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八十四
胷腹門
方
內補散 【 《千金方》,下同】 治男子五勞六絕。六絕之為病,皆起於大勞脈虛,外受風邪,內受寒熱,令人手足疼痛,膝以下冷,腹中雷鳴,時時泄痢,或閉或利,面目腫,心下憒憒,不欲語,憎聞人聲。
乾地黃 菟絲 山茱萸 地麥各五兩 遠志 巴戟天各半兩 麥冬 五味子 甘草 人參 蓯蓉 石斛 桂心茯苓 附各一兩。
右十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三匕,無所禁。
健脾丸 治虛勞羸瘦,身體重,脾胃冷,飲食不消,雷鳴腹脹,泄痢不止。
鍾乳粉三兩 赤石脂 好麴 大麥芽 當歸 黃連 人參 釵石斛 龍骨 乾薑 白茯苓 細辛 桂心各三兩附子一兩 蜀椒六兩
右十五味,為末,白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弱者飲服。此方通治男女。《集驗》無細辛、龍骨。
秦綾錦家二十四味養脾丸 治風冷寒濕邪,致腹脹病滿刺痛,腸鳴泄瀉,吐逆吞酸,羸弱困倦無力,不思飲食,一切脾胃之疾。
丁香 沉香 木香各一錢半 陳皮 大腹皮 神麴炒,各半兩 附子炮去皮臍,六錢 麥芽炒 肉桂 白朮各一兩半 厚朴去皮,薑製,三兩 訶子煨去核,一兩三錢 人參 茯苓各四錢 縮砂八兩 蓽澄茄 白附子炮 良薑油炒 紅豆去紅皮 胡椒炒 蓽茇 川薑炮 甘草炙,各二錢 生薑十四兩,切片焙乾
右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用白湯送下,食前服。
三台丸 治五臟寒熱積聚,臚脹腸鳴而噫,食不生肌膚,甚則嘔逆者。
大黃煨 前胡各二兩 葶藶 杏仁去皮尖 硝石各一升 茯苓半兩 厚朴 附子 細辛 半夏各一兩
右十味,為末,蜜和搗五千杵,如梧子大,服五丸,稍加至十丸,以止為度。
升麻除濕湯 治自下而上者,引而去之。
蒼朮一錢 柴胡 羌活 防風 升麻 神麴 澤瀉 猪苓各五分 炙甘草 陳皮不去白 麥糵麵各三分
右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服之。如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各五分,生薑三片,棗一枚同煎;若非腸鳴,不得用。
沉香溫胃丸 治中焦氣弱,脾胃受寒,飲食不美,氣不調和,臟腑積冷,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鳴,霍亂吐瀉,手足厥逆,便利無度。
附子炮去皮臍 巴戟天酒浸,去心 乾薑炮 茴香炒,各一兩 官桂七錢 沉香 甘草炙 當歸 吳茱萸洗炒去苦 人參白朮 白芍 白茯苓 良薑 木香各五錢 丁香三錢
右為細末,用好酢打麴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九,熱米飲送下,空心食前,日進三服。忌一切生冷物。
神應丸 治因一切冷物冷水,及潼乳酪水,腹痛腸鳴,米穀不化。
黃蠟二兩 巴豆 杏仁去皮尖雙仁 百草霜 乾薑各五錢 丁香 木香各二錢
右先將黃蠟用好酢煮,去滓穢,將巴豆、杏仁同炒黑煙盡,研如泥,將黃蠟再上火,入麻油半兩熔開,入在杏仁、巴豆泥內,同攪,旋下丁香、木香等藥末,研勻,搓作挺子,油紙裹了,旋丸用。每服三五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前,日進三服。
五福飲 【 《景岳全書》,下同】 治三陰氣血俱虛,洽節不行,而胷痞腹痛者。
人參 熟地各隨宜 當歸二三錢 炙草一錢 白朮炒,一錢半
右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或加生薑三五片。
大營煎 治心脾虛寒,心腹疼痛等證。
當歸二三錢或五錢 熟地三五七錢 枸杞子 杜仲各二錢 炙草 肉桂各一二錢 牛膝錢半
右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小營煎 治前證。
熟地二三錢 當歸 白芍藥酒炒 山藥炒 枸杞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右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和胃飲 治寒濕傷脾,脹滿腹痛。
陳皮 厚朴各錢半 乾薑炮,一二錢 炙草一錢
右水鍾半,煎七分,溫服。
排氣飲 治氣逆食滯,胷腹脹痛。
陳皮 藿香 枳殼各錢半 木香七分或一錢 香附 澤瀉 烏藥各二錢 厚朴一錢
右水鍾半,煎七分,熱服。
大和中飲 治飲食留滯,胷腹脹痛。
陳皮一二錢 枳實一錢 山楂 麥芽各二錢 砂仁五分 厚朴 澤瀉各錢半
右水鍾半,煎七八分,食遠溫服。
小和中飲 治胷膈脹悶。
陳皮 茯苓 厚朴各錢半 甘草五分 山楂 扁豆炒,各二錢
右水鍾半,加生薑三五片,煎服。
解肝煎 治暴怒傷肝,氣逆,胷腹脹滿。
陳皮 半夏 厚朴 茯苓各錢半 砂仁七分 蘇葉 芍藥各一錢
右水鍾半,加生薑三五片,煎服。
廓清飲 治三焦壅滯,胷膈脹滿,或肚腹單脹,氣實等證。
白芥子五七分或一錢 枳殼二錢 茯苓連皮 澤瀉各二三錢 陳皮 蘿蔔子生,一錢,不脹能食減之 厚朴錢半 大腹皮一二錢
右水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
掃蟲煎 治諸蟲上攻,胷腹作痛。
青皮 小茴香炒 吳茱萸各一錢 甘草八分 檳榔 烏藥各錢半 細榧子敲碎,三錢 朱砂 雄黃各五分,并研極細 烏梅二個
右除朱砂、雄黃二味,餘八味,水鍾半,煎八分,去滓;隨入二味,再煎三四沸,攪勻,徐徐服。如惡心加炒乾薑一二錢,或先啖牛脯少許,俟茶頃,頓服之,妙。
十香丸 治氣滯寒滯諸痛。
木香 沉香 小茴香 香附酒炒 荔核煨焦 澤瀉 烏藥 陳皮 丁香各等分 皂角燒煙盡
右為末,酒糊丸,彈子大者磨化服,小者湯引下。
芍藥枳朮丸 治食積痞滿,小兒腹大,脹滿疼痛,脾胃不和。
白朮麵炒 赤芍藥酒炒,各二兩 枳實麩炒 陳皮各一兩 荷葉湯煮老黃米粥為丸,桐子大,米飲白湯,任下百餘丸。
括痰丸 治一切停痰,胷脅脹悶,疼痛等證。
陳皮四兩,切,用鹽二錢入水中拌,浸一宿,曬乾 半夏製 白芥子 猪苓各二兩 炙甘草五錢 乾薑炒黃,一兩
右為末,湯浸,蒸餅為丸菉豆大,每服錢許,白湯下。如胷脅疼痛者,加台烏藥二兩。
神香散 治前證諸藥不效者。
丁香 白豆蔻或砂仁亦可
右等分為末,白湯調下五七分,甚者一錢,日數服不拘。若寒氣作痛者,薑湯下。
獵蟲丸 治蟲積,胷腹脹痛。
乾漆炒煙盡 雄黃微炒 蕪荑 雷丸 桃仁 皂角燒煙盡 錫灰 檳榔 史君子各等分 輕粉減半 細榧肉加倍
右為末,湯浸,蒸餅為丸菉豆大,每服五七分,白湯陸續下。如蟲積堅固者。加巴豆霜,與輕粉同。
百順丸 治一切積滯,胷腹脹痛。
錦紋大黃一斤 牙皂角炒微黃,一兩六錢
右為末,湯浸,蒸餅丸菉豆大,每用五分或一二三錢,酌宜用引,蜜丸亦可。
大分清飲 治熱閉腹痛。
茯苓 澤瀉 木通各二錢 猪苓 車前子 梔子或倍之 枳殼各一錢
右水鍾半,煎八分,食遠溫服。如內熱甚者,加黃芩、黃蘗、草龍膽之屬。如大便堅鞕,脹滿者,加大黃二三錢。如邪熱蓄血腹痛者,加紅花、青皮各錢半。
清膈煎 治痰因火動,氣壅胷滿煩渴。
陳皮錢半 貝母敲碎,二三錢 白芥子五七分 膽星一二錢 海石 木通各二錢
右水鍾半,煎七分,溫服。
六味回陽飲 治陰陽將脫,胷腹畏寒膨脹。
人參一二兩或數錢 炙甘草一錢 製附子 炮乾薑各二三錢 當歸身三錢,如泄瀉或動血者,以冬朮代。 熟地五錢或一兩
右水二鍾,武火煎七八分,溫服。
理陰煎 治前證。
熟地黃三五七錢或一二兩 炙甘草三錢 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 乾薑炒黃色,一二三錢
右水二鍾,煎七八分,熱服。或加肉桂一二錢。
養中煎 治中氣虛寒,胷滿嘔瀉。
人參一二三錢 白扁豆炒二三錢 山藥炒 茯苓各二錢 乾薑炒黃一二錢 炙甘草一錢
右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溫胃飲 治前證。
人參 白朮各一二三錢或一兩 扁豆炒,二錢 乾薑炒焦,一二三錢 當歸一二錢,泄者勿用 炙草 陳皮各一錢,此味或不用
右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五君子煎 治前證。
人參二三錢 白朮 茯苓各二錢 炙草一錢 乾薑炒黃,一二錢
右,水鍾半,煎八分,溫服。
參薑飲 治前證。
乾薑炮,五分或一二錢。或用煨生薑三五片亦可 人參三五錢,或倍之 炙甘草三五分
右水鍾半,煎七八分,徐徐服之。此方陳皮、蓽茇、茯苓,皆可酌而佐之。
胃關煎 治脾腎虛寒,腹痛不止。
熟地三五錢或一兩 山藥炒 扁豆炒,各二錢 焦乾薑 白朮炒,各一二三錢 炙甘草一二錢 吳茱萸製,五七分
右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聖朮煎 治脾胃虛衰,痞脹甚者,即以此煎送神香散最炒。
白朮五六錢至一兩 乾薑炒 肉桂各一二錢 陳皮酌用或不用
右水鍾半,煎七分,溫服。
內固清心散 【 《瘡瘍全書》,下同】 治井疽。
粉甘草 升麻 當歸 川芎 黃芪 白芍藥 山梔仁 乳香 黃芩 羌活 桔梗 天花粉 青皮 白芷
右水煎服。
穿心冷瘻方
辰砂 茯神 遠志 白茯苓 人參 乳香 沉香 丁香 木香 藿香 麝香 棗仁各等分
右辰砂末二錢,金箔五片,同研,燈心、薄荷煎湯下。
內塞散 治穿心冷瘻。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熟地黃 甘草 芍藥 黃芪 肉桂 當歸 黃芩酒炒 桔梗 防風
右水煎服,連服十貼。常服黃礬丸、護心散。
六合回生丹 治前證有回生之妙。
鉛粉一兩 輕粉 銀朱 雄黃 沒藥炙黃 乳香炙黃,各二分五釐
右六味,各擇真正好者,研為極細末。凡治其病,先用好苦茶洗淨瘡口,軟絹拭乾後,剖猪腰子片,用藥一二分,摻腰子上,卻敷患上,待腰子發熱如蒸,良久取去,自此拔去毒氣,定減痛苦。瘡口出膿,不可手擠。第二日依前法再敷之,第三日亦敷之。惡甚可敷七八九次,瘡小只傅一次可愈。猪腰子不發熱,勿治矣。
又方 治心胷前有漏孔,久不愈;并治胃癰、井疽、心肝癰。
鹿茸去毛,酥炙微黃 附子炮去皮臍 鹽
右三味,各等分為末,用棗肉去皮核為丸,每服三十九,空心酒下。
發胷煎藥
人參 黃芪 白朮 茯苓 甘草 金銀花 連翹 生地 白芍 山梔 黃芩 天花粉 桔梗 防風 青皮 乾葛 麥冬 鼠黏子
右水煎服。冬加官桂,夏加黃蘗,雨加澤瀉。
六皮四子湯 治發肚毒。
陳皮 青皮 腹皮 五加皮 薑皮 茯苓皮 花粉 蘇子 蔔子 甘草 葶藶子 車前子
右水煎服。
肚癰方
厚朴 砂仁 半夏 陳皮 人參 白茯苓 青皮 芍藥 木香 枳殼 甘草 甜瓜子 黃芪 白朮
右水煎服。
內托流氣飲 治肋肚癰。
人參 木香 黃芪 厚朴 甘草 紫蘇葉 桔梗 枳殼 官桂 檳榔 烏藥 天花粉 芍藥 白芷 防風 當歸
右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薏苡附子敗醬散 【 仲景】 治腸癰有膿者。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敗醬五分
右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
又方 【 《千金方》,下同。】 治前證。
生地黃五兩 牡丹皮 甘草 敗醬 生薑 茯苓各二兩 桔梗 薏苡仁 麥門冬各三兩 丹參 芍藥各四兩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 治前證。
薏苡仁一升 丹皮 桃仁各三兩 瓜瓣仁二升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大黃牡丹湯 治腸癰。
大黃四兩 牡丹三兩 芒硝二兩 瓜子一升 桃仁五十枚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頓服,當下膿血。
奪命丹 治諸般腫毒,疔疽惡瘡。
朱砂三錢 白礬枯 寒水石 銅綠 滴乳香 明沒藥 麝香各一錢 蝸牛三十一粒,另研 蟾酥 輕粉各五分
右為細末,丸如菉豆大。如不就,加好酒糊。每服一丸,生葱三五莖嚼極爛,吐於手心,包藥在內,熱酒和葱送下,如重車行五七里許,汗出為效。重者再服一二丸。
勝金丹 治前證。
麝香 白砒製,各五分 雄黃 辰砂 滴乳香 明沒藥 血竭各錢半 全蠍泡炙 穿山甲炙 天龍去頭足,炙,各三錢 白殭蠶炙去絲,五錢 蟾酥一錢
右為細末,和勻,每服三分,赤砂糖調葱頭酒送下,取汗為度。
一粒金丹 治前證。
沉香 木香 滴乳香各五分 巴豆霜錢半
右為細末,和勻,用黑肥棗個半去皮,搗爛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量人虛實,先呷水一口,行一次。胃氣壯實者,只可呷水三四口,不可太過。後用水一口送藥下,行盡數次,以米飲補之。
仙方活命飲 一名真人活命飲。治一切癰疽,未成膿者內消,已成膿者即潰。止痛消毒之聖藥也。
滴乳香研 防風 香白芷 赤芍藥 當歸尾 貝母 明沒藥研 皂角刺炒 花粉 甘草節 穿山甲炮,各一錢陳皮 金銀花各三錢
右為粗末,大者四兩,小者二兩,作一劑,無灰酒十茶鍾,瘡小五茶鍾,入有嘴瓶內,以厚紙封口,勿令泄氣,煎至三大鍾,去滓,作三次服,接連不斷,隨瘡上下服。能飲酒者,服藥后,再飲三五杯。忌酸薄酒鐵器。服後側睡,覺痛定回生。
十全大補湯 治一切潰瘍,并老弱人之病。
人參 肉桂 生地酒洗,蒸,焙 川芎 白芍炒 白茯苓 白朮土炒 黃芪鹽水拌炒 當歸酒拌,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右作一劑,水二鍾,薑棗煎服。
十宣散 治一切癰疽。
人參 當歸 黃芪製 生甘草 川芎 防風 厚朴 桔梗 官桂 白芷各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加至六錢止,熱酒調下,日數服,以多為妙。不飲酒者,用木香濃煎湯下。
封臍艾 【 《醫林》,下同】 治臍腹冷痛,或泄瀉。
陳艾葉 蛇牀子各一兩 木鼈子二個,帶殼生用
右為末,和勻,用綿包裹,安在臍上,以紙圈圍定,以熨斗火熨之為妙。
代灸塗臍膏 治下元虛寒,臍腹冷痛。
大附子 馬藺子 蛇牀子 木香 吳茱萸 肉桂各等分
右為末,入白麵薑汁調稠,作片貼臍上,以帛包繫。
定痛三香飲 治臍癰。
乳香 香附 木香 延胡索 人參 黃芪 當歸 川芎 芍藥 防風 官桂 香白芷 桔梗 枳殼 烏藥 厚朴 甘草
右薑三片,棗一枚,煎服。夏天去桂,加乾葛、黃芩、生地、麥冬。
何首烏散 治臍癰。
何首烏 蔓荊子 石菖蒲 荊芥穗 甘菊花 枸杞子 苦參 威靈仙各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三五錢,食後溫酒調下,或茶清或蜜水亦得,日進二服。
單方
心腹冷痛:男子病,令女人取水一杯飲之;女人病,令男子取水一杯飲之。 【 《肘後方》】
攪腸沙痛,陰陽腹痛,手足冷,但身上有紅點,以燈草蘸油點火焠於點上。 【 《濟急方》】
卒患心痛:畫地作王字,撮取中央土,水和一升服,良。 【 《陳藏器本草》】
急心痛:五十年陳壁土,枯礬二錢為末,蜜丸,艾湯服。 【 《集元方》】
腸癰:死人塚上土,作泥塗之,良。 【 《千金方》】
冷熱心痛:伏龍肝末方寸匕,熱以水服,冷以酒服。 【 《外臺秘要》】
卒心氣痛:鐺墨二錢,熱小便調下。 【 《千金方》】
中惡心痛:鐺墨五錢,鹽一錢,同研勻,熱水一盞調下。 【 《千金方》】
心氣刺痛:自然銅火煆酢淬九次,研末,酢調一字服即止。 【 《衛生易簡方》】
小兒腹脹,肚皮青色:并用胡粉、鹽熬色變,以摩腹上。 【 《子母秘錄》】
血氣攻心,痛不可忍:蓼根剉,酒浸服之瘥。 【 《斗門方》】
婦人心痛急者:好官粉為末,葱汁和丸,小豆大,每服七丸,黃酒送下即止。粉能殺蟲,葱能透氣故也。 【 《邵真人方》】
痰結胷中不散:密陀僧一兩,酢水各一盞,煎乾為末,每服二錢,以酒、水各一小盞,煎一盞溫服,少頃當吐出痰涎為妙。 【 《聖惠方》】
心腹煩滿,及胷脅痛欲死者:比輪錢二十枚,水五升,煮三升,分三服。 【 《肘後方》】
急心氣痛:古文錢一個,打碎,大核桃三個,同炒熱入,酢一碗,冲服。 【 《經驗方》】
走注氣痛:車缸燒赤,濕布裹熨病上。 【 《千金方》】
寒氣心疝三十年者:射罔、食茱萸等分為末,蜜丸,麻子大,每酒下二丸,日三服。劉國英所秘之方。 【 《范汪東陽方》】
心痛有蟲:芫花一兩酢炒,雄黃一錢,為末,每服一字,溫酢湯下。 【 《乾坤生意》】
一切心痛,不拘大小男女:大馬兜鈴一個,燈上燒存性,為末,溫酒服立效。 【 《摘元方》】
胷痛徹背,心腹痞滿,氣不得通,及治痰嗽:大(艹舌)蔞去瓤取子,炒熟,和殼研末,麵糊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二三十九,日二服。 【 《杜壬方》】
心痛:用豨薟草搗汁,酢和,服之效。有人服此,吐蟲二條,終身不發。
又方:當歸為末,酒調服方寸匕。 【 《外臺》】
心痺,心煩內熱:茜根煮汁頻服。 【 《傷寒類要》】
風毒攻心,煩躁恍惚:大豆半升淘淨,以水二升煮取七合,食後服之。 【 《心鏡》】
腸痛如打:用大豆半升,熬焦,入酒一升煮沸,飲取醉。 【 《肘後方》】
夏秋之交,露坐夜久,腹中痞如羣石在內,用大豆半升,生薑八片,水三升,煎一升已來,頓服,瘥。 【 《經驗方》】
心氣疼痛:菉豆二十一粒,胡椒十四粒,同研,白湯調服即止。
食積心痛:陳神麴一塊,燒紅淬酒二大碗服之。 【 《摘元方》】
冷氣心痛:燒酒入飛鹽,飲即止。
陰毒腹痛:燒酒溫飲,汗出即止。
中惡心痛,或連腰臍:鹽如鷄子大,青布裹,燒赤,納酒中頓服,當吐惡物愈。 【 甄權《藥性論》】
心腹脹堅,痛悶欲死:鹽五合,水一升煎服,吐下即定,不吐更服。 【 《梅師方》】
男婦心痛:用硃砂、明枯礬等分為末,沸湯調服。 【 《摘元方》】
霍亂腹痛:炒鹽一包,熨其心腹,令氣透,又以一包熨其背。 【 《救急方》】
諸心腹痛:焰硝、雄黃各一錢,研細末,每點少許入眥內,名火龍丹。 【 《集元方》】
心腹宿癥,及卒得癥:朱砂研細搜飯,以雄鷄一隻,餓二日,以飯飼之,收糞,曝燥為末,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服盡更作,愈乃止。 【 《外臺秘要》】
血痢腹痛:膩粉五錢,定粉三錢,同研水浸,蒸餅,心少許和丸,菉豆大,每服七丸或十丸,艾一團,水一盞煎湯下。 【 《秘寶方》】
結胷鶴頂丹,不問陰陽虛實,炒過陷胷瀉心等藥,用銀朱半兩,明礬一兩,同碾,以熨斗盛火,瓦盞盛藥熔化,急刮搓丸,每服一錢,真茶入薑汁少許服之。心上隱隱有聲,結胷自散,不動臟腑,不傷真氣。明礬化痰,銀硃破積故也。 【 《活幼全書》】
脾疼反胃:靈砂一兩,蚌粉一兩,同炒赤,丁香、胡椒各四十九粒,為末,自然薑汁者半夏粉,糊丸梧子大,每薑湯下二十丸。 【 《普濟方》】
天行病小腹滿,不得小便:雌黃末蜜丸,納尿孔中,入半寸。 【 《肘後方》】
陰毒腹痛回陽丹:不灰木煅、牡蠣煅、高良薑炒、烏頭炮、白芍藥各一錢,為末,入麝香少許,每用一錢。男用女唾,調塗外腎;女用男唾,調塗乳上。得汗即愈。 【 《玉機微義》】
冷氣心痛:靈砂三分,五靈脂一分,為末,稀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石菖蒲、生薑湯下。 【 《直指方》】
胷痺氣滿,心膈不利:枳實二錢,麩炒微黃,為末,非時以清粥飲調下二錢。 【 《聖惠方》】
卒熱心痛:生麻油一合服之良。 【 《肘後方》】
絞腸沙痛:蕎麥麵一撮炒,水烹服。 【 《簡便方》】
卒心氣痛:粳米二升,水六升,煮六七沸,服。 【 《肘後方》】
心氣疼痛:高粱根煎湯,溫服甚效。
心痛不瘥數十年者:黍米淘汁,溫服隨意。 【 《經驗方》】
冷氣心痛:桃仁二兩去皮,水研絞汁,入青粱米四合,煮粥常服。 【 《養老書》】
蛔蟲心痛:薏苡根一斤切,水七升,煮三升,服之,蟲死盡出也。 【 《梅師方》】
腫滿腹大,四肢枯瘦,尿濇,用甜葶藶炒,薺菜根等分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陳皮湯下。只二三丸小便清,十餘丸腹如故。 【 《三因方》】
心腹虛脹,手不厥逆,或飲苦寒之劑,多未食先嘔,不思飲食,山藥半生半炒為末,米飲服二錢,一日二服,大有功效。忌鐵器生冷。 【 《普濟方》】
腹脹黃腫:用亞腰壺盧連子燒存性,每服一個,食前溫酒下;不飲酒者,白湯下。十餘日見效。 【 《簡便方》】
心下急痛:桑耳燒存性,熱酒服二錢。 【 《集簡方》】
胷痺痛如錐刺,不得俛仰,自汗出,或徹背上,不治或至死,可取生韮或根五斤,洗搗汁服之。 【 《食療本草》】
卒心急痛,牙關緊閉欲絕:以老葱白五莖去皮鬚搗膏,以匙送入咽中,灌以麻油四兩,但得下咽即甦。少頃,蟲積皆化黃水而下,永不再發,累得救人。 【 《瑞竹堂方》】
腹皮麻痺不仁者,多煮葱白食之,即自愈。 【 《危氏方》】
心痛吐水,不下飲食,發止不定:雌黃二兩、酢二斤,慢火煎成膏,用乾蒸餅和丸,梧子大,每服七丸,薑湯下。 【 《聖惠方》】
陰毒腹痛厥逆,脣青卵縮,六脈欲絕者:用葱一束去根及青,留白二寸,烘熱安臍上,以熨斗火熨之,葱壞則易之,良久,熱氣透入,手足溫,有汗即瘥,乃服四逆湯。若熨而手足不溫,不可治。 【 《活人書》】
胷痛瘥而復發:薤根五升搗汁,飲之立瘥。 【 《肘後方》,下同】
奔豚氣痛:薤白搗汁飲之。
積年心痛不可忍,不拘十年五年者,隨手見效:濃煮小蒜,食飽,勿著鹽。曾用之有效,再不發也。
血逆心痛:生蒜搗汁,服二升即愈。
鬼疰腹痛不可忍者:獨頭蒜一枚,香墨如棗大,搗和醬汁一合,頓服。 【 《永類鈐方》】
心腹冷痛:小蒜酢浸至二三年,蒜食至數顆,其效如神。 【 《集簡方》】
小兒夜啼腹痛面青,冷證也。用大蒜一枚,煨研,日曝乾,乳香五分,同搗丸芥子大,每服七丸,乳汁送下。 【 《得效方》】
臍下絞痛:芥子末蜜丸,梧子大,井華水,寅時下七丸,申時再服。 【 《千金方》】
心腹積痛:三月三日,采桃花曬乾杵末,以水服二錢匕,良。 【 《食療本草》】
腹冷氣起:白芥子一升,微炒研末,湯浸蒸餅,丸小豆大,每薑湯吞十丸,甚妙。 【 《續傳信方》】
卒患腹痛:山豆根,水研汁半盞服之。 【 《經驗方》】
心腹惡痛:艾葉搗汁飲之。 【 《藥性論》】
心痞嘔噦,心下痞堅:用生薑八兩,水三升,煮一升;半夏五合洗,水五升煮一升。取汁同煮一升半,分再服。 【 《千金方》】
腹中脹滿:綿裹煨薑內下部,冷即易之。 【 《梅師方》】
凡心胷脅下有邪氣結實硬痛脹滿者:生薑一斤搗滓留汁,慢炒待潤,以絹包於患處,款款熨之,冷再以汁炒,再熨,良久,豁然寬快也。 【 陶華《傷寒搥法》】
蚘蟲心痛,吐清水:七月七日采蒺藜子,陰乾,方寸匕,日三服。 【 《外臺秘要》】
心腹結氣:杏仁、桂枝、橘皮、訶藜勒皮等分為丸,每服三十丸,白湯下,無忌。 【 孟詵《食療》】
心腹脹痛,短氣欲絕者:烏梅二七枚,水五升煮沸,納大錢二七枚,煮二升半,頓服之。 【 《肘後方》,下同】
卒然心痛:桃仁七枚去皮尖,研爛,水一合服之。
人有氣從臍左右起上衝,胷滿氣促,鬱冒厥者:用梨木灰、伏出鷄卵殼中白皮、紫菀、麻黃去節,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酒下;亦可為末,服方寸匕;或煮湯服。 【 《總錄》】
臍下絞痛:木瓜三片,桑葉七片,大棗三枚,水三升,者半升,頓服即愈。 【 《食療》】
途中心痛:橘皮去白煎湯,飲之甚良。 【 《談埜翁方》】
冷膈氣,及酒食後飽滿,快膈湯:青橘皮一斤,分作四分,四兩用鹽湯浸,四兩用百沸湯浸,四兩用酢浸,四兩用酒浸,各三日取出,去白,切絲,以鹽一兩炒微焦,研末,每用二錢,以茶末五分,水煎溫服,亦可點服。
卒腹痛:舌上寫風字,紙上寫蜈蚣二字,相交吞之。 【 《道藏》】
急心氣痛:核桃一個去殼,棗子一枚去核,同用紙裹煨熟,以生薑湯一鍾,細嚼送下,永久不發,名盞落湯。 【 《經驗方》】
脾胃冷痛,白艾末,沸湯調服二錢。 【 《易簡方》】
蛔蟲心痛如刺,口吐清水:白熟艾一升,水三升煮一升服,吐蟲出。或取生艾搗汁,五更食香脯一片,乃飲一升,當下蟲出。 【 《肘後方》】
血氣脹滿:劉寄奴穗實為末,每服三錢,酒煎服,不可過多,令人吐利,此破血之仙藥也。 【 《易簡方》】
男女氣脹心悶,飲食不下,冷熱相攻,久患不愈:用厚朴薑汁炙焦黑為末,以陳米飲調服二錢匕,日三服。 【 《斗門方》】
血氣刺痛:紅藍子一升搗碎,以無灰酒一大升,拌子曝乾,重搗篩,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四十丸。 【 仲景方】
小兒卒然肚皮青黑,乃血氣失養,風寒乘之,危惡之候也。大青為末,納口中,以酒送下。 【 《保幼大全方》】
又方:用厚朴薑汁炙研末,新汲水服二錢,如神。
九種心痛,及腹脅積聚滯氣:筒內乾漆一兩,搗炒煙盡,研末,酢煮,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九丸,熱酒下。 【 《簡要濟眾》】
心氣疼痛:白芨、石榴皮各二錢為末,煉蜜丸,黃豆大,每服三丸,艾酢湯下。 【 《生生編》】
腹中蛔蟲:漏蘆為末,以餅臛和方寸匕服之。 【 《外臺秘要》】
九種心痛:當太歲上取新生槐枝一握,去兩頭,用水三大升,煮取一升,頓服。 【 《千金方》】
胷中痰結:皂莢三十挺去皮,切,水五升浸一夜,挼取汁慢熬,至可丸,丸如梧子大,每食後鹽漿水下十丸。
又方:用半夏酢煮過,以皂角膏和勻,入明礬少許,以柿餅搗膏,丸如彈子大,噙之,名釣痰膏。 【 《聖惠方》】
腹滿,癖堅如石,積年不損者,必效方:用白楊木東枝去粗皮,辟風細剉五升,熬黃,以酒五升淋訖,用絹袋盛滓,還納酒中密封再宿,每服一合,日三服。 【 《外臺秘要》】
脾痛不止:荔枝核為末,酢服二錢,數服即愈。 【 《易簡方》】
傷寒痞滿,陰病下早成痞,按之虛軟而不痛:檳榔、枳實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黃連煎湯下。 【 《宣明方》】
蛔厥腹痛,已經汗下後者:檳榔二兩,酒二盞,煎一盞,分二服。 【 龐安時《傷寒論》】
心脾作痛:鷄心檳榔、高良薑各一錢半,陳米百粒,同以水煎服之。 【 《直指》】
天行病四五日,結胷滿痛壯熱:苦參一兩,以酢三升,煮取一升二合,飲之取吐即愈。 【 《外臺秘要》】
腹內虛冷:生椒擇去不折者,用四十粒,以漿水浸一宿,令合口,空心新汲水吞下。久服煖臟腑,駐顏黑髮明目,令人思飲食。 【 《斗門方》】
心腹冷痛:以布裹椒安痛處,用熨斗熨,令椒出汗即止。 【 孫真人方】
冷蟲心痛:川椒四兩炒出汗,以酒一碗淋之,只服酒。 【 《壽域神方》】
卒熱心痛:黃連八錢(口父)咀,水煎熱服。 【 《外臺秘要》】
肝火為痛:黃連薑汁炒,為末,粥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留飲腹痛:椒目二兩,巴豆一兩,去皮心熬搗,以棗膏和丸,麻子大,每服二丸吞下,其痛即止。
又方:椒目十四枚,巴豆一枚,豉十六枚,合搗為二丸服之,取吐利。 【 《肘後方》】
心腹冷痛:胡椒三七枚,清酒吞之,或云一歲一粒。 【 孟詵《食療》】
心下大痛:用川椒四十九粒,乳香一錢研勻,男用生薑,女用當歸酒下。 【 《壽域方》】
又方:用椒五分,沒藥三錢,研細,分二服,溫酒下。
心腹冷痛:吳茱萸五合,酒三升煮沸,分三服。 【 《楊氏產乳》】
冷氣腹痛:吳茱萸二錢擂爛,以酒一鍾調之,用香油一杯入鍋煎熱,傾茱萸酒入鍋,煎一滾,取服立止。【 唐瑤《經驗方》】
腸癰已成,小腹腫痛,小便似淋,或大便難濇下膿:用甜瓜子一合,當歸炒一兩,蛇蛻一條,(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一盞,食前服,利下惡物為妙。 【 《聖惠方》】
腹中緊脹:白糖以酒三升煮服之,不過再服。 【 《子母秘錄》】
急心疼痛:用黃蠟燈上燒化,丸芡子大,百草霜為衣,井水下三丸。
陰毒腹痛:露蜂房三錢燒存性,葱白五寸,同研為丸,男左女右,著手中握陰臥之,汗出即愈。
心疼腹痛:用五倍子生研末,每服一錢,鐵杓內炒起煙,黑色為度,以好酒一鍾,傾入杓內,服之立止。 【 《經驗方》,下同】
腹內龜病詩云:人間龜病不堪言,肚裏生成硬似磚;自死殭蠶白馬溺,不過時刻軟如綿。神效。 【 《普濟方》】
男婦心痛不可忍者:晚蠶沙一兩,滾湯泡過濾淨,取清水服即止。 【 《瑞竹堂方》】
陰證腹痛:桑椹絹包風乾,過伏天,為末,每服三錢,熱酒下取汗。 【 《集簡方》】
卒胷痺痛:枳實搗末,湯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 《肘後方》】
蚘咬心病,面青口中沫出臨死者:取扁竹十斤剉,以水一石煎至一斗,去滓,煎如餳,隔宿勿食,空心服一升,蟲即下也。仍常煮汁作飯食。
心脾痛:芭蕉花燒存性研,鹽湯點服二錢。 【 《日華》】
傷寒後卒胷膈痺痛:枳實麩炒為末,米飲服二錢,日二服。 【 《濟生方》】
產後腹痛:枳實麩炒,芍藥酒炒各二錢,水一盞煎服,亦可為末服。 【 《聖惠方》】
老幼腹脹,血氣凝滯,用此寬腸順氣,名四炒丸。商州枳殼厚而綠背者,去瓤四兩,分作四分,一兩用蒼朮一兩同炒,一兩用蘿蔔子一兩同炒,一兩用乾漆一兩同炒,一兩用茴香一兩同炒黃,去四味,只取枳殼為末,以四味煎汁,煮麵糊為丸,梧子大,每食後米飲下五十丸。 【 王氏《易簡方》】
冷熱腹痛(疒丂)刺,不思飲食:山梔子、川烏頭等分,生研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生薑湯下;小腹痛,茴香湯下。 【 《博濟方》】
腹脅刺痛,因腎臟虛冷不可忍者:棘針鉤子一合,檳榔二錢半,水一盞,煎五分,入好酒半盞,更煎三五沸,分二服。 【 《聖惠方》】
卒心刺痛:(木郁)李仁三七枚,嚼爛,以新汲水或溫湯下,須臾痛止,卻呷薄荷鹽湯。 【 《至寶方》】
胷脅氣逆脹滿:茯苓一兩,人參半兩,每服三錢,水煎服,日三。 【 《聖濟總錄》】
卒忽心痛:三年頭(上須下巾)沸湯淋汁飲之,以盌覆(上須下巾)於閑地,周時即愈。 【 《聖惠方》】
惡氣心痛:破網巾燒灰一錢,猫屎燒灰五分,溫酒服。 【 馬氏方】
諸蟲心痛,吐清水:鰻驪淡煮,飽食三五度即差。 【 《外臺秘要》】
心脾氣痛,氣實有痰者:牡蠣煅粉,酒服二錢。 【 《丹溪心法》】
心氣疼痛:真蛤粉、炒香附末等分,白湯淬服。 【 《聖惠方》】
心脾痛不止者,水甲散主之。用田螺殼,溪間者亦可,以松柴片層層疊上,燒過火,吹去松灰,取殼研末,以烏沉湯、寬中散之類,調服二錢,不傳之妙。 【 《集要》】
膈氣疼痛,白玉類:用壁上陳白螺螄燒研,每服一錢,酒下甚效。 【 孫氏】
卒然心痛:白鷄一頭,治如食法,水三升,煮二升,去鷄,煎取六合;入苦酒六合,真珠一錢,煎取六合;納麝香二豆許,頓服之。 【 《肘後方》】
陰毒卒痛:用雄鷄冠血,入熱酒中飲之,煖臥取汁。 【 《傷寒蘊要》】
陰毒腹痛:鷄糞、烏豆、地膚子各一把,亂髮一團,同炒煙起,傾入好酒一碗浸之,去滓熱服,即止。 【 《生生編》】
小兒心痛:白烏骨鷄屎五錢曬研,松脂五錢為末,葱頭汁和丸梧子大,黃丹為衣,每酢湯服五丸。忌生冷硬物,三四日立效。 【 《嬰童百問》】
心氣作痛:鷄子一枚打破,酢二合調服。 【 《肘後方》】
蛔蟲攻心,口吐清水:以鷄子一枚去黃,納好漆入鷄子殼中,和合,仰頭吞之,蟲即出也。 【 《古今錄驗》】
陰證腹痛,面青甚者:鴿子糞一大抄,研末,極熱酒一鍾,和勻澄清,頓服即愈。 【 劉氏】
蛔蟲腹痛:白鴿屎燒研,飲和服之。 【 《外臺秘要》】
冷氣心痛:鴿屎燒存性,酒服一錢即止。
血氣刺痛:用五靈脂生研三錢,酒一盞煎數沸,熱服。 【 《靈苑方》】
卒暴心痛:五靈脂炒一錢半,乾薑炮三分為末,熱酒服立愈。 【 《事林廣記》】
心脾蟲痛:不拘男女,用五靈脂、檳榔等分為末,水煎石菖蒲調服三錢,作餅用猪肉一二片。 【 《海上仙方》】
蛔蟲攻心刺痛,吐清水:草龍膽一兩去頭剉,水二盞煮一盞,隔宿勿食,平旦頓服之。 【 《聖惠方》】
急心疼痛:猪心一枚,每歲入胡椒一粒,同鹽酒煮食。
中蟲腹痛,支太醫秘方:以猪肝一具,蜜一升共煎,分二十服,或為丸服。 【 《肘後方》,下同】
胷腹冷痛:猪腎一對,桂心二兩,水八升煮三升,分三服。
攪腸沙痛:用母猪生兒時拋下糞,日乾為末,以白湯調服。
脾胃虛冷,腹滿刺痛:肥狗肉半斤,以水同鹽豉煮粥,頻食一兩頓。 【 《心鏡》】
血氣撮痛,不可忍者:用黑狗膽一個,半乾半濕,剜開以篦子排丸,菉豆大,蛤粉滾過,每服四十丸,以鐵淬酒送下,痛立止。 【 《經驗方》】
心氣疼痛,不問遠近:以山羊糞七枚,油頭髮一團,燒灰,酒服,永斷根。 【 《集效方》】
卒心氣痛:驢屎絞汁五合,熱服即止。 【 《肘後方》】
蛔蟲心痛:用六畜心生切,作四臠,縱橫割路,夾硃砂或雄黃於中,吞之,蟲死即愈。 【 《集驗方》】
蛔蟲心痛:熊膽一,大豆和水服之大效。 【 《外臺秘要》】
胷脅痛滿:羚羊角燒末,水服方寸匕。 【 《子母秘錄》】
心痛不止:敗筆頭三个燒灰,無根水服,立效。 【 《經驗方》】
急肚疼病:用本人頭髮三十根,燒過,酒服,即以水調芥子末,封在臍內,大汗如雨即安。 【 《談埜翁方》】
絞腸沙痛:童子小便服之即止。 【 《聖惠方》】
卒然腹痛:令人騎其腹,溺臍中。 【 《肘後方》】
小兒腹痛:(上庶下虫)蟲炙,芍藥、芎藭各二錢為末,每用一字,乳汁調下。 【 《聖惠方》】
腹中冷癖,水殼壅結,心下停痰,兩脅痞滿鳴轉,逆害飲食:大蟾蜍一枚,去皮腸支解之,芒硝強人一升,中人七合,弱人五合,水七升煮四升,頓服得下為度。
腹大如箕:用蜈蚣三五條酒炙,研末,每服一錢,以鷄子二個打開,入末在內,攪勻紙糊,沸湯煮熟食之,日一服,連進三服瘳。 【 《活人心鏡》】
陽毒結胷,按之極痛,或通而復結,喘促大躁狂亂:取生地龍四條,洗淨研如泥,入生薑汁少許,蜜一匙薄荷汁少許,新汲水調服。若熱熾者,加片腦少許。即與揉心下片時,自然汗出而解。不應,再服一次,神效。 【 《傷寒類要》】
凡心下硬,按之則無,常覺膨滿,多食則吐,氣引前後,噫呃不除,由思慮過多,氣不以時而行則結滯,謂之結氣。人參一兩,橘皮去白四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五六十丸。 【 《聖惠方》】
胷滿不痛:用桔梗、枳殼各等分,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 《活人書》】
胃脘血氣作痛:水紅花一大撮,水二鍾,煎一鍾服。百戶毛菊莊屢驗方也。 【 《集驗方》】
脾寒氣發歇,痛不可忍者:茱萸、桃仁各一兩,和炒,令茱萸焦黑後,去茱萸,取桃仁去皮尖,研細,葱白三莖煨,以酒浸,溫分三服。 【 《經驗方》】
心痛累效方:冰梅一個去核,生硫黃為末,相和搗勻,以可丸為度,作一丸,白湯下立愈,病不再作。
治內癰未作頭者:用伏鷄屎服之,即瘥。 【 《千金方》,下同】
脾冷腹痛嘔吐:乾薑炒三錢,甘草炙半錢,棗一枚,同煎服,或為末,和飲服。 【 《直指方》】
又方:鶴蝨,苦酒空腹服方寸匕,佳。
又方:七月七日采蒺藜子,陰乾燒灰,先食服方寸匕,日三即瘥。
疰心痛:用桃白皮煮汁,空腹以意服。 【 崔氏】
暴心痛:苦參十斤(口父)咀,以水一石煮取二斗,去滓,下苦酒一斗,更煮取五升,加大黃末熬和汁中,煎令可丸,併手丸之,如梧子大,每服以酒一升,進三四十丸,日一,當倒腹吐。不吐下利,更酒漬苦參二斤,浸久彌佳。非止暴痛,凡是腹中之疾悉主之。又治宿冷血結陰癖,頻用有效,大良。
又方:桂心一兩(口父)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蟲心痛:用鶴蝨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服四十丸,蜜湯下,日一服,可加至五十丸,慎酒肉。
腸癰:雄鷄頂上毛并屎燒存性,為末,空心酒服之。
又方:截取檐頭尖少許燒灰,水和服,當作孔出膿血取愈。
凡腸癰,其狀兩耳輪文理甲錯,初患腹中苦痛,或繞臍有瘡如粟,皮熱,便膿血出,似赤白下,不治必死,方用馬蹄灰,以鷄子白和塗,即拔氣,不過再。
內癰:馬牙灰以鷄子白和塗之,乾則易。
腸癰:瓜子仁三升搗末,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作三服。
寸白蟲心胃痛:狼牙五兩搗末,蜜丸,麻子大,隔宿不夜食,明旦以漿水下一合,服盡愈。
一切心痛,無問新久:生地黃一味,隨人所食多少搗汁,搜麵作餺飥,或冷淘食,良久當利出蟲。 【 《海上方》】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八十五
胷腹門
針灸
《素問》曰:中滿者,瀉之於內。
心病者,胷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虛則胷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
(月少)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譩譆。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取其經厥陰與少陽。
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欬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胷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太陰之厥,則腹滿(月真)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太陰厥逆,胻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讝言,治主病者。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欬,善嘔沫,治主病者。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
《靈樞經》曰: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
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足,取手少陽。
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
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
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厥心痛與背相控,善控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發針;取然谷。
厥心痛腹脹胷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厥心痛,痛如以錐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谿。
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太衝。
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於俞。
腸中有蟲瘕及蛟蛔,皆不可取以小針。心腸痛憹,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蛔也。以手按聚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并心)腹憹痛,形中上者。
小腸控睾引腰脊,上衝心,邪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胃病者,腹(月真)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取之巨虛下廉。
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取委中央。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取委陽。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皆調於三里。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痺,腹脹腰痛,大便難,取之涌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也。
腹中常鳴,氣上衝胷,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
厥逆腹脹滿、腸鳴、胷滿、不得息,取之下胷二脅,欬而動手者,與背俞,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厥而腹響響然多寒氣,腹中穀穀,便溲難,取足太陰。腹滿食不化,腹響響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陰。
邪之所在,皆為不足。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苫鳴,補足外踝下留之。
《甲乙經》曰:胷滿痛,璇璣主之。
暴脹胷脅榰滿,足寒,大便難,面脣白,時時嘔血,太衝主之。
胷脅榰滿,痛引胷中,華蓋主之。
胸脅榰滿,痺痛骨疼,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紫宮主之。
胷中滿不得息,脅痛骨疼,喘逆上氣,嘔吐煩心,玉堂主之。
胷脅背相引痛,心下胷中嘔吐,多睡,飲食不下,幽門主之。
胷脅榰滿,痛引膺不得息,悶亂煩滿,不得飲食,靈墟主之。
胷中暴滿,不得眠,輒筋主之。
胷脅榰滿,寒如風吹狀,俠谿主之。
胷脅榰滿,刧引背痛,臥不得轉側,胷鄉主之。
大氣不得息,息即胷脅中痛,實則其身盡寒,虛則百節盡縱,大包主之。
胷滿善太息,胷中膨膨然,丘墟主之。
胷中痛,天容主之。
胷脅榰滿,勞宮主之。
胷痺引背時寒,間使主之。
胷滿不得息,頸頷腫,陽谷主之。
胷脅榰滿,膈塞,飲食不下嘔吐,食後還出,中庭主之。
胷脅滿頭痛,項內寒熱,外丘主之。
胷脅榰滿,瘈瘲引臍腹痛,短氣煩滿,巨闕主之。
胷脅榰滿,不得息,欬逆、乳癰,灑淅惡寒,神封主之。
胷脅榰滿,膈逆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步廊主之。
胷脅榰滿,惡聞人聲木音,巨虛上廉主之。
胷下滿痛膺腫,乳根主之。
胷脅榰滿,喘逆上氣,呼吸喘息,不知食味,氣戶主之。
胷脅脹,腸鳴切痛,太白主之。
心痛不可按,煩心,巨闕主之。
心膨痛,尺澤主之。
心痛有蟲多涎,不得反側,上管主之。
心痛上搶心,不欲食,支痛引膈,建里主之。
心痛善悲,厥逆懸心,如飢之狀,心恒如驚,大陵及間使主之。
心寒痛,難以俛仰,心疝衝胃,死不知人,中脘主之。
心痛,衄噦嘔血,驚恐畏人,神氣不足,郄門主之。
脾逆氣寒,厥急煩心,善唾噦噫,胷滿噭呼,胃氣上逆心痛,太淵主之。
心痛卒欬逆,尺澤主之,出血立已。
胷痺心痛,肩內麻木,天井主之。
胷痺心痛,不得息,痛無常處,臨泣主之。
腹中寒疼,外陵主之。
大腸寒中,大便乾,腹中切痛者,肓俞主之。
繞臍痛搶心,膝寒注利,腹結主之。
大腸轉氣,按之如覆杯,熱引胃痛,脾氣寒,四肢不收,不嗜食,脾俞主之。
胃中寒脹,食多身體羸瘦,腹中滿而鳴,腹(月真)風厥,胷脅榰滿,嘔吐,脊急痛筋攣,食不下,胃俞主之。
頭痛食不下,腸鳴臚脹,欲嘔時泄,三焦俞主之。
腹脹腸鳴,胃中傷飽,食飲不化,中脘主之。
腸中常鳴,時上衝心,灸臍下。
腸鳴相逐,不可傾倒,承滿主之。
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腸不節,小便赤黃,陽綱主之。
多臥善唾,胷滿腸鳴,三間主之。
腸胃間遊氣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腫俠臍急,天樞主之。
腹中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中不嗜食,胷脅榰滿,喘息而衝膈嘔,心痛及傷飽,面黃骨立羸瘦,章門主之。腸鳴而痛,溫留主之。
腹滿響響然不便,心下有寒痛,商丘主之。
腹中熱若寒,腹善鳴,強欠時內痛,心悲,氣逆,腹滿,漏谷主之。已刺外踝上,氣不止,腹脹而氣快然引肘脅下,皆主之。
大腸有熱,腸鳴腹滿,俠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虛上廉主之。
腸中寒脹滿善噫,聞食臭,胃氣不足,腸鳴腹痛泄,食不化,心下脹,三里主之。
厥逆腹滿脹,腸鳴胷滿,不得息,取之下胷三肋間,欬而動應手者,與背俞以指按之立快。
小便黃赤,腸鳴相逐,上廉主之。
《千金方》曰:胷痺心痛,灸膻中百壯,穴在鳩尾上一寸,忌針。
胷脅滿心痛,灸期門隨年壯,穴在第二肋端乳直[乳直 原作「亙」,據《千金》卷十三改。]下一寸半。通谷及章門及曲泉、與膈俞、期門、食竇、陷谷、石門等主胷脅支滿。大杼及心俞,主胷中鬱鬱。本神及顱息,主胷脅相引,不得傾側。天樞,主腹脹腸鳴,氣上衝胷。氣衝,主胷腹中大熱不安,腹有大氣,暴脹滿,癃閉淫濼。神堂,主胷腹滿。三間,主胷滿腸鳴。陽谿及天容,主胷滿不得息。期門及缺盆,主胷中熱,息賁,脅下氣上。曲池及人迎,與神道、章門、中府、臨泣、天池、璇璣、府俞主胷中滿。支溝,主胷腋急痛。豐隆及丘墟,主胷痛如刺。臨泣,主季脅支痛,胷痺不得息。陽輔,主胷脅痛。陽交,主胷滿腫。環跳及至陰,主胷脅痛無常處,腰脅相引急痛。太白,主胷脅脹切痛。然谷,主胷中寒,欬唾有血。大鍾,主胷喘息脹。膽俞及章門,主脅痛不得臥,胷滿,嘔無所出。大包,主胷脅中痛。膻中及天井,主胷心痛。華蓋及紫宮、中庭、神藏、靈墟、胃俞、俠谿、步廊、商陽、上廉、三里、氣戶、周榮、上脘、勞宮、涌泉、陽陵泉,主胷脅拄滿。膺窻,主胷脅癰腫。乳根,主胷下滿痛。雲門及中府、隱白、期門、肺俞、魂門、大陵,主胷中痛。又云雲門,主胷中暴逆。鳩尾,主胷滿欬逆。巨闕及間使,主胷中澹澹,又云主胷痺背相引。太衝,主羸瘦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梁門,主胷下積氣。太泉,主胷滿呼,胷膺痛。魚際,主痺走胷背不得息。經渠及丘墟,主胷背急,胷中膨膨。少衝,主胷痛口熱。凡胷滿短氣,不得汗,皆針補手太陰以出汗。
心病,支溝及太谿。然谷主心痛如錐刺,甚者手足寒至節不息者死。又云:然谷,主心如懸,少氣不足以息。大都及太白,主暴泄,心痛,腹脹,心痛尤甚。
臨泣,主胷痺心痛,不得反側。行間,主心痛色蒼蒼然如死灰狀,終日不得太息。通谷及巨闕,及太倉與心俞、膻中、神府,主心痛。通里,主卒痛煩心,心中懊憹,數欠頻伸,心下悸悲恐。期門及長強,及天突、俠白、中衝,主心痛短氣。尺澤,主心痛膨膨然,心煩悶亂,少氣不足以息。腎俞及復留,及大陵及雲門,主心痛如懸。章門,主心痛而嘔。通里,主心痛上搶心,不欲食。少衝,主心痛而寒。太泉主心痛肺脹,胃氣上逆。鳩尾,主心寒,脹滿不得食,息賁吐血,厥心痛善噦,心疝太息。上脘,主心痛,三蟲多涎,不得反側。中脘,主心痛,難以俛仰。不容及期門,主心切痛,喜吐酸。肓門,主心下大堅。靈道,主心痛悲恐,相引瘈瘲。間使,主心懸如飢。郄門及曲澤、大陵,主心痛。商丘,主心下有寒痛;又主脾虛,令人病不樂,好太息。凡卒心痛汗出,刺大敦,出血立已。內關,主凡心實則心中暴痛,虛則心煩,惕然不能動,失智。
腹病,復留及中封。腎俞、承筋、陰包、承山、大敦,主小腹痛。又云:復留主腹厥。
石門及商丘,主小腹堅痛,下引陰中。氣海,主小腹疝氣,遊行五臟,腹中切痛。關元及委中、照海、太谿,主小腹熱而遍痛。膈腧及陰谷,主腹脹胃脘暴痛,及腹積聚、肌肉痛。高曲 【 一名商曲】 ,主腹中積聚,時切痛。四滿,主腹僻切痛。天樞、外陵,主腹中盡痛。崑崙,主腹痛喘暴滿。氣衝,主身熱腹痛。腹結,主繞臍痛搶心。衝門,主寒氣滿腹中,積痛淫濼。隱白,主腹中寒冷氣,脹喘。鳩尾,主腹皮痛搔癢。中極,主腹中熱痛。水分及石門,主小腹中拘急痛。巨闕及上脘、石門、陰蹻,主腹中滿、暴痛汗出。行間,主腹痛而熱,上拄心,心下滿。太谿,主腹中相引痛。涌泉,主風入腹中,小腹痛。豐隆,主胷痛如刺,腹若刀切痛。中極,主小腹積聚,堅如石,小腹滿。又云:中極,主寒中腹脹。通谷,主結積留飲,癖囊,胷滿,飲食不消。上脘,主心下堅,積聚冷脹。
胃脘及三焦俞,主小腹積聚,堅大如盤,胃脹,食飲不消。
三里及章門、京門、厲兌、內庭、陰谷、絡郄、崑崙、商丘、陰谷、曲泉、陰陵泉,主腹脹滿,不得息。又云:陰陵泉,主腹中脹,不嗜食,脅下滿,腹中盛水脹逆,不得臥。又云:商丘,主腹中滿,響響然不便,心下有寒痛。
期門,主腹大堅,不得息,脹痺滿,小腹尤大。太陰郄,主腹滿積聚。解谿,主腹大下重。又云:解谿,主厥氣上拄腹大。中脘,主腹脹不通,疰,大便堅,憂思損傷,氣積聚腹中甚痛,作膿腫,往來上下。水道,主小腹脹滿,痛引陰中。日月及大橫,主小腹熱欲走太息。巨闕及上管,主腹脹五臟脹,心腹滿。五里,主心下脹滿而痛,上氣。太白及公孫,主腹脹,食不化,鼓(月真)腹中,氣大滿。蠡溝,主數嘻恐悸,氣不足,腹中悒悒。
凡腹滿痛不得息,正仰臥屈一膝,伸一腳,并氣衝針入三寸,氣至瀉之。
灸臍中,治腸中常鳴,氣上衝心,禁針。
陰交,主腸鳴,濯濯如有水聲。陰都,主心滿,氣逆腸鳴。
治腸中雷鳴,相逐痢下,灸承滿五十壯,穴在俠巨闕相去五寸,巨闕在心下一寸。灸之者,俠巨闕兩邊各開二寸半。
漏谷主腸鳴、強欠、心悲、氣逆、腹(月真)滿急。
陷谷、溫溜、漏谷、復留、陽綱,主腸鳴而痛。膺窻,主腸鳴泄注。太白、公孫,主腸鳴。
灸腸癰法,屈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瘥。
《李杲十書》曰:胷脅痛,取期門,沿皮二寸;支溝、膽俞,沿皮一寸五分。
胃脘暴痛,臍中堅痛,取石門、商丘、陰谷、大腸俞,膈俞。
《朱震亨心法》曰: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水,及原臟氣少,灸足大指次指內約文中各一壯,如小麥大,下火立瘥。
《醫學綱目》曰:《內經》灸刺胷痛有四:其一取心。經云:心痛者,胷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臂肩胛間痛,兩肘臂內痛,實則胷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是也。
其二取腎。經云:腎虛則胷中痛,大腹小腹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按刺法不分補瀉,但言取血,王註謂先取血脈,後調虛實也。
其三取膽。經云:膽足少陽脈所生病者,胷脅肋髀膝外皆痛,詳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四取筋。經云:手心主之筋,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胷痛息賁,治在燔針刧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又足太陽之筋,足少陽之筋痛,皆引胷痛,治在燔針刧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也。
《內經》灸刺胷滿有三法。其一取氣海。經云:膻中者氣之海,其腧上在手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氣海有餘者,氣滿胷中,悗息面赤,審守其輸,而調其虛實,無犯其害是也。
其二取肝。經云:肝足厥陰脈所生病者,胷滿嘔逆,飧瀉,狐疝遺溺閉癃,詳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三取胃。經云:厥逆腹滿,面腫,脣漯漯然暴言難,甚則不能言,取足陽明是也。
傷寒結胷,先使人刺心蔽骨下,正使,名曰雙關;次刺左行間,左一壁結胷立效,右畔依上法刺之,慢慢呼吸,停針即時愈。
心胷痞,取涌泉、太谿、中衝、大陵、隱白、太白、少衝、神門。結胷身黃,取涌泉。
胷脅痛不堪,取期門四分,章門六分,灸七壯至七七壯;又取行間、丘墟、涌泉。
胷滿血膨,取期門一分,沿皮向外一寸五分,瀉之。
心痛引背,灸刺法有四:其一、取足太陽經。刺節云,取京骨、崑崙者,是其穴也。蓋足太陽之正循膂當心入散絡,故心痛引背取之也。
其二取足少陰。刺節云,取京骨、崑崙不已,取然谷者,是其穴也。又經云:腎足少陰之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又經云: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者是也。蓋足少陰脈貫脊絡心,故亦治心痛引背也。
其三取足少陽。經云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少陽者是也。蓋手少陽之脈,散絡心脈。又三焦下俞曰委陽,是足太陽絡。足太陰循膂當心入散絡,故亦治心痛引背也。
其四取督、任脈。經云: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又云: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刺 原作「次」,據《靈樞》雜病篇改。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者是也。蓋十椎與九節者,督脈也,胃脘與天突者,任脈也。
心痛兼脹,灸刺法有二:其一取足太陰。經云:取大都、太白者,是其穴也。又經云: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胃脘痛,腹脹;所生病者,煩心,心下急痛者,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又云: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者是也。蓋足太陰脈從貫上膈注心中,故心痛腹脹者,取之也。
其二、取足陽明。經云,胃病者腹賬,胃脘當心而痛,飲食不下,取之三里者是也。蓋胃脘當心痛者,似心痛,實非心痛也。
九種心痛,取間使、靈道、公孫、太衝、足三里、陰陵泉。
卒心痛不可忍,取上脘八分,先補後瀉,覺針下氣行,如滾鷄子入腹為度;次取氣海涌泉。無積者,刺之如食頃;有積者,先飲利藥,刺之立已。不已,再刺間使、支溝、三里。
胃脘痛,取足三里。
病在膺,必灸刺魂門。
手心主之病,實則心痛,取內關。
心脾痛,取巨闕、上脘、中脘。
蟲心痛,灸上脘、中脘、陰都。
蟲心痛,取期門。
《內經》刺灸腹痛有四法:其一、取脾胃。經曰: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皆調於三里。又云: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實則腹中切痛,取之所別也。又云: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衝,已刺按之立已是也。
其二、取大腸。經云,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取巨虛上廉是也。
其三、取督脈。經云,腎虛則胷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是也。
其四、取任脈。經云,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尼散於腹,實則腹皮痛,取之所別也。
絞腸沙,手足厥冷,腹痛不可忍者,以手蘸溫水於病者膝灣內,拍打有紫黑處,以針刺去惡血即愈。
腹痛并氣塊痛,取內關、支溝、照海。
氣痛,并積痛食不化,取氣海一寸半,灸五十壯;中脘二寸半,灸十壯;隱白二分瀉之,灸七壯。
又法,取巨闕、足三間怪穴。
腹痛腸鳴,取氣衝入二寸半,灸五十壯。
臍腹痛,取陰陵泉、太衝、三里、支溝。不已,取中脘、關元、天樞。
繞臍痛,公孫、三陰交、陰谷。
《內經》針灸腸鳴有三法:其一補脾。經云: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是也。
其二補足太陽。經云: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補足外踝下留之。申脈穴也,入五分。
其三取太陽。經云:腸中雷鳴,氣上衝胷,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是也。
導引
《保生秘要》曰:心邪,用一指認真尻尾穴而行泄法,後二指用胷至脅分之。
運功,守黃庭或歸元,注念太乙救苦默呪,以正其心,邪自不見。
心痛,其機在目,兩眼看涌泉念,或從痛處推下大腸九曲去。
心頭冷積,想兩手用力推開心頭至臍,轉行周天法即愈。
胃管疼痛,於足三里掐之九九,擦之九九。
運功行歸元,逐痛處流行胃火,自然發散。
胷腹脹悶,雙手交叉,低頭觀臍,以兩手貼胷口,將身往下,不論數推拂,能寬胷脹止腹疼,兼後運功自效。
運功先定歸元,後行斡旋至胷前推散,左右分開,如未通暢,以艮背佐之,無不效矣。
腹痛先念痛處,想火燒之。
腹熱或疼,念臍圈自小而大,又自大而小,圈於臍上腹皮痛患處,先推散兩旁,然後想水洗之,復行周天法。
中脘氣脹,須簡煩省思去怒,便不滯於胷膈,而火自然流行,如不進飲食,須降氣安心,而食自進,或病後而發,遇熱渴飲之太多,二者不能以前法議,只可通其二便,或開其腠理,微泄汗,亦消水脹之疾,通便之法,須摩臍輪,并摩腎腧二處,仍吹噓其氣十二遍。
醫案
《瘡瘍全書》曰:一人腹中如鐵石,臍中出水,旋變作蟲行之狀,繞身匝臍,癢痛難忍,扒搔不盡,濃煎蒼朮湯浴之,以蒼朮加麝香水調服之瘥。
《儒門事親》曰:沈丘王宰妻胷膈不利,口流白沫,自言咽下胃中,常雷聲,心間作微痛,又復發昏,胷乳之間,灸瘢如碁,化痰利膈等藥,服之三載,病亦依然,其家知戴人吐藥無損,來求之。一涌而出雪白蟲一條,長五六寸,有口鼻牙齒,走於涎中,病者忿而斷之,中有白髮一莖,此正與徐文伯所吐宮人髮瘕一同,蟲出立安。
一將軍病心痛不可忍。戴人曰:此非心痛也,乃胃脘當心痛也。《內經》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乃與神祐丸一百餘粒,病不減。或問曰:此胃脘有寒,宜溫補。將軍素知戴人明了,復求藥於戴人。戴人復與神祐丸二百餘粒作一服,大下六七行,立愈。
一人病心胷痞悶,不欲食飲,身體壯熱,口燥舌乾,大小便不利。有一工治之,謂下元虛冷,便投煖藥十數服,其病不愈。又一醫所論與前亦同,又投煖藥,五七日其證轉加困弱。余審問日數飲食大小便何似。小便赤色,大便黑色,此乃傷寒瘀血之證,宜用大黃芍藥湯二劑,次日用犀角地黃湯二劑,後日用通經丸一服,換過大便黃色以為效驗,此藥服十餘貼方可獲瘥,可悞用煖劑哉!
酒官楊仲仁病心氣痛,此人常好飲酒,初飲二三杯,必奔走三五十次,其酒稍散,方能復席,飲至前量,醉後至明旦,嘔清黃水數口,夜變魚腥臭,六七日始安。戴人曰:宜吐。乃吐蟲一條青黃色,長六七寸,口目鼻俱全,二目膜瞞,狀如蛇類,楊醃乾示人。
《李杲十書》曰:一婦人重娠六个月,因慟哭口吸風寒,忽病心痛不可忍,渾身冷氣欲絕。曰:此乃客寒犯胃,故胃脘當心而痛,急與草豆蔻、半夏、乾生薑、炙甘草、益智仁之類。或曰:半夏有小毒,重娠服之可乎?曰:乃有故而用也。岐伯曰:有故無殞故也。服之愈。
《朱震亨心法》曰:監縣之閣年五十餘,春末心脾疼,腹脹滿,手足寒過肘膝,須綿裹火烘,胷襟畏熱,卻喜掀露,得風涼則快,脈皆沉細而濇,稍重則絕,輕取似弦而短,口渴乾而喜熱飲,穀肉全不食,遂以草豆蔻丸三倍加黃連、滑石、炒神麴為丸,白朮為君,茯苓為佐,陳皮為使,作湯送下一百丸,服至二斤,諸證皆愈。
許文懿公因飲食作痰,成心脾痛,後觸風雪,腿骨痛,醫以黃茅歲丹烏附治十餘年,艾灸萬計,又冒寒而痛加,胯難開合,脾疼時胯稍輕,胯痛則脾疼止。此初因中脘有食積痰飲,續冒寒濕,鬱遏經絡氣血不行,津液不通,痰飲注入骨節,往來如潮,涌上則為脾疼,降下則為胯痛,須涌泄之,以甘遂末一錢,入猪腰子內煨食之,連泄七行,足便能步,後嘔血大作,不食煩躁,氣弱不語。記《金匱》云:無寒熱而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其病多年鬱結,一旦泄之,徒引動其猖獗之勢,無他,少制御之藥故也。仍以吐劑,達其上焦,次第及其中下二焦,連日用瓜蒂、藜蘆、苦參等藥,俱吐不透,而噦躁愈甚,乃用附子尖三枚和漿水以蜜飲之,方大吐膠痰一大桶。以(石卜)硝、滑石、黃苓、石膏、連翹等一斤,濃煎置井中極冷飲之,四日服四斤。後腹微痛,二便秘,脈歇至於卯酉時,予謂卯酉為手足陽明之應,此乃胃與大腸有積滯未盡,當速瀉之。諸醫咸阻,乃作紫雪二日服,至兩服稍安。後又小便閉痛,飲以蘿蔔子汁,得吐立通。又小腹滿痛,以大黃、牽牛等分水丸,服至三百丸,下如爛魚腸者二升許。脈不歇,又大便迸痛,小腹滿悶,又與前丸藥百粒,腹大絞痛,腰胯重,眼火出,不言語,瀉下穢物如桕油條一尺許,肛門如火,以水沃之。自病半月不食不語,至此方啜稀粥,始有生意,數日平安。自嘔吐至安日,脈皆平常弦大,次年行倒倉法全愈。
一人以酒飲牛乳患心痛,年久無汗,醫多以丁、附,羸弱食減,每痛以物拄之,脈遲弦而濇,又苦吞酸,以二陳加芩、連、白朮、桃仁、(木郁)李仁、澤瀉,每旦服之,涌出酸苦黑水,并如爛木耳者。服至二百餘貼,脈濇退,至添純弦而漸充滿,時令煖,意其欲汗而血氣未充,以參、朮、歸、芍、陳皮、半夏、甘草,痛緩;與麻黃、蒼朮、芎、歸,才下咽,忽運厥,須臾而甦,大汗痛止。
一童子久瘧方愈,心脾痛,六脈伏,痛減時氣口緊盛,餘部弦而實。意其宿食,詢之果傷冷油麵食。以小胃丹津嚥下十餘粒,禁食三日,與藥十二次,痛止。後又與穀太早,忽大痛連脅,乃禁食,亦不與藥。蓋宿食已消,今因新穀與餘積相迸而痛,若再藥攻,必傷胃氣。至夜心嘈索食,先以白朮黃連陳皮丸服之,以止其嘈。此非飢也,乃餘飲未了,因氣而動耳。若與食復痛。詢其飢作膈間滿悶,又與前丸子,一晝夜不飢而昏睡,後少與粥漸安。
一婦因久積憂患後,心痛食減羸瘦,渴不能飲,心與頭更換而痛,不寐大便燥結,以四物加陳皮、廿草百餘貼,未效。予曰:此肺久為火所鬱,氣不得行,血亦蓄寒,遂成污濁,氣壅則頭痛,血不流則心痛,通一病也,治法當自愈。遂效東垣清空膏例,以黃芩細切,洒浸透炒赤色,為細末,湯下,頭稍汗,十餘貼汗漸通身愈。因其膝下無汗,瘦弱脈濇,小便數,大便濇,當補血以防後患,以四物湯加陳皮、甘草、桃仁、酒芩服之,愈。
一婦春末心脾疼,自言腹脹滿,手足寒時,膝須綿裹火烘,胷畏熱,喜掀露風涼,脈沉細濇,稍重則絕,輕似弦而短,渴喜熱飲不食,以草豆蔻仁三倍加黃連、滑石、神麴為丸,以白朮為君,茯苓為佐,陳皮為使,作丸,湯下百丸,至二斤而安。
一男子年十八歲,自小面微黃,五月間腹大痛。醫者與小建中湯加丁香兩貼,不效,加嘔吐清汁;又與十八味丁沉透膈湯兩貼,食全不進,痛無休止,臥不能起,如此五六日;又與阿魏丸百餘粒,至夜發躁不得睡,口卻不渴。予脈之,左三部沉弦而數,關部尤甚,右三部沉滑而數實,痛處不可按,遂與大柴胡湯四貼加甘草下之,痛嘔雖減,食猶未進,遂與小柴胡湯去黃芩、人參,加芍藥、陳皮、黃連、生甘草二十貼而愈。
井窈渠吳孺人年近四十,得腹隱痛,常以火燒磚瓦熨之,面與胷襟間,惡火之熱氣,發時少煩食亦減,六脈和皆微弦,最苦夜間不得睡,但世上凶惡之事,并憂苦境像,皆上念,時作惡,泣說離別,囑付後事,如此者一年。眾作心痛治之,自覺氣自下衝,雖久病人卻不瘦。于曰:此肝受病。遂與防風通聖散吐之。時尚春寒,於通聖散中加桂入薑汁調之,日三四次。至初夏稍熱,與當歸龍膽丸、枳朮丸。一月而愈。
一婦形瘦色嫩味厚,幼時曾以火烘濕鞋,濕氣上襲,致吐清水吞酸,服丁香熱藥,時作時止,至是心疼是痞塊,略吐食,脈皆微弦,重似濇,輕稍和,與左金丸三四十粒,薑湯下,三十餘次,食不進。予曰:結已開矣,且止藥。或思飲,與水,間與青綠丸,脈弦漸添,與人參、洒芍藥引金瀉木,漸思食。若大便秘,以生芍藥、陳皮、桃仁、人參為丸與之,又以蜜導,便通食進。
一老人心腹大痛,昏厥,脈洪大,食不勝一味攻擊之藥,用四君子加川歸、沉香、麻黃,服愈。
《衞生寶鑑》曰:漕運使崔君長男雲卿年二十五,體本豐肥,奉養膏粱,時有熱證。友人勸食寒涼物,因服寒藥,至元庚辰秋,瘧發,醫以砒霜等藥治之,新汲水下,禁食熱物,瘧病未除,反添吐瀉,脾胃復傷,中氣愈虛,腹痛腸鳴,時復胃脘當心而痛,不任其苦,屢醫未效,至冬不瘥。延至四月間,勞役煩勞過度,前證大作,請予治之。診視脈得弦細而微,手足稍冷,面色青黃不澤,情思不樂,惡人煩?,飲食減少,微飽則心下痞悶,嘔吐酸水,每發作,冷汗時出,氣促悶亂不安,須人額相抵而坐,少時易之。于思《內經》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冤。又曰:寒氣客於腸胃之間,則卒然而痛,得熱則已。非甘辛大熱之劑,則不能愈。遂制扶陽助胃湯,三服大勢去,痛減半;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壯,以助胃氣;次灸氣海百餘壯,生發元氣,滋榮百脈;以還少丹服之,喜飲食,添肌肉,皮膚潤澤。明年春,灸三里二七壯,少助胃氣,引氣下行;又以芳香助脾,服育氣湯加白檀平治之。戒以懲忿窒慾,慎言語,節飲食,一年而平復。
真定趙客,乙丑歲六月間,客於他方,因乘困傷濕面,心下痞滿,躁熱時作,臥不安,遂宿於寺中,僧以大毒之藥數丸,下十餘行,心痞稍減,越日困睡,為盜刧其財貨,心有所動,遂躁熱而渴,飲冷酒一大甌,是夜臍腹脹痛,僧再以前藥,復下十餘行,病加困篤,四肢無力,躁熱惡衣,喜飲冷水,米穀不化,痢下如爛魚腸腦,赤水相雜,全不思食,強食則嘔,痞甚於前,噫氣不絕,足胻冷,少腹不任其痛。請予治之,診其脈浮數八九至,按之空虛。予泝流而尋源,蓋暑天之熱,已傷正氣,以有毒大熱之劑下之,一下之後,其所傷之物,已去而無餘矣,遺巴豆之毒氣於腸胃之間,使嘔逆而不能食,胃氣轉傷而然,及下膿血無度,大肉陷下,皮毛枯槁,脾氣弱而衰,舌上赤濇,口燥咽乾,津液不足,下多亡陰之所致也。陰既已亡,心火獨旺,故心胷躁熱,煩亂不安。經曰: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夭之由也。遂辭而退。後易他醫,醫至不審其脈,不究其源,惟見痞滿以枳殼丸下之,病添喘滿,利下不禁而死。
真定一秀士,年三十一,肌體本弱,左脅下有積氣,不敢食冷物,覺寒則腹痛,或嘔吐清水,眩運欲倒,目不敢開,惡人煩宂,靜臥一二日,及服辛熱之藥,則病退。延至至元甲戌秋初,因勞役及食冷物,其病大作,腹痛不止,冷汗自出,四肢厥冷,口鼻氣亦冷,面色青黃不澤,全不得臥,扶几而坐,欬嗽咽膈不利。予與藥服之,見藥則吐,藥不得入,無如之何。遂以熟艾約半斤,用白紙一張,鋪於腹上,紙上攤艾令勻,又以憨葱數枝,批作兩半片,鋪於熟艾上,再用白紙一張覆之,以慢火貯熨斗內熨之,冷則易之。覺腹中熱,腹皮煖不禁,以帛三搭縫帶繫之,待冷方解。初熨時得煖則痛減,大煖則痛止,至夜得睡。翌日再與對證藥服之,良愈。
癸丑歲,予隨王府承應,至瓜忽都地面住冬,有搏兔赤馬刺,約年三旬有餘,因獵得兔,以火炙食之,各人皆食一枚,惟馬刺獨食一枚半,抵暮至營,極困倦,渴飲潼乳斗餘,是夜腹脹如鼓,疼痛悶亂,臥而欲起,起而復臥,欲吐不吐,欲瀉不瀉,手足無所措,舉家驚慌,請予治之,具說飲食之由。診其脈氣口大一倍於人迎,乃應食傷太陰經之候也。右手關脈又且有力,蓋燒肉乾燥,因而多食,則致渴飲,乾肉得潼乳之濕,是以溢滿於腸胃,非峻急之劑則不能去;遂以備急丸五粒,覺腹中轉失氣,欲利不利;復投備急丸五粒,又與無憂散五錢,須臾大吐,又利十餘行,皆物與清水相合而下,約二斗餘,腹中空快,漸漸氣調。至平旦以薄粥飲,少少與之,三日後再以參、朮之藥,調其中氣,七日而愈。或曰:用峻急之藥,汝家平日所戒,今反用之,何也?予對曰:理有當然,不得不然。《內經》曰: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更虛更實。此腸胃傳化之理也。今飲食過節,腸胃俱實,胃氣不能腐熟,脾氣不能運化,三焦之氣不能升降,故成傷也。大抵內傷之微者,但減食一二日自消;若傷之重者,以藥內消之;傷之大重者,以藥下之。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峻急之劑,何不可用之有?或者然之。
至元戊寅五月間,積雨不上,魯齋許平仲先生時年五十有八,面目肢體浮腫,大便多溏,腹脹腸鳴時痛,飲食減少,命予治之,脈得弦細而緩。先生曰:年壯時多曾服牽牛、大黃藥,面目四肢,時有浮腫,今因陰雨,故大發。予曰:營運之氣,出自中焦。中焦者,胃也。胃氣弱不能布散水穀之氣,榮養臟腑經絡皮毛,氣行而濇,故為浮腫。大便多溏而腹脹腸鳴,皆濕氣勝也。四時五臟,皆以胃氣為本。五臟有胃氣,則和平而身安,若胃氣虛弱,不能運動滋養五臟,則五臟脈不和平。本臟之氣盛者,其脈獨見,輕則病甚,過則必死。故經曰:真臟之脈弦,無胃氣則死。先生之疾幸而未至於甚,尚可調補。人知服牽牛、大黃為一時之快,不知其為終身之害也。遂用平胃散加白朮、茯苓、草豆蔻仁,數服而腹脹溏瀉腸鳴時痛皆愈,飲食進,止有肢體浮腫,以導滯通經湯主之,良愈。
《醫學綱目》曰:予少年時曾患臍腹(疒丂)痛,初不疑其虛,遍服諸家藥無效。遂自診之,覺是虛證,合《本事方》半夏、生薑、陳皮、桂心、吳萸一劑,服未至半劑頓愈。
一男子腸鳴食少,臍下有塊耕動,若得下氣多乃已,已而復鳴,醫用疏氣藥與服,半年不效。予用參、朮為君,甘草、連、芩、枳殺、乾薑為臣,一貼腸鳴止,食進;又每服吞厚朴紅豆丸,其氣耕亦平。經云:脾胃虛則腸鳴腹滿。又云: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此之謂也。
《醫學正傳》云:山頭沈三十一丈年三十餘,身材肥盛,夏秋間因官差丈量田地辛苦,至冬間得痞滿證,兩脅氣攻胷中,飽悶不能臥,欲成脹滿證,歷數醫,皆用疏氣耗散之藥,不效。三月初旬,召予診治,兩手關前皆浮洪而弦濇,兩關後脈皆沉伏。予曰:此膈上有稠痰,脾土之氣敦阜,肝木鬱結而不伸,當用吐法,木鬱達之也。奈冬月降沉之令,未可行此法,且與豁痰、疏肝氣、瀉脾胃敦阜之氣,用平胃散加半夏、伕苓、青皮、川芎、龍膽、香附、砂仁、柴胡、黃連、(艹舌)蔞子等藥,病退十之三四;待次年二月初,為行倒倉法平安。
《薛己醫案》曰:唐儀部胷內作痛,月餘腹亦痛,左關弦長,右關弦緊,面色黃中見青,此脾虛肝邪所乘,以補中益氣加木香、半夏二劑而愈,又用六君子湯二劑而安。
一人年踰四十,胷患瘡成漏,日出膿碗許,喜飲食如常,用十全大補湯加遠志、貝母、白蘞、績斷,灸以附子餅,膿漸少,調護歲餘而愈。
一少婦胷膺間潰一竅,膿血與口中所欬相應而出,以參、芪、當歸,加退熱排膿等藥而愈。或曰:此因肺痿所致。
一人胷腫一塊,半載不消,令灸百壯方潰,服大補藥不斂,灸附子餅而愈。
一百戶胷患毒,腫高臖赤,發熱脈數,大小便濇,飲食如常。齊氏曰:腫起色赤,寒熱疼痛,皮膚壯熱,頭目昏重,氣血實也。又曰:大小便濇,飲食如故,腹滿膨脹,胷膈痞悶,肢節疼痛,身熱脈大,精神昏冒,臟腑實也。進黃連內疏湯二劑,諸證悉退;更以荊防敗毒散加黃芩、山梔,四劑稍愈;再以四物加芩、連、白芷、桔便、甘草、金銀花,數劑而消。按此項治法,雖因脈證皆實而用泄法,然有先後次序,先攻裏,後發表,最後又和解。前賢治病,不肯孟浪如此,學者可不以此為法哉!
一男子每遇勞役,食少胷痞,發熱頭痛,吐痰,作渴,脈浮大。余曰:此脾胃血虛病也,脾為至陰而生血也。不信,服二陳加黃連、枳實、厚朴之類,諸證益甚。又服四物、黃蘗、知母、麥門,更腹痛作嘔,脈洪數而無倫次。余先用六君加炮薑,痛嘔漸愈,又用補中益氣全愈。
府庠徐道夫母胃脘當心痛劇,右寸關俱無,左雖有微而似絕,手足厥冷,病勢危篤。察其色,眼胞上下青黯。此脾虛肝木所勝,用參、朮、茯苓、陳皮、甘草補其中氣;用木香和胃氣,以行肝氣;用吳茱萸散脾胃之寒,止心腹之痛。急與一劑,俟滾先服,煎熟再進,諸病悉愈。向使泥痛無補法,而反用攻伐之藥,禍不旋踵。
一婦人懷抱鬱結,不時心腹作痛,年餘不愈,諸藥不應,余用歸脾加炒山梔而愈。
廷評張汝翰胷膈作痞,飲食難化,服枳朮丸,久而形體消瘦,發熱口乾,脈浮大而微,用補中益氣加薑、桂,諸證悉退,惟見脾胃虛寒,遂用八味丸補命門火,不月而飲食進,三月而形體充。此證若不用前丸,多變腹脹、喘促、腿足浮腫、小便淋瀝等證,急用濟生加減腎氣丸,亦有得生者。
一儒者面色痿黃,胷膈不利,吞酸噯腐,恪服理氣化痰之藥,大便不實,食少體倦。此脾胃虛寒,用六君加炮薑、木香漸愈,更兼用四神丸而元氣復。此證若中氣虛弱者,用人參理中湯,或補中益氣加木香、乾薑;不應,送左金丸,或越鞠丸;若中氣虛寒,必加附子或附子理中湯,無有不愈。
一上舍飲食失宜,胃腹膨脹,噯氣吞酸,以自知醫,用二陳、枳實、黃連、蒼朮、黃蘗之類,前證益甚,更加足指腫痛,指縫出水。余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治之而愈。若腿足浮腫,或焮腫寒熱嘔吐,亦用前藥。
儒者胡濟之場屋不利,胷膈膨悶,飲食無味,服枳朮丸,不時作嘔,用二陳、黃連、枳實。痰涌氣促,加紫蘇、枳殼;喘嗽腹脹,加厚朴、腹皮;小便不利,加檳榔、蓬朮。泄瀉腹痛,悉屬虛寒,用六君加薑、桂二劑不應,更加附子一錢。二劑稍退,數劑十愈六七,乃以八味丸全愈。
一上舍嘔吐痰涎,發熱作渴,胷膈痞滿,或用清氣化痰降火,前證益甚,更加足指腫痛,指縫出水,余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治之而愈。若腿足浮腫,或焮腫寒熱嘔吐,亦用前藥。
一人嘔吐痰涎,發熱作渴,胷膈痞滿,或用清氣化痰降火藥益甚,涎自出。余曰:嘔吐痰涎,胃氣虛寒;發熱作渴,胃不生津;胷膈痞滿,脾胃虛也。當生發陽氣,諸病自退。不信,仍服前藥,虛證悉至,復請治。余曰:飲食不入,呃逆不絕,泄瀉腹痛,手足逆冷,是謂五虛;煩熱作渴,虛陽越於外也;脈洪大,脈欲絕也,死期迫矣。或曰:隕於日乎夜乎?余曰:脈洪大,當殞於晝。果然。
一婦人性沉靜多慮,胷膈不利,飲食少思,腹脹吞酸,面色青黃,用疏利之劑。余曰:此脾虛痞滿,當益胃氣。不信用之,胷膈果滿,飲食愈少。余以調中益氣加香、砂、炮薑漸愈,後以六君、芎、歸、貝母、桔梗、炮薑而愈。
陸伷母久患心腹疼痛,每作必胷滿嘔吐厥逆,面赤脣麻,咽乾舌燥,寒熱不時,而脈洪大,眾以痰火治之,屢止屢作。迨乙未春,發熱頻甚,用藥反劇。有朱存默氏謂服寒涼藥所致,欲用參、朮等劑,彼疑痛無補法,乃請予診。曰:此寒涼損真之故,內真寒而外假熱也,且脈息弦洪而有怪狀,乃脾氣虧損肝脈乘之而然,惟當溫補其胃,遂與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吳茱、木香,一服而效。
上舍毛體仁素陰虛,春初欬嗽,胷中隱痛,腎脈數而無力,肺脈數而時見。此腎氣損,陰火盛,用六味丸料一劑,病勢雖減,內癰已成,蓋因元氣虛而未能發出,火令可畏。不信,服痰火之劑,兩月後乳間微腫,脈洪數而無力。余曰:膿內潰矣,當刺出其膿,以免內攻之禍,不信。又月餘,請視。但針得一扎,膿兜不利,仍復內攻,脣舌青赤。余曰:臟腑已壞,吾何能治之?後果歿。
一夫人性剛多怒,胷前作痛,肉色不變,脈數惡寒。經曰:洪數脈,應發熱,反惡寒,瘡疽也。今脈洪數則膿已成,但體豐厚,故色不變,似乎無膿,以痛極,始肯針。針入數寸,出膿數碗,以清肝消毒藥治之而愈。設泥其色而不用針,無可救之理。
一男子患胃脘癰,用射干湯之類,將愈。但氣喘體倦,發熱作渴,小便頻數,此肺氣不足,用補中益氣,山藥、山萸、麥冬、五味。時仲夏,更以生脈散代茶飲而愈。
一婦人素食厚味,吐膿已愈,但小便淋瀝,此肺腎氣虛,用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及加減八味丸而愈。若膏粱之人,初起宜用清胃散。
陽山之內素善怒,胷膈不利,吐痰甚多,吞酸噯腐,飲食少思,手足發熱,十餘年矣,所服非芩、連、枳實,必檳、蘇、厚朴,左關弦洪,右關弦數,此屬肝火血燥,木乘土位。朝用六味地黃丸以滋養肝木,夕用六君加當歸、芍藥以調脾土,不月而愈。癸卯夏,患背疽證,屬虛寒,用大溫補之藥而愈。乙巳夏因大怒吞酸噯腐,胷腹脹滿,余以他往旬日,或用二陳、石膏治之,吐涎如涌,外熱如灼,將用滾痰丸下之。余到診之,脈洪大,按之如無。曰:此乃脾胃虧損而發熱,脾弱而涎泛出也。用六君加薑、桂一鍾,即睡覺而諸證如失,數劑而康。
一男子寒熱作渴,不時欬吐,口內血腥,又五日吐膿,身皮甲錯。用射干湯四劑,膿血已止;但氣壅痰多,以甘桔湯而愈。蓋余知其為胃脘癰也。
羅工部仲夏腹惡寒而外惡熱,鼻吸氣而腹覺冷,體畏風而惡寒,脈大而虛微,每次進熱粥甌許,必兼食生薑甌許,若粥離火食之,腹內即冷。余曰: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用八味丸壯火之源以消陰翳,彼反服四物、元參之類而歿。
儀部李北川常患腹痛,每治以補中益氣,加山梔即愈。一日,因怒肚腹作痛,胷脅作脹,嘔吐不食,肝脈弦緊,面色黃中見青兼赤,此脾氣虛弱,肝火所乘,仍用前湯吞左金丸,一服而愈。
太守朱陽山因怒腹痛作瀉,兩脅作脹,或胷乳作痛,或寒熱往來,或小便不利,飲食不入,嘔吐痰涎,神思不清。此肝木乘脾土,用小柴胡加山梔、炮薑、茯苓、陳皮、酢製黃連,一劑即愈。
儒者沈尼文內停飲食,外感風寒,頭痛發熱,惡心腹痛,就治敝寓,余用人參養胃加芎、芷、麯蘖、香附、桔梗,一劑而愈。次日抵家,前病仍作,腹痛,請治。以手按痛即止,此客寒乘虛而入也。乃以香砂六君加木香、炮薑服之,睡覺痛減六七;去二香再服,飲食少進;又加黃芪、當歸,少佐升麻而愈。
楊錦衣子十歲,腹脹痛,服消導藥不應。彼以為中毒,請診。其脈右關沉伏,此食積也。今腹脹善噫,舌本強,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皆脾病也。審之,果因食粽得此。以白酒麴熱酒服而愈。
黃恭人腹內一塊,不時作痛,痛則人事不知,良久方蘇,諸藥不應。其脈沉細則非瘡毒。河間云:失笑散治疝氣及婦人血氣痛欲死,并效。與一服,痛去六七,再服而平。此藥治產後心腹絞痛,及兒枕痛尤妙。
光祿高署丞,脾胃素虛,因飲食勞倦,腹痛胷痞,用大黃等藥下之;譫語煩躁,頭痛喘汗,吐瀉頻頻,時或昏憒,脈大無倫,用六君加炮薑四劑而安。但倦怠少食,口乾發熱,六脈浮數,欲用瀉火之藥。余曰:不時發熱,是無火也;脈浮大,是血虛也;脈虛浮,是氣虛也。此因胃虛,五臟虧損,虛證發見,服補胃之劑,諸證悉退。
進士劉華甫停食腹痛,瀉黃吐痰,服二陳、山梔、黃連、枳實之類,其證益甚,左關弦緊,右關弦長,乃肝木剋脾土,用六君加木香治之而愈。若食已消而泄未已,宜用異功散以補脾胃;如不應,用補中益氣升發陽氣。凡泄利色黃,脾土虧損,真氣下陷,必用前湯加木香、肉蔻溫補;如不應,當補其母,宜八味丸。
癸卯春人日,余在下堡顧氏會間,有儒者許梅村云:舍親馬生者發熱煩渴,時或頭痛,昨服發散藥,反加喘急腹痛,其汗如水,晝夜譫語。余意此勞傷元氣誤汗所致,其腹必喜手按。許往詢之,果然。遂與十全大補加附子一錢服之,熟睡,喚而不醒,舉家驚惶。及覺,諸證頓退,再劑而痊。凡人飲食勞役,起居失宜,見一切火證,悉屬內真寒而外假熱,故肚腹喜煖,口畏冷物,此乃形氣病,氣俱屬不足,法當純補元氣為善。
上舍周一元腹患癰,三月不愈,膿水清稀,朝寒暮熱,服四物、黃蘗、知母之類,食少作瀉,痰涎上涌。服二陳、枳實之類,痰涎愈甚,胷膈痞悶。謂余曰:何也?余曰:朝寒暮熱,血氣虛也;食少作瀉,脾腎虛也;痰湧胷痞,脾肺虛。悉因真氣虛而邪氣實也。當先壯其胃氣,使諸臟有所稟而邪自退矣。遂用六君加黃芪、當歸數劑,諸證漸退。又用十全大補湯,肌肉漸斂;更用補中益氣湯調理而痊。
從姪孫年十四而畢姻。乙巳春年二十四,腹中作痛,用大黃等藥二劑,下血甚多,胷腹脹滿,痰喘發熱。又服破氣降火藥一劑,汗出如水,手足如冰。余他往適歸,診之右關洪數,右尺尤甚,乃腹癰也,雖能收斂,至夏必變而成瘵證。用參、芪各一兩,歸、朮各五錢,陳皮、茯苓各三錢,炙甘草、炮薑各一錢,二劑諸證少退,腹始微赤,按之覺痛;又二劑作痛;又二劑,腫痛,脈滑數,針出膿瘀,更用大補湯,精神飲食如故。因遺精,患處色黯,用前藥加五味子、山萸、山藥、骨脂、吳萸等劑,瘡口漸斂,瘵證悉具,其脈非洪大而數,即微細如無,惟專服獨參湯、人乳汁少復,良久仍脫。余曰:當備後事。以俟火旺,乃禱鬼神,巫者歷言往事如見,更示以方藥,皆峻利之劑,且言保其必生,敬信服之,後果歿。經曰: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而況又輕信方藥於邪妄之人耶?書此以警後患。
鴻臚蘇龍溪小腹內腫脹作痛,大小便秘結,作渴飲冷,脈洪數而實,用黃連解毒二劑,腫痛頓止,二便調和,用活命飲而愈。
進士邊雲莊腹痛惡寒,脈浮數。余曰:浮數之脈而反惡寒,瘡疽之證也。不信。數日後復請視之,左尺洪數。余曰:內有膿矣。仍不信。至小腹痛脹,連及兩臀,始悟。余曰:膿潰臀矣,氣血俱虛,何以收斂?急服活命飲一鍾,臀潰一孔,出膿斗許,氣息奄奄。用大補藥一劑,神思方醒,每去後,糞從瘡出,痛不可當,小肚間如有物上挺,即發痙,不省人事,煩躁脈大,舉按皆實。省而診之,脈洪大,按之如無,以十全大補倍用參、芪至四斤,更加附子二枚,煎膏服而痙止,又用十全大補湯五十餘劑而瘡斂。
一男子患腹癰,腫硬不潰,乃陽氣虛弱,嘔吐少食,乃胃氣虛寒,法當溫補脾胃。假如腫赤痛甚煩躁,脈實而嘔,為有餘,當下之;腫硬不潰,脈弱而嘔,為不足,當補之;若痛傷胃氣,或感寒邪穢氣而嘔者,雖腫瘍,猶當助胃。彼不信,仍服攻伐藥而果歿。
給事錢南郭腹患癰已成,余用托裏之藥漸起發。彼惑於眾論,用行氣破血,以圖內消,形體甚倦,飲食益少,患處頓陷,色黯堅硬,按之不痛。余用大補之劑,色赤腫起,膿熟針之,再用托裏之藥,腫硬漸消而愈。
一男子腹內作痛,腹外微腫,或用藥汗之,外無形色,脈數無力。此元氣虧損,毒不能外起,遂與參、芪、歸、朮之類數劑,漸發於外,又數劑,膿成而欲針之。惑於人言,用大黃、白芷、穿山甲之類引膿從便出,以致水瀉不止,患處平陷,自汗盜汗,發熱作渴,不食。仍用前藥加半夏、陳皮、薑、桂四劑,形氣漸復;又數劑,針去其膿,仍用補劑,喜年幼未婚得痊。司馬李梧山患此,腹痛而勢已成,用活命飲一劑,痛頓止,用托裏消毒散,腫頓起,此膿將成也,用托裏散補之,自潰而愈。
錦衣掌堂劉廷器,正德辛未仲夏腹患癰,潰而膿清,熱渴腹脹,作嘔不食。或以為熱毒內攻,皆用芩、連、大黃之劑,病愈甚。余曰:當捨時從證。投以參、芪、薑、附等藥一劑,嘔止食進,再用托裏等劑而瘡愈。
通府張廷用患腸癰,兩月餘矣,時出白膿,體倦惡寒。此邪氣去而中氣虛也,余用托裏散兼益氣湯徐徐呷之,又令以猪肚肺煮爛,取其湯,調米粉煮,時呷半盞,後漸調理而痊。
一男子裏急後重,下膿脹痛。此脾氣下陷,用排膿散,蠟礬丸而愈。後因勞役寒熱體倦,用補中益氣湯而安。
一婦人患此,小腹脹痛,小便如淋,時時汗出。此瘀血凝結於內,先以神效(艹舌)蔞散二劑少愈,更以薏苡仁湯而愈。
一婦人小腹脹痛而有塊,脈芤而濇。此瘀血為患也,以四物加延胡索、紅花、桃仁、牛膝、木香二劑,血下而痊。
一婦人小腹脹痛,大便秘濇,轉側有水聲,脈洪數,此膿瘀內潰也,以梅仁湯一劑,下瘀血,諸證悉退,再以薏苡湯二劑而瘥。
一婦人膿成脹痛,小便不利,脈洪數,此膿毒內潰也,服太乙膏三錢,膿下甚多,更以(艹舌)蔞散、蠟礬丸,及托裏藥而安。如用雲母膏尤妙。
一婦人產後患此,惡血不止,小腹作痛,服瓜子仁湯,下瘀血而痊。大凡瘀血停滯,宜急治之,緩則腐化為膿,最為難治。若流注關節,則為敗證。
一婦腸中痛甚,大便自小便出。李生診之曰:芤脈見於陽部,此腸癰也,以雲母膏一日十丸煎黃芪湯吞之,利膿數升而安。
一女子腹痛,百方不治,脈滑數時作熱,腹微急。孫曰:痛病脈當沉細,今滑數,此腸癰也。以雲母膏一兩為丸,如梧桐子大,以牛皮膠熔入酒中,并水吞之,餉時服盡,下膿血愈。
一男子小腹痛而堅硬,小便數,汗時出,脈遲緊,以大黃湯一劑,下瘀血合許,以薏苡仁湯四劑而安。
一產婦小腹疼痛,小便不利,以薏苡仁湯二劑痛止,更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下瘀血升許,而愈。大抵此證皆因榮衞不調,或瘀血停滯所致。若脈洪數,已有膿。脈但數,微有膿。脈遲緊,乃瘀血,下之即愈。若患甚者,腹脹大,轉側作水聲,或膿從臍出,或從大便出,宜太乙膏及托裏藥。
一男子膿已成,用雲母膏一服,下膿升許,更以排膿托裏藥而愈。後因不守禁忌,以致不救。
一婦人因經水多,服濇藥止之,致腹作痛,以失笑散二服而瘳。
《醫方考》曰:宋徽宗常食冰,因致腹痛,國醫進藥俱不效,乃召泗州楊吉老診之。吉老曰:宜主理中丸。上曰:服之屢矣,不驗。吉老曰:所進湯使不同。陛下之疾,得之食冰,今臣以冰煎藥,此欲已其受病之原也。果一服而瘳。崐謂是義也,《大易》所謂同氣相求,《內經》所謂衰之以屬也,自非吉老之良,烏能主此!
《證治準繩》曰:予讀中秘書時,館師韓敬堂先生常患膈痛,診其脈洪大而濇。予用山梔仁、赤麴、通草、大麥芽、香附、當歸、川芎煎湯,加薑汁、韭汁、童便、竹瀝之類飲之而止。一日勞倦忍飢,痛大發,亟邀予至。曰:晨起痛甚,不能待公,服家兄藥,下咽如刀割,痛益甚,不可忍,何也?予曰:得非二陳、平胃、烏藥、紫蘇之屬乎?曰:然。曰:是則何怪乎其增病也!夫勞餓而發,飽逸則止,知其虛也。飲以十全大補湯,一劑而痛止。
呂滄洲治郡守李母龐病小腹痛,眾醫皆以為瘕聚,久藥不效。呂診:循其少陰脈如刀刃之切手,胞門芤而數,知其陰中痛,癰結小腸也。告之曰:太夫人病在幽隱,不敢以聞,幸出侍人語之。乃出老嫗。呂曰:苦小腸癰,以故臍下如瘕聚。今膿已成,痛迫於玉泉,當不得前後,溲則痛甚。嫗曰:誠如公言。遂用國老將軍為向導,麒麟竭、琥珀之類攻之,膿自小便出,應手愈。
又一小兒患內癰,腹脹臍凸而頗銳,醫欲刺臍出膿,其母不許,請呂視之。見一僧擁爐熾炭,然銅箸一枝於烈火中,瞪目視翁曰:此兒病癰發小腸,苟舍刺臍無他法。呂諭之曰:臍,神闕也,針刺所當禁。矧癰舍於內,惟當以湯丸攻之。苟如爾言,必殺是子矣。僧怒趨而出。呂投透膿散一匕。明日膿自臍潰,繼以十奇湯下萬應膏丸而瘥。
《外科正宗》曰:一幼婦產後月餘,腹中漸痛,腫脹如蠱,內醫紛紛認為蠱病。又月餘沉重昏憒,彼家已棄不治。請予視童稚瘍恙,偶言此,予討診之。彼時人雖憒不醒,診之其脈細數有力,此內癰膿病也,猶似不妨。彼家曰:無生之理。予曰:腹腫上見而按之,一決其生何如?隨視腫皮緊急光亮,臍下大熱,此內癰不妨,乃萬無一失之病,彼家懽悅。分付先備淨桶,用滾湯半桶蓋之,聽用。先以薏苡仁湯加酒炒大黃二錢,徐徐灌服,待腹中覺痛,搭起患者坐桶上,熱氣熏蒸,其膿如涌泉,連湯與膿約共滿桶,其患即甦。更服八珍湯加牡丹皮、五味子,調理月餘而安。
一婦人腹脹如鼓,臍突寸許,小水濇滯,轉側腹有水聲。此內膿已成,因刺臍上突頂,出膿盆許。以牡丹皮散五六劑,其膿漸少。朝以八味丸,暮以八珍湯,加澤瀉、牡丹皮、黃芪、破故紙服之,月餘而愈矣。
一婦人小產,瘀血未盡,勞動之早,小腹腫痛,月餘大便秘燥,小便濇滯,口燥咽乾,煩悶不睡。內醫調理,其病日重。偶見予問之。予曰:恐內癰也。及診脈,數實而有力,此腸癰已成,用薏苡仁湯加大黃,一服下膿數碗,脹痛遂止。外腫堅硬不散,仍焮作痛,此欲潰膿,從外泄也。以十全大補湯三服,膿脹痛而針之,更服八珍湯加牡丹皮、五味子,月餘而斂。
一男子小腹脹痛,裏急後重,時時下膿,醫作痢治之愈重,診之脈芤而數,此小腸癰也,以薏苡仁湯一服下膿升許,隨不墜重,更以牡丹皮散六服而安。
《景岳全書》曰:向予荊人年及四旬,於八月終初寒之時,偶因暴雨後,中陰寒沙毒之氣,忽於二鼓時,上為嘔惡,下為胷腹攪痛,勢不可當。時值暮夜,藥餌不及,因以鹽湯探吐之,痛不為減。遂連吐數次,其氣愈升,則其痛愈劇,因而上塞喉咽,甚至聲不能出,水藥毫不可入,危在頃刻間矣。余忽憶先年曾得秘傳刮沙法,乃擇一光滑細口磁碗,別用熱湯一鍾,入香油一二匙,卻將碗口蘸油湯內,令其煖而且滑,乃兩手覆熱其碗於病者背心,輕輕向下刮之,以漸加重。碗乾而寒,則再浸再刮。良久覺胷中脹滯,漸有下行之意,稍見寬舒,始能出聲。頃之,忽腹中大響,遂大瀉如傾,其痛遂減,幸而得活。瀉後得睡一飯頃,復通身搔癢之極,隨發出疙瘩風餅如錢大者,不計其數,至四鼓而退。愈後細窮其義,蓋以五臟之系咸附於背,故向下刮之,則邪氣亦隨而降。凡毒氣上行則逆,下行則順,所以得愈。雖近有兩臂刮沙之法,亦能治痛,然毒深病急者,非治背不可也。至若風餅疙瘩之由,正以寒毒之氣,充塞表裏,經臟俱閉,故致危劇。今其臟毒既解,然後經氣得行,而表裏俱散也,可見寒邪外感之毒。凡臟氣未調則表亦不解,表邪未散則臟必不和,此其表裏相關,義自如此,故治分緩急,權衡在人矣。繼後數日,一魏姓者亦於二鼓忽患此證,治不得法,竟至五鼓痛極而斃。遇與不遇,此其所以為命也!
凡腹痛因食者,或因滯物,或因冷物,皆能停積中脘,須用前治食法加減治之,此正法也。然又有食停小腹者。余嘗治一上舍,年及三旬,因午刻食水煮麵角,將至初更,食及小腹下,至右角間,遂停積不行,而堅突如拳,大如鵝卵,其痛之劇,莫可名狀。余為治之,察其明係麵積,顯而無疑,然計其已入大腸,此正通則不痛之證也,乃與木香檳榔丸連下二三次,其痛如故。因疑藥力之緩,猶未及病,乃更投神祐丸以瀉之,又不效。余謂此必藥性皆寒,故滯有不行也,因再投備急丸,雖連得大瀉而堅痛毫不為減。斯時也,余計窮矣,因潛測其由,不過因麵,豈無所以制之?今既逐之不及,使非借氣以行之不可也,且計麵毒非大蒜不殺,滯非木香不行,又其滯深道遠,非精銳之響導不能達,乃用火酒磨木香,令其嚼生蒜一瓣,而以香酒送之。一服後覺痛稍減,三四服後,痛漸止而食漸進,方得全愈。然雖痛止食進,而小腹之塊仍在,後至半年許,始得消盡。由是知欲消食滯,即大黃、巴豆猶有所不能及,而惟宜行氣為先也。且知飲食下行之道,乃必由小腹下右角間而後出於廣腸。此自古無人言及者,故并筆之,用以廣人之聞見。
一人患心腹大痛,或止或作,痛不可忍,凡用去疾行氣等藥,百方不效,但於病極時須用拳搥之,痛得少止,而旋止旋作,久不能愈,日加困弊,莫測其故。忽一胡僧見之曰:余能治也。遂令病者先食香餌,繼進一丸,打下一硬嘴異蟲,遂愈。此因蟲囓腸臟,所以痛極。槌之則五內震動,蟲亦畏而斂伏;不搥則蟲得自由,所以復作。此亦驗蟲奇法。故凡見心腹痛證,但用揉按重捻而痛得暫止者,多有因蟲而然也。