證,則發熱而搐,宜木通散主之。

兼見脾證,則嗜臥夢中咬牙多驚,宜錢氏安神丸主之。

兼見肺證,則發熱作搐而喘,宜清寧散主之。

兼見腎證,為驚癎,發則忽然臥仆,咬牙搐搦,手足逆冷;發過即醒,精神恍惚。蓋心藏神,驚則傷神;腎藏志,恐則傷志。小兒神志怯弱,有所驚恐,則神志失守而成癎矣。如書傳所謂請僧寄名,僧為摩頂誦呪,而兒被嚇而成癎,後見穿皂衣人即發是也。亦有驚久成癎者,初起即可治,定志丸主之。父母怠忽,久而不治,遂成終身之患。

心火者,君火也,君務德而不為毒;為癢痛瘡瘍者,乃命門相火之所為也。小兒諸瘡,皆胎毒也。

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處則吐瀉生風。實則瀉黃散、三黃丸主之,虛則益黃散、異功散、小建中湯、調元湯、肥兒丸補之。

諸困睡不嗜食吐瀉,皆脾臟本病也。昏睡身熱,宜胃苓丸、琥珀抱龍丸主之。吐瀉有冷有熱,冷者不渴,理中丸主之;熱者渴飲冷水,五苓散調天水散主之。

脾所生病,經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兼見肝證,初傷風吐瀉,惡風發熱,煩急煩悶,此宜發散,惺惺散主之。如先吐瀉,後變慢驚風者,不治。

兼見心證,發熱昏睡,夢中驚悸,宜東垣安神丸主之。渴欲飲水,辰砂五苓散主之。

兼見肺證,發熱昏睡,氣促而喘者,宜葶藶丸主之。

兼見腎證,羸瘦痿弱,嗜臥不能起者,宜脾腎兼補。補腎宜地黃丸,補脾宜養脾丸。如瀉久便膿血者死。蓋腎者元氣之主,腎虛則稟賦不足之證;脾者氣穀之主,脾虛則為津液不足之病。故小兒五臟之病,脾腎為多,肝心次之,肺又次之。

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好飲水,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實則瀉白散、葶藶丸瀉之,虛則阿膠散、生脈散合甘桔湯補之。

諸氣喘促,上氣欬嗽面腫,皆肺臟之本病也,加味瀉白散主之。桔梗、防風二錢,甘草一錢,地骨皮一錢二分。

肺所生病,經云:諸氣上逆喘逆,皆屬於肺。

兼見肝證,由中風得之,鼻流清涕,惡風喘嗽,宜發散,加減參蘇飲主之。如久欬嗽,變風疾,不治。如錢氏所謂三瀉肝而肝病不退,三補肺而肺證尤虛是也。

兼見心證,發熱飲水,喘嗽悶亂,此心火勝也,宜涼膈散加知母、石膏主之。久嗽不止,黃連阿膠丸。黃連、赤茯苓能抑心火,肝得其清。

兼見脾證,欬則吐,此傷乳食而喘嗽不寧,宜葶藶丸、小陷胷加大黃主之。

兼見腎證:腎者水臟也,受五臟六腑之津液而藏之。入心為汗,入肝為淚,入肺為涕,入脾為涎,入腎為精。凡欬嗽之多吐痰者,乃腎之精液不歸元也,宜補腎地黃丸主之,加巴戟、杜仲鹽水炒、肉蓯蓉酒洗去甲、小茴香炒、破故紙炒,研末蜜丸,煎麥門冬湯下。

腎主虛無實,地黃丸主之。惟痘疹腎實則黑陷,此非錢氏之語,乃記者之誤焉而不詳者也。以啟後人之疑,有瀉腎之方,如百祥丸之類。有補脾瀉腎之論,令兒夭札,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蓋人之一身,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髓。五臟之有腎,猶四時之有冬也。瘡疹之毒,乃自骨髓出現於筋肉血脈皮膚之外,如品物之翕聚於冬者,發散而為春之生、夏之長、秋之藏也。變黑歸腎,則不能發散於外而反陷於內,此腎中真氣之虛,邪氣之實,所以立百祥丸、牛李膏,以瀉腎中之邪氣,非瀉腎之真氣也。况腎中之水,潤澤光壯,由津液之充滿也。瘡疹黑陷者,正腎主虛,水不勝火,津液乾枯,故變為黑,倒陷入裏,所謂瀉之者,瀉水救火之良法也。

諸虛不足,胎稟怯弱者,皆腎之本臟病也。五臟病後成腎虛者,各用地黃丸,加減隨證。惟瘡疹歸腎,有瀉有補。

腎所生病,錢氏曰:腎主虛,即胎稟不足之病也。

兼見肝證,驚風及手足癱者,宜地黃丸,加牛膝、當歸、續斷各二兩,肉桂一兩為末,蜜丸用。

兼見心證,驚風及失音不語者,宜地黃丸加石菖蒲、柏子仁、遠志各二兩為末,蜜丸服。

兼見脾證,吐瀉及變痢疾者,宜地黃丸加黃連、黃蘗各酒炒二兩,乾薑炒、車前子、肉荳蔻麵煨各一兩為末,蜜丸服。

兼見肺證,欬嗽痰中有血,宜地黃丸加天門冬、麥門冬焙、知母、黃蘗蜜水炒、阿膠炒各二兩,蜜丸服。

按五臟虛實補瀉之法,引經解之。經云:邪氣盛則實,真氣奪則虛。所謂實則瀉之者,瀉其邪氣也;虛則補之者,補其真氣也。如真氣實則為無病兒矣,豈有瀉之者乎。云肝常有餘,脾常不足者,此卻是本臟之氣也。蓋肝乃少陽之氣,兒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陽生長之氣,以漸而壯,故有餘也。腸胃脆薄,穀氣未充,此脾所以不足也。

小兒五色修明,聲音清響,此心肺之氣足也。乳食能進,大小便調,此腸胃之氣足也。手足和煖,筋骨剛健,此皆腎肝之氣足也。是謂無病易養,不宜妄投藥餌,誅罰無過也。

如面色晃白,聲音微小,此心肺不足也。乳食減少,吐痢頻併,此腸胃不足也。解顱項軟,手足痿弱,此肝腎不足也。是兒多病難養。此以形體之虛實,辨五臟之強弱也。有病者,各宜隨五臟之虛實按方治之。

  嬰童百問 【 明?魯伯嗣】

   五臟病治

治療之法,大抵肝病以疏風理氣為先,心病以抑火鎮驚為急,脾病當溫中消導,肺病宜降氣清痰,腎病則補助真元,斯得其治法之大要也。

假如肺病又見肝證,咬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虛不能勝肺故也。若目直大叫哭,項急煩悶者,難治。蓋肺病久則虛冷,肝強實而反勝肺也。宜視病之新久虛實,虛則補母,實則瀉子。

肝外主感風,呵欠煩悶,口中氣熱,當發散,大青膏主之。若能食,飲水不止,當大黃丸微下,餘不可下。肝熱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瀉青丸主之。壯熱飲水,喘悶,瀉白散主之。肝病勝肺,肝病秋見,肝強勝肺,肺怯不能勝肝,當補脾治肝。益脾者,母令子實故也。補脾益黃散,治肝瀉青丸。肝有風,目連眨不搐,得心熱則搐,治肝瀉青丸,治心導赤散主之。肝有熱,目直視不搐,治同上法。肝有風,其身反張,強直不搐,心不受熱也,當補腎治肝。補腎地黃丸,治肝瀉青丸主之。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之動,而動止於頭目,目屬肝,風入於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連眨也。若熱入於目,牽其筋脈,兩眦俱緊,不能轉視,故目直也。若得心熱則搐,以其子母俱有實熱,風火相搏故也。肝病見秋,木旺肝強勝肺也,宜補肺瀉肝。輕者肝病退,重者脣白而死。

心熱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咬牙,皆心熱也,導赤散主之。心氣熱則心胷亦熱,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臥。心氣實則氣上下行濇,合臥則不得通,故喜仰臥,則氣得上下通也,瀉心散主之。心病見冬,火旺心強勝腎,當補腎治心。輕者病退;重者下竄不語,腎怯虛也。

脾胃不和,面晃白無精光,口中氣冷,不思食,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脾胃虛冷,面晃白色瘦弱,腹痛不思食,當補脾,益黃散。下痢者,調中丸主之,傷風手足冷,脾臟怯也,當和脾,後發散。和脾益黃散,發散大青丸主之。脾病見四旁,皆倣此治之。順者易治,逆者難治。脾怯當面赤黃,五臟相反,隨證治之。

肺盛復有冷風,胷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當先散肺,後發散風冷。散肺,瀉白散主之。肺只傷寒則不胷滿,肺熱則手掐眉眼鼻面,甘桔湯主之。肺虛熱,脣深紅色,治之散肺虛熱,少服瀉白散。肺臟怯,脣白色,當補肺,阿膠散主之。若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肺虛損故也。脾肺病久,則虛而脣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虛,不能相營,故曰怯。肺主脣,白而光澤者吉,白如枯骨者死。肺病春見,肺臟勝肝,當補腎肝,治肺臟。肝怯者,受病也。補肝腎,地黃丸;治肺、瀉白散主之。肺病見春,肺旺勝肝,當瀉肺。輕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發驚。更有赤者當搐,為肝怯,當目淡青色也。

腎虛兒本虛怯,由胎氣不成則神氣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顱即解,顖開面色滉白,此皆難養,縱長不過八八之數。若恣於色慾,多不過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腎虛者,非此論也。又腎氣不足則下竄,蓋骨重惟欲墜下而縮身也。腎水陰也,腎虛則畏明,皆宜補腎,地黃丸主之。腎病見夏,水勝火,腎勝心也,當瀉腎,輕者病退,重者悸動當搐也。

  保嬰撮要 【 明?薛鎧】

   肝

錢仲陽云:肝主風,實則目直大叫,項急煩悶;虛則咬牙呵欠。氣熱則外生風,氣溫則內生風,大青膏散之。若能食飲水不止,用大黃丸微下之。肝熱則目直不搐,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瀉青丸主之。壯熱飲水喘悶,瀉白散主之。肝病秋見,肺怯不能勝肝也,當用益黃散補脾,瀉青丸治肝。肝有風則目連眨,得心熱則搐,用瀉青丸治肝,導赤散治心。甚則身反張,目直不搐,心不受熱也,當用地黃丸補腎,瀉青丸治肝。脣白者不治。又張潔古云:肝主風,自病則風搐拘急。若心乘肝為實邪,肺乘肝為賊邪,腎乘肝為虛邪。凡肝得病,必先察其肺腎。腎者肝之母,肺者肝之賊。今肝之得病,若非腎水不能相生,必是肺金鬼邪來剋。故其來在肺,先治其肺,攻其鬼也;其來在腎,先補其腎,滋其源也。然後審其本臟之虛實而寒溫之。竊謂前證若肝經實熱而外生風者,宜用大青膏散之。若既服而前證仍作益甚者,此邪氣已去而脾氣虧損也,宜用異功散加芎、歸補之。若肝經虛熱,或因剋伐而內生風者,宜用異功散、地黃丸補之。若風邪入臟,能食飲冷大便秘結者,此邪氣內實也,宜用大黃丸下之。若既下而食少飲湯,或腹作脹者,此脾氣內虛也,宜用白朮散補之。氣血素弱,或因病後,或服攻伐之劑,而手尋衣領,咬牙呵欠目淡青者,乃肝經虛甚也,急用地黃丸以補腎肝。哽氣短氣長出氣,乃肺經虛甚也,急用異功散以補脾肺。若申酉時叫哭直視,呵欠煩悶,項急驚悸,手足搖動,發熱飲水者,此風火相搏而勝肺金也。用柴胡梔子散以治肝火,生肝血;用異功散補脾土,生肺金。若脣白者,為脾絕,不治。夫嬰童之證,多因姙娠厚味七情,或兒乳哺失宜,或乳母飲食鬱怒所致。病氣既見,形氣已虛。當推其所因,用藥加漏蘆以治其母,兒飲一二匙。後倣此。

   心

錢仲陽曰: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驚悸不安。又云:熱則睡中口氣溫,及上竄咬牙而合面臥,有就冷之意,皆心熱也,導赤散主之。若仰面臥者,乃心氣實,氣不得上下流通也,瀉心散主之。心病冬見,火勝水也,當補腎治心,輕者病自愈。下竄不語者,腎虛怯也。又張潔古云:心主熱,若肺乘心為微邪,肝乘心為虛邪,脾乘心為實邪,腎乘心為賊邪。凡心臟得病。必先調其肝腎。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此心病先求其肝,清其源也。五臟受病,必傳其所勝。腎之邪必傳於心,故先治其腎,遂其邪也,若肝腎脈俱和,然後察其心家虛實治之。竊謂仰面臥者,因其心胷實熱,故喜仰面而向虛也。合面臥者,因心胷虛熱,故喜合臥而就實也。實則調治心肝,虛則調補脾肺,二者別之,盡其狀矣。其咬牙等證,多有雷同,不必拘泥。如用瀉心導赤等劑,邪氣雖去而病仍作,當調補元氣;或反甚,急溫補元氣。其心氣冬見,或亥子時病益甚,或下竄不語者,乃腎水虛而心火甚也,用地黃丸。其乳下嬰兒,須母服之。

   脾

錢仲陽云: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或不飲水;處則吐瀉生風。脾胃虛寒則面晃白,目無精光,口鼻氣冷,肌體瘦弱,吐水腹痛,不思乳食,用益黃散;下利用調中丸。傷風手足冷者,脾臟怯也,先用益黃散補脾、後用大青膏發散。脾病見四季皆倣此。順者易治,逆者難治。脾怯當面赤黃,若兼五臟相勝,隨證治之。又張潔古云:脾主濕,自病則泄瀉多睡,體重昏倦。若肝乘脾為賊邪,心乘脾為虛邪,肺乘脾為實邪,腎乘脾為微邪。凡脾之得病,必先察其肝心二臟。蓋肝是脾之鬼,心是脾之母。肝氣盛則鬼邪有餘,心氣虧則生氣不足,當用平肝氣益心氣。若診其脈,肝心俱和,則脾家自病,察其虛實而治之。竊謂前證實者,病氣實而形氣虛也。若面色晃白,吐瀉腹痛,口鼻氣冷,屬寒水侮土,宜用益黃散。若面青脣黯,吐瀉手足并冷,此脾土虛寒,用乾薑理中湯。若面色萎黃,手足不冷,此脾土虛弱,用人參理中湯。若傷風手足并冷,吐痰欬嗽,吐瀉腹脹,此脾肺氣虛,用五味異功散實脾氣,加防風、升麻散外邪。若發於寅卯之時,用六君、柴胡、升麻補脾土,平肝木。然面黃者,脾之本色也。面赤者,火生土為順;面青者,木剋土為逆。當平其所勝,以補元氣為善。

   肺

錢仲陽曰: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或飲水,虛則哽氣出氣短氣。若肺盛復感風寒,則胷滿氣急喘嗽,用瀉白散。肺熱則手掐眉目鼻面,用甘桔湯。肺虛熱則脣色深紅,少用瀉白散。肺怯則脣色白,用阿膠散。若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肺病久脣白者,此脾肺子母皆虛也。若白如猪脂者吉,白如枯骨者死。如肺病春見,肺勝肝也,用地黃丸補肝腎,瀉白散以治肺。目淡青必發驚,更有赤者當搐,為肝怯也。又張潔古云:肺主燥,自病則喘嗽,燥則潤之。若心乘肺為賊邪,肝乘肺為微邪,腎乘肺為實邪,脾乘肺為虛邪。凡肺之得病,必先觀心脾二臟之虛實。若心火爍金,當抑心滋肺。若脾氣虛冷,不能相生,而肺氣不足,則風邪易感,宜補脾肺。若脾實中痞,熱氣上蒸於肺,宜瀉脾氣。若心脾平和而肺自病,當察虛實治之。竊謂肺經鬱熱,用瀉白散;肺氣自虛,用四君子湯;外邪所乘,用參蘇飲;心火炎爍,用人參平肺散;中焦實痞,用大承氣;脾不能生肺,用異功散。夫肺氣盛者,肺中之邪氣盛也,其脈右寸必浮而有力,宜用瀉白散以瀉之。若肺虛而有熱者,執肺熱傷肺之說而不用人參,誤矣,仍參某證治之。

   腎

錢仲陽曰:腎主虛無實證,惟痘瘡實則黑陷。當更分別證之虛實。假如肺病又見肝證,咬牙呵欠者易治,肝虛不能勝肺也。若目直視,大叫哭,項急煩悶者,難治。蓋肺病虛冷,肝強實而勝肺也。視病新久虛實,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夫腎虛者,由胎氣不盛,則神短顖開,目多白睛,面色晃白,此皆難養,縱長不過八八之數。若恣色慾,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腎虛者。又云:腎氣不足則下竄。蓋腎虛骨重,惟欲墜下而縮身也。腎水陰也,腎虛則目無睛光畏明,皆用地黃丸。腎病見夏,水勝火也。輕者病自退,重者當驚發搐。又張潔古云:腎主寒,自病則足脛寒而逆。腎無實,瘡疹黑陷乃實,是水制火也。若心乘腎為微邪,肺乘腎為虛邪,肝乘腎為實邪,脾乘腎為賊邪。本臟虛弱,正令不行,鬼賊剋害,當補本臟之正氣。假令肺病喘嗽,見於初春當補腎,見於夏救肺,見於秋救脾,見於冬補心瀉本臟,乃名寒嗽。大抵五臟各至本位,即氣盛不可更補,到所剋位不可更瀉。然五行之中,惟腎水一臟,母盛而反受邪。何則?肺屬金,射於皮毛,所主者氣;腎屬水,主於骨髓,所藏者精。氣之輕浮,能上而不能下;精之沉重,能下而不能上。此物性之自能。今肺氣得熱而上蒸,則不能下生於腎而受邪矣,急服涼藥解之。此腎氣必先求肺。或脾經之濕,刑剋於腎,宜去脾濕。若脾肺平和而腎自病,則察其本臟而治之。竊謂下竄等證,足不喜覆者,蓋腰以下皆腎所主,乃心氣下行於腎部也,法用地黃丸壯腎水以制心火。若因脾肺虛而不能生腎水者,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以滋化源。其瘡疹黑陷,乃腎虛而邪氣實也,尤當用地黃丸。

  古今醫鑑 【 明?龔信】

   五臟生成

夫一月之孕,有白露之稱;二月之胚,有桃花之譬。及其三月,則先生右腎而為男,陰包陽也;先生左腎則為女,陽包陰也。其次腎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以生其勝己者。腎屬水,故五臟由是為陰。其次心生小腸,小腸生大腸,大腸生膽,膽生胃,胃生膀胱,膀胱生三焦,以生其己勝者。小腸屬火,故六腑由是為陽。其次三焦生八脈,八脈生十二經,十二經生十二絡,十二絡生一百八十絲絡,絲絡生一百八十纏絡,纏絡生三万四千孫絡,孫絡生三百六十五骨節,骨節生三百六十五大穴,大穴生八萬四千毛竅,則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身皆備矣。

   觀面部五臟形色歌

心經有冷目無光,

太陰黑,目無光彩,此心經冷也。

面赤須言熱病當。

面頰赤色,此為心有熱也。

赤在山根驚四足,

山根赤色,心經生風,下至準頭惡也。

積看虛腫起陰陽。

三陰三陽虛腫,心有積也。

肝經有冷面微青,

面青為肝受冷,主發驚也。

有熱眉泡赤又臨。

眉上有紅赤,為肝有熱也。

髮際白言驚氣入,

髮際至印堂略白者,為肝驚也。

食倉黃是積熱深。

眉上有紅赤,為肝有熱也。

脾冷應知面色黃,

面黃印堂反白者,為脾冷也。

三陽有白熱為殃。

三陽上白者,為脾熱也。

青居髮際生驚候,

髮際及印堂色青者,脾驚也。

脣口皆黃是積傷。

上下脣黃,為脾受積也。

肺受面白冷為由,

白色在面皮,及人中或青者,皆肺冷也。

熱赤人中及嘴頭。

人中及嘴頭有赤者,肺有熱也。

青在山根驚四足,

山根青色,是肺受驚也。

赤居髮際積為仇。

髮際赤色,乃有積也。

面黑當知腎臟寒。

面帶黑者,腎有冷也。

食倉紅是熱須看。

食倉紅者,腎有熱也。

風門黃可言驚入,

風門黃者,腎有驚也。

兩目微沉積所干。

兩目微沉,是積在腎也。

  醫學綱目 【 明?樓英】

   五臟

五臟相勝,病隨時令,乃錢氏擴充《內經》藏氣法時論之旨,實發前人所未發者也。假如肝病見於春及早晨,乃肝自病於本位也。今反見於秋及日晡肺之位,如肺虛極,肝往勝之,故當補脾肺瀉肝也。餘倣此。

潔古曰:熱則從心,寒則從腎,嗽而氣上從肺,風從肝,瀉從脾。假令瀉兼嗽,又氣上,乃脾肺病也,宜瀉白、益黃散合而服之。脾苦濕,肺苦燥。氣上逆也,其證見瀉,又兼面色黃,腸鳴呦呦者,宜服理中湯。瀉而嘔者,宜服茯苓半夏湯。如瀉而渴熱多者,宜服黃芩厚朴湯。不渴而熱少者,宜服白朮厚朴湯。其他五臟若有兼證,皆如此類推之。更詳後論四時推詳用藥。

心主熱,自病或大熱,瀉心湯主之。實則煩熱,黃連瀉心湯主之。虛則驚悸,生犀散主之。

肺乘心,微邪,喘而壯熱,瀉白散主之。肝乘心,虛邪,風熱,煎大羌活湯下大青丸主之。脾乘心,實邪,泄瀉身熱,瀉黃散主之。腎乘心,賊邪,恐怖惡寒,安神丸主之。

肺主燥,自病則喘嗽,燥則潤之。實則喘而氣盛,瀉白散主之。

虛則喘而少氣,先益黃散,後阿膠散主之。

心乘肺,賊邪,熱而喘嗽,先地黃丸,中導赤散,後阿膠散主之。肝乘肺,微邪,惡風眩冒昏憒嗽,羌活膏主之。腎乘肺,實邪,憎寒嗽清利,百部丸主之。脾乘肺,虛邪,體重吐痰泄瀉嗽,人參白朮散主之。

肝主風,自病則風搐拘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佐以酸苦,以辛散之。實則風搐力大,瀉青丸主之。虛則風搐力小,地黃丸主之。

心乘肝,實邪,壯熱而搐,利驚丸涼驚丸主之。肺乘肝,賊邪,氣盛則前伸呵欠微搐,法當瀉肺,先補本臟。補肝,地黃丸主之;瀉肺,瀉白散主之。脾乘肝,微邪,多睡體重而搐,先當定搐,瀉青丸主之;搐止再見後證,則別立法治之。腎乘肝,虛邪,憎寒呵欠而搐,羌活膏主之。

脾主濕,自病則泄瀉多睡,體重昏倦。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實則泄瀉赤黃,睡不露睛,瀉黃散主之。虛則泄瀉色白,睡露睛,白朮散主之。

肝乘脾,賊邪,風瀉而嘔,茯苓半夏湯主之。心乘脾,虛邪,壯熱體重而瀉,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主之。肺乘脾,實邪,能食不大便而嘔吐嗽,煎檳榔大黃湯下葶藶丸。腎乘脾,微邪,惡寒泄瀉,理中丸之類主之。

腎主寒,自病則足脛寒而逆。人之五臟惟腎無實,小兒瘡疹變黑陷,則是腎實水剋退心火。

心乘腎,微邪,內熱不惡寒,桂枝湯主之。肺乘腎,虛邪,喘嗽皮濇寒,百部丸主之。肝乘腎,實邪,拘急氣搐身寒,理中丸主之。脾乘腎,賊邪,體重泄瀉身寒,理中丸主之。

凡五臟虛弱,是自己正令不行,乃鬼賊之所剋害,當補本臟之正氣。假令肺病喘嗽時,於初春見之,法當補腎。見於夏救肺,見於秋瀉肺,見於冬補心瀉本臟,又名寒瀉。大抵五臟各至本位,即氣盛不可更補,到所剋位不可更瀉。

潔古曰:肝病面白,肺病面赤,脾病面青,腎病面黃,心病面黑。若肝病驚搐,而又加面白痰涎喘急之類,此皆難治。餘倣此推之。假令春分前,風寒也,宜用地黃、羌活、防風或地黃丸及瀉青相間服之。春分後,風熱也,宜用羌活、防風、黃芩或瀉青丸、導赤散下之。立夏後,熱也,宜用三黃丸、導赤散。夏至後,濕熱也,宜用導赤散、瀉黃散合而服之;或黃芩、人參、木香之類。秋分後用瀉白散,立冬後用地黃丸主之,謂不受瀉也。

海藏曰:補肝丸:四物湯內加防風、羌活等分為細末,煉蜜丸是也。

鎮肝丸:瀉青丸,去梔子、大黃,治肝虛。

瀉腎丸:治脈洪而實,即前地黃丸,熟地改生地,去山茱萸是也。

此治左手本部脈。若右尺洪實,以鳳髓丹瀉之。此地黃丸即仲景八味丸去桂、附。若加五味子,腎氣丸也。此益肺之源,以生腎水焉。

  古今醫統 【 明?徐春甫】

   五竅相通應證

心竅通於舌。心為臟,小腸為腑。心色赤,主夏三月。心味苦,心液汗,心主血,心聲言,心氣呵。有餘笑,不足憂。《千金》云:心氣實則笑不休,虛則悲不已。

肝竅通兩目。肝為臟,膽為腑。其色青,旺春三月。肝味酸,肝液淚,肝主筋,肝聲泣,肝氣噓。有餘怒,不足悲。《千金》云:怒則實,悲則虛。

脾竅通脣口。脾為臟,胃為腑。其色黃,旺四季月。脾味甘,脾液涎,脾主肌肉,脾聲歌,脾氣呼。有餘腹滿,不足少氣。

肺竅通鼻孔。肺為臟,大腸為腑。其色白,旺秋三月。肺味辛,肺液涕,內主氣,外主皮毛,肺聲哭,肺氣呬。有餘喘,不足嘆息。

腎竅通兩耳。腎為臟,膀胱為腑。其色黑,旺冬三月。腎味鹹,腎液唾,腎主骨,腎聲呻,腎氣欠。有餘泄瀉,不足則厥逆。

   五臟剋絕

心病目黑,腎剋心,壬癸日絕。肝病皮黑,肺剋肝,庚辛日絕,脾病脣青,肝剋脾,甲乙日絕。肺病頰腫目赤,心剋肺,丙丁日絕。腎病面腫脣黃,脾剋腎,戊己日絕。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五臟

張潔古曰:五臟子母虛實,鬼賊微正,若不達旨意,不易得而入焉。在前者為實邪。子能今母實,拒賊傷於母,其子又引母所剋者妻,來相助,故曰實邪也。在後者為虛邪。母引子之鬼賊至,由母能使子虛也。《內經》云: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此之謂也。妻來乘夫為微邪,夫來乘妻為賊邪,法當瀉鬼補本臟。本臟自病為正邪,當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經云: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逆其根,伐其本,則敗其真矣。

肝勝肺則肝病,身熱發搐,又見肺虛。喘而氣短,病見於申酉戌時,是肝真強也。經云:受所制而不能制,謂之真強。法當補脾肺而瀉肝,導赤散、瀉黃散主之。

劉宗厚云:此皆五臟相勝,病機不離五行生剋制化之理者,蓋小兒初生襁褓,未有七情六慾,只是形體脆弱,血氣未定,臟腑精神未完,所以有臟氣虛實勝乘之病。但世俗不審此理,往往遇是率指為外感內傷而用藥,致枉死者多矣。悲夫!錢氏論時有脫略,幸而潔古補之。今特參附,誠無窮之惠也。

   五臟補瀉法

錢氏曰:凡病先虛,或已經下,有合下者,必實其母,後瀉其子也。假令肺虛而痰實,此可下之證,先當益脾,後方瀉肺也。

瀉青丸又名瀉肝丸。

錢氏謂肝無補法,故無補肝藥。王海藏以四物湯加防風、羌活等分為細末煉蜜丸,名補肝丸。

又以瀉青丸去梔子、大黃,名鎮肝丸,治肝虛。

導赤散瀉丙小腸。

瀉心湯瀉丁心。

安神丸治心虛疳熱,神思恍惚。

海藏八物定志丸,補心正藥。

益黃散,又名補脾散。海藏云:此劑補脾以燥濕。東垣云:治胃中寒濕,嘔吐腹痛,瀉利清白之聖藥也。

瀉黃散,又名瀉脾散。海藏云瀉脾熱。

阿膠散,又名補肺散。海藏云杏仁本瀉肺,非若人參、天門冬、麥門冬之類也。

瀉白散,又名瀉肺散。海藏云治肺熱骨蒸自汗,用此直瀉之。梔子、黃芩亦瀉肺,當以氣血分之。

地黃丸即金匱八味丸去桂、附。海藏云:治腎虛解顱,即鬾病也,治脈毛而虛。

錢氏謂腎無瀉法,故無瀉腎藥。海藏瀉腎丸,治脈洪而實,即前地黃丸,熟地改生地,去山茱萸是也。此治左手本部脈。若右尺洪實,以鳳髓丹瀉之。

  醫學入門 【 明?李梴】

   五臟形證

肝風目直手循捻。

【 註 氣熱為外傷風,氣溫為內生風,熱則兩眦俱緊不轉。凡目直兼青者,必發驚;咬牙甚者,亦發驚。肝主謀,故循衣領,亂捻物。風甚身強反張力大,瀉青。心乘,風火相搏則發搐,導赤散。渴喘,瀉白散。】

虛則咬牙呵欠兼。

【 註 心不受熱,目連劄不搐,或發搐力小,俱當補腎治肝,腎氣丸。如心乘肝等兼證,詳見《綱目》。所謂乘者,猶乘車之乘。五臟相乘莫測,如肝病必先治肺補腎,然後審肝臟虛實而調之。餘臟倣此。】

心驚難言合面臥。

【 註 心驚,搐也。煩熱上竄,舌強欲言不能,叫哭。胷熱,故欲合臥就涼。宜瀉心湯、導赤散、小生犀散。】

虛則困臥驚悸添。

【 註 溫驚丸主之。】

脾困身熱渴不食。

【 註 脾困,倦也。實則困睡不露睛,身熱,渴欲飲水,或閉或泄黃赤色,宜瀉黃散。】

虛則吐瀉風生痰。

【 註 虛則吐腥,泄瀉白色,多睡露睛,四肢漸次生風,或有痰,錢氏白朮散、異功散、理中丸。如肝乘脾,風泄而嘔,二陳湯加黃芩。】

肺燥鼻乾手掐目。

【 註 肺燥則喘嗽,宜則喘而氣盛或渴,瀉白散潤之。手掐眉目具面者,甘桔湯主之。肺只傷寒則不胷滿,胷熱復有風冷,胷滿短氣喘嗽,瀉白散、大青膏主之。】

虛則少氣喘無厭。

【 註 虛則脣白色,氣哽長出少氣,先服益黃散,而後阿膠散。】

腎寒畏明顱自解。

【 註 腎只不足,小兒腎虛皆難養多夭,有因病而致虛者可補。】

下竄足熱火欲炎。

【 註 下竄者骨重,惟欲墜下而縮身也。足熱不喜衣覆,心火下於腎部,宜腎氣丸或正氣湯。又肺病重見肝虛證易治,見肝熱證難治。蓋肺病久則虛冷,肝強實而反勝也。經曰:受所制而不能制,謂之真強。法當補脾肺而後瀉肝。肺勝者,當補肝瀉肺。然嗽久虛羸,不可服瀉白散,宜腎氣丸。五臟病機,不離五行生剋制化之理,所以有臟腑虛實乘勝之病。世俗不審此理,往往率指為外感內傷,而用藥枉死。此錢氏、潔古之功大矣哉!】

  五臟絕歌 【 明?喬岳】

   心

吐瀉變為痢,血黑渴難當。

心主血,心絕則血色變黑,虛燥而發渴。

肌瘦難行坐,虛舌不縮藏。

心主舌,絕則不能收。

兩臉如脂赤,

痢久則面當無色,今面色反如脂者,心絕則陽虛上發也。

無語口生瘡。

心主舌,絕則不能語。

若向夏中得、更莫細思量。

   肝

眼目時時濇,渾身似醉人。頻頻只要睡,心煩又多嗔。

肝絕則不能開視,故濇而只要睡。又肝主筋,力絶則如醉人,不能舉也。又肝主怒,絕則多怒不止也。

脣白眼泡腫,狂躁足啼聲。東方應此候,病則不宜春。

   脾

面色黃時好,不可見相傳。體弱憎寒甚,蟲行覓食飡。

脾主肢,體絕則體弱。又脾絕則腎逆乘之,故發憎寒。脾絕則胃熱,故蟲不安而上吐出。

吃乳脣無力,齒露蓋時難。

脾主脣,絕則不能收掩其齒,又不能吮乳。

眼傾休下藥,

眼眶屬脾,絕則傾陷。

免更住人間。

   肺

肺候應白色,莫使見絕形。鼻青孔燥黑,腹脹眼眶傾。

肺主鼻,絕則肝逆乘之而色青。又肺絕則無涕,故孔黑燥也。肺主眼泡,絕則陷之。

項直喘氣急,胷凸沒迴聲。

肺主氣,絕則喘急項直以引氣也。氣絕則胷中滿凸,但有出氣而無迴氣也。

秋間逢此侯,四方別託生。

   腎

冷汗時時有,尿多夜裏驚。

腎絕則陰陽相離,故冷汗出而小便不禁。精者神之舍,絕則精神離,故夜裏多驚。腎屬陰,夜亦屬陰故也。

遍身生粟疥,手足冷如冰。

陽盡不能充煖故也。

項倒頭難舉,面黑沒精神。

腎絕則天柱骨倒,面目皆黑,無精神也。

此候應壬癸,冬得殞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