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二百七十
淋濁遺精門
單方
小便淋痛:用真定瓷器煅研二兩,生熟地黃末各一兩,每用二錢,木通煎湯服。 【 《適用方》】
卒淋不通:好墨燒一兩為末,每服一錢,溫水服。 【 《普濟方》】
小便氣淋:比輪錢三百文,水一斗,煮取三升,候溫服之。 【 《千金方》】
沙石淋痛:古文錢煮汁服。 【 《普濟方》】
小便淋疾:溫水和云母粉服三錢。
血淋沙淋,小便濇痛:用黃爛浮石為末,每服二錢,生甘草煎湯調服。 【 《直指方》】
石淋破血:浮石滿一手為末,以酢一升,水三升和煮二升,澄清,每服一升愈。 【 《適用方》】
石淋:取細白砂三斤炒熱,以酒三升淋汁服一合,日再服。
小便淋痛:石燕子七枚,搗黍米大新桑根白皮三兩拌勻,分作七貼,每貼用水一盞煎七分,空心午前各一服。 【 《濟眾方》】
血淋心煩:石燕子、商陸、赤小豆、紅花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葱白湯調下。
漏精血濁:雪白鹽一兩,并築緊固濟,煅一日,出火毒,白茯苓、山藥各一兩為末,棗肉和蜜丸梧子大。每棗湯下三十丸。蓋甘以濟鹹,脾腎兩得也。
五種淋疾:勞淋、氣淋、血淋、熱淋、石淋,及小便不通至甚者,用透格散。硝石一兩,不夾泥土,雪白者生研為末。每服二錢,各依湯使。勞淋勞倦虛損,小便不出,小腹急痛,葵子末煎湯下,通後便須服補虛丸散。小便不出,時下血,疼痛滿急,血淋也;小便熱赤色,臍下急痛,熱淋也,并用冷水調下。氣淋小腹滿急,尿後常有餘瀝,木通煎湯下。石淋莖內痛,尿不能出,內引小腹膨脹急痛,尿下砂石,令人悶絕,將藥末先入攪勻隔紙炒至紙焦為度,再研用溫水調下。小便不通,小麥湯下。卒患諸淋,只以冷水下,并空心調藥,使硝如水乃服之。 【 《靈苑方》】
氣虛白濁:黃芪鹽炒半兩,茯苓一兩為末,每服一錢,白湯下。 【 《經驗良方》】
沙淋石淋:人參焙,黃芪鹽水炙,等分為末,用紅皮大蘿蔔一枚,切作四片,以蜜二兩將蘿蔔逐片蘸炙,令乾再炙,勿令焦,以蜜盡為度,每用一片蘸藥食之,仍以鹽湯送下,以瘥為度。 【 《三因方》】
小便卒淋:萎蕤一兩,芭蕉根四兩,水二大碗,煎一碗半,入滑石二錢,分三服。 【 《聖惠方》】
小便卒淋:紫草一兩為散,每食前用井華水服二錢。 【 《千金翼》】
血淋熱痛:黃芩一兩,水煎熱服。 【 《千金方》】
小便血淋濇痛:山慈姑花同地蘗花陰乾,每用二錢,水煎服。 【 《聖惠方》】
小便熱淋:白茅根四升,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適冷煖飲之,日三服。 【 《肘後方》】
血淋熱淋:白薇、芍藥各一兩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 《千金方》】
小便氣淋,結濇不通:白芷酢浸焙乾二兩為末,煎木通、甘草,酒調下一錢,連進二服。 【 《普濟方》】
小便五淋:赤芍藥一兩,檳榔一個,麵裹煨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服。 【 《博濟方》】
小便渾獨如精:木香、當歸、沒藥等分為末,以刺棘心自然汁和丸梧子大。每食前鹽湯下三十丸。 【 《普濟方》】
白濁腹滿,不拘男婦:用益智仁鹽水浸炒,厚朴薑汁炒等分,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 《永類鈐方》】
小便淋瀝:生續斷搗絞汁服,即馬薊根也。 【 《古今錄驗》】
小便血淋:苧根煎湯,頻服大妙。亦治諸淋。 【 《聖惠方》】
五種淋疾:苧蔴根兩莖打碎,以水一碗半,煎半碗,頓服即通,大妙。 【 《斗門方》】
沙石熱淋:馬藺花七枚,燒故筆頭二七枚,燒粟米二合炒為末。每服三錢酒下,日二服。名通神散。
男婦血淋,亦治五淋多年:煮酒瓶頭箬葉,三五年至十年者尤佳,每用七個燒存性,入麝香少許,陳米飲下,日三服。有人患此,二服愈。 【 《百一選方》】
尿白如注,小腹氣痛:茶籠內箬葉燒存性,入麝香少許,米飲下。 【 《經驗方》】
血淋濇痛:芭蕉根、旱蓮草各等分,水煎服。 【 《聖惠方》,下同】
小便血淋:生地黃汁、車前葉汁各三合,和煎服。
小便淋痛,或尿血,或砂石脹痛:用川牛膝一兩,水二盞,煎一盞,溫服。一婦人患此十年,服之得效。杜牛膝亦可,或入麝香、乳香為良。
小便血淋:葵子一升,水三升煮汁,日三服。 【 《千金方》】
小便淋痛:葵花根洗剉,水煎五七沸服,神效。 【 《寶鑑》】
小便血淋:蜀葵花根二錢,車前子一錢,用水煮,日服之。 【 《簡便單方》】
石淋,破血:五月五日收葵子炒研,食前溫酒下一錢,當下石出。 【 《聖惠方》】
沙石淋痛:黃蜀葵花一兩,炒為末,每米飲服一錢。名獨聖散。 【 《普濟方。》】
小便淋濁或不通:地膚草搗自然汁服之愈,或水煎服之。
小便石淋宜破血:瞿麥子搗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三日,當下石出。 【 《外臺秘要》】
小便血淋作痛:車前子晒乾為末,每服二錢,車前葉煎湯下。 【 《普濟方。》】
石淋作痛:車前子一升,以絹袋盛,水八升煮取三升,服之,須臾石下。 【 《肘後方》】
老人淋病,身體熱甚:車前子五合綿裹,煮汁,入青粱米四合,煮粥食,常服明目。 【 《壽親養老書》】
小便五淋:苦杖為末,每服二錢,用飯飲下。 【 《集驗方》】
熱淋濇痛:扁竹煎湯頻飲。 【 《生生編》】
男婦諸般淋疾:苦杖根洗淨,剉一合,以水五合煎一盞,去滓,入乳香麝香少許服之,神效。
熱淋急痛:海金沙草陰乾為末,煎生甘草調服二錢。一方加滑石。 【 《夷堅志》】
膏淋如油:海金沙、滑石各一兩,甘草梢二錢半為末,每服二錢,麥門冬煎湯服,日二次。 【 《仁存方》】
血淋痛濇:海金沙末,新汲水或砂糖水服一錢。 【 《普濟方》】
赤白濁淋:好大黃為末,每服六分,以鷄子一個破頂,入藥攪勻,蒸熟,空心食之,不過三服愈。 【 《簡便方》】
溲數白濁:熟附子為末,每服二錢,薑三片,水一盞煎六分溫服。 【 《普濟方》】
白濁夢遺:半夏一兩,洗十次切破,以木猪苓二兩同炒黃,出火毒,去猪苓,入煅過牡蠣一兩,以山藥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茯苓湯送下。腎氣閉而一身精氣無所管攝,妄行而遺者,宜用此方。蓋半夏有利性,猪苓導水,使腎氣通也,與下元虛憊者不同。 【 《本事方》】
小便淋瀝:菟絲子煮汁飲。 【 《范汪方》】
小便赤濁,心腎不足,精少血燥,口乾煩熱,頭運怔忡:菟絲子、麥門冬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鹽湯每下七十丸。
小便血淋:牽牛二兩,半生半炒為末,每服二錢,薑湯下,良久,熱茶服之。
沙石淋疾重者,取去根本:用菝葜二兩為末,每米飲服二錢,後以地椒煎湯浴腰腹,須臾即通也。 【 《聖濟總錄》】
小便淋濇:木防己、防風、葵子各二兩,(口父)咀,水五升煮二升半,分三服。 【 《千金方》】
小便膏淋:葎草搗生汁三升,酢二合,合和頓服,當尿下白汁。
小便石淋:葛葎掘出根挽斷,以杯於坎中承取汁,服一升,石當出。不出更服。 【 《范汪方》】
五淋濇痛:赤藤即做草鞋者,白茯苓、苧麻根等分為末,百沸湯下,每服一錢如神。 【 《究原方》】
小便淋痛:石葦、滑石等分為末,每飲服刀圭,最快。 【 《聖惠方》】
小便血淋:酸草搗汁煎五苓散服之。俗名酢啾啾是也。 【 《百一選方》】
諸淋赤痛:三葉酸漿草洗研,取自然汁一合,酒一合和勻,空心溫服立通。 【 《靈苑方》】
小便血淋:血風草,井水擂服,三度即愈。 【 《經驗方》】
又方:乳石發動,小便淋瀝,心神悶亂。船底青苔半鷄子大,煎汁溫服,日三四次。 【 《聖惠方》】
小便沙淋:屋上瓦松煎濃湯,乘熱熏洗小腹,約兩時即通。 【 《經驗良方》】
熱淋莖痛:馬麻子、蔓菁子各五合炒黃,緋袋盛,以井華水三升浸之,每食前服一錢。 【 《聖惠方》】
五淋濇痛:冬麻子半斤,研碎,水濾取汁,入粳米二合煮稀粥,下葱椒鹽豉,空心食。 【 《心鏡》】
熱淋脹痛:麻皮一兩,炙甘草三分,水二盞煎一盞服,日二,取效。 【 《聖惠方》】
老人五淋,身熱腹滿:小麥一升,通草二兩,水三升,煮一升,飲之,即愈。 【 《奉親書》】
男子白濁:蕎麥炒焦為末,鷄子白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日三服。名濟生丹。
夜小便腳停白濁,老人虛人多此證,令人卒死,大能耗人精液,主頭昏重。用糯米五升炒赤黑,白芷一兩為末,糯粉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木饅頭煎湯下。無此,用局方補腎湯下。若後生稟賦怯弱,房室太過,小便太多,水管蹇濇,小便如膏脂,入石菖蒲、牡蠣粉甚效,名白糯丸。 【 《經驗良方》】
小便白濁:糯稻草煎濃汁,露一夜服之。 【 《摘元妙方。》】
五淋濇痛:青粱米四合,入漿水煮粥,下土蘇木三兩,每日空心食之。
沙石熱淋,痛不可忍:用薏苡仁或子葉根皆可,用水煎熱飲,夏月冷飲,以通為度。 【 《楊氏經驗方》】
小便血淋:大豆葉一把,水四升,煮二升服。 【 《聖惠方》】
熱淋血淋,不拘男女:用赤小豆三合慢炒為末,煨葱一葉莖擂酒,熱調三錢服。 【 《修真秘旨》】
老人淋痛:青豆二升,橘皮二兩,煮豆粥,下麻子汁一升,空心漸食之,并飲其汁甚驗。 【 《養老書》】
急淋陰腫:泥葱半斤,煨熟杵爛,貼臍上。 【 《外臺》】
小便淋濇,或有白者:以赤根樓葱近根截一寸許,安臍中,以艾灸七壯。 【 《經驗方》】
小便淋瀝,或有或無:用大蒜一個紙包煨熟,露一夜,空心新水送下。 【 《集驗方》】
小便白濁:生蘿蔔剜空留蓋,入吳茱萸填滿,蓋定簽住,糯米飯上蒸熟,取去茱萸,以蘿蔔焙研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日三服。 【 《普濟方》,下同】
沙石諸淋,疼不可忍:用蘿蔔切片,蜜浸少時,炙乾數次,不可過焦,細嚼鹽湯下,日三服。名瞑眩膏。
小便淋痛:水芹菜白根者,去葉搗汁,井水和服。 【 《聖惠方》】
小便卒淋:繁縷草滿兩手,水煮,常常飲之。 【 《東陽方》】
氣淋脹痛:鷄腸草三兩,石葦去毛一兩,每用三錢,水一盞煎服。
小便熱淋:馬齒莧汁服之。 【 《聖惠》】
血淋疼痛:茄葉熏乾,為末,每服二錢,溫酒或鹽湯下。隔年者尤佳。 【 《經驗良方》】
男子白濁:陳冬瓜仁炒為末,每空心米飲服五錢,即愈。 【 《救急易方》】
血淋疼痛:桑黃、槲白皮各二錢,水煎服,日一次。 【 《聖惠》】
石淋作痛:桃木膠如棗大,夏以冷水三合,冬以湯三合,和服,日三服,當下石,石盡即止。 【 《千金》】
血淋作痛:桃膠炒、木通、石膏各一錢,水一盞,煎七分,食後服。 【 《家藏》】
小便血淋:用乾柿三枚燒存性,研末,陳米飲服。 【 《葉氏方》】
又方:用白柿,烏豆鹽花煎湯入墨汁服之。 【 經驗】
熱淋濇痛:乾柿燈心等分,水煎日服。 【 朱氏方】
小便白濁:生白果仁十枚,擂水飲,日一服,取效止。
石淋痛楚,便中有石子者:胡桃肉一升,細米煮漿粥一升相和,頓服即瘥。 【 《海上方》】
冷淋莖痛:槲葉研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葱白匕寸煎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二。 【 《孫真人方》】
小便淋痛:麵煨檳榔、赤芍藥各半兩為末,每服三錢,入燈心,水煎空心服,日二服。 【 《十便良方》】
血淋作痛:檳榔一枚,以麥門冬煎湯,磨濃汁一盞,頓熱空心服,日二服。
膏痺尿多,其人飲少:用秦椒二分出汗,瓜蒂二分為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 《傷寒類要》】
沙石淋痛:胡椒、(石卜)硝等分為末,每服用二錢,白湯下,日二,名二拗散。 【 《普濟》】
五淋血淋:用野葡萄藤、竹芫荽、淡竹葉、麥門冬連根苗、紅棗肉、燈心草、烏梅、當歸各等分,煎湯代茶飲之妙。 【 《百一選方》】
男婦熱淋:野葡萄根七錢,葛根三錢,水一鍾煎七分,入童子小便二分,空心溫服。 【 《乾坤秘韞》】
小便熱淋:生藕汁、生地黃汁、葡萄汁各等分,每服一盞,入蜜溫服。
小便血淋:蓮房燒存性為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半,米飲調下,日二。 【 《經驗良方》】
淋癃溺血:取乳香中夾石者研細,米飲服一錢。 【 《得效方》】
尿渾白濁:用厚朴薑汁炙一兩,白茯苓一錢,水酒各一碗,煎一碗,溫服。 【 《經驗良方》】
腎消膏淋,病在下焦:苦楝子、茴香等分,炒為末,每溫酒服一錢。 【 《聖惠》】
小便淋閉:皂角刺燒存性、破故紙等分為末,無灰酒服。 【 《聖濟總錄》】
虛勞白濁:榆白皮二升,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五服。 【 《千金》】
小便氣淋:榆枝、石燕子煎水,日服。 【 《普濟方》,下同】
五淋濇痛:榆白皮陰乾焙研,每以二錢,水五合煎如膠,日二服。
血淋不止:椶櫚皮半燒半炒為末,每服三錢。 【 《衛生家寶方》】
小便白濁:構葉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 《經驗良方》,下同】
血淋濇痛:生山梔子末、滑石等分,葱湯下。
五淋白濁:螺螄一碗,連殼炒熟,入白酒三碗,煮至一碗,挑肉食之,以此酒下數次,即效。 【 《扶壽精方》】
氣結淋病不通:用好綿四兩燒灰,麝香半分,每服二錢,溫葱酒連進三服。
沙石淋痛:用九肋鼈甲酢炙研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石出瘥。 【 《肘後方》】
小便血淋:蜣螂研水服。 【 《鮑氏方》】
小便五淋:用石決明去粗皮研為末飛過,熟水服二錢,每日二服。如淋中有軟硬物,即加朽木末五分。 【 《勝金方》】
小便淋痛:多年木梳燒存性,空心冷水服。男用女,女用男。 【 《救急方》】
石淋疼痛:鷄矢白晒半乾,炒香為末,以酸漿飲服方寸匕,日二,當下石出。 【 《古今錄驗》】
虛勞白濁:羊骨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 《千金》】
小便膏淋:羊骨燒研,榆白皮煎湯,服二錢。 【 《聖惠》】
治石淋:用鯉魚齒一斤研末,以三年酢和分三服,一日服盡。《外臺》治卒淋,用酒服。
脾虛白濁,過慮傷脾,脾不能攝精,遂成此疾。以羊脛骨灰一兩,薑製厚朴末二兩,麵糊丸梧子大,米飲下百丸,日二服。一加茯苓一兩半。 【 《濟生方》】
石淋諸淋:石首魚頭石十四個,當歸等分為末,水二升,煮一升,頓服立愈。 【 《外臺秘要》】
沙石淋瀝:用雄鷄膽乾者半兩,鷄屎白炒一兩,研勻溫酒服一錢,以和為度。 【 《十便良方》】
石淋痛濇:髮髲燒存性研末,每服用一錢,以井水服之。 【 《肘後方》】
血淋苦痛:亂髮燒存性二錢,入麝香少許,用米飲服之。 【 《聖惠》】
小便血淋:海螵蛸末一錢,生地黃汁調服。
又方:海螵蛸,生地黃,赤茯苓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柏葉、車前湯下。 【 《經驗良方》】
石淋破血:牛角燒灰酒服方寸匕,日五服。 【 《總錄》】
卒患淋疾:牛耳中毛燒取半錢,水服。尾毛亦可。 【 《集驗方》】
下石淋:用燕屎末,以冷水服五錢,旦服,至食時,當尿石水下。
遺精白濁,盜汗虛勞:桑螵蛸炙、白龍骨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用鹽湯送下。 【 《外臺秘要》】
熱淋如血:蠶種燒灰,入麝香少許,水服二錢,極效方也。 【 《衛生家寶》】
血淋疼痛:晚蠶蛾為末,熱酒服二錢。 【 《聖惠》】
夢中失精:蘇子一升熬杵研末,酒服方寸匕,日再服,愈。 【 《外臺秘要》】
腎虛遺精:北五味子一斤,洗淨水浸,挼去核,再以水洗核,取盡餘味,通置砂鍋中,布濾過,入好冬蜜三斤,炭火慢熬成膏瓶收,五日出火性。每空心服一二茶匙,百滾湯下。 【 《保壽堂方》】
腎虛白濁,及兩脅併背脊穿痛:五味子一兩炒赤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酢湯下三十丸。 【 《經驗良方》】
夢遺溺白:韭子每日生吞一二十粒,鹽湯下。 【 藏器】
虛勞傷腎,夢中泄精:用韭子二兩微炒為末,食前溫酒服二錢匕。 【 《聖惠》】
虛勞溺精:用新韭子二升,十月霜後採之,好酒八合漬一宿,以晴明日,童子向南搗一萬杵,平旦溫酒服方寸匕,日再服之。 【 《外臺秘要》】
小便遺精:蓮子心一撮為末,入辰砂一分,每服一錢,白湯下,日二。 【 《醫林集要》】
夢寐遺精:乳香一塊,拇指大,臥時細嚼,含至三更嚥下,三五服即效。
內熱遺精:鐵銹末冷水服一錢,三服止。 【 《活人心統》】
心虛遺精,猪心一個批片相連,以飛過朱砂末摻入,綫縛,白水煮熟食之。 【 《經驗方》】
大便寒滑,小便精出:赤石脂、乾薑各一兩,胡椒半兩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五七十丸。有人病此,熱藥服至一斗二升,不效,或教服此,終四劑而愈。 【 《寇氏衍義》】
夢遺便溏:牡蠣粉,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日二服。 【 丹溪】
腎虛遺精多汗,夜夢鬼交:用猪腎二枚,切開去膜,入附子末一錢,濕紙裹煨熟,空心食之,飲酒一杯,不過三五服效。 【 《經驗方》】
盜汗遺精:鹿角霜二兩,生龍骨炒,牡蠣煅各一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鹽湯下四十丸。 【 《普濟》】
虛勞尿精:白膠二兩炙為末,酒二升,和溫服。 【 《外臺秘要》】
夢中泄精:狗頭鼻梁骨燒研,臥時酒服一錢。
睡即泄精:白龍骨四分,韭子五合為散,空心酒服方寸匕。 【 《梅師方》】
小便遺精:蓮子心一撮為末,入辰砂一分,每服一錢,白湯下,日二。 【 《醫林集要》】
遺精白濁:晚蠶蛾焙乾去翅足為末,飯丸菉豆大,每服四十丸,淡鹽湯下。此丸當以火烘,否則易於糜濕也。 【 《唐氏方》】
腎虛失精:水膠二兩,研末,酒二碗化服,日三。 【 《千金》,下同】
小便不利,莖中疼痛,小腹急痛者,通草、茯苓各三兩,葶藶二兩,三味治下篩,以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蒲黃、滑石各等分,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氣淋:水三升,煮豉一升,一沸去滓,內鹽一合,頓服。亦可單煮豉汁服之。
又方:空腹,單茹蜀葵一滿口。
又方:熬鹽熱熨小腹,冷復易。亦治小便血。
熱淋:大棗二十七枚,葵根切一升,冬用子,夏用苗,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二服。熱加黃芩一兩,出難加滑石末二兩,血加茜根三兩,痛者加芍藥二兩。加藥亦加水也。
血淋:以水五升,煮生大麻根十枚,取二升頓服。亦治小便出血。
沙石淋方:黑豆一百二十粒,生粉草一升,以水煎,乘熱入滑石末一錢,空心服。 【 丹溪,下同】
又方:治小便淋痛,下砂石,或赤濇:萱草根用一握,搗取汁服,或嫩苗煮食之亦可。
又方:治淋莖中痛,是肝經氣滯有熱,甘草梢一味,用水煎,空心服。
氣淋臍痛:鹽和酢服之。 【 《廣利方》】
驚悸遺精:木饅頭炒、白牽牛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用米飲調下。 【 《乾坤秘韞》】
勞心夢泄:龍骨、遠志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蓮子湯下。 【 《心統》】
小便白濁:清明柳葉煎湯代茶,以愈為度。 【 《集簡方》】
心虛夢泄或白濁,白茯苓末二錢,米湯調下,日二服。蘇東坡方也。 【 《直指方》】
虛滑遺精:白茯苓二兩,縮砂仁一兩,為末,入鹽二錢,精羊肉批片,摻藥炙食,以酒送下。 【 《普濟》】
小便淋瀝:由心腎氣虛,神室不守,或夢遺白濁。赤白茯苓等分為末,新汲水飛去沫,控乾,以地黃汁同搗,酒熬作膏和丸彈子大,空心鹽湯嚼下一丸。 【 《三因方》】
小便淋瀝:琥珀為末二錢,麝香少許,白湯服之,或萱草煎湯服。老人虛人,以人參湯下亦可。蜜丸,以赤茯苓湯下。 【 《普濟》】
小便熱淋:馬薊根搗汁服。 【 《聖惠》】
五種淋疾:苧麻根兩莖打碎,以水一碗半,煎半碗,頓服即通,大妙。 【 《斗門方》】
小便淋閉,服血藥不效者:用牡蠣粉、黃蘗炒等分為末,每服一錢,小茴香湯下,取效。 【 《集成》】
小便淋瀝,痛不可忍:鷄肫內黃皮五錢,陰乾燒存性,作一服,白湯下立愈。 【 《集要》,下同】
遺精白濁:白菓、蓮肉、江米各五錢,胡椒一錢為末,烏骨鷄一隻,如常治淨,裝鷄腹內,煮熟,空心食之。
小便遺精:蓮子心一撮為末,入辰砂一分,每服一錢,白湯下,日二。
針灸
《千金方》曰:氣淋,臍中著鹽,灸二壯。
又法:灸關元五十壯;又灸俠玉泉相去一寸半,三十壯。
石淋,臍下三十六種病,不得小便,灸關元三十壯;又灸氣門三十壯;又灸水泉三十壯,足大敦是也。
勞淋,灸足太陰百壯,在內踝上三寸,三報之。
血淋,灸丹田隨年壯;又灸伏留五十壯。 【 一云隨年壯。】
五淋不得小便,灸懸泉十四壯,穴在內踝前一寸,斜行小脈上,是中封之別名。
五淋,灸大敦三十壯。
卒淋,灸外踝尖七壯。
淋病,九部諸疾,灸足太陽五十壯。
淋病不得小便,陰上痛,灸足太衝五十壯。腹中滿,小便數起,灸玉泉下一寸,名尿胞,一名屈骨端,灸二七壯,小兒以意減之。
《東垣十書》曰:熱淋小便黃,腹滿,取陰陵泉、關元各二寸,灸氣衝二七壯。
石淋不得小便,灸關元三七壯,氣門、大敦各二七壯。
血淋,氣海、丹田各灸三七壯。
《醫學綱目》曰:遺精白濁,夜夢鬼交,取心俞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先補後瀉,灸不宜多;又取白環俞一寸半,瀉六吸,補一呼。
又法:取白環俞一寸半,灸五十壯,與中極相平;腎俞、中極,灸隨年壯。
又法:取腎俞、心俞、膏肓、關元、三陰,不已,取下穴。
腰脊冷,溺多白濁失精,灸脾募三七壯,曲泉。
虛勞失精,陰縮莖中痛,灸大赫三七壯,中封。
遺精,五臟虛竭,灸曲骨端四七壯,在陰橫骨中央,曲如月中央是也。
溺血精出,取列缺,臥針五分。
導引
《古今醫統》曰:遺精法,半夜子時分,陽正興時,仰臥,瞑目閉口,舌頂上齶,將腰拱起,左手用中指頂住尾閭穴,右手用大指頂住無名指根拳著,又將兩腿俱伸,兩腳十指俱摳,提起一口氣,心中存想脊背腦後,上貫至頂門,慢慢直下至丹田,方將腰腿脾手從容放下,再照前行,陽則衰矣;如陽未衰,再行二三次如初行時。陽未興,勉強興之方可行。夫人之所以有虛疾者,因年少慾心太盛,房事過多,水火不能相濟,以致此疾。能行此法,不惟速去泄精之病,久而腎氣上升,心火下降,則水火既濟,永無疾病矣。
又法:遺精不禁,以牀鋪安短窄,臥如弓,灣二膝并臍縮,或左或右側臥,用手扎陰囊,一手伏丹田,切須寧心靜臥,戒除房室思欲之事,因精不泄,可保身矣。
又法:側身曲臥,戌亥之間,一手兜外腎,二手搓臍下八十一次,然後換手,每手各九次,兜搓九日見效八十一日成功。
《保生秘要》曰:白濁白帶導引法,腎俞、氣海各掐九九,擦之亦然,兼運後功。
運功:用雙手抱兩膝,吹吸,念臍下,縧尾閭升氣降回,吸而咽之。
凡白濁,以兩手抱兩膝,吹而吸之,念臍而坐,行久即愈。此要升氣而後降之,吹而咽之。有一種煩亂其心志,須定神而後可行。白帶與痢同證,淋與白濁同法,蓋濁之不愈成淋,二種俱是氣滯與心勞。
夢遺漏精導引法:用大頸壺盧一個,口上安帶得法,套陽具,如意睡去。如陽物每夜覺起時,勿失其候,急起煖衣提運三十六足數,運散四肢。照此勤心行之,永無患矣。
運功常要守靜,存心念臍勿令弛放,後意想一條水下膀胱,縧尾閭分行二路上兩腎,分左右運收臍輪。臨臥時摩擦足心及腎腧穴,曲一足而側臥,精自固矣。
外法:中夜盤坐,先摩兩足心,次摩兩腎腧,安神靜心,伏枕縮足而臥,精自不遺。
小便時,以右腳踏左足肋,面向右肩者三,待小便畢,面又向左肩者三。或陽動顧臍念令兩盤縮,其精自不泄。
自汗盜汗兼遺精導引法:先念臍,想火於內旋轉,又以手覆臍念;次想臍下一條水,下膀胱,上尾閭,又至背穿出心頭洗之,非遺精不用行臍下一條水法。
醫案
《儒門事親》曰:戴人過息城,一男子病淋,戴人令頓食鹹魚,少頃大渴;戴人令恣意飲水,然後以藥治淋,立通。淋者無水,故濇也。
酒監房善良之子年十三,病沙石淋已九年矣。初因瘡疹餘毒不出,作便血。或告之服太白散,稍止。後又因積熱未退,變成淋閉,每發則見鬼神,號則驚鄰。戴人診之曰:諸醫作腎與小腸病者非也。《靈樞》言足厥陰肝之經,病遺溺閉癃。閉謂小溲不行,癃為淋瀝。此乙木之病,非小腸與腎也。木為所抑,火來乘之,故熱在脬中,下焦為之約,結成沙石,如湯瓶煎煉日久,熬成湯鹼。夫羊豕之脬,吹氣令滿,常不能透,豈有真沙石而能漏者邪?故知前人所說,服五石丸散而致者,恐未盡然。經曰:木鬱則達之,先以瓜蒂散越之,次以八正散加湯鹼等分頓啜之,沙石自化而下。
屈村張氏小兒年十四歲,病約一年半矣。得之麥秋,發則小腸大痛,至握其莖,跳躍轉旋,號呼不已,小溲數日不能下,下則成沙石,大便秘濇,肛門脫出一二寸。諸醫莫能治,乃負其子而哀請戴人。戴人曰:今日治,今日效。時日在辰巳間矣。以調胃承氣僅一兩,加牽牛頭末三錢,汲河水煎之,令作三五度嚥之。又服苦末,丸如芥子許六十粒。日加晡,上湧下泄,一時齊出,有膿有血。湧瀉既覺定,令飲新汲水一大盞,小溲已利一二次矣。是夜凡飲新水二三十遍,病去九分,止哭一次。明日困臥如醉,自晨至暮,猛然起走,索食,與母歌笑自得,頓釋所苦。繼與太白散、八正散等,調一日,大瘥。恐暑天失所養,皆五日而歸。戴人曰:此下焦約也。不吐不下,則下焦何以開?不令飲水,則小溲何以利?大抵源清則流清也。
柏亭劉十三之子年六歲,病沙石淋,戴人以苦劑三湧之,以益腎散三下之,立愈。
鹿邑一閥閱家,有子二十三歲,病膏淋三年。鄉中醫不能治,住京師遍訪,多作虛損。補以溫燥,灼以針艾,無少減。戴人曰:惑蠱之疾也,亦曰白淫。實由少腹熱,非虛也。可以湧以泄。其人以時暑,憚其法峻,不決者三日。浮屠一僧曰:予以暑病,近覺頭痛。戴人曰:亦可湧,願與君同之,毋畏也!於是湧痰三升,色如黑礬汁,內有死血并黃綠水,又瀉積穢數行,尋覺病去。方其來時,面無人色,及治畢,次日面如醉。戴人慮其暑月路遠,又處數方,使歸以自備云。
《丹溪心法》曰:一人便濁經年,或時夢遺,形瘦,作心虛主治,用珍珠粉丸和定志丸,服而愈。
一婦人年近六十,形肥,奉養膏粱,飲食肥美,中焦不清,濁氣流入膀胱,下注白濁。用二陳去痰,加升麻、柴胡升胃中清氣,加蒼朮去濕,白朮補胃,全在活法。服四貼後,濁減大半,卻覺胷滿。因柴胡、升麻升動胃氣,痰阻滿悶,又用本湯加炒麯、白朮、香附而痊。若素無痰者,雖升動不滿也。
鎮守萬戶蕭伯善便濁,精滑不禁,百藥不效,與試倒倉法而安。
朱郎小便淋痛,脈左大右濇,此為勞傷經血,勿作淋治,可補血,行肝經滯血,自愈。用生地、當歸、赤芍、杜牛膝各一錢,川芎、條芩、甘草梢各三分,陳皮、木通、桃仁各五分,黃蘗二分炒,紅花豆大,以桃仁泥研滑石同煎。待淋病退,去滑石、杜牛膝、木通,入川牛膝代木通,分兩倍之而痊。
《衛生寶鑑》曰:至元己巳,上都住,夏月,太保劉仲晦使引進史柔明來曰:近一兩月作伴數人皆有淋疾,是氣運使然,是水土耶?予思之,此間別無所患,此疾獨公所有之,殆非運氣水土使然。繼問柔明,近來公多食甚物?曰:宣使賜木瓜百餘對,遂多蜜煎之,每客至以此待食,日三五次。予曰;淋由此也。《內經》曰:酸多食之令人癃。可與太保言之,奪飲則已。一日,太保見予問曰:酸味致淋,其理安在?予曰:小便主氣。《針經》云:酸入於胃,其氣濇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則留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之胞,胞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而濇,乃作淋也。又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過焉。五味過則皆能傷其正,豈止酸味耶?太保嘆曰:凡為人子,不可不知醫。信哉!
中統三年六月中,黃明之小便淋,莖中痛不可忍,相引脅下痛,製方服之大效。用人參五分,茯苓去皮四分,川楝子去核剉、炒、生甘草各一錢,元胡索七分,澤瀉、柴胡、當歸梢、琥珀各三分,九味(口父)咀,都作一服,用長流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柤溫服,空心食前,尋愈。
《醫學正傳》曰:蓮塘朱顯二里病遺精潮熱,不起牀三月矣,召予治。脈之左右寸關皆浮虛無力,兩尺洪大而軟,與補中益氣湯,加熟地黃、知母、黃蘗、地骨皮煎,吞下珍珠粉丸。外做小篾籠一個,以籠陰莖,勿使搭肉。服藥三十餘貼,一月平安。
《醫學綱目》曰:一男子脈洪,腰熱遺精,用沉香和中丸下之,導赤散治其火而愈。於此知身有熱而遺者,皆熱遺也。
一壯年男子夢遺白濁,少腹有氣衝上,每日腰熱,卯作酉涼,腰熱作則手足冷,前陰無氣,腰熱退則手足溫。又旦多下氣,暮多噫,時振,隔一旬二旬必遺,脈且弦滑而大,午洪大,予知其有鬱滯也。先用沉香和中丸大下之,次用加減八物湯吞滋腎丸百粒,或稍與蛤粉等濇藥,則遺與濁反甚,或一夜二遺。遂改用導赤散大劑煎湯服之,遺濁皆止,漸安。
一中年男子夢遺,醫或與濇藥反甚,連遺數夜。愚先與神芎丸大下之,卻製此猪苓丸服之,皆得痊安。
愚壯年得夢遺證,每四五十日必一遺。累用鳳髓丹、河間秘真丸,雖少效,終不除根;後改用菖蒲、遠志、韭子、桑螵蛸、益智、酸棗仁、牡蠣、龍骨、鎖陽等劑為丸,服之良愈。
一中年男子夢遺,以珍珠粉丸等藥與服,了無一效,亦以遠志、菖蒲等劑服之,隨手而愈。
王元珪虛而泄精,脈弦大,累與加減八物湯吞河間秘真丸及珍珠粉丸,其泄不止;後用五倍子一兩、茯苓二兩為丸服之,良愈。此則五倍子濇脫之功,敏于龍骨、牡蠣也。
《醫宗必讀》曰:邑宰嚴知非患淋經年,痛如刀錐,凡清火疏利之劑,計三百貼,病勢日甚。歲暮來就診,余曰:兩尺數而無力,是虛火也。從來醫者皆泥痛無補法,愈疏通則愈虛,愈虛則虛火愈熾。遂以八味地黃丸料,如車前、沉香、人參服八劑,痛減一二,而頻數猶故。原醫者進云:淋證作痛,定是實火,若多溫補恐數日後必將悶絕,不可救矣。如非疑懼,復來商之。余曰:若不宜溫補,則服藥後病勢必增。今既減矣,復何疑乎?朝服補中益氣湯,晚服八味丸,逾月而病去其九;更倍用參、芪,十四日而霍然矣。
大司寇杜完三夫人,淋瀝兩載,靡藥不嘗,卒無少效。余診之,見其兩尺沉數,為有瘀血停留,法當攻下。因其年高,不敢輕投,但于補養氣血之中加琥珀、牛膝。此等緩劑,須以數十劑收功,而夫人躁急求功,再劑不效,輒欲更端,遂致痼疾。
文學顧以功科試南都,歸即患精滑,小便後及夢寐間俱有遺失,自服金櫻子膏,經月不驗。問治於余。余曰:氣虛而神動,非遠志丸不可。服十日而減半,一月而全愈。
武科張寧之稟質素強,縱飲無度。忽小便畢有白精數点,自以為有餘之疾,不肯醫治。經三月以來,雖不小便,時有精出,覺頭目眩運。醫者以固精濇脫之劑,治療二月,略不見功。迎余治之,但見六脈滑大。此因酒味濕熱下干精臟,遂以白朮、茯苓、橘紅、甘草、乾葛、白蔻,加黃蘗少許,兩劑後即效,不十日康復如常。
儒者錢用賓色慾過度,夢遺精滑。先服清相火之劑不效,繼服固澀之劑又無效,求余治之。余以玉華白丹濃煎人參湯送二錢,二服後稍固;兼進六味地黃丸加蓮鬚、芡實、遠志、五味子,凡一月而愈。
光祿卿吳伯玉閉精行房,時有文字之勞,患白濁,莖中痛如刀割。自服清火疏利之劑不效,改服補腎之劑又不效,商治於余。余曰:敗精久蓄,已足為害,況勞心之餘,水火不交,坎離順用也?用萆薢分清飲加茯神、遠志、肉桂、黃連,四劑即效;兼服補中益氣、六味地黃丸,半月而安。後因勞復發,但服補中益氣一二劑即愈。
歸德郡侯李易齋患白濁,服五苓散數劑,無功。余診之,兩尺大而濇,是龍火虛炎,精閼竅道,用牛膝、茯苓、黃蘗、麥門冬、山藥、遠志、細辛、甘草,十劑而安。
《薛己醫案》曰:少宰汪涵齋頭運白濁,余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愈而復患腰痛,用山藥、山茱萸、五味、萆薢、遠志頓愈。又因勞心,盜汗白濁,以歸脾湯加五味而愈。後不時眩運,用八味丸全愈。
一男子素遺精,腳跟作痛,口乾作渴,大便乾燥,午後熱甚,用補中益氣加芍藥、元參,及六味丸而愈。
司廳陳石鏡久患白濁,發熱體倦,用補中益氣加炮薑四劑,白濁稍止;再用六味地黃兼服,諸證悉愈。
光祿柴黼庵因勞患赤白濁,用濟生歸脾、十全大補二湯,間服而愈。
司廳張檢齋陰囊腫痛,時發寒熱,若小腹作痛則莖出白津,用小柴胡加山梔、膽草、茱萸、芎、歸而愈。
朱工部勞則遺精,齒牙即痛,用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芍藥,并六味地黃丸漸愈,更以十全大補加麥門、五味而痊。
一男子白濁夢遺,口乾作渴,大便閉濇,午後熱甚,用補中益氣加芍藥、元參,并加減八味丸而愈。
舉人陳履賢色慾過度,丁酉孟冬發熱無時,飲水不絕,遺精不止,小便淋瀝。或用四物芩連之類,前證益甚,更加痰涎上湧,口舌生瘡;服二陳、黃蘗、知母之類,胸膈不利,飲食少思;更加枳殼、香附,肚腹作脹,大便不實,脈浮大,按之微細。余朝用四君為主,佐以熟地、當歸,夕用加減八味丸,更以附子唾津調搽湧泉穴,漸愈。後用十全大補湯,其大便不通,小腹作脹,此直腸乾濇,令猪膽通之,形體殊倦,痰熱頓增,急用獨參湯而安,再用煎藥而愈。但勞發熱無時,其脈浮洪。余謂其當慎起居,否則難治。彼以余言為迂,至乙巳夏復作,乃服四物、黃蘗、知母而歿。
一男子食少胷滿,手足逆冷,飲食畏寒發熱吐痰,時欲作嘔。自用清氣化痰及二陳、枳實之類,胸腹膨脹,嘔吐痰食,小便淋漓;又用四苓、連、蘗、知母、車前,小便不利,諸病益甚。余曰:此脾胃虛寒無火之證,故食入不消而反出。遂用八味丸補火以生土,用補中益氣加薑、桂培養中宮,生發陽氣,尋愈。
司馬李梧山莖中作痛,小便如淋,口乾唾痰。此思色精降而內敗,用補中益氣,六味地黃而愈。
下堡顧仁成年六十有一,痢後入房,精滑自遺,二日方止。又房勞感寒,怒氣,遂發寒熱,右脅痛連心胷,腹痞,自汗盜汗如雨,四肢厥冷,睡中驚悸,或覺上升如浮,或覺下陷如墜,遂致廢寢。或用補藥二劑益甚,脈浮大洪數,按之微細。此屬無火虛熱,急與十全大補加山藥、山茱萸、丹皮、附子一劑,諸證頓愈而痊。此等元氣,百無一二。
一儒者口乾發熱,小便頻濁,大便秘結,盜汗夢遺,遂致廢寢。用當歸六黃湯二劑,盜汗頓止;用六味地黃丸,二便調和;用十全大補湯及前丸兼服,月餘而悉愈。
《古今醫統》曰:鄭憲使之子年十六,生七個月後得淋病,五七日必一作,其發則大痛,水道下如漆如粟者一盞方定。脈之輕則濇,重則弦,視其形瘦而長,色青而蒼。意其必因其父服熱藥,遺熱在胎,留於子之命門而然,遂以紫雪和黃蘗末丸梧桐子大,晒乾,熱湯下百丸,半日又下二百丸,食物壓之。又半日,痛大作連腰腹,水道乃行,下漆如粟者碗許,痛減十之八。後與陳皮一兩,桔梗、木通各半兩,又下一合許而安。父得燥熱,尚能病子,況母得之者乎?
《醫貫》曰:予治鄭魯叔,二十餘歲攻舉子業,四鼓猶未臥,遂病,臥間玉莖但著被與腿,便夢交接脫精,懸空則不夢,飲食日減,倦怠少氣。此用心太過,二火俱起,夜不得睡,血不歸肝,腎水不足,火乘陰虛,入客下焦,鼓其精房,則精不得聚藏而欲走。因玉莖著物,猶厥氣客之,故作接內之夢。於是上補心安神,中調脾胃升其陽,下用益精生陰固陽之劑,不三月而安。
昔吳茭山有治遺精得法,論治一男子,因病後用心過度,遂成夢遺之患,多痰瘦削,諸醫以清心蓮子飲,久服無效。余診其脈緊濇,知冷藥利水之劑太過,致使腎氣獨降,服此愈劇矣。予以升提之法,升坎水而濟於離火,降陽氣而滋陰血;次用鹿角膠、人乳,填補精血,不踰月而愈。因思夢遺多端,難作一途而治。有因用心積熱而泄者,有因多服門冬、茯苓、車前、知母、黃蘗冷利之藥而泄者,有久泄玉門不閉而泄者。治療之法,積熱者當清心降火,冷利者溫補下元,腎氣獨降者當升提,使水火交而坎離自安定位矣。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二百七十一
血門
黃帝素問
五臟生成篇
諸血者,皆屬於心。
【 註 血者,神氣也。中焦之汁,五臟之精,奉心神化赤而為血,故諸血皆屬於心。】
平人氣象論
臂多青脈曰脫血。
【 註 臂內浮見之絡脈多青,因血脫而不華於血也。】
三部九候論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
【 註 血病者,邪傳舍於絡脈,在絡之時痛於肌肉,故身有痛也。】
陰陽別論
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 註 陰氣結於內,而不得留行,則血亦留聚而下泄矣。一陰結,便血一升;二陰并結,便血二升;三陰俱結,便血三升。此概三陰而言也。】
腹中論
帝曰:有病胷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少年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 註 胷脅支滿者,肝虛則胷脅脹滿。食氣入胃,散精於肝,肝氣傷,故妨於食。肝臭臊,肺臭腥,不能淡滲皮毛則肺虛,無所歸藏於肝則肝虛,肝肺兩虛,是以病至則先聞腥臊臭也。肺氣虛,出清腋;肝臟虛,先唾血也。不能充膚熱肉,則四肢冷。肝開竅於目,故目眩也。肝主疏泄,時時前後血者,肝無所藏而虛泄矣。醉以入房,在男子則精傷,在女子則月事衰少不來。氣生於精血,精血虛脫則氣竭矣。】
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岐伯曰:以四鰞鰂魚骨、一茹藘,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腸中 《素問》腹中論新校正云,按別本一作「傷中」。及傷肝也。
【 註 鰞鰂骨主補益腎臟之精血。茹藘即茜草,能生血通經。丸以雀卵者,因氣竭肝虛,補血而補氣也。氣血乃中焦所生,故宜飯後而服。鮑魚味鹹,氣臭主利下行,故飲鮑魚汁,以利腸中而後補肝也。】
厥論
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
【 註 陽氣厥逆,故僵仆。陽氣上逆則嘔血,陽熱在上則衄血。此太陽之氣厥逆於上,以致迫血上行。】
陽明厥逆,喘欬身熱,善驚,衄,嘔血。
【 註 陽明悍熱之氣上逆,則迫血妄行。】
氣厥論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衊瞑目。
【 註 膽氣上升,則熱隨入腦,腦滲則為涕;而熱氣上升於絡脈則為衄;淡滲皮毛之血,不能化液為汗則為衊;邪熱傷氣而陽氣虛則目瞑。】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 註 肝主血,故熱甚則衄。】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
【 註 胞移熱於膀胱,是經血之邪移於膀胱,故溺血。】
四時刺逆從論
少陰濇則病積,溲血。
大奇論
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脈來懸鉤、浮為常脈。
【 註 脈搏擊而血衄者,經熱盛而迫血妄行。血脫,故身熱也。懸鉤者,心之脈也。浮者,肺之脈也。心主血脈,肺主皮膚,而開竅在鼻,心脈來盛,上乘於肺而致衄,此衄之常脈也。】
五常政大論
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喘嘔,寒熱,嚏、鼽、衄、鼻窒。
【 註 喘嘔、寒熱、嚏、鼽、衄、鼻窒,肺之病也。】
金不及曰從革。從革之紀,其病嚏、欬、鼽、衄,從火化也。
【 註 嚏、欬、鼽、衄,金之病也。】
少陽司天,欬、嚏、鼽、衄、鼻窒。
【 註 欬、嚏、鼽、衄、鼻窒,皆肺病也。】
氣交變大論
歲火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欬喘、血溢、血泄、注下,上臨少陰少陽;下甚血溢泄不已;太淵絕者,死不治。
【 註 諸戊之歲,火運太過,火勝則剋金,故金肺受邪。肺朝百脈,陽脈傷則血溢於上,陰脈傷則血泄於下。上臨少陰、少陽,是司天與歲運相合,火氣更甚。心主血脈,下甚則迫血下泄而不已也。太淵,肺金之俞穴,火亢極而金氣已絕,故為不治之死證。】
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甚而血溢。太衝絕者,死不治。
【 註 諸庚之歲,金運太過,燥氣流行,則肝木受病。肝主藏血,故血溢也。太衝,肝之俞脈。】
歲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
【 註 歲金太過,六乙歲也。金運不及,則所勝之火氣乃行。肺俞在肩背,故民病肩背,肺是動甚則交兩手而瞀。鼽嚏肺病也。血便注下,火迫血液下注也。】
六元正紀大論
少陽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初之氣,其病氣怫於上,血溢血崩。
【 註 少陽司天,寅申歲也。初之間氣乃少陰君火,主氣乃厥陰風木。血溢血崩,風火之為病也。】
三之氣,民病血溢鼽衄。
【 註 民病血溢鼽衄,風火之氣也。】
太陰司天之政,初之氣,民病血溢。
【 註 感風濕之氣所致。】
四之氣,民病腠理熱,血暴溢衄。
【 註 諸證乃熱氣為病也。】
少陰司天之政,熱病生於上,清病生於下,民病欬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眥瘍、寒厥、嗌乾、腫上。
【 註 欬喘、血溢、鼽衄、目赤、眥瘍、嗌乾、腫上,熱病生於上也。血泄寒厥,清病生於下也。】
陽明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後天。四之氣,骨痿血便。
【 註 四之加臨,客氣乃太陽寒水,主氣乃太陰濕土。歲半以後,乃少陰君火主氣,反為寒濕相加,故民病便血等證。】
火鬱之發,民病血溢流注。
【 註 火熱盛而精血傷也】
少陰所至,為悲妄衄衊。
【 註 此秋病之常也。】
至真要大論
歲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血見、嗌痛、頷腫。
【 註 太陽在泉,丑未歲也。心主血而太陽寒水之氣逼之,故血見、嗌痛、頷腫。】
歲少陽在泉,火淫所勝,民病溺赤,甚則血便。
【 註 少陽在泉,巳亥歲也。熱在下焦故溺赤,甚則血出於小便也。】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火行其政,民病唾血、血泄、鼽衄。病本於肺,尺澤絕,死不治。
【 註 少陰司天,子午歲也。唾血、血泄,乃熱淫而迫血妄行也。尺澤,肺之合穴脈。】
太陰司天,濕淫所勝,欬唾則有血,病本於腎,太谿絕,死不治。
【 註 太陰司天,丑未歲也。欬唾有血者,心火在上,而不得上下之相濟也。太谿,腎之動脈。】
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則溫氣流行,金政不平,民病欬唾血、心煩、胷中熱,甚則鼽衄。病本於肺,天府絕,死不治。
【 註 少陽司天,寅申歲也。火淫所勝,故金政不平。唾血,火熱盛也;鼽衄,甚而及於肺也。此火淫勝金,故病本於肺。天府,肺脈,肺氣已絕,故死不治。】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血變於中,民病厥心痛、嘔血、血泄、鼽衄。病本於心,神門絕,死不治。
【 註 太陽司天,辰戌歲也。嘔血鼽衄,乃陽熱中盛之證。】
少陰司天,客勝,甚則胕腫血溢。
【 註 少陰司天,初之氣乃太陽寒水,三之氣乃少陰君火。甚則胕腫,太陽寒水之氣勝也。血溢瘡瘍欬喘,君火之氣勝也。】
少陽司天,客勝則血溢。
【 註 少陽司天,初氣三氣,乃君相二火;二之氣,乃太陰濕土。血溢,感濕熱而然也。】
陽明司滅,清復內餘,則欬衄嗌塞,心膈中熱。欬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 註 清復內餘者,清肅之客氣,入於內而復有餘於內也。欬衄嗌塞,心膈中熱,皆肺病也。白血出者,血出於肺也。】
少陽之復,大熱將至,驚瘈欬衄,火氣內發,上為口糜嘔逆,血溢血泄,甚則入肺,欬而血泄,尺澤絕,死不治。
【 註 少陽之火,復發於秋冬之時,是以熱乘心肺而為驚瘈欬衄,諸血證也。】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心脈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微濇為血溢。
【 註 緩者多熱,心主血,熱則上溢而時唾血也。濇者,多血少氣,血多,故溢於上也。】
肺脈微急為肺寒熱,怠惰,欬唾血。微滑,為上下出血。濇甚,為嘔血。
【 註 肺寒熱者,皮毛熱也。寒在皮毛,故微急。肺主氣,怠惰,欬唾血,肺氣虛寒之所致。滑主陽氣盛,微則上下血出,血隨氣行也。濇主多血少氣,血多氣少,則血留不行,故為嘔血。】
肝脈大甚為內癰,善嘔衄。
【 註 大主肝氣盛,盛則鬱怒而不得疏達,故為內癰嘔衄,肝氣逆於上也。】
經脈篇
足少陰之脈,是動欬唾則有血,喝喝而喘。
【 註 欬唾則有血,喝喝而喘者,少陰之生氣不上交於肺,而肺氣上逆也。】
玉版篇
胷脹便血,其脈大時絕逆也。欬,溲血,形血脫,脈搏逆也。嘔血胷滿引背,脈小而疾逆也。如是者不過一時而死矣。
【 註 此氣血之逆於氣分也。】
衄而不止,脈大逆也。欬而溲血脫形,其脈小勁逆。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
【 註 此氣血之逆於經脈也。】
熱病篇
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乾,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
【 註 微細,少陰之脈也。少陰之上,君火主之。病者溲血,病足少陰之水臟也;口中乾,病手少陰之君火也。】
熱病汗不出,嘔下血者,死。
【 註 此為外熱不解,而入於陰之經也。】
五禁篇
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衃,血衃篤重,是逆也。
【 註 淫者,酷虐之邪。奪形者,邪傷形也。色夭然白,及後下衃血篤重者,形氣消於外,血液脫於內,血氣外內之離脫也。】
百病始生篇
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
【 註 陽絡者,上行之絡脈傷,則血溢於上而為衄。陰絡者,下行之絡脈傷,則血內溢而為後血。】
金匱要略 【 漢?張機】
吐血
吐血篇曰: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欬者必吐血。
夫吐血欬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夫酒客欬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擊,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
亡血不可發其表,汗出即寒慄而振。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衄血
虛勞篇曰: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裏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
虛勞裏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衄血篇曰: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尿血
五臟篇曰:熱在上焦者,因欬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下血
下血篇曰: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欬者,必吐血。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消渴篇曰: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必便血。
傷寒論 【 漢?張機】
吐血
辨脈篇曰:師曰:病人脈微而濇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裏,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濇,故知亡血也。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塞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穀消而水化也。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而血乃成。營盛則其膚必疏,三焦既絕,名曰血崩。太陽篇曰: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少陰篇曰: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衄血
太陽篇曰: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汗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
陽明篇曰: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此必衄。
便血
太陽篇曰: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胷者,此為欲解也。脈浮滑者,必下血。
厥陰篇曰:傷寒熱少厥微,指 【 一作稍】 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胷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中藏經 【 漢?華佗】
吐血證脈
病勞人脫肛,骨肉相失,聲散嘔血,陽事不禁,夢寐交侵,呼吸不相從,晝涼夜熱者,死。吐膿血者,亦死。
吐血,其脈浮大牢數者,死。
肝脈微緩,主脾太急,內癰吐血。
心脈微緩則吐血。
肺病吐衄血,皮熱脈數,頰赤者,死。又久欬而見血,身熱而短氣,脈當濇。今反浮大,色當白今反赤者,火剋金,十死不治也。
肺中熱則唾血,其脈細、緊、浮、數、芤,皆主失血,此由躁擾嗔怒勞傷,得之氣結壅所為也。又飲酒中風,言則肺發欬嗽,喘悶見血者,不可治;無血者可治。面黃色白亦可治。肺病頰赤者,死。
腎寒則陰中與腰脊俱疼,面黑耳乾,噦而不食,或嘔血。又喉鳴,坐而喘欬,血出,亦為腎虛,寒氣欲絕也。
衄血證脈
心虛則恐懼多驚,憂思不樂,胷腹中若痛,言語戰慄,惡寒恍惚,面赤目黃,喜衄,診其脈左右寸口兩虛而微者是也。
衄血,其脈浮大牢數者,死。
便血證脈
大腸熱極則便血。又風中大腸則下血。
瀉血,其脈浮大牢數者,死。
腎絕,大便赤濇下血,耳乾腳浮,舌腫者,六日死。
脈訣 【 晉?王叔和】
危脈
芤時眼暗或吐血,四肢癱瘓不能行。
欬而唾血羸瘦形,其脈疾大必難任。
吐血但出不能止,命應難返沒痊平。
鼻衄吐血脈沉細,忽然浮大即傾危。
千金方 【 唐?孫思邈】
吐血
吐血有三種:有內衄、有肺疽、有傷胃。內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是近從心肺間津液出,還流入胃中,或如豆羹汁,或如切(血臽),血凝停胃中,因即滿悶便吐,或去數斗至於一石者是也。得之於勞倦飲食過常所為也。肺疽者,或飲酒之後,毒滿悶吐之時,血從吐後出,或一合、半升、一升是也。傷胃者,因飲食大飽之後,胃中冷則不能消化,不能消化便煩悶,強嘔吐之,所食之物與氣共上衝蹙,因傷裂胃,口吐血,色鮮正赤,腹絞痛,白汗出,其脈緊而數者,為難治也。凡吐血後,體中但自(忄奄)(忄奄)然,心中不悶者,輒自愈。假令煩躁,心中悶亂,紛紛嘔吐,顛倒不安,醫工又與黃土湯、阿膠散,益加悶亂,卒至不濟。如此悶者,當急吐之。
鼻衄
鼻頭微白者,亡血。設令微赤非時者,死。病人色白者,皆亡血也。凡時行衄,不宜斷之。如一二升已上,恐多者,可斷,即以龍骨末吹之。九竅出血者,皆用吹之。
活人書 【 宋?朱肱】
傷寒吐血
傷寒吐血,由諸陽受邪熱。初在表,應發汗而不發汗,熱毒入深,結於五臟,內有瘀積,故吐血也。瘀血甚者抵當丸,輕者桃仁承氣湯,兼服犀角地黃湯、三黃丸。
傷寒鼻衄
傷寒太陽證,衄血者乃解,蓋陽氣重故也。仲景所謂陽盛則衄。若脈浮緊無汗,服麻黃湯,不中病,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小衄而脈尚浮緊者,宜再與麻黃湯也。衄後脈已微者,不可行麻黃湯也。若脈浮自汗,服桂枝湯,不中病,桂枝證尚在,必頭疼甚而致衄。小衄而脈尚浮者,宜再與桂枝也。衄後脈已微者,不可行桂枝湯也。大抵傷寒衄血,不可發汗者,為脈微故也。脈已微者,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衄血不止者,茅花湯。若衄而渴,心煩,飲則吐水,先服五苓散,次服竹葉湯。
問陰證有衄血者乎?陰證自無熱,何緣有衄?若少陰病但厥無汗,強發之必動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耳目,是謂上厥下竭,為難治。
濟生方 【 宋?嚴用和】
吐衄
醫經所載失血有三種:一曰內衄、二曰肺疽、三曰傷胃是也。蓋心主血,肝藏血,肺主氣,血為榮,氣為衛,相隨上下,升降無有休息者也。六氣不傷,七情不鬱,榮衛調平,則無壅決之虞。節宣失宜,必致壅閉,遂不得循經流注,失其常度,故有妄行之患焉。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熱之所發。蓋血得熱則淖溢,血氣俱熱血隨氣上,乃吐衄也。大抵脈芤為失血,沉細者易治,浮大者難治。又有感冒汗後不解,鬱干經絡,隨氣湧泄,而成衄血;思慮傷心,心傷則吐衄;肺傷亦令人唾血。又有折傷吐血。治療之法,當以證別之,乃可施治。
河間六書 【 金?劉完素】
上溢
血溢者,上出也。心養於血,故熱甚則血有餘而妄行。或謂嘔吐紫凝血為寒者,誤也。此非冷凝,由熱甚銷鑠,以為稠濁,而熱甚則水化制之,故赤兼黑而為紫也。
鼻衄
衄者,陽熱怫鬱,干於足陽明而上,熱甚則血妄行,而為鼻衄也。
衄衊,血汙血出也。汙者,濁也。心火熱極則血有餘,熱氣上甚則為血溢,熱勢亢極則燥而汙濁,害承乃制則色兼黑而為紫也。
傷風汗下不解,熱鬱經絡,隨氣湧泄為衄。或清道閉濇,流入胃脘,吐出清血及鼻衄吐血不盡,餘血停留,以致面黃大便黑,犀角地黃湯。發狂,加黃芩、大黃。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濁涕不止,如淵泉下滲而下久不已,衄血為患,防風湯主之。
膽受胃熱,循脈而上於腦,陽絡溢,血妄行,在鼻空衊目瞑者,定命散主之。
衄血先服硃砂、蛤粉,次服木香、黃連。大便結者下之,用大黃、芒硝、甘草、生地;溏軟者梔子、黃芩、黃連,可選用之。
便血
血溢,熱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
結陰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以陰氣內結,故不得通行;血氣無宗,滲入腸下,致使漸多。
東垣十書 【 元?李杲】
吐衄
如兩寸脈芤,血在上焦,或衄血,或嘔血,與犀角地黃湯則愈。
脈沉為在裏,榮衛內結,胷滿,必吐血。
心氣不足,則吐衄血,用瀉心湯何也?曰:心氣獨不足,則不當吐衄也。此乃邪熱因不足而客之,故為吐衄。以寒泄其熱,以苦補其心,蓋兩全之義也。
血不足,須用甘草;血色瘀黑,用熟地黃;血色鮮紅,用生地黃。若脈洪實,痛甚,用酒大黃。和血止痛,用當歸。經云:怒氣逆甚則嘔血,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穴。又足少陰腎之脈,從腎上貫肝入肺中,循喉嚨,其病則飢不欲食,面黑如地色,欬嗽則有血。夫氣者陽,血者陰也。故經言:陽明厥逆,怒則氣逆,暴癉內逆者,是也。
衄血者,若但頭汗出,身無汗,及汗出不至足者,死。
丹溪心法 【 元?朱震亨】
吐血
吐血,陽盛陰虛,故血不得下行,因火炎上之勢而上出,脈必大而芤。大者發熱,芤者血滯與失血也。大法補陰益火,使復其位。用交趾桂五錢為末,冷水調服。山梔子最清胃脘之血。
吐血覺胷中氣塞,上吐紫血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先吐紅後見痰嗽,多是陰虛火動,痰不下降,四物湯為主,加痰藥火藥。先痰嗽後見紅,多是痰盛積熱,清痰降火為急。痰嗽涎帶血出,此是胃口清血熱蒸而出,重者梔子,輕者藍實。或暴吐紫血一碗者,無事,吐出為好,此熱傷血死於中,四物湯、解毒湯之類。
吐血挾痰積,方可下。若吐一二碗者,亦只補陰降火,四物湯加火劑之類。挾痰若用血藥則泥而不行,只治火則止,吐血火病也。
大吐血不止,以乾薑炮末童便調,從治之。喉管痰血,用荊芥散。若吐血,一方以童便一分,酒半分,擂柏葉溫飲,非酒不行。
嘔吐血出於胃也,實者犀角地黃湯主之;虛者小建中湯加黃連主之。
凡血證上行,或唾、或嘔、或吐,皆逆也。若變而下行為惡痢者,順也。上行為逆,其治難;下行為順,其治易。故仲景云:畜血證下血者,當自愈也,與此意同。若無病,人忽然下痢,其病進也。今病血證上行而復下行惡痢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
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是火邪勝也。身涼脈靜者易治,是正氣復也。故《脈訣》云:鼻衄吐血沉細宜,忽然浮大即傾危。
治血,防風為上使,連翹、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不可不知。
經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立效。
嘔血
嘔血,火載血上,錯經妄行。若脈大發熱,喉中痛者,是氣虛,用參、芪蜜炙、黃蘗、荊芥、當歸、生地黃用之。
嘔血用韭汁、童便、薑汁磨鬱金同飲之,其血自清。
火載血上,錯經妄行,四物湯加炒山梔、童便、薑汁。
怒氣逆甚則嘔血,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但怒氣致血證者,則暴甚。故經曰:抑怒以全陰者,是也。否則,五志之火動甚,火載血上,錯經妄行也。用柴胡、黃連、黃芩、黃芪、地骨,生熟地、白芍,水煎服。虛者以保命生地黃散加天門冬、枸杞、甘草等分,水煎服。
欬咯血
欬血火升,痰盛身熱,多是血虛,四物湯加減用。
咯血乃痰帶血絲出者,用薑汁、青黛、童便、竹瀝入血藥中用,如四物湯加地黃膏、牛膝膏之類。
咯唾血出於腎,以天門冬、麥門冬、貝母、知母、桔梗、百部、黃蘗、遠志、熟地、牡蠣、薑、桂之類。
痰涎血出於脾,以葛根、黃芪、黃連、芍藥、當歸、甘草、沉香之類主之。
衄血
衄血,涼血行血為主,大抵與吐血同,用山茶花為末,童便、薑汁酒調下;或犀角地黃湯入鬱金同用,如黃芩、升麻、犀角能解毒。又以鬱金末、童便、薑汁,酒調服。
治血汗血衄,以人中白新瓦上火逼乾,入麝香少許,研細酒調下,經驗。人中白即溺盆白垽秋石也。
衄血出於肺,以犀角、梔子、黃芩、升麻、芍藥、生地黃、紫菀、丹參、阿膠之類主之。
鼻通於腦,血上溢於腦,所以從鼻而出。凡鼻衄并以茅花調止衄散,時進浙二泔,仍以麻油滴入鼻,或以蘿蔔汁滴入鼻亦可。又茅花、白芍藥對半,尤穩。
溺血
溺血屬熱,用炒山梔,水煎服;或小薊、琥珀。血虛,四物加牛膝膏;實者當歸承氣湯下之。後以四物加山梔。痛者為淋,不痛者為溺血。溺血先與生料五苓散加四物湯。若服不效,其人素病於色者,此屬虛,宜五苓散和膠艾湯吞鹿茸丸,或辰砂香散,或四物加生地黃、牛膝,或四物加黃連、棕灰。又六味地黃丸為要藥。莖中痛,用甘草梢。血藥中少佐地榆、陳皮、白芷、棕灰。劫劑用瑞竹堂蒲黃散,或單用蒲黃,或煎葱湯調鬱金末服。又文蛤粉入煎劑妙。
大抵小便出血則小腸氣秘,氣秘則小便難,痛者為淋,不痛者為溺血,并以油頭髮燒灰存性為末,新汲水調下,妙;或煎車前草葉,調車前子末二錢服。
下血
下血,其法不可純用寒涼藥,必於寒涼藥中加辛味為佐。久不愈者,後用溫劑,必兼升舉藥中加酒浸炒涼藥,如酒煮黃連丸之類,寒因熱用故也。有熱,四物加炒山梔子、升麻、秦艽、阿膠珠,去大腸濕熱也。屬虛者當溫散,四物加炮乾薑、升麻,或用白芷、五倍子丸。胃清血,非藍實不除。
下血當別其色,色鮮紅為熱,以連蒲散。若內蘊熱毒,毒氣入腸胃,或因飲酒過多,及啖糟藏炙煿引血入大腸,故下血鮮紅,宜黃連丸,或一味黃連煎。若大下不止者,宜四物湯加黃連、槐花,仍取血見愁少許,生薑搗取汁和米飲服。於血見愁草中,加入側柏葉,與生薑同搗汁,尤好。毒暑入腸胃下血者,亦宜一味黃連,入槐花煎服。血色瘀者為寒逐氣走,冷寒入客腸胃,故下瘀血,宜理中湯溫散。風入腸胃,純下清血,或濕毒,并宜胃風散加枳殼、荊芥、槐花。顛撲內損,惡血入腸胃,下血濁如瘀血者,宜黑神散加老黃茄為末酒調下。《內經》云:下血為內傷絡脈所致,用枳殼一味服。又方用黃連、枳殼各二兩,槐花八兩同炒,去槐花不用,止以二味煎服立效,以解絡脈之結也。
腸風臟毒
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用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定腸風痛,用蒼朮、滑石、當歸、生地黃、黃芩、甘草。若兼風者,蒼朮、秦艽、芍藥、香附。
腸胃不虛,邪氣無從而入。人惟坐臥風濕,醉飽房勞,生冷停寒,酒麵積熱,以致榮血失道,滲入大腸,此腸風臟毒之所由作也。挾熱下血,清而色鮮,腹中有痛;挾冷下血,濁以色黯,腹中略痛。清則為腸風,濁則為臟毒。有先便而後血者,其來也遠;有先血而後便者,其來也近。世俗糞前糞後之說,非也。治法大要,先當解散腸胃風邪,熱則用敗毒散,冷者與不換金正氣散加川芎、當歸,後隨其冷熱而治之。蓋芎歸湯乃調血之上品,熱者加茯苓、槐花,冷者加茯苓、木香,此則根本之論也。雖然,精氣血氣,生於穀氣,傷則大腸下血。大抵以胃藥收功,以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枳殼散、小烏沉湯和之。胃氣一回,血自循於經絡矣。
腸風者,邪氣外入,隨感隨見;臟毒者,蘊積毒久而始見。《三因方》五痔腸風臟毒,辨之甚詳,二證皆以四物湯加刺蝟皮。
平治會萃 【 元?朱震亨】
下血
凡用血藥,不可單行單止。有風邪下陷,宜升提之。蓋風傷肝,肝生血,故有濕傷血,宜行濕消熱可也。
《內經》謂身熱即死,寒則生。此亦是大概言之,必兼證詳之則可。今豈無身熱生寒而死者?
脈沉小流連或微者易治,脈浮大洪數者難愈。宜滑不宜弦。
血屬陰難成易虧論
《內經》云:榮者,水穀之精也。和調於五臟,洒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於肝脾,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臟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注之於脈,少則濇,充則實。常以飲食日滋,故能陽生陰長,取汁變化而赤為血也。生化旺則經絡恃此而長養,衰耗竭則百脈由此而空虛,可不謹養哉!故曰:血者神氣也,持之則存,失之則亡。是知血盛則形勝,血弱則形衰,神靜則陰生,形役則陽充。陽盛則陰必衰,又何言陽旺而生陰血者何哉?蓋謂血氣之常,陰從乎陽,隨氣運行於內,而無陰以羈束之,則氣何以樹立?故其致病也易,而調治也難。以其比陽常虧而又損之,則陽易充陰易乏矣。諸經有云:陽道實,陰道虛。陽道常饒,陰道常乏。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以人之生也,年至十四而經行,至四十九而經斷,可見陰血之難成易虧如此。陰氣一虧傷,所變之證,妄行於上則吐衄,衰涸於外則虛勞,妄返於下則便紅。稍血熱則膀胱癃閉,溺血滲透腸間則為腸風,陰虛陽搏則為崩中,濕蒸熱瘀則為滯下,熱極腐化則為膿血。火極似水,血色紫黑;熱盛於陰,發為瘡瘍。濕滯於血,則為痛癢;癮疹皮膚,則為冷痺。畜之在上則喜忘,畜之在下則喜狂。墮恐跌仆,則瘀惡內凝。若分部位,身半已上同天之陽,身半已下同地之陰,此特舉其所顯之證者。治血必血屬之藥。欲求血藥,其四物之謂乎?河間謂隨證輔佐謂之六合湯者,詳言之矣。余故陳其氣味專司之要,不可不察。夫川芎,血中之氣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於氣也;地黃,血中血藥也,通腎經,性味甘寒,能生真陰之虛也;當歸分三,治血中主藥,通腎經,性味辛溫,全用能活血,各歸其經也;芍藥,陰分藥也,通脾經,性味酸寒,能和血氣,定腹痛也。若求陰藥之屬,必於此而取則焉。《脾胃論》有云:若善治者隨經損益,損其一二味之所宜為主治可也。此特論血病而求血藥之屬者也。若氣虛血弱,又當從長沙。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生陰血也。若四物者,獨能主血分受傷,為氣不虛也。輔佐之屬,若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者,血滯所宜;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櫚灰者,血崩所宜;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蓗蓉、瑣陽、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敗龜板者,血虛所宜;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乾薑、桂者,血寒所宜。生地黃、元參者,血熱所宜。此特取其正治之大略耳。以其觸類而長,可謂無窮之應變矣。
經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而精絕,女子四十九而經斷。夫以陰氣之成,止供給三十年之運用,已先虧矣。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縱欲也!
證治要訣 【 明?戴思恭】
總辨
欬血者,嗽出痰內有血者是。嘔血者,嘔全血者是。咯血者,每欬出皆是血疙瘩。衄血者,鼻中出血。溺血,小便出血。下血者,大便出血。雖有各名,俱是熱證,但有虛實新舊之不同。或妄言為寒者,誤也。
吐血
吐血者,血溢入濁道,留聚膈間,滿則吐血,名曰內衄,宜蘇子降氣湯加人參、阿膠各半錢,下養正丹。濕溢血傷,能令吐血,腎著湯加川芎,名除濕湯。此乃濕毒鬱於經絡,血溢妄行,從鼻則衄,衄行清道,吐行濁道,流入胃脘,令人吐血,妄行於上,或吐、或咯、或嗽,用琥珀效者固多有之,宜擇末藥中入此一味,或煎藥去滓可調服。
吐血咯血,炒菉豆粉和小烏沉湯,白湯點服。吐血不止者,菜頭搗汁呷之。咯血者,每日空心進一二呷,入側柏、沙參各一兩,焙研末,入飛麵二錢,調如稀糊啜服。
上膈壅熱吐血,四物湯加荊芥、阿膠各半錢;更不止,於本方中加大黃、滑石各半錢,或降氣湯吞木香檳榔丸,從大便導之。然此實熱則可,虛勞則不可。
吐甚頭運,發為寒熱者,降氣湯加四物湯各半貼,加阿膠一錢;若單單發熱者,茯苓補心湯。
胃傷吐血,宜理中湯加川芎、乾葛各半錢;或只依理中本方,加川芎、扁豆尤好,不必乾葛。渴則用葛。
打損惡血,滲入胃中,以致吐血,宜先進蘇合香丸,仍以黑神散和小烏沉湯,童便調治。夏月伏暑吐血,茅花湯調五苓散。有因勞力太過,吐血不止,蘇子降氣湯加人參半錢煎。
有時或吐血兩口,隨即無事,數日又發,經年累月不愈者,宜黑神散和小烏沉湯常服。吐血人多發渴,名為血渴,四物湯、十全大補湯,量胃氣虛實用之。吐血後血止而變生諸證者,見衄血證。
咯血
咯血,不嗽而咯出血也。初得病,且宜白扁豆散,加入生地黃、藕節各五錢尤佳,及濃磨京墨調黑神散、小烏沉湯各一錢;或新掘生地黃淨洗,生薑少許,搗汁去滓,溫進。又有以生薑一片,四面蘸百草霜含嚥。如百草霜已淡,吐出再蘸。如薑已無味,則吐出易之,嗽血亦止。
勞瘵吐咯血,七珍散加阿膠、當歸各半錢。惡甜人更加百藥煎半錢,仍調鍾乳粉尤佳。一味鍾乳粉,用糯米飲調,吐血嗽血亦治。因飽屈身傷肺吐血者,白芨枇杷丸,或白芨蓮鬚散。
嗽血
熱壅於肺能嗽血,久嗽損肺亦能嗽血。壅於肺者易治,不過涼之而己;損於肺者難治,已久成勞也。熱嗽有血者,宜金沸草散加阿膠半錢。勞嗽有血者,宜補肺湯加阿膠、白芨各半錢。嗽血而氣急者,補肺湯加阿膠、杏仁、桑白皮各半錢,吞養正丹或靈砂丹或三砂丹,間進百花膏。嗽血肺損,薏苡仁十兩杵碎,水三升,煎取一升,入酒少許分二三次服。或以薏苡仁研細末,煮猪肺白蘸食之。猪心一個,竹刀切開,勿令相離,以沉香末一錢,半夏七個,入在縫中,紙裹蘸小便內令濕,煨熟取出,去半夏,只吃猪心,此方嗽血吐血均治。熱嗽咽痛,痰帶血絲,或痰中多血,其色鮮者,併宜金沸草散。若服涼劑不愈,其色瘀者,此非熱證,宜杏子湯。
鼻衄
諸失血而發熱甚者難治,十僅可一二全者。
有頭風才發則自衄不止,宜芎附飲,間進一字散。
有因虛致衄,此為上虛下盛,不宜過用涼劑,宜養正丹及紫霞丹,仍佐以四物湯,多加芎、歸,磨沉香服。
傷濕而衄,腎著湯加川芎,名除濕湯。
傷胃致衄,名酒食衄。顛扑致衄,名折傷衄。外喜怒憂思諸氣,皆能動血致衄,名五臟衄。上膈極熱而衄者,金沸草散去麻黃、半夏,加茅花、荊芥穗;或用黃芩芍藥湯,加茅花一撮。虛極者,茯苓補心湯。
飲酒過多,及食熱物而衄,先用茅花湯;衄愈甚則理中湯加乾葛、川芎各半錢;或止川芎,不必乾葛。或於理中湯去乾薑,用乾葛;或只依本方,併芎不必加;或止用乾薑、甘草二味。
顛而衄不止,蘇合香丸一圓;或以小烏沉湯一錢,白湯調下;或煎濃蘇湯,獨調小烏沉湯,或添入黑神散一錢,鹽湯調下亦得。仍驀然以水噴其面,使載驚則止。小烏沉濃蘇湯調,非特顛而衄,而五竅出血皆治。不因顛而衄者,亦治。諸竅血,皆可以水沃噀,驚則血止。
曾病衄,愈後血因舊路,一月或三四衄,又有洗面而衄,日以為常,此即水不通借路之意,并宜止血散,茅花煎湯調下;或四物湯加石菖蒲、阿膠、蒲黃各半錢,煎熟調火煅石膏末一匙頭許,兼進養正丹。前諸證,服不效,大衄不止者,養正丹多服,仍佐之以蘇子降氣湯,使血隨氣下。
衄後頭運,四物湯或芎歸湯、十全大補湯。
伏暑而衄者,茅花湯調五苓散。伏暑吐血者,亦治。有先因衄血,衄止而變生諸證,或寒熱間作,或喘息無寐,病狀不一,漸成勞憊,當於虛損諸證詳之。吐血同治法。
舌衄
舌衄,槐花為末摻之,或麥門冬煎湯,調妙香散。
牙宣 【 即齒衄】
牙宣有二證,有風壅牙宣,有腎虛牙宣。風壅牙宣,消風散擦之,兼服。腎虛牙宣,以腎主骨,牙者骨之餘,虛而上炎,故宣。服涼劑而愈。甚者,此屬腎經下虛上盛,宜鹽湯下安腎丸,間進黑錫丹,仍用薑鹽炒香附黑色為末揩擦,其妙不可言也。
汗血
病者汗出污衣,名曰汗血。皆由大喜傷心,喜則氣散,血隨氣行,婦人產蓐,多有此證,以葎草汁主之。九竅血、舌血、牙血、汗血不愈,又當於衄血、吐血條相參用之。
小便血
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尿血。血淋,見淋閉證。尿血,先與生料五苓散和四物湯。若不效,或素病於色者,此屬虛證,宜五苓散和膠艾湯,吞鹿茸丸,或附子八味丸;或辰砂妙香散加五苓散,吞二項丸子。若小便自清後,有數點血者,五苓散加赤芍藥一錢。亦有如砂石色紅,卻無石淋之痛,亦屬虛證,宜五苓散和膠艾湯,或五苓散和辰砂妙香散,吞鹿茸丸、八味丸。或有氣閉而小便不通,至臍下氣瘕結痛,以五香散間服獨味琥珀末,以燈心湯下,甚效。女人多有此證。
瀉血
瀉血當辨其色,色鮮為熱,色瘀為寒。熱血連蒲飲,寒血理中湯。血色鮮紅者,多因熱毒入腸胃,或飲酒過多,及啖糟藏炙煿,引血入大腸,故瀉鮮血,宜連蒲散吞黃連阿膠丸,及香連丸;或一味黃連煎飲。
有腸風下血,以香附末加百草霜,米飲調服。加入麝香少許,其應尤捷。
瀉血色瘀者,為寒。血逐氣走,冷氣入客腸胃,故下瘀血,理中湯不效,宜黑神散,米飲調下,中用附子者佳;或用膠艾湯加米煎,吞震靈丹。
有風入腸胃,純下清血,或風濕入腸胃,下如豆汁,或下瘀血,併宜胃風湯、膠艾湯。
瀉血或淡、或濁、或鮮、或瘀,亦宜胃風湯,吞駐車丸。或獨瀉血,或與糞俱出,當辨其色與所感施治。
有腹痛者,乃是血不循經,故爾作病,卻無裏急後重及纏墜等患,不可因痛認為血痢。
婦人因月事不通,血不循故道,從後分出者,當調其經。見婦人門。
瀉血過多,手足厥冷而眩運者,當審其寒熱施治,不可因眩運而便用附子熱藥。寒血猶可,熱血為害不小。
腸風臟毒
血清而色鮮者為腸風,濁而黯者為臟毒。或在糞前,或在糞後,併宜米飲湯調枳殼散,下酒煮黃連丸,或枳殼散,或烏梅丸。此乃因登圊糞中有血,卻與瀉血不同。或用小烏沉湯和黑神散,米飲調下。糞前後有血皆可用,色瘀尤甚捷。
血色清鮮者,以瓦松燒灰研細,米飲調服,宜減桂五苓飲加茅花五分,吞荊梅花丸;仍以側柏葉同薑爛搗,冷水解下,入些米飲佳。
如血色淡濁者,胃風湯吞蒜連丸,或烏荊丸,或椶灰散,仍以米飲調香附末,或三灰散。
或久而不已,面色痿黃,漸成虛憊,下元衰弱者,宜黃芪四君子湯下斷紅丸,或十全大補湯,或黃芪飲。諸般腸風臟毒,併宜生銀杏四十九個去殼膜爛研,入百藥煎末,丸如彈子大,每兩三丸,空心細嚼,米飲下。
醫學綱目 【 明?樓英】
總論
胷中聚積之殘火,腹裏積久之太陰,上下隔絕,脈絡部分陰陽不通,用苦熱以定於中,使辛熱以行於外,升以甘溫,降以辛潤,化嚴肅為春溫,變凜冽為和氣,汗而愈也。然餘毒土苴,猶有存者,周身陽和,尚未泰然,胷中微躁而思凉飲,因食冷物服凉劑,陽氣復消,餘陰再作,脈退而小,弦細而遲,激而為衄血唾血者有之,心肺受邪也;下而為便血溺血者有之,腎肝受邪也。三焦出血,色紫不鮮,此重沓寒濕,化毒凝泣,水穀道路浸漬而成。若見血證,不詳本源,便用涼折,變乃生矣。陽證溢出鮮血,陰證下如豚肝。上而血者,黃芪桂枝湯、白芍當歸湯;中而血者,當歸建中湯、增損胃風湯;下而血者,芎歸朮附湯、桂附六合湯。若三血證,在行陽二十五度見,黃芪四君子湯主之;若三血證,在行陰二十五度見,當歸四逆加吳茱萸主之。吐血衄血便血,其人陰虛陽走,脈沉而散,外證虛寒,無熱候,宜烏金丸散止之,法宜上用散,下用丸;次以木香理中湯加大七氣湯,入川芎煎調蘇合香丸溫之。治下血,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若血瘀色紫者,陳血也,加熟地黃;若血鮮色紅者新血也,加生地黃。若寒熱者,加柴胡;若肌熱者,加地骨皮;若脈洪實痛甚者,加酒浸大黃。
嘔血
經云:怒則氣逆,甚則嘔血,故氣上矣。又云: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此皆怒則傷肝氣而嘔血,以黃連、香附、青黛、柴胡、甘草,平其肝自愈矣,宜服赤茯苓瀉心湯。
鼻衄
鼻衄血者,初出多不能止,用黃丹吹入鼻中,乃肺金受相火所制然也,宜生料鷄蘇散治之。
溺血
小便出血,是心伏熱在於小腸,宜鏡面草自然汁,加生蜜一匙服之,以八正散加麥門冬,葱煎服;如小便濇痛,以海金砂細末調治之。
下血
大便下血者,肺與大腸受熱,宜四物同解毒藥入艾,煎下三黃丸調治之。
腸風辨
如下清血色鮮者,腸風也。血濁而色黯者,臟毒也。肛門射如血箭者,蟲痔也。又有一種下部虛,陽氣不升,血隨氣而降者。
大便下血曰腸風,切勿止濇。究其本末證狀,先清其表,後攻其裏,其血自止。如脈洪大,宜四物合解毒湯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