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三十
面門
黃帝素問
上古天真論
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
【 註 陽明之脈榮於面,故其衰也面焦。夫氣為陽,血脈為陰,故女子先衰於脈,而男子先衰於氣也。】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
【 註 三陽之脈盡上於頭,三陽脈衰,故面皆焦。】
丈夫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
【 註 平脈篇曰:寸口脈遲而緩,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陽氣衰,故顏色焦。】
六節臟象論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
【 註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於面。心主血脈,故其華在面也。】
脈要精微論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硃,不欲如赭;白欲知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 註 此古色生於氣,氣生於臟,欲其氣華於色而不欲臟象之見於外也。赤如白裹朱,白如鵝羽,青如蒼璧,黃如羅裹雄黃,黑如重漆,乃五臟之氣章華於色也。赤如赭,白如鹽,青如藍,黃如土,黑如地蒼,此五臟之精象見於外也。夫臟者藏也。如五臟之真色見而不藏,則其壽不久矣。明者五臟之神明,言五色之發乎五臟之精氣神也。】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 註 五臟主藏精者也。精有所藏而後能視萬物,審短長。如精微象見於外,則精氣內衰,視物昏瞶,而壽不久矣。此反結上文之義而言,視精明者,由藏精之所資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軟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 註 肝主血而主色,脈盛而色不見者,血蓄於下也。當病墜傷,或為手搏所傷,因血凝脅下,故令人喘逆。蓋肝脈貫膈上注肺,血積於下,則經氣上逆而為喘也。其不及而色澤者,當病溢飲。】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痺。
【 註 足陽明之脈,從氣衝下髀抵伏兔下足跗。髀傷,故脈盛而色赤也。飲食於胃,由中焦之腐化,胃氣不足,故當病食痺。】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
【 註 五臟元真之氣,脾所主也。濕熱太過,則色黃脈盛而少氣矣。其不及當病足脛腫。脾氣虛,故足腫也。若水狀而非水病,故其色不澤。】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
【 註 腰者腎之腑,腰傷故腎脈盛也。傷於骨者,其色赤黃,則外應於肌肉間也。其不及,當病少血。蓋腎為牝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腎之精液復上入心而為血,精虛至令不復化赤而為血也。】
五臟生成篇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
【 註 奇脈,奇經衝任之脈色也。衝任為經血之海。五臟之血,皆歸於肝,故外榮於目。面主氣色,目主血色。目之五色而俱見面黃者,五臟之陰而俱得胃脘之陽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 註經云:人無胃氣者死,面無黃色,無胃土之陽矣。面之青黑赤色,皆臟邪乘陽,純陰無陽,故皆死也。】
玉版論要篇
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已。
【 註 五經之脈見於色,氣血衰則面色脫而夭然不澤,故至百日五臟之氣盡而已矣。】
診要經終論
少陰終者面黑。
【 註 心之華在面,面黑者,火氣滅而水氣脫矣。】
刺熱篇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
【 註 肝屬木而位居東方,故左頰先赤。】
肺熱病者右頰先赤。
【 註 肺屬金而位居西方,故右頰先赤。】
腎熱病者頤先赤。
【 註 腮下謂之頤,腎屬水而位居北方,故頤先赤。】
欬論
久欬不已,則三焦受之,欬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 註 水聚於胃,則上關於肺而為欬,欬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故使人涕唾。水氣上乘,故面浮腫而氣逆也。】
風論
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庬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 註 風邪干於腎,則水氣上升,故面庬然浮腫,風行則水渙也。】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
【 註 頭乃諸陽之會,因沐中風,則頭面之皮腠疏而陽氣弛,故多汗惡風也。】
厥論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
【 註 癩狂走呼,妄言妄見,陽明之脈病也。其脈循腹屬胃絡脾,經氣厥逆,故腹滿胃不和,不得臥也。陽明乃燥熱之經,經氣上出於面,故面赤而熱。】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胻不可以運。
【 註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從耳後入耳中,下頰車,循胷過季脅,出膝外廉,循足跗。故逆則暴聾、頰腫、脅痛,足胻不可以運行。】
脈解篇
少陰所謂面黑如地色者,秋氣內奪,故變於血也。
【 註 秋時陰氣正出,則內奪其所藏之陰,陰氣上乘,故面黑如地色也。】
針解篇
人齒面目應星。
【 註 人面有七竅,以應七星。】
骨空論
數髓空在面俠鼻。
【 註 言面之俠鼻間,而有數處之髓空也。】
氣交變大論
歲水不及,濕乃大行,上臨太陰,則大寒數舉,陽光不治。民病寒疾於下,復則大風暴發,草偃木零,生長不鮮,面色時變,筋骨併辟,肉瞤瘈,目視(目巟)(目巟),物疏璺,肌肉胗發,氣並膈中,痛於心腹。
【 註 六癸之歲,水運不及,土乃勝之,若辛丑、辛未歲司天之氣,上臨太陰濕土,則太陽寒水在泉,水弱土勝,木後復之,陽明屬土主面,故面色時變。】
六元正紀大論
金鬱之發,民病欬逆,心脅滿引小腹,善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面塵,色惡。
【 註 此受司天在泉之勝制,鬱極乃發,以報復其歲氣。如庚子庚午歲。太商金運,而上臨少陰;庚寅庚申歲,太商金運,而相火司天;乙巳乙亥歲,少商金運,而相火在泉;乙卯乙酉歲,少商金運,而君火在泉,則金氣皆鬱矣。欬逆嗌乾肺病也。《靈樞經》曰:足少陽是動病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有微塵,體無膏澤。又曰:肝是動則病腰痛嗌乾,面塵脫色,蓋金氣復而肝木病也。】
至真要大論
帝曰:天氣之變何如?岐伯曰:陽明司天,燥淫所勝,筋骨內變,民病左胠脅痛,寒清於中,感而瘧,大涼革候,欬,腹中鳴,注泄鶩溏,心脅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面塵,腰痛,丈夫(疒頹)疝,婦人少腹痛,目昧眥瘍,瘡痊癰。病本於肝,太衝絕,死不治。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帝曰:邪氣反勝,治之奈何?岐伯曰:燥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 註 陽明司天,卯酉之歲也。燥金淫勝於上,則肝血傷而面塵,蓋金淫於上,故病本於肝。太衝,肝經之俞穴脈也。肝氣已絕,故死不治。苦溫能勝清,金辛能潤燥,燥必內結,故以酸苦泄之。】
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甚則嗌乾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
【 註 陽明在泉,子午歲也。面有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乃足少陽病。嗌乾面塵,乃足厥陰病,蓋金勝而肝膽病也。】
岐伯曰:太陽司天,寒淫所勝,民病厥心痛,嘔血血泄,鼽衂善悲,時眩仆,胷腹滿,手熱,肘攣掖腫,心澹澹大動,胷脅胃脘不安,面赤目黃,善噫嗌乾;甚則色炲,渴而欲飲。病本於心,神門絕,死不治。所謂動氣知其臟也。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帝曰:邪氣反勝,治之奈何?岐伯曰:寒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苦辛。
【 註 太陽司天,辰戌歲也。太陽為諸陽之首,即君火之陽,然本於在下之寒水,今寒凌心火,逼其火熱上炎,故面赤也。】
太陰司天,客勝,則首面胕腫。
【 註 此濕淫於上也。】
靈樞經
本輸篇
手太陽當曲頰,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
邪氣臟腑病形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於氣耳。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熱甚寒,不能勝之也。
【 註 氣血皆上於面,天熱甚寒,不能勝之,謂陰陽寒暑之氣皆從下而上也。】
面熱者足陽明病。
【 註 衛氣之悍熱太過,而上行於面也。】
岐伯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邪中於面則下陽明,邪中於頰則下少陽。
【 註 諸陽之會皆在於面者,精陽之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也。】
終始篇
少陰終者,面黑。太陰終者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則面黑。
【 註 面黑者氣色外脫也。】
經脈篇
足少陰之脈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
手厥陰之脈動,則病心中熱,面赤目黃。
足少陽之脈動,則病口苦,甚則面微有塵。
足厥陰之脈動,甚則面塵脫色。
手少陰氣絕,其面黑如漆柴。
手陽明之脈,其支者上頸貫頰。
足陽明之脈,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
手太陽之脈,其支者循頸上頰,又支者別頰上(出頁),病則頰腫。
手少陽之脈,其支者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出頁),又支者過客主人前交頰,是病則頰腫。
足少陽之脈,其支者加頰車下頸。
足厥陰之脈,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
經別篇
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液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眥。
【 註 手少陰之正,上出於面,亦與足太陽相合於目內眥之睛明,水火上下之相交也。】
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胷裏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繫目系,合少陽於目外眥。
【 註 按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循頭面而下,行於足跗。少陽之別繞髀上行,至目銳眥而合於少陽之經,是經脈與經別,交相逆順而行者也。】
厥論
厥頭痛,面若腫。
【 註 陽明之氣上出於面,厥氣上逆於頭,故為頭痛面腫。】
雜病篇
厥胷滿面腫。
【 註 本經曰:中於面則下陽明,蓋中於面之皮膚則面腫。】
海論
氣海有餘者,氣滿胷中,悗息面赤。
【 註 氣上逆,故面赤也。】
陰陽二十五人篇
木形之人小頭長面。火形之人廣(月引)銳面。土形之人圓面大頭。金形之人方面白色。水形之人面不平。
【 註 面長者木之體長也。面銳者火之炎上銳且小也。面圓者土之體圓也。面方者金之體方也。面不平者水面有波也。】
足太陽之上,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
【 註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循兩眉而上額交巔,血少氣多則面多肉,氣之所以肥腠理也。血氣和者,謂經脈皮膚之血氣和調,則顏色鮮美也。】
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
【 註 手太陽之脈,其上行者,循於顴頰耳鼻目眥之間,是以皮膚之血氣盛,則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色惡,太陽為諸陽主氣也。】
扁鵲難經
面色
十三難曰: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
十六難曰: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善笑;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欠。
二十四難曰: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四十七難曰: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然。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胷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令面耐寒也。
金匱要略 【 漢?張機】
面色
問曰:病人有氣色見於面部,願聞其說。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胷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圓者死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
陰毒之為病,面目青。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裏虛也。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裏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衂,小腹滿,此為勞使之然。
面赤如醉者,此為胃熱上熏也。
寸口脈微而濇,微者衛氣衰,濇者榮血不足,衛氣衰則面色黃,榮血不足則面色青。又曰:陰陽俱虛則面色青白。
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主之,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裏水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虀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衂;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欬者必吐血。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
面赤色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發汗則愈。
下利漬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面瘦面腫
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胷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肺癰,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
肺癰,胷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欬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傷寒論 【 漢?張機】
愧怖之色
問曰:人愧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問曰:人病恐佈者其脈何狀?師曰:脈形如循絲,纍纍然,其面白脫色也。
中藏經 【 漢?華佗】
五色脈論
面青無右關脈,脾絕,木剋土;面赤無右寸脈,肺絕,火剋金;面白無左關脈,肝絕,金剋木;面黃無左尺脈,腎絕,土剋水;面黑無左寸脈,心絕,水剋火。五絕者死。凡五絕當時即死,非其時則半歲死耳。五色雖見而五脈不見,即非死者矣。
臟腑虛實寒熱見於面色
肝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赤,其脈沉而急,浮而急亦然。
心脈大,甚則胷中滿而煩,澹澹面赤目黃也。
凡心病,狂言汗出,躁,身厥冷,其脈當浮而大,反沉濡而滑,其色當赤反黑著,水剋火,死不可治也。
凡赤黑色入口必死,面目赤黃亦死,赤如血亦死。
又憂愁思慮太過,心氣內去,其色反和而盛者,不出十日死。
又心虛則恐懼多驚,憂思不樂,胷腹中若痛,言語顫慄,惡寒,恍惚,面赤目黃,喜衂,診其脈左右寸口兩虛而微者是也。
脾病則面色萎黃。
又云:脾病面黃目赤者可治;青黑色入節,半歲而死;色如枳實者,一月死。脾正熱,則面黃目赤脅滿。
胃熱,則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安眠,語狂目亂便硬者是也。
胃脈堅而長,其色黃赤,病折腰。
久欬而見血,身熱而短氣,脈當濇,今反浮大,色當白,今反赤者,火剋金,十死不治也。
又云:面白目青,此謂經亂也。
又云:面黃色白者可治。
腎病手足冷,面赤目黃,小便不禁,骨節煩痛,小腹結痛,氣上衝心,脈緩當沉而滑,今反浮大,其色當黑。其翕翕少氣,兩耳若聾,精自出,飲食少,便下清,脈遲可治。
又云:腎病其色青黃,連耳左右,其人年三十許,百日死。上焦,實則食已還出,膨膨然不樂。虛則不能制下,遺便溺而,頭面腫也[上焦……頭面腫也 原作「上焦實則食己虛虛則還出膨膨而不樂虛則不能制下遺便溺頭面腫也」,據《中藏經》補。]。
察面色形證決死法
黑或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則如黑者死。
面目直視者死。
面青人中反者,三日死。
面無光,牙齒黑者死。
面青目黑者死。
面白目黑者十日死。
面赤眼黃即時死。
面黑目白者八日死。
面青目黃者五日死。
面黑直視者死。
面黑脣青者死。
病人黑色出於天中天庭者死。
面青目白者死。
面黃目白者死。
面目俱白者死。
面目青黑者死。
面青脣黑者死。
面色黑,脅滿不能反側者死。
面色蒼黑卒腫者死。
脈訣 【 晉?王叔和】
五臟察色歌
心臟歌曰:順視雞冠色,凶看瘀血凝。
【 註 雞冠色赤,瘀血赤而黑者,赤乃本色為順,黑則水來剋火為凶。】
心脈歌曰:大實由來面赤風,燥痛面色與心同。
【 註 心脈大實,蓋心家熱則生風,故面赤而身有風也。有風有熱,故燥痛,面色與心色同,赤之甚也。】
肝臟歌曰:翠羽身將吉,顏同枯草殃。
【 註 肝木色青,翠羽青而紅,枯草青而白,紅屬心火,白屬肺金,木生火故吉,金剋,木故殃。】
腎臟歌曰:色同烏羽吉,形似炭煤危。
【 註 腎水色黑,烏羽黑而青,是水生木,故吉。炭煤黑而黃,是士剋水,故危。】
肺臟歌曰:豬膏凝者吉,枯骨命難全。
【 註 肺金色白而光澤,白者金也,光澤者水也,金能生水,故吉。枯骨之色白而不澤,白者金也,不澤者內失其水,火就燥也,火來剋金,故命難全。】
脾臟歌曰:痞氣冬為積,皮黃四體昏。
【 註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致發黃疸,飲食不消,肌膚黃瘦。】
雜病生死歌
中風口噤遲浮吉,急實大數三魂孤。魚口氣粗難得瘥,面赤如妝不久居。
【 註 中風口噤脈遲浮,乃病脈相應,故吉。急實大數乃風熱之極,故三魂孤。口如魚口之張,脾氣絕也。氣粗,肺氣絕而呼出氣驟也。面赤如妝火盛也。】
病人頭面青黑暗,汗透毛端恰似珠。
【 註 六陽氣俱絕者,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則氣先死。】
察色觀病生死歌
面黃目青酒亂頻,邪風在胃袞其身。面黑目白命門敗,困極八日死來侵。
面色忽然望之青,進之如黑卒難當。面赤目白憂息氣,待過十日定存亡。
面赤目青眾惡傷,榮衛不通立須亡。黃黑白色起入目,更兼口鼻有災殃。
面青目黃中時死,餘候須看兩日強。目無精光齒齦黑,面白目黑亦災殃。
肩息直視及脣焦,面腫蒼黑也難逃。妄語錯亂及不語,屍臭元知壽不高。
人中盡滿兼脣青,三日須知命必傾。兩頰顴赤人病久,口張氣直命難停。
五臟死色歌
肝臟歌曰:面腫蒼黑舌卷青,四肢乏力眼如盲。泣下不止是肝絕,八日應當命必傾。
心臟歌曰:面黧肩息直視看,又兼掌腫沒文斑。狂言亂語身悶熱,一日之內到冥間。
脾臟歌曰:臍趺腫滿面浮黃,泄痢不覺污衣裳。肌肉粗濇兼脣反,十二時內定災殃。
肺臟歌曰:口鼻氣出不復廻,脣反無文黑似煤。皮毛焦乾爪枯折,途程三日定知災。
腎臟歌曰:面黑齒痛目如盲,自汗如水腰折頻。皮肉濡卻髮無澤,四日應當命不存。
瘡瘍全書 【 金?竇漢卿】
面發毒
此證多起於房勞太過,乘虛風入經絡,陽明經虛,發於面也;或面生癤(疒畾)。患者欲求速愈,而以毒藥敷點,或以艾火灸之,或以針刀刺之,或犯尻神惡宿,或破後房事不戒,或受狂風霜雪寒露暴戾之氣,或服金石草木諸物,惡毒相攻相反之劑,以致病證日劇。殊不知面為諸陽之首,禁火禁刀禁毒,况耳目口鼻之官,總係一處,比四肢不同,若不保重,命亦難生,何也?面為陽,火氣入之,熏蒸肌肉。刀針刺之,即傷經絡;毒藥點之,暴剝皮肉。轉轉為患,繼之以風邪入之,則頭面虛腫,目鼻腫脹,患處日腐,其臭穢難聞,脾胃日削,寒熱交作,痛楚萬狀,難以盡言。若有五善而無七惡,外敷清凉拔毒之藥,內服參朮內托之劑,每合犀角鬱金散服之,以拔積毒,其命方可保也,否則難生。
痄腮毒
此毒受在牙根耳聤,通於肝腎,氣血不流,壅滯頰腮,是風毒證。先用清肝流氣飲,後用托裏流氣飲治之。
發頤毒 【 一名流注】
傷寒後餘毒不散,汗發不透,故發此疽。在耳後一寸三分,或在心窩兩肋。在身者可治;在耳後相連咽喉,毒氣內攻,難進飲食藥餌。鼻流清膿,兩耳閉塞者死;無即生。用二十四味流氣飲,熱服出汗;次服千金內托散。患上用鐵箍散,將薑汁好酢加蜜少許和勻,火上熬熱,調藥搽四向空中,出毒時用餘汁溫潤之。
穿腮
一名骨槽風,一名穿珠,一名附骨,一名穿喉,一名牙槽風。此毒因憂思驚慮,太陽受證,結於大腸之間,邪毒交生,灌於經絡之內,初起生於耳下及項間,隱隱皮膚之內,略有小核,漸長如李子之狀,便覺紅腫,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牙關口噤不開,急用鵝毛攪出風痰,即服驅風破毒散,立愈。此證小兒亦生者,其故何也?稟氣虛弱,感風寒暑熱相結成疳,或恣食肥甘生冷甜物,餘穢積成於牙縫,不能滌洗去垢,漸爛至臭膿血淋漓,日久則氣血凝滯,結成多骨而出,甚至爛漫穿腮,急用珍珠冰片散搽之。
頦癰
此毒生於頦上,不為風頦,下要成漏瘡,不可輕易,當用敗毒流氣飲,再用內托清肝飲。
面風毒
此毒氣血壅上,結聚成毒,當用鬢疽藥治之。先用敗毒流氣飲,後用清肝流氣飲治之,外用圍藥敷之。
頰疽
此毒生於頰車之上,多者皆出於附骨,亦名附骨疽。若不速治,漸剉其骨,久後必致成漏,終不能痊。治用內托散,加羌活、獨活水煎服;次用十奇散,加川椒、細辛、桔梗、青皮,外用圍藥搽之。
鴉啗瘡
鴉啗者,久中邪熱,臟腑虛寒,血氣少,腠理不密,發於皮膚之上,相生如錢,竅後爛似鴉陷,日久將來損傷難治。小兒同前。其治法用陰蝕瘡之藥治之。
河間六書 【 金?劉完素】
胃疸面黃
食已如飢,胃熱,能消穀。陽明脈終,心火上行,心憎煩,面黃小便赤濇,茯苓加減湯主之。
儒門事親 【 元?張從政】
面黃腫
凡病面黃身熱肌瘦,寒熱往來如瘧,更加涎嗽不止,喘滿面腫,或身體俱熱,自汗。經云:病名傷寒,夾勞之證也,治之奈何?病在上者,其高者因而越之,可用防己散吐之,吐後切用通解丸一服,次服人參黃芪散,當歸飲子加減小柴胡,擇而用之。經謂男女之證皆同類,用其治法也。依此調治,無不取效。
東垣十書 【 元?李杲】
面赤
諸病面赤,雖伏火熱,禁不得攻裏,為陽氣怫鬱,邪氣在經,宜發表之。經曰:火鬱則發之是也,瘡瘍亦然。
面腫
虛風麻木,牙關緊急,目內蠕動,胃中有風,獨面腫,宜升麻胃風湯。
面熱
面熱者胃病也。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如火上行,獨燎其面。
面色
肝病面青,脈弦。皮急多青,則痛。形盛,胷脅痛,耳聾口苦舌乾,往來寒熱而嘔。以上是形盛,當和之以小柴胡湯也。如形衰骨搖而不能安於地。此乃膝筋,治之以羌活湯。《本草》云:羌活為君也。瘧證取以少陽。如久者發為痺瘧,宜以鑱針刺絕骨穴,復以小柴胡湯治之。
心病面赤脈洪身熱。赤多則熱。暴病壯熱惡寒。麻黃加知母石膏黃芩湯主之。此證如不發汗,久不愈為瘧也。淹疾(出頁)腫,面赤身熱,脈洪緊而消瘦,婦人則亡血,男子則失精。
脾病面黃,脈緩皮膚亦緩,黃多則熱,氣勝形也。《傷寒論》是為濕溫,其脈陽浮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陰。濕溫自汗,白虎湯加蒼朮主之。如久不愈,為溫瘧重暍,白虎加桂枝主之。淹疾肉消,食少無力,故曰熱消肌肉,宜以養血涼藥。《內經》曰:血生肉。
肺病面白皮濇,脈亦濇,多白則寒,暴病濇癢氣虛,麻黃加桂枝,令少汗出也。《傷寒論》曰:夏傷於暑,汗不得出為癢。若久不痊,為風瘧,形衰面白,脈濇皮膚亦濇,形羸氣弱,形淹,衛氣不足。
腎病面黑,身涼脈沉而滑,多黑則痺,暴病形冷惡寒,三焦傷也。治之以薑附湯或四逆湯。久不愈為瘧。暴氣衝上吐食夜發,俗呼謂之夜瘧。太陽經桂枝證,形衰淹疾,黑癉羸瘦,風痺痿厥,不能行也。
又云:肺寒則面白生痰,喘欬唾嚏。
又云:肺病面白而不澤,則為脫氣、脫血、脫津,脫液、脫精、脫神。
丹溪心法 【 元? 朱震亨】
面寒
面寒者,胃虛也。
面熟
面熱因鬱熱。
面鼻得冷則黑
諸陽聚於頭,則面為陽中之陽,鼻居面中央,而陽明起於額中,一身之血運到面鼻,到面鼻陽部皆為至清至精之血矣。酒性善行而喜升,大熱而有峻急之毒。多酒之人,酒氣薰蒸,面鼻得酒,血為極熱,熱血得冷為陰氣所搏,汗濁凝結,滯而不行,宜其先為紫而後為黑色也。須用融化滯血使之得流,滋生新血,可以運化,病乃可愈。予為酒製四物湯,加炒片芩、茯苓、陳皮、生甘草、酒紅花、生薑煎調五靈脂末飲之,氣弱者加黃芪,無有不應者。
面部凶證
人有病,面上忽見紅點者,多死。
衛生寶鑑 【 元?羅天益】
面熱
如人患面熱,脈洪大而有力,此乃陽明經,多血多氣,因膏粱積熱而致。先以調胃承氣湯七錢,加黃連三錢,犀角一錢,疏下三兩行;次以升麻黃連湯治之而愈。
證治要訣 【 明?戴思恭】
面風
兩頰赤腫,其狀如疿,名頭面風。酒調消風散,食後服,仍以杏仁去殼揩之。
醫學入門 【 明?李梴】
面寒
胃中有寒濕,則面不能耐寒,先以附子理中湯,次用升麻附子湯。
面戴陽證
面戴陽者,浮火所衝也。又曰面戴陽者,面雖赤而不紅活,乃下虛也。醫者不察,誤用涼藥,則氣消而成大病矣。
面上雜病
凡風刺、粉刺、(黑干)(黑曾)、痤疿、酒皶、肺風諸瘡,皆屬面上之病。
風客皮膚,痰漬臟腑則面生(黑干)(黑曾),脾肺風濕搏熱則生瘡,紅紫或腫,升麻胃風湯加減用之。
搭腮腫
腮腫亦名痄腮,因風熱或膏粱積熱而作,宜升麻黃連湯,或升麻胃風湯,或荊防敗毒散。腫久不消,欲作膿,宜托裏消毒散。腮頰齒牙脣口俱腫出血者,宜清胃散加石膏。
古今醫鑑 【 明?龔信】
面病專屬胃
手足六陽之經,雖皆上至頭,而足陽明胃之脈,起於鼻交頞中,入齒挾口環脣,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維絡於面上,故面病專屬於胃。其或風熱乘之,則令人面腫,或面鼻色紫,或風刺癮疹,或面熱,或面寒,隨其經證而治之。
若面脣紫黑,宜升麻白芷湯。
薛氏醫案 【 明?薛己】
時毒
時毒者,為四時邪毒之氣感之於人也。其候發於鼻面耳目,焮赤腫痛,重則咽喉頸項亦腫,或漫腫無頭,或結核有根,令人憎寒發熱頭痛,或肢體痛,恍惚不寧,咽喉閉塞。醫人不識,謂之傷寒,便服解熱之劑,一二日間腫勢益增,始知藥誤。原夫此疾,古無方論,初發狀如傷寒,五七日間乃能殺人。若能延至十日之外,不治自愈也。五日以前,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語聲不出,頭面益腫,食不知味者,必死之候,治之無功矣。然此疾有陽有陰,有可汗,有可下,粗工不識,但云熱毒,祇用寒涼之藥,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從,不可不審也。
脈浮數者,邪在表也,葛根牛蒡子湯、解毒升麻湯、升麻牛蒡子散之類以發之。脈沉實而便秘者,邪氣在裏也,宜梔子仁湯。脈沉濇者,邪氣入深也,宜漏蘆湯、大黃湯。
表實而不解者,散之以芩連敗毒散。
裏實而不利者,下之以五利大黃湯。
表裏俱實而不解者,宜解表攻裏並施,以通聖消毒散。
表裏俱解而不消者,和之以劫瘴消毒飲。
腫甚焮痛者,砭去惡血,更用消毒,以普濟消毒飲,次用七神散。
頭面耳項赤腫作痛,咽乾發熱,脈浮數,以黃連敗毒散,次以劫瘴消毒散、七神散。
若腫痛發熱作渴,而脈實便秘者,先以五利大黃湯,次以追疔奪命湯,又次以水邊嫩柏根水煎,入酒和服。
腫痛發熱,脈浮數,以芩連敗毒散,次以退熱消毒飲,又次以七神散。
焮腫脹痛作渴,寒熱便秘,脈數,按之緊實,以通聖消毒散,次以芩連消毒散,又次以七神散。
腫勢已盛,大熱脈實者,先宜砭去惡血,次以洗瘴散洗之,消腫散刷之,卻以蛇不見根同白梅搗,敷牙齗,含去涎;初服追疔奪命湯,次服七神散,萬病解毒丸。
表邪已解,腫尚不退,脈滑而數,乃瘀血欲作膿也,以托裏消毒潰之。若脈浮數或洪數者,不可托之,只宜消之,以烏苞子根水煎服,又以谷藤根水煎服,及用袪瘴散服之。又宜於鼻內(口畜)以通氣散,取十餘嚏作效。如(口畜)藥不作嚏者,不可治之證也。如嚏出膿者,治之必愈。左右之人,每日嚏藥(口畜)之,必不傳染,其病人亦每日用嚏藥三五次,以泄熱毒,此治時毒之良法也。
經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猶宜和解之,犀角連翹散之類。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頭面腫起高赤者,可服托裏散、黃芪散。
古今醫統 【 明?徐春甫】
面熱面寒
經曰:面熱者足陽明病,面寒者為胃寒。陽明胃經,氣盛有餘,則身以前皆熱,況其人素食膏粱,積熱於胃,陽明經多血多氣,本實則風熱上行,諸陽皆會於頭目,故面熱之病生矣。
面腫面浮
面腫屬肝風胃火,面浮屬脾土肺金,面腫與浮,最宜分別。腫則為實,因風火上炎,紅腫而熱,或按而痛,此邪有餘,脈必急躁緊實。面浮則為虛,因脾傷勞役,飲食失節,水土不調,脾氣輸散不常,肺氣傳布失度,故面虛浮,眼下如臥蠶之狀,或有氣喘,皆其候也,此正氣不足,脈必虛弱或浮而無力。
面色
久病人面色轉黃,此欲愈也。
病人面紅難愈。
不病人面色紅,有肺火。
瘦人面紅,血虛有火。
瘦人面白色如枯骨,此血虛氣弱,當防痰火病作,亦難治。
面黃者乃脾胃濕熱病,黃而兼青色者,為木剋土,主死不治。
不病人面色如灰塵,眼下青黑,即有病至,不能治。
病應愈,面色如煤不開者,終必死。
女人面兩顴頰紅色,名曰帶紅花。此肺金燥火所乘,心火剋肺,大腸膀胱無蔭,故多淫而無子。
女人面色青者,性惡多怒。
痄腮
痄腮,牙病而及於腮頰,俱腫是也。
醫學綱目 【 明?樓英】
面戴陽證
傷寒少陰證面戴陽者,下虛故也,宜通脈四逆湯,加葱白九莖煎服。
面赤色,為陽氣怫鬱在表,故用葱白以通陽氣也。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面部所屬
面統屬諸陽。
【 註 《靈樞》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
又屬足陽明胃經。
【 註 《素問》曰: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垂頒白。《靈樞》曰: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藏經》曰:胃熱,則面赤如醉人。《素問》又曰:已食如飢者胃疸,面腫曰風。註:胃陽明之脈行於面故耳。】
又屬足太陽膀胱經。
【 註 《靈樞》曰:足太陽之上,血多氣少,則面多小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肥而不澤。血氣和則美色。俱有餘,則肥澤。俱不足,則瘦而無澤。】
又統屬手少陰心經。
【 註 《素問》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又曰: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
又以五色候五臟,故面青屬肝。
【 註 《素問》曰:生於肝,如以縞裹紺,故青欲知蒼璧之澤,不欲知藍。註:縞,繒之精白者;紺,深青揚赤色。又曰:青如翠羽者生,如草茲者死。註:茲,滋也,如草初生之色也。】
赤屬心。
【 註 《素問》曰:生於心,如以縞裹朱,故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註:赭,赤土也。又曰:赤如鷄冠者生,如衃血者死。註:衃血,凝血也。】
黃屬脾。
【 註 《素問》曰:生於脾,如以縞裹(艹舌)蔞實,故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又曰:黃如蟹腹者生,如枳實者死。】
白屬肺。
【 註 《素問》曰:生於肺,如以縞裹紅,故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又曰:白如豕膏者生,如枯骨者死。】
黑屬腎。
【 註 《素問》曰:生於腎 ,如以縞裹紫,故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又曰:黑如烏羽者生,如炲者死。註:炲,煤也。又曰: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
或曰:升麻加黃連湯治面熱,升麻加附子湯治面寒,有何依據?答曰:出自仲景。雲岐子註《傷寒論》中辨葛根湯云:尺寸脈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俠鼻絡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此陽明經受病也。始於鼻交頞中,從頭至足,行身之前,為表之裏。陽明經標熱本實,從標脈浮而長,從本脈沉而實。陽明為病,主蒸蒸而熱不惡寒,身熱為標病。陽明本實者,胃中燥鼻乾目疼為本病。陽明為肌肉之本,禁不可發汗,在本者不禁下,發之則變黃證。太陽主表,榮衛是也,榮衛之下,肌肉屬陽明,二陽併病,葛根湯主之。衛者桂枝,榮者麻黃,榮衛之中,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榮衛之下,肌肉之分者,葛根湯主之,又名解肌湯。故陽明為肌肉之本,非專於發汗止汗之治,桂枝、麻黃兩方互併為一方,加葛根者,便作葛根湯,故榮衛肌肉之次也,桂枝、芍藥、生薑、甘草、大棗止汗,麻黃、桂枝、生薑、甘草發汗,葛根味薄,獨加一味者,非發汗止汗也,從葛根以解肌,故名葛根湯。錢仲陽製升麻湯治傷寒、瘟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未發,用葛根為君,升麻為佐,甘草、芍藥安其中氣。朱奉議作《活人書》,將升麻湯列作陽明經解藥。予診楊氏婦,陽明經標本俱實,先攻其裏,後瀉經絡中風熱,故用升麻湯加黃連,以寒治熱也。尼長老陽明經標本俱虛,先實其裏,次行經絡,故用升麻湯加附子,以熱治寒也。仲景乃羣方之祖,信哉!
運氣面塵。面塵有二:一曰燥金制肝。經云: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民病嗌乾面塵。又云:金鬱之發,嗌乾面塵。宜治以濕劑是也。二曰火。經云:少陽之復,厥氣上行,面如浮塵,目乃瞤瘈。治以寒劑是也。
運氣面赤皆屬寒。經云太陽司天,寒淫所勝,民病面赤目黃,治以熱劑是也。
脈緊者寒也,或面白善嚏,或面色惡,皆寒也。以羌活、防風、甘草、藁本四味瀉足太陽,少加附子以通其脈;面色惡,悲恐者,更加桂、附。
面痛皆屬火,蓋諸陽之會皆在於面,而火陽類也。心者生之本,神之變,其華在面。而心,君火也。暴痛多實,久痛多虛。高者抑之,鬱者開之。血熱者涼血,氣虛者補氣。不可專以苦寒瀉火為事。
顋屬手足少陽三焦膽,手太陽小腸經之會,又屬手少陰心經。
【 註 《靈樞》曰:心病者顴赤。喬岳曰:心絕則虛陽上發,面赤如脂。按如脂者,如女人以粉敷面,以丹敷顴也。夫白者肺之候,丹者心之候,發明謂之火剋金,是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其病不治。故《脈訣》云:面赤如妝不久居也。】
又屬足少陰腎經。
【 註 《靈樞》曰:腎病者,顴與顏黑。】
頰屬手足少陽、三焦膽、手太陽小腸、足陽明胃經之會。
【 註 《素問》曰: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註:足少陽部在頰,色赤色也。前,當依《甲乙經》作筋。《靈樞》曰:邪氣中于頰,則下少陽。又曰:少陽氣至則囓頰。又曰: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又曰:上部地兩頰之動脈。註:在鼻孔下兩旁近於巨髎穴之分,動應於手足,陽明脈氣之所行也。巨髎直兩目瞳子。】
又屬足厥陰肝經。
【 註 《素問》曰:肝病氣逆則頰腫。】
顴瘍
或問:顴骨內卒然而痛,經宿而痛甚,寒熱大作,何如?曰:此顴骨肉疽也,屬上焦與陽明經鬱火所致,宜活命飲加升麻、桔梗、乾葛,水酒煎服;仍與烏金散奪命丹,汗之可消。按經曰:心病者顴赤。又曰:腎病者顴與顏黑。然則當察其色赤者,宜以黃連安神丸降心火,補心丸養心血;黑者宜以地黃丸滋腎水。未可專委之陽明鬱火也。
頰瘍
或問:頰腮生瘡,何如?曰:此名金腮瘡。初如米粒,漸大如豆,久而不治,潰蝕透頰,屬陽明經,初宜勝金丹活命飲加升麻桔梗,黃連消毒散,選用。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治不得法,潰爛不斂,口吐臭痰,喘急神昏者死。
痄腮
或問:腮臉生毒,何如?曰:此名腮頷發。肌肉浮而不著骨者,名痄腮,俱屬陽明風熱所致,急服活命飲加元參、芩、連,水酒煎服,及紫金丹汗之。
痄腮屬足陽明胃經,或外因風熱所乘,或內因積熱所致。若腫痛寒熱者,白芷胃風湯;內熱腫痛者,升麻黃連湯;外腫作痛,內熱口乾者,犀角升麻湯;內傷寒涼不能消潰者,補中益氣湯;發熱作渴,大便秘結者,加味清涼飲;表裏俱解而仍腫痛者,欲作膿也,托裏散。若飲食少思胃氣虛弱也,六君子湯;肢體倦怠,陽氣虛弱也,補中益氣湯。膿毒既潰,腫痛不減,熱毒不解也,托裏消毒散;膿出反痛,氣血虛也,人參內托散。發熱晡熱,陰血虛也,八珍湯;惡寒發熱,氣血俱虛也,十全大補湯。若腫焮痛連耳下者,屬手足少陽經,當清肝火。若連頤及耳後者,屬足少陰經虛火,當補腎水。患此而有不治者,多泥風熱,執用剋伐之藥耳。
發頤
或問:顴骨之下,腮頷之上,耳前一寸三分,發疽,何如?曰:此名發頤,古云不治之證,屬陽明經,熱毒上攻,宜活命飲加升麻、桔梗、黃連,水酒煎服;紫金丹、奪命丹汗之;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十全大補湯、黃芪內托散、人參養榮湯。若治不得法,延及咽嗌潰爛,穿口不食者死。
按經云:腎熱者頤先赤,故頤屬足少陰腎經也。而今醫師以耳後一寸三分發銳毒者,名曰發頤,則是少陽分野。薛氏亦以為屬足少陰經,當補腎水者,何也?蓋腎為相火之宅,宅完且固,而火得歸息焉,則治腎正所以治少陽也。此證傷寒汗出不徹者,多患之;亦有雜證客熱久而不散,而發於頤者。宜以藥速消散之,失治成膿,則費手矣。若又服剋伐之藥,而不滋補其氣血,即穿口穿喉而死。
面遊風
或問:面遊風毒何如?曰:此積熱在內,或多食辛辣厚味,或服金石剛劑太過,以致熱壅上焦,氣血沸騰而作,屬陽明經。初覺微癢如蟲蟻行,搔損則成瘡,痛楚難禁,宜服黃連消毒散去人參加薄荷、梔子及活命飲加桔梗、升麻、紫金丹、烏金散,選用。外用袪風潤肌之劑數之。
牙叉發
《鬼遺》云:左右牙叉骨接處發癰疽,脹攻骨及牙關,張口不得。因諸風熱上攻,或多食燒炙之物所為,或因患牙癰,即從牙縫中破出膿血。切忌外風水觸犯。
按此系陽明經鬱熱,治宜清胃散、甘露飲、防風通聖、涼膈之屬,量虛實表裏用之。若服寒涼過多,火不歸源者,服理中之劑,佐以薑附始安。
承漿癰
或問:地角下生疽何如?曰:是名頦癰,屬陽明胃經積熱所致。用白芷升麻湯、活命飲,加升麻、桔梗;更服紫金丹汗之,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
外科正宗 【 明?陳實功】
肺風粉刺酒皶鼻
肺風、粉刺、酒皶鼻三名同種。粉刺屬肺,皶鼻屬脾,總皆血熱鬱滯不散,所謂有諸內形諸外。宜真君妙貼散加白附子敷之;內服枇杷葉丸、黃芩清肺飲。
雀斑
雀斑乃腎水不能榮華於上,火滯結而為斑,當以六味地黃丸以滋化源,外以玉容丸早晚搽洗漸愈。
白屑風
白屑風生於頭面耳項髮中,初起微癢,久則漸生白屑,疊疊而起,脫之又生。此皆起於熱體當風,風熱所化。
治當消風散;面以玉肌散搽洗,次以當歸膏潤之。髮中作癢有脂水者,宜翠雲散搽之自愈。
發頤
傷寒發頤,亦名汗毒,此因原受風寒,用藥發散未盡,日久傳化為熱不散,以致項之前後結腫疼痛。初起身熱口渴者,用柴胡葛根湯清熱解毒;患上紅色熱甚者,如意金黃散敷之。初起身涼不渴者,牛蒡甘桔湯散之;患上微熱不紅疼痛者,冲和膏和之。腫深不退欲作膿者,托裏消毒散;已潰氣血虛弱食少者,補中益氣湯。以此治之,未成者消,已成者潰,已潰者斂,亦為平常王道之法也,用之最穩。
黑子
黑子,痣名也。此腎中污氣混滯於陽,陽氣收束,結成黑子,堅而不散。凡人生此,終為不吉。面部不善者去之,宜細銅管將痣套入孔內,撚六七轉,令痣入管,一拔便去。有病浮淺不能拔者,用針挑損,痣上搽冰螄散少許,糊紙蓋之,三日自脫;或灰米膏點之亦可。落後珍珠散乾摻,生皮而愈。忌醬酢無斑。
痄腮
痄腮乃風熱濕痰所生。有冬溫後,天時不正感發傳染者,多兩腮腫痛。初發寒熱,以柴胡葛根湯散之,外敷如意金黃散。在裏,內熱口乾,二便不利者,四順清涼飲利之。表裏俱解,腫仍不消,必欲作膿,托裏消毒散。膿成者即針之,體虛人兼服補托自愈。
女人面生黧黑斑
黧黑斑者,水虧不能制火,血弱不能華肉,以致火燥結成斑黑,色枯不澤。朝服腎氣丸以滋化源,早晚以玉容丸洗面斑上,日久漸退。兼戒憂思動火勞傷等件。但此生於夫主不利,疑事不決者常有之。
時毒
夫時毒者,天行時氣之病也。春當溫而反寒,夏宜熱而反涼,秋當涼而反熱,冬宜寒而反溫,此四時不正之氣感於人發成斯疾也。自有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分治。初起與風寒相類,惟頭面耳項發腫為真。其患既得,寒熱交作,體強頭眩,脈浮緊數者為邪在表,以荊防敗毒散,或萬靈丹發汗以散之。如兩目鼻面漸次傳腫者,乃正陽明受病,其患焮腫發熱,便秘口乾,多熱少寒,脈數有力,為邪在裏,五利大黃湯、四順清涼飲下之。又頭角兩耳,前後結腫者,乃手少陽經受之。其患耳鳴筋痛,寒熱嘔吐,口苦咽乾,煩躁時甚,當以知母石膏湯、小柴胡湯和之,通用防風通聖散加牛蒡、元參解毒攻裏。勞役凶荒,沿門闔巷傳染者,普濟消毒飲、藿香正氣散以安之。表裏俱解,腫尚不消、宜砭去惡血;腫熱甚者,如意金黃散敷之;微熱不紅堅硬者,冲和膏選而用之。自後仍不消者,必欲作膿,宜托裏消毒散加白芷、皂角針托之。已潰,體倦食少者,補中益氣湯;膿穢脾虛,食而嘔吐者,香砂六君子湯;潰而不斂者,十全大補湯。又有毒中三陽,自項之以上俱發腫者,光如水色,雙目合縫,脣似猪形,口角流涎,腫不消潰,聲音不出,飲食不入,咽喉腫閉,牙關難開,破流臭水,穢氣連綿不絕者,犯此俱為不治。
時毒看法
初起,寒熱交作,頭面一處作腫,紅赤發熱疼痛者易。已成,高腫發熱疼痛,有時語聲清朗,湯藥易入者輕。已潰,膿稠,堅腫漸消,疼痛漸減,飲食漸進,身溫者吉。潰後,膿水漸止,腫退肌寬,神彩精寧,睡臥安穩者順。初起,多寒少熱,頭面耳項俱腫,光如水晶,不熱者險。已成,漫腫無頭,牙關緊閉,湯水不入,聲音不出者逆。已潰,膿水清稀,氣味敗臭,腫痛不除,如屍發胖者死。潰後,臭水淋漓,腫不知痛,手足多冷,常出譫言者死。
時毒治法
寒熱交作,頭眩體痛,六脈浮緊,邪在表也,宜汗散之。頭面赤腫作痛,口燥咽乾,大便秘實,邪在裏也,下之。外有寒熱,內亦口乾,脈弦有力,表裏俱實,發表攻裏。表裏俱解,腫痛仍不消者,乃瘀血凝滯,宜砭去惡血;砭血之後,腫痛仍作不消者,已欲作膿,宜托裏健脾。腫痛日多而脹痛者,已有膿,急針之,更兼補托脾胃,潰後腫痛不減,膿清腥穢,脾胃弱也,更宜溫中健脾。飢年時毒流行傳染者,忌用攻發,當和解,宜養正氣。
骨槽風
骨槽風初起生於耳前,連及腮項,痛隱筋骨,久則漸漸漫腫,寒熱如瘧,牙關緊閉,不能進食,此得於鬱怒傷肝致筋骨緊急,思慮傷脾致肌肉腐爛,膏粱厚味致膿多臭穢。初則堅硬難消,久則瘡口難合。初宜艾灸腫頂及耳垂下五分,各灸七壯;膏貼以泄內毒,真君妙貼散敷腫上。牙關內腫,用線針刺去惡血,冰硼散搽之,使內外毒氣得解,宜服降火化痰清熱消腫之劑。潰後當托裏藥中加麥冬、五味,外腐者玉紅膏,使水升火降,脾健金清,乃愈。又有外腐不合,虛熱不退,堅腫不消,形焦體削者死。
景岳全書 【 明?張介賓】
辨色總論
形者氣之質,色者神之華,有諸內必形諸外。故但知面中形色之常變,則凡虛實寒熱、凶吉死生之兆,已可得其七八,而再證以脈,再察以因,則病無遁情矣。凡醫之所貴者,在必能無差,欲能無差,在確有真見。使不有獨見之明,則何以隔垣能觀而通神明之理?經曰: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見,口弗能言,俱視獨見,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又曰:粗守形,上守神,故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是可見形中之色無難辨也,而色中之神不易言也。學者於此必能以神會神,斯云神矣。又安能以筆楮盡哉!
面色
面色之辨,經言已詳,諸所未盡,猶當兼察也。
病人面赤,本皆屬火。若滿面微紅而氣盛者,此火證無疑也。
病人兩顴鮮赤,如脂如縷,而餘地不赤者,此陰虛也。仲景曰:面戴陽者,下虛故也。婦人尤多見之。
病人面紅不退者,邪盛病進,為難愈。
病人面白色者,氣虛也。或白兼淡黃而氣不足者,必失血也。
病人面白有枯色者,血氣俱敗也。若證有痰火,則尤為難治。
病人面青或兼白者,必陽虛陰勝之病。
久病人面轉黃蒼,此欲愈也。
病人面黃潤而微赤者,必主濕熱。
病人面黃而兼青者,此木邪犯土,多不可治。
病人面色青蒼者,多主疼痛。
女人面色青者,必肝強脾弱,多怒少食,或經脈不調。
面腫有虛實辨
面腫有虛實:腫者為實,浮者為虛。實腫者或熱或痛,乃因風火上炎,此以邪之有餘也,脈必緊數,證必寒熱。風則散之,火則清之,壅滯秘結則通之利之,邪去而腫自消也。虛浮者無痛無熱而面目浮腫,此或以脾肺陽虛,輸化失常,或以肝腎陰虛,水邪泛溢。然浮而就上,其形虛軟者,多由乎氣;腫而就下,按而成窩者,多由乎水。治氣者須從脾肺,虛則補之,實則順之;治水者須從脾腎,虛則化之,實則瀉之。然水氣雖分上下,而氣即水之母,水即氣之質,故有相因之化,而亦有相因之治也。凡虛浮在氣者,雖曰氣虛,然亦有虛實之異,不可執也。蓋虛而浮者多因於脾,此或以勞倦,或以色慾,或以瀉痢,或以中寒,而脈必微弱,氣必虛餒者是也。實而腫者多因於胃,或木火熾盛而濕熱上浮,或縱酒縱食而陽明壅滯,此其脈必滑數,證必多熱是也。然此證雖浮而不痛不腫,自與前證有異。虛實既辨,則或補或瀉,或利或清,所當詳酌而為之治也。
面虛浮
面目虛浮,有因色慾過度,陰虛氣越而致者,宜用六味地黃湯,或八味地黃湯,或加減八味丸。
若因勞倦傷脾,氣虛不斂而面目虛浮者,宜參苓白朮散、歸脾湯,或十全大補湯。
若因飲酒過度,濕熱上乘而面目浮腫者,宜葛花解酲湯,或七味白朮散。
若因瀉痢不止,脾腎氣虛而面目浮腫者,宜胃關煎或溫胃飲。
若因飲食不節,陽明壅實,二便秘結而頭面滿脹者,宜廓清飲。惟小兒多有此證。甚者宜木香檳榔丸下之。
若陽明實熱,胃火上浮,或煩熱乾渴而頭面浮腫者,宜抽薪飲,或白虎湯,或大分清飲利之。
凡風熱腫痛,此必痄腮時毒癰瘍之證,當察治之,甚者防風通聖散主之。
石室秘籙 【 清?陳士鐸】
粉刺
粉刺之證,乃肺熱而風吹之,要亦氣血不和,多成此疵。雖無關大病,然書生嬌女,若生此病,亦欠豐致。我有一方為之添容,方用輕粉、黃芩、白芷、白附子、防風各一錢,各為細末,蜜調為丸,於每日洗面之時,多擦數遍;臨睡之時,又重洗面而擦之,不須三日自然消痕滅瘢矣。
面上凍瘡
面上凍瘡,乃人不能耐寒而肌膚凍死,忽遇火氣,乃成凍瘡,方用黃犬屎露天久者,變成白色,用炭火煅過為末,陳石灰各等分,以麻油調敷,雖成瘡而爛,敷上即止痛生肌。若雖凍而不成瘡者,不必用此藥,止消荊芥煎湯洗之,三日愈。
面瘡
明治法者,明示人之病證而不必暗治之也。如生瘡毒於面頰間是也。有瘡,俱照瘡毒之法消之,但不可如發背肺癰重證而治之也。今有治小瘡毒神方,金銀花、當歸、蒲公英各一兩,生甘草三錢,荊芥、連翹各一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消,三劑愈。此明治之妙法也。然頭面上切不可用升藥,蓋下病宜升而上病不宜升,宜用降火之藥。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三十一
面門
方
升麻黃連湯 【 《寶鑑》】 治面熱。
升麻 乾葛各一錢 白芷七分 白芍 甘草各五分 黃連酒炒,四分 犀角 川芎 荊芥穗 薄荷各三分 右剉,先用水半盞,浸川芎、荊芥穗、薄荷外,都作一貼,水二盞,煎至一盞,入浸三味,再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忌酒麵五辛。
升麻附子湯 【 《入門》】 治面寒。
升麻 附子炮 葛根 白芷 黃芪炙,各七分 人參 草豆蔻 製甘草各五分 益智仁三分 右剉,作一貼,入連鬚葱白三莖,同煎服,食前。
衝和順氣湯 【 《寶鑑》】 治面虛腫。
葛根一錢五分 升麻 白芷 防風各一錢 黃芪八分 人參七分 甘草四分 白芍藥 蒼朮各三分 右剉,作一貼,入薑三片,棗三枚,水煎服,早飯後午飯前。
升麻胃風湯 【 東垣】 治胃毒風腫。
升麻二錢 白芷一錢二分 甘草一錢五分 當歸 葛根 蒼朮各一錢 麻黃不去節,五分 柴胡 藁本 羌活 黃蘗 草豆蔻各三分 蔓荊子二分 右剉,作一站,入薑二片,棗二枚,水煎服,食後。
犀角升麻湯 【 《本事》】 治陽明胃經風熱毒,面上腫。
犀角一錢五分 升麻 羌活 防風各一錢 川芎 白附子 白芷 黃芩 甘草各五分 右剉,作一貼,水煎,食後臨臥各一服。
加味消毒飲 【 《醫林》】 治搭腮腫。
荊芥 防風 惡實 甘草 連翹 羌活各一錢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醫鑑》一名驅風解毒散。
蘖連散 【 《得效方》,下同】 治面上熱毒惡瘡。
黃蘗製 黃連 胡粉炒,各等分 右為細末,猪脂調勻,頻塗瘡上。
硫黃膏 治面上生瘡,或鼻臉赤紫,及風刺粉刺,諸藥不效。
生硫黃 白芷 瓜蔞根 膩粉各五錢 全蝎三個 蟬殼五枚 芫青七枚,去翅足 右為末,另以香油、黃蠟和合,如面油法,火上鎔熬,取下,乃入藥末,在內和勻,每用少許,臨臥洗面後,塗面上,勿近眼。數日赤自消。風刺粉刺,一夕見效。
白附子散 【 《醫鑑》,下同】 治面上熱瘡或斑點。
白附子 密陀僧 白茯苓 白芷 宮粉各等分 右為末,蘿蔔煎湯,洗面後羊乳調成膏,敷患處,明早洗去。無羊乳,則以人乳代。
清上防風湯 清上焦火,治頭面瘡癤風熱毒。
防風一錢 連翹 白芷 桔梗各八分 荊芥 梔子 黃連酒炒 枳殼 薄荷各五分 甘草生三分 酒炒片芩 川芎各七分 右剉,作一貼,水煎,入竹瀝五匙服。
玉容散 治面上(黑干)(黑曾),或生燥瘡,或生痤疿,粉刺之類,並皮膚瘙癢,能去垢膩。
皂角一斤 升麻二兩六錢五分 白芷 白芨 天花粉 菉豆粉各三錢三分半 甘松 縮砂 白丁香各一錢六分半 楮實子一兩六錢五分 糯米三合半 右為末,和勻,常用洗面。一方加樟腦二錢。
連翹散 治面生穀嘴瘡,俗名粉刺。
連翹 川芎 白芷 片黃芩 川黃連 沙參 荊芥 桑白皮 梔子 貝母 甘草各七分 右剉,作一貼,水煎,食後服。《回春》一名清肺散。
紅玉散 治面上一切酒刺、風刺、黑黶斑子。
白芨三分 白芷 藿香 牙皂各二錢 甘松 木賊 細辛 三柰子 白丁香 杏仁 密陀僧各一錢 花粉 白茯苓各一錢半 樟腦五分 右為末,臨臥用津唾調,或乳汁調,敷面上,明早溫水洗去,其面如玉。
玉容西施散 【 《醫林》】 治證同上。
菉豆粉二兩 白附子 白芨 白蘞 白殭蠶 白芷 天花粉各一兩 甘松 三柰子 茅香各五錢 零陵香 防風 藁本各二錢 肥皂角一梃,去皮絃 右為細末,每洗面用之,面色如玉。
塗容金面方 【 《醫鑑》,下同】
朱砂 乾胭脂各一錢 官粉三錢 小腦五錢 烏梅肉五個 川芎少許 右為細末,臨睡時津唾調,搽面上,天明溫水洗面,美如童顏,乃神仙妙用之法。
白礬散 治粉刺。
枯白礬一兩 生硫黃 白附子各二錢 右為末,津唾調搽,臨臥上藥,明早洗去。
又方 【 《回春》】 治粉刺及鼻皶。
雄黃 鈆粉各一錢 硫黃五分 右為末,臨臥乳汁調塗,明早溫水洗去。
洗面藥方 治面有(黑干)(黑曾),或生瘡及粉刺之類,並去皮膚瘙癢垢膩潤澤肌膚。
皂角三斤,去皮絃子,另搗 菉豆八合,揀淨另搗 糯米一升二合 甘松七錢 白芨二兩,肥者,剉 楮實五兩 三柰子 縮砂連皮 升麻 白丁香臘月收,揀淨,各五錢 右七味,同為細末訖,和菉豆、糯米粉及皂角末,一處攪勻,用之效。
面油摩風膏 治證同上。
麻黃二分 升麻根二錢,去皮 羌活去皮,一兩 防風二錢 當歸身 白芨各一錢 白檀五分 右以綿裹定前藥,於銀
石器中,用油五兩同熬,得所澄清去渣,以黃蠟一兩,再煎熬為度。
瑩肌如玉散
香白芷七錢 麻黃去節,二錢 白蒺藜 白芨 白丁香 白牽牛 小椒 白蘞各一兩 升麻 當歸梢各五錢 白附二錢五分 楮實子四錢 白茯苓三錢 連翹一錢五分 右為細末,每用五分多少洗之。
葶藶大棗瀉肺湯 【 仲景,下同】 治肺癰,面目浮腫。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 大棗十二枚 右,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木防己湯 治支飲心下堅痞,面色黧黑。
木防己三兩 石膏十二枚,鷄子大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 服前藥不愈,此方主之。
木防己 桂枝各二兩 人參 白茯苓各四兩 芒硝三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四物湯 治陰血虛損,面黃或腫。
熟地 當歸各三錢 川芎一錢 芍藥二錢 右,水二鍾煎服。
八珍湯 【 《局方》】 治氣血兩虛面黃或腫。
人參 白朮 茯苓 白芍藥各二錢 熟地黃 當歸各三錢 川芎 炙甘草各一錢 右,水煎服。
十全大補湯 治證同上兼陽虛者。
人參 白朮 茯苓 芍藥各二錢 熟地 當歸各三錢 川芎 黃芪 炙甘草 肉桂各一錢 右,水煎服。
人參養榮湯 【 《局方》】 治虛腫。
人參 黃芪 當歸 白朮 製甘草 桂心陳皮各一錢 熟地 五味子 白茯苓各七分 白芍一錢五分 遠志五分右,薑棗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 【 東垣】 治證同上。
人參 黃芪炒 白朮炒 甘草製,各一錢五分 陳皮五分 當歸一錢 升麻 柴胡各三分 右,薑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參苓白朮散 治證同上。
人參 山藥炒 白扁豆去皮,薑汁炒 蓮肉去心,一斤八兩 桔梗炒黃色 白茯苓去皮 砂仁 薏仁炒 炙甘草各一斤 白朮二斤,米泔浸,炒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或加薑棗水煎服;或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飲白湯任下。
六君子湯 治證同上。
人參 白朮炒 白茯苓 製甘草 陳皮 半夏各一錢五分 右,水煎服。
逍遙散 【 《元戎》】 治陰虛面熱。
當歸 芍藥 白朮 茯神 甘草 柴胡各等分 右,薑水煎服。
六味地黃丸 【 《金匱》】 治陰虛面熱。
熟地黃八兩,蒸搗 山茱萸肉 山藥炒,各四兩 澤瀉 丹皮 白茯苓各三兩 右為細末,和地黃膏,加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滾白湯,或淡鹽湯任下。
八味地黃丸崔氏 治腎陽虛火上炎面熱。
六味地黃丸 加肉桂 製附子各一兩 右,丸法如前。
加减八味地黃丸陳氏 治證同上。
六味地黃丸 加肉桂一兩 五味子炒,四兩 澤瀉切片,蒸五次焙用 右,丸法如前。
黃芪散 【 《良方》】 治氣虛面腫。
黃芪蜜製 糯米炒 阿膠炒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葛花解酲湯 【 東垣】 治酒齇。
人參 白朮炒 白茯苓 縮砂仁 白豆蔻 葛花各一錢 青皮炒 陳皮 豬苓 澤瀉各七分 神麯 木香各五分右,生薑五片,水二鍾,煎七分,食遠稍熱服。
調胃承氣湯 【 仲景】 治時毒面腫,又治面熱。
大黃去皮,酒浸,四兩 甘草炙,二兩 芒硝八兩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溫服。
大黃湯 治證同上。
丹皮 瓜蔞仁各三錢 桃仁去皮尖 大黃煨 芒硝各二錢 右,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
麻黃湯 【 仲景,下同】 治證同上。
麻黃 桂枝各三兩 甘草一兩 杏仁七十箇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
小柴胡湯 治證同上,又治肝病,寒熱往來如瘧,面色青。
柴胡 半夏各八兩 人參 黃芩 生薑 甘草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葛根湯 治時毒面腫。
葛根四兩 麻黃去節 生薑各三兩 桂去皮 芍藥 甘草炙,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劈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荊防敗毒散河間 治證同上。
柴胡 荊芥穗 防風 羌活 獨活 前胡 川芎 枳殼 人參 甘草 桔梗 茯苓各等分 右切細,加薄荷葉,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小續命湯 【 《千金》】 治證同上。
麻黃去節 人參 黃芩 芍藥 川芎 防己 炙甘草 杏仁炒 官桂各一兩 防風一兩半 附子炮,去皮臍,五錢 右(口父)咀,每服五錢,用水一鍾半,加薑五片,棗一枚,煎八分溫服。
排風湯 【 《局方》】 治證同上。
防風 白朮 當歸酒浸 芍藥 肉桂 杏仁 川芎 白蘚皮 甘草炙,各一錢 麻黃去節 茯苓 獨活各三錢 右分二服,薑三片,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羌活勝濕湯 治風濕面腫,時毒痄腮。
羌活 獨活各二錢 藁本 防風各一錢五分 蔓荊子 川芎 炙甘草各五分 右,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溫服。
白虎湯 【 仲景】 治陽明熱壅,面腫熱,時毒發頤。
石膏一斤,碎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糯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甘露飲 治肺熱時毒。
枇杷葉去毛 生地 熟地 天冬 黃芩 麥冬 石斛 茵陳 枳殼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右作一服,水二鍾,煎七分,食後服。
普濟消毒飲 【 東垣】 治時毒。
酒黃芩 酒黃連各五錢 人參三錢 橘紅 元參 生甘草 桔梗 柴胡各二錢 板藍根 薄荷 連翹 鼠黏子 馬屁勃各一錢 升麻 白殭蠶炒,各七分 右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盡,良愈。
烏金散 【 《三因》】 治時毒。
黃丹炒 細墨烟各一兩 右為末,研勻,每服三錢。食後先用水漱口,待心中熱渴欲水,便以冷水調下。
萬病解毒丹 治證同上,一名玉樞丹,一名紫金錠。
山慈姑俗名金燈籠,去皮洗極淨,焙,二兩 文蛤一名五倍子,搥破洗刮內浮,焙乾,二兩 千金子一名續隨子,去殼揀色極白者,用紙包裹,換紙研數拾次,去盡油,以紙無油成霜為度,一兩 麝香揀盡血毛皮,細研,三錢 紅芽大戟去蘆根,洗淨焙乾,一兩五錢 右各研為細末和勻,以糯米粥為劑,每料分作四十粒,於端午、重陽、七夕合;如欲急用,辰日亦得。於木臼中杵數百下,不得令婦人、孝子、不具足人、雞犬之類見之。切宜秘惜,不可廣傳,輕之無效。
紫金丹 治證同上。
川烏炮 草烏炮,各一兩 五靈脂 骨碎補 木鼈子去殼 青皮 金毛狗脊 防風 烏藥 自然銅酢焠七次 地龍去土 威靈仙 茴香 陳皮 黑牽牛各半錢 乳香 紅娘子 沒藥 麝香各二錢五分 禹余糧酢炒,四兩 右為細末,酢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溫酒調下。
柴胡梔子散 治證同上。
柴胡 梔子炒 丹皮各一錢 白茯苓 川芎 白芍藥 當歸 牛蒡子炒,各七分 甘草五分 右,水煎服。
附子理中湯 【 仲景,下同】 治面寒。
人參 白朮土炒 乾薑炒 炙甘草各三兩 附子一二三錢或炮用亦可 右,水煎服。
四逆湯 治證同上。
炙甘草二兩 乾薑炮,三兩 生附子一枚,破八片 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二次溫服。
薑附湯【 良方】 治證同上。
干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 右每服五錢,水煎服。
奪命丹 治時毒面腫。
蟾酥酒化 輕粉 麝香各五分 枯礬 銅綠 寒水石煅乳香 沒藥各一錢 硃砂三錢 蝸牛二十箇,另研,無亦可 右為末,用蝸牛或酒糊搗丸,菉豆大,每服二三丸,溫酒葱湯下。
衝和膏 治證同上。
紫荊皮炒五兩 獨活炒,三兩 赤芍藥炒,二兩 菖蒲 白芷各一兩 右為末,葱頭煎湯調搽。
升麻湯 治證同上。
川升麻 桔梗炒 薏苡仁 地榆 赤芍藥炒 黃芩炒 牡丹皮 生甘草各一錢 右,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溫胃飲 【 《景岳全書》,下同】 治脾腎氣虛,面目浮腫。
人參一二三錢或一兩 白朮炒,一二錢或一兩 扁豆炒,三錢 當歸一二錢 焦乾薑一二三錢 陳皮 甘草各一錢 右,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胃關煎 治證同上。
熟地三五錢或一兩 山藥炒 扁豆炒,各二錢 炙甘草一二錢 焦乾薑 白朮炒,各一二三錢 吳茱萸製,五七分 右,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廓清飲 治陽明壅實二便秘結,頭面滿脹者。
枳殼二錢 厚朴一錢五分 大腹皮一二錢 白芥子五七分或一二錢 茯苓連皮 澤瀉各二三錢 陳皮 蘿蔔子生搗,各一錢,如不脹能食者去之 右,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
大分清飲 治胃火煩渴,頭面浮腫者。
茯苓 澤瀉 木通各二錢 梔子或倍之 猪苓 枳殼 車前子各一錢 右,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溫服。
抽薪飲 治陽明實熱上炎,而頭面浮腫者。
黃芩 石斛 木通 梔子炒 黃蘗各一二錢 枳殼 澤瀉各錢半 小甘草三分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內熱甚者,冷服更佳。
托裏消毒散 【 東垣,下同】 治面頰一切腫毒。
人參隨證增減 黃芪鹽水拌炒 當歸 川芎 芍藥炒 白朮炒 茯苓各一錢 甘草 連翹各五分 金銀花 白芷各七分右,水煎服。
梔子仁湯 治證同上。
豆豉百粒 梔子 赤芍 大青 知母各一錢 升麻 柴胡 黃芩 石膏 杏仁 甘草各二錢 右,水煎服。
人參敗毒散 治證同上。
人參 白茯苓 枳殼炒 甘草 川芎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桔梗各等分 右,薑三片,水一鍾半,煎服;或為細末,沸湯點服。
消風散 【 《局方》】 治證同上。
荊芥穗 炙甘草 人參 川芎 防風 羌活 蟬蛻炒 薄荷 殭蠶炒 茯苓各二錢 陳皮 厚朴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二三錢,茶清調下。
如意金黃散 治證同上。
天花粉十斤 黃蘗 薑黃 大黃各五斤 白芷三斤 厚朴 陳皮 甘草 蒼朮 南星各二斤 右,以上共為嘴片,曬極乾燥,磨三次,方用密絹羅廚篩出,瓷壜收貯,勿令泄氣。
真君妙貼散 治證同上。
明淨硫黃十斤,為末 蕎麵 白麵各五斤 右共一處,用清水微拌,乾濕得宜,木箱內曬成麵片,單紙包裹,風中陰乾,收用。臨時再研極細,用新汲水調敷。
冰螄散 治證同上。
大田螺五枚,去殼,曬乾 冰片一分 硇砂二分 白砒一錢二分,麵裹煨熟 右,用曬乾螺肉切片,同煨熟;白砒研為細末,加硇片,再研。小罐密收。
黃芪內托散 治證同上。
川芎 當歸 黃芪各二錢 白朮炒 金銀花 天花粉 牙皂針各一錢 甘草 澤瀉各五分 右,水三鍾,煎八分,食前服。
翠雲散 治證同上。
銅綠 膽礬各五錢 輕粉 石膏煅,各一兩 右共研極細末,瓷罐收貯,濕瘡乾滲,乾瘡公猪膽汁調點,三日點三次,其瘡自乾而愈。
柴胡葛根湯 治證同上。
柴胡 天花粉 乾葛 黃芩 桔梗 牛蒡子 連翹 石膏各一錢 甘草五分 升麻三分 右,水二鍾,煎八分,不拘時服。
牛蒡甘桔湯 治證同上。
牛蒡子 桔梗 陳皮 天花粉 黃連 川芎 赤芍 甘草 蘇木各一錢 右,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玉容丸
甘松 山柰 細辛 白芷 白蘞 白殭蠶 白芨 防風 荊芥 山梔仁 藁本 天麻 羌活 獨活 陀僧 枯礬 檀香 川椒 菊花各一錢 紅棗肉七枚 右為細末,用去淨弦膜皂角一斤,同槌作丸。如秋冬,加生蜜五錢;如皮膚粗槁,加牛骨髓三錢。早晚洗之,肌膚自然瑩潔如玉,溫潤細膩。
玉肌散
菉豆半升 滑石 白芷 白附子各二錢 右共為細末,每用三匙,早晚洗面時湯調,洗患上。
灰米膏 治面身黑痣黑靨及粉刺。
石灰一塊 右用碱水調稠,將白糯米插入灰內,留半米在外,經一宿候米色變如水晶,痣上用針微微撥破,置少許水晶者於上,半日,靨痣之汗自出,乃去藥自落矣。二三日勿著水。
珍珠散 治證同上。
琥珀 珍珠粉 鐵粉 花粉 硃砂 寒水石 牙硝 大黃酒浸 生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三錢,薄荷湯調下。
消腫散 治證同上。
大黃 水仙子 山藥 苧根 青露 小赤豆 寒水石 水薑 香蛤粉 花蘂石 右,將前藥搗和;如乾,加酢蜜調勻。
勝金丹 治證同上。
麝香 白砒製,各五分 真蟾酥一錢 雄黃 辰砂 乳香 沒藥 血竭各一錢五分 天龍去頭足,製 全蠍炮製 穿山甲炙,各三錢 殭蠶去絲炙,五錢 右為細末,和勻,每服三分,赤沙糖調葱頭酒送下。
七聖散 治證同上。
枳殼去瓤,麩炒 天麻各一兩 大黃 地骨皮 白蒺藜 芎藭各五錢 薏苡仁七錢五分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溫水調下,不拘時。忌食生冷油膩豬雞。
追疔奪命湯 治證同上。
羌活 獨活 青皮多用 防風多用 赤芍藥 黃連 細辛 甘草節 蟬蛻 腳連即雞爪黃連 殭蠶各等分 加河車、澤蘭、金銀花,右(口父)咀,每服五錢。先將一服加澤蘭,少用葉,金銀花各一兩,生薑十片,同藥擂爛,好酒鏇之,熱服;不喫酒者,水煎為妙。然後用酒水各一盞半,生薑十片煎之,熱服汗出為度。病退減後,再加大黃二錢煎之,熱服;再以利一兩次,去餘毒為妙。有膿加何首烏、白芷。便秘加青木香、大黃、牽牛、梔子。
劫瘴消毒散 治證同上。
百丈光即天瓠,一名土人參 苦花子 金腦香 大小青 紫金藤 生藍葉 水棠根 烏苞根 嫩柏根 青王叉 山烏豆 鷄屎子 晚祥西 狸咬柴 土木香 臭木待根 右,薄荷煎服。
洗瘴散 治證同上。
柏葉 朴葉 柳枝 連叉葉 右,水煎淋洗之。
袪瘴散 治證同上。
苦花丁一名苦花椒 右擂水服。夏月冷服,冬月溫服。
連翹敗毒散 治發頤,初腫服此消之。
連翹上 羌活 獨活 荊芥 防風 柴胡 桔梗 川芎 牛蒡子新瓦上炒,研 歸尾酒洗 天花粉俱中 紅花酒洗 蘇木 升麻 甘草俱下 右,用水酒各一鍾,同煎至一鍾,去滓,徐徐溫服。未消,加穿山甲蛤粉炒一錢。腫至面者,加香白芷一錢,漏蘆五分。大便燥實者,加酒浸大黃一錢五分,壯者倍用之。凡內有熱或寒熱交作者,倍用柴胡,加酒洗黃芩一錢,酒炒黃連一錢。
加味消毒飲子 治搭腮腫。
防風 荊芥 連翹 牛蒡子 羌活 甘草等分 右為粗末,水煎三兩服,散毒,然後用藥塗腮腫處。切不可先便用藥塗,致毒氣入喉中不救。
內托消毒散 治發頤,有膿不可消者,已破未破服之。
黃芪上 人參 防風 白芷 川芎 當歸 桔梗 連翹 升麻 柴胡 銀花 甘草節俱中 右,用水酒各一鍾,同煎一鍾,去滓,徐徐溫服。瘡破者以真武膏貼之;四圍赤腫不退者,仍以後藥塗之,兼服蠟礬丸最妙。
消毒救苦散 治面頰瘡癤,消腫散毒。
大黃三錢 黃芩 黃連 黃蘗 白蘞 白芨 芙蓉葉 大薊根 南星 半夏 紅花 歸尾 檀花 赤小豆 白芷各一錢五分 (石卜)硝 雄黃另研末,各一錢 右為末,用米酢調,塗敷四圍,留頭。如乾即又敷。
敷毒方 治發頤時毒。
腫見消 生白芨 白蘞 土大黃 生大薊根 野苧麻根 右,共搗成餅,入(石卜)硝一錢,和勻,貼腫上,留頭勿貼,如乾即換之。若更加山慈菇,金線重樓根尤妙。
百合散 治頤頦瘡,一名獨骨瘡。
百合 黃蘗各一兩 白芨二錢五分 蓖麻子五十粒研 右為末,用(石卜)硝水和作餅貼之,日三五次。
二金散 治大人小兒蝕透腮頰,初生如米豆,名含腮瘡。
鷄內金 鬱金 右等分為末,先用溫漿水盥漱了,貼之。
芙蓉敷方 治腮頷腫痛或破成瘡。
芙蓉葉不拘多少 右搗爛,敷之,以帛紥定,日一換。
神效力 治痄腮。
赤小豆不拘多少 右為細末,以新汲水調敷瘡上,及四邊赤腫處,乾則再敷之。
塗面方 塗(黑干)(黑曾),不令生瘡。
猪苓 麻黃 桂枝 白蒺藜 白蘞 白附子 連翹 防風 白芷 當歸身 白芨 升麻根 右等分為末,洗面用之,臨臥唾調少許,塗面上。
白附丹 治男子婦人面上黑斑點。
白附子一兩 白芨 白蘞 白茯苓 密陀僧 白石脂 定粉研細,各等分 右為細末,用洗面藥洗淨,臨睡用人乳汁,如無用牛乳或鷄子清調和,丸如龍眼大,遂旋用溫漿水磨開敷之。
袪風白芷散 治面上風癬瘡。
白芷三錢 黃連 黃蘗 黃丹各二錢 白茯苓一錢五分 輕粉一錢 右為細末,用油調搽癬瘡上,或加孩兒茶二錢,麝香二分亦可。
升麻牛蒡子散郭氏 治時毒瘡疹,脈浮洪,在表者瘡發於頭面胷膈之際。
升麻 牛蒡子炒 桔梗 甘草 葛根 元參 麻黃一錢 連翹二錢 右(口父)咀,薑三片,水二盞,作一服。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三十二
面門
方
鉛紅散 治風熱上攻陽明經絡,面鼻紫色,斑刺癮疹。
舶上硫黃,白礬灰各五錢 右為末,少許入黃丹,染與病人面色同,每上五分,津液塗之。
天麻散 治頭頂痛、頭面腫、拘急,風傷榮衛,發燥熱。
炙甘草二兩 川芎 細辛 苦參 地骨皮 菖蒲 何首烏 蔓荊子 薄荷葉 杜錢黎 牛蒡子 荊芥穗 蚵蚾草 威靈仙 防風 天麻各一兩 右為末,每服二三錢,蜜水調下,茶水亦可,不計時。
升麻牛蒡子散 治時毒。
升麻 赤芍藥 乾葛 青木香 甘草 防風 白芷 荊芥 牛蒡子 桔梗 金銀花 元參 麻黃 連翹 藍葉,右,薄荷煎服。
芩連敗毒散 治時毒腫發熱,左脈浮數者。
防風 荊芥穗 黃連 黃芩 連翹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桔梗 金銀花 藍葉 元參 升麻 牛蒡子 赤芍藥 白芷 甘草 乾葛 青木香 右,生薑薄荷煎服。發熱無汗,加麻黃。
葛根牛蒡湯 治時毒腫痛而便利調和者。
葛根 貫眾 甘草 豆豉 牛蒡子半生半炒,各二錢 右,水煎服。
返魂丹 治時毒瘴氣,疔瘡惡瘡。
黃丹 山甲炮 白礬枯 銅青 乳香 沒藥 輕粉 蟾酥各一錢 麝香二分五釐 右為末,酒煮麵糊丸胡椒大,每服二丸,葱白一根嚼爛裹丸,溫酒吞下。
漏蘆湯 治時毒頭面紅腫,咽喉閉塞,水藥不下;或素有臟腑積熱,發為腫毒疙瘩,一切腫瘍惡瘡便實者。
漏蘆 升麻 大黃 黃芩 青木香 藍葉 元參 牛蒡子 桔梗 連翹 甘草 苦參 右,薄荷煎服。
五利大黃湯 治時毒焮赤腫痛,煩渴便秘,脈實數者大效。
大黃 黃芩 升麻 梔子 芒硝 右,薄荷煎服。加連翹、元參、大青、甘草,名梔子仁湯。
加減解毒丸 治時毒,疔瘡,瘴氣,癰疽發背,無名腫毒;解砒霜、光粉、鼠、莽蛇、犬、蜈蚣、白蟻、蜂蠆、菌菰、惡瘡等毒。可以磨服,可以磨塗,大效如神。
五倍子三兩 山慈姑二兩 大戟一兩五錢 朱砂 雄黃各三錢 麝香二錢 續隨子去殼,一兩 右為末,秫米粉煮糊,杵搗為丸,印作錠子,陰乾。每服一錠,井華水磨化服,冬月薄荷湯磨化服。一切腫毒,米泔水磨塗;或用芙蓉葉搗汁磨塗,更妙。凡修合此藥,要端午、七夕、重陽日,或選天德、月德、日德、天醫日最佳,合時要淨室焚香,至誠修製,勿令孝婦鷄犬見之,效驗不可具述。
漏蘆散 治臟腑積熱,發為腫毒,時疫疙瘩,頭面洪腫,咽嗌堵塞,水藥不下,一切危惡疫癘。
漏蘆 升麻 大黃 黃芩各一兩 板藍葉 元參各二兩 右為粗末,每服二錢,水煎服。熱甚,加芒硝二錢半。
消毒丸 治時毒疙瘩惡證。
大黃 牡蠣煅 白殭蠶炒,各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新水化下一丸。無時,用桔梗、鼠黏子湯化下尤妙。
防風通聖散 治時毒熱毒,便秘熱燥。若時毒飢饉之後,胃氣虧損者,須當審察,非大滿大實不用。
防風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大黃 芒硝 連翹 薄荷 麻黃 桔梗 石膏 滑石 黃芩各一兩 甘草二兩白朮 山梔子 荊芥穗各二錢五分 右,水煎服;或為末,白湯調下,量人虛實。
通聖消毒散 治時毒腫痛,表裏俱實者。
防風 荊芥 連翹 赤芍藥 歸尾 青木香 黃芩 麻黃 梔子 牛蒡子 黃連 黃蘗 石膏 滑石 大黃生 (石卜)硝 川芎 桔梗 元參 藍葉 甘草 右,薄荷煎服。大便利,去大黃、(石卜)硝。
中和湯 治時毒,脈浮,在半表半裏者。
菖蒲 牛蒡子 川芎 羌活 防風 漏蘆 荊芥 麥門冬 前胡 甘草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一兩,水煎服。
芩連消毒飲 治時毒發熱惡寒,頭項腫痛,脈洪數。
防風 荊芥 連翹 柴胡 牛蒡子 黃芩 川芎 羌活 桔梗 藍葉 射干 青木香 黃連 甘草 金銀花 白芷 右,薄荷煎服。
瀉陰火升陽湯 【 東垣,下同】 治肌熱煩熱,面赤食少,喘咳痰盛。
羌活 甘草 黃芪 蒼朮各一兩 升麻八錢 柴胡一兩半 人參 黃芩各七錢 黃連酒炒 石膏各五錢,秋深不用 右(口父)咀,每服一兩或五錢,水煎服。
三黃補血湯 治六脈俱大,按之空虛,面赤善驚,上熱。乃手少陰心脈也。此氣盛多而亡血,以甘寒鎮墜之劑大瀉其氣,以墜氣浮,以辛甘微苦,峻補其血。
丹皮 黃芪 升麻各一錢 柴胡錢半 熟地 川芎各二錢 生地三錢 當歸 白芍各五錢 右(口父)咀 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煎至一大盞,去渣,稍熱服,食前。
補中湯 治面黃汗多,目赤,四肢沉重,減食,腹中時時痛,欬嗽,兩手寸脈短,右手脈弦細兼濇,關脈虛。
升麻 柴胡 當歸各二分 神麯炒三分 澤瀉四分 大麥蘖 蒼朮各五分 黃芪二錢五分 炙甘草八分 五味子二十個紅花少許 右(口父)咀,分作二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遠服。
菊葉湯 治一切風,頭目昏眩,嘔吐,面目浮腫者。
菊花去梗 羌活 獨活 旋覆花 牛蒡子 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食後。
密補固真丹 治脾腎真元虛損,面黧身悴,目黃口燥,髮墮爪退,風虛偏枯,中滿膈氣,一切脾胃虛證,常服補養,宣通氣血。
天南星五錢 半夏製 神麯 麥糵 茴香炒 三稜炮 白附子 乾生薑 川烏頭生,各一兩 巴豆七個 牽牛三兩代赭石二兩 官桂一分 右為末,水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丸,加至五十丸,溫水下。除泄瀉外,并加大黃一兩。
天水散 治面熱。
滑石六兩 炙甘草一兩 右為極細末,水調服。
七白散 治面上(黑干)(黑曾)。
白蘝 白朮 白牽牛 白附子 白芷 白芍 白殭蠶各等分 右為末,用洗面。
破棺散 治厥陰面目俱青,心下硬,四肢冷,脈細而欲絕用之。
硫黃酒煮 朱砂研,各一兩 右二味,酒丸鷄頭大,入室中勿令人知。同病人身沃長掘一坑,深一尺,入粟稈火燒坑子極熱,醋五升,氣出,衣被鋪坑。以酒化一丸服之後,令病人坑上臥,少時汗出。
五皮散 治男子婦人脾胃停滯,頭面四肢悉腫,心腹脹滿,上氣促急,胷膈煩悶,痰涎上壅,飲食不下,行步氣奔,於狀如水病。先服此藥,能疏理脾氣,消退虛腫。切不可亂服瀉水等藥,以致脾元虛損,所患愈甚。此藥平良無毒,多服不妨。
生薑皮 桑白皮 陳橘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等分 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不計時候溫服。忌生冷油膩硬物。
當歸補血湯 治血氣損傷,或妄服峻劑,致氣血益虛,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病多得飢飽勞役者。
黃芪蜜炙,一兩 當歸酒炙,二錢 右,水煎服。
十補丸 治腎臟虛冷,面頰黧黑,足寒耳聾,膝軟,小便不利等證。
附子炮 五味各二兩 山茱萸 山藥 桂心牡丹皮 鹿茸炙 澤瀉 茯苓各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鹽湯送下。
涼膈散 治上焦積熱煩渴,面赤頭昏,咽燥喉痛,口瘡,便溺赤濇,并宜服之。
連翹去心,四兩 大黃 (石卜)硝 山梔子 黃芩 薄荷葉各一兩 右為末,每服五七錢,水煎。
梔子仁湯 治時毒腫痛,大便秘結等證。
鬱金 枳殼麩炒 升麻 山梔子仁炒,各等分 右,每服五錢,水煎服。
異功散 治久欬不已,或腹痛少食,面腫氣逆;又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面黃等證。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甘草 陳皮各等分 右,每服三五錢,薑棗水煎服。
神效黃芪湯 治頭面手足麻木不仁,目緊縮小,及羞明畏日,或視物不明。
黃芪二兩 人參八錢 陳皮五錢 甘草炙 白芍藥 蔓荊子各一兩 右,每服五錢,水煎臨臥熱服。如麻木不仁,雖有熱證,不用黃蘗,更加黃芪。
升陽益胃湯 治脾胃虛弱,四肢怠惰,時值秋燥之令,體重節痛,口乾燥,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兼見肺病洒淅惡寒,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胃。
羌活 獨活 防風各五錢 柴胡 甘草炙 人參 半夏 黃芪炙,各一兩 白茯苓 澤瀉 白朮各三錢 白芍藥 黃連 陳皮各四錢 右,每服三五錢,薑棗水煎服。
茯苓滲濕湯 【 《寶鑑》】 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思食,不得臥。
茵陳七分 白朮 黃連 猪苓 陳皮 澤瀉 蒼朮米泔浸一宿,炒,各五分 白茯苓六分 山梔子炒 防己 秦艽 葛根各四分 右,水二鍾,煎七分,食前服。
大菟絲子丸 【 《和劑》】 治腎氣虛損,五勞七傷,腳膝痠疼,面色黧黑,目眩耳鳴,心忡氣短,時有盜汗,小便滑數。
菟絲子洗淨,酒浸 肉桂去粗皮 附子炮去皮 鹿茸去毛,酥炙 澤瀉 石龍芮去土,各一兩 石斛去根 熟地黃 防風去蘆白茯苓去皮 牛膝酒浸一宿,焙乾 山萸肉 肉蓯蓉酒浸,焙 杜仲去粗皮,炒去絲 補骨脂去毛,酒炒 沉香 蓽澄茄 巴戟去心茴香炒,各三兩 五味子 桑螵蛸酒浸,微炒 覆盆子去枝葉並萼 芎藭各半兩 右為細末,酒煮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鹽湯送下。
又方 治酒皶雀斑等疾,亦可點痣,最妙。
黃丹五文 硇砂三十文,研極細末 巴豆十粒,去殼,心膜紙搥去油 酒藥餅五十文,罐子盛 右,同入餅藥罐子中,慢火煎兩三沸,取下,續入研細生礦灰三錢,鷄子清調勻,雀斑用小竹棒挑藥點患處,覺小腫,即洗去,不洗,恐藥力太猛。
又方 治面上風瘡。
大楓油五十文 草烏一個,為末 輕粉一百文 麝香一百文 右,先將草烏入油內熬,令勻取出;少時下輕粉、麝香末攪勻。每用少許擦患處,令熱,旬日瘥。一方無輕粉,用生薑擦患處敷藥。
五皮散 【 《和劑》】 治風濕客於脾經,氣血凝滯,以面目虛浮四肢腫滿。
五加皮 地骨皮 生薑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熱服。
導滯通經湯 【 《寶鑑》】 治脾濕有餘,及氣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腫。
木香 白朮 桑皮 陳皮各五錢 白茯苓去皮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去渣,溫服,空心食前。
葶藶丸 治肺氣欬嗽,面目浮腫,喘促不安,小便赤色。
甜葶藶隔紙炒 貝母煨黃色 木通各一兩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 防己各二兩 右為細末,用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白皮煎湯,食前送下。
元參升麻湯 治心脾壅熱,舌上生瘡,木舌舌腫,或連面頰兩項腫痛。
元參 升麻 犀角 赤芍藥 桔梗 貫眾 黃芩 甘草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不拘時服。
羌活當歸散 治風毒血熱,頭面生瘡,或赤腫,或成塊,或癮疹瘙癢,膿水淋漓。
羌活 當歸 川芎 黃連酒浸,炒 鼠黏子蒸 防風 荊芥 甘草 黃芩酒炒 連翹 白芷 升麻各一錢 右,用酒拌曬乾,水煎服。
菊花散 治一切風,頭眩目昏,面浮腫。
菊花 旋覆花 牛蒡子 羌活 獨活 甘草炙,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五錢,水二鍾,生薑三片,煎至一鍾,食遠服。
白蘚皮湯 治肺受風,面白色枯,頰時赤,皮膚乾燥,鼻塞乾痛,此為虛風。
白蘚皮 麥冬 白茯苓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 細辛 白芷各一兩半 桑皮 石膏研,各二兩 右,每服三錢,水三盞,先煮大豆三合,取汁一盞,去豆下藥,煎至七分,去渣,不拘時服。
大楓油 治肺風,面赤鼻赤。
草烏尖七個 大楓油五十文 真麝香五十文 右,以草烏尖為末,入麝研勻,次用大楓油磁盒子盛,於火上調勻;先以生薑擦患處,次用藥擦之,日三次,兼服後何首烏丸,即除根本。
何首烏丸 治肺風,面赤鼻赤。
何首烏一兩五錢 防風 黑豆去皮 荊芥 地骨皮洗,各一兩 桑白皮 天仙藤 苦參 赤土各五錢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後茶清下。一方有藁本一兩。
透冰丹 治一切風毒上攻,頭面腫癢,痰涎壅塞,心胷不利,口舌乾濇,風毒下注,腰腳沉重,腫痛生瘡,大便多秘,小便赤濇。
川大黃 山梔子 蔓荊子 白茯苓 益智子 白芷 威靈仙洗,焙乾,各五錢 麝香研,一錢 香墨煅,酢淬訖,細研,一錢 茯神半兩 川烏二兩,河水浸半月,焙乾,鹽炒 天麻 仙靈脾葉洗焙 右為細末,煉蜜和如麥飰相似,以真酥塗杵臼,搗萬杵;如乾旋入蜜,令得所,和成劑。每服旋丸如梧子大,用薄荷自然汁同溫酒化下兩丸。如卒中風,涎潮昏塞,煎皂莢白礬湯,放溫,化四丸灌之。癱瘓風,每日服三五丸,漸覺有效;常服一丸,疏痰利鬲,用溫酒下,食後服。或小兒驚風,入膩粉少許,薄荷汁化下半丸立效。治瘰癧,葱湯化下一丸。忌動風毒物。
冬瓜子散 治面鼻酒皶如麻豆,疼痛,黃水出。
梔子仁二兩 冬瓜子仁 柏子仁 白茯苓 葵子微炒 枳實麩炒,各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米飲調下。
荊芥散 治肺風皶疱。
荊芥穗二兩 防風 杏仁去皮尖 白殭蠶炒 蒺藜炒,去刺 炙甘草各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
蓖麻子膏 治酒皶鼻及肺風,面赤生瘡。
蓖麻子 輕粉 瀝青 硫黃俱研 黃蠟各二錢 右,以麻油一兩熬成膏,以磁器盛之,每用小許塗於患上最妙。
茵陳散 治牙齒疼痛,面上赤腫疼痛,及去骨槽風熱。
茵陳 白殭蠶 連翹 半夏 荊芥穗 麻黃 升麻 獨活 大黃 薄荷 黃芩 丹皮 射干 羌活各二錢半細辛五錢 牽牛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先煎湯熟,下藥末,攪一攪,急瀉出,食後連渣熱服。
大追風散 治久新偏正頭痛,肝臟久虛,血氣衰弱,風毒上攻,頭目眩運,心煩,百節痠疼,鼻塞聲重,項背拘急,皮膚瘙癢,面上遊風,狀如蟲行,一切頭風,兼治婦人血風攻注。此藥消風化痰,清利頭目。
川烏炮,去皮臍 防風 白殭蠶炒,去絲 川芎 石膏煅甘草炙 荊芥各一兩 南星 天麻 地龍去土,炒 全蠍去毒,炒 白附子炮 羌活 白芷各五錢 乳香另研 沒藥另研 草烏炮 雄黃各一錢五分 右為細末,每服半錢,臨睡時候,用細茶湯調勻送下。
清震湯 【 《保命》】 治頭面疙瘩,憎寒拘急,發熱,狀如傷寒。
升麻 蒼朮用米泔水浸一宿,各四錢 荷葉一個,全者用之 右,用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人參蛤蚧散 【 《寶鑑》】 治三二日間肺氣上喘,欬嗽,咯唾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
蛤蚧一對,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換水洗去腥氣,酥炙黃色 炙甘草三兩 杏仁去皮尖,炒五兩 人參 白茯苓 貝母 桑白皮 知母各三兩 右共為細末,用磁器內盛,每日如茶點服最妙。
菊花散 【 《千金方》,下同】 治頭面遊風。
菊花一兩 細辛 附子 桂心乾薑 巴戟 人參 石楠 天雄 白茯苓 秦艽 防己 防風 白朮 山茱萸 薯蕷各三兩 蜀椒五合 右十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治頭面上風。
松脂 石鹽 真蜜蠟 杏仁各一兩 薰陸香二兩 蓖麻仁三兩 右六味,熟搗作餅,淨剃百會上髮,貼膏,膏上安紙,三日一易,若癢刺,藥上不久風定。
犀角湯 治風毒熱頭面腫。
犀角 生薑各二兩 苦參 栝蔞根 防風各一兩 石膏六兩 黃芩 青木香 升麻各三兩 防己一兩五錢 竹葉二握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相去十里久內消,不利。
防風散 治頭面遍身風腫。
防風二兩 白芷一兩 白朮三兩 右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摩膏 治頭中二十種病,面上游風髮禿落者。
蜀椒 莽草各二兩 桂心?(艹閭)茹 附子 細辛各一兩五錢 半夏 乾薑各一兩 右八味,(口父)咀,以生猪肪二十兩合搗,令肪消盡,藥成,先沐頭令淨,然後以藥摩顖上,日一即愈。如非十二月合,則用生烏麻油和塗頭皮,沐頭令淨乃用之,一頃,生髮如昔,必效。一方無蜀椒、莽草、半夏、乾薑。
王不留行湯 治頭面久瘡,去蟲止痛。
王不留行 東引茱萸根皮 桃東南枝各五兩 蛇牀子 牡荊子 苦竹葉 蒺藜子各三升 大麻仁一升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二斗半,煮取一斗,洗瘡,日再。並療癰疽、妬乳、月蝕、瘡爛。
鴟頭酒 治風頭眩轉,面上遊風。
飛鴟頭五枚 獨活二兩 茯神 枳實 乾薑 葛根 桂心貫眾 天雄炮 蜀椒 人參 細辛各三兩 薯蕷 芎藭各四兩 山萸一升 石楠一作石膏 麥門冬去心,各五兩;一作天門冬 右十八味,(口父)咀,絹囊盛,清酒四斗,漬六宿,初服二合,日再服,補和,以知為度。一方無茯神。
清涼拔毒散 【 《瘡瘍全書》,下同】 治面毒。
白芨 雄黃 麝香 乳香 山慈姑 天花粉 黃蘗 烏藥 右為末,鷄子清調敷,蜜水潤之。
參朮內托散 補托前證。
人參 白朮 粉甘草 犀角屑 貝母 黃連 防風 黃芩酒炒 羌活 桔梗 當歸 生地 白芍 前胡 天花粉 右(口父)咀,水二鍾,薑三片,煎服。因病之逆從而加減之。
犀角鬱金散 治前證,能托積毒。
犀角屑 鬱金 真珠 牛黃 粉甘草 乳香 真粉 辰砂 煉蜜為丸,噙化。
清肝流氣飲 治痄腮毒。
枳殼 桔梗 黃芪 前胡 羌活 生甘草 石膏 防風 川芎 白芍藥 荊芥 白芷 生地 薄荷 右,水煎服。
托裏流氣飲 補托前證。
人參 黃芪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甘草炙 防風 厚朴 烏藥 官桂 木香 薑三片,棗一枚,煎服,患處用圍藥敷之。
千斤內托散 治發頤。
桔梗 厚朴 白芷 防風 人參 黃芪炙 川芎 甘草 當歸 官桂 黃芩 白朮炒 水煎服。
不換金散 治證同上。
半夏 厚朴 蒼朮 陳皮 人參 白茯苓 藿香 木香 右(口父)咀,水煎溫服,後再服乳香護心散,仍貼金絲膏。
驅風破毒散 治骨槽風。
白礬 巴豆去殼油 紅內硝 草烏尖 薄荷 猪牙皂角各等分 右為細末吹之。
又方 治證同上。
天麻 防風 草烏 蓽茇 細辛 乳香另研 川芎 硼砂 薄荷 麝香另研 溫水漱口,或鼻內吹之。
清熱消疳散 治證同上。
乾葛 升麻 生甘草 貝母 黃連 黃芩 白茯苓 桔梗 薄荷 防風 荊芥 羌活 青皮 牡丹皮 當歸 白芍 生地 鼠黏子 水二鍾,燈心三十莖,煎服。虛加人參、白朮;年久加草龍膽;熱加柴胡、前胡。
珍珠冰片散 治證同上。
珍珠製 紅絨末 人中白煅 鷄內金煅,存性 銅青 青靛 黃連 孩兒茶 細芽茶各一錢 枯礬二錢 冰片五分麝香二分 右為細末,先用蚌水繳淨患處,每摻入之,一日夜一二十次方愈。男婦皆然,并服煎劑。
白礬散 【 《景岳全書》,下同】 治面上肺風。
白礬 硫黃 乳香各等分 右為末,綿裹擦之;或加茄汁,調敷患處更妙。
硫黃散 治面生粉痣。
硫黃 輕粉各一錢 杏仁五分 右為末,用蜜酒調,於臥時塗上,早洗去,效;或用津唾調搽更妙。
連子衚衕方 治雀斑。
白芷 甘菊花去梗,各三錢 白果二十個 紅棗十五個 珠兒粉五錢 猪胰一個 右,將珠粉研細,餘俱搗爛,拌勻,外以蜜拌酒釀頓化,入前藥蒸過,每晚搽面,早洗去。
黃連消毒散 【 東垣】 治時毒面腫。
川黃連炒 羌活各一分 黃芩 黃蘗 桔梗 藁本 防己各五分 當歸尾 連翹 防風 獨活 知母炒 生地黃各四分 人參 甘草各三分 黃芪 蘇木 陳皮 澤瀉各二分 右,水煎服。
仙方活命飲 治證同上。
穿山甲蛤粉炒黃 白芷 防風 花粉 乳香 赤芍藥 當歸尾 沒藥研 貝母 皂刺 甘草各一錢 金銀花 陳皮各三錢 右,酒一碗,煎數沸,溫服。
清陽散火湯 治骨槽風,牙根盡處結腫,連及耳項作痛。
升麻 白芷 黃芩 牛蒡子 連翹 石膏 防風 當歸 荊芥 白蒺藜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