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二百九十五

 癲狂門

  黃帝素問

   通評虛實論

帝曰:癲疾何如?岐伯曰:脈搏大滑,久自己;脈小堅急,死不治。帝曰:癲疾之脈,虛實何如?岐伯曰:虛則可治,實則死。

【 註 脈搏大者,氣盛於外;小堅急者,氣泄於下。】

   奇病論

帝曰: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併居,故令子發為癲疾也。

【 註 有所大驚,則氣暴上而不下。夫精以養胎而精氣并居,母受驚而氣上,則子之精氣亦逆,故令子發為癲疾也。】

   脈要精微論

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 註 語言善惡不避親疏者,神亂而譫語也。】

   陽明脈解篇

帝曰:陽明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岐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

【 註 四肢為諸陽之木,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矣。蓋陽盛則升,四旁俱盛,故能升高。】

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

【 註 陽明之氣主肌肉,故熱盛於身,身熱故棄衣而走也。蓋熱在外,故不欲衣。】

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 註 胃絡上通於心,陽盛則心神昏亂,故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如熱盛於胃,則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蓋四肢稟氣於胃故也。】

   厥論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

【 註 癲狂走呼,妄言妄見,陽明之脈病也。經氣厥逆,故腹滿。胃不和,故不得臥。陽明乃燥熱之經,其經氣上出於面,故面赤而熱。】

   氣交變大論

歲火太過,上臨少陰少陽,病反譫妄狂越。

【 註 上臨少陰少陽,火氣更甚,譫妄狂越,熱極也。】

腎脈急甚為骨癲疾。

【 註 腎為陰臟而主骨,陰寒太甚,故為骨癲疾。】

   五常政大論

赫曦之紀,其病笑狂妄。

【 註 心氣實則笑不休狂妄,皆火熱之為病也】

   宣明五氣論

邪入於陽則狂,搏陽則為癲疾。

   陰陽類論

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癲疾為狂。

【 註 皆交至者,二陰二陽之經氣交併而上至於陽明。病在腎者,謂腎氣病而精液少,其虛氣反上奔也。病氣傳於陽明,是以罵詈妄行,癲疾為狂。】

   生氣通天論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併乃狂。

【 註 陽盛則狂。陽盛而自為病,故曰併乃狂。】

   至真要大論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 註 火者,少陽包絡之相火也。】

   脈解篇

太陽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

【 註 狂巔疾者,乃陽氣盡甚於上,而陰氣從之於下,不得與陽氣相和,下虛上實,故使狂巔疾也。】

陽明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爭而外併於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

【 註 陰陽復爭者,謂陰陽之氣上下相薄,而復交爭於外內也。陰陽之氣外併於陽,則陽盛而為病矣。陽盛,故使之乘高而歌,棄衣而走也。】

   氣厥論

肝移寒於心,狂鬲中。

【 註 肝為陽臟而木火主氣,陽並於陽,故狂。心居膈上,肝處膈下,母子之氣上下相通,肝邪上移於心,留於心下,故為鬲中。】

   調經論

血并於陰,氣并於陽,故為驚狂。

【 註 血併於陰則陰盛而血實,心主血脈,故陰盛則驚。氣併於陽,則陽盛而氣實,陽盛則發狂也。】

   病能論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於陽也。帝曰:陽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奪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則已。使之服以生鐵落為飲。生鐵落者,下氣疾也。

【 註 巨陽者心之標陽,少陽者肝之表氣,皆不動者也。夫陽明乃胃之悍氣,故獨動而不休。今不動之氣反動而大疾,故使人怒狂。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毛脈合精,行氣於腑,是食入於陰而長氣於陽也。今肝心之氣上逆,以致巨陽少陽之動大疾,故奪其食,則陰氣衰而陽動息矣。】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肺脈急甚為癲疾。

【 註 肺主清金而畏寒,寒甚則為癲疾,所謂重陰則癲也。】

   本神篇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 註 喜樂,心之情也。如喜樂無極則傷肺臟之魄,魄傷則狂。意者心之發,蓋喜樂無極,則神亦憚散而不存矣。肺主皮毛,故人皮革焦。】

   經脈篇

胃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

【 註 陽明者午也,陰氣加之,故洒洒振寒。善呻者,陽氣鬱而欲伸出之。數欠者,陽欲引而上也。顏黑者,陰氣加於上也。病至者,病氣而至於經脈也。陽明之脈病,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胃絡上通於心,故心欲動,陰陽相薄,故欲獨閉戶牖而居。陽盛則四肢實,實則登高而歌。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陽明之脈下膈屬胃絡脾,故賁響腹脹。】

膀胱足太陽之脈,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癇疾。

【 註 陽氣者柔則養筋,故是主筋所生之病,則為痔。經絡沉以內薄,則為瘧。厥逆於下,則為癲為狂。】

   癲狂篇

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銳眥,在內近鼻者為內眥。上為外眥,下為內眥。

【 註 太陰之氣主約束,目外角為銳眥,內角為內眥者,乃太陰之氣主乎外內之目眥也。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上為外眥,下為內眥者,乃太陽陽明之氣,主於上下之目眥也。】

骨癲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 註 齒者骨之餘,分肉屬骨,是以骨癲疾者,顑齒諸分肉皆滿。骨居者,骨肉不相親也。汗出煩悗者,病在足少陰腎而上及於手少陰心也。嘔多沃沫,太陰陽明之氣上脫也。氣下泄,少陰之氣下泄也。陰陽上下離脫,故為不治。】

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

【 註 陰盛者癲,陽盛者狂。疾發如狂者,陰陽之氣併傷,故死不治。】

  扁鵲難經

   辨狂癲證

二十難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五十九難曰:狂癲之病,何以別之?然。狂疾之始發,少臥而不飢,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倨貴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疾始發意不樂,僵仆直視,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金匱要略 【 漢?張機】

   癲

五藏篇曰: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痰飲篇曰: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中藏經 【 漢?華佗】

   癲狂

病起於六腑者,陽之系也,陽之發也。或上或下,或內或外,或反在其中,行之極也。有能歌笑者,有能悲泣者,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者,有自高賢者,有寤而不寐者,有不能言而聲昧者,各各不同,皆生於六腑也。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之;喜其水者,以水濟之;喜其冰者,以冰助之。病者之樂喜好勿違背,亦不可強抑之也。如此從隨,則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無不愈耳。

心風之狀,汗自出而好偃仰臥,不可轉側,語言狂妄者,生,宜於心俞灸之。若唇面青白黃黑赤,其色不定,眼瞤動不休,心絕者不可救,過五日即死矣。

  脈訣 【 晉?王叔和】

   狂妄之脈

心脈歌曰:三部俱數心家熱,舌上生瘡唇破裂。狂言滿目見鬼神,飲水百杯終不歇。

緊脈歌曰:緊脈三關數又弦,上來風是正根源。忽然狂語人驚怕,不遇良醫不得痊。

雜病生死歌曰:恍惚之病定癲狂,其脈實牢保安吉。寸關尺部沉細時,如此未聞人救得。

  千金方 【 唐?孫思邈】

   癲狂證治

徐嗣伯曰:余少承家業,頗習經方,名醫要治,備聞之矣。自謂風眩多途,諸家未能必驗,至於此術,鄙意偏所究也,少來用之,百無遺策。今年將衰暮,恐奄忽不追,故顯明論論以貽於後云爾。夫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定,胷上蓄實,故有高風面熱之所為也。痰熱相感而動風,風心相亂則悶瞀,故謂之風眩。大人曰癲,小兒則為癇,其實則一。此方療治,萬無不愈,但恐證候不審,或致差違。大都忌食十二屬肉。而賁豚為患,發多氣急,氣急則死不可救。故此一湯是輕重之宜,勿因此便謂非患所治。風眩湯散丸煎,凡有十方。凡人初發,宜急與續命湯也。困急時但度灸穴便火針針之,無不瘥者。初得針竟便灸最良,灸法次列於後。余業之以來三十餘年,所救活者數十百人,無不瘥矣。後人能曉得此方,幸勿參以餘術焉。

凡諸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種種形相,示表癲邪之端而見其病,或有默默而不聲,或復多言而謾說,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溝渠,噉食糞穢,或裸形露體,或晝夜遊走,或嗔罵無度,或是蜚蟲精靈,手亂目急,如斯種類癲狂之人,今針灸與方藥并主之。凡占風之家,亦以風為鬼斷。

風入陽經則狂,入陰經則癲。

夫歷節風著人久不治者,令人骨節蹉跌,變成癲病,不可不知。古今以來,無問貴賤,往往苦之。此是風之毒害者也,治之雖有湯藥,而并不及松膏、松節酒。若羈旅家貧,不可急辦者,宜服諸湯,猶勝不治,但於痛處灸三七壯佳。

凡發狂則欲走,或自高賢稱神聖,皆須備諸火灸,乃得永瘥耳。若或悲泣呻吟者,此為邪非狂,自依邪方治之。邪入於陽則為狂,邪入於陰則為血痹。邪入於陽,傳即為癲狂;邪入於陰,傳則為痛瘖。陽入於陰病靜,陰入於陽病怒。

心病煩悶,少氣大熱,熱上湯心,嘔欬吐逆,狂語,汗出如珠,身體厥冷,其脈當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當赤而反黑者,此是水剋火,為大逆,十死不治。

言音喘急,短氣好唾,此為火剋金,陽擊陰,陰氣沉,陽氣升,升則實,實則熱,熱則狂,狂則閉眼悸,言非常所說,而赤口張,飲無時度。此熱傷肺,肺化為血,不治,若面赤而鼻不敧,可治也。

傷寒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彩,言語不與人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之,但以猪苓散一方寸匕服之,當逼與新汲水一升若二升,強飲之,令以指刺喉中吐之,病隨手愈。若不能吐者,勿強與水,水停則結心下也,當更以餘藥吐之。

  活人書 【 宋?朱肱】

   傷寒發狂

此名陽毒也。傷寒病若陽氣獨盛,陰氣暴絕,必發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若錦文,或下利赤黃,脈洪實或滑促,宜用酸苦之藥,令陰氣復而大汗解矣。葶藶苦酒湯、陽毒升麻湯、大黃散、梔子仁湯、黑奴丸,可選而用之。太陽病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硬滿,下血乃愈。

發狂有二證,陽毒發狂,蓄血如狂,其外證與脈皆不同。病人煩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脈實,潮熱獨語,如見鬼狀,此陽毒也。病人無表證,不發寒熱,唇燥,但欲漱水不欲入咽,其脈微而沉,小腹硬滿,小便反利,大便必黑,身黃發狂,此血證諦也。大抵傷寒當汗不汗,熱蓄在裏,熱化為血,其人喜忘而如狂,血上逆則喜忘,血下蓄則肉爭,甚者抵當湯、抵當丸,輕者桃仁承氣湯、犀角地黃湯,須取盡黑物為效。又有火邪發驚狂者,醫以火於臥牀下,或周身用火迫刧汗出,或熨而成火邪,其人亡陽,煩躁驚狂,臥起不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河間六書 【 金?劉完素】

   狂越

狂者,狂亂而無正定。越者,乖越禮法而失常也。夫外清而內濁,動亂參差,火之體;靜順清朗,準則信平,水之體。由是腎水主志而水火相反,故心火旺則腎水衰,乃失志而狂越。或云重陽者狂,重陰者癲,則《素問》之說不同也。經注曰:多喜為癲,多怒為狂。然喜為心志,故心熱甚則多喜而為癲;怒為肝志,火實制金不能平木,故肝實則多怒而為狂。況五志所發皆為熱,故狂者五志間發,但怒多爾。凡熱於中則多干陽明胃經。經曰: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言。又曰:陽明病洒洒振寒,善伸數欠,或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罵詈不避親疏。又經曰:熱中消中,皆富貴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岐伯曰: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性緩心和人不可服此二者。夫熱氣慓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蓋服膏粱芳草石藥,則熱氣堅勁疾利而為熱中消中,發為癲狂之疾。夫豈癲為重陰者歟?

   罵詈

言為心之聲也。罵詈,言之惡也。夫水數一,道近而善;火數二,道遠而惡。水者內清明而外不彰,器之方員,物之氣味,五臭五色,從而不違,靜順信平,潤下而善利萬物,滌洗濁穢以清淨,故上善若水。水火相反,則下愚如火也。火者外明耀而內煩濁,燔焫萬物,為赤為熱,為苦為焦,以從其已,躁亂參差,炎上而烈害萬物,熏燎鮮明以為昏昧。水生於金而復潤母燥,火生於木而反害母形。故《易》曰:潤萬物者莫過乎水。又言離火為戈兵。故火上有水制之,則為既濟。水在火下,不能制火,為未濟也。是知水善火惡。而今病陽盛陰虛,則水弱火強,制金不能平木,而善去惡發,罵詈不避親疏,喜笑恚怒而狂,本火熱之所生也。平人怒罵亦同。或本心喜而無怒,以為戲弄之罵,亦心火之用也。故怒罵者亦兼心喜罵於人也;怒而惡發可嗔者,內心喜欲怒於人也。

傷寒發狂奔走,罵詈不避親疏,此陽有餘陰不足,三一承氣湯加當歸、薑棗,名當歸承氣湯,以利數行;候微緩,以三聖散吐之;後用涼膈散、洗心散、黃連解毒湯調之。讝妄發狂,踰垣上屋,赴井投河,皆為陽熱極甚,用三一承氣合解毒下之。驚悸癲狂,三一承氣湯。發狂極甚,投河入井者,三下不通,不可下攻,便當涌之以瓜蒂散,吐出痰涎宿物,一掃而愈;後以甘露飲之類調之。

  明理論 【 金?成無己】

   傷寒發狂

傷寒發狂,何以明之?狂者,猖狂也,謂其不寧也。《難經》曰:狂之始發也,少臥而不飢,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貴倨也,妄笑好歌樂也,妄行走不休也。狂家所起,皆陽盛致然。《內經》曰:陰不勝其陽,脈留薄疾,併乃狂也。又曰: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瘖。《難經》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脈經》曰:陰附陽則狂,陽附陰則癲。《病源》曰:陽邪併於陽則狂,陰邪併於陰則癲。即諸經之狂為陽盛也明矣。又陽明之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踰垣上屋,其所上之處,皆非素所能者,是謂陽邪併於陽明也。傷寒熱毒在胃,併於心臟,使神不寧而志不定,遂發狂也。傷寒至於發狂,為邪熱至極也,非大吐下則不能已。又有熱在下焦,其人如狂者,經曰:熱入膀胱,其人如狂。謂之如狂,則未至於狂,但臥起不安爾。其或狂言,目反直視,又為腎之絕;汗出輒復熱,狂言不能食,又為失志,死。若此則殆非藥石之所及,是為真病焉。

  東垣十書 【 元?李杲】

   狂言譫語鄭聲辯

狂言者,大開目,與人語,語所未嘗見之事,即為狂言也。譫語者,合目自言,言所日用常見常行之事,即為譫語也。鄭聲者,聲戰無力,不相接續,造字出於喉中,即鄭聲也。

  丹溪心法 【 元?朱震亨】

   癲狂

癲屬陰,狂屬陽。癲多喜而狂多怒。脈虛者可治,實則死。大率多因痰結於心胷間,治當鎮心神,開痰結。亦有中邪而成此疾者,則以治邪法治之。《原病式》所論尤精,蓋為世所謂重陰者癲,重陽者狂是也。大概是熱。

癲者神不守舍,狂言如有所見,經年不愈,心經有損,是為真病。如心經蓄熱,當清心除熱;如痰迷心竅,當下痰寧志;若癲哭呻吟,為邪所憑,非狂也,燒蠶紙,酒水下方寸匕。

風癲引脅痛,發則耳鳴,用天門冬去心,日乾作末,酒服方寸匕。

癲證,春治之,入夏自安,宜助心氣之藥。

陽虛陰實則癲,陰虛陽實則狂。狂病宜大吐下則除之。

   活套

五志之火,因七情而起,鬱而成痰,故為癲癇狂妄之證,宜以人事制之,非藥石所能療也,須診察其由以平之。怒傷於肝者為狂為癇,以憂勝之,以恐解之。喜傷於心者為癲為癇,以恐勝之,以怒解之。憂傷於肺者為癇為癲,以喜勝之,以怒解之。思傷於脾者為癇為癲為狂,以怒勝之,以喜解之。恐傷於腎者為癲為癇,以思勝之,以憂解之。驚傷於膽者為癲,以憂勝之,以恐解之。悲傷於心胞者為癲,以恐勝之,以怒解之。此法惟賢者能之。

  醫學正傳 【 明?虞摶】

   論癲狂

《內經》曰: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妄言。又曰: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踰垣上屋,罵詈不避親疏。是蓋得之於陽氣太盛,胃與大腸實熱燥火鬱結於中而為之耳。此為癲狂之候也。曰癲曰狂,分而言之,亦有異乎?《難經》謂重陰者癲,重陽者狂。《素問》註云:多喜為癲,多怒為狂。然則喜屬於心,而怒屬於肝,乃二臟相火有餘之證。《難經》陰陽之說,恐非理也。大抵狂為痰火實盛,癲為心血不足,多為求望高遠不得志者有之。狂宜乎下,癲則宜乎安神養血,兼降痰火。雖然,此二證者,若神脫而目瞪如愚癡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或問《內經》有曰:陽明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不食數日而踰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素所能也。素非所能,因病而不食,反能登非常之處,豈有是哉?曰:《難經》有云:重陽者狂,重陰者癲。又曰:癲多喜而狂多怒。所謂重陽者,三部陰陽脈皆洪盛而牢,故病強健而有力,故名曰狂;謂重陰者,三部陰陽脈皆沉伏而細,故病罷倦而無力,故名曰癲。嘗見東陽樓氏一少年病狂,一日天風大作,忽飛上於邑東之塔巔,且歌且哭。其塔實無容步之堦,眾皆以為怪。予思龍乃純陽之物,伏蟄於海內,其身止有鱗甲,且無羽翼,遇陽氣昇騰之日,則借風雲之勢而能飛騰,即此義也。奚足為怪哉?

   脈法

脈大堅疾者癲狂,沉數為痰熱。大滑者自已,沉小急疾者死,虛而弦急者死。

寸口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入臟則死,入腑則愈。

  證治要訣 【 明?戴思恭】

   癲狂

癲狂由七情所鬱,遂生痰涎,迷塞心竅,不省人事,目瞪不瞬,妄言叫罵,甚則踰垣上屋,裸體打人。當治痰寧心,宜辰砂妙香散加金箔、珍珠末,雜青州白丸子末,濃薑湯調下,吞十四丸;滑石六一湯加珍珠末,白湯調下。

有病癲人專服四七湯而愈。蓋痰迷為癲,氣結為痰故也。如健忘,如驚悸,如怔忡五癇,亦宜用此。如癲狂不定,非輕劑所能愈者,宜太乙膏及抱膽丸。

   心風

心風者精神恍惚,喜怒不常,無語,時或錯亂,有癲之意,不如癲之甚,亦痰氣所為也,宜星香散加石菖蒲、人參各半錢,下壽星丸。

有心經蘊熱,發作不常,時煩躁,鼻眼有熱氣,不能自由,有類心風,稍定復作,參蘇飲加石菖蒲一錢。

  醫學綱目 【 明?樓英】

   狂癲辨論

狂謂妄言妄走也,癲謂僵仆不省也,各自一證。今以狂入脾部,癲入肺部。然經有言狂癲疾者,有言狂互引癲者,又言癲疾為狂者,此則又皆狂癲兼病。今病有妄言妄走,頃時前後僵仆之類,有僵仆後妄見鬼神,半日方已之類,是以癲狂兼病者也。

狂之為病少臥,少臥則衛獨行,陽不行陰,故陽盛陰虛,令昏其神。得睡則衛得入於陰,而陰得衛填不虛,陽無衛助不盛,故陰陽均平而愈矣。

狂邪癲癇,不欲眠臥,自賢自智,妄行不休,此方能安五臟,下心氣,用白雄鷄一隻煮熟,五味調和,作羹粥食之。

經云: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此悲哀傷魂而狂,當溫藥補魂之陽,仲景方以地黃湯、本事驚氣丸之類即是也。

經云: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以喜樂傷魄而狂,當用涼藥補魄之陰,辰砂、鬱金、白礬之類是也。

  醫學入門 【 明?李梴】

   癲屬喜怒無常

《素問》註云:多喜為癲,多怒為狂。喜屬心,怒屬肝,二經皆火有餘之地。但喜則氣散,畢竟謀為不遂鬱結不得志者多有之。大概痰迷心竅者,葉氏清心丸、金箔鎮心丸、硃砂安神丸。心風癲者,牛黃清心丸、追風祛痰丸,虛者加紫河車一具為糊。怒傷肝者,寧神導痰湯、瀉清丸、當歸龍薈丸。因驚者,抱膽丸、驚氣丸。丹溪云:五志之火,鬱而成痰,為癲為狂,宜以人事制之。如喜傷心者,以怒解之,以恐勝之;憂傷肺者,以喜勝之,以怒解之。

   狂屬膏粱積熱

陽明發狂,見傷寒雜證,胃與大腸實熱,燥火鬱結於中,大便閉者,涼膈散加大黃下之。

膏粱醉飽後發狂者,止用鹽湯吐痰即愈,或小調中湯。

服芳草石藥,熱氣慓悍發狂者,三黃石膏湯加黃連、甘草、青黛、板藍根,或紫金錠。

   重陰者癲重陽者狂

《難經》云:重陰者癲,重陽者狂。河間以癲狂一也,皆屬痰火。重陰之說非也。但世有發狂一番,妄言妄語,而不成久癲者;又有痴迷顛倒,縱久而不發狂者。故河間合一於前,《難經》分析於後。

   治法

癲者異常也。平日能言,癲則沉默;平日不言,癲則呻吟,甚則僵仆直視,心常不樂。此陰虛血少,心火不寧,大調中湯主之。不時暈倒者,滋陰寧神湯;言語失倫者,定志丸;悲哭呻吟者,燒蠶退、故紙,酒調二錢,蓖麻仁煎湯常服,可以斷根。

狂者凶狂也。輕則自高自是,好歌好舞;甚則棄衣而走,踰垣上屋;又甚則披頭大叫,不避水火,且好殺人。此心火獨盛,陽氣有餘,神不守舍,痰火壅成使然,小調中湯、三黃丸、控涎丹、單苦參丸。狂則專於下痰降火,癲則兼乎安神養血。經年心經有損者不治。

視聽言動俱妄者,謂之邪祟。甚則能言平生未見聞事,及五色神鬼。此乃氣血虛極,神光不足,或挾痰火壅盛,神昏不定,非真有妖邪鬼祟。大概內服傷寒瘟疫條中人中黃丸,照依氣血痰湯藥為使;或單人中黃服亦好;或單石菖蒲末,猪心血為丸服亦可。有婦人夜夢鬼來交者,定志丸料加赤小豆,水煎服。有婦人月水崩漏過多,血氣迷心,或產後惡露上衝,而言語錯亂,神志不守者,此血虛神耗也,宜寧神膏,但亦不可純服補心斂神藥。血熱者,小柴胡湯加生薑、生地煎服,百餘貼即安。血迷心胞,踰牆上屋,歌唱無時者,逍遙散加遠志、桃仁、紅花、蘇木。服後病退,用平胃散,少用厚朴,倍加蒼朮、升麻,常服以絕病根。又男子挾瘀血者,陶氏當歸活血湯。有卒中尸惡,吐利如霍亂狀,或狂譫如醉人,事起心先知其肇,或已死口噤不開者,急用傷寒門追魂湯灌之即醒,外用辟邪丹灌鼻法。

   傷寒發狂

發狂者,熱毒在胃,併入於心,遂使神昏不定,言動急速,妄辨妄笑,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踰牆上屋,不飢不臥,皆因汗下失宜,陽氣亢極,陰氣暴虛,非大吐下不止。傷寒四五日身熱煩躁,不得汗發狂者,表裏俱熱,三黃石膏湯、雙解散。傷寒六七日壯熱,胷滿便秘,脈實數發狂者,大承氣湯加黃連。陽毒暴盛發狂,多乾嘔,面赤發斑,咽痛,下利黃赤,壯熱而不得汗者,葶藶苦酒湯。咽痛吐膿血者,陽毒升麻湯。潮熱甚者,梔子仁湯。潮熱大便閉者,升麻葛根湯加大黃,或三黃湯。發斑不可下者,草龍膽一味,水煎服。狂走者瓜蒂散吐痰。時行熱毒發狂者,黑奴丸,通用水漬法、火劫法、王氏元明粉。凡發狂見陽證陽脈者順,見陰證陰脈及舌卷囊縮者即死。

   如狂

有陰盛發躁,欲坐井地如狂者;有火邪,驚惕不安如狂者。然如狂有三證,與陽毒如狂相似,故舉言之。

如狂屬瘀血者,脈沉實,多漱水不嚥,有無表證,但血蓄下焦,小便自利如狂者;有無表裏證,脈數善飢不大便如狂者;有太陽初證,熱結下焦如狂者,血自下者即愈。如外未解者桂枝湯、陶氏桂苓飲;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桃仁承氣湯;挾血傳心脾者,當歸活血湯。有太陰身黃,溺濇如狂者,五苓散。此皆如狂,但睡中或欲起行,錯言妄語,猶知諫阻,尚可制御,非若發狂勢凶,莫能御也。

  古今醫統 【 明?徐春甫】

   癲狂有同異之分

癲狂之病,總為心火所乘,神不守舍,一言盡矣。癲者至高也,火性炎上,正如經云陽氣太上則狂癲,狂則孔子所謂狂狷者之狂也。《靈樞經》曰:狂病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故曰狂者進取,志大而言大者也。前謂狂言如有所見,斯得之矣。蓋心火暴熾,言語善惡,不避親疏,此神明之亂也,此之所謂狂也。蓋謂火熾之甚,陽氣太上,則病人亦乘陽火之上炎,故棄衣而登高,由狂而又癲,此則聖人命名之義而有同中之異耳。

   癲癇辨混同之誤

古方每以癲癇並治出方,乃大誤也。蓋癲為心病而屬實者多,癇為五臟兼病而屬虛者多。蓋因《靈樞》云:癲癇瘈瘲,不知所苦,後人不察,遂認為一證。殊不知《靈樞》癲癇自以兩證而言。不知所苦,皆言不能自知其病之所苦也。《玉機微義》始分別之,而亦未嘗白《靈樞》之旨也。

   治法當分

登高棄衣,引重致遠者為癲,乃痰火亢熾之甚而然,治宜降下之劑,滾痰丸之屬是也。

自高辨智,妄語狂言,神明失守為狂,治宜鎮心安神,清上之劑,牛黃朱砂丸之屬是也。

   心風證治

心風病,諸書鮮有載之,而多附癲癇門,混同論治。心風雖出於世俗之稱,深中病情,誠為切當。古人謂風善行而數變,風痹為不仁。此曰心風者,非若外風入中,甚言其變常無定,恍惚不仁,而心之病誠若風之魔也。此皆七情五志,久逆所生,而與癲癇則又不同矣。癲狂癇證主於火熾,風痰之盛,涎及於心,屬實者多。心風則由七情五志,久逆不遂,戴人所謂肝屢謀,膽屢不決,屈無所申,怒無所泄,心之官則思,甚則心血日涸,脾液不行,痰迷心竅,則成心風,屬虛者多。治法須以七情相勝,五志遂心,養血豁痰,引神歸舍,標本兼治,此疾可愈矣。至若混同癲癇攻治,是謂虛虛而速其死也,噫!

心風初作,多屬虛候。何則?思慮傷脾,則穀氣寖少,血液日虧,則心神漫散,神不守舍,卒成心風,故知其始皆屬虛也,歸脾湯、養心湯、定志丸之類。至於病久,則心志變而美惡不知,無思無慮,飲食如故,殺

氣頗增,病根已固。鬱痰不解者,可用子和法治之,隨證調理,無不愈也。

   貴賤係難易

心風病,貴者為難。膏粱素積,耗散良多,一經病作,則正氣虛而邪氣盛,所以難。賤者為易。素甘淡薄,稟受頗厚,雖是病此,則正氣實而邪氣輕,所以易。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總論

《素問》止言癲而不及癇,《靈樞》乃有癇瘈、癇厥之名。諸書有言癲狂者,有言癲癇者,有言風癇者,有言驚癇者,有分癲癇為二門者,迄無定論。究其獨言癲者,祖《素問》也;言癲癇,言癲狂者,祖《靈樞》也。要之癲癇狂,大相徑庭,非名殊而實一之謂也。《靈樞》雖編癲狂為一門,而形證兩具,取治異途,較之於癇,又不侔矣。徐嗣伯曰:大人曰癲,小兒曰癇。亦不然也。《素問》謂癲為母腹中受驚所致,今乃曰小兒無癲可乎?癇病大人每每有之,婦人尤多。今據經文分辨於後。

癲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痴,言語有頭無尾,穢潔不知,積年累月不愈,俗呼心風,此志願高而不遂所欲者多有之。

狂者病之發時,猖狂剛暴,如傷寒陽明大寧發狂,罵詈不避親疏,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踰垣上屋,非力所能,或與人語所未嘗見之事,如有邪依附者是也。

癇病發則昏不知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而瘈瘲抽掣,目上視,或口眼喎斜,或口作六畜之聲。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二百九十六

 癲狂門

  景岳全書 【 明?張介賓】

   論證

癲狂之病,病本不同。狂病之來,狂妄以漸而經久難已;癲病之至,忽然僵仆,而時作時止。狂病常醒,多怒而暴;癲病常昏,多倦而靜。由此觀之,則其陰陽寒熱,自有冰炭之異。故《難經》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義可知也。後世諸家有謂癲狂之病,大概是熱,此則未必然也。此其形氣脈氣,亦自有據,不可不辨察陰陽分而治之。

癲,即癇也,觀《內經》所言癲證甚詳,而癇則無辨,即此可知。後世有癲癇、風癇、風癲等名,所指不一,則徒滋惑亂,不必然也。又如《別錄》所載五癇,曰馬癇,牛癇、猪癇、羊癇、鷄癇者,即今人之謂羊癲、猪癲也。此不過因其聲之相似,遂立此名。可見癲癇無二,而諸家於癲證之外,又有癇證,誠屬牽強,無足憑也。又《千金方》有風癇、驚癇、食癇及陰癇、陽癇之說,皆所當辨。

   論治

凡狂病多因於火,此或以謀為失志,或以思慮鬱結,屈無所伸,怒無所泄,以致肝膽氣逆,木火合邪,是誠東方實證也。此其邪乘於心則為神魂不守,邪乘於胃則為暴橫剛強,故治此者當以洽火為先,而或痰或氣,察其甚而兼治之。若止因火邪而無脹閉熱結者,但當清火,宜抽薪飲、黃連解毒湯、三補丸之類主之。若水不制火,而兼心腎微虛者,宜硃砂安神丸,或服蠻煎、二陰煎主之。若陽明火盛者,宜白虎湯、玉泉散之類主之。若心脾受熱,叫罵失常而微兼閉結者,宜清心湯、涼膈散、三黃丸、當歸龍薈丸之類主之。若因火致痰者,宜清膈飲、抱龍丸、生鐵落飲主之,甚者宜滾痰丸。若三焦邪實熱甚者,宜大承氣湯下之。若痰飲壅閉,氣道不通者,必須先用吐法,并當清其飲食。此治狂之要也。

癲病多由痰起。凡氣有所逆,痰有所滯,皆能壅閉經絡,格塞心竅,故發則旋暈僵仆,口眼相引,目睛上視,手足搐搦,腰脊強直,食頃乃甦。此其倏病倏已者,正由氣之倏逆倏順也。故治此者當察痰察氣,因其甚者而先治之。若火之有無,又當審其脈證而兼為之治也。氣滯者,宜排氣飲、大和中飲、四磨飲,或牛黃丸、蘇合丸、集成潤下丸之類主之。痰盛者,宜清膈飲、六安煎、二陳湯、橘皮半夏湯,或抱龍丸、硃砂滾涎丸之類主之。兼痰兼火者,宜清膈飲、硃砂安神丸、丹溪潤下丸之類主之。痰逆氣滯之甚者,必用吐法,吐後隨證調理之。

癲癇證無火者多。若無火邪,不得妄用涼藥,恐傷脾氣以致變生他證。且復有陰盛陽衰,及氣血暴脫而絕無痰火氣逆等病者,則凡四君、四物、八珍、十全大補等湯,或乾薑、桂、附之類,皆所必用,不得謂癲癇盡屬實邪,而概禁補劑也。若真陰大損,氣不歸根,而時作時止,昏沉難愈者,必用紫河車丸,方可奏效。其有虛中挾實,微兼痰火不清而病久不愈者,集驗龍腦安神丸,最得其宜,隨證增減,可為法也。

癡獃證,凡平素無痰而或以鬱結,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疑貳,或以驚恐而漸致癡獃,言辭顛倒,舉動不經,或多汗,或善愁,其證則千奇萬怪,無所不至,脈必或弦或數,或大或小,變易不常。此其逆氣在心,或肝膽二經氣有不清而然,但察其形體強壯,飲食不減,別無虛脫等證,則悉宜服蠻煎治之,最穩最妙。然此證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氣元氣之強弱,待時而復,非可急也。凡此諸證,若以大驚猝恐,一時偶傷心膽,而致失神昏亂者,此當以速扶正氣為主,宜七福飲,或大補元煎主之。

小兒無狂證,惟病癲者常有之。凡小兒之病,有從胎氣而得者,有從產後受驚而得者。蓋小兒神氣尚弱,驚則肝膽奪氣,而神不守舍,舍空則正氣不能主,而痰邪足以亂之。故治小兒之驚癇,必先審正氣,然後察其病邪,酌宜治之。諸法俱載小兒門。

愚按《千金方》論小兒風驚食三癇,陳無擇論癇病由於三因之說,雖若切當,然風寒外感自有表證,飲食內傷自有裏證,俱未必亂神若此。而癲癇為病,則忽爾昏厥,此其病則專在心經,以及肝膽二臟,又非風寒飲食所能頓病若此者。且風癇之義,本以木邪所屬為言,亦非外感之謂。即有外感,或有飲食,亦無非因驚因恐相兼為病耳。若以三因并列之,則有未必然也。

   傷寒發狂

傷寒發狂,本陽明實熱之病。然復有如狂證者,雖似狂而實非狂,此中虛實相反,最宜詳辨,不可忽也。凡實熱之狂,本屬陽明。蓋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陽邪傳入胃腑,熱結不解,因而發狂。《內經》陽明脈解篇曰: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其惡火者,熱甚則惡火也。其惡人者,以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也。其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數日不食,或踰垣上屋者,以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其棄衣而走者,以熱甚於身也。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以陽盛為邪也。又曰: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又曰:邪入於陽則狂。是皆以陽明熱邪上乘心肺,故令神志昏亂若此。此陽狂也。然傷寒病至發狂,是為邪熱已極,使非峻逐火邪則不能已。故但察其大便鞕結,或腹滿而堅,有可攻之證,則宜以大小承氣,或涼膈散、六一順氣湯之類下之可也。如無脹滿實堅等證,而惟胃火致然者,則但以白虎湯、抽薪飲之類泄去火邪,其病自愈。

如狂證本非實熱發狂,其證亦有輕重。如仲景曰: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已解,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氣湯。又曰: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胷,其人如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鞕滿,小便自利者,下其血乃愈,抵當湯主之。按此二條以太陽熱邪不解,隨經入腑,但未至發狂,故曰如狂。此以熱搏血分,蓄聚下焦,故宜下也。

近見傷寒家則別有如狂之證,古人所未及言者。蓋或由失志而病,其病在心也;或由悲憂而病,其病在肺也;或由失精而病,其病在腎也;或由勞倦思慮而病,其病在肝脾也。此其本病已傷於內,而寒邪復感於外,則病必隨邪而起矣。其證如狂,亦所謂虛狂也。而虛狂之證,必外無黃赤之色,剛暴之氣,內無胷腹之結,滑實之脈,雖或不時躁擾,而禁之則止,口多妄誕而聲息不壯,或眼見虛空,或驚惶不定,察其上則口無焦渴,察其下則便無鞕結,是皆精氣受傷,神魂不守之證,此與陽極為狂者,反如冰炭。而時醫不能察,但見錯亂便謂陽狂,妄行攻瀉,必致殺人。凡治此者,須辨陰陽。其有虛而挾邪者,邪在陽分,則宜補中益氣湯之類;邪在陰分,則宜補陰益氣煎之類。虛而無邪者,在陽分,則宜四君、八珍、十全大補湯大補元煎之類;在陰分,則宜四物、六味、左歸飲、一陰煎之類。陰虛挾火者,宜加減一陰煎、二陰煎之類;陽虛挾寒者,宜理中湯、回陽飲、八味湯、右歸飲之類等方治之。然大略如此,而變證之異,則有言不能傳者。能知意在言表,則知所未言矣。

凡身有微熱,或面赤帶黃,或煩躁不寧,欲坐臥於泥水中,然脈則微弱無力,此陰證似陽也,名為陰躁。蓋以陽虛於下,則氣不歸原,故浮散於上而發躁如狂,速當溫補其下,命門煖則火有所歸,而病當自愈。若醫不識此,而誤用寒涼者,必死。

  石室秘籙 【 清?陳士鐸】

   癲病治法

癲癇之證,亦累歲經年而未愈,乃痰入於心竅之間而不能出,喜食炭者,蓋心火為痰所迷,不得發泄,炭乃火之餘,與心火氣味相投,病人食之,其甘如飴也。方用人參一兩,南星、鬼箭、柴胡、白芍各三錢,附子、肉桂各一錢,半夏、菖蒲、丹砂末各二錢,先將前藥煎湯二碗,分作二服,將丹砂一半調入藥中,與病人服之。彼不肯服,即以炭給之,服了與汝炭吃,彼必欣然服之。索炭,也不妨仍與之炭。第二服亦如前法,則彼不若前之欣然,當令人急灌之。不聽不妨打之,以動其怒氣,怒則肝木火起以生心,反能去痰矣。

癲癇之病,雖時常食物,腸中有水穀之氣,可以養生不死,亦其心之不死也。倘心早死,即無病之人食穀亦亡,況有癲癇之證,吾見其早亡不能待於今日。惟其中心不死,不過痰邪有礙,一時癲癇,其脾胃尤有生氣也,故用人參以治心,加附子、菖蒲、肉桂溫中以祛邪,加柴胡舒肝平木,加南星、鬼箭、半夏逐痰蕩邪,加丹砂定魂鎮魄,自然邪氣少而正氣多也。

別有治癲之方,亦奇妙。方用柴胡、白芥子各五錢,白芍、半夏、牛膽製過南星、茯神、菖蒲各三錢,附子、人參各一錢,水十碗,煎二碗,先與一碗,服之必倦怠,急再灌一碗,必熟睡。有睡至一二日者,切不可驚醒,如死人一般,任其自醒。醒來病如失,即索飲食,說從前之病,不可即與飲食。餓半日,與之米粥,湯內加人參、陳皮各五分,煎粥與之。再用人參三錢,白朮一兩,甘草一錢,茯苓、白芥子各五錢,陳皮五分,水煎與之,彼必欣然自服。服後再睡,亦聽其自醒,則永不再發,亦奇妙法也。

如人病花癲,婦人忽然癲癇,見男子抱住不肯放,此乃思慕男子不可得,忽然得病,如暴風疾雨,罔識羞恥,見男子則為情人也。此肝木枯槁,內火燔盛,脈必弦出寸口,法當用平肝散鬱祛邪之味,用柴胡、當歸、麥冬、白芥子各五錢,白芍一兩,炒梔子、茯神、元參各三錢,甘草、菖蒲各一錢,水煎服。如不肯服,用人灌之,彼必罵詈不休。久之人倦欲臥,臥後醒來,自家羞恥,緊閉房門者三日,少少與之飲食自愈。一劑後,不必更與之藥也。

癲病之生也,多生於脾胃之虛寒;脾胃虛寒,所食水穀不變精而變痰,痰凝胷膈之間,不得化流於心而癲證生矣。苟徒治痰而不補氣,未有不速之死者。方用祛癲湯,人參、白芥子各五錢,白朮一兩,肉桂、乾薑、陳皮各一錢,甘草、菖蒲各五分,半夏三錢,水煎服。此方用人參、白朮專補脾胃,用乾薑以祛寒邪,用白芥子、半夏以消頑痰,用甘草、菖蒲以引入心而開竅,自然正氣回而邪痰散。一劑神定,再劑神旺,又何癲病之不能愈哉?惟是花癲之證,乃女子思想其人而心邪,然亦因脾胃之寒而邪入也。本方加入白芍一兩,柴胡二錢,炒梔子三錢,去肉桂治之,亦最神,一劑而癲止矣。蓋柴胡、白芍、炒梔子皆入肝以平木,祛火而散鬱,故成此奇功也。

   呆病治法

呆病如癡而默默不言,如飢而悠悠如失也,意欲癲而不能,心欲狂而不敢,有時睡數日不醒,有時坐數日不眠,有時將己身衣服密密縫完,有時將他人物件深深藏掩,與人言則無語而神遊,背人言則低聲而泣訴,與之食則厭薄而不吞,不與食則吞炭而若快。此等證雖有祟憑之,實亦胷腹之中無非痰氣,故治呆無奇法,治痰即治呆也。然而痰勢最盛,呆氣最深,若以尋常二陳湯治之,安得獲效?方用逐呆仙丹,人參、白芥子、菟絲子各一兩,白朮二兩,茯神三兩,半夏五錢,附子五分,白薇、丹砂各三錢,研末,先將各藥煎湯,調丹砂末與半碗。彼不肯服,以炭給之,欣然服矣。又給之又服半碗,然後聽其自便,彼必倦怠欲臥矣。乘其睡熟,將其衣服被褥,盡行火化,單留身上所服之衣,另用新被蓋之,切不可驚醒。此一睡有睡至數日者,醒來必覓衣而衣無,覓被而被非故物,彼必大哭。然後又以前藥與一劑,必不肯服,即給之炭亦斷不肯矣。不妨以鞭責之,動其怒氣,用有力之人,將前藥執而灌之,彼必大怒,已而又睡去矣。此時斷須預備新鮮衣服被褥等項,俟其半日即醒,彼見滿房俱是親人,心中恍然如悟,必又大哭不已。諸人當以好言勸之,彼必說出鬼神之事。親人說幸某人治療,已將鬼神盡行祛遣,不必再慮,彼聽之欣然,而病亦全愈矣。此方之妙,妙在大補心脾,以茯神為君,使痰在心者盡祛之而出,其餘消痰之藥,又得附子引之無經不入,將遍身上下之痰,盡行祛入膀胱之中而消化矣。白薇、菟絲子皆是安神妙藥,而丹砂鎮魂定魄,實多奇功,所以用之而奏效也。

呆病乃鬱抑不舒,憤怒而成者有之,羞恚而成者有之。方用人參、柴胡、當歸、菖蒲、生棗仁、半夏各一兩,白芍四兩,甘草、天南星、鬱金、神麯各五錢,附子一錢,茯苓三兩,水十碗,煎一碗灌之。彼必不肯飲,以雙手執其頭髮,兩人拿其左右手,以一人托其下頦,一人將羊角去尖,插入其口,一人以手拿住其頭,一人傾藥入羊角內灌之。倘或吐出,不妨益妙,以灌完為主。彼必罵詈,少頃,人困欲睡,聽其自醒,切勿驚動使醒。自醒來則全愈,驚醒來則半愈矣。此生治之一法也。

   狂病治法

痰結在胃中,不能吐出,狂言如見鬼狀,時發時止,氣塞胷膛,以牛肉五斤、水二斗煎湯飲之,至不可食而止。以鵝翎探吐,必大吐,必吐至如塊黃色頑痰而後止。若不吐出,再飲之,必以吐盡而止,前病頓失。後以陳皮、茯苓、甘草、白朮湯徐徐飲之,平復如故。

傷寒發狂,至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見水而入,罵詈呼號,不避親疏者,去生遠矣。仲景以竹葉石膏湯救之,妙矣。蓋陽明之火,其勢最烈,一發而不可救,非用大劑白虎湯,何能止其燎原之勢?而世人畏首畏尾,往往用之而特少其劑,是猶杯水救車薪之焰也。故用石膏,必須至三四兩或半斤,一劑煎服,火勢始能少退,狂亦可少止也。然石膏性猛,雖善退火,未免損傷胃氣,必須與人參兼用為妙。今有一方,用白虎湯之半,而另加藥味,方名祛熱生胃湯。石膏、元參、麥冬各三兩,知母三錢,人參、車前子各五錢,茯苓一兩,水煎服。此方石膏、知母以瀉胃火,人參以生胃氣,元參去浮游之熱,麥冬生肺中之陰,茯苓、車前引火下行於膀胱,從小便而出。且火盛者口必渴,口渴必多飲水,吾用此二味以分濕,則水流而火自隨水而散矣。方中瀉火又不傷氣,似勝於白虎湯。一劑而狂定,二劑而口渴減半,三劑而口渴止,火亦息,正不必用四劑也。凡有火熱而發狂,或汗如雨下,口渴舌燥,或如芒刺者,以此方投之立效,斷不至於死也。

生治者,乃人未死而若死者,用藥以生之也。譬如發狂呆病是也。發狂多是熱病,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見水而入,罵詈之聲,叫喊殺人之語,不絕於口,舌如芒刺,飲水不休,痰色光亮,面如火腫是也。方用石膏半斤,元參一斤,白芥子、半夏各三兩,知母、人參、甘草各一兩,麥冬五兩,竹葉數百片,先用糯米半升煎湯一鍋,去其米粒,用湯半鍋將前藥煎之,取數碗,彼索水時與之飲。隨索隨與,飲盡必睡。急再用元參一斤,麥冬半斤,煎湯候之。一醒呼水,即以此湯與之,彼必欣然自飲。服完又必大睡,又將滓煎湯候之。醒後再與,彼即不若從前之肯服,亦不必強,聽其自然可也。後用熟地、麥冬各三兩,元參六兩,山茱萸一兩,煎二碗與之,一劑必愈,不必再與。此生治之一法也。

凡人發狂而止罵詈人,不口渴,索飲與之水不飲者,乃寒證之狂也。此得之氣鬱不舒,怒氣不能發泄,其人平日必懦弱不振,今一旦而狂病發作,法宜祛痰為主,而佐以補氣之藥。方用人參、茯神各一兩,白朮五錢,半夏、南星、附子各一錢,菖蒲三分,水煎服。此方之妙,全在補氣而不十分祛痰。蓋寒證發狂,與癇證同治,加入附子以消其寒氣,菖蒲引入心經,自然下喉熟睡,病如失也。加柴胡一錢,以舒其肝木之鬱氣,尤易奏效。

人有終年狂病而不愈者,或拿刀殺人,或見官大罵,親戚不認,兒女不知,見水則喜,見食則怒,此乃心氣之虛,而熱邪乘之,痰氣侵之也。此等證欲瀉火而火在心之中,不可瀉也;欲消痰而痰在心之中,不易消也。惟有補脾胃之氣,則心自得養,不必祛痰痰自化,不必瀉火火自無矣。方名化狂丹,人參、白朮、茯神各一兩,附子一分,半夏、菟絲子各三錢,菖蒲、甘草各一錢,水煎服。一劑狂定,再劑病痊。此方妙在補心脾胃之三經,而化其痰,不去瀉火。蓋瀉火則心氣愈傷,而痰涎愈盛,狂將何止呼?尤妙用附子一分,引補心消痰之劑,直入心中,則氣尤易補而痰尤易消也。

凡人有病發狂,如見鬼狀,此乃正氣虛而邪氣犯之也,似宜正治邪為是。然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不治其虛,安問其餘?此所以急宜固其正氣,而少佐以祛痰祛邪之藥為妙。如發狂見鬼者,乃虛也。方用人參、白朮各一兩,半夏、天南星各三錢,附子一錢,大劑灌之,狂自定矣。

發狂不知人而不見鬼者,乃熱也,不可與前湯。此見鬼為虛而非實熱,方用人參同入於祛痰祛邪之藥內,乃因其反而反治之也。

  方

芎藭酒 【 《千金方》,下同】  治風乘虛經五臟六腑為癲狂,諸邪病悉主之。

芎藭 辛夷 天雄 人參 天門冬 柏子仁 磁石 石膏 茵芋 山茱萸 白頭翁 桂心 秦艽各三兩 松蘿 羚羊角 細辛 薯蕷 菖蒲 甘草各二兩 雲母燒令赤為粉,一兩 防風四兩

右二十一味(口父)咀,以酒二斗漬七日,初服二合,漸加至五合,日三。

續命風引湯 治中風癲眩不知人,狂言舌腫出。

麻黃 芎藭 石膏 人參 防風各三兩 桂心 甘草 獨活各二兩 防己 附子 當歸各一兩 杏仁三十枚 陳薑三兩

右十三味(口父)咀,以酒三升、水一斗合煎,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鴟頭丸 治風癲。

葶藶子 鈆丹 虎掌 烏頭 (艹舌)蔞根各三分 甘遂 天雄 蜀椒 大戟各二分 鐵精 (艹閭)茹各一兩 鴟頭一枚

右十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下二丸,日三服。

又方 治狂邪發無常,披髮大叫喚,欲殺人,不避水火。

虎睛 露蜂房 鴟頭各一具 楓上寄生五分 石長生十分 茯苓 桂心 防風各三兩 獨活 甘草 人參 天雄各一兩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抱膽丸 【 《準繩》,下同】  治男婦一切癲癇風狂,或因驚恐怖畏所致;及婦人產後血虛,驚氣入心,并室女經脈通行,驚邪蘊結,累效。

水銀二兩 乳香去油細研 硃砂各一兩,細研 黑鉛一兩半

右將黑鉛入銚子內,下水銀結成砂子,次下硃砂、滴乳,乘熱用柳木槌研勻,丸鷄頭大,每服一丸,空心,井華水吞下。病者得睡,切莫驚動,覺來即安,再一丸可除根。

五邪湯 治中風神思昏憒,五邪所侵,或歌或哭,或笑或喜或怒,發則無時。

防風 桂心 白芍藥 遠志 獨活 甘草炙 白朮 人參 秦艽 牡蠣煅 石膏 禹餘糧酢淬各二兩 雄黃水飛 防風 石菖蒲 茯神 蛇蛻皮炒,各一兩

每服四錢,水二盞,煎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候,日進二服。

九精丸 一名九物牛黃丸。治男子沾鬼魅欲死,所見驚怖欲走,時無休止,邪氣不能自絕者。

牛黃土精,一云火精 龍骨水精 荊實人精 元參元武精 赤石脂朱雀精 玉屑細研,白虎精 曾青蒼龍精 空青研,天精 雄黃地精,無石者炒研,各一兩

右九味,名九精,上通九天,下通九地。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一丸,日三服,以知為度。

甘遂散 【 《得效方》,下同】  一名遂心丹。治癲癇及婦女心風血邪。

甘遂一錢

右為末,用猪心取三管血三條,和甘遂多少和之,將心批作二片,入藥在內,合之綫縛,外用皮紙裹濕,慢火煨熟,或令焦,取藥細研,入辰砂末一錢,和勻,分作四丸,每服一丸,將所煨猪心煎湯化下。再服用別猪心亦可。過半日,大便下惡物後,調和胃氣。凡此病乍作乍醒者,甦不食,迷癡者,不治。

瀉心湯 治心受積熱,譫言發狂,踰牆上屋。

大黃 黃芩 黃連各五錢

右剉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服。

引神歸舍丹 治心氣,亦治心風。

生天南星刮去皮取心 硃砂水飛各一兩 附子一枚,重七錢已上者,炮去皮臍

右為末,用猪心血,丸梧子大,如不稠黏,用麪糊少許,煎忘憂草根湯下,子午之交,各一服。

秘方半夏丸 【 《集驗方》】  治心風狂。張德明傳,其內人失心狂數年,服此藥而愈,後再作服人參琥珀丸而安。

半夏一兩,用生薑汁煎五十沸,取出,切作塊,更煎令熟,焙乾為細末 麝香一錢,研 水銀半錢 生薄荷一大握,和水銀研如泥

右件藥入薄荷泥內,更研千百下,丸如芥子大,每服十五丸,金銀湯臨臥下,三日再服。

人參琥珀丸 治癲狂心風。

人參 琥珀研 茯神 茯苓 石菖蒲節密者 遠志各半兩,溫酒浸半日去心 乳香另研 酸棗仁溫酒浸半日,去殼,淨紙上炒令香熟 硃砂另研水飛,各二錢半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溫酒送下,日再服。如不能飲,棗湯下。可常服。

寧志丸 【 《得效方》】  治心風。

好硃砂一兩,將熟絹一小片,包裹綫紥,不用研 獖猪心一枚,竹刀切開,不犯鐵,用紙拭去血,入硃砂包於猪心內,再用綫縛合

右再用甜笋殼重裹,麻皮紥定,無灰酒二升,入銀器或砂罐內煮,酒盡,去包取出,硃砂另研。將猪心竹刀細切,砂盆內研爛,卻入後藥末,硃砂、棗肉為丸,留少硃砂為衣,藥末須隔日研下,棗肉於煮猪心日絕早煮熟,去皮核取肉四兩,入後藥:

人參 白茯苓 當歸洗去土及蘆 石菖蒲 乳香另研 酸棗仁五兩許,湯浸去皮,淨仁炒令赤,香熟為度,各半兩

右為末和丸如梧子大,以留下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人參湯下。

蕊珠丸 治癲狂。

大猪心一枚,取血 硃砂一兩,為末 青靛花一匙

右先將青靛花、猪心血一處同研,次以硃砂末共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茶酒任下,不拘時。

天門冬煎 治風癲。

天門冬十斤,湯浸去心 生地黃肥淨者,三十斤

右二味,安木臼內,搗一二千杵,取其汁,再入溫湯,更搗,又取其汁,不論幾次,直待二藥無味方止,以文武火熬成膏子,盛磁器內,每服一匙,溫酒化下,不拘時,日進三服。

生鐵落飲。

生鐵四十斤,入火燒赤,砧上鍛之,有花出如蘭如蛾、紛紛墮地者,名鐵落,用水二斗,煮取一斗,入後藥 石膏三兩 龍腦研 白茯苓 防風各一兩半 元參 秦艽各一兩

右為粗散,入鐵汁中,煎取五斤,去滓,入竹瀝一升和勻,溫服二合,無時,日五服。

硃砂丸 鎮心神,化痰涎,退潮熱,利咽膈,止煩渴。

鐵粉 海金砂 天竺黃各一兩 腦子半錢 金銀箔各二十片 生麝香一錢 人參 輕粉 真犀角各二錢 硃砂五錢

右為末,水丸,硃砂為衣,共丸作六百丸。每一丸至五丸,痰盛潮熱,薄荷砂糖生葛自然汁井水下。狂言譫語,涎壅膈上,地龍三兩,薄荷及砂糖水研。心神不寧,金銀箔薄荷湯化下。

來甦膏瑞竹堂 治遠年近日風癇,心病,風狂,中風,涎沫潮閉,牙關不開,及破傷風搐。

皂角一兩,肥大不蛀者,去皮弦

右將皂角切碎,用漿水一大碗,春秋浸三四日,冬七日,夏一二日,揉開取淨浸透皂角汁入銀器,或砂鍋內,用文武火熬,用新柳條槐枝攪,熬似膏藥取出,攤於夾紙上,陰乾收頓,如遇病人,取手掌大一片,用溫漿化在盞內,用小竹管盛藥水,將病人扶坐定,頭微抬起,以藥吹入左右鼻孔內。良久,扶起,涎出為驗。要欲涎止,將溫鹽湯令病人服一二口,便止。忌雞魚生硬濕麪。

洗心散河間 治風壅涎盛,心經積熱,口苦唇燥,眼濇多淚,大便秘結,小便赤濇。

白朮一兩半 麻黃和節 當歸 荊芥穗 芍藥 甘草 大黃麵裹煨,去麵切焙,各六兩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薄荷葉七片 水煎服。為末,茶清調亦可。

寧志膏 【 《本事方》】  治癲狂心恙。

人參 酸棗仁各一兩 辰砂五錢 乳香二錢半

右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送下。予族弟緣兵火失心,制此方與之,服二十粒,愈。親舊傳去,服之皆驗。

靈苑辰砂散 洽風痰諸癇,狂言妄走,精神恍惚,思慮迷亂,乍歌乍哭,飲食失常,疾發仆地,吐沫戴目,魂魄不守。

辰砂一兩 酸棗仁微炒 乳香各半兩

右,量所患人飲酒幾何,先令恣飲沉醉,但勿令吐,至靜室中,以前藥都作一服,溫酒調作一盞,調之令頓飲。如飲酒素少人,但以隨量取醉。服藥訖,便安置牀枕,令臥。病淺者半日至一日,病深者三兩日,令家人潛伺之,鼻息勻調,但勿喚覺,亦不可驚觸使覺,待其自醒,即神魂定矣。萬一驚寤,不可復治。吳正肅公少時心病,服此一劑,寐五日方醒,遂瘥。

祛風一醉散 治陽厥氣逆,多怒而狂。

硃砂水飛,半兩 曼陀羅花二錢半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若醉便臥,勿令驚覺為佳。有痰者,先服勝金丸。一方加乳香二錢,依前法服之。

防己地黃湯 治病如狂狀,妄言,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防己一錢 桂枝 防風各三錢 甘草二錢

右四味,以水一杯漬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口?父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牛黃膏 【 河間,下同】  治熱入血室,發狂不認人者。

牛黃二錢半 硃砂 鬱金 牡丹皮各三錢 腦子 甘草各一錢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皂角子大,新汲水化下。

人參散 治心臟風邪,有如鬼語,悶亂恍惚。

龍齒研,一兩 人參 赤茯苓 石菖蒲 鬼箭 犀角屑,各七錢半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茯神散 治心臟風邪,見鬼妄語,有所見聞,心悸恍惚。

茯神 遠志 黃連 砂仁各半兩 石菖蒲 人參 羚羊角屑,各七錢半 赤小豆四十九粒 甘草二錢半,炙

右(口父)咀,每服五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金箔丸 治心臟風邪,恍惚狂言,意志不定。

金箔二百片 膩粉半兩

右用新小鐺子,中先布金箔,逐重用粉隔之,然後下牛乳一小盞,用文火煎至乳盡,金箔如泥,即於火上焙乾,研為末,蒸餅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食後新汲水下。

鎮心丸 治心風狂言多驚,迷悶恍惚。

牛黃研 鐵粉研 鉛霜各七錢半研 硃砂飛 龍腦研 龍膽草 天竺黃研 遠志 生乾地黃各半兩 金箔五十片 人參 茯神去木 犀角屑,各一兩

右為細末,入另研藥和勻,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七丸,煎竹葉湯送下,不拘時。

五苓散仲景 瘦人臍下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以此主之。

澤瀉一兩一分 桂枝去皮,二分 猪苓去皮 茯苓 白朮各三分

右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煖水,汗出愈。

補心丹華佗 治因驚失心,或因思慮過當,心氣不寧,狂言妄語,叫呼奔走。

朱砂 雄黃各一分,并研 白附子一錢,為末

右拌勻,以猪心血丸如梧桐子大,更別以朱砂為衣,每服二丸,臨臥用人參菖蒲湯下。常服一粒,能安魂魄,補心氣,鎮神靈。

控涎丹 【 《良方》,下同】  治痰迷心竅,狂言譫語,如有所見。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白芥子微炒,各等分

右為末,薑糊丸,每用薑湯下十丸,食後臨臥服。

牛黃瀉心湯 治心經邪熱,狂言妄語,心神不安。

腦子另研 牛黃另研 朱砂另研,各一錢半 大黃生,一兩

右各研為細末,和勻再研,每服三錢,凉生薑蜜水調下。

薯蕷丸 【 《千金方》,下同】  治頭目眩冒,心中煩鬱,驚悸狂癲。

薯蕷二十八分 生甘草二十分 鹿角膠 大豆黃卷 桂心各七分 乾地黃 神麯 當歸 人參各十分 麥門冬 防風 黃芩 芍藥 白朮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 杏仁 芎藭各五分 白蘞 乾薑各三分 大棗一百枚,取膏

右二十二味為末,合白蜜棗膏丸如彈丸,先食服一丸,日三。

雄雌丸 治風癲失性,顛倒欲死。

雄黃 雌黃 真珠各一兩 鉛二兩,熬令成屑 丹砂一分 水銀八分

右六味為末,以蜜搗三萬杵,丸如胡豆,先食服二丸,日二,稍加,以知為度。

又方 治百二十種風癲癇驚狂,發即吐沫,不識人者,四月五月宜服之。

紫石英 芍藥 龍骨一作黃芩 青石脂 白蘚皮 麻黃去節 當歸 甘草 (艹舌)蔞根 桂心 人參各二兩 牡蠣三兩 大黃五兩

右十三味,治下篩為粗散,分作七顆。每以大棗十枚,水三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一顆大棗汁中,煎取一升,去滓頓服,相去七日一服,服訖即瘥。

白金丸 治癲狂,因憂鬱而得痰涎包絡心竅者。

白礬三兩 鬱金七兩

米糊為丸,每服五十丸,水送下。

壽星丸 【 《濟生方》】  治因病驚憂,涎留心胞,精神不守,譫言妄語,不得安臥

生天南星一斤 琥珀別研,一兩 朱砂水飛,二兩

右為細末和勻,用生薑自然汁打麪糊為丸,如菉豆大,每服四十丸,不拘時候,用人參石菖蒲煎湯送下,淡薑湯亦得。若心氣狂甚,入鐵豔粉一兩。

桃核承氣湯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結者乃可攻之,宜用此藥。

大黃四兩 桂枝去皮 甘草炙 芒硝各二兩 桃仁去皮尖雙仁者,五十個,搥碎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以水二大盞,煎至八分,去滓,下硝煎化,溫服,以微利為度,未利再服。

抵當丸 治畜血如狂。

水蛭熬去子,杵碎。水蛭再生,為害尤甚,須剉斷,以石灰同炒過,再熬 蝱蟲去翅足熬,各五個 桃仁四個,去皮尖 大黃三分,去皮淨

右搗篩只為一丸,以水一大白盞,煎至七分,頓服。晬時當下血,不下更作之。或剉如麻豆大,作二服,以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名抵當湯。

葶藶苦酒湯 治傷寒七八日,內熱不解,陽毒發狂。

苦酒一升半,米醋也 生艾汁半升,無生艾,煮熟艾汁,或艾根搗汁 葶藶杵,熬膏,一合

右,煎取七合,作三服。

陽毒升麻湯 治傷寒一二日變成陽毒,或服藥吐下之後變成陽毒,腰背痛,煩悶不安,面赤狂言,或走或見鬼,或下利,脈浮大數,面赤斑斑如錦紋,喉咽痛,下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也。

升麻二分 犀角屑 射干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一分

右剉如麻豆大,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去滓,飲一盞,食頃再服。溫覆手足出汗,汗出則解,不解重作。

大黃散 治陽毒傷寒未解,熱結在內,恍惚如狂者。

川大黃一兩,半切 桂心三分 甘草炙微赤 桃仁二十一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令微黃 木通切 大腹皮切,各一兩 川芒硝二兩

右件搗為粗末,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通利為度。

梔子仁湯 治陽毒發狂。

梔子仁 大青 知母 赤芍藥各一兩 升麻 黃芩 石膏 杏仁浸去皮尖,麩炒微黃,各二兩 柴胡一兩半 甘草半兩,炙赤剉

右件搗為粗末,每服抄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豉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三一承氣湯 治傷寒雜證,腹滿咽乾,煩渴讝妄,狂癲,一切實熱。

大黃 芒硝 厚朴 枳實各半兩 甘草一兩

右剉如麻豆大,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內硝煎數沸,去滓服。

黃連解毒湯 治傷寒雜病,狂躁熱毒,煩悶乾嘔口燥,呻吟喘滿,陽厥極深,畜熱內甚,俗妄傳為陰毒者。

黃連 黃蘗 黃芩 大梔子各半兩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稱半兩,水一茶盞,煎至四分,絞去滓,溫服。

加减小續命湯 【 《綱目》,下同】  治中風,或歌或哭或笑語,無所不及。

麻黃三兩 人參 白朮土炒 桂枝各二兩 當歸一兩 杏仁去皮尖炒研 芎藭酒洗 白芍酒炒 甘草炙 黃芩酒炒 防己各八錢

右為末,每三錢,水煎服。

一醉膏 治心恙。

無灰酒二碗 香油四兩和勻,用楊柳枝二十條,逐條攪一二百下,候香油與酒相入成膏,煎至八分灌之,熟睡則醒,或吐下即安矣。

當歸承氣湯 治陽厥狂癲。

當歸 大黃各一兩 甘草半兩 芒硝七錢

右剉如麻豆大,每二兩,水一大碗,薑五片,棗十枚,煎至一半,去渣熱溫服。若陽狂奔走,罵詈不知親疏,此陽有餘,陰不足。大黃芒硝去胃中實熱,當歸補血益陰,甘草緩中;加薑棗者,胃屬土,此引入胃中也。經所謂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此之謂也。以大利為度,微緩以瓜蒂散,入防風末、藜蘆末吐之,其病立安。後用調心散、洗心散、涼膈散、解毒湯等調之。

鵲石散 治傷寒發狂,棄衣奔走,踰牆上屋。

黃連 寒水石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濃煎甘草湯,候冷調下

防風黃連湯 治傷寒,心風狂妄者。

黃連 大黃 防風 遠志 茯神各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一兩,水煎服。

調胃承氣湯 【 仲景,下同】  治傷寒,陽證發狂。

大黃三兩,清酒浸去皮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斤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

乾薑附子湯 治傷寒,陰證發狂。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二白丸 【 《元戎》】  治痰涎為病患,以致癲癇狂妄,驚悸等證。

白礬一兩 輕粉一字,或半錢,量虛實加減

右用生蒸餅劑裹,蒸熟去皮,可丸,入輕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小兒如黍米大。

碧霞丹 【 《局方》,下同】  治痰涎壅塞,牙關緊急,目睛上視,癲癇狂妄等證。

石綠半兩,水飛九度 附子尖 川烏頭尖 蠍梢各二十個

右為末,入石綠合勻,麪糊為丸如鷄頭實大,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更以溫酒半合飲之,須臾吐出痰涎,然後隨證以他藥治之。如口噤者,斡開灌之。

牛黃清心丸 治心氣不足,神志不定,驚恐癲狂,語言讝妄,虛煩少睡,甚至棄衣而走,登高而歌,踰垣上屋等證。

羚羊角 麝香 龍腦各一兩 人參 神麯炒 蒲黃炒,各二兩半 白茯苓 牛黃研 柴胡 桔梗各一兩二錢 川芎 杏仁去皮尖及雙仁,麩炒黃另研,各一兩二錢半 防風 白朮 白芍 麥門冬 黃芩 當歸去頭,各一兩半 阿膠炒 乾薑炒 白蘞各七錢半 雄黃水飛,八錢 甘草剉,五兩 山藥炒,七兩 大豆黃卷炒 肉桂去皮,各一兩七錢半 金箔一千四百片 大棗一百個,蒸黑,去皮核研膏 犀角未二兩

右除棗、杏仁、金箔外,牛黃、龍腦、麝香、雄黃四味研為細末,入餘藥和勻,煉蜜入棗膏為丸,每兩作十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食後溫水化下。

寧志化痰湯陳白埜方 治癲狂,心虛痰盛之證。

膽星 半夏製 陳皮 茯苓 天麻 人參 黃連薑汁炒 酸棗仁 石菖蒲各一錢

右剉一劑,生薑五片,水煎服;再服清心養血湯。

清心養血湯 治心虛癲狂。

人參 白朮 茯神 遠志 棗仁炒 川芎 生地黃各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右剉一劑,加龍眼五個,水二盞,煎八分,空心服。

河車丸 【 《醫鑒》,下同】  治久患心風癲,氣血兩虛之證。

紫河車不拘几個,焙極乾

右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酒下。

開迷散 治婦人癲疾,歌唱無時,踰垣上屋,乃營血逆於心胞所致。

當歸 白朮炒 白芍藥 蘇木 紅花各一錢 柴胡 白茯苓各八分 甘草炙,七錢 桃仁 遠志 生地黃各一錢五分

右剉,生薑煎服;或用此方煉蜜為丸,辰砂為衣。

防風通聖散 治一切癲狂,風疾暴發之證。

防風 川芎 當歸 白芍藥 大黃 芒硝 連翹 麻黃不去節 薄荷各四分 石膏 桔梗 黃芩各八分 滑石二錢四分 白朮 山梔仁 荊芥各二分 甘草炙,一錢

右(口父)咀,生薑三片,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祛風至寶丹 治癲癇。

防風 薄荷葉 荊芥穗 羌活 獨活 連翹 黃芩 黃蘗 黃連 梔子仁 全蠍 天麻 細辛 枳實 桔梗 大黃 芒硝 生地黃 石膏 甘草各一兩 鹽梅肉五十個 赤芍 乾葛 細茶各一兩半 麻黃三錢,臨證酌用

右藥俱用溫水洗,火焙乾為末,煉蜜為丸彈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二丸,無時細嚼,并臨時茶酒任下。如血虛,加芎、歸各一兩。氣虛,加人參、白朮各一兩。

鬱金丸 【 《良方》】  治失心及心恙風。

鬱金七兩 白礬三兩

右為細末,薄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湯水任下,不拘時服。有患癲狂數年者,服之皆愈。至人授此,初服心胷間有物脫去,神氣洒然,再服而蘇。此經憂戚,痰絡於心竅所致也。

黃石散楊氏家藏 治心風發狂。

狗肝一具,批開 黃丹 硝石各二錢半

右二味,研勻摻在肝內,用麻縛定,水一升,煮熟細嚼,以本汁送下。

清心湯 治心受熱邪,狂言叫罵,動履失常。

黃連 黃芩 薄荷 連翹 梔子仁 甘草 大黃 芒硝各等分

右,水盞半,竹葉十個,煎八分,溫服。

抱膽丸 治男女一切癲狂風癇,及婦人產後驚風入心,室女經行驚氣蘊結,頓服此藥屢效

朱砂二兩 黑鉛兩半 乳香細研 水銀各一兩

右將鉛入銚內,下水銀結成砂子,下乳香,乘熱用柳木槌擂勻,丸如鷄頭子大,每服一丸,空心,井華水下。得睡切莫驚動,覺來則安。再進一丸除根。

五膽丸 治癲狂風癇妄走。

羊膽 猪膽 狗膽 鷄膽 鯉魚膽各一枚,傾汁作一處 蛇黃五兩煅紅,食膽汁盡為度

右為末,另以膽汁和丸菉豆大,朱砂為衣,每服十五丸,食後以磨刀汁吞下;或用末,以磨刀水調服。

奪命丹 治癲癇痰盛。

青蒙石每兩用火硝一兩和,同煉如金色

研末,每服一錢,薄荷自然汁加蜜調下,良久,其藥自裹痰下墜。甚者三服愈。

牛黃丸 治癲狂、風癲、心風,邪氣驚心,神不守舍,時發無常,仆地吐涎,不自知覺。

牛黃 珍珠 麝香 水銀各五分 朱砂 龍齒各另研 犀角 琥珀各二錢 人參 茯苓 天門冬 麥門冬去心,各四錢 防風 黃芩 知母 龍膽草 石菖蒲 全蠍 芍藥 甘草各半兩 露蜂房三錢 金銀箔各七十片

右除另研藥外,餘為細末,共和勻,入煉蜜和搗千杵,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後臨夜,新竹葉湯下。

烏巴丸 治癲狂熱結,亂叫不止。

烏梅五個 巴豆五粒,去油成粉

二味同研,粥丸如黍米大,朱砂為衣,大人三五丸,臨臥白湯送。諒下三四行,白粥止之。

正心湯 治七情五志久逆,心風妄言妄笑,不知所苦。

人參 茯神 當歸酒洗 生地黃酒洗,各一錢 羚羊角鎊 甘草炙 棗仁炒研 遠志各八分

右(口父)咀,水二盞,蓮子七枚,煎七分,去渣,入羚羊角末、麝香一分和勻,食後臨臥服。

清心丸 治心受邪氣,精神恍惚,狂言呼叫,睡臥不安。

人參 生地黃酒洗 鬱金 天麻各一錢 硃砂 牛膽南星各二錢

右為末,蒸餅丸黍米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人參湯下。

金銀定志湯 治心風失志,妄行妄語。

當歸酒浸 人參 益智各一錢 甘草 茯神 石菖蒲各七分 五味子十五粒 琥珀另研 羚羊角鎊,各五分

右以琥珀、羚羊角另放,餘水二盞,金銀各一兩,同煎至八分,去滓,入珀、角二末,調勻服。

琥珀茯苓膏 治精神失守,漸成心風。

人參一兩 陳皮半兩 當歸二兩,酒浸剉,三味熬稀膏一碗 白茯苓二兩,為末 琥珀半兩,另為末

右將人參膏,加琥珀、茯苓末調勻。如稠甚,加蜜汁調之得所。每服二三匙,嚼嚥下,不時,臨臥服亦妙。

歸神丹 【 《百一選方》】  治一切驚憂,思慮多忘,心氣不足,癲癇狂亂。

獖猪心二個,切,入大硃砂二兩 燈心三兩,在內,麻紥石器煮一復時

取砂為末,以茯神末二兩,酒打薄糊丸桐子大,每服九丸、至十五丸、至二十五丸,麥門冬湯下,甚者乳香人參湯下。

大補元煎 【 《景岳全書》,下同】  治氣血大壞,精神失守,癲狂等證。

人參少則一二錢,多則一二兩 山茱萸一錢 山藥炒 杜仲各二錢 當歸 枸杞各二三錢 熟地少則二三錢,多則二三兩 炙甘草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大和中飲 治飲食留滯積聚,癲狂等證。

陳皮一二錢 枳實一錢 砂仁五分 山楂 麥芽各二錢 厚朴 澤瀉各一錢半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食遠溫服。

七福飲 凡癲狂氣血虧損者,此能兼治之,足稱王道之最。

人參 熟地各隨宜 當歸二三錢 杏仁二錢 白朮炒,一錢半 炙甘草一錢 遠志三五分,製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或加生薑三五片。

二陰煎 治心經有熱,驚狂失志,多言多笑等證,宜此主之。

生地 麥冬各二三錢 棗仁炒,二錢 白茯苓 元參 木通各一錢半 黃連一二錢 甘草一錢

水二鍾,燈草二十根,竹葉亦可,煎七分,食遠服。

六安煎 治痰滯氣逆,癲狂等證。

陳皮一錢半 半夏二三錢 茯苓二錢 甘草 杏仁去皮尖,各一錢 白芥子五七分,老弱不用

水一鍾半,加生薑三五片,煎七分,食遠服。

排氣飲 治氣逆癲狂等證。

陳皮 藿香 枳殼各一錢五分 厚朴一錢 木香七分或一錢 香附 澤瀉 烏藥各二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熱服。

抽薪飲 治諸凡癲狂,火熾盛而不宜補者。

黃芩 石斛 木通 梔子炒 黃蘗各一二錢 枳殼 澤瀉各錢半 細甘草三分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內熱甚者,冷服更佳。

清膈煎 治痰因火動,氣壅喘滿,內熱煩渴,癲狂等證。

陳皮錢半 貝母二三錢,微敲破 膽星一二錢 海石二錢 白芥子五七分 木通二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溫服。

服蠻煎 此方性味極輕極清,善入心肝二臟,行滯氣,開鬱結,通神明,養正除邪,大有奇妙。

生地 麥門冬 芍藥 石菖蒲 石斛 丹皮 茯神各二錢 陳皮一錢 木通 知母各一錢半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服。

玉泉散 一名一六甘露散。治陽明內熱,癲狂等證。

生石膏六兩 粉甘草一兩

右為極細末,每服一二三錢,新汲水、或熱湯、或參湯調下。此方加硃砂三錢亦妙。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二百九十七

 癲狂門

   單方

凡狂癲,謬亂不識人:伏龍肝末,水服方寸匕,每日三服。 【 《千金方》】

失心風疾:水銀一兩,藕節八個,研成砂子,丸如芡子大,每服二丸,磨刀水下,一二服。 【 經驗方】

病笑不休:滄鹽煅赤研,入河水煎沸啜之,探吐熱痰數升,即愈。 【 《儒門事親》】

卒發癲狂:葶藶一升,搗三千杵,取白犬血和丸麻子大,酒服一丸,三服取瘥。 【 《肘後方》】

風癲發作則吐,耳如蟬鳴,引脅牽痛:天門冬去心皮,暴搗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久服良。 【 《外臺秘要》】

癲癇風疾:九節菖蒲,不聞鷄犬聲者,去毛,木臼搗末,以黑獖猪心一個批開,砂罐煮湯,調服三錢,每日三服。 【 《正傳》】

風癲百病:麻子四升,水一升,猛火煮令芽生,去渣煎取二升,空心服之。或發或不發,或多言語,勿怪之,但令人摩手足,須臾即定。凡進三劑無不愈。 【 《千金方》】

風痰癲疾:茶芽、梔子各一兩,煎濃汁一碗服,良久即吐。 【 《摘元方》】

風癲:用地黃三十斤,天門冬十斤,二味搗取汁,作煎,服之瘥。 【 《千金方》,下同】

又方:莨菪子三升搗篩,酒一斗,漬半日絞去滓,湯中煎,令可丸。先食服如小豆二丸,加至如梧子二丸,以知為度。額上手中從文理中赤起,是知也。無此候更服。病日發者三日愈,間日發者十日愈,五日發者二十日愈,半歲發者一月愈。

狂邪風癲,不避水火:苦參五斤,蜜和丸如酸棗大,每服十丸,薄荷湯化下。 【 《綱目》】

又方:令患人著地仰臥,以冷水終日淋其面,良。

癲癇瘈瘲:飛鴟頭二枚、鉛丹一斤為末,蜜丸梧子大,先食服三丸,日三;劇者夜一,稍加之。 【 《千金方》】

風狂歌笑,行走不休:用豭猪肉一斤,煮熟切膾,和醬食,或羹粥炒任服之。 【 《心鏡》】

風疾恍惚,心煩腹痛,或時悶絕復甦:以青羚羊角屑微炒為末,無時溫酒服一錢。 【 《聖惠方》】

凡狂發欲走,或自高貴稱神,或悲泣呻吟,此為邪祟。以蠶紙燒灰,酒水任下方寸匕。亦可治風癲。 【 《肘後方》】

久癲失志,氣血虛弱者:用河車治淨,爛煮食之。 【 經驗方】

傷寒發狂,踰垣上屋:寒水石二錢、黃連一錢為末,煎甘草冷服,名鵲石散。 【 《本事方》】

風熱心躁,口乾狂言,渾身壯熱:寒水石半斤,燒半日,淨地坑內,盆合四面,濕土壅起,經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黃各二兩,龍腦二分,糯米糕丸彈子大,蜜水磨下。 【 《集驗方》】

傷寒發狂,驚怖恍惚:用撒法郎二分,水一盞,浸一夕服之。天方國人所傳。 【 《醫林集要》】

癲狂邪疾:防葵研末,溫酒服一刀圭,至二三服,身瞤及小不仁為效。 【 《肘後方》】

卒發狂癲:燒自經死繩末,水服三指撮,陳蒲煮汁服亦佳。 【 藏器】

傷寒發狂,煩躁熱極:吞生鷄子一枚,效。 【 《食鑑》】

傷寒時氣溫病六七日,熱氣發狂,見鬼欲走:取白狗從背破取血,乘熱攤胷上,冷乃去之。此治垂死者亦活。無白犬,但純色者亦可。 【 《肘後方》】

熱病發狂,奔走似癲,如見鬼神,久不得汗,及不知人事者:以人中黃入大罐內,以泥固濟煅半日,去火毒研末,新汲水服三錢,未退再服。 【 《斗門方》】

大熱狂渴:乾陳人屎為末,於陰地淨黃土中作五六寸小坑,將末三兩匙,於坑中以新汲水調勻,良久澄清,細細與飲即解,世俗謂之地清。 【 寇宗奭《衍義》】

人魄:鎮心安神魄,定驚怖癲狂,磨水服之。 【 時珍】

胞衣水:主治狂言妄語,頭上無故髮豎,虛痞等證,天行熱病,飲之立效。 【 藏器】

烏頭、附子尖為末,茶服半錢,吐風痰癲癇。 【 時珍】

狐肉羹:洽驚癇恍惚,語言錯謬,歌笑無度,及五臟積冷,蠱毒寒熱諸病。用狐肉一片,及五臟治淨,入豉汁煮熟,入五味作羹,或作粥食。京中以羊骨汁鯽魚代豉汁,亦妙。 【 《心鏡》】

銀屑:主治熱狂驚悸發癇,水磨服之,功勝紫雪。 【 《開寶》】

吐癲狂方:此方可代瓜蒂三聖散之屬。凡邪實上焦,或痰或食,或氣逆不通等證,皆可以此吐之。用蘿蔔子搗碎,以溫湯和攪,取淡湯徐徐飲之,少頃即當吐出。即有吐不盡者,亦必從下行矣。

又法:蘿蔔子為末,溫水調服一匙,良久吐涎沫愈。

又法:用鹽少許,於熱鍋中炒紅色,乃入以水,煮至將滾未滾之際,攪勻,試其滋味稍淡,乃可飲之。每用半碗,漸次增飲,自然發吐,以去病為度而止。

癲風:用鯉魚一尾,製淨切成塊,以明礬四兩為末,醃二日,煎吃,其疾必愈。

又方:以鐵漿服之。

癲狂大叫奔走:用蝦蟆一隻,去腹中物,洗淨,將腸胃復入腹中,入罐固濟煅紅,土掩定,隔夜取出,入麝香一分,同研極細,每服一錢新汲水下。

暴狂:以硃砂末酒調服方寸匕,日三次。

  針灸

《素問》曰: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

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刺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針調之,病止。[病止:原作「病已止」,據《素問?長刺節論》改。]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衝頭也。

《靈樞》曰: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痺卒瘖;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

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而止。

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止。

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之:原作「其」,據《靈樞?癲狂》改。],有過者瀉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骶骨也。

筋癲疾者,身倦攣急,大刺項大經之大杼脈。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脈癲疾者,暴仆,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飢,治之取手太陰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

狂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辯志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視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釋之也。

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

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顑。

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

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壯。

熱病數驚,瘈瘲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急瀉有餘者。

癲疾毛髮去,索血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之,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甲乙經》曰: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旁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合陽在委中下二寸。

癲疾,上星主之,先取譩譆,後取天牖、風池。

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顖會主之。

癲疾,狂走瘈瘲,搖頭,口喎戾,頸強,強間主之。

癲疾,瘈瘲狂走,頸項痛,後頂主之。後頂在項後一寸五分。

癲疾,骨痠眩狂,瘈瘲,口噤 【 《千金》作喉噤】 羊鳴,刺腦戶。

癲疾,僵仆目妄見,恍惚不樂,狂走瘈瘲,絡卻主之。

癲疾大瘦,腦空主之。

癲疾,僵仆狂瘧,完骨及風池主之。

癲疾互引,天柱主之。

癲疾,怒欲殺人 【 《千金》又云瘈瘲身熱狂走,譫語見鬼,】 身柱主之。

狂走癲疾,脊急強,目轉上插,筋俞主之。

癲疾發如狂走者,面皮厚敦敦不治,虛則頭重,洞泄淋癃,大小便難,腰尻重,難起居,長強主之。

癲疾,憎風時振寒,不得言,得寒益甚,身熱狂走,欲自殺,目反妄見,瘈瘲,泣出,死不知人,肺俞主之。

癲疾,憎風時振寒,不得言,得寒益甚,身熱狂走,欲自殺,目反妄見,瘈瘲,泣出,死不知人,肺俞主之。

癲疾互引,水溝及齗交主之。

癲疾狂,瘈瘲眩仆,癲疾瘖不能言,羊鳴沫出,聽宮主之。

癲疾互引,口喎喘悸者,大迎主之;及取陽明太陰,候手足變血而止。

狂癲疾吐舌,太乙及滑肉門主之。

癲疾多言,耳鳴口僻,頰腫,實則聾齲,喉痺不能言,齒痛鼻鼽衄,虛則痺,膈俞、偏歷主之。

癲疾,吐舌鼓頷,狂言見鬼,溫溜主之,在腕後五寸。

目不明,腕急身熱,驚狂躄痿痺瘈瘲,曲池主之。

癲疾吐舌,曲池主之。

熱病汗不出,狂互引,頸嗌外腫,肩臂痠重,脅腋急病不舉,痂疥,項不可顧,支溝主之。

癲疾,吐血沫出,羊鳴,戾頸,天井主之,在肘後。

熱病汗不出,狂互引癲疾,前谷主之。

狂互癲疾數發,後谿主之。

狂癲疾,陽谷及築賓、通谷主之。

癲疾狂多,善食善笑,不發於外,煩心,渴,商丘主之。

癲疾,短氣嘔血,胷背痛,行間主之。

痿厥,癲疾,洞泄,然谷主之。

狂癲,陰谷主之。

癲疾,發寒熱,欠,煩滿悲泣出,解谿[解谿:原作「解谷」,據《甲乙》卷十一陽厥大驚發狂癇改。]主之。

癲疾互引,僵仆,申脈主之。先取陰蹻,後取京骨、頭上五行;目反上視,若赤痛從內眥始,復下半寸各三痏,左取右,右取左。

寒厥癲疾,噤吤、瘈瘲、驚狂,陽交主之。

癲疾,狂妄行,振寒,京骨主之。

身痛狂善行,癲疾,束骨主之,補諸陽。

癲疾,僵仆轉筋,僕參主之。

癲疾,目(目巟)(目巟),鼽衄,崑崙主之。

癲狂疾體痛,飛揚主之。

癲疾反折,委中主之。

短氣,心痺,悲怒,逆氣,怒狂易,魚際主之。

狂易多言不休,及狂走欲自殺,及目妄見,刺風府。

身熱狂走,讝語見鬼,瘈瘲,身柱主之。

狂妄言怒,惡火,善罵詈,巨闕主之。

狂歌妄言怒,惡人與火,罵詈,三里主之。

狂易,魚際、合谷、腕骨、支正、少海、崑崙主之。

狂言,太淵主之。

狂言笑見鬼,取之陽谿,及手足陽明太陰。

狂疾,掖門主之;又俠谿、丘墟、光明主之。

狂互引,頭痛耳鳴目痺,中渚主之。

狂仆,溫溜主之。

狂妄走,善欠,巨虛上廉主之。

狂易見鬼與火,解谿主之。

《千金方》曰:解谿、陽蹻主癲疾。

腦戶、聽會、風府、聽宮、翳風,主骨痠眩狂,瘈瘲口噤,喉鳴沫出,瘖不能言。

臑會、申脈,主癲疾湊氣。

五處、身柱、委中、委陽、崑崙,主脊強反折,瘈瘲,癲疾,頭痛。

尺澤、然谷,主癲疾,手臂不得上頭。

曲池、少澤,主瘈瘲癲疾。

飛揚、太乙、滑肉門,主癲疾狂,吐舌。

溫留、僕參,主癲疾,吐舌,鼓頷,狂言,見鬼。

筋縮、曲骨、陰谷、行間,主驚癇,狂走,癲疾。

完骨,主癲疾僵仆,狂瘧。

天井、小海,主癲疾,羊癇吐舌,羊鳴,戾頸。

天衝,主頭痛,癲疾互引,數驚悸。

風池、聽會、復溜,主寒熱,癲仆。

腦空、束骨,主癲疾大瘦,頭痛。

風府、崑崙、束骨,主癲疾,大瘦頭痛。

攢竹、小海、後頂、強間,主癇發瘈瘲,狂走不得臥,心中煩。

大人癲,小兒驚癇,灸背第二椎及下窮骨兩處,以繩度中折繩端一處,是脊骨上也。凡三處畢,復斷繩作三折,令各等而參合如?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俠脊兩端便灸之。凡五處也。故畫圖法,以丹注所灸五處,各百壯。削竹皮為度,勝繩也。

卒癲,灸陰莖上宛宛中三壯,得小便通即瘥。 【 《千金翼》云當尿孔上是穴。】

又 灸陰莖頭三壯。

又 灸足大趾上聚毛中七壯。

又 灸囊下縫二七壯。

又 灸兩乳頭三壯。

又 灸督脈三十壯,三報。穴在直鼻中上入髮際。

又 灸天窻、百會,各漸灸三百壯,炷惟小作。

又 灸耳上髮際各五十壯。

倉公法:狂癇不識人,癲病眩亂,灸百會九壯。

狂走掣瘲,灸玉枕上三寸;一法,頂後一寸,灸百壯。

狂走癲疾,灸頂後二寸十二壯。

狂邪鬼語,灸天窻九壯。

狂走癲疾,灸大幽百壯。

狂言恍惚,灸天樞百壯。

狂走癲癇,灸季肋端三十壯。

狂癇哭泣,灸手逆注三十壯。穴在左右手腕後六寸。

狂走驚癇,灸河口五十壯。穴在腕後陷中動脈是。

狂癲風癇,吐舌,灸胃脘百壯,不針。

狂邪發無常,披髮大呼,欲殺人,不避水火,及狂言妄語,灸間使三十壯。穴在腕後五寸臂上兩骨間。

狂走喜怒悲泣,灸臣覺 【 亦作巨攪。】 隨年壯。穴在背上甲內側,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一捻之痛者是也。 【 骨芒疑膏肓。】

狂邪鬼語,灸伏兔百壯。 【 前作天窻九壯】

悲泣鬼語,灸天府五十壯。

悲泣邪語,鬼忙歌哭,灸慈門五十壯。

狂邪驚癇病,灸承命三十壯。穴在內踝後上行三寸動脈上。 【 亦灸驚狂走。】

狂癲風驚,厥逆心煩,灸巨陽五十壯。

狂癲鬼語,灸足太陽四十壯。

狂走,驚恍惚,灸足陽明三十壯。

狂癲癇易疾,灸足少陽,隨年壯。

狂走,癲厥如死人,灸足大趾三毛中九壯。 【 《千金翼》云灸大敦。】

狂走易罵,灸八會隨年壯。穴在陽明下五分。

狂癲驚走風,恍惚嗔喜,罵笑歌哭鬼語,悉灸腦戶、風池、手陽明太陽太陰、足陽明陽蹻少陽太陰、陰蹻足跟,皆隨年壯。狂風罵詈撾斫人,名為熱陽風,灸兩吻邊燕口處赤白際各一壯。

又 灸陰囊縫三十壯。令人立,以筆正注當下已臥卵核上灸之,勿令近前中卵核,恐害陽氣也。

狂走刺人,或欲自死,罵詈不息,稱神鬼語,灸口吻頭赤白際一壯。

又 灸兩肘內屈中五壯。

又 灸背胛中間三壯,報灸之。倉公法神效。

卒狂言鬼語,以甑帶急合縛兩手大指,便灸左右脅下對屈肋頭兩處,火俱起,各七壯。須臾鬼自道姓名,乞去,徐徐問之,乃解其手焉。

風府、肺腧,主狂走,欲自殺。

絡卻、聽會、身柱,主狂走瘈瘲。

天柱、臨泣,主狂易多言不休,目上反。

支正、魚際、合谷、少海、曲池、腕骨,主狂言驚恐。

溫留、掖門、京骨,主狂仆。

神門、陽谷,主笑若狂。

陽谿、陽谷,主吐舌,戾頸,妄言。

巨闕、築賓,主狂易,妄言怒罵。

衝陽、豐隆,主狂妄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下廉、丘墟,主狂言非常。

勞宮、大陵,主風熱善怒,心中悲喜,思慕欷歔,喜笑不止。

風府、崑崙、束骨,主狂易多言不休。

《丹溪心法》曰:卒狂言鬼語,針大拇指甲下,即止。

《醫學綱目》曰:秦承祖灸鬼法,狐魅神邪癲狂諸病,並小兒驚癇:兩手大拇指,用軟繩急縛之,灸三壯艾炷著四處,半在甲,半在肉上,四處盡燒,一處不著,其疾不愈,神效難量。此法累用累效。

狂發怒,欲殺人,見鬼,灸明堂、身柱、後谿。身柱在三椎節下間。

呆癡,刺神門一穴,沿皮向前三分,先補後瀉。又後谿,補生瀉成。

又法:太鍾。

失志,呆癡,取神門、中衝、鬼服、鳩尾、百會。

心悶不已,取支溝。

傷寒發熱,不識尊卑,取曲池、絕骨、百勞、湧泉。

《本草綱目》曰:癲癇諸風,熟艾於陰囊下,谷道正門當中間,隨年歲灸之。

  導引

《保生秘要》曰:風病導引法,先念背而通至四肢,又從四肢轉骨輪處,想火燒之,風氣結處折開環轉推散。

癲狂導引法:先將手把他手尺部拿住,又將手把他手中指之脈通心者,以指甲掐之,後又把他心頭推開痰出,至神定時,教他念臍守之,久久復心頭推開,分兩邊下谷道去。

  醫案

《千金方》曰:唐相國寺僧允惠患癲疾失心,經半年,遍服名醫藥不效。僧俗兄潘氏家富,召孫思邈療之。孫曰:今夜睡著,明後日便愈也。潘曰:但告投藥,報恩不忘。孫曰:有鹹物但與師吃,待渴卻來道。夜分僧果渴。孫至,遂求溫酒一角,調藥一服與之。有頃,再索酒,與之半角。其僧遂睡兩晝夜乃覺,人事如故。潘謝孫,問其治法。孫曰:眾人能安神矣,而不能使神昏得睡,此乃靈苑方中硃砂酸棗仁乳香散也,人不能用耳。又正肅吳公少時,心病,服前方一劑,五日方寤,遂瘥。

《儒門事親》曰:一叟年六十,值徭役煩擾,而暴發狂,口鼻覺如蟲行,兩手爬搔,數年不已。戴人診其兩手脈皆洪大如絙繩,斷之曰:口為飛門,胃為賁門。曰口者,胃之上源也。鼻者足陽明經起於鼻交頞之中,旁約太陽,下循鼻柱,交人中,環脣下交承漿,故其病如是。夫徭役煩擾,便屬火化,火乘陽明經,故發狂。故經言陽明之病,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罵詈不避親疏。又況肝主謀,膽主決,徭役迫遽而財不能支,則肝屢謀而膽屢不能決,屈無所伸,怒無所泄,心火磅礡,遂乘陽明經。然胃本屬土而肝屬木,膽屬相火,火隨木氣而入胃,故暴發狂。乃命置燠室中,湧而汗出,如此三次。《內經》曰:木鬱則達之,火鬱則發之。良謂此也。又以調胃承氣湯半斤,用水五升煎半沸,分作三服,大下二十行,血水與瘀血相雜而下數升,取之乃康。以通聖散調其後。

項關令之妻,病飢不欲食,常好叫呼怒罵,欲殺左右,惡言不輟。眾醫皆處藥,幾半載,尚爾。戴人曰:此難以藥治。乃使二娼各塗丹粉,作伶人狀,其婦人大笑。次日又作角觝,又大笑。常以兩個能食之婦,誇其食美,病婦索其食而一嘗之。數日怒減食增,不藥而瘥。後得一子。夫醫貴有才,無才何足應變無窮?

一男子落馬發狂,起則目瞪狂言,不識親疏,棄衣而走,罵詈湧出,氣力加倍,三五人不能執縛,燒符作醮,問鬼跳巫,殊不知顧。丹砂、牛黃、犀、珠、腦、麝備嘗,貲財散去,室中蕭然,不遠二百里而求戴人一往。戴人以車輪埋之地中,約高二丈許,上安之中等車輪,其輞上罄一穴,如作盆之狀,縛狂病人於其上,使之伏臥,以軟裀襯之。又令一人於下坐機一枚,以棒攪之,轉千百遭,病人吐出青黃涎沫一二斗許,繞車輪數匝。病人曰:我不能任,可解我下。從其言而解之。索涼水,與之冰水,飲數升,狂方罷矣。

一狂人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厥,陽並乃狂。《難經》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陽為腑,陰為臟。非陽熱而陰寒也,熱并於陽則狂,狂則生寒;并於陰則癲,癲則死。《內經》曰:足陽明實則狂,故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無所不為,是熱之極也。以調胃承氣大作湯下數十行,三五日復上涌一二升,三五日又復下之。凡五六十日,下百餘行,吐亦七八度。如吐時暖室置火,以助其熱而汗少解,數汗方平。

《丹溪心法》曰:外弟歲一日醉飽後,亂言妄語,妄見,詢之係伊亡兄附體,言生前事甚的。乃叔在邊叱之曰:非邪,食腥與酒太過,痰所為耳。灌鹽湯一大碗,吐痰一二升,汗因大作,困睡一宵而安。

金氏婦壯年,暑月赴筵,婦乃姑詢其坐次失序,遂赧然自愧,因成此病,言語失倫,其中又多間一句,曰奴奴不是,脈皆數而弦。余曰:此非邪,乃病也。但與補脾清熱導痰,數日當自安。其家不信,邀數巫者噴水而呪之,旬餘而死。或問曰:病非邪而邪治之,何遽至於死?余曰:暑月赴宴,外境蒸熱。辛辣適口,內境鬱熱。而況舊有積痰,加之愧悶,其痰與熱,何可勝言!今乃驚以法尺,是驚其神而血不寧也;噴以法水,是實其體密其膚,使汗不得泄也。汗不泄則蒸熱內燔,血不得寧則陰消而陽不能獨立也,不死何俟!或曰:《外臺秘要》有禁呪一科,庸可廢乎?予曰:移精變氣,乃小術耳,可治小病。若內有虛邪,外有實邪,當用正大之法,自有成式,昭然可考。然符水惟膈上熱痰,一呷涼水,胃熱得之,豈不清快?亦可取安。若內傷而虛,與冬受嚴寒,符水下咽,必冰胃而致害。彼鬱熱在裏,熱邪在表,須以汗解,卒得清冷,膚腠固密,熱何由解?必致內攻陰陽離散,血氣乖爭,去死為近。

《衛生寶鑑》曰:甲寅歲四月,予隨斡耳朵行至界河裏住,醜廝兀閩病五七日,發狂亂,棄衣而走,呼叫不避親疏,手執潼乳與人飲,時人皆言風魔了。巫師禱之,不愈反劇。上聞,命予治之。脈得六至,數日不得大便,渴飲潼乳。予思北地高寒,腠理致密,病傷寒者少。然北地此時乍寒乍熱,因此觸冒寒邪,失於解利,因轉屬陽明證,胃實譫語,又食羊肉以助其熱,兩熱相合,是謂重陽者狂,陽勝宜下,急以大承氣湯一兩半加黃連二錢,水煎服之。是夜下利數行,燥屎二十餘塊,得汗而解。翌日再往視之,身涼脈靜,眾人皆喜,曰:羅謙甫醫好風魔也。由此見用傷寒非雜病之比,六經不同,傳變各異。診之而疑,不知病源,互相侮謗。嗚呼!嗜利貪名,恥於學問,此病何日而愈耶?

《醫學綱目》曰:浙江一婦人癲狂不止,醫以瓜蒂半兩為末,每一錢重,井華水調滿一盞投之,隨得大吐。吐後熟睡,勿令驚動,自此無恙。

許氏病陽厥狂怒,罵詈不避親疏,或哭或歌,六脈舉按無力,身表如冰,若發即叫呼聲高。潔古云:奪食則已,因不與之食。予用大承氣湯下之,得臟腑渣穢數升,狂稍寧。數日復發,復下。如此五七次,行大便數斗,疾瘥,身溫脈生,良愈。此易老奪食之法也。

戊申年一人犯法褫衣,將受刑而得釋,精神頓失如癡,予與驚氣丸一丸,服訖而寐,及覺,病已失矣。

提轄張載陽,其妻因避寇失心,已數年,予授驚氣丸方,不終劑而愈。

黃彥奇妻狂厥者踰十年,諸醫不驗,予授驚氣丸方,去附子加鐵粉,亦不終劑而愈。

《古今醫鑑》曰:一女子年十五,因氣惱,患語言顛倒,欲咬人打物,偷藏東西,時哭時笑,心怕膽小,飲食不知飢飽,身體發熱,以防風通聖散加生地黃、牡丹皮,二服即安。

《萬病回春》曰:一婦人發狂,棄衣而走,踰垣上屋,不識親疏,狂言妄語,人拿不住,諸醫措手,餘令家人將涼水亂潑,不記數,須臾倒仆。診其脈,六部俱弦數有力,乃熱極生風也。用防風通聖散加生地黃、黃連、桃仁、紅花、牡丹皮,三劑而安。後服祛風至寶丹,全愈。

《薛氏醫案》曰:一僕人五月間病熱,口乾唇乾,譫語,診其脈細而遲,用四君子湯加黃芪、當歸、芍藥、熟附子,進一服,熱愈甚,狂言狂走。或曰:附子差矣!診其脈如舊,仍增附子,進一大服,遂汗出而熱退,脈還四至矣。應天王治中遍身發黃,妄言如狂,苦於胷痛,手不可近。此中焦蓄血為患,用桃仁承氣湯一劑,下瘀血而愈。

太守朱陽山弟,下部畜血發狂,用抵當湯而愈。

《證治準繩》曰:滑伯仁治一僧病發狂譫妄,視人皆為鬼,診其脈累累如薏苡子,且喘且搏。曰:此得之陽明胃實。《素問》云:陽明主內,其經血氣俱多,甚則棄衣升高,踰垣妄罵。遂以三化湯三四下,復進以清火之劑即愈。

一人方飯間,坐甫定,即掬爐中火雜飯猛噬,且喃喃罵人。令左右掖而脈之,皆弦直上下行,而左手寸口尤浮滑,蓋風痰留心胞證也。法當涌其痰而凝其神,涌出痰沫四五升,即熟睡,次日乃寤,寤則病已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