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五十五
齒門
黃帝素問
上古天真論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 註 女子七歲,腎氣方盛。腎主骨,齒乃骨之餘,故齒更。真矛乃盡根之牙,腎氣足,故真牙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八八則齒髮去。
【 註 真牙生而筋骨所長,以至於極矣。腎為生氣之原,男子衰於氣,五八則根氣先衰而髮墮齒槁。至八八則數終衰極,乃脫去也。】
診要經終論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
【 註 心之華在面。黑者水氣上乘,火氣滅而水氣脫矣。齒長而垢,骨氣泄也。腹脹閉,上下不通者,心腎水火之氣并絕,而不能上下交通也。】
陰陽應象大論
岐伯曰:陽盛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 註 陽勝乃火熱用事,故身熱。熱在表則腠理閉,熱在裏則喘粗。陰勝在腹,則為之俯;陽勝在背,則為之仰。陽勝於周身,則汗不出而熱也。腎主精液,齒乾精液竭矣。心主血液,煩冤血液枯矣。腹滿,中焦之生氣絕矣。此陽熱偏勝之死證。然能苟延於冬,而不能幸免於夏。】
痿論
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
【 註 腎生骨髓,故所犯大寒之氣而內至骨髓也。諸髓皆屬於腦,故以腦為主。髓邪上逆,則入於腦,是以頭痛數歲不已。齒乃骨之餘,故齒亦痛也。此下受之寒上逆於巔頂,故名曰厥逆。】
至真要大論
歲少陰在泉,熱淫所勝,民病腹中常鳴,氣上衝胷,喘不能久立,寒熱,皮膚痛,目瞑,齒痛,(出頁)腫。
【 註 少陰在泉,卯酉歲也。腹中常鳴者,火氣奔動也。氣上衝胷者,火氣炎上也。喘,不能久立,寒熱,皮膚痛者,火淫肺金也。目瞑者,熱甚陰虛,畏陽光也。齒痛(出頁)腫者,熱乘陽明也。】
靈樞經
經脈篇
手陽明之脈,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
足陽明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
邪客篇
天有列星,人有牙齒。
扁鵲難經
騐病死候
病人唇腫齒焦者死,脾腎絕也。
病人齒忽變黑者,十三日死,少陰絕也。
中藏經 【 漢?華佗】
騐病死候
胃絕,齒落面黃者,七日死。 【 一曰十日死。】
面無光,牙齒黑者死。
齒忽黑色者,十三日死。
千金方 【 唐?孫思邈】
論證
凡齒齗宣露,多是疳(上匿下虫)[疳(上匿下虫) 原作「(上匿下虫)蟲」,據《千金》卷六改。]及月蝕,以角蒿灰夜傅齗間使滿,勿食油,不過二三夜瘥。食油及乾棗即發。所以患齒者,忌油、乾棗及桂心。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溫水含,揩齒,及叩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口齒即牢密。凡人齒齗不能食果菜者,皆由齒根露也,為此鹽湯揩齒叩齒法,無不愈也,神良。凡人好患齒病,多由月蝕夜食飲之所致也,識者深宜慎之。所以日月蝕未平時,特忌飲食,小兒亦然。
仁齋直指方 【 宋?楊士瀛】
齒屬腎
齒者骨之所終,髓之所養,腎實主之。故腎衰則齒豁,精盛則齒堅,虛熱則齒動。
毒痰痛
熱則生痰,毒氣上攻,灌注經絡,最能發痛。外證痰盛欬唾,宜二陳湯加細辛、枳殼、生薑、大棗、烏梅煎服。仍以薑黃、蓽茇等分煎湯,候溫以舌浸湯內,涎自流出,效。
蟲蝕痛
凡人飲食不能潔齒,腐臭之氣淹漬日久,齒齦有孔,蟲蝕其間,蝕一齒盡,又度其餘,至如疳(上匿下虫)皆其種類,必殺蟲而後痛止。
痛因
手陽明之支脈入齒,壅則齒浮,虛則宣露,挾風則上攻頭面,疳(上匿下虫)則變成齲脫。
瘡瘍全書 【 金?竇漢卿】
牙癰
牙邊生癰如豆大,此脾胃二經火也。宜用小刀點破,搽以冰片散,再服清胃湯、甘桔湯,無不愈矣。
牙腫
齒屬腎經,此證或風乘虛而入發腫,或飲酒太過而腫,或血虛而腫,或剔傷而腫,或房勞陰虛而腫。治法宜以意詳證,消息而治。
牙宣
牙宣,謂脾胃中熱涌而宣露也。此證牙齒縫中出血,上屬脾,下屬胃。吐血痰至升斗難療者,急宜速治,遲則難生。先用蚌水灌淨,然後吹藥。
河間六書 【 金?劉完素】
寒入腦痛
腎虛犯大寒,頭疼齒亦痛,痛之甚,數歲不已者是也,以天南星丸主之。
儒門事親 【 元?張從政】
痛屬火
有人因上下齒痛,凡痛發,輒取去。不數年,上下齒盡。至五十歲,生硬之物皆不能食。夫上下齒痛,皆由手足陽明二經風熱甚而痛矣。可用大小承氣湯、藏用丸、祛風丸等藥瀉之,則痛當自止。《內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王冰云:百端之起,皆自心生。心者火也,火生土之故也。出牙之故,不可不知。
風疰疼
夫風疰牙疼,久不愈者,用針插巴豆一枚於燈焰上燎煙,未及存性,於牙窩根盤上熏之,則愈。
東垣十書 【 元?李杲】
論證
夫齒者腎之標,口者脾之竅。諸經多有會於口者,其牙齒是手足陽明之所過。上齦隸於坤土,乃足陽明胃之脈所貫絡也,止而不動。下齦嚼物,動而不休,乃手陽明大腸之脈所貫絡也。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足陽明喜寒飲而惡熱,其病不一。牙者腎之標,亦喜寒,寒者堅牢,為病不同,熱甚則齒動齦脫,作痛不已,故所治療不同也。有惡熱而作痛者,有惡寒而作痛者,有惡寒惡熱而作痛者;有惡寒飲少熱飲多而作痛著,有惡熱飲少寒飲多而作痛者;有牙齒動搖而作痛者;有齒袒而作痛者;有齒齦為疳所蝕缺少,血出而作痛者,有齒齦腫起為痛者;有脾胃中有風邪但覺風而作痛者。又有牙上多為蟲所蝕,其齒缺少而色變,為蟲牙痛者;有胃中氣少不能禦寒,袒露其齒作痛者;有牙齒疼痛而穢臭之氣不可近者。痛既不一,豈可一藥而盡之哉?
胃有實熱,上齒痛尤甚,宜涼膈散。大黃酒蒸為君,加知母、石膏、升麻為佐,頻頻含嚥即愈。
微惡寒飲,大惡熱飲,宜立效散。
熱痛
熱痛者,腸胃積熱,齒齦腫爛,口氣臭穢,宜涼膈散加知母、石膏、升麻為佐,酒蒸大黃為君,噙嚥即愈。
丹溪心法 【 元?朱震亨】
痛屬熱
牙齒之痛,因胃中濕熱上出於牙齦之間,適被風寒或飲冷所鬱,則濕熱不得外達,故作痛也。寒是標,故外用辛溫擦漱之藥;熱是本,故內服辛涼散熱之劑。牙痛用梧桐淚為末,少加麝香擦之。牙大痛,必用胡椒、蓽茇能散其中浮熱,間以升麻、寒水石,佐以辛涼荊芥、薄荷、細辛之類。若用清涼藥,便使痛不開。必須從治,如蓽茇、川芎、薄荷、荊芥、細辛、樟腦、青鹽之類。
醫學正傳 【 明?虞摶】
論證
《內經》曰: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夫齒者,腎之標、骨之餘也。足陽明胃之脈,貫絡於齒上齦;手陽明大腸之脈,貫絡於齒下齦。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飲,足陽明惡熱飲而喜寒飲,故其為痛有惡寒惡熱之不同也。有開口呷風則痛甚者,腸胃中有風邪也;有開口則穢臭不可近者,腸胃中有積熱也。或為痛而齒動搖,或為痛而蟲侵蝕,又有齒縫疏豁飲食不便者,比比是也。大抵齒齦露而動搖者,腎元虛也,治宜滋陰補腎為要;憎寒壯熱而口臭穢者,胃氣熱也,治宜安胃瀉火為良。其所謂風邪蟲蝕之證,蓋因熱生風而風生蟲,腸胃之火既平,更加以擦牙誅蟲之藥,以治其標,無有不安之理也。
證治要訣 【 明?戴思恭】
痛證
牙痛有風毒熱壅,齲蛀腎虛,未辨何證,俱用消風散揩抹。諸證俱宜香附炒黑三分,炒鹽一分,研勻揩用如常。
有牙蟲已出,其孔穴空虛而痛者,此乃不可不知。宜用乳香少許,火炙令軟以實之。
腎虛牙浮而痛,甚則憎寒壯熱,全具如欲脫之狀。宜安腎丸,間進黑錫丹。
本草綱目 【 明?李時珍】
食酸齒軟
楚人多食酸則齒軟。謂其水生木,水氣弱,木氣盛,故齒如是。
明醫雜著 【 明?王綸】
牙牀腫痛
牙牀腫痛,齒痛搖動,或黑爛脫落,世人皆作腎虛治。殊不知此屬陽明經濕熱,蓋齒雖屬腎而生於牙牀,上下牀屬陽明大腸與胃,猶木生於土也。腸胃傷於美酒厚味膏粱甘滑之物,以致濕熱上攻,則牙牀不清而為腫為痛,或出血,或生蟲,由是齒不得安而動搖黑爛脫落也。治宜瀉陽明之濕熱,則牙牀清寧而齒自安固矣。
【 註 按齒痛,若因手足陽明經濕熱,用東垣清胃散;若因風寒入腦,腦痛齒亦痛,用羌活附子細辛湯;若因思慮傷脾,用歸脾湯;若因鬱火所致,用越鞠丸;若因酒麵炙煿而發,用清胃散;若因飲食傷脾,用六君子湯;若因勞傷元氣,用補中益氣湯;若脾胃素弱,用六君當歸升麻;若因腎經陰虛,用六味丸;若因腎經陽虛,用八味丸;若陰陽俱虛,用十補丸;若脾腎虛寒,用安腎丸。徐用誠先生云:凡齒病惡寒熱等證,屬手足陽明經;齒搖齦脫,屬足少陰經;齒蝕腫痛出血,皆胃火所致也。亦有諸經錯雜之邪與外因為患者。】
醫學入門 【 明?李梴】
瘀血痛
風熱挾攻齦間,令血出,痰滯不消,掣痛鑽刺。宜犀角地黃湯,或加減甘露飲加升麻。
宣露動搖
齒齦宣露動搖者,腎元虛也。宜八味丸,滋陰補腎。
風熱痛
風熱者,外風與內熱相搏,齒齦腫痛,濃汁臭穢。宜犀角升麻湯,兼以荊芥湯含漱。
風冷痛
風冷者,齒齦不腫不蛀,日漸動搖。宜溫風散,兼以開笑散含漱。
蟲蝕痛
齒病變成骨槽風,出血骨露者,宜玉池散。
惡寒惡熱
足陽明胃絡脈入齒上縫,其病喜寒飲而惡熱飲。手陽明大腸絡脈入齒下縫,其病喜熱飲而惡寒飲。熱牙痛怕冷水,冷牙痛怕熱水,不怕冷熱乃風牙痛。
熱痛
如濕熱被風冷鬱而作痛,宜當歸龍膽散。
久年齒痛,黑爛脫落,必吸涼稍止,乃膏粱濕熱之火,調胃承氣湯加黃連下之。
古今醫鑑 【 明?龔信】
脈法
右關脈洪數,或弦而洪,腸胃中有風熱而痛。尺脈洪大而虛者,腎虛,主齒動搖疏豁,相火上炎而痛。
痛證
齒病,有開口呷風則痛甚者,胃中有風邪也;有開口則臭穢不可近者,腸胃中有積熱也;有齒根腫而痛者,胃熱也;有痛而動搖者,腎元虛也;有孔而痛者,蟲蝕也。上爿牙痛,亦屬足少陰腎經虛熱,宜細辛湯;下爿牙痛,屬手陽明虛熱有風,宜白芷湯。
口齒類要 【 明?薛己】
總論
齒者腎之標,口者脾之竅,諸經多有會於口者,齒牙是也。徐用誠先生云:齒惡寒熱等證,本手足陽明經;其動搖脫落,本足少陰經;其蟲疳齦腫出血痛穢,皆濕熱胃火,或諸經錯雜之邪與外因為患。治法:濕熱甚而痛者,承氣湯下之;輕者清胃散調之。大腸熱而齦腫痛者,清胃散治之,重則調胃丸清之。六鬱而痛者,越鞠丸解之。中氣虛而痛者,補中益氣湯補之。思慮傷脾而痛者,歸脾湯調之。腎經虛熱而痛者,六味丸補之。腎經虛寒而痛者,還少丹補之,重則八味丸主之。其屬風熱者,獨活散。大寒犯腦者,白芷散。風寒入腦者,羌活附子湯。病證多端,當臨證制宜。
醫學準繩六要 【 明?張三錫】
論酒色因
牙牀屬胃,牙齒屬腎。中年酒色過度,精弱不能榮於齒,而厚味酒毒日腐於胃,其榮於齒牀者皆濁,濁則腐潰。譬之土不堅則樹搖倒,齒落之象矣。牙根痛者,牀熱而將腐也。經曰:丈夫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生數四十而腎已衰,何況斲喪?遵生者勿全責於藥也。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齒部所屬
統屬足少陰腎經。
【 註 《素問》曰:丈夫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又曰:腎熱者色黑而齒槁。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
齒分上下齦,上齦屬足陽明胃經,
【 註 《素問》曰:邪客於足陽明之經,令人鼽衄上齒寒。《針經》曰:上爿痛,喜寒而惡熱,取足陽明之原衝陽穴,在兩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中。註:爿,判也。左半為爿,右半為片。朱丹溪曰:當灸三里穴。三里,足陽明經之合穴也,在兩膝下外側輔骨下三指地,離胻骨外一指許,兩筋間宛宛中也。】
下齦屬手陽明大腸經。
【 註 張潔古曰:秦艽去下牙痛,及除本經風濕。《針經》曰:下爿痛喜熱而惡寒,取手陽明之原合谷穴,在兩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朱丹溪曰:當灸三間穴。三間手陽明經之俞穴也,在兩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骨上縫中,赤白肉際。】
男子八歲腎氣實而齒更生,三八真牙生,五八則齒槁,八八則齒去矣。女子亦然,以七為數。蓋腎主骨,齒乃骨之餘,髓之所養也,故隨天癸之盛衰也。足陽明之支者入於上齒,手陽明之支者入於下齒。若骨髓不足,陽明脈虛,則齒之諸病生矣。何以言之?陽明金也,齒屬腎水也。陽明之支入齒,此乃母氣榮衛其子也,故陽明實則齒堅牢,陽明虛則齒浮動。所以齒痛者,乃陽明經有風冷濕熱之邪乘虛而入,聚而為液為涎,與齒間之氣血相搏擊而痛也。若熱涎壅盛,則腫而痛也;熱不盛,則齒齦微腫而根浮也。有蟲牙痛者,由濕熱生蟲,蝕其根而作痛也;有齒間血出者,由陽明之支,有風熱之邪入齒齦,搏於血,故血出也。有齒齲者,亦以陽明入風熱之邪,搏齒齦氣血,腐化為膿出臭汁,謂之齒齲,亦曰風齲。有齒(上匿下虫)者,是蟲蝕齒至齦,膿爛汁臭也。有齒挺者,由氣熱傳入於脈,至齒齗間,液沫為膿,氣血竭,肉齦消,故齒根露而挺出也。有齒動搖者,陽明脈虛,氣血不榮,故齒動搖也。有齒歷蠹者,由骨髓氣血不能榮盛,故令牙齒黯黑,謂之歷齒。其齒黃黑者亦然。以此而言,豈非諸齒病皆因陽明之所致哉!
劉宗厚云:外冒風寒,或口吸寒冷,致牙疼者,皆外因也。實熱虛火,骨蒸氣鬱,血熱蟲蛀,皆內因也。硬物所支打擊等致,皆不內外因也。
冬時風寒濕,頭疼,項筋急,牙齒動搖疼痛,宜麻黃散。大寒犯腦,連頭痛,齒亦痛,宜細辛散、白芷散、蠍梢散。牙痛用清涼藥更痛甚者,從治之,用蓽茇、川椒、薄荷、荊芥、細辛、樟腦、青鹽為末,擦牙上。得熱而痛,得涼則止者,以辛涼藥治之。因服補胃熱藥,致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牽引頭腦滿面發熱大痛,陽明之別絡入腦,喜寒惡熱,乃手陽明經中熱盛而作,其齒喜冷惡熱,清胃湯主之。寒多熱少者,微惡熱飲,大惡寒飲,宜草豆蔻散。熱多寒少者,微惡寒飲,大惡熱飲,宜麝香散、立效散。上爿牙疼,升麻散;下爿牙疼,白芷散。平昔多食肉人,口臭牙齒動搖欲落,或血出不止,乃內傷濕熱膏粱之疾也,宜神功丸、牢牙散、調胃承氣去硝加黃連湯。若熱壅牙疼,腫連腮頰,乃陽明經熱也,宜金沸草散去麻黃加薄荷如其數。
骨槽風
或問:牙齦腫痛,寒熱大作,腐爛不已,作疳治之無益,何如?曰:此骨槽風,一名穿腮毒,由憂愁思慮驚恐悲傷所致。初起生於耳下,及頸項間,隱隱皮膚之內,略有小核,漸大如胡桃,日增紅腫,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牙關緊急,不能食。先用鵝翎探吐風痰,服黃連解毒湯、活命飲加元參、桔梗、柴胡、黃芩。切不可用刀針。
上齶癰
或問:上齶生疽,狀如紫葡萄,何如?曰:是名懸癰,屬手太陰、手厥陰心包絡,令人寒熱大作,舌不能伸縮,口不能開闔,惟欲仰面而臥,鼻中時出紅涕,屬手足少陰經及三焦積熱所致。宜黃連消毒飲加桔梗、元參;急刺出惡血,犀角琥珀膏敷之;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過時不治,飲食不入,神昏脈亂者死。
牙癰
或問:牙根生癰何如?曰:此名附牙癰,屬足陽明胃經熱毒所致,宜清胃散、黃連消毒飲,或刺出惡血則愈。
外科正宗 【 明?陳實功】
齒病
齒病者,有風有火,亦有陽明濕熱,俱能致之。風痛者,遇風發作浮腫,隨後生痛,以消風散治之。火痛者,則齒根必牽扯腮顴,陣陣作痛,時發時止,以冰硼散搽之,出涎自愈。陽明經濕熱作痛者,其患腮顴浮腫,甚者牽引太陽,疼連頸項,口中熱氣,大便結燥,當宜涼膈散加石膏治之。又腫高軟者,內必有膿,用針刺破,出膿自愈。有齒齦病爛,出血不止者,內服犀角地黃湯,外搽人中白散。又小兒鑽齒疳,牙根尖穿出齒根肉外,芒刺嘴唇作痛,用鈹針挑破牙面好肉,以手取去本牙。出血不止,以濕紙換貼二三次,其血自止。必兼戒厚味,其牙復生如舊。
走馬疳
走馬疳,言患迅速,不可遲延故也。其患多在痧痘餘毒所中,又有雜病熱甚而成者。其患牙根作爛,隨便黑腐作臭,甚者牙齦脫落,根柯黑朽,不數日間以致穿腮破脣,誠為不治。初起宜用蘆薈消疳飲,外用人中白散或冰硼散二藥搽之。取去黑腐,內是紅肉血流者為吉。如取時頑肉不脫,腐爛漸開,焮腫外散,臭味不止,更兼身熱不退者,俱為不治。
醫貫 【 明?趙獻可】
齒論
《素問》曰:男子八歲腎氣實而齒更生,三八真牙生,五八則齒槁,八八而齒去矣。女子亦然,以七為數。蓋腎主骨,齒者骨之標,髓之所養也。凡齒屬腎,上下齦屬陽明。上齦痛喜寒而惡熱,取足陽明胃;下齦痛喜熱而惡寒,取手陽明大腸。凡動搖袒脫而痛或不痛,或出血或不出血,全具如欲落之狀者,皆屬腎。經曰:腎熱者色黑而齒槁。又曰: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其蟲疳齦腫不動潰爛痛穢者,皆屬陽明。或諸經錯雜之邪與外因為患,俱分虛實而治。腎經虛寒者,安腎丸、還少丹,重則八味丸主之。其冬月時大寒犯腦,連頭痛,齒牙動搖疼痛者,此太陽并少陰傷寒也。仲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凡腎虛者多有之。如齒痛搖動,肢體倦怠,飲食少思者,脾腎虧損之證,用安腎丸、補中益氣并服。如喜寒惡熱者,乃胃血傷也,清胃湯。若惡寒喜熱者,胃氣傷也,補中益氣湯。
凡齒痛遇勞即發,或午後甚,或口渴面黧,或遺精者,皆脾腎虛熱,補中益氣用六味丸,或十全大補湯。若齒齦腫痛,焮連顋頰,此胃經風熱,用犀角升麻湯。若善飲者,齒痛顋頰焮腫,此胃經濕熱,清胃湯加葛根,或解酲湯。
醫方考 【 明?吳崐】
齒病方論
腎虛齒長而痛者,滋陰大補丸加鹿茸方治之。蓋腎主骨,腎虛則髓弱,髓弱則骨枯,骨枯則不能固齒,故令齒長而動。譬之敗几焉,几敗木枯則緊竇之寸木搖搖而出,以水澤之則敗几潤而寸木固,故治此者宜滋陰補腎,腎不虛則齦骨潤,齦骨潤則齒固矣。是方也,熟地、牛膝、杜仲、山萸、五味、枸杞,皆味厚之品也,可以滋陰益腎。巴戟、蓯蓉、茴香、遠志、石菖蒲、山藥、茯苓,皆甘溫之品也,可以溫腎生精,乃鹿茸者,取其為血氣之屬,得陰氣之最完,故用之以為補腎填精益髓之品耳。紅棗肉者,味甘益脾,故用之以劑丸也。
齊大夫病齲齒,倉公為之作苦參湯,日漱三升,五六日病已。蓋取其苦能安齒蠹,寒能去風熱也。後人無風蠹,有用苦參潔齒,久而病腰重者,降多故也。此不知三軍之事而從三軍之政,未有不敗者也。
牙痛惡寒喜熱者,煮牙散主之。凡人臥去之時開口,引其風寒,因致牙痛,故得寒飲則助其邪而痛甚,得熱飲則散其寒而少寬。是方也,附子尖、天雄尖辛熱之品也,用之所以溫寒。乃全蠍者,微毒之品也,假之就寒毒之區,兼療風邪云爾。或用乾薑、蓽茇、細辛作湯以漱之,亦是治寒之意。
風熱牙疼,喜寒惡熱者,定風湯漱之。蓋內生風熱,併於口頰,邪火自實,因致牙疼,故得寒飲則陰陽微和而痛少可,得熱飲則以火濟火而痛亦深。是方也,用牙皂、荊芥、葱白之辛溫,以散其風,用(石卜)硝、石膏之鹹寒以驅其熱。
凡牙間有孔而痛者,梧桐淚、蟾酥、莨菪子、韭子、石灰五件得一治之,皆獲奇效。蓋梧桐淚主火毒風疳(上匿下虫)齒,王海藏常奇之矣;蟾酥主牙蝕,到處痛定,林元禮常奇之矣;莨菪子炮氣蒸齒去(上匿下虫),孫真人常奇之矣;韭子入艾燒煙熏(上匿下虫),朱丹溪常奇之矣。此皆古人之方也。新得一方,只是新燒石灰一物,蜜丸,著於齒蝕之處,應手而愈,此則古人之所未道也。
《本事方》云:取牙不犯手,用草烏、蓽茇各半兩,川椒、細辛各二兩,為細末,每用少許,以針揩在患牙內外,如此數次,其牙日傷則易落矣。蓋四物皆辛熱之品,入齒齦而數傷之,則齒肉日離,此近理之方也。
景岳全書 【 明?張介賓】
論證
齒牙之病有三證:一曰火,二曰風,三曰腎虛。凡此三者,病治各有不同,辨得其真,自無難治之齒病矣。
凡火病者,必病在牙牀肌肉間,或為腫痛,或為糜爛,或為臭穢脫落,或牙縫出血不止。是皆病在經絡,而上牙所屬足陽明也,止而不動;下牙所屬手陽明也,嚼物則動而不休。此之病必為美酒厚味膏粱甘膩過多,以致濕熱畜於腸胃而上壅於經,乃有此證,治宜戒厚味、清火邪為主。
蟲病者,其病不在經而在牙,亦由肥甘濕熱化生牙蟲,以致蝕損蛀空,牙敗而痛。治宜殺蟲為主。濕熱盛者,亦宜兼清胃火。
腎虛而牙病者,其病不在經而在臟,蓋齒為骨之所終,而骨則主於腎也。故曰腎衰則齒豁,精固則齒堅。至其為病,則凡齒脆不堅,或易於搖動,或疏豁,或突而不實。凡不由蟲不由火而齒為病者,必腎氣之不足,此則或由先天之稟虧,或由後天之斲喪,皆能致之,是當以專補腎氣為主。
傷於外因者,或以擊損,或以跌仆,或勉強咬嚼堅硬等物,久之無不損齒,此豈藥之可療?知者自慎也!
治法
陽明熱壅牙痛,宜清胃散、清胃飲之類;火甚者宜抽薪飲、太清飲之類,以清其源也。若腎陰本虛,胃火復盛,上實下虛而為熱渴腫痛者,玉女煎為最妙。
牙痛外敷之藥,惟辛溫可以散熱,宜細辛煎、丁香散、薑黃散、赴筵散之類。然惟二辛煎、三香散為尤妙。
蟲牙蛀空疼痛,宜《瑞竹堂方》韭子湯、巴豆丸、藜蘆散,皆可擇而用之。
牙縫出血不止,無非胃火所致,宜以前清胃等藥主之。亦有陰虛於下,格陽於上,則六脈微細,全非實熱火證,牙縫之血大出不能止,而手足厥冷者,速宜以鎮陰煎主之;若悞用寒涼,必致不救。
腎虛牙齒不固,或搖動,或脆弱浮突者,雖宜以補腎為主,然亦當辨其寒熱。凡左歸丸、六味丸可壯腎中之陰,右歸丸、八味丸可補腎中之陽,須通加骨碎補,丸服尤妙。若齒牙浮動脫落,或牙縫出血而口不臭亦無痛者,總屬陰中之陽虛,宜安腎丸之類主之。
走馬牙疳,牙牀腐爛,齒牙脫落。謂之走馬者,言其急也。此蓋熱毒蘊蓄而然。凡病此者,大為凶候。初見此證,速宜內瀉陽明之火,兼以菉豆飲常服之。外用冰白散、冰玉散、三仙散、麝礬散、北棗丹之類敷之。
石室秘籙 【 清?陳士鐸】
生齒
長齒法:方用雄鼠脊骨全副,餘骨尾頭俱不用,麝香一分,熟地身懷之令乾,骨碎補炒,各為末三錢。但熟地必須自製,切不可經鐵器,一犯則前藥俱不效矣。生地亦須看一過,經鐵針穿孔者即不效。細辛三分,榆樹皮三分。總之,羣藥俱不可經鐵器。當歸一錢、青鹽二錢、杜仲一錢足矣,各為絕細末。鼠骨,去肉不用,新瓦上焙乾為末,不可燒焦,乘其生氣也。用一磁瓶盛之,每日五更時不可出聲,將此藥輕擦在無牙之處,三十六擦,藥任其自然嚥下,不可用水漱口,一月如是。日間午間擦之更佳,亦如前數。
固齒
固齒方:用雄鼠脊骨一副,熟地、細辛、榆樹皮、骨碎補各三錢,青鹽、當歸各一錢,杜仲二錢,各為末,裹在綿紙成條,咬在牙牀上,以味盡為度,永不齒落矣。然亦不可經鐵器,經則無效。此藥可救數百人。大約一人須用三條。
方
細辛湯 【 《醫鑑》,下同】 治牙疼。
細辛一錢半 蔓荊子 鼠黏子各一錢 升麻 黃連 防己各七分 薄荷葉三分 蓽茇一分 黃蘗酒炒 知母酒炒,各五分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
白芷湯 治風火牙疼。
防風 荊芥穗 連翹 白芷 薄荷 赤芍藥 石膏各一錢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
當歸連翹飲《回春》 治齒痛,呷風痛甚,開口臭穢。
細辛三分 當歸 生地 川芎 連翹 防風 荊芥穗 香白芷 羌活 黃芩 梔子 枳殼 甘草各七分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不拘時。
溫風散 【 《入門》】 治風冷齒痛。
當歸 川芎 細辛 白芷 蓽茇 露蜂房 藁本各一錢
右剉,水煎服,仍含漱吐之。
瀉胃湯 【 《回春》,下同】 治牙痛如神,此胃熱也。
當歸 川芎 赤芍藥 生地黃 黃連 丹皮 梔子 防風 荊芥 薄荷 甘草各一錢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
滋陰清胃丸 治陽明血熱,上下牙牀腫痛紅爛,肉縮齒根露。
石膏火煅酢淬,二兩 當歸酒洗 生地黃酒洗 梔子鹽水炒 丹皮各一兩 黃連酒炒 知母 葛根 防風各七錢 生甘草節四錢 升麻 白芷各五錢
右為末,蒸餅和丸,菜豆大,米飲下百丸。
定痛散 治蟲牙痛甚。
當歸 生地黃 細辛 乾薑 白芷 連翹 苦參 黃連 川椒 桔梗 烏梅 甘草各一錢
右剉,作一貼,水煎,噙漱後嚥下。
清胃湯 【 《回春》】 治牙牀腫痛動搖,黑爛脫落,皆屬手足陽明二經。
石膏未二匙 藿香五分 條芩 連翹 丹皮 梔子炒,各一錢 生地黃酒洗 黃連炒,各八分 升麻 白芍藥煨 桔梗各七分 甘草三分
右剉,作一貼,水煎,食遠服。
羌活散 治風寒濕犯腦痛,牙齒齦動搖袒脫。
草豆蔻一錢 柴胡五錢 麻黃 防風各三錢 羊脛骨灰二錢 羌活錢半 歸身六分 蒼朮 升麻各五分 藁本 香白芷 桂枝各三分 細辛少許
右為末,溫水漱口淨,擦之,其痛立止。
雄黃定痛膏 【 《綱目》】 治牙痛。
大蒜二枚 細辛 焰硝各三錢 雄黃一錢 猪牙皂角四錢
右為末,蒜搗膏為丸,梧子大,每一丸將綿裹,左邊牙痛塞左耳中,右邊塞右耳,良久痛止,神效
殺蟲丸 【 《醫鑑》,下同】 治蟲牙痛。
好砒霜不拘多少 黃丹少許
以黃臘熔成一塊,旋用旋丸,如黃豆大,用白綿包裹,留尾。如右牙疼則塞右耳,左牙疼則塞左耳,兩邊疼則塞兩耳,必深入耳孔。一夜其蟲即死,永不復疼矣。
哭來笑去散 治牙齒痛神效。
雄黃 乳香 胡椒 麝香 蓽茇 良薑 細辛
右等分為末,每用少許,吹男左女右鼻中,立止。如頭痛瞼腫,用紙捲藥末在內,作條,蘸香油點著,燎牙痛處,條燒盡,痛即止。
牙疼方 【 《得效》】
雄黃 沒藥各一錢 細辛五分
右為末,若左邊疼用少許(口畜)入左鼻,又吹入右耳;若右邊疼,(口畜)右鼻,又吹入左耳。
韭子丸 【 《千金》】 治蟲牙痛。
韭子 全蠍各一兩 乳香 雄黃各一錢五分
右為末,熔黃臘和丸,彈子大。磁瓶內燒一丸,以紙蓋口,以筆管引煙熏牙孔,其蟲盡出。將藥瓶安於水中,其蟲撲在水中。
血竭散 治牙疳惡瘡,久不瘥。
蒲黃二錢 血竭五分 龍骨 枯白礬各一錢 寒水石煅,四錢
右為末,取少許摻瘡上,以紙封貼。
麝香散 治疳(上匿下虫),牙齦臭爛出膿水。
枯白礬 青黛 胡黃連 蘆薈各二錢五分 蝦蟆灰五分 麝香二分五釐
右為末,每五分摻敷患處。加梧桐淚二錢五分,尤妙。
牙疳藥
信砒 青黛 輕粉各一錢 麝香五分
右為末,香油攤紙上,用木槌槌實,收起,臨臥以漿水漱淨,可瘡口大小以藥紙封之,至曉去藥紙,漱淨勿嚥,三次必效。
白牙藥 牙齒黃黑不瑩淨。
石膏細末 砂鍋細末,各一兩 零陵香 白芷 青鹽 升麻各二錢半 細辛一錢 麝香五分
右為細末,每早晨取少許擦齒上,溫水漱口,吐出。
取疼牙落不犯手方
川椒 細辛各一兩 草烏 蓽茇各五錢
右為細末,每少許揩痛齒,自落。
取蛀牙法
硼砂 朱砂各一錢 硇砂二錢 川烏尖七個 附子尖十四個 蟾酥七個 信砒二錢
右,五月五日合為末,取少許揩牙上。牙落後,以防風、荊芥、甘草,煎湯漱吐。
牙落重生方
雄鼠一個,剝去皮,用硇砂擦上三日,肉爛化盡,取骨瓦上焙乾 香附一兩 白芷 川芎 桑白皮 地骨皮 蒲公英 川椒 旱蓮草 明淨青鹽 川槿皮各三錢
右為細末,擦百日,其牙復生,良驗。
又方
未開眼嫩老鼠三四個 白芨 白芷 青鹽 細辛 當歸 熟地黃各五錢
先將五味為末,入地黃搗爛如泥,和勻作一餅,包老鼠在內,外用濕紙包裹,文武火燒盡煙絕,取出,研為末,擦上即生牙。
謝傅笑去散 治牙齒痛。
乳香 沒藥 雄黃 胡椒 兩頭尖 烏藥
右等分為末,擦患處,吐涎即愈。
固齒散
大鼠一個,去肉取骨 川椒炒 乳香各二兩 香附子炒 白蒺藜炒 青鹽各一兩
右為末,每日擦牙,永無齒病。
香椒散 治冷證齒痛。
香附子 川椒 破故紙各二錢 蓽茇一錢
右為末,入炒鹽二錢,擦牙上。
馘鬼散 【 東垣】 治胃熱齒痛。
麝香少許 黃連 梧桐淚 荊芥穗 薄荷 升麻 羊脛骨灰等分
右為末,擦之神效。
擦牙方 【 《入門》】
荊芥 薄荷 細辛 梧桐淚等分 麝香少許
右為末,擦牙。熱加馬牙硝,冷加川椒。
清胃散 治因服補胃熱藥,致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牽引頭腦,滿面發熱大痛。陽明之別絡入腦,喜寒惡熱,乃手陽明經中熱盛而作,其齒喜冷惡熱。
生地黃三分,酒洗 升麻一錢 牡丹皮五分 當歸身三分 揀黃連三分;如連不好,更加二分。夏倍之
右五味同為細末,水煎至一半,去滓,候冷細呷之。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五十六
齒門
方
麝香礬雄散 【 《準繩》,下同】 治大人小兒牙齒動搖,齦齡宣露,骨槽風毒,宣蝕潰爛,不能下食。
麝香 龍骨 雄黃 膽礬
右為細末,各用一字,鵝毛蘸藥掃患處。又用三錢,以水七分,煎至五分,熱呷滿口,候冷吐出;或每日揩牙,溫水漱之。
熟銅末散 治牙齒非時脫落,令牢定。
當歸身 細辛 地骨皮 防風各二錢五分 熟銅末一兩
右為細末,研如粉,每用塗藥在患處,以蠟紙封之,日夜二三度,三五日牢定,忌嚼硬物。
露蜂房散 治牙齒不生及齒風痛。
露蜂房炙 荊芥 川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出汗 地骨皮 松節 青鹽 白礬枯,各一兩
右為細末,每用五分,綿裹於患處咬之,有涎吐之。
川升麻散 治牙齒不生,齒風宣露。
川升麻 白附子炮,各一兩
右為細末,研勻。於八月內取生地黃四斤,洗去土,絞取汁二大盞,即下藥攪令勻,放磁器中。每用以柳枝綿裹,一頭點藥,炙令熱,烙齒根下縫中,更塗膏少許,即驗。
牙齦腫爛出血方
雄黃一錢半 麝香一字 銅綠 輕粉 黃連 黃丹炒,各一錢 血竭 白礬枯,各五分
右為細末,研勻,每用些少敷患處。
黃連散 治齒齦間出血,喫食不得。
黃連 白龍骨 馬牙硝各一兩 白礬一分 龍腦一錢
右為細末,每用少許,敷牙根下。
生肌桃花散 治牙齗內血出,或有竅時出血。
寒水石煅,三錢 朱砂飛,一錢 甘草炒,一字 片腦半字
右為細末,研勻,每用少許貼患處。
鬱金散 治齒出血。
鬱金 白芷 細辛各等分
右為細末,擦牙。仍以竹葉、竹皮濃煎,入鹽少許,含敷亦可
牙宣出血方
明白礬煅,二錢 乳香五分 麝香少許
右研細末,輕手擦良久,鹽湯灌漱。
神效散 治牙縫血出。
草烏 青鹽 皂莢各等分
右入瓦器內,燒灰存性,每用一字揩齒,立效。
腎虛胃熱牙疼方 【 《入門》】
羊脛骨灰四兩 石膏五兩 黃連一錢 升麻 生地黃各五錢 梧桐淚三錢 龍膽草五分
右為末,擦牙,以水漱去。
玉池散 治風蟲牙痛,動搖潰爛;或變成骨槽風,出膿血。
地骨皮 白芷 細辛 防風 升麻 川芎 當歸 槐花 藁本 甘草各一錢
右剉,作一貼,入生薑三片,黑豆百粒,煎熱漱,冷吐之。
荊芥湯 【 《直指》,下同】 治風熱齒痛。
荊芥 薄荷 升麻 細辛各三錢
右為末,沸湯點含漱,冷吐之。
開笑散 治風冷齒痛。
白芷 細辛 良薑 蓽茇 川椒 香附子 露蜂房各等分
右為末,每三錢水煎含漱,或擦之。
椒鹽散 治蟲牙痛。
川椒 白鹽 露蜂房各一錢
右剉,入葱白三莖,煎水,熱漱冷吐。
蜂窩散 【 《回春》】 治風牙蟲牙,痛不可忍。
右剉,水酢同煎,熱漱冷吐。
十全大補湯 治虛牙痛。
人參 白朮土炒 白芍藥炒 白茯苓去皮 黃芪製 當歸 製甘草 熟地 川芎各一錢 桂心二分
右加薑二片,膠棗三枚,煎服。
麻黃附子細辛湯 【 仲景】 治少陰牙疼。
麻黃去節 細辛去土,各二兩 附子一枚 水煎服。
葛花解酲湯 治嗜酒牙疼。
葛花 砂仁 白豆蔻 陳皮 人參 茯苓各五分 神麴炒 白朮土炒 乾薑 青皮去瓤,炒 澤瀉各二分 水煎服。
天南星丸 治痰火上逆牙疼。
天南星炮 硫黃研 石膏研 硝石研,各等分
右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日午、臨臥三時服。
犀角地黃湯 治陰虛火盛牙疼。
生犀角鎊 牡丹皮各二錢五分 白芍藥二錢 生地黃一兩五錢 水煎服。
涼膈散 治胃火牙腫痛,牙宣。
黃芩酒炒 梔子炒 薄荷各一兩 連翹四兩 大黃酒浸 芒硝 甘草各二兩
右共為末,每服五錢。
消風散 治風火牙疼。
荊芥穗 製甘草 陳皮 厚朴薑汁炒 藿香 蟬蛻 人參 白殭蠶炒 茯苓 防風 芎藭 羌活
右,水煎服。
巴豆丸 一名一笑散。治蟲牙疼痛,蝕孔空虛。
巴豆一枚 花椒五十粒,細研
右為極細末,飯丸黍米大,綿包塞蛀孔。
藜蘆散 治蟲牙疼痛。
藜蘆不拘多少 為末塞孔中,勿令嚥汁,有涎吐之,大有神效。
韭子湯 治蟲牙。
韭菜子一撮
右碗盛,用火燒煙,外用小竹管將下截劈為四開,以紙糊如喇叭樣,引煙熏其蛀齒。如下牙蛀者,以子煎濃湯漱之,蟲自出。
北棗丹 治走馬牙疳。
北棗去核,一個 信砒一釐
右,以信入棗內燒存性,研細,每以些小敷患處。
三仙散 治走馬牙疳,一時腐爛即死。
銅綠三分 麝香一分 婦人溺桶白垢火煅,一錢
右為極細末,敷上,不可太多。
犀角升麻湯 治風熱牙痛。
犀角鎊,七錢 防風 羌活各五錢五分 白芷 黃芩 白附子各二錢五分 甘草一錢五分 升麻五錢
右,每服七錢,水煎。
琥珀犀角膏 治牙火疼并牙宣。
真琥珀研 犀角屑生用,各一錢 人參去蘆 酸棗仁去皮,研 茯神去皮木 辰砂研,各二錢 片腦研,一字
右為細末,研勻,煉蜜和為膏,以磁器收貯。候其疾作,每服一彈子大,以麥門冬去心濃煎湯化下,一日連進五服。
加減甘露飲 【 《本事方》】 治胃熱牙宣。
熟地黃 生地黃 天門冬去心 黃芩 枳殼 枇杷葉去毛 茵陳 金釵石斛各一兩 甘草 犀角鎊,各五錢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小兒一服分作兩服,更斟酌與之。
麝礬散 治走馬牙疳,危惡證候。
麝香少許 膽礬一錢 銅綠五錢 白礬生,五分
右為細末,敷牙患處。
二陳湯 治痰火牙痛。
陳皮 半夏製,各三錢 茯苓二錢 製甘草一錢 水二鍾,薑三片,棗一枚,煎,食遠服。
安腎丸 治腎經積冷,下元虛憊,牙疼。
肉桂去粗皮,不見火 川烏炮,去皮臍,各一兩 白朮 山藥 茯苓 肉蓯蓉酒浸製 巴戟 白蒺藜炒,去刺 萆薢 桃仁麵炒 石斛製 破故紙炒,各三斤
右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食前服。
黃連消毒散 治實熱齒痛。
黃連炒 羌活各一分 黃芩 黃蘗 桔梗 藁本 防己各五分 當歸尾 連翹 防風 獨活 知母炒 生地各四分 黃芪 蘇木 陳皮 澤瀉各二分 人參 甘草各三分
右水煎服。
大承氣湯 治胃實牙疼。
大黃四兩,酒浸 芒硝三合 厚朴半升,薑湯炒 枳實五枚,麩炒
右水煎服。
調胃承氣湯 治前證。
大黃酒浸 芒硝各一兩 甘草炙,五錢 少少溫服。
越鞠丸 治肝火鬱怒牙疼。
香附酢炒 蒼朮米泔浸 撫芎 梔子炒黑 神麴炒,各等分
右為末,水丸,小豆大,每服百丸。
補中益氣湯 治氣虛牙疼。
人參 甘草炙,各一錢 升麻五分 當歸身 白朮炒 陳皮 柴胡各五分 黃芪蜜炙,一錢半 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歸脾湯 治血不歸經,齒宣出血。
遠志一錢 人參 茯苓 黃芪 白朮 棗仁 龍眼肉各二錢 木香 製甘草 當歸各五分 薑棗水煎。
六味丸 治水虛火盛牙疼。
熟地酒蒸,八兩 山萸肉 茯苓乳拌,各四兩 山藥 澤瀉 牡丹皮各三兩
右蜜為丸,如桐子大,空心鹽湯送下。
八味丸 治命門虛火上炎,牙疼。
熟地黃砂仁酒拌,九蒸九曬,八兩 山萸肉酒潤 山藥各四兩 茯苓乳拌 丹皮 澤瀉各三兩 附子 肉桂各一兩
茵陳散 治牙齒疼痛,外面赤腫疼痛,及去骨槽風熱。
茵陳 連翹 半夏 荊芥穗 麻黃 升麻 黃芩 牡丹皮 射干 羌活 獨活 大黃炮 薄荷 殭蠶各二錢半 細辛五錢 牽牛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先煎湯熟,下藥末攪一攪,急瀉出,食後連滓熱服。
羌活附子湯 【 東垣】 治冬月大寒犯腦,令人腦齒連痛,名曰腦風。為害甚速,非此莫救。
麻黃去節 黑附子炮,各三分 羌活 蒼朮各五分 黃芪一分 防風 甘草 升麻 白殭蠶炒,去絲 黃蘗 白芷各三分 佛耳草有寒嗽者用之,如無不用
右水煎服。
獨活散 治風毒牙痛,或牙齦腫痛。
獨活 羌活 川芎 防風各五分 荊芥穗 薄荷 生地黃 細辛
右每服三五錢,水煎漱嚥。
麻黃散 【 東垣】 治寒火牙疼。
麻黃根不去節 羊脛骨燒灰 龍膽草酒洗 生地黃各二錢 羌活一錢五分 防風 藁本 升麻 黃連 草豆蔻各一錢細辛根三分 當歸身 熟地黃各六分
右研極細末,依前搽之。
白芷散 治大寒犯腦,牙齒疼痛。
麻黃去節 草豆蔻各一錢五分 黃芪 桂枝各二錢五分 吳茱萸 白芷各四分 藁本三分 羌活八分 當歸身 熟地黃各五分 升麻一錢
右為細末,先用水漱洗,以藥擦之。
蠍梢散 【 東垣】 治大寒犯腦牙疼。
麻黃去節,一錢半 歸身 柴胡 白芷各二分 桂枝 升麻 防風 藁本 黃芪蜜炙,各三分 羌活五分 羊脛骨灰二錢半 草豆蔻皮一錢 蠍梢少許
右為末,用法如前。
牢牙地黃散 【 東垣】 治牙疼及腦寒痛。
麻黃 黃連 羊脛骨灰各一錢 升麻一錢半 草豆蔻皮一錢五分 吳茱萸八分 益智仁 當歸身各四分 藁本二分防己 生地黃 人參 熟地 羌活各三分 黃芪 白芷各五分
右為末,先漱口淨,擦患處。
獨活散 治風毒攻蛀齒齦腫痛。
羌活 防風 川芎 獨活 石膏 荊芥穗 升麻 乾葛 生地黃 細辛 白芷 赤芍藥 黃芩 甘草
右,加薄荷煎服。
金沸草散 治風熱牙疼。
前胡 旋覆花各一兩 赤芍炒 甘草各一錢 赤茯苓六錢半 半夏製,五錢 荊芥穗一兩半
右為粗末,水煎服。
當歸龍膽散 治寒熱牙疼。
升麻 麻黃 生地 當歸梢 白芷 草豆蔻 羊脛骨灰 草龍膽 黃連各等分
右為末,擦之。
益智木律散 治寒熱牙痛。
草豆蔻二錢二分 益智仁 當歸身 熟地黃 羊脛骨灰各五分 木律二分 升麻一錢五分 黃連四分
右為細末,擦之。如寒牙疼,去木律。
草豆蔻散 【 丹溪】 治寒多熱少,牙齒疼痛。
草豆蔻一錢二分 黃連 升麻二錢五分 細辛葉 防風各二分 當歸身六分 熟地黃 羊脛骨灰各五分
右為細末,痛處擦之。
麝香散 治熱多寒少,牙露齦肉脫,血出,齒動欲落,大作疼痛,妨食。
升麻一錢 黃連 草豆蔻各一錢半 熟地黃 麻黃各一分 益智仁二分五厘 麝香少許 羊脛膏灰二錢 人參 生地黃 當歸 漢防己酒製,各三分
右為細末,每用少許擦牙疼處,噙良久,有涎吐去。
立效散 【 東垣】 治牙齒痛不可忍,及頭腦項背痛,微惡寒飲,大惡熱飲,其脈上中下三部陽虛陰盛,是五臟內盛,六腑陽道微,脈微小,小便滑數。
防風一錢 炙甘草三分 草龍膽酒洗,四分 升麻七分 細辛二分
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以匙抄在口中,渫痛處,少時立止。如多惡熱飲,更加草龍膽一錢;如更惡風作痛,加草豆蔻、黃連各五分,勿加龍膽。隨寒熱多少,臨時加減。
升麻散 治上爿牙疼。
細辛倍用 黃蘗 知母 防己 黃連 升麻 白芷 蔓荊子 牛蒡子 薄荷
右為末,薄荷湯調服,及搽牙齦;或煎服亦可。
白芷散 治下爿牙疼。
白芷 防風 連翹 石膏煅 荊芥 赤芍藥 薄荷 升麻倍用
右為細末,薄荷湯調服,及搽牙齦;或煎服亦可。
神功丸 【 東垣】 治牙齦腫痛。
蘭香葉如無,藿香代之 當歸身 木香不見火,各一錢 升麻二錢 生地黃酒洗,焙 生甘草各三錢 黃連去鬚淨,酒洗秤 縮砂仁各五錢
右同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菉豆大,每服一百丸,或加至二百丸止,白湯下,食遠服。兼治血痢及血崩,血下不止,血下褐色或紫色、黑色,及腸澼下血,空心服,米湯下。其脈洪大而緩者;及治麻木厥氣上衝,逆氣上行,妄聞妄見者。
牢牙散 【 東垣】 治牙齦肉綻有根,牙疳腫痛,動搖欲落,牙齒不長,牙黃,口臭。
升麻 羌活 羊脛骨灰各一兩 龍膽草酒洗,一兩五錢
右為細末,以紗羅子羅骨灰作微塵末,和勻,臥時貼在牙齦上。升麻古本作四分,亦一兩也。
還少丹 治虛火牙疼。
肉蓯蓉 遠志 茴香 巴戟 山藥 枸杞 熟地黃 石菖蒲 山茱萸肉 牛膝 杜仲炒 楮實 五味子 白茯苓各等分
右為末,煉蜜同棗肉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或鹽湯送下,日三服。
黑錫丹 治陽虛牙疼甚者。
黑鉛 硫黃各二兩
右將錫熔化,漸入硫黃,候結成片,傾地上出火毒,研至無聲為度。
牢牙散 治牙無力,不能嚼物。
升麻三錢 生地黃 石膏各一錢 白茯苓 元參各五錢 羊脛骨燒灰 梧桐淚各三分 黃連一錢三分 麝香少許,另研
右為細末,研勻,每用少許,臨臥擦牙,復以溫水漱去。
透關散 治風冷蛀齲。
蜈蚣頭 乾蠍梢去毒 草烏尖如麥粒大者 川烏底如錢薄者,各七枚 雄黃麥大,七粒,另研 胡椒七粒
右為細末,用紙撚子蘸酢,點藥少許於火上,炙乾,塞兩耳間,閉口少時,即效。
刷牙牢牙散 去風冷蛀齲宣露,用之甚效。
鹽少許,研細 槐枝 柳枝各長四寸,四十九枝 皂角不蛀者七莖
右同入磁瓶內,黃泥固濟,糠火燒一夜,候冷取出,研細,用如常法。
白牙散 治牙黃黑色。
石膏 升麻各一錢 白芷七分 麝香少許 羊脛骨灰二錢
右為細末,先用溫水漱口擦之妙。
麝香刷牙散 固齒變白。
麝香一分 升麻一錢 黃連二錢 羊脛骨灰 白豆蔻 草豆蔻各三錢半 歸身 防己酒浸 人參各三分 生地黃 熟地黃各二分 沒石子三枚 五倍子一個
右為細末,用如前法。
長春牢牙散 烏髭髮,去牙風。
川芎 砂仁 香附子 百藥煎 丁香 升麻 五倍子 茯苓 細辛 青鹽 金絲礬 甘松 白蒺藜 檀香破故紙各五錢 石膏二兩 沒石子 訶子肉各九個 膽礬三錢 麝香五分
右為細末,研勻,早晚刷牙,次以溫水漱口吐出。
沉香散 堅固牙齒,榮養髭髮。
沉香 訶子皮 青鹽 青黛研,各二錢 白檀 母丁香各一錢五分 當歸身 香附子炒去毛 細辛去苗,各五錢 荷葉灰 乳香另研,各一錢 苦楝子破四片,炒,五錢 龍腦另研 麝香另研,各五分 酸石榴皮二兩五錢
右為細末,每用五分,如常刷牙,溫水刷漱了,早晚二次。
朱砂散 揩牙令白淨。
朱砂細研 茅香 藿香 丁皮 香附 甘松 白芷 升麻 黃丹各一兩 猪牙皂角二兩 寒水石八兩 石膏四兩白檀 零陵香各五錢
右為細末,研勻,每用揩齒甚佳。
妙應散 牢牙 疏風,理氣,烏髭髮。
人參 細辛去苗 白茯苓 香附子炒去毛 川芎 白蒺藜炒去角 砂仁各五錢 百藥煎 白芷 石膏煅 龍骨研,各六錢 麝香另研,少許
右為細末,早晨臨臥,溫水刷漱之。
地黃丸 治齒動搖。
白茯苓 人參 山萸肉各四兩 枸杞根三兩 生地黃五斤,取汁 白蜜一斤 酥少許
右將前四味為末,以好酒一斗,煎至三升,去滓,入地黃汁,白蜜酥同煎,至可丸,即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用溫酒送下,一日三服,漸加至五服。
甘露飲 【 《和劑》】 治丈夫、婦人、小兒胃中客熱,牙宣,口氣,齒齦腫爛,時出膿血,目瞼垂重,常欲合閉,或即飢煩,不欲飲食;及赤目腫痛,不任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疹,已發未發皆可服之。
枇杷葉刷去毛 乾熟地黃 天門冬去心,焙 枳殼去瓤,麩炒 山茵陳去梗 麥門冬去心,焙 石斛去蘆 炙甘草 黃芩 生地黃
右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後臨臥。小兒一服分兩服,量歲數大小加減與之。
五靈膏 治牙齒動搖。
五靈脂五錢 松脂 黃蠟各一兩 蟾酥半字 黃丹二錢五分
右於磁器中,以慢火熬成膏,用白熟絹上攤,候冷,剪作片子,每夜貼於齦上,有津即吐,悞嚥不妨。此藥臨臥時用一次,於惡硬物底一個牙根兒下,裏外貼之,亦不甚悶。若是兒牙堅固,自然得力,不惡硬物也。
牙動搖疼痛方
五倍子 白茯苓 細辛各五錢 青鹽三錢
右為細末,早晚刷牙,久有大效。
宣牙膏 治牙齒動搖不牢,疼痛不止。
定粉 龍骨各二錢五分 麝香一字 黃蠟一兩
右為細末,研勻,將黃蠟熔化和藥放冷,取出熨斗燒熱,鋪紙用藥攤之勻薄。每用剪作紙條兒,臨臥於齒患處齒齦間封貼一宿,至次日早晨取出藥,每夜用之如此,半月消牙齒腫悶坐,生齦肉,治疳蝕,去風邪,牢牙齒,大有神效。
五倍子散 治牙齒搖動,及外物所傷,諸藥不效欲落者。
川五倍子 乾地龍去土,微炒,各五錢
右為細末,先用生薑揩牙根,後以藥末敷之,五日內不得咬硬物。如齒初折落時,熱貼齒槽中,貼藥齒上,即牢如故。
抽薪飲 【 《景岳全書》,下同】 治牙疼火甚者。
黃芩 石斛 木通 黃蘗 梔子炒,各二錢 枳殼 澤瀉各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水一鍾半,煎七分服,食遠。熱甚者,冷服更佳。
菉豆飲 治火熱盛極,牙疼不止。
菉豆不拘多少 用寬湯煮糜爛,入鹽少許,或蜜亦可,待冰冷,或厚或稀或湯,任意飲食之,日或二三次不拘。此物性非苦寒,不傷脾氣,且善於解毒除煩,退熱止渴,大利小水,乃淺易中之最佳最捷者也。若火盛口甘,不宜厚味,但略煮半熟,清湯冷飲之,尤善除煩清火。
右歸丸 治元陽不足,牙齒動搖脫落者。
大懷熟地八兩 山藥炒,四兩 山茱萸微炒 當歸各三兩,便溏勿用 枸杞微炒 鹿角膠炒珠 菟絲子製 杜仲薑湯炒,各四兩 肉桂二兩,漸可加至四兩 製附子自二兩,漸可加至五六兩
右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蜜為丸,彈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滾白湯送下,其效尤速。
左歸丸 治真陰虧損,而牙齒浮腫,動搖如欲落者。
大懷熟地八兩 山藥炒 枸杞子 山茱萸肉 菟絲子製 鹿角膠敲碎,炒珠 ?膠切碎,炒珠,各四兩,無火者不必用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兩,精滑者不必用
右,丸法如前,或桐子大,每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百餘丸。
玉女煎 治水虧火盛,熱渴,牙疼腫痛。
生石膏三五錢 熟地黃三五錢或一兩 知母 牛膝各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溫服或冷服。
冰白散 治走馬牙疳。
人中白倍用之 冰片少許 銅綠用酢製者 杏仁二味等分
右為細末,敷患處。
太清飲 治牙疼火之甚者。
知母 石斛 木通各錢半 石膏生,五七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溫服或冷服,或加麥門冬。
二辛煎 治陽明胃火壅盛,牙根口舌腫疼不可當。先用此湯漱之,漱後敷以三香散,或仍服清胃等藥,以治其本。
北細辛三錢 生石膏一兩
右水二碗,煎一碗,乘熱頻漱之。
冰玉散 治牙疳牙痛,口瘡,齒衄,喉痺。
生石膏一兩 月石七錢 冰片三分 殭蠶一錢
右為極細末,小磁瓶盛貯,敷之,吹之。
三香散 治牙根腫痛。
丁香 川椒紅等分 冰片少許
右為末,敷痛處。如無川椒,以蓽茇代之。
固齒將軍散
錦紋大黃炒微焦 杜仲炒,去絲,半黑,各十兩 青鹽四兩
右為末,每日清晨擦漱,火盛者嚥之亦可。
虛牙腫方 【 《瘡瘍全書》,下同】
藁本 獨活 荊芥 川烏 香附子 當歸 皂角 細辛 川椒
右水酢各半,煎,乘熱噙漱,另服清胃湯、玉液散之類。
牙宣方
冰片 五倍子各三分 麝香二分 大紅絨灰 珍珠 硼砂 鷄內金煅 人中白煅 元明粉 靛花 牛黃 黃蘗蜜炙褐色,末,各一錢 黃連末一錢五分 雄黃五分 鹿角灰二錢
右藥品,穿腮腫毒治之亦妙,俱另研細末,和勻,吹入患處。
清胃湯 治前證。
當歸梢 黃連酒炒 生地黃酒洗,各一錢 升麻二錢 牡丹皮二錢五分 水一鍾半,煎服。
玉池散 治前證。
藁本 升麻 防風 細辛 白芷 甘草節 當歸 槐花 川芎 獨活 黑豆 水二鍾,薑三片煎,食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