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二十四

 頭門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頭痛總論

醫書多分頭痛頭風為二門,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淺而近者名頭痛,其痛卒然而至,易於解散速安也淺深而遠者為頭風,其痛作止不常,愈後遇觸復發也。皆當驗其邪所從來而治之。

世俗治頭痛,不從風則從寒,安知其有不一之邪乎?試考《內經》論頭痛所因以明之。如風從外入,振寒汗出,頭痛。新沐中風為首風,當先風一日頭痛,不可以出內。大寒內至骨髓,髓以腦為主,腦逆故頭痛齒亦痛。少陽司天之政,初之氣風勝乃搖,候乃大溫,其病氣怫於上,頭痛。二之氣,火反鬱,白埃四起,其病熱鬱於上,頭痛。少陽司天,火淫所勝,民病頭痛,發熱惡寒如瘧。歲金不及,炎火乃行,復則陰厥且格,陽反上行,頭腦戶痛,延及腦頂發熱。太陽之勝,熱反上行,頭項頂巔,腦戶中痛,目如脫。太陽之復,心痛痞滿,頭痛。太陰司天,濕淫所勝,腰脊頭項痛,時眩。太陰在泉,濕淫所勝,病冲頭痛,目似脫,項似拔。太陰之復,頭頂痛,重而掉瘈尤甚。陽明之復,欬噦煩心,病在膈中,頭痛。傷寒,一日巨陽受之,頭項痛,腰脊強。《靈樞》謂風痺股脛爍,足如履冰,時如入湯,煩心,頭痛,時眩,悲恐短氣,不出三年死。凡此皆六氣相侵,與清陽之真氣相薄而痛者也。至於頭痛甚,則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頭痛巔病,下虛上實,注以腎虛不能引膀胱之氣故爾。心煩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心熱病者,卒心痛煩悶,頭痛面赤,刺手少陰太陽。肺熱病者,頭痛不堪,汗出而寒,刺手太陰陽明。腎熱病者。項痛員員澹澹然,刺足少陰太陽。《靈樞》謂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足陽明太陰。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取血與厥陰。厥頭痛,貞貞頭重而痛,取手足少陰。厥頭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頭面左右動脈,後取足太陰。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厥頭痛,頭痛甚,耳前後脈湧有熱,瀉出其血,後取足少陽。頭痛不可取於腧者,有所擊墮,惡血在於內,若肉傷痛未已,可側取不可遠取也。頭痛不可刺者,大痺為惡,日作者可今少愈,不可已。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膀胱足太陽所生病,頭顖頂腦戶中痛。膽足少陽所生病,頭痛。凡此皆臟腑經脈之氣逆,上亂於頭之清道,致其不得運行,壅遏經隧而痛者也。蓋頭象天,三陽六腑清陽之氣皆會於此。三陰五臟精華之血,亦皆注於此。於是天氣所發六淫之邪,人氣所變五賊之逆,皆能相害,或蔽復其聰明,或瘀塞其經絡,因與其氣相薄鬱而成,熱則脈滿,滿則痛,若邪氣稽留,則脈亦滿而氣血亂,故痛甚,是痛皆為實也。若寒濕所侵,雖真氣虛不與相薄成熱。然其邪客於脈,外則血泣脈寒,寒則脈縮卷緊急,外引小絡而痛,得溫則痛止,是痛為虛也。如因風木痛者,則抽掣惡風,或有汗而痛。因暑熱痛者,或有汗或無汗,則皆惡熱而痛。因濕而痛者,則頭重而痛,遇天陰尤甚。因痰飲而痛者,亦頭昏重而痛,憒憒欲吐。因寒而痛者,絀急惡寒而痛。各與本臟所屬風寒濕熱之氣兼為之狀而痛。更有氣虛而痛者,遇勞則痛甚,其脈大。有血虛而痛者,善驚惕,其脈芤。用是病形分之,更兼所見證察之,無不得之矣。

三陽頭痛藥:羌活、防風、荊芥、升麻、葛根、白芷、柴胡、川芎、芍藥、細辛、連鬚葱白。

陰證頭痛,只用溫中藥,如理中、薑附之類。

風濕熱頭痛,上壅損目及腦痛,偏正頭痛,年深不愈,并以清空膏主之。如苦頭痛,每料中加細辛二錢;如太陰脈緩有痰,名曰痰厥頭痛,去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加半夏一兩半;如偏頭痛服之不愈,減羌活、防風、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發熱惡熱而渴,此陽明頭痛,只與白虎湯加白芷。

頭旋,眼黑,頭痛,宜安神散,川芎散。

熱厥頭痛,雖嚴寒猶喜風寒微來,暖處或見煙火,其痛復作,宜清上瀉火湯,後用補氣湯。

風熱頭疼,石膏散、荊芥散。

冬月大寒犯腦,令人腦痛齒亦痛,名曰厥逆。出奇病論中。宜羌活附子湯。

頭痛,胷中痛,食減少,咽嗌不利,寒冷,脈左寸弦急,宜麻黃吳茱萸湯。

濕熱在頭而頭痛者,必以苦吐之,輕者用透頂散,㗜鼻取涎。

新沐中風為首風。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至其風日則少愈。大川芎丸主之。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項背怯寒,腦戶極冷,神聖散主之。

凡治頭痛,皆用芎、芷、羌、防等辛溫氣藥升散者,由風木虛不能升散,而土寡於畏,得以壅塞而痛,故用此助肝木,散其壅塞也。若風盛疏散太過而痛,服辛散藥反甚者,則宜用酸濇收而降之乃愈,乳香盞落散之類是也。

血虛頭痛,自魚尾上攻頭痛,當歸川芎主之。當歸一兩,酒一升,煮取六合,飲至醉,效。

當歸、川芎、連翹、熟地各二錢,水煎,去渣,入龍腦薄荷末二錢,乘沸泡之,鼻吸其氣,候溫即服,服即安臥,效。

氣血俱虛頭痛者,於調中益氣湯,加川芎、蔓荊子、細辛,其效如神。

痰厥頭痛,眼黑頭旋,惡心煩亂,半夏白朮天麻湯主之。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解。天麻苗謂之定風草,獨不為風所搖,以治內風之神藥。內風者,虛風是也。黃芪甘溫,瀉火補元氣,實表虛,止自汗。人參甘溫,調中補氣瀉火。二朮甘溫,除濕補中益氣。澤瀉、茯苓,利小便導濕。橘皮苦溫,益氣調中而升陽。炒麯消食,蕩胃中滯氣。麥芽寬中,助胃氣。乾薑辛熱,以滌中寒。黃蘗苦寒,用酒洗以療冬日少火在泉而發躁也。

鼻鼽,腹腫,頭痛,病在胃。經云:陽明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并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動作頭重痛熱氣潮者,屬胃。丹溪云:頭痛如破,酒炒大黃半兩,茶煎服。婁全善云:病在胃而頭痛者,必下之方愈也。如孫兆以利膈藥,下張學士傷食頭痛;郭茂恂以黑龍丹,下其嫂產後污血頭痛,皆下咽即安是也。

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東垣清空膏之類治之。

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許學士謂之腎厥頭痛也。其脈舉之則眩,按之則堅,用玉真丸治之。戴復菴用正元散或大三五七散,入鹽煎服。或於正元散內,入炒椒十五粒,下來復丹,間進黑錫丹。有服諸藥不效,其痛愈甚,宜茸硃丹。

《素問》曰: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目眩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下虛者,腎虛也,故腎虛則頭痛。上虛者,肝虛也,故肝虛則頭運。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搖不定。目眩耳聾,皆運之狀也。故肝厥頭運,腎厥巔痛,不同如此。肝厥宜鉤藤散。

傷食頭痛,胷膈痞塞,嚥酸噫敗,卵臭畏食,雖發熱而身不痛,宜治中湯加砂仁一錢,或紅丸子。

傷酒頭痛,惡心嘔吐,出宿酒,昏冒眩運,宜葛花解酲湯。

怒氣傷肝,及肝氣不順,上衝於腦,令人頭痛,宜沉香降氣散,并蘇子降氣湯,下養正丹。

上熱頭目赤腫而痛,胷膈煩悶,不得安臥,身半以下皆寒,足胻尤甚,大便微秘,宜既濟解毒湯。

外有臭毒頭痛,喫一味炒香附,愈。

頭痛連睛痛,石膏、鼠黏子炒為末,茶清食前調下。

頭風,搐鼻,白芷散、川芎散、如金散、瓜蒂神妙散、火筒散、鬱金散。

   雷頭風

頭痛而起核塊者是也。或云,頭如雷之鳴也。為風邪所客,風動則作聲也。張子和用茶調散吐之,次用神芎丸下之,然後服烏荊丸及愈風餅子之類。衰者用涼膈散,消風散熱。

頭上赤腫結核,或如酸棗狀,用(金非)針出血則愈。亦有因痰火者,痰生熱,熱生風故也。痰火上升壅於氣道,兼乎風化,則自然有聲,輕如蟬鳴,重如雷聲,故名雷頭風也。用半夏、牙皂、薑汁,煮一兩;大黃酒浸透,濕紙包煨,再浸再煨三次,二兩;白殭蠶,連翹、橘紅、桔梗、天麻各五錢;片芩酒炒七錢;薄荷葉三錢;白芷、青礞石、粉草各一錢。末之,水浸蒸餅為丸,如菉豆大,食後臨臥,茶吞二錢,以痰利為度,然後用清痰降火煎藥調理。

   真頭痛

天門真痛,上引泥丸,夕發旦死,旦發夕死。蓋腦為髓海真氣之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則死不可治。古方云,與黑錫丹,灸百會,猛進參、沉、烏、附,或可生。然天柱折者,亦難為力矣。

   大頭病

頭腫大如斗是也,是天行時疫病也。東垣監濟源稅時,長夏多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面目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俗云大頭天行。遂處方用黃連、黃芩、味苦寒,瀉心肺間熱以為君;橘紅、元參苦寒,生甘草甘寒,瀉火補氣以為臣;連翹、鼠黏子、薄荷葉,苦辛平,板藍根味甘寒,馬屁勃、白殭蠶味苦平,散腫消毒定喘以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不伸之氣,桔梗味辛溫為舟楫,不令下行。共為細末,用湯調,時時服之;拌蜜為丸,噙化服盡良愈。乃施其方全活甚眾,名普濟消毒飲子。或黑白散、甘桔湯,加鼠黏子、連翹、大黃、元明粉、白殭蠶、荊芥。

   頭風屑

羅謙甫云:肝經風盛,木自搖動。《尚書》云:滿招損。《老子》云:物壯則老。故木陵脾土,金來剋之,是子來為母復仇也。使梳頭有雪皮見,肺之證也,肺主皮毛。大便實,瀉青丸主之;虛者,人參消風散主之。

萬病紫苑丸,治頭多白屑,每服三丸至五七丸,薑湯下。

按上治法,必有風熱上攻頭目眩痛諸證而後用之。若止是白屑,但宜白芷、零陵香之屬外治而已。

   頭重

頭重何因得之?曰:因天之濕淫外著也,因人之濕痰上蒸也。因在下之陰氣逆於上也,皆得而頭重。何以言之?頭象於天,其氣極清。地氣重濁,地者陰也,土濕也。若外著內蒸,必壅蔽清道,致氣血不利,沉滯於經隧脈絡,故重。《內經》曰:陽氣者,因於濕,首如裹,是外濕蔽著者也。又曰:脾熱病者,先頭重,是胃脈引其熱上於頭也。

   頭搖

頭搖,風也,人也。二者皆主動,會之於巔,乃為搖也。《內經》曰:徇蒙招尤,目瞑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註謂:徇,疾也。蒙,目不明。招,掉搖不定也。尤,甚也。目疾不明,首掉尤甚。又太陰之復,頭項痛重,掉瘈尤甚。註:謂濕氣內逆,太陽上留胷中而掉瘛也。《靈樞》謂督脈之別,長強,虛則頭重高搖之。然病機有謂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夫頭之巔,足太陽之所過,督脈與厥陰之所會,是故三經所逆之火,留聚於此者,皆從風木而為掉搖也。張仲景又言心絕者,亦直視搖頭也。

   頭痛脈法

浮緊為太陽 弦細少陽 浮緩長陽明 沉緩太陰 沉細少陰 浮緩厥陰 浮弦為風 浮洪為火 右寸滑或大或弦有力,皆痰火積熱,細或緩兼體重者濕 左脈不足血虛 右脈不足氣虛 左右俱不足氣血俱虛 右寸緊盛食積 右關洪大為胃熱上攻 寸口弦細為鬲上有風涎冷痰,或嘔吐 沉細為陰毒傷寒,但頭痛身不熱也病苦頭疼目痛,脈急短濇者死

   眩運

眩,謂眼黑眩也。運,如運轉之運,世謂之頭旋是也。

《內經》論眩,皆屬肝木,屬上虛。丹溪論眩,主於補虛,治痰降火。仲景治眩,亦以痰飲為先也。

趙以德曰:丹溪先生主火而言者,道也。然道無所之而不在。道之謂何?陰陽水火是也。其順淨清謐者,水之化;動擾撓亂者,火之用也。腦者,地氣之所生,故藏於陰。目之瞳子,亦腎水至陰所主。所以二者皆喜靜謐而惡動擾。靜謐則清明內持,動擾則掉擾散亂,是故腦轉目眩者,皆由火也。《靈樞》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目而為之精,筋骨血氣之精與脈,並為目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所謂邪者,風寒濕熱內外之諸邪也。然諸邪盡謂以火之所成。眩者何?《內經》謂諸風掉眩,皆屬肝木者,是專言風邪矣。《原病式》釋之曰: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頭目為之眩運而旋轉。火本動也,焰得風則自然旋轉,於是乎掉眩掉搖也。眩,昏亂旋運也。此非風邪之因火所成者歟?然風有內外,外入者兼火化者則如是。若內發者,尤是因火所生之風也。及諸篇中考之,有謂厥陰司天客勝,耳鳴掉眩,厥陰之勝者亦然。此司天之氣,從上受者外入者也。又謂發生之紀,與歲木運太過,皆掉眩巔疾,善怒,肝肺太過,善忘,忽忽冒眩巔疾。又徇蒙招尤,過在足少陽厥陰者,言目瞤動蒙暗也。巢氏亦謂脅下痛頭眩者,肝實也。此或得於肝臟應天氣者所動,或因本臟虛實之氣自動,皆名之為風,非火之烈焰,何能上於巔也?至於木鬱之發,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者,尤是肝木中火發之甚也。此天氣內應於臟,與肝虛實之氣動者,是皆名內發之風者也。又謂太陽之勝,熱反上行,頭項頂腦中痛,目如脫,註文謂寒氣凌逼,陽不勝之,太陽之氣,標在於巔,入絡於腦故病如是。謂太陽司天善悲時眩仆。《靈樞》謂邪在心者,病亦同。二者皆是邪逼於心下,致神忐不安則悲,心火不行則妄動上炎。謂太陰之復,陰氣上厥,飲發於中,頭項胷痛而掉瘈尤甚,註文謂濕氣內逆,寒氣不行,太陽上留,故為是病。謂太陰在泉,病衝頭痛,目似脫,註文云,亦是足太陽病也。謂太陰司天,頭項痛,善眩,《靈樞》謂邪在腎頸項,時眩,此皆濕邪害腎,逼太陽之氣,留於上而然也。至於《金匱要略》謂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者,亦是格其心火不行而上衝也。謂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穀即眩;謂陽明脈遲,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二者因脾胃虛而陽氣不足,所以外見遲緊之脈,內受濕飲之鬱,而不足之微陽,始與所鬱之熱,並而衝上於頭目也。用此比類言之。則眩運之病,非一邪而可終。若夫太乙天真元氣,皆得胃脘之陽,以行於周身,分三陰三陽之經脈,六氣應天之陰陽,運行於表者,謂之六化,布五行於五臟屬之氣,應地之陰陽,運行於裏者,謂之五陽。雖然,表裏固分為二,及乎一經合一臟相通氣而行,則表裏必似二而一,一而二者也,悉如其天之有德有化,有用有變,於氣交者,備在身形之中。經曰:成敗倚伏,皆生於動。動之清靜則生化治,動之躁亂則苛疾起。自此言之,掉眩由人氣所動者,豈止如《金匱》所云濕飲而已?若此五陽六化妄動而病者,又可勝數哉?且夫凡有過節,即隨其所動經臟之氣而妄起,因名曰厥陽之火。厥陽之火有五,謂之五邪。五邪之變遂,勝剋之病作。又或腎水不足,或精血傷敗,不能制其五陽之火獨光,或中土虛衰,不能隄防下氣之逆,則龍雷之火,得以震動於巔。諸火上至於頭重則搏擊為痛,輕則旋轉為眩運矣。夫如是比類之道,在經有之。諸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其此之謂歟?或曰:治諸邪當何如?曰:夫火因動而起,但各從其所動之因而治之:因實熱而動者,治其熱;因邪搏擊而動者,治其邪。因厥逆逼上者,下治所厥之邪。因陰虛而起者,補其陰,抑其陽,按而收之。因陽虛而氣浮上者,則補其陽,斂其浮游之氣。因五志而動者,各安其臟氣以平之。因鬱而發者,治其所鬱之邪,開之發之。因精血不足者,補之不已,則求其屬以衰之。因勝剋而動者,從勝衰之氣而補瀉之。中氣虛衰而動者,補其土以安之。上焦清明之氣虛,不能主持而動者,亦當補中焦之穀氣,推而揚之。因五臟六腑上注之精氣不足而動者,察其何者之虛而補之。如是雖不專治其火而火自息矣。凡治百病之由火而生者皆然,非唯掉眩而已。嚴氏云: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皆能眩運,當以脈證辨之。

風則脈浮有汗,項強不仁,局方消風散、本事川芎散、羚羊角散、都梁丸、青州白丸子。

寒則脈緊無汗,筋攣掣痛,不換金正氣散加芎、芷、白芍藥,甚貼薑附湯,濟生三五七散。

暑則脈洪大而虛,自汗煩悶,黃連香薷飲、十味香薷飲、消暑丸。濕則脈細沉重,吐逆涎沫,腎著湯加川芎名除濕湯、滲濕湯、濟生芎朮散。

風熱,羌活湯、鉤藤散。

寒濕,芎朮除眩湯,或理中湯,仍吞來復丹,甚者養正丹。

七情相干,眩運欲倒,用十四友丸、安腎丸二藥夾和。以和劑七氣湯送下,仍間用乳香泡湯下。

有氣虛者,乃清氣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陽所致,當升陽補氣,黃芪、人參,白朮、川芎、當歸、甘菊花、柴胡、升麻之類。《直指方》云,淫欲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眩運出於氣虛也,宜益氣補腎湯。

有血虛者,乃因亡血過多,陽無所附而然,當益氣補血芎歸湯之類。

中脘伏痰,嘔逆眩運,旋覆花湯主之。《金匱》方: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頭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又云: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白朮湯主之。澤瀉五兩,白朮二兩,水二升,煮一升,分溫再服。支飲之證,短氣倚息,形如腫是也。痰閉不出者吐之。

青黛散,㗜鼻取涎,治眩神效。

頭風眩運,可用獨聖散吐之。吐訖,可用清上辛涼之藥,防風通聖散,加半夏等味。仲景云:此痰結胷中而致也。

大小便結滯者,微利之,河間搜風丸。

體虛有寒者溫之。仲景云: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煖肌補中益精氣,白朮附子湯主之。

肝厥,狀如癎疾,不醒,嘔吐,醒後,頭虛運發熱,用麻黃、鉤藤皮、石膏、乾葛、半夏麯、柴胡、甘草、枳殼、甘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百會疽

或問百會穴生疽何如?曰:此名玉頂發,初如麥米,頓增痛楚,寒熱大作,由虛陽浮泛,宜以鹽湯下八味丸,引火歸源,甚則黑錫丹。或元氣素厚,六陽經受風邪,風火相扇,臟腑熱毒上攻而然者,宜黃連消毒飲,兼玉樞丹、勝金丹;更以附子切片,置涌泉穴,灸五壯以泄其毒。七乍無膿者死。

   頂門癰

或間頂門生癰何如?曰:此屬太陽經風熱所致,一名佛頂疽,穴名上星。由臟腑陰陽不調,熱毒上壅而成。宜服活命飲,加芩、連、梔子、藁本清熱之劑,及紫金丹、烏金散、奪命丹汗之。虛者,十全大補湯加羌活。稍遲潰爛黑陷惡證,多脈大神昏,二便閉結者不治。

   額疽

或問當額生疽何如?曰:此屬陽明胃積熱,宜服活命飲加升麻、桔梗、羌活,水酒煎服。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十全大補湯,或十宣散、黃芪內托散托之。過時潰爛,腦髓出者死。

   大陽疽

或問兩太陽生疽何如?曰:此名勇疽,亦名腦發疽,屬足陽明胃經,狀如伏鼠,寒熱併作,面目浮腫,宜活命飲加升麻桔梗烏金散。十一日刺得黃白膿者生;清稀黑血者,及潰爛透腦者死。

   髮毛瘡廣瘡

或問頭上生瘡狀如葡萄,痛甚久而無膿,何如?曰:名髮毛瘡,治法與癩頭瘡同。必須詳驗其瘡,若中陷而四畔高起,色如黃蠟者,廣瘡也。

   赤色疽

《鬼遺》云:赤色疽,發頭額及腦前,并手掌中,十日不穴者死。七日可刺出赤血。七日未有膿,不可治也。不穴者,不作穴而東攻西擊也。

   癰疽頭痛頭眩用托裏消毒散加减法

初腫頭痛發熱,邪在表也,加川芎、羌活。若外邪在表,而元氣實者,暫用人參敗毒散。

頭痛惡寒,表虛也,去金銀花、連翹,加參、芪。

體倦頭痛,或眩運,中氣虛也,去三味,加柴胡、升麻;如不應,暫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

日晡頭痛或發眩運,陰血虛也,去三味,加熟地黃;如不應,佐以六味丸。

夢泄遺精,頭運頭痛,或痰喘氣促,腎虛不能納氣也,去三味,併川芎,佐以六味丸;如不應,大虛寒也,用八味丸。

  外科正宗 【 明?陳實功】

   頭痛

頭痛者,風火濕痰四者,皆能致之。又楊梅瘡毒上攻,亦有此證。或婦人產後,梳洗當風太早亦致之,名曰頭風。宜用天麻餅子、三聖散二方。毋論病之新久,受之真似,并效。

   腦疽論

夫腦疽者,俗稱對口是也。但所發不同,其源有二:得於濕熱交蒸,?外感受者輕;五臟蘊結,?內發外者重。其理何也?濕熱之為病,天行氣候,寒暑不調,節序溫涼,陰陽失度,凡有體虛者,易於侵襲。項後雖屬督脈,又主太陽寒水司行之道,所有侵襲,氣血必凝,凝則後必為腫,此從外感受者。其患初起,有頭,多生正穴,三四日間,多作焮痛,始生寒熱,口和而乾,色紅根活,瘡勢漸高,形不散大,時止時疼,易膿易腐,飲食知味,起坐尋常,外勢雖可畏,而內無七惡之證相干,此屬陽證,其由從外來矣,故多不治可愈。所有五臟蘊結而成者重,其源有五:蓋心主血,故心緒煩擾,煽動不寧,以致火旺而沸騰,行於項間,與寒水交滯而為腫者,一也。肝統筋,故惱怒傷肝,項乃三陽統筋之所,肝傷則血脈不潮,筋無榮養,凝結為腫,故項緊急強,痛不能轉側。其患未潰前,肉色紫暗,堅硬漫腫,破流血水,木痛無膿,此等之證,皆肝氣受傷者,二也。脾主肌肉,故思慮傷脾,脾氣日損,又或膏粱損胃,胃汁乾枯,以致中脘否塞,氣不運行,逆於肉裏,乃生壅腫,其患外皮雖腐,而內堅不潰,口燥舌乾,飲食不進,根腳走散,膿穢色敗,此等之證,皆脾氣受傷者,三也。肺主皮毛,故憂鬱傷肺,肺傷則毛竅閉塞,腠理不通,氣不舒暢,縱橫經絡,結而為腫。其形瘡多平陷,色淡不華,皮腐脂流,形如湯潑,氣粗短促,面霉鼻焮,碌碌生痰,殷殷發嗽,此等之證,皆肺氣受傷者,四也。腎主骨髓,故恣慾傷腎,腎傷則真陰之氣敗矣。真陰一敗,相火自生。此火最能自升自降,或動或靜,煎熬臟腑,消鑠津液,更變形容,改換聲音,瘡形紫黑,脈數乖度,煩躁口乾,隨飲隨渴,此等之證,皆腎氣受傷者,五也。凡治此證,必內分虛實,外辨陰陽,體順天時,察其病理。七日以前,瘡勢未成者,當通竅以汗發之;七日以後,病勢已成,治當兼補以托之。此則毒不內攻,必無變證。如藥攻利太過,元氣受傷,毒多難出。又敷圍涼藥,氣血冰凝,則肌肉多死,反難腐潰。予常治此,及諸發背初起未成者,用鈹針鈹針 原作「披針」,據《靈樞》九針論所述鈹針主大癰膿改。當頂點入,知痛處出其惡血,通其瘡竅,隨插蟾酥條,直至瘡底,外用膏蓋,內服萬靈丹或蟾酥丸,發其大汗,解散內蘊之毒。次日,患上或腫或不腫,或痛或不痛,仍插仍貼,直至患頂腫高,根腳突起,四圍裂縫有膿,方住。插藥輕淺者,九日後吐出病根堅硬不化之物,毒甚者,不能頓然脫落,亦可漸腐成膿,為轉重就輕之良法。外用玉紅膏長肉,內服補托收斂,其患不久自愈。如陽證輕淺者,候自腐潰。不用前法針刺,如不腫不疼,灸亦不痛陰證,尤當速用,不必遲延,此為移深居淺之大法也。

   腦疽看法

初起頂高根活,色紅皮薄,作疼焮熱,腫不開散者順。已成無論偏正,瘡形獻起,疼痛發熱,易腐易膿者順。已潰膿稠,肉色紅活,瘀腐易脫,焮腫漸消,痛減者順。潰後腐脫,新肉便生,瘡口漸斂,凝結癡膿作癢者順。初生一点黃泡,或似疙??答,不腫不疼,自不知覺者,逆。已成不發高腫,亦不焮痛,瘡頂軟陷,根腳平散者逆。已潰膿清,肉色紫黑,外皮不腐,內生臭穢,不食者逆。腐肉雖盡,新肉不生,瘡口散大,軟陷無神,色敗者逆。

   腦疽治法

初起,有頭或無頭,大痛或不痛,俱隔蒜灸,兼服解毒。已成,堅硬發熱焮痛,口乾便秘者,邪在內也,宜泄之;堅腫不痛,發熱惡寒,頭疼四肢拘急者,兼發表攻裏;腫硬日深,形色紫黑,外皮不腐,內膿不潰,宜行拔法;腫強頭面焮熱,口燥惡心嘔吐者,邪在上也,宜清之;焮熱腫痛,紅色光亮;疼苦有時,內膿脹痛者,急開之。將潰不潰,微熱微紅,不作腐潰者,脾胃虛也,宜補之。潰后,腐肉不脫,膿水清稀,腫痛仍作者,當大養氣血;大便多溏,小便短濇,自汗食少,脈細身涼,溫中健脾。

   鬢疽論

夫鬢疽者,乃手少陽三焦相火妄動,又兼腎水不能制火,或外受風熱所感。但此經多氣少血,肌肉相薄,凡有患最難腐潰。此皆起於情性急暴,房慾血虛,火動肝氣,凝結而成。疽之初起,寒熱交作,頭眩,痛徹太陽,甚則耳目連鬢通腫。治法不可妄用針灸,必分陰陽表裏,邪正虛實治之,庶不有悞。且如初見瘡時,多寒少熱,口乾作渴,好飲熱湯,六脈虛數無力,又兼患上堅硬,多不焮痛,無潰無膿,瘡根流散,此等之證,乃正氣虛而邪氣實也。治以托裏為主,消毒佐之,如清肝養血湯、托裏消毒散之類是也。又見證時,熱多寒少,頭眩作痛,口燥舌乾,渴欲飲冷,二便秘濇,六脈沉實有力,瘡亦焮腫,疼痛發熱,易腐易膿,根腳不開,腫焮在外,此乃正氣實而邪氣虛也。治以消毒為主,托裏佐之,如梔子清肝湯、鼠黏子湯之類是也。大抵正氣勝則實,邪氣勝則虛,必然一勝則一負,邪正不并立,欲其虛而不待損而自虛矣。又有未見瘡時,先作渴證,或一年半載,日久日重,然後發為鬢疽,其形色多紫黑,瘡多平陷,堅硬無膿,毒流耳項,又兼氣味不正,形容不澤,精神不明,飲食不進者,俱為不治。

   鬢疽看法

初起無口乾寒熱,飲食有味,舉止尋常,發瘡者順。已成瘡頭腫起,根腳不散,形色紅活,焮[焮 原作「掀」,據文意改。]痛潰膿者順。已潰膿稠,色鮮紅活,腫消痛止,項便頭輕,口和者順。潰後瘀肉易腐,新肉易生,瘡口易平,飲食有味者順。初起瘡頭如粟,頂軟不高,色紫根散,木痛食少者逆。已成瘡形紫黑,軟陷無膿,足冷身涼,便利脈虛者逆。已潰膿水清稀,多生臭穢,壞肉不腐,新肉不生者逆。潰後飲食厭餐,發熱口乾,不眠,肉削皮粗者逆。

   鬢疽治法

初起,焮腫堅硬,內熱口乾,脈數有力,邪實也,當利之。已成,憎寒壯熱,四肢拘急脈浮者,邪在表也,宜散之;赤腫作痛,血凝滯也,散血清肝;色黯漫腫,升陽助胃。已潰,堅腫不退,脈細而數,日晡發熱者,宜滋陰健脾;肝膽怒火上攻,心煩作躁,腮顴紅熱者,宜抑陰降火。已潰,膿清,腫痛猶甚,虛煩食少者,宜養氣血健脾胃。潰後,氣血俱虛,身涼脈細,大便多溏者,宜峻補溫中。潰後不斂,新肉生遲,瘡口淡白,膿水不止,健中補脾。

   蟮拱頭

蟮拱頭,俗名腦猪是也。患小而稟受悠遠,皆父精母血蓄毒而成。生後受毒者,只發一次,其患腫高,破之又腫,皆稟受時原有皮膜相裹,毒雖出而膜未除,故愈又發。腫甚膿熟者,用針刺破,以三品一條鎗,插入孔內,化盡內膜自愈。又有不膿而不收口者,此必風襲患口,宜敗銅散搽之,兼戒口味自愈。

   透腦疽

透腦疽發在額上髮際之間,多發寒熱,頭疼如斫,不可忍耐,先用萬靈丹,發汗解散風邪,次宜清托。

   玉枕疽

玉枕疽生在腦後枕骨中,堅而難潰,痛引肩項,鼻塞氣粗,此太陽膀胱濕熱凝滯而成。初起有表證者,便宜解表;有裏證者,即與通利。潰後宜補托,久則宜收斂。此為一定治法,不可混亂,妄投藥餌,致其危亡也。

   白禿瘡

白禿瘡因剃髮;腠理司開,外風襲入,結聚不散,致氣血不潮,皮肉乾枯,發為白禿,久則髮落,根無榮養,如禿斑光潤不癢,內血已潮,以薑蘸潤肌膏常擦,其髮漸生。禿斑乾枯作癢者,內必有蟲,宜用麥餞散搽之。蟲死風散,髮生可愈。後忌動風發物等件。

  醫門法律 【 清?喻昌】

   濕熱上干於頭宜審下法

《金匱》治上焦之濕,本《內經》濕上甚為熱之義,而分輕重二證。輕者但發熱,面赤而喘,頭痛鼻塞而煩,邪在上焦,裏無別病者,但內藥鼻中,㗜去濕熱所釀黃水而已。以鼻竅為腦之門戶,故即從鼻中行其宣利之法,乃最神最捷之法也。重者身熱足寒,時頭熱面赤,皆濕上盛為熱之明徵,濕熱上盛,故頭熱面赤目赤。濕熱上盛,故陽氣上壅,不下通於陰而足寒,《內經》原有上者下之之法,邪從下而上,必驅之使從下出,一定之理也。其證輕者,裏無別病,但㗜其黃水,從清陽之鼻竅而下出;則其重而裏多危證者,必驅其黃水,從前後二陰之竅而出,所可意會也。《金匱》於本文之下,增若發其汗者二十四字垂戒,初不以下為戒,又可意會也。但下法之難,不推其所以不可汗之故,即不得其所以用下之權。仲景以其頭搖、口噤、背張,幾幾陽之欲亡,若更發其汗,重虛衛外之陽,惡寒必轉甚,若發汗已,其脈如蛇,真陽脫離,頃刻死矣。由是推之,濕上甚為熱之重者,非用下法,難以更生,而下法必以溫藥下之,庶幾濕去而陽不隨之俱去耳。此非無徵之言也。仲景即於本篇申一義云,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豈非因下而奪其陽之大戒乎?

   頭眩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若木勝則四肢強直而為掉,風動於上而為眩。脾土受邪,肝之實也。若木衰則血不養筋而為掉,氣虛於上而為眩,金邪乘木,肝之虛也。因誤汗致心悸頭眩,身瞤動無可奈何者,用真武湯為救法。夫汗雖出而熱不退,則邪未盡而正已大傷。況裏虛為悸,上虛為眩,經虛為瞤,身振振搖,無往而非亡陽之象。所以行真武把關坐鎮之法也。

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蓋陽回利止則生,若利止更加眩冒,則其止也,乃陰已先亡。故陽無依附,浮越於上,而神氣散亂,時時自冒也。

   額黑

女勞疸額上黑,謂身黃加以額黑也。黑為北方陰晦之色,加於南方離明之位,此必先有胃熱脾寒之濁氣,下流入腎,益以女勞無度而後成,其由來非一日。《肘後》謂因交接入水所致,或有所驗。然火炎薪燼,額色轉黑,雖不入水,其能免乎?故脾中之濁氣,下趨入腎,水土互顯之色,但於黃中見黑滯耳。若相火從水中上炎而合於心之君火,其勢燎原,煙燄之色,先透於額,乃至微汗亦隨火而出於額,心之液且外亡矣。

  景岳全書 【 明?張介賓】

   頭痛

凡診頭痛者,當先審久暫,次辨表裏。蓋暫病者,必因邪氣;久病者,必兼元氣。暫病,有表邪者,此風寒外襲於經,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裏邪者,此三陽之火熾於內,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久病者,則或發或愈,或以表虛者微感則發,或以陽勝者微熱則發,或以水虧於下而虛火乘之則發,或以陽虛於上而陰寒勝之則發。所以暫病者,當重邪氣;久病者,當重元氣,此固其大綱也。然亦有暫病而虛者,久病而實者,又當因脈因證而詳辦之,不可執也。

頭痛有各經之辨。凡外感頭痛,當察三陽厥陰,蓋三陽之脈俱上頭,厥陰之脈亦會於巔。故仲景《傷寒論》則惟三陽有頭痛,厥陰亦有頭痛,而太陰少陰則無之。其於辨之之法,則頭腦額顱,雖三陽俱有所會,無不可痛,然太陽在後,陽明在前,少陽在側,此又各有所主,亦外感之所當辨者也。至若內傷頭痛,則不得以三陽為拘矣。如本經所言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若厥病篇所論,則足六經及手少陰少陽皆有之矣。奇病論曰: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凡痛在腦者,豈非少陰之病乎?此內外之異,不可不察也。

外感頭痛,自有表證可察,蓋其身必寒熱,脈必緊數,或多清涕,或兼欬嗽,或兼脊背痠痛,或兼項強不可以左右顧,是皆寒邪在經而然。散去寒邪,其痛自止。如川芎、細辛、蔓荊子、柴胡之類,皆最宜也。若寒之甚者,宜麻黃、桂枝、生薑、葱白、紫蘇、白芷之類,隨其虛實而加減用之。

火邪頭痛者,雖各經皆有火證,而獨惟陽明為最,正以陽明胃火盛於頭面,而直達頭維,故其痛必甚,其脈必洪,其證必多內熱。其或頭腦振振痛而兼脹,而絕無表邪者,必火邪也。欲治陽明之火,無如白虎湯,加澤瀉、木通、生地、麥冬之類,以抑其至高之勢,其效最速。至若他經之火,則芍藥,天花粉、芩、連、知、藥、龍膽、梔子之類,無不可擇而用之。但治火之法,不宜佐以升散,蓋外邪之火可散而去,內鬱之火得升而愈熾矣,此為忌也。

陰虛頭痛,即血虛之屬也。凡久病者多有之。其證多因水虧,所以虛火易動,火動則痛必兼煩熱內熱等證,治宜壯水為主,當用滋陰八味煎、加減一陰煎、玉女煎之類主之。火微者,宜六味地黃丸、四物湯、三陰煎、左歸飲之類主之。

陽虛頭痛,即氣虛之屬也,久病者亦有之。其證必戚戚悠悠,或羞明,或畏寒,或倦怠,或飲食不甘,脈必微細,頭必沉沉,遇陰則痛,逢寒亦痛,是皆陽虛陰勝而然。治宜扶陽為主,如理陰煎、理中湯、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之類,皆可擇用。或以五福飲、五君子煎,加川芎、細辛、蔓荊子之類,以升達陽氣,則又最善之治也。

痰厥頭痛,諸古方書皆有此等名目,然以餘論之,則必別有所兼之因,但以頭痛而兼痰者有之,未必因痰頭痛也。故兼痰者,必見嘔惡,胷滿脅脹,或欬嗽氣粗多痰,此則不得不兼痰治之。宜二陳湯、六安煎、和胃飲、平胃散,加川芎、細辛、蔓荊子之類主之。如多痰兼火者,宜用青膈煎,或二陳湯、六安煎,加黃芩、天花粉之類主之。火甚者加石膏亦可。如多痰兼虛而頭痛者,宜金水六君煎,或六君子湯,加芎、辛之類,酌而用之。

   頭眩

眩運一證,虛者居其八九,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原其所由,則有勞倦過度而運者,有飢飽失時而運者,有嘔吐傷上而運者,有瀉泄傷下而運者,有大汗亡陽而運者,有眴目驚心而運者,有焦思不釋而運者,有被毆被辱氣奪而運者,有悲哀痛楚大叫大呼而運者,此皆傷其陽中之陽也。又有吐血衄血便血而運者,有癰膿大潰而運者,有金石破傷失血痛極而運者,有男子縱慾氣隨精去而運者,有婦女崩淋產後去血而運者,此皆傷其陰中之陽也。再若大醉之後,濕熱相乘而運者,傷其陰也。有大怒之後,木肆其強而運者,傷其氣也。有痰飲留中,治節不行而運者,脾之弱也,此亦有餘中之不足也。至若年老精衰,勞倦日積,而忽患不眠,忽苦眩運者,此營衛兩虛之致然也。由此察之,虛實可辨矣。即如《內經》之言,亦無非言虛,而何後世諸家,每多各逞臆說,其於病情經義,果相合否?指南若此,後學能無誤乎?因摘其尤者,悉之如左。

河間之論眩運,獨取至真要大論一句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風主動故也。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運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故火本動也,焰得風則自然旋轉也。此釋風木之義,固然似矣。然不知至真要論之言,乃言運氣臟氣所屬之理,非所以悉眩運之病情也。必若口問篇、衛氣篇、決氣篇、經脈篇、海論等議,方為最切最近之論,何河間一無引證,而獨言風火二字,以該眩運一證,豈無失乎?

又若丹溪之論眩運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也。此證屬痰者多,蓋無痰不能作眩,雖因風者,亦必有痰,挾氣虛者亦宜治痰為主,兼用補氣降火之藥。若據此論,則凡屬眩運,無非痰證也,何軒岐之言,絕然不及痰飲,而但曰上氣不足,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曰上虛則眩;曰督脈虛則頭重高搖之;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而眩冒?凡此者,豈皆痰證耶?又若余前章所列諸證,無非眩運之由,亦豈皆痰證耶?故在丹溪則曰無痰不能作眩,當以治痰為主,而兼用他藥。余則曰無虛不能作眩,當以治虛為主,而兼酌其標。孰是孰非,余不能必,俟明者正之。

頭痛之病,上實證也。頭眩之病,上虛證也。故《內經》分別甚明,曰:頭痛巔疾,上實下虛。又曰:上實下虛,為厥巔疾。此以邪氣在上,所以為痛,故曰上實也。至若眩運之病,則曰:上氣不足。又曰:上虛則眩。未聞言上之實也。而後世諸家,如嚴用和、楊仁齋輩,有曰結而為飲,隨氣上逆者;有曰疲勞過度,下虛上實者;有曰腎家不能納氣,使諸家氣逆奔而上者。即如朱丹溪亦曰痰在上,火在下。凡此皆言上實也。何與《內經》相反若此?噫!此實後人之不明耳。夫眩運之證,或為頭重,或為眼黑,或為腦髓旋轉不可以動,求其言實之由,不過謂頭重者為上實,而不知頭本不重於往日,而惟不勝其重者,乃甚於往日耳。上力不勝,陽之虛也,豈上實乎?又何氣不歸元,及諸氣逆奔之有?蓋上實者宜降宜抑,上虛者最不宜再伐生氣。此上實上虛之旨,有不可不辨,而誤則害矣。

頭眩有大小乏異,總頭眩也,於此察之,可得虛實之情矣。何以言之?如今人之氣稟薄弱者,無論少壯,或於勞倦,或於酒色之後,每忽有耳鳴如磬,或頭眩眼黑,倐頃而止者,乃人所常有之事。至於中年之外,多見眩仆卒倒等證,亦人所常有之事。但忽運而忽上者,人皆謂之頭運眼花;卒倒而不醒者,人必謂之中風中痰。不知忽止者,以氣血未敗,故旋見而旋止,即小中風也;卒倒而甚者,以根本既虧,故遽病而難復,即大頭眩也。且必見於中年之外,而較之少壯,益又可知。於此察之,則其是風非風,是痰非痰,而虛實從可悟矣。何今人不識病機,但見眩仆不語等證,無不謂之風痰,而非消即散,吾恐幾微之氣,有不堪再加剷削矣。深可悲也。

   論治

頭眩雖屬上虛,然不能無涉於下。蓋上虛者,陽中之陽虛也;下虛者,陰中之陽虛也。陽中之陽虛者。宜治其氣,如四君子湯、五君子煎、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如兼嘔吐者,宜聖朮煎,大加人參之類是也。

陰中之陽虛者,宜補其精,如五福飲、七福飲、左歸飲、右歸飲、四物湯之類是也。

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虛者,猶當以兼補氣血為最,如大補元煎、十全大補湯、及諸補陰補陽等劑,俱當酌宜用之。

眩運證,凡有如前論首條所載病源者,當各因其證求而治之。其或有火者,宜兼清火;有痰者,宜兼清痰;有氣者,宜兼順氣。亦在乎因機應變。然無不當以治虛為先,而兼治為佐也。

古法之治眩運,亦有當察者。丹溪曰:濕痰者多,宜二陳湯,火者加酒芩。挾氣虛者相火也,治痰為先,挾氣藥降火,如東垣半夏白朮天麻湯之類。

眩運不可當者,以大黃酒炒為末,茶湯調下。

火動其痰,用二陳,加黃芩、蒼朮、羌活散風行濕。附錄曰:有早起眩運,須臾自定,日以為常者,正元散,下黑錫丹。

傷食頭運,腎著湯加川芎,名除濕湯。

有痰者,青州白丸子。

愚謂古法之治眩運,如半夏白朮天麻湯,治脾痰也。二陳湯加黃芩,治熱痰也。青州白丸,治風痰寒痰也。腎著湯,治腎痰也。此外如大黃末之治眩運不可當,惟痰火上壅者宜之。黑鍚丹之重墜,惟氣實於上者宜之。第恐眩運一證,實痰實火者無幾,而亦非上盛之病。此古方之有宜否用者,不可不審。

  石室秘籙 【 清?陳士鐸】

   頭痛治法

常治法者,謂以常法而治之者也。如人病頭疼,則以頭疼常法治之是也。何必頭疼而治之於兩足乎?雖頭疼實有治之兩足而愈者,然彼必常治之而不愈,然後以變法治之,非可以捨常法而先求之於變法也。故一遇頭疼,即以川芎五錢,白芷、蔓荊子、甘草、半夏、細辛各一錢治之,病去如掃也。

上治者,治上焦之證也。如頭疼而風入太陽經也。用川芎、細辛、白芷、柴胡、半夏、甘草各一錢,芍藥三錢治之。蓋風雖犯太陽,治法不可全治太陽,當上清其邪。故用白芷、川芎、細辛三味以散之;又用白芍、甘草、柴胡、以清肝膽之火,膽經與肝經入於頭絡,故用此數味以散邪去火;又加半夏去痰,甘草和中,相濟而有成也。又頭痛一方,用川芎一兩,蔓荊子二錢,水煎服立愈。蓋川芎補血,蔓荊子去風也。

完治者,如病頭疼腦痛,不必支刀破囫圇而治之也。頭痛用黃酒一升,入細辛一兩,白芷一兩,煮酒,一醉而愈。

此等治法,世人不知,亦不敢用,今為開導之。頭痛至終年累月,其邪深入於腦,可知一二錢之散藥,安能上至巔頂,而深入於腦中?必多用細辛、川芎、白芷以大散之也。或疑散藥太多,必損真氣,恐頭痛未除而真氣先行散盡。誰知風邪在頭,非多用風藥,必難成功。有病則病受之,何畏哉?一醉而愈。此方信而不必疑者也。惟是既愈之後,必須用熟地、芍藥、當歸各五錢,川芎一錢,山茱萸、麥門冬各三錢,水煎服四劑為妙。

如人病頭痛者,人以為風在頭,不知非風也,亦腎水不足而邪火衝入於腦,終朝頭運,似頭痛而非頭痛也。若只治風,則痛更甚。法當大補腎水,而頭痛頭運自除。方用熟地、葳蕤各一兩,山茱萸四錢,北五味、麥冬各二錢,元參、川芎、當歸、山藥各三錢,二劑即愈。此方妙在治腎而不治風,尤妙在治腎而兼治肝也。肝木不平,則肺金失化源之令,而腎水愈衰。今補肝又補腎,子母相資,自然上清頭目。況又入麥冬、五味,以滋肺金之清肅乎?所以下喉即安然也。

頭痛有神方,用川芎、沙參各一兩,蔓荊二錢,細辛五錢,水二碗,煎八分,加黃酒半碗,調勻早晨服之,一劑永不再疼。此方妙在用沙參,蓋沙參補陰,原不入腦,今用於川芎之中,而蔓荊、細辛,直走於巔,則沙參不能下行,不得不同羣共入於腦中。夫腦痛者,因腦陰之虛風,得留之而不去。今補其腦則風不能存,而腦痛自愈,而頭痛亦除矣。此方不特治頭痛,兼治腦疼,無不神效。

頭痛之證,止消用蓖麻子一粒搗碎,同棗肉些須同搗勻,丸如黃豆大,外用絲綿裹之,納入鼻孔,少頃必有清涕流出,即將丸藥取出,不可久放其中,頭疼即愈,永不再發。倘久留在中,必致腦髓流出,又成不可藥救之證,切記切記!

如人頭疼,法當用輕清之口,少少散之,無不立效,如小柴胡湯之方是也。然而小柴胡湯,世人不知輕重之法,予再酌定之,可永為式。方用柴胡、黃芩、半夏、甘草各一錢,人參五分,此小柴胡湯。予更加人參五分,茯苓二錢,更為奇妙,蓋氣足則邪易出而汗易發。世人見用人參,便加失色,匪獨醫者不敢用,即病者亦不敢服,相沿而不可救藥者,滔滔皆是。安得布告天下醫人,詳察其病源而善用之也!

   腦痛治法

腦痛,用黃酒一升,白勺三兩,辛夷、桔梗各三錢,(木郁)李仁、麥冬、柴胡各五錢,甘草一錢,水三椀,煎湯,入前酒飲之,一醉而愈。量好者再飲之以酒,必以醉為度。

腦痛之病,乃風入膽經也。膽應於腦,故腦痛。人以為用柴胡太多,過於辛散,不知有白芍和之,則不散氣而轉能散邪。辛夷、(木郁)仁皆入膽之妙品,桔梗、甘草又入肺之妙藥。膽病何以又兼治肺?不知鼻上通於腦,腦熱則必下流清水,久則必成鼻淵矣。兼治其肺,則肺氣清肅,自去平膽木之旺,而清涕不致下行。此立方之神妙有如此。

   頭面腫

有人忽頭面腫如斗大,看人小如三寸,飲食不思,呻吟如睡,此痰也,用瓜蒂散吐之,而頭目之腫消;又吐之,而見人如故矣。後用人參、白朮、茯苓、半夏各三錢,甘草一錢,陳皮五分,水煎服,二劑愈。

   癩頭瘡

有癩頭洗方,用蝸牛數十條,以癩頭洗之,二次必全愈,亦神方也。水三碗,煎蝸牛三十條足矣。

   頭角生瘡

如人有頭角生瘡,當日即頭重如山,第二日即變生青紫,第三日青至身上即死,此乃毒氣攻心而死也。此病多得之好吃春藥。蓋春藥之類,不過一丸,食之即強陽善戰,非用大熱之藥,何能致此?世間大熱之藥,無過附子與陽起石之類是也。二味俱有大毒,且陽起石必須火煅而後入藥,是燥乾之極,自然剋伐津液,況窮工極巧於婦女博歡,則筋骸氣血俱動,久戰之後,必大洩盡情,水去而火益熾矣。久之貪歡必然結成大毒,火氣炎上,所以多發在頭角太陽之部位也。初起之時,若頭重如山,便是此惡證,急不待時,速以金銀花一斤煎湯,飲之數十碗,可少解其毒,可保性命之不亡,而終不能免其瘡口之潰爛也。再用金銀花、元參各三兩,當歸二兩,生甘草一兩,煎湯,日用一劑,服至七日,瘡口始能收斂而愈。此種病世間最多,而人最不肯忌服春藥也,痛哉!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二十五

 頭門

  方

舉卿古敗散 【 《中藏經》,下同】  治頭風血風。

荊芥穗一斤 乾菊花半斤 白朮炒二兩 川芎四兩 右同為細末,食後茶調二錢。

二烏丸 治風痰眩運。

川烏頭 草烏頭 青鹽各四兩 黑豆半升 右用水二升,同煮四味,水耗即以溫水添之,候川烏頭半軟,四破之,更煮,以透爛為度,去皮同煎。烏頭並黑豆於石臼或木臼內搗令極爛,不見白星,即就丸。乾即以煮藥水添濕同搗,煮時,留一盞以下水以備添,勿令煮乾也。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二十丸,鹽酒鹽湯任下。食前。

鴟頭丸 【 《聖惠方》】  治頭風眩運。

鴟頭一枚,炒黃 真(艹閭)茹 白朮各一兩 川椒半兩,炒去汗 右為末,蜜和丸梧子大,每酒下二十丸。

松花酒 【 《奇效良方》】  治風頭旋腦皮腫痺。

松花並臺春三月取五六寸如鼠尾者,不拘多少 右蒸細切,一升,用生絹囊貯,以酒三升,浸五日,每日空心煖飲五合,晚食再服。

桂枝芍藥知母湯 【 仲景,下同】  治中風頭眩,短氣溫溫欲吐者。

桂枝 知母 防風各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 麻黃 附子炮各二兩 白朮 生薑各五兩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甘草乾薑湯 治肺中冷頭眩多涎唾。

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炮 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苓桂朮甘湯 治痰飲。胷脅支滿目眩。

茯苓四兩 桂枝 白朮各三兩 甘草二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半夏加茯苓湯 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茯苓三兩,一方四兩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文蛤散 治微風頭痛。

文蛤五兩 右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

茵陳蒿湯 治穀疸頭眩。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硝石礬石散 治女勞疸身盡黃,額上黑。

硝石 礬石燒,等分 右二味為散,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候也。

小柴胡湯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 黃芩 人參 甘草 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茯苓四兩 桂枝去皮 白朮 甘草炙各二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小芎辛湯 【 《濟生》】

治風寒濕在腦頭痛眩運嘔吐,及眉稜眼眶痛。

川芎三錢 細辛 白朮各一錢半 甘草一錢 右剉,作一貼,入生薑五片,茶芽少許,水煎服。

川芎散 【 《綱目》,下同】  治偏頭痛神效。

甘菊 石膏 川芎 白殭蠶生各六錢 右為細末,每三錢,茶清調下。

玉真丸 《內經》曰: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許學士曰:腎厥頭痛也,此藥主之。

硫黃二兩 石膏煅 半夏製 硝石各一兩 右為末,薑汁糊和丸梧子大,陰乾,每二三十丸,薑湯或米飲下。

川芎石膏湯 治熱厥頭痛。

川芎 石膏各等分 右剉水煎服。

喝起散 【 《本草》】  治風寒頭痛,婦人血風攻腦忽運倒

蒼耳嫩心陰乾 為末,酒服二錢。此藥多達腦蓋,善通頂門,末服、煎服皆佳。

川芎茶調散 【 《得效》,下同】  治偏正頭痛,及頭風鼻塞聲重。

薄荷二兩 川芎 荊芥各一兩 羌活 白芷 甘草各五錢 防風 細辛各二錢半 右為末,每二錢,食後茶清調下;或剉,取七錢,作一貼,入茶少許煎服,亦佳。偏頭痛取細末,以葱涎調貼兩太陽穴,特效。

一字輕金散 治偏正頭風痛,夾腦風眉稜骨痛,牽引兩眼,抽掣疼痛,迸出或生翳膜,視物不明。

川芎 白芷 藿香 荊芥 旋覆花 石膏 防風各五錢 南星 川烏生,各二錢半 草烏一錢半 右剉細,共搗為末,每一字,茶清調下,神效。偏頭一邊痛,鼻塞不聞香臭,服此藥數次,嚏出一鋌稠膿,即愈。

白附子散 治風寒入腦,令腦逆頭痛齒亦痛,或牽引兩眼,遂至失明。

白附子一兩 麻黃留節 川烏 南星各五錢 全蝎五個 乾薑 硃砂 麝香各二錢半 右為末,溫酒調五分服,服訖去枕,臥少時,效。

上清白附子丸 治風痰盛,頭痛目眩,旋運欲倒,嘔噦惡心,神思昏憒。常服除風化痰,清利頭目。

白附子炮 半夏製 川芎 甘菊花 南星炮 白殭蠶炒 陳皮去白 旋覆花 天麻各一兩 全蝎炒,半兩 右為末,薑汁浸,蒸餅和丸梧子大,薑湯下三十丸。

定風餅子 治痰厥頭痛嘔吐眩運。

川烏 川芎 南星 半夏 白茯苓 白附子 乾薑 天麻 甘草生用,各等分 右為末,薑汁糊和丸芡實大,捏作餅子,硃砂為衣,每一餅細嚼,薑湯下。

加味調中益氣湯 【 東垣,下同】  治氣血俱虛頭痛,其效如神。

黃芪蜜炒一錢 人參 蒼朮 甘草炙各七分 陳皮 當歸身 川芎各五分 木香 蔓荊子 細辛 柴胡 升麻各三分右剉,作一貼,水煎服。

安神湯 治氣血虛而有火,頭痛頭旋眼黑。

黃芪一錢半 羌活 黃蘗酒浸,各一錢 柴胡 升麻 生地黃酒浸 知母酒浸,各五分 防風二分半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二分 右,兌水煎數沸,入川芎、蔓荊子各三分,再煎至半,食後溫服。東垣、丹溪治虛熱頭痛,大率皆以酒芩、酒連、酒蘗加風劑也。

羌活附子湯 治大寒犯腦,令人腦痛齒亦痛,名曰腦風。

麻黃 附子 防風 白芷 白殭蠶炒,各一錢 黃蘗炒 羌活 蒼朮各七分 黃芪炙 升麻 甘草炙,各五分 右剉,作一貼,食後水煎服。若有寒嗽,加佛耳草三分。

清空膏 即古方追涎藥,治風濕熱偏正頭痛。

黃芩三兩,半生、半酒炒 甘草炙一兩半 防風 羌活 黃連酒炒,各一兩 柴胡七錢 川芎五錢 右為末,每二錢茶清調成膏,臨臥抹口內,少用白湯送下。此膏治諸般頭痛皆效;惟血虛頭痛,從魚尾相連痛者不治。

小清空膏 【 丹溪,下同】  治證同上。

片芩細切,酒拌曬乾 右為末,茶清調下二錢,酒亦可。

不臥散 治頭痛不可忍。

延胡索七枚 青黛二錢 猪牙皂角二兩 右為末,用水調成小餅子,如杏仁大;令病人仰臥,以水化開,以竹管送入男左女右鼻孔中,覺藥味至喉少酸,令病人坐,口咬銅錢一個,涎出盈盆,即愈。

如聖餅子 治風寒伏留陽經,氣厥痰厥,一切頭痛。

天南星 乾薑 川芎 川烏 生甘草各一兩 半夏製 天麻 細辛 防風各五錢 右為末,薑汁麵糊和丸芡實大,捏作餅子,每五餅細嚼,茶清、溫酒任下。

三生丸 【 《得效方》,下同】  治痰厥頭痛。

半夏 白附子 天南星各等分 右為末,薑汁浸,蒸餅和丸菉豆大,食後,薑湯下四五十丸。

防風散 治積熱上衝頭痛如火。

羌活 防風 當歸 生大黃 川芎 山梔子 薄荷各一錢 蟬殼 甘草各五分 右剉,作一貼,入燈心二十莖,苦竹葉十片,水煎服。

太陽丹 腦寒之病,皆因邪攻於上焦,令人頭痛,晝夜不寧,此藥主之。

龍腦二錢 石膏二兩 川芎 川烏炮 白芷 甘草各一兩 右為末,煉蜜同麵麯糊和勻,每一兩作十八丸,黃丹為衣,每服二三丸,食後以葱茶煎湯嚼下。

芎烏散 【 《入門》,下同】  治頭痛。

川芎 烏藥各等分 右為末,每二錢,以燒秤錘淬酒調服。亦治產後頭痛。

又方 治感寒濕眩運,頭極痛。

川芎二錢 白朮炒 附子生各一錢 甘草生 橘皮各五分 右剉,作一貼,入薑七片,棗二枚,水煎服。

一粒金㗜鼻法 治風涎偏正頭痛。

蓽撥末三錢,入猪膽內,拌勻候乾 川芎 白芷 藁本 青黛 延胡索各二錢 右為末,水和為丸,如芡實大,令病人臥,用一丸水化灌入鼻中,覺藥味至喉少酸,令病人坐,口咬銅錢一?,當涎出盈盆即愈。

當歸補血湯 【 《醫鑑》】  治血虛頭痛。

生乾地黃酒炒 白芍藥 川芎 當歸 片芩酒炒,各一錢 防風 柴胡 蔓荊各五分 荊芥 藁本各四分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

七生丸 【 《回春》,下同】  治男女八般頭風,及一切頭痛,痰厥腎厥,傷寒傷風頭痛并治。

川芎 川烏 草烏 南星 半夏二味,洗去滑 白芷 石膏俱生用,等分 加細辛 全蝎各減半 右為細末,研取韮菜自然汁,和丸梧子大,嚼生葱,茶清送下七丸或九丸。

黃芪益氣湯 治氣虛頭痛。

黃芪蜜炒,一錢 人參 白朮 半夏製 陳皮各七分 當歸酒洗 川芎 藁本 甘草各五分 黃蘗酒炒 升麻 細辛各三分 右剉,作一貼,入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加味四物湯 治血虛陰火,上衝頭痛。

當歸 川芎 生乾地黃 黃蘗 知母 黃芩 黃連以上五味,俱酒炒 蔓荊子 梔子炒,各七分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

六聖散 諸頭痛總治之要藥也。治頭風牙痛赤眼,腦瀉、耳鳴,偏正頭風頭疼,鼻塞聲重。

乳香 沒藥 川芎 雄黃 白芷各二錢 芒硝五錢 右為末,令病人仰臥,口含涼水,取藥少許,㗜入鼻內,即效。

四神散 【 《良方》,下同】  治婦人血風眩運頭痛。

甘菊 當歸 旋覆花 荊芥穗各等分 右為末,每二錢,葱白三寸,茶末一錢,煎水調下。

芎辛導痰湯 治痰厥頭痛。

半夏製,二錢 川芎 細辛 南星炮 陳皮 赤茯苓各一錢 枳殼麩炒 甘草各五分 右剉,作一貼,薑七片,水煎服。

芎藭酒 【 《千金方》,下同】  治腦風頭重,頸項強,眼(目巟)(目巟)淚出,善欠,目欲眠睡,憎風;劇者,耳鳴,滿眉眼疼,悶吐逆,眩倒不自禁;諸風乘虛經五臟六腑,皆為癲狂諸邪病,悉主之。

芎藭 辛夷 天雄 人參 天門冬 柏子仁 磁石 石膏 茵芋 山茱萸 白頭翁 桂心秦艽各三兩 松蘿 羚羊角 細辛 薯蕷 菖蒲 甘草各二兩 雲母一兩,燒令赤,末為粉 防風四兩 右二十一味,(口父)咀,以酒二斗漬七日。初服二合,漸加至五合,日三。有女人少時患風眩,發則倒地,為婦積年無兒,服此酒,並將紫石門冬丸服之,眩瘥,生兒平復。

人參湯 治頭眩屋轉眼不開。

人參 當歸 防風 黃芪炙 麥門冬 芍藥各二兩 獨活 白朮 桂心各三兩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防風湯 治風眩嘔逆,水漿不下,食輒嘔,起即眩倒,發有時,手足厥冷。

防風 防己 附子炮 乾薑 甘草生各一兩 桂心蜀椒各二兩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古今錄驗》有白朮一兩。

又方 治頭風眩欲倒,眼旋屋轉,腦痛。

防風 枳實 杏仁研 芎藭各三兩 白茯神 前胡 生薑 半夏 麻黃各四兩 細辛二兩 竹瀝三升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六升,合竹瀝,煎取二升七合,分三服,頻服三兩劑佳。

茵芋湯 治風虛眩眼暗。

茵芋一兩 人參 甘草 蓯蓉 黃芪 茯苓 秦艽 厚朴 烏喙各二兩 防風六兩 山萸 松實各三兩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強者一日夜盡;羸劣分五服,二日盡。

鴟頭酒 治風頭眩轉,面上遊風。

飛鴟頭五枚 獨活二兩 茯神 防風 芎藭 薯蕷各四兩 葛根 桂心遼細辛 人參 天雄炮 乾薑 枳實 貫眾 蜀椒各三兩 山茱萸一升 麥門冬 石楠各五兩 右十八味,(口父)咀,絹囊盛清酒四斗,漬六宿,初服二合,日再服,稍加,以知為度。一本無茯神、麥門冬、石楠,有天門冬、石膏。

大三五七散 治頭風眩運,口喎,目斜,耳聾。

天雄炮 細辛各三兩 山茱萸 乾薑各五兩 薯蕷 防風各七兩 右六味,治下篩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加。

小三五七散 治頭風目眩耳聾。

天雄炮三兩 薯蕷七兩 山茱萸五兩 右三味,治下篩以清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茯神湯 治風眩倒屋轉,吐逆,惡聞人聲。

生薑三兩 茯神 獨活各四兩 遠志 防風 黃芪製,各五兩 甘草炙 人參 當歸 牡蠣 白朮 蓯蓉 附子各二兩 右十三味,(口父)咀,以勞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服五合,一日夜盡。

防風散 治頭面風在眉間,得熱如蟲行,或頭眩運,目中淚出。

防風五兩 桂心天雄 細辛 硃砂 乾薑 人參 烏頭炮 附子炮,各二兩 莽草 茯苓 當歸各一兩 右十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治風頭眩,惡風,吐冷水,心悶。

防風二兩 澤瀉 天雄 細辛 附子 薯蕷 茯苓各一兩 白朮土炒,二兩半 桂心一兩半 乾薑半兩 右十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常令酒氣相接,則脫巾帽,解髮,梳頭百過,後投一升酒,便洗手足,須臾自熱,解髮以粉粉之,快然便熟眠,愈。亦可洗頭面汗出。一本有澤蘭,無澤瀉。

又方 治風眩翻倒無定。

獨活六兩 石膏 蒴藋各四兩 枳實三兩 右四味(口父)咀,以清酒八升,煮取四升,頓服之;以藥滓熨頭,復眠取汗,覺冷,又內鐺中炒令熱熨之。一本有楮實,無枳實。

又方 治患頭眩運,經久得瘥後,四體漸羸,食無味,好食黃土。

麯二斤 白朮三斤 右二味為末,酒和,併手丸如梧桐子大,曝乾,飲服三十丸,日三。斷食土為效。

又方 治頭中五十種病。

巴戟天 白菊花 芎藭 乾薑 防風 石楠 白朮 烏頭炮 附子炮 細辛 薯蕷 蜀椒 人參 桔梗 秦艽 澤瀉 甘草生 天雄炮 栝蔞根 山茱萸 乾地黃 羌活各等分 右二十二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摩頭散 治同前。

(艹閭)茹 半夏 蜀椒各六分 烏頭炮八分 桂心七分 莽草四分 附子炮 細辛各一兩 右八味,治下篩,以大酢和摩頭記日數。三日頭膚痛,四五日後一著藥如前,十日以酢漿洗頭,復摩藥即愈。若生息肉,併喉咽中息肉,大如棗,欲塞,以藥摩之即愈。耳鼻齒有疾,并用之良。

入頂散 治頭面脹滿,腦瘈偏枯,發作有時,狀似刀刺,失聲陰陰然疼,面目變青。

山茱萸 芎藭 防風 獨活各一兩半 細辛 莽草 自朮 薯蕷 牛膝 石楠 甘草生各一兩 烏頭炮 通草 菖蒲 附子炮 麻黃 天雄炮 蜀椒 桔梗各一兩六錢 右十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杏仁膏 治上氣頭面風頭痛,脅中氣滿,賁(犭屯),氣上下往來,心下煩熱,產婦金瘡諸病。

杏仁二升,去皮尖,雙仁者不用 右一味搗研,以水一斗濾取汁令盡,以銅器盛置煻火上,從旦煮至日入,當熟如脂膏,下之。空腹,酒服一方寸匕,日三。不飲酒者,以米飲服之。慎猪魚蒜酢。

大豆酒 治頭風。

大豆二升,炒令無聲 右一味,先以一斗二升,瓶盛清酒九升,乘豆熱,即傾著酒中,密泥頭,七日,溫服之。

又方 治中風頭痛發熱,耳頰急。

麻黃 葛根 石膏 桂心各三兩 附子炮 芍藥 甘草 秦艽 防風各二兩 生薑五兩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溫覆取汗。

薯蕷散 治頭目有風,牽引目睛疼痛,偏視不明。

薯蕷三兩 細辛一兩半 秦艽 天雄各二兩 獨活 桂心山茱萸各二兩半 右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治頭中痛,身熱風熱。

竹瀝三升 升麻 生薑 杏仁各三兩 芍藥 柴胡各四兩 石膏 生葛根各八兩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六升,合竹瀝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菊花散 治頭面遊風。

菊花一兩 細辛 附子 桂心乾薑 巴戟 人參 石楠 天雄 茯苓 秦艽 山茱萸 防己 防風 白朮 薯蕷各三兩 蜀椒五合 右十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治頭面上風。

松脂 石鹽 杏仁 蜜蠟為末,各一兩 薰陸香二兩 蓖麻仁三兩 右六味,熟搗作餅,淨剃百會上髮,貼藥餅,上安紙,三日一易,若癢刺。藥上不久,風定。

頭風散 治頭風。

附子一枚,中形者 鹽如附子大 右二味,治下篩,沐頭竟,以方寸匕摩頂上,日三。

沐頭湯 治肺勞熱,不問冬夏老少,頭生白屑,搔癢不堪。然肺為五臟之蓋,其勞損傷肺,氣衝頭頂,致使頭癢多生白屑,搔之隨手起,人多患此,皆從肺來,世呼為頭風也。

大麻子 秦椒各三升 皂莢屑五合 右三味熟研,內泔中,漬一宿,去滓,以木匕攪百遍,取勞,乃用沐頭,髮際更別作皂莢湯濯之,然後敷膏。

又方 治證同上。

甘菊花 獨活 茵芋 防風 細辛 蜀椒 皂莢 杜蘅 莽草 桂心右十味,各等分,可作湯沐及熨之。

又方 治證同上。

豬椒根三兩 麻黃根 防風各二兩 細辛 茵芋各一兩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去滓,溫以沐頭。

犀角湯 治風毒熱頭面腫。

犀角屑 生薑各二兩 苦參 栝蔞根 防風各一兩 石膏六兩 竹叶二握 黃芩 青木香 升麻各三兩 防已一兩半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相去十里久,內消不利。

防風散 治頭面遍身風腫。

防風一兩 白朮三兩 白芷一兩 右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續命湯 治風眩,發則煩悶無知,口沫出,四體角弓,目反上,口噤不得言。

竹瀝一升五合 生地黃汁一升 生薑 防風 麻黃各四兩 龍齒煅,四兩 防己三兩 附子炮,三分 石膏十兩 桂心二兩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氣加附子一兩,紫蘇子五合,橘皮半兩。已服續命湯,口開,四肢尚未好定,而心中尚不除者,紫石湯主之。方見後,紫石煮散是也。

小續命湯

防風一錢二分 桂枝 杏仁去皮尖,炒研 川芎酒洗 白芍酒炒 人參 甘草炙 麻黃 黃芩酒炒 防風各八分 附子四分右為末,每服三錢,加薑棗煎。

薯蕷湯 治心中驚悸而四肢緩,頭面熱,心胷痰滿,頭目眩冒,如欲搖動。

薯蕷 麥門冬 人參各四兩 生地黃 前胡 芍藥各八分 枳實 遠志去心 生薑各三分 茯苓 茯神各六分 半夏五分 甘草 竹葉各二分 黃芩二分 秫米三合 右十六味,(口父)咀。取江水,高舉手揚三百九十下,量取三斗煮米,減一斗,內半夏,復減九升,去滓下藥,煮取四升,分四服。無江水處,以千里東流水代之,攪手令上頭也。秦中無江水,涇渭水可用,諸葛灌劍猶尚取之。

防風湯 服前湯後,四體尚不涼冷,頭目眩轉者,服之。此湯大勝,宜長將服。但藥中小小消息隨冷暖耳。仍不除瘥者,依此方。

防風 石膏 人參 赤石脂 生薑 寒水石 龍骨 茯苓各三分 桂心二分 紫石一分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凡用井華水者,取清淨也。今用江水,無泥又無砂穢,源泉遠涉,順勢歸海,不逆上流,用以治頭,必歸于下也。

薯蕷圓 治頭目眩冒,心中煩鬱,驚悸狂癲。

薯蕷二十八分 甘草二十分 大豆黃卷七分 鹿角膠 桂心各七分 乾地黃 神麯 當歸 人參各十分 麥門冬 防風 黃芩 芍藥 白朮各六分 柴胡 桔梗 白茯苓 芎藭 杏仁各五分 白斂 乾薑各三分 大棗一百枚,取膏 右二十二味為末,合白蜜棗膏,丸如彈丸,先食服一丸,日三。

天雄散 治頭目眩運,屋轉旋倒。

桂心三分 天雄 防風 芎藭 人參 獨活 葛根各三分 莽草四分 白朮 遠志 薯蕷 茯神 山茱萸各六分右十三味,治下篩,先食以菊花酒,服方寸匕,日二,漸加至三匕,以知為度。

菊花酒 治頭面病。

九月九日,取甘菊花晒乾。右一味為末,以米饙中蒸作酒。

紫石煮散 治頭眩運。大人風引,小兒驚癎瘈瘲,日數十發,醫所不療者。

紫石英 滑石 白石脂 凝水石 赤石脂 石膏各六兩 甘草 桂心牡蠣粉各五分 大黃 龍骨 乾薑各四兩右十二味,治下篩為粗散,盛以韋囊,懸於高涼處,欲用取三指撮,以新汲井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大人頓服。未百日兒服一合;未能者,綿沾著口中。熱多者,日四五服,以意消息。

升麻湯 【 《局方》】  治頭痛。

升麻 蒼朮各一兩 荷葉一個,全者 右為細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食後或燒全荷葉一個,研細調煎藥服,亦妙。

白花蛇散 【 《總錄》,下同】  治腦風疼痛,時作時止,及偏頭風。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一兩 石膏 荊芥各二兩 天南星漿水煮軟切炒,一兩 地骨皮二錢半 右為末,每服一錢,茶下日三服。

芎黃湯 治頭目眩運。

大黃 荊芥穗 川芎 防風各等分 右為粗末,大作劑料,水煎去滓服之,以利為度。

香芎丸 治頭痛。

香附子炒 川芎 石膏水飛 白芷 甘草 薄荷已上各一兩 川烏半兩,炒去皮臍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茶清調下,無時。

搜風丸 一名人參半夏丸,治頭痛眩。

蛤粉二兩 人參 茯苓 藿香 薄荷 南星各半兩 半夏 乾薑 生礬 凝水石各一兩 右為細末,與藏用丸末各中停,水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

藏用丸

大黃 黃芩各二兩 滑石 黑牽牛各四兩 右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溫水下。

獨聖散 【 《元戎》,下同】  一名瓜蒂散。治頭痛,服藥針灸久不愈者,凡其濕氣在上也。

瓜蒂不拘多少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虀汁調下服之。或用少許吹入鼻中,清水徐徐出一晝夜,濕盡痛止。一方加鬱金少許。

大頭病方 兼治喉痺。

人間治疫有仙方,一兩殭蠶二大黃。薑汁為丸如彈大,井花調蜜便清涼。

大頭時氣方

馬牙硝 寒水石 鼠黏子 鬼臼 川大黃 鬼箭草各等分 腦子少許 右七味為細末,用新井華水一盞,藥末一二錢,入腦子。喫外一半,留用新水調稠雞翎掃在腫處,在風涼處坐。

頭運方 【 丹溪,下同】  治痰火眩運,清火利痰,極效。

南星 半夏 甘草 桔梗 陳皮各一錢 枳殼七分 茯苓 黃芩各八分 右口?父咀,水二盞,薑七片,煎八分,食後服。

加味六君子湯 治氣虛痰甚,風邪眩運不休者。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一錢 陳皮 半夏各一錢五分 荊芥穗 甘草各五分 右水二盞,薑三片,棗二枚,煎一盞,去滓,入竹瀝二匙,溫服。

補中益氣湯 治煩勞內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脈洪大而虛,或喘或渴,或陽虛自汗,或氣虛不能攝血,或瘧痢脾虛,久不能愈,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證。

黃芪蜜炙,錢半 人參 甘草炙,各一錢 陳皮 白朮土炒 當歸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薑三片,棗二枚,煎。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腦痛加藁本、細辛。

荊黃湯 治風熱眩運。

大黃酒炒 荊芥穗 防風各二錢 右剉,水煎服,以利為度。

羌活勝濕湯 【 《醫統》,下同】  治脊臂項強,腰如折,項如拔,上衝頭痛,此足太陽經不行,此藥主之。

羌活 獨活各一錢 藁本 防風各一錢五分 川芎 荊子 炙甘草各四分 右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溫服。

荊防敗毒散 治大頭天行時疫頭痛,發散瘟邪。

荊芥穗 防風 羌活 獨活 前胡 枳殼炒 茯苓 薄荷 炙甘草 川芎 牛莠子 桔梗 人參各等分 水煎服。內熱加黃連,渴加天花粉。

通聖消毒散 治時行疫癘,頭面腫盛,目不能開,鼻塞,口乾舌燥,內外有熱,或咽喉腫痛不利,或內實大便不利,煩躁,脈洪數。

防風 荊芥穗 牛蒡子 甘草 川芎 當歸 白芍藥 黃芩 薄荷 梔子 桔梗 滑石末麻黃憎寒拘急無汗脈浮數者用之 連翹 芒硝大便堅實者加之大黃酒浸。內實大便堅硬者用之,內虛大便溏者不可用 右水煎溫服,細呷之。

清涼救苦散 治大頭瘟,腫甚者,以此藥敷之。

芙蓉葉 霜桑葉 白蘞 白芨 大黃 黃連 山慈姑 赤小豆 黃芩 黃蘗 白芷 雄黃 芒硝 南星 金線重樓各等分 右為末,蜜水調,敷腫處,以翎頻掃之。

辛芎散 治熱痰壅塞,頭目不清,語音不出,服藥不解,乃是熱兼風痰所致,服此即愈。

細辛 川芎 防風 桔梗 白朮土炒 羌活 桑白皮炒 薄荷葉各一兩 甘草五分 右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食後溫服。

溫中化痰丸 治停痰留飲,胷膈痞滿,頭目眩運,惡心咳嗽痰涎等證。

陳皮 青皮 良薑 乾薑炮,各二兩 右為細末,酢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急風散 治男婦偏正頭痛,夾腦頭風太陽穴痛,坐臥不安。

生川烏去皮臍 辰砂研,各一兩 南星洗,二兩 右為細末,酒調塗貼痛處,小兒貼顖門。

都梁丸 【 《百一選方》】  治風吹項背,頭目昏眩,及腦痛,婦人胎前產後傷風頭痛。

白芷大塊,白者洗去土淨,沸湯泡四五次,剉用 右剉,以蘿蔔汁浸,晒乾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以茶清或荊芥湯下。

九龍丸 【 《聖惠》】  治婦人男子八般頭風,一切頭痛。

川芎 川烏 石膏 白芷 草烏 南星 半夏各半兩 細辛 全蠍各二錢半 右為末,韮汁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茶清下。

牙皂散 【 《本事方》】  治偏正頭風痛。

猪牙皂角去筋 香白芷 白附子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右痛右側臥,左痛左側臥。

飛虎散 【 《良方》下同】  治風熱痰火,偏正頭風疼痛。

白附子 白芷 荊芥 石膏煅 川芎 天麻 薄荷 防風各半兩 蒼朮米泔浸 兩頭尖黑心者不用,各一錢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後溫酒或茶清調下。

通天散 治偏正頭痛,並夾腦風熱壅滯。

赤芍藥 川芎 黃連 黃芩 延胡索 皂角 當歸 乳香各等分 右為末,用紙撚醮藥入鼻中,得嚏神效。

靈砂丹御藥 治風熱鬱結,氣血蘊滯,頭目昏眩,鼻塞聲重,清涕口苦,舌乾,咽嗌不利,胷膈痞悶,咳嗽痰實,腸胃燥濇,小便赤黃,陰虛心火熾甚,及偏正頭痛,遍身麻木,瘡癢,一切風證,并宜治之。

明天麻 獨活 羌活 細辛 石膏煅防風 連翹 薄荷各二兩 川芎 梔子 荊芥穗 大黃生 當歸 黃芩 全蠍去毒微炒 菊花 人參 白朮各五錢 甘草生 寒水石生 桔梗各二兩 砂石二錢半 滑石四兩 右為末,煉蜜和勻,朱砂二兩為衣,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細嚼,茶清下。

青火金針 治頭風牙痛,赤眼腦瀉耳鳴。

火硝一兩 青黛 薄荷 川芎各等分 右為末,口噙冷水勿嚥,此藥吹鼻。

赤火金針 治同前。

火硝一兩 雄黃 乳香 沒藥 川芎 石膏各一錢 全蠍一對 用法如前。

升氣和中湯 【 《寶鑑》】  治年高氣弱,清氣不能上升,頭昏悶,本無表邪,因發汗數次,表氣愈虛,故苦頭痛惡風,不喜飲食,氣短,脈弱弦細而微,宜升陽氣。

黃芪錢半 人參一錢 白朮 陳皮 當歸 白芍藥各五分 甘草 升麻 柴胡各三分 川芎 細辛 蔓荊子各一分右口?父咀,水二盞,煎一盞,食後溫服。

加味調中益氣湯 【 東垣】  治氣血兩虛頭痛,其效如神。

陳皮 黃蘗酒炒,各二分 升麻 柴胡各四分 人參 甘草炙 蒼朮各六分 黃芪一錢 川芎六分 細辛二分 蔓荊子三分 當歸一錢 右口?父咀,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人參順氣散 【 《活人》】  治頭痛,憎寒,壯熱,四肢疼痛。

麻黃 乾葛 甘草炙 白朮炒 人參 桔梗 白芷各一錢 白薑炮,五分 右口?父咀,分二服,水一盞,薑三片,葱白二寸,同煎,連進取汗。

葱附丸嚴氏 治元氣虛壅,上攻頭痛。

大附子一個,制 右為末,葱汁為丸,梧桐子大,空心茶下。

當歸酒 【 《元戎》】  治血虛頭痛欲裂。

當歸一兩 酒一升 煮取六合服。

珍珠散 治風熱上攻,頭痛目眩,鼻塞用此㗜之。

盆硝七錢半 滑石一兩 乳香五分 冰片少許 右研勻,用一字,口含水,㗜鼻中。

本事方 治八般頭風。

草烏尖 細辛各等分 黃丹少許 右為末,㗜鼻立效。

延胡餅秘方 治頭痛不可忍。

延胡索十枚 猪牙皂角肥實者二枚 青黛二錢 右為末,水和成小餅子,如杏仁大,用時令患人仰臥,以水化開,用竹管送入男左女右鼻中,覺藥至喉小酸,令患人坐,卻令咬定銅錢一個於當門齒,當見涎出成盆,便愈。

丁香散 【 《良方》,下同】  治頭痛不止。

丁香一錢 白芷半兩 瓜蒂一兩 右為細末,用半字吹入鼻即瘥。

乳香餅 治氣攻頭痛不可忍者。

乳香一錢 蓖麻子十四粒 右同搗爛,作餅,貼太陽穴上,如痛定急去之,解開頭髮出氣。

決明散 治頭痛。

決明子為末 水調,貼太陽穴。一方用決明築梳,去頭風明目。

烏麥餅子 治久病頭痛諸藥不效。

烏麥麵半斤 吳茱萸二兩 為末和勻,水調作餅子,入鏊上鏊熟,乘熱分頭髮,蓋在頭上如帽子,外以厚帛包裹,一時熱氣入腦而痛即止。冷則去之。未愈,更換熱者,無不愈也。

天麻羌活丸 治頭目風眩,邪氣鼓作,或時旋運。

明天麻 羌活 白芷 藁本 芎藭 白芍藥 麻黃 細辛各二兩 牛黃 麝香并另研,各一分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皂角子大,不拘時,薄荷煎,酒下一二丸。

白朮飲 治風邪在胃,頭旋不止,復加嘔逆。

白朮土炒 厚朴薑製 甘菊花各半兩 防風 白芷 人參各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五錢,水盞半,薑五片,煎八分,食遠服。

滾痰丸 治痰火頭眩目運,如坐舟車胷滿背脹,一服立止。

青礞石煅,酢淬七次,一兩 沉香五錢 黃芩 大黃酒蒸,各半斤 右為細末,滴水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量人強弱加減。

加味二陳湯 治氣鬱痰火眩運。

甘草五分 陳皮 半夏 人參 茯苓 黃芩 川芎各一錢 右水二盞,薑三片,煎七分,木香五分,磨汁,兌入藥內,食後服。

十全大補湯 治氣血兩虛,頭眩運痛。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甘草炙 熟地黃酒洗 川芎 芍藥炒 黃芪 當歸酒洗 肉桂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八錢,水二盞,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茯神湯 治七情所感,氣血不足,臟氣不行,鬱而生涎,結為痰飲,留於心經,則有怔忡,四肢緩弱,頭目眩運。

人參 黃芪制 半夏 麥門冬 山藥 前胡 熟地黃各一錢 枳殼一錢五分 甘草炙七分 遠志甘草水煮,薑汁炒,七分茯苓 茯神各二錢 右作二服,水盞半,薑五片,秫米一小撮,煎一盞服。

麻黃附子細辛湯 【 仲景,下同】  治傷寒少陰頭痛,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麻黃 細辛各二兩 附子一枚,炮 先煮麻黃,去沫,納諸藥煎。

吳茱萸湯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虎湯

知母去皮,一兩半 甘草一兩 糯米一合 石膏四兩,亂紋者,另為末 右剉如麻豆大,粳米拌勻,另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渣溫服無時,日三四服。或眩嘔者,加半夏半兩,薑汁製過用之。

安神散 【 東垣,下同】

黃芪 羌活 黃蘗酒炒,各一兩 防風二錢半 知母酒炒 生地黃酒浸 柴胡 升麻各五錢 炙甘草 生甘草各三錢 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半,加蔓荊子半錢,川芎三分,再煎至一盞,臨臥去渣熱服。東垣、丹溪治虛熱頭痛,大率皆以酒芩、酒連、酒蘗加風劑也。

清上瀉火湯 昔有人年少時氣弱,常於氣海、三里節次灸之,約五七十壯,至年老添熱厥頭痛,雖冬天大寒,猶喜寒風,其頭痛則愈,微來煖處,或見烟火,其痛復作,五七年不愈,皆灸之過也。

羌活三錢 酒知母 酒黃芩各一錢半 黃芪 炙甘草 酒黃蘗各一錢 防風 升麻各七分 柴胡五錢 藁本 酒黃連 生地黃 生甘草各五分 川芎 荊芥穗各二分 蔓荊子 蒼朮 當歸各三分 細辛 紅花各少許 右剉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後服。

補氣湯 服前藥之後,服此藥。

黃芪八分 甘草炙 當歸各二錢 細辛少許 柴胡 升麻各二分 麻黃炒 苦丁香各五分 右水煎服。

川芎散 【 《寶鑑》下同】  治頭風,偏正頭痛,昏眩妙方。

川芎 細辛 羌活 槐花 甘草炙 香附子 石膏各半兩 荊芥 薄荷 菊花 防風去叉 茵陳各一兩 右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日三服。忌動風物。

石膏散 治證同上。

麻黃 石膏各一兩 何首烏半兩 葛根七錢半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水煎稍熱服。

石膏散 治證同上。

川芎 石膏亂紋好者 白芷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四錢,熱茶清調下。

荊芥散 【 《本事》】  治頭風。

荊芥 石膏煅存性,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薑三片,葱白三寸和鬚,使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後服。

又方 治一切頭疼,并皆治之。

茵陳揀淨,五兩 麻黃 石膏煅存性,各二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臘茶調下,食後服,服畢仰臥霎時。

麻黃吳茱萸湯 【 東垣】

蒼朮一錢 麻黃 羌活各五分 藁本 柴胡 升麻 黃芪蜜制 當歸 黃蘗 黃連 黃芩各二分 半夏 川烏頭 蔓荊子各一分 吳茱萸三分 紅花 細辛各少許 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遠稍熱服。

透頂散 【 《本事》】  治偏正頭風,夾腦風,并一切頭風,不問年深日近。

細辛表白者,三莖 瓜蒂七個 丁香三粒 糯米七粒 腦子 麝香各一黑豆大 右將腦、麝乳鉢內,研極細,卻將前四味研勻,另自治為末,然後入乳鉢內,盪起腦麝令勻,用瓦罐子盛之,謹閉罐口。患人隨左右㗜之一大豆許,良久,出涎一升許則安。

大川芎丸 【 河間,下同】  治頭風旋運眩急,外合陽氣,風寒相搏,胃膈痰飲,偏正頭疼,身體拘倦。

川芎一斤 天麻四兩 右為末,煉蜜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細嚼,食後茶酒下。

神聖散 治腦風邪氣留連不散,項背怯寒,頭痛不可忍者。

麻黃去節 細辛去苗 乾葛生一半,炒一半 藿香葉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二錢,煮荊芥、薄荷,酒調下,茶調亦得。并治血風證。

乳香盞落散 【 《寶鑑》】  治男子婦人偏正頭疼,不可忍者。

御米殼去蒂,四兩 陳皮 甘草炙 桔梗去蘆 柴胡去苗,各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鍾,入燈心十莖長四指,同煎七分,去渣,食後溫服。

順氣和中湯 【 《綱目》】  治氣虛頭痛。

黃芪一錢半 人參一錢 白朮 陳皮 當歸 芍藥各五分 甘草炙 升麻 柴胡各三分 蔓荊子 川芎 細辛各二分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後溫服。一服減半,再服而愈。

玉壺丸 【 《和劑》】  治風痰吐逆,頭痛目眩,胷膈煩滿,飲食不下,及咳嗽痰盛,嘔吐涎沫。

天南星生 半夏生各一兩 天麻半兩 頭白麵三兩 右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大盞,先煎令沸,下藥煮五七沸,候藥浮即熟,漉出放溫,別用生薑湯下,不計時候服。《局方》有白朮五錢,雄黃水飛三錢半,亦名玉壺丸,治證同。

水煮金花丸潔古 治證同上。

南星生 半夏生各一兩 天麻 雄黃各二錢 白麵三兩 右為細末,滴水為丸,每服五十丸至百丸。先煎漿,水沸下藥煮,令浮為度,漉出淡漿水浸,另用生薑湯下。《本草》有寒水石一兩煅。

調中益氣湯 【 東坦,下同】  治頭眩。

黃芪一錢 人參 炙草 當歸 白朮各半錢 白芍藥 柴胡 升麻各三分 五味子十五粒 橘皮二分 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後溫服。

半夏白朮天麻湯 治頭眩。

天麻五分 半夏湯洗,錢半 白朮一錢 人參 蒼朮 黃芪 澤瀉 茯苓各五分 乾薑三分 神麴一錢,炒 橘皮 大麥糵各錢半 黃蘗二分 右(口父)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熱服,一服而愈。

正元散 治下元氣虛,臍腹脹滿,心脅刺痛,泄利嘔吐,自汗,陽氣甚微,手足厥冷,及傷寒陰證,霍亂轉筋,久下冷利,少氣羸困,一切虛寒頭旋目眩。

紅豆炒 乾薑炮 陳皮留白,各三錢 甘草炙 人參 白朮 茯苓去皮,各二兩 肉桂去粗皮 川烏炮去皮尖,各半兩 附子炮去皮尖 烏藥 山藥薑汁浸炒 川芎 乾葛各一兩 黃芪炙,一兩半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鹽少許,煎七分,食前溫服。常服助陽消陰,正元氣,溫脾胃,進飲食。

來復丹 【 《和劑》】  治上盛下虛,裏寒外熱,伏暑泄瀉如水,頭痛目眩。

硝石一兩,同硫黃為末,入磁碟內,以微火炒,用柳篦攪,不可火太過,恐傷藥力再研極細,名二氣末 太陰元精石研飛 舶上硫黃透明者,各一兩 五靈脂水澄去砂,曬乾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各二兩 右用五靈脂、二橘皮為末,次入元精石末,及前二氣末,拌勻好,酢打糊為丸,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茸硃丹魏氏 治頭眩。

好辰砂 草烏 瞿麥 黃藥子各一兩 右為粗末,磁碗一個,以薑汁塗炙數次,入砂在內,上鋪諸藥,復以盞蓋了。掘一小坑,安碗在內,用熟炭五斤煅,令火盡,吹去草藥灰,取辰砂研細,或只獨用辰砂末,每服一錢半,淡薑湯下,或加用鹿茸爁,去毛切片,酒浸為末三兩,和黃棗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人參湯下,空心服。熟砂有毒,更宜斟酌。

鉤藤散 【 《本事》】  治肝厥頭運清頭目。

鉤藤鉤 陳皮 半夏 麥門冬 茯苓各一兩 石膏 人參 菊花 防風各半兩 甘草二錢半 右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鍾半,薑七片,煎八分,溫服。

治中湯 【 《良方》】  治頭眩。

人參 乾薑 白朮土炒,各三錢 甘草炙,一錢 青皮 陳皮各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不拘時服。

紅丸子 【 《和劑》】  壯脾胃,消宿食,去膨脹,止眩運。

京三稜浸軟切片 蓬莪朮煨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各五斤 乾薑炮 胡椒各三斤 右為末,用酢麵糊丸 如梧桐子大,礬紅為衣,每服三十丸,食後薑湯送下,小兒臨時加減與服。

葛花解酲湯 【 東垣】  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頭目痛眩,心神煩亂,胷膈痞塞,手足顫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

青皮去瓤,三錢 木香五分 橘紅 猪苓去皮 人參 茯苓各一錢半 神麯炒 澤瀉 乾薑 白朮各二錢 白豆蔻 葛花 砂仁各五錢 右為極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服,但得微汗,則酒病去矣。此蓋不得已而用之,豈可恃此酗飲成病,自損元氣,惟病酒者宜之。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二十六

 頭門

   方

沉香降氣散 【 《約說》】  治陰陽壅滯,氣不升降,頭目不清,或痛或眩,胷膈痞塞,喘促短氣。

沉香二錢八分 砂仁七錢半 甘草炙,五錢半 香附子鹽水炒,去毛,六兩二錢五分 右為極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調服,不拘時,淡薑湯下亦得。

蘇子降氣湯 【 《和劑》方,下同】  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頭目痛眩,胷膈噎塞,并久年肺氣,至效。

紫蘇子炒 半夏湯泡,各二錢半 前胡去蘆 甘草炙 厚朴去皮,薑制炒 陳皮去白,各一錢 當歸去蘆,一錢半 沉香七分 水二鍾,生薑三片,煎至一鍾,不拘時服。虛冷人加桂五分、黃芪一錢。

養正丹 治上盛下虛,氣不升降,元陽虧損,氣短身羸,頭旋屋轉;及中風涎潮,不省人事,傷寒陰盛,自汗脣青,婦人血海久冷。

水銀 黑錫去滓淨稱,與水銀結砂子 硫黃研 硃砂研細,各一兩 右用黑盞一只,火上鎔黑鉛成汁,次下水銀,以柳條攪;次下朱砂,攪令不見星子,放下少時,方入硫黃末,急攪成汁和勻。如有燄,以醋灑之,候冷取出。研極細,煮糯米糊丸菉豆大,每三十丸,鹽湯棗湯任下。

既濟解毒湯 【 《寶鑑》】  治上熱,頭目赤腫而痛,胷膈煩悶,不得安臥,身半以下皆寒,足胻尤甚,大便微秘。

大黃酒煨,大便利勿用 黃連酒炒 黃芩酒炒 甘草炙 桔梗各二錢 柴胡 升麻 連翹 歸身各一錢 右(口父)咀,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渣,食後溫服。忌酒濕麵大料物,及生冷硬物。

白芷散 【 東垣,下同】  治風頭痛㗜鼻。

石膏打碎 芒硝 香白芷 鬱金各二錢 薄荷三錢 右為細末,口含水㗜鼻。若證在太陽,加羌活二錢,防風一錢,紅豆二粒,為末㗜之。

川芎散 治頭痛。

蔓荊子 川芎各一錢二分 鬱金 芒硝 細辛根各一錢 石膏一錢三分 薄荷葉二錢 青黛二錢半 右為末,搐鼻。

瘦人口?畜鼻藥 【 丹溪】  治頭痛。

軟石膏 (石卜)硝各半錢 腦子 檀香皮 荊芥 薄荷葉各一錢 白芷 細辛各三錢 右為細末,㗜鼻。

如聖散 【 《寶鑑》】  治眼目偏痛頭風。

麻黃灰半兩 盆硝二錢半 麝香 腦子各少許 右為細末,㗜之。

又方 治證同上。

楊梅青 硝石 伏龍肝各等分為末,㗜鼻。

瓜蒂神妙散瓜蒂神妙散 據方名,其組成藥物當有瓜蒂。河間 治偏正頭目昏眩,及偏正頭痛。

焰硝 雄黃 川芎 薄荷葉 道人頭即蒼耳子 藜蘆各一分 天竺黃一錢半 右為細末,口內含水,鼻中㗜一字,神驗。

火筒散初虞世 治頭風。

蚯蚓糞四錢 乳香二錢 麝香少許 右為末,用紙筒自下燒上,吸煙㗜鼻內。

一滴金丸 【 《奇效良方》】  治首風及偏正頭風。

人中白 地龍各一錢 右為細末,用羊膽汁和丸,如芥子大,每用一丸,新汲水一滴化開,滴入兩鼻中。

治八般頭風 【 《本事方》】

草烏尖 細辛等分 黃丹少許 右為細末,用葦管㗜入鼻中。

斗門方 治卒頭上痛。

皂莢 右為末,吹鼻嚏即止。

又方 【 《聖惠》下同】  治風頭痛,每天欲陰風雨先發者。

桂心一兩 為末,以酒調如膏,用傅頂上并額角。

治頭風餅子

五倍子 全蝎 土狗各七個 右為末,醋糊作如錢大餅子。發時再用醋潤透,貼太陽穴上,炙熱貼之,仍用帕子縛之,啜濃茶睡覺,即愈。

衝和膏 【 《元珠》,下同】  治偏正頭風腫痛,并眼痛者。

紫荊皮炒,五兩 獨活去節,炒,三兩 白芷 菖蒲各一兩 赤芍藥炒,二兩 右為末,葱頭煎濃湯調塗。

秘方荼調散 治風熱上攻,頭目昏痛,及頭風熱痛,不可忍。

片芩二兩,酒拌炒三次,不可令焦 小川芎一兩 荊芥穗四錢 白芷五錢 細芽茶 薄荷各三錢 頭巔及腦痛,加細辛、藁本、蔓荊子各三錢。右為細末,每服二三錢,用茶清調下。

茶調散子和 治頭痛頭眩。

瓜蒂不拘多少 好茶中停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虀汁調下,空心用之。

川芎散 【 《奇效良方》,下同】  治風盛膈壅,鼻塞清涕,熱氣上攻,眼目多淚生眵,及偏正頭痛。

川芎 柴胡各二錢 細辛 半夏麯 甘菊花 人參 前胡 防風 甘草炙,各一錢 薄荷少許 右作一服,水二鍾,薑三片,煎至一鍾,食後服。

菊花散 治風熱上攻,頭痛不止。

甘菊花 旋覆花并去梗 防風去蘆 蔓荊子 枳殼去瓤麩,炒 川羌活去蘆 石膏 甘草炙,各一錢半 右作一服,水二鍾,薑五片,煎一鍾,不拘時服。

大追風散 治久新偏正頭疼,肝臟久虛,血氣衰弱,風毒上攻,頭目眩運,心煩,百節痠疼,鼻塞聲重,頂背拘急,皮膚瘙癢,面上遊風,狀若蟲行,一切頭風,兼治婦人血風攻注。此藥消風化痰,清利頭目。

川烏炮,去皮臍 防風 川芎 荊芥 石膏煆 白殭蠶炒,去絲 甘草炙,各一兩 白附子炮 全蝎去毒,炒 羌活 地龍去土,炒 天南星 天麻 白芷各五錢 乳香研 沒藥研 雄黃 草烏炮各二錢半 右為細末,每服半錢,臨睡,細茶湯調服。

止痛太陽丹 治頭痛。

天南星 川芎各等分 右為細末,用連鬚葱白同搗爛,作餅,貼太陽痛處。

點頭散 治偏正頭疼,常服除根。

川芎二兩 香附子四兩,炒,去毛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用茶清調服。

芎犀丸 治偏正頭疼一邊,鼻不聞香臭,常流清涕,或作臭氣一陣,服芎、蝎等藥不效者,服此,不十服愈;及治噴嚏稠濃。

川芎 朱砂研,內以一兩為衣 石膏研,各四兩 人參 茯苓 甘草 細辛各二兩 犀角生 片腦研 梔子各一兩 阿膠炒,一兩半 麥門冬去心三兩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或二丸,食後細嚼,茶酒任下。

葫蘆巴丸 治氣攻頭痛如破。

蘆葫巴炒 三稜剉,醋浸炒乾 乾薑炮,各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溫生薑湯,或溫酒調服;及治瘴瘧痊後頭痛。

細辛散 【 東垣】  治火逆頭痛。

柴胡二錢 白芍藥 生黃芩各五分 黃芩酒炒一錢 瓦粉 細辛各二分 甘草炙,一錢半 黃連酒炒 川芎各七分 每服三錢,水煎,食後溫服。

仙靈脾浸酒方 治偏頭風,手足不遂,皮膚不仁。

仙靈脾一斤 右細剉,以無灰酒二斗浸之,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取出藥,每日隨性煖酒飲之。常令醺醺,不得大醉。酒盡再合。合時忌鷄犬見之。

清震湯 【 《保命集》】  治雷頭風,頭面疙瘩,憎寒拘急,發熱狀如傷寒。

升麻 蒼朮米泔浸一宿,各四錢 荷葉一個,全者 用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茶調散 一名二仙散。治證同上。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牽牛 滑石各四兩 右為細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溫水下十五丸,每服加十丸,以利為度,日三服。

神芎丸子和 治心經積熱,風痰壅滯,頭目赤腫,或有瘡癤,咽膈不利,大小便閉濇,一切風熱之證,并宜服之。

大黃生 黃芩各二兩 牽牛生 滑石各四兩 黃連 薄荷葉 川芎各半兩 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溫水送下。

烏荊丸 【 《和劑》方】  治諸風縱緩,言語謇濇,通身麻痛,皮膚搔癢,并婦人血風頭疼眼運;及腸風臟毒,下血不止;或病風攣搐,頭頷寬嚲不收,六七服瘥。

川烏炮去皮臍,一兩 荊芥穗二兩 右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湯任下。有疾,食空時,日進三四服;無疾,早晨一服。

愈風餅子子和

川烏炮,半兩 川芎 甘菊花 白芷 防風 細辛 天麻 羌活 荊芥 薄荷 甘草炙,各一兩 右為細末,水浸蒸餅為劑,捏作餅子,每服三五餅,細嚼,茶酒送下,不計時候。

涼膈散 治大人小兒煩躁熱渴,頭眩面熱,唇焦咽燥,舌腫喉痺,目赤鼻衂,頷頰結硬,口舌生瘡,譫語狂妄,腸胃燥濇,便溺閉結,睡臥不安,一切風壅。

梔子仁 連翹 薄荷 黃芩 甘草各一兩半 大黃 芒硝各半兩 右為粗末,每一兩,水二盞,竹葉七片,煎至一盞,去滓,入蜜少許,食後服,加薑煎亦得。去六經熱,減大黃芒硝,加桔梗、甘草、人參、防風。治肺經邪熱,咳嗽有痰,加半夏。涼膈與四物各半服,能益血泄熱,名雙和散。錢氏去連翹,加藿香石膏為瀉黃散。《寶鑑》連翹四兩,硝、黃各二兩,餘各一兩。

黑錫丹 【 《和劑》方】  治真頭痛。

沉香 附子制,去皮臍 葫蘆巴酒浸,炒 肉桂各半兩 茴香炒 破故紙 肉豆蔻煨 金鈴子蒸去皮核 木香各一兩 黑錫去滓 硫黃各二兩,與黑鍚結砂子 右為末,同研勻,酒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陰乾,以布袋擦,令光瑩。每服四十丸,空心薑鹽湯送下。一方有陽起石半兩,巴戟一兩。

普濟消毒飲子 【 東垣】  治大頭病。

黃芩 黃連各半兩 人參三錢 橘紅 元參 柴胡 桔梗 甘草生各二錢 連翹 鼠黏子 板藍根 馬屁勃各一錢白殭蠶炒 升麻各七分 右共為細末,用湯調,時時服;或拌蜜為丸,噙化;或加防風、薄荷、川芎、當歸身,(口父)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煎去渣,熱服之,食後時時服之。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腫熱甚者,宜砭刺之。

黑白散潔古 治大頭病如神。

烏黑蛇酒浸 白花蛇去頭尾,酒浸 雄黃二錢 大黃煨半兩 右為極細末,每服一二錢,白湯調,無時。

青州白丸子 【 《和劑》方】  治男婦手足癱瘓,風痰壅盛,嘔吐涎沫,眩運欲倒,及小兒驚風,婦人血風。

半夏七兩,水浸洗 南星三兩 白附子二兩 川烏半兩,去皮臍并生用 右為末,以生絹袋盛於井華水內,擺出;如未出者,更以手揉出,如有滓,更研;再入絹袋,擺盡為度。置磁盆中,日曬夜露,至曉撇去舊水,別用井水攪,又曬至來日早,再換新水攪。如此法,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曬乾後,如玉片研細,以糯米粉煎粥清丸菉豆大,薑湯下二十丸,無時。如癰瘓風,溫酒下。小兒驚風,薄荷湯下三五丸。

天麻半夏湯 【 《醫學綱目》】  治風痰眩運欲吐。

天麻 半夏製各一錢 橘皮 柴胡各七分 黃芩酒炒 白茯苓 前胡 甘草炙,各五分 黃連三分 右剉,作一貼,入薑二片,水煎服。

人參前胡湯 【 《丹溪心法》,下同】  治風痰頭運目眩。

半夏麯一錢 紫蘇 枳殼 赤茯苓 南星炮 前胡 橘紅 甘草炙,各八分 木香 人參各三分 右剉,作一貼,入薑五片,水煎服。

補虛飲 治氣鬱涎盛,面熱忪悸,及風虛眩運。

人參 麥門冬 山藥各一錢 白茯苓 茯神各八分 半夏製 黃芪各七分 熟地黃 前胡各五分 枳殼 遠志薑製 甘草炙,各三分 右剉,入薑五片,秫米一撮,水煎溫服。

香橘飲 治氣虛眩運。

半夏製,二錢 陳皮 白茯苓 白朮炒,各一錢 木香 丁香 縮砂研 甘草炙,各五分 右剉,作一貼,入薑五片,水煎服。

滋陰健脾湯 【 《回春》】  治臨事不寧,眩運嘈雜,此心脾虛怯也。此治氣血虛損、有痰飲作眩運之仙劑。

白朮炒,一錢五分 陳皮鹽水洗,去白 半夏製 白茯苓各一錢 當歸 芍藥 生地黃各七分 白茯神 人參 麥冬 遠志製,各五分 川芎 甘草各三分 右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芎朮湯 【 《醫學入門》】  治冒雨中濕,頭重鼻塞眩運。

川芎 白朮 半夏薑製,各二錢 甘草炙,五分 右剉,作一貼,入薑七片,水煎服。

川芎丸 【 《丹溪心法》,下同】  清頭目,止旋運,消風化痰。

桔梗五兩 川芎 薄荷各三兩二錢半 細辛 防風 甘草各一兩二錢半 右為末,蜜和,每一兩半作五丸,每一丸茶清嚼下。

防風散 治頭目不清,或眩運,去風明目。

防風 川芎 白芷 甘菊 甘草各一兩 右為末,每二錢,茶清調下。

清神養榮湯 【 《集略》】  清頭目,聰耳竅,助精神,止眩運。

麥門冬 當歸各一錢二分 川芎一錢 薄荷 甘菊 羌活 梔子各五分 白芷七分 甘草四分 升麻二分 右剉,作一貼,薑三片,茶一撮煎服。

沃雪湯 【 《類聚》】  治頭目昏眩,精神不爽,咽乾鼻塞。

薄荷三兩 甘草一兩四錢 天花粉二錢七分 荊芥穗 白鹽各一兩二錢 縮砂一錢 右為末,每一錢湯点服。

川芎散 【 《醫學正傳》】  治頭目不清利或眩運。

酒炒黃連 酒炒片芩各一兩 羌活 生甘草 防風 藁本 升麻各五錢 柴胡三錢半 川芎錢半 生乾地黃 甘草各七錢半 右為末,每二錢,食後茶清調下。

川芎散 【 《本事方》】  治風眩頭運。

山茱萸一兩 山藥 甘菊花 人參 小川芎 茯神各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酒調下,無時,日三服,不可誤用野菊花。

芎藭散 治風頭旋,眼目昏痛,眩運,倦怠心忪。

芎藭 前胡 白殭蠶炒 人參各一兩 蔓荊 天麻酒浸,焙 防風去叉,各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溫酒調下。

防風飲子 療風痰氣發,即頭旋嘔吐不食。

防風 人參 橘皮各二兩 生薑四兩 白朮 茯神各三兩 右剉碎,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四服,一日令盡。忌醋桃李雀肉蒜麵。

羌活湯 【 東垣】  治風熱壅盛,上攻頭目昏眩。

羌活 防風 黃芩酒洗,各一兩 柴胡七錢 黃連酒煮,一兩 黃蘗酒炒 瓜蔞酒洗,各半兩 甘草炙,七錢 白茯苓五錢 澤瀉三錢 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取清,或先臥後食,通口熱服之,日二服。

仙朮芎散 治風熱壅塞,頭目運眩,消痰,明耳目,清神。

川芎 連翹 黃芩 山梔子 菊花 藿香葉 防風 酒大黃 當歸 白芍藥 桔梗各七分 石膏 滑石各一錢半蒼朮 甘草各一錢 薄荷葉 縮砂仁 荊芥各四分 右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食後服。

蔓荊子散 治風頭旋運,悶起則欲倒。

蔓荊 甘菊花 半夏湯泡 羚羊角屑 芎藭 枳殼麩炒 茯神去木 黃芩 防風各七錢半 麥門冬去心,焙 石膏各一兩 地骨皮 赤箭 細辛 甘草炙,各半兩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半兩,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溫服。忌熱麵飴糖羊肉。

羌活湯 治風頭眩,筋脈拘急,痰涎壅滯,肢節煩疼。

羌活 前胡去苗 石膏研 芎藭 枳殼麩炒 茯苓去皮 黃芩去黑心 甘菊花 細辛去葉 防風 甘草炙,剉 蔓荊子 麻黃去根節煮,掠去沫焙,各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鷄蘇三葉,同煎至七分,去渣,不拘時服。

芎朮除眩湯 【 《直指方》】  治感濕感寒,頭重眩運。

附子生 白朮 川芎各半兩 官桂 甘草炙,各二錢半 右剉,每服三錢,薑七厚片,同煎,食前服。

益氣補腎湯 治氣虛眩運。

人參 黃芪各一錢二分 白朮二錢 山藥 山萸肉各一錢半 白茯苓一錢 甘草炙五分 水二鍾,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補肝養榮湯 治血虛眩運。

當歸 川芎各二錢 甘菊花一錢 甘草五分 芍藥 熟地黃 陳皮各一錢半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若腎虛氣不降者,去菊花,入前補腎湯。

芎歸湯 治產後去血過多,眩運不省,及傷胎崩中,金瘡,拔齒去血過多,懸虛心煩,眩運,頭重目暗,舉頭欲倒。

川芎 當歸各等分 每服五錢,水煎,不拘時服。

守中丸 一名五芝地仙金髓丸。治風頭眩腦轉,目系急,忽然倒仆。

人參 白朮 甘菊花 枸杞子 山藥各二兩 白茯苓去皮,十兩 麥門冬去心,三兩 生地黃二十斤,絞取汁 右為細末,先用生地黃汁,於銀器內,入酥三兩、白蜜三兩同煎,逐旋掠取汁上金花令盡,得五升許,於銀器內拌炒前七味藥,漸漸令盡,候乾,入白蜜同搗數千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服百日後,五臟充滿,肌膚滑潤。此藥須擇四季旺相日或甲子日修合。

旋覆花湯 【 《濟生》】

旋覆花 半夏 橘紅 乾薑各一兩 檳榔 人參 甘草 白朮各半兩 右剉,每服一兩,薑水煎服。

柴胡半夏湯 治風證不敢見風,眼濇頭痛,有痰,眼黑,惡心,兀兀欲吐,風來覺皮肉緊,手足重難舉,居暖處有微汗,便減;如見風即復作。一名補肝湯。

柴胡 蒼朮各錢半 半夏二錢半 升麻五分 白茯苓二錢 炒麯 藁本各一錢 右作一服,水二鍾,薑五片,煎至一鍾,食遠服。

玉液湯 治七情所傷,氣鬱生涎,隨氣上逆,頭目眩運,心嘈忪悸,眉稜骨痛。

半夏肥大者,六錢,湯泡七次,切作片 右作一服,水一鍾半,生薑十片,煎至八分,去渣,入沉香末少許,不拘時溫服。

漢防己散 治上焦風痰攻注,頭目旋運,心神煩亂。

漢防己 麥冬去水,焙 前胡各一兩 旋覆花 半夏製 防風 細辛 甘草炙,各半兩 人參 赤茯苓 芎藭 羚羊角屑 枳實麩炒 荊芥各七錢五分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溫服。忌飴糖羊肉。

羚犀湯 治暗風,頭旋眼黑,昏眩倦怠,痰涎壅盛,骨節疼痛。

細辛半兩 羚羊角屑 旋覆花 紫菀 石膏 甘草炙,各一兩 前胡七錢半 犀角屑,二錢五分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渣,食後溫服。

人參丸 治風頭旋目眩,痰逆惡心,胷隔痞滯,咳嗽痰涎,喘滿嘔逆,不欲飲食。

人參 白朮土炒 旋覆花炒 甘草炙,各一兩 麥冬焙 枳殼麩炒 前胡各二兩 木香半兩 右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溫生薑湯下。

袪痰丸 治風頭旋,痰逆惡心,胷膈不利。

南星生 半夏生 赤茯苓去皮 陳皮去白 乾薑炮,各等分 右為細末,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時,溫米飲送下。

天南星丸 治風虛痰,頭目旋運,肢節拘急。

南星炮 附子炮去皮臍 白附子炮 旋覆花 細辛 半夏湯泡 芎藭各半兩 天麻一兩 右為細末,麪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不拘時,用荊芥、薄荷煎湯下。

青黛散子和 治頭痛眩運。

猪牙皂角一箇 延胡索一分 青黛少許 右為末,水調豆許,鼻內灌之,其涎自出。先仰臥灌鼻,俟喉中酸味,即起身涎出,口咬銅錢一文,任流下。

神芎散 治一切風熱上攻,頭目眩痛,上壅鼻塞,并牙關悶痛。

川芎 鬱金 荊芥 薄荷 紅豆各等分 右為細末,入盆硝研勻,鼻內㗜之,力慢加藥。

鬱金散 治頭痛眩運。

鬱金 滑石 川芎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一二錢,空心用虀汁調服。此木鬱達之之法也。若胷中有宿痰,宜瓜蒂散吐之。

防風通聖散 【 河間,下同】  治頭痛。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麻黃去節 薄荷 連翹 芒硝各半兩 滑石三兩 甘草二兩 石膏 黃芩 桔梗各一兩 荊芥 白朮 梔子各二錢半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溫服。涎嗽加半夏製半兩,不可無生薑同煎。

搜風丸 治邪氣上逆,風熱上攻,頭目眩運,大小便秘結。

人參 薄荷 茯苓 南星各半兩 牽牛二兩 蛤粉 大黃 黃芩 滑石各二兩 寒水石 半夏 乾薑 白礬生,各一兩 藿香二錢五分 右為末,滴水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生薑湯下,加至二十丸,日三服。

白朮附子湯 【 仲景】  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

白朮二兩 附子一兩半,炮去皮 甘草炙一兩 每服五錢,薑五片,棗一枚,水二鍾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沉香磁石丸 治上重下虛,頭目眩運,耳鳴耳聾。

沉香別碎 蔓荊子 青鹽研 甘菊花各半兩 巴戟去心 胡盧巴 山藥炒 陽起石火煅,研 川椒去目,炒 山茱萸去核 附子炮,去皮臍 磁石火煅醋淬,細研水飛,各一兩 右為細末,用酒煮,米糊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用鹽湯送下。

控涎丹 【 《三因方》】  治痰眩。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白芥子真者,各等分 右為末,煮糊丸如桐子大,晒乾,臨臥淡薑湯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痰猛氣實,加丸數不妨。

選奇湯 【 東垣】  治風火頭痛眩運。

酒黃芩一錢,冬不用,如能食,熱痛者,加之 防風 羌活 甘草各三錢,夏生冬炙 每服三錢,水煎稍熱,食後時時服。

上清散 【 《奇效良方》】  治頭痛眉骨痛眼痛不可忍者。

川芎 鬱金 芍藥 荊芥穗 芒硝各半兩 薄荷葉 乳香 沒藥各一錢 片腦半錢 右為細末,每用一字,鼻內㗜之。若眉心並眉梁骨疼者,用二陳湯煎飲,下青州白丸子立驗。

胃風湯 【 東垣】  胃風者,胃虛而風邪乘之也。風屬肝木,能剋脾土,故頭痛眩,此方主之。

柴胡 羌活 草豆蔻 藁本 蒼朮 蔓荊子 黃蘗 當歸 炙草各五分 麻黃不去節 葛根各一錢 升麻 白芷各一錢二分 加薑棗煎。

九味羌活湯元素 治傷寒傷風,憎寒壯熱,頭痛身痛,項痛脊強,嘔吐口渴,太陽無汗;及感冒四時不正之氣,溫病熱病。

羌活 防風 藁本各錢半 細辛五分 川芎 白芷 生地黃 黃芩 甘草各一錢 加生薑葱白煎;如風證自汗者,加白朮黃芪;胷滿去地黃,加枳殼、桔梗;喘加杏仁;夏加石膏、知母;汗下兼行加大黃。

麻黃湯 【 仲景,下同】  治傷寒太陽證,邪氣在表發熱頭痛,身痛,腰痛,骨節痛,項背強,惡寒惡風。

麻黃去節,三兩 桂枝二兩 杏仁去皮尖及雙仁者,七十枚 甘草炙,一兩 先煮麻黃數沸去沫,內諸藥煎,熱服,復取微汗,中病即止,不必盡劑。無汗再服。

桂枝湯 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發熱頭痛,自汗,惡風惡寒,鼻鳴乾嘔。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二枚 熱服須臾,啜熱稀粥,以助藥力,溫覆取微似汗,不可令如水淋漓。汗出病差,停後服。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

桂枝麻黃各半湯

即桂枝麻黃二湯合為一方也。右,服法同桂枝湯。

十味香薷飲 【 《百一》】  消暑氣,和脾胃,清頭目,止痛眩。

香薷一兩 人參 陳皮去白 白茯苓 白朮 乾木瓜 白扁豆炒,去殼 黃芪 厚朴薑汁製,炒黑色 炙甘草各半兩右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熱湯或冷水調下。

人參半夏丸 【 《寶鑑》】  化痰墜涎,止嗽定喘,療風痰食痰,一切痰逆嘔吐,痰厥頭痛;或風氣偏正頭痛;或風壅頭目昏眩;或耳鳴鼻塞咽乾,胷膈不利。

人參 白茯苓 南星 薄荷各半兩 寒水石 白礬生用 半夏 薑屑各一兩 藿香二錢半 蛤粉二兩 右為末,米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食後日三服。白湯亦得。一方加黃連半兩,黃蘗二兩,尤效。又治酒病,調和臟腑殊妙。

芎芷香蘇散 【 《得效方》】  治證同上。

川芎七錢 半夏六錢 枳殼三錢 甘草二錢 陳皮三錢半 桔梗二錢半 紫蘇葉 白茯苓 乾葛 柴胡各半兩 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新法半夏湯 【 《和劑》方】  治脾胃氣弱,痰飲不散,嘔逆酸水,腹肋脹痞,頭眩惡心,不思飲食。

縮砂仁 神麯炒 陳皮去白 草菓仁各一兩 白豆蔻仁 丁香各半兩 甘草二兩,半生半炙 大半夏四兩,湯洗七次,切作兩片,白礬末一兩,沸湯浸一晝夜,洗去礬,俟乾,一片切作兩片,薑汁浸一晝夜,隔湯頓,焙乾為末,薑汁拌成餅,炙黃用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先用生薑自然汁調成膏,入炒鹽湯,不拘時點服。

川芎散子和

香附子炒 川芎 石膏水飛 白芷 甘草 薄荷各一兩 川烏半兩,炮去皮臍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茶清調下無時。

萬全散 治瘴氣時毒,大頭疔瘡,蛇犬咬等證。

嫩柏根 水坑根 狸咬根 烏苞根 青王乂 生藍葉 溪楓根 穿山蜈蚣 右,薄荷煎服,及調雄黃末服;或合七神散最妙。

七神散 治證同上。

紫花子 紫金藤 金腦香 大小青 仙人薯 土木香 百丈光即土人參 右,薄荷煎,去渣,調雄黃末服。

瀉青丸 治頭風屑。

當歸焙 草龍膽焙 川芎 川大黃煨 梔子 羌活 防風,右各等分為末,煉蜜為丸,鷄頭大,每服一丸,煎竹葉湯,同砂糖溫水化下。

人參消風散 【 《寶鑑》】  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痛,項背拘急,肢體煩疼,肌肉蠕動,目眩旋運,耳嘯蟬鳴,眼濇好睡,鼻塞多嚏,皮膚頑麻,燥癢癮疹。又治婦人血風,頭皮腫癢,眉骨疼,旋欲倒,痰逆惡心。

芎藭 羌活 防風 人參 白茯苓 藿香葉 白殭蠶炒 荊芥 甘草炙 蟬殼去土,各二兩 厚朴去皮薑製 陳皮去白,各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茶清調下。如久病偏頭風,每日三服,便覺輕減。如脫著沐浴,暴感風寒,頭痛聲重,寒熱倦疼,用荊芥、茶清調下半盞。小兒虛風,目濇昏倦,及急慢驚風,用乳香荊芥湯調下亦得。

紅豆散 治頭重。

麻黃根炒 苦丁香各半錢 羌活燒 連翹各三錢 紅豆十粒 右五味為細末,鼻內㗜之。又治頭內如蟲蛀響,名天白蟻,用茶子細末吹鼻中。

四君子湯 治一切陽虛氣弱,脾衰肺損,食少頭旋,體瘦面黃,皮聚毛落,脈來細軟。

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各二錢 甘草一錢 薑三片,棗二枚,煎。

六君子湯 治氣虛痰眩,脾虛鼓脹。

即四君子湯,加半夏陳皮。

五苓散 【 仲景】  治水氣上蒸,頭重眩。

猪苓 茯苓 白朮炒各十八銖 桂半兩 澤瀉一兩六銖半 右為末,每服三錢。服後多飲熱水,汗出而愈。

逍遙散 【 《局方》】  治血虛肝燥,骨蒸勞熱,咳嗽潮熱,往來寒熱,口乾便濇,月經不調,頭熱目眩。

當歸酒拌 白芍酒炒 白朮土炒 柴胡 茯苓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加煨薑、薄荷煎。

二陳湯 治痰飲為患,或嘔逆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食生冷,飲酒過度,脾胃不和,并宜服之。

半夏湯洗七次 橘紅各五兩 白茯苓三兩 炙甘草一兩半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薑七片,烏梅一枚,煎六分,不拘時熱服。

香薷散 治一切感冒暑氣,皮膚蒸熱,頭痛,頭重,自汗肢倦,或煩渴,或吐瀉。

厚朴去皮,薑汁炒 黃連薑汁炒 香薷四兩 甘草半兩 右為末,每服四錢。水煎不犯鐵器,慢火煎之,井中沉,令極冷,頓服之,乃效。

升麻湯 【 《局方》】  治頭重痛。

升麻一兩 蒼朮一兩 荷葉一個,全者 右為細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食後。或燒全荷葉一個,研細,調煎藥服亦妙。

芎星湯 治一切風虛寒痰,頭痛目眩。

附子生,去皮臍 烏頭生 南星 乾薑 川芎 甘草炙 細辛等分 右剉,每服四錢,薑五片,芽茶少許,煎服。

導痰丸 治痰火眩運。

法製硝同萊菔水煮化,去蔔,綿濾令結,入臘月牛瞻內風化,五錢。一作一兩。只風化硝亦可 礞石二兩,搥碎 焰硝二兩,同礞石入小砂罐內,瓦片蓋之,鐵線縛定鹽泥固濟,曬乾,火煅紅,候冷取出 右為末,神麯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一字散 【 《濟生方》】  治寒痰頭痛目眩。

雄黃 細辛各半兩 川烏尖生,五個 右為細末,每服一字,薑汁、茶芽煎湯,不拘時服。

芎附飲 【 《三因方》】  治肝氣上逆,頭痛眩運。

川芎二兩 香附四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茶湯調服。

十四友丸 補諸虛,理頭眩,益氣血,斂心氣,治怔忡不寧,精神昏憒,睡臥不安。

柏子仁另研 遠志湯浸去心,酒灑蒸 熟地黃 酸棗仁炒香 紫石英明亮者 白茯苓去皮 茯神去木 人參,黃芪蜜炙阿膠蛤粉炒 當歸酒洗 肉桂去粗皮,各一兩 龍齒二兩 辰砂別研,二錢半 右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後棗湯送下。

羚羊角散 治一切頭眩。

羚羊角 茯神各二錢半 芎藭 防風 白芷 甘草 半夏湯洗,各半兩 枳殼 附子各二錢半 右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鍾,生薑五片,慢火煎七分。

消風散 【 《寶鑑》】  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痛,項背拘急,肢體煩疼,肌肉蠕動,目眩旋運,耳嘯蟬鳴,眼濇好睡,鼻塞多嚏,皮膚頑麻,燥癢癮疹。又治婦人血風,頭皮腫癢,眉骨疼,旋欲倒,痰逆惡心。

茯苓去皮 白殭蠶炒 藿香 荊芥穗 芎藭 羌活 防風 人參 甘草炙 蟬殼各二兩 厚朴去皮,薑製 陳皮去白,各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茶清調下。如久病偏頭風,每日三服,便覺輕減。如脫著沐浴,暴感風寒,頭痛聲重,寒熱倦疼,用荊芥茶清調下半盞。小兒虛風,目濇昏倦,及急慢驚風,用乳香、荊芥湯調下亦得。

澤瀉白朮湯 【 仲景】  治水濕上蒸眩運。

澤瀉五兩 白朮二兩 水二升,煮一升,分溫再服。

黃連香薷飲 【 《和劑》方】  治伏暑引飲,頭痛目眩,口燥咽乾,或吐或瀉,并皆治之。如有搐搦,加羌活煎服。

黃連四兩,薑汁同炒令黃色。 白扁豆微炒,半斤 香薷去土,一斤 厚朴去皮,薑汁炙熟,半斤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入酒少許,煎七分,沉冷,不拘時服。

祖傳經驗方 【 《正傳》】  治頭風熱痛,不可忍者。

黃芩二兩,酒拌炒三次,不可令焦 小川芎一兩 細茶芽三錢 薄荷葉二錢半 荊芥穗四錢 白芷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或茶清調下。

加減芎辛湯 【 《醫鑑》】  治頭風攻目。

川芎 細辛 白芷 蔓荊子 藁本 牙皂角 羌活 防風 荊芥穗 桔梗 石膏 甘菊花 薄荷 甘草各五分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

菊花茶調散 【 《丹溪心法》】  治頭風鼻塞,或偏正頭痛。

甘菊花 川芎 荊芥穗 羌活 白芷 甘草各一兩 防風七錢半 細辛五錢 蟬殼 薄荷 白殭蠶各二錢半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茶清食後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