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四十
小兒肛脹門
小兒直訣 【 宋•錢乙】
腹脹
腹脹而悶亂喘滿者,實也,用紫霜丸、白餅子。若不悶亂喘滿者,脾虛也,誤下之,以致目胞腮面四肢浮腫,肚腹愈脹,以塌氣丸主之。因下而喘,脾氣益虛也。脾虛不能勝腎水,隨肺氣行於四肢如水狀。若侵浮於肺,即大喘也。
【 註 按腹脹喘滿,脾肺虛而氣不歸源者,用補中益氣湯。若因下脾肺氣虛,而面目四肢浮腫等證者,用金匱加減腎氣丸。况此證有因乳母脾胃宿積,飲食傷脾所致,其白餅子、紫霜丸,必形病俱實,方可用。塌氣丸亦非調補之劑,宜審用之。】
若腎熱傳於膀胱,熱甚逆於脾肺,脾胃虛而不能制腎水,流走四肢,而身面皆腫;若上勝則形於肺,故令喘也。
【 註 按肺主氣,腎主水。前證因稟賦不足,或因大病後,或誤行汗下,致脾虛不能制水而溢皮膚,肺虛不能攝氣而氣上逆,宜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治之。如小便不利,用金匱加減腎氣丸。腎經虛火上炎,肺熱作喘者,用六味地黃丸。心火熾盛,肺熱作喘者,用人參平肺散。凡此皆屬腎經陰虛熱證,用六味丸壯水為主,若用清熱分利之藥則誤矣。】
儒門事親 【 元•張從政】
小兒風水
郾之營兵秋家小兒病風水,諸醫用銀粉、粉霜之藥,小溲反濇,飲食不進,頭腫如腹,四肢皆滿,狀若水晶。家人乃為勉強求治於戴人。戴人曰:此證不與壯年同。壯年病水者,或因留飲及房室。此小兒才七歲,乃風水證也,宜出汗。乃置燠室,以屏帳遍遮之,不令見火。若內火見外火,必昏憒也。使大服胃風湯而浴之,浴訖,以布單重覆之,凡三五重,其汗如水,腫乃減五分。隔一二日,乃依前治之,汗出腫減七分,乃二汗而全減,尚未能食,以檳榔丸調之,兒已喜笑如常日矣。
通身浮腫
小兒通身浮腫,是水氣腫也。小便不利者,通小便則愈。《內經》曰:三焦閉塞,水道不行,水滿皮膚,身體否腫。是風乘濕之證也。可用長流水加燈心煎五苓散,時時灌之;更於不透風暖處頻浴,汗出則腫消,腫消則自愈。一汗減半,再汗減七八分,三汗消盡,內外兼治故也。
嬰童百問 【 明•魯伯嗣】
虛實腫脹
議曰:腫脹二證,此由虛中有積,久患失治,日漸傳變,證候多端。隨輕重,察盛衰,審表裏以主治,先固其本,後正其標,斯無恙矣。有濕腫、有毒氣腫、傷寒虛腫、瀉痢虛腫、氣血虛腫,有疳脹、氣脹、癥積脹、鎖肚脹、脘膈脹、食膨脹、蛔蚘脹、虛冷積脹,以上腫脹虛積并當下之,各有其法。其受濕於脾胃,久不剋化,氣浮四肢,頭面皆腫;由食毒氣傷於脾胃,冷積毒氣停留於脘膈,致虛入腹作腫;傷寒下之太早,乘虛入腹作腫;瀉利之人,脾氣亦虛,是以致腫。以上宜平調胃氣,補臟充實,方可去腫。其氣血虛腫,皆由榮衝不順,臟腑怯弱,壅滯三焦,流注百脈,表裏俱虛,邪正相亂,以致四肢浮腫,腹肚膨滿。以上先調榮衛之順,次服分氣以散之。其疳氣積脹,宜先與保童兼塌氣以去之,褐丸子亦可治。其痞癖氣脹癥脹,宜三稜以消痞;其鎖肚脹,宜與珍珠天麻丸以通之;其上膈中脘食傷膨脹,宜三稜塌氣大茱連丸以消磨之;其蛔蚘脹,宜下蟲丸以化之;其虛冷積脹,宜沉香煎以溫之。以上諸證,宜調和胃氣,消磨通利,腫脹必然平復矣。如有熱者,必以葶藶、牽牛等輩以治之,推氣丸劑亦可服。有實熱脹滿者,大承氣湯主之。一法用五苓散吞紫霜丸,量虛實用丸數亦妙。熱輕者,大柴胡湯治之。
王肯堂曰:按《百問》分證雖詳,而偏於攻下。若無錢張活法、薛氏補法以主之,鮮不殺人,慎之!
醫學綱目 【 明•樓英】
腫病
腫病腎熱傳於膀胱,熱盛逆於脾胃,脾虛而不能制,腎水反剋脾土,脾隨水行,脾主四肢,故流走而身面皆腫也。若加喘者重也。何以然?腎水勝而剋退脾土,反勝心火,心又勝肺,肺為心剋,故喘。或問曰:心刑肺,肺本見虛,今何喘實?曰:此有二:一者肺大喘,此五臟逆;二者腎水氣上行,傍侵肺,故令大喘。此皆難治。
古今醫統 【 明•徐春甫】
濕證候
巢氏曰:濕者,水氣也。《活人書》云:風雨襲虛,山澤蒸氣,豈止大人中濕,小兒亦有受濕者。緣小兒人夏以來,脾胃虛弱,腠理開疏,或因連日陰雨,或地蒸濕,小兒坐臥於上,便受熱氣,脈見沉緩,身體煩痛,發熱惡寒,或多汗惡風,精神昏悶,或小便不利,大便溏瀉;若久不愈,則手足垂嚲,入臟則瘖啞不言。治法大要,疏利小水其濕自除,不可發汗及峻攻之。
水腫不治證
凡水腫先起于四肢,而後歸於腹者,不治。大便滑泄,與夫脣黑、缺盆平、臍突、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或男從腳下腫而上,女從身上腫而下,并皆不治。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腹脹
腹脹,由脾胃虛而氣攻所作也。實者悶亂喘滿,可下之,用紫霜丸、白餅子。
【 此言未下而喘者為實,故可下。若誤下而喘者為虛氣附肺,不可下也。】
不喘者,虛也,不可下。若誤下之,則脾虛氣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肺主目胞腮之類,脾主四肢,母氣虛甚,即目胞腮腫,四肢黃色。治之用塌氣丸漸消之,未愈漸加丸數。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溫散藥治之。何以然?脾虛氣未出,故雖腹脹而不喘,可以溫散藥治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則愈矣。若虛而氣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內弱,每生虛氣,入於四肢面目矣。小兒易為虛實,脾虛則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勿誤也。胃久虛熱,多生疸病,或引飲不止。脾虛不能勝腎,隨肺之氣,上行於四肢面目,腫若水狀。腎氣漫浮於肺,即大喘也。此當用塌氣丸,漸加丸數。病愈後面未紅者,虛衰未復故也。
【 此下後喘,故宜塌氣丸。若未下而喘,宜下之。】
治腹脹者,譬如行兵戰寇於林,蔻未出林,以兵攻之,必可獲寇。若出林,不可急攻,攻則必有失,當以意漸收之,即順也。
【 寇未出林,謂虛氣未山而不喘,不目胞腮腫,故可用丁香、木香大溫散藥,上下分消其氣而愈也。寇已出林,調虛氣已出,為喘為目腮腫,須用塌氣丸,漸漸消之。】
治小兒虛腹脹,先服塌氣丸;不愈,腹中有食積結糞,小便黃,時微喘,脈伏而實,時飲水能食者,可下之。蓋脾初虛而後有積,所治宜先補脾,然後下之,後又補脾即愈也。若不先補脾而便下之,則大虛矣。不可補肺,恐生虛喘。
潔古論腹脹虛實
凡久病吐瀉之後,虛則其脈微細。肺主目胞及腮,脾主四肢,若色淡黃,目腮虛腫,手足冷,先服塌氣丸,後服異功散、和中丸、四君子湯、益黃散之類,用諸溫藥養真氣。
實則脈洪實,不因吐瀉久病後,亦不因痢下腹脹而喘急悶亂,更有痰有熱,及有宿食不化而腹脹者,宜服白餅子、大黃丸、解毒丸下之,兼須詳認大小便。如都不通,先利小便,後利大便。
云岐云:小兒熱結於內,腹脹壯熱,大便赤黃,躁悶煩亂者,宜瀉青丸。
東垣云:寒脹多,熱脹少,皆主於脾胃,虛者宜用六君子湯。若喘而氣短者,脾肺氣虛也,用異功散補之。若服剋伐之類而喘脹益甚者,脾肺之氣復傷也,用前湯加半夏、升麻。若既下而不喘,則邪氣去而肺氣寧也,不必用藥。或病久小便不利,或四肢浮腫者,脾肺之氣虛,不能通調水道也,用金匱加減腎氣丸主之。或手足。逆冷,睡而露睛,脾胃虛寒也,用六君子加炮薑。手足不冷,睡而露睛,脾胃虛弱也,用六君子湯。若面色青,木剋土也,用六君、木香、柴胡。更當調治乳母,節其飲食,恐藥餌過劑,復傷胃氣故也。
水腫
演山云:腫脹二證,此由虛中有積,久患失治,日漸傳變,證候多端,隨輕重,察盛衰,審表裏以主治,先固其本,後正其標,斯無恙矣。
曾氏治法
原腫病之由,標本之疾,腎主元氣,天一之水生焉;肺主衝化,地四之金屬焉。腎為本而肺為標,皆至陰以積水。其為病也,腎者胃之關鍵,關鍵不利,樞機不轉,水乃不行,滲於脈絡皮膚而為浮腫,當推究內外所因而為施治。兒大者憑脈以明虛實。古方有十種論證,短氣不得臥為心水,兩脅緊痛為肝水,大便鴨溏為肺水,四肢苦重為脾水,腰痛足冷為腎水,口苦咽乾為膽水,乍虛乍實為大腸水,腹急肢瘦為膀胱水,小便閉濇為胃水,小腹急滿為小腸水。然脈浮為風為虛;沉伏為水病,沉則脈絡虛,伏則小便難,即為正水。脾脈虛大,多作脾腫,因循不治,乃成水腫。蓋脾屬土,喜燥而惡濕,常感濕氣,濕喜傷脾,血化為水,土敗不能制水,則停蓄不行,留滯皮膚,故作浮腫。初得病時,見眼泡早晨浮突,至午後稍消,以羌活散疏解,次醒脾湯主之,及間投南星腹皮散。其脾冷困,則燥以草果、縮砂之類。然此證夏與秋冬治之頗易,惟春不然,蓋四時之水,無如春水泛溢,兼肝木旺而脾土受剋,不能受水,所以難療。進退不常,須徐徐調理取效。若脾熱而困,又有熱藥燥之,雖火能生土,亦可勝水。奈何燥之太過,土不敵火,則熱愈甚而不食,發熱煩渴,醫者又進之以燥劑,由此而面目轉浮,致脾敗而手足背皆腫。蓋手足背與臍凸,即脾之外候,有未經發表,遽用下藥以瀉之,則一瀉而腫消,乃曰得瀉之力,殊不知脾愈瀉而愈虛,不逾旬月,其腫如初。此世人即知瀉腫為最,而不求其十補勿一瀉之論。法當隨四時用藥,解表通利小便,春以七寶散加麻黃、桂枝、赤茯苓、水薑葱煎服;夏以五苓散加麻黃、車前子、薏苡仁;秋以清肺飲加羌活、細辛、商陸;冬以衝和飲加白朮、生川烏、赤小豆,以上三藥,并用水薑葱煎。次投滋潤救脾導水湯劑滲泄之,乃為良法。更以商陸胃苓丸、赤蒼飲頓服,自然獲安。蓋《內經》云:開鬼門,潔淨府,平治權衡,以平為期,此之謂也。
有初中便覺痰嗽氣喘,小水不通,正屬肺腎所主,先服解表散,次以三白散為治。餘證輕者投商陸丸。故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即涌吐之義也。下者引而竭之,即滲瀉之義也。凡得此病,非一朝一夕之故,不可以孟浪之藥,求其速效,以致虛脫。如愈後。再感外風,滿面虛浮,用排風湯和解,仍服前救脾湯劑,免致反復。飲食之忌,惟鹽醬虀酢濕麵,皆味鹹能溢水者,并其他生冷毒物,亦宜戒之,重則半載,輕則三月,須脾胃平復,腫消氣實,然後於飲食中旋以燒鹽少投,則其疾自不再作。故劉氏曰:治腫非易,補養尤難,所忌者切須詳審。有經久不消者,下濬川丸即效。
演山治法
受濕,腫腳手,面目虛浮。
食毒氣,腫腹肚腎囊脹急。
傷寒虛氣入腹腫。
瀉痢虛氣入腹腫。
此四種所患,病不相同,皆由虛而得之。受濕謂脾胃受濕冷,久不剋化,氣浮四肢,頭面皆腫。食毒氣,由脾胃傷之冷積,毒氣停留胃脘,致虛入腹作腫。傷寒由下之太早,乘虛入腹作腫。瀉痢之久,脾氣亦虛,是以致腫。以上宜平調胃氣,補臟充實,方可去腫。先服四味理中,乾薑減半,加白朮、桑白皮同煎。傷寒虛腫加枳實,作喘加淡豆豉,瀉痢虛腫服正氣調胃,胃氣既壯,以救生丹利之,其腫即退;再調補臟腑,用觀音散,即平復矣。
氣虛腫,亦名氣蠱。
血虛腫,亦名血蠱。
榮衛俱虛腫,亦名氣血蠱。
小兒所患腫脹一門,最為要急,前人少有究竟。然腫脹之作,皆由榮衛不順,臟腑怯弱,壅滯三焦,流注百脈,表裏俱虛,邪正相亂,所以致受。四大浮盛,腹肚膨滿,多由食毒得之、飲食得之、癥傷得之、饑飽得之,積久不化,故成斯病。病由虛得,或則妄為通下,因虛致虛,根不得去,疾加已甚,是為壞證危候。智者怯而為辭,庸者暴以攻擊,二醫不同,誠屬難治。智者商之,良者審之,疑者塌之 【 疑其病甚不可利,只與塌其氣,】 明者調之 【 正榮衛也。】 先調榮衛之順,次服分氣飲子以散其滯,斯病去矣。
薛氏治法
經曰:至陰者,腎水也。少陰者,冬脈也。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又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胕腫腹大。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也。丹溪云:惟腎虛不能行水,脾虛不能制水,胃與脾合,又胃為水穀之海,因虛而不能傳化。腎水泛濫,反得以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發腫也。其狀目泡上下微起,肢體重著,喘嗽怔仲,股間清冷,小便濇黃,皮薄而光,手按成窟,舉手即滿是也。有受濕氣者,由脾胃之氣敦阜,四肢頭面皆腫也。食毒者,脾傷積毒停留於胃也。傷寒下早者,邪氣乘虛而入也。瀉利後者,脾氣虛也。皆宜先調胃氣,次可治腫。其患七脹,皆由血氣不足,臟腑怯弱,表裏俱虛,邪正相亂,以致四肢浮腫,腹肚膨滿,亦當先調榮衛,分別陰陽。治法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凡有熱者,水氣在表也,可汗之;身無熱者,水氣在裏也,宜下之。腰已下腫,宜利小便;腰已上腫,宜發汗。此仲景之法也。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濇,大便秘結,此屬陽水;遍身腫不渴,大便溏瀉,小便清利,此屬陰水。陽水兼陽證者,脈必浮數;陰水兼陰證者,脈必沉遲。氣若陷下,宜用二陳加升提之藥;如腹脹,少加木香調之。若朝寬暮急屬陰虛,朝用四物湯加參、朮,夕用加減腎氣丸;朝急暮寬屬陽虛,朝用六君子湯,夕用加減腎氣丸;朝暮皆急,陰陽俱虛也,用八珍湯主之。真陽虛者,朝用八味地黃丸,夕用補中益氣湯。若肚腹痞滿,肢體腫脹,手足并冷,飲食難化,或大便泄瀉,呼吸氣冷,此真陽衰敗,脾肺腎虛寒,不能司攝而水泛行也,急用加減腎氣丸,否則不治。惟調補脾土,多有生者。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宋•撰人未詳】
腫病論
小兒腫病有二:一者氣腫,因脾胃虛而氣攻腹,腹脹誤行轉藥下之,致虛氣上附於肺,行入四肢面目而作腫也。疳氣亦然。二者水腫,因上焦煩渴,飲水無度,脾胃虛而不能約制其水,腎反乘脾,土隨水行,上附於肺,肺主皮膚,脾土四肢,故水流走於四肢皮膚而作腫也。甚則腎水浸浮於肺,則生大喘,為難治也。
水腫
水腫之證,脾土受虧,不能制水,腎水泛溢,浸漬脾土,水滲皮膚,肌肉發腫。面腫曰風,腳腫曰水,手按成窟,舉手即滿。脣黑傷肝,心平傷心,臍突傷脾,足平傷腎,背平傷肺。水氣身熱在表,可汗;水氣身凉在裏,可下。通利小便,順氣和脾。證雖可下,不可峻攻。肚上青筋,腹滿滑泄,名為蠱脹。腫先起腹,後散四肢,順候可下;先腫四肢,後歸肚腹,逆候難醫。男足腫上,女足腫下,肉硬掌平,即不可治。秋春頗易,冬夏難治。重者半載,輕者三月。治腫非易,補養尤難。腰以下腫,當利二便;腰以上腫,須當發汗。
幼幼近編 【 明•陳治】
腹脹
小兒腹脹,有虛有實。小便不利,悶亂喘急者,此邪氣之實也,宜分氣飲、塌氣丸。小便自利,不喘,面目四肢浮腫者,此正氣之虛也,或瘧痢經久,或飲食傷脾,虛氣妄行,并宜補脾飲,或理中湯加草果、砂仁、蔔子。
方
塌氣丸 【 錢乙《小兒直訣》】 治小兒虛脹。
胡椒一兩 蠍尾半兩
右為末,麵糊為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陳米飲下。一加木香一錢,一加萊菔子半兩。薛己曰:二味惟錢氏、潔古用之,後有牽牛者須慎。
加減腎氣丸 【 《金匱》】 治脾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者。此證多因脾胃虛弱,治失其宜,元氣復傷而變者,非此藥不救。
白茯苓三兩 附子炮,五錢 川牛膝 肉桂 澤瀉 車前 山萸 山藥 丹皮各一兩 熟地黃四兩,掐碎酒拌杵膏
右為末,和地黃膏,加煉蜜杵,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米湯下。
升陽益血湯 【 《蘭室秘藏》,下同】 二月間,有一小兒未滿一百日,病腹脹,二日大便一度,瘦弱身黃色,宜升陽氣,滋血益血補血,利大便。
蠍梢二分 神麯末 升麻各三分 當歸 厚朴各一錢 桃仁十個
右,都作一服,水一大盞,煎至半盞,去滓,食遠熱服。
厚賜丸 治小兒失乳,以食飼之。未有食,腸不能剋化,或生腹脹,四肢瘦弱,或痢色無常。
厚朴 青皮各二分 橘紅 半夏 蒼朮 人參各三分 枳實 麥芽 神麯各五分
右為極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送下,食前。忌飽食。
褐丸子 【 《嬰童百問》,下同】 治小兒疳積腫脹。
蘿蔔子一兩,微炒研 陳皮 青皮 檳榔 五靈脂 蓬莪朮麵裹煨 赤茯苓各半兩 黑牽牛取淨末,半生半炒 木香各二錢半
右為末,麵糊丸如菉豆大,每服十五丸,蘇葉泡湯送下。
紫霜丸 治變蒸發熱不解,并傷寒溫壯,汗後不歇,胸中有痰癖,乳哺不進,乳則吐哯,先寒後熱者。又治食積乳哺失節,宿滯不化;或因食而發癎,大便酸臭,并宜服之。
代赭石煅醋淬七次 赤石脂同上製,各一錢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巴豆三十枚,去皮膜心油 先將杏仁、巴霜入乳鉢內細研如膏,卻入代赭石脂末研勻,以湯浸蒸餅為丸如粟米大,一歲服五丸,米飲吞下。一二百日內兒三丸。乳汁下更宜。量其虛實加減,微利為度。此藥兼治驚痰諸疾,雖下不致虛人。
白餅子 治小兒夾食傷寒,其證發熱嘔吐,亦有肚疼者,噯氣,辨得分曉,先用此藥一服,推下食積,卻用平和藥發散調治,如惺惺散、加減參蘇散皆可服,卻不可服冷藥。
滑石 天南星 半夏各一錢 輕粉五分 巴豆二十四個,去皮膜,用水一升,煮乾研細
右三味搗羅為末,入巴豆霜,次入輕粉,又研勻,卻入餘藥末令勻,糯米飲丸如菉豆大,量小兒壯瘦虛實用藥。三歲已下,每服三丸至五丸,紫蘇湯空心下。忌熱物。若三五歲兒壯實者,不以此拘,加至二十丸,以利為度。
塌氣丸 治小兒疳氣,腹脹喘急,并面目浮腫。
丁香 胡椒各一錢 蘿蔔子 生白牽牛各三錢
右為末,麵糊丸如小豆大,三歲三十丸,米湯下。
三稜煎•心丸 治嬰孩食傷生冷甜膩毒熱等物,脾胃積滯,久不剋化,令兒腹熱腳冷,痞癖寒熱;及療癥瘕,中脘不和膨脹,上隔氣壅,心腹不得宣通,所以作疾。此藥溫涼,但是諸積滯食不化,并宜與服
京三稜 蓬朮各半兩,煮 芫花二錢半,醋炒 川當歸 鼈甲醋炙,各半兩 巴豆二十一粒 淡豉二錢 杏仁去皮尖炒,三錢
右將三稜、蓬朮、芫花、鼈甲醋煮令乾,炒剉碎為細末,次入當歸末,又入杏仁、巴豆、淡豆豉和勻,水煮白麵為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大小加減服之。
大承氣湯 冶剛痓,胷滿內實,口噤咬牙,大熱發渴,大便濇。
大黃 芒硝各半兩 厚朴一兩 枳實二枚
右剉散,每服三錢,薑三片,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五苓散 治傷寒溫熱病,表裏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又治霍亂吐利躁渴,飲水不徹。
澤瀉二兩半 猪苓 白朮 茯苓各一兩半 肉桂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下,不拘時。服訖,多飲熱湯,有汗出即愈。又治瘀熱在裏,身發黃痘,濃煎茵陳瘍下,食前服。疸病發汗發渴凡中暑引飲,方可用水調服。小兒加白朮末少許。如發虛,加綿黃芪、人參末少許。
大柴胡湯 治傷寒十余日,邪氣結在裏,往來寒熱,大便秘濇,腹滿脹痛,譫語心中痞硬,飲食不下,或不大便,五六日繞臍刺痛,時發煩躁,及汗後如瘧,日晚發熱,兼臟腑實脈有力者可服。
柴胡八錢 黃芩 赤芍三錢 枳實炒,各一錢 半夏湯泡七次切焙,一錢半
右剉散,薑棗煎,加減服之。欲下,加大黃半兩。
下積丸 治乳食傷積。心腹脹滿,氣粗壯熱,或瀉或嘔。
丁香 砂仁各二十粒 使君五個 烏梅三個 巴豆三粒,不去油
右為末,爛飯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陳皮湯下。
五珍丸 治酒食積通用。
青皮 乾薑燒存性 蓬朮 五靈脂各一兩 巴豆肉去半油,一錢
右為末,粳米飯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米湯下。
分氣飲 治小兒腫脹喘急而氣短。
桔梗 赤茯苓 陳皮 桑白皮 大腹皮 枳殼炒 半夏麯 白蘇子微炒 紫蘇梗 炙草各二錢 草果仁一錢
右剉散,每服一錢半,薑棗煎服。
五疳保童丸 治五種疳疾。
生五倍 青黛 夜明砂布裹洗 苦楝根皮 蘆薈 熊膽研 黃連去毛 龍膽草生用 乾膽酥炙去骨皮 麝香另研 蕪荑取仁 蟬脫去土,各等分
右為末,粟米糊丸麻子大,一歲兒二十丸,飯飲下二三服。
楊氏塌氣散 治小兒腹脹氣喘,體腫面浮。
青皮去穰巴豆二十一粒,炒黃色,去巴豆用 炙甘草各半兩 黑牽牛二錢半,半生半炒 肉豆蔻二三個,煨香 陳皮一合,炒
右末半錢,米飲調下。加檳榔一個。
塌氣散 治小兒腹脹氣粗,并疳疾相攻,面目浮腫。
青皮五錢,巴豆三十粒同炒,豆黃色去巴豆用 木香一錢
右為末,三歲半錢,米湯下,食前連進即效。
三稜丸 治小兒停積,腹腸脹滿,乾噦惡心,全不入食。
三稜 木香 神麯 陳皮 半夏薑製,各一兩 丁香 肉桂各五錢
右為末,麯和丸如粟米大,每二十丸,乳食後,溫生薑湯下。
真珠天麻丸 治急驚風,請量用之,以通為度。此方仍治弔腸鎖肚撮口至妙。丸如麻子大,初生患者三日三丸,五日五丸,七日七丸。加青黛,名青黛丸。
南星炮 天麻 白附炮,各二錢半 膩粉半錢 巴霜一字 全蠍 蕪荑炒 滑石各二錢半
右為末,煮麵糊丸如麻子大,一歲每服五丸,二歲十丸,大小加減,薄荷湯點茶清送下。
大茱連丸 治小兒飲食過度,胷膈膨脹,上下氣不宣通,鬱滯迷悶,情思少樂,大則作喘,飲食不化,作渴煩躁,坐臥不任,肢體倦怠,腹脅疼痛。
莪朮 京三稜各二錢半,醋煮 乾薑炮 陳皮 木香 丁香各三錢 巴豆二十一粒,去膜心油 綠細小茱萸二錢
右為末,醋和為丸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大者加棗子,生薑湯下。一方有青皮。
下蟲丸 治疳蛔諸蟲。
苦楝根皮酒浸焙 綠色貫眾 木香 蕪荑焙 桃仁去皮焙 檳榔各二兩 鶴虱炒 輕粉各錢半 乾蝦(虫麻)炙,三錢 使君子五十個,煨取肉
右為末,飛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天明,清肉汁下。內加當歸、川黃連各二錢半,治積疳兼疳勞之證。
沉香煎 治脾氣冷積。
乳香 沉香 丁香 百草霜 木香各一錢 肉豆蔻一個,煨 杏仁 巴豆各十四粒,出油如霜
右為末,酒煮蠟和丸菉豆大,每服三五丸,淡生薑湯送下。患肚痛不止者服之效。常服以通為度。
推氣丸 治三焦痞塞,氣不升降,大便秘濇。
大黃 陳皮 檳榔 枳實炒去穰 黃芩 黑牽牛各等分,生用
右為細末,煉蜜丸菉豆大,每服二三十丸,臨臥溫水下,量虛實加減。
遇仙丹 治諸蟲,取諸積。
牽牛三觔 大腹子二觔 大黃 雷丸各四兩 錫灰炙乾為未 青木香 鶴蝨 乾漆各二兩 皂角四條
右,後三味煎水,用粟米煮粥,初用牽牛末、次用大腹末、三用錫灰、四用大黃、五用雷丸、六用青木香和劑,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用薑湯熟水送下。此藥專治男子婦人蟲積氣塊,五勞七傷,赤白痢疾,便血注下,皮黃水腫,十般氣,十一般惡蟲,又進飲食,除病,悅顏色,不與他藥相反,四季可服,細末三四錢,量大小加減。服時不吃晚飯,三更用清茶下,次早桶子內蟲積及米粒盡,方可洗面,溫粥補之。傷寒孕婦不可服。王肯堂曰:東垣治脹,不犯上下二焦,用《素問》中滿者瀉之於內之法,實者分氣消積,虛者升陽滋血。治者當師其意而活用之,勝前所用排擊諸方遠矣。
訶黎勒丸 【 《證治準繩》,下同】
訶黎勒煨用皮 厚朴去粗皮薑汁炙令黃熟 陳橘皮湯浸焙,各半兩 乾薑炮裂 炙草 木香 白朮 人參各一分
右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張氏補脾散 治脾胃虧損,腹脅虛脹,乳食不進,困倦無力。
訶子肉 人參各七錢 白朮 木香 桔梗 白茯苓 霍香葉 陳皮 黃芪炒,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五分
右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
本事調中丸 治小兒久傷脾胃,腹脹。
乾薑 橘紅 白朮 茯苓 木香 砂仁 官桂 良薑各等分
右細末,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熟水下。
三因肥兒丸 治小兒病,多因缺乳,吃食太早所致,或久患臟腑胃虛蟲動,日漸羸瘦,腹大不能行,髮豎發熱,無精神。
黃連 神麯各一兩 麥芽炒,半兩 木香二錢 檳榔三個 使君子 肉豆蔻麵裹煨,各半兩
右為末,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量兒加減,熟水吞下。
六神丸 治如前證。
丁香 青木香 肉豆蔻用麵裹煨,各五錢 訶子煨去核,半兩 使君子 蘆薈研,各一兩
右為末,以棗肉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溫米飲,食前下。
胡黃連丸 治小兒疳病,或腹大。
真阿魏一兩五錢,去肉積 胡黃連去果積 神麯去食積 黃連各二錢,去熱積 麝四釐
右為末,每服十二粒,白朮湯下。
阿魏丸 治小兒食積,腹如蜘蛛狀,腹痛,小便白濁。
阿魏醋浸一宿,研如泥 黃連炒 連翹各半兩 鹼研粉,三錢 山楂 半夏皂角水浸,各一兩
右為末,炒神麯和丸如蔔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下。吃果子多者,加胡黃連。米食多者,加神麯、山楂。肉食多者,加阿魏。
又
阿魏一兩 黃連酒煮,六兩
右為末,醋浸阿魏一宿,研如泥,湯浸蒸餅丸。如元氣不足加人參。
小阿魏丸
山楂肉三兩 鹼三錢 半夏一兩
右為末,阿魏半兩,酢浸和丸,白湯下。
中滿分消丸
黃連 枳實 厚朴各五錢 乾薑 薑黃 猪苓 砂仁 澤瀉 茯苓各三分 陳皮 白朮 甘草各一分 半夏四分 黃芩一兩二錢
右為細末,蒸餅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
消痞丸 快利之劑。
黃連半兩 枳實 黃芩 甘草 人參各三錢 厚朴七分 乾薑四分 橘皮一錢 薑黃五分
右為細末,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隨乳下。
麻黃升麻湯 治小兒面色萎黃,腹脹食不下,正月四月小兒服之,神效。
麻黃二分 桂皮 杏仁 吳茱萸 草豆蔻 厚朴 麯末 羌活 白茯苓 升麻根 蒼朮 澤瀉 猪苓 陳皮 黃蘗各一分 柴胡根 白朮 青皮 黃連各五分
右(口父)咀,作一服,水一大盞,煎七分,去滓,食前熱服。
南星腹皮散 主腫疾欲愈未愈之間,脾胃虛慢,氣促痰喘,腹脹胷滿,飲食減,精神困,小便不利,面色萎黃。
南星製,一兩 大腹皮洗焙 薑皮 陳皮 青皮 桑白皮剉炒 甘草 扁豆炒去殼,各半兩
右碎,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
香陸胃苓丸 治腫疾日久不愈,此藥大能實脾導水,多服取效。
丁香 商陸 赤小豆 陳皮 炙草各二兩 蒼朮米泔水浸一宿,去粗濾乾剉片炒微黃色 澤瀉各二兩半 赤茯 猪苓 白朮各一兩半 肉桂一兩 厚朴用生薑汁炙令香熟,二兩
右除丁香、肉桂不過火,餘藥剉焙,同二味為末,用麵微炒,水浸透煮,和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或七十七丸,空心溫湯下。兒小者,丸作粟殼大,吞服之,粒數引子,并如前法。
赤蒼飲 主脾胃因虛受濕,面貌浮黃,或遍身作腫,飲食減少,氣不升降,小便赤色,肚膨脹,欬嗽有痰及腫,常服神效。加草果仁炮過,水薑棗煎投。
赤茯苓 蒼朮泔浸一宿濾乾剉炒,各一兩半 枳殼製,一兩 藿香和根 半夏湯煮透剉焙乾 淨香附 紫蘇和梗 厚朴去粗皮薑汁炙香熟 陳皮去白,各七錢半 炙草一兩二錢
右剉,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
三白散 解初中腫疾,四肢膚囊浮脹,大小便不利,皆由膀胱蘊熱,風濕相乘。
白牽牛半生半炒杵碎 桑白皮剉炒 白朮 木通去皮節 陳皮 甘草各半兩
右碎,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服。
商陸丸 治水腫小便不通,勿拘遠近。
商陸一兩 淨黃連半兩
右焙為末,薑汁煮麵和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用溫紫蘇熟水空心下,或溫葱湯。
濬川丸 治水腫及單腹脹,氣促食減,通身面浮。
大戟 芫花醋炒 沉香 檀香 木香 檳榔 蓬莪朮 大腹皮洗焙乾 桑白皮剉炒,各半兩 黑白牽牛末一兩 巴豆去殼膜心存油,三十五粒
右除牽牛末巴豆外,前九味內有沉香、檀香、木香、檳榔不過火,餘五味焙乾,同沉香等為末,就如牽牛末和勺,巴豆碎切,在乳鉢內極細杵,入前藥末同再研勻,水煮麵和丸麻仁大,每服十七丸,濃煎葱湯候溫,五更初空心下。去水未盡,停一日減用十三丸,次減作九丸,再減至七丸,湯使下法如前。證退即止。仍投南星腹皮散。如單腹腫甚,能飲食氣壯者,加甘遂末同丸取效。仍忌有甘草,藥餌相反。
榮衛飲子 調補嬰孩氣血俱虛,榮衛不順。四肢頭面手足俱浮腫,以致喘急者,并宜服之。
川當歸 熟乾地黃淨洗 人參 白茯苓 川芎 白朮 炙草 白芍 枳殼炒別製 黃芪蜜炙 陳皮
右件等分(口父)咀,每服二錢匕,水一小盞,煎至半盞,去滓,通口不拘時候。議曰:榮者血溫流行於脈,衛者氣順調和於絡,是故榮行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安,循環無止,自幼至長,不離呼吸,無少滯碍,其脈方調,其氣乃順。呼吸之間,脈不應息,氣有違滯,流注經絡,隱伏臟腑,百病皆由茲始。此方最良,雖兒幼小,并可與服,以壯其根,使血榮氣衛順且和矣,腑寒臟虛溫且壯矣,盈虧自然而平,怯弱自然而正,陰陽調勻,氣脈充實,何病之有?
分氣飲子 調理小兒腫脹作喘,氣短促急,坐臥不任,四體浮腫,飲食嘔逆,神困喜睡。
五味子 桔梗 白茯苓 甘草炙 陳橘皮 桑皮 草果肉 大腹皮 白朮 枳殼炒 川當歸 紫蘇 蘇子 半夏麯
右等分(口父)咀,每服二大錢匕,水一小盞,生薑二小片,棗子半個,煎至半盞,去滓,通口,不拘時候,兼八味理中丸煎服。議曰:清濁無混,邪正不干,上焦得之清涼,下部受之溫煖,氣滯則少升降,血虛則多流注,雖是乳子呼吸一息,其脈之至,徐徐應指,不違其數者,亦同大人流行,但隨小大受之短淺而已。若亦留滯,其脈遲數,即太過不及而病生焉。善療治者,鬱則分之,逆則順之,停則利之,滯則降之,調理之,法先宜順氣。大抵嬰孩氣順則易治,此方分氣與分水穀之分者不同,明者察之!
大效神功救生丹 治小兒氣虛喘急,四肢浮腫,肚腹脹急,衝滿脅肋,乍熱乍寒,或瀉或秘,皆因久停虛積,榮衛不順,宜用推去其惡毒之氣。
雄黃另研 朱砂各一分 巴豆二十一粒 乾薑二錢
右件用米醋一盞,以巴薑就煮令乾,去薑不用,將巴豆出油和雄朱研勻,雪糕丸如麻子大,每一歲三丸,并用酒浸赤芍藥,以少許送下。
退腫散氣方
赤小豆 陳皮 蘿蔔子 炙甘草各半兩 木香炮,七分
右為粗末,薑棗煎服,大小加減。
分氣飲 【 《幼幼近編》,下同】 治肚腹膨脹,喘急煩悶。
桔梗 茯苓 陳皮 桑皮 大腹皮 枳殼 草果 蘿蔔子 蘇子 蒼朮 厚朴 木通 半夏 木香 小便不利加澤瀉,傷食加神麯、麥芽、砂仁。
補脾飲 治脾虛肚腹膨脹,四肢面目浮腫。
人參 白朮 半夏麯 蘿蔔子 茯苓 砂仁 木香 陳皮 蒼朮 神麯 車前子 大腹皮
塌氣丸
蘿蔔子 木香 陳皮 莪朮 五靈脂 牽牛 神麯 打麵糊為丸,一歲十丸。
參苓散 【 《幼幼類集》,下同】 治小兒受溫,身痛面浮,發熱惡風,多汗作嘔,小便不利。
人參 白朮 猪苓 澤瀉 乾薑炮,各一錢 赤茯苓 木通各二錢
右咀,入燈心十莖,車前一撮,水煎,食前服。
除濕湯 治小兒寒溫所傷,手足軟弱,吐瀉不能擡舉,疼痛。
人參 白朮 蒼朮 茯苓 半夏 陳皮 厚朴薑炒 藿香 大腹皮洗 甘草炙,各等分
右咀,水煎,不拘時服。
單方
治小兒下痢,腹大且堅;以故衣帶垢者,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 《千金方》,下同】
又方:腹上摩衣中白魚。亦治陰腫。
治少小腹脹滿:燒父母指甲灰,乳頭上飲之。
又方:車轂中脂和輪下土,如彈丸吞之,立愈。
小兒腹脹:用蘿蔔子、紫蘇梗、陳皮、乾薑各等分,甘草減半,食減者加白朮煎服。 【 《平治會萃》】
黃瘦腹脹:乾鷄糞一兩,丁香末一錢,蒸餅丸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米湯下。 【 《儒門事親》】
小兒腹脹:半夏末少許,酒和丸粟米大,每服二丸,薑湯下,不瘥加之。或以火炮研末,薑汁調貼臍,亦佳。 【 《子母秘錄》,下同】
小兒煩滿欲死:鷄子殼燒灰,酒服方寸匕。
小兒腹脹:韭根搗汁,和猪脂煎服一合,間日一服,即愈。
小兒腹脹,或腹皮青色,不速治,須臾死。胡粉,鹽熬色變,以摩腹上。
小兒浮腫:天羅燈草、葱白等分,煎濃汁服,并洗之。 【 《普濟方》,下同】
用絲瓜燈草葱白等分,煎濃汁服,并洗之。
小兒腹脹,水氣流腫,膀胱實熱,小便赤濇:牽牛生研一錢,青皮湯空心下。一加木香減半丸服。 【 《鄭氏小兒方》】
小兒虛腫,頭面陰囊俱浮:用使君子一兩去殼,蜜五錢炙為末,每食後,米湯服一錢。 【 《簡便方》】
小兒腫病,大小便不利:黑白牽牛各二兩,炒取頭末,井華水和丸菉豆大,每服二十丸,蘿蔔子煎湯下。 【 《聖濟總錄》】
小兒疳利肚脹:用鷄子一個開孔,入巴豆一粒,輕粉一錢,用紙五十重裹,於飯上蒸三度,放冷去殼,研入麝香少許,糊丸米粒大,食後溫湯下二丸至三丸。 【 《經驗方》】
退腫散氣:用白朮炒、木香炮、甘草炙、茴香炮、青皮各半兩,巴豆三十粒去膜,同青皮炒,去巴豆不用,共為末,米飲調下。 【 《證治準繩》,下同】
又:用錢氏益黃散,加木香去丁香,加蘿蔔子去訶子為末,大小加減,米飲調下。
小兒傷乳腹脹,煩悶欲睡:大麥麵生用,水調一錢,服。白麵微炒亦可。 【 《衛生總微》,下同】
小兒傷乳腹脹,煩悶欲睡:燒鼠二枚為末,日服二錢,湯下。
針灸
《古今醫統》曰:小兒水腫腹大,灸臍上一寸,三壯,分水穴。
醫案
丹溪曰:白文舉兒五歲,身面皆腫,尿多,用炒山梔、炒桑皮各一錢,黃芩二錢半,白朮、蘇梗各一錢半,(口父)咀作三帖,水一盞半,煎至半盞,食前溫服。
《保嬰金鏡錄》曰:一小兒發熱吐瀉,腹脹不乳,其紋如流珠,此脾胃氣傷,先用香砂助胃膏,後用六君子湯全愈。
一小兒寒熱作嘔,飲食不入,按其腹乃哭,脈紋如長珠,此飲食停滯也,先用大安丸吐瀉宿滯遂安。但脣目抽動,大便稀黃,此病邪去而虛熱所迫也,用六君子湯加釣藤鉤而愈。
一小兒胷腹膨脹,發熱煩悶,脈紋如環珠,以手按腹即哭,此屬脾胃虛而飲食停滯也。先用保和丸一服,前證如失,更加煩渴,按其腹不哭矣,此宿食去而脾胃復傷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治之,頓瘳。
一小兒不時乾嘔,乳食不進,肚腹膨脹,其形如來蛇,此脾胃虛而成疳也,用四味肥兒丸治疳,佐以四君如蕪荑健中而痊。後傷食吐瀉完穀,形氣甚困,四肢微搐,視其紋如去蛇,余曰:且不用藥。次日吐止,但搐而瀉青黃,此脾土虛而肝木勝也,用六君子加釣藤鉤而瘥。
一小兒四肢消瘦,肚腹脹大,行步不能,狀如蜘蛛,頗能飲食,作渴發熱,去後臭穢,此脾臟傷也,以十全丹數服漸愈;又用異功散肥兒丸調理,肢體如常。
一小兒停食發熱,服芩、連、三稜、厚朴等劑,飲食日少,胷腹膨脹,其紋透至指甲,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釣藤鉤,溫補脾氣,制肝木,數劑漸效;又用六君子湯加炮薑治之而安。其間泛用金石腦麝袪逐之劑,變驚而歿者,不能枚舉,惜哉!
一小兒八歲腹腫脹,臍凸出,大便下血,糞亦似痢,小水短少,面目皆黃,兩腮兼赤,此食積傷脾,又兼肝木所侮脾土。蓋脾病則肺氣虛而不能生腎水矣,故有是證。當先消導其積滯,遂用越鞠丸末加三稜、蓬朮三錢,以淡薑湯調和,入酒二匙服之,腹中鳴動,二便頓利;再服二錢,腹臍頓消;卻用大安丸末二錢,腹臍全消,便血亦止。自進薄粥杯許,腹中頓痞惡心吐痰不出,此脾虛不能腐化而成痰滯也,用六君子末二錢,以薑湯和服,調補買氣,飲食漸進。但日晡熱倦,腹中覺脹,此脾虛故陰分而作,用補中益氣湯而愈。後復傷食發熱,腹脹,小便下血,保和丸四服而愈。
一小兒傷食,腹脹嘔吐,發熱面赤,服消導清熱之劑,飲食已消,熱亦未退,用六君子加升麻、柴胡各二分,升補胃氣四劑而愈。
一小兒稟父腎熱,小便赤濇,服五苓散之類,後患停食,服剋伐之藥,四肢面目浮腫,小便不利,漸至氣喘,此誤行滲利,脾肺氣虛,不能攝水而患腫,脾腎虛寒,不能制水而氣喘,用六味丸加牛膝、車前及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數歲,每停食,輒服峻厲之藥,後肚腹膨脹,嘔吐泄瀉,先用六君子湯,諸證漸愈;又用補中益氣湯而安。
一小兒肚腹脹,飲食即瀉,手足逆冷,此脾氣虛寒也,先用人參理中丸,後用六君子湯而愈。
一小兒傷食腹脹,胷滿有痰,用異功散而痊。後復傷食,腹脹兼痛,或用下劑,痛雖止而脹益甚,更加氣喘,此脾益傷而肺益虛也,用六君子湯加桔梗調補而愈。
一小兒腹脹惡食,發熱惡心,殊類外感。余曰:此飲食所傷,脾肺虛熱也,用保和丸一服,諸證頓退,但腹仍脹,用異功散而痊。
一小兒傷食腹脹,服剋伐之劑,小便濇滯;又服五苓散之類,飲食漸減,小便不通,四肢頓腫。余朝用金匱加減腎氣丸,夕用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腹脹,面赤痰喘,大便秘,壯熱飲冷,此形病俱實,用紫霜丸一服,諸證益甚,面色頓白,飲湯不絕。余以為邪氣退而真氣復傷,故面白而喜湯,用白朮散大劑煎湯,令恣飲,良久而睡,翼日頓安。
一小兒腹脹,小便青白,腹左一塊,面色萎黃,齒齦赤爛,食少滯頤,余用異功散調補中氣為主,佐以九味蘆薈丸,外貼阿魏膏,兩日塊消,左脅微痛,用四君子湯、大蕪荑湯清疳治熱,月余,諸證稍愈,仍用異功散及蚵蟆丸而愈。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四十一
小兒食癖門
小兒直訣 【 宋•錢乙】
癖
若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是也,當漸用白餅子下之。蓋小兒病此,良由乳食不消,伏於腹中,乍冷乍熱,飲水過多,即蕩滌腸胃,亡失津液,脾胃虛弱,不能傳化水穀,以致四肢羸瘦,肚腹漸大而成疳矣。
【 註 按前證或因小兒乳食過多,致傷脾胃,或乳食起居,七情六淫失宜所致,必先調補元氣為主,佐以消散之劑。若除之不以漸,則必有顛復之患。常治食積既去而熱不退,或作嘔吐少食,用五味異功散。脅脹少食,善怒瀉青,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少食體倦瀉黃,用補中益氣湯;手足冷加炮薑、木香;如不應,佐用四神丸。體瘦潮熱口乾,大便不調,用肥兒丸。若兼頸項結核,口齒腐爛,當參前疳條主之。】
儒門事親 【 元•張從政】
小兒肌熱
小兒身瘦肌熱,面黃腹大,或吐瀉,腹有青筋,兩脅結硬如碗之狀,名乳癰癖,俗呼曰嬭癖是也。乳癰得之綿帛太厚,乳食傷多,太熱則病生于肌,太飽則必傷於腸胃。生於肌表者,赤眼丹瘤,疥癬癰癤,眉煉赤白,口瘡牙疳宣爛,及寒熱往來,此乳母抱不下懷,積熱熏蒸之故,兩手脈浮而數也。傷於腸胃者,吐瀉驚疳,哽氣腹脹,肌瘦面黃,肚大筋青,喜食泥土,揉鼻竅頭髮作穗,乳瓣不化,此皆太飽之致然也。久而不愈,則成乳癰,兩手脈沉而緊,此其辨也。已上諸證,皆乳母懷抱奉養過度之罪。癖之疾,可以丁香化癖散;取過數服,牛黃通膈丸、甘露散、益黃散等藥磨之。如不愈者,有揉癖一法。
呪曰:日精月華,助吾手法,勑斬減消,驅毒勑攝!
右用法之人,每念一遍,望日取氣一口,吹在手心自揉之。如小兒病在左脅上,用法之人亦左手揉之;在右脅上,以右手揉之。亦吹在乳癖上,令母揉之。男孩兒用單日,女孩兒用雙日。大忌風雨陰晦孝子見之。用法之時,宜於日中前,晴明好日色則可矣。
平治會萃 【 元•朱震亨】
食積
小兒食積痰熱傷乳為病,大概肝與脾病多,肝只是有餘,脾只是不足。
嬰童百問 【 明•魯伯嗣】
腹中有癖
癖者,血膜包水側僻於脅旁,時時作痛也。惟癖為能發潮,為能生寒熱,故瘧家多蓄黃水,日久而復結癖於中脘,寒熱不已,有是疾者以此。小兒臟腑和平,榮衛調暢,則津液自然流通,縱使多飲水漿,不能為病。惟乳哺失調,三焦關格,以致水飲停滯,腸胃不能宣通,如冷氣搏之,則結聚而成癖,輕者用積滯木香丸,重者用取癖丸。仲陽云: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是也,當漸用白餅子下之。如不早治,則不能食,脾胃虛弱,四肢不舉,諸邪遂生,羸瘦而成疳矣。
痞結
痞者,塞也。結者,實也。熱氣蘊於胷膈之間,留飲聚於腹脅之內,於是榮衛不能流行,臟腑不能宣通,由脹滿而致痞結,勢使然耳,此實熱之證也。時或發為壯熱,聖惠甘遂散主之。此藥治小兒痞結,雖服湯藥時,暫得利而滯實不去,心下堅脹,按之即啼,內有伏熱諸候,併成此疾,宜疏利大便,破結散氣,後宜常服進食丸。
積痛
仲陽云:積痛口中氣溫,面色黃白,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當磨積而痛自除,宜消積丸,甚者白餅子下之。後胃氣不和,用白朮散、小沉香丸、感應丸治之。又有食積肚痛有熱者,芍藥甘草湯加乾葛。吐者,加半夏、生薑,或加枳實亦效。
積滯
小兒有積滯,面目黃腫,肚熱脹痛復睡多困,酷啼不食,或大腸閉濇,小便如油,或便利無禁,糞白酸臭,此皆積滯也。然有乳積食積,須當明辨之。吐乳瀉乳,其氣酸臭,此由啼叫未已,便用乳兒,停滯不化而得之,是為乳積。肚硬帶熱,渴瀉或嘔,此由飲食無度,多餐過飽,飽後即睡得之,是為食積。腹痛啼叫,利如蟹渤,此由觸忤其氣,榮衛不和,淹延日久得之,是為氣積。合用木香丸主之,檳榔丸亦可用。大小便閉者神芎丸妙。甚是齋推氣亦佳。冷證下積,五珍丸亦可用。
食積冷熱
巢氏云:夫宿食不消者,脾胃冷故也。小兒乳哺飲食,取冷過度,冷氣積於脾胃,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胃氣調和則乳哺消化,脾傷於冷則宿食不消。脈沉者,傷食不化故也。亦有傷乳傷食而身熱者,惟肚腹之熱尤甚。人之傷積肚熱,糞極臭酸,而夜間有熱,傷積之明驗,人所未曉也。冷者消食丸、木香丸。夜間有熱,天明復涼,乃是傷寒夾食失解故也,當服白餅子,先與微利,次與參蘇飲;發熱,地骨皮飲、秦艽散退熱而安。有實熱者,大柴胡湯去大黃亦可服。《傷寒論》: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濇,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其喘而發熱者,紫霜丸主之。冷證用進食丸尤佳。亦治食厥,乃四肢逆冷面色青黑是也,或當吐而甦。有痰者溫膽湯加減服,痰定而嘔自痊。冷證丁香丸可服,白餅子下痰亦可。
胃氣不和虛冷
仲陽云:胃氣不和,面光白無精光,口中氣冷,不思食,吐水,肌瘦虛弱,腹痛,當補脾,益黃散主之。凡人以胃氣為本,惟治病亦然。胃氣有實有虛,實者則有痞滿內熱之證,虛則有嘔吐不食之證。虛者益之,實者損之,欲得其平則可矣。平胃散、觀音散、銀白散壯胃之劑,不可缺也。
傷寒六書 【 明•陶華】
傷食
海藏云:傷食宜以藥下之者,當詳其所傷何物,生硬寒熱不等,不可遽用巴豆之類大毒之藥下之。升麻葛根湯,太陽陽明也。惺惺散,風熱,咽不利,脾不和,少陽渴,小便不利也。小柴胡湯,往來寒熱,胷脅微痛,少陽也。然欲知其經,當以脈別之。
保嬰撮要 【 明•薛鎧】
不乳食
經曰:胃為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人身氣血腑臟,俱由胃氣而生,故東垣之法,一以脾胃為主,所謂補腎不若補脾,正此意也。在小兒雖得乳食,水穀之氣未全,尤仗胃氣,胃氣一虛,則四臟俱失所養矣。故丹溪謂小兒多肝脾之疾也。若面色晃白,目無精光,口中氣冷,不食吐水,肌瘦腹疼,此胃氣虛寒之證,用五味異功散或六君子湯主之。若大便不實,兼脾虛也,加乾薑溫之。中滿不利,脾不運也,加木香開之。喜冷便秘,胃實熱也,用瀉黃散涼之。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者,用八味丸補之。稟賦胃氣不足,亦用此丸。蓋下焦真陽充盛,則上生脾元,自能溫蒸水穀矣。
古今醫鑑 【 明•龔信】
癖疾論
天地氣運,固有南北之殊;小兒病患,亦有彼此之異。北方小兒患癖疾者,十恒八九;南方小兒患癖疾者,百無二三。是何謂而致之?蓋南方水土薄弱,飲食柔軟,易於剋化,厥疾少矣。北方水土厚實,麵食堅硬,難於運動,厥疾生焉,亦由脾胃之不和也。故東垣以脾胃為人之主,脾胃和一疾不生,虧則百病生焉。小兒脾胃本自柔脆,臟腑尚且嬌嫩,為之母者,多不知調護之法,惟務姑息之愛,不問鹹酸甘肥之味,瓜菓生冷之物,及糍粽濕麪油膩煎炙之類,諸般稠粘乾硬難化之物,順其所欲,食之過多,損傷脾胃,脾胃既傷,則不能消化水穀,水穀不化則停滯而發熱,發熱既久則耗傷元氣,元氣虛則不能運動其血,血遂不行而停滯不散,留於脅肋之間,遂成血塊,居於皮裏膜外,不能動移,始則有如錢大,發熱則日漸長,其形如龜、如蛇、如猪肝肺者,長短大小之不一也。內有血孔貫通,外有血筋盤固,其筋直通背脊之下,與臍相對之間,有動脈之外,乃癖疾之根。夫人身之血脈,則晝夜循環無端,一周流及,此其血則貫入筋內,由筋入孔,由孔入癖。蓋癖得血養而漸長,邪得血助而漸盛,於是正氣愈憊而血愈枯矣。發為潮熱,以致諸疾,或頭出虛汗,或胷前項下跳動,或肚大青筋,毛焦髮豎,或面黃肌瘦,四肢乾枯。淹延日久,則毒氣發出,變生諸證。有變為牙疳口臭,宣露出血者;有變為頭面腫大,口鼻潰爛者;有變為一切瘡毒流膿出血者,有變為肢體浮腫,腹脹氣喘者;有變為寒熱往來,似瘧非瘧者;有變為痰嗽喘熱,衄吐下血者,有變為嘔吐瀉痢,脫肛下墜者;有變為心腹疼痛,疝氣偏墜者,皆癖毒攻出之所致也。變證多端,難以悉舉,乃九死一生之病,非一方一法所能愈也。
治之先宜針灸之法以斷其根,使血不貫入筋內,則癖無血所養,癖即自敗矣。外以膏藥貼之,內以湯丸攻之。大抵宜補脾養氣以治其本,清熱消塊以治其標,標本兼濟。又當執其權衡,以量兒之壯弱,病之輕重。若壯而輕者,則治標之藥多於治本之劑;若弱而重者,則治本之劑多於治標之藥。大概肥兒丸、烏金丸、阿魏丸、千金保童丸之類,乃半攻半補平和之劑,宜對證選用,於針灸之後,可收十全之功也。醫斯疾者,宜詳究之!
古今醫統 【 明•徐春甫】
積滯
《活幼心書》云:小兒所患之證,皆因乳哺不節,過食生冷堅硬之物,脾胃不能剋化,停積中脘;外為風寒所傷,或因夜臥失蓋,致頭疼面黃,身熱,眼泡微腫,腹痛膨脹,足冷肚熱,喜睡神昏,不思飲食。或嘔噦噫氣,吞酸,大便腥臭,此為陳積所傷;但有時時泄下清水如生草汁,是受驚而後有積,煩悶啾唧,常似生嗔,名為驚積。小兒醫者,亦惟因其輕重虛實而治之可也。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脾
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
脾病,困睡泄瀉,不思飲食。
脾胃虛寒,則面晃白,目無精光,口鼻氣冷,肌體瘦弱,吐水腹痛,不思乳食,用益黃散,下利用調中丸。
傷風手足冷者,脾臟怯也,先用益黃散補脾,後用大青膏發散。
脾病見四季,皆倣餘四臟治之。順者易治,逆者難治。脾怯當面赤目黃。五臟相反,隨證治之。
脾主濕,自病則泄瀉多睡,體重昏倦。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實則泄瀉赤黃,睡不露睛,瀉黃散主之。
虛則泄瀉色白,睡露睛,白朮散主之。
肝乘脾,賊邪,風瀉而嘔,茯苓半夏湯主之。
心乘脾,虛邪,壯熱體重而瀉,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主之。
肺乘脾,實邪,能食不大便而嘔吐嗽,煎檳榔大黃湯下葶藶丸。
腎乘脾,微邪,惡寒泄瀉,理中丸之類主之。
凡脾之得病,必先察肝心兩臟之虛實,根其源之所起,然後救療。蓋肝是脾之鬼,心是脾之母,肝氣盛則鬼氣勝,心氣虧則脾家生氣不足,當用平肝氣益心氣,盛者抑之則退,虧者益之不乏,所以有抑脾氣益心氣兩藥。診其脈,肝心兩臟俱和,則是脾自生之疾,察其虛實而治之。
前證實者,病氣實而形氣虛也。若面色晄白,吐瀉腹痛,口鼻氣冷,屬寒水侮土,宜用益黃散。若面青脣黯,吐瀉,手足并冷,此脾土虛寒,用乾薑理中湯。若面色萎黃,手足不冷,此脾土虛弱,用人參理中湯。若傷風手足并冷,吐痰欬嗽,吐瀉腹脹,此脾肺氣虛,用五味異功散實脾氣,加防風、升麻散外邪。若發於寅卯之時,用六君、柴胡、升麻補脾土平肝木。然面黃者,脾之本色也。面赤者,火生土為順;面青者,木剋土為逆。當平其所勝,以補元氣為善。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參。以苦瀉之,黃連。
脾虛,以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如無他證,以錢氏益黃散補之。虛則補其母,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心。
脾實,以枳實瀉之;如無他證,以錢氏瀉黃散瀉之。實則瀉其子,肺乃脾之子,以桑皮瀉肺。
脾弱多困
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夫胃,陽也,主氣;脾,陰也,主血。胃司納受,脾司運化,一納一運,化生精氣,清氣上升,糟粕下降,納五穀,化津液,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陰陽得此,謂之橐籥。故東垣以脾胃為五臟之根本也。脾氣既弱,則健運之令不行,化生之功失職,而嗜臥多困所由生焉。法當溫補其脾,脾氣既旺,則腑臟清陽之氣升舉,易於運行,又何困倦之有?海藏用四君子加木香、砂仁、半夏,白朮倍之,薑、棗煎服,誠良法也。若脾虛好睡多驚,則是心血虛而火動之,宜安神養血。若因心脾氣虛有痰者,宜用人參、五味子、茯苓以補心氣,當歸、芍藥、酸棗仁以養心血,橘紅、半夏以開痰。若因脾肺氣虛,胷膈有痰,用補中益氣湯以健脾胃,膽星天竺丸以化痰涎。若因飲食停滯而作,用四君子湯以益脾土,山楂、神麯以消飲食。若因脾虛而好睡,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脾氣,當歸、芍藥以生脾血。芍藥須用酒拌炒黃,不則酸寒傷脾,此假熱以對假寒也。若乳母飲酒,致兒昏醉好睡者,以乾薑、陳皮煎湯解之;不應,用異功散加乾葛即愈矣。
脾胃不和,四君子加白朮一倍,薑、棗煎。
脾困,四君子加木香、砂仁、人參各半錢煎。
脾胃虛弱,生氣多困,四君子加炒半夏麯、沒石子等分為末,入冬瓜子少許同煎。
宿食
傷寒同一發熱,而傷食者惟肚腹之熱為甚,且糞極酸臭,夜間潮熱,尤傷積之明驗也。
小兒宿食不消者,胃納水穀而脾化之,兒幼不知撙節,胃之所納,脾氣不足以勝之,故不消也。神麯、麥芽之屬,皆腐化之物,昔賢已謂能傷胃中生發之氣矣,况進而三稜、莪朮乎?况又進而牽牛、大黃、巴豆乎?脾氣一受傷於食,再受傷於藥,至於下之而氣已脫矣,所存幾何?故夫剋食之藥,不可多用。下積之藥,尤不可不審其證之可下與不得不下而後用也。
錢氏論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食積寒熱
小兒食積者,因脾胃虛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積。其證至夜發熱,天明復涼,腹痛膨脹。嘔吐吞酸,足冷肚熱,喜睡神昏,大便酸臭是也。有前證而兼寒熱者,名曰食積寒熱。若食在胃之上口者吐之,胃之下口者消之,腹痛痞脹按之益痛者下之。下後仍痛,按之則止者補之。夾食傷寒者先散之,用參蘇飲。熱甚便秘者先利之,用大柴胡湯。如無外感,但只傷食不至於甚,保和丸調之。蓋脾為至陰之臟也,故凡脾病者,至夜必熱,熱而兼寒,則又見所勝者侮所不勝矣。食未消者消之,則寒熱自止;食既消者補之,則寒熱自痊。若手足并冷。喜熱飲食,此中州處寒也,宜溫之。大便欲去不去,脾氣下陷也,宜升之。若夜間或侵晨泄瀉者,脾腎俱虛也,用四神丸。手足并熱,作渴飲水者,脾胃實熱也,用瀉黃散。大便秘結,用大柴胡湯。手足雖熱,口不作渴,大便不實者,用白朮散。仍參腹痛腹脹、積痛積滯治之。
食積痢
有食飽傷脾,脾氣稍虛,物難消化,留而成積,積敗為痢,腹肚微痛,先調胃氣,次理積,卻止痢,則病根自除。和中散理虛養胃,三稜散、烏犀丸助脾化積,沉香檳榔丸、守中湯進食止痢。仍忌生冷粘膩等物,不致復作。
積病可醫者九
面上虛腫是積。積者是脾之所係。脾主身之肌肉,故應面,故知是脾積。其脾係土,土無正形,故早晚浮腫不定,多則早浮,其睡則脾不磨,上面作腫。若病後此證,則是虛中積,宜用調脾消積行氣等藥。
面合地臥是積。何以合地?其受積在脾,是冷積。何以知之?其脾好土,故知在脾。其冷者屬陰,故知傷冷硬食得之,宜下熱積氣藥耳。
腹脹是積,其積在肺。何以知之?其肺主於氣,才當受積,其氣便冷,腹脹滿氣急,故知在肺。如腹脹先宜調氣後轉,轉後更宜調氣。
小便如油是積,其積在小腸。何以知之?其積受於脾,脾當傳心,心不受觸則入小腸,小腸是心之腑,故知在小腸,則節其水道,小便如米泔油相似也。
髮黃是積,是積氣傷心。心主血脈,蔭遍身毛髮,被積氣所干則髮黃,故知是積傷心。宜下空心散,及取積藥。此人必時復發熱也。
赤白痢是積,其積在肺,受傳大腸及有外傷冷而得。何以知之?肺主西方庚辛金,其先白後赤,則是外邪。故知肺傳大腸,則為赤白痢也,宜取後調氣。
兩眼黃赤睛青是積,其積在肝。何以知之?肝主東方甲乙木,色青,卻被積氣所干,即黃赤。睛青者,眼屬五臟,肝是其主,脾若受積,故令眼睛青,是肝受精。若傳膽,其人口苦不要吃物,宜涼藥退之。
遍身虛腫是積,其積不在臟,只在腑。何以知之?為其積曾取後,被藥發動,即不在臟,故出皮膚之間為腫也。只宜下取虛中積藥,然後補之。
多瀉白糞是積,是受冷積在脾。何以知之?脾主化,受冷積在脾,冷滑而瀉白糞,故知在脾,宜先轉,後熱藥補之。
不可醫者六
喘急是肺積。肺主氣,其喘急則肺絕。其人當面白全無血色,故不可醫也。
面黑是腎積。其人面黑者,是腎絕也。人當不辨好惡,眼直無光,只得一日而死也。
吐熱氣是榮積。其不醫者,是血絕不可治也。血主心,心不能營,故出熱氣不止耳。
手腳心生瘡是衛積。衛者氣也。胃氣不生,故手足生瘡。若衛絕則氣不回,只得半日也。
惡心吐乾嘔是胃積。何以不醫?胃主化食,其胃熱則惡吐,故不治。其人必食乳不化,不食亦乾吐嘔,面色青黃無血色也。
瀉久,住又瀉,是積咬脾爛。何以知其脾爛?其人當瀉白糞,為食不消,住了卻放糞赤黑而死,即知脾爛,不可治。
積聚
小兒五積,為臟氣不行,蓄積一處不動,故曰積。夫心為伏梁,在臍上,上攻其心,下攻胃口;脾為痞氣,在胃口上橫之;肝為肥氣,在臍之左邊;肺為息賁,在臍之右畔;腎為賁豚,在臍下。各有變動,非食之所成,乃氣積也。臟屬陰,故在一處而不動也。
聚謂六腑之氣留聚也。腑屬腸,陽氣運轉不停,故其聚不定一處,發而腹痛。積聚之候,皆面黃瘦劣,嗞啀,不生肌肉,髮立,或肌體浮腫,腹急多困,多為水氣。
虛中積候,凡驚中虛積者,謂因驚取復驚發動是也,所下糞青穢。凡虛中有積者,因傷食而瀉又吐,如此漸虛,其病未瘥,故曰虛積也。又虛中之積,有積而頻頻取轉,卻取轉不著,致其積尚伏,故亦曰虛中積。若驚積取下,則糞隨驚青。如是食積即糞成塊子。凡疳中虛積者,因疳病轉瀉虛而疳不退,故虛中爾,所取下糞裏白色也。
凡嬰孩所患積證,如覺一二日,先以百傷飲發表,次當歸散,水薑煎服,溫動積滯,方下烏犀丸、六聖丸重與寬利,後用勻氣散調補。
凡有積滯,須辨虛實。况孩兒虛瘦長短黑白,南北古今不同,不可一概論也。予今之法,實者可服進食丸,虛而微白及疳瘦者,宜服肥兒丸。
初患元氣未損之時,或腹脹作痛,大小便不利者,先用白餅子或木香檳榔丸下之,下後以白朮散或五味異功散和之。渴加乾葛,吐加半夏。下而熱不退,或作嘔作瀉,飲食不思,此脾胃俱傷也,用六君子湯。手足指冷,喜飲熱湯,此脾胃虛寒也,前方加炮薑、木香。面色黃白,目無精光,脾肺俱虛也,用四君子加柴胡、升麻。腹痛泄痢下重,或小便不利者,用四逆散。發熱晡熱,或瀉未已,脾氣下陷也;潮熬口渴,大便不調,欲變疳證也,并用補中益氣湯,佐以肥兒丸。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乃實。必以調脾為主,而以消導佐之。古人所謂養正積自除,正此意也。
乳積
其候但是吐下乳來有餿臭氣,因啼叫未已,遽與乳喫,停滯不化而得。茅先生先用丁香散調胃,後下牛黃丸取下嬭積,後下勻氣散,常服健脾散即愈。
乳癖之候,面色青黃,發渴壯熱,吐乳多睡,口內生瘡,漸漸黃瘦,腹內結塊不散。由乳母食飲無常,醉飽過度,便即乳兒;或乳母偏臥一向,乳兒不能迴轉,兒亦睡著,乳滯偏於脅下,因茲結聚成塊而痛者是也。
食積
肚硬而熱於他處,或瀉或嘔,因飲食過飽,飽後即睡而得。茅先生用牛黃丸取積,後用勻氣散調理,常服萬靈丸即愈。
氣積
其候面色黃白,不進食,腹痛,夭矯啼叫,痢如蟹渤,此因榮衛不和,二氣乖忤,日久得之。茅先生用萬靈丸、勻氣散、醒脾散、健脾散之類,相夾調理。
《秘錄》云:治小兒氣癖,取三稜散作羹粥,以米麪為之,與乳母食之。治小兒十歲以下,及新生百日,無問癎熱、無辜、痃癖等皆理之,妙不可言。
脾中積
面黃如土色,或面帶虛浮,臍上微痛,肚皮熱,飲食減少,才食便言臍上及腹中痛,所食不化,頭微熱。此因先食硬物或冷物,所傷在脾。治之先下青金丸取下脾中積,後用勻氣散、醒脾散調理,常服健脾散、萬靈丸即愈。
驚積
有時時瀉清水如生米汁,是受傷而復有積,煩悶啾唧,常以生嗔,名為驚積。先解驚,後理積。解驚五苓散或百解散,理積三稜散或烏犀丸及三解散,炒神麯生薑煎湯調服。醒脾散、沉香檳榔丸,寧驚化積,壯氣和胃。仍節冷乳,自然平治。
虛中積
其候渾身微熱,不思飲食,昏昧神緩,抱著一似睡未覺,肚熱足冷者,多因吐瀉大病及攻擊之後而得此候。茅先生先用青金丸取積,後用勻氣醒脾散調理,常服萬靈丸、保童丸即愈。
實積
其候大便不通,風毒瘡癤,喉閉痄腮,咽中涎响,茅先生先用奪命散吐下熱涎,後用勻氣散、醒脾散調理,常服牛黃膏、天竺黃散、鎮心丸即愈。
痃癖
茅先生論小兒生下五個月以上至七歲,有結癖在腹,成塊如梅核大來去,或如卵大,常叫疼痛者,亦分數類:在左脅下痛者名痃氣,左右脅下痛者名癖氣。下蓬莪朮散夾健脾飲與服即愈。如見面黑眼直視,瀉黑血,鼻口冷,手足冷,不進食者死。
錢氏論小兒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飲水或喘嗽,與潮熱相類,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故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熱發,故引飲過多,即蕩滌腸胃,亡失津液,胃不能傳化水穀,其脈沉細;益不食,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鮮不瘦而成疳矣。
仁齋曰:癖者血膜包水,側僻於脅旁,時時作痛也。惟癖為能發潮,為能生寒熱,故瘧家中脘多蓄黃水,日久而復結癖,寒熱不已,有是疾者以此。小兒臟腑和平,榮衛調暢,則津液自然流通,縱使多飲水漿,不能為病。惟乳哺失調,三焦關隔,以致水飲停滯,腸胃不能宣通,如冷氣搏之,則結聚而成癖。輕者用導滯木香丸,重者用取癖丸。
曾氏曰:嬰兒始生,稟賦未完,失於襁褓之不謹,乳哺之不節,外為六淫侵襲,內因五臟氣虛,冷積久停於脾,不能剋化,結成癖塊,突於脅下或左或右,其疾皆因積滯蘊作,致有寒熱,或腹肚疼痛,或晝涼夜熱。治療之法:氣實者亦須溫正胃氣,後用烏犀丸或水晶丹下之。如過三三次,即以稀粥略止,候所作形證消盡,方投補益之劑。氣虛者先與調脾胃,固真元,神色稍正,飲食進多,如前法下之。若太虛甚,用三稜散、化癖丸漸消之,順適陰陽,以平為期。然先補後瀉,行迎奪之法。則取去陳寒冷積。若面黃脣白,髮竪肌瘦,乃為虛極,不可輕下,但徐徐用藥,消化調理為上。若兒小者,更令乳母常服藿香飲使藥從乳過,亦少助也。
痞結
此痞在腹內,與心下之痞不同,宜常服進食丸。按進食丸有巴豆,豈宜常服?甘遂有大毒,瀉水如決江河,非十分壯實、十分危急、十分水氣,三者俱備,未可輕用,今以為痞結主方謬矣。
痞癖既久,飲食減少,脾氣必虛,久而不愈,必先以固胃氣為主,使養正則積自除。若欲直攻其結,不惟不能善消,抑亦損其脾土,脾土既虧必變證百出矣。當參各類及隨見證而主治之。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宋•撰人未詳】
食氣積癖論
小兒積聚癖癥者,其證不同。積聚乃氣之所致,不可輕治。脾胃既已虛冷,飲食先已不化,乳哺再稍失其宜,便乃成傷也。其候身體壯熱,口中氣溫,面黃腹脹,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喜睡,四肢垂嚲,畏食壯熱,大便酸臭,或為吐瀉,水穀不消,須宜穩藥剋化,不可便行快藥取轉。小兒氣實脾胃壯者,化之有漸。若氣怯脾胃弱者,但稍失調養,便成傷也。
方
紫雙丸 [紫雙丸 原作「雙紫圓」,據《千金》卷五改。 ]【 《千金方》,下同】 治小兒身熱頭痛,飲食不消,腹中脹滿,或小腹絞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數起;小兒無異疾,惟飲食過度,不知自止,哺乳失節,或驚悸寒熱,惟此丸治之。不瘥,更可重服。小兒欲下,是其蒸候,哺食減少,氣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內不調,悉宜用此丸,不用他藥,數用神驗,千金不傳。臣億等詳[臣億等詳 原作「今詳」,據《千金》卷五改。]序例中凡云服紫丸者,即前變蒸篇中四味者是也。云服紫丸不下者,服赤丸,赤丸瘥快,病重者當用之。方中并無赤丸,而此用硃砂,又力緊於紫丸,疑此即是赤丸也。
巴豆霜 蕤核仁各十八銖 麥門冬十銖 甘草五銖 甘遂 朱砂飛,各二銖 牡蠣 蠟各八銖
右八味,以熟湯洗巴豆研,新布絞去油,別搗甘草、甘遂、牡蠣、麥門冬下篩訖,研蕤核仁令極熟,乃內散更搗二千杵,藥燥不能相丸,更入少蜜足之。半歲兒服如荏子一雙,一歲二歲兒服如半麻子一雙,三四歲者服如麻子二丸,五六歲者服如大麻子二丸,七歲八歲服如小豆二丸,九歲十歲微大於小豆二丸。常以鷄鳴時服,至日出時不下者,熱粥飲數合即下,丸皆雙出也。下甚者,飲以冷粥即止。
充悅圓 治小兒胎中宿熱,母飲食粗惡辛苦,乳汁不起,兒乳哺不為肌膚,心腹痞滿,萎黃瘦瘠,四肢痿躄繚戾,服之可令充悅。
芍藥 柴胡各二兩 大黃 人參各一兩 乾薑如熱以枳實代 甘草各半兩 鼈甲 茯苓各一兩半
右八味為末,蜜丸如大豆,服一丸,一歲已上乳服三丸,七歲兒服十丸,日二。
牛黃圓 治小兒宿乳不消,腹痛驚啼。
真牛黃三銖 附子二枚 真珠 巴豆霜 杏仁各一兩
右五味,搗附子、真珠為末下篩,別搗巴豆、杏仁令如泥,內藥及牛黃搗一千二百杵,藥成若乾入少蜜足之。百日兒服如粟米一丸,二歲兒服如麻子一丸,五六歲兒服如胡豆一丸,日二。先乳哺了服之,膈上下悉當微轉,藥完出者病愈,散出者更服,以藥完出為度。
芒硝紫圓 治小兒宿食,癖氣痰飲,往來寒熱,不欲食,消瘦。
芒硝 大黃各四兩 半夏 甘遂各二兩 代赭一兩 巴豆二百枚 杏仁一百二十枚
右七味為末,別搗巴豆、杏仁,治如膏,旋內藥末搗三千杵,令相和合,強者內少蜜,百日兒服如胡豆一丸,過百日至一歲服二丸,隨兒大小以意節度,當候兒大便中藥出為愈。若不出,更服如初。
八歲湯 治八歲已上兒,熱結痰實,不能食,自下。
白芍藥 梔子仁 知母生大黃各二兩 柴胡二兩六銖 升麻 黃芩 黃連各二兩半 竹葉切,一升半 桔梗一兩半 細辛十五銖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四服,十歲兒為三服。一方有枳實、杏仁各一兩半,無桔梗、黃連。
十五歲湯 治小兒十五已下,熱結多痰,飲食減。
大黃 柴胡 黃芩各三兩 枳實一兩十八銖 川升麻 赤芍藥 知母 梔子仁各二兩半 生薑十八銖 杏仁二兩 竹葉切,一升半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六升半,煮取二升,十歲至十五者分三服。
牛黃雙圓 治小兒結實,乳食不消,心腹痛。
牛黃 太山甘遂各半兩 真珠六銖 杏仁 芍藥 黃芩各一兩 巴豆十八銖
右七味為末,蜜丸,一歲兒飲服如麻子二丸,但隨兒大小加減之。
牛黃鼈甲圓 治小兒癖實壯熱,食不消化,中惡忤氣。
牛黃 厚朴 桂心 芍藥 乾薑各半兩 茯苓 麥麯 柴胡 大黃 鼈甲 枳實 芎藭各一兩
右十二味末之,蜜丸如小豆,日三服,以意量之。
芫花圓 治小兒心下痞,痰癖結聚,腹大脹滿,身體壯熱,不欲哺乳。
芫花 黃芩各一兩 大黃 雄黃各二兩半
右四味為末,蜜和,更搗一千杵,三歲兒至一歲已下,服如粟米一丸。欲服丸內兒喉中,令母與乳。若長服消病者,當以意消息與服之,與乳哺相避。
真珠圓 治小兒痰實結聚,宿癖羸露,不能飲食。
真珠半兩 麥門冬一兩 蕤核仁二百枚 巴豆四十枚
右四味為末,蜜丸,期歲兒服二丸如小豆大;二百日兒服如麻子二丸。漸增,以知為度。當下赤黃白黑葵汁,勿絕藥,病盡下自止。久服,使小兒肥白,已試驗。
鼈甲圓 治少小腹中結堅,脅下有疹,手足煩熱。
鼈甲 芍藥 大黃各三十銖 茯苓 柴胡 乾薑各二十四銖 桂心六銖 (上庶下虫)蟲瓦炙 蠐螬各二十枚
右九味為末,蜜和服如梧子七丸,漸漸加之,以知為度。
鼈頭圓 治小兒痞氣,脅下腹中有積聚堅痛。
鼈頭炙,一枚 甘皮半兩 蝱蟲(上庶下虫)蟲俱炙 桃仁各十八銖
右五味為末,蜜丸,服如小豆大二丸,日三。大便不利,加大黃十八銖,以知為度。
甘草圓 治小兒羸瘦惙惙,宜常服,不妨乳。
甘草五兩
右為末,蜜丸,一歲兒服如小豆十丸,日三。服盡即更合。
桂心橘皮湯 治小兒五六日不食,氣逆。
桂心 人參各半兩 橘皮三兩 成擇薤五兩 黍米五合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先煮藥,煎取二升,次下薤米,米熟藥成,稍稍服之。
地黃圓 治少小胃氣不調,不嗜食,生肌肉。
乾地黃 大黃各一兩六銖 茯苓十八銖 當歸 柴胡 杏仁各半兩
右六味為末,以蜜丸如麻子大,服五丸,日三。
半夏圓 治小兒暴腹滿欲死。
半夏隨多少,微火炮之 搗末,酒和服如粟米粒大五丸,日三,立愈。
馬通栗圓 治少小脅下有氣,內痛喘逆,氣息難,往來寒熱,羸瘦不食。
馬通中粟十八銖 杏仁 紫蘇 細辛各半兩 五味子 石膏 秦艽 半夏 茯苓各六銖
右九味為未,蜜丸,服如小豆十丸,日三,不知加至二十丸。
清中解鬱湯 【 《直訣》方】 治脾氣虛弱,飲食停滯,鬱熱生痰,或身發赤暈。
白朮炒 茯苓 陳皮 山梔仁炒 山渣 神麯炒 麥芽炒 川芎 桔梗 炙草各五分
右,每服二三錢,水煎。
丁香化癖散 【 《儒門事親》】 治小兒乳癖。
白丁香 密陀僧 舶上硫黃已上各二錢 硇砂半錢 輕粉少許
右研細末,每兒一歲服半錢,男病女乳調,女病男乳調,出下黑糞為度,後用通膈丸泄之。
塌氣退黃湯 【 《蘭室秘藏》,下同】 一名茯苓滲濕湯。治小兒面色萎黃,腹滿脹,食不能下。
白朮 柴胡各半分 川升麻一分 桂枝 麻黃炒 吳茱萸 厚朴 羌活 草豆蔻 神麯 蒼朮 澤瀉 白茯苓 猪苓 黃蘗 橘紅各二分 青皮 黃連各五分 杏仁二個
右,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中滿分消丸
枳實 黃連 厚朴各五分 生薑 薑黃 猪苓各一錢 橘皮 甘草 白朮各一錢半 砂仁 澤瀉 茯苓各三錢 半夏麯四錢 黃芩一兩二錢
右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五十丸,溫水下。
消痞丸
黃連五錢 黃芩二錢 厚朴七分 薑黃五分 乾生薑 人參各四分 甘草三分 枳實二分 橘皮一分
右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隨乳下。
雄黃解毒丸 【 《片玉心書》,下同】 下痰去熱,追蟲打積。
雄黃一錢,另研 郁金一錢 巴豆霜二錢 共為末,米糊丸如粟米大,痰涎甚竹葉湯下;積痛茴香湯下;纏喉風,滾白水化開,吐痰;蟲痛,苦楝子根白皮湯下,先以鷄卵油煎,空心時令兒聞之,然後服藥,必要上半月,謂其蟲之頭向上故也。
養脾丸 治小兒脾胃虛弱,不思乳食,傷食癖積,面色黃,嘔吐瀉泄,腹痛膨脹,併皆治之。
蒼朮製 陳皮各五錢 縮砂仁 草果仁 益智仁各二錢 厚朴 神麯 麥芽炒,各三錢 共為末,酒糊丸如粟米大,米飲下。脾胃虛弱,米湯下;嘔吐,煨薑湯下;食積,山楂湯下:腹痛,茴香湯下;腫脹,蘿蔔湯下;寒泄,薑棗湯下。
肥兒丸 【 《育嬰家秘》】 小兒脾胃素弱,食少而瘦,或素強健,偶因傷食成積而瘦,或因火病之後而瘦者,宜服之。
人參 白朮各二錢 陳皮 茯苓各錢半 甘草炙 木香 縮砂仁 青皮 神麯炒 使君子肉各一錢 山藥 蓮肉去心,各二錢 桔梗一錢 共為細末,荷葉浸湯,煮粳米粉為丸,米飲下。此參苓白朮散加減,以治疳病將成之聖藥也。腹中有癖者,加三稜、莪朮各煨,九肋鼈甲醋炙各一錢半。有熱者,加北柴胡二錢,黃芩、黃連、蘆薈,乾燒存性,各一錢半。瘦太甚者,加當歸、川芎各二錢。泄瀉者,加肉豆蔻麪包煨、訶子肉各一錢。疳瘦食少者,去麥芽、神麯。
木香丸 【 《嬰童百問》,下同】 治吐乳瀉乳,其氣酸臭,由啼叫不已,以乳與兒,停滯不化,是為乳積。肚硬熱渴吐瀉,由飲食無度,過飽即睡,是為食積。腹痛啼叫,利如蟹渤,由觸忤其氣,榮衛不和,淹延日久,是為氣積。瘧後肚內結癖成塊。
木香 蓬朮 砂仁 青皮去穰 朱砂研細 代赭石 大丁香各一錢 巴豆去油二錢
右為細末和勻,飛白麵糊和丸麻子大,每服二三丸,乳傷乳汁下,食傷米飲下。
取癖丸 治小兒癖塊大痛,用之如應。
甘遂 芫花俱微炒 黑牽牛半炒半生取末 辣桂 蓬朮 青皮去穰 木香 桃仁炒 五靈脂各二錢 巴豆去油,一錢
右為末,研和十分細嫩,飛白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薑蜜煎湯灌下,泄後冷粥補,仍和胃。
挨癖丸 治乳癖穀癥,腹中塊痛。
青皮 木香 代赭石火煅酢淬,研極細末 蓬朮 生地黃各三錢 巴豆壓去油,一錢
右為細末,酢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丸,食後薑湯下。
檳榔丸 治小兒傷食得之,痛刺脅肋,心胷煩悶,飲食不下,吐逆惡心,久不醫治,漸成痞癖。
青皮五錢,去穰,巴豆三十粒去殼同炒,去巴豆 陳米半合,炒法亦用巴豆,同青皮 檳榔五錢 木香麵裹煨,三錢
右為細末,蒸餅丸如黍米大,用米飲,食前服。丸數多少,量兒大小虛實加減。
北柴胡散 治小兒因傷血得之,胷膈鬱悶,痛引小腹,時或攻築,上搶心胷,漸成瘕結之證。
人參 北柴胡 •木香 枳殼 京三稜 檳榔各三錢
右為細末,陳皮煎湯調,食遠服。
褐丸子 治小兒因傷氣得之,心腹膨脹,肚大脅痛,面黃肌瘦,倦怠無力,久而不治,漸成痞塊。
陳皮 青皮 三稜 蘿蔔子炒 莪朮各五錢 木香 胡椒各一錢 黑丑炒取頭末,三錢
右為細末,麵糊丸如黍米大,生薑三片,泡湯送下二三十丸。
七香丸 治小兒因傷積得之,其證如腸澼之疾,便利無度,滑不成糞,似痢非痢,結成癖塊。
丁香 木香 大茴炒,各一錢半 枳殼 三稜 青皮 莪朮同巴豆七粒炒赤色,去巴豆,各一錢
右為細末,煮糊丸如黍米大,每用三十丸,米飲空心服。
聖惠甘遂破結散 治小兒心胷痞結,蘊聚痰水,雖服湯藥,暫利而滯實不去,心下堅脹,按之輒啼,內有伏熱所結。
甘遂麵裹煨令黃色,二錢半 青皮 黃芩 川大黃煨,各半兩
右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和服,量大小加減,得通利即止,後以冷粥補之。
進食丸 治乳食不消,心腹脹滿,壯熱喘粗,嘔吐痰逆,腹鳴泄瀉,米穀不化;或下痢赤白,腹痛後重;及食癥乳癖,痃氣痞結,并皆治之。小兒胷膈熱實,腹內有留飲,致令榮衛痞塞,臟腑之氣不得宣通,其病腹內氣結,脹滿或壯熱,凡有此疾,當疏利大便,破結散氣,宜常服之。
巴豆霜一錢 朱砂飛,五錢 枳殼炒,五錢 當歸泔浸炒 代赭石煅酢淬七次,各三錢 木香五錢 麝少許
右為末,麵糊為丸如麻子大,一歲兒一丸,米飲下,更量虛實加減,食後服。治食積發熱,羸瘦肚大,青筋疳積,肚疼哺露。
消積丸 治乳食傷積,心腹脹滿,氣粗壯熱,或瀉或嘔。
丁香二十粒 砂仁二十粒 使君子五個 烏梅三個
右為末,爛飯丸麻子大,加巴豆三粒,去盡油同丸,每服三丸,陳皮湯下。
白餅子 治小兒夾食傷寒,其證發熱嘔吐,亦有肚疼者,噯氣辨得分曉。先用此藥,一服推下食積,卻用平和藥發散調治,如惺惺散、加減參蘇飲,皆可服,卻不可服冷藥。
滑石 天南星 半夏各一錢 輕粉五分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用水一升,煮乾研細如泥
右三味,搗羅為末,入巴豆霜,次入輕粉,又研勻,卻入餘藥末,令勻,糯米飲丸如菉豆大,量小兒壯瘦虛實用藥。三歲已下每服三丸至五丸,紫蘇湯空心下。忌熱物。若三五歲兒壯實者,不以此拘,加至三十丸,以利為度。一方加白附子一錢。
白朮散 治瀉渴兼吐瀉。
人參二錢半 白茯苓 白朮 藿香葉各半兩 木香二錢 甘草一錢 乾葛半兩,渴者加一兩
右剉散,水煎。發熱甚渴者,去木香。肚痛,加白芍藥。
小沉香丸 和中順氣,嗜食消痰。
砂仁煨 蓬朮煨,各四錢 香附米炒,一兩 真沉香六錢 甘松三兩六錢 益智仁炒 炙草各一兩半 舶上丁香皮二兩四錢
右為細末,湯浸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四十丸,食後溫生薑湯下,或嚼破更妙。
芍藥甘草湯 治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煩數,微惡寒,腳攣急拘疼,及治肚腹胷脅大痛。
白芍藥炒,五兩 甘草一兩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二盞,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觀音散
石蓮肉 人參 神麯炒,各三錢 白茯苓二錢 甘草炙 木香 綿黃芪炙 白扁豆炒去皮 白朮各一錢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盞,棗一枚,藿香三葉煎,空心溫服。
銀白散 止吐瀉,壯胃氣,治糞青。
糯米 扁豆各二兩 藿香 白朮土炒,各一兩 丁香二錢 甘草炙,三錢
右為末,紫蘇米飲調下。加天麻、砂仁、白茯苓。快脾正色,加炮白附、全蝎、木香、石蓮,薑煎服。
木香檳榔丸 疏導三焦,寬利胷膈,破痰逐飲,通潤大腸。
(木郁)李仁 皂角醋炙 半夏麯 枳殼麩炒 青皮 杏仁麵炒 木香不見火 檳榔各一錢
右為細末,別用皂角四兩,用漿一碗,搓揉熬膏,更入熟蜜少許,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小兒服可丸如菉豆大,食後生薑湯送下。
神芎丸 治風熱壅滯,頭目昏眩,口舌生瘡,牙齒疳蝕;或遍身瘡疥,咬牙,驚惕,怔忡,煩躁多渴;或大小便濇滯;或積熱腹滿,驚風潮搐,并皆治之。
生大黃 黃芩各二兩 生牽牛頭末三兩 滑石四兩 黃連 薄荷葉 川芎各半兩
右為細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後溫水下。一方加蒲黃,止血證亦用。
是齋推氣丸 治三焦痞塞,氣不升降,胷膈脹滿,大便閉濇,小便赤少。
大黃 陳皮 檳榔 枳實小者去穰 黃芩 黑牽牛各等分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菉豆大,臨臥溫熟水下二三十丸,量虛實加減。
檳榔丸 治小兒疳氣腹脹,胷膈痞悶,喘急不安。
青皮去穰,同巴豆十粒炒,去巴豆 蘿蔔子 香附子炒 木香各一兩 黑牽牛半兩,微炒
右為末,生薑自然汁,煮麵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消食丸 常服寬中快氣,消乳食,正顏色。
縮砂 陳皮 三稜 蓬朮 神麯炒 麥芽炒 香附泔浸一宿炒 枳殼 檳榔 烏梅各五錢 丁香二錢五分
右為末,麵糊丸如菉豆大,食後紫蘇湯送下二三十丸。
快膈消食丸 治小兒宿食停滯,腹脹疼痛。
三稜煨 蓬莪朮煨 揀縮砂去殼 橘皮去白 神麯炒 麥芽炒,各五錢 香附子炒,一錢
右為細末,蒸餅丸如黍米大,生薑煎湯或白湯,或將餅子磨,食遠服。一方加製枳殼。
香稜丸 治小兒積氣發熱,肚腹膨脹,肢體瘦弱,飲食不滋肌膚。
木香 丁香 檳榔去臍 枳殼炒 甘松 使君子去殼 神麯炒 麥芽炒,各二錢半 三稜煨 莪朮 青皮 陳皮 香附炒,各五錢 胡黃連一錢
右為細末,蒸餅丸如黍米大,用米飲,食遠服。
五珍丸 治酒食積通用。
青皮 乾薑燒存性 蓬朮 五靈脂各一兩 巴豆去半油一錢
右為末,粳米飯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米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