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六
小兒吐瀉門
方
白朮圓 【 《中藏經》】 治小兒白瀉。
白朮 當歸 芍藥 木香減半
右等分為末,煉蜜圓如菉豆大,每服十圓十五圓,不拘時候,米飲下。
藿香湯 【 《千金方》】 治毒氣吐下,腹脹逆,害乳哺。
藿香一兩 生薑二兩 青竹茹 甘草各半兩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八合,每服一合,日三。有熱加升麻半兩。
五味異功散 【 《小兒直訣》,下同】 治脾胃虛弱。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炒 陳皮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三錢,蓋棗水煎。一方加木香。薛己曰:按前方補脾胃之聖藥也。况人之一身,以脾胃為主,若小兒乳食失節,寒涼失宜,或乳母六淫七情失調,兒飲其乳,諸病頓起,當專以此藥治之,其應如嚮。王肯堂曰:愚按前方治脾胃虛弱,吐瀉不食,或驚搐痰盛,或睡而露睛,手足指冷,或脾胃虛弱,欬嗽吐痰,或虛熱上攻,口舌生瘡,弄舌流涎。若母有證,致兒患此者,母并服之。
益黃散 治脾土虛寒,嘔吐瀉泄。
青皮下食,入太陰倉 丁香各二錢,去脾胃中寒 訶子肉五錢,能開胃消食止痢 甘草炙,三錢 陳皮二錢半
右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薛己曰:按前證若因脾土虛弱而吐瀉者,用五味異功散。若因肝木侮脾土而吐瀉者,用六君子加柴胡;如不應或手足指冷,屬脾胃虛寒也,更加木香、炮薑。若因乳母脾土虛而肝木侮,亦治以前藥。若乳母鬱怒,致兒患前證,母服加味歸脾湯。
人參安胃散 治因服峻劑,脾胃虧損,或成慢驚,泄瀉嘔吐,或腸胃有熱以致前證。
黃芪蜜炙,二錢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白芍七分 白茯四分 黃連二分 人參一錢
右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
七味白朮散 治吐瀉或病後津液不足,口乾作渴。
乾葛二錢,能鼓胃氣上行,生津液,陽明經藥也 人參 白朮炒 木香 白茯苓 甘草炙 藿香葉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幼科全書》加烏梅,為治渴之聖藥。發熱渴者去木香。吐痛加芍藥。薛己曰:按胃傷則嘔,脾傷則瀉,故用前藥調補買氣以化生津液。如無他證,只因胃氣虛而津液不足者,用四君子湯尤效。
四君子湯 治脾氣虛弱,飲食不化,腸鳴泄瀉,或嘔噦吐逆。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甘草炙,各五分
右,水煎服。
四物湯 治肝經血虛發熱,日晡益甚,或煩躁不寐。
當歸 熟地黃各二錢 白芍藥一錢 川芎五分
右作二劑,水煎服。
八珍湯 治氣血俱虛,或因失血過多,或因剋伐元氣,以致內熱發熱,肢體瘦瘁。
即四物、四君二湯合服。
十全大補湯 治氣血虛熱,或因病後惡寒發熱,或自汗盜汗,食少體倦,或發熱作渴,頭痛眩暈等證。即八珍湯加黃芪、肉桂。
六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體瘦面黃,或久患瘧痢,不思乳食,或嘔吐泄瀉,飲食不化,或時患飲食停滯,或母有前證,致兒為患。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二錢 陳皮 半夏 甘草炙,各一錢
右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
補中益氣湯 治中氣不足,困睡發熱,或元氣虛弱,感冒風寒,或乳母勞役發熱,致兒為患。
黃芪炙 人參 白朮炒 甘草炙 當歸 陳皮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二分
右,薑棗水煎。
香砂助胃膏 治胃寒吐瀉,乳食不化。
人參 白朮炒 白茯苓各五錢 甘草炙 丁香各一錢,去胃中寒 砂仁四十個,下氣消食 山藥一兩 白豆蔻十四個,寬胃煖脾進食 肉豆蔻四個,煨,溫中補脾下氣運化,非比香附、陳皮之快泄也
右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二三丸,米飲磨化。一方加木香三錢。
人參養胃湯 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寒熱如瘧,或嘔逆惡心,平胃散中用厚朴,佐以蒼朮正為泄上焦之濕,平胃土,不使太過而致其和耳,非溫補脾胃也。
人參 厚朴薑製 蒼朮製,發汗 半夏湯泡 炙草二錢 草菓仁虛弱不能者宜此 藿香 茯苓各五錢,調胃氣 橘紅二錢五分
右每服二三錢,薑三片,烏梅一個,水煎。
四神丸 治脾腎稟虛,泄瀉不食,或不食去後不實,或乳母患此,致兒為患。
肉豆蔻 北五味子各二兩 補骨脂四兩 吳茱萸一兩
右為末,用水二碗,生薑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取棗肉和末,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子母并服。
五苓散 治藿亂吐瀉,躁渴飲水,小便不利。有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澤瀉五錢 猪苓 官桂 赤茯 白朮各三錢
右為末,每服一二錢,白湯調下。《幼科全書》曰:此乃分理陰陽之要藥。薛己曰:按前證若津液偏滲於大腸,大便瀉而小便少者,宜用此藥分利。若陰陽已分而小便短少者,此脾肺氣虛而不能生水也,宜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虛火上炎而小便赤少者,此肺氣受傷而不能生水也,用地黃丸加麥冬、五味。
玉露散 治傷熱吐瀉黃色。
石膏煅,《幼科全書》用滑石 寒水石各五錢 甘草二錢五分
右為末,每服五分,白湯調下。海藏曰:韭腎熱相火大盛者,不宜服此。薛己曰:按前證若飲食如常,作渴飲冷,屬胃經實熱,宜用此藥。若食少體倦,或善噫瀉黃,此脾虛色陷也,宜用六君子加柴胡、升麻。若瀉而變青,更兼腹脹或善怒,此脾虛肝所乘也,宜用前湯更加木香。
木瓜丸 治生下吐。
木瓜 麝香 膩粉 木香 檳榔各等分
右為末,麵糊丸黍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湯化下。薛己曰:按前證多因姙娠胃經有熱,或鬱痰所致,當審其母而兼治之。
梓朴散 小兒吐瀉胃虛及有痰驚。
半夏湯泡七次,用生薑汁浸半日晒乾,一錢 梓州厚朴一兩
右以米泔三升,同浸一百刻,水盡為度。如未盡,少加火熬乾,去厚朴,只研半夏,每服半錢或一字,薄荷湯調下。
二氣散 小兒吐瀉,不拘冷熱,驚吐反胃一切吐利諸治不效者。又鄭氏名陰陽丸。
硫黃半兩 水銀二錢半
右同研,不見星,每服一字至半錢,生薑水調下,其吐立止。或同炒結砂為丸。
二陳湯 【 《幼科全書》,下同】 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生冷傷脾。
陳皮 半夏湯泡七次 白茯 甘草 薑三片,煎服 如嘔吐加白朮、乾薑煨,此二味嘔吐必用之藥也。如夾熱而吐者,加乾薑煨、黃連炒同煎。凡傷食加神麯、麥芽炒、砂仁、香附子、山楂,此五味消導必用之藥也。一方加烏梅一個。
肉荳蔻丸
砂仁二錢 廣木香三錢 赤石脂七錢半 肉荳蔻麵包煨 枯礬 白龍骨 訶子肉各五錢 共為細末,水糊丸如粟米大,陳米湯下。此藥性溫而濇,所以止滑。
調元湯
黃芪 人參 甘草
右,水煎服,此治虛熱之聖藥也。如熱不退,加炒乾薑即效。如身熱手足冷,加熟附子一片,其效如神。
感應丸
巴豆七粒,去油皮 ?木香二錢半 肉荳蔻一個 丁香 乾薑各一錢 杏仁七個,去皮尖研 百草霜二錢
右七味,先將杏仁,草霜另研為末,將銀器內酒煮黃酢一兩,放冷後用香油二錢煎油熟,同酢和藥作錠子,以薄荷麥芽湯下。
脾積丸
山楂青者多用 香附 烏藥 紫金皮 砂仁 甘草各等分
右為細末,楂子生用搗細晒乾,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飲吞。
一粒丹
枯礬一兩 人參
右為末,水丸梧子大,車前草燈心湯下。
補真丸
當歸 人參 橘紅 白朮各五分 白茯苓 麥門冬各三錢 黃芪蜜炙,七錢 粉草二錢,炙 木香 柴胡各二分
右,薑、棗為引,煎服。
胃苓丸 【 《片玉心書》,下同】 分陰陽,退潮熱,止吐泄,消浮腫黃疸,調脾胃,止便濁,小兒常用之藥也。
蒼朮米泔水浸刮去黑皮焙乾 陳皮 厚朴炒 白朮各五錢 炙草 草果各二錢 猪苓 澤瀉 白茯各三錢 官桂一錢
共為末,水糊丸如粟米大,炒米湯下。《幼科全書》作散,無草果仁。嘔吐,煨薑湯下。調胃,炒米湯下。白濁,鹽湯下。瀉泄,炒米車前湯下。潮熱,水竹葉炒米湯下。浮腫,長流水煎燈心五加皮湯下。疝氣,茴香湯下。黃疸,加茵陳五錢,燈心湯下。
一粒丹 治小兒水泄。
寒水石二兩 枯礬一兩 共為末,水糊丸菉豆大,每服一丸,米湯下。
消乳丸 【 《嬰童百問》,下同】 治溫中快膈,止嘔吐,消乳食,脈沉者,乃傷食不化故也。
甘草炙 陳皮各半兩 縮砂仁 神麯炒 香附炒 麥芽炒,各一兩
右為末,泡雪糕丸如黍米大;七歲以上菉豆大三十丸,食後薑湯下。
又方 洽百晬內嘔吐乳汁,或大便青色。
小婦人乳汁一盞,入丁香十粒,去白陳皮一錢於器內,同煎三十沸
右去丁、陳,稍熱與兒服。
消食丸 治小兒飲食乳哺,取冷過度,冷氣積於脾胃,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胃氣調和則乳哺消化,脾傷於冷則宿食不消。此藥寬中快氣,消乳食,正顏色。
縮砂 陳皮 三稜煨 蓬朮煨 神麯炒 麥芽炒,各半兩 香附炒一兩
右為末,麵糊為丸菉豆大,食後,紫蘇湯下二十丸。
和劑觀音散 治小兒外感風冷,內傷脾胃,嘔逆吐瀉,不進乳食,久則漸至羸瘦。大抵脾虛則瀉,胃虛則吐,脾胃俱虛則吐瀉不已。此藥大能補養脾胃,進美飲食。
石蓮肉 人參 神麯炒,各三錢 茯苓二錢 甘草炙 木香 綿黃芪炙 白扁豆炒,去皮 白朮各一錢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盞,棗一枚,藿香三叶,煎溫服。
香朴散 治嘔吐泄瀉。
藿香 陳皮 厚朴薑汁炒,各七錢 炙草二錢 半夏湯泡七次,一兩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五片,棗一枚煎服。如瀉甚,加木香、肉豆蔻。
竹茹湯 治胃受邪熱,心煩喜冷,嘔吐不止。
葛根七錢半 半夏半兩,泡 生甘草二錢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茹棗少許,生薑五片,煎七分,去滓取清汁,微冷,細細服,不拘時。一方加茯苓三錢,尤妙。
蘇合香丸 治傳尸骨蒸,諸項勞瘵,順氣化痰,卒暴心痛,鬼魅瘧疾,霍亂吐瀉,赤白下痢,小兒驚搐。
丁香 青木香 白檀 沉香 蓽撥 香附米 訶子肉 烏犀鎊肩 朱砂研水飛,各一兩 薰陸香 片腦各五錢 麝香研,七錢五分 蘇合香油五錢,入安息香膏內 安息香另成末用 無灰酒半升,熬膏
右為末,用安息香膏入蜜和丸如芡實大,空心,用沸湯化下。小兒一丸,老人四丸,酒下亦可。用臘紙裹一丸彈子大,用緋絹袋盛常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去腦名麝香蘇合香丸,治一切邪及胷膈噎塞,腸中虛鳴,宿食不消,餘證并同。
青州白丸子 治一切風痰小兒驚風。
生天南星 生白附各三兩 川烏頭去臍皮 生半夏七兩
右用井花水浸,次早另換新水,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晒乾為細末,以糯米粉煎粥清為丸如菉豆大。小兒驚風,薄荷湯下。和蘇合香丸服,名香青丸。
溫膽湯 治小兒心經虛怯,夜臥不寧。
枳實 陳皮 茯苓 生甘草 半夏泡,各等分 竹茹少許
右剉散,白水煎,加薑二片,棗一枚,空心服。
紫霜丸 治食積。亦是傷寒之藥。治乳哺失節,宿滯不化,胃腹痞滿,嘔吐惡心,便利不調,乳食減少。又治傷寒溫壯挾熱實,大便酸氣,食不消化;或已得汗,身熱不除;或變蒸發熱,多日不解;或因食而發癎,先寒後熱,并宜服之。
代赭石煅,用酢淬七次 赤石脂煅,各一兩 杏仁去皮尖,五十枚 巴豆三十粒,去皮膜油炒研
右先將杏仁、巴豆入乳鉢內細研如膏,卻入代赭石脂研和勻,以湯浸蒸餅,丸如粟米大,一歲兒五丸,米飲下一二;百日兒三丸。亦要看肥瘦,微瀉為度。大凡變蒸與傷寒調理一同,此藥并治之。此藥乃是瀉食積之劑,要辨虛實用丸數。
香薷飲 治陰陽不順,清濁相干,氣射中焦,名為霍亂。皆由飽食豚膾,復啖乳酪,海陸百品,無所不食,多飲寒漿,眠臥冷席,風冷之氣,傷於脾胃,諸食結而不消,陰陽二氣壅滯不得流行,陽氣欲降,陰氣欲升,陰陽交錯,變成吐利不已,臟腑昏亂,榮衛俱虛,冷傳於筋令轉筋,宜服此劑,大有神效。
厚朴薑汁炒 香薷 白扁豆各一兩,炒黃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酒半盞,同煎至七分,去滓,用新汲水頻頻浸換,令極冷頓服之,藥冷則速效也。煎時不得犯鐵器,慢火煎之。兼治非時吐利霍亂,腹中撮痛,大渴煩躁,四肢逆冷,汗出如雨,兩腳轉筋,疼痛不可忍者,須井中沉令極冷頓服之,乃有神效。治瀉痢,加黃連。治霍亂吐瀉,暑月感冒傷暑之證,加川芎、白芷。
理中丸 冶脾胃不和,中塞上冲胷膈,心腹逆滿(疒丂)痛,痰逆惡心嘔吐,心下虛煩,痞滿膈塞不通,飲食減少,短氣羸困,溫中逐水,止汗去濕,泄瀉注下,水穀不分,腹中雷鳴,傷寒時氣,裏寒外熱,霍亂吐利,手足厥冷,胷痹心痛,逆氣短氣,寒多不飲水而吐。
人參去蘆 白朮 乾薑炮,各三兩 甘草炒,減半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帶熱服,空心食前,或研細末白湯調下。腹痛者加人參一兩半。寒多加乾薑一兩半。渴者加白朮一兩半。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白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朮。悸者,加茯苓二兩。或四肢拘急,腹滿下利轉筋者,去朮加附子一個生用末之,蜜丸如鷄子黃大,名理中丸,又名調中丸。治厥除臟寒,蛔上入膈,吐長蟲;或胃中虛冷,因發汗,故吐蟲,先服理中丸。或加枳實、茯苓,蜜丸,治傷寒結胷欲絕,心膈高起,實滿作痛,手不得近,并用熱湯化下。
釀乳法 治初生嬰兒,以表用藥。凡有胎熱證,當令乳母服藥,不可求效之速。治法當釀乳令兒吃,漸次解之,百無一失。若遽以冷藥攻之,必損脾胃;加以嘔吐,必成大患。
澤瀉二兩半 猪苓 赤茯 花粉各一兩半 生地黃二兩 茵陳 生甘草各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六分,食後捏去舊乳卻服。
消乳丸 治小兒乳哺飲食取冷過度,冷氣積於脾胃。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胃氣調和則乳哺消化,脾傷於冷則宿食不消,脈沉為食不化故。
砂仁炒 橘皮 三稜 莪朮 神麯炒,各半兩 麥芽炒 香附子炒,各一兩
右為末,緬糊丸麻子大,食後白湯加減下。
茯苓半夏湯 治諸嘔噦,心下堅痞,膈間有水痰眩悸。
茯苓二兩 半夏五錢,湯泡七次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六分服。
人參散 治小兒臟腑冷,若才喫乳食,即又吐出,或因才喫乳,為驚觸犯,令小兒外證面脣青黑,手足心熱,口多清涎,吐逆不住,或作瀉候青黃紫白,或鼻涕如鷄子清者,并宜服之。
人參 白朮炒 白茯苓 沉香 烏藥 甘草炙,各半兩
右為細末,以瓶貯之。遇小兒有前項形證,半歲一字,二三歲半錢,大者一錢,煎棗子米飲調下,或陳紫蘇湯亦可。或吐瀉并作,煎丁香湯下;陳皮湯尤妙。
麝香散 又名沉香散。生胃氣,止吐瀉。
茯苓二錢 沉香 丁香 木香 藿香葉 厚朴製 甘草炙,各一錢 麝香一字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白餅子 治小兒夾食傷寒,其證發熱嘔吐,亦有肚痛者,噯氣,辨得分曉。先用此藥一服,推下食積,卻用平和藥發散調治,如惺惺散、加減參蘇飲,皆可服,卻不可服冷藥。
滑石 南星製 半夏製,各一錢 輕粉半錢 巴豆二十四個,去皮膜,用水一升煮乾研細
右三味,搗羅為末,入巴豆霜,次入輕粉,又研勻,卻入餘藥末令勻,糯米飲丸如菉豆大,量小兒壯瘦虛實用藥。三歲以下,每服三丸至五丸,紫蘇湯空心下。忌熱物。若三五歲兒壯實者,不以此拘,加至二十丸,以利為度。
大青膏 治傷風痰熱發搐,百日左右并二三歲,亦可服。
天麻 青黛各一錢 白附子 蠍尾各半錢 朱砂 天竺黃 麝各一字 烏蛇酒浸焙乾半錢
右為末,生蜜為丸如芡實大。月中兒粳米大,同牛黃膏、薄荷湯化下;五歲以上,同甘露散服之。
釣藤飲 治吐利脾胃氣虛,生風慢驚。
釣藤鉤三錢 蟬蛻 明天麻 防風 蠍尾 人參各半兩 殭蠶炒,二錢 麻黃 甘草炙 川芎各二錢半 麝香不拘多少
右剉,每服三錢,水一盞,食前服。寒多加附子半錢。
車前子散 治暑月伏熱,霍亂吐瀉,煩悶引飲。
白茯苓 猪苓 陳香薷 車前子各一兩 人參五錢
右末,燈心湯調下。肚痛加芍樂,瀉不止加石蓮。
定命飲子 治慢驚,吐瀉困重,欲傳慢脾風。
生半夏 茯苓 木香 生薑各一兩,切片晒燥
右為末,每服半錢,薑、棗煎湯調下。
不換金正氣散 治山嵐瘴氣,寒熱往來,五膈氣噎,霍亂吐瀉,臟腑虛寒。
厚朴去皮薑汁炒 藿香去土 陳皮 炙草 半夏皂莢、白礬、薑汁同煮 蒼朮米泔浸,各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七分,絞去滓,食前帶熱服。
二順散 治伏熱中暑,霍亂吐偽,煩悶躁渴,小便赤色,便血肚疼。
猪苓 澤瀉 茯苓 白朮 甘草炙 肉桂 乾葛 杏仁去皮尖,各一兩
右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新汲水調下。
釀乳法 治胃虛吐瀉,睡中吐舌搖頭,吐乳作腥氣,額上汗流,多驚啼哭面黃。凡有此疾,宜暫斷乳,令胃乾,飢甚用藥。令乳母釀乳。
人參 木香 藿香 沉香 陳皮 神麯 麥芽各一兩 丁香半兩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薑三片,紫蘇十葉,棗三個煎,乳母食後,捏去奶汁盡,方服半盞許,臥少時,卻與兒乳。
沒石子丸 治嬰孩先因冷瀉,或作赤白痢候,久而變作諸般異色,不止一端,外證而或青或白,脣舌乾焦,手微冷,渾身溫壯,肚內刺痛啼叫,睡臥不安。
沒石子五錢 木香 黃連 當歸各一兩 青皮一錢
右五件為末,阿魏一錢,酒一盞,浸化,入麵少許,須令勻,煮糊為丸如粟米大,一二歲兒服如椒目大者,四五六歲兒每服五十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或用五倍子湯下。一方用沒石子一個,白荳蔻五個,訶子肉二個,木香黃連各一錢為末,梗米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
來復丹 治小兒虛寒泄利。
硝石 硫黃 太陰元精石各一兩 陳皮 五靈脂 青皮各二兩
右方修製及服法俱詳前。
銀白散 治冷瀉糞青,壯胃氣。
糯米 扁豆炒,各二兩 藿香 白朮炒,各一兩 丁香二錢 甘草炙,三錢
右為末,紫蘇米飲調下。加天麻、砂仁、白茯苓,快脾正色。《直指方》加炮白附、全蠍、木香、石蓮肉,薑一片煎。
藿香散 治小兒臟腑不調,作瀉青黃黑白,乳食不消,糞中有凍如鷄子青,兼暴瀉如水,其證腹痛微熱,面脣黃白。若慢驚,或偏墜紅腫,內釣,紫蘇湯調下三五服。
陳皮 藿香 厚朴製 枳殼炒 炙草各半兩
右為末,紫蘇湯下三錢。糞中有黃白凍子,木瓜并白梅去鹽煎湯下。如痢止,用棗子煎湯下,大能和胃進乳食,此是小兒常服之藥。
大柴胡湯 治小兒挾熱瀉利。
柴胡八錢 黃芩 赤芍各三錢 半夏泡,錢半 枳實去穰麩炒,半錢
右剉散,薑、棗煎加減服之。欲下,加大黃。
黃連丸 治小兒挾熱瀉利。
黃連半兩淨洗,猪膽汁浸二夜晒乾 瓜蔞根 烏梅肉 杏仁泡去皮尖雙仁 石蓮肉各半兩
右為末,牛膽汁浸糕糊丸麻子大,每十五丸,煎烏梅、薑、蜜湯下。
四逆散 治少陰病,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又治挾熱泄瀉尿赤。
炙草 枳實炒黃 柴胡 白芍炒,各一兩
右搗篩為細末,水飲調下二錢,日三服。下利悸者,加桂半兩。如欬者,加五味子、乾薑各半兩。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兩。泄利下重,先濃煎薤白湯,內藥末三錢匕,再煮一二沸,溫服。
調中湯 治夏月秋初,忽有暴寒折於盛暑,熱結於四肢則壯熱頭疼,寒傷於胃則下痢赤白。
大黃七錢半 桔梗 藁本 茯苓 生甘草 葛根 黃芩 白芍藥炒 白朮各半兩
右(口父)咀,白水煎,量大小加減服之,得快氣利壯便歇。去大黃,加黃連、枳穀,止痢尤妙。或加地榆,或加當歸皆可。感風加荊芥。秋宜下,當用大黃疏利。
黃芩湯 治下利而頭痛胷滿,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浮大而弦,專治協熱而利者。
黃芩一兩半,炒 白芍藥炒 甘草炙,各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棗子一個,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嘔者,加製半夏、生薑汁。
四順清涼飲 治小兒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頰赤多渴,五心煩躁,睡臥不安,四肢驚掣;及因乳哺不時,寒溫失度,令兒血氣不順,腸胃不調,小便少,大便濇;或溫壯連滯,欲成伏熱;或壯熱不歇,欲發驚癎;又治風熱結核,頭面瘡癤,目赤咽痛,瘡疹毒一切壅滯,并宜服之。
赤芍藥 當歸 生甘草 大黃各一兩
右剉散,三歲以上,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作兩服。治挾熱瀉不止,加木香煨、大黃。欲利小便,用赤芍藥。虛熱,加甘草。不利,減大黃。冒風邪,加去節麻黃。中風體強,眼睛上視,加獨活。量兒大小虛實加減,微溏利為度。可加荊芥。更有加味清涼飲子,可詳證通用。
香橘餅 治傷冷瀉利。
木香 青皮炒 陳皮各一錢 厚朴薑汁炒 神麯炒 麥芽炒,各半兩
右為末,蜜丸為餅,紫蘇米飲調下。一方加砂仁。
全蠍觀音散 止吐瀉,截虛風。
黃芪蜜炙 人參 木香 白茯苓 大粉草炙 石蓮肉 扁豆炒,各一兩 白芷 全蠍各七錢 羌活 防風 天麻各八錢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服加薑、棗煎。
調中湯 治傷食瀉。凡此瀉不宜便補,先用食藥或紫霜丸取其積盡,然後可補。經云:食瀉重當取,疳虛用補虛,良醫明妙理,何慮疾難除。
人參 白茯苓 白朮炒 木香 乾薑炮 藿香 香附子炒去毛 砂仁炒 甘草炙 丁香各一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薑棗湯下;肚痛,白湯。大小以意加減。
進食丸 治乳食不消,心腹脹滿,壯熱喘粗,嘔吐痰逆,腸鳴泄瀉,米穀不化,或下利赤白,腹痛後重,及食癥乳癖,痃氣痞結,并皆治之。小兒胷膈熱實,腹內有留飲,致令榮衛痞塞,臟腑之氣,不得宣通,其病腹內氣結脹滿,或壯熱是。凡有此疾,當疏利大便,被結散氣,常宜服之。
巴豆霜一錢 當歸泔浸一宿晒乾炒 朱砂 代赭石煅酢淬七次 枳殼炒 木香各五錢 麝香一分
右為末,麪糊為丸如麻子大,一歲兒一丸,溫水飲下,更量虛實加減,食後服。治食積發熱,羸瘦肚大,青筋疳積,肚疼哺露。
生薑瀉心湯 治傷寒汗出,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黃連 炙草 人參 乾薑炮 黃芩各一兩半 半夏一兩,湯泡洗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溫服。
保安丸 治小兒積釀瀉,傷食瀉。
香附子 砂仁各一兩,炒 白薑炮 青皮去穰 陳皮 三稜炮 蓬朮炮 甘草炙,各半兩
右為末,麥芽麵糊為丸菉豆大,每三丸,白湯下。
沉香煎 治脾氣冷積。
乳香研 沉香 丁香 杏仁炒 百草霜 木香各一錢 肉蔻一個 巴豆十四粒,去油
右為末,酒煮蠟和丸菉豆大,每服三五丸,淡薑湯送下。凡患肚痛不止,服之效,以通為度。
三稜丸 治小兒停積,腹脅脹滿,乾噦惡心,全不入食。
三稜煨 木香 神麯炒 陳皮 半夏薑製,各一兩 丁香 肉桂各半兩
右為末,麵糊丸如黃米大,二十丸,乳食後,溫生薑湯下。
杏霜丸 治小兒食積作瀉并痢證。
杏仁三兩,去皮尖炒 巴豆一兩,去油炒焦 黃臘酒煮綿濾 百草霜研,用油六錢炒,各二兩
右將杏仁、巴豆研極細,卻入百草霜令勻,熔蠟和丸如菉豆大,赤痢,甘草湯,白痢,生薑湯,先進三四服,腹脹者十餘服,效驗如神。
至聖保命丹 治小兒胎驚內弔,腹肚緊硬,眠睡不安,夜多啼哭;及治急慢驚風,眼目上視,手足抽掣,不省人事,悉皆主之。冷證用此。
全蠍十四個,去毒 防風二錢 殭蠶炒去絲嘴 天麻 南星炮 蟬蛻 白附各二錢 麝五分 金箔十片 朱砂二錢
右為末,粳米糊丸,每兩作四十丸。常服鎮心安神化痰,除一切驚風諸證,湯臨時換。一方加人參、白茯苓各二錢。有熱證,加牛黃一分,冰片一分,硼砂一錢。
釣藤散 治小兒夜啼,乃臟冷也。陰盛於夜則冷動,冷動則為陰極發躁,寒盛作疼,所以夜啼不歇也,釣藤散主之。
釣藤鉤 茯神 川芎 當歸酒洗 茯苓 木香 甘草炙 白芍藥炒,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薑、棗略煎服。其或心熱而煩啼,必有臉紅舌白小便赤濇之候,釣藤飲去木香加朱砂末一錢研和,每服一錢,木通湯調下,或剉散煎服。治驚啼,加蟬蛻、防風、天麻。
定命飲子 治慢驚吐瀉困重,欲傳慢脾通用。
圓白生半夏 茯苓 木香 老生薑切片晒乾 白朮炒,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天麻二錢半
右剉散,每二錢,薑、棗泡湯調下。
朱君散 治吐瀉後有此證并糞青者,宜服之。
人參 白朮炒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兩 辰砂水飛 釣藤各半兩 燈心三錢 麝半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用白湯調下,不拘時服。
睡驚太乙丹 常服安神鎮驚,止夜啼糞青。
桔梗一兩炒 藿香 扁豆炒,各半兩 白芷 川芎各三錢
右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辰砂、麝香為衣,每服半丸,薄荷湯磨下。正糞色,棗湯下。夜啼,燈心釣藤湯磨下。加白朮、白茯、白芍尤妙。
開胃丸 【 《證治準繩》,下同】 治小兒腑臟虛弱,內受風冷,腹脅脹滿,腸鳴泄痢,或青或白,乳食不化;又治臟冷夜啼,胎寒腹痛。
木香 莪朮 白朮 人參 當歸炒,各半兩 麝香細研 白芍藥各一分
右件搗羅為末,都研令勻,湯浸炊餅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溫米飲下。新生兒腹痛夜啼,可服五丸,并乳食前服。
厚朴散 治小兒脾胃不和,洞瀉下不止,羸瘦食少。
厚朴去外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人參 訶梨勒煨用皮 白朮 川黃連去鬚微炒 地榆微炙,各一分 炙草 乾薑炮,各半分 肉豆蔻一枚,去殼
右件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張渙厚朴散 治洞瀉注下。
厚朴薑汁製 訶梨勒炮取皮 肉蔻各一兩 白朮 乾薑各半兩,炮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生薑粟米各少許,煎五分,去滓溫服。
萬全龍骨丸 治小兒冷熱不調,時有洞泄,下利不止。
龍骨 黃連 白石脂 枯白矾 乾薑炮 木香各半兩
右件藥搗羅為末,酢煮麵糊,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劉氏方 治小兒水泄注下。
黃連 石蓮各等分,炒黃色
右為末,每服半錢,新汲水調下;白瀉,粟米飲下。
香橘餅 治嬰孩過傷乳食,或吐或瀉;及病後虛中感積成痢,氣弱神昏,面黃目慢。
三稜炮,三錢 木香 陳皮 青皮各二錢半 厚朴薑汁製,七錢 砂仁 神麯濕紙裹煨 麥芽焙,各五錢
右,木香不過火,餘七味剉焙,仍同木香研為細末,煉蜜作餅子如芡實大,每服一餅,日三餅,用棗湯化開,空心溫投,米清湯亦可。
二神丸
補骨脂四兩 肉豆蔻二兩,生用
右為末,用紅棗四十枚,生薑四兩,水一鍾,煮乾,取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滾湯下。
沒石子丸 治疳積釀瀉,久患疳痢。
沒石子二枚 木香濕紙包煨 訶子四枚,炮 淨黃連剉薑汁炒,各二錢,生用 肉豆蔻二枚,炮
聖惠胡黃連散 治小兒冷熱氣不和,忽暴下利,腹內疼痛。
胡黃連 母丁香 桂心 木香 肉豆蔻去殼 當歸剉微炒 麝香細研,各一分 犀角屑半分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五分,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龍骨散 治小兒暴利。
龍骨 黃連去鬚微炒,各一兩 當歸剉微炒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五錢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張渙阿膠丹 治泄利身熱,及暴瀉注下。
真阿膠炙熟 乾薑各一兩 芍藥 當歸洗焙 川黃連 肉豆蔻各半兩
右件藥,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粟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神仙玉粉丹 補一切虛,不熱,小兒冷積暴瀉,見功尤速。
精明舶上硫黃一斤,去砂石盡打碎
右用豶猪肚七個,旋采桑根白皮三斤寸剉,將猪肚一?淨洗,以硫黃實之,以麻綫縫合,水二斗,先將桑根白皮一斤,同煮一復時,其余猪肚亦用慢火養之,不得令冷,侯煮滿一復時,別以猪肚換之,又用白皮內一斤同煮,再一復時,又換猪肚并桑白皮,過三復時,不換白皮只換猪肚,共煮七復時,水耗以熱湯添,不得用冷水,候滿七復時取出,用溫水淘淨,研至極細,候烈日中晒極乾,再研,煮糯米粉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飲下十粒至十五粒。大率驅除宿冷,其功效無比。老人經久可服。
千全七味散 治利下久不瘥。
龍骨煅 赤石脂 厚朴 烏梅肉各二分 黃連八分 甘草炙,一分 阿膠炙,三分
右治下篩,漿水服二方寸匕,日二,小兒一錢匕。
神驗方 華佗治老小下利柴立,不能食,入口即出,命在旦夕;久利。
黃連末 亂髮灰 醇苦酒 蜜各半鷄子殼許 白蠟方寸匕 鷄子黃一枚
右六味,於銅器中炭火上,先內酒、蜜、蠟、鷄子黃攪勻,乃內黃連末、髮灰,又攪煎,視可,取出為丸,久困者,一日一夜盡之。
外臺方 療久利,無問冷熱疳痢悉主之。
棗一枚去核,勿令皮破,內胡粉令滿,於炭火中燒如炭,磁器中研之 米飲和服,一歲以下分服之,不過三服瘥。
丁香散 《聖惠》治久痢赤白,漸羸,胃虛不食。
丁香 厚朴去外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黃連去鬚剉炒 訶梨勒煨用皮 白朮剉炒 伏龍肝各半兩 木香一分 赤石脂一兩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聖惠黃連丸 治小兒釀利,經久不斷,增減有時。
黃連微炒 人參 赤石脂 龍骨 炙草 黃芩 厚朴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白茯苓 枳殼麩炒微黃,各半兩 烏梅肉一分,微炒
右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譚氏斗門散 歌曰:小兒瀉痢甚青黃,久患時多轉滑腸。下部脫肛頻努嚥,朝朝焦瘦漸羸尩。
訶子 枳殼 地榆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一歲以下半錢。
嬰孺龍骨湯 治小兒下利不住。
龍骨煅 甘草炙 川黃連各四分 當歸 乾薑各一分
右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食前溫分三服。
又 治服藥後下不止。
龍骨五分 甘草炙 乾薑 當歸 黃連 附子炮製去皮臍 赤石脂 前胡各三分
右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為五服,旦服至午令盡。
黃連煎 治冷熱利經久不止,體羸不堪,治瘥而又發。
好黃連二兩,水七升,蜜八合,煎一升三合
右絞去滓,百日兒半合,二百日、一歲服一合。
鷄骨丸 治下利經久不斷,羸瘦,脾胃冷弱,食不消化。
宿雌鷄胷前及肋骨全用一具 黃連六分 厚朴三分 神麯炒 甘草炙 白朮各四分 桔梗 麥芽炒 烏梅各二分 人參 赤石脂 黃芩 白龍骨各五分
右為末,蜜丸小豆大,白飲下二十五丸,日二服,量兒大小與之。
惺惺散 治久瀉脾困,不思乳食,恐作脾風。
天麻 全蠍炒,各半錢 木香炮 糯米 人參 白茯苓各炒微黃 白扁豆炒 乾山藥焙 甘草各一錢,炙
右為末,每服嬰孺一字,二三歲半錢,用水一藥注,或半銀盞,棗子半片,煎十數沸服。
香礬丹 張渙治瀉利久不瘥。
南木香 枯白礬各一兩 訶梨勒皮微炮 酸石榴皮炒黑,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劉氏方 治小兒臟腑久瀉不止。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陳皮 藿香 丁香 木香 肉豆蔻
右等分為末,每服二錢,以藿香合糯米煮粥飲調下,或薑水煎亦可。臟腑滑泄,四君子加訶子五分,米飲調下。
聖惠厚朴散 治小兒水穀利,羸瘦面黃,不欲飲食。
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龍骨 丁香 黃連去鬚微炒,各半兩 當歸剉微炒 木香 白朮 肉豆蔻各一分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地榆散 治水穀利,日夜不止。
地榆炙 厚朴去粗皮塗薑汁炙令香熱,各三分 黃連一兩,去鬚微炒 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色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
胃風湯 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脅滿,腸鳴(疒丂)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并宜服之。
人參 白茯苓 芎藭 桂皮去粗皮 當歸 白芍藥 白朮各等分
右為粗散,每服二錢,以水一大盞,入粟米百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熱服,空心食前服,小兒量減。
三神丸 養生治大小老虛之人,不拘冷熱泄瀉。
黃連 白芍藥并剉如豆 吳茱萸各十兩
右三味,釜內慢火炒赤色,放冷,杵羅為細末,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九分,去滓,空腹食前溫服,日三四服,小兒量與。或以水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更丸一等如菉豆黃米大,小兒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米飲下。若作散,以沸湯或溫米飲調下,并可服。病泄痢之人,若不禁生冷魚肉肥膩,與不服藥同。一方有木香無芍藥,酢糊丸。
茅先生香連丸 治瀉痢。
黃連茱萸半兩,同於銚內炒令煙起,取出去茱萸 木香 肉蔻 訶子炮去核,各五錢 阿膠麪炒 朱砂各一錢
右為細末,軟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十四丸,用飯飲吞下,兒小碎之。
乳香散 治一切瀉痢。
乳香二錢,荷葉盛火炙令令熔,放地上碗蓋另研 肉豆蔻 白薑 甘草炙 草果各一兩
右細剉,用酢麪裹,於熱灰內,煨令赤色,取出去麪為末,入乳香拌勻,每服五分或一錢,陳米飲調下。
守中湯 春夏相交,陰濕氣重,中傷脾胃,致腹痛泄痢,經久不止,漸傳手足浮腫,飲食少思。
蒼朮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濾乾,剉,炒微黃色 桔梗各二兩,炒 白薑四錢,炮 甘草六錢,炙
右件剉,焙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調服,(口父)咀水煎亦可,或用薑、棗。
張渙川椒丸 治小兒夏傷濕冷入腸胃,泄瀉不止。
川椒一兩,去閉目雙者并黑子,慢火炒香熟為度 肉豆蔻五錢
右件搗羅為細末,粳米飯和圓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粟煎湯 治腸胃受風冷,泄注不止,身體壯熱。
白朮炮 當歸洗焙 川芎 人參 肉桂 芍藥各一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三片,粟米一匙許,煎至五分,粟米熟去滓,放溫服。
溫中湯 治胃寒瀉白,腹痛腸鳴,孔氏治臟腑不調,大便青色。
白朮 人參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半錢
右末一錢,水一小盞,煎七分,溫服。
黃芩湯 治下痢而頭痛胷滿,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浮大而弦者,或協熱而痢者。
黃芩一兩半 芍藥 甘草炙,各一兩
右剉散,每服三錢,棗子一個,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嘔者加半夏一兩二錢半,生薑煎。
張渙清胃散 治挾熱瀉利。
川楝子 黃蘗微炙 當歸洗焙 地榆炙 黃連去鬚炒,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四分,去滓溫服,乳食前。
香連丸
黃連薑汁拌炒,二兩 木香煨,半兩
右為末,陳米飯丸菉豆大,米飲下一二十丸;亦可調六一散。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七
小兒吐瀉門
單方
治小兒霍亂吐利:用人參一兩,厚朴、甘草各半兩,白朮十八銖[白朮十八銖 原缺,據《千全》卷五癖結脹滿補。],四味(口父)咀,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半升,六十日兒服一合,百日兒分三服,期歲分二服,中間隔乳服之。乳母忌生冷油膩等 。一加乾薑一分,或加生薑三分。
【 《千全方》,下同】
小兒霍亂:梳頭垢水服少許。
治孩子霍亂,已用立驗:用人參、蘆籜各半兩[各半兩 原缺,據《千金》卷五癖結脹滿補。],扁豆藤二兩,倉米一撮,四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分溫服。
又方用:人參一兩[一兩:原缺,據《千全》卷五癖結脹滿補。],木瓜一枚,倉米一撮,三味(口父)咀,以水煮分服,以意量之,立效。
治小兒霍亂:研尿滓,乳上服之。
又:以牛涎灌口中一合。
治少小吐利:用亂髮半兩燒灰,鹿角六銖,二味為末,米汁服一刀圭,日三服。
又方:熱牛屎含之。一作牛膝。
又方:燒牡猪屎,水浸取汁,少少服之。
治小兒噦:用生薑汁、牛乳各五合,煎取五合,分為二服。
又方:取牛乳一斤,煎取五合,分五服。
小兒脾泄不止:紅棗二十個去核,將官粉入內,以陰陽瓦焙乾,去棗研粉,每服三分,米湯下。
小兒飲乳後吐逆不入腹:取蘆蠹蟲二枚,煮汁飲之。嘔逆與哯乳不同,乳飽後哯出者,為哯乳也。 【 藏器方】
小兒吐瀉,脾胃虛寒:齊州半夏泡七次,陳粟米各一錢半,薑十片,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 《直訣》】
治瀉不止:用筍籜、扁豆藤各半兩,人參一兩,共細剉,分六服,每水一小盞,煎五分,不時量分,稍熱服。 【 《聖惠方》,下同】
小兒吐乳:取地龍糞一兩研末,空心,米泔湯服效。
凡小兒霍亂吐瀉:用土蜂窠炙研,乳汁服一錢。
小兒百晬內吐乳,或糞青色:用年少婦人乳汁一盞,入丁香十枚,陳皮一錢,石器煎一二十沸,細細與服。 【 陳文仲小兒方】
小兒吐瀉,巴豆一個,針穿燈上燒過,黃蠟一豆大,燈上燒滴入水中,同杵丸黍米大,每用五七丸,蓮子燈心湯下。 【 危氏《得效方》】
寡婦藁薦草節,去小兒霍亂。 【 《酉陽雜俎》】
襁褓吐乳欬嗽久不愈:石燕子為末,以蜜調少許塗脣上,日三五次。 【 《衛生寶鑑》】
小兒吐瀉:芹菜切細,煮汁飲之,不拘多少。 【 《子母秘錄》】
小兒嘔吐不止:丁香、生半夏各一錢,薑汁浸一夜,晒乾為末,薑汁打麵糊丸黍米大,量大小用薑湯下。 【 《全幼心鑑》,下同】
小兒哯乳:用鹹豉七個去皮,膩粉一錢同研,丸黍大,每服三五丸,藿香湯下。
小兒泄瀉:肉豆蔻五錢,乳香二錢半,生薑五片同炒黑,去薑研為膏,收,旋丸菉豆大,每量大小,米飲下。
治小兒吐瀉,腹脹胷膈痞閉:用五靈脂、青皮、陳皮、硫黃、芒硝各等分,先將硝黃於銚子內,以文武火熔開,用匙刮聚,自然結成砂子,取出研碎,與前三藥同末,麵糊為丸如菉豆大,小兒取子黃米大,每服二十丸,量虛實加減,米飲送下無時。 【 《儒門事親》,下同】
又治泄瀉:用車前子不拘多少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湯調下服之,水穀分,吐瀉止。
小兒吐瀉,黃疸:用三稜、蓬朮、陳皮、青皮、神麯、麥芽、黃連、甘草、白朮、茯苓,共為細末,生薑燈心湯調服。傷乳食吐瀉加山楂,時氣吐瀉加滑石,發熱加薄荷。 【 丹溪方,下同】
治小兒周歲吐乳腹瀉:用白朮、滑石末各三錢,陳皮、炙草各五分,乾薑一錢,共為粗末,煎服。
治夏秋吐瀉:好黃連一兩,入虢丹一兩,炒丹焦為細末,麵和丸如芥子大,服二三十粒,壁土薑湯吞,更量數服不妨。 【 李剛中方】
療霍亂心腹刺痛吐利:用茯苓、桔梗、人參各六分,白朮五分,炙草、炙厚朴各四分,共切片,用水二升,煮六分,令溫服。 【 《外臺》方】
小兒吐逆不止,用黃丹研末,小棗肉和丸芡子大,每以一丸針簽於燈上燒過研細,乳汁調下。一加朱砂、枯礬等分。 【 謝氏小兒方】
小兒吐瀉:丁香、橘紅等分,煉蜜丸黃豆大,米湯化下。 【 劉氏小兒方】
胎寒腹痛,啼哭吐乳,大便瀉青,狀若驚搐,出冷汗:薑黃一錢,沒藥、乳香二錢為末,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釣藤煎湯化下。 【 《利濟方》】
小兒吐逆頻併,不進乳食,手足心熱:用紅麯年久者三錢半,白朮麩炒一錢半,甘草炙一錢為末,每服五分,煎棗子米湯下。 【 《經濟方》】
小兒噦疾,用鹿角粉、大豆末等分,和乳調塗乳上飲之。 【 《古今醫驗》】
小兒嘔吐,壯熱食癎:葛粉二錢,水二合調勻,傾入錫鍋中,重湯盪熟,以糜飲和食。 【 昝殷《食醫心鏡》】
小兒霍亂卒起者:用白狗屎一丸,絞汁服之。 【 《本草綱目》,下同】
小兒熱噦:牛乳二合,薑汁一合,銀器文火煎五六沸,量兒服之。
小兒疳瀉:赤石脂末,米飲調服半錢,立瘥。加京芎等分更妙。
小兒霍亂:訶黎一枚為末,沸湯服一半,未止再服。
小兒吐逆不定,虛風喘急:白附、藿香等分為末,每米飲下半錢。 【 《保幼大全》】
小兒嘔吐不定:用五倍子二個,一生一熟,甘草一握,濕紙煨過,同研為末,每服半錢,米泔調下立瘥。 【 《經驗方》】
小兒熱瀉:黃蘗削皮焙為末,用米湯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湯下。 【 《十全博濟方》】
小兒四季患泄瀉:用製白朮、陳皮、川厚朴薑汁炒各三分,甘草二分,有嘔吐加藿香葉四分,遍身熱腹痛者加薑水炒黃連三分。 【 《窮鄉便方》】
小兒泄瀉:用木別子一個,麵裹煨熟去殼,小丁香三粒共為末,唾丸入小兒臍,以舊膏藥封之。 【 《身經通考方》】
小兒久瀉,飲食少進,身體羸瘦:白朮土炒、白茯苓二味各等分,用老米一撮煮粥,止服米飲,其瀉自止。 【 《醫貫奇方》,下同】
又健脾止瀉:用陳米鍋巴四兩,蓮肉去心微炒四兩,享糖四兩,共研細末,食遠或空心調服數匙妙。
小兒吐乳:蘇葉、甘草、滑石各一錢,水煎服。 【 《幼幼近編》,下同】
小兒久瀉:用肉荳蔻平開,入麝香一分,再合麪包煨為末,米湯下。溏泄用柿餅燒熟吃立止。身熱作瀉,四君子湯加白芷、黃芪、松花、五味子。
小兒吐瀉:用乾薑、甘草各二錢,炙白朮一兩為末,溫湯服。吐瀉不止,或以白朮一錢,肉果、丁香各五分,薑湯調下,兼治大人吐瀉。或以白芷、乾薑為末,蜜丸置臍中,以絹縛定,用熱鞋底時時熨之。
治久瀉不止:白朮土炒、白茯苓各等分,陳米一撮煮粥,止服米飲。
治久吐不止:砂仁童便炒三四次一兩,丁香一錢,藿香三錢,每薑湯調服一匙。
治小兒吐瀉不止:五倍子二枚,半生半熟,炙草為末,米泔水下五分。
針灸
《古今醫統》曰:小兒嘔吐乳汁,灸中庭一穴一壯,在膻中穴下一寸陷中。
醫案
錢乙《小兒直訣》曰:廣親官五太尉病吐瀉不止,米穀不化,眾醫用溫藥一日而加喘吐不定。錢氏曰:當以涼藥治之。所以然者,謂傷熱在內也。用石膏湯三服并服之。眾醫皆言吐瀉多而米穀又不化,當補脾,何以用涼藥?王信眾醫,皆用補脾丁香散三服。錢醫後至曰:不可服此。三日後,必腹滿身熱,飲水吐逆。三日外果如所言。所以然者,謂六月熱甚,伏入腹中,而令引飲傷脾胃,即大吐瀉也。眾又行溫藥,使上焦亦熱,故喘而引飲,三日當甚。眾師不能治,復召錢至,見其熱證,以白虎湯三服,更以白餅子下之,一日減藥二分,二日三日又與白虎湯各二服,四日用石膏湯一服;及旋合門冬、黃苓、腦子、牛黃、天竺黃、茯苓,以朱砂為衣,服五丸,竹葉湯化下,熱退而安。
廣親宮七太尉七歲病吐瀉,是時七月,其證不食而昏睡,睡覺而悶亂,哽氣乾嘔,大便或有或無,不渴,眾醫作驚治之,疑睡故也。錢曰:先補脾,後退熱。與使君子丸補脾,石膏湯退熱;又以水銀、硫黃末研和,以薑水調下一字。錢曰:凡吐瀉五月內,九分下而一分補;八月內,九分補而十分下。此者是脾虛瀉,醫妄治之,至於虛損,下之即死,即當補脾,若以使君子丸恐緩,已又留溫胃益脾藥治之。醫者李生曰:何食而噦?錢曰:脾虛津少即嘔逆。曰:何瀉青褐水?曰:腸胃至虛,冷極故也。錢治而愈。
馮承務子五歲,吐瀉壯熱,不思飲貪,目睛多白,面色無神。師曰:此腎經虛弱,下之則愈虛。遂以消積丸磨之,漸愈。大凡傷食不下則成癖,下後即與補脾,無不效者。
《儒門事親》曰:河間劉光濟之子,才二歲病疱,後嘔吐發昏,用丁香、豆蔻之類不效,通麻先生寄其家,乃謂光濟曰:今有小方,無毒,人皆知之,公肯從乎?光濟曰:先生之言,必中於理,何敢不從!麻先生曰:劉河間常言涼膈散可治瘡疱,張戴人用之如神,況《內經》言少陽所至嘔涌,少陽者相火也,非寒也。光濟欣而從之。此日利二行,適王德秀自外入,聞其利之也,乃曰:瘡疱首尾不可下。麻自悔其多言也,業已然,姑待之。比至食時,下黃涎一合,日午問之,兒已索遊於街矣。
《保嬰金鏡錄》曰:一小兒五歲,食粽後咬牙欲吐,頃間腹脹昏憒,鼻青黃赤,此脾土傷而心肝所動,食積發厥也。先令鷄翎探吐出酸物,頓醒。節其飲食,勿藥而愈。
薛氏《保嬰撮要》曰:一小兒夏月吐乳,手指發熱,作渴飲冷,口吐涎水。余謂胃氣熱,廉泉開而涎出也,用瀉黃散而愈。後復嘔吐,另用剋滯之劑,口渴飲湯,流涎不已。余謂胃氣虛寒不能攝涎也,用理中丸而愈。
一小兒七歲,嘔吐不食,面白指冷,此胃氣虛寒也,用理中湯,嘔吐頓愈,又用六君子湯而痊。後傷食腹痛,發熱嘔吐流涎,先用保和丸一服而痛嘔愈,再用四君、山梔而涎止。
一小兒食涼粉而嘔吐酸物,頭痛發熱,此內傷兼外感也,用人參養胃湯末二錢,薑湯調服,諸證皆愈。惟吐酸涎,用大安丸一服而止。
一小兒傷食發熱,嘔吐酸物,手指常冷,此胃氣虛寒,陰盛隔陽於外,虛熱所致也。用保和丸末二錢,濃薑湯調服而吐止;再用六君子湯加山梔而安。
一小兒嘔吐作渴,暑月或用玉露飲子之類而愈。又傷食吐酸,余先用保和丸,一服吐止;次用五味異功散,飲食漸進;又用四君子湯而痊。
一小兒暑月患吐瀉,服香薷飲、五苓散之類而止,但手足并冷,睡而露睛,飲食不入,腸嗚作嘔,欲用清涼之劑,余曰:此始為熱,終為寒也,當舍時從證。用人參理中丸,以薑湯化二服,病勢始定;次用助胃膏漸安;又用六君子湯調理而愈。
一小兒食多即吐,余用五味異功散愈之。又腹痛嘔吐,先服大安丸,仍用異功散而愈。後證復作,另投袪逐之劑,吐瀉不食,腹中痛甚,以手按之則止,此脾氣復傷也,先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一劑,又用六君、升麻、柴胡二劑,飲食頓進。後食生冷,挾驚吐瀉,手足并冷,脣口搐動,用六君、釣藤鉤、柴胡而愈。
一小兒吐酸,作渴飲冷,腹痛發熱,用人參養胃湯加黃連一劑,吐熱稍定;又用保和丸一服,腹痛頓止。後傷食復吐,腹脹,大便不通,用紫霜丸下之,尋愈。又感冒欬嗽腹脹,另服下藥,發熱作吐,腹脹,手足并冷,睡而露睛發搐,用六君、釣藤鉤而安,又用四君加當歸、川芎而愈。後患吐瀉,手足并冷,用助胃膏頓痊。
一小兒嘔吐發熱,用瀉黃散而愈。後因乳母飲酒,腹脹吐瀉,用葛花解酲湯,子母服之漸愈。大便日去五七次,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二劑;日去五次,乃用四君、肉豆蔻而痊。
一小兒吐酸發熱,用保和丸漸愈,又用四君、山楂、神麯而安。後因飲食過多,嘔吐復作,另用下積丸,更加作瀉腹脹,手足發搐,余以為肝木侮脾土,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釣藤鉤而搐止;又用六君子湯,飲食漸進而痊。
一小兒夏間嘔吐腹痛,大便不通,服大黃而愈。又傷食患吐,發熱,服瀉黃散等藥,嘔吐腹痛,按之即止,面色青黃,手足并冷,此脾胃復傷而虛寒也,用異功散加木香愈之。後又傷食,腹脹作痛,或用消食丸,吐瀉并作,小腸重墜,午後益甚,余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君子加木香而愈。
一小兒嘔吐發熱,腹痛面赤,手熱,口乾飲湯,按其腹不痛,此脾胃氣虛也,用異功散加木香、乾薑一劑而愈。後傷食,吐而嚥酸,腹中作痛,按之益甚,此飲食內停也,用保和丸二服而痊。
一小兒因停食腹痛,服疏導之藥而愈。後復停食,又用前藥,寒熱不食,腹脹後重,大便頻而少,此脾氣復傷而下陷也,先用異功散加升麻數劑,後重漸愈,再加當歸數劑而全愈。後因乳母恚怒,致兒寒熱發搐作嘔,又用六君子、柴胡、山梔以治其母,兼灌其兒,并愈。
一小兒時吐乳食,診其母有鬱怒之證,用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治之而愈。
一小兒因乳母感冒風寒發熱,兒患嘔吐,身發赤暈,用東垣人參安胃散而愈。又咬牙發搐,嘔吐酸腐,待其吐止自安。
一小兒七歲,身羸瘦,兼吐少食,發熱面黃,余謂此脾臟受傷,用六君加煨薑二劑而飲食進,去薑又數劑而愈。
一小兒吐乳不食,手足搐搦,痰涎上涌,手足指冷,額黑脣青,此腎水勝心火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炮薑一服,去薑數服而愈。
一小兒不時乾嘔,不乳腹膨,此脾胃虛而將成疳也,用四味肥兒丸以治疳,四君子湯以健中而痊。後傷食,吐瀉完穀,形氣困憊,四肢微搐。余曰:且勿藥。次日吐止,但搐而瀉青黃,此脾土虛而肝木勝也,用六君、釣藤鉤而痊。
一小兒吐瀉乳食,色白不化,露睛氣喘,此脾肺不足,形病俱虛也。先用異功散加柴胡、桔梗頓愈,再用補中益氣湯而安。
一小兒吐瀉驚悸,困倦腹脹,此心火虛而脾土怯也,用六君、茯神、酸棗仁而愈,又用秘旨保脾湯乃瘥。
一小兒吐瀉,驚搐項強,乃脾傷而肝侮,形氣虛而病氣實也,用異功散加釣藤鉤,補脾平肝而愈。
一小兒吐瀉,呵欠,煩悶不語,畏明,屬脾肺不能生肝腎也。用異功散補脾肺,地黃丸補肝腎,遂痊。
一小兒吐瀉腹脹不乳,此脾胃傷也,先用香砂助胃膏而飲食進,後用六君子湯而脾胃健。
一小兒寒熱作嘔,飲食不入,按其腹則哭,此飲食停滯也,先用大安丸遂安。但脣目抽動,大便稀黃,此病邪去而脾氣虛弱也,用六君子湯以補脾土,釣藤鉤以平肝木,悉愈。
一小兒未周歲,氣短喘急,乳食少進,時或吐乳,乃脾傷而食積也,先用六君、山楂、枳實漸愈;後吐瀉作渴,用胃苓膏以治吐瀉,白朮散以生胃氣而安。
一小兒四歲,每飲食失節,或外驚所忤,即吐瀉發搐,服鎮驚化痰等藥,後患益甚,飲食不入,藥食到口即嘔,用白朮一味,和土炒黃,用米泔水濃煎,不時灌半匙,次日微嘔,又一日不嘔,漸加至半杯,月餘而愈。
一小兒停食吐瀉,身熱作渴,瀉下紅白,或青黃色,服香連丸而愈甚,兼手足指冷。余謂始為實,終為虛也,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肉果而愈。
一小兒傷食吐瀉,大便溏泄,或青錄色,睡而露睛,手足指冷,額黑脣青,此中氣虛弱,寒水侮土也,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木香、附子一劑而愈。後患吐瀉不已,先用胃苓散,後用異功散而安。
一小兒寒熱嘔吐,或瀉青色,余以謂脾虛肝木所乘也,用六君、柴胡、升麻治之而愈。後因驚寒熱,寅卯時益甚,小便頻數,久而不愈,此肝火血虛,先以小柴胡湯加白朮、茯苓、當歸二劑頓止,又用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白睛多,脣色白,七月間停食吐瀉,困睡驚悸,久治不愈。余曰:驚悸為心血虛怯,困睡為氣虛弱,皆稟脾腎不足所致也。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丸加鹿茸而愈。
一小兒瀉利青白,手冷面青,或時吃逆,余用人參理中湯;更加腹痛,仍以前湯加木香、乾薑二劑,稍緩;又以五味異功散加木香漸愈;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調理而痊。
一小兒腹痛作瀉,飲食不化,小腹重墜,用補中益氣湯加乾薑為末,每服錢許,米飲調服,旬余漸愈;又以四君子湯而痊。
一小兒泄瀉腹痛,手足并冷,脣青額黑,余謂寒水侮土,用益黃散痛止;再用六君、乾薑、漏蘆,子母服之,頓止;又用人參理中湯而痊。
一小兒久瀉兼脫肛,小腹重墜,四肢浮腫,面色萎黃,時或兼青,諸藥到口即嘔吐,審乳母憂鬱傷脾,大便不實,先用補中益氣湯、五味異功散及四神丸調治其母,不兩月,子母并愈。
一小兒患瀉,乳食不化,手足指冷,服消乳丸,食乳即瀉。余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子母服之而愈。後時發搐,脣口抽動,用異功散加木香、釣藤鉤補脾平肝而痊。
一小兒泄瀉,手足發搐,痰涎上涌,手足指冷,額黑脣青,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炮薑以補心火救脾土而愈。
一小兒患泄瀉,小腹重墜,飲食甚少,先用六君子湯送四神丸數劑,瀉漸止,飲食稍進;又用補中益氣湯數劑,下墜漸愈。後因勞發熱,自臍而起,飢則熱甚,用六君、炮薑治之稍安;又用加味歸脾、補中益氣二湯而痊。
一小兒夏間食粽傷胃,吐而腹痛,余用保和丸,彼以為緩,另用重劑,吐瀉并作,腹痛益甚,按其腹,卻不痛。余曰:此食已消而脾胃虛也,當溫補之。仍行消導,昏憒發搐,余用異功散加木香治之漸愈。後復傷食,另用去積丸,吐瀉不食,手足并冷,睡而露睛,變為瘧疾,余用六君、木香、炮薑治之而愈。
一小兒瀉而大便熱赤,小便濇少,此熱蘊於內也,先用四苓散加炒黃連一劑,其熱頓退;又用白朮散去木香二劑,熱渴頓止;以四君、升麻調理而痊。
一小兒食炙煿甘甜之物,常作瀉,大便熱痛,小便赤濇,此膏粱積熱所致,用四苓散、清胃散各四服,諸證稍退;乃用四味肥兒丸而瘥。
一小兒九歲,食炙煿之物,作瀉飲冷,諸藥不應,肌體消瘦,飲食少思,余用黃連一兩,酒拌炒焦為末,入人參末四兩,粥丸小豆大,每服四五十丸,不拘時白湯下,服訖漸愈;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服月餘而瘥。後不戒厚味,患疳積消瘦少食,發熱作渴,用九味蘆薈丸為主,以四味肥兒丸為佐,疳證漸退;卻以四味肥兒丸為主,以五味異功散為佐而痊。後又不禁厚味,作瀉飲冷,仍服肥兒丸、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清晨泄瀉,服消疳清熱之劑不應,余謂脾腎虛,用二神丸治之,不信,仍服前藥,形體骨立,復求治。用四神、六味二丸治之,尋愈。停藥數日,飲食漸減,泄瀉仍作,至十七歲畢姻,瀉渴頓作,用前藥治之,無效,乃用補中益氣湯、八味丸而始愈。
一小兒因母怒氣停食,患泄瀉,服消導之劑,更加吐乳,先用養胃湯加炒黑黃連一錢、吳茱萸三分、木香四分治其母,子亦灌一二匙,悉愈。後母傷食,患血痢腹痛,其子亦然,治以四君加前三味,母子俱服。因惑於人言,但令母服,子另服治痢之藥,加作嘔不乳,手足并冷,余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炮薑、漏蘆,母子并服而愈。
一小兒患瀉,身熱作渴,瀉下穢氣,此為內熱而瀉也,用香連丸一服而愈。後患瀉,服黃連香薷飲益甚,余用六君、木香、肉果而愈。
一小兒患瀉,作渴飲冷,手足并熱,睡而露睛,此為熱瀉,用黃芩湯一劑而愈,又用白朮散二服而安。
一小兒患瀉,面赤飲冷,小便赤色,先用四苓散、香連丸各一服,而便利勢減,又用異功散加木香、黃連各二分,吳茱萸一分,二服而愈。
一小兒瀉而腹痛,按之不痛,用異功散加升麻而愈。後復瀉,服消乳丸,益加腹痛,余謂脾氣傷也,復用異功散加木香而痊。
一小兒吐瀉腹痛,睡而露睛,小腹重墜,手足并冷,先用六君、升麻、乾薑四服而痛墜愈,又用異功散加升麻、木香而悉愈。後又傷食腹痛,別服袪逐劑,虛證悉具,余用理中丸、六君子湯而尋愈。但噫氣下氣,口角流涎,此脾胃虛寒也,復用理中、六君子二湯而愈。
一小兒泄瀉不食,噯腐酸氣,用平胃散一服而瀉止,又用五味異功散而飲食增。後復傷吐瀉喘嗽,手足指冷,面色黃白,余謂脾虛不能生肺也,用六君,升麻、桔梗而愈。
一小兒傷食作瀉發熱,服寒涼藥,熱甚作嘔,此胃經虛熱也,先用四君、升麻而嘔止,又用白朮散而安。
一小兒乳哺失節,泄瀉腹痛,自用藥下之,反加痰搐;又服化痰止搐之藥,而痰搐益甚,睡而露睛,手足微冷。余以脾胃已虛而重傷之也,用異功散加木香、釣藤鉤,母子并服,三日而痰搐止,五日而瀉痛除。
一小兒傷食,瀉青發搐,余謂肝木勝脾也,用六君、木香、釣藤鉤而愈。後傷食腹痛,別用消食丸,脣額頓黑,瀉益甚,此脾氣虧損,寒水反來侮土也,用六君、木香、乾薑而痊。
一小兒面色萎黃,傷食作瀉,面色頓白氣喘而痰涌,余謂脾肺氣虛下陷,法當升補。彼不信,別服清氣化痰之藥,虛證蜂起。余先用補中益氣湯一劑,諸證頓退,又用五味異功散而痊。
一小兒泄瀉,兩寸脈或短或伏,用補中益氣治之頓愈。余見患前證不服此藥而危者多矣,惜哉!
一小兒飲食後即瀉,先用六君、升麻、神麯、山楂而止,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而痊。後傷食,吐瀉腹痛,用保和丸二服,又用異功散調補脾氣而安。
一小兒傷食,作瀉腹脹,四肢浮腫,小便不利,先用五苓散加木香,旬余諸證漸退;又用五味異功散為主,佐以加減腎氣丸,又旬日,二便調和,飲食漸進,浮腫旋消,乃以異功散調理而愈。
一小兒十三歲,傷食作瀉,服剋伐之劑,胷腹膨脹,手足并冷。余謂當調補中氣,不信。後見睡而露睛,脣口搐動,乃用六君、木香、釣藤鉤,至四劑搐動頓止;又二劑,飲食加進。以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膈寬瀉止而愈。
一小兒因驚久瀉,面色青黃,余謂肝木勝脾土也,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子母俱服而愈。
一小兒泄瀉驚搐,其母面青脈弦,先用小柴胡湯加木香、漏蘆一劑;次用四君、木香、釣藤鉤、山梔,母子同服而愈。
一小兒因其母被驚患瀉,服藥傷胃,反致吐乳,余用五味異功散、炒黑黃連、米香治其母,時灌子一二匙,俱愈。後母因鬱怒,停食下痢,嘔吐腹痛,其子昏憒不食,以六君子加車前、黃連、木香,母子俱服而安。
一小兒久瀉青色,腸鳴厥冷,余曰:此驚泄也。脾土既虧,則肝木來侮,須溫脾平肝,然後可愈。彼以為遇,自用治驚等藥,腹脹重墜,小便不利,四肢浮腫,始信前言,重復請治。余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數劑,諸證稍可;又以補中益氣湯數劑,飲食少加。又因傷食夾驚,吐瀉發搐,復用異功散加柴胡、釣藤鉤四劑,諸證稍退。又傷風欬嗽,腹脹作瀉,或用發散解利之劑,手足逆冷,睡中發搐,余謂此脾土虛而肺金受病,重傷真氣故也,用異功散加紫蘇一劑以散表邪,次以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調補真氣而痊。
一小兒因驚,吐瀉腹脹,先用六君、木香、柴胡治之稍可,又以五味異功散而愈。後因驚搐痰甚,或用鎮驚化痰之藥,倦怠不食,而泄益甚,先用異功散加木香、釣藤鉤,四劑而愈。
一小兒七歲,食生冷之物,腹痛便秘,服峻利之劑,連瀉五次,噫氣腹痛。余謂心脾虛寒,用異功散加薑、桂、木香治之,不從,反治胃火,更加呃逆。余仍以前藥加附子一片,一服諸證頓退;仍去附子,又三劑而愈。其時同患是證,用清胃化痰者歿,手足俱黯。
一小兒傷食,嘔吐發熱面赤,服消導清熱之劑,飲食已消,熱赤未退,余以為胃經虛熱,用六君、升麻、柴胡四劑而痊。
一小兒傷食嘔吐,服剋伐之藥、嘔中見血,用清熱涼血,反大便下血,脣色白而或青,余謂脾土虧損,肝木所乘,令空心服補中益氣湯,食遠服異功散,使涎血各歸其源,果愈。
一小兒吐酸乳食,用四君、吳萸、黃連、木香,補脾平肝而愈。後口中有酸水,仍用前藥隨愈。後吐苦水而口亦苦,用龍膽湯以清肝火,四君子以補脾土而痊。
一小兒吐黃水,所食之物,悉皆甘味,用瀉黃散清其胃火而愈。後因停食,服剋伐之藥,口甘不食,形氣殊弱,用補中益氣湯,養其中氣而痊。
一小兒傷食噯腐,用平胃散一服,宿滯頓化。余云不必多藥,但節其飲食自愈。不信,別用剋滯之藥,更加吐瀉,以致不救。
一小兒傷食發熱,面赤抽搐,嘔吐,氣喘唾痰,此飲食傷脾,肺氣虛弱所致,用六君子湯、炒黑黃連、山梔各二分,一劑頓愈。
一沈氏子吐瀉腹痛,手足并冷,余謂此脾土虛弱,寒水所侮,先用益黃散一劑,諸證頓愈,手足梢冷,此寒水退而脾土虛弱也。用異功散少加木香一劑,卻去木香,再劑而痊。
一小兒傷食發熱,吐瀉腹痛,欲服益黃散。余曰:內有丁香、良薑,非其所宜。前證乃脾胃受傷,而無寒證。不信,仍服前藥,其痛益甚,二便不通,口舌糜爛而歿。
一小兒傷食,吐偽不已,後便泄青色,睡而露睛,手足指冷,額黑脣青。余謂:大便青色,木勝土也;或時溏泄,脾氣不足也;額黑脣青,寒水悔土也,悉屬中氣虛寒。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木香、附子,二劑而愈。
一小兒盛暑嘔吐飧泄,服黃連香薷飲益甚,用白虎石膏湯而腹脹作痛,手足并冷。余謂:脾氣虛寒,且夏月伏陰在內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而愈。
一小兒亥子丑時,發熱泄瀉,用益黃散而愈。後復發,服前藥,嗜臥露睛,作渴少食,大便頻黃。余謂:肝勝脾虛,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佐以地黃丸而尋愈。
一小兒盛暑吐瀉,米穀不化,或用黃連香薷飲之類,腹脹作痛,手足并冷,此脾氣虛而伏陰在內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治之而愈。先君嘗云:凡暑令吐瀉,手足指熱,作渴飲冷者屬陽證,宜清涼之劑;若手足指冷,作渴飲湯者,屬陰證,宜溫補之劑。故大人屬陰者,誤用寒涼之藥,死後手足青黯,甚則遍身皆然,於此可驗。
一小兒傷食,吐瀉不已,瀉色青綠或溏白,睡而露睛,手足指冷,額黑脣青。余謂:瀉痢青綠,肝勝脾土也;或時溏白,脾土虛寒也;額黑脣青,寒水侮土也,悉屬中氣虛寒。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木香、附子,一劑而愈。
一小兒傷食,嘔吐發熱面赤,服消導之劑,飲食已消,熱赤未退,余以為胃經虛熱,用六君子加升麻、柴胡各二分,四劑而愈。
一小兒目睛緩視,大便臭穢,乃飲交感時乳所致,用四君子加木香、藿香治之而安。
一小兒吐酸乳食,同四君、吳茱、黃連、木香,補脾平肝而愈。後口中有酸水,仍用前藥隨愈。後唾苦水,口中味苦,用龍膽湯清肝火,佐以四君補脾土,乃瘥。
一小兒唾黃水,或口甘,所食之物,悉皆甘味,用瀉黃散愈。後停乳食,服剋伐之藥,口甘不食,形氣殊弱,用補中益氣湯而愈。
《醫學入門》曰:黃承務子二歲病傷食而瀉,眾醫與止之,十餘日,便青白,乳食不消,身涼加哽氣昏睡,咸謂困篤,召錢,先與益黃散、補肺散各三服;三日,身溫而不哽氣,後以白餅子微下之,又益脾散三服利止。何以然?利本脾虛,傷食初不與下之,留連十日,上實下虛,脾氣弱則引肺亦虛,脾肺子母故也,今先補脾則肺病自退,即身溫不哽氣也,然後下其所傷。或曰:何不先下後補?曰:便青為下臟冷,若先下必大虛,今先實脾而後下則不虛矣。後更與補之乃安。
《景岳全書》曰:余季子於丁巳正月生於燕邸,及白露時,甫及半周,余見新涼日至,虞裀褥之薄,恐為寒氣所侵,每切囑眷屬保獲之,而眷屬不以為意。及數日後,果至吐瀉大作,余即用溫胃和脾之藥,不效;隨用理中等劑,亦不效;三日後,加人參三錢,及薑、桂、吳茱、肉豆蔻之類,亦不效;至四五日,則隨乳隨吐,吐其半而瀉其半,腹中毫無所留矣。余不得已,乃用人參五六錢,製附子、薑、桂等各一二錢,下咽即吐,一滴不存,而所下之乳,則白潔無氣,仍猶乳也。斯時也,其形氣之危,已萬無生理矣。余靜坐書室,默測其故,且度其寒氣犯胃,而吐瀉不止,若舍參、薑、桂、附之屬,尚何朮焉?技已止此,窘莫甚矣。思之思之,忽於夜半而生意起,謂其胃虛已極,但藥之氣味略有不投則胃不能受,隨拒而出,矧附子味鹹,亦能致嘔,必其故也。因自度氣味,酌其所宜,似必得甘辣可口之藥,庶乎胃氣可安,尚有生意。乃用胡椒三錢搗碎,加煨薑一兩,用水二鍾,煎至八分,另盛聽用。又用人參二兩,亦用水二鍾,煎至一鍾,另盛聽用。用此二者,取其氣味之甘辛純正也。乃用茶匙挑合二者,以配其味,凡用參湯之十,加椒薑湯之一,其味微甘而辣,正得可口之宜,遂溫置熱湯中,徐徐挑而與之,陸續漸進。經一時許,皆嚥而不吐,竟得獲效。自後乳藥皆安,但瀉仍未止也。此自四鼓服起,至午未間已盡二兩之參矣。參盡後,忽爾躁擾呻吟煩劇之甚,家人皆怨,謂以嬰兒嬌嫩臟腑,何堪此等熱藥,是必燒斷肚腸也,相與抱泣。余雖疑之而不為亂,仍寧神熟思之,意此藥自四鼓至此,若果藥有難堪,何於午前相安,而此時遽變若此?其必數日不食,胃氣新復,而倉廩空虛,飢甚則然也。傍有預備之粥,取以示之,則張皇欲得,其狀甚急,乃與一小盞,輒鯨吞虎嗜,又望其餘;遂復與半碗,猶然不足;又與半碗,遂寂然安臥矣。至次日,復加製附,始得瀉止全愈。嗚呼!此兒之重生,固有天命,然原其所致之因,則人之臟氣,皆繫於背,褥薄夜寒,則寒從背俞而入內,干於臟中必深矣。原其所治之法,則用藥雖當,而氣味不投,無以相入,求效難矣。及其因飢發躁,使非神悟其機,倘妄用清涼一解,則全功盡棄,害可言哉!故余筆此,以見病原之輕重,氣味之相關,及診治之活變,有如此關係者。然此特以己之兒,故可信心救療如是。設以他人之子,有同是病者,於用參數錢之時,見其未效,不知藥未及病,必且煩言吠起,謗其誤治,改用苦寒,無不即死,而仍歸罪於用參者,此時黑白,將焉辨之?故再贅其詳,用以廣人之聞見云。
都閫錢旭陽長郎,年及兩周,季夏間以生果傷脾,因致先瀉後痢,旭陽善醫,知其不過傷於生冷,乃與參、朮、薑、桂溫脾等藥,瀉痢不愈,而漸至脣口生瘡,乃謀之余,曰:此兒明為生冷所傷,今不利溫藥,將奈之何?余曰:此因瀉傷陰,兼之辛辣遽入,而虛火上炎耳。非易以附子,不能使火歸原也。因用二劑而脣口瘡痛,咽腫倍甚,外見於頭面之間,而病更劇矣。又謀之余,曰:用藥不投如此,豈真因濕熱耶?余診之曰:上之脈息,下之所出,皆非真熱,本屬陽虛。今熱之不效,雖屬可疑,然究其所歸,寒之則死,必無疑也。意者,藥猶未及耳。旭陽曰:尚有一證,似屬真寒,今其所用湯飲,必欲極滾極熱者,余等不能入口,而彼則安然吞之,即其喉口腫痛如此,所不顧也,豈其證乎?余曰:是矣是矣!遂復增附子一錢五分,及薑、桂、肉果、人參、熟地之屬,其瀉漸止,瀉止而喉口等證,不一日而全收矣。疑似之間,難辨如此,使非有確持之見,萬無一生矣。余自經此以來,漸至不惑,後有數兒證治大同者,俱得保全。噫!此不惑之道,其要何居?在知本之所在耳。臨證者可無慎哉!
一小兒瀉,大便熱赤,小便濇少,此熱蘊於內也,先以四苓散加炒黃連一劑,其熱頓退;又用七味白朮散去木香二劑,熱渴頓止;後以四君、升麻調理而痊。
余初年在京,治一五歲鄰女,通經藥鋪,見有晒晾巴豆,其父誤以為松仁,以一粒與食之,嚼而味辣,即忙吐出,而已半粒下咽矣。少頃,大瀉十餘次,瀉後次日,即致肚腹通身悉皆腫脹,絕口不食,因求治於余。或謂宜黃連、菉豆以解毒,或謂宜四苓、五皮以利水。余曰:大攻之後,豈非大虛之證乎?能再堪苦寒以敗脾否?大瀉之後,又尚有何水之可利?遂單用獨參湯及溫胃飲以培脾氣,不數劑而復元如初。夫既已大瀉,而何以反脹若是?因此一證,乃知大虛大寒,而致成腫脹者,類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