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七十二
脅門
黃帝素問
臟氣法時論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 註 病者,邪氣實也。肝脈布脅肋,抵少腹,故兩脅下痛引少腹。《靈樞經》曰:肝氣實則怒。蓋肝為將軍之官而志怒,肝氣鬱而不舒故也。】
脈要精微論
尺內兩旁則季脅也。
【 註 尺內,尺中也。兩旁,兩尺部之外旁也。季脅,兩脅之下杪也。】
平人氣象論
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
【 註 脅下主身半之中,腹中為形身之裏,寸口脈沉而橫,是外邪入於裏陰之中,故主脅下腹中有橫積也。】
五臟生成篇
腹滿(月真)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
【 註 腹者,脾胃之郛郭也。腹滿(月真)脹,邪薄於太陰、陽明之氣分,太陰、陽明之支絡貫膈,氣分之邪,轉入於經,是以連及支膈胠脅皆脹滿也。】
熱論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胷脅痛而耳聾。
【 註 少陽之氣,主樞主膽,膽氣升則諸陽之氣皆升,所謂因於寒,欲如運樞也。諸陽之氣,從樞脅而出於膚表。太陽主表,陽明主肌,少陽主胷脅,胷脅痛而耳聾者,病在氣而見有形之經證也。】
刺熱篇
顴後為脅痛。
【 註 言色逆於顴後,是熱邪乘膽,當為脅痛。】
欬論
肝欬之狀,欬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
【 註 肝脈布脅肋上注肺,故欬則兩脅下痛。不可轉者,不可以俛仰也。】
脾欬之狀,欬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欬劇。
【 註 脾臟居右,故欬則右脅下痛。脾氣上通於肺,肺之俞在肩背,故陰陰引於肩背也。】
舉痛論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濇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
【 註 肝主血,故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則血濇脈急。肝脈布脅肋,循陰器,故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
腹中論
帝曰:有病胷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 註 血虛脫則肝氣大傷。胷脅支滿者,肝虛而脹滿也。食氣入胃,散精於肝,肝氣傷,故妨於食。肝臭臊,肺臭腥,肝肺兩虛,是以病至則先聞腥臊臭也。肺氣虛,出清液,肝臟虛,先唾血也。不能充膚熱肉,則四肢冷。肝開竅於目,故目眩也。肝主疏泄,時時前後血者,肝無所藏而虛泄矣。大脫血則傷肝,肝傷在女子則月事衰少不來矣。醉以入房,在男子則傷精,精傷則無從而化赤矣。氣生於精血,精血虛脫則氣竭矣。】
厥論
少陽之厥,則暴聾脅痛。
【 註 少陽之脈,循胷過季脅,故逆則脅痛。】
奇病論
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 註 肺主氣而司呼吸定息,故肺之積曰息奔,在本經曰息積。積者,漸積而成,是以二三歲不已。夫肝肺之積,皆主脅下滿。積在肝則妨於食,此積在肺故不妨於食也。此病腹中有形,不可灸刺。凡積當日用導引之功,調和之藥,二者并行,斯病可愈。若止用藥而不導引,則藥不能以獨治也。】
脈解論
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也。
【 註 九月少陰心臟主氣,少陽為君火之相,故至九月而為心之表,其氣更盛。然此時陽氣盡歸於下,而陰氣正盛,君相之火,為時所遏,故心脅痛也。】
氣穴論
脈滿起斜出尻脈,絡胷脅,支心貫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 註 督之大絡,名曰長強,挾脊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經脈滿則轉溢於大絡,故督脈滿則斜出於尻脈。蓋督脈之別,斜出於尻,絡胷脅也。其絡支心貫膈上肩胛,而與任脈交會於天突,復斜下肩,而與督脈交合於十椎下間,故胷背相控而痛。】
繆刺論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胷脅支滿。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肩痛。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
四時刺逆從論
少陽有餘,病筋痺脅滿。
標本病傳論
心病先心痛,一日而欬,三日脅支痛,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 註 心先痛者,病先發於心。欬者,一日而之肺;脅支痛者,三日而之肝;閉塞不通,身痛體重者,五日而之脾。此皆逆傳其所勝,是以三日不已而死。心為火臟,冬之夜半者,水勝而火滅也。】
肺病喘欬,三日而脅支滿痛,一日身重體痛,五日而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 註 肺病喘欬者,病先發於肺。三日而之肝,則脅支滿痛;一日而之脾,則身重體痛;五日而之胃,則脹。再十日不已,死。夫冬氣收藏,夏氣浮長。日出,氣始生之時;日入,氣收引之時。肺主氣,故終於氣之出入也。】
肝病頭目眩,脅支滿。三日體重身痛,五日而脹,三日腰脊少腹痛脛痠。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 註 病先發於肝,則頭目眩,脅支滿。三日而之脾,則體重身痛;五日而之胃,則脹;三日而之腎,則腰脊少腹痛。三日不已,死。夏早食,寅卯之時,木氣絕而不生也。冬日入者,申酉之時,金氣旺而木氣絕也。】
氣交變大論
歲木太過,化氣不政,生氣獨治,民病反脅痛而吐甚。衝陽絕者,死不治。
【 註 化氣,土氣也。風木太過,是以化氣不能章其政令。生氣,木氣也。反脅痛而吐甚者,淫極而反招損也。食氣入胃,散精於肝,肝氣虛故吐甚也。衝陽,胃脈也。木淫而土氣已絕,故為不治之死證。】
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兩脅下痛,胷痛引背,兩脅滿且痛引少腹,甚則喘欬逆氣,肩背痛。收氣峻,生氣下,草木斂,蒼乾凋隕,病反暴痛,胠脅不可反側,欬逆,甚而血溢。
【 註 諸庚之歲,金運太過,燥氣流行,則肝木受病,令人胷痛引背下則兩脅支滿。肅殺太甚,則金氣自虛,而火氣來復也。肺俞在肩背,故肩背痛。】
歲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氣失應,民病中清,胠脅痛。
【 註 中清者,清涼之氣乘於中,而中氣冷也。脅痛,肝木病也。】
木不及,春有鳴條律暢之化,則秋有霧露清涼之政,春有慘悽殘賊之勝,則夏有炎暑燔鑠之復。其眚東,其臟肝,其病內舍胠脅,外在關節。
【 註 木不及,則金當勝之。如春有鳴條律暢之化,則秋有霧露清涼之政,此各守四時之本位,無勝無復,乃氣之和者也。如春有慘悽殘賊之勝,則夏有炎暑燔鑠之復。其災眚當主於東方,其臟在肝,其病內舍胠脅。胠脅為肝之分,外在關節,以肝主筋也。】
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胷中痛,脅支滿,兩脅痛,膺背肩胛間及兩臂內痛,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屈不能伸,髖髀如別。
【 註 六癸之歲,火運不及,水反勝之,故寒乃大行,所謂寒勝為痛痺也。太陽主筋,屈不能伸者,其病在筋,陽氣虛,不能養筋故也。太陽氣之為病,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別,是為踝厥。】
火不及,夏有炳明光顯之化,則冬有嚴肅霜寒之政,夏有慘悽凝冽之勝,則不時有埃昏大雨之復。其眚南,其臟心,其病內舍膺脅,外在經絡。
【 註 水不勝火,則火有明顯之德化矣。無勝則無復,冬得以章其寒肅之政令矣。不時,四時也。埃昏大雨之復,土復水也。其災眚當主在南方,其臟為心,其病內舍膺脅。】
金不及,夏有光顯鬱蒸之令,則冬有嚴凝整肅之應,夏有炎鑠燔燎之變,則秋有冰雹霜雪之復。其眚西,其臟肺,病內舍膺脅肩背,外在皮毛。
【 註 光顯鬱蒸,火之化也。膺胷之內,肺之分也。脅內,乃雲門、天府之分,肺脈之所出。肩背,肺俞之分。皮毛,肺所主也。】
五常政大論
陽明司天,脅痛目赤,掉振鼓慄,筋痿不能久立。
少陰司天,脅痛善太息。
【 註 少陰司天,則陽明燥金在泉,故地乃燥,淒滄數至,凡此皆肝膽之病也。】
六元正紀大論
少陽司天之政,寅申之紀也。壬寅壬申,其病掉眩,支脅驚駭。
【 註 壬主木運太過,寅申少陽司天,厥陰在泉,運氣與太陽太角相同,但其病少異,蓋木與水土相合,其病即在血分,木與風火相合,其病乃在氣分。本經曰:諸風眩掉,皆屬於肝。又曰:東方肝木,其病發驚駭。】
少陽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初之氣,其病氣怫於上,血溢目赤,欬逆頭痛,血崩脅滿,膚腠中瘡。
【 註 初之間氣,乃少陰君火,血溢目赤,欬逆膚瘡等證,皆風火之為病也。】
少陰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終之氣,燥令行,病生皮腠,內舍於脅,下連少腹而作寒中,地將易也。
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
火鬱之發,民病脅腹胷背(月真)膹臚脹。
土鬱之發,甚則心痛脅(月真),嘔吐霍亂。
【 註 諸證皆感土氣而發。】
陽明所至,為脅痛皴揭。
【 註 此秋病之常也。】
至真要大論
歲厥陰在泉,風淫所勝,民病灑灑振寒,善伸數欠,心痛支滿,兩脅裏急,飲食不下,膈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 註 厥陰在泉,寅申歲也。脾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伸數欠諸證。脾氣病則飲食不下,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俱重,蓋木淫而土病也。】
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
【 註 陽明在泉,子午歲也。嘔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乃足少陽病。】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火行其政,民病胷中煩熱,嗌乾,右胠滿,皮膚痛。尺澤絕,死不治。
【 註 少陰司天,子午歲也。少陰之火,發於陰中,故為怫熱。民病胷中煩熱,嗌乾,右胠滿,皮膚痛,肺受火熱而津液不生也。尺澤,肺之合穴脈也。肺氣已絕,故死不治。】
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病本於脾。衝陽絕,死不治。
【 註 厥陰司天,已亥歲也。胃脘痛,上支兩脅,飲食不下,皆脾經之病。蓋風木淫勝,故病本於脾。衝陽,足陽明胃脈,在足跗上動脈應手。胃氣已絕,故死不治。】
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民病左胠脅痛,病本於肝。太衝絕,死不治。
【 註 陽明司天,卯酉歲也。左胠脅痛,肝經之病。心脅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面塵,皆肝經之病。蓋金淫於上,故病本於肝。】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寒氣反至,民病腋腫,心澹澹大動,胷脅胃脘不安,病本於心。神門絕,死不治。所謂動氣知其臟也。
【 註 寒氣反至者,謂太陽為諸陽之首,即君火之陽,然本於在下之寒水,今寒氣反從上而至,是上下皆寒,而太陽運居於中,故曰運火炎烈。夫寒臨於上,如陽能勝之,即所謂凡傷於寒則為病熱,乃病反其本,得標之病矣。故治反其本。得標之方,此太陽從本從標,寒熱更勝之氣也。水火寒熱交爭,而神門脈絕,心氣滅矣。神門,心之俞穴,在手掌後銳骨端動脈應手。故所謂候脈之動氣,則知其五臟之存亡矣。】
厥陰之勝,胠脅氣并,化而為熱,小便黃赤,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
【 註 胠脅氣并,肝氣聚也。化而為熱,小便黃赤,木淫而生火也。風木氣勝則脾胃受傷,故風氣淫於上則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
太陰之勝,火氣內鬱,瘡瘍於中,流散於外,病在胠脅。
【 註 陰濕之氣淫於外,則火氣內鬱而瘡瘍於中;濕熱之氣,流散於外,則及於風木,而病在胠脅。】
陽明之勝,清發於中,左胠脅痛。
【 註 金勝則木氣受虧,故為脅痛。】
陽明之復,清氣大舉,病生胠脅,氣歸於左。
【 註 病生胠脅,氣歸於左者,金乘木也。】
厥陰司天,主勝則胷脅痛。
【 註 胷脅痛者,肝經之脈布胷脅也。】
少陰司天,主勝則心熱煩躁,甚則脅痛支滿。
【 註 主勝則心熱煩躁者,君相二火之氣勝也。甚則脅痛支滿者,厥陰之初氣勝也。蓋君火司歲,故先火勝,而甚則及於厥陰。】
少陰在泉,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發熱,膈中眾痺皆作,發於胠脅,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 註 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發熱者,乃寒水之主氣,上乘於在泉之君火也。五之主氣,乃陽明燥金,客氣乃厥陰風木。眾痺者,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膈中眾痺皆作,發於胠脅,乃陽明之氣,乘於厥陰之經也。四之主氣乃太陰濕土,客氣乃太陽寒水,汗乃陰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四逆而起者,土氣上逆也。以土勝水,是以津液不藏而汗出於表也。】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
肝脈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
本神篇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
【 註 悲哀,肺之情也。如肝因悲哀動中,則傷肝臟所藏之魂,魂傷則狂忘不精。蓋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志傷則不能處事精詳矣。瞻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臟氣傷則腑志亦不正而無決斷矣。肝主筋而脈絡陰器,陰縮筋攣脅骨不舉,情志傷而及於形也。】
經脈篇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胷中,循胷中出脅。是動則病胷脅支滿。
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是主骨所生病者,缺盆中腫痛,脅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胷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 註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少陽之氣不升也。少陽屬膽,故主骨所生病者,為缺盆腋下胷脅髀膝脛踝皆痛,乃足少陽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血脈留滯則為馬刀俠癭,陽加於陰則為汗出,陽逆於下則為振寒。少陽主骨,故諸節皆痛也。】
肝足厥陰之脈,挾胃屬肝絡膽,布脅肋。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液下三寸,布胷脅。
經別篇
足少陽之別,入季脅之間。
經筋篇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其直者上乘(月少)季脅,上走脅前廉,其病即上乘(月少)季脅痛。
足陽明之筋,上循脅屬脊。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
骨度篇
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
【 註 肋下臑內為腋,脅骨之下為季脅。自腋以下至季脅,計長一尺二寸。捷骨之下為髀樞,一名髀厭,在臀之兩旁,即足少陽之環跳穴處。自季脅以下至髀樞,計長六寸。】
脹論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本臟篇
肺高則上氣,肩息欬;肺下則居賁迫肺,善脅下痛。
【 註 肺主氣,故高則上氣息肩而欬也。賁乃胃脘之賁門,在胃之上口。下則肺居賁間,而胃脘迫肺,血脈不通,故脅下痛。脅下乃肺脈所出之雲門、中府處也。】
肝小則臟安,無脅下之痛;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苦膈中,且脅下痛。肝高則上支賁切,脅悗為息賁;肝下則逼胃脅下空,脅下空則易受邪。肝堅則臟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肝偏傾則脅下痛也。
【 註 肝居脅下,故小則臟安而無脅下之痛。肝居胃之左,故大則逼胃而胃脘上迫於咽也。肝在膈之下,故大則苦於膈中,且脅下痛。肝脈貫膈上注肺,故高則上支賁切,脅悗為息賁。肝居胃旁,故下則逼胃而脅下空,空則易受於邪,蓋脅乃邪正出入之樞部也。肝堅則臟安難傷,脆則善病消癉而易傷也。肝藏血,血舍魂,端正則神志和利,偏傾則脅痛也。】
脾大則苦湊(月少)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則(月少)引季脅而痛。
【 註 脾居於腹,在脅骨之杪,故大則苦湊(月少)而痛。脾主四肢,故不能疾行也。脅在(月少)之上,故高則(月少)引季脅而痛。】
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廣胷反骹者肝高,合脅兔骹者肝下。胷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 註 骹者,胷脅交分之扁骨,膈前連於胷之鳩尾,旁連於脅,後連於脊之十一椎。肝在膈之下,故廣胷反骹者肝高,合脅兔骹者肝下。兔者,骨之藏伏也。肝脈下循於腹之章門,上循於膺之期門,在內者從肝別貫膈,故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
論勇篇
怯士者脅下空。
【 註 脅下空,肝膽之體質弱也。】
九宮八風篇
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凶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大腸,外在於兩脅腋骨下及肢節。
九針論
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
【 註 脅主外內出入之樞,故主春秋二分。】
癰疽篇
癰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剉薐、翹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 註 脅在腋之下,肺肝之部分也。此亦發於皮膚,故名曰敗疵。夫肺主氣,肝主血,女子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此因氣血不調而生,故為女子之病。其病大癰膿治之者,謂如治大癰之法以灸之也。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是雖名敗疽,而不至於腐肉爛筋傷骨矣。薐乃水草,翹,連翹也。剉二草根各一升煮之,強飲厚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乃已。蓋水草能清熱發汗,翹能解毒也。】
扁鵲難經
積聚滿痛
十八難曰:人病診在右脅有積氣,得肺脈結。脈結甚則積甚,結微則積微。
【 註 結為積聚之脈,肺脈見結,知右脅有積氣。右脅,肺部也。積氣有微甚,脈從而應之。】
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氣者,何也?然,肺脈雖不見,右手脈當沉伏。
【 註 肺脈雖不見結,右手脈當見沉伏。沉伏亦積聚脈,右手所以候裏也。】
五十六難曰: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欬發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王,王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
【 註 息賁,或息或賁也。右脅肺之部分,肺主皮毛,故灑淅寒熱。或謂臟病止而移,今肺積或息或賁何也?然或息或賁,非居處無常如腑病也,特以肺主氣,故其病有時而動息爾。腎亦主氣,故賁豚亦然。】
金匱要略 【 漢?張機】
痛滿
胷痺,心中痞氣,氣結在胷,胷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
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胷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裏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肝中風者,頭瞤,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上殸下禾)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上殸下禾)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為(上殸下禾)氣。
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
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欬嗽則輒已。
心下有痰飲,胷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
中藏經 【 漢?華佗】
痛滿
肝脈實而微,則為不足,病在內;不及,則令人胷脅脹滿大。凡肝實引兩脅下痛,喜怒;虛則如人將捕之。其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赤。其脈沉而急,浮而急亦然。主脅支滿,小便難,頭痛眼眩。其脈微急,氣在脅下。肝虛冷則脅下堅痛,目盲臂痛,發寒如瘧狀,不欲食。
脾正熱則面黃目赤,脅痛滿。
胃寒則腹中痛,痛甚則腹脅脹滿,吐嘔,不入食,當心上下不通,惡聞食臭,嫌人語,振寒,喜伸欠。
肺有積則脅痛,虛則力乏,喘促,右脅脹,語言氣短。
上焦實熱,則腹脹脅肋痛。
死候
面色黑脅滿者,不能反側者,死。
千金方 【 唐?孫思邈】
痛屬肝實熱
左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厥陰經也。病苦心下堅滿,常兩脅痛,息忿忿如怒狀,名曰肝實熱也。
滿屬肝虛寒
左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厥陰經也。病苦脅下堅,寒熱,腹滿不欲飲食,腹脹,悒悒不樂,婦人月經不利,腰腹痛,名曰肝虛寒也。
活人書 【 宋?朱肱】
痛滿
傷寒三四日,胷脅痛而耳聾,或口苦舌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其尺寸脈俱弦,此足少陽膽經受病也。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可吐下,其脈弦緊者,小柴胡湯主之。
病身涼汗出,兩脅疼痛或乾嘔,此十棗湯證也。
大抵脅下痛者,此為有飲,須分表裏。乾嘔微利,發熱而欬為表有水,小青龍湯加芫花主之。身體涼,表證罷,乾嘔而脅下痛為裏有水,十棗湯主之。十棗湯非小青龍湯之比,須量人虛實,不可妄投。
瘡瘍全書 【 金?竇漢卿】
內丹
內丹者,從脅下至腰下腫發赤色,名曰內丹。如早覺可治,至腰便不可治。其病多大小便不通,似有不過三日而飛遍身青黑色而死。用救急丹酢磨傅內丹處,更服連翹敗毒散。
上下肋癰
此證乃肝經寒熱不調,風濕伏於腸胃,結成癰毒,發出皮膚,為惡證。用敗毒流氣散,後服內托流氣飲。
明理論 【 金?成無己】
脹滿
傷寒胷脅滿,何以明之?胷脅滿者,謂胷膈氣塞滿悶也,非心下滿者也。脅滿者,謂脅肋下氣脹(月真)滿也,非腹滿者也。邪氣自表傳裏,必先自胷膈以次經心脅而入胃。邪氣入胃,為入腑也,是以胷滿多帶表證。脅滿者,當半表半裏證也。經曰:下後脈促胷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又曰: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胷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是胷滿屬表而須發汗者也。蓋胷中至表猶近也,及脅者則更不言發汗,但和解而已。經曰:設胷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又曰:胷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脈沉緊者,小柴胡湯主之。是知脅滿屬半表半裏明矣。大抵胷脅滿以邪氣初入裏未停留,為實,氣鬱積而不行,致生滿也,和解斯可矣。若邪氣留於胷中,聚而為實者,非涌吐則不可已。故華佗曰:四日在胷,吐之則愈。是邪氣已收斂而不散漫者,則可吐之。《內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病在胷膈之上為高,越之為吐也。經曰:病在胷中當吐之,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胷中窒者,則以梔子豉湯吐之。若胷中痞鞕,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胷中有寒也,則以瓜蒂散吐之。二者均是吐劑,梔子豉湯吐胷中虛煩客熱也,瓜蒂散吐胷中痰實宿寒也。若能審明藥劑之輕重,辨別邪氣之淺深,對證投湯,不為效者,未之有也。
儒門事親 【 元?張從政】
痛滿
夫一切沉積水氣,兩脅刺痛,中滿不能食,頭目眩者,可用茶調散湧訖冷涎一二升,次服七宣丸則愈矣。木香檳榔丸、導飲丸亦妙,不可用巴豆、銀粉等藥。
癖積兩脅刺痛,三稜、廣荗之類,甚者甘遂、蠍梢。
東垣十書 【 元?李杲】
痛滿
肝木妄行,胷脅痛,口苦舌乾,往來寒熱而嘔,多怒,四肢滿悶,淋溲便難,轉筋,腹中急痛,此所不勝乘土也。足少陽膽經行身之側,在太陽、陽明之間,病則往來寒熱,口苦,胷脅痛,只宜和解。且膽者無出無入,又主發生之氣,下則犯太陽,汗則犯陽明,利小便則使生發之氣,反陷入陰中也。
如脅下痛或縮急,乃脾胃虛弱也,黃芪人參湯加柴胡二分或三分。
如飲食勞倦傷脾胃,致脅下痛或急縮者,俱宜補中益氣湯加柴胡。
如脾胃為暑所傷,致脅下急或痛甚,俱宜清暑益氣湯加柴胡、甘草。
婦人先病惡寒,手足冷,全不發熱,脈八至,兩脈微痛,治者便作少陽治之。或曰:是則然矣,論猶未也。無寒熱,無脅痛,當作何經治?或者不敢對。惡寒為太陽,脈八至且作陽治,當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治此者,少陽也。若曰脈八至作相火,亦少陽也,兼又從內而之外也,是又當先少陽也。此不必論兩脅痛與不痛,脈弦與不弦,便當作少陽治之。
或問曰:傷寒雜證一體,若誤下之,甚者變大。答曰:非一體也。傷寒誤下,變無定體;雜病誤下,變有定體。何以然?傷寒自外而入陽也,陽主動。雜病自內而出陰也,陰主靜。動者犯之,其變無窮;靜者犯之,其變止痞與腹脅痛而已。故變無窮為重,痞與腹脅痛者為輕也。
脅熱
內傷手足不和,兩脅俱熱,知先少陽也。從內之外者,先有形也。
兩脅肌熱,脈浮弦者,柴胡飲子。
寅申發熱,兩脅不盛,亦為柴胡證。
丹溪心法 【 元?朱震亨】
脅鳴
胷脅間轆轆有聲,此痰之為患。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
痛滿
脅痛,有肝火盛,有木氣實,有死血,有痰流注,有肝急之分。
肝木氣實,因怒大逆,肝氣鬱甚,謀慮不決,風中於肝,皆使木氣大實,故火盛肝氣急也。
木氣實,用蒼朮、川芎、青皮、當歸之類。
痛甚者肝火盛,以當歸龍薈丸薑汁下,是瀉火之要藥。
脅痛有死血,因死血停留於肝,攻於脅下而痛,痛則自兩脅甚,按之益甚也。死血,用桃仁、紅花、川芎。
脅痛有瘀血,行氣藥中加桃仁不去尖,并香附之類。
痰流注,以二陳湯加南星、蒼朮、川芎。
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用撫芎、川芎、蒼朮。血病入血藥中行血。
治欬嗽脅痛,以二陳湯加南星、香附、青皮、青黛,入薑汁。
有火盛者,當伐肝木。
左金丸,治肝火脅痛。
有氣鬱而胷脅痛者,看其脈沉濇,當作鬱治,宜香附童便浸,蒼朮米泔浸,撫芎。
痛而不得伸舒者,蜜丸龍薈丸最快。
控涎丹,治一身氣痛脅痛。痰挾死血,加桃仁泥丸服。
右脅痛,用推氣散,出嚴氏方。
左脅痛,用前藥為君加柴胡,或小柴胡亦可治。
脅下痛,發寒熱,小柴胡。
肥白人因氣虛而發寒熱,脅下痛者,補虛用參、芪,退熱用柴胡、黃芩,調氣止痛用青木香、青皮。
瘦人脅下痛,發寒熱,多怒者,必有瘀血,宜桃仁、當歸、紅花、柴胡、青皮、大黃、梔子、草龍膽。
嗽而脅下痛,宜疏肝氣,以青皮挾痰藥,實者白芥子之類,在後以二陳湯加南星、香附、青黛、青皮、薑汁。
凡脅痛者,多是肝木有餘也,宜用小柴胡加青皮、川芎、芍藥、草龍膽。甚者煎成正藥,入青黛、麝香。
痰流注者,本方倍半夏,加橘紅、南星、蒼白朮、茯苓、川芎之類。氣實脈滑有力,十棗湯最佳。
瘀血作痛者,小柴胡合四物湯,加桃仁、紅花,或乳香、沒藥煎服。痛甚而元氣壯實者,桃仁承氣湯下之而愈。性氣多怒之人,時常腹脅作痛者,小柴胡加川芎、芍藥、青皮之類煎服。甚者以煎藥送下當歸龍薈丸,甚效甚速。
青皮乃肝膽二經之藥,人多怒,脅下有鬱積,固宜用此以解之。若二經之氣不足,則當先補血,少用青皮可也。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七十三
脅門
證治要訣 【 明?戴思恭】
脅痛治法
諸脅痛各有所感,若止是冷氣作楚,與顛仆閃挫,宜和氣飲及烏藥順氣散;或濃煎葱白湯,下枳殼散。
左右脅有氣塊而痛者,此是積聚停飲脅痛,本事方麵丸最佳。
曾有人脅痛連膈,進諸氣藥,并自大便導者,其痛殊甚,後用辛熱補劑,下黑錫丹方愈。此乃虛冷作痛,愈陳而愈虛耳。脅痛病在肝膽。傷寒脅痛屬少陽經,合用小柴胡湯。痛甚而不大便者,於內加枳殼。若尋常脅痛,不係正傷寒時,身體帶微熱者,本事方中枳殼煮散,用枳殼、桔梗、細辛、川芎、防風各四分,乾葛錢半,甘草一錢。若只是脅痛,別無雜證,其痛在左,為肝經受邪,宜用川芎、枳殼、甘草;其痛在右,為肝經移病於肺,宜用片薑黃、枳殼、桂心、甘草。此二方出嚴氏《濟生續集》,加減在人。又有肝膽經停痰伏飲,或一邊脅痛,宜用嚴氏導痰湯;痰結成癖,間進半硫丸。蓋枳殼乃治脅痛的劑,所以諸方中皆不可少。曾見潘子先說,有人脅痛,下青龍湯,痛止兼嗽得可,此其痛必在右脅故也。灼然知是寒氣作痛,枳實理中湯為宜。戴復庵云:腹內諸般冷痛,一個枳實理中湯加減,作無限用。
醫學綱目 【 明?樓英】
運氣為痛
運氣脅痛者,鄉境皆病脅痛也。其證有二:其一,風木脅肝氣實而痛。經云:厥陰所致為脅痛。又云:厥陰在泉,風淫所勝,民病兩脅裏急支滿。又云:少陽司天之政,初之氣,風勝乃搖,候乃大溫,其病脅痛。治以涼劑得痊也。
其二,燥金攻肝虛而痛。經云:少陽所至為脅痛。又云: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脅痛。又云:少陰司天,地乃燥,淒滄數至,脅痛,善太息。又云:歲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胠脅痛。治以溫劑得痊也。
明醫雜著 【 明?王綸】
脹痛
痰走於肝,則眩運不仁,脅肋脹痛。
吐利轉筋,脅下痛,脈弦者,木剋土也。用平胃散加木瓜,或建中加柴胡、木瓜。
醫學入門 【 明?李梴】
痛分左右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左肝陽血陰,右肺陰氣陽。實者,肝氣實也,痛則手足煩躁不安臥,小柴胡湯加芎、歸、白芍、蒼朮、青皮、龍膽草,或單黃連丸。虛者,肝血虛也,痛則悠悠不止,目(目巟)(目巟),耳無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四物湯加柴胡梢,或五積散去麻黃加青木香、青皮。虛甚成損,脅下常一點痛不止者,名乾脅痛,甚危,八物湯加木香、青皮、桂心。有火去桂加山梔,或吳萸水炒黃連。
左痛屬怒火死血
大怒氣逆,及謀慮不決,或外感風邪,皆令肝火動甚,脅痛難忍,古萸連丸、當歸龍薈丸。輕者小柴胡加黃連、牡蠣、枳殼。
瘀血必歸肝經,夜痛或午發者是,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加桃仁、紅花、乳、沒。痛甚者,古枳芎散。便堅黑者,桃仁承氣湯或瀉青丸。皮痛吐血者,熱傷肝也,小柴胡湯加芎、歸、生地,外用韭菜熨脅,及琥珀膏貼。
右痛屬食痰七情
食積,脅下如杠梗起一條作痛,神保丸,枳實煎湯下;輕者保和丸。
痰飲流注肝經,喘欬引痛者,二陳加南星、蒼朮、川芎、柴胡、白芥子,或入青黛少許、薑汁二匙;痰甚者,控涎丹。如胷背脅痛喘急妨悶者,瓜蔞實丸。
飲水停滯,脅下如撞痛者,濃煎葱白湯,調枳殼煮散;甚者用傷寒水證治法。
七情凝滯,如有物刺痛,氣促嘔吐者,分氣紫蘇飲、流氣飲子、調中順氣丸。鬱氣挾食,連乳痛者,推氣散、鹽煎散。悲衰傷者,枳殼煮散、四味枳實散、一塊氣丸。素有鬱者,越鞠丸。
兩脅痛
濕熱甚則兩脅痛,當歸龍薈丸,諸脅痛皆效。如痛不可舒伸者,用此丸二錢半,加薑黃、桃仁各五錢,蜜丸或煎服。外感脅痛寒熱者,小柴胡加枳、梗。
久痛不已
脅痛二三年不已者,乃膠痰瘀結成積塊,肝積肥氣,肺積息賁,發作有時,雖皆肝木有餘,亦不可峻攻,宜枳朮丸加官桂、陳皮、桔梗,甘草,蜜丸服;或復元通聖散。
脹滿
脅滿,非腹中滿也,乃脅肋下脹滿,半表半裏之間,多耳聾乾嘔,寒熱往來,默默不欲食,少陽所主,小柴胡湯和之。如太陽未罷項強者,小柴胡加乾葛;陽明便閉舌胎者,柴梗湯;挾痰熱者,柴梗半夏湯。
脅生癰(疒其)
脅癰一樣忌補虛,初起神效瓜蔞湯,或柴胡清肝湯。蓋胷脅肝心火盛,虛中有熱,決不敢投陽藥;潰後方敢清熱托裏,兼滋腎水。悞投熱藥,易傷骨膜,慎之!
脅(疒其),用鷄屎黏搗爛,入鹽少許,酢和敷之,消腫止痛。膿成者,敷之即安。
古今醫鑑 【 明?龔信】
痛證
夫脅痛者,厥陰肝經為病也,有內因外因之分,治之當以散結順氣,化痰和血為主,平其肝而導其氣,則無有不愈矣。
死血作痛,用桃仁去皮留尖,紅花酒拌焙乾,川芎、香附童便浸,青皮,水煎服。
凡脅痛用青皮,必須用酢炒過,煎服、末服并佳。
奇效良方 【 明?方賢】
痛滿總論
《素問》臟氣法時論曰:肝病兩脅痛引少腹,善怒,何謂也?夫厥陰脈自足而上,環陰器,抵少腹,又上貫肝膈,布脅肋,故兩脅下痛引少腹。刺熱篇云:肝熱亦令脅痛,手足躁不得安臥。欬論云:肝欬之狀,欬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脾欬之狀,欬則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胠亦脅也。舉痛論:寒氣客於厥陰之脈,故脅引少腹而痛。以歲運論之,歲木太過,金反勝之則脅痛;歲火太過,水反勝之,胷中痛,脅支滿痛;歲金太過,病兩脅下少腹痛;木勝金復,則胷脅暴痛,下引少腹。六元正紀曰: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至真要大論曰:陽明在泉,心脅痛,不能反側。繆刺篇云: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欬而汗出。邪客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標本論曰:心病先心痛,一日欬傳肺,三日肺傳肝,脅支痛而滿,肝病頭目眩,脅支滿痛也。且夫左右脅者,陰陽之道路也,故肝生於左,肺藏於右,以左屬肝而藏血,肝陽也,血陰也,乃為外陽而內陰也。右屬肺而主氣,肺陰也,氣陽也,乃為外陰而內陽也。或謂肝血蓄於左脅作塊而痛者,為肝積,名肥氣也。肺氣鬱於右脅,痞硬而痛,欬喘,為肺積,名息賁也。而脾所繫於右,其經濕勝,故痰飲濕能令脅痛,病則入於右。左脅痛者,多因留血而作;右脅痛者,悉是痰飲氣鬱病者。豈可一概而言哉?論病之由,當分外之六淫,內傷外感,與夫怒傷肝,悲哀結,飲食過度,冷熱失調,顛仆傷形者,或因痰積流注於右,與血相搏,皆能為痛。張仲景論傷寒少陽耳聾脅痛甚者,此是肝膽之氣,鬱而作痛。且脅痛之病,諸經論之詳矣。其脈弦濇者順,洪大者逆。治法當推其歲氣,分其左右,辨其氣血痰積,量其形證虛實,用藥施治,無不取效而收十全之功矣。
醫學準繩六要 【 明?張三錫】
痛屬肝膽
方書悉指脅痛屬肝,固是。然少陽膽經脈,循脅絡耳,故傷寒邪在少陽,則耳聾脅痛是也。柴胡亦膽經藥,常見口吐苦水,脅痛寒熱,用猪膽汁炒黃連,入小柴胡屢驗,是膽家有火也。若夫謀慮不決,不眠辛苦,膽氣傷而作痛,用歸、芍、人參、麥冬、茯神、熟酸棗仁,有火加元參,乃膽虛而脅痛也。
傷寒六書 【 明?陶華】
傷寒滿痛
傷寒胷膈滿者,乃腹間氣塞滿悶也,非心下滿。脅滿者,乃脅肋下脹滿也,非腹中滿。蓋邪證傳里,必先胷以至心腹入胃,是以胷滿多帶表證,宜微汗之。惟脅滿多帶半表半裏,小柴胡加枳、桔和之。胷中痰實者涌之。如胷中結實,燥渴大便秘者,下之,大陷胷湯可也。
少陽證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是足少陽膽經受證。假如先起惡寒身熱,耳聾脅痛者,本病;已後嘔而舌乾口苦者,標病。緣膽無出入,病在半表半裏之間,止宜小柴胡一湯加減,和解表裏治之,再無別湯。本方自有加減法。此經有三禁,不可汗、下、吐也。若治之得法,有何壞證?常須識此,宜當審焉。
胷脅俱滿,或脅下硬痛,或嘔吐舌上白胎,或不大便,并屬小柴胡湯。
傷寒五七日往來寒熱,胷脅苦滿,默默不飲食,心煩喜嘔,或脅下痞硬,柴胡加牡蠣湯。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痛有左血右痰之分
或問脅痛從肝治,復有可言者乎?曰:肝病內舍胠脅而脅痛也,則何異於心肺內舍膺脅而痛者哉?若謂肝實病而胠脅痛也,則何異於肝木不及、陽明所勝之胠脅痛者哉?若謂由是厥陰肝經所過而痛也,則何異於足少陽、手心主所過而脅痛者哉?若謂獨經脈挾邪而痛也,則何異於經筋所過而痛者哉?豈執一說而可已乎?非察色按脈,遍識各經氣變,雖在一病之中,而辨其異狀者,卒不能也。且夫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是故肝生於左,肺藏於右。所以左屬肝,肝藏血,肝陽也,血陰也,乃外陽而內陰也;右屬肺,肺主氣,肺陰也,氣陽也,外陰而內陽也。由陰陽互藏,其左脅多因留血作痛,右脅悉是痰積作痛,其兩脅之病,又可一概而言乎?若論其致病之邪,凡外之六淫,內之七情勞役飲食,皆足以致痰氣積血之病。雖然,痰氣固亦有流注於左者,然必與血相搏而痛,不似右脅之痛無關於血也。
脅疽
《鬼遺》云:兩肋起疽,名為發肋。初腫盛至十數日,不穴,攻即腫大如杯碗,高如鏊背,痛徹內腸絞刺,左邊患應右邊痛,右邊患應左邊痛。惟有此處多是內毒卻入,攻而死者多。人有斯患,急以針刺出膿血,則免內攻傷內矣。
或問脅上生疽何如?曰:是名脅疽,屬手厥陰心包絡、足厥陰肝火熱毒怒氣相併而作。活命飲加柴胡、紫金丹、烏金散選用。壯實者八陣散、一粒金丹下之。此證宜速治,不然潰爛不斂,多致危困。
內發丹毒
或問脅下至腰胯間腫痛,赤色如霞,何如?曰:此名內發丹毒,治之稍緩,毒攻於內,嘔噦昏迷,胷腹(月真)脹者,死。二便不通,遍身青紫者死。急砭出惡血,服防風通聖散去白朮、甘草,紫金丹、勝金丹汗之。服汗劑,得汗則生,無汗則死。嘔吐不食,讝語者死。
外科正宗 【 明?陳實功】
脅癰
脅癰,多從鬱怒肝火發之者,肥胖內實者鮮此證。初起,宜梔子清肝湯、柴胡清肝湯,解鬱瀉火。已成者,托裏消毒散加青皮、香附。膿已成者,即針之,勿傷內膜。已破,八珍湯加丹皮、山萸、澤瀉,兼滋腎水。又虛勞所得者,破流臭敗稀膿,補托不應者,必死。
醫方考 【 明?吳崑】
疼痛方論
脅者,肝膽之區也。肝為盡陰,膽無別竅,怒之則氣無所泄,鬱之則火無所越,故病證恆多。今考名方三首,示大概爾。
左脅作痛者,抑青丸主之。夫肝東方木也,南面而立,則左為東矣,故左脅為肝之部位。所以痛者,木氣實也。木欲實,金當平之,以黃連瀉去心火,使金無所畏,自足以平肝,故曰抑青。此古人實則瀉其子,治之以其所不勝也。
兩脅作痛者,小柴胡湯主之。蓋少陽膽經行於兩脅,故兩脅作痛責之少陽。是方也,柴胡味辛而氣溫,辛者金之味,故足以平木,溫者春之氣,故足以入少陽。佐以黃芩,瀉其實也;佐以半夏,破其滯也。而必用夫人參、甘草者,恐木病傳脾而先實其土也;用夫生薑、大棗者,調其營衛,不令經氣壅滯也。
肝氣脅痛,嚴氏推氣散主之。蓋肝藏血而主怒,故病則氣血俱病。越人云:東方常實,實則可以瀉矣。故用枳殼破其氣,薑黃利其鬱,桂心能引二物至於痛處。又曰:木得桂而柔,以故用之。乃甘草者,取其和緩之氣,以調肝木之急耳。
醫門法律 【 清?喻昌】
痛滿
《金匱》云: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夫趺陽脾胃之脈,而見微弦,為厥陰肝木所侵侮,其陰氣橫聚於腹,法當脹滿有加。設其不滿,陰邪必轉攻而上,決無輕散之理。蓋陰邪既聚,不溫必不散,陰邪不散,其陰竅必不通,故知其便必難,勢必逆攻兩胠而致疼痛,較腹滿更進一步也。虛寒之氣,從下而上,由腹而胠,纔見一斑,亟以溫藥服之,俾陰氣仍從陰竅走散,而不至上攻則善矣。仲景所謂此虛寒自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包舉陰病證治,了無剩義。蓋虛寒從下上,正地氣加天之始,用溫則上者下,聚者散,直捷痛快,一言而終。故《卒病論》雖亡,其可意會者,未嘗不宛在也。
合論十棗湯、甘遂半夏湯二方。如傷寒病兩脅痞滿而痛,用十棗湯下其痰;雜病雖非傷寒之比,而留飲內痛在脅則同。況脈見沉弦,非亟奪其邪,邪必不去,脈必不返,所以用十棗湯,不嫌其過峻也。凡病之在脅而當用下者,必倣此為例也。至甘遂甘草湯之治留飲,微妙元通,非深入聖域,莫能制之。《內經》但曰:留者攻之耳。仲景於是析義以盡其變:無形之氣熱結於胃,則用調胃承氣攻之;痞結於脅,則用十棗湯攻之,留結於腸胃之間,則用甘遂半夏湯攻之。法曰:病在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脈道為留飲所隔,伏而不行,其證欲下利,利反快,似乎留飲欲去,然雖欲去,不能去也。心下續堅滿,可見留飲之末已及於腸,留飲之根仍著於胃,不剗其根,飲必不去,故立是方。甘遂、甘草大相反者,合而用之,俾其向留著之根,盡力一剗,得留者去,而藥性已不存矣。正《內經》有故無殞之義也。又加白蜜同煎,留戀其藥,不致迸入無過之地。其用半夏、芍藥者,由木入土中,成其堅滿,半夏益土,芍藥伐木,抑何神耶?後世方書并甘草刪去,神奇化為朽腐,製方立論皆中人以下之事矣,竟何益哉!
凡虛勞之證,大抵心下引脅俱疼,蓋滯血不消,新血無以養之,尤宜用地黃膏子加韭汁、桃仁泥。
發明《金匱》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胷脅逆滿,嘔吐,用附子粳米湯。夫腹中陰寒奔迫,上攻胷脅,以及於胃,而增嘔逆,頃之胃氣空虛,邪無所隔,徹入陽位則殆矣。是其除患之機,所重全在胃氣。乘其邪氣初犯胃時,尚自能食,而用附子粳米之法,溫飽其胃,胃氣溫飽則土厚而邪難上越,胷脅逆滿之濁陰得溫,無敢留戀,必還從下竅而出,曠然無餘,此持危扶顛之手眼也。
景岳全書 【 明?張介賓】
論痛證
脅痛之病,本屬肝膽二經,以二經之脈,皆循脅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腎與膀胱,亦皆有脅痛之病。此非諸經皆有此證,但以邪在諸經,氣逆不解,必以次相傳,延及少陽、厥陰,乃致脅肋疼痛。故凡以焦勞憂慮而致脅痛者,此心肺之所傳也;以飲食勞倦而致脅痛者,此脾胃之所傳也;以色慾內傷,水道壅閉而致脅痛者,此腎與膀胱之所傳也。傳至本經,則無非肝膽之病也。至於忿怒疲勞,傷血、傷氣、傷筋,或寒邪在半表半裏之間,此自本經之病。病在本經者,直取本經;傳自他經者,必拔其所病之本。辨得其真,自無不愈矣。
脅痛有內傷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陽經,乃病為脅痛耳聾而嘔,然必有寒熱表證者,方是外感,如無表證,悉屬內傷。但內傷脅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脅痛則間有之耳。
脅痛有左右血氣之辨。其在諸家之說,有謂肝位居左而藏血,肺位居右而藏氣,故病在左者為血積,病在右者為氣鬱;脾氣亦係於右,故濕痰流注者亦在右。若執此說,則左豈無氣?右豈無血?食積痰飲,豈必無涉於左乎?古無是說,此實後世之謬談,不足憑也。然則在氣在血,何以辨之?但察其有形無形可知之矣。蓋血積有形而不移,或堅硬而拒按;氣通流行而無迹,或倏聚而倏散。若食積痰飲,皆屬有形之證,自可辨識。且凡屬有形之證,皆由氣滯,但得氣行,則何聚不散?是以凡治此者,無論是血是痰,必兼順氣為主,而後隨宜佐使以治之,庶得肯綮之法,無不善矣。
治法
外感證邪在少陽,身發寒熱而脅痛不止者,宜小柴胡湯、三柴胡飲,或河間葛根湯之類,酌宜用之。
若外邪未解,而兼氣逆脅痛者,宜柴胡疏肝散主之。
若元氣本虛,陰寒外閉,邪不能解,而脅痛畏寒者,非大溫中飲不可。
內傷肝膽,氣逆不順而脅痛者,宜排氣飲、推氣散、沉香降氣散、木香調氣散之類主之。
若鬱結傷肝,中脘不快,痛連兩脅或多痰者,宜香橘湯。
若暴怒傷肝,氣逆脹滿,胷脅疼痛者,宜解肝煎。
若怒氣傷肝,因而動火脅痛脹滿煩熱,或動血者,宜化肝煎。
若氣滯胷脅痛而兼喘者,宜分氣紫蘇飲。
若男子憂鬱傷肝,兩脅疼痛者,宜枳實散。
若男婦肝腎二經,氣滯自下而上,痛連兩脅者,宜木通散。
若悲哀煩惱,肝氣受傷,脈緊脅痛者,枳殼煮散。
若因驚氣逆,脅痛不已者,桂枝散。
若食積作痛,但痛有一條扛起者是也。大和中飲,或用保和丸
若痰飲停伏,胷脅疼痛者,導痰湯加白芥子。
若肝火內鬱,二便不利,兩脅痛甚者,當歸龍薈丸,或左金丸。
若從高跌墜,血流脅下作痛者,復元活血湯。
若婦人血滯,脅腹連痛者,芍藥散、決津煎。
若肝脾二經血虛,或鬱怒傷肝,致寒熱血痛者,宜逍遙散。
若肝腎虧損,脅肋作痛,頭眩心跳身痛,或婦人經水不調,經後作痛者,補肝散。
至於內傷虛損,脅肋疼痛者,凡房勞過度,腎虛羸弱人,多有胷脅間隱隱作痛,此肝腎精虛不能化氣,氣虛不能生血而然。凡人之氣血,猶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故氣血不虛則不滯,虛則無有不滯者。倘於此證,不知培氣血,而但知行滯通經,則愈行愈虛,鮮不殆矣。惟宜左歸飲、小營煎及大補元煎之類主之;或有微滯者,用補肝散亦可。
若憂思過度,耗傷心脾氣血,病有如前者,宜逍遙飲、三陰煎、七福飲之類主之,或歸脾湯亦可。
若以勞倦過傷肝脾氣血,而病如前者,宜大營煎、大補元煎之類主之。
石室秘籙 【 清?陳士鐸】
痛滿治法
肝經之病,兩脅脹滿,吞酸吐酸等證,乃肝木之鬱也,宜用正治之法。方用白芍五錢,柴胡二錢,炒梔子、半夏、蒼朮、甘草、茯苓各一錢,神麴炒五分,丹皮三錢,水煎服。此方之妙,妙在用白芍、丹皮、柴胡也。蓋三味乃肝木專經之藥,而白芍尤善平肝,不去遠凌脾土,土得養而木益舒,木舒而氣爽,痛自除,吐漸止也。
病在左者,如兩脅脹滿,不可左臥者,此病在肝也,法宜專治肝矣。今偏不治肝而兼治肺,蓋肝木之旺,由於肺金之虛,金不能制木則木愈盛,木盛則脾土更無所養,肺金益虛則肝木益旺,而病無巳時也。方用黃芩、麥冬、白芍、當歸各三錢,柴胡、人參、茯苓、甘草各一錢,陳皮五分,水煎服,一劑知,二劑愈,四劑全瘥。蓋參、苓乃補氣之味,與肝木不相干也。雖用柴胡舒肝,然而柴胡亦是肺金主藥,二味而兩用之。白芍、當歸,雖專入肝經,然亦能入肺,所以同羣入肺以助氣,而非逐隊以平肝,此左病而治右之一法也。
脅痛之證,乃肝病也。肝宜順而不宜逆,逆則痛,痛而不止則死矣。故治脅痛,必須平肝,平肝必須補腎,腎水足而後肝氣有養,不必治脅痛,脅痛自平也。方用肝腎兼資湯,熟地、當歸各一兩,白芍二兩,甘草、白芥子各三錢,炒梔子一錢,山茱萸五錢,水煎服。此方補肝為君,補腎為佐,少加清火消痰之味,自然易於奏功,一劑而痛定矣。
方
加味小柴胡湯 【 《奇效良方》】 治傷寒脅痛。
柴胡 黃芩各二錢 人參去蘆 半夏各錢半 牡蠣粉 枳殼麩炒 甘草各一錢
右作一服,水二鍾,薑三片,紅棗二枚,煎一鍾,食遠服。
枳殼煮散 【 《本事方》,下同】 治悲哀煩惱,傷肝氣,至兩脅骨疼,筋脈緊,腰腳重滯,兩股筋急,兩脅牽痛,四肢不能舉,漸至脊膂攣急。此藥大治脅痛。
枳殼麩炒,四兩,先煎數沸 細辛 川芎 桔梗 防風各二兩 葛根一兩半 甘草一兩
右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棗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芎葛湯 治脅下痛不可忍者。
川芎 乾葛 桂枝 枳殼麩炒 細辛 芍藥 麻黃 人參 防風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
右作粗末,每服五錢,水二鍾,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有汗避風。
香橘湯 【 《奇效良方》,下同】 治七情所傷,中脘不快,腹脅脹滿。
香附子酢浸,炒,去毛 橘紅 半夏薑製,各三錢 甘草炙,一錢
右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鍾,食遠服。
分氣紫蘇飲 治肺壅脅痛。
紫蘇葉 桑白皮 五味子 桔梗 草果仁 大腹皮 白茯苓 陳皮 甘草炙,各一錢半
右水二鍾,生薑三片,鹽少許,煎至一鍾,空心服。
推氣散 【 《濟生方》,下同】 治右脅疼痛,脹滿不食。
片薑黃 枳殼去瓤,麩炒 桂心不見火,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食遠服。
枳芎散 治左脅刺痛,不可忍者。
枳實 川芎各半兩 粉草炙,二錢
右引同上,酒調亦可。
柴胡疏肝散 【 《統旨》】 治肝氣脅痛。
柴胡 陳皮酢炒,各二錢 川芎 枳殼麩炒 芍藥 香附各一錢五分 甘草炙,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復元活血湯 【 《發明》】 治從高墜下,惡血流於脅下,及疼痛不可忍者。
柴胡半兩 栝蔞根 當歸尾各三錢 紅花 甘草 穿山甲炮,各二錢 大黃酒浸,炒,一兩 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枚
右件除桃仁外,剉如麻豆大,每服一兩,水一盞半,酒半盞,同煮至七分,去滓,大溫服之。食前,以利為度。得利,痛或不止,服乳香神應散。《針經》云: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行下,干脅則傷肝。肝膽之經,俱行於脅下,宜以柴胡為引用為君,以當歸和血脈。又急者,痛也,甘草緩其急,亦能生新血,陽生陰長故也,為臣。穿山甲、栝蔞根、桃仁、紅花破血潤血為之佐,大黃酒製以盪滌敗血為之使。氣味和合,氣血各有所歸,痛自去矣。
破血散疼湯 【 《東垣十書》】 治乘馬跌傷,損其脊骨,惡血流於脅下,其痛苦楚,不能轉側,妨於飲食。
羌活 防風 桂心各一錢 蘇木一錢五分 連翹 當歸尾 柴胡各二錢 麝香少許,別研 水蛭三錢,炒煙盡,別研
右分作二服,每服水一大盞,酒二大盞,除水蛭、麝香別研如泥,煎餘藥作一大盞,去滓,上火令稍熱,二味調入,空心服。
當歸龍薈丸錢氏 治肝火脅痛。
當歸酒洗焙 草龍膽 山梔仁 黃連 黃蘗 條黃芩各一兩 生大黃 蘆薈 青黛各半兩 木香二錢半 麝香半錢,另研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小豆大,小兒如麻子大,生薑湯下二三十丸。忌發熱諸物。兼服防風通聖散。
桂枝散 【 《本事方》】 治因驚傷肝,脅骨裏疼痛不已。
枳殼一兩,小者 桂枝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
大黃附子湯 【 仲景】 治感寒脅痛。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炮 細辛二兩
右三味,用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更進一服。
枳實散 【 《本事方》】 治男子兩脅疼痛。
枳實一兩 白芍藥炒 雀腦芎 人參各半兩
右為細末,薑棗湯調二錢,酒亦可,食前,日三服。
補肝散 【 滑氏,下同】 治飲食不消,脅肋痛脹。
橘皮三分 山萸 桂心 薯蕷 天雄 茯苓 人參各五分 川芎 白朮 獨活 五加皮 大黃各七分 防風 乾薑炒 丹參 厚朴 細辛 桔梗各一兩半 甘草 菊花各一兩 貫眾半兩 陳麥麴 大麥蘗各一升
右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若食不消,食後服。若止痛,食前服。
補肝散 治肝腎二經,氣血虧損,脅脹作痛;或脅脹頭眩,寒熱發熱;或身痛,經不調。
山菜萸肉 當歸 五味子炒杵 山藥 川芎 黃芪炒 木瓜各半兩 熟地 白朮炒,各一錢 獨活 酸棗仁炒,各四錢
右為末,每服五錢匕,水煎服。
檳榔湯 治寒氣,兩脅痛脹。
檳榔二十四個 附子七枚 母薑七兩 茯苓 橘皮 桂心各三兩 桔梗 白朮各四兩
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三升,去滓溫服,每服一升。若氣喘者,加芎藭三兩、半夏四兩、甘草二兩。
脅痛方 治脅下風氣作塊,寒疝,發則連小腹痛攢心,其積屬肝,在右脅下,故病發則右脅手足頭面昏痛,不思飲食。
乾葛一兩 麻黃去節,五錢 附子一? 川芎 防風 當歸 枳實炒 白芍藥 桂枝 羌活 甘草各四錢
右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服,日三。有汗避風。
薏苡仁丸 治脅痛如前,兼去手足枯悴。
薏苡仁一兩 石斛用細者,二錢 製附子半兩 牛膝 生地黃各三錢 細辛 人參 柏子仁 枳殼 川芎 當歸各半兩甘草 桃仁各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吞下,食前,日三服。或以丸子食前煮散,食後相兼服為佳。
沉香導氣散 治一切氣不升降,脅肋痞塞。
沉香二錢半 人參五錢 檳榔二錢半 白朮 烏藥 麥蘖炒 神麴炒 紫蘇葉 大腹皮炒 厚朴製,各一兩 訶子皮炮,半兩 香附炮,兩半 薑黃 紅花 橘紅 廣荗炮 甘草生,各四兩 京三稜 益智各二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沸湯點服。
氣針丸 【 《奇效良方》,下同】 治久積風壅,心胷築痛,兩脅心胷似有針刺,六脈沉伏,按之手不可近,此藥屢試神驗,常服疏滯氣,止刺痛。
木香 檳榔 青皮炒 陳皮 生大黃各四兩 牽牛取頭末,半斤,半生半炒
右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送下,食前服,量虛實加減。
又方 治脅痛如打。
芫花 菊花(艹蹢)(艹躅)花各等分
右,用布囊蒸熱,以熨痛上,冷復易之。
木通散 治男子婦人脅肋苦痛。
木通去節 青皮去白 蘿蔔子炒 茴香炒 川楝子取肉,用巴豆半兩同炒黃,去巴豆,各一兩 滑石另研 莪朮 木香各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不拘時,用葱白湯調服,甚者不過三服。
芍藥散 治婦人脅痛。
香附子二兩,酢一升、鹽半兩同煮干 白芍藥 延胡索炒 肉桂各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白湯調下。
白朮丸 治息積病,脅下滿逆,妨悶,喘息不便,呼吸引痛,不可針灸,宜導引服藥。
白朮 枳實 官桂各一兩五錢 人參二兩 陳皮 桔梗酢炒 甘草炙,各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時,溫酒送下,日三服。
芎歸芍藥湯 治肝積氣滯左脅下,遇發作手足頭面昏痛。
川芎 當歸 白芍藥 桂枝 防風 枳實 羌活 甘草各一錢六分 乾葛四分 麻黃 側子二分
右(口父)咀,分作二貼,每貼用水二鍾,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服。有汗避風。
乳香神應散 治從高墜下,脅痛不可忍,及腹中疼痛。
乳香 沒藥 雄黑豆 桑白皮 獨科栗子各一兩 破故紙二兩,炒香
右為細末,每服半兩,酢一盞,於砂石器內,煎至六分,入麝香少許,去滓溫服。
琥珀膏 治脅下有塊。
大黃 (石卜)硝各一兩
右為末,大棗搗膏和貼。
小龍薈丸 【 《丹溪心法》,下同】 治肝火盛脅痛。
當歸身 草龍膽 梔子仁 川黃連 川芎 大黃各五錢 蘆薈三錢 木香一錢
右為末,入麝香少許,粥丸菉豆大,薑湯下五七十丸,仍以琥珀膏貼痛處。
沉香降氣散 治氣滯脅肋刺痛,胷膈痞塞
薑黃 陳皮 甘草各一錢 三稜 蓬朮并煨 益智 厚朴各七分 白朮 紫蘇葉 香附子 神麴炒 麥芽 烏藥各五分 人參 訶子皮 大腹皮各二分半
右剉,作一貼,煎服。
枳殼散 【 《得效方》】 治脅痛如有物刺之,乃氣實也。
枳殼一兩二錢半 甘草炙,三錢七分半
右為末,每服二錢,以濃煎葱白湯調下。
調中順氣丸 【 《丹溪心法》】 治氣滯飲積,脅下虛滿刺痛。
半夏薑製 大腹子各一兩 木香 白豆蔻 陳皮 青皮 三稜各五錢 縮砂 檳榔 沉香各二錢半
右為末,粥丸梧子大,陳皮湯下五七十丸。
枳實薤白桂枝湯 【 仲景,下同】 治胷痺,脅下逆搶心。
枳實四枚 厚朴四兩 薤白半斤 桂枝一兩 (艹舌)蔞實一枚,搗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朴,取二升,去滓,內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當歸生薑羊肉湯 治寒疝脅痛。
當歸三兩 生薑五兩 羊肉一斤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薑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朮一兩。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二升二合服之。
附子粳米湯 治寒脅逆滿。
附子炮,一枚 半夏 粳米各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苓桂朮甘湯 治痰飲,胷脅支滿,目眩。
茯苓四兩 桂枝 白朮各三兩 甘草二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自瘥。
十棗湯 治太陽病,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此屬水氣。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大棗十枚,劈
右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小柴胡湯 治陽明、少陽病胷脅滿者。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洗 黃芩 人參 甘草 生薑切,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柴胡桂枝乾薑湯 治少陽汗下後,胷脅滿,小便不利,渴而不嘔,頭汗出,寒熱心煩者。
柴胡半斤 桂枝 乾薑 黃芩 牡蠣各三兩 (艹舌)蔞根四兩 甘草炙,二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再服汗出,便愈。
小青龍湯 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脅痛滿者。
麻黃去節 芍藥 桂枝 乾薑炮 甘草炙 細辛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湯洗,各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鷄子大,熬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艹舌)蔞根三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竹瀝瀉熱湯 【 《千金方》,下同】 治肝實熱,兩脅痛。
竹瀝十升 麻黃 大青 梔子 升麻 元參 白茯苓 知母各三分 生葛 石膏各八分 生薑 芍藥各四分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竹瀝,煮兩三沸,分三服。須利,下芒硝三分,去芍藥,加生地黃五分,《刪繁》方無石膏、生薑、芍藥、生葛,用人參三分。
補肝湯 治肝虛寒,兩脅滿。
山茱萸 甘草 桂心各三兩 桃仁 柏子仁 細辛 茯苓 防風各二兩 大棗二十四枚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分三服,《千金翼》無山茱萸、桃仁,有烏頭、蕤仁。
橘皮通氣湯 治筋實極則欬,欬則兩脅下縮痛,痛甚則不可轉側。
橘皮四兩 白朮 石膏各五兩 細辛 當歸 桂心 茯苓各三兩 香豉一升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恒山丸 治脅下邪氣積聚,往來寒熱如溫瘧。
蜚蝱六銖 蜀漆 恆山 白薇 桂心 鼈甲 鮀甲 白朮 附子 (上庶下虫)蟲 貝齒各一兩半
右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米泔清服五丸,日三。
又方 治冷氣脅下往來,衝胷膈痛,引脅背悶者。
當歸 桂心 人參 甘草 吳茱萸 白芍藥 大黃各二兩 茯苓 枳實各一兩 乾薑三兩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日三。治尸疰亦佳。《外臺》、仲景無茯苓、枳實。
黃芪人參湯 【 《東垣十書》,下同】 治脾胃虛,脅下痛或縮急。
黃芪一錢,如自汗過多,更加一錢 升麻六分 人參 橘皮留白 麥冬 蒼朮無汗,更加五分 白朮各五分 黃蘗酒洗 炒麴各三分炙草 當歸身酒洗,各二分 五味子九粒
右件同(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遠或空心服之。忌酒、濕麵、大料物之類,及過食冷物。
補中益氣湯 治飲食勞倦,傷脾胃,致脅下痛或縮急者。
黃芪病甚、勞役熱甚者,一錢 甘草炙,各五分 人參三分,有嗽去之 當歸身二分,酒焙乾,或日乾 橘皮留白 柴胡 升麻各二三分白朮三分
右件藥(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量氣弱氣盛,臨病斟酌水盞大小,去滓,食遠稍熱服。如傷之重者,不過二服而愈。若病日久者,以權立加減法治之。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七十四
脅門
方
古萸連丸 【 《入門》,下同】 一名左金丸,治肝火氣從左脅起。
黃連六兩 吳萸一兩
右二味為末,水丸或蒸餅丸菉豆大,白湯下。
鹽煎散 治男婦形寒飲冷,右脅心腹(疒丂)痛。
當歸身 川芎 白芍藥 三稜 莪朮 青皮???枳殼 白茯苓 厚朴 神麴 麥芽 小茴香 木香各等分
右每服四錢,葱白一根,食鹽少許,水煎服。冷痛加官桂。
瀉青丸 治肝經鬱熱,兩脅因怒作痛。
龍膽草三錢 當歸身 川芎 山梔仁 大黃 羌活 防風各五分
右為末,蜜丸芡實大,每一二丸,竹葉薄荷煎湯化下。
抑青丸 【 《丹溪心法》】 治肝火脅痛。
黃連半斤
右為末,蒸餅糊為丸。
控涎丹 治一身及兩脅走痛,痰挾死血者。
甘遂麵裹煨 大戟製 真白芥菜子炒,各等分
右為末,加桃仁泥,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丸,漸加至十丸,臨臥薑湯下。
柴胡清肝湯 治肝火壅盛,并脅生癰疽。
川芎 當歸 防風 生地黃 柴胡 黃芩 山梔仁 天花粉 牛蒡子 連翹 白芍藥 甘草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勻氣丸 【 《醫學綱目》,下同】 專治脅痛。
山梔 熟地 茯苓 細辛 桂心 川芎各等分
右研為末,加羊脂煎服。
神保丸 治心膈痛,腹痛,血痛,腎氣脅下痛,大便不通,氣噎,宿食不消。
木香 胡椒各二錢半 巴豆十枚,去皮心膜,研 乾蠍七枚
右四味,共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麻子大,亦用朱砂為衣,每服五丸。心膈痛,柿蒂燈心湯下;腹痛,柿蒂煨薑湯下;血痛,炒薑酢湯下;腎氣脅下痛,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湯調檳榔末一錢下;氣噎,木香湯下;宿食不消,茶酒任下。
三柴胡飲 【 《景岳全書》,下同】 三為木數,從肝經血分也。治外感寒熱脅痛者。
柴胡二三錢 當歸二錢,溏泄者易熟地 芍藥一錢半 炙甘草 陳皮各一錢 生薑三五片
右,水一鍾半,煎七八分,溫服。如微寒欬嘔者,加半夏一二錢。
大溫中飲 治元氣本虛,陰邪未解,而脅痛畏寒者。
熟地三五七錢 白朮冬用 當歸各三五錢,泄瀉者,代以山藥 炙甘草一錢 人參二三錢,甚者加至一兩 肉桂 乾薑炒熟,各一二錢,或用煨生薑三五七片代之,亦可 柴胡二三四錢 麻黃一二三錢
右水二鍾,煎七分,去浮抹,溫服,或略蓋取微汗。如氣虛,加黃芪二三錢。如寒甚陽虛者,加製附子一二錢。頭痛,加川芎或白芷、細辛。陽虛氣陷,加升麻。如肚腹泄瀉,宜少減柴胡,加防風、細辛亦可。
排氣飲 治內傷肝膽,氣逆不順而脅痛者。
陳皮 藿香 枳殼各一錢五分 厚朴一錢 木香七分或一錢 香附 烏藥 澤瀉各二錢
右水一鍾半,煎七分,熱服。如氣逆之甚者,加白芥子、沉香、青皮、檳榔之屬。如嘔而兼痛者,加半夏、丁香之屬。
解肝煎 治暴怒傷肝,胷脅脹痛者。
陳皮 半夏 厚朴 茯苓各一錢半 蘇葉 芍藥各一錢 砂仁七分
右水一鍾半,加生薑三五片,白芥子一錢,煎服。
化肝煎 治怒氣傷肝,因而氣逆動火,致為煩熱,脅痛,脹滿,動血等證。
青皮 陳皮 白芍藥各二錢 丹皮 梔子炒 澤瀉各錢半,下部見血易甘草 土貝母二三錢
右水一鍾半,煎七八分,食遠溫服。如大便下血者加地榆,小便下血者加木通,各一錢五分。如兼寒熱,加柴胡一錢。如火盛,加黃芩一二錢。如脅腹脹痛,加白芥子一錢。脹滯多者,勿用芍藥。
左歸飲 此壯水之主劑也。治房勞過度,腎陰虛損,胷脅隱隱作痛者。
熟地二三錢或至一二兩 山藥 枸杞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茯苓一錢半 山萸一二錢,畏酸少用
右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如腎熱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二錢。陰虛不寧者,加女貞子二錢。上實下虛者,加牛膝二錢以導之。
小營煎 治證同上。
當歸 白芍藥酒炒 山藥炒 枸杞子各二錢 熟地二三錢 炙甘草一錢
右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如氣滯有痛者,加香附一二錢引而行之。
大補元煎 治證同上。
人參少則用一二錢,多則用一二兩 山藥炒 杜仲各二錢 熟地少則用二三錢,多則二三兩 枸杞 當歸各二三錢,泄瀉者去之 炙甘草一二錢 山茱萸一錢,畏酸吞酸者去之
右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元陽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薑之類,隨宜用之。如氣分偏虛者,加黃芪、白朮;如胃口多滯者,不必用。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紙之屬。
逍遙飲 治憂思傷脾而脅痛者。
當歸二三錢 芍藥 茯神各錢半 陳皮八分 熟地三五錢 棗仁炒二錢 遠志製三五分 炙甘草一錢
右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婦人經水過期兼痛滯者,加酒炒香附一二錢。
三陰煎 治證同上。
當歸二三錢 熟地黃三五錢 炙甘草一錢 芍藥酒炒 棗仁炒,各二錢 人參隨宜
右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如嘔惡者,加生薑三五片。汗多煩躁者,加五味子十四粒。汗多氣虛者,加黃芪一二錢。如有脹悶,加陳皮一錢。
七福飲 治證同上。
人參 熟地各隨宜 當歸二三錢 白朮炒,一錢半 炙甘草一錢 棗仁炒,二錢 遠志製,三五分
右,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或加生薑三五片。
大營煎 治勞倦傷肝脾氣血而脅痛者。
右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如氣虛者,加人參、白朮;中氣虛寒嘔惡者,加炒焦乾薑一二錢。
大和中飲 治食積脅痛。
陳皮一二錢 枳實一錢 砂仁五分 山楂肉 麥芽各二錢 厚朴 澤瀉各一錢半
右水一鍾半,煎七八分,食遠溫服。脹甚者,加白芥子;胃寒無火或惡心者,加炮乾薑一二錢;疼痛者,加木香、烏藥之類;多痰者,加半夏。
決津煎 治婦人血滯脅腹連痛者。
當歸二三錢 芍藥 茯神各錢半 陳皮八分 熟地三五錢 棗仁炒,二錢 遠志製,三五分 炙甘草一錢
右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如經水過期,兼痛滯者,加酒炒香附一二錢。
連翹敗毒散 治內丹并一切腫毒。
當歸 連翹 黃芩 生甘草 麥門冬 木通 柴胡 前胡 黃連 生地
右薑二片,棗一枚,水二鍾,煎服。
敗毒流氣飲 【 《瘡瘍全書》,下同】 治上下肋癰。
紫蘇葉 桔梗 枳殼 防風 柴胡 生甘草 川芎 白芷 白芍藥 當歸 羌活 白茯苓 烏藥 陳皮
右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內托流氣飲 治前證。
人參 黃芪 厚朴 生甘草 紫蘇葉 桔梗 枳殼 白芍藥 當歸身 防風 烏藥 白芷 川芎
右薑三片,棗一枚,食前服。
紫金丹 一名神仙解毒萬病丸,又名追毒丸,又名玉樞丹。治一切癰疽腫毒。
文蛤淡紅黃色者,搥碎洗淨,三兩 麝香三錢 山慈姑去毛皮,洗淨,二兩 紅芽大戟洗淨兩半 續隨子去殼研細,以紙包壓去油,再研,一兩
右各另為細末和勻,以糯米粥和合,於木臼中杵千餘下,每料分作四十錠,於端午、重陽、七夕合。如欲急用,辰日亦得。勿令婦人、孝婦、不具足人及鷄犬之類見之。合宜珍重,否則無效。
活命飲 治一切瘡瘍,未成膿者內消,已成膿者即潰。又止痛消毒之聖藥也。
滴乳香研 防風 白芷 貝母 赤芍 花粉 當歸尾 明沒藥研 皂角刺炒 穿山甲酥炙 甘草節各一錢 陳皮 金銀花各三錢
右為粗末,大者四兩,小者二兩,作一劑,無灰酒十茶鍾,瘡小五茶鍾,入有嘴瓶內,以厚紙封口,勿令泄氣,煎至三大鍾,去滓,作三次服,接連不斷,隨瘡上下服。能飲酒者,服藥後再飲三五盃。此藥并無酒氣,不動臟腑,不傷氣血。忌酸薄酒鐵器。服後側睡,覺痛定,回生,神功浩大,不可臆度。
八珍湯 治脅癰已潰諸證,調和榮衛,順理陰陽,滋養氣血,進美飲食,和表裏,退虛熱,為氣血俱虛之大劑也。
川芎 白芍藥 當歸 熟地黃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右水二鍾,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梔子清肝湯 治少陽經虛,肝火風熱上攻,遂成脅癰,或寒熱甚,胷滿,口苦舌乾。
牛蒡子 柴胡 白芍藥 石膏 當歸 川芎 山梔 丹皮各一錢 黃芩 黃連 甘草各五分
右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一粒金丹 治一切惡瘡癰腫,無名腫毒。
沉香 木香 乳香各五分 巴豆霜一錢五分
右為細末,照秤分數和勻,用黑肥棗個半,去皮搗爛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量人虛實,先呷水一口,行一次。胃氣壯實者,只可呷水三四口,不可太多。用水一口,送藥下行盡數,次以米飲補之。
防風通聖散 治腰脅丹毒瘡瘍,解暑月熱毒,或遍身頭面惡瘡。
芍藥焙 芒硝 滑石煅 川芎 大黃酒炒 桔梗 石膏煅 荊芥 麻黃各四分半 山梔 白朮 連翹 當歸 薄荷葉 生甘草 防風 黃芩焙,各八分
右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服。按此方非表裏具實,大小便秘者,恐不可用,宜審之。
勝金丹 治癰疽腫痛。
麝香 白砒製,各五分 蟾酥一錢 通明雄黃 辰砂飛 乳香研 沒藥研 血竭研,各一錢半 全蠍泡炙 天龍去頭足,炙 穿山甲炙,各三錢 殭蠶炙,去絲,五錢
右為細末和勻,每服三分,赤砂糖調,葱頭酒送下,取汗為度。
托裏消毒散 治脅癰已成,不得內消者,宜服此藥以托之。未成者可消,已成者即潰,腐肉易去,新肉易生。此時不可用內消泄氣寒涼等藥,致傷脾胃為要。
人參 川芎 白芍藥 黃芪 當歸 白茯苓 白朮 金銀花各一錢 白芷 甘草 皂角刺 桔梗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脾弱者,去白芷,倍人參。
單方
脅下痃癖,煮黃丸:用雄黃一兩,巴豆五錢,同研,入白麵二兩,滴水丸梧子大,每服二十四丸,漿水煮三十沸,入冷漿水沉冷,吞下,以利為度,如神。 【 《保命集》】
病後脅脹:天行病後,兩脅脹滿,熬鹽熨之。 【 《外臺秘要》】
脅破腸出:急以油抹入,煎人參、枸杞汁淋之;內吃羊腎粥,十日愈。 【 《得效方》】
酒癖脅脹,時復嘔吐,腹有水聲:川芎藭、三稜炮,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葱白湯下。 【 《聖濟總錄》】
心煩脅痛,連胷欲死者:香薷搗汁一二升服。 【 《肘後方》】
腹脅積塊:風化石灰末半斤,瓦器焙極熱,稍冷,入大黃末一兩,炒熱,入桂心末半兩,略炒,下米酢攪成膏,攤布貼之。
又方:大黃二兩,(石卜)硝一兩,為末,以大蒜同搗膏和貼之。或加阿魏一兩,尤妙。 【 《丹溪心法》】
胷脅痛:用薏苡根剉煮濃汁,服三升,乃定。 【 《肘後方》,下同】
腰脅卒痛:大豆炒二升,酒三升,煮二升,頓服。
心胷脅下有邪氣結實硬痛脹滿者:用生薑一斤,搗滓留汁,慢炒待潤,以絹包於患處,款款熨之;冷再以汁炒,再熨,良久豁然寬快也。 【 《傷寒槌法》】
脅下刺痛:小茴香一兩,炒枳殼五錢,麩炒為末,每服二錢,鹽酒調下,神效。 【 《袖珍方》】
胷脅氣逆脹滿:茯苓一兩,人參半兩,每服三錢,水煎服,日三。 【 《聖濟總錄》】
鬼擊之病,脅腹絞痛,或即吐血、衄血、下血,一名鬼排。白犬頭取熱血一升飲之。 【 《百方》】
脅風痛:用枳實煎服,末服,并佳。 【 《本草》,下同】
兩脅痛:用枳殼煎服,末服,并佳。
痰飲結聚,兩脅脹痛:旋覆花水煎服之。
風脅痛:防風水煎服之。
瘀血在脅下堅痛:蠐螬焙,為末,和酒服。
腎氣衝脅,如刀刺痛,喘息不得:生茴香搗汁一合,投熱酒一合,和服。 【 孟詵】
脅骨疼痛,因驚傷肝者:枳殼二兩麩炒,桂枝生半兩,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下。 【 《本事方》】
胷脅痛滿:羚羊角燒末,水服方寸匕。 【 《子母秘錄》】
針灸
《素問》曰:肝熱病者,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
熱病先胷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病甚者為五十九刺。
熱病先眩冒而熱,胷脅滿,刺足少陰、少陽。
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欬。
(月少)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譩譆。
風寒入舍於肺,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痺,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欬而汗,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欬者,溫衣飲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復刺如法。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靈樞》曰:胃病者,腹(月真)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
足少陽之筋,其病上乘(月少),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并蹻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針刧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孟春痺也。
足太陰之筋,其病下引臍兩脅痛,引膺中中 原作「口」,據《靈樞》經筋篇改。脊內痛。治在燔針刧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孟秋痺也。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胷裏,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刧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仲冬痺也。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并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胷中,結於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胷痛息賁。治在燔針刧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孟冬痺也。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熱病胷脅滿,取之涌泉。
黃帝曰:衛氣之留於腹中,稸積不行,菀蘊不得常所,使人肢脅胃中滿,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氣積於胷中者,上取之;積於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傍取之。黃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對曰:積於上,瀉人迎人迎 原作「大迎」,據《靈樞》衛氣失常篇改。、天突、喉中;積於下者,瀉三里與氣街;上下皆滿者,上下取之與季脅之下一寸,重者鷄足取之。診視其脈大而弦急,及絕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黃帝曰:善。
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凡此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身體有臃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漬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甲乙經》曰: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脅下動脈、膽俞主之。
胷脅榰滿,痛引胷中,華蓋主之。
胷脅榰滿,痺痛骨疼,飲食不下,嘔逆氣上煩心,紫宮主之。
胷中滿不得息,脅痛骨疼,喘逆上氣,嘔吐煩心,玉堂主之。
胷脅榰滿,膈塞,飲食不下,嘔吐,食復出,中庭主之。
胷脅榰滿,不得息,欬逆,乳癰,灑淅惡寒,神封主之。
胷脅榰滿,膈逆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步廊主之。
胷脅榰滿,喘滿上氣,呼吸肩息,不知食味,氣戶主之。
胷脅榰滿,卻引背痛,臥不得轉側,胷鄉主之。
大氣不得息,息即胷脅中痛,實則其身盡寒,虛則百節盡縱,大包主之。
胷脅榰滿瘈瘲,引臍腹痛,短氣煩滿,巨闕主之。
傷食脅下滿,不能展轉反側,目青而嘔,期門主之。
胷脅榰滿,勞宮主之。
胷脅脹,腸鳴切痛,太白主之。
暴脹胷脅榰滿,足寒,大便難,面脣白,時嘔血,太衝主之。
胷脅榰滿,惡聞人聲與木音,巨虛、上廉主之。
胷脅榰滿,寒如風吹狀,俠谿主之。
胷脅榰滿,頭痛項內寒,外丘主之。
脅下榰滿,嘔吐逆,陽陵泉主之。
《金匱要略》曰: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胷脅滿,如結胷狀,讝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千金方》曰:通谷、章門、曲泉、膈腧、期門、食竇、陷谷、石門,主胷脅支滿。本神、顱息,主胷脅相引,不得傾側。肝腧、脾腧、志室,主兩脅急痛。腎腧,主兩脅引痛。期門、缺盆,主胷中熱,息賁,脅下氣上。支溝,主脅腋急痛。腕骨、陽谷,主脅痛不得息。竅陰,主脅痛欬逆。臨泣,主季脅支痛,胷痺不得息。陽輔,主胷脅痛。環跳、至陰,主胷脅痛無常處,腰脅相引急痛。太白,主胷脅脹切痛。膽腧、章門,主脅痛不得臥,滿、嘔無所出。大包,主胷脅中痛。華蓋、紫宮、中庭、神藏、靈墟、胃腧、俠谿、步廊、商陽、上廉、三里、氣戶、周榮、上脘、勞宮、涌泉、陽陵泉,主胷脅拄滿。膺窻,主胷脅癰腫。中脘、承滿,主脅下堅痛。關元、期門、少商,主脅下脹。尺澤、少澤,主短氣脅痛心煩。
《醫學綱目》曰:傷寒脅痛,取支溝、陽陵泉。
脅痛取懸鍾、竅陰,此二穴左取右,右取左。竅陰出血妙。外關,三里,此一穴正取。
閃脞脅痛,取支溝、章門、中封、陽陵泉。
怒氣脅痛,行間。
傷寒後脅痛,期門。
治脅并胷痛不可忍,取期門四分,章門六分,灸七壯至七七壯;行間、丘墟、涌泉。
胷脅痛,取期門,沿皮三寸;支溝、膽俞,沿皮半寸。
胷脅脹滿痛,取公孫、三里、太衝、三陰交。
腰脅痛,取環跳、至陰、太白、陽輔。
脅肋痛,取支溝透間使,瀉之;外關透內關。如取支溝,不必再取外關。
脅痛,取陽陵泉。
《古今醫統》曰:脅痛,刺關元,仍服小柴胡湯。
《景岳全書》曰:治卒脅痛不可忍,用蠟繩橫度兩乳,中半屈繩,從乳斜趨痛脅下,繩盡處,灸三十壯;更灸章門七壯,丘墟三壯,可針入五分。
導引
《養性書》曰:以手交項上,相握自極,治脅下痛。坐地交兩手,著不周,遍握當挽,久行實身如金剛,令息調長,如風雲如雷。
《保生秘要》曰:脅痛先念痛處,想火燒之。
氣虛血弱,濇干肝則肝氣不順,搠脅而痛,春月木旺,宜常噓吸為補瀉之法,和其肝氣。勿食諸肝,以免死氣入肝,傷其魂也。宜燒蒼朮香,清晨飲屠蘇酒,馬齒莧,以袪一年不正之氣。大抵陽氣初升,景物融和,當眺覽園林,尋春郊外,以暢春生之氣。
醫案
《儒門事親》曰:洛陽孫伯英因誣獄,妻子被繫,逃於故人家,是夜,便覺脅痛,託故人求藥。故人曰:有名醫張戴人適在焉。當與公同往。時戴人宿酒未醒,強呼之。故人曰:吾有一親人病欲求診。戴人隔窻望見伯英曰:此公伏大驚恐。故人曰:何以知之?戴人曰:面青脫色,膽受怖也。後會赦乃出,方告戴人。
上渠卜家一男子,年二十八歲,病身弱,四肢無力,面色蒼黃,左脅下身側如癖狀,每發則痛無時,食不減,大便如常,小便微黃,已二三載矣。諸醫技窮,求戴人治之。視其部分,乃足厥陰肝經,兼足少陽膽經。張曰:甲膽乙肝,故青;其黃者脾也。診膽脈小,此因驚也,驚則膽受邪,腹中當有驚涎綠水。病人曰:昔曾屯軍被火,自是而疾。戴人夜以舟車百五十丸,濬川散四五錢,加生薑自然汁,平旦果下綠水四五行。或問:大加生薑何也?答曰:辛能伐木也。下後覺微痛,令再下之,比前藥減三之一,又下綠水三四行,痛止思食,反有力。戴人謂卜曰:汝妻亦當病。卜曰:太醫未見吾妻,何以知之?曰:爾感此驚幾年矣?卜省曰:當被火時,我正在草堂中熟寐,人驚喚我,睡中驚不能言,火已塞門,我父拽我出火中,今五年矣。張曰:汝膽被火驚,甲乙乘脾土,是少陽相火乘脾,脾中有熱,故能食而殺穀,熱雖能化穀,其精氣不完,汝必無子。蓋敗精反損婦人,汝妻必手足熱,四肢無力,經血不時。卜曰:吾妻實如此,亦已五年矣。他日門人因觀《內經》言,先瀉所不勝,次瀉所勝之論,其法何如以問張。張曰:且如膽本乘胃土,此土不勝木也。不勝之氣,尋救於子,己土能生庚金,庚為大腸,味辛者為金,故大加生薑,使伐木,然先不開脾,土無由行也。遂用舟車丸先通其閉塞之路,是先瀉其所不勝;後用薑汁調濬川散大下之,是次瀉其所勝也。大抵陽干剋陽干,腑剋腑,臟剋臟。
戴人出游,道經陽夏,問一舊友,其人病已危矣。戴人往視之。其人曰:我別無病,三年前當隆暑時出村野,有以煮酒饋予者,適村落無湯器,冷飲數升,便覺左脅下悶,漸痛結硬,至今不散,針灸磨藥,殊不得效。戴人診其兩手脈,俱沉實而有力。先以獨聖散吐之,一涌二三升,色如煮酒,香氣不變。後服和脾散濕藥,五七日,百脈衝和。始知針灸無功,徒增苦楚矣。
一緇侶好茶成癖,積在左脅。戴人曰:此與肥氣頗同,然痎瘧不作,便非肥氣,雖病十年,不勞一日,况兩手脈沉細,有積故然,吾治無針灸之苦,但小惱一晌,可享壽盡期。先以茶調散吐出宿茶水數升,再以水如意湔之,又湧數升,皆作茶色。次以三花神佑丸九十餘粒,是夜瀉二十餘行,膿水相兼,燥糞瘀血,雜然而下。明日,以除濕之劑,服十餘日,諸苦悉蠲,神清色瑩。
《東垣十書》曰:李兄年四十餘而面稍白,神甚勞,忽脅下生一紅腫如桃。一人教用補劑,眾笑且誹。於是以流氣飲、十宣散雜而進之。旬餘,召予視之。予曰:非惟不與補藥,抑且多得解利,血氣俱憊矣。已而果然。
《丹溪心法》曰:金氏子因騎馬趺撲,次年左脅脹痛,醫與小柴胡湯加草龍膽、青皮等藥,不效,來求治。診其脈左手寸尺皆弦數而濇,關脈芤而急,右三部數而虛。予曰:明是瘀血證。用抵當丸一劑,下黑血二升許;後以四物湯加減調理而安。
壽四郎右脅痛,小便赤少,脈少弦不數,此內有陳久積痰飲,因外感風寒所遏,不能宣散,所以作痛。與龍薈丸三十五粒,保和丸三十粒,細嚼薑片,以熱湯下。服後,脅痛已安,小便尚赤少,再與白朮三錢,陳皮、芍藥各二錢,木通錢半,條芩一錢,甘草五分,薑三片,煎熱飲之,瘥。
一婦人脾疼帶脅痛,口微乾,問已多年,時尚秋,用二陳湯加川芎、乾葛、青皮、木通,下龍薈丸二十粒而安。
章宅張郎氣痛自右脅,時作時止,脈沉而弦,小便時有赤色,吞酸,喜嘔出食,此濕痰在脾肺間,所以肝上乘之。小柴胡湯去黃芩,加川芎、白朮、木通、滑石、芍藥、生薑,煎湯,下保和丸三十五粒。
《薛氏醫案》曰:瀕湖一男子患傷寒,仰臥一月,且耳聾。予意其病必在少陽,故脅痛不能轉側及耳聾也。與小柴胡湯加山梔一劑,即能轉側。尾閭處內潰皆蛆,耳亦罕聞。蓋少陽屬風木,而風木能生蟲也,其在少陽宜矣。
一婦人欬嗽,脅痛發熱,日晡益甚,用加味逍遙散加熟地治之而愈。後因勞役多怒,前證仍作,又少陽寒熱往來,或欬嗽遺尿,陰挺痿痺,皆屬肝虛火旺,用前散及地黃丸而痊。
一男子脾胃不和,服香燥行氣之藥,飲食少思,兩脅脹悶;服行氣破血之藥,致飲食不入,右脅脹痛,喜手按之。予曰:乃肝木剋脾土,而脾土不能生肺金也。用滋化源之藥四劑,諸證頓退。予又曰:火令在邇,當再補脾土以養肺金。不信。後復作,吐膿而歿。
一男子房勞兼怒,風府脹悶,兩脅脹痛,予作色慾損腎,怒氣傷肝,用六味地黃丸料,加柴胡、當歸一劑而安。
儒者楊文魁素唾痰,諸藥不應,服牛黃清心丸,吐痰甚多,或頭運,或熱從脅起,左脈洪大有力,右脈浮大而無力。予曰:此足三陰虧損,虛火不能歸源,用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及加減八味丸,補其化源而愈。
一男子因勞發熱,脅下腫痛,脈雖大而按之無力,此氣血虛,腠理不密,邪氣襲於肉裏而然也。河間云:若人飲食疏,精神衰,氣血弱,肌肉消薄,榮衛之氣,短促而濇滯,故寒薄腠理閉鬱而癰腫也。當補之以接虛怯之氣,遂以補中益氣湯加羌活四劑,少可,去羌活,又十餘劑而愈。
一男子脅腫一塊,日久不潰,按之微痛,脈微而濇,此形證俱虛也。經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當補不當瀉。予以人參養榮湯治之。彼不信,乃服流氣飲。虛證悉至,方服前湯。月餘少愈,但腫尚硬。以艾葉炒熱熨患處,至十餘日膿成,以火針刺之,更灸以豆豉餅,又服十全大補湯百劑而愈。蓋流氣飲通行十二經,則諸經皆為所損,況膽經之血原少,又從而損之,幾何不至於禍邪?凡一經受病,則當主於其經。苟不察其由,泛投剋伐之劑,則諸經被戕,能無危乎?河間云:凡瘡止於一經或兼二經者,止當求責其經,不可干擾餘經也。
一男子因怒,左脅腫一塊,不作痛,脈濇而浮。余曰:此肝經邪火熾甚,而真氣不足為患,皆宜培養氣血為主。若使草率傅貼,俱致不救。
一男子年三十餘歲,素飢寒,患右肋腫,如覆瓢,轉側作水聲,脈數。經曰:陰虛陽氣凑襲,寒化為熱,熱甚則肉腐為膿,即此證也。及按其腫處即起,是膿已成矣。遂以濃煮黃芪六一湯,令先飲二鍾,然後針之,膿出數碗許,虛證疊現,遂以大補藥治之,三月餘而愈。大抵膿血大泄,氣血必虛,當峻補之,雖有他病,皆宜緩治。蓋元氣一復,諸病自退。若老弱之人,不問腫潰,尤當補也。
一男子因怒,脅下作痛,以小柴胡湯對四物,加青皮、桔梗、枳殼治之而愈。
一婦人因怒,脅下腫痛,胷膈不利,脈沉遲,以方脈流氣飲數劑,少愈;以小柴胡湯對二陳加青皮、桔梗、貝母數劑,頓退;更以小柴胡湯對四物二十餘劑而痊。
一婦人脅患癰,未成膿,惡寒脈緊,以十宣散加柴胡二劑,表證悉退;更以托裏散數劑,膿潰而愈。
一男子近脅患毒,腫而不潰,投大補之劑,潰而已愈,後患弱證而歿。
一上舍年踰四十,因怒脅內作痛不止,數日後,外結一塊,三寸許,漫腫,色不赤,按之微痛。予謂怒氣傷肝,致血傷氣鬱為患,以小柴胡湯對四物,倍用芎、歸、黃芪、貝母、肉桂治之。彼謂丹溪云:腫瘍內外皆壅,宜托裏表散為主。又云:凡瘡未破,毒攻臟腑,一毫熱藥斷不可用。況此證為氣血凝滯,乃服流氣飲,愈虛。始信而復求治。視之虛證并臻,診之胃氣更虛。彼欲服予煎藥,予謂急者先治,遂以四君子湯加酒炒芍藥、炮乾薑四劑;少得,更加當歸;又四劑,胃氣漸醒,乃去乾薑,又加黃芪、芎、歸、肉桂數劑,瘡色少赤,并微作痛;又二十餘劑而膿成,針之,卻與十全大補湯。喜其謹疾,又兩月餘而瘳。夫氣血凝滯,多因營衛之氣弱,不能運散,豈可復用流氣飲以益其虛?況各經血氣多寡不同,心包絡、膀胱、小腸、肝經,多血少氣,三焦、膽、腎、心、脾、肺,少血多氣。然前證正屬膽經少血之臟,人年四十以上,陰血日衰,且脈證俱屬不足,瘍腫內外皆壅,宜托裏散為主,乃補氣血藥而加之以行散之劑,非專攻之謂也。若腫焮煩躁,脈大,辛熱之劑,不但腫瘍不可用,雖潰瘍亦不可用也。凡患者須分經絡氣血,地部遠近,年歲老幼,稟氣虛實,乃七情所感,時令所宜而治之。常見以流氣、十宣二藥,概治結腫之證,以致取敗者多矣。
一婦人脅下作痛,色赤,寒熱,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川芎,以清肝火而愈。但經行之後,患處作痛,用八珍湯以補氣血而安。若肝膽二經,血燥氣逆所致,當以小柴胡湯加山梔、膽草、芎、歸主之。若久而脾胃虛弱,用補中益氣為主。若兼氣鬱傷脾而患,間以歸脾湯。若朝涼暮熱,飲食少思,須以逍遙散為主。
崐庠馬進伯母左胛連脅作痛,遣人索治。予意此鬱怒傷肝脾,用六君加桔梗、枳殼、柴胡、升麻。彼別用瘡藥益甚,始請治。其脈右關弦長按之軟弱,左關弦洪按之濇滯,乃脾土不及,肝木太過,因飲食之毒、七情之火而為病也。遂用前藥四劑,脈證悉退;再加芎、歸全愈。此等證,悞用敗毒行氣,破血導痰,必致不起。
《證治准繩》曰:一人患脅疽如胡桃,微痛微腫,月餘漸大如盃。醫作痰治,或作肝積,或云痞塊,竟莫能效。數月遂大如盎,堅硬如石,不甚疼痛,微紅漫腫,復得暴怒,胷腹脹滿,小水不利,脈遲而微。投以化氣丸、六一散,小便利,胷次寬;繼投烏金散、奪命丹,間服八陣散,月餘漸消。
一人性急味厚,常服燥熱之藥,左脅一點痛,輕診弦、重按芤,知其痛處有膿,與四物湯加桔梗、香附、生薑煎十餘貼,痛處微痛如指大,針之,少時屈身膿出,與四物調理而安。
一夫人左脅內作痛,牽引胷前,此肝氣不和,尚未成瘡,用小柴胡加青皮、枳殼四劑,少可,加芎、歸治之而愈。
一人連年病瘧,後生子三月,病熱,右脅下陽明、少陽之分生一癤,甫平,左脅下相對又一癤,膿血淋漓,幾死。醫以四物湯,敗毒散數倍人參,以香附為佐,犀角為使,大料飲乳母,兩月而愈。踰三月,忽腹脹,生赤??軫如霞片,取翦刀草汁,調原蠶沙傅,隨消。又半月,移脹入囊為腫,黃瑩裂開,兩丸顯露,水出,以紫蘇葉盛麥?孚炭末托之,旬餘而合,此胎毒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