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二百八十三
哮喘門
黃帝素問
臟氣法時論
肺病者,喘欬逆氣,肩背痛,汗出。腎病者,腹大脛腫,喘欬身重。
【 註 肺主周身之氣,腎為生氣之原也。】
調經論
氣有餘則喘欬上氣。
【 註 肺主氣而司呼吸,故有餘則喘欬上逆。】
陰陽別論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
【 註 魄汗,肺之汗也。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皮毛汗出,而精血仍藏於陰,如魄汗未藏,是奪汗而傷其精血矣。肺臟之陰液外泄,則四臟之陰并逆而起,上熏於肺,使人喘急喉鳴。】
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 註 二陽,陽明胃也。病本於精血兩虛,風熱交熾,津液愈竭。火鑠金而傳為喘急息肩,死不治也。】
平人氣象論
頸脈動,喘疾欬曰水。
【 註 此視而知其病也。】
大奇論
肺之雍,喘而兩胠滿。
【 註 肺主呼吸,故喘而胠滿。】
脈解篇
陽明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於臟腑間,故為水也。
【 註 陰氣下而復上者,謂冬至一陽初生,陰氣下降,至五月而陰氣復上也。陰氣下歸於水臟,至陰氣從上而漸盛,則水邪隨氣而升,上客於臟腑之間,故喘而為水也。】
少陰所謂嘔欬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欬上氣喘也。
【 註 少陰寒水在下,君火之氣在上,上下水火不交,則諸陽之氣上浮,而無所依從矣,是以陽熱上逆,而為嘔欬氣喘之病。】
厥論
陽明厥逆,喘欬,身熱,善驚,衄,嘔血。
【 註 陽明氣厥則喘,上逆則欬也。】
示從容論
喘欬者,是水氣并陽明也。
【 註 喘欬者,是下焦之水氣,并於陽明之經也。】
生氣通天論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 註 邪熱甚則迫及所生,心主脈,故心煩。肺乃心之蓋,故煩則喘喝也。如不煩而靜,此邪仍在氣分,而氣傷神,氣虛故多言。天之陽邪,傷人陽氣,兩陽相搏,故體若燔炭。陽熱之邪,得吾身之陰液而解,故汗出乃散也。】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 註 味過於甘則土氣實矣,土實則心氣不能傳之於子,故喘滿也。腎主水,其色黑,土亢則傷腎,故色黑而腎氣不平。】
陰陽應象大論
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 註 陽勝乃火熱用事,故身熱。熱在表則腠理閉,熱在裏則喘粗。陰勝在腹則為之俯,陽勝在背則為之仰,陽勝於周身,則汗不出而熱也。此陽熱偏勝之死證,故能苟延於冬,而不能幸免於夏。】
脈要精微論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 註 肝脈盛而色不見者,血蓄於下也,當病墜傷,或為手搏所傷。因血凝脅下,則經氣上逆而為喘也。】
玉機真臟論
秋脈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欬,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 註 經曰:氣并於肺則憂,其不及則令人氣虛而喘,呼吸少氣而欬。虛氣上逆,則血隨而上行,虛氣下逆,則聞呻吟之病音。】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胷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
【 註 陽明氣厥,故喘息不便。其氣動形者,心病而欲傳之於肺。肺主氣,故氣盛而呼吸動形也。真臟脈見,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予之期日者,當死于壬癸日之中夜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胷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
【 註 內痛者,肺受其傷。肺之俞在肩背,故痛引肩項也。其臟脈見,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予之期日,當死於庚辛日之薄暮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胷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月囷),真臟脈見,十日[十日 《素問》玉機真臟論作「十月」。]之內死。
【 註 真臟脈見大而虛,如羽毛中人膚,病傳於心,故期以十日之內死。蓋心不受邪,故死之速也。】
經脈別論
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
【 註 腎屬亥子而氣主閉藏,夜行則腎氣外泄,故喘出於腎。腎為本,肺為末,腎氣上逆,故淫傷於肺也。】
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
【 註 墮則傷筋,筋即為肝,故喘出於肝。木勝土,故淫氣害脾。】
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
【 註 驚則氣亂,故喘出肺。肺者心之蓋,故淫氣傷心。】
度水跌仆,喘出於腎與骨。
【 註 跌則傷骨,骨即為腎,故喘出焉。】
太陰陽明篇
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
【 註 陽明氣厥,則上為喘呼。】
陽明脈解篇
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 註 陽明之熱,上逆於少陰,陰陽相薄,則恐而惡人。】
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 註 如熱邪厥逆於上,干於心肺之經而為喘惋者生,干於心肺之臟則死矣。】
逆調論
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 註 胃之水液,從關而下入於腎者順也。如陽明逆,不得從其道而下入於腎,則腎之水氣,反循津液之道路而上乘於胃,是以胃不和而臥不安也。故曰:腎者水臟,主藏津液,又主臥與喘也。】
舉痛論
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 註 勞則腎氣傷而喘息於內,陽氣張而汗出於外,外內皆越,故氣耗散矣。】
痹論
肺痺者,煩滿,喘而嘔。
【 註 肺痺則煩喘而嘔。】
心痺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
【 註 心主脈,故痺閉而令脈不通。邪薄心下鼓動,而上干心臟則煩,煩則心下鼓也。肺者心之蓋,而心脈上通於肺,故逆氣暴上則喘。】
腸痺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 註 腸痺,兼大小腸而言。小腸為心之腑而主小便,邪痺干小腸,則火熱鬱於上而為數飲,下為小便不得出也。大腸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痺干大腸,放上則為中氣喘爭,而下為飧泄也。】
淫氣喘息,痺聚在肺。
【 註 淫氣而致於喘息,則肺氣不藏而痺聚在肺。】
刺禁論
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欬逆。
【 註 刺之要,氣至而有效。若脈內陷而氣反下泄,則為欬喘之逆證矣。經云:氣上衝胷,喘不能久立,病在大腸。蓋大腸為肺之腑也。】
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
【 註 足陽明之俞在膺中,肺經之脈亦循膺中之雲門、中府而出。若刺膺中之脈,陷而入深,悞中肺脈,令人喘逆仰息,蓋因無故而傷之也。】
水熱穴論
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
【 註 病水則下為胕腫大腹,上則為喘呼不得臥者,此標本俱病。蓋腎為本,肺為標。在肺則為喘呼,在腎則為水腫,肺為氣逆,故不得臥也。】
氣交變大論
歲火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瘧,少氣欬喘。
【 註 諸戊歲,火運太過則剋金,肺受火熱,故喘欬也。】
歲金太過,燥氣流行,甚則喘欬逆氣。
【 註 諸庚歲,金運太過則燥氣流行,若肅殺太甚,則金氣自虛,不能生水,火無所畏,而火氣來復,故喘欬逆氣,皆肺病也。】
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甚則喘欬。
【 註 諸丙歲,寒氣流行,故邪害心火。若水淫甚而自傷,故水氣上逆而喘欬。】
至真要大論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民病胷中煩熱,嗌乾,右胠滿,皮膚痛,寒熱欬喘,甚則腹大滿,膨膨而喘欬。
【 註 少陰司天,子午歲也。諸證皆肺金之病,蓋火淫則金氣傷。】
歲少陰在泉,熱淫所勝,民病腹中常鳴,氣上衝胷,喘不能久立。
【 註 喘不能久立者,火淫肺金也。】
少陰司天,客勝甚則胕腫血溢,瘡瘍,欬喘。
【 註 三之氣,乃少陰君火。欬喘,君火之氣勝也。】
太陰司天,客勝則首面胕腫,呼吸氣喘。
【 註 首面胕腫,濕淫於上;呼吸氣喘,淫及於內也。】
陽明在泉,主勝則寒厥於腸,上衝胷中,甚則喘不能久立。
【 註 寒厥於腸,上衝胷中,甚則喘者,寒氣逆乘陽明之大腸,而上及於胷中之肺臟也。】
太陰之復,濕變乃舉,飲發於中,欬喘有聲。
【 註 氣極則變,陰濕之氣盛也。欬喘有聲者,飲乘於肺也。】
諸氣忿鬱,皆屬於肺。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五常政大論
金太過曰堅成。堅成之紀,是謂收引,其病喘喝,胷憑仰息。
【 註 秋令主收,是謂收引。其病喘喝,胷憑仰息,金氣太盛而肺氣實也。】
金不及曰從革。從革之紀,是謂折收,其發欬喘。
【 註 金運不及則收,政乃折。欬喘,火刑肺也。】
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喘嘔。
【 註 肺之病也。】
六元正紀大論
少陰司天之政,終之氣,燥令行,餘火內格,腫於上,欬喘。
【 註 終氣乃陽明燥金司令,故燥令行氣交之餘,熱內格而為欬喘血溢諸證。】
靈樞經
五亂篇
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榮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胷中,是謂大悗,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
【 註 清濁相干者,循脈之榮衛,與行陰行陽之榮衛相干,是以亂於胷,亂於肺,而為大悗喘喝諸病。】
經脈篇
肺手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欬。
【 註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欬,此為臂氣厥逆之所致。】
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喝喝而喘,坐而欲起。
【 註 少陰之上,君火主之。少陰是動為病喝喝而喘者,少陰之生氣,不上交於肺,而肺氣上逆也。】
熱病篇
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勿刺膚。喘甚者死。
【 註 已得汗而脈尚躁者,陽熱甚而不從汗解也。喘而且復熱者,邪入於裹,故勿刺膚。喘甚者,邪盛在裏而陰氣受傷,故死。】
脹論
肺脹者,虛滿而喘欬。
【 註 此胃氣逆於城郭之中而為臟脹也。】
五閱五使篇
肺病者,喘息鼻張。
本臟篇
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胷痺、喉痺、逆氣。肺高則上氣肩息欬;肺下則居賁迫肺,善脅下痛。肺堅則不病欬上氣;肺脆則苦病消癉易傷。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胷偏痛也。
【 註 肺居胷中,開竅於喉,以司呼吸,故小則不病喘喝,大則善病胷痺喉痺。肺主氣,故高則上氣息肩而欬也。】
金匱要略 【 漢?張機】
喘病證治
濕病篇曰: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血痺篇曰: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裏虛也。
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
肺癰肺痿篇曰:問曰:病欬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為風,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過於榮,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於肺,其人則欬,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欬而上氣,喉中水鷄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欬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欬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肺脹,效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肺癰,胷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欬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胷痺篇曰:胷痺之病,喘息欬唾,胷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艹舌)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五臟風寒篇曰: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痰飲篇曰:膈上病痰,滿喘欬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喜虛;脈偏弦者飲也。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消湯主之。
水氣篇曰: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
太陽病,法當骨節疼痛。痛在骨節,欬而喘,不渴者,此為脾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不可發汗。
黃疸篇曰:病黃疸,發熱煩喘,胷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刦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面黃肚熱,熱在裏,當下之。
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嘔吐篇曰:病人胷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跌陽者為順也。
吐衄篇曰:夫吐血欬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中藏經 【 漢?華佗】
脈證定生死
病氣人一身盡腫,四肢不收,喘無時,厥逆不溫,脈候沉小者死,浮大者生。
病寒人狂言不寐,身冷脈數,喘急目直者死,脈有力而不喘者生。
人不病而喘息者死。
病腹痛而喘,其脈滑而利、數而緊者死。
病上氣,脈數者死。
病上氣,喘急四匝,脈濇者死。
肩息一日者死。
脈訣 【 晉?王叔和】
喘脈
上氣浮腫肩息頻,浮滑之脈即相成。忽然微細應難救,神功用盡也無生。
肩息直視及脣焦,面腫蒼黑也難逃。
濟生方 【 宋?嚴用和】
總論
《素問》云:諸氣皆屬於肺,諸喘者亦屬於肺。是以人之一呼一吸謂之息,呼吸之間,脾受其氣,通乎榮衛,合乎陰陽,周流一身,無過不及,然後權衡得其平矣。將理失宜,六淫所傷,七情所感,或因墮墜驚恐,度水跌仆,飽食過傷,動作用力,遂使臟氣不和,榮衛失其常度,不能隨陰陽出入以成息,促迫於肺,不得宣通而為喘也。診其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濇四肢寒者死,數者亦死,謂其形損故也。更有產後喘急,為病尤亟。因產所下過多,榮血暴竭,衛氣無所主,獨聚於肺,故令喘急,謂之孤陽絕陰,為難治。醫療之法,當推其所感,詳其虛實冷熱而治之。如產後喘急,已載於產科論中矣,茲不再敘。亦有痰停胃脘,痰與氣搏,肺道壅塞,亦令人上氣,此又不可不知。
河間六書 【 金?劉完素】
喘因
喘,火氣甚為夏熱,衰為冬寒。故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盛而息粗。又寒水為陰,主乎遲緩;熱火為陽,主乎急數。故寒則息遲氣微,熱則息數氣粗而為喘也。
東垣十書 【 元?李杲】
喘論
此當以經言邪氣盛則實斷之。華佗云:盛則為喘,減則為枯。故《活人》亦云:發喘者,氣有餘也。凡看文字須會得本意。盛則為喘者,非肺氣盛也;喘為肺氣有餘者,亦非氣有餘也。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又為有餘,則當清肅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於肺,衰與不足而為喘焉。故言盛者,非言肺氣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餘者,非言肺氣有餘也,言肺中之火有餘也。故瀉肺以苦寒之劑,非瀉肺也,瀉肺中之火,實補肺氣也。平居則氣和,行動則氣喘者,屬衝脈之火。滋腎丸主之。
丹溪心法 【 元?朱震亨】
喘病證治
喘病,氣虛、陰虛、有痰。
凡久喘之證,未發宜扶正氣為主,已發用攻邪為主。氣虛短氣而喘,甚不可用苦寒之藥,火氣盛故也,宜導痰湯加千緡湯。有痰亦短氣而喘。陰虛者,自小腹下火氣衝於上喘者,宜降心火補陰。有火痰者,宜降心火清肺金。有痰者,用降痰下氣為主。
上氣喘而躁者,為肺脹,欲作風水證,宜發汗則愈。有喘急風痰上逆者,《大全》方千緡湯佳,或導痰湯加千緡湯。
有陰虛挾痰喘者,四物湯加枳殼、半夏,補陰降火。諸喘不止者,用刦藥一二服則止。刦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刧藥以椒目研極細末一二錢,生薑湯調下。氣虛不用。又法:蘿蔔子蒸熟為君,皂角燒灰等分為末,生薑汁煉蜜丸如小豆子大,服五七十丸,噙化止之。
氣虛者,用人參、蜜炙黃蘗、麥門冬、地骨之類。
氣實人因服黃芪過多而喘者,用三拗湯以瀉氣。
若喘者,須用阿膠。
若久病氣虛而發喘,宜阿膠、人參、五味子補之。
若新病氣實而發喘者,宜桑白皮、苦葶藶瀉之。
肺以清陽上升之氣,居五臟之上,通榮衛,合陰陽,升降往來,無過不及。六淫七情之所感傷,飽食動作,臟氣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暢而為喘急。亦有脾腎俱虛,體弱之人皆能發喘。又或調攝失宜,為風寒暑濕,邪氣相干,則肺氣脹滿,發而為喘。又因痰氣皆能令人發喘。治療之法,當究其源。如感邪氣則驅散之,氣鬱即調順之,脾腎虛者溫理之,又當於各類而求。凡此證脈滑而手足溫者生,脈濇而四肢寒者死。
風寒傷者,必上氣急,不得臥,喉中有聲,或聲不出,以三拗湯、華蓋散、九寶湯、神秘湯,皆可選用。
若痰喘,以四磨湯或蘇子降氣湯。
若虛喘,脈微,色青黑,四肢厥,小便多,以《活人書》五味子湯,或四磨湯。治嗽與喘,用五味子為多。但五味有南北,若生津止渴,潤肺益腎,治勞嗽,宜用北五味;若風邪在肺,宜用南五味。
哮病治法
哮喘必用薄滋味專主於痰,宜大吐。藥中多用甘,不用涼。藥須常帶表散,此寒包熱也。亦有虛而不可吐者。一法用二陳湯加蒼朮、黃芩作湯,下小胃丹。看虛實用。
證治要訣 【 明?戴思恭】
哮喘諱治
喘氣之病,哮吼如水鷄之聲,牽引胷背,氣不得息,坐臥不安,此謂嗽而氣喘。或宿有此根,如遇寒暄則發,一時暴感,并於嗽藥方中加桑白皮,則仍吞養正丹,間進清金丹。風寒喘嗽,宜九寶湯。若乾喘不嗽,不分久遠近發,宜蘇子降氣湯,或神秘湯吞養正丹。重則四磨飲或六磨飲吞靈砂丹,或應夢觀音散,吞養正丹尤宜。喘而服藥不效者,利導之,宜神保丸。大便已溏者,不可用。
不嗽而氣自急,有二證,須用分別。有外邪迫肺而氣急者,病初得氣即急,必兼外證,此謂之喘。若用耗氣除邪之藥,則元氣愈脫,而氣愈上奔矣,宜於氣急痰證求之。氣急而膈間更有刺痛處,宜分氣飲。
醫學綱目 【 明?樓英】
哮喘證治
凡治喘,正發時無痰,將愈時卻吐痰者,乃痰於正發之時,閉塞不通而喘甚,當於其時,開其痰路則易安也。宜單桔梗方之類,及枳殼、(艹舌)蔞實、杏仁、蘇葉、前胡等,引出其痰,候痰出喘退,卻調其虛實。虛者補以參、芪、歸、朮,實者瀉以沉香滾痰丸之類是也。
哮喘遇冷則發者,有二證:其一屬中外皆寒,治怯乃東垣參蘇溫肺湯、調中益氣加茱萸湯,及紫金丹,刦寒痰者是也。
其二屬寒包熱,治法乃仲景、丹溪用越婢加半夏湯等發表諸方,及頂於八九月未寒之時,先用大承氣湯下其熱,至冬寒時無熱可包,自不發者是也。
平居則氣平和,行動則氣促而喘者,亦衝脈之火。予族兄六旬有餘,素有喘證,或唾吐血痰,平居時則不喘,稍行動則氣促喘急,以黃蘗知母滋腎丸,空心服七八十丸,其證大減。此黃蘗、知母能泄衝脈之火者,如此效也。
凡喘而臥不得,其脈浮,按之虛而濇者為陰虛,去死不遠,慎勿下之,下之必死。宜四物加童便、竹瀝、青黛、門冬、五味、枳殼、蘇葉服之。
明醫雜著 【 明?王綸】
喘脹證治
喘與脹二證相同,必皆小便不利。喘則必生脹,脹則必生喘,但要識得標本先後。先喘而後脹者主於肺,先脹而後喘者主於脾。何則?肺金司降,外主皮毛。經曰:肺朝百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是小便之行,由於肺氣之降下而輸化也。若肺受邪而上喘,則失下降之令,故小便漸短,以致水溢皮膚而生脹滿焉。此則喘為本而脹為標,治當清金降火為主,而行水次之。脾土惡濕,外主肌肉,土能剋水,若脾土受傷,不能制水,則水濕妄行,浸漬肌肉,水既上溢,則邪反侵肺,氣不得降而生喘矣。此則脹為本而喘為標,治當實脾行水為主,而清金次之。苟肺證而用燥脾之藥則金得燥而喘愈加,脾病而用清金之藥則脾得寒而脹愈甚矣。近世治二證,但知實脾行水,而不知分別脾肺二證,予故為發明之。
【 註 按前證若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而喘且渴者,用黃芩清肺飲以治肺,用五苓散以清小便。若脾肺虛弱,不能通調水道者,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培元氣,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若膏粱厚味,脾肺積熱而喘者,宜清胃散以治胃,用滋腎丸以利小便。若心火剋肺金而不能生腎水者,用人參平肺散以治肺,用滋陰丸以滋小便。若腎經陰虧虛火爍肺金而小便不生者,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用補中益氣湯以培脾土。若脾氣虛弱不能相制而喘者,用補中益氣湯以培元氣,用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若肝木剋脾土,不能相制而喘者,用六君、柴胡、升麻以培元氣,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若脾胃虛寒,不能相制而脹者,用八味丸以補脾肺生腎水。若脾肺虛寒不能通調水道而脹者,宜用《金匱》加減腎氣丸補脾肺生腎水。若酒色過度,虧損足三陰而致喘脹痰湧,二便不調,或大小便道相牽作痛者,亦宜用此丸,多有生者。】
醫學入門 【 明?李梴】
辨喘
呼吸急促者謂之喘,喉中有响聲者謂之哮。虛者氣乏身涼,冷痰如冰;實者氣壯胸滿,身熱便鞕。
火證,經曰:諸逆衝上皆屬火。虛火宜滋補降氣,實火宜清肺瀉胃。火炎肺胃喘者,乍進乍退,得食則墜,下稠痰則止。食已入胃,反助火痰上,喘反大作,宜降火清金導痰湯,加芩、連、山梔、杏仁、(艹舌)蔞。如胃有實火,膈上稠痰者,導水丸。
痰喘必有痰聲。風痰,千緡湯或合導痰湯。痰氣,蘇子降氣湯、四磨湯。食積痰,宜二母散、神保丸、大蘿皂丸。驚憂氣鬱,喉中闢闢引息,鼻張氣喘,呼吸氣促,而無痰聲者,四七湯、枳桔湯、分氣紫蘇飲、四磨湯。因服補藥喘者,三拗湯。
外感表邪傳裏,裏實不受則氣逆上,詳見傷寒喘促條。
尋常感冒,風寒相干,肺脹逆而喘者,隨時令祛散風喘,金沸草散、麻黃杏仁飲。風喘,加減三拗湯、藿香正氣散加五味子、杏仁,或蘇沉九寶飲。暑月,香葛湯。熱證,小柴胡湯、涼膈散。
水喘者,水氣轆轆,有聲怔忡,小青龍湯、古葶棗散、白前湯。
水腫,水氣脹肺而喘,然喘必生脹,脹必生喘,二證相因,皆小便不利。肺主氣,先喘而後脹者,宜清金降火,而行水次之。脾主濕,先脹而後喘者,宜燥脾行水,而清金次之。
陰虛喘者,血虛則陽無所依附而上奔,宜四物湯倍芍藥加人參、五味子以收之;有小腹下火起衝上而喘者,宜降心火,補真陰,二物二陳湯加知、蘗、枳殼、黃芩。
久病氣短不能接續,似喘非喘者,單人參湯、扶脾生脈散、調中益氣湯。勞涉過者,杏參散。飲食熱者,葶藶散。痰阻短氣者,導痰湯。濁陰在上,清陽陷下,欬喘嘔吐者,加味瀉白散。
下元虛冷,腎氣不得歸元者,九味安腎丸、八味丸,甚者黑錫丹以鎮墜之。煩躁無脈,身冷神昏者死。
胃虛極則氣上逆,抬肩擷肚,生脈散加杏仁、陳皮、白朮,或理中丸加胡椒救之。
仲景云:髮汗如油,汗出如珠不流,抬肩擷肚,喘而不休,及胸前高起,脈絡散張,手足厥冷,脈散及數者,皆死。但婦人喘病尤亟,產後榮竭,衛氣無依,獨聚於肺,發喘者,死速。
治法
血虛補血,氣虛補氣,兼以清金降火,順氣化痰。
喘非風寒乘肺則痰火脹肺。風寒祛散,痰火疏導。但火急甚者,亦不可純用苦藥,宜溫以刦之。用椒目五七錢為末,薑湯下。喘止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諸喘不止者,小蘿皂丸、定息餅子、含奇丸、定喘化痰散。久者人參清肺飲倍粟殼濇之。
傷寒喘促
氣喘惟有太陽陽明二證:太陽證無汗而喘,宜汗;陽明證汗多而喘,宜下。太陽陽明合病,胷滿而喘惡寒者,亦只宜汗而不宜下也。故曰微喘,言表之未解。喘滿不惡寒者,當下而痊。又有汗後停水喘者,有汗下後喘者,有陰虛喘息甚急者,返陰丹。脈伏者,加味生脈散。如脈伏汗出髮潤者,肺絕不治。
醫宗必讀 【 明?李中梓】
喘病證治
喘者,促促氣急,喝喝痰聲,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短氣者,呼吸雖急而不能接續,似喘而無痰聲,亦不抬肩,但肺壅而不下。哮者與喘相類,但不似喘開口出氣之多,而有呀呷之音。呷者口開,呀者口閉,開口閉口,盡有音聲,呷呀二音,合成哮字,以痰結喉間,與氣相繫,故呷呀作聲。三證極當詳辨。
按《內經》論喘,其因眾多,究不越乎火逆上而氣不降也。挾虛者亦有數條,非子母情牽,即仇讎肆虐,害乎肺金之氣,使天道不能下濟而光明者,孰非火之咎耶?雖然,火則一而虛實則分。丹溪曰:虛火可補,參芪之屬;實火可瀉,芩連之屬。每見世俗一遇喘家,純行破氣,於太過者當矣,於不及者可乎?余嘗論此證因虛而死者十九,因實而死者十一。治實者攻之即效,無所難也。治虛者,補之未必即效,須悠久成功,其間轉折進退,良非易也。故辨證不可不急,而辨喘證為尤急也。巢氏、嚴氏止言實熱,獨王海藏云:肺氣果盛則清肅下行,豈復為喘?皆以火爍真氣,氣衰而喘。所謂盛者,非肺氣也,肺中之火也。斯言高出前古,惜乎但舉其端,未能縷悉,請得而詳之。氣虛而火入於肺者,補氣為先,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除虛而火來乘金者,壯水為亟,人味地黃丸。風寒者,解其邪,三拗湯、華蓋散。濕氣者,利其水,滲濕湯。暑邪者,滌其煩,白虎湯、香薷湯。肺熱者,清其上,二冬、二母、甘、桔、梔、芩。痰壅者消之,二陳湯。氣鬱者疏之,四七湯。飲停者吐之,吐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火實者清之,白虎湯加(艹舌)蔞仁、枳殼、黃芩神效。肺癰而喘,保金化毒,薏仁、甘草節、桔梗、貝母、防風、金銀花、橘紅、門冬。肺脹而喘,利水散邪。肺脹之狀,欬而上氣,喘而煩躁,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湯加石膏主之。腎虛火不歸經,導龍入海,八味丸主之。腎虛水邪泛溢,逐水下流,金匱腎氣丸。別有哮證,似喘而非,呼吸有聲,呀呷不已,良由痰火鬱於內,風寒束其外,或因坐臥寒濕,或因酸鹹過食,或因積火熏蒸,病根深久,難以卒除,避風寒,節厚味。禁用涼劑,恐風邪難解;禁用熱劑,恐痰火易升。理氣疏風,勿忘根本,為善治也。宜蘇子、枳殼、桔梗、防風、半夏、(艹舌)蔞、茯苓、甘草。如冬月風甚加麻黃,夏月痰多加石膏,挾寒者多用生薑。哮證發於冬初者多先於八九月未寒之時,用大承氣下其熱,至冬寒時無熱可包,此為妙法。如上諸款,皆其大綱。若五臟六腑,七情六氣,何在非致喘之由?須知舉一隅即以三隅反,方不愧為明通,可以司人之命矣。
傷寒太陽無汗而喘,太陽陽明合病膈滿而喘,俱麻黃湯。邪氣壅盛而喘,雖汗而喘不已,宜再發之,麻黃、杏子、石膏。誤下太陽利不止,喘而有汗,脈促,葛根黃連黃芩湯。太陽汗後,飲多水停而喘,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小腹滿加茯苓。太陽下之微喘,表未解也,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水停心下,腎氣乘心,為悸為喘,五苓散。除喘脈伏而逆,理中湯、四逆湯。喘而氣促腹滿,大柴胡湯。
醫貫 【 明?趙獻可】
喘論
余按喘與氣短有分,則短氣是虛,喘是實。然而喘多有不足者,短氣間亦有有餘者,新病亦有本虛者,不可執論也。
《金匱》云:實喘者,氣實肺盛,呼吸不利,肺竅壅塞,若寸沉實,宜瀉肺。虛喘者腎虛,先覺呼吸短氣,兩脅脹滿,左尺大而虛,宜補腎。此腎虛證,非新病虛者乎?
邪喘者,由肺受邪,伏於肺中,關竅不通,呼吸不利,若寸浮而緊,此外感也。亦有六部俱伏者,宜發散則身熱退而喘定,此鬱證人所難知,非短氣中之有餘乎?論人之五臟皆有上氣,而肺為之主,居於上而為五臟之華蓋,通榮衛,合陰陽,升降往來,無過不及,何病之有?若為風寒暑濕所侵,則肺氣脹滿而為喘,呼吸迫促,坐臥不安,或七情內傷,鬱而生痰,或脾胃俱虛,不能攝養。一身之痰,皆能令人喘。
真知其風寒也,則用仲景青龍湯。真知其暑也,則用白虎湯。真知其濕也,則用勝濕湯。真知其七情鬱結也,則用四磨、四七湯。又有木鬱、火鬱、土鬱、金鬱、水鬱皆能致喘,治者審之 【 以上俱屬有餘之證。】
東垣云:病機云,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辯云,傷寒家論喘以為火熱者,是明有餘之邪中於表,寒變為熱,心火太旺攻肺,故屬於上。又云:膏粱之人,奉養太過,及過愛小兒,亦能積熱於上而成喘,宜以甘寒之劑治之。飲食不節,喜怒勞役不時,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皆由中氣不足,其(月真)脹腹滿,欬喘嘔,食不下,宜以大甘辛熱之劑治之。《脈經》云:肺盛有餘,則欬嗽上氣,渴煩心,胸滿短氣。皆衝脈之火行於胸中而作,係在下焦,非屬上也。觀東垣之辯,可見起於有餘者,病機之邪;雜病者,不足之邪。自是標本判然條析。如遇標病,或汗或吐或下,一藥而痰去喘定,奏功如神。粗工以其奏功如神也,執而概施之不足之證,豈不殆哉?樓全善云:凡下痰定喘諸方,施之形實有痰者神效。若虛而脈浮大,按之濇者,不可下之,下之必反劇而死。
經云:諸喘皆屬於上。又謂: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故河間敘喘病在於熱條下。華佗云:肺氣盛為喘。《活人書》云:氣有餘則喘。後代集證類方,不過遵此而已。獨王海藏辯云: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與有餘,則清肅下行,豈復為喘?以其火入於肺,炎爍真陰,衰與不足而為喘焉。所言盛與有餘者,非肺之氣也,肺中之火也。海藏之辯,超出前人,發千古之精奧,惜乎起其端,未竟其火之所由來。愚謂火之有餘,水之不足也;陽之有餘,陰之不足也。凡諸衝逆之火,皆下焦衝任相火出於肝腎者也,故曰衝逆。腎水虛衰,相火偏勝,壯火食氣,消鑠肺金,烏得而不喘焉?丹溪云:喘有陰虛,自小腹下火起而上,宜四物湯加青黛、竹瀝、陳皮,入童便煎服。如挾痰喘者,四物加枳殼、半夏,補陰以化痰。夫謂陰虛發喘,丹溪實發前人之所未發。但如此治法,實流弊於後人。蓋陰虛者,腎中之真陰虛也,豈四物陰血之謂乎?其火起者下焦龍雷之火也,豈寒涼所能降乎?其間有有痰者,有無痰者,水挾木火而上也,豈竹瀝、枳、半之能化乎?須用六味地黃加門冬、五味大劑煎飲,以壯水之主,則水升火降而喘自定矣。蓋緣陰水虛故有火,有火則有痰,有痰則欬嗽,欬嗽之甚則喘,當與前陰虛相火論參看。
又有一等似火而非火,似喘而非喘者,經曰:少陰所謂嘔欬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歸,故上氣喘也。《黃帝針經》云:胃絡不和,喘出於陽明之氣逆。陽明之氣下行,今逆而上行,故喘。真元耗損,喘出於腎氣之上奔,其人平日若無病,但覺氣喘,非氣喘也,乃氣不歸元也。規其外證,四肢厥逆面赤,而煩躁惡熱,似火非火也,乃命門真元之火,離其宮而不歸也。察其脈兩寸雖浮大而數,兩尺微而無力,或似有而無為辨耳。不知者,以其有火也,少用涼藥以清之;以其喘急難禁也,佐以四磨之類以寬之。下咽之後,似覺稍快,少頃依然。豈知寬一分,更耗一分,甚有見其稍快,誤認藥力欠到,倍進寒涼快氣之劑,立見其斃矣。何也?蓋陰虛至喘,去死不遠矣。幸幾希一綫,牽帶在命門之根,尚爾留連。善治者,能求其緒,而以助元接真鎮墜之藥,俾其返本歸原,或可回生,然亦不可峻驟也。且先以八味丸、安腎丸、養正丹之類煎人參生脈散送下。覺氣若稍定,然後以大劑參芪補劑,加破故紙、阿膠、牛膝等以鎮於下,又以八味丸加河車為丸。日夜遇飢則吞服方可。然猶未也,須遠房幃,絕色慾,經年積月,方可保全。不守此禁,終亦必亡而已。予論至此,可為寒心。聰明男子,當自治未病,毋蹈此危機。
又有一等火鬱之證,六脈俱濇,甚至沉伏,四肢悉寒,甚至厥逆拂拂,氣促而喘,卻似有餘而脈不緊數,欲作陰虛而按尺鼓指,知為畜鬱已久,陽氣拂遏,不能營運於表,以致身冷脈微,而悶亂喘急。當此之時,不可以寒藥下之,又不可以熱藥投之。惟逍遙散加茱、連之類,宣散畜熱,得汗而愈;愈後乃以六味地黃,養陰和陽方佳。此謂火鬱則發之,木鬱則達之,即《金匱》所云:六脈沉伏宜發散則熱退而喘定是也。經曰:火鬱之發,民病少氣,治以諸涼。或問喘者多不能臥,何也?《素問》逆調論云: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東垣云:病人不得臥,臥則喘者,水氣逆行乘於肺,肺得水而浮,使氣不得流通也。仲景云:短氣皆屬飲。
已上詳論陰虛發喘之證治。若陽虛致喘,東垣已詳盡矣;外感發喘,仲景已詳盡矣。茲為補天立論,故加意於八味、六味云。
景岳全書 【 明?張介賓】
論証
氣喘之病,最為危候,治失其要,鮮不誤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證而已。所謂二證者,一曰實喘,一曰虛喘也。此二證相反,不可混也。然則何以辨之?蓋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實喘者,氣長而有餘;虛喘者,氣短而不續。實喘者,胷脹氣粗,聲高息湧,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為快也;虛喘慌張氣怯,聲低息短,皇皇然若氣欲斷,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勞動則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長一息為快也。此其一為真喘,一為似喘。真喘者其責在肺,似喘者其責在腎。何也?蓋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皮毛而居上焦,故邪氣犯之,則上焦氣壅而為喘。氣之壅滯者,宜清宜破也。腎主精髓而在下焦,若真陰虧損,精不化氣,則下不上交而為促。促者斷之基也。氣既短促,而再加消散,如壓卵矣。且氣盛有邪之脈,必滑數有力;而氣虛無邪之脈,必微弱無神,此脈候之有不同也。其有外見浮洪,或芤大至極,而稍按即無者,此正無根之脈也。或往來弦甚而極大極數,全無和緩者,此正胃氣之敗也,俱為大虛之候。但脈之微弱者,其真虛易知,而脈之浮空弦搏者,其假實難辨。然而輕重之分,亦惟於此而可察矣。蓋其微弱者,猶順而易醫,浮空者最險而多變。若弦強之甚,則為真臟已見,不可為也。
論治
凡虛喘之證,無非由氣虛耳。氣虛之喘,十居七八,但察其外無風邪,內無實熱而喘者,即皆虛喘之證。若脾肺氣虛者,不過在中上二焦,化源未虧,其病猶淺。若肝腎氣虛,則病出下焦,而本末俱病,其病則深,此當速救其根,以接助真氣,庶可回生也。其有病久而加以喘者,或久服消痰散氣等劑而反加喘者,或上為喘欬而下為泄瀉者,或婦人產後亡血過多則營氣暴竭,孤陽無依而為喘者,此名孤陽絕陰,剝極之候,已為難治,更毋蹈剝膚之戒也。
虛喘證,其人別無風寒欬嗽等疾,而忽見氣短似喘,或但經微勞,或飢時即見喘促,或於精泄之後,或於大汗之後,或於大小便之後,或大病之後,或婦人月期之後,而喘促愈甚,或氣道噎塞,上下若不相續,勢劇垂危者,但察其表裏無邪,脈息微弱無力,而諸病若此,悉宜以貞元飲主之,加減如本方,其效如神。此外如小營煎、大營煎、大補元煎之類,俱可擇用。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即此之類。若大便溏泄,兼下寒者,宜右歸飲、右歸丸、聖朮煎之類主之。脾肺氣虛,上焦微熱微渴而作喘者,宜生脈散主之。或但以氣虛而無熱者,惟獨參湯為宜。若火爍肺金,上焦熱甚,煩渴多汗,氣虛作喘者,宜人參白虎湯主之。若火在陰分,宜玉女煎主之。然惟夏月或有此證,若陰虛自小腹火氣上衝而喘者,宜補陰降火,以六味地黃湯加黃蘗、知母之類主之。
水病為喘者,以腎邪干肺也。然水不能化,而子病及母,使非精氣之敗,何以至此?此其虛者十九而間乎虛中挾實,則或有之耳。故凡治水喘者,不宜妄用攻擊之藥,當求腫脹門諸法治之,腫退而喘自定。古法治心下有水氣,上乘於肺,喘而不得臥者,以直指神秘湯主之。但此湯性用多主氣分,若水因氣滯者,用之則可。若水因氣虛者,當以加減金匱腎氣湯主之。老弱人久病氣虛發喘者,但當以養肺為主。凡陰盛者,宜溫養之,如人參、當歸、薑、桂、甘草,或加以芪朮之屬。陽勝者宜滋養之,如人參、熟地、麥冬、阿膠、五味子、梨漿、牛乳之屬。
關格之證為喘者,如六節臟象論曰:人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四盛已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此關格之證,以脈言不以病言也。今人之患此者頗多,而人多不知。且近時察脈者,不論人迎惟在寸口,但其兩手之脈,浮弦至極大至四倍以上者,便是此證,其病必虛里跳動而氣喘不已,此之喘狀,多無欬嗽,但覺胸膈舂舂,似脹非脹,似短非短,微勞則喘甚,多言亦喘甚,甚至通身振振,慌張不寧,此必情慾傷陰,以致元氣無根,孤陽離劇之候也,多不可治。
凡病喘促,但察其脈息微弱細濇者,必陰中之陽虛也。或浮大弦芤,按之空虛者,必陽中之陰虛也。大凡喘息不得臥,而脈見如此者,皆元氣大虛,去死不遠之候。若妄加消伐,必增劇而危。若用苦寒或攻下之,無不即死。
實喘之證,以邪實在肺也。肺之實邪,非風寒則火邪耳。蓋風寒之邪,必受自皮毛,所以入肺而為喘。火之熾盛,金必受傷,故亦以病肺而為喘。治風寒之實喘,宜以溫散;治火熱之實喘,宜以寒涼。又有痰喘之說,前人皆曰治痰,不知痰豈能喘,而必有所以生痰者,此當求其本而治之。凡風寒外感,邪實於肺,而欬喘并作者,宜六安煎加細辛或蘇葉主之。若冬月風寒感甚者,於本方加麻黃亦可,或用小青龍湯、華蓋散、三拗湯之類主之。外有風寒,內兼微火而喘者,宜黃芩半夏湯主之。兼陽明火盛而以寒包熱者,宜涼而兼散,以大青龍湯或五虎湯、趙婢加半夏湯之類主之。外無風寒。而惟火盛作喘,或雖有微寒而所重在火者,宜桑白皮湯或抽薪飲之類主之。
痰盛作喘者,雖宜治痰,如二陳湯、六安煎、導痰湯、千緡湯、滾痰丸、抱龍丸之類,皆可治實痰之喘也。六君子湯、金水六君煎之類,皆可治虛痰之喘也。然痰之為病,亦惟為病之標耳,猶必有生痰之本。故凡痰因火動者,必須先治其火;痰因寒生者,必須先去其寒。至於或因氣逆,或因風邪,或因濕滯,或因脾腎虛弱,有一於此,皆能生痰。使欲治痰而不治其所以痰,則痰終不能治,而喘何以愈哉?
氣分受邪,上焦氣實作喘,或怒氣鬱結傷肝,而人壯力強,脹滿脈實者,但破其氣而喘自愈,宜廓清飲、四瘡飲、四七湯、蘿蔔子湯、蘇子降氣湯之類主之。或陽明氣秘不通而脹滿者,可微利之。
哮證治
喘有夙根,通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未發時以扶正氣為主,既發時以攻邪氣為主。扶正氣者,須辨陰陽。除虛者補其陰,陽虛者補其陽。攻邪氣須分微甚,或散其風,或溫其寒,或清其痰火。然發久者氣無不虛,故於消散中宜酌加溫補,或於溫補中宜量加消散。此等證候,當惓惓以元氣為念,必使元氣漸充,庶可望其漸愈。若攻之太過,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石室秘籙 【 清?陳士鐸】
喘病治法
急治者,不可須臾緩也。如人忽感風邪,寒入乎肺經,以致一時喘急,抬肩大喘,氣逆痰吐不出,又不能臥是也。方用柴胡,當歸、黃芩、甘草、半夏、射干各一錢,桔梗、麥冬、茯苓各二錢,水煎服。此方妙在用柴胡、射干、桔梗以舒發肺金之氣,用半夏以祛痰,用黃芩以去火。蓋外感寒邪,則內必變為熱證,今用黃芩以清解之。然徒用黃芩,雖曰清火,轉足以抑遏其火氣,妙在用桔梗、射干、柴胡一派辛散之品,轉足以消火滅邪,此急治之一法。
凡人有氣喘不得臥,吐痰如泉湧者,舌不燥而喘不甚,一臥則喘,如此非外感之風邪,乃腎中之寒氣也。蓋腎中無火,則水無所養,乃上泛而為痰,將胃中之水,盡助其洶湧之勢,而不可止遏矣。法當用六味丸湯加附子、肉桂大劑飲之,則腎宮火熱,而水有所歸,水既歸宮,喘逆之氣,亦下安而可臥。蓋人之臥,必得腎氣與肺氣相交,而後河車之路,平安無奔逆也。方中補其腎火,何以安然能臥?不知腎為肺之子,子安則母亦寧。肺金之氣,可歸於腎宮,以養其耗散之氣矣,此所以補腎火,正所以養肺金也。況六味丸全是補腎水之神劑乎?水火同補,而肺金更安,肺腎相安,有不臥之而甚適者乎?
喘證不同,有虛喘,有實喘。實喘看其證若重而實輕,用黃芩二錢,麥冬三錢,甘草五分,柴胡、蘇葉、山豆根、半夏、烏藥各一錢,水煎服,一劑喘止,不必再服也。然實證之喘氣太急,喉必作聲,肩必抬起,非若虛喘氣少急而喉無聲,肩不抬也。虛喘乃腎氣大虛,而脾氣又復將絕,故奔衝而上,欲絕尚未絕也。方用救絕止喘湯,人參、熟地各一兩,山茱萸、白芥子各三錢,麥冬五錢,五味子、牛膝各一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喘止,十劑全愈。此病實死證也,幸幾微之氣,留連於上下之間,若用涼藥以平火,是速其亡也。然用桂附以補火,亦速其亡。蓋氣將絕之時,宜緩續而不宜驟續,譬如爐中火絕,止存星星之火,宜用薪炭引之。若遽投之以硫黃之類,反滅其火矣。更以寒涼之物動之,鮮有生氣矣。方中妙在一派補腎補肺之藥,與人參同用,則直入於至陰之中而生其氣,腎氣生而肺氣亦生,自能接續於無何有之鄉。況人參又上生肺以助腎之母,子母相生,更能救絕也。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二百八十四
哮喘門
方
越婢加半夏湯 【 仲景,下同】 治哮喘。
麻黃六兩 石膏 半夏各半斤 甘草一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五枚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小青龍湯 治水氣發喘尤捷。
麻黃去節 芍藥 甘草炙 肉桂 乾薑炮 細辛各三兩 五味二兩 半夏泡七次,二兩半
右(口父)咀,每三錢,煎七分,食後服。
小青龍加石膏湯 治哮喘。
石膏二兩 麻黃 芍藥 桂枝 細辛 甘草 乾薑各三錢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煎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平氣散 【 東垣,下同】 治喘。
白牽牛二兩,半生半炒,取頭末一半 青皮去白 鷄心檳榔各三錢 陳皮去白,半兩 大黃七錢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生薑湯一盞調下,無時。《內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白牽牛苦寒,瀉氣分濕熱,上攻喘滿,故以為君。陳皮苦溫。體輕浮,理肺氣;青皮苦辛平,散肺中滯氣,故以為臣。檳榔辛溫,性沉重,下痰降氣;大黃苦寒,蕩滌滿實,故以為使也。
木防己湯 【 仲景,下同】 治喘。
木防己三兩 石膏鷄子大一塊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煎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 治喘。
木防己 桂枝各二兩 人參 茯苓各四錢 芒硝三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肺癰,胸膈脹滿,上氣喘急,身面目俱浮腫,鼻塞聲重,不知香臭。
葶藶不以多少,炒令黃
右件細研,丸如彈子大。水三盞,棗十枚,煎一盞,去棗入藥,煎七分,食後服。法令先投小青龍湯三服,乃進此藥,即《濟生》葶藶散,湯使不同。《濟生》方:炒甜葶藶、桔梗、(艹舌)蔞子、薏苡仁、升麻、桑皮、葛根各一兩,炙甘草半兩。
千緡湯 【 《婦人大全》】 治喘急有風痰者。
半夏七個,炮製,四片破之 皂角去皮弦子 甘草炙,各一寸 生薑如指大
右以水一碗,煮去半,頓服。一方無甘草,但用半夏末一兩,皂角半兩,生薑七片,同入紗袋中。水三升,煎至一盞五分,以手揉洗取清汁,分作三服,并服二服,效。
半夏丸 【 《保命集》】 治因傷風而痰作喘逆,兀兀欲吐,惡心欲倒。
半夏一兩 檳榔 雄黃各三錢
右為細末,薑汁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下。小兒丸如米大。
定喘餅子 【 《寶鑒》】
芫花酢浸一宿炒 桑白皮炒 吳茱萸炒 馬兜鈴 陳皮去白,各一兩 寒食麵三兩 白牽牛三兩,半生半炒,取頭末二兩
右為末,和勻滴水,丸如櫻桃大,捏餅子,取熱灰半碗,在碗內同炒餅子熱,每夜服一餅嚼爛,煎馬兜鈴湯下。如患人心頭不快,加上一餅或二餅,至微明利下,神效。婦人有胎者,不可服。
麥門冬湯 【 仲景】 治虛喘。
麥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四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煎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人參平肺散 【 東垣】 治肺受熱而喘。
桑白皮炒,二錢 知母一錢半 甘草炙 茯苓 人參 地骨皮 天門冬去心,各一錢 青皮 陳皮各六分 五味子三十粒,搥碎
水二鍾,生薑五片,煎一鍾,食遠溫服。如熱甚,加黃芩、薄荷葉各一錢。
加減瀉白散 【 《發明》】 治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嗽嘔吐喘促。
桑白皮一兩 茯苓三錢 地骨皮七錢 甘草 陳皮 青皮去白 五味子 人參去蘆,各半兩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入粳米數十粒,同煎溫服,食後。
壓掌散 治男女哮喘痰嗽。
麻黃去節,二錢半 炙甘草二錢 白果五個,打碎
右,水煎,臨臥服。
定喘奇方 治稠痰壅盛,體肥實而喘者。
橘紅二兩,用明礬五錢同炒香,去礬不用 半夏 杏仁麩炒 (艹舌)蔞仁去油,各一兩 炙甘草七錢 黃芩酒拌曬,五錢 皂角去皮弦子,燒存性,三錢
右為末蒸餅,用淡薑湯打糊為丸如菉豆大,每食後白湯送下一錢,日二次。服三五日,大便下稠痰而愈。虛弱人每服七分。
人參定喘湯 治肺氣上逆喘,喉中有聲,坐臥不安,胸膈緊痛,及治肺感寒邪咳嗽聲重。
人參 麻黃去節 阿膠蛤粉炒 半夏麯 五味子 罌粟殼去蒂蜜炙 甘草各一錢 桑白皮二錢
右作一服,用水二鍾,薑三片,煎至一鍾,食後服。
團參散 治肺氣不利,咳嗽上喘。
紫團參 紫菀茸各三錢 (艹款)冬花二錢
右作一服,水二鍾,烏梅一枚,煎一鍾,食遠服。
五味子湯 治喘促,脈伏而數者。
五味子二錢 人參 麥門冬 杏仁去皮尖 橘皮去白,各二錢半
右作一服,用水二鍾,薑三片,紅棗三枚,煎至一鍾,去滓,不拘時溫服。
九寶湯 治經年喘嗽通用。
麻黃去節 陳皮 桂枝 紫蘇 桑皮炒 杏仁去皮尖并雙仁炒 大腹皮 薄荷葉 甘草炙,各一錢六分
右作二服,每服用水二盞,生薑五片,烏梅一枚,食遠煎服。
皺肺丸 治喘
(艹款)冬花 知母 秦艽 百部 紫菀茸 貝母 阿膠 糯米炒各一兩 杏仁去皮尖別研,四兩
右為末,將羊肺一具,先以水灌洗,看容得水多少,即以許水更添些,煎杏仁令沸,濾過灌入肺中,繫定,以糯米泔煎熟,研細成膏,搜和前藥末,杵數千下,丸桐子大。每五十丸,食前用桑白皮煎湯下。
經驗秘方 【 《正傳》】 治遠年喘息。
桑木內蠹蟲糞一升,炒 杏仁不去皮尖炒 蘿蔔子炒,各半斤 甘草二兩,生
右共為極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淡薑湯送下。
三因神秘湯 【 《發明》】 治喘不得臥。
蘇葉 橘紅 生薑 桑白皮炒 人參各五錢 白茯苓 木香各三錢
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大溫,分三服。一本只陳皮、桔梗、紫蘇各錢半,人參一錢,五味子十五粒。
桂苓五味甘草湯 【 仲景】 治喘。
桂枝 茯苓各四兩 甘草炙,三兩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煎取三升,分三溫服。
真應散 【 《三因方》】 治遠年喘急,不能眠,百藥不效者。
白石英四兩通明者,以生絹袋盛,用雄猪肚一具,將前項藥入內,縫定煮熟,取藥出,再換猪肚一具,如前法煮三次,煮了取藥出,晒乾用研
右為末,以官局(艹款)冬花散二錢,入藥末二錢,再加桑白皮二寸,生薑三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煎至七分,通口服。猪肚亦可食,只不得用酢醬鹽椒薑等調和。(艹款)冬花散方,用(艹款)冬花一錢,貝母、知母、桑葉、杏仁、半夏、阿膠、甘草各二錢,麻黃去節四錢,為粗末是也。
簡易黃丸子 消痰定喘,及齁(鼻合)。
雄黃細研 雌黃細研,各一錢 山梔仁七枚 菉豆四十九粒 明砒一字,研細,并生用
右為末,稀糊丸菉豆大,每服一二丸,薄荷茶清冷下,臨臥服。
清金丹 治食積痰壅,哮喘咳嗽,遇厚味發者用之。
蘿蔔子淘淨蒸晒為末,一兩 牙皂角燒存性,三錢
右以生薑汁浸,蒸餅丸如小菉豆大。每服三五十丸,咽下。劫喘,以薑汁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噙下止之。
又方 治遠年近日,哮喘痰嗽。
蟬退去足 輕粉研 馬兜鈴各一兩 雄黃生 五靈脂生 杏仁去皮尖并雙仁 砒生。各五錢 淡豆豉四十九粒
右為末,用生薑葶藶自然汁,合輕粉諸藥,為丸小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臨臥薑湯下。
治齁嗽方
蘇子二錢 麻黃去節 (艹款)冬花 桑葉蜜炙 半夏各三錢 杏仁去皮尖 甘草各一錢半 白菓二十一枚,去殼衣炒黃色
水三鍾,不用生薑,煎二鍾,徐徐頻服。
定喘湯 止一切喘。
白菓二十一枚,去殼切碎,炒黃色 甘草一錢 蘇子二錢 麻黃去節 (艹款)冬花 桑皮蜜炙 法製半夏如無以甘草湯泡七次,去皮用,各三錢 杏仁 黃芩炒,各一錢
水三鍾,煎二鍾,分二服,不用薑,徐徐服,無時。
見晛丸 治傷鹹冷飲食而哮喘者。
薑黃 三稜 蓽澄茄 陳皮 良薑 人參 蓬朮各等分
右為細末,用蘿蔔浸煮爛研細,將汁麵糊丸如桐子大,蘿蔔子湯下。
加味三拗湯 【 《得效方》】 治寒喘。
麻黃二錢 陳皮一錢半 桂皮一錢 杏仁 五味子各一錢二分 甘草五分
右剉,作一貼,薑三片,水煎服。
九味理中湯 【 《回春》】 治寒喘。寒喘者,手足冷,脈沉細也。
縮砂研 乾薑炮 蘇子 厚樸 桂皮 陳皮 甘草炙,各一錢 沉香 木香各五分,并水磨汁
右剉,作一貼,薑三片,水煎,入沉香木香汁調服。
五虎湯 【 《醫鑒》】 治傷寒喘急。
麻黃三錢 石膏五錢 杏仁二錢 甘草一錢 細茶一撮 桑白皮一錢半
右剉,作一貼,入薑三片,葱白一莖,水煎服。
止喘丸 【 《類聚》】 治冷喘。
蓽茇 胡椒 人參 胡桃肉各等分
右為末,蜜和每兩作三十丸。每一丸,細嚼,溫水下。
千緡導痰湯 【 《醫鑒》】 治痰喘不能臥,一服即安。
半夏七枚,炮切作四片 南星 陳皮 赤茯苓 枳殼各一錢 牙皂角 甘草各一寸,井炙
右剉,作一貼,入生薑五片,水煎服。
加減三奇湯 【 東垣】 治欬喘上氣,痰涎不利。
半夏二錢 桔梗 陳皮 青皮 人參 杏仁 桑白皮 紫蘇葉 五味子各一錢 甘草五分
右剉,作一貼,入薑三片,水煎服。
貝母散 【 《入門》】 治痰喘。
知母 貝母各一兩 巴豆十粒,取霜
右為末,每服一字,薑三片,臨臥細嚼,白湯下,便合口睡,其喘即定。
平肺散 【 丹溪,下同】 治喘嗽痰盛,寒熱往來,咽乾口燥。
陳皮一錢 半夏 罌粟殼 薄荷 紫蘇葉 烏梅肉 紫菀茸 知母 桑白皮 五味子 杏仁 桔梗各七分 甘草五分
右剉,作一貼,薑三片,水煎服。
紫蘇半夏湯 治喘嗽痰盛,寒熱往來。
桑白皮二錢 杏仁一錢半 半夏 紫蘇葉 陳皮 五味子 紫菀各一錢
右剉,作一貼,薑三片,水煎服。
定喘化痰湯 治欬嗽痰喘。
陳皮 杏仁各二錢 半夏 南星并製,各錢半 五味子 甘草各八分 (艹款)冬花 人參各七分
右剉,作一貼,薑五片,水煎服。
潤肺膏 治同上。
紫菀 杏仁 脂冬花 胡桃肉各一兩 麻黃 桔梗 訶子 細辛各五錢 枯白礬一錢 清油八兩 生薑二兩,取汁 蜜一斤
右先將油煉熟,次入蜜煉,去沫,卻下藥末攪勻,每服二三匙,白湯調下,臨臥時服。
蘇子導痰降氣湯 治痰喘上氣。
蘇子二錢 半夏製 當歸各一錢半 南星製 陳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前胡 厚朴 枳實 赤茯苓各七分
右剉,作一貼,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大蘿皂丸 【 《入門》】 治氣喘痰喘,風痰食痰,酒痰麵毒等證。
蘿蔔子炒,二兩 皂角燒存性,一兩 南星製 半夏製 杏仁 (艹舌)蔞仁 香附便製 青黛 陳皮各五錢
右為末,神麯糊和丸梧子大。薑湯吞下六七十丸。
祛痰丸 【 丹溪】 治風痰喘嗽。
人參 木香 天麻 陳皮 青皮 赤茯苓 白朮各一兩 牙皂角去皮弦子,九錢 槐角子 半夏各七錢半
右為末,薑汁糊和丸梧子大。每五七十丸,溫酒或薑湯吞下。
四磨湯 【 東垣】 治七情鬱結,上氣喘急。
人參 檳榔 沉香 烏藥各等分
右,濃磨水取七分盞,煎三五沸,微溫服,不拘時。加木香、枳殼等分,名六磨湯,治證同。
清金湯 【 《綱目》】 治欬嗽喘急,胷滿逆氣,坐臥不安。
陳皮 赤茯苓 杏仁 阿膠珠 五味子 桑白皮 薏苡仁 紫蘇葉 百合 貝母 半夏麯 (艹款)冬花各七分 罌粟殼 人參 甘草各三分
右剉,作一貼,入薑三片,棗二枚,烏梅一個,同煎服。
定肺湯 【 《直指方》】 治上氣喘嗽。
紫菀茸 五味子 橘皮 蘇子 杏仁去皮尖 桑白皮 半夏 枳殼 甘草各一錢
右剉,作一貼,入薑五片,紫蘇五葉,水煎服。
杏蘇飲 【 丹溪】 治上氣喘嗽浮腫。
紫蘇葉二錢 紫菀 甘草各一錢 陳皮 桔梗 麻黃 桑白皮 阿膠珠各十分半 五味子 大腹皮 烏梅肉 杏仁各五分
右剉,作一貼,入薑三片,水煎服。
加味四君子湯 【 《回春》】 治氣喘。
人參 白朮各一錢三分 甘草一錢 赤茯苓 陳皮 厚朴 縮砂仁 蘇子 桑白皮各六分 當歸八分 木香 沉香各五分,二味并磨取汁
右剉,作一貼,薑三片,棗二枚,水煎,和二香汁服。
雙玉散河間 治熱喘痰湧如泉。
寒水石 石膏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取三錢,人參湯調下。
加味生脈散 【 《入門》】 治脈浮喘促,手足厥逆,用此救之。
五味三錢 人參 麥冬 杏仁 陳皮各二錢
右剉,作一貼,入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氣虛喘盛者,單人參湯頻服之。喘定者生,不定者死。或元氣素虛,傷寒汗下後,氣短氣促氣喘,目反脈微,精神困怠者危,以此救之。
瀉火清肺湯 【 《回春》】 治火喘。
片芩一錢 枳實 梔子 桑白皮 麥門冬 沉香五分,水磨取汁 朱砂五分,水飛 陳皮 杏仁 赤茯苓 蘇子 貝母各八分
右剉,作一貼,水煎,入沉香汁、朱砂末、竹瀝調服。
神秘湯 【 《綱目》,下同】 治上氣喘急,不得臥,臥則喘者。水氣逆行,上乘於肺,肺得水而浮,使氣不得流通,其脈沉大,宜服此。
紫蘇葉 橘紅 桑白皮各一錢半 赤茯苓 人參 半夏各一錢 木香五分
右剉,作一貼,入生薑五片,水煎服,日二。
平肺湯 【 《直指方》】 肺與腎,皆以至陰積水,喘急欬嗽,蓋水乘之也。
葶藶子炒二錢 桑白皮炒 桔梗 枳殼 半夏 蘇葉各一錢 麻黃七分半 甘草五分
右剉,作一貼,入薑五片,水煎服。
單人參湯 【 《入門》】 治氣虛喘急。
人參一兩
右剉,水煎,頻服之。
小蘿皂丸 【 《綱目》】 治久喘最妙。
蘿蔔子蒸,二兩 皂角煅,五錢 (艹舌)蔞仁研 南星以白礬水浸晒 海粉各一兩
右為末,薑汁入蜜和勻,搗作丸,櫻桃大,合化嚥下。
紫金丹 【 《本事方》】 治多年肺氣喘急哮嗽,夕不得臥。
淡豆豉好者二錢,用水略潤少時,以紙挹乾,研膏,砒水飛,半錢
右用豉膏子和砒同杵極勻,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量大小與之。并用臘茶清極冷吞下,臨臥以知為度。
紫金丹 【 《入門》】 治哮喘不得臥,須三年後者可服。
砒末一錢 淡豆豉搗爛,一兩 精猪血細切,四兩 三味拌和,分作三分,用紙筋泥包裹,烘令泥乾,卻用炭火煅青煙出盡為度,於地上一宿,出火毒,取為末,湯浸蒸餅和丸菉豆大。食後冷茶清下。大人二十丸,小兒七丸。忌一應醎物湯水之類。
紫金丹 【 《回春》】 凡遇天氣欲作雨,便發齁喘,甚至坐臥不得,飲食不進,此乃肺竅中積有冷痰,乘天陰寒氣,從背口鼻而入,則肺脹作聲。此病有苦至終身者,亦有子母相傳者,每發即服,不過七八次,覺痰腥臭,吐出白色,是絕其根本也。
白砒一錢,生用另研 白礬煅枯,三錢,另研 淡豆豉一兩,水潤去皮蒸研如泥
右末和合,撚作丸如菉豆大。冷茶送下五丸,甚者九丸,以不喘為愈,不必多服。久久服之,奏效必矣。
奪命丹 【 丹溪】 治齁(鼻合)喘嗽上氣。
砒一錢 白礬二錢 白附子三錢 南星四錢 半夏五錢
右先將砒礬於石器內火煅紅,出火黃色為度,切不可犯鐵器,卻入餘藥末和勻,薑汁麵糊和丸如黍米大,朱砂為衣。每服七丸,小兒三丸,井水吞下。忌食熱毒物。此方治痰喘刧劑也。病安之後,即用知母茯苓湯、人參五味散、寧肺湯以補虛可也。
立定散 【 《醫鑑》,下同】 治哮喘秘方。
大皂角一個,劈開去子,入巴豆肉,鐵綫紮緊,炙焦黃色末,每一錢,用半夏、杏仁各一錢,香油煮黃
右為細末,每柿餅一枚,入一錢,細嚼服之,溫水下。
大百勞散 【 河間,下同】 治一切勞疾肌劣,喘息不臥,痰涎不食。
蛤蚧一對,蜜炙 鼈甲一個,去裙酢炙 附子 人參 柴胡 乾薑 白茯苓 白朮 茴香 青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 知母 貝母 官桂 甘草炙 半夏生薑製 蒼朮湯浸,各一兩 蘇木 龍膽草各半兩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用生薑三片、棗二枚、烏梅二枚同煎,空心稍熱服。有汗加小麥二十粒。不用鐵煎。
小百勞散 治勞喘嗽不已,自汗者。
御米殼不拘多少炒
右為末,每服二錢,入烏梅同煎,水一盞溫服。食後有汗,加小麥三十粒,同煎溫服。
內金丸 【 《良方》】 治哮喘。
鷄內金二十一個 信石二錢半 黃丹半兩
右各研細,露星七宿,再入白牽牛末半兩、葶藶末半兩、半夏末二錢半,共研勻,用蒸棗肉為丸如麻子大,露星二宿,以硃砂末為衣。每服七丸,臨睡用冷茶清送下。
喘息方 【 《千金方》,下同】 治肺實熱,胷憑仰息,泄氣除熱。
石膏八兩 白前 杏仁各三兩 赤蜜七合 橘皮 白朮各五兩 枸杞根皮切二升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三沸,分三服。
又方 治肺熱,言音喘息短氣,好唾膿血。
生地黃切二升 石膏八兩 麻黃五兩 升麻 羚羊角 芒硝各三兩 杏仁四兩 赤蜜一升 淡竹茹鷄子大一枚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兩沸,分三服。
橘皮湯 治肺熱氣上,欬息奔喘。
橘皮 麻黃各三兩 柴胡 乾紫蘇各三兩 宿麥 杏仁各四兩 石膏八兩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麻黃兩沸,去沫,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不瘥,與兩劑。《刪繁》:乾紫蘇作乾藍。
又方 治肺熱喘息,鼻衄血。
羚羊角 元參 射干 鷄蘇 芍藥 升麻 蘗皮各三兩 生地切,二升 梔子仁四兩 淡竹茹鷄子大一枚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須利者,下芒硝三兩,更煮三沸。
瀉肺散 治酒客勞倦,或出當風,喜怒氣舍於肺,面目黃腫,起即頭眩,欬嗽喘氣,時忽忽欲絕,心下弦急,不能飲食,或吐膿血,胷痛引背,支滿欲嘔。
五味子 百部各二兩半 茯苓 附子 蓯蓉 當歸 石斛 遠志 續斷各一兩 細辛 甘草各七分 防風 蜀椒 紫菀 桂心 (艹款)冬花 乾薑各一兩半 桃仁去皮尖,六十枚 杏仁去皮尖,三十枚
右十九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後稍加至二匕。
麻黃引氣湯 治肺勞實氣喘,鼻張,面目苦腫。
麻黃 杏仁 生薑 半夏各五分 紫蘇四分 白前 細辛 桂心各三分 ?橘皮二分 石膏八兩 竹葉切,一升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厚朴湯 治肺勞風虛冷,痰澼水氣,晝夜不得臥,頭不得近枕,上氣胷滿,喘息氣絶,此痰水盛溢。
厚朴 麻黃 桂心 黃芩 石膏 大戟 橘皮各二兩 枳實 甘草 秦艽 杏仁 白茯苓各三兩 細辛一兩 半夏製,一升 生薑十兩 大棗十五枚
右十六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分五服。
華蓋散 【 《濟生方》,下同】 治風寒冷濕之氣,傷於肺經,上氣喘促,不得睡臥,或聲音不出者。
杏仁去皮尖,炒 紫蘇子微炒 麻黃去根節 赤茯苓 橘紅 桑白皮炙,各一兩 甘草冬炙,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後溫服。
二黃丸 治停痰在胃,喘息不通,呼吸欲絕。
雌黃一錢 雄黃一兩
右二味,研羅極細,鎔黃蠟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於夜半時熟煮糯米粥,乘熱,以藥投在內,攪轉和粥吃。
人參胡桃湯 治胷滿喘急,不能睡臥。
人參寸許切片 胡桃五個,取肉切片
右件作一服,用水一小盞,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臨臥溫服。
杏仁煎 治久患肺喘,欬嗽不已,睡臥不得,服之即定。
杏仁去皮尖 胡桃肉等分
右研為膏,入煉蜜少許,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或二丸,細嚼,用薑湯嚥下,食後及臨臥服。
暴喘欲死方 【 《中藏經》】
大黃一兩,濕紙裹煨 牽牛二兩,炒
右為末,蜜水調二錢立止。此方治上熱痰喘,若肺虛寒胃冷,不可用。
黃芩半夏湯 【 《大旨》,下同】 專治寒包熱,兼治表裏。
半夏 枳殼 黃芩酒炒 桔梗 紫蘇 麻黃 杏仁 甘草等分
右,水二盞,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天寒加桂枝。
星半(艹舌)蔞丸 治痰喘。
南星 半夏 (艹舌)蔞仁 香附子 蘿蔔子炒 橘皮 杏仁 皂角灰
右為末,神麯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薑湯下。
神應丹 【 《醫林》,下同】 治齁哮喘嗽。
菉豆一合 人言一錢
右二味,入沙鍋內,水煮豆爛熟,研為糊,焙乾再研為末,神麯糊丸麻子大。大人服三十丸,小兒十五丸,七歲以下六七丸,冷茶臨臥送下,忌熱物一日。此方神效。
大利膈丸 治風痰壅實,喘滿欬嗽,風氣上攻。
牽牛末二兩 青皮 檳榔 皂角炙,去皮弦子 半夏泡,各一兩 木香二錢半 槐角炒,五錢
右為末,薑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
又方 治寒包熱而喘。
半夏 枳殼炒 桔梗 片芩炒 紫蘇 麻黃 杏仁 甘草
右,水煎服。天寒加桂枝。
又方 治痰喘。
南星 半夏 杏仁 (艹舌)蔞子 香附 皂角灰 陳皮去白 蘿蔔子
右為末,神麯糊丸,每六七十丸,薑湯下。
又方 治痰喘。
蘿蔔子蒸 皂角各半兩 海粉 南星各一兩 白礬一錢,薑汁浸晒乾
右用(艹舌)蔞仁薑蜜丸,噙化。
三拗湯 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欬嗽喘急。
生甘草不去節 杏仁不去皮尖 麻黃不去節
右各等分,每服五錢,水一鍾半,薑五片,煎服。
導水丸子和 治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則減,食已則喘。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生牽牛另研取頭末 滑石各四兩
右為細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臨臥溫水下。
大補元煎 【 《景岳全書》,下同】 治男婦血氣大壞,精神失守,喘息危劇等證。
人參少則一二錢,多則一二兩 炙甘草一二錢 熟地少則二三錢,多則二三兩 當歸泄瀉者去之 枸杞各二三錢 山茱萸一錢,畏酸者去之山藥炒 杜仲各二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溫服或冷服。
右歸飲 凡命門之陽衰陰盛而喘息者,宜此方加減主之。
山茱萸一錢 製附子一二三錢 山藥炒 枸杞子 杜仲薑製去絲,各二錢 炙甘草 肉桂各一二錢 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右歸丸 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衰,喘息等證。
枸杞微炒 菟絲子製 山藥炒 杜仲薑汁炒 鹿膠炒珠,各四兩 肉桂二兩,漸可加至四兩 大熟地八兩 當歸便溏勿用 山萸肉炒,各三兩 製附子自二兩漸可加至五六兩
右先將熟地蒸爛杵膏,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滾白湯送下,其效尤速。
大營煎 治真陰精血虧損,及婦人經遲血少,腰膝筋骨疼痛,或氣血虛寒,心腹疼痛,以致喘息等證。
當歸二三錢或五錢 枸杞 杜仲各二錢 熟地三五七錢 炙甘草 肉桂各一二錢 牛膝一錢半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小營煎 治血少陰虛喘息,此性味平和之方也。
當歸 芍藥酒炒 山藥炒 枸杞各二錢 熟地二三錢 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貞元飲 治氣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嚥不能降,氣道噎塞,勢劇垂危者。常人但知為氣急,其病在上,而不知元海無根,虧損肝腎,此子午不交,氣脫證也。尤為婦人血海常虧者,最多此證。宜急用此飲,以濟之挽之,敢云神劑。凡診此證,脈必微細無神。若微而兼緊,尤為可畏。倘庸眾不知,妄云痰逆氣滯,用牛黃、蘇合及青、陳、枳殼破氣等劑,則速其危。
熟地黃七八錢,甚者至一二兩 當歸二三錢 炙甘草一二三錢
水二鍾,煎八分,溫服。
金水六君煎 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欬嗽嘔惡,多痰喘急等證,神效。
當歸 半夏 茯苓各二錢 熟地三五錢 陳皮一錢半 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生薑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遠溫服。
六安煎 治風寒喘欬,及非風初感,痰滯氣逆等證。
陳皮錢半 半夏二三錢 茯苓二錢 杏仁 甘草各一錢 白芥子五七分,老年氣弱不用
水一鍾半,加生薑三五七片,煎七分,食遠服。若寒氣盛者,多不易散,宜加北細辛七八分或一錢。
廓清飲 治三焦壅滯喘滿,氣道不清,小水不利,年力未衰,通身腫脹,或肚腹單脹,氣實非水等證。
枳殼二錢 蘿蔔子生,脹不甚能食者去之 陳皮各一錢 茯苓連皮 澤瀉各二三錢 大腹皮一二錢 白芥子五七分或一二錢 厚朴一錢半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
玉女煎 治水虧火盛,六脈浮洪滑大,少陰不足,陽明有餘,煩熱乾渴,頭痛牙疼,喘息失血等證,如神。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
生石膏三五錢 熟地三五錢或一兩 知母 牛膝各錢半 麥冬二錢
水一鐘半,煎七分,溫服或冷服。
單方
傷水喘急,因年少飲冷水驚恐所致者:大文錢七文洗淨,白梅七個,水一鍾,同浸三宿,空心一呷,良久得吐,效。 【 《仁存方》】
肺虛喘急,連綿不息:生鍾乳粉光明者五錢,蠟三兩化,和飯甑內蒸熟研,丸梧子大。每溫水下一丸。 【 《聖濟總錄》】
陽虛氣喘,自汗盜汗,氣短頭運:人參五錢,熟附子一兩,分作四服,每貼以生薑十片,流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溫服。 【 《濟生方》】
喘急欲絕,上氣鳴息者:人參末,湯服方寸匕,日五六服、效。 【 《肘後方》】
定喘下氣,補心腎:神秘散。用白仙茅半兩,米泔浸三宿晒炒,團參二錢半,阿膠一兩半炒,鷄(月坒)胵一兩燒為末,每服二錢,糯米飲空心下,日二。 【 《三因方》】
肺熱氣喘:生茅根一握(口父)咀,水二盞,煎一盞,食後溫服。甚者三服止。名如神湯。 【 《聖惠方》】
痰氣哮喘:馬蹄香焙研,每服二三錢,正發時,淡酢調下,少頃吐出痰涎為驗。 【 《普濟方》】
傷寒氣喘不止:用赤蘇一把,水三升,煮一升,稍稍飲之。 【 《肘後方》】
肺濕痰喘:甜葶藶炒為末,棗肉丸服。 【 《摘元方》】
齁喘痰嗽:用九尖蓖麻葉三錢,飛過白礬二錢,以猪肉四兩薄批,摻藥在內,荷葉裹之,文武火煨熟細嚼,以白湯送下。名九仙散。 【 子和】
欬嗽痰喘,不問年深日近:用經霜蓖麻葉,經霜桑葉,御米殼蜜炒,各一兩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日一服。名無憂丸。 【 《普濟方》】
肺氣喘急:馬兜鈴二兩去殼及膜,酥半兩,入盌內拌勻,慢火炒乾,甘草炙一兩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六分,溫呷或噙之。 【 《簡要濟眾方》】
痰喘氣急:(艹舌)蔞二個,明礬一棗大,同燒存性研末,以熟蘿蔔蘸食,藥盡病除。 【 《普濟方》】
治喘神秘方:以猪爪甲二枚,燒灰研細,入麝香當門子一枚,同研細,用蠟茶清調下。 【 《良方》,下同】
定喘化涎:用猪蹄甲四十九個,淨洗控乾,每甲內半夏、白礬各一字,入罐子內封閉,勿令煙出,火煅赤,去火細研,入麝香,用糯米飲下一錢,小兒服半錢。
遠年近日喘嗽:用皂角不蛀者三大莖,刮去黑皮,刀切開去子,每子倉內,入巴豆肉一粒,合就以麻皮縛定,用生薑自然汁和蜜塗令周匝,慢火炙之,又塗又炙,以焦黃為度,劈開去巴豆不用;又以好明礬一兩枯過,蓖麻子七粒,生薑汁和蜜再塗炙前皂角三味,同為末;卻以杏仁二兩去皮尖研成膏,卻與前藥和勻,每服一錢,用柿子乾灸過,候冷點入藥內,細嚼,臨睡服。忌熱毒魚鮓鮭鮝油麵酒米酢煎煿熱物。
肺經久受寒邪,喘急初發,則寒從背起,冷如冰霜,漸漸喘促,氣不相續,痰涎壅塞,咯吐不出,坐臥不得,莫可支吾,兩肩聳豎,曲背努目,困憊欲死,宜服。或未效,再服即愈,其效如神。用鯽魚重一斤者,不去鱗腸,只於肚下近頭處開一空,入信石一錢,令深入在內,卻以魚入竹筒內,外以青蒿鹽泥固濟候乾,火煅竹筒通紅,候冷去泥取魚,去燒不過者研細,入蛤粉三錢,研和得所,丸如菉豆大,朱砂為衣,每服三五丸,臨臥用冷沙糖水送下。忌熱物。一方正喘急時宜服,不可多過丸數。欲試此藥,用猪肺一枚吹脹,入此藥數丸於肺脘內,頃刻漸痿,方表其功。
治喘嗽上氣,一切肺喘劇甚者,效如神:用蒲頹葉焙碾為細末,米飲調服二錢,上併服取差。氣味清香,其實酸濇,夏紅可食,核如棗核□類山茱萸,揀葉背白者用,江西謂之盧都子。 【 《中藏經》】
寒痰齁喘:用野芫荽汁和酒服即住。 【 《集簡方》】
喘急欲絕:用韭汁飲一升效。
久嗽痰喘:用蘿蔔子炒、杏仁去皮尖炒等分,蒸餅丸麻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時時津嚥。 【 《集成》】
高年氣喘:蘿蔔子炒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 《濟生秘覽》】
上氣喘急:杏仁、桃仁各半兩,去皮尖炒研,水調生麵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薑蜜湯下,微利為度。 【 《聖濟總錄》】
喘促浮腫,小便淋漓:用杏仁二兩,去皮尖熬研,和米煮粥,空心吃二合妙。 【 《心鏡》】
肺熱喘急,寒熱往來,欲死不堪服藥者:用桃皮、芫花各一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以故布納汁中,取薄胷口,溫四肢,盈數刻即止。 【 《圖經》】
痰喘氣急:梨剜空,納小黑豆令滿,留蓋合住繫定,糠火燥熟,搗作餅,每日食之,效。 【 《摘元》】
上氣喘氣,時有欬嗽:茶子、百合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七丸,新汲水下。 【 《聖惠方》】
喘嗽齁(鼻合),不拘大人小兒:用糯米泔少許廣茶子,滴入鼻中,令吸入口服之。口咬竹筒,少頃涎出如綫,不過二三次絕根,屢驗。 【 《經驗良方》】
齁喘痰氣:苦丁香三個為末,水調服,吐痰即止。 【 《集驗方》】
上氣喘嗽煩熱,食即吐逆:用沙糖、薑汁等分相和,慢煎二十沸,每嚥半匙,取效。
肺病喘息,喉中水鷄鳴:用肥皂莢兩挺,酥炙取肉為末,蜜丸豆大,每服一丸,取微利為度,不利更服,一日一服。 【 《必效方》】
鹽齁痰喘:柏樹皮去粗搗汁,和飛麵作餅烙熟,早辰與兒吃三四個,待吐下鹽涎,乃佳。如不行,熱茶催之。 【 《摘元方》】
痰喘欬嗽:用白蜆殼多年陳者,燒過存性,為極細末,以米飲調服一錢,日三服。 【 《急效方》】
年深哮喘:鷄子略敲損,浸尿缸中三四日,煮食,能去風痰。 【 《集成》】
水氣喘促,小便澀:用(上沙下牛)牛尿一斗,訶黎皮末半斤,先以銅器熬尿至三升,入末,熬至可丸,丸梧子大。每茶下二十丸,日三服。當下水及惡物為效。 【 《普濟方》】
痰齁發喘:猫頭骨燒灰,酒服三錢、便止。 【 《正傳》】
齁哮痰欬:猫糞燒灰,砂糖湯服一錢。 【 《摘要》】
上氣喘急:故錦一寸燒灰,茶服神效。 【 《普濟方》】
刧喘藥:好銅青研細,虢丹少許炒轉色為末,每服半錢,酢調,空心服。 【 丹溪】
肺氣喘急:用薤白搗汁飲之。 【 《聖惠方》】
痰喘:用桔梗一兩,童便半升,煎四合,去滓溫服。
腹脹喘滿:用山豆根為末一錢,滾湯調服。
喘嗽:用殭蠶、細茶為末等分,臨臥調服。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二百八十五
哮喘門
針灸
《素問》曰:肺病者,喘欬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欬身重,寢汗出,憎風,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
肺熱病者,熱爭則喘欬,痛走胷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腰痛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郄中出血。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胷中喘息而支胠,胷中熱,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靈樞經》曰:腹中常鳴,氣上衝胷,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欬動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三節五臟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氣滿胷中喘息,取足太陰大指之端,去爪中如韭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
中熱而喘,取足少陰膕中血絡。
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胷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
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於胷中,憤(月真)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食訇)不得息,取之天容。取天容者,無過一里。
《甲乙經》曰:頭項痛重,暫起僵仆,鼻窒鼽衄,喘息不得通,通天主之。
腦風頭痛,惡見風寒,鼽衄鼻窒,喘息不通,承靈主之。
喘逆鼽衄,肩甲內廉痛不可俛仰,(月少)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噫嘻主之。
熱病煩心而汗不止,肘攣腋腫,善笑不休,心中痛,目赤黃,小便如血,欲嘔,胷中熱,苦不樂,太息,喉痺,嗌乾喘逆,身熱如火,頭痛如破,短氣胷痛,大陵主之。
氣喘熱病,衄不止,煩心善悲,腹脹逆息,熱氣,足脛中寒,不得臥,氣滿,胷中熱,暴泄,仰息,足下寒,中悶,嘔吐不欲食飲,隱白主之。
手足寒至節,喘息者死。
足厥喘逆,足下清至膝,湧泉主之。
寒熱頭痛如破,目痛如脫,喘逆煩滿,嘔吐流汗,難言,頭維主之。
肺氣熱,呼吸不得臥,上氣嘔沫,喘,氣相追逐,胷滿,脅膺急,息難,振慄,脈鼓氣膈,胷中有熱,支滿不嗜食,汗不出,腰脊痛,肺俞主之。
寒熱食多,身羸瘦,兩脅引痛,心下賁痛,心如懸,下引臍,少腹急痛,熱,面急,目(目巟)(目巟),久喘欬,少氣,溺濁赤,腎俞主之。
欬上氣喘,暴瘖不能言,及舌下挾縫青脈,頸有大氣,喉痺咽中乾急,不能息,喉中鳴翕翕、寒熱,項腫肩痛,胷滿腹皮熱,衄,氣短哽,心痛隱疹,頭痛,面皮赤熱,身肉盡不仁,天突主之。
肺系急,胷中痛,惡寒,胷滿悒悒然,喜嘔膽,胷中熱,喘逆,氣相追逐,多濁唾,不得息,肩背風汗出,面腹腫,膈中食饐,不下食,喉痺,肩息,肺脹,皮膚骨痛,寒熱煩滿,中府主之。
欬脅下積聚,喘逆臥不安席,時寒熱,期門主之。
胷中彭彭然,甚則交兩手而瞀,暴痺喘逆,刺經渠及天府,此謂之大俞。
欬逆上氣,咽喉癰腫,呼吸短氣,喘息不通,水突主之。
欬逆上氣,喘不能言,華蓋主之。
欬逆上氣,唾喘短氣不得息,口不能言,膻中主之。
欬逆上氣,喘不得息,嘔吐胷滿,不得飲食,俞府主之。
欬逆上氣,涎出多唾,呼吸哮,坐臥不安,彧中主之。
胷滿欬逆,喘不得息,嘔吐煩滿,不得飲食,神藏主之。
胷脅榰滿,欬逆上氣,呼吸多喘,濁沫膿血,庫房主之。
欬喘不得臥,不得坐,呼吸氣索,嚥不得,胷中熱,雲門主之。
胷中滿不得息,脅痛骨疼,喘逆上氣,嘔吐煩心,玉堂主之。
胷脅榰滿,膈逆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步郎主之。
胷脅榰滿,喘滿上氣,呼吸肩息,不知食味,氣戶主之。
腹中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中,不嗜食,胷脅榰滿,喘息而衝膈,嘔,心痛,及傷飽,身黃疾,骨羸瘦,章門主之。
風汗出,身腫喘喝,多睡,恍惚善忘,嗜臥不覺,天府主之。在腋下三寸臂內動脈之中。
消癉,善喘,氣走喉咽而不能言,手足清,溺黃,大便難,嗌中腫痛,吐血,口中熱,唾如膠,太谿主之。
欬逆上氣,咽喉鳴喝喘息,扶突主之。
欬逆上氣,舌乾脅痛,心煩肩寒,少氣不足以息,腹脹,喘,尺澤主之。
欬逆上氣,喘不得息,暴痺內逆,肝肺相傳,鼻口出血,身脹,逆息不得臥,天府主之。
厥,四逆,喘氣滿,風身汗出而清,髖髀中痛,不可得行,足外皮痛,臨泣主之。
《千金方》曰:肺風氣痿絕,四肢滿脹,喘逆胷滿,灸肺腧各二壯。肺腧對乳,引繩度之,在第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醫學綱目》曰:哮喘取天突,針入向下五分,瀉五吸;膻中三分,三呼;璇璣三分,瀉三吸;氣海腧府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瀉六吸;乳根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瀉一吸。
五膈氣喘息不止,取中脘八分,又取期門。凡刺腹部,氣虛人內息六七口,下入丹田,閉氣刺之。
哮喘,灸刺上穴不愈者,可選用之:膏肓、關元、中脘、三里、百勞、腎腧各灸之,支溝、大陵各刺之。
哮喘諸穴選用之:天容、譩譆、氣舍、扶突、太白,以上刺。魄戶、中府、大包、彧中、雲門、石門、期門,各灸之。
氣喘取乳中,在乳下肋中,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一寸半瀉之。
哮喘取興隆三寸半。
喘滿痰實,口中如膠,取太谿。
氣促喘,取天牢。
《古今醫統》曰:氣喘取璇璣,在天突下一寸;氣海,在臍下一寸半。
又法:取膻中,在兩乳折中;期門,背中骨節第七椎下穴,灸三壯,立已喘氣,神效。
導引
《保生秘要》曰:哮喘導引法,用手法於十一椎下脊中穴,掐之六十四度,擦亦如數,兼行後功,喘自然安。
運功:以手摩擦兩乳下數遍,後擦背、擦兩肩,定心咽津降氣,以伏其喘。
氣喘導引法:先從中念,次以神定之,再通散四肢手指而出,顧本源為主。
醫案
《儒門事親》曰:一人上喘中滿,酢心腹脹,時時作聲,否氣,上下不能宣暢,先用獨聖散吐之;吐訖,次用導水丸、禹功散,輕瀉三四行;不愈,更以利膈丸瀉之,使上下宣通,不能甕滯。後服平胃散、五苓散、三和散,分理陰陽利水道之藥,遂愈。
《丹溪心法》曰:予治一婦人五十餘歲,素有痰嗽,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脈浮而洪,似命絕之狀。予適在彼,速用麥門冬四錢,人參二錢,五味一錢五分,煎服一貼,喘定汗止;三貼後,痰亦漸少。再與前方,內加(艹舌)蔞仁一錢五分,白元、當歸、芍藥、黃芩各一錢,服二十餘貼而安。此實麥門冬、五味、人參之功也。如自汗兼腹滿脈沉實而喘者,裏實也,宜下之。
一童年一十四歲哮,十日則發一遍,此疾在上焦,不得汗泄,正當九月十月之交,宜溫散,與小胃丹愈。
一人六七月喘不得臥,主於肺,用麻黃、石膏各二錢,柴胡、桑白皮、黃芩各一錢,甘草五分,服之一汗而愈。後以人參、五味子、桑白皮、黃芩、甘草遂安。
一人痰多喘急,用白朮、半夏、蒼朮、香附子各一兩,黃芩、杏仁各半兩,薑汁麵糊丸服愈。
《衛生寶鑑》曰:己未歲初秋,越三日,奉詔至六盤山,至八月中,霖雨不止,時承上命,治不鄰吉歹元帥夫人。年踰五旬,身體肥盛,因飲酒吃潼乳過度,遂病腹脹喘滿,聲聞舍外,不得安臥,大小便濇滯,氣口脈大,兩倍於人迎,關脈沉緩而有力。予思霧雨之濕,飲食之熱,濕熱太盛,上攻於肺,神氣躁亂,故為喘滿。邪氣盛則實,實者宜下之。故製平氣散以下之。一服減半,再服喘愈,止有胷膈不利,煩熱口乾,時時欬嗽,以加減瀉白散治之。
真定王君用年一十九歲病積,臍左連脅如覆杯,腹脹如鼓,多青絡脈,喘不能臥,時值暑雨,如之自利完穀,日晡潮熱,夜有盜汗,以危急來求。予往視之,脈得浮數,按之無力。謂病家曰:凡治積非有毒之劑攻之《醫學綱目》曰:有武臣,為寇執,置舟中艎板下,數日得脫,乘飢恣食,良久解衣捫虱,次日遂傷寒自汗而膈不利。一醫作傷食而下之,一醫作解衣中邪而汗之,雜治數日,漸覺昏困,上喘息高。予診之曰:太陽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此仲景之法也。指令醫者急治藥,一啜喘定,再啜漐漐汗出,至晚身涼,脈已和矣。醫曰:某平生不曾用仲景方,不知其神捷如此。
則不可,今脈虛弱如此,豈敢以常法治之?遂投分滲益胃之劑,數服而清便自調,雜以升降陰陽,進食和氣,而腹大減,胃氣稍平。間以削劑,不月餘良愈。先師嘗曰:潔古老人云:養正積自除。譬之滿坐皆君子,縱有一小人,自無容地而出。今令真氣實,胃氣強,積自消矣。潔古之言,豈欺我哉!經云:大積大聚,消其大半而止。滿實中有積氣,大毒之劑,尚不可過,況虛中有積者乎?此亦治積之一端也。邪正虛實,宜精審焉。
《醫學正傳》曰:東陽一羽士年五十餘,素有喘病,九月間,得發熱惡寒證,喘甚,脈洪盛似實,一醫作傷寒治,用小柴胡湯加枳殼、陳皮等藥。六日後,欲行大承氣。一醫曰不可,當作傷食治,宜用枳實導滯丸。爭不決,召予視之。二醫皆曰:脈實氣盛,當瀉。予為診後,曉之曰:此火盛之脈,非真實也。觀其短氣不足以息,當作虛治。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五味子,入附子三分,煎服二貼,脈收斂,四貼而病輕減,六貼病痊安。
《醫宗必讀》曰:太學朱寧宇在監時,喘急多痰,可以坐不可以臥,可以俯不可以仰,惶急求治。余曰:兩尺獨大而軟,為上盛下虛。遂以地黃丸一兩,用桔梗三錢、枳殼二錢、甘草一錢、半夏一錢,煎湯送下,不數劑而安。
給諫黃健庵中氣大虛,發熱自汗,喘急。余診之,脈大而數,按之如無,此內有真寒,外見假熱,當以理中湯冷飲。舉家無主,不能信從,惟用清火化痰之劑,遂致不起。
方伯葉震瀛夫人喘急痞悶,肌膚如灼,汗出如洗,目不得瞑。余診之,六脈皆大。正所謂汗出如油,喘而不休,絕證見矣。辭不治,越三日而歿。
社友宋敬夫令愛,中氣素虛,食少神倦,至春初忽然喘急,悶絕不知人,手足俱冷,咸謂立斃矣。余曰:氣虛極而金不清肅,不能下行,非大劑溫補,絕無生理。遂以人參一兩,乾薑三錢,熟附子三錢,白朮五錢,一服即甦。後服人參七斤餘,薑附各二斤,遂全愈不發。
社友孫芳其令愛久嗽而喘,凡順氣化痰,清金降火之劑,幾於遍嘗,絕不取效。一日喘甚煩躁,余視其目則脹出,鼻則鼓扇,脈則浮而且大,肺脹無疑矣。遂以越婢加半夏湯投之,一劑而減,再劑而愈。余曰:今雖愈,未可恃也,當以參朮補元,助養金氣,使清肅令行。竟因循月許,終不調補,再發而不可救藥矣。
文學顧明華十年哮嗽,百藥無功,診其兩寸,數而濇。余曰:濇者痰火風寒,久久盤踞,根深蒂固矣,須補養月餘,行吐下之法。半年之間,凡吐下十次,服補劑百餘遂愈;更以補中益氣為丸,加鷄子秋石,服年許,永不復發。
《本草綱目》曰:溧陽洪輯幼子病痰喘,凡五晝夜不乳食,醫以危告,其妻夜夢觀音授方,令服人參胡桃湯。輯急取新羅人參寸許,胡桃肉一枚,煎湯一蜆殼許灌之,喘即定。明日,以湯剝去胡桃皮用之,喘復作,仍連皮用,信宿而瘳。此方不載書冊。蓋人參定喘,胡桃連皮能斂肺故也。
《薛己醫案》曰:一武職體魁梧,素不圍罏,不喜熱食,行則喘促,自為氣實老痰,服碑記丸攻之。其脈洪數,重按全無。余謂命門火衰,脾肺虛寒,與八味丸一服,痰喘稍止,數服全止,遂能親火喜熱飲食。蓋碑記丸出自西域人所製者,經云:西域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華色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由此觀之,恐不可慨用也。
職方盧抑齋飲食素少,忽痰壅氣喘,頭搖目劄,揚手擲足,難以候脈,視其面色,黃中見青,此肝木乘脾土,如小兒慢驚之證。先用六君、柴胡、升麻而安,以補中益氣加半夏而痊。
一儒者體肥,仲夏患痰喘,用二陳、芩、連、桔梗。痰喘益甚,如桑皮、杏仁、(艹舌)蔞;盜汗氣促,加貝母、枳殼。不時發熱,飲食漸減,脈大而無力,余以為脾肺虛寒,用八味地黃丸以補土母,用補中益氣湯以接中氣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