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六十九
頸項門
針灸
《素問》曰:腎熱病者,先腰痛胻痠,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痠,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員員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
先項背痛者,先刺之。
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
《靈樞》曰:大腸手陽明之脈,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是動則病齒痛頸腫,視盛虛熱寒取之也。
胃足陽明之脈,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脣胗,頸腫喉痺,視盛虛熱寒取之也。
小腸手太陽之脈,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眦,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是動則病咽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視盛衰熱寒取之也。
膀胱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衝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為踝厥。視盛虛熱寒取之也。
手陽明之筋,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上髃上頸。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針刧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為孟夏痺也。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足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病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痿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針刧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其為腫者復而銳之。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刧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為季夏痺也。
邪在腎則病骨痛陽痺。陽痺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涌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厥頭痛,項先痛,腰即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
項痛不可俛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
黃帝曰:鼠瘻寒熱之毒氣,去之奈何?岐伯曰:鼠瘻之本,皆在於臟,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其浮於脈中而未內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甲乙經》曰:頭項痛重,暫起僵仆,鼻窒鼽衄,喘息不得通,通天主之。
項上痛,風頭重,目如脫,不可左右顧,百會主之。
頸痛,項不得顧,目泣出眵目?蔑,鼻鼽衄,目內眥赤痛,氣厥,耳目不明,咽喉僂引項,筋攣不收,風池主之。
項腫不可俯仰,頰腫引耳,完骨主之。
頸項痛不可以俯仰,頭痛振寒,瘈瘲,氣實則脅滿,俠脊有并氣,熱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
頸項通強,取通天、百會、風池、完骨、瘂門、大杼。
胷中滿,腋下腫,馬刀瘻,善自囓舌頰,天牖中腫,消濼脛痠,頭眩,枕骨頷腮痛,目濇身痺,灑淅振寒,季脅支滿,寒熱,脅腰腹膝外(月廉)痛,臨泣主之。
馬刀腫瘻,淵液、章門、支溝主之。
出於頦下,或至頰車者,當於手足陽明經取之,或針或灸,如後穴:三里足陽明,合谷手陽明。
癭,天窻及臑會主之,氣舍亦主之。
《千金方》曰:少澤、前谷、後谿、陽谷、完骨、崑崙、小海、攢竹,主項強急痛,不可以顧。消濼、本神、通天、強間、風府、瘖門[瘖門 原作「瘖關」,據《千金》卷三十改。]、天柱、風池、齦交、天衝、陶道、外丘、通谷、玉枕,主項如拔,不可左右顧。天容、前谷、角孫、腕骨、支正,主頸腫項痛不可以顧。天容,主頸項癰不能言。角孫,主頸頷柱滿。飛揚、涌泉、頷厭、後頂,主頸項疼,歷節汗出。天府、臑會、氣舍,主癭瘤氣,咽腫。腦戶、通天、消濼、天突,主頸有大氣。通天主癭,灸五十壯;胷堂、羊屎,灸一百壯。絕骨,主瘻馬刀掖腫。大迎、五里、臂臑,主寒熱頸瘰癧。天突、天窻,主漏頸痛。俠谿、陽輔、太衝,主掖下腫,馬刀瘻。
《瘡瘍全書》曰:男子婦人小兒患瘰癧者,依法四六燒灸無不效。肩骨尾盡處是肩井二穴,左肩灸左,右肩灸右,左右俱有俱灸。鼠尾一穴,用草一莖,男比左手、女比右手中節橫紋,攢量過四指紋盡處,比交折斷,將至絲螺骨尖中,比至腳後總筋中,是鼠尾穴,左灸左,右灸右,俱有俱灸,一年五壯,年深多灸。專治一切瘰癧,須要禁忌房事。神效不虛,可以活人。灸畢瘡爛,車前草葉搗爛貼之,看遍身人神所在禁忌,并擇天醫黃道吉日。
灸忌:既灸,忌諸魚、熱麵、生酒、生冷物、鮮肉及房勞。
又灸兩手掌後四寸兩筋間各七壯,以病人中指橫紋量至本指尖為四寸。再灸肘尖,左病灸右,右病灸左,各三壯。不過三次除根。
治瘰癧已成未成,己潰未潰,以手置肩上,微舉起則肘骨尖自現,是灸處。如患左灸左肘,患右灸右肘,左右俱患兩肘皆灸,以三四十壯為期。更服補劑,一年者日灸一次,三灸其瘡自除。如患三四年不愈者,辰時灸起,至酉時方止,三灸即愈。更服益氣養榮湯。
又法:未成膿者,用大蒜切片如二錢厚者,安患上,用艾炷於蒜上灸之,至三五壯,換蒜,每日灸十數蒜片,以拔鬱毒。如破久不合,內有核或瘀肉,此因氣血不足,不能腐爛,更用江西豆豉為末,唾津和為餅,如前灸之,以助陽氣。內服補藥,外貼金絲膏,瘡口自合。
《東垣十書》曰:腋下腫,馬刀挾癭,善自囓舌頰,天牖中腫,寒熱,取臨泣、丘墟各一分,灸五壯;太衝一分,灸三壯。
腋下頸項腫,取天池順皮三分,灸七壯;如頷腫,加後谿二分,灸五壯。
腋下腫,馬刀挾癭,喉痺,取陽輔五分,灸二七壯;申脈一分,灸三壯,立愈。
諸癭惡氣,灸肩髃,男左十八壯、右十七壯,女右十八壯、左十七壯。在肩端凸骨間陷宛宛中,舉臂取之。
又法:灸天府七七壯,衝陽隨年壯。
《丹溪心法》曰:灸瘰癧法,搗商陸根作餅子,置於瘰癧上,艾炷灸餅子上,乾即易之,灸三四餅。
《得效方》曰:治瘰癧,以手仰置肩上,微舉手取之,肘骨尖上是穴,隨患處灸七壯或二七壯,神效。
《醫學綱目》曰:刺灸頸項瘡痛有二:其一取手足太陽,治項後痛。經云: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項如拔,視虛盛寒熱取之。又云: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又云: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又云: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則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是也。
其二,取足手陽明,治頸前痛。經云:足陽明之脈,所生病者頸腫。又云:手陽明之脈,是動則病頸腫,皆視盛虛寒熱陷下取之也。
導引
《石室秘籙》曰:頸項強直,乃風也,以一人抱住下身,以一人手拳而搖之,至數千下放手,深按其風門之穴,久之,則其中酸痛乃止。病人乃自坐起,口中微微咽津送下丹田者,七次而後已,一日即痊。
《保生秘要》曰:瘰癧導引法,用手於肩井穴,掐六十四度,擦之亦如數而行,運法極效。
運法起於歸元,漸引至患處,著意多旋,小而大,徹而散,散而運,運而至於胷間,繞十數迴,又旋至癧處,如前法,週而復始,約數十迴以散其結。每日送毒一次,從胃口曲入大腸,如法送出穀道外,去濁提清。歸元慎走元陽,切戒惱怒發物。其前運法,一晝夜每行七度,自然消散無蹤。
又法:於患處想一筋,右邊用左手,左邊用右手,扯下肚裏去,覺癧疼,又扯下從腳底去。
醫案
《本事方》曰:有人患頸筋急項不得轉側,自午後發,至黃昏時定。予曰:此患必從足起,蓋足太陽之筋,自足至項。大抵筋者肝之合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又曰:陰中之陽,肺也。自離至兌,陰旺陽弱之時,故《靈寶畢法》云:離至乾,腎氣絕而肝氣弱。肝腎二臟受陰氣,故發於是時。授以木瓜煎方,三服而愈。
一人患項筋痛連背胛,不可轉移,服諸風藥皆不效。予憶《千金髓》有腎氣攻背強一證,與椒附散一服,差。蓋腎氣自腰挾脊,上項至曹溪穴,然後入泥丸宮。曹溪穴非精於搬運者不能透。今逆行至此不得通,用椒以引歸經則安矣。氣上逆,椒下達,故服之即愈。
《儒門事親》曰:戴人在西華寄於夏官人宅,忽項上病一瘡,狀如白頭瘡,腫根紅硬,以其微小不慮也。忽遇一故人見邀,飲以羊膏酒,鷄魚鹽蒜皆在焉。戴人以其故舊不能辭,又忘其禁忌,是夜瘡疼痛不可忍,項腫及頭,口發狂言,目見鬼神。夏君甚懼,欲報其家。戴人笑曰:請無慮,來日當平。乃以酒調通經散六七錢,下舟車丸百餘粒,次以熱麵羹投之,上涌下泄,一時齊作,合去半盆,明日日中瘡腫已平,一二日腫消而愈。夏君見,大奇之。
一婦人病瘰癧,延及胷臆,皆成大瘡,相連無好皮肉,求戴人療之。戴人曰:火淫所勝,治以鹹寒。命以滄鹽吐之,一吐而著痂;次用涼膈散、解毒湯等劑,皮肉乃復如初。
《丹溪心法》曰:一男子項強不能回顧,動則微痛,其脈弦而數實。右手為甚,作痰客太陽經治之,用二陳湯加酒洗黃芩、羌活、紅花,服後二日愈。
《薛己醫案》曰:儒者楊澤之,性躁嗜色,缺盆結一核,此肝火血燥筋攣,法當滋腎水,生肝血。不信,乃內服降火化痰之藥,外敷南星、商陸,轉大如碗。余用補中益氣及六味地黃,間以蘆薈丸,年餘,元氣復而腫消。
一男子素善怒,左項微腫,漸大如升,用清痰理氣,大熱作渴,小便頻濁。余謂腎水虧損,用六味地黃、補中益氣而愈。亦有胷脅等處,大如升斗,或破而如菌如榴,不問大小,俱治以前法。
舉人江節夫頸臂脅肋各結一核,恪服祛痰降火軟堅之劑,益甚。余曰:此肝膽經血少而火燥也。彼執前藥,至明年六月,各核皆潰,脈浮大而濇。余斷以秋金將旺,肝木被剋,必不起。後果然。
閣老楊石齋子,年十七,患癧,發熱作渴,日晡頰赤,左關尺脈大而浮,此肝腎陰虛,用補陰八珍湯二十餘劑,又加參、芪二十餘劑而潰。但膿水清稀,肌肉不生,乃以參、芪、歸、朮為主,佐以芍藥、熟地、麥冬、五味,膿水稠而肌肉生;更服必效散一劑,癧毒去而瘡口斂。
一儒者患愈後,體瘦發熱,晝夜無定,此足三陰氣血俱虛,用八珍加麥冬、五味二十餘劑,又用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及六味丸而愈。
儒者張子容素善怒,患瘰癧久而不愈。瘡出鮮血,左關弦洪,重按如無,此肝火動而血妄行,證屬氣血俱虛,用補中益氣以補脾肺,六味丸以滋腎肝而愈。
一人耳下患結核五枚,經年許尚硬,面色痿黃,飲食不甘,勞而發熱,脈數軟而濇,以益氣養榮湯六十餘劑,元氣已復,患處已消,一核尚存,以必效散二服而平。
一人先於耳前耳下患之,將愈延及項側缺盆,三年,遂延胷腋,診之,肝脈弦數,以龍薈、散堅二丸治之。將愈,肝脈尚數,四年後,小腹陰囊內股皆患毒,年餘不斂,脈診如前,以清肝養血及前丸而愈。
一人因怒,耳下及缺盆患癧,潰延腋下,形氣頗實,瘡口不合,治以散腫潰堅而愈。
一人因勞而患,怠惰發熱,脈洪大,按之無力,宜用補中益氣湯。彼不信,輒服攻伐之劑,吐瀉不止而死。大抵此證原屬虛損,若不審虛實而犯病禁經禁,鮮有不悞。常治先以調經解鬱,更隔蒜灸之,多自消;如不消,即以琥珀膏貼之,候有膿則針之,否則變生他證。設若兼痰兼陰虛等證,只宜加兼證之劑,不可干擾餘經。或氣血已復而核不消,卻服散堅之劑,至月餘不應,氣血亦不覺損,方進必效散,或遇神仙無比丸,其毒一下,即止二藥。更服益氣養榮湯數劑以調理。瘡口不斂,豆豉餅、琥珀膏。若氣血俱虛,或不慎飲食起居七情者,俱不治。然此證以氣為主,氣血壯實,不用追蝕之劑,彼亦能自腐,但取去使易於收斂。若氣血虛不先用補,而數用追蝕之藥,適足以取敗。若發寒熱,眼內有赤脈貫瞳人者不治,一脈者一年死,二脈者二年死。
一人患結核痰盛,胷膈痞悶,脾胃脈弦,此脾土虛肝木乘之也,當實脾土伐肝木為主。彼以治痰為先,乃服苦寒化痰藥不應,又加破氣藥,病愈甚;始用六君子湯,加芎歸數劑;飲食少思,以補中益氣湯倍加白朮,月餘中氣少健;又以益氣養榮湯,四月腫消而血氣亦復矣。夫右關脈弦,弦屬木,乃木盛剋脾土,為賊邪也。虛而用苦寒之劑,是為虛虛。況痰之為病,其因不一,主治之法不同。凡治痰,利藥過多則脾氣愈虛,虛則痰愈易生。如中氣不足,必用參朮之類為主,佐以痰藥。
一人久患不斂,神思困倦,脈虛,予欲投以托裏,彼以為迂,乃服散腫潰堅湯,半月餘,果發熱,飲食愈少,復求治。予以益氣養榮湯三月。喜其謹守禁忌,故得以收效。齊氏曰:結核瘰癧,初覺宜內消之。如經久而除,氣血漸衰,肌寒肉冷,或膿汁清稀,毒氣不出,瘡口不合,聚腫不赤,結核無膿,外證不明者,并宜托裏。膿未成者,使膿早成。膿已潰者,使新肉早生。血氣虛者,托裏補之。陰陽不和,托裏調之。大抵托裏之法,使瘡無變壞之證,此所以宜用也。
一婦患瘰癧,延至胷腋,膿水淋漓,日久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乾咽燥,發熱盜汗,食少嗜臥,月水不調,臍腹作痛。予謂血虛而然,非癧故也。服逍遙散月餘,少可;更服八珍湯加牡丹皮、香附子,又月餘而經通;再加黃芪、白蘞,兩月餘而愈。
一婦潰後核不腐,以益氣養榮湯三十餘劑,更敷針頭散腐之,再與前湯三十餘劑而斂。
一婦久潰發熱,月經過期且少,用逍遙散,兼益氣養榮湯,兩月餘,氣血復而瘡亦愈。但一口不收,敷針頭散,更灸肩井穴而痊。
一婦瘰癧,與養血順氣藥不應,服神效瓜蔞散二劑,頓退,又六劑而消卻;與托裏藥,氣血平復而愈。
一婦人瘰癧久不愈,或以木旺之證,用散腫潰堅湯伐之,腫硬益甚。予以為肝經氣血虧損,當滋化源,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至春而愈。此證若肝經風火暴病,元氣無虧,宜用前湯。若風木旺而自病,宜用瀉青丸,虛者用地黃丸。若水不能生木,亦用此丸。若金來剋木,宜補脾土,生腎水。大凡風木之病,壯脾土則木自不能剋矣。若行伐肝,別脾胃先傷,而木反剋土矣。
一婦患瘰癧,少寐,年餘癧破,膿水淋漓,經水或五十日或兩月餘一至,誤服通經丸,展轉無寐,午前惡寒,午後發熱,予以為思慮虧損脾血,用歸脾湯作丸,午前以六君送下,午後以逍遙送下,兩月餘得寐,半載後經行如期,年餘瘡愈。
一婦瘰癧後,遍身作癢,脈大,按之則虛,以十全大補湯,加香附治之而愈。大凡潰後,午前癢作氣虛,午後癢作血虛,若作風證治之,必死。
一男子患此,腫痛發寒熱,大便秘,以射干連翹散六劑,熱退大半,以仙方活命飲四劑而消。
一婦人耳下腫痛發寒熱,與荊防敗毒散四劑,表證悉退;以散腫潰堅湯數劑。腫消大半;再以神效栝蔞散四劑而平。
一男子肝經風熱,耳下腫痛發熱,脈浮數,以薄荷丹治之而消。
一男子每怒耳下腫,脅或作痛,以小柴胡湯,加青皮、木香、紅花、桃仁,四劑而愈。
一男子頸腫不作膿,脈弦而數,以小柴胡湯兼神效瓜蔞散各數劑,及隔蒜灸數次,月餘而消。
一婦人頸腫不消,與神效栝蔞散六劑,少退;更以小柴胡湯,加青皮、枳殼、貝母數劑,消大半;再以四物對小柴胡數劑而平。
一男子因暴怒,項下腫痛,生結核,痞悶兼發熱,用方脈流氣二劑,胷膈利;以荊防敗毒散二劑而熱退;肝脈尚弦濇,以小柴胡加芎、歸、芍藥四劑,脈證頓退;以散腫潰堅丸一料,將平,惟一核不消,乃服遇仙無比丸二兩而瘳。
一婦人久鬱患此,潰而不斂,發熱口乾,月水短少,飲食無味,日晡尤倦,以益氣養榮湯二十餘劑少健。余謂須服百劑,庶保無虞。彼欲求速效,反服螌蝥之劑,及數用追蝕毒藥,去而復結,以致不能收斂,出水不止,遂致不救。蓋此證屬虛勞氣鬱所致,宜補形氣調經脈,未成者消,已成者潰。若投慓悍之劑,則氣血愈虛,多變為瘵證。彼堅而不潰,潰而不合,氣血不足明矣,況二經之血,原自不足,不可不察。
一男子患久不斂,膿出更清,面黃羸瘦,每侵晨作瀉,與二神丸數服,瀉止;更以六君子湯加芎歸,月餘肌體漸復;灸以豆豉餅,及用補劑作膏藥貼之,三月餘而痊。
一男子患此,未潰,倦怠發熱,以補中益氣湯治之,少愈;以益氣養榮湯月餘而潰;又月餘而瘥。
一婦人肝經積熱,患此作痛,脈沉數,以麝香連翹湯四劑,少愈;用散腫潰堅丸月餘而消。丹溪云:瘰癧必起於足少陽一經,不守禁忌,延及足陽明經,食味之厚,鬱氣之久,曰毒、曰風、曰熱,皆此數端招引變換,須分虛實,實者易治,虛者可慮。此經主決斷,有相火,且氣多血少,婦人見此,若月水不調,寒熱變生,稍久轉為潮熱,自非斷慾食澹,神醫不能療也。
一男子患而腫硬,久不消,亦不作膿,服散堅敗毒藥,不應;令灸肘尖、肩尖二穴;更服益氣養榮湯,月餘而消。
一男子患同前,亦灸前穴,飲前湯,膿成,針之而斂。
一婦人因怒,結核腫痛,察其氣血俱實,先以神效散下之,更以益氣養榮湯三十餘劑而消。常治此證,虛者先用益氣養榮湯,待其氣血稍充,乃用神效散取去其毒,仍進前藥,無不效者。
一室女年十七,項下時或作痛,乍寒乍熱,如瘧狀,肝脈弦長,此血盛之證也。先以小柴胡湯二劑,少愈;更以生地黃丸治之而痊。《婦人良方》云:寡婦之病,自古未有言者,惟倉公傳與褚澄論言及寡婦獨陰無陽,欲男子而不可得,是以鬱悒而成病也。《易》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孤陽獨陰可乎?夫既處閨門,慾心萌而不遂,致陰陽交爭,乍寒乍熱,有類瘧疾,久而為癆。又有經閉,白淫,痰逆,頭風,膈氣,痞悶,面(黑干),瘦瘠等證,皆寡婦之病,診其脈,獨肝脈弦出寸口而上魚際。究其脈,原其疾,皆血盛而得。經云:男子精盛則思室,女人血盛則懷胎。觀其精血,思過半矣。
一婦人患久不作膿,脈浮而溜,予以氣血俱虛欲補之,便自潰。彼欲內消,專服螌蝥及散堅之藥,氣血愈虛而死。
一男子素弱,潰後核不腐,此氣血皆虛,用托裏養榮湯,氣血將復,核尚在,以簪挺撥去,又服煎藥月餘而痊。
一男子氣血已復,核尚不腐,用針頭散及必效散各三次,不旬日而愈。
一婦人因怒,項腫,後月經不通,四肢浮腫,小便如淋,此血分證也。先以椒仁丸數服,經行腫消;更以六君子湯加柴胡、枳殼,數日頸腫亦消矣。亦有先因小便不利,後身發腫致經水不通,名曰水分,宜葶藶丸治之。《婦人良方》云:婦人腫滿,若先因經水斷絕,後至四肢浮腫小便不通,名曰血分。水化為血,血不通則復化為水矣。宜服椒仁丸。若先因小便不利,後身浮腫,致經水不通,名曰水分,宜服葶藶丸。
一室女年十九,頸腫而面色不變,肌肉日削,筋攣急痛,此七情所傷,血氣皆損之證也,當先滋養血氣。彼不信,乃服風藥,後果不起。盧砥鏡曰:經云:神傷於思慮則肉脫,意傷於憂愁則肢廢,魂傷於悲哀則筋攣,魄傷於喜樂則皮槁,志傷於盛怒則腰脊難以俛仰也。
一癧婦四肢倦怠,殊類痿證,以養血氣健脾胃藥而愈。
一室女性急好怒,耳下常腫痛,發寒熱,肝脈弦急,投以小柴胡湯,加青皮、牛蒡子、荊芥、防風治之而寒熱退;更以小柴胡湯對四物數劑而腫消。其父欲除去病根,勿令再發。予謂肝內主藏血,外主榮筋,若恚怒氣逆則傷肝,肝主筋,故蓄結而為腫。須病者自能調攝,庶可免患。否則肝迭受傷,則不能藏血,血虛則為難瘥之證矣。後不戒,果結三核,屢用追蝕藥,不斂而歿。
一少婦耳下患腫,素勤苦,發熱口乾,月水每過期而至且少。老媼以為經閉,用水蛭之類通之,以致愈虛而斃。夫月水之為物,乃手太陽手太陰二經主之,此二經相為表裏,主上為乳汁,下為月水,為經絡之餘氣。苟外無六淫所侵,內無七情所傷,脾胃之氣壯,則衝任之氣盛,故為月水適時而至。然而面色痿黃,四肢消瘦,發熱口乾,月水過期且少,乃陰血不足也,非有餘瘀閉之證。宜以滋養血氣之劑徐徐培之,則經氣盛而經水自依時而下。
一放出宮女,年踰三十,兩胯作痛,不腫,色不變,大小便作痛如淋,登廁尤痛,此瘀血漬入隧道為患,乃男女失合之證也,難治。後潰不斂,又患瘰癧而歿。此婦為吾鄉湯氏妾,湯為商,常在外,可見此婦在內,久懷幽鬱,及在外又不能如願,是以致此疾。愈見流注瘰癧,乃七情氣血,皆已損傷,不可用攻伐之劑皎然矣。故精血篇云: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則五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陰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精不出而內敗,小便道濇而為淋。精已耗而復竭之,則大小便道牽疼,愈疼則愈欲大小便,愈便則愈疼。若女人天癸既至,踰十年無男子合則不調;未踰十年,思男子合,亦令不調,不調則舊血不出,新血悞行,或漬而入骨,或變而為腫,或雖合而亦難子。合男子多則精枯虛人,產乳眾則血枯殺人。觀其精血,思過半矣。
一室女年十七,患瘰癧,久不愈,月水尚未通,發熱欬嗽,飲食不思。有老媼欲用巴豆、肉桂之類,先通其經。予謂此證潮熱經候不調者不治,但喜脈不濇且不潮熱,尚可治。須養氣血,益津液,其經自行。彼悞於速效之說仍用之。予曰:非其治也。此類乃慓悍之劑,大助陽火,陰血得之則妄行,脾胃得之則愈虛。經果通而不止,飲食愈少,更加潮熱,遂致不救。經云: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然過期而不至,是為失常,必有所因。夫人之生以血氣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傷氣血者。婦女得之多傷於七情。世有室女童男,積想在心,思慮過當,多致勞損,男子則神色先散,女子則月水先閉。何以致然?蓋憂愁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血逆竭,血逆竭則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閉也。火既受病,不能榮養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虛,則金氣虧,故發欬嗽。水氣絕,故四肢乾。本氣不充,故多怒,鬢髮焦,筋骨痿。俟五臟傳遍,然後死矣。此一種於勞中最難治,蓋病起於五臟之中,無有已期,藥力不可及也。若或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接,如此則可得九死一生。舉此為例,其餘諸方,可按脈與證而治之。張氏云:室女月水久不行,切不可用青蒿等涼劑。醫家多以為室女血熱,故以涼藥解之。殊不知血得熱則行,冷則凝,《養生必用方》言之甚詳,此說大有理,不可不知。若經候微少,漸漸不通,手足骨肉煩疼贏瘦,漸生潮熱,其脈微數,此由陰虛血弱,陽往乘之,小水不能滅盛火,火逼水涸,亡津液,當養水益陰,慎毋以毒藥通之,宜柏子仁丸、澤蘭丸。
沈氏室患瘰癧,久而不消,自汗惡寒,此氣血俱虛也,遂以十全大補湯月餘而潰。然其核雖取,而瘡口不斂,更灸以豆豉餅,仍與前藥加烏藥、香附,兩月而愈。大抵堅而不潰,潰而不合,皆由氣不足也。嘗見患此瘡者,瘡口雖合而不加補,往往變為瘵證。以及赤脈貫睛,皆為死證。
一婦人因怒,耳下腫痛,以荊防敗毒散加連翹、黃芩四貼而愈。嘗治此旬日不消者,以益氣血藥,及飲遠志酒,其腫自消。若無膿者亦自潰。不戒忿怒者則難治。
一婦人亦因怒,耳下焮腫,頭痛寒熱,與荊防敗毒散加黃芩治之,表證悉退,但飲食少思,日晡發熱。東垣云:雖有虛熱,不可大攻,熱去則寒生也。遂以小柴胡湯加地骨皮、川芎、當歸、茯苓、白朮、陳皮,十餘貼而愈。次年春,復堅硬不潰,來索方,予定八珍湯加香附、柴胡、地骨皮、桔梗,自製服之,至六七劑,以效延緩,仍服人參敗毒散,勢愈甚;又服流氣飲,則盜汗發熱,口乾少食。至秋,復求治。診視氣血虛極,予辭不治,果歿。今人有瘡瘍,不審元氣虛實,病在表裏,便服敗毒流氣藥,殊不知敗毒散乃發表之藥,果有表證,亦止宜一二服,多則元氣反損,其毒愈甚,雖有人參,莫補其耗。流氣飲乃耗血之劑,果氣結膈滿,亦止宜二三服,多則血氣愈傷,反為敗證,雖有芎歸,難以倚仗。丹溪云:此不係膏粱丹毒之變,因虛勞氣鬱所致也。
一婦人患瘰癧不消,膿清不斂,予以八珍湯治之,少愈;忽肩背痛不能回顧,此膀胱經氣鬱所致,當以防風通氣湯治之。蓋膀胱之脈,始於目內眦,上額交巔,下耳角,復上頂至腦後,過風府,下項,走肩膊,一支下腰膂,是經氣動則脊痛項強,腰似折,此非膀胱經證而何?彼乃云,瘰癧,膽經病也,其脈主行項側,即是經火動而然。遂自服清肝降火之藥,反致不食,痛甚。復請予診其脈,胃氣愈弱,先以四君子湯加陳皮、炒芍藥、半夏、羌活、蔓荊子四劑,食進痛止;繼以防風通氣湯二劑而愈。
田氏婦年踰三十,患瘰癧,已潰不愈,與八珍湯加柴胡、地骨皮、夏枯草、香附、貝母五十餘貼,形氣漸轉,更與必效散二服,瘡口遂合,惟氣血未平;再用前藥三十餘劑而平。後田生執此散方,不問虛實,概以治人,殊不知方中螌蝥性毒,雖能專治瘰癧,多服則損元氣。若氣血實者,先用此下之,而投補劑或可愈。若虛而用下藥,或追蝕藥,瘀肉雖去,而瘡口不合,反致難治。
廣東陳方伯子,遠途勞倦發熱,脈大無力,耳下患腫,此勞損證也,飲補中益氣湯,自然熱退腫消。若專攻毒,則有虛虛之禍。彼不聽,服降火藥及必效散,果吐瀉不食而死。夫人勞倦則損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故倦怠而熱,此元氣傷也。丹溪云:宜補形氣,調經脈,其瘡自消。不可汗下。若不詳脈證經絡受病之異而輒下之,鮮不危矣。
汪中翰姪,年及二十,耳下患癧臖痛,左關脈數,此肝經風熱所致,以荊防敗毒散三貼,表證悉退,再與散腫潰堅丸,月愈而平復。
一婦年二十,耳下結核,經水每過期,午後頭痛,服頭風藥愈盛,予以八珍湯加柴胡、地骨皮二十餘劑而愈。
楊文魁,年踰三十,每勞心過度,頸腫發熱,服敗毒散愈盛,予以補中益氣湯數劑而消。
一癧婦潰後發熱,煩躁作渴,脈大無力,此血虛而然也,以當歸補血湯六劑頓退,又以聖愈湯數劑少健,更以八珍湯加貝母、遠志三十餘劑而斂。東垣云: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其脈洪大,按之無力,或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躁,當以當歸補血湯主之。又有火鬱而熱者,如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者,虛也,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如能食而熱,口舌乾燥,大便難者,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以瀉火補水。
一男子頸間結核大潰,予用梔子清肝火養肝血,益元氣之藥而愈。此證亦有大如升斗者,亦治以前藥可愈。
一兒七歲,項結二核,時發寒熱,日久不愈,治以連翹丸而消。若患在面臂等處尤宜。此丸若潰而不斂,兼以托裏之藥治之。
一兒項結一核,堅硬如癧,面色痿黃,飲食不甘,服托裏藥不應,此無辜疳毒也,以蟾酥丸治之而愈。若數服不消,按之轉動,軟而不痛者,內有蟲如粉,急針出之。若不速去,則蟲隨氣走,內蝕臟腑,不治。蟾蜍,夏月溝渠中取腹大不跳不鳴者,先取糞蛆一杓,置桶中,以尿浸之,桶近上令乾,使蛆不得出,將蟾蜍撲死,投蛆中,任蛆食,次以新布袋包繫,置水急處,浸一宿取出,瓦上焙,為末,入麝香一字,軟飯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米飲服之。
一婦因怒不思食,發熱倦怠,骨痠疼,體瘦面黃,經漸不通,頸間結核,以逍遙散、八珍湯治之,少可;彼自悞服水蛭等藥,血氣愈虛,逐致不救。
《外科正宗》曰:一男人項疽十餘日,視其瘡勢頗甚,根連左右耳項并腫紅赤臖熱,脈浮而數,先用黃連消毒散二服,退其大勢,根腳稍定;後用托裏消毒散數服,不覺腐潰。但診脈浮無力,詢知患者年過五旬,久艱嗣息,房中又有妾,又多兼思慮,勞慾太過,損傷元氣故也。又瘡形勢大,止能起發,不能培養為膿,更用十全大補湯加桔梗、白芷,倍人參、白朮各三錢;外用桑木灸法,早晚二次灸之;又塗紫霞膏數日,患者頭面俱腫,雙目合縫,形狀可畏,然後腐潰并作,膿出日至數升,如此半月。用前藥不勝其事,內加煩躁不寧,五心煩熱,飲食漸少等證,此膿水出多,氣血走泄,為虛火假證之故,隨用聖愈湯一服,不應;又進一服加熟附子二錢方應,前證悉退。次以人參養榮湯加麥冬、五味,參、朮倍至三錢,調理月餘。後至腦骨腐肉連髮,片片脫下,其狀狼狽,不可觀瞻,凡相視者,無不點頭驚訝。又恐腐潰深大,補不及事,每日粥食中用人參三錢,凡餐分入同煮食之,以補脾元,後方元氣漸醒,調理四月方愈。彼後一年反生一子,以承後嗣也。
一婦人正對口四五日,自灸廿餘壯,竟不知痛,灸疤焦黑,平塌如故。診之,脈微數而無力,此內虛證也。若假藥力則悞其事,用鈹針,當頂刺入寸許,不知痛,亦無血出,此毒滯而未發揚者,用蟾酥條插入針孔,每日一次,膏蓋其上,至七日後,週圍裂縫出膿血,內服純補之藥,至十四日落出瘡根一塊,指大,長寸餘,後以玉紅膏平長肌肉,又半月其口已平,以珍珠散摻上,即刻生皮而愈。此證設若不用針工,專假藥力攻托,雖不至死,豈能得其速愈者哉?
一監生項瘡初起,請視,瘡頭偏於右半,不可輕待,必用艾灸為上。隔蒜灸至十五壯,知痛乃住。後彼視為小恙,失用內藥。又四日,其瘡復作,頸腫項強,紅紫木痛,便秘,脈實有力,以內疏黃連湯加元明粉二錢,通其大便;次用消毒救苦湯二服,腫勢仍甚,此內毒外發也,不可再消之,換服托裏消毒散。至近二十日,因患者肥甚,外肉多緊,不作腐潰。予欲行針開放,彼家堅執強阻。豈後變證一出,煩悶昏憒,人事不省,彼方驚悔。隨用鈹針左右耳邊併項之中,各開一竅,內有膿腐處,剪割寸許頑肉,放出內積瘀毒膿血,不止碗許。內服健脾胃、養氣血、托裏補虛之藥,其膿似泉流不歇。每朝夕藥與食中,共參六七錢,服至腐肉脫盡,新肉已生。又至四十日外,患者方得漸甦,始知人事,問其前由不知也。此患設若禁用針刀,不加峻補,豈有生乎?因其子見識道理,從信予言,未百日而痊。
一婦人四旬,肥甚,項瘡五六日。視之,肉腫瘡不腫,又兼口燥心煩,堅硬色紫,根腳散平,六脈洪大,此太過證也,後必無膿,相辭不治。彼又請醫視之。有言外托者,又言內消者,有稱年壯不妨,又說脈大易治。眾人紛紛不定,仍各用藥。又去七八日,前後胷項俱腫,木悶堅硬。仍復請視決之。予曰:此不治者,何也?初起,肉腫瘡不腫,頂陷者,一也;根腳平散,真氣內敗,不能收束毒氣,二也;口燥心煩,邪火內淫,三也;形色紫暗,血死毒滯,不作腐潰者,四也;六脈洪大,瘡毒大盛,正氣受剋,無以抵當,故瘡終變軟陷,邪毒內攻而死者,五也。當備後事為要。此終於二十七朝前後足矣。後果至期而歿。於此言正理順之病,可嘆時人何為紛紛妄治也。
一男子項瘡五六日,就肆看視,頭便黃色,根亦乎散。予曰:此當急治方可。彼面色不悅而去。又請里中醫視之,乃曰:小恙也。因喜其說。用藥又至五日外,其瘡勢堅硬,根腳開大,毒氣已過兩肩,流注前項,胷乳皆腫,嘔吐惡心,寒熱不食,瘡勢形色俱覺可畏,始信前言,復請予治。其瘡形狀,不可觀也,此非藥力可及。先用葱艾湯洗盡舊藥,連煮藥筒拔提二處,拔出瘀血碗餘,隨用銀針斜斜插入根腳,透通患底數處,以蟾酥條插入孔內,此後解毒為膿,總以膏蓋走散處,以真君妙貼散敷之,日漸日消,其毒收歸後項原處;又兼服內托降火化痰之藥三四日,候其大勢已退,內膿已通,換服十全大補湯。凡堅而不化者照之,腐而不痛者取之,新而生遲者培之,如此調理,將近三月,方得完口平復。此為患者諱疾忌醫之過,幾乎至於喪命者多矣。
一女人年過六旬,係宦族,素稟怯弱,項間患疽,初起頭便如粟,謂裏可容谷之病也。喜其形體不肥,雖發之後,必易於腐潰,此則不妨前說。先用隔蒜灸之,次用蟾酥餅貼灸上四邊,以吸毒散敷之,收其根腳不散,內服托裏消毒散數服,瘡勢堅硬,疼苦不止。予曰:到某日方止。況今瘡不腐潰,診其脈細數而無力,此內虛之故,不能解毒為膿,以疼為要,豈可得止?次換益氣養榮湯加角針、白芷,三服腫亦漸起。外用桑木灸法,其堅漸軟,膿出稠而不多。前方去角針、白芷加香附,倍用參、芪,又數服,方得膿潰,潰後痛亦不止。予曰:再三日午後,痛可止也。至期,腐肉將脫小半,臨午用乳香定痛散一服,午後疼痛頓退,安睡不醒。患家欣悅。予曰:不然,此在用藥適其時也。雖半月之言應於今刻,惟信則不失耳。後當某日腐盡,某日肌平,某日完口。此三者患家以墨繩記,候期日果實,并無過與不及也。此法要在眼力精巧,量病難易,新腐遲速,補助有無,用藥合式,然後相量日數,可決於前,發之必中也。
一婦壯年,項瘡三日,其形徑對前口,彼家相畏,人胖,不當瘡發此穴也。予視頂高腳活,雖發不妨。彼欲內消之方妥。予曰:藥消則不能,針消則可取。彼從之。用鈹針當頂針入六七分,點至軟肉方住,隨去瘀血,又以蟾酥條插入孔內,服蟾酥丸,得大汗而解。次日,瘡上微膿出之漸消,尤恐內毒未盡,又用消毒清熱之藥數服,不出十日而安。大抵凡欲消瘡,先斷根本,次泄毒氣,使毒自衰,無得內攻為妙。
一男子耳後生疽十餘日,自謂小恙不治,將近半月,根腳漸大,瘡頭惟流血水,稀惡污穢,四邊紫黑,軟陷無膿,面慘鼻掀,手冷氣促,診脈散大無根,此內敗證也,何必治之?亂不用藥。又延客醫治之,固詢無事。患者恨予不治,凡遇親友,勉力支持,厲聲自囑,決不甘死。予曰:心不服死也,再五日必死。果然。予常觀瘡,但犯此證,雖山岳之軀,一敗無不傾倒。
一男子項核腫痛,拘急惡寒,用荊防敗毒散二劑,表證悉退。餘核不消,用散腫潰堅湯加川芎、香附、貝母十餘服,其核漸消;外以琥珀膏貼之,月餘而安。
一男人仲冬渡江,暴發霧氣,又值驚恐,次日寒熱交作,頭面耳項俱腫,先以藿香正氣散二服,寒熱亦止,面腫漸消,惟項間堅腫不退,紅臖作痛,此毒聚必欲作膿,仍用正氣散加芎、歸、皂刺數服,候膿熟針之,腫痛頓退。又以十全大補湯,脾健肌生完口。
一婦人孀居六載,子幼未立,憂鬱成核半年,又兼經水不調,寒熱交作,形體消瘦,脈亦弦數,此勞傷氣血,肝火妄動而成斯疾也。所謂損者益之,不可用追蝕之藥,損而復損。先用逍遙散加香附、牡丹皮、貝母,和其血脈,和其肝氣,使寒熱盡退;次用益氣養榮湯,服至月餘,氣血漸復,經事漸調,元氣漸醒。外用火針核上點破四孔,用黃綫藥插入五六次,候至孔大,換用冰螄散,搽于核上封之。至十三日外,其核自落,外搽紅玉膏,生肌收斂;內換人參養榮湯加香附、木香三十餘服,其口自完。此婦慎起居,絕七情,戒口味,盡調理,故可得愈,否則必不能矣。
一室女年十七,因父擇壻不遂,躭至二旬,懷抱日久,項生數核,堅硬如石,此肝經凝結,筋縮之病也。又兼經水斷絕,寒熱如瘧,欬嗽脈數,惟不顴紅,此陰虛火動已成勞瘵證也,非藥能愈。視其形狀,喜無敗色。予曰:欲治此病,先治其心猶可痊。父問曰:何藥治心?予曰:非藥也。《易》云: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此天地男女生成化育之道也。斯病獨起於孤陰寡陽,不生不化,所謂逆理之病。此女大失配,謂當至而不至,漸成失度之疾,其病不生而自生,非己作也,由時變也。故藥不能挽回,必得陰陽和而雨澤降,夫婦和而家道成,斯時之後,用藥方可。彼父始悟,隨即擇嫁。三月後,復請視之,前證稍定。先用逍遙散加香附、青皮、山梔、丹皮、貝母十餘劑,開鬱疏肝,寒熱漸止;次以人參養榮湯加丹皮、紅花,通其血脈,使心血易生,容顏稍澤;又用益氣養榮湯倍參、朮,培助脾胃,增進飲食;間用歸脾湯加麥冬、五味、遠志、沙參,收斂神氣,寬慰性情;又製參朮地黃膏,服至半年,精神頓復,經事亦通,惟核不能全退;用火針點破一核,琥珀膏貼之,漸腐為膿,又兩月而斂。餘腫三核,漸針漸潰漸斂。首尾純用補脾開鬱藥,調理一年,始得全愈。
一男子年近三十,項生數核,面白神勞,皮粗脈數,此元氣受傷之證也。先當補養氣血,待根本壯實,後治其瘡。隨用養榮健脾藥十餘劑,未效。彼以為緩,又信方士所惑,以圖內消,自服螌蝥、巴、麝之藥,連瀉十數行,後致小便淋漓不已,虛熱更增,飲食減少。又復請視,形色內敗,不堪調理,辭而不治。彼後方悔,雖請內醫強投扶助降火之藥,終不應而死。
一婦壯年性急,夫蕩不為家,左項生核半載,漸至鷄卵大,堅硬如石,皮外紅絲纏繞左右,脈俱弦數。弦屬肝火妄動,數乃脾熱之甚。先用梔子清肝湯平伐肝木,五服後而脈始平;又以清肝解鬱湯數服,散其鬱結;次用益氣養榮湯,調其氣血;間服散腫潰堅湯,軟其堅腫,外以琥珀膏貼之。調理百日而元氣乃復,堅硬已消八九,止存小核未盡,彼以為愈,止不服藥。後又一載,值夫賭訟未勝,暴急驚恐,前腫復作,兩手脈弦細而多數,此陰血虧損,陽火乘之,非前有餘證也。又兼胷膈不利,飲食無味,經水先期過多,形容憔悴不澤,此神傷於思慮則肉脫,意傷於憂愁則肢廢,魂傷於悲哀則筋攣,魄傷於喜樂則皮槁,志傷於暴怒則腰脊不能俯仰,以上俱七情內損證也。法當滋養氣血調和脾胃,益腎清心,開鬱散滯,庶保無虞。彼不肯信,仍欲服前散腫潰堅之藥,欲灸腫上以圖內消。余曰:此非前比,今則不敢治也。請客醫自製前藥,亦灸患上,併灸肘尖。此為真氣虛而益虛,邪氣實而益實。後果反加發熱、自汗、欬嗽、項強、四肢不收,灸瘡無膿,血水不絕,腫亦熾盛,此臟腑已損之候,必不久居也。又月後傳為氣急聲啞痰血交出而歿。余嘗見庸醫不辨虛實,患家不信正理,偏聽服藥,往往多致不救者,十有八九。凡醫者患者,俱當省而慎戒之!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七十
肩門
黃帝素問
金匱真言論
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 註 俞者,經氣之所注也。】
秋氣者,病在肩背。
【 註 秋氣降收,不能主持於皮膚肌腠之間,故風氣入於俞。】
平人氣象論
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 註 中手促上擊者,浮而搏擊應手也。此陽邪不上不下,故主在肩背之中也。】
臟氣法時論
病者,胷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
【 註 手少陰心脈,起心中,上挾咽,出脅下,循臑內下肘中,循臂內後廉。手少陽小腸脈,上手臂,循臑內,出肩解繞肩胛。二經氣實,故有是痛。脅支滿者,少陰之支絡滿,痛於脅下也。】
肺病者,喘欬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
【 註 肺主氣而發原於腎,腎為本,肺為末,母子之經氣相通,是以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病則氣逆,故喘欬也。肺俞在肩背,氣逆於上則肩背痛而汗出,逆於下則尻陰胻膝皆痛也。】
欬論
腎欬之狀,欬則肩背相引而痛,甚則欬涎。
【 註 腎脈貫膈入肺中,故欬則肺俞相引而痛。】
氣穴論
肩解二穴。
【 註 即肩井穴,在肩上陷中,屬足少陽膽經。】
肩貞二穴。
【 註 肩貞穴,在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者中,屬手太陽小腸經。】
氣府論
手太陽脈氣所發,肩解各一。
【 註 謂秉風二穴,在肩上小髃後,舉臂有空。】
肩解下三寸各一。
【 註 謂天宗二穴,在秉風後大骨下陷中。】
手陽明脈氣所發,髃骨之會各一。
【 註 謂肩髃二穴也,在膊骨頭肩端上兩旁罅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
手少陽脈氣所發,肩貞各一,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
【 註 肩貞二穴,係手太陽小腸經,在曲胛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下三寸,謂肩髎、臑會、消濼三穴。肩髎當缺盆上突起肉;臑會挾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消濼在肩下臂外間,腋對肘分下。】
氣交變大論
歲火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中熱,肩背熱,甚則脅支滿,脅痛,膺背肩胛間痛。
【 註 諸戊之歲,火運太過,火勝則剋金,故金肺受邪。肩背者,肺之俞也。若亢極則心火自傷,膺胷之內,心主之宮城也。背為陽,心為陽中之太陽,故胷中膺背肩胛間痛。手少陰心脈出脅下,循臑內下肘中,循臂內後廉,是以脅支滿痛。】
歲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肩背瞀重。
【 註 六乙之歲,金運不及,則所勝之火氣乃行。肺俞在肩背,故民病肩背瞀重。】
金不及,其眚西,其臟肺,病內舍膺脅肩背,外在皮毛。
【 註 膺胷之內,肺之分也。脅內乃雲門、天府之分,肺脈之所出。肩背,肺俞之分。皮毛,肺所出也。】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肩上熱。
【 註 小腸名赤腸,為受盛之腑,其氣與膀胱相通,是以腰脊控睾而痛。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臂出肩解,此太陽之經脈病也。】
膀胱病者肩上熱。
【 註 肩上乃足太陽經脈之所循。】
經脈篇
肺手太陰之脈,是主肺所生病者,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 註 氣之盛虛,謂太陰之氣也。肺俞在肩背,因氣而痛於俞,所謂氣傷痛也。溺色變者,氣虛不化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所生病肩前臑痛。
【 註 肩端兩骨間為髃骨。】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是動則病嗌痛,肩似拔,臑似折。
【 註 脊兩旁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
膀胱足太陽之脈,其直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
膽足少陽之脈,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
手太陽之別,上走肘,絡肩髃。
手陽明之別,上循臂,乘肩髃。
經別篇
手太陽之正,指地,列於肩解。
【 註 指地者,謂手之太陽下合於足太陽也。】
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
經筋篇
足太陽之筋,上挾脊上項,其支者結於肩髃。其病脊反折,肩不舉。
手太陽之筋,上繞肩胛。其病繞肩胛引頸而痛。
手陽明之筋,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病肩不舉。
手太陰之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
骨度篇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
五邪篇
邪在腎,則病肩背頸項痛。
師傳篇
五臟六腑者,肺為之蓋,巨肩陷咽,候見其外。
本臟篇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 註 肺居肩膺之內,脅腋之上,故視其肩背膺腋,即知肺之高下堅脆端傾。】
玉版篇
肩項中不便,逆也。
【 註 太陽為諸陽主氣,肩項中不便,陽氣傷也。】
陰陽二十五人篇
木形之人大肩背;火形之人好肩背,肩背肉滿;土形之人美肩背;金形之人小肩背;水形之人小肩。
邪客篇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論疾診尺篇
肘後獨熱者,肩背熱。
【 註 肘後乃手少陽之天井處。蓋以兩手下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也。】
九宮八風篇
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腎,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
中藏經 【 漢?華佗】
肩痛
心病則胷中痛,四肢滿脹,肩背臂膊皆痛。
肺脈虛則不能息,耳重,嗌乾,喘欬,上氣,肩背痛。
瘡瘍全書 【 金?竇漢卿】
肩疽
病肩疽者,因負重傷動肩井穴,故生此疽。用內托散加烏藥、青皮、木香,外貼金絲膏。
肩疽受在腎膀胱,氣血凝滯不行,結成疽毒也。先用流氣飲、內托散,四圍以圍藥敷之,多服消毒散、內托定痛散。
此毒因怒氣上攻於心,酒後房事,下傷於腎,宜服加味托裏散。如膿出盡時,服內補散三四貼。膿未盡時,服排膿內托散。小便赤濇,用五苓散加黃連、燈心服之,其毒從小便出。更服乳香護心散,日進五服;又服黃礬丸,日進三服。
上肩疽下鼠疽
此毒因怒氣上攻於心,酒後房事,下傷於腎,宜服加味托裏散;胷膈滿悶,加陳皮、砂仁;熱盛,加小柴胡、黃芩、元參;欬嗽加麥冬、兜鈴、五味、杏仁、桑皮;口乾煩躁,加麥冬、前胡、乾葛、烏梅;寒多,加厚朴、防風、藿香,再服黃礬丸、通氣散,仍貼元武膏、金絲膏。如膿出盡時,服內補散三四貼;膿未盡時,服排膿內托散。小便赤濇,用五苓散加黃連、燈心服之,其毒從小便出。更服乳香護心散,日進五服;又服黃礬丸,日進三服。
左右搭
此證少陽經少血有相火,尤甚於厥陰。發於左搭肩骨上,生移動之處,可治難安;串於右搭肩者,必難治也。此證由於風變之來,以脈斷之。邪在表,其證大小便如故,飲食如常,口能知味,知其不在裏也。不惡風,只燥熱,脈不浮,知不在表。若表裏既和,則邪在經絡中,凝於經絡,其癰斯出。身半以上,風從受之,故云八風之變。法當卻寒邪,調和經絡中氣血,則氣血通暢自愈。
左右串
此證發於左搭肩骨上,生在移動之處,可治難安;串於右搭肩,必難治矣。可用鷄黃皮及綿絮焙乾為末,濕則乾摻,乾則清油調擦。
如證發於右搭肩骨上,生在移動之處,可治難安;串於左搭肩者,亦難治。用藥擦摻,依前左搭肩藥治之。
癰疽發
凡兩肩下兩脅邊成癰疽,因血虛而氣亦虛,切不可服補陽之藥。熱劑,即補陽也。倘受熱劑則虛熱愈盛,易致傷骨膜,切慎切慎。宜服十六味流氣飲、內疏黃連湯,治法與發背癰疽同。湯劑,附子、薄桂、烏頭之類禁用。
東垣十書 【 元?李杲】
肩痛
脈經風寒,汗出,肩背痛,中風,小便數而欠者,風熱乘其肺,使肺氣鬱甚也。當瀉風熱以通氣,防風湯主之。如肩背痛不可回顧,此手太陽氣鬱而不行,以風藥散之。
證治要訣 【 明?戴思恭】
作痛
肩背痛,未辨何證,俱宜和氣飲,每服加烏藥半錢。
當肩背一片冷痛,背膂疼痛,古方用神保丸愈者,此有積氣故也。
其人素有痰飲流注,肩背作痛,宜星香散或導痰湯,下五套丸,更於嘔吐門停飲證選藥。
有腎氣不循故道,氣逆挾背而上,致肩背作痛,宜和氣飲,每服加炒茴香半錢,炒水椒十粒。
有本體虛及病後心膈間痛,或牽引乳脅,或走注肩背,此乃元氣上逆,當引使歸元,不可復下疏刷之劑,愈刷愈痛,發汗太多,人患此者眾,惟宜溫補,拘於氣無補法之說悞矣。經云:汗者心之液。又曰:陽受氣於胷中,汗過多則心液耗。陽氣不足,故致疼也。
醫學綱目 【 明?樓英】
痛屬火刑肺
肩背痛,屬肺分野病。經云: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故秋氣者病在肩背。又云:秋脈太過為病,在外則令人逆氣背痛慍慍然。是也。
運氣肩背痛,皆屬火攻肺病。經云:歲火太過,民病肩背熱。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病肩背臑缺盆中痛。又云:歲金不及,其病內舍膺脅肩背,外在皮毛,治以寒劑。是也。
肩疽
丁疽:發兩肩,惡血留結,內外榮衛不通,發成丁疽。五日腫大,令人口噤寒戰。十二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陳乾疽:腫發起兩肩及兩大臂胛骨,二十日痛不息,亦不可動;五十日身熱不赤;六十日可刺,刺之無血者死。
使榮疽:腫起發肋及兩肩肘頭,二十日不穴死;九日可刺,發赤白相間,膿多可治,全無赤白者不治。
醫學入門 【 明?李梴】
左右搭手
生在肩下脊上,乃因飲食感毒,廣一尺,深一寸,雖潰在危,內不穿膜不死。急治脾肚中之毒,內服護心散,外用敷藥,始不奔心,大要服藥截之。若通脊皆腫者不可救。
右搭肩發骨上生者,移動之處可治,若串左肩難治。左搭肩發骨上生者,移動之處可治,若串右肩難治。二證內服托裏散加升麻、桔梗,外用去惡散,或棉絮燒灰為末摻之,乾者麻油調擦。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肩背痛
按風寒汗出而肩背痛,小便數者,《脈經》既以瀉風熱之藥,通肺氣之壅,則寒熱氣不足以息而肩背痛,小便遺失者,當以人參、黃芪之屬,補肺氣之虛,不言可知也。
濕熱相搏,肩背沉重而疼者,當歸拈痛湯。
肩疽
或問肩上生疽何如?曰:此處手足三陽交會之所,名曰肩疽,由風熱鬱結所致,或因負重損傷而作。服烏金散、勝金丹、活命飲加柴胡、桔梗。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十全大補湯托之。
蓮子發
或問肩胛內痛,漸至潰爛成瘡何如?曰:此名太陰疽,即蓮子發,屬手太陰肺經積熱所致,宜活命飲加桔梗、黃芪,奪命丹,勝金丹,黃芪木香散選用。壯實者八陣散、一粒金丹下之。赤色者可治,青黑者不治。喘嗽大渴,胷滿脈微者死。
左右串
或問左右搭串何如?曰:左肩骨上生疽,串於右者可治;右肩骨上生疽,串於左者難治。古有此說,愚謂不然。攻注左右者,氣血不調,陰陽交錯也,宜勝金丹、活命飲加羌活、桔梗。壯實者八陣散、一粒金丹下之。七惡證少,何慮難痊?元氣虛憊,治之何補哉!
缺盆疽
或問一人年六十,肩前陷中生疽,寒熱大作,飲食少進,肩背拘急,小水不利,胷腹膨脹何如?曰:是名缺盆疽,又名鎖骨疽,屬足陽明胃經、手少陽三焦經,宜隔蒜灸,先服紫金丹、奪命丹而惡證退。惟苦小水不利,投以六一散而利;後服十全大補湯而安。若治之稍緩,必致潰爛。是經少血多氣,瘡口不合,危篤者多矣。
肩後疽
或問肩膊後骨上生疽何如?曰:此名上鼠疽,即上搭也。怒氣積鬱所致,屬太陽兼少陽經。初覺宜隔蒜灸,活命飲加羌活、桔梗、柴胡,勝金丹,紫金丹,奪命丹選用。既潰,十全大補湯、黃芪木香散、人參養榮湯。
方
消毒散 【 《瘡瘍全書》,下同】 治肩疽。
人參 紫蘇葉 前胡 川芎 黃芩 桔梗 羌活 獨活 枳殼 白茯苓 甘草 防風 赤芍藥
右煎服。
內托定痛散 治證同上。
人參 黃芪 生地黃 白芷 川芎 赤芍藥 防風 赤茯苓 生甘草 烏藥 桂心 枳殼 桔梗 木香
右薑三片,棗一枚,不拘時服。
加味托裏散 治肩疽。
桔梗 厚朴 人參 白芷 黃芪 當歸身 官桂 川芎 荊芥穗 黃芩 烏藥 防風 連翹 香附 枳殼 花粉
右水煎服。胷膈滿悶,加陳皮、砂仁;熱甚,加小柴胡、黃芩、元參;欬嗽,加麥冬、兜鈴、五味、杏仁、桑皮;口乾煩躁,加麥冬、前胡、乾葛、烏梅;寒多,加厚朴、防風、藿香,再服黃礬丸、通氣散,仍貼元武膏、金絲膏。
摻藥 治左右搭肩。
雞黃皮焙 血竭 花蕊石 冰片
右為細末,濕用乾摻,乾用清油調搽。
加味麻黃桂枝湯 治形實色黑,背生紅腫,胛骨下痛,脈浮數而洪緊,食則嘔。
(艹舌)蔞仁一錢半 生附子 羌活 人參 青皮 白朮 山藥各一錢 半夏 生甘草節各六分 黃芪二錢
右水二鍾,薑三片,煎服。冬加黃蘗。
牛膠飲 治搭肩,截癰疽惡瘡險處,服之使毒氣不攻於內,不傳惡證。
牛皮膠透明好者,四兩
右用好酒一碗入膠內,重湯煮,令膠熔透,服;或用酒煎米湯調和服之。
白芷升麻湯 治證同上。
官桂三分 白芷 紅花 當歸各一錢 升麻 桔梗各五分 甘草 生地各一兩 黃芩酒炒 黃芪 連翹 歸梢各二錢 生黃連一錢五分
右十三味,水酒各一碗,煎至半碗,服之須睡,并怡養心神,不可妄想以動心火。
黃礬丸 一名蠟礬丸。治肩疽發背一切惡證,服此能衛護內膜,驅解諸毒。
通明礬一兩,為末 黃蠟七錢
貴人加木香,富人加沉香,平人加紫蘇葉,俱為末,熔蠟,下蜜一匙,少溫,入礬,眾手拌勻,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湯下,日三服。未破內消,已破易合。蠟性實大腸,礬性解諸毒,故用之也。
十六味流氣飲 未成速消,已成速退,疼痛漸減。前十二味,名托裏內補散。
人參 當歸身 官桂各五分 川芎 大腹皮 白芍藥 桔梗 黃芪 炙甘草 厚朴 木香 白芷 防風 烏藥 枳殼 蘇葉各一錢
右為末,每六錢,酒調下。不飲酒者,木香湯代之,米飲亦可。輕重量人氣稟用之。服藥後飲酒,以助藥力。不退熱,加茯苓、白朮、地黃;不進飲食,加砂仁、香附;疼痛,加乳香、沒藥;水不乾,加知母、貝母;瘡不穿,加皂魚刺;大便閉,加大黃、枳實;欬嗽,加陳皮、枳殼、半夏、杏仁、薑;小便閉,加麥門冬、車前子、木通、滑石、燈草。
內疏黃連湯 治一切癰疽嘔啘,心逆發熱而煩,脈沉而實,腫硬麻木,而皮肉不變色,根系深大,病源在內,臟腑秘結,當急疏利。
黃連 白芍藥 當歸 山梔仁 檳榔 木香 薄荷 連翹 茯苓 黃芩 桔梗 甘草各一錢
右除木香、檳榔為末外,馥剉,每一兩,水煎八分,入檳香二末和服之。吃三服後,加大黃一錢,再加二錢,以利為度。
烏金散 治疔毒腫痛,肩疽因負重損傷而作。
砒製 蟾酥 麝香各五分 血餘煅 蛇蛻煅 蜂房煅,各一錢 蟬蛻酒洗 血竭 乳香炙 白殭蠶炒去絲,各二錢 辰砂研,水飛 雄黃研 穿山甲炙黃,各二錢半 全蠍三錢,湯泡七次 天龍四錢,酒炙,去頭足 牙皂四分 沒藥炙 川烏尖
右各為細末,稱準分兩,和勻,每服三分,赤砂糖調葱頭酒送下,取汗為度。
奪命丹 治諸般腫毒疔疽惡瘡。
朱砂三錢 白礬枯 寒水石 銅綠 滴乳香 明沒藥 麝香各一錢 蝸牛三十一粒,另研 蟾酥 輕粉各五分
右為細末,丸如菉豆大,如不就,加好酒糊。每服一丸,生葱三五莖,嚼極爛,吐於手心,包藥在內,熱酒和葱送下,如重車行五七里,汗出為效。重者再服一二丸。
勝金丹 治證同前。
麝香 白砒製,各五分 雄黃 辰砂 乳香 沒藥 血竭各一錢半 全蠍炮炙 穿山甲炙 天龍去頭足炙,各三錢 白殭蠶炙去絲,五錢 蟾酥一錢
右為細末,和勻,每服三分,赤砂糖調,葱頭酒送下,取汗為度。
一粒金丹 治證同前。
沉香 木香 乳香各五分 巴豆霜一錢五分
各為細末,和勻,用黑肥棗個半,去皮搗爛,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量人虛實,先呷水一口,行一次。胃氣壯實者,只可呷水三四口,不可太過。後用水一口,送藥下行,盡數,次以米飲補之。
仙方活命飲 又名真人活命飲。治一切癰疽,未成膿者內消,已成膿者即潰。又止痛消毒之聖藥也。
滴乳香研 防風 香白芷 赤芍藥 當歸尾 貝母 沒藥研 皂角刺炒 天花粉 甘草節 穿山甲炙,各二錢 陳皮 金銀花各三錢
右為粗末,大者四兩、小者二兩作一劑,無灰酒十茶鍾,瘡小五茶鍾,入有嘴瓶內,以厚紙封口,勿令泄氣,煎至三大鍾,去滓,作三次服,接連不斷,隨瘡上下服。能飲酒者,服藥後再飲三五盃。此藥并無酒氣,不動臟腑,不傷血氣。忌酸薄酒鐵器。服後側睡,覺腫定回生。神功浩大,不可臆度。
人參養榮湯 治一切潰瘍并老弱人之病。
白芍一錢半 人參 陳皮 黃芪蜜炙 桂心 當歸酒拌 白朮 甘草炙,各一錢 熟地酒拌 五味子炒杵 茯苓各七分半 遠志去心炒,五分
作一劑,水二鍾,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十全大補湯 治證同前。
人參 肉桂 生地酒洗,蒸焙 川芎 白芍炒 茯苓 白朮 黃芪鹽水炒 當歸酒拌,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作一劑,水二鍾,薑棗煎服。
單方
肩疽:吳茱萸用鹽醃過,炒研酢和塗之。 【 《活幼口議》】
頸肩胷背有大腫赤發,即封之,令不成膿。用(石卜)硝五兩,香豉、生地黃汁各半升,三味合搗,煮令地黃爛熟,敷腫處,厚二分,日三四易,至瘥止。兼治一切腫。 【 《千金方》。】
針灸
《素問》曰: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靈樞》曰:足太陽之筋,其病小指支踵,跟痛骨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仲春痺也。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孟夏痺也。
肥人廣肩,腋項肉薄皮厚而黑色,脣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濇以遲,其為人也貪於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
癰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癰[癰 原作「疽」,據《靈樞》癰疽篇改。],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逞焫之。
《甲乙經》曰:肩痛不可舉,天容及秉風主之。
肩背痺痛,臂不舉,寒熱淒索,肩井主之。
肩腫不得顧,氣舍主之。
肩背痺不舉,血瘀肩中,不能動搖,巨骨主之。
肩中熱,指臂痛,肩髃主之。
肩重不舉,臂痛,肩髎主之。
肩重肘臂痛不可舉,天宗主之。
肩胛痛而寒至肘,肩外俞主之。
肩胛周痺,曲垣主之。
肩痛不可舉,引缺盆痛,雲門主之。
肩肘中痛,難屈伸,手不可舉,腕重急,曲池主之。
肩肘節酸重,臂痛不可屈伸,肘髎主之。
肩痛不能自舉,汗不出,頸痛,陽池主之。
肩不可舉,不能帶衣,清冷淵主之。
肩胛小指痛,前谷主之。
肩痛不可自帶衣,臂腕外側痛不舉,陽谷主之。
肩痛欲折,臑如拔,手不能自上下,養老主之。
肩背頭疼,時眩,涌泉主之。
《千金方》曰:氣舍,主肩腫不得顧。
曲池、天髎,主肩重痛不舉。天井,主肩痛痿痺不仁,不可屈伸,肉麻木。肩貞、關衝、肩髃,主肩中熱,頭不可以顧。巨骨,主肩中痛,不能動搖。支溝、關衝,主肩臂酸重。清冷泉、陽谷,主肩不舉,不得帶衣。天宗,主肩重臂痛。曲垣,主肩胛周痺。後谿,主肩臑痛。腕骨,主肩臂痛。養老、天柱天柱 原作「天盲」,據《千金》卷三十改。,主肩痛欲折。涌泉,主肩背頸項痛。前腋,主肩腋前痛與胷相引。天牖、缺盆、神道、大杼、天突、水道,主肩痛。巨骨,主肩背痛。膈俞、譩譆、京門、尺澤,主肩背寒痓,肩甲內廉痛。
《醫學綱目》曰:針灸肩背痛有二法:其一取肺。經云:肺病者,喘欬逆氣,肩背痛,汗出,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又云:肺手太陰之脈,氣盛有餘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是也。
其二取腎。經云:邪在腎則病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涌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是也。
肩背痛連胛:胛縫,在背踹骨下,直腋縫尖及臂,取二寸半,瀉六吸;五樞,二寸半,瀉八吸。
肩背胛痛,崑崙、懸鍾、肩井。
肩背頸項腋前痛,與胷相引,取涌泉一分,見血妙。前腋刺面上一寸。
又法:氣舍五分,天髎灸,曲池一寸半,天井五分。
肩背痛,手三里主之。
針灸肩痛有三法:其一,取手陽明。經云:大腸手陽明之脈所生病者,肩前臑痛,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二取手太陽。經云:小腸手太陽之脈,是動則病肩似拔,臑似折,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三取筋。經云:手太陰之筋,病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手陽明足太陽之筋皆病,肩不舉,皆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俞也。
肩不可動,臂不可舉:肩髃二寸半,巨骨五分。
清冷淵一寸,關衝五分。
肩端腫:取肩髃二寸半,瀉九吸;腕骨七分,先瀉後補。兩胛痛:取肩井二寸半,不宜久停;針支溝。
醫案
《儒門事親》曰:安撫初病時,右肩臂膊痛無主持,不能舉動,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臥,臥則痛甚。經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予思《內經》云: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又云: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經絡通和,血氣乃復。又言:陷下者灸之。為陽氣下陷入陰中,肩膊時痛,不能運動,以火導之,火引而上,補之溫之。已上證皆宜灸刺,謂此先刺十二經之井穴。於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內,先針,後灸二七壯,及至瘡發,枯瘦處漸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肩井穴,次於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引氣下行,與正氣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氣力,自能搖動矣。時值仲夏,暑熱漸盛,以清肺飲子補肺氣,養脾胃,定心氣。
《薛氏醫案》曰:一男子肩患毒,腫硬作痛,惡證迭見,用白礬末三錢糊丸,以葱頭七莖煎湯調下,腫痛悉退。再服,諸證亦退。更以仙方活命飲二劑,出水而消。此秘方名千金化毒湯,本礬末葱湯調服,因末難服,故易為丸。一方士治瘡疽,不問腫潰,先用此藥二三服,後用消毒藥,甚效。常治蒭蕘之人,用此即退,不用托裏藥亦愈。蓋止熱毒為患,血氣不虧故也。若金石毒藥發疽者尤效,蓋礬又能解金石之毒也。一方用礬末五錢,硃砂五分,熱酒下,亦效。此藥托裏固內止瀉,解毒排膿,不動臟腑,不傷氣血,有益無損,其藥易得,其功甚大,偏僻之處,不可不知。此方或蟲犬所傷,熔化熱塗患處,更以熱酒調末服,皆效。
上舍陳履學之內,先從左肩下一點寒,三日後,右肩下發一白,腫如甌,中紅如酒盞,自用消解涼藥一劑,不散,次投十宣散四劑,加痛略紅;次連投參、芪、丁、桂、防、芷之劑,膿潰後,惡心嘔吐,頭運不止,厥逆寒戰,鼓牙虛汗,頂平膿清,此投解散涼劑之誤;急洗去圍藥,投以參、芪、歸、朮、地黃、薑、附大劑一服,原從左肩下舊寒一點先熱起;又進一服遍腫浮熱,腫高膿稠,兼絍烏金膏數日,出腐筋如脂膜大小數片,日進前藥二服,參、芪投至八錢,踰兩月始安。愈後,時以勞厥,即投參、芪、歸、朮、薑、附大劑,乃甦。
一男子肩患毒臖痛,飲冷煩躁,便秘脈數而實,以清涼飲二劑,少愈;以金銀花散四劑,悉退。又以十宣散去桂加天花粉數劑,瘡潰而痊。此脈與證皆屬有餘也。
一人肩患疽,脈數,以槐花酒一服,頓退;再以金銀花、黃芪、甘草十餘貼而平。槐花酒治濕熱之功最妙速。若胃寒之人,不可過劑。
一婦人患瘰癧不消,膿清不斂,予以八珍湯治之,少愈;忽肩背痛不能回顧,此膀胱經氣鬱所致,當以防風通氣湯治之。蓋膀胱之脈,始於目內眦,上頂巔,下耳角,復上頂至腦後,過風府,下項走肩膊,一支下腰膂,是經氣動則脊痛項強,腰似折。按此非膀胱經證而何?彼乃云:瘰癧膽經病也,其脈主行項側,即是經火動而然,遂自服清肝降火之藥,反致不食,痛甚。復請予診,其脈胃氣愈弱,先以四君子湯加陳皮、炒芍藥、半夏、羌活、蔓荊子四劑,食進痛止;繼以防風通氣湯,二劑而愈。
王喬年踰三十,肩患毒,以人參敗毒散一劑,更以十宣散去參、桂,加金銀花、天花粉四劑而潰。因怒動肝火,風熱上壅,頭面赤腫,焮痛飲冷,以荊防敗毒散,加芩、連、薄荷二劑,不應;急砭患處,出黑血盞許,仍以一劑,勢退大半;再進人參敗毒散四劑而愈。夫病有表裏上下之殊,治有緩急攻補之異。若不砭刺,毒氣結於肉理,藥不能及,焮腫日甚。使投峻利之藥,則上熱未除,中寒已作,必傷命矣。
一男子患肩疽,作渴,脈數有力,以黃連解毒湯三劑而止;更以仙方活命飲四劑,潰而愈。
一婦人肩下患毒,脈弦緊,以白芷升麻湯二劑,表證已退,更以托裏藥潰之而愈。
一男子肩下患疽已數日,漫腫微痛,頭甚多,皆如粟許,色不變,不起發,此氣血虛也。診其脈果然。先以仙方活命飲二劑,殺其大勢;更以托裹藥而起發,瘡頭雖潰,但流血水,氣血尚虛,不能為膿也。彼欲服太乙錠子,予謂此藥止能攻毒,不能托裏。彼不深信,仍服之,至四次,飲食不進,瘡色黑陷,呃逆不絕,胃氣虛極也。不治。強投溫中健脾之劑,不應而死。
一婦人癸卯冬失物發怒,缺盆內微腫,甲辰春大如覆碗,左肩胛亦腫,肉色如故。或針出鮮血三碗許,腹痛如錐,泄瀉不止,四肢逆冷,嘔吐惡寒,或時發熱,絕食已七日矣。其脈洪大,時或微細,此陽氣脫陷也。用六君加炮薑三錢、附子二錢,早服至午,不應;再劑,加附子五錢,熟睡,覺來諸證頓退六七,少進稀粥;再四劑,諸證悉退,飲食如故,缺盆始痛,針出清膿二碗許,諸證復至,此虛極也。以十全大補加薑、桂、附各一錢,三劑而安。後減乾薑、桂、附各五分,與歸脾湯兼服,五十餘劑而愈。
《外科正宗》曰:一男子六旬有二,發生右搭,先用艾灸,漸次形勢高腫,堅硬不痛,十五日後,尚未潰膿,日生煩悶。恐其毒陷,先用針通,隨行拔法,拔出惡血鍾許,已後稍得輕便,擦上化腐之藥膏蓋,用至三日,其瘡漸作腐潰;至二十日,亦出正膿,壞肉漸脫,新肉漸生。此外治之法盡矣。因病家與內科一醫,平交甚切,托彼用藥內服,而不遵外科補托之法,自執己見,不聽予言,失於峻補,每日人參不過二錢以為足用。予曰不及,法當五錢,兼熟附二錢,方為稱病,不然必生變矣。彼俱不信,後果肉色淡白,瘡口散大,膿水清稀,飲食減少,此敗證具矣。後雖強投溫中健脾大補之藥,終則不應。至於形體消削,膿水臭穢,延至六十日,瀝盡氣血而亡,然後方自懊悔。殊不知凡大瘡每日膿出一碗,用參必至三錢,以此為則。況本病出膿,日有三碗,用參二錢,謂之大損小補,豈不歸死?又外科乃破漏之病,最能走泄真氣。如損補兩不相敵,無以抵當,往往至於不救者多矣。此為不信於補,而執俗見,自取敗亡者也,可惜!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七十一
腋門
黃帝素問
氣府論
足少陽脈氣所發,腋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
【 註 腋下,謂淵腋、輒筋、天池。脅下至胠,謂日月、章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共九穴。曰八間者,自腋下三寸至季肋間,凡八肋骨也。】
手太陽脈氣所發,曲腋上骨穴各一。
【 註 謂臑俞二穴,挾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
至真要大論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寒氣反至,運火炎烈,民病胷腹滿,手熱肘攣,腋腫。病本於心,神門絕,死不治。
【 註 太陽為諸陽之首,即君火之陽也,然本於在下之寒水。今寒氣反從上而至,是上下皆寒,而太陽運居於中,故曰運火炎烈。夫寒臨於上,如陽能勝之,即所謂凡傷於寒則為病熱。如胷腹滿手熱肘攣腋腫,乃寒凌心火,逼其火熱上炎,水火寒熱交爭,而神門脈絕,心氣滅矣。神門,心之俞穴,在手掌後銳骨端動脈應手。所謂候脈之動氣,則知其五臟之存亡矣。】
靈樞經
本輸篇
腋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經脈篇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從肺系,橫出腋下。
【 註 胷旁肋下謂之腋。】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其直者,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胷中,其支者,循胷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是動則病手心中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胷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
【 註 厥陰是動則病心中熱,臂肘攣急,腋腫,經氣之病於外也。甚則胷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蓋甚則從外而內,其有餘於內也。】
膽足少陽之脈,其直者從缺盆下腋。
經別篇
手太陽之正,入腋走心,繫小腸也。
經筋篇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其病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
【 註 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支筋之為病也。】
足少陽之筋,超於小指次指,其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
【 註 手太陽之筋,起於手小指之少澤,循臂肘肩項而上結於耳頷目眥之間,其在筋之所過而結者,為痛,為腫,為筋痿。】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上臂陰,結腋下,其支者入腋,散胷中。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上入腋,交太陰。
骨度篇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
【 註 肩胛上之頸骨為柱骨,肋下臑內為腋。自柱骨至腋中,計長四寸。脅骨之下為季脅。自腋以下至季脅,計長一尺二寸。】
營氣篇
營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髀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出頁)內,又循心主脈,出腋下臂。
營衛生會篇
上焦出於胃上口,并咽以上,貫膈而布胷中,走腋。
寒熱病篇
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
【 註 腋下動脈,手太陰也,太陰統主陰陽之氣者也。】
本臟篇
合腋張脅者肺下。
【 註 肺居脅腋之上。】
衛氣篇
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動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下三寸也。
陰陽二十五人篇
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
邪客篇
地有深谷,人有腋膕,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手太陰之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
肝有邪,其氣流於兩腋。
千金方 【 唐?孫思邈】
狐臭漏腋
有天生狐臭,有為人所染臭者。天生臭者難治,為人所染者易治。然須三年酢敷礬石散,勿止,并服五香丸,乃可得瘥。勿言一度敷藥即瘥,即一敷藥時暫得一瘥耳。凡狐臭人通忌食蕓薹、五辛,食之終身不瘥。
瘡瘍全書 【 金?竇漢卿】
左右疽
左腋疽,生於左腋下乳側間,因喜怒不常,或飲食之間,忽然被驚,或忍氣而得之。若不速治,必成流注。急服千金內托散、蠲毒流氣飲、黃礬丸;外用圍藥,鐵箍散或金箍散敷治之。
右腋疽,生於血堂之間,初起一小核,日漸長大成疽,急服內托散三五貼,外用圍藥,并服黃礬丸,再服十奇散三五服,方可用針刺破。治法同前。
薛氏醫案 【 明?薛己】
(疒其)癧癰
有癰腫在項腋兩乳旁兩胯軟肉處者,名為(疒其)癧癰。此冷證無熱,宜以內補十宣散,與回陽玉龍膏參用。小兒不可輕用附子,恐生驚癎。切不可更犯針刀,薄血無膿,努肉難合。宜以溫熱藥貼散內消。倘犯針刀,生努肉,宜以此藥收功。倘用藥微疼,略有驚癎,宜用全蠍觀音散加減用之,驚定,藥如故。又有小兒亦患宿痰失道者,癰腫見於頸項臂膊胷背等處,是為冷極,全在熱藥敷貼之功。
古今醫統 【 明?徐春甫】
狐臭
腋屬足厥陰肝經之分,肝氣鬱於內而出於腋,其臭如狐,又曰狐臭。腋之下有竅,肝氣盛則竅寖開,而其氣泄於外,蓋不可近,實由肝經邪氣。雖外搓以枯礬、麝香,僅療一時之急,不終日而氣復如舊者,何也?此皆不知治本也。治本者何?內以疏其肝臟之邪,則氣自息,如瀉肝湯、龍薈丸之類是也。
腋漏
兩腋下并手足心、陰股及囊,常如汗濕污衣,名曰腋漏,六物湯主之。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所屬部分
腋,謂臂下脅上際也,屬手厥陰心包絡經。丹溪云:手足陰陽合生見證曰腋腫,謂手厥陰、足少陽也。
又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
腋前屬手太陰肺經,腋後屬少陰心經,腋下屬足厥陰肝經,下六寸屬足太陰脾之大絡。
??(疒其)癧癰
或問項腋兩乳旁結核,或兩胯軟肉處生腫塊,何如?曰:是名(疒其)癧癰,屬手少陽三焦經,其發緩慢,是冷證,非熱證也。宜用回陽玉龍膏,熱藥敷貼,服內補十宣散、何首烏散、勝金丹選用。
腋發
《鬼遺》云:內疚疽,發兩腋下及臂并兩手掌中,振寒血熱嗌乾,飲多即嘔,煩心悁悁,脈盛,六、七、八日診如此,可汗;不汗死。
夾肢癰
或問肩膊下隙內生疽何如?曰:是名夾肢癰,屬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絡風熱所致,宜服內托黃芪柴胡湯。壯實者,八陣散、一粒金丹下之,及紫金丹、勝金丹選用。老弱者,黃芪木香散、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托之。
外科正宗 【 明?陳實功】
腋癰
腋癰俗稱夾癰,此肝脾二經為患。肝經血滯,脾經氣凝,其結為腫。初起皮色不變,漫腫無頭,日久方疼,乃生寒熱。此患難消,終必作膿。未破者,柴胡清肝湯。已破者,十全大補湯去肉桂加香附、陳皮。軟腫脹痛者,針之膏貼。但此證首尾俱宜溫補,忌用寒涼也。
方
散腫潰堅湯 治手足少陽經腋脅分生癰疽腫毒,馬刀瘰癧,初起結硬如石,堅而不潰;或在足陽明經中所出;或已破及流膿水諸證,并皆治之。其服藥多少,須要臨病斟酌,量病人飲食多少,大便軟硬,以意消息之。
柴胡梢四錢 草龍膽酒炒 黃蘗去粗皮,酒炒 知母酒浸,炒 (艹舌)蔞根酒洗 昆布洗去土 桔梗各半兩 甘草根炙黃 京三稜酒炒 廣莪朮酒洗,炒 連翹 當歸各三錢 葛根 白芍藥酒炒 川黃連各二錢 升麻六錢 黃芩梢八錢,一半酒洗炒,一半生用
右(口父)咀,每服六錢或七錢,水二盞,浸半日,煎一盞,去滓稍熱服。腳高頭低臥,每噙一口,作十次嚥,服完依常臥,取藥在胷中停留也。另攢半料作細末,蜜丸菉豆大,每服百丸,此湯留一口送下。結核加海藻半兩炒,食後,量人虛實加減多少。服皆倣此例。
石灰散 【 《千金方》,下同】 治狐臭。
楓香一作沉香 丁香 薰陸香 青木香各二兩 礬石四兩 橘皮 陽起石各三兩 石灰一升
右八味,治下篩,以綿作椽子粗如指,長四寸,展取藥,使著椽上,以絹袋盛著腋下,先以布揩令痛,然後挾之。
狐臭方
辛夷 芎藭 細辛 杜蘅 藁本各二兩
右五味(口父)咀,以醇苦酒漬一宿,煎取汁敷之。欲敷,取臨臥時。以瘥為度。
又方 治狐臭。
青木香 附子 白灰各二兩 礬石半兩
右四味為散,著粉中,常粉之。
又方 【 《醫學入門》】
硇砂五分 辰砂七分 白枯礬二錢 密陀僧 銅青 白附子各一錢
共為細末,用皂刺煎濃汁,調擦兩脅下。夜靜時,先用皂刺煎水洗淨,然後擦藥至一七;又將大甘草一兩煎濃汁服之,外用甘遂末四錢,猪油調擦脅下,一日夜,拔出身內臭物;再將枯礬一兩,蛤粉五錢,樟腦一錢為末,少許擦之,永去病根。
六物散 治漏腋,腋下手掌足心陰下股裏,常如汗濕污衣。
乾枸杞根 乾薔薇根 生甘草各二兩 胡粉 商陸根 滑石各一兩
右為末,以苦酒少許和塗,當微汗出,易衣更塗之,不過三次,便愈。或次年又發,依法再治愈。
烏龍丸 【 《古今醫鑑》,下同】 治腋氣神方。
冰片分半 當歸酒洗 生地搗爛 枸杞子炒 石蓮肉焙,各一兩 白茯苓去皮,二兩 蓮蕊焙 丁香 木香 青木香 乳香 京墨各五錢
右為末,用陳米飯、荷葉包燒過搗爛,入地黃為丸,如黃豆大,麝香一分,黃酒化為衣,每服三四十丸,臨臥,半飢半飽,用砂仁一二分炒,入黃酒內送下。婦人加烏藥三錢酢炒,香附、米三錢童便炒。
收功後藥
人參 當歸 生地黃 滴乳香 沒藥 官桂 木香各一錢半 麝香八味,俱用酒浸過 青皮 陳皮 白芷 良薑 麻黃 米殼 甘草各一錢
右剉,水煎服。出汗,外用川椒、枯礬各一兩為末,擦腋下。終身忌鱖魚羊肉,始不再發。若去大小便,不可與女同廁。
秘傳奇方 治體氣。
大田螺一個 巴豆一枚,去殼 膽礬一豆許 麝香少許
右將螺用水養三日,去泥土,揭起螺靨,入礬、豆、麝在內,以綫拴住,放磁器內,次日化成水。須五更時,將藥以手自抹在腋下,不住手抹藥,直候腹內欲行臟腑卻住手。先要揀空地面,去大便,黑糞極臭,是其驗也。以厚土蓋之,不可令人知之。如不盡,再以藥水抹之,又去大便,以日用後藥擦之,永去病根。
擦體氣方
枯礬一兩 蛤粉五錢 樟腦一錢
右為末,每以少許擦之。
十香丸 【 《奇效良方》,下同】 治腋氣,含化令人遍體俱香。
沉香 木香 白檀香 零陵香 甘松去土 藿香 鷄舌香 肉豆蔻去殼 白芷 細辛 芎藭 檳榔 丁香各半兩 龍腦 麝香各一錢
右為細末,再研,煉蜜和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含化嚥津,每日三五度。
五香丸 治口臭及腋臭,止腫痛,散血氣。
丁香 藿香 青木香 豆蔻子 白芷 當歸 桂心 零陵香各一兩 甘松 香附子各一兩 檳榔二枚
右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大豆,日三,夜一,時含之嚥津。五日口內香,十日身香,二七日衣被香,三七日下風人聞香,四七日淨洗手水落地香,五七日把他人手亦香。禁五辛臭氣之物。
又方 治腋氣臭於狐狸者。
枯白礬 黃丹各一兩 青礬 鐵粉 雄黃 膩粉各一錢
右為細末,每夜先以皂莢水洗,後用唾津調藥塗之。
龍膽瀉肝湯 治氣鬱熱,腋氣及腋下多汗。
龍膽草 生地黃 當歸酒洗 木通 車前子 澤瀉 甘草減半 梔子 黃芩各一錢
右水二鍾,煎一鍾,食後溫服。
三神散 【 《直指方》】 擦腋氣。
明礬,黃丹各一錢 麝香少許
右為細末,頻擦之。
蜘蛛散 【 《三因方》】 治狐臭不可近。
大蜘蛛一枚 輕粉一字
右以黃泥少加赤石脂,并鹽杵為窩子,包裹蜘蛛於小火中煨乾,漸加武火,煅通紅,候冷,取蜘蛛細研,入輕粉和米酢調膏,臨臥浴洗淨,方擦腋下,來早洗下黑汁惡物為效。宜遠僻處埋之,不可染人,不可穿舊時衣服,其舊衣俱重澣洗過。
淨腋湯 治皮膚癢,腋下瘡,背上瘡,耳聾耳鳴。
麻黃去節 草豆蔻 防風 柴胡 黃芩酒洗 蒼朮各一錢 桂枝 羌活各二錢 生甘草 桔梗 生地黃各五分 當歸梢七分 紅花少許 升麻半分 連翹一錢半
右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
回陽玉龍膏 治腋生(疒其)癧癰。
草烏頭三兩,炒 軍薑二兩,煨 香白芷不見火 赤芍藥,南星煨,各一兩 肉桂半兩,不見火
右為細末,用熱酒調塗。
金箍散 治前證。
川黃蘗刮去粗皮 芙蓉葉 紫花地丁各一斤 川白芨四斤 天花粉 白蘞各半斤
右為極細末,每用葱一把,搗碎,加蜂蜜少許再搗,取汁調勻,擦患處四面,空中出毒,乾再用餘汁潤之以助藥力。蓋葱性能開腠理,善走諸經,發散風邪;蜜乃百花之精,潤肌竅,解百毒,與葱相反,助諸藥力。如葱汁不便,夏月用蜜水,冬月用蜜湯。
內托黃芪柴胡湯 治腋癰。
黃芪二錢 柴胡 土瓜根酒製 生地各一錢 羌活五分 連翹一錢二分 當歸尾七分半 肉桂 黃蘗酒洗,各三分
右作一服,酒一盞,水三盞,煎至一盞,空心熱服,一服愈。
何首烏散 治(疒其)癧癰。
何首烏 蔓荊子 石菖蒲 荊芥穗 甘菊花 枸杞子 苦參去蘆 威靈仙各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三五錢,食後溫酒調下,或茶清,或蜜水亦得。日進二服。
內補十宣散 治證同上。
人參 當歸身 黃芪各二兩 川芎 防風 厚朴 桔梗 官桂 甘草 白芷各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加至六錢止。熱酒調下,日數服,以多為妙。不飲酒者,用木香濃煎湯下,然不若酒力之勝也。許學士云:此方得於都下異人,濟苦者不可勝數。陳無擇謂此藥在第四節服者非也。早服中病者,必消散。
人參養榮湯 治夾肢癰,并諸瘡潰後,不能收斂,或氣血原不足,不能收斂。若大瘡愈後,多服之,不變他病。
白芍藥一錢半 人參 陳皮留白 黃芪蜜炙 桂心 當歸酒拌 白朮土炒 甘草炙,各一錢 熟地黃酒拌,蒸 五味子炒,杵 茯苓各七錢半 遠志去心炒,五分
右作一劑,水二鍾,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十全大補湯 治證同上。若血氣不足之人,結腫未成膿者,宜加枳殼、香附、連翹,服之自消。
人參 肉桂 地黃酒洗,蒸,焙 川芎 白朮炒 白芍藥炒 茯苓 黃芪鹽水拌炒 當歸酒拌,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右作一劑,用水二鍾,薑棗煎服。
千金內托散 治腋疽。
人參 當歸身 香白芷 厚朴 防風 黃芪 川芎 生甘草 官桂 黃芩 白朮。
右水煎服。
黃礬丸 大能衛護內膜,驅解諸毒。
通明白礬一兩 黃蠟七錢
右將蠟熔化,下蜜一匙,少溫入礬,眾手拌勻,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服下,日三服。未破內消,已破易合。蠟性實大腸,礬性解諸毒,故用之也。貴人加木香,富人加沉香,平人加紫蘇葉,俱為末。
鐵箍散 敷圍腫毒。
貝母去心 白芷 蒼耳草灰酢拌,曬乾,各二兩
右為細末,水調或香油調,貼瘡上;或加龍骨二錢,尤妙。
勝金丹 治(疒其)癧癰,并一切毒。
麝香 白砒製,各五分 雄黃 辰砂 乳香 沒藥 血竭各一錢半 穿山甲炙 全蠍泡,炙 天龍去頭足炙,各三錢 白殭蠶炙去絲,五錢 蟾酥一錢
右為細末,和勻,每服三分,赤砂糖調,葱頭酒送下,取汗為度。
一粒金丹 治一切惡瘡癰腫,無名腫毒。
沉香 木香 乳香各五分 巴豆霜一錢五分
各為細末,照秤分數和勻,用黑肥棗個半,去皮搗爛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量人虛實。先呷水一口,行一次。胃氣壯實者,只可呷水三四口,不可太過。後用水一口送藥下,行盡數,次以米飲補之。
單方
腋下狐臭:用清水洗淨,又用清酢漿洗淨,微揩破,取赤銅屑和酢熱揩之,甚驗。 【 《外臺秘要》】
又方:胡粉常粉之。或以胡粉三合,和牛脂煎稠塗之。 【 《千金方》】
又方:漿水洗淨,油調蜜陀僧塗之。或用熱蒸餅一個,切開,蜜陀僧摻末夾之。 【 《集簡方》】
又方:古文錢十文,鐵綫穿燒,酢淬十次,入麝香,研末調塗。 【 《應急良方》】
又方:以田蠃水擦之效。 【 時珍】
又方:用石綠三錢,輕粉一錢,研細,濃酢調敷五次,斷根。 【 《集元方》】
又方:膽礬半生半熟,入膩粉少許為末,每用半錢,以自然薑汁調塗,十分熱痛乃止。數日一用,以愈為度。 【 《簡易方》】
又方:礬石絹袋盛之,常粉腋下,甚妙。 【 許堯臣方】
腋下瘤癭:用長柄苦壺盧,燒存性,研末搽之,以消為度。
腋臭陰濕,或作瘡:青木香以好酢浸夾於腋下,或為末敷之。 【 《外臺秘要》,下同】
狐臭:三年釅酢和石灰敷之。
又方:薑汁頻塗絕根。
又方:馬齒莧杵,以蜜和作團,紙裹,泥固半寸厚,日乾,燒過研末,每以少許和蜜作餅。先以生布揩之,以藥夾腋下,令極痛,久忍,然後以手巾勒兩臂,日用一次,以瘥為度。 【 《千金方》】
又方:槲箬三升,切,水煮濃汁,洗畢,即以白苦瓠殼煙熏之,後用辛荑、細辛、杜蘅末酢浸一夜,敷之。
又方:用桔枸樹鑿孔,取汁一二碗,用青木香、東桃、西柳、七姓婦人乳一處煎一二沸,就熱於五月五日鷄叫時洗了,將水放在十字路口,速回弗顧,即愈。只是他人先遇者,必帶去也。桔枸樹,即梨棗樹也。 【 《易簡方》】
又方:大田螺一個,入麝香三分在內,埋露地,七七日取出。將患處洗拭,以墨塗上,再洗,看有墨處是患竅,以螺汁點之,三五次即瘥。
又方:鷄子兩枚,煮熟去殼熱夾,待冷棄之三叉路口,勿回顧,如此三次效。 【 《肘後方》】
一方:用蝙蝠一個,以赤石子末半兩,塗遍,黃泥包固,曬乾,煅存性,以田螺水調塗腋下,待毒氣上衝,急服下藥,行一二次妙。 【 《乾坤秘韞》】
又方:夜明砂末,豉汁調。
又方:自己小便,乘熱洗兩腋下,日洗數次,久則自愈。 【 《集簡方》】
又方:用自己唾擦腋下數過,以指甲去其垢,用熱水洗手數遍,如此十餘日則愈。
又方:伏龍肝末頻敷之。 【 《千金方》】
又方:用銅礦石磨汁塗之。 【 《唐本草》】
又方:黃丹入輕粉唾調,頻摻之。 【 《普濟方》】
又方:用鏡上綠,同五倍子末等分為末,米泔洗後敷之。 【 時珍】 鐵落,裹,以熨腋下,療狐臭有驗。 【 蘇恭】
又方:水銀、胡粉等分,以面脂和,頻摻之。 【 《千金方》】
又方:用龍眼核六枚,同胡椒二七枚,研,遇汗出即擦之。 【 時珍】
治腋漏方:用絡石,一名木饅頭,煎湯洗腋及手足陰處,再以密陀僧末敷之,三日愈。 【 《綱目》】
狐臭:青礬、枯白礬各一兩,古文錢十四文,白梅七個,搥碎於磁器內,盛水一大盞,浸半日,先洗淨腋下,將藥水時時塗之。 【 《奇效良方》】
又方:飛黃丹、密陀僧、枯礬,以蒸餅,蘸藥擦之。 【 《丹溪心法》】
又方:枯礬、蛤粉、輕粉、密陀僧、麝香各等分,為細末,研勻,每用少許擦之。 【 《奇效良方》】
治陰汗鵶臭,兩腋下臭,不可與人同行:白礬、密陀僧、黃丹各二錢半,麝香五分,於乳鉢內研如飛塵,以酢於手心內調藥末搽腋下,經兩時辰許,卻以香白芷煎湯洗之,一日用一次。
治腋下臭,神效。密陀僧四兩,白礬枯過二兩,輕粉三錢,共為細末,擦兩腋下,擦至半月見效,一月痊愈。
又方:密陀僧一兩,白礬七錢,硇砂、麝香各少許。
右為細末,先用皂角煎湯,洗後敷上。
又方:用白礬飛過,不拘多少。臨臥時,以紙襯卓上,伸手托壁柱上,以藥乾揩,令腋下十分熱痛,兩腋揩遍,先於日中將所著上截衣服,用灰汁淨洗,又泡去衣袖中臭氣,皆無氣息如新衣方可著。若洗,氣息不斷,枉用其藥。大概藥無不驗,多是衣服再作氣,故不能斷根。
又方:辛夷、細辛、芎藭、青木香各四分,四味治下篩,熏竟,粉之。
又方:五更時,取精猪肉二大片,以甘遂末一兩拌之,挾腋下,至天明,以甘草一兩,煎湯飲之,良久瀉出穢物,須在荒野之外,恐穢氣傳人也。依法三五次即愈。其他蜜陀僧、胡粉之類,皆塞竅以治其末耳。 【 《回春》】
患腋臭者,耳內皆有油濕也。用大田螺一個,水中養之,候靨開,以巴豆肉一粒,針挑放在螺內,仰頓盞內,夏月一宿,冬則五六宿,自然成水,取搽腋下,絕根。 【 《丹溪心法》】
又方:先用胭脂塗腋下,其出狐臭之處黃色,就將前巴豆田螺去靨,掩於狐臭之上,絹帛勒緊,其狐臭從大便出,則絕根矣。
腋氣除根方:先用刀削去腋毛,淨,用白定粉水調搽敷患處,六七日後,看腋下有一黑點如針孔大,或如簪尖大,其氣由此而出也。用筆點定,即用艾炷如米大,灸七枚。灸過攻心中痛,當用此方下之:青木香、丁香各三分,檳榔八分,檀香一錢,麝香少許,大黃三錢,水煎服,以下為度;不下,再加大黃二錢又服。
又方:石灰三升,銀屑一升,一作銅屑。二味合和,絹囊盛,汗出粉之,妙。
又方:正旦以尿洗腋下,神妙。
又方:黃礬石燒令汁盡,治為末,絹袋盛,粉之即瘥。
針灸
《素問》曰:腋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
《靈樞》曰:癰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癭,急治之。
《醫學綱目》曰:《內經》刺腋腫有二法:其一取膽。經云:膽足少陽之脈所生病者,缺盆中腫痛,腋下腫,是也。其二取心。經云:心主手厥陰脈,是動則病手心熱,腋腫,皆視虛實寒熱陷下,施補瀉疾留灸也。
醫案
《本草綱目》曰:一府校老嫗,右腋生一瘤,漸長至尺許,其狀如長瓠子,久而潰爛。一方士教以用長柄藥壺盧,燒存性研末搽之,遂出水消盡而愈。
《薛氏醫案》曰:朱文鼎母因忿鬱,腋下結一核,二十餘年,因怒加腫痛,完穀不化,飲食少思。東垣云:瀉利不止,飲食不入,此腸胃虛也。遂以六君子湯加砂仁、肉桂、乾薑、肉豆蔻,瀉雖止而膿清,瘡口不合,氣血俱虛也,以十全大補湯月餘而愈。
河南張承祖年踰二十,腋下患毒,十餘日腫硬不潰,脈弱,時嘔。予謂腫硬不潰脈弱乃陽氣虛,嘔吐少食乃胃氣弱,先以六君子湯加藿香、砂仁治之。彼曰:腫瘍時嘔,當作毒氣攻心治之。潰瘍時嘔,當作陰虛補之。予曰:此丹溪大概言也。即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如腫赤痛甚,煩躁,脈實而嘔為有餘,當下之。腫硬不潰,脈弱而嘔為不足,當補之。亦有痛傷胃氣,或感寒邪穢氣而嘔者,雖腫瘍尤當助胃壯氣。彼執不信,飲攻伐藥,愈病。復請診,其脈弱微而發熱。予謂熱而脈靜,脫血脈實,汗後脈躁,皆不治。後果歿。夫腫瘍毒氣內侵作嘔,十有一二;潰瘍濕氣內侵作嘔,十有八九,豈可混為一途?
一男子腋下患毒,欬逆不食,腸鳴切痛,四肢厥冷,脈細,以托裏溫中湯二劑頓愈,更以香砂六君子湯、二神丸而飲食頓進,以十全大補湯十餘劑而斂。
一童子腋下患癰不斂,膿清,脈大,倦怠嬾食,少寐自汗,口乾,以內補黃芪湯及豆豉餅灸之,兩月而愈。凡瘡膿潰而清,或瘡口不合,或聚腫不赤,肌寒肉冷,汗出色脫者,皆氣血俱虛也,非補不可。
《證治準繩》曰:一人年踰五十,腋下患毒瘡,口不合,右關脈數而渴,此胃火也,用竹葉黃芪湯而止,再用補氣藥而愈。嘗治午後發渴或發熱,用地骨皮散。
張通,北人,年踰四十,夏月腋下患毒,潰後不斂,膿出清稀,皮寒脈弱,腸鳴切痛,大便溏泄,食下即嘔,此寒變而內陷也,宜大辛溫之劑。遂以托裏溫中湯二貼,諸證悉退;更以六君加炮乾薑、肉桂數劑,再以十全大補湯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