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四
臟腑門 【 腎】
醫宗必讀 【 明?李中梓】
腎為先天本論
經曰:治病必求其本。本之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無源之流,無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經也。故善為醫者,必責根本,而本有先天後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腎,腎應北方之水,水為天一之源。後天之本在脾,脾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腎何以為先天之本?蓋嬰兒未成,先結胞胎,其象中空,一莖透起,形如蓮蕊,一莖即臍帶,蓮蕊即兩腎也,而命寓焉。水生木而後肝成,木生火而後心成,火生土而後脾成,土生金而後肺成,六腑隨之,四肢乃具,百骸乃全。《仙經》曰:借問如何是元牝?嬰兒初生先兩腎。未有此身先有兩腎,故腎為臟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資之以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腎。上古聖人見腎為先天之本,故著之脈曰:人之有尺,猶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所以傷寒必診太谿以察腎氣之盛衰,必診衝陽以察胃氣之有無,兩脈既在,他脈可弗問也。治先天根本,則有水火之分。水不足者,用六味丸壯水之源,以制陽光;火不足者,用八味丸益火之主,以消陰翳。每見立齋治病,多用前方。不知者妄議其偏,惟明於求本之說,而後可以窺立齋之微耳。王應震曰: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無汗不發汗,有熱莫攻熱;喘生勿耗氣,精遺勿濇泄;明得個中趣,方是醫中傑。此真知本之言夫!
三才圖會 【 明?王圻】
腎神
神名元冥,字育嬰。腎之狀如元鹿兩頭,主藏志,象如圓石子,二色如縞映紫,生對臍,搏著腰脊。左為正腎,配五臟;右為命門,男以藏精,女以系胞。腎脈出於涌泉,涌泉在足中心。
圖書編 【 明?章潢】
腎臟說
腎,水官也。左腎右腎,前對臍,後著於脊。丈夫六十腎氣衰,髮落齒槁,陽氣衰,毛髮焦,經脈空虛。人之有腎,猶樹之有根也。腎開竅於二陰,左為壬,右為癸,在形為骨,久立損腎。腎脈出於涌泉。腎者,臟之本,精之處也。經於上焦,榮於中焦,衛於下焦。腎之餘氣,通於前後兩竅,為液為唾。邪氣入腎,則多唾。膀胱為腎腑,耳為腎宮,腎氣通則聞五音,腎病則耳聾骨痿也。腎合於骨,其榮髮也,腎之合也。骨痿不能起牀者,腎氣先死也。上主齒,齒痛者腎傷也。又主耳,耳不聞聲者,腎虧也。人之骨痛者,腎虛也。人之齒多齟者,腎弱也。人之齒齲者,腎有風也。人之耳痛者,腎氣壅也。人之多呵欠者,腎邪也。人之腰不伸者,腎水枯也。人之色黃黑者,腎衰也。人之容色光紫者,腎無病也。人之骨鳴者,腎羸也。肺邪入腎多呻。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鹹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禁無犯熱食溫衣,腎畏燥也。
相腎病法
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苦腹滿,食不消,體重,肢節痛,嗜臥。
腎臟食忌
十月勿食椒,令人口乾,成赤白痢。十一月、十二月勿食鱗甲鮮物,並勿食諸物脾腎。宜食大豆黃卷、粟。
養腎法言
腎於諸臟為最下,屬水藏精。蓋天一生水,乃人生身之本,立命之根也。天地間凡有血氣者,莫不有牝牡之欲,故火與水違行,慾情一動,精即離原,而生身者,亦所以戕身者也。君子學易玩損之大象,而窒慾如防水之源,塞水之漏,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焉。是欲固壽命之原,莫先於色慾之戒也。
治腎要法
五臟惟腎之一臟,母勝而子反受邪,肺與腎是也。肺主氣,氣之輕浮能上而不能下。腎主精,精之沉重能下而不能上。若肺勝則熱作,氣得熱上蒸,則不能下生腎水,而腎之邪生矣。須急食涼劑以解之,此腎病必先求諸肺是也。
體仁彙編 【 明?彭用光】
腎經藥性
腎乃足少陰之經,少血多氣。
【 其經起自涌泉穴,在足心陷中;終於腧府穴,胷前巨骨下璇璣旁各二寸。其經左右共五十四穴。】
癸水之臟,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 強於作用,故男曰作強。造化形容,故女曰伎巧。】
其旺於冬,封藏之本也。
【 腎水冬旺而主藏精,故為封藏之本也。】
其味鹹而其色黑。
【 《洪範》曰:潤下作鹹。黑者,北方水色也。】
其聲呻而其志恐。
【 呻,吟也。恐,所以懼惡也。】
內藏精而藏志。
【 腎藏精與志。】 外榮骨而榮鬚。
【 其充在骨,精盛則髭鬚不白,容貌不衰。】
其候在腰,其液為唾。
【 腎敗則腰痛轉搖不便也。凡唾皆出乎腎。】
開竅於兩耳部,脈在左尺。
【 耳為腎之竅。左尺,浮診候膀胱,沉診候腎。】
是臟也,對命門,一而為二:左名腎,男子以藏精;右命門,女子以繫胞,元氣之根,精神之舍。
【 腎有兩枚,左為腎,右為命門。腎與命門,其氣相通,男子藏精,女子繫胞,五臟六腑之精,若有餘則悉歸於腎,腎受精氣,故神生焉。傳曰:聚精會神者,此也。】
受病同歸於膀胱,診候兩分於水火。
【 潛谿曰:夫命門與腎脈同者,謂其所受病同歸於膀胱一腑也。其各受病也,當用心辨水火之異。何以別之?如外證小便清利,及脈沉而遲,是冷氣,屬腎水。如小便赤濇,脈沉數,是其氣熱,屬命門火。故所受者同,所主者異。夫所受者同,乃命門與腎同歸膀胱一腑也;所主者異,謂有寒熱之別,一歸於寒水,一歸於相火也。】
實則脈實,
【 左尺沉診候腎。】
小腹脹滿,而腰背急強,便黃舌燥者,瀉腎湯可以廣推。
【 千金瀉腎湯:治腎實熱小腹脹滿,四肢青黑,耳聾,夢腰脊離解,伏水氣急。用芒硝、茯苓、黃芩各三錢,生地黃汁、石菖蒲各五錢,大黃切一合用蜜水器中漬一宿,磁石碎如雀頭各八錢,元參、細辛各四錢,甘草二錢。十味口?父咀,每服一兩。以水二鍾,去滓;下大黃內藥汁中更煮,減一分;去大黃,內地黃汁,微煎一二沸,下芒硝。食前溫服。】
虛則脈虛,氣寒陰痿,而言音混濁,脛弱脈代者,蓯蓉散宜加尋討。
【 治腎氣虛寒,陰痿,腰脊痛,身重緩弱,言音混濁,陽氣頓絕,用蓯蓉、白朮、巴戟、天門冬、茯苓、甘草、牛膝、五味子、杜仲各八錢,車前子、乾薑各五錢,生乾地黃半斤,共為細末,食前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腎氣不和腰脅痛,散號異香。
【 有人患腰痛傴僂將半年餘,與灸腎腧,是日不能動,遂合異香散二服,即行如故。何效速哉!】
陽經鬱滯背肩疼,湯名通氣。
【 通氣防風湯:治肩背疼不能回顧者,此手太陽寒鬱而不行,以風藥散之。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者,足太陽經不通,用羌活、獨活各一錢半,藁本、防風、甘草炙各一錢,蔓荊子、川芎各二錢,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食遠服。如身重,腰沉沉然,經中有寒濕也,更加酒浸漢防己一錢;輕者加附子一錢;重者加川烏一錢。】
腰痛散八角茴香。
【 治腰重痛,用八角茴香,炒為末,每服二錢,食前用溫酒調服。】
精泄末一升韮子。
【 治夢泄失精,用韭子一升炒治下篩,酒服方寸匕,立效。】
氣滯腰疼堪順氣,血凝臂痛可舒經。
【 人參順氣散:治氣滯腰疼,用人參、川芎、桔梗、白朮、白芷、陳皮、枳殼、麻黃節、烏藥、白薑炮、甘草炙各一錢,作一服,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或為細末,食前甘草湯服。一方加五加皮一錢。舒經湯:治臂痛不能舉。有人常苦左背痛,或以為飲、為風、為濕,諸藥悉投,繼以針灸,俱不得效,用此方而愈。蓋是氣血凝滯,經絡不行所致,非風非濕。腰以下食前服,腰以上食後服。用片薑黃二錢,如無則以嫩莪朮代之。赤芍、當歸、海桐皮去粗皮、白朮,以上各一錢半,羌活、甘草炙各一錢,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即煎至一鍾,去滓,磨沉香汁少許,食前服。】
五味能交心腎,須茯神、遠志、川歸、山藥、蓯蓉、枸杞。龍骨安養精神,與益智、茴香、故紙、鹿茸、牛膝、黃芪。地黃補腎益陰,加當歸而補髓 【 二宜丸】 。附子驅寒去濕,倍人參而壯陽 【 參附湯】 。虎骨治骨虛酸痛。
【 治骨髓中疼,用虎骨四錢,芍藥一兩六錢,生地黃八兩,三味(口父)咀,以清酒一升浸,曬乾,復入酒中,如此取酒浸為度,搗,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猪腎濟腎弱腰虧。
【 用童子尿二盞,無灰酒一盞,以新磁瓶貯之,取全猪腰子一對入內,鹽泥密封,晚時以慢火養熟,至中夜止,待五更初以火溫之,發瓶飲酒食腰子。病篤者只一月效,平日瘦怯者亦可服。此蓋以血養血,絕勝金石草木之藥也。】
乾坤立而易道行,坎離交而人身泰。
【 異香散 石蓮肉去皮半錢,蓬朮煨、益智仁炒、京三稜泡、甘草炙各二錢,青皮、陳皮各去白五分,厚朴薑製一錢,作一服,水薑棗鹽一捻煎,空心溫服。】
木經補瀉溫涼藥
補:知母、蓮子、芡實、龍骨、鹿茸、覆盆子、石鍾乳、桑螵蛸、虎骨、牡蠣、小草、敗龜板、熟地黃、五味子、山藥、鎖陽、牛膝、五加皮、山茱萸、楮實子、當歸、元參、石楠、枸杞子、合歡、杜仲。
瀉:琥珀、苦茗、猪苓、澤瀉、茯苓。
【 但利水之藥,皆是瀉水之劑,故不備錄。以五臟俱有補有瀉,惟腎臟有補無瀉耳,臨時酌處。】
溫:乾薑、附子、柏實、烏藥、肉桂、兔絲子、破故紙、葫蘆巴、南藤、沉香。
涼:黃柏、知母,竹瀝、元參、地骨皮、丹皮。
東垣報使引本經藥:獨活、肉桂。
景岳全書 【 明?張介賓】
治腎須分陽虛陰虛
色慾傷腎,而陽虛無火者,兼培其氣血。陰虛有火者,純補其真陰。
小兒補腎論
觀王節齋曰:小兒無補腎法。蓋小兒稟父精而生,男至十六而腎始充滿,既滿之後,妄用虧損,則可用藥補之。若受胎之時,稟之不足,則無可補,稟之原足,又何待於補耶?嗚呼!此言之謬,謬亦甚矣!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精合而形成。夫此形即精也,精即形也。治精即所以治形,治形即所以治精也。但時有初中,則精有盛衰。故小兒於初生之時,形體雖成,而精氣未裕,所以女必十四,男必十六,而後天癸至。天癸既至,精之將盛也。天癸未至,精之未盛也。茲以其未盛而遽謂其無精也可乎?且精以至陰之液,本於十二臟之生化,不過藏之於腎,原非獨出於腎也。觀上古天真論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此精之所源,其不止於腎也可知矣。王節齋止知在腎,而不知在五臟。若謂腎精未泄,不必補腎,則五臟之精其有稟賦之虧、人事之傷者,豈因其未泄而總皆不必補耶?夫小兒之精氣未盛,後天之陰不足也;父母之多慾水虧,先天之陰不足也。陰虛不知治本,又何藉於人為以調其元贊其化乎?此本原之理,有當深察者如此。再以小兒之病氣論之:凡小兒之病最多者,惟驚風之屬,而驚風之作,則必見反張戴眼,斜視抽搐等證,此其為故,總由筋急而然。蓋血不養筋,所以筋急,真陰虧損,所以血虛,此非水衰之明驗乎?夫腎主五液,而謂血不屬腎,吾不信也。肝腎之治同一治,今筋病如此,而欲舍腎水以滋肝木,吾亦不信也。且太陽少陰相為表裏,其經行於脊背,而為目之上綱,今以反折戴眼之證,偏多見於小兒,而謂非水臟陰虛之病,吾更不信也。矧以陽邪亢極,陰竭則危;臟氣受傷,腎窮則死。此天根生息之基,尤於小兒為最切,然則小兒之病,其所關於腎氣者非渺,而顧可謂小兒無補腎法耶!
身經通考 【 清?李瀠】
腎臟得病虛實橫逆治法
五行之理,惟腎之一臟,母盛而子反受邪。是物之性有不可一概論者,肺腎是也。何則?肺屬金,應乎皮毛,所主者氣;腎屬水,主乎骨髓,所藏者精。氣之輕浮,能上而不能下;精之沉重能下而不能上,此物理之自然。今肺盛乃熱作也,氣得熱而上蒸,則肺不能下生於腎,而腎受邪矣。急以涼藥解之,使臟氣溫和,自能下生於腎矣。此腎病必先求之於肺。若肺和而腎忽受病,不過脾濕相刑刑 原作「形」,據文意改。,所以有解肺熱、去脾邪二藥。若脾肺自和而腎受病,亦當察本臟虛實而治之。
腎虛以熟地、黃柏補之。腎無實,不可瀉,故無瀉腎之藥。虛則補其母,以五味子補肺。腎主寒,自病則足脛寒而逆。人之五臟惟腎無實,小兒痘變黑陷,是腎水剋退心火,多不治也。
心乘腎,微邪,內熱不惡寒,桂枝丸。肺乘腎,虛邪,喘嗽,皮濇而寒,百部丸。肝乘腎,實邪,拘急氣搐,身寒,理中丸。脾乘腎,賊邪,體重,泄瀉,身寒,理中丸。
針灸
《素問》曰:腎熱病者,先腰痛胻痠,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痠,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員員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
【 註 腰者腎之腑,故先腰痛。腎主骨,故胻痠。腎為水臟,津液不能上資,故苦渴數飲。外熱在太陽,則頭痛而強;內熱在腎,故胻寒且痠。足下熱者,熱流陰股也。不欲言者,腎為生氣之原也。其爭氣上逆,則為項痛。員員澹澹,痛之微也。膀胱者腎之腑,太陽為諸陽主氣,其氣上升,腎臟之熱隨太陽之氣而上衝於頭也。此陰陽熱氣,外內交爭,一隨脈引,一隨氣升,皆陰出之陽,故止頭痛而不死。腎病者加於戊己,戊己不死,起於壬癸。從則外出於形身,故汗出;逆則內干於真臟,故死。足少陰太陽,相為表裏,五臟六腑經氣之相通也,故刺之。】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欬,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胷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
【 註 腎少陰脈起於足而上循臑俠臍,循腹裏上行而入肺。病在經絡,故腹大脛腫。水邪逆於上則喘欬,生氣衰於下則身重也。太陽之氣司表而下出於膀胱經,氣逆則表氣虛,故寢汗出而惡風。腎氣虛而不能上交於心,故胷中痛。少陰之氣上與陽明相合,生氣虛於下,故大腹小腹皆痛也。陽氣虛,故手足逆冷也。膻中者,臣使之官,代君行令,喜樂出焉,以胷中之心氣不足,故意不樂也。少陰與太陽為表裏,臟腑之經氣相通,故臟病而兼及於腑經也。】
《靈樞》曰: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涌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 註 在外者,筋骨為陰,病在陰者名曰痺。陰痺者,病在骨也。按之而不得者,病在骨髓也。腹脹者,臟寒生滿病也。腰者,腎之腑也,腎開竅於二陰,大便難者,腎氣不化也。肩背頸項痛時眩者,臟病而及於腑也。故當取足少陰之涌泉、足太陽之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千金方》曰:左手關後尺中陰絕者,無腎脈也。苦足下熱,兩髀裏急,精氣竭少,勞倦所致。刺足太陽治陽。
左手關後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苦恍惚健忘,目視(目巟)(目巟),耳聾悵悵,善鳴。刺足少陰治陰。
右手關後尺中陰絕者,無腎脈也。苦足逆冷,上搶胷痛,夢入水見鬼,善魘寐黑色物來掩人。刺足太陽治陽。
右手關後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苦骨痛腰脊痛,內寒熱。刺足少陰治陰。
腎病其色黑,其氣虛弱,吸吸少氣,兩耳苦聾,腰痛,時時失精,飲食減少,膝以下清,其脈沉滑而遲,此為可治。宜服內補散、建中湯、腎氣丸、地黃煎。春當刺涌泉,秋刺伏溜,冬刺陰谷,皆補之;夏刺然谷,季夏刺太谿,皆瀉之。又當灸京門五十壯,背第十四椎百壯。
邪在腎,則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強痛,時眩,取之涌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而浴水,則傷腎。
腎風虛寒,灸腎腧百壯,對臍兩邊向後,俠脊相去各一寸五分。
導引
《千金方》曰:六字訣:凡調氣之法,若腎病,即呬出。其法夜半後八十一,鷄鳴七十二,平旦六十三,日出五十四;辰時四十五,巳時三十六。欲作此法,先左右導引三百六十遍。病有四種:一冷痺,二氣疾,三邪風,四熱毒。若有患者,安心調氣,此法無有不瘥也。
腎病用呬。腎臟病者,體冷陰衰,面目惡痿。相法:腎色黑,夢見黑衣及獸物,捉刀杖相怖,用呬氣出。又云:腎病者用大呬五十遍,細呬三十遍。須左右導引三百六十遍,然後乃為之。
《養性書》曰:吐納法:腎病用吹法,須三十六數,能去腎家一切冷氣、腰痛、膝沉重、久立不得、陽道衰弱、耳中蟬鳴及口中有瘡,一切腎部煩熱之疾,疾愈則止。
導引法:正坐以兩手上從耳左右引脅三五度。亦可以手著胷,馳射,左右同,放身三五度;亦可以足前後踰左右各十數度,能去腰腎膀胱間風邪積聚。為之畢,良久開目,三咽三叩齒而止。
修養法:常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朔望旭旦,北面平坐,鳴金梁,七飲玉漿,三吸元宮,黑色氣入口五吞之,閉氣六十息。
《養老書》曰:擦腎俞穴法:臨臥時坐於牀,垂足解衣,閉氣,舌拄上齶,目視頂,仍提縮穀道,以手摩擦兩腎俞穴各一百二十次,以多為妙,畢,叩齒臥。專治腎元虛冷,小便滑數。
《保生秘要》曰:論腎氣滯濇,古云醫道通仙道,但要清明氣血二字之理。氣為先天之用,屬於陽,無形而有影。血為後天之行,屬於陰,有形而成質。氣旺則血榮而調潤,氣絕則血枯而滅形。故氣虛血弱,滯濇而成病。濇於腎,諸寒收引,皆屬腎水,氣弱或作腰痛,水枯瞳人昏暗,兩耳難察律音。冬月水旺,宜吐納,按節吹氣,調和會意。掌心所忌,須避寒冷,最宜早臥。大抵冬月斂藏氣閉,至陰已極,宜節慾養一陽之初生。蓋陰陽交精,子男合璧,萬物氣微在下,不可搖動,守此則保壽無疆。
臟腑門 【 膀胱】
黃帝素問
靈蘭秘典論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 註 膀胱為水腑,乃水液都會之處,故為州都之官。水穀入胃,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故為津液之所藏,氣化則水液運行而下出矣。】
氣厥論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
【 註 膀胱者,胞之室也,衝任起於胞中,為經血之海。胞移熱於膀胱,是經血之邪移於膀胱,故溺血。熱則水道燥涸,故癃閉也。】
標木病傳論
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痛胻痠,一日腹脹,一日身體痛。二日不已,死。冬鷄鳴,夏下晡。
【 註 此腑邪傳臟,水泛土敗而死。病先發於膀胱,則小便閉;五日而之腎,則少腹脹腰脊痛;一日而之胃,則腹脹;一日而之脾,則身體痛。冬鷄鳴在丑,乃少陽太陽生氣之時,氣絕而不能生也。夏下晡,乃陽明生氣之時,陽明之氣亦絕矣。】
靈樞經
本輸篇
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滎;注於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俞;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行於崑崙,崑崙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入於委中,委中,膕中央,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也。
【 註 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天也。水中之生陽,上合於天。水隨氣而運行於膚表。】
經脈篇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是動則病衝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顖項痛,目黃,淚出,鼽衂,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小指不用。
【 註 太陽是動則病衝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腰似折、膕如結者,病在太陽之氣而有似乎形證也。太陽為諸陽主氣而養筋,故是主筋所生之病則為痔,經絡內薄則為瘧,厥逆於下則為癲狂。顖、項、鼽、目、腰、背、膕、踹諸證,皆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 膀胱經諸穴歌 足太陽,六十三。睛明攢竹,詣曲差五處之鄉;承光通天,見絡郄玉枕之行。天柱高兮大杼抵,風門開兮肺俞當。厥陰心膈之俞,肝膽脾胃之藏。三焦腎兮大腸小腸,膀胱俞兮中膂白環。自從大杼至此,去脊中寸半之旁。又有上次中下四髎,在腰四空以相將;會陽居尻尾之側,始了背中二行。仍上肩胛而下附兮二椎之旁,三椎魄戶,四椎膏肓。神堂譩譆兮鬲關,魂門兮陽綱。意舍兮胃倉肓門,志室秩邊胞肓。承扶浮郄與委陽,殷門委中而合陽。承筋承山,到飛揚輔陽。崑崙至僕參申脈,金門探京骨之場,束骨通谷,抵至陰小指之旁。】
【 分寸歌 足太陽兮膀胱經,目內眥角始睛明。眉頭陷中攢竹取,曲差髮際上五分。五處髮上一寸是,承光髮上二寸半。通天絡郄玉枕穴,相去寸五調勻看。玉枕夾腦一寸三,入髮二寸枕骨現。天柱陷後髮際中,大筋外廉陷中獻。自此夾脊開寸五,第一大杼二風門。三椎肺俞厥陰四,心俞五椎之下論。膈七肝九十膽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腎,大腸十六之下椎。小腸十八膀十九,中膂內俞二十椎。白環廿一椎下當,以上諸穴可排之。更有上次中下髎,一二三四腰空好。會陽陰尾尻骨旁,背部二行諸穴了。又從脊上開三寸,第二椎下為附分。三椎魄戶四膏肓,第五椎下神堂尊。第六譩譆膈關七,第九魂門陽綱十。十一意舍之穴存,十二胃倉穴已分。十三肓門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須論。十九胞肓廿秩邊,背部三行諸穴勻。又從臀下陰文取,承扶居於陷中主。浮郄扶下方六分,委陽扶下寸六數。殷門扶下六寸長,膕中外廉兩筋鄉。委中膝骨約紋裏,此下三寸尋合陽。承筋腳跟上七寸,穴在腨腸之中央。承山腨下分肉間,外踝七寸上飛揚。輔陽外踝上三寸,崑崙後跟陷中央。僕參亦在踝骨下,申脈踝下五分張。金門申脈下一寸,京骨外側骨際量。束骨本節後陷中,通谷節前陷中強。至陰卻在小指側,太陽之穴始周詳。】
經水篇
足太陽外合於清水,內屬於膀胱而通水道焉。
【 註 清水與黃河分流,而膀胱為津液之腑。六腑皆濁,而膀胱之水獨清,故合清水屬膀胱而通水道焉。】
病傳篇
病先發於膀胱,五日而之腎,一日而之小腸,一日而之心。二日不已,死。冬鷄鳴,夏下晡。
【 註 按此發明標本病傳論膀胱病一節未發之意也。】
淫邪發夢篇
厥氣客於膀胱,則夢遊行。
【 註 客於膀胱,則夢遊行,太陽之氣虛行也。】
扁鵲難經
膀胱腑形象
四十二難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中藏經 【 漢?華佗】
論膀胱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
膀胱者,津液之腑也,與腎為表裏,號水曹掾,名玉海也。足太陽是其經也。總通於五腑,所以五腑有疾即應膀胱,膀胱有疾即應胞囊。小便不利,熱入膀胱,則甚氣急而小便黃濇也。膀胱寒,則小便數而清白也。又石水發則根在膀胱,腹脹大者是也。又膀胱欬而不已,則傳之三焦,腸滿而不飲食也。然上焦主心肺之病,人有熱則食不入,寒則精神不守,泄利不止,語聲不出也。實則上絕於氣不行也,虛則引起氣入肺。其三焦之氣和,則五臟六腑皆和,逆則皆逆。膀胱中有厥陰氣,則夢行不快,滿脹則小便不下。臍下重悶或有痛絕,則三日死,死鷄鳴也。
膀胱腑形象之圖
見圖
下連前陰,溺之所出。
千金方 【 唐?孫思邈】
膀胱腑論
膀胱者,主腎也,耳中是其候也。腎合氣於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號水曹掾,名玉海。重九兩二銖,左回疊積,上下縱廣九寸,受津液九升九合,兩邊等,應二十四氣。鼻空在外,膀胱漏泄。
膀胱實熱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實者,足太陽經也。病苦逆滿,腰中痛,不可俛仰勞也,名曰膀胱實熱也。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實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胞轉,不得小便,頭眩痛,煩滿,脊背強,名曰膀胱實熱也。
膀胱虛冷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虛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腳中筋急,腹中痛引腰背不可屈伸,轉筋,惡風,偏枯,腰痛,外踝後痛,名曰膀胱虛冷也。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虛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肌肉振動,腳中筋急,耳聾,忽忽不聞,惡風颼颼作聲,名曰膀胱虛冷也。
胞囊論
胞囊者,腎膀胱候也,貯精津液並尿。若臟中熱病者,胞濇小便不通,尿黃赤。若腑中寒,病者胞滑,小便數而多白。若至夜則尿偏甚者,夜則內陰氣生。故熱則瀉之,寒則補之,不寒不熱依經調理,病不生矣。
醫學入門 【 明?李梴】
膀胱腑賦
膀胱上口闊二寸半,而盛溺九升九合,中廣九寸而重九兩二銖。無出竅也,資氣海以施化,腑名津液。
【 膀胱以虛受水,為津液之腑,有上竅而無下竅,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瀉,氣海之氣不足,則秘隱不通。】
透絕頂也,司升降之消息,官號州都。
【 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應在毛髮,系通心肺;驗於皮骨,臟屬腎俞。
【 腎應骨,經云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云云。】
風搏頭疼,眼旋、目淚、惡心,筋骨不利;氣滯項拔,背強、腰折、尻痛,膕脛尤拘。
【 膀胱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別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別者,從腰中下脊,貫臀入膕中。其支別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俠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端,故病如是。惡心者,膀胱移邪於小腸,故惡聞食臭。】
熱則腹滿而胞塞,甚則狂發;
【 熱結下焦,則小腹苦滿,難於俛仰,胞轉閉塞,不得小便,令人發狂。】
冷即多唾而帶下,甚則瀝餘。
【 冷則濕痰上溢,則為多唾,濕痰下滲,則為帶濁,甚則小便瀝餘或頻數。叔和云:冷敗則遺尿不知。】
虛證腦轉耳聾,房事舉亦無力;血病鼻衄淋痔,莖囊腫或被吹。
【 陰莖陰囊腫大,皆濕熱以致血瘀,小兒多蟲蟻地風所吹。】
溫以蓽茄、茴香、烏藥,涼必生地、防己、地膚。
【 溫則蓽澄茄、茴香、烏藥之類。涼則生地、防己、地膚子、黃蘗、防風、甘草梢、防葵之類。】
瀉以車前、瞿麥、滑石。
【 車前、瞿麥、滑石、芒硝、澤瀉、萱草根之類。】
補必橘核、益智、菖蒲。
【 橘核、益智、菖蒲、龍骨、續斷、黃芩之類。】
吁!寡慾一念真秋石,
【 今人不知吾身自有秋石,諺云:泄盡真藥服假藥,十字街頭買秋石。】
節飲三杯固尾閭。
【 酒水好停下焦為邪,節之尾閭自固,不患漏泄。】
體仁彙編 【 明?彭用光】
膀胱腑藥性
膀胱乃足太陽之經,多血少氣。
【 其經起自至陰,穴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如韭葉;終於睛明,穴在目內眥。】
名玉海而津液藏,號都官而氣化出。
【 《脈經》云:氣者升而為雨露,降而作淵源。膀胱者,州都之官,氣化則出。《千金》號水曹掾,名玉海,而藏津液。得氣海之氣施化,則便注瀉。氣海之氣不及,則秘塞不通。《內經》名都官,言位當孤腑,故名都官。居下內空,故藏津液。】
重九兩二銖而廣九寸,量九升九合而其氣堪容。候在耳中,脈居左尺。
【 與腎同位。】
是腑也,實則脈實,
【 左手尺中神門從陽脈實者。】
病胞轉不得小便,苦煩滿難於俛仰,藥用寒涼利竅,石膏、梔子、蜜同煎。
【 治膀胱實熱,用石膏八錢,梔子、人參、茯苓、知母各三錢,蜜一合,生地黃、淡竹葉各切一合,七味(口父)咀,每每 原作「各」,據文意改。服一兩,水二鍾,煎一鍾去滓,下蜜煮二沸,食飯前服。不利,加芒硝三錢。】
虛則脈虛,
【 左手尺中脈虛者,足太陽經也。】
腸痛引腰背,難利屈伸,腳中筋緊急,耳鳴重聽。
【 腎虛證候。】
補磁石、五味、黃芪,配苓、朮、石英、杜仲。
【 治膀胱虛冷,飢不欲飲食,面黑如炭,腰脅疼痛,用磁石六錢,黃芪、茯苓各三錢,五味子、杜仲、白朮、白石英各五錢,七味(口父)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煎一鍾去滓,食前溫服。】
大腑熱蒸腸內濇,木通、生地、黃芩。
【 大腑丹:治心經熱,小便濇,及治五淋。許學士治渴疾良驗。生地黃二兩,木通、黃芩各一兩,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木通湯下。】
小便不利莖中疼,葶藶、茯苓、通草。
【 潛谿曰:治小便不利,莖中疼痛,小便急痛,用通草、茯苓各三兩,葶藶二兩,三味為細末,水調服方寸匕,日三服。】
腎大如斗,青皮、荔核、小茴香。
【 危氏方荔枝散:治腎大如斗,不過三劑,除根。用舶上茴香、青皮全者,荔枝核等分,剉散,炒黃,出火毒,為細末,酒調二錢,日進三服。】
胞轉如塞,葵、滑三般寒水石。
【 治丈夫婦人胞轉,不得小便八九日者,冬葵子一升,滑石、寒水石一升,三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作三服。】
冷熱熨可利便難。
【 《千金方》冷熱熨法:若大小便閉塞不通,或淋瀝溺血,陰中疼痛,此是熱氣所致,用此法即愈。其法先以冷物熨小腹幾次,後以熱物熨之,又以冷物熨之,自通,將理自愈。】
屈伸導引和腰痛。
【 法見導引中。】
風熱相乘囊腫,服三白而立消。
【 三白散:治膀胱蘊熱,風濕相乘,陰囊腫脹,大小便不利,用白牽牛二兩,棗白皮、白朮、木通去節、陳皮去白各半兩,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湯調,空心服。】
蟲蟻吹著陰脬,用蟬蛻而即散。
【 蟬蛻散:治陰囊忽腫,多坐地為風濕所侵,或蟲蟻吹著,用蟬蛻半兩,水一碗,煎湯洗腫處,其痛立止,腫亦消,再溫再洗,洗後仍與五苓散加燈心煎服。又方:用葱園內蚯蚓糞,甘草汁調,塗上,立效。】
治病執方,須達要旨。苦寒平升,甘辛平降。
【 《寶鑑》云:藥性要旨,苦藥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藥平降。甘寒瀉火,苦寒瀉實熱,苦甘寒瀉濕熱。】
高者宜抑,下者可舉。
【 潛谿云: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當抑也;以其本下而失太高,固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假令下者舉之,亦非下固當舉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太下,故舉之而使高;若本下,何舉之有?】
求巧必事乎公輸,求聰當宗乎師曠。
本經補瀉溫涼藥
補:益智、橘核、龍骨、菖蒲、續斷、黃芩。
瀉:芒硝、滑石、澤瀉、瞿麥、車前子、萱草根。
溫:蓽澄茄、茴香、烏藥。
涼:生地黃、黃蘗、防風、防己、甘草梢、地膚子、防葵。
東垣報使引本經藥:藁本、羌活 【 行上】 ,黃蘗 【 行下】 。
針灸
《靈樞》曰: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脛踝後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
【 註 膀胱者,津液之腑,氣化則出。腑氣病,故小腹腫痛而不得小便也。肩上足小指外廉及脛踝後,乃足太陽經脈之所循,若熱而脈陷,此病腑而及於經矣,故當取委中之中央。】
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里。
【 註 此邪在膀胱而為病也,三焦下俞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小腹腫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也,故取足太陽之大絡。足太陽厥陰交絡於跗膕之間,視其結而血者去之。蓋肝主疏泄,結在厥陰之絡,亦不得小便矣。如小腹腫,上及胃脘,取足三里。】
《千金方》曰:左手關後尺中陽絕者,無膀胱脈也。病苦逆冷,婦人月水不調,王月則閉,男子失精,尿有餘瀝,刺足少陰經治陰,足內踝下動脈是也。
右手關後尺中陽絕者,無子戶脈也。病苦足逆寒,絕產帶下無子,陰中寒,刺足少陰經治陰。
左手關後尺中陽實者,膀胱實也。病苦逆冷,脅下邪氣相引痛,刺足太陽經治陽,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陷中。
右手關後尺中陽實者,膀胱實也。病苦小腹滿引腰痛,刺足太陽經治陽。
膀胱寒,灸膀胱腧百壯,對臍兩邊向後,俠脊相去各一寸五分。
導引
《體仁彙編》曰:膀胱虛,腰痛,正東坐,雙手抱心。一人於前據攝其兩膝,一人後捧其頭,徐牽,令偃臥,頭倒,三起三臥,久久便瘥。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五
臟腑門 【 三焦】
黃帝素問
靈蘭秘典論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 註 三焦下俞,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三焦主氣,氣化則水行,故為決瀆之官也。】
靈樞經
本輸篇
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於關衝,關衝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液門,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注於中渚,中渚,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俞;過於陽池,陽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行於支溝,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為合,屈肘乃得之。三焦下俞在於足大指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是太陽絡也,手少陽經也。三焦者,足少陽太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王,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 註 三焦上合於手少陽,為決瀆之腑,故下俞出於太陽之絡,入絡膀胱,約下焦,氣閉則癃,氣虛則遺溺,三焦之主氣也。夫直行者為經,斜絡者為絡,此太陽之別絡間於足少陽太陰之間,故曰少陽太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
邪氣臟腑病形篇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委陽。
【 註 三焦者,下約膀胱,為決瀆之腑。病則氣不輸化,故腹氣滿而不得小便也。不得小便,則窘急而水溢於上,留於腹中而為脹,候在足太陽經外之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經脈之間,其脈亦見於皮部,當取之委陽。】
經脈篇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出頁);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痺。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 註 少陽之上,相火主之,是故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痺,相火之有餘於上也。少陽乃一陽初生之氣,故主氣所生病者汗出,陽加於陰則汗出也。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小指次指,皆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 三焦經諸穴歌 手少陽,廿三穴,關衝、液門、中渚別;陽池外關支溝連,會宗三陽四瀆接;天井清冷消濼駢,臑會肩髎天髎越;天牖翳風承,瘈脈顱息別;角孫近耳絲竹空,禾髎相近耳門接。】
【 分寸歌 無名之外端關衝,液門小次指陷中。中渚液下去一寸,陽池腕上之陷中。外關腕後方二寸,腕後三寸支溝容。腕後三寸內會宗,空中有穴用心攻。腕後四寸三陽絡,四瀆肘前五寸著。天井肘外大骨後,骨罅中間一寸摸。肘後二寸清冷淵,消爍對腋臂外落。臑會肩前三寸量,肩髎臑上陷中央。天髎缺盆陷處上,天牖天容之外旁。翳風耳後尖角陷,瘈脈耳後青脈現。顱息亦在青絡脈,角孫耳廓中間上。耳門耳前起肉中,禾髎耳前動脈張。欲知絲竹空何在?眉後陷中仔細量。】
經水篇
手少陽外合於漯水,內屬於三焦。
【 註 漯合濟而入於兗豫諸州。少陽為君主之相,陰陽相合,故手少陽外合於漯水,而內屬於三焦。】
榮衛生會篇
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胷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榮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
【 註 上焦出於胃上口者,上焦所歸之部署也,並胃咽以上貫膈而布胷中,出走腋下,循太陰之雲門、中府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之天鼎、扶突而上,至舌復下於足陽明之分,常與榮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蓋從胷腋太陰之分而出行,故復大會於太陰也。夫手之三陰,從臟走手,足之三陰,從足走臟。榮氣行於二十八脈之中,二百七十息,以應漏下二刻為一周,則陰陽內外,經脈臟腑,俱已循行。蓋以一日分為晝夜,而為五十榮,非日行於陽而夜行於陰也。凡日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乃榮衛之行於脈外,陰陽出入者也。按三焦乃少陽之相火,生於腎陰,從下而上,通會於周身之腠理,臟腑之膜原,總屬一氣耳,歸於有形之部署,始分而為三。氣之在上者,即歸於上部,主宣五穀之氣味,即從上而出,熏膚,充身,澤毛。氣之在中者,即歸於中部,主蒸化水穀之津液而為榮,血即從中而出以奉生身。氣之在下者,即歸於下部,主濟泌別汁,即從下而出,以供決瀆之職。此氣由陰而生,從下而上,歸於上中下之三部,即從上中下而分布流行。馬氏復以下焦之氣,升於中上,上焦之氣,降於中下,此緣不明經理而強為臆說也。】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岐伯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精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奉 原作「養」,據《靈樞》營衛生會改。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榮氣。
【 註 此論榮出於中焦,中焦亦並胃中在胃中脘之分,中焦所歸之部署也。此所受氣者,主泌水穀之糟粕,蒸精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奉心神化赤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榮氣,此津液化血而名榮氣也。】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 註 下焦之部署,在胃之下口,別走於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就下焦之氣,濟泌別汁,循下焦之經而滲入膀胱,氣化則出矣。】
五癃津液別篇
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名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 註 此論水穀之精,別而為津為液也。蓋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五味各歸其所喜,其津液各走其道,隨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者為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扁鵲難經
三焦稟生始終
三十一難曰:三焦者,何稟何生?何始何終?其治常在何許?可曉以不?然。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旁。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道也;其治在臍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腑在氣街。
【 註 人身腑臟,有形有狀,有稟有生。如肝稟氣於木,生於水;心稟氣於火,生於木之類,莫不皆然。三焦既無形狀,而所稟所生,則元氣與胃氣而已,故云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其治在膻中,中焦其治在臍旁天樞穴,下焦其治在臍下一寸陰交穴。】
三焦為腑
三十八難曰:臟唯有五,腑獨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其經屬手少陽,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 註 三焦主持諸氣,為原氣別使者,以原氣賴其導引,潛行默運於一身之中,無或間斷也。外腑指其經為手少陽而言,蓋三焦外有經而內無形也。】
三十九難曰:腑有五者何也?然。五臟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屬於五臟,故言腑有五焉。
【 註 腑有五者,以三焦配合手心主也。合諸篇而觀之,謂五臟六腑可也,五臟五腑亦可也,六臟六腑亦可也。】
三焦為陽故所行為原
六十二難曰:臟井滎有五,腑獨有六者何謂也?然。腑者陽也,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俞,名曰原。腑六,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 註 臟之井滎有五,謂井滎俞經合也。腑之井滎有六,以三焦行於諸陽,故又置一俞而名曰原。所以腑有六者,與三焦共一氣也。】
六十六難曰: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 註 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以十二經之俞,皆系三焦所行,氣所留止之處也。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以臍下腎間動氣,乃人之生命,十二經之根本。三焦則為原氣之別使,主通行上中下之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也。通行三氣,即紀氏所謂下焦稟真元之氣,即元氣也,上達至於中焦,中焦受水穀精悍之氣,化為榮衛,榮衛之氣與真元之氣通行達於上焦也。所以原為三焦之尊號,而所止輒為原,猶警蹕所至稱行在所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於是而取之,宜哉!】
三焦腑形象之圖
見圖
上焦出於胃口之上,主內而不出;下焦起於闌門之下,主出而不內;中焦當胃之中脘,主腐熟水穀,蒸津液,化精微,上注於肺,化而為血,以奉生身。
金匱要略 【 漢?張機】
三焦竭
問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謂也?師曰: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穀,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遺溺失便,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
三焦熱
師曰:熱在上焦者,因欬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
中藏經 【 漢?華佗】
論三焦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腑,總領五臟六腑、榮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也。又名玉海、水道,上則曰三管,中則曰霍亂,下則曰走哺,名雖三而歸一,有其名而無形者也,亦號曰孤獨之腑。而衛出於上,榮出於下。上者絡脈之系也,中者經脈之系也,下者人氣之系也。亦又屬膀胱之宗始,主通陰陽,調虛實呼吸。有病則苦腹脹氣滿,小腹堅,溺而不得,便而窘迫也,溢則作水,留則為脹,手少陽是其經也。又上焦實熱則額汗出,能食而氣不利,舌乾口焦,咽閉之類,腹脹脅肋痛。寒則不入食,吐酸水,胷背引痛,嗌乾,津不納也。實則食已虛,虛則還出,膨膨而不樂。虛則不能制,下遺便溺,頭面腫也。中焦實熱,則上下不通,腹脹喘欬,下氣不上,上氣不下,關格而不通也。寒則下痢不止,食飲不消,中滿。虛則腸鳴膨脹也。下焦實熱,則小便不通,大便難苦重痛也。虛寒,則大小便泄下不止。三焦之氣和,則內外和,逆則內外逆。故云三焦者,人之三元氣也,宜矣!
千金方 【 唐?孫思邈】
三焦脈論
夫三焦者,一名三關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亂,下焦名走哺,合而為一,有名無形,主五臟六腑往還神道,周身貫體,可聞不可見,和利精氣,決通水道,息氣腸胃之間,不可不知也。三焦名中清之腑,別號玉海、水道。出屬膀胱合者雖合而不同。上中下三焦同號為孤腑,而榮出中焦,衛出上焦。榮者,絡脈之氣道也;衛者,經脈之氣道也。其三焦形相厚薄大小,並同膀胱之形云。
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殼殼而不堅痛。
三焦虛實
夫上焦如霧,其氣起於胃上脘,並咽以上,貫膈布胷中,走腋,循足太陰之分而行,還注於手陽明,上至舌,下注足陽明,常與榮衛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二十五度為一周,日夜五十周於身,周而復始,大會於手太陰也。主手少陽心肺之病,內而不出。人有熱則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身中皆熱,不循衛氣之道而出者,何也?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名曰漏氣。其病則肘攣痛,食先吐而後下,其氣不續,膈間厭悶,所以飲食先吐而後下也。寒則精神不守,泄下便痢,語聲不出,若實則上絕於心,若虛則引氣於肺也。
中焦如漚,其氣起於胃中脘,在上焦之後,此受氣者,主化水穀之味,泌糟粕,蒸津液,化為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名曰榮氣,主足陽明。陽明之別號曰豐隆,在外踝上,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合諸經之脈下絡太倉,主腐熟五穀,不吐不下。實則生熱,熱則閉塞不通,上下隔絕。虛則生寒,寒則腹痛洞泄,便痢霍亂,主脾胃之病。夫血與氣異形而同類,衛氣是精,血氣是神,故血與氣異名同類焉。而脫血者無汗,此是神氣;奪汗者無血,此是精氣。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猶精神之氣隔絕也。若虛則補於胃,實則瀉於脾。調其中,和其源,萬不遺一也。
下焦如瀆,其氣起胃下脘,別回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主足太陽,灌滲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別於清濁,主肝腎之病候也。若實則大小便不通利,氣逆不續,嘔吐不禁,故曰走哺。若虛則大小便不止,津液氣絕。人飲酒入胃,穀未熟而小便獨先下者何?蓋酒者,熟穀之液也,其氣悍以滑,故後穀入而先穀出也。所以熱則瀉於肝,寒則補於腎也。
東垣十書 【 元?李杲】
問三焦有幾
手少陽三焦之經,起於小指次指之外側,出其端,終於目銳眥。足少陽膽之經,起於目銳眥,終足大指三毛。頭至心為上焦,心至臍為中焦,臍至足為下焦,此又足太陽之別也。又《靈樞》云,臍下膀胱至足為足三焦。右手尺脈為命門,包絡同診。此包絡亦有三焦之稱,為命門之火,遊行於五臟之間,主持於內也。手三焦主持上也,足三焦主持下也。上中下三焦通為一氣,衛於身也,為外護既已,頭至心、心至臍、臍至足為狀也。呼為三焦,有名也;以為無狀,可乎?經云:三焦者水穀之道路也,卻是有形狀,何以然?上焦者,主內而不出;中焦者,主腐熟水穀;下焦者,主出而不納。故經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也。手經者,主持上也;足經者,主持下也;命門者,主持中也;為衛者,護持外也。三焦元氣,為父之氣也,包絡相從,母也,並行而不相離,母之元氣也,故俱會於胷中。經云:膻中之分,父母居之,氣之海也,如天地之尊,不係五行。清邪中於上焦,名曰潔也,頭痛、項強、腰脊痛。濁邪中於下焦,名曰渾也,陰氣為慄,便溺妄出,表虛裏急。上焦下焦與中焦相混,上焦怫鬱,臟氣相熏,中焦不治,胃氣上衝,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遊於經絡,出入臟腑。若陰氣前通,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咽塞,寒厥熱壅,必然下血。陰陽俱厥,脾弱液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便數而難,臍腹湫痛,命將難全。此命門之脈,診在右手尺也。經曰:五臟不和,五液注下,當闔不闔,便溺俱脫,生氣絕矣。所以臍腹湫痛也。故曰命將難全。前三焦自外而入,後三焦自內而出,如霧不散而為喘滿,此出而不內也。漚不利而為留飲,留飲不散,久為中滿,上不能內,下不能出也。瀆不利而為腫滿,此因上內而下不出也。此三焦之所不歸也。三焦有臟而無腑,在內則游行,是在血也,在外則固護,是在氣也。上焦如霧者,氣也;下焦如瀆者,血也;中焦者,氣血分之也。下焦在臍下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即傳道也,治在臍下。名曰三焦,其腑在氣衝中。又云有臟無腑。成氏云:血室者,血之所居也,榮衛停止之所,經脈流會之處,衝脈是矣。衝者奇經之一也,起於腎下,出於氣衝,並足陽明經俠臍上行,至胷中而散,為諸經之會。啟元子云:衝為血海,諸經朝會,男子則運而行之,女子則停而止之,皆謂之血室。《內經》曰:任脈通,衝脈盛。男既運行,女既停止,故運行者,無積而不滿也,停止者,有積而能靜也。不滿者陽也,氣也;能滿者,陰也,血也。故滿者有時,而溢為之信,有期也。溢,動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故運行者,陽之象也,停止者,陰之象也。氣血榮衛,男女皆有,內外諧和,其脈同診。脈者血之腑也,故為氣血之先。室為藏物之舍,亦為腑也。三焦之腑在氣衝中,為男女血海之腑。經又曰:有臟而無腑,從無形而言之;有臟有腑,從有形而言之也。清邪濁邪所傷,三焦齊病,亦同兩感。經云:心包絡主之脈,出胷中下膈,歷絡三焦,此其所以與相火並行,與命門之脈同診於右尺中也。
醫學正傳 【 明?虞摶】
三焦體用
或問三焦為腑,有以心胞絡為臟,有以命門為臟者。《脈訣》云:三焦無臟空有名。或問三焦與心胞絡,皆有名無實之腑臟,而其位俱在胷膈之中。或謂心胞絡乃胷中之脂膜,又或謂之裹心之肉。凡此議論不一,其孰非而孰是歟?請明以告我。曰:其理蘊奧,甚矣難言。雖然,若夫天人之理不明,其可謂之醫乎?請略陳其梗概如左。凡萬物之有形質著乎地者,必有象以應乎天也。且以五行之理論之:如在地有木火土金水之五形,在天則有風熱濕燥寒火之六氣,蓋人肖天地,其五臟六腑之具於身者,與天地造化生成之理,若合符節。是故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臟腑為肝為膽;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臟腑為心為小腸;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人臟腑為脾為胃;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臟腑為肺為大腸;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臟腑為腎為膀胱。五者之外,又有水火遊行於大地上下氣交之中,故合為五運六氣;人為之相火,亦遊行於腔子之內,上下肓膜之間,命名三焦,亦合於五臟六腑。丹溪曰: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夫《內經》以心胞絡為臟,配合三焦而為六臟六腑,總為十二經也。其兩腎本為一臟,初無左右之分,越人始分之,亦未嘗言其為相火之臟。王叔和始立說以三焦合命門為表裏,亦有深意寓焉。蓋命門雖為水腑,實為相火所寓之地,其意蓋謂左屬陽,右屬陰;左屬血,右屬氣;左屬水,右屬火。靜守常而主乎水,動處變而化為火者也。然而相火固為定體,在上則寄於肝膽胞絡之間,發則如雷火飛躍於霄漢而為雷霆也;在下則寓於兩腎之內,發則如龍火鼓舞於湖海而為波濤也。或曰:嘗聞人身之有腑者,若府庫然,能盛貯諸物之名也,若大小腸胃膀胱膽五腑,皆有攸受而盛之者,未審三焦為腑,何所盛乎?曰: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涵乎腸胃之總司也。胷中肓膜之上曰上焦,盲膜之下臍之上曰中焦,臍之下曰下焦,總名之曰三焦,其可謂之無攸受乎?其體有脂膜,在腔子之內,包羅乎六臟五腑之外也。其心胞絡實乃裹心之膜,包於心外,故曰心胞絡,其系與三焦之系連屬。故指相火之臟腑皆寄於胷中,此知始而未知終也。其餘諸說,皆展轉傳訛之語云耳。
醫學入門 【 明?李梴】
三焦腑賦
如霧如漚如瀆,雖有名而無形;主氣主食主便,雖無形而有用。
【 上焦,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處;中焦,臍上中脘;下焦,臍下膀胱上口。上焦主出陽氣,溫於皮膚分肉之間,若霧露之溉焉,故曰上焦如霧。中焦主變化水穀之味,其精微上注於肺,化而為血,行於經隧,以榮五臟週身,故曰中焦如漚。下焦主通利溲便,以時傳下,出而不納,開通秘塞。故曰下焦如瀆。又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上焦主納心肺,若無上焦,何以宗主榮衛?中焦主不上不下,脾胃若無中焦,何以腐熟水穀?下焦主出,腎間動氣應焉,肝腎若無下焦,何以疏決津液?是三焦者,引導陰陽,分別清濁,所以主持諸氣,有其名而無其形,寄於胷中,以應呼吸,而行氣血。夫氣者,上至頭而不能下,而血者下至足而不能上,皆三焦之擁逼,使氣血由是而貫通焉。故謂無形而有用。】
發為無根之相火,寒熱異常。
【 三焦為丙火之腑,故其發也,則為無根之相火。遊行諸經,令人惡寒發熱異常。】
位寄膻中與血海,男女相共。
【 膻中即上焦,血海即下焦,男女均有此氣血,均有此血海。又名血室,乃榮衛停止之所,經脈流會之處。但男子則運而行之,無積而不滿;女人則停而止之,有積而溢下為月經。】
募在石門,貞元會合以始終。
【 石門在臍下二寸,為三焦之募,諸氣之所會聚,聚而復分於十二經,與手少陽厥陰相為表裏,故曰為元氣之始終也。】
腑在氣衝,水穀資胃以傳送。
【 氣衝在小腹毛中,去中行各二寸,乃陰陽道路,陽明脈之所發。足陽明主腐熟水穀之氣,三焦發用,貫通十二經絡,往來上下,腐熟水穀,營運氣血皆其所主,是知氣衝為三焦行氣之腑,蓋氣血必賴胃氣以為本也。】
升中清,降下濁,造化出納無窮。
【 胃中濁氣下降而為溲便,清氣上升而為榮衛。上極必返於下,下極必復於上,造化自然之妙,循環無窮。至於水穀之所入者,自上而中,自中而下,糟粕轉輸,傳導而無底滯,故云水穀之道路也。】
養精神,柔筋骨,襟懷喜氣若烘。
【 粹然清和之氣,上入中焦,則佐土德,翕受五穀,變化精微,內養精神,外柔筋骨。中焦既治,其氣上烘,入於膻中,以司出納,襟懷開豁,喜樂由生。】
虛則引氣於肺,而中寒痞脹,甚則溺窘耳鳴。
【 經曰: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流,即為脹。候耳鳴者,手少陽支脈從耳後入耳中也。】
熱則上結於心,而胷中煩滿,甚則口渴咽腫。
【 手少陽脈,從膻中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出頁)。】
風若縈纏,小指次指,肘臂肩臑,肋外皆疼。
【 實則攣痛,虛則不收,皆手少陽脈所行之為病也。】
氣為是動,時秘時泄,耳後胷前,目銳作痛。
【 氣證或祕或泄。手少陽別脈,遶臂注胷中,合心主病,其支脈,自耳中走耳前交頰,至目銳眥,故氣滯則作痛。】
血凝痿痺泣流,冷敗汗多振慄。
【 血凝於膚者,則為痺。凝於脈者,則為泣。凝於足者,則為痿。因臥汗出而風吹之也。凡吐衂便溺諸血,皆三焦所生也。冷敗則自汗不止,發為振慄,四肢冰冷如凍,甚則陰頭縮入,名脫陽證。】
瀉心脾以去中焦之熱,連蘗猪牛相宜。
【 瀉心:黃連、黃蘗、山梔、連翹、薄荷、生地、麥門冬、柴胡、桔梗、木通、龍腦之類,瀉脾:猪苓、牽牛、澤瀉、赤茯苓、枳殼、木通、檳榔、芒硝、大黃、厚朴之類。】
補肺胃以濟中焦之寒,參芪薑朮可供。
【 人參、黃芪、乾薑、白朮、甘草、益智仁、良薑之類。】
下熱涼肝,荊防地骨皮劑輕。
【 荊芥、防風、地骨皮、銀柴胡、菊花、石膏之類。】
下寒溫腎,附子補骨脂性重。
【 附子、補骨脂、當歸、熟地、木香、地榆、阿膠、蒲黃之類。】
噫!觀三焦妙用,而後知臟腑異而同,同而異。分之則為十二,合之則為三焦。約而言之,三焦亦一焦也,焦者元也,一元之氣而已矣。
圖書編 【 明?章潢】
三焦有形考
蘇黃門《龍川志》云:彭山有隱者,通古醫術,與世諸醫用法不同,人莫知之。單驤從之學,盡得其術,遂以醫名於世。予與驤遇於廣都,論古今術同異。驤既言其略,復嘆曰:古今論五臟六腑,其說有謬者,而相承不察,今欲以告人,人誰信者?古說左腎其腑膀胱,右腎命門,其腑三焦,丈夫以藏精,女子以繫胞。據此則三焦當如膀胱,有形質可見。而王叔和言三焦有臟無形,不亦大謬乎!蓋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繫;若其無形,尚可以藏繫哉?且其所以謂三焦者,何也?三焦分布人體,有上中下之異方,人心湛寂,慾念不起,則精散在三焦,榮華百體;及其慾念一起,心火熾然翕撮三焦精氣,入命門之腑,輸瀉而去,故號此腑為焦耳。世承叔和之謬而不悟,可為長太息也。予甚異其說。後為齊州從事,有一舉子徐遁者,石守道之婿也,少嘗學醫於衛州,聞高敏之遺說,療病有精思。予為道驤之言,遁喜曰:齊嘗大飢,羣凶相臠割而食。有一人皮肉盡而骨脈全者,遁以學醫,故往視其五臟,見右腎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自其中出,夾脊而上貫腦,意此即導引家所謂夾脊雙關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為三焦也。單君之言,與所見懸合,可以正古人之謬矣。今醫家者流,皆執叔和三焦無狀,空有名以自信,不聞有此說,故錄之。
按叔和言三焦有名無狀,容窻所錄,則言脂膜如手大,與膀胱相對,是有形狀之可覩矣。然黃帝書云: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又扁鵲曰:焦,原也,為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在臍下,當膀胱上口,是三焦各有在也。雖有形狀,而止以一處言之可乎哉?或者如仲景所云:下焦不闔,清便下重,此特下焦之一處乎?故並存之以俟知者。
體仁彙編 【 明?彭用光】
三焦腑藥性
三焦乃手少陽之經,少血多氣。
【 其經起自關衝穴,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終於耳門穴,在耳前起肉當耳觸者。】
丙火之腑。
【 《千金》名中清之腑。】
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 引導陰陽,開通閉塞,故官司決瀆,水道出焉。】
具無形而有用,行氣血而不停。
【 潛谿曰:三焦者,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有名無形,寄生胷中,以應呼吸而行血氣。夫氣者上至頭而不能下,血者下至足而不能上,皆三焦擁逼,使氣血由是而貫通焉,故謂無形而有用。老子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是也。】
竅寄於耳,脈在右尺,是三焦也。
【 與命門脈同位。】
虛實驗其寒熱,補瀉分其臟腑。實則上結於心,虛則引氣於肺。上實熱而瀉心陽,涼膈散、鷄蘇丸、湯名澤瀉。上虛寒而補肺氣,厚朴湯、理中湯、丸號黃連。瀉脾土去中焦之熱,補腎氣濟中焦之寒。下熱瀉肝,下寒補腎。引數者為證驗,在君子而擴充。
【 涼膈散:山梔、連翹、大黃、甘草、(石卜)硝、黃芩、竹葉、石膏、薄荷,蜜水煎服。理中湯:乾薑、甘草、人參、白朮、生薑,水煎服。黃連丸:黃連、黃柏、厚朴、當歸、乾薑、木香、地榆、阿膠,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二十丸。厚朴湯:厚朴、枳殼、高良薑、檳榔、(石卜)硝、大黃,水煎服。鷄蘇丸:鷄蘇葉、黃芪、防風、荊芥、菊花、片腦、川芎、生地黃、桔梗、甘草,煉蜜為丸,每服一丸,細嚼,麥門冬去心煎湯下,不拘時服。澤瀉散:澤瀉、赤茯苓、枳殼、猪苓、木通、檳榔、牽牛,共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生薑葱白煎湯調下,不拘時溫服。】
本經補瀉溫涼藥
補:黃芪、甘草、益智子。
溫:川附子。
瀉:澤瀉。
涼:石膏、地骨皮。
東垣報使引本經藥:柴胡、川芎 【 行上,】 青皮 【 行下。】
醫門法律 【 清?喻昌】
論三焦
蔡西山《脈經》有論三焦一篇,後引《禮運》記曰:上焦若竅,中焦若編,下焦若瀆。然未曾發明其義。新安孫景思氏因推其義而解之,曰:上焦若竅,竅者竅漏之義,可以通達之物,必是胃之上脘。經曰:上焦在胃之上口,主納而不出是也。中焦若編,編者編絡之義,如有物編包之象,胃之外有脂如網,包羅在胃之上,以其能磨化飲食,故《脈訣》云:膏凝散半斤者,此也。是必脾之大絡,此為中焦。經曰:主腐熟水穀是也。下焦若瀆,瀆者溝瀆之義,可以決瀆,可以傳導,乃是小腸之下,曰闌門,泌別水穀,自此而分清濁之所,此為下焦。經曰:在膀胱上口,主瀉而不藏。又曰:主出而不納。又曰:下焦為傳化之腑。又曰:三焦為水穀之道路,氣所終始也。蓋水穀之所入,自上而中,自中而下,至於糟粕轉輸,傳道而下,一無底滯,如此尤可表其為有形明矣。所謂形者,非謂臟腑外別生一物,不過指其所而為形耳。按西山據《禮運記》而言,《白虎通》性情篇,漚亦作編,二說安得俱誤?恐漚與編殆相似而訛之耳。三焦取火能腐物之義,火之性自下而上,三焦者始於原氣,由於中脘,散於膻中,皆相火之自下而上也。其曰上焦主納而不出,下焦主出而不納,其納其出,皆係乎中焦之腐熟,焦之為義可見矣。
景岳全書 【 明?張介賓】
三焦火候
一陽之元氣,必自下而升,而三焦之普濩,乃各見其候。蓋下焦之候,如地土化生之本也;中焦之候,如竈釜水穀之爐也;上焦之候,如太虛神明之宇也。下焦如地土者,地土有肥瘠而出產異,山川有厚薄而藏蓄異。聚散操權,總由陽氣。人於此也,得一分即有一分之用,失一分則有一分之虧,而凡壽夭生育,及勇怯精血病治之基,無不由此。元氣之足與不足,以為消長盈縮之主,此下焦火候之謂也。
上焦如太虛者,凡變化必著於神明,而神明必根於陽氣。蓋此火生氣,則無氣不至;此火化神,則無神不靈。陽之在下則溫煖,故曰相火以位。陽之在上則昭明,故曰君火以明。是以陽長則陰消,而離照當空,故五官治而萬類盛;陽衰則陰勝,而陽為陰抑,故聰明奪而神氣減。而凡人之聲色動定,以及智愚賢不肖之有不齊者,何莫非陽德為之用?此上焦火候之謂也。
此以三焦論火候,則各有所司,而皆歸之命門。蓋水中之火,乃先天真一之氣,藏於坎中,此氣自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而化,此實生生之本也。是以花萼之榮在根柢,竈釜之用在柴薪。使真陽不發於淵源,則總屬無根之火矣。火而無根,即病氣也,非元氣也,故《易》以雷在地下而為復,可見火之標在上,而火之本則在下。且火知就燥,性極畏寒,若使命門陰勝,則元陽畏避,而龍火無藏身之地,故致遊散不歸,而為煩熱格陽等病。凡善治此者,惟從其性,但使陽和之氣,直入坎中,據其窟宅,而招之誘之,則相求同氣,而虛陽無不歸原矣。甘溫除大熱,正此之謂也。奈何昧者不明此理,多以虛陽作實熱,不思溫養此火,而但知寒涼可以滅火,安望其尚留生意而不使之速斃耶!此實醫家第一活人大義,既從斯道,不可不先明斯理!倘三焦有客熱邪火,皆凡火耳,固不得不除,而除火何難?是本非正氣火候之謂也。學者於此當深明邪正二字,則得治生之要道矣。
身經通考 【 清?李瀠】
三焦說
相火之用,分布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
三焦病腹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溢則為水,留則為脹。熱在上焦,因欬為肺痿,中焦因堅,下焦因溺血,嗌腫喉痺,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凡吐衄便溺諸血,皆三焦所生。
補瀉應用藥品
實火瀉之:麻黃、柴胡、葛根、荊芥、升麻、薄荷、羌活、石膏以汗之;瓜蒂、滄鹽、虀汁、白礬、皂莢、梔子以吐之;大黃、芒硝、元明粉以下之。虛火補之:上用人參、天雄、桂心;中用人參、黃芪、丁香、木香、草果;下用附子、桂心、硫黃、人參、沉香、烏藥、補骨脂。本熱寒之,用涼藥;標熱散之,用解表藥。然三焦相火也,味,甘補苦瀉;氣,熱補寒瀉。
三焦體用
三焦者,稟腎間動氣以資始,借胃中穀氣以資生。水穀自上焦而入,自下焦而出,膻中為氣海,又氣海在臍下一寸半,故曰: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針灸
《靈樞》曰:腸中不便取三里,盛瀉之,虛補之。
【 註 此病在三焦而為腸中不便也。三焦之氣蒸化水穀,濟泌別汁。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是以腸中不便者,三焦之氣虛也。三焦之部署在胃腑上中下之間,故獨取足陽明之三里,邪盛者瀉之,正虛者補之。】
《千金方》曰:三焦病者,腹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為水,留則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委陽。
小腹腫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太陽大絡,視其結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管,取三里。
中焦膈氣,聚痛好吐,灸厥陰腧穴,在第四椎兩邊各相去一寸五分,隨年壯。
中焦寒,四肢不可舉動,多汗,洞痢。灸大橫,隨年壯,穴在俠臍兩邊各二寸五分。
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腸中寒熱,赤白泄痢及腰脊痛,小便不利,婦人帶下,灸小腸腧五十壯。
三焦寒熱,灸小腸腧,隨年壯。
三焦膀胱腎中熱氣,灸水道,隨年壯,穴在俠屈骨相去五五原作「止」,據《千金》卷二十三焦脈論改。寸。屈骨在臍下五寸,屈骨端。水道俠兩邊各二寸半。
臟腑門 【 心包絡】
黃帝素問
靈蘭秘典論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 註 膻中者,心主之宮城。心主包絡,位居膻中而代君行令,故為臣使之官。心志喜,心主代君宣布,故喜樂出焉。】
靈樞經
經脈篇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胷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胷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胷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 註 是動則病心中熱,臂肘攣急,腋腫,經氣之病於外也。甚則胷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蓋甚則從外而內,其有餘於內也。主心血,而包絡代君行令,故主脈。是主脈之包絡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蓋自內而外也。】
【 心包絡諸穴歌 手厥陰心包之脈,計有九穴而終。自天池天泉為始,逐曲澤郄門而通。間使行於內關,大陵近乎勞宮。既由掌握,抵於中衝。】
【 分寸歌 心包起自天池間,乳後一寸腋下三。天泉曲腋下二寸,曲澤屈肘陷中央。郄門去腕方五寸,間使腕後三寸量。內關去腕止二寸,大陵掌後兩筋間。勞宮屈中名指取,中指之末中衝良。】
經水篇
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
【 註 漳水有二:一出於上黨沾縣大黽谷,名為清漳;一出於上黨長子縣鹿谷山,名為濁漳。二漳異源而下流相合。夫血者神氣,陰中之清,心所主也,合厥陰包絡而流行於經脈之中,猶二水之合流,故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
海論篇
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
【 註 膻中為氣之海,在膺胷之內,宗氣之所聚也。宗氣流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故氣在胷者止之膺與背俞,故其輸上在背之天柱,前在膺胷之人迎。】
氣海有餘者,氣滿、胷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 註 膻中,宗氣之所居,上出於喉,以司呼吸。故氣海有餘者,氣滿胷中,氣息悗亂,氣上逆,故面赤也。氣海不足,則氣少,故不足於言。】
扁鵲難經
心主與三焦為表裏
二十五難曰:有十二經,五臟六腑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等經也?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心主與三焦為表裏,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
【 註 手少陰與心主各別為一脈,心主與三焦為表裏,俱有名而無形,以此一經並五臟六腑,共十二經也。或問手厥陰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心主,以經而言,則曰心包絡,一經而二名,實相火也。虞庶云:諸家言命門為相火,與三焦相表裏。按《難經》只言手心主與三焦為表裏,無命門三焦表裏之說。夫左寸火,右寸金;左關木,右關土;左尺水,右尺火。職之部位,其義灼然於乎!如虞氏此說,則手心主與三焦相為表裏而攝行君火明矣。】
身經通考 【 清?李瀠】
心包絡經說
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胷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經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謂心包也。其經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其脂膜之外,有細筋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即包絡也。
心包絡病,笑不休,手心熱,心中大熱,面黃目赤,心中動。其餘見證與心臟同。
心包絡腑形象之圖
見圖
補瀉應用藥品
補用地黃,濕用肉桂,瀉用枳殼、烏藥,涼用梔子。引經用柴胡、川芎以行上,青皮以行下。
臟腑門 【 命門】
扁鵲難經
左為腎右為命門
三十六難曰:臟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然。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故知腎有一也。
【 註 腎之有兩者,以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也。男子於此而藏精,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也。女子於此而繫胞,是得精而能施化,胞則受胎之所也。原氣謂臍下腎間動氣,人之生命,十二經之根本也。此篇言非皆腎也。三十九難亦言左為腎,右為命門。而又云:其氣與腎通,是腎之兩者,其實則一耳。】
命門與腎相通
三十九難曰:五臟亦有六臟者,謂腎有兩臟也,其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其氣與腎通,故言臟有六也。
【 註 此言腑有五,臟有六者,以腎之有兩也。腎之兩雖有左右命門之分,其氣相通,實皆腎而已。】
醫學入門 【 明?李梴】
命門臟賦
命門下寄腎右,而絲系曲透膀廣之間。
【 命門即右腎,言寄者,命門非正臟,三焦非正腑也。命門系屈曲下行,接兩腎之系,下尾閭,附廣腸之右,通二陰之間,前與膀胱下口溲溺之處相並而出,乃是精氣所泄之道也。若女子則子戶胞門,亦自廣腸之右,膀胱下口,相並而受胎,故精氣血脈腦皆五臟之真,以是當知精血來有自矣。】
上為心包,而膈膜橫連脂漫之外。
【 心包即命門,其經手厥陰,其腑三焦,其臟心包絡,其部分在心下橫膈膜之上,豎斜膈膜之下,與橫膜相黏。其處黃脂漫包者,心也;其漫脂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此胞絡也。】
配左腎以藏真精,男女陰陽攸分。
【 命門為配成之官,左腎收血,化精運入,藏諸命門,男以此而藏精,女以此而繫胞胎。男子以氣為主,坎水用事,故蒸氣為精而色白,如帶火者,精亦能紅。女子以血為主,離火用事,故血盈為經而色紅,如挾痰氣者,經亦能白。女人屬陰,陰極則必自下而上衝,故乳房大而陰戶縮也。男子屬陽,陽極則必自上而下垂,故陰物垂而乳頭縮也。蓋陽無形,陰有質。男子內陽而外陰,女子內陰而外陽;男子背屬陽而腹屬陰,女子腹屬陽而背屬陰。又男子督脈主事,自背尾閭行至齗交穴止,故血盛者感陽氣而髭鬚生。女子任脈主事,自小腹上行至咽喉而止,故不上與陽合而無鬚,宦官去勢,亦無鬚,一理也。】
相君火以繫元氣,疾病死生是賴。
【 相火之臟,元氣繫焉。凡病雖危,命脈有神者生,命脈無神者死。】
風則肘臂攣急,腋下腫紅。
【 心包支脈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
氣則胷膈支結,脅不舒泰。
【 心包脈起於胷中下膈,歷絡三焦,故病有胷病及息賁者。】
熱逼五心煩,而目赤善笑,溲便亦難。
【 火盛故也。】
虛乏四體軟,而頭旋耳痛,精力不銳。
【 火衰則土不運,而四體若無骨然。頭旋者,命門系上透泥丸,陽虛則頭旋也。耳痛者,腎開竅於耳,虛氣壅則痛,壅塞則聾也。精力不銳者,交感精來不快,平時無力,不足以息。】
血衰面黃,而心下崩且煩。
【 面色紫光者,腎無苦也。色黃黑者,腎衰也。經曰:悲哀太甚,則心下崩,數溲血也。蓋悲哀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包絡絕而陽氣內鼓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心下崩,謂心包內崩而下血也。】
冷極陰痿,而肢體厥且痺。
【 腎氣冷極,前陰痿弱不舉,病則四肢發厥如冰,骨痛為冷痺。】
瀉以烏藥、枳殼,補必蓯蓉、胡巴。
【 瀉則烏藥、枳殼之類,補則蓯蓉、胡蘆巴、黃芪、沉香、肉桂之類。】
涼以黃蘗、山梔,溫必附子、肉桂。
【 涼用黃蘗、山梔、黃連、柴胡之類,溫用附子、肉桂、膃肭臍、川芎、補骨脂、沉香之類。】
抑又疑左右受病,同歸於膀胱。
【 小便清利,脈沉而遲,是冷氣歸腎。小便赤濇,脈沉而數,是熱氣歸命門。而命門與腎脈同者,謂其所受病同歸於膀胱一腑也。】
冬夏司天,兩分於水火。
【 所以左屬水、右屬火者,左尺膀胱,停注腎水,右尺三焦,腐熟穀食。俗呼小便曰水,大便曰火,水火之義較然。況六氣司天,左為寒水,司冬為寒;右為相火,司夏為暑。】
蓋其同者有形之質,均屬乎水。其異者無形之火,不同乎寒。司天既有寒暑之異,在人豈無水火之分?
【 腎合膀胱左尺之脈,純乎水;命合三焦右尺之脈,純乎火。】
似同而實異者,陰陽之所以為妙也。宜靜不宜動者,左右之所以相同也。
【 凡病莫非火之所為,火盛則熱怯虛勞,火衰則陽虛氣弱。左右之脈皆沉診而貴乎沉滑,惟相火司令,則滑而帶浮,非其時而數且大者,皆謂火動。】
叔和脈不立部,同斷乎腎。丹溪圖不盡意,妙存乎心。
【 丹溪脈圖始補命門包絡。】
醫貫 【 明?趙獻可】
命門為人身之本
命門在人身之中,對臍附脊骨,自上數下,則為十四椎,自下數上,則為七椎。經曰:七節之旁,中有小心,此處兩腎所寄,左邊一腎屬陰水,右邊一腎屬陽水,各開一寸五分,中間是命門所居之宮,即太極圖中之白圈也。其右旁一小白竅,即相火也,其左旁之小黑竅,即天一之真水也。此一水一火,俱屬無形之氣。相火稟命於命門,真水又隨相火。自寅至申,行陽二十五度;自酉至丑,行陰二十五度。日夜周流於五臟六腑之間,滯則病,息則死矣。人生男女交媾之時,先有火會而後精聚,故曰火在水之先。人生先生命門火,此褚齊賢之言也,發前人之所未發。世謂父精母血非也。男女俱以火為先,男女俱有精。但男子陽中有陰,以火為主;女子陰中有陽,以精為主,謂陰精陽氣則可。男女合此二氣交聚,然後成形,成形俱屬後天矣。後天百骸俱備,若無一點先天火氣,盡屬死灰矣。故曰: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或又問曰:如上所言,心為無用之物耶?古之聖賢,未有不以正心、養心、盡心為訓,而先生獨欲外心以言道,恐心外之道非至道也。余曰:子細玩經文,自得之矣。經曰:神明出焉。則所系亦重矣,豈為無用哉?盍不觀之朝廷乎?皇極殿,是王者向明出治之所也。乾清宮,是王者向晦晏息之所也。指皇極殿而即謂之君身可乎?蓋元陽君主之所以應事接物之用者,皆從心上起經綸,故以心為主。至於棲真養息而為生生化化之根者,獨藏於兩腎之中,故尤重於腎,其實非腎,而亦非心也。
體仁彙編 【 明?彭用光】
命門臟藥性
命門乃手厥陰之經。
【 多血少氣,是病則手心熱也。其經起於天池穴,終於中衝穴。】
傳手少陽,三焦經也。故曰:手厥陰心包絡經流注,從胷走手,長二尺五寸,共七尺,是命門也。對腎一而為二,左名腎,男子以藏精,右為命門,女子以繫胞,元氣之根,精神之舍。
【 天錫曰:人之初生,受胎之始於任之兆,惟命門先具,有命門,然後生心,心生血,有心然後生肺,肺生皮毛,有脾然後生腎,腎生骨髓,有腎則與命門合,二數備,故腎有兩岐也。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腎與命門所生,雖有先後之異,其氣亦相通。夫命門所生,自無為有,作諸神精之所舍,元氣繫之,故男子為藏精之處,女子繫於胞囊。蓋精者乃五臟六腑之精,若有餘則悉歸於腎,腎受精氣,故神出焉。傳曰:聚精會神者,此也。】
受病同歸於膀胱,診候兩分於水火,實則脈實。
【 潛溪曰:命門受病,當辨水火之異,如小便清利、脈沉遲,是氣寒,屬腎水。小便赤濇、脈沉數,是氣熱,屬命門火。所受同者,謂命門與腎同歸膀胱一腑也。所主異者,謂有寒熱之別,而一歸於寒水,一歸於相火也。右尺沉診候命門。】
是經也,配成之臟,號心包,屬命門,主相火,司暑熱。
【 左為腎,右為命門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既云氣通,其脈同也,較此推之,五部分脈,亦當同腎部斷焉,庶不失經意耳。雖曰如是,學宜圓變體認,豈在執泥而已!】
本經補瀉溫涼藥
補:沉香、黃芪、肉桂、肉蓯蓉、胡蘆巴。
瀉:烏藥、枳殼。
溫:附子、川芎、肉桂、沉香、膃肭臍、補骨脂。
涼:黃連、黃蘗、柴胡、山梔仁。
東垣報使引本經藥:柴胡 【 行上,】 川芎、青皮 【 行下】
景岳全書 【 明?張介賓】
命門餘義
命門之義,《內經》本無,惟越人云:腎有兩者,非皆腎也。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也。余以其義有未盡,且有可疑,故著有三焦胞絡命門辯,附梓《類經》之末,似已盡其概矣。然而猶有未盡者,恐不足以醒悟後人,茲因再悉其蘊,條列於左。
一命門為精血之海,脾胃為水穀之海,均為五臟六腑之本。然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而脾胃以中州之土,非火不能生,然必春氣始於下,則三陽從地起,而後萬物得以化生,豈非命門之陽氣在下,正為脾胃之母乎?吾故曰:脾胃為灌注之本,得後天之氣也。命門為化生之源,得先天之氣也。此其中固有本末之先後。觀東垣曰:補腎不若補脾。許知可曰:補脾不若補腎。此二子之說,亦各有所謂,固不待辯而可明矣。
一命門有火候,即元陽之謂也,即生物之火也。然稟賦有強弱,則元陽有盛衰,陰陽有勝負,則病治有微甚,此火候之所以宜辯也。以三焦論火候,則各有所司,而何以皆歸之命門?不知水中之火,乃先天真一之氣,藏於坎中,此氣自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而化,此實生生之本也。是以花萼之榮在根柢,竈釜之用在柴薪,使真陽不發於淵源,則總屬無根之火矣。火而無根,即病氣也,非元氣也。故《易》以雷在地下而為復,可見火之標在上,而火之本在下。且火知就燥,性極畏寒,若使命門陰勝,則元陽畏避,而龍火無藏身之地,故致遊散不歸,而為煩熱、格陽等病。凡善治此者,惟從其性,但使陽和之氣,直入坎中,據其窟宅,而招之誘之,則同氣相求,而虛陽無不歸原矣。故曰:甘溫除大熱,正此之謂也。奈何昧者不明此理,多以虛陽作實熱,不思溫養此火,而但知寒涼可以滅火,安望其尚留生意,而不使之速斃耶?此是醫家第一活人大義,既從斯道,不可不先明此理。倘三焦有客熱邪火,皆凡火耳,因不得不除,而除火何難?是本非正氣火候之謂也。學者於此,當深明邪正二字,則得治生之要矣。
一命門有生氣,即乾元不息之機也,無生則息矣。蓋陽主動,陰主靜,陽主升,陰主降。惟動惟升,所以陽得生氣;惟靜惟降,所以陰得死氣。故乾元之氣,始於下而盛於上升,則向生也;坤元之氣,始於上而盛於下降,則向死也。故陽生子中而前升後降,陰生午中而前降後升。此陰陽之岐,相間不過如毛髮,及其竟也,則謬以千里,而死生之柄,實惟此毫釐升降之機耳。又如水煖則化氣,化氣則升,無不生也。水寒則成冰,成冰則降,無不死也。故腎氣獨沉,則奉生者少,即此生氣之理也。至若人之生氣,則無所不在,亦無所不當察。如臟腑有生氣,顏色有生氣,聲音有生氣,脈息有生氣,七竅有生氣,四肢有生氣,二便有生氣,生氣即神氣,神自形生,何不可辨?衰者速培,猶恐不生,尚堪伐乎?而況其甚者乎?故明師察此,必知孰者已虧,孰者猶可;孰者能益生氣,孰者能損生氣;孰者宜先攻病氣以保生氣,孰者宜先固生氣以禦病氣。務思病氣雖如此,生氣將如何?見在雖如此,日後將如何?使不有原始要終之明,則皆寸光之流耳。雖然,此徒以斯道為言也。而斯道之外,又有說焉。夫生氣者,少陽之氣也。少陽之氣,有進無退之氣也。此氣何來?無非來自根本。此氣何用?此中尤有元真。蓋人生所貴,惟斯氣耳,而出入之權在呼吸,斯氣數之寶藏也。河車之濟在轆轤,實轉運之神機也。其進其退,其得其失,總在生息之間,而彭殤之途,於斯判矣。經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即此生氣之謂也。予見遭剝於是者,不可勝紀,故特明其義於此。
一命門有門戶,為一身鞏固之關也。經曰: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又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又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是可見北門之主,總在乎腎,而腎之政令,則總在乎命門。蓋命門為北辰之樞,司陰陽之柄,陰陽和則出入有常;陰陽病則啟閉無序。故有為癃閉不通者,以陰竭水枯乾涸之不行也;有為滑泄不禁者,以陽虛火敗收攝之無主也。陰精既竭,非壯水則必不能行;陽氣既虛,非益火則必不能固,此固其法也。然精無氣不行,氣無水不化,此其中又有可分不可分之妙用,亦在乎慧者之神悟,有非可以筆楮盡言者。
一命門有陰虛,以邪火之偏勝也。邪火之偏勝,緣真水之不足也。故其為病,則或為煩渴,或為骨蒸,或為欬血吐血,或為淋濁遺泄,此雖明是火證,而本非邪熱實熱之比。蓋實熱之火,其來暴而必有感觸之故;虛熱之火,其來徐而必有積損之因,此虛火實火之大有不同也。凡治火者,實熱之火可以寒勝,可以水折,所謂熱者寒之也。虛熱之火不可以寒勝,所謂勞者溫之也。何也?蓋虛火因其無水,只當補水以配火,則陰陽得平而病自可愈。若欲去火以復水,則既虧之水未必可復,而並火去之,豈不陰陽兩敗乎?且苦寒之物,絕無升騰之生氣,而欲其補虛,無是理也。故予之治此,必以甘平之劑,專補真陰,此雖未必即愈,自可無害。然後察其可乘,或暫以清解,或漸加溫潤,必使生氣漸來,庶乎脾可健則熱可退,肺漸潤則嗽漸寧,方是漸復之佳兆,多有得生者。若但知知、蘗為補陰,則愈敗其腎而致泄瀉食減,必速其殆矣。
石室秘籙 【 清?陳士鐸】
論命門
命門為十二經之主,《內經》已詳言之。余再取而尚論者,蓋命門之經雖彰,而命門之旨尚晦也。命門既為十二經之主,而所主者何主也?人非火不能生活,有此火而後十二經始得其生化之機。命門者,先天之火也,此火無形,而居於水之中。天下有形之火,水之所剋;無形之火,水之所生。火剋於水者,有形之水也;火生於水者,無形之水也。然而無形之火,偏能生無形之水,故火不藏於火而轉藏於水也。命門之火,陽火也,一陽陷于二陰之間者也。人先生命門而後生心,其可專重夫心乎?心得命門而神明有主,始可以應物;肝得命門而謀慮;膽得命門而決斷;胃得命門而能受納;脾得命門而能轉輸;肺得命門而治節;大腸得命門而傳導;小腸得命門而布化;腎得命門而作強;三焦得命門而決瀆;膀胱得命門而收藏;無不借命門之火以溫養之也。此火宜補而不宜瀉,宜於水中以補火,尤宜於火中以補水,使火生於水,而還以藏於水也。倘日用寒涼以伐之,則命門之火微,又何能生養十二經耶?此《內經》所謂主不明則十二官危。非重言命門歟!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六
經絡門
黃帝素問
陰陽離合論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 註 離則為三陰三陽,合則為一陰一陽。】
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
【 註 南面為陽,故曰廣明。背北為陰,故曰太衝。太衝乃陰血之原,位處下焦,上循背裏,是以三陰以太衝為主。】
太衝之地,名曰少陰。
【 註 太衝所起之地,為足少陰之處。】
少陰之上,名曰太陽。
【 註 少陰與太陽合,陽出於陰,故在陰之上。】
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 註 至陰穴在足小指外側,太陽經脈之根起於此。《靈樞》曰:太陽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陽明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也。少陽結於(上穴下怱)籠。(上穴下怱)籠者,耳中也。太陰結於太倉,少陰結於廉泉,厥陰結於玉英。】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
【 註 陽出於陰,從下而上,故中身而上,名曰廣明。】
廣明之下,名曰太陰。
【 註 太陰主中土,為陰中之至陰,故位居廣明之下。】
太陰之前,名曰陽明。
【 註 太陰與陽明合,並主中土,故位居太陰之前。】
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 註 厲兌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乃足陽明經脈之所起。】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
【 註 太陽之氣在上,故曰少陰之上。兩陽合明曰陽明,在二陽之間,而居中土,故曰太陰之前。厥陰處陰之極,陰極於里,則生表出之陽,故曰厥陰之表。蓋以前為陽、上為陽、表為陽也。曰上、曰前、曰表者,言三陽之氣也。曰至陰、厲兌、竅陰者,言三陽之經脈也。手足十二經脈,主三陰三陽之氣。在經脈則分為三陰三陽;在氣相搏,命曰一陰一陽耳。】
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 註 竅陰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少陽主初生之氣,故名陰中之少陽。三陽之氣皆出於陰,故曰陰中之陽也。】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 註 陰陽之氣,分而為三陰三陽,故有開有闔有樞也。太陽者,巨陽也,為盛陽之氣,故主開;陽明合於二陽之間,故主闔;少陽乃初出之氣,故主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 註 開闔者,如戶之扉;樞,扉之轉柱也。舍樞不能開闔,舍開闔不能轉樞,是以三經者,不得相失也。開主外出,闔主內入,樞主外內之間,若搏於中而勿浮,則合而為一陽矣。】
帝曰:願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
【 註 陽氣出而主外,陰氣升而主內。】
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
【 註 陰陽二氣皆主於下,陰氣出而在內,是以中為陰。其所出之太衝,在下而衝之上,名曰太陰衝脈,為十二經脈之原。故三陰三陽,皆以太衝為主。】
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 註 隱白穴在足大指端,太陰為陰中之至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
【 註 中為陰,故曰後曰前,言陰氣出於下而並處於裏之中也。】
少陰根起於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 註 涌泉穴在足心下踡指宛宛中,少陰乃一陰初生之氣,故為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
【 註 少陰主水,厥陰主水生之木,故在少陰之前。】
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 註 大敦穴在足大指三毛中,足厥陰肝經所出之井穴,陰在下,故論足之三陰也,十一月一陽初生,厥陰主十月,為陽之盡,故曰陰之絕陽。兩陰交盡,名曰厥陰,故為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 註 太陰者,三陰也,為陰之盛,故主開;厥陰為兩陰之交盡,故主闔;少陰為一陰之初生,故主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命曰一陰。
【 註 陰氣從下而出,在內之中,搏聚而勿沉,命為一陰也。陽氣主浮,故曰勿浮;陰氣主沉,故曰勿沉。蓋三陽之氣開闔於形身之外,三陰之氣開闔於內之前後,故曰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
陰陽(雩重)(雩重),積傳為一周,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
【 註(雩重)(雩重),氣往來也。陰氣積於內,陽氣傳於外,日出而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晡而陽氣衰,日入而陽氣內歸於陰,一晝夜而為之一周。陰氣開闔於裏,陽氣出入於形表,而為陰陽離合之相成也。】
診要經終論
帝曰:願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
【 註論臟腑陰陽之合并也。所論五臟之氣者,三陰之所主也。三陰之氣與三陽交并,陽氣先至,陰氣後至,合於十二經脈,內絡臟腑,外絡形身,外內出入,循環無端,故曰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不知并合診,故不明陰陽并交。至人之所行,當知五行而生三氣,三而三之,合而六氣,六六之氣,以應十二經脈。一經之氣已終,是不復陰陽相貫,而環轉無端矣。】
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
【 註 戴眼,眼上視也。反折,背反張也。瘈瘲,手足屈伸也。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俠脊抵腰中。手太陽之脈,循背上肩至目外眥。太陽主筋而為諸陽主氣,陽氣者,柔則養筋,太陽之經氣已絕,是以筋脈急而戴眼反折,手足牽引也。手太陽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絕汗者,津液外亡也。色白者,亡血也。津液外脫,則血內亡矣。】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 註 手足少陽經脈,皆循於耳,經氣絕,故耳聾。少陽主骨諸節,皆屬於骨,少陽氣終,故百節皆縱。?目,驚貌,手足少陽之脈,皆至目銳眥,終則牽引於目,故目如驚而邪視也。絕系,目系絕也,少陽屬腎,腎藏志,系絕則志先絕,故一日半死也。青者,甲木之氣外脫也。白者,三焦之榮內亡也。夫陽生於陰,色生於氣,是以六經之氣終而先見於色。】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
【 註 手足陽明之脈,皆俠口承目,故口目動作而牽引歪邪也。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陽明之善驚也。罵詈不避親疏,陽明之妄言也。色黃,陽明之土氣外脫也。上下經盛,胃氣絕而無柔和之象也。榮衛者,中焦水穀之所生,肌膚不仁者,榮衛之氣絕也。】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
【 註 心之華在面,面黑者水氣上乘,火氣滅,而水氣脫矣。齒長而垢,骨氣泄也。腹脹閉而上下不通者,心腎水火之氣並絕,而不能上下交通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 註 足太陰脈入腹屬脾,故腹脹。手太陰脈上膈屬肺,而主呼吸,故為不得息。脹滿則升降難,不得息則氣道滯,故為噫為嘔。嘔則氣逆於上,故為面赤。不逆則否塞於中,故為上下不通。脾氣敗,則無以制水,故黑色見於面。肺氣敗,則治節不行,故皮毛焦。】
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 註 手厥陰心主之脈,起於胷中,出屬心包絡。足厥陰肝脈循喉嚨入頏顙,其下者循陰股入毛中,過陰器。厥陰木火之氣欲絕,故中熱嗌乾也。肝所生病者,遺溺,善溺者,肝氣下泄也。心煩者,包絡之氣上炎也。肝者筋之合,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甚則舌卷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三陰三陽之氣終也。】
血氣形志篇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
【 註 夫氣為陽,血為陰;腑為陽,臟為陰。臟腑陰陽,雌雄相合,而氣血之多少自有常數。如太陽多血少氣,則少陰少血多氣;少陽少血多氣,則厥陰多血少氣。陽有餘則陰不足,陰有餘則陽不足,此天地盈虛之常數也。惟陽明則氣血皆多,蓋血氣皆生於陽明也。】
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裏,少陽與厥陰為表裏,陽明與太陰為表裏,是謂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裏,少陽與心主為表裏,陽明與太陰為表裏,是謂手之陰陽也。
【 註 夫手有三陰三陽,足有三陰三陽,以合十二經脈,陰陽並交,表裏相應。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取虛實之要,知此乃足以診。如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是故臟腑陰陽相為表裏,此皆診候之要也。】
氣府論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
【 註 脈者血氣之府,穴者脈氣所發。】
兩眉頭各一。
【 註 攢竹穴也。】
入髮至項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
【 註 大杼、風門二穴也。入髮至項者,謂上入於髮際,下至於項間,相去三寸半許。旁五者,謂五行之兩旁也。相去三寸半者,大杼在大椎各開一寸五分,風門在二椎間各開一寸五分也。】
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
【 註 太陽之脈氣,循背上升於頭項,而中行督脈之顖會、前頂、百會、後頂、長強五穴,旁兩行太陽經之五處、承光、通天、絡郄、玉枕十穴,又旁兩行少陽經之臨泣、目窻、正營、承靈、腦空十穴,皆從太陽之氣,而為太陽之脈氣所發。是剛健柔順,脈隨氣發者也。後六經皆然。】
項中大筋兩旁各一。
【 註 天柱二穴也。】
風府兩旁各一。
【 註 風池二穴也。】
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五臟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
【 註 自大椎至尾骶骨計二十一節,其間十五椎,旁各一穴,謂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內俞、白環俞,兩旁共計三十穴。而五臟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皆在於其間。】
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
【 註 委中、崑崙、京骨、束骨、通谷谷 原作「骨」,據《靈樞》本輸改。、至陰各六俞,共十二穴。通計七十七穴,外脫簡一穴。】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
【 註 天衝、曲鬢,左右各二,共四穴也。】
直目上髮際內各五。
【 註 臨泣、目窻、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各五,共十穴。按太陽之氣上升於頭項,少陽之氣上升於頭頰,故此五脈,從太陽之氣則為太陽之氣所發,從少陽之脈則為少陽之脈氣所發也。】
耳前角上各一。
【 註 頷厭二穴。】
耳前角下各一。
【 註 懸釐二穴。】
銳髮下各一。
【 註 和髎二穴,屬手少陽三焦經。】
客主人各一。
【 註 一名上關,在耳前起骨上廉。】
耳後陷中各一。
【 註 翳風二穴,屬手少陽三焦經。】
下關各一。
【 註 下關二穴,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屬足陽明胃經。】
耳下牙車之後各一。
【 註 頰車二穴,屬足陽明胃經。】
缺盆各一。
【 註 缺盆二穴,在肩下橫骨陷者中,屬足陽明胃經。】
腋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
【 註 腋下謂淵液、輒筋、天池。脅下至胠謂日月、章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共九穴。曰八間者,自腋下三寸至季肋間,凡八肋骨間也。淵液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之。輒筋在期門下五分陷中,第三肋間。天池屬手厥陰心包絡經,在腋下三寸,乳後一寸。日月在期門下五分。章門係足厥陰肝經穴,在季脅肋端,臍上二寸,兩旁開九寸,側臥肘尖盡處是穴。帶脈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五樞在帶脈下三寸。維道在章門下五寸三分。居髎在章門下八寸三分。】
髀樞中旁各一。
【 註 環跳二穴,側臥,伸下足,屈上足,以右手摸穴,左搖撼取之為得。】
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 註 陽陵泉、陽輔、丘墟、臨泣、俠谿、竅陰六穴。陽陵泉在膝下一寸,胻中。臨泣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俠谿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外廉陷中,端坐取之。陽輔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三分。丘墟在足外踝下陷中。竅陰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
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髮際旁各三。
【 註 懸顱、陽白、頭維,左右各三,共六穴也。懸顱、陽白,係足少陽膽經,頭維係本經穴。懸顱在曲角上。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頭維在頭角入髮際,本神旁一寸半,神庭旁四寸半。】
面鼽骨空各一。
【 註 四白穴,在目下一寸,直對瞳子下。】
大迎之骨空各一。
【 註 大迎穴,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
人迎各一。
【 註 人迎穴,在結喉兩旁一寸半,大動脈應手。】
缺盆外骨空各一。
【 註 天髎穴,屬手少陽三焦經,在肩缺盆上骨際陷中,缺盆上起肉是穴。】
膺中骨間各一。
【 註 膺窻、氣戶、庫房、屋翳、乳中、乳根六穴,曰各一者,言膺中之骨間,正諸穴之所在。氣戶在柱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庫房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屋翳在巨房下一寸六分陷中。膺窻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乳中當乳中是穴。乳根在乳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俠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俠胃脘各五。
【 註 本經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五穴,各去中行三寸。不容在巨闕旁第四肋端下,至下承滿、梁門、關門、太乙,上下相去各一寸。】
俠臍廣三寸各三。
【 註 滑肉門、天樞、外陵三穴。滑肉門在太乙下一寸,去中行俠齊各三寸。天樞在齊旁各開二寸陷中。外陵在天樞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
下臍二寸,俠之各三。
【 註 大巨、水道、歸來三穴。大巨在外陵下一寸。水道在大巨下二寸。歸來在水道下二寸,各開齊下中行二寸。】
氣街動脈各一。
【 註 即氣衝穴,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
伏兔上各一。
【 注 髀關二穴,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
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 註 八俞者,謂三里、巨虛上廉、巨虛下廉、解谿、衝陽、陷谷、內庭、厲兌八穴。分之所在計十六穴。三里在膝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巨虛上廉在三里下三寸。巨虛下廉在上廉下三寸。解谿在衝陽後一寸半,腕上陷中,足大指次指直上跗上陷中。衝陽在足跗下五寸,動脈應手。陷谷在足大指次指下本節後陷中。內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厲兌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韮葉。】
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目內眥各一。
【 註 晴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內眥外一分宛宛中,乃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蹻五脈之會。】
目外各一。
【 註 瞳子髎二穴,屬足少陽膽經,在目外去眥五分。】
鼻?丸骨下各一。
【 註 顴髎二穴,在面鳩骨下廉銳骨端陷中。】
耳郭上各一。
【 註 角孫二穴,係手少陽三焦經,在耳郭中間上髮際下,開口有空。】
耳中各一。
【 註 聽宮二穴,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巨骨穴各一。
【 註 巨骨二穴,係手陽明大腸經,在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
曲掖上骨穴各一。
【 註 臑俞二穴,挾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
柱骨上陷者各一。
【 註 肩井二穴,係足少陽膽經,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
上天窻四寸各一。
【 註 天窻、竅陰四穴。竅陰屬足少陽膽經。天窻在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竅陰在完骨上,枕骨下,動搖有空。】
肩解各一。
【 註 秉風二穴,在肩上小髃後,舉臂有空。】
肩解下三寸各一。
【 註 天宗二穴,在秉風後大骨下陷中。】
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 註 小海、陽谷、腕骨、後谿、前谷、少澤六穴。小海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陽谷在手外側陷中,銳骨下。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後谿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捏拳取之。前谷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少澤在手小指外側,去爪甲一分陷中。】
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
【 註 迎香、扶突二穴。迎香在鼻下空旁五分。扶突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一寸半。】
大迎骨空各一。
【 註 大迎穴,係足陽明胃經,在頰前一寸五分。】
柱骨之會各一。
【 註 天鼎二穴,在頸缺盆上,扶突後一寸。】
髃骨之會各一。
【 註 肩髃二穴也,在膊骨頭肩端上兩旁罅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
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 註 三里、陽谿、合谷谷 原作「骨],據《靈樞》本輸改。、三間、二間、商陽六穴。三里在曲池下二寸。陽谿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合谷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三間在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二間在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商陽在食指內側,去爪甲如韮葉許。】
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
【 註 顴髎二穴,係手太陽小腸經,在兩頄骨銳骨端陷中。】 眉後各一。
【 註 絲竹空二穴,在眉後陷中。】
角上各一。
【 註 懸釐二穴,係足少陽膽經,在曲角上腦空下廉。】
下完骨後各一。
【 註 天牖二穴,係足少陽膽經,在耳後入髮際四分。】
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
【 註 風池二穴,係足少陽膽經,在耳後腦空下髮際陷中。】
俠扶突各一。
【 註 天窻二穴,在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屬手太陽小腸經。】
肩貞各一。
【 註 肩貞二穴,係手太陽小腸經,在曲頰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
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
【 註 肩髎、臑會、消鑠三穴。肩髎當缺盆上突起肉。臑會挾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消鑠在肩下臂外間腋對肘分下。】
肘以下至於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 註 天井、支溝、陽池、中渚、液門、關衝六穴。天井在肘外大骨後,肘上一寸,輔骨上兩筋叉罅中。支溝在腕後臂外三寸,兩骨間陷中。陽池在手表腕上陷中,從指本節直摸下至腕中心。中渚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液門在手小指次指本節間陷中,捏拳取之。關衝在無名指端,去爪甲如韮葉許。】
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項中央二。
【 註 風府、瘂門二穴也。風府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瘂門在項間,風府後一寸,入髮際五分,項中央宛宛中,入繫舌本。】
髮際後中八。
【 註 神庭、上星、顖會、前頂、百會、後頂、強間、腦戶八穴。神庭在鼻上入髮際五分。上星入髮際一寸正中央陷中。顖會在上星後一寸陷中。前頂在上星後寸半陷中。百會在前頂後寸半頂中央,略退後些,可容爪甲一米許。後頂在百會後一寸半。強間在後頂後一寸半。腦戶在強間後一寸半。】
面中三。
【 註 素髎、水溝、齗交三穴。素髎在鼻柱上端準頭。水溝一名人中,在鼻柱下近鼻孔中央陷中。齗交在唇內,齒上齗縫中。】
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
【 註 自大椎以下至尻尾之長強,計十三穴,及下兩旁之會陽穴,共十五穴也。大椎在項後大骨上陷中。陶道在大椎下節間。身柱在三椎下節間。神道在五椎節間。靈臺在六椎節間。至陽在七椎節間。筋縮在八椎節間。脊中在十一椎節間。懸樞在十三椎間。命門在十四椎間。陽關在十六椎間。腰俞在二十一椎間。長強在脊骶端。會陽在陰尻骨兩旁,屬太陽膀胱經。】
至骶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 註 自大椎至骶骨凡二十一節,連項上三椎共二十四節,或曰應二十四氣。】
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
【 註 廉泉、天突二穴。廉泉在頷下結喉上四寸中央,仰面取之。天突在結喉下四寸宛宛中。】
膺中骨陷中各一。
【 註 璇璣、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六穴。喉下胷骨間為膺。璇璣在天突下一寸。華蓋在璇璣下一寸陷中。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玉堂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膻中在玉堂下一寸六分,兩乳間陷中。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腹脈法也。
【 註 胃脘概上脘中脘下脘,皆胃之脘也。此言蔽骨以下至胃之上脘,計三寸間,有鳩尾、巨闕之穴。自臍之中央至胃之上脘五寸間,有上脘、中脘、建里、水分之穴。自胃之下脘,至橫骨毛際橫紋間,計六寸半,有下脘、水分、神闕、陰交、氣海、石門、關元、中極、曲骨之穴。一者,謂六寸半之零一分也。蓋以量盡處取穴,而上下穴間有一分之餘也。此分度腹穴之法也。鳩尾在蔽骨下五分。巨闕在鳩尾下一寸。上脘在巨闕下一寸五分。中脘在上脘下一寸。建里在中脘下一寸。下脘在建里下一寸,上臍上二寸。水分在下脘下一寸。神闕在水分下一寸,當臍之中央。陰交在臍下一寸。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石門一名丹田,在臍下二寸。關元在臍下三寸。中極在臍下四寸。曲骨在中極下一寸,入橫骨毛際中五分。故自胃之下脘至橫骨間,止六寸半也。此取腹穴之法,上以蔽骨,下以橫骨,中以臍之中央為準,各分而度之也。】
下陰別一。
【 註 下兩陰之間,別有一穴,名曰會陰。】
。水分在下脘下一寸。神闕在水分下一寸,當臍之中央。陰交在臍下一寸。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石門一名丹田,在臍下二寸。關元在臍下三寸。中極在臍下四寸。曲骨在中極下一寸,入橫骨毛際中五分。故自胃之下脘至橫骨間,止六寸半也。此取腹穴之法,上以蔽骨,下以橫骨,中以臍之中央為準,各分而度之也。】
目下各一。
【 註 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乃任脈陽蹻胃經脈氣之會。】
下脣一。
【 註 承漿穴,在脣下陷中。】
齗交一。
【 註 齗交穴在齒齗縫中。上古以齗交有二:督脈之齗交入上齒,任脈之齗交入下齒也。以上下之齗齒相交,故名齗交。以上共二十七穴,尚少一穴,愚謂脖胦乃臍下另有一穴,非氣海也。】
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俠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
【 註 言衝脈之穴,俠鳩尾各開半寸,下至臍間,相去一寸而一穴也。幽門二穴,在巨闕旁各開五分。通谷在幽門下一寸。陰都在通谷下一寸。石關在陰都下一寸。商曲在石關下一寸。肓俞在商曲下一寸。】
俠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
【 註 此衝脈之俠臍下兩旁各開五分,每穴相去一寸。此取腹脈之法,蓋腹穴無陷中可取,止可以分寸度量,上以蔽骨鳩尾,中以臍中,下以橫骨為準繩也。中注在肓俞下一寸。四滿下中注一寸。氣穴一名胞門,又名子戶,下四滿一寸。大赫一名陰闕,又名陰維,在氣穴下一寸。橫骨下大赫一寸,在陰上橫骨中,宛如偃月,去腹中行一寸五分。按圖經內橫骨、大赫、氣穴,皆相去中行寸半。】
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急脈各一。
【 註 足少陰舌下者,腎脈之上通於心,循喉嚨俠舌本,而舌下有腎經之穴竅也。足厥陰毛中急脈者,謂肝經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而肝氣之弦急也。本篇論手足三陽之脈氣所發者,三百六十五穴,以應周天之數,而末言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手足魚際,謂內有五臟之脈五,而陽中之有陰也。然脈氣又皆本於五臟五行之所生,而三陽之氣,亦由於陰中之所出也。】
手少陰各一。
【 註 言三百六十五穴之中,有心脈之穴二也。】
陰陽蹻各一。
【 註 陰蹻謂交信二穴,陽蹻謂跗陽二穴。本篇雖論手足三陽之脈氣所發,而內有衝任陰蹻五臟之陰脈焉。】
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
【 註 魚際者,謂手足之白肉隆起處,有如魚腹而穴在其際也。手之魚際,肺之脈氣所發;足之魚際,脾之脈氣所發也。】
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 註 手足三陽經脈氣所發者,二百九十八穴,督任衝脈所發者七十八穴,五臟脈氣所發者十穴,陰陽蹻四穴,通共三百九十穴。內太陽經內重督脈五穴,重足少陽十穴;手陽明內重大迎二穴;手少陽內重懸釐二穴;風池二穴,天窻二穴,顴髎二穴,共重二十五穴。除去所重,實三百六十五穴也。】
骨空論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 註 此言任脈之有骨空也。任脈乃循於腹之肉穴,然起於中極之下,上毛際而交於橫骨,循膺胷之鳩尾、膻中、天突,而至於咽喉上頤,循承漿而入絡於齒齗,復循面入目下而絡於承泣,是始終之有骨穴也。】
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胷中而散。
【 註 氣街即氣衝,系足陽明經穴,在少腹毛中兩旁各二寸,橫骨之兩端。衝脈並足陽明少陰二經之間,循腹上行,俠臍左右各五分,上至胷中而散。再按衝任二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裏,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起於氣衝,循腹右上行至胷中而散,澹滲於肌腠,充膚熱肉,生毫毛,此衝脈之血氣行於脈外也。今止言腹而不言背者,謂衝脈之血氣散於脈外,而充於骨空也。故所謂骨空者,謂經脈之氣注於節之交而為穴也。至於骨空之血氣,乃脈外之血氣也。】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繫庭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 註 此論督脈循於骨空也。下骨中央,毛際下橫骨內之中央也。庭孔,陰戶也。溺孔之端,陰內之產門也。此言督脈起於少腹之內,故舉女子之產戶以明之。當知男子之督脈亦起於少腹內宗筋之本處也,故下文曰,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蓋此節舉女子,則男子可知;下節論男子,則與女子等也。】
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
【 註 篡間,前後陰相交之處,臀尻也。言督脈之別絡,前循陰器合篡間,繞前後二陰之後。又別絡者,分而行之,繞臀與足太陽之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按足太陽之中絡者,循髀樞,絡股陽而下,貫臀合足少陰,自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而督脈之別繞臀者,至少陰與太陽中絡,所合之處相合,而同上股,貫脊屬腎。】
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 註 此言督脈循於背者,乃從上而下也。夫背為陽,腹為陰,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故其脈之循於背者,復從上而下,若天氣之下降也。蓋陽生於陰,故其原出於前陰,循腹而上,至於目。太陽主諸陽之氣,其脈起於兩目之睛明穴,而督脈亦與太陽之脈同上額交巔,絡腦出項,循脊而下,此陽氣之環轉於上下前後,猶天道之遶地而一周也。】
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脣上,繫兩目之下中央。
【 註 此言督脈之原起於少腹,內分而兩岐,一循陰莖下至篡,而與女子等,一從少腹直上,貫臍入喉,上頤環脣,入齗交上齒縫中,上繫於兩目之下,中央會太陽於睛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