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三百二十六
懊憹門
黃帝素問
六元正紀大論
火鬱之發,民病甚則瞀悶懊憹,善暴死。
【 註 皆火熱盛而精血傷也。】
金匱要略 【 漢?張機】
論證治
黃疸篇曰: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傷寒論 【 漢?張機】
傷寒證治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中因硬,則為結胷,大陷胷湯主之。若不結胷,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者,身必發黃也。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湯主之。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胷,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像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飢;發汗則致痓,身強難以屈伸;熏之則發黃,不得小便,久則發欬吐。
河間六書 【 金?劉完素】
總論證治
懊憹者,煩心熱躁,悶亂不寧也;甚者似中巴豆、草烏頭之類毒藥之狀也。
懊憹煩心,反復顛倒,不得眠者,煩熱怫鬱於內而氣不能宣通也。或胷滿結痛,或頭微汗出虛煩者,梔子湯主之。或氣少者,加甘草一錢;或嘔者,及初誤以丸藥下者,加生薑半兩。凡懊憹虛煩者,皆用凉膈散甚佳;及宜湯濯手足,使心胷結熱宣散而已。心煩腹滿,坐臥不安,梔子厚朴湯主之。或陽明病下之後,躁熱而懊憹者,三一承氣湯。汗後煩躁不得眠,五苓散或凉膈散。口燥呻吟,錯語不得眠,五苓散、黃連解毒湯。煩心者,凉膈散。少陽證胷中煩而不嘔者,小柴胡去半夏人參加(艹舌)蔞實主之。
明理論 【 金?成無己】
屬傷寒證
傷寒懊憹,何以明之?懊者懊惱之懊,憹者鬱悶之貌。即心中懊懊惱惱,煩煩憹憹,鬱鬱然不舒暢,憒憒然無奈,比之煩悶而甚者,懊憹也。由下後表中陽邪乘虛內陷,鬱而不發,結伏於胷心之間,故如是也。經曰:表未解,醫反下之,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又曰: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飢。即是陽氣內陷為諸懊憹也。其治之法,或吐或下。若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與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而不結胷,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二者為邪熱鬱於胷中,當須梔子豉湯吐之,以湧其結熱也。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與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發黃,二者為邪熱結於胃中,當須大承氣湯、茵陳湯攻之,以滌其內熱也。識諸此者,吐下之不瘥,湯劑之適當,則無不愈。若當汗反吐,療熱以溫,則變證百出,斑出黃生者多矣。
方
梔子大黃湯 【 仲景,下同】 治酒疸,心中懊憹或熱痛者。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梔子湯 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
大梔子十四枚 豉七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內豉更煮三沸,去滓,每服一升。安者勿更服。若上氣嘔逆加橘皮二兩,亦可加生薑二兩。
梔子厚朴湯 治傷寒下後心煩腹滿,坐臥不安者。
大梔子七? 枳實二錢 厚朴半兩,去皮炙
右剉如麻豆大,以水一盞半煮,絞汁半盞,溫服。
凉膈散 一名連翹飲子。治傷寒表不解半入於裏,下證未全,煩心懊憹不得眠,讝語狂妄等熱證。
連翹一兩 甘草一兩半 山梔子 薄荷叶 大黃 黃芩各半兩 (石卜)硝一分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蜜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安神丸 【 東垣】 治心神煩亂怔忡,兀兀欲吐,胷中氣亂而熱,有似懊憹之狀,皆膈上血中伏火,蒸蒸然不安,宜用權衡法以鎮陰火之浮越,以養上焦之元氣。經云:熱淫所勝治以甘寒,以苦瀉之。以黃連之苦寒去心煩除濕熱為君,以甘草、生地黃之甘寒瀉火補氣滋生陰血為臣,以當歸補血不足,以硃砂納浮游之火而安神明也。
黃連一錢五分,酒洗 硃砂一錢,水飛 酒生地 酒當歸身 炙甘草各五分
右件除硃砂水飛外,搗四味為細末,同和勻,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津唾嚥下食後。
針灸
《千金方》曰:通里,主卒痛煩心,心中懊憹,數欠頻伸,心下悸悲恐。
心腹痛,懊憹,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熱,善渴涎出者,是蛔咬,以手聚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腸中有蟲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針。
懈惰門
黃帝素問
診要經終論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懈惰。
【 註 三月四月人氣在脾,脾病不愈,故令人懈惰。】
平人氣象論
尺脈緩濇,謂之解(亻亦),安臥。
【 註 緩為脾脈,濇主臟氣之不足。解(亻亦),懈惰也,此脾臟之為病也。】
玉機真臟論
冬脈太過,則令人解(亻亦),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
【 註 腎為生氣之原而主閉藏,太過則氣外泄而根本反傷,故為懈惰少氣。生陽之氣不足,故脊中痛。心主言而發原於腎根氣傷故不欲言也。】
氣厥論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
【 註 胃主受納水穀,大腸為傳導之官。大腸熱邪反逆乘於胃,是以熱則消穀善食。陽明燥熱,則榮衛精液不生,故雖能食而瘦。亦,解(亻亦)也,謂雖能食而身體懈惰,故又謂之食亦。】
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
【 註 五臟六腑皆取決於膽,膽氣燥熱則生陽不升,故身體懈惰。胃氣熱,則消穀善飢,故亦曰食亦。】
風論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 註 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脾氣病也。經脈篇云:是主脾所生病者,食不下。土位中央,故診在鼻。】
痺論
脾痹者,四肢懈惰,發欬嘔汁,上為大塞。
【 註 脾氣不能行於四肢,故四肢懈惰。氣痹不行,故發欬也。入胃之飲,上輸於脾肺,脾氣不能轉輸故嘔汁,肺氣不能通調故上為大塞。】
病能論
帝曰:有病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風。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澤瀉、朮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為後飯。
【 註 飲酒數醉,氣聚於脾中,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而四肢懈惰也。熱盛則生風,風熱相搏,是以汗出如浴而惡風少氣。】
刺要論
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胻酸,體解(亻亦)然不去矣。
【 註 刺骨太過則傷髓而胻酸也。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胻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四時刺逆從論
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亻亦)。
【 註 夏氣盛長,而血氣已外出於孫絡矣,若再取之於經脈,則血氣內竭,而令人懈惰矣。】
示從容論
雷公曰:於此有人四肢解惰,喘欬血泄,而愚診之以為傷肺,切脈浮大而緊,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輕,此何物也?帝曰:子所能治,知亦眾多,與此病失矣。譬以鴻飛亦衝於天。夫聖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
【 註 脾病則懈惰,水氣併於陽明則喘欬脈急,血無所行則血泄。粗工之所用砭石而病愈者,治在經脈也。故子之所能,亦多知治經脈之法。若夫一臟之精氣,貫通於中土,上乘於肺金,則子與此病大義失之矣。是以聖人之治病,循陰陽之法度,引物比類,譬以鴻飛亦衝於天。故聖人察造化之冥冥,循水天之上下,又何必僅守其經。】
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夫二火不勝三水,是以脈亂而無常也。四肢解惰,此脾精之不行也。喘欬者,是水氣併陽明也。血泄者,脈急血無所行也。若夫以為傷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
【 註 陽明之氣循於脈中,脾氣外絕者,不行於肌腠也。去胃外歸陽明者,去中胃而外歸陽明之經也。二火者,心之君火,心主包絡之相火;三水者,太陰所至為濕生,終為注雨,是地之水濕也。太陽之上,寒永主之,通天之寒水也。腎為水臟,天一之癸水也。夫三水太盛,則火不能勝之,是以脈亂無常。蓋心主血,心主包絡主脈,水併於脈中,而君相之陽不能勝,故脈亂而血妄行也。四肢懈惰者,脾土之精氣,不行於肌腠也。喘欬者,是下焦之水氣,併於陽明之經也。血泄者,水氣併於脈中,則脈急而無所循行,故血妄行而下泄也。】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肺脈微急為肺寒熱,怠惰欬唾血,引腰背胷,若鼻息肉不通。
【 註 肺寒熱者,皮寒熱也。寒在皮毛,故微急也。肺主氣,怠惰欬唾血,引腰背胷,鼻若有息肉而氣不通,皆肺氣虛寒之所致。】
海論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怠惰安臥。
【 註 髓海不足則精液竭,精液者所以濡空竅者也,是以耳為之鳴,目無所見。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故脛痠而懈怠安臥。】
動輸篇
黃帝曰:榮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岐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黃帝曰:善。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此之謂也。
【 註 相輸之會氣從合者,謂皮膚之氣血,從四末而溜於脈中,輸行於經而與脈中之血氣相會,入於肘膝之間而與脈中之血氣相合,故曰四末解則氣從合。蓋假風寒之邪,以明四末乃陰陽之會,氣從此而入大絡也。如因邪氣所阻,則手足懈惰而道路不通,氣何由而環轉?如四末和解,則氣血輸會於脈中,而環轉於氣街矣。】
論疾診尺篇
尺肉弱者,解(亻亦)安臥。
【 註 尺肉弱、則脾土虛,而解(亻亦)安臥。】
東垣十書 【 元?李杲】
脾胃虛證
脾胃之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嗜食,食不消,兼見肺病,洒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胃,宜升陽益胃湯。
夫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盛,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俱不足,宜黃芪人參湯主之。
內傷等病,是心肺之氣已絕於外,必怠惰嗜臥,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熱傷元氣。脾主四肢,既為熱乘,無氣以動。經云:熱傷氣。又云:熱則骨消筋緩。此之謂也。
丹溪心法 【 元?朱震亨】
論證治
凡肥人沉困怠惰是濕熱,宜蒼朮、茯苓、滑石。
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氣虛,宜二朮、人參、半夏、草果、厚朴、芍藥。
凡黑瘦而沉困怠惰者是熱,宜白朮、黃芩。
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好臥。
濕痰,多見倦怠軟弱。
古今醫統 【 明?徐春甫】
久暫之殊
胃主生氣,脾主運動。脾胃一虛,則穀氣不充,脾愈無所稟。脾運四肢,既稟氣有虧,則四肢倦怠,無力以動,故困乏而嗜臥也。亦有食飽過傷,以致脾難運化,每食飽後則困倦而瞌睡,此則食後暫有之,消化之後則不然也。若此者,當補脾胃而兼之消導可也。若是脾胃俱虛,飲食少進,形氣衰弱,常常倦怠者,當大補脾胃以滋其化源,而剋伐消導之劑則又不可輕用輕犯也。久久滋補,脾胃一健而精神斯足矣,何倦怠之有哉!
方
紫菀湯 【 《濟生方》,下同】 治氣虛極,皮毛焦,津液不通,四肢無力,或喘急短氣。
紫菀茸洗 乾薑炮 黃芪 人參 五味子 鍾乳粉 杏仁去皮尖,麩炒 甘草炙,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黃芪飲子 治諸虛勞氣,四肢倦怠,骨節痠疼,潮熱乏力,自汗怔忡,日漸黃瘦,胷膈痞塞,不思飲食,欬嗽痰多,甚則唾血。
黃芪蜜炙,一兩半 當歸酒浸 石斛 地骨皮 紫菀 人參 桑皮 (木款)冬花 附子炮去皮臍 鹿茸酒蒸,各一兩 半夏製七次 甘草炙,各半兩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此藥溫補,榮衛枯燥者,不宜用此。唾血不止者,加阿膠、蒲黃各半兩。
黃芪人參湯 【 東垣,下同】 治脾胃虛弱,暑傷元氣,怠惰嗜臥。
黃芪一錢,自汗過多更加一錢 升麻六分 人參 麥冬 陳皮 蒼朮無汗更加五分 白朮各五分 黃蘗酒洗 神麯炒,各三分 當歸身酒洗 炙甘草各二分 五味子九個
右件同(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或空心服之。忌酒濕麵大料物之類,及過食冷物。
交泰丸 升陽氣,瀉陰火,調榮氣,進飲食,助精神,寬腹中,除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沉困懶倦。
巴豆霜五分 人參 桂各一錢 柴胡 白朮 川椒炒去汗併目及閉子,各一錢五分 厚朴炒 苦楝酒煮 茯苓 砂仁各三錢 乾薑炮,三分 川烏炮去皮臍,四錢五分 吳萸湯洗七次,五錢 知母四錢,一半炒,一半酒洗 皂角水洗去皮弦,煨黃連 紫菀各六錢
右除巴豆霜另入外,同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溫水送下,量虛實加減。厚朴,秋冬用七錢、黃連用一錢半,去知母。
生薑和中湯 治食不下,口乾虛渴,四肢困倦。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一分 生黃芩二錢 柴胡 酒黃芩 橘皮各二分 升麻三分 蒼朮一錢 人參 葛根 藁本 白朮各五分 羌活七分
右(口父)咀,作一服,水二盞,生薑五片,棗二枚劈開,同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之,食前。
升陽益胃湯 治脾胃虛弱,怠惰嗜臥,四肢不舉。
半夏湯洗,脈濇者宜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芍藥 防風 羌活 獨活各五錢 橘皮不去穰,四錢 黃芪二兩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澤瀉不淋勿用 柴胡 白朮各三錢 黃連二錢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生薑五片,棗二枚去核,水三盞,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早飯午飯之間服之。禁忌如前。其藥漸加至五錢止。
升陽補氣湯 治飲食不時,飢飽勞役,胃氣不足,脾氣下溜,氣短無力,不耐寒熱,早飯後轉增昏悶,須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懶倦動作,及五心煩熱。
厚朴薑製,五分 升麻 羌活 白芍藥 獨活 防風 甘草炙 澤瀉各一錢 生地一錢五分 柴胡二錢五分
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食前。
益胃湯 治頭悶勞動則微痛,不喜飲食,四肢倦怠,煩躁短氣,口不知味,腸鳴,大便微溏黃色,身體昏悶,口乾不喜飲冷。
人參 黃芪蜜炙 當歸身 黃芩 甘草炙 益智仁各五分 蒼朮 白朮各一錢 陳皮 半夏 升麻 柴胡各六分
右,水盞半,煎八分,食前服。忌生冷硬物酒麵。
升陽除濕湯 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黃赤,四肢困倦。
陳皮 半夏 白茯苓 甘草 麥芽 猪苓 澤瀉各五分 益智仁 神麯 防風 羌活 升麻各三分 蒼朮製,一錢
右,水二盞,薑三片,棗一枚,煎一盞,空心服。
補虛損方 【 《本事方》】 治勞倦,一切虛極欲垂死者。肥人陰虛宜服,瘦人不宜服。
蒼朮一斤,泔浸一宿切,用韭白一斤切,同罨一宿 草烏半斤,水浸一宿切,用鹽四兩罨一宿,炒乾 川椒四兩,炒 甘草三兩
右共為末,用好酒糟六斤,同搗三五千杵令勻,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婦淡酢湯下。
人參補氣湯 【 東垣】
黃芪一錢 熟地六分 五味子二十粒 人參 防風 升麻 黃蘗 知母各七分 生地 白芍藥各五分 肉桂二分 炙甘草三分 生甘草一分
右為粗末,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渣,空心熱服。
針灸
《素問》曰: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亻亦),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靈樞》曰: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痠體重,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陽。
黃帝曰:人之嚲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嚲。因其所在,補分肉間。
《千金方》曰:章門,主四肢懈惰,喜怒。
五里、三陽絡、天井、厲兌、三間,主嗜臥,四肢不欲動搖。
醫案
《東垣十書》曰:戊申六月初,樞判白文舉,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虛損病,目疾時作,身面目晴俱黃,小便或黃或白,大便不調,飲食減少,氣短上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復作,醫以瀉肝散下數行,而前疾增劇。予謂大黃、牽牛,雖除濕熱而不能走經絡,下咽不入肝經,先入胃中,大黃苦寒,重虛其胃,牽牛其味至辛,能瀉氣,重虛肺本,嗽大作,蓋標實不去,本虛愈甚,加之適當暑雨之際,素有黃證之人,所以增劇也。此當補脾肺之本虛,瀉外經中之濕熱,製清神益氣湯主之而愈。
《丹溪心法》曰:羅先生治一病僧,黃瘦倦怠。羅公診其病,因乃蜀人,出家時其母在堂,及遊浙右,經七年,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欲歸無腰纏,徒爾朝夕西望而泣,以是得病。時僧二十五歲,羅令其隔壁泊宿,每日以牛肉猪肚甘肥等煮糜爛與之,凡經半月餘,且時以慰諭之言勞之。又曰:我與鈔十錠作路費,我不望報,但欲救汝之死命爾。察其形稍甦,與桃仁承氣,一日三貼,下之皆是血塊痰積方止,次日只與熟菜稀粥。將息又半月,其人遂如故;又半月餘,與鈔十錠遂行。因大悟攻擊之法,必其人充實稟質本壯,乃可行也。否則邪去而正氣傷,小病必重,重病必死。
《衛生寶鑑》曰:丙辰秋,楚丘縣賈君次子二十七歲,病四肢困倦,躁熱自汗,氣短,飲食減少,欬嗽痰涎,胷膈不利,大便秘,形容羸削,一歲間更數醫不愈。或曰:明醫不如福醫。某處某醫,雖不精方書,不明脈候,看證極靈,治無不效,人目之曰福醫,頗有可信,試命治之。醫至,診曰:此病予飽諳矣,治之必效。於肺腧各灸三七壯,以蠲飲枳實丸消痰導滯,不數服,大便溏泄無度,腹痛食不進,愈添困篤,遂卒。冬,予從軍回,其父以告予,予曰:經云: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瀉之則重不足,此陰陽俱竭,氣血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不足補之,此其理也。令嗣久病羸瘦,乃形不足;氣短促,乃氣不足;病躁汗嗜臥,四肢困,懶言語,乃氣血皆不足也。補之惟恐不及,反以毒劑瀉之,虛之愈虛,損之又損,不死何待?
《薛己醫案》曰:文選姚海山,中暑頭痛發熱,氣高而喘,肢體倦怠,兩手麻木。予謂熱傷元氣,用人參益氣湯頓安,又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而痊。
予甥範允迪欬嗽痰盛,胷腹不利,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脈浮大,按之微弱,服二陳、枳殼等藥愈盛。予曰:脾肺腎虛也,用補中益氣、六味丸而愈。
一婦人腿足無力,勞則倦怠。予曰:四肢者土也,此屬脾虛,當用補中益氣及還少丹主之。俱不從予言,各執搜風、天麻二丸,併愈風丹而殞。
大參李北泉時吐痰涎,內熱作渴,肢體倦怠,勞而足熱,用清氣化痰益甚。予曰:此腎水泛而為痰,法當補腎。不信,另進滾痰丸,一服吐瀉不止,飲食不入,頭運眼閉,始信。予用六君子湯數劑,胃氣漸復;卻用六味丸,月餘諸證悉愈。
昌平守王天成頭運惡寒,形體倦怠,得食稍愈,勞而益甚,寸關脈浮大,此脾肺虛弱,用補中益氣加蔓荊子而愈。後因勞役發熱惡寒,譫言不寐,得食稍安,用補中益氣湯而痊。
太息門
黃帝素問
氣交變大論
歲土之復,善太息。
【 註 膽病者善太息,蓋木鬱則膽氣不舒,故太息以伸出之。】
五常政大論
少陰司天,地乃燥,淒滄數至,脅痛善太息。
【 註 肝膽之病也。】
至真要大論
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
【 註 金勝而肝膽病也。】
陽明之復,清氣大舉,病生胠脅,氣歸於左,善太息。
【 註 病生胠脅氣歸於左者,金乘木也。善太息者,木受金刑,腑亦病也。】
靈樞經
經脈篇
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
【 註 此少陽之氣不升也。少陽主初陽之生氣,故膽氣升,十一臟腑之氣皆升。】
脹論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 註 此衛氣逆於城郭之中而為腑脹也。】
金匱要略 【 漢?張機】
肝中寒證
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善太息,胷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
方
半夏湯 治膽腑實熱,精神恍惚,寒熱泄瀉,或寢汗憎風,善太息。
半夏 宿薑各一錢五分 黃芩 遠志各一錢 生地黃二錢 秫米一合 酸棗仁三錢,炒
右,長流水煎服。
溫膽湯 治心膽虛怯,怔忡多驚,太息。
半夏製 枳實 白茯苓 陳皮 遠志各一錢 甘草五分 竹茹一丸
右,水盞半,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服。
針灸
《素問》曰: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
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靈樞》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憺憺,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之逆,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
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
《甲乙經》曰:色蒼蒼然,太息如將死狀,振寒溲白,便難,中封主之。
脾虛令人病寒不樂,好太息,商丘主之。
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公孫及井俞。實則腸中切痛,厥頭面腫起,煩心狂飲,多不嗜臥;虛則腹脹,腸中氣大滿,熱痛,不嗜食,霍亂,公孫主之。
《千金方》曰:鳩尾,主心寒脹滿,不得食,息賁唾血,厥心痛善噦,心疝,太息。
商丘,主脾虛,令人病不樂,好太息。
日月、大橫,主小腹熱欲走,太息。
少衝,主太息煩滿,少氣悲驚。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三百二十七
中蠱門
千金方 【 唐?孫思邈】
論證治
蠱毒千品,種種不同:或下鮮血;或好臥闇室,不欲光明;或心性反常,乍嗔乍喜;或四肢沉重,百節酸疼。如此種種狀貌,說不可盡。亦有得之三年乃死,急者一月或百日即死。其死時皆於九孔中,或於脅下肉中出去。所以出門常須帶雄黃、麝香、神丹諸大辟惡藥,則百蠱貓鬼狐狸老物精魅永不敢著人。養生之家,大須慮此。俗亦有灸法,初中蠱,於心下捺,便大炷灸一百壯。併主貓鬼,亦灸得愈。又當足小指尖上灸三壯,當有物出,酒上得者有酒出,飯上得者有飯出,肉菜上得者有肉菜出,即愈神驗。皆於灸瘡上出。
凡中蠱毒,令人心腹絞切痛,如有物嚙;或吐下血,皆如爛肉。若不即治,蝕人五臟盡乃死矣。欲驗之法當令病人唾水,沉者是蠱,不沉者非蠱也。
凡人患積年,時腹大,便黑如漆,或堅或薄或微赤者,皆是蠱也。
凡人忽患下血,以斷下方治更增劇者,此是中蠱也。
凡卒患血痢或赤或黑,無有多少,此皆是蠱毒。粗醫以斷痢藥處之,此大非也。
世有拙醫,見患蠱脹者,遍身腫滿,四肢如故,小便不甚濇,以水病治之,延日服水藥,經五十餘日望得痊愈,日復增加,奄至隕殆,如此者不一。學者當細尋方意,消息用之,萬不失一。醫方千卷,不盡其理,所以不可一一備述云耳。
凡人中蠱,有人行蠱毒以病人者,若服藥知蠱主姓名,當使呼喚將去。若欲知蠱主姓名者,以敗鼓皮燒作末,以飲服方寸匕,須臾自呼蠱主姓名,可語令去,則愈。又有以蛇涎合作蠱藥,著[著:原作「者」,據《千金》卷二十四蠱毒改。]飲食中使人得瘕病。此一種積年乃死,療之各自有藥。
濟生方 【 宋?嚴用和】
論治
經書所載蠱毒有數種。廣中山間人造作之,以蟲蛇之類,用器皿盛貯,聽其互相食啖,有一物獨存者,則謂之蠱。取其毒於酒食中,能禍於人。中其毒也,令人心腹絞痛,如有物咬,吐下血皆如爛肉。若不即治,蝕人五臟即死。然此病有緩有急,急者倉卒十數日便死;緩者延引歲月,遊周腹內,氣力羸憊,骨節沉重,發即心腹煩躁,而病人所食之物亦變化為蠱,漸侵食腑臟則死矣。死則病流注染著旁人,遂成蠱注也。欲驗之法,令病人唾水,沉者是蠱,不沉者非蠱也。或含一大豆,豆脹皮脫者蠱也,豆不爛脫非蠱也。以鵠皮置病人臥下,勿令病人知,病劇者是蠱,病不劇者非蠱也。治療之法,不可作他病治之,切須細審。古人以敗鼓皮燒灰,米飲服方寸匕,須臾自呼蠱家姓名,令呼喚將去則愈。凡中毒,嚼生黑豆不腥,白礬味甘,皆中毒也。
醫學綱目 【 明?樓英】
論證治
兩廣山間人以蛇虺、蜈蚣、蜒蚰、蝦蟇等百蟲,同器蓄之,使其自相食啖,勝者為靈以祀之。取其毒,雜以菜果飲食之類以害人,妄意要福,以圖富貴。人或中之,證狀萬端,或年歲間人多死。又有人家香火奉祀如家先者,亦謂之蠱,能病人,世謂之蠱疰。以姓類屬五音,故謂之五蠱。此皆邊陲邪僻之地,多有此事,中都則蔑聞也。
夫中蠱毒者,令人心腹絞痛,如有物吐出,皆如爛肉。若不即治,食人五臟即死。驗令病人唾水沉者即是。有人行蠱毒以病人,若欲知其姓名者,以敗鼓皮燒作末,飲服方寸匕,須臾自呼蠱家姓名,可語之,令呼喚將去則愈。治之亦有方。
驗蠱之法,含一大豆,其豆脹皮脫者蠱也,豆不脹、皮不脫者非也。又以鵠皮置病人臥所下,勿令知覺,病甚者是,否則非也。治療之法,必須審而後行,試而後可。今人偶有積聚脹滿之病,類乎蠱者,便以為蠱,尤為非也。凡蠱毒之中,有緩有急。急者十數日便死;緩者待以歲月,氣力羸敗,食盡五臟而後死。死則其毒流注於旁人,亦成蠱疰矣。驗知是蠱,宜速服千金金牙散、太上五蠱圓,或濟生丹砂圓。
人為百藥所中傷,脈浮濇而疾者生,微細者死,洪大而遲者生。
蛇蠱,飲食中得之,咽中如有物嚥不下,吐不出,悶悶心熱,服馬兜鈴即吐出;又服麝香一錢匕,即吐蠱毒。凡諸蠱多是假毒藥以投之。知時,宜煮大豆、甘草、薺苨汁飲之,通除諸毒藥。
山豆根不拘多少,如中藥蠱毒,密遣人和水研,以禁聲服少許,不止再服;一方用酒調下二錢。
食中有蠱毒,令人腹內堅痛,兩目青黃,淋露骨立,病變無常。用鐵精細研搗鷄肝和為丸桐子大,食前或後酒下五丸。
解毒丸,治誤食毒中併有物毒,救人於必死。
青黛雄黃丸:凡始覺中毒及蛇蟲咬,癰疽才作,即服此,毒氣不聚。
解毒丸:善治男子婦人及小兒一切積熱不解,停留作毒,上焦壅熱,咽喉不利,口乾多渴,伏暑困悶,霍亂不寧;或山嵐瘴氣,及食毒酒毒,吐逆不定,遊風丹毒,迷惑昏困,不省人事,虛煩發躁,赤目口瘡。善解四時傷寒之疾,發散瘟疫毒邪之氣,及四方人不服水土一切諸毒,併皆解之。常服此藥,補真益氣,化毒除風,神效不可細述。
石室秘籙 【清?陳士鐸】
中蠱
有中金蠶之毒,如兩粵間有金蠶,人收留在家,用計遣之不去。其初有嫁金蠶之法,人家感受此蠶,則子子孫孫永不脫離,最可惡之物也。蓋有神人作祟,附在此家不肯去,人家有不願者,將平生所得財物併將金蠶包裹其內,故意置在道旁,倘人不知其故,拾之而歸,則金蠶附於身中而不可脫離矣。再禱而再送之,斷斷不能也。方用雷丸三錢為末,同白礬少許調勻,倘見金蠶出見之時,輒以末少許滲在蟲身之上,立時化為紅水如血,神道必然震怒作祟,倘空中有聲,即將此藥末聽其聲音響處,望空灑去,則神道必大罵負心而去,永不再至矣。其初起得物之時,必然驟富,物從空中來,其人喜極,將金蠶供之廚櫃間,晨夕拜禱,久之其人面如金色,與金蠶相同。服藥無效,又久之,腹大如鼓脹矣。當時蜀中盛多此風,得金蠶者大約不能出五年必死,而金蠶不去也,又傳於子孫,往往至滅門之禍。
方
大金牙散 【 《千金方》,下同】 治一切蠱毒,百疰不祥,醫所不治者。
金牙 鸛骨 石膏各八分 螌蝥七分 白朮 活草子 胡燕屎 雷丸 龍牙各六分 乾漆 銅鏡鼻 梔子 龜甲 鼈甲 鬼督郵 大黃 桃白皮各四分 徐長卿 桂 羚羊角 芍藥 射干 升麻 鳶尾 馬目毒公 蜂房 細辛乾薑 芒硝 由跋 犀角屑 生甘草 狼毒 蜣螂 狼牙 雄黃 草龍膽 真珠各三分 芫花 莽草 射罔 烏梅各二分 鐵精一分 赤小豆一合 蛇蛻皮一尺 樗鷄 地膽 芫青各七枚 桃奴 巴豆各二七枚
右五十味,治下篩,服一刀圭,稍加至二刀圭。帶之辟百邪,治九十九種疰。一本有麝香,無白朮。
太上五蠱圓 治百蠱吐血傷中,心腹結氣堅塞,咽喉語聲不出,短氣欲死,飲食不下,吐逆上氣,去來無常,狀如鬼祟,身體浮腫,心悶煩疼,寒戰,夢與鬼交,狐狸作魅,卒得心痛,上叉胷脅,痛如刀刺,經年累歲,著牀不起,悉主之。
雄黃 椒目 巴豆 莽草 芫花 鬼臼一作木香 真珠一作木香 礬石 藜蘆各四分 附子五分 獺肝一分 蜈蚣二枚 螌蝥三十枚
右十三味為末,蜜和,更搗二千杵,丸如小豆,先食飲服一丸。餘密封,勿泄藥氣,十丸為一劑。如不中病,後日增一丸,以下利為度。當下蠱,種種狀貌,不可具述。下後七日將息,服一劑,三十年百病盡除。忌五辛。
太乙追命圓 治百病,若中惡氣,心腹脹滿,不得喘息,心痛積聚,臚脹疝瘕,宿食不消,吐逆嘔噦,寒熱,瘰癧,蠱毒,婦人產後餘疾。
蜈蚣一枚 丹砂 附子 礬石一作礜石 雄黃 藜蘆 鬼臼各一分 巴豆二分
右八味為末,蜜丸如麻子,一服二丸,日一服。傷寒一二日服一丸,當汗出,綿裹兩丸塞兩耳中。下痢服一丸,一丸塞下部。蠱毒服二丸,在外膏和摩病上,在膈上吐,膈下利。有瘡,一丸塗之,毒自出。產後餘疾,服一丸。耳聾,綿裹塞耳。
又方 治人得藥雜蠱。
螌蝥 桂心 藜蘆各如指大 斧月下土如彈大
右四味,治下篩,服一錢匕,下蠱蛇蝦(虫麻)蜣蜋毒俱出。
萬病圓 《小品》名雄黃丸。治蠱疰四肢浮腫,肌膚消索,欬逆,腹大如水狀,死後轉易於家人,一名蠱脹。
雄黃 巴豆 莽草 鬼臼各四兩 蜈蚣三枚
右五味為末,蜜和,搗三千杵,丸如小豆,密封勿泄氣。宿勿食,平旦空腹一丸。一炊久不知,更加一丸。當先下清水,次下蠱,長數寸,及下蛇,又下孵鷄子或白如膏。下後作葱豉粥補之,百種煖將息。
又方 治中蠱毒,腹內堅如石,面目青黯,小便淋瀝,病變無常。
羖羊皮方五寸 蘘荷四兩半 犀角 芍藥 黃連 牡丹各一兩 梔子仁七枚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葛氏、崔氏俱無芍藥、牡丹、梔子,用苦參、升麻、當歸。
犀角圓 治蠱毒百病,腹暴痛,飛尸惡氣腫。
犀角屑 鬼臼屑 桂心末 羚羊角屑,各四錢 天雄 莽草 真珠 雄黃各一兩 蜈蚣五節 貝子五枚,燒 射罔如鷄子黃大一枚 麝香二分二分:原缺,據《千金》卷二十四蠱毒補。 巴豆五十枚
右十三味為末合搗,蜜丸如小豆,服一丸,日二。含咽,不知少增之。卒得腹滿蜚尸,服如大豆許二丸。若惡氣腫,以苦酒和塗上縫袋子盛藥,繫左臂,辟不祥鬼疰蠱毒,可以備急。
又方
大戟 螌蝥[螌蝥:據《千金》卷二十四蠱毒載其用量為一分。] 五月五日東引桃白皮各四分
右三味,治下篩,旦空腹以水一鷄子許服八捻,用二指相著如開,頓服之。若指頭相離,取藥太多,恐損人矣。
又方 治中蠱下血,日數十行者。
巴豆二七枚 元青 藜蘆 附子 礬石各二分
右五味為末,別治巴豆合篩,和相得,以綿裹藥如大豆許,內下部中,日三,瘥。
又方 治下血狀如鷄肝,腹中攪痛難忍。
茜根 升麻 犀角各三兩 桔梗 黃蘗 黃芩各二兩 地榆 白蘘荷各四兩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此蠱利血用之。
北地太守酒 治蓋病蠱毒,風氣寒熱。
烏頭 甘草 芎藭 黃芩 桂心 藜蘆 附子各四兩 白蘞 桔梗 半夏 柏子仁 前胡 麥門冬各六兩
右十三味,七月麯十斤,秫米一斛,如醞酒法,(口父)咀,藥以絹袋盛之,沉於甕底,酒熟去糟還取藥滓,以青布袋盛,沉著酒底泥頭,秋七日,夏五日,冬十日。空腹服一合,日三,以知為度。藥有毒,故以青布盛之。服勿中止,二十日,大有病出,其狀如漆,五十日病悉愈。有婦人年五十,被病連年,腹中積聚,冷熱不調,時時切痛,繞臍絞急,上氣胷滿,二十餘年,服藥二七日,所下三四升即愈。又有女人病偏枯絕產,服二十日,吐黑物大如刀帶,長三尺許,即愈,其年生子。又有女人小得癲病,服十八日,出血二升半愈。有人被杖,崩血內瘀,臥著九年,服藥十三日,出黑血二三升愈。有入耳聾十七年,服藥三十五日,鼻中出血三升,耳中出黃水五升便愈。古方云:熹平二年,北地太守臣光上然此,偏主蠱毒,有人中蠱毒者,服無不愈。極難瘥者,不過二七日,所有效莫不備出。曾有一女人,年四十餘,偏枯羸瘦,不能起,長臥牀枕,耳聾一無所聞,兩手不收,已經三年,余為合之,遂得乎復如舊。有人中蠱毒而先患風,服茵芋酒[服茵芋酒:原作「眼因於酒」,據《千金》卷二十四蠱毒改。]傷多,吐出蠱數十枚遂愈,何況此酒而不下蠱也?嘉其功效有異常方,故具述焉。
丹砂圓 【 《濟生方》,下同】 治蠱毒。
雄黃別研 硃砂別研,各半兩 巴豆去心皮油 藜蘆略炒 鬼臼各一分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大豆大,每服三丸,空心,煎乾薑湯送下,當轉下惡物併蠱等。當煩悶後,以鴨為羹食之。
雄麝散 治五種蠱毒。
雄黃末 麝香末各一字
右件藥,取生羊肺如指大,以刀割開,內二末,以肺裹吞之。
辰砂丸 一名丹砂丸。治蠱毒,從酒食中著者。
辰砂 雄黃 赤足蜈蚣 續隨子各一兩 麝香二錢半
右為末,糯米飯和丸芡實大,每一丸以酒化下。端午日合。
保靈丹 治蠱毒諸毒,一切藥毒神效。
硃砂細研 大山豆根各一兩 雄黃 黃丹 麝香 黃藥子 川巴豆肥者取肉不去油 續隨子生杵末 螌蝥去頭足翅,各二錢半 糯米半生半炒 赤蜈蚣二條,一生一炙
右各修治,入乳鉢研和,於端午、重陽、臘日修合,不令鷄犬婦人見,用糯米稀糊丸如龍眼核大,陰乾磁盒收。每一丸好茶清吞下,不得嚼破,須臾病人自覺心頭如拽斷皮條聲,將毒物下,或自口出,或大便出,嫩則是血,老則成鼈,或蜣螂諸雜帶命之物。藥丸與凝血併下,以水洗淨收,可救三人。如中毒口噤,即挑開下藥。或蛇蠍諸毒,以好酢磨傅患處立解。服藥已效,如知毒害之家,不必研究。若訴之,其毒再發不救。瘥後更忌酒肉毒食,一月惟軟飯可也。或急用,但擇吉日精潔修合。
青黛雄黃散 凡始覺中毒,及蛇蟲咬,癰疽才作,即服此,令毒氣不聚。
青黛 雄黃各等分
右研細,新汲水調下二錢。
歸魂散 凡初中蠱在膈上者,當用此藥吐之。
白礬 建茶各一兩
右二味為細末,每服五大錢,新汲水調下,頓服。一時久,當吐毒食出。此藥入口,其味甘甜,併不覺濇味者是也。
桔梗散
桔梗去蘆,不以多少,擇味苦者剉碎微炒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米飲調服,不拘時候。此藥不吐不利,加之易為收買,多服有益。如服吐利藥後,日進二三服,使毒氣日漸消散,不致再發動也。
石刻方 治蠱毒,無論年多遠近,但煮一鴨卵,插銀釵於內,併噙之,約一食頃,取視釵股俱黑,即中毒也。
五倍子二兩 硫黃末一錢 丁香 木香 麝香 輕粉各少許 甘草三寸,半生半炙 糯米二十粒
右用水十分,於瓶內煎至七分,候藥麵生皺皮為熟,絹濾去滓,通口服。病人平正仰臥令頭高,覺腹中有物衝心者,三次,即不得動。若吐,以盆桶盛之,如鰇魚之類,乃是惡物。吐罷飲茶一盞。瀉亦無妨。旋煮白粥補。忌生冷油膩鮓醬。十日於服解毒丸三五丸,經旬平復。
七寶丸 治蠱毒。
敗鼓皮 蠶退紙各燒存性 刺蝟皮 五倍子 續隨子,硃砂研 雄黃研,各等分
右為細末,糯米稀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空心,用熟水送下。
蜜髓煎 治中蠱毒,令人腹內堅痛,面目青黃,病變無常。
蜜一碗 猪骨髓研,五兩
右同煎令熟,分作十服,日三服,即瘥。
槲皮散 治蠱毒下血如爛肉片,心腹(疒丂)痛,如有物齧,若不即治,食人五臟乃死
槲木北陰白皮 桃根白皮併細剉,各四兩 蝟皮灰 亂髮灰各一兩 火麻子汁五升
右,先以水五盞,煮槲皮、桃根皮,取濃汁二盞,和麻子汁,每服煖汁一盞,調蝟皮灰、髮灰二錢匕,令患人少食旦食,須臾用水一盞,以鷄翎引吐於水中,如牛涎,諸蠱併出。
又方 治中蠱毒下血如肝。
蓖麻子一粒,去皮 (石卜)硝一錢
右細研,作一服,新汲水調下,連作二三服,效。
地榆散 治蠱毒下血,或腹痛或不痛,百治不效,煩渴不止。
臭榆根東引白皮蜜炙焙乾 地榆各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熱米飲調下。
茜根散 治蠱注下血如鷄肝,體熱心腹中煩悶。
茜根 川升麻 犀角屑 地榆剉 黃芩 黃連炒,各一兩
右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溫服。
雄黃散 治中蠱毒吐血。
雄黃研,二錢半 螌蝥去足翅糯米炒,十四枚 獺肝炙,如棗大 伏龍肝研,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匕,空心,以酪漿調下,或吐蝦蟆及蛇蟲等出效。
單方
中蠱吐血:麥麵散,用小麥麵二合,分為三服,以冷水調下,半日服盡,當下蠱,即瘥。
解蠱毒:生玳瑁磨汁,水服一盞即消。 【 《產乳》】
諸蠱:用鰻鱺魚乾末,空心服之,三五度瘥。一方,燒炙令香,食之尤佳。其魚有五色文者良。
中蠱腹痛,支太醫秘方:以猪肝一具,蜜一升,同煎,分二十服,或為丸服。 【 《肘後方》】
解百蠱毒:白鴨血熱飲之。 【 《廣記》】
蠱疰腹痛:雄貓屎燒灰,水服。 【 《外臺》】
中惡蠱毒:臘月狐腸燒末,水服方寸匕。 【 《千金》,下同】
中惡蠱毒:車轄脂如鷄子大,酒化服。
蝦蟆蠱病及蝌蚪蠱,心腹脹滿,口乾思水,不能食,悶亂大喘:用車轄脂半斤,漸漸服之,其蠱即出。 【 《聖惠》】
解中蠱毒:生羊肺一具,割開,入雄黃、麝香等分吞之。 【 《濟生》】
解蠱毒:取燕屎三合炒,獨蒜去皮十枚,和搗丸梧子大,每服三丸,蠱當隨利而出。
中蠱藥毒,雖面青脈絕,腹脹吐血者,服之即活:用蠶退紙燒存性為末,新汲水服一錢。 【 《衞生方》】
解諸蠱毒,不拘草蠱、蛇蠱、蜣螂蠱,其狀入咽刺痛欲死:取胞衣一具,洗切曝乾為末,熟水調服一錢。 【 《梅師方》】
食中有蠱,腹內堅痛,面目青黃,瘦瘁,淋露骨立,病變無常:鐵精丸。鐵精乃煅鐵爐中如塵紫色,輕者為佳,不拘多少,研末,鷄肝和丸梧子大,食前後,酒下五丸七丸,不過十日愈。 【 《肘後方》】
蟲毒蠱毒:雄黃、生礬等分,端午日研化,蠟丸梧子大,每服七丸,念藥王菩薩七遍,熟水下。 【 東坡方】
中蠱吐血,或下血如肝:鹽一斤,苦酒一升,煎化頻服,得吐即愈。 【 《小品方》】
蠱毒藥毒:甘草節以真麻油浸之,年久愈妙,每用嚼嚥,或水煎服,神妙。
蛇蠍蠱毒:牛蒡子煮汁服之。 【 《易簡方》】
卒中蠱毒,下血如鷄肝,晝夜不絕,臟腑敗壞待死者:以蘘荷葉密置病人蓆下,勿令知之,必自叫蠱主姓名也。 【 《梅師方》】
挑生蠱毒,野葛毒:併以升麻多煎,頻飲之。 【 《直指方》】
嶺南有挑生蠱毒,於飲食中行厭勝法,魚肉能反生於人腹中,而人已死,則陰役其家,初得,覺胷腹痛,次日刺人,十日則生在腹中也。凡胷膈痛,即用升麻或膽礬吐之。若膈下痛,急以米湯調鬱金末二錢,瀉出惡物,或合升麻、鬱金服之,不吐即下。李巽嚴侍郎為雷州推官,鞫獄得吐方,活人甚多也。
嶺南里人多於食中毒人,漸不能食,胷背漸脹,先寒似瘴:用都淋藤十兩,水一斗,酒二升,煮三升,分三服。毒從小便出。十日慎食毒物。不瘥更服。即馬兜鈴也。
中諸蠱毒:王瓜根大如指,長三寸,切,以酒半升漬一宿,服當吐下。 【 《外臺》】
一切蠱毒:飲薺苨汁立出。 【 《本草》,下同】
又方:石蟹熱水磨服,自下。
又方:霹靂碪一名雷揳,出雷州,併河東山澤間,因雷震處掘地得之,其形不一,有似斧刀者,有似銼刀者,有二孔者,取刮末,服立下。 【 《雷書》】
解中蠱毒:山豆根不以多少,密遣人和水研已,禁聲服少許,不止再服。
中蠱毒,吐下血如猪肝:茜草根、蘘荷葉各三兩,水四升,煮二升,頓服即愈,自當呼蠱主姓名也。 【 《千金》】
中蠱毒:以清油多飲取吐。 【 《嶺南方》】
菜中蛇蠱:蛇毒入菜果中食,令人得病,名蛇蠱。大豆為末,酒漬絞汁,服半升。
人頭面上有光,他人手近之如火熾者,此中蠱也:用蒜汁半兩,和酒服之,當吐出如蛇狀。
解中蠱毒:胡荽根擣汁半升,和酒服,立下神驗。 【 《必效方》】
中蠱欲死:馬齒莧搗汁一升飲,併傅之,日四五次。
卒中蠱毒,或吐血或下血皆如爛肝者:苦瓠一枚,水二升,煮一升,服立吐即愈。
又方:用苦酒一升,煮苦瓠令消,服之取吐,神驗。 【 《肘後方》】
蠱毒:用東引桃枝白皮烘乾、大戟、螌蝥去足翅熬,三物等分為末,以井水服半方寸匕即出,不出更服。或因酒得,以酒服;因食得,以食服。亦可以米泔丸服。 【 《圖經》】
中蠱腹痛,面目青黃,淋血骨立:剉棗木心,桑木心亦可,取一斛,水淹三寸,煮至二斗,澄清煎五升,旦服五合,取吐即愈。又煎紅水服之,能通經脈。
金蠶蠱毒,吮白礬味甘,嚼黑豆不腥者,即是中蠱也:石榴根皮煎濃汁服,即吐出活蠱,無不愈者。 【 丹溪】
解中蠱毒:用未鑽相思子十四枚,杵碎為末,溫水半盞和服。欲吐,抑之勿吐,少頃當大吐非常。輕者但服七枚神效。 【 《外臺》】
解中蠱毒:平胃散,以生漆和丸梧子大,每空心溫酒下七十丸至百丸。
蠱毒百毒,及諸熱毒,時氣熱病,口鼻出血:用人尿尖七枚燒灰,水調頓服,溫覆取汗即愈。勿輕此方,神驗者也。 【 《外臺》】
中諸蠱毒,及六畜肉毒:用伏龍肝末一鷄子大,水服取吐。
閩廣多蠱,或謂凡至旅寓,當扣主人云:你家有無蠱毒耶?問之即不行。佛說解蠱毒神呪云:姑蘇琢,摩耶琢,吾知蠱毒生四角,父是穹窿窮,母是耶舍女,眷屬百千萬,吾今悉知汝,摩訶薩摩訶。
中蠱毒:《梅師方》云,凡中蠱毒,或下血如鵝肝,或吐血,或心腹切痛,如有物咬,不即治之,食人五臟即死。欲知是蠱,但令病人唾於水內,沉者是蠱,浮者非也。用敗鼓皮燒灰,酒服方寸匕,須臾自呼蠱主姓名。 【 《梅師方》】
治蠱:取敗鼓皮,廣五寸,長一尺,薔薇根五寸,如拇指大,水一升,酒三升,煮二升,服之當下蠱虫即愈。 【 《外臺》】
蠱毒:用槲樹北陰白皮一大握,長五寸,水三升,煮取一升,空腹服,即吐蟲出。亦治中蠱下血。 【 《千金》,下同】
又方:蝟皮灰,水服方寸匕,亦出蟲。
中蠱吐下血:用櫸皮廣五寸,長一尺,蘆荻根五寸,二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極下蠱。
蠱毒下血,狀如鷄肝,日夜不解欲死:桔梗、犀角各等分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不能自服,絞口與之。藥下心中當煩,須臾自靜。有頃下。服至七日止,可食猪脾臟補養。
中蠱先下赤,後下黃白沫,連年不瘥:牛膝一兩槌散切,以清酒一升漬一宿,平旦空腹服之,再服便愈。
針灸
《千金方》曰:灸蠱毒法,於足小指尖上灸三壯,即有物出。酒飯得之隨酒飯出,肉菜得之隨肉菜出,即愈神驗。皆於灸瘡上出。
中毒門
金匱要略 【 漢?張機】
禽獸魚蟲禁忌
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自非服藥煉液,焉能不飲食乎?切見時人,不閑調攝,疾災競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須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凡煮藥飲汁以解毒者,雖云救急,不可熱飲,諸毒病得熱更甚,宜冷飲之。
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辯曰:春不食肝者,為肝氣王,脾氣敗,若食肝則又補肝,脾氣敗尤甚,不可救。又肝王之時,不可以死氣入肝,恐傷魂也。若非王時,即虛,以肝補之,佳。餘臟準此。凡肝臟自不可輕噉,自死者彌甚。凡心皆為神識所舍,勿食之,使人來生復其報對矣。凡肉及肝落地不著塵土者,不可食之。猪肉落水浮者,不可食。諸肉及魚,若狗不食、鳥不啄者,不可食。諸肉不乾,火炙不動,見水自動者,不可食之。肉中有如朱點者,不可食之。六畜肉,熱血不斷者,不可食之。父母及身本命肉,食之,令人神魂不安。食肥肉及熱羹,不得飲冷水。諸五臟及魚,投地塵土不污者,不可食之。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自死肉口閉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及疫死,皆有毒,不可食之。獸自死,北首及伏地者,食之殺人。食生肉飽飲乳,變成白蟲。疫死牛肉食之,令病洞下,亦致堅積,宜利藥下之。脯藏米甕中有毒,及經夏食之,發腎病。馬腳無夜眼者,不可食之。食酸馬肉,不飲酒則殺人。馬肉不可熱食,傷人心。馬鞍下肉,食之殺人。白馬黑頭者,不可食之。白馬青蹄者,不可食之。馬肉豚肉,共食飽醉臥,大忌。驢馬肉合猪肉食之,成霍亂。馬肝及毛不可妄食,中毒害人。疫死牛,或目赤或黃,食之大忌。牛肉共猪肉食之,必作寸白蟲。青牛腸,不可合犬肉食之。牛肺從三月至五月,其中有蟲如馬尾,割去勿食,食則損人。牛羊猪肉,皆不得以楮木、桑木蒸炙,食之令人腹內生蟲。噉蛇牛肉殺人,何以知之?噉蛇者,毛髮向後順者是也。羊肉其有宿熱者,不可食之。羊肉不可共生魚酪食之,害人。羊蹄甲中有珠子白者,名羊懸筋,食之令人癲。白羊黑頭,食其腦,作腸癰。羊肝共生椒食之,破人五臟。猪肉共羊肝和食之,令人心悶。猪肉以生胡荽同食,爛人臍。猪脂不可合梅子食之。猪肉和葵食之,少氣。鹿肉不可和蒲白作羹,食之發惡瘡。麋脂及梅李子,若妊婦食之,令子青盲,男子傷精。麞肉不可合蝦及生菜梅李果食之,皆病人。痼疾人不可食熊肉,令終身不愈。白犬自死不出舌者,食之害人。食狗鼠餘,令人發瘻瘡。婦人妊娠不可食兔肉、山羊肉及鼈鷄鴨,令子無聲音。兔肉不可合白鷄肉食之,令人面發黃。兔肉著乾薑食之,成霍亂。凡鳥自死,口不閉,翅不合者,不可食之。諸禽肉肝青者,食之殺人。鷄有六翮四距者,不可食之。烏鷄白首者,不可食之。鷄不可共胡蒜食之,滯氣。山鷄不可合鳥獸肉食之。雉肉久食之,令人瘦。鴨卵不可合鼈肉食之。婦人妊娠食雀肉,令子淫亂無恥。雀肉不可合李子食之。燕肉勿食,入水為蛟龍所噉。魚頭正白如連珠至脊上,食之殺人。魚頭中無腮者,不可食,食之殺人。魚無腸膽者,不可食之。三年陰不起,女子絕生。魚頭似有角者,不可食之。魚目合者,不可食之。六甲日,勿食鱗甲之物。魚不可合鷄肉食之。魚不得合鸕鶿肉食之。鯉魚鮓不可合小豆藿食之,其子不可合猪肝食之,害人。鯉魚不可合犬肉食之。鯽魚不可合猴雉肉食之,一云不可合猪肝食。鯷魚合鹿肉生食,令人筋甲縮。青魚鮓不可合生胡荽及生葵併麥中食之。鰌鱔不可合白犬血食之。龜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鼈目凹陷者,及厭下有王字形者,不可食之;其肉不得合鷄鴨子食之。龜鼈肉不可合莧菜食之。鰕無須及腹下通黑,煮之反白者,不可食之。食膾飲乳酪,令人腹中生蟲為瘕。蟹目相向,足斑目赤者,不可食之。凡蟹未遇霜多毒,其熟者,乃可食之。蜘蛛落食中,有毒,勿食之。凡蜂蠅蟲蟻等多集食上,食之致瘻。
果實菜穀禁忌
果子生食生瘡。果子落地經宿,蟲蟻食之者,人大忌食之。生米停留多日,有損處,食之傷人。桃子多食,令人熱,仍不得入水浴,令人病淋瀝寒熱病。杏酪不熟傷人。梅多食壞人齒。李不可多食,令人臚脹。林檎不可多食,令人百脈弱。橘柚多食,令人口爽,不知五味。梨不可多食,令人寒中;金瘡、產婦,亦不宜食。櫻桃杏多食,傷筋骨。安石榴不可多食,損人肺。胡桃不可多食,令人動痰飲。生棗多食,令人熱渴氣脹,寒熱羸瘦者,彌不可食,傷人。木耳赤色及仰生者,勿食。菌仰卷及赤色者,不可食。正月勿食生葱,令人面生游風。二月勿食蓼,傷人腎。三月勿食小蒜,傷人志性。四月八日勿食胡荽,傷人神。五月勿食韭,令人乏氣力。五月五日,勿食一切生菜,發百病。六月七月,勿食茱萸,傷神氣。八月九月,勿食薑,傷人神,十月勿食椒,損人心,傷心脈。十一月十二月,勿食薤,令人多涕唾。四季勿食生葵,令人飲食不化,發百病;非但食中,藥中皆不可用,深宜慎之!時病瘥未健,食生菜,手足必腫。夜食生菜,不利人。十月勿食被霜生菜,令人面無光目濇,心痛腰疼,或發心瘧,瘧發時手足十指爪皆青困委。葱韭初生芽者,食之傷人心氣。飲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生葱不可共蜜食之,殺人。獨顆蒜彌忌。棗合生葱食之,令人病。生葱和雄鷄、雉、白犬肉食之,令人七竅經年流血。食糖蜜後,四日內食生葱韭,令人心痛。夜食諸薑蒜葱等,傷人心。蕪菁根多食,令人氣脹。薤不可共牛肉作羹食之,成瘕病,韭亦然。蓴多食,動痔疾。野苣不可同蜜食之,作內痔。白苣不可共酪同食,作(上匿下虫)蟲。黃瓜食之發熱病。葵心不可食,傷人;葉尤冷,黃背赤莖者勿食之。胡荽久食之,令人多忘。病人不可食胡荽及黃花茱。蕷不可多食,動病。妊婦食薑,令子餘指。蓼多食,發心痛。蓼和生魚食之,令人奪氣,陰欬疼痛。芥菜不可共兔肉食之,成惡邪病。小蒜多食,傷人心力。扁豆,寒熱者不可食之。久食小豆,令人枯燥。食大豆屑,忌噉猪肉。大麥久食,令人作熱。白黍米不可同飴蜜食,亦不可合葵食之。蕎麥麪多食之,令人髮落。鹽多食,傷人肺。食冷物,冰人齒。食熱物,勿飲冷水。飲酒,食生蒼耳,令人心痛。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著身,及使扇,即成病。飲酒大忌灸腹背,令人腸結。醉後勿飽食,發寒熱。飲酒食猪肉,臥秫稻穰中則發黃。食飴多飲酒,大忌。凡水及酒照見人影動者,不可飲之。鮓合酪食之,令人血瘕。食白米粥,勿食生蒼耳,成走疰。食甜粥已,食鹽,即吐。犀角箸攪飲食沫出及澆地墳起者,食之救人。礬石生入腹,破人心肝,亦禁水。商陸以水服,殺人。葶藶子敷頭瘡,藥或入腦,殺人。水銀入人耳及六畜等皆死,以金銀著耳邊,水銀則吐。苦楝無子者,殺人。
風俗通 【 漢?應劭】
論飲食諸毒
禽獸自死者,俱有毒,不可食。魚無腮者有毒,腮大者亦有毒。鼈肚下有紅藻紋者,有毒。蟹腹下有毛者有毒。煮酒初出火者有毒,江南謂之火頭酒,飲之則生痔溢血。夏月飲食,但過宿者,即有毒。夏月酒在銅錫器中過夜,即有毒。銅氣蓋熱食,氣上蒸成汗,滴下食中,即有毒。炊湯過宿,飲之有毒,盥洗則生疥。桃杏仁雙仁者,毒能殺人。果未成核者,俱有毒,令人發瘡癤。夏秋果熟落地,蟲緣者有毒,人食之作漏。屋漏水有毒,人食之有脹而死者;用之沐手,則生浸淫之疥,屢驗。澤中死水有毒,飲之令人生瘕。湯池中溫泉水不可飲,令人脹悶;惟澡浴可以疏風愈疥癩,蓋其泉自硫黃中出,故溫也。患疥者宜飽食入浴之,連日數次,汗透而愈。體虛者不可輕浴。
千金方 【 唐?孫思邈】
論五石
人不服石,庶事不佳,惡瘡疥癬,溫疫瘧疾,年年常患,寢食不安,興居常惡,非止已事不康,生子難育,所以石在身中,萬事休泰,要不可服五石也。人年三十以上,可服石藥。若素肥充,亦勿妄服。四十已上,必須服之。五十已上,三年可服一劑。六十已上,二年可服一劑。七十已上,一年可服一劑。
又曰:人年五十已上,精華消歇,服石猶得其力。六十已上轉惡,服石難得力。所以常須服石,令人手足溫煖,骨髓充實,能消生冷,舉措輕便,復耐寒暑,不著諸病,是以大須服。凡石皆熟鍊用之。凡石之發,當必惡寒頭痛心悶,發作有時,狀如溫瘧,但有此兆,無過取冷水淋之,得寒乃止,一切冷食,惟酒須溫。
又曰:凡服石人甚不得雜食口味,雖百品具陳,終不用重食其肉。諸雜既重,必有相賊,聚積不消,遂動諸石,如法持心,將攝得所,石藥為益,善不可加。余年三十八九,常服五六兩乳,自是以來,深深體悉。至於將息節度,頗識其性。養生之士,宜留意詳焉!然其乳石必須土地清白光潤,羅紋鳥翮,一切皆成白,可入服。其非土地者,慎勿服之。多皆殺人,甚於鴆毒。紫石白石,極須外內映澈,光淨皎然,非此亦不可服。寒石五石更生散方,舊說此藥方,上古名賢無此,漢未有何侯者行用,自皇甫士安已降,有進餌者,無不發背解體而取顛覆。余自有識性已來,親見朝野仕人,遭者不一。所以寧食野葛,不服五石。明其大大猛毒,不可不慎也。有識者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
論解百藥毒
甘草解百藥毒,此實如湯沃雪,有同神妙。有人中烏頭、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中藜蘆毒,葱湯下咽便愈中野葛毒,土漿飲訖即止。如此之事,其驗如反掌,要使人皆知之。然人皆不肯學,誠可歎息。方稱大豆汁解百藥毒,余每試之,大懸絕,不及甘草。又能加之為甘豆湯,其驗尤奇。有人服玉壺丸,致嘔不能已,百藥與之不止,藍汁入口即定。如此之事,皆須知之。此則成規,更不須試練也。解毒方中,條例極多,若不指出一二,學者不可卒知,餘方例爾。石藥毒,用白鴨屎、人參汁。雄黃毒,用防己。鐵粉毒,用磁石。礜石毒,用大豆汁、白鵝骨。防葵毒,用葵根汁。大戟毒,用菖蒲汁。桔梗毒,用白粥。甘遂毒,用大豆汁。(艹蹢)(艹躅)毒,用梔子汁。鷄子毒,用淳酢。馬刀毒,用清水。野芋毒,用土漿、人糞汁。杏仁毒,用藍子汁。百藥毒,用甘草、薺苨、大小豆汁、藍葉根實汁。金銀毒,用水銀服數兩即出;鷄子汁及屎白,燒猪脂和服;水淋雞屎汁煮葱汁。芫花毒,用防己、防風、甘草、桂汁。野葛毒,用雞子清、葛根汁、甘草汁、鴨頭熱血、猪膏、鷄屎、人屎。藜蘆毒,用雄黃溫湯煮葱汁。烏頭、天雄、附子毒,用大豆汁、遠志、防風、棗肉、飴糖。射罔毒,用藍汁、大小豆汁、竹瀝、大麻子汁、藕芰汁、六畜血、貝齒屑、蚯蚓屎。半夏毒,用生薑汁及煮乾薑汁。莨菪毒,用薺苨、甘草、犀角、蟹汁、升麻。狼毒毒,用杏仁、藍汁、白蘞、鹽汁、木占斯。巴豆毒,用煮黃連汁、大豆汁、菖蒲汁、生藿汁 【 《肘後》云小豆藿。】 煮寒水石汁。蜀椒毒,用葵子汁、蒜桂汁、豉汁、人尿、冷水、土漿;鷄毛燒吸煙及調水服。斑蝥、芫青毒,用猪膏、大豆汁、戎鹽、藍汁、鹽湯煮猪膏、巴豆。服藥過劑悶亂者,用水和胡粉、水和葛粉、地漿、蘘荷汁、粳米瀋、豉汁、乾薑、黃連、飴糖、飲藍汁、吞鷄子黃。
景岳全書 【 明?張介賓】
解一切飲食毒
芝麻油,總能解一切飲食諸毒,不可不知。凡造餚饌,必先用真麻油於淨鍋熬熟,卻下肉炒過,然後入清水煮之,則併不犯毒。今徽州、池州地方,食牛肉,不論春夏,無日不食,惟製之有方,所以鮮有中毒。但犯一切飲食毒者,即用麻油一二杯飲之,得吐即毒釋,而無不愈者。
善解毒者無如火,蓋火能革物之性。
解一切藥毒
凡解諸藥毒者,宜以薺苨汁、白扁豆汁、菉豆汁、甘草汁、餳糖汁、米糖汁、蠶退紙燒灰,隨便用之,俱可解。
凡解毒藥湯劑不可熱服,宜凉飲之,蓋毒得熱而勢愈盛也。雖然,此特以熱毒為言耳。若解木鼈、菌蕈、黃連、石膏之類以中陰毒者,豈仍避熱而猶堪以寒飲乎?
石室秘籙 【 清?陳士鐸】
中砒毒
世人有服砒霜之毒,五臟欲裂者,腹必大痛,舌必伸出,眼必流血而死,最可憐也。方用瀉毒神丹,大黃二兩,生甘草五錢,白礬一兩,當歸三兩,水煎湯數碗飲之,立時大瀉則生,否則死矣。此砒毒已入於臟,非可用羊血、生甘草上吐而愈,我所以又變下法救之。飲之而不瀉,此腸已斷矣,又何救乎?倘用之早,未有不生者,不可執吐法而無變通。若初飲砒毒,莫妙用生甘草三兩,急煎湯加羊血半碗,和勻飲之,立吐而愈。若飲之不吐,速用大黃之方,則無不可救也。
方
潔古解毒丸 善治男子婦人及小兒一切積熱不解,停留作毒,上焦壅熱,咽喉不利,口乾多渴,伏暑困悶,霍亂不寧;或山嵐瘴氣,及食毒酒毒,吐逆不定,避風丹毒,迷惑昏困,不省人事,虛煩發躁,目赤口瘡。善解四時傷寒之疾,發散瘟疫毒邪之氣,及四方人不服水土一切諸毒,併皆解之。常服,補真益氣,化毒除風,神效不可細述。
滑石 黃芩 貫眾 茯苓 山梔子 乾薑 草龍膽 大豆 青黛 甘草 薄荷 寒水石各一兩 百藥煎 砂仁 大黃 山豆根 桔梗 生地 益智 紫河車即蚤休 菉豆粉 馬屁勃 板藍根 黃藥子各半兩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新汲水化下,細嚼或噙化亦得。小兒半丸。如婦人血運不省,生薑薄荷水磨下一丸。
解毒丸 解世間一切不測毒。
山豆根 山慈菇 菉豆粉各三兩 板藍根 土馬椶 黃藥子 紫河車 續隨子仁 木通 盆硝 藿香 五味子 薄荷 貫眾 寒水石 白殭蠶 乾葛 雄黃 百藥煎 茜草根 大黃 朱砂各二兩 麝香半兩 甘草臘月竹筒盛置糞清內,春月取出陰乾,四兩
右為細末,蒸餅和丸如彈子大,以螺青三兩和勻,留一半為衣,每服半丸,用生薑蜜水化下。
三因解毒丸 治誤食毒草,并百物毒,救人於必死。
板藍根洗淨曬乾,四兩 貫眾剉去毛 青黛研 生甘草各一兩
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以青黛為衣。如稍覺精神恍惚,即是誤中諸毒,即取十五丸爛嚼,用新汲水送下即解。或用水浸蒸餅為丸,尤佳。常服三五丸,大解暑熱。
神仙散毒萬病丹 一名玉樞丹;一名紫金錠。治一切藥毒、菰子毒、鼠莽毒、惡菌蕈、金石毒、吃疫死牛馬肉毒、河豚毒,時行瘟疫,山嵐瘴瘧,忽喉閉纏喉風,脾病黃腫,赤眼瘡癤,衝冒寒暑,熱毒上攻;或自縊溺水,打撲傷損,癰疽發背未破,魚臍瘡腫,湯火所傷,百蟲鼠犬蛇傷;男子婦人或中顛邪狂走,鬼胎鬼氣,併宜服之。凡人居家或出入,不可無此藥,真濟世衛家之寶。如毒藥,嶺南最多,若適宦嶺,才覺意不快,便服之即安。二廣山谷間,有草曰胡蔓草,又名斷腸草,若人以急水吞之急死,緩水吞之緩死,又取毒蛇殺之,以草覆上,以水洒之,數日菌生其上,取為末,酒調以毒人,始亦無患,再飲酒即毒發立死。其俗淫婦人多自配合北人,與人情分相好,多不肯逐北人回,陰以藥置食中,北人還,即戒之曰:子某年來。若從其言,即復以藥解之,若過期不往,即死矣,名曰定年藥。北人屆彼,亦宜誌之。若覺中毒四大不調,即便服之;或於鷄豚魚羊鵝鴨等肉下藥,復食此物,即觸發其毒,急服此藥一粒,或吐或利,隨服便瘥。昔有一女子久患癆瘵病,為尸蟲所噬,磨一粒服之,一時久,吐下小蟲千餘條,一大者正為兩段;後只服蘇合香丸,半月遂復如常。至牛馬六畜中毒,亦以此救之,無不效。
山慈菇去皮洗極淨焙 川文蛤搥破洗極盡炒乾,各二兩。一名五倍子 麝香揀盡血毛皮殼細研,三錢 千金子去殼紙包裹以去盡油為度。一名續隨子 紅芽大戟去蘆根洗極淨焙乾,各一兩
右,各研為細末和勻,以糯米粥為劑,每料分作四十粒,於端午、重陽、七夕合。如欲急用,辰日亦得。於木臼中杵數百下,不得令婦人孝子、不具足人、鷄犬之類見之。切宜秘惜,不可廣傳,輕之無效。如癰疽發背未破之時,用冷水磨塗痛處,并磨服,良久覺癢立消。陰陽二毒,傷寒心悶,狂言亂語,胷膈壅滯,邪毒未發,及瘟疫山嵐瘴氣,纏喉風,冷水入薄荷一葉同研下。急中癲邪,喝叫亂走,鬼胎鬼氣,併用煖無灰酒下。自縊落水死,心頭煖者,及驚死鬼迷死,未隔宿者,併冷水磨灌下。蛇犬蜈蚣傷,併用冷水磨塗傷處。諸般瘧疾不問新久,臨發時煎桃柳枝湯磨下。小兒急慢驚風,五疳八痢,蜜水薄荷葉同磨下。牙關緊急,磨塗一丸,分作三服,量大小與之。牙痛,酒磨塗,及含藥少許吞下。湯火傷,東流水磨塗患處。打撲傷損,炒松節、無灰酒下。年深日近,頭疼、太陽疼,用酒入薄荷葉磨紙花貼太陽穴上。諸般癎疾,口眼喎斜,眼目掣眨,言語謇濇,卒中風口噤,牙關緊急,筋脈攣縮,骨節風腫,手腳疼痛,行步艱辛,一應風氣疼痛,併用酒磨下。有孕婦人不可服。一方加山豆根、全蠍、朱砂、雄黃各一兩。
鷄腸草散 【 《千金方》,下同】 解諸毒。
鷄腸草三分 薺苨 升麻各四分 芍藥 當歸 甘草各二分 坌土一分 藍子一合
右八味,治下篩,水服方寸匕,多飲水為佳。若為蜂蛇等毒蟲所螫,以針刺螫上血出,著藥如小豆許於瘡中,令濕瘥。為射罔箭所中,削竹如釵股長一尺五寸,以綿纏繞,水沾令濕,取藥內瘡中,隨瘡深淺,令至底止,有好血出即休。若服藥有毒,水服方寸匕,毒解痛止愈。
解毒藥散
薺苨一分 藍并花二分
右二味,七月七日取藍陰乾,搗篩,水和服方寸匕,日三。
礬灰散 治中諸物毒。
晉礬 建茶各等分
右件藥為細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得吐即效,未吐再服。
青黛雄黃丸 凡始覺中毒,及蛇蟲咬,癰疽才作,服此,毒氣不聚
青黛 雄黃各等分
右為細末,新汲水調下二錢。
又方 解砒毒。
巴豆半粒,用半邊,去殼不去白 白扁豆 青黛 甘草
右同為末,用沙糖一大塊,水化開,調一大盞飲之,砒毒隨利去,即服五苓散之類。
又方 解砒毒。
漢椒四十九粒 黑豆十四粒 甘草節二寸,碎 烏梅二個
右(口父)咀,用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
單方
治自死六畜肉中毒方:黃蘗屑搗服方寸匕。 【 《金匱》,下同】
治食鬱肉漏脯中毒方:鬱肉密器蓋之,隔宿者是也;漏脯,茅屋漏下沾著者是也。燒犬屎,酒服方寸匕,每服。人乳汁亦良。或飲生韭汁三升,亦得。
治黍米中藏乾脯食之中毒方:大豆濃煮汁,飲數升即解。亦治狸肉漏脯等毒。
治食生肉中毒方:掘地深三尺,取其下土三升,以水五升,煮數沸,澄清汁,飲一升即愈。
治六畜鳥獸肝中毒方:水浸豆豉,絞取汁,服數升愈。
治馬肝毒中人未死方:雄鼠屎二七粒末之、水和,日再服。屎,尖者是。
又方:人垢取方寸匕服之佳。
治食馬肉中毒欲死方:香豉二兩,杏仁三兩,二味蒸一食頃,熟,杵之,日再服。
又方:煮蘆根汁飲之,良。
治噉蛇牛肉食之欲死方:飲人乳汁一升立愈。
又方:以泔洗頭,飲一升愈。
又方:牛肚細切,以水一斗,煮取一升,暖飲之,大汗出者愈。
治食牛肉中毒方:甘草煮汁,飲之即解。
治食犬肉不消,心下堅或腹脹,口乾大渴,心急發熱,妄語如狂,或洞下方:用杏仁一升,合皮研爛,以沸湯三升和取汁,分三服,利下肉片,大驗。
鳥獸有中毒箭死者,其肉有毒,解之方:大豆煮汁及鹽汁服之解。
鱠食之在心胷間不化,吐復不出,速下除之,久成癥病,治之方:橘皮一兩,大黃二兩,(石卜)硝二兩,三味以水一大升,煮至一小升,頓服即消。
食鱠多不消,結為癥病,治之方:馬鞭草搗汁飲之,或以薑葉汁飲之一升,亦消;又可服吐藥吐之。
食魚後食毒兩種煩亂,治之方:橘皮濃煎汁,服之即解。
食鯸鮧魚中毒方:蘆根煮汁,服之即解。
食蟹中毒,治之方:紫蘇煮汁,飲之三升;或紫蘇子搗汁飲之,亦良。
又方:冬瓜汁飲二升,食冬瓜亦可。
食諸果中毒,治之方:猪骨燒過,一味末之,水服方寸匕。亦治馬肝漏脯等毒。
食諸菌中毒,悶亂欲死,及食楓桂菌而笑不止,野芋煩毒欲死,治之方:人糞汁飲一升,或土漿飲一二升,或大豆濃煮汁飲之,或服諸吐利藥并解。
蜀椒閉口者有毒,誤食之,戟人咽喉氣病欲絕,或吐下白沫,身體痺冷,急治之方:肉桂煎汁飲之,或多飲冷水一二升,或食蒜,或飲地漿,或濃煮豉汁飲之,并解。
食躁方:豉濃煮汁飲之。
鉤吻與芹菜相似,誤食之殺人,解之方:薺苨八兩,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二服。
菜中有水莨菪,葉圓而光有毒,誤食之,令人狂亂,狀如中風,或吐血,治之方:甘草煮汁,服之即解。
春秋二時,龍帶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為病,發時手背腹滿,痛不可忍,名蛟龍病,治之方:硬糖二三升,日兩度服之,吐出如蜥蜴三五枚,瘥。
食苦瓠中毒,治之方:黍穰煮汁,數服之解。
飲食中毒煩滿,治之方:苦參三兩,苦酒一升半,二味煮三沸,三上三下服之,吐食出即瘥;或以水煮亦得。又服犀角湯亦佳。
貪食,食多不消,心腹堅滿痛,治之方:鹽一升,水三升,煮令鹽消,兩三服,當吐出食便瘥。
凡諸毒多是假毒以投,无知時,宜煮甘草薺苨汁飲之,通除諸毒藥。
中砒石烏啄毒:多飲新汲井水,得吐利佳。 【 《集簡方》】
中蒙汗毒:飲井華冷水即愈。
中煤炭毒,一時運倒不救:急以清水灌之。
卒中水毒,初覺頭目微痛,惡寒骨節強急,旦醉夕劇,手足逆冷,三日則蟲蝕下部,六七日膿潰,食至五臟殺人也。搗蒼耳絞汁服一二升,并以綿染,導其下部。 【 《肘後方》】
中川烏草烏一切藥毒,及六畜肉毒:用多年塵壁東土泡湯服之,冷水亦可。 【 《通變要法》】
中金石藥毒:黑鉛一斤鎔化,投酒一升,如此十餘次,待酒至半升頓飲。
中輕粉毒:出山黑鉛五斤,打壺一把,盛燒酒十五斤,納土茯苓半斤,乳香三錢,封固,重湯煮一日夜,埋土中,出火毒,每日早晚任性飲。
中砒霜毒,煩躁如狂,心腹疼痛,四肢厥冷,命在須臾:黑鉛四兩,或錫器亦可,磨水一碗灌之。 【 《危病方》】
中硫黃毒:黑錫煎湯服即解。 【 《集簡方》】
中諸藥毒:釵子股煮汁服,亦生研更烈,必大吐下;如無毒,亦吐去熱痰。
中飲食毒:雌黃、青黛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下。 【 鄧筆峰方】
乳石發動煩悶:芒硝,蜜水調服一錢,日三服。 【 《聖惠》】
飲食毒物:硼砂、甘草各四兩,真香油一斤瓶內浸之,遇有毒者,服油一小盞。久浸尤佳。 【 瑞竹堂】
山嵐瘴毒、瘡毒、并中諸毒:錦地羅根研,生酒服一錢匕即解。
中砒霜毒:白芷末,井水服二錢。 【 《廣記》,下同】
中砒霜毒:鬱金末二錢,入蜜少許,冷水調服。
一切食毒:砂仁末,水服一二錢。
解輕粉毒,齒縫出血臭腫:貫眾、黃連各半兩,煎水,入冰片少許,時時漱之。 【 積德堂方】
中烏頭、天雄、附子、芫花、野菌毒:并用防風煎汁飲之。 【 《千金》】
中諸毒藥已死,只要心中溫暖者,乃是熱物犯之,只用防風一味擂,冷水灌之。 【 積善堂方】
金石藥發:麥門冬六兩,人參四兩,甘草炙二兩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飲下,日再服。 【 《圖經》】
食丹藥毒:萱草根研汁服之。 【 《廣記》】
丹石發動後,乾欬嗽者:每食後飲冬月葵虀汁一盞,便臥少時。 【 《食療》】
馬汗毒氣入腹:葶藶一兩,炒研,水一升浸湯服,取下惡血。 【 《十全方》】
卒中水毒:搗藍青汁傅頭身令匝。 【 《肘後方》,下同】
服藥過劑,煩悶及中毒欲死:搗藍汁服數升。
誤吞水蛭:青靛調水飲,即瀉出。 【 《普濟方》】
中鼠莽毒:金綫重樓根,磨水服即愈。 【 《集簡方》】
一切菌毒,因蛇蟲毒氣熏蒸所致:芫花生研,新汲水服一錢,以利為度。
食雉中毒,吐下不止:用生犀角末方寸匕,新汲水調服即瘥。 【 《聖惠》,下同】
食物中毒:貝子一枚,含之自吐。又治漏脯毒,面臛毒,及射罔在諸肉中有毒,并用貝子燒研,水調五分服。
中河豚及砒石毒,倉卒無藥,急以麻油灌之,多灌取出毒物即愈。 【 《易簡方》】
丹石毒發,發熱者,不得食熱物,不用火為便,但著厚衣暖臥,取麻油一匙含咽,戒怒二七日也。
中野菌毒:急采鴛鴦草啖之,即今忍冬草也。 【 《夷堅志》】
中一切毒:石菖蒲、白礬等分為末,新汲水下。 【 《廣記》】
中水毒,病手足指冷至膝肘即是:以浮萍日乾為末,飲服方寸匕良。 【 《集驗方》】
中鼠莽毒:鏡面草取自然汁,青油各一杯,和服,即下毒三五次,以肉粥補之,不可遲。 【 《醫說》】
解雄黃毒:防己煎汁服之。
中砒石毒:稻草燒灰淋汁,調青黛三錢服。 【 《摘要》】
一切毒藥,及鴆毒,煩懣不止:用甘草三兩,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渣入黍米粉一兩,白蜜三兩,煎如薄粥食之。 【 《外臺》,下同】
乳石發熱:烏豆二升,水九升,銅器煮五升,汁熬稠一升,飲之。
中巴豆礬砒魚肉酒食毒:大豆煮汁飲之。 【 《肘後方》】
六畜肉毒:小豆一升燒研,水服三方寸匕,神良。 【 《千金》】
解燒酒毒:菉豆粉盪皮,多食之即解。
解鴆酒毒,併諸藥毒已死,但心頭溫者:用菉豆粉三合,水調服。 【 《易簡方》】
解砒石毒:菉豆粉、寒水石等分,以藍根汁調服三五錢。
服石毒發:胡豆半升搗研,以水八合絞汁,飲之即愈。 【 《外臺》】
中砒霜毒:白扁豆生研,水絞汁飲。 【 《永類方》】
六畜肉毒:白扁豆燒存性研,水服之,良。 【 《廣記》】
諸鳥肉毒:生扁豆末,冷水服之。
小蝦蟆有毒,食之令人小便秘濇,臍下悶痛,有至死者:以生豉一合,投新汲水半碗,浸濃汁頓飲之,即愈。 【 《茅亭客話》】
服藥過劑悶亂者:豉汁飲之。 【 《千金方》】
服藥過劑悶亂,併中草烏、天雄、附子毒;併食飴糖即解。 【 《總錄》】
中砒石毒:飲釅酢得吐即愈,不可飲水。亦治食鷄子毒。 【 《廣記》】
狼煙入口:以酢少許飲之。 【 秘方】
解金銀毒:葱白煮汁飲之。 【 《外臺》】
解鉤吻毒,面青口噤欲死:以葱涕啖之即解。 【 《千金》】
鬱肉脯毒:杵薤汁服二三升,良。 【 葛洪方】
食蟹中毒:乾蒜煮汁飲之。 【 《集驗方》】
閉口椒毒:氣閉欲絕者,煮蒜食之。
食諸肉毒,吐下血不止,痿黃者:胡荽子一升,煮令發裂,取汁冷服半升,日夜各一服即止。 【 《食療》】
食魚中毒:冬瓜汁飲之,良。 【 《小品方》】
解狼毒毒:杏仁搗爛,水和服之。 【 《千金》】
硫黃毒發,令人背髆疼痛,目暗漠漠:烏梅肉焙一兩,沙糖半兩,漿水一大盞,煎七分呷之。 【 《總錄》】
中水毒病,初起頭痛惡寒,心煩拘急,旦醒夕劇:梅葉搗汁三升飲之良。
食椒閉氣:京棗食之即解也。 【 《百一》】
中水毒病,初起頭痛惡寒,拘急心煩:用梨葉一把搗爛,以酒一盞攪飲之。 【 《篋中集》】
中桐油毒:乾柿餅食之。
中砒毒,心腹絞痛,欲吐不吐,面青肢冷:用楊梅木皮煎湯二三碗,服之即愈。 【 《易簡方》】
解諸中毒:芽茶、白礬等分碾末,冷水調下。 【 《簡要方》】
食蟹中毒:生藕汁飲之。 【 《聖惠方》】
中砒石毒:桐油三升灌之,吐即毒解。
鼠莽砒毒:烏桕根半兩,擂水服之。 【 《醫方大成》】
解中藥毒:巴豆去皮不去油,馬牙硝等分研細,冷水服一彈丸。
解百毒氣:桑白皮汁一合服之,須臾吐利自出。 【 《肘後方》】
解丹石毒,發熱困篤:肥猪肉五斤,葱、薤各半斤,煮食,或作臛食,必腹鳴毒下,以水淘看沙石盡,則愈。 【 《千金翼》】
服石發熱:猪腎脂一具,勿中水,以火炙取汁,每服三合,日夜五六服,毒隨大便下。 【 《總錄》】
食金中毒已死:取鷄矢半升,水淋取汁一升,飲之,日三。 【 《肘後方》】
解野葛毒已死者:挖開口灌鷄子三枚,須臾吐出野葛,乃甦。 【 《肘後方》】
胡蔓野毒即斷腸草,一葉入口,百竅流血,惟急取鳳凰胎,即鷄卵抱未成雛者,已成者不用,研爛和麻油灌之,吐出毒物,乃生,少遲即死。 【 《衞生方》】
閉口椒毒氣欲絕,或出白沫,身體冷:急煎桂汁服之,多飲新汲水二三升。 【 《梅師方》】
乳石熱毒壅閉,頭痛口乾,便漩赤少者:用蜂房煮汁五合服,乳石末從小便中下大效。《圖經》云:用十二分炙,以水二升煮八合,分服。
藥毒上攻:如聖散。用蜂房、甘草等分,麩炒黃色,去麩為末,水二盌,煎八分,臨臥頓服,明日取下惡物。 【 經驗方】
中諸菜毒,發狂吐下欲死:用鷄矢燒末,水服方寸匕。 【 葛氏方】
解一切毒:母猪屎水和服之。 【 《千金》】
丹石發毒,頭眩耳鳴,恐懼不安:淡竹頻服二三升。 【 《錄驗》】
硫黃毒發氣悶:用羊血熱服一合,效。 【 《聖惠》】
解蜀椒毒:鷄毛燒煙吸之,併水調一錢服之。 【 《千金》】
諸毒卒惡熱悶欲死者:新屎汁,水和服;或乾者燒末,漬汁飲。名破棺湯。 【 蘇恭】
合口椒毒:人尿飲之。 【 《肘後方》】
解諸菜毒:小兒尿和乳汁,服二斗。 【 《海上方》】
自死肉毒:故頭巾中垢一錢,熱水服取吐。
鷓鴣肉,主治嶺南野葛菌子毒,生金毒,及溫瘧久病欲死者,合毛熬酒漬服之,或生搗汁服,最良。 【 《唐本》】
食蟹致傷:丁香末,薑湯服五分。 【 《證治要訣》】
中河豚毒:五倍子、白礬末等分,以水調下。 【 《廣記》】
中諸藥毒:用蠶紙數張,燒灰,冷水服。 【 《易簡方》】
有人服伏火丹藥,多腦後生瘡,熱氣冉冉而上,一道人教灸風市數十壯而愈。仍時復作,又教以陰煉秋石,用大豆黃卷煎湯下遂愈,和其陰陽也。 【 《清明餘話》】
飲食中毒煩滿:苦參三兩,(口父)咀,以酒二升半,煮取一升,頓服即吐,愈。 【 《千金》,下同】
食百物中毒:掘廁旁地深一尺,以水滿坑中,取廁籌七枚,燒令煙,以投坑中,乃取水汁飲四五升即愈。急者不可得,但掘地著水,即取飲之。
又方:含貝子一枚,須臾吐食物,瘥。
食六畜肉中毒:各取六畜乾屎為末,水服佳。若是自死六畜肉毒,水服黃蘗末方寸匕,須臾服與佳。
諸食中毒:飲黃龍湯及犀角汁無不治也。飲馬尿亦良。
中藥毒者:取秦燕毛二七枚燒灰服。
中野葛毒已死口噤者:取青竹去兩節,注兩脅臍上,內冷水注之,煖即易。須臾口開,開即服藥,立活。惟須數易水。
腹中有鐵,取白折鐵刮取末,井華水服三錢,不過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